土木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面向二级企业、施工单位就业现在附着于大型企业施工的二级企业、民营私企急需人才,基本上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三金”、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就业方向。 当然,要提高高职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培养质量过硬、素质较高、适应性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稳步就业,实现高职土木工程类毕业生的“出口”畅通,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良性发展。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办好土木工程专业、搞好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问题。即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方向全面发展。专业建设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及配套的课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走产教研结合的道路,推动高等应用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 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将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分析知识结构时,首先以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分解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三)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以大专业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能力中心模式”。 (一)认真处理好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上海师大的目标定位是:成为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鲜明特色的教研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本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对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其应用性,明确其适用条件以及基本原理,不强调理论的推导过程。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课程体系是由各种可变的组合模块组成的,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其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建筑工程、国际工程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二)认真搞好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应能够全面体现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教学特点,土木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配合兄弟院校,并广泛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种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0》、《材料力学双语教材》、《钢筋砼双语教材》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广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兼顾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加强能力考核,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考核,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各种综合能力细化为不同的专项能力,并对每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各项技能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基本工艺理论,由学生据此进行独立学习和训练,最后以能力考核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并不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根据创新成果评定成绩。如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组织设计,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践,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实践 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为此,我系加强了院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在院内实践场所建设中,首先加强了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重点实训场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满足各项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土木工程系重点实训场所主要有:建材实验室、土工地质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面积3400m2,各种设备总值500余万元。除满足各项实训教学要求的需要外,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各工种上岗能力进行技能鉴定。 (2)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发展实训场所。在设备添置方面坚持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并兼顾生产科研设备的添置。土工及建材实验室不断结合生产实际,与生产单位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生产试验任务。 2.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住乐集团、宏润集团(著名大型民营)、香港华晨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林同炎-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住安建设集团、上海第一建筑公司、舜杰建设公司有限公司(著名大型民营)、大华房地产公司(著名大型民营)以及多家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新路子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及合理的组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高的矛盾。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科学制订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能力逐级细化成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并在实践教学要点制订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原理,以便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教师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的进行练习,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能力测评,根据实训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种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克服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的负面影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节约时间,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失去实训的机会,或降低实践的效果。 四、推行素质教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认识 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我院是由高职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多数跟不上高等发展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学院组织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活动。土木工程系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融于专业建设当中,采用紧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参与的工作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组,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转变研究组成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两年多的研讨,大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取得了共识,认为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①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②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创建专业教学体系。③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④“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⑤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专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在认清应用型人才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致认为, 应用型人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因此全体教师又将重点转向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研讨,提出了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在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完成了力学、制图等课程的电子课件制作。 2.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将测量、建材、土力学、概预算与招投标、施工技术、制图等课程作为边讲边练或部分边讲边练课程。 3.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训场所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推广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学生假期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直接顶岗能力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以适应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前两年的教学以大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能力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门化技能培训,同时加开必需的理论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原毕业设计题目作为课下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实际工程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需经历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加上教材建设跟不上,所以课程的综合和重组无法一次到位。 (二)受专业教室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践课无法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组织教学,像CAD辅助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课程无法更快地加大教改力度。 (三)教学课件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部分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组织力量开发特色鲜明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各课程、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而组织编写各课程和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套教材,研究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 土木专业论文:高职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进行测试实验和土建施工图绘制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测试实验;土建施工图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体现,是在校期间重要的结合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对如何在土木工程设计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缺乏经验,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使用规范规程的意识也不强,往往对规范规程中的要求理解不透,土木工程设计中常出现—些貌似细微却导致整个过程失败的错误。总结多次土木工程设计的经验,高职土木工程设计中应该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1、测试实验设计 在试验设计前要先了解试验的目的,并加以理解,在试验时必须做好记录,每个小组必须要分工明确,要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操作到仪器,并要知道原理,在实验课后要认真的写好试验报告,千万不要认为我会了,懂了,可以不写实验报告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写实验报告不仅是对数据的整理,重要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温习和确保下次使用仪器,读写数据的详细掌握。 设计前的归纳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解释的,所以要对自己的笔记加以详细的归纳如绪论中的核心问题是: 1.1点的位置确定; 1.2点位确定的原理和方法; 1.3基准面认为平面的限度。 这样以来在实现设计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不是很明白,拿出笔记查阅一下,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这对将来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实地设计就好比自我测试,从中找出自己薄弱之处,并加以强化。不理解的问题千万不能逃避,因为这是最后的理解掌握的机会。比如经纬仪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等的道理,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只叙述方法,不讲为什么的道理。 2、土建施工图设计 2.1平面图与立面图、剖面图的配合 建筑施工图关键是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之间图示内容一致,且相互补充。因为是初次绘制内容复杂的建筑施工图,学生没有全局观,造成平立剖面图的表达不一致。比如,平面图上有个侧窗,而立面图上却没有画出;立面图上有些凸凹的构造,在绘平面图时却忘记了画。在剖面上,不仅应完整表达各空间高度和楼梯间的剖面设计,也要正确反映柱子、主梁、次梁、楼板和墙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平面、立而、剖面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一幢建筑物的做法和特点。此外,各图所注的标高、尺寸、定位轴线等在每张图纸上都要认真核对无误,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要求高职学生务必落实做好。 2.2楼梯的平面图与剖面图设计 楼梯间首层休息平台板下如果有通向室外的门,应注意休息平台板下净高尺寸要能使人通过而不碰头,不能小于2000mm。楼梯顶层的栏杆位置高职学生也易出错。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注意楼梯设计为双跑楼梯时,首层第一跑楼梯从哪儿上,顶层栏杆就应设计在哪一面。同时还要注意楼梯间窗口标高是否与立面图上窗口位置一致。 2.3结构施工图 2.3.1基础图反映的是地面以下结构的平面布置位置、尺寸和做法。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应画在同一张图纸上,而高职学生却常把基础详图画在楼层结构平面图上,造成读图的不便。 2.3.2基础垫层尺寸不应作为设计尺寸,它只是结构构造要求,而有的高职学生所绘制的基础详图(条形基础)无论是埋深,还是基础底面宽度都包括例了混凝土垫层尺寸,使得基础底面宽度不够。 2.3.3基础平面图上应标注基础墙的厚度、基槽的宽度及其定位尺寸,而高职学生所绘图上往往只标注定位轴线间尺寸。 2.4结构施工图只是用来表示房屋内各种承重构件的位置、尺寸和做法,并不涉及它的帖面、抹灰等。有的高职学生概念不清,常在结构施工图中出现建筑标高,还有高职学生在结构施工图中根本就不注写标高,使得构件无法定位。针对这种情况,应提醒高职学生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注意定位轴线位置的准确性。核对轴线距离是否与建筑施工图相一致,保证构配件的正确位置及结构构造处理时尺度量值的准确性。 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构件详图 要是配筋图,最容易出差错的是钢筋的位置。在不同的削切位置,构件剖面图中钢筋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例如,梁的支座断面图与跨中断面图中钢筋的位置由于钢筋弯起而发生了变化。 3、土木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设计与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在建筑设计时高职学生需要考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例如,土木工程设计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平面上力求柱网简洁、规整,柱距或梁的跨度尺寸要尽量统一,还要注意梁的经济跨度问题(有特殊要求者除外)。高职学生在进行柱网布置时,往往不注意基本要求,随意布置柱网。 3.2图面质量问题 有高职学生绘图基本功不扎实,对每种线型的适用范围不了解,图面质量较差。如钢筋线应采用粗实线,构件轮廓线应采用细实线,而有的高职学生把构件轮廓线也画为粗实线,主次不分。还有一些符号的画法不按“国标”规定,而是自己随意去画,如详图索引符号、标高符号等。 对构件编号及钢筋编号概念不清,常出现漏号或一号多示的现象,应分清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的不同表示方法.采用两种表示方式,这样就能使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区分开,从而使图面清楚.表示完整。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在构件详图中未注明分布钢筋、构造柱未伸入到屋顶女儿墙等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虽属细枝末节,但关系全局,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认真把关,使学生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掌握在校所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探讨 作者简介:孙旭峰(1972-),男,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研究,(email)。 摘要: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由于结构力学实验介于材料力学和专业结构实验之间,所以长期以来不准确的定位导致多数学校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忽视实验课。文章结合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结构力学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3304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系列课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宽口径”,以及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土木工程师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土木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结构力学的应用领域,同时也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来看,并不能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降低基础力学概念教学所占的比重。从国内外工科专业力学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1],国内土木工程专业力学类课程学分的比例基本上小于10%,而国外均大于10%,并且目前国际上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力学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应用型基础力学课程应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结构力学课程也应如此。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结构力学实验介于材料力学和专业结构实验之间,这一不确定的定位导致其实验教学部分往往被忽视,而仅专注于课堂理论教学。正是这种忽视,造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难从对单根构件受力概念的形象理解,过渡到对整个平面结构直至空间结构受力概念的形象理解,对其后续结构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实践,乃至进一步的深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必要性 力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来的,本科阶段学习的应用力学更是如此。作为一名长期主讲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师,笔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结构力学课程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几何组成分析为例,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课堂上已经清楚讲解了二元体的概念,但有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还是不清楚。如图1a)所示,这些学生会将3-5-6当作二元体来对待。究其原因,是没有把“链杆的约束”这个概念搞清楚,如图1b)所示,他们在作几何组成分析时把2-4-6和3-5-6作为刚片,而将1-2和1-3作为链杆。又如图2所示,三个刚片间以三对平行等长链杆连接而成为几何常变体系的情况,很多学生对此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出现在对“定向支座可以约束哪些方向的位移、约束反力如何”等等概念的理解上,这都是由于没有提供实验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试一试”造成的。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动手制作的一部分杆件以及连接件,结合课程内容当场做演示实验,或者让部分学生自己来做实验。从课程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出错率有做实验的与未做实验的相比有大幅下降,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诸如弯矩图需画在受拉一侧、刚结点处的弯矩平衡、互等定理、影响线、稳定、动力特性分析等,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象而深入理解该课程概念部分的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主要是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结构体系。在理论讲授及实验中如能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与增加学习兴趣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强柱弱梁”的概念,柱端先破坏时会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梁先破坏则还是几何不变体系。这个概念一般在钢筋混凝土专业课中讲解,但如果在几何组成分析部分将其列入实验课内容,则会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形象理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单层厂房中的纵、横向支撑体系,顶点位移法计算房屋自振频率,结构抗震中的“鞭端效应”等等。但是在实验设计方面,由于学生此时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所以结构力学实验和之后的专业课实验必须有所区别,不应设置过高的难度,否则将适得其反。 结构 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而结构体系的布置是非常灵活的,所以结构力学实验还应该与材料力学实验有所区别。在实验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为目标,可以自行设计构件、连接支座装置及结构体系。以结构体系为例,不一定要限定为平面杆件体系,而可以结合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索结构、开合结构、折叠结构等)等,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除完成基本实验外,结构力学实验课程应结合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 二、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实践 2010年,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混凝土基本理论等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共1.5个学分,48学时(实验时数为学时数乘以2),分三个学期完成,并统一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及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型实验要求学生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重新验证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相关理论推导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训练其实验技能;提高型实验内容涉及该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实验原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创新型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实验平台中的结构力学实验为新增设的模块,按照实验平台建设要求并参考相关文献[2-4]将几何组成实验、桁架及刚架静内力测定实验作为基本型实验(实验时数5,必选),将刚架稳定实验、静挠度测量实验、影响线绘制实验、结构优化实验、自振频率测定实验作为提高型实验(实验时数2,5选1),将自行加载的模型实验及其他实验作为创新型实验(实验时数2,结合结构模型创新大赛,如获奖还可取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实验课程各模块按五级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理论及预习情况)占50%,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占50%,课程总成绩以学期为单位按各模块所得成绩的平均值计分。 根据实验平台建设要求,扬州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了nhlx-gⅱ型刚架多功能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由支撑刚架、定位板、支座、加载系统、加载杆等组成,可根据需要很方便地将支座更换为固定支座、铰支座及定向支座等,可自由设置加载点位置,不仅可以完成刚架静内力测定实验,还可完成挠曲线测定、影响线绘制等实验。在实验中由学生自己粘贴应变片以及完成接线,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自主编写的实验报告中,除要求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结构力学求解器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如:“计算中是否考虑剪切变形及轴向变形有什么影响?”、“考虑支座的实际尺寸时计算简图中计算长度的取值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应如何取值?”、“计算中是否考虑支座的实际弹性刚度对结果有什么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答都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完成的。 图3nhlx-gⅱ型刚架实验装置 在创新型实验部分,学校将结构力学实验与结构创新竞赛(包括校内和校外竞赛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三维空间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及内力计算、简单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如sap2000)等等。图4所示为学校举办结构模型制作及加载试验比赛的场景,其中左图为静力加载,右图为单向振动台试验。对于这些实验,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达到了在趣味中感受结构力学的魅力,在趣味中提升对结构整体受力的感性认识的教学目的。 图4结构模型制作加载试验比赛 扬州大学自2010年课程实验改革以来,结构力学实验模块的教学已在两届学生中得以实施。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感到学生对结构力学学习兴趣的增强,如课堂注意力较集中、课间课后提问较活跃等等。此 外,与实验改革实施以前的两届学生(以每届两个教学班为单位)相比,几何组成部分的卷面平均出错率从19.3%下降为5.6%,做刚架弯矩图时结点平衡概念的出错率也大为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教学成果。此外,学生还在各类结构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以“减小支座弯矩”为概念的“抗震楼梯”设计还申报了国家专利,初步展现了创新型结构力学实验教学的成果。 三、 结语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实验教学平台的专项建设,推动了结构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结构力学课程实验的教学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验教学打破了结构力学课程课堂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课程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2)改革前后学生成绩的对比,客观上显示了基础型和提高型实验在促进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的形象理解、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3)创新型实验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土木专业论文: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张兆强 解国梁 王海波 论文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高等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备受重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大约已有200多所。其中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而类似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这类地方性的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创建较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相对较弱,面对众多高校的激烈竞争,如果一味仿效,走别人的老路,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域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与建筑市场的新变化 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毕业生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截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土木工程专业的生源质量也受到较大程度影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对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视不足,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速度,教育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社会(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局面,毕业生不为社会所接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错位,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学以致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类从业人员提出_厂更高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较强的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能力素质,参加工作后不需再培训就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科研、设计单位为主向施工单位、生产单位、管理单位为主过渡。同时,毕业后到非本行业或到相关行业的比例已开始逐步增加,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为国家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日标即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反映教育方向和教育思想,并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慎之又慎。 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因此,应在充分厂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和毕业生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及生源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据统计,我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教学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在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很少,仅是5%左右。也就是说,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系应立足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竭力打造高质量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_。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除了构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外,还应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二年级,以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为主,为专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进行选择,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注重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传授学生一种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完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 大学一、二年级以基本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通过一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操作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这样,在验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形成基本能力培养体系。高年级阶段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供给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操作,在一定的学习时问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分析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构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建设发展实习基地,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系积极拓展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实践检验平台,以签协议挂牌、订单式等方式与建筑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辟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几项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等问题。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检验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了解了行业现状及真正的工作环境。 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利措施,营造适宜教师队伍发展的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而我系土木工程专业白创办以来,大多数现任教师主要来源于本校留校生和外校应届毕业生。这些年青教师的实际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社会、对实践的了解,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为改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我系应立足现有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参加结构师、建造师等资格考试,逐步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从一些企业单位、科研部门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快速胜任教学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并指导相关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为本科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证。 六、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办学质量,并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 土木专业论文: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目前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等有待改进之处。文章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综合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 从业能力 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董艳英(1970-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张立山(1972- ),男,河北滦南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朱天志(1966-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整合式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gh2010002)和200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2-0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余所大学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30余万人。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国家重点发展一批重点大学,主要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地方政府重点扶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教学型普通高校应该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要求 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说明,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管理、教育、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口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性不强,工作起来上手慢,毕业后至少需要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3~4年才能熟悉具体工作。通过对普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类工作,其余部分同学从事勘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工作。而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预定为工程勘察设计方向,开设大量结构设计类课程,忽视了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合理设置,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2.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工程管理类知识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过多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经济、管理、法规类管理知识的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路桥建设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高升。能否顺利就业已经不再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建设行业的薪酬水平近年来不断呈现出管理岗位高于技术岗位的倾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从技术转向管理,管理知识的欠缺成为其事业上升的瓶颈。 3.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学生学完后又需要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 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能够将不同科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课程比较少,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离的现象。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主观讲授为主,还不具备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环境。近年来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各高校的实验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却未同步增长,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教学实验往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多年来一直被教育专家所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得到落实。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停留在现场参观阶段,很少能实际参与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大多脱离工程实际,基本都是指导教师按照参考书虚拟的设计任务。目前各高校的生师比普遍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表现尤为突出,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合理把握自己的办学层次,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发挥本校学科优势,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了解相关建设法规并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复合型施工人才。建设领域相关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反映了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为高等院校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岩土)、造价工程师等。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按照上述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内容设置满足考试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然后按照不同类别注册工程师的具体专业知识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2.开设管理类课程或辅修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发生了明显改变,懂得经济和管理、了解建设法规知识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将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要学以致用,尽量结合国家目前实行的建设领域的注册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的考试内容。可以开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工程管理类课程不可能设置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比较实用、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设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这样就可以在培养方案的学时限制之外比较宽松地开设工程管理类相关课程。 3.改革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以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技能训练、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以解决实际工程任务为最终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培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设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搭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各种实习的场地问题,基地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填补学校指导教师在实际工程经验上的空白。逐步建立学校与建设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可以与社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周末和假期到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实习,可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和企业一起通过科研实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课 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选题环节,由指导教师以实际拟建工程或已建工程为背景,结合设计考核目标拟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设计范围,选择常规结构形式,真题真做,严格按照工程规范进行设计,让学生学会使用工程设计软件,毕业后直接可以胜任简单工程的设计任务。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工程的角度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面试考核的重点,建设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能力单一,即使暂时就业,后期的事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校期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生产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工地,争取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带薪顶岗实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实行“双师制”,既要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工程岗位工程师证书。在保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参加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评奖选优和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优先政策。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定期轮流组织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顶岗工作,掌握工程规范标准,熟练应用工程设计或管理软件,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讲授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将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侯钢领(1973-),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核电站建设研究,( e-mail) 。 摘要: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哈军工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大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文章从文化教育的角度,阐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文化”与核电站建设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哈军工文化”将核电站建设人才和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为培养具有“军工”文化特征的核电站建设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核电站建设;土木工程;大学文化;军工文化;人才培养 科教兴国和文化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军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德江副总理在纪念“人民军工”成立80周年时,将“军工文化”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其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利益至上的中华文化的传承。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基础组建的,并在哈军工原址上发展起来的。哈军工办学17年期间,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中国军事技术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仅从教育角度来看,以“哈军工”为基础,就形成了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防化兵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五所高等军事院校。“哈军工”奠定了新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基本格局,更将几代人新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光荣与梦想,凝结成赤诚保国的一座座丰碑,并就此形成“哈军工”特有的文化和历史。 “哈军工文化”是中国“军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军工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历史的发展,挖掘并发展“哈军工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哈尔滨工程大学 “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从“哈军工”特色文化的角度,探讨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培养的大学文化教育。一、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文化”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等所体现的面貌和氛围。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的大学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文化的特色是其存在的根本[1-2]。由于大学的起源、历史过程、发展趋势乃至地域的不同,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3]。即使同一所大学,各个学科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冲突、变异和发展[4]。当某一个大学的文化面临消亡或者失去特色时,那么该大学也将逐渐的走向衰败[5]。 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了“哈军工”特有的文化历史[6-7]。哈工程承载着“哈军工”特有的物质文化。哈军工的建筑以飞檐碧瓦的中式建筑为主,以浮雕造型的欧式建筑为辅,构成了刚毅、豁达、开放和奋勇向上的大学物质文化。哈工程在继承哈军工历史文化的同时,根据时展的需要,结合哈军工的历史建筑特色,新校区的建筑风格,以现代的中式建筑为主,以超现代的建筑为辅,构成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大学建筑文化。 哈工程传承了“哈军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为哈军工院刊题写了“训词”,为院报题写报名“工学”。、、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也在学校留下了视察的足迹。“哈军工”老院长陈赓睿智、豪情满怀而又平易近人的个人魅力,以及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而又灵活多变的工作作风,已深深地融入“哈军工”的血脉中,成为“哈军工”的精神财富。哈工程通过创建“军工文化园”、“陈赓院长纪念馆”和“数字与实物船舶博物馆”等载体,传播并传承着“哈军工”的精神。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侯钢领,等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大学文化教育 哈工程从“哈军工”一路走来,发扬军工精神,保持军工特色,传承军工文化,而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超越发展。2000年,哈工程首次提出 “三海”(海运、海防、海洋)的办学特色。并将“三海”进一步发展为“三海一核”(核工业),着力建设“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以实现主体超越,整体升级。2008年开始,学校重点进行了“哈军工文化园”、“陈赓院长纪念馆”、“数字与实物船舶博物馆”等大学文化建设,目前,“哈军工文化”已成为哈工程的显著特征。 二、核工业建设的“军工”文化 中国的核工业随着原子能工业的诞生而产生,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明显的军工特征。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核建)是中国核工业唯一的建设载体,是中国核工业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核建在承担中国大陆所有核武器基地、核燃料基地等核工业建设项目的同时,还肩负着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工行业各类国防科技工程。在履行国家赋予的保军建设重任的过程中,中核建形成了“爱国奉献,自主创新”的军工文化。 中核建把军工文化精神,推广到民用核电站建设领域。中核建完成了由中国自主设计的秦山核电站以及援外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核电站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中核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改项目,全面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建造能力。在核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核建传承着军工文化,发扬了军工文化。 中核建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创新发展,勇当国任”[8]。“创新”就是要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国家核工业建设,不断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开拓核工业事业发展的新领域;同时,要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广大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在市场竞争中要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发展”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要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勇当国任”的具体内涵就是要为中国的“两弹一艇”和核电站“零”的突破作出贡献,在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担负重要使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保军建设为责,成为核工业和核电发展的主力军。 三、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文化教育 核建设人才的培养,从应用范围来讲,与核能应用比较密切。而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与土木工程专业更紧密。有鉴于此,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角度,探讨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地现实意义。 根据2008年统计数据,中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共392所,其中211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约60多所。每年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约在5万人左右。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核电站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专业性要求强,在安全文化方面的要求则更为突出。目前,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国家核电公司王炳华董事长指出:核电人才缺乏,不仅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核电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有4年以上的建设高峰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上千人。同时,在核电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当前,中国商运核电机组17台,装机容量1 474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3 056万千瓦。根据核电发展相关规划,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5 800万千瓦,在建3 000万千瓦[9]。因此,中国核电站建设和发展急需大量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根据哈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国家核电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军工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核电站建设人才的文化教育。 1.爱党爱国,服务核电。由于放射性和裂变能的存在,核电系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的一起核事故,都可能带给世界严重的后果。核安全可以概括为三个负责:为核电职业健康与安全负责,为项目和行为的质量安全负责,为国家和子孙后代负责。其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具有爱党爱国、保卫祖国、服务核电的军工爱国精神。 2.自觉自律,忠诚敬业。核安全文化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要我安全(被动约束);二是我要安全(主动管理);三是我会安全(自律完善)。核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的协作才能完成,需要具有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意识。因此要求学生自觉自律,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要有心甘情愿为整体服务、为安全服 务、为核电事业服务的行为意识和习惯。 3.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做好核电安全一方面依靠制度和管理,另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高效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核电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不能只依赖引进,还必须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基本素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忠诚地服务于祖国核电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抱负。 四、结论 中国核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应性强、素质高和具有较大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特有的“哈军工”大学文化,在土木工程专业核电站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人才特色素养的培养,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 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存在问题。针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以介绍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成功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 科学 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 论文 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教育过程,这其中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造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激情、好奇、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一方面降低的研究生源质量,同时也使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制的培养方法,难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术腐败也在时时侵蚀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研究生的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1)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2)建立研究生学术 论坛 ;3)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4)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6)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下面我们就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经验体会: 1 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给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于2006年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一起,申请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即中南大学-湖南建工集团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评估,正式授权挂牌。该基地每年接受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湖南省建工集团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联合申报省级科技开发项目二项,完成工法近十项,合编教材三部,共同十余篇。不仅提升了湖南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了可观的 经济 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尤其在重庆大剧院项目的建设中,获得了各方的良好评价。 2 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学院定期每年举办一届院级研究生学术年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演,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取前辈的成功创新经验。同时还不定期地在不同学科方向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心得、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2009年10月我院将承办教育部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论坛,这将又是一个良好契机,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申报、建设、管理和奖励办法。力争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骨干课程分批、分级地建设成精品课程系列,构成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二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6门校级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还支持开出了三门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 4 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积极参加 教育 部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有近十余名研究生通过选拔派往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获联合培养。另外,有不少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导师也积极联系国外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短期的学术交流时间。学院还制订了相关政策和基金,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境内外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5 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也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根据 科学 技术的不断 发展 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研究生教材。累计出版各类研究生教学用书近十本。 6 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是研究生落实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国家级实验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实验室、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再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的任务,全时、全方位为研究生开放。 此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还设立了优秀博士 论文 奖励基金、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选题基金和研究生sci收录论文奖励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对国家科技进步、 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课题研究。 土木工程担负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高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努力探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的 规律 ,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份贡献。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问题分析 摘要: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建立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细化实施要点,使生产实习效果达到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生产实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生产实习,不仅巩固了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将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对学生融入团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吃苦耐劳工作作风的锻炼,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此外,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有意识地学习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也是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方面薄弱环节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特点,使得有效实施难度较大、不易组织,致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因此,客观分析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行生产实习环节的系统管理、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 国内普通高校的生产实习情况,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缺少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到工地实习的目的是以学习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经验,一般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以追求合理利润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内容的企业,基于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以及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实习生的接纳并不积极,这就使得实习单位联系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基于生产实习的特点,每个工地接收学生的数量有限,一般不宜超过五个,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对学生实习工地数量需求很大,而且各高校实习时间相仿,企业难以接纳和安排。 (二)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 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为四周时间,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接触工程部分内容,实习内容不够完整。此外,施工企业推行项目责任制,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部的负担。因此,很难对施工单位再做进一步要求,致使部分学生在工地上走马观花,缺少有效指导,或以参观者的身份去实习,或被安排在办公室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导致实习深度不够,难以达到实习预期效果。 (三)学生分散实习居多,缺乏全面、有效的过程监控 由于实习学生数量众多,大多数高校采取以学生自己联系分散实习为主、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实习为辅的方法。由于实习地点分散,遍布省内外,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实习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与自律。部分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不重视实践环节,缺少主动性、持之以恒与肯于吃苦的精神,处于被动实习状态。部分同学备战考研,无心实习。因此,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安全问题存在风险 一方面是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水电管线、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繁多,多工种立体交叉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实习生须在工地人员带领下进行工作,否则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此外,还包括交通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问题,均给学校及实习单位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实习单位顾虑到学生施工现场安全,不支持学生完成大量的外业作业,对实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五)实习成绩考核评定机制存在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实习情况 由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有时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实习成绩多以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为评定依据。个别同学实习报告甚至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由于指导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有限,因此导致实习成绩评定存在偏差。基于上述原因所限,学生的生产实习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生产实习的目标,采用多渠道、多环节齐头并进的方式,系统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二、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实践环节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了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这是非学校自身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模式。德国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验均有明确要求。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有3-6个月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还经常利用假期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研究。德国作为法制国家,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高等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德国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企业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把参与学生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我国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等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并且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长此以往,步入正规后进入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一定数量稳定、质量优良的实习教学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会为学生在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规范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工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规范、完善、科学的项目运作模式,使得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而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宣传,将推进过程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当前,加大力度,充分利用校友会、产学研合作、行业培训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在科研课题、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力求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完善实习内容 基于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及部分工地施工管理不规范、施工质量较差等缺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收集、制作实践教学资料,作为生产实习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典型施工技术的专题施工录像、图片说明。利用网络资源、影像教学及软件模拟等方式进行室内模拟生产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场景体验现场的施工过程,与现场的生产实习相辅相成。 (四)完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资料 生产实习教学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内容。由于生产实习的分散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完善、详细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而又由于学生实习工地、实习内容的差异性,实习前,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因此,应针对当前常见工程类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轻钢结构厂房、砖混结构等,给出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并以分部工程为对象,给出各分部工程实习要点及思考题。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针对工程的具体内容予以补充完善。 (五)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将生产实习质量控制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阶段 (1)加强管理,健全实习制度。规范学生自行联系工地的审批程序。学院统一制定生产实习审批表下发给学生,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填写实习单位及实习工程概况、实习内容,实习单位签署接收学生实习意见、家长签字同意后,学院最终批准。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采取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实习表现(包括日常出勤情况、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工地评价等内容)、实习工作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等方面量化指标,通常可参照实习表现占40%、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的比例设定。 (2)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学院、系对生产实习动员给予足够的重视,着重强调生产实习的意义、目标及实习安全的重要性,细化实习要点,以使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但实习动员不能只局限于动员大会,除此之外,尚应设置系列实习讲座,主要内容包括:a.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入门讲座。使学生熟悉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组成,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作用,主要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施工现场质量验收的程序、组织方式等内容。b.平法图集讲座。系统介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即G101平法图集系列。c.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讲座。系统介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及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要点。d.工程材料试验检验讲座。系统介绍常见工程材料如水泥、钢材、混凝土、砂浆、砌块、砖、防水材料等的外观检验、取样要点、实验室检验主要内容等。e.现场施工讲座。播放一定数量的现场施工视频,主要侧重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增加感性认识。该系列讲座也可穿插在学期中,分模块结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混凝土结构等课程进行。做好了系统的前期准备,学生进入工地之后,能够尽快地、有条不紊地适应工地工作和生活。 2.事中控制 该阶段的理想状态是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生产实习予以系统指导、合作培养。但在当前形势下,多数实习单位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其中,学校未与实习单位进行很好沟通也是一大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的主要任务,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该阶段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1)规范实习教学资料要求。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实习日记,详细记录每天实习内容、工地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收获等。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强化实习报告质量要求,要求总结实习过程的精华、亮点,并结合规范、规程、标准等明确、完善佐证资料,要求按照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力求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指导教师随机抽查。学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设定指导检查多条路线,每条路线由1-2名指导教师负责,分组指导,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要求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指导教师随机性地与工地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表现等。 3.事后控制学生返校后,可设置形式多样的环节检查并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1)设置生产实习答辩环节。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过程陈述后,答辩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召开生产实结报告大会。选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会上交流。通过会上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沟通,相互借鉴,增强实习效果。 (3)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结合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答辩+指导教师检查等多项内容,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针对当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多渠道、多方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强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生产实习管理,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丰富、完善实习内容,使生产实习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 作者:可淑玲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对素质教育有了更为先进的认识,这对理工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土木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与其他专业相比,土木工程专业更具实践性。实践教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为重要。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必须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确保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集实践性、社会性及群体性为一体,其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高,需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为此,除了需要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士[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学生接受专业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能力也会有所增长,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实践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会深入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 由于实践性教学是基于理论课内容进行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实践教学上,只会重视理论教学。而且,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师大多不是单纯地承担着教学任务,还需要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动,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集中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2],后果就是教师在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缺少及时专业的指导。除此之外,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课学时和实验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实验顺利进行。而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一方面缺少重视。各类实习时间不充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否按照实习指导计划和考核方案进行非常关键,这对实践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 当前,一些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院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缺少软硬件设施,更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验经费短缺;其二,实习经费短缺。由于实习和实验都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若不能有效保证其顺利进行,学生对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操作不能完全掌握,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科基本教学实验项目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但若缺少资金投入,将难以实现这一要求。经费少还会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不全面的状况。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在施工现场的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要对部分施工工序、招标投标、组织管理和工程监理有所了解,而且在工程预决算和事故处理等方面也应该兼顾[3]。但缺少资金,就不能同时兼顾到这些。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 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性要求,土木工程实习环节是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地质、测量、认识、生产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实习内容。这些实习环节多且不集中,没有考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内容也过于片面,不够规整。此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够充实和多元化。例如,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由于结构型式不够多样,造成房屋建筑设计对象主要以宾馆、教学楼、图书馆等为依据进行。房屋建筑设计对象的层次划分并不清晰,致使基础结构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复杂的基础型式的内容。针对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其并未对其他桥型的设计内容有所涉及,只是单纯地进行简支梁桥设计内容的学习。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针对各类实验与设计,一般会编制内容翔实的指导书,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时,不多加考虑,缺少创新性。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抄袭也是阻碍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因素之一。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实习组织形式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被凸显,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若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影响的不只是实习质量,更会威胁到学生自身的人身安全。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学校在考虑经费后,难以确保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一来,学校只能以学生返校后的实习成果为依据进行评价,忽视了监督最重要的过程管理环节[4]。另外,各高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总结和管理时,对实习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总结不到位,特别是审查实习场地和执行管理制度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未做好实习前的管理工作。 三、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变化,主要目标有:第一,以创新性实验指导思想为基础,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第二,通过一切有效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确保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为此,不可忽略:首先,在教师待遇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安排课程计划时,实验课时和理论课时需要分别安排,且在计算实验成绩学分时,不可混为一类。最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二)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为了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必须投入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量较大,若有充足的经费,将可以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吉林大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立了兴城实习基地。除了要确保校内实验室场地建设和配置实验设备符合标准需求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学校也不能不重视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5]。企业和生产单位能够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这对高校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实践机会。通过切身参与,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 (三)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须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项目多,内容繁杂,所以必须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以免不能从整体上确保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普通教育课程上,对化学、物理和数学都有相应的实验安排。另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验,以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较低。在课程设计、实习和生产实习内容方面,要避免各环节内容出现不统一和不连贯的现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尽量不要脱离实际工程,学生才能以实践环节中认识的知识尽快地掌握新工艺和新方法。 (四)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 由于考核与教学质量有关联,所以须重视对待。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考核不仅要重视考核方式的选择,而且也不能忽略监督管理过程。针对考核重点,依据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判,评判标准以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基准。若只主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针对非集中实习的学生,要以标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为衡量基准进行评估,否则,将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完成实习后,实习组全体教师要做好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免再犯。 四、结束语 在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须进一步完善,才能提升教学水平。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例失衡、缺少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经费、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自主创新性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管理等问题,必须通过树立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做好考核和生产实习教学总结工作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渊召 李振霞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思考 [摘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生产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关键性教学环节。实践基地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其建设程度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着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因此,笔者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一些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实习(为期1个月)和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同时,工程建设和设计实际通常存在时间长、时间紧的特点,因此,企业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现有什么内容就指导什么,哪里缺乏人手就往哪里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学生实践的时间短,加上需要熟悉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施工工地上实习存在大量不安定的因素,企业综合考虑后通常让学生待在办公室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压缩了生产实践的时间。 1.2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实现双赢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往往要求专业学院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校方在选择合作对象建立实践基地时过于追求形式,而对后续建设规划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在此情况下,企业通常也将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作为一项短线投资,并未把人才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通常会造成学校单方面推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处于半推半就的局面,学校没有利用好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则在没有收到持续的收益下缺乏继续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动力。 1.3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稳定 从目前土木工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际运作来看,真正有效运行的不多,主要在于校企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权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等。一旦双方合作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在不及时或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导致双方的合作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合作名存实亡。另外,现有生产实习环节原则上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不一定会选择签署协议的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影响了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性。 2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 2.1完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需求 (1)实践课时设置。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虽已形成大学四年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但在课时安排上较理论课尚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充分调研学生意愿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利用寒暑假等适当延长相应实践课程的实习时间。提前规划和启动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前期资料准备,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基地实习。 (2)企业参与教学。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等方面多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建议,甚至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地加大企业的参与度。另外,开设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土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讲座,让企业真正全过程地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反哺实践教学。 2.2深化校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1)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学效果。学校要勇于打破实践基地建设片面追求数量和质量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根本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效果,发挥学校智力和技术优势,并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有较高社会责任感、有意愿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企业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2)增强企业建设实践基地的双赢意识。 企业要合理、清晰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破除过度聚焦于在实践基地建设人、财、物等方面的付出。扩大视野,科学配置,将接受学生实习作为缓解用人紧张的重要措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将学校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作为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3)加大校企双方师资交流力度。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通常是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科研经验丰富,但缺乏一定的实际工程经验,而企业技术人员常年在工程一线,科研工作则相对滞后。校企双方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借助实践基地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学校则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科研项目等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培训。通过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坚实的师资保障。 2.3强化校企交流,稳定实践基地 (1)加强校企双方交流,完善实践基地管理。 学校要设立专门分管实践基地建设的人员,定期联系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双方关于实习计划、要求、岗位等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也要进行积极、合理地反馈。健全规范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严格保证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定期表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2)创新实践内容和文化,稳定实践基地建设。 企业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新概念、新想法的尝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推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实践文化氛围,举办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活动,宣传创新实践成果,扩大实践基地的影响力,用实践项目和企业文化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从而稳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3总结与展望 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学类专业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尤其是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更是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要从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合作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随着土木工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将是今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土木工程人才的关键和方向。 作者:缪海锋 姜秀英 单位: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专业论文: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 摘要:土木专业旨在培养道路、桥梁建筑、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各方面工程建筑领域从事设计、规划、研究、管理以及施工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和扩宽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非常广泛的教学方式,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从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应用 前言 土木工程专业在建筑领域中属于重点的基础性学科,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基地[1]。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工程案例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合理地应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对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以及应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些分析。 1.工程案例教学的概念和优点 工程案例教学方式指的是授课老师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依据,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准备好有关的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展开讨论分析,从中获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工程案例教学是将实际工作中的例子结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与纯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案例的选取来自实际的生活中,切近学生的生活,在便于就地取材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更加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 2.工程案例教学在土木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案例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由易到难 在本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合理地选择案例,比如对于大一的新生而言,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不高,甚至非常的陌生,刚开始接触本专业需要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因此授课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取较为简单的案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比如在《土木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现状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概论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就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工程作为案例,比如地铁的修建、城市已建成或者在建的一栋栋高楼、隧道建设、桥梁建造等均是土木工程所要学习的,学生对这些建筑也都比较熟悉,通过回忆和联想就会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课程进入到技术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取身边的例子或者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比如城市高楼建设的结构、反震系统设计等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总之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要合理、循序渐进,以小见大,由易入难。 2.2工程案例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工程案例教学还应该以教学大纲作为参照依据,结合课程的进度选取和分析案例[3]。这和前面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由易入难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进度需要老师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度,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选取一个案例,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案例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采取工程案例教学是为了使更好的的理解理论知识,并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而不是用来替代专业理论的教学。同时进行工程案例分析时避免盲目的扩宽知识范围,比如在《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教学中,在分析工程案例时应着重从本节的知识点去分析探讨,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的构造要素、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稍微提到但是不作为重点分析项目,等到学习该知识点的具体课程再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等现象。总之老师在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时要明确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把握好工程案例教学的度,通过案例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进行教学。 2.3工程案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是因为兴趣才报的志愿,可能是调剂或者其它原因,也有的学生原来带着浓烈的兴趣报考本专业,但是接触后觉得与想象中的有出入而失望,渐渐地失去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毫无兴趣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很差,学习的效率不高,最终就达不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授课老师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4]。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到桥梁的内容时,可以选取武汉长江大桥经历过70多次甚至有一次是大桥的7号桥墩受到一艘载重万吨的游轮撞击,只留下擦痕并无其他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该大桥采用了“裁牙齿”的世界领先工艺。学生在听到案例时会被大桥的坚固所震撼,被整个案例吸引,渐渐地就会对相关得知识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样化的形式进行,不仅活跃课堂的氛围,还可以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本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理念和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工程案例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以小见大、由易入难,工程案例的分析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进度,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作者:罗少云 赵会艳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改思考 摘要: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关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为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弹性力学;土木工程;教学;探索 弹性力学是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等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目前各高校很多学科根据本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减少课时和精简内容。另外,土木类专业所面临的现代工程结构设计问题大多为非杆系的复杂结构体系,所以许多高等院校要求开设弹性力学和有限元课程,其目的是加强土木类本科生对复杂结构数值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现代结构设计的能力。然而学生普遍认为弹性力学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而且弹性力学理论抽象,数学推导麻烦,课程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弹性力学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弹性力学教学现状 为了提高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相关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2006年工作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举行,2014年10月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各高校在每次会议中都对弹性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交流,对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和资源积累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北京工业大学在弹性力学的教学中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弹性力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与国内其他高校具有类似特点与问题。2006年之前弹性力学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或必选课,学时一般为40学时左右,使用教材以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为主要教学参考书。在2007版本科教学改革之后,弹性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中仍然设置为学科基础必修课,但学时改为16学时,考试时采用闭卷考试,对学生学习要求较高,较多学生仍然认为太偏重于理论,理论抽象,数学推导烦琐难以理解,并且其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远不如结构力学。在2012版教学计划后,课程性质以及学时都没变,但考试时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公式推导要求降低。改为16学时时,教师和学生的感觉都是时间太紧张,学习压力大,所以在刚完成的2015版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中,弹性力学进行了很多变化,首先课程性质发生了改变,由学科基础必修课改为学科基础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其次学时增加为24学时,让选修弹性力学的同学能真正学习到弹性力学的主要内容。所以目前在现有的学时下,如何保证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增大信息量,减少教学时数,又能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中关注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弹性力学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许多高校和研究者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和研究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多有益成果,尽管如此,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在以下几方面尚有待研究与改革:(1)教学对象上,弹性力学通常主要在工程力学专业开设,需要充分考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2)教学思路上,仍然偏向工程力学方法,在内容选择上较偏向数学,主要是理论上的教学,对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合对比方面缺少。(3)讲课内容中未能充分引入弹性力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与土木工程结构相关进展,因此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对弹性力学教学中的普遍与特殊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将促进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力学教学的发展。 二、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 根据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及2015版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需要考虑在既有学时下,使学生的理论水平能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1.重点突出弹性力学分析思路和概念。 在教学中,在分析思路上,一般重点讲授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相关问题,并且对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采取精讲的形式,对空间问题基本理论采取和平面问题基本理论相对比方法进行讲解。如果根据实际,直接从实际工程的三维问题,再到讲授二维问题可能更符合思维过程以及实际工程问题,使得思路更加自然,并且能节省教学课时。另外,在讲授方法思路中应突出思路、概念与结论。如弹性力学中的概念问题:弹性力学中应力的方向以及正负号的定义,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的区分,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处理局部边界条件的圣维南原理,等等,这些都是讲述平面问题基本理论中要熟练掌握的概念。 2.结合具体土木工程实例教学,附加一些分析程序和工具的介绍,拓宽学生分析方面的应用能力。 在介绍分析思路时,需要结合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工程算例来分析,这样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理论分析完成后,还可以介绍相应的数值分析方法,介绍Matlab计算程序或有限元分析工具,对理论分析过程数值化,让学生自己操作计算,分析结果。最后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学会运用,可以结合一些设计规范进行学习,如: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建议采用弹性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计算围岩的隧道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等,通过在理论分析结果和数值分析对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规范要求进行验算。 三、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 就目前而言,对于土木类本科生的弹性力学课程,各高等院校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选用的教材均存有不同。换言之,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及教材均没有统一的指定,仍处在各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总结。目前已出版的弹性力学教材有很多种,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徐芝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较多、较全面,也比较深刻,对概念思路的解释较为简洁,但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1)基本上从平面问题到空间问题最后到板壳一些特殊问题,分析讲解思路可以变化,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理解。(2)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土木工程案例的分析较少。(3)理论推导比较多,数值分析对比较少,数值分析工具的应用较少等,另外学生学习的课余指导用书比较少。为此,编写更加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以及教材指导用书是有必要的。 四、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 作为一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课程,仅以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明显不足。例如,本课程中复杂的理论推导数学演示,这些均可通过CAI电子教案的教学来表述。此项教改工作的目的是在教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就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而为之。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要求及依据更加丰富的教材,可以编制本门课程的CAI电子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预期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学生能给出较好的评价。另外,课内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本门课程在土木专业上的应用性较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均会遇到实际结构问题的数值分析,对此需要课外指导,因此建立教师学生互动平台和窗口也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相关问题,并探索了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1.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理论水平,使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达到当今土木类专业的培养要求。2.根据当今土木类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编写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3.改革单一的板书教学模式,研制《弹性力学》的CAI电子教案,并建立教师互动平台和窗口。 作者:陈适才 彭一江 彭凌云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在校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以及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好专业英语是获取专业信息、掌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等的必备前提。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解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看法和认识,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为土木工程专业的8个班级,人数238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30份。然后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淡薄,认为专业英语没有什么用处 在问卷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用处的调查中,有45.45%的学生认为现在说不上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有什么用;16.69%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用处,但也不能说没用;3.03%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处;34.85%的学生认为有比较大的用处。同时,还对学生选择的理由做了调查,其中认为现在说不上有什么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就目前的水平及现实情况还用不上专业英语知识;②如果只在国内工作,基本用不上;③对专业还没有深入地学习,现在接触不到外国专业方面的文献,所以没觉得有用。认为没有太大用处,但也不能说没用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自己的英语太差了;②现在并没有用上什么专业英语,阅读外国期刊比较少,感觉以后工作接触英语的机会不是很多;③对学习普通英语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以后工作可能用不上,至少在本科层次上是这样;②不打算继续考研。认为有比较大用处的学生的理由大致是:①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及外国科技的最新动态;②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要和世界接轨英语就更加重要,并且对专业技术有较大的指导作用;③继续读研究生的话,专业英语非常有用。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不阅读英文的科技文章 在课余时间,对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的调查中,71.21%的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英文专业文献,27.27%的学生只是偶尔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仅有1.52%的学生大量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是不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 (三)对专业英语的重视不够 在对“专业英语在你所学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中重要吗”的调查中,69.7%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不重要,有30.3%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比较重要。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可以不开设这门课程。 (四)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正确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够正确。有很多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就是翻译,多懂些专业词汇就差不多了。虽然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能够达到熟练阅读和翻译的水平,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的学术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英文科技文献的检索能力等。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技术信息,而并不仅限于翻译那么简单。学生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一是因为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重点多放在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的训练上,而对于比较实用的专业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以及土木工程领域内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十分薄弱;二是因为基础英语阶段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英语是以阅读为主,可以说学生学得是“哑巴英语”[1-3]。 (五)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中碰到的难点较多 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中,65.15%的学生认为主要困难是专业词汇太多,单词不认识;39.39%的学生认为对相关专业知识不够了解;33.33%的学生认为长句较多,较难理解;19.7%的学生认为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习的困难;43.94%的学生认为不能准确、通顺地翻译英文文献。 二、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课上往往因此出现一片尴尬的沉默,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仅有6.06%的学生选择了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有81.82%的学生选择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而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方式。 (二)教材的选择不当 有些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仅仅是专业技术文献的阅读与翻译,这不符合专业英语教学形势的需要,并且教学内容陈旧,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前面提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不重要,而教师又没有正确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看法,这样很多学生上课就会漫不经心,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 三、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而且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从相关国际土木工程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从今后工作可能要接触专业英语的情况,从我国大型工程如奥运会的场馆设计、招投标建设等按国际惯例操作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土木工程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好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教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发现:81.82%的学生选择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中,每堂课都让学生自己把一小段文章翻译在作业本上,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讲解。对于这种方式在问卷调查中,有75.48%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好,通过自己练习再结合教师讲解印象比较深刻。另外,在对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科技英语写作特点及翻译要领进行讲解后,文章的阅读和翻译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引导和纠正完成的。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教材 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教材陈旧、单一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阅读文献为最新的前沿文章,而且除了文献阅读与翻译外,还应包括土木工程领域内涉外业务应用文的写作和听力与会话的内容,配合音频、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另外,还应包括专业文献的检索内容,让学生至少了解如何进行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的检索。 四、结语 如何开展好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文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把对专业英语的兴趣与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作者:卢春玲 刘均利 王强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专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的渗透 摘要:科技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学生的化学实验也对环境产生着危害。保护环境必须深入人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和渗透,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各不同角度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实施和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科技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化学制造悄然的丰富着我们的生活用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条件,我们生活在化学产品的世界。但是,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为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化学制造产生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核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这些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美国环保局于1991年首次提出,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有危险的试剂[1]。其宗旨是“利用现代化的相关方法与技术,从根源上减少以至消除在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中伴随使用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整个化学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能最大程度的对环境友好”。社会的不断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我们每个人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每一位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既是品德的教育,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负责。高校实验项目广,所用试剂繁多,很多重要实验都会使用有毒试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绿色化学观念融入到实际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源[2-3]。在药学等各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中,我们多角度的加强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和影响,培育学生的绿色化学和低碳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绿色化学教育,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措施 1.1规范实验流程操作教育 在化学实验中,从实验的准备到实验完成,我们都需要使用化学药品,如学生不能自觉遵从相关规定和要求,如随意倾倒药品或废弃物,回收分类敷衍,则会对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因此,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和实验操作规范教育非常重要。学生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操作流程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做实验时仪器的润洗、洗涤等,学生往往易于用大量的溶液或水冲洗或润洗仪器,造成化学药品和水的大量浪费,排入下水道后污染水资源。因此,在每一个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规范的操作过程,合理的用药量,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2合理改变实验条件,减少药品排放 微型实验具有仪器装置微型化和试剂少量化两个基本特点,是一种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4]。结合我校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施资,我们对部分实验进行微量化改变。药学专业所开设的电导测定实验是测定两个不同浓度0.1mol/L和0.01mol/L醋酸溶液的电导率,我们以往在实验中往往使用的是50mL的小烧杯,学生润洗烧杯、电极往往随意的使用较多溶液,然而在本实验中,测定的溶液量只需要浸没电极即可进行电导的测定,过多的溶液造成了浪费,本着绿色化学的理念,我们采用规格更小的烧杯进行实验,这样同样可以很好的完成实验,同时可以减少学生对实验药品的过度浪费。溶解热测定实验中,一定量的硝酸钾或者氯化钾溶解在300mL水中进行实验,所用水和药品量较多。实验使用的测温装置是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该温度计比一般的水银温度计具有更高的精度,只需要把感应探头端部插入溶液中即可进行温度的测定,不需要把整个感应探头都浸没在被测液中,我们调整实验测定药品的比例,减少用水量,同时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1.3进行药品的回收利用 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直接排放会对空气、水、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废弃物的处理我们应该尽量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固-液吸附实验是一定量的活性炭对不同浓度溶液中醋酸分子的吸附,本实验中,大家往往把实验用后的活性炭轻易的丢掉垃圾桶,或倒入下水道,造成污染。实际上,活性炭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药品,由于其具有强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常用于净水、脱色、过滤净化液体和气体等。活性炭可以反复使用,因为活性炭吸附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不再吸附,经过再次活化即可激活其吸附性能。本实验中,溶液中醋酸浓度比较低,吸附后过滤出来的活性炭,我们用水进行净化,然后再高温烘干即可重复使用或用作实验室的干燥剂。 1.4进行实验药品的循环使用设计 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废气、废液等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学试剂的用量和实验室废物的排放量增大,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对我们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不同的实验特点,有些实验所使用的药品可以重复使用。如最大泡压法测溶液表面张力实验中,我们目前的学生实验中,实验室老师将不同浓度乙醇溶液配好,学生分取溶液进行实验操作,并在测完一个样品后即将测定液倒入下水管,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药品浪费。实际上,已用过的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可以重复使用。如果我们把每一组学生做完实验后的乙醇溶液进行回收,按不同的浓度收进不同的回收瓶中,后面做实验的学生可用这些溶液润洗毛细管和测定管,这样药品可以重复使用,减少浪费。在两组分气-液体系相图绘制实验中,需要测定不同组成的环己烷-乙醇体系的沸点,如果各实验小组每一次测定后的药品均倒入废液缸中,则会增加废液处理成本,增加水的污染和浪费。我们采用由实验室老师预先配置好不同组成的环己烷-乙醇体系,学生实验时直接由试剂瓶中取样进行测定,测完一个体系后再倒回试剂瓶中进行重复使用,由于该体系没有水,所以不存在测定药品被污染的现象,这样直接减少了废液的生成和药品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在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试验中,反应体系水层含有碘化钾、碘、三碘化钾等药品,由于水与四氯化碳不互溶,因此,实验体系中四氯化碳层只含有碘单质,结合实验,我们可以把四氯化碳层溶液回收循环利用,通过改变浓度,当其它组做该实验时可以用回收的四氯化碳层溶液进行各不同实验体系分溶液的配置,从而减少四氯化碳溶液的排放。 1.5学生回收废液的实验设计 学生实验中,往往会存在大量药品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教导学生节约药品,减少排放,降低对水及环境的污染。但是,说教并不能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只有亲自参与,认识才会深刻。提倡学生在预习实验内容阶段,思考如何减少废液的排放和药品的浪费,并在每一个实验的初始阶段作为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中,我们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处理实验中使用的四氯化碳废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认识,把自己的答案写在实验报告中,这个过程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可以起到减少浪费的警醒作用,并可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各个环节对药品的合理使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化学药品的循环回收利用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可以使节约环保观念及减少污染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产生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 2结语 《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大计,环境教育为本[5]。在实验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实验环节的改变或许即可为环境减少一些被污染的压力。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抓教育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使环境保护上升为一种素养。 作者:惠华英 雷志丹 范习之 张晓青 黄莺 李红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物理化学论文:多媒体在大学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在大学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发展背景 物理化学是以实际的物理化学为原理,并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对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进行探索与归纳,并且对物理化学规律与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是指现代化技术及手段在教育领域的扩展,现代化教学技术就是利用投影仪、摄像机及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使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已引起了各大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而且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课堂之上,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并且利用动态形式将课本枯燥、规范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教学虽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传统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更改教学计划,但是多媒体却具有高效率、高吸收的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把学生对学习突发的灵感运用到教学中去,注意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物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能够使教学程序向多样化及科学化发展,为教学事业带来质的变革。(一)多媒体教学更新了实验书本教学的理念。传统教学以巩固与掌握知识为出发点,对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书本教学学习气氛枯燥,让学生产生了逆反的心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视觉轻松的文字效果绘声绘色地在多媒体上勾画教学理念,把握教学重点,能够在教学的同时轻松愉快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了物理化学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二)多媒体动态教学也可以形象地表现物理反应过程及物理外压变化系统内部分子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事物反应产生内部空间变化的密切关系,建立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巩固研究结果奠定了理论基础。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书本知识抽象难懂的理论模式,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模式保障。(三)多媒体教学让物理化学理论数据更加准确,同时使数据处理层面更加简单化。多媒体教学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解释了物理化学的探索研究性。实验带有失败及危险的元素,而多媒体技术的模式实验工程,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学生正确理解实验操作的流程与重要性。 三、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解释了物理化学的探索研究性,分解并简化了物理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但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多样复杂性,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传统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更改教学计划,书本理论知识对于物理化学公式的推理要求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理论性,对教学的实际反映情况进行有效反馈,但是多媒体却具有高效率、高吸收的特点,让学生与知识沟通之间产生了沟壑,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青年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教育知识的共享,但忽略了对传统科学技术知识的钻研与探讨。 四、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图形颜色及版面动画的渲染效果进行修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利用多媒体,做到因课制宜,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探讨与研究。(二)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必须在符合教学下使用。 五、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一)教师要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及意义,将多媒体使用与传统课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手段,但是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教材、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教学中的难重点充分展现到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够掌握知识的重点。(二)注意教学进度,关注学生参与的互动性。由于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使教师忽略了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互动操作能力,满足学生学习各层次的需求。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形式将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渴望,而且为传统教学增添了新的光彩,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推动了可持续教学事业的发展。由于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起着主导与决定性的作用,应采取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书本知识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项辅助教学手段,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为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师资技术基础。 作者:李锦莲 于连生 单位:佳木斯大学药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和近几年教学经验,从多方面探讨了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师生课堂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可明显提高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研究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本科教学中四大基础化学之一[1]。物理化学的形成与进步得力于数学、物理学两大基础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反过来也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丰富了它们的内涵。物理化学的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化学发展的深度。对于非化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例如:建筑工程、环境专业,物理化学也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我校安排的授课学时为48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期。目前各化学基础课的学时在缩减,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则在提高,这就要求对基础课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整合与更新。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且比较抽象,因而对于本科初学者感觉《物理化学》难学难懂,就连教师也感觉难教难讲。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得教师讲好此门课程,充分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新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新的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1强调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不属于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学生会有只要考试考及格就可以的想法。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首先强调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以期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这对以后的上课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对化学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分支,有人比喻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化学的躯体,分析化学是化学的眼睛,物理化学是化学的灵魂,可见物理化学的地位有多重要。这些学生虽然没有接受化学专业学生系统的各种化学基础课的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学习过无机化学或者工程化学基础,这些课程里面已经包含了简单的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特别是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2]。物理化学的任务是把化学领域中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对其中的一般规律予以更深刻、更本质的探讨,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会有种看不见、摸不着、抽象难理解的感觉。所以,教师的第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3],根据学生手中的课本,简单介绍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整个课程安排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由于物理化学概念多公式多,学生按照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达不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所以,第一堂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物理化学的学习状态。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从小学到大学,多数教师上课时会使用多媒体教学[4]。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制作。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自己编制课件也会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课件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尤为重要,通过自己制作课件,可以有意识地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将各种知识按照自己的习惯连贯起来,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目前,各门课程在网上的课件都有很多,很多教师会直接下载网上的课件或拷贝其他教师的课件,这对于课程整体的把握没有帮助,因此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也是对课程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把握。任何新生事物有利也有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例如,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对文字、公式的印象不深;课件讲解太快,不利于学生理解和简化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这门课程的内容又较多较难,48学时仅仅够教师按照课件快速讲解。如果多些板书或者讲解再深入些、和学生互动多些,那么这些学时就完全不够了。为了尽量避免这些弊端,作者在授课时会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一些难点、重点,边讲边板书可以放慢讲解速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有清楚的理解。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时所有知识点都要涉及,但是可以选择性的将一些重点、难点课上详细讲解,而一些易懂易学的内容留待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讲课时可以尽快的一带而过,这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除了知识信息的传递外,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这个教师,也会“爱屋及乌”的喜欢这个教师所上的课,在课堂中就会积极主动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物理化学这种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公式多的课程更是如此。学生在上课时往往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较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通过一些技巧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例如,讲课时声音洪亮,音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语气亲切。使用富有感染力、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课堂提问与讨论。将“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为中心”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让学习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许多教师会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课堂活跃性越差。长久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提问,学生不再回答,完全变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往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老师的课堂提问都非常踊跃的回答,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不是这样。作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没有气馁,而是继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回答问题。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回答或者坐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而不是选择某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摒弃学生心理上害怕回答问题出错而觉得丢脸的想法。通过多次课堂实践,这样的方式确实会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的效果,学生也能接受这样的方式,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复习了旧知识。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认为物理化学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无关,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后除了应付考试,好像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处。因此,教师除了讲授书本知识之外,还要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各方面介绍应用,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例如讲解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公式讲完后顺便介绍依数性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5]。利用凝固点下降原理,将食盐和冰(或雪)混合,可以使温度降低到252K,所以,北方的下雪天会在地上撒些食盐。溶液的渗透压在生物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土壤中的水分可以运输到植物的顶端?为什么海水中的鱼不能在淡水中生活?为什么人类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的浓度一般都是0.9%?这些都与渗透压有关。再比如,新房装修后使用活性炭来除甲醛,荷叶上的小水滴近似呈球形并且能够滚来滚去,日常生活中各种表面活性剂(洗涤、农药喷洒)的使用,人工降雨,纳米材料等都离不开界面现象的知识。在讲授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与教师自身的科研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例如,催化是物理化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化学、化工生产、能源、环境、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实现一个化学反应需要两方面的因素—热力学可行性和动力学可行性。一个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如果反应速度太慢也是不能实现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不仅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也可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目前大部分催化剂都属于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大量表面原子的过高表面张力使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表现出性能的差异。因此,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主要因为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路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催化研究包含了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动力学、界面等多方面知识的应用。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枯燥、难懂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有如此之多,从心里上消除这门课程无用的想法,重新燃起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 5结语 经过几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工作,事实证明:要上好这门课,就要不断的进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讨,努力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物理化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 作者:徐红 范果红 叶明富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教学学生积极性方法 摘要: 目前网络和智能手机已在大学生中被广泛应用,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引入网络和手机的教学新方法,即利用网络资源,将微课作为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以及利用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以上四种新方法的尝试,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教”与“学”的效果。 关键词: 教学方法;网络;积极性;参与度 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学好物理化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物理化学又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学习难度较大[1]。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方式,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主要负责“听”和“记录”,缺乏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也多数是接受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得不到发挥,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所以,出现很多的“低头族”,这些学生或者自己看书、或者玩手机、或者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另外,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课时的限制,部分学生学习吃力,通常在听不懂之后就干脆放弃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后续的学习造成较大压力。因此,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近年来,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改变同样影响着大学生,他们更加普遍的应用手机交流,利用手机网络了解信息、进行学习等[2]。笔者在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的这种改变,将网络、微课等电子资源引进物理化学教学,并且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 现代社会,网络早已渗入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学也不例外。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教师经常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图片、视频、课件、文件等来丰富课堂,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但是,网络资源绝不仅限于此。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物理化学教学的免费课程,比如网易公开课中的可汗学院讲述了很多关于热力学、电化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加利福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热力学和功力学》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爱课网中的《身边的物理化学世界》以及很多大学的《物理化学》MOOC课程(比如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课程每个视频的课时较短(大多15~20分钟),一般每个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针对性强,可以在手机中下载APP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灵活,能够反复观看学习。网络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教师在讲到某些知识点时,可以随时将相关的网络课程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愿在课后学习。这样不但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次学习的机会,而且使学习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充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接触国内和国际名校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将微课输入手机,建立第二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物理化学》课程的课时被缩减,为物理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微课的出现为克服这一困难带来了希望。微课的特点是内容少、时间短、针对性强、使用方便、易于传播[4]。教师将部分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并由学生输入手机随时学习,微课就成为了课堂的延伸———师生的第二课堂。这种“微课”的学习方式灵活,可以只占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并且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受到学生的喜欢。笔者所录制的微课主要分为三类:(1)对重点概念、重点公式的讲解[5]。比如公式ΔU=Cv(T2-T1),针对不同系统,使用范围不同,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单独录制成一个专题供学生反复学习;(2)章节内容的概况总结。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核心,概念多、公式繁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点链接,为了让学生对热力学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教师可将热力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录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3)典型例题的讲解。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堂上讲解例题的时间几乎没有,而练习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6]。因此,教师将例题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并辅助一定的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度交出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除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由教师适度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5~6人一组;然后教师梳理教学中的知识点,挑选适合学生讲解的内容并分成不同模块,比如,典型习题、难度较小的知识点等;其次,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将少量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最后,由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讲解知识点。这样的课堂安排可以帮助学生彻底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下面就以胶体化学一章的溶胶制备、光学性质、动学性质、电学性质为例,讲解如何交出课堂,让学生化身“教师”。(1)学生分组。笔者所教班级人数较多,由四个班级组成。在课程之初,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5个组,每组6人,这6个人每次选取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他五人可以分工进行资料搜索、制作PPT、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等,每组学生的分工可以轮流进行,比如甲同学在第一次时负责搜集资料,第二次时制作PPT。(2)分配讲解内容。教师将所要讲解的四个知识点,即溶胶的制备、光学性质、动学性质、电学性质以自愿和随机结合的形式分配给不同班级的小组同学,并告诉学生大纲对所讲知识点的要求,及讲解和制作PPT时需注意的问题。(3)小组同学准备。小组同学课后搜集资料,制作PPT(PPT制作好后要先发给教师,由教师修改PPT,把握知识的正确性),梳理讲解思路,然后负责讲解的同学要在小组同学和老师面前进行试讲,并且由教师和同学给出建议,根据建议对PPT和讲解内容以及思路再次进行调整。(4)课堂讲解。由于所讲内容对每个学生均为新知识,因此,教师在学生讲解时要给予鼓励,听讲的同学也要给予一定的包容。负责讲课的同学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讲解,听课的同学认真听讲。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作为“奖励分”计入平时成绩。(5)教师点评。学生讲解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解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可以是讲解内容方面的补充,也可以是对学生讲解的肯定等。 4利用社交软件,建立沟通、展示和分享平台 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好的沟通可以事半功倍,有效促进教学效果,促进师生间的感情。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也应建立一定联系,多加沟通。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安排,因此,建立方便、有效的沟通平台是实施良好沟通的前提。通过调查了解[2],绝大多数学生使用QQ和微信软件进行同学间的联系,并且很多班级建有自己的QQ群和微信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两个软件建立与学生间的沟通平台。比如:通过QQ软件,教师将制作的微课传至物理化学学习群,供大家学习,而学生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进行对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学生也可以将网络资源传至平台,供彼此学习,还可以分享自己制作的视频、ppt等。微信主要以手机为媒介,更适宜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实时的帮助,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等。教师和学生利用社交软件进行沟通,可以是多对一的形式,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网络沟通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避免面对面沟通带来的尴尬,使沟通更加接近学生的内心。当然,沟通不能仅限于网络,师生间面对面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须的。 5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和智能手机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顺应时代潮流,将网络、微课等电子资源引入物理化学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扫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感情。另外,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改革 [摘要]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是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文章对近十年来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物理化学;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它是以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借助于数学运算工具来探究物质体系的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科学[1]。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逐渐凸显出一系列问题[2-3]。本文对近十年来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有重要意义。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现归纳总结如下: 1.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反映不出学科发展新趋势 近十年来,物理化学学科发展迅速,但实验教学部分内容较为陈旧,在实验安排上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提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科学规律的好奇心不足,且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4]。综合性实验开设则较少[5],尤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实验教学内容无法反应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多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再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完成实验报告[6]。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黑板变成了屏幕,但大多数并没有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甚至灌输地更为严重[7]。在整个“灌输式”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式引导,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1.3理论与实验教学严重脱节,造成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物理化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分别由不同任课教师担任,再加上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教师之间没有沟通,造成实验课已经开课了,但理论课程却尚未讲到,亦或理论课讲到该部分内容时,学生已经忘记相应实验内容,从而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现象[8]。实验课脱离了理论课的指导,学生难以全面、深刻理解实验教学内容,严重打击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科学规律的学习积极性,长期以往滋生学生的厌学心理,难以达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1.4实验考核评价体系较为简单,未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际实验能力 传统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9],其考核评价体系相对较为单一,其考核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6],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依据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补充物理化学的前沿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构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四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三基”,即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操作得出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通过基础性实验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综合性实验打下扎实基础。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综合性实验是在第一层次的实验基础上开设,如设计常见钾盐对水比热容的影响[10],先检测量热计的热容,再采用不同电热发测定不同钾盐水浓度的比热容。通过综合性实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基础性实验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为设计性实验,主要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提出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执行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且学生尽可能自行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新问题,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第四层次为研究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实验内容可源自教师申请的科研课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申请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或挑战杯项目,学生须通过查阅国内外跟课题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申报书并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学生通过课题申报、中期考核和结题答辩等系列过程,使学生经过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逐渐形成勇于创新、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进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2.2建立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11]。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设计“系列问题”。根据问题的覆盖范围,问题可分为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普遍问题是面向全班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涵盖实验中要求全体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技能;特殊性问题是针对少数学生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开始前,学生写好预习报告后进行谈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避免问题出现的措施。实验过程中,学生应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碰到的现象,深入探究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化学机制。实验结束后,全班同学积极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项目教学式教学法是以实验项目为对象,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项目进行处理,从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和项目执行到项目的结束都由学生讨论协作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3]。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该方法特点在于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同时也是项目的共同参与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设计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放式教学法是将实验室对外开放的一种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开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关注重要实验细节,养成科学、严谨地记录实验数据的好习惯,同时为学生从事研究性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2.3理论与实验教学相对接,使学生喜欢理论爱做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对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具有重要作用,而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对解释物理化学实验现象有指导作用。因此,物理化学实验课和理论课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整体。为达到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目的,担任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尽量担任物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若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由不同教师担任,那么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之间应及时沟通,以保证理论课在和实验课相对接。当开设物理化学理论课后应紧接着开设实验课,以加强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教师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黑板板书,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喜欢理论爱做实验,以达到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目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较多地接触物理化学发展的前沿,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更新物理化学实验试备,让学生接触和使用更多先进的实验仪器。如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摩尔质量”实验中采用数字式精密温差测量仪代替了贝克曼温度计;在“氨基甲酸铵的分解平衡”实验中用数字式低真空测压仪代代替了U形管水银压力计。这些仪器采用新型传感技术,精确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使得整个物理化学实验的测温测压手段更加先进,从而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4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通常注重物理化学实验理论要点的考查,将实验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考核方式侧重笔试,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很难如实地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物理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考核做了改革,制定了“物理化学实验学生成绩考核细则与评分标准”,明确实验成绩考核的具体内容为平时操作(含预习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纪律、安全)、实验报告、期末实验考核(含实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七部分。其中平时操作成绩(含预习、操作的熟练程度、纪律、安全)占30%、实验报告成绩占30%、期末实验考试成绩40%。重点增加了期末实验考试,主要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数据计算及处理进行现场抽题考试,抽题是由学生本人随机抽签,一人一题,考试内容含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实验数据的计算及处理。通过以上改革,避免了以往只凭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弊端,使实验教学的考核趋向科学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性。同时为了更加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拟将学生引入考核主体,在平时操作成绩的评定中,采用学生自评(权值10%)、学生互评(权值30%)和教师评价(权值60%)的多元评价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方式,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实验成绩的认可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现代科技水平的步伐,不断更新自身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效对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并重,建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刘纯友 程谦伟 田玉红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表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为满足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我校研究生全校公选课“表面物理化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建立了满足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和本科基础来组织实施教学和考核,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课程适应两类研究生和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全校公选课;硕士研究生;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 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开始在一级学科进行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1,2]。2009年,哈工大化工学科开始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确定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表面物理化学”既是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也是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同时由于表面、界面科学在化学、化工学科和其他交叉学科研究中作为共性的基础理论支撑作用,“表面物理化学”在研究生院统一协调下确定为全校公选课,除化学、化工学科外,还服务于其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那么,“表面物理化学”成为全校公选课后,针对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课程内容体系?如何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则成为“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基于“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特点,从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出发,进行了全校公选课“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改革和实践。 1“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 表面科学因其学科交叉特色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各理工科类高校一般都为研究生(材料、化学、化工学科居多)开设了表面科学类课程。从课程内容看,主要是讲授表面科学基本原理及应用和表面科学分析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表面科学不同应用领域(如催化、纳米材料等)进行深入介绍。各个学校讲授的内容侧重各不相同,课程名称也不一致。我校化工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为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生开设了“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 1.1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生分类培养是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3,4],它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其中也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及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虽然2009年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表面物理化学”作为全校公选课,供化学、化工学科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但是,在开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为各类学生集中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表面物理化学原理的讲授以强化基础,还注重将基本原理与能源、材料、生物、环境等国际热门领域和学术前沿相结合,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设立讨论课、自学报告和课程作业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如学术型研究生在讨论课中要求讲述表面物理化学在当今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应用型研究生要求讲述表面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运用,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则要求讲述表面物理化学基本原理与本学科的交叉实例。在自学报告和课程作业方面也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分类培养的要求。然而,从前期的教学实践效果看,该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1)这种统一集中上课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追求全面性与不同类型研究生学习需求不同的矛盾,使得分类培养的针对性不强。(2)从学生反馈来看,学术型研究生认为表面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过于简单,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由于化学基础薄弱而认为理论介绍难度过大,内容偏多。这一问题还导致学生成绩分布不合理,交叉学科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切实的分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适应分类教学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确立 “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要依据研究生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统筹考虑本科已有的基础和不同授课对象的需求。在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新形势下,“表面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满足化学、化工学科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要满足非化工学科研究生选修本课程的新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学术型研究生对表面/界面科学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的需求,又要满足应用型研究生将表/界面科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需求,还要使得其他交叉学科研究生能够建立界面观点、掌握表/界面基本原理并能运用于自身的科研工作中。此外,本课程还要为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奠定理论基础。化工学科目前有9大具体研究方向(表面与界面化学,高分子复合与改性,化学电源,金属电沉积与化学沉积,功能材料制备与性能,催化剂与催化反应工程,生物合成与分离工程,生物分子工程,新能源化工),涉及到能源、材料、生物、环境四大国际热门领域和学术前沿。这些领域都需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材料、能源、生命中的相界面物理化学变化规律,这里涉及界面的共性知识和理论是本课程重要的内容体系。因此,本课程以表面/界面的物理化学原理和规律为基础,以界面科学及应用新进展为前沿,以拓展科研思路与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把各具体学科研究方向要求的知识结构细化为知识点,用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协调界面物理化学原理、规律、应用及前沿进展的内容,进行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本课程从化工学科9大研究方向中,凝练出3个共性的表面科学知识和理论方向,即表面热力学基础、固体表面与界面以及表面活性剂。在此基础上,针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的需要,重点介绍固/液界面的电化学热力学与电结晶过程中成核与长大的影响因素及润湿规律等;针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应用型研究生及食品、航天、材料等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重点讲授固体表面态和键合、表面层结构性质及表面改性技术,以及润湿现象的应用等内容。基于上述思路,修改了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取消了原来的“固体表面与键合”课程,将其有关内容纳入“表面物理化学II”,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及非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生的全校公选课;原“表面物理化学”改为“表面物理化学I”,作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课。 2“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在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中,首要考虑的是学术型和应用型这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及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习需求。“表面物理化学I”是针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开设,重点在于基本理论的深度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演绎法,从解释表面现象开始,深入到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理论分析,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表面科学的学术前沿与表面科学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学术前沿中表面科学问题的认识深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习惯。“表面物理化学II”是针对化学、化工学科的应用型研究生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其教学过程中偏重于采用归纳法,从各类表面现象及工程实际应用入手,在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介绍表面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注重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实践的结合,加强培养学生在工程应用过程中发现表面科学问题和运用表面科学原理的能力,突出表面科学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研究生原本科阶段的表面化学以及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基础。我校化工学科为本科生开设了表面化学类课程“应用表面化学与技术”,化学学科开设了“表面化学”,还有服务于全校本科生的创新研修课“应用表面化学基础”。但是化学、化工学科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有相当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表面化学类课程,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习过此类课程的人数更少。为解决这一类研究生表面化学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生选修相关的表面化学类本科生课程。另外,由于本课程对本科生的物理化学知识要求较高,因此针对没有物理化学基础的学生(主要是来自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要求课外自学由授课教师指定的相关内容,或利用绪论课适当补讲相关内容。再次,通过累加式考核的导向作用,细化各项考核的要求,加强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表面物理化学I”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学术前沿知识要求高的特点,确定考核内容如下:闭卷考试,占60分,考核基本理论和原理等;讨论课每名学生以PPT方式讲述与本人课程相关的表面科学前沿问题,占20分;以理论推导和讨论为主的开卷考试,占10分;以教材为蓝本自学其中的第二章固体表面的自学报告,占10分。“表面物理化学II”针对应用型研究生和交叉学科研究生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如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50分,考核基本理论和原理等;讨论课每名学生以PPT方式讲述表面科学问题或表面分析方法在工程实际的应用,占20分;作业占20分,包括运用表面基本原理对某一表面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综述某一固体材料表面或界面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两个方面;随堂开卷测验2次,共10分。 3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服务于两类研究生人才培养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也是拓展科研思路与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表面物理化学内容的学科交叉特色突出,使得该课程具有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本课程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界面化学涉及面广的特点,引导学术型研究生从界面的物理化学原理和规律走向学术前沿、应用型研究生将表面化学基本理论应用到工程实际,使“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3.1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本课程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课程组,建立了适合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课程组的授课教师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将自己与表面科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兴趣;课程组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与课程内容对应的实验项目,纳入学院的研究生实验平台[5]之中,建立学院层面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实践环节;此外,课程组教师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上,服务于科研方向与表面科学密切相关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与表面科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把关和理论指导,反馈于科研工作。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强化应用型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2009年起教育部即宣布研究生培养将从过去的学术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现在应用型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加[6]。为提高我校化学、化工学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化工学科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建立了校内外实践基地[7],并与“表面物理化学II”有机结合起来,工程实践活动成为课程的生动实例。如在课程组成员参与建立的“化工学科应用型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研究生可以在生产线上进行锂离子电池制造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包括材料合成、电极制备、电池组装及电池性能检测,全面系统地掌握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技术,培养化工学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其对产品设计、产品制造的系统观、全局观,特别是使学生体会到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电池制备中的理论指导作用,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再如在化工学科的“上海山富数码喷绘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可以进行从胶水、涂料、涂布、贴合、分切,到产品包装的一条龙生产实践,使应用型研究生能真实了解企业生产和研发的基本过程,又深刻体会到界面问题的重要性。 4“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分类教学实践效果 全校公选课“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的分类教学在我校研究生院支持下正式实施以来,本课程的学生成绩分布更趋合理,学生选课情况和学习兴趣都呈现了良性的发展态势。从学习效果看,此前本课程闭卷考核中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集中在化学、化工学科,并以学术型研究生居多;现在由于分类教学中基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使得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各出现一定比例的优秀生,特别是来自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成绩也出现了优秀。其二,分类教学实施后,选“表面物理化学II”课的交叉学科研究生从航天、食品、材料学院又增加了机械、电子和能源等学院,表明分类教学法的实施符合交叉学科研究生对表面化学类课程的学习需求。因此,可以预期“表面物理化学”全校公选课会吸引更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选课,选课波及面也会进一步加大。其三,由于课程学习内容与各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为一致,从而使得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课间学生找老师讨论问题的现象明显增多,既有对课堂上课程学习内容的讨论,也有把自己课题方向中与表面科学相关的问题与授课教师交流。学生反馈结果表明,选修此课的研究生对“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普遍认可。另外,我院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上增加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与考核环节,从学生对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中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表面科学问题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将在“表面物理化学”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原理直接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讨论课上,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将自己将要进行的硕士研究课题中的表面物理化学问题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直接交流,这样授课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 5结束语 我国高校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的全校公选课一般为英语、数学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而理论性较强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如何发挥其全校公选课的作用、有效地服务于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是“表面物理化学”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哈工大化工学院“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组在我校研究生院和化工学院的支持下,对“表面物理化学”分类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要真正实现从原来单一地服务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到服务于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的分类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作者:姚忠平 姜兆华 黄玉东 岳会敏 安茂忠 韩晓军 尹鸽平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安全工程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西南石油大学培养以“油”和“气”为特色和优势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物理化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论文围绕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对《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安全工程;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物理化学综合运用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剖析化学反应等过程的本质,并分析和解决化学变化和部分物理变化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并上升为一般规律,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绝大部分高校将物理化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特色,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制定了不同培养方案。例如,西南石油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以石油天然气为发展特色,因此,在制定安全专业培养方案时,主要围绕石油与天然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等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备油气化工生产、石油与天然气采输等专业背景知识的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设计与控制、安全教育与评价以及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我国发展的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管理,能在政府部门进行安全监察,能从事安全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设计、评价和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南京理工大学主要围绕燃烧、爆炸的理论及防治技术制定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能从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安全技术研究与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围绕地矿、建筑、煤炭、化工、交通、民航等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从事安全管理、监察和科研的“管理+技术”的综合性高级人才。从上述这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如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在安全工程与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有的甚至是实际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比如燃烧、爆炸等等。因此,物理化学在安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我们针对服务于油气行业的安全工程专业,针对物理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针对性的改革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舍”与“得” 我校安全专业注重定位培养,主要是培养具备石油与天然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等专业背景知识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单位主要去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壳牌等企业,主要从事油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安全评价等工作。为达到培养目标,主要设置了以下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化工原理、钻采概论、燃烧与爆炸学、工程热力学、油气加工工艺学、工程流体力学、电气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原理及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评价和安全法学、安全系统工程、机械及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我们通过调研每个课程并结合与其他课程老师的交流,发现很多课程跟物理化学理论联系紧密,如表1,我们列出了部分课程章节涉及的物理化学理论。因此,我们对安全工程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将多相平衡、催化反应动力学作为讲解的重点,减少了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的学时数,舍去了量子力学基础的讲解。物理化学与其他化学(如燃烧与爆炸、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重叠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学或者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并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联系起来[2]。经过几年的教学表明,这种教学内容的“舍”与“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物理化学是用物理学结合数学研究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相对其他化学课程枯燥乏味,知识点难于理解。课堂上学生经常“云里雾里”,很容易开小差,甚至产生厌学的状态。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心”留在课堂,成为物理化学教师必须攻克的难关。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将物理化学理论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现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丰富生动。例如,在讲热机效率的知识时,提问法拉利汽车的极限速度能达到多少;在讲卡诺定理时,提问空调制热或制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结合前沿研究方向,提问海洋温差能、地热能利用了什么理论;在讲电化学的知识时,提问土豆也能当电池是真的吗;在讲胶体化学的知识时,提问为什么用卤水点豆腐;为什么不同颜色的墨水不能混用;在讲到界面现象的知识时,提问为什么小草上水珠、雨后荷叶都呈球形;在讲到催化的理论的时候,结合前沿学科发展方向,讲解我国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声望,列举李灿院士在光催化领域提出的异质结和异相结、包信和院士提出的限域效应、申文杰研究员提出的纳米催化形貌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听一些报告,参加一些论坛,如我校化工院组织的“西油证道”论坛。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3]。 2.通过讲解代表人物讲授理论 物理化学理论其实质是不同时期科学家科研成果的集合,每一个理论背后都有科学家的故事。通过讲解历史人物来讲解理论,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在讲解熵的引出的时候,通过理论代表人物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讲解各个科学家的生平以及如何得出这些理论的过程,讲授他们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的欲望,培养科学素养。同时讲解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在讲化学热力学定律的时候,讲解“物理化学三剑客”:范特霍夫、阿伦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研究什么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如在讲电化学的时候,讲解法拉第通过自学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在讲催化知识点的时候,重点讲在催化领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如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做出巨大贡献而获奖的三位科学家(Knowles,Noyori,Sharpless);因在固体表面化学与催化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获奖的GerhardErtl。在讲相平衡萃取时,讲解我国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3.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在物理化学考核方面也进行了尝试,进行多样化考核,将课前问答、课堂问答、课堂纪律表现、课堂作业、课后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到30%。从而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学;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经验表明,讲解物理化学理论应用于科学前沿的热点案例可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的学习兴趣[4]。因此,我们围绕“油气”特色,设定项目。让学生探讨项目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比如设定项目《三次采油中聚合物驱油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在合成及表征聚合物过程中涉及的相态和在使用过程当中涉及的表面现象、静电现象、胶体化学等物理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老师提示、自主学习的课本知识和查找的资料,来用物理化学理论解释现象。比如设定项目《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理论》,让学生知道主要涉及多相平衡、化学热力学等相关理论。以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有兴趣,目的明确,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加强期末考试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平性。教研室老师一起出题,统一阅卷,教考分离。增加小论文、小报告在总分中的比例,让学生的精力放在“学”而不是“考”,转变目前为考而学的应试模式,最终达到为解决问题而“学”的终身学习的方式。 二、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各专业对物理化学课程的要求也不断改变,这就要求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革。在保留现有体系主干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适当减少应用较少的或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物理化学知识,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强化物理化学在该专业领域方面应用的知识,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陈永东 朱元强 赖南君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 针对目前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讨论了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构建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目标。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理工科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它既与物理化学课程有密切联系,又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它综合了化学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2l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课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学科就要根据其特点提出新要求,想出新办法。因此,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十分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本文首先剖析了在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初步试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首先,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常常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的使用到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逐一讲解,学生只需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完成操作即可。只是重复学习的知识,少有真正的探索与创新,其次,从教学内容看,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应用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占的比例很少。而教师对验证性实验的评价往往是“轻过程,重结果”,对那些动手能力很强但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将重点分析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适应时展的要求,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重视实验理论课的讲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化学实验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严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实验课之前开设一定学时的理论课。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第一,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实验和其他实验课程的不同之处,要严格遵守实验中的各种规范。在理论课上还要告诉学生,要正确对待实验失败,对于实验中遇到的挫折,应该坦然面对,不应该畏惧或者逃避,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锻炼我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家的实验能力;第二,要强调实验预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对所做的实验充分预习,仔细阅读实验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和所依据的原理,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应该记录的数据,并据此写出预习报告,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第三,强调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物理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不仅数据繁多,计算量大,而且一些实验要求作图、拟合及求斜率等。采用手工绘图不仅费力费时,而且在曲线拟合或求斜率时造成较大的主观误差。为此我们利用理论课时间,结合实例,讲解Origin软件的使用方法及作图技巧。 3加大设计性实验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仍沿用“化学模式”。因此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难以真正体现出物理化学的原理、技术在专业和实际中的应用,实验能力的培养应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首先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其次是能将“三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三是从实验过渡到研究及生产实践。因此,在选择实验时,使实验内容与代表科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相结合。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方面十分有利。结合我校的资源环境,我们实验室可以选择与教师科研相关的一些前沿课题,比如,我们在做胶体制备的实验时,可设计利用水热或者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材料的形貌,还可利用X-射线衍射仪来测定纳米材料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用磁铁吸附分离,观察纳米颗粒的磁性分离情况。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两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 4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科研性实验 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在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有限实验学时数中,要达到既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困难的。但我校每年都有大学生创新项目,再结合开放实验室,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展开第二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开放教学可以通过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科研课题提出课题,也可以结合生产、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究中让学生试着用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进行研究。这类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要求,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制定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最终实验报告以论文形式提交,通过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设计型实验的的基木过程和方法,从而对科学研究有感性认识。开放实验室需要学生灵活地和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具有严肃认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有利用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学生对该实验课程的兴趣,保证大部分同学的参与进来。 5结语 从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过程的实效看,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了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培养良好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还有很多有待研究的内容及发展的空间,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更深入的加大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水平,还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和实践。 作者:崔荣静 权英 陈梦玲 翟春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摘要: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只有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指出了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重点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物化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实验;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改革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实验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物理化学实验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基本理论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2]。其运用基本物理方法和技术,锻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得出合理的、精确的数据,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的能力[3-4]。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被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主动型人才[5-6]。因此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愈发显得迫切、重要。 1目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理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基础课程,物理实验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课程体系虽然经过几次改革[7]。但由于实际情况,在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不同步,不利于学生实验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高校物化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更新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的情况。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安排,学生在开始做实验的时候,连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学习,这样导致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盲目的完成实验,草率的处理实验数据。这样既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进一步消化理解。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大大降低,对知识的片面了解。 1.2物理化学实验的目标定位较低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里面,物理化学实验内容陈旧、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缺乏与现代物理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相接轨[8]。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多半只按照讲义被动式进行实验操作,缺乏对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利于培养本科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其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1.3物理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忽略了物理化学的基础作用 物理化学属于化学四大基础课程之一,足以体现物理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物理化学中的相关原理和药学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9]。物理化学实验是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熟悉研究物理化学的方法,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学习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但是,目前在高校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和其他实验课程相关联的内容极少,忽略化学实验的整体性。 1.4物理化学实验内容设置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大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方式大部分以老师板书讲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仪器操作,然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来完成实验[10]。同时,实验课时设置严重偏少,大部分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大都安排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结果造成: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展示学生个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实验进行改革。 2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2.1提高实验前预习要求 实验前预习质量的高低是顺利完成整个实验关键之一。如果预习不好,对实验原理和仪器使用不够了解,很容易损坏仪器或者造成实验失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验兴趣、顺利完成教学实验,应该加强实验前预习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验预习报告,画好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表格,将实验原理以个人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并画出整个实验的流程图;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实验原理及过程,可以将与实验相关的教学资源共享在班级群里,如实验原理及仪器操作相关的动态图等。 2.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也能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较快的适应工作要求。通过让学生认真理解实验原理以及仪器操作注意事项,使得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指导学生。例如,我院第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就是燃烧热的测定,在学生独自完成燃烧丝的缠绕、压片、装氧弹、点火等步骤之后,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如压片太紧时,会造成燃烧物燃烧不够充分,测得实验数据偏小。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实验数据及现象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2.3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参与竞争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大学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基本掌握原理以及动手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实验室已有的条件,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或者对原有实验方案进行改革创新。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过程,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检查并改正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次教学改革对以往的考核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考核成绩分布为平时成绩占80%和期末笔试成绩占2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及分析等部分,对于设计性实验有重大创新点的同学给与酌情加分。本次考核方式的改革重在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展望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以上是我们对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以及一些初步的改革方案。在改革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制备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教改方案,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蒙君荣 单位:百色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文章从学生的思想上、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教学形式上对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物理 化学教学 方法启发式教学 物理化学是高等教育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但由于物理化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公式多,计算多,逻辑性很强,推理十分严谨,而且还涉及数学、物理及其它化学的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在物理化学课时量较少,而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果前期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化学知识,要想学好物理化学难度就更大了[1]。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几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课堂教学方法不停的进行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相关经验分享如下。 1思想上要重视物理化学的学习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四大理论基础之一,又称为理论化学,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对化学、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大部分的考研中,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必考科目,因为学习物理化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统计资料表明,从20世纪以来在13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中,有85位是物理化学工作者,约占64%,而在近49年中,这个比例增加到72%,可见物理化学不仅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去重视他,去克服对物理化学的恐惧和厌学,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启发式教学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化学概念多且抽象,逻辑性强,对数学和物理知识要求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按照“概念→公式→例题”进行讲解,很容易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于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了,面对不同的例题时,也无从下手,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适当地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日常生活案例,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将抽象的知识与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互动”,提高授课效率。 2.1将物理化学名人事迹引入课堂 我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学生以苗族、侗族为主,基础教育薄弱,而且学生自信心不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著名的物理化学科学家的奋斗史,一方面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和紧张的课堂学习气氛;另一方面,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明白成功离不开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介绍化学平衡的时候,可以介绍范特霍夫出身于荷兰的一个普通家庭,一生痴迷化学实验,因为当时选择化学研究作为职业的人,还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够维持生活,面对父母的反对,范特霍夫仍然坚持学习化学,一点也没有放松,使其不仅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并且于19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在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乡村牧场,每天清晨坚持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范特霍夫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仅是凭着对化学的狂热和对科学的执着,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将日常生活与物理化学知识相联系 由于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而且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让许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物理化学没有任何用处,从而对其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从生活实例出发,在课堂上简单的穿插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物理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灵活起来,让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下面笔者就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中引入的一些生活实例。 2.2.1稀溶液的依数性 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的“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北方冬天吃冻梨前,先将冻梨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来后冻梨表面会结一层薄冰,但是梨子里边却解冻了,这是为什么”[2]?等学生思考讨论后,提示梨中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糖和其他物质的溶液,然后公布答案当把冻梨放在水中浸泡时,凉水温度比冻梨温度高,冻梨就从水中吸热。使冻梨解冻。因为冻梨内含有糖分,是大量的糖水溶液,根据冰点下降规律冻梨内的温度必定低于零摄氏度,故其凝固点低于纯水的冰点,当冻梨内部解冻时,虽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但是解冻后的温度仍略低于纯水的冰点,所以冻梨内部解冻了而表面上凝结一层薄冰。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在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洒盐,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也是运用“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低”的性质,因为融化的雪与盐形成盐水,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所以加入盐可以使雪融化。而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也是因为盐水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相对纯水而言不容易凝固。 2.2.2相平衡 在讲到“相平衡”在药学中的应用时,举例说明“为什么用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改善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因为低共熔混合物的熔点比纯氯霉素和纯尿素的熔点都低。 2.2.3化学动力学 在讲“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药一天吃三次,而有的药却一天只需要吃一次?有的药为什么需要常温保存,而又的要却必须在低温下保存?药厂生产的药品是如何预测药物的有效期(药剂学中的有效期是指制剂中的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人体内药物的浓度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些问题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生非常好奇,想了解但又回答不上来原因,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此时再不失时机地转入“化学动力学”内容的学习。 2.2.4表面现象和胶体 在物理化学所有章节中,“表面现象和胶体”是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一章内容,许多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现象都能用这一章的理论来解释,比如卤水点豆腐,因为豆腐的原料是含蛋白质丰富的黄豆,经水浸、磨浆、除渣、加热等一系列程序后,得到带负电荷的蛋白质胶体,由于负电荷之间互相排斥,导致蛋白质胶体互相分散在水中。而卤水学名盐卤,主要成分是氯化镁,属于带正电荷的电解质溶液,可以与带负电荷的蛋白质胶体发生中和反应,得到中性的蛋白质分子,使蛋白质分子因变成中性分子排斥力消失而互相凝聚起来得到豆腐。点豆腐就是设法消除蛋白质表面的负电荷,使其变成中性分子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比如为什么防毒面具具有防毒功能,因为防毒面具里面含有活性炭,活性炭可以吸附有毒物质,从而引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概念问题[3]。再比如洗衣液为什么可以起到清洗衣物的作用,这是因为洗衣液的主要成分是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表面活性剂,能使污垢从衣物表面分离而进入水中,并且能使污垢分散在水中,以免这些污垢重新聚积到洁净衣物的表面,还有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食品及药品也是使用表面活性剂的原理。这也是“物理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在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也是“物理化学”现象,属于胶体的聚沉现象。在河流的入海处经常会有由随着河水长驱入海的泥沙形成的三角洲,因为这些泥沙颗粒细小能形成胶体状态悬浮于河水中,所以没有在中途沉降下来,但这些泥沙微粒带有阴离子,在与含有许多食盐、硫酸镁等带阳离子的电解质海水相遇时,微粒中的阴离子被海水中的阳离子所中和,微粒的胶体状态被破坏,变成了中性分子,从而结成较大的粒子沉淀下来。还有应用铺展与润湿的知识介绍软膏剂基质、片剂辅料的选择和应用开尔文公式介绍制药工艺常用的喷雾干燥法等等。除此之外在文物遗产保护领域,比如纸质档案保护,照片、底片和电影胶片等影像档案保护,文物彩绘病害治理等方面[4],界面现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将课程内容与就业联系 就业问题是学生重点关注的首要问题,对自己将来可以去什么岗位工作,就业前景如何非常关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近几年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岗位招聘时,对笔试科目的要求。比如在讲到“电化学”这一章内容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电池和电瓶生产企业比如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和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在招聘时的要求,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4采取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传统的板书教学鲜少有人使用,也使许多教师产生懒惰的情绪,比如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以前上课使用过的或直接从网上下载的,课前没有认真的备课,导致上课时思维混乱,知识点重点不突出,并且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会使课堂教学单调,学生思想容易走神,加上多媒体课件内容较多,学生一旦思想走神就不容易再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采用板书教学,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由于知识点在黑板上的停留时间比多媒体教学放映的时间长,即使学生思想走神,也可根据黑板上的知识点摘要重新跟上教师的思路,还可以将重要计算例题的求解过程用板书进行演算,因为板书教学会降低授课的速度,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加深学生对所授相关知识的回忆和理解,通过例题去理解、记忆理论概念,降低学习物理化学的难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讲授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让生硬难懂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通俗化,易于理解,让人一目了然。因此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起到互补的作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5总结 物理化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知不觉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物理化学联系起来,导致其脱离实际,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郑璇 单位:凯里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教学多媒体效果 1教学基本对象 以本校药学院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多媒体及板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教学基本组织方式 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合适的课件,做到课件脉络分明,前后连贯。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坚持多媒体与板书结合,①板书要进行设计,便于学生归纳记忆,比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基本概念时,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分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敞开系统,系统的性质:强度性质和广度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功和热,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妨将它们设计好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在课后再次梳理知识点,有利于总结复习。②对于课程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用板书清楚地罗列出来,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几种热效应时,利用生成热和燃烧热这两个概念来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公式,同学们经常记混淆,那么将两个公式板书出来,对照讲解,就会一目了然。③对于物理化学中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教师板书的同时和学生共同推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再加上教师恰当地反问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公式推导过程及使用条件。比如在讲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时,二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分为两种情况,其中对于反应物A和B初始浓度不同的情况,需要分离变量积分才能得到最终结果,如果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分离变量积分的知识将公式推导出来,那么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容易识记。④遇到重点、难点内容,单纯的放映幻灯片效果不良,若辅以板书对比将会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学习相平衡这一章中二组分液-固平衡系统,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时,以Bi-Cd系统为例,板书出Bi-Cd系统的步冷曲线,然后根据步冷曲线的温度和浓度数据绘出Bi-Cd的相图,两者对比,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步冷曲线法,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目的。 3教学结果反馈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板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系统性,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的重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同时,黑板粉笔黑白朴素的对比排除了无关诱因,书写的内容能在黑板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方便学生做笔记。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功能,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抽象难懂的概念可借助多媒体插入图像、视频和动画,使教学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增加信息量,扩充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知识容量易于过大,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加快播放速度,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和思考,造成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不利于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整节课下来,也会造成学生眼酸、头晕、倦怠等不适。同时,课程一些系统的知识也会被打乱,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最终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总之,多媒体和传统板书二者各有优缺点,根据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将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进行有机地结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适当地结合板书,方便学生做笔记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经对学生调查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只要制作出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做到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取长补短,既能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率,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程迪 刘艳菊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教学论文 1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为主,偏重于灌输,忽略和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克克方程时提出“在高原上煮鸡蛋能煮熟吗?为什么?”,在讲胶体分散系时,可以提出“江河入海口处的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明矾净水的原理是什么?”。在讲化学动力学时,提出“不同的药品为什么每天吃的次数会不同呢?”等问题。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堂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找出答案。此外,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深入分析,区分重难点内容,加深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但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在讲热力学定律的时候,这部分内容与药学专业的联系不大,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将热力学内容和药物反应联系在一起,以药物为例,设计几道计算题,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讲授动力学内容时,可增加药物储存期,有效期的测定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知识点多,公式多,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自发过程的判据包括三个,熵,吉布斯自由能,赫姆霍兹自由能,但是适用条件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 虽然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但也是从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物理化学中的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渗透压的时候,可以介绍临床使用的0.9%生理盐水,以及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在讲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机制时,可以介绍“卤水点豆腐”,卤水中主要含有MgCl2,豆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具有胶体的性质,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所以豆浆遇到卤水会变成豆腐。在讲开尔文公式的时候,可以解释土壤含水保湿的机制。在讲表面张力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做肥皂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表面张力和力的方向。物理化学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到多组分相图的时候,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直观的理解这章内容,但是通过实际操作双液系相图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这章内容的理解,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比如在讲到燃烧热时,在强调只有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才是燃烧热,以及根据各物质的燃烧焓求算反应焓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燃烧热测定》实验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堂内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逐渐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应将教学知识扩展,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渗透进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不再敬而远之,而是自发地想要学好这门课。例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高新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中的溶解度定律,分配定律以及焦耳-汤姆生效应等理论;现代文明离不开磁性材料,如家用电器,磁悬浮列车,发电机等,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铷铁硼永磁材料是利用凝固点降低原理和二组分体系相图等技术设计的。在介绍表面活性剂时,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石油开采过程,简单介绍一次开采,二次开采等概念,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吸收新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比如,在讲到催化反应动力学时,就可以介绍教师的关于催化剂制备的科研项目,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从查阅文献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初步的改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等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今后我们会继续根据学生的反应,进一步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作者:薛莹雪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药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林业物理化学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改革 1.1所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特点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学生平时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理想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兴趣,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h动画,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3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化学课程内容构建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四部分:(1)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有效数字、相关实验技术、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表达方法等.(2)验证实验训练.如燃烧热、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一级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等18个实验.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如学生通过测定一定质量的蔗糖的燃烧热,将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绘雷诺温度校正图,计算蔗糖的燃烧热,研究系统与环境热交换的关系,从而理解摩尔恒容燃烧热和摩尔恒压燃烧热的差别.(3)综合及设计实验.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的典型案例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凝练实际项目,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增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专业基础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通过参赛锻炼学生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物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数据表.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作为林业院校,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已经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做.如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来提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革,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把不同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作者:方涛 王玉峰 孙墨珑 刘本才 张秀成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基础创新物理化学实验论文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按教材或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和方案进行,学生被动参与,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其实验内容更侧重于定量地解释化学过程的规律,提高运用其技术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物理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化学工作者的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2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及优化教学内容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扎牢基础,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构建了循序渐进型的物理化学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基础实验,按照已拟定的实验方案测得实验数据,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较直观和深刻的理解;综合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及研究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及实验技能,初步建立起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物理化学实验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及材料化学专业等的基础课程。以春晓班为例,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时为64学时,分两个学期进行,是一门单独设立的实验课。实验内容由热力学、动力学、界面现象、设计性实验(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影响分析)、探索研究创新型实验(B-Z振荡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体系钝化曲线的绘制及其钝化剂的影响、高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研究)等组成。其中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为40学时,设计性、开放探索性实验24学时。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南昌航空大学组织学生可以申请“三小项目”即“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这些小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例如:结合物理化学光、电、磁及吸附等方面的知识,在2013年,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春晓班26名学生中有8名学生作为第一申请人申报第八届南昌航空大学“三小项目”成功,占30.8。其题目有:“去除水体中汞的选择性石墨烯—胸腺嘧啶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种石墨烯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有色污水光电催化处理装置”等。 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向学生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接触到科研前沿的很多最新的成果,从而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将实验的顺序调整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在第一次实验时给定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题目,随后学生先做基础实验,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实验项目积极地查找文献,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如果在课内没有完成实验项目,可以与老师预约时间来进行未完成的实验。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还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将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基础实验制成多媒体视频;鼓励学生用计算机来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利用Excel或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规范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验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完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必须完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操作、纪律、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等;将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主要从操作前的提问、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原始记录、对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及可视化总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客观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5学生培养成果 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在国家级科研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例如:在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聂珊珊等同学《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获得三等奖;在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比赛中,冷乐辉等同学《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研究》获得一等奖;李蕾等同学《废弃锂离子中钴酸锂的高效浸出技术研究》获得三等奖。这些成果大部分都与物理化学的知识息息相关,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结束语 加强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入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内容实行“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循序渐进教育模式,基础与创新并重,重视实验过程,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善教学效果,利于把基础扎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陈萍华 蒋华麟 舒红英 邹建平 钟劲茅 吴美凤 王芊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物理化学论文:情景教学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传统讲授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践教学经验,阐述了情景教学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采用情景教学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化学化工专业特色人才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情景教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 从2013年开始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增加了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多样需求[1]。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级工、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34、2.25、2[2]。为满足新形势下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对高等教育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采取试点+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面对转型发展这个现实问题,地方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提高应用型化学化工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当前地方高校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各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面都在认真贯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3],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化学基础理论具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物理化学的理论性强,公式繁琐,模型抽象,内容枯燥,是一门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在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大量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物理化学课堂学习效果。如何通过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情景教学主要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握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4]。笔者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就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问题设置、实验探究、化学史实、多媒体技术、生活实际及社会热点等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展是以其学习心理为基础的,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合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5]。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开设在第五、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不仅具有对未知事物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积极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需要与教学目标相符,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还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具有启发性、条理性,同时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启发思维、探求新知。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是化学热力学基础内容中的重点,其包含功、热、焓、热力学能、热容等量值计算,涉及到简单的P/V/T过程、相变化过程和化学变化过程等。该部分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强,如何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鉴于现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可以合理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在本学时内容讲解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科普知识,例如,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火箭主要依靠携带的推进剂(燃料和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释放大量热气从火箭发动机喷射出,产生推动力,直到火箭达到极高的运行速度。此时学生对航天技术的神秘性产生了情感升华,对航天技术和化学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探知兴趣,借此向学生设置问题:火箭这一庞然大物究竟要携带多少推进剂才可以完成预定的飞行计划?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向学生介绍热容、相变热、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以及盖斯定律等定义,协助学生逐步探讨化学反应焓变和热力学能变、温度的关系,最后逐步掌握化学反应过程中焓变和热力学能变的计算,破解火箭飞行需要携带多少推进剂的问题。在该过程中,通过科普知识设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效果。 2设计探究实验,分析解决问题 物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目的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概念和原理本身,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新成果。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前的科学假设、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获得科学理论、规律和事实。通过设置探究实验,既让学生在增强科学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和知识规律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6]。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方法分析理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精馏分离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分离方式,其分离原理是物理化学相平衡相关章节的重点学习内容。在课时内容学习前,让学生通过精馏的方式分别分离甲苯-苯混合溶液、乙醇-水混合溶液、氯仿-丙酮混合溶液,利用阿贝折射仪检测精馏塔顶、塔底馏分的组成。馏分组成差异性的结果致使学生对精馏原理产生浓厚的探知欲,引导学生绘制三种混合溶液的沸点-组成图,结合沸点-组成图分析得出精馏是一个部分冷凝和部分汽化过程的连续过程。通过对比甲苯-苯、乙醇-水、氯仿-丙酮三种组成的沸点-组成图得出混合溶液沸点组成图有无极大和极小值类型在精馏过程中塔顶、塔底馏分组成的规律。探究实验的引入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践的方法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结合化学史实,启发学生思维 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推测、实践与验证的过程,化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运用物理和化学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取化学实验事实,进而建立学科理论的发展史。化学史料生动地向学生展现了科学家探知理论的艰辛过程。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理论的演变过程,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理论成果,激发学生完善和发展科学的兴趣和动机[7]。例如,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0年南非科学家开展的“给云注射催化剂”的初步试验,后经全球各国近50年的实验,探索出利用强吸水性盐进行人工降雨解决干旱问题或降低冰雹灾害的有效方法。通过向学生播放“人工降雨”纪录片,使学生深入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利用强吸水性盐进行人工降雨的利与弊,人工降雨技术发展的前景。将表面物理化学理论与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科学价值,启发思维,深化理论学习效果。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具体,洞悉重点知识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充实了课堂教学,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它能结合图、文、声、像、景等,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止为运动,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化学概论及原理,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8]。例如,在中学化学及大学无机化学中均涉及到电解池的相关原理,相应课本内容均较简单。由于电解池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物理化学在电化学反应的平衡与速率章节中再次重点介绍了电解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同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在于它是否能提供新的信息[7]。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电解铝工作车间的照片、生产过程的录像,然后推动学生猜测电解铝槽的结构,随后结合电解槽的侧面剖析图引导学生了解电解铝的原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电解池的相关知识内容。笔者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具体到化工生产车间应用中,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原理,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在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等方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比比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有助于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例如,2016年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涉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引起社会一片恐慌。疫苗是一种脆弱的生物制剂,对温度的要求敏感,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疫苗的保质期。笔者在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相关学时内容讲授过程中结合该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阿伦尼乌斯方程,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的不定积分和定积分形式剖析速率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再结合已学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计算出不同保存温度下疫苗的保质期。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疫苗冷藏储存的重要性,综合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6结语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应用技术转型教育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授课教师不断的探索、改革和实践。在物理化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不同的情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景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如何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做到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有目标地培养人才,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药品专业论文:高职药品营销专业游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模式正是从抓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游戏的“玩”与教学的“学”完美结合。在高职药品营销专业课堂上如何更好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模式 药品营销 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课程教学是培养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环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模式,而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上课玩游戏,特别是男生会因为沉迷游戏而逃课,甚至通宵达旦。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剖析游戏的价值所在,学会利用游戏的教育功能,巧妙地将专业知识点与游戏恰当结合,并合理正当地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将游戏的“玩”与教学的“学”完美结合,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二、游戏教学模式的特点 游戏教学模式是借鉴游戏的积极因素,把教学目标隐藏,将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整合,依据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也就是讲师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体现在游戏中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游戏教学模式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游戏教学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目标隐性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显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游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悄无声息地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2. 教学内容趣味化 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创设游于游戏环境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至于乏味。 3. 教学过程交互性 传统的书本学习方式之所以无法牵动学生的视线就是因为缺少了交互,由于游戏本身既有较强交互性特点,所以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加强师生交互,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互,特别是在集体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4. 教学结果开放化 游戏教学不能仅是一个游戏过程,单纯指向一种结果,应提倡教学结果开放性,即游戏可以提供不同的选择,保证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通过游戏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和兴趣也会持久。 三、游戏化教学模式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1. 课堂游戏前准备 首先,游戏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游戏化教学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不能只从活跃课堂学生学习气氛这一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实现游戏目的和教学内容二者完美结合。 其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游戏教学一般会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精简其他时间如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方式等,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在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游戏时间。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生动形象,很多理论的知识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 最后,游戏所需道具的准备。为保证课堂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游戏所需的道具和材料,以达到逼真的游戏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游戏角色中。 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讲到“团队”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团队的意义及重要性,因此我们选择了“漂流瓶”游戏,本游戏所需的道具为塑料饮料瓶(漂流瓶)、白纸。下面以此来介绍游戏化教学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2. 课堂游戏进行中 首先,教师讲解游戏规则。①全班分成4—6人的小组若干;②将漂流瓶、信封和白纸发给每一位学生;③每位同学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写下自己最头痛、最想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中的问题等,通过描述,自己脑中对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然后把这张纸装在准备好的漂流瓶里;④以小组为单位,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求助信”在全班范围内“漂流”,每位同学负责对“漂流”到自己手里的“求助信”献策,并在策略末尾写上自己的名字。其次,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游戏的督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最后,课堂成果展示。全班内把自己收获到的“计策”进行交流,并向为自己提供可行又有效的方法的同学表示你的感谢。为了调节气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可在同学们收到的方法中评选最佳创意奖、别出心裁奖、善解人意奖、智多星称号等,并进行适当奖励,以推动游戏的趣味性。 3. 课堂游戏结束后 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中的内容及时进行评价,并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指导、鼓励、尊重、引导为主。要将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游戏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游戏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某一章或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留出一定的游戏时间,采用“一站到底”式的竞答形式,对本章或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检验竞答。竞答游戏可分为三个模块,基本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同学完成游戏。通过课堂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激发了竞争意识,并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深刻理解团队的内涵和本质。 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游戏过程不易掌控、胜负的评判标准难以制定,甚至有可能出现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局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游戏化教学既可以独立成课,也可以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操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是并非任何课程都适合游戏化教学,我们经常提到学生要因材施教,同样教学也要因课施游,要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游戏化教学。如《医药商品物流运输》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更加恰当合适。而在《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中讲解“性格”定义及特点时,采用学生个体进行性格心理测试游戏,既围绕教学目标,又丰富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游戏的开展要讲究多样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如抢答有奖、问题晋级等方式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增添课堂气氛的活力。 第三,要保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游戏的活跃性相互结合。很多学生深陷游戏之中而忽视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督导游戏过程,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进程,调节课堂气氛平衡点。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不失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以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药品专业论文:基于药品营销专业的中职语文教学 根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它有效融入各专业的教学之中,以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出发,就药品营销专业的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职业能力进行了简要探究。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发展需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全面开展实践性强的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了解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服务作用,不断探索语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途径。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学生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目前,由于中职院校盲目扩招,导致了中职生学习水平整体下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而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进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对语文等文化课压根儿就没有兴趣,许多学生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被动接受一切教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死记硬背,被动地应付考试,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中职院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几乎是不分专业,所有的专业都统一使用相同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专业特色被完全遮掩和抹杀。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很少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基本上实行一刀切,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由于中职生和普高生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教育也存在本质差别。中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征和规律,重新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二、中职语文与药品营销专业教学结合的路径 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入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弥补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不足,对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利用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层。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中职院校药品营销专业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基本相同,教师要结合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定,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多涉及有关药品营销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帮助,打造个性化的职业特点。由简入繁逐层设置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职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根据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状况,了解学生的优点和潜能,针对学生具体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挖掘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语文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 发展相关教材,寻求最佳结合点。由于不同专业对语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要求,全方位寻求专业教学内部的职业因子,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自行整理文章线索,对文章内容和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制成资料卡。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各自的资料卡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融入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了解药品营销课程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融入。职业意识就是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兴趣。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创设与药品营销相关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避免出现学生出于无奈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未来工作中必须要忠于自己职业,恪守职业道德。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 加强考评制度改革,调动语文学习主动性。不同的专业所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就算在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方面也千差万别,利用专业特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考评制度,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标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语文学习考评。许多中职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并对学习的求知欲越来越淡,自尊心也受到了强烈打击,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对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考核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考试激励和发展的正面作用,全面了解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需求,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中职教育强调的是职业特色。在药品营销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积极寻求语文教学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结合路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药品营销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药品专业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药品专业论文: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课程探讨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 农学院校动物医学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动物药品制剂》是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的必修课。 一、专升本教育的特点 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是指普通院校的专科学生结束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参加由各院校公布招生人数、各省级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按原专业或相关专业升入本科院校继续进行正规本科教育的制度。这一教育制度为广大专科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取得本科学位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专升本”的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培养方案。学院在制定“专升本”课程内容时,并没有完全套用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计划,而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专科学习基础,本着让知识更深入、更全面、不重复的宗旨,在学生原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为其开设更新、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科,使学生真正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本质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动物药品制剂》课程介绍 动物药品制剂是研究动物药品制剂的理论及生产工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在不断与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制适合动物用药特点的新制剂的一门工艺学科,具有密切联系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动物药品制剂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各类型动物药剂的制备工艺、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动物药品制剂的稳定性;熟悉动物药品制剂的配伍变化;了解动物药品制剂的发展前沿、发展动态及生物药剂学发展对动物药品制剂学的影响,为兽药研究、开发、生产与合理用药打下必要的基础。动物药品制剂与前期学习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中兽医等多门学科知识互相关联,结合紧密,也与后期开设的临床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有后续关系。 三、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为畜牧行业输送技术研究型人才,也为基层畜禽的诊疗工作或动物药品的销售工作培养后备力量。一些畜牧业科研机构在研制新型药品时常会涉及到剂型知识,比如球虫疫苗可用来预防鸡球虫病。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如疫苗的稳定性、使用剂型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球虫疫苗的广泛使用。有研究通过微囊技术(动物药品制剂中的一种新型工艺技术)制备了微囊型球虫疫苗,此种制剂技术既增加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鸡球虫免疫预防方法。可见,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也很需要制剂的相关知识。 同样,从事诊疗工作的人员掌握及了解动物药品的常见剂型或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兽医师,在基层从事诊疗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开具临时处方的情况。所谓临时处方,就是兽医师根据患畜的病情开写法定、协定处方以外的处方。这种处方的特点就是具体病情具体开写,药物搭配灵活,使用剂型多样,此时就需要兽医师具备一定的药物制剂知识。例如,大家畜的肠道感染,可以使用肠道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通常是粉状,不适宜动物服用,兽医师可以以水为溶剂加一些辅药调配成合剂,一次性灌服,或者以糊精、淀粉等为辅料制成舔剂,也便于动物服用。具备了的制剂知识,兽医师还可以为畜主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口服给药,散剂比颗粒剂起效快,颗粒剂比片剂起效快;添加什么辅料可以增加药物的适口性;什么样的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什么样的剂型起效快、哪些剂型缓释等问题。动物药品销售人员也可以适时地结合剂型优势推销药品。因此,《动物药品制剂》与动物医学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动物药品制剂》的教学设计 《动物药品制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学院制定该课程总学时74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6学时,实习20学时,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基本是1∶1。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学习,学院除了注重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外,还在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过去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占30%。现改为: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阶段理论测试、实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30%和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此种改革,将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覆盖面加宽,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使考核比例更合理,成绩的分配比例体现了学院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侧重,避免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药品专业论文: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探析 【摘 要】阐述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根据该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 药品营销专业 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开发 教学实施 为了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我国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本文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为了推进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1年底,对黎塘校区和南宁校区药品营销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情况、毕业生对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尽管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药品营销专业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等给予总体肯定评价,但近70%毕业生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与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超过70%的在校生认为,对现有的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课程不感兴趣,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大多听不懂,难以理解,而动手操作学习机会少,难以学到有用的技能。用人单位则反映,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毕业生如果不经过岗前培训,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人文素质,都难以适应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脱离了社会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无论是以较低层次的“岗位能力”还是以较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借助其他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对药品营销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应该说势在必行。 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成果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对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取得了共识。近年来,虽然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多次参加了各种形式教学改革培训,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观念在教师思想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2012年初,第一次召集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改革培训时,据笔者的个别交谈和了解,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持怀疑、观望的态度,甚至对课程开发本身提出反对意见,被动地参加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实践等各项活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存在三大疑虑:一是在现有的学校师资条件下,学校是否具备开发药品营销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能力;二是在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施是否可行;三是认为当今形势下,中职生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较低,学习欲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较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否适用于如今的中职教育等。然而,无论是当初被动还是主动参与了课程体系改革活动,经过半年多来多次的培训和实践,在课改专家指导和药品营销企业实践专家、行业骨干的帮助下,至今大多数的教师都认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调查的客观事实结果面前,大家都意识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不符合现在的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只有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培养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获得药品营销服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并具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识的取得、观念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教师们课程体系改革意识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对新课程开发和新课程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程体系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初步实施。在课程体系改革专家的指导下,参与课改活动的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分工协作,在药品营销行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根据药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于2012年的4月,为药品营销专业设置了药品配送、药品销售等8个学习领域,确定了各领域的教学情境,由相关教师深入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开展实践,以此为依据,于5月完成了部分学习领域相关学习情境和学习材料编写,于7月中旬修订了药品营销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已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部分班级中实施教学。尽管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尚待完成,很多内容需要完善,但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感觉到工作有了成绩,看到了课程开发的希望,增强了做好课程开发和完成课程开发工作任务的信心。 (三)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完成药品营销专业课程开发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2年秋学期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学生中,两校区各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班,对实验班的教学,选取“盘点”和“收银”两个课程领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即教师根据药品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材料,以药品营销实际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学生主要在学校的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等校内外实训场所,利用模拟或实际的药品营销工作环境,在学校老师或社会药房员工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学习,而其余部分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期中,笔者针对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黎塘校区的课改实验班的学生开展简单的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38份,结果见表1。 表1说明,如果以“较有兴趣”和“收获较大”分别视为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肯定,对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的肯定率分别为68.4%和63.2%,而对传统教学法的肯定率,两项均为21.1%,明显低于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肯定率。可见,新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为学习有收获,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对课程体系改革认识存在误区。尽管学校在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中对教师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但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和编写学习材料,布置工作任务,将学生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将学生带到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后,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实施制订的计划而实现学习,作为老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检查、现场指导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说明教师在对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可以脱离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检查,这种错误的认识,对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老师对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的总结和反思。 (二)学校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灵魂,而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行业标准相符合,很大程度反映在教师对课程领域的确定、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材料的编写上。而且,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在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中,虽然学校邀请了部分药品营销企业的实践专家或行业骨干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利用暑假时间到药品营销企业门店等开展调查和实践,但毕竟时间很短,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对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和教师实践经验相对有限。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对学习领域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材料的编写等,与药品营销岗位的要求工作实际过程、行业标准等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在学生根据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编写的教学材料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及我们开展的补充调查中体现相当明显;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水平不高,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和教学方式的适应较慢。为了让药品营销专业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但从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适应情况来看,学生的适应还是较慢。例如,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在学习已近2012年秋学期期中,还向老师反映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跟初中(或高中)相比,差别太大,认为老师指导太少,不知道从何入手,从何学起,难以进入学习角色等。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与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有关,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文化基础不好,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信心,以及学习自觉性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四)教学场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学习,就目前而言,南宁市卫生学校两校区仅各有一间模拟药房,黎塘校区虽然通过教师的多方联系,将8家社会药房作为药品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但总体来说,模拟药房的面积较小,设备不全,药品种类少,而社会药房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影响门店的销售工作,为此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这样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深入,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五)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实施心存疑虑。在对新课程体系实施期间,笔者与参与教学的专兼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总体而言,老师们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效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应该说,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教师缺乏经验,学生能力有限等客观实际,使得教师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缺乏信心、没有底气等是很正常的,但这一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决心和教学实施的深入。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继续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培训,坚定改革信念。药品营销专业的相关教师应正视各种客观现实,如中职教育生源素质较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坚信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改革信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增强对改革取得成功的信心。 (二)重视教师药品营销服务实践,提高教师对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材料编写水平和质量。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开发出适合学生未来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是首要任务,如上所述,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其他专业一样,课程体系的质量除了体现在专业学习课程领域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更体现在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材料的编写中。因此,作为药品营销专业教师,必须重视在药品营销企业的服务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药品营销服务的工作过程、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与药品营销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与药品营销服务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习情境,编写出适合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自主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材料,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高。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药品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尽管南宁市卫生学校为药品营销专业建立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客观地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安排层面,药品营销企业并未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还不能充分地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所(社会药店等)和它们的设备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而药品营销服务企业的行业骨干,由于未经相应的教学培训,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尚未能发挥兼职教师对课程开发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应有的指导作用;药品营销专业教师未被允许深入到药品营销企业参与实际的营销实践,缺乏药品营销工作经验。以上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药品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议学校与药品营销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对学校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开展双向交流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工作水平,充分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营业场所,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为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视专业认知教育,开展对药品营销专业新生学习方法培训。刚刚脱离初中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认识比较肤浅甚至缺失,根据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2011级、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入学新生的部分学生调查,每一年级新生,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有近70%的新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从事何种具体职业,更不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近60%的新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药品营销专业,即便在开展了近一周的专业认知教育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对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应,使他们陷入不知道从何学起、从何入手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要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具备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以往的药品营销专业认知教育可能因为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内容过于单一,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在以后的药品营销专业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中,我们有必要丰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并将以往的短期教育改变为长期教育。除了专业教师,要更多地邀请药品营销企业的行业骨干参与,将学生带到实际的服务场所开展教育,此外,适时地安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的介绍。通过以上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专业学习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掌握学习方法,缩短进入有效学习状态的时间。 (五)尊重中职生的基本素质,在改革中适当保留传统,循序渐进。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在内的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初中毕业生,而且基本上是中考未能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限。因此,中职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不应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整合,对于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仅作适当调整和保留,这样可以避免新生对课程学习产生陌生感以致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 药品专业论文: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实践,其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体现终身教育、培养职业能力、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中高职贯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在准确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药品专业论文:谈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 【摘要】为提高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的考核通过率,针对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应采用模块实训法,在教学模式、实训内容、管理方式及其考核评分标准等方面探索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指导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药品经营专业 实训教学 改革 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校近两年组织药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资格考试。由于存在考试知识点多、药品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不容易掌握、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实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训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实训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我们对该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连续两年分别取得90.2%、98.6%通过率。目前,笔者将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1.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一直以来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主要采用“传递-接受”与“示范-模仿”两种模式。“传递-接受”模式虽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的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但是这种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示范-模仿”模式虽然可以加快专业实训的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改革中,为了突出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大胆采用了模块实训法,可称为“目标-导控”模式,该模式是以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下介绍模块实训法在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建立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模块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以“注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操作性与实用性,突出技能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技能考核的内容,将整个实训分为以下五个教学模块。即:顾客服务模块;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医药基础知识模块;药品购销模块;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同时,注重整体优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这五个模块中,重点突出医药基础知识、药品购销的理论和技能的掌握,降低顾客服务模块、法律法规知识理论、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的比重,强调“必须”、“够用”。 3.制定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的质量考核标准 由于参加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初级)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及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考核面广,知识点分散,对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考级培训,我们制定和实施了与实训教学模块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具体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顾客服务模块(占10%)包括:①接待顾客(5%):要求会用礼貌用语,能与顾客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②提供服务(5%)要求:要求能主动、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服务,能主动为顾客包扎商品及礼品包装。(2)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占10%)要求掌握相关药事法规知识、医药商业服务规范,熟悉行业服务的忌语。(3)医药基础知识模块(占35%)中介绍药品知识包括:①能解读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缩写英文名(5%);②能介绍常用药品的适应症、使用方法(5%);③能区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5%);④能进行“问病售药”(20%)。(4)药品购销模块(占35%)包括:①销售准备(5%)要求:能按卫生要求清洁营业场所、能按售前操作规程清点、添加药品;②销售实施(20%)要求:能正确发药、收款、找零;能填制、审核票据;能进行每日销售结算和填写日报表;③销售记录(10%)要求:能记录销售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等;能收集顾客资料和意见并记录。(5)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占10%)包括:①药品分类陈列(5%)要求:能按用途、剂型、性质及管理要求分类陈列药品;②药品保管(5%)要求:能按药品性质保管药品;能做好营业场所、仓库的温、湿度记录及调控。 4.落实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在指导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时,我们采用了实训教学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相结合的措施。过程监控即监控每一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只有前一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一个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按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考核,如图1所示。同时还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五个及时:即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及时查看每个实训模块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训的不良行为;及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发现和处理仪器设备存在的故障。 图1 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 4.1 实训室管理方式的改革。在实施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实训室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对实训室进行开放式管理。药品经营实训室为我校的模拟药店,开放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自习课或者周末。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必须遵守模拟药店开放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在他们自主学习和训练的同时,还要保证模拟药店的仪器设备、工具、药品不被损坏或者丢失。实践证明,坚持模拟药店的开放,可摆脱传统封闭式实训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实训时间不足时,给训练速度慢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训练的空间,既可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有效地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4.2 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为突出药品经营实训培养“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特点,在实施实训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实训教学的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方能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方面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4.2.1 以“问病售药”的新形式进行实训。药品购销模块是考核的重点,而培训教程中涉及到药品购销的考点有:药品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药品销售过程、药品陈列与分类、处方调配等内容。知识点多,纷繁复杂。尤其是培训教程的药品知识部分,是对药品的分类、概念、药理作用、制剂规格、用法用量分别进行培训教学,这种方式基础知识所占比重大,连贯性差,对于学生实训效果不佳。面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逐一介绍各系统的常见疾病的形式,将疾病知识、治疗用药、处方调配、药品销售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例如:以消化性溃疡为例,通过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然后介绍如何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就涉及到了药品知识如:制酸剂铝碳酸镁、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抗菌药甲硝唑、阿莫西林等。学生拿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能理解所用药品的药理作用、制剂规格、用法用量。同时,学习对处方进行解读和调配。通过这种“问病售药”的新形式进行实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比重,优化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4.2.2 以“角色扮演”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售药场景。在实训练习中,学生每2人为一组,分别轮流扮演购药者、医药商品购销员。扮演购药者的学生依据医药基础知识讲述某一个疾病起病情况、病情的发生发展、典型的症状。医药商品购销员通过有针对性地询问购药者的病情,获取诊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然后提出治疗意见,推荐用药。还要求跟购药者说出用药的剂量、使用方法、使用注意等。教师从旁加以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顾客接待、着装要求、面部表情、言谈举止、及时观察了解病情、柜台售药、处方调配等。尽量培养学生象医生一样具有临床思维,熟悉“问病售药”的诊治过程和操作步骤。在实训中,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顾客的生理、心理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关心等内在品质都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对医药商品购销员的要求及药品销售过程中给顾客带来的感受,使学生有机会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看待、处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对顾客心理的观察,促使学生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理解顾客的心理,从而更好的服务顾客。 4.3 药品经营实训成绩考核评定方法的改革。我校药品经营实训成绩考核评定的传统方法是教师依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实训结果及实训报告等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成绩进行评定,这种方法的缺陷主要是缺乏实训教学过程的考核,只注重目标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药品经营模块实训法,将学生的实训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可使学生的实训模块循序渐进,即使最简单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都必须亲自动手参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时,不仅要通过书面实训报告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依据每个学生的模块实训考核情况,学生的模块实训考核依据药品经营实训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表进行,既可体现成绩评定的真实性,又可提高学生实训的主动性。 由于药品经营实训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和就业率,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上述药品经营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建设与探索 摘 要: 为了适应对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将原来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适应该专业实用性强的《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 《临床用药指导》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目标是培养在流通领域中从事药品采购、销售、贮藏、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改革,改革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1]。《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就是依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工作项目对临床药学及合理用药的需求,将原先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融合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的一门实用性强的全新课程。 1.课程性质 《临床用药指导》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药品营销、采购、仓储、配送、养护及管理等职业岗位,紧扣职业岗位任务,培养药学情报咨询、协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促进合理用药及考取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资格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该课程还是后续课程药品仓储配送、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医药商品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 通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专家研讨会分析得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阅读与分析西药处方,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药物咨询服务,且能够辨别不良反应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3.教材改革 为了有与此相适合的教材,我院组织专业任课老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用药指导》院本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以“强化目标培养、淡化学科意识”为指导思想,突出适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形成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模块,二是实训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包括各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实训模块包括常用药物用药指导,如感冒药用药指导、治疗咳嗽药物的用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用药指导等。 此外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参考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4.教学模式 4.1项目化教学。常用药物用药指导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所有项目均有案例引出,通过案例引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咨询和协调下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场所,为学生创造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我们在学校内部开设了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让学生在店内感受到将来工作的真实场景,拿着各种药盒,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商品名、通用名、主要成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在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里学生还进行角色扮演,学以致用,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还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师资建设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调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执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制度,提高教师授课的准确性,并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疑惑可以及时予以解答,弥补教师授课中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此外,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行业发展情况等。通过长期的工学交替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达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 6.课程的考核评价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鼓励,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将任务汇报、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成绩等过程性记录纳入考核成绩之列,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同比例占50%。 7.建设方向 7.1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规划教学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充满生机、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注重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7.2教材建设。在学生使用反馈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实现中英文双语化,争取早日高质量出版高职统编教材《临床用药指导》。 7.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和专业化训练,而学校为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8.结语 通过将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满足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用性、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动了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 药品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要:独立学院的教学应有自身的特色,根据学生的素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就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其办学条件是由母体高校提供的。这样做对于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源是很有益处的,教师和各二级学院也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因此各地方高校热衷于兴办独立学院和增设专业来创收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和二级学院相比质量较低,毕业要求也相应较低,而独立学院多为自主管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降低学生课程的不及格率,便会或明或暗地要求任课老师放松要求。这样,任课老师便会迫于体制和经济上的压力而放弃应有的责任,同时也会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这样长期发展下去,独立学院将失去与母体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竞争能力。为此,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科文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最早于2005年开始招生,依托于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资源,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教与学之间存在脱节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因此科文学院于2007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落实到每门课程当中。药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药品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药品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为胜任药品营销岗位工作奠定基础[1]。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笔者做了一定的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应太高,应偏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收集,市场调研方案,市场推广方案,市场开发,营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药品促销方案,等等。由于在药品营销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药理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部分和临床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对于以后学生走上药品临床专员的岗位大有益处。同时,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对于药品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因此,结合具体药物进行讲解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并指导学生以此方向做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这些有研究经历的学生非常感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与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理论学习能力差一些,但是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对社会性问题了解较多,也更成熟。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直观认识。案例的选择包括经典营销案例和最新发生的营销事件,例如脑白金的营销策略,白加黑的广告效应,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市场定位,等等。在介绍案例后,首先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来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给予详细的剖析,不能简单地评判学生对或错,要鼓励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2]。另外,每讲完一个单元内容,教师都要准备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该题目,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其设计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而且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并且自主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完成题目,包括幻灯、自制短片、小品等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教师要对每一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由学生自己投票选择最优。 3.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都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因此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学生对于实际营销过程的真实感受。我们与本地多家大型医药公司、医院、药房都有密切联系,将其作为我们的实践基地,在学院的支持下,多次到各单位的工作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同时聘请其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不定期举行营销讲座和交流会,每次学生都踊跃参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多次交流后学生的问题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加。此外,我们还邀请了西门子电器、飞利浦照明、通用医疗器械等跨国公司的经理讲解外企的营销策略,使得有意向去外资药企工作的同学对于中外药企营销的差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还邀请了药监局市场处的专家讲解营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4.考核方式改革 过去药品营销课程的考核就是以论文形式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但是效果非常差,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自己的理解内容。现在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就是每单元结束后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示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时教师给每组布置不同的题目,其中的设计方案,做预算,做调研,整理资料,角色扮演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个同学具体做的部分详细标注出来,由教师最终给出分数,占总成绩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完成,在不用担心不及格的前提下,能很清楚地区分出学生能力的高低。 改革实践证明,我校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药品营销课程的兴趣大幅提高,毕业后从事药品销售工作的学生比例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好评也增加了。今后如何将改革规范化、系统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探索 [摘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历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必然对药品经营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带头人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律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以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研究剖析,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带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计划修订依据及基本思路 遵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2006、2007、2008年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分析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最后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而构建初步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药品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②“必须、够用”为度,精简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③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知识要求接轨,利于学生取得双证书和学生后续的发展。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增设选修课,如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商业应用文写作等。 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实施 2.1 提升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教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能力指导者和组织者。 2.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和岗位需求调研 制订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框架和思路应该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2.2.1 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使制订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在企业、药业公司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在药品经营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医药知识、企业认为该专业学生最需的职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制药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具有营销或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有过良好培训经历的人才,而且,多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需要对市场敏感并且反应迅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强,德才兼备的营销管理专才。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是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和人文素养欠缺,这将为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2.2.2 召开一线技术骨干访谈会 为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基本符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岗位要求,我们邀请了不同层次的药品经营管理的骨干,畅谈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依托等作为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课程开发的基础。同时,对完成具体任务时,需要设置哪些工作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与一线专家们进行了探讨。 2.3 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设置了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岗位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等,将本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列表对照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不仅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注意分析非专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以建立适应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4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2.4.1 打破学科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为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如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整合为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中药学和中医学基础整合为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品检验技术,重点讲解在工作实践中最实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课程,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经济学、广告管理教程,在学习药品营销专业知识时适时渗透相关知识。 2.4.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规划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有学科化的痕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力图将专业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新的课程体系将药品经营管理分成若干的任务,如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与咨询、药品采购与储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课程如电子商务课程、市场调查有预测、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技巧、社交商务礼仪、品检验技术、临床药物治疗等,成为相应任务项下的子任务。由教师和药品经营技术骨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协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这种以药品经营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2.4.3 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中特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我们在必修课中增设了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改革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学科体系教学计划的颠覆性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同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强调实践,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注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适时融入人文课程,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③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简课程和课程整合,减少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课程开发是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匹配,主要取决于一线技术骨干的评价。④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4 总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生由专业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专业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所需,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 [摘要]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项目化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探索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流通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这必然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求学校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笔者于2008年7月开展了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 部分调研结果 1.1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①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经营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药房营业员、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采购员等。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生产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③相关的岗位还有: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日化企业等行业的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 1.2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根据笔者的调研,我省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的,各校的课程体系都是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如市场营销学、医药电子商务、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因此这些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 2 项目化课程模式与学科课程模式的区别 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指按照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学科知识分类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以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进行一场对“结构”的革命。笔者的工作是要建立与职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与工作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并完成符合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并完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3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步骤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正确建立的前提是专业定位准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分析清晰,课程分解、整合合理。因此笔者具体研究的思路是: 3.1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首先在医药企业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迫切需要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3.2专家“头脑风暴” 为了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要,我们邀请了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行业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就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技能等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以项目为引导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3.3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开发 基于工作任务体系进行规划是项目化课程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新的课程模式将药品经营与管理分成若干项目,如药品质量管理、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管理、药品销售、临床用药指导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如:市场营销、药理学、公共关系、推销技巧、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成为相应项目下的子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运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项目化课程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4 结语 笔者从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探索,目前正在2008、2009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教学,2008级校内教学已顺利完成,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由于这项改革需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革探索,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药品专业论文:浅谈中专药剂专业学生药品销售的培训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药剂专业学生在药店实习情况,发现他们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药品销售技巧的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欠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药店工作。 关键词:药剂专业 药品销售 培训 药剂专业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质量管理等岗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三个就业方向,分别是药学服务方向、药品经营方向、药品生产方向。我校一直主要培养的是药学服务方向的学生,为很多医院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药剂人才,由于最近几年医院、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对药剂人员的需求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学生就业率下降,国务院对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后,我校从2006年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以培养药品经营方向复合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与省内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健之佳、一心堂等开展“工学结合”,为这些企业输送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药品营销工作,找出他们在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在医药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对本校实习班药剂8班、9班在药店从事药品销售的学生共31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有我校实习生的药店部分带教员工、店长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药店的部分员工进行小组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为31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22名;汉族14名,占45.2%,少数民族17名,占54.8%。 2.2实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 2.2.1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的时间 有17名同学,约占24.8%能在两周到一个月时间中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有8名同学,约占25.8%能在一至三个月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只有1名同学,约占3.2%能在零至两周内可以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教学与药店实际工作脱节,学生不能很快接手药店工作。学生进入实习药店之后理论知识中不含如何看卖场、如何摆放药品等操作技能。 2.2.2对药物推荐情况 据统计,学生在擅长推荐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感冒、清热解毒药、儿科和抗生素;最不擅长推荐的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心血管药物、肝胆消化系统药物、中药品种。这六类药物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和重点模拟推荐的药物。有38.7%的学生能把药物通用名和商品名很熟练的对应起来。当顾客咨询药物情况的时候,有90.3%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量,83.9%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法,87.1%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作用,但仅有54.8%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注意事项,51.6%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禁忌症,35.5%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 2.2.3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 据统计,有41.9%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表达能力,有32.3%的学生认为欠缺实际操作能力。有83.9%的学生认为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完善他们欠缺的能力。 2.2.4工作中药品丢失情况 据统计,有58.1%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存在药品丢失的情况,这在学校具体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从来没有强调过关于药品被盗的相关问题以及应该如何防止药品被盗。 3 讨论 3.1加强药品营销实训,使理论教学与药品销售技能有机结合 无论从学生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的时间,还是从学生认为欠缺的实际操作能力来看,我校的教学工作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相脱节,实训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销售工作。2009年,为了使理论教学与药品销售技能有机结合,在我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巨资新建了模拟药房。模拟药房的布局与我省知名医药连锁企业健之佳完全相同,而摆放的药品外包装则是动员全校师生从家里带来;到医院、诊所收集。在模拟药房中我们进行了药品的分类、摆放的操作,加强药品营销实训练习。 3.1.1药品与非药品的区分 我们充分利用模拟药房中的空药盒,让学生根据药盒上的批准文号正确区分药品和非药品。在药盒上,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的都是药品,国药准字后大写的字母H代表是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批准文号是“健”字的是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是“妆”字的是化妆品;批准文号是“消”字的是消毒产品。在“国药准字”药品中,按我国药品管理制度要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均为处方药;抗生素、激素、心脑血管疾病药品、生物制剂绝大多数为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写为OTC,在药品外包装上都有标注。非处方药中又有甲类和乙类之分,甲类药的外包装OTC为红底白字,乙类药的外包装OTC为绿底白字。一般来说,维生素、滋补保健药、解热镇痛药、感冒咳嗽药、止痛药、抗酸药、抗寄生虫药、避孕药等可作为非处方药。外用的皮肤科、五官科用药大多可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3.1.2药品陈列 商品陈列的优劣决定着顾客对店铺的第一印象,使卖场的整体看上去整齐、美观是卖场陈列的基本思想。商品陈列绝不是简单的商品堆放,而具有美化卖场、刺激消费的专业职能。同样,药品的陈列除了要符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外,也要符合销售规则。相关资料显示,科学、专业、适应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商品陈列能带动30%~40%的销售增长,远远大于促销活动所带来的销售提升。在药品陈列中要注意的三大原则就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要分开,非处方药一般采用开架陈列,顾客可自由挑选;但处方药一般用密封柜台陈列,需要时由药品导购员帮顾客取药。其次口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陈列;最后,药品与非药品要分开陈列。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我们可以把相互关联的几种药物放在一起,便于顾客挑选。如妇科用药和儿科用药可陈列在一个货架上;感冒药、咳嗽药和清热解毒药可以陈列在一个货架上。药品陈列还要注意季节性,如春季容易过敏,我们把抗过敏药专柜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便于顾客挑选;流感季节把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放在显眼的位置。黄金位置的陈列:要陈列重点推荐的药品,如高毛利率、需重点培养、重点推销的药品。商品陈列有原则,无规矩,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进行改造、创新。不管是哪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商品销售与利润的就是好方法,这是一项根本原则。在模拟药房中学生可以进行药品的陈列,同时通过药品的陈列加深对药品的熟悉程度。 3.2加强药物系统培训 3.2.1熟悉各系统常用药物 感冒、清热解毒药、儿科用药、抗生素、消化系统药物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推荐顾客购买的药物,我们在理论教学上专门做了这几个系统的专题课件,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了这几个系统药物的导购训练。首先把这几个系统药物常用的商品名整理后让学生到模拟药房中通过观看药品包装、说明书熟悉药物,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然后模拟一些购药场景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100种常用的药品商品名,能向顾客合理推荐这些药物。 3.2.2分析复方制剂中的药物成分 理论知识中,我们讲解的药理知识主要是单独的药物,而在商品销售中的药品主要是由多种药物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各个系统常用药物的成分分析。把每种药品的药物成分具体列出来,分析这些药物成分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让学生更加清楚怎样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如感冒药中的主要成分盐酸金刚烷胺:抑制甲型感冒病毒;氢溴酸右美沙芬:中枢镇咳药,用于无痰、干咳,慢性支气管炎,刺激性干咳;盐酸伪麻黄碱:扩张血管,消除鼻粘膜充血水肿,解除鼻塞症状、高血压禁用;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前列腺肥大或增生者禁用、因刺激肠胃,故含本成份的药应饭后服;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氯雷他定:镇静、抗过敏;人工牛黄:清心解毒;咖啡因:大脑皮层兴奋作用,缓解嗜睡。知道了感冒药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学生就能根据顾客的病情给病人推荐合适的感冒药。 3.2.3关联导购培训 关联导购就是当顾客购买一种药品的时候,根据顾客的需求顺便向顾客推荐相关联的另一种或几种商品,从而可以提高药店的销售量。例如,一名顾客风热感冒,我们可以关联导购的是中药+西药+维生素C+板蓝根或金银花+口罩+消毒洗手液,等等。 3.3开展岗前培训 3.3.1语言沟通能力培训 营销工作离不开语言沟通,要当好一名好的药品导购员就必须与顾客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客户不会关心你卖什么,而只会关心自己要什么。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我们有58.4%的学生是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普通话相当不标准,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学校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据药店带教老师反馈我们学生去到药店胆子特别小,说活声音小到顾客都听不清。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对他们进行了相应语言沟通训练。围绕沟通的3个基本步骤:微笑、倾听、回应,我们模拟了一些药店场景,让学生训练如何面对顾客准确表达自己的言语。 3.3.2责任、义务培训 学生在学校习惯了成群结队活动,去哪里都有三五个同学,但实习时学生经常被分得特别散,基本没有两个学生在一起的,都是一个药店一名学生。因此,有很多学生实习了一周后,打电话给老师,要求回到自己家乡实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专门给学生进行了责任、义务的培训,要他们明白,工作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到药店实习必须遵守药店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对责任的第一层含义的理解;其次,在药店实习当发生药品丢失时是要根据药店的规章制度进行赔偿,这是对责任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另外,我们要求学生每人找一句关于责任的名人名言自勉。同时,我们还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责任、义务的小故事激励学生。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商贸英语专业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究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药品商贸英语的概念、阐述了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重要性 药品商贸英语 现状及问题 教学 许多专家指出药品商贸英语是药品商务应用英语,是买卖药品或服务的利益相关方从事药品商务实务而使用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文件,及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英语对话交流。还有些学者认为药品商贸英语是以满足涉及药品职场需求为目的,内容涵盖围绕药品商贸活动的全过程。药品商贸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药品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一、药品商贸英语专业设置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药厂数量递增,虽然和国外也有药品贸易往来,但就医药技术而言,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医药行业水平仍旧不高,目前来看,很多新药特药方面的知识产权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研发新药品,把新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口逐渐堵上;其次,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制药先进技术,来为我们新药的研发补充营养;再次,对于本国已流通及新开发的药用产品,要逐渐打开国内外市场。而对于我们高校而言,学生专业的设定要向市场需求看齐,这一点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方面尤为突出。以我院为例,与我院毗邻有三家药厂,目前来看,关于药学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生物制药专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沟通能力的药学毕业生已是很受欢迎,而更多稀缺的岗位还是指向了除了具备以上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校而言,抓牢了重要专业的建设,就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发展。而对于学生而言,抓住了好专业,就等于获得了开启未来人生的一把金钥匙。如前沿所述,药学专业英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1]。 二、高职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难题,而针对药品商贸英语,虽然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需求和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药学专业英语应运而生,而且全国不少设有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由于药学英语首先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再加之我们对其重要性、目标和特点等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导致目前很多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成了一个为了迎合学生招生或上级考察时的幌子而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2,3]。 从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不够合理,虽然有技能培训的课程,但没能完全针对就业岗位;教学大纲不够完善;从教材编写上来看,更是不到位,药品教材、商贸英语教材比比皆是,可是实用性强的药品商贸英语教材却是少之又少;从药品商贸英语专业定位来看,缺乏创新性,目前,很多院校表面上看起来设置该专业是为了迎合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注重“科目性”、“名誉性”,在这种情况下,药学专业的学生仍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不是为了就业而学,久而久之,何谈高职教育本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性”,长此以往,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相关专业学生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很难达标;从师资方面来看,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来看,英语方面,纯语言类教师多,药品专业知识强的汉语言教师多,但是英语熟练而又富含药品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少,虽然部分教师经过不同程度的培训,拥有了双师证书,但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从药学专业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药品商贸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学生把目光仍都放在了英语A级乃至公共英语四级的达标上,而缺乏对于该专业的重视,以我院为例,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认为只要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就一劳永逸了、就完结了,并没有把眼光放得长远。 三、如何实施高职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 1.培养师资 在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的实现条件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实施高职商贸英语与药品领域跨学科的合作教学,这其中包含积极组建高职药品商贸英语合作教学团队。具体操作程序为:筛选参与高职药品商贸英语合作教学的教师教学分工有效地实施合作教学。内容是由高职药品专业人员协助商贸英语教师,目的是更好的进行教学。合作方案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合作,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可以由合作教师商讨确定,其具体操作形式为:高职药品专业教师协助商贸英语教师教学。高职药品专业教师负责提供资料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或高职药品专业教师适时地针对专业知识提供讲座或辅导,但不参与课堂授课。另一种是全面合作,这样合作的时间规律而且固定,其具体操作形式为:高职药品专业教师和商贸英语教师共同完成全部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过程,包括共同研制教学大纲、涉及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共同交流教学观点和思想、共同编写教材等。如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采取商贸英语教师与高职药品专业教师轮流授课或同时授课的方式。此外应加快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师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如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未来集药品专业知识与商贸英语教学研究于一身的专门药品商贸英语教师。 每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势必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正如高职药品商贸英语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它加深了药品专业知识和英语的互通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体系 教学必定离不开学生。药品商贸英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应地,它的学习内容不如基础英语贴近生活,缺乏趣味性,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抓住学生注意力,尽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药品的英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提问,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再如,教师可以设定情景,如:给学生几个药品名,让学生分组用英语以电话咨询的方式询问有哪些药品。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可以定期邀请在药品商贸英语方面已有成就的毕业生回学校举办讲座,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但是他们最贴近在校生,他们的经历是在校生渴望的宝贵经验,这样,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得到了实战经验,也避免多走弯路,然而有些毕业生工作地点不固定,保持直接联系较为困难,笔者建议学校有关部门根据教学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只要条件允许,可以以各种方式发给毕业生,比如利用网络,与他们交流,对于他们的反馈进行汇总、借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系部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应内容的药品商贸英语实战大赛。然而提高学生的药品商贸英语能力单凭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药品专业词汇需要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所以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 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对于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药品商贸英语教学的实施能使高职学生在提高药品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英语的实践能力,相对来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应当获得相关院校的重视以及推广。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引进了“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在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中,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销售、服务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围绕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毕业实践等活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 “宽基础、重技能、强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前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没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愿意接受毕业生直接就业工作,但不愿意接收实习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少量实习的浅层次合作上,与学校的期望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实习生在药店顶岗实习相对好些,而在药品经营企业销售环节的顶岗实习则相对困难。 2.实习、实训条件与实际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 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原因,药品营销专业在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上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现有实习、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需要,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3.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课程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不科学,课程体系构建中企业地参与程度不够,课程的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部分不配套。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药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培养过程。经过多方努力,学院从2008年开始与北京悦康药业有限公司、辽宁华润医药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药业、天益堂大药房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双方成立工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企业确定主干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协议展开,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在学生的培养中不求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使毕业生在药品营销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 2.重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药品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与药品营销有关的主要学科内容,所以本专业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满足必要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我们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改革为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课三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将课程体系按着职业场景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下对学生进行所从事职业的技能教育和培养。除了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外,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就业竞争力。形成了“宽基础、重技能、强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3.加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培养老师的实践水平。针对这一要求,学院首先在政策上给予保证。学院在教师培训上制定了现有教师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可减免教学工作量,报销部分学费的措施。其中硕士报销1万元,博士报销1.5万元。要求2006年以后新增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同时积极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规定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并给予40课时补助。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几年来教师参加了教育厅“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高职高专药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的课程改革、精品课建设的师资培训;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举办的各种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各种年会的教师培训;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国家职业药师培训;实验设备生产厂家的技能培训;各类教材的编写会议;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培训等多种技能培训。使本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26%,提高到2010年的50%,硕士学位专业教师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49%。 4.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与学院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的方式,合理分配时间,整合共享资源。从药品的购进、销售、收银、质检、服务等各环节入手,让学生了解药品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校内模拟营销实验室,通过各种模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几年来与沈阳红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沈阳兴齐制药有限公司、沈阳永大制药厂、沈阳药大药业、辽宁卫星药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协议,每年为学生提供药品营销各环节的实训场所。同时请企业出色的市场营销人员为学生做经验介绍,让学生对药品市场现状、商品进销渠道、招投标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有初步的、合乎实际的了解,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在校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专业资格认证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考取与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实训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接轨的要求,建立了“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双证”融通,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时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增加了毕业生的岗位竞争优势。 总之,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在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成果是显著的。几年来学生的一次性实际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药品专业论文:物流企业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 物流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若干年前,功能单一、对现代物流一知半解的一些运输企业并不会想到物流业会与大多数的产业产生交集或渗透。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包出去,只做我们擅长的。”在2010年1月《物流时代》发起的一次调查中,42%的人认为外包物流是提升企业物流水平的最佳方案,两业联动意味着促进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近年来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正在逐步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寻求运输服务供应商,而是寻求能一揽子解决其运输、配送、仓储、装卸、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要求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否具备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将成为承接医药企业物流业务的准人和门槛。对于原先涉足这些领域的物流企业不能无视这种信号,而应积极地面对,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获得关系到生存、发展、品牌的通行证。 一、医药产业的前景分析 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同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出口方面,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更高;从出货值来看,浙江省出货值最高,达到36.79亿元,占总产值的28.4%。 以浙江为例,从高新企业行业分布看,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02.3亿元,比重为23.4%,占比接近1/4。浙江省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产业规模居山东、江苏之后,继续保持全国第3。虽然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优势企业产销量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国医约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浙江医药等10家浙江企业入围,占百强企业数的近1/10,主要产品产销形势良好,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如浙江的维生素E产量跻身全球前4名。全省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全国的份额达到30%,化学原料药企业产生利润占全国25%,生物制药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 二、第三方药品物流面临的机遇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日前,我国大型的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而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其物流水平、物流能力和物流理念都十分薄弱。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有理由憧憬我国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美好前景。 新医改带米发展契机。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医疗保障网络,而对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要求,将会在现有从事药品运输、配送、仓储企业中进行新一轮的洗牌,这必然会给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带来发展契机。 多数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随着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医药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医约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初步具备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这无疑从另一方面给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 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重点培育和扶持10家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帮助重点医药物流企业获取GSP资格,并进人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企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保税展馆等。 三、物流企业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市场层面,客户需要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很多知名医药制造企业将重心转移到生产领域,而埘流通领域普遍实行外包。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运输服务,而是倾向于选择具备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能为其解决从产品出库到终端客户手中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如只能为其提供单一的运输服务,将无法满足其需要。 (二)政府层面,医药监督机构对医药物流有整合的要求 据医药监督管理部门一名官员透露,就全国医药行业来说,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希望改变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批发企业各自建造仓库、仓库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的现状,对药品仓储进行整合,逐渐形成几大区块,建没自动化、智能化仓储设施,既节约物流成本、建造成本,也便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一旦出现医药产品问题,根据批号可迅速查找到药品存储仓库,而根据仓库内的管理系统,追踪药品去向,未售出的立即拦截,已售出的立即追回。目前的仓储状况显然无法满足药品监管的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层面,抢占先机,把握医药行业整合供应链的机会 新医改出台后,为加速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相信马上会有配套的实质性操作规范。在物流行业群雄争霸的时代,只有抢占先机,才会扶得竞争优势,在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目前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模式 (一)传统医药商业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如国药集团,2005年12月开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二方专业医药物流公司。能为客户提供包括一般药品、特殊药品、低温冷藏药品等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咨询、凭证管理、退货处理和增值服务。该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ERP、WMS、BARCODE、RF、EPS AS/RS等技术,对物流中心各项作业产生的物流信息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所强调的市场、产品、服务与信息同步化。国药物流设计物流量为每年能满足220~260亿元人民币货值的物流需求。 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还有英特物流。英特物流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为浙江省首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的企业,从药品入库到出库,严格按照国家GSP管理要求,提供包括冷藏药品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的物流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药品物流 邦达物流目前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企业之一,以其“只送药不卖药,只运药品不运其他商品”的经营理念,赢得了医药 行业的青眯,更成为如国药控股、康恩贝、浙江英特药业、浙江医药、亚太药业、天施康、回音必等30余家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邦达物流不仅拥有可通达全国800余座城市的物流配送网络,而且还具备可辐射5万多个医疗卫生终端的能力。邦达物流凭借“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第三方医药专业物流的全国示范单位,并被浙江省发改委确定为浙江省“十一五”唯一一家医药物流配送重点企业。 五、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的障碍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6月29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要求进行了明确,制订了明确的标准,使物流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转向更具操作性。 在《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中,附件2明确了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标准:人员资质的要求(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验收养护人员职称/学历);没施与设备的要求(物流作业场所、仓库、现代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运输设备);制度和记录的要求(养护管理、有效期管理、不合格药品管理、退货药品管理等)。 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主要障碍是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对医药产品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等不了解,并且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人员,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领域要与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是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 六、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所需的努力 (一)改善现有物流设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按照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更新现有的储运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在仓库管理方面,由主要为叉车、运输机等机械式设备逐步过渡到自动输送、自动仓储等设备,实现物流服务功能多样化;在运输方面,由单一方式的运输逐步拓展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为医药企业进行物流过程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代收货款、代签协议等。 (二)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很注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也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按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建设近期功能(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项目,再建设远期功能(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功能)项目。 (三)与具有医药背景企业合作,优势互补 药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该进程并非一朝一夕。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仓储管理,对货位编码、批号管理等的认识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从普通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企业的迈进,可以“拿来主义”,与具有医药背景的企业合作,以多种投资模式,优势互补,借鉴其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解决软、硬件的问题。 (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现代化药品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物流企业迈向专业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锻炼,进行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学习,注重实操,逐步提高药品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很多逃课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成为“候考族”。文章针对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证热 理性抉择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也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了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冷静对待“考证热”,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生涯发展路径。 1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国际贸易类近20个专业方向,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年级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访不同高校学生对考证的看法。 2 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方向与类型 在上海高校不难发现考证热的蔓延,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考经济类相关证书的热情更是持续升温,根据资料调查,目前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通用型证书。主要包括CET等级考试成绩报告单、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认证,不管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三类证书都是比较普遍的,像大学英语四级这类证书甚至已被许多高校规定为“硬性指标”。 (2)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类的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其中有些证书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根据调查,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考与经管相关的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这几大证书中,选择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的比例相对较大。 (3)能力型证书。根据调研,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调研显示,在许多学生看来,虽然这类证书的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含金量较高,易被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认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1-2张含金量高的证书。在经济学类专业,能力型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CP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审计师、(初中高)经济师等,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3 影响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占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34%。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一步加大了资格认证清理规范力度,促进了监管方式的D变,打掉了一批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有利于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负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考证热度还是只增不减,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考证持“越多越好”的态度。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由于个人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兴趣而选择去考证的人极少,兴趣早已不再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还发现如下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也去盲目考取证书,缺乏明确的考证动机。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文凭,想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学生也不少,大家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缺乏了解,从而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 (2)用人单位要求。通过浏览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特定岗位人才时(例如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等),在证书方面会有要求。目前这些岗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单位甚至对于招收毕业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证书是本人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由于很难仅仅通过面试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这时候拥有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经济学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从而间接推动了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需求,间接引发一股“考证热”。 (3)就业竞争激烈。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7.7万人,未来的毕业生人数更是会不断上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为此提前“做打算”,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经管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竞争激烈,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学类学生的需求大,但随着经济学专业开设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观上选择考取几个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认为这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广告效应。广告效应来源于辅导机构的宣传和误导,现在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甚至很多信息栏都被培训机构的广告所覆盖,加深了大学生的“考证才是找工作的决胜关键”这一错误认知。再加上面对媒体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难以做出正确且理性的抉择,驱使大学生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在考证培训方面,从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4 缓解大学生“考证热”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应理性对待考证。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大学生不能把考证作为就业之必需,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2)学校教学的引导。改善经济学类专业不断扩招的现象,对于现在高校不断蔓延的考证热,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来给“考证热”降温,学校的经管学院可以适当开展系列座谈会,了解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并邀请与经济类相关的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从业方向,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适合本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加以适当的讲解,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考证。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考证和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的话,大学生们能够对于考证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证。通过学校的引导,能有效缓解“考证热”。 (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经济学下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院系可以建立本专业的指导工作室,相关的教师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经济学类专业的特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理性考证,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4)用人单位不应“凭证书论英雄”。在大学生端正对考证的态度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端正自己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该要注重考量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再多的证书也难以反映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所以用人单位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应聘门槛,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考证热”。用人单位可以将招聘信息与学校的平台联系在一起,积极走进校园,加强两方面的紧密联系,这样用人单位既不必将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硬性指标,又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来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考量应聘者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 5 总结 考证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而已,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更多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济学学科知识,并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将专业课学扎实的前提下,考C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大学生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慎重考证,让考证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面,大家常常是把常微分方程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常微分方程使用方面在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很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依靠数学来当作辅助,将经济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变为清晰与准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可解类型 成本 利润 核算 在代数体系里面,常微分方程是其中最为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程组,大家在进行解决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时候,常微分方程是特别重要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常微分方程也有很多的作用领域,涵盖面是非常广的,像在航天、自动化、电子通信、化学等这些领域里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才可以解决研究过程里面遇到的问题。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利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可以转化为简便清晰的公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看到,常微分方程在数学计算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大家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知道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关系,同时使用已知的关系写好方程,接着做好求解,一步步推导出大家需要了解的未知数值。 经济学里面,常微分方程式最核心、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核算里面的使用了。成本利润中的常微分方程尽管是比较简单,人们也很容易理解,不过常微分方程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方式,使用电脑运算的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人力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可以是几个月的工作量,这些事实都印证了科技力量是可以对商业有很大贡献的。我们可以认为常微分方程式以电脑的使用为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商业核算准确和便捷方面是一种保证,推动了当代商业核算的革命,引起了社会商业人士的强烈反响。 其实用数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商业进行运用,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不过微分方程对于现代商业核算运用是在资本市场兴起的背景下才开始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其中最为知名的就要属电影《大空头》中几个商业银行家进行合作做空市场的手段了。尽管这个电影演得非常精彩,其实在现实社会里面的事比电影更加的精彩。21世纪的前8年,john是一个平凡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和华尔街的这些商业精英们的距离很远,根本就混不进这个圈子里。john 40岁才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主要还是做基金的。通过了将近10年的辛苦拼搏,10年的资产才是10亿美元,这样的资产在华尔街是不入流的,这是他没有遇上他的同学Paolo以前。12年他们两个人正式的合伙,尽管john只给了Paolo一个分析师职位,可是对毕业耶鲁大学的Paolo说是可以了。Paolo向john建议用DS工具做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john非常吃惊,不过Paolo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数据,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海量的模拟演算,使john清楚明白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可观利润。 如果没有进行常微分方程的运算与Paolo准确的分析,将一副市龅淖呤仆挤旁谌嗣堑拿媲埃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这其中有着惊天的财富。Paolo的那个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以后的资产评估师誉为价值300亿美金,也就不为过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面我们在使用常微分方程的时候,大家发现常常是解决问题不用求出通解,只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类型解就可以了,可以应付很多日常的生活需要。像是给了一个方程,大家只是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固定的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固定的解,再比如在给的方程我们只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中可以求出几个通解是有作用的,就可以了。现阶段大家往往都是关注这种类似的问题,就不限于找到常微分方程的固定解这上了。 常微分方程作用的领域是很广的,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像航天、电子通信、化学等很多方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进行解决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种类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准确处理一些难题,是解决难关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家要对常微分方程在新的可解种类这个方面做好更深探究,利用对方程组的解推动不同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里面,当代的商业公司在管理种类上有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分别是分租制与定额制,这两种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如果想区分这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一定需要使用常微分方程相关的计算方式,其实这也是数学对当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准确地区分了这两种基本管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后,公司才会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种类,这也就会衍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以及人公司等不同的公司形式,让人们可以明白清新看到市场在运行的单位是有着哪些组成部分的。 有很多的常微分方程需要解出方程里面的近似解,同时还需要确保一定范围里面的精确度,现代科技在持续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看到数学学科的持续进步,也促进了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才可以适应别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找到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种类也是很多研究微分方程的研究人员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现在已知的可解种类其实不是特别的多,在变化很多的方程里面是凤毛麟角的,还是要利用大量的实际研究才可以解决可解种类的常微分方程。 知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把经济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生产实践的活动结合很好的典范。数学方法尤其是常微分方程进入了经济和科学的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了研究与分析社会的经济数据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有很多,常微分方程已经成为人们在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类方法。通过常微分方程的使用,它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作用,对于很多的企业也有很大推动作用,常微分方程的使用让很多企业非常多的工作变得比以前简单和清晰。同时,近些年来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中,人们对市场的经济规律在认识方面的精确性获得了很大提升。另外,常微分方程也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研究变得简单和便捷了。 经济学类论文: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定量化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并从课程定位调整、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科类专业 计量经济学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八大核心课程之一,从教育部决定将计量经济学纳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较强的数理功底,且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被普遍认为教学难度大、学习难度大,如何教好、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一个庞大群体,积极改进并提升其教学效果,对于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了文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所有分支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均需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理论模拟、数据分析和结论验证,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就成为经济学学科学生和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数高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作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学习需要有充足的学时,而不少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课时仅36~42个,其中还包括4~10个学时上机操作课,个别学校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对待,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往往没时间讲解,学生上机操作也只是对照步骤机械进行,难以对软件运用做到融会贯通,更无法将计量经济学的精髓完全领悟。 (二)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其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通常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而不少文科类专业将其放在大二与先导课程同时开设,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同时,多数学校在培养计划制定中,并没有明确其学习目的是培养应用型还是科研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招生对象同样是文理兼收,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为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共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5个专业368人,其文科生比例接近70%,计专业更高达83.33%,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环节通常有理论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实践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是对理论课程的运用和检验。不少文科类专业过多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安排大量学时给学生讲解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而将实践环节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导致学生学了不少诸如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拟合度检验的知识,却苦于不知道模型如何运用,如何对运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学生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价值,缺乏学习兴趣,呈现昏昏欲睡状态。即使老师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但受课时所限,仅能将一小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对照步骤练习。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实践课仅安排8个学时,完全无法将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异方差、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会操作并解释结果,学生只会对照上课所讲步骤机械操作,更不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某一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后作业、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30%到5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50%到70%。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平时认真学习但期末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其弊端在于,闭卷考试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考察,上机操作多为开卷形式,学生按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结果,导致学生依靠考前突击准备即可轻松过关,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命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普遍存在论文选题不合理、范围失当、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方法选择错误等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文科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前期数据调研搜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结果分析等步骤,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某一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该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第一次课不急于将理论知识强塞给学生,可通过引入一些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案例,如男性和女性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影响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尽可能囊括计量经济学中的大多数知识点,如多元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共线性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学时 借鉴国外名校的培养模式,调整课堂定位,根据学生不同的数理基础和教学目标,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分为I和II,其中I定位于思想创新,即淡化数理推导,突出软件应用。重点放在学生经济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能够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经济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对各模型适合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具有明确的了解,课程总学时以72个为宜,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一半;II定位于理论创新,即不仅仅局限于应用,更重视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创新计量经济学理论,适合未来有志于考研或在某一领域从事科研的学生,课程总学时同样设定在72个,其中理论课时40个,实践课时32个。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必修课程放在概率论等先导课程修完的第三学期下半学期或第四学期上半学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同样有益。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 实践教学和案例教育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需要和理论教学统筹规划。每一个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引入一个特色案例,通过对模型建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可通过学校自建案例库或兄弟院校共享案例库选取,也可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高水平期刊选取。在软件选取上,目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有SAS、Stata、SPSS、Eviews等,其中,SAS、Stata需要较高的编程能力,SPSS多用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不适合本科阶段使用,Eviews操作相对简单,可视化效果较好,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较强,本科阶段可重点讲解该软件,包括Eview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等,让学生掌握功能性命令。通过实验课时,安排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动手操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改变目前“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或上机操作”或单一“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上机操作和平时成绩为辅的考试方式,可将三者考试结果按照60%、20%和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课程论文设计具体方法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5~8人,任课老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加以解释说明,各小M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研究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分析和检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文章撰写人员负责文章总体框架把握以及文章的撰写,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任课老师对工作全程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上机操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式考核模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三、研究结论 总之,学校和任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对于文科类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检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经济学类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以及2004至2008年的演变趋势。为此,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标题的语料库。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将标题划分为五类:名词词组型,复合型,句子型,动词词组型以及介词词组型。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名词词组型,复合型标题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参考。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80年代末以来,以“体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渐确立其在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标题是学术体裁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之一。随着学者们对标题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Yitzhaki (1997)比较了18种不同人文学科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的实词数量目的在于检验学术论文标题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别对比了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英语和德语标题,发现医学领域内的标题长度比语言学内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明显要多一些,并且确证了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习惯于用德语的思维方式撰写标题,同时发现了所有的标题在两个领域内的作用都是交际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过对计算机领域期刊中600个论文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介词使用和词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学科的论文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发现介词和冠词在此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介词for在所选的6种期刊中的4种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提出,论文标题的特点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这样的普遍性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个重要期刊的论文标题与论文长度的关系,同时做了历时比较的研究,发现文章长度和论文标题长度的关系是因科学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谓“硬”科学内标题长度与文章长度的相关性较“软”科学更强。Haggan (2004)则是同时分别比较研究了文学,语言学和理科科学的论文标题的结构特点。她将标题按形式分为句子型,名词型和短语型三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个不同领域内的标题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同时指出标题的功能在于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论文标题的特点或功能:一、指出论文标题应当同时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二、将论文标题按功能重新分类,共有12类并且分析了各类的特点和功能;三、研究了冒号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对研究型学术论文和综述型学术论文的标题结构的实证研究。在570个标题中,480个为研究型论文标题,90个是综述型论文标题,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将标题按结构分为句子型,问句型,名词词组型和复合型,同时还对标题的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述型标题的长度在两个领域都非常的短,复合型标题是社会科学体裁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句子型标题是研究型论文标题的文章类型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 国内的标题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汉英单语种独立研究和汉语标题的英译。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特点。化柏林(2007)对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进行了计量研究,共对42989篇文献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标题长度,句型以及标题中相关词汇的研究,如题首词,题尾词,关键词等。而论文标题的汉英翻译的研究有,段萍和顾维萍(2002)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的汉译英的常见错误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关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标题的汉译英的标准的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对英汉双语的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进行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取了中美经济学两本在各自学术共同体中的权威期刊:中国的《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英语科研原创论文标题的语料库,其中CEQ 中随机选取311 个标题,QJE 中随机选取237个标题。按照语料库的建库原则以及对比语言学的可比性原则,标题的选取时间跨度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时间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标题),且不包括书评类以及其他体裁类型的文章标题。其次本文将所选标题分为五大类:名词词组型(Noun Phrase [NP]), 复合型(Compound [CP])即一个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被冒号或其他符号隔开,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动词词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词词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细分了名词词组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同时还统计了本语料库中的NP和CP标题在近五年内(2004-2008)的变化趋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 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在标题具有称名性功能这一点上,中美期刊论文撰写者又一次达成一致,即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名词词组结构[NP:NP]。但是QJE期刊CP论文标题并不仅仅是依赖这一结构,作为美国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他们会更多关注英语标题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该类标题在QJE中呈现出较多的其他次级结构,如Q:NP[问句:名词词组]型。本语料库中,最强烈的对比在于,QJE中会出现PP:NP类型标题和Q:Q类型标题,而CEQ中却无此类型标题出现;另外,在CEQ中会出现PP:NP和Q:VP类型标题,但是在QJE中,撰写者不会才取此类型去撰写标题。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及其时代意义 摘 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劳动 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那么人的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既能把人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生产劳动。“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一、《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的阐述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他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人的类本质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结果,人(工人)必须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马克思从以上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他认为异化劳动不仅使自然界,而且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和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进而,马克思得出结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二、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特征 从《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特性”,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说明,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种类本质,就是一种自由的本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性,与动物生命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特性。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为人。人通过生产、实践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这意味着他不仅以外部世界为对象,把外部世界作为直接生活的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且以人的本质和需要为对象,有了这两方面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使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人与外界的交往,按照人的需要、意志和意识或其他种的需要使劳动(实践)对象化、物化。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因此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人的类本质不再只停留于抽象的意识中,而是能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于世界之中。 三、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时代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又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否定自然,又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否定自然的界限为条件的。一方面,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作为实践性的存在,通过劳动,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生产了人的对象世界和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实践、对象性活动中,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统一关系,而且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此外,人在生产、实践这种类活动中,也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才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活动、类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来对待,在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中介,才能使人作为类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在主管领域与自身发生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这正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特有的性质。如果离开这样的视角,就无法全面理解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对我们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并由此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的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这些阐述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人的异化,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例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引发人民群众严重不满的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人情冷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等。这类现象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化,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这个问题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在当前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要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实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 第四,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异化劳动也有了新的表现。异化对人们的危害,已不是肉体上和物质上的痛苦,而是心灵的占领、精神的制约。伴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人受到新科技的制约,受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商品的控制。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逐渐地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新的异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并努力寻求解放自己的途径。近期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行动正是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刻思考。因为与此相应,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与问题。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各种问题,毕业生就业也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5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指出了经济走向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到最终择业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指导他们能更好的面对就业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走向;就业观念;就业收益;就业去向;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现代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社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处在高涨的状态。因为美国加息预期导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虽然同时中国就业基本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下,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可以缓解,却不能根除。在即将到来的2016毕业更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且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精英模式转为化为普通教育的大众化模式,独立学院的数目逐渐增多,目前已经达到322所,共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相较于普通的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逐年增多的毕业生,其面临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 1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虽然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消极沮丧的情绪,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观察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功利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地减弱。他们将职业分成不同级别,都想先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虽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性地做出规划,所以对就业满意度和经济发展形势并没有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为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对大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梳理出其基本的就业态势。总体上看,在收回的487份有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3.33%的学生认为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为这种无形压力的出现,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力交瘁,无暇顾及社会需要,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就拿我校的毕业生来说,对就业还是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从对本校历届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来看,63%左右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所占比例很少。 2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收益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下,则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如果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学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和教育制度在整体经济走向的引领下,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两极分化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高校按照这种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置和专业划分。但是,随着知识的广泛融合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层次预期产生一定的误导,造成择业层次和区域“扎堆”现象,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就业。 就业范围的缩小间接影响了就业收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某些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打破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收益状况,出现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差距。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难度。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对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在2000元-3000元和3000元-4000元之间,分别为32.39%、40.85%.而实际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只有20.88%,说明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略高于实际。预期薪酬在4000元-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有11.27%和13.62%,实际收入达到此标准的只有4.71%和3.77%,就业收益的问题依然存在。 3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在当前的这种经济态势下,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支撑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和总体竞争的能力程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也是有着双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的发展趋势。然而从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受技术就业进步的影响不明显,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由于与之存在的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倾向选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高技术职业部门,很少有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部门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时高新技术部门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选择在校期间多考证书,以此来提高到高新技术部门就业的机会。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 摘 要: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概念,并分析了设置这些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在南昌大学2013级经济专业本科生中做了现状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实验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数学深化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有通过量化分析才能完善地展示,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自亚当・斯密以来两百余年间,特别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边际革命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更彻底地在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主要依照以前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设置编排,使得现代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经济学课程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尤其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设置,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需要相应丰富。本文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深化类课程。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学理论或预测未来经济变量,其中大量使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甚至还有一些高级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数学使用量明显较其他经济学课程更多。在一些国内数学教材中不太重视的内容,却在中级层次的经济学中使用很广泛,如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等。 虽然不少学生视这些数学深化类课程为畏途,但这些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从效用、成本,到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数学形式的表达方便分析计算和学术交流。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运用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之外,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维阐述的,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条件,主要运用数学的线性优化思想加以阐述,并且进一步运用到中级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就有大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分析得以运用。因此,数学深化课程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次,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深造时的学习能力。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中级以上的经济学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由于经济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凸显了本科阶段的数学功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类教学的加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深造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辅助决策,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但是,从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弱,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与分析经济数据的能力。 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增加,符合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许多高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另外,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帮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从而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的人数,共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70份,未填写的调查问卷为35份,并且收回的70份全部有效。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哪些数学深化类基础课程的用处最大。第二部分,任务驱动,主要了解经济学专业在推进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时,认为哪种教学形式能够得到更大获益。第三部分,多媒体教学,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中,对板书、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倾向于哪种教学形式。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态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的好恶。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问卷设计,基本阐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与调查方法 首先,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掌握高校相关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设计了8个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对他们关于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整理和分析分卷等多个过程。 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了70份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手中,并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返回问卷。之所以选择20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课程,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有12%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表示对经济学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至少并不排斥,还有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且7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数学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概念,仅有2%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没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2%的本科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数学。更说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对理解经济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有36%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据我们了解,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收,部分文科考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国内学科分类又常常将经济学归类为文科,他们不明就里就录取了经济学专业,等到开始学习时才发现经济学与他们眼中的文科大异其趣。其二,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来自基础部或数学系,这些老师在很多时候只能就数学而教数学,举例子的时候多半是理工科例子。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这可能是造成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又一原因。 (二)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入实验;在教学媒介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这样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地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任务驱动下的数学深化类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好。 以《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补偿变化”为例,如果照本宣科地将课本内容讲授一遍,则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所云。如果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设某学生在家乡(A地)有收入m,商品1与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P■■和P■■;现在他升学到了B地,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和P■■,问现在他的收入要变化多少才能让他与之前在家乡福利一样好?这其实就是补偿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有了切身生活经验,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深奥的学术概念。 2.实验教学 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是以经济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或统计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学术探索活动。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融入实验是一种趋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数学深化类课程讲授需要数形结合,不能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传统教学模式中,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尤其三维图形效果不甚理想,采用数学软件得到的图形直观形象,同时可以展示经济动态过程。 实地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化类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仅有6%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总是比《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另外,当被问到哪一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最有趣时,64%的学生选择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我们认为,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统计实验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从而增强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可视性,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的内容变成动态连续的内容,弥补数学深化类课程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讲授同方差和异方差时,可以取自变量三个数量对应随机误差的密度函数以三维图形式画出;在讲授非平稳过程随机行走时,可以动态图形式演示出该随机过程,等等。这种直观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的突出优势,是传统板书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缺点是教学容量大,现实速度快,学生思考反应速度跟不上课件的翻阅速度,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逻辑推理较多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据国内学者研究,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要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实地调查中,82%的学生支持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图形化,仅有16%的学生反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反映出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恰是多媒体的优势。当被问及哪种教学形式为主更好时,62%的学生支持传统板书,但是也有2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效果更好。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深化类课程,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板书与多媒体都应该使用,甚至同时使用,单纯使用板书或多媒体都会失之偏颇。 四、结论和改革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比重,让学生动手实现课程目标。既可以使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思想实验。例如,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讲述风险规避时,可以将圣彼得堡悖论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出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规避的假设。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显然会限制他们在经济学学习上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进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如制订合作交流制度促使数学系老师与经济系老师进行常规沟通,让给经济学专业上课的数学系老师明白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更应该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经济学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符号公式图表都不是枯燥的,它们的背后都是有着经济学含义和直觉的。 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这必须依靠多媒体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将它们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南昌大学的基本调查,在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1.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基础性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有所差异,使基础性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分化,从而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经济学专业中《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统计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化类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弱,从而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是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解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并且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比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更积极。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固有教学优势之外,现代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缺点日益增加,尤其在知识获取多元化情况下。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3.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 在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等教学形式出现了一些固有缺点,如所费时间较长、板书内容反映的信息较少及板书形式相对枯燥等,降低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传统教学形式固有的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内容图形化和动态模拟等动态形式,反映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象化。另外,多媒体教学既能使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性互动,又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是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 经济学类论文: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摘 要 保险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在其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等方面加以提高。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经济学类论文: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摘 要: [目的]从中国医疗卫生的全社会角度研究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参数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并针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增量成本效用比较中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是劣势方案。唑来膦酸组效果好于阿仑膦酸钠组(23.62QALYs 23.33QALYs),同时其成本也高于阿仑膦酸钠组(206879.41元 150531.78元),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782.72元/QALY。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药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本效果分析;Markov模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是指妇女绝经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减少,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加速,呈高转化型骨代谢,但由于骨吸收的过程较短,成骨过程较长而造成骨量丢失的一类代谢类疾病。其造成妇女骨折的风险率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不仅可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使丧失的骨组织恢复,同时还可以促进骨小梁的重建,减少吸收陷窝深度。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为效果指标,运用Markov模型对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结构与假设 本研究目标人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而我国女性的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50岁,故设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为:50岁绝经女性,骨密度(BMD)在腰椎(L2-4)或股骨颈的T值≤-2.5s(DEXA法),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其骨质疏松症,且无骨折史。模型循环过程中的每个周期为1年。假设每个患者从初始状态进入模型,每个周期内在不同健康状态之间循环,直到进入死亡状态或者循环满50个周期(即患者满100岁)。 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面临的骨折情况,确定模型中的主要健康状态包括:无骨折、髋骨骨折、脊柱骨折、其他骨折、髋骨骨折后期、脊柱骨折后期和死亡。示意图见图1(为了简化图形,所有指向死亡状态的箭头都已省略)。 所有患者均从“无骨折”状态进入模型,如果患者死亡,则进入“死亡”状态;如果患者发生骨折,则按照骨折部位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未发生骨折或死亡的患者则继续留在“无骨折”状态中;当患者进入“其他骨折”状态后,可能再次发生某一部位的骨折而在下一个周期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也可能未发生骨折而回到“无骨折”状态或者进入“死亡”状态。而患者进入“髋骨骨折”和“脊柱骨折”状态后,则无法恢复到“无骨折”状态而只能再次发生骨折、死亡或进入相应的“后期状态”。 1.2 二膦酸盐类药物的治疗 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用药方式分别是:阿仑膦酸钠,口服,70mg每片每周;利塞膦酸钠,口服,5mg每片每天;伊班膦酸钠,注射,3mg每次每季度;唑来膦酸,注射,5mg每次每年。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干预治疗常会根据具体状况持续5至10年,甚至终生。 Watts NB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二膦酸盐类药物的长效治疗中,当患者用药达到5年时,即使停药,药效亦会持续3至5年(逐渐衰减至无药效)。不同二膦酸盐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也通常为间歇用药。本研究关于四种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作如下假设:每种药物的用药时长均为终生,但用药每满5年,不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用药假期”――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为2年,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为1年;在“用药假期”期间,患者停药,但治疗效果持续不变;“用药假期”结束后1年,患者继续开始服药至满5年,如此循环。 1.3 转移概率 1.3.1 死亡率 关于死亡率本研究采纳我国台湾地区C-Y Chang等人2015年完成的,针对台湾地区50岁以上的15万绝经后骨折疏松症患病女性的长期跟踪调查数据。不同健康状态随年龄变化的死亡率见表1。 1.3.2 基线骨折率 本研究对于基线骨折率采纳张建新等人所做的地区性骨质疏松症患病老人的骨折率统计数据。 1.3.3 同一部位再骨折概率 国外Klotzbuetcher CM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同一部位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具体RR值为:髋骨2.3,脊柱4.4,其他部位3.3。 1.3.4 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后骨折率RR值 患者采取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干预治疗后,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BMD)值会显著提高,故相较于未采取任何治疗的患者,不同部位的骨折风险亦会大大降低。根据Reginster J等人的研究,将不同研究中二膦酸盐类药物降低骨折概率的百分比数据转换成RR值后结果具体见表3。 1.4 效用值 1.4.1 无骨折状态 鉴于我国尚缺乏关于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的健康效用方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于“无骨折”状态的效用值,采纳P Hadji等人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女性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 1.4.2 不同骨折及后期状态 本研究所采纳的不同骨折相关状态的效用值亦来自欧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 1.5 贴现 当疾病的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就应当对成本进行贴现。本研究按照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推荐,对成本数据采用5%的贴现率,统一贴现至2016年初。并分别使用3%和8%的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1.6 成本值 本研究所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治疗的费用,以及发生不同部位的骨折时在医院治疗的相关费用。 所有药物治疗费用均来自“药智网”中对于各省2016年最新中标价格的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按年计用药费用,阿仑膦酸钠为852.8元,利塞膦酸钠为152152元,伊班膦酸钠为3720元,唑来膦酸为286235元。 根据王佩芳、贺良和毛国庆等人的统计报道结果,经过贴现得到:髋骨骨折住院治疗成本值为34303元,脊柱骨折费用为13959元,其他骨折费用为9722元。有研究表明,病人接受脊柱骨折治疗出院后,所面临的最大影响是腰背部疼痛,87%的患者在出院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对于“脊柱骨折后期”状态假设其只会对健康效用产生影响,而不会产生其它费用。而髋骨骨折往往较为严重,患者出院后仍会在较长时间乃至终生的生活受到影响,伴随产生的一些费用也无法忽略。根据罗林枝等人的研究,髋骨骨折的患者出院后,每年还会产生康复药物费用、辅助医疗器械费用和医院复查费用等成本,贴现后为6065元。 1.7 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所纳入的各模型参数取自国内外不同的文献研究,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成本值、效用值和贴现率分别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其中成本值和效用值采用±10%作为变化的上下限,贴现率则采用3%到8%作为变化范围。 2 研究结果 2.1 基础分析结果 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Markov模型,比较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干预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尚无成本―效用分析的相关阈值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建议,将成本―效用研究结果分为三类:第一,ICUR 立足我国国情,本研究选取1倍人均GDP作为增量成本效用分析阈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我国2014年人均GDP为46629元。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是四种药物中最具成本效用优势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但其相对于阿仑膦酸钠的增量成本效用比(191782.72元/QALY)尚高于本研究设定的支付意愿(46629元)。 由此可建议,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阿仑膦酸钠应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在某些不考虑成本的条件下,唑来膦酸作为效果最好的二膦酸盐类药物,亦是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方案的重要补充。 经济学类论文: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疗程为10 d。评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成本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5%)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成本为4797元,对照组成本为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比阿培南;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重症肺炎;成本-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重症肺炎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肺炎发生的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率比以往有所升高,可导致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控制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相关复合制剂等[1-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控制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方面应用较多,目前应用的碳青霉烯类有比阿培南及亚胺培南等,两者均有较好疗效。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应用成本核算及成本应用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而治疗成果效果分析是通过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后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可了解治疗方案的优劣,目的是降低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节约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在治疗重症肺炎中可能存在成本-效果差异,目前关于两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尚少,所以通过分析两者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在取得相同效果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病例,观察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医护操作患者、智力低下及不能正常语言交流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等实验药品过敏或有临床禁忌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3.8±5.4)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9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5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3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4.9±4.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4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1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4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比阿培南(江苏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43,0.3 g/支,159.9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0.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静脉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国药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4008,1.0 g/支,321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1.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 1.3疗效评定 痊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阴性;显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进步: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接近正常,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5]。总有效=痊愈+显效+进步。 1.4 治疗成本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除了抗菌药物不同,即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产生的成本不同外,其余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均相同[6]。故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成本分别为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成本。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管理以及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加大投入,抗菌药物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调。本文设定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价格下降20%,根据下降的价格计算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3,P=0.6442)(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成本=3×159.9×10=4797元,对照组成本=3×321×10=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2),提示观察组每取得1个效果单位所用成本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2.3价格调整后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3)。 表3 两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3 讨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所选方案中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6-8]。成本-效果分析可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也可用于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比较。本文中比较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肺炎中成本-效果的差异。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找出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成本-效果分析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治疗成本,而是在花费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药物得到最合理应用,同时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9-11]。 重症肺炎是肺炎病情的严重阶段,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较为常见,对此类病原体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主要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12-13]。本文选择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重症肺炎实施治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均较广,抗菌活性较强。比阿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对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比阿培南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优于亚胺培南[14-16]。研究认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中,比阿培南并不耐药[17-18],且其在肾毒性方面低于亚胺培南[19-20]。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近似,这与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药理作用密不可分,说明两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均能够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药物。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且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获得一个治疗效果单位时,其成本低于对照组,说明比阿培南不但能够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同时其治疗成本最低,提示其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情况下,花费最小。 综上所述,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比阿培南成本效果低于亚胺培南。 经济学类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 [摘要]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学八大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促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促进地方院校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教育决策,积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学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 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统计学数据为依据,利用数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建立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偏重于研究微观计量。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实践的问题,既不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与地方院校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结合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道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除了金融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的,并且文科生的比重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类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有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就头痛,数学类的课程基本都听不懂的,碰到数学课程考试必定挂科。而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类学科,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于理论推导,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应用。教材中一般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及证明,只在每章的最后一节中给出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翻开教材,看到的是满篇的理论推导,下意识地将计量经济学归类为数学课程,产生心理暗示――“这门课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另外,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瑞希曾说,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存在先修课程的缺位,那么必然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方法介绍,轻应用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模型设定、数据搜集、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无论是模型的设定、指标的选取,还是参数估计或者是模型的检验及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背景。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公式的数理推导,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根据软件输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等讨论都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不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理解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场合,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生搬硬套教材上的模型,而不管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建立该模型,在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诊断,以及最后的经济意义解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任课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且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数学教师,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大多重理论推导,缺乏经典的案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 (三)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目前,我校对计量经济学成绩的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其中上机实验占一半,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占一半。上机实验是根据教材给定的数据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而且教材给定的数据一般比较理想,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等。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不学,通过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都能通过考试,少数能学甚至能够高分通过考试。这既打击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舞弊现象。而计量经济学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临时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而模型的设定、数据搜集以及模型应用等在闭卷考试中基本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进案例教学,弱化理论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即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计量经济学中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确实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但是这些公式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模型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而不是在公式的推导上。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的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搜集和编写符合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切合学生专业的案例,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双师”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刚踏出校门又进了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却没有机会将计量模型用于社会实践,缺乏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计量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换,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培养出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另外,学校应该多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方案和人才引进措施,推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引入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完善现有的考试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既然闭卷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为了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防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合理安排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方法、写作规范、文献查询等与课程论文撰写相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论文完成后加强对论文的严格验收,对抄袭的论文一经发现,一律判定为零分。同时也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它需要经济理论、统计软件和数学知识三者的结合,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提高计量经济的教学效果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常微分方程有很多种,而且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就已经学过。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三角方程、二次方程等都属于常微分方程的行列。比如我们初高中时就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常微分方程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常微分方程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常微分方程的运用的帮助下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大多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学与数学结十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数学作为辅助的手段,让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变得简洁、清晰和精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可解类型;成本和利润核算 常微分方程是代数中最简单但是亦是最重要的一类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许多难解的问题,解法中的式子最后都能化成常微分方程,所以常微分方程对于计算数学是极其重要的。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在已知条件中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并利用已知的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进行求解,逐步推出我们需要的未知数的值。 常微分方程式在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应用是其在公司成本与利润核算中的应用,成本与利润的常微分方程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其突破了传统的计算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人力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是现代科技力量对商业最大的贡献之一。可以说这一方程式在计算机中的运用是商业核算精准化和便捷化的最大保证,带来了现代商业会计核算、审计核算的革命。 数学知识运用到商业是古已有之,但是微分方程在商业计算中的应用,只能计算到资本市场的完全兴起,我们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电《大空头》里几位银行家合作做空资本市场的举动,虽然电影演绎的精彩绝伦,妙趣横生,但是现实中的事实远比电影来的精彩。2007年-2008年之前,john Paulson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与华尔街精英圈无缘。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十年的默默打拼,2003资产规模才达到15亿美元,这在精英云集的华尔街连二流都算不上,当然这是他还没遇上他的同学Paolo Pellegrini之前,2004年10月,两人才正式合伙,虽然Paulson当时只给了Pellegrini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是对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Pellegrini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当第一次Pellegrini向Paulson建议用CDS工具做空美国房地产时,相信Paulson也是惊诧不已的,但是Pellegrini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说服了自己的老同学同时也是自己雇主的Paulson,Pellegrini向Paulson展示的美国房地产走势图,像一张藏宝图一样展示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美好前景和巨额利润收入。 没有微分方程的大规模运算和Pellegrini精准的分析头脑,把一张市场走势图摆在任何人的面前,他们都无法看到里面蕴藏的巨大财富。Pellegrini作出那张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誉为价值“200亿美金”,可想而知。 后来,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人们又发现,往往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求出通解或者特解,而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解,就能满足一些生产生活的需要了。比如,给定一个方程,我们需要知道该方程在什么情况下存在解,什么情况下不存在解;或者,在给定方程的前提下,能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能求出几组通解,而哪些通解是对于我们求出所需特解有价值、有作用的。往往我们现在关注的多是这样的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寻找微分方程的解上。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帮助我们在各个学科中,处理难题,突破难关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要对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进行更深的研究,通过对方程组的解析来促进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分租制和定额制在现代商业公司管理中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受到各种研究者的青睐,要想分清这两种模式那个更加实用高效,必须用到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方式,这也是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之一,计算出了分租制和定额制的优劣之后,现代公司才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身的管理模式,才会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股份制公司,人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形式,让我们明白了商业市场的运行子单位是怎样的构成部分。 许多微分方程要求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并且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精确度就可以,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数学学科的进步,能够求出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才能适应其他学科对于数学手段的需求。寻找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研究微分方程的科学家们、数学家们一直努力的目标。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并不多,在变化众多的方程组中,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相比之下,还是屈指可数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判断和解决其他的可解类型的常微分方程。 结束语:微分方程就是指未知数以导数的形式与已知数产生关系,也就是说,在微分方程中未知数是以导数形式存在的。这样的方程的求解过程可能非常复杂,对于求解的方法要求比较特殊。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求出一些微分方程的近似解。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常微分方程的运用在的帮助下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是企业的很多工作变得简单、清晰,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下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年,常微分方程在生活,经济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常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研究做到了简洁和精确。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将经济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活动很好结合的典范。数学方法,特别是常微分方程进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了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类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经济学类论文:世界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世界经济走向 经济学类毕业生 就业 2015的世界经济走向犹如乘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尤其在年末,原油价格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股市的慢熊表现使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得不以悲观的态度来看待2016年的世界经济。而在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受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总体水平,我国正踽踽独行在去杠杆去泡沫的崎岖征途之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不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这场暗流中不幸触礁导致沉灭,也有部分大企业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前进。而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到答案。 一、世界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高达74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无疑给原本就难实现的就业现状更为沉重的一击。经济学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不少高考学子将经济学类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还有一些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报考经济学类的研究生,更有甚者选择考取外国的经济学院进行深造,这使得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就业不景气的今天,人才市场上的经济学类毕业生供过于求,总体CIER指数小于1,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待业情况。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大军中常处在下风。 独立学院由于知名度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入学门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它们的学子在就业过程中常常碰壁。为了得到切实的证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势对福建省各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学生展开了真实可靠的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这大规模的待业情况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要远远的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回收的487份有效问卷中有74.13%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情况下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有近八成(80.49%,79.06%)的学生认为经济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能力素质和学历层次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学生认为经济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主要在于集中于就业类型,同时有80.08%的学生认为经济类专业太过热门,竞争太过激烈也是影响就业问题的主要来源。而有79.88%的学生认为就目前状况来看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一般相较于其他公立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2014年学院开设三个经济学类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为527人,占全院毕业人数的23%,其中金融学总就业率为92.7%,国际经济与贸易总就业率为97.71%,就业总体水平较高。 2015年学院经济学类应届毕业生558人,较2014年增加31人,占全院毕业生总人数的24.2%,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比。其中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2.92%,较上年提升0.22个百分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同上年持平,就业水平较高。 总体而言,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水平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笔者不得不提出质疑,在如此之高的就业水平之下,就业质量又能否得到保证呢? 二、世界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谷,许多经济学类毕业生不得不放低眼光,以就业质量来迁就就业水平。不少应届毕业生为了顺应经济及市场的大潮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打乱了他们的就业规划。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子在家里的帮助下获得与专业不符的“稳妥”工作,前途迷茫无望。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则选择加入北漂、沪漂、广漂的大军中,与千军万马共渡独木桥,睡地下室。这些待业青年为了拥有一定的薪酬收入而选择工作稳定性低,工作安全性差,工资水平低且工作强度大的工作,这使得他们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所谓的工作质量了。这些年随着我国的改革深入,经济水平得到了增长,伴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一些由就业质量引发的问题更是在悄然萌芽后开始爆发。近年来,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跳楼自杀、年轻工作者过劳死、频发的矿难等一系列意外使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就业大军中的困难户――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能够拥有一次就业机会要比所谓的就业质量要来的重要,这便使得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尤其是来自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质量要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的低。 三、世界经济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逐渐趋向一体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世界经济的重心从生产行业向科技行业转移。在“互联网+”的跨界合作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就业市场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间接造成了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使不少经济学类毕业生由于对新型产业的不了解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这打击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以及创业热情。 对于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校所学习的都是过去的经济和前人的经验,在没有与眼下现状结合起来时都可谓是纸上谈兵,哪怕课业再好在实战中也不能获得先机赢得胜利。这样的学习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因现实与理想不符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就业迷茫与就业失利,致使他们丧失了就业的决心,消极的推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经济学类毕业生因世界经济影响所造成的各种阻碍,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社会层面。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是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关键变量。既要发挥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作用,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者,国家应当看到眼下的就业现状,明确就业改善的目标,同时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为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创业风险。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引导作用,建立专门的服务性网站,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各地的人社机构应当重视就业质量问题,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一些相关部门应该与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给校大学生普及目前的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新的就业思路,加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了解就业市场动向,做好应对就业难题的充分准备。由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针对具有不同“资本存量”的大学生群体从政策层面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进行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2]。 其二,作为毕业生的直接领导者――高校应该在引导毕业生就业层面下功夫。高校应该设立就业创业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前提下,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开办就业创业公选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调整心态,了解各种有关就业的咨询,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毕业走向成功。同时,应当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重视实践课的展开,从实际出发,提前积累就业创业的经验,为之后的职业基础打下扎实的基础,用可靠的硬件条件来面对就业挑战。 其三,大学生应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创业。2015年末,舆论的“失业潮”,“唱空论”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的信心和创业热情。作为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与学校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制定适当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及时根据现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正,更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择业者,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一个好逸恶劳甚至心灵肮脏的求职者,往往把自己的择业观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勤劳致富。而作为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条件处在劣势的情况下更应该主动降低自己的就业定位,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应该主动了解就业的动向,明确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权威机关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预测,譬如此次两会中无论是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社部负责人的发言中,都透露着许多和就业形势有关的“干货”,为自己谋得先机,获得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走向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人定胜天,只要自身能够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笔者相信在这场就业与世界经济的博弈里终会响起胜利的号角。由于此次调研时间较为紧张,作者的水平能力有限,许多内容没能进一步深挖,文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海涵以及批评指证,以便笔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指导老师:魏鸿玲)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论述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它判断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以下技能: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运用良好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从选题、过程、写作及答辩等环节,进一步完善论文指导工作。其中,选题环节除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定外增加双向互动式选题;过程指导重视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写作环节突出现作范式和逻辑思维;答辩环节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 关键词:选题;过程指导;写作指导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会参与经济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总的感受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比较令人满意,另外七成左右的学生论文写得不令人满意,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从学生方面看,一些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愿意投入时间,只是从网上复制、粘贴和拼凑,勉强糊弄一篇论文,敷衍了事,空耗指导教师的精力;从指导教师方面看,一些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把关不严和混工作量的现象。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许多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放水”现象。针对上述现象,近些年来,国内教育界出现一股声音,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有限,空耗师生的时间,应该取消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这种看法片面而短视。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考察难度,是对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个综合检验。就经济类专业而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主要是检验通过四年经济学的学习,毕业生们是否具备了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逻辑思维;是否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和方法,并能够从数据中进行观察和推断;是否能够运用引人入胜的笔头写作和口头表达来阐述思想。因此,毕业论文不但不应取消,而且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完善。指导教师应尽力与学生一起合作,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做出一篇好的论文。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不够理想,除了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不负责以及指导教师不尽心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生对毕业论文所涉及到的科学研究、写作技巧以及指导方法等存在认识不足。本文将就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谈一谈笔者十年来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以便更好地推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虽然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是经济类专业,但是对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也会有所启发。由于目前许多省属高校采用毕业论文(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因而本文将按照该系统管理的流程:选题、过程和答辩,探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一、选题指导 每年大约11~12月份,高校便会布置大四学生毕业论文任务,若干学生会被分配给系里指定的教师。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指导教师,商讨选题事宜。对于师生来说,选题非常重要。如果选题目正确,则后续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如果选题不当,则后期学生可能面临写不下去或写不好的困境,甚至不得不因此重新换题。教务处和各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此项工作也很重视,会检查学生的选题,一些高校为了强化选题论证,甚至要求进行开题答辩。毕业论文选题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选,另一种是教师指定。学生自选是一种“自下而上”地选择论文题目,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选题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这种选题方式虽然暂时省掉了指导教师的麻烦,但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对选题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选题缺乏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容易造成学生之间选题重复或与往届重复。另外,学生选出的题目五花八门,一些选题明显超出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导致教师难以跟踪和指导学生后续研究和写作。教师指定是一种“自上而下”地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给学生指定题目。由于指导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力,因而指定的题目往往学术或应用价值较高。但是,这种“命题式”作文有时不一定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上述两种选题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选题方式。除上述两种方式以外,笔者认为,还存在第三种选题方式,即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选题。比如,指导教师或者由几个教师组成的团队根据团队科研情况,向学生提供一组选题“菜单”,学生在此基础上凭借兴趣自由选择题目。这种选题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是师生互动式的。指导教师既不强行指定题目,也不完全放任学生选题不管。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选题在教师科研领域范围之内,指导教师有能力实际指导,并且师生可以组成研究团队。部分教师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具备科研能力和经验,因而不愿意将学生纳入自身的科研活动中。笔者认为,将学生吸收到科研活动中,充当教师的研究助手,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刀实枪”地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协助完成社会调查和数据录入,有助于节省教师宝贵的时间,教师可以腾出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科研工作。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对课题的建议有时也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因此,第三种选题方式对师生是互利的,也有助于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目标。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教学管理部门通常要求学生选题时应遵循“宜小不宜大”原则。“宜小不宜大”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论文题目名称中不出现“中国**”这样的大字眼,选题要定位于解决某个地区或者行业的经济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方式存在偏差,比如,“**市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和“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这两个题目孰大孰小呢?显然,前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小,后一个题目实际并不大。选题的关键是寻找恰当的科学命题,不应仅仅以地理和产业为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选择利用资源的学问,研究议题涵盖范围广泛,既可以是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经济问题,也可以是城市、工商业和工人方面的经济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应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评估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所选择的题目,能否搜集到必要的资料数据;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三是适当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事业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过程指导 在题目确定以后,许多学生仍然不知道该研究什么,怎么开展研究,缺乏研究思路,甚至于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凝练出科学命题。在学生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予学生指点,必要时还需“手把手地”教。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现有文献。大量阅读研究领域内国内外优秀文献,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一项必要任务[1]。阅读优秀的、经典的文献,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放任学生参考质量低劣的网络材料,则容易导致学生论文呈现"garbagein,garbageout"状态。指导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纸质或电子资源,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与课题研究最相关的三五篇文献。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向学生推荐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文献。然后,学生精读这些重要文献。文献阅读是一个“批判性或挑战性阅读(criticalreading)”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一篇文献的主要观点,而且要了解背后所依赖的假定条件和逻辑关系,能够指出文献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等等。文献阅读不仅仅是浏览,还应学会做阅读笔记。其次,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坐在宿舍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时,不如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从现实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科院的周立三院士曾讲过,没有到过的地方,不要写文章。通过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基层面临的真实经济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在指导学生实地调查时,要尽量避免走马观花,道听途说,一定要实际到现场看,跟当事人聊,倾听受访对象的陈述,重视跟“懂行”的基层人士交流,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更有价值。将调查中搜集的相关资料数据,带回学校研究。最后,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类专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2]。理论研究主要是利用数学或文字语言进行演绎推理,给出经济体中几个关键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研究则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归纳或检验有关经济理论的推论或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学生按照“现状、问题和对策”三步骤来研究和撰写的比较常见。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研究范式属于传统的对策研究,不属于现论和经验研究范畴。这种对策研究想要做得好,需要一定的功底,需要对经济问题有透彻的了解,通过入木三分的刻画,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拿捏住问题的“七寸”。但是,大多数学生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今后应鼓励学生采用现代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由于纯粹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困难,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努力方向,因而鼓励学生尝试经验研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根据笔者的指导经验,虽然经验研究刚开始时比较困难,需要学生自学相关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花时间搜集和整理数据,比较繁琐和辛苦,但是一旦获得正确的结果,那么后续的论文撰写就会比较容易。相比之下,一些学生选择对策研究或理论研究,到后面常常感觉到写不下去。 三、写作指导 每个学生刚开始时都不太清楚如何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论文的基本结构,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指导老师可将往届的优秀毕业论文提供给学生翻阅,帮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通常,现代规范的经济类专业毕业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交代为什么要研究该题目,引出研究意义,以及点出主要观点。文献综述是现代学术研究的规范要求,突出该课题研究在现有研究领域中占据的位置。理论分析部分说明课题研究依旧的理论框架,构建有关经济变量的逻辑体系,给出有待检验的推论假说。实证分析部分交代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数据来源、估计结果及其经济意义解释。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毕业论文写作的表述方式包括文字、数据图表和数学模型等。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多数学生习惯于文字表述。实际上,一些理论观点最好借助直观的数据图表或抽象的数学模型来阐述,因为这样会更形象、更简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制作精美的统计图表,以支撑文章观点,有的文章中即使有图表,也没能够进行详尽科学的说明;同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包括完成初稿和最终定稿两个阶段。在学生撰写初稿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写下去,着重构建出文章的逻辑体系,不必过多地关注词藻修辞。撰写初稿时,宜尽量多写,以备修改时删减。指导教师在辅导学生论文初稿修改时,重点是查看论文的框架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有没有明显的漏洞。在定稿阶段,指导教师则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语言要尽可能地简单、准确地表达,句与句之间要有语义的逻辑联系,力争做到通顺、规范。 四、结论与建议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锻炼。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教师严肃态度,学生才会端正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课题内容,最终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和写作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了更好地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结合工作中的体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师生之间要定期或不定期保持沟通。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来找自己讨论,并平等地对待学生。由于大四学生外出找工作或者到就业单位实习,经常不在学校,因而指导教师可建立论文指导QQ群,这样既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可及时地向所有学生指出,有助于提高指导效率。第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毕业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关心学生找工作的情况,指导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和做论文的时间安排,努力做到工作就业和毕业论文两不耽误。第三,指导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方面,不能拿硕士博士或自己搞科研的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毕业生。毕竟现在学生找工作的压力非常大,时间比较紧。对于省属普通院校而言,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有多大创新,但一定要求学生把所研究的问题讲清楚。另一方面,也不应认为本科生水平低,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因而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导致最后论文漏洞百出,学生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指导老师要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四,论文答辩环节尽可能实行回避制和匿名制。在以往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出现过由于答辩委员对学生论文提出较为尖锐的意见而导致同事关系紧张的情况,或者参加答辩的教师因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是学院领导而不好意思就论文提意见。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实行答辩环节回避制和匿名制,即分组答辩时指导教师不参加其学生答辩,同时,要求学生上交的论文隐去指导教师的姓名。据笔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实行了答辩回避制,但是匿名制执行得不够。通过匿名制,答辩委员可以不必顾忌同事或领导的人情关系,大胆、实事求是地就每篇学生论文指出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张旭青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浅析 一、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优秀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4、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过程管理。指导老师应将过程管理思想用于毕业论文指导中,对学生论文创作进行全程指导与管理,努力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保证论文的质量达到要求。鉴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惯例,论文指导分为选题、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论文终稿修改几个步骤。指导老师应在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集成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图见图1。 作者:何锋 涂圣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比较明显,比如论点不新颖、抄袭痕迹明显、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等,主要原因是论文选题不合理、学生没有掌握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论文指导与写作过程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缺失,以及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等。要提高论文质量,不仅要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点来选题,院系要适时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并且完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 选题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写作课程 保障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每年都要指导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但近几年来,毕业生的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分析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一、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表现 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论点不新颖,抄袭痕迹明显。由于网络上各种现成的经济类论文、已有研究成果、文献资料非常多,很多学生就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一味复制粘贴已有的材料,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自然也就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新颖、有创新的论点了。第二,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从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到论文中的摘要、目录、引言、结论和参考文献,大部分高校都有专门的格式要求和写作规范,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对论文这些格式要求不甚清楚,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格式普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论文结构不合理、逻辑关系混乱,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从笔者近十多年来的论文指导实践来看,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主要还是与选题、论文撰写方法、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以及论文质量评价有关。 (一)选题不合理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环节,选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论文的质量。论文选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选题太大、太小或太老。比如,有的选题为“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题目太大,只能泛泛而论,无法深入研究;有的选题为“××县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研究”,题目又太小,数据资料的搜集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现成的文献资料非常多,学生就随便抄抄了事。第二,学生对选题不感兴趣。有些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指导老师命题、学生选题的方式来确定选题,学生对拿到手的选题没有兴趣,对论文写作自然没兴趣。 (二)学生没有掌握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 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论文提纲、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就应该了解这几个内容各自的涵义以及写作的方法。但从笔者的指导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些内容,更不知道如何安排论文结构、如何撰写论文。因此,在指导论文期间,指导老师就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来讲解这些内容。 (三)论文指导与写作过程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或缺失 许多高校为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执行起来不够严格,一些制度又处于缺失的状态。一是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指导次数等规定执行不到位。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高校一般都会明文限定每位老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但由于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多、老师人数相对较少,结果一些老师指导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限制人数的一倍多。再者,指导老师由于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指导论文精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出现论文指导次数不达标的现象;二是约束制度缺失,毕业生对论文写作不认真、不重视。论文写作期间,正是学生忙于应聘、实习的时候,再加上学生总觉得指导老师和学校不会为难他们,论文写好写坏最终都能顺利通过,这就造成许多学生经常缺席论文指导,有些学生甚至只是在答辩前的半个月或一个星期内突击复制抄袭论文,其论文的质量自然很低。 (四)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 论文质量评价是检验论文合格与否的最后一关,但是一些高校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形同虚设:第一,学校只抓论文重复率。论文重复率由学校来组织检查,一般重复率不超过30%就算过关,准予进入论文评阅阶段;第二,评分比例失调。一般是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组共同评定论文的成绩,各部分成绩占有一定的规定比例。如某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学生论文总评成绩中,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5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20%,答辩组评阅成绩占30%。一般,只要指导老师评阅成绩高于90分,即便评阅老师和答辩组评30分,该学生论文也能及格。在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下,极易造成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一味追求降低重复率,通过各种攻略来处理论文,结果论文中的句子、专业术语被改得一塌糊涂,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不想因论文成绩影响学生答辩甚至毕业,从而违心地给实际很差的论文评了高分;评阅老师又碍于情面和不想得罪同事的心理,从而也违心地评了及格分,答辩组也是这样。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果就使得一些质量很差的论文通过了评阅,并最终通过了答辩。 三、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思想上要重视 从学校、院系到指导老师,要把毕业论文写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对毕业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从思想上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来选题 在选题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变被动选题为主动选题。一是专业课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课程中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前了解感兴趣的问题;二是学生在平时要广泛阅读专业书刊,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及时发现感兴趣的问题;三是学生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及进行专业实习,了解所学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四是院系可以定期举办本专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前热点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大四时就可以根据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点来进行主动选题了。 (三)适时开设论文写作课程 毕业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属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选题之前给学生开设一门论文写作课程,通过集中授课让学生了解与论文写作相关的问题,比如文献综述的写法、文献资料的搜集渠道、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和学校的各项相关制度规定;比如论文框架结构安排等等,强化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和技巧的认识。开设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指导老师在后期的论文指导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论文中的具体个性问题,也有利于提高论文指导的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 (四)完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降低指导老师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比如降到30%,这样可以降低由于指导老师评分过高使很差的论文过关的概率。第二,匿名评阅,并且增加同一篇论文的评阅老师数目。比如同一篇论文,由指导老师之外的另外5位老师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在60分以上的视为同意参加答辩。在这一环节,可以规定必须至少一半以上的评阅老师同意答辩,该生论文才能够进入答辩程序。第三,提高评阅老师评阅成绩所占比例。比如,将评阅老师的评分提高为40%。因为评阅环节评分人数最多,也是比较公正的一个环节,应该相应提高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第四,所有评阅环节均在教务系统内匿名进行,论文的最终总评成绩由教务系统来自动生成。通过完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既可以提高论文评阅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又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因怕得罪同事而违心打高分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倒逼指导老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论文的指导和写作,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五)管理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 为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高校管理部门的相关保障措施也必须到位。第一,教务系统必须先进科学。比如,在评阅阶段,学生的姓名和专业班级信息、指导老师的信息等必须能够自动隐去,以保障论文评阅的客观性。再比如,教务系统必须能够自动生成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所有资料可以在线打印,并直接存档。第二,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比如,在论文评阅阶段,对符合条件能够进入答辩环节的论文按数量和质量对指导老师进行物质奖励,同时也要对不能进入答辩环节的论文指导老师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减少工作量等;对优秀论文的指导老师给予更有利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奖惩制度来促使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论文写作。第三,严格论文指导中的过程管理。学校应安排专人严查学生每周参与论文指导的次数,一周一查,少于规定参与指导次数的,直接取消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第四,简化论文指导过程中的文件管理程序。一些院校制定了严格的过程文件管理程序,对包括开题报告、外文翻译、论文格式、导师评语、领导签字、院系盖章等在内的各种复杂的文件都制定了严格的要求。这样的管理,使师生们疲于按要求填写、修改各种文件,严重分散了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提高论文本身的质量。 经济类毕业论文: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就业问题事关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新建的地方民办本科院校,其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社会的服务功能,通过对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为毕业生就业、学校教育的调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类;就业 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独立学院招生规模大、人才培养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只鲜活力量,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对就业情况适时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作出调整,激活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 一、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简介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别办学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江浙一带创办以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截止2015年,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学生人数接近9万人,占云南省高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7所独立学院中,5所院校设有经济类专业,学生人数占比不小。就整体而言,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面临着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需要。 二、云南省某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该学院是一所文理兼容并蓄的综合类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目前经济类学生占全部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从毕业生信息来看,2014届全校毕业生人数2504人,经济类毕业生5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2015届毕业生人数3523人,经济类毕业生767人,占比为22%;2016届毕业生3130人,经济类毕业生697人,占比为22%。根据经济学院近两年的就业情况统计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此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1、就业规模增长快速,就业质量稳步发展。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2015年比2014年增长了28%。各类型机构单位的就业人数均逐年增加,最终的签约率随之增长,反映出就业质量稳步发展。 2、自主创业人数增多,但总体比例较低。2014年,599名毕业生中有4人选择自主创业,占总人数的1%,而767名2015届毕业生中有15人选择自主创业,比例为2%,从简单的数据来看,自主创业人数每年有增加,但与规模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数量仍显渺小。 3、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合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理性选择就业岗位。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占比平均为15.5%,自主创业占1.5%,民企占76.4%。但从和学生的座谈和调研得知,尽管大多数学生家长倾向于让学生就职于“编制”内单位或大型国企,但独立学院毕业生表示,凭自身情况,他们更喜欢选择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可更全面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4、毕业生的就业紧迫感增强。从未签约的学生来看,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没有找到接受单位,或是还未开始找工作,这说明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强,都希望在离校前能敲定工作。 三、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的研究划分标准,正式签约率在30%―50%,表明毕业生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就业有一定困难,甚至可能产生就业危机;灵活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灵活就业已有一定的困难。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反映出目前我省经济类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纵观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的招生及报到情况,在生源萎缩和经济形势发展不明朗的背景下,经济类学生的入学人数仍然保持着正增长,这也能预计未来学生就业的压力。 2、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可能存在隐性失业。虽然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工作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的优势,但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政府政策的支持,会存在因户籍政策限制、人事费用较高、就业成本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劳动保障制度不健全、用工制度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就业吸引力。调查显示在中小规模的非国有单位任职的学生中有47.4%的学生在工作头三年内会频繁换换单位,换工作。 3、自主创业的空间仍有待拓展。尽管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增强,但学生的自主创业的意识仍然不够,这一方面跟学生的传统择业观有关,但也可能反映了政府、学校的就业指导宣讲不够或者就业平台搭建不充分。 四、云南省独立学院经济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各自所属的人才(力)市场要加强合作,在网络联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以解决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 2、政府、学校联手,开设创业培训,鼓励学生创业。扩大就业,应该在挖掘自主创业等方面下功夫。目前,政府应从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从简政放权、减免税收等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则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将创业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并掌握创业理论及技能,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程序和筹措资金渠道,经营经验和原则,并鼓励学生实际操作。使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技能,并懂得创业风险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仍存在“等、靠、要”的被动型就业观念,盲目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到基层就业等陈旧观念影响着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经济类毕业论文:构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和研究数据支持平台的研究 摘 要:以计量经济学等为核心课程的经济类本科生培养机制下,量化研究在经济类研究中越来越普遍,但量化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为实现本科生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经济类专业院校构建教学用数据支持平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量化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当前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以数量研究为特征的学科成为了核心课程。经济类本科生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量化研究能力。而在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地使用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建立为经济类专业的数据动脚平台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数据支持平台概念 所谓的数据支持平台是指为学生提供可获得教学和研究的相关经济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具体可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等。数据支持平台是一个集成平台,可作为整个经济类专业开设学院的基础平台。 二、数据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经济学科尤其重要。 首先,由于科研基础的薄弱和信息获得的滞后性,公开的二手数据目前科研工作价值逐渐降低。收集获得第一手数据值得重视,基于自身一手数据的论文有绝对的竞争力。数据支持平台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类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其次,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收集数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在问卷中,与受访者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但使重要的社会实践,而且增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可作为经济学院的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 三、数据支持平台内容设计 1、定位 数据支持平台应当作为经济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数据平台,成为特色实践和特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应当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数据支持。 2、服务对象 数据支持平台的对象包括了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其中服务主体主要是为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相衔接的实验和实践、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校内开放,有偿接受其他文科学院学生科研,为其他学院教师科研有偿服务;接受学校委托进行师德学风、学校建设、大学生生活、就业等等调查;向社会开放,接受企事业、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等委托为其调查。 3、调查功能 数据支持平台的调查功能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1)市场调查:主要针对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生活形态,媒体覆盖率接触率和广告到达率等。主要委托对象是工商企业、媒体单位和研究机构。 (2)社情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治安情况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现状的评价。此类调查主要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委托。 (3)行业行风调查:包括政策透明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以及办事人员工作态度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纠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如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电信等。 (4)社会热点问题、分配问题、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等 (5)网络调查。这是这个数据支持平台发展的方向之一。从前瞻性角度来说,随因特网发展和电脑普及,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受众媒体,网络调查将是统计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私密性、敏感的、设计人文生活的热点话题、包括政治统计都会在网络进行。因此个数据支持平台必须能开展网络调查。 四、数据支持平台技术模块设想 数据支持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1、数据采集实验室 数据采集方式可包括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电脑辅助调查两种。具体而言,传统的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是电脑辅助调查的基础,因此应与保留,作为辅助调查手段。电脑辅助调查模块要集成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API(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具有高智能的问卷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与通行数据库对接。CAT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访员坐在计算机前,面对屏幕上的问卷,向通话另一端的被访者读出问题,并将被访者回答的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到计算机中去;督导在另一台计算机前借助局域网和电话交换机的辅助对整个访问工作进行现场监控。CAP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问卷由计算机管理与呈现,被访者回答的结果被访问员(或被访者)通过鼠标、键盘、手写笔或触摸屏等直接记录入计算机内。访问结束,数据通过互联网、邮寄或无线网等方式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汇总后的数据无需做太多整理便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 CATI和CAPI都有现成的技术和成套软件。CAPI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模块选择集成CATI功能的CAPI系统,因此需要新购置电脑中有一部分是移动电脑,承载面访功能。 2、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 对于一些收据如就业、教育、住房等需要定期、长期、连续调查收集,这样经过很多届学生、多年的积累,可以汇集成自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可以对外出售、租用、转让,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3、数据分析实验室 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包括了建立可考虑有已有的计量分析平台、由学院前期购进SPSS完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经济类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的量化研究能力,构建数据支持平台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且还可为学校内外的其他教学和研究单位提供服务。因此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具有现实的意义。 经济类毕业论文:试论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高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方面尚未做出预期的贡献,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无法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经济类专业课堂教育改革也就存在着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经济专业;课堂改革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交相辉映之下,急需深化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创新性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是摆在所有高校教职人员面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学校都设有特色累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计划,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教学目标依然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设置不科学,导向性不明确,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无法体现出经济类专业应有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由于学科特性决定了大部分教材和课堂教学目标都以严格的学科体系为重点,理论课时间较多,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所授内容与实际经济生活之间的联系;实践课程过少,或与现实生活脱节。已有的实践课程也与理论课程缺乏串联性。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就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来说,其课程覆盖的半径大,内容涉及面较多、成体系的内容较为繁杂,而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又有着与其他专业教学所不同的特点和自身要求,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第一、经济类课程教学必须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于经济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经济常识理论体系、奠定专业素养以及为未来就业实践提供专业支持的重要任务,又承担着协助学生形成基本经济学思维以及专业入门的敲门砖。所以说除了教师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尽力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同时也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大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散大学生的思维,同时向学生授予专业化的引导和培养,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是没有必要的。因此,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非常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与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二,在进行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重点,点、线、面三结合。根据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向学生系统完整地介绍各门课程的知识。对于工具类课程以外的大多数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类课程,以及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经济运行与管理类课程来说,就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向学生展示该学科的突出特点以及重点问题,又要勾画出本学科的发展主线。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宏观主体,又要关注微观,具体到点,使得课程与实践能够较好的结合。至于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工具类课程,除了突出学科发展的主线,向学生揭示出学科大貌,使得学生掌握经济类学专业学习、研究中迫切需要的、最新的操作工具、并十分注重所学工具的实战演练,是这类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式与方法。 第三,经济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授课方式和方法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既要兼容并包,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有用材料,紧跟时展的潮流,将不同的学科融汇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目前,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处于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之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颖、有效,能够被学生接受,又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与案例法、演练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刚刚取代了传统的课堂灌输与导读方式,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引导的全面的教学互动理念,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和调整的需要。当前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树立的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教学机构和人员能够根据不同人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在同一的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有能够制定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手段,这是对于经济累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所以说,高校经济类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是单纯的改变教学方法,用新的替代旧的,而是需要吸收先进经验,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借鉴学习中来最终形成适合本专业基础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根据当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改变,结合新技术和新思维。当前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并且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代表着新事物发展的最前沿,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和接收者。所以说,在当前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过程中,就需要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成就,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多种特性,不断的推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接受课程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氛围。这是一种趋势,也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重点所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在下一步必须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是各大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总而言之,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堂改革,需要基于对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理念高度理解的前提之下。要先准确定位、明确课程设置、内容调整,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并不打折扣的进行贯彻和落实;同时,还需要与相关的学校、相关的学科进行共享和借鉴,相关的改革工作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经济类毕业论文:我国死刑制度在经济类犯罪中的适用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在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在这次修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规定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至55个,我们国家虽然仍然具有死刑制度,但是却在废除死刑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然死刑的设置以及废除,是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关系等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当前人权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死刑本质上不道德、残忍以及对预防犯罪作用不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意识到,死刑并不可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死刑的废除是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在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展开。力求从经济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理论争议、适用状况,以及死刑废除原因、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剖析当前为什么应当废除死刑,特别是对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的紧迫性。 关键词:死刑废除;经济类犯罪;刑法修正案(八) 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法》中第一次提出废除和限制死刑,直到2013年的今天死刑存废之争仍在继续。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17个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1],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个国家废除死刑。我国的香港、澳门也已废除死刑。现在美国的一些州及日本仍执行死刑,其他发达国家均已废除死刑,我们国家的《刑法修正案(八)》也将死刑的适用制度进行了限制,规定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将不会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将由68个减至55个。这是《刑法修正案(八)》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修改,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的立法机关在部分犯罪领域,特别是经济类犯罪中对死刑废除制度的认可。同时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把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刑法修正案(八)》又减少13个死刑罪名,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应该说,我们国家在死刑废除制度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一、经济类犯罪中死刑废止之理论探讨与死刑废除的原因 目前全球117个国家废除死刑制度,只剩下78个国家依然保留死刑制度,我们国家是这78个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死刑存废越来越多地与这个国家的人权发展水平、法制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文明程度联系紧密,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的人权、法制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评判标准。作为刑事法律制度中重要的经济类犯罪,是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经济犯罪一词,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2]。在我们国家经济类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一类是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以及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及贩卖假药罪、贿赂罪,也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经济类犯罪中死刑制度的适用也一直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死刑立法过多,以及我国的死刑司法状况也令人担忧,死刑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我国刑法的基本精神体现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因此一些学者以及实务专家建议,中国应当通过完善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方式努力减少和限制死刑的适用,笔者认为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法,其积极意义在于预防功能,但是作为预防犯罪分子再犯罪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死刑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除了死刑以外使用长期的隔离或者流放也可以预防犯罪分子再犯罪。作为经济类的犯罪,我国刑法分则也规定了很多种,其中第140条至第149条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生产、销售假药罪等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类犯罪判处死刑不仅要求造成的损失达到一定的数额,并且要求情节特别严重,可见在经济类犯罪中,数额的认定并不是适用死刑的唯一标准。并且在我们国家规定的单位犯罪中,对单位基本都是判处罚金,对直接责任人除处以的刑罚,在单位犯罪中也没有适用死刑。然而无论是单位犯罪或者是自然人犯罪,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种拟制的人,在刑法面前却没有做到相应的平等,并不是不能将单位注销、解散,而是因为单位有可能涉及很多善良的人的利益,法律为了从整理利益出发,为了保护那些无辜人的利益而没有对单位适用死刑。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一个应当判处死刑的人,将其处以死刑可以减轻被害人及其亲属的痛苦吗?一个判处死刑的人的死亡可以震慑其他人防止他们再犯相同类型的罪行吗? 死刑其实对于犯罪并没有足够的威慑力。首先,我们可以从犯罪的根源去看待这个问题,犯罪是一个综合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关系、家庭关系综合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实是一种社会根源。作为一种社会根源,死刑当然不可能根除犯罪的社会根源。中国清末伟大的法律改革家和法学家沈家本曾经提出:“苟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罹刑纲,求世休和,焉可得哉?”沈家本在研究明朝历史后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之一就是指出朱元璋严峻刑罚而收效甚微,指出:“上之人不知本原之务,而徒欲下之人不为,非也。于是重其刑诛谓可止奸而禁暴,究之奸能止乎?暴能禁乎?朝治而幕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见重刑之无效,治世之道当探其源也”。沈家本得出的结论是:“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3]其实通俗点说,就是预防犯罪不在于刑法的轻重,要预防犯罪其本源还在于社会的综合治理。比如,在《刑法修正案(八)》公布之前,我们国家对于经济类犯罪一直实行严厉打击,一旦查出,严惩不贷,甚至大量适用死刑,如广东省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2日以(2000)汕中法刑初字第63号刑事判决一次就对卓振沅等7人伪造货币案判处了死刑(此案后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卓振沅等七人执行死刑)[4],这只是前几年金融类犯罪案件之一,观察前几年的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判处死刑的案例也时有所闻,但是那几年,中国金融犯罪案件却大量增加,这表明虽然我们国家对金融类犯罪规定了死刑,但是其威慑力却是十分有限的,这也为《刑法修正案(八)》减少13个死刑罪名埋下伏笔,其中就包括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等一些金融类犯罪。 其次,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我们国家过失类犯罪不适用死刑,在我们国家故意犯罪中才有死刑适用的问题。然而我们所奉行的是不知法不免责,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国情中,以及受到长期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很多落后愚昧的地方,很多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确实违反法律规定。当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无法了解法律的时候,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减免,而不能一刀切地适用死刑。可以适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又如,《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理论界的说法是因为这类人的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正常人,所以不同于正常人,他们低于常人的部分可能正是对于行为违法性的认识或者是罪与非罪的认识。因此,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对于因为一定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违法性认识错误,进而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减免也是没有争议的,而不能只一味地要求主客观相统一。只要主观上有犯罪行为,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不考虑具体的客观情况。对于经济类犯罪,在《刑法修正案(八)》修改之处,有很多专家学者,建议不仅要取消13种罪名的死刑,还要取消13种罪名相似的犯罪。其中就包括集资诈骗罪,学者们的观点认为集资诈骗罪[5],被害人一般来说也有一定的过错,但是最后《刑法修正案(八)》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取消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刑法修正案(八)》中取消的13种死刑罪名中,经济类犯罪就占了9种,具体包括:走私贵重金属罪与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普通货物罪与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及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并出售伪造的增值专用发票罪。除了立法予以明确规定废除死刑的以外。 最后,从死刑的另一个基本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考虑,经济类犯罪适用死刑也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作为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刑法的轻重应当结合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触犯刑法的人最终所受的刑罚要结合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以及社会危害性等综合因素对其处以适当的刑罚,这也体现了刑法的基本精神,教育与惩罚相适应。结合这些基本的因素,反思经济类犯罪中死刑的存在也是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经济类犯罪的犯罪目的主要是谋求经济利益,然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在人的生命与经济利益之间相比较,人的生命也肯定是高于经济利益的,然而一个人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触犯了刑法,却要以生命来弥补,这在情理上也是难以接受的。财产价值高于生命价值不具有对等性,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打击一个价值位阶较低的以保护一个价值位阶较高的。因此,当一个人因为侵犯财产而被判处死刑,被剥夺生命的时候,生命在财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从危险程度考虑,相对于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例如故意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的主观恶性与经济类犯罪的主观恶性而言是较小的,这也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二、经济类犯罪死刑废除后制度设计 (一)加大事后追偿力度,建立终身偿还机制 《刑罚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犯罪的死刑适用,例如将《刑法》第200条修改为:“单位犯本节第192条、第194条、第195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去除了死刑的适用,保障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弥补被害人的财产损失,除了要对犯罪分子的犯罪收益进行追缴,不足部分要从犯罪分子的个人财产中进行追偿。如果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仍然没有得到清偿,应当怎么样清偿,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种追偿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罪犯参加劳动有教育罪犯和创造经济价值双重意义。目前中国监狱给予罪犯的劳动报酬只是象征性的,罪犯所得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市场工人工资水平。我们国家应当适当增加罪犯的劳动报酬,并且规定其中部分比例的报酬是用来偿还被害人的财产损失。笔者曾经在社会生活中看到过一起民间借贷,最后发展成为集资诈骗罪。但是财产已经被犯罪分子挥霍一空,被害人因此生活艰苦,举步维艰。犯罪分子的所有财产不足以清偿被害人的全部损失。虽然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被害人获得了一定的赔偿,但是仍然不足其应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并且犯罪分子在监狱服刑期间,收入甚微,也很难补偿被害人的损失。笔者认为提高犯罪分子的劳动报酬,可以用这部分劳动补偿来弥补被害人的经济补偿,这样也可以适当减轻被害人的生活压力,同时也维护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对于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其刑满释放以后规定其收入除了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以及其要抚养的丧失劳动能力的家人的基本生活以外的一定比例的收入用来偿还被害人的经济损失直至偿还完毕。 我国《监狱法》第72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并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但是这项规定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得到执行,或者是报酬标准非常低。就笔者所了解的一些省市监狱的报酬标准,比如江苏省的监狱,在2008年所制定的报酬标准是每月8元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罪犯的劳动报酬权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根据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标准规则》,第76条规定,对囚犯的工作应订立公平报酬的制度。但是我国的罪犯待遇标准太低,甚至有些国家认为我国发给的劳动报酬带有一种恩赐性质,实质上不属于劳动报酬。这也成为西方国家用来攻击我国对囚犯人权保障不到位的把柄。在我们国家提倡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监狱却未能做到监狱法制化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有关单位应当按照目前的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犯罪分子劳动补偿,维护罪犯的基本权利,同时结合有关犯罪分子经济追偿制度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偿还受害人的损失。这样可以减轻受害人的损失,保障受害人的基本生活,才是废除死刑制度带来的积极意义之一。仅仅维护了犯罪分子的生命权,但是受害人的损失却没有因为废除死刑制度而获得任何意义的改变,这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考虑犯罪人死刑的同时,也应当把受害人的利益考虑进去。 提高相应的罪犯的劳动报酬,既彰显了现代刑罚理念,又体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关怀,能够使罪犯感受到自己确实被尊重,体会到劳动的喜悦,这也可以提高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对于罪犯的家人来说,这项措施可以挽救罪犯的家庭,维持罪犯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可以使罪犯安心改造。此外,按照一定的比例强制扣除一部分给受害人,体现了国家对受害人的尊重与关怀,也有利于逐渐化解受害人与犯罪分子之间因为犯罪所带来的仇恨。 (二)适当加重有期徒刑的期限 废除死刑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进行,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更要如此。但是对于曾经应当判处死刑而改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应当适当增加其服刑的期限,在保证犯罪分子的生命权的同时,也考虑到被害人和大众的心理,使被害人和大众可以接受对于犯罪分子的这种刑罚,更容易接受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废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同时延长罪犯服刑期限,对犯罪分子也是一种威慑,使犯罪分子明白,一旦自己的犯罪行为被发现,不仅达不到曾经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丧失自由;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生活,还有可能一辈子要背负偿还被害人的损失。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刑罚的后果,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相信会明显变小,这比实施死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更好。 三、结论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废除的13个死刑,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逐步废除死刑的曙光。对于经济类犯罪的死刑适用在我们目前的状况下,表现得更为谨慎。比如前段时间接连发生的案件被判处无期徒刑,刘志军虽然被判处死刑,但缓期两年执行。但根据我们国家的规定,只要其不再故意犯罪,也不会执行死刑。从这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案件中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上,显得尤为谨慎,特别对于经济类犯罪,在废除死刑上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在人的生命与经济利益之间相比较,人的生命也肯定是高于经济利益的。然而一个人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触犯了刑法,却要以生命来弥补,已经严重地价值不对等,并且《刑法》的基本目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死刑在预防犯罪方面也未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我们国家也一直在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对死刑废除进行改革,最终必将会废除死刑制度。 经济类毕业论文:案例教学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倡导高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开拓性的尝试。在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理论数学推导的演示和课本理论题目的解答,针对概率论这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案例教学应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重大意义,并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面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甚至是社会学的各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工具支持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这门课程定为理工、经济、管理、社会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经济学、金融学方向诸多课程中都涉及随机现象的研究和概率模型的运用,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帮助。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用背景很广,对多数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应用意义大于理论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实际,提倡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对概率模型建立的参与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将得到提高。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和统计学类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被大学生认为是大学课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和“学过即忘”、“考过即丢”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案例教学中,理论知识建立在大量的案例基础上,让学生们了解理论知识的建立的实际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概率论的理论知识,理解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不易遗忘。比如在两个事件独立性判断标准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若干支股票价格涨落数据(如一年中的价格数据),让学生判断股票A的价格上升与股票B的价格上升是否相互独立。这样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的效果,往往比课本给出的理论性概况性较强的应用题求解教学的效果要好。 2.有利于学生了解概率统计应用中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方法 在教学中,尤其是讲解完课所给的应用题后,笔者常常遇到学生提问,应用题中所给的概率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甚是有学生觉得概率论是建立在捏造概率参数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引用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能亲身感受统计资料的获取过程,不论这一过程是通过直观的第一手数据,或是通过各类年鉴和其他资料查询,都将慢慢打消学生对概率统计学科的误解,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和获取材料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统计是一门真实可信,科学有用的学科。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和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和课本知识,而我国大学数学和统计学类的课本编写的理论性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从中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不容易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判断分析和解决能力。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作业中,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1.案例选择的针对性 这里的案例针对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讲授某个概率理论时,案例选择要针对相关理论。这个要求主要是为了使案例联系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二是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选择案例时最好针对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方面,增强学生将概率理论运用到所学专业研究中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一种手段。 2.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 一般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都是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笔者认为一般以一个案例的解决运用一到两个知识点为宜,这样的案例比较容易选择,针对性也比较强,结合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在临近期末课本知识点基本已介绍完毕的恰当时间可适当安排一个大案例,综合运用四个以上知识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作业和报告的形式完成。 3.适当调整考评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评制度中期末考试占分很高,平时成绩占分较低,而平时成绩的判定主要根据考勤率、课堂测试和平时作业。笔者认为,数学理论知识和学术推导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用处较小,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更大影响。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应从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转变到提高学生对概率论的直观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考评制度应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提高学生平时参与案例讨论、解决案例问题、完成案例作业的积极性。 4.注意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有多种形式,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并综合考虑课时限制进行安排。对于案例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选取多种解决方法、错误示范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看到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论运用的多样性,形成发散思维,这对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尤其重要。在学生作业中,甚至可以包括对分析过程语言表达十分清晰,是否有说服力等方面进行要求,在日常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课堂引导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熟练了解教材内容,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基本上就可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了。但案例教学大量接触实际案例,教师必须熟知案例的背景,了解与案例相关的行业知识,才能对现场讨论中学生各种发散思维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互动、引导和解答。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对铺垫、案例引用、讨论、分析、形成解决方案、点评的整个案例教学流程做到精心安排,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经济类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的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但却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落后、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探讨了目前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实施验证、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经济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育 一、背景及现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财经类专业一般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设有会计、电子商务、金融管理与实务、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开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计算机技术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搬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不多。而除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其他经济类专业,虽然也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但对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同样没有明确。 2.文理兼收等原因导致生源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生源基本都是文理兼收的高中毕业生,这就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文科生重在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在一些经济类课程中学习能力较强,而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时候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造成了文科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时较吃力,兴趣提不上来,而理科生又感到学习内容偏简单,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与经济类专业联系不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落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基本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基本采用课堂讲授+机房上机的模式,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经济类专业本身的实践活动联系不大,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所学认识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针对高职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相对落后,导致任课教师也只能选用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材,教材的适用性不强。 4.计算机课程师资培养滞后 目前经济类专业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很多是校内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具备财经类知识背景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样就造成了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对经济类专业并不了解,经济类知识掌握不多,教学时仍然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教好自己所担任的具体课程,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经济类知识之间不能很好地融合,教学目标与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 5.考核手段单一 现在多数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为笔试,有些专业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在考试前不得不进行应付考试的复习,考后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而真正到了实际应用计算机工作时,却又“笨手笨脚”,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快教材建设步伐 在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根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划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开发”等四个领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将上述知识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等三个层次。教育部提出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对于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要根据工作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高职经济类专业的就业岗位对Excel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在中华英才网上搜索到的百度移信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招聘的应收应付会计岗位要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包括Word, Excel),在592招聘网上搜索到的广州市毕柏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的国际电子商务岗位要求熟悉Excel等办公软件、基本网页设计和图片处理者优先,许多招聘高职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企业也都提出了对Excel的要求,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强调了对Excel的教学。 2.在以往建设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时候,往往都只有经济类的教师调研与制定,缺少计算机老师的参与,导致存在对计算机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了解不深等问题。而要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教学体系,就一定要计算机老师参与,要把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到与其他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科学地构建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体系。 3.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将计算机技术与经济类专业知识融合交叉,让计算机技术切实地解决经济类工作中的问题,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这样学生学习能够更有积极性,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根据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在我校201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的设计涵盖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提出的四个领域,在内容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交叉融合,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但目前这两门课适用于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开发适用于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教材,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融合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经济类毕业论文: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翻译技巧 摘 要:经济类文章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所占比例较高,也是实际工作和翻译资格考试的常用文体。因此,熟悉经济类文章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及协助学生准备翻译考试。本文尝试归纳经济类文章的语言及行文特点,并梳理出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经济 商务英语 翻译技巧 1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主要特点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主要包括以下目的:描述社会经济事件、讲述特定经济现象、对某经济现象作判断或评述。其行文特点首先体现在经济类术语的广泛使用,如谈及财政收入、政府开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其次,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常使用简单句,很少出现太高深复杂的句式。再次,数字及单位换算频繁出现。经济类文章避免不了的是数字的大量采用,目的在引用实际数据进而描述经济事件的发生及转变。最后,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有其特定的措辞。在该文体中的动词及名词采用和日常生活英语的措辞有区别,经济类文章的措辞常使用较中性、专业、正式的词汇。 在翻译教学中,经济类文章的教学像把双刃刀。首先,该文体很少出现复杂句式、常使用简单句、文章常以时间或内在逻辑进行较清晰的排列,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专业术语的广泛出现、数字单位的转换、措辞的专业化都给商务英语经济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人员需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此相关的翻译难点与侧重点。 2 商务英语经济类文章的常用翻译技巧 2.1 专业术语 经济类文章常见的专业术语多为名词性结构,如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经济术语十分广泛,通常翻译人员要大量接触同类文章、积累丰富的经济术语,以便应对实际翻译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术语。但翻译人员在接触不同经济材料时也会遇上未接触过的术语,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但只要明白经济术语多为复合名词词组,便可采用分译法先拆分成独立单词、再组合成词组。例如,财政收入拆分为“财政”,译为finance,再译“收入”income,然后根据英语语法合并为financial income或financial revenue。再如“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拆成“外贸、进出口、总额”,再把前两项意思接近的的foreign和import and export二者取一,组合为import and export total volume。当然在经济领域人们早有约定俗成的常用词组,但翻译人员在没有对所有专业术语进行记忆的情况下,采用拆分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术语的翻译障碍。 2.2 常用简单句式 和时政新闻类文章相比较,经济类文章很少出现复杂的从句,句子间内在逻辑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因此常使用简单句,并有其常用的短语句式。在此列举常见的几例典型句子。其一为描述性句子,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9%。在此简单句中,“平均每年增长……”在同类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人员可采用拆分翻译法,译为“with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其二为经济排名,如,不少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两例句均讲述排名,常用译法为“comes first in the world、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take the third place in the globe”。其三是数据比较,数据比较常以倍数形式表达。例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1年比1990年增长了6.1倍。在倍数的翻译上注意代词的使用,例句中倍数的表达可译为while the growth in 2001 is 6.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1990。以上为常用的句式之一,翻译人员需要在实践中多练习和加强记忆,便能译出流畅的译文。 2.3 数字及单位翻译 经济类文章中常出现数据的罗列,目的在直观地用数据的比较进行描述经济现象。但在商务文章的中英互译中,中文数字单位和英文数字单位不是逐一对应的,所以翻译人员需要熟悉两种语言之间的单位转换方法。首先,中英文数字单位对应的有:百hundred,千thousand,百万million。除此以外的单位都没有一对一的中英对应。翻译人员需要以此三项基本单位作为基准,在翻译的时候以就近原则进行换算。例如单位“一亿”可译为100million,或0.1billion。但按单位换算,“亿”以billion作为基础来转换能使数字表达简单化。以上是单位的单独转换,而实际文章中当数字和单位同时出现会增加翻译的难度,例如,工业总产值为5897亿元。此时,翻译人员可以按先译单位、再转换数字的步骤进行翻译。把“亿”变为0.1billion,再乘以数字5897,可得出589.7billion。 2.4 措辞专业化 经济类文章的内容和描述对象均比较宏观,多数谈及国家或国际间的经济现象,所以除了经济数据比较大之外,还有所采用的措辞都十分专业与正式,和一般的生活用语有明显的区别。翻译人员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用词专业化这点。以动词为例,经济类文章句子简洁导致动词的采用多为并列形式。例如,例句A welfare state attempts to give all this to every member of the community的动词attempts to give,还有类似的designed to secure和aims to prevent,可译为并列形式“设法给予、旨在保障”。 3 结语 经济类文章的特点是行文逻辑多按时间顺序、使用句式简单,但同时出现大量经济术语和专业表达,因此,所使用的措辞和一般的商务文件和时政日常用语都不太一致,这需要翻译人员要注意区分其语法、句式和措辞特点,有针对地进行记忆和归纳,并大量进行翻译实践以加强翻译速度和效率。在翻译资格考试中,经济类文章是考核的一大重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翻译实践,以便掌握经济类文章的特点和提高翻译质量。 经济类毕业论文: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 摘要:通过对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系列理念,加以实践,以适应高职人才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应用数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自然、生命、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高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服务于经济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工具课,更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 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必须明确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突出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遵循“拓宽基础、培养能力、重在应用”的宗旨。 一、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涉及到会计、金融证券、财务管理等15个专业,分别在第一学年中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课,计划60课时。自2005年起,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院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保持原有的数学体系,压缩讲授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然而,对于数学课的“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带着这些问题,学院数学课程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数学课程越是强调其学科的独立性,就越是难以发挥作用,其实际价值难以体现,只有把数学课程教学融合于专业,契合学生实际,才能发挥数学课程应有的价值。因此形成了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建设改革的系列理念。 1、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准确把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经济类专业是以培养经济、管理等方面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衔接。 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数据分析、计算推理等方面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础地位无可代替。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需有所学、学有所用”的原则,从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思维,进而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 3、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应用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而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而教师也不是被动的,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工具和良好的思维素质。 4、加强现代数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数学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数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可以解决计算繁琐、课时紧张的问题。 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以新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最终环节,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须改变通常的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把实践教学部分列入考核。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数学知识的运用。 二、经济类应用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1、依据课程的设计理念,从工作岗位搜集与数学有关的经济问题,围绕解决这些经济问题,共同研讨设计课程内容,力争把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最需要的内容上。即从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该“用什么”出发,确定学生该“学什么”,得到教师该“教什么”。使岗位、学生、教师相融合,教、学、用一体化。 2、形成“案例――建模――求解――分析”阶段式教学模式 从岗位中所涉及的具体经济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案例,数量化后转化为数学关系式――建模,对所得关系式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寻找计算模型最优节的方法――求解,对所得结果进行判断、预测――分析,为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既服务了专业,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建设 编写《应用数学基础》校本教材,以“案例驱动”为实例,并且将Mathematica软件融入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技术的能力。选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完成教学课件制作。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展案例教学、数学实验教学和部分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新内容、新案例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和数学实验项目,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5、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也必须改变。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学习情况占总评成绩的比重,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总评成绩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勤占10%;平时测验占10%;实验占20%(将上机实验和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期末成绩占50%。考试内容在覆盖所学知识点的前提下,降低难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改革是科学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我院学生提高专升本通过率奠定了基础。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积极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经济类毕业论文:关于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形势的调查报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关注的热点之一,就业问题也再一次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最新调查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比往年下降了7~9个百分点,就连一直是各高校热门专业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也相对比较严峻。但来自高校和招聘行业的数据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就业岗位的总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很大变化,出现变化的是就业岗位的结构和招聘需求。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1 经济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对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需求变大,但整体仍呈供大于求的形势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形成了桐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处于重大调整期,调结构、促民生将成为重要战略抉择,要求桐乡强化创新驱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区域经济格局深度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求桐乡纺织、皮草、丝绸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桐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桐乡升级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经济生活领域呈现出繁荣丰富的景象,商贸领域更是异常活跃,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在快速地深化和拓展。 随着桐乡地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直面市场进行抉择。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决策行为的压力增大,风险提高。为了规避风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加积极地进行各种市场谋划和设计。作为把握和决定企业命运的财务部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要求经济类从业者具备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把握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都需要专业素质的培养方可取得,也就是说对受过大学四年较全面的培训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大。 1.2 许多企业招聘悄然降低学历门槛,经验却成就业“硬杠” 就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而言,多数大学毕业生最后会选择去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但就我们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结果来看,应届本科生在应聘中并无优势。大部分企业招聘将门槛定在专科或专科以上,整场招聘会只有一家企业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要求招聘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 从上述采访中我们是否就此可以得出工作经验比学历重要这样的结论呢?答案显然不是。此次参加招聘会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所以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但放眼整个桐乡就业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就业市场,学历仍是资格评估的重要组成,但或许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做一个比喻,如果工作经验是CPU和硬盘,那么学历便是显卡。没有显卡,再好的硬件也没办法显现出来。 1.3 物以稀为贵,经济男成“瑰宝”,女生求职竞争力不如男生 近年来,浙江桐乡每年均有5000左右大学毕业生,女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她们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和活力,是参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但在走访桐乡春季人才招聘洽谈会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在相关经济类岗位招聘过程中,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31.02%的用人单位没有性别要求。而一些招聘启事中没有明确性别要求的用人单位,私下仍是欢迎男生。“如果参加最后复试的是一男一女,只要男生的表现不是差得离谱,我们基本上就会接收他,哪怕女生的最后成绩比男生好!”某企业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透露。 在桐乡就业市场上,对于同等条件经济类的本科毕业生,甚至女生条件远远优于男生的,为何女生求职竞争力仍旧不及男生?造成这种女子不如男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经济类专业,尤其是会计财务方向,男性本身就是稀缺性人才,因为男性相比女性就业时间充足且抗压能力较好,因此许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主管、主办会计时,都偏向于男性。其次,参加工作的本科女性多为25岁左右,她们今后要结婚生子,顾及家庭,连孩子的医药费也由女方单位负责,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自然会有影响。此外,一些企业工作需要长期驻外地,或者需要经常出差,这时男性相比女性明显有优势。 2 针对毕业生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已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在读和已毕业的经济类学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伴随全球经济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很多落后腐朽的思想侵蚀了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当代国贸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很重要。 大学期间应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掌握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技能。 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经济类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成绩优秀,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所学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就业作好铺垫。 经济类毕业论文:中英经济类本科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摘 要】如何培养和提升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中英两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并尝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改革。 【关键词】中英 经济类专业 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外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差异,本文拟在我们以往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几个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并借鉴胡弗汉顿大学的长处,改进本校的教学内容,找出适合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从而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 一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教学内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八大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人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年、2010年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研。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查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同时避免各模块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英国的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师在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避免了片面依赖某一本教材导致的内容落后或各科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每年都会有所更新,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一年制是无文凭的,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一年制研究生,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设置层次分明,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各学年课程也会根据形势每年不断翻新。 第三,教学内容和时数远低于我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个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弗汉顿大学的大学生没有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 第四,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学生一开始便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角色。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鼓励本科生为主的俱乐部,他们在这里可以与教授和校友进行交流,并可参加由俱乐部组织的其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查方式也是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第五,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配套,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述相关理论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课堂辅导课时较多,辅导内容多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掌握实际计算、实践操作等能力,重视实践性教学,有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胡弗汉顿大学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第六,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胡弗汉顿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知识技能,胡弗汉顿大学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大量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七,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与支持。胡弗汉顿大学定期举办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研讨和专家讲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网上报名预订。如果想学习胡弗汉顿大学的校园网和教务管理系统如何使用等,教师可预约IT部门,IT部门会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有效培养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方面,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上课任务太重,自主学习不足。在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占有很大比重,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还有英语、数学等课程,此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也有很多。在大学一二年级,马史哲平均每学期3个学时,英语平均每周4个学时、数学平均每周4个学时,导致学生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三、四年级虽没有公共课,但学生的课程也能达到6~7门之多,也是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学生每周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填鸭式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师教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开发、更新不足。我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般四年一调整,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由于对教师没有提供持续的师资培训,教师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都依赖自身的自学和摸索,因而很多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片面依赖教材,不能自主开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第三,经济类专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照本宣科,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因材施教。 第四,经济类专业一到四年级课程设置没有把握好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不同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应考虑课程的难易、课程间在知识上的联系,如应先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再学计量经济学,而且应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刚刚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之后的学期,否则学生在开课前就已经遗忘了相关的准备知识了。 第五,教师教学时在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等方面重视理论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是先把经济理论讲给学生听,然后选择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记忆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传授的效率较高,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国外高校是先让学生分析相关案例,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相关理论。显然,由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相关理论,学生会理解、记忆该理论更深刻,而且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 三 开发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了解了胡弗汉顿大学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应切实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选择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就业需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方面采取有效的辅助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应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学生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创新,系统地研究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培养方法。 经济类毕业论文:关于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研究 摘 要:教材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教师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目前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存在缺乏规划、定位模糊、内容更新滞后以及实践性差等问题。本文以《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为例,提出教材的编写要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突出实验环节,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实现教材辅助资源的网络共享。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材建设;西方经济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它与师资、教学设备共同构成兴教办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材建设一直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一、教材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一)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一项新生事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材又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如果教材不适应独立学院的需要,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建设适应独立学院需要的新教材。 (二)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水平的重要途经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它是教师对平时教学任务的提炼、总结过程,也是提高骨干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同时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进行教师培训,会更好更广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教材建设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又是教学的核心,教材建设作为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会同时兼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带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从精英型过渡到大众化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中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办学群体—独立学院,目前的在校生有190多万人,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经济类专业的设置率最高,但是,其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 (一)教材建设规划缺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规模和影响日趋扩大,但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很不成熟,而且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教材。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严格的教材审批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教材建设委员会,由于资金、编写成员等问题的限制也都没有将教材建设的规划提上日程,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教材使用混乱,缺乏长期规划。 (二)教材建设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有其独特的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应的课程定位及教材建设也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材依然是遵循母体院校的选择标准选用理论性极强的教材,或是为追求较宽的适用面而放弃自己的特色,编纂内容庞杂、面面俱到的大众教材,这都无法体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 (三)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经济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又必须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持续一致性。但是独立学院的教材更新很慢,有的老师甚至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份讲义连续讲了多年,对新理论、新观念的介绍较少,引用的案例也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随机调查的学生中,93%认为经济学可以讲得更生动些,而不是单纯的以作图和计算的方式学习推导理论。但是目前多数经济学教材重理论陈述而轻实践能力培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以教材的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绝对真理,而应是以教材为载体,启发受教育者思考,对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虽然目前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权威和优秀的著作。然而已有的教材大部分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数学论证与推导,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和乏味,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经济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学生读着有趣,教师用着顺手,同时又不失理论的深刻与准确。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滨海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尤其是经济系一直走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以“实践教学”为培养特色,组织了从事经济学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并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指导,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及多次修改与完善,最终完成了这部特色鲜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一)教材特点 1.运用提问法,增加“引例” 本教材在每章开始时,均以一个例子引出本章的内容,所举的例子大多发生在读者身边,并与该章的内容紧密关联,而且每个引例都提出与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寻找答案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运用案例法,增加“现实中的经济学” 本教材在每节都增设了“现实中的经济学”栏目,其中所举案例均来自新闻时事、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通过真实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的枯燥感,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运用归纳法,增加“知识结构图” 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均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作为小结,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更加系统性地学习本章内容。 4.运用实验法,增加“实验环节” 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均设定一个围绕该章内容的实验环节。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教材的实验环节设置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设立了三大模块,分别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检验”。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创新之处 1.教材内容的创新 本教材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该教材在编写时,对理论问题以简练、通俗的语言阐述,每一章的学习内容以最新的案例引导将要阐述的问题,以现实中的经济学总结本章所学的重点知识,增强了可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验环节,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突出实验环节 本教材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展开对热点经济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如“房价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价格,占座的成本和收益,农村的春联市场,现阶段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我国通货膨胀(紧缩)现象”等等。这些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深入探索的欲望。 3.教材使用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转变以往《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即“以教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方式,倡导个性化培养,积极试行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师生反串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新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4.教材的辅助资源共享便捷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其开放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开设了经济博客、经济系专业邮箱、微博答疑等网络平台,将和教材相关的资料上传,以便于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同学们分享。 四、结束语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以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建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空白历史,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教材的建设经验,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出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材内容的编写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建设出适合独立学院使用的精品教材,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经济系主任) 经济类毕业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 摘 要: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多种学科交叉与新型学生不同要求下的双重挑战,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是解决此类困境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经济类 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核心层级的本科院校教学,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任务,本科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未来发展远景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进一步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大批高素养、多学科、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深谙经济发展规律、具有扎实经济类专业的高级人才,因此,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便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本科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本科院校每年为所在地区输送了大批经济类专业人才,他们构成当地经济建设影响力的重要一极,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经济一体化下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是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不可规避的问题。经济一体化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层面,其中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指通过降低各方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实现要素、产品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1]在此背景下,经济类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性日趋明显,同时,传统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重构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将世界各国拖入一个不可分割的球形体里,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再是封闭发展的个体,体现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上,高等院校必须以宽阔、长远和高效的发展眼光进行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其中多学科性是专业培育中的最突出特征。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一员,我国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遵守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同时也要运用这些法规和惯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迭换代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地球村,经济类专业依靠信息网络改善自身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效率;数字是经济类专业人才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一些以数理模型为基础才能开展的微观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数字应用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除经济学知识与法学、信息技术、法学等知识进行交叉教学外,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还要整合人文学科等众多知识,不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更要将其培养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二)新学生特征要求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学生基本处在“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征。在思维方面,他们思想前卫、观念超前,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前的成熟和缜密;在认知方面,他们智商高、创造力强、具有较强的认知和运用新事物的能力。[2] 同时,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和功利思想,需要高等院校与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有着以往世代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这决定高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转换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的、僵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校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经济类专业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知识也是本科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经济类专业是与社会相伴相生的专业,具有明确的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功能。我们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经济类实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经费上投入的不足,使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缺少优质的师资培训机会,加上教师队伍在学历、资历以及专业水平方面的限制,导致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和创新,缺少主动将课程开发与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处在知识快速更替的时代,高校教学内容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当走入社会往往成为无用的陈旧品,面对新工作往往要重新学起。从我国目前经济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来看,尽管比以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经济类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的份额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业设置的呆板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发展缺少活力,不仅不能和国际高校同等专业相比,甚至被国内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抛在后面。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倡导的重要思想,如果说在基础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话,那么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类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众多本科院校的经济类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却又相当缺乏。究其原因,包括经济类专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仍未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实际调研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师机械式的填鸭教学严重损伤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现代教学应是教学相长理念的充分贯彻,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关键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彰显,教师教学经验往往未能得到预期性地增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来说,在生存与发展空间日益狭小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类人才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因此,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贡献力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定位模糊,地方服务功能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自从专业开设后,基本没变过,教学计划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灵活性。[3]其中课程定位模糊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经济类专业上,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定位上前瞻性不强和专业性不足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两大因素。前瞻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高校不能依据国际或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行业信息来进行课程设置和定位,往往造成课程跟着行业跑的被动局面;专业型不足主要是指高校经济类课程包含内容过多,重视专业通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专业性。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发展基础,特别是对于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类专业。加强与高校所在地区的互动,促进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交流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缺乏。由于地方高校没有诸如省部级高校严格的评估体系,教师仅仅满足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获得行业发展信息的路径也较为狭窄,仅依靠原有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维持教学现状。教师知识与技术的老化,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种与地方发展、行业发展等完全割裂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使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无从体现,也影响到经济类后备优质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出路与思考 经济类专业是一门致用学科,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要务的本科院校,应不断规避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地区实际、高校情况与专业特色,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观念新、能力强、素养高的国际化经济类专业型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是指由公认机构制定和批准的,关于本科教学活动或活动结果并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4]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不仅能对高校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能起到重要的评价和管理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出台一套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构建和完善该套体系应成为我国未来本科院校建设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遵循质量标准应与高校自身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即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高校差异与专业差异,在标准体系不失原则性的情况下,增强其弹性机制。同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正确合理。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期望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减少教学质量固有误差的关键。[5]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衡量地方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时,既要使其满足一般的学术标准,也要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期望,并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这种标准与期望。专业统一教学标准的构建是规范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基础环节,只有在该标准体系下进行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才能对我国本科层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二)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地方经济类人才输出机构的生力军,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逐渐祛除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的各项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加强本科院校教师驾驭观念提升基础上,彻底转变我国经济学科以传统经济学为主的教学思路,在不断创新经济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经济学教学观。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实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二,学术型与应用型课程同时并举。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三项基本功能。诸如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理论性课程应保证其学术性特质,注重理论宽度与深度。而如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注重经济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制度基础就是法律。[6]因此,进行建设符合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双重标准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必须融合以法学、数学、统计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 (三)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各类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如研讨会、学术报告、实地调研、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打破教师原有的工作和生活范畴,增强教师的社会性和复合型特质。在专业水平提高方面,各类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通过学历提升、校际访学、在岗培训、科研合作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于经济类专业特有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如参与社会兼职、承接社会项目等方式,使教师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在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育策略,在鼓励高校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杰出人才或留学人员,将国际先进的经济理念注入到高校整体发展中来。在师资培育的同时,各类本科院校应完善自身的教师奖惩制度和制定防止优秀教师流失策略。通过实施奖惩制度,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等多种手段保证教师队伍的长效稳定。 (四)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有益经验,是促进我国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学科体系、灵活的培养模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专业特色,将国外有益办学经验整合到高校整体建设架构中。例如,澳大利亚高校会计专业在学位种类方面,具有单一方向和双方向两种,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设计或理想选择不同的学位课程进行学习,以满足社会或企业中不同职业的实际要求。[7]诸如此类的国外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类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板,各类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各取所需”。在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要重点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充分了解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外国经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第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将有益经验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拿来主义。
生态类论文: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摘要: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目前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仍处于探索期,缺乏一个指导性的开发规范。已开发的旅游市场良莠不齐,存在设计不合理、规划不科学、管理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旅游地形象,危及灵长类的生存繁衍。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为例,列举了在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中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宣教工作和产品开发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可供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或野生动物观赏活动借鉴。 关键词:灵长类;生态旅游;川金丝猴;神农架 2006年3月,“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灵长类动物的资源状况、生活习性、保护等研究领域,并就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和生态旅游进行座谈 [1]。2007年10月24—26日“中国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暨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07年工作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南湾猴岛生态景区举行。与会专家对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八点共识。专家呼吁,科学适度地发展灵长类绿色旅游,以开发促保护,让中国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别于大众旅游、传统旅游的休闲娱乐方式。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 [3]。目前,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自然环境中珍稀美丽的野生动植物观赏活动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介于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国家的保护政策及它们本身的特性,观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开发和发展。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类生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外观美丽,脑容量发达而异常聪明,还有很多和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开展起生态旅游来更具优势。通过开展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既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完成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工作;适当地收取一定的门票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灵长类保护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增加了就业岗位。以开发促保护,一举多得。 中国的灵长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21种灵长类动物,拥有种类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4]。其中川金丝猴、白头叶猴等五种为中国特有种,均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些种类数量十分稀少,栖息范围极小,生境十分脆弱。如黔金丝猴目前数量不足一千只,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5]。因此,对灵长类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切忌只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未经论证而匆匆上马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地处大巴山脉核心地带,以葱郁的原始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据调查,神农架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 400余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493种。其中珙桐、银杏、水杉、(川)金丝猴、金钱豹、林麝等百余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 [6]。神农架保护区很早就尝试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湖北省旅游局“一江两山” [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核心地区之一[8]。因此,在神农架开展“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川)金丝猴为神农架保护区的旗舰种,现有3个大群体,8个小种群,数量1 282只 [9]。2005年4月,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行为研究小组成立,为加强金丝猴的保护研究工作,选定了一个群体开展投食招引试验。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试验成功,建立了一个数量为76只的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2009年6月统计结果),该群体后来成为固定的金丝猴科学研究平台。2006年5月1日,在聘请野生动物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完成一系列基础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之后,开展了“走近金丝猴”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供游客观赏的金丝猴位于保护区内的大龙潭研究基地,离国家“4a”级景区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约4km。隶属于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金丝猴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其次才是为游客服务,基地严格奉行“保护科研为主,科普宣教并行”的做法。在游客接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重视基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探索性地研发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可供灵长类及野生动物生态旅游借鉴。 一、猴群管理 “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观赏对象是国宝级的野生动物金丝猴,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在其活动区开展旅游活动首要条件是确保猴群的安全。离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猴群管理办法,科研、旅游都无从谈起。 1.投食管理。投食招引在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中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也是对猴群采取投食招引的,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给猴群提供过多的食物不仅会破坏它们的营养结构,还会使猴群产生依赖性而减弱野外采食和生存能力。金丝猴研究基地每天限量给猴群供应食物,人工投喂的食物控制在每只猴子食量的30%之内,不足量由金丝猴自已在栖息地内采食。且人工投喂的食物中,各种树叶、树生地衣、华山松塔等金丝猴天然食物占很大的比重,为不破坏保护区的植被,这些天然食物全部采自(或收购)于保护区之外,为此保护区还特地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00亩的金丝猴食物基地,基地不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全部采用农家肥。花生、桃子、苹果,胡萝卜等购自市场的食物要经过严格检验,挑选洗净后才能投喂;禁止访客携带及投喂任何食物,杜绝病从口入。建立专门的食物贮藏室,配备专门的食物运输车,保证食物新鲜无菌。此外,还投资修建了贮水池和埋设了1 500km长的引水管道解决猴群的饮水问题。 2.科学研究管理。科研、工作人员进山研究、喂食之前,在紫外线消毒房内取口罩和防护手套并穿戴好,所用器械也统一存放于消毒房内,统一着迷彩服,进去后要求轻声交流、动作不能太大,尽量避免干扰金丝猴的正常活动。不得吸烟、吐痰、丢弃废品。 科学研究和旅游同时进行,游客在欣赏到野生金丝猴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配合导游的讲解,获得科普知识,能取得一举双得的效果。 3.猴群活动管理。金丝猴是活的野生动物,白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移动觅食、游戏活动上,不会老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相比较而言,不如花草树木等静物易于管理。且金丝猴活动区域森林郁闭,地形复杂,周边有很多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金丝猴一旦进入这些区域便很难跟踪、观察,使得科研和旅游活动都无法进行。因此,要对猴群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控制非指高墙铁网,圈养会背离金丝猴保护研究的初衷,而且会阻断投食群同野外群的交流。神农架的做法是,在大龙潭金丝猴的天然栖息地划出一块8平方千米的金丝猴活动区,这片区域充分考虑到了容纳量大小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公路、高山草甸等这些猴群轻易不会穿越的地形,工作人员巡逻于这些地方,防止猴群越过设定的活动区,对进入活动区的其他猴群则不加干涉。 二、栖息地管理 金丝猴生态旅游,游客不仅能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金丝猴,也能看到并认识金丝猴的生存繁衍场所即栖息地。栖息地对物种的生存十分重要,金丝猴研究基地在规划旅游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创造性地划定了观猴区、金丝猴活动区(栖息地),两者之间利用地形、河流巧妙地隔开,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保护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1.观猴台、步游道的设置。金丝猴活动区是严禁游客涉足的,因此不宜设在离主线公路等车辆人流较密的地方。应选择较偏僻并且阳光水源充足之地,并在进山的必经路口设置值班房,专人看守。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依据地形,投资十多万元在观猴区铺设了1 200米的观猴步游道,并在其间设置了6个观猴台,观猴台、步游道一律安置于河的一岸,与金丝猴活动区隔河相望,最短直线距离控制在15米。大部分在40米左右,基地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方便观赏。观猴台、步游道的施工均选在猴群在山顶或较远地方活动时进行,并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植被和产生噪音、污染。 2.给饲点的设置和管理。给饲点是给金丝猴投喂食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其设置、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数量的设置,不能太少,否则利用率太高会给周边的植被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多,因为为便于游客观赏,会对给饲点的植被做适当的清理。要根据栖息地的大小和猴群的数量而定,以神农架为例,一个76只的猴群可设置6个左右的给饲点。其次,给饲点的利用频度,每个给饲点循环使用,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休游期在给饲点以外的林下投喂。最后,给饲点的环境卫生工作。这非常重要,是猴群健康的保障。每次投喂完都要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否则会造成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严重威胁金丝猴的安全。 3.植被保护及恢复。金丝猴绝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树上,雄猴作威、猴群争斗、跳跃迁移和青少年猴游戏都会对树木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手腕粗的树枝折断是常有的,长时间的破坏有时甚至会把整棵大树弄死。虽然各个给饲点循环使用,但还是对给饲点及其附近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有碍观瞻,也不利于猴群健康。因此,移栽树木和培植草皮是必须的。植被恢复只限于土生土长的华山松、巴山冷杉、红桦、大果青杆、苔草等。植被恢复时投食应改在他处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完成后至少4个月后才能使用。 三、游客管理 金丝猴科研观赏区位于神农顶景区内,采取单独售票模式,目的就是限制过多的游客涌入金丝猴研究基地,给金丝猴的栖息生境 带来沉重的压力。对进区参观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观赏行为。 1.严格限制人类与金丝猴密切接触。所有参观者一律将车停于离基地300米远的停车场,需步行前往参观。并在入口处修建紫外线消毒房。金丝猴“只可远观不可近玩”,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把访客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单位或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可适当近距离观察金丝猴,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另一类为普通游客,需要在基地专职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参观过程中严禁大声喧哗,丢弃垃圾杂物,开闪光灯拍照,让游客观赏无干扰环境下金丝猴的自由活动。 2.严格限制观赏人数。基地游客量每天限制在200人以内,有时甚至限制在50人以内,每批次游客数量不得超过30人,大型团队分批参观。冬季的11月至来年1月为休游期,金丝猴妊娠末期、产仔初期的3—5月不对外开放。科研人员在发现有特殊、异常情况如金丝猴受伤、生病、受惊等时,可随时叫停或中止参观。 3.严格限制观赏时间。参观需要预约,进区前先咨询基地工作人员。基地仅在猴群觅食、自由活动和投食的时间里开放,秋冬季一般为每天上午的8:00~9:30,中午的14:00~15:30,下午的17:30~18:30,春夏季适当推迟,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每批游客的参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四、宣教服务 生态旅游的内涵[10]以及其保护性、教育性的根本特点[11~12],使游客能够走向自然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提供宣教服务是其实现途径之一。生态景区是重要的生态教育重地,科普宣传教育是建立金丝猴观赏区的最主要目的之一。目前神农架保护区有两处针对金丝猴的科普宣教基地,此外还已规划好一处金丝猴展馆,正处于建设中。 1.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是“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开展地,游客需要购票入区参观。在这里,游客在基地专业导游和值班科研人员的引导下可以近距离观赏野生金丝猴实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情况。配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讲解,游客可以获得金丝猴的外形、社会结构、家庭组成等直观印象。步游道沿途设有金丝猴展示牌12个,系统介绍神农架金丝猴的发现史、保护、种群现状、食性、活动行为、繁育、研究情况等。此外,步游道附近部分有代表性的树种系有标示牌,让游客认识金丝猴栖息生境的植被、优势树种和采食树种。 2.小龙潭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金丝猴研究基地实行严格的限制观赏人数措施,满足不了大部分游客的观赏要求。为了解决此矛盾,特意在附近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建立了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把用于科研的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的金丝猴影视资料实时传输至此供游客观赏,并在展示厅四壁张贴精美的金丝猴图片,配以生动的文字说明,详细解说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分布,行为等信息,给大部分不能亲眼目睹野生金丝猴的游客以了解金丝猴的机会,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金丝猴展馆。建设中的金丝猴展馆位于离基地300米处的停车场附近,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免费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展馆不仅包括有关金丝猴的各类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说明,还包括金丝猴标本、金丝猴食物标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及其他三种金丝猴的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游客对金丝猴的知识。 五、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神农架保护区相继开发了金丝猴毛绒玩具、水晶相框、相册、陶瓷水杯、挂历、文化衫等金丝猴纪念品,组织出版发行了科普读物《金丝猴部落》一书,将这些商品投放于视频展示厅和金丝猴展馆并推向市场,既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旅游者将这些商品带回家,还间接向亲友同事宣传了金丝猴、宣传了神农架。 六、结束语 中国野生动物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开发起来存在诸多难题,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神农架金丝猴科研观赏区有其特殊性,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各地可能由于观赏对象、旅游环境、区位交通、政府支持力度和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开发方式。但无论什么情况,开发过程中要牢记不能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生存繁衍,不能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尽力避免干扰它们的习性行为,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总之,绿色、原生态;自然、少修饰;和谐、无干扰;健康、可持续是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始终要遵循的设计理念,始终要把保护和研究灵长类动物放在首位,科学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这样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生态类论文:黄河中游流域外来龟\鳖类对原有种类的生态威胁 摘要在我国黄河中游流域自然水域中已发现了鳄龟、佛罗里达鳖,这是一个危险且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进行对比,指出当鳄鱼、佛罗里达鳖达到一定数量时,流域内原生的乌龟和中华鳖的生态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建议相关领域学者重视对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与控制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中游流域;龟、鳖类;原有种类;生态威胁 2009年11月2日在福州召开的生物入侵国际大会提出,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0余种,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多亿元。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中的牛蛙已成功侵入我国的17个省市,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护谷虫——土著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iucn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巴西龟也已成功侵入我国多个大城市和部分保护区,是我国土著鱼类和龟类的大敌。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新的问题将会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外来侵入物种也将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问题。 许多外来种的入侵都是在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帮助下完成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据黄河水产研究所调查,目前,黄河流域共有外来水生生物41种,其中从国外引入26种,从国内其他水系引入15种。2009年6日23日,银川市陶然水岸西侧爱伊河三一支沟处有人钓获一只重约6.5 kg的鳄龟;2009年10月在陕西神木黄河段捕捞到的一只体重3.5 kg的鳄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肖红);2009年在西安市?汉硬兜降姆鹇蘩锎锉?活体现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一系列情况说明黄河中游流域已有外来龟鳖类自然生存。为此,现将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介绍如下。 1鳄龟 鳄龟别名蛇鳄龟、鳄鱼龟、小鳄龟、肉龟、美国蛇龟、平背龟、拟鳄龟,拉丁学名chelydra serpentina(linnaeus,1758),英文名american snapping turtle,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鳄龟科(chelydridae gray,1831)鳄龟属(chelydra schweigger,1812)。棕黄至黑色,背甲粗糙,腹甲小呈十字形,尾长,头大,下腭呈钩状。每次产卵20~40枚。出壳的小龟甲长约2.5~4.0 cm,肉可食。普通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亦称拟鳄龟)广布于加拿大至中美洲,特征为尾的背面有一锯齿形脊,背甲平均长20~30 cm,体重4.5~16.0 kg。幼龟背甲上有3条纵行?脊,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逐渐磨耗。隐栖于浅溪的泥滩中。 1.1地理分布 鳄龟见于北美洲和中美洲,以体大好斗而著称。鳄龟的化石曾在欧洲和北美洲的中新世沉积物中发现。近年引入中国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我国主要从佛罗里达引进,目前分布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海南、广东、广西、湖南、山东、四川等。 1.2生活习性 鳄龟在2~38 ℃正常生活,1 ℃以上可正常越冬,12 ℃以下进入浅冬眠状态,6 ℃时进入深度冬眠,15~17 ℃少量活动,18 ℃以上正常摄食,活动、觅食最适温度20~33 ℃,生长最佳温度28~30 ℃,34 ℃以上少动,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平时在水中不好斗,而在陆上却能猛冲猛咬。鳄龟能连同身体扭头转向寻找攻击目标,甚至追咬。指、趾具蹼,水栖性,息栖在深河、湖泊、泥潭,偶尔接触咸水区域。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喜夜间活动、摄食[1]。 鳄龟长相酷似鳄鱼,集龟和鳄鱼特征于一体,故称鳄龟。其头部较粗大,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脖短而粗壮,领背长有褐色肉刺,眼细小,嘴巴上下颌较小,吻尖,尾巴尖而长,两边具棱,棱上长有肉突刺,尾背前边2/3处有一条鳞皮状隆起棱背,并呈锯齿口状,背壳很薄,上皮以棕褐色为主,偶有棕黄色,背部具有3条模糊棱,并有放射状斑纹,后缘呈齿状,腹部白色,偶有小黑斑点,幼时黑色,四肢粗壮,肌肉发达,爪子尖而有力,善于爬行。 1.3生长速度 鳄龟在50 g以下生长缓慢,从7 g长到50 g需要80 d左右,在控温条件下,50 g左右的鳄龟长到2.5 kg,或7 g左右的稚龟平均长到1.5 kg仅需1年。在自然状态下,鳄龟个体能长到23 kg以上。 1.4体型与最大记录 鳄龟平均初生体型壳长3.3 cm、体重7.2 g(最小3.1 cm、5.8 g,最大3.7 cm、14.8 g),一般成年体型壳长31~46 cm、体重23~36 kg,在自然界中,最大个体可达38 kg以上。 1.5繁殖习性 鳄龟雌性的背甲呈方形,尾基部较细,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近,雄性的背甲呈长方形,尾基部粗而长,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远,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内或与尾部第1硬棘平齐的为雌性,而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外的为雄性。 鳄龟交配期在美国为4—11月,卵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卵期为5—8月(高温地区可提前和延长产卵时间),一般每次产卵15~40枚,实际情况根据亲龟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而变化,在生殖季节解剖可见4 kg体重的亲龟怀卵量80枚,其中硬壳卵20枚。1年多次产卵。鳄龟卵形为圆球状,白色,直径23~33 mm,单个卵重7~15 g。鳄龟卵的孵化期为9~18周,天气较冷及干燥孵化期会较长。有记载9 kg的亲龟年产卵110枚,可全部受精并孵出稚龟。 2佛罗里达鳖 佛罗里达鳖又称珍珠鳖、美国瑞鱼、金边水鱼、美国山瑞,拉丁学名apalone ferox(schneider,1783),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软鳖属(apalone rafinesque,1832),英文名:florida softshell turtle。1996年我国少量引进养殖[2]。 2.1地理分布 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阿拉巴马州等地。生活于湖、河等淡水水域。 2.2繁殖方式 卵生,在佛罗里达3—7月产卵,年产卵4~5次,每次产卵30~40枚,卵呈球圆型。孵化期60~70 d。体长60 cm。 2.3食性 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成活率高。 3中华鳖 中华鳖俗名鳖、甲鱼、元鱼、王八、团鱼、脚鱼、水鱼,拉丁学名pelodiscus sinensis(wiegmann,1835),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华鳖属(pelodiscus fitzinger,1835)。英文名: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3.1分布 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3.2形态特征 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3.3生态习性 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夏季有晒甲(晒盖)习惯,我国北方地区10月底冬眠,翌年4月开始寻食;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于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4~5龄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 d产卵,多次产卵,至8月结束。通常首次产卵仅4~6枚。体重在500 g左右的雌性可产卵24~30枚,5龄以上雌鳖1年可产卵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产卵3~4次。卵为球形,乳白色,卵径15~20 mm,卵重为8~9 g。其选好产卵点后,掘坑10 cm深,将卵蛋产于其中,然后用土覆盖压平伪装,不留痕迹;一次产卵10枚左右,经过40~70 d地温孵化,稚鳖破壳而出,1~3 d脐带脱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鳖常受蚊、鼠、蛇、虫等的侵害。产卵点一般环境安静、干燥向阳、土质松软,据研究观察,其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寿命可达60龄以上[3]。 3.4繁殖生物学 在我国,中华鳖4龄可达性成熟。中华鳖交配后,精子几乎可在雌鳖输卵管内存活半年。与大部分龟类不同,中华鳖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不受孵化温度的影响。雌鳖每年产卵2~5次,每次产8~30枚卵,加温养殖的中华鳖在冬季亦可产卵。卵白色球形,直径约20 mm,最大可达24 mm。 长江流域一带中华鳖于4—6月进行交配,交配在水下或水面完成,可持续5~30 min,雄性用前肢抱住雌性的背甲,有时咬住雌性的颈部、头部或四肢。中华鳖交配约2周后营巢。营巢于5月末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营巢由后肢交替进行,后脚具有发达的爪,从一侧挖向另一侧,将沙土堆在巢旁,身体随着腿的运动向左右摇摆,后肢的力量很大,有时能将沙土扔出3 m多远。巢圆形,巢口直径约7~10 cm,深和宽均有10 cm以上,卵产出后无序地堆在巢中,产卵在20 min内完成,然后中华鳖仍用后肢将巢旁的沙土扒入,直到填满为止。 孵化期取决于土壤温度,一般60 d左右(23~83 d)。卵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22~36 ℃。稚鳖背甲长约27 mm、宽约25 mm,体重3~5 g,背甲茶绿色,有一些小型黑色眼状斑。 3.5敌害 稚、幼鳖的甲壳很软,常受蛇、蛙、鼠的侵害;成鳖受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以及黄鼠狼、猫、狐狸的袭击,特别是黄鼠狼能在水中潜行,喜食鳖肉、鳖血。 4乌龟 乌龟俗名草龟、香龟、泥龟、金龟、臭龟,拉丁学名chinemys reevesii(gray,1831),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淡水龟科(bataguridae gray,1869)乌龟属(chinemys smith,1931)。英文名:chinese three-keeled pond turtle。 4.1形态特征 乌龟体为长椭圆形,背甲稍隆起,有3条纵棱,脊棱明显。头顶黑橄榄色,前部皮肤光滑,后部有细鳞。腹甲平坦,后端具缺刻。颈部、四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灰黑色或黑橄榄色。雄性体型较小,尾长,有臭味。雌性背甲由浅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较短,体无异味。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条件要求比较低,对不良水质有较大的耐受性,无互相残杀现象,患病率低。 4.2生活习性 4.2.1水陆两栖性。乌龟是用肺呼吸,体表又有角质发达的甲片,能减少水分蒸发。性成熟的乌龟将卵产在陆上,不需要经过完全水生的阶段。 4.2.2食物的广泛性。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中,动物性饲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饲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 4.2.3明显的阶段性。一是摄食阶段。4月下旬开始摄食,约占乌龟体重的2%~3%;6—8月摄食量旺盛,约占5%~6%;10月摄食量下降,约占1%~2%。二是休眠阶段。乌龟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1—4月,气温在15 ℃以下时,乌龟潜入池底淤泥中或静卧于覆盖有稻草的松土中冬眠;5—10月,当气温高于35 ℃,乌龟食欲开始减退,进入夏眠阶段(短时间的午休)。这一阶段乌龟忙于发情交配、繁殖、摄食、积累营养,寻求越冬场所。 4.2.4群居性。乌龟喜集群穴居,有时因群居过多,背甲磨光滑、四肢磨破皮仍不分散。 4.3繁殖习性 乌龟是一种卵生动物。在性成熟前,雌雄龟较难区别,而到性成熟时,雌雄龟从外表特征就能鉴别出来。 雌龟体重达700 g以上,即可用于交配繁殖,雌雄配比2∶1,如雌龟体重超过700 g,需配较大雄龟才能交配繁殖成功。交配的适宜温度20~30 ℃,交配时间晴天在傍晚17∶00—18∶00,雨天在14∶00—16∶00。交配过程一般只需3~5 min。 乌龟的产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区一般5月底开始,7、8月时为产卵高峰期,9月结束。一只雌亲龟年产卵3~4次,每次一穴产卵2~7枚。雌龟产卵前选择土质疏松的斜坡和隐蔽的草根旁或杂草处扒土成穴,穴口大小约8~10 cm、深9~12 cm。产卵时间多在夜间或黎明。 雌性成龟不论交配成功与否都要产卵。乌龟往往有集群产卵的习性,有时能有几只雌龟在同一穴中产卵几十枚。成熟的种龟夜间爬上岸,在砂堆处挖穴产卵,自然孵化,大约50~70 d即出幼龟。 4.4敌害 乌龟的主要敌害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乌龟虽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但头尾和四肢在夏天夜间活动时易被敌害侵袭受伤直至死亡;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龟。 54种龟鳖类生态学比较 5.1适宜的生存环境比较 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处于黄河中游,区间流域面积为18.46万km2,全长132.5 km,宽3~18 km,河道面积为1 107.67 km2,其中滩地面积675 km2,河道穿行于汾、渭地崭谷凹地区,沿途有汾河、涑水河、渭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两岸为高出河床50~200 m的黄土台塬,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冲淤变化剧烈,属淤积性游荡型河道[4]。 黄河中游河面宽阔、水量较大,据洽川水文站统计,黄河在该段多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55.6亿m3,最大流量为21 450 m3/s,最小流量56.7 m3/s。多年平均水温为13.7 ℃,最冷月平均水温为0 ℃,最热月平均水温为27 ℃,自2000年以来已没有冰封现象。溶氧量6.1~8.10 mg/l,有机物耗氧量2.0~20.8 mg/l,ph值7.2~8.5,均呈弱碱性。含沙量高、浑浊度大,透明度0~5.0 cm。总硬度1.04~3.4°。氨态氮平均值为0.03~0.29 mg/l,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30~0.85 mg/l,亚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005~0.020 mg/l,氯化物含量总平均值48.5 mg/l,硫酸盐含量总平均值60.5 mg/l。该河段水质各项指标符合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繁殖生长[5]。 黄河中游拥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其中三河(黄河、渭河、洛河)湿地682 km2、洽川段湿地267 km2。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域内的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江心岛、沼泽等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鱼类、两栖爬行类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徒、索饵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物种的生态习性是物种生活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的结果,在黄河中游河段天然形成众多以沙土为主的江心岛和大量的水草植物,为龟、鳖类提供了天然繁殖场所。该环境状况比佛罗里达鳖、鳄龟的原生地更加优越,因此更适宜繁衍生息[6]。 5.2繁殖力的对比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在繁殖方面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佛罗里达鳖、鳄龟的繁殖力比中华鳖、乌龟的繁殖力明显高。 5.3食性的结构状况比较 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饵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中华鳖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佛罗里达鳖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 5.4天敌的种类结构比较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的主要敌害均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同时会受到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的袭击;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的卵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体。 5.5生长与性情比较 据施军等[7]对比研究,佛罗里达鳖的适应能力强于中华鳖,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华鳖。 6结论 目前黄河中游流域内外来龟、鳖类的生存,说明其已经适应新环境,随着种群数量增长,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对原有种类的生态位构成威胁。因此,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方面深入的研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有关冬眠、种群行为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等外来物种的进口管理、养殖管理和放生活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8],并倡议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重视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控制策略的研究[9]。 生态类论文:北京山区3种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议 原文作者:李梅,苗润莲 摘 要:分别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选择不同类型的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即旅游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和文化型农村,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并基于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北京山区;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特点 行政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它的发展与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山区包括7个山区县,83个乡镇,1 669个村委会。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性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的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对山区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总结其发展模式和规律,可为其他农村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考虑农村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土地利用、从业人口以及功能定位等,张义丰等[1]将北京山区的农村分为资源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工业型农村、旅游型农村、文化型农村、商贸型农村和复合型农村。笔者对山区常见的3种类型农村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 北京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历史上,北京山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具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但随着首都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加上山区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北京山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资源日益枯竭,严重影响了首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号召下,北京开始加强绿化和保护力度,山区林木覆盖率开始上升。目前,山区治理率累计达到82%,山区县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57.23%(2005年66.14%)达到2009年的71.40%[3];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62.5%提高到2009年的78.10%;郊区污水处理率从2003年的20%提高到2009年的51%;2001年至2010年,年利用再生水从0到6.8亿m3[4]。 自2004年以来,北京郊区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或“生态文明村”等活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北京市郊区70%以上的区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累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2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3%;市级生态文明村从最初的50个发展到1 204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2个),占北京全部自然行政村的约30%;无论是数量还是建设质量都明显的增加和提高。[论文网] 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设经验 2.1 案例选择依据 2.1.1 旅游型农村 旅游型农村是对环境无污染,生态环保型的农村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缓解就业压力[5]。旅游型农村是依托自身或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北部浅山区,是依托周边自然环境与资源(景区)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村。该村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大和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密云县输入北京城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占北京城市用水的近60%,密云县全境被划为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北京的另一主要地表水源官厅水库因污染严重而退出饮用水供给后,密云水库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密云水库西岸,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势相对平缓。十几年来该村以保护密云水库水源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之路,走出以民俗旅游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村是北京地区发展民俗旅游较早的农村,目前民俗旅游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总结其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对这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2 农业型农村 农村居民大多以农业为主,是农村建立的早期农村类型,农村水利设施发达,多分布在河谷平原以及河阶地形上,以农业景观为主,主导产业为山地林果、特色养殖及其他农业相关副业。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地处西部浅山区,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农村。该村于2007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镇”。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文化气息浓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是北京古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北京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土、光、温、湿等条件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特色农业资源主要有果品类、养殖类、中药材、玫瑰花、香椿、花椒、蜂蜜等7类,其中果品类占到80%以上[6]。相对于山前区而言,山坡地的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因风蚀、水蚀的存在,其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富集;山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染较轻,因而农产品质量优于山前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7]。门头沟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品种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樱桃特色产业,打造唯一性的特色农产品,是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功典范。 2.1.3 文化型农村 这类农村景观古朴,环境良好,古建筑、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等较多,即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历史文化气息浓厚。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农村,是京西古村落的代表,地处西部深山清水河谷地,地势较平缓、人类活动较频繁。该村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北京山区具有漫长的人类开发史和众多的文明遗迹,经岁月雕琢沉积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是山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8]。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享有“举人村”美誉。该村是中国北方农村天人合一的典型,是诠释和反映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天然教材”,为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对比 以上3个村都是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自身资源及环境优势成功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的生态文明村,在建设生态文明村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对其发展特点进行简单的对比(表1)。 2.2.1 旅游型农村 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主要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密云水库、黑龙潭自然风景区和桃源仙谷风景名胜区等),开展民俗接待活动,作为景区旅游的中转地为游客提供食宿产品与服务,称作旅游型农村或景区带动型农村。这类农村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所具备的环 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农村旅游应着重强化和提升这种环境吸引力,既包括村域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村内内部环境和食宿环境。到2009年为止,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已超过350个,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9 089户;直接从事农村民俗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民俗旅游已成为北京农村发展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2.2.2 农业型农村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结合当地几百年的栽培、养殖历史,以高科技为支撑,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且这些特色农产品品牌效果明显,具有不可模仿性[9]。这类农村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农业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此类农村发展旅游应注重强化物产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展观光休闲和采摘体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如举办果品采摘节、农业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使其在观花、观果、采摘、品尝、体验中享受求知和收获的乐趣。 2.2.3 文化型农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凭借自身雄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而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全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灵水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护,为将来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类农村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存村落景观,在科学可行的情况下,恢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或文化价值的景观和遗迹原貌,开展古村落旅游;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文化,结合市场化运作,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业,提高文化附加值,着重提升和强化其文化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 3 现存问题与建议 尽管以上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绩,但由于目前生态文明村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达标要求偏低,离理想的目标(状态)仍有一定的距离,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产业急需提升、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资源深入挖掘不够、开发水平较低等。针对以上3个典型村的现存问题,提出具体几点建议(表2)。 (1)旅游型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旅游设施环境急需提升以及整体开发潜力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易受周边旅游景区经营好坏的影响。石塘路村也不例外,作为北京山区较早开展民俗旅游的农村,民俗旅游虽然已经形成规模,有一定的品牌效果,但由于时间较长,住宿、餐饮等民俗旅游基础设施部分开始老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变化的游客多样化、高标准的需求,目前主要靠回头客维持。今后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休闲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与当地民俗旅游配套,提高旅游吸引力,增加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尽快提升旅游档次,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民俗旅游户运行管理。 (2)农业型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附加值较低、品种老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土地资源的限制等。门头沟樱桃沟村是凭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村,结合该村目前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重点提出如下建议。 ①随着到山区旅游和樱桃园观光采摘人数的不断增加,樱桃沟村依托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将产业开发、文化重塑与樱桃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②恢复唐代的皇家寺院仰山栖隐禅寺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的私人别墅,增加旅游吸引力,提高全村文化品位。 (3)历史文化名村当前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导致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10]。二是由于经费所限,仍有许多古村落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或编制的规划内容深度不够或因管理不到位而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三是设施环境急待改善,很多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而有些古村落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陈旧简陋,旅游服务能力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民俗旅游的开展。四是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侵害,大量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导致古村落商业化气息浓厚,游客增多所导致的古村落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即严重破坏了历史原真性。五是不少历史文化名村还未建立资源基本信息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六是由于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和产权不清,对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带来影响,保护效果不明显。 基于灵水村目前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灵水村要做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并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下足工夫:一是摸清家底,尽快对举人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普查,并登记造册,形成村落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为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制定保护规划,落实古村落整体保护。根据全村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分布,制定保护区划,对古村落不同空间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护与开发,为古村落市场开发提供行动指南[1]。三是加大对灵水村历史遗迹的保护,恢复或保护灵泉禅寺、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等重要的历史遗迹原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灵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举人文化共同构成灵水古村落特色文化。并尽快改造那些与古村落风格不和谐的现代建筑体,保持古村整体风貌和原真性;加快举人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打造以举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四是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五是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尽管近几年灵水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如供气、供水、排水等。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全村的旅游业发展,加上古村落保护的特殊要求也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生态类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作者:赵丹 任南琪 王爱杰 陈晓蕾 论文 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 规律 ,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 参考 文献 [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生态类论文:生态人类学:中国初、中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此学科在西方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生态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生态人类学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说法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伊谷纯一郎,他指出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本研究中使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 一、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从人类整体着眼,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命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旗帜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夺”,而就社会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关” 、“竞争” 、“备战”,这种现代意义对于建立关系、对待关系、处理关系的认知理念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内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重塑人类角色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大体经历了畏惧、崇拜、征服、和谐相处等几个阶段。当前人类正处在由征服阶段向和谐相处阶段的过渡期。传统的工业文明,向自然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征服力,而后工业阶段显露出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给人以警醒,去思考过去的作为,从而反思自身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尽管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发展举动不可能从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却深受其害。 作为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反思人类生存和发展上当成为先行者。人本源于自然,在自然的进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发展到了万物之灵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人类是自然一部分这一既定的事实。可以说,人类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张,并日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由此人类的自我定位与其自身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渐行渐远。 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位,从教育着手,使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角色,并且在自身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2.培养人类人文关怀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而,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关系的总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基于人类意识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竞争的相互依赖关系操控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种种关系中也充斥着基于现实需求的经济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生态人类学的内容及理念的学习,在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理念转化到人类社会自身方面,培养人类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改善现有的社会关系状况,使人能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模式 1.借现有课程体系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 在现代的小学教材中有社会、自然等课程内容,均涉及到生态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渗透关乎人类生存和生活现状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在地理课中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相对更加零散,而当前的文理分科的现状,在理科中缺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课程载体。 综上分析,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对于生态人类学关注的内容只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做了简单的了解性介绍,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学,使得理科学生失去了学习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机会。 基于以上初、中等教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必须拓宽生态人类学内容教学,在小学的社会、自然课程中继续渗透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初中的地理课程中加大该部分 知识内容的比例,并列为重点考察的内容。此外,在政治课程中也应普遍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化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尤其针对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应在化学、物理等相关的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关于生态人类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应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对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 2.开发独立的生态人类学教学模块 除了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知识外,应在每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专门有效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继续丰富自然、社会课程的内容,而且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对这部分课程加大重视的力度,有必要将这部分课程作为升级、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 在现有的初、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课程内容,对生态人类学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就当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预想有效的进行生态人类学教育必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加入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当中。尤其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因其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未来相关领域内直接作用于自然的职业人员,所以必须进行独立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现有的初中和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缺乏承担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载体,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课程内容开发,这是对初、高中学生全面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总结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形成的专业领域分支,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专业的生态人类学教学和知识传授自然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自然不是将如此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内容纳入其教学体系,而只是强调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态人类学具有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除了家庭教育这样的初级群体外,最重要的个体人格塑造方式,是个体基于初级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触到的社会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单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将现有成熟体系的生态人类学学科理念加以引进,让个体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应该具有的和谐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少动植物在遭受着难以容忍的对待。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这些革命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必应先从初、中等教育入手,从学生群体开始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塑造人类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培养并深化对万物存在的人文关怀。 生态类论文: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 作者:蔡一霞 章家恩 蔡昆争 【摘 要】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使课程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实验教学 教育改革 环境科学类专业 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通生态学》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对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不够。实验课是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且实验学时有限,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结构体系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与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矛盾,也与社会对具有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生态学人才的需要相矛盾。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加强和改革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由于课程数目的增加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华南农业大学校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课时量有所减少,其中如05、06 级环境科学专业3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的学时数为34 学时,无实验教学学时,也无课程教学实习。07、08 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普通生态学在总的34 学时中划出10 学时作为课程实验教学。对比06 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虽增加了学时数(共48 学时),但每个班级的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只有10 学时。这一方面大大妨碍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任该课程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对普通生态学的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实践认识。此外,实验课的内容缺乏整体布局,只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不同的任课教师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和所掌握的知识背景选择实验内容,造成同一门课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滞后 由于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学时数的限制,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即实验的内容、测定方法和步骤及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用去“想”,思维处于被动不活跃状态,心理上有一种“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想法”,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结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差、依赖性强。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已不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合理 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造成实验队伍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生态学的课程实验教学没有专业的实验师授课,而是由任课教师带课。这虽然有助于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但不利于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是实验室必须是完全对学生开放。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实验人员的不足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使用一些大型贵重仪器时需要在专人指导下使用,而实验人员明显不够,再加上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指导。此外,由于各任课老师只负责其所教班级的实验,同一门课程缺乏相互沟通和合作,在实验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二 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的改革方案和方法 1.改革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生态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所以在实验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因此,根据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在有限的学时数下,结合课程实习,充分利用生态学教学科研基地的设施,设立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既要反映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又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同时还要体现该校普通生态学的特色,分别如下: (1)验证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通常即为3 学时,主要内容为一些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该类实验一般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我们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了如下实验供学生选择: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因子的观测、植物的向光性、太阳辐射能的测定、物质热量的测定、种间关系的野外观察等。 (2)综合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即为3 学时。在掌握和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后,由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选题,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主要由学生操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类实验安排了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氮素营养对玉米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植物或土壤中养分的测定等。 (3)研究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40%。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后,也可以结合课程实习(前提是该门课程开设课程实习),以宿舍为单位,独立选题,独立设计实验,提交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进行修改,讨论通过后,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提交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这类实验安排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群体茎蘖数消长动态的观测及模拟、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森森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分析、稻田秸秆的收集与分解过程的测定、蚯蚓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回避试验等。通过对上述实验内容及其结构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从始至终由老师带领的被动局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从“老师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的转变,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和第三类的实验教学上。首先,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写实验方案,自行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其次,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担任“老师”角色,来讲授自设的实验方案,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参与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如上述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制订方案,开展课堂讨论,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等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同时加以合适的评定,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目前开展的《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是由任课老师担任,而各任课教师的所学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实验开展的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课程的特点,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并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尤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在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生态类论文: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试析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非洲的青山》 论文摘要: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是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神秘的非洲大陆,故比起其它作品更具有异域风情。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揭示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征服,呼吁人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论文关键词:海明威 《非洲的青山》 生态文学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一、前言 十九、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类开始全面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ecoeriticism)是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与1978年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eoe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生态批评是以保护生态为中心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确定文学,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非洲的青山》是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的代表作。在这本书的卷首,海明威曾声称:作者试图写一本绝对真实的书,看看一个地区的形状和一个月的行动方式,如果真实地描绘出来,是否能与想象的作品相媲美。这里强调的“真实”,既有别于虚构作品中的真实,又有别于自然主义机械模仿的“真实”,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概括,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在生态批评家的眼里,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海明威对非洲风景和动物的浓厚兴趣,也真实地反映了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据此,本文试以生态批评为视角,从以下两方面: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和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来探讨《非洲的青山》中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自然观。 二、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极尽描写之能事,向读者展示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风光。葱郁的森林,无垠的草原,秀美的群山,瓦蓝的苍穹,名目繁多的野兽与鸟禽,纯朴独特的乡间风俗等在海明威的笔下都定格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栩栩如生,引人人胜。海明威多次表达了对非洲大陆的热爱之情,认为这片土地“无与伦比”。实际上,海明威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热爱,以致于在还没有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怀念它了。 在书中,海明威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颇富异域风情的地方。“那是一片苍翠宜人的地区,茂密的森林覆盖着一座小山坡,森林下方是些小丘,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 东边吹来丝丝凉风,山坡上茅草随风摇摆天空中漂浮着许多大块的自云,大山坡上的森林里高大的树木密密匝匝,枝叶相连,看起来人都可以在树梢上行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天地一体,意念之中读者也不免心旷神怡。 再欣赏另外一幅美景:“…高大的树干很光滑,底部有一圈树跟,呈圆形的突起状,像动脉一样往树干上攀缘;这些黄绿色的树干就像冬雨后的一片法国森林。但是这些树的树枝展得很开,树叶茂盛,高达十二英尺。”身处这样的境界,一同前去的第二任妻子波琳曾由衷地赞叹:这儿的树真像安德烈的画。安德烈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多以波状的、富有含意的线条勾画近乎完全抽象的生动形态图样。海明威不是画家,但他却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这种独特的线条给我们精心绘制了这幅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非洲大陆的独特风光让海明威很是陶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利益。换句话说,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对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据此,非洲大陆之所以为海明威所爱,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源泉和审美原型,给了他以视觉的享受。在这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自然万物则被迫降低身份居于被欣赏的、被取消了话语特权的客体地位。草只是草,树只是树,它们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道德,甚至连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都是因为能够服务于人类。 海明威的自然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他之所以热爱非洲大陆,除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非洲是一个广阔的天然动物园,是狩猎者的“天堂”。海明威来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打猎,因此,他对某个地方喜好与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打猎。 在其中一处,海明威写道,“…我们正进入一片我在非洲见到过的最可爱的地区。野草碧绿平整,短得像刈过后新长齐的草坪,那些树木树身高大古老,树脚边没有灌木丛,只有光溜溜的青草皮,像一个鹿苑,我们顺着万德罗博人指点的一条几乎看不出来的小径穿过树阴和一搭搭斑驳的阳光。我无法相信我们竞突然进入了这么一片美妙的地区。”这个地方之所以被海明威称作是“最可爱的”,是因为“这是片处女地,是该死的非洲几百万英里土地中的一小块尚未有人来射猎过的地区。”而另外一个地方,“山谷里有茂密的树林,两谷之间的山脊上是青草覆盖的斜坡,临驾其上的是大山上茂密的竹林。峡谷往下延伸进大裂谷,远端似乎变窄,在那里穿过裂谷的石壁。再过去,在青草覆盖的山脊和斜坡上,是一片森林密布的山丘。”如此美景却让海明威甚为反感,仅仅因为这个地方“是片糟糕透顶的供射猎的地区”。 海明威笔下的自然已经是被人的感官过滤后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只是充当生活图画中的风景,或是成为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的场地,当着各种各样的配角。而海明威则自封成了高高在上貌似强大的具有一切发言权的审美主体。正如美国作家华兹华斯所说i“看看那些打猎取乐者(pleasure—hunters)吧!他们哪里还顾得上欣赏自然美景,他们所渴欲的是如何迅速地获取更多猎物,他们恨不得更陕地飞过他们本应当来观赏的田园。” 三、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自称“以追猎为幸福”,详尽地描写了他们追猎的过程,以及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他因追猎失败而苦恼,而嫉妒,因追猎成功而自豪,而狂喜通过海明威摄像机般的描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猎人们站在高处,向本应该安居乐业的野兽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随着一声枪响,四处便弥漫着血腥味,而从胜利者那近乎痴狂的兴奋的脸上我们却读出了残忍与狂妄自大。实际上这是一场以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为手段,以动物的死亡为终极目的,印证人类勇气和智慧的战争。 让我们随便从书中拿出一个镜头来细细品味一下:“鬣狗那种可憎地跳跃的样子十分滑稽,在平原的大白天里,肚皮完全贴着地慢慢地挪动,如果从后面朝它开枪,它就会朝前拼命奔跑,然后一头栽倒。鬣狗真能逗人乐,它跑出了射程,在一个碱性湖前停下,回头张望,如果它胸部中弹,就会仰面倒下,四脚和肚子朝天。最让人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那三角头的鬣狗在十码处中了弹,突然从陡岸干沟旁高高的草丛里蹿出来,散发着臭气,急急忙忙地兜上三个越来越小的圈子,好像要咬住自己的尾巴似的,然后死去。”鬣狗本不属于海明威猎捕的对象,朝它们开枪,完全是为了欣赏它们中弹后的种种“丑态”,以博随行人员一笑。从上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鬣狗临死前的惨状,正是海明威一行的乐趣所在。这足以证明自诩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有着以屠杀其他物种以残忍为乐的肮脏灵魂。 在另外一处,海明威为我们详细描写了他是如何熟练地给一头“从外表上看来完全死了心脏却还在有力地跳着”的公苇羚开膛破肚的。“我用手指摸到它前腿后面的心脏,感觉到它隔着一层皮在跳动,就把刀子戳进去,但是刀子太短,把心脏推到了一边。我摸得到它,手指上觉得热呼呼的,富有弹性,感觉到刀子把它推开了,但是我把手摸了一圈,就割断大动脉,热哄哄的血喷到了我的手指上。 一旦放掉了血,我就用小刀开始开膛,依然想在垂眼皮面前卖弄一番,便干净利落地将它的内脏出清,掏出肝脏,割掉苦胆,将肝脏放在一个长着草的小土包上,将肾脏放在它的旁边。”对—个嗜好狩猎的人来讲,这是一个享受胜利果实的幸福时刻,但对于这头被捕杀的苇羚来说,这无疑是罪孽与不公的。苇羚是羚羊的一种,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非洲森林里它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却被无情地取消了其存在的权利。当然苇羚的不幸只是众多不幸动物中的一个,在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在自以为是的人类面前,非洲的野生动物们时刻面临着被捕杀的命运。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曾写道:“我不在乎杀死任何东西,任何动物,只要杀得干净利落,反正它们早晚都得死,而对于一直在进行的夜间捕杀和季节性捕杀,我的参与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丝毫没有负疚感。我们吃动物的肉,收藏它们的皮和角。”海明威费尽心思捕猎动物,为的是得到它们的皮、角或头,好回到美国,向那里的友人们炫耀。这里的狩猎俨然成为人类自己勇气和尊严的求证方式。为了互相攀比胜利果实,人类可以抛开自己这种宇宙中最有才华的理陛生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有的道德,可以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而是以征服自然为荣,以征服自然取乐。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狩猎队打中了一头健壮、漂亮的公水牛时,它发出了“清晰、痛苦、悠长”的吼叫,而随行的夫人波琳却因此而陶醉。“我们听见它吼叫时感觉好极了,那声音多悲啊。就像是在森林里听见的号角声。”而老爹帕西瓦尔则说:“在我听来,那是一种怪欢快的声音,天啊,我们应该为此喝一杯。这一枪打得真好。”在人类面前,再庞大的动物也显得那样弱小和无助。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这些罪孽深重的人们对大自然所犯下的罪行深感隗疚与不安,不能不对海明威积极倡导的这种狩猎生活重新审视,尤其是在生态保护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今天。 美国“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非人类中心说主张非人类存在物,如物种、生态系统等同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对他们负有直接的义务。而且施韦策提出的“敬畏生命论”和泰勒的“生命中心论”将道德关注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以“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据此,我们来反思一下海明威在非洲的狩猎活动。对于海明威来说,其他物种没有思想,没有道德,没有尊严,没有生存权利,甚至它们的美与丑也全由人的审美情趣来决定。这清楚地显示出海明威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人类是万物之主,人类有权对自然万物任意处置。 四、结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大肆破坏自然,以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正如著名的生态文学批评家卡森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可怕的是,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能力,这种巨大的能力如果得不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必定就是埋葬自己。 海明威一生著作颇丰,自然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整体上看,海明威的自然观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不同的创作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三十年代的海明威已在文坛站稳脚跟,功成名就之下,私欲膨胀,大肆张扬自我,花巨资到非洲打猎游玩。自然成了他的征服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在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态类论文:浅析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鸿篇巨制——评《生态美学丛书》 论文关键词: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人与自然 论文摘要: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美学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很快成为美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中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理论阵地正在拓展,相关讨论不断深人。山东理工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这一研究机构成立四年多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x 5本),这是迄今为止一个科研机构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所集中出版的第一部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在这个领域开展学术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人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物欲泛滥、工具理性泛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性异化等等问题。生态美学的诞生可以说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恒久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哲学领域进一步由机械论向存在论发展演进的具体体现。生态哲学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后半期人类对世界的总体认识由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火类与自然同构”的生命体系这一崭新观点的转变。生态美学的提出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经过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生态美学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美学研究资源由西方话语中心到东西方平等对话的转变。不过,因为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许多问题上认识尚待深人,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分歧。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必将推动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套既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兼具新锐学术观点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称得上恰逢其时。 在这套丛书中,韩德信教授通过百年回眸,解析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畅谈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在百年文论的回顾之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生态文艺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于百年文艺学发展脉络的高屋建领式的梳理,以及生态文艺学转向的条分缕析式的论述,称得上纵横裨阖,而又精微独到,多有真知灼见。盖光教授在《文艺生态审美论》中集中论述了生态审美的‘洽法性”,以及文艺生态审美构成论、文艺生态审美存在论;生态审美方法与思维论;生态主客体艺术结构论;文艺生态审美价值论;自然生态艺术审美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艺术审美论;生态艺术一审美创化论;走向“大美,之境等。站在现代人类学和生态主义立场上,盖光教授的精深论著无疑是对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巨大贡献。张艳梅、吴景明、蒋学杰三位博士的“生态批评”,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系统疏理,对西方生态批评的现实背景、思想资源、理论基础、主要原则、典型特征、发展脉络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界定;并且对欧美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加以扫描和审视,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岳友熙博士的“生态环境美学”,主要论述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存在论基础;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论基础;环境美学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生态环境美的基本形态;生态环境美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问题。王立等人的“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跨越古今,纵横中外,既有对中国古典文献《周易》、《庄子》的生态阐释,也有对现当代经典《边城》、《怀念黑潭中的黑鱼》、《怀念狼》的重新解读;还有对国外生态思想鲜明的《白鲸》、《瓦尔登湖》、《沙乡年鉴》、《老人与海》、《寂静的春天》等篇章的深人剖析。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如果以1950年海德格尔发表《物》一文,提出‘厌地神人四方游戏”作为开端,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则可以看成是生态批评的“里程碑”。1978年,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与“生态诗学,概念,标志着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伴随着生态批评成为‘显学”,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荷兰美学家海因兹·比兹沃德在我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指出,当前艺术美学、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构成了美学的热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东理工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完成的这一套((生态美学丛书》正是对国际美学在21世纪最新发展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呼应。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开始进人更加系统和深人的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研究目前已历经13年之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正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从国际学术界来说,生态美学于20世纪中期产生以后,在人们越来越体认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的生存威胁日益加剧之时,包含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和读者关注。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因此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它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日渐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不能回避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想、生态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生态思潮开始深人人心,并且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进行美的价值取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建构了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文学艺术是更为广阔的审美对象,是产生美感和进行美育的精神领域,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世界,美学必然要予以关注,而以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原则,以生态的观念、思想为指导去看待和研究文学艺术,又形成文艺学意义上的生态美学,或称生态文艺美学,也有人称作生态文艺理论、生态文艺学。这套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在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的讨论中,中国学者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性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蕴涵在当代生态美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善待众生”等生态智慧,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我们构建当代生态美学理论与进行中西对话的宝贵财富。不可否认,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的同时也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生态美学丛书》在立论上则主要凭借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事实证明,生态、审美与人文三者之间的统一只有在当代生态存在论“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中才有可能,而在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中三者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哲学理念之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转变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成立的前提。当然,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它的发展仍然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对其特有内涵的探索更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形态更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生态美学的发展很可能是我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于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重要实绩。 生态类论文: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论文关键词:生态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证伪效应 论文摘要: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o前言 近300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积累中已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类开始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寻求一种真正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非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界、环境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现实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均有偏失之处,都不能正确地指导环境保护活动,不能真正指导人类建构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因而也不能成为现实的、有效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危机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的伪价值性进行诊视和分析,并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行辨析和重新界定,从而寻找一种现实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1“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与反思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是现代生态学出现以后,被人们用来指称近、现代西方主流生态哲学文化的一种说法,是西方文化的一贯立场,它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不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把人对自然关系的伦理简单地看作人类伦理的延伸,注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这种生态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立法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万物当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一切都是以人为尺度。“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阶段。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是同神学世界观相联系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把人类中心论建立在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基础上,按照这种理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统治自然界,这便形成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古典人类中心主义者为了说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又提出了四种立论基础:一是自然目的论,即认为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目的,动物、植物和其他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存在的工具,因而人对他们没有任何道德义务。 二是神学目的论。基督教从宗教的角度强化了自然目的论。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人是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生命形式,是大自然的主人,而非成员,其他创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三是灵肉二元论,即认为人不仅有躯体,还拥有不朽的灵魂或心灵,是一种比动物和植物更高级的存在物,而动物和植物只有躯体没有灵魂,充其量只是一架自动机,完全可以把动物当作机器来对待。四是理性优越论。即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使人高于其它存在物,因而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的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影响理智世界的视线,因而把它们仅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幸福的工具,主张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甚至对任何非人类生物进行残酷的屠杀,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开发,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正是由于人类沙文主义的狂妄和丧心病狂地滥用自然使地球出现了环境危机,因此,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中产生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剔除了神学的影响,把自己的立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基础上,主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自然满足人类需要和自然的工具价值出发,提倡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承认自然对人的精神价值,以便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期需要四。然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现代史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用来证明人的优越性和人的特殊地位的证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理性的某种变种。其理论的核心:一是人具有理性,因而具有自在的目的和内在价值,其他一切缺乏理性的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人可以把其它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包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二是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是人的内情感的主观投射的产物。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在场,大自然就只是一片“价值空场”。三是道德规范只是人的行为规则,非人类存在物不是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自律能力是拥有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拥有道德权利是不恰当的;人对非人类存在物的关心只应限于那些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而且对这些自然物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 总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类价值的唯一性路径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无疑是环境伦理观的一次飞越,然而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把人类以外的生命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圈当成道德关怀的客体,只把人类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当成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延伸”的观点进行诊视和反观,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诸多伪价值性: (1)“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导致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不现实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自然的主宰,确立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而将自然作为人类的统治对象,人为地树立了人类这个“中心”,否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环境保护,最终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贪欲是人的本性,通过控制人欲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是不现实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也是虚妄的。 (2)“人类中心主义”虚无理性导致科学的变质和生命的机械化。“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人类理性主要是用来认识自然界的,当认识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并与之结合之后,理性就成为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智性的科学走向了工具性的机械主义,科学的绝对支配作用使科学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除了机器和市场之外,一切都不复存在”;“科学技术的特点在于用机器复制并实现人类的特质和技能,以‘自动性’复制‘有机性’‘将主动性和意向性的反应变为条件反射’,直到使生命机械化”[21。科学开始用于克隆和人工受精,出现了科学僭权——社会提出建议,决定权在科学手中,科学成为支配和征服的代名词,产生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家式的环保,治标不治本,使环境危机无法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3)“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偏执导致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使人类更趋于“拜物”。“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性观念本能地只相信“进步”和“未来”,而衡量进步和未来的标准又是物质性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取代了“好与坏”的标准,“使现代人已本末倒置,不是用‘好’标准去衡量某种新事物的是否对,而是倒过来用‘新’本身来判断一切是否好”。善恶、对错、是非已在新潮与否中变得不重要,事实和价值绝对分开,个体和群体不再保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工具标准化、消费标准化、市场标准化只能推动个体和群体不断地趋向“拜物”,从而使环境、资源的压力更大而不是减轻,更不能形成对人的欲望的有效控制。 (4)“人类中心主义”的权利主体观否定了所有生物的生存权利,最终也将导致对人类自身生存权的侵犯。“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出发,只承认人类才存在权利,认为对非人类存在物是不能谈论是否存在权利的,这就间接否认了生物的生存权利,从而导致了对所有生命和生物圈的野蛮侵犯,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从而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利也受到了侵犯。 (5)“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而使理论不能转入实际的制度层面,无法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人类”是所有人类成员的共同体,它不包括生命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那么,谁来代表“人类”,是前代人还是当代人甚或是后代人?是富人还是穷人?这一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中的模糊,使当代人代表了人类,而当代人的利己主义和个体的物质欲望使“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的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都难以实现,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以很好地确立。前代人和当代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行为,并没有考虑后代人的环境权,在这一点上破坏了代际公平,资源的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也使代内公平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正义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了。 2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和重新界定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概念,“非人类中心主义”(anti.anthropocentric)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利益出发,通过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科学来认识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进化过程与生物圈的有机联系和各自的地位,提出自然本身(包括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平等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待自然物的伦理规范和行为规则。 2.1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流派的诠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五大流派: 一是以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又叫动物权利论),它从感知能力或从生存权利出发,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生存,不要对动物施加使其痛苦的错误行为。 二是以保尔·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ifsm)。它以生命个体的目的为依据,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生物。 三是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从环境整体性出发强调了物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整体的价值,第一次明确了生态共同体的界限,提出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i41,这就是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它强调要从生态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和判断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对错、善恶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是以a.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1973年,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期生态运动论纲》,该《论纲》中提出了生态整体性的8条原则:各种生物都有内在关联;原则上生物圈平等主义;维护多样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制;向污染和资源枯竭挑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等。1995年,奈斯在《深层生态学的8条修正》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提出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使生态整体主义进一步完善。“深层生态学”肯定一切生命形式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平等性,主张人的自我实现与所有生命自我实现的统一,要求人类通过自我实现来维护生物圈的繁荣。 五是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以价值分析作为突破点,创立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认为原野有自存价值,重视了自然生态整体性和内部客观价值的关系,提出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原则阎,认为包含人在内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完整的系统。 综合分析“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物存在着内在价值,并由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推论出人类对自然物的道德价值;从各流派的立论基础可以看出,“生物中心主义”是在“动物解放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动物解放论”也属于“生物中心主义”的范畴,它们强调有机体个体的价值和权利,以生物为中心,认为生物个体的生存具有优先性,但是没有把生物有机体放在生态整体中考虑,没有考虑到物种和生态系统比个体生物更重要,因此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被统称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提倡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不仅生物,而且非生物的自然存在物、寄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因而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 2.2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辨析和重新界定 目前,伦理学界和哲学界将“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3种称为“生态中心主义”是有其偏失之处的,由于这3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所以应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和一”,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都是生态整体观念的雏形。2o世纪,在对技术、工业、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反思中,在环境问题的警钟声中,在波涛汹涌的环保运动中,在生态学13益成熟的条件下,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都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性思维出发,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使生态整体观系统化而成为“生态整体主义”。之所以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而不应叫做“生态中心主义”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是“非中心化”,其核心特征是强调生态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不人为设定“中心”,从而避免了人为设定“中心”的优先性,防止了“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其次,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人与自然构成了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彼此依存才能体现各自的价值,二者是共生互动的关系,无所谓谁为“中心”;第三,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应尊重自然,这种平等只能在生态整体性中体现,离开了生态整体性,设定“中心”,要么人类高于自然,要么自然高于人类,所以既不能设定“人类中心”也不能设定“生态中心”,而应从整体出发;第四,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组成部分,超越人类个体的利益,保护生态整体性,才能谋求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五,事物在整体中实现有序,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和价值秩序;如果人为地确立某一“中心”,就会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破坏整体的价值秩序;第六,只有从整体系统出发对环境加以包括,才能遏制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防止“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3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2o世纪7o年代以前,“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设计都是在这一话语框架内进行的。2o世纪7o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这时“非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以“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在面对现实世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两大关系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哲学史和人类伦理史上的一大变革。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在思维方式上采用矛盾和谐的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中对立和冲突的存在,把对立和冲突作为整体和谐的条件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和谐的手段,从而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生命力。虽然“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有其共同性,三者都“强调理性地认识人类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为了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必须建立一系列人类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促进人类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和矫正作用,具体表现在: (1)“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互相联系的整体主义思想来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在哲学世界观上,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元论”’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思想,使对抗伦理转向为共生伦理,为环境保护运动从“浅层”进入“深层”奠定了价值观基础。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生态整体主义”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遇到的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由于人的知识不完备,理性有限,人类一时无法确认某类自然物是否对人类有价值,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如果把这一问题放在生态完整性中就会很自然地得到解决,因为从生态整体出发应对其加以保护是需要的,这改变了只从人的需要出发去保护环境的现实。 (2)“生态整体主义”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虚无理性,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内在价值,生命物种权利平等,它的价值不依赖人类的需要而在生态整体中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每一存在物都有其功能性。从这一点出发,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理性是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理性思想,使科学不再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还科学不断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使科学在对自然关爱的基础上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的工具。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对“人类中心主义”者提出的“只有人才是道德主体”的命题提出了质疑,如像道德自律能力、使用文字符号这类能力,动物虽然不具有,但许多人也不具有,为什么不具有这类能力的人就是“道德顾客”? (3)“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环境危机是人类文化危机的产物,是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经济和文化机制不合理的产物,是现代性的偏执导致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结果,所以“生态整体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来矫正现代人善恶、对错、是非和“拜物”观念,改变现代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形成对人的无理欲望的有效控制。 (4)“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人类社会这一生态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和谐、公平、公正,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是不可缺少的,生态整体主义不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强调改善人类子系统内部关系,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人权得到保障,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社会公正、生态正义得以确立,这些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保持至关重要。这正如罗尔斯顿所说的:“在已被人类征服的土地与现存原始自然的比例98%:2%)是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试图靠牺牲非人类存在物(生态系统、物种)的方法来解决人际内部的分配问题(源于不公正、特权、政府机制的无能、社会的麻木不仁)”,那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成为“权势集团保护既得利益的一种烟幕”,这说明“生态整体主义”也是将人类社会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放在生态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的。这一点对“人类中心主义”有一定的证伪效应,即“人类中心主义”所倡导的生态运动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只是追求不同人类群体特别是发达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物质上的富裕,而“生态整体主义”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追求的是所有国家、群体、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自我实现”。 (5)“生态整体主义”认识到人是有局限性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中的物种,在这种局限中人类也有不理性的一面,这矫正了“理性人”的假设,强调限制人的自利行为,明确人类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之间的长久关系。同时认为人是富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性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 (6)“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伦理有不断外扩进化的趋势,它从自我、家庭、部落、地区、国家、种族、人类向外逐步扩展。现在应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生物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而“生物中心主义”将生物个体从生态整体中单列出来加以保护,强调其中心地位,在生态整体性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取的,“生态整体主义”对其有绝对的证伪作用。 尽管这里强调了“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作用和其本身的价值,但并不是说“生态整体主义”就已完美无缺了。“生态整体主义”自身的理论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例如,“生态整体主义”承认了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是非人类存在物内在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存在应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未得到解决。同时,在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思考时,首先要分清“人类中心主义”言说的层次,即在认识论、生物意义上和价值沦意义上对其进行分析;其次,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都必须首先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一种不包含人的福利的伦理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三,环境伦理学的不同派别代表了人类环境道德的不同境界,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因而通过不同派别的理论整合,建立一种开放统一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道德目标的环境伦理是必要的。“生态整体主义”就是我们所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的伦理学与哲学价值观。 生态类论文:如何兼顾人类与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南非的建块法和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两种方法的目标都是,通过使河流水流接近河流平均的天然水流过程的途径来保证所确定的河流生态目标。他们的概念和方法与大家所熟知的“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等概念、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确保“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水质”等概念都是人类探讨解决上述难题所提出的应对方法。国外最近在这方面又有什么新的概念?使用什么新的方法?保障体系是什么? 一、 人与河流的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类, 第一类,人类被动适应河流型 这种关系存在于17、18世纪以前的发达国家,以及迄今为止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典型例子见于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漫滩洪水发展农业的做法。在这种人-河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不仅有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从河流中得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种种有形的价值(如粮食、水产、一些今天已看不到的动植物等)以及一些无形的价值(如航运、优美的风景等)。 然而,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类也不时被极端的大洪水、大旱灾所苦。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做着“要是河流完全听我的,那该多好呀”之类的“大头梦”。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写着:“我约束了大河,让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 然而也只有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制度、水力科学及人类对水流控制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把亚述女王那种妄自尊大的“治河理念”付诸事实。从此人-河关系进入了种新型的关系:人类独占河流型。 第二种:人类独占河流型 在20世纪近100年了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修建了约50000座大坝。在世界上的227条大河中,60%的河流已被大坝、引水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控制起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后,峰枯流量之比由原来的为12:1变成2:1。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 这种人类独占河流型人-河关系的特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幸福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用河流,致使现在的河流不再有水循环中的自然节律、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不尊重以河流为生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必然导致人类最终灭亡。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来拯救河流的生物,因此产生了第三种人-河关系:“人与生态共存”。 第三种:人与生态共存型 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水流过程。 对这种人与生态共存的关系,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明: (1)保护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而且还有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河流中的某中、或某几种具体的动植物(鱼类等); (2)保证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或曰“处方”)是恢复河流的水流过程使之接均的天然河流水流过程,即生态所需的水是应有“大”、“中”、“小”各种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出现(timing)应尽量接近天然的水流节律,原因是河流中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来的水流节律。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不难理解过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提法还只限于保护河流水质。水质好坏固然是保证河流动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单有良好的水质而没有水流节律的保证,许多河流动植物还是必死无疑。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人们提出了“最小生态需水量”。可想而知,如果尼罗河单有小水、没有漫滩的大洪水,就不会有滩地上的动植物群落,还会有发达的古埃及农业吗?!许多河流动物还需要大水指引它们逆河而行到上游或滩地上产子繁衍,所以“最小需水量”也不是挽救河流生态退化的良方。 二、 如何确定生态需水量? 从操作上,如何确定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使之既能保证人类用水、又能保护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案是要结合具体情况、认真选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先进的方法是以下两种[1]。 南非的建块法(bbm):为将bbm法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流域,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们被召集在一起。具体的工作方法如下: (1)水文学家研究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即详细说明每个月小水与中高水变化的典型范围、水量的大小、水流持续的过程及每年洪水发生的次数等。 (2)计算机模型设计人员设计出各种图形,显示在不同的来水条件时,河水可能淹到河岸的什么位置,多大面积的滩区会被淹没。 (3)其他的科学家则负责收集像河流中的鱼、哺乳类动物、水生昆虫、两栖类动物、水生植物、河滨植物等有关的生物数据及自然生境和水质信息等,这些资料和信息有助于他们弄清每个物种或生物群落如何依靠不同的水流条件而生存,或如何受不同水流条件的影响。 (4)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绘出图形,制出表格,排成图片,做出相应的注解,然后提交给参加专题讨论会的科学家,由他们决定河流到底需要多少水。他们决定在小水期间到底需要多少水、需要多少次中、大洪水,洪水期需要延续多长时间,这些洪水需要在什么时候发生。然后将这些有关水的信息“建成块”叠加在一起就形成对河流管理的“水流处方”,为水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所要达到的水流管理目标。利用这个处方所列的水流条件,就可定出河流开发所应优先保障的水量,处方所列水流也是水库运行要达到的目标。 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人类总想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常问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原来的分配给生态的用水再减少一些而不危及所规定的河流生态目标?” 澳大利亚安吉拉•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叫做“基准测量法”,来确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程度时,重要的生态变化刚好能够被检测到。这种方法要求对河流整个流域内许多不同地点的自然生境、河滨植被与水生植被、水生昆虫、鱼类、河口状况、海洋状况等进行大量的监测。科学家根据每个环境变量状况的不同,将其评定为“处于自然状态”、“接近自然状态”、“偏离自然状态”等不同的等级。在对该测点的环境变量评定了等级之后,由科学家来决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时,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微小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根本监测不到,以及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生态环境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基准测量法”应用的初步结果表明,用建块法确定的生态用水量很可能与为了阻止发生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所需的水量差别很大。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发现在昆士兰州的伯内特(burnett) 河流域,为确保生态健康,年水量的79%~84%及天然洪水量的72% ~91%需要得到保护。这一结果说明,要阻止对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加大对水流保护的力度。 三、 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 在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量之后,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保障体系也不同, 但是都需要在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工作章程、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以 “保障河流所需的水流过程”。 生态类论文:浅析建设生态住宅关注人类健康 [ 论文 摘要]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 自然 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 体育 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 发展 ,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 现代 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 工业 、 交通 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 听力 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 工业 区、商业区、 交通 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 发展 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 自然 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二)绿色生态住宅。是指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绿色生态住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复用。绿色生态住宅贯彻的是“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八字方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社会 经济 和谐发展的宏观的、长期的国策”。 总之,住宅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良好住宅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住宅环境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可影响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宅问题是社会性问题。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资源也更加丰富,功能强大,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信息资源库。本文在现有校园网络基础之上,提出了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辅助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案,用以辅助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同时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功能、组成。 关键词:网络教学;校园网;B/S模式;平台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的教育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WBI)阶段。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实现一种随时随地、交互性强且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教学量也随学生的扩招数而增长,作为一门大学必修的基础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一学期内同时上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使教学资源严重紧张,在高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充分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将极大节约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2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原则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机构等组成的一体化有机系统。它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实现网上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自由获取相关知识,它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讯以及开放的、远距离的、大面积的交互教学,并通过交互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特色及难点,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当前,基于B/S结构的Web数据库技术、交互式动态 网页技术如ASP、JSP 等的发展,为构建以校园网为依托的辅助教学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本系统中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三层B/S模式结构见图1所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选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Windows Server 2003,后台数据库选择易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SQL Server 2000。 图1系统三层B/S模式结构图 3系统总体设计 该系统能提供多种方式的师生交流,注重交互式学习,在满足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学习和交流的需要。 4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在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要分别完成相应的设计功能,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撑。 4.1学员学习模块 在学习模块,学生可以访问“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课程资源,可参与课程讨论或留言,还可以进行单元测试或在线考试。 学生在注册及登录子模块登录。学生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教务处的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登录成功后,可修改个人密码。 通过浏览课程资源、单元题自测、交流讨论区、在线考试等子模块,学生可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基本信息、CAI教学课件等,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单元自测,还可参加教师组织的在线考试,最后可在论坛中同教师或其它同学进行讨论。 4.2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教师注册/登录”子模块,教师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人事处的教师基本信息库。登录时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即可登录成功,可修改个人密码。 教学资源管理子模块,教师既可以利用“在线编辑”模块,在线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也可离线制作CAI课件,然后通过“资料传输”模块将其上传至辅助教学站点的虚拟目录下,其中支持PPT、DOC、PDF、HTML等常用文档的上传。 单元测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测试题库管理”模块,将各个单元的测试题及标准答案放于系统中。学生可以选择要测试的单元,答题完毕后可对比标准答案。 图3教师管理模块功能结构图 在线考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考试题库管理”模块管理试题库,利用“自动抽题”模块,教师可设置题目类型、数目及难度系数等参数,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试卷及相应的标准答案。学生答题完毕则“在线评分”模块自动评测出考生成绩。利用“考务管理”模块教师可安排考试时长、考务信息、记录考试过程中违纪情况等。最后通过“成绩”模块教师可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讨论区子模块,教师可利用“公告管理”模块和“论坛管理”模块来信息或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可论坛中同教师或学生进行讨论。 4.3管理员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配置、系统管理及维护子模块。 教师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包括审核教师学生注册信息,管理和维护教师学生基本信息。 系统相关配置子模块,管理构成辅助教学站点的各种资源,包括:题库管理、在线考试及考评模板等。 系统管理及与维护子模块,使系统管理员方便地管理和维护通用辅助教学系统。 5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校园网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构造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校园网智能教学系统。系统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高效、实用的教学辅助系统,它可以为高校教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供了一种构建个性化教学辅助平台的快速、简便的方法,从而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紧张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摘要:文章从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出发,在分析“能力”要素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围绕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设置,并结合作者教学经验,给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路和几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课程模式;分段教学 1背景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是面向计算机应用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和应用基础,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备的专业能力素质,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计算机应用中的各种软件产品是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程序是软件的本体。计算机程序设计必须以某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来实现人机交互的软件产品。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教学和实践直接关系着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能力要素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无论是知识要素还是素质要素,最终都要通过能力要素来体现。这种能力要素既包含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只有紧密围绕能力要素这一核心,不断探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优化设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加强面向应用的实践环节,才能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1]28-29。 2围绕能力培养规划课程设置 2.1应用多样性决定课程模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及地区、行业的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没有一种课程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应用行业的变化、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快速更新,也使得没有一种课程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又导致了课程模式的动态性。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开放性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了灵活性。因此,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具体专业课程方案时,要根据自身具体的教育实践和层次构建符合自身校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 2.2程序设计类课程模式现状 目前在各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大多数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有两门,一门是面向过程的,大多为C语言;一门是面向对象的,大多为C++或Java或C#,也有同时开设多门面向对象课程的。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对象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以对象的数据成员描述事物的属性,以对象的成员函数描述事物的行为或方法。这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考虑如何准确地使用对象来描述问题域中的事物。这种程序设计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用到软件开发中,使软件开发从太专业化的方法、规则和技巧中回到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同时,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程序的出错率,支持代码重用,大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等,所有这些优点吸引了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直接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开设,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培养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思考和编程,有的专业采用的是纯面向对象语言Java,而有的则采用的是混合型的面向对象语言C++[1]335-339。 2.3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种人才培养类型。由于校情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培养目标和专业背景不同,这也使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是类型中的层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必须要考虑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专业背景等因素,要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他校相关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适合自身情况和培养目标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课程设置、开课学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具体开设那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在哪个学期开设以及重点讲授哪些内容,所有这些问题的确定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充分考虑其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实际以及专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支撑培养目标,才能保证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更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学科基础知识要足以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应用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不是没有或弱化基础理论,只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比其他类型的本科人才在某些理论深度上要浅一些。只有掌握较宽的学科知识面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非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要将基本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使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3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始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程序设计语言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要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中教会学生使用每一种常见的语言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要设法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在头脑里构筑起一个对学习任何新接触到的语言都有帮助的框架,使他们能较好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共同实质,掌握快速学习和使用一门新语言的要领和重点。 3.1围绕应用及能力培养选取教学内容 3.1.1围绕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的应用层次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重点也是不同的。 3.1.2重点突出应用和能力培养 教材和教学不同,教材一般具有完整性和通用性,而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没有组织而过度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势必导致照本宣科。 C、C++、Java、C#等现在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其本身功能都非常强大,语言本身的灵活性也导致了语言语法的复杂性。教材为了完整,往往涉及了较多的语法和算法,如果把这些语法和算法都让学生去掌握就会使学生不择要领,还会深感程序设计语言的复杂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只是个描述工具,掌握所有的语法和算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尤其是C和C++里面的许多语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如果照本宣科按教材内容编排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只是个别语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果长期得不到应用,即使语言本身没被淘汰,也会被学生的记忆所淘汰。正如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完成一个功能可能会提供许多种方式,而我们习惯使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中,不是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会做什么”,最终的目标是应用和能力,懂得更多的语法并不代表能力。许多教师考试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考点,这样做虽有利于试卷出题,但不利于应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内容选取上一定要以应用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才能达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不明确,不具体以及不易衡量等问题,提出运用目标管理领域中的SMART原则设计和优化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SMART原则;教学目标;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大院校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入学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和培养大一新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其今后进一步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学校一般会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制订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中,如何制订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帮助教师制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1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1)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般参照教学大纲,大纲对目标的要求不够明确具体,缺乏衡量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比较被动。 2)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参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目标没有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目标设定不当,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3)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缺乏相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专业差异、需求差异。 为了更好地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引入了目标管理领域著名的SMART原则。一个可见的、可操作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但可以指导教师编写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不恰当的目标通常都不能满足SMART原则,因此可以将SMART原则作为优化整个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1]。 2SMART原则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如图1所示。 具体含义如下: 1)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不能笼统。 2)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3)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4)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指标要与工作、岗位相关,不能跑题。 5)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注重完成指标的期限。 3运用SMART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3.1S(Specific)――具体性 具体性是指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Excel的案例教学为例,如果教学目标定义为学生会使用Excel表格,就显得过于抽象,过于笼统了。笼统的教学目标就不好评价,不好衡量。具体说来,Excel涉及的知识很多,包括表格、函数、统计图表、数据透视表等,会使用哪些。如可以这样定义Excel这一部分某个案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意义,并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给出一个班级的高等数学成绩,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名次的排列。 2) 能够根据给定数据表,在其基础上绘出两轴线―柱状统计图。统计图有很多种,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说得具体就好操作,便于衡量。 3.2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明确且可以量化。用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如何衡量“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这个目标呢?可以在上机时,安排这样一道测验题目,如果80%以上的同学能够较好完成,则可以认为达到该教学目标。如果班上学生很多,可以采取抽样的方式。 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量化,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 3.3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学生会跟不上课堂进度,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打击。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有课堂所学有限,时间被浪费的感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评估课程难度,合理设计目标。例如,以80%的学生的基础为参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需求等差异,目标制定时,可以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建议,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使教学目标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 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层次化教学。如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将文科班的教学目标定得相对低些,避免涉及过多复杂的函数,而对理科班的目标设定则正好相反[2]。 3.4R(Relevant)――相关性 相关性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么即使达到这个目标意义也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不能偏离教材。相关性要求教师控制课堂的随意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连续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应用需求[3]。文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经常使用Word,教学目标中要体现Word编辑排版等要求;对美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图片处理、Flash动画、网页设计等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应该在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 3.5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无法评价。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中各章节的权重,拟定出完成各章节目标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如期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权重,需在两个学时内完成该案例的教学。 3.6设计案例――IF函数教学 以IF函数教学为例,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经过和学生的讨论,利用上课前5分钟,将准备好的教学目标同学生讨论,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按照调整后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一改以往被动听课的状态,积极性大大提高,操作题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实际上是按知识点逐个设计的,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这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必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这又是层次化教学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以“人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现有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优化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设计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方案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方案;工作过程;项目课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自我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会操作计算机,而是要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和设计、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维护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含义 在“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 “平台+岗位”是指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力争做到“一专多能”,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即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基础人才”的要求。“岗位”就是按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技能展开培养,即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综合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岗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学生学习能力等诸多情况,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A)、网络技术(B)、信息化办公(C)三个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中,针对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1]它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等特点[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一次会议材料准备等。 2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课程开发的流程,结合“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科目设置和课程内容重构。 2.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专业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技术两个部分,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2.2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结构设计为“山”字形,如图1所示。“山”字中横向的“―”为基础平台,注重基本素质和通用技术培养,即通识教育;纵向的“|”,为专业岗位方向,即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化办公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 2.3课程科目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类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在基础平台,除设置必修课程外,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及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化,学生可根据学习基础、个人兴趣及发展定位选修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岗位方向设置1-2个项目课程,开设相应岗位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双证书”培养,岗位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 2.4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重构按照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经验以及活动方式方法等综合为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拓展知识、练习和结果评价等。项目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应用程度为依据,而不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依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项目课程设计见表3。 3培养方案的特点 本课程方案设计以高职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贯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多个视角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意见,专业人才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首先,课程方案中通过“平台+岗位”模式加强了通用技术和岗位技术培养,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两个目标。课程采用“山”字形结构,实现了对“三段式”结构的彻底改良。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或分解重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出发点,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陈旧以及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3]。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体会典型行业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4]。 最后,本课程方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解决现有课程评价中的不足。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与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说明高职提供的专业教育服务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产品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根源除了课程方案设计存在问题外,还包括职业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控,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评鉴体系。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下大力气。此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可以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理念,树立现代教学服务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观,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中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评价重点,以掌握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工作场所人员为评价者、以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表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设计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任务”设计中,应使用“单刀直入法”化繁为简,既要使各任务能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又要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下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任务驱动;任务;教学内容 1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都把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应用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计算机应用》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如何探索切实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和推崇。但是,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偏差,为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实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任务”设计进行探讨和辨析。 2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 “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3.1 化繁为简,单刀直入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 “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这就是“黑箱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 经常有初学者向笔者咨询“如何学电脑”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我一般建议他们首先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对于少年儿童,我主张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会在电脑上玩益智游戏,然后是画图),并且告诉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必要(至少暂时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我们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某几个步骤,进入某个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环境,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章就可以了。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初学者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3.2 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学生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不用多久可能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4 设计“任务”的关键技术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1)“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然后按章节内容设定若干个“任务”,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纳到某个特定的“任务”中,通过该“任务”将需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的知识。注意,在设计“任务”时,既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又要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任务”设计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又要给能力强的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虽有所体现,但并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专题任务时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成果。 (3)“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办法是:老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且唤起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知识。使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与此相关的学习过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课时只告诉学生一些常用按钮的使用,然后详细讲解帮助菜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就可以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或帮助按钮自学了。教学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之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事件作为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老师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一套贺卡。上课时先让同学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5)“任务”要结合现实实际 任务的设计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让学生用Word设计一张销售平安果的招贴画,学生兴趣高涨,充分利用各种Word排版技术来进行创作。因此,一个联系实际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实现计算机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加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摘要: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程序设计能力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分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规划,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目前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在开展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开展课程群建设研究,但由于我国开展课程群建设时间较短,对课程群建设尚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持。我校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正在开展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工作,将深入研究课程群建设理论、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法和课程群建设绩效的评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对课程群的建设理论进行分析,并对课程设计课程群进行规划设计,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课程群建设的实际情况简析 至今为止国内许多高校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课程群建设。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在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中提出了要注重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后,许多高校陆续以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工作[1-2]。但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课程群的研究者所能左右的,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师资力量的分配、课时数的确定等。一般的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合格评估中对这些问题都有严格的界定,一般的研究者不可能随意更改,所有现在许多与课程群相关的改革研究工作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甚至是理论设想的阶段。这样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需要学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可以使课程群建设的研究者在提出方案后能进行必要的探讨、论证,并能进行实施。 我们学校对于学科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如确定了学科发展方向、确定了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精品课程等。对于课程群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现在正以课题立项的方式对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准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为例,提出课程群设置的有效方案、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为进一步实施课程群建设和课程群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 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它一般从属于某个学科门类,有着整体的教学要求,具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群内各课程之间能较好地体现出有机渗透性和整合性,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1]。课程群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是课程群师资的优化与整合,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主体,也是承载课程群建设的实体。因此,课程组设置的原则是在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坚持个人自愿与系部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院范围内将所有教学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进行重组,并按不同课程模块来整合师资构建课程组。笔者根据文献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程群建设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 核心课程地位突出原则。一个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应该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3]。课程群中的其它课程课程是作为该课程的基础并为该课程服务的课程。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分配、课时量的均衡等方面要充分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都要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核心课程体现了课程群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专业的分支方向。 2) 课程相关性原则。课程群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组合、叠加,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是由教学内容相互联系、逻辑和结构上可以规划整合并形成有机整体的相关课程组成[4]。从内容上看,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传承关系。课程群建设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凸显它们为共同培养目标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所蕴含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课程群在形式上与课程教学模块相似, 但它注重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 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围绕技能培养目标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改革,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群建设时,充分考虑课程群内诸课程在结构、内容、教学学时数及时间分配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目的确定原则。程群的建设,要有利于疏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5]。课程群的建设,要便于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设置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合理和优化, 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对其它课程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同时有助于推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施。课程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深化课程改革、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要有效实现专业建设的规模效益,删除课程间内容重复的部分,增加了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对课程内容整合,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要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素养的养成和团队精神的形成。课程群建设要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形成一支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4) 资源整合原则。课程群的建设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课程群如何融合和分解,它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的再设计应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为此课程群建设必须立足整个课程群体,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单一课程建设显著区别就是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为了删除繁琐、重复和过时内容并增加新的内容,必须跳出单门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系统性的框框。要立足于大课程建设,即将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大课程,并对这一大课程进行系统的内部结构调整及内容的重组。 5) 学科发展原则。在课程群的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应该除掉过时的且与学科发展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中学科发展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全部介绍,但有必要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与课程群相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作用,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3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规划 1976年瑞士计算机科学家Niklaus Wirth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算法+数据结构=程序。他认为程序技术在数据某些特定表示方式和结构的基础上对抽象算法的具体表述。在此,程序设计课程课程群可以确定由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四门课程组成。对该课程群的建设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1) 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属于同一课程群的课程之间在知识点上有一定的相关性,知识点有重复的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融合可以使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层次分明,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了解所学知识的递进关系[6]。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含的内容为:数据类型、函数、数组、指针、构造类型、文件;数据结构的内容为:线性表、树和二叉树、图、查找、排序;离散数学的内容为:数理逻辑、函数和关系、树和图、代数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包含:递归与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法、概率算法、线性规划和网络流、完全性理论与近似算法。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是数据结构的先修基础课程。数据结构的树与二叉树、图与离散数学中的图论虽然描述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实际内容一直,存在重复。从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在图论中以图的基本概念为主,重点突出几种特殊图的特点与应用;在数据结构中有关图的内容可以作为阅读内容,重点介绍图的存储结构、图的表示与实现以及与图相关的算法。 在数据结构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习吃力,主要原因有个方面:一是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过程课时少,在开始的时候老师为了使学生入门,讲得认真仔细,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在后面讲指针、构造类型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关系,速度快、内容进行精简,学生以为不重要,没有很好的掌握。但这部分内容在数据结构的学习中基本上每章都会使用。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应该考虑到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学习一们课程的时候,即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了解该课程相对于后继课程的重要性。 算法分析的一些内容实际在数据结构中也有体现,如算法分析、递归、回溯法。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可以把这部分知识加强,而在算法分析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可以作为学生自学部分。这样可以避免前面讲了学生不清楚,而后面再讲,学生认为前面学了,不重视。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实验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程序的实现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程序的编译调试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不像理论课那样讲,主要以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解答问题为主。实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整合。程序设计的实验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包含简单程序设计、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函数的使用、数组的使用、构造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离散数学大部分学校都没开设实验课,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但实验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推进数学知识的应用,如电子科技大学就在理论数学课程中开设了实验。数据结构的实验内容主要以应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基本操作的实现外,在实验中要整和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相关的内容,如指针、结构体等的。 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实验内容在验证与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对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算法性能的改进,再使用高级语言编程进行验证。 在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编程工具,所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验教学应该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和目标,老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课前准备,实验中老师答疑问这样一个步骤来完成。在内容的整和上主要是根据内容的约束关系进行整和,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根据培养目标,从逻辑上和结构上加强各门实验课程的联系和综合,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配置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3) 综合课程设计的构建。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为毕业设计作准备。根据教学计划,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都开设了课程设计。但大部分课程设计的选题都是在重复实验的内容,由于在实验环节没有过关,课程设计成了上网下载调试,最后学生为了应付完成任务就相互之间复制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课题的选择,设计内容的要求要能整和该课程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应用范围,掌握任何进行应用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构建综合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课程设计按照一个完成的项目要求设计,具有一个完整的功能,具有实际意义,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课程设计可以在课程群所包含的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始,在时间的安排上不能像课程设计那样安排一周、二周的时间,而是分段集中讲解、答疑、跨学期进行。在题目的论证、文献的阅读、资料获取、设计、编程过程中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让课程设计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找到学习的方法与学习的乐趣。 4)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规范。按照教学管理的要求,任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要严格的时间限制,但由于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差异,使不同班级不同老师讲授的同一们课程进度不同一,内容也课程存在增减。为了达到课程群在知识点融合、分解过程中取得整体优化的功效,规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尤显重要。 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章节进行规范,每章老师要讲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课时上有一定活动范围,但要讲的一定不能减,否则学生考试的时候是通过了,但在后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前面课程的基础不扎实而学习困难。规范过程可以在相关责任人组织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老师在集体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完成。 实验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因为它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实验课时相比课程理论课时少,基本上是一次课一次实验。现在一般学校的实验课是上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就开始编程,但实际上由于学生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根本完成不了实验,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无法动手做,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规范。实验教学首先要规范教学顺序,其教学顺序是: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老师讲述实验的具体内容,学生实验完成的内容。教学内容也要严格规范,使学生一次实验就能掌握一个知识点。 5) 基础理论与热点理论的关联。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非常快,而课堂教学的教材服务教学的时间较长,一些与学科相关的新理论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但学生毕业后涉及这些新理论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群建设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的热点理论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含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网格等多方面,这些问题实际都涉及到算法,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在研究算法、提高效率、提高算法执行结果的质量以便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应用领域中。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适当引入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明白学习内容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从逻辑上和结构上可以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和综合,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配置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提高课程群建设效益等。通过对课程群建设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的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进行规划。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议可以解决一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的思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要求,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已成为趋势。该文提出了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成为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许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和巩固[1]。因而传统的纸质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和网络资源,按照实际操作要求实现无纸化考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已实行无纸化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无纸化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无纸化考试的优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能提供与实际要求一样的考试环境,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能自动组卷,自动评卷。自动组卷能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不同学生抽取不相同的试题,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2]。自动评卷能相对客观地为考生评卷,减少手工评卷带来的主观错误,同时能极大地减轻评卷教师的工作量;三是节约资源。由于无纸化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不需要印制纸质的试卷,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印刷成本。 2 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的基本构成 无纸化考试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考试模式,它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套成熟可靠的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一套成熟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应该包括题库制作及生成系统、考试及管理系统、成绩合并及管理系统等几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而其中考试及管理系统是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3 考试及管理系统设计 考试及管理系统包含了考生考试子系统及考场管理子系统两大部分。现在常见的考试及管理系统有单机版与网络版两大类,而网络版又分为客户端/服务器端(C/S)模式和浏览器端/服务器端(B/S)模式两种。单机版只有考生考试子系统,缺少考场管理子系统。它把考生的考试子系统与考生考试信息管理放在一起;网络版则把两者分开,把考试子系统放在考生机器,而把整个考场的考生考试信息放在服务器上统一管理。 3.1 考试子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考试子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主要部分,考生的无纸化考试过程主要靠考试子系统来完成。考试子系统一般包括考生登录模块、抽题与组卷模块、考试时间管理和试题显示模块、交卷管理和自动阅卷模块等模块。 3.1.1 考生登录模块 考生登录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验证考生输入的登录信息,如考号、姓名等,如图2所示;记录考生的开考信息,如具体开考时间、考生所用的机器名称等。为了防止考生故意退出考试系统答题,可在考生登录模块中增加二次登录需要输入密码功能。 3.1.2 抽题与组卷模块 无纸化考试需要考生用计算机来完成。由于受到计算机数量的限制,无纸化考试往往不能像普通考试一样,让所有考生在同一考试时间进行考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无纸化考试中每个考生的试题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随机抽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在题库中编好多套试题,抽题时是整套题一起抽的;另一种是每道题目都随机抽取。采用前一种方法的,要求预编的套题必须足够多,不然重复几率太高就失去随机抽题的意义了。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则必须考虑题目难易的公平性,在同一考试类别的题目中最好能按难易程度和考试内容把题库的题目分级抽题。在抽题完成后,还要把抽取试题的具体信息也保存到考生数据表中,以此作为组卷与自动阅卷的依据。组卷完成后,还需在考生机器上自动为考生建立考试文件夹,并把该考生试卷中所涉及的考试原始资料下载到考试文件夹中。 3.1.3 考试时间管理和试题显示模块 在无纸化考试中,由于各考生用机不会完全一样,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突发故障,因此一般不像普通考试一样要求考生同一时间交卷,而是采用每台考试用机独立倒计时的方式来进行考试时间控制。如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则采用60分钟倒计时,从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开始计时,当倒计时为“0”时,则代表考试结束。为了保证考试用时的公平性,避免当考生用机发生故障时,发生计时混乱,应每隔一个3、5秒就把考生考试剩余时间记录到考生数据表中。另外在考生考试过程中,应把考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和剩余的考试时间以及交卷按钮等在考试窗口显示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考生及考试信息显示 考试子系统应有试题显示窗口,用于显示考生的试题作答要求。当试题内容较多时,为了便于考生作答,应把试题按不同类型分类显示。如图4所示。另外,为了保证考生考试过程中考生数据的安全,在考试过程中考试子系统要定时把考生答题资料上传备份到服务器上。 图4 试题显示窗口 3.1.4 交卷管理和自动阅卷模块 当考试结束后,就进入交卷管理环节。交卷管理包括几方面内容:停止考试倒计时;把考生作答的客观题结果保存;关闭主观操作题的窗口,把主观操作题的文件和文件夹打包备份。把考生作答的原始资料备份,可有效防止在自动阅卷中,万一出现阅卷程序出错,无法正常评分时,可凭备份的考生原始资料,用其他途径来单独评分。交卷管理完成后,就开始进行自动阅卷。自动阅卷就是由程序按照评分标准对考生作答的结果进行评分。对于客观题进行自动阅卷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主观操作题来说情况就复杂很多。因为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达到同一个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因此无法按照操作步骤来评分,只能按照操作结果来评分。那么如何让阅卷程序自动判别出考生作答保存的文件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整个考试系统的技术难点。 要解决考试系统自动评阅操作题的难题,首先要对OFFICE的文件内部结构要有一定的了解。在OFFICE文件中,许多内容是以控件或对象的方式保存在文件中的,我们所进行的许多操作,其实就是在设置或改变那些控件或对象的属性。比如:在EXCEL中,我们要在A3单元格输入“内容测试”这几个字,字体格式为:“隶书 16号”。用VB来编程实现上述要求的代码为: Range("A3").Value = "内容测试" Range("A3").Select With Selection.Font .Name = "隶书" .Size = 16 End With 在自动阅卷程序中,我们只要加上判断语句去判断考生的作答文件中,上述属性的值与答案是否相同,即可实现自动阅卷评分的功能。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对其他OFFICE文件进行评阅,从而实现对操作题进行自动阅卷的功能。 当自动阅卷完成后,考试子系统还需要把考生的阅卷结果上传到服务器上。为了保证上传数据的安全,应对阅卷结果等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上传。 3.2 考场管理子系统 考场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考试过程中通过服务器上的考场考试管理程序,统一管理考生的各种考试信息。为了实现对考场考生考试信息的有效管理,在服务器上应建立一个考生数据表来统一管理考生信息。数据表应包括一些基本字段:姓名、考号、考生机器名、剩余考试时间、考生考题信息、考生答题信息、各试题得分、考试状态标记等内容。考试子系统在考试过程中应定时访问考生数据表,及时把考生考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更新到考生数据表中。由于服务器上存有考生的各种考试信息和考试资料,因此当某个考生考试机器出现严重故障时,考生考试基本不受影响,只需换台机器重新登录,由考试子系统通过考场管理子系统把考生的考试信息和资料下载到新机器接着续考即可。 考场考试管理程序还可以把整个考场考生考试状态用不同颜色直观显示出来(如:断线用红色表示、在考用绿色表示、交卷用蓝色表示)。同时还把考生基本的考试信息显示出来(如:姓名、考号、所用的计算机名、剩余考试时间等)。既方便了监考老师及时发现考生机器出现的故障,又能让监考老师及时监控整个考场各考生的基本状况。 4 结束语 无纸化考试系统,对传统考试方法进行了变革尝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考教分离,系统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以上对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思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实际上要设计出运行稳定、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还必须考虑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制作出功能更强大、应用面更广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与实施 摘要: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从职业群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工作流程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工作流程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自主学习; 多元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1] 经过调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充分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设置了从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接手计算机”开始的一系列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按照验收标准解决问题,使职业教育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1 创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往往是教师先做示范,演示具体的操作,学生再依样画葫芦,可能下节课就忘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学习依赖性强,更糟糕的是,碰到新的问题又要举手提问了,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教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学习成为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学习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以后的应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尽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2] 1.1 深入企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广泛的岗位调研,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对工作任务进行筛选。精选计算机在企业日常办公、财务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应用的实际例子(如表1所示)。为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丰富的扩展工作任务,供学生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2 按照工作流程建构教学内容 企业人员参与学习情景设计,使教学内容再现工作情景,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工作”中学习。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 表2列出了学习项目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作情景,项目中的任务是工作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按顺序进行,可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同时也熟悉了工作流程。 1.3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工作项目展开学习内容,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按照情景描述、布置工作任务、验收单、提出解决方案、知识扩展、课后实践来完成工作项目的学习。由于按照项目完成的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因此,它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为了补充在本项目中无法体现的相关功能,利用“知识扩展”来做补充,并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后实践”主要提供了其他类型的企业案例,例如Word文字处理部分除了以制作公司文件、制作会展邀请函和制作产品推广手册三个主要学习项目外,还在“课后实践”中安排了公司差旅费管理办法、请假条存根、会议纪要、产品销售合同书、年度奖状、培训课程表、培训邀请函、生产单等,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 2 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所在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及投入,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传统教学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 2.1 双师型教师保证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学校要求教师每五年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教师充分到企业“备课”,从工作任务的实施中了解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职业技能。学校还多次邀请姜大源等著名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说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举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比赛,举办“行动导向教学法”公开课,继而全面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新教案编写,使教师能够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在真实化或仿真化的情景中去思考,去做。[4] 2.2 学生自主学习,轨迹跟踪实时控制 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一方面,学生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宿舍都能够获取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知识点完成后机器都可以“预改”进行自动打分,学生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当前所做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得分为0或不满分,可以按“恢复该题”重新再做一遍,直到做到满分,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操作(如图1所示),学生根据平台数据(如图2所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详细记录、学习时间和进度、知识点和作业题的完成率和正确率等(如图3所示),调整教学进度,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有足够的评估数据和量化教学数据,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投入,也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核心―师生的双向互动。 2.3 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3]该课程的评价着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测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内容方式上包括:项目评价、知识点学习评价与第三方认证考试。其中项目的评价包括基本能力测评与业务能力测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验收单,学生对照项目进行自评,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课堂的总体表现给予总体评价。知识点的学习评价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完成,系统进行自动打分,图3所示是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总体评价。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机器自动评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全部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检测学习成果。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同时注重职业关键能力,真正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980名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84.29%,优秀率达到26.6%,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1%)[5],名列广东省内高校前茅。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丰富学习资源,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更好地用到实际教学中。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这门课进行了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采用了以任务为导向,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岗位的双重需要。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设计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科学视域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论述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概括学习科学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学习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并构建基于学习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关键词】学习科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 一、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科学最初是一门认知科学,它的研究基础是脑与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家从认知科学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认识论、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开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确切来说,学习科学诞生于1991年,它是以第一次国际会议的成功举行和《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的创刊为标志的。学习科学的诞生是人们对“人是如何学习的”长期探索的结果。 学习科学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使它逐渐成熟起来。在我国,主张把关于学习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或学科,认识到“学习是一门科学”并明确提出建立“学习学”的设想始于1979年。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兴起,转变教学方式的呼吁,以及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生态,引发了对人类学习机制进行系统探究的迫切需要。在2002年,我国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地,即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紧紧抓住国际上“学习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让我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引领我国学习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l展。 二、学习科学的基本内容 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学习,而学习究竟是什么,随着学习理论向学习科学的概念变化,学习的内涵主要研究以下四点:学习重心是发现和加工新的知识;学习主体不只是学生而是所有人;学习方式强调个体学习与共同体学习并重,从而产生协作学习和学习者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内容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诠释了学习科学研究学习内涵的发展(见表1)。 学习科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反思和深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创设真实情景,并在可选的学习环境里建构新知识,建立学习共同体支持团队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者心理机能的认知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可见,学习科学强调的是深度学习和理解性学习,而非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浅层次的掌握,它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学习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学习科学的研究取向有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等,从教育学上看,学习科学的任务是对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有关学习绩效的问题。 (一)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在弄清学习、认知和发展的基础上,学习科学从不同领域对当前的教与学展开研究与设计。它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教育总体范式从“以教为基点”向“以学为基点”的新型范式转变。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所推进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很多都运用了学习科学关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新发现。可见,学习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与学习研究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二)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直面教育实践,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理应建立在对人类学习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密切联合,共同创设真实情境,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同验证,减少误解,达成深度的理解,促进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平衡发展,加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将教育的研究成果引入教育实践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促进教育的发展 人类学习是复杂的,单独学科的学习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不全面,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因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同一学习现象或学习行为,从而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科学理论正是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以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创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 学习科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构建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把可能性转化成学习的质量,提升教育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养成规范、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造成高职学生入学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授模式,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理论和实践脱离,学生无法内化和创新知识,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有效培养。笔者为了能够适应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将此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多学科交叉的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为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创设正式和非正式的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化知识并建构新知识,达到深度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基于学习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见表2: (一)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将班上32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即构成8个小的学习共同体,每组4人,组员相邻而坐,而组员构成兼顾了计算机水平、性格等差异因素,使各组的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相当,形成组与组之间比较公平的竞争格局,增强团队意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协作能力。 (二)明确组员角色分配 每组设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四种角色,其中组长负责带领小组学习、督促完成团队任务并捍卫团队成果,计时员负责把握约定的学习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的学习成果,展示员负责清晰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而这四种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组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应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有效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不是按照自由散漫的方式进行,而是由教师先给出任务的评价标准,在第一个小组展示员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按照评价标准分别进行不重复的点评并给出建议,其他小组再依次展示并互相评价,并由本组以外的小组进行投票决定各组的成绩排名,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整个评价过程以W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而且各个学习共同体的汇报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期末的考核成绩由70%的平时成绩和30%的期末考查成绩组成,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例如在Word2010的应用中,其中一个任务是让8个小组分别完成自主命题的活动策划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刚开始学生都无从下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的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进入学习状态,各履职责,经过成员分工协作、展示、评价等环节圆满完成任务。各个小组的成果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他们的活动策划书都包含了活动主题、活动背景和意义、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内容等,也完成了基本的格式排版。再比如PowerPoint2010的应用,三分之二的学生是零基础,但经过三周的共同体学习,他们学会了母版设置、将文本快速导入幻灯片、添加动画、版面设计等,而且在自主命题课件制作上,各个小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合格率为100%。一个学期下来,总共17个任务/作业,学生的完成率为100%,合格率也为100%,总体上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到提升。 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做法,九成学生表示支持。事实上,对于高职学生,他们更喜欢自主探索学习,不喜欢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法。通过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添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计算机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很差的学生甚至不会打字,一分钟最多能打出3个汉字,而基础好的学生一分钟能打20个汉字,通过设定小组共进退规则,即全组成员都完成任务才能加分,促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不让差生落后,不拉大优生和差生的距离。因此,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助协作,切实提高了学生和班级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通过创建异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改变传统灌输模式,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指导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帮扶的合作意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时代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教育入门课程,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于操作掌握程度,通过采用无纸化的网上测试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还能够更为准确测试出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2.1.1 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 2.1.2 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 2.1.3 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 2.1.4 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2.1.5 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 2.1.6 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 2.1.7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2.2.1 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 2.2.2 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 2.2.3 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三、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当前,对该门课程进行无纸化的网络考试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繁重的试题评分和试卷印刷外,还能够实现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考核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本质,即具实践操作性。在保证考试方式有效的同时还起到环保的作用。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公正、公平、客观和准确,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为学校教务工作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 【摘 要】该文给出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全新课程设计,旨在解决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低,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围绕信息中心机房改造项目,从电脑的选购、软件平台的搭建、机房条例挂板的编排、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局域网组建、安全部署、到最后项目汇报几方面进行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项目情景;课程设计;素质目标;考核 1 课程概要 《计算机应用》课程为64学时,是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先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的选取基本依据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根据实际应用典型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本课程的设计背景:本课程的项目来源于信息中心工作岗位,作为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能够为学院选购电脑,能够安装各种软件,能够熟练使用Word做各机房的管理条例及机房挂板,能够使用Excel统计机房使用情况,能够使用PowerPoint做工作汇报,能够维护全系网络的安全等。 因此围绕着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的职责,设计本课程的整体项目为:信息中心机房改造。本项目分成六个子项目:(1)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2)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3)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4)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5)机房局域网的组建;(6)机房安全部署;(7)项目总结汇报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计算机等级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 课程目标 3.1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子项目,运用所学的选购各硬件的指标,能够自己选购并组装一台台式机,并能够为自己选购一款笔记。(98%学生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子项目,能够自己安装、设置及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95%能过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子项目,能够编排纯word文档,能够使用word做简单的表格,能够进行图文混排。(95%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子项目,能够利用Excel制作表格,并进行统计与分析。(90%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局域网的组建”子项目,能够组建小型的家庭、办公局域网,能够实现文件共享。(87%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安全部署”子项目,能够区分与使用各种杀毒软件及防火墙,能够将系统的备份,能够做网络简单的安全管理。(85%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项目总结汇报”子项目,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软件做动态演示文稿。(95%能够完成) 3.2 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子项目,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主要组件的选购原则及指标,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的步骤,掌握硬盘分区与系统安装的步骤、了解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的方法。 学生通过“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子项目,使学生掌握文件、磁盘管理,工作环境设置、附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学生通过“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子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Word软件编排常用办公文档(包括文字及表格),以及宣传挂板。 学生通过“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子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并美化,了解公式或函数的运用,掌握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 学生通过“机房局域网的组建”子项目,了解网络基本应用、掌握局域网组建的方式。 学生通过“机房安全部署”子项目,了解病毒的概念,分类,及发作前、中、后的症状,熟练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 学生通过“项目总结汇报”子项目,理解PPT的各种视图,掌握幻灯片模板的使用,掌握动画的设置,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输出。 3.3 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通过机房安全部署项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项目分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 4 学生学习成果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教育部推行的“按照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思想进行设计,每部分教学内容都列举实际事例、确定项目任务,解决问题。除教学实例之外,每部分内容还设计了必要的实践任务和课后练习题,便于学生掌握实际技能与方法。该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方案 本门课程采取多次综合考核方式,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权重20%,考核内容包括每次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课堂作业。 2)实验作业,占总分的50%,按项目的子任务划分成7个评分模块,进行共12次打分(基本每次单元课后都有打分),按权重计算总分。打分主要依据平时课堂上和课后完成作业(不仅限于纸面作业)的情况,考核方式有小组评分、组内评分、个人作业评分等。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权重30%,在规定的考试期内举行,考卷为笔试题,考核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分层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文章从教学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六个方面介绍了以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为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动画设置 一、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线网、物联网及云技术等新技术正在引发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变革,教育首当其冲。一方面,学生通过互联网能接触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获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已经厌倦,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更是难以禁止。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在这个新时代,开放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那么越来越多的人⒉恍枰呆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课堂教育,这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应该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知识点讲解和运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传输媒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探索、实践、思考、综合、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相比传统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更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创新性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新的教学单元;要求教师能转变角色,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传统教学设计上拓展教学活动。这里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为例,展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教学设计实例,并总结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提出课后教学反思。 二、教学情况分析 1.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课程模块中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方法、过程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使用Windows操作平台;掌握Internet应用;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水平,取得合格证书。 2.学生分析 本课教授课对象为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2班学生,由于女生较多,她们自尊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拒说教,学习态度端正,已具备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的能力。 3.教材选择 针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专业,我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共同设计并编写了任务驱动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 2010)》,本课教学设计内容选自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之任务四:使用动画效果。该内容是幻灯片动画制作的点睛之笔。 4.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基本动画类型及其效果;学会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使用“动画效果”、“动画窗格”、动画“计时”选项的设置动画高级效果。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教师演示及微视频学习后进行模仿操作;能够“举一仿三”,通过模仿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实际应用设计并选用合理的动画。 素质目标:提高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小组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基本动画类型的设置;动画效果、计时选项的相关设置为本课教学难点。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完成任务,掌握操作,提升技能。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分析 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应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①案例教学法,通过基础任务中趣味性的PPT动画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②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模仿制作基础任务的PPT动画作品,并实现拓展任务的护理知识讲座PPT作品,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PPT动画设置基本操作方法。 2.学法指导 结合教师的教法引导,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在湖南省职业教育名师课堂的学习任务书、微视频等学习资料进行课前预学习;课上通过分层任务引领、模块专业岗位设置分组以模仿、体验、探索的学习主线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准备 我院计算机教研室骨干成员通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已经建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的基本框架及学习资源,并已经成功申报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名师课堂。结合教学策略,课前把本课教学资源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录制任务操作微视频,制作与知识点对应的微课,供学生观看学习。 2.教学设备准备 为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上课前先检查每台计算机是否正常运行并连网;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明确所在分组并按分组固定好座位,要求学生通过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签到;在教学中主要使用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资料传发、教学演示、提交作业等教学活动。 3.学生分组准备 根据学生专业,按模拟岗位设置分组并为小组冠名,通过分析课前学习及讨论情况,结合学生学习能力选择小组及组内成员,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气氛。 五、教学实施 本课教学实施主要通过展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任务-拓展任务-作业布置六个环节完成,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1.展示任务 在此环节通过展示基础任务:一个PPT动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课前的预习展开讨论。 2.分析任务 结合上一环节展示的基础,进入知识点讲解,由教师通过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分别演示“鲜花盛开”“阳光照耀”“蝴蝶飞飞”“鲜花凋零”四个场景动画的操作步骤,介绍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类型及其操作方法,为完成任务阶段做准备。 3.完成任务 通过演示和讲解,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进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发送任务素材、操作视频到学生机器上,布置任务并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记录其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分析任务环节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模仿、体验,借助微视频、学习资源包、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及教师的巡回指导完成基础任务。 4.总结任务 针对基础任务按分组比一比任务完成情况;说一说任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负责倾听并适时控制课堂秩序;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动画设置的一般操作方法,并有对性地演示“效果选项” “计时”“动画窗格” 的使用操作方法,形成总结、梳理知识,促进技能的形成。 5.拓展任务 结合未来岗位情境,布置跟专业岗位紧密联系的拓展任务:继续展示一些PPT动画作品,布置跟专业相关的实用性任务,模仿或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新技能来完善课程前期制作的护理知识讲座PPT演示文稿,让自己的护理知识讲座更精彩,让学生在完成拓展任务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 6.课后作业 完成拓展任务后,为巩固课堂成果,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课堂中对应章节的在线测试并提交测试结果。 六、评价反思 1.评价 在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填写任务完成情况表、课堂评价表进行自我过程性评价,教师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评价表,结合课堂情况记录形成总结性评价,为课堂效果及课后反思提供依据。 2.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实践,课堂气氛轻松活跃,6组同学中,有5组全部完成任务,另一组因为有一个同学机器重启硬盘还原影响了任务的完成进度。 3.创新之处 任务设置由基础任务的趣味性到拓展任务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跟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理念指导下,以职业教育名师课堂平台为主,借助微信、QQ等通信软件建立资源丰富、实时反馈的自主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自主学习为辅的学习习惯。 4.存在的问题 分组学习中,有些学生依赖性较强,消极对待;在课前学习及课后自主学习阶段,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学习的培养还不是很到位,如何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现状,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整体需求,如功能需求和角色需求,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总体结构及数据库设计方法,为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对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媒体获得了爆炸式的发展,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网络广告以其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广告主投放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创造力是策划成功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及时将网络广告设计的创造力转化为创造和创意方法等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造力;思考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网络广告。广义的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狭义的网络广告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网络广告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它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而的异步传播的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可供上网者视听,并能进行交互式操作的商业信息传播形式。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方面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它不但能够体现文字、声音、图像、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功能,实现完美的统一,还可以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而且网络广告可以承受任何天气变化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把广告信息全天候、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计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网络广告的创作也不例外。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广告、产品等极度扩张,缺乏创造力的网络广告作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可能达成预设的营销目标,因此,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作优秀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 1 创造力培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创意”作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定语,指明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网络广告设计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众多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对网络广告创作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创意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内容。创造力是观念、思维,创新力是创造力的实现和表达。网络广告设计渴望在动态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创意无疑是核心要求。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已不是技术与方法,而是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创意能力。网络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诞生至今已近二十年,从当年的简单文字广告、旗帜广告,已然演化成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虚拟视觉等高度综合化、复合化的广告媒介。网络广告设计领域也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高水平的创造力方能获得优秀的创意和高效的市场价值。 2 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2.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异于习惯定势的思维方式,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组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下,通过发散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结论的过程。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突出创造性、创新性,突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网络广告作品,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较常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思维训练以获得艺术的升华;应用发散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灵活性;采用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通过逆向思维法,培养广告思维的独创性。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才能造就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2.2 通过艺术素养的积累,为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提供灵感的动能 创造力需要借助灵感来点燃,而灵感是经验积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升华的结果。除了生活积累,艺术素养的积累是最重要的,它能为网络广告设计师提供产生灵感的原始素材。研究中外美术史论、美术作品、优秀网络广告作品、图形、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是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的作品,都是下一步进行创新组合的素材,在艺术素养积累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因素是点燃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艺术素养的积累,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后,可以使网络广告设计师从开始的模仿,从图形、动画创意,到文案,到整个作品的独创都有了根基与依托。丰富多样的网络广告创作语言也将成为设计师进行网络广告作品创作突破的起始点和创造力的源泉。 2.3 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充分挖掘网络广告的创造力潜力 有关创造思维过程的研究,当推创造学家华莱士(Wallas)和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的成果。早在1931年,约翰福・罗斯曼(Joseph Rossman)研究了700多名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提出了以下一套创造发明的过程:1)需要感(迫切感);2)系统地提出问题;3)全面地评述资料;4)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5)批判性地验证问题的答案;6)系统地提出新的想法;7)验证和接受新的想法。 华莱士(Wallas)则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四个阶段组成:1)准备阶段(Preparation):收集资料;2)酝酿阶段(Incubation):无意识性的工作;3)明朗阶段(Iiiumination):突然出现问题的答案、想法等;4)验证阶段(Verification):评价和验证问题的答案、想法等。 人们都普遍同意这样则观点,即足够的资料是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虽然资料不是创造性活动的充分条件,但是收集资料(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首要阶段。在网络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是网络广告设计语言的储备阶段。 当准备阶段完成后,有意识的思维没有出现完满的结果时,他与出现创造性想法之间有一个间隙期,例如明朗阶段,或称之为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中比较集中的阶段。从表面上看,就个体而言,并没有发生什么活动,但在酝酿期间或酝酿之末常常会出现一刹那的明朗,产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突然出现新的想法。在这个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语言在酝酿、在融合,创造的灵感在瞬间得以迸发。 最后阶段是将完成的创意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使网络广告作品的传播效果及营销目标达到最大化。 3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几种创作方法的研究 创造力最终是要转化为创作方法和创意灵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3.1 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广告创意方法,使受众直接面对网络广告所传达的产品信息,从而对所宣传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创意方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受众面前,因此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的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网络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2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受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网络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下转第31页)(上接第20页)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网络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3.3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网络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网络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3.4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网络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网络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5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案中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3.6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网络广告的诉求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网络广告的传播力、诉求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发笑,让人过目不忘,留下久远的回味。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广告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有替代传统广告媒体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网络广告的创作和设计中。然而,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是创意,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成败,因此,注重创造力培养成为网络广告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期望通过基于社交用户的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引起企业和业界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和互动行为有更深入的关注和了解。提出让网络广告在社会媒体能获得有效传播的几个要点,期望在深刻的洞察社交媒体用户生活形态的基础上让网络广告设计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和精准性的表达。 关键词:社交媒体;用户;网络广告;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在经过新生与蓬勃的发展,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而且仍在不断进化中。同时,社交媒体时代悄然到来。据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有15亿用户,五分之一的人上网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商家从社交媒体中捕捉到的客户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只有当广告主及设计者真正了解如何通过广告设计与社交媒体用户进行有效沟通,才更接能近成功的目标。 一 广告内容的创新 受众的参与才是关键,用户才是决定一个广告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价值的关键。这个时代广告内容尤为关键,内容的创造,是品牌与它的受众相互合作和不断互动的产物。好的内容,也就是与用户相关,且为他们喜闻乐道的内容。近两年微电影的火爆透露了内容营销与社交媒体互动结合后产生的巨大效应,微电影的特殊性让广告主有了机会深化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广告设计过程中,找出品牌所需传播内容中契合用户兴趣的传播点,然后创设引导性内容,传达有趣、有教育意义、诉诸情感面、具启发性等信息,激发用户互主动点击,参与互动的欲望,可为品牌带来更深层次、更长期的品牌建设回报。 二 广告形式的创新 网络广告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不再完全遵守传统的广告形式,而是围绕着使用者体验和产品本身,开始重新设计广告的表现方式。从Facebook的Sponsored Stories、Twitter的推文广告等,都是推翻传统模式的新型广告型态,以一种更能融入网站环境本身的型态,将广告置入其中。“蘑菇街”、“美丽说”等,这些垂直类社交媒体带来了图片视觉广告的新时代,原生广告也在此诞生发展。过去传统横幅与搜寻等主流的广告方式,几乎不会让人想要分享,或是无法获得主动点击。相反地,黑马一样出现的原生广告则由于外观强烈的视觉整合,因此让阅听人更容易分享广告,或是与之互动。Pinterest发起Promoted Pins、Google Plus发起 Instagram 无一例外显示国际大公司们都在专注于原生广告这一新的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形式,寻找广告与社交媒体的契合点。必须从社交媒体用户的角度来思考、利用创新的形式,投放或设计出让人感兴趣,愿意与之互动的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有很多形式,也许以后还会创造出更多新奇的形式,但不管其采用哪种展现形式,前提是注重目标用户体验。 三 广告的色彩视觉呈现 社交媒体用户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看或不看广告。如果一个广告的视觉表现里有太多的元素,用户将迷惑于去看哪里或误解每个要素的优先级。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极简的色彩视觉表达能够将最重要的内容带到最前面并为用户避免分散注意力。比如,淘宝网的天猫商城,它在社交媒体上投放的各类广告都是以“红”的色彩意象让人记忆深刻。从心理学的理论分析红色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鼓舞,最适合需要消费冲动的品牌,而天猫正有这个特征。很多时候 ,广告色彩带来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 它建立的不仅仅是效用,而是喜爱。因此,品牌在对自身广告进行识别设计的时候,在可用性和美观的标准之上充分运用色彩来进行有效传播。 四 小结 广告传播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为了建立品牌名声,而是与你的顾客沟通一种共同的观念 社交媒体广告是网络广告的新形态, 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高效率的网络广告设计这一研究领域还是比较空洞的,时代性让这一领域是成为所有企业与商家开拓和占领未来消费市场必须的研究和挖掘的区块。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思维探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广告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网络广告数量的激增反映出了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网络广告的市场前景很让人期待。随着广告主对网络广告投放的日趋理智化,各种网络广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网络广告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这种局面给设计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网络广告受众心理需求进行分析,以设计原则为指导,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 【关键词】网络广告;理性诉求;设计原则 一、网络广告发展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联网用户的日益增多,网络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同步化,人们在网上、查询、搜集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这里很快就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这样的信息与传播,使网络成为了继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体,这无疑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包容着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它打破了文化艺术的行业边界,也颠覆了传统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参与者的热情和视听体验,同时也使新媒体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各种信息服务行业瞅准了这片沃地,在这里大展拳脚,广告业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广告是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兴广告类别,网络新媒介区别于传统广告传播媒介,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使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速度、覆盖广度、交流互动等方面逊色不少,网络广告也因此具备了广泛性、主动性、时效性、精准性、时空延展性以及交互性。网络的媒介特殊性赋予了网络广告先天的优势,但由于网络广告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网络广告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就目前看来,其自身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一个好的广告不仅仅在于能够传递准确的信息,为广告主达到某个商业目标,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好的广告能够为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增强广告的趣味性。 二、网络广告的理性诉求 (一)需求即目标 “需要是创造之母”。网络广告的设计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目的,是有针对性的设计。当某个特定受众群体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对象时,对他们需求的把握就成为创造该广告的前提;除了目标受众,广告的潜在受众也应该列在考虑范围内。因此,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是我们首先要树立的设计观念。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包括了生理和社会性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们活动的根本性原因,我们总是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要被唤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人的需要也在爬升,正因为这样,人们也在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的过程中日益充实。生理需要是受本能驱使而产生的天然性需要,是由于人的生理构造与机能的相同使其具备了普遍性;而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类似的心理结构并受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支配而形成的。除此之外,同样的外部环境也会使人产生共同的基本需要。 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还具有个体特性的一面。不同的个体,由于文化特征、个体性格差异在个体需求上有所不同,这样的个体,不单纯指一个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由于某种兴趣爱好或理想追求等共同因素而能被归入一类的人群。对设计目标的确立和设计的定位是在权衡需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后,理性分析的结果。 (二)诱导的逻辑 网络广告对受众的诱导方式首先应该是良性的诱导。诱导方式的运用应该包括吸引与引导两个方面,引导要以保证受众获得信息的准确度为标准进行评价。无论从视觉构成还是从信息组织的角度来看,吸引与引导的信息内容必须是相符合的,否则受众的互动过程就无法持续下去,引导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对网络广告来说,会给受众造成挫折的心理,从而失去信赖感。 其次,网络广告的诱导是与受众的心灵沟通,因此诱导方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受众心理的意识和把握上的。广告的设计不能一味追求强烈的冲击力或者以广告主或设计者意愿为依据,甚至不择手段诱骗受众点击广告,这样的网络广告形式很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诱导方式是使受众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与广告互动,是视觉、心理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互动。良好的诱导形式对受众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刺激受众心理需求并能满足其需求的一种手段,是网络广告互动形式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因此,网络广告的诱导设计要符合受众心理需求、遵循受众心理需求存在与变化规律,才能使网络广告的互动形式效应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多样的统一 网络广告的时空延展性使它具有更大形式创新的可能性,网络广告设计要在视觉、听觉、心理等多方面使不同的受众获得丰富的体验,设计元素、构成形式、互动形式等都会呈现出多样性,但同时,多样性应该从属于统一性。多样性分别存在与独立页面本身以及多层次页面之间,独立页面的多样性依靠基本元素的构造与呈现方式来体现,多层次的信息页面容许多个诉求点的存在。以诉求点为阐释中心的子页面,作为针对目标受众的分类信息空间,要具有相应的个性特色,多层次页面体现的多样性,应该是以信息分类为基础的个性群体间的多样性。 统一性也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形态构成上保持单个页面的和谐统一以及层次页面以类为单位的总体性,另一个是从总体上保持整个广告主题信息的完整性。 多样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不同需求,而统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所以说多样化是相对而言的,盲目寻求多端的变化会影响主题信息的清晰度,干扰受众的解读过程,因此多样化的实现要以统一为前提。 三、网络广告的设计原则 (一)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的交互性,使受众对信息的可选择性得到加强,受信息的传达具有了发散式的点对点传播,让受众对所选择的信息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记忆,比起传统广告形式来说,信息更容易被受众有效地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受众还具有了反馈信息的能力,无论是评价、意见与建议还是疑问,都能及时回传给信息者。这样的一个信息循环过程是信息发送与信息接受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体现了广告在实现双方达成有效交流和共识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网络广告的交互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广告的最大特质。强调互动性的网络广告设计,是使受众不再单纯接受信息,使其地位上升,与广告主平等对话,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设计。 (二)精练简洁 充分发挥网络广告信息的层次性,分散广告信息的诉求点,避免信息拥挤造成的页面信息杂乱,主题信息模糊。首先提供简洁明快的画面呈现,包括了色彩运用的种类控制、构成形式对空间的分割、文字信息的繁与简;其次是主题信息的突出以及信息分类的条理性,让受众保持清晰的思路,满布页面、无序的信息会使受众丧失寻找目标的信心。精练简洁的网络广告设计一方面在视觉上让受众保有新鲜感,使阅读信息的过程成为一种视觉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上,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更为准确,避免了过多的干扰,更容易抓住主题。总的来说,突出的个性特色散发能在受众心中形成清晰的形象定位,使其更容易记忆。 (三)锁定视线 网络广告所处的网络媒体是开放式媒体,除了专属网址的专题性广告外,大多数网络广告都要在同个页面中面对多个竞争对手的挑战,那么,能够吸引并抓住受众视线的一方就能胜出。只有能够抓住大众心理、迎合其兴趣、符合其利益的广告才能对受众产生磁力,在受众被吸引的同时,能够保持受众心理上受到处于中等偏上的刺激度,才能有效地锁定。这里面包含了广告自身的元素对比与广告和环境的关系对比,在自身的对比中要在文字、图形图像、色彩上注意大小、疏密、层次、深浅等对比,要在保持简洁、完整的前提下,既能控制对比不会过分强烈又要能够突出视觉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在对环境的考虑中,广告自身的设计要能够突出于环境色之中,才能从信息堆里跳出来,抢占受众的视线焦点。 (四)具有好感 能使受众从心理上得到认同,愿意主动接受的网络广告才能进一步发挥其它的功能与作用。网络广告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能博得好的第一印象,使受众主动关注并乐于接受。设计中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针对需求的情感触动。网络广告的表现形(下转封三)(上接第144页)式以及处理手段的选择要以贴近受众生活为主,艺术表现不应该阻碍广告主要信息的传达,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让受众能充分理解并具有把握信息的信心;另外,形式的新颖程度直接关系到广告受注意的程度,让受众眼前一亮,能够唤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欲求;简洁突出的个性特点让受众容易记忆,统一完整的形象塑造让受众印象深刻。 (五)赢得信任 使受众建立起对产品或企业的信心是网络广告的目标。信任感的建立能保证无论在信息沟通或产品消费中,消费者都能尽可能地接受来自该企业的信息和产品。企业获得受众的信赖,是其企业形象及品牌成功树立的表现,为企业之后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打开了路子,提升了企业与产品在市场以及大众心里的地位。要获取受众的信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要注意广告宣传要符合受众的整体水平,让他们容易理解,感受亲切;广告宣传不要一味夸大,广告信息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广告是大众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一个窗口,通过广告展示、推销企业和产品的强势优点,也通过广告维持已建立的企业与产品形象;网络广告设计要能够体现出企业信誉与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保障。 四、结语 网络广告设计要兼顾理性分析与多样可变动因素两个方面,树立理性随机的设计观念,以设计原则为指导进行网络广告创作,这是突显和强化网络广告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特别是互动特性的发挥而总结的理论方法,是进行网络广告设计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设计创作中要寻求多样的形式变化,在实践中丰富网络广告的互动、创新。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色彩搭配 【摘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广告因其成本低、传播快、互动性好、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企业广告宣传的首选。本文介绍了网络广告的特点、色彩设计的作用和色彩三属性、色彩心理、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等色彩设计基本理论,并从信息传达、文化背景、企业形象和艺术美感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色彩设计应如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广告设计中。 【关键词】网络广告;色彩搭配;色彩设计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广告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广告因其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与消费者互动性好等特点成为各大企业广告投放的首选。如何在众多的网络广告中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是网络广告设计的重要课题。 网络广告现状及特点 (一)网络广告现状 网络广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迅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广告行业对网络广告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现有的与网络广告有关的出版物中,有关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著作较少,而有关色彩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更加缺乏。 在国内,网络广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国内的网络广告过多过滥,且还有很多虚假广告混杂其中,让大多数网民十分反感和排斥。除了少数高质量的广告,大多数网络广告很难得到网民的关注和信任,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 2.一些网络广告设计者对色彩的应用水平不高,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就大量采用鲜艳的色彩,过多过明亮的色彩让网络广告没有重点,视觉效果差,让受众感觉不舒服从而不愿意接受。[1] 3.国内的很多网络广告还在采用狂轰滥炸的形式,希望以数量取胜,而不是注重广告的质量和创意。还有很多企业的广告仅仅是一个展示产品的图片,没有创意,也无美感,让受众没有点击的欲望。 (二)网络广告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广告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和制作,具有商业或公益宣传作用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的网络广告可以是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也可以是动态的图片、视频等,放置在网页上,可以被网民点击进入广告页面,起到宣传和广告的作用。比起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网络广告更快捷、针对性更强、受众更广、成本也更低。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广告在将来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2]比起传统的广告形式,网络广告有如下特点: 使用超文本技术。这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用超文本技术互相链接、相互关联。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上的链接,点击后进入广告的宣传页面,让被动接受广告变为由消费者主动点击并了解广告,广告效果更佳。 具有多媒体特性。网络广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等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拥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数字化特性。网络技术是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传播快捷、容易修改和复制、成本低等优点,所以网络广告比传统广告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广告针对性强。因为互联网中有很多细分类型的网站,各种类型的网站集中了大量具有某种爱好、兴趣或专业的人群,在这样的网站上投放相关的网络广告,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收到很好的广告效果。 广告的覆盖面广。网络广告的载体互联网是面向全球的网络使用者的,因此网络广告可以覆盖全球范围,这是其他任何媒体广告都无法比的。 广告的互动性好。网络广告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广告放置于网页上,供消费者主动查看,选择消费者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实现广告与消费者的一对一交流,并能有效地反馈消费者的信息给厂家,以便其能全面掌握广告的效果。[3] 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网络广告制作容易、方便、信息量大,并可以有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因为成本低、效果好、传播快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网络广告来为自己企业或产品做推广。 色彩设计分析 (一)网络广告色彩设计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上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文字和画面已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人们更喜欢漂亮的、有较好视觉冲击感的图像或影像,而这些,都离不开成功的色彩搭配。根据统计,人类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眼睛来获得的,其中接受的视觉信息中,人的色感占80%,比如外界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差异等很多重要信息都是人们通过其色彩和明暗关系来识别的。因此色彩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色彩设计将容易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并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另外,在网络广告中,可以通过不同色彩搭配,来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并通过色彩代表的不同含义来代表一个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在色彩设计中,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示企业的文化和内涵,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色彩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的主要理论有色彩调和、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几大理论的基础:色彩三属性的概念和规律。 色彩三属性是人们对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种色彩独有的属性。 色彩的色相是指色彩具有不同的色调变化,这种色调的倾向就是色相。最基本的色相有六种,分别是红、橙、黄、绿、蓝、紫。 色彩表面色光反射率的大小,决定了色彩的明亮程度,这称为色彩的明度。反射率越高的色彩,看起来就越亮,即其明度就越高;反之,反射率越低的色彩,就越暗,明度也就越低。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黑色是明度最低的。 颜色的鲜艳度代表了色彩的纯度,在所有的色相中,红色具有最高纯度的色相,蓝绿色的色相纯度最低,而黑色、白色和灰色则属于无彩色色素,这三种无彩色色素可以和任何一种单纯的色彩进行混合,从而降低这种颜色的纯度。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电脑对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试,微调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来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设计。 (三)色彩设计理论 色彩心理。色彩除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感官上,还能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色彩对人的影响是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同时进行的,两者互相联系也互相制约。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不同种族的人也会有共同的色彩心理,比如通过色彩来感觉物体的软硬、轻重、冷暖、远近、强弱等。好的广告设计者会同时考虑色彩的视觉效应和人们的色彩心理。 色彩调和。两种及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经过处理和调整后,会产生一种让人感觉舒适的效果,这就是色彩的调和。生活中的色彩不是单独出现的,往往一个事物有多种色彩,当很多色彩同时在一起时,有些色彩组合会让人感觉心情愉快,但有些色彩组合却让人感觉心里不舒服。这是色彩不同的搭配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 色彩对比。两种及以上的色彩,通过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来进行对比,就会显示出色彩之间的差别并出现对比效果,这就是色彩对比。色彩对比又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等几种主要的对比方式。在网络广告中,设计者常常通过色彩对比来对配色的单调进行调和,刺激消费者的视觉,让网络广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并使其产生兴趣。根据研究表明,良好的色彩对比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体验,给人带来良好的感受,这就是色彩对比无法替代的魅力。 网络广告色彩设计方法 在网络广告中,色彩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不同的领域,如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中,都有各自独特的色彩设计构思方式和表现方法。因此,我们就要从网络广告自身特点考虑,遵循其个性,从网络广告设计的构思方法上去寻求色彩设计的创意,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常用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一)以信息传达为目标进行设计 传达信息是网络广告最重要的目的,人们的视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广告中的色彩搭配和应用来传达广告中的信息。 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上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们上网时接触大量的信息,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让消费者注意到某一产品的广告,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对色彩的合理搭配和应用,让网络广告鲜明生动,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且将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广告中的产品信息结合起来,以起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比如百事可乐公司的网上广告,选择了高纯度的橙、蓝、红、绿四色,设计出活力四射、精彩动感的广告画面,让看到这个广告的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观看兴趣。同时,这四种色彩正是百事可乐公司四大主力产品的包装色,通过这个网络广告,很好地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并巧妙地传达了公司的产品信息。 (二)以文化背景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者首先要明确广告目标受众的定位,并分析他们的年龄层次、审美爱好、文化背景等,这样再结合广告产品来选择适合的色彩搭配,就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比如面向儿童的网络广告应该选择鲜艳、生动的色彩;以年轻女性为目标的广告则要选择时尚、前卫,有青春活力的色彩;针对成功人士的广告最好选择冷静、理性的色彩。 (三)以企业形象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也容易被公众辨认、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视觉识别系统是网络广告色彩设计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设计者应该把企业VI设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来,这样,在把商品信息推向受众的同时也树立了独特的企业形象。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总是采用大红色,这是一种代表热情、活力、向上的颜色,代表了公司积极、热情、温情、向上等企业文化和形象。 (四)以艺术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这里所说的艺术美学,不是让网络广告单纯地展示其艺术性,而是将艺术美结合广告中产品的功效、宣传的内容,让消费者在愉快、舒适的艺术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比如珠宝商周大福公司的一个广告中,结合了大量中国古典艺术元素,广告画面背景为淡雅的山水画,一支毛笔挥过,极有中国风情的花、鸟、鱼等出现在画中,整个动画富有动感,调和、淡雅的艺术美感,结合公司产品,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工艺品原创、原味、原生的广告信息。 色彩是网络广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色彩设计中,设计者要利用色彩独特的语言优势来创造并强化网络广告的主题思想,利用色彩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来展现独一无二的广告个性和风格,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在舒适、愉悦的视觉享受中接受网络广告。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方向 [摘要] 就目前来说,网络广告的整体发展在全世界尤其在国内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网络广告中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是处于起步时期。基于此,本文对网络广告设计的研究提出三个基本方向: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关键词] 网络广告 设计 文化 传播 互联网作为网络广告的承载媒体以其交互性、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等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而日渐被广大商家和消费者所接受,并且呈现出逐步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网络广告作为一种伫立在时代风潮浪尖的文化现象,是无法规避“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的现实的。于是,在当今以“文化消费”为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广告设计人员来说,剖析与了解广告文化,特别是对网络广告所体现的独特视觉文化的把握与运用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广告设计者在欲将广告文化以刻意或不经意的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之前,有必要对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以及视觉心理有一个预先认知。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于中国当代网络广告受众的背景,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广告文化与广告设计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如何实现良好的网络广告创意,如何将视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群体等课题,这些课题就促成了对现实社会中网络广告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网络广告传播的现实特征 国际广告协会第三十六届大会世界总裁乔・卡普先生在他的就职演说上陈词:在自由贸易的浪潮中,全球性大型商兴起,掌握着跨地区的市场营销。媒介市场也迅速发生着转变,覆盖面扩大。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都在成长,爆炸性的成长,与媒介的发展同步。由此可以看出广告企业和媒介在近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于广告的实际需求,以及广告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的重大意义。 从广告诞生的那一天起,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自己的文字、图形、标志、造型、声音等等符号,通过创意积极的传递着广告文化的讯息。在广告的现代功能意义还不具备的遥远古代,广告作为消息的发送者是尽量选择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其效用。当历史车轮行进到视像技术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为了达到理想的商业目的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吸引着一些广告受众的眼球。但是,很多广告用户却对网络广告这种方式还不熟悉,存在着不信任感和陌生感。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和高科技的伴生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广告形式。对于网络广告,我们不仅要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析,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其合理性的存在及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提出预言,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广告本身所独具的特征进行必要的认知与研究,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异同作一个合理区分。 二、分析网络广告创意的立足根本 在传统的广告活动中,广告主、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表现等基本要素都在一定的区域里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文明程度。所有的这些广告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经济的时代痕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企业竞争形态也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产品功能质量为主的单一竞争形态转变为以企业形象、商品、品牌等作为重要手段和主要倾向的复合竞争形态。这种形态的转变与现代广告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而网络广告作为这个时代的新生物则凭借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运转成本低等优于传统广告的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前竞争同样激烈的广告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似乎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网络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设计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站在视觉的角度来剖析当前的网络广告,以求通过视觉设计的力量来对网络广告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斯・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3]视觉类的传统广告本来就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广告行业的新宠――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广告,更是集中展现了视觉文化成其为这个时代文化主因的缘由。我们能否将最好的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则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 三、探讨当代网络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以及设计表现问题 网络广告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的信息传播拥有声、像、图、文的传播元素,并且兼顾了视觉、听觉、互动的视觉传达全球化的交互信息。这就预示着网络广告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会代表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文化与二十年前相比,其展现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形式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视觉因素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在我们这个“读图”、“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视觉感知中获取意义。在网络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特殊媒介里,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赋予创意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之下整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并且努力将视觉触角伸向更广之处。互联网营销厂商Viewpoint公司预测,由于消费者希望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的视频内容,网络视频广告在未来几年内将开始崛起,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给广告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选择,而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则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浅谈基于FLASH的网络广告设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业一个闪亮明星,广告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主流媒体和强势媒体。不过,这也要求我们对网络广告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能根据广告业自身的发展,加大对网络广告的设计模式开发和创意研究。 关键词网络广告;Flash;动画;设计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时空观念的改变,使得广告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步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Flash作为一种现代的传播方式和设计方式,由于视频与声音元素的注入,使其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得以向三维、四维空间拓展,而且更因为它具有互动趣味性,使得它与受众双方能够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反馈。让你快乐欣赏的同时,还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随着这种网络广告模式的不断开发,它将会快速成为现代人放松自我,表现自我,甚至是陶醉自我的一种大众化方式。与此同时,更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设计时代的来临,广告设计师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 网络广告的兴起与发展给中国广告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作为一个从事动画设计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将所学所见所用的知识与大家分享,下面针对FLASH软件设计和制作网络广告谈几点看法。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信息准确传达是广告了重要的目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寻找创意的突破口,达到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的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包括信息载体的选择与信息内容的统一、色彩与内容的统一及字体与内容的统一等。 信息符号是传达信息的载体,选择是否适当,是否易于识别和理解,直接关系到视觉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以及信息能否快速准确的传达。作为传达信息的的信息符号的选择考虑到对象的多样性和对信息广泛理解的要求,可以尽量采用一般常识性视觉经验。常识性视觉经验较少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与沟通。例如:冰块带来的凉爽感觉、和平鸽的和平含义、红十字的博爱精神。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重要因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有力地表达情感,能够隐性地对人们的情绪、精神和行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创作者在确立广告片的基调后,美工依据基调选择最能表现和深化主题的色彩设计风格。恰当的色彩设计风格,能够渲染气氛,进而打动受众。比如某某网站的片头广告的整体色彩设计就是以四川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中的风格为基调,致使整个影片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既古朴又大方,既典雅又浑厚,既含蓄又鲜明,既有古代艺术氛围又有现代设计手法,画面古拙而精练,朴素却不失华丽。 2动画的节奏控制 FLASH动画的时间要以用每秒钟内播放的帧数来衡量。要正确的设置时间,需要先分析浏览者的心理,了解浏览者接受或消化一个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了解使观众厌倦、注意力转移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以儿童为受众的广告,大多动画节奏较慢,画面元素易于识别,动作简单,以便于儿童对商品的理解。成人的视觉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对信息的接受较快,广告的内容可以间接的反映给他们,播放节奏可以偏快。 FLASH动画在结构上要有明显的过渡,为了不使我们的动画成为流水帐,需要使动画有节奏感,画面上的动态元素要有层次感。也就是说,画面转换的时间及对象运动速度要快慢适度。动画节奏太慢会分散浏览者的注意力,浏览者找不到新的兴奋点,自然会关掉广告,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原有的宣传作用;动画节奏若是太快,浏览者看不清广告的内容及信息,同样,您的设计也是失败的。其次,广告页面上的动点要适度,一个画面上动态元素太多,页面就会凌乱,甚至找不到视觉重点,浏览者看过后印象不深刻;动态元素太少,页面就会显得生硬,动画就失去了“动”的性质。例如:在FLASH商业广告中,表现节奏悠扬舒缓的动画,元素的动态效果多采用移动、淡入淡出、条形遮罩、单线条等表现方式。如果节奏紧张、快捷,则多采用闪动、高速位移、旋转、耀眼光芒等表现方式。效果没有定式,我们要不断学习优秀作品的精髓,但也要有原创的东西。 3添加音乐与音效 画面是广告重要表现手段,同样声音也是如此。广告中的声音主要传递的产品的质感。音效声音进入画面可以加强画面内容,使画面上的视觉形象更加生动;声音可以交代内容,还可以表现动作,代表动作。声音能够起到一种结构的功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使画面连接流畅,通过渲染声音、刻画人物的心态,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我们在进行广告片的动画构思和视听元素综合处理时,绝不能顾此失彼。既不能抛开声音,单纯的考虑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不能抛开画面,单纯的考虑声音与声音的组合,而应该把握整体,驾驭全局,各种组合,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较高的艺术作品。 4互动性是网络广告设计创意的关键 在网络广告中,商业性,技术性含量高的互动FLASH动画形式已经成为设计的新宠,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Flash广告设计的创意魅力在于允许你调动生活中一切元素,不仅仅是视觉听觉这些元素,还有在广告形式上通过整合而制造的新互动。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阿里巴巴副总裁江志强认为,现在网络广告的创意早已从广告本身转移到广告与受众的互动,甚至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创造上来。三四年前,在对待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时,我们看的只是创意本身,很少会去考虑这个创意与受众行为、受众体验之间的关联。但现在,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广告主应该把主动权交给浏览者,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潜能,把网络广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多维展示、双向沟通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略论网络广告设计与网站设计 [摘要]网络广告这种新型广告形式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接受。网络广告在如今的大网站中几乎无处不在。互联网以其人所共晓的互动性和速度,能够出色地为企业识别目标消费者,建立联系并及时跟进,离不开好的网页设计。 [关键词]网络广告设计网站设计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广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公司的经理们深深认识到广告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正比关系,纷纷选择有效的媒体宣传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广告的核心思想是“以宣传为目的,综合各种技术,提高效益”。宣传广告,应该侧重在广告的思想性和倡导性的特性上,只是一个手段。而网络正在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交流方式。网络广告作为独特新型媒体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给广告信息传播带来了形式与实质的变化。 一、网络广告设计及网站设计的概念 网络广告在形式上大致可包括:新型广告类型(固定浮标、弹出窗口、全屏广告、流媒体广告等)、基本广告类型(对联广告、顶部广告、大型条幅、LOGO、文字链接等)、其他形式(邮件、冠名、栏目合作、活动等)、而广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静态、动态和交互形式。 “设计”一词英语为Design,其基本语义是“通过符号把计划表达出来。”也就是预期的意思表示成可视的内容。由此可见,所谓广告设计,是指将广告转化为某种符号的创作活动。它是广告活动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自从世界走上Internet高速公路以来,各类网络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当今令人十分关注的广告媒体。这种流行的广告媒体设计,包括了诸多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广告的传播效果、传播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广告的三要素。而网络广告的策略对三要素起着重之又重的作用。 网络广告的策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特定行业和领域的网站倾向于采取类似的方法。例如,新闻网站通常在整个网站布局中都散布着广告,它们可能不会在某个特殊领域存在,却总是会有少量存在于许多位置。 互联网营销专家、国内最大的网络广告商华扬联众公司总经理苏同认为,“网络与网络广告在如今如同水乳交融,并不能分割开来看。一方面,网络自身的发展为网络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而另外一方面,网络广告的发展又刺激了网络本身的发展。” 因此,网络广告必须要强调整合的策略。”苏同说,“这一整合策略,不仅是考虑广告主的传播需求,还必须考虑到网媒各自的特性和不同网媒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整个广告传播过程中三方面的因素整合起来考虑做出的整合投放策略。” 什么是网站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站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网站的内容即客户需求及网站功能,其次内容是核心。而且下载速度要快,同时要密切观察网站的运行状况。由于网站大部分是用HTML设计的,因此,要学好HTML。另外,网站框架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网站框架能显示出所有网页的相互关系。最后要做好网站的介绍,一个简结明了的网站介绍,会告诉访问者网站具体内容,方便访问者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有效的导航条和搜索工具使人们很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 二、网络广告设计在网站设计中的意义 网络广告是大多数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广告就是印刷出版物和媒体的一部分,如电视、各种报纸及杂志,同样,广告已经在网上期刊和出版物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在线出版物,而不是报纸新闻,广告收入也将从印刷出版物转向在线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广告收入是业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吸引客户,广告设计就成了优先考虑的事项。对于那些通过网站向访问者出售服务的服务型企业,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建立一个有效的向房客推销服务的网站,这同样也适用于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和企业。 广告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网站,可以和依靠销售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对比,没有设计师会建立一个不把产品、描述和图片位置作为重点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样,需要广告收入的企业网站不能在广告位上有所妥协。 广告是网页设计的重要部分的另一原因是对访客的影响,虽然网站可能依赖于广告收入,但是访客是关键点,没有他们,广告收入就消失了。网站所有者和设计师需要把广告融入进来同时始终保持积极的用户体验因此,就要求网页设计即能带来广告收益同时又满足访客需求的网站。依靠广告收入的网站需要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才能更好的卖出广告,广告客户需要一个能让他们的广告达到一定曝光度的位置。而为了让企业的广告效益达到最优,与此同时又能对网站的界面和可用性。网站访问的点击率,如何进行销售转化,在屏幕上的放置位置等都是影响网站及网络广告的原因。 三、网络广告与网站设计的关系 网络广告的页面视觉元素在遵循传统的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方式的同时,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平面元素新的特点。 最初的网络广告就是网页本身,当越来越多的商业网站出现后,如何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网站就成了一个问题。在设计网站布局时要把具体的广告位置考虑在内,从而得出网站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能在网站上其效果的同时又不会扰乱内容或信息流的顺畅,这样,能给广告一个明确的重要的位置。因为,无论广告在网站布局的哪个位置,不管是一个大广告条,还是数个绑在一起的小尺寸,布局都会受到影响。很多网站会把广告放到边栏,所以在设计布局时必须要考虑容纳广告的边栏所需的宽度。但是,边栏不是唯一的常见广告位,很多网站出售它们的页头位置,因为这里常常能带来最高的广告价格。合理布局广告位置,使网站实现最佳视觉效果,而把广告随意的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将会压倒其他精心设计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在设计中一定要作为重要策略,否则这里可能就不会留出位置。特别是对于页头有标志、品牌区以及主导航的网站,为了在页头包含广告位,所有这些元素必须被合适的布局,或者主导航可能被移到别处。 网站设计一定要考虑网站广告的色彩,虽然不能完全控制广告色彩,但在制定配色方案时要考虑可行性。一般来说,一些展示很多广告的网站会需要一个柔和的配色方案,网页的背景素雅一些,再配上深色的文字,使人看起来自然,舒畅。而为了追求醒目的视觉效果,可以为广告使用较深的颜色。网站需要广告脱颖而出,以吸引更多用户注意网站本身,颜色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总之,网站设计最终是面向用户并使客户满意。而当客户要求在网页上使用广告时,就要考虑如何把网站设计和网络广告做的最好。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论文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1994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原则。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1/10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Baby、Beauty、Beast的缩写,“3B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汽车网络广告设计的创意探析 [摘要]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汽车 网络广告 创意 互动性 用户体验 一、网络广告在汽车营销中的优势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共有4.85亿网民,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网络广告市场现正受到越来越多汽车厂商的青睐。除了专业汽车网站外,社交、视频分享等网站的汽车广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大多数首次购车的中国消费者主要是通过亲友、同事的推荐,依靠互联网获得具体购买信息,所以互联网便成为潜在购车用户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网络广告在汽车销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2010年汽车销量达1806万辆,稳居全球第一,2011年上半年销量超过900万辆,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由于网络广告收费较低,又易于通过点击量、画面停留时间监测到广告效果,目前有许多汽车广告主都逐渐加大网络广告的投放。 一些汽车厂商开始在广告方面求新求变,广告视觉的传播形态也从单纯的静态平面化向综合、动态、互动化的方向发生着转变。本田汽车在2009年情人节时别出心裁推出的一款贺卡:将相关信息巧妙地融入贺卡中,然后让用户选择贺卡的场景、车型、圣诞节主题情景,再借由用户将包含了本田汽车信息的贺卡发送给更多的亲朋好友。这种独具匠心的发送电子邮件方式也就成了网民们自然而然转发的“举手之劳”。这些方式颇具探讨性和借鉴意义,相比老套的直白广告来说,它们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认可。 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构想 我们能否将最好的汽车网络视觉大餐呈现给网络广告的接受者――网民,如何准确解析基于网络媒体的广告受众的特性,是我们进行网络广告创意的重要根本。一个汽车网络广告策划,最中心的是考虑消费者怎么接受,怎样去吸引他们点击;能将广告主正确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传达给消费者才是创意人的目标,只有达到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引发感受的创意才是好的创意。网络广告策划中创意是灵魂,体现着广告魅力和水平。创意可以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也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意。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在千千万万的汽车网络广告中脱颖而出,广告创意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 在茫茫的网络广告海洋中,要让消费者记住网络广告的内容,其创意设计必须鲜明新颖。英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新颖作了如下阐述。他认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即秩序感强),则新信息量小,我们的注意力易松懈,不符合时(即非秩序),则新信息量大(即新颖度大),我们的注意力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度成正比。在信息传递中,越是新颖的东西就越能引起注意,越易被记住。因此,汽车网络广告要注重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以市场环境及客户需求作为出发点,找到决定性的卖点,然后将其创意地包装。吸引汽车消费者主动点击广告,在与广告的互动中了解产品的特点,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从而帮助汽车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在进行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汽车产品特点,提炼网络广告主题。一个好的创意除了视觉、文字之外,最关键是还有品牌、架构、声音、技术与认知。了解目的、认识品牌,才能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视觉和口吻,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技术,来跟目标受众沟通。如果少了任何一样,就没办法与消费者站在同一条线上达到真正的沟通,就更无法说网络广告是无距离的沟通了。在卖点的设计上,应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汽车网络广告创作的主题。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注意与汽车广告内容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要追求汽车功能和广告表达的合理结合,达到最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打动消费者,促使消费者实施购买。 2.加强互动性,注重用户体验。网络广告创意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通过互动性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好创意可以创造高点击率,尤其是优秀的用户体验,能唤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用户体验结合到创意中去,使广告与浏览者的互动更深入。 3.营造浓郁的文化与情感氛围,提高汽车品牌亲和力。广告不仅是推销产品,广告同时也是建立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利用树立汽车企业的品牌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心和认同,注重对品牌亲和力的塑造。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设计,将文化与情感融入网络广告创意,既新鲜易于消费者接受,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利益与娱乐诱惑。抓住消费者注重自身利益的心理特点,注重宣该传汽车网络广告活动给浏览者带来的好处,吸引浏览者参与活动。奥美互动亚太区数码创意总监林淳分析:“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目前来看,第一是有奖励,第二有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对品牌不一定有多大提升。”这“好玩的东西”就是指的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性。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娱乐决不能为娱乐而娱乐,而是为企业品牌提升为目的的娱乐。 5.创意表现与技术相结合。汽车网络广告相对传统媒体广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新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网络广告创意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创意的更好表现,通过新技术的融入,使广告创意更完美的展现。技术将影响广告创意,新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使网络广告身处信息海洋脱颖而出。选择与汽车品牌营销策略配合度高的技术才能真正驱动互动网络广告创意。 三、互动性为汽车网络广告打开创意之门 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讲到:“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美国互动式行销顾问公司电子礼品公司ePrize的CEO约瑟•琳克认为:“如果你想让用户安下心来看你的广告片,就应该让用户参与其中,并有所得”。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媒体,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信息,是最具有互动性的。因此,在网络这个强调互动的时代中,汽车广告要面对全新的消费者,全新的媒体,全新的营销理念,环境正在变化。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加强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汽车网络广告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从而增加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互动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汽车网络广告的互动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以及接收哪些广告信息。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汽车网络广告,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 2008年9月22日由东南汽车V3菱悦主导的“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网络活动,掀起了网友对于快乐生活源泉的热烈讨论与积极参与的热潮。网友只要登录V3菱悦产品网站,参与问卷回答并留下联系方式,就有机会赢取大奖――V3菱悦十年使用权及V3菱悦快乐奖和幸运奖等丰富奖项。同时参与者只要将自己的选项链接发送给好友,就有机会获得推荐大奖IpodTouch。活动结合V3菱悦的产品特性,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切关注,在经历了“十一”长假以后,参与人数已经突破了20万,网站点击流量更是超过百万大关。活动结束后,网友们对于快乐的讨论仍在继续,这样的结果对于东南汽车来说,也代表了一场网络互动创意营销战役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东南汽车V3菱悦的销售。“快乐猜想31选7赢V3菱悦”活动的核心创意理念就是“悦多•越快乐”,这个理念充分融合了V3菱悦为车主带来的更多快乐的产品风格。在整个网络互动活动中,消费者也能够较为全面而精确地了解V3菱悦的所有信息,消费者了解到许多快乐因素其实是需要这款车来辅助的,这也是菱悦车型设计理念的源起。通过活动,在消费者的享受中潜移默化传达了汽车广告的主题。 与坐在电视机前看广告不同,互联网给人的印象就是参与,而不是静态的用户在体验网络互动方式的时候,可以将对产品的意见通过体验形式反馈给网络,最后流向广告业主。互动网络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互动广告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通过汽车网络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 四、用户体验成为汽车网络广告创意新宠 汽车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最大区别,就是要更多地去考虑用户的体验与感受。中国各大网站不仅要在网络游戏、论坛、视频中提供汽车网络广告吸引网民点击,更重要的是要将汽车产品信息融入用户体验中。网上流传这样一则视频广告:4位创意青年正在进行搞笑试验,将实验的雪佛兰新乐骋放空档,放下手刹,尽可能减少车辆内部的多余负载。24升可乐和120粒曼妥思经过充分反应后,车辆在喷射所产生的推动力下,利用惯性前行了66厘米,这让网友们对此啧啧称奇。虽算不上什么新型的替代能源方案,但看过这段视频的网友们记住了这几个“爱做实验”的年轻人和这台时尚的小车。新车一段时间后就出现五花八门的视频,确实吸引了不少爱车发烧友。这一大胆尝试网络营销方式的广告形式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使汽车销量快速增长。这种以较低投入,让企业赢得更高营销回报的做法,确实是网络广告创意中的典范。相关广告业主表示:“通过与中国网站合作,我们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展示我们的新车型。未来我们将与社交网站进行更多合作。” 网上盛行的社区网站就是将网民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加入网络世界,“种蔬菜”、“抢车位”等方式让很多白领乐此不疲,汽车广告也可以借用这种形式。例如,当你在开心网“偷”东西时,所看到的正是你想“偷”的名车,这就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也是用户个人体验的一部分,这样网民们既参与了网络生活,又感受到汽车产品的功效。用户对于这类广告产品的记忆也更加深刻。汽车网络广告在一种娱乐休闲的无意识状态下,将产品深深地植入了网民的大脑,这种用户体验形式颇具推广意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网络广告通过用户体验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好的汽车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网络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 五、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创意设计的瓶颈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汽车网络广告也同样受到诸多限制,在传统的购买汽车的过程中,消费者总要先经过亲身体会、试驾等来确定汽车是否适合自己,而这与目前网上不可试驾的汽车模式相背。如果消费者不能对从网上获得对汽车充分的了解,会使他们对汽车网络广告的方式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这就增加了网络广告设计的难度,制约网络广告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设计的瓶颈,能够将产品外观内饰三维立体展示,实现网络虚拟看车、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宝马汽车、北京奔驰汽车网站就采用了三维立体展示的方式,采用全息幻影、360度幻影成像的方式使消费者获得三维的体验,通过新颖的三维全景展示形式,吸引浏览量,吸引消费者。汽车网站的技术应用应当不惜“笔墨”,把核心技术都用来展现汽车企业的各款产品,特别是全景技术,可以让用户在网站上把汽车看个透彻,强化用户体验的效果。应用网络多媒体全景展示形式,展示汽车的内部三维全景和外部造型,消费者可以更自如的观看汽车展示。同时也可以方便购车族看车,节省时间,交互性强,消费者可以看汽车内部和外部的任意角度,可以放大缩小观看,更能给客户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于新车的三维全景,可以让更多的客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体会到汽车的品质,达到极大的宣传效应。 由于目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展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汽车的质感,以及舒适度的网上模拟还是不尽人意,与现实试车效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与互联网的发展,虚拟试车技术会取得成功。 六、结语 网络广告将为汽车营销打开局面,使汽车网络营销成为信息社会重要的销售模式,并促进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吸引中国新一代汽车爱好者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中外汽车厂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广告创意中注重互动,加强用户体验,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营造和改善,汽车网络广告的创意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以及价值底蕴,论述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与此同时,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出对信息诉求的传播,有较强的社会功能性。所以把手绘图形艺术应用到网络广告设计中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发挥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具体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手绘图形艺术;网络广告设计;价值运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相比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更加具有优势。网络广告用户量比较大,针对性强,能充分体现产品的特征,所以更多的商家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相比智能化的传播方式,手绘图形艺术采用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已悄悄地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占得一席之地。 1 网络广告设计中采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最近几年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广告设计方式,即手绘图形艺术体。通过写实、抽象等形式,给手绘图形艺术赋予了新的魅力。[1] 1.1 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手绘艺术一直是我国历史的瑰宝,流传在民间的每个角落。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绘图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绘图形。电子计算机绘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手绘图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电子计算机绘图为机械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提高,手绘图形设计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但是设计师在追求绘图效率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图形的质量,导致出现了很多相同图形,严重影响了网络广告获得的具体效益。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种类,从绘画的类型上可以分为纯手工绘制和借助辅助软件绘制。纯手工绘制的图形可以采用铅笔、蜡笔、水彩笔进行绘制。借助辅助软件绘制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区分,如常见的:3DMAX、JAVA、PS等绘图软件。无论选择哪一种绘图形式,只要绘制师的水平高都能绘制出精彩的作品,手绘图形设计师拥有的技术水平不尽相同,绘制的图形的风格和创意也就不同,通过手绘图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个人素质。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体现企业文化底蕴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广告企业生产的产品能第一时间被消费者知道,方便企业制定和调整产品销售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手绘图形艺术和其他设计方法主要的不同在于,手绘图形是由设计师亲自绘制而来,作品中拥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在产品中融入公司的风格,往往能打破原有广告的效果,取得惊人的效果。然后,手绘图形还具有专利性,可以说是设计师内心个性的释放。在很多发达国家,网络广告设计师在设计广告过程中只需要一个本子,一支笔就能绘制出非常有价值的广告。 1.3 手绘图形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考虑的是“喜欢”这个产品,而不再是“需要”这个产品。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融入手绘图形艺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避免出现相同的广告,每一个手绘图形都是设计师亲手绘制的,没有参考借鉴别人的图形,百分百属于原创图形,就能有效避免专利上的纠纷。[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也让原创手绘图形显得尤为重要。手绘图形融入了设计者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创新。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商家要想争取更多的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设计的网络广告就必须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2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这也是实现设计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手绘图形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它,其必将成为创作设计的羁绊。再加上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出现了很多相似的图形,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在少数。 随着电脑绘图软件的增多,使得绘图的软件越来越复杂,设计师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复杂的程序过程中。这导致设计师思维僵化,阻碍了设计师发挥创意,很容易令其沦为一名机械式的电脑操作工,没有自己过多的设计想法。久而久之,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渐枯竭,慢慢地丧失设计灵感,逐步成为机械式电脑操作工,设计图形的质量严重下降。 3 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 网络广告设计中设计师要着重考虑商品的核心价值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创意体现出来,不同产品之间的侧重点也是完全不相同的。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颜色和形象占很大的比例。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需要表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所以在选择颜色时要尽量选择高端的颜色,如金色、银色等。手绘图形一般情况下选择流线型,给一种高端的感觉,从而引起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是蔬菜或者水果,在手绘过程中采用动画的形式比较好,当消费者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用鲜艳的小图标来吸引消费者。 3.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含很多方面,有甲骨文、水墨、铅笔、水溶彩铅等。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网络广告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采用得比较多,因为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能准确地体现产品的文化底蕴。 手绘这种快速、直观的徒手表现方式有利于我们与人沟通,这是最简便、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同时手绘特有的快速表现有利于我们收集素材,充实脑中的资料库,并让自己眼、手、心高度统一。 4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价值 4.1 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 在网络计算机时代,画家、艺术家为了把自己的艺术想法留住,通过手和笔本完成绘画的过程,手绘图形由于比较简朴所以在那个时代艺术家绘制图形的效率非常高。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绘画效率,但是在绘制的过程中很多细节不能通过电脑绘制出来,一个好的网络广告设计,只有通过脑“想”和手“画”相互交替才能让网络广告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3] 4.2 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多,要想在如此多的商家中脱颖而出,网络广告设计的内容必须有足够的创意、新颖的风格。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能不断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提高他们的购买欲望,发挥网络广告真正的价值。 5 结语 手绘图形艺术不但能带动网络广告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近几年才兴起的广告形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结合手绘图形艺术,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广告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网络广告设计中发挥手绘图形的价值带来一定的帮助。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作图成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表现手段,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新型的数字绘图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优势,但传统的手绘图具有一定的传统型、个性化以及人情韵味,这是新型的数字绘图技术不可企及的优势。因此,手绘图形艺术给广告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我们需要发现以及了解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更灵活的运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本文就针对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促使广告媒介环境发生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广告设计的发展带来了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过多的使用数字绘图影响了大众的视觉审美和信息接受程度。因此,将手绘图形艺术与数字绘图艺术有效的结合将是网络广告设计的主要目标。因此,应加大对具有文化传承、艺术及历史价值的手绘图形的关注力度,使手绘图形艺术不断的应用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 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 网络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促使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网络广告以其互动性与简捷性迅速占领了广告市场。因此,未来的网络广告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绘图的可复制性、简捷性使得网络广告的设计多采用数字绘图技术,对于手绘图形艺术越来越忽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广告的设计缺乏一定的传统性与人情味。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手绘图形艺术的关注力度。 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 在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影响视觉表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等。下面,就针对网络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 1.现代科学技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广告的进展提供了动力:在硬件方面,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以及广告传播媒介在不断革新。在软件上,为广告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使网络广告设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实时性等多种属性。 2.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广告的设计中去,使广告设计更具有传统性以及历史韵味,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以文字和图形两种表现形式。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常常运用文字这一形式较为直观的给人们传递信息。而图形的运用则弥补了文字运用的耗时较长的特点,图形艺术使信息传达的更加直接与简便。手绘图形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对原始图形进行发掘与再设计,使网络广告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特征 手绘图形艺术在视觉中的表现特征即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通过手绘图形的形式有效的传达给人们。手绘图形艺术的视觉表现遵从从形态与语义两个角度进行同构设计,最终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强烈感受。同时也从精神层面使人们达到精神的共鸣,让具体的事物达到了丰富的内涵,进而达到了图形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使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与人性化。 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1.文化传承角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手绘图形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运用手绘图形艺术,将传统的精髓、民族的智慧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鲜明特征的艺术。设计者在运用手绘图形时不但要对其文化批判性吸收,还要坚持对设计表现形式、设计语言等创造吸收。设计者应不断的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和艺术需求,运用手绘图形艺术设计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的广告设计。 2. 艺术审美角度 手绘图形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审美、人性化情感诉求、创造性思维是其存在的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手绘图形的设计以人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以及精神需求,从受众的心理活动和对事物的审美角度层面思考。手绘图形艺术的表达较为感性,设计者在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赋予人美的感知,诱发情感,使人们达到精神共鸣,从而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受众者的审美要求,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商业营销角度 手绘图形艺术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是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所不能相比的。优秀的手绘图形艺术遵循原创性表达,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从而可引起消费者的精神共鸣,从而增大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从商业营销角度而言,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管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不失为一项最佳选择。 总结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于手绘图形艺术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低。 因此,我们应结合网络广告设计的现状以及手绘图像视觉表现形式,从文化传承角度、艺术审美角度、商业营销角度等综合考虑手绘图形艺术。让手绘图形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的应用到网络广告的设计中去。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网络广告设计中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探讨 摘 要 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广告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在网络广告的发展中,手绘图形艺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意元素,带给了现代营销媒体不小的冲击。根据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所表现出的发展和潜力,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关键词 网络广告设计 手绘图形艺术 价值 融合 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互联网的网站上打广告,利用浏览网页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画面等方法向网页浏览者信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广告逐渐比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这四项传统媒体拥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的针对性强,支持分类搜索,并且能够精准地把握产品的特性。通过网络这个开方的平台,传播到互联网用户中。和网络广告智能化传播不同的是,手绘图形艺术沿袭着传统的绘画技艺,在网络广告设计中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 网络广告设计中应用手绘图形艺术的优势 网络广告指的是设计师运用专业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演示等各种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网络广告中融入的手绘图形艺术有很多方面,包括写实、写意、抽象、概括等等。这些不同的手段赋予了手绘独特的艺术魅力。 1.1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有助于设计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在过去的发展中,手绘艺术也一直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形式,但是随着网络制图技术的普及,数字制图这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手绘的格局,也为机械化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电子计算机制图技术的不断提高,设计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但是追求效率难免忽视质量,手绘师的出现将“创意撞车”的概率大大减少。在平面设计中,手绘包含了很多种类。从绘画类型上,大致可以分为纯手工绘画和借助辅助软件作画。纯手工绘画也可以用马克笔、蜡笔、水彩笔徒手作画,而借助辅助软件绘画则可以用使用的软件区分,包括3DMAX、AI、VR、PS等绘图类软件。不论是哪一种,都能够创造出精彩的设计作品。每一个设计师都是特殊的个体,自身的艺术素养决定了绘画的风格和创意,锻炼了设计师的整合能力,提高了广告设计者的多方面水平。手绘图形艺术有赖于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平面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融合了科技、智能的网络广告设计中加入手绘图形艺术元素,会让消费者感到眼前一亮,会渴望抓住这种有力的视觉冲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需求和好感,从而提升商品的知名度。 在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图形设计实质上是通过设计师将自己脑海中构思出的创意和设计加以整理,借助广告模式将其以画作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类广告的初衷是科技与艺术的相互结合,它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前进,从这个方面考虑,它也要求手绘设计师在自身素养上要不断加强。 首先,要求网络广告设计师要对商品设计有明确而深入的了解,其次设计师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设计出新颖的广告作品,第三,设计师还要具有高超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能够了解观众的内心所想,这样做出的东西才能抓人眼球。除此以外,还要求广告设计师要具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水平,让手绘画面成功地传达出设计者的内心想法的,转变成一个合适的载体。 相比于枯燥的文字等广告创意,手绘图形的线条舒适、造型美观,能够更加直观展示出产品形象。因此,当广告设计师在构思广告设计师,要有选择性地强化产品核心,并用手绘图形传达产品的卖点,这也要求广告设计者需要有过硬的美术功底和专业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的契合人们的需求和爱好。 1.2 手绘网络广告设计能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网络广告是彰显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放产品最新动向,方便快捷地调整企业商品的营销策略,能够将产品影响力大大提高。 首先,手绘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方法,它是由设计者亲自动手绘制,作品中包涵浓浓的人情味,有明显的辨别个性。通过手绘图形艺术的融入,能够打破常规的广告效果。其次,手绘图形艺术的价值除了独创性,更包含着一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也能够说是内心一种个性的释放。在欧美很多设计发达的国家,很多广告设计师都喜欢拿一支笔一个本子,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这样在整体广告创意中能够散发出一种随性、自然的味道,同时这种情况下绘制出的设计草图也更加灵趣生动,传达着一种回归自然的生命力。 1.3 手绘结合进来引领“独有”的创意潮流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品味的社会。对产品受众来说,衡量是否掏腰包的因素是“喜欢”,更胜过了“需要”。融入手绘的元素,能符合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爱好,从适用人群的年龄上来说也更加契合。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手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网络广告中,应用手绘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形象雷同的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非常常见,设计者使用一张图片的频率大大增加,原创性因而愈加珍贵。因为手绘的图片必须是作者亲手绘制,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自主思维总结来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设计有其独有的个性,可以通过彩绘、涂鸦、写生等不同形式表达。在时尚的网络浪潮中,能够让某支广告在纷扰的网络信息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得让人一眼难忘。 2 网络广告中手绘图形艺术的具体侧重 当设计师在创作广告作品时,要仔细考虑自己创意里的内涵和美感能否传达商品的核心,不同的产品表现出来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2.1 手绘图形艺术的色彩感觉 手绘图形艺术中颜色和形象时占用主要的地位,例如:家用电器要表现出高科技和智能化,所以颜色可以选用金、银等金属色系,图形可以选择流线型设计。例如以家电闻名的京东商城在做企业形象时多方考虑,最后选择了一只银白的金属小狗,取名为――小joy,在很多产品卡、优惠卡上都有经过处理的手绘小joy的形象,十分可爱。女性服装要表现出优雅,可以采用白描的方式表达。食品则要表现新鲜、美味,所以很多蔬果企业都选择以手绘动画的方式表现,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点击出现,用不停跳动、颜色鲜艳的小标识吸引消费者点击浏览。 2.2 手绘图形艺术的形式表现 手绘图形艺术包涵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甲骨文、水溶彩铅、pop、水粉等等,一般来说,充满文化氛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商业广告中运用比较多,这些水墨应用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产品中的文化内涵。例如,CCTV中央3套频道在做一支栏目工艺广告选择了水墨这种形式,大幕来开,一支粗粗的毛笔挥动了一下,看似随意的滴下一滴墨汁,然后氤氲开来的中国的山水、湖泊、怪石,将人带入了原汁原味的天然风光中。这也成为中央三套在网站上点击爆表的一个小视频。这种工艺广告就是运用了手绘的方式,将这种独有的手绘图形作为一种特别的元素呈现,显出它独有的亲和力和文化价值。 2.3 手绘图形艺术的商业营销价值 正如众多设计者所知的那样,创意是设计的生命和灵魂,手绘图形能够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传达企业、产品想要表现的优势。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表达产品的思想脉络。无论是手绘草图,还是手绘效果图,都能够拥有不错的商业营销前景。而在网络广告上传播手绘产品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贴吧吧友,尤其是微信里的一些公共账号,只要有网友动动手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常常在朋友圈里见到的一些话题“世界上最美的插画”“中国最美的素描村庄”,图片上下面都有企业文化、产品介绍的推荐入口,人们很容易因为想要看到更多的图片点击进入,这些网页通过美丽、生动的手绘图画,足可以在微信之间广泛传播,在第一时间就能准确、直观地建造起一座传承产品名誉度的桥梁。 3 手绘图形艺术对网络广告设计的意义 (1)手绘图形艺术是网络广告设计彰显创意的最佳方案。在电脑没有普及的年代,艺术家们想要留住自己的艺术想法,只能依靠双手和画笔完成整个过程。手随心动,完成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虽然电脑的绘制效果十分惊人,但在很多细节设计中差强人意。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必须要由脑“想”和手“画”不断交融,才能使设计方案不断完善。 (2)手绘图形艺术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手绘图形艺术和传统广告的传播方式相似,可以灵活运用于各项网络广告中,包括微信广告、网络弹窗、广告邮件、植入广告、视频广告、动画广告、自动扩展半页广告、手机顶部通知推送等等。在这些网络广告中,运用手绘的方式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让人们有点击观看的欲望,从而形成潜在的消费群体,给企业或商家带来消费价值。 (3)手绘图形艺术能够增加企业的文化内涵。在无数商业广告中,能够第一时间脱颖而出的往往是具有创意、新颖的形式和风格。通过手绘图形表现的创意和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商业广告的尴尬,增加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说明性的图形语言和带有深刻形式美法则的的艺术表现,满足人们不通层次的审美需求。 4 结论 手绘图形艺术的发展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广告作为新兴起的广告样式也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两者的相互运用能够产生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为商业广告设计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从而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并结合网络广告的优势,让网络广告中的手绘价值向一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网络广告设计论文: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扩大,网络广告人才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广告设计的行业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现阶段独立学院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具有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网络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网络广告;产学研;课程建设 一、引言 网络广告是网络营销的终端表现形式。由于网络广告具有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信息数据准确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或品牌实施现代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国内网络广告业的迅猛发展,网络广告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设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独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将网络广告课程纳入实践教学范畴,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合理模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广告设计作品实践动手能力,是现阶段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现在独立院校中开设网络广告设计课程的学院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软件工程及艺术设计学院,由于任课教师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依然实行着以授课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授课模式。教学侧重方向强调的是基于图形、色彩、文字、版式等基础理论内容,而对网络广告的特点、传播形式等内容鲜有讲解,基于浏览者的换位思考设计更是基本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网络广告设计这样艺术性和技术性并重的学科而言将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理论化和表面化的状态,不能够深层次的思考,无法真正进行网络广告的设计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生专业基础欠缺,设计动手能力较弱 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生,由于招生特殊性,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同时以应试教育为基本的传统教育体制,使学生偏重理论,设计和动手能力较弱。往往会出现学生有想法却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网络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实际会涉及广告营销学、艺术设计学、软件知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但由于新兴学科课程研究时间较短,课程结构的设置不合理。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一般安排48课时或更少,在前置课程学习中,除了图像后期处理和矢量绘图设计课程外,一般没有学习其它软件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动画软件学习过程中,会将一门原本具有创意设计的课程变成软件教学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创意设计较弱,缺少团队合作 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性,导致知识与市场分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空有理论知识或软件操作能力,却无法将知识与需求紧密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整体教学但是无法兼顾因材施教,学生独立思考、创意设计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容易出现对团队合作性的排斥。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间磨合、沟通、协调的能力,容易被市场淘汰。 三、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网络广告设计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要求设计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如果抛弃市场需求只依赖教材讲解,等于是闭门造车,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结合网络广告市场案例,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市场化的案例制作中更好地掌握网络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程度,发现不足的同时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一)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需求与独立院校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讲解中需要将以工作岗位职责需求为前提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与网络广告设计发展相互结合,以工作岗位责任制匹配教学模块和知识点。通过岗位设置,让学生清楚了解职业规划、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岗位情景再现”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工作环境纳入课堂,通过工作岗位责任制开展教学工作,以项目完成的绩效考核、衡量学习效果。同时将行政班级分解成设计团队,各个团队直接横向比较方案,优胜劣汰。 (二)以项目过程为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网络广告设计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模块分解,以模块化完成指标进行进度考核。通过对项目需求分析、受众群体分析、投放媒体平台数据分析、广告素材提取、创意元素组合、输出作品对比等工作流程分解,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对所学知识掌握外,还能够了解项目设计与开发管理的经验。 (三)以设计任务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研究 结合真实设计任务进行网络广告设计教学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市场意识薄弱等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目前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将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操作相互结合,比单纯理论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市场,积累实践经验。 (四)课程改革具体方案探索 1.调整课程架构,将原有软件课程学习前置,重点在于创意设计 网络广告设计的表现方式除了静态图片,还包括GIF、FLASH、视频广告等形式。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图形设计、图像后期处理、矢量动画、视频特效的软件操作后,再将软件应用部分纳入到创意设计中,让学生将更多学习精力投放在客户需求分析、创意表现手法运用的环节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解关于新知识和新领域的拓展创新。 2.参与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创意动手能力 除了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训练外,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广告设计大赛,如金犊奖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独立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专业影响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创作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优秀作品在获奖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3.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座谈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知识永远跟不上新技术的脚步。为弥补这种缺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或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座谈,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组建网络广告设计工作室 网络广告工作室采取专职导师负责制,工作室由若干同学组成,可以不按行政班级划分。其中高年级同学三到四名,低年级同学一到两名。导师负责工作室的项目指导与进度协调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提供项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自行拟定项目计划,完成后提交给导师审核。此举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低年级同学提前接触网络广告案例制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同时,也可以让导师或学生与互联网企业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议建筑电气安装中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 【摘 要】该文结合本人工作经验,针对建筑电气安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弱电系统;原因分析 前言 本文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在该工程中弱电系统主要为消防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系统和电视、电话系统。报警系统为全总线式智能集中控制系统,消防控制设备安装于一层消防控制中心。所有线路均穿PVC管和钢管暗敷,弱电竖井中端子箱间采用电缆桥架敷设。施工时线管敷设安装详电气工程中相似内容。 1 室内外电缆沟构筑物和电缆管敷设达不到要求 1.l 现象 电缆沟砼支架安装时不平直,易折断; 电缆沟、电缆管排水不畅;电缆过路管埋设深度不够,喇叭口破裂、不规则;钢管防锈漆不均匀,密封性不够特别是管内的防锈、防腐未做;接地极在电缆沟中不直、松脱,与过路管接得不全面、部分管漏焊。 1.2 原因分析 (1)土建施工单位施工时不认真,砼支架预制件老化或没有钢筋作骨,以致承受力不够。 (2)电缆沟底也没有一定的坡度,没有按照标准规范做的集水坑,现场客观条件不能满足排水要求。 (3)安装的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有其他专业的管道或管井影响电缆管的敷设。 (4)没有按要求在逐条焊接地极,待全部管埋完再焊接时条件已不允许逐一焊接,只好在喇叭口处焊接凑数。 1.3 预防措施 (l)根据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电缆沟底部排水沟坡度不应小于0.5%,并设计集水坑,积水直接排入下水道,集水坑的做法参考建筑的有关规范。 当设计集水坑远离雨水井或雨水井的标高高于电缆沟底时,应对相应的排水系统作对应的调整。因此,在室外综合管网图会审时要认真比较各专业的相关标高。 (2)电缆管要用厚壁钢管,内外均应涂刷防腐防锈漆或沥青,漆面要均匀,特别是焊接口处,更需作防锈处理。两根电缆管对接时,内管口应对准,然后加短套管(长度不小于电缆管外径的2.2倍)牢固、密封地焊接。 (3)土建单位在安装钢管砼支架时,应拉线找平、找垂直;其中最上层支架至沟底距离为150mm-200mm,最下层支架至沟底距离为50mm-100mm。应到合格的生产厂家购买合格的砼支架,保证有足够的承托力,钢制支架要做好防锈防腐保证。 (4)喇叭口要求均匀整齐,没有裂纹。电缆管预埋时要保证深度为0.7m以下;如一些客观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管上面作水泥砂浆包封,以确保管道不被压坏。 (5)电缆沟中的弯扁的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在通过过路管时,要分别与各条钢管搭接,搭接处作好防腐防锈处理。为了保证每根钢管能与接地极可靠搭接,在埋管时逐一焊接,不允许把管埋完后才焊接。 2、外围设备安装 外围设备主要包括各种探测器及控制模块的安装。 (1)探测器安装:探测器安装工艺流程为:定位―底座安装及接线―控测器安装。 1)定位:火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距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 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探测器至单孔空调送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空调送风口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0.5m,在宽度小于3m内的走道顶棚上设置宜居中布置, 但感温探测器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间距不应超过15m。 2)底座安装及接线:底座在无吊顶的位置直接用螺钉固定在明装线盒上,在有吊顶的部位应配合吊顶安装固定在吊顶上,然后根据探测器的接线要求进行接线。 (2)控制模块安装的工艺流程为:定位―底座安装及接线―控制模块的安装。 1)定位:控制模块应根据设计要求定位。设于吊顶的部位安装在吊顶内的墙壁或就近的梁、柱上。在无吊顶的部位直接明装在墙或梁柱上,其安装高度为距地不小于2.8 m。 2)底座安装及接线:底座用螺钉直接固定在接线盒上,根据控制模块的接线要求作与模块底座与接线盒内导线连接。 3)控制模块的安装:调试前,按控制模块的要求将其装在底座上。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输入的信号必须是电源开头信号,禁止接入其它电源或电流信号。 3、手动报警按钮及消火栓按钮安装 安装应牢固不得松动,不得倾斜,手动报警按钮安装高度距地1.5m,消火栓按钮装在消防箱外左侧距地1.5m,应注意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且安装时应作好编码登记,以便与竣工图控制器上显示相对应。 4、消防设备的控制设备安装 消防设备的控制设备安装主要包括消防控制中心的控制设备及反馈信号线路、控制非消防电源的切断的信号线等,其安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消防控制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功能检查,不合格者,不得安装。 (2)消防控制设备外接导线的端部,应有明显的标志。 (3)消防控制设备盘(柜)内不同电源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端子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 (4)与控制器的端子板连接应使控制器的显示操作规则有序。 5、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安装施工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火灾报警控制器落地安装,其底宜高出地坪0.1~0.2m,单列布置时盘前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5m,盘后维修距离不应小于1m; (2)火灾报警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得倾斜。 (3)火灾报警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主电源应有明显标志。 (4)火灾报警控制器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标志。 (5)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标识一致,且字迹清晰,不褪色。 (6)对控制器外壳应采用BVR-25mm2铜芯绝缘电线穿PVC管作专用接地线引至基础接地体且接地阻值应小于4Ω。 6、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应在安装内容完成后进行,其调试程序为: 子系统调试系统联动试车 (1)子系统调试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调试,应在建筑内部装修和系统施工结束后进行,在调试前应按设计要求查验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备件、备料等,应严格检查系统线路,对于错线、开路、虚焊和短路等应进行处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应先分别对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报警按钮、报警控制器等逐个进行单体通电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调试。 在调试中应采用专用的消防检查仪器对探测器逐个进行试验,其动作应准确无误,应分别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供电,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各项控制功能及联动功能。 进行该分系统调试。应注意检查以下主要技术指示情况: a.输入电压:AC220V±15% b.输出电压:DC24V c.检查功能: 通过自检开头,可产生摸拟火警信号,以便检查探测器内部线路是否正确。 能否直接或间接接收来自火灾探测器及其它报警器件的火灾报警信号,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能否实现故障报警,二次报警、火灾优先功能、消音复位功能,以及主配电源转换功能正常否。 2)消火栓系统:系统调试包括水源测试、室内、室外消火栓和屋顶消火拴的功能试验和系统联动试验等内容,以达到规范要求和消防部门认准为合格。 (2)系统联动试车 在各分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后,应进行整个消防系统功能上的联动试验,调试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给任一楼层任一区的任一个功能设施一个模拟火灾信号(如给感烟探头烟雾),观察整个系统的报警联动情况。 总结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分析,只有找出问题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按照安装规范要求, 即可提高安装质量.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简述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简要分析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引言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1、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方面的管理 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执行和贯彻国际、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弱电系统的各个系统和系统之间,子系统同各个分支专业工程的界面,主要是机电设备专业,土建专业以及装饰专业等。其次,包括产品的供应商施工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工作范围,以此对其工作的责任进行分割。弱电工程作为系统运作的核心内容,其确定的界面是系统开通所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整个工程的难点以及技术管理的重点。 弱电工程最主要的就是设计的相关资料,对其审核主要是对合同中的监控点表或者是施工图和设备清单等进行核对,确保其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即保证监控点表可以反映真实的各个监控点位置,并且对接口的匹配受控点以及监测点。设备清单和实际使用的设备在型号数量以及规格上与清单一致并且是与设计图纸中的保持一致,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才能够对系统的硬件系统进行确保,同时联动以及信息通讯接口的技术参数以及接口界面都可以满足要求。 2、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综合管理 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并进行交接验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提交较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扯皮。 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衡量弱电技术的主要依据包括: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信号传输的精确程度和可靠度等。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低电压电能。例如,进行控制建筑大楼、报警监控、消防电气控制等,都属于该方面。第二,信息信号传输。例如,有线电视信号、电脑网络和信号接收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电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 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 满足用户功能需求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结束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分析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为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所关注的特点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从而有利于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顺利完工。本文主要分析以及探讨智能化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从而使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施工 1 前言 在我国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是指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建设水平以及建设建筑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开始引入到建筑设备中。在建筑弱电系统智能化工程中主要涉及到施工中的技术路线、材料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状况会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 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并且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业仅仅依靠人力以及机械是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来进行,并且随着电气智能化的不断应用,这就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 在实现设计功能以及使用功能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与建筑行业相匹配的的各种电气安置设备开始发展起来。智能建筑是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在建筑功能中,建筑中设置智能化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各个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贯穿于其中。电气智能化系统在设计、施工到验收这一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气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3 目前我国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的状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规模上以及效率上,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取得较大的进步。现阶段,由于不规范的建筑实施,因此在设计以及实施方面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3.1 不健全的工程管理制度 在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成本整体控制过程中,要从工程设计、施工到验收这一阶段出发,没有提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对弱电智能化的应用进行管理。由于不健全的建筑智能化管理制度,因此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弱电智能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聘用制以及明确的责任制,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不负责,最终影响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除此之外有一些建筑行业没有充分利用弱电智能化,这样做不仅使得工程成本的投入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3.2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 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这里着重根据弱电工程的特点强调在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阶段设计、施工、调试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3.2.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必须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要求,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包括功能、信号匹配、设备配置、逻辑等;检查受控对象的设计管线到位,双方信号接口界面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设备清单、监控点表与施工图三者完全一致。 3.2.2 施工工程质量的控制 按施工工艺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按图示的施工工艺框图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按施工工艺要点做好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检查表格;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和调试记录。 3.3 比较落后的工程施工设备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电气化机械设备。但是由于一些单位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也没有引进先进的设备,这些落后的工程施工设备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进步。与此同时,落后的工程施工设备不利于普及弱电智能化,而且也会对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以及舒适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3.4 不得当的工程受防干扰措施 在智能建筑环境中,存在一系列的电气干扰源,比如:电梯机房设备、大型的变配电设备等,这些设备不利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运行过程中,弱电智能化系统会受到抗干扰措施的影响,从而会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4 不断完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的具体措施 4.1从技术管理方面来说 为了能够解决弱电智能化利用率低的问题,企业要严格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合同以及设计方案来进行,并且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好弱电智能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使得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抓好技术以及施工设计图纸以及资料的审核,与此同时要重视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材料以及技术,从而解决弱电智能化工程中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4.2 从设计方案来说 在整项工程中,设计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会给工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建筑工程的相关单位要做好设计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整项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确保整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方案中,弱电智能化工程设计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并且在施工之前要审核弱电智能化工程技术以及施工设计,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弱电智能化工程来说,要严格按照图纸上的要求来审核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得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得到保证。 4.3 从工程检查以及验收方面来说 在弱电智能化工程中包括了复杂的设备以及系统,因此在每一项目完成之后以及各个工种施工结束之后,相关的负责人要记录相关的信息,这样做可以规范工程的验收工作,并且也可以做好设计图纸的交接以及验收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而且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以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4 从工程设备抗干扰方面来说 在建设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以及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做好系统防干扰的具体工作。为了能够确保弱电智能化应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从干扰源、干扰途径以及受扰设备等方面来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抗干扰性;第二,在选择软硬件抗干扰措施的时候要以智能建筑实际的弱电智能化情况出发,便于最后的实施;第三,综合分析以及判断干扰情况,并且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抗干扰措施,从而可以使得智能建筑系统的正常运行得到保证。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开始取得较大的进步。由于建筑施工管理与客户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平。在设计、投招标、施工以及建设结算阶段中,建筑行业中的电气弱电智能化安装工程贯穿于其中。通过合理的管理电气弱电智能化安装工程,不仅能够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能够提高相关单位的经济效益。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析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中的抗干扰措施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信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对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信息储存量也在不断的加大,然而耐压的等级比较低,导致了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干扰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其抗干扰措施。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加以改正。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抗干扰措施 弱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载有语言、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另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以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的电能,人们习惯将弱电方面的技术称之为拖点技术。智能建筑弱中的弱电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像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广播以及楼宇自控等。最近几年,智能建筑对自动化的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使用的电子设备也相应的增多,集成度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干扰。 一、某智能建筑工程概况 某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主要包含有网站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楼宇自控系统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中又包含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这些系统就集体的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该系统网络结构软件采用的是Windouw XP的操作系统。硬件的采用通信网关与各个子系统实现其通信的连接,网络是基于IP/TCP协议的以太网结构。 二、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干扰 1、电磁干扰。在建筑物内或者是建筑外的自然环境中都带有电磁干扰,最为常见的是就是电磁辐射、静电感应、地电位异常、高频电噪声等。这些电磁干扰都会影响上述网络结构中通信系统以及广播系统,不能够正常的工作。对于无线电通信、雷达以及广播电视等系统所发射出的电磁波信号等相对于其他的设备来说,也是一种干扰。 2、信号线路干扰。信号线路上的干扰,就是任何的变电信号都会通过耦合途径传播到临近的线路上去,这主要是因为在临近的线路之间或者在强电磁设备以及线路之间存在着分布电容以及对地的电容,同时线路之间还存在一些互感,而这些信号的大小直接性的决定着感应信号的强弱。3、系统结构上的干扰。系统结构上的干扰主要是网络结构、设备选型以及通信网络上的干扰。主要是智能建筑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电气干扰源,造成信号的干扰,降低设备的工作效率。 三、抗干扰措施 1、信号线路上的抗干扰。对线路进行布置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对于采用桥架式的敷设现场,最大限度使用双绞线或者是几何中心重合的四芯线。其次,当遇到多跟双绞线进行一起敷设时,尽量采用不同节距的双绞线。再次,对于传输线中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开不连续连接的插件,长距离传输线的线断应该与阻抗器进行并联。最后,长距离的传输信号线适宜采用小节距的双绞线,对两队的双绞线长距离平行敷设时,应该没隔一段距离就进行一次交叉,从而防止噪声干扰。 2、网络结构上的抗干扰。以楼宇自动化系统为例,其系统结构多设计成分布式控制系统,主要是由现场设备级、操作管理级以及控制级三部分构成的,操作站一般只有一台的PC机,而控制站能够选用不能的DDC或者是PLC产品。因此,在网络结构上的抗干扰则主要是:网络中的分支接口可以直接采用T型的连接器,确保各个操作站以及控制站的独立性。 3、设备选型上的抗干扰。对于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PC机的选用应该注重比较高的抗干扰性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工作。通过此种抗干扰的措施就能够增强设备的抗干扰性。 4、防电磁干扰。电磁干扰主要是来源于传输线路以及空间辐射这两种方式,采取的抗干扰措施应该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首先,过电压保护。对于过电压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开路方式、信号隔离方式、以及短路方式,但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开路方式以及短路方式。其次,电源装置上进行抗干扰。在电源的输入、输出端设置变电压抑制器,在电源端隔离变压器的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加入接地的金属屏蔽层,在电源单元中,采用隔离作用的宽工作电压范围的开关电源,这样就能够提高电源抗电网电压跌落的能力。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作中的抗干扰措施主要从干扰设备,干扰源以及干扰途径这几方面着手,本文所列举的抗干扰措施,在实际的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得到应用,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这些抗干扰措施的方法比较简单,维护上也比较简单,同时性价比也比较高,能够确保弱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弱电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成本不断在增加,各种建筑对智能的弱电系统有很高的有要求。弱电工程项目涉及很多专业。弱电工程是工程的配合工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必须紧密地与相关专业的协调合作,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需要设计与施工与弱电工程相互协调。随着智能系统技术发展,成本降低和建筑行业对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弱电项目管理的智能化系统逐渐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范畴。 关键词:弱电智能化;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工程验收 弱电智能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工程,在设计与施工管理经验上存在着不完善,目前的标准,规范,现有的规则不能覆盖整个行业,也不能解决相关内容和相关的问题,设计和施工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格规范,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的施工检验和设计环节的相关建议,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 1、弱电系统智能化的设计 弱电系统作为建设项目和通常项目一样,智能化弱电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作为整个建筑设计的一个领导者。弱电设计以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以基本要求的可行性技术、合理的经济手段,以满要求客户的要求。 1.1、分析和识别 功能需求和功能识别是初步设计工作之前应该做的必须的工作。设计标准的主要功能是要抓好项目和系统,也就是从功能要求出发,使用价值的公式,在初步设计阶段明确设计的情况,确定设计概算。 1.2、技术设计阶段 技术设计阶段应该汇聚所有专家的专业知识,提升整个建设工程的价值,应按照设计要求或者任务书,在弱电系统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确定工程范围,并且在每个子系统和机电设备,以及土建工程、装修工程、产品供应业务等项目范围内确定,也要确定承包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和明确各个项目的责任范围。要加强各个系统的合作与协调以及相关专业的互补,确保智能弱电系统的架构完整完善,让系统使用起来能满足其经济性社会性等服务功能,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参考和依据,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的必要工作,也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工作,设计工作者要保证设计的完善性和必须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些是智能化弱电系统建设的投资目标,也是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目标,同时也是进度目标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设计单位应该提高对施工图的重视度,加强对施工图的监督和管理,并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做好设计图纸的交底工作和图纸审核工作,设计单位必须做到在施工过程中的全面优化设计,及时解决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2、智能化弱电系统的招投标 合格的分包商的选择,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应重视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招标程序和工程承包,依法进行招标,发包单位应该严格审查潜在投标人的资格,技术能力,项目绩效,工程绩效,类似项目建设的经验和项目审查的建设,设备供应是审查的另一方面,同时也包括工程监理,在工程主体结构上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确保项目实施的设备和材料的的质量,以满足用户的设计要求,达到完善的正确的设计性能。 3、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项目管理 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项目管理应该从施工的管理和工程的验收和技术上的管理进行管理。 3.1、施工管理 智能化弱电系统的管理除了满足工程管理的一般要求,还要根据工程管理薄弱的项目的需要强调几项内容:弱电工程指的是建筑,照明,装修,柴油发电机,电梯,给排水,消防,供电,暖通空调,不间断电源等专业,本质上是薄弱的项目的配合工作,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工地必须紧密地与其他专业的进行协调合作,特别是在水的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阀门和流量开关及其安装,开口位置和相应的执行机构联动保护,需要各个工种的设计和建设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现在我国面临的关键的困难的薄弱的技术管理项目是在弱电工程界面的选择和确定上,这是很重要的,是建立智能弱电系统的一个必要条件。确定项目界面通常包括:确定设备的供应和材料界面,确定技术界面系统,确定设计界面和施工界面。因此,针对智能化弱电建筑的弱电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解决办法,而且应该与总体施工方案是相互协调配合的。 3.2、工程验收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验收在我国的弱电工程项目中目前没有国家标准,但是有的城市的地方标准已经相继颁布。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进行系统的严格的验收。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调试包括文件系统在调试前的检查;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设计施工规范,合同要求进行调试大纲的编制,审查确认后然后进行专业的组织实施;记录,检验调试和组织实施的各种测试的数据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且立即提出相应的对策,;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设计要求,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相关检验。还应包括系统单机试车,调试,试运行等工作,要进行认真严格的验收程序,这样能够保证加工质量及设备正常运行,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时刻注意调试工作。 3.3、技术管理 在整个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都要重视技术管理工作,良好的技术支持和项目技术管理是项目施工质量的基础,智能化弱电系统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协调一致的设计,应按照设计要求或者任务书,在弱电系统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确定工程范围,并且在每个子系统和机电设备,以及土建工程、装修工程、产品供应业务等项目范围内确定,也要确定承包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和明确各个项目的责任范围。施工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关技术和施工设计图纸以及进行数据审计。弱电系统工程在工程设计中涉及的专业广,类型复杂的工作,所以这些工作必须在施工设计审查施工前做好,为确保工期的正常,施工的质量,为了减少返工,所以弱电工程必须检查图纸和相关数据,以确保工程合同上的设备清单,监测点表和施工的实际情况三者保持一致,各监测点的监测点表也必须具体的体现在图纸中,以保证系统的硬件设备的完整性,一定要按照接口界面、联动和信息通信接口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设计。 4、结束语 智能化弱电系统在建筑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影响很深,但是有些问题需要及时的改进,一定要从施工管理、工程验收和技术管理方面控制好系统的完善性。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建筑弱电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1.概述 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1]。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了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我国相关人员进行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并从管理、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提高建设施工水平改善措施[2]。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因素,阐述了目前建筑弱电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衡量弱电技术的主要依据包括: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信号传输的精确程度和可靠度等。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低电压电能。例如,进行控制建筑大楼、报警监控、消防电气控制等,都属于该方面。第二,信息信号传输。例如,有线电视信号、电脑网络和信号接受等[3]。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2.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点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2.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2.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3.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3.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3.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4.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4.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4.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4.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 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5.总结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对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探讨 摘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智能化建筑名符其实和发挥应有投资效果,本文对智能化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推进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运行。 关键词: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施工 一、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作为传统的建筑业,单纯的人力和机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速、便捷、舒适等要求,所以建筑业也紧随时代变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起来,尤其电气的智能化应用更加完善了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电气是实现设计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基础,因而,建筑相配套的各种电气安置设备也得到了突飞大进的发展。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其成为建筑中设置智能化系统已逐步成为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系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遍及各个阶段。从设计、施工到验收等,工程的全过程中电气智能化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智能化的发展,其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房地产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和效率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弱电智能化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热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其发展。但是目前智能建筑的实施还不尽规范,在设计和实施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成本整体控制中,从工程的设计、施工到验收,没有严格的管理体制来进行弱电智能化应用的具体限制。建筑智能化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一些弱电智能化没有在建筑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没有严格的聘用制和明确的责任制,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心大意,不重视工作质量和效率,不去充分利用弱电智能化,加大了工程成本的投入,严重影响到工程效益。 (二)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素质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一些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漏洞百出等问题,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容易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智能化电气的设计和施工没有科学的认识,影响到电气智能化的顺利进行。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不能选择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 (三)工程施工设备的落后。在建筑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的电气化机械设备,由于单位不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引进先进的设备,一些落后的设备严重制约着工程的进度,同时,也不利于弱电智能化的普及,影响到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四)工程受防干扰措施不当。智能建筑环境存在着大量的电气干扰源,如大型的变配电设备、电梯机房设备、中央空调设备的起 /停信号和雷电干扰等,这些设备很容易对智能化建筑造成不利的影响。弱电智能化系统在运行中常常由于抗干扰措施不当,导致设备工作可靠性低,产生错误码、数据丢失等,还可引起系统的死机或瘫痪。 三、完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的对策 (一)技术管理方面。面对弱电智能化利用率低的情况,企业应根据建筑智能化的合同和设计方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确定弱电智能化各系统之间,以及每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材料、装潢之间的联系,以及产品供应商、工种承包商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和职责的确定,以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这些工程施工中的修改调整和再确认工作。抓好技术和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资料的审核,弱电智能化工程的确定包括备材料供应,系统技术,设计及工程施工,是系统开通的必要条件,是弱电智能化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点或者难点之一。 (二)设计方案方面。设计作为整项工程的灵魂,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能够为工程建设规划明确的方向。做好工程的设计工作,能够确保整项工程的质量,为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应该注重设计优化工作的管理,采取全过程、全专业的优化措施。抓好技术和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资料的审核,重点在设计方案上面,弱电智能化工程设计涉及专业、工种面较广,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对弱电智能化工程技术和施工设计的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尤其对弱电智能化工程而言必须对上述图纸、资料进行审核,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 (三)工程管理方面。弱电智能化工程涉及土建、装饰、空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在某种意义上弱电智能化工程是配合其他工程的工种,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与以上专业配合与协调,尤其在阀门、水管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及其安装等方面上,均须与相应工种协调配合。 (四)工程检查与验收方面。由于弱电智能化工程包括复杂的设备和系统, 例如一些配管、 线、 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等,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每一个项目完成和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严格记录相关信息, 进行工程的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的交接和验收,提交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以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五)工程设备抗干扰方面。在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性能指标和设备的先进性, 更要做好系统的防干扰。保证智能化建筑中,弱电智能化应用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想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必须从干扰源、干扰途径、受扰设备几方面同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进行抑制。其次,软硬件抗干扰措施应根据智能建筑实际的弱电智能化系统情况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科学地实施。最后,需要对干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选用简单、维护方便、性价比高的有效抗干扰措施,以保证智能建筑系统正常运行。 四、科学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秩序的意义 建筑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是一个从浅到深、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的整个过程,考虑的因素众多,为了全面地判断、解读、研究,使施工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和普及,必须做好科学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工作。 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是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实现其设计功能和应用功能的基础。建筑电气安置工程是科学合理控制电气产品在成本、质量和效果上的必要管理,这不仅可以保管电气项目的工程整体质量,还能够对建筑企业建设成本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和建筑业的总体水平,是企业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方式之一。只要我们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工作中做好科学管理,形成良好的秩序,加强对人、财、物的制约,采用合理的策略和手段,对建筑电气安装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就能够加强建筑电气的质量、成本和效果造。 近年来,我国坚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等,这一系列理念都体现着我国将“高效”“节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智能化工程工作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宣传理念。有效地智能化工程控制能够节约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完善社会各项基础设施等等,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建筑行业中的电气弱电智能化安装工程贯穿在设计、招投标、施工及建设结算阶段整个过程中。有效的管理,合理分配财力、人力和物力,最终保证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对建筑企业和日后的使用者意义非常重要,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稳定、便捷等特点的建筑弱电系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之中,弱电系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工程 设计与施工 布线 在对建筑物的弱电工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非常重视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分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制定设计的标准。施工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弱电系统质量的好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的标准和设计的类型进行合理的施工,充分的注重设计和施工的良好协调,保证建筑物整体的弱电系统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严格的执行。在建筑物弱电系统建成以后要对线路进行及时的维护,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检修。使得建筑弱电工程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 1、建筑弱电系统的概念 建筑中的弱电系统习惯指工作电压为低电压的系统,弱电系统工程主要包括: ①电视工程,如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系统等;②通信工程,如电话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③消防工程,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等;④安全防范工程,如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 包括可视对讲系统) 等;⑤广播工程,如背景音乐广播系统、紧急疏散广播系统等;⑥智能远程抄表工程,如水、电、煤气表具数据检测远传系统等;⑦可视会议工程,如视频会议系统、电化教学系统等。 建筑弱电设计应以稳定、可靠、合理、实用为原则,同时应注意加强各相关专业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确定设计方案时,应本着够用的原则,不贪大求全。作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配套专业,弱电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与使用需求,与建筑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使用功能、管理和经营要求、工程投资能力等因素,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保证主要功能。 2、弱电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物的弱电系统的集中表现形式和承载主体就是电线,有各种类型的电线组合成建筑物的弱电体系。因此,在建筑物的弱电系统中必须根据具体的弱电类型采取不同的电线类型。 2.1、线缆选型 2.1.1、消防弱电工程 消防弱电系统是指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特点用于消防系统以及相关消防工程的相关的弱电设备和有关的系统。消防系统包括火灾预警设备系统以及消防控制设备系统,而在消防系统中的相关电子设备多是电压较低的弱电线路。对于消防弱电的线路系统在建筑物中的要求比较高,电缆要有足够的敏感度才能保证信号的快速传播及时的发现火灾的隐患,在火灾的发生以后必须保证信号的及时传播,这就对光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足够的传输速度又要有足够的耐热性。 2.1.2、通信工程的弱电系统 通信工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通信工程的作用。电信服务商把电子信号通过电话光缆和计算机宽带的形式把通信信号传输到整个小区。小区的整个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通信弱电系统的要求,这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电线光缆的选择上。在电话光缆以及互联网光缆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小区信息传播的特点,电信信号的传播光缆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信号传输的质量和信号传输的安全程度。 2.1.3、电视工程的弱电系统 电视工程的弱电系统的普及使得有线电视技术在千家万户中得以采用。电视工程的弱电系统通过电视信号的传递和视频信号的转换实现了用户画面和声音的视觉以及听觉的享受。根据有限信号的传输距离以及传输质量要求具体的传输介质,电线的不同类型必须被考虑在信号的传输类型中。不同形状的电缆对于信号的衰减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在实际的有线电视的弱电线路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信号要求,根据信号传输的相关距离合理的采取相应介质的电线,实现整个工程的良好质量水平。传输距离要求的比较远以及对于信号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的电视工程可以采取能耗比较低、频带相对较宽、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的电缆,在电缆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地的温度及其后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电缆,电缆同时要考虑信号的保密性。在整个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电缆的成本。 2.1.4、广播和智能远程抄表工程 广播系统一般选用RVV护套双绞线缆即可,传输距离长,线径可选粗些;紧急疏散广播系统则必须选用NH-RVV耐火多芯电缆;数据检测远传系统需选用RVVP屏蔽线。线缆的芯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2.1.5、安全防范工程 电视监控系统可采用SYV聚乙烯实芯同轴电缆,当摄像机到子监控中心距离≤1 000 m时,可选用SYV-75-12同轴电缆;当摄像机到子监控中心距离≤800 m时,可选用SYV-75-9同轴电缆;当摄像机到子监控中心距离≤500 =m时,可选用SYV-75-5同轴电缆;当摄像机到子监控中心距离≤300 m时,可选用SYV-75-3同轴电缆。 门禁、可视对讲系统主干线电缆可采用SYV-75-3+5C×0.5+2C×0.75多芯线缆,用于连接门禁、可视对讲系统的主机与分机,其中SYV-75-3线缆传输视频信,5C×0.5线分别传输音频信号、控制信号,2C×0.75线传输电源信号等。 2.2、布线设计与施工 布置线路是整个弱电工程发挥作用的前提,弱电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布线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把布线工作做好才能保证整个系统有效的发挥作用。布线就是布置、安放线缆。在弱电系统工程设计中,布线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将布线工作做好,才能为弱电系统的正常运转打好基础。由于布线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在布线与设计的初期一定要合理规划,只有建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网络大厦更加牢固。 因此,在弱电布线时,必须考虑弱电与强电布线保持足够距离,如弱电线缆不能与高压(AC≥1000V,DC≥1500V)电缆一起并行布线,弱电线缆的终端与高压电缆的终端最小间隔为450 mm弱电线缆若为屏蔽线缆,则最小间隔可以近一些;弱电线缆的终端与低压(AC 布线工程属于墙内的工程,在整个布线工程的开始前夕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保证下才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协调统一。在整个建筑物的布线工作中要分清各个线路的不同特点,对号放入特定的线槽中,保证全部的弱电线路良好有序的发挥作用。在布线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施工的严格性,防止布线出现混乱的局面,如果布线的工作不能严格的按照规划的要求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影响线路正常的发挥作用,在线路出现问题时也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工作。在弱电的布线工作中也要注意和强电的合理布局,防止强电对于弱电形成大的干扰。弱电和强电如果出现线路的交叉时一定要各自安排各自的管道,防止管道的交叉形成漏电的现行发生。 总之,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通常应满足以下需要:保证大楼内所有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建筑内适宜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保障水、电、冷、热等能源供应;为建筑使用者提供电视、音响广播;满足建筑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与外部互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周到的物业服务;为建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物业管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省能源; 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减轻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等。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建筑弱电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衡量弱电技术的主要依据包括: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信号传输的精确程度和可靠度等。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低电压电能。例如,进行控制建筑大楼、报警监控、消防电气控制等,都属于该方面。第二,信息信号传输。例如,有线电视信号、电脑网络和信号接收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二)、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四)、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一)、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电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二)、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 (三)、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四)、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示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本文就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管理项目的重点进行阐述。进而,就智能建筑自动化应用系统与计算机系统、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一、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1、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方面的管理 应当根据合同以及设计的要求进行工程的界面方面进行调整并再次做出这些方面的确认,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弱电系统的各个系统和系统之间,子系统同各个分支专业工程的界面,主要是机电设备专业,土建专业以及装饰专业等。其次,包括产品的供应商施工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工作范围,以此对其工作的责任进行分割。弱电工程作为系统运作的核心内容,其确定的界面是系统开通所必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整个工程的难点以及技术管理的重点。 弱电工程最主要的就是设计的相关资料,对其审核主要是对合同中的监控点表或者是施工图和设备清单等进行核对,确保其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即保证监控点表可以反映真实的各个监控点位置,并且对接口的匹配受控点以及监测点。设备清单和实际使用的设备在型号数量以及规格上与清单一致并且是与设计图纸中的保持一致,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才能够对系统的硬件系统进行确保,同时联动以及信息通讯接口的技术参数以及接口界面都可以满足要求。 2、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 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并进行交接验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提交较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扯皮。 二、智能建筑自动化应用系统与计算机系统 1、智能建筑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办公和通信 智能建筑自动化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和通讯自动化,一方面要求要对设备进行环境的监控另一方面主要是对数据库的信息整合和管理。其应用中主要是在线性规划与有限状态的结合,或者采用优化的方法对大厦进行协调控制和调度管理。建立对只能大厦的信息库,从而更加有效的提供大厦管理的软件支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网络管理,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多方位的客户服务,从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对大厦的安全和服务设施,以及系统的维护,餐饮,通讯办公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 2、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的作用 智能建筑自动化控制技术要求在办公,通信,楼宇自动化三个部分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楼宇的消防保安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尤其是对电话数据库光电网相连接的卫星等进行由内而外的高效率整合,楼宇自动化对于智能建筑价值来说有重大的意义,楼宇自动化系统能根据建筑内部所有的机电设备对楼宇进行整体设备的自动化有序运行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空调电力,防灾和安全上对设备进行归类,采用计算机控制手段对各个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的监理,使得设备能够利安全有序的运行,办公的自动化管理能够先进的设备进行对信息的处理和对计算机中心的采用和传真,复印,并且与国际互联网进行联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办公的质量和环境使得内部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享受到信息。保安自动化的防范工作十分重要,在过去靠人工现在靠计算机进行电子设备的监控和保障,使得小区更加规范和舒适,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增加了小区的美观,尤其是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对中心进行安全联动性管理,闭路电视和门禁系统,以及各项报警系统,他们在计算机的控制之下会自动进行技术识别和控制,使得安全性更高。 三、智能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构成 根据应用功能的不同,综合布线系统有许多子模块构成,现将其分述如下 1、工作区子系统是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的转换系统,是建筑功能的直接使用设备。通过建筑物内部插座与信息转换设备之间的联通实现从人体到信息的传送。工作区子系统的安排通常靠双绞线进行安装。在安装中工作人员要注意结合建筑所在地的区域特点和各种相关配套原件的出产型号,如果系统的连接设备不能与其他的配套设备进行合理的联通,将会影响系统转换的功能,使得建筑物的功能大打折扣。 2、除了工作区间系统,水平布线系统也是智能建筑的一项子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终端采集设备与整个智能化网络中枢的有效连接。水平布线系统同样采用双绞线连接,与工作区系统有所区别的是,这种双绞线通常采用8芯结构,其标准长度通常小于100mm。由工作区到设备缆线终端的布线长度不应大于10m。在建筑中可以对这种通行标准进行符合建筑实际的改造,当间距大于10m时,为了满足布置需求,可以适当减少缆线的长度,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智能化分布。 3、智能建筑的信号传输需要协调机制,这种机制的实现靠的是建筑内部的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可以完成水平系统和垂直系统之间的连接,对各种系统中纷繁复杂的信号网络进行整合和转换。进行安装的过程中需要设置配线架,根据使用功能的区间划分,可以采用铜缆配线架和光线配线架,两种配线架既可以单独布置,又可以协调作用,主要根据信息的走向和需求进行划分。 四、计算机系统与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技术要点 1、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综合布线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用以服务建筑物中所有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布线要求。设计应以智能建筑的现时和计划需求为依据。 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与信息资源等部分组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子系统间接口方面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往往互控,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系统的报警联动、各种管理信息资源网络的互联,需要设备之间或系统与设备间的软、硬件连接,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可靠运行,但往往因为系统要求不明确与技术规则不统一、各承包商间接口界面不统一与彼此推诿、技术不成熟或技术不可行,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4、母线的安装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插接的母线在运行的现场中要放置在室内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受潮;密集型的母线必须要做绝缘的检查。母线安装前,母线通道的所有线路都要经受潮湿程度的检查,避免成品受到损坏。母线需要与开关的设备相连接,不受到额外的应力;母线的各个连接部位要密封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因此,应采取有效地策略的方式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确保我国建筑弱点智能化系统发展。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摘要:智能化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的发展方向,这其中建筑弱电系统是智能化建筑中的关键组成。本文就此阐述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施工 1、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建筑的智能控制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全新的发展思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建筑物“弱电”系统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在智能建筑日益受到追捧的今天,很多智能建筑的功能和建设规模已经超出了现实需要,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在弱电系统施工等环节的施工成本,有时还会引起智能建筑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智能建筑的建设以及弱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一定要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加强对高智能建设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控制智能建设的智能化程度,并保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2、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 2.1 建筑物弱电进出线管的位置选择和预留 对一个建筑来说,尽管弱电系统复杂多样,但需要与外界联系的弱电线路一般仅有通讯线路、安防监控互联线路以及业务线路。网络虽然作为楼内所有弱电系统的支持平台,但它一般只是在建筑内部自成体系,与外界的联系通过通讯线路即可。但是,政府、电力、司法等部门可能有自己的内部网络,需要在进线时考虑预埋保护管。此外,某些建筑可能还有外界周边的安防线路以及消防报警线路。 进出线位置的选择依据外网来向,以建筑内布线便利为原则,避免出现大转角。一般在地下或首层设置一间弱电进线间,进线位置注意避让开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地下汽车坡道、消防水池等位置。出于运营方面的考虑,规模大的建筑预留两间弱电进线间,分别留给电信和联通,其他有线电视等线路一般直接进竖井。 2.2 机房功能及位置的确认 弱电系统相关的机房包括网络机房、安防控制室、楼控机房、消防控制室等,应根据建筑需要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安防控制室可以与消防控制室或楼控机房合用一室,但各自有专用的工作区域,而且重要建筑的控制中心(机房)应设置值班人员卫生间和专用空调设备。楼控机房应该毗邻消防安防控制中心,若建筑物面积较大控制项目较多,不宜再与消防安防合用控制室,否则显得较为混乱。 弱电机房一般要考虑防静电及防尘,电源应当可靠,一般采用双电源末端互投的方式供电,同时应设置UPS室提供备用电源。机房内一般来说设备发热量较大,可不考虑采暖仅需考虑制冷,制冷量一般可按照400W/m2考虑。控制室内要考虑采暖,单独设置空调设备,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地板送风的方式。UPS室荷载较大,应提醒结构专业设计人员予以考虑。 弱电系统相关机房一般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消防控制室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适于选择在建筑物中间的地方,一定要离进线间不远且要方便线路敷设。进出机房的线槽应敷设在公共空间内,不要穿越楼梯间及前室,适当远离变电、x射线等存在干扰的区域。 2.3 弱电竖井的分布与面积需求 弱电竖井的选择一般可以不受防火分区的限制,但是网络布线有距离限制。一般从弱电井至走廊末端的距离≯80m,对于大空间来说,由弱电井至最远处的网络出线座的距离不应该超过95m。考虑到弱电机柜的深度,弱电井一般进深应在1.2m左右。弱电井的发热量比较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井上部做排风管,竖井门上可以考虑采用防火百叶进风。 弱电井应该设置在方便走线的位置且开向公共区域,一般不应该与烟道、电梯、卫生间相邻。但如果不从建筑物设计方案阶段就介入,那么建筑专业预留的管井就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2.4 平面中弱电点位的布置 弱电系统设计首先要在现场布置出信息采集点,然后通过线路传输到机房。需要在现场设点的包括电话、电视、网络,其他数据采集器一般通过86盒接入系统。输送信息的线路一般也不外乎双绞线、视屏线、光纤、六类线等。设计过程中,在平面中布置出各种点位是设计的第一步。 平面中布点相当考验设计人员的耐心与细致,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平面有所了解,具有装修经验,清楚家具放置位置,熟悉线路走向,也要了解其他专业的需求,能够根据建筑性质选择适当的布点方式。例如:可视对讲一般放在门的固定扇一侧,但如果建筑的门厅为全玻璃时则需要灵活布置。 2.5 建筑平面中弱电通道的预留 土建施工阶段一般只预留管不穿线,所以平面中的布点要经过预留通道连接到机房,从机房到竖井采用线槽,每层采用金属线槽竖井引出本层的线路,金属线槽一般沿走廊敷设,进房间的部分采用穿金属管保护的方式。 消防线路与一般弱电线路应该使用单独的线槽,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广播、扩声系统一般兼做火灾应急广播。这种情况下应该满足消防的相应要求,线路明敷时一般要求穿金属管并刷防火涂料。由线槽引出的线路到末端布点处一般不应该超过3个直角弯,否则穿线比较困难;电话、网络线路在末端分别穿管;设计师应该熟悉线路的实际走向和作法并且在制图时要明确的表示出来。 3、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3.1 施工方案的落实 对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的技术文件已经讨论审核并一致通过,那么在弱电系统的现场施工过程中就要严格遵照执行,同时在施工方案的落实过程中还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以及地方相关的建设法规、文件等。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程序进行施工,平时要及时收集和整理关于施工过程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及隐蔽签证等,隐蔽工程施工的工序衔接中,必须由相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确认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3.2 子系统的施工质量管理 弱电工程中的设备监控、综合布线、智能卡、有线电视、背景音响以及紧急广播等子系统施工,都需要和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等专业密切配合才能顺利推进,因此,在弱电系统施工中不但要考虑各个子系统的功能需求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还要加强和土建、装饰等相关专业的配合,在确保其功能达到要求的同时,保证其外观及观感也符合规范。比如在室内,各子系统的信息面板要排列整齐,标识要明确统一等。 3.3 材料与设备质量管理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使用的材料、器件和设备的种类繁多,技术要求严格,所以应对所有的材料、器件和设备在进场前进行充分的检验,尤其要注重对电气管材、线盒质量的检查,做到达不到质量规范要求的材料、设备拒绝入场。并且所有进场材料要求标识清楚并符合工程要求,对于标志不清或对其质量保证有怀疑而数量大无法一一检验的材料,要采取抽检的方式确保进场物资质量达标。所有进场的材料、设备都应填写报审表,并经监理人员审查并同意后方能用于施工。 3.4 管线施工质量管理 管线施工是智能楼宇弱电系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能够达标也是弱电系统质量实现的关键。为了保证管线施工质量达到要求,在施工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属于同一系统、电压等级或电流类别不同的线路不应该共用管路。二是综合布线时要防止打弯,拉动时用力要均匀,以防因用力过猛使双绞密度破坏而影响传输效果。三是要确保管接头出口光滑无毛刺,以防穿线时对线缆造成伤害;对与有拐弯的管线要确保弯度符合规范要求;横向和竖向桥架连接处要作必要的防护处理,以防穿线时对线缆造成破坏。四是对各子系统的线缆要做好标识,有条件时应用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进行区分,强、弱系统管线要留有足够的距离,以防干扰。五是管线与管线、管线和接线盒之间的连接要确保牢固、紧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已成为今后建筑业发展方向,弱电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加强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摘 要: 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是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系统技术含量高、管理的对象复杂、以及综合协调要求高。因此智能化弱电工程的项目管理要有一个系统的考虑与统筹安排,在时间上、空间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建设。 关键词: 弱电系统; 施工; 项目管理 前言: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文明施工管理、成品保护、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方面加以论述。 1、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首先在于它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其次也包含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1.1 施工的组织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是指为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实现组织职能而进行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组织运行和组织调整三个方面。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建立,是指经过筹划、设计,建成一个可以完成施工项目管理任务的组织机构,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划分并明确岗位、层次、部门的责任建立和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及责任分担系统,并通过一定岗位和部门内人员的规范化的活动和信息流通实现组织目标。 1.2 施工的进度管理:进度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控制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为了实现进度目标,进度控制的过程也就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进度计划调整的过程。 施工方是工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参与方,许多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迫,施工方的工程进度压力非常大。数百天的连续施工,一天两班制施工,甚至24小时连续施工时有发生。这样盲目赶工,难免会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出现,还会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因此,施工进度管理不仅关系到施工进度目标能否实现,它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必须树立和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工程管理原则,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程的进度。 1.3 施工界面管理: 项目施工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难点就是施工界面的管理,其中组织、经济、合同、技术等几个方面是项目管理者在界面管理中需要着重把握的。组织界面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其过程主要包括:结合工程特点,运用系统学的理论及方法,以促进管理系统集成化为目标,充分考虑界面间的兼容性,合理设置界面的数量和位置;从不良现象中分析影响各组织协同合作的界面障碍;运用多种管理理论挖掘界面障碍应对措施等环节。 1.4 施工现场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管理: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参与人数多、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生产的难度很大。因此通过建立各项制度,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对于提高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政府部门、有关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管理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确立了一系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环境和工作秩序。因此,文明施工也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文明施工可以适应现代化施工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利于培养和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执行和贯彻国际、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对线记录、调试工艺、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 2.1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 进行弱电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是进行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很多。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设备提供和安装等环节上认真检查,对照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使整个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2.2施工图的深化设计 2.2.1图纸目录:标明图纸内容、图号和图幅。图纸的图别图号要求编号连续,暂缺的图纸在备注栏中应加以说明,新增图纸的图号也应该编号相连,保证图纸目录能够反映图纸的完整性。 2.2.2设计说明及图例:设计说明按各子系统分别叙述。应说明设计的依据、遵循的标准、子系统功能及配置概况、子系统的施工要求、设备材料安装高度、与各专业的配合条件、施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接地保护内容,注明图纸中有关特殊图形、图例说明,对非标设备的订货说明。 2.2.3设备材料表:分系统列出各系统的设备材料的选型规格、数量、品牌。 2.2.4系统图:表现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和构成、系统设备的供电方式、系统设备分布楼层或区域、设备间管路和线缆的规格、系统逻辑及连动关系说明。对如BA这样的系统,还需说明所监控的机电设备的工艺流程及监控点设置、监控点的类型及供电等级、控制器的划分、相关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箱编号等。 2.2.5平面管线图:分层表现该层上弱电相关设备的位置、标高、安装方式、线槽和管路的规格、走向、标高、敷设方式、线缆的规格、走向,弱电井的位置及井内设备材料布置示意等。 2.2.6室外管线图:标明室外弱电管线的敷设方式、埋设深度、线路坐标、各种管线的规格型号,与其他管线平行和交叉的坐标、标高,与进线管道的衔接位置。 2.2.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表明弱电井内的设备、线槽、管路的布置,控制室内操作台、显示屏等的布置。明确弱电井内的电源要求,控制室内的装修要求和电源要求。 2.2.8安装大样图:如门禁系统门控制的安装方式等。 2.3 技术文件管理 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文件是工程实施各阶段的依据,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技术文件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各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这些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3、施工质量的确认 质量管理活动涵盖作业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作业过程直接形成的。因此,作业技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作业技术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质量控制的致力点;而组织或人员具备相关的作业技术能力,只是产出合格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前提。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对作业技术活动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协调,才能使作业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弱电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设计计划和项目策划,对子系统和系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和验收,发现问题应召集有关方面分析解决,否则不得转入下一阶段。 4、结语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关键是:在整个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始终环绕着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来开展工作,并在各个阶段实施动态的管理,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浅析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弱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单位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是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系统技术含量高,管理的对象复杂、以及综合协调要求高。本文对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引言: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文明管理、成品保护、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系统的测试验收方面加以论述。 1、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管理 先要做好弱电系统的整体规划在智能建筑的方案阶段,就要依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服务功能,物业管理方式作尽可能深的分析与探讨,从适用性、先进性、经济性上综合考虑,作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要上些什么项目,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做出明确的需求分析。要求对每一个子系统的方案都要作详细的技术交底,建设方应就各个子系统的监控对象、监控方法、设备数量、系统结构和布局、预算费用,特别是在降低造价、节约投资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对建设方有较大分歧的设计,要组织专题论证。要有总管本项目强电与弱电的技术负责人,管理、协调本项目的强弱电及相关专业的矛盾。要对弱电线管、线槽及水、电、风系统中的线管、线槽、管道的排布作统一。弱电系统中的电缆、线管、线槽、不得与风管、水管、机电设备、强电走线相冲突,并应选择与建筑物内各种设备安装相适应的合理布局和走向,以节约工程投资。对弱电系统要作综合布线设计。对明装的线管、线槽不仅要有水平定位、还应有垂直安装尺寸及足够的空间,要兼顾其与预埋线管、线槽的连续性与整体性,要能保证隐蔽的预埋作业的整体实施。 2、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它的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也包含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2.1施工的组织管理:合理安排整个弱电系统施工期间的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工人和调试工程师的人数和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增加人工成本。这种管理需要与施工进度管理密切结合,分阶段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个阶段的施工任务。 2.2施工的进度管理:施工进度管理决定着整个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组织,设备的供应,以及弱电工程与土建工程、装修工程的配合时机,通常必须通过建立工程进度表的方式来检查和管理。 2.3施工界面管理: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弱电系统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装修工程施工在其工程施工内容界面上的划分和协调,尤其是智能建筑物管理系统与机电设备和独立子系统的接口界面很多,一般通过各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开调度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建立文件报告制度,一切以书面方式进行记录、修改、协调措施等。 2.4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安全重于泰山,严格贯彻、落实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条例》等法律规和的相关规定。 3、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执行和贯彻国际、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对线记录、调试工艺、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行之有效的管理。 3.1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 进行弱电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是进行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很多。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设备提供和安装等环节上认真检查,对照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使整个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3.2施工图的深化设计 3.2.1图纸目录:标明图纸内容、图号和图幅。图纸的图别图号要求编号连续,暂缺的图纸在备注栏中应加以说明,新增图纸的图号也应该编号相连,保证图纸目录能够反映图纸的完整性。 3.2.2设计说明及图例:设计说明按各子系统分别叙述。应说明设计的依据、遵循的标准、子系统功能及配置概况、子系统的施工要求、设备材料安装高度、与各专业的配合条件、施工需注意的主要事项、接地保护内容,注明图纸中有关特殊图形、图例说明,对非标设备的订货说明。 3.2.3设备材料表:分系统列出各系统的设备材料的选型规格、数量、品牌。 3.2.4系统图:表现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和构成、系统设备的供电方式、系统设备分布楼层或区域、设备间管路和线缆的规格、系统逻辑及连动关系说明。对如BA这样的系统,还需说明所监控的机电设备的工艺流程及监控点设置、监控点的类型及供电等级、控制器的划分、相关的机电设备和电气控制箱编号等。 3.2.5平面管线图:分层表现该层上弱电相关设备的位置、标高、安装方式、线槽和管路的规格、走向、标高和敷设方式、线缆的规格、走向,弱电井的位置及井内设备材料布置示意等。 3.2.6室外管线图:标明室外弱电管线的敷设方式、埋设深度、线路坐标、各种管线的规格型号,与其他管线平行和交叉的坐标、标高,与进线管道的衔接位置。 3.2.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表明弱电井内的设备、线槽、管路的布置,控制室内操作台、显示屏等的布置。明确弱电井内的电源要求,控制室内的装修要求和电源要求。 3.2.8安装大样图:如门禁系统门控制的安装方式等。 3.3技术文件管理 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文件是工程实施各阶段的依据,在弱电系统工程中,技术文件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各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这些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3.4安装工艺管理 弱电系统工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个弱电工程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抓各个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为最后的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4、施工质量的确认 弱电系统施工范围包括上述各个子系统的布管、线槽、穿线等内容,施工质量除了总承方加强施工管理外,一般还需甲方报监和找一个合适的监理,以保证质量控制流程的严格实施。当然,施工质量的最后确认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测试来进行,每个子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有一套完整的测试验收方案。弱电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施工阶段认真做好施工记录,若发现问题,必须写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效果。每次协调会应有会议纪要,并分发给有关各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设计计划和项目策划,对子系统和系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和验收,发现问题应召集有关方面分析解决,否则不得转入下一阶段。设备安装、系统或分系统测试,均应按计划和规范进行,且应责成分承包方到现场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项),现场人员应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填写不合格品记录单,并及时报告子系统负责人,由子系统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解决,对重大不合格品(项),应由子系统负责人报项目经理。 5、结束语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关键是:在整个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始终环绕着质量、工期、成本、安全来开展工作,并在各个阶段实施动态的管理,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摘要:弱电系统是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要对其设计与施工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弱电系统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要点;施工要点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进入了快速建筑时期,在城市中,每天都有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而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种技术、多种学科的配合与协作。为了让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能更为顺利,就要对其设计、施工重视起来,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弱电系统工程设计要点 1、弱电设计基本原则首先,在经济上要合理,这包括购买设备的时候要进行合理预算,再次就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合理。也就是在维修这些系统本身的时候所产生的维修费一定要比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要小。无论是系统间接或者直接创造的经济都属于这里的经济效益。其次,技术上要先进,要求设计方案在满足业主的使用需求的时候,还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产品必须是具有先进性的,在追求先进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用户单位的技术水平,以及日后的维护费用和维修能力。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都要使用弱电子系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进行选择。 2、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对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很重要,但是现在又经常被忽略的工作。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针对建筑物业主的需求的分析,对于初步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的确定以及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的分析。对于业主需求向的分析,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对于弱电系统的需求进行整理以及分析,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形成更为科学的具体设计目标。初步的设计方案,就是在对业主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然后对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规模以及性能进行论证。最后就是可行性的分析,在出台了初步的设计方案之后,就要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就是说对于弱电系统建设的必须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等作出科学性的分析。 3、系统总体设计首先,我们根据用户需求和建筑物的功能,从宏观角度对弱电系统的总体规模和性能指标、各个子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指标、所选用的技术和如何实现等进行叙述和论证.使用户对系统有一个总体概念和了解,对今后的项目实施和整体投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成为系统分析阶段的文档资料.规划设计方案一般包括目标系统的总体概貌、目标系统的总体结构、各子系统的描述.其中各子系统的描述包括系统目标、系统布线结构、系统实施计划、系统经费概算.规划设计方案要注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设计意图充分表达出来,以供有关决策和技术人员作为论证和评价的基础. 4、系统各子系统设计 (1)子系统间接口方面建筑机电设备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的互控,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系统的报警联动、各种管理信息资源网络的互联,需要设备之间或系统与设备间的软、硬件连接,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可靠运行,但往往因为系统要求不明确与技术规则不统一、各承包商间接口界面不统一与彼此推诿、技术不成熟或技术不可行,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2)配电装置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都比较先进。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现象。因为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 整定电流小了,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 系统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 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所以,在配电装置设计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消除事故隐患。 (3)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由四个完整的子系统组成,具有防火及报警的功能。这四个子系统分别为火灾探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联动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以其监控回路及若干探测点及模块实现了通讯监控的功能,同时也能对故障情况进行显示,同时在系统运行时能自动检测到火警信号,并自动进行报警,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所处场所的不同,而将烟感探头灵敏度设定了日夜转换的模式。 (4)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由交换设备、传输系统、终端设备组成。采用数字交换设备,通信功能较强。数字式交换设备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实现众多服务的功能如系统功能、语音功能和数据交换功能。通信机房,包括传输设备室、交换机房及运行监控室。线路配线方式采用开放式综合布线系统,其特点是故障范围小,检修、扩建改造简单,在各楼层布线采用开放式星形结构。通信线路采用6类或超5类4对双绞线,终端采用RJ45插口,这样不仅通信质量高,又能满足用户网络的需要。在各楼层配线箱的选择上,应尽量留有余量,以备将来扩展。 二、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要点 1、选用合适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安排根据会审后的弱电设计图纸等相关文件检查施工进行的顺利程度,以国家的电气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作为理论依据参考,还要参照地方的相关法规、文件,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对施工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要及时进行更改,比如发现图纸有纰漏要及时处理,不允许进行违规操作。操作程序进行严格化规范性制作的质量控制程序要和规定的相符、要求标准工艺,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及时准确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要在平时积累,比如一些隐蔽工程进行资料的验收和隐蔽签证问题都要谨慎对待。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否则停止一切动作,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2、重点做好各子系统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机电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背景音响和紧急广播系统、卫星等有线系统等弱电子系统与建筑土建、装饰施工存在密切联系。弱电在进行施工时,施工单位要重视的内容不仅是各子系统的使用功能,还要重视的是观感验收。如,放在弱电井的控制箱其中的内接线要规格排列;室内的各项操作要到位,如排列整齐好各子系统的信息面板,具有详细标注。与此同时,在实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时,要以各系统平面管线敷设图为依据。 3、解决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在作业交叉施工方面,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按照工程总体施工计划,配合土建及其它专业进行穿插交叉施工,作好工序配合,真正做到有计划合理安排工序,为其他工种创造有利条件;布线、设备安装施工阶段,要求各系统的施工尽可能及早进行,避免发生因其他专业影响而错过最佳施工机会,造成影响总体进度或其他专业下道工序的不良后果;严格把好质量关,避免因过程质量不合格引起返工并拖延施工总体进度的局面。 4、工程检查与验收 由于弱电系统工程包括复杂的设备和系统, 例如一些配管、 线、 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等,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每一个项目完成和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严格记录相关信息, 进行工程的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的交接和验收,提交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以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结束语 现代建筑的弱电系统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设计人员的设计必须要有全面的观点,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新设计,为了避免弱电系统施工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就要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严格要求,确保其施工质量。 弱电系统工程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之我见 摘要:在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应当将质量和安全放在首要考虑的地位,并且根据弱电工程的具体特点,对施工环节进行有效且科学的动态控制,切实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认真将材料采购、建设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管理好,并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全面的提高建筑弱电工程的工程质量。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对建筑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 弱电 系统工程 项目管理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工作,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工程施工的组织和协调,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专业性管理内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管理要点 1.1强调按图施工,按规范施工。首先要对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包括还有审核工程预算,尽可能将所有的问题在工程前期解决,避免或减少错漏碰撞的现象。不得擅自修改施工图纸,图纸修改时,须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有关人员认可后,方可进行图纸修改。 1.2严格材料、设备的审核报验手续。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弱电工程物资,如各种类型的原材料,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各种类型的执行器和各种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填报材料(设备)报验单,待监理工程师检验、认可、签字后,方可进入施工环节;对不符合要求的物资及时退出场地,严禁任何不合格品用于本工程。 1.3施工的组织管理。应当对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安装人员、管理人员、调试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总人数以及人员进场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于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施工的组织管理应当和施工的总体进度有机的结合,并且组织专业的施工队伍,以优越的质量来按时完成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工作。 1.4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严格的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 1.5施工界面的管理。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界面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装修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在施工界面中的协调与划分,特别是建筑的独立系统、机电设备和管理系统的监督界面非常多,一般借助于各个子系统的管理人员以开调度会的措施来对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建立一些文件报告制度,而且多数施工界面管理的过程都以书面形式进行协调、修改和记录。 1.6组织技术、质量交底。现在一般的弱电工程设计图由承包商制作。首先这要求承包商在这方面具有专业的技术支持;相对应的图纸都有专业技术员的署名;弱电工程设计单位应与土建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弱电工程设计方案应征得土建设计单位同意。 1.7施工进度的管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对施工过程当中的设备供应、施工人员的组织以及装修工程、土建工程与弱电工程的配合时机,一般都应当以工程进度表的方式来对施工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检验。通常在施工顺序的基础上来建立弱电施工进度表,施工顺序的主要内容有:管线施工、设备安装、设备调试、施工安装图设计等等。 1.8在对承包商、项目负责人对其已完成的项目考察时,还要对项目负责人的证件进行审查。现在有的承包商只具有某一子项或某几子项的资质和经验,其他工作还需要厂家专业人员来解决,像这样的承包商是不符合工程要求的。 2.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现状 2.1弱电系统的集成和装饰、土建、安装接口界面混淆 弱电和强电安装、弱电和土建、弱电和机电设备的安装,不管是在施工方面,还是在实现系统功能方面,其耦合程度较高、关联性较大。然而,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在这些方面缺乏健全的规范化体系,这就使得在弱电系统的彼此接口和界面处出现了混淆不清的不良状况,这方面的工作应当由建筑施工的哪一方负责,在规章以及设计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导致智能弱电工程施工当中配合失调,相互推诿。 2.2 各弱电分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问题。网络、监控、楼宇自控、消防联动等等弱电分包之间界定不明。现在的弱电系统越来越依赖网络实现自身功能,不断的整合集成,这样做的好处:一、节省成本;二、减少工程量缩短建设工期;三、集成后的系统便于维护;但是在施工中也体现了巨大的问题:一、其他系统完全依赖于网络的进度,如果网络一家影响了工期,会造成其他弱电系统也拖延工期,反之其他弱电分包在调试又需要网络配合,进度拖延又会造成网络的不必要的人工费支出。二、出现问题需要各家同时配合解决,不能互相推诿责任。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电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2.3对弱电工程的施工缺乏重视 在建设智能建筑的过程当中,其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为两个比较有限的资源,由弱电系统、安装、土建、装饰集成的多方来共享这些有限的资源。哪一方占有更为充分,相应的管理就比较容易,并且效益和效率就会比较高,因此便形成了施工各方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相互抢占的混乱局面。在资源争占各方当中,其中土建方占着主导地位,而其中最弱势的群体则是弱电工程,弱电工程的空间和时间资源极易受到各方的挤压。 2.4弱电工程的监理工作不够专业 现阶段,多数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对弱电负责的工程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由强电监理工程人员兼任,而强电监理工程师严重的缺乏对弱电系统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全面了解,这就使得弱电监理工程非常不到位。 2.5弱电系统的施工人员素质偏低 当今的弱电集成单位基本上都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和施工队伍,在弱电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比如末端设备安装和配管配线,很多安装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技术,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3.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管理提升的建议 3.1应当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管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业主或者集成商对工程子系统进行的协调控制与管理的工程运作模式。所以,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必须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之上,依据弱电系统的产品特点和要求来进行优化设计与审核。不但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适合,还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融合,与此同时还应当及时的完成施工和交付使用等诸多任务。 3.2应当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工程监理的实行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专业广、技术含量高、分支系统多,所以,应当选择专业配套、实力强、资质好的监理单位。对当前的建筑弱电工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虽然弱电工程已经完成,但是其开通却不尽人意,这不仅包括施工问题和设计问题,而且还包括软硬件问题和器材问题。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当增强质量管理和方案论证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理单位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 3.3应当加强弱电系统设计的管理。在当今智能建筑的设计环节,必须根据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设计要求以及服务功能,再加上物业管理方式的探讨和分析,从经济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集管理、系统以及结构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是多个专业共同协调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所有的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都应当在弱电工程的总体设计当中加以处理和协调。过去由于智能建筑的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建筑物主体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同步进行的重要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弱电系统设计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智能化建筑已经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主流,逐步的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现代智能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标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智能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地方,以至于影响了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要使得建筑弱电工程能够高效、完善地体现在工程建筑上,工程施工管理很关键,其质量、安全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对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对美的创造。美术专业学生自觉接受审美教育,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能力;人格;创造美 审美教育亦即美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著名的前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审美教育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美的创造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很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格形成 从审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不难看出,它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从对美的发现领悟到做人的真谛,陶冶情操。对人格,中外心理学家往往主要指人的个性,而伦理学家又往往主要指人的品行,人们通常讲人格,也往往指的是后者。我们新中国的几代领袖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主要也是指人的品行。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灵魂、我们各级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懂得怎样做人,有一个高尚的人格。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对这个事关立身处世的大问题能不予注意吗? 中国历来有画品即人品的说法,外国也有风格即人格之论。那些在艺术史上巍然屹立的大师们在人格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徐悲鸿一生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作为座右铭。齐白石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在大门上张贴拒宫或停止卖画告白,他们彪炳千古的高尚人格令世人赞叹和仰慕。在从历史上看,一个人虽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但人格卑劣,其专长也为人所不齿。宋代的秦桧,是杀害爱国抗敌将领岳飞的元凶,其生前为相,权势威赫,死后世人唾骂,遗臭万年。但这个奸相的书法还是有点造诣的,但因其人格卑劣,残害忠良,他的书法作品已为人所遗弃,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岳飞,人格高尚,书法作品大气典雅,因此人与字均受世人推崇,百世流芳。从大师们的人格,从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昭示,不能不令人深思。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识别美与丑。美,存在于大自然、艺术和人们的关系之中与美并存的还有丑。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特别意识到的是,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其范围之广,涵盖着整个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诸领域。因此,绝不能只注意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赏识,还需要有开阔的眼界,通过对大自然界、艺术美、社会美之所在,悟出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识别卑劣、丑恶、虚伪,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来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确立和铸造自身的美。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审美教育是从客观现象的感知、领悟出发,落实到人格的形成上。美育与德育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在本质上和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美育长期包括在德育里边是有其原因的,大文豪高尔基甚至预言美学是未来社会的伦理学。 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中,需要指出的事,这些学生,与所有年轻人一样,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成熟、定型,但可塑性依然很强。审美观是上述三关的集中体现,自然也属如此。他们向正在校的同龄学生一样,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现在又正处于我国社会具体制度大变革的转轨时期,社会在迅猛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反感的污浊和丑恶问题,这对于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而又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难免费解与迷惘,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不利,对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进而形成高尚的人格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是美术专业学生和他们的教师需要共同起注意并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受教育者辨别美与丑、优与劣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识别能力,从一定意义说,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们也通常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是“德识才学,德居其首”;但当代著名的大史学家蔡尚思以其饱学明察的眼光认为“识”应居首。审美能力是由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领悟能力组成的一种能力。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个人懂得什么叫美,对这一问题在思想上有总的看法、总的概念。它是连结美与美感的中介,是美感赖以发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感知接受能力,亦即美感能力,它具有主观的感情因素,表现为喜欢或反感。审美领悟力,是主体对客体美的认识、理解能力,它是在感知基础上的分析判断能力,它与审美感受力相比,带有更多的理智因素。这三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一脉相承,融为一体,成为我们所说的审美能力。从中外古今的历史看,凡是有大作为、对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的人。从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看,凡是有影响的画家也无一不是有独到见识、取创新的人。因循守旧,无独见无独创,带来的必然是平庸无奇。我国清代初期,不少画家抄袭古人作品,不敢有所创新,结果作品平平,成为我国美术史上失败的例证。而同是清代画家石涛,就不入俗流,主张画中有我、自成一家,因此,做起画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具有同样艺术境界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石涛有很中肯的评价,他说:“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石涛以及郑板桥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画史上有所建树、名垂千古,首先取决于他们审美能力即见识不凡。试想,一个在美丑面前若是不变的人,将会成为怎样的人?他将以怎样的标准立身处世?他会为社会增添什么,是财富还是亏损,是美还是丑?这对包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当然,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像任何人一样,不是先天而来的,也不因其学了美术专业就会自然提高,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培养、陶冶。尽管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但直到他步入高校之后,面对美丑并存、善恶难辨的客观世界,面对外部扑进、内部滋生的歪风邪气,面对流派纷繁、良莠混杂的艺术界,依然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浇灌,重要学生个人的潜心努力,需要对审美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专门或非专门、系统或非系统的学习,以期在审美观念、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力上均有所提高。 三、它决定着美术专业学生对美的创造 审美教育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来说,都是为了美的创造。因为如前所述,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两条,一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发现美,二是使其学会创造美。在这两个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则是前者的结果、目的。一个人,一旦来到世界上,他就开始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客观存在的美,这种美,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有自然形成的、更有别人创造的。这种享受是毕其一生的事情。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绝不仅是为了享受美,更主要的是为了客观世界增添美、创造美,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应该与他的享受美同在,从他稍懂人意开始,也是毕其一生的事情。特别是当他基本完成学校教育进入职业岗位之后,更需要自觉地担当起创造美的任务。这种美,有精神的、内在的,有物质的、外在的。他的创造,犹如大厦添砖、为巨轮加固、为花园添色,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目标是它通过对美术专业的学习,学会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进而学会自己通过创造艺术作品来创造美。优美的作品是作者心血的流淌、记忆的外化,是审美教育的结晶。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在为社会创造的美中将体现他的人格和审美能力。 从中外美术发展是看,凡是大师以至所有有作为的美术家,无不以其内涵深厚、形式优美的作品奉献给他生活的时代,然后千古流传。从新中国50多年的美术发展史看,有影响的美术家和他们奉献给我们时代的作品也无不如此。从这里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我们既然在学生时期有兴趣于这个专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又有志于这个专业,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美术史上的大师们为最高的典范,创作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作品,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 从对上述三方面的阐述,不难看出,审美教育对美术专业学生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也不难看出,人格即为德,审美能力即为识,而创造美则为才。德、识、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则又是学,德、识、才、学缺一不可、熔铸一体,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美术专业学生应该意识到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学习,以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好实现。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再谈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具体到我校)美术专业学生存在着两个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进校前专业基础很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无法交纳学费及相关费用,学习中担负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如何使他们成才是每个民族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拟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专业学生的认同感 美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受专业特点的限制,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加上服装穿着及日常行为所体现出的“与众不同”,不少人,甚至部分领导老师对他们都有一种看法,认为他们“自由”、“散漫”,没有集体观,没有荣誉感;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前途不感兴趣;是一群难以“管教”的不可救药的学生。于是,看到他们出了“错”,不想管。平日里学校有什么“光荣”的任务也不交给他们去做,老师们赞美与鼓励的话语更是让他们沾不上边。 其实,这是对专业学生的不了解,或是一种偏见,更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热心集体,不好“管教”,除了受专业特点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没做到位,思想工作没做到家。根据我与学生多年的接触,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品质是好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只是没有被我们发现,或是被我们看偏罢了。 在我院多起的大型活动中,尤其是在向四川汶川灾区献爱心的活动中,没有太多的宣传,没有谁的监督,同学们三五成群,默默地走向捐款箱,3元、5元、10元、20元――,甚至200、300元,纷纷投入装满爱心的箱子,投向四川灾区人民。(这次捐款活动,美术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捐款总额却是我院最高的。)他们中有不少是靠国家高额贷款或国家助学金和社会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的同学,有不少是平日里“吊儿郎当”不太听话的学生;有的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有的长期吃着与之身体需要不相匹配的饭菜。但是,当看到灾区人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所表现出的这份爱心,这份真诚,是值得我们感动的,也是需要我们去宣传、鼓舞的,更是值得我们去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尤其是对他们有偏见的老师。 他们的爱心,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关心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不仅仅表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平日里,小事中,同样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歌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看,没有用心去听罢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给学生“定位”、“把脉”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在思想观念、思想意识上摆正对他们的看法,端正对他们的态度,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多看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看成学院的一份子,把他们看成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一切工作就好做了,一切工作也愿意做了。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解决好“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基于民族地区高校的特殊情况,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前我院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主要是从宏观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目标的培养和方向的把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促进学生健康、良性地发展 1、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调查活动,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专业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方式等,使思想工作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 2、把思想工作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及时有效地进行总结,使思想工作在有形的活动中,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3、降低老师“身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在学生面前是有一定“身份”的,学生与你交往,肯定心存顾虑,不会坦诚相见。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时工作中板着一副面孔,在对待学生出现的差错时,不问缘由,就是责骂,就更会增加学生畏惧、害怕心理,从此有什么话也不跟你说了,有什么心思也不跟你谈了,你就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预知将会出现和未出现的事情。如果老师降下了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去关心、了解、帮助他们,与之交起了朋友,那么还有什么工作做不了,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呢? 4、少用“权力”,多做工作。对于“不听话”“不服管教”的学生,不能总是用成绩,用考核等老师的“权力”威胁学生,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对你的反感与不满,使事情走向另一端。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换种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工作,如态度更和蔼些,语言更巧妙些,或许能“化干戈为玉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以身作则,感染学生。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其一言一行总是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这样做比讲什么道理都管用。 6、换位思考,替学生着想。对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一些违反常规的想法、做法,老师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时代不同了,生活环境改变了,所反映出的思想状况及行为方式自然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是非常合理,非常正确的,在他们眼里不定如此。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有看不惯的情况出现时,最好变个角色,换个位置去思考问题,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7、处理问题人性化。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成熟得早,在对待他们所犯错误时,应尽量人性化。比如,同样是迟到,旷课,对于贫困生来说,可能是因为外出打工而来不及到校上课,我们的老师除了向其讲明打工与学习之间的得失,可能还要“网开一面”;对于逃课的学生,老师除了进行严厉的批评之外,也还要对其进行利弊分析,讲明要害,使之知晓明理;对于贪睡、懒散而迟到、旷课的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批评之外,老师最好给其一个好的建议方法,使其以后少犯同样的错误。 8、涉及学生利益要公平。在评定学生最敏感的奖学金、助学金、社会资助等有关学生利益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尤其是在涉及到班干部时,更应谨慎,不要让同学心存疑虑和不满,更不要因此造成学生思想的波动。多进行调查研究,多征求同学意见。让得到资助的同学高高兴兴,得不到资助的同学心服口服。 9、预防在先,惩治在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平时不管不问,等问题变成了“问题”时,就按章办事,结果,给学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前几届,我系有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就因旷课太多而被劝其退学,真是令人可惜,令人遗憾。为了减少这种损失,为了给学生多一个机会,针对大学生最易犯错的旷课等违规违纪现象,我院前任党委书记曾推行过“预警制”,即“用建立预警制的方式提醒大家约束自己的行为”,……凡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规校纪倾向并有可能向被处分的方向发展,应进行预先警示,……某一类型的违纪违规行为在达到每一级的处分之前,在程度还比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吴军《 注重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和矫正》,贵州日报,2007年6月14日。) 此管理办法的实施,在对学生违纪现象的管理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果我们面对每一个问题,做每一项工作都能预先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必然会给我们的思想工作打开一个新局面。 10、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家庭普遍比较困难的情况,我院除按国家政策进行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外,还广泛利用社会资助扩大对学生的资助面,尽量避免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出现。但是,国家和社会的奖励资助毕竟有限,更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其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心,培养其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把教育工作做到位,把思想工作做到家,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本文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8年度院级一般课题。立项编号:2008y24 )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美术专业色彩写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美术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当前学生色彩写生基础的现状,提出强调科学训练的重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科学的知识作引导,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和色彩观察能力的训练,重视教学的示范性和直观性,重视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色彩写生 教学方法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美术院校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正不断困扰着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色彩写生是美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很少受过色彩写生的专业训练,加上艺术鉴赏能力不高,色彩知识欠缺,观察方法不正确,因此,在色彩写生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一、通过美术鉴赏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 美术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鉴赏者再认识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反复观赏、品味,有的作品细节生动,有的作品整体和谐,有的作品技艺精湛,因此,要通过鉴赏别人的表现手法,汲取画面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作品线条、色彩、形体、构成的琢磨,体验和谐、平衡、对称带给我们的美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鉴赏过程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学生写生时出现的色彩单一、色彩冷暖意识模糊、片面强调固有色的通病,可以着重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印象派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上的大胆创新,在画面光与色上的大胆突破,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色彩写生时他们不再只盯着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在光线、环境和固有色中去寻找色彩变化。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自然界的色彩虽然变幻莫测,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正确地掌握色彩规律。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同是阳光,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面对同一景物,每隔一段时间画一张画,生动地表现了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同一景物所产生的微妙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印证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阳光、火光为暖光;中午的阳光、天光、月光为冷光;光源的冷暖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为暖光,傍晚的阳光就比早晨的阳光要暖;同为冷光,月光就比天光要冷。理解了光与色的关系,学生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相互关系,画色彩时不再一味从固有色出发,而是充分考虑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例如:画绿树不再只用纯绿色去表现,而是用不同的颜料调和成不同冷暖、深浅的绿色,使它跟特定的光线、环境相协调。 其次,色彩的三要素也是理论学习的重点,它包括色相、明度、纯度。写生中学生们对原色、间色、复色的相貌较容易识别,而对混合次数增多产生的色相就难以识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去加以识别。色彩往往由于其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特意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用画色表的方法掌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规律。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在写生中,学生们大都能用单纯的颜色,经过调配、组合,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色彩写生中的一些难题在理论学习中得到了化解。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 人的眼睛都能观察物体,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色彩的重要前提。在训练色彩的观察能力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先天条件、接受能力各异,所以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对色彩感受较敏锐,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学生对色彩的感觉能力较弱,又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仍然进步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统一的要求,也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明白,在对色彩的辨别上,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先天不足的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获得较好的色彩辨别力。有的人虽然对色彩的感觉更具有天赋,但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只会局部地辨别色彩,一旦从整体的角度来辨别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色彩的微妙差别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 四、熟练掌握色彩写生技能 色彩写生技巧的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全面熟悉这门课的教学,掌握该课程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只把课前画好的范画、作画步骤图展示给学生,而应该在课堂上加以演示,从构图、落幅,到铺大色块,深入刻画,调整完成,都要边示范,边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些常见的技法,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画法、刀画法,以及如何用笔、如何用色,也应该进行示范。教师的直接演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作画,对写生的方法步骤和表现技法一目了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示范时,范围要大,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强调。当写生过程遇到障碍时,要及时演示。 通过技能训练的诸因素,使用写生手段再现对象,从而使画者懂得在绘画实践中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表现特定审美感受的需要。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向着艺术的凌空不断前进。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职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其教育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职高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面对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天,职高美术专业培养学生的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显得尤为紧迫。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参考相关职高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美术专业学生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如何对职高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进行改革,对现今的职高美术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高美术;质量;专业 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代的主旋律。特别是现在的艺术美术类专业,高层次、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目标,然而学生质量保证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任何结果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只有保证过程质量才能保证最终质量。因此,职高美术教师要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科学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培养优秀和高质量的美术专业人才是职高美术教育的根本。人才来源于教育,美术专业人才只能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培养。然而现今职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该专业发展进程的“瓶颈”。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和误区 职高美术专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职高美术专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定位,甚至部分专业老师对其教育本质理解狭隘化。因此,影响职高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学科的建设等一系列环节,阻碍了教育质量提高的步伐。特别是在现今综合性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美术专业教育领域的运用,职高美术教学工作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一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培养的学生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只是静止储存形态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和学生学固然有知识的成分,但不是全部,还须有技能、能力训练和品德的培养等内容,这些是教材内容所不能直接体现的。因此,教学内容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的信息的总合,教学内容的丰富,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与预期相差甚远。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现今职高美术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注重实际能力的操作性,大部分美术专业教师主要还是采用讲授法,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重点,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兴趣不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在一些需要探究性问题上,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笔者做了个试验,在两个班级分别上同一节基础色彩原理课,前一个班级采用的是讲授色彩理论知识和观看色彩原理图片的方式进行,学生得云里雾里,渐渐地没了兴趣。而后一个班级采用教师和学生互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当堂示范并个别指导,并且现场展示作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氛围良好。所以,如果教学方法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偏低。 总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职高美术专业课教学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实践中存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不科学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也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二、职高美术专业学生质量培养的可行性途径 职高美术专业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职高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突破陈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因此,以培养适应社会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确保学生质量。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形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以高质量和高素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职高美术专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同时是加强职高美术专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职高美术教育者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形式,革新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使专业学生具有从事多种技能的专项能力和通用能力、一个职业群或相关职业群的转型能力、继续学习的深造能力等。 (二)树立市场经济观点,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 树立职高美术教育正确的指导思想,面向市场,就要熟悉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有经营意识、广告意识、公关意识与公益意识,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学习先进知识。因而在传统的教材基础上,必须筛选、增添新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安排了图案基础、图案形式美、图案构成和应用、美术字、版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包装装潢等内容。为此,首先精选典型的范画、作品广告创意、商品造型设计等优秀作品,供学生鉴赏,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积累形象信息,增强审美能力。在赏析这些作品时,教师力求言简意赅,生动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好表现等心理,使他们对实用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形象信息的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提高的生动表征。对于单位课时增效,提高职业高中美术课质量,是极为有利的,也为将来他们服务市场经济,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革新教学方法 职高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此,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更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诸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使之在提高职高美术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方面,用在素描和水粉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借用网络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作画的现场视频,让学生们更能直观的看到一张好的素描或水粉作品是怎样从头至尾地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职高美术教育是艺术天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毋庸置疑的。如何在美术专业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有个步骤需要构建: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其次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适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感既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又是创造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重组头脑中的信息,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特征,它是创造成功的基础与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提出大胆的设想,表达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还可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组合,产生富有新意的作品这种探求具有创造意义且又简捷妙法,培养了主体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并成为主体在未来创业过程中摆脱常规,同中求异,善于看到别人未注意的可能性,勇于尝试,努力实现,从而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职高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学习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主体创新能力得到自我实现,为实施创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为形成主体创业素质提供了保障。 2.重视美术常识,适当开设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职业高中美术专业课特点,课堂中教师讲得较少,在教学中和欣赏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常识与欣赏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要对美术常识的了解和作品欣赏,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提高职高美术专业教师素质,构建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 提高职高美术专业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自身学养,不断更新观念,创新课堂教学,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其次,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新课程的内容强调了知识、社会、科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和与其他更多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更加具有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能更多样化的发展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和掌握与美术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新型理念和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艺术人才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数字化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己经不是从前的只看专业技能表现了,己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会专业知识和操作的是工匠型人才,只会抱着书本做学问的是学究型人才,这样的学生步入社会是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当今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全面的素质,并具有很强的自我再学习能力,有创造性精神的开拓型进取型等全面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职高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它是一项艰巨而需要宏观意识的、与整体教学计划一并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职高美术专业教学不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教学,在不断的探索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专业人才。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的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人才的摇篮,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在进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其结合教学目的,对其教学措施予以深入研究,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 美术教学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夯实,能够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认识世界。而素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更加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基础课程的高效开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而这也是学生学习实用知识的重要路径。 1 高职高专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素描是高职高专美术专业的基础课,在学生的美术学习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依照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其在教学中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这门学科教学时间比较长,知识内容比较多,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腻烦情绪,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由此可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相关人员探索更好地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使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使学生真正重视起素描这门课程的学习来。 2 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策略 2.1 学会整体观察 在高职美术专业素描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观察方法的教授。对于物像的观察,要从整体入手,先对其主体面貌进行观察,然后,再观察其主要的部分,最后再对部分的细节内容进行观察。整体观察就是从事物的整体形态开始,对形体形状有个系统的了解。整体观察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都去观察,不能只观察某一具体部分,细节观察在这里是可以忽视的。包括在构图过程中的明暗中强弱的比较,布局的上下左右结构,通过整体的观察,将繁琐的内容变成一个有机体,通过画面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程序,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前期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了解写实的基本规律,利用一些静止的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始绘画之前,一定对物体的形象特征进行仔细观察,这样才能了然于心,通过多观察、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加深自己的理解深度。 2.2 培养整体美感 培养学生的整体美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素描教学更注重的是艺术思维和观察方法的培养。整体感是针对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的,绘画过程中,要依据轮廓与形体结构、大体明暗、深度刻画、进行调整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素描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比较,才能反映出客观对象的真实。在绘画的过程中,一定把握好规律与顺序,抓住其众多特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否则,就是使其整体感受到破坏,影响整体美感。针对绘画过程中的细部刻画,只有经过不断的观察与对比,才能刻画好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整体更加形象、具体。由此可见,素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感的塑造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塑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描水平得到提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对美术专业的学习。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多样化、合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在素描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物体的摆放位置、写实的角度以及光源的方向等进行变化,使学生打破原来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对物体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能力。素描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就是组合教学法和物体移位的教学法的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物体进行变换,这个过程是对自己兴趣和思想的传达,代表着个人的情感,极具个人色彩,通过这种艺术情趣极为丰富的体验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构建学生逻辑性 利用对设计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组织形体的归纳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在写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素描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要提高他们对视觉造型精神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他们视觉语言的理解以及表现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促进他们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创新,将创意的培养与素描的构建结合到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绘画的思维习惯,传统的思维习惯是单一的模式,一定要打破这种思维习惯,注重新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l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加强对逆向性思维的提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素描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专业有个大致、系统的认识,在学习到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将自己观点用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3 结语 高职院校要注重做好素描课程教学的开展,让学生通过素描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基础知识的夯实,让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手法的应用奠定未来重要知识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知识做好铺垫。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中职美术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美术专业的素描专业也得到了了很大的发展,素描是中职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专业的表达能力,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素描学习的专业性,而在当前的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围绕“中职美术专业素描实践性教学探究”为主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 素描教学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美术专业的素描学科的教学方式依旧比较落后,教学手法太过单一,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素描教学中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学改革,但是效果依旧不理想,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素描课程的教育质量,提升艺术类专业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素描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道路上有方法,有目的,有效率。 1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确立系统完整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现代教学中,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所追求的目标,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够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混沌的状态,学生得不到明确的教学信息,自然对于课堂也就会失去兴趣。教师要从自身的观念开始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探究,在定制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社会的广泛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首先,可以通过风景写生或者短期的静物素描训练学生的再现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对视觉信息进行表达,逐步提高学生再现物象以及在写生过程中抓形的能力,形成对于事物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默写生活中一些较为常见的物象来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在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记忆力有所帮助,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创作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扩展思维的习惯,为后续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奠定基础,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前人的作品,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运用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 丰富课堂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一定的模式进行实现,新型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专业所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素描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提高素描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首先,教师在展示一些任务或者进行一些提问时,要在言语中给出一些信息,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进行回答,那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教师就要找寻学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进行思考时,为了避免重复就会另辟蹊径,这能够在另一个方面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启发之后学生的思路就会变得更开阔,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以培养,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后,要调动大家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讨。课上的教育固然重要,学生在课下的知识吸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告诉学生在课下应注意哪些方便的知识,与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的直接的、间接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增强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 3 运用教学评价,提高学习主动性 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提供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首先,以学生的课业为主,不能够只看结果的好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对其能力进行综合性考量。其次,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到讲台上进行讲评,让学生在讲评中得到锻炼,了解自身和别人的差距,最后,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出题,遵循分数决定一切的原则,但是忽视了W生的意见,而只是由教师的评判为主,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所以教师应该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有利于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 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能够帮助教师及时的更正自己教学中的错误,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4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有更大的长进,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教学变得有目的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额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也让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用更正确的方式教导学生。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多年美术教育与管理经验,调研美术专业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建立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从而为进一步完善、规范相关体系发挥促进性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监控;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高校艺术类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美术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在2011年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更是对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在美术专业领域显现,折射出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质量成为高校以及社会有关人士关注的热点。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保障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已经是共识。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教育双方主体即教师与学生都具有明显个性,美术专业教学具有不固定性、动态性等特征。建立适合艺术教育特性的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突出问题 1、教学缺乏规范化意识,随意性较强 实践性强、注重W生个人培养是美术专业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师按照学校教学要求,制定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教学教案,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授课中却没有严格按照教学文件要求,更多是根据教师的喜好,随意变更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种不规范、随意的教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教学的理解程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得到实施。 2、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个人意识较强 大部分美术院校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基本是由任课教师设定评定标准,实行小组评分方式,这种方法已经受到不少师生的质疑。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通过课程学习,课程作品是学生本人倾尽全力而为之,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并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如果教师的评价与学生期望距离过大,会让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或对教师评价标准和教学水平质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从教师的角度,除授课教师外,其余评分小组成员,仅仅是对学生最后作品进行评价,对作品创作过程缺乏掌握和了解,成绩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作品的个人感知,这不免存在个人色彩,教师之间对成绩评定必然存在差异化。所以,最后成绩难免不够客观、全面,让学生难以信服。 二、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设想 解决目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建立适合美术专业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显然是重要手段,为此,有以下几点设想: 1、以制度为基础,开展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能力关系到高校整体教育质量。所以,高等美术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师德教育与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美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学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提高教学的严肃性,真正意义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以评估为手段,开展多维度教学监控 美术院校应按照学院领导、专业、教研室、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等人员特点分别建立多梯队教学监控组织,开展多维度教学监控。其中,尤其应发挥专业、教研室以及学生信息员的力量。因为,学院领导或督导组采取自上而下的监控方式,对专业授课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监控结果或许过于片面,但是专业、教研室则不然,他们负责专业教学的组织工作,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学生信息员直接面对授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感受更加直观,他们所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可信度高。为此,应将专业、教研室以及学生信息员作为教学监控工作中的核心,充分发挥作用。 3、以成绩为核心,完善课程评分方式方法 美术专业课程成绩基本是以出勤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末作品成绩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期末作品成绩是最核心的。为了保证期末作品成绩的公平性。专业应建立至少3人的命题小组,命题小组负责对该课程期末作品成绩的整体把握。此外,作品评选工作中应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模式。最后由教师评分小组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意见,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方面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作品分数。这样的课程评价方式将更符合美术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这就要求美术专业教学管理者,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建立符合美术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议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当代内涵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 摘 要:工艺美术已经融入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门类广泛、历史永久,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的价值与内涵,以及其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艺美术; 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新更加势在必行。 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服务于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是解决当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与专业内涵不对位问题的两大重点内容。我们的创新尝试只有紧密依托地域资源的优势存在,专业分类妥当,合理利用我校现有办学条件,高效、环保地开展和实施改革计划,将创新过程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分析 [摘 要]: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兴趣班教学。美术专业教学是应用型的专业课程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都要有独立的体系,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培养专业人才。本着这一目标,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美术专业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进行一体化的、科学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中美术专业 教学体系 构建分析 高中美术专业的教学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特色教学。所以对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认清美术专业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的目标。在学社的课程设计中既要体现出其基础性和整体性,还要适应美术专业的独特性、超前性和适应性。美术专业教学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美术专业是一个感性的专业,教学活动室感性教育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教学和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再此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一、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其“专业”二字,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美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受到这一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其对美术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探索与驾驭,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深度等都要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打下基础。 在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美术教育方向,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个美术方向,这个方向的学生是将美术作为一种未来的职业技能,会应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学生教育的重点则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般,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开始接收美术绘画方面的训练和教学,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习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关,那么,高中阶段美术专业的教学则是对美术精神如理解和美术专业技法的提高。 所以,高中阶段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方向应该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长。 二、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的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培养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确美术教育教学循序发展的过程。 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素描是基础;色彩的应用是美术专业教学的关键;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目标。 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美术相关基本理论,还能在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美术构图与造型能力。因为学生在素描学习中,能对物体、光线的构图绘画工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还能在不断的描摹与实践过程中对影响绘图整体性与画面协调性的因素得到有效的认识。通常认为,素描是最能体现绘画水平的画种,所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保持好心态,踏实练习。 色彩的应用是教学的关键主要体现在色彩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画作表现力的提升。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习作习惯。对于美术基础不太扎实或者初学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色彩绘画的一般程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画作示范与临摹的体验性教学过程,多帮学生修改画作,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与绘画的个性。 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的总目标表现在美术专业的感性认识过程中。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与鉴赏都是对作品的感性体会。要对不同层次的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画作的意境与深刻的情感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与结构中蕴含的不同意义。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画、多改,教师对学生的画作多看、多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开动思维,投入感情。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的目标实现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来完成,如音乐、书法艺术等的介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情感的变化,在画作中进行表达。 (二)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对美术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总结,可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素描》和《色彩》两门课程就是教学的基础,要打好基础,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工艺美术》课程的设置就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构建以专业发展为重点的必修课与以提高艺术感悟能力的选修实习课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做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多组织一些专家名人的教学讲座,或者多举办一些美术作品的展览,提高学校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多收集学生中的优秀画作进行展示盒点评,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既能不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应对其美术专业的水平进行整体的评估,以便于学习课程的安排和学习进度的合理设置。课程开展之后,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局限于最终的考试成绩或者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给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多肯定学生画作中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 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的美术功底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建立合适的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因材施教。打好理论基础,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 【摘 要】当今社会创新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要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当前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就提出了五点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希望能够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设计色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关键词】设计色彩;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创新改革 前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设计色彩教学还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及时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计色彩标准,由于设计色彩是美术艺术中最基础的语言,学生只有掌握色彩才能在美术专业中创造更大的成就,因此在当前设计色彩教学状态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创新,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教学现状 美术不仅是一门讲求个性的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鉴别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做好设计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只有做好色彩这一基础课教学,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美术专业的艺术语言。然而当前在高校美术专业的设计色彩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薄[1]。同时也缺少对该课的理解重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性学习该方面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设计色彩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设计色彩教学也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在该种状态下,学生无法以生活为基础展开美术创作。 二、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改革策略 在上文的分析后,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到设计色彩在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此,高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实现设计色彩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虽然在传统高校美术课程中设计色彩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色彩的客观能力,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使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到设计色彩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该色彩学习中发挥出自身主体作用,教师在实践该课程创新改革时,就应该改进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以引导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为教学目的,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班级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的有效学习手段,寻找到更多与设计色彩有关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的投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 (二)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创新设计色彩教学思路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设计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基于此,在新改革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全面分析当前教学不足、社会发展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支持设计色彩教学工作,让美术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在设计色彩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要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让学生融入到设计色彩学习中,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并合理将色彩运用于创作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色彩教学课堂活跃程度,让学生产生形成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 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色彩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也是不同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在进行设计色彩教学时,就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新[3]。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并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对色彩的认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发挥自身对色彩的想象能力,从而思考色彩在自己思想中的真正内涵,鼓励学生实现对色彩理解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风格。 (四)创新设计色彩教学内容,实现色彩教学生活化 虽然美术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色彩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要想实现设计色彩在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中的创新,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创新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使设计色彩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美感,使学生不仅能够从教材中学习到有关于色彩的知识,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生动、灵活、真实的色彩知识,通过实现色彩教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色彩,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4]。 (五)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 通过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分析发现,美术教学会先为学生讲授设计色彩知识、基础素描知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虽然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打好基础,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为了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设计色彩知识,在创新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时,美术教师就应该积极采用创作加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创作中进行设计色彩知识的学习[5]。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设计色彩是高校美术教学专业中基础知识,在美术专业基础课进行创新改革时,教师就应该积极改进单一的设计色彩教学方法、更新美术专业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将美术贴近生活、完善教学模式,使每一名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的精力更好地投放于设计色彩学习中,在学习到基础色彩知识后,为后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方法 [摘 要]素描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作为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美术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和想象思维的发散。因此,中职美术专业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素描教学,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素描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教师要根据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应用信息、引导、项目教学法,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素描训练是美术专业学生必不可缺的学习环节,美术教师要积极完善素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掌握,不断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中职美术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拓宽教学思路,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课堂中,从而构建出现代化的素描教学模式。 一、应用信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中职学校美术素描教师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素描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事先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好优秀作品,然后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交流和讨论,分析各幅作品中的巧妙之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考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素描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点化教具,比如常用的录像、幻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作品的实际笔触、色调等效果。在教师有趣的讲解下,让学生融入自身情感,去体验和领悟不同作品的精髓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素描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素描基础知识及技能,为自身描绘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类型提供借鉴依据。 二、应用引导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构图是美术专业静物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静物,其直接关系到课堂主题,同时教师要关注到静物的实际摆放形式。静物的构图原则和方法是较为抽象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控制好整个素描作品的描绘过程,避免依葫芦画瓢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有效发挥出引导教学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清晰认识静物的构图基础原则。例如,在静物素描教学课堂上,教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动手摆放静物,然后结合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不同方式,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中,让静态教学转为动态教学,由抽象变为具象。引导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素描教学课堂的游戏趣味性,也符合现代个性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消化。引导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框架中,学生不再进行机械化的模仿练习,能够自主体验感悟整个学习过程,从而保障了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开拓学生创造能力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运用固定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过于看重学生写实技能的强化训练,一味督促学生去“依样画葫芦”,学生缺乏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自身感情无法有效融入作品创作当中,学生所创作的素描作品更像复制品。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发展情况合理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一一制定出对应的素描项目,让学生按照一副素描作品的完成步骤,科学地进行作品构思、构图、起稿以及刻画。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不断提高对素描作品的创造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要科学指导学生融入自身的生活情感,将各种想法与素描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素描作品,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体验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素描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要全面认识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合理使用素描教学方法,将素描教学目标建立在为专业设计服务之上,这样才能够提高素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美术人才。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探析 摘 要:随着高校美术专业的创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美术专业,这对美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和动力,同时也对美术专业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美术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在提高美术专业教学质量时,应该遵循美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利与提高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一、引言 中传统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其重点就是育人。传统的艺术教育对比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只有培育了学生的德育,才能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了让高校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得到优化,我们应该将传统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理念相互结合对美术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完善美术教学。 二、开展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一)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不足,提高教师水平 开展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是直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方式。对美术教师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技能考察,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能力分化。通过美术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内容的缺陷,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高校美术教师大多会过多注重实践,而忘了理论知识的结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做出完善,继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教学水平。 (二)有助于诊断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现状,为社会提供人才 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和评判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的重要途径。因此,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能够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还能够有助于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包括美术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绘画功底等,而这些内容的了解,也是评价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重大要素。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对其教学做出总结,为今后的美术教学做出参考经验。[1]另一方面,还能够清楚的指出目前美术专业教学存在的误区,有助于教学问题的改善,并为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多样化的美术教学评价 由于艺术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对美术专业教学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学生的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评价。艺术教学的评价,应该从生活中的评价进行开始,最后在进行总结评价,这样才能够使评价对于学生更具有可信度。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所谓静态评价就是指评价学生目前现实的动态,而动态评价则指的是评价学生过于和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教师灵活的运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中,也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很好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评价中还可以灵活的运用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评价方法,这可以很好的体现新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根据美术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如今的美术教育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教学,并且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2]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全面以美术教学内容环节为重点, 对教师教学的每一方面都要进行评价,然后将其总结。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师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为了使教学质量能够提高,还应该对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不进行调整,完善,让其属于评判合理的状态。同时,在评价后,还应该时刻关注,让教师和学生关注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到评价一目了然。 (三)及时深入分析评价结果 美术教学结果的及时和深入评价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评价功能的发挥。多数学校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中,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也不例外。由于评价时间之间都隔得比较长,这就造成了分析结果不够深入,容易遗忘。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中,高校美术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评价的监管。并对教学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让教师清楚的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刻的分析问题的存在。学校还可以定期对教师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讲座,让教师能够更高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美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工作是否进行到位。这关系到了美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美术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应该多进行美术教育质量评价,并多完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大用处。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 要:根据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要求,项目组对西藏的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开办该专业院校数量、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西藏的地域和资源特色,要促进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应积极兴办工艺美术专业,挖掘利用民间资源充实师资力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共建共享核心课程,深化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这一工程要求每个项目须建立一套普遍适应全国各地的标准。这对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工艺美术》(项目编号:VTNE088)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工艺美术类目繁多,分十几大类,数百小类,品种数以万计。各地的工艺产品又各具地域特色,形成丰富类别。国内东部和南部主要为丝织纤维类、漆艺、陶瓷工艺类,西部多为石雕泥塑类,金属类,北部多为金属类、漆艺类。同一工艺美术品类在不同地域也各有不同。如北京雕漆和雕填漆器为主,江苏扬州以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称著,四川漆器以雕填和研磨彩绘见长,而江西、福建主要以脱胎漆器为主。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唐卡、藏毯、藏香、珠宝首饰等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类。但西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外界对西藏的工艺美术职教情况知之甚少。为了使《工艺美术》项目建立的专业培养标准、制定的培养方案、设置的核心课程及开发的特色教材也能满足培养西藏工艺美术专业中等职教师资的需要,避免出现“水土不服”问题。本项目组对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做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一)调查对象 调查范围涉及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3个地级市和阿里地区的13所职业院校。调查对象主要为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院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450 份(含网络问卷),回收 431 份,回收率 95.7%,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 90.4 %。调研以拉萨市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拉萨中等职业学校(217人,占调研对象的48.2%)和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131人,占调研对象的29.1%)为主;兼有其他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102人,占调研对象的22.6%)。调研虽没覆盖全区,但仍可“管窥一斑”。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研,对管理人员以访谈为主。编写《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业院校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调研内容。根据地域特点设置了相关问题,旨在对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置、师资情况、课程设置安排、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情况有所了解。 三、调研结果 (一)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少 近年来,西藏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增强。目前,全区中职在校生数达2.2万多人,高职高专在校生数近1.2万人。全区共有高职高专院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86所。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方向)的高职高专院校有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3+2学制),每年招收专科层次学生30人,且定向招收山南职校生源。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办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非师范专业)专业。开办工艺美术专业的中职学校有7所(如表1所示)。 另外,西藏还有部分学校开设了与工艺美术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西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了手工制作课程,在达孜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藏族绘画班,山南扎囊县中学开设了绘画、卡垫、缝纫班等,昌都地区的部分学校也开设了一些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班。总体而言,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西藏工美术类职业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专业方向也较单一。 (二)专业方向设置上偏重传统工艺 工艺美术发展到当代,其内涵与范畴都有极大拓展,目前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动漫动画设计)两部分内容。由表1调研数据可看出,仅拉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室内装潢与设计”、“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专业。其他地区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办学方向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涉及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如,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设置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传统绘画专业、藏饰家具制作和旅游产品设计。(1)传统绘画专业主要内容为唐卡与藏饰图案设计制作。在西藏,唐卡绘画是佛教传统,绝大部分民众又都信奉佛教,因此开设的专业课程均与传统工艺相关。(2)藏饰家具制作专业主要是木器打造,课程多为木雕、木刻等。(3)旅游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利用绿松石、乌木、香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原材料进行牧饰与绿松石饰件设计制作。另外,西藏的编织、藏毯、花边、花饰的制作也独具特色,少数职业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 (三)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在师资方面,调研发现:全区中职学校艺术类的教师比重偏低,工艺美术专业(方向)的教师则少之又少。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比为1∶26,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比为 1∶20。2015年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师生比为1∶22,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比为1∶18。五年来,师资数量提升不多,中职学校还未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师生比1∶20。 目前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师资主要来自西藏大学。一方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美术创作与研究人才和普教师资,而不是职教师资。另一方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西藏工艺美术专业教师除数量较少外,教师还缺乏相应的专业教育背景。据了解,林芝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只有2个专业对口的教师,其他均是“转型教师”。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管理者在访谈中表示:“唐卡、藏饰均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艺术修养的教师教学,转型教师在专业上大多很难精通”。缺乏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背景意味着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们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学校把持有“双证”教师定位为“双师型教师”。我们认为持有职业资格证且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能力的老师才属于“双师型”教师,或称为“双师”素质教师。在调研中,我们把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持有职业教师资格、有研究成果被社会应用三项指标纳入调研,发现工艺美术职教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并不高,三项合计比例仅达到40.25%。而同期山东、黑龙江省“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67.3%和67.1%。 “双师”素质教师缺乏,专业教师缺少行业从业经验,对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企业实际了解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巨大,导致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影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下,有一小部分技术过硬、艺术表现能力强的工艺美术技师走上教师岗位。但由于大多数行业企业工艺美术人才学历较低,教师的学历门槛、准入制和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阻碍了民间手工艺人转化为专业师资。如表2所示,西藏地区工艺美术大师平均从业时间长,但绝大多数没有学历,很难转化为职业院校的师资。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实践部分比例低 西藏的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仍以校内学习为主,实行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半的专业学习与半年的专业实习。如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设计系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有“民族工艺品设与制作”方向,该专业方向目前的学制是三年,第1、2学期主修设计基础课程,第3、4、5学期主修专题设计课程,第6学期实习。 西藏工艺品开发与设计课程讲授和实训课程均为108课时,西藏民族图案设计课程讲授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别为28课时和6课时,设计实训课程则以实训为主,课程设置为100学时,讲授课程为26学时。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我们可以看出西藏的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实践比例明显不足(除专门实训课程外)。 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职业院校也开展了相关改革。访谈了解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已邀请了深圳大学的数字媒体专家进行指导规划;学校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交流,开设了一些地方性特色的专业课程。 (五)专业教学条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工艺美术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教学条件与设备的投入不同于普通专业。由于工艺美术类教学条件弹性较大,项目组在调研时主要采取被调研对象中认为当地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感受为数据进行分析,各学校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程度并不高,仅占35%,认为将就凑合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比例达28%,另有37%的被调研对象未置可否。可见目前西藏工艺美术职教类专业的教学条件及设备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令人担忧,无论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设备损坏不能及时维修,现代技术软件无法升级换代,专任教师队伍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技术骨干。 (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 目前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教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包括了工艺美术类企业(工艺美术技工、装饰公司、唐卡画师、彩画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升学(中职毕业生)等,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和本专业不相关的其他领域(如图1所示)。 西藏本地学生、家长受传统偏见影响,对从事手工艺职业并不认可,许多学生都热衷于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部分中职学生选择升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文凭,以便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已经毕业改行的占了大部分。对口就业率低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是生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差,用人单位宁愿选择社会人员再培训。二是西藏社会经济欠发达,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不高造成的就业环境不成熟。 三、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工艺美术专业职业教育 教育事业中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时期西藏就确定了大力发展旅游、藏医药、高原特色生物、绿色食品、农畜产品及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等6大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民族手工业重要内容的工艺美术人才,将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对传承西藏文化,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旧西藏,工艺美术艺人无偿为“三大领主”服务,工艺美术职业没有社会地位。西藏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工艺美术艺人也可凭借自己的手艺发家致富,工艺美术行业和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落后观念的影响,西藏工艺美术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相比较仍较落后。 西藏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角度看待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发展。要把推动全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与传承西藏的民族宗教文化结合起来;要把发展工艺美术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工艺美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关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适应市场、打造特色、创造精品为目标,要把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兴办工艺美术专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西藏。 (二)充分挖掘利用民g资源,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教师资特色,也是职教师资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提高职教师资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求学校完善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制度,形成专业教学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或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生产第一线提高专业技能,接受必要的培训,增强实践教育能力。探索建立将行业、企业和一线岗位专门技术人才引进职业学校的人才输入渠道;定期选派教师到师资水平较高的院校学习,提高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资源,充实师资力量。在西藏,民间艺人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支潜在师资来源。西藏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是一般职业学校教师所不能比及的,充分利用民间师资,把民间艺人引进学校,使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与职业教育理论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但编制问题容易限制学校引进民间艺人作为实践专业教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在具体措施方面,可以参考贵州省做法:贵州省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试点,对黔东南州502名民间艺人进行评审,给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具有了职称之后极大地方便了民间艺人到职业院校进行兼职教学。当地政府下发的《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鼓励绣娘、银匠、木匠等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聘请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顾问。从普通的民间艺人到拥有证书的传承人,这对提升工艺美术地位,加快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发展,促进民间资源为职业院校所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访谈了解,目前西藏有部分职校曾自行筹措经费,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保障民间技艺后继有人,采取以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传承方式。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西藏工艺美术现状,结合西藏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及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提升师资水平,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艺美术专业教师不仅要了解工艺美术发展相关的时代特征、民族风俗等知识,也要了解工艺美术与生产的关系,工艺美术品与市场营销对接的关系,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将专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形成“市场需求――产品生产――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生产――市场需求”循环产学体系。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程体系要围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实践训练,因为实践才是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产学研一体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技艺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力鼓励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创建一批工艺美术实训基地,支持与企业建立教学和实习的场所,企业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鼓励企业与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研发工艺美术新品,开展工艺美术研究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技巧和工艺,也要结合当地的市场情况和导向,在学生进入市场前就应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市场实践活动。 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推进“双元制”和“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关于课程设置,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国内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案例,其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值得参考借鉴。我们可以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如开设《唐卡》课程,由于唐卡使用矿物质颜料制作,不宜长时间接受阳光照射,且该唐卡的“程式化”特色决定了学习周期应较短,可设为36学时;林芝地区水源、植被充足。木雕艺术成为林芝地区的一项独具魅力的民间工艺,所以可以开设木雕课程。 (四)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实现共建共享核心课程 工艺美术专业除需具有一般专业所需的设备设施外,特别需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室、工艺室和项目教学工作室。另外,配备网络远程同步教学设施设备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须,它将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西藏职业院校工艺美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经费和资源有限,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不高,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建议围绕本地工艺美术发展目标确定的四门共同必修课程(即《工艺美术导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法》、《工艺绘画》、《工艺雕塑》),在教育部门的统筹下,学习和借鉴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式,探索共建共享机制。西藏地区的专业基础较好、资源较为丰富、师资力量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职业院校也可以承担相应任务。 (五)深化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整体而言,西藏的工艺美术专业是有特色的,但西藏职业院校教育起步晚,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单调、重复、不灵活,对于立足当代社会需要,打造优势专业、深化特色专业认识不清。西藏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根据现有条件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形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例如,近年来西藏旅游市场日趋火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它为当地旅游工艺品市场带来契机。它要求教育部门及时回应市场需求,开设工艺美术专业尽快培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人才。避免了与其他普通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趋同问题,也进一步深化西藏的职教工艺美术专业特色。 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国内大多职业院校都开设的专业,其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少数社会有需求的人才,却未纳入职业院校教育。如在西藏山南地区盛产的羊毛和天然植物染料。羊毛色泽好、拉力强,植物染料种类多、分布广,以这些原料编制的藏毯、藏被,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有不可仿制的独特性。把这些地域资源建构到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将及时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而推动当地民族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工艺美术专业的良性发展。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西藏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在传承发展上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对西藏建设大力扶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以现代职业教育为主的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将成为藏区新常态。科学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将对培养西藏地区工艺美术人才、繁荣工艺美术市场,促进西藏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基于词汇的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评估 摘要:本文以ESP大学英语教材《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为例,结合美术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运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和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从词汇角度对教材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就今后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教材评估;EsP教学;美术专业;词汇 一、引言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输入手段和课堂教学的工具,对教学和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来指导的(Suarz,2001)。Tomlinson(1998)也指出,教师通过教材评价,可以增加对使用教材的认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得到提高。 词汇是外语学习、大纲和教材编写等的重要内容。Michael Lewis(1993)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对于任何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而言,词汇必须是其中心组织原则之一。我国曾于1982~1983年和1996~1997年先后两次对全国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词汇量进行了大规模调查。1995年和1999年的《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就是以此为依据出版的。而《大学英语词汇要求》是“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黄建滨等,2004)。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专业,一些高校选择了适合其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的教材。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些学校使用了专门针σ帐趵嘌生的教材,如:《艺术设计专业英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多媒体及艺术设计和专业英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大学艺术英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艺术设计专业英语》(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美术英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然而,绝大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并未使用专门的英语教材,而是和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如:江西地区的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上海音乐学院使用的是《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美院使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等。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佳,其中词汇量少是重要原因。词汇量不够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英语阅读,使其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合适的词汇量和词汇难度在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十分重要。 本文将以《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为例,结合美术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运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和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对教材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等问题,就今后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二、当前教材分析与评估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外语教材的分析和评估有较长的历史。Franzen和Knight早在1922年就提出教材分析五大要素,包括兴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内容的价值和结构。 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的评估就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1982年,Seaton列出了一份教材评估清单,包括:页数、编排方式、内容的页数、词表、有关其他书籍、材料和磁带的出版情况、课文和对话的语言是否地道、练习、话题和故事是否有趣、插图情况、录音磁带等共20项。1984年,Cunning.sworth提出了教材评估的一些重要准则,如教材的语言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者的需求等,但他的评估标准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无法适应不同专业的学习环境。Hutchinson Waters(1987)提出了一个英语教材评估的模型,该模型的提出与当时流行的情景教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实质就是教材评估与需求分析相匹配的过程,这里的需求包括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Breen和Candlin(1987)对教材的评估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教材的用途,第二阶段更为细致和具体,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学习方法、课堂教学等方面,但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可能会偏离教材评估的初衷。Mc.Donough和Shaw(1993)的教材评估也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阶段,强调教材的交际性,却忽视了学习者对教材评估的作用。 相对于国外来说,目前国内对英语教材评价的理论体系较少,大多是介绍、引用或评价国外学者的观点(王蔷,2000;徐锦芬、肖蝉,2001;黄雪英,2002;夏纪梅,2003)。国内也有个别专家提出了相对适合国内情况的有效评估标准,如周雪林(1996)提出了一套英语教材评估标准,包括教材与语言教学理论的关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教材的选材、教材练习的设计及配套材料这六个方面。高凌飙(2002)认为教材评价至少应该包括教材和编制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等三个方面,这一关于教材评价的论述对各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 尽管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和评估研究层出不穷,但对美术专业学生这一群体所使用教材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是个较为单调的过程,该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配套教材建设相对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美术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应本着外语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不仅要突出语言内在的知识性,更要结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使得美术英语教材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美术专业的英语教学。 三、《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的分析与评估 (一)简介 《新世纪美术英语阅读教程》是根据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为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度身编写的大学英语提高阶段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它由全国11所美术学院熟悉美术知识的资深英语教师通力合作编写完成,适用于已完成基础阶段学习的相关专业学生。《教程》分上、下两册,每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四个部分:阅读技巧指导与训练、阅读实践、实用阅读和专业术语拓展。 国外的教材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基于评估对照表或问卷进行的教材评估信度和效度不高;标准太过繁琐复杂,无法真正得以实施;外部评估者无法做出完全客观的评价。国内的评估体系也大多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客观性无法得到完全保证。定量研究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利用文本编辑软件Word的可读性分析功能以及词汇分析软件RANGE的词表对比功能对《教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词汇的一些具体量化性数据,以期增加评估的客观性。 (二)基于词汇的教材分析与评估 文本编辑软件Word功能强大,界面直观,容易操作。笔者运用其可读性分析功能对教材课文组成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具体数据包括:单词数、语句平均长度和单词平均长度三项统计信息。然而,Word软件只能提供单词数量方面的信息,并不能完整测试到词汇难度。词汇分析软件Range是由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教授Paul Nation和AverilCoxhead于2002年研发的软件。其基本原理为:将某一个文本中的词汇与某一个词汇表相比较,通过观察哪些词出现或没有出现在该词表中以及出现在该词表中词汇的比率,来判断该文本的用词情况。笔者利用Range软件对单词难度进行测试,对词汇分析进行补充。 Range内置了三个基础词表:第一个词表包含英语中最常用的1000个词族(词族是指单词的不同语法形式的集合);第二个词汇表包含1000个次常用词族。这两个词表来自West(1953)制定的“英语词汇通用词表”,所列词汇是英语中的核心词汇。第三个词表为Coxhead(2000)制定的“学术词汇表”,其中包括除上述两个词表外最常用的学术词汇,有570个词族。笔者将教材课文与三个词表进行比较,查看教材用词难易度。此外,Range还可以将研究文本与自建的词汇表进行比较。 本文将教材课后的单词表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2013年版)进行比较,查看教材要求掌握单词难度与四级词汇要求的差别。 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程》是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与面向非艺术专业的《全新版大学英语》(以下简称《全新版》)都出自同一家出版社。而美术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一般需要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相当于学完《全新版》三册书。因此,《教程》的上下两册应该与《全新版》四五两册的难度相一致,笔者利用Word软件和Range软件对这四册书中共56篇课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单词数量信息 课文的长度以800-1200个单词为宜,应该随着学习开展的阶段而相应增加。表1是对《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中单词数量的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与《全新版》相比,《教程》上下册的课文篇幅虽然略短,但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需求来说,文章短小精练反而是其长处之一。相反,冗长的《全新版》课文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减弱了学生的兴趣。相同地,两套教材的平均长度从前到后呈现递增的趋势,符合教材编写中循序渐进的原则。两套教材在句子和单词长度上是基本一致的,每个句子大约20个单词,每个单词平均3-5个字母。这说明两套教材在设计上是符合语言记忆的规律的,有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词汇难度 将《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课文与Range内置的三个词表进行对比。表2是四册教材与三个词表比较得出的类符(Type,类符是指不重复计算的形符数。换言之,在一个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形符只能算作一个类符)及比例的统计结果。此外,将《教程》上下两册与《全新版》四五两册课后单词表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表进行比较,得出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以上统计信息来看,《教程》与《全新版》词汇难度都是从前至后呈递增趋势。但是,相比《全新版》课文,《教程》有较多学术词汇(即词表3的词汇),体现了其专业性。此外,《教程》不在三个词表的词汇也较多,难度较《全新版》偏大。 从表3来看,《教程》与《全新版》课后词汇表的词汇与四级重合率不相上下,都有37%左右的词汇是四级词汇表中的单词。然而,从词族的角度来看,《教程》所涵盖的词族比《全新版》更为广泛。词族越多,词汇越丰富。可见《教程》用词较为丰富多样,同时难度也较《全新版》更大一些。 四、总结 美术英语教材建设应遵循通用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用英语对专业话题进行交流和阅读的能力。在教材使用与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把语言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这些知识通过教材完好地体现出来。此外,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模式(1exical patterns),帮助学生扫除常见专业~汇这一主要学习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优势,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专业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中,词汇搭配的典型性和课文新词密度的合理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思考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其中高校美术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绘画基础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美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绘画基础教学在现行的美术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美术;绘画基础;教学 1 绘画基础教学的涵义 画家创作时表现出来的细腻的技法,深入的画面效果以及无微不至的描画能力,这是谈论绘画基础给人们脑海中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就是因为这种意识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控制着学习绘画基础这门功课人们的思维与学习动力。更有甚者,它导致很多人的绘画基础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不清楚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是什么。绘画基础,其实并不能仅仅定义成为一种特定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绘画的一部分,和绘画融合在一起,不是作品外观效果的表现,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简单。绘画基础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和前提,厚重的绘画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绘画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所有未来的绘画规模都来自于绘画基础。详细地来说,长时间的学习绘画理论,并且结合理论不断实践,转换为艺术尝试,这种属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手法称之为绘画基础。人们脑海中认为的细腻的艺术手法,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没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它。另外,因为作品创作的是否理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现有关,所以绘画基础在美术领域,我们也不能忽视画家本身所拥有的独特个性、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 素描和色彩是我国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绘画基础是美术专业教育要求必须重复学习的课程,尽管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接受过相关的绘画能力、绘画基础的培养,但是在进入高校之后还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重新认识素描和色彩,以培养他们的绘画基础。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S去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并将之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传递出去。 2 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专业相关教育也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开拓创新。大部分高校在美术专业教学上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及现有条件设施,来进行相关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被革新,教学结构、教学体系也逐渐优化。绘画基础教学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1 高校扩招,生源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扩招,有一部分并不具备绘画基础的美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但是一些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由于文化课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很多文化课基础好,但是美术基础不好的学生,为了确保能进入大学,家长会让孩子报考美术专业,通过艺考来上大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绘画基础薄弱,高校对生源质量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绘画基础的重要性,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为了快速提高美术专业课成绩,放松了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不能和时展同步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目前,我国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理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还比较落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太强烈。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这远远达不到培养美术人才的要求,学生对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没有深刻的认识,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就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极其不利的,限制了学生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2.3 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需求不符 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只重视绘画的技术,不能对绘画基础教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技术的同时,绘画基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进步来说相对缓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围绕绘画技术,开展相关教学。,而不是原有技术和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影响了美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基础理论欠缺。学校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绘画基础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没有和学生需求同步,致使绘画基础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2.4 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或者是学习哪一样事物,都必须要培养他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对美术有着无比的热爱,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才能在美术领域和以后的事业中有所成就。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当初是为了进入高校才选择美术专业,他们自身从心底来说对美术专业没有太多的热爱,只把它当成进入高校学习机会的工具,当然美术方面基础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在学习中没有动力和创新精神。 3 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还处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阶段。美术专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思维还比较缺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为了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在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现实环境中绘画,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利用环境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3.2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整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绘画基础的重复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创作个性。 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专业基础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开设相应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学校也可以采用宣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文素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绘画技术练习。不仅要练习绘画技术,也要练习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在绘画基础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形成自己独特地绘画技巧,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给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美术教育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和优化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良好兴趣,通过进一步优化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更好的促进美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环保小论文:高中环保地理教学论文 一、对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在其中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新教材中蕴涵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材中的环保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认知水平,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的《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现状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思考土地荒漠化的特征和危害以及防治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现状公报”引入到课堂中,应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对大气资源、水资源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让学生关心我国各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当前的自然环境下,要如何在永不停步的经济发展中避免荒漠化危害的继续扩大?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中警醒,达到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二、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环保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是人与环境之间连接的纽带,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环保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与环保发展,高中地理作为青少年环保教育的起步,也因此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环保教育的同时,其他学科也要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为全面的环保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环保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借鉴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环保知识同步学习。 作者:孙颖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环保小论文:公益环保项目市场管理论文 一、公益环保项目现状概述 (一)公益环保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环境问题,人们向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及今年四月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这无疑给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各种废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扩大了环保事业的领域以及发展需求。可见,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收益于内外动力的共同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公益环保的范畴公益环保事业与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环保产业一般是指在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公益环保事业是指在环保产业中,由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涉及公众利益、非盈利性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行为的总称,例如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公益环保事业不仅与广大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现代环保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提供社会公共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基础设施。公益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是指负责组织项目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来源、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的政府机关或其授权行使国有资金投资管理职权的企事业单位。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企业是指通过法定程序,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材料供应以及安装调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其他主体。 (三)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依据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公益性环保的市政项目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范围。在不少地方为了缓解政府资金压力,还采用BOT、BT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市政设施,在BOT项目中公益环保项目的中标(投资)方(也有可能是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有权对项目的技术方案、招标条件等进行设置,因此相对于建设单位或发包人来说,招投标阶段的各投标企业处于相对劣势。但是,项目最终的投产运行效能需要由中标企业的施工、供货、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具体行为来实现。可见,招标投标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对项目最终能效的发挥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面临的问题 与公益环保项目本身所需的高标准、高要求的特性相比,承包企业在实际的项目招标投标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标企业技术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较大程度依赖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受制于技术水平,往往缺少对设备运行条件的充分考虑。实际上,国内环保企业的总体技术自给率不高,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的不足和不平衡是当前实施环保项目的主要难题。其次是近年来在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由于目前我国并未对环保施工做出明确的资质标准要求,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面对激烈竞争,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进而导致这些企业在进行先进技术研发时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源,进入低收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近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及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产业都面临着劳动力和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事实。虽然部分成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约定合同调价条款的方式来缓解,但是持续上涨的人力、物力及价格指数只能迫使企业进一步想办法降低成本参与竞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尽量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发展,否则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见,面对大幅度波动的人力、物力成本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管理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普遍《招标投标法》对公益性环保项目大多数实行了强制公开招标投标制度,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受原有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为了保护地方企业,没有在招标过程中严格制止违规操作的行为,默许甚至鼓励地方企业采取非法手段中标。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环保项目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导致了这些企业缺少机会到市场中充分锻炼,缺少市场竞争力。随着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这些受地方保护又没有足够实力的企业一旦失去地方主义的保护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时,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处于不利位置。综上情况,由于缺乏足够的软硬实力和受到外围政策法规环境的影响,在公益环保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后续建设施工以及运行管理中,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和显现。由此可见,投标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力的同时,公益环保事业的规范成长更需要政策法规为导向,才能促进整个环保产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投标企业资质标准的价值和意义 (一)符合公益环保事业的本质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必须是高品质、高效能的,承包企业的综合实力是品质提升、效能保证的基本前提。公益环保项目因其特殊的形式、影响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成为了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而在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技术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社会作用明显的承包企业扮演主要角色。但是,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目标依旧遥远,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依然突出。除了受各地域的政策限制等,承包企业本身存在着战略观念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鉴于公益性环保项目发挥着关系国计民生的深远作用,其承包企业理应承担重要责任,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二)符合国家对公益环保事业的宏观要求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未对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做出明确规定,在公益性环保项目招标采购中,对投标企业的资质要求往往是适用市政公用工程相关资质标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品质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环保事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环保项目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资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较为粗放、落后的环保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是环保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市场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该类企业资质标准。此外,公益环保项目不仅涉及国计民生、社会效益,更涉及公众安全,公益环保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按照相关准入制度的政策法规开展建设和运行管理,并不意味着提高壁垒,而是引导整个公益环保事业向更好、更高、更可靠的阶段发展。 (三)符合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招标投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公益环保项目的投标企业成为了施工承包企业后,往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而是按照类似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建设活动中,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办事困难等现象客观存在,这与我们所制定的环保目标和进度规划相差甚远。尽管我国公益性环保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也在不断完善,但相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依然有不小差距。各项资料表明,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全球经济大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公益环保事业在经历了最初发展阶段并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本条件之后,加强公益环保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在环保产业的系统工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方向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宜居中国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弥补环保产业制度规范的缺失,而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出台统一的准入制度,规范环保承包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管理流程和职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益环保事业的需求。 (四)环保产业发展大势所趋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运用,环保企业有了较大变化。在近年来公益性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广泛运用了公开招标投标的采购模式。在竞争中,一些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向国际化的优秀环保企业靠近,优质环保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各项竞争实力。巨大的市场机遇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环保企业在施工技术、产能规模、生产工艺、产品品质、技术研发、经营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快速提升,并开始着手进行品牌建设。环保产业的基础核心是效能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基于效能作用。近年来,各环保企业在提升效能作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环保产业稳步升级转型,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一些优秀的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效能作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企业的环保意识国际化、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线丰富、自主知识产权等都意味着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这类企业逐步成长为公益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公益环保事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将会发挥更多作用,公益环保事业的新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四、规范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的几点建议 (一)出台公益环保承包企业准入制度建议参照现行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原则,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公益环保项目的承包活动纳入国家强制性许可的范围中来。准入制度既可以解决公益环保项目监管职责明确的问题,又可以对承包企业做出明确的法律向导。 (二)制定公益环保项目承包企业资质标准建议在执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资质标准,进一步制定公益性环保项目承包企业适用的资质标准。同时,在技术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能耗、质量、服务以及品牌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化标准,承包企业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才能承接公益性环保项目的施工。资质标准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全方面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 (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建议结合公益环保项目准入制度,适时推出鼓励优秀的承包企业在参加国有资金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活动中能够得到优惠政策。例如,可以在招标投标评审过程中,强制规定将企业环保资质标准等级纳入商务评审,鼓励有能力、有技术、低排放、低能耗的企业投标。 (四)建立环保企业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公益环保项目信息公开、广泛监督的特点,有必要建立环保项目前期工作、招标投标、建设施工、验收运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监管和服务作用,在资质认证、市场信息等方面为投资人、建设企业双方提供便利支持,有利于规范企业招标投标活动,有利于企业开展合法经营活动。(五)规范公益环保项目多种建设承包模式建议适时引导和鼓励国内环保项目采用BT、BOT等多种建设投资模式,制定对应的规范制度和具体规则,并给予承包企业必要的融资支持。多种建设模式有利于充分配置资源,将社会优质的资金、技术引进到公益环保事业中来。 五、总结 总之,面对公益环保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规范承包企业在投标环节的准入门槛,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才能为市场优质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管理科学的企业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早向可持续型、环保型社会转型,实现宜居中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黎单位: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环保小论文:环保主义广告设计论文 1、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的概述 绿色环保主义设计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设计形式,体现了减少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一种环保现实行为,如垃圾问题、空气问题、交通问题、低碳环保等。也以此种设计理念来约束他人,来改变环境,拯救地球。环保主义设计者的所作所为也渐渐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在迅速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社会背景下,艺术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方向,它所涉及的范围已渗透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广告艺术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在中国的广告设计主题中常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如:汽车类的广告体现减少碳的排放,还有互动行为艺术的奥美广告公司的设计的主题“流泪的北极熊”,提倡人们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创意概念,在影视艺术中如《阿凡达》也体现环保概念,凡客诚品利用废弃的凡客的包装重新设计成变形金刚,体现了良好的环保广告艺术设计概念,这些体现绿色环保概念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广告设计新的创意应用。因此,我认为环保广告艺术设计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代中国美术视域下,将环保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环保广告艺术美学研究、艺术设计创作上都要有助于对人类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天、地、人”的和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们似乎已逐渐忘记人类与自然同在的关系,并不停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主义设计根本上是对自然物的设计保护。最好的设计保护就是要使受到“自然物”重新作为“自身”来存在。而环保艺术设计审美正好体现物作为“自身艺术形态”存在的现象。这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艺术设计保护。如:广告设计中动物的保护,反猎杀、反皮草等设计,通过逆向设计思维的广告艺术手法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2、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在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传播中的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应该在作品中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力。当代艺术中有很多关于环保题材的作品,自然和谐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2010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所呈现的形态与风格。更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此外,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创作材料也都纷纷使用大量的环保材料去替代从前的对自然环境有污染的材料,这也是在艺术中体现环保的一种新的尝试方式。除了材料的选择有区别,对环保艺术设计的主题也需要精心研究,如对保护动物广告设计表现中和其他广告设计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题材选择上主要会偏重与保护动物的内容,动物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动物是大自然中一条最重要的生物链。而食物链的中断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与动物如同水与舟的关系;其次在艺术表现的材质上,可选择使用特殊材质表现,可以是近似于毛皮的材料,如针等材料体现动物的痛苦万针穿心之痛;另外在色彩上也有考究,如白色的毛皮给人的直接感触是柔软,纯洁,脆弱的。但而当这种纯白色被各种颜料所覆盖,就给人以破坏感,美好与破坏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了结合与碰撞。艺术设计与自然界我认为总是会有一些极其微妙的相关性,因为在广告艺术设计师角度看,它们都有生命、体现灵动和美。 此外我们强调艺术环保主义重要性也体现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莫大关注,我们身边的,大气、云,动物,这些自然所显露的广阔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致,人们需带着一种猎奇的眼光,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大师在对自然的方面从不会缺乏敏感!漠视环境,他们会对每天清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感觉都是新的,从而有对大自然产生新的体验和灵感,而不是熟视无睹,一个艺术家对自然缺乏敏感,缺乏好奇心,缺乏对自然美的领悟,那么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苍白的,就无法体现优秀广告设计师的超强感悟力! 3、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关系 在中国当代环保主义设计中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保护地球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广告艺术设计手法贴近生活、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通过新颖时尚的创意手法表现出来后,愈能雅俗共赏,能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因此,我认为优秀的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它并不是完全的个人的表达,或者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某种共通性,这样的艺术才有可能持久关系,对自然的感悟力和敏感度代表着一个艺术家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美学素养,而这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体现的还是有所较大差距的。 广告设计是一门偏重于实用和表现的艺术,但是同其它各门艺术一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特定的社会与自然的观念。因此,自然环境影响艺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这使得某些广告艺术创作者为私利或为各种世俗的问题而艺术,从忘记了对自然社会的回报。在环保的艺术创作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材料、创作思路以及制作过程都需要关注到环保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人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中国当代美术视域下环保主义广告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 作者:陈旺吴玉屏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环保小论文:环保监测空气污染论文 1、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在空气污染点布设工作中,整个布设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污染情况进行的,是将城市空气污染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布置,其布设按照具体规划和要求进行的。通常在布局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风向和地域条件设置。在下风向和上风向两个不同的部位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点数量和类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工作中都将工作重点置放在下风向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置上,以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佳的监测数据。根据城市人口目的进行布置,在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适当的进行调整,从而为保证采样准确性提供支持。同时在布置点设计上,需要选择合理的设置地带,尤其是宽广的地域范围,但是尽可能的避免监测点周围出现大范围的森林和草地,因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绿化带、植被,其必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和要求。 2、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相关问题 空气环境污染监测中,监测点的布设问题十分复杂,但是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监测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不管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还是乡村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都和整个城市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一般来说,工作人员普遍将工作重点置放在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面,对于乡村空气污染监测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使得空气中一些敏感性的污染物能够暴露出来,进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目前的工作中,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消长规律,前者都是在不点方法上采用多种网格法和功能区域划分的方法,而后面则是利用扇形、圆形的布点方法进行监测点的布设。其次,污染源的状况。在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工作中,必须要提前调查区域以及邻近区域的污染源的分布、构成以及跑储量,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对污染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应当采用规格网格法进行分布,同时还要分析污染源产生和形成规律。再次、地理条件。地形、地貌、风场情况、压力特性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在选择的时候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要采用不同的布设方法。 3、采样站数量的确定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于采样站点的设计和布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且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采样和布设。如果不能按照当地污染源状况、地理条件、人员密集程度确定分布点设置数量和方式,同时这种设计方法在应用中数据的差异性必然十分明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数据和策略进行分析。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可言采用环境保护为原理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因为采样站数量确定而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影响。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点设置工作中,常见的数量确定方法主要包含了人口数量、人口密集度、建筑物密度以及制备密度开展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为辅的采样站建设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空气污染监测点布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4、采样站的布设方法 按照上述种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在采样站不设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当今科学技术策略进行,一般的设计方法包含了统计法、模拟法以及常见的经验断定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有着独自的优劣势,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在那些监测点设置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形的限制,在工作中我们很难采用统计、模拟等方法来布局,因而经验法的应用优势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4.1功能区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在一些常规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更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应用经济性、综合性,为实现多种不同污染同步监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区域为标准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实际检测条件来进行科学布局,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上述原则来设置采样站的数量和布设规律。 4.2网格布点法网格布点法的应用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同样较为常见。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焦点处的方格中心来完成整体的布设。一般情况下,测控点在下风向应稍多一些,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少量监测点,以方便作对比。当然,网格的大小对于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具体数据出发,合理规划网格的大小。 4.3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在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那些偏僻、孤立的地区,其主要是以高架点源为主的,其对于主导风向的控制和应用十分的明显。在以往所在的位置构成中,是将主导风向作为主要的轴线点,然后在下风向设置一个扇形的地区作为布点范围,在这个范围中以45°角进行空气监测点设置,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布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制定标准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测效果的发挥。在该布点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对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从客观上来说,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如此理想化的应用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对多种布局方法加以综合思考,从而提升其整体的监测能力,为空气污染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客观要求之一。在实际的空气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监测站点的布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 作者:陈慧琳单位:大庆市萨尔图区环境保护局 环保小论文:环保部门贯彻群众路线论文 一、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与探索 1.坚持“三个贯彻始终”,力求使群众路线实践制度化、常态化。一是把开门纳谏贯彻始终,为找准“四风”问题奠定群众基础。主要采取“请进来”征求意见、“沉下去”倾听民意、“静下心”理性思考的方法,请群众揭短处。根据单位职责和实际情况,从局内部、服务对象、相关兄弟单位三个层面,利用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7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既面对面听取意见,又背对背接受点评,还长期设立了征求意见箱来吸纳民意,请群众说实话、讲真话,为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二是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为严格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增强动力。局领导班子带头贯彻整风精神,高质量地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分管干部职工、与基层联系群众谈心交心,大家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真正放下了不愿批评、不敢批评的包袱。会上,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真正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让大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达到了促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严格规范党内生活制度作出了表率。三是把制度建设贯彻始终,为改进作风常态化提供规范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保证。按照“立、改、废”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7项,新制定规章制度4项,继续执行的制度12项,废止1项,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对梳理出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细化了完成时限,并把加强制度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领导干部奖励或惩处的重要依据。 2.坚持“三个狠抓”,力求在推动美丽天津建设中出成果、见成效。一是着眼当前,立足长远,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瞄准“到2017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实施《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对控煤、控车、控尘、控污等66项任务462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推动落实。深入治理大气重点污染源,对重点区域的531个重点污染源提出治理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建立了27个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并实时监测数据。二是关注源头,标本兼治,狠抓水环境污染整治。摸清了全市直排企业、工业园区、畜禽养殖、渗坑池塘等四类水污染源的底数,并纳入清水河道行动。组织实施了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测,完成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调整。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5大类31项重点工程,实现于桥水库水质达标率100%。三是动真碰硬,抓铁有痕,狠抓铁腕执法。坚持对环境违法问题“零容忍”,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重拳出击,连续开展“严打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专项检查,共查处污染环境犯罪案件36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人,关闭企业669家,停产整治企业144家,挂牌督办20家,形成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极大地震慑了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权益。 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好看不中用。有的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只说不做,或者是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不深入实际,不了解实情,不为民办实事。有的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挖空心思编造“新思路”、杜撰“新经验”,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以新的形式主义反对旧的形式主义。有的习惯于变通应付,为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对照考核细则将活动变成一个个文件盒、一个个红头文件、一篇篇虚假简报、一块块宣传板,形成了“纸上来、纸上去”的空转转。 2.蹲不下去、沉不到底、静不下心,浅尝辄止。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负担、当累赘,不是以事情多、工作忙为由搪塞推脱,就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认为蹲点了,任务就完成了。有的把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当休闲、图清静,或者一日调研、三日观光,或者闭门谢客,修身养性,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关心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上。有的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当点缀、当秀场,或者出出镜、露露脸,就觉得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了,或者先入为主、主观臆想,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根本不想摸到实情、办好实事。 3.怕困难、怕吃苦、怕得罪人,敷衍塞责。有的明知基层问题多、困难大,亟需帮助解决,却害怕困难棘手难解决、问题敏感难处置,给自己添麻烦、惹是非,就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有的养尊处优,习惯了待在办公室、坐在汽车里、躺在空调下,不愿深入贫困及艰苦地区,不愿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有的碍于情面,对分管领域的问题不敢抓、不敢管,甚至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还以保护为由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4.重经验、轻实践、想当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有的想问题办事情,还是凭经验主观臆断,或者对上级部署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或者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以前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完全不顾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不注重分析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注重学习掌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技能,常常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作怪。一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树得不牢,心中没有真正装着群众。二是忽视理论武装,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碰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三是缺乏叫真碰硬精神,不敢负责,不敢担当,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回避矛盾,推脱责任。四是有的领导干部自身不硬,底气不足,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不强,不敢正视问题,不敢面对群众。 三、深化群众路线的思考与建议 1.深化理论武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夯实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得以贯彻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地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问题,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要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中央和市委确定的目标上来,为建设美丽天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2.改进工作作风,说到做到立知立改,用实际成效取信于群众。改进作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带头落实上级的指示要求和规章制度,带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带头开门纳谏立行立改,带头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改进作风,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强化督查、加大惩戒力度,逐步培养起好的作风和习惯,让好作风成为一种社会氛围、共识和文化。改进作风,必须自觉地让群众来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作风的第一标准,请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制定,请群众监督工作落实情况,工作做得好不好让群众给打分,让群众当裁判。 3.加强培养锻炼,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能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引导和政策宣传,帮助群众理顺情绪,消除怨气,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扑下身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 4.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有效的制度要长期坚持,突出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过时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紧跟时展步伐、紧扣客观规律节奏、符合科学精神实质,使其可延续、可操作,避免成为“花架子”或“空瓶子”。缺失的制度要加快制定,突出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力求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笼统要求明晰化,把零散问题系统化,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作者: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党组 环保小论文:公共政策在环保行业的作用探究 本文作者:吴烨茜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环境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阻碍因素导致了其发展的迟滞。尤其在环境污染中,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外部性,导致排污企业无法形成对环境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带来损害,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这些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到购买环境产品来减轻自己造成的污染量,从而为社会成本足额买单。简而言之,在现有制度下,排污企业不需要为自己的负外部性承担可观的责任,从而也不需要花费成本购买环境产业的产品,这便阻碍了环境产业的发展。因此,“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环境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在这种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即市场资源配置没有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形下,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支持,政府有必要帮助市场界定明晰的产权,以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发展环境产业与财税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中,对环境产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行零税率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1994年《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分别在1995年、1996年对综合利用粉煤灰、煤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并确认该政策长期有效。由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不断进行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也确定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的原则。⑤ 发展环境产业与金融政策 环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绿色金融”是以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提供优惠金融信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治理事业的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要与绿色金融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环境产业的发展要借助绿色金融,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实施贷款政策倾斜,建立清洁生产基金,采取贴现或延长还贷期限等方式,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权。同时,实施加速折旧政策,使原有污染严重的设施提前退出使用,为转入清洁生产腾出空间。五、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努力以及进一步建议在不断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已充分认识到发展环境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仅在意识形态层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也已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就从江浙两省边界水污染案看公共政策对负外部性的矫正。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是一个纺织印染业十分发达的工业重镇,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称,仅镇区就有规模较大的印染企业27家。然而,发达的印染业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27家印染企业日排放废水量竟超过10万吨,年污水排放量最高时甚至达9000万吨。这些废水都被无情的排入一条叫麻溪江的河中,而麻溪江位于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之间。由于盛泽镇位于麻溪江的上游,因而大部分污水就从盛泽顺流而下,通过麻溪江被排入了王江泾镇。污水不仅对渔业资源、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使这一区域民众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污染横跨两省边界,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体制不顺,以致此后几年盛泽印染污水侵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经由两地政府协调、诉诸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努力之后,一个市场化的“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打破了僵局。吴江市政府在学习了有关环境产业的发展理论和先进经验之后,决定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上述公司对镇区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在理清盛泽镇和每个企业污水处理资产与“有偿排污权”的“家底”之后,吴江市便投入了实质性操作。他们用27家企业共同拥有的价值1.8亿元的7座污水处理厂资产,分别置换各个企业的排污权,而资产剩余部分则全部入股。这样,通过试行“有偿排污权”制度,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便成了7座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股东,而27家印染企业也变成了小股东。这样,不仅实现了环保设施产权的彻底剥离,而且成功铲除了“治理管理与排污是一家”的痼疾。⑥盛泽镇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政府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实现了排污与治污相分离。排污企业交纳污水处理费,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处理污水,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做到三者分离,各负其职,改变了污水处理企业“白天是警察,夜间是小偷”的状况,强化了相互监督,确保了达标排放。那么,如何使得公共政策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呢?对此,我们应尽快制定促进环境产业市场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根据我国环境法规执行不力制约着环境产业市场需求增长的现实,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约束。2.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运用价格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刺激手段实现环境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3.制定规范环境产业市场秩序的政策,通过运用可交易许可证等制度载体促进环境市场规范、有序发展。4.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适时开征环境税以及碳税以建立环境基金,适当降低产业领域内小型企业的信贷门槛。5“.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环境市场,为环境产品和环境技术出口创造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引进国际上高精尖的环保技术。尽管一直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环境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环境产业需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背景下,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 环保小论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保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如何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科学发展 0引言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运行期内,也会导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建设)所破坏。在河流区域周围,植被种类多样,而破坏这些植被使得这些植被生存环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使该区域的湿度增大,导致栖息于低于该区域湿度的鸟、兽的生活范围遭到破坏,被迫向其他地区迁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会阻碍动物的迁移,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3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淹没区和工程范围内土地占用和居民迁移安置,工矿交通等基本设施的拆迁重建,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等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都是以牺牲该区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镇、工厂甚至文物古迹等,给该区域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可以说,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该区域的人们就要搬迁,而对这些移民进行安置,就要进行新城规划及建设,并且利用新城的现有资源来兴办一些工厂、企业,促进移民生活,但是如果这些建设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和谐发展。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环保小论文:环保绿色物流的市场道路走向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程度加深,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物流活动同样面临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绿色物流管理系统,就是21世纪的新的物流管理趋势。本文分析了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涉及到我国绿色物流障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实施绿色物流管理的诸项措施,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趋势诸项措施意义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政治问题。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以下是我对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状况的浅析。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在近十几年表现出尖锐化和异常突出的倾向,主要原因是由于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增加,物流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之后,使环境受到影响。在所有的物流过程,都与环境有关系,物流环境的接触是广域性的,这就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从现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看,物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若干的措施于以限制或减轻,把减轻环境负担作为管理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所以,绿色物流的实施是必要的 以新疆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流业起步较晚,面临着诸多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部分农牧团场处在沙漠、戈壁和盐碱滩边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近年来,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发展当地物流业的过程中,更应该融合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管理经验,特别是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走“绿色之路”。 二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据我了解统计,影响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五点。 1、由于我国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人们对绿色物流的意识不明确,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缓慢,技术的落后,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 3、是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 4、由于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针对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观念环保意识要根植人心。 当前,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相当于空头支票。 第二,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绿色物流企业的创建以及原有物流企业的改造,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企业要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 2、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废弃物、回收物循环的物流系统。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且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等等 3、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社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放宽政策大力的鼓励政府永远是社会市场的协调润滑油。 4、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再造,离不开经济运行各环节的配合和协调。没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消费,绿色物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不能孤立进行。 第三,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三绿色物流的发展意义 1.绿色物流可以破除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积极申请绿色认证,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2.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该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消费理念,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和认可不再仅仅关注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超级秘书网 3.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哈佛大学教授Nazli·choucri深刻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正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4.绿色物流还是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一般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仓储、运输、装卸、分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成本在产品的整个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传统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所追求的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物流的绿色化和节能高效少污染,由此可以带来物流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5.绿色物流可以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由市场占有率、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品牌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决定的。绿色物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整个生产流程,到其最终消费都纳入了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其构建不但可以降低旧产品及原料回收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加品牌价值和寿命,从而间接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6.在物流行业推行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21世纪,有关环保标准、法规出台规范必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谁会先一步占领市场的“环保”制高点,可能成为企业逐鹿未来物流市场的一柄“利剑”。 环保小论文:环保在化学课程中呈现的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环保小论文:矿山企业环保型的结构模式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矿山企业有必要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本文就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进行探讨,提出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其相应的对策建议。 矿山企业是直接从事矿产勘查开发、为国家提供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的生产单位仁。我国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勘探开采,矿产资源接近枯竭、生态破坏严重,管理滞后、忽视环境保护,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在逐步扩大等原因,我国矿山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绿色价值链的一般模型 价值链首先由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将其定义为“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活动过程”。绿色价值链则是将环境这一新的价值层面合并进传统的价值链中,致力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度和资源消耗度,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以原材料供应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主要原料的流通过程中,废弃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处理,即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将重新回到价值链中;一种是间接处理,即采用化学的(如焚烧)和生物转化的方法产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运走填埋,进一步转化为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思路 2.1模型构建的背景 我国矿山企业一方面要消耗人类有限的矿产资源,在矿产品的采掘、开采、生产等环节,开发过度、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排放。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3},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瓦斯等废弃物约2000万TT13,其造成的污染是CO:的7倍,是煤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铁矿开采过程中疏排的矿坑(井)水,选、冶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有害元素,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矿山环境。 据亚化咨询统计数据显示川,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原油价格和下游需求大幅度下降,矿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华东市场为例,甲醇从最高点的4500元八下跌到1800元//t,二甲醚从6700元八下跌到了3400元//t,电石法PVC从8800元/t下跌到了5000元/t。但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矿业的衰退,也迫使矿山企业开始进行整合重组,实现行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矿山企业整合重组的契机,进行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和运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2.2模型构建的目标 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矿山企业具有其特性:依托地质勘查工作,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多地处荒凉偏僻地区,地理位置条件差;地下采矿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岩层结构、地下水循环系统等;在矿产品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后期环节,产生的大量废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一般工业企业等等。考虑我国矿山企业的上述特点,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价值链模型,致力于达到以下目标:c1)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矿山企业“走出国门”的要求 2009年1月1日,我国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矿山企业走节约、清洁生产、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绿色价值链顺应着这一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矿山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又可以整合提高我国矿业的集中度,使我国矿山企业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2)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就是在价值链每个环节上都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协调优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绿色价值链更强调的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环境效益的平衡。将我国矿业价值链上的同一水平上的各类,企业集中在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充分考虑企业之间的影响,有利于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循环的绿色生态工业网络。 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性及目前发展的现状,本着构建模型的上述目标,为赢得竞争优势,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运用价值链管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型。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是将“绿色”和“环境意识”融人整个价值链过程,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地质勘探、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营销、运输、消费到废弃物的处理、矿产品的回收处理整个矿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3模型的内容 构建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模型,沿用了绿色价值链一般模型的基本思路,即价值链上各个基本活动环节进行动态闭环流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矿山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改进。 (1)形成矿产品流的闭环循环模式 我国矿山企业绿色价值链,由绿色设计、绿色采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处理等基本活动环节构成。从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开始,经过矿山的采掘和选矿、冶炼生产、精深加工的生产环节,最后通过营销环节将矿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连成一个整体的正向矿产品流。此外,客户使用产品报废后,进行回收处理,物流从回收处理商逆向回转到采矿等生产环节,形成逆向回收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价值链上,通过正逆向转换而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2)增加尾矿的处理和利用环节 我国尾矿种类繁多,资源量大,主要是采矿中的废石、选矿中的尾砂、冶炼中的烧结渣、浸出渣,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和气态物质,大量堆存的尾矿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模型中增加的尾矿处理和利用环节,旨在对矿业废渣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在行业内,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将矿业废渣可回收部分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充填采空区、覆土造田、植被绿化及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面,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采选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3)贯彻循环经济的“5R原则” 整个矿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5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再思考(Rethink)、再替代(Repair)。我国矿山企业从地质勘探和采掘选矿设计开始,在源头上就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而不仅仅是靠事后的补救和回收。例如,使矿区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也改善井巷工作环境;加大对矿井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提高井下排水及生活污水的复用率。 3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可能障碍 3.1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落后 绿色价值链模型是一种以环境为导向的企业综合创新,这种现代模型的构建是以人才和高新技术作为保障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滞后等现象。行业人才告急统计表明[5],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在60%以上。在全国近40个年产500万t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的诸多不适应,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绿色价值链管理,缺乏系统规划、制度保障及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路,会使得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构建,仅仅成为一种难以实现和发挥其效应的主观愿望。 3.2产业绿色价值链分析不足 应用矿山企业的内部绿色价值链模型,需要分析材料、设备的供应、矿井通风、供电、运输、采掘、回采、排水、设备维护保养等业务单元,关注各业务单元间的关系及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增值性作业和环保性作业。许多企业往往局限于价值链系统内部研究绿色经营的科学性,只是从矿区内部考虑各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未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生态网络的高效运作。企业内部绿色价值链只注重企业内部成员,而产业价值链更注重的是企业间的激励效益。 3.3逆向回收流的投入产出难以量化 与传统价值链相比,绿色价值链模型增加了回收商的支持,通过回收处理,实现绿色价值链的“闭环”动态流程。回收处理成本是报废产品的收集、运输、拆卸、再造、再生、填埋等的费用支出[6j。由于废弃后的回收处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许多矿山企业往往忽视了回收商角色的关键作用,缺乏回收处理系统或回收处理力度不够。逆向回收流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提升企业信誉和绿色竞争力,但要完成逆向回收流,会有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人,逆向回收流的投人产出很难量化。 3.4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欠缺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常常用来评价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生产效率、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等。当引人绿色概念后,如果仍沿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就忽略了对环境影响因素的考虑,难以反映绿色价值链模型下,我国矿山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绿色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必要对以往的绩效评价进行修正,加人环境影响因素、资源、能源的损耗度,以及消费者对矿产品绿色价值的认同度。 4我国矿山企业应用绿色价值链模型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模型应用中存在的可能障碍,我国矿山企业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实施有效管理,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开展: 4.1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环保的专业立法和执法力度超级秘书网 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2002年我国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在辽宁和贵阳等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6年了《2006年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7年1月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1月1日施行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已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矿山企业之间也都认识到绿色经营理念的战略价值。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矿山企业的资源开发、尾矿处理与利用问题、生态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门立法;二是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责任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三是加大对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我国矿山企业的法律意识;四是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新闻媒体、社会机构的作用。 4.2建立我国矿山产业市场机制的生态工业网络 以市场为导向,从区域总体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广义的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各矿山企业或各产业内部,采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资源多极利用,使区域总体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4.3推进矿山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矿山企业首先需要在物流、资金流的基础上引人知识流,推动知识和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建设我国矿山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注重产品回收再生的逆向增值,倡导价值链循环运作模式。根据各种回收处理策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选择其处理方式。最后,构建基于绿色价值链模型的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 环保小论文:绿色环保建筑的环境问题深度论文 摘要:所谓绿色建筑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有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3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环保小论文:国内外环保合作手段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问题;国际环保合作;途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中存在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许多国家都积极的致力于寻求国家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一、现存问题 现存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资源,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向发展中国家购买。而发达国家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初级产品,却以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制成品,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贸易问题。由于每个国家利益的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对全人类有益的环境保护,变成了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和保护本国贸易的一种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对出口商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实行内外有别的双重环保标准;专门针对出口国家或商品制定环境条例;制订超出国际公认标准要求的环保标准。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国都应暂时“求同存异”,通过在环保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这样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双赢”的正确的发展途径。 二、国际合作的方式及途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也需要他国的支持和援助,因此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集体行动的基础。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国家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及其导致的矛盾,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取得共同的认识,展开协调行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合作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 (一)水平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达国家之间) 1、涵义。水平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第一,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工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接近,这样比较容易制定相对一致的环境标准;第二,“环境问题”最早也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同时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态度”也最为“积极”因其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环保意识较强;第三,发达国家是环保国际合作的关键,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因为环保产业实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不管是在环保的技术水平、治理环境的资金筹集和管理运用、还是在环保材料的研究方面其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还有其拥有大量的环保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无法比拟的。 2、达成共识的途径。(1)通过签订多边环境协议与国际贸易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持在不会危险的干扰全球气候系统的水平,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其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就具体的减排问题达成协议;1995年在德国的柏林又召开了一次大会,来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1997年12月4日在日本的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经过激烈的谈判,终于在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注:《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缔约方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2001年美国放弃执行这一议定书)。(2)通过环境无害技术研发方面和环保产业的投资进行合作。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成效、积极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绩效明显。欧盟已经决定到2010年将增加占3%GDP的经费用于研究与技术开发,这将使更多的环境技术被用于市场,并使得欧洲可以在绿色产品与绿色工艺上开发一个领先市场。“研究、技术开发和展示”第七个框架计划(2006—2010)也将为环境技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会。欧盟在各项投资中鼓励选用先进的环境技术,并做出相应目标决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降低成本,并要求委员会、成员国或研究团体、组织、工业、社会共同来完成。2003年8月28日美国将环境、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组织联合起来形成美国东北部创新集团(TheNortheastCHPInitiative),使清洁、可靠、能源有效的电力与能源系统贯穿美国东北部。CHP系统能够使用同时产生的电和热,而常规发电系统不能捕获在电力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热。该项举措将使2010年美国东北部的清洁能源量翻一番。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互相交流、互相认可同时结合市场手段以及国际合作,定会在保护世界环境上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3)制定和统一环境标准。发达国家制定了各自的环境标准,多而繁杂。日本有“生态标志(Ecomark)制度”、法国有“NF环境”、加拿大实施了“环境选择方案”(ECP)、澳大利亚推行“环境选择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有影响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国制定的环境标准高低不一,同样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困惑和麻烦,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加强联系和沟通,统一标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二)垂直型的国际合作(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1、涵义。垂直型的国际合作指的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环境方面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的合作。在环保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财力资源、专门知识或技术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环保合作可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协助、共同发展的目的。 2、合作的方式。(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合作。发达国家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做出多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不能有效地履行有关技术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状况看,急需发达国家提供常规能源开发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低污染交通运输设备及系统技术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技术。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而不能把转让技术作为获得商业利润的机会。即使是私人部门的技术,发达国家政府也可先购买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或者通过减税等手段促使其技术向发展中国家非商业性转让。(2)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环境保护和环境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发达国家不但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帮助,而且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实际环境管理经验的新型环保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研究所建立培养计划和项目来实现这一合作,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举行环境方面的学术论坛作为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就是一项很好的合作。(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上的合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比较发达,有关法律制度也较成熟。环保产业的立法主要是关于废弃物(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环境标志,环境税费和投资等方面的规定。这些都给发展中国家起到了样本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比较晚,更不用说在环境保护法律方面的发展,所以在许多环境立法方面发展中国家是效仿发达国家或者直接移植。我国早期的环境法制度主要就是从西方国家移植而来的。例如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适应国际海洋法公约的需要和借鉴西方国家海洋法制定了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以,发达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指导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自己的环保法律,并规范起环保制度。(4)通过贸易的形式,进行项目合作,尤其是环保方面的合作。CDM的诞生。CDM,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引入的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产生的排放减少量来履行自己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温室气体的承诺。即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中实现这个指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要高很多,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而言,减排甚至意味着企业破产。同时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达成了一些以免除发展中国家债务来换取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交易。《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后,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进行了“共同执行行动”(AU),即由发达国家出资和出技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削减温室气体的项目,根据公约秘书处今年最新的报告,迄今已实施了近100个项目。 三、结论 当然,这些合作是理想化的,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多方的努力。这些合作途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应先易后难、先区域合作再全球合作,因为区域的合作易于全球合作,区域之内的问题更为集中也更容易解决,并且成效更快。 1991年6月到1992年8月进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NAFTA)的谈判中,进行了环境方面的磋商,于1993年9月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议》(其成员方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NAFTA中与环境有关的规定比GATT/WTO中的内容更加完善,据1997年的数据调查显示,该计划的事实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间在诸如边境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等环境问题上的合作,使北美贸易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也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协议的例子。超级秘书网 要增强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环境论坛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环境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机会协调立场,寻求共同利益。无论是在更大范围内如APEC或WTO讨论环境问题,还是在制定国际环境条约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型组织会采取共同的立场,自然会增大该地区说话的分量。 全球的环境合作方面,应该建立一个独立于WTO之外的多边世界环境组织WEO(WorldEnvironmentOrganization),它一方面可以在环境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与WTO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保护世界环境、造福全人类的目的。 当然,国际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在履行“援助资金”问题上的不积极态度;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等等,都需要各个国家给予相互的谅解和支持,所以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 环保小论文:房地产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环保;设备 论文摘要:环境保护工作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环保型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节约用水、节省能源、防治水质污染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 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作者,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从节水、节能和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等几个方面探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环保问题。 1节水 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4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建筑中水等方面。 1.1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JS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升,可节水50%;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20~50%;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有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建筑中水 “节流”也需“开源”,建筑中水使污、废水处理后回用,既可节约用水,又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起到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最近颁布的《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中水水源、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处理工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预计正式实施后,对中水利用将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建筑中水系统在济南市的南郊宾馆、玉泉森信大酒店都有应用且效果不错。目前,中水处理设备已有定型产品供设计选用。 2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其中变频调速设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供水方式,它采用变频器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根据用水量的大小实现对水泵的无级调速和循环软起动。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根据系统的运行特点和设备的节约特性,合理的选择设备,其节能效果是十分突出的。一般的,因为在用水低谷时偏离设计工况最严重,设备的组成必须满足低谷用水量变化的特点,设备必须在系统用水低谷时效率要高。当低谷用水量不及单台水泵最大流量20%的时候,宜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当低谷用水量是断续的小流量时,宜设置适合于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装置。 2.2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安全的新能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加热设备有真空管式和热管式,其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受环境影响小,全自动运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全年使用。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超级秘书网 3生活用水二次供水的污染防治 由于城市供水体制的原因,二次供水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保证水压的必然措施,但因此也增加了贮水设施、供水设备等中间环节,增大了水质污染的可能性。要防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3.1系统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而不设贮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 3.2水池(箱) 有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设贮水池(箱),水池(箱)中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本体、附件、停留时间过长。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水箱由于表面粗糙,极易滋生青苔、微生物、细菌;钢板水箱则易锈蚀,使水质下降。建议采用不锈钢、搪瓷钢板或达到卫生要求的玻璃钢水箱代替传统钢板水箱,采用钢筋混凝土水池时宜加内衬。 水池(箱)检修孔、溢流管等附件极易封闭不严造成水质污染,在设计上应采取在溢流管上加防鼠网等措施。 有资料表明,水在水箱中贮存24h后余氯为零,超过24h后,水质会严重恶化,而生活消防合用水池中水的停留时间大都超过24h。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尽量单设生活水池外,应在水池中补充加氯或采取其他消毒方法。 3.3管材 绝大部分自来水水质有腐蚀倾向,致使金属管道腐蚀严重,从而导致水中余氯迅速减少,浊度、色度、铁、锰、锌、溶解性总固体、细菌学指标等明显增大,造成水质污染。一些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普通镀锌钢管不再用于生活给水管。我们也应当逐步推广使用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铝塑管、钢塑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纳米聚丙烯等卫生性能较好的新型管材,以保证生活用水在输送环节中不被污染。 4结语 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环保问题绝不是将污水简单处理达标排放那么简单,它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环保小论文:外墙保温在环保节能中的意义论文 摘要: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其首要表现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而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为采暖和制冷付出的电费、热水费居高不下,家庭开支增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设部今年即将出台强制性规定——《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界时开发商建设商品房时就可以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了。 关键词:外墙保温;建筑节能 目前常用的两种保温技术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朱文鹏介绍了墙体保温的基本方式。他说,多年以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此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如岩棉板或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按保温材料所处位置不同,又分有多种方式,其中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方式。 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若想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一部分可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 “还记得北京去年那场罕见的大风吗?有的建筑物的外墙竟然被风刮掉了,这就是外墙外保温技术不过关而导致的。”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说:“在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外墙内保温应用比较广泛,这是因为当时外墙外保温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内保温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造价低、安装方便等。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节能标准的提高,内保温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且会给建筑物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只是某一地区过渡性的做法。而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今年我们需要改进和推广的重点工作之一。” 保温板裂缝是外墙内保温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房地产投诉中,墙壁裂缝过多、过大往往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而且处理起来极为棘手:开发商往往推托责任,说墙皮开裂是正常现象,不属于质量问题。 原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主任方展和表示:墙体裂缝往往是外墙内保温项目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主要是外墙体由于昼夜和季节变化,受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发生胀缩,而内墙保温板基本不受这种室外的影响,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板的速度快,当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也高于内保温板,这种反复变化,使内保温板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基础上,裂缝就产生了。 据科学实验证明,3米宽的混凝土墙面在20摄氏度的温差变化条件下约发生0.6毫米的形变,这样无疑会逐一拉开所有内保温板缝。因此,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出现裂缝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然内保温板出现裂缝并非都是正常的,方展和介绍说,一般肉眼可见的裂缝宽约为0.3-0.5毫米,如果商品房交付使用3个月后,每40平方米出现5条裂缝,且长度超过400毫米,那么房屋质量应视为不合格,开发商应注意解决此类问题。 外墙外保温技术七大优势据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李萍处长介绍,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对消费者而言,房屋拥有70年的产权,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如果建筑物质量受损,大修一次,花费若干,岂不是很不合算?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以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以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的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家中如果有老人或小孩,温差较大,常常使抵抗力弱的老人小孩患病,而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不管是买新房还是买二手房,消费者一般都需要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装修,在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以避免发生这种问题。超级秘书网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消费者买房最关心的就是房屋的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据统计,以北京、沈阳、哈尔滨、兰州的塔式建筑为例,当主体结构为实心砖墙时,每户使用面积分别可增1.2平方米、2.4平方米、4.2平方米和1.3平方米,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外保温产品技术与施工质量尚需提高推广实施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家家户户节省日常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在这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美君表示,国内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以及高度都高得多,因此施工难度也更大。 王美君指出,目前有的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常常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一丝不苟,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 环保小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中心,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为主线,以振兴区域经济、建设和谐*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把质量兴区工作与经济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相结合,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开创质量兴区、诚信*的新局面,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质量兴区各项活动,用三年的时间,使我区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假冒伪劣商品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全区质量总体水平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 (一)管理质量 1、标准化工作:主要工业产品5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大对无标生产的监管力度,确保辖区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6%以上。并建立标准备案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 2、计量工作:重点工业企业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量保证体系,其他企业要配备满足生产合格产品需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加强工业能源计量管理,开展节能降耗,确保“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下降20%;10家企业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在用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98%以上,新建、改造的集贸市场计量器具实现统一配置、统一管理。 3、质量工作:全区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同行业先进水平,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率95%以上,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率达到98%;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率达到100%,并建立企业质量监管档案。 4、监督检查:辖区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率达到100%。 5、特设安监:杜绝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等环节问题引发的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名牌战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免检产品工作,使我区形成一定数量的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建立一批精品市场和放心市场。 7、扶优治劣: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得到有效整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质量投诉大幅减少,消费者和名优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确保无重大质量事故和重大质量违法案件发生。 (二)服务质量 商业、服务业等窗口行业全面推行国家标准和服务规范,实行质量先行负责制,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安全、健康消费,提高顾客满意度。到2010年区内大中型商业企业的顾客满意度要达到90%以上,10%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服务行业中创建一批“文明示范窗口”。区级行政机关、服务机构要率先全部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精心构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三)工程质量 加强对住宅商品房质量的监督管理,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建筑用材必须符合国家规定,逐年降低商品房投诉率。在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至年底、全区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规范),重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率达到80%以上,一般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 (四)环境质量 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五项工程,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今年年底,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城市环境空气、噪声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区域功能标准,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五)安全质量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事故处理应急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杜绝特大和重大事故发生,减小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安全平稳运行。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坚持“政府积极引导、部门共同协作、企业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兴区的各项工作。成立以分管区长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兴区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监*分局,负责质量兴区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由成员单位指定质量兴区工作的部门负责人为联络员,具体承办有关工作。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成立相应的质量兴区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质量兴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检查实施进度,协调布置下一步工作,推进质量兴区活动深入开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1、质监*分局要认真履行质量兴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职责,认真从源头抓好质量工作,督促企业加强标准、计量等基础工作;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鼓励引导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及质量体系认证;抓好名牌产品的培育、推荐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3C”认证产品监管工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抓好特种设备、食品、建材、农资产品和国家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及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不合格企业整改,对质量问题严重的企业给予通报、曝光和行政处罚,对个别屡教不改的企业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认真落实区打假责任制,积极组织联合打假、专项打假和日常打假行动,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网络,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同时要及时推广“质量兴区”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把“质量兴区”活动引向深入。 2、工商*分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实施商标监管,积极开展“驰名”、“著名”商标推荐和管理工作,查处假冒、仿冒商标等侵权行为,依法实施合同监管,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命名活动,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查处合同欺诈行为;加强市场商品质量的监管和监测工作,加大打假维权工作力度,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3、区轻纺总公司和商贸总公司要抓好辖区轻纺企业及商贸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教育;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引导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高商贸企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精心打造精品市场和放心市场。 4、区物价局按照价格分工管理权限,对我区工业企业的产品按照“按质论价、分等定价、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鼓励提高产品质量的具体实施办法。 5、区建设局要要督促建筑施工、监理单位完善质保体系;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现行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检查验收其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等级,引导、培育和推荐企业争创优质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工程质量,杜绝质量隐患,防止质量事故。 6、区卫生局要加强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严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卫生许可关;加强对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同时规范管理全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7、环保*分局认真抓好区域环境质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治理工业“三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巩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8、*科技产业园和区科技局要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提高产品质量,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程。 9、区社区经济局要认真抓好13个行政村及所属企业的质量工作,提高村民质量意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责任区内生产、加工、仓储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活动。 10、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省政府两个《决定》对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综合监督管理,落实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提高全区安全监管的工作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1、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把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订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做好督促落实,确保目标实现。 12、区财政局要根据“质量兴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质量奖优经费、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经费和质量兴区宣传经费。 13、公安、司法部门要密切配合和协助质监、工商、卫生等管理部门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严肃处罚。 14、各街道办事处、火车站广场管委会要把“质量兴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辖区“质量兴区”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假工作,为质量兴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5、宣传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兴区”活动的宣传力度,把握舆论导向,为提高管理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6、充分发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为用户提供投诉、咨询等各方面服务;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同求发展的作用,引导和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 质量兴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各部门统筹规划,通力合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推动质量兴区活动深入开展。 1、加强基础性工作,强化管理,拓展服务 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彻底消灭无标准生产,引导、帮助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计量管理基础工作,指导企业配备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检测设备和产品出厂检测设备,严格计量器具定期检定工作,确保计量器具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鼓励生产定量包装产品的企业积极取得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即C标志);进一步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帮助企业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加大打假治劣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认真落实打击制假售假工作责任制。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区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大企业产(商)品抽查力度,对一次抽查不合格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并进行整改,经整改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负责人三年内不得担任法人代表。通过查处一类产品,规范一个行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我区企业提供有序的竞争平台。 对制假售假严重的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区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开展打假专项斗争和联合整治??集中力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对质量隐患较大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进行专项质量整顿,以抓大案要案、抓源头、端窝点、整顿市场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维护区域特色经济品牌。坚决杜绝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3、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切实做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有计划地选定一批品牌声誉好、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以发展名牌产品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进一步促进优良资本向名牌企业转移,增加名牌产品的科技投入。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扩大名牌效应,促进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聚集,提高名牌产品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区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是大力宣传名牌产品和企业,建立争创名牌产品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活动,力争有更多的产品列入国家免检产品,更多的牌子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名牌或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四)实行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1、质监分局按照质量兴区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狠抓落实,全力推动质量兴区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 2、建立质量兴区考核奖励制度,制定《*区质量兴区考核办法》并严格实施,每年对质量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区质量兴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也要制定本部门、本单位质量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狠抓落实,确保质量兴区活动取得实效。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软件项目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软件项目管理体系;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产品质量因素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其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在软件和信息科技行业,项目管理经常决定了一个产品或者企业能否成功。项目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中国于2002年4月召开了有关项目管理的首次国际研讨会。具体操作与项目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是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而项目则是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一唯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时限性工作。所谓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端和明确的结束;所谓唯一是指该项产品或服务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各种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承担项目工作。项目有时只涉及一个组织的某一部分,有时则可能需要跨越好几个组织。项目是执行组织商业战略的关键。 一、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项目管理水平上不去,尤其是需求分析管理水平上不去,使得项目快要验收或交付时,却出了大问题:要么发现用户需求获取不准确,要么发现用户需求变了,致使做好的系统不能用或不好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家公司在青岛做一个港口MIS项目,北京有一个单位在天津做一个港口MIS项目,都是因为甲乙双方软件工程基本知识不具备,使得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2个大型项目不成功。现在软件应用领域空前广阔,深人到社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软件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多,软件系统设计也空前复杂。软件的项目管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90年代中期,软件项目管理不善的问题仍然严重。据美国软件工程状况调查,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于是软件项目管理成为软件项目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为了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必须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范围、可能遇到的风险、需要的资源(人、硬件、软件)、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里程碑、花费的工作量(成本),以及进度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数。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这些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项目做出调整。软件项目管理开始于技术工作之前,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持续进行,最后中止于软件过程结束。 二、软件项目管理体系 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技术可以与所有的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软件的开发以及应用不仅仅是软件开发机构的任务,更深地涉及软件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尤其像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cmentInformation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ionManufacturingSystem)、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及商业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等大型的复杂软件更是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有必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项目计划、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以及项目后评价。由此可见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还应该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运行中的维护工作和对项目的总结工作。同时,在软件项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着许多活动。根据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软件项目的各种活动分为九大类。 (1)战略管理。根据用户的经营目标制定软件项目的策略,以便为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提供指导。在制定项目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因素。另外创造和谐的项目环境和连续改进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 (2)范围管理。其目的是控制软件项目的全部活动过程都在需求范围内,以确保项目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成功的项目管理离不开用户、软件开发队伍和项目经理的一致理解和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软件项目的成本不仅包括开发成本,也包括开发之前立项阶段以及软件在运行中的费用。操作者的培训费用和项所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费用也都是整个项目成本的一部分。这些成本都需要很好地计划和控制。 (4)时间管理。其内容有确定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估计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跟踪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动态调筷各项活动之间在时间上的协调。 (5)人力资源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应该为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项目人员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感到项目成功的把握和积极的工作心态,确保项目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沟通管理。沟通管理是一个收集、存储、配置和项目生命周期内所形成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为了让每个项目相关人员及时得到所需的信息,需要很好地解决“什么时候、向什么人礼报什么的”的问题,此外软件开发队伍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也是沟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7)风险管理。由于软件项目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索,也就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风险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控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8)质量管理。目前软件的质量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难以衡量由于软件质量主要是在开发阶段形成的,因此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走查、评审、调试和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的任务是对前面讨论的各类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活动相互配合。其核心任务是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确保项目总体标的最终实现。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 当前,不少软件业管理人上认为,软件开发的问题主要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规范化和软件开发管理体制。他们按照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IS09002的标准来建立他们的管理体系。这里有商业竞争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商业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客户满意。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管理方法能否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长远来看,软件项目真正的成功是客户的全面满意。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是必需的。漠视质量或只关心产品/服务是否符合需要的方法再也不足以留住和获得客户。因此,软件开发项目组织必须先确定什么产品/服务可以让顾客满意,然后再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要实现此目标,组织必须识别对软件产品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对客户的满意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需要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稳定性则是该软件产品的关键要素。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围绕着这一关键要素来展开。尽管不少的组织明白没有客户一个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或者说没有客户就没有组织,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客户满意的障碍: (1)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 (2)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3)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 (4)项目管理组织不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也不正视客户变更需求的可能性。这样通常会导致脱离客户,其后果则是失败,甚至最后客户不接受交付的成果。 软件质量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质量的评价与度量应该由客户的满意度决定。因此,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应该围绕着客户全面满意这一中心来展开。客户驱动的项目管理方法体系提供了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软件质量势在必行,只有认识到软件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经济核心指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包括统计机构内部自我评价;邀请统计机构外部专家来评价;引进国际质量认证标准体系等。 与外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对核算数据质量的研究比较薄弱,质量管理相对落后。我国应借鉴国外数据产品质量管理的经验,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引入“数据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将核算过程中的“缺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建立数据质量自我改进机制和数据质量自我控制机制,把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与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新市场形势产品整体概念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产品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创造优质产品的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产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决定营销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各种促销活动取得效果的基础、产品质量仍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高质量仍是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质量意识放在首位、产品设计和改进听取用户意见、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市场决定、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思潮,但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新的思潮与发展只是对产品的完善。企业应高度重视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力争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关键词:产品核心优质产品营销新思潮 在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产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市场上出现了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认同营销以及体验营销等新的思潮和发展。这些新的思潮与发展似乎降低了产品核心利益在整体概念中的份量。但深入分析起来,在市场营销的诸多因素中,产品的核心利益仍是营销的灵魂,其它诸因素只是围绕产品而展开的。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的整体概念,向市场提供一个具有质量保证和一定灵活性并且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现代企业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但也有一些企业只是从理论上理解的,实践中有点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本文着重分析新市场形势下的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地位,并提出企业如何给市场创造更优秀的产品。 1产品的核心问题 (一)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决定营销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 商家更乐于销售品质优秀的产品,质量差的产品渠道开拓更难。因为消费者购买产品主要是看重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核心利益。不管厂商再努力,那些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只要不说你产品好,渠道即使开拓了,也难以维持下去。现在很多厂商都在高呼终端为王,决胜终端,于是不惜巨资买断终端。在酒类企业,出现“谁买断的终端销售权越多谁就能称霸”的说法,诚然终端销售对产品的销售影响巨大,但买断终端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这种简单的营销手段是解决不了产品销售问题的。只有消费者形成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才能真正地带动终端的积极性和销售的持续性。然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核心利益,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产品的核心利益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是影响销售渠道畅通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产品的核心利益是各种促销活动取得效果的基础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其成绩斐然,效果明显。促销可以使消费者建立购买习惯,可以让消费者做出风险决策,使消费者提前购买或大量购买等等,但是有一定市场动作经验的人都非常清楚,促销本身并不能改变产品本身的命运,只能加速产品本身或兴或衰的命运。如果产品本身能够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被接受的过程;相反,如果产品本身不能被市场接受,促销则加速产品不被接受的过程。如化妆品厂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本身存在缺陷,经过一次大面积的派送促销之后,该化妆品得到了绝大多数潜在顾客的体验机会,但体验之后就放弃了购买的念头。满意的顾客是产品最好的广告。优秀品质本身具有极大的促销作用,高质量产品回头率高,品质优让顾客满足感更强,品质高可以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有调查:买到品质好的产品的人会把信息传递给其他8个人;反之,不满意的话会把信息传递给22个人。现代企业的商业价值是以顾客的忠诚度来度量的。而顾客的满意度是与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效用息息相关。费尽心血开拓的市场若因质量问题而失去太可惜,低质量的产品会让顾客望而却步。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都应该以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消费者追求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效用。作为企业来说,不要总是沉迷于开拓市场,巩固市场也很重要。 (三)产品质量仍是企业的生命 产品的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商家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商品的灵魂和核心。酒店的饭菜是其经营的核心,不管环境多么优美、服务多么优质,没有质量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存在意义。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理想。多方面的信息显示中国市场的质量状况还很不理想,造成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设备、管理、法律、诚信以及意识等等。中国市场产品质量差对那些有心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机会,只要稍微把质量提高一下就会有出路。质量是根本,如果一味不顾根本,报有侥幸心理,迷信广告,甚至做虚假宣传,这是很幼稚的,是市场营销的歧途。宣传是会创造一时的销量,但不会长远。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早晚会醒悟。再加上法律的约束,不求质量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许多生意人在刚开始时,能保质保量地生产、交货,中间就开始做假,就忘记了产品的根本所在。所以从根本上看,质量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影响顾客购买的重要内容。优秀品质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顾客是冲着质优去的。许多名牌品质就是好,不服还真不行。 (四)高质量仍是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 有时候,营销甚至被看作是神奇的、高明的,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滞销为畅销,营销的杰出人物被看作是魔术大师,变无为有,变不能为可能。打胜营销战需要很多利器,品质优是其中之一。可以看看,那些市场上的佼佼者,其中大部分是优秀品质的制造者,比如创造日本神话的企业、中国的海尔等。帅康空调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哲在一次新闻会上,指出了空调行业质量及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炒作概念,促销欺诈”,并直接点名指出“一分钱空调”是作秀,矛头直指奥克斯空调,此举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帅康空调也借机公布了自己的空调质量白皮书,作出质量、服务承诺,而且还号召成立“空调行业质量联盟”。帅康这种自曝黑幕的做法,虽然在曝“自身”的内幕的同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关系紧张,对帅康空调品牌的促销造成压力,但仍然增加了行业的透明度,这首先在赢得消费者支持方面有利。同时,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由于有了企业的公开承诺,使帅康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塑造起自己为消费者“请命”的“斗士”形象。可见,在企业的竞争过程中,仍然是以产品质量为竞争核心的。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速度竞争、品质竞争、规模竞争。速度会让人抢占先机,但不重视质量会让人快快退出市场。品质优秀促进销售,销售增长形成规模。这是企业的良性生长,生长剂就是优秀质量。 2新形势下创造优质产品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某些名牌的生产者,他们认为制造的东西不是卖的,他们是在追求一种完美,唯其如此,才成为名牌。世界第二大啤酒厂,一空荷兰公司,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有些瓶中有玻璃碎片,于是决定把已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几十万瓶啤酒都返回工厂重新检验以免给顾客造成伤害。大家都知道,产品召回制度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规范。同时,它也反映了一种思想,即本文所强调的这种为顾客着想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中太缺少这种思想了:所以,企业应该真心地为顾客着想,不能仅仅流于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二)质量意识放在首位 首先,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质量意识就是全员意识,据国外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主要领导把3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质量上,现场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80%产生于中上层管理人员,20%来自于一线员工。所有麦当劳的营运都要遵守一个严格的品管系统,经营的口号是Q、S、C、V。即质量、服务、干净、价值。麦当劳的原始菜单只强调汉堡,现在已经发展为包括鸡肉、鱼、沙拉、完整的早餐、炸薯条、饼干、奶昔、圣代等,在餐饮业,依然独领风骚。麦当劳汉堡包的牛肉馅,规定绝对不能含牛的内脏,脂肪含量严格控制在19%以下,而且,其肉块是经过严格炸制的,直径一律为98.5毫米,重47.32毫克,厚度5.56毫米,做好后10分钟内未售完,就一律作废倒掉,要求所有的连锁店奉为宗旨。第二,质量意识就是第一意识,标准在高。质量意识就是严字当头,真正重视质量。麦当劳的成功得益于高标准的清洁卫生和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一个遍布全世界的快餐店来说尤其是困难,但它做到了。第三,质量意识就是把质量体会到最深处,比如,手表厂的工人不吃葱蒜;饭店的餐具上没有污渍且真正的消毒等。质量意识是超常的思维和理解。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三)产品设计和改进听取用户意见 在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产品的推出,如果得不到顾客的认同,销售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无法销售。同时,消费者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达,获得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厂家不能随意决定产品,而应由消费者主宰质量,所有质量的各种努力是因为顾客需要,用户最有发言权,那种认为用户不懂质量的观念是错误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有时存在盲点,根据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质量是捷径,是明智之举。长期以来,许多厂商精力集中在生产线上,用防堵性的质检来防不良产品流出生产线。而有关专家指出应从设计开始,在海外的工业生产线中有一种所谓1:1000的法则,即在生产前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只需花费1元钱,在生产中花10元钱,到了消费者手中则要花1000元钱。当然,对于设计的理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生产者认为好的设计是易于制造和销售,而消费者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赏心悦目、易于打开、易于使用以及易于修理等等。重生产设计是我国很多企业的一贯做法,低的设计影响质量、降低效率。 (四)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市场决定 产品观念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其中,产品观念认为,顾客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有特色的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会顾客盈门。因此,企业只要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地改进产品,使之日臻完善。在产品导向型企业中,管理人员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现有的产品上,而将市场需求置于一边。但是,现在所说的产品质量与产品观念下的产品质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所说的优秀产品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是有一定需求的优秀产品。莱州啤酒面对日益增长的终端买断费和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首先对莱阳、青岛、烟台、股东等区域市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口感、什么度数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后,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结合山东人对酒精度数的偏好开发出针对性产品,在原料中加入德国优质香型酒花和澳洲阳光二棱大麦,以及具有解酒调节血脂作用的营养因子“α-亚麻酸”这在当地乃至全国啤酒行业中都是一次产品革新,为该啤酒的销售找到了新的突破。可见,产品优秀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五)高质量是由高素质的人创造的 人是关键因素,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质量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提高员工素质,这是关键和前提,联系到我国目前的现状,熟练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员工知道了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技术也是不行的。高素质的队伍如何建立,有两种途径,吸收高素质人才和进行培训。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质量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作用和意义,在4PS策略中,产品仍是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也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如何创造优秀产品。总之,不管营销形式多么前沿,都应该以产品质量或品质为经营的核心;不管营销如何发展,企业都应该重视产品的实体价值与核心利益。营销的新发展仍然是以产品的核心利益为基础的,仍然不能忽视产品的内在的价值。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旅游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本文通过对旅游产品本身及其质量管理特性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供产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外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支出,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可信赖度。对于实施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而言,这些标准在单位内部具有强制性,而在外部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评判服务质量的难度,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的干扰。 实践表明,服务质量标准水平愈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愈强。因此,通过实现标准化体系,旅游产品质量将更加有章可循。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销售疲软的困难条件下,焦炭价格连续下滑,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品质量的优劣是产品参与与竞争进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我厂质量方针的贯彻实施,达到产品的质量批批合格,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我们必须建立质量体系,完善质量唯体系,着眼于建立稳定的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从生产的全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利用必要的手段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监督、考核,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循序纠正。认真执行ISO9002标准,改进生产管理制度,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特制定以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望全厂各单位调动全体职工对照管理实施细则各条款,认真实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第二章质量计划 1、由销售部将市场所需产品等级,质量要求及计划销售量报技术部,并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2、技术部根据我厂生产工艺要求,既要保证焦炭质量,又要满足局、矿生产用气,结合生产成本,制定生产建议计划。 3、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提供所需配比的煤样,质检中心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胶质层试验。 4、技术部出方案,质检部用几种方案实施进行铁箱试验,对配合煤的质量指标进行全面分析。 5、由工程师组织技术部、质检中心、原料部、原料库、焦炉车间、洗煤车间、分析建议计划,确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6、原料部根据确定的工艺方案对所需煤质组织进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原料库有权拒收任何不合格的入库煤。 7、原料库、受煤、配煤、焦炉等根据确定的方案实施前期批量试验。 8、要求配煤头一天把配煤仓,煤塔的原方案煤种尽量用完,用改变方案后的煤种上仓,前期试验是配合煤以一天的用量,一个结焦周期时间进行试验。 9、质检中心对试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落实,对生产出的焦炭及时分析,化验,及时反馈信息。 10、工程师、技术部、质检中心开会分析纠正确定投入正常生产。 11、方案确定后整个试验过程中各单位必须步调一致,严格按新方案实施生产操作,否则对不及时执行推诿单位罚款50-100元。 12、质量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改变质量计划时必须制定质量工艺管理方案,经总工、生产厂长批准后下发有关部门执行。 第三章生产工艺计划 1、销售部提供计划销售数量及销售焦炭质量等级,市场对质量的要求。 2、技术部根据销售量,计划销售焦炭等级,结合我厂生产工艺制定建议计划,A日产炉数,B配合煤比例,C入炉煤质量指标,D结焦时间性,E工艺操作管理。 3、用试验确定最佳炉温,确定用煤方案,焦炉车间测量焦饼中心温度确定最佳炉温,测量炉项空间的煤气温度,测量机焦两侧交换间隔时间及冷却温度。 4、焦炉车间技术员收集以上测量结果,确定并编制焦炉加热制定,包括标准温度,全炉和机焦侧煤气流量,煤气主管压力,烟道吸力,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等。 5、制定温度制度,确定标准温度,横排温度,炉头火道温度,K安、K均。 6、制定压力制度,煤气主管,燃烧系统压力集气管压力等。 7、质检中心对全部过程,检查、落实、考核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以便集体会审纠正,对不能按程序规定执行的单位罚款50-100元。 8、确定的改产、提产、压产方案、加热制度、温度制度、压力制度经各单位领导、生产技术部门、总工、生产厂长等领导审批后投入使用。 第四章原料煤管理办法 1、技术部编制的生产作业,质量建议计划按第二章、第三章的程序试验纠正后,经各主管厂领导及相关部门会议确定审核后,原料部根据建议计划所需煤种的数量、质量进行市场调研,采样回我厂,交质检中心做各煤种全面分析验证合格,经生产技术部门确认,厂领导确定后按要求进煤。 2、单煤种分析合格后,对配合煤做铁箱试验、胶质层试验合格后,原料部开始组织大批量进煤。 3、质检中心对进厂的原料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汇总一个总样进行全面分析,正常情况下不多于5车时对进厂的单煤种上午一个总样,下午一个总样全面分析。 4、质检中心根据分析报告单,按照潞煤漳气字1999第16号文件《质量检测措施及考核办法》对当天的进煤质量考核,出具质量验收证件。 5、进厂的煤种如果出现质量波动,原料部要及时与供煤单位取得联系,通过整改稳定煤质,对原料部考核并限定原料部整改时间。 6、对煤质不稳定的供煤单位要进行停车化验、罚款等办法,对不能满足我厂煤质的应取消供煤资格。 第五章原料库、煤场管理 1、原料库按质量计划内中确定的来煤标准与入库标准进行验收与卸煤,严禁不合格煤入厂。 2、原料库必须建立两本台帐《原料煤进厂台帐》详细记录,一天进几种煤,各进几车、车号、多少吨、进厂日期,各卸在什么地方,与质检中心化验单对照,管理员要对各批煤种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累计多少吨,第二本帐是《原煤煤使用台帐》几月几日使用多少吨,使用的是什么时候进的煤,哪几种煤各多少吨,与配煤要形成领发关系,不允许随便使用。 3、原料库要根据作业计划中煤的种类、数量、进出车方便,新旧煤循环使用等合理地规划煤场场地的使用,并确定后不要随便变动标签。 4、原料煤进厂过程,原料库记帐卸车分两种情况:⑴新订购的煤种或连续出现几次质量波动的煤种,拉煤车进厂后不许卸车,由质检中心采样化验后再卸车,不合格时报有关厂领导,有关部门进行审评提出处理意见。⑵正常供应的煤种卸车要卸在本煤种大堆以外的地方待化验分析出结果后,合格推入大堆,不合格另行处理。 5、卸煤必须根据煤种分类,分堆堆放,同一种煤也要按进厂先后顺序堆放,便于循环使用。各煤种要堆放整齐,绝对禁止混乱,煤堆之间的间距要相距3米以上,如果特殊情况改换煤种时必须将 原场地彻底清理,打扫干净,方可卸入新煤种。 6、停车化验不合格的来煤坚决拉走。 7、对没有停车化验,但已卸入大堆的不合格煤必须采取分堆存放,不能分堆的要做好标记。 8、卸煤过程中,原煤库管理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弄清来煤车号及煤种指挥卸车地方,如发现煤种不明,车号不对或煤中杂质较多,对煤质有怀疑时及时向调度、质检中心、原料部汇报,由质检中心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9、煤场管理人员必须有计划地安排使用煤的先后顺序做到合理地新旧循环使用。绝对禁止当天的煤当天使用。对来煤情况,用煤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让质检中心对煤场各煤种分析煤质变化情况,煤场内绝对禁止推入其它杂质和任何材料设备,对捡出来的矸石、杂物必须当班拉走。 10、为了对煤场煤质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贮存期间未达到规定期前20天应对煤堆取样化验做全面分析,测定各种指标变化情况,变化大的情况做铁箱试验已不结焦可定为变质煤处理。 11、煤场与配煤受煤要形成领发制度,受煤坑用票据到煤场领煤,煤场管理员根据领煤票上煤种质量要求,数量进行发煤指定地点安排取煤。 12、煤场管理员必须执行以上各条规定,对不负责任工作导致发煤错误,每发现一次/项扣款50-100元。 第六章受煤 1、运输车间受煤岗位根据技术部发的配比通知单到原料库办理用煤手续,原料库安排煤场管理负责按运输车间用煤单的要求指挥装载机上煤。 2、特殊情况如临时发生变更煤种或煤场煤种不够必须由技术部、工程师签字的通知单才能发煤。绝对禁止随意取煤、使用煤, 绝对禁止当天来煤当天使用,否则发现一次罚责任人50-100元。 3、受煤工要与配煤塔顶二部皮带岗位联系好,先上那种煤,上多少,用哪个煤塔心中有数,运输车间上满一个煤仓再上一个煤仓,绝对禁止放错或放混,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50-100元。 4、装载机铲来的煤要求依次放在受煤坑口,受煤工要核对是否是所要上的煤种,受煤过程中必须把煤中的杂质矸石捡出。发现有异常时要向调度汇报,上完后要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铲回原堆,才能上第二种,否则不清理现场,把余下的煤上到第二个仓内对受煤工罚款50-100元。 第七章配煤 1、配煤塔顶口,底部都要用标志标明四个煤塔各放的是什么煤种,一般情况下不改变贮煤塔的煤种。如特殊情况改变必须彻底对该塔内清理后才能上新煤种,正常情况下每月对配煤各塔内也要彻底清理一次,以保证塔内边缘光滑干净,塔内的煤不变质。 2、配煤塔下部室内要挂一块黑板,明确写明当天配比要求,上煤数量(以技术部下发的通知单为准)配煤给煤机闸板调节,要以通知单为准用跑盘试验核实放煤快漫。闸板的宽度是否准确。而且要在配煤过程中每隔两小时测量一下有无变化及时调节,配煤误差不允许超过5%,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凡发现不准一次予以运输车间50元罚款。 3、在配煤过程中配煤工、皮带司机必须坚守岗位,发现给煤机有堵塞现象或下煤不均应立即处理。绝对禁止配比不准或上单一煤种,否则发现一次扣运输车间100元。 4、配煤过程中,配煤塔下给料机筛出的各种杂质及矸石必须立即捡出,否则一次罚款50元,几种煤配合后3部皮带的总上煤量以破碎机能够畅通吃进为准,不许在破碎机前的入料口捅煤。要经常清除铁器上的铁渣、炮线等杂物,否则经检查发现一次扣三部皮带司机50元,皮带通廊、破碎机房内清理的卫生或杂物禁止倒到皮带上,否则发现一次扣款50-100元。 第八章破碎机 1、只有破碎机起动后,才能开始配煤,不允许未经破碎机破碎的煤进入煤塔,发现一次扣破碎机司机100-200元。 2、必须设专人看管破碎机每班要两次筛分测试必须保证3mm以下的煤在75-80%之间,发现筛分不达要求时及时汇报调度室与技术部、通知检修车间调节检修或更换锺头。否则推迟一天对运输车间罚款50元。质检中心每天要不定时抽查筛分试验考核。 3、冬季每天上完煤后要对破碎机内部彻底清理一次,不允许积煤冻在破碎机、漏斗内壁上,影响下一班的正常使用,否则一次扣破碎机司机50元。 第九章质量检查 1、对进厂的煤必须车车采样,最多不能多于5车一个总样,由值班领导监督下采样后进行分析化验,对于一种来煤每十日做胶质层一次,对于不正常的来煤要求每两日测量一次。 2、每班对配比不定时抽查三次以上; 每日对破碎机筛分做一次试验; 每日对入炉煤做两次全面分析(三炉一个子样,焦炉车间取样选样),每三日对入炉煤做胶质层一次。 每日对焦炭做两次全面分析,上、下午各一次。 每半月地煤场的各种煤分析一次以便掌握煤质有无变化。 每日对煤仓配比单独化验一次(运输车间取样送质检中心),入炉煤样由焦炉车间从装煤车上取样,质检中心取总样进行化验。 3、所有分析要及时反馈信息给厂领导及有关部室,以便作出决策,对分析出的结果中的不合格项目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限期整改,调度会通报,否则每少分析一次扣款50元,人为造成误差罚款100元,分析报告信息反馈不及时一次扣款50元。 4、采制样必须按照《采制样标准》进行采制样。 5、质检中心质检员要对以前各章节条款进行巡查落实考核,尤其是重要的控制点,每日必须巡查四次,出现的问题及时信息反馈至厂领导及有关部室。否则留余形式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 6、对当天焦炭的各种指标的变化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质检中心要严格仔细对生产过程巡查,以保证工艺质量稳定。 7、质检中心每周对质量实施细则中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与分析,用三定形式下发有关单位,对反复出现问题影响质量的要批评并进行处罚,认真考核及时纠正,否则检查不到位考核不严格每次罚款50-100元。 第十章质量指标、工艺指标标 一、我厂出厂冶金焦质量指标要求: 二、入炉煤质量指标要求: 三、焦炉工艺指标: 1#、2#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60℃,焦侧:1280℃ 3#焦炉标准温度:机侧:1290℃,焦侧:1310℃。 结焦时间:11小时30分钟,其余检查、操作与工艺指标按《焦化规程》进行。 焦炉三大系数:K3 0.9K均 0.85K安 0.8 四、配合煤质量: 入炉煤细度:3mm以下75-80%,配煤比误差 5% 五、原料煤质量: 六、原料煤入库标准: 第十一章质量事故的追查 1、凡发生焦炭质量指标与正常标准不一致,质检中心要及时汇报,并组织查找原因。 2、凡发生为合格的化验指标必须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3、原料部对不合格的来煤指标要在次日调度会上通报情况与处罚情况,并把罚款单交财务执行。 4、各类质量事故也要同安全事故一样,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 5、由质检中心牵头组织凡涉及质量的部门及有关责任者参加进行追查,特大型质量事故,由工程师牵头组织追查,分管领导参加。 6、以焦炭质量分析单为依据,反馈信息单自设计煤质煤场管理受煤配煤焦炉工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找,从实施细则的各个章节条款对照查,哪个环节出现错误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处罚哪个环节。 7、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教训,制定防范措施对责任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十二章质量事故的处罚 质量管理中的不合格分为两在类:1、一般违章;2、质量事故。 一、一般违章指违反操作规程或制度的行为可分为两上等级。 1、情节轻微影响不大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 2、情节较重影响较大但构不成事故的违章处以50-200元的罚款。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产品质量 摘要:文章就公司目前质量体系运行的现状,针对如何加强公司质量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具体实施表明了这些对策和建议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潜力是巨大的。 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经济效益 当今市场,产品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产品处于饱和或疲软状态,除了价格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之外,用户更多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因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价格已不是企业竞争的惟一因素,更高的目标是追求产品质量的优越――产品的适用性和满足用户的要求。质量出自于生产过程和管理。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我公司目前主要的产品是氯化钾,在竞争的今天,产品质量的好差、生产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与生存。 首先我们持续有效地抓了质量管理教育,目标管理,深化贯标,QC小组活动,工序控制,标准化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质量成本控制,质量审核八项工作。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重点,逐步深化提高,按照“全面展开、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的工作方针,整个工作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一年一个循环,三年一个PDCA循环,一步一个脚印,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教育 整个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质量教育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工序来抓,坚持因人制宜,分层施教的原则,将质量教育对象划分为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自上而下,逐级开展。教育形式多样:坚持普及基本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相结合;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相结合;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相结合;脱产轮训和业余培训相结合。此外还通过各种渠道轮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业余培训,培训千余人次。 二、方针目标管理实现了系统化 坚持以方针目标管理为龙头,带动全公司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并把质量体系运行纳入方针目标管理。重点抓了目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检查考核两个重点环节。加大了考核力度。 三、在质量的关键环节开展工序控制活动 把工序控制与质量标准化活动、QC小组活动等有机结合,与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融为一体。在单工序控制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工序、多环节方向发展,全公司在120个环节开展了工序控制,设置了86个工序控制点。通过过程控制,来控制从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入生产现场到加工成品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人、机、料、法、环、测量因素的的控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我公司的工艺装备控制程序――保证工艺装备从设计、制造、验证、使用、保管至报废过程,均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以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加以控制;定置管理控制程序――使人与物在现场中的结合关系和结合状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就产品的核心部分和形体部分而言,它是由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一项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有许多道工序,如果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把关的话,那么产品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当然最后交出的便是合格的令顾客满意的产品。 四、加强内部质量审核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认证证书,它只能表明这个企业建立的质量体系是满足和符合ISO9001标准中某一个质量保证模式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在实际运行中,总是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要防止获证后出现管理滑坡,必须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作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我们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占一定的考核基分。考核办法中对各单位所担负的质量体系要素的多少,以及质量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别确定了各单位的不符合项的控制数,每出现一个不符合项扣基础分1分,当出现严重不符合项时,就要实行质量否决。质量体系内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同时,我们还看到公司不符合项发生的次数还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努力工作,只要大家共同关心和支持开展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我们所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才能长期有效地运行下去。 五、不断修改、完善质量体系文件,提高文件的符合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文件体系建立时,由于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不够透彻,对“该说的要说到”的度掌握不够,因此文件的规定范围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一些程序不是太繁就是太简,而文件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另外由于机构调整、职能变动等,都将引起程序变更。在运作中使文件体系逐步达到:写到―做到―有效,符合实际。 六、保障体系所需资源的投入 为了满足设计开发控制人力、物质保障和新产品加工控制技术条件,同时引进人才,加强了营销和新产品开发队伍。 七、做好顾客的质量反馈处理 我们比较重视客户的反馈信息,根据客户的反映和需求来改进我们的产品。做好售后服务,只要用户反映产品在使用中发生问题,我们不管路途远近,客户大小,一律派人去现场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改进产品,提高质量,使坏事变成好事。 八、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 QC小组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与活动质量,成果档次不断提高。首先,小组活动领域不断拓宽,每年公司注册QC小组都在40个左右。其次,小组活动注重实效化,QC小组本着“小、实、活、新”的原则,围绕本单位、本岗位的质量问题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地选择活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并将QC小组活动与工序控制、合理化建议、现场管理有机结合。为保证QC小组活动健康有效开展,公司还制定了QC小组活动管理和奖励办法,加强对QC小组活动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减少了形式主义的发生。我公司开展QC小组活动以来,多次获得了青海省优 秀QC小组的称号。 九、用市场机制推动创名牌,迎接质量世纪的挑战 21世纪是质量大竞争的世纪,检验产品质量的最高权威是市场,获得效益的基本途径也是市场。企业生存依靠市场,市场竞争靠质量,名牌是质量优良的最佳标志。是打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实施名牌战略是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把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与实施ISO9001标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规范、程序化、系统化的质量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一个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而改进产品质量离不开强力有效的质量管理。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潜力是巨大的。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手段的探讨 【摘 要】消防产品质量的优劣对于建设工程安全顺利的开展,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在预防和应对突发火灾事故中,质量优异的消防产品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以及国家和企业的财产损失。但是目前许多建设工程中的消防产品质量,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以及企业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而致使消防产品质量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通过完善对于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管机制,并且加强管理消防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是保证消防产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的保障。 【关键词】消防产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手段 1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的管理,首先能够提升消防产品质量。例如在建设工程开展过程中,企业通过其设立的专门的消防产品管理机构,并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消防产品随时检查,及时排除因为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损坏的消防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致使从根本上提升了建设工程中消防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应用先进的消防管理理念,也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消防部门推出的高标准、高要求的消防改革政策趋势。最终使企业能够预防火灾发生和消除火灾隐患以保障生产安全,从而为企业能够良性持续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2 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消防产品市场监管不完善 由于消防产品生产所需的设备简单,生产技术要求较低。因此我国目前的消防产品生产,多以作坊式或者家族式企业为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消防产品生产监管制度,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而过度降低生产成本,致使消防产品质量普遍存在着隐患;此外在消防产品销售市场,由于市场缺乏监管而导致消防产品准入门槛较低,使得大量的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2.2 消防产品质量监测技术落后 落后的监测技术难以保证对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管。例如目前许多消防检测部门的检测仪器落后;检测配套设备不完整;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低等原因,严重阻碍了消防产品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同时,消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跟踪监察制度,因此无法收集产品质量数据以及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证据,这造成消防产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时,无法追查企业责任,从而纵容了不合格消防产品不断的流入市场。 2.3 消防产品管理不规范 消防产品监管不规范表现在产品在生产以及售后监管过程中,相关的质量监管制度标准无法严格执行;同时产品质量认证与检验的过长周期造成指标滞后性,而无法做到消防产品及时有效的质量认证。 3 加强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 3.1 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建立严格的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因为消防产品质量不合格,而给建设工程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建立消防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的工作职能,使消防产品在科学评定基础上,获得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合格证;同时消防产品检测中心应该在先进完善的设备基础上,为产品做出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检测工作。其次消防产品在此基础上依据检测结果,申请进入市场的准入资格。市场在消防产品申请准入过程中,应该与检测部门保持互动,通过公开的企业产品信息,查处制假、售假以及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并在企业通过生产整改,并获得真实有效的消防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标准后,重新申请市场准入。最终使合格的消防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3.2 建立消防产品质量跟踪管理机制 首先,依据科学技术的力量,建立消防产品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跟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公开、平台共享。信息化质量跟踪监管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消防产品的质量,例如生产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质量稻菀岳蟛品销售量,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从而使消防产品质量从根源上得到保障。同时,对于消防产品销售市场来说,市场为了提升自己的销售业绩,也会选择数据平台上质量信息较好企业进入市场,从而在消防产品的流通领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其次,进一步完善消防产品质量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消防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质检、监察等过程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关单位的信息。并加强对企业使用消防产品质量重要性的宣传,鼓励企业以消防产品信息数据公开平台为选择依据,选择高质量的消防产品以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3.3 提升消防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手段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消防产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并同时降低消防产品的使用风险。例如,消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手段,改革生产工艺弥补原有消防器材经常存在的电焊弧度强度不够、容易开裂;器材表面抗腐蚀度不够;在加强瓶体压力强度的基础上,改良底圈与封头的设计工艺。使消防器材在加强机械强度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实现桶件的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最终使消防器材的生产质量走上长期稳定的发展道路。从而长久保障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 4 结束语 建设工程消防产品质量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该经常性的加强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企业采用先进的消防产品管理理念,利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提前规避建设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消防隐患。在此过程中注重消防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此促进消防产品质量的提高;并通过产品质量跟踪监管信息平台的建立,以及提升质量技术手段,使消防产品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摘要:面对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作用; 持续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促进建筑物正朝着高层化、密集化方向发展,装修装饰逐步高档化、多样化,电器设备增多,商场超市等群众聚集场所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都越来越突出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一、有效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认真贯彻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认证证书而参与贯标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广大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就形成了一张废纸。 二、影响企业管理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企业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 三、形成系统的持续改进机制 许多企业之所以没有最终成功,主要是没有形成系y性的持续改进机制。 这主要表现在,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要求没有融合在企业日常质量管理实践中,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约有效性发挥的因素没能及时、彻底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针对顾客、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及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企业应建立一种机制,使其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竞争力,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让所有相关方满意。 有些企业认为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企业认证,只要获得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质量自然而然就会满足要求,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充分性就得到了保障,从而高估或夸大了质量体系的适用性范围,偏离对质量体系有效性、针对性的认识。持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应当是持续不断地找出制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因素,持续不断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才能实现。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四、认证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分工明确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 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 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2.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 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 9001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 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公司取得认证后,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公司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诉,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构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文章借鉴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结合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管理实践,构建一个系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工程,在构建时进行充分的调研、有效的策划与文件编制,运行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不断改进是体系是否充分、适宜、有效的关键。为确保体系有效,不仅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将其当作重中之重,还应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加入。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对关键控制环节进行重点把握。 [关键词]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产品;服务质量 1引言 产品实现是使用管理资源,将客户的需求转化成产品,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实现过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产品的客户提交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产品企业的产品实现过程,也就是从商品上货架到产品销售给客户和售后的服务来完成整个过程。规划系统到规划单位,负责的单位到负责的组织过程和相关单位的服务标准到流程的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在服务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在解决问题的产品和服务,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服务链控制三个标准。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收集各种信息,清晰过程、改善项目,从质量的服务、措施和目标入手,找出原因。应明确职责实施过程中的改进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改善目标的实现。 2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 21管理职能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组织整体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服务完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驱动力。建立质量方针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质量方针是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适合于该公司的服务特色,既要以对顾客的承诺为准绳,又要以持续改进的要求为基准,制定质量目标的整体架构。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追求在质量方面的目的。产品的目的应该是围绕对服务质量的追求,扩大对给定质量政策框架内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分解,实施既定的质量目标。各级别和各部门的领导应当注重员工激励,强调自我控制,管理的对象包括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自身,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以实现各部门的工作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 (3)组织架构、权限与协调。组织架构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工作人员的权责与关系构成。明确员工的职责、权力,确立组织架构,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秩序地运行。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框架,组织架构不仅要理清上下隶属关系,还要明确各岗位的任务、接口和分工。要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需建立一套功能完整、适合产品企业高效服务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机构设置不合理或过量地变化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效率。 (4)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基于ISO 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来评估公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方式,持续评估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适用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确保在完成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同时,做出各种改进策略以及测量需求变更。总经理应亲自主持管理评估,公司的高管必须参加,管理评审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差距模型测量得出的顾客期望和感受质量之间的差距,参与人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相关人员应该整理这些意见,并最终形成所需的改进。 22资源管理与服务实现过程 通常把用差距模型测量的顾客期望、实际情况的期望变化和服务定位的趋势作为规划服务标准输入。SERVQUAL方法,研究不同类别和不同的网店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往往不同,对于不同客户,选择店铺时,需结合相应的服务水准差距模型的调查结果,在结合导向结构和店铺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服务标准划分性质,并制定服务标准。该网站的性质和客户的服务类型决定产品的划分。根据上述划分的产品,基于E-S-QUAL方法调查的顾客期望,不同类型的网上商店客户服务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网店店顾客期望制定。 销售商的控制可以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基于其销售销售分为A、B两类,A服务质量给予重点监测,B类监测工作相对薄弱。由于销售商数量,客户选择面的不同,销售更强烈的愿望是通过调查来改善自己的服务,很少与服务质量相关联的客户服务质量的感情,所以,其错误的的QS控制、乱收费和客户的投诉,应在合同中指定协议。 23服务质量改进 (1)监视和测量。内部审计过程和产品是通过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客户满意度与质量管理系统的运行监视和测量的对象的监视和测量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监测和测量的能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特色的服务。 ①顾客满意度。顾客的要求是否已经被满足是确定产品企业所提供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的方法。顾客满意度调查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网站满意度的初步了解。提供服务时,必须避免短视行为,如只关心有关产品的销售结果,不关心对顾客的增值服务,或提供不良和伪劣产品,影响网站的信誉,应该还要注意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是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第三方公司提供,但顾客如果达不到一个很好的体验,也会增加不满意。 ②内部审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这是由公司炔坎馑闶ι蠛诵∽槎ㄆ谡箍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其结果是在配合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审核(检查)来检测和纠正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以确保服务质量体系持续能够有效运行,以提高内部质量保证活动的质量。 ③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和服务的监视与测量。这里的过程是包括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里面的4个过程,产品企业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去监视和测量,并评价每个过程的运行情况,以确定与预期的效果是否保持一致。一般而言,可以测量的过程只是所有过程中的一部分。监视和测量活动,以满足要求的产品,该产品是用来验证网店产品提供的服务,交付产品认证店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该服务监视和测量,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内容和活动,商店的应用程序ISO 9001标准,监测和测量过程和产品的结合是分不开的。 (2)不合格品控制。不合格是指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失败的产品服务,包括页面设置不合格、产品描述不合格、物流不合格、售后的服务不合格,商品不合格以及其他不合格。产品企业应着眼于各种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服务或潜在的不符合要求的服务和潜在的失效。 (3)数据分析。ISO 9001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根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和输出数据的框架(结果),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输入数据包括环境数据、基准数据、比较数据,如客户的年龄、职业、地址、兴趣和消费习惯的数据,过程数据服务,包括促销活动,购买指导和其他的数据;输出方面的数据(结果),包括顾客的满意度。记录保持系统,为公司的工作需要或应该被记录下来,以及间隔的数据汇总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应至少早、中、月底定期学习,每一个月就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3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对策研究 31现状调研环节 现状的调研是分析及策划的基础。深入调查和分析公司的现状对于构建高效、有效性强、具有自己特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来说至关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要对当前情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诊断,必须基于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最高管理者提出可行性的报告以供其决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内容、过程及资源的现状;②顾客的需要、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要求;③产品服务的现状和行业、顾客以及法律法规要求之间的差距;④明确顾客、行业和法律法规三方面的需要及其过程;⑤在构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的主要问题。 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商量后达成一致,将调研报告,总结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针,以完成机构、领导小组及成员的组建工作。 32体系策划环节 一个适宜、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体系的策划息息相关,作为基础工作的策划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作为最高管理者,对于策划的环节必须非常关注,为保证效果,管理者应组织工作成员进行操作,重点策划以下方面。 (1)对顾客、行业及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要求进行深入了解。 (2)研究确定以上要求,并对要求进行提炼,围绕要求形成服务的准则、构建符合实际的质量目标、建立服务的质量方针、对分目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的功能进行相关调整。 (3)为实现质量目标,判断辨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所有过程。各部门务必罗列出需要的过程、次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过程需开展的工作,对需要的包括基础设施、人力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确认,并对所需的分析、不断改进的活动进行确认。 (4)研究并确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写方法,主要包括:①编写原则及计划;②程序文件的数目和构架;③质量手册的目录;④如何对作业性文件进行写作的组织及方式方法等。 33文件控制环节 根据文件的不同用途,可以得出三个层次的文件体系:首先是质量手册。根据ISO 9001的要求,提供制定程序文件的框架,明确控制每项质量活动的原则,质量手册的服务对象是外部客户及公司高层领导;其次是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的主要用途是指明每项活动是根据什么作业文件而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部门经理;最后是作业指导书。主要用途是指明每项活动的who、how、when、where、why等,主要服务对象是具体实施者。综上所述,文件的层次结构见下图。 文件层次结构图 34内部审核环节 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机制是ISO 9001标准对企业的要求之一。内审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对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各种检验。公司在进行内审活动时,要重视内审员的绩效管理和持续的培训。 35改进环节 对策划首先要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分析,接着进行改进,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①为证实此服务项目是否符合而进行策划和实施。②保证这项服务在质量管理体系上的条件符合性。③连续性地进行测量、监视、分析 以及改进工作,以确保改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七属性均值项目效率性系统可用性实现性保密性响应性赔偿性接触性期望61646759616259感知57636556596056差距04010203020203 其内容主要为:确定测量和监视的主要单位,确定测量和监视的方法。其中主要问题是解决顾客满意度调查及分析。为了对顾客的感官质量及期望质量进行调研,同时综合分析调查结果与成交量后决定是否改进,顾客满意度调查理应采用E-S-QUAL的方法,根据ISO 9001标准导入差距模型之后的标准。解决服务过程的测量和监视问题是测量、分析及改进策划的另一个重点。由于服务的内容跨度大,产品服务的服务人员每天工作内容单一等原因,服务的一致性在缺乏日常O视及测量的状态下很难保证,因此,应该分配专门人员在进行测量、分析及改进策划时对服务过程进行日常监视和测量的职责,并通过抽查该专员顾客整体评价情况确定其考评情况。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浅谈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与提升途径 摘 要: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轨道车辆产品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把握我国城市化进程趋势,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轨道车辆a品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该文对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及提升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轨道车辆产品 质量管理 提升途径 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通畅交通环境的支持,尤其随着轨道车辆产品在各大城市中不断投入运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在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肩负的重任,加强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性能优良、功能强大的轨道车辆产品。 1 轨道车辆类型及系统构成 轨道车辆类型众多,包括动车组车辆、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等,其中动车组车辆、城市轻轨车辆为新型轨道交通产品,拥有先进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对而言常规钢轮钢轨制式车辆技术较为成熟,被广泛应用在诸多城市交通线路中。另外,轨道车辆还包括自动旅客输送系统、单轨车辆等,其中前者载客量较小,多在商业区、机场内应用。单轨车辆的载客的量也较小,不仅运行线路短,而且速度慢,仅被应用在城市的局部范围内。 功能轨道车辆产品构成复杂,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包括广播和乘客信息系统、客室照明系统、通风及空调系统、列车诊断和控制系统、辅助电源系统、牵引及制动系统、车门系统、转向架等。 2 轨道车辆产品技术要求 不同轨道车辆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而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投入运营的轨道车辆产品存在较大区别。但轨道车辆产品正逐渐向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舒适性、节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其对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具有较大运量,因此,对车辆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尤其受运行环境的影响,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较小的振动,而且还需产生较小的噪声。其次,轨道车辆产品多运行在封闭的线路上,双向单线运行,具有较高的行车密度,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要求轨道车辆产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部分重要部件需进行冗余设计,以确保发生意外时仍能较好地运行。最后,车辆主要子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并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播放的分层集中化、实时化、多样化。另外,为更好地适应高密度运营需要,列车控制及信号控制均实现自动化。 3 轨道车辆产品管理提升途径 不同城市发展状况不同,定制的轨道车辆产品存在较大差别,但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轨道车辆产品,其对车辆质量及功能的要求均较高,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结合轨道车辆生产实际,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轨道车辆产品质量,满足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 3.1 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轨道车辆产品生产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生产活动,做好生产设计是整个生产工作的重点,因此,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轨道车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生产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提供依据。首先,轨道车辆产品质量项目开始的初期,应深入了解整个轨道交通系统和车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影响因素,从整体上对设计工作进行论证与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其次,明确轨道车辆产品实现的功能以及各功能应用的专业技术,尤其应注重总结以往设计经验,明确各设计环节的重点与难点。最后,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功能完善,为乘客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还应注重经济投入方面的考虑,确保整个设计、生产工作在预算的范围内。 3.2 做好设计质量的监督 在确定轨道车辆产品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织设计团队召开设计工作联络会,要求各设计人员明确设计工作的流程及要求,尤其准确掌握各设计环节的参数要求。同时,还应做好设计质量监督。一方面,要求设计人员认真详细了解设计方案,明确所负责设计的内容,依据相关规范及确定的方案开展设计工作。设计工作中任何一个内容考虑是否全面,均会给轨道车辆的运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求设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设计工作,务必做到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设计工作主要负责人应做好设计工作的巡视与监督工作,及时掌握设计工作进度以及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设计人员召开设计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齐心协力完成设计工作。 3.3 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 轨道车辆产品设计完成后,为保证生产质量,轨道车辆产品生产企业应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生产,为保证生产质量,应认真落实以下工作。首先,严格上岗制度。轨道车辆产品对质量及精度要求较高,对生产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应严格上岗制度,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同时,做好生产人员岗前考核工作,只有通过考核的技术人员才能持证上岗。其次,完善生产管理制度。轨道车辆产品生产工作内容多,需多部门、多工种技术人员参与,因此,提高生产效率,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协调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工作,尤其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监督,实行生产工作责任制,要求谁出问题不仅要其本人负责,而且主要责任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切实提高生产人员的觉悟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最后,加强生产质量检查。相关负责人应采取定期与定期抽查的方式,依据设计图纸认真检查相关部门的生产质量,尤其对于重要元件,应增加检查频率,并注重对元件性能的测试,确保生产元件符合设计要求。 3.4 注重不同环节的调试 轨道车辆产品的正常运行需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各生产系统完成后还应进行轨道车辆产品调试,应及时掌握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收集各仪器运行参数,为正式投入运行奠定基础。一方面,要求调试技术人员认真分析各系统之间的关联,确保系统终端在不同车厢内均能正常运行,尤其注重对各系统运行中参数测试,判断其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一旦出现问题,应认真分析原因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运行调试,对突发事件的模拟等,掌握轨道车辆运行各项性能,积累一手的资料,为设计、生产工作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结合调试状况明确轨道车辆产品存在的不足,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人员加以解决,确保其在舒适度、安全性方面,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为其顺利投入运营奠定基础。 4 结语 轨道车辆产品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轨道车辆生产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轨道车辆产品的重要性,在明确城市轨道车辆产品类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不同轨道车辆产品系统构成及技术要求,加强在高新技术上的研究,不断在轨道车辆产品生产需求上突破,尤其应结合自身生产实际,从设计方案、设计质量、生产、调试环节入手,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管理确保轨道车辆产品生产质量,圆满完成生产任务,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性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质量第一”逐渐深入人心。各个企业为了赢得人民群众的青睐,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也开始纷纷将质量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但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平衡企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合理质量”的深层内涵出发,提出了几点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相关性 0 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目光比较短浅,不能从企业长远的目标出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极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危机到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探讨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 当今社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产品实际竞争力的关键点,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产品的实际生产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1.1 二者的平衡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在不断加大产品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目的就是留住广大客户源,可见,现代企业盈利的方式逐渐开始转向微利盈利时代。因为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抓住更多的客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其唯一的途径。当然,只要有足够的客户,企业就享有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能力。所以,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所谓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产品的质量按照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换句话说,就是将质量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质量的货币化以及企业效益的多少都是紧密联系在的一起的,它们不可分割,互为一体。而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时花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投入最少的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属于正比关系,但是,企业要想在产品的销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肯定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当产品的价格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会超出一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这样就严重缩小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产品价格不能无休止地增长。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在产品质量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价格,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又没有超出人们的购买力,还能使企业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利益。 1.2 二者的矛盾关系 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产品的成本越低,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才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又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必定会增加产品成本,加上产品质量管理所需要投入的部分费用,产品的成本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使得产品质量过剩,这种浪费现象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而一味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次品和废品,这也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既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还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产品质量过剩的现象。当然,这种合理质量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合理节约开支、合理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之上,进而解决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二者的统一。 2 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重新认识质量成本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减少内外故障损失,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目标正逐步由狭隘走向全面,既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又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面对新的企业环境,质量成本管理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拓宽。因此,现代全面质量成本观认为,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质量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以及因质量保证和提高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2.2 基于“合理质量”构建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2.2.1 保证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的平衡 在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多欠缺,使得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问题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又引起了企业的关注。所以产品质量过剩,就是指企业在增加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之后,所增加的产品质量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带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防止产品质量不足问题出现,还需要避免产品质量过剩的情况出现,才是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2.2.2 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首先需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只有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客户的需要为目标,并将顾客的基本期望作为产品质量的最低界限。因为如果客户对企业产品不满意,产品的销售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最终导致产品过度积压,不仅得不到企业想要的经济效益,反而由于花费了企业过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如果产品的实际质量超出了顾客的期望,也会给未来产品质量提升空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非常有必要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2.2.3 保证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合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大部分都会强调产品的耐久性。为了赢得顾客的认可,大部分的企业都愿意在产品的耐久性研究上投入大量成本,以期凭借产品的耐久性赢得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日益缩短,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被新产品所吸引。广大顾客对产品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耐久性能上,反而更加热衷于产品的多样性。因此,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合理质量”管理,找到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对产品质量的盲目崇拜。 2.2.4 保证产品部件间的协调与平衡 “合理质量”对构成产品的各个零部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保证这些零部件拥有近似的质量水平。这是由于,每件产品的实际质量,与构成该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试想,一件产品的关键零件如果损坏,必定会影响这件产品的整体质量,一旦这件产品被认定为报废品,其他零部件得到再利用的机会也相对较低,这是一种变相的浪费。而如果产品的各种零部件质量水平相近,它们的生命周围也会趋于一致,这就是保证产品部件间协调与平衡的深刻内涵。 3 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合理生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品的“合理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对于管理内容不明确;医药化工制造厂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分析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医药化工 产品质量管理 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目前由于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人员伤害的事故被不断的爆出,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医药产品监督不力,不合格的医药产品投入使用给患者造成重大的伤害,使医院的公信力不断的降低,医药化工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到了不容怠慢的地步。 一、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医药化工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较模糊 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没有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忽视制度对生产过程的要求,私自降低有关的化学制药标准,过度的排放废弃物。我国医药化工起步较晚,化工制药技术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部分企业为了谋取利益,没有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不完善,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较少,片面的追求制造药品的数量,部分医药化工工厂没有对医药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药化工企业对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重产量轻质量,相关管理部门对需要管理的内容不明确,造成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乱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低。 2.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没有完善国家配套的政策,部分医药企业只重视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对质量管理不到位,许多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没有与国家相关的政策配套,忽视国家对于医药企业的生产指导作用,导致医药生产出现众多问题。 3.部分医药企业的药物生产人员思想较松懈,技术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不注重对药物生产过程的管理,在进行药物生产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的员工在进行药物生产的时候不注重对自身责任的把握,当管理人员对生产人员提出教育批评的时,部分员工错误的将管理人员的说教认为对自己的不满,对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没有严格遵守管理人员提出的生产要求,给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带来巨大的阻力。 4.政府部门在医药化工生产过程中没有扮演好职能角色,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对医药产品管理一直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偏失,政府对于国家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扶持政策没有对制药化工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企业的管理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对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政府对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收效甚微。 二、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对策 1.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要明确管理要求,加强对企业日常生产的管理。 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部门要对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在医学药品的生产过程中严格的遵守,强调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相关国家医药化工标准,对于生产过程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监管,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不断的改进医药生产技术,购买先进的药物生产设备,树立医药产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在保证质的同时提高量的生产,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对药物生产过程严格的进行把关,学习先进的科学监管技术,做到对生产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管理人员要深入员工内部,了解员工对于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员工的合作交流,得到员工支持,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管理人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思想道德水平较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生产的员工进行严肃的处理,确保医药化工产品管理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2.注意相关政策对于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帮助作用。 我国实行的每一项政策都是在深入实践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的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在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方向,在政策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对医药化工产品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3.加强医药化工产品生产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 员工是医药化工生产的主体,要想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先对生产员工进行管理。针对目前员工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作业过程缺乏责任感等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员工对于药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明确员工在药物生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认识,确保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4.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 政府对医药化工产品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定期指导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正确的引导制药化工企业对国家相关制度的学习和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政府对制药化工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制药化工企业的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最终保证对企业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管理模式。 要实现对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各个企业必须加强合作,政企也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合作,各个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对于先进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交流分享,努力提高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政府可以运用其职能为企业输送、培训更加专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人员,确保企业的产品管理工作有效的展开。 6.注意对产品质量管理细节的把握 部分管理人员在对医药产品进行检查时,对于检查的标准应该不断明确,对于检查的情况进行详细真实的记录,检查完毕以后,对于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告知生产部门,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改进的地方进行复检。医药管理部门可以对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产品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创建,人民对于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医药化工单位作为医院药物的生产商,担负巨大的责任,要想让人民放心用药、安全用药,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的管理,明确医药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所扮演的较色,充分的发挥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使我国的医药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地提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管理与提升 摘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此,企业意识到了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和零缺陷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预防;零缺陷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企业的产品质量,通常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即由产品的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在产品的各生产工序进行产品检验,或以这种检验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产品进入市场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厂方处理事故,则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召开“质量事故现场会”,要求全体员工从中吸取教训,并通过扣发奖金的方式,追究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者及负领导责任的负责人的过失。不过,随着诸如此类事故的时常发生,厂方普遍感到靠这种“说教+罚款”的管理模式,使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是不可有的,因为这种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员工群体高度自觉的“道德人”基础上,而且,即使员工群体在质量控制方面满足了这样的条件,也不能避免那些因个别员工非故意的过失行为而招致的质量事故。 质量事故的发生,可能是操作者过失所致,也可能是操作者故意所致,也许是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所致,但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其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只有通过对质量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现在企业意识到了,只有注重事前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多利润。如果把检验阶段比作是在家门口围堵洪水,其结果可能因洪水太大而无法控制。品质保证阶段类似于从头到尾修好防洪渠,等洪水来时自然水到渠成,有惊无险。而“零缺点”理论如同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洪水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真正的“环保型”品质管理才是保护企业的最好措施。通过零缺陷管理,努力建立起以“预防为主”和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可改善和理顺各部门、各接口之间的关系,使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零缺陷管理,有利于降低工作成本。 我们都很清楚,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因此要进行预防。如果要降低质量成本,一定要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否则事后的检验无法改变现状。但是,如今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我们更要注意源头的质量控制,比如: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如何便于生产操作、如何降低设计变更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等。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创造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的质量管理文化做支撑。质量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又大都是以体现质量零缺陷管理流程的源头为文化的基石。倡导和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对”和“错”作为判定质量行为的标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质量管理理念,看是浅显,却蕴涵着深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强调质量就是符合标准,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和过程;质量系统的轴心是控制和预防,而不是检验;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一时间、每一作业都需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作为应用哲学,又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品质意识,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为质量保证,使所做的每件事第一次就符合要求。 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作用可表述为:降低劣质成本,减少质量波动,优化资源利用,追求以更少的资源和更低的成本,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大限度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利润。可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现代企业追求质量卓越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超严格的质量要求。它要求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做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均要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各项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在这种思路下,通过问卷调查、质量回访、合同评审等方法明确和识别顾客需求,并围绕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以预防为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管理机制。 针对质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反思,又要找出根治问题的办法,例如:平台化设计,将纷繁的城市轨道客车系列化供客户选择,既能达到技术变更的最小化使质量有所保证,又能满足各种客户对外观的要求;简化装配阶段电气接线的工艺指导文件,把接线图纸和校线表有效融合为一张既便于操作与便于检验的接线表。控制部或相关财务和管理部门,与各部门制订统一标准,正式发文。把一些定义、公式都列出来,例如废品损失等于什么,返工等于什么,事故损失等于什么,成本的系数该怎么算,等等。 质量的提升可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我们为此付出努力是值得的。我们作为企业的员工,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挖掘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内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质量问题也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结合国内产品质量现状,参考欧美汽车产品质量管理的模式和特点,重点对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汽车,产品质量,自行认证,型式批准,一致性,召回 1、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情况 汽车购车半年内就出现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六成,一年内的占到八成。新车质量投诉比例进一步上扬,投诉量与销量的增加呈现正相关,说明新车质量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价格在10万-20万的车型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此类车型投诉比例上涨,微型车、小型车及紧凑型车投诉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热销车型的质量保障有待强化。用户因为安全隐患和厂家设计缺陷的投诉增长超过15%,说明用户对安全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加,维权意识在增强。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部件的质量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投诉的重点,占比超过质量问题投诉总量的一半。汽车生产企业对供应商和关键部件的质量控制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尤其以自主品牌较为突出。 当前暴露出的各类质量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汽车召回已经成为2009年热销过后家喻户晓的名词。加强行业管理力度,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 2、国内汽车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主要参考欧洲模式限制准入,不过当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促使我们不得不有机的结合美国模式的一些特点,不断加强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间接刺激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管理。 2.1汽车产品准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一致性监督管理有待完善。目前,国内汽车产品管理主要有《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产品《合格证》、3C认证等几大体系。但是相关的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尚不完善,不能完全保证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与《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等信息中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一致。多年来,国内相关部门下了很大力气,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一直未能实现突破。汽车从生产到运营,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管理部门,涉及工信部、质检总局、公安部、交通部等多个部委,多头管理导致一致性监督管理很难无法落到实处。 2)汽车零部件管理存在缺陷。关键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一向是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投诉的重点。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隐身在整车制造产业后的一个庞大产业链,一般来说,零部件采购成本占了整车制造成本的70%。提升汽车产品质量水平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方式,目前国内整车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关键部件的质量管理依然存在很大漏洞。纵观全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有着一个具有强大支撑力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和管理体系,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汽车生产企业在供应商管理、零部件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加强管理。 3)仿冒零部件充斥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途径。有媒体曾经报道,现在国内汽车配件市场上,汽车上的每种零部件几乎都可以找到仿冒品,正品件的占有份额仅为30%左右,剩下的都被仿冒产品所占有。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的配件都有被假冒的经历。因使用仿冒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汽车不在少数。仿冒产品的泛滥不但严重损害了诚信企业的利益,影响了汽车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2.2汽车产品使用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问题处罚力度薄弱。相对国外动辄上千万的巨额罚款和大批量强制召回等处罚形式,国内对问题责任环节的处罚力度显得相当薄弱,以召回制度为例:中国从2004年实施缺陷汽车召回法至2008年7月共实施140余次汽车召回。国内的质量水平低于欧美各国,可是召回力度却明显偏弱。这与国内缺乏有力的问题监管和追溯体系存在很大关联。 2)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责任认定困难。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每年有数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其中相当一部分事故原因出在关键部件的质量问题上。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事故鉴定依据,超过95%的事故责任都被认定是人为原因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未能得到重视,因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实际上一直居高不下。 3)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国内涉及汽车产品质量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主要是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主要政策包括质检总局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工信部的《关于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目前这些政策法规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深入到零部件行业还有很大困难,具体的可执行文件大多还停留在政策阶段,不能实现强制性管理。 3、发展路径浅析 1)准入管理进一步强化。2010年7月1日,工信部推出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一致性保障体系,保证企业生产的每一辆车都符合国家标准。一致性监督管理是车辆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办法》提出的管理框架涵盖政府检查、企业申请检查两种检查监督模式、产品检查和现场检查两项检查内容。一定程度上对以前分散在各部门文件中生产一致性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整合,实现了较大进步。 2)使用环节监管升级。7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向社会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时隔六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终于迎来了升级,大幅提高了处罚力度,隐瞒缺陷产品或者拒绝召回责任的汽车厂商,最高将面临产品货值金额50%的罚款;涉及范围也有大幅拓宽,覆盖由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用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汽车列车和挂车,以及轮胎、底盘、儿童安全座椅等涉及安全的重要零部件;同时,在召回的具体细节上增加了规范性和约束性。 4、结论。综上所述,只有明确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方针,规范行业管理行为,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战略的高度引导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升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水平。这是一条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增强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紧紧扭住机制这个根本。本文重点从思想教育机制的内涵、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入手,对领导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民办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院校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四有”新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个根本入手,以开阔的胸襟、宽大的胸怀、全新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来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 一、建立领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龙头”,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否得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调控,形成党政都重视的“大政工”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杜绝 “大政工”变成“大而空”的现象发生。 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实行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办院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和业务“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明显。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各部门只注重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导致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渗透。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必须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方向正确,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情况,按层次、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照最近层次和最高层次的顺序循序渐进加以实现。第三,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成一个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体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纳入评教内容,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不灵,甚至由此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各部门和人员都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从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对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反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对教育的调控和再决策实施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个畅捷的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反馈信息收集少。对教育内容、受教育人员落实情况要求多、抓得紧,而对教育方法学生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报喜藏忧现象突出。即“只报喜、不报忧”,对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绩重墨浓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即使反馈存在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反馈渠道不顺畅。反馈方法滞后时展,反馈渠道比较窄,导致信息反馈不上去。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机制。要设置以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为专(兼)职调研机构或调研人员,建立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反馈机构,确保各个层次的信息都能及时反馈上去。要健全反馈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反馈调节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调节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系统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灵活反馈 方法。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设立邮箱等方法,及时收集大量信息,为科学决策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信息汇总处理是整个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整个后继反馈调节的水平。由于受众的反馈信息比较零碎、分散,不利于调节,必须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信息汇总处理要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对获取的原始信息加以汇总,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解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细审思,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实施有效调节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信息调节机制。依据信息处理得出的科学性数据和信息,采取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等多种方法,及时对教育进行调节。 三、要建立评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主体主要由教务部门人员担任,缺乏其他部门人员参与;而且评估主体只有机关干部,缺乏作为受教育者和基层人员的参与和监督。第二,评估标准、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评估过程中,各单位评估的标准、评估内容不统一,评估标准比较随意的现象多。第三,评估方法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运用,以定性考评为主,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对策建议:首先,科学确立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其次,科学选择评估主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只有教务人员进行教育评估的现状,广泛吸收各层次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估中来,做到既要有机关人员,又要有基层人员;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第三,科学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四,科学设定评估内容,既要评估教师队伍,又要评估教学制度;既要评估教育内容落实,又要评估教育实效;既要评估教学方法,又要评估经费投入,做到评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第五,科学确立评估方法。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坚持“硬标准”和“软标准”的统一,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考核、精确与模糊、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运行。保障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人才保障匮乏,由于民办院校兴起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年轻老师多,兼职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的“两多一少”现象比较突出,教学经验缺、精力难集中、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二,规范保障约束力不强。在立法上,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离形成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法规制度体系还有较大差距,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步骤少,静态描述的制度多、动态组织的规定少。在执法上,凭经验、拍脑袋作决策,“以言代法、以权代法”、随意定标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在监督上,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面上了解得多,走马观花、听一听、看一看、转一转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具体细节关注的少;在群众监督上,虽然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信箱,群众对操作的程序参与少,举报的人员少。第三,外部保障不健全,由于民办院校主要由个人承担学校的建设费用,经费有限,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缺乏,特别是图书馆各类书籍储量较少。 对策建议:第一,队伍保障。要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选拔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切实为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人才支撑。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培养,通过解决待遇、生活等方面的难题,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通过送学深造、在职函授、专家辅导等方法,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切实做到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培养,使之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制度保障。强化法规意识,使广大师生牢记政策这个“生命线”、制度这个“保障线”、纪律这个“警戒线”,使制度体系成为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考评奖励等方面的制度规定,依法加强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第三,经费及物质保障。要改变过去只靠“嘴皮子”的做法,加大经费投入,购置投影仪、音响、多媒体等设备资料,改善教育条件,确保学习有资料、教学有设备、活动有经费。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摘 要:大众传媒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渗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大众传媒对大学生 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形势下,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 革创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众传媒; 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 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 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 互联网。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权威,它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从言说权力的角度看,它是施予 者,受众尽管千差万别,但都只能是受动者,虽然手握遥控器或鼠标可以部分拥有选择权, 总体而言,单向接受传媒符号体系的传递是受众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 下展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大众传媒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 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达到及时、省力的 效果。首先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以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具有明显的事后 效益。大众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其时效性,尤其是互联网络 的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具有了平等的参与权。由于大众传媒受众多、传播快、 覆盖面广,而且自然、亲切、轻松,没有强制性,加之手段多样、形式灵活,因而在大学生 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大学生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 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 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 导向,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其次是教育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 ,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第三是教育活动的替代性。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计算 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强大的替代功能。现在,网络传播被视为继 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阵地之 一。第四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 式,如声音、文字、图像、文娱节目、现场采访、现场参与等。大众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图 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为人们提供 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得到升华 ,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大众传媒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传媒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单调、陈旧的缺陷,它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多素材和信息。大众 传媒可以撇开一时一事的特殊意志和宗旨,追求一种团体精神,可以无条件地传递社会的正 义和良知,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从而净化和提升人类的精神 ,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人文精神。大众传媒还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 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进行追踪报道,深入讨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热、疑 、重、难点问题,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研究的,通过大众传媒可以对人们明确方 向、弄清是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提供有益帮助。 三、大众传媒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环境,其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并 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 为间接方式。形成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实效性。其次是 与现在的电视教学、录音、录像教学手段相比,网上教育不仅具有快捷性、交互性,而且教 学水平高,学生收获大。第三是网上教育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地用 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于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 四、大众传媒的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大众传媒以其广阔的覆盖面, 向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传递着不断产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从而必将深刻地影响 人们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另外大众传媒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本身具有宣传、鼓 励、教育、引导、批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把大学生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传达给 他们,使大学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 重要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有利条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挑战 ,因势利导,使大众传媒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和有效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舆论宣传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基本格 调,创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强化大学生对网络造假行为和有害信息的防范意识 ,积极做好对当前社会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引导,坚定大众传媒舆论的引导功能,形成积极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众传媒应正确引导,在激烈而复杂的文化冲突中,必须保持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和态度,使现代文化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 在正确舆论导向的 传媒文化中才能有效展开。 传媒新文化应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多元的、协调的文化体系,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吸纳、 整合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传媒新文化应有双重文化结构。所谓双重文化结构,就是使大众 文化和提高性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但这种并存并不是各 种文化平分秋色,而是在一定的关系下并存,使之能够处于一种生长机制的良性状态。没有 提高性文化的滋补引导,大众文化确实可能走向低谷;而没有大众文化作为支撑的基础和市 场,提高性的文化完全可能在高唱阳春白雪中变成文化上的孤家寡人。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辅导员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发挥好辅导员工作的作用,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中的新特点。辅导员工作,是开导人的思想的工作,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作,也是以理服人的工作。既然辅导员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者,必须以自己的品德、情操、风范、感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工作的对象,也就是说,对工作的对象要有一种“亲和力”。辅导员工作者的“亲和力”,实质上是指辅导员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辅导员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通过形成“亲和力”,使说理产生更好的效果,使工作的对象真正感到心悦诚服。增强“亲和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新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更需要通过这种亲和力,在师生员工之间搭起一座心灵和情感的桥梁。那么,辅导员工作者的“亲和力”如何形成、如何体现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格力量的“亲和力” 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情操、气质的集中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由于教育、修养、经历的不同,人格也有所不同,有的高尚,有的卑下。辅导员工作者的人格,理所当然应当是高尚的人格。这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者的品德、情操,应当是他人的楷模,应当在他人中间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格的榜样作用,形成“亲和力”,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团结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人格力量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在品德方面将自己摆在群众的前面,在利益方面将自己摆在群众的后面,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辅导员工作者人格力量的基本立足点。只有在品德、情操方面为群众做出表率,才能在群众中说得起话。也只有在各种利益面前,首先为他人和群众着想,群众才会对你信任、敬佩。如果一事当前,首先为自己打算,甚至将群众的利益搁在一边,那就势必在群众中失去威信,群众在你的背后就会指指点点,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亲和力”,谈不上去做什么辅导员工作了。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工作者,要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凝聚力,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到品德高尚,始终将人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真正做到高风亮节。 (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热情宽厚,是一个人情操、胸怀的根本体现。只有时时、处处、事事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站得直、行得正。也只有对他人热情宽厚,才能虚怀若谷.,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作为辅导员工作者,对己严,对人宽,更为重要。你要求人家做到的,你先做到了,人家才会跟着做。你要求人家不能做的,你首先没有做,人家才会跟你学。如果你对群众是一套,对自己又是一套,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无所约束,那就只能在群众中产生一种离心作用,是谈不上产生“亲和力”的。所以,严以律己,群众才会对你敬慕;宽以待人,群众才会对你亲近。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将辅导员工作做得富有成效。 (二)“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辅导员工作者在群众中形成“亲和力”的重要前提。辅导员工作是以理服人的工作。以理服人,不仅要求所讲的道理正确,而且要求讲道理的人以自己的行动实践这种道理。因此,作为辅导员工作者,不仅要会说,而更重要的是要会做,要使所说的正确道理与自己的实践行动保持一致。从效果上讲,实践行动的“做”,是更有说服力的辅导员工作。这样,群众才会认为你既说得对,也做得好,才会将你说的道理自觉变成他们的行动。如果你在会上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在群众面前说的是一套,在群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你说得再动听,群众也不会相信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卑下的人格损害了辅导员工作的威信。因此,要取得辅导员工作好的效果,在人格上以身作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平等态度的“亲和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调节。通过调节好人际关系,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采取一种平等态度,以形成“亲和力”,是取得辅导员工作成效的一种重要艺术。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部门,大家在一起工作,都是集体中的一员,目标都是为了将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做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师生员工,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工作责任上都是平等的。一般师生员工应当尊重领导,而领导更应当尊重一般师生员工。而领导在做辅导员工作时,以尊重人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人更为重要。你对师生员工采取了平等态度,师生员工受到了尊重,他就会感到领导是师生员工的贴心人,他也才会对你说真话,才会按你讲的正确道理去做。如果居高临下,摆出架式,他就决不会与你亲近,反而对你的态度十分反感,甚至离你越来越远,这是很难取得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的。 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还体现在相互理解,不强词夺理。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心境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相互梳理的过程。这中间就有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是要让大家都知道正确的道理,是要妥善解决好有关思想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讲述某些道理,平等沟通,达成共识。这样,也才能形成一种“亲和力”,融洽相互关系。如果强词夺理,以势压人,那就会压而不服,不仅思想问题不能解决,而且还可能造成新的思想问题,甚至激化相互之间的矛盾。 辅导员工作的平等态度,还体现在相互友善,不疾言厉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群众,更广泛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各方面工作。因此,与人为善,和颜悦色,十分重要。如果疾言厉色,盛气凌人,动不动就火气冲天,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就是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对有某些毛病的同志,也应当抱着善意的态度,而不是整人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善意态度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正确方法的“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还来源于正确的方法。方法对头,少走弯路。方法不对,费力受累。特别是在辅导员工作中,尽管出发点是好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对,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通过寻求正确的方法,恰当地解决好某些思想问题,达到团结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在辅导员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不同任务和不同对象,确定适当的正确的解决思想问题的途径。比如,对某些带有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可以采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方法。对某些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则可以采用典型引导、现身说法的方法。对某些个别的思想认识问题,则只能采用个别谈心、循循善诱的方法。这样,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能产生一种“亲和力”,使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定了正确的方法,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好这些方法。不顾实际情况,将各种方法随便套用,也是不能产生“亲和力”的。如果对于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个别谈心,那就会你通我不通,认识难以一致。如果对于个别谈心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大会上说一气,那就会适得其反,加深思想矛盾。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出发点正确还要方法好,方法好还要运用好。 四、真诚情感的“亲和力” 人既有思想,也有情感。辅导员工作虽然主要在于说理,但是也离不开动情。许多事实说明,情理交融、寓情于理的辅导员工作,是最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能产生极大的“亲和力”,从而使人们对某些道理不言自明,激发人们去自觉地实现共同的目标。以情感密切关系,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一。辅导员工作者与工作对象,领导与群众,实际上是多重关系。这中间除了同志与同志之间的关系之外,还体现了组织与个体、单位与员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的辅导员工作者,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对师生员工、对群众有一种很深的情感,要学会以情感密切其中的关系。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两次赴工作,他除了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外,还对人民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使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亲和力”。“为民书记”郑培民同志,正由于他一心为民,所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强的“亲和力”。由此可见,对于有“亲和力”的辅导员工作者,群众才是最信服的。 以情感凝聚人心,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二。做辅导员工作,是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好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团结大家为自己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要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很多时候需要领导者要有真诚的情感,要有体现这种情感的实际行动。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和医护工作者视患者为亲人,在为患者进行精心治疗的同时,也在党和政府与患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他们以自己的真诚情感,消除了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感。在病房里,医院领导和白衣战士形成了一种将大家团结在一起的“亲和力”。他们实际上以自己的言行,做了一次次很有成效的辅导员工作。以情感振奋精神,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条件之三。辅导员工作,不仅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工作,而且也是鼓舞人、激励人的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工作者,要学会以情感振奋[:请记住我站域名/]群众的精神,鼓舞大家团结一致,矢志不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比如,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最紧张、最危险的时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来到长江大堤,以自己的真诚情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精神,也形成了极强的“亲和力”,增强了广大军民的抗洪斗志。在其他时期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更多的领导同志,以自己的情感去振奋群众的精神,形成新的“亲和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趋于复杂性 当今社会,各大高校已经拆除了传统的“围墙”限制,学校在人们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外界的各种诱惑、语言、文化以及思想不断的传播至学校,社会上的这些复杂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获取资料以及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而带有笼统色彩的地方性文化就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新媒体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宗教等会极力推崇他们自身的思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这些观念、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理念以及信仰,可见,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新媒体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进而引发争斗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时下无论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召开还是马航事件,打开电脑或者手机,你都会收到一系列的消息通知,如果大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控制,最终将会被舆论所吸引,导致过激行为的出现。此外,新媒体有可能导致校园群体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9至2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在思想、心理、价值观等方面都不稳定,一旦矛盾产生,他们就会拉帮结伙,以武力来解决问题。 二、解决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标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学生进行悉心的引导,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明辨是非,认清楚事情的真假,从而做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走出新媒体所带来的阴霾。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新媒体的双刃剑的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建立起广阔的交流平台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要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与其进行思想上的以及精神上的交流,交流永远是了解对方的最快捷的方式,也是走近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各大高校,学校可以建立沟通平台,在平台上,众人皆是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交流。在这里,学生、辅导员或学校领导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反应,对于学校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要积极的提出来,并要求学校杜绝这些因素的传播,最后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新媒体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一把双刃剑,在未来,新媒体还将持续不断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及祖国的崛起,大学生必须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认清新媒体带来的益处与弊端。对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的将其延续下去,对于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做到坚决取缔,因为这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还与学校、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当代价值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理念和原则,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方向的选择和把握,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逻辑架构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科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予以厘清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则对此提供了诸多启发。 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统观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所要求的价值目标,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在这种评价导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内容上表现为,往往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发展目标来设定,而较少考虑个体的利益诉求,也就是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体现了评价取向的工具性特点。 尽管这种取向有其局限性,但其产生和发展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极力扼杀和国内残余反动势力疯狂破坏的复杂环境下,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肃清封建残余、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首要的历史重任。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稳定。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必须以政治为中心、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加快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的形势。这一时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这是工具性价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关于人的活动。人本身就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物,而其本质属性则是社会性。“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因此,仅仅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工具性价值,无视其目的性价值,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远离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这必将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由于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否定或无视本体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即受教育者的空场,内容设计上的片面性与残缺性、手段方法上的单一性和刻板性、教育手段的单一性、目标规划上的狭隘性和短视性。这种评价的价值取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值得深思。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向以人为本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开始了从工具性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折。“以人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要求通过评价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和对象。从“四有”新人目标的确立到“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提出,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上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息息相关。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先是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建设,而后注意到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继而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转变,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辩证看待和处理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把二者统一到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乘势而入、相互激荡;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突出,国际敌对势力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竭力对我国大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原有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背景的置换,决定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由工具性向以人为本的历史转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突出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过分倚重工具性价值的倾向。②这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大打折扣,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不尽如人意,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巩固。 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仍然处于转型期,所以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偏颇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这使得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呈现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价值取向单一化,这主要是指单一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评价上,倾向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上,重视认知过程评测,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过程的检验;在评估方法层面则表现为定量成分太多,定性成分不足。 第二,育人本位的错位与迷失。现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分依赖科学的范式,使评价过于重视数的测量而不是质的探究;注重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凸现,其根本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位的不平等,是“忽视价值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在评价中,重视评价者(即管理者)的价值观,而忽视被评价者的价值观,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能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或者会被淡化,从而导致个体的畸形发展、精神价值的丧失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第三,学生本位价值观的缺失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仅仅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参与评价,其主体性得不到体现,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利益受损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话语权的丧失。学生主体性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挤压下无法释放。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种种现实弊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日益凸出,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创新,实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转变。面对新形势、新境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须坚持以下价值取向的发展要求。 第一,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都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得以改变的工具性、理论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与教育体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水平现状等实际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时代性的价值观念体现。然而,就教育而言,它总具有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也应该着眼于未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人们价值观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价值取向又存在必然的一元性,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有两个层次:在具体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反映参与教育评价的各个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在较高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又应该反映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强调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人本价值取向与政治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第三,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是价值判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活动,而价值活动的主体在价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必须遵循主体原则。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③根据价值活动主体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应仅仅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作判断,而首先要对主体本身及其需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会制约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发展必需人的推动才得以进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将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 三、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构建框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时代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总思想原则下进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求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必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现代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贯通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另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性也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需求与物质需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以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主客体都是人,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人文关怀的价值旨归,使其挣脱了“理论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回归教学意义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割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淡漠。继而扎根“生活世界”,关注人、促成人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关切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际和谐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真的实现;关爱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使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的价值宗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也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现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促成其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教育方式从“独白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为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且为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因为,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贯穿于其交往活动的始终,使其真正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融洽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彼此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筑、意义共建,双方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真正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见成效的症结就在于其缺乏交往意识和人本精神。所以,时展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应然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成人之学”,它理应成为以“人”的方式来关注人、认识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交往实践活动,其交往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和教育者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客观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服务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秉持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测评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体现其对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所在及其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就是要使评价的结果能够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格发展中的缺陷,为我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就是要在评价后的调整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之,无论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还是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中都要时时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使其无愧于“成人之学”的赞誉。 四、全面、协调、平衡:以人为本总标准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将以人为本作为总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总标准在具体操作中又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标准体现出来,这些具体标准则呈现出全面、协调、平衡的特点。 1.经济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上层建筑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就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经济价值,对其考评自然也要坚持经济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经济价值取向就是要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为党的领导服务、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是否能够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等。 2.政治价值取向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保障。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扞卫党的领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所决定的。换言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价值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者,党的理论与实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拥护党的领导为己任,以传授、贯彻和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价值追求。进而,在此基本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种价值取向贯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就是要做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设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对于党的拥护程度予以定量的测定,还要给予定性的考察;就是要做到将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作为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做到将评价的结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归依到党的领导上来,使其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鉴,为改革、创新党的领导指明理路。 3.理论价值取向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测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践行程度;就是要考量大学生对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解水平;就是要考察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态度;就是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4.知识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包括法学、社会学以及人学的知识成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但其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输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责任,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创新促进其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之一就是考察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吸收“内化”情况以及“外化”成效;大学生对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熟识程度;道德知识的习得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这些观测点都是基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传授效果的考评。 5.生活化价值取向 从历史源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才可以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理想化、知识理论化、工具化的误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只有实行生活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的母体,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服务,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命的活力,更有实效。 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时刻关心大学生多层次的现实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能力的发挥发展,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的科学借鉴 论文摘要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常用实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借鉴古代丰富理论资源,并学习国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实施方法的科学化迈出重大的一步。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方法 高校作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使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突出表现在将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以及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即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成功的德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运用。 一、坚持自我教育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当代西方国家的德育体系无疑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与他们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发展,要看到他们的德育发展长处,实现一定条件下的“洋为我用”。在加强“自我教育”这一问题上,英国和荷兰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如,英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观念给于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国家德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具体说来,英国学校的德育既通过一些与德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开展,也用过其他课程的渗透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还广泛开设道德课,使用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础。荷兰高校则主张让学生在开放中去思考,去选择,重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给于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释放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引起我们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潜力,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如,将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置于生动的载体之中,与分组思考讨论相结合等方法。由于每一个学生秉赋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顺情引导增强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内心不断反省,产生对一种思想的认同感,通过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实践,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断强调身体力行,重视道德践履,如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于辞令却躬行实践道德规范的人士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 联系今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德育现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实践离不开富有创新的理论指导,反观美国近百年的道德教育发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规律办事,在不断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创新符合现实实践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来,只有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创新德育理论,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满足高校现代科学化的德育发展要求。然而,在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培养过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古代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拥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强制训化和民间自发养成为主;类似于这一性质的还有英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制定校规,硬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坚持渗透式教育 (一)隐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表面上虽不太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们重在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渗透在教育规范之中。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抓好显形教育,还要学会运用隐形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古代人们除了利用制度载体,教育载体外,还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化活动,如编写和普及启蒙教学的手段进行道德教化等。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限于课堂灌输与开会宣讲等传统方法,更应当充分利用传媒资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化。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美国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样化教学,重视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坚持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把它融合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过校园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纪念碑石等物质形态来激发学生成长,且开展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这种以渗透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环境陶冶与教育者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是国外一些国家,运用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认为良好的环境熏陶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构建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除了环境陶冶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还特别重视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孔子认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为,却要求教育对象遵守道德准则,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行有方向,用负责的精神和谦恭的态度去感化学生,最终令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还要学会用丰富的道德实践去锻炼学生,这点上韩国在培养德育教师的工作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韩国的德育教师一般要求具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学科的教学执照,在具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韩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对教师提出了四点重要的要求,即教师应该重视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用不同的图片、表格以及音频视频媒体等来反映传统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传统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让学生能对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解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我国高校在培育优秀的德育师德和师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给教育对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张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来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来作为引导人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榜样和标准;孟子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负面问题,这些负面影响着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发展,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拥有优秀品格。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能力培育研究 论文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沟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在积极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的今天,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思政工作者沟通能力培育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 思政教育工作者 沟通能力 培育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沟通过程,而成功的沟通可以使主客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思政教育者其沟通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制约着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所以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基石 高校思政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沟通能力强的思政教育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其有效性。 (二)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大学生强调个性,喜欢追随新奇事物,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意识。沟通能力强的思政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其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沟通能力强的思政教育者,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上的“敏感点”,进行双向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从而达到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和谐。另一方面能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达到大学生和思政教育者间的和谐,促进高校教育的和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沟通能力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借助信息、情感交流而达到沟通目的的能力。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沟通能力即在高校从事思政教育的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用语言、文字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以相互了解、信任并达成共识产生一致行为的本领。本文的沟通能力特指在高校思政教育者同大学生沟通的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由沟通倾向、沟通技能和沟通认知能力三元成分组成。沟通倾向是指沟通的偏好与行为动力。沟通技能即沟通的行为表现能力,沟通认知能力是一种对沟通过程中的自我、他人以及沟通情境做出准确理解、正确判断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沟通能力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如服务意识、尊重意识增强,倾听能力、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沟通倾向方面的问题。没有敞开心扉与学生沟通。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者虽然愿意与学生沟通,但却很少将心理感受告诉学生,没有敞开心扉,不利于双方信任关系的确立,导致思政教育沟通效果较差。 其次,沟通认知方面的问题。第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师生代沟和地位差异的存在,在实际沟通中学生大多没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第二,不能切实体察学生的感受。思政教育沟通中存在着由于主客观因素而造成的沟通障碍,使得教育者不能切实体察学生的感受。第三,正确选用沟通方式的能力不强。在高校思政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在针对男女生、理工科和文科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方面做到还不够好。 再次,沟通技能方面的问题。第一,不注重鼓励学生反馈。思政教育者在沟通中大多只顾自己表达意见,而没有积极鼓励学生反馈。第二,没有做到有效倾听。良好的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开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沟通中开始意识到了倾听的意义,但还没能做到有效倾听,释疑、重述等技能用的比较少。第三,不善于使用非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着强化效果、体现真相的重要作用。而思政教育者在沟通中使用非语言表达的频率较低。第四,没能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网络沟通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新型沟通模式,深受大学生喜爱。然而高校思政教育者对网络载体的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手机短信、QQ和EMAIL还好,MSN、BBS、微博和贴吧的利用率则超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沟通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具体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其中没有具体的沟通理论作指导,没有建立健全沟通能力培育机制是外部原因;高校思政教育者自身思想上不重视,没能与时俱进,客观精力限制,没能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是内部原因。 首先,来看外部原因。虽然沟通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沟通能力是成就思政教育者职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沟通能力的现实地位低于其应有地位,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具体的沟通理论作指导。在我国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研究沟通能力的文献,或者在教学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关于沟通能力的课程,即没有一套严整的关于沟通的理论去指导现实工作。 第二,没有健全沟通能力培育机制。高校领导者没有切实把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教育者的重要指标,没有将沟通能力强弱作为教育者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没有实施思政教育者能力提升工程,没能提供锻炼沟通能力的机会。 其次,来看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上不重视。思政教育者有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实际工作中对受教育者不是平视而是俯视,认为沟通就是“我说了算”。有的认为,沟通就是说教,这种对沟通的歪曲认识阻碍了他们沟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第二,没能与时俱进。网络等现代化的沟通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深受大家喜爱。 第三,客观精力限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人数增多,而思政教育者队伍人数有 限,通常出现一个教育者负责几个班级的情况,加上科研任务、生活压力等,都导致教育主体没有更多时间来提高自身沟通能力。 第四,没能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对于教育者沟通能力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发现高校思政教育者没能做到有效倾听,没有鼓励学生积极反馈,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技能都没有得到提高,这都制约了他们沟通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培育的途径 由于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分为内因和外因,所以在培育教育者沟通能力时也应该从多个角度针对内外两方面来进行。 (一)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沟通研究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增强沟通的有效性,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本身,并将研究成果写入教材,供高校思政教育者学习。 首先,深化一般理论的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导向因素,加强理论研究是更好实践的前提。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沟通一般理论上的研究,即进一步研究和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 其次,深化特殊规律的研究。深化特殊规律的研究即重点研究沟通目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律;沟通目标与大学生本身思想状况的矛盾规律;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教育者与沟通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再次,深化沟通心理的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沟通活动是沟通双方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沟通者的心境如何,是否有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否有乐于接纳对方意见的积极态度,都将影响沟通效果。因此,深化沟通心理的研究,应重点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的接受心理。 (二)建立健全沟通能力培育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仰坚定、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就需要严格把好选拔关,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其中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将沟通能力强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并将考核结果也与奖惩、晋级挂钩。积极与学生沟通且沟通能力强的思政教育者要受到表彰奖励,同时还应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努力造成重视沟通能力培育的良好氛围。 再次,建立领导参与的制度。建立领导参与沟通的制度,有利于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高校思政教育者客观精力限制的问题。高校领导参与沟通的制度应包括领导参与沟通的行为上的硬性规定和参与次数的数量上的规定。基于领导所居的位置考虑,高校领导与大学生每月进行一次,每学期进行三、四次沟通与交流,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最后,实施能力提升的工程。高校要根据实际,从组织战略和队伍建设的高度实施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者沟通能力提升工程,提供锻炼沟通能力的机会,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者知识积累、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使其人人自觉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三)加强工作者沟通技巧的学习 首先,学会有效倾听的技巧。倾听是心理沟通的基本技术,研究表明,在心理沟通中,听的方面占40%,为此,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和提高倾听技术。首先要善于倾听,在沟通中,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与你交谈。其次要耐心倾听,抓住学生语言中的关键点,全面理解学生讲话的意图。再次要运用“点头”和“噢”、“啊”的声音,不时回应学生。另外,要适当运用释疑,对所讲信息进行质疑和确认。第五要适时重述,以确定没有误解对方的意思。 其次,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很多,从目前的情况看,谈话仍然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之一,思政教育者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关键在于把亲切感人的话语传达给对方,使人受启发、受教育。因此,思政教育者要用情真意切的话滋润学生的心田,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提高非语言沟通技能。非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着强化效果、体现真相的重要作用。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矛盾的情况下,接收者更信任非语言提示。为此,教育者应利用非语言信息加强自己语言信息的力度,同时也应避免添加不必要的非语言信息,以免产生误解。我们应经常自省自己的非语言表达,确保其与使用情境及自己角色的一致。 总之,现代社会沟通能力非常重要,而作为主导者的思政教育者其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关系到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高校教育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 (二)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第一,学校德育。 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做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而且,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 2.组织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 3.隐蔽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 。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4.务实的管理。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第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作为实行统治的思想舆论工具,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入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在今天,俄罗斯总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东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会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 2.政党与政治活动。政党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两党竞选往往被看成是一场政治闹剧,但从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看,又是很有时效的。新总统的就职演说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 。约翰·肯尼迪在就职典礼时讲的“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成为美国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岁的比尔·克林顿在就职典礼上喊出了 “振兴美国”的口号,他号召年轻一代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政治活动给美国公民上了一堂关于美国价值观念的政治课。 3.家庭教育。新加坡视家庭价值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所以对于家庭教育格外关注。政治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来维护家长的完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通过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4.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电影、广播、电脑网络、高保真唱片等技术已被国外学校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由政治拨专款资助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二,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第四,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搞“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共危机管制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危机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影响受教育者的心智模式来塑造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服务于公共危机引致的心理问题的救治,也可以配合其他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一方面,公共危机往往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公共危机管理也就需要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具体的,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可预料性容易使人心理失控。公共危机的发生一般是人们预料不到的,甚至是不可预料的,往往在人们没有心理与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公共危机发展的不易控制性容易使人陷入深深的恐惧。突然爆发是公共危机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对事态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制和处理危机的难度;公共危机及其后果的难以消除性会带来严重的危机心理疾病。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而且有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威胁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价值观,而这些危害(特别是对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往往又都是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消除的。人们每每在此类事件面前惊慌失措、进退失据,个体失去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谣言满天飞而致使群体失去理性。严重的个体还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如此种种的危机性心理后果需要开展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化解。另一方面,公共危机管理需要辅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公共危机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对象主要是人,是现实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人。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不再是让人们一味服从,而更多的是使人在为组织服务中获得自身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就是做人的工作,其现实目的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使人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高昂的主体精神和激情投入人类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手段和目的上都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帮助人们保有特定的精气神去面对大灾大难,还能有效动员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解决公共危机的工作中来。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柔性公共危机管理管理有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之分,刚性管理是一种单向管理,往往不关心管理客体的心理感受,更多强调管理客体的服从。单纯的刚性管理不仅可能无法化解危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而柔性管理则以人为本,管理者靠情感感召,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使管理客体获得归属感,从而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无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柔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刚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则更能够准确地把握公共危机中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趋势,因势利导,千方百计稳定和理顺群众的情绪,对人们因公共危机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道德失衡、政治信念动摇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疏导,帮助人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赖,架起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共同战胜危机的连心桥。 2.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保障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能通过引导思想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危机管理中能统一认识、提升境界,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有效地对人们的心理进行疏导,缓解和消除公共危机的负面影响,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最终提升政府管理危机的有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断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权威作用,教育对象只能服从。这种模式采取“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方式,往往不分对象地一刀切、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管理部门不可能只要求群众盲目服从,这样反而会激起群众的反感甚至抵制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模式,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积极引导群众从大局从发,把自身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同党和政府一同战胜危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不再单纯地说教而是去解释和用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还原事情的真相,让人民群众对危机有一个真正科学的认识,从而树立起战胜危机的决心和信心。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被扩展到生命观、财富观、民族团结观、公共危机法制观、危机心理、突发性危机事件知识和危机管理办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得到不断重组与创新。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整合社会力量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公共危机特别是自然灾害事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受害对象具有全体性,社会公众往往会成为最广泛、最直接的受害者。而政府的力量又是有限的,仅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对危机实行高效、灵活的处理。为了有效化解公共危机,政府往往需要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结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该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恰恰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和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全程全员的教育合力网和立体工作模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充分发挥其社会动员作用,动员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来。为了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运用科学知识使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宣传鼓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上下一心、齐心协力的社会氛围,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民众的团结协作精神,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管理部门同唱一台戏,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巨大合力。 2.榜样示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如果单纯用显性教育而忽略隐形教育,将未免过于简单僵化,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榜样示范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可以大力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带动群众,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来感染群众,引领社会风气,鼓舞干群斗志,激发民众热情,从而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的精神氛围,调动和积聚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社会资源和力量。在历次公共危机中,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与危机的斗争中去,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如果及时宣传出来就能够对广大民众产生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些都应该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3.利益导向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公共危机面前,人们的利益受损,有人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甚至失去所有,对生活产生了绝望。公共危机发生后,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始终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着手,用真心去感受群众在危机事件中的真实感受,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安慰和鼓励,用关切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就能够给他们带来战胜灾害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以积极的心态和政府一起应对和战胜危机。 4.积极面向新媒体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就可能发挥综合立体的渗透作用,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配合政府做好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及时在网上真实信息,让群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揭露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以事实真相安定人心。 5.关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咨询是新的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突破,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实践表明,公共危机往往导致消极社会心理的滋生和蔓延,进而催生一系列带有一定破坏性和冲击力的行为。如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心理恐慌的人数,在震区估计是实际受灾人数的10倍以上。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心理咨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短信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引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对失去家园和亲人的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而对那些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群的恰当甄别和处理则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机会。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难题 如何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两项难题?笔者以为下述实践教学可以采用。1.大学生社会调查。1997年,清华大学刘美珣教授等国内首创“大学生假期返乡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放假前教师布置给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调研任务,假期学生返乡调查(通过亲友帮助,社会调查容易实施),开学后学生交调查报告,思政课理论教学时联系学生社会调查实际。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最普遍的教学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调查全国40所高校,有29所搞学生社会调查,是这些高校采用最多的教学法。有的学校搞假期返乡社会调查,有的学校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社会调查。2.大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2005年初,为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难题,笔者国内首创“志愿服务”实践教学试点。为防止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单位愿意接待,笔者设计的实践教学法是:大学生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志愿者”为主题,学生用专业技能或者公益活动假期返乡为家乡基层单位(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等)志愿服务。教改试点班级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3个班级学生,53%的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基层单位设计、安装局域网,组装和维修计算机;47%的学生为基层单位公益服务,举办邓小平理论和科学普及宣传栏,到敬老院志愿服务等。许多单位给我校写来感谢信,北京佑安医院给我校来信中说,“你校学生为我单位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展示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此种社会实践值得提倡。”学生为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基层单位自然愿意接待学生社会实践,互利双赢机制突破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瓶颈。3.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2011年,笔者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周”试点“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法。学生在为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社会调查。学生为基层单位志愿服务,受到基层单位欢迎。与实践单位的实践接待人员熟悉后,在志愿服务中结合社会调查,就容易实施。既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奉献精神,又使学生调查国情和基层,更深刻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倍增。4.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馆。学生小组课余时间乘公交自行参观免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免费的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展览”“反腐败展览”等),这是很好的实践教学法。学校没有必要租车组织成百上千学生参观。上述四种实践教学法成本极低,并且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服务社会,受到社会欢迎。这些教学法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全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经费短缺的难题。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的北京新 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实践人身安全难题?一是把学生实践教学规模由大化小。把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大批学生校外参观或参加生产劳动等,分解为学生小组(3-5人)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避免了人多,秩序混乱,有利于保障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社会实践安全。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讲座中,首先重点指导和强调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人身安全,注意社会实践的交通安全和实践场所安全。教师指导学生重新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手册》。三是请社会实践单位接待人为学生讲“社会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四是学生小组组长负责与学生互相关照相结合。每个学生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学生安全和实践任务的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的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关照实践安全。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不断接收校内外安全教育。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一些学生已经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笔者这套校外实践方法已经实施4年,没有出现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问题。 (四)破解广义实践教学概念误区 传统的、狭义的实践教学概念含义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校外参观、社会调查和生产劳动等,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活动。狭义实践教学概念把实践教学局限在校外三种实践教学法范围之内,不能适应今天多样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需要拓宽实践教学含义。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人们的认识尚未统一。为了区别于狭义实践教学和没有边际的广义实践教学概念,笔者提出“中义”思政实践教学概念。它是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社会调查、校外参观等社会实践,或者教师指导学生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观看理论教学相关视频、照片等,或者学生通过模拟实践(模拟法庭等),或者观看德育文艺表演等间接观察、了解思政理论相关实践和历史,以达到深入领会思政理论等教学目的的教学。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使学生深入领会思政课理论,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原着和相关史料的教学环节,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环节。它没有使学生直接参加或间接感知思政课理论相关社会实践,不属于实践教学。不能把实践教学庸俗化,不能混淆思政理论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的界限。目前,许多高校思政教师有一个理论误区:简单地把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独立的教学环节等同于思政实践教学。应该这样认识: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它们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可以附属于传统思政理论教学,也可以附属于思政实践教学。如果学生以首先阅读文献(有照片、图画的文献除外)、教材为学习对象,然后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这个条件下,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就是附属于思政理论教学的教学环节;如果学生以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视频、DVD、照片、图画等)间接感知实践或历史,然后再进行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那么,课堂学生演讲、课堂讨论、写小论文和读后感等这些教学环节就附属于实践教学。应该划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否则,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把理论教学混在其中,不够规范,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 在最近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历史任务,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尤其需要讲究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指在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中,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起人们积极性,完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志曾形象地把工作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或桥,强调没有桥或船就不可能顺畅到达彼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教育方法的选择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教育方法往往又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内容来源,其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对象的情况,以及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即因时因地为转移,因条件因人而异。同一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群众和个体在不同时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也是确定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群体中进行的,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样,同一专业中不同年级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级的不同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又有上、中、下之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况。当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管教育方法如何千变万化,思想教育的目标无非都是通过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形式去实现的。因此,最后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强调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迅速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高校这个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对社会的变革不可能无动于衷,在其现实表现上,反应更快捷、更强烈,更富有现代意识的青年学生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思想教育本身来说,所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积累很多经验、很多好的办法,原有的传统的有效方法固然可以继承,但毕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勉强应付的水平上,这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科学地选择。而是这种创新和抉择的需要,比过去已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只有抓住机遇,重视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快改革的步伐,改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温故而知新,在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主动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等价交换特征,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须跟上新的形式,迅速摆脱过去那样单调的说教、单项的灌输、简单的“你说我教”的方法,而向具有平等对话、开发式的、自我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自我审视和比较的方式方法过渡,引导人们自觉去评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确立人生的正确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总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过程,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客观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从思想的规定性看,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量的规定性看,思想状况则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从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它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从思想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看,它还具有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看,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则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总之,人的思想是以纷繁复杂而多彩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每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具有完全等效的可能,这说明,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抉择的需要。这种抉择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的协调性。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的最佳方案。做到即有的放矢,又使得教育方法、内容、对象三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中。 第二是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层次的适应性,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应照顾到不同层次,方有可能为多数的教育对象所适应和接受。就高校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就不能整齐化一,铁板一块了。 第三要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对象影响的实效性。教育方法的选择,要着重考虑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当代青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感染,对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物容易产生共鸣,有一种亲切感和仿效倾向。而对上辈的先进典型,多数觉得有较大的距离感,认为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可比、也不可学,他们的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事迹,只能令人赞叹而无法企及。因而,无法从内心去产生趋近。据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就应注意挑选同龄人的先进事迹,这会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同时要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繁琐哲学,要提倡方法上的简易而具时效、自然而富有技巧。那些兜圈子、拐弯摸角的方法,只能使人不得要领,无所收获。最后,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正导性。思想教育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主张多做宣传鼓动工作。正面激励的方式,有助于创造宽松愉快的气氛,使教育对象能够自 觉地把枯燥的说教变为有趣味的精神食粮,又不自觉地达到最佳的领悟程度。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讲理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时即要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运用正确的时事,加以分析,;即要讲明成绩,又要讲透其不足,同时还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实,摸准摸透,剖析得当,分析合理,不夸大,不缩小,不怀偏见和成见。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才能提高学生恶毒缩小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对比教育 对比教育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典型材料进行比较,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要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要看到矛盾的诸方面,正确的分析是非,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会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真理与谬误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某些必要的比较教育,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如:运用新、旧中国的对比,两种制度的对比,好坏典型的对比,改革前后的对比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须关心和体贴受教育者,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大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并把这种关怀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信任,鼓励与安慰。教育者应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大学生身上,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当他们有了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了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尤其是对少数后进生,要情真意切地给予教育,决不能讽刺、挖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使其感到温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尽快进步。 四、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谈心的方式解决各种不同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各异,若忽视了他们实际存在的个性差异,而企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一种模式去塑造,一种方法去对待,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个别的工作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房。 个别教育有时需要比共性的教育花费更大的气力,讲求更高的艺术。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与大学生互相交心,以心换心,真诚坦率。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耐心工作、耐心等待。这种个别教育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树立榜样、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等,都要注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 上述各种方法,常常由教育者交叉和综合使用,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还会创造出更好、更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争取获得更优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的精神,就必须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既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观、法制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活赋予青年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自主自觉地来驾驭生活。通过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教育,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第三,要贴近大学生的交往实际。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的客观现实,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第四,要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他们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党风廉政建设,关心国际政治;当然,他们也关心自己的就业创业前景和未来出路。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出实招;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出高招。 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构建“一体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它主要是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制度、基地建设的一体化。 这种新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建立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校党委领导,校党委和行政共同决策,校行政全面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建立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委、行政、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第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校共建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效果;第四,建立学校与大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要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同时,建构“一体化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还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致力于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理论、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首位”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国家 公安司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新思路,拓展新渠道新途径,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第一,建立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理论武装与育人实践、形势政策教育与常规法纪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的文化培育大学生,发挥各门课程的整体性功能。 第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三,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四,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断总结、创造和推广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 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必须不断总结、创造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经验。 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责任制的管理机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管理经验和方法,实行开放式管理,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运用现代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大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这几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校风建设工程”、“德育建设工程”、“师魂工程”等,就是很好的范例。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实行责任制。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抓好落实,这就首先要求责任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应把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组织,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权力、任务、投入、利益、效果责任到人。 四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尤其要建设好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抓稳定、优培养、重选拔、严管理,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一是抓稳定,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待遇、职称、地位问题;二是抓选拔培养,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举贤选能,把有敬业精神和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选拔、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来;三是各级党组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维护他们的威信,提高他们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各类高校大幅度扩招,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许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称的思想。主要表现: (1)政治思想观念淡化。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可有可无,唯有金钱是真的”,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谁富谁光荣,谁穷谁狗熊”,“谁赚大钱,谁发大财谁就是英雄好汉”等等,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兴趣,感到厌倦、没有动力;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认为考上大学了,个人理想实现了。因此,对待学习,马虎从事,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到了要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作弊。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中去,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在校期间就要培养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公民道德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加强法制教育。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主与法制。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懂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受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更要懂得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从复杂多变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唤起大学生对全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以公正、公平、合理的高尚道德行为去改变非道德倾向,才能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因“微时代”的到来而发生变化的今天,全面掌握“微时代”对大学生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分析引发大学生从行为到心理变化的原因,利用好各种新型媒介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禀赋和环境优势,使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敏感群体,对掌握新型信息文化传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和巨大的扩散效应。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 (一)“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微行为”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微行为”。短小是“微时代”下媒体语言的重要时代特色之一,如微博、微小说要求一次表述不超过140字,微电影放映时常不超过300秒等等。这些都极大的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可以便捷高效地接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信息。但这种要求却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呈现出琐碎、不完整等特点,因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缺乏深度、系统性。媒介是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简短的要求,使得媒体工具的选择性很强,文化内涵的完整性被破坏,因而形成了一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舆论氛围。这种倾向对大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学习不求甚解,缺乏深入探索精神;对社会问题的了解肤浅,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人生态度,呈现出一种集体浮躁心理。 “微时代”下的另一重要时代特色是追求高速传播。无论是哪种“微媒介”,其主要作用就是延伸人际关系链条,扩大舆论影响力,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社会观察,基本观点以最快方式传递给最多的人。这就容易产生为了追求快速吸引眼球而夸大甚至扭曲事实,采用极端态度和言语表达价值取向,漠视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逆反大众文化追求小众文化心理等问题。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海量信息读取,其虽然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较差,因而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微时代”下的大学生“微心理”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可以被称为“微心理”。“微时代”下人们的网络人际空间空前膨胀,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意认识任何人,说任何话,由关注度引发的自我价值肯定满足了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抵消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挫折感,因而会更加依赖这种虚拟时空带来的需求满足感,而放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人际关系产生疏离感和惧怕感,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找满足感。虽然这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折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这一矛盾又为大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要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微时代”全面影响思想、文化、生活的当今社会,要全面了解“微时代”的特征,深入掌握“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充分论证“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当今社会舆论环境复杂,思想引领难度加大,坚持不懈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最终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搭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微时代”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将前沿技术手段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时代特色,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困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答疑解惑,有效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学习中收获成长。 “微媒介”的利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全面了解并掌握“微媒介”的技术特点、媒体优势和缺陷不足,并在实际应用中扬长避短,将“微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发挥到最大。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政工干部和思政教师进行新型媒体手段的培训,通过系统科学全面的学习和探讨,将新兴媒体手段的应用方法落实到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上。其次,建立 起“微媒介”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将“微媒介”工作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校牵头搭建起“微媒介”技术平台,对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专门人员对技术平台进行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如学校可以建立起从上而下的微博教育平台,组织一只专业队伍负责微博信息的和监督,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持续创新的方法,贴切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制定出“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甚至教材,系统深入地利用“微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然要将“微媒介”工作常态化,就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无目的无系统性的开展工作。“微媒介”只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广泛生动开展的技术平台,落脚点还是如何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要有目的性的,系统规范的通过“微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大纲或教材为指导可以有效避免其盲目性。但是,介于“微媒体”的特殊性,教育大纲不能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因循守旧地制定,而要考虑时代元素,大胆创新,探索变革。 (二)做好“微行为”素质修养引导教育,提高“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有效性 “微媒体”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式灌输教育,而是需要受教育者参与其中,进行双向沟通。因此,不能以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来教授,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动力。大学生目前在“微时代”下的“微行为”引导是“微媒介”最便于开展和最为有效的引导。主要包括:首先,引导大学生文明言论,言之有物。这就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教育大学生在没有严格舆论控制下,提高自身素养,能够正确表达自我,体现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在大量信息面前学会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和文化,提高对不良言论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其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投身到“微时代”中。既能在微博、微信中结交四海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既能利用各种“微媒体”开阔眼界又能在百家争鸣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微时代”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心态,接受来自技术更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但也提供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地新机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调整思路,在新形势下坚持不懈地探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对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界。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多元主体;范式;差异性;生活情境 人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交注实践活动。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引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交往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是指多元主体间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实践本质上就是具有交往性的实践。 “交往实践观,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交往实践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传统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框架或单一主体观的基础上,这种框架中的单一主体观忽视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前提,忽视了“他人”,排斥社会主体间的差别,忽视了主体间关系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论”。后现代实践观以“主体——主体”的框架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撇开了客体中介,消解了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上,主体际关系实际上难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虚无主义。交往实践观是传统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统一。交往实践观认为,“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和相关律决不是相互脱离、相互冲突的双元过程,它们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在交往实践中,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就承载、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另外,客体既不是脱离主体关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诸主体间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主体——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实现,必需借助于客体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过程。交往实践一方面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而且还在主体间运转,发生双重整合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过程,表面是看来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通过客体的中介而实现的主体际交往过程,是通过中介客体的联结而打入社会化普遍交往网络的过程。 (三)交往实践具有诸主体性或主体际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历史是多元主体间交往实践的关联体系,它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存在意义。同时,交往实践是发生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在现实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 (四)交往实践具有差异性和互动性。交往实践中的主体是多元主体,是人或人群的结合体,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各个个体或群体在空间上具有分离性的特点,主体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体现出差异性。在交往实践中,交往的每一个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施加影响,同时又作为客体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极主体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交流活动过程。 二、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交往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指导性教育、教育科学实验还是自我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交往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视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体,学生看成教育客体,强调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运动,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和排斥,容易走向单向的“输出——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变成被动的“刺激——反应”教育关系。而交往实践“主体——客体——主体”的思维范式,强调多极主体的存在意义,不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两极摆动过程的抽象化。它将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教育内容等是教育中的客体,它强调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通过与互相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平等对话,达到理性的共识。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得知识,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快慢,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重视多元主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交往实践在肯定交往主体的多极化的同时,还强调主体间的差异,差异是交往的基础。首先,要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各方面都暂时优于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在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各方面也存在着 差异,教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往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视差异。 (三)要重视客体的作用,对教育客体进行创新和改革 现代实践观由于夸大单一主体性而走向了极端,而后现代实践观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时又抛弃了客体依托、主客体关系等合理成分。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不能只是纯乌托邦式的思想、精神交流,需有客体作为中介。就即便是思想、精神交流,也在现实世界中有其物质基础,脱离了客体底板的支持,交往观将不可避免的滑向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客体,双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构成完整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育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将教育内容这一对象观念化,通过自身的知、情、信、义、行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格。 (四)重视生活情境,强调全程化教育 一切的交往都具有教育性。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与自我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与自然界的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囿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囿限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了在生活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世界而脱离了生活世界,重知识的灌输而轻情感的体验,重逻辑与理性,轻直觉与灵感,使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动变得单一、刻板与机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内容往往过于“大、空、远”,远离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觉得深奥和玄虚。可能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了教育内容,但一旦脱离课堂回归实际生活情境,这些教育内容又被抛之脑后,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更新教育观念 交往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交往也在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各国、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吸收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另外,在教育的方法上,也需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强制的灌输,对于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也不是避而不谈、:请记住我站域名一味遮掩,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在各种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中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自主合理的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谈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军队思想理论;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从我军所处的新的条件出发,对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和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江泽持军委工作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的重大措施,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富有创新性的军队思想政治。认真学习研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始终以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为,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1994年l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针对部队官兵受腐朽思想和“酒绿灯红”侵蚀影响的问题,作了题为《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讲话,指出:“在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在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干部战士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心是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用以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和指导各项工作。这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军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还要着重抓好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在上述讲话中,不仅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而且阐述了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把“四个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篇讲话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根本任务、基本内容等,标志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初步形成。1999年7月8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战略思考。他在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的前提下,围绕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会议根据的讲话,集中全军的智慧,形成了《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党中央转发的《决定》将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归纳为十个方面。这些重要思想,涉及到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回答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地位、目标、使命、内容、途径等基本问题。《决定》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的原则和重要思想,体现了古田会议以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因此,《决定》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2000年2月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讲话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改进,从本质上说,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是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和体现。回顾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和认识上的飞跃,都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领域,提升到新的境界。党的理论创新,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高度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指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它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搞好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搞好军事训练、后勤保障以至整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建设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是引导全军干部战士拒腐蚀、永不沾,永葆人民军队革命本色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同时,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他明确指出:我们军队的“军魂”是党的绝对领导。从我军建设的历史实践来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有力地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全党、全军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部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做到听党的话,跟党走。”还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性质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军队,我军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现代化”。无论从我军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还是从现阶段的任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都贯穿军队各项建设的始终,为加强军队各项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提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指导原则。 培养有理想、有、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是邓小平于1985年提出来的。反复强调:“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还指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四有”根本目标,遵循以下四 个指导原则。(1)要始终坚持用教育人培养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2)要把整体上的先进性要求与具体工作中的层次性要求统一起来。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要求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官兵思想观念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层次性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二要分别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不坚持先进性的要求,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目标和方向;不注意工作的层次性,教育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3)要善于吸收和运用体现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现在战士的思想状态,完全用过去的老办法去推理,解决不了问题,他们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是你想不到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4)要一切着眼于解决问题。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强调贴近实际、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力戒形式主义的需要。教育搞得如何,关键看质量和效果。搞教育就要管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大力倡导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大力倡导者。他指出:要“改革那些实践证明已经成为弊端的东西和已经过时了的不再适用的东西”。1996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在新环境、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在继承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总结新经验,把治军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同时,还对探索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他指出: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对待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既要继承和发扬,又要发展和创造。其次,“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再次,要借鉴社会和国外有益的经验。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强调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和我们的好传统,同时学习借鉴国外的好东西好经验,并且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优良传统。 (四)极为重视军队思想方法的改进。 一是要求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工作。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是因为,它作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二是要求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教育。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总的方针是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三是要求强化军营的熏陶。指出:“加强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提倡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生活”。并要求文化生活既要发挥娱乐功能,更要着力于培养新一代“四有”军人。四是要求重视法规约束和服务的教育作用。明确指出:强调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同打击和惩处违法犯罪、加强法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要把加强制度建设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五)强调加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 首先,必须探索新时期治军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部队教育规律抓教育。1997年7月,在庆祝建军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认识我军在新时期所处的条件,深入研究和认识我军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着力解决新形势下部队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和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新经验,有所创造,开拓前进,进一步丰富、发展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这一论述对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取得领导和教育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多次强调,“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要把抓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职责”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书记主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要努力加强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还要带领党委一班人齐心协力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教育的方向原则,确定重大教育任务;重点是抓好干部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这些论述对于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军队思想政治的科学价值 搞好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价值,坚持把这一理论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军 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于解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紧紧围绕进一步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这个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如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军队建设至关重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加强军队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纪律建设。在军队建设思想中,包括了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军队建设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 (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代宗师,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立和形成了体现我军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期军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继承、邓小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军队肩负的使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作了全面阐述,并亲自倡导和推动了一些全军性的重大教育,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即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我军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从保证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战略高度出发,以警惕“酒绿灯红”的影响和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突破口,狠抓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四个教育,保证广大官兵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纯洁。实践证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完全符合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实际,在保证官兵思想的发展方向、澄清官兵的模糊认识、提高官兵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军队思想理论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我军各项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主义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军在思想政治上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空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大量未曾有过的矛盾和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军按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从发扬老红军传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教育,到进行三场重大政治斗争的教育;从警惕“酒绿灯红”、腐朽思想侵蚀影响的教育,到坚定信仰、保持革命气节的教育;从全军普遍开展“四个教育”,到集中搞“三讲”教育等,每一步都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思想政治的指导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地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新世纪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揭示了新形势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正确方向。实践证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直接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它来自于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这些年来,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在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其中包括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贯彻。只要以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请记住我站域名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提高项目法人工程管理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造价咨询能力,招标能力)进行专业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或者成立较固定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承担着项目的策划,资金筹备,建设实施,保值增值的任务。对建设工程整个建设期乃至整个寿命期的安全质量负总责,是建设工程责任主体。项目法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对项目主管单位负责。这就要求项目法人具备如下条件: 1)形成一套由项目法人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并在制度约束下,对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工程项目建设有明确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享有法律授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3)项目法人应有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准备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阶段)进行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 建议集中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队伍或成立项目公司为一专业的专门的项目法人,同时聘请各镇水务管理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地方协调及工程监管,便于工程的实施,减少无法协调导致的设计频繁变更;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如黄沙坞磅不密实、浆砌块石空洞、回填土压实度不达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减少未及时组织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而导致严重拖延工程的收尾工作。项目法人工程管理是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及安全实施的根本保障,也是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提升的根本保障。 切实完善施工图设计,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工程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质量目标的定义阶段,其任务是按照业主的建设意图、决策要点、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将建设工程质量目标以设计文件形式具体化。所以加强工程设计单位的删选和管理,在一整套有效机制下成立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合格设计单位名录(合格供应商名录)及其项目设计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基本杜绝重大变更的出现。可采用诚信记录制度,对其设计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可研报告科学性,扩初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的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以及工程现场的跟踪服务能力,工程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措施方案合理性的考核。并定期评议,修正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比选,选择优秀的设计队伍和设计项目负责人,确保已决策的项目质量安全目标得到充分正确的细化。工程设计工作直接影响水务建设工程的绩效实现。 2加强工程政府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政府监管专门机构各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着农村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职能。如果说加强项目法人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设计的合理、规范、经济、安全是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的基础,那么加强监督则是有力的保障,面广量大的水务建设工程的监督任务,要求水务质监站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水务建设工程绩效的提升。 1)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业务能力是监督工作提高的根本保障。就目前情况而言,质量监督机构需采取以下措施:a.组织措施: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业务科室,加强技术力量。成立专业业务科室,安全质量监督一体化,并结合执法职能。同时质监站应成立一站长挂帅,专技人员组成的集中审批机构,以确保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执法的偏差。各科室至少4人组成,2个中级以上或本专业毕业技术人员(可担任主监员),进行组织分工、职能分工。分别分管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及工程现场技术、材料、工程资料、执法程序及执法文本。业务科室内进行传帮带及互相协调融合的工作方式,加快全能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b.管理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部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管理措施,强化计划理念、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补充安质监及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点。尤其要建立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安质监工作要加强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与局内职能科室联合实施监管,优势互补。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有效机制的运作下,提高计划管理,控制管理、比选优化管理的观念,合理使用资源,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安质监工作的质量效率。c.技术措施:进行差别化工程管理,以专业、投资、技术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合理的规范管理。具体监督方式:进行详细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进行动态完善,采用先进的监督方式,加强工程监测、专项抽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监督,对建筑原材、有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部位、现场自我管理状况较差的工程进行严控。 2)以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实效。在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扩初阶段选择合理规模,技术科学,在规范可行的施工图设计支撑下,建设工程开展已有了夯实的基础,安质监工作的开展也有了依据及保障。开展监督工作的重点:重点监督参建单位的履约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企业施工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采用施工企业诚信记录制,不良行为公示制,对施工企业在资质管理、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3)以工程关键节点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施工队伍和监理企业,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在促使参建单位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首先,通过监督,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方的自律意识;其次,适度执法并处罚,以整改单,停工令,通报批评,不良行为公告通报,罚款,限制投标资格,建议降低乃至吊销资质,提高安质监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三,在具体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工程设计交底、阶段验收、完工验收等;重点工序抽检,如地基基础处理、桩基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主体结构;工程主要部位功能性检测及监测,如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压力试验、试运行等。提高把握关键的能力,力求事半功倍。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配以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以水务建设工程安质监信息管理为辅助手段,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绩效。 3结语 通过工程项目策划及项目管理等各阶段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解决水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如下不足: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依据不足,规范性不强,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工程变更量多;工程投资小,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监理业务能力差;工程数量多,面广,线长,监督管理缺乏全覆盖;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工程实施推进不力。通过前期的工程正确决策,参建单位的强有力的技术管理,高效的政府监管下,水务建设工程建设程序的最后环节———工程后评价,即工程的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可持续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金锡昌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水务工程建设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质量与安全,其工作目的为利用水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收益,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1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的问题 1.1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条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小型水务工程的显著特征是短、平、快,且属于分散型的工程,其项目规模不大,招投标与建设程序过于简易。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投资者仅仅只是着急上项目,太注重工程效益却不在乎工程建设条件。最终产生了很多的强拆房屋,管线迁移等没有及时处理的难题,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一些水务工程项目被迫停止施工或者说必须优化调整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按时完工,还浪费了很大的建设资源,进而不能更好的体现工程项目的时效性。1.2勘测设计单位的问题设计部门如果想要参与到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当中来,就必须要符合国家所颁布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其一定要拥有水利工程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条件,然而因为小型水务工程的项目一般建设规模不大,它的项目设计成本通常不会超过10万元,如此一来,设计部门在受项目法人委托的前提下是可以自行开展相关设计工作的。但是呢,参与进来的设计单位水平不在同一个级别,有高有低,这也导致设计环节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中包含: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标准定的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设计部门没有先进行勘查作业便开始设计等,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实际的设计方案满足不了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变更时有发生,不能按时完工,与此同时也浪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而严重影响了水务工程的整体建设。1.3项目法人问题所谓的项目法人指的是对项目整体开展设计、规划、资金投入与进行建设的关键执行者。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作用重大。但是有些地区在水务工程建设上,其项目法人常常出现工作贯彻不到位的情况,组织任务不确切,工作者玩忽职守,对应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达不到标准。1.4招标与投标的问题小型水务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少、工期短,在一般的情况下得不到项目法人与监管机构重视。在招投标过程当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包含:规避招标、招标机构没有相应的资质、招标项目专业归类不科学等,从而让一些没有资格的单位与个人浑水摸鱼,挂靠单位中标。进而导致在施工与平常的管理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最终严重干扰了项目的质量,使得平常的管理作业困难重重。1.5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的监理成本较低,有关法律有规定,项目法人能直接委托监理机构开展监管,在这个前提下,大批量的监理机构应运而生,当然就会有部分不达标的机构鱼目混珠藏身其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想要减短工期,节约费用,甚至出现了部分监管工作由个人承担,使得施工当中的监理机构实效发挥不出来,最严重的难题即为监理机构责任意识匮乏,开展监理工作时玩忽职守,再加上施工背面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最终致使许多的劣质工程频出,进而给工程项目质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6建设监管部门问题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当中,因为监督力度不够,许多的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有很多的漏洞,有些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开展检查,没有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开展严格的审查,致使工程当产生一定问题,进而导致有些不良的后果。1.7其他问题在施工队伍层面常常产生团队素质差,在成本核算时,常产生资金浪费与资源闲置的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及与施工机械在项目停工期间处于闲置,没有科学利用它的优势,从而产生了浪费。在经营模式当中,许多企业均体现出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当中没有开展科学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事先没有做好计划,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建设。 2处理措施 2.1严谨掌控项目建设条件有关的负责者必须严谨的把控工程项目建设的条件与质量。在项目实施当中碰到的征地、房屋拆迁与附近项目协商等难题,必须要有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征地用户签字书与和周边项目协商建设的同意文件等全部的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对于无提交或者提交资料不全的项目部门,有关管理单位不可以通过项目投资规划,在这个基础上保证工程建设当中每一个工作的正常实施。2.2强化管理项目设计部门的力度要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就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设计工作当中,设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地形及周边环境来开展设计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作业当中,一定要强化对设计部门管理工作,具体有:(1)严厉监管工程现场的勘察作业。站在我国小型水务工程设计的视角而言,大多数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内容不准确,或者没有开展勘察工作。所以,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工作中,设计部门一定要严谨、认真的开展工程勘察工作,而且要按时提交勘察报告,以便设计单位及时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2)严谨整治设计市场,防止不达标的设计部门鱼目混珠。能够运用公开招标或在既定的承包商库当中随机抽选拥有资格的项目设计单位,让它们加入到设计工作当中,在此基础上去提高水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2.3项目法人的严谨管控在水务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要强化建设管理,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内容包含项目设计方案、建设条件、管理人员的安排、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状况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检查等层面,利用严厉管控项目法人的严格监管,进而促进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管理。2.4强化施工过程的管控施工过程的管控包含两个方面:监理机构监管与设计变更。在管控监理部门的时候,必须规定项目法人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监理部门对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监理,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水务工程项目在建造当中可以优质的完工。对于设计变更管控层面而言,必须严厉掌控设计变更工程投资,把设计更改增加金额控制在合同价格的10%之内,超过部分不予变更,从而高效的防止施工方以提高施工效益为目的去擅自推行项目变更的状况,杜绝项目资金浪费。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管理工作遇到了日益严格的考验,在具体的工程管理工作当中,有关单位也必须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去持续的创新管理策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持续的强化组织管理,构建一个优化合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从而保证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可以有效开展,最终能够高效的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准。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并提出了加强水务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水务工程;实验教学;高校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愈发突出,其涉及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灾害、水环境及水资源等问题。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都将超过50%,2050年将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同,主要的水问题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相互交织,造成了城市化地区水问题的复杂性。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如水文与水资源[2]、水利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4-5]、环境工程[6]。而水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仍然只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支撑的实验内容,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及综合性的特点。水务工程是从城市水问题的全局着眼、顺应从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需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水务工程必然具有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同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同样具有数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但并不能是各相关专业实验的简单拼凑。只有从各学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核心实验综合运用并进行水务工程实验的设计,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的专业性、综合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在对水务工程专业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满足进行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 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是力求解决城市水循环中涉及的各类水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水务工程实验必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一)多元化 水务的含义是城市化地区涉水的一切事务。水务工程实验是以水利学科为基础,水务特色的水文、水利、土木、给水排水和环境等方向的综合体系,是着重解决洪涝、水资源、水环境、供水和排水等与水有关问题的实验理论及方法。而上述问题在相关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即在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务工程实验自然就具有这样涉及各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二)融合性 从城市水循环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制定具有现代水务工程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系已迫不及待。该体系在城市水循环基础上,将水务工程实验所涉及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较完善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水务特色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水务工程实验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三)创造性 目前,水务工程实验依托于各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及实验的设计上,对提高学生解决城市水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在完善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水务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城市水循环整体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将是水务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必要特点。 二、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水务工程实验涉及多专业的实验基础知识,具有多元化、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传统实验基本是依托各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进行,主要内容是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能力,而对各课程实验的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因此,本文所述水务工程实验改革体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水务工程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以全局的视角加强对城市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措施 1.强化基础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解决水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方法等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少或没有安排,不能使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且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水务工程不同于其他相关专业,水务工程实验自然也不能直接照搬相关专业的实验。而是结合水务工程实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各相关学科课程实验进行改革和融合,对实验内容、方法及设备进行全面分析,精选其核心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2.注重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更待加强。水务工程实验的多元性决定其实验过程中必然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实验方案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并在实验中增加研究和探索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然规律的习惯。 3.突出综合性。 水务工程实验的融合性特点,使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专业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这正是水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解决水问题的思路。在各相关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水务工程实验的综合性。探索城市水循环过程中与防洪除涝、水资源及水环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加强实践性。 水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实验的应用性及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水环境及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水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一)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 水务工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水务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循环、人工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各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水量及水质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制约。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建设涵盖了城市河网、水利工程、降雨模拟系统、模拟下垫面、给水排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工程等。通过综合实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包括城市水文与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三个方向,拟在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分别为学生分配指导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种实验。第一阶段指导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第二阶段提高型实验,结合当前新理论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教材中未要求的新工艺技术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研究型实验,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主要针对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于城市水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条件。开放性实验是从问题的提出、资料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处理、问题总结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验资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开放性实验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开放性实验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选题的灵活性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除正常实验教学时间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展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对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首先,实验室由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及生产实际不定期提供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作为教学计划外的包括城市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自拟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审批后进行实验;再次,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实验;最后,由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训练计划进行选题。 (三)编写实验指导用书 水务工程实验并无系统的实验指导用书,实验在各门基础课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综合性文献仍显不够,与生产实践联系有待加强。笔者拟编写水务工程实验指导用书。结合学科的多元性、融合性、创造性等特点,强化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实验指导用书内容从综合指导型实验、专题实验、研究型实验,最后到开放性实验的主要框架进行编写。水务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利、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综合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同样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内容需要在涉及的各学科专业课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水务工程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暴瑞玲 刘俊 徐向阳 单位:河海大学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居民用水及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水务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务工程能够有效提供城市水资源供应量,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减少水质量污染,水务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实施阶段是水务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工程后期质量。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是保障实施阶段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不仅规范了工程实施流程,更能够起到节约成本,保障工期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想要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工程实施阶段融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增强水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经过调查发现,水务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中,管理比较粗放,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2.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 2.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3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3.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3.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3.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4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作者:张双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水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1项目收尾的问题 小型水务工程常出现项目验收、结算、决算不及时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加长,严重影响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中,由于监督力度小,很多监管机构没有单独的组织体系,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存在不少漏洞,部分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进行检查,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导致工程中出现一定问题,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对策及建议 2008年以来,深圳市水务部门致力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致力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后发挥最大效益,在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累积了不少好的经验,保证了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1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 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对于项目涉及规划、征地拆迁、与其他项目交叉现象等的,必须先解决项目规划、征地及与周边协调等问题,未提供项目与规划相符、征地问题已解决、与周边项目已协调好并无重复建设等相关证明文件,不予安排项目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实施率及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2.2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责任人,也是项目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明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水务主管部门须严格要求项目法人工作,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内容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项目建设条件、项目招投标情况、项目管理人员安排情况、项目过程管理情况、项目实体质量情况、项目资料整理情况等等,考核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必要时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项目法人进行惩罚,以促使各项目法人在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理更上一个台阶。 2.3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项目能否发挥预期效益关键在项目前期工作,前期工作的好坏关键在设计单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力度。一是,规范设计市场,避免不满足资质要求或个人挂靠的单位参与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工作,可在当地预选承包商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如每年投资的项目较多,投资量又较稳定,可考虑对设计单位进行批量资质招标,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对中标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项目设计质量的提高。二是,严抓项目现场勘察工作。根据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变更情况来看,大部分设计变更均是由于项目现场勘察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并提交现场勘察相关资料,对于未提交现场勘察资料的项目,无特殊情况一律不予安排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的符合性。三是,对设计单位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差的单位可考虑将期拉入黑名单,以提高项目设计单位的积极性。 2.4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各项目法人须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责任心的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管理,严禁个人挂靠单位参与监理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有序、保时、保质、保量的开展各阶段工作,另外,须对监理进行严格考核,对于发现监理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串通谋利等严重违纪的,一律严惩不怠,以不断规范监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未经允许擅自变更的,相关工程款项不予支付,另外,可采取水务发展专项资金做法,对设计变更金额进行严控,可按合同价5%~10%来控制,对于变更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不予变更,有效避免施工方为提高利润空间而推动项目变更的现象。三是加强对项目抽检力度。抽检工作做为对检查工程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项目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施工单位提高项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加强对项目归档资料的管理。定期对项目资料整体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资料整理可与项目进度款支付挂钩,在项目进度款拨付时,须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对于资料整理不及时的,不予支付。五是严格项目质量监督。对于项目投资超过30万元的,严格按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加强对质量监督机构的管理,确保质量监督部门介入每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保障工程质量。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2.5积极推动项目收尾各项工作 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必须积极推动项目验收、结算、决算、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确保给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2.6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通过各项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剖析,并组织学习,确保通过各种培训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充分掌握小型水务工程管理要求,为项目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3结束语 新时期、新形势对小型水务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小型水务工程管理方面还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强化管理、尽职尽责,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出谋划策,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作者:任海波 单位: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吴立飞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1.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3]。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4]。 1.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2.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2.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3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作者:赵超 朱木兰 刘光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对策 1前言 虽然我国水务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许多地方尚未创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站,并且由于缺乏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持,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对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较小,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管不到位、缺乏技术人员、资金匮乏、体制不完善等,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寸步难行,如何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水行政主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2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 由于我国水务工程发展速度非常快,水务工程项目数量众多,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往往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对水务工程的质量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同时没有对工程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我国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还远远不够。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传统水务和现代水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自从将水环境整治、节水、排水以及给水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管理内容纳入到水务管理系统后,水务工程设计的专业和内容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配备的技术人员专业较单一,缺乏电气、机电、水环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判断标准,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掌握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很难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2.3资金匮乏 目前,许多地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刚刚成立,许多管理人员并不了解水务工程质量监督费从何而来,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委托检测共组,因为不明确项目法人承担经费的渠道,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难以安排工程质量的随机抽检与验证,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很难发挥政府质量监督管理能效,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寸步难行。 2.4缺乏完善的体制 根据相关规定,水务工程质量进度机构分为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中心站以及水利部设质量监督总站三个等级。但是,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状况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难以保证水务工程监督的效果与深度。同时,由于创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难以界定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3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 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应该不断的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渐的实现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制度建设,以各级水行政主管单位出台相关制度,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其二,明确各个参与方应该遵循的规定,以及范围规定受到的处罚;其三,工程建设标准的审定与推广,为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南和技术标准。 3.2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配备自身建设过硬、实战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人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各种状况,每位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此保证水位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由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为了保证水务工作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应对各种问题,还应该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此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每位质量监督人员每年应至少参加培训15课时以上(含安全生产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该将学习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以此提高所有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3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地位 ,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监督应该创建各级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认真的履行自身监督和管理质量的职能,其中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执法地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同,以此应该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地位。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将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财政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投入专项的资金供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以此充分的发挥其职能。 3.4创建完善的监督机构,理清监督事权 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独立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法人组成、投资以及工程立项的实际状况,在开工之前和相关机构商定。为了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应该和组建项目法人同级的质监机构履行。对于重要的工程项目,应该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和效果,应该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方责任主体的团结和共同努力,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培养优秀的水务质量监督人员,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为国家的水利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屈松 孙明月 单位:泗洪县水利局 水务工程论文:绩效管理与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建设也飞快地发展起来,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转变为水务工程,工程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水利建设,还增加了水环境、市政、园林景观等等现代因素。作为水务工程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基建档案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专业化规范管理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水务工程;档案管理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之一即是水务工程。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程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忠实记录了水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务工程档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新工程建设可借鉴已完工的项目,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益;具有科研价值,可供水务工作者研究水务建设的规律;具有参考价值,能成为评价工程质量、查找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档案管理部门陆续出台规范性文件,比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范重大工程项目档案的验收程序。 1 水务工程档案概述 水务工程档案形成于水务工程建设中,水务工程档案如实地记载了水务工程的建设状况以及后期水务工程维护运行情况,是水务工程建设与后期维护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一般是由水务建设工程部门建档、归档、保存,工程结束一段时间后,移至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室,因此,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关键部分还是在水务建设工程过程中完成。这些档案反映了该水务施工项目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并对新的水务工程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央对于水利建设作出了多次重要批示。不仅如此,居民的日常生活正常秩序的维持,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御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但是水务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生命周期极长,这导致了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生成多种类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程性记录文档。这些档案不仅仅对于国家今后的水务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于整体水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已经完工的水务工程,能够进行详尽的质量鉴定和维护方针,如果发生事故也可以及时查明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最大程度的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总而言之,水务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国家长久的经济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策略 3.1 增加资金投入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已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水务工程档案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的水务工程档案整理方法的采用以及水务工程档案数字化的建设,都要求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在资金上不断追加,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使水务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水务工程建设服务。 3.2 完善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并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把水务工程档案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定期做好各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业务考评,并加强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4 当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系统思维,各方自行归档 一个水务工程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运行,分成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完成。水务档案也是由不同阶段的文件资料汇总而成。这些不同A段、不同部门形成的水务项目资料实际上都是作为该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后衔接。虽然不同部门负责的各自模块中的工作,形成的也是专业性资料,但项目建设单位作为该工程的责任方、发包方、组织者,应系统、整体地看待项目资料,将分布在各部门的资料当做该项目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催促有关部门移交归档,以保证该项目档案的完整性。有些项目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从全局、全工程建设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归档工作,对各部门形成的资料不闻不问,任其散落在各家。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各家档案管理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及时归档,有的则被丢弃,有的形成案卷,有的则只是零散的资料。如此,势必不能形成有价值的项目档案留存。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缺乏系统思维的另一个表现现象是项目建设方只是被动地接收从各方移交的资料,对方移交什么就接收什么,至于是否完整、有遗漏等则不顾及,有些建设方甚至都未建立各方移交档案资料的制度,由各方自行保管。一旦遗失,后期追补的难度较大,工程档案不能形成有机、系统的联系,也就不能如实反映整个工程概貌。 4.2 人员未到位 现实水务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资料遗失、不及时归档、散落、未被利用等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无专业人士专门从事该项工作。长期以来,档案保管被认为是一项枯燥无味、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人员就像普通的仓管员一样,无需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从事。因此很多项目并未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而是由文秘工作者兼任,建设方如此。施工方、监理方更因自己不是组织者,承担的只是工程某个模块,更不配置档案人员。工程档案与通常的文书档案有很大不同,专业性更强,文秘人员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则无暇顾及,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水务工程项目包含大量的专业图纸,这些图纸如何保管,甚至如何折叠、立卷都是问题。人员不到位,也就无人组织档案工作。档案的规范化、完整化管理就无从谈及。 5 提升水务工程档案工作水平的途径 5.1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归档工作 随着我国水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形成的档案相应的越来越多,但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库存压力的增大。水务工程档案库存容量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级别高的档案部门需保管从下属单位移交的工程档案,这些工程档案中重复性资料较多,比如监理方、施工方的案卷中都包含了整个项目的合同文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进度表等,这些都是建设方提供给施工方、监理方用于工作需要的,具有同一性,整个工程只需保管一份即可。 5.2 责任到人,有专职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工程建设通常实行的是项目制,工作人员因项目组织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工作人员就解散。如果相关案卷资料不及时归档,很可能就会遗失、丢弃,导致档案不完整,影响后期的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保密等相关工作,责任到人。从我单位实践来看,我单位为确保工程资料及时归档,每个项目都设立专职档案人员,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文秘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各模块工作中的资料,提出要求,并对资料进行移交、做好交接记录,统一汇总、编目。 6 结束语 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其档案工作和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投资管理等一样,是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工程建设任务紧密相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务工程建设需要。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 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 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 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 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目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施工作业人员素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辅助措施及现代化施工影响记录等问题,提出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水务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安全的举措,但由于水务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要求高以及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从而给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水务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人们提供正常的水源供应,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施工人员素质低,缺乏正规培训 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对于工程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部分单位对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致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施工作业面多,施工组织无序 就水务工程而言,其整个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不但工序较多,而且各道工序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会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水务工程施工过程大部分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目前, 很多的水务工程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的组织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也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对水务工程的施工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付性比较明显。这种现象也是导致水务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对施工工人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存在的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多 对于水务工程而言, 安全尤为重要,只有保证安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然而,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给施工过程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机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充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等。 1.4 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缺失,不利于施工质量安全整改,也不利于变更签证 目前,在部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传统的记录方法对施工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而不注重现代化影像技术的利用,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严重缺失,出现资料不完善,数据不齐全等问题,这样将给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监管和整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现场变更或者涉及到现场签证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记录,这样将会造成管理人员不能掌握正确的依据,不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 2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的优化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我们应对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培训 由于水务工程施工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水务工程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所以单位应重视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要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让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其正确认识到施工各参与单位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水务工程顺利完工。 2.2 重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事先考虑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在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要严格的执行建设程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令的规定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依据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量,并与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依照总进度来进行分部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确定出每一个工程部位需要完成的时间,由此也可确定出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同时,水务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对工程的大中小项目的各种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收集与分析,并进行管理、整理和归纳、等工作,帮助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另外,水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扩大范围、加深深度,要对设计图纸的经济性与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实现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一体化。 2.3 加强措施项目投入,做好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为正常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加大工程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水务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辅助设施设备的前提,同时也涉及到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制度时,应确保有利于施工、管理以及提高机械的施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加强设备的状态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设备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进行定期监护,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同时,制定设备技术性能状况,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施工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4 加强全体参见人员安全培训,建立安全监督举报机制,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将安全管理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身上,调动起项目部所有人员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用管理制度约束施工行为。其次,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中,使项目部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安全管理教育。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施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的新人员的培训。再次,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不仅要做好综合性安全检查, 而且还要对重点施工环节进行专项安全检查,从而有效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影像记录,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便于核查 对于部分水务工程来说,在现实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影像技术,从而有效的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对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从而有效的解决在水务工程施工中解决相关的难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建筑质量。同时,这项工程可以有效的利用测绘数码相机进行摄取信息,进而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从而形成相关的最终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这样非常方便以后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少认为误差,从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务工程作为一种规模较大的项目,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在水务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以合理优化资源为目标,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考察工作,时刻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应对工程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要借鉴国外水务工程成功的管理经验,了解和掌握好施工技术的创新,以促进水务工程的持续发展,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利益。 水务工程论文:刍议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摘 要:农村水务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农村水务;项目法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 1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 (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 (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 (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 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 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 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 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 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水务工程论文:浅谈水务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侧重问题的探讨 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务工程论文:谈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务工程数量的激增,人们对水务工程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一直是水务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关乎到国计民生问题,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水利施工工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对经济的发展和工程投资的回收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水务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将很难收回工程投资,对人们的安全与利益也造成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和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在水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安全事故。尤其是要对大型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大型水务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特点,此外对大型水务施工工程的工艺要求也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标准较小型水务施工工程质量也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提出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1.创新水务工程管理体制 水务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从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为水务施工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又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我国的水务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市场运作、行政管理。从市场运作方面来说,水务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调节机制,在对水务工程施工队伍进行选择时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综合实力比较强和社会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政府部门作为水务工程管理的主导部门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务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尤其是在城市供排水、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施工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合理引用各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与法规对水务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这样能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提高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水务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客观决定了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为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完善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因此,监管人员在现场监管中,应注意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施工人员的交流,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检测,真正做到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监管,确保施工安全无误的进行。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 2.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4.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5.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 要 目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已经是水务工程构建及管理措施的核心构成因子,怎样强化相关的工程档案及资料的管理,做到全面的拓展及利用,更为有效的为经济构建所服务,是当下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新任务,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并进行提炼,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 水务工程档案 管理工作 认识 目前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务新时代构建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推动水务事业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新管理模式,以档案管理工作为核心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主要在于上级部门是不是有足够的重视。目前,一些水务系统各个工程构建处都将档案管理任务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去开展,明确相应的责任,抓住根本问题。第一点,强化相应的保障模式。为强化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领导,各工程构建处组织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部门,且构建了责任落实人头制度,且匹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阶段性的进行任务,对所有参建部门档案管理进行目标控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模式化。第二点,要紧抓住责任落实。每一个工程构建处高度关注档案管理责任制的分配情况,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程度纳入到常规的日程上来,把档案管理工作及工程构建一并进行部署、分析、测检落实。有规划的召开相应会议,主要查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里的一些欠缺之处,总结原因,拟定完善措施,分析下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还要形成档案管理工作,全面重视、整体规范,分层落实的工作理念。第三点,加强物质保障工作。为满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需求,各工程构建处从经济的帮助、设备匹配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还要拨出专款进行配置专用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等相应设施,用以提高档案管理模式与新时代进行接轨。 2、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档案管理规范进行 总的来说,水务工程档案也是水务构建阶段的实际写照。在全新的态势下要持续更新概念、理念、管理措施及管理模式等,按照相关文件,综合工程构建阶段出现的实际状况,加快水务工程构建档案全面信息化管理,完善水务工程档案资源储备以及网络化、管理模式合理化。 强化水务工程档案规范统一、且对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标准、模式化的管理,找到核心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加以实施,要做到水务工程档案完整、无误,推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面进程。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档案管理能力 要推动水务工程档案团队的构建,这样才可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波及的范围较宽,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技术的需求也很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从根本影响着档案管理层次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工程档案全面的质量,以及一系列管理效益。想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支业务水平极强、且工作氛围极佳、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档案专业管理队伍。为达到完成工程档案全面规范化的需要,要对档案工作人员实施业务知识深造,不但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深入的学习档案全面信息化、水务工程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掌握在水务工程构建阶段会出现哪些种类的文件资料,哪一种类型属于有保存及使用价值的,要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文件资料的整理、分配以及保管的措施。 4、重视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使用价值 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利用档案为宿迁水务领域的进程所服务。对档案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针对水务工程构建有一定的实际概念及使用意义。水务工程档案材料是在工程构建过阶段形成的,明确的记录了工程进行的各一个阶段的状态。工程资料一经的完成,就会为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做好铺垫,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经过对档案管理分析及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收集有价值的材料是完善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拓展档案资源信息、完善信息服务的一个途径。还要让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模式化、系统化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程度是评定水务工程管理能力的一项硬指标。在一线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抱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过硬的业务素养,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 摘要:将水质工程贯穿于整个水务工程中,将对水质的研究放在水处理的中心过程,才是真正抓住了水务的根本。而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不管是海水、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都存在着大量的氯离子,所以,研究水务工程,氯离子的检测是很重要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建筑安全中的意义。 关键词:水务工程;建筑安全;防腐蚀;氯离子 水务工程主要研究城市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给排水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从事的氛围及业务对水量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水质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氯离子的多少。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多了,会产生很大的味道,而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内河水中的氯离子对一些桥梁和建筑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中的氯离子的 检测。 在水务工程中,很多人只注重水量而忽略水质问题,更加没有很多人重视对水中氯离子的检测,导致未能及时对水中余氯进行清除,造成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环境因子,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我们就先从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分析,进而探讨氯离子检测对水务工程建设以及建筑安全的重要意义。 1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方法 1.1 硝酸银滴定法 汲取水样,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以络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试样,因为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络酸银的溶解度,所Cl-会先沉淀下来,指示剂络酸钾以络酸银形式形成砖红色沉淀,来指示滴定的终点。此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出氯离子的含量。 1.2 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需要两个电极: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要滴定氯化物,要用氯电极做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做参比电极,用硝酸银溶液做标准溶液,两电极之间的测量电压可以通过一个大量程的伏特计来读取或者直接用带有氯离子浓度的离子选择计来读取。 1.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引用离子分析的方式,对氯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取水样注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溶液和离子交换树脂,而后氯离子会被分离,被分离出来的氯离子经过抑制柱是被转换成高导电的酸型,而碳酸盐则转换成低导电型的碳酸,再用电导检测器可以检测出氯离子含量,再与标注值进行比对即可。 氯离子的检测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2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重要性 在水中氯离子的危害中,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对建筑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因为砼的质量与安全对建筑建材的安全意义重大,可以说混凝土的安全是建筑安全的必要前提,然而空气中的水分中含有的很多物质却对砼有很大的侵蚀作用,其中氯离子尤为明显,因此,水务工程中的氯离子检测对建筑安全很重要。 2.1 保障建筑美观,保护其外观外形 一个建筑,最直接接触到环境中氯离子的自然是其外表,而当今很多建筑都是以水泥混凝土为外墙,而且大部分水中与水下设施,如截流大坝、水利发电站、桥梁桥墩等都是混凝土做的,而这样的建材对氯离子的存在很敏感,空气水分中的氯离子以及河流中的氯离子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外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果建筑外表长期处于一个氯离子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就会造成表皮脱落,混凝土外墙粉化或塌陷,严重影响建筑的外观,这方面对美学领域的建筑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水务工程及时对空气中以及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做到指标合格,随时解决环境中氯离子超标的问题,就会降低建筑物外表的老化和粉化,保护建筑外观优美或者降低建筑物因变形而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2.2 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为工程建设把关 建筑混凝土多以耐腐蚀的材料构成,以保障所建结构安全坚固,但是对于环境中的很多物质,大多数传统建材并不能做到完全抗腐蚀,这就加大了建筑公司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氯离子在水环境下很活跃,当我们在修盖建筑物时,很多建材都会暴露在空气中,而且混凝土混和时必须用到水,这时氯离子乘虚而入“暗藏”水中,当被混合到建材中时,就会慢慢侵蚀建材内部分子结构,使得建筑用材丧失原有的力学结构,降低建筑安全性。很多高大的建筑物要求工人攀岩到很高的地方施工,因此如果建材稳固性不高,就会造成建筑施工事故,这时如果水务工程对该环境下的氯离子做好监测预警工作,自然就会降低施工危险,而且还能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稳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工人人身安全,为工程建筑把关。 2.3 保障建筑稳固性,提高建筑耐久性 虽然砼表面上看来很严密,但是由于其属于混合物,由骨料、砂浆及两者界面区三者组成,虽然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固性,骨料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为了达到混凝土粘固的建筑作用,砂浆是不能减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砼的内部就会因骨料与砂浆的粒子间的空隙而存在极小的缝隙,因此就会使环境中的氯离子“趁虚而入”,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结构造成严重的侵蚀作用,如果环境中的氯离子长期超标或者建筑时使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严重,就是使得建筑物被腐蚀的风险提高,造成建筑物稳固性不高,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水务工程要对建筑用水严格把关,做好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工作,并切实保障环境空气水分中氯离子含量达标合格,保障建筑稳固安全,提高建筑物等设施耐久性,降低非人为破坏因素,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水务工作中的河水氯离子检测还能降低桥梁、水利发电站、截流大坝、采矿炼油井等水上及水下设施的侵蚀作用,提高其使用运作效率,减少建筑报废方面的财政支出。 可以说,水务工程掌控着一个国家的水系,而氯离子的含量又是所有水中不可忽视的指标,所以,针对氯离子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抓住事物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水务工作者们严格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切实保障好国家交给我们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完善我国水务建设工程。 3 结语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水。”由此可见,水这种奇特的物质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个氧原子(O)结合两个氢原子(H),这种化学中常见的原子组合方式,却形成了大自然最奇特的液态物质——水。生物中都知道,水是人体细胞结构比例最大的物质,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物质,化学物理学的很多领域也依赖着水:电解质溶液要用到水、桥梁施工设计要考虑河水诸多物质的腐蚀性、高压工作环境对空气水质与水量都要严格控制……这些方面对水中氯离子含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为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维护人类文明发展,我们必须建设好水务工程,保障好水务工程工作中的氯离子检测工作。
会计审计论文:高职高专会计和审计专业实训建设研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就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下简称会审专业)实训建设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 文秘站: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最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八)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上,应建立专职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践培训的形式,应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原则。首先是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接受会审专业的教师做兼职会计、兼职内审员等,不仅提升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了关注和熟悉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政策走向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提供了会计、内审人才后备军和政策研究、决策分析的智囊团。其次是外部实践培训形式,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专职教师自己联系。 会计审计论文:对网络会计审计分析 1.网络会计审计的特点 1.1审计的空间拓展。在网络会计环境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交流和共享;会计信息涉及交易关联方的各个方面,同时能访问会计信息的用户可能涉及整个网上用户。因此,为了防止信息的使用者恶意破坏和更改会计数据以及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取和篡改,审计空间范围必须扩大到交易关联方以及网上有关信息用户。 1.2审计的时间及时。在时间上,网络会计审计可以使审计从事后审计达到实时审计,并从静态走向动态。审计部门通过上网,能随时、动态地对企业进行审查,可以加强对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监督,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情况。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企业经营的网络化、虚拟化,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剧,广大投资者、客户及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年度报表和季度报表,他们渴望及时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和经济业务信息以作出决策。为适应这种需求,提供网上及时的鉴证服务将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网络会计,审计部门可以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和经济业务信息,并及时向有关各方审计服务信息,促使信息时效性大大提高。 1.3审计的业务扩大。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实现了各业务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共享。由于会计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存在着密切的信息传递关系,这样便促使审计人员熟悉更多的企业经济业务,以理清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 1.4审计的频率增加。在网络会计系统下,由于各个部门可以随时将本部门的数据输入并进行处理,因此数据更新速度快,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跟上系统更新的频率,不能及时调查和获取一些中间结果,就很难作出审计判断。也就是说,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促使审计工作也具有了“实时”的特点。 1.5审计的技术更先进。网络会计处于庞大的网络系统中,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因此,与单机环境相比较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更为复杂。审计人员要想了解更多的控制信息和有关的控制制度,就必须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和审计技术手段。 1.6审计的效率提高。对网络会计的审计,主要是通过上网操作,利用审计接口软件在获得必要的授权后,获取企业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检查和核对;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查询和网上交流等。所有这些将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2.网络会计审计的内容 2.1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安全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防护、监控、恢复三种技术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等进行评估。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一方面提供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形式的会计信息容易受到诸如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袭击和非法者的入侵等潜在威胁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威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虽然一般的软件都采用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合理,需要网络会计审计来检验鉴证,并作出监控反馈。 2.2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网络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和计算机桌面审计,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控制审计。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通过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以评价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示内部控制的弱点。 2.3应用程序审计。在对一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时,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程序复杂化和自动化的影响,往往不能仅仅检验数据本身,还须对网络程序的处理和控制进行审计。网络审计中对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程序处理过程是否与有关的标准及法规相符;第二,考查网络系统程序对错误的检验和控制情况,如对输入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正误的检验,会计证、账、表的试算平衡措施等。不进行相关应用程序审计将会给系统的运行留下隐患。 3.网络会计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审计的范围问题。由于会计系统处于网络系统中,各业务部门执行的只是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功能,任何一个工作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网络会计的支持还需要一些软硬件的配备。因此,要对计算机网络会计整个系统作出正确的评价,审计的范围将要扩大到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等。 3.2审计的方法问题。非网络环境下的审计方法随着审计对象的改变而改变。在对网络会计系统审计时,所有测试都必须在不改变数据库或记录的条件下设计具体测试方法。但由于网络系统的持续运行,审计人员很难让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停下以接受大规模测试,如果测试的数据会改变系统原来的数据记录,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能给系统带来差错。因而就审计方法而言,采用受控处理法和虚拟单位法等系统测试的方法,在系统运行的同时进行审计,对审计人员审查和评价整个企业网络和会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3.3审计的方式问题。随着网络会计系统的发展,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将会转瞬即逝。为了对网络系统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采用在线实时审计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及时收集审计证据,又能得出可靠的审计结论,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对网络会计系统审计的效率。 会计审计论文: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审计问题与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电算化审计系统与手工审计系统相比,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技巧,以适应以后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电算化审计状况不容乐观,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形势相比,不仅审计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审计软件在功能和性能上也满足不了审计工作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1、审计可视线索呈消失趋势 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在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资料以后,纸面信息变成了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对于会计界、审计界的许多人来说,过去熟悉的、习惯的、得心应手的东西,变成了陌生的、不习惯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而设计会计电算化程序的软件设计人员,并不知道审计人员的需求,即使有关文件规定必须留有审计线索,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何况,审计工作与主要是处理结构化问题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同,它主要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一些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如:寻找漏洞、揭尽矛盾、查错防弊、获取证据等。 2、软件特性导致数据难以审计 会计核算软件具有多样性和保密性特点,再加上各行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环境大不相同,应用程序也各具特点,导致审计数据的难以取证。从使用的系统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购置商用会计软件。目前,商业化会计电算化软件有几百家之多,不同的电算化系统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基本的相同点:输入、处理、统计、查询、输出及维护功能较完整、全面,界面设置较好,然而由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数据库千差万别,其防范保密措施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给审计人员开发通用的审计软件带来困难。二是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自行开发会计软件,一般是根据企事业单位自身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一般具有较强的检测排错功能和统计处理功能,实用性强。但在系统安全方面及内部控制方面需要人工予以辅助来加强系统的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3、观念误区造成电会审计的忽视 目前有种看法认为,在会计核算实现电算化后,特别是应用了经财政部门评审通过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以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已经解决,可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也无须对软件产生的信息进行审计。事实不是这样。因为绝大多数的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解决对会计事项,即记账凭证所根据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们的许多功夫不是花在保证数据源的正确上,而是对已输人数据的计算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把高级的算盘而已。加上上述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本质上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存在着人为干预和利润调节,以及所提供原始数据的虚假性,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会计电算化使审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为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像在传统经营条件下,具备会计、审计、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掌握电子信息系统会计的特征,掌握应有的控制和审计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软件,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2.要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 3.要提高会计计算机操作水平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事业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4.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电算化审计工作跟上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做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各种准备。加强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重视并及时解决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存在的审计问题,将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会计审计论文:计算机会计的内部控制及其审计 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影响会计内部控制及其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对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分类以及如何审计内部控制问题,概念仍然不十分清晰,不少控制措施以及审计方法严重脱离实际,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 一、对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的再认识 西方对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大概始于70年代,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AICPA)和EDP审计人员协会从1974年开始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或相关的审计准则,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在80年代制订了几个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这些文告或准则一方面肯定了计算机处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强调加强内部控制及其审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比较一致地将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大类,并据此制定了一套EDP控制标准。 我国财政部1994年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集中在输入、处理、输出和安全四个方面对会计软件提出规范性要求,实质上涉及的都是内部控制的问题,即会计软件系统所应该实现的控制。而首次涉及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法规则是1999年7月1日生效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 显然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内部控制问题都有相当的重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既肯定了计算机处理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又研究了加强控制的措施,还探讨了审计内部控制的方法。但是,事物总是发展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的出现,前述的这些研究已经显得苍白。我们认为,当前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广域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缺乏研究,二是对内部控制的分类欠科学,三是不少控制措施以及对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方法脱离实际。下面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二、网络会计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课题 网络财务战略一经提出就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引发人们对网络环境下财务与企业管理的思考。网络财务的最闪光之处是通过Internet实现多种远程处理和支持电子商务,而这恰恰给会计内部控制出了难题。 我们知道,电子商务和远程处理必然要求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开放与数据共享,而开放与共享将增加安全控制的难度,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将成为内部控制的焦点。安全威胁既来自企业内部工作漫不经心的员工,也来自心怀不满的职员、外部黑客以及竞争对手。因为网上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再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讯线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从而增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例如,不法之徒可能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窥探用户口令或电子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篡改数据库内容以窃取资产;利用网络远距离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以换取钱财,或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破坏会计信息系统,甚至摧毁网络节点;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处理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账单、银行结算单等,就有可能转移财产的所有权。 有鉴于此,网络财务必须实现以下控制目标: 1、对远程操作的控制,即实现对远程记账、报账、查账、制表、审计以及网上报税等操作的安全控制。 2、对网上支付的控制,即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交易双方的合法身份以及互操作性,实现安全支付。 3、对电子凭证的控制,即控制电子凭证的正确收发、真伪确认、安全传递和格式转换等问题。 以上控制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政府立法和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在技术上要采用公开密匙加密、电子数字签名、电子信封、电子证书等技术,加强对网上输入、输出和传输信息的合法性、正确性控制,在企业内部网与外部公共网之间建立防火墙,对外部访问实行多层认证。在法律上建立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规范网上交易、支付、核算行为,并制定网络财务准则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网络财务。 三、关于内部控制的分类 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第3号《审计准则公告》、《国际审计准则》第20号以及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都把计算机会计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General controls)和应用控制(Application controls)两大类,并将前者定义为:(1)电子数据处理的组织和操作的计划;(2)对系统或程序的设计、开发和变动的记录、审核、测试和批准;(3)由制造商在设备内部所设置的控制;(4)对接触设备和数据文件的控制;(5)对系统的运行有影响的其他数据和指令程序的控制。公告把应用控制定义为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从其名称和内涵来看,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定义缺乏逻辑性 分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或认识,但这种分类方法并未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从其名称来看,分类标准不明确,甚至可以说用的不是同一个标准。因为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一般”来区别“特殊”,而将“应用”与“基础”、“理论”或“系统”等概念相对应。所以将问题分为“一般”和“应用”在逻辑上是不清晰的,实际上不少问题既是“一般”问题,又属“应用”范畴。 2、两类控制的内涵不明 分类标准的模糊性带来控制内涵不明,到底哪些方面的控制属于一般控制,哪些属于应用控制,人们只能根据强加于人的“定义”来理解。两类控制常常交叉,例如数据输入既因涉及输入而属于应用控制,又因涉及 组织和操作而属于一般控制的范畴。又如,对输出资料的保管、操作权限的识别这样一些控制措施,到底属于一般控制还是属于应用控制,人们从字面上就很难区别。此外有些文献还把对经济业务的完整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审查和控制,作为数据处理控制的内容,使控制措施的归属变得更为含混不清。 3、企业控制的任务不明确 这种分类方法混淆了执行控制的主体,即两类控制中人们难以明确哪些是企业应该做的,哪些是软件开发商的责任。我们知道在手工会计中内部控制都是通过人来执行的,但在计算机会计中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之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却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尤其是会计软件才能实现。例如,应用控制中的输入控制,既包括了用规章制度约束操作人员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又要靠系统自身的容错功能来识别和纠正输入数据的错误,前者是制度问题而后者则是计算机程序问题。在输出控制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输出的权限和完整控制应该是软件系统的责任,而输出资料的确认和保管则是会计人员的责任。 我们认为内部控制的分类既要概念清晰,又要区分控制的主体,以便明确责任,为此,建议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制度控制和程序系统控制两大类。其中程序系统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主要是网络系统和会计软件。程序系统控制主要是靠软件本身功能来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实现系统的自我保护,主要包括数据输入、内部处理、信息输出、数据传输和系统安全保护控制。程序系统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用户不应负有责任。而管理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行的,主要包括组织、操作、维护和资料保管等方面。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管理制度控制分为环境控制(或基础控制)和操作控制(或应用控制)两类,组织、维护和资料保管都属于环境控制的范畴。显然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与计算机程序系统无关,而是会计软件使用单位的责任。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分类标准明确,容易理解,而且实现控制的措施和控制的主体是一致的,责任分明,企业方面容易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办。 四、关于内部控制措施及审计 我们接触到的几乎所有教科书或文献,不仅将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而且演绎和解释具体控制措施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方法时往往脱离实际,形式繁琐,又不突出控制重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实现或不合理的控制措施 在对内部控制措施的罗列中,有许多是无法实现或者是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要求在会计软件中“安装一个联机审机控制器,用来收集审计人员感兴趣的资料”,要求在程序中设置断点以控制“主文件金额数、记录计数、前一程序指令序号”,“每一个操作运行结束后应有一份打印输出”,通过使用“双重运算、逆运算法”检查错误等等,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措施。又如对会计软件系统的开发控制和审计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 2、无需过问的控制措施 有许多控制措施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并非为会计所设置,审计人员是无需过问的。例如,硬件的冗余检验、奇偶校验、回声检验,操作系统的错误处置、程序保护、文件保护,这些控制都是计算机系统所必备的功能,不应该将它们纳入会计内部控制的范畴,也不应该成为审计的内容。其实对许多系统保护措施审计人员也无从了解,更谈不上审计。 3、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内容繁琐 许多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的介绍不仅内容空洞繁琐,而且空谈许多无法实现的审计方法,严重脱离实际,使审计人员不得要领,抓不住审计的重点。例如,对系统软件的测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系统软件一般都比较可靠,而且不会对会计软件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对会计软件的测试方法中许多方法从技术上看是不可行的,从成本效益原则上看也是不合算的。例如,程序流程图检验法、程序代码检查法都要求审计人员去阅读程序代码以确定会计软件的控制措施是否满足,这确实是一种天方夜谭的设想。又如所谓图示法要求“利用监督程序来测定被测试程序中哪些指令执行过,哪些指令未曾动用”,也是很不现实的方法。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全面检讨内部控制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制订《会计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进一步明确会计软件公司的责任,规范会计软件产品的程序系统在数据输入、处理、输出、传输和安全保护的控制功能;另一方面则应通过制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推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控制责任,规范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五、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人们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比较陌生,内部控制措施不明确,审计方法不得要领,所以审计人员只得沿用对手工会计的审计方法,很少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审计,漏洞较多,不足以确保会计系统的安全。因此,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对其内涵和技术的研究,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仍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和审计领域的一个关键课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的责任主要不是审计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而是审计应用单位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真正有效执行。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无需审计人员去审计,而会计软件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安全控制功能则应由专家去评审。我国过去对会计核算软件的两级评审制度,其实质就是对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功能的审计。 会计审计论文: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本世纪中叶,西方各国发生了大量注册会计师被控告违约、过失或欺诈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诉讼爆炸”。这不仅直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社会信誉。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业务的迅猛发展,行业队伍急剧壮大,特别是相关的法律颁布以来,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风险也日益增大,需要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行深刻分析,进一步规范和降低其法律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因素分析 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具体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近年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而且愈演愈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独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不作充分披露,出具不实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因素较多,需要进行分类分析。 (一)公司治理失衡 现代公司实行两权分离,产生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其会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或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未能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这些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而给第三者或其他有关各方造成经济损失,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控诉,而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该可以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查出来。但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详尽审查,只能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这样就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此,必须分清其结果是由经营失败还是由审计失败引起,关键在于看未能查出错误的漏报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自身。 (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与道德风险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执业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或者由于违约、过失和欺诈等原因,致使客户或第三者遭受经济损失,注册会计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必须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同样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而出现道德风险。许多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薄弱,事实上并非如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相关业务时都考虑过了其收益和风险的因素。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并未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需强制执行的执业最低标准,在执业的过程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全凭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很难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向多元化发展,既为经营管理责任服务,又为经营决策服务,从而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解释的可争议性。市场经济中经管责任的关系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也成为具有双向约束力的约定权责关系。这种平等权利,既给了受托方自主处理会计信息的机遇,也增强了委托方要求获得合理保证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这就给会计信息的理解冲突埋下了伏笔。解决这些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双方的理解冲突。其次,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变得极不稳定,双方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反映内容。再次,市场经济即为法制经济,法律地位的平等表明了受托方与委托方具有相同的经济权利。当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再依据行政权力与级别,而更多的是依据法律条文来处理有关的争议。由于权利的保障及法制的完善,使得各方都有了依法自卫的勇气与能力。因此,运用法律手段来词节会计信息处理与理解的冲突。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现行各种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标准不一,导致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复杂化。 (四)相关制度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一种行业规范,不能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依据,判断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能依据审计准则。我国财政部只是对审计准则做了些和修订,并未明确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加以实施。 从法律角度上讲,审计报告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一种结果,评价其真实性、探究其偏颇的原因,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决不能简单草率地以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样的标准来判别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正确区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法院判决尤为重要,这些法律责任,从理论上似乎很容易分清,也十分明确。然而,在具体案件中错综复杂,相互交叉,不易划清。在诉讼主张和判决中,对注册会计师承担何种责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冲突中,有关民事纠纷的问题最多。可是有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恰恰最不完善。实际当中,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类型大多都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很少有民事责任。同时我国相关的法律也只是规定了事务所应进行民事赔偿,而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没有做出规定,这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就大打折扣。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合伙制的,承担的是无限责任,一旦发生重大违规行为,可能由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倾家荡产。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措施 (一)调整补充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使相关法律协调一致,明确界定范围,避免在法律诉讼中对法律依据的分歧与争执,使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由法律依据而引起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风险。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质量标准,它应该成为法庭判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但司法人员在审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案件时,主要依据一般法律,对审计准则考虑甚少,因此要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增加保护条款,免受无谓诉讼。可以 ! (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管理 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会计事务所不论承办何种业务,都要按照业务约定书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约定书,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美国同业复核制度在改善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国也可以考虑引入同业复核制度,对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具有很大的意义,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可以通过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三)提高审计质量 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审计论文:论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影响。 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新特点,需要针对新的特点制定相应新的工作标准,这些新的工作标准,也构成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新的审计依据。面对日茸发展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加快制定有关针对性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审计,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安全已不是企业内部所能完全控制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时审计发展使审计风险中包含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日益复杂化。由于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在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控制下,固有风险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由于网络会计模式的开放性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会计资料被非法修改和窃取的可能性增加了,会计信息被他人非法拷贝和篡改、会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竞争对手截取和恶意修改等使得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控制难以保证;同时,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也在危害着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控制风险更难确定。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资料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修改起来不留痕迹,因此舞弊行为较难发现,从而增加了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现代审计是以评价内部控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即审计人员把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贮高度集中于计算机, 使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 牵制力下降。如在手工方式下, 内部控制中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一系列核对控制措施, 基本上都是由手工处理完成的。但实施电算化后, 凭证即是帐,帐即是凭证, 二者的区别不过是数据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已, 也就是说不存在帐证不符的问题。会计系统内部的这些控制, 尤其是程序化控制,是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 ICPA )认为: 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审计人员都要充分了解整个系统, 并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因此, 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和风险, 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目标、应有的内部控制及审查方法。程序化控制是指在编写应用程序中由计算机执行的控制, 其审查实际上是对系统应用程序控制功能的审查, 一般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文秘站:)控制的弱点, 审计人员要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应及时向被审单位提出。 (四)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线索的影响。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审计线索非常清楚,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整个财务处理过程由不同职责分工的人员来共同完成,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字,这些书面资料为审计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就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审计线索进行顺查或逆查、详查或抽查。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磁介质,这些磁介质上所存储的会计资料不能为肉眼所直接识别,修改不留痕迹。同时,由于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全部会计处理均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生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消失了。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已不完全适用。为此,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要留下充分的审计线索,使审计人员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暂存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寻。 (五)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技术的改变。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工系统的那一套审计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审计的目的。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 (六)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手工条件下,审计内容主要是对人的审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纸面信息进行核对和检查。责任容易确定,结果也较直观。在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应该从查核财务会计报表及账簿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到被审计单位所用信息系统是否合法、合规和第一次输出的信息是否真实、正确,以及当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或经过系统维护后,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上。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可靠性的审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数据流程图对经济业务流程的描述是否正确; 2.审查系统设计是否科学、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 3.检查系统对输人数据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检测,系统的输出是否满足目标的要求; 4.审查处理过程及程序对处理过程的描述是否准确无误。 (二)积极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 1.加强广大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逐步扩展和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以达到能够对数据库等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进行操作来获取审计证据的目的。 2.合理配置审计小组人员,充分考虑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紧密配合,合理分工,相互沟通。 3.在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正规知识的教育,除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计算机辅助没计等相关课程,使高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三)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审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审计不可缺少的 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功能;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通过这些功能,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 (四)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应用会计软件的资格进行审查目前,国际上审计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即把对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降低审计风险,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舞弊的手段,也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科学的内控制度的有效途径。 (五)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掌握审计线索。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防止假账真作,非法篡改程序等舞弊行为产生,还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对会计账务处理进行测试和检验。根据各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方法,具体有以下方法: 1.计算机联网审计。联网审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进行审计,为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通过审计线路来检测财务部门计算机财务处理的全过程,随时检查处理账簿的正确性、合法性。其特点是具有不受时间限制,效率高的特点,并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2.重新处理法。为审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果是否正确,使用原来的程序和数据在审计人员的参与和监督下,重新处理一遍,看其是否与原来的结果一致。 三、针对不同会计标准出具审计报告 (一)对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和“审计意见”段。应分别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__(单位名称)管理层的责任”和“XX(单位名称)财务报表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 ”的文字表述。 (二)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上述“按照? ”、“已按照? ”应分别改为“按照2003年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和“已按照2003年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 (三)对执行其他会计制度的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巾,上述“按照? ”、“已按照? ”应分别改为:“按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或XX行业会计制度,下同)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和“已按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 ”。对于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段相关表述则应作相应变更。 四、使用会计电算化后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复杂得多,使得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深入和广泛。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术。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计算机审计专业队伍,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二方面入手: 1.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及计算机审计技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从而能够胜任新的审计工作。 2.应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同时要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 (二)给审计人员以工具软件的强有力的支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计算机审计的手段方面有两种做法:一是由专业人员或软件公司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审计人员的任务是经过培训会操作这些软件;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借助软件工具来完成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因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规模会日益庞大,审计工作的任务、内容变得更为复杂、手工难以实现有效审计,使用计算机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 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的利用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便利,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在电算化方式下,只要审计人员掌握好电算化过程中所需的财务软件、审计软件、辅助审计软件及通用审计数据接口等知识,并且在审计时加强对企业财务软件数据资料的全程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就能提高电算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会计审计论文:浅议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风险 一、会计电算化的审计风险 1.系统控制风险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以机械控制为主,人的控制为辅,这种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发生了改变,会计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审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系统的测试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确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大多数的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一旦在测试中没有发现系统的漏洞,等到软件系统正式进行审计工作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降低审计效果,使审计结果失真。 2.财务数据风险审计的控制风险包括财务数据风险等,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所造成的风险。电算化会计中,审计线索发生了改变,一些不法分子可不留痕迹的篡改数据。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来源、编制结果等都采用文件形式,一旦有人篡改了审计的公式、报表等,审计人员很难发现问题,导致数据的失真。 3.人员操作风险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会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一定的风险。审计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没有充分的认识,不够了解电子数据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和对审计程序的施行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会造成因为知识不全面而遗漏了审计证据,造成审计风险。软件系统的技术人员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审计软件的开发背景、功能等,通过与审计定制人员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出满足他们审计需求的软件系统,不然审计软件功能就会有局限性,带来审计风险。 4.网络安全风险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舞弊的犯罪案例越来越多,对受害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利用计算机窃取资产,这种犯罪对于会计师和审计师来说较难察觉,一般都会造成巨额损失,是最为严重的犯罪。 5.职业道德风险注册会计师具有“独立性”,是指他能够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提出与事实相符的审计意见。会计发展的主流已经是电算化,增加了审计内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和关系的影响,其独立性遭到破坏,审计结果就具有一定的失真。审计行业比较特殊,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行业,审计的越多,就越有经验,审计效果就越好。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为了顺利进行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往往需要聘请计算机专家协助他们开展审计工作,一旦聘请的计算机专家不能遵守或不能完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导致审计风险。 二、产生会计电算化风险的原因 1.传统审计线索逐步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的记账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表都有纸质资料,都通过了每一位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显而易见。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由于会计系统采用了计算工具、存储介质和网络技术,绝大部分的纸质资料消失了,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存储在磁盘上,导致审计限速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存储的数据很容易被认为不留痕迹的加以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审计人员无法用肉眼进行辨别,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察会计档案数据。这些都削弱了审计线索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使得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就更加艰难,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被审计单位内控不完善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是依靠人和计算机的双重控制,而且主要是计算机为主。这样就导致交易缺乏轨迹,职责分工不明确,在特定的方面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比较大。大部分的计算机控制措施都是以程序的形式,是计算机系统中肉眼无法觉察的。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审计人员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出来的,这就会导致计算机输出的信息不准确,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要求较高,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总体水平还不够,其主要就是因为会计人员队伍偏老龄化,大部分人员具有良好的审计经验,但其中大部分人没有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他们缺乏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编程的检测能力,不能够分析软件系统的结构,在审计过程中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的协助,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减弱,带来审计风险。 4.现行会计软件存在缺陷发展至目前,会计电算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审计署也指导开发了包括审计作业类软件、审计支持类软件以及审计管理类软件等三种软件。然而,国内的这些软件主要侧重于软件功能的构成要素和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忽视了对线索的保全性,忽略了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导致审计结果与事实存在偏离。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在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各种各样的会计软件开发并投入使用,为了适应会计软件的快速更新,审计软件的研发、更新必须加快脚步。此外,可以通过对国外审计软件的引进,对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软件进行组织推广,促进审计软件的商品化。 2.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想要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必须拥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电算化会计方式下,需要通过对软硬件的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等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的审计过程中,要实现企业职能的分离控制,根据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原则建设相应职责分工。 3.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计算机处理环境下,审计人员应对计算机系统、审计系统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因此,审计单位应多举行员工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的知识积累,以适应电算化审计的需求。审计人员培训中应强化他们对数据库程序的学习,让他们能够采集和转换数据库原始数据,并直接分析和整理财务数据。 会计审计论文: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 【摘要】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特点,对传统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进行了改变、补充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程序 审计内容 电算化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本文拟就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 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将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也必须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质量,防止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可靠性、效率性。 会计审计论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探讨 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概述 1.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涵义 审计风险管理是指针对来自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和审计业务本身有关的种种风险,通过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估价和衡量,并选择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和手段,为减少和避免这些风险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4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特征 1.4.1 审计风险管理的二重性 审计风险管理的二重性是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以避免性,审计风险的发生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必然性,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实在、不可避免的性质,旧的审计风险源消失,新的审计风险源又会发生。 1.4.2 审计风险管理的模糊性 审计风险管理的模糊性是指风险与机会并存、损失与收益并存,成功的机会可能发生风险,而风险的可能发生又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更多的收入。 1.4.3 审计风险管理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 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存在缺陷 2.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 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审计风险尚未被人们系统、全面地认识。而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注册会计师不能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审计风险,在其具体的审计工作之中不能自如应用,使审计风险不断扩大。 2.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缺乏综合而有效的监督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主要是靠行业自律,在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应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审慎地实施审计,以保证审计质量。然而,并不是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能严格遵循规范,这样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成本远小于其因违规而获得的收益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意识淡薄 在我国,保险公司还未开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保险业务,使其未能参加职业责任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也会非常巨大。 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缺陷的成因 (一)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系统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存在业务经营上的短期化行为,没有建立严格的业务质量控制机制,缺乏长远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品牌意识,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业务质量的辩证关系,难以主动保持其审计服务的独立性,影响了执业行为的规范和业务报表的质量。 (二) 我国会计师事务法律及道德制度不规范 我国现有的审计风险规章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使得具体的审计工作不能够合理的、科学的展开,不仅如此,缺乏完善的法律及职业法规建设。还会直接的造成审计行业混乱无章的现象发生。从而弱化了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的制度约束,这是会计师事务所出现不规范执业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监管部门,对出具不实审计意见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不够,多头监督的现象较严重,这样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地加大了监督的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监管不力,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 (四)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各不相同 由于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但规模较小,承担大型企业的审计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均不足,加上一些配套制度没有跟上,因此合伙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抗拒风险。 4 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对策 (一) 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提高会减少审计风险,有利于审计风险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位审计人员、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项目中,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执业,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 (二) 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法规及职业规范体系 审计业务要由审计人员来操作,审计风险控制的方法也需要人去实施,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提高,降低审计风险就无从谈起。会计师事务所应从招收员工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审计人员勤勉尽责,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的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从而避免审计风险。 (三)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成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 三级复核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结合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建立风险管理档案,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对审计风险实施监督和控制,并按审计事项对审计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以对未来审计事项提供参考和预警。 (五)建立审计风险基金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按年收入的20%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办理职业保险,以转嫁审计风险。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使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所遭受损失得以缓减。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会计师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它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探讨。由于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审计风险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并且对审计风险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些都不利于审计风险的管理。因此,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注册会计师予以重视,监管部门也需要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 会计审计论文:会计师事务所“轮作”审计制探讨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轮作”审计制度;审计独立 [摘要]由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这是造成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的主要动因,因此,提出“轮作”审计制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以解决审计舞弊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并阐明实施这一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公正审计是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最近从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所披露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保持公正客观的审计。近期发生的中外财务丑闻无一例外均重创了资本市场。去年中国股市的下跌,这一因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一段时间,美国股市因为这个原因下滑到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并导致了全球股市的动荡,其严重程度甚至会引发全球的经济衰退。中国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国际金融风险更容易传导到国内,所受外部冲击更大。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消减这种来自国内外的、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人为风险。由于长期审计带给合作双方的巨大利益使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问题异常严峻,而这种亲密的长期合作也可能使审计的独立性遭受重大减损并已经成为导致作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于导致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作假的因素很多,本文将重点就“长期合作关系”导致的作假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会计师事务所“轮作”审计制的初步框架,即通过间隔轮换审计的方法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与其企业的合作年限,从而在制度上防止这种可能导致事务所与客户之间产生不当利益关系的现象,进而防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为一家企业审计而产生的作假事件。 二、“轮作”审计制及其利弊 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合作”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会计审计服务的终身制。它满足了双方的利益却对第三方的利益构成了巨大侵害。而从会计师事务所作假的根源来说,就是利益驱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决定了雇佣方的决定性的地位,而受雇佣方由于同业竞争的压力,为了生存只能满足顾主的要求。尤其是一家企业长期聘用一家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双方出于利益的需要,使发生作假的概率明显增大,会计信息失真也由此产生。那么是否可以用制度来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目前提出的办法是强制交替任用审计师,安排恰当的审计小组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但这种方法并不能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企业和事务所这种默契的合作实际上是出于双方切身利益的考虑,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在一个整体内,个人必须服从整体的利益和要求。换句话说,如果只由同一家事务所进行审计,不论如何更换审计师,审计师要么服从安排,要么离开。因此它并不能真正起到防止作假的作用。笔者提出用“轮作”审计的方法来制约这种事实上的终身审计制的发生。这里的“轮作”是指一家事务所对一家企业的审计只能在规定的年限内,在此年限内企业和事务所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时间,而一旦达到制度规定的双方最高合作年限,企业必须另选一家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而任期已满的事务所不得在制度规定的下一个或连续几个年度对同一家企业再次进行审计。例如,假设一家事务所由于制度规定只能在连续三年内对同一企业进行审计,而在下一相邻的三年或几年中不得对同一家企业再次进行审计。反之,对企业也是如此。一家事务所最多只能对一个企业连续审计三年,实际上连续审计的最高时限是不确定的,关键要考虑的是既要增加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假成本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又要适当考虑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及其他相关因素后,由此合理确定双方连续合作的最高年限。 (一)实施这一制度的好处是:第一,有利于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审计角度定期对公司进行重新审视。由于定期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能使相关报表阅读者获得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公司的审计报告。并且不同事务所的内部风险控制不同,抽样审计的范围也不同,因而前后对比的审计报告也提高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减少了由一家事务所长期出具审计报告带来的审计惰性风险。第二,有利于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自觉提高审计质量。能使事务所在可见的为企业服务的年限内,不愿为获得可预期的收入而敢于冒出虚假报告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可使企业在寻找配合其作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出现困难。另外“轮作”审计也是前后任事务所之间互相监督的过程,相当于同业互查机制,这也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第三,有利于在事实上促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因为这种长期特殊的互利合作实际上排除了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具有排他性。除非特别因素,这种合作是异常牢固的,不是其他事务所降低审计费用就能介入的,这种情况带来了事实上的市场垄断行为,而实行轮换审计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打破了事实上的会计审计服务的终身制。第四,这个制度也有利于增加企业对异地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减少本地化审计的人为干扰因素。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审计中,有很大部分公司的审计都是由本地事务所完成的,在被证监会处罚的涉嫌舞弊的公司中,只有4家聘用了异地事务所,折射出挂靠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巨大负面影响。而轮换审计则可以增加企业雇佣外地事务所的机会,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最后,实施这个制度利用现有的机构和人员就能够完成。监督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进而获得消耗最小、效益最高的运行体制监督模式。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都要遵循这个原则提高自身运做效率。由于这个制度是补充完善性质的,不用另外增加监管人员及另设机构而又能提高监管效率,因而对监管方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这一制度的缺点是:企业可能钻制度的空子,如企业找固定的几家事务所轮流为其审计,这是一种改头换面式的默契配合,还可能出现假账,但对事务所来说收入变少,风险却相对提高,增加了其作假的成本。对这种轮流由固定几家事务所审计的企业,可以由监管部门根据情况对其进一步补充审计。这一制度还可能使信誉好、服务质量佳的事务所失去和客户一道发展的机会,似乎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不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的整合和兼并。但我们认为,长期的、类似终身审计的弊端即使是在非常讲究诚信的美国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进行轮换。关键是合理确定轮换的年限,这个年限最好是统计出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的平均年限或略长的时间,同时考虑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等因素来加以确定。 三、实施“轮作”审计制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实施“轮作”审计制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一 )政策方面。必须有政策的保障。政府如果实施这项制度,需制订出具体措施和条例并与现行的政策措施协调一致,以便制度实施后能正常运作并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政策在规定了企业和事务所合作年限后,必须建立相关督察及惩罚机制。明确责任划分职责,即由谁来检查及执行政策、检查者违规的处理机制、企业和事务所违规的责任及有关例外情况的处理等。在实行轮作审计后,也要建立对于期满离任的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建立类似星级服务的评级体系。对经检查达到标准的事务所,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予以公布,以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审计行业的规范整合的作用。而政府还应采取措施防止审计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最好采取有限制的竞争策略。即根据经济发展的规范,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总量,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过多,因为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配合企业作假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也是对实施这项制度及其他相关防范制度的有力保障。 (二)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补充完善。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有序运转的重要法律。新的制度实施后必须对相关条款做出补充或删改。在和财政部门的关系、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规则、注册会计师协会、法律责任等方面都要有所增减。并且法规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具有可操作性,为法规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个社会监督体系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有效地、规范化地运转。 (三)在市场环境方面,我国正处在转型的经济环境下,有导致虚假泛滥的客观原因,这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外部环境因素。那么在外部环境治理方面,必须大力提倡职业道德教育及在法制框架下的诚信。市场没有自发的诚信,只有在法制化下的不得不有的诚信。若无诚信,则威慑性的执法可使违法者倾家荡产。建立“轮作”审计制就要考虑现有的市场现状,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关制约规定,以达到推动诚信服务的效果,在外部环境上创造提倡诚信的氛围来保障制度的实施。 (四)要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对这个制度的接受程度。目前国内有4000多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有70余家较大的事务所负责上市公司审计,两市上市公司合计有近1500家,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还不高,“轮作”审计制度能否被广大事务所及企业接受需要有试验推广阶段,即实施这一制度最好采取从局部到整体的策略。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然后再进行整体协调。相对来说,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变迁比整体均衡推进的社会阻力要小,摩擦成本得到降低,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正式推广工作的开展。 (五)要考虑审计行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因素,审计制度也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在制度的制定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并在考虑我国国情后加以实施。加入WTO后,各成员国都要受其规则约束,而且WTO又是制度的制定者,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拥有制度的经济社会比没有制度会更有效率。在国际经济业务往来中,如果一个以组织身份出现的国家不融入当前的国际相关制度,无疑是难以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因此这一制度是否会给国内的审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否会有利于他们参与国际竞争,是否会被国际承认和接受也需要作相关深入研究。 (六)实施这一制度的人才准备。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人才准备是重中之重,必须有人来研究创新性的理论为实施奠定基础。遵循理论先行的原则,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实务精英参加进来发表意见,通过不断的反复论证及完善,才能产生一些理论权威和相关著作,才能更好地论证实施这项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指导实务中发挥导航作用。 总之,“轮作”审计制是对现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需要其它制度的配合并受相关市场环境的制约。只要各方加大力度配合,这个方案应该是可行的。 会计审计论文: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制度,是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方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管理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问题的产生,进而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 1内部审计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1.1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这也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内部审计不仅要直接对企业相关负责人负责,而且还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审计相关的专业人员,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而且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除了审计工作之外,不能参与其它任何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公正、深入、真实地开展工作。 1.2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会计活动的参与,会计核算的是否符合标准、会计制度是否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会计信息是否存在失真问题,这些都是内部审计部门需要进行监督与控制的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映到企业领导或者相关负责部门,以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维持正常的秩序。因此,我们必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内部审计对会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会计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内部审计的全面实施,对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作用,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增强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能力。 2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作用 2.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对会计管理审计的有效性 要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管理方面发挥其监督和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体制,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配置,表现在对各项职责的分配上和制度的规范化上。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企业体系结构和性质。企业可以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报告给审计委员会,而监事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进行直接的干预,进而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在会计管理中的有效性。 2.2增强内部审计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非常重要,它是会计工作能否在合理、规范的状态下,顺利开展的基础。我国内部审计作用在会计管理方面,主要应该针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审查。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信息和资料。现代企业大多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方式来实现会计管理的高效性,审计工作就会显得不容易入手。因此,内部审计就必须在工作能力上有所提高,保证自身工作能力能够符合现代化的技术需求。内部审计也应该适应企业发展趋势,将对会计工作监督和检查的重点,转移到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监督上来。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以后,内部审计的工作可能会存在很多挑战,可能会面对更多技术上和新会计制度上的挑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审时度势,增强审计工作能力,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3改进内部审计方式,预防会计管理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多采用的是事后审计的方式,对于一些企业经营的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相应的隐患,进而给企业会计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突破这种审计方式,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对会计的项目预算做好监督和评价,对各种会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以防止后期出现不必要的纰漏。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对审计方案所确定目标的恰当性,以及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进行严格的复核和审批,审核同意后还应该按照规定的流程来签发审计通知书。这样对整个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方式和流程,进而减少企业会计风险的产生。 2.4增强内部人员素质,防范会计舞弊 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企业风险的规避专家和会计舞弊的防洪专家,不仅要懂得相关的会计业务,更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精通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同时还应该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见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能够灵活的开展审计管理工作,对企业会计中存在的各种舞弊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寻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来。企业应该花大力气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企业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企业还应该适时的选拔出优秀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将其树立为典型,进而提高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 3结论 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的会计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并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内部审计在会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会计审计论文: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挑战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等组织机构采取电算化核算,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审计产生重大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如何对未来审计适应电算化环境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审计 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审计带来的挑战。现就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审计所面临的挑战作以下简要探讨。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算化会计系统已实现了从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编制过程的自动化。目前市场上商品化会计软件大部分属于核算型会计软件,这类软件是以账务处理为核心,其主要功能包括凭证输入、形成总账及各种分类账、账表查询、输出财务报表及账本等。 但现行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系统,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认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 简称ERP系统)将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ERP系统将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形成了一个供应链,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它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因此,我们认为ERP系统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开发、运用了用友ERP-U8/标准套件,它改进了先前版本中的不足,并总结、归纳了用友产品成功用户的使用经验,调整增强了部分产品的功能,增加了生产管理产品,并突出了几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按行业及管理会计、决策决策支持等领域设计的与之配套的多种标准套件。 二、我国审计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业等组织机构采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行后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系统电算化后发生的变化向审计人员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审计线索。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这种变化必将影响审计工作。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肉眼看得见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原始文件,打印出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审计线索,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这两种审计线索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会计系统的数据库,为了更有效地审计计算机会计系统,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提出审计要求,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数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2. 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外,还应审计以下事项:①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②审查系统本身是否合规、合法;③对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如人员控制、职责控制、输入控制、修改控制等;④审查是否建全了机房管理制度,如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等。 [论文网] 3. 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把电子计算机当作一种有力的审计工具来使用。另外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内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 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审计的对象有了重大的变化,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方法也受到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应建立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宴请准则。美、日、英等国都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有专门的条款,详细说明了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及方法。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有涉及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但针对日益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及随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审计准则中尚存在许多空白。所以应建立相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电算化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准则及其内部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 5. 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电算化信息系统和会计、审计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建立起新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岗位可分为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等。虽然会计软件增加了安全可靠性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降低工作难度、降低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面对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其并不太熟悉,加之计算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许多存在的问题不易发现。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审计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等相关知识,甚至要求有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能力,同时提高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提供真实、正确、完整、高效的审计信息。 三、我国审计界面对挑战采取的措施。 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我国审计界正高瞻远瞩,组织力量对未来审计适应电算化环境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1. 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由于电算化系统比手工系统更为复杂,使得审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审计组织中,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为此应采取妯下措施:①有步骤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②开展计算机审计正规教育,借助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使高等学校成为培养计算机审计后备人才的摇篮。 2. 加快制定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的步伐。虽然计算机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准则,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需要改变。我国审计界正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方面的研究,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②对审计业务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标准、审计过程、审计效果评价指标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标准。③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审计应用软件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3. 加强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研究。目前,虽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审计软件,包括审计法规管理系统、审计抽样软件、以表格为模型的审计软件、基建工程预决算软件、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和各种专用审计软件。但运用的为数不多,大部分还停留在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直接检查处理打印结果的手工审计方法上。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电算化系统也有了很大发展。显然,这时手工审计方法已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会计专家、审计专家、计算机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尽快研制通过审计软件,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求。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一方面可以引入西方最新审计技术和软件,将其汉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 因此,我国审计部门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应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从科学的、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和探讨,做出全面安排以适应挑战。 会计审计论文: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影响因素 在本世纪中叶,西方各国发生了大量注册会计师被控告违约、过失或欺诈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诉讼爆炸”。这不仅直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社会信誉。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注册会计师业务的迅猛发展,行业队伍急剧壮大,特别是相关的法律颁布以来,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风险也日益增大,需要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行深刻分析,进一步规范和降低其法律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因素分析 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具审计意见时所展示的独立性,具体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近年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而且愈演愈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独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不作充分披露,出具不实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因素较多,需要进行分类分析。 (一)公司治理失衡 现代公司实行两权分离,产生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其会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或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未能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这些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而给第三者或其他有关各方造成经济损失,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控诉,而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该可以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查出来。但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详尽审查,只能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这样就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此,必须分清其结果是由经营失败还是由审计失败引起,关键在于看未能查出错误的漏报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自身。 (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与道德风险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在执业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或者由于违约、过失和欺诈等原因,致使客户或第三者遭受经济损失,注册会计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必须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同样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而出现道德风险。许多观点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薄弱,事实上并非如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相关业务时都考虑过了其收益和风险的因素。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并未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需强制执行的执业最低标准,在执业的过程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全凭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很难遵守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向多元化发展,既为经营管理责任服务,又为经营决策服务,从而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解释的可争议性。市场经济中经管责任的关系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也成为具有双向约束力的约定权责关系。这种平等权利,既给了受托方自主处理会计信息的机遇,也增强了委托方要求获得合理保证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这就给会计信息的理解冲突埋下了伏笔。解决这些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双方的理解冲突。其次,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变得极不稳定,双方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反映内容。再次,市场经济即为法制经济,法律地位的平等表明了受托方与委托方具有相同的经济权利。当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再依据行政权力与级别,而更多的是依据法律条文来处理有关的争议。由于权利的保障及法制的完善,使得各方都有了依法自卫的勇气与能力。因此,运用法律手段来词节会计信息处理与理解的冲突。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现行各种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标准不一,导致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复杂化。 (四)相关制度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一种行业规范,不能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规避法律责任的依据,判断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能依据审计准则。我国财政部只是对审计准则做了些和修订,并未明确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加以实施。 从法律角度上讲,审计报告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一种结果,评价其真实性、探究其偏颇的原因,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决不能简单草率地以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样的标准来判别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正确区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法院判决尤为重要,这些法律责任,从理论上似乎很容易分清,也十分明确。然而,在具体案件中错综复杂,相互交叉,不易划清。在诉讼主张和判决中,对注册会计师承担何种责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冲突中,有关民事纠纷的问题最多。可是有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恰恰最不完善。实际当中,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类型大多都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很少有民事责任。同时我国相关的法律也只是规定了事务所应进行民事赔偿,而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处罚没有做出规定,这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就大打折扣。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合伙制的,承担的是无限责任,一旦发生重大违规行为,可能由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倾家荡产。 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措施 (一)调整补充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使相关法律协调一致,明确界定范围,避免在法律诉讼中对法律依据的分歧与争执,使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由法律依据而引起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风险。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质量标准,它应该成为法庭判 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但司法人员在审理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案件时,主要依据一般法律,对审计准则考虑甚少,因此要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增加保护条款,免受无谓诉讼。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作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机构,其出具的鉴定报告应成为庭审的有力证据。 (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管理 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会计事务所不论承办何种业务,都要按照业务约定书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约定书,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在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或委托合同时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美国同业复核制度在改善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国也可以考虑引入同业复核制度,对于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具有很大的意义,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可以通过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三)提高审计质量 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审计论文:试述企业会计审计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审计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举措。无疑,会计审计工作是企业长期稳固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会计审计工作降低企业的成本,为企业指引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除此之外,会计审计还能不断完善会计内部的控制,从而更快的察觉会计方面的问题,最终能及时反映问题给相关部门,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方式。 二、企业审计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依旧没有合二为一,二者甚至处于利益矛盾中。通过建立会计审计制度,才能让各方的利益更加均衡,最终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建立会计审计制度能更好的监督企业的发展,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能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最终更好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跟着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对会计审计工作越来越看重。然而,就当下而言,企业的会计审计制度依旧不够成熟,与预计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审计工作并不十分清楚,为此,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 三、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够 当前,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都是直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来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地位,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不单单直接管理了会计审计部门,管理者甚至决定会计审计部门的人员组成,从而会计审计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会时刻被高层管理者牵制,最终使会计审计部门得不到足够的独立性,降低了人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对会计审计的工作定义不清,会计审计工作除了被高层管理者监督外,还要监督管理者,这不清不楚的局面导致会计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难度加大。因此,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依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2.会计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自身也发生一定的变化,然而,企业对会计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作出即时的调整。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企业责任审计、企业效益等方面发展,然而,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处于“差错不漏”的层面,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在责任审计环节的作用体现不出来。同时,审计水平局限了会计审计的发展,审计方法由于缺少把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此,企业依旧使用过去的查账方法。 3.会计审计机制不健全 会计审计机制,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确保管理者能尽心尽责为企业服务。为此,企业应该合理的建立健全的会计审计机制。然而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会计审计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的会计审计机制,甚至让审计人员直接听命于企业管理者,为此,不能公平公正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会计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减少管理者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会计审计机制不够健全,审计人员直接听命于企业管理者致使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不够客观,导致会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足够,会计审计人员难以适应,最终严重影响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会计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领域越来越广泛,业务越来越繁琐复杂,会计审计通过对经济业务发展中的财务金额进行接触,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和签证评价。为此,会计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好会计和审计的知识外,还要对企业的经营过程、相关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识。除此之外,会计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自己处事的原则以及要坚持客观对待事物的态度。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会计审计人员只是掌握了财务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缺乏认识。同时,由于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相关工作的知识知之不多,为此,大大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会计审计工作除了对企业管理有一定作用,还能为促进企业效益提供保障,为此,企业一定要重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并通过改善会计审计工作的不足,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 1.重视会计审计的独立性 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说,会计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约束手段,在企业管理体制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只有重视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确保会计审计工作顺利合理的进行,才能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确保审计部门得到充分的独立性,会计审计的相关只能才能充分发挥。为此,企业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令会计审计部门设置在董事会下,从而使会计审计部门不直接听命于管理层,借以摆脱管理层的控制。同时,使其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独立运行,降低了其他管理活动的影响程度,从而确保会计审计的正确率。 2.采用合理有效的会计审计方法以及手段 企业除了解决会计审计外部带来的问题外,还要提高企业会计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并把审计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合理的与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机制结合,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的风险,同时,会计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过往,企业所采取的审计样本都是通过随机抽样得来的,通过样本所得出的数据在某个程度上有一定的风险。为此,企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使用不同的软件和资料处理系统,并清楚了解审计人员的职责以及权限,严格监督审计人员的操作过程,从而更好的降低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还能更好的使企业的审计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 3.健全会计审计机制 不断健全会计审计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健全会计审计机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了解会计审计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促使管理者更加重视会计审计。加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第二,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结算信息共享平台,使各项资金信息更加透明,有利于管理者对各项资金的监督。第三,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程度,有助于促进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从而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 4.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 人是任何企业的核心,拥有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员是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基石。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相关的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考核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选出优秀的人员,并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每一个培训人员的素质。第二,重视会计审计部门中的管理人员、法律人员、技术人员,着重培训他们的业务素质,以此来加大其在会 计审计部门的比例,最终建立出一支结构规范科学的会计审计队伍,从而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五、结语 无疑,加大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经营能力带来一定的效果。不断发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审计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以及竞争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进步,并有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加大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有利于国家更清晰明了地对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监督以及对管理者的职责进行监督。总而言之,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制定与时代相符合的制度或措施,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效益。 会计审计论文: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审计问题与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电算化审计系统与手工审计系统相比,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技巧,以适应以后的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电算化审计状况不容乐观,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形势相比,不仅审计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审计软件在功能和性能上也满足不了审计工作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1、审计可视线索呈消失趋势 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及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着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的趋势。在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资料以后,纸面信息变成了磁性介质上的代码。对于会计界、审计界的许多人来说,过去熟悉的、习惯的、得心应手的东西,变成了陌生的、不习惯的、难以捉摸的东西。而设计会计电算化程序的软件设计人员,并不知道审计人员的需求,即使有关文件规定必须留有审计线索,实际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何况,审计工作与主要是处理结构化问题的会计核算工作不同,它主要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一些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如:寻找漏洞、揭尽矛盾、查错防弊、获取证据等。 2、软件特性导致数据难以审计 会计核算软件具有多样性和保密性特点,再加上各行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环境大不相同,应用程序也各具特点,导致审计数据的难以取证。从使用的系统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购置商用会计软件。目前,商业化会计电算化软件有几百家之多,不同的电算化系统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着基本的相同点:输入、处理、统计、查询、输出及维护功能较完整、全面,界面设置较好,然而由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数据库千差万别,其防范保密措施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给审计人员开发通用的审计软件带来困难。二是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自行开发会计软件,一般是根据企事业单位自身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一般具有较强的检测排错功能和统计处理功能,实用性强。但在系统安全方面及内部控制方面需要人工予以辅助来加强系统的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3、观念误区造成电会审计的忽视 目前有种看法认为,在会计核算实现电算化后,特别是应用了经财政部门评审通过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以后,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已经解决,可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也无须对软件产生的信息进行审计。事实不是这样。因为绝大多数的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解决对会计事项,即记账凭证所根据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们的许多功夫不是花在保证数据源的正确上,而是对已输人数据的计算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把高级的算盘而已。加上上述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本质上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存在着人为干预和利润调节,以及所提供原始数据的虚假性,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会计电算化使审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为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像在传统经营条件下,具备会计、审计、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掌握电子信息系统会计的特征,掌握应有的控制和审计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软件,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2.要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电算化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电算化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透彻了,会计软件的研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 3.要提高会计计算机操作水平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事业管理,要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4.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管财政部门在评审某会计软件时,应同时规范、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求电算化审计工作跟上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做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各种准备。加强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重视并及时解决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存在的审计问题,将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会计审计论文: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计量和审计 一、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概念 (一)会计收益的概念 从操作的角度讲,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申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会计界是用交易观来计量收益的。二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是指某一期间的财务成果。三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则之上的,需要对收入进行定义、计量和确认。四是会计收益需要依据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一项资产按照获得时的成本核算直到被销售,才能确认所有的价值变化。因此,费用是耗费的资产或耗费的获得成本。五是会计收益要求当期实现的收入与适当的或相应的相关成本联系。因此,会计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则之上。从本质上讲,某些成本或期间成本被分配或与收入相配比,而其他的成本则结转为资产。 (二)经济收益的概念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将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Marshall)遵从斯密的收益概念并将其引入企业。当代经济学家J·R·希克斯(Hicks)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将经济收益定义为:“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该定义虽然指的是个人收益,但企业收益也可以用这个最基本的收益定义来加以解释,即在期末与期初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汤云为,1997)。由此可见,经济收益是与资本保全或资本维护密切联系的,它实际上要求在确认企业收益时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保全。 二、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 (一)会计收益的计量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和计量各种收入和费用,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收入实现、应计制、历史成本、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如无客观事实认定,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二)经济收益的计量根据经济收益观,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_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即为该期间的损益。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差额为资本亏绌;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资本不仅得到保全,而且产生盈余,差额即为利润。人们按资本计量属性的不同,又将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前者强调名义货币资本的保全,后者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在资本保全观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行成本(资产的现行购买市价)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在企业已经耗费的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不得确认企业收益。在这类资本维护概念下所确定的企业收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收益。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所确认和计量的收益在量上存在如下的关系: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一前期发生的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经济收益(公式1)。上式中的无形资产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传统的无形资产,而是另一个概念即主观商誉。以资本化方法举例加以说明: [例1]某经营实体总资产剩余有用寿命4年,每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如表1:(假设贴现率为5%,每年折旧7000,单位为$) 第一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R1)=7000,第一年初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7000 x(1+5%)-1=6667,8500×(1+5%)-2=7710。100(0)×(1+5%)-3=8638,12000×(1+5%)-4=9872,合计为32887。第一年末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8500×(1+5%)-1=8095,10000×(1+5%)-2=9070,12000×(1+5%)-3=10336,合计为27531。第一年的主观商誉=(折旧)7000-(32887-27531)=1644,每一年的会计收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每一年的折旧,第一年的会计收益=第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第一年的折旧,0=7000-7000。同理可得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主观商誉和会计收益,将各年的数据带入公式1可得到各年的经济收益(本题中有形资产未发生变化,故其数值为0),汇总见表2: 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差异对审计的启示 (一)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审计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持有利得、现有资产实际价值及实物资本保全。一是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会计收益只包括已实现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已经实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不一致,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二是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内在的缺陷,特别是收入按现--时价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列支,使得会计收益的计算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以至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其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三是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即只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损害,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才能确认收益,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内部治理方面的经济收益审计 应完善的内部控制带来的经济收益、良好的内部治理战略带来的经济收益、妥善的风险管理策略带来的经济收益。一是企业有健全的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样的企业管理是科学的,无管理漏洞能使企业减少由于内控混乱而造成的损失。即从管理角度来考察被审计项目的收益状况。如建设单位通过改善管理,使+建设项目的工期得到提前;一个仓储企业通过管理或重新 设计使一个仓储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等都属于这一范峙。这些方面管理的改善虽不能马上反映在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评价结果上,但最终会对用货币价值反映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二是内部治理战略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对其进行审计,实质是站在一个较高角度审视企业内部治理状况,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深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审计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对人力资源审计的内容不仅是当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而更关注的是其治理战略的最终效果问题。三是风险管理旨在确保组织有效运转,即确保组织的技术先进、道德规范、环境优良、避免意外风险的侵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面对风险,高级管理层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并将风险管理置于公司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将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职责放在最了解企业经营过程的人身上,发挥公司治理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审计的关键是确认、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经营管理人员为降低经营风险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管理者是否有助本企业降低风险,以实现企业经济收益增加的目标。收益与风险对称是经济生活中的普遍规律,企业在高风险状态下运行而获取中等甚至低水平的收益显然不是投资者所愿意看到的。收益的稳定性是企业所面临风险大小的表象特征,收益稳定性越差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大,反之,说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越小。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含义,两者在计量上也存在量差,而经济收益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而非名义收益,因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因此,在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审计时,应在对其会计收益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考虑其经济收益的审计,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企业查错纠弊,而且也有利于管理政绩、管理责任等方面的审计,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益水平。 会计审计论文: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由于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在具体工作方面的诸多差异,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传统会计相适应的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电 算化审计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技术水平的落后,我国电算化审计起步晚,发展水平低,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可以说,信息系统审计正成为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瓶颈。 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处于初级阶段 一般说来,电算化系统审计经历三个阶段: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在计算机应用较为普及、应用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审计人员多采用后两种技术,而我国大多数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计算机内的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文档。由于不对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可能造成片面性审计。计算机的操作人员可能会限制审计的对象,存在前者只提供愿意被审查的信息而舞弊信息被掩藏的情况。 商品化审计软件市场发展滞后 审计软件的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狭窄的市场容量和不确定性的需求使得其开发远远比财务软件的开发难度大,这令许多软件开发公司对审计软件的开发望而却步。软件市场缺乏能应付一般会计软件的高质量通用审计软件。在财务软件的数据库格式上,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财务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数据库格式皆不相同。虽然每个审计软件公司提供了分别引入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但这只占到所有财务软件的一小部分,审计软件发展的制约瓶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财务软件数据接口。 缺乏专业的电算化审计人员 电算化审计由传统审计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相结合而形成,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专业知识。而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在传统财务审计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知识结构上在电算化部分出现断层,无法适应高级电算化审计的要求,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要依赖信息技术人员,这又将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 电算化审计制度的缺失 我国虽已颁布了一些电算化审计相关方面的法规,但只是对其中某一方面的规定,缺乏一套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的电算化审计制度。现行的审计准则已经落后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状况,这种现状既不能适应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加强和完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制度的建设,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提供必须的规范和指南已经破在眉睫。 改善我国电算化审计的对策建议 审计环境的变革是电算化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电算化审计必然要求新的审计标准和技术方法,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和准则 建议财政部门制定电算化审计标准和准则时,在审定评价一种财务软件时可以同时规范或指定与之相适应匹配的审计软件。具体准则应着重评价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提出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完善电算化审计的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规范。 大力发展审计软件专业公司,实行审计软件商品化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在电算化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必须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速度,包括现场作业软件、法规软件、专用审计软件和审计管理软件。首先,解决现场作业软件在数据采集及时遇到的数据接口问题,统一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设计一个统一数据结构、统一输入要求和有一定强制性的数据文件。其次,要加强对审计软件开发市场的培养,大力扶植既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又熟悉财务审计业务的高质量软件开发公司,以便为电算化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再者,对于审计软件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一方面建议软件开发公司减免一定的升级费用,另一方面建议软件使用单位聘请专业计算机人员进行日常软件维护,降低使用成本。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 审计机构应积极引进会计知识扎实、审计经验丰富且具备高层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跨学科人才,同时大力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后续教育,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内控的特点、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等技能传授给现有审计人员,从而使其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加 强对现有专业人才的培训,尤其注重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性、技巧性和实用性培训,并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使他们也加入到审计队伍当中,成为电算化审计的专业人员。 建立信息库积累审计成果资源 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前,组织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 人员对审计成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计算机审计成果信息库。在信息库中存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情况、数据结构特点、实际应用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对应的审计成果。认真分析审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查找是否存在应通过计算机审计发现而未通过计算机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制订审后整改方案,将整改后形成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对应的审计成果存储在信息库中。通过完善计算机审计成果信息库,积累计算机审计成果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电算化审计中,虽然审计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功能很强,依然不能逾越其固有的局限性。⑴不能替代审计人员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虽然审计软件有一套完整的内控测评体系,但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仍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⑵不能取代重要的审计程序。例如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固定资产抽盘、库存商品抽盘和现金的监盘,必须由审计人员亲自完成,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核对也依然是审计人员的工作。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要求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同步发展,要求我们做好电算化审计的各种准备。审计人员必须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和典型财务软件有充分的了解,清楚地认识到审计软件诸多的优势,同时也要意识到审计软件的局限性。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储备能够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丰富知识,学会、用好审计软件,并结合自身的审计经验和专业技能,更好的完成审计任务。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遭遇“电子狗”法理性探讨 一、电子狗概述 电子狗的背景。近几年来一种号称电子眼“克星”的反监控设备在全国各地市场上出现,这种名叫“探测狗”的无线侦测设备虽然价格在千元上下,但一面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据“探测狗”的发明者清华大学安全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说,他发明这一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电子眼的滥用以保护个人隐私。应当看到,“探测狗”这种反监控手段的出现,源于保护个人隐私的一种私力救济手段,其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同时也可能会对国家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造成影响,事实上,这种装备目前已被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用于针对“电子警察”的反侦测中。那么法律对此应当如何看待呢?从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和公共管理实现两个角度出发,不宜采取一概禁止“电子狗”使用的做法。 电子狗的定义。狭义的电子狗。是指以早期无线发射及接收原理制成的反测速产品,现在在黄河以南地区还有大量销售,只能在一些地区起有限的作用。广义的电子狗。是指许多人习惯上将所有的反测速产品统称电子狗,这种产品现在一般叫反测速雷达,产品包装上写的是安全驾驶仪或雷达警示器。此类产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全频反测速雷达。全频反测速雷达是伴随雷达测速仪大量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车用设备,雷达测速仪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移量的计算而得出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2)gps反测速雷达。目前世界大约80%以上城市测速采用的是压感线圈方式测速,这种测速的方式是在路面上埋上感应线圈,通过计算车辆通过线圈的时间来计算车速。(3)gps全频反测速雷达。gps全频反测速雷达将前两类反测速雷达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既能对固定雷达测速器的准确预报,也能预报流动测速,全面解决了前两类产品的不足。 电子狗的原理。1、萝卜机是靠预埋发射机来提前预警的。厂家在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埋放有无线微波发射器,这无线发射器只有一固定的频段。同时它也销售只能接收这一频段的接收器。2、gps机器是通过采集坐标经gps定位来提前预警的。也是厂家把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的坐标采集后,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gps存储芯片内。 二、使用电子狗法理性分析 使用电子狗非法的理由。尽管没有现有国家法律明确禁止车辆安装电子狗,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车辆不得安装妨碍交通监控技术取证的设备。而在地方法规上,则有些比较严格,像《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对驾驶机动车有这种行为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据此,广东省内东莞、江门等地目前已明确表态安装电子狗违法。四川、浙江、福州、海口等地也明确规定:安装电子狗等干扰交通监控设备的装置属违法行为。国家安装测速仪、监视器是为了有效地加强交通管理,但是这种反抓拍探测设备的出现助长了一些违法司机的违法行为,这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管理原则。对于那种能够反电子眼拍摄的设备,电子监控设备除了能有效制约超速行为以外,还能监视路面交通状况。 电子狗合理使用的作用。(一)减少司机违章 。从客观效果上看,安装“电子狗”,对交通秩序基本上是有利的。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警方在路口安装“电子眼”设备等特殊装置,目的是为了减少超速、违章行为,而“电子狗”能够提醒驾驶员不要超速、违章。(二)补充取证效力 。作为违法行为取证设备的“电子眼”,本身的合法性尚值得考量。而“电子狗”的使用将有力补充“电子眼”所取证的证据效力。(三)不碍交警执法。安装在车内的电子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线电波接收装置,能“接收”到电子眼附近的发射装置发送过来的电波,并提醒司机。就象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接收电波,并不会影响广播电台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电子狗”也不可能“影响”或“干扰”交警安装的“电子眼”的正常使用。 三、电子狗国外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在韩国,公交车上都装有电子狗,而在日本,也有近50%以上的汽车装了这种产品。在美国等国家电子狗已为合法科技产品,在美国50多个州中仅有3个州不合法。雷达超速探测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而言是属于一种无线电信接收机,被定位为交通电信器材,在不妨碍国家安全以及破坏电波秩序的大原则下可以自由使用,其功能仅限于接收,不会涉及干扰频道。依据美国fcc制定之频率,为合法接收法定频率。使用目的仅为事先接收警方之雷达频率,并对警方取缔超速产生预警及提前警示、告知功能,为避免取缔而送到减速之目的,与道路旁所竖立前有固定测速照相警示牌有相同之意。 电子狗科技发展趋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0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54.11%和52.93%;商用车产销为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增长33.02%和28.39%。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狗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000亿元。作为当前汽车功能和性能提高的重要部分,汽车电子狗产品应用将更为广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更多的重视。自主品牌与自主核心专利技术是有区别的,国内企业在目前已经保持的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创新,一方面研究现有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另一方面研究下一代可预见技术,争取在今后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四、中国加强电子狗立法的建议 “电子狗”一旦将其合法化,它将肩负减少交通事故提醒机动车驾驶人时刻注意行车安全的安全卫士和杜绝违法的重任。我们必须以立法立法形式明确“电子狗”的技术标准,各项电子信号参数,从“电子狗”的生产、安装、使用等环节进行立法探索。目前大多数销售地区没有制造“电子狗”的厂商。在各地出售的“电子狗”主要是经销商从广东等地买入的。由于很多这样的公司处于“地下状态”,产品没有保修期,很容易产生消费纠纷。规范了“电子狗”的合法生产,并且将“电子狗”的合法化才能使该产品作为一种法律允许的商品进入市场,并使消费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所保障。为此,只有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化使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安装使用规范那么,将有效监督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安装使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立法规范“电子狗”的生产、销售是规范其安装使用的重要保证,所以一旦完成对“电子狗”的各项合法化规范化进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透明的行政执法以及交通事故数量的降低,更可以使得警力的大规模节约,由此节约国家财政,而且可以通过对电子狗的特许生产、销售经营权的有偿发放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税收就更是情理之中。这样做既增加了财政又达到了行政执法的透明,促进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浅谈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1现阶段道路交通管理状况 国内道路交通无论是在体制上,技术上还是行政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以逐步的开展,很多的交通状况改善很多,很多先进的设备以及管理中的先进模式都被积极的采用,同时效果非常的显著。 2关于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所要调查收集的资料:交通小区的划分,小区的整体经济状况,交通网络的结构,土地资源的利用,历史资料,交通量资料,居民出行资料,货物出行资料,机动车出行资料,交通管理效果资料。大量的资料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大量的资金投入,由此可见其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对这些基础数据的调查应该给以极大的重视。有些部门认为在原来的交通规划资料上做些应有的补充便可以,导致所规划的方案脱离现实,不具有可操作性。十分片面,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或是现阶段管理状况进行诊断,道路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土地资源的利用,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交通质量,交通秩序,交通安全,交通的体制,规划,政策,宣传等。 (3)针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首先进行建立交通模型以及计算,做出相关的管理规划方案,从而为交通规划的整体做出铺垫,提供数据。 (4)针对城市交通管理内容制定方案。每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大概都是由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措施结合构成的。管理策略大体包括,交通系统管理策略,优先发展与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等。 (5)城市交通管理的任何方案都需要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对交通措施对交通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交通管理各个措施实施下的指标以及其是否达到了管理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 3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的预测 3.1出行的预测 对居民出行进行预测的根本目的则为小区的居民出行的吸引量以及小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从而根据社会经济中变量间的定量关系来对小区居民出行的吸引量进行推测。预测居民出行量的方式十分多元,我们都知道的有回归分析,交叉分类等方法。同时,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增长率,重力模型以及概率模型等方法。 3.2交通分配的预测 在对小区的出行情况以及分布状况都能够全面掌握时,我们便了解了出行的交换量,便可以入手进行交通分配的工作。通过各个分区的空间直接分配到交通网络。在对交通分配获得的路段对道路规划网络进行检测。同时随机用户平衡模型是比较常用的交通分配的方式。其对通行的能力进行一定的限制,反复的计算,达到精度,对各个路段的交通量全面的分配。 4结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也得到了大量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在努力的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本文全面的分析了道路交通管理以及规划的全面内容,建立了理论的模型,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出深入的分析。给相关部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作者:张文州 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浅谈 道路交通管理学科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高速发展的结果,其知识结构复杂、教学内容繁多、涉及众多学科内容,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法律学科等均有所交叉。并且,其涉及众多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技术,综合性十分明显。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现状进行研究,明确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重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以推动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能够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满足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的人才。 一、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现状 (一)专业教学目标混乱 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各院校具有统一性。然而,当前各个院校都没有就道路交通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的共识。不同院校教学目标不统一,过于混乱和模糊,使得该学科的整体教学活动都陷入了盲目之中,无法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教学师资匮乏 专业教学师资专业结构失调。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的教师队伍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青年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课程教学实效性降低。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加上其他一些外界因素,导致有的学科教师在工作时情绪与态度不够稳定,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 (三)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道路交通管理的社会性与目的性直接决定了交通管理专业类教材要紧跟社会时展的需求,其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紧密结合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然而,就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缺乏新意和创意等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当前道路交通管理教学类专业难以紧扣时代的变化。并且,由于受到客观环境与教师主观因素的限制,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还没有充分使用任务驱动、情境创建、多媒体教学、校外实训等各种教学手段。 二、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 首先,转变课程价值取向。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价值取向从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养成。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未来社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健全良好的品格、高度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以及深厚的修养。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情操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针对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来说,在设定课程目标上应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道路交通人才上,要求其能够获得改善道路交通运输领域难题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拥有道路交通管理领域中使用、推广、创新的能力。其次,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课程设置的结构优化。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体现课程的整体作用,使得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密切渗透的关系,进而发挥展示出高强度的效果。二是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应该开放,不能只是紧密联系的封闭排斥外在的体系,而是应该呈现网络状系统来吸收最新的、最科学的成果与资讯。针对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来说,在课程结构方面应该以道路交通管理类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每一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同构建优化道路交通管理特色学科体系。最后,丰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加注重综合性以及系统性,因此,在建立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细化专业、知识分割过细的方式,将注意力转向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实践能力上去。在保持传统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双向沟通教学。创新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式,建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上述能力要求是当前道路交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知识,与其相对应的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才是真正满足道路交通管理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三、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 (一)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出当前交通管理部门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定教学理念,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持续坚定地走向教学理论与道路交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径,从道路交通管理的职业特征与能力需求出发来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能够熟悉独立操作计算机,通过视察、操作计算机来观看、绘制街道路口渠化图和交通事故图。熟练掌握交通事故勘查技术以及急救知识,能够组织普通交通调查等。第二,能够就交通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整理数据获得结论以得出相关方案。能够对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交通流运行规律。能够对交通安全事故进行勘查,正确判断事故原因与性质。第三,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交通违章进行说服。具有正确的询问技巧与宣传能力。能够使用外语开展一般的交通管理工作,妥善处理道路上的涉外事件。第四,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能够对事故中的风险与存在的机会进行判断,可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组织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二)改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以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中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优化与改善进行论述。由于《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是作为理论概述型的课程开设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选择上往往注重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点的介绍。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遵循追求实效性、注重实用性原则来进行教学,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学、重点难点突破、案例分析、设定情境、角色讨论等,将理论学习联系实际,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实践特色。在《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来进行灵活选择的。 (三)建立合格师资队伍 高校是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平台,高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教学方式等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即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师资队伍的水平、师资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建设的水平。因此,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建立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第一,根据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特征来建立合理的教师培养计划,以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在职称结构方面通过培养、吸引、交流、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形成教学素质与水平高中低级职称教师。第二,优化教师类型方面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律与就业职业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逐渐形成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实验教师的师资结构。其中专职教师应该可靠稳定、一专多能;兼职教师应该专业对口、实用实际;实验教师应该操作熟练、经验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对于相关人才的时机需求。因此,在该专业学科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以建立能够培养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课程体系。 作者:延黎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1以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为中心的城市道路管理的实际意义 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校车安全事件为例。在2014年上半年,我国发生15起校车安全事故,造成32人死亡。年轻生命的逝去,留给人们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交通事故损害了人民的精神健康。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久高不下,并在持续增长中;二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明显增多。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道路交通预防工作的压力更大。现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开展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为中心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不但能减少城市中的交通事故,也能优化城市交通状况。 2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要立足于本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注意节约成本,加强公交运行的优先管理理念。要通过综合这些因素,保证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1利用宏观调控增强现行交通管理能力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实行“公交优先”与“发展管理”战略。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管理是整个交通管理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分流车辆总数,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不乘坐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交车人流量大,环境卫生差;二是公交车数量少,需要长时间等待;三是突发急事不能乘坐公交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交车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公交车卫生水平;要加强对公交车队的投资,增加公交车数量,提升居民出行能力;要优化公交车行驶路线,保证公交车路线的全面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引导不可缺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宏观管理力度,以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适当推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保证公共交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发展管理”中,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未来城市车流量,合理安排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挤占机动车道的情况。在城市交通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多宣传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开展低碳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2.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基础设施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以沥青路面为例,隆包是沥青路面中的常见问题,隆包导致路面表面凹凸不平,影响行车安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交通设施安全系数,及时处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问题,做好速度标示工作。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警告。在早晚高峰时期,交警部门要出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扩建公路宽度,这就说明,通过道路建设工作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部分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立交桥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值得推广,因为建设立交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建设立交桥的过程中,会影响这个路段的运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可以科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车辆行驶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可以在交通拥堵路段划分单向行驶车道,通过交通信号调控交通运行。可以加强交通预警,拓宽交通信息流通渠道,保持整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流通。 2.3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通过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能力。 (1)要立足城市当前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在规划中,要以整个公路网为基础,正确处理好道路、车辆与交通管理间的关系。要保证规划设计与城市未来整体规划相适应,满足规划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个管理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交通结构升级,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安全行车性能。 3结语 我国城市的交通压力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大,对政府而言任何错误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建设工作。本文以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为起点,对开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展开讨论,不但有利于降低城市交通中事故发生概率,也会提高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实现规划、管理、建设三者的统一,才能保证交通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作者:苗红亚单位:襄城县公路工程处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强化乡镇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强化我乡道路交通管理,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创建平安畅通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决定在全乡开展创建平安畅通乡的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署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围绕开展创建平安畅通乡为载体的活动,落实预防全乡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以抓好源头,完善设施,落实责任来提高我乡道路管理,维护及保障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及安全畅通,实现和谐广宜道路安全畅通的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大投入,实现村村通硬化水泥路,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遵章守法,行驶有序,健全机制,完善设施,提高管理。 三、组织领导 成立以乡长任组长,主管交通的领导为副组长,综治办全休成员和各村交通安全员为成员的广宜乡平安畅通领导小组。 四、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工作职责 1.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道路交通平安畅通一系列措施。 2.组建村、组道路交通平安畅通的管理网络。 3.认真做好本乡管辖范围违法和事故预防工作,抓好源头管理。 4.负责本乡所管辖道路隐患的整改、完善安全设施。 5.组织或协助处理辖区内突发交通事件。 (二)工作要求 1.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在开展道路交通平安畅通创造活动的同时,将安全宣传教育立入教育规划,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全乡公民普法教育渎本,在学校对学生增加道路安全教育课,对机动车辆(包括摩托车)驾驶员进行不定期组织普法培训,使全乡公民有交通安全责任感及交通安全意识。 2.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各村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和确保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长治公久安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上级会议精神,成立创建平安畅通领导小组。 3.加强摩托车和三轮车的安全管理。各村要认真对本辖区摩托车及三轮车要进一次清理登记,建立管理档案,拒绝无牌无证现象。 4.加强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我乡在上级大力支持,村村通硬化水泥全部起动,为此,各村的安全责任更加加重,路好车速快,常常提醒当地群众重在安全,慢速行驶礼貌让人,告诫广大群众爱护公路,珍惜公路,保障道路交通畅通。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市委有关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 确保道路交通平安疏通,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市道路交通现况和发展要求动身,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入议程,高度重视,切实把道路交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力求通过努力,年全市主城区达到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二等管理水平;怀来县、张北县、涿鹿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2012年全市主城区巩固《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二等管理水平;怀安县、万全县、赤城县、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2013年全市主城区力争达到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等管理水平;全市各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 二、加大管理力度。 (一)加强道路交通平安管理。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监控设施。合理安排勤务,增加巡逻密度,加强管控力度,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时段、路段行车秩序的监管力度,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和交通拥堵,努力做到少封路、不封路,确保全市道路交通的有序、便利、平安和畅通。 (二)实施乡村排堵保畅工程。要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为目标。不时完善乡村交通平安管理规划。乡村主城区要综合运用交通信号控制、流量检测、交通诱导、公交优先等管理手段,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要路口机动车流量的控制,疏解乡村交通拥堵压力。要加强路口渠化建设,改善路网结构,规范大型公共场所、住宅小区等人口密集区停车场配建标准,合理调控停车需求,改善乡村静态交通秩序。 (三)推进农村道路社会化管理工作。要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协调机制。完善交通事故预防组织,充分发挥农村道路交通协管员、平安员等辅助力量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拖拉机、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管理,大力整治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驾驶,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平安。 (四)完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同处置道路交通平安突发事件。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交通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及时反馈机制,实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交通运输、卫生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同步联动。将道路上所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道路阻断等突发事件纳入沿线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全社会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将交通平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宣传、安监、公安、司法、教育、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特点,加强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教育,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对驾驶人、农民和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教育。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交通平安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交通平安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创建一批“交通平安村”交通平安社区”交通平安示范单位” 三、坚持预防为主。 (一)依法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对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遏制因严重违法造成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加强对乡村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出租车辆的运行管理,严厉查处违规违章行为;加强对道路行人文明通行、平安通行的教育和管理,减少人为堵塞交通现象;加强与军队、武警部队的协作,完善军车交通违法抄告制度,健全军车交通违法抄告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严重交通违法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二)加强道路交通平安隐患排查。各级安监、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协调联动。确定隐患等级,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到位。交通运输部门还要结合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加强公路养护和公路安保工程设施建设,加大包括危桥在内的农村道路平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事故多发路段以及道路施工路段加强秩序维护工作。安监部门要充分履行监督、协调和督办职能,确保道路交通平安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 (三)加强机动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培训工作的管理。严把考试关。严格机动车审核登记和检验,提高机动车年检率。大力加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规范管理,维护良好的行车秩序。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利用报废机动车拼装机动车辆的违法行为。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的整治,加强校车和驾驶人的管理,确保校车平安运营。认真落实道路运输企业平安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员从业资格关,加强对汽车客运场(站)平安监督。深化客运企业平安生产专项治理,指导客运企业建立健全交通平安管理机制和行车平安管理制度。强化危险品运输企业平安管理,严格危险品运输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关和车辆技术关。加强对旅游车辆营运和驾驶员资质的审核和管理。完善机动车报废回收管理制度,加强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和市场的管理。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的乡村公共建筑,新建、改建、扩建道路要充分考虑交通平安设施建设。要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所;现有公共活动场所的周边,要逐步规划建设必要的公共停车场所,加强临时车站(场)管理,减少占用道路停车导致交通拥挤、堵塞现象。加强农村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建设,逐步提高农村道路设施的平安规范和安全性能。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中心城区在未来三年内建成集路口电子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事故多发点段自动监控系统、路段电子监控系统、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和停车诱导系统为一体的智能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各县及宣化区、下花园区也要建成集接警、指挥、通讯、勤务管理、路面监控、信息查询为一体的道路交通指挥系统。国、省道沿线和市级、县级卡点逐步形成以视频监控、电子警察为基础的公路实时监控网络。 五、加强交警队伍建设。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常住人口、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总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统筹考虑公安交警队伍警力配置,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切实解决好装备建设,使之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相适应。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工作理念,依照“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方针,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教育、管理,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严格执法顺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群众满意的交通管理队伍。 六、强化组织领导。 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道路交通平安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抓好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成立道路交通平安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协调、指导、决策作用;要加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道路交通管理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提出解决方法;要将道路交通管理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加大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的投入,必要的管理经费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尽力将道路交通平安设施建设投资及维护费用列入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本钱,确保开支渠道疏通和道路交通平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认真落实道路交通管理责任制,把道路交通管理责任和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到人;要加强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依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要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 1道路交通拥挤的缓解在于整个道路交通开放系统的不断改进 目前,许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的。显然,按照西医“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观念,拓宽这些道路,在交叉口修建立交似乎是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却很少这样简单。以美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为例,城市里更宽更多的道路、立交在建成之初的确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率地选择多修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终导致了美国城市里更为严重的交通构成失衡、交通拥挤及城市中心衰退等问题〔2〕。究其原因就是不少研究者、决策者曾经错误地估计了道路建设对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交通需求、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用的全面研究。结果,路修得越多,促进了私人轿车的消费,而道路拥挤情况依旧,公共交通也日益变得更加的萎缩(如图一): 典型的如洛杉矶和底特律两个城市。到60年代,虽然两市分别修建了多达数千公里的汽车专用道路,但交通拥挤问题依旧。同时,因服务水平下降,其公共交通严重萎缩,客运量分别下降到总客运量的1.5%、4.5%〔2〕。两城市仍有大量承担不起私车交通的市区贫穷人口,于是又引出了如何为这部分人提供必须的交通条件及市中心衰退等社会问题。美国政府认识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局限性和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并于60年代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法》。 而北京在这方面似乎也走过一段弯路,前些年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81km。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3〕,环线进出口上往往堵塞,形成了新的交通问题。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不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2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近20年来,国内城市修建道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研究、决策机制,部分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代替了科学、民主的研究、决策过程,以至不少城市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入了主要道路建设和相应的地产开发,道路建设项目草率上马。还有高架道路热,高架道路本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好多城市还在追求,甚至把它作为市长的政绩,列为“为民工程”,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原有交通问题,还造成了不少新的交通问题和隐患: 2.1新建、改建道路集中在市区和开发的新区,道路建设时序、走向、宽度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及规模不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和道路资源。如北海、张家港的道路建设。同时,在许多城市的外围,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交通进出城市十分不畅,导致出入境交通影响市内交通。典型的例子如广州外围道路系统及沪宁高速公路和沿线城市市区道路的衔接。 2.2主要干道或几个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资金,相应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研究、反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科学性少,随意性多,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用不明显。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真正对城市交通问题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沈阳、武汉等城市。我国,多数城市还是仅仅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子专题单独进行阶段性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长期的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问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已经使得单凭几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建设部门)的力量无法应付。 2.3与道路相匹配的交通管理子系统的研究、改善有待重视。我国许多城市中道路建设虽然规模、声势浩大,但相应的管理设施研究、建设却相对滞后。从国外的经验看,交通管理已经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区域“面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控制和引导交通流)。最近十几年,综合考虑道路、车辆、交通参与者、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因素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开发和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668个城市中,目前系统作过交通调查及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的城市仅有40余个。 2.4土地使用——交通流量评估得不到重视,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和吸引之间的和谐关系失控。我国现行的有关的法律中,如《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对于土地使用、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停车位设置等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一些城市里,未经土地使用强度评估和交通流量预测,跟着投资商屁股后边的,沿新建、改建道路的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往往引发比原先更为严重的交通、规划、社会等问题。典型的如前些年沿杭州西湖的道路拓宽及高楼建设。90年代福州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工程,交通混杂,秩序混乱,事故频发。 为此,从实践效果看,由于缺乏稳定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和必要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以及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法律地位不强,我国许多城市近年的道路建设及其政策制定、落实,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上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3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政府机构改革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必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和维护、公共客运、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交、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各方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做法,缺乏必要沟通和协作,又有在部分问题上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的弊端。借此政府机构改革的东风,在《城市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基础上,制定《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城市停车场法》等系列化法律,减少各方上述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弊端已属当务之急。 4“软硬”兼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 总体上说,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单靠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为此,“软”“硬”兼施、想方设法实现道路容量的科学扩张与现有道路运能潜力的挖掘,将是我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具体说,应立即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我国城市当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 4.1强化交通基础研究,实现交通容量的科学扩张 我们必然要选择一条用最省的土地资源和较少资金满足尽可能大的城市交通需求的途径。而这样一条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客货运交通系统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长期有效地展开相关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系统中的道路设施、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子要素,及时为科学的交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把城市有限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解决其交通问题的方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 4.2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构成,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最大运能 学习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有益经验,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同时积极扶持公共交通,维持合理的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已是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摩托车增长过快的南方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自行车问题,通过错开上下班时间、弹性工作制实现高峰时段交通总量的削减、改善既有交通构成是值得各城市考虑的。北京、天津等城市在这些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3科学管理个体交通,保证人、车、路的和谐关系,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行人、司机的行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课题。但是,从交通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知道行人、车辆的有序流动对于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解决好宏观的交通构成等问题后,微观的个体交通在局部路段的失范行为仍将可能对整条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构成严重影响。例如,部分人员在道路上的乱穿乱行、乱摆乱买一直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挤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从行人心理、严格执法、加强过街步道建设等角度深入研讨强化个体交通管理的可能,保证行人、车辆对道路资源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道路交叉口的有序、合理使用,也将有助于缓解不少城市的交通混乱问题。 4.4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责权利,提高城市交通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等机构的协调、协作水平,实现对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搭配、使用,推动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 从经济学上说,城市政府是市场中掌握最多经济资源的利益团体,同时,它还拥有一般社会团体所没有的许多公共决策的权力。为此,在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上,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的科学决策、权力应用和对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实际效率、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中交通规划、管理、投资、建设等职能相对分散,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良机,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协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可以说,城市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权力的合理调整和规范,将促进城市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使用,从而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从制度上确保专家和民众对城市交通问题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那些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设施建设的个人行为也将因此受到有力约束。如深圳市由29人组成的市规划委员会(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14人),对促进该市的民主、科学决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5加强立法,处理好土地开发使用和交通流量生成和吸引、城市停车场设置、扶持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 一是考虑在现有《城市规划法》和《房地产管理法》基础上修订这些内容;二是学习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进一步形成系列化的《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停车场法》等完整交通法规体系,以适应我国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交通局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深化实施“畅通工程”,根据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185号)精神,结合海曙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海曙”,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有机整合近年来开展创建“平安大道”、实施“畅通工程”、“五整顿”、“三加强”及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经验,以“平安畅通城区”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完善设施、严格执法、广泛宣传、狠抓源头、落实责任,全面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达到“机制健全、设施完善、畅通有序、事故减少”的总体目标。具体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健全。建立区、街道、社区(单位)“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区、街道两级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齐全、设置科学,交通事故多发的路段得到有效治理,近郊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道路交通有序畅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基本杜绝道路周期性交通堵塞现象,有效缓解城区道路拥堵现象,道路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四)管理执法水平提高。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装备得到普遍应用,交通管理执法更加严格、公正、文明、规范,群众满意度提高。 (五)公众交通守法意识增强。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普及率达到100%。本地居民的交通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交通守法率达到80%,形成社会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 (六)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实现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三下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3月—6月)。加大对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排查力度,掌握基础情况。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区、街道两级成立专门创建工作领导班子,进行全面动员,并针对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7月—11月及今后每年的2月—11月)。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力争到年底取得明显成效。 (三)总结阶段(12月—1月)。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并对下一年的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做好市政府检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机制,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 1、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各街道、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各街道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街道的主要领导是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本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各街道要发挥社区人大工作室的作用,通过加强日常督促、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查等方式,做好辖区内各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的检查督促工作;各街道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现行的街道领导联系社区(单位)的工作内容中去,实行街道领导包社区(单位)制度,街道领导或分管干部要分片包1个或1个以上社区,有关工作成效列入街道干部年度考核。安监、城管、教育、建设、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落实相关工作责任,齐抓共管,抓好落实,协调解决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2、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势,总结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成效,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监督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 3、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各街道、各部门要针对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摸清真实情况,狠抓薄弱环节,通过部门提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整改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要创新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氛围,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走上社会化、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加大力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1、加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城管、规划部门对新建、改建道路要严格落实“五同步”制度(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设置符合安全的标志标线、信号灯、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严格控制道路开口,规范审批制度,要对道路已开口子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论证,清理、关闭和规范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道路开口;严格施工审批、告示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加大对非法占用道路、破坏交通安全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道路的通行条件。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道路“黑点”排查工作,对不符合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或者安全隐患突出的路段(点)要及时排查整改,切实落实交通安全设施,消除事故隐患。 2、强化车辆、驾驶员源头管理。公安、交警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非法改装、拼装车辆的行为,严肃查处运输违法行为,打击非法站场、“黑车”营运等违法行为。安监、交警部门要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监管工作,加强对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各客运场站和客运企业及各单位车队要严把安全行驶关,认真做好车辆承包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确保门检、例检等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交警部门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我区外来人员、外来驾驶员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现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把驾驶员岗位职工的交通行为和其他职工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上下班途中的交通行为纳入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和厂纪厂规的考核内容,促使用工单位在劳动关系调整范围内自觉管好单位职工交通法规遵章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对车辆零部件及安全防护品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严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出厂,流入市场。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在用车辆(尤其是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吊车)的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工作,加强对相关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防止安全技术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和无证人员驾驶车辆上路发生重(特)大事故。 4、加快科技设施建设和路面执法工作。要将电子警察、监控等路面交通科技设施纳入道路建设的总投资,进一步完善监控、信号控制、交通诱导、智能卡口等系统,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装备的作用,广泛运用电子警察、卡口系统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提高非现场执法率;严厉查处无牌无证、农用车或摩托车非法载客、人货混装、酒后驾驶等各类严重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维护正常交通秩序。城管、工商等部门要坚决取缔马路市场、占道经商以及占道堆放、设摊等违法行为。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强对非法生产车辆零部件的打击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规范对道路沿线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5、规范交通安全联络员制度。各街道、各单位要建立交通安全联络员制度,落实专人,积极会同公安交警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社区居民和员工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以此来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单位)“三级”的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尤其是近郊街道和社区要通过招聘交通协管员的方式,加强对近郊道路出入口的交通协管,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 1、各街道、各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以“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为载体,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警示教材,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和警示教育。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和组织交通志愿者上路协管交通。 2、司法局要着眼于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把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法制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府普法教育以及平安社区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3、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依法履行交通安全宣传义务,有针对性地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发挥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的主导作用。 4、教育局要实施监管职能,对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落实学生上、下学值日老师“监护岗”制度,严格纠正学生的交通违法行为。 5、社区要通过采取建立居民道路交通安全守则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加强对居民和外来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效约束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6、企业要建立职工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和车辆出门的门检制度,对企业职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对出门上路的车辆进行门检,在出门前消除交通违法现象和安全隐患,从制度上对道路交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四)强化考核机制,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1、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范围。区政府将对街道和各部门进行评选,街道要对社区和辖区有关单位进行评选。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评选区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模范街道、单位,并进行表彰。 2、建立“交通秩序管理模范企业”、“交通秩序管理模范学校”、“交通秩序管理模范社区”的创建和评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基层。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最后以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和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为例分析介绍了中国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实践成果。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的必要性;驾协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发挥驾协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社会大舞台为驾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管理是国家赋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平安出行的需求日趋强烈、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是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体的社会团体、驾协组织若想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党和国家对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社会组织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等,具体请详见。 道路交通管理是国家赋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危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民生为本、立警为公”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并积极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驾驶员协会是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道路交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平安出行的需求日趋强烈。于此同时,在城市中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和道路建设速度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交通行为人安全教育工作的严重削弱,客观上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自身做起,加强队伍建设,更新执法理念,强化管理手段,改进工作作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然而,道路交通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施其责、社会全员参与、公安统一协作”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做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了依托政府主导,建立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发挥好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作用。可以说,国家对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实际落实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管理者的因素,还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因素。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辩证统一于人、车、路的有机联系之中。我们既要从交管部门的角度研究如何加强管理,又要从交通行为人的角度研究如何接受管理。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才会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才会有真正实现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从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并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驾协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是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体的社会团体;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基本职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机动车驾驶人的纽带和桥梁。驾协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服务性、中介性和自律性的特点。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她的特有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服务、维权、协调、自律等几个方面。首先,协会通过服务可以把众多的驾驶人吸引到组织中来,既减轻了交警队的负担,又给驾驶人提供了方便;其次,协会通过编印和发放学习资料、组织和进行交法培训,既配合交警队做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又满足了驾驶人依法维护自身安全的需求;再次,协会通过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驾驶员的社会生活,又密切和改善了警民关系。特别是构建道路管理交通社会化新格局的任务提出来以后,协会应当干什么和应当怎么干,也都应该做出理性的回答。如果,每一个协会都能既做交警队的助手,又做驾驶员的朋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把分散和流动的机动车驾驶人组织起来,提供服务、实施教育、反映诉求、提高素质,那么,在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中,驾驶员协会就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 三、发挥驾协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驾协组织若想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协会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二是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国的驾协组织发展得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有的还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的危机。在协会自身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协会要做强做大,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党和国家对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5月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省、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文件。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协会工作都很重视,有的地方把“适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协会”去做,有的地方还通过“延伸服务”或“绿色通道”的形式,给协会提供了方便。这些协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毋庸置疑,凡是搞得比较好的协会,后面都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支持。反之亦然,离开了交警队的支持,协会一天也难以生存。这里的关键是,既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又要灵活机动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大舞台为驾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在一些搞的比较好的地方,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驾协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进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不仅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我们搭建了展示的舞台。笔者认为,驾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和探索协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依托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作,走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之路已势在必行。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驾驶员协会应该承担起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共同打造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的社会义务,为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目前,农村小城镇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稳步实施中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这一现象加剧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这一矛盾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这一社会热点矛盾,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它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矛盾已不在是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的愿望,而是整个社会在建设进程中的迫切要求。“人、车、路、交通环境”能不能和谐、统一发展已成了衡量城市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些年我对交通管理工作的了解,提出对我县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如何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一、漾濞县城区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范 漾濞县是一个总人口不到11万人的小县,城区位于漾濞上街镇,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10909人。 1、漾濞县城道路总体概况;漾濞县城有环城路、为民路、新建街、金星路、商业街、农民街6条主要城市街道,其它有文化巷、来龙巷、北门巷以及仁民街等胡同里巷,总公里程6.41公里,城区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有路灯照明,绿化仅为两边行道树。有4个十字路口,两处交通信号灯和执勤岗亭,城内无公共停车场,仅在新建街设临时停车线,有停车泊位40个,主街道新建街宽10米有中心标线,为民街宽10米,划有中心标线,但无标志,平均街道宽7.1米,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 2、漾濞县机动车拥量及县城内交通状况; 2009年5月止全县机动车总数为3461辆,其中货车238辆,客车55辆,农用车365辆,拖拉机223辆,摩托车2449辆,全县交通警察13人,人均管理机动车266辆,城区日平均交通流量5533车次,人均管理425.61车次,全县机动车驾驶员4152人,人均管理319.4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地人遵章率只有55%,驾驶人遵章率75%,城镇居民日均出行量为6500人次,县城街天交通高峰期人流量8300人次,车流量达2000车次,全县共设两个客运站,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由于漾濞城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供车辆停放,所有车辆沿街摆放,小贩以路为市,再加上停放的大小车辆经常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是漾濞县城的交通乱点、堵点及事故隐患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原因引发的思考 “人、车、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四要素,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关于“人”的思考 人是交通中的主体,没有人无所谓交通,而人对交通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会导致产生混乱的交通秩序,使日常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我县城道路交通管理中交通参与者的主要表现有: 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城市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区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街天,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造就了城市的脏、乱、杂。 (二)关于“车”和“交通环境”的思考 1、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设施滞后。 在近几年来漾濞县的小城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也随之飞速发展,县内机动车拥有量也在随着供求的需要急剧增加,与相应的公共设施不能同步发展。(1)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的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城区道路窄,人车混行,使本已超负荷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商贩林立,10米宽的路面被占去5米,有效路面更加窄小,加上行人购物等,机动车几乎不能行走,特别是在街天这一现象更为突出。(2)交通规划不全,导致了车位不够,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随意性非常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机关、政府部门,个别驾驶员更为突出,无视交通规则,当街停放。(3)城市建设规划不长远,建筑新设施必先占用或破坏一部分公路,忽视交通,减少公路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了公路应有的通行率和使用率。 2、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近几年漾濞县境内三轮摩托车迅猛增加,而这些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剩余劳动力或外来人口组成,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驾驶技能不高,有的甚至没有驾驶证就开始驾驶三轮摩托车,导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不了解通行条件,不了解停车规定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经常违法违章。 (三)关于“路”的思考 1、道路功能不明确;漾濞县内有国道、省道、县乡道几十条,也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些国、省、县、乡道上各种非法占道行为经常发生;村民打场晒粮,堆放肥料,占道放置机建材料、城区道路两侧更是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商贩、地摊林立,道路成了既是交通又是重要商业区,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率。有大量的公共交通、货运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形成交通类型复杂,交通密度大,交通频繁的混合交通,相互干扰,交通安全、畅通得不到保证。 2、路面设施不全;城区交通路面设施差,设备不全,路面标志远远不能满足道路交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设施,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当街停放,无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重了交通管理工作。道路没有护栏设施,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埋下了极大的事故的隐患。 三、如何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和客观现实交通环境的思考 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交通现状,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如何使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中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来规范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管理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和关键所在,从漾濞的现实交通出发,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使人、车、路和谐发展,解决交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根治违章和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治本措施。只有每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并自觉依法行车走路,交通秩序才会彻底变好。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县内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改变过去无视交通在公路上、大街小巷,胜似闲庭信步、无视交通信号,不顾其他交通参与者,随意停放车辆,任意穿行马路、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创新管理手段、大胆管理;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三)建议政府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提出意见和理由,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的现象。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防护栏,划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从客观上杜绝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 要使县城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诸警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交通行为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存在,交通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单靠交警部门的职能作用,显然不够。只有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完善社会性、群众性的交通管理网络,如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交通管理、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镇,走交通管理社会化的管理途径,形成社会监督,使交通参与者逐步成为自觉文明的交通主体,并聚合成社会全体才能确保人们现代交通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和不断进步。 总之,只有坚持综合治理道路交通方针,充分运用国家法律、法规、交通工程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人、车、路进行全面的管理,使三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达到平衡,实现安全、畅通之目的;把近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县城交通与加强县城对外交通辐射能力结合起来,把政府的统筹领导与对城区交通系统工程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小城镇的交通秩序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建立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公交管〔2008〕198号)和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下发的《云南省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实施意见》(云公交〔2008〕259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城市道路利用潜力和管理潜力,加强省道交通管理科技建设,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畅通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副县长马贵迎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云海、县建设局局长沈建波、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韬任副组长,县交通局、规划局、城管局、文明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由王韬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三、工作目标 针对我县交通管理的突出问题,找准新的起点和着力点,制定严谨务实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我县城市交通秩序、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参与者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带动我县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在去年达到全国二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2009年底力争达到国家优秀管理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全县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切实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及对策研究。 1.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由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与安监、交通、建设、规划等职能部门协作合作机制,定期对道路拥堵状况、产生原因及车流量、车型构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下一阶段道路交通情况进行预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向社会安全、拥堵信息提示,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积极向县委、政府报告,提出建议。 2.落实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和指导,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完成未来5-10年全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纳入××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制度化。 (二)完善路网功能,有效疏通城市交通经脉。 1.盘活支小道路“微循环”系统。全面梳理车行道宽度较小的支小道路,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和交通功能。通过完善网络、整治市容、改造优化等调整措施,逐步实现支小道路的分流,部分替代主次干道,设置单向交通和道路停车点等功能,保障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交通畅通、有序。 2.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县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建立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机制,对部分道路存在“断头”、“瓶颈”、“错位”等功能性缺陷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摸排,制定拥堵结点工程性改造整治方案,推进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工作。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保障机制。保障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交通违法行为检测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绕城快速路、城郊结合部道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次中心区域安全设施设置,加强城市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4.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客流集散点、综合交通枢纽站相互衔接的交通通行系统规划建设,建立连续、畅通的行人、非机动车及客流集散交通通行系统。 5.加强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交通政策问题的研究。完善车辆停放规范化管理,一是新建生活区、商业楼时要将停车场(库)的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建设,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停车场(库)规范管理。完善停车场指示标志,充分发挥现有停车场的作用。三是交通、建设、规划等部门协调建立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管理工作机制,完成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试点工作。四是严厉整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优化交通组织,提供全方位交通保障。 1.发挥指挥中心的交通信息整合功能,提高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控制、诱导能力,提升交通信息的合成能力和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在交通指挥中心、电子监控系统、交通违法信息业务系统、交通违法异地交换系统、路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和路口路段“电子警察”、无线电设施测速、酒精检测等科技应用方面制定建设发展计划,积极推进交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结合秩序民警上报信息,即时监控掌握辖区内道路交通状况,调整站岗时间和地点,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 2.完善指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相关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确保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建立交通设施损坏报修、反馈、审核、备案查询、责任追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设施日常监管制度,确保及时抢修维护到位和交通管理设施始终处于完好、齐全和运行合理状况。 3.提高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水平。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等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路口通行时间损失。 4、强化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结合城市出行现状和机动车发展趋势,制定一体化管理措施,缓解城市静态交通压力。 (四)落实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业务培训。 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民警的交通管理业务培训,采取专家定期指导、“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化培训,加强与先进城市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调查、通行能力分析、交通节点问题解决方案等专项调研。 (五)积极创造一流交通环境。 1.优化交通管理责任区模式。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逻的勤务全覆盖控制模式和分时上岗、弹性布局的勤务模式,提高出现率、管事率和快处率,加强对重点路段和主干道的执法管理。 2.不间断整治交通顽症。根据区域和时段特点确定阶段性执法重点,采用全区性和区域性整治相结合、日常严管和突击整治相结合、责任区警力和执法小组警力相结合的整治方式,进一步加大道路秩序管控力度,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故意遮挡污损号牌及非机动车不按信号通行、加装动力装置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3.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交通管理部门参与抓好交通文明志愿者组织培训工作,改善人员结构,确保岗位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重点路口、路段和区域的日常执法管理,提高路口民警的出现率和管事率。 (六)狠抓源头管理,努力降低交通事故。 1.严格落实事故防范措施。结合交通部门实施安保工程,进一步加大危险道路治理工作,县财政、安监部门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经费及治理措施。 2.加强车辆安全检测工作。对未按规定期限参加机动车定期检验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督促其按期年检。加大对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机动车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并健全长效执法管理机制。 3.坚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组织宣传职能部门和交通文明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学校,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影响面广的宣传系列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掀起宣传高潮。 五、实施步骤 (一)推进阶段(2009年1月至12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按照设定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畅通工程工作。 (二)自评阶段(2009年9月)。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实施畅通工程2年来工作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材料于9月底前报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分析整改阶段(2009年10月)。根据州畅通工程工作组对我县自评材料的分析意见,查缺补漏,加强整改,不断巩固提高,在整改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评,确保自评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10月底前,完成自评工作。 (四)汇总上报阶段(2009年11月)。通过整理,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五)迎接省级评价阶段(2009年12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评价材料的准备和相关总结工作,迎接省级对畅通工程的组织评价。 六、职责分工 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和省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道路交通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暂行规定〉的通知》(云政发〔2001〕34号)要求,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县人民政府职责: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的综合协调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具体落实以下3项工作:1.建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2.制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法规或规定;3.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机制。 (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职责:1.负责组织、指挥、疏导交通;2.做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当好政府参谋,树立大局意识,大力推进“文明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3.改革勤务制度,提高管理效率;4.组织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格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和安全隐患点段,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文明城市交通秩序。 具体完成以下29项指标: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标线施划率;3.标志规范设置率;4.行人过街设施规范设置率;5.主干道隔离设施设置率;6.路口渠化率;7.信号灯规范设置率;8.指路标志设置规范;9.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10.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11.建成区道路管控率;12.接处警时间计算;13.机动车定期检验率;14.机动车登记率;15.交通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16.建立道路交通信息系统;17.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18.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19.主干道行人守法率;20.主干道违法停车率;21.让行标志标线守法率;22.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23.万车事故率;24.万车死亡率;25.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率;26.交通事故逃逸案破案率;27.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28.交通事故死伤比;29.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三)县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局职责:1.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相配套的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提前规划、合理布局;2.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绿化带、人行道建设;3.从城市建设中,按比例列出资金,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投资,取缔以路为市现象,加大人行道管理力度。 制定详细计划,列出每项评价指标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客观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完成以下13项指标:1.交通影响评价;2.公共交通车辆占道停车率;3.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4.道路网密度主次干道密度;5.人均道路面积;6.道路面积率;7.建设步行道系统;8.建设非机动车道系统;9.建设无障碍通行系统;10.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配套;11.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12.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13.支路利用率。 (四)县精神文明办职责:1.进一步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力度;3.组织开展乡镇、村民委、单位、社区文明交通的评比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道路交通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的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也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推进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评价。 (二)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联动与协作,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指标及实施的目标、方法、步聚和完成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各项工作。县人民政府将于11月组织自评工作,迎接省、州人民政府的考核评价。 (三)公正评价,及时整改。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08年版)》的指标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开展自评,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的自评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公安、安监、交通、规划、建设、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推进工作进度,合作开展自评工作,确保畅通工程上一个新台阶。 (四)各部门实施“交通文明畅通工程”的进度、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于每季度末报县畅通工作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建立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公交管〔2008〕198号)和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下发的《云南省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实施意见》(云公交〔2008〕259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城市道路利用潜力和管理潜力,加强省道交通管理科技建设,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畅通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副县长马贵迎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云海、县建设局局长沈建波、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韬任副组长,县交通局、规划局、城管局、文明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由王韬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三、工作目标 针对我县交通管理的突出问题,找准新的起点和着力点,制定严谨务实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我县城市交通秩序、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参与者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带动我县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在去年达到全国二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2009年底力争达到国家优秀管理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全县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切实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及对策研究。 1.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由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与安监、交通、建设、规划等职能部门协作合作机制,定期对道路拥堵状况、产生原因及车流量、车型构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下一阶段道路交通情况进行预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向社会安全、拥堵信息提示,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积极向县委、政府报告,提出建议。 2.落实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和指导,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完成未来5-10年全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纳入××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制度化。 (二)完善路网功能,有效疏通城市交通经脉。 1.盘活支小道路“微循环”系统。全面梳理车行道宽度较小的支小道路,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和交通功能。通过完善网络、整治市容、改造优化等调整措施,逐步实现支小道路的分流,部分替代主次干道,设置单向交通和道路停车点等功能,保障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交通畅通、有序。 2.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县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建立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机制,对部分道路存在“断头”、“瓶颈”、“错位”等功能性缺陷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摸排,制定拥堵结点工程性改造整治方案,推进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工作。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保障机制。保障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交通违法行为检测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绕城快速路、城郊结合部道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次中心区域安全设施设置,加强城市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4.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客流集散点、综合交通枢纽站相互衔接的交通通行系统规划建设,建立连续、畅通的行人、非机动车及客流集散交通通行系统。 5.加强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交通政策问题的研究。完善车辆停放规范化管理,一是新建生活区、商业楼时要将停车场(库)的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建设,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停车场(库)规范管理。完善停车场指示标志,充分发挥现有停车场的作用。三是交通、建设、规划等部门协调建立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管理工作机制,完成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试点工作。四是严厉整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优化交通组织,提供全方位交通保障。 1.发挥指挥中心的交通信息整合功能,提高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控制、诱导能力,提升交通信息的合成能力和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在交通指挥中心、电子监控系统、交通违法信息业务系统、交通违法异地交换系统、路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和路口路段“电子警察”、无线电设施测速、酒精检测等科技应用方面制定建设发展计划,积极推进交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结合秩序民警上报信息,即时监控掌握辖区内道路交通状况,调整站岗时间和地点,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 2.完善指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相关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确保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建立交通设施损坏报修、反馈、审核、备案查询、责任追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设施日常监管制度,确保及时抢修维护到位和交通管理设施始终处于完好、齐全和运行合理状况。 3.提高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水平。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等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路口通行时间损失。 4、强化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结合城市出行现状和机动车发展趋势,制定一体化管理措施,缓解城市静态交通压力。 (四)落实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业务培训。 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民警的交通管理业务培训,采取专家定期指导、“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化培训,加强与先进城市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调查、通行能力分析、交通节点问题解决方案等专项调研。 (五)积极创造一流交通环境。 1.优化交通管理责任区模式。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逻的勤务全覆盖控制模式和分时上岗、弹性布局的勤务模式,提高出现率、管事率和快处率,加强对重点路段和主干道的执法管理。 2.不间断整治交通顽症。根据区域和时段特点确定阶段性执法重点,采用全区性和区域性整治相结合、日常严管和突击整治相结合、责任区警力和执法小组警力相结合的整治方式,进一步加大道路秩序管控力度,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故意遮挡污损号牌及非机动车不按信号通行、加装动力装置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3.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交通管理部门参与抓好交通文明志愿者组织培训工作,改善人员结构,确保岗位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重点路口、路段和区域的日常执法管理,提高路口民警的出现率和管事率。 (六)狠抓源头管理,努力降低交通事故。 1.严格落实事故防范措施。结合交通部门实施安保工程,进一步加大危险道路治理工作,县财政、安监部门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经费及治理措施。 2.加强车辆安全检测工作。对未按规定期限参加机动车定期检验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督促其按期年检。加大对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机动车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并健全长效执法管理机制。 3.坚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组织宣传职能部门和交通文明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学校,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影响面广的宣传系列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掀起宣传高潮。 五、实施步骤 (一)推进阶段(2009年1月至12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按照设定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畅通工程工作。 (二)自评阶段(2009年9月)。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实施畅通工程2年来工作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材料于9月底前报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分析整改阶段(2009年10月)。根据州畅通工程工作组对我县自评材料的分析意见,查缺补漏,加强整改,不断巩固提高,在整改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评,确保自评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10月底前,完成自评工作。 (四)汇总上报阶段(2009年11月)。通过整理,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五)迎接省级评价阶段(2009年12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评价材料的准备和相关总结工作,迎接省级对畅通工程的组织评价。 六、职责分工 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和省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道路交通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暂行规定〉的通知》(云政发〔2001〕34号)要求,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县人民政府职责: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的综合协调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具体落实以下3项工作:1.建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2.制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法规或规定;3.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机制。 (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职责:1.负责组织、指挥、疏导交通;2.做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当好政府参谋,树立大局意识,大力推进“文明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3.改革勤务制度,提高管理效率;4.组织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格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和安全隐患点段,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文明城市交通秩序。 具体完成以下29项指标: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标线施划率;3.标志规范设置率;4.行人过街设施规范设置率;5.主干道隔离设施设置率;6.路口渠化率;7.信号灯规范设置率;8.指路标志设置规范;9.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10.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11.建成区道路管控率;12.接处警时间计算;13.机动车定期检验率;14.机动车登记率;15.交通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16.建立道路交通信息系统;17.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18.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19.主干道行人守法率;20.主干道违法停车率;21.让行标志标线守法率;22.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23.万车事故率;24.万车死亡率;25.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率;26.交通事故逃逸案破案率;27.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28.交通事故死伤比;29.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三)县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局职责:1.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相配套的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提前规划、合理布局;2.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绿化带、人行道建设;3.从城市建设中,按比例列出资金,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投资,取缔以路为市现象,加大人行道管理力度。 制定详细计划,列出每项评价指标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客观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完成以下13项指标:1.交通影响评价;2.公共交通车辆占道停车率;3.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4.道路网密度主次干道密度;5.人均道路面积;6.道路面积率;7.建设步行道系统;8.建设非机动车道系统;9.建设无障碍通行系统;10.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配套;11.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12.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13.支路利用率。 (四)县精神文明办职责:1.进一步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力度;3.组织开展乡镇、村民委、单位、社区文明交通的评比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道路交通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的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也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推进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评价。 (二)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联动与协作,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指标及实施的目标、方法、步聚和完成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各项工作。县人民政府将于11月组织自评工作,迎接省、州人民政府的考核评价。 (三)公正评价,及时整改。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08年版)》的指标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开展自评,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的自评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公安、安监、交通、规划、建设、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推进工作进度,合作开展自评工作,确保畅通工程上一个新台阶。 (四)各部门实施“交通文明畅通工程”的进度、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于每季度末报县畅通工作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控制 摘要: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是建设工程永恒的话题,是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而如今市政道路工程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如何确保道路的工程质量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重点分析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因素和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提高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影响因素;控制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工程质量问题。市政道路工程具有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的特征,同时,城市道路的地下、地面及空中,由于管线、路面、过街地下通道或过街人行天桥的立体分布,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又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所以工程相关的主体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二、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还有路面辅助设施多,有很多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道路发横变形,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造成年年返修。 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破坏的比较严重。 3、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还有早期施工时破坏现象表现为:唧浆,沉陷,沥青从集料表面脱附等。唧浆是由于沥青面层透水和路面结构内部排水不畅,降水或路表积水通过面层中的空隙渗入路面并长期滞留,浸泡和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结合料而形成灰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灰浆透过沥青面层空隙被挤压到路表,形成大面积泛白的现象。沉陷是因为唧浆达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路面沉陷现象,路面此时会显得凹凸不平,从而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三、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如个别施工单位借靠自然条件,将不应排入或可绕开路基或应采取措施排除的雨水、河水、污水等排入、存入或通过路基段,使得原本符合工程质量技术要求的,经过水的浸泡而不合格,最终导致换填材料或抛石挤淤,这样就加重了工程量。同时由于积水的存在,给实测原地面高程带来困难,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虚计工程量创造了机会。从而也影响了道路的工程质量。 4、基本程序环节 (1)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如不同市政道路等级)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项目决策应充分考虑投资、质量和工期等目标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项目建议书必须真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现状、规划方案和未来需求。可行性研究必须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严格地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并有严密的论证依据和审批确认手续,待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施工。 (2)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举例说:一个城市的市政道路选线,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反映市政道路的自然条件,然后设定市政道路的平面位置和纵横布置、结构大小类型、材料类型和组成等工程实体要素.这就决定了市政道路的实用性,也进一步决定了施工的难度和质量成本。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 。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人们常说:“工程质量是干出来的。”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施工。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要做到设计与施工相配合。在施工中还要注意使用的材料、设备及工艺等等具体的配套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才能建设出优质的道路。 5、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1)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程人员的素质包括很多,例如:管理水平,控制水平,技术娴熟度以及个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诸方面。要完成一项保质保量的工程就要不断的提高人的各项素质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这样才能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热情和高潮.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2)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选择、组成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检验合格,运输、保管、使用是否恰当等,都直接影响工程实体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影响工程结构的强度和承载力,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认真检查进场材料,严禁不符合规格的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如果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改正措施。 3)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4)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按照工序进行施工,首先要彻底清除垫层表面的浮砂、浮土和杂物,如局部地段垫层损坏,则清理干净后用二灰混合料填补并碾压,经洒水后再正式摊铺二灰层:对拌好的混合料进行压实试验,以便确定压缩系数或松散系数,以此确定每个断面的 松铺厚度,由于配合比和材料的差异,每天应首先做松散系数的试验,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摊铺;摊铺时对宽度、高度、平整度和横坡度进行质量监控;采用饱和洒水碾压,25 t (250 kn)振动压路机第一天压6~8遍,第二天再压4~6遍,二灰稳定碎石基层即成型;通过7天的湿式养生后,工程处进行质量自检,整理有关技术资料,请监理进行检查和请求弯沉测试。 四、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2) 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及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级别是否与该工程相符。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施工过程控制 (1)科学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的都要按照方案来进行。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现有的条件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2)合理的施工工序 道路施工主要工序为:排水沟—沟槽两侧回填振实—道路路基挖填、路床—车行道基层—车行道混凝土面层—砌路沿石—人行道路基—人行道基层—预制人行道砌块铺砌—结工。开工项目经理应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对每道工序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控制各工序的质量,每个工序的分部、分项需设计、质监、监理依规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做到每道施工工序完成,质量保证。 (3)路基质量控制 第一、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将原施工地面上的杂草、农作物及地表层上的腐殖土清除干净,使用平地机对清理过的地面进行整平,再用压路机进行填前压实,如果清理后表层土含水量大,就要翻松、打碎、晾晒;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可以直接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如果路基下卧淤泥质土、欠固结土或砂土,应挖除全部软土,换填适宜填料,然后分层压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第二、挖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挖方路基应按设计的横断面及边坡的坡度要求自上而下逐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和欠挖。边坡开挖后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严禁因开挖方式不当而引起边坡失稳或坍塌,土方开挖严禁用爆破法施工或掏洞取土;石方路堑边坡坡面严禁过量爆破,非特殊情况不得采用大爆破施工。边坡修整与边坡的稳定也是施工的主要工序,开挖层靠边坡的两侧宜采用减弱松动爆破或光面爆破,以利于边坡稳定。 (4)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它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度、路面施工工序和路面养护。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时必须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用及混凝土搅拌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为主要指标。设计使用干硬性的混凝土是节约水泥、减少混凝土收缩率的主要途径,一定要注意配合比设计。水泥用量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施工时还应注意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和。混凝土板厚度应该从基层施工跟踪测量开始控制。认真进行施工的放样、立模,要保证模板基底的密实和平整度;用于控制钢模板的桩钉必须直立,用水准尺紧靠桩钉进行水准测量能有效地保证混凝土板的厚度。合理安排工序以及混凝土浇筑时间。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做好现场准备工作,混凝土云带现场后立即组织施工,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混凝土施工连续性,缩短混凝土在大气中直接暴露的时间,尽可能提高工效;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立即进行覆盖养生。水泥路面的养护要经常清除泥土、石块、砂砾等杂物,不允许在路面上进行拌合砂浆或混凝土等工作,交叉道口与其他不同种类路面连接的地方应该加强清洁。水泥路面接缝是保养工作的重点,应该及时清理嵌入接缝内的杂物,更换或者填充填缝材料,以使接缝的伸缩功能得到发挥。水泥路面的填缝料应在雨季到来前及冬季降雪前更新完毕,以防止雨水、雪水下渗,影响路面的保养。 5、工程验收把关 由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行验收及评定,并由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是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进行最后确认,验证施工技术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能否交付使用所把的最后一道关。市政道路工程验收工作应当做到公正、公平和科学。 结语:在市政道路项目工程施工中,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执行目标计划和设计规范的相关流程,提高工程人员技术及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使道路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最常用的材料,文章在阐述石灰土基层施工准备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基层的施工工艺,提出特殊季节的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市政道路;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 石灰土是市政道路工程 应用 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在道路工程中应用其初稳定的作用及其随龄期增长而增长的强度、板结性和水稳性,用来作基层(底基层),都具有明显的优点,在技术和 经济 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市政道路工程中石灰土基层施工工艺进行探讨。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原材料试验。在石灰土基层施工前,应取所定料场中有代表性的土样进行以下试验:颗粒 分析 、液限和塑性指数、击实试验、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有机质含量(必要时做)、磷酸盐含量(必要时做)。此外,还需检验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如试验碎石、碎石土、砂砾、砂砾土等继级配不好的材料,宜先改善其级配。(2)按照土壤种类及石灰质量确定配合比和石灰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容重。(3)施工前进行100m~200m试验段施工,确定机械组合效果、压实虚铺系数和施工 方法 。 (二)材料要求 (1)土:土以塑性指数10~20的黏性土为宜;用石灰稳定无塑性指数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时,应添加15%左右的黏性土;试验塑性指数偏大的黏性土时,应进行粉碎,粉碎后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土的有机质含量不超过10%,硫酸盐含量超过0.8%时不宜用石灰稳定。使用特殊类型的土壤如级配砾石、砂石、杂填土等应经试验决定。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应符合以下要求:用于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基层应不大于30%;用于次干路基层应不大于35%。(2)石灰:石灰宜用1~3级的新灰。对储存较久或经过雨期的消解石灰应经过试验,根据活性氧化物的含量,决定使用方法。考虑具体情况,建议使用袋装熟石灰、磨细的生石灰,不宜在现场消解块灰,必要时对熟石灰进行筛分处理(10mm方孔)。(3)水:凡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石灰土施工。(4)参加料:利用级配砾石、砂石等材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宜超过0.6倍分层厚度,且不大于100mm,掺入量根据试验确定。 (三)机具准备 (1)石灰土主要机械:推土机、平地机、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装载机、水车。厂拌时选用强制式拌合机、路拌时选用路拌机、圆盘耙、铧犁等。(2)小型机具及检测设备:蛙夯或冲击夯、四齿耙、双轮手推车、铁锨;水准仪、全站仪、3m直尺、平整度仪、灌砂筒等。 (四)作业条件 (1)下承层已通过各项指标验收,其表面平整、坚实,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中线偏差、宽度、横坡度、边坡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2)施工前对下承层进行清扫,并适当洒水湿润。(3)恢复施工段的中线,直线每20m设一中桩,平曲线每10m设一中桩。(4)相关地下管线的预埋及回填等已完成并经验收合格。 二、施工工艺流程 石灰土基层施工分为厂拌法和路拌法,两种施工方法的施工工艺有所不同,各有特点。 (一)厂拌法 厂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石灰土拌和、石灰土运输、石灰土摊铺、粗平整型、稳压、精平整型、碾压成活、养生。(1)石灰土拌和:原材料进场验收合格后,按照生产配合比生产石灰土,当原材料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调试灰土比。出场石灰土的含水量应根据当时天气情况综合考虑,晴天、有风天气一般稍大1%~2%,应对石灰土的含水量、灰剂量进行及时监控,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场。(2)石灰土运输:采用有覆盖装置的车辆进行运输,按照需求量、运距和生产能力合理配置车辆的数量,运输车按既定路线进出场,禁止在作业面上急刹车、急转弯、掉头和超速行驶。(3)石灰土摊铺:在湿润的下承层上按照设计厚度 计算 出每延米需灰土的虚方数量,设专人按固定间隔、既定车型、既定的车数指挥卸料。摊铺前人工按虚铺厚度用白灰标出高程点,用推土机、平地机进行摊铺作业,必要时用装载机配合。 (4)粗平整型:用推土机先粗平1~2遍,粗平后宜用推土机在路基全宽范围内进行排压1~2遍,找出潜在不平整部位。对局部高程相差较大(一般指超出设计高程±50mm时)的面,用推土机整平,高程相差不大时(±30mm以内时)用平地机整平。 (5)稳压:先用平地机初平一次,及时检测其含水量,必要时可通过洒水和晾晒来调整含水量,等含水量合适后,用轮胎压路机快速全宽静压一遍。(6)精平整型:人工标出高程点,平地机精平1~2次,然后检测高程、平整度和横坡度,对局部细集料集中现象进行人工处理。对局部高程稍低的灰土面严禁直接采取薄层找补,应先人工或机械松耕100m左右再进行找补。(7)碾压:石灰土摊铺长度约50m时宜进行试碾压,在最佳含水量-1%~+2%时进行碾压,试压后及时进行高程复核,碾压原则上以“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先高后低”为宜。注意事项有:碾压时应重叠200mm~300mm,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1.5~1.7km/h为宜,以后宜采用2~2.5km/h;压路机先静压一遍,再振动压实3~5遍,然后根据压实检测结果确定振动压实的遍数,最后用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最终消除轮迹;在涵洞、桥头等难以用压路机碾压的部位,用蛙夯或冲击夯压实。(8)接(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55页)茬的处理:工作间断或分段施工时,应在石灰接茬处预留300mm~500mm不予压实,与新铺石灰土衔接,碾压时应洒水湿润;宜避免纵向接茬缝,当需纵向接茬时,茬缝宜设在路中线附近,接茬应做成梯形,梯级宽约500mm。(9)养生:压实成活后进行洒水养生,养生期不少于7天。养生期间封闭 交通 ,如分层连续施工应在24小时内完成。 (二)路拌法 路拌法的施工工艺流程是备料、拌和、摊铺、整型、压实、养生。(1)备料:将土料、石灰粉料运到作业面,按配合比采用方格法进行布料。(2)拌和:将过筛的土和石灰料先翻拌1~2遍,检测并调整含水量然后采用路拌机械翻拌,一般为2~3遍。(3)摊铺、整型、碾压施工与厂拌法基本相同。 三、特殊季节施工 (一)雨季施工 (1)多雨地区应避免在雨季进行石灰土结构层的施工。(2)备用石灰及土堆宜堆成大堆,表面采用塑料布等覆盖,四周挖排水沟排水,防止运到路上的集料过分潮湿,并应采取保护措施保护石灰免遭雨淋。(3)缩短摊铺长度,摊铺的石灰土当天成活。 (二)冬季施工 (1)石灰土基层不应在冬季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2)石灰土基层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5℃)到来之前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完成。(3)石灰土基层养生期进入冬季,应在石灰土内掺加防冻剂,如参加3%~5%的硝盐。 道路工程论文:探究工程机械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运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也是在蓬勃发展。机械设备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安全合理地使用机械设备,既能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又能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可见,市政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 1 首先要了解市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的发展和工程机械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使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1.1 电子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工程机械信息化管理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1.2 工程机械维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设备系统越来杂,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需建立一种社会化的维修体制,设备维修的社会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 修人员,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1.3 工程机械方面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市政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设备更加复杂,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造成设备损毁或是人身伤亡事故,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工程机械在施工中机械管理当中的通病问题和注意事项 2.1明确施工人员和领导责任。 要充分发挥机械在施工中的作用,各级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还应从组织上给予足够的保证。选用既懂得工程施工又懂得机械的人员进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计划、调度工作,再配以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操作人员,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机械化施工的优势。 2.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机械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a.市政工程施工中机械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如奖惩、维修、保养、原始记录等)极为重要。由于多种原 因,我国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机械化施工相对较晚,近些年 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因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规章制 度尚不够完善,在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市政施工 部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b.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机械保修制度很不完善,保修计划的科学性还很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保修计划的落实更是难度较大。保修记录不完善,漏记、少记的现象并不鲜见;甚至有的机械保修情况在机械的设备档案中没有得到必要的反映,失去了档案应有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c.有些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机械使用情况的记录十分马虎,少数机械的管理、操作人员对原始记录的填写很不认真,甚至说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不得不走过场,搞形式而已;还有个别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对所发生的机械事故也不做记录。时间稍长,工程中机械使用的真实情况几乎 无处查寻。 3 加强市政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当中措施和管理 3.1 完善管理和规章制度 要做好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机械管 理体制 ,成立机械设备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对施工过程机械设备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下设各机械设备分管部门 ,保证日常的机械管理及保养工作 ,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管理条例 ,实行企业内统一规划 ,确定机械的专管及群管技术人员 ,明确各技术人员的权限及责任 ,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对重要的一些工程机械可实行三定三包四会措施 ,三定定的是人员、机械及岗位责任 ,三包包的是使用、保养及维护 ,四会指的是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及会维修。严格执行工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规章 ,可将 相关人员的收入与机械使用费挂钩 ,这样可以促使相关工程人员遵循规章制度办事 ,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成效。 3.2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的工作 市政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机械均专业化程度较高 ,对于工程机械操作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在工程机械设备投入使用之前 ,必须要做好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于不同的机械相关人员 ,其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 ,具体如下 :a.机械看管人员培训。机械看管人员虽不需操作机械 ,但是应对机械本身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时应针对于机械的磨损及保养方面进行 ,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看管也应作为培训的一个重点 ;b.机械维修人员培训。目前来看 ,对于一些常见的机械故障 ,机械维修人员均可及时的检修 ,但对于一些不易出现且难度较大的机械故障 ,维修人员就只能到专业的维修部门去进行检修 ,当突发故障发生时 ,维修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维修 ,会造成工期的延误 ,因此 ,应对机械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 ,另外在维修小组中配备 2~3 名专业的机械维修人员 ,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至少有一名专业机械维修人员可对机械进行抢修。在各机械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后 ,为合格的员工颁发培训结业证 ,限定只有相应培训结业证的人才能够承担相应的岗位。 3.3 强化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管理 机械设备出现磨损、损坏的情况均发生在机械设备施工过程 中 ,因此 ,可以说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 ,要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抓好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与管理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部门 ,可根据工程情况 ,成立机械使用过程管理委员会 ,对工程机械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及统一调度 ,将机械管理的具体措施列为规章制度 ,将各机械日常使用管理的责任分派给各下级管理小组 ,各管理小组要将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维护及检修情况及时上报给机械使用管理委员会。有条件的部门还可实行委托使用责任制 ,即管理小组与机械的使用人员、检修人员以及看护人员分别签定合同 ,合同内可明确该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及相关要求 ,将工作人员的奖金与其工作挂钩 ,奖金的多少要视其完成合同内容的程度而定 ,若成绩突出 ,机械的状态较好 ,则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反之则应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 ,以经济手段来提高相关人员做好机械设备管理的积极性。 3.4 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维护保养工作是处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的关键 ,一些施工人员认为机械只要可以正常运作就不必进行维护保养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保养工作的目的就在于将机械可能或将要出现的故障消除掉 ,以防患于未然 ,如不及时保养 ,待机械出现严重故障时 ,只会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及工程的拖延 ,因此 ,对于使用中的市政工程机械设备 ,应分阶段对其进行检测、维护及保养 ,以杜绝较大故障的产生。维护保养工作可包括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加固、涂润滑油及涂防腐层等作业。 4结语 只有不断的加强工程机械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保障工程工期的按期按质的完成,这要求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领导与全体员工,必须全员参与、积极配合.提离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道路工程论文: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规划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 路基 路面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发展,车流量加大,市政道路的质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道路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品质,要做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坚固,就要合理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法,对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下面以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为例进行说明: 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长2km,流塑状淤泥与欠固结灵敏或者高灵敏淤泥质土的分布比较广泛,厚度大,属于软土路基,而且沟壑、鱼塘众多。 针对这种难以控制路基稳定与固结时间的路段,可以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具体操作是在软土地基的表面先铺设好砂垫层,之后埋设垂直的排水通道,然后在砂垫层的顶面铺设密封薄膜隔绝大气,薄膜的四周埋入土里,通过砂垫层埋设的吸水管道,使用真空装置抽气,形成真空。抽真空的时候,排水通道和砂垫层会先后形成压差,土体中空隙的水在压差作用下有排水通道不断排除,最终使土体固结。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1.地面排水 常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有急流槽、对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常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语 总之,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深刻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因此,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路基路面的施工设计方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道路工程论文: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刍议 近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环境问题即是其中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无疑给自然环境增添了不少负担,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常见报端。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公路运输作为经济运输发展中的命脉之一,近年来高速建设,机动车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攻略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 1.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工程——环境保护 1.1环境的定义及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中所建设的人工环境,及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可见环境并不是单纯被定义在自然环境的范畴,所以工程对我们所处环境中的影响不仅仅影响我们的自然周遭环境,也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工程的建设中无可避免产生许多污染,如噪声、废气、废水废杂等也决定了公路的建设主要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态的影响、水土的影响、大气的影响。 1.2道路环境保护设计及景观设计 上述中道路的建设会对我们的周遭环境产生许多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公路道路建设中也不停的反思、创新,希望在以防治为主为原则,合理开发使用土地和周边环境,对工程将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环境保护设计是人们在意识到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保护产生的,所以会采取经济合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对道路的建设作出合理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如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农田,避免滥挖滥填的现象,也如尽量避免拆迁,方便人们出行、保护利用人文景观,体现人们对道路设计的人性化、便捷化,再入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水土资源丰富地,这对保护物种,保持水土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自然景观也对道路交通起作用。道路景观是指道路的立体线形、构筑物形式和色调,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所构成的风景。景观设计也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一环所保障的则是沿线的美观以及行车时的环境,及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内部景观是指行驶在道路上的驾驶员看到的景观。外部景观着指道路和沿线的景观环境所构成的外部静景观,外部景观要求道路及沿线构筑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协调一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2.高速公路环境及绿化 高速公路是大规模的人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所经过区域的地形地貌会产生重大影响,如路基的大规模挖填方,会使区域的地形地貌产生变化,如边坡的修筑,会使沿线的山体被剖开,破话山体植被和山体本身的完整性,导致水土大规模的流失,又如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生产性污染,使得土壤腐蚀,植被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大面积的挖填方,破坏土体原有结构和破坏植被生存环境导致气候干旱、土地沙化。工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如水污染、土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周边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述中反应了高速公路在施工及一些工程后的隐患问题,做足绿化工作、尽可能保持原始生态是当下解决和缓解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 2.1边坡绿化,生态边坡 边坡的绿化和生态防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是保持公路边坡稳定、路基稳定,保障公路通畅的基础工程,其优点也符合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 (1)保持水土,稳定边坡 相比裸露的边坡,边坡绿化可以有效的抗击水蚀。水蚀包括击溅、面蚀和沟蚀,实质是降雨侵蚀能力大于土体抵抗能力的结果。边坡的水流在运动中,随着水流量增加和集中,搬运能力急剧增加。径流侵蚀表现在对土壤颗粒的推移、悬移、摩擦几个方面,上述侵蚀变现常常同时存在,加大了土壤的负担。而林草植被建设对引起土壤侵蚀的各种原因都起了积极的作用,降低了各种土壤侵蚀的危险性,同时也避免了边坡坍塌的危险性。 (2)美化公路,恢复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因地制宜,边坡美化即是最大程度上恢复生态原有景观,绿化同时也能改善大气空气质量,改善因行车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同时亦是对行车者创造轻松氛围,使行车者从长时间行车疲劳中改善视觉环境,行车环境。 2.2中央分隔带绿化 高速公路或在一些城市的主干道上,都会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定义为隔离带,在高速公路中也是绿化的重要的一环。中央分隔带第一功能则是防晕眩,防止夜间行车时车灯迎面所造成的晕眩。第二功能是绿化功能,为行车环境制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第三功能有景观设计中美化环境的目的,使公路沿线形成静景观,让公路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不显突兀,去除不自然感。 公路设计的时候不能总是过于追求外部景观,而忽视了内部景观。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所以高速公路的设计上,对行车的环境也应着重考虑。高速公路作为长段运输型公路,如何消除行车者疲劳和视觉冲突的问题尤为关键,为行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消除行车晕眩也提上了设计要求。中央分隔带绿化工程也是为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是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道路绿化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不仅仅存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城市环境同样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注重环保、健康生活的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环境。城市道路的绿化则是体现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升的重要体现之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框架,其景观特征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次,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首先与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城市道路绿化主要是以道路绿化带和行道绿化带作为体现,和高速公路所不同的是,城市道路中,车流量的集中,使得交通环境恶劣,行车晕眩感也高速公路强。所以设置绿化带在消除严重的汽车尾气、噪声的同时,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光污染,令行车安全、舒适。 行道绿化带多数以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以减少土壤裸露,也使得景观上有很好的美观作用。开放式通透绿带可以保证行人行车安全,同时通透感也会显得道路宽敞、明了、大方,不会过于压抑。行道绿化带也具有分隔道路和生活区,有着净化空气,保持错落分明的舒适生活生产节奏,极大程度的减少来自道路行车上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以及明亮的路灯带来的光污染。 4.结语 环境保护是必要的,就如我们所谈论的生态和谐、生物多一样性一样。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自然,就成就不了今天社会。而环境的意义,首先可以造福人类,有助于科学领域的发展,再者环境保护力度是作为当代对下一代负责、对球上物种负责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人类的责任感,也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 即是是环保意识提高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公路及城市道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人文不断发展的今天,是人们长久以来对自然改造的成果,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索取,所以人们应该统一思想,把环保的意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为保护环境,保护后代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浅谈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要想使得市政道路工程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其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工程;现场管理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在市政道路的具体施工环节中,其中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质量保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现场施工中,需要施工单位依据相关的施工规章制度来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加强,保证整个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建设安全,从而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建设企业来说,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工程效率,同时也能降低建设成本并保证工期,从而提高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社会来说,通过现场管理可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从而也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由此来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要性。 2目前我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复杂的,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很多问题,以下主要对材料管理、施工监管、管理人员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 2.1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问题 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由于采购人员没有充足的经验或者是为了节约资金来以次充好等等缘由,使得采购的建筑材料在质量上没有达标,造成了非常多的后续问题。 2.2施工现场监管问题 不少施工人员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又或者受到了利益上的蒙蔽,在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中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够重视起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仅仅追求效益以及时间,也对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现场管理人员自身管理能力问题 长时间以来,政府单位对于市政道路重视程度太低,市政道路的专门管理单位,一般通过别的单位兼管,也就造成了无论是执行者或者决策者,无论是于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其接收到的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的建议,且于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非常多麻烦都不能预先的估测以及预见,施工结果就会不尽人意。 2.4现场管理机制问题 在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政府没有充分落实监管机制,市政道路现场施工管理大部分假以他手,采取承包制,许多部门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办理正规的合同批文之类的手续,不少部门还甚至于没有施工许可证之类的关键证件,待到检查之时再进行补办,不少政府为了面子工程,导致埋下了非常多的隐患,于日后的运行之上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不少施工部门并没有具备具体施工的条件,只刻意挂靠施工,其本身于技术方面就已经打了折扣,还甚至于在发现问题之时,不够专业的管理职工并不觉得这算得上问题,疏忽问题继续进行施工,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3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做好市政项目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①一定要实施质量责任制。实施质量责任制,自设计,勘测,采购,施工,监督以及验收工作都必须有专人对其负责,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工程的进程提高。②要提高技术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市政项目的好坏与否与其团队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监督、施工、规划设计都必须真正负责任的完成,而队伍是依靠一个个的人员组成的,因此需要提升所有人的综合素养,构成真正有能力的队伍,高质量的将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任务完成。 3.2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质量管理。对于建材而言必须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需要分派专人对其检查,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进口,禁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人员开展短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到偷工减料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尽量的防止施工过程当中能够避免的危险发生。③隐蔽项目与附属项目必须兼顾。完成市政项目的同时必须与四周附属项目的建造相互结合,比如停车场之类的必备设施。 3.3健全并落实市政道路现场管理体系 建立有关的制度规章,让市政道路施工科学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使现场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保证工程的质量。第一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标准、规范、法规、法律以及本合同的内容,来制定严格的现场管理工作准则,进而使得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市政道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可以逐渐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另外严格依据施工程序进行,对于所有工序,所有结构层次,所有关键地方做到全方位的监控。要坚持使用科学仪器,严格凭借数据讲话,不依靠经验来办事。现场管理工作当中,工地一定要有试验室设立,开展独立检测以及试验,对于施工部门的检测数据依照核定频率对其复检与抽检,来提升效率,节约费用,同时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部门的检测以及试验过程做到全过程的旁站监督。 3.4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准备环节的管理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技术管理人员在设计图纸上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中,参与会审的人员应该始终结合工程的实际施工特征,在图纸上面进行严谨深入的研究。在这个环节中与相关的设计单位应该充分进行沟通,对于图纸中的问题以及缺陷及时的进行修改以及纠正。在图纸的审核环节中,首先需要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以及相关说明进行审核,保障整个的市政道路设计清晰、明确。对于设计图纸的可行性应该科学合理的保证,使得相应的施工技术能够在具体的道路工程中可以顺利施行,整个的施工预算应该在相应的道路施工方案中。在道路施工之前,应该做好相关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安全操作、技术的要求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加以重视,保障在施工环节中所使用的技术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3.5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是现场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对施工的经济效益以及工程的质量进行保障的同时,还应该对施工中所用到的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来满足初始规划的需要。在整个的施工环节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循相关的施工规范要求。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责任制度,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级别以及各个施工人员的技术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在发生施工事故的时候有效地避免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者相互推诿的现象,以此来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高。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对于整个道路工程的规划意图以及规划方案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制。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部门,对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员进行明确,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及工作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能够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引进现阶段的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也应该加大力度。 3.6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试验、测量以及变更的管理工作 在每一项的市政道路工程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测量,一旦在这个环节出现差错,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工程施工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中对于测量这个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测量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保障数据的可靠度,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对于道路的施工试验,其中包含很多的方面,比如抽样检验、工艺试验以及验收试验等等,试验工作对于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试验的环节中,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规范化操作,对于施工的原始数据进行妥善的保存。当然对于工程的变更更是会对整个工程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工程中如果设计环节出现变更内容,应该结合相关的监管人员审核意见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计划,保障整个施工的有序进行,尽最大可能降低整个的工程成本。 4结束语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施工工程,要想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质量。 作者:王涛 王伟 单位:郑州新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市政道路建设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市政道路的施工绝大多数是城市施工,施工的环境对道路施工的进行影响相当大,质量控制工作是市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在市政道路建设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对人力、物力、生产要素进行综合配置。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道路施工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一、市政道路的施工特点 第一,准备时间较短开工急切。在我国的市政建设项目当中,大部分的项目建设都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这种出资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确保施工的进度能够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总而言之,工程建设必须要提前开工,不得出现无故拖延工期的情况发生。施工方要根据施工的进度和要求,对施工进度进行周密详尽的安排。确保施工建设中的周密性第二,施工的环境狭窄,动迁量过大。市政工程的交通线路建设项目往往是为了满足区域性交通出行的需求,施工的地方有很多,有可能对主干道进行施工,也可能在大街小巷进行施工,对周边的扰动性因素较大。施工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旧房的迁动问题第三,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待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不规范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内容进行有效设计。避免工程设计的内容不规范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造成施工设计的内容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主体的意识上没有对施工方案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认为各种施工方案都是为了中标的需要。另一方面,施工主体没有采取及时的行动,各种施工方案缺少在现实中的改进措施,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少在施工过程中的改进措施,导致了施工设计内容上的缺陷第四,施工单位重视技术轻视管理。管理工作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施工当中,施工单位往往重视技术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技术能力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到位才能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单位会在进度、安全等工作上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但是在管理方面提出的措施却很少,会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即使提出的措施,施工单位也很具体实施,提出的管理措施缺乏实用性、操作性,最终放弃了。施工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很少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安全施工的质量第五,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城市的施工当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施工人才,必须要引入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由于缺乏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一些经验不足的小队伍为了揽活降低工价,导致最终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第六。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偏低。在施工建设中的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农民有着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是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由于缺乏安全的意识,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的有序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来说,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工程质量有巨大的影响 二、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加强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组织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加强施工管理是是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施工单位要做好组织准备,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打硬仗、打胜仗的组织,能够听指挥,能够高效运作的组织。科学的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加强道路施工质量优化管理。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在道路检查中,争做“质量第一”。不断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有序优化第三,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只有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工程建设才有生命力,工程质量建设要从机制上着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工程的管理控制中,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制定切实可靠的制度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单位要结合具体的施工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施工的质量方针,施工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要把质量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市政道路建设中需要检查的内容很多,施工部门要对每一项工作都记详细的检查,只有真正把质量检查的工作细化,才有可能建设出质量比较好的工程项目。在检查过程中,要把工作做到位,并且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进行把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市政道路工程的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不断促进城市的建设水平提高。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注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作者:左毅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水平、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道路工程;工程管理;解决措施 1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 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诸多因素,造成了工程档案、人员管理以及施工等问题的管理不当,导致道路建设中受到了一定阻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 1.1道路工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整个工程的管理人员中,包含了技术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交通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并且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工程管理。这就涉及到工作人员对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找不到合适的应当方法的情况,这就会引发技术方面的失误以及管理上失去控制,会对整个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施工进度造成较大影响,并且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在道路建设工程中涉及的部分、人员较多,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各个部门必要坚守好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程任务,才能够确保道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有一部分人员对工作的重心并不在意,施工现场的人员、建筑材料等问题,都由于没有实际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造成的。道路工程管理中这些情况的发生,就给施工现场的人员留下了粗制滥造的机会,给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了伏笔,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道路工程事故频发的原因。 1.2道路工程管理中的资金成本管理问题 通常道路工程中发生成本管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得当,管理中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与要求,造成了浪费和损失。在施工中发生建筑材料的浪费与不合理利用是常见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材料的使用与分配不明确、不合理,在材料的领取与发放时,没有做好登记与统计导致施工人员随意领取,导致建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情况严重时还会因为材料供应不足影响工程的进度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对施工人员管理也缺乏力度,引起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的滞后以及施工质量缺乏等问题。由于施工人员的安排不科学,一个岗位安排多人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了生产力,还影响了生产效率,并且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岗位编排的人员繁复,也会导致人员的散漫、没有组织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力度也不够,没有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制度进行施工,施工安全没有可靠的保证,不仅会因为事故增加工程的成本,还会给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进度带来影响。 1.3道路工程施工单位的问题 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需要具备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资料,比如标书、工程的建设图纸以及合同等,才可以确定实行施工,国家要求的标准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后期的施工产生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施工单位多方面条件不太具备,与预期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工程承包单位的施工技术不达标,施工人员中缺乏可靠、技术性人才,在工程开展之后,施工管理混乱导致工程的进行受到影响,与预计工期有很大出入,并且直接导致了道路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 1.4道路工程施工后期的养护问题 道路建设不仅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在后期的道路养护环节也非常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道路养护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并且道路养护的技术缺乏科学技术作指导,导致道路养护问题一直比较严重的存在着。随着近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并且这种体制本身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道路养护一直都是以国家拨款的形式发放道路养护资金,但是申请道路养护资金是一个手续复杂、过程繁复、办事效率低下的过程,严重影响了道路养护的频率与要求。跟道路工程的建设相比,养护工作并不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因此在道路养护的工作实施中困难重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都缺乏支持。道路养护的手段与技术也是较明显的问题,目前很多公路的养护还是运用传统的人工维修方式,不仅对道路养护的效率低下、保持时间短,养护的质量方面也得不到保证。高科技养护技术运用不了,资金不到位等因素都制约着道路养护管理的进行与发展。 2道路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道路工程管理的现状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的存在,结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使公路建设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2.1道路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是亟待解决的,这需要工程承包单位针对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健全的、科学的培训制度,培训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实现管理技术的提高。并且对与工程管理中各个部门、级别的管理人员的整体要求要有计划和安排,不仅对老员工要进行培养,对新员工也要进行培训,只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道路工程管理的问题就容易处理。在道路工程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要建立明确的、严格的奖罚制度,并且要求人人遵守,这样才能促进所有人员的工作状态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保证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道路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管理方面的知识、要求以及施工中设计的知识与问题,都需要管理人员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工程施工进行中,管理人员要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且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新的方法、技术进行解决与处理。 2.2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加大管理 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是一个工程开展的基础,也是道路工程建设中的根本要求,这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施工人员的自身利益。道路施工管理人员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每一个施工人员以及进入施工场地的人员要严格遵守,对施工人员在生产过程的安全要引起高度重视。 2.3对于道路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工程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利润率,因此道路工程管理要明确岗位需要的人员,以及人员上岗后的施工安排,减少人员上的浪费,保障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高。建立有效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制度、申请制度,并设置相关的奖罚制度,带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规范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与制度,每一个施工人员都可以向施工管理人员领取相应的物资,并且建筑材料管理人员要对每一次领取建筑材料的数量、次数以及用途进行记录,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发放或领取材料。在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的明显处悬挂安全施工的标语与规章制度,并且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并且为施工人员提供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中发生事故。 2.4道路工程养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道路养护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养护手法缺乏科学技术做指导,导致道路养护的效率低、周期短,因此相关部门组织好道路养护管理队伍,对道路养护定期的实施。并且对于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加强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使养护队伍的专业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有效的进行道路养护工作。 3结束语 科学性、繁复性以及系统性都是道路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要实现道路工程管理作用的最大化,促进道路建设的快速、良好的进行,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管理模式。 作者:余爱群 单位:甘肃省定西公路管理局应急抢险保障中心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和措施 【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道路工程建设,这种建设的完善程度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也深受其影响,建设的整体水平反映的是整座城市的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国国内的道路工程在各方面的总体水平呈现的是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极个别方面依然存在漏洞,包括管理方面以及施工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个别地方道路建设的质量,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现今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建设相关的管理机构以及施工机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改善道路建设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漏洞;改进措施 1前言 反映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方面包括市政道路的拥挤度以及交通的便捷程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在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施工的质量水平也显著提高,但是道路的工程进展很容易受地质条件、天气等的影响,加上个别地区的地形情况复杂,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有的工程工期相对较紧,施工过程还要顾及排水以及供热等系统的整体作用,这又加大了工程建设的压力,工程质量很难得到完全也控制。施工过程的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改进技术。加强人事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道路建设。 2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道路施工的质量以及效益等发面的问题受施工管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对施工工作的管理是一项因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因工程项目的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此工程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各施工单位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思路,才能不断提高道路工程建设的进度,提高道路的质量,更大程度的增加相关企业的效益。(1)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淡薄的问题。不只少数施工单位为盲目追求工程的进度而出现了短期行为,很大程度地忽视了施工技术的问题,加上施工过程会遇到很多不支持的业主,甚至遭到恶意阻挠,加上对于工程质量缺乏一定的制度性的控制手段,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施工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加剧了施工质量较差的现象,这大大加大了提供合格工程的难度。(2)工程前期规划论证不充分的问题。相关单位没有在工程在工程开工之前展开充分的实地调查,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问题效率极低,招标标注缺乏系统性的规定,缺乏透明度,违标废标等现象严重,严重不达标的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费用,还要浪费人力物力重新招标。(3)施工所用材料的问题施工材料的问题。多数施工单位在采购、加工、运输原材料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措施,施工过程受现实条件如实验室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不能及时的对施工材料的规格进行检测,达不到督促的作用,增加了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数量以及范围,这使得施工质量大大降低,对采购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工程建设的成本大大增加。(4)市政道路后期缺少维护的问题。道路的维护技术需要与时俱进,伴随新材料的不断出现,道路的维护依靠传统的方法远远不够,只有不断终止老旧的方法,将新方法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去,道路的维护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道路建设的步伐。但现实中的技术改进并不足够及时,道路的使用周期大打折扣。 3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施工单位只有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位才能将这些问题真正地落实到实际中去,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仅应该提供质量好的各项检查设备以保证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应该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以及思想教育,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保证了施工的质量。(2)切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前应该做好前期考察工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选出综合素质相对较较高的队伍,而不应只关注队伍的报价高低,另外应该在实际的施工场地对施工队伍的技术进行考核,并详细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的详细设计工作并进行记录,并严密地向工作人员安排工作,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严把工程施工所用材料质量关。施工材料的购买不应该选择差评率高的商家,同时应该安排一组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将材料进行试验,施工过程中应该定期对材料进行抽检,及时将不合格的产品找出并退回,捡测的技术以及设备应该与时俱进。(4)合理配置施工资源。道路施工过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关键在资源的配置上,只有施工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工程总要有所进展,对各方面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变化,只有按照实际进展合理调整资源的配置,才能使得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5)加强道路施工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必须根据现实的施工环境安排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每一道工序的初期阶段都应该严密安排好各项技术的相关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对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进行定期抽查检验,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应该即使上报,提醒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审核等工作,通过这样的不断督促的方式使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整,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6)加强进度控制加强进度控制。施工计划涵盖了施工的整个过程,其施工计划亦如此,当施工的实际进度与计划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应该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计划,对于调整过程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应通过后期的对施工资源更加合理的安排,实行向交叉作业的方式转变的方式加快工程进度,尽量避免延误工期。(7)搞好成本管理。施工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提高工程效益。只有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工程的各方面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根据计划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成本,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支现象。及时分析超支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成本的核算应该及时,及时查找在成本问题上出现的原因,并在工程结束时综合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增加计划、管理经验。(8)加强养护,只有加强道路的初期养护工作,才能更有效的更好地展现施工效果,降低交工验收的难度。初期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路基、路面以及路旁的相关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及时清理施工过程遗留下来的残骸物,提高公路的整体水平。并在收工结束后进行对方面的总结,吸取经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4结语 道路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到整座城市的市容市貌,道路的施工质量与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道路的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贩子,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施工水平,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秀瑾 单位:江苏金领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城市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探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交通发达程度,所以市政道路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市政道路的测量是决定公路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做出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测量;质量控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交通的建设一定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让交通成为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同时为了保证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还要做到道路工程的测量工作。 1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准备工作 1.1熟悉图纸和现场情况 道路工程设计图纸主要有道路平面图、纵横断面图、标准横断面图和附属构筑物图等。通过熟悉图纸,在了解设计意图和对测量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掌握线路的中线位置和各种附属构筑物的位置等,并找出有关的施测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对有关尺寸应认真校核,以便做好放线工作,在勘察施工现场时,除了解工程及地形的一般情况和核测中线桩位置、水准点高程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现有地下管线的复查及汇签工作,以免施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恢复中线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道路主线的设定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主线的位置往往是提前设定的,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有中线桩丢失的现象,为了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确保中线位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在施工之前重新测量并复核中线桩的位置。 1.3施工控制桩的测设 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路基的建设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在施工之前重都会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这样就难免会损伤中线桩,为了保护中线桩除了避免中线桩受到损害以外,还应当及时修复已经被破坏的中线桩。避免中线桩受到破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设置平行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道路两边一米开外的地方以中线桩为基准,修订平行于中线桩你两条辅助线。第二,使用中线延长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中线桩的附近设置具有道路走向指示功能的方向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转向比较多的路段,例如街道道路的建设,以及公园小路的建设等。 1.4施工水准点的加密 一般情况下提前设置的中线标志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水准点才行。这时候就需要对已有的中线桩进行加密,通常情况下水准点之间的距离以200米左右为准。而且水准点还应当具有容易查找,便于观察,稳定可靠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它的精确度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 1.5工程用地测量 我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十分和广阔,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并不富足,所以在道路的建设中工程用地的测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道路施工之前都会有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根据图纸上的标线以及数据,可以粗略的计算出公路所占国土面积的大小。在道路的过程中搬迁也是一项十分难办的问题,所以在用地面积的测量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准确。 2城市道路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策略 2.1应用先进技术做好工程测量质控管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用于城市测量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其中GPS技术就是目前用于工程测量的最广泛因素,这种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水平,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提高了计算的精确度。所以GPS测量技术不仅在道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籍测量以及卫星定位中。GPS测量技术的缺点在于测量范围有限一般在20千米以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道路工程测量中人们会采用RTK技术,这是运用几个卫星通信结合地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测量的范围。而且PTK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GPS技术、传输设备、GPS接收机等,在这里GPS技术可以提供观测所需的数据,传输设备负责传送信号,接收机负责接收信号,最终将得到的数据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得出需要的数据。这种技术在进行信号发送的同时也做好了信号检测的工作,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地理位置信息具有及时效应。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可以在地面设置地标,将地理位置信息显示的更加清楚。 2.2测量质控点的交接与复测 施测人员在交际工程测量控制点时应注意保护平面控制点以及高程,所有控制点均应及时记录,并针对其他已有或潜在的危险隐患做好桩基保护与引测工作,实际情况允许时应参照国家测量控制点连测复核所在地测量控制点。开始工程测量作业前,控制点复测测量是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复测期间按照线路布置控制高程,形成复合水准路线,结合具体测量要求可将高程控制点分为永久性以及临时性两种。 2.3工程测量施测控制 每一项工程的建设都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才行,工程监理就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而设置的相关督查部门,它们成立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交通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不仅有路面的质量监测,还有桥梁等其他配套设施的质量管理。但是对于不同的施工部位它们的需要检测的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无论哪种部分的质量检测都需要按质按量的完成,测量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严格的测量得出最科学可靠的数据。在施工结束后还有相关的验收手续,不合格的建筑及时予以整理或者是重建。道路工程测量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即工程监理。设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监测施工质量,整个路基工程,包括配套的桥涵,都需要这个监理来实时监测进度。不过,有的监理项目也有所不同,需要做出一些变化,不管怎样,必须保障的质量,同时需要兼顾施工的进度。在所有的工程里,地下监测工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监测到的,需要设置一些合理的监测点,密度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疏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分布,并定期做好检查工作。 2.4工程测量计量控制 就工程测量计量来说,得到精准的控制计量是不容易的,现行的所有计量测量都是以项目工程的完成度来计量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完成量,验收过后给予施工方相应的账款,这对于控制整个工程进度来说,是最为简单的办法。不过,在工程测量当中,有一些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首先就是控制的准确性,如果施工方的完成度并没有跟的上计划的进度,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施工进度失误,是要有很大代价。除此之外,在验收监测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倘若施工方的施工质量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目标,而进行验收过关的话,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要求施工方重新施工,直到到达所要的施工质量。不仅如此,在施工技术上,也需要淘汰那些陈旧的施工方法,因为这切实关系到施工的进度,必须在确认施工方法和施工队伍后,才可以为施工的进度控制,提供可控的测量手段。 3结束语 由于现在的城市发展迅猛,而交通也不例外,在交通中,关系到城市道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在道路工程的监测当中,必须做到丝毫不苟,以此保证道路工程的切实质量。 作者:张志峰 单位: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城市道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力以及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因此,对道路工程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城市道路工程不同于其他道路建设,不仅要求道路施工要与公用设施以及交通设施同步发展,同时,对道路周围环境布局也有更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论文结合施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建议 1引言 城市道路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建设中施工工期不能过长。而且,过街人行天桥以及地下通道应立体分布等一系列要求加大了道路工程施工的难度与复杂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也就成了施工单位非常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仅对施工技术有较高的标准,同时对于人力、物力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可见,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的工作[1]。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很多城市道路工程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2工程概况 A工程是我国某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道路全长约8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主干道,道路设计车速为50km/h,道路红线宽为60m。该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主要是沥青混凝土结构,道路工程施工内容主要有道路、桥涵、排水、路灯、绿化以及交通等配套综合管线。其中,位于T型路口的道路中的某一段时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还有不少路段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占道停车的现象比较严重[2]。该道路施工中,挖方约71×104m3、填方93×104m3、CFG桩103×104m、路面基层32×104m2、人行道约3.2×104m2、雨污水井812座、路灯171基。 3当前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通病与原因 本文以A城市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通病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资料以及实践表明,施工质量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路基 路基作为城市道路的基础,是影响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路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路基的质量,但是,当前的城市道路路基却由于标高不准、平整度差、承重厚度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路面龟裂、边坡滑塌、路基沉降、路床积水等城市道路质量通病[3]。通常,城市道路的地下设置的管线非常多,其中沟槽的回填与填筑是城市道路路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城市道路施工标准与规范进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道路的质量。但在实际施工中,回填土压实方面存在倾斜碾压、碾压不密实、超厚回填、表层不平整、不均匀沉降、含水率控制不当等问题,使回填土密实度无法达到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标准,从而极易出现路基坍塌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道路质量与安全。 3.2路面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的雨水井、检查井以及排水干管建立在行车道上,当井背比较窄,工作面较小时,夯实回填的难度就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检查井、雨水井与路面接缝处发生塌落,或出现检查井下沉、变形等现象,对道路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总而言之,这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监控不严或疏忽质量管理所致。而在这种问题发生后,需要经常对城市道路进行维修,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质量管理的成本。城市道路大都为沥青路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温度以及雨水的影响,路面常易出现裂缝等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但是,调查表明,在实际的施工中,却出现了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等因素[4],从而致使城市道路路面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水泥层面形成的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反射裂缝等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3.3辅助设施 在城市道路施工中,辅助设施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常为了方便盲人行走,会将盲道口设计成下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割道板,突出人行道路面,为盲人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的城市道路施工中,对道板安装的质量没有很好地管理,经常出现质量偏差、道板脱落等,给通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道路的平整度缺乏控制,导致检查井盖板高于路面,不利于通行。而且在施工中对管道缺乏严格的管理,比如排雨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回填土密实度不达标等,给城市道路质量埋下了极大的隐患[5]。 4对加强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结合对A工程以及当前城市道路质量存在的通病与原因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文件审核工作 要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到很好的管理与控制,应从城市道路施工准备阶段抓起。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根据道路施工质量标准审核城市道路的设计,审核的内容主要包含道路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投资预算、地质情况分析等。在准备阶段的审核工作中,必须以公平、公正的理念来开展管理工作,包括对各参建单位的资质、信誉审核等。在这一过程的质量管理中,要确保施工单位与城市道路建设要求相符,以便顺利完成城市道路的施工任务。根据相关文件对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或者考核,确保城市道路施工技术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施工设备作为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管理部门应对其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设备能满足施工需求。 4.2做好材料质量管理与相关测量工作 在城市道理施工中,材料对于道路质量有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在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应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材料的采购。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质量好、价格实惠、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实惠,而要以质量为首要考虑要素,确保施工中能够用上质量较好的材料。其次,材料的使用。应做好材料使用、存储等记录工作,不仅是为了有效保证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为避免材料闲置或者多余等现象。在城市道路施工中,测量工作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测量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在测量中要细致全面,测量范围应普及到各项自然条件、周边建筑等。在测量中,尤其要做好施工路面以及原有管道的测量工作,以便为城市道路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参考,避免因测量失误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4.3完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依托科学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在城市道路的施工中,只有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才能够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因此,要求完善管理组织体系并形成新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做好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关的审核以及审批工作,严格完善形式要件,通过形式来促进施工质量;2)做好各项文件的编制工作,使施工过程中岗位明确,职责分明;3)建立培训等辅助组织,使施工人员得到定期的培训,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各项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要以科学严谨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道路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道路工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质量管理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不同阶段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使施工质量管理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在当前创新的时代,要积极采取先进的管理措施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城市道路的质量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白小可 单位:中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现阶段,国家交通网的建设逐渐扩大。因为道路负荷逐年增加,所以对道路工程的质量要求就提高了。文章根据市政道路的质量要求、施工特点,提出道路路基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 道路路基承载着道路上的所有荷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包括结构稳定与水稳定。路基强度,也就是必须保证路基在外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较大变形。路基的结构稳定性,是保证路基不会出现失稳或者较大变形。因此,路基工程必须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其结构稳定性。由于路面处于露天环境,经常遭受雨水的冲刷,所以,路基的水稳定性,就是保证路面在受到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下,路基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路面结构不会受到破坏,尤其是雨季、冬季,路基不会出现冻融现象导致路基强度下降。 2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特点 (1)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室外操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市政的管道、线路比较多而且很复杂,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应该与这些单位协调好,弄清管道和线路的位置、排列方式,在施工中采取措施避免其影响。另一方面,市政道路很多都是在市区,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虽然市政工程施工很单一,但是其涉及的工序不少,不仅仅是路基部位的施工,还包括土方的开挖、基坑的防护、挡土墙的设置、施工的排水降水等等。应该在施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的施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安排施工工序的进行。尤其是交叉施工的地方,合理安排好施工流程,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3)路基工程比较特殊,很多工序靠人力无法完成,只能借助机械。机械设备的种类比较多,施工操作中需要有专人指挥,避免各个机械之间的碰撞或者影响。 3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路基施工放样与测量的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施工中,放样与测量是施工准备阶段最基本的两个工序,其操作要点就是符合图纸规范,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在施工之前还需要进行中线复测,这个过程中,必须熟悉图纸,查看规范,检查与设计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必须校核。必须保证所有的放线误差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尤其是纵横断面的定位,其精确度必须有所保证,不仅定位相符,尺寸也应该对应上。另一方面,在放样、测量中,应该随时关注地下的市政管线,避免由于施工而产生的管线中断,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开工之前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必须复测高程与线路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核对控制桩与水准点的增设,同时测量并准确的绘制路线横断面,并记录测量结果。 (2)路基的填方和挖方。在路基工程中,涉及到土方的开挖与填方,两者相较,填方的工程量多于挖方。在填方的施工操作中,要保证其施工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采用分层填筑的方式,当上一层土方填筑完成,应该检测土质的含水量,如果含水量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指导含水量达到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的压实施工,避免由于含水量不符而出现的返工;②控制干密度试验误差,越小越好,不同的土质,选择相应的干密度标定,假如都适用同一种刻度,那么土质压实度就有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③采用分段施工的方法,在纵向搭接的连接点处,分别安排不同的时间进行填筑,如果由于技术要求必须同时填筑的,也要采取分层交叠的填筑方式。另外,在纵向搭接的地方,应该对搭接长度进行控制,不能太小,一般大于2m为宜。④土体改良,主要就是给土壤加劲,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先勘查土质,结合气候条件,观察路基周围有没有渗水现象。在开挖过程中,一般为了保证土体的稳定,可以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对于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开挖的方法。如果开挖的过程中,发现有特殊的土质,要立即停止开挖,报告相关单位,及时对土质进行勘测,针对土质情况对设计做出调整。 (3)路基防护的施工。所谓对路基进行防护,就是增加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是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现阶段,我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绿化植被坡或者是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片石护坡等进行路基防护,所选择的砌筑材料应该质地均匀、结构密实,没有裂缝,并且是硬质石料,其抗压强度应该在30MPa以上,还可以使用大体积的石料砌块进行砌筑。对砌块的选择,以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为主,各个表面平整、干净、无缺块、无麻面,砌块的厚度应该大于0.2m,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厚度的1.5~3倍及1~1.5倍。最后,在对路基防护进行镶面施工的时候,应该从外向内,依次进行修凿,使表面平整度达到要求。路基防护施工是路基施工中的最后工序,其质量好坏关系着路基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一定要重视。 (4)路基排水。道路路基的施工是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中难免会遭遇降雨天气,或者是施工用水会在路基积累,会严重影响路基施工及其质量,所以路基排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另外,道路遭受常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如果不做好路基排水,那么路基就会受到雨水的侵蚀,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损坏,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路基排水在道路路基的施工中,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一个环节。进行路基排水,其原理就是利用排水沟将积累在路基周围的水排到外面,在地基施工中,将积累的雨水、施工用水或者地下水排出去。在路基排水的施工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有暗沟排水、明沟排水等等,其目的都是对积累的水进行收集、阻拦、排出。对于明沟排水方法,更适合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对于地下水具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同时对于积累的雨水能够很好地将其排出,但是对于气温较低的季节或者地区,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对于暗沟排水法,主要是通过引流的方法将积水排出,一般情况下,其横断面是矩形,具体的断面尺寸根据地形、天气、湿度来定。 4结束语 市政道路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方便与安全,所以必须保证道路施工质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路基施工质量,是道路稳定、安全、耐久的保障。所以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施工方法,做好施工措施,加强养护力度,保证路基质量,为人们提高方便、安全的出行保障。 作者:蒋文明 单位:江苏省华厦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城市网络的不断复杂,社会各界人士对市政道路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工程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路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索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方法;要点 一、现阶段我国路基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后,往没有成立及时管理小组,没有对施工中各项要素组织进行统一部署,很容易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和无序。同时,由于监理市场较为混乱,当前监督管理单位通常具备着同体监理和自主监理的现象,给监理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 2、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对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并且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具备技术质量检测的能力。总体来说,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很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技术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3、技术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并且执法不严,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人员的技术质量测评不具备权威性,使得技术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制约了技术管理工作的继续进行。 二、市政道路路基工程的技术要点 1、施工测量技术要点 在施工开展之前,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都应对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详细测量出道路宽度、构造物位置等数据,为设计图纸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施工的过程中知道施工,使施工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在施工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应认真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同时,应仔细对该路段的地下管线进行审查,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电线、水管等造成破坏。同时,为了满足路基施工期间需要,应该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及加桩的地面标高,在每道工序的施工测量放线时,要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精度,使后期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和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质量的要求。 2、填方施工技术要点 为了提高填方施工的准确度,在施工开展之前,应选取一段地基作为实验段,对其土质中的各种系数进行测试,并且通过反复实验的方法来获取更加准确的压实度,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在填土作业过程中要注重对施工流程的把控,在土方摊平之后应确保每一层松铺的厚度小于三十公分,路床顶层最后一层的松铺厚度要大于八公分,并且要使每层松铺的宽度大于施工设计的宽度,从而保障路基土地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压实度。在铺平之后对土层进行压实处理的时候,应确保填方的平整度,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道路铺装层的施工的质量和道路的平顺程度。 3、路基排水技术要点 水对于路基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容易引起路基开裂、塌陷等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路面排水技术进行管理,从而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出现降雨和降雪天气的时候,应快速排出路基工程范围内的所有降水,防止由于积水过多而深入到路基中,导致路基的稳定性、抗压性出现问题。当前路基排水技术一般会有集中放水、分散防水两种方式。集中放水一般在地面两边设置急流槽,让水能够用较快的方式排出。分散排水主要用于一些降水量较少地区的较长路段中,由于地势较为平坦,使水不容易流出,因此设置多个排水口,使每个路段的水都能够有排出的渠道,从而有效降低水位。 三、加强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并完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技术质量管理的首要步骤,但是,很多路基工程中依然没有建设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使得市政道路路基工程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严格的控制。首先,我们应建对进入建筑市场的各种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确保建筑企业具有施工资格,从而从根本上保障路基工程的质量。其次,应完善路基工程招投标制度,有的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凭关系来选择投标单位,没有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水平进行考察,不仅违背了招投标制度中的公平、公正、透明原则,也给路基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最后,应完善监理制度,使监理单位对路基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为施工单位提供完善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意见,从而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 2、对关键要素进行管理 在路基工程施工管理中,有很多重点要素,如材料、设备、人员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1)施工材料管理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应注重对材料的认真审核,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工程需求进行采购。在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后,还要根据要求进行二次质量检测,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人员管理施工人员的质量和方法,是保障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素质,就很可能威胁水利路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人员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并且对其专业水平进行初步检测。在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对其进行安全、质量培训,从而在施工中能够有效保障施工质量,防止产生危害施工质量的行为。 (3)施工设备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决定着路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最好实现定人定机的岗位制度,使每个操作人员对其操作的机械设备负责,并且负责维修和养护,保障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和稳定,从而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结语 总之,路基工程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市政道路工程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应积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探索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保障措施,从而促进路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晋 单位:秦皇岛市规划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 道路工程论文: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摘要: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是整个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的监理对象出发,深入研究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措施 1引言 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核心,也是道路工程监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强度,本文将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进度监理、成本监理出发,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施工阶段的监理措施。 2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 2.1质量监理的基本要求 首先,进行材料的检查,施工材料是道路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严格的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在施工之前,要对用于道路工程施工的材料进行试验和检测,剔除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其次,要确立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将质量监理工作贯穿于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始终,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工作,从而减少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事故与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在实时监控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够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设备运行的连续性,从而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控制施工进度。质量监理的工作原则是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时,才进行相应的补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道路工程受影响的因素,这要求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但要求监理人员能够深入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还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监督。工序也对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点被许多监理人员所忽略,严格按照设计之初的工序进行施工,能够保证施工进度,规避施工风险,从而保证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1] 2.2质量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成本的限制,许多监理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调来,甚至兼任的,这造成监理人员无法应付道路工程复杂多变的施工阶段的问题,给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缺乏专业素养还表现在对道路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足,无法展开行之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在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动态管理方面表现出不足。而产生流程阻滞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基础,这是影响道路工程整体质量的主要问题,监理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道路工程的施工效果,因此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阶段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带来负面影响。 2.3建立动态监理模式 道路工程的施工阶段是道路工程所有阶段中最为复杂,环节最多的一个阶段,因此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针对性,从而增加道路工程整体的可靠性。具体的措施是通过安排现场质量监管人员,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把关,特别是施工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现场监督和检查是实现动态质量监理的关键,要在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建立监督站,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施工工艺的监督指导。[2] 3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进度监理 3.1进度监理的基本要求 道路工程的进度涉及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能够如期交工是评判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实际进度和计划之间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进度,使道路工程的进度能够与施工计划相平衡。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施工阶段道路工程进度监理依靠专业人才,可以说监理人员才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主体,因此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对加快道路工程的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开展监理人员培训工作,目标是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综合素质,以便应付日益复杂化的道路工程监管的要求。要求相关监理人员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从材料的质量监管,到施工设备的运行参数监控,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万无一失,才能取得较好的进度控制效果。同时,定期开展专业讲座能够强化相关监理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听取各方意见,从而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完善自身工作。 3.2施工阶段进度监理的有关措施 监理在批准进度工程进度计划后,应该立即着手制作有关进度监控方面的报表记录和有关规定,此外,为了有效的进行进度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化监理工作的模式,提高监理工作的灵活性。[3]具体要从监理相应的控制方式出发,例如建立旁站监理模式,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进行跟踪监理,从而提高质量监理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相关监理人员发现具体的问题。巡视监理也是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监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规避施工风险,从而提高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性。平行监理也是保证监理工作决策准确性的有效方式,监理人员要对工程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进度监理决策的正确性,在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有效的增强了进度监理的力度。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增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执行力,保证施工阶段道路工程在施工计划内完成。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管,首先要对道路工程施工阶段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监理措施,保证道路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都得到控制。 作者:李涛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阻碍分析 【摘要】课堂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石。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可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在揭示真正高效课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的阻碍因素,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相关实施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如何构建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 0引言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和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高效大学课堂已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研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道路工程专业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道路各方面的应用学科技术,涉及道路建设的各个领域。道路工程专业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特色专业,是开设道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设施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2011年,道路工程专业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格的专业之一,更为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堂学习在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由于道路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从事公路建设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而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繁杂,课程任务重,如在本科期间,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桥梁工程等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是道路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从事公路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然而通过调查与走访用人单位,得到了部分道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课堂教学效率差应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道路工程都面临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其他专业估计也会不例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已成为我校道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2]。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多就越好,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前提,将质量与速度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3]。对道路工程专业课而言,高效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课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关练习题,能够处理一些专业问题。所学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至于用人单位对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不满意,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阻碍高效课堂的因素 2.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 教师应该明白,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了,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标趋于多元化[4]。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教师的教授过程重要的多。教师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角色彻底转换过来,课堂教学要以让每个同学都能高效的学习到专业知识为目标。[5] 2.2学生学习欠主动,态度差,对专业课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经过调查,一些学生上课态度确实很差。甚至有很多的迟到、早退与旷课现象。上课时,只有教师提醒学生这个专业知识点要记笔记,某些学生才很不情愿的拿起笔来,还有的学生居然会选择拿起手机对课件进行拍摄,这是对课堂极不认真的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故意选择后边的座位而舍弃前面利于听讲的座位,玩手机、看小说、睡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来到教室只是为了应付某些老师的点名政策,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代替自己所谓的“好哥们儿”签到,学习的氛围是如此的差劲。他们并未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许有些同学可以认识到道路工程专业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处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可以明哲保身的学生又有几个呢?这样下去,所谓提高课堂效率,无非是天方夜谭。 2.3缺乏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 任何事情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有效、高效的评价与管理[6],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例外。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更能激励教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简要地说,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只有让教师充分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才能为使自己以后的更加优秀指明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是老师了解自己授课情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对我校学生而言,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课堂上一般没有专门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适量的给学生做课堂测验,当堂课当堂测试,评出优秀与否,并适当的进行成绩奖励与惩罚,从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听课质量。 2.4教师的备课重视程度 在确立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就应该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预先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且想好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讲授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还要对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梳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材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备学生是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主动的掌握课堂知识。另外,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实验的操作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达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认真地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写好每一节教案。 3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3.1深化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授课理念。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师长”变为“学长”,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作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学生对课堂认识的最直接通道。教师在对道路工程专业课学生授课过程中,应该采取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模拟等等形式合理地利用起来。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勤加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的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较好的引领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非常有必要使“讲堂”变“学堂”。学生本身要对道路工程专业的学习有个详细的规划,设立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地提升和塑造自己,对于不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改正。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并且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与其他同学要互帮互助,养成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遇到问题首先独立思考,尽量课堂上配合老师。 3.3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模式化”了,就显得非常呆板、没有课堂活力,所以要构建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结构必须要进行改进。 3.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道路工程专业课基本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阶段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模拟实验为辅,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些脱节。据用人单位反映,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佳,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要求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据调查,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听到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那样将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足,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难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将工程实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3.5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 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要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教学监督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很难,而没有高效的监督体系,也不可能出现高素质的教师。适当的监督体系可以使教师的素质普遍提高,也是不听话,贪玩学生的警钟。所以学院领导要做好审查工作,定期组织院督导专家进行课堂听讲,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听课状况和整个课堂的效果。 4总结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满足市场上对本科生专业素质的要求;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并能提高课堂效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论文分析了阻碍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实施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期待对于推进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来说,能起到一点点启示作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与其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培养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出发,扎扎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作者:何忠明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刑事诉讼法论文:论新旧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文摘要 本文就中国新旧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变化展开系统系剖,以找到其中的不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背景,展开有关被害人合法权益保护的积极探讨,这是日常对于法制的要求,也是一种必然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进行刑事诉讼法系统的分析,找到运行中的漏洞,展开有效的监督、执法,从而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法制建设等。 论文关键词 新旧刑事诉讼法 被害人合法权益 方案设计 具体措施 一个国家脱离了严格的法制系统,必然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这就需要做好日常的法制工作的事情,在具体环节中,综合利用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法制改革,以维护被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政治运行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的稳定环境。 一、关于新刑事诉讼法制定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刑事诉讼法系统取得了一系列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剖析,找到其中运行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进步,经济、政治与法制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尤其是这几年来的政治建设的展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驱动力,在此过程中,民主法制化逐渐成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五大会议开展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确定了依法治国的优良战略,它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国仍然存在漏洞的政治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健全。在此其中党的领导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新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中,重点强调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强化了对国家权利的监督,有利于国家行政执法部门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国家经济政治建设的广阔深化。在这一过程中,被害人的相关权益有所提升,有利于保证中国公民的合法利益、合法权利,这是新经济形势下,公民权利与国家机关的平衡和谐。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政治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改革,逐渐得到深化,并且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公民的意识也得到一系列提升,公民本身更加注重以及明确自身的合法权益。新型的政治建立有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觉醒,有利于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这一条件下,改革的成果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规则性,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避免了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动荡,秩序紊乱问题,也解决了政治改革,没有强大物质做保证的问题。有利于整个国家机器的合理有序运行,有利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少数国家的推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至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国家日常的经济政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防止国外势力的政治意识渗透,我们要积极进行相关刑事诉讼法的改革,以确保中国刑事诉讼法系统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保证中国公民的人权,以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保证国家机器的合理运转。这与国家进一步推动刑事诉讼法改革是分不开的,需要我们进行大力推动,以保证国家的政治形象,避免被其他国家利用人权借口进行攻击,也避免其他国家意识文化的渗透,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进行具体系统的改革。 二、关于新旧刑诉法变化的分析 目前,刑事诉讼法,有利于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国内实情,给出正确的解决方式,有利于中国刑事诉讼法系统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保证中国人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形成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良性监督,有利于维护国家司法的公正性,有利于打击社会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有利于国家政治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改善深化,有利于公民良好法治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国家司法行政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解决中国在政治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具体解决,以确保国家政治建设的稳定推动,促进中国司法建设的日益深化。 中国新刑事诉讼法的改革,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有利于保证人权,有利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在以前的旧刑事诉讼法中,由于有些规定的不明确,不能很好的保证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不利于中国的司法政治体制的深化完善。在旧的诉讼法中,被害人与检察院的关系没有做到完善的和谐性,有时候不利于对被害人的权益实现,在一些情况下相当于公民的合法权益被剥夺。在新刑事诉讼法之后,被害人的权益维护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有利于被害人直接参与相应的诉讼程序中,有利于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在此过程中,有利于被害人与国家司法行政体制的和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被害人与国家政治建设的协调,有利于国家政治建设的平稳运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与政治法制建设的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新刑事诉讼法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保证中国司法政治体制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政治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中国公民权利权益的实现。 通过新旧诉讼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国家司法体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中国公民权利范围的日益提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中国法制社会的建立健全,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政治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应对国外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蚀。 三、关于被害人合法权益在法律规定上的缺陷分析 在日常司法行政建设中,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密切, 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对权利关系,是同一刑事诉讼中的对象、主体。在实际法制建设中,新刑事诉讼法,不能对两者的权利权益关系给出一个系统的公平性,也就是相对公平性,这不利于保证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新刑事诉讼法法中,缺少对被害人委托诉讼人权限的具体规定,不能合理的进行权利划分,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司法环境,不利于形成相对平等的诉讼权利与公平性的诉讼地位。国家司法机构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完善,促进辩护人权利系统的完善,以有利于建立健全中国的司法行政建设,有利于中国各个诉讼阶段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保证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人的权利范围没有给出具体的划分,导致人的权限不明确,不能在具体的刑事诉讼案件中,确保该确保的权利,避免该避免的问题。这些东西对于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国家行政司法部门给予相关重视,以确保中国政治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实现现阶段中国刑事诉讼系统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具体的刑事诉讼案件中,关于被害人的上诉问题,总是遇到一些麻烦,新刑事诉讼法中也缺乏了相应对于被害人上诉权利的详细规定,只是给出一些大体的方案。这对中国司法机构保证被害人的权益水平是很不利的,不利于保证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不利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国家司法体制,健全新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体制关于人权权益的保护更加完善健全。 在实际诉讼案件中,一些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依然根据以前相关诉讼法的规定,将被害人的范围限制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利于中国司法行政体制的完善,不利于中国政治建设的建立健全。由于新出台的刑事诉讼法不能对被害人范围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这就不能避免在实际生活中,被害人相关权益保障的缺乏,不利于打击目前社会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保证国家政治建设的稳定进行,不能很好实现目前国家对于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就不能适应目前国家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不能保障中国政治建设的平稳运行。针对目前新型犯罪的日益增多,对于日常增长的法人犯罪率,我们需要积极的进行刑事诉讼法体系的建立健全,稳定社会政治秩序,以促进中国政治建设的顺利运行。针对具体情况,扩宽被害人的应用范围,以满足当前形势犯罪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扩大被害人的适用范围,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提升,有利于被害人日常政治权益的维护。 四、关于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中国各种性质的犯罪形势与以往存在着巨大的不同,在传统的刑事司法中,注重的是国家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的维护,违法犯罪分子的危害性。国家公诉机关取代被害人的相关权利,一定程度上,不能让被害人渗入到司法体系中,不利于被害人具体权益的保证,不利于被人害权益系统的延伸完善。在以前的体系下,被害人起到的作用是辅助国家公诉机关进行办案,并且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限制了被害人相关权利的发挥。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出行,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了相对提升,具有一定的控制权与灵活性,有利于实现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证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实践中,硬性的刑事法律调整所产生的结果有时候与社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有所差别。对被害人而言,伤害既已造成,这时候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里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用以弥补人身和财产损失,精神利益则是通过惩罚犯罪人使被害人或是被害人家属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对犯罪人而言,在自由和经济损失之间,自由总是显得更加可贵一些,大多数人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愿意选择刑事和解的。刑事和解不仅有利益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更能保正刑事被害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通常来说,有些刑事案件可以避免,但是由于犯罪人与被害人当时的情绪冲动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双方矛盾的恶化,在导致刑事案件之后,双方可能出现后悔的举动,甚至有些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是亲戚、朋友、远亲等的关系,新刑事诉讼法法中的冲突双方的和解设定,有利于缓和双方矛盾,改善双方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治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的降低被害人的损失。有利于调动犯罪人与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缓和,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五、关于新刑诉法对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分析 纵观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每个时期的政治建设特点都是不同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别害人的权益根本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人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刑事诉讼程序的主动者是国家中央集权机构,而被动者只是被害人,这段时期是没有人权,缺乏基础人权保证的社会。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刑事诉讼法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日益的改善,其在国家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有利于中国被害人权利的保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在此过程中,相关人们的权益得到了维护,中国人权保证日益得到了维护。 刑事诉讼法论文:略谈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保护 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现代各国对刑事犯罪的追诉,有的采取国家追诉主义,即检察官公诉垄断主义,有的采取国家追诉和私人追诉相结合,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是把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作为修改重点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对被害人的法律保护。被害人内容上的修改是新刑诉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本文试就现行刑诉法与新刑诉法中被害人的不同规定加以比较分析,以此透视一下二者在立法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关于被害人法律规定上的变化 (一)法条数量上的变化 现行刑诉法涉及被害人的条文有10条,其中将“被害人”一词直接用于规定的仅有8条;而新刑诉法关于被害人的条文有20条,其中涉及被害人一词的规定就达17条。新刑诉法较现行刑诉法改动了110处,其中补充、修改有关被害人的规定占改动问题的七分之一。刑诉法修改决定对被害人的原有规定之所以大幅度地增补,旨在平衡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增强被害人的控诉功能。同时力图通过被害人诉讼保护这一窗口,体现我国刑事诉讼的民主化程度。 (二)被害人诉讼地位上的变化 现行刑诉法第五十八条将被害人列为诉讼参与人之列,其诉讼地位与证人相似,不同于证人之处是被害人享有一定的申请权或申诉权。现行刑诉法中的被害人不属于诉讼当事人,一般不直接参与诉讼,只是由于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了犯罪行为的侵害,才与刑事诉讼发生联系,其参与刑事诉讼是被动的,其在诉讼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害人诉讼权利受诉讼地位的制约,其诉讼权利的行使主要依靠并通过司法机关对犯罪追诉行为的实施而达到自身合法权益保护之目的。改现行刑诉法第五十八条为新刑诉法第八十二条,将“被害人”修改为“诉讼当事人”。被害人由诉讼参与人变为当事人,这一规定上的变化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地,势必将形成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等且独立的诉讼地位,这将大大提高被害人直接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序,为其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提供更多的契机。 (三)被害人诉讼权利上的变化 现行刑诉法中的被害人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其诉讼地位有近似于当事人之处,执行一定的控诉职能,有一定的独立请求权,但不是当事人,有证人的作用,而不是证人。现行刑诉法中的被害人实质上是介于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诉讼参与人,是具有一定独立请求权的特殊证人。其诉讼权利主要有:①控告犯罪和请求赔偿经济损失。控告后如果不立案,有权申请复议;②对人民检察院免诉和不起诉决定有申诉权;③可以亲自参加法庭审理,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证人、被告人发问,有权参加法庭辩论;④在自己的诉讼权利受到非法限制或剥夺时,有权提出控告;⑤委托人依法参加诉讼。新刑诉法则对被害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权利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①控告权。对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列出专款加以规定;②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③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者案件处理发表意见权;④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权;⑤直接起诉权;⑥参加法庭审理权;⑦申请提出抗诉权;⑧对生效裁判的申请权。此外,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还被明确赋予申请回避权和委托诉讼权。 现行刑诉法中被害人作为诉讼参与人,其诉讼权利带有较大的局限性,权利范围相对狭窄。被害人权利的局限性在现行刑诉法中最显著的表现有三:第一,诉讼权利的行使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相对滞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决定其不能直接参加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其权利也只有在诉讼中的部分阶段体现出来,而且一般要在司法机关作出某种诉讼行为之后,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譬如,被害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申诉权,要在人民检察院作出免诉或不起诉决定之后才能行使。第二,某些诉讼权利的法律依据有限。被害人的委托权现行刑诉法中没有规定,根据律师暂行条例和司法实践,被害人在起诉后,开庭前可以委托律师或近亲属担任其诉讼人参加法庭审理,其委托权的行使仅限于法庭审理阶段。第三,诉讼权利范围窄小。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主要局限于控告权、申请复议权和申诉权等一些补救性权利。窄小有限的权利范围直接束缚、抑制了被害人控诉职能的发挥。鉴于现行刑诉法中被害人规定的种种局限性,新刑诉法首先提高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规定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之一,明确赋予被害人申请回避权和委托诉讼权,并将委托诉讼权扩及整个诉讼阶段;其次,对被害人在诉讼全过程中的诉讼权利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主要体现是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被害人的控告权、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权、参加法庭审理权和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等原有权限的适用规定;另一方面增设了被害人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案件处理发表意见权、直接起诉权和申请提出抗诉权等新权项的规定。新刑诉法完善并扩展被害人的诉讼权限、丰富其权项内容,有利于提高被害人直接参与诉讼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了被害人作为公民个人的法律保护,充分体现了新刑诉法既注重依法惩治犯罪,又注重保证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的立法宗旨。 (四)被害人与公检法机关关系上的变化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告状无门”的问题反映强烈。有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害后,投诉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立不上案,甚至不被受理;有的立案了,对被告人却该逮捕的不逮捕,该起诉的不起诉;法院判案,也存在着重罪轻判,该判不判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这背后常有“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祟;但也不能忽视公检法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缺少外部力量的有效制约,尤其是缺乏被害人一方的制约。 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提高和权利的扩展必然对公检法行使职权产生制约,从而使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与公检法机关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现行刑诉法实施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诉讼行为在不同诉讼阶段分别受到三机关不同程度的制约。其诉讼行为以三机关的主诉讼行为为前提而存在,属于辅助性、附属性或补充性的行为。纵观我国公诉案件追诉活动的全过程,不难看出,我国现行的刑事追诉形式是国家追诉。公检法机关在国家追诉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被害人成为附属。诉讼中的公检法与被害人存在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被害人无法约束影响公检法的诉讼行为,其投诉难、告状难的问题在所难免。造成此问题的症结是现行刑诉法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规定明显匮乏,关于被害人对公检法机关诉讼行为的反制约缺少规范。笔者 认为,立法界修改现行刑诉法时可能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在新刑诉法里建立了一套新制度,增补了三项重要规定: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被害人对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检察机关不立案、不追究的,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其中对不立案提出异议权、申请提出抗诉权的规定是被害人通过合法手段间接制约、监督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诉讼行为的立法规范。直接起诉权是三项规定中反制约特色最突出的一项,这一规定表明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若不服或不满公安、检察机关阶段性的追诉结果(结论),可以直接起诉(自诉)。直接起诉权的行使,可以使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使国家追诉转化为个人追诉(自诉)。这实际上扩大了自诉的范围,有利于解决“告状难”的问题,使被害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被害人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可以预测,新刑诉法实施后,公诉案件的刑事追诉将构成以国家追诉为主要形式,个人追诉为补充形式的双轨追诉机制。为依法惩治犯罪,行使国家追诉权的公检法机关与拥有自诉权的被害人双方在诉讼中将形成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新型关系。 二、关于被害人规定上的不足及立法建议 被告人与被害人,本是犯罪行为中相对的双方,作为刑事诉讼主体,被害人应享有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同或相对的权利,然而,新刑诉法中双方的某些诉讼权利既不相同,也不对等,被害人的权利规定明显存在两点缺陷:其一,新刑诉法缺乏被害人委托诉讼人权限方面的规定。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之一,其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有同等的诉讼地位和对等的诉讼权利,推而及至,其委托诉讼人也应与辩护人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具有同等的诉讼地位。新刑诉法关于辩护人的权利规定得系统、完善、具体且贯穿于不同诉讼阶段,便于操作。相比而言,关于被害人委托诉讼人的规定仅见于新刑诉法第四十一条,此条规定也仅仅是列举了诉讼人的范围,没有述及诉讼人的权限。被害人的诉讼人与辩护人在权限规范上的不对等、不均衡,无疑是新刑诉法的疏漏之处。其二,新刑诉法缺少被害人上诉权的规定。对于应不应该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是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如果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势必产生两大弊端,一是导致上诉案件数量大大增加,不利于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案件;二是将使上诉不加刑原则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能够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在被害人上诉的案件中,上诉的被害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也难于处理。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弊大于利。另一种意见认为,注重保护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现行刑诉法在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规定得很不够。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检察权,不是被害人的代表,对于被害人请求抗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并不一定会提出抗诉,因此应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以上诉权。上述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意见。笔者则认为,尽管上诉权的适用中可能会出现诸多棘手的问题,但上诉权是被害人的一项固有必要的诉讼权利,不可取消或剥夺。取消上诉权,就会破坏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完整性,这与人权保障的全面性要求不相适宜。赋予被害人上诉权,还可减少刑事终审裁判后的申诉现象。权衡利弊,为了既避免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可能产生的弊端,又加强对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保障,笔者建议对被害人的上诉权可限制有条件的适用。即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裁定不服,可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经审查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决定不抗诉的,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此外,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范围,现行刑诉法是指正当权利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适用对象包括自然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对这一解释,《刑诉法》修正案既未修改补充,又未出台新规定,致使被害人的适用对象依旧狭窄、套用,不能适应当前犯罪斗争形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法人犯罪和其他新型犯罪日趋增多,犯罪中经济损失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方往往是法人和国家。法人、国家能否成为被害人?若将法人、国家界定为被害人,其诉讼权利由谁行使?笔者认为,扩大被害人的适用范围势在必行。建议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细则》中重新界定被害人的内涵,划定被害人的范围,将被害人的适用对象扩及到法人和国家,适应当前惩治各类犯罪的需要。同时还应明确规定:若被害人是法人的,其法定代表人可依法行使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若被害人是国家的,在国家利益遭受犯罪行为不法侵害,受到一定程度损失的情况下,从立法上应根据具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犯罪客体来具体确定被害人。即确定有职责代表国家保护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社会关系,依法有义务维护国家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利益不受侵害的国家职能机关或主管机关为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由其具体承担国家作为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中在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情况下,若其不服人民检察院不起诉的决定,只要其有证据证明其所维护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国家利益遭受了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不法侵害,可代表国家作为被害人行使自诉权,以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挽回国家的经济损失。 为顺应世界潮流和刑事诉讼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方面突出被害人的立法保护,笔者建议全国人大应制定专门的法律,采取下列措施对被害人的权益予以切实保障。首先,扩大被害人适用对象的范围;其次,对被害人的控告权在情况紧急时的相应保护措施;第三,对不立案决定、不起诉决定的申请复议权,司法机关应慎重对待,在规定期限内,将不立案的原因和复议结果及时告知被害人;第四,赋予被害人对未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有限的上诉权;第五,确立被害人在参加庭审活动中与被告人同等的诉讼权利;第六,扩大对被害人法定赔偿损失的范围,确立被害人先行对被告人财产进行预防扣押的申请权;最后,确立对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刑事诉讼法论文:分析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近几年来,刑事诉讼法的研究不只是在内容上的拓展,在研究方法上是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却没有被拿来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现在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办法来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 刑法 刑事诉讼法 协调统一 在我国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行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问题,二者互动不明显,无论是在法制观念上还是在立法和司法的实践中,二者的关系都是分离、割裂甚至是断层。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因为犯罪联系到一起,他们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都受到刑法政策的知道,在我国法律历史上是并存的,所以,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树立形式一体化的观念和整体立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 (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本质上是因为犯罪而联系在一起的 犯罪时人和人之间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发生恶变,从而产生了犯罪,犯罪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侵犯了当事人的利益,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社会正常的秩序,为了消除犯罪这种不理性的行为,国家就一定要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规范,所以,刑法以及保证刑法能够顺利实施的一系列诉讼法就产生了。 格兰威尔·威廉斯在《刑法教科书》中是这一命名犯罪的:“犯罪是一种可以引起刑事诉讼并导致刑罚的违法行为。”因为犯罪的联系,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更加密切,没有刑事诉讼这一程序,案件就没有办法展开认定,犯罪的不到打击,刑事纠纷也不能解决,刑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刑事诉讼是刑法两个最近被要素——犯罪和刑罚之间一个连接,是一个过程。 反过来说,刑事诉讼法也是离不开刑法的,刑法是对保护对象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如果一旦没有了刑法,那么定罪量刑就没有了标准,诉讼过程也会无的放矢,刑事诉讼法也没有了实际的意义,对于国家惩处犯罪来说,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的功能就是处理犯罪引发的刑事纠纷,真是因为这样,才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取向是一样的 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刑法和心事诉讼法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书本上的字里行间,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次和理念上的默契,在价值取向上具有相同的特点,“正义所关注的是法律规范与制度安排的内容,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人类幸福与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正义的体现,是刑法的最终的追求,而这一追求靠的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 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遇到的困境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我国的基本的法律,同时他们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互相配合,和谐发扎。但是在我国的法制实践中,二者的关系还石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二者的关系认识理解上存在误差 在认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的方面,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在我国法律的发展史上,都是延续着“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古老观念,刑事诉讼法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是作为刑法的附属品与其他的法律合并存在,这种情况延续到现在社会。二是随着法律程序法基础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程序正义理论的导入,刑事诉讼法的价值被很多学术研究者逐步的认识了解,并且去提升它的地位,在学术界开始引起一番实体与程序那个重要的争论。 (二)对于刑事立法来说,没有考虑协调统一的特点 对于国家来说,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在立法的程序中,一定要保证规范和严密,并且要考虑到其他的法律,保证协调统一,但是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时间不能同步,这就造成了刑事诉讼法在处理犯罪问题时候的不协调。 (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收到形势政策的指导影响 形势政策值得是一些能够代表国家权利的公共机构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围绕着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所采取的策略和一些有力的措施,还有对这些策略和措施鞥够涉及到的犯罪嫌疑人、犯罪人和被害人所采取的态度。国家在形势政策的指导下创立设置了刑罚,刑事诉讼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刑事责任进行落实,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形势政策的最终决定意义才得以体现。 在刑事立法、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刑事的政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是刑事政策的一个载体,刑事政策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制定的一个依据和标准,刑事政策的精神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体现出来,刑事政策可以说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灵魂和核心。 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实现良好关系发展的方法 (一)在观念上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联系起来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当前的这种不密切的关系现状,首先就要从观念上改变认识,重新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进行定位,这是能够正确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对待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上,对任何一方面的重视或者是疏忽都是片面的,过度的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强调,牺牲了实体的价值,这种方法只是架空了刑事实体法,并且让刑事程序的本身失去了存在了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实体法的支持和指导,程序的推进是盲目且没有目的性的,在实体法的立法过程中冒然将动态的诉讼过程切断,留着一些看着很美好的刑法的制度,最后却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所以,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进行理论性的研究,都应该将刑事一体化的观念摆在前头,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将原先的重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区别,却忽略二者之间的联系将他们分开对待的陈旧思想,从根本观念上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等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对二者的关系要理性的对待和认识,真正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二者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观念竖立起来。 (二)在立法的时候注意立法的整体性 在立法的层面正确处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能够保证二者的互相呼应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立法的过程中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二者衔接的自然通常,就要将它们密切联系,看成是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在系统配合的上才能做到完美。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实施和废止也应该做到时间的统一,在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时候,要宠妃考虑刑法相对应的问题,同样的,在制定刑法的时候也要将刑事诉讼法的问题考虑进去,将二者的实体法规范完美结合,对他们进行探讨和沟通的时候也要保证是同时进行的,保证二者在立法方面的协调统一和互动。除了注意立法时候的协调统一,在二者法律的内容规定上和技术方面也应该做到协调,心思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条文内容中,要注意协调,多推敲文字记述的处理,对二部法律内容上出现的矛盾和不协调的地方要尽量避免,努力做到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互相交流和共同发展。 (三)在刑事立法之前,应该做好前期准备 在刑事立法之前,预测工作是不能避免的,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所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自身的特点应该和当前社会发展、经济形式等各方面相结合,制定者不仅要有远见,还要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够提出立法的方向、趋势和立法的重点,喂将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学科研究方面也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系 由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是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的,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对象及领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被放在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因为这种划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更加疏远,各自发展,没有互动也没有联系,对于二者的发展和沟通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很多刑法的研究者都忽略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的研究,学习刑法的只研究刑法,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只研究刑事诉讼法,将它们越拉越远,二者的研究者对彼此的领域有的只是简单的涉及,却做不到像研究本学科一样精通,这种后果就是研究者们在研究法律上各自为政,思想停留在一定的地步不会前进,这种思维模式,造成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很想交叉研究的缺乏,就造成了对很多问题的研究都只是表面性的,做不到深入的研究。 所以,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研究领域,就要做到知识的相互联系和使用,对研究二者的学者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联系,鼓励他们多将二者联系起来,从研究的领域解决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遇到的瓶颈问题,这样不仅能够确定立法的严密和准确性,保证二者之间的亲密联系和和谐统一,更重要的能够促进我国立法的准确稳定的进行,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服务,创建一个和谐统一的安定社会。 刑事诉讼法论文:仅凭同案被告人揭发不能定罪───兼谈对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理解 陈某与曾某因合伙经营事务发生纠纷,于92年8月30日下午,纠集甲、乙、丙、丁四人,言明去“教训”曾某。随后,五人于当晚二十时许,驱车赶至曾某居住的工棚。陈某留在车上,甲等四人下车后,用拳脚和携带的凶器将曾打伤,致曾头部、躯干部多处受伤,倒地不起。作案后,陈某担心被围攻,立即率领甲等四人乘车逃离现场。后曾某因肝脏破裂,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陈某回到住处后,害怕曾某伤情严重,产生严重后果,随又连夜返回现场查看情况。当晚,陈某和丙、丁三人被公安人员抓获,甲、乙二人闻风潜逃。2001年11月12日,甲荒车毓踩嗽弊セ窈笠扑凸榘浮I笪适保⒍《私曳⒓锥质凳┥撕υ承形猓?其余被告人和现场证人均未证实甲实施了伤害行为。甲自己亦只供认到了现场,但未曾动手参与殴打曾某。 审理本案中,对被告人陈某系主犯,认定其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没有疑义。但对甲的处理上,产生了分歧,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甲事先明知是去“教训”曾某,并相随数人一同前去现场,同案其他俩被告人丙、丁均检举揭发甲分别在工棚内和工棚外参与殴打被害人,是本案实行犯之一: 第二,甲拒不承认有动手直接伤害曾某的情节,只有丙、丁这两个同案被告人检举揭发,而其他同案被告人陈某(主犯)、乙和证人均未证实甲动手打人,仅凭丙、丁的口供,不能认定甲动手参与殴打被害人。即,甲不是实行犯,而是帮助犯。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了七种证据,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就是七种证据之一,并规定“以上七种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在共同犯罪中,常常遇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揭发举报案外人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即“攀供”,其具有多大的证明力,其可采信和可信性如何,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切忌追求“内心确信真实”,满足于“高度盖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又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并提出了证据要“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反映了法律对口供慎之又慎的态度。 上述运用证据的原则和证明标准,都要求我们在对口供进行审查判断时,要审查口供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是否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如引诱、逼迫、威胁、暗示等,逼供和串供等情况是否存在?还有这些口供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前后一致,对同一事实情况是否一致,有无矛盾之处?要审查其动机和与案内其他证据能否一致,相互印证。 我们知道,口供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的行为最清楚,可能是案件最真实、最全面、最具体的证据材料;另一方面,由于案件的处理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责有直接利害关系,出于各种动机,他们会作出虚假的供述和辩解或虚假的检举揭发。一方面是证据的一种,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另一方面又具有辩护的性质,是诉讼权利的行使。因此,口供的真实成份与虚假成份并存,有时也可能全部是虚假的成份。口供自身的这种特点,也要求我们对其从形成过程、内容、动机和与案内其他证据的关联程序来查证。本案五被告人在共同实施伤害曾某行为中,究竞甲是否有罪?在作案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处于什么犯罪地位?而甲及其辩护人认为本人确未动手,亦无证人证实,仅凭丙、丁二被告人的“攀供”,不能认定其有罪,应作出无罪的推定。下面按照前述审查口供的要求作一下分析:首先丙、丁的口供从来源、形成过程上看,没有证据反映出存在有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或存在串供;从口供的内容上看,丙、丁二人在涉及实施暴力时,均对自己的行为轻描淡写,且相互推诿。在具体细节上亦不完全一致。如丙说甲在工棚内动手打人,丁说甲在工棚外动了手。可见,对甲动手打人这一点虽然是一致的,但时间、地点不能吻合;从动机上看,不能排除丙、丁二人无推卸罪责,逃避处罚的可能性。恰恰相反,证人林某证实,在实施殴打行为的人当中只看清楚丙、丁两人实施殴打行为,且动用了凶器,这俩人是“主攻手”。心理学告诉我们愈是罪行严重,愈会在对其追究责任时将罪过推得一干二净,本能使然。从平素表现看,丙、丁二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且有前科,作案当天才来到包工头陈某的工地,并非同甲乙二人一起打工劳动。故丙、丁二被告人“攀供”的真实性质更加值得怀疑;从与案内其他证据的联系来看,丙、丁的口供无法得到印证。因为,再无其他证据证明甲实施了殴打被害人的行为,那么,丙(或丁)的口供只能用丁(或丙)的口供来印证,但这又会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用真实性值得怀疑的事实去证明另一个事实的真实性。这也正是“先入为主”在逻辑上的矛盾表现之一。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丙、丁的口供不能查证属实。 (2)再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把被告人供述、辩解理解为仅指甲本人的口供,那么,丙、丁的口供只能作为证人证言来对待。同样可以发现,由于丙、丁二被告人受其诉讼地位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影响,不能排除其没有隐瞒事实真象,编造谎言,蒙混过关的动机,也即不能“排除合理怀疑”,且在重要细节上陈述并不完全一致,其证言亦不能证明甲动手殴打被害人。而且,由于共同犯罪中各被告人口供,因其相互检举揭发与对其本人的定罪处罚有相当的利害关系,即使甲、丙、丁三被告人口供相互一致,也即甲作出了不利于自己的供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满足严格的限制条件,如绝对排除串供、逼供、诱供的可能性,在侦查、起诉、审判各阶段均未翻供,细节基本一致,分别指认的现场情况相互吻合,符合情理,且无不良动机等等,才能谨慎地以口供作为定案的根据。特别是在涉毒、贿赂等具有证据种类单一化特征案件的审理中,尤需严把此关。 (3)甲虽不能认定为与丙、丁是同一犯罪地位的实行犯,但其仍然是有罪的,不能因未直接动手打人即可作出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甲从主犯陈某的工地随同其他被告人出发时,即已明知此行前去打架,是去“教训”曾某,而且是结伙行凶。甲未以任何言辞或行为表明自己是搭乘顺车外出办事或纯粹看热闹,其余被告人亦无这样的认识。这说明,在主观上,甲的个人认识和意志与其他同案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的认识和意志已经联结成他们共同的认识和犯罪意志,那就是──“教训”曾某。客观上,甲自己也承认进入作案现场。从工棚内的挑衅、撕打到工棚外的暴力行为,整个过程均能较为详细地描述出来,这一事实已查实。即使其本人确未曾直接动手打人,但其冷眼相观,即不劝阻,又不制止,在客观上一方面助长了实施殴打行为者(即实行犯丙、丁等)的嚣张气焰,从而使其更加有恃无恐,恃无忌惮,使犯罪行为升级化。另一方面也使被害人及其身边的人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反抗。甲的这种冷漠态度和“坐收渔利”的行为并没有切断自己先前伙同他人乘车前来打人的预备行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从而丧失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原因力作用。在这种特定的场景 中,甲的不作为实际上对犯罪的完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道德的底线,超出了道德所能调整的范围,应受刑法的调整。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替实行犯出主意,想办法,撑腰打气,站脚助威等均属于对实行犯的精神性帮助,其与物质性帮助一样,同样也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从犯,是帮助犯。而帮助犯只有在及时制止实行犯的犯罪行为,并且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中止,显然,被告人甲的不作为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4)虽然,对被告人甲动手参殴的事实不能认定,即甲不是实行犯,但对其站脚助威的行为则完全可以认定,即甲是帮助犯。而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可以作为主犯量刑,对本案而言,个别实行犯的实行过限要由全体实行犯承担过限的刑事责任,帮助犯只能作为从犯来量刑,不承担过限的刑事责任。后者在刑罚幅度上要轻于前者。因此,这样处理也符合“疑罪从无,疑罪从宽”的原则精神。 (5)有人认为刑事诉讼法46条中的“被告人”应包括共同犯罪中的同案其他被告人,笔者认为可以。关于被告人口供,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承认犯罪或指控的事实,叫供述;说明自己罪轻、无罪,是辩解;还有对他人犯罪行为的陈述,则为检举揭发(本文仅指对同案其他被告人的检举揭发)。供述纯粹是针对自身行为,而检举揭发则是矛头指向别人,所述事实皆由他人所为。以本案为例(仅指甲是否动手这一事实展开讨论),甲与丙、丁的口供可分为几种情况: 1、甲不供认被指控的犯罪事实,而丙、丁却检举揭发之; 2、甲不承认犯罪,丙、丁亦未检举揭发其犯罪事实; 3、甲供认自己的罪行,丙、丁亦有相同的口供印证; 4、甲对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丙、丁的口供不能与其相互吻合。 5、甲交待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丙、丁亦交待了各自的犯罪事实。 对了第1种情形,前面已论证了它的不可信性,在此不再讨论。第4种情形属传统意义上的“只有被告人供述”,对其如何处理,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即不能认定甲动手参殴;第3种情况,表面上看甲、丙、丁三人口供都能一致,相互吻合,似乎可以定案了。但实际上,丙、丁亦处于被告人地位,受其复杂的心理动机(如报复、陷害他人、相互推诿、蒙混过关、出于私情包揽罪行等)影响,对其口供真实性的怀疑是相当合理的,也是正常的,符合一般经验法则。因此,如果除被告人口供外其他种类的证据一点也没有,绝对不能轻易定案,除非满足所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至于第2种情形,则属典型的“没有被告人供述”,此时就要靠其他证据来认定,只要确实充分亦可认定甲动了手。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是1、3两种情况。审判人员往往为在审限内结案或不使罪犯逃避惩罚,勉强以丙、丁二被告人的检举揭发来认定甲动手打被害人的犯罪事实,作为定案的根据。而且在审查被告人供述与案内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时,将同案其他被告人的检举揭发放在同物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同等证据地位上来印证待证事实,这是一个误区。被告人的口供笼统地讲既包括甲的供述、也包括丙、丁的检举揭发。但仔细研究, 刑事诉讼法第46条中的“只有被告人供述”,仅指甲(或丙、丁等)承认自己犯罪或有被指控的事实存在,即“供述”:“没有被告人的供述”,则指甲(或丙、丁等)说明自己罪轻或无罪的辩解,甚至对他人罪行的检举揭发。这里不能将“供述”扩大解释为“口供”。因此,把这一点搞清楚,“被告人”的范围有多大则不言自明了。现在反过来再看第5种情形,就可以发现甲、丙、丁三被告人所供认的罪行均关乎自身,亦未相互纠缠,是清一色的“被告人供述”,此时如无其他证据,他们的供述无法得到查证属实,当然不能认定甲动手打人这一情节。可见,无论是被告人的供述,还是辩解和攀供,它们都处于同一的证据地位,具有相同的特性,尽管出自数个被告人之口,但对其互证力不应期望过高,即“不轻信口供”,一般情况下,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被害人死亡未留下任何陈述,即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更不能轻易用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互证其罪。而要把着力点应放在口供外的其他证据补强上,放在调查研究上,要“淡化”口供。这既是口供自身特征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人权,杜绝刑讯逼供,促使司法人员提高办案水平特别是侦察水平的大势所趋。立法者的本意也正在于此。 刑事诉讼法论文:浅论对新刑事诉讼法中技术侦查措施规定的反思 论文摘要 技术侦查侦查措施的使用无不涉及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因而从适用对象、批准权限,以及每一措施的适用方式和期限,都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格进行,坚决杜绝违反程序使用、越权使用和滥用。故此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我国存在已久的技术侦查措施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步。 论文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技术侦查措施 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郎胜于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说明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犯罪情况的变化,一方面,要完善侦查措施,赋予侦查机关必要的侦查手段,加强打击犯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侦查措施的规范、制约和监督,防止滥用。”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刑事犯罪的攀升与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技术化,已经成为不可争议的现实。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不仅侦查观念要更新,而且侦查模式、技术手段更要更新;另外,在侦查行为方面,由于不规范导致的冤假错案也时有发生,收集证据中的违法乱纪现象,滥用侦查权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侦查权运行的现状急须加强制约和监督。针对以上的问题,《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侦查程序方面作了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批准,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决定由特定人员实施秘密侦查,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的交付;明确规定采用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措施控制下交付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证据适用。 一、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法律上规定,是对权力限制的必要体现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刑事诉讼活动其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国家公权力的参与,故需加强对公权力制约,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是处于打击惩罚犯罪的合理需要。由于公权力带有天然的扩张性,所以必须对其严加控制防范,以防其成为脱缰之野马。刑事诉讼法作为规范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自然具备了公法的属性,即应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有效控制国家公权力的运行,防止因公权力滥用给被追诉人造成损害。“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便绝对地腐败”,应把权力制约为修法的重中之重,这是实现其保障人权目的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刑事诉讼法才是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法”。在刑事诉讼法中,事关重要的首为侦查权。侦查权是刑事诉讼中的“双刃剑”,既关系到犯罪的控制又关涉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的保障,因此,应当缜密设计,以防止权力滥用给犯罪嫌疑人权利造成侵害。在此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其中之一亮点是新增了“技术侦查”一节,把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从现实中的“幕后”推至立法的“台前”,修正案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人民检察院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交由相关机关执行、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适用对象以及期限等相关规定,通过这些规定来进一步增强技术侦查的外部制约因素,从而减少技术侦查行为恣意的可能。 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技术侦查措施规定了相关原则 在此次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其中之一亮点是新增了“技术侦查”一节,从第一百四十八条到第一百五十二条不难看出,条文本身对技术侦查措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首先,“重罪”原则。“重罪”原则指所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要与侦查机关所要保护的公共利益相适应。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去讨论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的投出要与收入成正比,起码不至于失衡,俗话说“杀鸡焉用牛刀”,如果对轻微的刑事案件而采取与之不相符的或者说投入成本大的技术侦查措施,那就必然会浪费国家的司法资源,不符合侦查成本效益分析原则;因为它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侵犯性比传统侦查行为的侵犯性更为严重。在此次的刑事修正案中,首先规定的就是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案件的性质,明确规定公安机关采取措施的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检察院的为“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同时修正案也通过以上条文明确除此之外无其他例外情况。 其次,人权保障原则。从保障人权角度讲,由于技术侦查措施所主动介入的事件(活动)性质有时会尚未确定(即是否犯罪事件),此时所采取的侦查措施是建立于“假想犯罪”之上的,于是它也就可能会对公民的隐私权、通讯自由权等人权造成侵犯。从保障人权角度分析第一百五十条,其对公民的基本权益在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也做出了保障。在采取措施时,应注重保障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在进行俗称“卧底侦查”的时候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于此同时也规定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对期限的延长也做了相对的规定。 再次,侦查程序法定。程序法定原则对于诉讼法的重要性不言而明,而现代刑事诉讼中同时亦具有全局性指导意义的重要作用,刑事程序法定包括立法和司法两层含义:一是立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诉讼程序应当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二是司法方面的要求,即刑事诉讼活动应当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刑事程序来进行。刑事程序法定,是由刑事诉讼涉及利益的重大性决定的。刑事诉讼的过程,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过程,而刑罚权包含着国家以强制力剥夺公民的财产权、自由权乃至生命权等最重要的人权。因此,程序的确定性、公平性尤为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程序(法)即无实体(法)”。这一法律格言,在刑事领域体现得最为彻底。为此,由国家立法机关以法律事先明确规定刑事诉讼程序,规范刑事诉讼活动,保证刑事诉讼的有序性和公正性,就显得尤其必要。此次的刑诉法修正案的出台,规范了技术侦查一章。在此前技术侦查的主体、对象、程序、监督、 救济和结果使用等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均没有明确规定;以及技术侦查其本身的特性决定,在其没有程序规定时必然会导致滥用或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此次修正案从规定有权决定技术侦查措施的主体,执行主体、执行种类、期限、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等方面都做了相关的规定,完善了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 三、对技术侦查手段进行了规定,完善侦查机关侦查措施,屏蔽法外手段的需要 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颁布出台前,各种技术侦查措施和秘密侦查措施都在法外存在,而且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从权力法定的原则看,侦查机关在侦查案件时使用法外的侦查手段又是缺乏法律基础的。由于是法外手段,必然会缺乏监督,权力缺乏限制;于此同时,基于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手段的自身特性加之其法外性,导致了技术侦查措施的滥用。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存在许多不同的技术侦查措施,如包括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录像、进行邮件检查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在我国,笔者认为技术侦查措施主要包括三类:技术类侦查措施(电子侦听、电话窃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象、邮件检查等);诱惑类侦查措施(如机会提供型引诱、虚示购买、控制交付等);派遣秘密调查人员类侦查措施(包括线人、特情、卧底侦查员等)。从而不难看出,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第151条肯定以上三大类的技术侦查措施。此条文明确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即明确了派遣秘密调查人员类侦查措施,包括线人、特情、卧底侦查员等;以及“对涉及给付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即明确了诱惑类侦查措施。 四、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赋予证据合法性。 在法律上,我国相关法律已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做了一定的规定,如《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侦查机关依照有关规定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1998年公安部实施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63条第2款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移送案件时,只移送诉讼卷,侦查卷由公安机关存档备查。技术侦查获取的材料,需要作为证据公开使用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理。由于上述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加之规定的法律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的结果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所取得的证据材料在事实上无直接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犯罪人的反侦查能力却在提高,增加侦查取证的难度,尤其在“一对一”案件、无被害人案件中,取证难度不断加大,制约了侦查工作的打击犯罪效果。尽管我国在实践中,技术侦查工作取得了许多经验,实践工作中对提高科技含量热情很高,但是法律对此却没有积极回应。我国技术侦查多是以“隐形法”规制。 然而,在此次新修正案中明确规定采用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措施控制下交付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证据适用。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依照本节规定采取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修正案此规定为侦查机关在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所获得、收集的材料作为证据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弥补了在司法实践中对相关案件侦查难,取证难的不足。 刑事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从1997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它总结了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施行16年的经验,又吸收了国外刑事诉讼发展的新成果,在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主要的有: 一、认识观念问题 一是实体和程序的关系问题。《刑事诉讼法》是一部程序法,和作为实体法的《刑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已经成为制约新刑诉法正确实施的一大障碍。一些办案人员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不考虑方法、程序。对刑诉法程序的完善反而认为是“束缚了手脚”、“影响了打击犯罪”,因而违反程序、省略程序甚至规避程序进行办案。侦查机关开始摆脱新刑法刚出台时的担心,仍然存在刑讯逼供现象,在新刑诉法实施后,有的警察甚至还因刑讯逼供致人死亡而被判刑。有的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只是“走过场”,“先定后审”现象仍然存在,律师辩护依然是“你辩你的,我辩我的”。为了达到“直接开庭、当庭宣判”的效果,只得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开庭。名为控辩式庭审,法官往往不自觉地又和检察官一起追诉犯罪,控审职能不分,难以达到控辩式庭审的要求。 司法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从古到今,对一些行为认定为犯罪的实体标准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对由谁认定、如何认定等程序问题上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是司法文明进步的表现。司法实践中,被上诉或再审改判的案件毕竟是少数,但群众有意见的案件却不少,程序总是是一个重要原因。粗暴执法、办案拖拉、司法人员和利害关系人私下频繁接触,怎能不引起群众的不满? 二是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问题。刑诉法的修改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保护人权的精神,如比如第一次在法律上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行确定有罪”的原则,取消了收容审查和免予起诉制度,将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案犯在交付审判前都称为“犯罪嫌疑人”,等等。从实施情况来看,“宁错勿纵”、“有诉必罚”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特别表现在宣告无罪的案件中,有的法院规定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不必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但对宣告无罪的案件却非常慎重,一定得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害怕被指责为“放纵犯罪”。尤其是对因证据不足而被指控无罪的,不仅观念上难以接受,实际操作上更是谨小慎微。也正是由于忽视了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律师介入诉讼才举步维艰。不仅会见在押被告人有许多条条框框,在实际开庭辩护中,也往往是“你辩你的,我判我的”,被告人的辩护权难以得到彻底的保障。监视居住被曲解为到指点地点进行居住,由于监视居住可长达六个月,使之形同收容审查。 违反程序也是违法。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真正发挥刑诉法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中的作用。 二、司法解释问题 由于《刑事诉讼法》比较抽象,适当的法律解释是必需的。但自新刑诉法实施以来,出现了多头制定司法解释的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刑诉法实施规定就达1159条,是刑诉法本身条文的5. 15倍。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为342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实施细则》为414条,公安部的《程序规定》为355条,以上三部门及全国人大法工委等六部委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48条。由于实施细则制定主体繁多,内容上不协调,有的已超越刑诉法本身的内容。由于刑事诉讼从侦查、起诉到审判本身是连贯的过程,但法律解释上的不一致影响了司法过程的互相衔接。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试行)》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时,“保证人保证与保证金保证对同一被告人不能同时使用”,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实施细则(试行)》则规定“必要时,也可以责令犯罪嫌疑人同时提出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不仅如此,地方立法还与中央立法不协调。如刑诉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检察院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同在押的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经检察院许可也可会见。但广东公安厅却明文规定要由检察机关批准会见文书才准予会见,律师也不例外。可见,各自为政的解释有损于法律的统一和尊严,造成办案程序的混乱。 三、审判方式改革问题 修订后的刑诉法,顺应刑事诉讼发展的科学规律,提出变革审判方式。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控辩式”庭审,让公诉人和辩护人就犯罪是否成立进行辩论,法官居中裁判而不是和公诉人一起审问被告。所有定案的证据,应当在法庭上经过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但在实施新刑诉法进行审判方式改革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一是检察机关的地位问题。控辩式诉讼要求控、辩、审三权分离,检察官和辩护方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亨有同等的诉讼权利,法官居中裁判。但是检察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诉讼的一方,又是法律监督者,造成控辩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法官更多 地要考虑控方的观点和主张。控辩双方地位在开庭礼仪上也很能说明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25条规定“审判人员入庭时,请全体起立”,就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强烈不满,最终无法实行。 二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问题。独立行使审判权是一项宪法原则,也是审判方式改革的核心。不仅包括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权,不受其他机关的干涉,也包括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新刑诉法实施后,法院行使审判权受到其他机关干涉的情况有所好转,这也是全社会法制意识提高的结果。但在法院内部却并不能完全做到独立行使审判权,表现在先定后审和请示报核两个问题上。在案件开庭前,法官就根据现有的证据材料在合议庭内部先进行讨论,预先确定判决刑期,这就是先定后审。先定后审与新刑诉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侵犯了被告人的辩护权,使开庭流于形式。不仅如此,有部分法院对审理中遇到的疑难复杂案件,动胤打报告向上级法院请示,而有关法院也乐于解答,以为是帮助下级法院解决实际问题。从请示报核的动机上看,业务水平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上诉后被上级法院改判而被追究错案责任。请示报核的存在,违背了二审终审制原则。因为经请示后判决的案件,实际上是二审并为一审,便当事人的上诉权得不到保护。 三是证人作证问题。按照控辩式庭审的要求,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公开质证、认证。根据举证责任的要求,证人应当由举证方负责保证出庭。但新刑诉法规定证人由法院通知,并且绝大部分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据某法院统计,该院审理的刑事公诉案件中,证人出庭率只有5%左右。证人作证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刑诉法上没有规定证人不履行作证义务的后果,也没有对证人的具体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由法院、检察院还是律师负责通知证人出庭,各方认识不一。第三,证人本身法律意识不高,害怕打击报复、得罪人,存在传统上不愿涉讼的心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证人不出庭作证,当事人就只能对书面证言发表承认或否认的意见,无法对证人进行询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证。 四、司法机关的配合问题 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实现刑诉法的目的。新刑诉法施行一年多来,虽然总体上配合得不错,但在某些方面也衔接得不好,主要表现在二方面: 一是赃款赃物移送问题。新刑诉法专门增加了一条关于赃款赃物移送的规定,但比较原则。在实际执行中,有的司法机关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不移送赃款赃物。因为有的地方财政对赃款赃物采取提成的办法,即使不提成,执法机关也可凭入库赃款数额为筹码要求多拨办案经费。而且在六部委的《规定》中,一方面讲“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依法移送”,另一方面又规定“不得以未移送赃款赃物为由,拒绝受理案件”。如果公诉机关不移送作为证据使用的赃款赃物,(事实上赃款赃物肯定是案件证据,且是否是赃款赃物只有通过审判程序才能确定),法院则处于两难境地,既不能退回侦查,也不能轻易作出罪名不成立的判决。赃款赃物不能依法移送,还很容易产生司法腐败。 二是卷宗材料移送问题。新刑诉法对庭审结束后检察院是否向人民法院移送案卷材料无明文规定,而“两高”司法解释又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检察院在庭审后3日内将其全部案卷材料移送法院,且移送的证据材料必须是原件。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证据只移送复印件,且不移交内部材料。另一方面,对移送的卷宗材料中,如发现在庭审中未被指控的犯罪,按控辩式庭审的要求,法院不能处理。但如果不处理,是否会导致放纵犯罪? 五、财产刑执行问题 新《刑法》实施后,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适用范围扩大,相关条文从20条增加到139条。但新刑诉法关于财产刑执行的规定仅2个条文,即使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也仅有2个条文,造成司法实践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如被羁押的犯罪分子,是由其本人缴纳还是应由其亲属代为缴纳?应在判决生效时缴纳还是刑满释放后缴纳?对未成年人应否适用罚金?如果适用应由谁缴纳?对死刑犯的罚金或没收财产如何执行?如何区分犯罪分子个人财产及其家庭财产?罚金刑由刑庭执行还是由执行庭执行?诸如此类问题,由于法无明文规定,各地做法不一,使刑事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研究,完善立法。司法机关应严格依法办事,不断规范程序,以更好地发挥刑诉法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中的作用。 刑事诉讼法论文:分析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缺陷与完善建议 一、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存在的缺陷分析 (一)该条依然把“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作为辩护人的责任,却又未指明这一责任是针对谁应付的责任和性质,易使公安司法机关依然误认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责任还由辩护人承担;一旦辩护人未尽到这一责任,公安司法机关完全可能据此作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刑事裁决。 (二)该条虽然规定了辩护人上述责任,却没有规定,辩护人未尽其责,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难以保证辩护人怀着满腔热情,积极主动、自觉地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努力“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相反,他可能根本不“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因为即使如此,辩护人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这样,就很可能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三)该条规定与刑法的规定不完全相符合。根据我国1997年刑法有关规定,当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依法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有如下几种:①单纯有罪宣告,减轻处罚;②作有罪宣告,从轻处罚;③作有罪宣告,减轻处罚;④免除其刑事责任等。例如,1997年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就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等等。“根据法律”的要求,辩护人有权也应当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提出其从轻处罚的材料和意见”的职责。然而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却没有规定辩护人要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这一职责,这有可能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该享有的“从轻处罚”的合法权益落空! (四)依然重视实体辩护,没有规定辩护人有权也有义务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刑事办案机关及其办案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而遭受侵犯的材料和意见”的职责,只是笼统地规定辩护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这可能导致辩护人本来想提出,却不愿或不敢提出抑或根本就不提出此类辩护意见,因而不能确保辩护人去积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五)把原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中的“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改为“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它合法权益”,本意很好,强化、扩大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的内容和范围———使之从笼统的“合法权益”具体到“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但是,却依然把其作为辩护人应实施的行为内容及其结果本身”,而不是作为其“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刑事办案机关及其办案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而遭受侵犯的材料和意见”所追求的结果和希望实现的目标,未免强辩护人之难。因为,这一结果是否得以实现,不完全取决于辩护人是否提出了这些材料和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裁判方是否公正司法,听取和采纳辩护人所提出的正确材料和意见。即使辩护人提出了上述正确的材料和意见,如果裁判方也完全可能置之不理,作出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它合法权益的裁决。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不考虑辩护人的个人能力及其主观努力程度,一律要求辩护人完全做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它合法权益,显而易见,这是勉为其难!另外,本条也未限定辩护人的责任的时空范围和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合法权益”所指,有可能使人们误认为,只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无论其是否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案件相关联,辩护人都有责任加以维护。 二、对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再修改的建议 笔者以为,为确保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的科学化,协调其与刑法的关系,促使辩护人更好地尽力履行自己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职责,消除不良影响和后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修改。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规定辩护人的职责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而不是仅仅笼统地规定“辩护人的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以便从根本上排除“公安司法机关和其他人错误认为辩护人应当向它们履行这一职责”的理念和可能性,从而防止和消除公安司法机关以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据,以辩护人未向它们履行该职责为由,作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裁判。 (二)在本条尾部,增加责任规定,即增加“辩护人不履行该职责,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同理,“没有责任的义务或职责,不是义务或职责。”一个人的义务或职责,只有在其得以全面正确地履行的时候,才能真正表明其真实的存在;当其没有被全面正确的履行,义务人就必须依法承担因此带来的不良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义务人或承担此职责之人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全面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应尽的义务或职责。一个人不全面正确履行义务或职责,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应尽义务或者职责的得以全面正确履行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作为辩护人,也不例外。因为,一方面,既然辩护人具有这一义务或职责,当他未全面正确地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履行这一义务或职责时,毫无疑问,也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辩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辩护人积极主动、自觉全面正确地履行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尽的义务或职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树立辩护人敢于承担责任的优良形象,建立起人们(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辩护人的信任度或依赖感,以便人们愿意更多地寻求获得辩护人的法律服务,从而为辩护人拓展法律服务市场创造条件。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辩护人的这一法律责任,还有待法律进一步完善。 (三)与刑法相协调,增加“根据事实和法律,辩护人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或者“从轻承担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的内容。因为,一是,“从轻处罚”与罪轻还是存在明显的不同。前者是量刑问题,既可以是轻罪引起的“从轻处罚”,也可是因为存在“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而作出的;而罪轻既包括罪质方面的轻即轻罪,也包括罪量方面的轻,具体有两点:①某一犯罪存在不同的量刑幅度的犯罪时,指其中的轻刑幅度的该犯罪;②指某一犯罪的同一刑罚幅度内的轻刑所对应的犯罪情形。二是基于此,这是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的需要。 2012年3月14日新刑事诉讼法第一条中规定:制定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新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其中,查明犯罪事实“是指查明谁实施了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的过程,以及其他与他定罪量刑有关的情况。” 而这有赖于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明犯罪事实(包括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证据,也仰仗于辩护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尽忠职守,积极提出能够用于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材料和意见。“正确应用法律”,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在将法律应用到已经查明的具体案件事实时,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非罪的界限,做到定罪准确,并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做到量刑适当。” 为了实现上述刑事诉讼法目的和任务,规定辩护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存在从轻处罚的情形,一经查证,这无疑有助于公安司法机关依法从轻处罚。“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仅仅指通过惩罚犯罪,保护无辜的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包括依法处罚犯罪人,做到罪形相适应,罪当其刑刑应其罪,不过分剥夺、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当辩护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材料和意见,且经查证属实,被公安司法机关采纳,贯彻、体现和实现了公安司法机关对犯作出相应的“从轻处罚”的裁判,这无疑是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精神和宗旨。 不仅如此,新旧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都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材料和意见”其中,“根据事实,是指辩护人根据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情况,包括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量刑一切事实情况。其中,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的从轻处罚的情节在内;“根据法律是指根据与处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案件有关的所有的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理所当然包括刑法在内。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具有刑法所规定的“从轻处罚”情节时,辩护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轻处罚的材料和意见,以便公安司法机关采纳,并对他(它)们作出从轻处罚的裁判。 (四)增加“辩护人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公安司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而遭受侵犯的材料和意见”的内容,真正强化程序辩护,维护程序公正,从而真正实现刑事辩护的维护实体公正与程序统一的维护司法公正职能。 (五)在“维护……权益”之前加个“以”字;在“其他”与“合法权益”之间增加“与案件相关的”限定词。笔者之所以建议作如此修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把“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设定为目的,使之与“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的行为区分开来,增强后者的目的性,表明辩护人实施这一行为是为实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服务的,而不是盲目的;二是明确后者作为目的,有可能实现———若能实现则最好,也有可能不实现。如果辩护人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做到了“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从轻承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旨在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但是由于辩护人所无力、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公安司法机关徇私枉法,对其材料和意见断然拒绝采纳,依然作出违背事实和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极为不利的裁判,不能苛责于辩护人。因为“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能命令人们实施不可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的行为。” “即使是善良的事项,但如果不可能,法律也不强求。”这是法律正义的要求和体现,也体现了法律对辩护人的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将新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再次修改为:“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尽心尽责,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从轻承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以及其因公安司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而遭受侵犯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合法权益。辩护人不履行该责任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刑事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刑事证据收集规则,属于程序性规则,是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乃至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侦查中刑事证据收集活动的准则。其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侦查活动,使证据的收集合法化、程序化,保证收集到的证据的合法性,避免侵犯人权,防止侦查权的无限扩张。然而目前我国的刑事证据收集规则很不完善,现有的收集规则零散分布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学术界对此问题也较少涉及。笔者力图通过对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反思探寻更为合理的规则。 一、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立法现状及反思 我国现代证据立法吸取了大陆法系证据立法的有益成分,在诉讼法内以专章对证据制度的有关内容作了规定。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也有专门规定。然而,关于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法律规定却不甚完善,存在立法缺陷。 (一)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对刑事证据收集规则作出了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该法第89条至第118条、第131条关于侦查的规定中也包含有刑事证据收集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140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获取供述。”该规则第160条规定:“不得采用羁押、刑讯、威胁、引诱、诱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获取证言。”该规则第265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51条规定:“公安机关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以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该《规定》第九章关于侦查的规定中也包含有刑事证据收集规则。与刑事诉讼法相适应,《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以上为我国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中关于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规定。 (二)反思 1、法律本身的缺陷——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 一项完整和独立的刑事程序性规则由实体性规则和实施性规则构成。实体性规则指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什么诉讼行为的规则;实施性规则指规定如何实现实体性规则的内容的规则。同样,刑事证据收集规则也分为实体性规则和实施性规则。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解释》第61条、《规则》第140、160、265条、《规定》第51条属于实体性规则,其余规定属于实施性规则。目前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其缺陷具体表现在: 刑事诉讼法论文:谈基层检察工作如何应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批捕条件、羁押审查、诉讼程序、审问方式、辩护制度等诸多方面都提出新规定,也对基层检察院行使公诉、批捕、法律监督、反贪污贿赂、反侵权渎职等职能做出了新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新法律产生了连锁反应,对基层检察的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制度与机制建设都提出了新挑战。基层检察工作如何应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呢?我简要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基层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意识。 针对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可以从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培训:首先,重点培训新法律条文。组织法律专家、业务骨干等开展新法条文学习活动,全面把握新新刑事诉讼法的内容与规定,特别突出修改部分的内容,指导干警全面掌握法律条款。可开展新法专题考试活动,可开展新法知识竞赛活动,可开展新法适用理论研讨活动,引导干警加强自学,积累新法规知识,把握尺度,学会依新法办事。其次,重点培训新法精神。以培训方式指导干警把握新法规的立法背景、立法精神和立法意图,明确新法对于司法公正、促进和谐的重要意义,增强基层检察队伍的执行意识。可开展“我与新法关系”的大讨论、大辩论活动,重点明确新法给基层检察员、各科室、各岗位带来的新任务、新责任,引导检察队伍转变旧思维,树立新观念,自觉执行新法律。三可开展模拟演练活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体现了“保障人权”的精神,客观上给检察工作增加了难度。可充分预见执行新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突发情况、高难度审讯情况、媒体炒作等,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对各种情况的模拟训练活动,提升攻坚能力。四可强化职业操守与职业形象培训。新法对文明执法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无疑增加了检察工作的透明度,这就需要强化对干警职业操守与职业形象教育,以便展示检察队伍依法办案、公正执法、专业能力强的整体形象。 二主动对接新法规,改进检察业务管理制度。 按照新法规依法行使检察机关各项工作职责,必须突出建章立制,规范业务管理。一要全面梳理检察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程序性制度。对照新法精神和具体内容,全面梳理检察业务流程,该简化的简化,该增加工作的程序的增加工作程序,确保执法程序合法、规范。比如,过去的审查逮捕工作程序相对简单,主要采取“构罪即捕”、“一押到底”的作法;新法要求“确有必要逮捕方可逮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可结合这一转变,建立健全有关“必要逮捕”的条件性规定和捕后羁押的审查规定,明确什么条件进入审查,审查的程序是什么等,适当增加执法程序与工作环节,落实新法的规定。二要全面梳理业务制度,补充改进业务管理制度。有些不符合新法的制度,该废除的要废除,需补充的要补充,该新建的要新建。要特别注意完善业务部门管理制度,视情增加部门的新职责;比如审查起诉工作要从单纯的指控犯罪向同时承担指控犯罪的举证责任和收集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转变,相关职责要增加;要特别注意完善岗位职责制,将落实新法各条款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防止出现走老路、违规执法现象。比如,针对新刑事诉讼法延长了传唤、拘传时间和职务犯罪嫌疑人决定逮捕时间的相关规定,可建立相关岗位职责和部门管理制度,落实好相关执法环节在时间上的规定。当然,亦可针对“案情特别重大、复杂,拘留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决定逮捕的时间才可以从14日延长至17日”这一规定,明确什么情况属于“案情特别重大、复杂”,建立相关执法标准。三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创新业务制度。新法的实施必然会使检察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包括检察队伍、法律监督对象及罪犯嫌疑人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在实践中中要及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细化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适应新法律环境,完善基层检察工作机制。 为了适应新法律环境,还需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新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把各部门、各岗位落实新法的情况作为重点考核事项,除联合其他执法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外,还可以针对新法的执行开展专项考核,高度关注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二是完善组织机构机制。新法给一些部门一些岗位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基层检察机关原有的组织机构不一定适应新的工作形势,可适当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人员岗位,给相关部门充实人员,人员配置上向业务一线适当倾斜。三要完善物质保障和科技保障机制。新法的实施给侦破、取证、调查、审问等环节增大难度,加大了某些部门的的执法成本,因此亦应强化物质保障机制建设,在资金、设备、办案交通工具等方面予以保障;结合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向信息密集、技术密集转变,以及审问办案过程对现场录像的要求,坚持科技强检,适当引进运行效率高、投资成本的信息技术新设备,加强技术保障。 总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基层检察工作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和新挑战,关键要需要基层检察班子转变思想,提升观念,以制度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为抓手提高业务及队伍管理水平,积极适应新法律营造的新环境,促进检察工作再上新水平。(编辑:圆圆) 刑事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草案完善的基本方向以人权保障为重心 2011年8月,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草案)》)颁布并面向公众征询意见,通过认真学习,笔者认为,《修正案(草案)》在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如完善辩护制度、明确任何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对于推进我国刑事法治的进程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修正案(草案)》在控制犯罪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如增加了技术侦查及特别程序的规定,赋予司法机关较为笼统宽泛的决定权,这也极有可能对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造成损害。 基于对《修正案(草案)》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与担忧,笔者认为,《修正案(草案)》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强化人权保障,凸显立法目的“如果说刑法是犯罪人权利的大宪章(贝卡利亚语),那么,刑事诉讼法则可以被看作被告人的大宪章。”刑事诉讼的本质决定了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是其永恒的主题。一方面,刑事诉讼中的强弱对比关系决定了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在公诉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犯罪表现为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利益的冲突和对抗,面对强大的国家公权力的追诉,被追诉人的弱势地位十分明显,其个体的基本权利极有可能遭受国家公权力滥用的侵害。 在悬殊的力量对比之下,要保证控辩对抗能够平等理性地进行,就必须特别关注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即通过立法确认、赋予被追诉人权利,使之有能力与公权力相抗衡。正如德沃金所言:“在大多数社会里,给予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以明确的法律保护。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些群体的成员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弱,而不是由于这些人对社会更有道德价值。与此相类似,给予个人的更多的权利保护,是因为面临政府滥用权力的时候,个人是脆弱的。权利理论强调个人权利,因为需要特殊保护的是个人而不是社会。”另一方面,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考察,被追诉人的权利实为社会上每个公民应有的个人权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法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即是对每一个公民的人权保障,故必须认真对待权利,在立法上构建科学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 刑事诉讼法论文:诱惑侦查初探——刑事诉讼法理角度的思考 [内容摘要] 诱惑侦查,是犯罪侦查中一种特殊的侦查方式,但对其合法性存在争议。本文针对实践中两类诱惑侦查的特征和法律性质,从法理角度划清了诱惑侦查的合法与非法的界限,着重剖析了“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违法性危害及法律后果。 [关键词] 诱惑侦查 犯意诱发型 提供机会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日益复杂化,出现了一些无被害人的犯罪,如贩毒、行贿、组织、伪造货币等。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和组织性,给侦查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产生了各种特殊的侦查方法。诱惑侦查,就是被实践证明为查获此类犯罪的行之有效措施之一。 所谓“诱惑侦查”,或称“诱饵侦查”,是指侦查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犯罪线索而又没有足够证据时,亲自或者使用民间侦查合作者创造情境,诱使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然后当场将其抓获进行证据收集。这种侦查手段的优势在于,由于事先设置了诱饵,整个犯罪过程都在侦查机关的严密监控下,犯罪嫌疑人很难毁证、匿赃、逃脱,也难以翻供翻证,所以案子破得干脆利落,富有效率,因此对于侦破一些较难获取证据的案件是极其有效的。因此,诱惑侦查即使在法制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刑事侦查中也并不少见;在我国,由于打击犯罪的需要,诱惑侦查在各种刑事案件的侦查中也越来越受到青睐。然而,对此法律上并无相应规制,因此,诱惑侦查的合法性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一、诱惑侦查的基本类型 诱惑侦查的一般做法是,警察或警察雇用的原犯罪集团的成员,扮作犯罪者,根据已掌握的线索接触嫌疑犯,伪装要卖、宿娼或行贿,而在对方同意并开始交易时立即将嫌疑人逮捕。引蛇出洞,诱以利益,后发制人——从侦查技巧上分析,这无疑侦破疑难案件的成功方案。然而,如果某人并不吸毒或以戒毒,但扮成贩子的警察却一再向他推销或者怂恿贩毒,使他决定试一试。如果因此而将这个人逮捕,则我们显然会感到这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如何从法律角度来判断这种诱惑侦查是不公平或者违法呢? 其实,归纳实践中采用的诱惑侦查,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诱惑者促使被诱惑者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我们称之为“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这种诱惑侦查的主要特征是,被诱惑者原本是没有犯罪意图的,他只是被侦查者认为是嫌疑人;而诱惑者采取了“主动行为”或“积极行为”,致使被诱惑者在强烈的诱惑下实施了犯罪行为。这种方法在美国曾经广为采用,并为法律所允许,直到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警察设置的圈套实际上是在“引诱”原本清白的人进行犯罪活动,因此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四条,构成非法搜查。[1]对于圈套(entrapment)的确切定义尽管仍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它应包含这样一种情形,即“侦查机关在本来并无犯罪倾向的无罪者(innocent person)心里植入(implant)犯罪意图,诱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然后使他们受到追诉。”[2]所以美国的所谓“警察圈套”(police entrapment)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例如,在某重大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侦查人员化装成刑事被告人的亲友,向审理该案的法官行贿,并一再表示无论事成与否决不声张,保证没人知道等,待法官经不住反复劝诱而收下贿赂时,再以贿赂罪追究法官的刑事责任。在这类诱惑侦查中,侦查机关无异在诱使或者鼓励无罪的人犯罪,所以应当属于非法的侦查行为。现实中许多国家也是对“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是持否定态度的。 第二种类型是,诱惑者为已具备犯意的被诱惑者提供机会,我们称之为“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这种诱惑侦查的特征是,被诱惑者本来已产生了犯罪意图,甚至已有犯罪行为,诱惑者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其犯罪实施的特定条件和机会,相对来说,侦查机关的行为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是守株待兔地等待犯罪人现身或犯罪团伙暴露,所以并不存在诱发无罪者犯罪的倾向。例如,警方得知有一抢劫团伙欲在某银行运钞途中行动,遂把作了记号的大量现金用运钞车招摇过市运往银行,暗中布下严密的控制,待犯罪分子全面行动之时将其一网打尽。在这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早已产生的犯罪意图,警察的行为只是提供了其实施犯罪的有利场合与环境,目的是获取证据,擒获隐蔽的罪犯。由于避免了引诱清白者犯罪的弊端,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欧洲人权法院均对“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持肯定态度的。 二、诱惑侦查的实践区分 “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和“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在理论上较易界定,但在实践中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 首先,从诱惑侦查的作用对象来看,有无明确的犯罪嫌疑人和充分怀疑理由是区分“犯意诱发型”和“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的先决性条件。笔者把这称之为“目标明确性原则”。如果侦查机关事先掌握了大量的线索,确定某人(也许是潜在的)有犯罪嫌疑,说明侦查机关的行为并非随意性,诱发犯意的危险性就降低了;反之,毫无根据地把某人确定为诱惑对象,就可能面临侵犯一个根本没有犯罪意图的清白者的声誉。 其次,从被诱惑者的主观方面来看,“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中的被诱惑者应当具有明显的犯罪意图(正在进行犯罪准备活动或正准备继续犯罪),这可以称为“犯罪倾向性原则”。当然,被诱惑者主观上有无犯意是较难判断的,但是主观犯意也会在不经意间通过外部行为暴露出来,例如在言语中流露出明确的犯罪预谋和计划,事先已作好进行犯罪的准备活动,或者有迹象表明其正在秘密从事犯罪。这就要求侦查机关在初步的侦查中掌握一定的证据材料,根据线索确定犯意是否已经产生。要注意避免一种思维定势,即把有过犯罪前科或者类似劣迹者都想当然地认为具有犯意,而应当具体的犯罪案件中具体分析,否则很容易走入“天生犯人”或“犯人无法矫正”的犯罪论误区。如果犯罪意图在诱惑前已经产生,即犯意是犯罪嫌疑人“自发性产生”而非经诱惑者“植入”的,受到诱惑后“一拍即合”,从而自觉实施犯罪行为的,我们就不能认为是“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 再次,从侦查者的行为强度来看,诱惑程度是否超过合理限度,是决定诱惑侦查属于何种类型的客观标准,此乃“行为适度性原则”。例如女警察假扮“女护士”对存在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诱惑侦查,如果该“女护士”身着性感暴露,并且用身体或语言进行挑逗引诱,致使被诱惑者受到巨大刺激而犯罪,则该诱惑侦查可以说超越了“提供机会”的限度。行为是否适度,可以以一般侦查行为的强度,普通人承受诱惑的能力等作为参照进行判断。 当然,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作出如此详尽的规定,所以上述分类和判断标准只是从学理上进行研究得出的,但这并不妨碍暂且抛开法条的局限,就诱惑侦查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思考,并为刑事诉讼立法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三、诱惑侦查的违法界线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上可以下结论:“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基本上是合法的,而且考虑到目前与贩毒、行贿、组织 、伪造货币等犯罪斗争的严峻形势,应允许其使用;“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则基本上是违法的。所以在此主要讨论“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的违法性及其法律后果问题。 笔者认为,“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在侦查活动中虽然对侦破特殊案件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从法律价值层面分析,它却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危险: 第一,“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侵犯了公民的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人格自律权。首先,从公民权利角度说,公民作为有理性的人,应被视为对自己行为的利益后果有着认识的,只要不触犯法律,他可以在社会容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律决定自己的行为,而排斥公共权力的任意干涉,所以代表国家的侦查机关不能毫无根据地对无罪的公民采取侦查手段。人格自律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许多国家被规定为宪法权利(例如日本宪法第13条就明确规定了人格自律权),尽管在我国宪法中并无反映,但并不能因此无视其存在而任意侵犯;其次,从人性的弱点来说,不能否认人有七情六欲,有贪心,易受诱惑,甚至有犯罪的冲动,但只要不明确地表现为特定的犯罪意图,只要其行为对社会秩序并未造成任何妨碍,我们应允许任何人通过自律改正,如果利用人性的弱点而使其实施本来不会实施的犯罪,则无异于引诱清白的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就大了。 第二,“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突破了打击犯罪的底线,有陷人于罪的嫌疑。诚然,诱惑侦查手段的采用是为了侦破难以取证的案件,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但是如果错误地使用了这种手段则又很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国家只能打击和抑制犯罪而不是制造犯罪,这是国家行为的基本界限,也是任何公民行为基本界限。”[4]而在“犯意诱发型”的侦查中,政府充当了诱人犯罪的角色,无异于设置圈套,陷人入罪,显然背离了其打击犯罪、抑制犯罪的本职,违背了诱惑侦查的初衷。这种情形如果用中国一句古谚来反讽,倒是颇耐人寻味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第三,“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由于不要求掌握犯罪嫌疑人具有犯意的一定线索和证据,容易被侦查机关滥用,特别是受部门利益的驱动,而过分扩大犯罪的打击面。这里的利益驱动,并不一定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往往是社会治安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影响,如在一定时间破不了案显然会有一种“不利益”的后果,这有可能导致侦查机关不择手段,为求破案率而不顾侦查活动本身的合法性,甚至侦查机关知法犯法的事情也时有耳闻。这就误导了侦查活动的基本方向。 第四,从根本上说,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已经背离了现代诉讼(包括侦查活动)的公正价值,有损于侦查机关的道德责任,有损于国家机关的威信。它不仅违背了法律精神,也违背了社会的价值标准,必然会在社会上造成消极影响。丹宁勋爵曾言:“人身自由必定与社会安全是相辅相成的。……每一社会均须有保护本身不受犯罪分子危害的手段。社会必须有权逮捕、搜查、监禁那些不法分子。只要这种权力运用适当,这些手段都是自由的保卫者。但是这种权力也有可能被滥用,而如果它被人滥用,那么任何暴政都要甘拜下风。”[5] 四、违法诱惑侦查的后果 既然“犯意诱发型” 诱惑侦查是违法的,那么这种侦查活动将导致怎样的法律后果呢?日本诉讼法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致有如下三种观点:(1)有的学者主张对通过违法的诱惑侦查获得的证据,应该适用违法收集证据排除规则;[6](2)有的学者认为,诱惑侦查违法的原因是程序不公正,应以违反正当程序为依据驳回公诉;[7](3)有的学者认为,诱惑侦查违法时,因为缺乏国家处罚的资格,所以应予免诉。[8] 应该说,诱惑侦查的违法性问题并非单纯地属于非法收集证据的问题,而是超越了证据可采性的更大问题,所以第一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的区别是,驳回公诉的判决在日本是形式判决,不适用一事不再理,而免诉判决属于形式判决还是属于实体判决在日本虽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是发生一事不再理效力的。所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田口守一教授认为,如果诱惑侦查违反程序的程度已经到了不允许行使国家刑罚权程度的话,可以通过一事不再理效力的免诉中止程序。[9] 在我国对诱惑侦查的研究中,实际上也存在诱惑侦查违法时的法律后果问题,但学者论及较少。而实务部门呢,一般是不加区分诱惑侦查的类型而采纳其获得的证据的;也有少数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采用诱惑侦查手段侦查终结的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以“诱发犯罪”为由不予起诉,退回公安机关。虽然,公安机关使用诱惑侦查方法侦破案件在法律上没有直接的依据,但是检察机关的这种做法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因为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均没有规定什么样的诱惑侦查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诱惑侦查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只是在理论界,有人分析后指出,对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所取得的证据,应该不予采纳。[10]然而,这对于明确违法性的诱惑侦查的法律后果来说依然是不全面的。 笔者认为,对于“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基于本文前述的种种危害,权衡利弊,应当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禁用,以免过分倾重打击犯罪而侵犯了基本的人权,因此,对于通过“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取得的证据,相应地就必须在刑事诉讼中排除;如果属重大违法(如引诱清白的人犯罪,陷无辜者入圈套)且达到了不允许行使国家刑罚权的程度,就应当不予受理(我国并未真正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同时视违法情节的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对于“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由于其并不违法,考虑到打击犯罪的需要,可以采用,并可根据其收集的证据定罪处刑;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在量刑时应适当从轻处罚。 刑事诉讼法论文: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与被告人之人权保护 一、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概述 在中国近代化以前,中国的刑事诉讼以发展了近2000年,但这种刑事诉讼只能归类于纠问式刑事诉讼,其文明与民主成分含量极少。因此,到了现代,这种纠问式诉讼制度就毫不犹豫地被抛弃了。而一部科学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刑事诉讼法典,应把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各个程序,各个制度之中,成为人权保障的有力屏障。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除了通过打击犯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不受犯罪分子的侵害以外,主要指:(1)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等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行使;(2)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和惩罚;(3)保证有罪的人得到公正的惩罚。以上三点,第一点是从诉讼过程中说的,第二第三点是从结局上说的,只有诉讼参与人权利在诉讼过程中得到保障,才能使诉讼结果的人权保障得到实现。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十分重要的,世界上任何民主的刑事诉讼法,都着重规定了旨在保障人权的各种原则、制度。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也是如此,它不仅规定了“保障无罪的人有受刑事追究”的任务,而且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规定了辩护权、诉讼参与人权利及其保障,规定了其他一系列保障人权的原则、制度和程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刑事诉讼中的人权理念和制度保障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仅从被害人和被告人角度上阐述一二。 二、 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补充健全了我国人权保障制度 (一)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确立 1979年刑事诉讼法中第58条规定:“当事人”是指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另规定: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被害人、法定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委托人。”从中可看出,被害人是处于一种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证人,而是执行控诉职能的独立诉讼参与人与类似诉讼地位的有机统一。这就使得刑事被害人诉权难以实行,严重地损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鉴于以往立法的不足,并借鉴外国立法经验,新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的当事人的地位。 新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当事人”指被害人、自诉人、被告人……。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确立,突破了刑事被害人不能成为刑事当事人的禁域,开创了刑事被害人能以当事人身份参与刑事诉讼的先例,表明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被害人诉权的法律保护有了重大发展。 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害人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并在诉讼中执行控告职能的主体。首先,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人,对犯罪的全过程有较为清楚的了解,能准确地提供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分子的特征,对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法庭辩论过程中,一般来说被害人不仅可以完整地,全面地向法庭提供被告人的犯罪情况,还能有力地揭露犯罪真相,反驳被告人的无理辩解,对于公诉机关、审判机关查明犯罪分子的全部犯罪事实、核实证据都有重要作用。其次,被害人作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与案件结局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不仅具有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的欲望,而且更有着使对其实施侵害的犯罪上受到法律上的谴责、惩罚的要求。刑事诉讼的进行,在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处于待定状态的同时,也使被害人的上述欲望和要求处于待确定状态,这是赋予他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再次,被害人基于实现使被告人受到合法的报应这一要求,具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诉讼过程、影响裁判结局的愿望。只有满足被害人的这种愿望,使其作为拥有较广泛诉讼权利的当事人,诉讼活动的进行才能对国家、被告人、被害人等各方面的权益作出适当、合适的平衡。因而,确立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对于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定罪量刑、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完善的要求。 但是,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与被告人居于大致相同的诉讼地位,但刑事诉讼毕竟不同于民事诉讼,在检察机关作为追诉机关已成为被告人的强大对手的情况下,被害人如果再拥有与其完全相同的诉讼权利,那么被告人事实上将同时面对两方面的指控,其诉讼地位将处于十分不利的状态,因此,为维护控、辩双方的地位平衡,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也作出了一些限制,使其不至于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原告人。 (二)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身份的权利 1、 申请回避的权利 诉讼法第28条中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在肯定了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后,理所当然地享有了申请回避的权利,这一立法意图的转变,正是新刑事诉讼法保护人权最显著的地方之一。这是因为:第一,法律规定回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司法人员徇私舞弊或偏袒一方,保证对案件作出公正处理;第二,被害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等等。 2、 赋予被害人委托律师诉讼的权利 委托律师代为一定的刑事诉讼行为,是被害人借助律师的法律知识、诉讼技巧, 实现自己诉讼权利,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1979年刑事诉讼法,只赋予了被告人委托的权利,没有规定被害人有该权利。在新的刑事诉讼法第40条中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人;自诉、附带民事诉法的当事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人。”这从立法上是一个小的转变,但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角度出发,它起到了到关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被害人权益的实现和保障。 3、 刑事被害人申诉权,起诉权的确定 赋予被害人的对公安机关不予侦查决定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以及对检察 机关决定不起诉不服而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的权利,是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保护刑事被害人诉权的又一新发展,它表明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已开始以被告人权利保障为主逐步转向寻求被告人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平衡,从而使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新刑事诉讼法第88条、第145条规定了被害人对于不立案侦查的案件,及决定不起诉的案件的决定不服时,规定了法律保护措施。根据规定,被害人对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时,可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人民检察机关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如不立案理由不成立时,检察机关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诉,请求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应将审查结果通知被害人,被害人对维持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检察机关应将有关材料移送法院。这些规定对于消除司法不公,加强司法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惩罚犯罪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刑事被害人请求抗诉权的赋予 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 院第一审的判决后,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求人。”赋予刑事被害人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对裁判结果只能被动接受,完全无能为力的状况,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体现和具体化。 三、 被告人享有更多人权保护,这是刑事诉讼立法不断完善,走向法治化人权保障正轨的标志 (一) 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区分具有深刻意义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对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究的人的两种称谓。公诉案 件,受到刑事追诉者在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以前,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以后,则称为被告人,作此区分,具有深刻的实质意义。 首先,根据诉讼法的一般理论,提起正式的控诉是确定被告人的前提。控诉是 指依法拥有起诉权的部门或个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正式的控告,要求追究某人刑事责任的法律行为。它是刑事审判程序的启动器。而在检察机关正式提起控诉以前,受刑事追诉者之所以参与诉讼活动,是因为他涉嫌犯罪并受到起诉,而不是因为他受到控诉,他只是犯罪嫌疑人,而不具备刑事被告人的身份。所以作此区分,符合包括不告不理原则在内的一系列诉讼原理。 其次,将犯罪嫌疑人确定为被告人需具备法定的条件。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 机关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审查案件是否具备起诉的条件。其中确定据以证明受追诉者有罪的证据是否已达到提起公诉所要求的证明程度,是实体审查一个重要方面。受追诉者能否被正式确定为被告人,也要视审查起诉的结果而定。在程序上,如果条件具备了起诉的条件,检察机关应正式提起公诉,制作起起诉书,犯罪嫌疑人随之被确立为被告人,因此作此区分,符合刑事诉讼法的实际进程,也与他在诉讼中地位的变化相适应。 再次,将受到刑事追诉者在诉讼过程中统一称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诉讼 公正、民主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两种称谓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标志着受刑事追诉者在诉讼过程中不是罪犯,这从法律上排除了他的罪犯身份,赋予他诉讼主体的身份,这是彻底废止有罪推定防止主观臆断所必须的,也是诉讼民主、文明、公正的重要标志。 (二) 无罪推定原则的确定,是被告人人权保障的最大突破 无罪推定是在废除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刑 事诉讼基本原则,它与罪刑法定原则共同构成了现代刑事法律制度,根据这一原则,任何人在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之前,一律被推定为法律上无罪。这一原则包含着一系列法律规则: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一律由起诉方承担,这一责任是不可转移的;检察官证明被告人有罪,必须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否则就不能推翻无罪推定,原来的无罪推定也就会转移为无罪的判定;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或责任,而享有辩护的权利,在其罪行得不到证明的情况下,法院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被追诉者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障任何人免受不公正的追究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以往的刑事立法,通过“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导致很多的案 子无法作出确切结论,实事求是原则在处理疑罪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当案件事实因各种原因而无法查清时,按照该原则就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于是,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便成趋势。 新的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 定有罪。”这条明确了无罪推定原则,成了修改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最显著之处。在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之前,我们不能称被告人为罪犯,但也不是说他没有罪或者假定他无罪,即“宣告一个人无罪并不等于他事实无罪,只能说明我们不能证明他有罪,只要不能证明他有罪,就得宣告他无罪。”②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到刑事追究,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这一规定的设定是重要的,并且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赋予被告人各种权利,让其享有人权内容的保护。 为了贯彻这一原则,新的刑事诉讼法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首先,废除了 免除起诉制度,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后不得作出有罪但免于起诉的决定,将原免于起诉的部分对象纳入不起诉的范围,防止分割法院定罪权,防止因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造成人民检察院滥用定罪权侵犯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明确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公诉人在法庭调查中有义务提出证据,对被告人有罪承担证明责任,并应使这一证明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而被追诉者则没有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责任。另外,刑事诉讼法摒弃过去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与“宁枉勿纵”“有罪推定”观念相联系的疑罪从有、从轻原则,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 (三) 被告人的权利 1、 被告人不受不必要羁押的权利 依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1)逮捕人犯的条件是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拘留的条件是:罪该逮捕,有新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7种紧急情况之一;逮捕的程序是: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的批准或人民法院的决定。(2)被拘留者对逾期的拘留有向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要求释放的权利。这些都是在合法程序下进行的,是对被告人人权保护的有力表现。 2、 接受迅速、公正和公开审判的权利 根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1)人民法院审理一审和二审公诉案件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到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特殊情形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一个月(新刑事诉讼法第168条,第196条)。(2)为了保证公正的审判,被告人有权申请回避。(3)除涉及未成年人、国家机密、个人隐私以外的案件一律公开审理(新事诉讼法第152条),且所有案件的宣判必须公开。这些规定合理、及时地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 3、 被告人有辩护权和辩护依赖权 根据规定:(1)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辩护人辩护。(2)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在向被告人送达起诉副本时,应当告知他有委托辩护人进行辩护的权利;被告人是聋、哑,或者未成年人的,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为他指定辩护人,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未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等等一些应该说被告人在法院有罪判决之前,有充分的权利为自己辩护,解除或减轻自己的责任。 4、 对不公正判决的上诉权及申诉权 根据规定:(1)被告人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新刑事诉讼法第180条)。(2)对于被告人及其法定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新刑事诉讼法第190条)。(3)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新刑事诉讼法第203条)。 四、 刑事诉讼立法实践中有关人权保障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一)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于证人了庭作证方面,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比例相当高,原因有:第一,对证人安全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上述规定侧重与事后对伤害证人的行为实施惩罚,但由于对证人事前和事中的预防性保护制度尚未确定,还缺乏有组织的保护运行机制;第二,缺乏对证人的财产权保护。证人因出庭作证,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对此,刑诉法中未作规定;第三,对拒绝作证缺乏有力的制裁措施,证人作证本是一项法律义务,如不履行这一义务,就应当加以适当的制裁。刑诉法未作相应规定是一漏洞。此制度对于保护被害人、被告人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保护被告人的权益。④证人的作证能使被告人得到公平的对待,从而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为了让证人能出庭作证必须从制度上入手,来确定证人作证保障机制:第一,确立证人对控辩双方的平等作证义务,现行法律规定不利于控辩双方的抗衡;第二,完善证人作证的保护制度,应加强对证人人身安全保护,进行事前、事中保护,并建立补偿制度,保护证人的财产权利;第三,健全拒绝作证的制裁制度,可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证人,司法机关可以强制传唤,甚至可以考虑采取一定的罚款或拘留措施,并且严重的,可判其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 (二)关于逮捕羁押的运用 根据刑事诉讼法对逮捕运用条件及程序的严格限制,逮捕羁押对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自杀、逃跑具有一定意义,其运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只有当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严重到足以阻碍诉讼的进行时,才应逮捕羁押。然而,据统计,我国各级人民检察中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基本上被羁押,受到羁押而最终未被处于刑罚的比例相当高。这说明在现实中,滥用逮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不必要逮捕的,公检法机关为图省事,一抓了之,将导致官僚主义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公。审判中,已被羁押而未有证据证明有罪的被告人未被处于刑罚,但人身自由事实上被剥夺了一定时期,而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并未对些做出规定,实在是立法的一大缺陷。 为此,为了更好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应更加严格的控制逮捕的程序, 不得滥用逮捕权,同时在立法上确立对此类情况进行国家赔偿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权。 (三) 关于证据开示制度 证据开示的基本含义是庭审调查前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有关案件 的信息。这一制度的核心要求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法庭可以要 求指控方将其掌握的证据材料展示给辩护一方,展示的具体方式是允许其阅览、 复制;同时,在法定特殊情况下,法庭也可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 证据材料向指控方予以公开。意义最主要是保护辩护权利,保证被告人,犯罪嫌 疑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事审判实行由控辩方举证的庭审方式的情况下,实行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方式下,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使得律师较多依赖于侦控方所收集的证据,这就使庭前查阅证据具有更大的作用。但现实中律师的阅卷受到很大的障碍,需要完善:首先,应明确规定控方向辩方开示证据的范围,原则上应全部开示;其次,应明确规定辩方向控方开示的证据的种类和范围,如被告人案发时不在现场的证据等;再次,确立违反证据开示制度的制裁措施,包括程序性制裁和实体性制裁等。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法治化的向前推进,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人权的法律保障正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我国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便是一例,它特别强调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刑事诉讼主体的人权保护,并逐步健全。另外,人权保障制度深深渗透刑事诉讼法的方方面面,使人权保障在刑事法方面得到有力体现。 刑事诉讼法论文:透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上的变化 论文摘要:我国新的刑事诉讼法着眼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进行了较大的变化。在法条数量上,涉及被害人的由原来的10条增加到20条,直接用于规定的由原来的8条增加到17条,注重平衡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增强了被害人的控诉功能。在诉讼地位上,被害人由先前的诉讼参与人变成了当事人,获得了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等且独立的诉讼地位,为其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诉讼权利上,明确赋予被害人申请回避权和委托诉讼权,并将委托诉讼权扩及整个诉讼阶段。在与公检法机关关系上,增补了三项重要规定,扩大了自诉的范围,有利于解决“告状难”的问题,也增强了被害人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公诉案件的刑事追诉构成了以国家追诉为主要形式,个人追诉为补充形式的双轨追诉机制。公检法机关与被害人双方在诉讼中将形成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新型关系。新刑事诉讼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对被害人的上诉权及其委托人权限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对被害人范围界定上,仍未将法人、国家界定为被害人,致使被害人的适用对象依旧狭窄;三是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立法保护上,如何使被害人实现其诉讼权利、防止再度被害及精神损害赔偿与《民法通则》不协调的状况等方面有待于继续完善。 关键词:被害人 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中的被害人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并在诉讼中执行控告职能的主体。现代各国对刑事犯罪的追诉,有的采取国家追诉主义,即检察官公诉垄断主义,有的采取国家追诉和私人追诉相结合,但是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正是把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作为修改重点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对被害人的法律保护。对被害人内容上的修改是新刑诉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现试就79年刑诉法与新刑诉法中对被害人的不同规定加以比较分析,以此透视二者在立法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在法律规定上的变化 (一)法条数量上的变化 79年刑诉法涉及被害人的条文有10条,其中将“被害人”一词直接用于规定的仅有8条;而新刑诉法关于被害人的条文有20条,其中涉及被害人一词的规定就达17条。新刑诉法较79年刑诉法改动了110处,其中补充、修改有关被害人的规定占改动问题的七分之一。刑诉法修改决定对被害人的原有规定之所以大幅度地增补,旨在平衡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增强被害人的控诉功能。同时,力图通过被害人诉讼保护这一窗口,体现我国刑事诉讼的民主化程度。 (二)被害人诉讼地位上的变化 1979年刑事诉讼法中第58条规定:“当事人”是指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另规定: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被害人、法定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委托人。”从中可看出,被害人是处于一种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证人,而是执行控诉职能的独立诉讼参与人与类似诉讼地位的有机统一。这就使得刑事被害人诉权难以实行,严重地损害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如果被害人对审判结果不服,认为判决过轻或不公,但由于其不是独立的当事人,只能通过请求检察院来实现愿望,如果检察院不接受请求,则对被害人明显不公.有鉴于以往立法的不足,并借鉴外国立法经验,新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为当事人的地位。 新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当事人”指被害人、自诉人、被告人……。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确立,突破了刑事被害人不能成为刑事当事人的禁域,开创了刑事被害人能以当事人身份参与刑事诉讼的先例,表明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对刑事被害人诉权的法律保护有了重大发展。 79年刑诉法第五十八条将被害人列为诉讼参与人之列,其诉讼地位与证人相似,不同于证人之处是被害人享有一定的申请权或申诉权。其中的被害人不属于诉讼当事人,一般不直接参与诉讼,只是由于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了犯罪行为的侵害,才与刑事诉讼发生联系,其参与刑事诉讼是被动的,其在诉讼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害人诉讼权利受诉讼地位的制约,其诉讼权利的行使主要依靠并通过司法机关对犯罪追诉行为的实施而达到自身合法权益保护之目的。而事实上,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人,对犯罪的全过程有较为清楚的了解,能准确地提供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分子的特征,对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法庭辩论过程中,一般来说被害人不仅可以完整地,全面地向法庭提供被告人的犯罪情况,还能有力地揭露犯罪真相,反驳被告人的无理辩解,对于公诉机关、审判机关查明犯罪分子的全部犯罪事实、核实证据都有重要作用。其次,被害人作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与案件结局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他不仅具有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的权利,而且更有着使对其实施侵害的犯罪人受到法律上的谴责、惩罚的要求。刑事诉讼的进行,在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处于待定状态的同时,也使被害人的上述权利和要求处于待确定状态,这是赋予他当事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再次,被害人基于实现使被告人受到合法的制裁这一要求,具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诉讼过程、影响裁判结局的愿望。只有满足被害人的这种愿望,使其作为拥有较广泛诉讼权利的当事人,诉讼活动的进行才能对国家、被告人、被害人等各方面的权益作出适当、合适的平衡。因而,确立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对于查清犯罪事实,正确定罪量刑、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完善的要求。 改79年刑诉法第五十八条为新刑诉法第八十二条,将“被害人”修改为“诉讼当事人”。被害人由诉讼参与人变为当事人,这一规定上的变化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势必将形成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等且独立的诉讼地位,这将大大提高被害人直接参与刑事诉讼的程序,为其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提供更多的契机。 (三)被害人诉讼权利上的变化 79年刑诉法中的被害人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其诉讼地位有近似于当事人之处,执行一定的控诉职能,有一定的独立请求权,但不是当事人,有证人的作用,而不是证人。被害人实质上是介于证人和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诉讼参与人,是具有一定独立请求权的特殊证人。其诉讼权利主要有:①控告犯罪和请求赔偿经济损失。控告后如果不立案,有权申请复议;②对人民检察院免诉和不起诉决定有申诉权;③可以亲自参加法庭审理,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证人、被告人发问,有权参加法庭辩论;④在自己的诉讼权利受到非法限制或剥夺时,有权提出控告;⑤委托人依法参加诉讼。新刑诉法则对被害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权利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①控告权。对被害人的报案或控告列出专款加以规定;②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③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者案件处理发表意见权;④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权;⑤直接起诉权;⑥参加法庭审理权;⑦申请提出抗诉权;⑧对生效裁判的申请权。此外,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还被明确赋予申请回避权和委托诉讼权。 79年刑诉法中被害人作为诉讼参与人,其诉讼权利带有较大的局限性,权利范围相对狭窄。被害人权利的局限性最显著的表现有三:第一,诉讼权利的行使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相对滞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决定其不能直接参加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其权利也只有在诉讼中的部分阶段体现出来,而且一般要在司法机关作出某种诉讼行为之后,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譬如,被害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申诉权,要在人民检察院作出免诉或不起诉决定之后才能行使。第二,某些诉讼权利的法律依据有限。被害人的委托权在79年刑诉法中没有规定,根据律师暂行条例和司法实践,被害人在起诉后,开庭前可以委托律师或近亲属担任其诉讼人参加法庭审理,其委托权的行使仅限于法庭审理阶段。第三,诉讼权利范围窄小。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主要局限于控告权、申请复议权和申诉权等一些补救性权利。窄小有限的权利范围直接束缚、抑制了被害人控诉职能的发挥。鉴于现行刑诉法中被害人规定的种种局限性,新刑诉法首先提高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规定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之一,明确赋予被害人申请回避权和委托诉讼权,并将委托诉讼权扩及整个诉讼阶段;其次,对被害人在诉讼全过程中的诉讼权利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规定。主要体现是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被害人的控告权、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权、参加法庭审理权和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等原有权限的适用规定;另一方面增设了被害人对不立案决定提出异议权、侦查起诉过程中对证据或案件处理发表意见权、直接起诉权和申请提出抗诉权等新权项的规定。新刑诉法完善并扩展被害人的诉讼权限、丰富其权项内容,有利于提高被害人直接参与诉讼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了被害人作为公民个人的法律保护,充分体现了新刑诉法既注重依法惩治犯罪,又注重保证诉讼民主,维护公民权利的立法宗旨。 (四)被害人与公检法机关关系上的变化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告状无门”的问题反映强烈。有些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害后,投诉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立不上案,甚至不被受理;有的立案了,对被告人却该逮捕的不逮捕,该起诉的不起诉;法院判案,也存在着重罪轻判,该判不判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这背后常有“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和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祟;但也不能忽视公检法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缺少外部力量的有效制约,尤其是缺乏被害人一方的制约。 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提高和权利的扩展必然对公检法行使职权产生制约,从而使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与公检法机关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79年刑诉法实施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诉讼行为在不同诉讼阶段分别受到三机关不同程度的制约。其诉讼行为以三机关的主诉讼行为为前提而存在,属于辅助性、附属性或补充性的行为。纵观我国以往公诉案件追诉活动的全过程,不难看出,我国一贯的刑事追诉形式是国家追诉。公检法机关在国家追诉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被害人成为附属。诉讼中的公检法与被害人存在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被害人无法约束影响公检法的诉讼行为,其投诉难、告状难的问题在所难免。造成此问题的症结是79年刑诉法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规定明显匮乏,关于被害人对公检法机关诉讼行为的反制约缺少规范。立法界修改刑诉法时可能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在新刑诉法里建立了一套新制度,增补了三项重要规定:第一项是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第二项是被害人对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检察机关不立案、不追究的,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第三项是被害人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其中对不立案提出异议权、申请提出抗诉权的规定是被害人通过合法手段间接制约、监督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诉讼行为的立法规范。直接起诉权是三项规定中反制约特色最突出的一项,这一规定表明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若不服或不满公安、检察机关阶段性的追诉结果(结论),可以直接起诉(自诉)。直接起诉权的行使,可以使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使国家追诉转化为个人追诉(自诉)。这实际上扩大了自诉的范围,有利于解决“告状难”的问题,使被害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被害人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约和监督,保障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新刑诉法实施后,公诉案件的刑事追诉构成了以国家追诉为主要形式,个人追诉为补充形式的双轨追诉机制。为依法惩治犯罪,行使国家追诉权的公检法机关与拥有自诉权的被害人双方在诉讼中将形成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新型关系。 二、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在法律规定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变化趋势 (一)新刑诉法中关于被害人的权利规定存在的缺陷 被告人与被害人,本是犯罪行为中相对的双方,作为刑事诉讼主体,被害人应享有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同或相对的权利,然而,新刑诉法中双方的某些诉讼权利既不相同,也不对等,被害人的权利规定明显存在两点缺陷:其一,新刑诉法缺乏被害人委托诉讼人权限方面的规定。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之一,其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有同等的诉讼地位和对等的诉讼权利,推而及至,其委托诉讼人也应与辩护人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具有同等的诉讼地位。新刑诉法关于辩护人的权利规定得系统、完善、具体且贯穿于不同诉讼阶段,便于操作。相比而言,关于被害人委托诉讼人的规定仅见于新刑诉法第四十一条,此条规定也仅仅是列举了诉讼人的范围,没有述及诉讼人的权限。被害人的诉讼人与辩护人在权限规范上的不对等、不均衡,无疑是新刑诉法的疏漏之处。其二,新刑诉法缺少被害人上诉权的规定。对于应不应该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是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如果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势必产生两大弊端,一是导致上诉案件数量大大增加,不利于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案件;二是将使上诉不加刑原则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能够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在被害人上诉的案件中,上诉的被害人与人民检察院的关系也难于处理。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弊大于利。另一种意见认为,注重保护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和趋势。79年刑诉法在保障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规定得很不够。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检察权,不是被害人的代表,对于被害人请求抗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并不一定会提出抗诉,因此应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以上诉权。上述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但第二种意见更具说服力一些。尽管上诉权的适用中可能会出现诸多棘手的问题,但上诉权是被害人的一项固有必要的诉讼权利,不可取消或剥夺。取消上诉权,就会破坏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完整性,这与人权保障的全面性要求不相适宜。赋予被害人上诉权,还可减少刑事终审裁判后的申诉现象。权衡利弊,为了既避免赋予被害人上诉权可能产生的弊端,又能加强对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保障,对被害人上诉权的适用可以有条件的加以限制。即,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裁定不服,可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经审查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决定不抗诉的,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二)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范围的重新界定势在必行 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范围,在79年刑诉法中是指正当权利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适用对象包括自然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对这一解释,《刑诉法》修正案既未修改补充,又未出台新规定,致使被害人的适用对象依旧狭窄,不能适应当前刑事犯罪斗争形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法人犯罪和其他新型犯罪日趋增多,犯罪中经济损失或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受害方往往是法人和国家。法人、国家能否成为被害人?若将法人、国家界定为被害人,其诉讼权利由谁行使?因此,适当扩大被害人的适用范围已势在必行。建议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细则》中有必要重新界定被害人的内涵,划定被害人的范围,将被害人的适用对象扩及到法人和国家,适应当前惩治各类犯罪的需要。同时还应明确规定:若被害人是法人的,其法定代表人可依法行使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若被害人是国家的,在国家利益遭受犯罪行为不法侵害,受到一定程度损失的情况下,从立法上应根据具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犯罪客体来具体确定被害人。即确定有职责代表国家保护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社会关系,依法有义务维护国家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利益不受侵害的国家职能机关或主管机关为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由其具体承担国家作为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中在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情况下,若其不服人民检察院不起诉的决定,只要其有证据证明其所维护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国家利益遭受了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不法侵害,可代表国家作为被害人行使自诉权,以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挽回国家的经济损失。 (三)促进诉讼制度民主化,突出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立法保护 为顺应世界潮流和刑事诉讼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方面突出被害人的立法保护,我国全国人大应制定专门的法律,采取下列措施对被害人的权益予以切实保障。首先,扩大被害人适用对象的范围;其次,为被害人实现其诉讼权利提供物质保障。例如:被害人因经济困难无力参加诉讼应如何救济、被害人缺乏起码的诉讼常识应如何提供帮助等等;第三,加强对被害人的整体保护,防止被害人再度被害。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有的被害人因人身受到威胁而不敢参加诉讼,有的隐私案件的被害人在诉讼中因人格、名誉受到毁坏而苦不堪言。因此,国家立法应在整个法律过程中加强对被害人的整体保护,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防止对被害人的威胁和报复行为;第四,扩大对被害人法定赔偿损失的范围,将精神损害列入法定赔偿的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7条和刑法第36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赔偿范围仅限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对于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失,被害人不得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我国《民法通则》中已将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扩大到精神损害赔偿,这就在我国立法上形成了一个极不协调的状况。因此,刑诉法的规定应尽快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协调,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消除就同一问题两部法律的规定相冲突的现象及由此导致的弊端;第五,建立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制度。在实践中,由犯罪导致的被害人死亡、伤残以及惨重的经济损失,往往会因犯罪人无力赔偿致使被害人承受无限期的被害延续。为了避免被害人痛苦的无限延续,应由国家对不能从加害人那里得到赔偿的被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这样,可以使被害人的心理得到平衡,提高被害人及其他公民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人的负罪感,唤起其良知从而有利于矫正犯罪。 总之,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地位的变化及其权利的赋予,表明了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在加强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使其拥有完整的诉讼权方面,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利于刑事被害人充分行使法律赋予其的各项诉讼权利,是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合法权益进行依法保护的最突出表现。这些变化对于消除司法不公,加强司法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惩罚犯罪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加强,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将会更加完善。
基础科学论文:浅议新科技革命与基础科学人才教育发展问题 摘 要:当今世界正酝酿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变革结合起来。发展科技依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教育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当前教育要为人才辈出打下坚实基础,特别要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避免青年才俊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 基础科学人才 教育 一、20世纪科学技术的积累 当今世界之所以会兴起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会长期持续下去。现在世界上有些地区存在动乱和武装冲突,但各个大国之间尚能和平共处,这就能稳定住大局,各国有条件致力于和平发展,为新科技革命创造出一个和平环境。第二,经济危机的压力。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印等新兴经济体也受到拖累。至今,经济复苏仍然举步维艰。历史经验证明,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会形成一种压力,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第三,科学技术的积累效应。科学技术越积累越多,能量越来越大,引发一场科技革命并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20世纪前30年,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原子科学和相对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同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忙于战争,除军用技术以外,无暇顾及其他用途。这就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二战结束,这些积累和储备的科学技术知识释放出来,引发了一场科技革命,带来了20多年的经济大发展。现在,有几十年未发生科学技术革命,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称之为“科学沉寂的60年。”科学技术的沉寂,标明其正酝酿着一场革命,称之为科学技术的积累效应。 分析科学技术的积累效应,首先要考察其起源。现在都是将科学技术连成一体,而在19世纪以前,科学同技术是分开的,二者有不同的源头。科学起源于人的智力。人从观察自然现象中搜集到信息,用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得到知识,知识经过系统化就形成了科学。这一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有相似之处。信息相当于劳动对象(原料),智力相当于劳动工具,科学知识相当于产品。科学起源于人脑(智力),技术则起源于人手(生产经验)。人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就形成了技术。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技能技巧)有明显区别,古代技术以实物和人为载体,人不在光有实物也不行,技术随之消失。现代技术除了实物和人作载体以外,还有文字信息作载体,人不在,技术还能延续下来。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在载体上,技术有实物作载体,科学则没有实物载体,只有文字信息载体。在18世纪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分离的,如牛顿力学受到推崇,但在产生100多年时,尚不能用于生产技术。技术发明依赖生产经验,而并非按照科学原理,最有力的证明是蒸汽机的发明。1712年苏格兰铁匠纽可门制成了单式蒸汽机,这种机器热效率低,耗煤量大,只是在煤矿用。瓦特长期修理纽可门机,积累了经验,在1768年发明了复式蒸汽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项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全靠经验摸索,并不依靠什么科学原理。在蒸汽机发明和应用了几十年以后,法国物理学家卡诺于1856年从蒸汽机中总结出热力循环规律,称卡诺循环。蒸汽机的发明应用,是技术先于科学和科学技术分离的证明。发电机的创造发明,则是科学先于技术的开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7年提出了电磁定律,号称法拉第定律,在这项科学定律出现了30年之后,德国西门子公司按照这一科学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是科学先于技术的证明,也是科学与技术结为一体的证明。进入20世纪,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为一体,任何一项重大技术发明,都是遵照已有科学原理,再也没有全靠经验的技术发明了。同时,科学的发现和发展,也更加依赖于技术的支撑。以原子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例,当年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放射性,揭示了原子核内部有能量释放出来。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从理论上证明了原子核内部蕴含有巨大能量。这些科学发现只是证明了原子核内部有巨大能量,如何证明原子核内部有能量特别是如何利用原子能,就依赖于技术发明。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与1938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反应堆,是在原子能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的,他证明了以前关于原子能的推论,并推动了原子科学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一门名为核物理学的新学科。原子能的利用,又产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由此可见,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在实际中应用,会派生出一些新学科。两门以上科学结合会产生一门新学科,如分子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名为分子生物学的新科学和遗传工程新技术。还有从老科学中也能派生出新科学,如热力学是19世纪就有的老科学,在20世纪70年代,普里高津从研究热力学中开创了名为耗散结构论的新论说,又派生出专门研究模糊(不确定)现象的模糊数学。由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与结合,不断分化与综合出新学科,使得科学技术滚雪球式的增多,到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 科学技术能够以信息文字为载体永远存在下去,如两千多年来造的船,都是遵循阿基米德原理(浮沉原理),船早已消失,而阿基米德原理永存。科学技术还永不过时,永不减少。如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到20世纪70年代已停用,从蒸汽机中总结出的热力学理论并未过时停用,至今仍在用,并由此衍生出耗散结构理论。200年来造出多少台蒸汽机没有统计,但总是用一台少一台,而热力学用的人再多,也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如20世纪首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是从热力辐射中发现了量子,并由此开创了量子力学。20世纪初,出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号称物理学革命,这里讲的革命(Revolution)指重大变革,并非是否定了牛顿力学。实际上牛顿力学并未过时,仍然适用。而科学革命只是揭示了其适用范围:量子力学指明,牛顿力学在宏观物理世界适用,不适用于微观物理世界;相对论力学指明,牛顿力学对静止和低速运动物体适用,对高速运动(指接近光速)物体不适用。其实,任何科学都有其适用范围,举个简单例子,欧几里得几何学产生了两千多年,也用了两千多年,到19世纪末,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创立了一套几何学,同欧氏几何大为不同,乃至相反,号称非欧几何学。如欧氏几何有条定理是: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非欧几何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国数学家高斯还在阿尔卑斯山设立了足够大的三角形,测量结果是等于180度,并宣称,在地球范围内,欧氏几何是完全正确的。直到20世纪中期,有了射电天文学技术,测量结果证明,在大于5光年的世界,即是远大于太阳系,三角形三内角之和方才小于180度。充分证明,欧氏几何定理在地球范围内是完全适用的。至此可以发现,科学技术以信息文字为载体,成为人类精神的遗传基因,只生不灭,越积累越多,而且科学知识的增多,会产生连锁反应,进一步的增多,使得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越走越快。恩格斯把科学的发展比作人口的增长,指出:“人口的增长同前一代人的人数成比例,而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是按几何级学增长的。”由于人的科学知识积累越多,这就形成了一座庞大的精神资源,并在不停的膨胀,且越用越多,而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则越用越少,这就会陷入物质资源匮乏的困境。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展,这一困境将会越陷越深,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就是发挥精神资源的优势,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时代在呼唤科学技术革命,当前,科学技术积累已相当深厚,也正酝酿着一场新的革命。 二、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由于科学知识越积累越多,则学会已有的知识所需要的时间即受教育的时间就越来越长。同时,现代从事各种产业的工作,都需要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当今世界,科学知识变革很快,不断地出现新知识、新技术,要求人不断地学习掌握。古代近代社会,没有文化知识,照样可以种地、作手艺乃至打仗,现代就不行了。这样一来,教育就关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乃至国家民族的盛衰。在世界面临新科技革命来临时,教育就更加显得突出重要。在学习会上指出:“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又说:“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要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中国一向重视教育、重视知识的传统。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树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就是说,安排一年的生计,在于种好庄稼;安排十年的生计,在于种好树木;安排好百年的生计,在于教育培养人。可见中国古人已深深了解教育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世界,科教与人才成为决定社会前进的首要因素,教育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远比古代为大,我们更有理由比古人更加重视教育。以往我们常以地大物博自豪,冷静的分析,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在世界上都排在后面。最大的特色是人口众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我们更有理由比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教育。今后国家富强,民族的复兴,这一历史重任都落在教育上,中国的教育事业可说是任重而道远。 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经济落后是无可置疑的。说中国文化落后,颇有疑问。中国属于儒学文化圈,欧美属于基督教文化圈,即人们常说的东西文化。这二者不可比,正同中国的京剧与外国的歌剧、舞剧不可比一样。说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如同说京剧落后于莎士比亚剧一样,是讲不通的。因而不存在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问题。但教育是可比的,如文盲、在校学生、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可比的,同外国一比较,中国确实明显的落后,因此,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教育落后,而并非是文化落后。 中国的教育落后在满清时已经显示出来。到了19世纪,欧美国家兴办学校,教授自然科学课程,属于近代教育。我国仍然盛行私塾,全教人文科学,属于古代教育。到了20世纪初,才开始向近代教育迈进。 教育对各个领域都发生深层次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看不到的,但确是巨大而深远的。如许多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却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有眼光、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想反,有了人才,就要资金有资金,要技术有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样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只是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同,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机关,竞争会有不同的结局。少年、儿童的成长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极大地同家庭环境、幼儿园、学校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熏陶有关,归结起来,还是人的教育问题。 从20世纪初中国才开始有了近代教育,比欧美国家落后了一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急起直追,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运行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教育则是百年大计,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市场经济的目标存在差异。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教育部门培养的实用人才,如会计、销售、法律、公关以及各部门应用技术的人才,很容易为市场所吸收接纳。对于基础科学的人才,如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理论物理学,理论数学等基础科学,从世俗的市场经济的观点看是效用不大的,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基础科学如同水,各门应用技术如同船,水涨船高,只有基础科学水平提高了,应用技术乃至生产和工作的水平才能提高。基础科学起到基础的作用,没有牢固的基础何以能建起高楼大厦。故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极其重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政府应有远大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功利目的,要高瞻远瞩,稳住基础科学学科专业这一头。 基础科学人才是学界的精华,在精而不在多。我国过去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基础科学偏多而失之于精。特别是文科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专业,每个综合性大学都设置,应用专业则设置的少。近年来,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基础科学学科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取消或改变专业方向。为今之计,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稳住基础科学系科这一头,选择条件好的院校,设置基础科学专业,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乃至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 科学界精英人才也是教育应当稳住的一头。特别是要关注底层平民家庭中有天赋、有潜能、有强烈的向上意识的子女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有机会、有条件得到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由于这部分子女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只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求学条件,极有可能成为科学精英。因此,政府和全社会都要注视科学精英的苗子,对于那些勤奋而有天赋的学生,要在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决不能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其丧失求学的机会。 基础科学论文:国际视野下的基础科学教育观察 《科学教育的十项原则》,(英)温·哈伦编著,韦钰译,载《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一、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该设置科学教育项目,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如何阐明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二、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为,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 三、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1.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2.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3.科学态度。 四、基于对概念的审慎分析,以及基于当前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之研究和理解,应该给出为了达到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目标的清晰进程,指出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五、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六、学习的经验应该明晰地反映出既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当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见解。 七、所有科学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的。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八、为学生设置的学习项目以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专业发展,都应该与为达到原则三中所设目标需要的教与学的方法保持一致。 九、评测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测,还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总结性评测,都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学习目标。 十、为了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学校的科学项目应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并需要社会其他力量包括科学家的参与。 《美国科学教育框架设计理念的发展动态》,王威 刘恩山,载《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科学教育框架》首先对科学教育的对象进行定位,帮助教育研究者与实施者对学习者有更明确的认识。这一定位聚焦于两个方面:(1)学习者学习科学的能力;(2)学习者对科学的已有理解。《科学教育框架》设计理念对学习者的定位为:孩子天生就是研究者,他们的学习能力比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要强得多。 《科学教育框架》对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定位,这一定位为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建议:(1)通过核心概念的组织进行科学教育内容的建构;(2)通过实践进行核心概念的有效学习。 《科学教育框架》对科学教育过程进行定位,指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学习过程有两个重要特征:(1)科学学习是一种将科学解释概念化的过程;(2)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进阶的形式表现出来。 《科学教育框架》对科学教育方式进行了定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描述了科学同时具备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的双重属性,这源于科学不仅是反映当前对自然界理解的知识体系,还是用以形成、拓展和提炼这些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者的活动同样是知识与实践的共同体,即通过实践形成知识,并利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科学教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可以成为学习科学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更为相似。 《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分析与启示》,徐玉红 高芳 周华松,载《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4期 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设计宗旨为:(1)教育学生做好终身应用科学并成为积极公民的准备,让他们能够在科技先进的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科学、大学科学工程课程和职业技术培训打下基础。 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技能、人类科学史、科学理解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进行了分述。人类科学史维度是一项比较新的研究,除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外,还包含科学史观、科学伦理观等,充分体现了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教育思想。 《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学习分为四个阶段,考虑到10项一般能力,科学课程中涉及8个,包括文字认知、数字认知、信息与交流技术、思考能力、团队合作、道德行为、创造力和自我管理,与三个跨课程方面(即原住民历史和文化、亚洲文化及澳洲与亚洲的交流、可持续性),如何促进科学教学,并在教学中得到提高。 《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界定》,张杰艺 郭玉英 范佳午,载《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7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综述项目”在开展研究时,为筛选每项具体研究是否属于探究教学研究的范畴,以及描述各项研究中探究教学实施的不同,制定了探究教学的操作定义和简单的分析框架。(见表1) 该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1.判断教学内容的类型:如果教学内容不在I所列内,则不是科学探究教学。2.判断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至少要以表中所列的一种方式参与到学习中,但只有参与是不够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还要体现探究的元素。研究者将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学生主动思考、学生的动机称为探究的元素。3.判断教学的组成部分以及在每个部分中探究元素的体现程度,分为“不重视、重视、很重视”三个层次。 《关于学习进展序列的研究》,韦钰,载《中国科技教育·脑科学与科学教育》2012年第3期 以学生学习沉浮现象、建立物体密度概念为例: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孩子很喜欢水。不管是玩水,还是自己学游泳,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沉浮现象。但是教师也都知道,建立密度的概念是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中的难点,也一直是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皮亚杰认为:建立为什么物体会沉浮的解释,孩子需要经历4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4-5岁)孩子解释沉浮的原因是道德上的,如“这块石头聪明”。第二阶段(5-6岁)认为重的物体会沉,因为物体重,表示强大,用的是拟人力量的解释,而非客观的原因。第三阶段(6-8岁)开始找客观的原因。第四阶段(9岁以后)开始把重量和容积联系起来,才可能逐步建立密度的概念。这就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获得密度概念的进展序列。 皮亚杰理论的问题在于把这种进展序列看成是儿童天生具有的过程,不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他的这个观点被实践和脑科学证明是错误的。儿童,乃至没有接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成年人,都会对沉浮现象有许多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不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教育,是很难改变的。而有了好的教育方法,儿童才能够较早地建立正确的概念。 威尔逊等用渐进的变量来描绘学生对沉浮概念掌握的进展过程,一共分为9个等级。作为一个例子,它说明不同的科学概念可以分解成随着时间进展而发展的详细过程。在给出的学习进展序列中并没有像皮亚杰那样给出年龄的阶段。因为,根据社会建构理论和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进展的进度各不相同,既与先天的条件有关,更会受到后天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语言和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背景。 《关于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张英光,载《中国科技教育》2012年第8期 前不久,《科学美国人》杂志刊出一篇题为《美国科学教育之痛》的重头文章,详细讲述了美国科学教育的当下困境: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重文轻理”和“重商轻理”在美国十分盛行。在基础教育中,理科教育成了薄弱环节。由于待遇不够好且得不到足够的发展机会,美国很多理科教师纷纷跳槽转行,以至于今天的美国,为孩子实施科学教育的,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科学训练的老师。因此,这些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在科学素养上显然存在“天生缺陷”。 上至总统奥巴马,下至各位政要均宣称,美国在科学和数学教育上的颓势将对国家未来竞争力产生严重威胁。 为此,奥巴马提出要向美国教育部门输入一批朝气勃勃的优秀人才。他开出的处方是:在2020年前培养100000名高水平的数学与科学教师,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国家重点任务之一,同时提高所有50个州的科学与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科学论文:正确认识基础科学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三年来,我国人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工作已经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在全国人民正以忘我的劳动和兴奋的心情来迎接行将到来的国家建设的高潮。当我们面临国家建设高潮的时候,我们首先便感到现在我国科学技术干部,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家建设的要求。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的急务之一。今年暑假后,又将有几万毕业于中学的青年们走进高等学校学习科学技术,这将为我国将来的建设工作增加一支生力军。 有些青年,对于学习专门技术很重视,但对于进理学院,学习研究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而兴趣就比较淡薄。有的甚而觉得这可能用处不大,出路不广。这个问题是涉及到对国家建设,对科学的认识的,我们现在就对这个问题作些解释。 我们国家的建设工作,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文化建设。我们不能想像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丰裕的经济生活而可以不要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内的。在文化建设中,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由于有了科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发见、掌握了自然规律,从而能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国家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建设的进行。同时,由于科学的发达,我们加深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增进了控制自然界的知识,也就是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我们就不再是自然的愚味的奴隶而是自然的主人了。所以说“科学,按其本质来说,是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成分,它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加马利、康士坦丁诺夫: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见学习译丛一九五二年第三号第五十四页)。我们如果把国家建设工作短视为只限于生产的改进与发展,而不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那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再进一步看看,任何近代大规模的生产技术要是没有科学的研究与发明来作基础,那也是不能想像的。所以说“近代大生产是以自觉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的,它要求人们研究物的机械、物理、化学等特性,科学地分析和综合工农业的一切生产实践。”(见前书第四十九页)。难道我们可以想像没有马克司威尔的电波学说便可以有近代的无线电的出现。没有门德列也夫的元素周期律和原子分子的学说而可以有近代高度发展的化学工业,没有居里夫人关于放射元素的研究,也可以有近代原子能工业吗?再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苏联,因为有了巴甫洛夫在生理学上的成就——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于是在医学技术上,今天就有了基本的革新,甚至教育学和畜牧医学在应用上也都因为它的影响而有了新的进展。可见任何一种应用技术的革新没有不是由于科学研究上的发明发现而引起的。理学院中关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国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来说,对于国家全面建设来说,不仅是需要的并且是很为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青年对于投考理学院有顾虑,怕学了没有“用”,没有“出路”呢?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过去由于长期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动阶级的统治,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的。科学工作要是没有社会生产上的需要是不可能发展的。于是从外国移殖过来的一点一滴的科学工作,也由于得不着滋养而日渐成为脱离实践、日渐萎缩的东西了。毕业于理学院的学生和从事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者们除了教教书外,就根本没有充分的条件,去很好地进行研究,以使自己对于国家、对于人民作出很多贡献;甚至有的由于“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就不得不半路改行了。这样就自然造成所谓理学院没有出路的现象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我们祖国大地的一切是完全改观了。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没有出路的那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随着反动统治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在经济建设工作中,要改进发展生产技术,立刻就需要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来指引、推进。而在文化建设工作中也更需要我们有更丰富更正确的控制自然的智识来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在的号召下,我国科学工作者们正在进行思想改造,克服了过去脱离实践的学院式工作作风,使科学工作更能指导工农业生产的实践,这就为我们学习基础科学的青年们准备了又一个更好的条件。 基础科学论文:制度建设为基础科学机制为保证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选人用人关系到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人心向背,是干部群众和社会对组织工作关切的核心所在。构建以制度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化的工作方式为保障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关键。 必须夯实制度规范这一基础 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是根本,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基础。在制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中,要准确地把握制度体系的点、线、面要素以及制度所覆盖的基本内容和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 要把握制度体系的核心点,关键是在制度之中能体现核心要素选干部。一是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构成的基本标准。德为先是思想基础,能为上是工作基础,学为重是素质基础。二是实际履历、个人情况、岗位需求构成的条件标准。真正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并与个人学识修养、岗位结构搭配相兼顾。三是群众认同、干部认同、上级认同构成的工作标准。能够将群众拥护和组织信任的人选出来。中央对干部选任有总体要求和《干部选任的条例》,需要在实践中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加以落实,但必须准确掌握其核心要素。 要把握制度运行的主要线,关键是在制度之中能体现规范环节选干部。一是制度体系的程序节点之间是连贯的。干部的选任,从群众测评、自荐和推荐、考试答辩、公推或竞聘,到组织考察、纪委反馈、差额票决、公示任用、廉政谈话等,必须保证确定的流程线都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二是制度体系的主线是清晰的。如群众测评有分析,体现科学定性和定量;选任方式要公开,尽可能让大多数群众都能知晓;组织考察应全面,能够真实反映被考察者德、能、勤、绩、廉的情况、担任干部的适合度以及个人特质;会议决策需民主,党委在选任干部中实行差额考察和差额票决制等。 要把握制度覆盖的主要面,关键是在制度中能体现科学机制选干部。一是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有不同的层次。在总体要求上,制定既符合中央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的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方案;在选拔方式上,采取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范围和公开招聘的措施;在选任程序上,规范民主推荐、考评答辩、差额考察、纪委函复、任前公示、票决确定等要求。二是选人用人的机制有较宽的覆盖面。要完善干部在岗的学习培训制度,落实干部试用期、回避、报告事项、廉政谈话制度,落实干部履行职责的常态化考评机制,建立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三是监督的配套机制。严格执行“一报告两评议”,做好干部述职述廉、离任审计等,将4项监督落到实处,并建立纪检、审计、财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商机制,加强干部常态化监督。 只有按照中央要求,并将各个单位具体实施的方法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才能打牢选人用人的工作基础。 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这一根本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匡正选人用人的风气。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制度和机制解决“怎样选人,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选好人既要在制度层面保证选人的要求,也要在实际做法中体现选人的作风。中央提出,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有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从干部角度讲,能够激励干部,让其工作感到舒畅;从群众角度讲,有利于增加群众对组织部门的信任和对干部的支持。在实践中要把握好5点:一是制度和机制要确保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任原则,通过民主推荐、竞聘上岗、公开选拔、群众参与等方式,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范围,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摸得准、看得准、选得准。二是工作方法要确保选人用人的民意基础。让群众知情、参与,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民意测评,让民意反映干部的德才,让群众评价干部的政绩,将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作为干部履职评价的主要依据,作为选人用人的依据。三是监督体系要确保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领导干部的提名权要有制度,组织、纪委部门要加强经常性沟通,确保投机者选不上以及防止干部带病上岗,严肃处理跑官、要官和拉票贿选行为。四是岗位任职中要体现干部的轮岗交流。干部轮岗交流,反映在高风险岗位规避、多岗位锻炼、干部的合理调整等几个方面。要注意把群众反映好、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也要注意与长期在弱势岗位工作的干部加强交流。五是组织干部自身要行得正。要思想上讲党性、工作上重品行、行为上作表率,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敢于坚持原则,真实反映情况,勇于抵制不正之风。 干部选任的导向,是群众和干部评价满意度的风向标,只有在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最大程度地依靠群众,才能风清气正,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必须提高科学水平这一要求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贯彻中央提出的坚持民主、公开、竞争和择优,必须落实在干部选任的整个过程,即做法要反映民主、过程要实现公开、选拔要体现竞争、目标要达到择优。只有延伸和拓展实际工作的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公开、竞争和择优,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提高组织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客观地说,干部工作长期以来有一套严谨的工作流程,但在如何听取多数人的意见,避免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以及集中群众的认可度方面,尚需要提高科学水平。坚持民主,就要从初始的人选推荐、拟任干部的遴选到考察听取意见、干部任用的决定等,全面增加群众和干部的参与度,并实行干部选任差额票决制,避免以少数人意见取舍,制衡“一言堂”。坚持公开,就是让更多的群众从一开始就知道,缺什么岗、岗位条件和职责是什么、怎样选人等。对干部选任中的一些环节,要尽量多场合加以公开,可以借用媒体、内部信息渠道和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让本单位的大多数干部群众了解组织上选人用人的工作要求、工作步骤和主要信息,并建立畅通的意见反映渠道。坚持竞争,就是形成比较性选人。干部选任实行竞争上岗,实际上是改变了干部的提名权,让可能原本不在视野里的人和更多优秀的人参与。体现竞争,要将岗位公布,鼓励更多的人报名,进行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坚持择优,就是按照中央要求,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这也是干部选任的最终目的。 基础科学论文: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对文学的利用 个人简介:刘兵,男,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学术委员、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专著6种,《刘兵自选集》等个人文集7种,《超导史话》等科学史与科学文化普及著作4种,译著7种,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教材和读物。 摘 要:本文提出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可适度利用涉及科学问题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例举分析了几部较有影响力的西方畅销小说,指出其中所涉及的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其中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科学教育;文学作品 在中学的基础科学教育中,为了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可以利用各种辅助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这当中,一些在传统教学中不被重视甚至几乎被完全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恰当地利用起来,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教育中,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学,由于以往被强调不够,教师经常会感觉在教学内容和资源等方面有困难。就此来说,一些目前在国内已经出版了中译本的西方畅销小说,因其涉及到与科学有关的话题,而且,更多地反映了一些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对于科学、技术其及本质和与社会之关系的见解,就是一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满足特定教学要求的素材。倘能适当地在教学中引进、利用这样的素材,完全有可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掌握一部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有益的思考。 这样做的关键,是对适当的文学作品的发现和对其有关科学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可能的选择还是很多的。在此,可以例举若干部较有影响的作品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在一些早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举《美丽新世界》和《1984》这两本书为例。20世纪上半叶,科学在世界上还是突出地以非常正面的形象来传播,科学技术的一些负面的效应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作家非常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了先见之明,在其作品中讨论了相关的问题。 《美丽新世界》这本赫胥黎的经典作品,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好几个中译本。在那个时候,赫胥黎就已经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探讨了科学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另一种影响,即生育技术,这样的意识是非常超前的,甚至于我们现在激烈争论的生物技术的问题,在其书中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影子。他利用当时可以得到科学技术的进展,构想了一个特殊的极权社会,这个社会把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都运用起来,在对其成员从出生起,就进行着有目的的培养,把人分成不同的阶层,如阿尔法、贝塔、伽玛。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不同的社会结构带来的冲突,作者设想这个社会还保持着文化专制。比方说,对一些传统文化像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都是禁书……。在这本书中,就我们这里所关心的话题来说,最关键的是赫胥黎设想中,利用可以想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维持这样一个作者显然是对之采取批判态度的社会。作家所要反思的一种是社会体制,一种就是利用科学手段对体制的保证。 类似于这部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另一部可以提及的小说,就是那本非常著名的写于1948年的《1984》。以往人们不会把它算作跟科学有关的书,而更多地放到政治幻想小说的分类中,把它作为一本政治小说来读。这部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当然首先的影响也是来自于它对于政治社会的构思。但是,这部小说在其精彩的描述中,其实也还涉及到对于那样一个专制社会的技术支撑条件的设想,甚至于带有了某种科幻的意味。比如说,人受到监视,所有的地方没有自由、没有隐私,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都要躲着监视器(即小说中的“电幕”)。在1948年时,技术还不像今日那样发达,但作家在描述一种社会政治结构中发生的种种故事时,其实是很有预见地设想了可能利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即使当时这样的手段并不完善。作家的想象力和科学技术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是非常值得后来人重视的。在当下,不是已经有人在讨论监视器这种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与个人隐私之关系等伦理性的问题了吗? 除去这些较为早期的经典作品之外,如果我们直接跨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更会发现,一系列的小说更加有针对性地在思考着科学的问题。 很有代表性的美国畅销小说作家克莱顿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典型。其中,在公众中,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最初以小说形式问世的《侏罗纪公园》了,当然,由于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其实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由于电影的传播,其影响力超出了小说。后来沿着类似的思路、围绕着同样的主题的续篇《失落的世界》亦是如此。 抛开《侏罗纪公园》中那些至少在逻辑上似乎成立、与当代科学发展有某种关系的幻想性细节不谈,仅就其思想性而言,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背后,也有许多非常值得人们思考的内容。 小说的作者体现在其作品中的一个非常清晰的意识,即作者所要讲述的,实际上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问题。那个设想由人类造出并放养了恐龙的孤岛是一种自然,人们在这个孤岛上用人工的方式复原了几千万年前存在的恐龙,重新建造了一个人工的自然界。但作者又认为,这样一个自然界是不可能稳定的,虽然小说中的某些人以为可以控制这样的自然,但是这实际是一种幻想,而作者立论的根据,又放回到某种科学的逻辑里。在这本书中,作者大量采用了一些科学前沿的东西,典型的就是混沌理论。曾有人说这部作品所传达的混沌理论这样一些科学前沿概念,要比很多科普作品效果好得多。此小说中有一位主人公,是可以视为作者代言人的名叫马尔科姆的数学家,他就根据自己的研究而预言:这样一个人为的自然系统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从近代科学创立的时代起,人类有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从哲学家培根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后来有人重新解读,译为知识就是权力。人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一种所谓人类中心的观念,有一种人类对自己能力夸大的想象,认为人们可以控制自然、可以改造自然,可以把握人们创造的自然,这种认识是近代科学创立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不断地主流地所持有的一种看法,直到后来很多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过去我们在中国不是也有这种传统吗?的时候口号不是“人定胜天”吗?这种概念无论是基于想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还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信念,都是认为可以由人的意志来改善自然界和控制自然界,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信念也许是有问题的,或者说,对自然的控制有时候也是会出问题的。从《侏罗纪公园》到《失落的世界》,正是反映出这样的一种思想。 相应地,在当下我们的现实中,当我们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争论,为一些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事件或问题而争论,如像有关人类是否应“敬畏自然”的讨论,关于水利工程的讨论(在《侏罗纪公园》就真的提及到阿斯旺水坝的事例)等,如果把这样的小说结合在科学教育中,也许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一些话题、思路和素材。 在这里,还可以再举一个近来非常走红的典型的作家的例子,即著名的《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作者丹・布朗,他因《达芬奇密码》而知名,但其另外几本作品其实都是跟科学有关的,比如说像《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 《数字城堡》涉及到的是密码、信息、超级电脑的问题,当然内容也包括恐怖主义、政府的电脑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等等情节,但关键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能够研制出万能解密机,那么,在这种有可能性的技术发达情况下,人类的隐私何在? 关于个人隐私,像这样的反思,或者是像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所带来的冲突,在学术界也已有所讨论,此小说只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这样的科学发展的伦理性问题具象化。这里仍然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人和社会的发展的冲突的问题作为关注的核心。 在《骗局》这本书里,涉及到的也是一种科研伦理的问题。作者设想的情节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政府的有关机构和官员也居然会在科研的问题上作伪。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关注科研道德的时候,当然也是有借鉴思考价值的。 在丹・布朗几部小说中,我更愿意强调的是《天使与魔鬼》这本书,因为这本小说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一个科学与宗教的环境之中,在仍带有幻想性又有一定科学依据基础的故事情节里,反映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书中,教皇内侍在危急的时刻的长篇演讲几乎就像是一篇在讨论科学、宗教和人性之关系的论文。其中提到的一些很有意味的问题就是,仅仅靠科学我们是否能够很理想的生存?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科学是否能够同时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在我们掌握了非常先进的一种具有威力的手段和技术的前提下,我们的道德是否也已经进化到了有能力足以能够控制把握这样一种技术发展的相应的程度? 如果仅就近几年来被译成中文的国外畅销小说来看,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涉及对科学的反思这一主题的优秀作品,像《诺贝尔的囚徒》、《羚羊与秧鸡》、《猎物》,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再例举了。 总之,本文只是想提出这样一种可能的设想,即如果在学校的基础科学教育中,适度地利用涉及到科学问题的文学作品,完全是有可能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容易达到新课标所设定的某些教学目标的。 基础科学论文:紧密结合中医临床,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基础科学论文: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关系的历史演变 [摘 要]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历经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即古代时期两者各自独立发展,近代时期彼此相互联系,现代时期的高度融合。关注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对我国依托基础科学推动军事技术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础科学;军事技术创新;历史演变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3、现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高级阶段 进入20世纪后,科学活动日益从个人或少数人的独立研究发展成为大规模、有分工,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从“小科学”逐渐发展到“大科学”。在科技体制化逐渐形成的“大科学”发展阶段,武器装备创新往往是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工程技术综合、管理系统复杂、社会影响巨大的大工程项目,如“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星球大战”。1942年,美国动员了15万人员,耗费了23亿美元,动用了全国1/3的电力,实施了“曼哈顿工程”,制造了首批原子弹。[5]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基础科学与武器装备创新的关系比以往任何阶段都要密切,二者相互融合,一方面表现在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突破是原子弹研制成功的理论源泉,另一方面,在解决研制过程中的困难时,“曼哈顿工程”又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了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由传统的以基础科学推动武器创新为主的单向线性推动模式,转变为双向相互推动发展模式。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解释了物质内部能量和质量相互转化的关系,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量子物理学家们积极探索原子内部结构规律,取得了一系列惊人发现,为原子弹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1919年,卢瑟福利用镭放出的“射线”轰击其他元素,实现了原子核人工嬗变,打开了实现人工核裂变的通道,为人们深入研究核反应,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发现了中子,被当成轰击原子核的理想“炮弹”,人类找到了打开原子核内部的“钥匙”;1938年,居里夫人、费米和哈恩等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核裂变理论,为人类开辟一种新的能源。这些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的发现被誉为“通往核时代的三个阶梯。”[6] 正如“曼哈顿工程”的成功依赖于基础科学的突破一样,“曼哈顿工程”也极大的促进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理论物理学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量子物理学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带头学科。“曼哈顿工程”集中了当时大量的顶尖物理学家,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他们有时在国际会议上碰头,交换意见,有时在声望卓著的科学刊物上,介绍新发现。一大批这方面的科学家会聚在阿拉莫国家实验室,形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思想库”,7这些物理学家们在阿拉莫实验室进行问题探讨,学术交流,将观众的焦点集中到共同的目标,极大地推动了量子物理学在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在研制的过程中,有政府出资建立的先进实验室,也为基础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硬件设施。此外,从“曼哈顿工程”中总结出来的“大科学”管理模式,被成功地应用与其他基础科学项目的管理,间接地推动了其他基础科学的突破与发展,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高度融合。 基础科学论文:科技场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基础科学展品讲解 摘 要 科技场馆作为校外科学教育机构,主要是通过展览教育形式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与辅导员的讲解质量关系密切。同时科技场馆是公众教育场所,因此区别对待参观群体开展展品讲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辅导员如何针对不同参观群体开展讲解来实现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 关键词 科技场馆;展品;讲解 科技场馆的常设展厅一般都会展出一些演示科学原理、定律的基础科学类互动展品。这些展品通常是按一个主题或学科进行归类摆放布展,本文探讨的是单件展品的讲解也不是展品组合的讲解。 这些展品是立体的科学教材,观众在参观时能参与进来,他们推拉、吹吼,但是否会让他们去研究一些问题呢,又或者是有何收获呢?这就无从得知。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非正规科学教育场所,尽可能发挥这些展品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科技场馆的展品与游乐场的游乐设备之间的区别。科技辅导员针对展品的讲解及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是发挥这些展品的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不同年龄观众的认知阶段和兴趣点不一样,因此讲解起到的教育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辅导员在作展品讲解时,没有根据不同人群作出不同的讲解与交流,那么就很可能成为一次失败的讲解。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针对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讲解,不涉及混合群体的讲解。严格来说,这三个群体还是可以细分的,但由于科技场馆不同于学校,辅导员难以准确判断观众的准确年龄,只能作一个大概判断和大概分类。 1 辅导员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 交流 针对小学生群体的讲解与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与增加他们的科学经验。讲解与交流的难点是如何创设情景,增加趣味性,通俗化。 小学生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按皮亚杰的观点,小学生群体的认知阶段基本上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2)他们对周围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并渴望对这些事物寻求解释,已经形成了关于周围世界许多方面的 概念。 3)他们通过在校的科学课学习,开始对科学现象有所理解。 4)他们喜欢玩。 根据以上特点和讲解目的,针对这个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交流,辅导员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如何讲解。 1)通过创设他们喜欢的情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展品呈现的过程与现象。辅导员可通过讲故事、展品拟人化、虚构事件、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各种方法来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启发他们对展品现象的思考与交流。这样有利于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2)辅导员针对这类群体的讲解语言要生动有趣、通俗化。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宁可讲解时出现论述不严谨、不全面,甚至出现错误。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名词、概括性抽象词语、公式。否则,对小学生来说,讲解已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根本就谈不上培养他们兴趣,保持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了。例如,有件展示涡流现象的展品叫“摆动的环”,在讲述时不应该说“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他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导体和磁感线的概念。可以这样通俗化地说“小铝在磁铁旁边跑动”,显然,这样的表述是不严谨、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这样的表述能把事情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且容易记忆。通过这件展品的讲解,他们能增加这么一个经验就可以了:铝在磁铁附近运动,会有电产生,电又产生了磁。 3)辅导员讲解过程应引导他们把展品的现象与他们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思考。“科学的”概念常常与人的直觉相反,通过这种联系思考,使得他们的经验得到扩展。 4)讲解尾段,为了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可以引导他们去探究其他展品,也可以引导他们回家做些跟这件展品有关的简单实验。 2 辅导员针对中学生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 交流 针对中学生群体的讲解与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他们综合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分析研究一个系统(展品),从而增进他们分析研究自然事物的能力。讲解与交流的难点是如何让观众达到专注的快乐。 中学生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按皮亚杰的观点,中学生群体认知阶段基本上属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2)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的科学类科目结构内容不一样,因此掌握的科学概念与知识的程度不一样,运用科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的能力也不一样。 3)他们比儿时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在校学习也积累了很多知识,能够对周围事物作出解释。 4)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他们这个阶段,脑会发生重大变化。这阶段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关键阶段。 根据以上特点和讲解目的,针对这个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交流,辅导员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如何讲解。 1)很多展品展示的科学原理、定律,如果他们已经在课本上学习了。只要他们看了展品的说明牌,那么这件展品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立体的教材或示范性的实验,看不到虚假的线索、幻想的破灭和失败。因此,辅导员如果把讲解的重点还是放在讲述这件展品展示的科学原理、定律,那么估计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也难以引起他们专注去思考。 2)辅导员讲解时,可以考虑把展品作为一个系统,引导他们把展品看成一个系统,综合运用他们学过的知识,补充他们没有学过的知识,和他们一起交流与讨论。通过这种较为深度的分析研究,引起他们专注地探究和分析,增进他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例如,展示涡流现象的展品“摆动的环”,辅导员和他们一起操作和观察后,引导他们分析展品的构造。展品主要构成:架子、带有铝圆片的单摆、磁体。这件展品是展示带铝片单摆在磁体旁运动的情形,因此可以把它按时间来分割,分析和研究一个运动周期。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单摆周期运动、磁体特性、能量守恒、能量转换、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等知识。通过这样的讲解与交流,除了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增进他们没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一些科学方法。 3)很多展品都趋向于掩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讲解与交流,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方面的介绍。 3 辅导员针对成年人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 交流 针对成年人群体的讲解与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和他们一起重温学生年代课本上的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讲解与交流的难点是如何让观众重拾在校时的心态和感受。 成年人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智力发展已成熟。 2)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正规教育,如果不是从事专业工作,在校学到的很多知识已逐渐模糊,但没有消失。 3)积累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根据以上特点和讲解目的,针对这个群体开展的展品讲解与交流,辅导员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如何讲解。 1)辅导员和观众一起回忆在校时学过的知识。 2)重点讲解展品展示的原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上面所述的展示涡流现象的“摆动的环”时,可以介绍涡流制动、电磁炉、变压器为何要尽量减少涡流电流。 展品讲解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也应有各自讲解特色。一次成功的展品讲解就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这次讲解的教育目的是什么?2)分析观众特点再讲解。3)能否使观众心情愉悦。 基础科学论文: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分析社会矛盾 摘 要:自2013年初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气象灾害,河北地区更是列为“重霾”地区,对于雾霾天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此河北地方政府作出了各项治霾决策,河北地区针对该问题是如何以实践为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相关社会矛盾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实践;发展;矛盾 一、导言 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矛盾,大部分都是利益矛盾,而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但是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发展产生矛盾时又该如何处理,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物质发展的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下应该适时做出调整。河北地区在追求经济利益发展工业化的实践下基础下,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对此需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分析方法来寻求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二、发现问题,雾霾重袭河北地区 自2013年初以来,我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受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当然这些数据与日俱增。 “雾霾”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雾”与“霾”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一种气溶胶系统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大量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雾和霾同样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但是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升华而成,而霾则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这些污染性的有毒颗粒物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空气瞬间变成灰蒙蒙的毒气,将阴霾天气与雾并为灾害性天气现象统称为“雾霾天气”。 三、分析问题,河北重霾灾害成因 对于“雾霾”究其原因概括为两点,一是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二是造成雾霾气象灾害的罪魁祸首也就是人为因素。之所以河北地区成为重霾之地,是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经济发展迅速,为追求经济利益,大片植被被砍伐开垦成农田,农田又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这些改变的大环境和大气候的交互作用下河北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荒漠化危害的面积大,2008年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积27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4.5%;在全省138个县(市)中,有114个县(市)不同程度存在沙化现象。二是荒漠化面积增加的速度快,河北省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由建国时的122.6万hm2猛增到2000年的272.0万hm2,50年间增加了1.22倍。三是地类复杂、沙源丰富河北省是全国地类最复杂的省份,有高原、山区、平原和滨海。复杂的地类,除了带来迷人的景观,也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潜在危险。 “两高”产业集中也是河北能够产生十大污染城市的原因。像钢铁、建材、石化等都是河北省的主要产业,这些产业大量排放出煤烟、颗粒物环绕河北地区上空,北方地区冬天几乎全民燃煤取暖,普通家庭一冬天就要烧掉将近两吨煤,一些家庭还使用燃煤炉做饭,单这一项一个冬天家庭日常使用燃料所释放的颗粒和废气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可见河北地区成为重霾之地的根本原因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的发展工业,生产建设,河北地区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趋改善。在尝到了经济利益带来的好处后,忽视了经济发展这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伤害。 四、解决问题,河北狠抓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更是当前应对雾霾气象灾害的必要保障与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经验和如今的环境污染教训河北地区人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协调生态需要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关系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和生态需要二者都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需要,二者必须相结合相融合,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发展经济维护生态建设,然而个人认为当前情况下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先于经济建设考虑,因为当前不仅是河北地区甚至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问题。 河北地区为治理污浊的雾霾天气各级政府制定了各项政策,首先针对燃煤方面进行了一批煤改气工程,拆除了一大批小锅炉、茶炉、炉窑等,大部分居民小区的地暖和水暖都改造成气暖,新建的小区一律采用集体气暖供应。同时还要求完成除尘设施升级改造火电燃煤机组14台,共涉及19家36台燃煤机组的除尘设施改造。 作为全国钢铁产能最大的省份,河北今后5年内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全力防治大气污染。河北提出了5年内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的目标。着眼于削减产能、控制污染,河北在最新出台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17年,全省“减钢”6000万吨的目标,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净削减4000万吨。 治霾力度的加大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即民生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就单从在线监测系统一项来说就耗费上千万元的建造费以及后期昂贵的维护成本,这让许多企业吃不消。庆幸的是压力也可以转为机遇,中央首次如此具体频繁的关注河北经济结构转型,也表示河北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河北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河北五年内削减煤,压减钢,任务极其艰巨,也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河北应该胸怀全局,通过消化、转移、整合、淘汰等方式,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因此如何在雾霾这把双刃剑下抓住机遇,也是河北地区需要思考和把握的。 五、小结 作为决策者要有科学的预见能力,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需要从系统整体出发。“从这个系统的整体最优出发,既要考虑到组成这个整体的一切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整体与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决策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决策目标的偏差,达到整体最优。”对于河北省的相关建设发展出现的偏差,就是由于对整体把握的不足,没有权衡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 生态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只有全民努力才能真正有效快速的抗击雾霾,还我们碧水蓝天。因此为了提高民众的认识要加强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让公众有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低碳环保,绿色生活,也是我们作为普通民众的义务,河北地区发起全民抗霾活动,“五公里内不开车”“放下汽车,骑上单车”等生活理念,大力传播,希望更多的民众都加入进来,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基础科学论文:注重基础科学 促进应用技术创新 我阅读《环球飞行》已有多年历史,每次翻阅这本杂志总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可能是由于涉及自己工作领域的缘故,我注意到《环球飞行》近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尤其是《环球飞行》搭建了“科技前沿”专刊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这对于引领人们注重基础科学、促进应用技术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科技前沿工作主要是从宏观、微观等多层面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起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基础科学理论,进而创造出适合人类社会进步所需的种种应用技术。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就不会有真正的应用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人生活水平也普遍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基础科学领域对人类的建树,相对于科技发达国家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科研长期得不到真正重视,对科技事物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误区,急于求成,只看结果而不关心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技术的过程,各种所谓“模仿式创新”、“解决有无重于创造”的状况影响到对基础科技的投入。于是,当我们的社会进入到必须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的历史阶段时,这种重技术、轻科学和“拿来主义”所导致的恶果,就会陆续浮现出来,表现为在应用技术上我们似乎不断缩短了与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实质则是我们的创造力可能会越来越落后于时代。 基础科研是应用技术创新的前导,从目前太阳能飞行器研制状况可见一斑。人类研制太阳能飞行器已有数十年历史,太阳能飞行器结构与布局也陆续出现了许多新方式,但受制于现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瓶颈,太阳能飞行器难有突破性发展。太阳能飞行器能否实用,关键在于有否创新方法来提高近地空间单位面积太阳能的收集和转化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对阳光、太阳能和其他光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纵看人类了解光本质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和现在所采用的方法存在局限性。例如,尽管经过了数百年的反复论辩,人类对光本质仍然只有“共识”而没能得出充分证据,对光的理解还停留在基于假设的数理逻辑推理阶段,并长期陷入将光的波粒二象性当成光本质的误区,导致人类对光的认识难有根本进步。仅用数理逻辑方法来推定微观环境下物质的状况显然是不够的,在受认识与条件所限,因“测不准”而对微观世界用数理逻辑方法推测出种种“不确定性”的现阶段,即使“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少数的假设,用合理的逻辑来解释最广泛的实验结果”已成为基础科学领域的主流共识,我们仍然不能因一些理论学说对光的描述得到学界广泛认同,而放弃对事物真相的继续探索。如果我们要继续深究光的本质,就必须寻求新的方法来接近和揭示事物真相,而不能停留在数理逻辑推理的局限上和人们的自由想象之中。 在临近空间可操纵飞行器创造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尽管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往返火星,但在20余千米到100千米空气稀薄的临近空间高度,现有航空航天技术都显得无能为力。以火箭为推力的航空器还能勉强发射到这个空域作一个来回,航天器也只能往返“路过”而无法停留。高空气球倒是能够到达这个空域的中下层,但气球只能随风飘荡、浮沉而难于操纵。能否创造出有实用意义的临近空间可操纵飞行器,是能否有效弥合空天一体化作业缝隙的关键点,对人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们曾提出过无数构想来试图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平流层飞艇便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典型代表。然而人类在平流层飞艇领域已经探索研究了近50年,世界上至今仍没有成功先例。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所研制的、能够升到10余千米的“平流层飞艇”,实质上都仍是不能有效操纵、需要放气后才能伞降回收的飞艇状气球。现有科技能力显然已难解决创造临近空间可操纵飞行器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必须从头再来,由基础科研入手创建新的科学理论和创造出新的技术方法,如此才有可能让人类的平流层飞艇之梦成为现实。 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不仅让人类实现了自由翱翔的愿望,甚至将来移居到外星球也都有了可能。这一切,得益于前人为我们建立的基础和每一代人的开拓创新。在享受前人发现与发明来丰富现代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 基础科学论文:音乐基础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翻开中国、印度、阿拉伯或欧洲的音乐历史典籍,我们发现乐律学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从赫尔姆霍尔茨的《音感觉论》到王光祈的《东西乐制之研究》,近代西方和中国的音乐学也都肇始于所谓的音体系(Tonsystem)研究。可见这门以音乐构成的最基本单位――音程为探索对象的学科在古今中外的学术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当今绝大多数学习音乐的人却把律学视为畏途,认为它太抽象,数学运算太复杂、太困难了。殊不知当我们从事音乐活动之始实际上就已经与音律打交道了。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律学所探讨的音程关系凭听觉也是能够“自在地”训练和把握的,但是作为一门“自为”科学的音乐学,如果没有一定的律学基础,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就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今年4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李玫博士的专著《东西方乐律学研究及发展历程》是这门多年来被音乐学界冷落的学科值得关注的新成果,它也是作者从硕士到博士学术上节节提升、多年耕耘结出的硕果。该书的上编“研究方法”以精练的、相对易懂的语言(约占全书1/8的篇幅)阐明了理论律学的一般原理,论述了乐音和音程的物理属性与数理规定性的相互关系,使具备高中数学、物理程度的音乐学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掌握这门让许多人望而生畏的学科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的阐释在继承缪天瑞先生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了赵宋光先生及作者的新探索成果和新提出的概念,例如“相对波长”、“跃迁算子”、“跃迁值”等。她还提供了运用这些新方法进行运算的实例,使读者可以将它们与传统的运算两相对照,明确彼此间的联系。作者在讲述一般理论的同时,也兼顾介绍了从古代各主要文化以长度比值、近代以频率比值、现代以周期比值来解释律学原理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三四万的文字把这门看似深奥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向读者做了简明而清晰的交待,大大地拉近了律学与一般音乐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距离,也为未来在音乐院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做了学术上的铺垫。 该书的下编“律学研究历史的发展与回顾”是这部著作的重心,也是其创新性和主要价值之所在。作者在第一、二章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律学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沿革,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从《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到朱载址⒚鞯摹靶路密律”这一不断深化的历史脉络,在第七章还总结了20世纪中国乐律研究新成果。同时下编还分别列举了除中国以外其他三大文明发源地印度、阿拉伯-波斯(古埃及和古两河流域)和欧洲不同时期的律学理论和运算原理,例如古印度的“22斯鲁蒂”理论、对维纳琴弦长进行分割的掐断率,古代阿拉伯世界的扎尔扎尔“中指”、乌德琴定弦法、萨菲丁的不平均十七律,欧洲拉莫斯和扎里诺的纯律理论、斯台文和梅尔桑对十二平均律的研究等,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民族音乐学的创始人之一埃利斯在《论诸民族的音阶》中所得出的结论:“在全世界不是只有一种音阶,或只有一种自然的音阶,或必须以赫尔姆霍尔茨极为巧妙地设立在音响学上的构成原则的那样一种音阶,而是有着非常多的和各式各样的不同音阶。其中有些是极其人为的,甚至还存在着很随意地发音的音阶。”①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近代物理学和数学的新成果对律学发展的推动,也为后学指出了今后如何借鉴现代科技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 李玫博士的这部著作在强调数学和物理学对乐律研究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人类丰富的乐器制作与演奏实践在推动认识乐律的规律的重要意义。例如作者十分重视中国琴律、笛律学的研究成果,特地介绍了印度拉玛马特亚以维纳琴作为实践物改造律制的过程、阿拉伯乌德琴的定弦法、乌德演奏时中指指位的变迁和扎尔扎尔中指指位的确立对阿拉伯律制形成的特殊作用。基于演奏演唱的实践和人类的审美听觉,作者特别尖锐批评了当今乐理知识讲授中把十二平均律作为世界通行的金科玉律,而对它违反自然规律的本质缺陷视而不见的现状,以充分的论据打破了多年以来国内外专业音乐教育对十二平均律的迷信。这对开拓和丰富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是十分有益的。 按照书名这本著作的研究对象应为“东西方乐律学”,但是在其中我们只看到对四大文明发源地律制的论述,而对于一些很有特点、民族音乐学家历来十分关注的其他特殊律制,例如泰国的七平均律、印度尼西亚的九平均律却没几乎有涉及,更没有从学理上加以解释,这让我们这些世界音乐后学者不能不感到有些遗憾。尽管如此,我们已经可以从李玫老师的这部书中获得了许多的启示和教益。 正如赵宋光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乐律学“曾以不可抗拒的规律性多源萌生存活,还将以不可磨灭的勃勃生机发育壮大,而且还将以自己抽枝放苞的强劲生命力注入未来的人类,煞住百年颓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在振兴的中华民族这个文化群体“有能力在21世纪引领人类音乐文化走出那‘法老称霸的疆土’”。 基础科学论文:探究基础科学教育研究与建构主义中西方的差异 摘要:摘要:本文讨论了国内外教育界在理解建构主义与教育研究之关系问题上的差别,分析了“社会建构论”对于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意义,与存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基础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 1引言 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学术界,包括教育界,建构主义(或称“建构论”constructivism)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也是非常有影响的学术思潮。例如,用constructivism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在上检索时,有11万条结果。用constructionism检索时,也有1万6千条结果。在国外教育界,在科学和数学的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建构主义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英国利兹(Leeds)大学给出的一份1990年的文献目录中,就开列有1000多种著作。在90年代初,也有人估计,在教育类杂志上,当时差不多有2500篇受到建构主义启发的学术研究论文。[1]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据说在美国教育界颇为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潮开始传入中国,并倍受教育改革者们的青睐,被当作一种向传统教学方式发起挑战的理论武器。[2]这种说法可以从中国教育研究者们发表的有关论文的数目得以验证。例如,在全国期刊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建构主义”作为关键词检索时,有结果670项,其中,除去极少数其它领域的文章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教育研究领域的。但是,在这些论文中,对于建构主义的理解尚有不够全面之处,基本上都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理论或学习理论来进行介绍和讨论,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它在此之外的其它含义与影响和建构主义学说的多样性,包括它给在学习过程之外的关于科学知识本身的认识所带来的影响,如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建构主义科学史的影响等。本文,将就此问题在国内和国外的不同观点作一分析与评论。 2国内教育研究界的视野、关注点与认识理解 首先,在国内的科学教育研究界,在引进、介绍和研究建构主义学说时,有这样一种非常典型的观点,认为“当今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皮亚杰等思想的发展,他们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并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他们提出了情境性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随机通达教学等教学进程设计思想;在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另外,他们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当今的教学改革很有启发。”[3]可以说,这确实是一种很典型的说法,一方面,它给出了在国内教育领域中研究建构主义的意义,即是把它作为一种可以用来改变国内教育现状和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工具,针对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习惯,把它作为一种“解毒剂”,因为从这种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虽然看起来是在“传递”知识,但实际上只是在有意无意地促进学生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特别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而已。另一方面,这种说法的典型性是在于对建构主义理解上的某种以偏概全。有人甚至以全称的描述明确提出:“现代建构主义主要是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发生认识论等思想,并在总结60年代以来的各种数学教育改革方案的经验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4]当然,以皮亚杰的学说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说确实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如今形形色色的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中,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支。虽然也有人在对国外文献的检索中注意到的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及科学史中的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之影响的文献,甚至注意到美国的科学教育的重要文献之一《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要是以建构理论为其指导思想的,但也仍然在论述中没有将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同,而只集中于关注建构主义在纯教学过程中的意义。[5]或者是,有人虽然注意到了主要的几种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如认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激进的建构主义等,并有保留地指出了其对于我们教育改革的意义,但却几乎完全忽略了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以及相关的与科学史中建构主义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而且在评论中,虽然也谈到建构主义与我们以往强调的客观真理的观念的不同,认为建构主义不再关心知识与客观世界是否一致,是否“真”等,但由于只是关注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依然把略去了在我们在教授要学习的知识之前人类对知识自身的“建构”。[6]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有些研究者即使在谈到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activism)时,也多主要以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及其学派的学说为主要来源,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其他建构主义理论一样,社会建构主义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关注这一建构过程中社会的一面。”[7]这种对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解显然也只是对众多社会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限制下的一种狭义的理解。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然会将诸多作为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中重要指导思想并富有成果的社会建构主义排除在外。当然,在国内教育研究者中也有极少的例外,像近来在《全球教育展望》上的一篇文章,就也谈到了在科学教育中科学的知识观问题,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地和深信不疑地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需要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描绘为客观的,没有疑问的和一成不变的(常常出现在教科书或正式的讲义中)的观点相反,而是把科学知识看作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探索发现的。[8]可惜的是,像这样的认识与声音实在是太少了。相反,在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者中的主流作法,却只是在前面提到的对建构主义片面理解下,将其应用于各种具体的技术性教学手段。 3国外的某些观点 在国外对建构主义这样一种热门的论题的研究中,与教育的相关同样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却又不象国内教育研究界那样视野局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专门研究科学和数学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对科学教育之影响的刊物《科学与教育》(Science Education)在1997年所出版的建构主义专号。其中数篇文章就从不同的侧面讨论了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是对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之当时的表现的哲学讨论。正如其由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者马修斯(M.R.Matthews)在开篇的导论性评论中所言:“在当代的科学和数学教育中,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其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的观点中,它在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甚至神学教育中有重大的影响。在其所有的变体中,建构主义都是被热烈争论的话题。”当然,重要的是注意到其“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是建构主义最原初的核心,即一种关于信仰如何被得出,而不是关于如何使信仰为真或将其解释为科学知识的心理学理论。从这一核心出发,建构主义已经扩展到把关于认识论、教学、课程设置、教育理论、伦理学、本体论以及形而上学都包括在内的观点。”“但是,即使在其学习理论的核心中,也涉及到认识论……因而从核心出发,建构主义必然要涉及对哲学的考虑,不幸的是,这样的考虑正是科学教师因其训练而没有准备好的东西。当然建构主义有许多变体。为了方便的缘故,这些变体可以分成教育的建构主义、哲学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第一种变体自身又可再分为个人的建构主义和社会的建构主义。第二种变体在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书中有其直接起源,并由近来美国科学哲学联合会的主席巴斯•范弗拉森(BasvanFraasen)对之做出了最有力量的表述。这种哲学的建构主义在贝克莱的科学哲学中有其根源,并可进一步追溯到古希腊的工具主义哲学。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这种传统就为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者所反对。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等同于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以及他们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研究。在这种传统中,科学的成长,以及在其理论和哲学承诺中的变化,被人们用社会条件与社会利益的变化来解释,而认知内容和理性的推理的解释力量则打了折扣。这也就是说,某些真实而且合理的东西,并不被爱丁堡纲领的拥护者作看作是构成了一种解释,说明它为什么让人相信。”“需要承认,许多被用建构主义的名义来谈论的东西已经超越了其原来学习理论的领域……建构主义也有助于教育者们意识到科学的人性维度:它的易谬性、它与文化和利益的关联、在科学理论中约定的地位、理论的竞争性质,及其它更多的内容。”[9] 在另一篇文章中,吉兰(D.R.Geelan)区分了6种不同的建构主义形式,它们分别是:个人的建构主义(personalconstructivism)、激进的建构主义(radicald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论(socialconstructionism)、批判的建构主义(criticalconstructivism)以及与境的建构主义(contextualconstructivism)。[10]吉兰还提到,这些视角的每一种,都为我们理解建构主义提供了不同的侧重点。正如有人比喻的,可以把建构主义描述为一个n边的多面体,它的不同的面代表了建构主义的不同形式。这些面中有些是相邻的、相容的,而另一些面则是对立的并处于张力中,但它们仍然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除了像马修斯和吉兰的分类之外,对于建构主义的谱系也还有其它众多的分类。 不过,不同的分类只是表明了一些国外的研究者并没有忽视在纯学习理论意义上的建构主义之外其它的建构主义。冯•格拉瑟斯费尔德(vonGlasersfeld)可以说是在其本人和他的学派中使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线索的建构主义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贯彻,但即使是对于以他为代表的与学习理论关系密切的激进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中,人们也仍然会注意到其超越个人维度之外的社会维度的表现,因为“激进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学习中的社会成分”,而且“显然激进的建构主义确实把社会的成分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只是“激进的建构主义的认知学习模式还没有对在学习中的社会-文化成分和个人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适当的解释而已”。因而这种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1]这也正如奥格玻恩(J.Ogborn)在其“学习科学的建构主义隐喻”一文中所指出的,“关于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建构主义非常有吸引力的图象,来自把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这样两个非常不同的问题联系起来。”“显然在知识的本质和如何最佳地学习和教授知识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有一个明显的推论,即学习者需要被教授这种知识的本质。在对这两者应用同一隐喻的意义上,倡导恰当的学习方式的建构主义者经常把这种联系作为必要的东西来对待。”[12] 在科学教育的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只是一个方面,尽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的本质的教授也是必要的一项内容。但另一方面,像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等,也同样是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方面,与来自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研究的结果就关系极为密切了。而且,这种密切的联系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文献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1989年,在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和威尔士事务部新公布的国家规定的中学科学课程设置中,科学史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这份法规性的文件,要求学生和教师了解“科学的的本质”。在国家课程设置委员会发表的相应的指南中,甚至出现了“科学是一种人类的建构”这样的典型带有建构主义意味的提法,这样,从法律上,便要求“学生应逐渐认识和理解科学思想随时间的变革,以及这些思想的本质和它们所得到和利用是怎样受到了社会、道德、精神和文化与境的影响,而它们是在这样的与境中发展起来的;在这样做时,他们应开始认识到虽然科学是对经验进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科学的本质”就是此课程设置所要求达到的17个目标中的最后一项。[13]至于像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61计划”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虽然在叙述上出于某些原因回避了明确地提出“建构”这样的词语,但其中“科学的历史和本质”或“科学的性质”,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要求。在其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相近的含义。如在“2061计划”的科学素养基准要求中,就有像“科学的进步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其他部分的状况”这样的说法。[14] 这种在基础科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和认识科学的性质的做法,必然导致对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社会对科学发展之影响,或者更明确地讲,社会因素对科学之“建构”作用的关注。这也正如柯柏恩(W.W.Cobern)所说的,他就是要在讨论科学与科学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时引入社会建构的概念,并论证说,“无论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性质怎样评论,对科学的学习必定要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因而,任何科学课程设置都带有一种社会的视角”。而且,在一种文化研究的意义上,在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时,“科学的多元主义就是一种在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中强纲领的逻辑延伸,它促进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一种激进的社会建构论的看法。”[15] 简而言之,由以上并不完备的对一些国外的观点的介绍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国外的教育研究者们当中,无论是就看法上,还是就实际的教育改革行动中,都并不仅将建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限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理论,而是超出了这一界限,除了关注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外,也注意到与所教授的知识本身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的“社会建构”。 4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与“社会建构论” 如果我们粗略地将建构主义分为以皮亚杰式心理认识理论为代表的个体的建构主义,以及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群体或社会的建构论的话,那么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的建构是通过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如知识)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后者,则关注在人类知识本身的建构过程中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这里所讲的意义上的社会建构论开始在国际对科学的人文研究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占据了主流地位。 如果略去更早些时期的背景,我们大致可以说社会建构论成熟于英国的科学社会学界的爱丁堡学派发展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或者至少它的“强纲领”几乎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或社会建构论的代名词。其代表人物布鲁尔(D.Bloor)提出的作为原则用来研究科学知识之形成的“强纲领”,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即1,应当从因果关系角度涉及那些导致信念和知识状态的条件(因果性);2,应当客观公正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成功和失败(无偏见性);3,应当用同一些原因类型既说明真实的信念、也说明虚假的信念(对称性);4,应当可以把一种学说的各种说明模式运用于它自身(自反性)。虽然抽象地看上去,这四条信念并不复杂,不过如果暂时抛开为保证其学说本身免受质疑但又相对复杂和引起诸多争议的“自反性”之外,其它三条“强纲领”恰恰构成了对科学之研究的“社会建构论”的核心主张。[16]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它修正了以往我们只用外部社会因素来说明科学认识的失败或谬误,而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则只用内部史的方法即可说明的传统研究方法,并具有相当大的颠覆性。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科学知识社会学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大量的具体的历史与现实案例研究为基础,将其影响延伸到多个领域。“到80年代中期,它积累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验性案例研究,并开始影响了众多带头的历史学家的工作。”这时,“建构论”这个标签,已经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受其影响的历史学家们的共同具有的观念。“这个术语把注意力引向一种中心的概念,即科学知识是一种人类的创造,是用可以得到的材料和文化资源来制造的,而不仅仅是对预先给定的和独立于人类行动的自然秩序的揭示。”建构论“更像是一种方法论的取向,而不是一组哲学原则,它系统地将注意力指向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类在制造(making)科学知识中的作用。”[17] 因此,当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自身的大量案例研究以及在他们的观点对科学史家的影响下而带来的建构主义科学史的研究工作大量问世时,这些工作就从社会学与历史两个角度开始对以往形成的传统的科学观与至科学知识的看法提出了挑战与修正。由于建构主义科学史的具体成果与这些成果产生的影响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大问题,笔者将另文论述而不拟在此展开讨论。但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知识社会学最大的感染力,就是呈请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所有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普通人,对已经习以为常了的科学观进行再思考。”[18]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社会建构论者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就需要彻底修改我们教给学生的那些有关他们正在学习的学科的系统条理的说法。物理学----以这个在其中争议更加尖锐地出现的学科为例----原来被描述成为是探索在预先存在的自然王国中可以客观地确定的性质与力的真实说明,这个先在的自然王国具有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类在任何特定的时代所相信的东西,这种探索是松散地由一种可以合理地捍卫的‘科学方法’所指导的。但现在就不应再这样描述了。”“如果这种或者种更为激进的社会建构论的说明被接受了,在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上,物理学就不再被描述为一种寻求真实地说明外部实在的事业……”。[19] 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研究者们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史对于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多年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在努力寻求将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近年来,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内容也成为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人们努力要引入的内容。像那些著名的教育改革方案中设立的有关科学的历史或科学的性质等内容要求,就是这种努力的明显表现。但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像有的人所说的,建构主义,或者说社会建构论的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史研究已经过了其最高峰、最狂热的时期,但现在毕竟它已在相当的程度上渗透到了对科学的人文研究的各个相关领域中,成为流行的观念。不过,关于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学术界又是有着相当多的争议的。特别是,“建构主义对科学的看法明显地与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们习惯采用的观点有严重的分歧。”“社会建构论的言过其实受到了科学家、哲学家和非建构主义社会学家们的严厉批评,他们论证说,建构主义的计划是荒谬的、自相矛盾的,或在经验上没有根据的。”[20]因此,如何,或者说在什么程度上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利用或反映建构主义的观点,也就成了有争议的问题。 不过,其实建构主义只是将问题更加极端化而已。在建构主义的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研究成为热点之前,有关传统的科学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也并非没有问题。早在1974年,美国物理学史家布拉什(S.Brush)就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科学史教学的重要文章:“科学史应该被定为X级吗?”。布拉什指出,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可能不是学生们的一个好样板。因为这确实涉及到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如果科学教师们想要利用科学史,并且如果他们想要从科学史家的当代著作中获得信息和说明,而不是从一代又一代的教科书的编者那里毫不费力地地获得神话和轶事,那么他就不可避免地要被这种对客观性的怀疑论所影响,而这种怀疑论当前是很流行的。他们将发现,很难抵制历史学家们的论点,特别是如果他们费心去检验这些论点的最初来源的话。”这样,“那些想要利用历史材料来说明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教师,确实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的建议是让那些想向其学生灌输科学家是作为中性事实发现者的传统角色的教师,不要去使用目前由科学史家准备的材料,因为那类材料不适合于他们的目的。[21]因此,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只是使类似的矛盾更加尖锐,甚至于将“不宜”的对象从原来仅仅是学生扩大到包括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和科学教育家在内更大的群体。 5若干结论与分析 结合上述讨论,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地得出如下的结论与分析。 1,在国内和国外,建构主义(建构论)都是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被讨论的热门话题。 2,建构主义实际上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论。 3,教育界对建构主义的讨论中,国内和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内教育研究者主要集中关注的是认知心理学类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将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将另外一类来源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并影响到科学史的社会建构论几乎完全忽视。比较之下,国外关于建构主义与教育之关系的研究中,则对于后一类社会建构论也有相当的关注。 4,就与基础科学教育的关系来说,第一类认知心理学类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已被设定要教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的过程相关;而第二类源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相应的科学史研究的社会建构论,则与对要教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的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相关,它密切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对所设置的内容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 5,在国际上,社会建构论已经成为在对科学的人文研究各个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主流观点之一,但对之也存在有广泛的争议。相应地,对于它在基础科学教学中的体现,也是一个很有争议但却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6,国内教育研究界对社会建构的忽视,也与国内对科学的人文研究之普及的欠缺有关,众多的教育研究者并不了解这种在国际上渐成主流的在科学观上的变化与研究进展。与此同时,虽然近来国内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强调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内容的引入,但传统的科学观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传统中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使广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难以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许多见解。 7,尽管有上述的困难与问题,但包括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以及在这些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建构主义思想在内的STS,仍是在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内容,问题只是应该深入研究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来引进和吸收它们,并使之成为理想的基础科学教育不过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础科学论文:基础科学研究的困境及资助 一、基础科学研究之困境 1.科学职业化后名与利的纠结十八世纪之前的科学研究均以业余爱好、个人兴趣为基础,学者(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下同)为了追求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之最高智慧,不以名利为目标。那时的科学没有今天这样高的社会声望,而且那时的学者主要是大学教师,学术研究满足的是教学需要———学生对人类理智事业的最高追求。伽利略、牛顿、莱布尼茨皆如此。十九世纪,皇家科学院及各国科学院诞生后,科学研究渐渐地成为一种职业,研究成就与名利收入挂钩;当启蒙运动把科学变成了实证的理性事业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就是不争的社会事实了。罗伊•波特(RoyPor-ter)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将物理学首先当作哲学分支的观点不再那么有道理了:到1800年,真正的物理学则意味着实验物理学。” 人靠工作养家生活,科学家也不例外。18世纪前没有职业科学家,人们都有确定工作,包括技术工作。人们凭借经验改进工作技术,包括蒸汽机也是通过经验的累积而改良的,热力学理论是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后才产生的。人们出于好奇心、工作与生活需要及个人性趣,才去探索自然物象之奥秘的。罗伯特•金•默顿(RobertK.Merton)说:“在科学被当作一种工具有自身的价值而得到广泛接受之前,科学需要向人们表明它除了作为知识本身的价值以外还具有其他价值,以此为自身的存在进行辩护”。科学作为关于物象的经验知识,只有当它向技术、生产和生活领域展示其无蔽的真理时,纯科学理论的社会价值才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由于笛卡尔坐标系的诞生,数学与几何融会贯通,这种贯通使得实验、测量与科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检验的桥梁,经过启蒙运动的催化,纯粹的理论科学就变成了实证科学。原本以探索自然奥秘为目的的纯粹的理论科学被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打扮成了谋利的、经验的、实证的、可技术化的实证科学。英、法、德等国的科学院最初是由那些有探索自然奥秘意愿的科学家自发组织起来的协会。 前苏联以国家名义创立了科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国家及各省纷纷成立了自然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但它们与英、法、德、美之国家科学院极其不同,前者是科学家自我组织的协会,不受国家控制,后者带有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贯彻的是国家意志。战后,因美国原子弹的功效,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资助力度,科学研究成了真正的职业研究。科学家从此陷入了为争取研究资源和最高荣誉奖而奋斗的名利战场。但创立深刻的科学理论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事业,在短期内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研究成果,而且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的资助体系看重的是功利化的、实证的、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实证和实用研究。战后风行世界的课题制资助方式把科学家推进到了一个争名逐利的战场,从此高尚的科学研究事业与世俗凡事一样肮脏。 2.国家资助体系的功利主义倾向国家资助体系必然贯彻国家之意志,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为根本之目的,这就决定了国家资助不可能向基础科学研究倾斜,必须向知识之流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倾斜。不管是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国家资助的功利化取向是相同的。可是,基础科学研究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之目标,它不管、也不问其理论的功用价值,甚至于他人理解或不理解,研究者均不在乎。学术研究不需要向人们证明其理论是否有用。严格地讲,一个思想是否有用,与思想之提出者无关,提出理论是一回事,应用理论是另一回事。所以,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牛顿、爱因斯坦均不思考他们的理论对于人们是否有用这一愚蠢的问题。学者没有责任向人们证明其理论的功用价值;一个理论,有用与无用,与研究者和提出者无关,而与接受者的心智相关。学术理论、学术思想之意义不在其功用,而在于开启人们的心智。比如,老庄认为,天道之幽幽,人心难求,这样的思想,看上去毫无价值可言,可是它让人们明白,人们以感官之功能不能探知自然物象之真相,这一认知意义就是老庄关于天道思想之价值所在。学术思想的意义在于它的认知层面,但并非所有可认知的东西均能付之于人的行为实践,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一个思想是否具有行动的指导价值,责任不在于思想的提出者,而在于它的倾听者和接受者。比如,1930年12月W•泡利(W.Pauli)提出了中微子理论的原型构想,就连他自己本人都认为,无法找到相应的实验程序予以证实。1952年由其他科学家以精致实验验证了他的猜想。问题是,提出理论比验证理论更为重要。以课题制为核心的国家资助体系很难资助大胆猜想的、无实用价值的学术理论研究。 3.意识形态的压制孵化科学的是文化,不是意识形态,科学是文化演进的产物;意识形态恰好是科学的“敌人”,是科学进步的主要障碍。意识形态是用来证明政治制度合法性的理论工具,是官道运行的“软件”。笔者认为,科学是研究天道的,文化是研究人道的,意识形态是研究官道的,天道、人道、官道虽有交汇点,但各行其道是必须的。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头,前苏联的李森科借意识形态制造伪科学,历史斑斑血痕,意识形态与科学,尤其是与基础科学存在着深刻的对立与排斥,它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拦路虎”。科学不是任何单一主义的产物,任何单一主义都不能指导科学;科学也不是任何个人智慧的产物,尽管历史上许多卓越的个人对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科学演进的轨迹看,科学从来都不是个人智慧发扬光大的结果,任何人指导不了科学。回顾人类科学史之历程,源起于希腊文化的科学,在雅典时期繁荣,到希腊时期达至顶峰,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地中海三大洲,但科学在罗马时期“死亡”了。“罗马人只是为了完成医学,农业,建筑或工程方面的实际工作,才关心科学,他们只使用科学知识之流,而不培育其源———为学术而学术的源泉———,结果,不到几代人,源与流就一起枯竭了。” 从英、法、德、俄、日、美等科学强国的历史经验看,科学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上述诸国科学繁荣前先有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甚至音乐家,而后才诞生一大批科学家。究其根本,乃是这样一个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头脑发懵、智力尚未开化的人搞出惊天动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西方著名的科学家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科学家,因为用他人之思想做不了自己的研究。强迫科学家接受意识形态的指导,不但压制了社会科学家学术创新的灵感,同样也压制了自然科学家学术创新的灵感。以意识形态为借口,压制学术自由,基础科学就繁荣不起来。基础科学研究在中国遭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官方意识形态把科学精神解读为“求真务实”,事实上那是工业科学精神。基础科学只求真,不务实,牛顿、爱因斯坦从来不考虑他人如何运用他们的理论去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务实”是政治家的要求,职业化的工业科学家也追求应用技术之实利,但基础科学研究没法“务实”,除非改变现行的科学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第二,意识形态是国家资助体系的“风向标”,凡是符合并最大限度满足政治要求的科学研究项目就能得到很好的资助,否则,很难得到资助,因为研究项目填报栏里要求研究者必须填写有何“社会效益”。 4.课题制与基础科学研究不相适宜学界认为课题制度的优点,不外乎以下几条理由:l.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使用效率;2.引入竞争机制,适应并满足市场需要;3.打破单位限制;4.规范国家科研计划及管理制度;5.明确参与课题研究主体间的责、权、利之关系。这五条,除了第3条是针对当前体制弊端之外,其余4条均不成立。“合理”,合乎谁之理性?只是合乎国家作为出资方的理性,实则是政治决策者的个人理性,最大限度满足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的科技需要主要是应用科学技术、实用技术的需要,对于基础科学理论,它不需要。第2条,既然有市,何必国家资助呢?因为市场主体是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企业家需要技术,他可以从技术市场上采购而得,何必国家资助呢?国家以纳税人的钱去资助企业家对技术的需要,那不是相当于说用公共财政(众人的钱)去资助少数人发财。这不合乎正义。唯独第3条旨在打破现行科研单位权力的限制,有点道理。第4条是以国家科研计划为前提的,对科学研究进行人为的规划本身就是荒唐的,因为没有人是圣人,谁也不能事先预知研究从哪里取得突破,对科研进行规划,不合科学演化轨迹。第5条属于管理程序,姑且不论。总之,课题制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对工业科学及其技术的实际需要,贯彻的是国家意志和政治决策者的政治意愿,但它与基础科学研究极其不相宜。基础科学研究满足的是国民对自然物象和社会现象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是非功利导向的。国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机构没有认知需要。政府作为国家的人,它不会出钱购买认知智慧。李兵、李正风二人对课题制度的批评角度仍然是工业科学研究观的立场,他们二人看不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取向是丰富知识之源,增加全社会的知识总量,而工业科学研究是截取知识之流以应用于国防、生产、环保和生活等诸多方面。 二、基础科学研究的性质与资助 从基础科学的性质上看,基础科学研究体现的是研究者之间的智力竞争制度,学者把对自然物象、社会现象的深层次的认知、达至顶峰的智慧作为自己的研究追求,以自己的智慧传之万代而不朽为著书立说之宗旨。这样的研究情怀,不仅仅是高尚的,而且是塑造本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精神家园。基础科学追求的是人类认知万事万物的最高智慧境界,它不以功利和实用价值为其研究目标和追求;基础科学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来讲,是以开启民众和后代智慧为其终极目标的。追求人类的最高认知智慧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独孤求败”是基础科学的真正精神,“求真不务实”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灵魂。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把“知行合一”看作是科学的标准,实际上这只是实证科学的标准,基础科学不能以此为准。人的认知层面与行为层面并非二合一的关系,许多精妙的思想暂时找不到它的实践路径,不等于说,它就是虚的、不真实的,如前所述,物理学史上相对论、量子论、中微子理论,起初均没有找到验证它们正确的实验方法,十年、二十年过后,人们才找到检验其真伪的实验方法。常人之思想,往往有很强的惰性,把自己一时不能理解的思想和理论斥之为“妄”,而那些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则很受欢迎。人类最普遍的历史现象是:真正的学术思想精品,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历经数代人之后,人们才发现它们是有价值的,而且具有极高的认知价值和启发价值,而那些最流行的“时代精神”过了一代或两代之后,就被人们视之为垃圾,弃之于野。中国文化史上的道家、儒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就经历过“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而被后代人视之为宝”的遭遇。伯纳德•巴伯(BernardBarber)说,“科学不具有常识的局限性”。 基础科学的理论解释范围远远超出了常识和经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狄拉克(PaulAdrienMauriceDirac)的正电子方程、W•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德布罗意(LouisdeBroglie)的物质波概念等,它们均以数学推导为工具,实验过程只是证明他们的推导结果是正确的。自然物象的本真状态处于人的感官范围之外,人们只能用仪器捕获其物象,以显示仪显示其存在状态,以数学为工具推导其变化过程。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更谈不上经验,人们必须以常人无法直观的方式去研究它们,思想方法的独特性是其关键。埃德加•莫兰(EdgarMORIN)说,“新宇宙学的开拓者从开普勒到牛顿都把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建立在他们的神秘的信念的基础上:在现象世界的混杂性之后存在着规律,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创造物”。故此,莫兰认为,必须保护越轨者。也就是说,必须保护那些有奇思妙想的怪才、不同寻常的奇怪理论和怪异思想。纵观整个物理学史,每个对物理学理论做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以自己独到的思想方法而名垂于科学青史。所以如此,用他人的思想做不了自己的研究,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捕鱼的理论指导不了打猎。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的、普遍的思想方法。这正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生命所在。 基础科学研究之成果就是作为认知的科学理论、历史理论、人文思想、社会理论等。其最为重要之历史和社会价值是开启后代之心智,纯洁人们的灵魂、规范社会秩序,启发后人的交往理性。这是不能用实证精神和实验程序加以检验的精神价值。 1.基础科学研究资助的新思路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式必须这样来构想:把资助与学术知识产权结合起来考虑,以学术成果(篇、著)为购买单位,针对每个基础学科,国家成立匿名评审委员会,建立采购制,而非申报制,对于在严谨的基础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纯理论研究成果,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定认可后,由国家出钱,“高价”从学者那里购买部分知识产权(主要是使用权,而不是占有权和所有权);从事工业科学和技术开发的研究者引用或应用某项学术成果(包括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内),必须向原本作者付费;对于特别优秀的、高水平的、可以传之后世而不朽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家采取匿名评审的办法,另外给予重奖;同时,放开对社会资助的控制和管理,鼓励民间机构、民间团体自行决定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式。 2.建立健全基于基础科学的评价制度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关键的评价指标是引用率这一概念。以引用率作为学术评价的前提是某篇研究成果必须得到同行的关注,有关注才有引用率,如果不被关注,或被关注得极少,引用率就为零或低。然而,学术思想史上不争的事实是:不被人关注的学术研究成果常常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实际的社会价值,只是当时的世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已。在人类智慧演进和思想史上,越是深刻、宏阔的思想体系,能够被同时代人所理解的极其罕见,相反,那些最容易被理解和引用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具备很高的思想及社会价值,10年、20年或一代人之后,它们或许就被人们扔进了垃圾堆,成为历史和思想史上的尘土。而那些不被当世人所理解的、高水平、引用率极低的著作,反而有可能是不朽的、世代都光芒万丈并且惠及万代的精品。纯粹的理论科学是少数人的事业,真正属于大众的科学只能是工业科学和技术开发,但不是基础科学。对于基础科学来讲,其研究成果,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懂、引用率极高的东西,不一定是什么好东西,不一定是深遂而精妙的真知卓见;而那些真正的学术精品未必就是常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懂的、引用率极高的研究成果。“引用率”概念,只能说明某个问题被同时代人思考和关注的程度,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作者研究之深刻、思想之精致、智慧之高低的度量标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著作被埋没长达二千余年而不被人所理解,老子的《道德经》至今能够理解它也只是少数人。“引用率”概念类似于民主社会的得票率概念,政治家的得票率只是代表民众的支持程度,但不代表政治家的执政观念具有真理的性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真理性不能用赞成人数的多少来衡量,也不能以关注者和有兴趣者的多少来衡量。 适合于基础科学的评价制度只能是同行专家评议制度。该项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坚持并忠于真理。赞成给光之波动说的贡献者菲涅尔(AugustinJeanFresnel,1788-1827)评奖的科学家毕奥(J.B.Biot)、拉普拉斯和泊松(S.D.Poission)都是光之微粒说的积极拥护者。同行专家评议,评价公正是最难得的,学派之间的认知分歧、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多重学派专家匿名评审是较好的制度安排,否则,难以保证评审和评价的公正性。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讲,坚持并忠于真理是至高无上的科学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可动摇。 作者:邓周平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础科学论文:农学报与农业基础科学在我国发展 上海务农会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创刊的《农学报》,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专业科技期刊。它大规模地翻译西方以及日本的农学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传人西方农学知识,几乎涵盖了现代农学学科中的所有门类。同时,国人在农学方面也有了自己的创造,对农学有了独特的认识,现代农学体系已初见端倪。以自然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西方现代农学,与中国传统农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用科学改造农业,在农业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是科学与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完美结合。《农学报》的诞生对之后系列综合性农业期刊以及次生农业学科专业期刊的出现具有开拓性意义。有关《农学报》编辑出版或与中国近代史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本文拟运用科技传播史研究方法,揭示其在传播西方现代农业基础科学体系方面的贡献和创造。 1农业经济学 在农业经济学中,见载有:光绪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第36册藤田丰八译的《农工银行法》,后在第37册续完;光绪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0月)第47册陈寿彭译的《农利丛谈》,后在第48册、第49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三月(1901年5月)第140册今关常次郎著,吉田森太郎译的《农业经济篇》,后在第141册、第142册、第143册连载。《农利丛谈》一文中指出,农业获利颇丰,鼓励人们从事种植业,并用实际调查数据来证实棉田之利,认为:“今试以二千万亩之棉子,计其每年所得之息,约可二千五百元。若他国棉田七千五百万亩,则每年裒积其出产利益,可得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万元矣。 此中之益,所差净利,约至十万万元。惟是种植者,聚积如此之多,约估每年所运三百万吨之棉子,以出洋。其国应得厚利,亦将近于十万万元,岂不佳乎?此吾人所以少闻其农功失利者”。据此,农田之利已不言而喻,“农功失利者”更是闻所未闻。光绪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O月)第47册《农业保险论》一文论述了保险事业的由起,天灾人祸不可避免,而保险业意在拯救人于殃祸之中,已成立的有“帝国生命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保险公司”、“明治火灾保险公司”、“职工保险公司”、“帝国海上保险公司”等。各种保险公司蔚然而起,看似保险之事业已完备,但作者认为,“余特以保险事业之最切急者,未起为憾焉。最切急者为何?农业保险是也”_6]。并且,对农业保险事业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作了阐述:“世之立说以农为重者,谓本邦以农立国。鉴于国家所由创建,与应朝理财之法,日不可不以农业建国本,余非偏重农业,而轻视他业者。然深知农业不可废弛,又国民之业农者居大半,故欲扶掖振作之,以裨国家,为之讲便宜保安之法,殆当今最急之务也。屋宇府库贾物,得托保险,而农人独无所托产业,以保安全。是余所以主张农业保险事业,而不已也”6。 文中所涉“农业保险”一词,中文前所未有,实为一次全新的突破,把金融领域的一种安全措施运用于农业之中,从而注入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拓新的理念。《农业经济篇》一文对农业经济学作了概述:“农学为应用诸种学科于农业之一种科学,世所已知,然则农业经济学,亦为应用于农业之一种理财学而已。农业经济之农业与理财学交涉,与农艺化学之农业与化学交涉,形同而旨异。农业经济学之发达,尚不如农艺化学,范围经界,分别术严。农业经济之本体,可分为二部:一属社会,主研究小作料地租等社会通行之原则;一属各人,主探求农场设备管理等各人营业之知识。 农业经济学有此二部,始得完全之组成”。由此可知,农业经济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是农业与经济学交叉所形成的。这是之前综合性期刊所未曾涉及的。因此,“修农业经济学,必须有理财学之观念,以之审属社会之部”,而不只是“叙述属各人者为主”。除此,还对消费、价值、价格、劳力、资本、资产、生产要素等经济学概念作了详细的解释,并从生产、贸易、消费等经济学角度对农产品流通作了具体分析。这对转变传统农业形态,从自足性生产转向商品性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无裨益。 2农业物理学与农业化学 在农业物理学方面,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1901年1月)第128册有藤田丰八译的《电气助长》;光绪二十八年四月(1902年5月)第178册有沈译的《光线与植物之关系》;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第3l5册有《渔业上电话机之应用》等。《电气助长》一文提及:“通电气于植物种子,则大助其生长云。今据俄国电气工艺会所实验,通电气之种子,比普通种子有二倍至六倍之收获,且通电气于地中之根,则胡萝卜马铃薯亦比通常者,可大数倍云”l_8。实验证明,电磁波有助于植物生长,能够增加产量。将电学原理运用于农业,是为一次全新的尝试。《光线与植物之关系》一文论述了日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植物必得日光乃能长养,此在稍窥植物学、气象学之门径者,无不知之原。夫光线之作用能在植物体中造生物质叶绿,因之而有分炭教养之机能。光线大宗固仰给于日,然月光虽微,亦为日光之助。若电光,则利大害亦大。惟日光中之中位波长者,即黄赤色为最宜于植物之生育也”9,指出光线的作用在于能在植物体中形成叶绿素,使之发生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保持大气中氧气含量和碳循环的稳定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日光与月光、电光相比较得知,惟日光最宜于植物生长。而且,法国巴黎对光线作用的实验成绩也表明,“凡植物受日光多者,收获亦多”。从中可知,日光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与此同时,植物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有益于人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最为普遍、规模最大的反应过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农业化学方面,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第241册有《论农艺化学之进步》;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年5月)第254册有泽村真的《农艺化学实验法》等。《农艺化学实验法》一文介绍了各种成分的实验法,谈到植物灰分实验时指出:“农用植物之灰,通常成自硅酸、磷酸、硫酸、铁、石灰、苦土加里曹达盐素,含满俺者甚稀,欲验植物之无机分,即检以上之成分,先烧其植物为灰,灰之含量由植物而大异。故所同量之灰之植物量,由种类而不同。 依分析表,知植物之灰含量。据计算,采生五瓦灰之植物,干燥细切人坩埚,在灯上灼之。其初坩埚不掩盖,至烟不生乃施盖,时时开之,以换空气。因植物种类而灰色不白,宜将坩埚离熠放冷,滴下强硝酸石灰,更灼之,则酸化炭素灰为白色,灰粗白色则行次试验”l。植物之灰含有硅酸、磷酸、硫酸等无机化学成分,检验这些成分时,首先将其烧成灰,不同的植物,灰之含量不尽相同,而所含的无机成分也有所差异。依照文中所提到的实验方法,检验植物中的成分,对其成长所需补给的肥料进行核实,从而合理地施肥。同时,还对土壤、肥料、植物有机成分、尿、牛乳、酒类、水等物质进行实验,检验其各种成分,以有效利用。 3农业气象学 在农业气象学方面,光绪二十九年四月(1903年5月)第216册中川源三郎的《农业气象学》,后在第217册、第218册、第219册连载;光绪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第287册的《论农业天气预报之必要及霜害之预防》,后在第288册、第289册、第290册连载。《农业气象学》一文对农业气象学作了概述:“农业气象学者,所以考察气象,乃关于农事者之一分科也。其旨归在讲明外界现象之性质,及变化之定则,以究气象所及土地及植物之实效,兼示应用气象之方法”Il。将气象学作为农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考究气象对土地、植物的实效,并指出气候是农业的制约性因素,“凡气候之于一切业务,甚重且大”_l,就中国农业,尤直受制于天候,不可须臾离。故“古来农家所当忧苦者,唯在天候良否。然则农产物之丰歉,唯气象为之,决非农家所能左右之者。故当气候不宜,虽穷培养之力,常获之半,且不可望,人皆知之。夫如是,则农事与气象,其相关也甚大矣。虽然气象之良否,人无奈之何,不得不委之天,但审此等所以关植物,其有益者,务讲利用之方,其有害者,必究防遏之策,是农家之急务”_l。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人之力亦无可奈何,由此认为,“农事与气象,相关甚大”。进而,气象学成为人们迫切了解的知识,“气象学者,理学之一分科,专究大气之状态及其现象,则其学之所及太广,且施之农务。其要件亦甚多,气象元素,所附于地面及植物之效用。农产物基于气象变化之病害,随气节变迁,应气候变化,而变更耕作及植物之方法,及必用天气,与不用天气。预知之于未发之前各方法等,是也欲讲求此等事理,则农学之外,必须知气象学之大要”l}_一。气象学用之于农业,是农学与理学二者的结合,诸气象元素形成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气象之农事”为论究农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象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并附之图表加以形象地说明,从而使农家深刻认识到气象学的至关重要性,并运用气象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论农业天气预报之必要及霜害之预防》一文指出农业对于天气的依赖性,认为农业与天气关系尤为密切,大多受天然力的制约,植物生长的五要素,即空气、湿气、光、热、土壤,除土壤外,均变化无端,而又非人力所及,所以,农业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直接制约着农业的生产。此外,对天气之概念以及变化的原因也作了科学的阐释:“天气者,谓于一定时限,大气中之情态,大气中之情态构成天气者,主予空气之温度、风、湿度、雨雪量、晴晦是也。此等事项,时时变化,不知所及,而占大气中情态变化之一大原因者,空气之运动是也,而大气则常运动,其原因由于地球上所受太阳温热之分量各地不同故也”¨。并且,详细说明大气运动的原理,从地理学、气象学的角度,对天气变化、大气运动作了合乎科学原理的分析。基于天气变化无常,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故寄望于天气预报的产生,预测天气之法也逐步改进。“从来气象学上,预测天气,则以低气压为搅乱天气,乃变化之主因,故由此推察天气。 然近年德国气象学家芬别辨耳氏,则唱由低气压不如由高气压,视其配布以预测天气,其法更精确云。其说以为低气压部位之发生及进行,极不规则,其变化极剧且频繁,故以之预测翌日天气,甚困难。高气压则反之,变化少而运动缓,且常在低气压附近,故其势力及于低气压之运动,变化上不少可制定低气压及于天气上之影响,重视高气压部位之配布,较为精确又可预知数日间之天气”E12]。此处解释了天气预报的预测原理、方法,依据“高气压部位之分布”,即可准确预测未来几日之天气状况,并指出,“利用天气预报,于农业上利益甚多”_l。在霜害预防方面的论述尤为突出:“晦天则霜不结,故以人工作等于晦天之状态,即可御之,亦即结霜后,以人工使徐徐融解,亦可免害”l_l引。鉴于结霜之原因,提出了多种霜害预防的方法,如遮光法、洒水法、熏烟法等,并且给予具体指导。据此,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4农业生物学与土壤学 在农业生物学方面,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第86册有佐佐木忠二郎著,山本正义译的《蚕体解剖讲义》,第87册、第88册、第89册、第90册、第92册、第93册均有连载,系统地介绍了蚕的身体构造,并对其各个部位作了剖析,不仅涉及眼、口、翅、听觉、视觉、嗅觉、呼吸等基本器官,而且对绢丝腺、神经、筋肉、神经、脂肪等组织也予以详细讲解。在谈及脂肪组织时,指出:“今解剖蚕体而捡之,有如木叶者,片片,是即脂肪组织也。其构造乃多角形之细胞,外有薄膜掩之,其一方有细柔如丝者,出而结着其体,又走有空气管。此管恒依其体之一定位置,与柔丝皆令其固结不动着也。如是形薄如瓣者,片片存于各部,脂肪所成之细胞中有核,寻常一核,亦有至二以上者。 此核之周围存脂肪,是核之内容,变化而为脂肪也”_l。对其形状、位置、结构作了剖析之后,又将其功用加以解释,“脂肪之用,乃食物消化后,以养其本体尚有余,则以此组织中,贮其养液,以供不时之用。故凡蚕及其他动物,果富此脂肪组织,即久不与食物,亦能生活。盖得于此组织中取养液也,若不与食物,即见衰弱者,必其体中脂肪减少故也”_】。由此可见,脂肪组织在动物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将食物贮存并转化为能量,得以使动物维持生活。从生物学原理对动物的各种生理现象进行解释,对生物体各种器官的系统阐释是中国传统农学所无法企及的,其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均胜出一筹。在土壤学方面,光绪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0月)第82册即有池田政吉著,山本宪译的《土壤学》,并在第83册、第84册、第85册、第86册、第87册、第88册、第89册、第90册、第9l册、第92册、第93册连载;光绪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6月)第144册有藤田丰八译的《耕地整理法》;光绪二十八年二月(1902年3月)第172册有金福兰格令希兰著,卫理口译的《农务土质论》等。《土壤学》一文,对土壤的概念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土壤者,谓地壳所由成,盖岩石细末与有机物若干,混淆为一者。凡人生日用衣食居处所需之物,皆仰给焉。故审辨各事之关系土壤者。 为世间凡百作业之本。植物资大气与土壤以为养,然大气成分到处略同。故农家不必措意,土壤则不然。其成分性质及由来到处不同。母岩及其成生之形势亦大有同异。此农家精究土壤所以不可缓也。动物虽或食肉以生或食植物以生,或杂食肉与植物以生,族类不同。资生于土壤则一,而人亦然。土壤所含无机物质,生于岩石崩解”。对土壤的重要性以及成分、性质、来源均予以介绍,并对土壤作了不同的分类,依据土壤生成之状势分为原生土和输土两大类,输土又分为冲积地和漂转地。 由理学之性情将土壤分为砂砾、砂土、黏性土、壤土四类,进一步对土壤的性质、色泽及成质作了深入分析,并附有19张表,将不同土质的温度都作了全面的记载,除此,还对20种土壤作了理学及化学性分析,对农产物也有调查。其中,涉及了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光绪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7月)第185册刊载的《土壤改良论》一文强调了改良土壤的主旨:“土壤虽有天然生产植物之力,而其于理学上性状与化学上组成,常不免有缺憾,如山林原野有自然发生草木者,然而其质坚硬不能亟取植苗。此外,或则湿气不足,或则水分过多,或则含有毒物,与夫黏重轻松为质各殊要,无有适合希望者,于是不得不加种种人工,使天然之土壤近于所望之性状,是土壤改良之主旨也。 法固不一,要不外化学的与机械的作用,其由化学的作用者,即所谓施肥法以俟肥料论说之”l。这实际上是意识到,天然形成的土壤成分、性质均有所差异,必须通过各种人工法进行改良才能弥补其不足,使之符合种植的条件,可以通过化学与机械两种方式对其加以改进,包括使用施肥、耕锄(犁锄、耕耙、镇压、中耕)、客土法(以理学的性状及化学的成分相异之土壤,取自他地而混入此地)、植树法、烧土法、排水法等,从而变“不毛之地”为“肥沃之区”。 5肥料学 在肥料学方面,见载有:光绪二十三年五月(1897年6月)第4册王丰镐译的《论粪田》;光绪二十三年八月(1897年9月)第10册古城贞吉译的《论肥料》;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1899年2月)第57册原熙的《肥料篇》,并在之后每期连载,直至第80册续完;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第183册梅原宽重述,伊东贞元译的《肥料效用篇》等。其中,《论粪田》一文将粪田置以学术的角度做出解释:“天下弃物,皆可粪田。草木之质,人畜之矢,物之毛骨,无不供用。今则由学问以精求田事,若化学植物性理诸名家,教导农人,变通新法,多用金石类以为肥料。如镁氧铝二、氧三、氮气磷氧五及钾质等不一,而粪溺等质,用处亦广。因粪中含杂质最多,易与植物化合。若兽粪海草鱼秽等,皆为粪田第一层之用,又有烘法,近甚通行。其理以植物发荣滋长,根柢生结,最喜熟气,盖热气蕴藏炭氧二,暗使改变,犹如以金类粪田耳。古时粪田有用骨类,或块或碎,未有一定。旋有人考得磨骨成粉,生长较易,迨理弼搿创得新法。用骨与硫氧三相和。于是,化学之法兴,获利益宏……现肥田料,大都以钙氧氮氧、钾氧氮氧、氮氢硫氧等,而推氮氢五及含氮养五之质为最佳。他如钾氧盐类,粪田亦肥甚,凡泥地及近河之区,内多含钾氧,若中心松散之地,宜肥以钾氧,如氮氧五、硫氧三、氢氯等,多寡不一”。 在中国传统农业中,已将“草木之质”、“人畜之矢”、“物之毛骨”作为肥料,认为举凡废弃之物都可以粪田,这些经验是从长期农业耕作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也只看到其肥田效果,却没有认识到这些物质作用的具体原理,对其中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更是知之甚少。这里,从学理的角度解释肥料中所含的化学元素及其特性,指出钙、钾、镁、硫、氮、氧、氯等多种元素富含在这些物质中,具有良好的肥力效果,并把其作用原理归结为“粪中含杂质最多,易于植物化合”。除此,还介绍了各种肥田之法,并强调不同的土质所含的元素皆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施以相应的肥料。《肥料篇》一文对肥料作了系统的论述,将施肥之必要性加以突出,一为还植物所吸养料于土壤,以防衰乏。“如斯植物养料,资天然供给,故山林原野所生,天然植物,毫不仰藉人工,由天然养料,繁生不衰,此等植物,若其一部,及全部枯死,则不但还所吸收养分于土壤,又能加给自大气中所得者,加以有动物死体排泄物等,委之地上,是以土壤次第得增加养料,故虽垦新地,不须施肥,而多收获者,职是故也。寻常田圃与此异趣,不关土壤肥瘠,又不问植物种类,与产额如何,悉夺其所产物,无以还付,故其土壤渐次衰乏,为之疲瘠,是其常也。世之农家,欲维持丰饶,以御乏竭,须还补植物所吸夺养料之几分于土壤,是所以有施肥之法也”。二为增加土壤生产力,使之品质佳良。“农家不独患地力衰乏,又须增加其生产力,并望发育完全,品质佳良,如农家所培养数种植物,比之土壤自能给者,知养料更可加多。是亦须施肥料之理也”【17]。三为肥料功效有数作用,“供给必须之养分于植物;使土壤之化学成分,应植物需用,以得适当之比率;宜溶解土壤中不可溶之成分;宜讲求改良土壤之理学性状;宜使土壤中有害物化为无害”。另外,还对肥料成分、施用法、类别、各植物所需肥料加以介绍,并对肥料性质作了详尽的分析,将其分为动物性肥料、植物性肥料、矿物性肥料、杂肥、间接肥料等。这些方法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易被农事者接受,也大大深化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科学内涵。 6讨论与结论 《农学报》系统地介绍西方农学知识,把完整的西方农学体系经由日本引入中国,而自然科学知识的运用正是西方农学与中国传统农学最本质的区别,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科学性,为实现农业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农学知识之所以先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将数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中国地大物博,向称以农立国,如今农业地位却一落千丈,这种巨大落差使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用自然科学改造中国传统农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梁启超在《农学报•序》中明确指出:“溉粪无术,择种不良”I18],是中国农业式微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中国今日之地,苟以西国农学新法经营之,每年增款,可得六十九万一千二百万两,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副!因此,“西国农学新法”的引进已经势在必行。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科学实验方法,以培养农事者的科学意识。《农学报》大量引进翻译西方农学知识,将农业基础科学与传统农学相结合,在中西方的农学知识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亦促进我国近现代农学体系的最终形成。 基础科学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学性研究 在课程教学中践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实践性)、彰显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立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辨证统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思想。以高品位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学术水平聚人气,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应进一步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方向),彰显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以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观念 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进一步坚定课程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学校就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开设的课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不是自发产生的。列宁的“灌输理论”给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教师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刻苦钻研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以身作则,深入到大学生中了解实情,做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用于当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 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人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性不容置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同时,课程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且要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支撑高水平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去传授、去讲解,才能影响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但是,在宣传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科学)性。有人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党和政府的行为,照搬相关文件和要求就可以,不需要深入到科研工作。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它必须深入到科研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一直积极宣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纯粹的政治宣传对他们根本无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重复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使他们对教师、对课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阐述,必须要用学科科研成果作支撑,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信服。人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科研含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无疑是一种示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不断摸索,力图采取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传授的目的。在教学中,人们利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目的就是尝试增加学术含量。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改变思政教师教书匠的倾向,必须在科研上提出更高要求,并在政策上提供倾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教书匠向教学科研型教师的真正转变。这与教师所在院校是教学类型不是一回事,即便是教学型院校,思政教师也应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举,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一心忙于搞科研,荒废教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又有学术研究的问题,要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原则,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与学术研究适度分离的原则,这是由教育的阶级性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原则,把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与学术争鸣适度分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本身有一种倾向至今仍未彻底改变,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术化”。片面研究、考证和诠释观点、体系、“从概念到概念”或是概念加实例,非要将其弄成一门高深的学问才肯罢休。这是职称评审“指挥棒”的影响,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最大的学术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严重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使许多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感觉马克思主义离他们很远。当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很好解决时,大学生们就会到西方学者的哲学著作或其他人文著作中寻找答案。这正是大学生们经常兴起这种或者那种思潮热的重要原因。 作者:曹丽萍 王继辉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基础科学教育 一、何为sts 近几年,面对现行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界一直在呐喊要提倡素质教育,同时也在不懈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对其基础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标准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的特色之一,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即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由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重视专门化的东西,使得大多数科学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更专门和更带技术性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日益增加而其范围却日益缩小。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深了越来越专业化的教育带来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也谈到越来越专业化教育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他认为,这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比如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专业很窄的范围,而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基本知识,甚至代表两种文化的双方互相认为对方的工作意义不如自己从事的重要,从而互相排斥。这种文化的分裂会带给社会损害、损失。斯诺提出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改变这种现状。 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和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凡其结果会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的,群众都应参与决策和实施。科学技术对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是公众的事情,外行也应介入。然而西方国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而自然科学又占统治地位,这样就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需要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等等。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对sts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sts是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sts研究。现阶段,我国专门研究sts的学者这样定义sts: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其他子系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科学、技术也应该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在国外,学者们对sts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在广义的理解中,sts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等(还包括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的总称。在狭义的理解中,sts则是以传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融合了上述传统学科之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追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新理解。很自然,像这样的研究及其成果,迟早是要反映在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之中。 二、sts与基础科学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深入,一个相应的趋势是,科学教育也越来越专业化。这种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倾向将影响到所培养出来的一代人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基本素质。在这样的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即使是很杰出的人才,也很可能大多数只是某个狭窄领域的专家而对其他领域几乎一点也不通。时代和社会并不要求人人成为物理学家,但要求人人都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对急速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内容、方法、观念及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有现代观念、有一定专长、也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通才。只了解很窄的领域,不论是领导科学工作,还是参与制定科学政策或政府其他政策的讨论等等,都是不够的。科学技术越专业化,越可能使得人们沉迷于技术的发展中,而只看到很窄的方面,甚至忽视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由于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或应该做出决策时,很可能会手足无措。sts教育正是在出现了以上问题的情况下才逐渐形成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不足。另外,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就具备了独立思考、工作、研究、开创的能力。而sts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更宽的视野中(比如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伦理的,等等)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怎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等等。 从近些年来国际上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来看,在对sts内容的引入中,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当然,sts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内容绝不仅限于此。 首先,科学史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本身具有帮助。通过科学史的教学,学生可以不仅学到具体的、现成的科学知识,还知道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家是怎样思考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有什么等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科学洞察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动态的发展,在对科学概念演变的了解中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并学会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只学到 一些作为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 其次,近年来出现的另一个趋势是,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将科学史同科学哲学结合起来(例如对于在历史上科学革命中出现的重大变革的本质的说明以及对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的介绍),这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的头脑,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 再次,sts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是一种文化。因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科学是无数科学家毕生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现了我们最崇高的传统,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使我们对未来满怀信心,可以使我们更聪明、更谦恭,甚至更为愉快。但科学毕竟只是一种文化,一个人大脑中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早期对引入科学史的专注,到更加泛化的sts,这样的教育可以说起到了某种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的作用。 最后,sts教育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功能。由于sts在西方产生的特殊背景,这方面的关注更加集中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一些负面效应(如对资源的过分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利用sts教育,则可以使学生懂得科学并不只是象牙塔中的、和外界孤立的知识,而应该对科学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社会对科学应用的适当控制以及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决策,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三、sts与中国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 我国中学的理科教育,在单科的系统知识上,其深度、广度几乎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尤其是物理学和化学。但是放在今日世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环境中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精英,还需要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劳动大军。在中学理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也是极其重要的。应该使受教育者懂得科学成就和技术革新应为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对科学技术应用中各种社会问题持积极参与的态度,并尽可能提出合理的对策和行动。但是现行中学理科教育受制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围着应试转,而且使得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脱节。 科教兴国,素质教育兴国,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已全面启动。在未来将出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将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按有关权威部门的说法,在课程标准的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倡导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重组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体现综合性。相应地,在义务教育阶段理科课程共同基础中,内容将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科学素养的养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等几部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们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在渗透人文因素方面长期的落后,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进展的滞后,使得有时在教育中谈到要引入sts内容时,对于究竟何为sts以及如何引入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误用。例如,仅仅望文生义地将sts等同于实践、动手等等。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西方的科学教育中的新思想,这对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必须承认的是,与像英美这样的国家相比,在基础科学教学中结合sts的方面,我们国家显然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教育界不能和学术界脱离,而应该汲取学术界的观念、观点,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到教育的改革中来。
口腔医学论文:模拟教具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在口 腔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与成年人的头颅类似,可模拟患者的张闭口运动,以及治疗时患者需要的椅位变化。牙领模型安装在在头颅模型的上下领之间。牙领模型上的所有牙齿均采用专用胶与牙槽骨相连,并可在拆却后显露出下方的牙槽窝。仿真头颅模型的面颊部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阻力,可以和其中的牙领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人的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出拔牙手术操作中唇、颊组织对于手术的干扰以及拔牙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楔、挺、推、翘等用力方法。医疗技术具有严格规范的特征,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利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设计的医疗方案、操作前的器械选择、操作的准备、操作过程和步骤等方面,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训练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贯。 二、缝合练习模块在口腔领面外科 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口腔领面部不管是外伤还是手术后的瘾痕,都可能会加重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缝合方法是否正确、缝合技术是否熟练紧紧关系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面容。缝合训练涉及到缝合针线的选择、缝合时的层次、针距、边距、松紧度以及各种缝合方法。传统的缝合训练常常采用布料、橡胶管、猪皮、活体动物等。但这些材料要么与正常人体组织的弹性、柔初性相差甚远,要么费用较高、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学生的缝合训练受到很多局限。缝合练习模块由仿真皮肤和皮下的基底部所构成,与真人皮肤在弹性和手感上十分相似。学生不仅可以在缝合练习模块上进行皮肤缝合训练,还可以进行手术切开、打结、拆线、换药等练习。我们在授课时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示教,强调正确、规范的手术缝合、剪线方法,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为了增强训练的真实性,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不是在练习,是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要求学生认真缝好每一针。在学生训练时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所有同学均能熟练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 三、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在口腔领面 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口内缝合由于有唇、颊、舌、牙齿的阻档和干扰,视线不佳、而且口腔内私膜组织质地柔软缝合时易发生缝针折弯、组织撕脱等情况,较皮肤缝合时难度大。但是口内缝合又是口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不经过训练直接在患者身上练手不仅学生心理负担重,也加大了患者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包括底座、模拟口腔粘膜的膜和中空柱状的套圈,套圈与底座相匹配,膜覆盖于底座上端,底座上部为中空,套圈由上至下套于底座,膜覆盖于底座上端的部分处于绷紧状态,其所具有的张力模拟口腔内粘膜的张力,膜以上的套圈部分的腔体大小模拟治疗时口腔腔体大小。利用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在狭小空间缝合操作时的不便,体会口内缝合与皮肤缝合的异同。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莫定了一定的基拙。 四、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在口腔 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牙槽脓肿又称根尖周脓肿,是由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在急性期切开排脓将脓液引流是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知道了牙槽脓肿形成后患者会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压痛、面部变形、触诊有波动感等症状。但是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期间能够遇到的病例非常有限,愿意配合学生操作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不但外形逼真,模拟脓肿的颜色、质地、触诊手感甚至脓液都与真实的牙槽脓肿相似。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包括模拟牙槽骨及其对应牙跟的部位上的模拟脓肿,配合仿真头颅模型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治疗时椅位调整、麻醉、消毒、切开、冲洗、放置引流的全过程。模拟脓肿可以在操作过后替换成新的,不用替换整个牙槽脓肿切开模型,成本低可以保证学生人手操作。 五、唇裂模型在口腔领面外科临床 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唇裂是领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崎形,新生儿唇腾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手术治疗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目前倡导个性化的唇裂手术方法,但传统经典的手术方法依然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示、视频、电脑模拟甚至是剪纸的方法讲述手术定点、切开、肌肉组织瓣旋转移位后缝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学到最后也只是知道唇裂需要手术治疗而已,具体怎样定点甚至有哪些术式都一片空白。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1:1大小的单侧唇裂模型,该模型由发泡乳胶制成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唇裂患者鼻部以及口唇的崎形。由于其价格低康、材质柔软适合学生练习定点、切开以及缝合的全过程。所有学生均可主刀模拟手术一次,并作为一助配合模拟手术一次。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唇裂手术原理的理解。口腔领面外科是一门集科学性、技巧性、实践性一体的临床医学学科,也是口腔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然而传统的临床环境中的学徒式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流程,利用多种模拟化教具,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更加直观、更符合学习规律、安全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乔光伟 宋玉 景捷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大学生创新论文:口腔医学创新实验思索 本文作者:张长源 程辉 卢友光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初衷,勿盲目攀比省级、国家级立项的项目数,要立足各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始终体现这一根本宗旨。福建医科大学结合校情,制订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详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项目实施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院校二级管理,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数按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分给二级学院,避免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中的盲目追求项目数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主动实施权。口腔医学院根据口腔医学院和附属口腔医院两院合一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细则》,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非过分强调实验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主动性强而由于项目数量的限制未能获得校级立项的实验项目,学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初衷。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在项目申报前期的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检索、查阅至少2篇英文文献和10篇中文文献,并对所查阅文献予以总结、提炼,提高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项目申报则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包括文字组织、行文构架、申报书排版打印,并将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申报答辩评委由学院博导、硕导组成,评委现场对申报小组进行提问、质疑,并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现场回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锻炼临场思维答辩能力,评委现场公布评分情况和获得立项的项目名称,对未获得立项项目明确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对项目的总结验收,学院要求学生将实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实验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对参与实验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以PPT形式向博导、硕导组成的验收评委汇报,验收汇报的目的是着重了解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和参与项目后的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提出较粗浅的想法和思路时,应耐心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切勿轻视学生提出的实验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检查实验进度,对学生实验存在困难予以细心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查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进行项目实验,包办代替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体会不到“重在过程”后成功的喜悦[4]。我院在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禁止教师代替学生填写申报书或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对发现违反规定的指导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的学生较晚(目前国内院校多为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接触口腔专业课程,这造成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不利于专业培养,而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呈阶梯式递增[5]。 虽然完全套用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学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口腔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则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早接触口腔医学的机会,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供了平台。我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与口腔医学学科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申报与口腔医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突显口腔医学学科特色,例如《福州市牙科诊所口腔医生学历调查》、《普通人群口腔前牙外形观察》,此类实验项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早接触了口腔医学临床学科,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这种社会调查活动经验可以扩大和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一平台,努力为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临床水平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高婧 沈丽娟 刘梦蝶 方明 田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已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口腔医学实验所需材料大多比较昂贵,因此,对实验操作步骤、程序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示教时一再强调,但仍会有学生听而不见,此时,将有些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教室进行,先进行多媒体演示,通过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判断,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我们将口腔医学教学的精品课件和视频拍摄后贮存在我院网络平台上,同时在平台上连接国内外公开的教学视频、课件,使学生了解国内著名院校的口腔医学课以及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知识、新动态和新发展。 同时教学课件、视频的网络平台化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随时进行回顾以及师生间进行再探讨。仿真头模教学系统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转化口腔理论知识,连接临床实体操作的过渡和桥梁。为提高学生仿真头模训练的效率,首先为学生播放教学多媒体视频,对各步骤进行定格、放大,使学生对整个操作程序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老师进行示教,再次对关键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会临床口内操作的局限性,同时及时调整椅位,做到“手上有数”。有了这“两个有数”,我们制定每个科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仿真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我们将原定每个科目(如全冠制备)1次训练增加到3次。通过仿真头模训练使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上手快,操作准。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仅能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也是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的渠道。 考核采取实验课中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细则,指定考核内容让学生操作,根据操作结果进行分数评定。考核分次进行,如牙体制洞考核分为牙合面洞和邻牙合面洞的考核,基牙预备考核,分为全冠和嵌体预备。每次考核成绩记录汇总入总成绩。毕业考核分科进行,考核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制备,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在考核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反过来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利于教师在授课时安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去年,我院教学中心还新引进了两台口腔修复临床操作实时评测系统。拟将该系统用于本课程中学员牙体缺损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实践课的教学考核,对学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牙体预备、冠桥预备等实际操作进行自动评分。 为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精品化,我院先后三次邀请国际颌面修复学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口腔修复科主任JohnBeumerⅢ教授来我科进行“全口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学”和“种植义齿”的本科教育师资培训。整个过程采用国外名校原版教材,授课形式包括理论讲授、直播示教、临床指导等。通过对我院与UCLA大学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比,旨在革新本专业的授课形式,提升教员的授课技能。此外,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PBL教学、CBL教学方法。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媒体(板书、挂图、实物)与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结合起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习印象,继续突出培养学员口腔修复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技能培训思索 本文作者:刘博 曹婷婷 步捷 刘伟伟 单位: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体位、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在技能培训中,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了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涵盖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基本临床操作和处理。同时,通过引入标准化病人[3],再现临床诊疗情景,模拟临床诊疗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非威胁性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可有效缓解目前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冲突。此外,建立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感受,相互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把错误暴露在病人及家属面前。通过情景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就医的情绪反应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仁爱”思想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根据国家《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考试标准和项目,组织自编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评分细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操作考核要点、评价指标、评分细则以及操作的最终质量进行评分。考核方式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方法[4],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 本研究发现,接受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考核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也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培训能够很好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临床操作和实习有很大帮助,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医院的适应时间,对口腔医学生的后期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作后能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门诊的工作要求,同时,对考研复试的同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个别学生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学到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培训中将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实践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教学创新思考 本文作者: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所有计划结束后要对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客座教授的执教、创新课程内容的讲授三方面总体的问卷调查,检验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反映情况。项目问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请教授的授课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口腔医学知识;创新课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科研知识的了解。通过核对问卷,学生反映良好,并且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PBL教学法已逐步在我院的其他学科(比如正畸科等)中应用,并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临床病例的导入、国内知名专家的授课、创新课程及内容的充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利用循证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5]、临床和科研一体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标本的教育运用 本文作者:李晓路 侯晓冲 贺建军 葛煦 张铭 孔亮 谢诚 孙滢滢 田雨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面积539m2,馆内共有13个展区,动物牙颌系统展区陈列着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斑鬣狗、三指马等食肉、草食、啮齿、灵长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记录了动物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过程中牙齿的进化过程;人类牙齿颌骨进化展区陈列着大猩猩、蓝田人、北京人、现代人的颌骨模型,以及人类颅、面、颌骨、牙齿的演变过程;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牙科器材区陈列着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年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区陈列着早期各类木制牙体、修复学科模型,牙体、修复学制作工艺流程模具、颌面部病种石膏蜡像等教具、教材实物展品。此外,馆内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牙种植等展区还陈列了中国口腔医学名人、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国内唯一的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等的雕塑及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物品。现代牙科技术展区集中展现了现代牙科诊所的情况,有完备的功能齐全的牙科治疗台、椅旁X射线机,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声控式牙科治疗椅,直接通过口令实现牙椅的升降、变动。展现了口腔医疗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品的时间跨度从2000万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是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的,馆内系统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是国内首个完整、系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博物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陈列馆,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它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特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西方,高校博物馆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学者的成果就是通过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而作出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就先后吸引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牙科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的学者参观和交流。特别是瑞典著名学者、被誉为“种植牙之父”的Branemark教授更是关注博物馆的建设,先后将自己保存的2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口腔医学博物馆大量标本和实物的展示使得口腔医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通过远古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的演变过程,使学员了解到动物进化过程中牙颌系统的变迁以及不同动物的牙颌系统的区别,从而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时对口颌系统的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口腔医疗器械展区所展示的19世纪的拔牙钳、牙挫、牙挺,使学员能切身感受到原始颌面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铁毡、无缝冠、三瓣圈、皮老虎等20世纪30年代的器械让学员领悟口腔修复学的演变与发展;三弯臂电马达低速运转给医生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带来的艰辛;先进的种植设备、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感应式牙科综合治疗椅位使学员可以看到口腔医学发展的未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博物馆除了收藏展品、举办展览,也通过各式各样的讲授活动协助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技能的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更要加强技能的培养[3]。口腔医学博物馆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口腔医学的起源、医学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生动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特别是收集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疾病专著明代期间用宣纸制作的《口齿类要》,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用中药治疗口腔疾病的历史。陈列的古书《素问》,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记载了关于口腔疾病与全身关系的论述。收集的人颅骨展示了人用核桃木雕制假牙,然后在缺牙部位用金属丝固定牙齿的最早镶牙方法。博物馆以泥塑的方式,趣味性的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以及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雕塑和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资料。博物馆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4]。教师在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医德是在我国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先形成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再经过各个时期医家的总结、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医疗道德体系。通过介绍各个时期医生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实践,把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崇尚医道、不分贵贱、纠偏正误、求实创新的良好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通过参观和学习,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古代医家优良的医疗作风。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一所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区收集了国内战争、朝鲜战争等大量图片、实物藏品以及战创伤档案材料,鉴证了中国军事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战争形式的演变对颌面部战创伤造成的影响。从冷兵器时代主要对战士肢体造成的损伤到现代战争的高爆弹药、光辐射、冲击震动、核辐射对士兵颌面部造成的严重损伤[5]。充分展示了口腔医学在治疗战争创伤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院校,馆藏的大量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档案在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医学战场防护、紧急救护、口腔颌面战创伤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腔医学专业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国军事口腔医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2次承办了世界军事齿科大会,赵铱民院长还被推举成为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主席。由于有着深厚的军事医学文化积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始终以战争颌面救治为己任,历代专家在颌面部缺损与畸形方面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在口腔战创伤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发展建设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橱窗,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大学、也是大学所在地区、国家的独特文化景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应用于开展口腔前伸课基础教学,更是对外传播口腔医学发展历史和口腔医学科学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口腔院校前来参观交流。博物馆在大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促进与先进科技、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学博物馆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博物馆,参观者受到展室环境的制约,必须按照一定的参观路线观看展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未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数字化口腔医学博物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6]。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博物馆中藏品与陈列、研究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料数据库,其数据信息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络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使口腔医学博物馆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实训地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黎祺 张少华 陈建刚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调整和改良专业课实践教学,积极设计和开展“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对慢性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把离体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颌模型中,学生利用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在模拟正常的医患诊疗体位下,通过牙科涡轮机等工具依次进行离体牙钻孔开髓、牙髓摘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备、双层垫底、充填抛光等操作。这样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夯实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口腔临床检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取印模技术、龈上刮治术、全口超声洁治术等模拟诊疗实践项目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先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再进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讲解,然后学生2人一组模仿临床治疗情景,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临床真实技能操作。这种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临床锻炼,有利于熟悉未来岗位常规工作过程,学会正确的诊疗姿势,体验医患关系和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如牙体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备、活动或全口义齿制作、社区口腔疾病调查和统计等,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临床工作过程相似的任务,知识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边学边做,完成实验任务,上交实验作品[13]。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彻,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14]。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肿瘤等实行“病例讨论教学”和“医院床边教学”,通过接触真实病历,启发引导学生站在主诊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组讨论和各自提出诊治方案,给每个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空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对口腔常见疾病的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15]。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本文对目前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 口腔医学论文:素描促口腔医学素养提升思索 本文作者:张斌 王春燕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医院教学实验中心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空间思维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口腔医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有很强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在空间思维上有很大的局限,影响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比如钱海馨等对我国4所院校的口腔医学生的口腔修复学课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口腔修复学的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口颌系统性疾患(如全口义齿及颞下颌关节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玄学”。这两个章节部分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学透彻。首先,可摘局部义齿在静态空间结构上(包括人工牙、基托、连接体与固位体)的四个部分,与相关的基牙、牙槽骨、粘膜等相密切联系;从动态上而言,上述各个部分在咬合力的产生、传导方向、分解方式等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在该过程中产生的下沉、旋转、翘动等变化又对上述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是涵盖了空间结构、机械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的一个多元思维下优化组合的过程,其中对义齿与牙列、颌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同样,口颌系统是包括颞下颌关节、牙列与颌骨、口腔颌面部肌群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一个系统,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颞下颌关节的三维运动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运动。学生只有在三维空间上掌握各个部分的运动规律,才能理解颌位关系确定方法和可调式咬合架的设计与应用原理,掌握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和全口义齿的临床操作。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造型能力 口腔医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造型能力。具体体现在牙齿形态雕刻、美学蜡牙塑形和口腔临床治疗(如口腔内科的洞形制备、口腔修复学的固定义齿牙体制备、口腔正畸矫治器的制作)等方面。牙齿形态雕刻:牙齿雕刻是各口腔临床科目的基础课程,学生要将蜡块、石膏块材料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出牙齿(包括牙冠、牙根)的整个形态。深刻理解牙齿结构形态对口腔系统咬合理论的理解、降低根管治疗时的侧穿率、正确掌握牙周刮治等有很大帮助。国外的口腔医学教育将牙齿形态学习分布在“牙齿蜡型制作”、“牙齿形态的临床应用”等多个课程中;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雕刻100多颗不同牙位的牙齿)、一定时间(多个学期)的训练强化牙齿雕刻能力。而我国现有教育对此重视不够,只有在《口腔解剖生理学》中有1个月的3-4颗牙的少量训练,学生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牙齿个性化美学的蜡牙塑形:口腔美学修复是临床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美学诊断蜡型(WAX-UP)成为口腔美学修复的一个重要操作步骤,是医生确定个性化美容修复方案,预期临床效果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国外的蜡牙塑形能力训练以美国E.V.Payne的功能性蜡型技术和德国的POLZ生物堆蜡技术为代表来加强学生对蜡牙塑形能力的掌握,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大学教育几乎是空白。临床牙齿雕刻造型:口腔临床治疗中大量的洞形制备和修复性牙体制备实质是在狭小的口腔空间内,运用牙科手机对患者牙齿进行细微的雕刻造型,达到临床要求的治疗手段。是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手臂控制能力的影响:素描对手臂的训练一方面体现在手臂动作上,有多少种线条,就有多少种动作,线条的统一性体现为动作的自然化和自由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铅笔的运用,从铅笔尖与画纸接触的角度、铅笔的压力大小、运笔的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可提高手臂的灵巧度。对手-脑协调性的影响:素描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整体观察、构图、起草、涂明暗、刻画和调整完成。整个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的行动,是眼、脑、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和口腔医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完全吻合。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医学美学》成为国内外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美国著名的牙科医生Pincus曾提出,美学牙医学是继生物学、生理学、机械学之后的第四维临床牙医学。目前我国大量的口腔医学生对口腔美容性修复等临床美学热点课程感兴趣,部分院校也开设了《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应该看到,口腔医学美学不应是“口腔医学+美学”的简单拼盘式学习,而应深入探讨口腔医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寻找口腔医学自身的审美规律。另外,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审美意识有质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审美能力。因此,开展素描学习对学生将来在口腔美学专业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式审美能力: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审美培养的基础。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体、色彩(其中的黑白灰)和质感也是素描的主要表现要素;形式美法则中的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与协调、多样统一等也是素描的基本表现手法。色彩感受能力:色彩识别训练是口腔医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口腔美容修复的重要部分。素描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素描中的明暗处理、色调的整体性训练对学生的色彩识别和表达(特别是彩度和明度的辨别)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视觉识别能力:视觉规律训练(如视觉直觉、图—底关系、参照环境、后像作用、边界对比等)一直是国内外美术学院和国外牙医学院用来训练学生视觉辨别力和目测准确性的实验课内容。我国的《口腔医学美学》根本没有类似的课程,素描学习是口腔学生在该方面的有效补充。构成审美能力: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的一个概念,是工艺美术的必修内容。口腔医学美学中的微笑形式审美在微笑构成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如微笑形式的面构成、牙-面构成、牙列构成;微笑构成要素中的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和下续因子等;微笑构成的合力与分力等等内容对于没学过美术的学生很难理解。素描学习中的画面构图、静物构成、石膏像的分面体、人像素描等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开设素描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素描》课程的学习。国外口腔学院多年前就将素描和雕刻列为学生必修课程,我国目前只有少量口腔院校将《素描》列为选修课程或计划开设,大部分院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院校对于整个美育课程出现了“说起来重要,想起来必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学生在认识上重视程度更低,在现有的口腔教育模式中,虽然对低年级的口腔医学生开设了《口腔医学概论》课程,并让学生在临床参观了解,但不能深入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因此,局部调查显示,除个别学生个人爱好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素描课程是重复而枯燥的,更愿意选修《美学》或《艺术鉴赏》等既热闹又轻松的课程,到专业课学习时才认识到素描的重要,但此时已没有教学条件而深感惋惜。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师资上应选择有医学美术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严格按照素描的基本步骤和素描学习规律学起,不能搞“艺考热”的实用主义;又可结合口腔医学的特点,如在结构素描中采用头颅、牙齿及颌骨关系等素描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素描》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灵活、恰当。受学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的按专业素描的课程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在加强几何模型的基本功素描和石膏像素描外,适当加入静物素描和人像素描;有条件者可在素描中加入一些雕塑内容(素描学习中加入雕塑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正确方法引导下,达到学生“入门”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在以后的课余也可自己钻研提高,继续学习。对于《素描》课程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素描训练对口腔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目前的认识和和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专业思想引导策略 摘要: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专业满意度、专业适应度低下的现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校企平台,为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工作探索新途径:在专业思想教育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性开展专业思想引导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思想引导工作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现状 1.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1.1.1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国家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的国情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负面评价多,社会、家长、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环境、岗位职责、晋升路径、行业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普遍缺乏了解。加上在我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技”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倾向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口腔技师,认为口腔技师是工作在工厂流水线的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普通工人,因此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对专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缺乏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兴趣。1.1.2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满意度不高(1)职业期待与现实不匹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初入社会不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个准确定位,“眼高手低”,职业期望不合理;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就业于稳定、清闲、体面的体制内工作岗位,当接触国内义齿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后,心理存在巨大落差。(2)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国内中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合理,专业发展与行业趋势脱节,教师观念、理论、实践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容易丧失信心;义齿企业工作时间长,流水线式的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不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3)缺乏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规划。一些中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选择较盲目和随意,往往以工资的高低作为择业标准,并不以职业的发展及自己的适合度作为衡量标准,对职业生涯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不屑从底层做起,不能吃苦耐劳,对工作缺乏兴趣及持久性。1.1.3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适应度不高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容易抱怨,产生负面工作情绪。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2.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就业满意度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往往停留在纯理论说教层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渗透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中、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营造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未来的职业文化、个人发展方向、最新技术等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在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专业实践中培养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2有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以理论课堂宣教为主,与企业的联系很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由原来封闭的校园教育环境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开放化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内容,不但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专业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引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3有助于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思想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符合岗位要求的高专业素养、低流动性的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企业发展又反过来为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随着企业发展及行业人才辈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将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策略探讨 3.1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创新 3.1.1企业名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争创行业模范(1)专业讲座常规化: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走进校园,普及本专业在有关领域取得的成就、行业发展趋势;宣传国家对本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2)邀请优秀毕业生及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前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职业素养要求、企业发展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明晰奋斗方向。3.1.2企业文化进课堂为一年级新生增加企业参观课,带领学生到行业内先进企业实地参观,组织优秀学生到知名企业参加暑期见习,感受先进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以及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3.1.3开展“启发式”“工序化”教学(1)在教学模式上,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在课堂上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转变,由传统理论讲授向“工序化”教学转变。将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把与实际工序割裂的传统理论讲授转化为将知识点阐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教学。(2)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需要把专业课内容与相关前沿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行业人才的先进事迹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3.1.4企业设立专项企业奖学金、学生基金,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1)通过创办口腔学生社团组织,企业设立专项学生基金资助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在第二课堂为社区、校园服务,促进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专业价值。(2)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并以获得企业奖学金作为吸纳优秀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引入行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企业文化精髓为重点,通过横幅、海报、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2)以校企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如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参加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3.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全部学习阶段,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就业指导能力、能迅速适应行业变化、有创新性、能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专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体措施如下:(1)校企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2)企业提供平台给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挂职训练;(3)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开发或者承担科研项目以及教材编写工作。 3.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专业思想教育坚实物质保障 (1)搭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为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2)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职业环境,改善专业学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 3.5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夯实专业思想教育根基 目前,全国范围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滞后,不能及时追赶行业发展趋势,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等现象。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是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根基。院校之间组建专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商专业建设良策;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与企业携手共建贴近岗位流程的校本教材;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设立专业网站,拍摄招生宣传视频等,加大对专业的宣传力度,增强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等,提升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作者:刘佳颖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支持是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重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的免疫状况。在临床营养支持中添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或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殊营养物质,可以限制肿瘤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同种类肿瘤病人需要根据各自特异性代谢机制和营养缺失制定特殊营养支持方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一类针对疾病或特殊医学状况下人群使用的食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国际范围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肿瘤病人;肠内营养;特殊营养物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不断上升,并趋近与世界较高水平,已成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1]有研究表明,癌症病患中有40%~80%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2],而癌肿则会造成代谢失衡不断扩大,进而加重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再加上癌症病患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中机体受到影响,就会造成癌症恶病质,通常都会使病患出现贫血、厌食、低蛋白血症、进行性体重下降等问题。恶性肿瘤患者生理代谢的变化主要包括:第一,葡萄糖耐受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食后胰岛素释放减少,补充胰岛素又会造成蛋白分解速率下降。第二,骨骼肌蛋白加速丢失,分解的肌肉蛋白一部分被肿瘤摄取,其余用做糖异生前体或供肝脏合成急性相蛋白,导致整体蛋白质更新率提高,能量消耗加速,最终造成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同时会削弱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第三,体内脂肪减少,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刺激下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加速内源性脂解速率,使脂蛋白活性被抑制,造成宿主无法完全氧化游离脂肪酸而出现高脂血症状,在饥饿状态下宿主的脂肪储备被大量消耗[3]。化疗是经过肿瘤手术后的病患为了控制癌细胞扩散所必需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虽然有效,但同时会对病患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病患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症状,最终病患营养不良的状况进一步加重[4]。另外,化疗还会引发多种病发症,比如肝功能障碍、胃肠道粘膜炎症、口炎、咽喉炎等,许多患者都因此放弃治疗[5]。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以往临床营养主要在患者普通饮食的基础上辅以肠外营养(PN),而忽视最符合生理代谢特征、简单易行又经济安全的肠内营养(EN)支持辅助治疗方法。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包括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门静脉循环,在此基础上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机率[6]。肠内营养制剂有通用型与疾病特异型之分,通用型包括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TP)、含纤维素整蛋白型(TPF)、α-酮酸型;疾病特异型则包括糖尿病专用型(TPF-D)、免疫增强型、整蛋白高能型(TPF-HE)[7]。 1特殊营养物质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 ,不给或者少给肿瘤提供营养,使肿瘤逐渐“饥饿”,也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有更多能量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控制某些营养物摄入,并添加影响肿瘤生长、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即免疫营养。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几种特殊营养物质如下: 1.1谷氨酰胺在应激状态下,生物机体自身合成的Glu并不能满足其对Glu的需求量,有必要进行外源性补充。Glu可以大量地被体内高速增殖细胞摄取,如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肠粘膜细胞等。因此,Glu是机体应激状态下的必需氨基酸。Glu具有提高免疫组织抗肿瘤的作用。大鼠肉瘤模型中,添加Glu可使肿瘤生长减少40%,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30%[8]。此外,补充Glu能够提高机体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放化疗后肠粘膜上皮修复力,从而降低放化疗的并发症、死亡率[9]。强化Glu还能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提高机体抗氧化力,减轻放化疗对身体的损伤。在选择使用Glu时还应遵循肿瘤病人生理状态的原则,对于无法进行肿瘤切除的病人,营养支持无必要,也无Glu支持的必要。对已切除肿瘤的患者而言,补充Glu能够对机体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并提升放、化疗的耐受力。 1.2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在创伤、饥饿、应激状态下能够转化成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精氨酸,一方面可以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调整机体的氮平衡,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细胞自身的免疫功能。从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外源性的补充精氨酸除了能降低化学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阻止其在机体内的转移,避免肿瘤在机体内形成。但是有些人则认为,在某些啮齿动物中,精氨酸是肿瘤生长的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大量精氨酸,反而会促进动物肿瘤细胞增生。Park对乳腺癌病人的观察结果更加表明,摄入精氨酸的患者其肿瘤蛋白质合成率为25.6%,而对照组即未服用时仅为10.0%,这个数据表明了精氨酸能使肿瘤蛋白质加速合成[10]。在精氨酸对肿瘤的影响条件中,肿瘤本身的抗原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抗原性强则抗瘤,反之弱则促瘤[11]。即便如此,营养不良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其NK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提供精氨酸则能够提高脾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增加胸腺的重量以及NK细胞的活性。因而,通过精氨酸非特异性免疫调控作用,可以改善营养不良宿主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3ω-3脂肪酸 ω-3PUFA主要存在于海洋鱼油中,以DHA(docosahexaenoic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acid)的形式存在。ω-3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代谢产物为三烯酸环氧化物和五烯酸脂氧化物,这些物质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保护免疫系统免受损害,所以ω-3PUFA是有效的免疫营养素[12]。在细胞水平上,ω-3PUFA诱导的改变持续更久,停用10周后,其对炎症细胞因子及PGE2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给实验组饮食中添加总能量40%的鱼油(等氮等热量),大豆油组对照,在第6周时植入肿瘤细胞,饲喂7周发现鱼油实验组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鱼油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有以下三种解释:改变肿瘤的细胞膜结构,促进肿瘤细胞对宿主防御的敏感性;增强宿主抗肿瘤细胞的防御机制;影响免疫细胞群的磷脂,减少前列腺素E2生成量,从而影响TNF、IL-2、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功能[13]。 1.4蛋氨酸 蛋氨酸也叫做甲硫氨酸,S-腺苷蛋氨酸的前体物质,S-腺苷蛋氨酸广泛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有转硫基、转甲基、和氨基丙基化作用,其中转甲基作用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相关。缺乏蛋氨酸时,恶性肿瘤细胞增生能力受到抑制,对宿主细胞而言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荷瘤动物在接受抗肿瘤化疗的同时,对其注射缺乏蛋氨酸的氨基酸溶液能使肿瘤细胞数明显减少[14]。 2不同种类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2.1肝癌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还同时并发肝硬化。在这其中,肝硬化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脂肪和肌肉的储备减少,并且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更为突出的表现是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电解水质以及酸碱失去平衡,严重的可导致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病变;与此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能够导致胃肠道黏膜的水肿和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手术后易使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更加严重的则可以引发多器官功能性障碍综合征[15]。肝癌患者术后会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以及胆酸、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能量利用受阻,对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肝脏能量储备减少,手术引起机体糖耐受差和胰岛素抵抗,因此相对于常规的热量或高热量,低热量静脉营养支持更能改善患者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16]。肝癌术后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助于帮助机体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另有文献记载患者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表现为胆汁淤积、肝脏酶学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并可诱导肝脏脂肪变性,导致肝硬化。对于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肝癌患者来说,术前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又加重了肝功能负担[17]。赵建军等将2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热量肠外营养组(PN)、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低热量肠内营养组(HEN)。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组别,HEN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地提升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淤胆状态[18]。在研究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影响的过程中,徐洋[19]等人给予接受胃肠外营养(PN)患者营养支持中提供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u)的添加,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单给予PN,B组给予含有Arg的PN,C组给予含有Glu的PN,D组给予含有Arg和Glu的PN。实验发现,添加Arg和Glu的PN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联合Arg、Glu的PN要优于单用Arg或Glu的效果。周忠信[20]等人单方面添加Arg的实验也表明,常规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2.2肺癌 含铂联合方案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的化疗方式,顺铂等化疗药物引发患者消化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患者在荷瘤状态下炎症因子以及肿瘤细胞本身的副产物导致机体耗能增加、蛋白质分解亢进,导致患者热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氮的摄入,肺癌患者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罗艺侨[21]详细阐述过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的影响。在化疗期间给予肺癌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提高化疗期间的耐受力,使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更快恢复免疫功能。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治疗完成率、降低感染率、减轻化疗造成的副作用、提高肺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辅助化疗疗效。肺癌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均处于不同程度低下。邱小文[22]在实验中对实验组使用了精氨酸、核苷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营养素配方与标准营养组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实验对象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3、8d血清IgG浓度显著高于标准对照组;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8d的血清前清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表明免疫增强营养剂能够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素E2向前列腺素E3的转化,前列腺素E3能减少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精氨酸可增强巨噬细胞毒性,促进T-细胞增殖,并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等作用[23]。 2.3胰腺癌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胰腺癌作为腹部外科治疗中较为复杂的疾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消化道恢复困难、生存率低[24]。部分患者还会具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等。Falconer等发现33%患者胰腺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的能量消耗与体重丢失呈明显正相关[25]。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大多数病人因梗阻性黄疸而造成多脏器的功能异常。由于胰腺癌病人常为高龄人群,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手术后长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26]。Gianotti等报道,胰十二指肠病人切除术后接受免疫增强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人免疫功能[27]。因此,对于已处于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应给予围手术期临床营养支持。但由于胰腺癌病人常存在胆汁和胰液分泌不足状况,临床应选择多肽类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3总结与讨论 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会增加发病率、致死率。80%病人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值的110%,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生恶病质的原因常常来源于机体代谢率增高,由于癌症病人机体会发生一系列耗能反应,包括三羧酸循环增加,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增加,糖元合成增加,蛋白质转化增加,脂解作用增强,所以机体代谢率增高。分析不同肿瘤病人发病机制和营养缺乏特征,深入理解特殊营养元素在肿瘤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纠正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状况、采用合理的营养素输入途径。同时,比较国内外对于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有益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类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作者:冯蕊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五官医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高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一、引言 高校口腔医学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很多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让学生以探索为动机带着任务完成学习的教学。 二、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提出一个任务活动并且所有的学习都以这一任务活动为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应用,进行自主的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强调:不能单纯强调教与学,学习任务一定要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形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学生变成实践的主角;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感兴趣和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口腔医学教学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念书本的“书呆子”。这就突显出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第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口腔医学知识更加偏重临床,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由已经有了临床经验的教师去讲,学生单纯听讲、接受,会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或者无法想象出实际的临床操作滋生厌倦情绪。以口腔牙体牙髓知识为例,教师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和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就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在这种已经有了任务目标下,就会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要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二,容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具体的任务,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较明确。例如牙齿根管治疗这节课,教师提出了教学目标就是标准规范地对一颗牙齿进行根管治疗,那么围绕这个目标,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习起来也就自然流畅。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那么教学的时候也就将知识整合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目标的整个口腔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继而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提出学习任务:口腔医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临床实际操作,课程的一开始设定好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巧妙的隐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知识。 第二,创设临床情境: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应用仿真模型,使学生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意义,继而培养口腔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三,学生集体操作:在既定的目标和情境中,按照老师的示范,在仿真模型的牙上进行操作,由于每个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出现共性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集中讲解示范操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师生共同讨论:任务驱动法强调课堂不单单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带着问题,教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对知识进行总结: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要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集中本节课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更要照顾一下学习接受较慢的学生。 五、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课堂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口腔医学课堂,教师应用教学驱动法进行教学的确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课前的学习设计:对于口腔医学教学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任务框架有一个良好的设计,每一步能达到何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任务过程的讲解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效果,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口腔医学将来是要培养临床医生,对于临床实践更看重,但是理论是基础、是根基,绝对不能抛开理论盲目强调临床操作,一定要将理论知识整合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过硬的合格口腔医学生。 第三,因材施教的布置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来实施任务驱动法,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而不应该将任务设置的过难或过易。 第四,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其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虽然很适用口腔医学的教育,但是他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好。 作者:季海宁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口腔医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校企合作模式进入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董伟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浅谈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正在逐步适应产学结合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义齿加工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拓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应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义齿加工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人才。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依据教学规律和规章制度,对专业教学的活动展开提供了帮助,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保证教育工作的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与大型义齿加工企业合作,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时刻站在口腔临床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校企合作 我校的校企合作是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在人才培养、人员的交流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互补互促的有效的协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与企业之间做到了互助互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达到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进而达到了双赢的状态[1]。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利于发挥义齿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符合义齿企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并且大大地缩短了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义齿加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掌握好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与教学知识进行结合并,充分的发挥高职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毕业的高职学生更好适应义齿制作的岗位要求。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为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互动平台,也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这样在今后的生产实践的时候能够完成制定的工作项目目标,将这个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转化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成功。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则 1.协作原则 义齿加工企业需要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我校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的合作办学,采取聘请企业生产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来参与实训教学,学生走出去到工厂顶岗实习的新形式,与企业相互协作,缩短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好的在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输送方面作出贡献[2]。 2.重点原则 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事物的重点部分,明白校企合作的工作主要方向,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还要抓住主要的相关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共存,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公平原则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要确保公平性,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每位教师感受公平性,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持续改进的原则 教学要随着时间、环境、企业需求而及时进行实时烦人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根据国家的教育规划和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培养计划,逐步的将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予以纠正,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适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 1.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 教学活动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相互的协调,在引进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园中逐步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新的教学模式,针对校企合作引发的新对象、新环节、新问题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在探索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3]。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让企业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并对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以及考查方法等,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师、技师以及企业之间进行详细商定做好沟通和安排,做到既要对教学工作的教师负责,又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2.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指导 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我校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吸纳金赛义齿企业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校园进行校内实训课程教学,承担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共同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同时鼓励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新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升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即能迅速适应义齿制作岗位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进行。 3.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体系 为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促进学校与义齿企业的合作,我校推行间断式、工学交替式的弹性学制,调整课程及时间安排,在教学中运行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按照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实训课教学,符合义齿制作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搞好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服务。在学校建立模拟仿真的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感受义齿企业的主要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操作程序及操作技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岗位对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及社会需求对接[4],更好地为义齿企业培养专业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4.优化课程,创新实训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义齿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并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原有理论型教学的同时,还要向新型的技能型教学进行转变。设置教学课程的重点提高主干课程内容(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的建设,在深入研究义齿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义齿加工岗位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方向、素质结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5]。 (2)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不断开发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专业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结构[6]。 (3)在构建产学结合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所选择的课程结构,必须把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课程体系要与产学结合相适应,必须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为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教师参加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协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汇贯通。同时聘用金赛义齿企业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吸收义齿制作行业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参与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解决了我校技能操作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践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7]。结合以上,随着高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我校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适时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作者:李爽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口腔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当今的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系通过从多方面对实验实训课进行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覆盖面广,操作内容繁多,动手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口腔医学生到口腔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办“口腔医学”专业十多年以来,在不断进行摸索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口腔医学系研究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做到将基础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实验实训课的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临床见习与实习共4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4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实验实训课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系在实验实训课的改革中保证理论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课时,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和时间,还使学到的技术得到及时的练习和强化。同时我们在实训材料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雕刻实验实训课中,学生先通过视频演示学习石膏牙体雕刻技术,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导,学生掌握了牙体的解剖形态后,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石膏牙体的雕刻,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练习牙体的雕刻,我们把石膏换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质地较软,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雕牙兴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有了一定的雕牙技术后,再换回石膏牙的雕刻,这样学生就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实训室的开放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不再单纯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借此,我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了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实践操作的时间,还缓解了实验实训室短时间内集中上课的压力。 2.1过去学生只有在上实验实训课时才能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操作,按照实验实训授课计划,学生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段内上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室设备超负荷运转,如牙科综合治疗椅、牙科高速手机等,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实验实训室资源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在实验实训室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例如口内的Ⅱ类洞型制备、口修的全口义齿制作等,由于受设备的影响学生又不能带出实验实训室进行制作,往往出现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操作而导致实验作品差强人意。实验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实训室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重复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为以后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以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仅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学期同时开设,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往往无法胜任各种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实习前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里,互相检查,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医生和患者中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临床门诊,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临床实习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模拟培训,安排老师为学生具体讲解在临床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一系列的口腔技能训练,如口内的超声波洁治术、窝沟封闭术,口修的印模制取、牙体预备等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个查找原因,使学生逐渐适应医生的角色,为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 近几年来,我系为促进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水平,每年的上半年都举办口腔医学技能大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不同,比赛分年级进行,大一比赛内容是石膏牙的雕刻,大二比赛内容是26牙Ⅱ类窝洞制备和11牙上颌中切牙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同时我系还从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中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当年举办的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对口腔医学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去年的7月份,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腔技能表演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口腔技能表演赛牙体制备组个人一等奖、“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牙体预备组二等奖、优秀奖,窝洞制备组三等奖、优秀奖;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可喜成绩。 4临床见习与实习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因此我系领导和老师定期到实习医院走访,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实习医院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建立考核机制,不论在哪一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去年年底,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口腔医学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迎合学校发展,我系研究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设校内口腔医疗培训中心、建设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模式。我们期待这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口腔医学论文:防御素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 【关键词】防御素;口腔医学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广泛存在于生物物种中,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学活性,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组内源性抗菌肽,其中,人类β-防御素(HBD)具有诱导表达特性,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对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防御素与口腔致病菌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中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在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复杂环境中,却很少发生感染,口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口腔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防御素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uhara等[2]发现HBD-1,2,3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HBD-3在低于或等于生理盐水浓度时对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伴放线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防御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Shelburne[3]用不同浓度的防御素处理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HBD-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10μg/mL,若先将低浓度HBD-2(1μg/mL)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然后放入浓度较高的HBD-2环境中,最低抑菌浓度可升高100倍,说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耐受性可被低浓度HBD-2诱导,致病菌在口腔持续存在可能会受到防御素抗性影响,对先天性免疫产生耐受,细菌对防御素的耐受程度受细菌种类和防御素浓度的影响。 2防御素与牙周病 牙周炎是由于菌斑微生物长期定殖于龈沟内,对宿主产生持久性的刺激,造成结合上皮向根尖迁移所致,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4]:HBD-1,2,3在游离龈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沟内上皮较少分布,几乎不表达于结合上皮;其分布集中在上皮棘层细胞,提示防御素分布在牙龈上皮表层,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发挥抗菌作用,成为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unsche等[5]对炎症牙龈及健康牙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健康牙龈组织中广泛存在HBDmRNA。牙周炎症类型不同,HBD的表达亦有差别,侵袭性牙周炎HBD-2表达最高,慢性牙周炎HBD-1表达最高,说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防御素有关[6]。 3防御素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联系密切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暴露于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共存的复杂环境中。研究表明:防御素家族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白斑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痊愈过程。hBD-1呈固有性表达,hBD-2呈诱导性表达,说明口咽部黏膜上皮通过分泌HBD,对外来病原菌进行杀灭,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天然防御作用[7]。HBD-2在白斑和扁平苔藓病变增生区域的角化层和颗粒层呈强阳性表达[8];在念珠菌源性白斑中,菌丝周围则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角化层和颗粒层HBD-2呈强阳性表达,提示HBD-2具有灭活白色念珠菌的作用[9]。 4防御素与口腔肿瘤 防御素在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通过抑制肿瘤基因、操纵口腔肿瘤微环境或直接产生细胞毒性,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在刺激性纤维瘤、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BD-l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牙龈;hBD-2mRNA表达量在刺激性纤维瘤中增高,而在白斑与口腔鳞癌中均降低;hBD-3mRNA在口腔白斑、口腔鳞癌、刺激性纤维瘤中均表达增高,说明hBD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与正常上皮相比,hBD-l、2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缺失或降低,或许致使其更易发生细菌感染[11]。hBD-2通过αvβ3结合蛋白受体,能够独立诱导内皮细胞迁移,通过独立的细胞内皮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过程,在增强肿瘤血管再生和调控肿瘤的转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2]。口腔多形性腺瘤细胞中hBD-1的表达集中于细胞核,而良性口腔涎腺肿瘤细胞中的hBD-1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提示在口腔肿瘤状态下hBD-1可能长期在细胞核中集聚并下调其自身启动,可能扮演了肿瘤抑制基因的角色,在口腔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防御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谱的抗微生物及免疫生物学活性也日益被发现,其在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巨大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今后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开发新的天然药物提供分子骨架和模板,为临床耐药菌群的抗微生物治疗提供新手段,另一方面探索能否利用现有天然药物诱导防御素表达调控机体天然免疫来解决防御素合成难度较大的难题。 作者:于堂 王凯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论文 1留学生的特点 由于教育经历、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大多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通用语言的国家,其英语口语大多非常熟练,但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中文培训,只有个别留学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课必须采用全英文教学。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留学生听课非常认真,理解能力强,能认真记录及提出相应的问题,临床见习也非常认真有兴趣。一部分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体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提问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教育体制不同所导致。针对以上特点,本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体会 2.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教学部门对留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学生个性及课堂纪律较为散漫的特点,本院选派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留学生教学课程安排及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和考核成绩适度挂钩;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出勤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试成绩范畴。课堂秩序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及授课效果也相应改善,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 教师是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者,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英语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初期,口腔医院还是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虽然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英语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有的教师英语口语差强人意,课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近年来,本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选送年轻医生参加学校的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竞赛;聘请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培训学习;通过学生及同行评价的反馈结果,遴选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教学氛围逐渐浓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提升。近5年来,本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启动,逐年选送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及深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应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如:借鉴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推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本院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2.3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 多年来本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及课前试讲。授课前的集体备课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集中教研室优秀教师及相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的方式、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集体备课时,教师相互启发和解疑、相互借鉴课件制作和教学经验,使教学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每个新教师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重新试讲。同时对授课环节进行监管,在留学生、院内同行专家和学校教务处3个层面建立留学生评教制度,组织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开展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 教师的授课技巧会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学生收获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初期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但逐渐发现,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对相对枯燥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较为反感;加之留学生《口腔医学》的教学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传授口腔医学知识,只能对重点疾病进行重点讲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院逐渐将传统讲授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方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探索一条适合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的模式。比如在讲授牙周病章节,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讲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课之前叫学生预习,同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如: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齿为什么会松动?牙齿松动了怎么办?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洁牙会损伤牙齿吗?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后简单小结,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事倍功半。同时口腔医学是一门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时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动画、视频、教具等进行讲授,这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讲解龋病窝洞的制备,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讲授,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文字讲授。在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教学实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教师可以为这门课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血脉,是根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纵观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原版医学教材,内容系统详实,类似学术专著;一本是学校自编的医学教材,采用提纲式结构,注重条理,2种教材相互弥补,教学效果很好。国外的口腔教育属于毕业后再教育,口腔医学教材类似于我国研究生的教材,原版医学教材内容虽然详实,系统化,但深度及广度高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的大纲要求。鉴于此,推荐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自编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各种重要疾病,内容简洁、条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鉴口腔各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经典的教材,统一格式,结合临床重点疾病及新进展对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便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口腔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的知识,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受益。 2.6从政策上提高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留学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2个学时的全英文授课,课后起码要花费数倍于此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英文教学的备课时间是中文教学备课时间的4倍。基于此,为了培养及稳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本院在课时津贴和业绩评价上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切实提高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使英文教师队伍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3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展望 本院留学生教学已进入第10个年头,未来的1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大。留学生教育是学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各个学科互相补充,紧密相关,口腔医学也将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更优的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而且可以积极推进本国学生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应进一步吸取各家之长,加强教学的内涵建设,从教材的编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人才的培养等各方面不断优化,通过不断努力,让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再上台阶。 作者:陈方淳唐宇英单位: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专业外语教学组牙周粘膜病学教研室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 口腔医学论文:龋病发病口腔医学论文 1.执着前行在 黄力子教授心里,他始终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他的创新智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1958年,我国学者姜元川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牙病预防学》中,就主张龋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论”,简单可归纳为“两因素论”S/R=D(S代表致龋因素的致龋力,R代表人体的各种抗龋力,D代表龋病)。1987年,黄力子在临床上发现龋变牙齿存在生物电流现象,从而构想了生物电子流的电腐蚀作用形成龋洞的新假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临床实验验证工作。首先,他们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第一次制成了与临床相似的人工龋洞。接着,他们为了寻找龋变部位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又在龋变组织和导致龋变的牙菌斑内发现了高浓度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作用,在龋变和牙斑局部形成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电子流对牙龋表面及牙髓进行腐蚀,直到形成龋洞乃至穿通牙髓。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可以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很多龋病临床和病理现象,并且对开拓新的龋病防治方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为人类在21世纪战胜龋病带来了新希望。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黄力子教授之所以能在世界医学难题“龋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与199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1995年退休后,黄力子教授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探索。他以自己理论积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应用研究创收保证基础研究,并得到其夫人徐如生教授(口腔正畸学主任医师)的经济支持,在逆境下继续坚持他的原始创新。这么多年来,黄力子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成龙、李振钢、唐林、阎鹏、梁燕等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造出电化学人工龋,证明龋病脱矿主要是由于生物电的腐蚀作用,且符合法拉第定律。在龋病组织和牙菌斑内找到了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博士导师赵皿、莫简教授、口腔老前辈丁鸿才、周树夏、张举之、刘鼎新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大力协助下,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实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初步完成了对龋病机理新理论的系列论证,修正了口腔医学权威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说”。黄力子教授的相关在《医学研究杂志》上,还被美国只读光盘MEDLINE1994年摘录收藏。黄力子教授本人也受到美国SCIENCE周刊主编F.EB1oom的邀请,并加入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他的龋病新理论专著《龋病与生物电和自由基》,有关实验得到美国宝洁公司(P G)反复证实。 2.续写辉煌 黄力子教授是一个停不下的科学研究者。基于前面所取得的成果,他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电和自由基与牙周病的关系,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人工龋和人工牙结石。并指导2002级口腔本科生用狗牙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造出了人工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的模型。基于他的理论,黄力子教授和几位创业的大学生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实用新型专利“龋病诊疗仪”。用这种仪器,临床上诊断治疗龋病,不单纯依靠牙医的眼和手,还可以通过电表上的数字诊断龋病,而且能分清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及是急性、慢性或猖獗性,并在用SOD治疗时,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粘性材料充填。黄力子自豪地说:“这是人类现代牙科学的开始,牙科数字化、信息化的开始。”努力付出让黄力子教授获得诸多成果。他先后获得中国专利8项,其牙齿增白涂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并于2004年将这一专利转让给美国IvoclarVivadent跨国公司,首开我国口腔医学界向欧美专利转让的纪录;他的UDU型超声波洁牙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专利收入英国专利索引;他的口腔多用电测仪及牙科发声探针仪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另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且获得银、铜牌十二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4年,黄力子教授先后被美国传记协会(ABI)、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载入《国际名人录》,并且获得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3.浓厚的爱国情怀 黄力子教授认为,他的成就取得与两个坚持分不开:一是与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可分割(邓小平同志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坚持“生产力分析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黄力子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既有共产党员、军人所特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有着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奋斗态度。正是基于这种品质,让黄力子教授在实践工作中先后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被授予“学习雷锋先进代表”、“优秀教师”等称号。1994年,迟浩田看到《解放军报》报道的黄力子故事,深受感到,特题词“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世凯能成才黄君有功”。题词虽然只针对了他这个助人成长的事迹,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位奋进在科研上的科学家执着不懈的精神品质。黄力子教授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其整个创新探索的工作中,也支撑着他始终能以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忘我地投入到他所选择的事业当中,以致成为了一位卓有建树的口腔医学专家。黄力子教授虽然早已退休,但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习惯并没有让他闲下来,继续从事科技改革,仍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科技报国的高尚理念。 作者:刘岩松 口腔医学论文: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1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1制定课程标准 完善顶层设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1.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 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 作者:杨旭梁源刘春灵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 口腔医学论文:医德教育口腔医学论文 1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1.1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课程过多,人文教育课程较少。口腔医学本科生一般为五年学制,需完成医学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医学课程、医院见习与毕业临床实习。学业繁重,课程安排紧凑,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将绝大部分学时学分留给专业课程,将人文教育课程设为学分较少的选修课,并且课程缺乏系统性,往往只开设1~2门课程。人文学科普遍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陪衬”。不仅如此,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可想而知其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的学时数更是少之又少的。 1.1.2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教育课选用教材往往内容枯燥陈旧,较为抽象,脱离实际医疗状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应付考试,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医德教育课程大部分由并无临床医疗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任课,因远离临床一线,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现实医学问题的诠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理论知识的灌输未充分重视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约束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生对良好医德的理解不到位。而相对于国内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在国外医学院校设置的课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有效表达,加强医患沟通与互动,《卫生政策学》与齿科诊所经营学的介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2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2.1教学医院的医德教育主要针对于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学医院,更重要的是完成医疗任务。即使是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的教学医院,进行的医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本院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与医务人员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同样的教育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2教学医院的口腔专业带教教师均为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局限性。带教教师作为口腔临床医生,与学校的专职教师不同,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专业,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往往更注重专业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对医德水平的要求不高,造成个别带教教师本身医德水平不高,做不到为人师表,甚至将负面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使其逐渐背弃医德良知,对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势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1.3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因素造成口腔医学生本身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3.1口腔专业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除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大部分口腔科医生都工作在门诊一线上。而口腔科门诊,无论是哪个二级学科科室,每位医生都守着一张口腔综合治疗台,单打独斗,要求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医护、医技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忽视。而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诊治工作是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整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2工作内容更着重于临床操作。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内容不同,口腔科临床工作多为动手操作,而不是检查化验与开处方等,而且医生临床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张口状态,无法沟通,也就使个别口腔科医生眼中看到的只是“牙”,而不是“人”,忽略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当成了“牙匠”,而不是“牙医”。 1.3.3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口腔科医生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强度与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如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口腔医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对实用主义片面地理解、认识与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大部分医学生更倾向于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填报研究生志愿时不考虑个人兴趣、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只专注于收入最高的二级学科,造成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与优秀人才的浪费。 1.3.4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文教育的缺失。口腔医学院校大部分为独立的口腔医学院或医学专业院校下属的口腔医学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 1.4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水平考核难以量化与医务人员不同,即便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口腔本科医学生也是在带教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通过对患者回访反馈的情况往往不够客观清晰,而每位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要求的标准往往不统一,因此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水平的考核难以量化,给学生的医德教育带来了困难。 2开展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1口腔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与其他职业不同,医生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有意或无意,失误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尤其作为口腔科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为重要。作为医学院校,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校训,对于口腔医学院校来说,这里的“性命”指的更多是不可再生的牙齿的性命,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口腔专业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2.2医患关系日趋正常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医患冲突的日益加剧与多元化,如何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到保护好医生自己,逐渐改善医患关系,使其趋于正常化,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一个新的课题。在我们为医患冲突中遇难的同行们痛惜,谴责个别患者的过激行为,呼吁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理解信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医学生抓起,提高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会他们能够良好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3保障口腔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质量与安全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口腔医疗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只有两手一起抓,均衡发展,才能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3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3.1通过对外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增设医德教育等行为医学课程国内大多口腔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乃至行为科学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教师团队,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牙科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来校讲学。以美方的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为教师们介绍行为科学在该校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利用夏季学期的两周时间为口腔系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牙医与患者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医患沟通与互动、口腔保健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内容。通过授课,我们教师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听课观摩学习了行为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培养自己的行为医学课程教师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们了解了病人与医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巧是口腔医疗实践的核心,认识到学会尊重患者,提高自己医德水平的重要性。 3.2从学生入学初开始与学校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医德教育 3.2.1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个别综合性大学因高考招生制度的局限性,造成口腔专业并不是学生入学第一志愿,甚至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非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口腔专业懵懵懂懂,不了解,不热爱,被动接受,甚至误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范围窄,业务性差,仅仅是补牙、拔牙、镶牙这样的简单工作,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对医德教育的困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期间,可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同学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进入到医院内,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医疗二线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简单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紧密合作,聘请医院一线教师与学校医德教育教师共同编写口腔专业学生专用校本教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有机结合,并在课后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或近期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学时数与所占学分,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考核方式可调整为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笔试,增加平时讨论情况所占比例,改变考试前突击背题就可得高分的现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 3.2.2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口腔医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通过安排学生跟随医院的“口腔健康直通车”,深入到社区、部队、学校等场所,运用已掌握专业知识为民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简单答疑解惑,使学生产生崇高使命感。 3.2.3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学习期间。从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开始学习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对于口腔专业各个二级学科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口腔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知之甚少,可通过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的见习,进入到医院各个学科,通过挑选优秀的见习带教教师,学生们进一步对口腔医务工作者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了解医疗工作内容,为第五学年毕业生产实习打下基础,更能近距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口腔医生。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加强教师医德教育意识,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例如有针对性地通过临床成功病例加强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通过失败病例加强学生职业责任心与职业道德,通过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水平。 3.2.4毕业生实习期间。实习期间是实习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如何兼顾好以上两个角色,是对每一位实习医生的严峻考验。尤其作为口腔科实习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习生正式进入实习之前,教学医院应组织相关职能科室为实习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包括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做到依法行医,组织医政科进行医师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了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医德医风部门进行口腔医生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医院通过患者回访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为了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及纠纷应急处理能力,组织门诊办公室进行实际纠纷案例的介绍与相应处理流程。如果教学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那么与综合医院的口腔科相比,由于学科分支较多较细,各科室间的医德教育内容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安排科室主任与带教教师为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同时,针对本科室学科特点,对患者群特点、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与技巧,已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等进行介绍与分析,避免同类案例发生。例如口腔修复科患者特点为老年人患者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动作慢、爱唠叨,初诊采集病史耗时较多,因此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做到讲解耐心、杜绝厌倦情绪是医德教育的重点。而在儿童口腔科,应首先进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如何观察患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其对治疗的畏惧心理,尽快引导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医患沟通内容的关键。在口腔黏膜科,因多数口腔黏膜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不利于积极配合治愈疾病,因此,在客观准确地说明病情的同时,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是实习生应该向有经验医生努力学会的沟通技能。为了解决个别性格较内向实习生初接患者时因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治疗的问题,除了加强同学间角色互换等情景模拟练习,可通过配备综合治疗椅用仿真模拟人,通过反复练习,带教教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组织实习医学生参与本科室内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尤其在遇到纠纷时,能够端正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对个别不良风气能够是非分明,正确判断。 3.3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 3.3.1制定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由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评估。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的基础上,根据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修改,制定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系统,对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进行评估体系的集中培训,保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通过质与量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3.3.2通过患者跟踪回访,对口腔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水平进行评估。我院医德医风部门常年通过对每位患者进行医疗质量、流程、服务等方面的跟踪回访,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与部门,及时整改。通过这一平台,针对实习生诊疗后患者的跟踪回访,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与患者在沟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带教重点调整。通过以上带教教师的评价、科主任的评价、患者跟踪回访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合理利用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实习生实习成绩考评相结合。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医德关临床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医生,是医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第一窗口,因此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与确立至关重要。尤其是部分教学医院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与完善,带教教师在工作辛苦、责任较重的同时待遇往往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导致教师们承担带教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而大部分教学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以临床专业技术为主,忽略其职业道德与素养。因此,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应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选派出医德好、医术精、服务佳、懂得团结协作并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有激情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同时,为了保障带教教师的利益,医院应制定相应合理的政策,在职称晋升、聘任、奖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均给予优惠,使更多德能兼备的优秀教师们愿意投入到带教工作中可以无后顾之忧,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带教工作中。因此,口腔医学生应树立首先成为一名仁心的医生,然后才是一名仁术的医生的信念。只有仁心仁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口腔科医生才可称之为优秀的“牙医”。纵观古今,每一位医学大家无不如此。因此,作为口腔医生摇篮的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规范并与时俱进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有力支撑。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教学办公室, 口腔医学论文:OSCE教学口腔医学生论文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者:常亮刘伽伽单位:潍坊医学院 口腔医学论文:教学形式多样化口腔医学论文 1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口腔医学中如颌面部解剖、疾病病理机制及特点等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但由于涉及解剖名词多、结构复杂、概念抽象、偏理论化等原因,如采用传统的图片、画示意图、照本宣科等授课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主观意愿与效率都非常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特点,编制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如在讲解“面深部解剖”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逐层、逐个向学生展示各解剖层次中的重要组织及其毗邻关系,从而将复杂的解剖层次清晰、直观的表现出来;在讲解“表情肌”与“咀嚼肌”时,不但运用动画逐层显示各块肌肉,而且将肌肉的收缩与其功能也做出了相匹配的动画,这种生动鲜活的视觉形象非常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同样,在讲解“平滑面龋的解剖特点”、“龋病四联因素学说”时,也可采用相同的教学手段,逐层或逐个显示并讲解平滑面龋各层的解剖特点或龋病的各致病因素,这样的讲解逐层递进、形象鲜明生动,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虽然已经非常普及,但也无法完全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教具运用与形体演示等)。如果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并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可显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安氏分类”的概念时,用硬纸板做成可左右移动的上下后牙列教具,根据不同位置的磨牙关系在教具上标注其属于几类安氏关系,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教具自己体会安氏分类中磨牙的位置关系;在讲解“烤瓷冠桥”基本概念时,用硬纸板分别制作基牙、烤瓷冠、烤瓷桥等教具,让学生通过教具自己体会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形体演示教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教师在讲解“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时,引导学生将双手放在面侧部,通过张闭口运动找到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并体会其作为左右联动关节的运动特点,又如让学生用小指指腹在外耳道前壁感受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体会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毗邻的解剖关系,进而通过举临床实例向学生介绍关节的疾病与外耳疾病鉴别的诊断要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教具、形体教学等非语言手段,一方面补充了教学语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在讲解口腔疾病的治疗时,由于操作步骤复杂、概念抽象,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因而存在知识点难以理解等问题。学生往往只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后大多遗忘,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临床治疗操作录像,并分段讲解、归纳要点,可显著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形成理解性记忆。在讲解“间接盖髓术”、“根管治疗术”等操作时,给学生播放临床录像,并及时分段总结,使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如将瓷贴面修复前后的牙齿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该项治疗可达到的临床效果,对贴面修复操作步骤的学习兴趣十足,再对临床操作录像进行分段讲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口腔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口腔教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形象化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录像、实物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充分发掘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兴趣 口腔医学中的基本概念繁多、抽象,通过类比向学生讲解,可显著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增加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全口义齿固位原理”时,通过将两个玻璃板用水粘在一起的简单事例,引导学生体会大气压力在全口义齿固位中的作用,并通过请学生自己将粘在黑板上的真空吸盘取下的实例,让学生自行总结影响全口义齿固位的因素;在讲解龋齿的基本特点时,以1个中间腐烂的苹果为例,让学生体会龋齿病损色、形、质变化的病理特点。这些事例简单,易于理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口腔医学生学习的重点,但由于涉及知识点多,死记硬背很容易遗漏要点,如果能以临床上患者的主诉症状为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临床表现,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急性牙髓炎”的临床表现时,以教师在急诊中处理的一位患者的症状为例,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急性牙髓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在讲解“颌面部肿胀”时,首先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电影桥段中周星驰因吃错食物面部肿胀的形象,使学生对面部肿胀临床表现有个整体认识,再进一步借助网络上网友自拍药物过敏面部肿胀全过程的图片,逐段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面部肿胀的临床表现。由于临床表现是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脑海中又有形象的图片辅助记忆,因此这样的授课手段较传统的“讲授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在传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只是一台被动的接收机和存储器,老师偶有提问,也只是为了验证既定的结论或是为了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学习效率。自主性学习是指培养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讲解急性根尖周炎与急性牙髓炎、牙周脓肿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去鉴别,然后让学生结合每个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组讨论并归纳鉴别要点,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归纳点的问题;在正畸方案的制定讲授中,先将临床方案设计的整体原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根据具体临床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自己总结出治疗方案要点,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解决问题。根据大家的讨论内容,由教员总结要点,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过程体验和感悟,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授课观摩过程中,笔者体会是灵活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学生怎样学上,在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上下工夫,努力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增长能力”的良性循环。 4总结 总之,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还要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安排,巧妙结合,使其互相加强,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 作者:牛丽娜焦凯沈丽娟陈吉华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生物化学论文:医学生物化学自主性学习教学的探讨 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今后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使更多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既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有限,教育负担很重,但从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未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出发,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就很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所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研究就成了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就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仍然按照一贯的“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会被抹杀。[1]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被定位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上的,并且已成为大多数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继续存在。要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主宰者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学生能做到的或可能做到的教师决不代劳。针对重要理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去查找其实验依据。教材中已经给出实验依据的内容,学生需要重点学习其原理,例如鸟苷酸循环,教材通过鸟苷酸循环相关的验证实验解释了鸟苷酸循环中各种产物的关系,学生一旦掌握了具体实验,其中关键产物则不难记住。对于教材中没有实验依据匹配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作为问题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依据,开拓思维,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师者应授之以渔而非受之以鱼也。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兴趣点。教学活动就会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学习中就会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针对本学科特点,讲授方式上可由临床上疾病的症状、体征、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入手引入,再上升到生化的理论知识;也可由生化的理论知识预见和展望临床变化,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2]比如在提问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具有相似长相的例子时,引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规律,即DNA的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表达等相关内容。在清楚讲授完这些内容的前提下,再以镰刀状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或蚕豆黄为例引入基因突变以及其带来的后果,最后强调基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这样一来,在一个较为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又让这种启发式和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也将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 3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鉴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自主性学习。 3.1 教学内容要有弹性,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教师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即讲清最基本的概念,理论知识,其它能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所讲的不都是书上的,书上有的不一定都讲;重视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做到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3.2 重视平时表现,建立多样化评价方法: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设立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在实际操作中将生物化学实验设计、讨论课发言、学习态度、论文质量等列为考核内容;在给分标准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方法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是否具有批判性观点,是否有创见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提高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关键。 3.3 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高等学校作为培养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没有讨论,智慧就难以发芽。虽然一些知识和技能会过时,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灵活性和独立性。讨论是思想的沟通和激励,由此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讨论不是把教师个人的信念和观点强加给学生,因此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以理服人的氛围十分重要。[3]在讲授中教师应富于激情,要善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应与学生有视觉上的交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很肤浅,也要给以肯定和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或直接指出错处,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生物化学论文:对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生物化学论文:论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 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浅析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论文摘 要】本文从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举要 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较多,冶金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本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其他各种条件,采用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建设的方式,进行累积性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如可建设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水环境信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生物化学习题解析》、《食品生物化学》、《药物生物信息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随书光盘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化妆品观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资料:近期国外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专辑》、《生物医药世界》、《浙江食品工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食品用化学品》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环境与发展报》、《环境资源通讯》、《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环境报》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省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化妆品检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食用菌风味食品加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GB 5413.10-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T 12990-1991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NY/T 1723-2009 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010191826.2一种微生物制药发酵废液的处理方法》、《200810060362.4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水环境监测系统》、《200710301188.3通过发酵制备精细化学品的方法》、《200720068207.8具备环境监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01127161.2用石决明制取药物或保健食品加工工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国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代际优势》、《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重典背后的隐忧:水污染治理模式分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研究报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环境监测》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生物化学论文:试析如何提高中专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提高 中专生 教师 医学生物 化学学习 兴趣教学 质量 论文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该专业中专生夯实基础、学好专业、发展未来起着关健作用。本文基于长期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实践,针时如何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医学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生物化学的教学质童方面进行论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以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在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规律[m。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物大分子及其复杂的代谢反应,它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但是,对于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加之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生物物质的代谢过程非常复杂,难于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教师而言讲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掌握物质代谢的过程和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集光、声、色、动画于一体,很好地解决了医学生物化学以往静态教学的难题,使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其教育对象年龄普遍偏小,知识功底比较差,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还没有成熟,意志薄弱、贪玩、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千扰,注意力较差,集中力分散,但对新的事物易接受,产生好奇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恰恰克服了孩子的这些缺点,多煤体教学使那些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从而激发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热清,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利用网络下载某些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下载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对幻灯片上的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羚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易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甲亢病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通过生化理论与临床病例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知识,而是可以实际应用的手段和武器,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摄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多媒体应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避免了枯燥的平面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是教学的原则,精心选择课件,将课件、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师的手势、教师的眼神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以教师为主导,合理选择利用多煤体教学,即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技术,也不单纯依赖静态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是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室硬件的建设,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息息相关首先应该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面对一些中专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基础设施设施的建设,只有硬件条件具备了,学生们才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强调教师在第1次实验课时就给学生一个标准而又规范的示范,例如,玻璃仪器的清洗、刻度吸管及微量加样器的正确量取、离心机和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实践。通过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纳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改善教学内容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中专学校课程改革,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打破以教师授课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学习,增强集体感,增强信心,小组合作学习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承担一部分任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力就能得到发挥。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准提出问题,教师答疑,使得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扎实,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有力地体现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加强实践、促进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合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显著提高中专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才能使生物化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物化学论文:浅谈高校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研究 探索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CAI课件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化学课程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分析了CAI课件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目前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我们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等。 生物化学是生命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它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记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复杂结构及其代谢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可以扩大课堂信息容量,随时补充学科新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围绕多媒体和传统方式孰优孰劣在高校经常引起争论。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手段,决定效果好坏的是使用者的思想、学识、能力和方法。不能将使用不当导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归咎于多媒体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CAI)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编制出CAI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并且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总结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原因剖析 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劣、适应的条件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传统方式不具有的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使用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座谈和总结,存在于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的下列问题是导致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1.未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把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机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使用多媒体当作赶时尚,不管课程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宜,都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做的课件也并未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该用动画模拟的不用,课件充其量只是电子教案的翻版。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比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效果好。 2.陷入课件内容堆砌和电子教案的误区 使用多媒体时,有些教师疏于对讲授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将上课要讲的内容全抛在投影上,课件内容堆砌,幻灯片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无条理可循,重点不突出。讲解过程更是一字不漏地从头念到尾,讲课形式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许多知识在电脑屏幕上只是一晃而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这种做法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抛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不管使用何种媒体,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各种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媒体,电脑操作者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见物不见人,教师由幕前退到了幕后”,好像整个课堂授课的是媒体,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播放员。授课方式程式化,缺乏灵活性,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全被一张张幻灯片束缚着,毫无自我发挥的余地,不注意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注意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及思考空间,也弱化了教师课堂驾御能力和个人教学技能风格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完全让学生顺着设计的幻灯片思路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的兴趣、问题一展教学,忘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火花就容易被窒息,主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学习。 5.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目前在使用了多媒体以后,却出现了新的现代化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有些教师教学中只顾操作讲解,一路“马不停蹄”,硬灌硬塞,学生目不暇接。课堂看似丰富而精彩,但学生有许多知识点并未掌握。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走入了“使用多媒体信息越多越好”的误区,只是一味地想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却忽略了学生的承受力和教学的反馈调整。 6.失去了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力 传统方式下,教师上课前反复备课、备思路、备教材、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不停地探究教学方法。但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就有了依靠,探究教学方法的动因减弱了,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要知道备好了课件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讲授,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每节课都要有创新,每节课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才能企望收到好的效果。 二、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探索 多媒体教学能否有效发挥辅助教学作用,使用者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教师本人课前科学合理地制作课件和课堂遵循教学规律使用课件,在于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和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1.多媒体使用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黑板加挂图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理论、复杂的物质结构和代谢机理要做成画面清晰、形象逼真的动画图片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如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链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利用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电子传递链在细胞膜上的定位、电子传递过程及与AD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学生对该过程能有真切的直观认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核酸、蛋白质的结构,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等内容,就需要用图片和精细动画来精彩展现。生物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课程中涵盖了很多实验的理论和原理,如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电泳等,如果不结合实物和操作过程来讲,学生总是难于想象。如果利用课件把层析装置和电泳仪的实物图像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模拟演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课件制作和呈现要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 多媒体教学不能搞知识搬家,幻灯片堆砌,按部就班只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生物化学是一门充满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联系。课件制作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层次和重点、要点构建出知识主线框架。至于框架之外的文字,教师通过讲解去添加,不宜全部打上屏幕。知识框架通常应采取关键词、主题句、要素语、线图、树图、对比表、代表例等呈现在屏幕上,这样化繁为简,浓缩量提升质,简明而有条理,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精髓。知识框架不仅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拓展。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现内容目录,对重点、难点和顺序逻辑关系等作整体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按如下的程式进行就会提高课件的质量: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把教材的某个内容看成是一个主题干,然后把它支解为若干个题支,接着再将题支支解为若干个亚题支,依次支解。如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内容,按蛋白质水解、氨基酸脱氨作用、脱羧作用、脱氨脱羧产物接着分解,二氧化碳和氨的进一步去路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列出教学线索框架,这样不但层次结构鲜明,而且符合人的思维顺序,能加强理解,有利记忆。 3.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中更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媒体为我用而不是被媒体所束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驾驭课件,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主要应从教学思路组织和环节调控两个方面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组织主要应体现在课件的巧妙设计和教师的语言引领中。教师要善于在课件中设计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教学,因为质疑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考的动力。当然质疑并不等于停下来提问,它应策略地隐含于教师的语言引领之中。如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氧和传氧机理是很精妙的,讲解时要结合幻灯图片不断向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结合氧时,血红素辅基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如何巧妙?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空间位阻及其变化如何恰好使与氧的结合该紧密时紧密,该脱离时脱离?又是如何克服一氧化碳与它结合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对学生起着引领导航作用,是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组织方法。 (2)注意教学进程和环节的调控 多媒体教学最忌“平铺直叙”,要按一定的节奏往前推进。导课、过渡和总结这个基本的“三段式”在多媒体教学中特别需要加以体现。每节课开始时用精彩的导语调动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导课要紧扣知识的联系,可利用多媒体从某个画面、某个背景知识、某个现象或课程内部或相关课程出发。如讲DNA复制时从静态部分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和细胞分裂引入,讲代谢调节时从生活中熟悉的动植物各种应激反应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引入,讲糖类在细胞识别中的作用从病源微生物入侵细胞引入等。为了使一张张课件幻灯片联系起来,要精心设计各个片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方式,使学生始终感到听课过程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这根主线既指导教师把握讲解的轻重缓急,又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致和思考。考虑到媒体无法保留的特点,小结宜采用简要归纳回顾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笔记的内容。起、承、转、合关系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它是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环节,是调节课堂教学并为学生“思维之火”添油的重要手段。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可动摇地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先学后导,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真正转移。 (1)开展课堂讨论 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不应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应根据课程进行的阶段和内容不失时机地展开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巩固多媒体教学效果,如小结课可通过多媒体画面背景材料设计情景,提出一些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相应知识点全面剖析。如:试分析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调控的基本机制(可将共价修饰酶的调控机制、细胞表面受体的信号传递过程以及糖代谢的调节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内容全部串起来);试总结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动态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各章节串起来);试比较糖和脂作为机体提供能量形式的不同特点及其差异(可将葡萄糖的代谢、糖原合成与分解、脂肪合成与分解以及酮体的合成与利用等各个知识段串在一起)等。先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思路点拨与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结果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讨论,不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应用的能力,而且克服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发挥。 (2)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中更要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教师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课件内容和盘托出。屏幕上现成的结果会使学生失去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应结合不同内容灵活启发学生在已知基础上举一反三,发展新知。如讲完原核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后,让学生对二者复制的特点、过程和参与的酶进行总结,学生总结出一条,教师敲击键盘使屏幕上浮现出一条,如此设计,逐步诱导出结论,逐步呈现课件内容,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适合这种形式教学的内容在生化中很多。 5.吸收传统方式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仍要与传统方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如过去没有多媒体演示时,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讲解的。好多大家像爱因斯坦、华罗庚讲抽象理论时都用过类比方法。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加入类比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虽然我们制作了演示酶活性中心催化作用的幻灯片,但讲解时我们也用口腔和锁子进行类比,牙齿、舌头、上下颚的排布及其对食物包围咀嚼过程中的结构改变和作用施加,锁簧区的结构及其在开锁中的诱导互补结合都可与酶和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相联系。抽象的东西一经类比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类比完后再使学生认识到,酶与底物经诱导契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最后到达产物这个过程体现着事物发展由稳定经不稳定上升到新的稳定的辩证法规理,到此学生的思维就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有时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能力和学习效率。如物质代谢各途径的讲解,如全部应用多媒体,由于一条代谢途径由多张幻灯片表述,讲完之后学生一时难以把各个不同的反应相连成串。若巧妙利用板书,边讲解、边板书,学生更易理解反应的方向、阶段和一些重大变化,效果会更好些。 三、结束语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把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其中,传统教学强调讲解的轻重缓急、表情、声调、语气乃至各种肢体语言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提高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需的。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致困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的致困因素。 方法 自拟影响生物化学学习因素的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246名大学生,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结果 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学习环境;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结论 影响生物化学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存在与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致困因素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医学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生物化学是一个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在各部系各年级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对这些学生学习生化的致困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其学习致困的原因,为转化此类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有利于全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现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本研究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因素入手,主要调查了以下内容:(1)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3) 互联网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主要为学生上网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4) 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5)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6) 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括思维、记忆、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7) 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包 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8) 学生学习方法对其学习致困的影响。(9) 青春期性觉 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致困的影响。(10)其他影响因素。 1.2 具体方法 在医学院大学二年级上生物化学课近结束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辅以访谈、个案追踪调查及同学讨论法,调查了6个班的246名同学。每个同学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2 结果 246名同学中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影响83人,占33.74%。认为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8人,占7.32%。认为互联网对学生学习有影响41人,占16.67%。认为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7人,占10.96%。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1人,占8.54%。认为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1人,占4.47%。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有影响76人,占30.89%。认为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影响33人,占13.41%。认为青春期性觉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9人,占7.72%。在其他影响因素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 3 讨论 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均匀,相差很远,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仅占4.47%。因为考入同一所大学中的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比较接近,学生的智力状况相差无几,而造成学生学习结果有差异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犹为重要。因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信心成正相关,这三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包达列夫研究发现,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等特征留下痕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们活动潜能的发展。从本调查的结果看,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76人,占30.89%。故教师平时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调查的246名同学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213人,占86.59%。位于各因素的首位。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反映民主性和平等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质疑问难,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始终要给予及时的、耐心的鼓励、指导、辅导,始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关注每一个学生,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在增加其信心的同时,通过老师的鼓励和细心的教授,同学就会喜欢这门课,对生物化学难度的认识就会降低。 吴福元等人对238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几方面的追踪测验后指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还要大,且这种影响随入学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在对一些学生进行了追究研究时发现:某人的智力和入学考分均为中等,但其性格特征却是审慎、冷静、理智、自立自强、不依赖别人,学习上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后来他的学习成绩列在榜首;另一名学生智商很高,入学考分超过全国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其性格特征则是顺从、缺乏信心、畏缩退却、不愿创新,学习上表现为喜欢安逸,只求过得去,结果其学业一直处于全班的中下游水平。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还有许多,其中环境因素也不可小视。但外因和内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和辅导员不能对那些成绩不理想同学歧视,对这样的同学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营造教室和宿舍浓郁的学习气氛,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使他们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虽然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仅21人,占8.54%。但是,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2]。教师教学行为对于教师教学的效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教学工作通常包括:拟订教学目标、呈现教学情景、引发学习动机、运用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评价学习结果等。因此,“教师效能”很大程度上可从“教学效能”概念层面得以验证:既是展现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表现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概而言之,有教师效能才会有学生效能,也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应用 论文摘要:启发式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20多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带动生物工程技术、医药学、食品科学、发酵工程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进入到了高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已成为21世纪众多高等院校的平台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中,生物化学是其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多门专业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同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主考课程。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对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甚至进一步的深造均有重大意义。而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教好这门课,是众多生物化学课程教师所探索和追求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将启发式教学运用于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概括皤。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好方法。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节课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介绍和绪论内容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采用的是郑集教授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而且至今健在,已经109岁。郑集教授一生研究营养学,到了晚年又开始研究生物体的衰老机制,他的一生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学好生物化学最好的例证。通过对郑集教授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化学,首先对自己如何科学、健康地生活一生,有一个理论知识的基础,只有了解了生化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规律,才能知道平衡膳食、生活有度的基本原理。以郑集教授本人一生的经历,启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的讲解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为学生介绍了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经典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酶及核酶的发现、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到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了解到了生物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 对于大学本科的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教高[2005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籍、论文杂志、网上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在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及时总结:每一章均有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次作业批改后,均对作业进行讲评,通过作业讲评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学习中抓住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特点。针对每一门课知识结构的不同,找出每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制订出每一学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拓宽了学习思维,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注重难点。抓住重点。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轻松学习 生物化学由于其分子结构和代谢的复杂性,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难点,抓住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轻松地学习生物化学。如在讲糖化学一章中,将糖的概念与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介绍糖、单糖、低聚糖及多糖的概念。很多学生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糖的结构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糖。在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完了糖的概念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有几个碳原子?”由于平时大家接触的糖的名词最多的是葡萄糖和果糖,因此绝对多数学生会认为六碳糖是碳原子数最少的单糖;笔者进一步就会引导学生:什么叫多羟基醛或酮?1个肯定不能算是多。至少应该有2个。最终学生会自己总结出,含2个羟基、1个羰基的糖,即三碳糖是含碳原子数最少的糖,一共有3个:二羟基丙酮、D一甘油醛和甘油醛。通过启发、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糖的含义,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糖、脂和蛋白质代谢,是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中心,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对物质代谢篇的介绍讲解中,笔者将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将生物氧化一章调到代谢篇之前先行介绍,让学生首先对生物体中能量产生的主要形式——生物氧化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在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穿插介绍能量产生的步骤及其计算。经过糖代谢一章的讲授后,在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己计算能量的得失。这样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明白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代谢的真谛和知识。在讲授物质代谢知识时,不仅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内容相互结合,还将物质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结合介绍,以分解代谢的讲授为主,带动合成代谢的内容介绍。同时将三大代谢的相互关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各种物质、各种生化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生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4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入教学.启发学生辨证地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启发学生科学地看问题,将辩证法和方法论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严谨思维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弓1入膳食平衡理论,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化学本质上认识到生物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合适的比例,这样吸收营养物质,才是生物体健康生活的基础。 5引入最新科学理念。启发学生注重知识的更新 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关注事业发展的方向。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笔者自身关注食品学科的发展,不断将最新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如近年来,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因此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上网用数据库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6注重教书育人。启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书育人,从课堂纪律、作业讲评等方面人手,好的行为及时表扬,不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时刻提醒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学习,养成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习惯。有时,在黑板上出题,让每一个班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只有从一点一滴身边的小事做起,今后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7结语 启发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行之有效、常用不衰的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嗍。启发式教学法并无一定之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故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但只要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力”的原则,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21世纪的人才嘲,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结合生物化学教学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和创新性实验等,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重要的边缘学科,是物理、化学等理论与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记忆性强、实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和生物专业学生分配就业时所遇到的困难,本文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生物化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 1.1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生物化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实时更新内容。讲到基因表达时,可介绍我校主持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并把有关基因组草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1.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 生物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讲授理论课时,可通过联系周围的生命现象和生活常识了解生化问题,激发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脂类代谢部分,可以介绍目前世界肥胖人数已超过1 6亿,肥胖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死因,再结合脂代谢机理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饮食平衡营养控制肥胖。另外,可以通过设问方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短跑后人会感到小腿酸痛?为什么不能常吃生鸡蛋?为什么加卤水可以制豆腐?为什么多吃糖会发胖等等。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既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了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1.3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成倍递增,涉及的许多概念及反应过程非常抽象,尽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感到概念模糊和难以理解。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集声、像、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等优点。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如用ChemOf fi ce Ul t ra 8.03绘制氨基酸或核酸的三维立体结构,录制视频介绍几种层析法等实验性强的理论知识,运用Fl a s h动态画面模拟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遵循内容精简、版面简洁、色调清晰,动画科学,切忌将它制成电子黑板。在图文并茂、视听一体化效果的渲染下,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图像宏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1.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引导式教学,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然后以答辩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开展课堂交流。 在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参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网络图书馆等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或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2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复合型科技人才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的精神,逐步推广和实行本科生教育中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新时期我国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在生物化学的双语过程中,首先处理好现阶段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关系,其次提高教师的双语执教能力。我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口语,组织教师到英语国家培训。另外要选择合适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材,采用循序渐近的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目的。 3开展创新实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站在科技的制高点。开展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手段之一。 3.1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安排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环节,从试剂配制到实验的预试及分析均由学生完成。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2开展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课时和经费限制,很多学校主要开设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至关重要。如设计“鸡蛋清SOD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鉴定”实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酶的性质、酶的分离及纯化关键技术、酶的鉴定方法等知识。 3.3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可自行设计的探索性实验,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预习实验,对预习实验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另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当高年级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也能及时到实验室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竞争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要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关于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命本质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是一门教师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难学、难教和学好、教好成为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材因素 1.1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1.2学生园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教学大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 1.4教师国童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专业知识的严密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教学方法园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不好。 2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树立文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募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搬教材,讲解缺乏新意,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全书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一研究生命的本质(研究对象一生命体)-一生命现象(健康、疾病、死亡);化学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及方法。 2.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重点突出,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及深。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准确把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N:16%7氨基酸(基本单位)堕墨墨堡旦氨(剧毒)塑墼堡尿素(肝脏)_堡一排出。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 2.4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引用生话实例,辅助赦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机构)比喻为磨盘,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大分子物质),Co’、0比喻为豆浆(小分子物质),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0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接力赛)是指代谢物(起点裁判员)脱下2H原子(2H++2e)(接力棒)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名运动员),按照一定顺序(1、2.3、4棒),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终点裁判员),生成H,0(奖品)的全部体系(体育项目)。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受氢体(氧分子)、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2H++0一H2(})。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终点裁判员),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4棒运动员),则违规,生成H20:(无奖品H1O)。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砚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为此,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一缬(借)异亮(~)亮(两)苯丙(本)蛋(淡)色(色)苏(书)赖(来)。 2.7结合临床病例,理解代谢过程 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再引入生物化学的代谢过程,找出病因。如在讲完氨的代谢途径后,提问:一般患者的康复期需要补充大量蛋白质,但是有一类患者却要限制其蛋白质的摄人量,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过程,分析剧毒物质氨的代谢途径,主要是通过肝脏合成尿素排出体外,引出氨中毒与肝昏迷的关系,得出高血氨和肝硬化晚期患者不能大量补充蛋白质的原因。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论文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 创新性思维 [论文摘要]在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践中,运用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由于其内容十分庞杂、繁多复杂、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反映难度大,比较吃力,加之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使该课程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采用课堂讲授、实验验证、作业布置、答疑解惑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讲授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如果一味地采用平铺直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感到疲劳,在课堂上缺乏创新性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先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学会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推理方法,提高自学能力[2]。PBL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去获得与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增强表达及分析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益方式。我们将此法应用于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 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有“问题讨论式”、“提问答疑式”、“演讲答辩式”等多种形式。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了问题讨论式。例如:在“蛋白质的共价结构”这一章中,蛋白质通论一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蛋白质中氮含量的计算以及凯氏定氮法。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讲课时首先介绍蛋白质中氮的平均含量为16%,可利用公式: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16%,即蛋白质含量=蛋白氮含量×6.25算出某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然后再介绍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方法甚至仪器装置、注意事项等内容。这种方式虽然完成了教学过程,但学生感觉平淡无味,只是被动地记住了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式。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一改往日的模式,首先在课前提出了2008年在我国甘肃等地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请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会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这种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缺陷,应如何避免。然后指定几位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前查阅了许多资料,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聚氰胺的结构特点,而且掌握了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造成结石产生的原理及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一事件深刻地认识到食品污染给患者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感受到甄别与检测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讲授“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这一节内容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肥胖症患者,为了控制体重,应该怎么办? 和尚、尼姑长期吃素菜不吃荤菜,这种饮食方式真的健康吗?为什么?人们常说:“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平民饱,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请予以分析,并阐述依据。通过课后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不但牢牢掌握了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况,而且从机理上了解了合理搭配膳食结构,保持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讨论使学生们体会到了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科学养生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只有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并积极投身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化学其它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体会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则对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保证作用[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去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加之现行考核方法亦多以知识的再现为主,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思维的惰性,甚至导致思维的僵化枯竭。PBL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传统授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通过讨论式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探索活动,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会从各个角度、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动力与氛围。这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问题讨论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创新性能力,增强了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理论内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教学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了勤于思考、刻苦学习、积极钻研的学习热情。此外,学生活跃的思维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面,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用该法组织教学。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而生搬硬套,只能落入形式主义的讨论局面。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至于如何更好地将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更强的教学功能。 生物化学论文:探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欧芸 祖里胡玛 买买提·米音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作为医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起着联络基础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作用,而且生物化学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实验性很强的基础主干学科。生化实验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诊断、 治疗 、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学会运用常规实验技术探索生命现象及本质是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急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怎么样克服问题,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人谈谈一些看法。 1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医学生从基础课程步入临床课程的过渡学科,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起步阶段,教师在指导实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指导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学习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 主动交流,耐心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如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等,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则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巩固己获得的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同时,交流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依赖,活跃和优化教学气氛。 3 理论课内容和临床医学知识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课,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反映学习生化究竟与学医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学它,对以后的临床究竟有没有帮助?这些问题其他基础学科同样会遇到。生物化学书本上的许多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自己动手验证某个重要的结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得知底物浓度、酶的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影响酶促反应速度,我们开设了“酶作用的特异性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这一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的实验中,在实验课堂上引导学生复习血糖的调节,同时联系临床,阐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本实验联系了临床上检验血糖的方法,增强了实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 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写明实验方案、实验所需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实验器材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准备。虽然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实验设置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基本熟悉了实验准备的全过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5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他们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进行,鼓励和帮助实验指导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 加强实验建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实验 一个学校实验教学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当然就是条件,就要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药品的种类和质量、药品和仪器是否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开展学生试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的需要。 7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为医学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少,相应实验课时也较少,加上近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实验条件和设施相对滞后,每次实验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仪器较少,在做实验过程中,少数学生缺乏主动性,只看别人操作,自己不愿亲自动手,不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实验课只要求学生操作,不进行相关实验考核,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认为做不做关系不大。其后果是少数学生易产生惰性心理,缺乏进取心,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和发现,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抓好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并把成绩记入总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重视实验,最终目的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合格人才。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及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 学生思维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崭新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复杂生命现象的科学,在我校生物化学更是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较丰富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成为为生命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1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生物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不断提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教”为主,方法主要是单边灌输,我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主动探求知识,更缺乏一种对学习的创新精神。现在的教学改革运用多种辅助方式教学,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我们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我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 2.1 课前结合专业考研需求,优化生物化学内容 由于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故一些概念和反应过程十分抽象,难以理解。针对这一特点及各专业对生物化学的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删繁就简,浓缩基础教学内容,突出主线。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当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把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结合专业考研需求,将近几年的考研趋势以及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及时调整经重点、难点等,尽量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1]。比如今年的h1n1型流感,老师对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学生加深了对这种病毒的了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想、学有所用。 2.2 课后用竞赛的方式强化知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今年期末,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生物化学知识竞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在团体赛中,3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做必答题、问答题,题型全部是课内习题,基本上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既加强学生间团队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在个人赛中,80 %的题型是课内习题,20 %是创新题,即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需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去解答,更利于强化生物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 3 生物化学对学生的思维的锻炼 3.1 对放射性思维的锻炼 以一个知识占为中心,把相关内容像蜘蛛网一样不断向外延伸,有利于深化和渗透知识,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糖、脂、氨基酸代谢途径的相互关系,通过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6-磷酸葡萄糖等关键物质达到相互转化,学生可以依靠这个关系把糖、脂、氨基酸代谢中相关反应都放射性的添加到其中,就可以从整体来看3大物质代谢,从而减少记忆某些反应产生的概念混淆。 3.2 对框架性思维的锻炼 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提炼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将有关或相近的知识点通过有条理的比较、分析、归纳成固定模式框架,进行高效的学习。如在基因信息传递这一章中,可以把复制、转录、翻译进行比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对探索性思维的锻炼 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如对基因工程进行探索,人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冈崎片段等。在生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值得探索的知识很多,如1分子葡萄糖有氧氧化,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多少个atp等。 4 小结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掌握、灵活运用[2]。在课堂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更新、更实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造 引言 所谓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各种生物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还应该是互相制约着的。它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非常必要的条件,但是人类在生存与环境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除此之外,人类还需要不断的对环境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对于自身依赖的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那么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作用就会更强。众所周知的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从事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在获取了很大的经济利益大过程中,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很多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逆的。生物化学工程作为一门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它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 作为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化学工程对当前生态环境具体改造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包括净化污水、修复被生物药剂污染的土壤、清除化学污染以及清除白色污染上,具体讲来。 1.1 有效的净化污水 污水中所包含的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酚类、重金属、醛、醇、蛋白质及各种有机毒害物质等等。但是微生物却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力消除污水的毒害,还可以通过降解,使污水之中的有毒物质变成无毒,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在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固定化酶技术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就是一种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化学吸附的作用将水溶性的酶物质与不容载体互相的结合,结合之后,酶虽然不能完全溶于水中,但是它保留了催化性,这样就可以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包括污染物、重金属进行无毒的清除,保证水质安全、健康[1]。 1.2 修复污染土壤 土壤污染主要是有种金属污染所造成的,而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酶促反应来改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不仅是重金属固定下来,而且还能消解一部分毒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最后,通过生物吸收的过程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对于存在污染的土壤的修复完全可以增加土壤内部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很好的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甚至可以稳定土壤,防止土壤受到风水侵蚀,从而防止水土流失[2]。 1.3 消除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环境污染中比较严重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废弃的塑料和农用的地膜很难被空气化解,这种白色污染在我国大概有百万吨左右存在。残留在土壤之中的塑料会降低土壤的营养,引发农作物减少,甚至会致使耕地荒芜,我们也可以认识得到塑料垃圾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恶劣。我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首先可以对塑料物质产生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合成具有极好效果的降解菌,其次还可以将讲解基因分离并将它导入土壤微生物之中,从而使两者各自发挥作用。在日后,需要加大力度研发和推广可以降解的塑料以及地膜,保持环境不受白色塑料用品的污染。 1.4清除农药污染 利用化学农药制剂杀灭植物上的害虫已经沿用多年,但是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会残留在土壤之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和白色污染一样,它是很难被分解消除的,但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消除农药的污染在当下是非常可行的。在降解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矿化作用来实现,最终产生的物质是co2和h2o这两种不具有任何毒性的物质,这也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微生物农药降解措施,得益于它的降解非常的彻底,不会留下任何的残留物质;还有另外的降解方法,譬如说听过新陈代谢的作用,将农药转换成可以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消除残留的农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实现的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用微生物手段改变它的反映路线,从而获得最好的降解效果。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想要彻底的消除化学农药制剂的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的推广生物农药,这种农药不会将有毒物质残留在土壤之内,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3]。 2结论 生物化学工程对于当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净化污水、消除白色污染、清除农药污染、修复污染土壤等几个方面,它还在很多方面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当下,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而生物化学对于保护环境、清除有毒物质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所以值得全面推广。 生物化学论文: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的管理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国家教委在对高校实验室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高校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成果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1]。生物化学教研室及相关的医学生物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承担着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多个学科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而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实验药品、消耗品等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因此,提高仪器设备等物品的科学管理工作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已被人们广为共识[3],国家教委对基础实验室评估文件中多项指标也与物资管理有关,更进一步说明物资管理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实验室使用大量仪器设备,消耗多种实验材料,由于实验内容多变,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加上综合实验的发展,使实验工作更加规范有序[4]。因此,高校实验室对物资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好物资管理工作,使有限的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益和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教改革不断深入,教研室及各个实验中心加强了实验室物资管理,确保实验开出率,从而使教师、科研人员能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工作,教研室对实验物资管理做出了改革。 2 实验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由于生物化学在医学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实验中所需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消耗品等门类繁多、数量大、规格不一等,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如高精尖仪器的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使用后登记等,需要操作人员精心维护,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大型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由专人负责管理,有专门使用登记本,年使用率达200~400 h,定期与厂家联系维护保养,提高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率,安排好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组数,有序进行实验教学的完成。对于科研实验要有登记预约手续,以免拥挤与闲置,科学布置,严谨有序,教研室按照学校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负责对各学系、教研室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设备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入账、调拨、报损、报废等日常工作,定期进行帐物核对,做到帐物相符。建立仪器设备完整的档案资料,加强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出厂资料,从购入到报废全过程的验收,使用、维修、检修、校验、鉴定等记录,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技术安全工作,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管理办法。生物化学由于其特殊性,试剂用量大,品种多,所以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试剂性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如易燃、易爆药品的放置,低温避光等,都需要非常仔细清楚,不能马虎,更重要的是剧毒、麻醉药品的管理,有专门铁柜保存,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使用。消耗品的管理账目清楚,易耗品出入登记有帐,做到规范化、程序化、表格化,有章可循,碰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科研都需要多种仪器设备,需要合理安排,方便使用,实验室把经常使用的大型水浴摇床、低温高速离心机、pcr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集中使用,有效利用,资源共享。实验室物资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任劳任怨,扎实肯干,明确职责,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要经常深入实验室了解教学情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化工作大大加强,综合体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采集仪器设备数据信息,通过仪器管理软件功能,更加精确查询,便于管理,使物品信息量更多、更详尽、更规范。因此,实验室有计划地培养实验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是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5]。 3 管理人员的培养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研室及各实验中心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尽可能改善教学物质条件,同时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对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队伍[6],目前的管理人员为大学本科毕业,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每个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熟悉各学科各专业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性能应用,调试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要求知识结构全面,每学期开课前能准确提出教学计划,本着勤俭节约、关注环保的态度,做到物尽其用,在工作中要具备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秉公办事,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经常关心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科研动态,参加厂家专业人员讲解的大型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手段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教研室在2010年吉林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励中获二等奖两项,近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科研教学论文数十篇,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有了一些进步,但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会更高,管理工作较繁重,要做好较为困难,总之实验室要认清形势,在实验室建设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生物化学论文: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 1 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1 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 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2 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 1 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 2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 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 3 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学校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老师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结果 通过近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所教学的班级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跨越式跳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选择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养成了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乐”中练,在练习“乐”,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在五年级学生调查中,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二、实习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去的心理品德。通过教学实践,为此,我在教学,“跨越式跳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的,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1、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学生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再加上教师规范的动作手势,行走坐卧、外在仪表和丰富内涵,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模仿中审视自己,从而得到全面教育。 我在杂志上看到这么一节课。自己就拿来上了一下效果很好。我是这样上的:上课之前我知道这个班学生特喜欢比赛,我借此给学生门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省会吗?你们喜欢比赛吗?好那我今天就带你们去参加比赛吧,为了班级能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开始起我们大家就要认真学习技术动作,把握好机会,胜利是属于你们的,我相信你们有信心夺取最后得胜利,对不对?这时我出示了今天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习“乐”,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鼓励学生,使体育教学生动有趣。一位学生说:“老师,象这样的体育课我们可喜欢了。 2、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体育教学中,教师最能影响学生的是简明扼要的讲解,正确无误的示范和行之有效的辅导,让学生对此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练习中学生,学生不敢做的动作,由教师示范,学生不会做的动作,教师应手把手教。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专业素质去影响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例如我在跨越式跳高教学时这样安排的,第一个练习,用激励的口号代替传统的“一二一”口号,在跨越式跳高练习前热身活动中,我用激励口号鼓励学生,我自信,我成功、我参与、我自豪、我勇敢,练习跨越式跳高我能行!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练习跨越式跳高过竿动作,几次后通过体会去考虑。a如何才能保证练习时的安全?b练习跨越式跳高能使身体哪些部位得到锻炼?得到的答案是:对于安全,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按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去做;对于锻炼的好处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锻炼下肢的力量,有的学生说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有的学生回答好玩,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学生回答几乎包含了练习的意义。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经常练习可以使人下肢更有力,关节更灵活,可以使人勇敢,但练习时注意安全,注意自我保护。 第二个练习,我设计几组不同高度的跳高架,让学生自己选择高度练习,并提出问题:当别人跳不过去时你该怎么办?多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生回答我们要帮助他,教师马上提出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练习中发扬互助精神。不管在哪组上练习,我总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对学习上有困然的学生,几次练习后学生逐渐向有难度的跳高架靠拢。 3、用师生间良好情感去感染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胜于言传,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我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带领学生去完成身体锻炼任务。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酷暑中,我们所站的位置是面对太阳;寒风中我们所站的位置是面对风口……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化为浓浓的师生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判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用祖国的召唤去鼓舞学生 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都有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使命感,都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体育技能。在道德理想与专业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只有身体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的思想,在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使学生锻炼身体成为自觉的行动,并使这种自觉行动体现在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中。 学校体育论文: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现状与思考 学校 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我国文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却不断下降的现状,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就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讲话,并提出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 2011年5月31日温家保总理亲自参加小学体育课,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教育厅与体育局川教[2007]129号文件就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作了明确规定。在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学校体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智轻体的思想依然存在 高考指标及升学排名对学校的压力极大,但没有刚性的学校体育考核机制,体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学校学校体卫工作条例,阳光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二、体育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场地差,器材少,满足不了教学活动的需求。许多学校连体育达标与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所需器材都无法满足。不少一千多名在校生的学校,别说树胶跑道,就连200米碳碴跑道都不够规范。许多大纲规定的训练项目难以完成。 三、师资队伍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学非所教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与培训,不少专职教师从未参加过州级以上业务培训,知识老化技能低下。三是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许多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室,体育方面的图书缺乏,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要。 四、学校没有统筹应用好教育资源 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工作缺乏工作热情。设备管理混乱,器材闲置,更新不到位,有的设备器材被挪作他用。 五、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缺乏监测 为了教学成绩,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习,对增强体质,保护视力方面的宣传教育明显不够,甚至没有任何监管机制,导致学生缺乏体质健康意识和知识。身体超胖,眼睛近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再也不能忽视的的工作,开展此项工作的责任在学校,关键在认识,成败在管理。要真正将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宗旨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规定着一所学校未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应成为当今校长思考的当务之急。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工作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要加强体质健康宣传,制定管理和考核机制,要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职责,增强每位教育者的工作责任感。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政策法规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学生体质监测机构和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评估考核标准。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变重文化轻体育的教学现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和课间操,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保证学校输出的人才首先是健康的人才。 三、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对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政策法规、体育思想、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教师要进行体育知识、专业技能、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培训。在提高现有人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的专业教师,充实体育教育团队,形成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学校体育教师队伍。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学校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学校必须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拟定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学校体育工作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安排阶段体育工作任务;检查督促体育工作实施情况;制定体育工作奖惩,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领全体教师们参与到学校体育管理中来,形成体育工作合力。 五、将学生体质健康纳 入学业评价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采取全面措施增强学生体质,特别应把防止眼睛近视作为当务之急抓紧抓好,使学生成为开展体质健康的主体力量。 我国教育已经由普及到提高的教育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的焦点问题,如果我们再继续强化分数大战而忽略学生的体质健康,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无可挽回的损失。 学校体育论文: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与和谐气氛的效果 唐根成 大家都知道,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如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 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做徒手操时,某同学做操时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认真,这时教师通过表情、动作结合的方法,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指他或她)再做一下要指正的动作,学生就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又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瞪一下眼,接着说:“注意团结,敬重同学”。事后,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虚心接受批评,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一举两得。 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唐根成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学校体育论文: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论文:试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有的发展趋向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系 向亦文 摘要: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4、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5、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1、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2、未来体育的特点 2.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各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大肆效量一番,使体育运动,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 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一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2.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婍妮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以致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2.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 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 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2.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2、6体育知识系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3.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 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 3.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3.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二项运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二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3 加强科研工作,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3.5 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仅是初步研究,亦为引玉抛砖,有持同道们百家争鸣, 深入研究。 学校体育论文:浅析农村学校体育的状况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⑴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⑵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⑶ 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⑴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⑵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⑶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⑷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⑴学校挤一点 ,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⑵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井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最优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优化 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依据优化的实质和要求,结合 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与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 2.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3.根据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特点,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制定农村中学实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4.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探索培训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学校体育论文: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 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学校体育论文:浅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总是认为,体育就是跑跑跳跳,属于“次科”,不是统考科目,所以,学校体育往往不被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要。那么,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有何重要作用呢?本文在此作一浅述,以提高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件的认识和重视,端正教育思想,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一、学校体育是强健青少年体魄,使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怀,深刻地阐明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今天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健康的体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曾说过:“无体无德智也。”指出了健康体魄是万物之本。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耐力素质、柔韧性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快,近视眼居高不下等等,犹以城市学生为重。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从事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正常的生物适应能力,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乃至正常的进化与发展。而学校体育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基础教育中的体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体育运动中,有些侧重于表现,如技巧、体操、武术和舞蹈,教师总是鼓励学生一招一式地表现出“美”和个性;对那些寓意创新变化的内容,如游戏、球类,教师总是启发学生玩出自身的“灵气”,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变化;对侧重于实力而对抗性十足的跑、跳、投等,总能激励学生竞争的渴望,最大可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体育实践又有宽阔的容纳空间,对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具适应性,他们可以参与其中,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总之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地位而受益。通过大量的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使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促使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然而,身体健康并不等于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许多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体育教育以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特点,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 体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要表现自己,富有竞争性。学生通过运动,表现了自己,接受挑战,提高了竞争意识,这其中经历了意志力的拼搏,失败。世上每一位冠军都是饱经磨练,挫折,付出——再挫折——再崛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息奋斗的人生轨迹。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总是在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又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竟赛等形式,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其间,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经历,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勉励其重新振作,督促其继续前进,鼓舞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不断磨练中,学生学会了面对现实,以积极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辩证法则迎接新的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和竞争能力。 体育内容有很多是要以团队形式参与的。团体操,球赛,乃至一场仅需几分钟的拔河赛,每一个队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团队荣我荣,团队耻我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他们因此善于处世,善于为人,乐于奉献,从而极易融合于社会,适应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对德、智、美有促进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这就要求每个体育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有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并且明白必须自觉遵守体育规则,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裁判,尊重客观事实,公开、公平地竞争,促进学生良好 思想品德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校体育还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剂精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体育竞赛中千变万化的、瞬间即变的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使学生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体育中,他们远离了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他们心目是只有健康,真实,生命力才是真正的美。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阐述,使我们懂得,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校体育论文:创建体育教学特色学校申报材料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某某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狠抓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求真务实的体育工作之路。某某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工作在市区中学体育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到位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分管副校长、体卫艺主任、体育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积极推行高中体育新程改革,实施选项教学,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操等模块教学班,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念奠定了基础。体育课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校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肯定,体育学科教改成效居某某市前列、某某区之首。 学校每年组织体育节,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开展。春季体育节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开展多人多足跑、跳长绳、火车接力赛、男子篮球赛、排球赛等,既注重竞技性更考虑参与面,平均每班参与人数达90%以上;秋季体育节则以田径运动会为主,突出竞技性;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轮流表,安排体育教师到场指导,同时结合我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方案“,认真组织活动;积极推行“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系列广播体操“。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购买了一套近4万元、最先进的学生体质测试仪器;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6%。学校还建立健全了体育教研组长、体育备课组长、体育教师、体育课常规和体育器材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近4年学校拨给体育专项经费为32万元. 二、场地规范器材充足条件具备 我校拥有标准的250米塑胶田径场,3个塑胶篮球场,1个排球场,羽毛球场4个,室内体操房1间,健身操室1间等运动场地;拥有7张室外专用乒乓球台,单杠12付,双杠10付,3架天梯,3架肋木、跳高架、跳高海绵垫、杠铃、标枪、铅球和训练专用的橡皮带等体育器材,这些运动场地与器材为我校田径等项目的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经费充足训练正常财力保障 学校有专项体育经费,能保证课余体育训练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学校将运动队训练列入学校整体体育工作计划之中,组建田径、篮球等运动代表队,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训练时间、地点、人员和器材等落实到位。运动队训练时间分课余训练(每周5次,每次60-90分钟)和假期集训、比赛40天。学校每年的体育经费约12万,其中运动队经费约5万。 四、师资雄厚政策倾斜成效明显 我校体育教研组共有8名体育专职教师,5名高级教师,全部为中共党员,其中两人为研究生学历,某某区名教师一名,某某市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某某区教书育人优秀示范岗岗长一名,某某区优秀青年教师两名,某某区中学体育专业理事长一名,某某市中学体育教育专家指导小组成员两名,某某市中学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专家一名;其中3人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人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2人获得湖北省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5人获得某某市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6人获得某某区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5人参加某某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部获得一等奖,其中两人分获第一名,第二名。6月3人代表某某区代表队参加某某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其中一人为某某区代表队指导教师,一人为某某区代表队队长;某某中学体育组先后送教下乡达到10余次,组织全国,省、市、区级公开课,大型体育教研活动达到14次。两人是某某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中心学习小组指导教师。4人被授予某某市“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授予“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我校体育组被评为某某区-教书育人示范岗。4月某某区体育高中课改观摩活动在某某中学举行,此活动被某某日报、某某晨报、某某市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在高考中,学校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一批专业选手,近四年向高校输送了百余名优秀体育生。 五、狠抓备课组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1、以德育为先导,确保组内成员思想和谐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 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卢梭也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乌申斯基则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对教育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那里着手培养和提高组员的个人修养呢? 1.1政治思想修养 要成功构建一个和谐教研组,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来统一。作为教研组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荣誉要让,有困难要上。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更要起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来感化组内其他成员,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促进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逐步在教研组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如我们的第一任组长皇甫红兵老师,他既是一位党员,又是一头老黄牛,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还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课余训练从不缺席,常年与年轻教师共同训练到天黑才回家;我们的第二任组长蔡其能老师,工作作风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时刻在感染着我们,因此我们教研组在他们的带领下,现有组员8人全部是党员。在政治思想方面我们教研组在学校里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红色教研组“。 1.2个人道德修养。 个人是组成教研组的基本细胞,因此必须要保证他的健康,才能确保教研组的肌体健康发展。那么,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 1.2.1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作为一个有志于教育的现代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具有坚定的献身精神;并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有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惜呕心沥血,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和乐观情绪。 在我们体育教研组中,大家时刻互相鼓励,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种课外运动队,并坚持常年训练,每个教师为运动员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的拼搏精神而感动;为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而幸福。正因为大家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我们体育组近8年来以来荣誉不断。如:我校体育组被评为某某区-教书育人示范岗;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授予“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熊玲老师被授予某某市“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蔡其能老师于被授予某某区名教师,被授予“某某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被评为某某区优秀德育干部,担任某某区中学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皇甫红兵老师于被某某区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学会中学理事长,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聘为专家指导小组成员。 1.2.2热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而教育部在有关教师素质的调查中也发现,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身,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都与教师的职业品质、人格特征有关,它们是:第一,热爱学生,诚实公平,敬业精神;第二,善于与学生沟通;第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所以,热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应当遵循的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质。 我们教研组内每个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可以说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如库振家老师与现在的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互相沟通比较容易。他在上课时,认认真真上课,学生则规规矩矩练习,课后经常与他们一起打球和探讨一些当今的社会现象,有时互相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他就与学生完全融为一体;熊国舫老师虽然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优越性,学生如尊敬父母一样尊敬他,他也象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他们,经常对学生嘘寒问暖,对个别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他还把自己的饭卡给学生…… 1.2.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更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起码要求。 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始终贯彻的一点是,要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要做到,绝不允许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 2.以教学为支撑,保证组内成员行动和谐。 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教研组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熟悉教材,要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研组内部行动一致,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2.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2.1.1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共创和谐氛围。 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形式。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在此基础上,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均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其中我校体育教师蔡其能执教的《快速跑》一课在中学组的14节参赛课中脱颖而出,以其出色的课堂设计、实用的教学内容、轻松的教学氛围赢得了大会中学组赛课一等奖第一名!所有听课老师均对本次课进行了讲评,大家一致认为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2.1.2组内互评,随时交流思想,体现民主意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群体积极向上的客观环境“。这一环境的建立需要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发扬民主,让每个人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教研组的和谐发展。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人员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内,除了讨论日常事务外,另一内容是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有教学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有时会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允许各人保留个人意见。但在争论中,有一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即“对事不对人“。 2.1.3学生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互相督促提高。 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测评表,到每学期结束,测评统计后,由校办反馈给每位教师。而我们体育组老师的满意度都高达90%以上。有时当个别老师的测评表上出现不满意时,大家从不讽刺、挖苦、看笑话,而 是一起讨论分析,及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大家共同勉励,互相督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以后进一步提高满意度奠定基础。 2.2建立青年教师辅导机制。 2.2.1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 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在我们教研组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经我校培养的青年体育教师蔡其能老师已成为市优秀青年教师、某某区名教师,毛建辉老师现在是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皇甫红兵老师是某某区中学体育专业理事会理事长。 2.2.2定时定人,进行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具有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老教师所急需的,然而他们做事往往只凭一时的冲动缺乏耐心。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一个定时定人进行培训的计划。即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制定培训方案,轮流上课。在整个培训周期内,所有教师必须全部参加。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又使老教师获得了新知识,还融洽了教研组内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体育组在区、市级的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库振家老师在某某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其中蔡其能老师获得第一名,皇甫红兵老师获得第二名,6月,代表某某区参加某某市的决赛,获团体比赛一等奖; 2.2.3切实可行,制定成材计划 青年教师上岗后,我们一般制订一个三年计划,明确提出每一年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并把它列为年度考核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接受,并能为此而努力奋斗。如我们对第一年第一学期制定的是“四个一和一个十“,即上一节公开课或研究课,写一节课的详案,交一篇教学论文,带一个运动队,听十节以上的课。 3.以科研为延伸,促使组内成员共同协作。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这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3.1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人人都参与“的模式,这既能发挥教师创新个性,又能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和特色,既竞争又合作,这是帮助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专题研究能力的有效措施,还容易出高质高效成果,使教研组充满凝聚力和魅力。 3.2发挥群体力量,共同推敲使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 课题的选择必须要科学合理,这就要求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我们教研组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即每天早操结束后,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些新想法,时间大概半小时左右,这样既融洽了组员之间的关系,又时不时发现一些闪光点,久而久之,把这些闪光点集中起来,一个新的课题就从中产生。我们在申报的省级立项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小班化“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通过三年的研究,于完成结题。 我们在省级立项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小班化“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束阶段,把有关资料全部集中归档,先共同分析三年积累的资料,然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论文需要,选取所需内容,分别撰写论文,初稿完成后,大家互相交换论文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保证了论文质量,又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也促进了相互间的真诚协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教研组全体人员获得如下成绩: (1)皇甫红兵老师论文《踏石过河,小步稳走--我校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策略与研究》获全国一等奖,并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中学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做现场交流 (2)熊玲老师论文《高一瑜伽课选修教学的尝试》获得区一等奖 (3)朱翔《高中篮球选修课教学浅析》获得区一等奖 (4)熊玲论文《运用体育作业实现课堂价值的研究》获得全国三等奖。 (5)库振家在全国十四城市首届课时教学计划评比活动中,教案《蹲距式起跑》获全国二等奖。 4.以竞赛为契机,明确荣誉要靠集体维护。 大家知道,在体育竞赛中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团结协作的集体力量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因此,我们体育组只要有比赛,总是全组出动,但不是去看热闹,而是每人都有具体的分管工作,确保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不出差错。这种做法的优越之处是平时组员之间即使有一点小摩擦,但在学校荣誉面前往往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5.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从哲学上讲,有矛盾就有斗争。和谐教研组不是教研组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请注意这里的“相对“二字。有矛盾、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不会做转化工作。矛盾是学校,冲突是课题。能力在矛盾中展示。水平在转化中提升。驾驭矛盾的本事在于不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矛盾,不把非对抗性的矛盾搞成对抗性的矛盾。碰撞会产生火花。整合能化干戈为玉帛。“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这就是和谐教研组发展的轨迹。这不是循环论,这是波浪式前进。 在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矛盾是必然的。如何解决矛盾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教研组的正确途径。我们的办法是这样的:建设一个核心;树立一个依靠,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最终目的。 5.1建设一个核心。 一个教研组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作为教研组长理所应当的担任起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必须在教学、科研和竞赛上充分体现和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思想品德上有较高的境界,时刻做到以身作则,任何事情均从教研组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时刻把组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在荣誉面前,作为一个教研组长不能有患得患失的思想,应该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该谁就谁,尤其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论资排辈。 5.2树立一个依靠。 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的管理上,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一般而言,选择组内的骨干教师(所谓骨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一定的特长,在组内大家公认为工作上,思想品德上均过硬的组员)较为合理。组内的日常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他们处理,在遇到容易产生分歧的事情上,首先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进行协商,初步统一意见;然后召开教研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量在会上统一意见,力求矛盾最小化,充分贯彻“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理念,如实在无法统一,则按照最有利于教研组发展的方向作出决定。而一旦作出决定,全组必须步调一致遵照执行。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某某中学体育组老师会不断更新观念,刻苦努力工作,也一定能推动我校体育工作再迈新台阶。 学校体育论文:多媒体——学校体育教学新途径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少年儿童求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多媒体、生动、便捷、兴趣、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一种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走向成熟。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体育作为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立定跳远、跳远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前、后滚翻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动作示范,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教材(跨越式跳高),给学生介绍跨跳高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甚理想的。首先,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角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受,让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的主要力容易分散,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跨越式跳高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助跑、踏跳过竿、落地的动作要领的文字打印在课件上。并且制作了跨越式跳高的分解和完整动作的课件,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容易出现的易范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的根源。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比较短,不到半节课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了,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学生的动作时,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动画片,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看几小时他们都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片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因此,我们在多媒体电脑教学中可以借鉴动画结合录象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现在学生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有意识地收集某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国际上的较优秀的运动员的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再向同学们介绍某位体育明星时,既有图片资料,又有文字资料就显得直观、生动。同时,抓住机会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运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宏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深动,富有感染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在讲授技战术的同时,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学校体育论文:面对新课改如何发展学校体育 摘 要: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指导精神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精神还指出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本文从指导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知识技能、体育能力、学生体质、终身体育以及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学校体育 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是“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学校体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还存在着以下不适应的地方:认识不到位。学校体育在时间、人员、经费、设施方面难以落实:目标单一。学校体育目标放在“达标”上,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增进健康: 内容偏重竞技。忽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重技术。体育活动过程苛求身体练习技术环节的准确和完美,而忽视活动是健康的手段:形式呆板。片面追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忽视学生个性,使学校体育活动严肃而不活泼,紧张而不生动,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对体育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参与的积极态度和热情,甚至心理上产生厌恶和惧怕。从日前学校体育状况看,已经不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探索,使之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1 转变观念,明确学校体育的作用 要转变体育对健康体质作用的片面性、绝对性观念,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科学锻炼与合理营养并重的观念:要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调动师生的共同积极性:转变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目的观,树立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才能成才,运动尖子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指导、培养全体学生成材的观念:转变片面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名次为评价标准的质量观,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转变重尖子轻全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从人才、资源各自利用的观念,转变为其共享的观念。例如,各校之间、社区之间场地充分利用,制作、发行电脑软件,发展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等。 2 以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学校体育的目标 明确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此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向导。素质教育总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具体日标是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和创造。 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目标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的基础目标,其中包括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目标:增进学生生理健康目标:学习体育文化目标:品德、意志、情操、审美培养目标:发展能力、创新目标:特长目标等。 3 以学校体育目标为目的,确立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应服从和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面适应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应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3.1 以知识、技能为基础 体育课首先要体现出作为课程教育所赋予的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这是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功能,并在学科类体育课中充分体现。因此,体育课首先要以知识、技能教学为先导:其次,在活动体育课中,学生要大量运用、巩固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有效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培养能力。既有赖于在学科类体育课上学习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原理与技术,也包括在活动类课中所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的教学。只有通过这些教学传授的体育知识、原理、技术、战术与技能,才能为活动课以及其他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提供间接经验、理论与方法指导和技能基础,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主导、先导和指导作用。另外,它也为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提供方法、技术。 3.2 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所谓体育能力,是指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有自我身体完善的要求,有终身锻炼身体的愿望,具有必要的活动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能力。从以往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运用在学校体育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来锻炼身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近些年来,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纷纷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把增强学生体育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例如,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健康知识,他们把培养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韩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则注重把体育基础科学、保健知识和各种安全知识运用在体育教学之中,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3.3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这是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长远和根本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阶段追求的近期直接效益或学校阶段的效益目标,而是以终身体育为发展方向和长远根本的目标,始终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出发,来处理不同类体育课和同类体育课中关于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能力和个性品德培养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体育教学的近 期、中期和长期效益。并力求围绕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注意兼顾在校期间增强学生体质、打好身体基础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教育作用与基础作用:又注意发挥这种基础对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能力的积累和促进作用,并重视在这种基础上不间断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最终使学生不但在校具有强健的体魄、全面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品德,而且养成了在校后的终身生活中去自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身体素质不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而且在人的一生中部得到提高与保持。 3.4 以增强体质为日的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功能,也是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任务。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学校体育的状况,提出的“三为主”,它不仅对当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有直接作用,现今仍有指导意义。后来在阐述学校体育功能时,有人不同意学校体育只有增强体质的唯一作用,进而出现了“体质教育论”的说法。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怎样认识它的目的,如何理解它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讨。翻阅中外教育史的资料,对教育中体育的论述,都集中在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这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立足点。 3.5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身心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心理过程、个性品质、思想品质和作风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与培养。在身心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既要高度重视体育的生物效能,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生理机能的生物学改造作用:又要从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和娱乐效益以及教育和美育作用,在增强体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真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 学校体育论文: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的紧迫性和实施措施分析 1、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紧迫性 1.1 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有所增长,但学生肥胖人数比过去5 年内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有1/ 4 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 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 67% ,初中生58.07% ,高中生76. 02% ,大学生为82. 68%。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专家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忽视,加强体育运动势在必行。 1.2 社会现象分析 独身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尤其忽视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课形同虚设, 课外体育活动浅尝辄止,诸多不良的现象牵制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 另外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健康问题未受到重视,营养知识滞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也是社会忽视的社会原因。为此,阳光体育的开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形势的必然所需。 2. 实施阳光体育的措施分析 2.1 加强宣传 学校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等多种形式传播健康理念,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2.2 转变观念完善管理机制 转变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 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充分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实行领导小组责任制,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再次是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的影响,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3 形成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 举办各类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核心的体育竞赛、体育节、体育活动月、活动周等, 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举办各种夏令营和各类培训活动, 让一些爱好体育的同学更加热爱体育, 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 2.4 加大资金投入、条件建设 落实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在这些场所加大投资, 多安装体育器材,开辟校园空地, 开放体育场馆等,避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要。 2.5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设立专项基金, 实行专款专用, 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制度,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总结好的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的部门,应提出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严格惩奖制度,才能使广大学生真正的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健健康康学习与生活。 学校体育论文:试论未来体育及学校体有的发展趋向 摘要: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4、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5、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1、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2、未来体育的特点 2.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各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大肆效量一番,使体育运动,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一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2.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婍妮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以致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2.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 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2.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2、6体育知识系化, 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3.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 3.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3.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二项运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二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3 加强科研工作,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3.5 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仅是初步研究,亦为引玉抛砖,有持同道们百家争鸣,深入研究。 学校体育论文:浅析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伦理;体育伦理 论文摘要:伦理具有深刻的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同时,这种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直指学校体育这一伦理实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伦理对学校体育“实然”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学校体育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也离不开伦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诊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焦,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诸多伦理问题,表现为在价值层面淡漠学生生命价值,忽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学生没有被平等的对待,教师教学行为有失公平性和正义性;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无法保障甚至被侵犯;在体育竞赛方面,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盛行,弄虚作假现象不断等。本文综合运用教育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4个方面进行审视,为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与理性的行为规约。 1、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伦理审视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渗透在学校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规约着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践样态。影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的认识。要克服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就必须从伦理中心“人”和“生命”的维度去探寻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 1. 1关怀生命—当代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教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教育理念。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反思了长期以来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为当代中国教育界所关注和认同。 1. 2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体育本质的回归 体育的本质和目的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过程。”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体育的理想和追求。”黑格尔巴古希腊人喻为“自由自在,犹如天中歌唱的小鸟”,“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这种希腊精神同样深刻蕴含着体育精神:自由和快乐。体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其“为人”乃是对人内在追求(自我和谐、自我娱乐、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宣泄、自我补偿、自我完善和自我平衡等)的满足。重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1.3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确立 学校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必须清楚看到:功能不等于本质,功能反映的是“学校体育有什么用”,本质标示的是“学校体育是什么”。服务于社会并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马克思也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学校体育应当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应有之义。 2、体育教学的伦理审视 2. 1教学伦理—体育教学的内在维度 “教学伦理就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教学伦理研究触及教学的整个领域,它不仅涉及教学中人的行为,而且涉及教学的制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评价等。可以说,一切教学中的人与事都包括在教学伦理的视界之内。教学伦理研究最终既要为教学中的人立道德之法,又要为教学自身立道德之法”。教学伦理研究不仅在于给人们提供伦理知识,更在于赋予人们的内心一种伦理精神。在这种伦理精神的引导下,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要素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不断增强教学责任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学有效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因此,关注教学伦理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在维度和应有之义。 2. 2教学伦理的缺失—当代体育教学之反思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如空间的开放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多维性等特征,使体育教学注定成为一个伦理在场的过程。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实然”边缘化状况,因此体育教学过程的伦理性,或合道德性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使之长时间处于被遮蔽状态。 首先,教育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然而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体育教学在呈现科学化的同时,表现出教学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学科中心主义。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人”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失落了,教师只管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内心世界的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则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失落的最好描述。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体验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体育教师过分青睐体育尖子生,而忽略了所谓的体育“差生”。再者,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品格和职业道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专断独行无视学生的权利与呼声、频繁体罚学生和伤害学生的自尊、缺乏责任感等方面。总之,伦理的缺失使体育课堂丧失了和谐与欢乐的本性。因此,教学伦理的回归不仅是和谐课堂、优质课堂构建的需要,更是优化学生课堂生活状态、提升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需要。 3、课外体育活动的伦理审视 3. 1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学校不仅关涉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关涉到学生当前的生命存在状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命世界,就必须关照学生的学校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运动竞赛、广播操、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游戏、体育表演等。课外体育活动集教育性与娱乐性、竞技性与游戏性、自由性与制度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于一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学生自由、快乐生活的载体。 3.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奥林匹克宪章》都详细规定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国际条约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规章,或站在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或从生命健康权和文化及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角度,或从体育涵义及其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权是天赋的应然权利,确认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人权,规定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及法律保障性等公民体育权利构成要素”。我国《宪法》、《体育法》、《教育法》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作了规定;《体育法》强调“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另外国务院及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及规章在制度上确定并保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如:《学生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等。 3. 3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伦理问题 学生有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有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正规教育机构,具有从制度、设施等方面保障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的义务。从伦理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权利均应当得到公平的尊重和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应坚持人文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然而受各种功利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有悖伦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被侵犯;学生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无故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强制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学校履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权利的责任感不强,保障经费不足等等。总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函需伦理的审视和关照,需要学校管理者反思和改进。 4、学校运动竞赛的伦理审视 4. 1教育伦理的视角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应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学校运动竞赛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学校运动竞赛,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运动竞赛存在合理性和价值性。 从本质上讲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发展”而不是“体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应隶属于正规的教育评估体系。如果学校运动竞赛活动变成了不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它们不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在学校是没有位置的。然而当前学校运动竞赛却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现象。人文性、业余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的丧失正改变着学校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学校运动竞赛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学校竞赛活动必须向学生回归,向教育回归,真正成为教育的载体、学生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渴求学生在运动生活中成为“一个为运动而爱运动的人;一个审慎地尊重合理比赛规则,并在那些规则下奋力以自己的最大优势对抗他所尊重的对手的最大优势的人·····一个希望由业余运动员而不由职业运动员装扮成业余运动员参加一场业余运动比赛的人;一个承认在大民主的生活中自己能证实自己是一个更加健康的人”。 4. 2体育伦理的视角 “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脉,是关于竞技体育运动道德矛盾与冲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说”。平等、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竞技体育伦理法则。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是以运动竞赛为方式以促进校际间沟通与了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校际间的运动竞赛同样应当遵守平等、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的体育伦理法则。然而受利益因素驱使,当前的学校运动竞赛也出现了诸如运动员资格造假、虚报年龄、服用禁药,承办方操纵比赛等等违背体育伦理的行为。如,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女足以强劲的实力夺取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根据规定,参赛队员必须是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全日制学生,而多家媒体指称该队是以国少队为班底组建,大坪中学仅派出两三名选手。根据《新体育》报道,广东省体育局对2008年全省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和准备参加2009年省青少年比赛及第13届省运会比赛的近1.5万人进行了骨龄拍摄。结果显示,年龄造假参赛的有3 000多人。而近年来,兴奋剂等禁药的使用也大有向学校蔓延的趋势。在基层学校运动竞赛中承办方偏袒本校运动员,为了本校声誉操纵比赛的事实也屡见不鲜。 学校运动竞赛绝不是为某些人挣取荣誉与名利的工具,更不是为官员捞取政绩的工程,它只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生生活状态、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方式、教育方式。给学校运动竞赛一个自由自在、自觉自为的发展环境,让体育回归生活,让体育回归“游戏”本性,让体育回归教育,这就是伦理对学校竞赛的诉求。 伦理不仅指向善的价值,而且指向善的行为。学校体育实践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离不开伦理的审视,离不开伦理层面提供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伦理为我们提供的视角广阔而深刻,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实践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实践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实践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学校体育论文:浅析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品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渗透 论文摘要: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本文发掘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作用,探究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两个原则,阐述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目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于体育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把身体锻炼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预防职业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勇进取、不怕挫折、吃苦耐劳、自强自立、乐观开朗等优秀品质与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体育和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要求的教育任务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重合点。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们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深入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作用,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作用 (一)中职学校体育活动虽然比理论课和专业课学习轻松得多,趣味性也较强,但体育锻炼更多的是让学生承受运动中的负荷,其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磨炼了意志,对学生形成坚韧的良好意志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集体活动。在集体比赛活动中,不仅要求参赛个人发挥出自己良好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的默契配合和团结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有一些竞赛类项目,如足球赛、篮球赛等。学生在赛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环境、对手、观众、个人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挑战,要想取得成绩或胜利,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来战胜困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奋发进取、不骄不馁的良好品质。 (四)体育教学中由于其教学环境较开阔,因而在教学组织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起着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多介于16—19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十分关键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飙时期”,这是一个人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独立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心理性格还不成熟,情绪波动大,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倍觉迷茫,常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挫折耐力差。这就非常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乌申斯基曾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个性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且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样才能以“个性影响个性”,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和导航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 (二)个性化原则。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个性更为鲜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敢说、敢想、敢做、敢于标新立异;但他们又处于不成熟阶段,做事大多不计后果,往往暴露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品德渗透。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此时的教学应该以各种基础技术的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兴趣,进而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的基础,能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基础技术,这个时候的教学应该以战术的应用、技战术的结合为重点,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外,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将品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直观法。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整个学生活动也具有直观性,如何利用教学中的直观性进行品德教育是每个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如规范教师自身教学示范动作,优美的动作技术示范,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培养他们团结进取、相互信任、不骄不躁的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冷静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沉稳、坚韧的性格。 (二)制度规范教育法。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纪律性不强,行动比较散漫。在体育教学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在队伍集合的时候,懒懒散散,横不成行,竖不成列。例如在一次集队清点人数的时候,我悄悄地进行计时,没想到很简单的一次人数清点的过程,竟然花了十分钟。人数清点完毕后,我用很遗憾的表情向学生传达了这个信息,然后按规范重新要求学生整队、报数,体育委员上报人数等,结果这次只用了四分钟。前后两次整队对比让学生很清楚地看见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大,使学生明白制度和规则对任何事情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自我规范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三)拓展教育法。拓展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体育游戏,尤其是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项目,如“冲过封锁线”“打龙尾”“龙头捉龙尾”等,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敢于承担责任,注重团队合作的优秀品德。 (四)褒贬并用教育法。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要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表扬应尽量在公开场合进行,以激发其自信心与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正确认识,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制止,甚至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自尊心较强,批评可以选择单独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更能接受。 学校体育论文: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学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法律责任认定的原则.以引起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视。旨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保护学校、学生和教师三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教,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伤害事故 法律责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无法预见.这就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所要承受的一种风险。因此,从法律上了解责任事故及其范围,明确法律责任,正确处理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非常迫切的。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J司题。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及类型 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2.1学校方面的原因 2.1.1对于存在明显责任的伤害事故。如学校或教师对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认真检查,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对易发生事故项目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不当,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责任心不够强。 2.1.2明知存有事故隐患.但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运动场地的器材、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没有及时保养维修,造成伤害:学校或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意识教育,学校、教师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存有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或辱骂、殴打、体罚学生等,给他人身心安全造成严重伤害。 2.2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教师规定的要求进行锻炼或训练等,或由于学生有先天性疾病等自身健康方面的原因,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了伤害事故:还有些学生有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好意思说或者没有意识到隐瞒实情的后果,思想上存有侥幸心理.学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教学计划正常组织体育课,属于正当的教学活动,结果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由学生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其事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l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学生一般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应当充分预见到隐瞒自己的病情会产生的后果。学校并无过错行为和不当之处.也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3不可预见的意外原因 体育活动本身激烈的竞争性,再加上一些客观上所不能预见的意外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依据《民法通则》:“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类情况应运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如足球课中,足球守门员在扑球时不幸头部撞到了球门柱上,造成的学生人生伤害就纯属意外事故《办法》第12条第5款、6款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在学校体育中的责任事故处理中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在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132条规定,以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3.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民事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同时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和违约行为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民事立法已把过错责任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确认其作为一般归责原则的法律地位。其含义在于:过错责任不仅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而且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的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是指行为人表现出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主观心理状态,从其形式上看有过失与故意两种。学校或教师在管理教育活动中有行为过错,致使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当依据其行为过错程度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如果学校疏于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的维护和管理,或者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未尽到应尽的义务,由此而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则学校在主观上具有明显的过错,其法律责任不可推卸。 3.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客观责任、严格责任、结果责任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当发生损害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又不考虑受害人过失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是一种监护责任,适用特殊的民事责任中的监护责任。因此,学校也要承担不伤害的民事责任给予受伤害者一定程度的补偿。显然,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十分有意义的。但这一原则不能滥用.如果行为人无过错,但只要一有损害就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那么将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3.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也称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即学校应当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区别的。 比如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安排学生甲踢点球.安排学生乙守门,结果学生乙没有接住学生甲的一记势大力沉的球,导致脾脏破裂。此案若认为体育教师不应该如此安排而有过错,或是学生甲不应该用尽全力踢点球而有过错。或是学生乙不应该守不住这个点球而有过错而承担有过错的法律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而这些事故均发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既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来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总之,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重在预防,针对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阂.我国在有关学校体育的立法中都作了相应的义务性规定.为学校设置了一定的义务,通过其义务的履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艺术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人文教育的遗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教育的严重失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同时,挖掘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尤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处世哲学、道德意识、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怎样在广告设计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 精神道德和专业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在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整合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的广告设计教育若要更加积极稳固的发展必将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 艺术教育论文:分析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前途与困境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 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但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却往往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远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一错而就的,应坚定长期目标,认清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管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对艺术教育给与高度支持,加大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才能迎来更好的未来。 艺术教育论文: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已经单独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并列,而传统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学、工学为主干学科发展起来的,艺术学的教学活动没有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还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综合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相比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从1992年开始,一些较大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了农、医、师等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多学科门类的理工科大学。但在高校扩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还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学科院系,这些人文院系的设立大都是在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公共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设置、学科力量、师资水平一般很难赶上综合性高校的人文学科。所以,理工科大学目前的人文学科设置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学本身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普遍不够,没有同理工科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步发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坚实的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人文学科体系。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各项活动。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人文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却不多,而且不论是社团的学生规模、水平,还是社团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那些理工类学科社团的影响力大。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学校专门引进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人才和学校的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专业教师。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授课水平,乃至个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压力还是很大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各理工科大学虽然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当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列入正式第一课堂教学时,个别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占用了专业教学时间。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艺术教育则体现了对于人的个性培养,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庸俗化倾向的挑战,加强艺术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有些理工科大学把校园内的艺术教育仅仅看作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为学校素质教育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实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舞蹈和唱歌等是体现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动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理工科大学虽然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列入了培养计划,但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从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类艺术课程教师就开哪类的课程。从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知,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进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严肃的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门类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艺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之中,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把公共艺术教育课列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目前, 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按照选修课进行实施和管理,此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开设,若存在教学质量不好、课程内容匮乏,自然会被学生“淘汰”。同时,这些课程授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务管理中往往疏忽对这些课程的日常督导。所以,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在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十分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艺术团这个平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话剧排演、舞蹈训练、书画作品等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进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各个学校大学生的风采。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第一,理工科大学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分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领导,成立类似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规范管理,对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承担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院(系),必须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艺术教育应具备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专兼结合,多措并重举,努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请包括教学名师、专家,坚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试讲评比活动,推行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的“准入证”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案、课件进行考查;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列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对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专项经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运转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一是要为公共艺术课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要为大学生艺术社团配备乐器及图书、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活动场地方面,高校要营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目前,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校,一些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学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鲜明的特色。但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建设和服务领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优势。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专业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三是坚持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层次的价值;四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类指导,针对全国招生、生源层次多、艺术基础差别大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为此,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有些农村、高中的办学存在择优招生的现象,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各级领导的真正重视。作为艺术教师更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大胆参与、重于实践,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理,使之淡化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教育,主要是侧重与左脑的教育,而右脑的教育却忽视了。美国西北理工教育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曾经指出:中国教育非常严谨,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虽然左脑比较发达,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说明缺乏左脑的训练。他带过不少中国留学生,大多数的笔试成绩优秀,可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协作的能力比较差。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就是左右脑的训练失衡。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加强对艺术的教育,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帮人。”可见党和国家已把美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论述了实施美育的全面性;强调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期美育的重要任务,即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加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各项法规建设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体到市县教育局、中小学领导在大小会议上也能做到与中央与上级“保持一致”,不过这种跚跚来迟的教育改革却没能像经济改革那样迅猛,依然是蕾声大,雨点小,举步维艰,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一、 校园文化结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虚设或少设音乐、美术课,把艺术科目的课程作为语数科的“机动课”或简化成“唱歌、画画”课,加上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因而每天上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使课堂艺术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和测试考核形式极其单调草率。 二、艺术教育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虽然校舍很现代气派,一般的办公设备也不甘落后,但作为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却极其陈旧落后、残破不堪或有其物未尽其用甚至不可用,不少音乐、美术教室置于善未改建的旧房,摆设的课桌椅不少是“退役”的。很多学校甚至不设或未设音乐、美术室。教学商店设施如:乐器、石膏模型等的购置、维护和更新置之不顾,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 三、艺术师资队伍不健全。全省共有小学24720所,在校生917.01万,据1997年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全省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人数为11808人,美术教师人数为10200人,即使按平均一所小学一个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计算,还有一万多所小学连一个专职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也没有。艺术类师资数量严重缺乏是人人共知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各大中专院校陆续为广大农村培养输送一批批的艺术师资,但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对于紧缺的专业人才,本应得到抢聘重用,但大多数农村学校领导却把这少之又少的专业人才“改装”成语数“主科”教师,使这些人才学非所用才能未能得到发挥,从而未能得到发挥,从而出现了不少专业思想不牢固的识时务的:“俊杰”。深知当音乐、美术教师被人认为是“副科”老师,而且极不“吃香”,每当碰到评优、拿奖金等实际事时,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靠边站,因此,主动要求担任“主科”教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教师在上岗后不久,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退化,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严重地浪费了国家培养出来的艺术类人才资源。 四、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缺乏。 同在一个市镇里,城乡之间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对比起来,悬殊就很大。城市的中小学除了学校;里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外,走出校外,还有很多像“少年宫”一样的艺术场地加以熏陶,而农村中小学生则仅有学校里的“唱歌、画画”课,出了校门受艺术的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20年,单从我担任的音乐教学这一方面而言,我认为造成上述主要原因有下面 几个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由于主管地地方教育的中下层领导人员教育观念滞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抓学校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套落实的措施。 第二,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艺术教育。有些地方初中阶段存在择优(分级)招生现象,学校领导为了升学率,只重“知识素质”语数“主科”的教学效果,而放弃了其他术科。 第三、农村农民对艺术教育意识淡薄。为了适应所谓的“应试升学”,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语数”两科学得好,能顺利靠上重点中学就心满意足了,并不支持孩子学“图音”,怕影响语数科的学习。 不少学校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圈,艺术教育哪怕再重要,但作用不是能立杆见影,更谈不上升学率的重要,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主科”教师的“作用”,也决定着学校的声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时代,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时间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策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开放、敏感、活跃、和谐的心灵结构。因此,那种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而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的应试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不相适应的。 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局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其它教育的和谐发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把艺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尤其校长乃一校之魂,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校长带领下广大师生革旧定新、充分发挥艺术教师创造才能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就是: 一、要加大力度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营造适应艺术教育的大气氛。 二、要有一个总体的办学规划包括总体教育目标和艺术教育目标。学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安排课程表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像“语数”主科一样。把艺术科目的课程落实到实处。在择优生入重点中学的考试形式上,必须增设艺术科目。 三、要重视艺术类专业人才。学校领导应充分用好现有的艺术师资,专业专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培训。教学上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多开展文娱活动,营造一个适应艺术教育的文化氛围。发掘教师特长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得到不断提高。 四、要有一套与艺术特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备。特别是新建设的学校,在设备上都应该有所计划与考虑,例如把音乐室、合唱室、舞蹈室合成一个多功能、多媒体教室。这样即能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更能使教科书的结构和形式发生变革和革新。 此外,要备有一套能反映艺术教学成果的资料。 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中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教育主要落实在音乐、美术科目上。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2002年9月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拓展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实施艺术教育,下面单从音乐学科的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音乐兴趣。 大纲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的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新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对“双基”的内容做了调整,较大幅度降低了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更符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音乐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又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利用学生求趣心理,一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个别对上音乐课兴趣不浓的学生就如球盲看足球,毫无乐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的特有功能,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其蒙而引其趣”,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板为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组织学生唱游、歌表演、配乐诗朗诵等,还可以进行音乐节奏及简单旋律的即兴创作,举行乐理知识抢答比赛,以及乐理接龙游戏等有趣活动,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动口、动手、动脑。这样,使学生感到音乐课十分有趣并能学有所获,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逾悦与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心理,激发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热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品质,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宾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大学习信息量,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不同情绪的体验,扩大知识面,不再受制于阅历的框架,主要是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人类蓄含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在成绩评价上,改变“一歌定成绩”的草率、单调的懒办法。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并不能单凭一首歌或一次考试来评价,教师可设计好音乐成绩评定名册表。评定内容包括欣赏、歌唱、器乐、律动、乐理、学习态度等方面,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得以全面发展成绩以1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每节课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考核2——4名学生,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期末测评主要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或书面阅历及欣赏知识的测试。期终是学生考试最频繁时期,将音乐可改为班级音乐会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调节紧张心理。 二、坚持导字当头,培养探索能力。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但学生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索任务。因此,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诱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而且表现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音的高低》一课时,教师课前准备很多的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等,课上启发学生:“讲台上这些都不是乐器,你们想把它们作成什么乐器吗?快开动脑筋,试试它们可以发出什么声音?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感知探索目标,萌发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能为后续的探索培养兴趣。 指导。在组织六年级学习《介绍贝多芬及欣赏其代表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学 生去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中,交流有关贝多芬丰富的个人资料与传说。接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去感受乐曲的情绪与段落的划分。 疏导。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对学生的暂时的“失败”,教师一定要通过疏导、适当点拨,让学生始终充当“主角”,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失败的原因,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三、重视艺术实践,培养协作精神。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器乐班等,或定期开设艺术节,积极参加社会的音乐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到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艺术教育工作,造就一代“四有”新人,这还需我们和各级领导重视和改善艺术教学的软硬环境,更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育工作措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成分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在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 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艺术教育论文: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便已经过了文、理、艺术的分科,使其在认知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为题海所湮没,从家长到学校,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划分细致,而且壁垒森严,学校在培养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又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所引发的人类危机的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这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的教育偏向提出了质疑和思考。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传统办学模式遭到了急剧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挑战,素质教育的命题应用而生。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这个崭新的办学理念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意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立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是丰富、完满、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和“机械人”。大学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机器”,而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戏剧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造型、表演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承载着人类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积淀了深厚的理论体系,并且开始从舞台走入生活,成为离人类生活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也成为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戏剧教育对于人们的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①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把《戏剧鉴赏》列为大学生艺术限定性学修课程之一,对于戏剧教育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文件的形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完善戏剧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切身体会,谈一谈对当代大学戏剧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本人于2008年开始在本校开设戏剧鉴赏课程,至今已有3年,选课人数累计逾千人。在这门课的初期,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发展历史以及艺术流派等基本知识,并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几个学期的教学下来,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比如信息量大,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戏剧欣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与途径,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对“戏剧史”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这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从诸多的教科书中获取,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特性,因而不能完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忽视了戏剧艺术的“舞台性”。人为割裂了戏剧艺术的多维性,从而使戏剧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鉴于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围绕着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对戏剧教育课程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说来: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在讲解具体的戏剧作品时,不仅仅是由老师来讲解剧本主题,分析人物性格,还要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性,让学生来“演”。戏剧不像其他叙事文学那样通过故事的叙述启发读者的生活想象,而是通过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戏剧动作、戏剧场面来展示生活情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戏剧是场面的艺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作品时,要适时抓住剧本中那些“戏剧性”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扮演”来了解剧本的场面配置和调度技巧,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在讲解曹禺的名作《雷雨》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第一幕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那一场戏,就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结合戏剧艺术的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戏剧艺术区别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综合了语言和形体,是人和环境的结合,戏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解力,学会用适当的言行来表现自己。” ②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通过戏剧教育使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会适当、恰当地表现自己,是戏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纽约大学戏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戏剧研究,开始从人类行为和仪式本身去研究戏剧表演,提出了“人类表演学”的概 念,并且已经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该理论认为,表演是恢复和解放人类天性,塑造人类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让戏剧文化走出剧场,让戏剧表演融入到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主渠道是去人才市场求职应聘,而求职应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用人单位的面试。面试的本质,就是通过当面交谈测试求职者的当众表演能力,并依据其表述考察对象的综合素质。在戏剧课堂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类似求职面试的锻炼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面试场景进行情境设计,分角色合作表现各种面试情境,体验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提供临场应变能力和面试处理技巧,使戏剧教育与学生日后的求职面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戏剧的育人功能。 三、在课程的考核上,改变之前的以学生撰写论文为主的考查方式,改为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戏剧实践活动。戏剧的真实生命在于舞台,采用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戏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之前戏剧鉴赏课程主要采取的考查方式是由老师出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来撰写论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完成这个作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戏剧的实践活动来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他们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编剧、导演、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总之,当代大学戏剧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戏剧教育的有效模式,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利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艺术的统一性,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动作结构形态的沟通。通过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群体配合、位置和队形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姿态的变化所构成的波斓曲折、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在先并加以理性点拨,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利用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欣赏能力。舞蹈课应选择优秀的教学录像带,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优美的动作所带来的舒适、愉悦以冲破审美感知的局限,通过录像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主动地模仿完美的整体动作与优雅的姿态,在模仿中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教师准确而恰当的语言点拨下,感知、体验并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画内与画外、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 利用文学语言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自由天地。舞蹈课应运用放松、富有情感的语言调动学生潜在的文学意识,使学生从语调、语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动作的身体语言而不是矫揉造作地机械模仿。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审美经验去领略、同化与顺应舞蹈动作的审美信息,从而达到文学体验与舞蹈体验的融合统一,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利用音乐艺术的渲染力,提高学生对情绪节奏的感受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用音乐诱导启发学生通过动作表现出音乐的内涵,使音乐与动作水乳交融,使学生将情绪思维感受联成一体,通过雄浑有力的音乐与有力度的动作搭配、欢快跳跃的音乐与活泼的动作揉合,优美抒情的音乐与柔和、舒展的动作联系,使学生在舞蹈中将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转化为形体语言,表现两者的共同性与互通性。这样,不仅可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更高层次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教育论文: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探讨 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我们在长时期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抽象的、广泛的,那么,民族艺术则是具体的、鲜活的。我们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诸多民族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如藏族祥巴(版画)、纳啵艺术、藏族舞蹈、羌族舞蹈、藏羌歌曲、藏羌体育等等。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果桌比赛、沙朗比赛、大体舞比赛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多种形式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方便他们将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够尽早、尽快地被民族同胞所接纳,融入民族生活习惯、习俗,出色地完成民族教育工作。 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创新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人类思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思维的性质、特点也相当广泛,很难研究或探讨。换一种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思维可能又变得非常简单,思维就是人开动脑筋思考(想)问题。当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如果说普通人是顺向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逆向思维;如果说普通人是聚合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发散思维;如果说普通大学生、知识分子具有较丰富的形象思维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还要具有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敏捷性,不能反应迟缓,思维迟钝;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批判性,凡事应有挑剔的眼光,不能不加审视一概而论的“拿来主义”;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广泛性,不能思路狭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思维的性质复杂而广泛,但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在教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学习过程本身训练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形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我们这样说并不否定知识的创新性,知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说知识多者就一定能创新。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不是知识创新过程,学习不能等同创新,也不能替代创新。在学生的视域中,知识的逻辑性淹没了知识的创新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是前人创新的成果。创新者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但不是知识足够了、丰富了就一定能创新;知识不等于创新。与知识相比较,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新异性,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说知识的首要特征是逻辑严谨,那么,艺术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异。基于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元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件。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长时期坚持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这已经是我们长时间形成的传统或者说习惯。长时间的民族艺术教育使我们师生收益匪浅。我们回味起长时间反复进行的民族艺术教育过程觉察到,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艺术使我们产生了灵感、顿悟和直觉,启发了我们,诱导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随处可见,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到处都渗透着艺术的元素。人们评价也是赞美少数民族及其少数民族艺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艺术的最好的称赞,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艺术最恰到好处的评价。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就是在这些歌舞中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也同样是在这些民族歌舞中享受生活与快乐。 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民族艺术的娱乐性让人心情放松,消除心理压力,化解内心抑郁,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他(她)唱歌或跳舞时都要比在进行紧张工作或者深入思考问题时心情轻松得多、放松得多、愉快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学习英语背单词记得多、记得快。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身心疲惫,全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学习英语背单词一个也记不住。简单的生活小事(常识)尚且如此,发明创造、创新之重大事件就无需再论了。所以,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民族艺术的新异性使人思维活跃,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诱导创新。知识是严谨的,艺术是快乐的;知识督促人审慎地思考,严密地推理、论证或抽象地思维;艺术让人放松心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异想天开,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小提琴美妙乐曲中产生灵感,创造人类最伟大的创新———相对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到处追杀爱因斯坦先生,他不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简直无处藏身。当然,美国等国家也有很多大学很想接纳爱因斯坦先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爱因斯坦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爱因斯坦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或研究环境条件。校长安排工作人员悉心照料爱因斯坦先生的生活起居,当得知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小提琴乐曲时,专门聘请当时最好的小提琴家现场为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曲,使爱因斯坦先生非常高兴,心情特别愉快。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候自己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乐的跳起来”。正式这种艺术的快乐让人陶醉,愉悦身心,催生了大师产生灵感,创造了鸿篇巨着。总之,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处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社会稳定被破坏,民众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者甚至引发战争,造成杀戮,乃至国家分裂。民族问题历来是敏感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民族团结,促 进民族和睦与进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每一个民族包括每一个民族成员也都在积极地为增进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与友谊而努力。民族团结、和睦从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开始。如果各个民族之间、各个民族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认同,那么,民族团结与和睦就无从谈起。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与和睦的起点。民族认同的内容、层次非常广泛,其中,国家认同是最根本的民族认同;而存在于各个民族成员中的公众认同(百姓认同)是最基础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层次最高,而公众认同的基础性最强,往往更受到关注。 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民族生活方式、习惯、习俗的接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与友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连接、沟通和纽带的作用。当一位汉族青年学生,接受了羌族艺术教育,如,羌秀、羌族歌舞等,从而对羌族文化有了一些认知(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懂得了如何欣赏羌族艺术,如何表演羌族艺术,进而更多地了解到一些羌族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羌民族的生活之中。同样,一位羌族青年,接受了藏族艺术教育,如,祥巴、果桌等,从此启程了他的藏文化之旅,开始了解和学习欣赏藏族艺术,不可避免地就要接触藏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走入藏族的生活之中。每一个民族之间,每一个民族成员之间都是如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0年总书记视察新疆讲话)。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团结与和睦、发展与进步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追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成员都在为之努力。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连接、沟通和纽带作用。我们每一位民族成员都应当积极发掘民族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21世纪艺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作能力的发挥,而创作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人的个性解放,文章着力探索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教育研究,培养艺术人才的健康个性,挖掘艺术创作能力,最终实现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教育 个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即个性的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 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3、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在更多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 4、随时进行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戏曲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认知操作为主线,以积极情感为动力,以方法审美化为手段,以成功反馈为调节。变传统教学唯心史观智的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从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对美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这个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如何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美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模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它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二)教育艺术化原则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三)教育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英语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实验的操作 (一)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 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 课堂上,我总是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的陌生的英语知识也有“亲切感”。走进教室我习惯于亲切地对学生们说“How are you!”孩子们总会面带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微笑着倾听,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走到他面前轻轻问一句:“Can I help you ?” 课余时,我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多鼓励,多与他们相处,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时,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教学活动更能溶于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美是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吹开了他们智慧的花朵。 (二)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 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英语,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三)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锻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 (四)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教英语歌曲,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教学、巩固。如在教句型单词monkey, duck,panda 时,把单词溶入歌曲之中,学生边唱边表演。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画出 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就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英语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四、实验总结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诗所描写的,其内容应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好雨”,其投放应是“当春”(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时)那样的恰到时机,其方式应是“随风(教学知识点)潜入夜(教学过程)”,其效果应是“润物(学生的心田)细无声”,即教师虽不言美而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 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只重技术会丢掉灵魂 中国青年报讯(张剑 记者李新玲)“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北大教授、着名美学家叶朗近日做客南开大学名人讲座,就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作出如上点评。 针对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的情况,叶朗指出,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他说:“如果学习艺术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是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那就谈不到去欣赏音乐、舞蹈和绘画之美,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他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创造自己追求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把音、体、美简单地理解成为孩子将来的谋生准备,必然贬低了艺术审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等等,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得不偿失。”他说,“弹琴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搞准指法,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做这么多事情,确实不容易。但家长不应只看到艺术的技术性,更应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素质的培养。” 叶朗认为僵化的“艺术教育”会将艺术的美感消磨殆尽,是对孩子欣赏美的一种干扰。 艺术教育论文: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已经充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满足每个社会公民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常态手段。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社会公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也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理解为美术和音乐,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院校传统的两大学科,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更是以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为主。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术和音乐,而无艺术。 其二,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而且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几乎以艺术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各种绘画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情感及鉴赏美、创造美等艺术修养的塑造。音乐教育则只重视各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忽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忽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和品德的熏陶。 各种乐器的考级制度进一步助长了艺术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学音乐就是练习弹好各种乐器,学美术就是把画画好,而艺术内蕴的美感及艺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则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美术、学乐器只是想让他们以后多一门手艺,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种教育和训练由于背离了艺术的宗旨和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是变成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反而使学生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厌倦心理。 其三,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的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当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艺术类课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了未来谋生的手段。 艺术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做法,不利于艺术教育的正确开展和有效实施,影响艺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克服艺术教育实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取向和审美取向。 首先,确立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宗旨。艺术教育的价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总体上应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对那些少数确有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专门指导,为他们选择艺术专业作准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则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做到艺术技能与艺术审美并重。只有艺术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匠或乐器演奏者,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其次,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到实处,适当增加戏剧、舞蹈、影视、书法、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各地根据地方文化传统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内容。增加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重视对艺术史及各国文化艺术的介绍。 再次,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使艺术教育复归理性。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取向一方面源于家长对艺术本身缺少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以社会上少之又少的明星的成功为范例,误以为学习艺术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可以出名从而获取高收入。近年来以“超级女生”为代表的各种“造星运动”助长了家长和学生的明星梦。事实上,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天才成分,艺术家的成功道路充满艰辛,在艺术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要完善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发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必须改革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协调文化课与艺术专业加试的关系,适当增加文化课分数的比重,在专业加试方面适当增加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等与艺术修养有关的内容,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作品赏析 《呼啸山庄》,文如其名,充斥着暴风雨怒吼咆哮的声音,这些声音喊出了人物的命运,传递出文章的思想。我国钱青教授曾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呼啸山庄》激荡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弥尔顿的史诗。”可见,这部小说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影响力。小说里面全是狂风暴雨下的荒芜原野、孤立突兀的山庄,有超越生死的爱恋,也有疯狂的复仇,扭曲变态的人性分裂……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将这些意象、场景、思想与人物内心刻画得十分传神,彰显了这部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待(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讲解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小时候是一个孤儿,被别人收养长大,但是童年生活悲惨,备受欺凌,就算是他的爱情,也无法守护。后来,备受打击的希思克利夫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便成了有钱人,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复仇;仇恨让他变得人性扭曲,变得人将不人。最终,人间真爱感化了他,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继续复仇,而在神经错乱与极度的忧郁中死去,也代表了他人性的复苏。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醒悟”过程中,表达出最激烈的爱与恨,表达出人类世界中最极致的情感、经历。因此,《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小说历史上最奇特,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 二.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是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者艾米莉并未采取传统平铺直叙式的描述手法;小说没有采取常用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描述,而是通过文中不起眼人物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叙述,采取双重叙事,多视角转换,听者与故事人物的多层次换位的结构,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呼啸山庄》的这种叙事技巧,被称为是“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模式”,极具创造性。 小说的故事从洛克伍德的自叙开始:“1801.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将故事讲解给洛克伍德听的方式进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访山庄时开始叙述,“1802.this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两章再由丁耐莉叙述,由洛克伍德结尾。文章的结尾采用顺叙描述法,描写了小说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彻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终解开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意蕴深长、发人深思。 独特的叙事技巧,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双重框架,且两层叙述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叙述,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让小说情节变得波澜起伏、悬念重重,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达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呼啸山庄》的另一个创新和独特之处。作者艾米莉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神秘荒凉的原野山庄,狂风暴雨般的自然状况与矛盾复杂的人物内心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用形象的事物象征了抽象的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 小说中,四处都是偏远的山庄、荒凉的原野、枯黄的杂草、幽冷的落日、呼啸的狂风暴雨等意象,用以衬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运,落寞的生活,曲折的爱情以及疯狂的复仇。文中用“枝干扭曲、发育不良”的树来象征了复仇状态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变形,用阳光象征爱情,用火象、雷鸣电闪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这段话结尾,用温和的天空、起舞的飞蛾、层叠的兰铃丛、呼吸的柔风、平静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静谧、温馨的场景,意境优美、意韵深长,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显出爱与人性的温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啸山庄》的细节描述既真实又浪漫,内容丰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呼啸山庄》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世佳作。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强烈的吸附气息,用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永恒的文学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读者。每读一遍《呼啸山庄》,就感觉内心受到一次强烈的撞击与震撼,不得不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语句搭配,新颖的爱情视角,别出心裁的艺术风格……所打动,所折服,所感叹!正如我国学者王佐良、周珏良(2006)在《英国20世纪文学史》所说,“艺术存在于时间之内而又超乎时间之外。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时间的长流中不断孽生新的价值。”是的,《呼啸山庄》作为一部极具文学价格的英语文学作品,必将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品读英语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文学艺术自身的魅力,更能让我国读者感受异国文化,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 英语文学论文:加勒比英语文学与本土语言意识 加勒比英语文学与本土语言意识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是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黄金和石油。1488年,迪亚斯首次到达好望角后,从此掀开了南非的殖民统治时代。各殖民国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语言成为记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据统计,南非现在的官方语言就有十一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语。当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现这种情况,在地理位置同样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区也遭遇了西方语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语言的没落。 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各殖民国的争夺焦点,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几乎被消灭殆尽,使得本土语言一度没落。此外,来自非洲、亚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隶的迁入,带来了新的语言,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族、语言、文化。近代,随着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作家的活动,加勒比本土语言又逐渐兴起,并最终立于世界语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又有何积极的作用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一 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由来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语言的了解,便可窥见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很广的含义,传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断的历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传统和风格。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色彩,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都是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这其中有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这些构成了语言的一种独特标志,如中国的语言就是带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各种表达方面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的一种语言文化,其发展的特征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鲜明的浓缩体。一般而言,语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词汇、语音、语意、语法及语用等层面,这些层面综合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综合面貌。 以语言的词汇来说,不一样的民族的语言中的词汇量、词汇的用法和词汇的特色是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词汇中是不会有熊猫这种词汇的,因为很显然,在很久以前,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任何词汇的创造与创造者的早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密切关系的,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有对于国家文化的极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语文学与其本土语言意识一样,也有着天然的融合过程。 关于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是这样描述的:“从全球体系来看,加勒比地区是近代以来两个世界(西方与东方)、两个大陆(旧大陆和新大陆)、三个大洲(欧、非、亚)和四个殖民帝国(英、法、西、荷)激烈冲撞的地区。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语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一种文化语言,并对其他语言的发展有着一些密切的影响。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区,在新大陆一经发现后,便与南非地区一样成为了欧洲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对象。 文化的侵略从发展的开始,这也是帝国主义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语言就是一种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所说:“语言是帝国最完美的工具。”对于加勒比地区的争夺,欧洲殖民国依旧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这种手段下,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便出现在了加勒比地区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渐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于是,在欧洲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加勒比英语诞生了。 随着加勒比英语的诞生,也出现了许多加勒比英语作家,这些作家使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并认为只有使用了标准的西方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学,才能被西方宗主国的读者所接受。根据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语作家所说,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在背诵欧洲著名的诗歌散文或者阅读一些名家的长篇小说中度过的。“人们对英国女王的了解比对自己本民族的英雄知道得还要多。”这便是对当时加勒比英语文学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区文化现状最好的描述。于是,在这些加勒比英语作家的活动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语文学。 二 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现状 当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表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欧洲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加勒比地区后,在当时的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语言复苏的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开始展现出一些本土意识,这些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对宗主国和本国的浓厚感情,例如:雷德凯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对英国的忠诚和对牙买加的爱;而另一些作家开始意识到民族语言不应该是使用其他民族语言来对本民族进行描述,而应该是使用与他们所生存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语言,v·s·奈保尔以及当代加勒比女诗人格莱斯·尼古拉斯(grace 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关的描述。这种倾向的主要创作表现为,雷德凯姆的创作还混合了英国文学的忠诚和作者本土的大爱情结,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点,雷德凯姆的英文中还有一种政治归属和情感归属的矛盾,矛盾主要体现了朦胧的本土意识,本土意识中的矛盾性说明了他们的经验和用以描述经验的工具,这之间的断裂形成了一种本土意识无法被强行输入的特征。如奈保尔写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妇人折了花朵给我,我将这朵花朵点缀在衬衫扣眼中,我在回饭店的路上边走边闻着,茉莉花,茉莉花。”在这里,词语和花之间在“我”的心中是脱节的,他们没法同时存在。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说法,所以作者觉得非常的生疏,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鸿沟。 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开始感到困惑,在文学创作中是选择欧洲语言还是本土语言,亦或是选择保持本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平衡?沃尔科特的诗句便道出了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语言困境。然而,尽管有困惑,但对于民族的热爱还是让他们决定选择本土语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开始探讨如何突破殖民主义语言的束缚,并试图建立他们本土语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开始关注本土语言,并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如克里奥尔语、卡里普索小调、西印度语等。 三 加勒比本土语言复苏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殖民主义者撤出后,本土语言意识开始复苏,对于一些后殖民作家来说,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本土语言、开始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并且不断改进和发扬本土语言,使得本土语言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克里奥尔语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复苏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纪末期,是在加勒比当地的种植园中发展起来的。种植园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况比较特殊,发展的语言类型非常综合。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戴比迪认为,“加勒比语言是‘一种对标准英语的个人化的重组’,是一种极富文学潜力的语言,它能够表达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层次经验。”对于世界文学来说,尽管它是一种方言,但它有着自己的语法、句法和词汇,带给语言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很大的语用资源,对其研究也因此呈现出了多元化,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20世纪初,许多加勒比地区作家开始在作品中运用克里奥尔语,如牙买加诗人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路易斯·班内特(louise bennett),圣·路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着加勒比本土语言开始复苏。但与此同时,本土语言的复苏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奥尔语时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洁(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到:“我们说克里奥尔,我们需要克里奥尔,没有克里奥尔我们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深层的思想过程限制在克里奥尔,可我们却轻视克里奥尔。”对于这种困惑,我们将它称为克里奥尔化。 对于克里奥尔化现象,在卡莫·布莱斯维特(kamau brathwait)之前,没有人能够对其做出一个全面而明确的解释。布莱斯维特不仅对克里奥尔化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而且将其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区非标准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莱斯维特同时也是当代巴巴多斯诗人的代表,他的自传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创作的。 作为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学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闻到”很浓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语,而在《蓝色马车》一书中,奈保尔这样写着:“中国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块炭,我老婆黑得像沥青,可是,中国孩子还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谁在我的咖啡里放进了牛奶。”在这里,他使用了一种有着明快节奏的、带有加勒比地区比较粗俗和乡村味的语言,我们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调。卡里普索小调在加勒比本土语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这种小调源于古巴的“钢鼓爵士乐”。钢鼓是一种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发明的可奏出两个音程的打击乐器,以其铿锵有力、具有表现力和节奏性而被当地人广泛使用。这种小调一直流行于特立尼达,它的形式诙谐幽默、音韵丰富、表现力强,在奈保尔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使用这种小调来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幽默感。 从加勒比本土语言到加勒比英语,再到加勒比本土语言,虽然加勒比本土语言一度没落,但它最终战胜了西方语言,立于世界民族语言之林。在此过程中,加勒比本土语言吸收了东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发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语言与西方语言的“战斗”及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对当代全球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为历史产物的加勒比语言传统文化既有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对待世界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一贯的文化方针,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放弃一些与社会现状不符合的不良成分,这样才能够将世界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遵循着其是对当时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一种多元记录而且真实再现的角度去看,对于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英语文学和本土英语意识的发展,更要带着文化传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种植园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奋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风,这一点不仅仅对当地的种植园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小结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语言在欧洲语言的入侵过程中曾经没落过,加勒比英语文学一度成为当时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学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语言最终走上复苏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语言文化中的一员。而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化的传承过程,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能为读者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提供了鲜活的文本资料,而且还可以拓宽一个人的灵魂,并给他带来终生的审美愉悦。由此看来将英语文学阅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当今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人却认为文学毫无实用价值,是没有前途的鸡肋。学生们也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将有限的时间用于考取各式各样的证书上。文学阅读尤其是英语文学阅读受到冷落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大学英语教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认识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文学被拒之门外,英语文学常常被冠以语言晦涩,生词太多与现代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相比过时落伍格格不入之名。外语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等的倾向问题。而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事实上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非但与大众使用的语言不存在迥异不同的问题,它还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的语言输入。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提炼而成,并未脱离大众也未发生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近乎于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和文化知识宝典。所以,学语言是学文学的必要准备,学文学是学语言的自然延伸。文学语言输入是一种理想的语言输入,是不该被英语学习者排斥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兴趣,并且不能提高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导致广大学生将学习英语文学视为在做无用功。如今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模式大都还停留在授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做课后练习、发材料给学生做、核对答案、解疑的程序上。直接把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他们,没有引导他们去思考,在这种状况下怎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更何谈培养能力了。即使在分析文学作品中,有些教师还是从中式英语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仅仅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分上,而不是对文化背景、写作创新技巧及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的展开。如此一来,在课堂上英语文学的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怪学生会认为学习英语文学是在做无用功。 3. 师资培养问题 教师在英语文学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中,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但想要他们得心应手地教好英语文学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虽然他们经历过众多考试的洗礼,身经百战,但教好英语文学课仅仅掌握一些考试技巧是不够的。此外在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也在信息与学术水平上大大制约了他们。想让他们真正洒脱地教好英语文学课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尽可能地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等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师资问题上做到双赢。 二. 英语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1. 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英语学习也一样。 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记单词学语法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极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出现:教师上面讲得汗流浃背,学生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一尴尬局面。将英语文学元素引入外语教学中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表现,其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杨周翰曾在《诗歌和语感》一文中提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类型的人物和他们的性格、情感、心理、思想,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中各种活动和生活中各种细节,以至大自然各种现象,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文学的表达方式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各个作家又有不同的风格,争妍竟丽。”读者可以在文学阅读中体会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和洒脱,也能身如奇境地感受到那种飘然思不群的浪漫和绮丽。正是这些元素,它们将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引发出来,从而产生共鸣,让他们在文学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 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伍铁平教授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指出:“在传统的伙伴中,和语言最密切的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要用语言创作,通过语言鉴定、评论文学作品也必然涉及到它的语言。所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必须精通它的语言。反之,一种语言的最精彩、最丰富的作用是集中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是使用语言的典范,为学习语言提供最好的榜样,为研究语言提供理想的材料。”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常识,文本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也都在阅读活动中重新建构,具体化了。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有利于对令人费解的长难句的理解。同时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阅读技巧的机会,既理解作品中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在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的同时也理解了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不知不觉中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扩大了词汇量,锻炼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 英语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人文素养则在各种素养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包括大学生思想素养、文化素养、人格素养、道德素养及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涵养和做人的境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也还存在着一些差强人意的现状。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疏于思考从而导致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引入课堂,去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外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和赏析,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同时造就有思想,有精神,有胸怀,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在不断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发现社会、感悟社会,发现人生,感悟人生。从而在心灵深处建构起一座人文精神的乐园,来抵御不健康的文化侵袭,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三. 如何将文学阅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以不同形式从不同渠道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就要突破教科书的使用,努力开发英语资源,将英语文学阅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更可能多的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1. 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应推荐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但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例如在阅读中,文章中的许多细枝末节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从扩大阅读视距入手,对学生加以训练。即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主题,主要人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冲突。其中主题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否则将会发生理解的偏差,发生严重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中力求叙述什么。第二,如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第三,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此外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构成的。在这两者中主要人物是主体。一篇文学作品的所有情节冲突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分析主要人物。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冲突包含: 人物本身的内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冲突赋予了简单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一篇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在此前提下再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扫读、跳读、意群阅读、长句短读等阅读技巧,加以不懈练习,必能在阅读速度及水平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2. 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插入英美文学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都是精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所教授内容主题相关的的作品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例如在授课中某个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文化冲突展开的。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等的定义,这将很难激发学生对此主题的学习兴趣,也很难理解文化冲突的真谛。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在授课中引入一些有关的族裔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文化的差异性的,分析视角深入独特。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就很具有代表性。如《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和《天堂》等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反映了在白人强势文化压制下美国黑人所处的文化困境,同时对建构美国黑人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坚持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才能使黑人摆脱历史与文化的包袱,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这些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典型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类似的补充能有利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冲突的含义。但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将英语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学术专才,而是本着“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这以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文学世界,提供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切忌将该课程变为灌输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论课。 四.结束语 好的文学作品不但能丰富英语课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这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应用的教材中多是改编自原文或原著的文章,这类文章旨在列举具体语言特征和用法、控制生词数量和对信息的选择性输入,因此与原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研究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原文或原著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的接收和掌握,有利于语感的培养。用阅读原著作为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渠道可以有效地感受和吸收原汁原味的语言,与此同时还能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加文化底蕴,这对于语言学习者将来的学习和语言使用都是非常有利的。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研究者认为在各层次的外语教学中应用原著能够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应用的自然状态。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 theory)的提出者krashen[1]指出原著更容易理解,因此比改编的简化版具有更大的交际价值。全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instruction)的实行者认为应该让语言学习者接触具有丰富背景信息的材料,以便于他们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并看到语言的全貌。cummins[2]的认知文学语言能力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坚持应该通过对文学原著的使用让语言出现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因此将英语文学原著应用于语言课堂上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1.英文原著的语言有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 英文原著不仅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词汇应用的范例,富有创造力的语言结构和真实的情境,而且原著具有的语言特点比改编过的文本更利于学习者理解。连贯理论(theories of cohesion)提出,语言使用的连接技巧越多,那么它的连贯性越强,也就越容易理解。文学原著提供了更多自然语言和合理的语言连接方式,使得文学文本较之含有曲解的信息结构的简写本要更好理解。简写本尽管语言简单,但连贯性受到影响,因此不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和掌握。willis[3]在强调应用英文原著的必要性时指出,如果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理想化的、不真实的文本,那么学习者将处于语言劣势,接收的都是被曲解的语言。有些研究者认为识别和理解诸如连词和其他句际语言应用对于外语学习者的信息处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连接方式对于文本理解的把握十分必要。成功的阅读者能够在只学习了一部分文本后,利用原著中正常的重复来帮助自己重新构建整篇内容。另外,这种自然重复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不熟悉的词语,从而尽量避免由于生词打断对全文的理解。简写本通常是依据可读性公式削减词语和句子的长度、省略句子间的连词来缩短篇幅,这类改变了自然语言重复性的文章使得构建意义的过程更加复杂,因此会比原著更难解读。 研究发现英文原著比简写本包含更多的非正式的动词和小品词,因而原著在展现因果关系时、发展情节和主题方面更胜一筹。此外,原著比简写本应用了更多的非正式连词和否定时间连词,这是由于简写本通常避免使用例如修饰语和逻辑连词等复杂的连接方式来展开和关联情节,而是用像and,or和but这样普通的连词来衔接。连词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紧密的粘合剂和纽带,如果缺少了这种结合力,文章的思想便很难充分表达、得到加强,并有力地传递给读者。同时,原著使用了更多的逻辑词汇和if条件句。条件句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中比较复杂的句法,而这些复杂的逻辑词汇是描述假设情境所必需的语言。简写本中较少出现这类用法,因而文章内容较原著更具体,少了几分抽象,但语篇结构受到了限制。johnson[4]在其研究中也发现简写本由于缺少逻辑词汇和连接语,文章的内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变得更难理解。 文学原著的词汇类型多种多样,尤其体现在词性的复杂性上,例如原著中会应用到比较副词、动名词、感叹词、情态动词、小品词、过去分词、前置限定词、最高级、wh限定词、wh代词和普通代词等。简写本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名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修饰成分,所以文章的句型结构比较单一,无法展现语言应用的自然状态。简写本力图用简单结构表达复杂思想,因此每个名词短语都使用了比原著更多的修饰语,每个句子的组成部分都比原著更多,这使句子结构变得很臃肿,本想让语言更容易被接受的目的没能实现,反而更加大了学习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许多研究证明语言学习者对刻意改编的句子的语法的理解力要远远低于对自然应用状态下的关系从句和时间从句的理解力。 2.英文原著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都愈发凸显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的交际能力。教育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需要。”[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多接触多了解目的语文化,以期减少因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交际失误。许多研究者指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目的语文化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学名著,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又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一部好的文学原著是文化的最好体现,它能使读者较好地逾越语言理解障碍。英语文学原著内涵丰富、语境自然,表达地道灵巧,精句妙语令人回味,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生动和真实的语料,并常常体现着浓郁的本土文化,这些正是英语学习者急需掌握的精髓。阅读题材各异、内容不同的原著,不但可以学习基础语言知识,而且能了解历史和文化,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同时领略异国风物景象、熟悉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它比普通词语更能反映时代精神且最富表现力。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有许多贴近社会和生活且具有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者能够加深对英语及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对英语的领悟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文学原著,可以更好地展现语言技能,是发展学习者语言使用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英语文学原著所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特征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是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文学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输入是输出的基础。丰厚的背景知识能全面提高语言学习者的素质,增加有效的输入与输出,为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大量阅读原著还可以使他们克服语言僵化,保证交际的得体性、适合性和灵巧性。 3.英文原著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首先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能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心态储备知识、提高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语文学原著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推动语言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同时强烈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生词、寓意复杂的段落等)。 此外,研读英文原著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平台。当对作品的整体立意和一些细节根据教学目的做出评判、阐释、说明和分析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就可以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未定性关系,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生成意义的阅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阅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参与作品的意义阐释,就不可能实现其价值。正如姚斯[6]提出的,只有阅读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伊塞尔以“隐在的读者”(即指作者在作品的本义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的概念表明,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对作品作具体研读时获得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读者的阅读过程实质上是对作者虚构作品的解码、具化和再创造。学生在阅读原著时不仅受到语言熏陶,而且能锻炼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形成并产生自己对文本的释义,并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指定学生作专题报告,要求其他学生提问,或阐发自己的不同论点,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研讨场面,使课堂在争论的形式中进行。或者规定每学期学生必须撰写三到四篇小论文,期末一篇学期论文,使学生有机会梳理思考,并对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检,实实在在地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原著和某个简写本之间做一些对比阅读,特别是在谋篇布局和遣词用句上做一些推敲琢磨,就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对原著的兴趣,使他们开阔视野,从文学遗产中学习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从艺术感染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也有助于他们锤炼语言、增强遣词造句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国大百科全书》在阐释“文明和文化”时形象地指出:“用文字建造的宫殿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宫殿更加富丽堂皇;用文字建造的地牢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地牢更加阴森可怖。”文字所拥有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世界文学名著所具有的力量自然更是无与伦比。讲授英语文学原著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宝库,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加强语感、开阔视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课堂活动,展开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主要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法国和德国,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派别,对英语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要表现在小说和戏剧,特别是当今英国剧坛上比较流行的荒诞戏剧。对于存在主义者,他们反对根据人物性格和类型对人及其命运进行描写,他们觉得,人本身就没有先天的本质,只是在一些具体环境中生活,按照其自身的行为创造自我,演绎着其自身的本质。英语存在主义文学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主题思想,一个是体现人生和世界的荒诞体验,即“焦虑感”和“恶心”;一个是体现荒诞环境中人的选择自由。 一 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文艺思潮,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其在文学史中风靡全球、声势最大,其先驱者是丹麦人索伦·克尔凯戈尔。存在主义在一战后流行于德国,二战后在法国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波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黑色幽默和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文学发展的结果。存在主义的观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张“意识”决定“存在”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他们都主张意识的第一性,否定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都认为那些只有被自己所感觉到的存在才是世界或者事物的本原,才是最真切的存在,并且此存在跟客观现实总是以一种对立的形态出现,其不是一个统一体。比如萨特认为,“存在”即“自我”,任何存在都是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任何存在都是来自主观性,主观性具有第一性,即客观事物都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2 重视“个人”的价值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个人的价值极其重要,其高于任何一切的价值。他们认为社会和个人永远都是彼此独立、分离的。人是被遗弃到世界上的,社会和客观事物与人总是对头,它们总是威胁到人的“自我”。比如萨特在《禁闭》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总之,存在主义者将被遗弃感、厌恶、失望、孤独、恐惧等看成世界上人的基本感受。对他们来说,人之所以跟动物有区别,主要是由于动物对自己死亡的来临并不知情,也就无所谓恐惧;而人却对自己难免一死甚是了解,从而心存恐惧感。所以,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就是死亡的过程,这便得出了“存在”最终走向“不存在”的悲观主义。 3 对艺术认识作用加以否定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艺术作品并不能对现实事物进行反映,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对人心灵冲动的一种揭示,只具有给人感受和“享乐”的能力,让人那些非理性的感觉、感受明确、清晰起来。存在主义者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存在,其主要是为了创造属于其自身的世界,用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和哲学思想,而不是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地再现。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一般是对荒谬世界中人们的失望、孤独、恐惧等心理进行描写。 4 认为人生虚无、悲观厌世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资本主义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是人之所以存在的一种丑恶行为。在世界上,人生本身就虚无飘渺,其活着并没有任何目的,所有的活动对人来说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不但对资本主义丑恶的现实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宣扬,通过“自由”的名义对悲观厌世、虚无缥缈的人生进行了美化。比如加缪的《局外人》(1942)、萨特的《禁闭》(1943)和《恶心》(1938)等文学作品都是对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一种否定。 5 否定人的先天本质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先天性的,他只能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加以存在,必须依靠其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创造自我,演绎自我。比如,小说家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来超越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从而选择其要成为的人的个性。所以,人物的典型化特征在存在主义者那里被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 6 认为文学艺术的三位一体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文学艺术创作者都提倡读者、人物、作者的三位一体观。他们认为任何一位作家都不能离开了读者来谈创作,他们的观点都不是先验的,都必须通过读者进行检验,任何作品都必须将人物的活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和作者共同去探索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特别对于那些年轻的英语文学作家。 二 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存在主义的观点在英语文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其主要主题模式有以下五类:寻找自我、荒诞与无意义、死亡、孤独和异化、自由选择和责任。 1 英语文学对“自我”的寻求 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任何人的本质都必须靠其自身的选择去进行规定,从而,“我是什么”、“我是谁”等这些问题英语文学中便成为了普遍性的思想主题。比如英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小说:《哈哈》(詹尼·道森,1961)、《身份证》(莱杰尔·丹尼斯,1955)、《每况愈下》(约翰·韦恩、1953)。在《每况愈下》中,伦姆利读完牛津大学之后,在完全感受到其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并不能为其生活谋取较好的条件,因而决心去比较“罪、苦、贫”的社会底层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底层,他更换了很多工作,如夜总会保镖、走私贩、司机、清洁工等,伦姆利就好像贫富世界中 的边沿人,尽管他的人生态度总是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但是他对其“自我”问题的寻求总得不到答案,社会和自我的冲突并没有得出胜负,他对“我是什么”答案的寻找是徒劳的,没有任何的解答。 2 英语文学中“无意义、荒诞”的韵意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的存在都是一种虚无的、荒谬的。存在主义者的这种观点进而产生了英国荒诞派戏剧文学。因此,在许多英语文学中都体现出“存在的荒诞”等主题思想。根据其意义,荒诞本指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在文学和哲学中往往是指人跟自身生产环境的背离和脱节,人并不作为世界的主人而存在,也不作为社会的牺牲品而存在,人对于自身之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和理解,他的任何一种行为如喜怒哀乐都不能影响着外部世界的存在性。世界总是以一种陌生的、冷漠的面孔而存在着。对于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意识,文学往往指出,宇宙都是没有目的的偶然的存在,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是没有任何先天目的的,是无意义的存在。总之,对于存在主义文学来说,其情节、语言、人物等都是极其荒诞的。如英语诗歌作品中“存在即荒诞”的主题思想。如英国著名诗人特德·休斯在1967年创作的《渥德渥》中的第一句就提出了“我是什么?”的问题,在其后,他回答:“我好象/……胡乱地从虚无中/倒下来”“我似乎被赋予了使用这块地方的/自由那么我是什么?”“但是我将叫什么名字我是第一个吗/我有主人吗……”“……它是什么呢根/根根根”。这后面一句,很明显是对海德格尔“被扔进这个世界”思想的一种回应,体现出“人生虚无、悲观厌世”的态度。 3 英语文学中对“死亡”的描写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从而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存在主义文学的另外一个主题思想:“死亡”。在存在主义文学中,人生存在于荒诞的世界中,总是充满着偶然性,生命总是那么的短暂,文学家们总以悲观的、消极的观点进行看待,于是,死亡便成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中心主题。如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在其文学中提倡“学会死亡”的哲学。而在英语当代文学中,这种荒诞的死亡普遍地存在于许多荒诞戏剧中,如品特的“威胁性喜剧”,在他1957年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一间房子》中,罗斯好不容易才能得到一个闭门不出的安全感。可有一天,一位眼睛看不见的黑人突然地闯了进来,并带着其父亲的信,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在她丈夫回家之后又莫名地将此黑人给打死,也使得她的眼睛莫名的失明。又如,在其1960年创作的《升降机》中两个长期待于地下室的刺客,他们通过升降机不时地接受从地面传递的命令及食物。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没有接到任何命令,而突然性地,每人都收到了一个“杀死对方”的命令。以上两部英语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生的可怕性和荒诞性: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控制,人的生死难测…… 4 英语文学中“异化、孤独”的体现 异化、孤独是英语文学中存在主义的又一体现,它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异化,如《畸形人》(舍伍德·安德森,1919)、《陌生人》(夏尔·波德莱尔,1864)、《局外人》(阿尔伯特·加缪,1942)等。而这种异化的存在使得人总是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而,在英语文学中总出现一些以“异化、孤独”为主题的作品。如品特1960年所创作的《看房者》,尽管里面凸显了较少的“威胁性”和较大的安全感,但是其中也体现出了“不交际”所带来的后果。尽管作品中所提及的三个人物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可他们缺乏交流,彼此孤立,各自的言行都不能为其他两个所理解,从而彼此抱怨,生活极不寻常。这部戏剧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异化感和人的“孤独”感。 5 英语文学中对“自由选择”的追求 存在主义认为,在荒诞世界里,个人必须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这种选择创造它的自我本质。因而,在英语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一批“愤怒”的 小说,其主题思想就是倡导“自由的选择”。如《每况愈下》(约翰·韦恩,1953)、《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1954)、《向上爬》(约翰·布莱恩,1957)等等。以上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对政府和权势集团,甚至多数派奉行的规范持反对态度,将它们视为政治、社会的荒谬。最终,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之中,作出了“可怕的自由”的选择,没有上帝为他们指路,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供他们遵循。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存在主义“意识决定存在”、“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艺术认识作用加以否定”、“人生虚无、悲观厌世”、“否定人的先天本质”、“文学艺术的三位一体”等观点,其主题思想也主要表现在“自我”的寻求、“无意义、荒诞”、“死亡”、“异化、孤独”、“自由选择”等方面。 英语文学论文:关于对英语文学中隐喻的分析 1前言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隐喻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本文主要对隐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功能特点,提出英语中隐喻的主要功能,这对于今后学生掌握英语的表达与认知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隐喻的含义和功能 有学者认为,隐喻可以分为两种,即狭义的隐喻与广义隐喻。第一种指的是人们下意识地用其它的思想内容取代所要表达的抽象、难懂的思想内容;第二种指的是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诗学》中把隐喻看作是把将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到另外一个事物上,其中,这种转移可以是从属到种,也可以是从种到属,同时也可以是属到属之间的转移。在当今社会,对于隐喻的理解也是多层次的。从表面上来看,隐喻是不明显的比喻,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暗喻;但是,从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更为复杂、抽象的事物。隐喻既是语言问题又是思维问题;从结构上分析,是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映射。 3隐喻的派别分类 3.1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 在夸美纽斯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的可教性”,是夸美纽斯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于“种子”隐喻主要从三方面理解。首先,人是所有造物中最完整、最美好的。其次,他认为“种子”主要包含博学、德行、虔信,只要将这三个“种子”种植在每个人身上,那么人们便会按照道德规律生存下去。他还认为,人类是上天拔掉的树木,其根依然存在,如果上天给这些树木充足的阳光与雨露,那么树木还可以继续生长。其再生的本质是要使人们回到最本真的状态。 3.2洛克的“白板说”隐喻 在洛克时代,有人曾提出了天赋观念,并且受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洛克却反对此观念,他认为能力是上天赋予给人们的,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他把人的心灵看作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需要外界事物来加以塑造。经过发展,在白板上印上了痕迹,这便形成了观念,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的能力是上天赋予的,而知识的获得是后天的,因此,后天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来说,天性就像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对于认知者来说,能够随意涂改与塑造。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是好人,但有些人是坏人,还有些人对社会有用,有些人根本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90%都是由他们的认识所决定的。洛克对于认知作用非常重视,他认为在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发挥中巨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 3.3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隐喻 柏拉图比较善于运用比喻,他的哲学思想与认知理念都可以借助隐喻来表达。他用隐喻来阐明太阳喻、线段喻与洞喻。其中洞喻具有丰厚的哲学意味,这表明了认知的本质与受过认知的本质。 3.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隐喻 苏格拉底认为经验是激发先验观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清理那些过于模糊的观念,进一步获得比较正确的新知识,所以,谈话法是帮助人们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后,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观点,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两步,第一,讽刺。在和人们交谈的过程中,探讨人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第二,产婆术。此步的作用是待发现人们认知有偏差或者直接否定认知的基础上,从而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认知道路。 4研究隐喻的重要意义 4.1丰富和扩大了隐喻的内容 语言学主要是对认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事实上,认真问题和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又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两点,即外在身体的变化与人们社会身份的改变,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对人生阅历的积累与价值的实现。人成长和发展的表达方法有很多种,因此,想要正确把握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然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只局限在事物外在的洞察,并不能正确的描述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就不会把握其实质。 4.2能够较好的把握语言学的本质 隐喻的出现,显现出了认知活动的意义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如果将认知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显现,那么势必会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联系。认知学者面对认知世界,然而,认知世界又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完全包含在科学世界范围内。认知隐喻是人们对认知理论的表达与理解,充分体现出了语言所具有的生动感与丰厚的文化意蕴,这可以认为是对科学语言的补充。 4.3更加有利于认知理念的研究 隐喻可以看作是语言、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对于认知隐喻来说,其主要意义在于对认知的精神性、文化性等的深刻把握与呈现。通过学者对认知隐喻的探讨,使我们充分对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通过隐喻,让人们对认知的本真赋予了诱人的魅力。 5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隐喻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当今社会,对于隐喻的理解也是多层次的。从表面上来看,隐喻是不明显的比喻,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暗喻;但是,从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更为复杂、抽象的事物。隐喻既是语言问题又是思维问题;从结构上分析,是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映射。本文主要对隐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功能特点,提出英语中隐喻的主要功能,这对于今后学生掌握英语的表达与认知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论文:从英语文学翻译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的翻译版本,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功能角度阐释对这篇小说众多翻译版本的个人认识,希望读者能透过这篇小说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新的思考。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著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 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英语文学论文: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 论文关键词:加拿大英语文学 后现代主义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义 论文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消解中心”、“边缘化”等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对消解“欧洲中心”、“西方中心”,促使原来处于边缘地带的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移向中心,起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的崛起,更是从理论上支持了这种倾向。本文审视了这一背景下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论述它如何继承、借鉴和超越宗主国文学——英国文学和强势文学——美国文学,并发展和繁荣具有鲜明加拿大特点的民族文学;特别关注因长期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而产生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流派的一些优秀作品及其作者,如包沃林、克罗耶奇、小川、翁达杰等。 加拿大文学是在大西洋彼岸欧洲文学的历史性影响和近邻超级大国美国文学的强大影响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是法、英殖民地的加拿大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加拿大作家(这里指加拿大英语作家,下文同——笔者注)所写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往往被视为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或美国文学的一种翻版。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知识分子就决心改变文学上这种令人沮丧的从属状况,不少作家和评论家从分析、归纳加拿大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主题入手,着意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到了被称为“加拿大文艺复兴”的六十年代,他们更是孜孜不倦,把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探寻和确定加拿大自己的民族特性视为已任。二十世纪中期,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加拿大独立百年纪念以来,加拿大人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加拿大文学才真正走向成熟,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开始作为一支生力军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年中,加拿大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作家队伍空前扩大,新一代的作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家的队伍日渐成熟;文学作品的题材日趋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也日趋多样化。由约翰·莫斯编著的《加拿大小说读者指南》(一九八七)就列举了诸如道德教育、哲理、社会现象评论、女权主义、老年问题、移民生活、历史、战争、科幻、心理分析、讽刺与幽默、荒诞与恐怖、地域风情等十余类。从创作手法来看,短短二十年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实验小说及先锋派小说。以前,诺斯洛普·弗莱几乎是惟一有国际影响的加拿大文学评论家。但六十年代末以来,一批年青的文学评论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刊物数量激增,新增了如《加拿大小说杂志》、《加拿大作品评论》、《加拿大文学研究》等刊物,促进了作家间的交流切磋和加拿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加拿大文学已进入成熟时期,它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主要表现在:(一)加拿大文学不但已成为加拿大本国中学及大学的独立课程,而且还成了许多外国(包括中国)高等学府的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课题乃至独立课程;(二)加拿大不少著名作家不但为本国人民熟知,而且也享誉世界;(三)加拿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加拿大英语文学较为突出的是其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倾向以及多元文化的特点。 一、加拿大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潮流 加拿大作家的主要写作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是现实主义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兴起,并代表了一个卓越的文学发展时期;二战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种更新的文学潮流。加拿大在文学发展方面似乎总是比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慢半拍到一拍[1]。一方面,一些加拿大作家仍在摹仿别人已近尾声的现代主义;另一方面,加拿大人传统的反美情绪使不少人对发源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抱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加拿大文学界仍然出现了一些学者,他们从理论上、创作实践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探讨、实验,写出了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他们中的突出代表有乔治·包沃林(一九三五—)、罗伯特·克罗耶奇(一九二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九三九—)、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达夫妮·马拉特(一九四二—)等。 乔治·包沃林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关注点是加拿大开拓史。从这一题材入手,他实施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他的文章《画出来的窗户: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几点想法》一直被视为加拿大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辩论中为数不多的有创见的论文之一。小说《燃烧的水》(一九八)被加拿大当代文学评论家琳达·哈钦归于“首先解构英国的社会和文学神话,以重新确定自己作为殖民地的历史”[2]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也是包沃林实践自己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最好范例。他在小说的前言中意味深长地称自己的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然而实际上,他是在借历史人物乔治·温哥华的探险来戏仿“大英帝国殖民主义英雄发现和征服世界”这类帝国主义神话。“通过使用戏仿,他们(包沃林等加拿大作家——作者注)还对欧洲和美国文学中典型的神话和形式提出了疑问……”[3]包沃林认为,小说的功用不是描述历史或解释历史,而是创造历史。他说:“加拿大惟一的历史就是书写历史。”[4]在此,他不仅暗示了加拿大历史的短暂和平淡,也似乎在间接说明,只有通过小说这面镜子,历史才成为历史。《燃烧的水》这一类小说被琳达·哈钦称为“编史元小说”,“这些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因为它们在关注写作、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元小说的倾向,不仅自觉地表露出自身的虚构性,同时也公开地关注阅读和写作历史与小说这种行为(及结果)。”[5]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是罗伯特·克罗耶奇。在加拿大和美国求学与工作的双重经历使他的小说创作也带上了双重性。一方面,他依恋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家乡的西部大草原,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植根于阿尔伯达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他所有的小说都以加拿大为主要场景,人物绝大多数也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同时他还勇于借鉴叙述学、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国际文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疆界”。在其“西部草原三部曲”——小说《我的吼叫》(一九六六)、《养种马的人》(一九六七)和《沉沦的印第安人》(一九七三)中大胆尝试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创作手法,运用了文本的互文性、元小说、自我指涉、高度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后现作策略和手法。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美国学者威廉·维·斯巴诺斯一起创办了著名的《疆界2:后现代文学杂志》,探讨和推广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激发了加拿大人对作为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趣。克罗耶奇还被看成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在加拿大最早的表述者或代言人:在与玛格丽特·劳伦斯(一九二六—一九八七)的交谈中他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除非有人讲述我们的故事。虚构(小说)造成我们的真实”,这句话因暗示了加拿大的后殖民身份而成为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语录。 包沃林关于“历史即虚构”、“发现即编造”的论点和克罗耶奇“小说使我们真实”的名句显然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传统背道而驰。这两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讲述”故事的重要性。为了重新找到一种独立的、真实可信的叙述声音,克罗耶奇认为,“加拿大(英语)作家必须摧毁那种一直使自己无法听到自己声音的、出于同源的美国语言和英国语言。”[6] 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加拿大作家态度更为激烈。如丹尼斯·李(一九三九—)就宣称,只有退回到沉默的状态,拒绝玩以说话为基础的摹仿性游戏,加拿大文学才能最终摆脱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历史阴影,因为采用这种现实主义就意味着采用外国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李认为,只有通过倾听空间的“韵律”,加拿大作家才有可能寻找真正能表达自我的方式。他还宣称:“要在一个殖民地不假思索地说话……那就不得不借助反映异国空间的文字。思索意味着陷入沉默,意味着发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空间却没有文字。”[7]这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光用美学标准来评判、探讨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不够的,我们不应忽视它作为前殖民地身份的政治内涵。“政治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在背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传统的同时,还向欧洲/美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或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他们中不少人在小说中记载、反映了加拿大作为殖民地的经验、人们对强大邻国文化殖民倾向的恐惧,以及这种经验和恐惧在当代加拿大人心灵上留下的阴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就是一例。女主人公对美国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都有一种恐惧感和厌恶感。她走在回故乡的路上,满目都是被“从南方蔓延过来的病毒”毁坏的树木——暗喻美国对北方邻国加拿大的毁灭性影响;一路上,美国的阴影更是随处可见:美国人开办的电力公司为提高水位,破坏湖围,给森林和动物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有美国人提出用高价购买主人公的家园,以便“从事一些狩猎或捕鱼的活动”。[9]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侵蚀,包括女主人公的两位旅伴在内的许多加拿大人竞相模仿美国人的生活风格和语言,并以此为荣;到处都是美国游客,“他们的独木舟船头上插着一面满是星星的旗子,……这好像向我们(加拿大人——作者注)显示:我们正在一个被(他们)占领的土地上。”[10] 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没有就此驻足,他们认为,加拿大文学的发展中没有完全成熟的现代主义运动这一阶段,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可以被看成建立独立自主的加拿大(英语)文学理想的起点。克罗耶奇宣称:“加拿大文学从维多利亚阶段直接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这个产生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和诺思罗普·弗莱的国家,(对欧洲和美国的主导文化)作出抵抗的方法就是从来没有现代主义化过。”[11]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人并没有跟在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走自己的路。相对欧美“中心”而言,加拿大处于“边缘”或“外围”的位置。琳达·哈钦指出,“加拿大是一个不喜欢中心的国家,多元文化盛行”,那儿有极强的“反中心意识”和“地域意识”(regionalism);同时,“加拿大文学传统中妇女的声音特别强……她们一直就是文学主流”。[12]因此,加拿大当代文学又呈现出区域性、多元化、女性化等特点。以弗兰克·戴维(一九四—)为代表的一些加拿大学者表达了更为激烈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当已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了等级制度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衰败了,加拿大的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如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等)才有可能兴盛繁荣。因此,他们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视为利益一致、同步兴盛的发展趋向。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文学运动,它应该是加拿大政治、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含有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女性主义等政治倾向,它的政治内涵使它有时成了“后殖民主义”和“后美国、欧洲中心主义”的同义词。 二、双重语境下少数族裔作家的崛起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十分丰富。二战以后汹涌的移民潮更使其然。为了保护少数族裔权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维护社会稳定,加拿大政府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通过立法,推动形成了以英法双语制为基础、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文化和文学新格局。这一特色被称为“加拿大马赛克”,它如同一幅多彩拼贴画,其中每个族群都可以保留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性群体,互为彼在,同时又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共存。 近年来,源于文化研究的反西方文化霸权和欧洲/美国中心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它也借助多元文化的浪潮迅速传遍全球。有关专家认为,凡受过英、法、葡、西等殖民主义者压迫的民族的文学,尤其是在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霸权撤出后所产生的民族文学,都是后殖民文学[13]。作为前法、英殖民地和英联邦的一员,加拿大的文学,特别是始于六十年代末、真正具有本国特色及独立文化意识的加拿大文学显然属于此列。与加拿大的后殖民文学一起发展、成长的,是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族裔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增添了鲜艳的色彩,也拓宽了加拿大文学创作的表现空间。由于受作家双重或多重种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主题往往具有独特的冲突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冲突性和复杂性往往使后现代手法运用起来显得更为贴切自然。他们将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特色带进加拿大英语文学,也丰富了传统的英语文学形式,增加了它的生气与活力。 在加拿大,不仅有被称为“立国民族”的英裔、法裔居民,还有被称为“第一民族”或“原住民族”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等土著居民,更有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与此相同,正在崛起的加拿大优秀少数族裔作家的种族构成也很丰富多彩,他们包括犹太裔作家伦纳德·科恩(一九三四—)、捷克出生的作家约瑟夫·斯克沃雷克基(一九二四—)、乌克兰裔女作家简妮丝·库利克、匈牙利裔作家乔治·乔纳斯(一九三五—)、印度出生的作家洛辛顿·米斯特里(一九五二 —)、斯里兰卡出生的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和日裔女作家乔伊·小川(一九三五—)等等。其中,乔伊·小川和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学创作分别体现了加拿大当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文化与后殖民倾向。 乔伊·小川生于温哥华,是日本移民后裔。尽管她是因诗歌成就成名,但人们普遍将其长篇小说《伯母》(一九八一)及其续集《总有一天》(一九九二)视为她的代表作。她的小说被看作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觉醒并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立法,强行将在温哥华附近沿海地区居住了好几代的日本侨民(约二万余人)撤离西海岸,并剥夺其财产。他们或被关入劳动营、集中营,或被驱赶到内陆地区,或被遣送到废弃的矿区;尚未取得加拿大国籍的日侨中则有不少人被赶回日本。这些远远超出军事必需的种族主义政策造成了大量家庭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仍在继续且变本加厉,直到一九四九年才终止。七年的种族歧视和迫害促使人们逐渐觉醒并进行了经过多年的抗争。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向受害者道歉并承诺向社团和个人赔偿经济损失。 二战期间,小川一家作为“敌侨”也被迫从西海岸迁往内陆。《伯母》及续集《总有一天》就是根据她和家人的这一亲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中根和加藤这两个日本侨民家庭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遭遇,反映了世界大战和种族主义给众多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叙述了他们逐步认清痛苦之根源并为在加拿大这个多种族共存的社会中争取民族认同而进行抗争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伯母》一书既真实感人,但又避免了直接、过分地宣泄怨恨与悲痛,从而显现出一种哀而不怨、隐忍有力的风格。小说获加拿大作家协会一九八二年颁发的书籍奖,也成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并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此,它被列入“加拿大英语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 少数族裔作家的另一杰出人物迈克尔·翁达杰出生在英属殖民地锡兰(如今的斯里兰卡),十一岁时随母赴英国,在伦敦读小学和中学;十九岁迁往加拿大,受大学教育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加拿大,在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他认为自己“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从种族上说,他本人就是多元混合血统的产物,其祖先中既有印度人,也有荷兰人和英国人。 翁达杰是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诗集、小说、回忆录、文学评传等十数部,还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等。这位很有天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早在七十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琳达·哈钦指出:“在文学中,我们对体裁的界限也持同样的怀疑。用克罗耶奇的话讲,‘现代主义文学限定了边界,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冲破这些界限的后现代主义文学’”。[14]翁达杰正是这样一位“冲破界限”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涉及的范畴主要是诗歌和小说,但他最大限度地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了反叛和颠覆,打破了小说与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之间的阻隔,将诗歌、笔记、传记、医学档案、病史记录、新闻报道等融入小说,尤其重要的是,他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套路。在他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笔下,虚构与事实、抒情与机智、反讽与幽默、诗歌与小说、新闻与笔记、访谈与想象,等等,完美地融为一体。翁达杰以其杰出的叙事艺术拓展了小说的疆界。他的作品给图书分类带来了麻烦,有些机构只能将他的作品粗略地分为“散文”和“诗歌”两类;不同的研究人员将他的同一部作品分列在 “回忆录”、“小说”、“散文诗”等不同的目录下。他被誉为“风格的熔炉”,也被称为所谓“跨文体”或 “跨文本”写作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还被赞为“兼顾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诗人小说家”。 翁达杰像小川等加拿大作家一样,也是先以诗歌创作成名。然而,使他跻身于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却是小说《英国病人》。《英国病人》也显示了上述“跨文体”创作风格的不少特点,而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英国病人》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夕,地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一幢被用作英军临时战地医院的别墅内。小说有四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印度锡克族工兵基普·辛格,在英军中任排雷专家,他出生入死为英军排除地雷受了伤,内心却对英国殖民统治深恶痛绝。第二位伤员卡拉瓦乔是英国前殖民地(加拿大)居民,战前曾是行窃高手,战争中任英军谍报员,被敌人折断拇指,失去了谋生能力。第三位是个全身严重烧伤、身份不明的神秘伤员,大家称他为“英国病人”,最后却被证实根本不是英国人,而是匈牙利沙漠探险家阿尔马希伯爵,他为救被困沙漠的女友而遭遇飞机爆炸、女友丧生、自己负重伤的悲剧。第四位则是照顾这些伤员的护士——二十岁的加拿大姑娘汉娜,她的生父和养父都在建设英国殖民地的劳作中受伤乃至丧生,母亲也死于养父所制造的炸弹的意外爆炸,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使汉娜心灵深受创伤。整部小说就写这四个人物在医院里的生活、交谈、回忆。最后,作者才简单交代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基普战后回印度当了医生,家庭幸福;汉娜回到加拿大,“很可能与另外一个她并不满意的人共同生活”。 《英国病人》被公认是“后殖民小说”的经典。小说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基普、卡拉瓦乔和汉娜称阿尔马希为“英国病人”,其实他们三人的身世和经历却都在暗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英国(殖民主义的)病人”,因为他们多少都受过英国殖民主义的伤害;他们是后殖民时代的一代新人,是“生于此地却居于彼处的国际混血儿,终身都在为回归或离开故土而奋斗。” 翁达杰本人也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对欧美白人所写的历史著作有意忽视亚洲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贡献很反感,声称“在那场战争中,印度次大陆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兴基普·辛格的出现,在他身上有着我的经历。”[15]同时,《英国病人》以其对“历史”的戏仿、对小说创作过程的关注、对“真实”与“虚构” 可疑界线的揭示等,又展现了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如同在其他作品中那样,翁达杰再一次把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小说的英国版和加拿大版都在封面上使用了一个头缠穆斯林头巾、双手攀沿的男子的照片,这是摄于一九三二年的阿尔马希伯爵。历史性和真实性在这幅照片中带着一丝嘲弄人的形式进入小说(虚构)的世界,令人深思[16]。书中不少情景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事实上它不是历史而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是这个虚构的故事给人造成了一个非常生动逼真的印象。 翁达杰已荣获无数国际、国内奖项和荣誉,包括四次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加拿大总督奖,《英国病人》(一九九二)是四部获奖作品之一。此外,《英国病人》还获当年的布克奖,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九项大奖(一九九六)。 “后现代”、“后殖民”和“多元文化”成了当代加拿大英语文学,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中几个紧密相关的特点。正如琳达·哈钦在为一部多元文化题材的小说集《另外的孤独》所写的序中所说:“加拿大文学是一个由许多条河流汇入的海洋,这些河流中流动着七十来个文化群体的痛苦和欢乐,而这些河流的汇合使所有的水都发生了变化。……我这里引用了“后现代”和“后殖民”两个词,因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可以被视为参与了这两种文化现象。”[17] 正是少数族裔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当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移民为加拿大所带来的文化繁荣永远改变了我们关于‘加拿大文学’构成的观念”。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英语文学出现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们思想的发展,从兴起到高潮,长期以来一直在发展壮大,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英语文学作家,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广为流传,兴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英语文学精彩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质上是一种最常见的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英语文学作品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的,当我们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时,自然离不开对其语言艺术的赏析和研究。深入的了解研究语言艺术,有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语言文学的内涵,正确地对他们进行赏析,并了解到英语文学真正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在我们日常对于英语的学习中,往往学习的都是英语的读音,单词,句子,语法等内容,却很少会对英语文学进行相应的研究,而对于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更是缺乏了解。但是,对于这些英语读音单词,句子,语法等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只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想要对英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就离不开对英语文学的深入赏析,而对英语文学进行深入赏析,就必须要了解英语文学中的各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高于一般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文学的出现,正是代表着一种语言的正在处于不断发展,甚至走向成熟的阶段。文学涉及到的不止只是文字的表达,更是融入了对于作品所处背景的深刻把握和分析。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笔者结合对于英语文学研究的多年经验,在语言艺术研究方面给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对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涉及的方面非常广,他和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特点,地域背景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联系,在研究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时,必须要把这些历史背景,地域特点等结合起来一起进行研究,二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多种多样,种类繁多,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而这些语言艺术之间,又往往具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区别和联系。文学作品的语言自然与普通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他们为文学作品而服务,自然要彰显文学作品独特的特点,表达出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体现对伟大人物的赞扬,或者表达对历史发展的批判,又或者表现对爱情的赞歌,又或者抒发自己的伤感和不得志。这些东西都需要通过语言艺术来体现出来。通过对与语言艺术的特点的划分,笔者从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语言艺术的意向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要关注和喜爱,最主要的是他们来源于生活实际,却又能够超越生活。作者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创设出各种虚构的情景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从来不存在什么可能与不可能,无论在我们看来多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都可能会发生。作者深知能会对生活中的一点儿细微的小事进行夸张或扩大,从而产生戏剧性的效果,通过利用英语的语言艺术对于背景进行描述,对情感进行渲染,塑造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的角色,把是非黑白分隔得非常明显,把自己的褒贬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学语言的意向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当然,英语文学也不例外。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表现为它是既抽象又具体的,他描述的事物有时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或者我们能感受的到,但它却并不真实存在。每一部英语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塑造一个具体的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这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来反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特征或者是整个时代的人所面对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情感追求。在我们的理解中认为,意象是一种类比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艺术能够充分的抓住主客体之间的细微联系,能够表现出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以客观实际来打造文学世界,而又以文学世界来反映客观实际。在英语文学中,作者以意像的手法来表达内在,尤其是在英语诗歌文学中。意象派是存在于1909年至1917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主要是意像主义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他们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埃兹拉•庞德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含含蓄凝练例如,《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却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可以说是字字经典。 二、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语言艺术的生动性具体是指通过作者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给文学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附与独特的生命特征。一个好的文学作者可以使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活跃起来,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堆死板的文字,而是一个可以在脑子中浮现出来的生动的人物,通过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外貌特点,性格特点的描述。使人们看到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自己参与其中,在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做着一样的事情的感觉。这便是语言艺术中生动性的最具体的写照。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艺术的生动性,为使读者产生独特的感觉,有利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美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地狱里的科勒》言中,诗坛中最杰出的几位诗人友—伊兹拉•庞德、和华莱士•史蒂文斯、艾略特,试图与他们,特别是艾略特,划清界限。威廉斯倾向于以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坚持实用主义的反理性和反智性倾向。诗歌的形式简洁、节奏口语化、意象生动,并强调视觉效果。威廉斯的名作《一辆红色手推车》。威廉斯的诗歌赋予平凡而朴素的事物以深远的诗意,拓展了诗歌写作题材,并具独特审美意蕴。一直追求为了生动性而生动性。把自己作品的生动性作为最大追求。力求留给作者最好的阅读体验和想象空间。 三、语言艺术的含蓄性 含蓄性,通俗的来讲就是不把话说的特别明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英语文学中,作者要用少量有限的语言去表达出丰富的,无限的内涵。文学作品的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来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使读者回味无穷。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样往往比那些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把情节背景人物交代的明明白白的文学作品更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但丁,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我们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他的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对于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的批判,而是以含蓄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反而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刻。 四、语言艺术的情感性 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其作者独特的情感。或者是要表达对于社会的批判,或者是要分享自己的悲伤或欢乐,或者灵动煽情,或者寂寞虚无,通过对世间百态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些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的东西,主要是靠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来体现出来的,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也是体会它里面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那些情感能够对人们起到激励作用,丰富和强大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语言艺术的情感性,表现的最深刻的便是英文诗歌作品和荒诞派。例如,托马斯格雷作为荒诞派感伤主义先驱,在他的代表作《乡村教堂内的挽歌》,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怀古伤今的文字,可以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虚无和空洞的情感境界,再有美国作家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这篇小说,它从一个精神病人的角度来观察整个小镇,文中语言不区分大小写,对标点符号胡乱的进行省略等现象,都在语言艺术上表现了这个小镇的混乱和无助的情感。此外,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雪莱的西风颂等,这些诗人的日常生活,虽然都是非常的平淡的,但是他们通过将情感寄托在这些诗歌中,并且使用语言艺术表达出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非常恰当的诠释了文学艺术情感性的特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是使英语文学能够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于英语文学的研究应该将其语言艺术放在首位进行研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研究语言艺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的设计和构思,更好的理解作者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语言艺术的意向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对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象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往往相互联系,在英语文学中会一起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独存在着的。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而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则更是这样,丰富的语言艺术对于表现英语文学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常的重要。学会对于语言艺术的研究分析,在英语文学的研究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雪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 文学不仅是语言文字艺术性的主要体现,还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新形式。它既可以给予读者在文化和语言领域中的丰富感,使其认识到更多的资料和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观,为读者带来美好的心境。文学其实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一枚枝干,所以,文学素质也可以表现为人才素养,在教育事业中应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英语老师应该在英语教学时将英语所学的知识内容、自身的情感态度、语言的能力、英语文化理念以及学习的方法策略等贯穿其中,以达到激发学生英语的思维活跃度和提升学生综合英语水平能力的目的。在这几个方面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的,当中的英语文化理念就是为了可以让学生体会英语文化的魅力和语言上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接受英语,并作英语学习的主人,从而在达到教学目标和宗旨要求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得到双重提升。此篇文章就针对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英语文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使其可以全面的掌握并能够灵活的运用,尤其是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可以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用英语来实现交际,进行与不同国家人员的交流,从而为我国的国际交流做出贡献。在如今语言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稳固、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以及交际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伴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英语文学也随之被逐渐的重视起来,引起了人们大范围的关注,各大院校也都应该引起对英语教学的关注,积极开展一些英语文学探讨活动,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英语文学的概述 英语文学其实与中国文学相类似,只不过就是其各大文学著作的写作文字采用的是英语书写,其作品的主创者不仅是只有英国作家,还可以是美国作家,对于一些美国的文学也可以被列入到英语文学当中,通常情况下,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依照特定的学科来对其进行处理的。英语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古代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等历程,其历史悠久而且拥有充足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当中也不缺乏一些小说或戏剧等内容。 二、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性的体现 1.可以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乐趣,培养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乐趣,有了乐趣才可以进一步发展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乐趣,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就会愿意去接受,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事物、知识的自主认知。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来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英语文学的内容丰富,且对英语知识所描述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凝练和文艺的气息,其可当作学生英语学习的相关资料或课外读物,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学语言具有生活性,一方面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让学生感知其自身情感,另一方面其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个性文艺,应将其融入到学生英语的学习当中,让学生体会其中魅力,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经常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都会去追求美、感受美,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向学生展现英语的美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在英语文学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MarkTwain的小说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作品中的内容、人物生活背景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英语文学的研读和学习中,进而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2.锻炼学生英语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许多的英语文学作品当中,都涵盖了许多的英语句式、短语和词汇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对英语文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对当中的语句词汇等进行相应的总结,对文学中一些优美的句字要适当摘抄。在此阅读和总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英语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鉴赏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且由于英语学习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仍需学生要不断为之努力,使学生对英语文学及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很少接触到实际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不能将语言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当中,使其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所以就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学以及相关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从而在理解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 3.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交流的工具,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说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还取决于语言,所以说语言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交流方式的学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英美等国家的文化渗透给学生,以此来让学生可以对英语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让其可以充分融入到外国的文化当中感受其中美好,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文学作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当中对国家的各项习俗、政治等内容也有一定的概述和认知。在语言全球化和时展的今天,语言作为各国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特别是英语,在全球的应用都较为广泛,所以就更要求老师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语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话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加强,努力达到国际交流水平。 4.有利于学生品德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一方面,语言具有艺术性,很多的英语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多彩、情感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色彩,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官和认知,被英语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文学具有很强的历史性,记录着一个国家有史以来所发生的各个事件,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英语文化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提升。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当中大都都囊括了一些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以及一些深入的人生哲理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提升自身语言技能的前提下,也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品德观得到提高。 三、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措施 将合理的教学与学习文学的有效方法相结合,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品德教育、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以下就是加强学生英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1.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完整性。虽然有些英语课本中只是选读了一些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且内容细腻、精化,但是对于作品的本身却有着较为强大的破坏性,使得作品整体情感及主旨等发生变化。所以,老师就应要求学生利用有效的途径去寻找并阅读作品的原文,也可通过观看与原著有关的视频或短剧对文章的整体有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的特色,感受其中所表现的情感,学会其中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文学的写作手法等,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写作能力。 2.学会正确评析作品。学生在通读文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对文章进行赏析、评定,可以通过开展文学的鉴赏活动等让学生对自己所观看的文学做一个大体的评析,说说其中文章的美在哪,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等,然后让学生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自己对文学的鉴赏观点。老师也应该在学生讨论时适当的所处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告知学生评析文章要从那几个方向入手,教学学生评析的方法。在学生对一段内容评析完后,老师应该从文学所描述的细节、注入的情感、表现的手法、情节的安排、人物的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对其做出具有专业性的评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具体的去鉴赏一篇文章,从而促进学生脑体思维模式的转动,让学生不拘泥于单向思维,从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3.善于写出自身的观后感。通读文章之后,学生内心会受到强力的冲击,有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对内容的感触,所以就要让学生在读完全片后,写出自己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吸收,让学生写作感悟双向发展。此外,有许多的文学当中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都极富特色,每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也是有所不同,这样学生的大量阅读之后,就会潜意识的收到这些语言的冲击,就会逐渐被感染,积累到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写作方面,还是在语言的交际方面,都能够很好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讲英语文学渗入到学生英语的学习当中,用其来开展一些英语文学作品鉴赏或交际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将语言与国家文化相结合并通过英语文学来展现,使之感受文化的魅力与境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产生对英语的乐趣,从而锻炼其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就要求老师要正确的认知英语文学,并利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英语文学渗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孙懿超 单位:皖西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中西文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摘要] 所谓翻译,主要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让受众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所表达出的含义。在今天,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种翻译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当今译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语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进而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地翻译呢?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对外来的知识进行传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续民族文化方面,还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翻译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羡林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其中的水可能会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现象却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其会被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这种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译。中英文学作品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是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个性也不容忽视,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影响 艺术感染、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从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应当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外,更应当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内蕴才能更为显著地体现出来。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具有显著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自古以来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汉语文化中,与牛相关的词语非常多。而英国主要是以岛国的方式出现,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马。这两种动物在两个国家的传统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性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比如,在汉语表达中的“吹牛”,用英语表达就是“talkhorse”,汉语中的“力壮如牛”用英语表达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语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临近海洋,与海洋经常发生联系,因而在英语表达中,与水有关的词汇较多,例如“ableseaman”这样一个短语翻译为汉语意思为“一级水手”,其中,如果进行直译,很明显,“seaman”是海员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中,这个词语是指一个海员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将这个短语翻译为“一级水手”较为恰当。相反,在汉语中会出现很多与山川、湖泊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很难在英语中寻找到恰当的翻译,因而意译就是一种较为适当的办法。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民族长期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会给文学语言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和“红糖”在英语中一般被翻译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进行汉译时,一般翻译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在词汇翻译上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体现,不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准确地翻译。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中非常强调“万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说,中国对意更为注重,而英语则对形更为强调。中国对群体文化的重视以及西方对个人中心的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将“Lyceum”这个词翻译为“兰心剧院”,很显然,这是译者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翻译,“兰”在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了中国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在人类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构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等。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这些具体在我国的汉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玉帝”则是从道教文化发展而来,“阎王”则是来源于佛教,除此之外,“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等习语也是从佛教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但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体现。而在西方,《圣经》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对西方文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达祝福还是痛苦与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这样一个词汇。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更是有很多与《圣经》有关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发展成为了习语,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总之,《圣经》中的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只有对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翻译。 二、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1.让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强 今天,一体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断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借鉴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英语文学作品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强了解,让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强。译者所翻译的作品,只有充分结合文化氛围和语境,才能够让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得以消除,给读者呈现出一部兼具内涵与灵魂的文学翻译著作。 2.对文化的适应性给予足够重视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适应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经常会产生很多翻译方面的障碍。进行翻译时,绝不能将文化和语言内容分开考虑,必须将文化适应性作为翻译的重要问题。比如,杨柳作为一种树木种类很常见,一般在春天时焕发生机,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其经常被用来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较为优美的诗句;但对于英语国家来说,佩戴杨柳一般是代表对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丧戴孝,痛失亲人”这样一种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必然很难理解这样一种含义,这就需要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借助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手段。 3.对翻译策略进行恰当运用 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针对译入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具体来说,人们主要提出两种翻译情形:一是主张借助源语为重要导向,进行“异化”翻译;二是主张借助译入语作为主要导向,进行归化翻译,但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在具体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视。归化通常是指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以译入语为中心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尽量对异域风味进行本土化翻译,使得译本符合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尽可能地降低读者阅读的困难。通过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本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更为通俗易懂。而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出异域文化,整个译本与原文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归化翻译时,要尽量不改变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况出现,而进行异化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产生一些文化错觉,从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要灵活地进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是不同的,前者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种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译方法的体现,前者对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归化策略来说,比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诗歌的表达,诗歌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押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在翻译中也能够体现出原诗歌的押韵,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适当的押韵可以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更为生动并且富有音乐感。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译具有韵律和节奏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译者有很强的双语素质,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就异化翻译策略来说,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产生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时,通常很难在汉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予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小结 总之,对文化起源和发展来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土壤与载体,其中,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桥梁,对双方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诠释,并且做出准确的翻译,就需要对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理解,找到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翻译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具体情况,对这两种策略进行恰当运用,能够让译文更为准确,也能够适应更多人的需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洁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一、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特征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艺术可以是一种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种生动性的语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都是为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作者:吕程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英语文学论文:初中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教学分析 文学阅读激发兴趣 文学阅读应该是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看有趣的中文小说一样,经常被剧情深深地吸引住。那么,英文阅读也应该有这样的功效。如果真地能读懂、读透阅读材料,那么英语文学阅读应该是能够舒缓学习压力的。它也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情感开发的,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会到英语之美,诱发出他们诗意的情感,进而对英语产生爱学的情趣。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多以应试为主,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他们本来可以快乐的学习,但是却被做不完的功课禁锢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实。我们发现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的理智情感没有提升,反而在呈下降趋势。他们的乐趣感和自信心下降得最为严重。文学作品可以传神、达意,又具有哲学、幽默,这些都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也能让他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文学作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尘封的心灵再次被激活。 体验阅读发展语言 语言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外界的教并不是我们学会语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中国学生恰恰就缺少这样的氛围,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借助于文学阅读,因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境能够驱动语言能力的习得。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语文老师也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只有读得多了,学生才会说、会写。而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读的量越大,接触语境的机会越多,语言重复的几率就越高,看得多了,词汇量就越多,语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通过研究也证明,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和拼写知识会发生渐进式的增长。而人的记忆也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文学阅读是情节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们习得词汇,增强理解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说,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必然选项。 深入阅读培养创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阅读是掌握各领域知识的主要渠道。阅读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也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许多合理的想象与推测都是从阅读中获取的。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题可以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题目,他们会更加感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提出质疑,谈谈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意性的表达。这种读、写、想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自学与他学相结合 文学体验阅读可以让学生将自学与他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阅读是人自学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的过程。因为一个人一旦学会了阅读就学会了自学。自学就是要求学生自觉自主地阅读,并尽量学会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学会自我管理,每天投入 30 分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每读完一部小说,就认真地去完成书面作业。他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任务和目标,知道读什么、读多少,并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还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并去思考人物事件,这时不要太在乎句式结构和语法知识,让学生读懂意思即可。 阅读与体验相融合 不论学母语还是学英语,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但是一定要坚持,如果时间短,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我们的文学体验阅读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切忌浅尝辄止。文学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维和语言是不能脱离自身的经验而单独存在的。文学阅读就是用语言去思维,使用语言的阅读是一种自身的体验。这种体验学习是最原始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要的。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错误,也就是在文学作品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尝试错误,并学会去自我纠正,从而产生语言体验。体验学习也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去求知,把文学阅读作为享受智力的快乐,让知识与情感相融。 乐趣与努力相互促 进阅读的乐趣就是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学阅读的意义,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并提高考试的成绩。但是英语阅读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若能顺利渡过艰难时刻,那么苦涩就会变为甘甜,自然地进入乐趣阶段。乐趣与努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难以区分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在乐学、勤学中大幅度提高英语成绩,并达到成功的理想和目标。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充分调动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生必须参与学习过程,并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实践,让他们在问题中分析、评价,让他们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在经验中获得知识,并逐渐培养出他们乐学、善学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而英语属于语言和文学领域,文学体验阅读正顺应了英语的学科特点,它把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掌控教学资源,并自主地去驾驭学习过程,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自己是主人;在阅读中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作者:张小芳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丁集镇初级中学 英语文学论文:论体验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学课程的契合 一、体验英语学习理念与CBI英语文学课程的契合 将体验式英语学习理念引入CBI英语文学课堂开展教学,这一构想是建立在学习、借鉴两种理念各自的理论依据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体验英语教学和CBI英语文学教学在学习对象、学习途径以及学习者身份的界定上都实现了有机的契合。 (一)基于内容的学习对象 体验英语学习理念指出,英语学习应该以外语语言系统为目标,以学习内容为基础。认知功能模式的语言观认为,“外语语言系统的发展必须伴随着概念系统的发展,它必须在和概念系统的互动中发展;而概念系统也就是人类认知世界以及人际交流所获得的相关经验知识”(程琪龙2009:74)。割裂语言系统与概念系统,单纯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违背外语学习目标的。首先,以诸如词汇、语法等孤立的语言要素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忽略有意义的语言内容交流,不利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悖于语言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其次,脱离内容的语言操练不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英语应该成为学习者累积社会知识,进行经验交流的途径,英语学习不应该以单纯语言系统学习为终极目标。外语语言系统的构建需要使用概念内容来激活,让外语自身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所构建的概念系统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在体验交流中提升语言能力,概念系统日臻成熟的同时,外语语言系统也逐步形成。CBI教学理念的突出特点是围绕内容实施教学,其理论依据是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众多研究表明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必要条件是所输入的目标语言必须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即可理解性输入。“这些陌生的信息与学习者现有的经验知识、对于习得新知识的期待以及学习者仍具缺憾的语言系统发生互动”(Kasper2000:41),为语言习得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而真实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可以为有效的学习或习得语言提供有意义的语境”(常俊跃等2008:27),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活动不再是不自然的、无意义的机械操练。由此可见,体验英语学习和CBI语言教学都关注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在语言学习对象上二者达成共识,两种理念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二)交互合作的学习途径 Vygotsky(1978)的“文化历史”发展学说也为CBI教学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Vygotsky(1978:86)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简称ZPD)”理论指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通过交互合作学习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社会文化理论学者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深化,着眼于针对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开发,将学习活动界定为分布式的、互动式的、情境式的以及亲身体验式的。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CBI教学,提倡交互合作型的学习途径,诸如合作学习、学徒学习、体验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体验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景、互动、任务/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外语教学资源,搭建二语习得的语言生态环境,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文环境,通过参与、愉悦、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刘援2011:59)。在学习途径方面,体验英语学习和CBI语言教学也不谋而合,二者都支持交际语言教学原则,强调教学的重点是过程,重视交际和意义,主张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有目的交互活动和任务习得语言。 (三)自主完整的学习者 Rogers一向推崇体验学习,他认为体验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其动机来自学习者内部而不是外部,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意义’,一个重要特点是学习者全心投入,对学习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ogers1983:20,转引自曾徳琪2003:46)。单纯机械性认知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它遏制了学习者的求知欲和主体自由,而体验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内在意蕴,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辛继湘2005:66)。CBI英语文学课程区别于传统的文学概论或者文学史课程,它是基于真实文本细读的文学课程,学习者“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王守仁2002:11)。CBI英语文学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环境,架构起依托文学经典进行人文体验的平台,“课堂中的文学使用是一种能使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投入的有效方法,它为学习者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反应和情感的绝好的机会”(Lazar1993:3,转引自潘章仙2001:35)。CBI英语文学课程为体验英语学习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文素材,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也在体验英语学习模式下实现了有机融合,英语文学课程的学习者在体验学习和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联合创造的真实/仿真实情境下实现了读者身份的人本回归,彰显了人本主义关怀。 二、基于体验的CBI英语文学课程教学:以英语戏剧课为例 如何在CBI英语文学课堂上贯彻体验英语学习理念,采用具体步骤实施体验教学呢?笔者以本人讲授的英语戏剧课为例,参照Kolb(1984)构建的体验学习圈,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将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响。 (一)Kolb体验学习圈 Kolb认为学习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Kolb将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如图1),亲身体验(concreteexperi-ence)—观察反思(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行动实验(activeexperimentation)—亲身体验(concreteexperience),如此循环,构建一个自然连贯的学习过程,学习者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经历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由此可见,体验学习认为“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自我等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石雷山、王灿明2009:50)。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习者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体味享受学习过程,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二)CBI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 严格来讲,戏剧文学不同于诗歌和小说,它不是停留在对于剧本的阅读和赏析上,而是最终要付诸表演与实践。因此,止于剧本阅读赏析的戏剧教学是不完整的,“戏剧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剧本的分析和欣赏能力,还应向学生介绍一定的舞台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金李俪2000:59)。针对CBI英语戏剧课的特点,借鉴Kolb(1984)体验学习循环模式,笔者构建了文本阅读—赏析反思—表演实践—自主创作的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如图2),学习者循序渐进融入到整个循环体验过程,实现文本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全方位真实交流。笔者选用该课程的剧目之一———萧伯纳的《卖花女》(Pygmalion)为例,具体介绍该模式的操作流程。文本阅读是整个体验循环的基础。CBI英语戏剧课程的文本阅读是指对于原著文本的细读。 不可否认,原汁原味的真实戏剧语言材料保障了语言输入的质量,满足内容依托语言教学对于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要求;但是由于戏剧文学作品属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思维创作,因而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难度,甚至让语言学习者望而生畏。为了适当缓解学习者对于原著文本的阅读焦虑,有效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学习者断章取义,笔者基于支架理论(scaffolding)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设置了导入性介绍和支架性练习。以萧伯纳的《卖花女》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剧名的由来,即Pygmalion的神话故事,学生从小故事着手为进一步接触戏剧文本构建心理预期,从而大大降低阅读难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这样的设计大大缓解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帮助学习者自然步入文本阅读体验,提升了阅读效率和质量,为接下来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赏析反思是从认知体验向情感体验的第一步跳跃。教学者可以通过赏析反思环节追踪学习者文本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问答、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思辨性课堂活动,引导学习者结合情感体验发表个人观点见解。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习活动突破了单纯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情感高度。当学习者“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完整的人格成长才有可能”(辛继湘2005:65)。《卖花女》中的Eliza改头换面之后又为什么会发出“What’stobecomeofme?”的呐喊?Eliza和Higgins对于待人之道有着不同的见解,谁的更为可取呢?卖花女的父亲Alfred关于“MiddleClassMorality”的论断是否值得认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引发学习者个体积极反思的同时,也一度激发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观点交锋,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人格之间的对话。赏析反思环节的设计还原了语言学习者的读者身份,突破了语言认知体验的情感体验,给传统刻板的语言教学课堂赋予了新的意义,彰显了语言教学本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 表演实践是整个体验循环的核心环节。“表演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判断力”(Vygotsky1978:76,转引自金李俪2000:60)。戏剧文学的特点赋予这一环节极强的可操作性,戏剧表演实践成为英语戏剧课堂的最大亮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笔者选取了《卖花女》剧目中矛盾冲突较明显的若干片段分配给学生进行小组演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背诵台词,设计准备道具,进行小组彩排,最后在课堂上汇报演出。各小组的表现令人叹服,学生对于剧本台词语气的拿捏、肢体语言的设计、道具的选用以及舞台效果的统筹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实践证明,大多学习者都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通过表演实践,学习者对于文本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更加到位、对于剧目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感触更深。另外,该体验环节的益处并不止于剧目学习本身,它也助益于学习者舞台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自主创作是对于学习成果的检验和体验学习的升华。通过系统的戏剧课程学习,学习者对于戏剧这种文学创作形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于抽象的戏剧概念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创作活动检验所习得的经验知识,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卖花女》的结尾比较独特,关于各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并不是以戏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这就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陈述版的故事结局进行戏剧创作改编,延续该剧的主体风格特点,最终以英语戏剧文本的形式呈现大结局。教师对于这项自主创作成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检验:一是书面形式的创作剧本,另外是对于创作剧本的表演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给学习者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创作机会,学习者完全可以充分展示和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文本阅读—赏析反思—表演实践—自主创作”四个环节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逐一落实开展,完善了CBI英语戏剧课程的学习体验。体验循环整合了从感知到领悟再到行动的学习过程,涵盖了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语言能力训练活动,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合二为一,体验式语言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 三、结语 语言是思考和认知的工具,是文化与思想交流的载体,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习得都应该尊重语言所承载的对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性互动交际的功能,回避语言之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语言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体验式英语教学和CBI语言教学都是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理念,秉承以人为本、交互合作的原则开展教学,二者具备扎实的合作基础。基于体验理念实施CBI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将自由和自主释放归还给学习者,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意义,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在贯彻体验理念的CBI英语文学课堂上,学习者可以与文学巨擘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与师长和同学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依托英语文学课程的平台挖掘自身潜力、全面提升个人修养,在积累人文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人文学科的优势得以凸显,教书“育人”的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本文作者:李莉莉 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浅析英语文学教学之远程教育 英语文学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是老师进行单纯乏味的讲解,学生被灌输思想,然而现在采用的模式和过去的老旧方式不一样的是,我们现在采用的远程教育打破了以往的那种单单凭借老师教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目的,老师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帮助者以及辅助者,而不是以往的那种主导地位。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他们主要依靠媒体等远程方式进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是远程进行,辅导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不方便分层次地辅导教学,不能实行有效的监控。 (二)学生方面的现状 由于我们的远程教育针对的学生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别,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在校生,还有很多参加工作之后的学生,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面临各种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他们的基础也相对地不太好,没有足够的词汇,特别是文学作品相关的各类修饰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没有很好地了解。有部分学生对于远程教育没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被动,没有计划,盲目进行,而且不能很有效地使用现代的科技软件等。 文学赏析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那些正确引导学生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当今的远程教育模式下,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就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以及难点。在我们具体的英语文学工作中,就要认真地将各种类型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以及合作的能力。真正的将引导、自主学习以及合理有效的监控,还有各种有效的评价工作做到实处。下面具体就这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要将课程导学工作做到精确合理 下面具体讲讲何为导。所谓导,通俗地说就是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不断地引导他们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以及各类要求等。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简单的作品阅读,这样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的信心,除去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日常所建的各类成语以及书报等的标题所引用的修辞等文学手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将复杂的文学和我们简单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我们可以重点讲解常用的方式,举例进行,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学。通过对各类文本的阅读,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不可以急躁进行,要慢慢地深化,给学生一个接受的过程。对于其中面临的难点,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对于此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各种难题,我们要通过网络以及 QQ或者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解答;设立专门的难题辅导专栏等多种形式来有效地为学生排解遇到的各类问题,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学生学习。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等,或者是推荐一些由世界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这样他们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更加简单有兴趣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文学的方法。 (二)要不断地改良学习方法 只有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开展各项活动。因此我们的学员可以通过组成自发的学习小组或者是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等各种方式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第一,开展自主化的学习。在当今的开放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做到很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学习发展并及时进行反馈,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确保我们的自主方式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开展。在具体的导学中,既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计划,并认真详细地介绍各类教学相关资源的使用方法以及功能等,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获得各类相关的信息,对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做到,不断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各类实用技巧等。像是依据文章的前后文来猜测词义;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很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意图等。我们还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来获取文章隐含的意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要表述的深层次内涵。这就要求学生们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更好地帮助他们独立学习,并进行积极的信息反馈等活动。第二,开展多形式的小组学习等。具体开展时,学员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自发组织各类讨论学习小组,对学习的各类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这时每一位学员都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学习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等,大家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彼此完善;同时还可以背诵优美的段落,或者分角色扮演,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里,最终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对学习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三)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督 远程开放学习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及随意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能连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进度以及步伐不能得到保证。因此,依据这种特点,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各类监督以及控制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第一,对过程的监控。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真地把如下的工作做好,比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等。可以按学期或者月份或者一周等的时间来具体地实施文学作品欣赏。每天都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审核所做计划的合理性,不断调整方案,到学期末可以采取验收对照工作,我们可以将这些工作记录到对学生的评价里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解答疑难问题等途径与学生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工作做好。第二,对于进度的掌控。老师在做具体工作时,可以以书本为依托,按文学体裁的不同按月上传各种学习任务以及辅导材料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层次,更加易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可以实时地进行在线测评,认真地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四)要认真落实好评价工作 我们在教学中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以及辅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方法、能力等,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展开学习。1.学生的自我评价内容。具体的评价包括评价他们的学习计划能否合理完成,能否真正掌握学习内容等;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做好日常的记录工作,这样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然后制订更合理的计划。总之做到有效地自我测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2.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这类评价的内容也很多样,具体地包括对参加小组的次数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平时的表现、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我们要合理发挥学习小组以及网络等高科技来认真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展示。以此来更好地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度,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3.授课老师给出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内容相对的具体点。主要包括学生对作业是否及时完成、辅导情况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做出最终的合理评价。#p#分页标题#e# 结语 众所周知,老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不应该强加给学生一些东西,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让学生本身激发出学习的热情,自主地进行各类型的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很有效地掌握好知识。当今的英语文学欣赏中引进的远程教学工作就是最好的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开展这种新型的教学,学生能够打破以往学习中的被动以及畏惧的心理,对于他们掌握英语文学知识很有帮助。 本文作者:陆东日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民族分校
投资管理论文:公司筹资与投资管理实论 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是现代公司财务活动的二项重头戏,特别是发展中公司和资金密集形公司尤显重要。加强二项业务管理,保障公司持续发展,规避风险,增进效益,是公司决策层和每个财务管理者基本出发点和操守标准。受投资和筹资内外环境和各项因素的限制,现实中二项工作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正确、灵活运用好相关政策和规定,将二项工作作到预立结合,远近相顾的确不是件易事。 一、筹资管理实论 筹资活动是公司根据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和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及项目投资等特定用途时,从公司内、外部获取资金以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筹资必须充分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和掌握好筹资策略和方法,确保融资成本和风险最低,资金运用效益最佳。下面仅就债权筹资方式作以论述。 1、理智的筹资决策。我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筹资业务最高决策机构为集团公司董事会,每笔融资业务规模及运用必须经董事会授权,控制了决策风险。 2、综合的效益测算。新增资运用效益测算和对原有资金占用项目影响双关测评,以评定筹资规模和投放方式。炼治行业库存准备资金和材料预付款以及存货占用资金合理度因原料和成品市场因素很难介定,但我公司通过安全生产储备、效益储备、风险储备测算,来确定合理的资金占用量和借款额以及恰当的借入时机。 3、安全的资金链和还款预案。我公司从流动资金占用或项目建设投入相对讲属资金密集形企业,资金占用和需求量很大,几乎每月都有到期借贷资金,如何保证资金链安全呢?首先,确保专项筹资专款专用,严格区分固定资产借贷和流动资金借贷的使用,避免短贷长投造成资金的风险。其次,根据年度财务预算和项目预算制定全年借款和还款计划,按月分解和落实。项目建设必须采用固贷,固贷不到位不开工,到位不挪用;每月初根据供、产、销计划编制月份资金调度计划,月底编制本月资金来源运用表,评定资金运用效率。有预有立、远近结合,既维护了企业商业信誉,又保证了公司资金动作安全性和效益性。 4、科学的筹资策略。筹资策略本着全局性、必要性、效益性和长期性目标,作好筹资的风险评价、筹资时机、筹资规模和筹资组合等工作。必须全面地衡量收益情况和偿还能力,做到量力而行,避免风险。内部融资本着风险小、期限短,外部融资本着以四大银行为主、小规模商业银行为辅的策略。同时,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1)严格控制产权比例和负责比率。股权筹资前提确保国有控股,股权明确;负债筹资确保投资项目或投资经营活动的回报绝对大于资金成本。产权、负责比率基于控制力下的最佳效益的临点。 2)充分论证各种担保方式。特别是基本生产经营设备和不动产用于债务抵押的安全性,抵押方式的成本和限制条款,质押方式物权监管对公司正常运营的影响;评价互相担保人的资信和持续经营能力来控制或有损失。 3)筹资适度,合理安排筹资时间和金额,避免因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资金成本,也要防止资金滞后错过资金投放时机。 4)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及筹资组合,分散筹资风险;长短期筹资确定合理比例。 5)在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筹资时,保证合理占用期限,避免信用危机。 5、严格控制二级公司对外融资。二级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及内部集资,其担保采取抵押或与外单位间相互担保,一次贷款在一定规模以上的或年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利率一定比率以上的,须报集团公司审批。贷款担保是公司的潜在负债,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原则上各二级单位不准为外系统单位(含合资、合作企业)或个人担保贷款。子公司之间的贷款担保,也须报请集团公司批准,确保上下利益一致,行动统一。 筹资管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筹资给公司带来经营资本,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筹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最终目标实现资金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资金充实及时而又避免闲置或滞后。 二、投资管理实论 广义的投资活动除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其他投资外,还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我公司将投资管理分为内部投资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 1、内部投资管理。内部投资管理可分为流动资产投资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在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我公司根据年度财务预算和经营计划,按季、月分解,安排流动资金投放数量和时间。存货投资本着保证生产的安全储备、根据市场预测的效益储备,根据对客户信用评价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应收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首先确定公司中、长期规划,慎重评价新建、改、扩建项目,安评、环评、政策评价、市场份额等,重大项目征得股东会通过。对已确定项目,根据项目进度计划,采取招标方式,以最小的资金投入,保质保量,确保项目及时投产。其次,在立项前充分论证项目投入资金保证,投产后配套工程和追加流动资金保证,投产后对原有项目影响,投产后全公司物料平衡,公司中长期发展,上下游产品链,增容开口,综合效益测算等。 2、对外投资管理。 1)决策保证。我公司对外投资管理最高权力机构为集团公司董事会,对外投资经相关部门会专家组论证后,提交公司董事会,必须取得全体董事一致通过才可实施,对部分董事提出异议的必须重新论证或解决后再形成决议。 2)投资原则:风险小、收益高、变现快、符合主体战略。具体如下: ①投资增值程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是分析投资方案最重要的尺度。 ②投资保本能力:必须遵循投资后原有价值不下跌的原则。 ③投资风险性:投资有风险,事先必须考虑政策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等。 ④纳税优惠方针,在投资时应充分考虑到尽量享受纳税的优惠条件。 ⑤全面、科学、准确预算投资的预期成本。 ⑥正确估计公司的筹资能力,严格控制投资额度。 ⑦投资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及经营思想。 ⑧充分考虑实际资产和经营控制能力,对投资项目管得住,控制有力。 3)加强控股公司管理。集团公司对二级控股公司日常监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制度管理,通过下发各项管理制度定性、定量指标管理;人员组织管理,依法履行出资人管理职责 ,明确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职责;加强统一核算制度,核算办法,核算原则;加强资金结算监管,保证结算安全和效益性;加强资产、存货管理,实行采购定额招标制度,转发存收、发、存制度;加强会计信息报告管理;加强事中、事后检查、监督。 此外,二级单位对外设立分支机构,设立联营企业等,必须事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报告、立项、审批、注资额、注资方式都要慎重研究,并注意上述原则,经集团公司董事会通过后,报有关部门审查。 二级单位在用专有技术、商誉、实物等对外投资,要确保主业安全,其计价必须经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核定,报董事会通过。对连续三年亏损或亏损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投资项目,及时退出股份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财务上对控股的单位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其他单位按成本法核算。加强日常监管和审计工作,在收益分配上集团公司与其他投资人在分配方式和次序平等,各公司利润分配预案需报集团公司批准,严禁对集团公司不分配或分配挂帐。正确计算投资收益和损失,并实现收益的安全完整。 4)投资退出管理。公司根据经营需要,在合法退出投资时,实行严格的清算制度,国有产权交易需公示招标,确保国有财产不流失。 以上笔者结合财务从业实践,将投资和筹资活动二项工作结合实例从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以期不断提高和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各公司因其所处行业特点,作为各有可取,但不断学习、总结和创新是推进我们各项工作永远的动力。 投资管理论文:财政投资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投资项目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财政资金支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法律法规,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把量大、面广的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好,是对我们财政部门理财能力的重大考验。 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先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发改委组织立项,财政部门审核资金来源,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建设,最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模式在财政投资资金管理上存在弊端,项目以财政拨款方式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往往也是使用单位,建设过程中缺乏监督,建设单位只管花钱不用偿债,在建设过程中以各种方式、理由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使项目结算金额远远超过合同价,造成既成事实后使审计部门难以审计,最终财政部门被迫买单,财政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缺乏参与资金管理,无法对项目预(概)算、决(结)算进行审核把关。此外,这种模式也容易出现投资浪费、工程腐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找到问题原因就要想办法解决,在此背景下,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化解财政投资管理困局的必然选择。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通过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概)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价与审查,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及追踪问效,是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截至2013年底全国市、县两级设立财政评审机构已达2056个,2013年全国评审总金额达35752亿元,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财政部门理财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对各地评审经验的学习和我们自身工作的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财政投资评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减少财政投资浪费。通过预(概)算评审,核实项目投资方案、图纸等相关资料,全面掌握项目投资的基本信息,有效剔除预算中的“高估冒算”和“水分”,增强投资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数据为例,全国2013年预算评审总金额达23112亿元,核减金额3069亿元,核减率达13.28%。 二是从制度上防止腐败。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对项目变更、隐蔽工程签证进行确认,在项目建设中形成财政部门、建设部门共同监督的模式,增强财政部门的监管权,扭转“部门、单位点菜,财政买单”的被动局面。 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决(结)算审核,对资金支出把关,减少工程结算中的多报、虚报、高套定额支出等,规范了建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以某地区部分工程决算审核数据为例,25个项目送审总金额3679万元,审定2931万元,节约资金748万元,核减率达20%。 财政投资评审是一项重要而又全新的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都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践,但从现状来看,在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法制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国家法律 目前评审工作所依赖的法律体系层次不高,无论是以财政名义出台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还是各级地方财政机关制定了一系列评审制度办法都影响有限。在国家层面,还未对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模式作出统一规定,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法律法规。 因此,应加快财政投资评审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以政府或人大名义出台财政投资评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职能,对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权责、工作程序、组织方式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使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缺乏协同有关部门开展评审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 由于评审工作起步晚,《建筑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中未设立关于财政评审的配套条款,经常发生建设单位“主观上不愿评审、客观上不知评审”,自行完成概预算、决结算等情况。此外,各市、县实际从事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往往有两家,一是财政部门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二是审计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部门,有些地方由于职权划分不明确,往往在工作中可能出现评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职权范围重叠等情况。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在《建筑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中设立有关财政评审的配套支持条款,明确财政部门、建设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方在财政投资项目监管中的权利与义务,逐步理顺评审工作的外部环境,明确分工,加强合作,既避免财政评审孤军奋战的窘境,又形成协调有序的评审工作机制。 (三)缺乏对违反财政投资评审行为的处理处罚规定 财政部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中虽然规定,对拒不配合或阻挠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项目建设单位,财政部门有权暂缓下达项目财政性资金预算或暂停拨付财政性资金,但往往由于实际工作情况难以执行,评审工作在一定形式上流于形式,消弱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严肃性。评审人员面对评审中可能出现的,建设部门不合理打包项目、招标机构在项目招标评标中脱离施工实际需求抬高施工企业资质标准、设计单位在规模、选材、布局上设计标准虚高、监理机构监督不到位、施工单位对评审工作态度消极、评审工作被“踢皮球”等情况,只能望洋兴叹,往往无计可施。 因此,在有关的财政评审法律法规中,增加对违反财政投资评审行为的处理处罚规定,例如对于违规项目可给予通报,对于相关责任方落实责任追究,对于违法行为可转交有关管理机关依法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财政评审工作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 总之,目前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财政部门理财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财政投资评审法律法规建设步伐,让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内的法定环节,才能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化解财政投资管理困局,才能真正保证评审工作根据法律法规,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把量大、面广的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好。 投资管理论文:国内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探讨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国外企业风险投资回溯及环境分析 国外对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风险投资发展的差异性,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各种环境因素对风险投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风险投资是一种最有效的高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投资机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走向成功的孵化器,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动机。风险投资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创新者就不可能实现创业的梦想,也就不可能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和技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创新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同时又面临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任务,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风险投资所必需的配套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增加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复杂性。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1年的先期探索阶段,1991—1997年的全面兴起阶段,1998年至今的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曾在2000年掀起一个高潮,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达249家,较1999年增长111%。2001年和2002年我国风险投资的增长速度均明显减缓。2003年、2004年机构数量出现下降。直到2005年,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出现了正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总规模在400亿左右。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影响了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发展逐渐减缓,这也给了风险投资行业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2、风险投资及其基本特点 风险投资也被称为创业投资,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从而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期限至少在3.7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5%~20%的股权,而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风险投资人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融资以外,风险投资人一般也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3、我国风险投资操作流程 风险投资操作流程包括七个部分:风险资金的筹建、寻找有潜力项目、粗略筛选、项目风险因素详细分析和评价、谈判达成合作协议、项目监控和信息反馈、风险资金成功退出。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4、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管理方法 广电企业理念系统体现为:超越(Surpass)、价值(Value)和行动(Action)三方面含义(也称“SVA”理念),其中“价值”是核心,“超越”是精神,“行动”是准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方法是很成功的案例。其战略与结构主要由征集项目、项目筛选、项目建立、运作支持和退出构成。征集项目主要集中于项目流与系统的项目开发。项目筛选是指运用风险投资模式寻找、筛选项目,为广电股份作战略性投资;要经过初步筛选和专题会谈最终确定项目。项目建立后应深入调研,并进行投资条款谈判,实现双方共赢,最终确定投资决策。运作支持关系到风险投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取决于企业文化与员工凝聚力。最后股份整合广电股份并单独上市出售。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能够成功关键赢在其深刻的投资理念与独到的投资哲学。SVA风险投资能够认识到创业投资本质上不是对项目的投资而是对人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价值是其投资的关键。在其投资哲学的引领下,SVA风险投资注重价值网络的构建,在为投资企业构件优质成长网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搭建一个高起点的事业拓展平台。 三、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面临的问题 (1)在风险投资的要素上重资金和技术要素,轻其他要素。风险投资方认为,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甚至认为自己资金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实力,眼睛只盯着高投入项目,而忽略了那些虽然投资少,但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实际上,风险投资方的实力既在于自身资金多少,更在于自身人员素质。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过程中,大多存在重点放在资金投入上,而忽略其他要素的投入;评估项目时,过多地注重财务和技术,而忽略市场和管理等问题。 (2)从风险投资的决策看,决策不科学。重收益,轻风险,一味地拍脑袋决策,而忽略决策前科学周密的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且投机心理重。风险投资是以理性决策为基本前提的,需经过各方面研究论证,以竭力降低投资为目的,不能存半点侥幸,否则,就会以失败告终。 (3)从风险投资管理过程看,重投入、轻跟踪管理。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性强。正如美国着名风险投资家皮彻约翰逊所说:“我们不仅把骰子掷出去,我们还吹它们,使劲儿地吹。”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普遍存在投入后管理跟不上、管理不善的问题。 (4)重导入战略,忽略退出战略。在资金注入时,企业比较注意风险资金的导入战略,而忽略退出战略。一旦资金被退出,企业会因缺乏新的融资渠道,不能形成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5)重第一次投入,轻第二次投入。风险投资公司一旦认准一个项目,一般就会注入第一笔资金,助其创业。但当新企业扩大时,就会要求进一步提供资金以壮大企业实力,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为其第二次融资,以便达到风险投资资本增值的目的。 (6)缺乏长期的经营理念,只考虑短期的效益。有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后,可能一时会有比较好的业绩,但长期来看,并不能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长此以往,只能从根本上葬送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的热情。 2、对策 (1)投资要素要集成化,资金来源要多元化。必须有一定具有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的技术、产品或构想,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据此融资投资,以期获得超常规的资本膨胀和回报。必须有一定资金做支撑,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 (2)投资决策要科学化。因为个人决策的风险很大,所以在投资决策上,应群体决策。要进行市场与技术调查后再决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使决策建立在充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3)风险管理要合理化。虽然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但仍然要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因此,要明确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职能,要时常跟踪风险企业的变化,但不能过多地干涉被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通过对其指导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4)把握退出时机。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股,而是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取得高额的回报,所以风险投资最后一般要退出被投资企业的。因此,风险投资在投资前就要规划好退出的方式与时机。 (5)风险投资管理要整体化。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运作不能只限于项目选择的成功,还要包括风险资本介入的方式、风险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最后成功退出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6)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中国应努力培养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譬如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注重跨学科、宽领域的课程设置,在风险投资的实践中给予风险投资家以高薪、股权和期权,加快国内风险投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国外相关人才的大量引进。 四、结论 中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针对目前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中国应借鉴其他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稳妥的风险投资策略,大力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建立相对完善的投融资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应对激烈的全球经济的竞争。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和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构建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机制环境是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存在风险较大、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的国内诸多问题,但是中国风险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在机遇不容忽视。中国版的google-百度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股票首日上市交易价格就飙升了三倍以上,这毫无疑问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战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巨大潜力,风险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加速器。 投资管理论文:法国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分析 法国是世界主要境外投资国,2000年境外投资高达1872亿欧元(1730亿美元)。截至2000年底,法国境外投资存量居全球第三位,达10900亿欧元。 法国境外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从地区分布看,境外投资集中在欧盟和北美。截至2000年,对欧盟投资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的52%,对北美地区投资占总量的34%.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很少,对中国投资仅占0.4%.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占境外投资总量60%,制造业占27%. 一、境外投资管理与促进的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境外投资支持体系 促进机构: 法国外贸保险公司在政府指导下,向本国企业提供境外投资方面的保险服务。法国工商会体系为企业提供国外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技术帮助。 各类中介机构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巴黎工商会年预算4亿欧元,其中42%来自于税收;法国外贸中心年预算8亿欧元,45%来自国家拨款,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来自政府财政支持。 投资保险: 政府委托法国外贸保险公司从事支持境外投资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政治险主要范围是东道国实行国有化、外汇及红利不能汇出、战争及暴动等风险,期限长达5?15年。市场开拓险,年营业额在1.5亿欧元以下的企业均可享受,目的是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减轻开拓市场的前期商业负担。当中小企业在境外投资遇到重大亏损时,可通过保险返回其股本投资额的50%. 资金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平均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得到8千到1万欧元的国际市场开拓支持,这种支持是资助性质的,无需偿还。对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中央政府提供财政资助和政府贷款,支持其对最贫穷国家和新兴市场重点开拓的国家,开展非官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税收优惠: 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开办前4年有亏损时,可在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准备金,在10年内再把准备金按比例逐年纳入应税收入;财务合并制,跨国公司可将其全球投资损益合并计入财务报表。 信息服务: 一是,依靠驻外经商参处和大区外贸局,向法国企业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信息; 二是,法国外贸中心提供国外市场动态、产业信息、法律规定、税收规定、融资条件、国外企业需求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三是,各类工商会,通过遍布全球的海外代表机构,建立各大区国际经贸资料中心,帮助企业掌握各种境外市场和经济政策信息。 (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职能分工: 涉及对外投资的宏观经济部门主要有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和法兰西银行国际收支司。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利用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提出分析报告和制定政策。 审批管理: 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原则上不采取审批方式管理,仅对涉及敏感领域和敏感国家(如伊拉克)的投资实施管制(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或履行国际义务)。对于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国家也仅从出资人的角度关注投资效益,不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审批,而是让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自主运作。 外汇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对境外投资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超过1500万法郎的投资项目用汇需央行审批。1989年开始完全放开限制资本流动的外汇管制措施,刺激了法国境外投资、吸引外资双向增长,有力促进了法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税收制度: 采取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实行地域管辖的税收原则,即只有境内产生的利润才在法国纳税,而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损益不纳入法国母公司的纳税范围。同时,为防止因避税而到境外投资或工业外迁,如果境外子公司在国外的所得税低于法国所得税的二分之一,政府要求必须将其子公司的财务纳入法国母公司之中,除非母公司能证明其投资是以当地市场销售为主,而不是出于避税目的。 (三)境外投资统计制度 统计范围: 建立一套以国际收支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境外投资统计制度,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取得10%以上股东投票权或占有企业10%以上股份,就认定为直接投资,包括股本或资本金投资、未分配利润再投资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借贷、垫款等。 统计内容: 主要是流量统计和存量统计。流量统计来源于企业的支付与决算申报。所有企业都要申报任何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交易和行为,对外操作年金额超过1.5亿欧元的企业,必须直接向法兰西银行申报每一笔投资和贸易(直接普遍申报制度);其他企业可归类集中申报。存量统计的信息来源与流量统计不同,主要通过央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来收集信息。投资流向以法国企业对外投资到达的第一个国家为准;投资的行业按法国母公司所属行业归类。 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1、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致力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法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政策透明度和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条件。我国境外投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着眼点要放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动境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保障。 2、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境外投资的扶持政策 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外投资的不同特点,法国政府量身定做了一整套支持措施,并辅之以统一、简便、标准的操作程序。我国目前对境外投资的支持政策内容少,审核环节重复设置,效果也不够明显。现阶段制定实施支持政策的重点可放在金融、信息服务税收、中介机构参与等方面,以方便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选择。同时,进一步简化有关支持措施的使用程序,整合现有政策资源,集中发挥扶持政策的综合效应;增加扶持政策的透明度,降低企业使用政策的成本,提高政策的利用率。 3、以宏观管理为前提,注重部门间协调和配合 随着外汇管制的逐步放开,法国政府目前基本上实行备案申报制度。由法国对外经济关系总司负责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外交部、法兰西银行、国库司和税收总署等部门的工作。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手段单一,职能分散,缺乏协调。可考虑与外汇、财政、税务、银行、保险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境外投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4、以信息统计分析为基础,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法国境外投资统计分析制度已经成为其实施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主管部门能全面掌握企业境外投资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方向。我国境外投资统计工作,应在完善新近出台的境外投资统计、联合年检和综合绩效评价等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我国境外投资趋势性和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以中介服务网络为依托,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法国政府通过预算拨款、人员安排等手段,在不同层面建立中介机构服务网络,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便利。我国境外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制约了企业境外发展。可考虑由政府指导,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多种形式境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作用: 一是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利用政府各项支持措施; 二是运用政府提供的专项资助,帮助企业完成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 投资管理论文:试论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策略与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对外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它以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股份为目的,意在对其施加影响。本文针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构建流程化的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股权投资风险。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3.投资退出时机与方式选择的风险。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业务流程的各阶段都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投资风险之中,最终导致投资损失。具体来说,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在投资决策阶段 1.长期股权投资盲目性较大,缺少战略规划。没有把长期股权投资提升至企业的战略层级,投资的过程充满盲目性。 2.股权尽职调查不充分,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委托外部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一些中介机构也作为投资双方的媒介,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尽量促成投资,使信息被粉饰。还有的企业自主进行尽职调查,惯常做法是组织几个部门到目标公司进行考察,但人员往往只是企业内部指派的职员,而缺少外部的专家顾问,过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缺少针对性,有时甚至把目标公司单方提供的资料作为考察成果,这样必然使调查成果失实。 3.可行性报告与投资方案制作不完善,内容过多注重出资环节。由于前期的调查不充分,后期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制定也会不完善,风险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另外,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使用大量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一些部门或人员图省事,草草应付。 4.高层决策者决策失误。企业的一些高层领导的个人意志和风险偏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决策者头脑发热,或决策层由少数人操纵,缺乏集体科学决策,亦或上级主管部门干预都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二)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 1.项目的实施缺乏风险控制,随便找个范本就和对方签订协议,或者按照对方起草的协议和章程签订,没有根据自己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 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全面的投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未能组建明确的项目责任小组,导致项目管理真空。 3.外派人员管理混乱。一些企在投资后没有或不重视向目标公司外派管理人员,任其“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待出现问题时,方知投资成为泡影。另一方面,派去的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不作为,没能起到维护投资人权益,沟通投资双方的作用。更恶劣的是一些外派人员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中与被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员合谋掏空被投资公司的资产,最终祸及投资方。 4.项目跟踪评价和统计分析环节缺失。企业缺乏投资项目后的评价环节,也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绩效的统计分析,导致投资方不能及时推广有益的经验,也不能及时终止不良的项目。 (三)在投资清理阶段 1.未预先设置投资清算的触发点,没有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促使投资退出的重大事件,往往被动开启退出机制,疲于应对。 2.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清理小组,没有设定退出目标,往往是“被动接招”,一路丧失主动权。不仅使退出的风险大增,还使事后无法进行奖惩,也不利于经验的总结。 3.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选择失误,使退出成本和投资损失大大增加。 三、建立全面的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全面贯彻到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在整个企业层面构建制度大框架,并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框架都涵盖其中。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投资前和投资决策阶段,重点是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并使其正常运转,以将投资决策纳入框架的规范。 (2)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和投资清理阶段,重点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动态管理,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并保证退出渠道畅通。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大多为塔型的职能式结构。从董事会到总经理,然后下设职能部门。对企业来说,长期股权投资绝不只是企业高层拿决策、项目部门跑执行这么简单,他往往需要各部门各层级的协调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打破僵化的组织机构,进行结构再设计,可以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流程把现有的职能部门整合成几大系统,灵活调用。比如将企业的决策与计划部门整合成股权投资决策系统;将财务部、审计部等整合成股权投资核算监督系统。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形成内部控制网络,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投资问责制度等。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是贯穿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始终的关键控制手段。 (四)按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防范 1.投资决策风险的防范 包括进行有效的项目选择,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领导层科学、透明的决策。 2.投资运营管理风险的防范 包括谨慎的谈判和签订协议,制定外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责任小组对被投资公司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 3.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 对长期股权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这不仅是以防万一,以备不时的必然要求,更是投资本身不断优化的内在需要。包括设定股权投资退出的触发点,设定合理的股权投资退出目标,制订完善的股权投资清理方案,对股权投资处置活动实施严格监控,做好总结和回顾工作。 四、结论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投资损失的根源,我们无法消灭它们,只能加以防范。要有效的减少投资损失,就必须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防范风险。想达到这一切,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基本的制度层面构筑保障,防患于未然。 投资管理论文:浅谈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代建制度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脚步的加快,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公有制占主体的国家政府投资工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如何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摆在我们面前,本文主要阐述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的问题,以及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及“代建制”的内容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政府投资项目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界定,是指运用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理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基金)以及借用金融组织贷款等,对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需要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技术开发等领域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前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三万亿元,近年来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数额急剧增长,每年“政府投资项目”占到约10%,达3500亿元左右。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投资项目的资金运用、成本控制、投资项目质量和建设周期等方面的控制与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政府投资能按预定计划实施,防止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种不良问题的产生,以确保项目能按预期的要求完成。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 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具有一般项目更为严格的管理程序; 三是政府投资项目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 (二)“代建制”的起源和定义 项目“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制)。CM制是业主委托一称为建设经理的人来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等工作,但不承包工程费用。建设经理作为业主的人,在业主委托的业务范围内以业主名义开展工作,如有权自主选择设计师和承包商,业主则对建设经理的一切行为负责。 现在所推行的“代建制”是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招投标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行为。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则是指政府委托第三方以建设期法人地位,对所投资工程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它形成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相分离的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正由“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向“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这就造成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种类较多,有的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有很强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非专业部门管理效果不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政府部门往往是上一个投资项目,就组建一个临时的基建班子或建设指挥部,由于缺少管理专业人员,加上没有管理经验的积累,造成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2、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及投资规模难以控制。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缺乏投资和建设的各自规范主体。由于投资和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合二为一,相应就缺少了投资约束机制,造成政府对项目建设过程也缺乏有效的外在管理和制约手段;而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资金,资金是无偿拨付和使用的。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会出现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投资超计划的“三超工程”现象,建设单位的“投资饥渴症”难以遏制,使本已十分紧张的政府财政资金更加“雪上加霜”。 3、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机制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而投资项目决策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至为重要。而目前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方式与我国现有的投资项目决策方式基本一样,其主要表现为:个别领导说了算,善于争取多要点,形象工程突破程序加紧干,资金不足普撒胡椒面。这样的决策往往会造成工程决策拍脑袋、工程上马拍胸部、工程烂尾拍屁股等现象。 三、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提出“代建制”策略 为较大改善和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建设、资金计划安排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仅以“代建制”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具体在项目实施阶段可采取如下措施: 1、代建项目的确定,即必须采用代建的适用范围。凡建安工程投资在规定额度以上且市财政性资金投入在规定额度以上、建设单位没有自行管理建设能力的建设项目,可要求必须当实行代建制。 2、代建的形式。可采取两种代建形式:全过程代建,即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要求,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及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管理;阶段代建,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对项目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阶段管理。 3、实行代建合同管理。代建单位的产生引入了竞争机制,除个别特殊项目由政府指定外,均需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代建单位。代建单位确定后,建设单位应当和代建单位签订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明确代建项目的范围、形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同时建立健全了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制度。 4、奖励与处罚。应采取适当激励机制来提高代建单位工作积极性,如工程包干有节余,代建单位可分成,其中市政府投资节余部分可有适当比例由代建单位留成。如决算投资超过包干基数,超过部分由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各承担相应比例费用。但因代建单位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予以罚款。 四、结束语 “代建制”使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管理思想更专业、更先进;政府不用组织相应的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公务员队伍膨胀;通过市场的方式转移项目建设费用超支的风险。政府不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既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又可有效地杜绝公务人员产生腐败。因此,实行项目法人制、推广项目“代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投资管理论文:工程投资管理浅析 一、我国投资管理失控的原因 工程投资的管理即为工程造价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造价工程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造价管理部门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管理,单纯编制定额发展到按市场经济变化,定期公布各种工程要素的调整系数,造价系数;介入招标评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工程仍出现投资失控,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勾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给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我国现行的工程投资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其确定往往是以定额为依据,定额单价又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虽然各地造价管理部门也通过定期一些调整系数或补差来达到与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能及时提供造价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难以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物法预算编制,因此,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水平的承包商依据同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价格,无法区别承包单位在不同地点、不同工程上的价格差异。 3、现行投资控制中,占十分重要地位的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影响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如工程的支付往往就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承包方不得不通过回扣等手段获得工程款,由此也造成了建筑行业中行贿较为严重的局面。 4、造价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大多是依靠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其人员往往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因此在推行造价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现代造价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投资预控能力差,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二中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三是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处理索赔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专业水平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如果不尽快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我国建筑企业失去的不仅是国外建筑市场,甚至还可能因建筑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国内建筑市场也将国外建筑商所占领导。 二、投资管理工作发展趋势与避免投资失控的措施 工程投资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与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的。1997年9月英国里要大学和里丁建设论坛发起和组织了国际建筑业发展战略研究会。与会代表指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其中首要一条就是提醒建筑界应充分认识到,处于建筑业变化的最前沿是业主,业主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原动力。业主方更多地希望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提供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开发设计、施工以至物业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因此国外及一些国内的外资工程、大型国际招标工程,在工程投资管理上出现了以下一些趋势,为此,作者试图提出顺应这些发展趋势的对策,力争避免投资失控,以便使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1.加强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提高造价管理实效 由于业主希望建筑业提供形成建筑业产品全过程的服务,因此,受聘于业主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便参与了从投资可行性研究直到竣工决算的全部工作,但在这些连续的全过程管理中,不同阶段又有轻重之分,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筑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投资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何等的重要,在设计阶段,造价人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协助业主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上。如地处上海市中心的66层的恒隆广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上部结构的三种结构体系。造价顾问公司根据上海建筑市场造价行情对上述方案作了造价成本分析,结果是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造价上具有明显优势,造价分别比全钢结构节约34%,比钢一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约28%,同时通过建筑功能和造价方面的进一步探讨,最终成为业主的首选方案。 深圳市金宝城大厦,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两个28层的塔楼,裙楼五层,两层地下室,工程总造价控制在1.2亿元以下,不能不说是一个投资控制成功的范例。在投资控制中,造价人员召开专家研讨评议及周密计算,改变了地基处理方式、调整了地下室楼板厚度,优化给水系统,不仅提高了功能,还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资金。但是,作为造价管理人员也并不是一味追求降低造价,而要以价值工程的原理对项目的功能和成本认真地分析,提高产品价值。如该工程在对上部标准层的处理上,楼板原设计为180mm,经反复核算后,承载力有富余,如果做一些调整,可节约上千方钢筋混凝土,但考虑住宅的发展趋势,加厚的楼板可使住户根据个人喜好,做多种户型的组合,与业主商议后,没作调整。而这种新型的结构空间,在销售过程中反应极好,提高了销售效益。 造价人员能够较早参与设计阶段的决策工作,与建设模式的变化有关。我国不少有识之土根据国际建筑市场的变化,提出我国可以试行推广CM模式。CM的原含义为设计与施工交叉作业,它一改我国长期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现象,让设计与施工两个过程尽可能相互勾通和搭接,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也可使工期缩短,对业主有利。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建设模式还可以考虑由传统承发包模式向前延伸为D+D+B模式(Develop+Design+Build),即承包方负责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管理,同时负责设计和施工;或向后延伸为D+B+FM模式(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即设计,施工与物业管理相结合,这些新颖的发包模式,使得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功能均发生了变化,使之具有设计、施工、造价管理、开发及管理能力,甚至设法帮助业主进行项目融资。这种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相互靠拢,使施工企业能在设计阶段为设计单位的设计提供施工上投资最省的方案,而承包商为业主融资,又能把承包商与业主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全过程投资管理才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2.动态造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投资控制的有效工具 目前我国投资控制之所以出现超资超额局面,往往是信息工作管理方式落后,资料精度不够,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实行对项目造价的动态管理,建立一套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在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由人机组成,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由定额管理系统、价格管理系统、造价估价系统和造价控制系统组成,利用该系统,既可以代替人工繁琐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成为领导者进行决策的支持系统。 工程项目从开工至竣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变化都会影响建筑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从而引起投资要素、利润及风险费的调整,最终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因此,在造价信息系统的指导下,造价部门应在工程的量价分离上进行认真研究。统一量有利于公平竞争,而价格则应由现在的指导价逐渐过渡到由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上。在招标阶段,造价管理人员除了要把握住工程造价具有市场动态特征外,还应考虑招标方式、合同条件、工程环境和工程实施等多方面因素。在施工阶段,造价人员除做好工程计量计价外,还要及时做好工程变更记录,按时编制出详细的月工程预结算书,对合同控制数产生的价位偏差提出分析依据,以便业主及时了解和调整投资偏差的幅度,避免出现竣工结算价与估算价之间出现过分悬殊的局面。 在项目造价管理中,很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都能实现项目投资和进度的动态跟踪,如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政府部门推荐使用的P3系列软件和微软公司的MS Project 98,均能计算项目管理中的网络参数、关键路径、时差、自动生成横道图、网络图和日历图、任务分配计划表,自动绘制资源、工作量和费用曲线,自动平衡全部资源。国内已有许多工程,包括三峡、小浪底等重大工程都在使用这些软件。但对我国成千上万个工程项目,使用这些软件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重视造价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造价的动态管理,保证投资控制的有效实施。 3.加强合同管理,保证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 国际工程承包中,对合同的管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的法律性是否完备; (2)合同是否完整; (3)风险的分摊是否合理; (4)特别重视合同条件第二部分(专用条款)的制定,因为它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第一部分进行删除、增加和修改,是执行合同的关键; (5)工程说明书应尽可能做到详细、明确、技术上要求切实可行; 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作为业主在合同和造价方面的专业,在对合同条件的拟定、招标方式的选择,承包金额的协商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切实控制投资,保证业主取得合理的最佳成本效益。在与承包商协议整个合同和商谈工程承包价时,除根据市场价格基础对承包商的总体报价的合理性作出评估外,尤须注意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承包商报价的平衡性作出评估。 与此同时,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也应格守公正的职业道德,防止片面依从业主意愿,故意压低承包商价格。就业主而言,一般希望工程成本低一些好,但从国际建筑业的合同管理可以看出,表面的低价,往往导致偷工减料或频繁的索赔,甚至导致拖延。停工等严重事件的发生。所以合理地制定标底和评标是保证投资得以控制的重要手段。这既保证了承包商的合理利益,有益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也间接地维护了业主的利益。 如前所述,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业主和承包商合同意识差,随意性大,而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要公平的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就应以严密的合同为依据,为此我国已起草和了一系列建筑法律、法规和合同示范文本,但与国际的标准合同文本,尤其是与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文本相比,在合同文本的严谨性、合同主体的责权利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有必要吸收国外合同条款中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并在法律部门的监督配合下,做到有法必依,保证合同的严肃性,为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4.培养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投资控制质量 国外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人才素质高,业务面宽的特点。一般而言,无论是英国的QS制(工料测量师行)、美国的CM方式(监理工程师)、还是60年代以来在美、德、法、日等国广泛采用的PM制(项目管理),其核心都是对造价管理人员的地位、资格、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以及同业主,承包商等关系在法律。经济上的定格。先进国家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都拥有在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高技术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 30%至 40%,并经过严格的认证过程,一般能达到精通法律,善于管理、有技术专业、具备施工、安装各种专业知识,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其服务范围能满足从项目的前期论证、项目实施管理以及后期评估等一整套造价监理与控制内容的要求。 为了使我国的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造价工程师的素质培养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多次反复中,不断地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适合工作的需要。同时,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使之成为有技术、懂管理、熟经济、知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投资管理论文: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文章对我国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目前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社保基金 投资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二、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问题。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6.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并使之相互协调,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改变管理人员多而效率低且不安全的局面。 7.对投资运营进行绩效评估。在评价投资运营的业绩时,不能单纯看收益有多高,而应从收益、风险、投资过程等多方面评价基金的运营过程。 投资管理论文: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近些年来,各部属高校基本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基建工作投入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基建投资还存在管理弱化和浪费损失的现象。为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各高校应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 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变更基建计划。在基建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单凭拍脑袋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任意改变投资规模、内容的现象,待工程竣工完毕后,该项目已不是立项时的项目。还有的投资规模突破概算好几倍,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有的项目更是先斩后奏,搞计划外工程,不入学校的资产账,一旦与国家建设规划相冲突,该项目就会被有关方面强行拆除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自筹和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一些商校向教育部申报基建计划时,其申报年度自筹计划往往大于学校财务支出计划,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又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没有很好处理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 3、工程结算出现商估冒算。在高校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商估冒算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 4、基建报表虚报和少报基建投资完成额。部分商校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如果是超额完成投资,就将其超额完成的部分暂挂“其他应收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予调回,如果没有完成投资额,就将其差额部分以虚假附件或根本无附件虚报投资完成额,挂“建安工程投资”和“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下年度国家拨款,同时也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 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内部控制 针对高校基本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基建投资管理。 1、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如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经学校领导讨论通过后,由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检查小组对基建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预算控制。高校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的财经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常委会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处、审计处、国资办、基建处、规划办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的预算并制订年度基建计划。在编制学校预算时,一方面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贷款建设”。但商校实施的“积极发展”方针必须做到建设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经费来源要可靠。 3、实行经济责任控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经济责任制的层次可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这些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群体,校长是该群体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督促者。 4、加强基建招标管理控制。部属商校基本建设项目基本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评标过程缺乏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招标工作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分割的场所,由此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选质优选质劣、不选价优选价高的现象。学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以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招标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由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具体招标工作、审定招标方案、考察和确定投标或邀标单位、审查评标结果:招标专家库由有基本建设相关专业资质并在省招标中心注册登记的校内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向基建招标领导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代表校方作为基建项目招标评委。 5、严格实行合同会审控制。商校基建项目应严格按合同管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要全面、文字表达要清楚,特别是合同价形式、物价浮动因素、政策调整因素、双方的承诺及主材的供贷方式等都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便在合同履行中控制价格。学校还应成立由法律顾问、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的基建合同会审小组,主要负责参与相关基建合同谈判,提出合同审核意见,负责监督合同执行与变更管理,并负责基建过程中的监督、审计和法律咨询工作的?系与协调。 6、实行造价审计控制。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初审是由基建处工程管理人员和预决算人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原始资料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记录、现场隐蔽工程纪录等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工程量的计取、定额套用是否与标书中要求一致,以及甲方所供设备、材料有无重复计算等进行审查,是为降低工程成本把好的第一关。终审是学校审计处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人员据此作为结算依据。 三、完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财务部门要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抓内部控制制度。 1、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直属高校应建立、健全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各部属商校应单独设立基建财务部门并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和岗位,对资金的请款、拨付、会计凭证的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以及票据管理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2、制定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基本建设资金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管理办法》,对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大额资金的支付除提供合同外还应提供各监督部门、各级校领导签批的会审表,进度款的支付要提供有施工管理人员、预决算人员、监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进度会签表,其他费用支出按规定标准实行定额控制,严格审批手续,避免或减少不合理支出。 3、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为确保学校内部会计制度切实执行,校内审计部门应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以提商会计信息质量。 投资管理论文:浅析长庆油田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长庆 投资管理方式 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国内各行各业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低位徘徊的国际原油价格和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现状,2009年长庆油田不等不靠,在加快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不仅提高了长庆油田投资管理水平,对当前及今后长庆油田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进人2009年以后,长庆油田的投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一方面,建设任务繁重,是长庆油田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总量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低位徘徊的国际原油价格,其主管部门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成本指标仍维持在2007年水平。 长庆油田是世界闻名的低渗透油气田,素有“在磨刀石上采油之称”,开发难度很大。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优质储量逐渐减少,近年来勘探开发主要是在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进行,客观上对投资成本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加之受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影响,建设用地等资源价格连年大幅上涨,投资控制难度极大。 面对种种不利局面,长庆油田投资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投资管理方式,创新投资管理理念,深人推进低成本发展战略,使投资管理既满足了长庆油田大规模增储上产对投资的需求,同时,建设成本又得到了有效控制,长庆油田投资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真正把危机转化成为机遇,长庆油田投资管理工作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的主要做法 (一)在油田常规产建区全面推行以单井为基础的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管理体系。 1.单井地面投资控制范围的界定 单井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管理体系,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区块特点,由过去的以区块为单元下达投资转变为以单井为单元下达投资,将油田地面建设投资分摊到单井,以单井标准化投资控制达到油田产能建设整体投资控制的目的。 单井投资控制范围主要包括:采油、注水、供水、供配电、通讯、道路、标准化井场、井区部、消防站、油水井投产作业费用,及与单井有关的各类配套投资。此部分费用由建设项目组按照长庆油田下达的投资控制指标包干使用,并承担投资控制责任。 2.单井地面投资控制指标测算原则 总的原则是在合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指标的先进性,投资严格控制在股份公司下达计划范围内,确保长庆油田生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对各采油厂、不同油田和区块根据地质条件、地面环境和已形成的地面骨架管网,确定不同的投资控制指标,长庆油田控制总体指标。 二是下达指标要优于历史水平,体现其先进性,有利于投资控制。 3.调整投资管理方式 单井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控制指标确定后,现行的投资管理方式必须相应做出调整。总体上,按照“明确范围、核定基数、包干下达、自主控制、有效监管、节奖超罚”的管理体制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方式运行。 一是实行以单井为基础的地面投资控制。 按照长庆油田制定的各油田(区块)投资控制指标,年初下达计划时,单井控制范围内的投资扣除建设期利息后,以单井为单元全额下达到各产建项目组。 二是实行投资总量包干,项目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 长庆油田对各产建项目组单井范围内的投资实行总量包干,由各产建项目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在开发方案部署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次包死,年底不调。各产建项目组要按照长庆油田投资计划和审定的建设方案细分投资控制目标,落实到与单井投资控制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三是按照责权利一致原则,下放管理权限。 与项目经理部签订业绩合同或承包责任书后,下放配套管理权限,包括方案调整、价格控制、投资平衡等。 四是将投资控制指标与建设单位业绩直接挂钩,年终考核,节奖超罚。 (二)在超低渗透油藏产能建设中实行‘计划单列、投资包干、自求平衡、节余留用”的投资管理政策,实行专项管理。 1.项目管理体制 按照“区域划开、投资单列、分开计量、单独考核”的管理体制运行。 “区域划开、投资单列”:长庆油田明确划出超低渗透油藏地质目标和建设区域,并与常规区原油产能建设区域分开,单独下达投资计划,独立核算,确保产建效益。 “分开计量、单独考核”:超低渗透油藏原油产能建设实施区块计量、独立建设,对原油生产和业绩合同单独进行考核。 2.投资管理方式 一是投资计划单列,管理权限下放。 长庆油田投资计划单列,与超低渗油藏开发部签订业绩合同责任书后,下放配套管理权限,包括方案调整、队伍引进、价格控制、投资平衡等。 二是投资总量包干,自求平衡。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下达的百万吨产建投资,扣除建设期利息后,全额下达到超低渗油藏开发部,实行投资总量包干,自求平衡。 三是预备费全部下达,节余投资全额留用。 项目预备费由原来长庆油田动态管理改为项目组自主平衡,节余投资由项目组安排用于生产性建设项目。 3.项目建设模式 按照“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建设。 一是要坚持长庆油田审定的超低渗透油藏简化标准设计,不能擅自改变建设标准。 二是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加快钻井和地面配套建设速度。 三是全面开放建设市场,降低建设成本。 四是要牢固树立“每个环节都可以降低成本”的理念,从单井着手,对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实行投资控制。 (三)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实行‘投资包干、年底不调”的政策,变要钱机制为指标控制。 长庆油田从1970年投人开发,历经近40年时间,老油气田套管、管线腐蚀、结垢严重,集输系统及设备严重老化。由于老油气田改造资金十分紧张,各单位争投资、要项目现象严重,投资控制十分困难。 自2009年以来,长庆油田投资管理部门改变计划下达方式,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由长庆油田根据原油产量、油田新旧程度以及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来核定投资,其中项目总投资的75%下达各建设单位,投资包干、年底不调,各二级单位在核定额度内自主编制上报项目,并经长庆油田审查确定后实施;其余25%的投资按照长庆油田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方案组织实施。 二、投资控制实施效果 (一)建设投资总盘子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转变投资管理方式,把原来“事后算帐”的要钱机制变为“事前控制”,投资管理既有效保证了各项生产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勘探开发对投资的需求,同时,建设投资严格控制在下达计划范围内。 1.常规区原油产能建设地面工程投资在2009年基础上同比下降10%以上;管理费、技术服务费同比下降10%。 2.超低渗透油藏原油产能建设在确保关联交易和地面骨架工程建设的情况下,投资盘子基本持平,建设效果好于预期。 3.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严格控制在公司下达计划范围内。 4.在保证公司自身勘探开发投资需求的同时,平衡解决了企地道路共建、援建地方项目及油气区道路补偿等专项协调费用,使企地关系进一步改善,公司也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投资管理界面更加清晰。 通过转变投资管理方式,进一步简化了投资管理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建设节奏,提高了投资效率,突出了建设单位和项目组的责任主体地位,同时,机关职能也由‘事事都要管”的婆婆转变到搞好综合平衡、协调监督、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上来,投资管理界面更加明晰。 (三)各建设单位投资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加强。 投资管理重心下移后,投资控制责任也同时下移,逼迫各项目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地搞好投资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从一年的实施效果看,各单位转变了观念,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表现就是“报告少了,找的人少了”,大家都把心思放在控制投资和提高效益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控制投资和成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两点思考 1.必须坚持走低成本发展道路。低成本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霆还没有散去,经济还有可能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战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2.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保证。面对金融危机是墨守成规、坐以待毙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得到的将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各种新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给企业带来的将不仅是管理水平的提升,还将是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投资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的投资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的表述了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水利工程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同时,水利工程又是一项公益性的、投资巨大的政府投资项目。此类项目与一般竞争性、基础性项目在工程投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领域,针对水利工程这类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针对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投资巨大性以及群众性的特点,对水利工程投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1.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公共品性质 水利工程的产出具有非私有品性。私有产品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一旦某人有了消费某物品或服务的权利,就排出了他人拥有这种权利。相反,公共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公共品可以集体消费[2]。 1.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项目投资对其它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影响。兴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些受益是免费的。但同时其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在兴建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显露出来。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难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要求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以非市场的方式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问题[3]。 1.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目标与竞争性建设项目投资目标的不同 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体一般为企业,投资者以项目效益高低决定项目的优劣。因此提高项目运营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竞争性投资的主要目标。而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一般为政府。政府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效率目标,即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公平目标,即促进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普遍改善人民的福利水平。就效益目标而言,政府在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公益性投资项目领域内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兴建会更有效率。 1.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构成复杂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考虑的成本是社会成本。社会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还包括公众所受到的环境污染、不安定的社会秩序等各种经济损失。所考虑的收益是社会收益,他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直接受益,还包括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同时,政府投资项目的外部效应,削弱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支出和回报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进行多方案选择。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成本收益率,安排项目生产。 2、水利工程投资管理 2.1对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 对于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某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还可以通过资本金参股的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对于完全可以有市场解决的项目,财政将不再安排资金。 从国外的经验看,在改善公共设施投资的管理中采取利用私人资本融资投资功能,建立政府监督管理下私人资本对公共设施建设的“融资—设计—建设—经营—移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对于经营性的政府投资工程采取自由竞争方式,经政府招标投标签约后,有私人企业出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建成后向社会收取服务费回收资金。很显然,这一政府投资工程的支出管理模式,对我国调整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的政策具有启迪作用。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可有政府有关专业部门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大多数的项目,以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由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自己担负起项目法人的功能。 推出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让投资企业负债投入产出和偿还债务,或采取政府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方式,可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同时,在具体采用这些管理方式时,必须建立对经营性政府工程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配置的制约机制,增强政府招标投标的透明度,增强企业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采取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将授权与财政收入能力相结合,对授权收费期限要有严格的控制,防止财政收入流失。 2.2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在管理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即有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计划部门进行审批,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核拨建设投资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班子进行建设。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①投资主体和建设单位分离,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没有直接介入项目的整个建设实施过程,而是以建设单位为龙头,全权负责项目的建设。②建设单位和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合一,建设单位在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有自身的利益要求。③建设单位大部分是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不足。 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运作上有很大的弊端,表现为:①一次性业主,缺乏专业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②同位一体化现象造成外部约束差,投资失控。③政府管理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监控不力。 3、结论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复杂、环境变化多、工期较长、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而且水利工程一般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兴利除害而修建的公益性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且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也出现了很多是即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混合商品,所以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更显重要。 投资管理论文:企业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企业的重组、以及消费者不断出现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等,都在无形中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使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逐渐增加。从而使企业投资风险事故的发生规模逐渐加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严重不平衡。许多企业投资时盲目的将投资目光放在了粗放型增长、低水平产量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有的企业甚至因为不能正确的预见投资风险而使企业面临破产。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重大的社会观念转型、面对各种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面对各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时,必须树立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风险投资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将资金专门投向存在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支持的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创新,所以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成功率平均只占到30%左右。美国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非常成功,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与投入资金基本持平,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血本无归。但是,面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很多企业仍将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仍旧吸引着全球各企业的目光。例如:1977年创业的美国的阿普尔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后,一美元的投入就获得了240美元的高收益。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2、是一种典型的组合型投资 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证明,如果采取组合投资,将是企业风险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放在一个项目、一个阶段、一个企业中,而是将投资均衡的投放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项目中。这种分散式的组合投资将投资的风险成功的进行了分散,只要有一部分投资获得成功,就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企业也可以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不必承担全部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孤注一掷。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很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成长阶段,占投入资金的80%左右。 3、属于一种长期投资 一般的风险投资要经历3至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对那些有希望成功的项目或企业不断的进行增资投资,故此,很多人将风险投资称作是“勇敢并且有耐心的资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必须具备“十年图破壁”的强大魄力,对待风险投资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少一份浮躁和急躁。 4、属于一种权益性投资 风险投资的本质并不是借贷资金,而是一种明显的权益资本投资。投资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上,而是在于对投资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前景或资产的增值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投资企业的上市或出售转让变现而取得高额的回报。 5、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 企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向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而是企业的管理者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向投资企业提供这些资源,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与企业的创业者共同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的创业者取得经营的成功。 三、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与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一般而言资金开始从投资者流向投资公司,经过投资公司对资金和企业筛选后做出决策,再由投资公司将资金流向被投资风险企业。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目光,包括企业、保险公司、甚至还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由于知识的欠缺、有限的精力、风险的分散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讲投资资金转交给投资公司运作,自己很少参与。例如:比尔·盖茨在投资方面的眼光就远超他人。最初的微软公司为ibm的pc机编写了msdos操作系统,售价极低,当ibm正为自己赚取便宜而窃喜时,微软公司为它编写的操作系统遍布全世界,从而为微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风险企业实际上就是指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对于这些极具开拓创新的风险企业而言,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使企业高速的运作发展起来,并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将推动社会的前进。风险投资企业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具备独特的特征: 1、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大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风险投资企业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技术的不成熟、较高的创新程度等,因此,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是十分常见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成功率在20%——3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风险企业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刚起步的高新技术或产品,并没有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风险企业处于设计的初步阶段还不完善,还不能确定高新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风险投资企业具备较高的收益性 风险投资企业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迅速的扩充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未来投资,所以很多投资者往往对投资中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受高额回报的影响。 3、风险投资企业是具有知识、技术的高级人才密集的企业 一般来说,那些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中集聚着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这是风险投资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最宝贵的资源。风险投资企业一般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一般高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50%——80%,否则将不能胜任。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知识。例如:美国的硅谷年产值达400亿美元,而它拥有的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有6000名,工程师更是达到15000名。可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风险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4、风险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情报信息和应变能力 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除了要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报工作。风险投资企业如果做不好信息情报工作就不能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信息、能源、原材料作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能依靠有效的手段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以便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对手。 5、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资本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投资者一般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企业中,直至企业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购转让才能获得回报,因此具有较长的投资期。也就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资本一旦退出时,企业撤资将十分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低。 四、企业风险投资的控制对策 投资风险的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后,针对企业的投资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风险投资消除或减小,并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 (一)风险的避免 在风险投资管理中,风险的避免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风险源的中断来彻底消除某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损失。在现实中,风险避免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等。另外,很有可能避免某一风险时带来了其他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损失的控制 损失控制主要是指在发生风险之前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便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发生。损失控制主要是通过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改变企业的投资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所处的环境、改变风险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措施来完成对风险损失的控制。 (三)风险转移控制 风险转移是一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分先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风险的保险转移、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前者主要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者主要是指控制型风险的转移和财务型风险的转移。企业实施风险的控制转移主要的方法为:出售买卖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向下承包的形式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转移到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并按照合同约定将风险转移出去。所有那些无节制的、无限度的风险转移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风险的转移。 (四)财务控制策略 企业的风险投资控制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来实现风险的财务控制策略。财务型风险转移可以通过:中和、免责约定、保证书公司化等方式来实现。财务风险自留现在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青睐,风险自留可以通过:在企业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将投资损失摊入经营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组建自保公司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在政府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我国的投资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例如:金蝶、新浪这些优秀的企业的造就,使得风险投资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动力。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没有国外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正朝着蓬勃的势头发展。 投资管理论文:强化企业投资管理的有益探索 企业进行有效的投资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投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势在必行。 一、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加强了企业管理,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也采用了新的方法,无论是在投资方向,还是投资规模上都有了新的调整,企业投资逐渐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实际的研究调查,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投资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本来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加上社会中没有一定的投资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的投资管理没有严密的制度作保障,而且投资管理办法落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往往没有科学的投资战略规划,也没有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制定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没有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使企业的投资方式落后,在投资管理中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容易造成运行中的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投资决策主观性过强 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投资决策是所有企业决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需要进行科学的企业投资决策。但是,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投资项目的了解,对投资项目中的各种资料没有认真分析,很多企业决策者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制定投资决策。这种没有经过科学研究的投资决策不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而且很有可能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投资没有有效的监督 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要在投资之前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而且在投资之后也应该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在投资之前虽然对投资项目进行了了解,但是投资之后就减小了管理力度,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跟不上。作为投资项目本身来说,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项目本身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一些在投资之前有很好前景的项目也会变成比较棘手的项目,而企业在投资之后疏于对投资项目管理,对投资项目中的实际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了解,很容易造成投资亏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加强企业投资管理的措施 1.进行有效的事前分析 要保证企业的投资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投资之前就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严密的预测分析。企业决策者要结合投资的项目资料,对投资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和企业的在未来的经济收益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心研究,尽量不要加入个人的主管感情。在事前分析研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研究。在项目投资研究中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投资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的丰厚收益就进行投资活动,那么企业不但不能获得投资回报,而且有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要对本企业的技术实力有详细的了解,然后结合投资项目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的技术实力满足投资项目的需要,那么投资就有可行性,反之就没有可行性。另外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中,一方面应该对投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如果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较好,那么就有投资的可行性,反之,就没有投资的必要。另外一方面,企业要对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在考虑投资项目的规模的基础上,对项目中需要的费用有大概的了解,并且要对自己的筹资能力和还贷能力进行考虑,如果投资项目中的资金用量太大,企业无法负担,强行投资的化会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困难,那么就应该放弃对这个项目的投资。 2.项目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企业的投资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很多企业正是由于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对项目运行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投资的失败。加强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可以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转,增加企业的利润。首先,在企业中要建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进行各阶段成果进行严格的评审,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转,降低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其次,建立投资项目管理责任制。在目前的投资项目管理中缺乏责任制,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但是建立责任制之后,将项目中的责任逐级落实到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上,这样他们由于承担一定的压力,对投资项目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后,进行积极的奖励制度。在项目投资中实施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帮助投资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3.加强投资后期审计工作 在企业对项目进行了投资之后除了要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审计验收。对于企业来讲,很多投资项目的运行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加强各阶段的审计验收工作,这样就能对短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通过审计验收报告企业可以对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针对出现的大问题也可以及时进行正确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结论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投资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要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做好投资之前的分析预测,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审计验收工作。 投资管理论文: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投资活动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获取利益和取得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投资管理也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投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投资管理的成效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不断提高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以投资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受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技术运用及改革探索发展等诸因素影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投资管理实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问题。因此,从根本上分析研究企业投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投资管理运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投资管理技术,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是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目前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指导 如同企业发展战略一样,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投资管理活动也必须在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和规划指导之下来开展。企业投资战略是根据企业总体发民战略要求,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有关投资活动所作的全局性谋划。它是将有限的企业投资资金,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评价、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或项目,以获取最佳的投资效果所作的选择。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经营管理活动往往缺乏长远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随处可见,在进行企业投资管理决策时,只考虑眼前状况和短期利益,缺乏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投资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科学论证,仅仅满足于简单生存与积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甚至拖累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谋划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测算方法,其用于提前计划和分配企业的资金、实物及人力等可用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企业预算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企业投资活动,是一项集成了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的“智慧型”活动,要求决策者必须在事前进行谋划,并开展详细的预计与测算。现实中,很多企业或由于管理观念落后、或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支撑、或执行不力、或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并没有在投资活动中引入预算管理,或虽然开展了预算管理,但其执行情况却流于形式、不达预期,在事前缺乏严谨缜密的调查研究,没有对投资的领域、方向、额度、资金来源、项目运营、投资回报等事关成败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预计测算和科学研究,在投资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个人玉观意识,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而过程控制也时常出现“救火”等疲于应付的状况,最终其投资活动的结果事以愿违,甚至使企业经营出现重大危机。 (三)缺乏严谨缜密的资金管控机制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具备适量的资金,已成为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企业投资活动,也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撑。企业自身的资金是有限的,即便从外部筹集,其可筹措到的资金也同样是有限的。同时,资金需要流动,固化的资金不能产生效益,而只有在流转中才能增值。但是,在资金流转的过程中,又存在投入没有产出、外借不能收回、延期降低收益等各种风险。在不少企业中,资金的管理运用并没有充分考虑其有限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的主要特征,或缺乏与企业本身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筹措、运用、还本付息、收益分配、风险预测及内部控制机制,使资金的筹集、投放及运用无法在有效、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其后果则是可能出现资金短缺、无效沉淀、财务风险增大等情形,进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四)缺乏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人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要素,企业投资管理的分析研究、决策制定、控制执行、事后评价总结……,都受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左右。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企业投资管理,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失败的投资管理,也往往是由于人的因素所造成。从形式上看,投资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企业资金与资源的流转,这其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了全过程,而投资作为“智慧型”活动,因其涉及面广、分析研究及决策管控流程复杂,加之现代经济活动与管理技术的快速变化和迅猛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务人员专业基础差、工作经验少、后续教育不足、基础工作水平欠佳、职业素养较低等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包括投资管理在内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依法合规、有序有效、科学合理开展,并时常由于财务人员的不当管理或其它无效行为造成企业投资活动失败。 二、改善企业投资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以科学的企业投资战略为导向 企业应该在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财务战略的框架体系内,建立自身投资管理活动的内部总纲领??投资战略。在对包括国家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自身状况、所处行业技术结构和水平、竞争程度、市场需求、筹集调配资源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愿境,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投资战略,并在较长时期内使其成为自身投资管理活动的指南,以有效发挥战略管理在投资管理活动中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性、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保证性、对财务运作谋划的超前性作用。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有效的预算体系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评价。同时,预算管理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投资活动一经决策实施,就必然要面对客观环境变化、市场波动、自身情况变动等风险考验,而层级合理、目标适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成为事前谋划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有效的带动项目调查研究、过程管控、风险防范和事后评价等一系列关联工作,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过程纠偏、动态优化及战略协同等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投资管理保驾护航。 (三)建立健全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 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血液和生命源,企业资金管理汇聚了资金筹措、投放、使用、回收、分配,以及收益及风险管理等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投资活动更是突显了以资金投放为起点,以资金回收为终点的显著特征,甚而可以说,资金管理的成效决定了企业投资管理的成败。企业在投资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资金管理中心理念,把资金的均衡有效流动作为核心目标,建立健全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管理、专项管理、统一集中与分级分口管理、财务部门与资金使用部门共同管理等手段,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强化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保证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对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新经济形势下,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但要懂财务,还要懂生产、懂法律、懂金融,必须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依法办事的意识、刻苦学习的态度和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好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为投资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鼓励其参加后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建设一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和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队伍;三是完善优秀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积极营造吸引和任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四是建设企业财务人员信息库,动态优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等人力资源信息,为选用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 投资管理论文:国有多元化控股集团的价值创造型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以控股公司为核心的战略联盟体。该控股公司具有对所属子公司强大管控能力,是整个集团的战略投资中心。其管控的子公司和投资的领域,既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致性,从而具有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的战略优势,又往往涉及跨行业、多领域,具有相关多元化战略布局的特征。跨多元化集团的控股公司,是整个集团的灵魂所在,其对整个集团的管控,突出的是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并通过投资管理、财务控制、风险管控,实现整个集团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势互补效应。多元化集团的投资活动,是整个集团战略实施的途径,也是集团优势产业及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也往往涉及对外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多元化的集团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上,针对跨行业、多领域的特征,突出的是通过集团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参谋、决策、管理系统和动态信息系统,确保优势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实现战略目标。在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下,投资管理不是简单地沟通协调工作,而应是对集团具有价值创造意义的管理活动。 1. 当前多元化大型集团的投资管理模式 1.1多元化大型集团投资管理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众多的国有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投资规模为界定标准的分级审批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投资管理模式,是一种限额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如广东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即是按照广东省国资委的《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广东省省属企业重大事项审核备案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起来的按照投资规模、投资金额为界定标准的分层级的审批、备案管理体系。 在管理组织架构上,集团明确承担投资项目管理的部门,并在董事会下设投资审核委员会,其成员一般由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构成,形成“投资主管部门——投审会——公司经营班子/董事会”的三级管理层次。 在投资审批与管理流程上,从立项、项目审批申请、实施、验收评价几个环节,一般区别集团总部投资项目与下属企业投资项目,归口集团总部投资主管部门(如投资规划发展部)管理。 1.2 对当前投资管理模式的反思 过去二十年里,我国国有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有着“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形成有一定的“行政撮合”色彩,控股集团公司在面对多元化的集团管理有上,有一定的自身条件限制。同时,在当前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的背景下,该管理模式也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是对决策权限在责任与效率中找到平衡点,是一种分层级的分权制管理模型,也就有着“行政审批”色彩。 这种具有“行政审批”色彩的管理模式,使得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功能成为国资委审批管理的延伸,集团总部则扮演了一个个“小国资委”的角色。这种以“审批权限管理”代替应该涵盖“投资决策”、“投资评价”和“投资风险控制”的整个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缺乏市场敏锐性。而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只是起到了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的职能,不能很好地实现“投资管理创造价值,实现集团战略投资目标”的作用。 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距离“创造价值”的投资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点不足: 1.2.1集团的投资管理,侧重“审批”,而缺乏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不利于从集团战略高度,调动整个集团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为投资活动创造更优的条件。 1.2.2从投资项目承载主体到集团总部,各决策层级往往需要反复调研、汇报,决策效率不高,审批流程冗余。 1.2.3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集团总部缺乏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信息反馈机制,使得投资管理信息易断流、控制链中断,进而有导致风险失控的可能。 1.2.4投资项目验收及后评价没有真正落实,缺乏对过往投资项目事后评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供未来投资活动参考借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的后评价,不仅是投资项目管理的需要,更是检验集团投资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并进行战略修正的基础,也是各大国有多元化集团未来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应予以重视,并可以有更多创新突破的工作。 2. 对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2.1投资管理体系是企业集团战略实施的职能体系 投资活动是多元化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施途径,是为了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保障并强化集团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也为集团提供了规避单个行业、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化解机制。因此它的投资管理体系,在面对涉及跨行业、多种模式的投资项目时,管理目标上具有战略一致性、管理上有层级性、投资主体与合作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集团对各个层级的投资活动的管理,也是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它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上,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管理体系: 首先,它是一个信息系统,能为集团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通过信息流,使得管理控制链完整有效; 其次,它是一个顾问系统,能为投资活动提供参谋,充分评价、论证,保障投资的成功; 第三,它是一个管理参与系统,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投资管理体系,扮演的是一个“积极股东”的角色,并能调动集团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将投资活动纳入到战略目标的实施。 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不以投资项目本身经济上的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而是服务于资本控股型集团总部突出主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战略职能体系,是保障集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于战略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是投资管理体系的价值创造的意义所在。 2.2投资管理体系的职能板块构成 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应包括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投资风险控制及组织架构设计四大管理模块,并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将各个管理模块有机地链接起来。各个管理模块功能的发挥,又是以产权为纽带,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 在这个投资管理体系中,投资决策程序管理模块,要涵盖投资目标管理、投资管理授权体制、决策方法;建立涵盖经济指标与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项目实施前、中、后跟踪评价信息系统;并通过构造投资管理体系所需相应的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结构,以全面的风险控制方法来建立投资管理链。 对多元化资本控股型企业集团,还需要以产权、产品、技术等为纽带,区分生产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和涉及资本运作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2.1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多元化集团是一个多层次、以产权为纽带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形成“投资项目载体企业—集团投资部门—集团投资委员会—董事会”多层次的组织支撑系统。 在集团公司本部,由发展部作为投资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在具体岗位设置上,为了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时滞,并保证以集团的总体战略指导集团各个层次的投资活动,建议在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内,建立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制,即是在发展部内设的投资项目经理,代表集团投资管理主管部门,从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立项开始,到组织实施、项目验收,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是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对畅通信息流、联结各个管理链条,积极参与管理的重要一环。 2.2.2投资决策管理模块 投资是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承载体,而投资决策是投资管理的核心。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块,对涉及不同行业、市场、合作者、不同投资方式的投资决策过程中,确保集团投资活动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系统的观点,强调对投资的整合性、协同性和约束性,强化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投资项目自身的经济可行性,则应当是在投资承载企业上报到集团总部前就已论证的初级目标。 多元化集团往往涉及行业较多,投资的形式也会丰富各异。在借鉴现有通行的投资决策流程上,对于涉及生产型的,战略规划已明确的投资项目,可以给予投资承载企业各大的自主权;集团投资决策环节,更多的从战略发展与扩张、结构调整,关系整个集团核心竞争力巩固与发展的目标层次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分析。 2.2.3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价与监管体系及信息系统 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当前主要是以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财务评价为主,这也是项目实施前,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控股型集团总部,投资评价的管理模块建设,更要注重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时做信息反馈、解决实施中的障碍与风险疑点,从而为集团调整内部与外部资源,从战略层面对投资项目给予支持。 作为多元化控股型集团总部,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建立一个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为未来投资提供参考。这也是当前投资管理体系普遍缺失的重要管理模块。 2.2.4投资风险管理模块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对于多元化集团来说,由于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地区、市场,投资合作形式多样,因此比一般企业对投资的风险管理有更高的挑战。而多元化投资,本身也是集团化解单一行业/市场/产品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这也是控股集团公司“创造价值”投资管理活动。 在投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贯穿从集团投资决策、投资评价、组织架构制衡设计。对于控股集团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本人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投资风险管理需要以集团各层级畅通的信息流为基础。投资承载企业是投资实施与推动的主体,是风险的直接承担与管理者。集团对投资项目尽职调查、财务信息、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专家论证意见等,建立投资信息库和畅通的信息流,成为风险管理的信息基础。 (2)根据项目类型和集团各层级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分级限额授权审批。在投资决策中,根据集团各专业子公司,实行分级授权、限额审批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方法之一,能兼顾效率与风险承受能力。但无论是哪个层级权限内的投资项目,均应向集团发展部备案,发展部及时跟踪评价。 (3)集团本部直接运作的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战略实施、对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投资,风险管理更应关注于战略投资方向、行业与市场、选择合作者、投资合作方式、选择经营管理团队,以及各个相关多元化产业相互促进与制约。 (4)投资风险管理是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部对投资的风险管理,需要结合集团战略投资风险和投资项目微观风险,从集团层面识别、衡量风险及可能损失程度;制定风险策略,为下属投资承载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集团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化解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应的资源不足风险。 结束语 而投资是集团有形与无形资产形成的过程,是核心竞争力凝聚的过程,是考验一个集团作为整体集中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并组织协调内外关系,是企业最具开拓性、挑战性的管理活动。相对应的投资管理体系,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动态参与性,是一个能为集团识别并抓住战机会,并能拓宽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途径的管理系统。 投资管理论文:我国风险投资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风险投资最初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工业国家。在理论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通过社会上的机构或者个人筹集到风险资本,然后将资本投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或者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在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抛售股权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行为曾经在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这对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适用。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比较小,还未建立健全的投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产业。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学的管理对策和创新举措。 二、我股票风险投资管理中表现出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开始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末,我国的风险投资有了新发展,建立起一批超大规模的风险投资机构,总投资资金大约在400亿,但是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经历的探索时期短暂,在风险投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意识或文化缺失、淡薄。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一种中庸的、稳进的思想,较缺乏激进、创新精神,1978年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闭塞、守旧的阶段,经济的发展中也大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让人们的思维无法活跃。所以对于风险投资,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无法解放思想,转变投资观念。(2)较偏重资金和技术。很长一段时期,风险投资产业中,大多认为,高投入和高产出是成正比的。所以许多风险投资管理者眼睛都瞄准了高投入项目,却对那些潜力无限的低投入项目视而不见。这也引得被投资方为了广泛吸引投资方的关注和进场,盲目地扩大项目的规模。然而根据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经验,大多数风险投资虽然是具备高收益特点,但是不一定需要高投入。例如美国超微公司投资旗下的一家数据设备公司,投资资金仅有7万美元,但是却占了77%的股份。9年之后,这个数据设备公司上市,其价值变成3700美元。这每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00%案例说明,低投入也可以高产出。注重资金还表现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更多关注财务和技术,缺乏关注人员的素质以及忽略管理的成效。(3)风险资本融资规模小、渠道单一。现阶段,我国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都是根据《公司法》的要求,以有限公司的身份成立,大部分机构都瞄准了正在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资金注入需要扶持的企业,推动其发展后获益。但是一般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是通过政府财政获得,例如银行等。目前对私营中小企业来说,能够通过政府渠道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要在市场中寻找新的渠道才能获得生机。但是真正能够为私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财政机构并不多,市场中以企业、私人或者基金而设立的独立风险机构数量较少,这是导致风险机构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优势,会降低在投资运行中进行组合投资的能力和无法进行平衡投资,投资的风险仍然较高,最终可能导致投资失败。(4)缺乏健全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高额的投资收益是促使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动力,通常获得回报的直接方式是把资金投入企业,然后通过企业发展或者抛售股权而取得。这个等待回报的过程大概在5~7年。由于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提高获益的确定性,务必具备很强的项目辨别意识和风险意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去推动整个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以及风险投资机制很不完善,加上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退出机制,表现在: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在进入主板市场时,门槛比较高,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建立适合高科技民营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这两个因素导致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比较高。 三、加强风险投资管理的建议 (1)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风险投资正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帮助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系统。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让投资机构筹资渠道多样化。民间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资金库,可以首选引进个人投资资金,其次到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者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的资本,总的来说,立足于市场,融资渠道多样,资金来源丰富,加强风险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够将风险投资营运快速推上正轨,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2)加强风险资本投资管理。有了良好的开始,务必采取措施将推动投资的发展,这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对风险资本进行高效的管理,比如,正确把握资金投入时机,把握好资金的投入数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率等,都是加强风险资本投资管理的表现。由于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在于其收益高,风险也高,投资运作开始后,当所投资的企业进入高成长期,投资者采取策略利用现有的资金尽快使得企业占领到最大市场份额,及早做好回收资金的准备工作。等到时机适合,撤回资金,风险投资就告一段落。(3)加强风险资本退出管理。风险投资是为了在企业高成长内撤出资本,以套取高额利润,不以套取企业红利作为主要目的。所以长期的持有股份不是风险投资的策略,投资过程中,要适时而且及时地抽出资本,投资机构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进行下一轮的投资,而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性。目前风险投资市场中,资本退出管理办法不健全,导致部分投资资本无法及时退出,最后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因此,要提高资本投资意识,加强风险资本退出的管理,实现资本的高效率、高收益。 四、关于风险投资管理的创新思考 (1)在投资战略的规划上作管理创新。要在投资战略的规划上作管理创新,首先一个方面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因为制度是公司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设置是否合理,会极大地影响公司领导者以及员工的想法和行动,当前比较提倡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与内外环境均相适应的投资工作、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具备一定配套性和前瞻性,在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能符合企业在将来的发展趋势。另一个方面的战略创新表现在,以优化产权去降低风险。投资者由于直接投入了资金,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受益当中,获得一定的股份和一定的话语权。这样制造出来的激励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根据所投资企业的发展变化,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产权制度做出有效率的优化和补充。这种优化和补充直接提高了风险资本的运营效率,降低了其运行的风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手段,就是人才管理创新,这是由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意识演变而来。尽可能培养并引进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一个企业充满活力和生机。例如苹果、英特尔、微软、通用电气、海尔、联想等,他们的成功之处都表现在,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并且善于用人才。(2)在战术上的管理创新。在战术上的管理创新,主要有:一是进行阶段投资和集中投资。阶段投资主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选择最优的收益时机。集中投资则可以帮助投资者与企业建立非常坚固的基础,帮助投资机构获得关系网和市场声誉等;二是择优控制。把资本分散到多个项目中去,这与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使其中一个项目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投资态势。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自2001年底美国安然公司轰然倒塌后,美国的世界通信、施乐等大公司相继爆出会计丑闻。而我国也连续出现琼民源、红光实业、ST郑百文、东方锅炉、大庆联谊及银广夏等上市公司恶性会计造假事件。2001年12月25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质量检查的结果。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71.43亿元,可见,我国会计造假也是惊人的。广泛的会计造假向世界敲响了会计诚信危机的警钟,并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广泛关注。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遏制会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呼声日盛。本文试从会计法律制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互补关系入手,就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框架结构作初步探讨。 一、会计法律制度缺陷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重塑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行为不仅要靠法律制度作保证,还要靠职业道德来实现。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它在制度无法弥补缺陷时起到修正作用,是会计法治的人文基础;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制度保障作用,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可见,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具有互补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会计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而排斥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交往必须由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基础,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道德框架就是诚信。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一旦缺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将无从谈起,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已迫在眉睫。 会计制度缺陷也需要会计诚信机制来补充。会计行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会计行为本身就需要会计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会计制度是维护会计秩序乃至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但是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所证明的,法律制度并不是合同得以执行的唯一制度安排。即使是会计制度最发达的国家,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也是存在的。会计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完备性,但现实中因会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会计环境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制定完备的会计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会计制度缺陷必然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当然,会计制度缺陷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是造假者的不法利益驱动。 目前,会计造假被查处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其所付代价也是很有限的,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严重不对称,这无疑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因为对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造假者就会产生有恃无恐进行博弈的冲动和理由。一切造假者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从造假动机的形成到造假过程的实施无不起始于道德的背离。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游戏规则,但仅仅有法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从根本上治理假账,必须使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并重,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诚信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内容及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在长期会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习惯性、群众性等特点。它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社会舆论、会计职业习惯、会计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会计人员从内心形成职业道德情感、信念、理想和是非善恶标准,自觉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因而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方式,它要求会计人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工作理念、职业意识、业务行为作了全面规定,弥补了法律规范的空缺。会计职业道德的确立与完善将从伦理道德导向上遏制会计造假动机,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将起到积极影响。 基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会计学界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对不同国家会计职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各国会计职业道德也体现了本国的特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80制定的《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提出了会计专业机构道德准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美国会计师协会等职业团体确定的会计职业道德包括正直、客观、独立、遵从、保密、披露的相关性、职业胜任能力、对他人的责任感和没有不名誉行为等内容。英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真实公允、客观公正、职业能力和保密性。法国会计职业道德强调遵规守法、诚实正直、真实公允、社会责任感。德国会计职业道德则强调规避风险、高度稳健、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可见,虽然各国会计职业性质是基本相同的,但因各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背景、法律制度、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的共性要求。这无疑为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框架结构提供了借鉴。 三、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框架结构的设想 我国《会计法》将会计职业道德以会计大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但目前尚未颁布一套标准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仅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有相关规定,但内容笼统,未形成体系。笔者认为,可借鉴发达国家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共性内容,作为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主体框架,并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背景、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等层面对其的影响和要求。未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由职业道德规范(准则)、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监督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是客观外在的推动力,道德修养是主观内在的自我努力;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监督是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保证。会计职业道德的各组成部分以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为核心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一)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 建立一套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中介机构制定、颁布与监督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以实现会计行业自律。该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一般原则、业务能力和职业责任等。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应自觉遵守该准则。 1.一般原则,包括真实性、公正性、忠诚性和正义感。①真实性,即要求会计人员如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违背真实性原则,也就失去了会计存在的基础。②公正性,即要求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时遵守公正的道德标准,不偏不倚地对待利益各方。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O.R.Scott,1941)提出了会计公正性的著名标准,即:会计程序对一切利害关系方面必须公正对待;财务报告毫不偏离地作真实和正当的陈报;会计数据应该是公正无偏见和不偏不倚的,而非为特定方面服务。③忠诚性,即作为委托人和人中介的会计人员既要对管理当局忠诚,完成管理当局所委托的责任,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又要对外部委托人忠诚,客观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其决策提供相关信息。④正义感,即会计人员应以企业根本利益为重,对管理当局的违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做假牟利,应有正义感,不畏强权,勇于披露真实会计信息。 2.专业技术能力,包括搞好服务、熟悉法规和职业判断力。①搞好服务。会计人员应发挥职业优势,积极做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决策,为单位提供相关政策咨询,为单位内部管理和投资决策服务。②熟悉法规。会计人员应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本职做好宣传,当前特别要掌握加入WTO后的新会计标准和业务。③职业判断力。加入WTO后,我国会计理论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加强,会计行使职业判断的空间日益增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运用其知识按基本会计原则作恰当的职业判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选择委托人和人及个人利益均可接受的会计政策,提供有关各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3.职业责任,包括保守秘密与开拓创新。①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应保守本单位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露单位会计信息。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会计人员要适应新形势,始终保持知识储备的新鲜度,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修养、评价与监督 1.广泛深入地开展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道德进步有赖于会计道德意识的觉醒,没有这一点,再好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和自觉行为。而会计道德意识的觉醒又需要强化会计诚信和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有效途径。当前要按朱?基总理“不做假账”的指示精神,广泛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经营责任,倡导诚信经营理念,将诚信作为行为准则,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同时,要在会计后续教育、资格考试和大学会计教育等环节增加会计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内容。强化道德教育必须以对单位负责人的培训为切入点,使其以身作则,并以其良好形象、典范行为带动员工,从而提高全体会计人员道德水准。此外,要加强正面典型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形成诚信风尚。 2.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修养是会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对自身思想品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3.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要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准绳,对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理性的评价,以增强其责任感。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严格执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等,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指出:要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培育市场自身约束机制;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坚定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了《行业诚信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将职业准则细化和可评价化,对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执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引导并推动地方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所有这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步伐。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试论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和建设途径 摘要: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使命感;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机制,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特征;途径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原性则 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政策和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但作为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利和实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仅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财会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无私性 财务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财务工作者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三)服务性 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可以说,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我国的四化建设就会瘫痪,国家财产就会受到巨大损失。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时代性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类型多样化。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人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三)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的主体构成。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帐、记帐、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法律制裁。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以法理财的观念和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我们会计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依据国家的法规政策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做到以法理财。 (四)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五)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四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高等教育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摘 要:会计学历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在解释高等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由于会计工作和钱、财、物关系紧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尤为重要,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在会计高等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1高等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1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会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却异常烦琐、枯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即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忠于会计岗位,热爱会计事业的良好思想;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艰巨性,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为以后学生走上具体的会计岗位打好思想基础。其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会计职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职业,经常与钱、财、物打交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其次才是一个社会人。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良好的价值观是学生走上会计岗位后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指南。最后还应帮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困难的个性,因为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会计工作更是如此,所以性格状况对会计人员工作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明显的。良好的个性能为以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1. 2法制教育 我国所有的会计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定、颁布和执行的。即会计人员是在会计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和约束下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仅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称职的会计工作者的,还必须要熟悉并了解会计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手段处理会计事务。因此,会计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基础环节,必须将法制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 3会计职业技能教育 所谓会计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处理会计具体问题的能力。会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计学是一门内容及其丰富的经济管理科学,要做一名称职的会计工作者,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而且要有会计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个对会计一知半解的人,连简单的记帐算帐都做不了,再谈什么职业道德就是空屋建瓴了。因此职业技能教育是整个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2高等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2.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 目前,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开设马列思想类课程;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日常教诲。据调查显示,马列思想类课程理论性太强,难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是老师永远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学形式过于僵化,所以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不高;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虽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但是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老师也只有对那些思想上特别先进或是特别落后的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2法制教育枯燥无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法律课来完成的。从公共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到专业类的经济法、商法等,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内容晦涩,不易理解,与会计工作距离遥远,而且连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的内容都函盖不全,再加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更使学生见了法律就皱眉头,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此以来,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大是大非,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如何能够看清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 2. 3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2.3.1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且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也都开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等十几门专业理论课,但学生通过了这十几门理论课的学习真就能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吗?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熟练的专业技术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都流于形式,仅简单的填填凭证、登登帐,走走过场,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了。 2.3.2忽略职业道德 会计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法律意识。但目前会计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堂,老师只一味的强调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少有提及职业道德的。如此长久以来,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 3高等教育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3.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上已提及,理论性强,远离学生生活。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深奥的马列理论联系到学生的具体生活,才有可能把课堂上老师讲了千遍万遍学生也听不进去的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到学生内心。具体呢老师应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生的或者是老师的先进事迹讲给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所以首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的影片,然后让其谈谈观后感,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再次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进行徒步旅行,以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力。 当然,具体的方法有多种,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以。 3.2改进法制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改革法制教育的现有模式,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法律课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加之教师课堂举例有限,且大多数的案例都是书本上的,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案例应以真实案例为首选,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放映一些真实案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的经济庭去旁听法院审判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案例有了直观的认识后,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再去发现学生不懂之理论,着重解释,自然学生理解比较容易。 二是调整法律课程的教学大纲,把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律类课程内容扩展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之内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就业,而要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除了增强其动手能力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因此经济法类课程内容至少应包括考试要考之内容。 3.3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会计职业技能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改变会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会计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但一般都苦于经费短缺,难以寻找确定的实习基地,多数的学校采取的是以实验教学代替实践教学,即在课程设置上安排实验课。但如上所述,均流于形式。因此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生真正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如下:一方面要编写高水平的案例资料,让学生独立面对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并反复练习。以此来锻炼学生独立处理帐务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感到紧张、疲劳的同时认识到会计工作的艰巨性,培养学生的耐性与毅力,树立学生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应聘请高水平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当前,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仍然是由专业教师来指导,而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本身也未亲身处理过企业的具体业务,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其解释自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当然也可以通过送专业教师去单位参加实践来解决此问题。第三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到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单位去实习,这样,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处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会比实验教学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实用。 3.3.2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堂 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堂呢?首先,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比如财务会计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等,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那么教师可举这样的例子:某五金厂对存货成本一直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但是单位负责人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于是授意会计人员改变存货计价方法,会计人员王某明知计价方法不能随意变更,但考虑到这是领导的意思,如果不照办,有可能会丢了工作。于是,该企业从7月份开始,在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而采用了后进先出法,致使本年产品销售成本上升了将近400万元,企业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也相应减少了400万元,少缴企业所得税132万元。在该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就违背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专业课堂上,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比如邀请会计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或者是优秀的本校毕业生来校做报告,一方面讲解一些具体理论知识在实务处理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注重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关注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众多问题,但是其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引起社会各方的普遍关注,集思广益,共同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会计职业道德心得体会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必要性 (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会计人员提供不真实、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在账簿上做文章,不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设置多套账等等,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这些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无一不经会计人员之手。某些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业务,在开具发票时不遵守财务制度,不严格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而按照采购人员的要求虚开发票,甚至在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的情况下也给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假票据出现,会计人员根据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发票进行业务处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决策。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称。在前阶段,澄城县会计事务所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进行了注册登记检查,共检查会计人员1373人次。首先在学历方面,研究生4人,本科生93人,二者总计约占总数的7%,大专学历451人,约占总数的32·8%,中专学历566人,约占总数的41·2%,高中学历以下有253人,约占总数的18·4%。比较之下中专类及中专以下会计人员明显偏多,中专以上偏少,两者形成显明对比反映出我县会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的现象。其次,在会计职称方面,注册会计师7人,高级会计师4人,中级会计师职称95人,初级会计师职称284人,全县拥有职称的会计人员尚不够400人,仅占会计人员总数的29·1%,明显偏少,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会计执业保护不善。会计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在检查中,仍有一些无证,低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缺乏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之人大有人在,严重弱化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时,总是有其不同的实现动机和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标准,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情况。诚然,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与其先天生理特点有必然联系。但是,他们的素质可以而且应该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其主观努力程度如何,往往最终决定着主体素质的高低。从会计人员主体素质差异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可作如下概述。 (一)思想素质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会计行为。如果会计人员的思想不正确,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其所制造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令人信赖。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在会计人员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原则、讲正气等方面加强教育,让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二)道德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既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先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及西方社会渗透进来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会计人员对于某些领导要求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的投其所好,有的拒绝,有的表面上服从,但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有的等领导出了事再作交代,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主体道德素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几年有大滑坡的趋势。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下降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都具有道德自律能力,总是传播和实践着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并与那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先进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其他会计人员,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必要。 (三)文化素质 在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具体分析,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既有高层次的,也有中等层次的,还有一些低层次的,差异比较大,还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会计人员本来也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但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制造出来的大量会计信息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有的甚至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和基本原理差错,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还不自知,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诚然,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等于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会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四)专业素质 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有一些共同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和选择,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有些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过关,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损失。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佳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这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地提高专业素质,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专业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 (一)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对会计系统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了变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发生转移,会计计量模式得以改进等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他们具有创新思维来适应环境,适应潮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虽是一句俗语,可是伴随着知识有效期的缩短,自学校毕业后若不继续汲取新知,则在校所学知识将很快成为过时,或者知识根本就不够用。知识的提升量与资讯化密切相关,知识的增加量与时间呈反比,即知识增加的时间缩短,但量却呈几何级数增加。因此,终身学习确有其实质上的必要,欲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终身学习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会计行为,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也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无论何时,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即会计工作的合法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对照会计法规,知法守法廉洁自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财务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心无杂念,依法办事。 (三)加强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 所谓后续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后续教育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后续教育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当前会计队伍现状,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曾指出:一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强制性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论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摘要】高校是会计人员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是会计行业的预备人员,他们当中大部分将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加强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 会计专业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 1 加强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我国会计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在高校会计类专业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可以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从而对潜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然会导致其为谋取个人或单位利益而肆意造假。因此,加强对高校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当今经济时代的呼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 高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财会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在高校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最终的结果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坚韧的职业道德的“铠甲”,走上社会后,在事本专业工作的时候,难免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的系统知识、由于意志薄弱而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伤害使用会计报表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伤害。 2.2 缺乏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熏陶和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职业氛围的营造 会计专业学生较多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由于会计专业本身风险多样性、抽象性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等因素,本可以在学生时代即已奠定的基础却无法实现,高校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责任,而把这些责任推向社会,极有可能学生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甚至走向违法的道路。 2.3 学生缺乏顶岗实习的社会实践机会 由于会计资料的重要性使得许多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导致学生在高校读书期间缺乏“真刀实枪”的实践机会,缺乏对会计职业风险性的深度理解,从而使学生埋下遵守职业道德自觉性不够高的隐患。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专业水平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 高校会计教师肩负着身教与言教两个职责,一般说来,身教重 于言教。会计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会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会引发抵触和反感情绪。在日常的会计教学实践中,会计教师应以自身较为完善的人格修养为基础,结合实际会计案例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实践证明,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内心信念的形成。 3.2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较高职及中专学生而言,未充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其他能力的培养重视也还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自发性的,只有让学生知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所以,法制教育范围也应尽可能广泛,除了应该学习基本的《会计法》以外,《税法》、《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经济法》都应包含其中。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危害及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把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3.3 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会计操作流程。在课程设置上应尽可能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会计监督体系,并在实践课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的会计信息。同时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使学生对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其对道德的感性认识。此外,高校还应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实习条件,特别是能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接触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会计知识,如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等业务知识。同时安排学分鼓励学生多次实习,而不是只在将近毕业时帮助学生实习。 3.4 建设高校诚信专业文化 高校不仅要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教学中,更要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高校可以开展诸如诚信文化周、诚信人物评选等活动,还可以引入诚信管理机制,如考试作弊计入诚信档案,学生会人员评选采取公开透明方式,让广大学生参与等等方式建设诚信校风。同时,应广泛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高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并加大学分比重,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取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引导、开展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3.5 高校缺少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结构的缺陷主要是缺少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而且会计专业教师本身这方面的知识也存在缺陷。所以,笔者建议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等知识的缺陷,进而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 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校期间除了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大力加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可以预见,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未来高校会计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将显现其强大的优势。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与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从业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好会计,若说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从业的基石,那么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则是从业的灵魂。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是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既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得准则规范,也是衡量会计行为好坏的标准。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到:第一,爱岗敬业。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工作,掌握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满足会计工作的要求。第二,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不弄虚作假,正确核算。守信是讲信誉、重信用、履行会计人员应承担的义务。第三,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涉及面很广,不只是记账、算账、报账等表面上的工作,还会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提高法制观念,了解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章循章、知法依法。第四,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准则,是树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另外依法办事也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五,客观公正。做好会计工作,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是会计人员必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否则,很可能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假公济私,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后果不堪设想。第六,保守秘密。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会了解某单位内部的财务和生产经营等保密信息,甚至有可能接触到单位的重要商业机密。而这些机密对于给竞争对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会提升自身的业绩,更会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以任何形式泄露机密,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正直会计人。 二、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能力低,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 现实中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技术匮乏,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对不断变化中的会计法律、法规及统一的会计制度缺乏学习热情,拒绝接受新事物,与现实脱节,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造成事实上的错账、坏账,严重背离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综合素质低下,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不足,会计人员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总体素质偏低,经过正规系统培训的会计人员很少,中、低层次人才占多数。从而导致会计从业人员自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参与会计资料和信息等的造假,对一些账目进行虚报、谎报,甚至是随意篡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决定,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存在 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许多人在对物质生活的追逐中迷失了方向。有些会计人员经不起金钱、利益的引诱,导致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弄虚作假、违背准则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不到位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有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职业道德守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仅在有关的会计管理条例中包含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 (五)组织管理者的不良道德影响 新《会计法》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主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的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单位对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缺乏独立性。加之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滞后性,漏网之鱼也让某些组织管理者抱有侥幸心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不可谓小。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由会计职业的具体业务、利益和具体活动内容等决定的。它是保证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对于遏制当前的会计造假,优化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树立会计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建立社会公信力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不给予高度重视,必将导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危及我国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并使其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一)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对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监督、制约,还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种措施,都要以国家法律为最终保证。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使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当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职业道德教育依赖的是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只有形成扬正气、去邪恶;尊实际、弃浮夸的社会舆论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成效。 (三)营造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要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治企。在整个社会中认真开展保先教育,共建和谐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引进竞争机制 不断深入的经济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靠拢。有竞争才有进步,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在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规律下,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 (五)建立健全会计从业人员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近千万,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已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人才选拔机制,也给组织选拔和任用会计人员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使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在考核中提升,在提升中得以重用与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也使我国会计事业向着更好更快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论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 市场经济 会计职业道德 建设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仍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构建会计伦理不可缺的重要思想资源,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儒家思想是建立会计诚信道德伦理的基础和建设会计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因此,挖掘儒家思想的内涵,建设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新的 《会计法 实施,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口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职、道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的质量,因此,建立会计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建立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仅需要法律法规,还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其做人立身的根本,因为,儒家思想是理性的世界观,是和谐的社会观。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是相通的,是具现代性的,有利于人们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高尚的情操。 一、儒家思想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苟予 ·哀篇》中写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对人们生停的利害关系,也是社会与人的基本关系。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宗旨。人与人之问的和谐才能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人要想很好的生存,必须得到人们对你的信任。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就像《论语·为政》中指出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现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促使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整个社会就像孔子《论语 ·颜渊》中主张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君、臣、父、子各行其义务和责任,社会就可以和睦安宁。儒家的诚实守信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 会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诚实守信,因此,会计行业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八个方面要求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之一。 《论语·述而》中写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礼,吾亦为之”,只要能发财,无沦从事什么职业。但在论语 ·里仁 中孔子叉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处也”,也就是追求富贵不得损害社会秩序。 朱子语类 中对此说得更明白:“然须是食期所当食,饮期所当饮,乃不失所谓道心。若饮盗泉之水,食嗟来之食,则人心胜,道心矣”。所以儒家提出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 学之中的基本概念。讲信用是君子的一种美德,是交友和处世的基本准则。应该说,作为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人的修养的基本原则,是立身之本。我仃j今天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信用经济。信用不仅体现l在商品交换的表面层面上,而且劳动关系、合同关系、协作关系、知识产权等都要守信。要做到诚实守信,就要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反对不正当竞争;就要树立信用观念,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重承诺、讲信誉。 《我国会计法》第39条明确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会计人员职— 重德建设,对于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即以已之诚实换他人之信任,诚信表达了一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人格的基本保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更应该是具有其职道德喊信的人。但近年来,会计人员执业态度不端正,缺乏敬业精神; 执业纪律松弛,在会计职业界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刊益发生冲突时,小能够坚持原则,丧失立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 谋划策,这些失范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大量盛仃,职业道德沦丧。这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会计行、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饥”。会计如果不能客观公正的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首们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和鉴证,将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中的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礼仪廉耻”其中心精神是强调责任与义务,注重集体与和谐,孔了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的协调,这也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共同法则。 自觉原则 孔子认为如果专讲法治,人们虽不会i巴法,但缺乏廉耻感,社会仍不安定,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人民触犯道德的事都不敢去做,那么就更不敢触犯刑律。所以,礼治比法治更重要,因为它能防患于未然。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的、整会计职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是人类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 会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把权利看成是责任和义务,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自觉接受监督与检查。会计人员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依法核算、依法理财很有益处。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摆得正,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由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特点及所涉及的利益关系等所决定的,是调整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与不同的利益团体或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总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塑造会计人员的优良品质,提高会计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利于会计人员规避会计行为中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减少败德行为。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 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亚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则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即精神上的动力要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其主要构成要素有:(1)会计职业理想。人员的择业目标,或维持生计,或发展个性,或承担社会义务,或兼而有之。它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2)会计工作态度。会计工作的职业特征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既认真负债,精益求精,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这是会计人员履行职责义务的基础。(3)会计职业责任,即会计人员担任某项职务或从事某项工作后就应承担(或被赋予)的相应义务。职责与职权相互关联。会计职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主要标准。(4)会计职业技能,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要的知识以及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与经验。它是会计人员圆满完成会计工作的技术条件。(5)会计工作纪律。保密性、廉正性(正直、诚实、廉洁)与超然性既是维护和贯彻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一种标准。(6)会计工作作风。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力量,是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连续贯彻的体现。在工作中严谨仔细,一丝不苟,勤俭理财,严格按会计规范办事,自觉抵制非首先因素的侵袭等等,均是良好的会计工作作风。 2 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1)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 (2)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3)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4)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只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严守职业道德,就能遏止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执业的基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会计的形象才会改善,会计的地位才能提高,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 4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 4.1 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同志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4.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4.3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4.4 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漫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是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本文结合实际,围绕会计人员的“十德”,论述了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要求。 关键词:会计职业;职业道德;十德建设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会计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和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是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贯彻执行,经济秩序能否维护,经济发展能否促进的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是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肩负着客观、公正地处理各方利益的艰巨任务。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追求企业财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常常失去理性,明示或暗示会计人员造假。在这种情况下,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屈从于管理者的意愿做帐,假帐就很容易发生。另外,也有部分会计人员信念动摇,责任心差,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坚定理想信念以立德 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道德建设之魂。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眼光认识社会,用健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行为。会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用科学的理论统一思想、武装思想、解放思想,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会计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敬业爱岗,树立会计职业理想,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既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来鞭策自己,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处理好日常的会计事务,坚持原则,不为他人所左右,公平地对待利益各方,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把好财务关。 二、牢记会计准则以守德 “诚信为本,操守为主,遵循准则,不做假帐”这是朱?基总理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会计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一个“真”字,要求会计数据真实、可靠、可信,绝不可弄虚作假。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造成决策失误,经济秩序混乱。被誉为我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倡导了“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会计精神。他认为,“立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他把信用看成是会计事业的生命线,“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如果一个人失去信用,就会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至身败名裂,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他人,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身为会计人员应当始终如一地使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信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决不为一己之利、眼前之利而丧失道德操守,要守信如节,守身如玉,并在会计实践中,加深理解“德”的内涵,深刻领会“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沉淀“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有精深会计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会计人。 三、加强学习教育以明德 学习教育是会计人员的终身课题,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加强学习,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很有帮助,对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依法核算、依法理财很有益处。会计人员加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增强本领,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加强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摆得正,不会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去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事实也表明,会计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注重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满脑子渴望金钱享受、吃喝玩乐、利益金钱至上、自私自利至极,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自觉把学习教育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孜孜以求,学而不怠。为此,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政治防线,不断增强贯彻党的财经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针对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来说,不仅要向学生讲授会计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必须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塑造职业道德品质、陶冶职业情操,特别是抓好敬业、乐业、爱业、勤业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在职会计人员,要加强以会计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作为必修课程,计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只有这样不断的进行教育引导,才能培养会计人员的内在信念,并有效地影响会计人的内在素质,从而逐渐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四、正确运用权力以行德 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理财,为人民群众服务。如果会计人员违背会计道德,不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而是利用职权,索贿受贿、用权利经商、搞钱权交易,那么,生产要素就不会按价值规律运行,资源和资金就不会朝最佳方向流动,市场经济中就难以形成平等的竞争机会,而势必向“权力”、“金钱”、“人情”、“吃喝”、“关系”倾斜。因此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负责人,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运用这个权力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把权力看成是责任和义务。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权力越大,义务越多。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利,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自觉接受党和人民对自己行使权力的监督,绝不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满足利欲的工具。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自觉地维护财经会计制度,遵守财经会计纪律,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化。 五、注重克己自律以养德 克己自律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会计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人的一生,贵在立德,难在养德。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会计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会计从业人员经常单独承担某些工作任务,而且总是同钱物打交道,更应慎独自律,洁身自好,不断净化灵魂,提升道德水准。只有做到处处明于自察,时时自觉追求,事事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为此,会计人员应该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恪守职业道德。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塑好自己的形象。自省,就是要经常“三省吾身”,问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自警,就是要管住小节,警钟长鸣,时时以党纪国法告诫自己,用会计准则要求自己,同时汲取反面典型的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特别是财权在握或名利诱惑时,更应谨慎用权,经受考验,绷紧道德之弦。自励,就是要用高尚的精神激励自己,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鞭策自己,奋发进取,争创一流。 六、完善法律规范以律德 法律规范是准绳,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通过法律形式来对职业道德建设做出规范也是出于对市场经济的维护和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一种补救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如果只依赖“良心”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支配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欲望,而不是道德。所以,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将某些职业道德的内容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来加以明确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如今会计人员回归企业,作为企业雇员的会计人员由于物质利益和诸方面受企业制约,在其从业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对于大众和社会的利益通常是置于第二位的,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道德品质和意识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是不理智和不现实的,必须通过某种“法律规范”的形式给予保证。在这方面,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另外还必须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在“完善法律规范以律德”上出新招、出实招,使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真正将法制规范融为道德理念,化为从业德行。 七、强化监督管理以严德 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许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至违法犯罪的案例,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管理监督乏力的问题。首先,各单位应按照《会计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对本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做出规定,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监督支持,保证经营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为会计人员依法核算、依法理财提供重要依据,这从客观上有利于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次,各监督部门要紧紧抓住影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对《会计法》等法规的贯彻力度,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惩处,并记入单位和个人的诚信档案,供社会查阅,将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这样可以对会计人员产生外在的压力。财政部门要通过严格的上岗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专业知识和道德知识的门槛,通过后续教育来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会计技能和道德素养,注重事前监督和过程监督,把会计职业道德引向深入。 八、把握用人导向以崇德 用人导向是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实现“得贤则治”,避免“失贤则乱”,“枉法毁德”。《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在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健全,委托关系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承担第一责任的单位负责人不可能事事、时时亲身亲为,因此,如何把政治思想好、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任职资格的人员安排在财会岗位上,至关重要。任用财会人员要坚持政治标准,把“德”放在首位,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为此《会计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都把“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放在申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基本条件的首位,其目的就是督促各单位任用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会计人员。 九、营造舆论氛围以扬德 舆论氛围是一种导向,也是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大众传媒、文化艺术与舆论宣传工具,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感召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会计人员以某种荣誉感和耻辱感。会计人员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誉时,会感到喜悦和自豪,这种情感体验,会使会计人员的言行得到激励,社会舆论正是通过这种褒扬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时,会感到内疚和羞耻,这种情感体验,会使会计人员的言行受到抑制,社会舆论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因此,作为会计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可以采用举办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大赛,评选会计先进工作者,举办“争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活动,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各单位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应善于发现和培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先进典型,把握社会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使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道德、好思想成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旗帜和动力。通过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惩戒违法者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使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会计工作紧密结合,营造浓烈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会计人员以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十、坚持常抓不懈以重德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会计工作相伴,是一项根本性建设、长远性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常抓不懈。会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负责人,要在思想上重德,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建设和财会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选好载体,推进建设,切实担负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财会队伍整体素质的重任。在考核或任用财会人员上,必须始终坚持“先看本色、再看本事”,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切实体现到会计制度建设和对财会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考察、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中去,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遵循会计工作的内在规律,注重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经验,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使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进行得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更富有成效。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己成为做好会计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各方努力,持之以恒,会计诚信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道德之花一定会绽放。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从社会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管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 [摘要]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会计在提供经济信息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各种诱惑考验着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水平和其专业技能,要求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将职业道德融入自己的人格中,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专业教育 一、社会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美国安然、施乐等著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陆续曝光,微软等跨国公司也存在会计不规范问题。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案件的也频繁发生。回想起2001年朱?基同志为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时至今日,每次诵读都犹如醍醐灌顶。联想眼下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严峻形势,不禁备感焦虑。 (1)会计专业技能不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良好的专业技能是体现会计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指标,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搜集者和整理者,若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相关法规制度不熟悉就会导致在处理会计信息过程中发生错误,进而传递出错误的财务信息,导致职业道德危机。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很多,但高级人才甚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对我国会计新政策几乎不了解,知识陈旧匮乏,如何能传递出准确实用的会计信息? (2)弄虚作假,背弃原则,监守自盗。与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不强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相比,这种情况更使人憎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控制了某些人的思想,使得一批人置人民利益、法律条令于不顾,挪用公款,弄虚作假,最终把自己逼上一条不归路。 (3)个人修养不高,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详细地剖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每当谈及会计职业道德沦丧问题,会计从业人员总会把责任归咎于外界因素而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4)屈从于外部压力以求自保。会计人员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要服从领导又要坚持原则。面对选择,很多人为保“饭碗”圆滑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原则,存在潜在的职业道德危机。 二、导致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说,会计人员自身问题不容忽视。①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面临物质诱惑能否坐怀不乱;面临各方压力能否应付自如,坚持原则;在面临复杂严肃的经济问题时,能否直击要害,妥善处理。但是实际上,有些人员面临诱惑把持不住,面临压力坚持不住,面临难题束手无策,全然抛弃了职业道德和应有的诚信守则意识。这对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②会计人员个人修养还高,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蒙了心窍,违背法律准则,弄虚作假,从中牟取私利。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其次,从外部原因来说。①社会环境浮躁。当违背职业道德成为一种社会通病,它就会像电脑病毒一样,难以遏制。②行业自律性不强。会计从业人员处于这种环境,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把职业道德、诚信守则放在第一位,这导致整个会计行业风气不能够澄澈清明。这样的环境很难使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第一的观念。③国家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某些方面尚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④会计教育体系存在弊端。从高校这方面来说,高校教育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以至于给会计专业学生留下了一种只要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可有可无的印象。 三、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对于高校学生 作为一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自身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首先,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技能。扎实的会计功底能够为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供更强大的保证,也才能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高校学生正处于在校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大好时光,应该努力汲取知识,提高能力,为自己步入社会服务人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增强实践能力。高校学生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实践甚少。虽然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凸显其价值。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体会理论,同时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实务经验,才能为以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关心国家政策方向,熟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会计就得懂国家方针、熟谙行业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实务操作中更加规范,才能使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最后,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会计方面优秀人才的事迹,为自己树立目标,做一个严于律己,恪尽职守 ,把职业操守融入自己人格的优秀会计人才。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一定要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把职业道德作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并把它融入自己的品格中。 (二)对于高校 1.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 (1)改变育人思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专门开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或者将这种教育融入到日常课程学习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改变过去以技能知识教育为唯一目标的教育模式。 (2)提高教师的个人会计道德修养,为学生作表率。职业道德的塑造与教师传授有很大关系。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并在教学中用自己高尚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品格。 (3)结合实际案例教学。高校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所以要在教学中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学生讲解,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塑造优秀会计人格是何等重要。 (4)改变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把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融入到学生整体评价体系中,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促使其努力提高个人会计品格。 (5)带领学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规范和原则,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会计职业道德框架,并从思想上重视会计职业道德修养。 2.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方面 (1)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时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接触到现实中的会计,才能真正认识到某些实际问题。 (2)购买专门会计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虽然现在网络资源发达,但是真正专门针对高效会计专业学生的资源并不丰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教师传授也只有课堂几十分钟,学生想要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增长技能,只有靠自学,而网络为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摘要:阐明我国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要性;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成为建立会计诚信机制的必然要求。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 当前我国经济成分丰富且复杂,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及人事关系比过去大大复杂化。为了配合复杂的经济生活和日益频繁交往的人际关系,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会计领域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旧的道德传统严重阻碍了新体制的运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会计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那么,市场经济就难以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 1.3 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规则主要体现在各种财经会计法律、规章制度之中。但在强调运用会计法规、法令、纪律来规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同时,仍必须辅之以会计道德规范。 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2.1 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质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 2.2 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首先,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感和思想觉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进行,而应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价机构来制定、颁布与监督实施,实现会计行业自律。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律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2.3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首先,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与实施:(1)会计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它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其次,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目前,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包庇推委现象时有发生,它们或者只管“灭火”不管“防火”,或者见媒体已经曝光,领导人有了批示,才开始行动。到底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 2.4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 2.5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阶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①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②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言传身教;③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摆在突出位置;④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中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⑤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正反面典型,加以舆论引导;⑥进行配套教育,即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⑦道德教育形式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应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⑧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要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让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让诚实者获得奖励,使选择诚信成为会计人员的一种理性行为。让遵守职业道德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远远大于不遵守职业道德行为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所有会计人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使职业道德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综观中外成功企业,他们都以诚信作为追求与必备的品质之一,而且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发展壮大的。 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至真”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实施,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必将在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高。 2.6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法律方面进行规范性防范。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会计法,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让那些胆敢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基于诚信会计职业道德下的会计环境建设 [摘要] 文章从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的环境入手,阐明了诚信会计职业道德下的会计环境的特征和内容,建议改善会计环境以达到重塑会计职业道德之目的。 [关键词] 诚信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环境关系途径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是多元利益主体的中心,肩负着客观、公正地处理各方利益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各国前面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来自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符合诚信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角度来阐述会计环境的建设。 一、诚信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会计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包括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责任和会计职业纪律;二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敬业爱岗、钻研业务、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以及严格保密等。 1.敬业爱岗: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会计工作。 2.熟悉法规: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财务工作涉及面广,在组织好财务活动的同时,为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它要求财会人员必须熟悉财经方针政策和各种会计法律法规与制度,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同时从记账方法、科目运用、账簿设置、核算规程、会计报告等方面确保会计处理的标准性、及时性和会计方法选择的合适性、合理性、成本费用及损益核算准确性及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真实性。 3.依法办事: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财会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正确处理国家、集团、个人及外部经济利益关系,依法理财。 4.搞好服务:会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因此,财会人员必须从政策、资金和管理三方位一体化服务于企业。 5.诚实守信:财会人员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会计报表和信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所以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特别受到社会关注。 6.谦洁自律:会计从业人员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谋取小团体的利益,忘记了自己履行的职责,甚至铤而走险。 7.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技能:会计人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而不断努力更新知。 8.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职业活动动作于其中的各种条件之总和,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会计所处特殊发展阶段的客观外在环境和条件,它包括会计主体内部环境和存在于会计主体外的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指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工作条件和状况。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单位的人事政策和内部组织机构;会计主体的性质;内部审计情况。外部环境是指该会计主体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能够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很多,主要归纳如下几点:经济体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单位的外在利益关系的单位和部门,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经济及业务主管部门这些外在部门的利益;法律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历史传统因素;科技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会计的相关职业因素;会计准则的完备程度和行业管理因素;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因素;会计职业特性决定因素。 会计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性和特征,因此,在分析会计环境时,要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进行分析。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人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其动物属性,更表现为其社会属性,并且由其社会关系所决定。现实中的会计人员更是如此。所以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自律,更多的是他律。它不仅是为了道义,而且也是为了功利即会计人的自身品德之外的利益,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最终增进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与幸福,故而要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必先解决环境建设。不可能仅靠道德来支撑,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只有在制度健全的社会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一般来说,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避免和消除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形成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相互制约,促使会计人员遵守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否则可能造成部分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钻空子,贪污腐化,挪用公款等严重的职业道德和违法问题。 2.单位的人事政策和内部组织机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单位的人事政策和内部组织机构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单位中的地位和独立程度。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在单位中的地位越高则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否则会计人员及其工作不仅受到单位领导的制约,而且受其他部门主管和人员的制约,就不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另外会计人员的任用和选拔的方式也影响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状况。 3.会计主体的性质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不同的会计主体面对社会有不同的利益点。私营企业可能更侧重于合理避税,以增加所有者的实际利益;上市公司更侧重于每股的盈利,以达到融资的目的;一般说来,会计人员在单位与其他一般管理人员和职工相比,并无特殊的个人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多是出于对个人职业、岗位、待遇的维护。当个人利益与会计职业道德,当生存职业岗位和职业道德产生矛盾时,两者孰轻孰重,多数人恐难权衡。因此不同的会计主体对会计人员个人利益的制约是不同的,会计主体的性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中,经常出现两难境地。俗语讲:“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可以算是对会计人员两难境地的一种形象描述。 4.内部审计情况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一个单位有较好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很好地履行,可以为会计人员很好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提供一些内部保障。 5.经济体制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体制是对企业组织形式等影响的至关重要因素,体制客观上造就了会计主体的特性,从而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6.经济发展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实质上是一个物质环境,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费尔巴哈也认为“德性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和住房,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充裕的物质、经济的发达、基础的完备、科技的先进等都是建立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 7.资本市场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其生存与发展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范围、供应方式,必然对会计产生明显影响,为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筹资需要,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造成了更多的会计估计和选择。 8.单位外在利益关系的单位和部门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单位外在利益关系单位和部门包括工商、税务、财政、经济及业务主管部门,这些单位及部门的利益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 9.法律因素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便成了一句空话,会计职业道德在得到一个普遍的适用过程后,也可以通过立法上升到法律层次。 10.政府因素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政治因素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规章和制度,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导向,具体政策的不当或过失均会给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带来消极的后果,它们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接收政府指导的程度、会计的服务对象、对会计内容的要求等方面,此外,政治因素还会通过影响经济因素、法律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来间接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诸多方面。 11.政策因素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经济政策,包括财税、税收、贷款、上市、配股条件等政策调整着单位的行为,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行为和职业道德,决定着会计的动机。 12.社会文化因素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中的保守程度、重商、轻商主义倾向和保守秘密的倾向和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公开范围和程度。 13.教育因素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教育水平高低、教育体系及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队伍的质量和就业情况。 14.其他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历史传统因素、科技因素等因素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会计的职业特性、会计准则的完备程度和行业管理则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如对存货计价方法判断、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选择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选择等职业判断。 四、会计环境建设途径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应积极改善会计职业的会计环境,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建设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形象。 1.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有着深远的意义。因而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应势在必行。 2.改革现行会计在校教育是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校教育是培养会计梯队的阵地,在这个阵地应合理改善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课程教育方法,使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一开始就走入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并作为一个考核的必备标准。 3.形成一个法制的内外部环境是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保障。各单位应按《会计法》切实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4.理顺资本市场,提高科技水平及发展经济是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源。资本市场的规范,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可消除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动机和从源头上堵截会计人员的造假。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对会计造假的成本和威慑力。同样,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会计人员避免进退两难的境地提供保障。 5.创建事后惩罚机制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后一剂良药。会计管制的指导思想应该立足于成本收益分析,即将反违规者或潜在的违规者视为经济人,他们所做的选择是成本收益博奕的结果,只要违规的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存在违规的可能。因此,管制的思路应该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减少违规的收益,事后惩罚机制是确保会计质量信息的最后一剂良药。 五、结束语 会计职业道德依赖于会计环境的变革,只有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内外部环境,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搞好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使会计人员成为一个诚信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解决方案 【摘要】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出发,剖析了我国会计行业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原因,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建设途径 【关键词】诚信道德、会计、我国会计道德建设、会计现状、解决方案 一、会计职业道德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到许多集团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规等,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作出判断,会计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1.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2.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允许个人和各经济主体获取合法的自身利益,但反对通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 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任何社会和个人,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主动适应、掌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违背它。会计标准的设计,会计政策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和要求。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关系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 4.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客观要求。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可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必将受到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二、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中国果汁行业三巨头之一,沪市上市公司国投中鲁果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中鲁600962)的三季报一出炉,网上立即爆发出一片质疑声。一位看上去相当内行的网民留下刺人眼目的文章,直斥国投中鲁“惊天大造假”,称其为了增发目的压低股价。的确,相比该公司第二季度每股盈利0.42元,环比增长859%的抢眼表现,国投中鲁第三季度的每股收益0.01元的业绩实在出乎意料。不仅普通投资者感到失望,就连部分机构投资者也大跌眼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会计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存在的问题。 1、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2、追求私利,监守自盗 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陕西省延安市公路管理局李渠收费站原财务人员李进军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截留不上缴的手段,将收费站收取的车辆通行费570余万元转移后存入自己的银行卡里,用于互联网赌博,结果输得一干二净。近日,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该市宝塔区检察院立案侦查。(来源: 检察日报)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3、违背准则,弄虚作假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没有严格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准则,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做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有的注册会计师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和故意造假的行为,却不予指明,并加以虚假的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三、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1.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改革向纵深进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社会关系大大的复杂化,从而使不少人在物质财富中失去方向,导致一些贪污舞弊,滥用职权,行贿受贿等等行为的泛滥。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法规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 会计制度只是个别条款涉及到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缺乏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难以形成防范会计造假的自我约束机制;而有的单位财务部门内部职责不明确,内控制度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有章不循,循章不严,重查轻处,不能实现有效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使得监督制约弱化。 3.工作地位“服从命令”作用 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带来其职业道德行为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下进行,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单位任命才能上岗。由于这种从属性往往使会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处在两难境地。在工作中,会计人员经常会遇到领导的意图与财经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规定相抵触的情况,有时,会计人员虽提出合理建议,但单位领导仍坚持其做法,最终导致会计行为失范。 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采取理论教育与实际教育相结合: 在职业活动中,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会计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掌握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辨别是非,明确方向,再结合实际工作,形成高尚的社会主义会计道德品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取典型示范与正面组织相结合: 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的高度入手,以会计领域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教材,会计人员可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3.采取自律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调自律,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舆论监督起着抑恶扬善的作用。这主要包括对遵守会计道德的人的褒奖,对违反会计道德的现象的批评教育,开展经常性的会计道德讲评活动,促进良好的会计道德观念和会计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会计道德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从爱护出发,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明辨是非美丑,自觉改正。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论文关健词:会计 职业道德 规范 论文摘要:会计工作沙及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经济与社会事业越发展,财会工作就越重要,作为“反映、监督与拉制”财务运行的主体—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因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还只是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说明,开展这项工作非常必要,是整领会计工作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4.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4.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才能使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起来,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笔者从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关系入手通过分析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其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作了深刻剖析,并就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会计诚信 会计职业道德 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而公司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失实,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近几年国内国际上财务造假案层出不穷,使人们陷入了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及其重要性的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会计诚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把公司企业的现实经济活动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诚信。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工作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职业道德在整个会计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影响,互为促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诚信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会计人员,只有严格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才会出现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规范的执业行为的不断积累,就是建立会计诚信的过程。 (二)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三、会计诚信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会计诚信,就是要按照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依法、规范、认真履行职责,一是理财,要做到为民理财,聚财有道,生财有方,用财有效,为公司企业当一个“好管家”。二是廉政,要做到廉洁公正,坚持不义之财不取,在金钱面前不动摇,非己所属,眼不红、手不痒、不贪不沾,依法规范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三是诚信,坚持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业,决不做假账,危害公司企业。 四、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从全国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和对部分国有太中型企业及重点亏损企业审计情况可以看出,层出不穷的虚假会计报表从多个侧面折射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第二,追求私利,监守自盗。一些会计人员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客观上认同了会计作假行为,充当了被审计单位信息失真的保护伞。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价值观念转变及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权力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 (二)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会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不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缺乏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致使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理想。在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参加工作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实际上从未见过职业道德培训。 五、加强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把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始终放在首位。 (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一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切实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安全性。三要增强会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与国际并轨的进程中,国际资本一体化也带来了会计市场的一体化,会计人员要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三)强化法律法规制度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做到遵纪守法。 (四)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强财会行业的监督检查与审计。结合财会执业工作特点和规律,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岗位职责紧密结合,把财经纪律与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实行管理岗位与具体岗位连带责任,强化连带监督,促进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其执业能力和水平必将经受严峻的考验。诚信既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因此,追求诚信立业,必须把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财会职业人员综合能力。每个财会人员都要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精湛的业务技术服务社会,以严明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依法履责,贡献才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谈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当前时期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意义;要求;措施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的灵魂,是贯彻与整个会计工作的新年和精神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既是会计人员在本行业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范,也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整顿经济工作秩序,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只能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从业人员,处在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关口,应是经济工作的“卫士”。财务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基础,国家的许多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都要通过会计工作来实现。但是新的《会计法》的实施以来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即执法的行为主体——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未能相应地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行动的自觉性。道德是一切法律存在的基础,是执法的思想保障,特别是在这一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与非的模糊界限会使人产生道德的迷茫,缺乏依法办事的思想基础,会计也不例外。鉴于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缓解会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腐败,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爱岗敬业,熟悉法规 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二)依法办事,客观公正 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另一方面,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此外,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三)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会计人员做不到诚实守信就会导致失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是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会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为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有效遏制其社会危害性,强化会计工作人员诚实守信至关重要。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对被泄密的单位既不公正又很不利。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违法行为。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泄露机密。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指出,当前左右财会工作质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严重滞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是把会计职业道德内化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要着力构建会计诚信体系,打造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会计队伍。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应作为终身教育的内容,并视其不同的工作实践阶段区别实施。第一,岗前培训。应在会计教学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填补我国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空白。在上岗证培训中,对“准会计人员”进一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知道跨入会计门槛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谓打“预防针”,使其产生“抗体”。第二,后续教育。对以在岗的会计人员,应定期有组织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不同时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充实、更新及拓展教育训练内容。这一阶段的培训目的,着力于检查对照方面,谓之“查体”,使其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任何道德上的滑坡,如不及时终止,终将陷入犯罪的深渊,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位会计人员都不能掉以轻心,存有侥幸心理,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 (二)强化法制监管,健全考评机制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做假帐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建议各级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办法,以年度为考核周期,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行为、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几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作为评比先进会计工作者的条件,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会计人员集中进行学习和培训,仍然不合格者年检不予通过。 (三)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其次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大力宣传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将先进会计人员的事迹提炼成职业化要求,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看齐,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客观上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身特征,从宏观和微观,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方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一直是倍受业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欠缺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影响颇多。会计职业道德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作点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企业 一、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就不得不依靠做假帐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如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 2.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缺陷”使会计造假成为可能。现代产权结构模式的两权分离,产生了以信任为基础,资产所有者以委托方式由选定的经营者所有者从事经营管理资产的委托一的运营形式。企业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为其,以实现出资者资产收益最大化目标来管理企业资产。 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人员,这支队伍在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随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法规体系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实施后,需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 二、当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会计职业从其权责结构的特点上看,是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还是企业外部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应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且有用的会计信息的责任。这—职业所需维护的利益是极为广泛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一顼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是各级会计工作管理部门、会计职业管理机构、单位负责人必须重视和做好的工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基本教育。(2)服务宗旨教育。(3)职业精神教育。(4)遵法守法教育。 2.减少外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应当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应当与法律、与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 在现代生活中,任何个人及经济组织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更是如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现其职能,是法律所赋的权力。要改善会计行为环境,就要给予会计工作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例如:我国在2000年7月1日之前执行的《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可见,会计人员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不得不服从于领导的意图。而某些企事业单位领导人钻法律的空子,为了追求小团体利益,粉饰业绩、谋取私利等等。会计人员对这种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眼”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因为他们的权力被“领导”了,被“限制”了。可喜的是,我国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第46条还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这两项法律条款有力地保证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位负责人的非正常干预,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严格执法,加强监督 一是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有个规范统一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 二是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会计凭证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经济业务,为监督检查提供主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传递;健全的账簿制度。在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基础上,健全的账簿制度能确保会计记录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提供完备的会计信息;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即便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会计实务的程序和方法,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一致性;科学的预算制度。这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依据;定期盘点制度。它是保证会计信息起初的重要手段;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即可及时发现错弊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我国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现状分析 【摘 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效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本文对我国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盈余管理 会计职业道德 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等。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一、我国盈余管理现状 在我国,现代会计还十分年轻,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 对比国外的盈余管理方法,可以发现只要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透视我国盈余管理现象,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分析如下: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基本的动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利益诱导效应,企业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关系一经确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于是一些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从业者,就有意破坏诚信原则和会计规则,实施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经营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对经营者而言,税收优惠政策及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为其开展盈余管理实现“避税”提供了弹性空间。 3.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因此,为了树立良好形象,许多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粉饰财务报表,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社会形象非常重要,它们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业绩,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形象的目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判断建设不完善带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恰当的职业道德判断,恰当的职业道德判断需要会计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会计理论发展缓慢,经济活动内容单一,这些都限制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2.会计职业道德判断意识不强 我国由于受产权机制的制约,会计人员与企业的经营者同属企业管理人员,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均由经营者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势必会做出有利于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判断,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3.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在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建设中完善盈余管理制度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既打好专业基础,又塑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新时期对合格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在校启蒙式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创建会计文化氛围,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近似的环境中体味会计的真谛,在感触中觉悟,在感触中培养,在感触中提高,成为既有会计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会计素养的新型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全面改进教学方法。 2.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关键,就是要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加强业务培训,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技术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企业及会计人员能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3.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机制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管理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的基石。社会监督是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拥有了更广泛、更全面的自主权。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就会产生腐败,权力越大,就更需要制约,理财权力越大,就更需要会计监督。因此,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盈余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因此,要从会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同时着手,建立起一个由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群众参与其中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体系,只有通过内外两方的共同监督之下,盈余造假现象才可以得到彻底的杜绝。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浅析会计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 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能否执行、经济秩序能否有序、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的大问题。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会计的法规、制度建设日新月异。可与之相辅相承的会计职业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影响了会计行业的发展。面对这一现状笔者对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实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思想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人员 会计职业道德 提高对策 一、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实表现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当前,人们痛恨虚情假义,倡导诚信,呼吁从业人员遵循职业道德,但仍存在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缺乏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 会计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违反了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有相当多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以使单位负责人意见得以“巧妙”实施。有的在面对外部监督时,甚至作好所谓“协调”、“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至流于形式。另外,在现实生活中,诸多的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还有发生在国内的一些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使会计业面临着“诚信危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公司的曝光,牵出了相关的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每一起造假事件涉案金额之巨、涉及面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缺乏诚信缺失。 2.缺乏爱岗敬业、坚持准则的职业精神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总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事情多,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对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似懂非懂,十分模糊。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缺失。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折射出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如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但这种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完全是形式,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而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因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不够,也不能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弄虚作假之风。 3.缺乏努力提高、强化服务的职业精神 我国1000多万财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频于应付。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报表挤数的现象。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呢?笔者认为既有从业者的自身原因,也有单位环境、社会环境、政府监督等外部原因。下面试着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1.从业者自身原因 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以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也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内容,大多只是走走形式,但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2.单位内部的不利因素 会计操作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于会计控制者。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虽然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更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就会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职业道德,就很有可能会被辞退下岗。当前突出存在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大都是会计控制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操作者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是减少从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影响的重要举措。 3.单位外部的不利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账的两难选择中,有的会计人员会选择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账,虽是保全了自身的利益,却又陷入了职业道德之失范。 4.政府监督的不利因素 政府监督不力,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产生的土壤。监督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 另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善,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苍白无力,也是会计职业道德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 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与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首先应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课。同时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及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自觉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保护会计职业的尊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具体来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弥补“先天不足” 各类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成功的会计人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 财政部门及各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在职会计人员上职业道德课,经常印发一些正反典型的材料以及观看警世教育录像,开展诚信教育和警世教育,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来矫正、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确实提高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在任何情况下,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做到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3)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会计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时时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财务人员应通晓并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这些规定是财务人员履行好其职能的重要法律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法律制度不断颁布和实施,财务人员还应不断学习、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在与有关方面发生利益冲突时,应敢于坚持依法办事。 (4)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 有人认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心”,在“欲”,而职业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则在于“制心”、“养心”。道德修养或道德自律的根本方法是“约束”,自律机制的核心是“约束系统”,自律者只有按自律标准和范畴时时进行自我约束行所必行,止所必止,才能最终达到“制心”的目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作为会计人员,其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境界高低,虽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在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因此,是否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则是衡量会计人员“自控”、“自律”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2.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奖惩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在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遵循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处罚,建立起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 监管组织的建立,根据我国的实际,可以分两步走,在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组建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这一步近期相对容易做到。但权威性稍差,待条件成熟后,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单独组建中国会计协会,权威性较高,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追踪记录制度 建议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对全国的持证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记分,在会计证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总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我国会计伦理道德建设也势在必行。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会计工作实际,探讨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有益做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体制的转轨,我国会计事业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历程,在会计标准建设与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前,加强会计工作管理,特别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是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是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时代呼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问题愈来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理论界、企业界以及政府的监管部门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建设健康的、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就必须尊崇诚信原则。缺乏诚信,经济运行的成本会极其高昂,甚至根本无法运行。在一个欺诈和舞弊盛行的社会里,弱者得不到公平,坦诚者最易受到伤害。因此,建立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愿望。21世纪, 五、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管理,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1 明确领导责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具体体现,是依法理财和依法办事的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作为责任主体的单位领导人,不但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而且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落实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政府和公众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严格的需求,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工作能够及时提供更多的会计服务。为此,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强化依法监督理念和服务意识。 3 通过整章建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工作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首先,科学设置会计岗位,合理配置会计人员,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会计核算的基本制度,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其次,建立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会计岗位定期轮换,不但可以使会计人员全面掌握会计业务,提高业务素质,还能使会计业务中的漏洞在岗位轮换中暴露出来,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再次,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会计凭证到账表的合法性、资产的完整性、成本费用的可控性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以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的意义研究 由于学生很少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诗句,心理上受到较强的刺激,同时产生了较强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求知欲,为下面的新课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生对大自然的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对“多彩的光”产生一个美好的印象,对我们将要讲授的光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地带有目的性地探索与学习,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教学任务自然就会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中完成。 一、利用诗词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科学之美的艺术。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本身不是美学,要想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从铅字变成闪烁美丽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物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掘物理科学美,展示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在物理教学中引用诗词,就会把一堂只有计算和概念的物理课变得生机勃勃,利用诗词展示物理学的科学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激发爱美的天性。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写道:“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描写了庐山的香炉峰早晨的一景:瀑布溅起的小水珠使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折射成彩色的光带———虹,这样的描写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同时也揭示了产生彩虹的两个因素:光和小水珠。 二、分析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练习中,以诗词作为题目背景,不仅会给人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享受,而且通过赏析诗词,从中寻求物理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从而深厚学生的文学功底,更多地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后两句,成了千古佳句,它不仅显示出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及高瞻远瞩的胸襟,而且带有很深的哲理性。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此提出问题:站得高为什么能看得远呢?人能够看到物体或者物体的像,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眼的缘故,而光的波长很短,很容易被障碍物挡住,所以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由于人所处的位置很高,物体发出、反射或者折射的光线可以不受阻碍直接进入人的眼睛,人当然就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而“穷千里目”了。类似的诗句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些都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讲“光的传播速度”时,可以引用诗歌“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它说明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可以引用赵彦端所作的《谒金门》中的“波底夕阳红湿”,它真切地写出了夕阳倒映湖中给予人的主观感受。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这也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现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出现过。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三育” 内容提要: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主题词:中学物理 德育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它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中。其中,占据着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掘物理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德育情景,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物理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战国时期,以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着有《墨经》一书,其中对力的概念给出了科学的定义,并给出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与近代物理学的概念一致;对杠杆的平衡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论述先于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平衡条件;对浮力的原理已有记载,并对物体的浮沉问题给出了物重与浮力平衡的关系,这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早200年;此外,《墨经》还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的观点和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情况,《墨经》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与欧基里德的光学论着相比较,不仅科学性强,而且要早100多年。又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有世界上最早关于电知识的记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这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才观察到磁偏角要早400多年左右。 在现代物理学史上,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为我国原子能科学实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946年到1947年间,他在法国发现了铀裂变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后来里奥?居里在他归国时的鉴定上写道:“我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近十年来在我们的指导下的这一代科研人员中,钱三强是最优秀的。”我国着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拓者,被世界着名的航空工程家冯?卡门称为“火箭技术领域一位最伟大的天才”。此外,中国物理科学家在航天技术、超导体和超导材料的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物理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和易被人视而不见的内容,从而了解更多的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和轶事,积累生动的素材,如对我国物理学科和科技工作有过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卓越成就。一定要为广泛宣传我国物理学家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收集一些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物理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毅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电磁感应现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在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光的本性时,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为了解释光的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践,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个一个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可以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飞跃,在这里光子已不是微粒说中的微粒。经过这种曲折过程,人们终于达到了“波粒二象性”崭新的认识阶段。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道德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物理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 自学,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敢于突破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框框,终于导致相对论的诞生;库仑扭秤实验利用相同的小球相接触而电荷平分的原理,巧妙的解决了电荷与库仑力相互关系的问题;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停地处理30吨轴矿渣,终于得到0.1克镭,居里夫人却因镭的放射线长期照射,不幸染病去世;诺索夫和助手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之迷,利赫曼不幸被雷电击毙,诺索夫没被吓退,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探索,终于成功;诺贝尔在炸药爆炸的浓烟中冲出来,已是满脸鲜血,他发疯似地高喊:“我成功了!”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的探讨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学科,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明确指出当前的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对物理这门科学进行具体地、明确地认知,观察和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也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追求升学率仍然是制约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也阻碍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之下,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及其意义 新课程标准是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参与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正是基于这一特性使得中学物理与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其所倡导的加强科学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然学科,实验性是物理学的基本特性,正是这种实验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所提出的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改革手段,然而在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实施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不统一,由于受到传统的理论型教学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验性物理教学准备不足,甚至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功能的发挥。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这对学生也提出的挑战,由于受到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禁锢,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还未建立起来,多数是依赖教师督促的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欠缺。三是硬件环境条件制约发展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对学校的硬件水平和实验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具有实验教学的硬件环境,但在实践中却实施仓库式的管理模式,仅仅进行简单化和粗放式的实验教学,浪费了相关的实验教育资源。四是部分学校教学模式僵硬呆板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单一,例如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将每一步骤进行固定,不允许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很难进行主动参与。 3 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实践中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该研究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可以说要促进当前我国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转变观念是重中之重,这种观念的转变的主体不仅仅指教师,还有包括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代表的各个层面的行为主体的学生、家长和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让这个社会都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相关理念的重要性,使其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进行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三是增加硬件投入以及重视物理实验的特殊性,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经费不足的学校的硬件投入,让相关学校有条件进行实验性教学。另外学校要重视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性教学,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四是以学生为主体落实探究型学习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总之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努力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特点,为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与素质教育—兼谈物理教材为加强素质教育所作的努力 在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众多文章和议论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本文所谈的素质,主要指社会文化素质,即指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活技能、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等。社会文化素质是人通过环境和教育在后天形成的。本文所谈的素质教育,指的则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 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 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 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 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 医学,人的食物 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 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 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理论 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 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任务,科学课程同样负有美育的责任。物理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把科学的和谐美、简单美、对称美和新奇美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供试验用的新高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在适当的地方已经用旁批的形式作了指点,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新教材强调了电学规律与磁规律的对称与不完全对称,同时以注解的形式指出磁单极子存在的可能性,意为向学生展示对称美与对称破缺的美。新教材加强了守恒关系的教学,这也是对称美的一种表现。目前,在科学课程中进行美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到,使物理教育(进而科学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里既有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学校条件和师资水平等具体问题,还要考虑到巨大的教学惯性。这个转变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才能实现。因此,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如何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教育科研的重要问题之一。 多年的教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落后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发现新问题,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987年我市参加了省教育学院中教部物理教研室组织的初中物理“教与学综合改革实验”,近十年来走过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化的改革之路。??这项实验是1989年哈尔滨市教委评定推广的十七项科研成果之一。 1991年又被省教委评为教育成果一等奖,并确定为“八五”的重点课题。这项实验成果现已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 一、实验目标 “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总目标是: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分两个目标系统。其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组成。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核心是寻求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原则 1.综合同步发展原则: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同步展开,既要重视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使这两者的发展同步。 2.循序渐进动态变化原则: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规律,设计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素质朝着预定目标变化。 3.学生参与与成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4.反馈调节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5.时效原则: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以45分钟课堂时间为基准。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少留课外作业,到不留课外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改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实验阶段 1.预实验阶段:1987年7月到1988年8月,在这一年里组织各区、县(市)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学习理论,考查和借鉴国内外各种教法的长处,设计了“教与学综合教改实验”的框架,边学习边研究,初步形成了进行教改的骨干队伍。 2.探索前进阶段:1988年9月到1990年9月,进行各种专题研究,边探索边完善。探索的问题有如何掌握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准备的内容、形式和程度的把握;参与的形式和质量;如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等等。 第二阶段:探索提高、推广阶段 1990年到1992年,?对前3年的实验进行了全面总结,以实验点为基地,逐渐推广。要求在哈市的八区五县中,区区县县有实验点,这样就由原来的五个实验点发展到二十多个实验点,有的实验点从实验的有效作法中抽取大多数教师能操作的作法,推广到其它学科和班主任工作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个阶段:大面积推广并向教学常规转化阶段教改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全体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我市物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从教改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中提取易于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操作性强的,使用有效的好作法,向广大教师推荐。这些作法是:(1)?用丰富多彩的鼓励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 (2)针对学生的实际,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异成绩,用以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可以学好也一定能学好物理的心理意识。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获取的过程。 (4)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协作完成同一任务的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5)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观察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话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 (6)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 (7)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组织阅读物理课外读物的读书会,做一些物理趣味实验,师生共同制作一些简易教具和学具,举办小制作展览和评比,举办物理小论文评比,组织现代科技讲座等等。 (8)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如抽查、同桌互检、自检,交流学习经验等。 经过近10年的实验,我们的体会是: (1)提高各区教研员对教改工作的认识是搞好教改,并使其深入发展下去的前提。在开展”综合教改实验”的前几年 里,仍有教研员认为不教改学生也能升学到盛市重点校,教改是花架子,摆样子。在有的区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时候,他们仍按兵不动。当认识到“综合教改实验”的目的不是着眼于提高中考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时,他们才真正参与到这项改革实验中来。(2)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使教改在学校扎根并使其发展下去的动力。有一些教改实验出现短期行为,昙花一现,虎头蛇尾,追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课堂上要摆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习惯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就能左右、主观臆断的事情。所以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关系,是伙伴,是朋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能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激发和点拨的作用,而不能有主宰、代替学生思维、动作的想法和行为。 (3)树立教改样板,可促使学校领导下决心进行教改。我市阿城五中,在1987年以前是教学的三类学校,学生入学后纷纷外流。自从1987年齐和老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后,出现一批教改成果。齐和老师担任校长职务后,又将物理科的教改成果,扩展迁移到其他各个学科,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五中由原来不知名的学校一跃而为在阿城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学校,流失生、外流生不见了,还有不少学生要求到五中就读。我们宣传五中的做法和成就,宣传齐和老师的精神和远见卓识,引起了社会效应,1995年哈市四十一中、五十三中等,由校长组织全校教师集体到阿城五中听课调研,吸取五中的经验和做法。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地进行本校的”综合教改实验”,现已收到良好效果。 (4)只有常规教学槁得好的教师,才能成为教改的重点试验点,才能出成果。我们在“综合教改实验”的开始阶段,只注意选择一般学校中的教学能力也一般的教师作为我们的实验教师。实践证明还没有掌握好教学常规的教师是没有能力槁教改实验的,更谈不上出成果。所以教改实验是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的事,吸取教改成果中的有效做法是广大教师的事。我们将教改成果转化为教学常规也是基于这一思想进行的。 (5)教改锻炼人,教改培养人,教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近五年,初中物理科评出的市级骨干教师共36名,其中有31名搞“综合教改实验”?,占86%,其他5名”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搞其他教法的教改实验。近几年的省级公开课,东北三省教改研讨会公开课,以及省电视自聘请的讲课教师均为我们教改实验的教师。哈市五十三中物理组有四名教师参加“综合教改实验”,近五年其中有两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做省级公开课4人次,市级公开课6人次,有一人被哈尔滨有线电视自聘请为讲课教师,有一名教师的电教课被评为市电杯竞赛一等奖。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论文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物理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问: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物的浓厚兴趣。 三、融洽的气氛,和谐的感情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处于这种状态中,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最易有光彩,见解最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怎会不活跃起来? 四、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 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这样,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学生主动体验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果师生互动的气氛已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所以更有意义。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如“光的折射”这一节,新课引入时,我从课本后面的一个学生实验入手,在碗里放一枚硬币,先让学生的视线从碗口上方向下移动,直到刚好看不见硬币,此时慢慢向碗中加水,结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币了。在学生兴奋之时,问:“之前为什么看不见硬币?”学生回答:“因为光是沿直线的。”再问:“加水后却看到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答:“不是,传播方向发生了弯折。”由此自然导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 ,选一位操作好的同学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七、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多是在自主探索或小组讨论情况下进行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多为只有记录员一人记录,或无人记录。常常出现讨论时轰轰烈烈,过后却不知学习了哪些知识的情况。为避免这种现象,影响学生日后的复习与记忆,在学习阅读教材时,可要求学生用铅笔及时把批注写在教材内容旁边的空白处。在师生共同小结时,对于正确批注可保留,不正确的可擦去,没有写的可直接添加在教材空白处,以使今后复习回忆方便快捷。 中学物理论文:养德、开智、健体、审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学过程是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教学的价值在于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造就一代具有创造力的新人。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养德、开智、健体、审美的功能。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思考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在教学中要尽量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学”,而要做到“乐学”,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情感、引起学习动机,增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谈几点体会。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在课重教学中注意情感交流。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讲课必须照顾到中差生,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有趣的生活语言用到课堂也有助于理解。例如初中讲串联电路的联法,可以说就象“头咬尾巴”,串联电路的特点就象是“一条江河流到底”.在流动过程中电流不减小,而能量减小,导致电压降低.这使学生对电压的实质育了初步的了解。 二、搞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得”真知。课堂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先交待清楚,要设置悬念,在实验中必须配以主动的讲解,形象的手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压缩空气引人仪实验为例,在做实验前简单交待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提出实验会产生什么结果?再以惊人的语调引起学生注意,在学生眼睛睁大的瞬间,迅速一压,一个明亮的火花引起一片惊叹。这时再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分组实验要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分组时,让中差生日成一组,激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尽量多指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提高动手能力,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多组织一些课外兴趣活动,例如小论文,小制作、智力竞赛等,这有利于培养技能和创造性,如我们要求学生做弹簧称,天平、电铃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珍惜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表扬。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自己获得成功,得到表扬,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适应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注意抓住“主个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回答问题,第一次实验)的分寸,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以肯定、表扬。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物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例如爱迪生的生平就使一个学习习较差的同学深受感动。结合教学我还讲过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看了大江截流的现场直播,我不失时机的讲了工地上的大型运料车、计算机控制中心等设备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将有新的飞跃,如果不认真学习,当个普通劳动看也不合格,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紧迫感。 中学物理论文:关于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美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曾说过:“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面,有时另一条腿走在前面,但只有两条腿才能前进。”可见理论基础,与实验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的,但实验部分往往是在中学阶段的教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使其逐步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使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成为中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适当改变实验方法 由于现在的学生思维开阔,以及现在网络的普及大量的信息都涌入学生们头脑中,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向学生学习,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含量,想出课堂试验中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就拿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吞鸡蛋的瓶子”这个很普通的实验来说。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的来完成这个实验:首先用镊子夹取一块酒精棉,然后将酒精棉点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恰当的圆口瓶中,最后将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瓶口。实验的现象马上就会出现,瓶口将鸡蛋一点一点的“吞”了下去。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一个关于大气压强的原理:当瓶中燃烧的酒精棉消耗氧气的时候,瓶内的压强会随之减小,当瓶外的大气压高于瓶内的大气压时,就能将鸡蛋压倒瓶内。这个演示实验在教材上用了很多年了,也许有的同学在上这节课之前就已经了解或知道了这个实验,老师如果做到这里为止,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感到很无趣,这使得老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接下来的教学任务也会很难完。这就得需要教师多动动脑筋了。教师可以将前面的实验当成一个铺垫,而实验的重点可以放在后面,这是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谁能告诉我一个方法,可以将鸡蛋取出来,当然前提是不能将我的瓶子打碎,当然也不能将鸡蛋弄坏。”这里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最好能做到幽默有趣,故作神秘,掉足学生的胃口。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自己,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按班级的人数多少每组人一般为5—8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组内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肯定学生们的正确想法,而错误的想法也应给予肯定,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教师在最后将自己的想法接受给大家,在这里可以随意发挥,在语言上动作上幽默些,将瓶子倒过来,将鸡蛋尽量把瓶口密封,然后运足了气,对瓶口猛的吹气,迅速的移开,瓶子里的鸡蛋会猛地飞出,在做这个实验时用瓶子越大效果会越明显。最后教师再试着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这一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们来总结原因。将老试验用新的方法做出来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由原来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思考。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在课堂中的学生们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和谐的气氛中也不知不觉的培养出了学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顺应当今学生的发展水平,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的实行起来,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能够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原来课堂教学中由老师进行的演示实验,现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由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的去思维、探索和创新。然后针对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当的整理问题,并揭示教学目标。像初中物理大气压强那节课,书上有个叫“吹不出去的乒乓球”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总是会按照书上的要求从瓶口处使劲吹气,让学生设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是,吹乒乓球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如果不用力吹的话,会怎样呢?如果不是从瓶口吹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多加思考的地方,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根据课堂要求的不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制简易试验装置,将废弃的矿泉水瓶剪掉一半再加上乒乓球,就可以完成简易的实验装置。然后让学生进行两到三人为一组的小组实验,让学生用所能想出的各种方法的去吹乒乓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学生会发现,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试着猜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吹乒乓球所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然后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并大胆猜想,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从而确定实验要探究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三.恰当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具有局限性。安全方面:有些实验可能会使学生发生意外并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又或者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对一起实验人员带来损害,为此,则会有诸多的实验要求,而一些难度较大或是需要珍贵仪器的实验就不会让学生亲自来做。客观方面。有些实验会因为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从而不在课堂进行演示,像布朗运动等。有些教师也会因为学校缺少实验所需的设备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用“口述”或“笔画”来代替。实验的效果方面:有些实验则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很难成功等等因素,容易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产生误导作用,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像机械波的相关演示实验。这事就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各种图形、清净的相互交融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容易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立体感受,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某些试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实验更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并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实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 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规律等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以学生为主合理的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 中学物理论文:中学物理力学的教学法讨论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 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物理论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文偿试着从多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物理教学、观察和实验、表现力、演示、模拟 、明确目标、设计脚本、选取素材。 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这些媒体信息具有主动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教育教学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于辅助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很强的教学软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得出来的,人们无论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还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都离不开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单靠观察和实验,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等场的知识,光、声等波的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 笔者认为,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之所以如此,这也是由多媒体课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它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一)、丰富的表现力。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内容,利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良好的交互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省时高效。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 + 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在用到某一板书或板图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相当美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以便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 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分别设计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课件。 1.演示型课件。演示型课件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功能,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抽象、复杂,以至于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用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物态变化中的汽、液化,升华和凝华;光学中的反、折射规律,各种光学镜尤其是透镜成像的虚实及原因;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及电流的形成;磁场及其磁感线;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其它如声、光、电等各种波的传播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运动过程,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动态图形和过程,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模拟型课件。模拟型课件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者理论上的“理想模型”,供学生观察,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这些现象与规律的本质。这种类型的课件一般设计成通过使用者控制事件的某些过程,从而发展到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克服了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许多真实实验的困难。如质点力学,原子裂变,牛顿第一定律,行星运动等问题,都可以制作成模拟型课件来辅助教学。 3. 练习型课件。练习型课件是通过练习的形式来训练,做必要练习,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这种类型的课件通常是计算机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输入答案或做出回应后,计算机再判断正确与否,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力学中的压强和浮力,电学中各种电路结构 、电路故障、电表读数变化,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点在物理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如果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练习,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到好、中、差各种层面上的学生。若采用练习型课件既能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时间,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有选择的练习。很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游戏型课件。游戏型课件是指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竞争性学习的环境,基于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将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科学性、教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声、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去制作一件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呢?总体来讲,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为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知识含金量。 (2)设计创作脚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交互性是由动作脚本的编辑处理实现的,在编辑脚本过程中,对很多演示和学生实验中需要学生特别重视观察的对象,如观察水沸腾前后水泡上升及相应变化情况,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关系等。就应该进行比较恰当的脚本控制:该停顿的停顿,该慢放的慢放。一定要让多媒体控制自如的交互功能将物理上重视观察的思想体现出来。针对如浮力,电功率等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重、难点知识的练习型课件,还得有很好的回放功能,选择功能等。总之,只有将相当于课件。 (3)恰当选择课件素材。多媒体教学课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依赖于所选的课件素材。选取时应依授课内容而决定,选择的声音应该是比较真实并能与演示内容相关的声音; 选择的图片尽可能是画得比较规范的真实图片。自然真实的图片,恰如其分的声音,给课件增添的色彩远远不是靠几个文字或者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早已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将相对抽象,比较综合的物理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学物理论文:谈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现场模拟操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有效地推动和改善了实验教学。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已这方面的认识。 1.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1.1.辅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的示范性实验,它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研发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演示实验中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大,只有讲台附近的几个学生看得清,实际操作难以把握好。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演示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很多教师干脆不做实验,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如果利用多媒体的放大、暂停等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该演示实验的难点。 1.2.辅助学生分组实验 1.2.1.实验操作的可视化指导 通过预置的规范操作,取代或辅助教师的口头叙述,更直观地讲解实验步骤。 1.2.2.强化实验重点 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2.1.对物理实验的重现和模拟 在普通物理实验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现出来。像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爆炸等过程,通过动画使 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后再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就容易多了。有些重要作用的概念和规律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利用一些图片或口头描述让学生进行想象的,如楞次定律中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去想象磁通量的增加、减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这种变化实行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如果用多媒体做逼真的模拟,就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认识障碍。这方面应用的例子还有原子弹爆炸、晶体结构、连通器原理、磁悬浮列车、激光、卫星运动轨道、通讯等。 2.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各类情境,根据物理学的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可以最大限制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例如,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很漂亮的课件,运用视频或动画手段展示其过程,则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理解,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学习热情。 3.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未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它当作单一媒体使用。例如,放一段录像,或放一段音乐,或打出一些文字内容。既浪费资源且达不到最佳效果。 3.2.过分依赖多媒体 3.2.1.用多媒体模拟演示代替真实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用多媒体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实物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以及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使两者恰当地结合,将其作为物理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2.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实验,导致放弃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的现象,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严重阻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陷入了“多媒体万能”的误区。 3.3.多媒体相对滞后 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课件。目前,现成的课件多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制成,而他们并非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在应用中,势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的作用是:“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复杂物理现象的展示、抽物理概念的剖析、微观世界的放大、宏观世界的缩小。 4.1.比较清晰的宏观物理实验 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实验,不能用“模 拟实验”来代替。但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科学模拟的基础上来分析瞬间实验现象,把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切割磁感线、磁通量的变化等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感受不深,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来分析导体怎样切割磁感线,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很容易就理解其中的原理,认清了概念的本质。 4.2.对中学不具备条件、不可能做出的实验或不可能在课堂再现的实验 应尽量利用视频资源来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感,没有视频的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科学模拟。例如《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中引入一段蹦极的视频比用计算机模拟更能让学生接受。再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可以用一段湖面上两船相互作用的视频,而不一定要用模拟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4.3.对课堂实验现象不够清晰,或不能完全定量进行的实验 可以用多媒体来模拟补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例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中库仑定律在教学中很难完全利用实验总结出规律,若在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课件来模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规律比填鸭式的硬把结论教给学生要好得多。 4.4.实验过程进行比较快的实验 有许多物理现象从发生到结束都是很快的。在教学中要想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节奏”实验变为“慢镜头”实验,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平抛运动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物理的初速度来控制其运动的快慢,并随时用“暂停”键定格某一瞬间让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情况。 4.5.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借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既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Excel软件来处理数据,把S和t的数 据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中,由软件来得到S-t图像和S-t2图像。学生根据图像很直观的得到S、t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曲线,而S、t2之间的关系是一条直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即使它再生动、直观、逼真,也毕竟是虚拟的,无法真正表达出物理实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因此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的重要性,明确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演示实验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本身,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做到适时、适量,才能体现其优越性。所以,凡是能够由教师动手演示的实验,以及能够通过改善仪器、改善方法就可以增强实验效果的实验,就一定要尝试改善,而不能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技术。 中学物理论文:谈中学物理中的电学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怎样搞好电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1.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3.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3.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1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3.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V,如果R1=800,通过R1的电流为0.2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行业离不开机械设备,科学技术带动了机械设备的不断进步,借助各种的设备来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进行提高,使其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有效的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与机械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积极的提出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所使用的机械化设备更加的复杂,在对机械化设备进行使用时,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使得机械设备难以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因此,需要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正常的发挥其功能,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要求,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对施工单位、投资单位等多方的参与者都有重要的影响。对目前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备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筑工程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思考 1.1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周期长、参与的人员众多、设备使用和调动率高等,并且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重视,为了节约成本,施工单位往往通过裁员或者压缩人员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工作,使得施工单位缺乏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管理人才。目前,建筑工程单位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并且缺乏专人来进行管理工作,兼职人员对管理工作缺乏经验,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异常的混乱,毫无头绪;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使得管理工作难以正常的进行下去;建筑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使得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一片空白,无人对设备的采购、使用、调转、维修等工作进行管理,造成了工作的混乱;企业单位对自身的机械化设备数量模糊,并且缺乏专人来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1.2缺乏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因此,在进行施工时,会将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融入进去,对现有的机械化设备进行不断的更替,采用最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设备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国家的发展。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和企业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制定出对策,对落后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对建筑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1]。在进行施工时,需要根据施工的要求来选择机械化设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和资源。 1.3机械设备一般的使用与机械的维护保养内容严重脱节 建筑施工单位大多实行一人一机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确保机械化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是,在进行具体的实施时,一般使用固定的机械化设备管理机制,有效的将人员和机械设备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机械化设备在进行维修和保养时,都是依靠专业的维修厂来进行,但是,由于设备的过度使用,使得机械化设备无法及时的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由于没有安排专业的机械管理人员来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无法对机械化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使得设备过早的报废。 1.4机械化设备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率逐渐增高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建筑行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出来,并且近些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逐渐增多,主要的原因是人员疏忽所导致的。操作机械化设备的人员没有获取相应的资格证,并且缺乏专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能按照规定的行为准则进行工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展。此外,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机械化设备管理的策略 2.1编制工程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方案 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需要制定好施工方案,各部门准备就绪才能进行工作。施工方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机械设备的布置和调配。施工方案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施工平面图、施工设备使用计划表等。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安排需要由多个部门进行讨论之后才能确定,这样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2建立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 施工单位成立专业的机械化设备管理部门,建立完整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制,确保机械化设备的正常使用、维修和保养。机械化设备管理部门需要和施工单位的各个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2.3完善机械设备使用档案 建筑工程由于工程量浩大、施工周期长、使用的机械化设备种类及数量较多,为了确保能够对机械化设备进行清晰的管理,需要对每台机械化设备建立专属的档案,不同的设备具有对应的说明,便于查找和使用[2]。机械化设备的档案包含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各种信息;当机械化设备发生故障后,可以根据档案来进行分析和调查;机械化设备的档案对每台设备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为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落实安全制度 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准们的管理机构,推动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施工单位应该将安全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机械化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3];使用完设备之后,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保养。 2.5明确奖罚制度 施工单位应该将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和施工人员的薪酬联系起来,按照规定来进行工作,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无不良操作和设备损坏的人员,施工单位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对不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操作和长期无法操作的人员,施工单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和批评;多次进行处罚并且教育无果的人员应该进行辞退。 2.6培训高素质机械人才 任何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员因素,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所以,施工单位应该积极的开展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企业单位应该定期的举办知识讲座,让施工人员互相学习和互相讨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的进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的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工作,而施工管理工作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施工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企业单位需要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重视。机械化设备的管理水平与设备的使用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对施工的安全、质量等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需要积极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对我国现有的机械化设备管理工作的空白进行填补,对机械化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作者:马忠峰 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措施 摘要: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得益于交通建设的科学化、跨越式发展。目下,传统的建设生产方式正在被机械自动化悄然取代,要做到工程施工又快又好的完成,需要高水平的机械设备管理。因而,如何科学的管理与养护机械设备,促进交通工程顺利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交通工程;机械;管理;维护 引言 当前社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压力随之增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明显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的数目,这极大地推动了公路与桥梁的工程建设。在交通工程中扩大机械使用的覆盖范围,不仅能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进度,还可以提高其施工效率。机械设备管理的水平与工程施工有密切的联系,在交通工程建设中要做好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十分重要。在使用机械设备时,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现场机械操作人员要注重机械设备的操作管理及维护、保护好施工机械设备,以此来降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保证管理工程建设的质量。 1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中的问题 1.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大多极其重视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等,而对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有所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缺少相关账目与技术资料档案,导致管理工作大多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机械设备经常性地处于随意使用,无人看管的散漫状态,严重时会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除此之外,由于施工单位的分散性与长时性的特征,而工程企业中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人员构成结构畸形,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在工作中工作者常常出现懈怠的工作态度,最终导致机械设备管理的紊乱无序,严重影响工程进程。 1.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交通工程施工单位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让非专业人员管理机械设备,虽然有一些具备专业知识,但是也不能够做到专职管理,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混乱。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只看重眼前经济效益,没有考虑长期的效益,忽视对机械施工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的专业教育工作,导致机械设备得不到良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导致机械设备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1.3档案资料不全 由于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施工企业不能真正履行各项设备管理的规定,这就造成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难以正常进行,施工企业不能正确认识统计、核算成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再加上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突袭检查,管理中出现管理漏洞,间接造成经济核算不属实,统计资料不准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统计资料无法清晰地反映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企业成本消耗情况。 2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措施 2.1健全机械管理体系 完善的机械管理体系对实现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为了充分调动施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保证管理机构的高效性,还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例如,当公路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要根据中标文件进行合理组织和规划,确定机械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有计划地置办工程机械设备,避免低质量设备造成的经济损耗。此外,在交通工程施工进行过程中,还可以实行机长负责置制,把设备操作人员的报酬和设备的各项指标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规范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在交通工程施工中也要加强现场监督,可以实施奖惩制度,惩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机械设备发生故障,造成经济损失的人员,奖励机械设备维护技术好的操作人员。 2.2加强人员管理 机械设备性能的发挥、使用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操作人员在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和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是两项必需且必要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培训与鉴定一定要细化至每一个操作点,实打实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操作人员的相互交接也要严格管理,两班人员之间要对机械设备的相关情况进行说明,防止机械操控不当。此外,在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中组建一支专门维修机械设备的队伍,让维修队伍对机械设备定期维修保养。在保养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维修队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同时要及时更新需要更行机械部件,使机械设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当工程项目结束,维修队伍要对施工中使用过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故障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差,修理难度大时,维修队伍要及时把机械设备交给专业的维修部门进行保养,或者直接送进修理厂进行维修。再有,安全教育要贯穿始终。施工企业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使每一个在岗人员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事故的危害性,必要时,要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合格后上岗、持证上岗要做到制度化,使每一个人意识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术水平、更是为了人员自保,安全生产。 2.3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设备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机械设备更好地进行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档案应该包括交接班记录、修理保养的记录、修理计划等项目,并且档案资料应该是一个机械设备一个档案管理,在机械设备调动时,档案也随即调动,设备调回,档案也跟随设备一起调回。机械设备要总结机械设备在使用、修理、管理、保养、配件等各方面的经验,并且准确记录每一次维修,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样在将来的机械设备维护工作中,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才能通过档案快速地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4优化配置 公路建设在施工方案的确定阶段就要进行优化选择,依据工程的规模、工期来决定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等等。尤其是在拌和机、摊铺机和运输车辆等关键设备的选择上,要根据方案灵活优化的选择,既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又要避免浪费,降低施工成本。整套机械设备的组合要遵循以主要设备为基准,其它设备辅助主要设备将效率发挥到最大化的原则。当一些综合性的机械设备可以完成关键环节时,就要相应的减少配套环节,实现施工设备的并列最大化。 2.5加强科学维护 机械设备如果能注重日常的检查可以避免大多数故障的发生。因此,设备的预防检查要配备专门的人员,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把设备与人进行配对关联,设立日常检查日志,把巡检情况和设备的日运行、月运行,甚至是年运行情况进行比对,使设备的性能和对其的预判控制在一个可操作范围内。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经行一次全面的保养,日常的保养工作只是使设备进行正常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零件损耗,日常检修中可能会忽视这些安全隐患。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及维修的费用要严格控制,不能私自挪作他用,使得在设备的更新等情况时,没有足够的资金,造成工程延误。 结束语 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工程施工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要更严格,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让机械设备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同样也是提升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和施工质量水平。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设备管理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及时保养,合理使用,提高交通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供帮助。 作者:钟智伟 单位:四川路桥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机械管理水利水电论文 一、机械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建设也拉开了帷幕。而在原有的水利水电机械管理模式下,大多水利水电机械设备一直以高负荷的工作方式运行,从而导致这些设备一直处于较高的使用率。传统机械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是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过早损坏或淘汰,同时,施工方的机械管理员工没有清楚认识到正确机械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机械管理的常识,即便有的机械管理员工能够意识到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通常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保养手段或者是日常维修手段。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手段较为落后。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机械运转出现问题,相应部门维修工作难以到位,很容易影响整个工期的进度,甚至因为机械故障导致工程的停工。就目前来看,水利水电施工单位的机械管理制度差强人意,加之施工人员调动频繁,就初衷而言是为了促进工期提前化,只顾设备的全力使用,但是根本上对施工机械的危害是较大的。 二、水利水电机械管理存在的不足 1.制度上的缺陷现今,水利水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工程机械普遍都是旧式设备,再加上缺乏科学合理机械管理规章制度,这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挖掘机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挖斗会产生巨大的挖掘力,导致其主臂钢结构会产生巨大的横向纵向拉伸,因此主臂钢结构质量的好坏最为关键,而做好对其的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对施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特性,要求机械调动性较强,相应的就会导致机械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且很多施工单位在管理班子的建设上存在弊端,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购入设备后都没有记录在帐,这是现今一些企业内部资产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机械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如何尽快制定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如何进一步做好机械的日常使用与保养等问题做出严格规定,尽快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完善。 2.机械操作人员个人素质普遍不高在水利水电机械的施工过程中,机械操作的员工个人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具体体现在业务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操作员工专门设立的上岗要求形同虚设,很多操作员工无证上岗,个人技术不强,对整个机械系统设备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也是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些操作员工对操作安全规定规程不了解,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没有专门的应对措施,这极有可能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还有部分操作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在工作过程中玩手机、抽烟等等,这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3.机械设备使用不当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使用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重使用轻保养。这些企业通常为了赶施工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长时间运转状态,致使机械设备过早陈旧、破损。而企业负责人或者是机械管理人员只在乎眼前利益,忽视了设备使用的长久利益,机械设备在高负荷运转下,殊不知这样带来更多的维修费用,相应的也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延缓。 4.维修工作不到位就目前看来,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没有专门的设备运行、维护手段,通常只是机械设备出问题以后再去维修,而对设备的预防和保养成了一句空话。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老化以及故障不能早发现、早处理,都是设备出现问题以后才着手处理,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另外因为核算工作的各种漏洞,有些维修员在对器械进行修理时,贪图小利益,对一些可以再利用的部件放之不管,造成更大的浪费。 三、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1.优化及完善施工机械管理制度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的管理前提就是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如机械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制度、机械保养与维护、机械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等工作制度,这些制度应该涵盖整个工程,涉及工程进展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个人、每个机械设备。管理层可以把管理制度的落实与员工的绩效相挂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器械管理和养护机构,以领导负责制,统一进行管理,划分好个人和群体的职责和任务,尽量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能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保障机械的高效率和施工的高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重视操作人员的培训、奖惩工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需要操作人员的正确管理和维护,机械设备使用程度的高低和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对机械设备的掌握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说,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应当在操作人员的选择上下一番功夫。可以在人才招聘时就进行严格的审核,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证。另外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这些操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在有效提高操作人员个人素质的同时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企业可以在制度上加上一些奖惩方案,比如对那些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隐患的行为进行奖励,对那些玩忽职守,不认真工作的行为进行警告或惩罚,这是督促操作人员正确、积极地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的一个良好手段。 3.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百年大计、安全第一”,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工作,企业需要不断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体现安全施工,人人有责的思想,使各个部门的责任人和施工人员各负其责,共同保持安全施工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在设备配置上,好的机械设备能有效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企业而言,完善的设备配置意味着投资力度的加大,所以企业在引进机械设备时,务必要保证所引进的设备的确是工程所需要的,更为重要是在质量方面要严格把关,加强机械施工中员工的安全性。 4.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机械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工作是做好水利水电施工的基础,要想做好维修管理工作,操作人员必须要清楚机械设备的运转周期、年限、设备状况,制定科学的机械设备运行、保养、检修计划,在机械正常磨损阶段要精心维护和保养,延长机械使用的最佳使用状态。最后准确把握机械的磨损规律,进行预防性的计划维修,到需要大修时,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修理,全面恢复机械的出厂功能。 5.机械设备的维修手段要想做好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第一,不同的机械设备要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施工机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位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像现代型大型水利水电的建设施工,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为要想做好其维修工作并非一件易事。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的进口设备而言,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其修好,我们应该以状态监测的维修模式为主;对于一些小型的、结构相对简单的机械,由于其即便发生故障,往往也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可以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那些诸如水泥混凝土加工的设备而言,由于其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对施工产生严重影响,应当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的维修模式。第二,做好维护与修理的有机结合对施工机械要进行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随时掌握机械的状态,了解故障隐患,从而为采取相应的修理措施奠定基础,尤其是对新进的机械或者是经过大修的机械,在正式使用以前或磨合期结束后,都要特别注意。第三,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在维修体制上,各施工企业可以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的基础上及时处理现场的机械故障,根据机械的使用情况和实际运行状态,制订维修计划从而调度、安排好施工现场的机械,使机械维修对工程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论 总之,对设备所投入的技术和资金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硬性标准,而管理水平则是其软性标准,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机械设备能够更好发挥其应有效用,以便在施工过程更加的平稳顺利,就如同领头羊一样,失去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是无法完成的。较其他工种分析比较而言,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由于受到施工条件、施工强度的限制影响,维护员工在机械设备的日常运转和管理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疏忽,加上机械运作强度大,一旦员工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运作的故障就不可避免,所以水利水电施工机械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领导重视管理工作,并督促员工做好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才能确保项目快速高质量的完成。 作者:李青安单位:大唐观音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水利机械管理下的水利施工论文 一、分析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的重要性 1.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机械设备对于实施工程施工和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水利工程介于我国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特点主要是进行地面上的开挖以及山石的开采,对于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是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工程概况进行的,只有对工程施工机械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避免工程施工的施工停滞,并有效的杜绝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其他情况。结合利用有效地施工工序进行的施工机械的选择,是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的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方案组织和计划,以及实际的建筑施工技术等进行各种因素的多方案比较,才选配的机械施工机械。一旦施工中的机械发生损毁、丢失等情况时,工程的建设质量将无法保证,甚至利用其它的施工机械进行代替,也不能有效地稳定工程施工的质量,直接导致施工单位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实施水利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够针对机械的重要性和施工要求的原则,以及制定的方案进行全面的配合,提升机械的实际施工效率,因此整个的水利工程在水利机械的有效管理下才能被进一步的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 2.有效地杜绝因为施工机械而导致的工程建设问题水利机械能够针对性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能够按照规定的合同要求进行及时的施工配合,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进行工程的施工建设技术改进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质量还不够完善,就更加的需要将水利机械进行有效地管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水利工程的施工机械装备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工程经常因为机械故障而进行停滞,因此只有重视机械的管理才能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并保证工期。水利机械的管理不光是为了配合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更重要的是提升水利机械的实际使用价值,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全面的围绕工程建设的施工要求。并制定相对应的水利机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政策,将机械的管理落实到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从而给整个的工程施工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 1.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对施工机械的管理制度,能够给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多有效地施工步骤和施工计划,因此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才能够在规范有效的工程施工中才能按照计划的规定实施机械的停放、维修、开展施工的全面配合。所以针对性的制定关于机械管理体制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机械的合理配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将施工中的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引进、机械作业面以及管理线路等,都能够实现相对应的结合,从而有效地保证工地现场的其他基本施工材料的有效配合,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规范性。例如:责任分包制度,将使用生产中的机械以特定的管理模式,承包给专门负责的机械管理企业制定针对性的机械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能够进行施工工序的规范,从而及时的进行安全施工管理的落实,也是加强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中,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而在施工中能够对机械做到合理使用科学使用。建立的机械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能胡军赣州市水利水电建筑装饰总公司江西赣州341000够将整个工地施工中的环节进行细致的分配,有效地能够提升机械的完好率,并提高机械施工的水平,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全面的达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重视,并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效率。 2.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会利用到各个施工机械的分工和细化,才能针对性的将工程的施工技术改进,从而充实施工方法,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是实施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的基本目的。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才能进行科学有效地操作。例如:施工推土机以及挖掘机的选择,能够将人机进行固定,机械设备的选用,要具有针对性,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等方面进行考虑。针对性的选择施工机械能够在后期的机械管理中将机械进行有效地分配,进而做到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全面保障,因此针对性的选择机械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对于机械的选择。按照施工机械的性质、施工特点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对施工机械的选择,才能依据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要求、实际的可利用性、使用的安全性、操作方便性、维修的简易性进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选择。 3.加大对机械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随着当前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机械生产制造厂都进行了自身产品而对科技优化和性能改良,甚至更加有效地是进行了智能化的电脑操控,因此实施对机械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为了进一步的有效管理机械,延续机械的使用寿命,在施工中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施工后能够进行科学有效地养护,因此整个的机械管理才能具有实际的意义。专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遵守机械自动化的程度,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实施对机械管理的专门性研究。对机械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进等方面才能进行有效地综合性管理,因此机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才能被及时、有效地改进并提升。 4.及时的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机械的使用价值主要是靠使用寿命体现出来,在给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各个工序的机械都发挥自身的能力,因此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磨损,例如:零件的变形、断裂、蚀损等。在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开展管理制度,才是维护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机械设备要定时的进行保养、维修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根据施工中对机械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程度,以及开展实际生产中的利用方式,采取不同的养护方式,及时的涂抹润滑油或者及时的进行清理,针对性的配合工程的施工建设。根据工程施工中机械的使用情况开展养护,并制定对机械设备的养护计划,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工程施工方式开展机械设备的有效养护,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法和手段。对于较老化的设备要进行安全隐患的消除,以修理为主。对于新进的机械设备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加强对新设备的及时维修,从而保证每台机械设备能够具有前面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实施对于水利机械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能够提升工程施工的建设质量,并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期。并对施工中对机械管理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从而提升工程施工中水利机械的实际利用能力和价值,保证在更多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及时的对工程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养护,从而提升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 作者:胡军单位:赣州市水利水电建筑装饰总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分析论文 安全管理是公路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重要工作,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保证公路建设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公路建、管、养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增加,设备安全管理力度也应相应地增大,特别是工程施工中,机械伤人事故时有发生,机械事故也屡见不鲜。导致机械设备事故和机械设备伤人事故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人、物和环境这三大因素。 安全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它包括设备操作手以及生产组织、指挥管理等人员。据统计,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机械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占事故的80%以上,因此操作人员是关键。然而,有些操作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缺乏设备相关专业知识,对操作方式不甚了解,对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盲目进行操作或者经验不足,或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作业;缺乏应付异常情况的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完全无知等因素;另外操作人员纪律松懈责任心不强,检查员不细致等,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其次,设备的技术状况以及安全装置、设施、使用的配件、材料质量等,也会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一些大厂生产的品牌设备基本上都符合安全设计要求,但有的单位自制的简易设备。由于受到主观认识、技术水平、经济能力所限,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一些设备配件质量不合格也容易存在安全隐患,1台设备由许多零配件组成,在众多的零部件中.难免有个别质量不合格的零部件装配到设备上去,如l根质量不合格的刹车线、制动皮都会导致一场重大事故,1个有缺陷的气门弹簧会在发动机运转中突然断裂,使气门落人气缸,就会引起重大设备事故;同时机械使用的材料不合格也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再次,由于公路施工机械都是在高温严寒、软地基坡道等野外环境施工,阴雨天气里,场地泥泞,晴朗的天气里,也是到处充斥灰尘与施工产生的粉尘。作业场地机器布局互相影响操作,机器之间、机器与固定建筑物之间不能保持安全距离。有时作业场地过于狭小,地面不够平整,有坑凹、油垢水污,废屑等;室外作业场地缺少必要的防雨雪遮盖;有障碍物或悬挂突出物,以及机械可移动的范围内缺少防护醒目标志。夜间作业照明度不够,隧道施工过程通风、温度、湿度均超出机械设备本身的工作环境要求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要加强重点防范。 第一,正确选择机型,合理调配。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因此,在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就要使工程项目与机械设备的使用规范相适应。切勿大机小用,还要防止“精机粗作”,“小马拉大车”等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根据工程施工任务的环境与作业量的大小在现有的公司机械设备中合理的选择符合当前需要的设备。对于各项目部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公司物资设备科建成了物资设备网站,加强各个设备物资部门的信息交流,使各个施工项目与设备材料管理站及时掌握机械设备各方面的信息,协调好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养护,合理调配机械设备。 第二,正确使用,及时保养,“用养修”相结合。机械危险是指由于机械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构件、零件、工具、工件或飞溅的固体和流体物质等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作用,可能产生伤害的各种物理因素以及与机械设备有关的滑绊、倾倒和跌落危险。为此,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该设备。在机械保养工作方面,施工单位应严格要求机械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养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这样既确保了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又有效地控制了设备的维护成本。针对设备运转周期,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控制设备一、二级维护,落实专业机修人员到施工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施工单位应要求现场机械操作人员做好配合、督促、监督,并由专业检验人员验收质量,保证设备现场维护质量。从以上两方面的保证,有效避免了设备故障的出现,减少了因机械设备而出现的怠工,没有了工作任务的拖延积压,从而也就避免了机械设备的超负荷长时间运转与带病作业。超级秘书网 第三,积极做好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组织工作。各单位应建立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做好用机械项目大小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在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事故隐患机械,培养安全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安全专业技术和机械安全操作知识,提高自身技术,掌握各种数据,在机械安全操作提高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加强对安全生产法规学习,提高安全意识为公路工程机械安全顺利施工做好准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领导小组,使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有章程。作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结合工作实际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学习制度,及时贯彻落实、掌握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当前安全形势,吸取外省、市、县有关单位事故教育总结经验,堵塞漏洞,学习本系统本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坚持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及时研究部署总结工作和交流经验,并深入开展“反三违月”“安全生产活动月”活动;同时建立健全检查制度,机械设备安检小组应对所管辖单位有关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指示,计划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或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整改意见反馈给受检单位;凡发生事故,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及时上报;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奖罚制度,全员风险抵押金对事故当事人及主管领导进行追究责任,并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以提高警觉性,对公路工程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综上所述,安全问题是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事业发展的大问题,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发挥自己的职能,把安全问题提上主管领导的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本职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工程中机械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公路施工中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以更好地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根据这几年的施工管理,笔者我对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合理组织机械配套等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以便与公路建设的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配套选择 引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机械效率也是施工的关键。根据这几年的公路施工,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管理主要从如何选择施工机械和施工机械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加强。 一、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机型、规格、数量、组合等方面应采用如下不同的方法选配施工机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以路基工程施工为例,路基工程作业内容包括土石方挖掘、铲运、填筑、压实、修整及挖沟等基本内容,以及伐树除根、松土、爆破、表层清理和处置等辅助作业,每种作业选择的机械设备不同。例如:清基(树丛、草皮、淤泥、黑土、岩基、废墟、冰雪等清除)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填方路基施工主要用: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夯板、碾压机、洒水车、运输车辆等。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内,按照施工计划中的月作业强度和日作业量选择施工机械。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 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在路基工程施工中,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供选择的土方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雨水会迅速改变土壤状态,特别是粘土。因此,选择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气象情况。例如,久晴不下雨,土质干燥时可选择轮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反之,旷日持久下雨,土壤过分潮湿和作业场地及道路泥泞时,则选用履带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为宜。 根据以上的选择方法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组合机械,使机械设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为工程服务。 二、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 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 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 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结束语 项目部加强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用管理,成本核算,一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械设备与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两者的共同提高,这是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施工机械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公路施工中要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以更好地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根据这几年的施工管理,笔者我对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合理组织机械配套等技术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以便与公路建设的同行们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管理;配套选择 引言 公路建设采用机械化施工,是为了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如何最大化发挥机械效率也是施工的关键。根据这几年的公路施工,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管理主要从如何选择施工机械和施工机械的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加强。 一、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笔者觉得施工机械的机型、规格、数量、组合等方面应采用如下不同的方法选配施工机械。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以路基工程施工为例,路基工程作业内容包括土石方挖掘、铲运、填筑、压实、修整及挖沟等基本内容,以及伐树除根、松土、爆破、表层清理和处置等辅助作业,每种作业选择的机械设备不同。例如:清基(树丛、草皮、淤泥、黑土、岩基、废墟、冰雪等清除)使用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填方路基施工主要用: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夯板、碾压机、洒水车、运输车辆等。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限内,按照施工计划中的月作业强度和日作业量选择施工机械。 根据运输距离和道路情况选择施工机械,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工序所需温度(≥110℃)和压实工序所需温度(≥90℃),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距离不宜超过30km。 根据土质选择施工机械,在路基工程施工中,土壤是施工机械作业的主要对象,其性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施工机械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成本,因此土质是选择施工机械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土壤性质和状态,可供选择的土方施工机械有推土机、装载机、平地机、挖掘机等,压实机械有光面压路机、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 根据气象条件选择施工机械,雨水会迅速改变土壤状态,特别是粘土。因此,选择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气象情况。例如,久晴不下雨,土质干燥时可选择轮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反之,旷日持久下雨,土壤过分潮湿和作业场地及道路泥泞时,则选用履带式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为宜。 根据以上的选择方法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单位的具体条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组合机械,使机械设备高效、经济、实用的为工程服务。- 二、施工中的机械管理 项目部成立时应立即建立项目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做好组织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及时上报组织计划,组织机械到位,并深入了解各机械技术状态,撤换低劣机械,为公路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 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又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状况,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 机械的易损件应作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 对缺口机械应进行租赁,保证公路工程如期进行。机械租赁应做好市场调查,努力降低租赁成本。 结束语 项目部加强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用管理,成本核算,一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械设备与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两者的共同提高,这是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设备有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 机械管理论文:路桥施工企业的工程机械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其机械设备加强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路桥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施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路桥施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路桥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各方面的有效协调,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效节约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对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特点进行阐述,对机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交通事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交通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路桥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对我国路桥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路桥施工企业机械设备逐渐朝着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种类多而且复杂,机械管理的难度变大。因此,对工程机械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特点 (1)技术性。在企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设备是科学技术实体化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载体。因此,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机械设备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涉及机械、液压以及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科学知识,知识的匮乏很难对机械设备进行选购和管理。对机械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和维修,对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专业知识进行掌握。(2)综合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多门技术知识和多门科学的综合应用。机械设备管理的内容是工程技术、经济财务和组织管理三者的综合。机械设备管理需要开展全程管理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化。(3)随机性。机械设备故障发生具有随机性,因此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具有随机性。在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突发情况具有紧急应变能力,有效地减少机械故障带来的损失。(4)全员性。在路桥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科学化方式,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管理,以人为中心。因此,在路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的有效结合,做好机械管理工作。 2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工程施工机械的科学使用率较低。在路桥企业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必要工具。随着路桥工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数量在不断的增加,机械设备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更加重要。现阶段,路桥施工企业购买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中,注重使用忽视机械维护,重视机械购买,忽视机械管理,导致路桥机械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达不到理想的使用效率。(2)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完善。首先,在路桥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健全的机械管理体系,各个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导致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不够重视,设备管理工作有待优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设备不能够得到真正的维护。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缺少联系,机械设备管理的标准不统一,对工程施工的工期和质量都会带来影响。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周期长、人员复杂,不同施工阶段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机械管理的制度存在缺陷和问题,造成机械设备存在丢失损坏的情况。(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机械设备在路桥施工的过程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同时在机械设备操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检修以及维护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相关的人员应当具备更高的素质。操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带来影响。 3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有效的措施 (1)合理分配施工机械设备,促进资源优化。在路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当重视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首先,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当对施工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了解,了解机械设备的各项参数、性能以及相关的配置等。其次,在对机械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现实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机械设备的类型和型号进行选取,实现机械设备配置的最优化。最后,促进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补性,促使机械设备的性能能够充分发挥,促进路桥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2)促进机械设备相关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对路桥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体是人,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影响着机械设备各项性能的发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机械设备在不断的普及和应用,因此,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促进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首先,施工企业应当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的力度,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进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技能和知识的提高,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机械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当贯穿于整个路桥施工的整个过程。最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当跟上时代步伐,对现代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3)完善机械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目前,国内路桥施工企业中,不少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是路桥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在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的机制进行完善,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在施工企业内部对考核激励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善,如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激励考核的方式调动施工人员参与机械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对相关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对路桥企业中机械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中开展管理工作,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则的现象。三是对机械设备的安全和决策机制进行完善,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不安全的管理因素,导致工程施工存在风险,引发安全事故。四是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应当由专门的部门进行负责,保证各项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能够落实。在路桥企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4)完善机械管理指标体系。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管理指标进行确定,促进管理指标体系的完善。首先,建立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机械设备的完整性、故障发生频率、设备使用频率和次数以及检修维护次数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映。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时间指标体系,能够对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故障出现时间、检查和维修时间以及再次使用的时间等设备运行的状态进行反映。再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设备的购买成本、维护和保养成本以及更新换代成本等各个方面的成本进行反映。最后,建立和完善综合设备安全评价体系,能够对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检修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记录和反映。另外,不同的路桥施工作业,采用的机械设备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机械设备利用最大化。 4结语 在路桥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做好机械的使用、维护和检修以及更新换代等,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发挥最大化的使用效率,促进机械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路桥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进行机械管理的过程中,正视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机械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促进管理人员综合技术和素质的提高,促进路桥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作者:张继军 单位:南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管理论文:谈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较为普遍。通过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且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为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增加,这也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对农业机械管理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的保障广大种植户的利益,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创新;计算机技术 农业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也都非常重视。在农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提升了产量。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还较低,因此需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保障种植户的增产增收。 一、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有效的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仍应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快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步伐,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还参差不齐,再加之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因此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者的水平,为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工作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保障。 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加强农机管理创新的意识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垦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努力提高农机管理创新意识,强化对农机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农机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机信息数据库,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来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显著,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西部地区较为落后,这也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也较高。由于各地对农业机械的投入、重视度等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加快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完善,全面提高农机管理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机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四)促进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农业机械管理数字化的重要保障。依托于信息技术远程监控来获取信息,并构建农业机械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全面提升农业机械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弥补原来农业机械管理系统中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 (五)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并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来研发有针对性的农机产品,使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有效使用,增强农业机械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性。这样农业机械在满足不同用户实际需求的同时,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产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实现了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布局,能有效地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程。 (六)建立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机制 在现代化农垦建设过程中,农机管理部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明确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大力度来提升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户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全面提升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重视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和维修保养知识,对于农业机械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熟练使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协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新农垦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需要深入推动农业机械管理创新工作,正确认识农业机械水平,提升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要加快创新农业机械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林存宝 陈鑫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红色边疆农场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措施探索 摘要:当前,随着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建筑企业意识到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机械管理会涉及到许多复杂、棘手性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提升机械管理水平和维护水平,并对机械故障加以诊断和预判分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围绕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当前建筑工程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机械管理;机械维护;建筑工程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建筑工程行业施工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建筑机械不可或缺,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力,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还能够促进工程施工质量。但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机械管理经常存在各种漏洞,使得施工机械无法正常地被使用,部分机械存在过早磨损的问题,客观上降低了其使用年限,如此会大大降低施工效率,十分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提高机械管理和维护水平,同时做好机械故障的诊断和预判工作,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其质量,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是一个机械应用快速模式时代,合理地运用机械来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能优化社会资源、节约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的重要性 1.1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效益 机械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质量,包括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劳动生产率等,机械设备的配置合理程度、机械先进程度、运转效率高低,都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对设备的造型、购置、验收、租赁、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等全过程进行管控,以满足施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机械化施工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械化高更能优化社会资源、节约劳动力、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拥有适应规模的机械设备是施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施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2有利于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重视机械设备管理是高效机械化施工的重要前提,也是减少施工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除了具备一定数量,能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机械设备以外,还应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使机械设备的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设备,不但能够自主的安排施工生产,而且还可以充分掌握施工过程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与机械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确保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才能有效减少人力、物业和财力的投入。 2目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工程机械管理工作中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意识薄弱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工程都具有机械设备调动频繁、施工周期长、涉及人员众多等特点。并且由于多数企业领导者都并未真正意识到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在面对减少人员编制问题上,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这些领导者通常的做法是从机械管理人员入手控制人力成本,或者让施工管理人员兼职机械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专职机械管理人才会越来越少,而兼职的机械管理人员由于身兼数职,力不从心,并且机械管理人员对能力和素质也存在一定要求,兼职的机械管理人员恐难胜任,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机械管理工作的水平一直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机械管理水平一直无法得到真正提升。此外,机械管理人才的缺乏,还使得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愈加不完善。基于此,在缺乏专业机械管理人才的同时,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完善机械管理制度,相当于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处于荒废的状态,既没有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也无章可循,导致机械管理工作十分混乱,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更有甚者,部分企业都没有设立机械管理人员岗位,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机械管理意识极其淡薄。 2.2没能够制定适合自身企业长足发展的机械完善 计划和有关措施通常而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施工相关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革新,且建筑施工的技术革新周期较短,在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同时,机械设备也是层出不穷的,与传统的技术方法相比,采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效率更高,更能够让资源和工具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计划和策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机械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定施工机械管理方案时,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时代和科技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且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计划和方案。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应及时将一些落后的机械设备处理掉,采用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 2.3机械设备一般的使用与机械的维护保养内容严重脱节 为了保证每个机械岗位的人员都持证上岗,很多施工企业都采用了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然而事与愿违,一人一机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存在诸多优势,比如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员工的施工效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该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较大的弊端,那就是给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通常都是交给专业的维修厂进行维修的,跟员工的利益不挂钩,很容易出现员工随意、过度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完全不在意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且专业的维修厂虽然是专业的维修人员,但是由于机械管理人员没有参与到维修工作中,维修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获悉机械设备故障的症结所在,客观上增加了机械设备维修周期,降低了机械设备使用年限,如此周而复始,机械设备很容易消耗殆尽,过早地就报废。并且这种管理制度不利于责任的追究,很容易出现各方相互推诿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施工效率,也不利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2.4机械设备操作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机械施工中大部分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其比例高达80%。这些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产组织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未能妥善组合好生产管理工作;领导者未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或者制定了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相关操作人员未能严格遵从;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能胜任自身岗位等,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各类机械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坏设备安全,还可能会威胁人员的健康。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发现我国的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都是农村务农人员,这些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这些人员大多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但正因为如此,施工企业才更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自觉杜绝各类可能发生的市场隐患。 3建筑工程机械管理改进措施 3.1制定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 在正式开始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应先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设计方案制定一份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和计划,这些方案和计划中应将所有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在内,包括施工场地的总平面图、施工的机械设备的平面图、施工机械使用的具体内容、相关机械的拆解方法等,只有面面俱到地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全过程都计划周详,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建筑工程机械管理。 3.2建立一系列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体系 应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同时安排专门的专业人员到此机构任职,确保施工机械能够得到专业的维护。此外,还应该建立一系列的机械操作岗位责任体系,将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工作责任到人,每个人各司其职,如此能够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并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效率。 3.3健全一定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 建筑工程涉及环节众多,所用到的机械设备更是不计其数,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健全相关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记录,首要环节就是对所有的机械设备进行编号处理,并记录在案,然后安排专人随时记录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如此一旦出现情况可在短时间内获悉原因。 3.4机械的具体内容的管理和安排 机械具体内容的管理和安排主要有租赁和自购两种,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适宜的,例如中小型的机械设备由于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企业可采取购买并自行管理的方式;而大型机械由于对维修技术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等原因,最好选用租赁的方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与部分管理。 3.5落实机械使用的安全制度 实践说明,大部分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人为因素的重要性,落实机械施工的安全制度,并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确保每一个在岗人员都能够正确且熟悉的运用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 3.6对管理过程评价框架体系进行构建 在坚持系统评价可信度原则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构建管理过程评价框架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对所有工程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其次是对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归纳整理;最后采用家打分-反馈-再打分-再反馈的方法,来对工程机械管理过程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确定。 3.7机械设备与人员细致化管理 机械设备和人员的细致化管理应从两方面入手,即人员选拔和管理系统建设。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人员选拔方面,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操作人员,然后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每个操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奖罚分明,积极调动起员工的责任心;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应对管理层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带领基层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4建筑工程机械的具体维护措施 4.1构建健全的设备维修制度 当前部分企业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设备维修制度,但是这些维修制度普遍存在漏洞,导致这些维修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基于此,必须构建健全的设备维修制度,如此不仅能够大大缩短维修周期,还能够有效提升维修质量,使机械设备的价值最大化。 4.2对进场的机械设备进行严格检查 专业管理人员应严格管理和检查场的机械设备,具体检查内容包括: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比如装置、零件等,不仅要检查其外观是否存在异常,还应该检查其内在参数是否异常,然后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当安装大型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安装和维修方案;完成设备安装工作后,用安排专人负责查看机械的状态,同时做好记录的交接内容。 4.3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管理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工作,结合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并将保养内容完整记录下来。 4.4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养 施工过程中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养,比如外出技术培养、参加技术交流会等,让他们可以及时掌握新的维修技术,保障机械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作用愈加重要。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效率及其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作者:毛文波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机械管理论文:高速公路中的工程机械管理及维护 摘要:首先对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探讨,结论证实,加强公路建设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生产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工作建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机械维护 0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是目前交通建设的重要项目,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质量水平的提升和技术难度的增加,对于工程机械的利用越来越多。可以说,高速公路的建设如果离开了工程机械,必然会陷入瘫痪的局面,所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水平,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公路建设的质量提升。要想对公路建设的工程机械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要进行时时更新,此外,管理队伍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以及维修养护的科学性也要得到强化。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成本才能得到控制。 1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意义 1.1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首要表现在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机械设备是一项重要的投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机械设备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无论是哪种情况的产生,都有碍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绿色化生产,必须要做好机械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1.2有利于控制工程的造价成本 在高速公路的造价成本中,机械投入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做好机械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是可以保证机械设备的充分利用,避免二次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是有了机械设备作支撑,对于人员的需求可以做出相应减少,这也会对工程成本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简而言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工程资源的投入可以相应减少,工程的成本控制效果会更加明显。 2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维护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维护来看,制度不健全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制度不健全,所以在管理措施的落实上便会出现疏漏,而从具体表现来看,不健全的制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储存缺乏完善系统的标准,所以在管理中随意性较强;第二是责任制度的制定存在模糊的情况。由于对具体的管理细节划分不明确,所以在具体责任落实的时候便会出现疏漏,而责任落实不到位直接造成了管理的漏洞;第三是没有确定机械的定期检查制度。这项制度的缺失造成了机械性能掌握的不确定性,由此会带来管理上成本的增加。 2.2管理维护理念落后 管理维护理念落后是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造成施工的中断,虽然维修可以恢复设备的继续使用,但是耽误的时间成本会造成工程造价偏高。在目前的管理中,这种事后管理的理念运用得非常普遍,虽然说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对于机械利用率的提高大有不便。因此,积极地将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维护思想进行转变,促进“未雨绸缪”在管理维护中的渗透,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机械利用率而言意义重大。 2.3管理维护方法单一 管理维护方法的单一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的管理而言,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统一化管理,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实现管理的全面化,但是存在的突出劣势是管理的针对性差。目前的维护措施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进行机械设备的清洁,第二是进行设备连接环节的润滑。这两项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对于设备根本性能的提高帮助不大。所以无论是从管理角度来看,还是从维护角度来看,方法都要具有针对性,要利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和维护根本问题的解决。 2.4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差 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较差在目前表现得也非常突出。一方面,管理维护人员在理论认知上存在着缺陷,所以在管理问题和维护问题的发现上,存在着严重的遗漏现象。另一方面,管理维护人员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由于技术操作方面存在着不专业的情况,所以问题解决的效率比较低,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解决的彻底性也不强。总而言之,由于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差,所以管理维护效果也差。 3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建立健全管理维护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维护制度对于解决高速公路机械管理和维护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制度完善而言,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建立:第一是要建立全面的机械使用和存储制度。比如在机械的使用和存储方面,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和存储的随意性,提升其安全;第二是要建立明确的责任管理制度。通过责任承包使得工程机械的管理和维护落实到具体的小组或者是个人,从而提高管理和维护问题的解决效率;第三是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对机械性能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保证器械使用的效果。 3.2更新管理维护理念 更新管理和维护理念对于问题解决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管理维护采用的主要理念是事后补救,也就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维护效果,但是容易造成工程的延误,所以为了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在管理维护过程中采用超前管理的理念,利用休息时间,在器械运用之前对其进行检测和维修,可以保证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持续性。通过超前管理,工程施工的计划周期可以得到实现,因器械原因造成的时间成本增加情况也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3.3利用多样化的管理维护方法 利用多样化的管理维护方法进行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可以有效解决管理维护中的片面性问题,实现管理的全面性。就管理维护方法的多样性而言,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根据机械性能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维护。这样的管理维护方法可以实现细节性问题的解决;第二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分类进行机械的管理和维护,不同工程项目使用的机械具有差异性,而有的项目需要综合多样机械,所以通过项目分类来进行管理不仅可以实现管理的专业性,还可以实现综合性;第三种是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机械的问题进行信息分类,通过分类建立机械信息档案,这样,管理会实现便捷化和快速化。 3.4提高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 提高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也是解决实际管理维护问题的重要措施。队伍专业性的提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提升管理维护队伍人员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清楚分辨出机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二是要对管理维修人员的技术进行提升。通过技术的专业度提升,使人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避免随意性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操作上的专业性。简而言之,通过理论知识认知的加深和专业技术操作的提升,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性可以得到建立。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公路建设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生产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工作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实现对高速公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强化,价值巨大。 作者:李华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 机械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机械管理与维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工作内容,在机械管理当中会涉及到许多复杂、棘手性的问题。因此时常出现管理上的失误,成为当前建筑企业纷纷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现阶段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维修管理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措施 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提升机械维修管理水平,并对机械故障加以诊断和预判分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以实践工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为改进目标,进而不断地提升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1.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较为混乱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十分具体且复杂,若想提升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相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以此来确保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投入更多精力和给予充足重视,直接导致现场管理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管理机构以及缺乏科学的工程机械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等方面建立详细的台账,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正规的章程,在机械设备使用中出现了问题也不能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难以良好的进行下去。 1.2维修技术落后,维修工作不及时现象较为普遍 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下,大型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投入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对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的提升。但部分工程施工企业的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与维修手段都无法跟上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有很多的设备需要送到厂外进行维修,极大的增加了维修成本。此外大部分机械维修人员在通常情况下会习惯性地用常年积累到的经验判断来找出机械设备的故障点,没有具体的去分析机械故障的源头,并相应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维修策略,如果只是针对一些结构较为简单的机械设备还可以适用,但如果是将该方法套用到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则会很容易疏漏掉隐蔽性的故障隐患,直接形成了管理维修的盲区。 1.3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快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操作人员对于机械技术以及设备使用知识掌握不牢,尤其是当下为了赶进施工进度而短期聘用的人员其各项技术素质低下,培训时只倾向于操作忽视保养、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导致机械设备严重的超负荷,出现大量的违规操作的现象。上述情况都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同时在工程项目结束后,管理人员在没有对机械设备按照规定进行仔细的保养与维护后,就将其送至下一个工程项目当中,导致机械设备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对策 2.1健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①建筑施工单位要明确地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来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实际应用情况,建立合理的机械设备台账,做好机械设备使用档案等基础性工作。②要充分的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械设备资源。③机械设备管理者要将工程管理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有效的联系起来,并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工期要求,合理的调配机械设备,进而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断创新机械设备的管理方式,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从而全面的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和实质效果。 2.2采用科学、合理的维修管理方式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的采用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因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类型多种多样,譬如起重机械、钢筋加工机械、土石方机械、钻探机械以及木图机械等等,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其维修管理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因此维修人员在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前,应及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找准故障点,尽量在短期内进行维修。例如:在面临突发故障的进口机械时,由于该机械结构十分的复杂,需要维修人员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将故障排除掉,而一旦在维修环节中出现任何小纰漏,都会致使机械不能够正常运转,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效果。为此维修人员可以采用状态监测的维修方式来进行具体维修,既省时又高效;针对小型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由于其结构简单,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可直接选用事后维修的方式即可。在面对其他有明显影响工程质量的机械设备,如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等,则需要采取预防性为主的维修管理方式,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维修管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应急诊断、互换修理及元件修复等现场抢修必备手段,并结合焊接、捆绑等具有临时性修理方法来共同完维修工作。通过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前智能化机械设备已经被广泛的投入使用,而维修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工作态度,掌握更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来不断地适应复杂且系统性的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2.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断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工作人员始终要高度重视机械养护管理工作,其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保障机械设备的施工质量,加强机械设备在运行期间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一定的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由此说来工程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有以下方面内容:(1)相关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制度体系,严格监督管理部门落实保养维护制度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具体特征及不同的保养需求,制定出机械设备保养与维护工作计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频率。(2)企业领导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机械设备长期超负荷运作的现象发生,严厉的杜绝各种违规操作所导致的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现象的发生。(3)要确保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可以结合机械设计实际情况,适当的选用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4)在开展计划维修工作时,应遵照机械实际损坏程度及零部件磨损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机械设备实行强制保修项目,并做好适时修理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控检测仪器,准确的测出故障磨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利于在故障发生前就已经制定好维修计划,避免盲目性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在进行预防性维修工作时,需要事先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针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定期的检查来有效的避免因楼拆漏检所导致的失保失修。 2.4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设备也相应的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地提升全体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并大量的选拔和培养一些既会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不断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例如:企业可以有倾向性组织一批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与操作人员来共同的参与设备管理研讨会,并引导鼓励大家广开言路、出谋献计,形成学术钻研的研讨氛围;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形式逐渐提升机械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技能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机械结构本身具有复杂性且受到机械维修管理人员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给实际机械管理与维修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度。因此相关企业在分析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及科学的维修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法,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机械的管理水平。 作者:廖李峻 机械管理论文: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知识不断进步,筑路机械的品种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动力越来越大,公路工程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施工中的机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和趋势之下,对公路工程筑路机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今公路施工中的筑路机械的管理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施工单位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筑路机械的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组织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置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对机械的专业化管理,为了减少人员成本的开支,在项目部的组织网络机构图中就没有机械负责人,或者随便安排一位单位老职工来从事该工作,这样,工程中就缺乏专业知识为工程提供帮助。 2、机械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 很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机械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将人员调动的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不能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机械的操作人员非常紧缺,企业费尽力气培养出一些优秀的操作和维修人员,有的换工作了,有的跳槽,真正能留下来的不多,在机械上操作的人员很多都很年轻,工作时间不长,对机械的了解不深,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有些操作人员都没有经过培训,不持有特种机械操作证,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生产工作效率低下,机械磨损严重,保养不到位等问题。 3、公路施工中需要的筑路机械与使用的筑路机械不相符 在公路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来对筑路机械进行合理的管理,就会造成筑路机械使用不合理,导致有的筑路机械没有派上用场,而有的筑路机械却是超负荷工作。我见过一施工单位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安装混凝土圆管涵,用挖掘机当推土机平整场地,这样的施工工艺必然会造成施工效率的低下,施工成本的增加,安全隐患的出现。 4、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公路工程施工中包括公路、桥梁、涵洞、隧道等,几乎全是野外作业,施工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常见的深基坑开挖工程、模板安装工程、起重吊装工程等等,这些工程都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机械伤人事故屡禁不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施工单位野蛮施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监理单位和监督单位疏于管理。 三、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的管理建议 1、健全企业组织管理机构、完善项目部组织管理体系 公路施工企业应该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网络结构图应该上墙,机械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常设职能部门存在,在公路项目进行过程当中,完善项目部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施工方能够实现安全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另外,要明确机械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从机械的采购、调试、使用、维修、保养、升级以及台账管理等方面明确人员的职责,使得各环节工作都有序无缝的对接,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不常用的机械,因为利用率不高,可以考虑在市场上租用,这样可以节约购置机械的成本,维修保养经费需要专款专用,零配件、润滑油、齿轮油等要确保仓储量,确保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 2、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机械设备的负责人是企业正常运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必须在企业内部担任重要的职务,他应该有一定的机械相关专业的学历,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交能力和管理经验,在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的学习,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拓展人脉和社交关系,当单位工程不多,机械闲置摆放时,可以将闲置的机械对外单位出租,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需要择优录取,签订合同时明确企业录用后培养成优秀的员工后,需要长期在公司工作,不得跳槽和更换岗位,在工作中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操作和维修机械设备。 3、合理的选择和配置施工机械 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应注意施工中机械的运行状况。机械低负荷运转会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机械超负荷运转又会造成机械磨损严重,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要对机械进行及时验收,设备的故障率及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与设备的原始状态、技术性能、完好率有关,因此,选购设备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性能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高、耐用性好的设备。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变化,施工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施工机群要进行科学的调度,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在工期、质量、成本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统一和协调。 4、加强机械安全管理 优秀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的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完善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并且确保制度能有效的落实下去。坚持“三定”制度,即定定人、定机、定岗,使得每台机械都有负责人,承担该机械的安全生产责任。项目部根据施工特点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上报审批后方可施工,施工机械必须有出场合格证和年检证书,操作人员经过特种机械培训持证上岗。做好交接班制度,让接班的操作人员熟悉机械的近况和各项技术参数,分清责任。每天施工前班组长对操作人员进行施工交底,让操作人员了解自己的任务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隐患,机械施工现场要有专业的安全员进行巡查、安全排查,指挥,施工现场明显位置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和标牌。危险地段需要用安全围挡进行封闭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首先要求工作人员遵守以上安全制度,还需要注意机械的防冻、防火、防洪和增加安全装置等措施。 四、结束语 在公路施工过程当中,机械设备的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中一门综合性学科,筑路设备的管理是集合公路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企业效益和安全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筑路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企业筑路管理逐步规范、科学,因此,做好筑路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为公路施工创造更大的效益。 作者:黄淼 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公路管理站 机械管理论文: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 1农业机械管理信息的特点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为农业机械运行提供依据,因此其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的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两个特点。 1.1信息值的非连续性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随着农业作业信息的变化而变化,而农业作业信息多种多样,很难准确预测、判断农业作业信息的具体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具有非连续性。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作业信息的收集、发送、处理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但是受制于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很难保持连续性,如农业机械器材、材料、工具的使用信息等。 1.2信息量大而繁杂 在农业机械市场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农业机械的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人们会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选择适当的农业机械,因此农业机械管理需要处理的信息会随着农业机械类型、质量等要求的增加而增加,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农业机械信息发生时间以及发生个体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管理信息越来越繁杂。 2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主要内容 2.1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利用接收到的各类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计算以及空间坐标转换,从而将地面物体的空间位置真实地反映出来。GPS技术具有观测时间短、测量精度高、持续工作能力强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地形、不同环境下的地面进行采集与处理。同时GPS技术在成像技术方面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能够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成图,并且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图像的实时更新。2.2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也被称为PLC控制系统,这是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最常用的主控制系统,其具有控制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在机电设备上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其主要功能是开关量控制,是实现对于机电设备的开闭控制。现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克服了传统控制中的继电器控制,能够时实现对于模拟量的控制,因此其运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 2.3模块化控制系统 模块化控制系统是通过将系统按照功能或者控制流程进行模块划分,并且依托划分的模块,实现高度可配置分布式采集控制系统,这种单独式的控制可以实现不同子控制系统的独立运行。当某一个模块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关闭该模块的主控制系统,然后对于出现故障的模块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将整个控制系统停下来。 2.4面向对象控制系统 面向对象控制系统是利用基础控制产品,对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二次系统开发,从而实现整个控制系统与实际需求同步。在进行面向对象控制系统设计的时候,重点突出系统结构、核心控制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控制以及管理系统都要随着新设计元素的加入而进行升级,而面向对象控制系统能够针对实际开发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能够实现控制的一体化。 3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职能归纳 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进而为农业机械提供实施的农业信息以及定位服务,从而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高效运行;其次车载监控系统具备记忆功能,能够对于农业机械运行模拟量异常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且保存数月之久,进而为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机械维修人员查看农业机械的故障提供参考;当车载监控系统接收到控制信号后,能够及时控制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并且就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报警;在卫星信号覆盖的区域,车载监控系统可以利用通信技术与控制中心实现数据传递与共享,从而保证农业机械运行过程能够被监控中心全程监控,提高农业机械运行的安全性。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从控制中心接收到农业机械的各方面信息之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并且将待处理的信息分发给有处理能力的子监控终端系统;通过GPS定位系统实现农业机械的实时监控,并且及时显示出来;控制系统实现采用TCP/IP协议,实现对于多个农业机械运行的监控,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 3.2农业机械故障维修 由于农业机械在运行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对于农业机械进行检测维修。目前国内的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维修企业多数都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农业机械故障检测,提高农业机械故障检测与维修的效率。通过建立农业机械故障检测系统,维修企业就可以拥有整个行业的数据库,并且在这个平台上维修企业可以实现技术交流。同时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上的零部件众多,而维修企业的配件储存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时调配合适的配件。而且通过这一控制系统,维修企业可以查询到该农业机械的原始检测数据和农业机械维修记录,从而保证维修效率和准确性。 3.3远程故障控制以及远程检测 通过增加远程诊断服务器,将置于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监测下的农业机械进行一个很好的检测,并且能够与农业机械生产厂家、农业机械科研中心以及具有较强维修能力的维修企业建立一个综合的农业机械故障解决平台,将农业机械检测中遇到的复杂的问题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处理。基于这种协调的农业机械故障处理平台的协作关系,能够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整个农业机械故障处理平台提供高效、快捷的远程故障诊断服务。在这个平台之上可以实现诊断数据库和诊断知识库共享,利用多种故障排除方法实现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利用远程农业机械故障处理技术可以克服现场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对于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农业机械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 3.4农业信息数据库与管理系统 农业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农业生产相关标准收集整理和处理土壤肥料等数据和相关图件,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处理并将其纳入到农业机械管理数据库,从而方便数据库信息的查询、调用以及信息的更新升级。运用3S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土壤图、农田的有效利用图、农业用地划分图、采样点位图进行信息化处理与录入,根据不同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和区域范围的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与农业机械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农田的土壤肥力图、土壤与植物测试数据、农田中各种肥力元素的变化情况以及田间试验示范数据,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整理、加工、编码、规范化处理,科学合理建立农业生产信息数据资源库,这样就可以使得农业机械运行中能够实时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4结语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广泛采用信息管理技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高效、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管理与控制,保证了农业机械出厂前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性能,降低潜在的风险,从而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运行效率。 作者:阮志奇 单位:仙游郊尾镇农业服务中心 机械管理论文:基层农业机械管理的看法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以前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成立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他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政治论文:对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1"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o"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1"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 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o"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1"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1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 教师o"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1"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o,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 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理教育拓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过去的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完整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历史分析,哲学引导,道德规范等课程安排,在塑造一名高品质、高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当今社会更新和复杂,给众多大学生带来很多很新的压力和困扰,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培育优异大学生的目标,心理教育作为政治课程的拓展内容,也正好补充了一点漏洞。因此,现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启发大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认识自己以及认识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并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质大学生的培养和形成。 二、心理教育拓展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实例、说服、评价、锻炼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思想素质,虽然这些传统的方式取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统计下来,它达到的效果不增反减,问题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方式难免令人感觉枯燥乏味,空谈思想政治尤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形式多样丰富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游戏,互动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运用心理咨询法、疏导、暗示、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能量,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样循序渐进下来,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接收程度就会大大提升。 三、大学政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两课”中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两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主阵地,在过去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让这种作用继续发挥下去,首先就需要摸清目前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事实证明,思想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在教育者外部的强制灌输,而是在于受教育者在外部的引导下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程度优劣就取决于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课程的编排上面,就应该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政治课程之前先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若条件不成熟也可增加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首先确保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让学生们吸收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使其拥有良好的人格,更好去迎接社会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广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或心理教育学专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无助感等心理问题,以增加心理能量,构建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小问题,并予以排解和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心理已失衡,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与修复,使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很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咨询,还可以使不断反思反省自我,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能在较高的层次上面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老师有基本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同时要求老师拥有充分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信服自己,从而接收和吸收教育者的观点和理念。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保证教育者团队的优良性和先进性,才能确保他们的教育工作能符合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作者:吴秋颖 陈晶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¹"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º"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¹"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º"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¹"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¹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教师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¹"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º,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本文作者:张师伟工作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波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市场化阶段,为适应这种变化,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改革,以期在未来的高校结构中确认自己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市场化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内容、方法上都要进行新的探讨,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化的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和方法。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可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方式。但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是无序的,而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通过相互信任实现和形成的。所以说诚信、公平、公正、公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些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资源就会出现浪费。而诚信、平、公正、公开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当市场经济中出现不公正、不自由、不守信时必然伴随着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思想的横行;同时当社会的思想教育受到重视,人们的公平、守信和公正思想意识提高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远大的理想是人们开拓进取的永不衰竭的动力,它给人以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情趣,是人们完成事业、学生完成学业的浩大的力量源泉。把学习目的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及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认为来校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平时学习不努力、不刻苦,思想上不求进取,少数人崇尚个人奋斗,把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上,讲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观念随之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汲取好的东西,而是获取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追求享乐主义,对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求上进,一味的放纵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也随之而来,不讲文明礼貌,不讲社会公德,缺乏法制观念。 (二)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仍有市场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强化人们的效益观念、利益追求,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金钱万能、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却反映到了少数大学生中间。有的学生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赞成市场经济并不需要道德,满脑子名利和金钱。对象征着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认为已经过时,现在提出来是老调重弹。那些身穿皮尔卡丹,手持明牌手机,怀揣信用卡的大款们对有些学生的示范效应已超过雷锋、焦裕禄等模范人物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在功利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同学急于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对立起来,他们在学习上急功近利,对基础理论学习产生浮躁情绪,坐不下来,钻不进去。 (三)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考、探索真理的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期,如何使他们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仍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高潮,学生开始自发地从理论学习中去寻找答案,探索真理,这是一种积极的主流。但是,有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少数人甚至分不清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四)社会上某些错误思潮和消极丑恶现象在侵蚀大学校园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离我们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人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出版、传播一些腐蚀大学生心灵的书刊、影视、音、图片等,构成了一个不良的德育环境,无时不在侵蚀着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与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格格不入,客观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表现形式,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里,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努力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要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激发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作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总之,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年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原则,而且需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方法。第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好德育的各因素,把它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育和德育的统一。第二,要创造浓厚的氛围,学校要通过重新整顿和布置校园文化设施,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德育的阵地,把单调的德育内容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强的具体形象的东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各种载体。第三,要紧密结合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德育工作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教育手段。四,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进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 五、不断改进,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创新。要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办法,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具体工作方法上,要在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要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关心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哪些困惑,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其次要以理服人,用理论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来讲话。 第二,要完善、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如社会实践活动、电视教育片的形式都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今后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提高。 第三,充分调动教育对象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几年学马列小组、学习基本知识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学生们融入其中,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使他们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受到教育。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此类业余活动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给他们留出更多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性和复杂性。当前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进一步贴近时代特点,进一步走向深入。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摘 要】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各类实践和参与性的活动,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壮大,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步。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大学政治论文:反对胡伯威对大学政治理论教育的诬蔑 “中国青年”第11期上登载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胡伯威写的“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这篇文章主题是谈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涉及到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上一些重要问题。其中至少有下列几个问题是我所不能同意的。 1.关于对过去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绩的估价问题; 2.关于大学政治理论教员水平的估价和同学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问题; 3.关于开放禁书问题;我愿意在这里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意见: (一) 胡伯威在他的文章中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干枯,寸步离不开教科书,好像话不是通过教员自己的脑子泻出来的,没有思想的活力。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感到很难理解,很难信服”,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失去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又说:“这几年我感到有一种风气,似乎大家认为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就在于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原则接受得怎么样……这样就必然培养出一群不能独立思想的教条主义者”。还脱党团组织是“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因此,他同意有人这样说“他们除了‘党性’以外什么都没有了”“×××是用教条主义捏出来的”。…… 教师是这样教的,党团组织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培养出来是教条主义者,——这就是胡伯威对当前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估价。因此胡伯威说“我们也感到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 这种估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想从这次整风运动说起: 在这次整风运动中,北京大学右派分子打着反教条主义、反官僚主义的招牌,有组织,有计划,而且是以迷人的口号、字眼,以“深奥”的“系统的”理输,来否认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说什么“三害的根源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三害”,“无产阶级专政过时了”,“‘再论’是唯心主义”,“共产党是官僚机构的化身”,“不要共产党也能进入社会主义”……他们还高呼“民主真理万岁”“要独立思考”等等。右派分子的这些十分恶毒的言论,在少数平时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大关心政治问题的同学中,确实被迷惑过。但尽管如此,右派分子所得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参加北京大学反右派斗争的人都亲自看到右派的“理论”在北大同学面前是如何的受到了体无完肤的驳斥。同学们清楚地懂得三害的根源是私有制的产物,根本不是什么公有制的产物;懂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懂得“民主”“真理”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也懂得独立思考与一定的立场是有关的……。于是,同学自己创办了许多大型的刊物:如“浪淘沙”“思想战线”“论坛”“说理”,还经常出油印报“五月”“助整风”等等(投稿的有老师,但更多的是同学自己)。在这里,同学们以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事实,给右派分子的“理论”以致命的打击。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它强有力的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过去不受马列主义教育,不学习政治课,如果说,过去的政治课,党团的教育只是教条主义式的教人,而我们又都是些教条主义捏出来的“很驯良”“规矩”的“老实人”,那么试问:在这次巨大的风浪之中,在这次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之中,我们的同学能够嗅得出右派分子的反动“理论”并把它驳得体无完肤吗?如果是站在教条主义的立场,被教条主义捏出来的“老实人”,显然是决不会做出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战绩出来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掩盖大学政治思想教育中过去是存在有教条主义,有脱离实际的缺点的。否认这些缺点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决不能由于这些缺点而否定了政治思想教育中主要的是成绩。说什么“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需要思想解放,解放什么思想呢?难道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还需要解放资产阶级的思想,让资产阶级思想大肆泛滥吗? 近一时期来,有些人竟这样,认为一听到教员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认为是教条主义,是束缚人的思想。这真是不可理解,按这样逻辑,只有不说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才不算教条主义了。然而这正是右派分子向党发射的一枝毒箭。我们不能够不警惕这一点。 政治教育是我们的灵魂,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必须是马列主义教育。从这次整风运动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来看,应该说,我们过去不是马列主义说得太多,而是说得还不够。因此今后更必须加强。 (二) 其次,我想谈谈大学政治理论教员的水平和同学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问题。 胡伯威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于枯,……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很难理解,很 难信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大学中政治教员真是十有八、九讲解那样贫乏、干枯,甚至寸步离不开教科书?这种教员的数字我没有统计,但据我所知,北大的政治理论教员的教学:大部分还是受同学欢迎的。 当然,政治教员教得不够好,对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有所影响,这的确也是事实,但这还不是同学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关键性的原因。关键问题是这些学生存在有脱离政治的倾向。 自从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在学生中间,政治与案务的矛盾似乎是突出了。不少的学生认为“政治与业务不可得兼”。因此提出“先专后红”对社会工作也不愿干了;有人认为现今学生的立场问题已解决,可以专搞业务了;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政治工作由党团干部搞,我们只搞业务就行了,提出所谓“分工论”。在这次整风运动开始,有的同学还支持“不修政治课”或“选修政治课”……这些思想不是忽视政治倾向又是什么呢?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批评了这种倾向。主席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由此可见,政治课的效果,不但要从教更应从学的方面来考察。只是片面夸大教员一方面的缺点,甚至把政治课教员的形象加以丑化,这是我们绝不能容忍的。 (三) 最后,谈谈关于开放禁书的问题。 胡伯威说:学生求知欲不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禁忌太多,他还举例说偌大一个北大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开出‘英国文艺’‘丹麦文艺’‘日本文艺’……的架 子呢?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 只要是北大学生,看了这段话后,都会发生疑问:果真学生的求知欲不旺是禁忌太多吗?果真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吗? 北京大学过去禁止借阅的书大都是黄色荒淫的书,希特勒、、胡风集团的反动书以及一些不利于国际团结的书。这三类书开禁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的作品不用说很多。现在问题在于:是不是西方大文豪的作品都禁忌着呢?不,大家知道西欧有五个著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拜伦,巴尔扎克歌德,莫里哀。他们的作品现在就拿代表作来说“哈姆莱特”:“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高老头”,“浮士德”,“伪君子”,不是在图书馆中明明放着,同学都能借阅吗?法国的雨果,英国雪莱,乔叟的作品,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缪塞的作品,美国马克·吐温,杰克·偷敦的作品不是多得很吗?怎么能说“世界人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呢”?至于不开丹麦、日本文艺单独架子却只是因为翻译得少而已。 其实不要说文艺书,就连世界最大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作品,在我们国家里发行得多得很呢? 说禁忌太多,那是不符合事实的。说禁忌太多,因此呼吁:“学校图书馆应赶快开禁来灌溉这些频于干枯的幼苗”,更不能使我同意。现在不是同学没有书看,而是有的同学没有好好看,现在同学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书看得太多,而是看得太少。胡伯威这种看法只是表明了1.不看事实;2.教条主义式的把戏剧界里的禁忌问题搬到学校中来;3.更主要的是,胡伯威流露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会束缚人的思想”的情绪。 以上是我的意见。我同意“不要以教条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但我还要说一句我们也反对以修正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 大学政治论文:浅谈如何以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摘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新形势下,应该以科学发展的思想去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 政治辅导员 科学发展 学生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做好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才。 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事无巨细,这就需要辅导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担负着祖国明天的发展重任,作为大学生政治辅导员,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明确思想政治方向的任务。因此,增强辅导员的政治使命感和政治觉悟尤为重要。作为政治辅导员,就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敏感的政治在理论素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形势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作为辅导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实现新的提升。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以爱国、爱校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大局观。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加强政治学习,鼓励大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教育大家树立对国家、对党和对学校感恩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工作始终。 三、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积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严、勤、创、实”的工作作风,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人作为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最接近的教育管理者,我们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丰富自身的内涵,强化服务意识,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科学化学生管理制度 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我院实际,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政治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新声,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教育、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违纪处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努力建立一套学生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长效的辅导员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固定的例会和政治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地召开班委例会、班级例会,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讨论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其次,建立长效的深入学生内部的制度,辅导员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经常到学生宿舍、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学生管理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作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辅导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发展因人而异,辅导员要因地制宜,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所有的学生,用真诚、信任、和关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作为学生最贴心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修养,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问题,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科学性、创新性、建设性地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功能的经济成本研究 摘要:政府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在这些国家公立大学履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导致了支付政党政治成本的巨大差异。政府就大学预算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成本支出应确定一个边际量,当总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政治成本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本身就是检验其组织系统在学校履行政治功能绩效的主要参照系。政府编制财政预算必须考虑大学体制和承担功能的特殊性,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分类控制。 关键词:大学政治功能;政治成本;大学制度;大学成本 一、大学执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除了讲授世界上高等院校通用的专业知识外(金耀基,2001),其功能还强调复制和再生产执政党所选定的意识形态。当一个国家,其大学除教育功能(或履行其基本功能)外,还被赋予政治功能时(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执行这项功能的党政社团和组织系统就要在大学延伸,建立起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需要消耗费用,这些费用表现为外部社会成本向大学内部的转移。 (一)成本移植 执政党从维持国家政权的需要出发,政治上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行政主导方面主要表现为求得社会成员对其推行的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马振清,2001)。各级各类学校是执政党选择能量交换最理想的场所,学校教育也是执政党实施能量交换最有效的方式。中央集体制国家,如果执政党或它的政府在这一领域没有通过一定的载体,以投放适量的资金为支撑,向学生有效传播执政党所确认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基础、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并使其高度认同,自觉服从执政党的制度安排,执政党就会失去得以延续的力量源泉,就会在学校之外付出高于其千百倍的成本。 一个国家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的政治共识程度越高,政治就越稳定,维系政权的成本就越低。就此发生的成本是执政党和它控制的政府维持政权最必要的政治投资,也是其向社会投放的预期收益最大的资本。如果执政党所认定的意识形态和完整表达其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不能取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它将在学校之外为维持政权生存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因此,中央集权制国家在公立大学投放的全部资金中,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一部分政治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执政党或政府自觉向学校转移的社会成本。 (二)成本合成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执政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执政党、政府和国家在权力运作方面具有互为替代的特殊属性,并由委托一关系所决定(孙天华,2004),当执政党以公立大学办学者的身份要求大学服从于自身的目标函数时,大学的管理者就会把这些要求列为学校的功能,并认为由此而发生的成本是自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支付政党政治成本便成为公立大学运行成本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浑然而成(王善迈,2000;王玉昆,1997)。 (三)成本凸现 社会政治组织在大学的延伸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人员、设备、办公场所、日常活动等方面所支付的成本,本应由政治组织或政府直接开支,或者说应该在政党费用或其控制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列支。由于大学经费划拨途径和分类的原因,这些列支在财政预算中没有明确标示,完全和大学运行成本混合在一起。虽然,执政党在大学贯彻其意识形态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已经内化为大学的运行成本,但如果要研究大学运行成本的分类支出情况,有关政党政治方面的支出就不可避免地被分离、凸现出来。 二、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 西方国家由于实行多党制,政治党派一般在学校不设立专门机构,若有专门机构,该政党在学校延伸机构所耗费的资金,概不列入学校的支出范围,大学不承担党派政治日常活动引发的成本。欧洲中世纪,大学深受教会的影响和控制,但这些影响和控制限于教会作为出资人举办学校,并随着科学的发展,教会对大学的政治影响便日渐淡出。当今西方国家一些大学,为了保持大学高度自治,常常拒绝政府或个人带有政治倾向的捐赠或拨款(贺国庆等,2003)。在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必须承担一项法定功能,即培养执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者和建设者。因此,政府要求大学的政治态度、情感归宿、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与国家政体的目标函数相一致,并把大学产品定型为既定社会制度自觉的从业者。这样,执政党就需要其在大学的延伸机构安排有关活动(包括教学内容),通过强化视听,潜移默化,达到学生服从于执政党设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知,并将其固化为大学基本的政治态度。 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社会政治组织和政府就必须在大学建立一支专门队伍,履行这一使命。公立大学的人通常把这一使命视为大学的第一功能。而西方文明所推崇的大学功能和使命(克拉克・克尔,1993),在此社会形态下,被规定为必须首先服从于第一使命的第二类功能。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支队伍所需的耗费,政府会积极地通过财政预算或专项经费拨付给学校,并在预算中确保这方面的刚性支出。但在拨款方式上,政府没有划分哪些是用于政治目的的经费,哪些是用于普通教育经费。总预算的形式掩盖了两种经费的划分。中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按科目支出进行的分类(王善迈,2000),没有专门用于政党政治的经费项目,易使人误以为它挤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 当政府对大学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时,拨付给学校的经费,基本上是按大学实际职工数乘以人均工资得出的人员经费,以及一些小额度的专项经费之和。国家拨付的这些经费在有些学校实际上还不足以用于支付全部人员经费。在此状态下,大学所有的公用经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就只有依靠用学生缴纳的学费支付。由于学校在经费使用上首先会考虑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服务方面的刚性开支,因此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开支往往会降至次刚性地位。这种状态实际上会使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产生折扣。 三、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与支付社会政治成本的实际差异 (一)产权关系与政治责任 一些私立院校,因产权关系,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没有把执政党权力的延续当作第一目标或重要目标,亦即未设定其功能和使命首先服从于政治功能。其委托人或人往往不愿承担执政党或社会更多的政治责任。因此,在降低大学运行成本方面,他们就会首先削减那些公立大学用于党政工团活动方面的开支,并把诸类费用限定在最低范围,使其 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这类大学把履行社会政治功能方面的投资看做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情,若国家不拨付专门经费,他们就不会像公立大学那样自觉在学校成本中列支。事实上,一些私立大学完全是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才勉强配给一点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大学的政党政治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政治姿态,以避免由于过分消极遭受执政党或政府的不支持或惩罚。 我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受产权关系及委托一关系的影响(孙天华,2004),办学目的和政治责任有着重大差别。前者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继承者,并积极在这方面投资,即使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也需务必保证政党政治方面的开支。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人可能会受到惩罚甚至罢免。而当今私立学校中的多数,办学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他们的价值选择就是教育与货币的联系,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高等教育的增量。一般来说,与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的所有者与执政党之间缺乏更忠实的情感和义务连带关系,他们似乎没有确保现存生产关系和执政党得以延续的确切责任。因其投资者与政府之间不属于委托一关系,从组织系统上不能被执政党和政府视为具有“内群体”特征的“自己人”。因此,这些学校的领导者,实际上游离在执政党或政府的组织系统之外。同样执政党在公立大学可使用的惩戒手段,对于私立大学的领导者也失去效用。他们依靠适宜社会运作的特殊手段,“在违规中生存,在违规中发展”。执政党和政府因为没有在这些大学投资建立其分支机构,支付应有的政治成本,所以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要求也不像公立大学那样严格,相应也就容许这些大学做出自主选择(参见表1至表3)。 根据中国高校现行思政教育98方案和2006方案,学校开设的全部政治课程必须达到10%的比例。如果我们把学校运行的总成本全部摊入教学时数进行分配,那么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仅在教学活动(贯彻执政党意识形态)方面的开支就应该达到学校总成本的10%左右才能与之相吻合。表1表2证明了这一点。从人员经费的角度观察,在表l和表2中,两项人员经费的总和为10.06%,这方面的成本支出,大体与全国相同,也均占总成本10%左右。该项经费在总成本所占比重与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的变动呈正相关,而私立学校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相应就少得多。 (二)政党政治费用的支出范围 公立大学为贯彻执政党的纲领,落实执政党的政治意图,在大学所设立的是一个机构完整的组织系统,该组织系统占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公共财产。公立大学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全部支出,若按会计科目支出性质进行分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王玉昆,1997)。 人员成本:包括从事党、团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包括为贯彻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而设立的教学机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如马列课、德育课等教学组织内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以及从事这类工作的离退休人员。) 公用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的机构发生的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固定资产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人员在学校占用的建筑物、教学设备、公用设备的折旧费等。 表1和表2说明,公立大学每年用于政治方面的开支,仅人员经费一项平均占总经费的8.12%,而私立学校只占总经费的0.45%左右。马列课和德育课占教学计划的平均数为9.6%,而私立学校一般比例很低。公立大学“两课”教师平均占学校职工总数的1.94%,而私立大学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上述表明私立大学通过消极的方式消减了承担社会政党政治功能方面的成本支出。 (三)承担社会政治功能的费用要求 执政党在大学设立的基层组织,其各项业务活动和人员、设备等方面都需要不间断地发生成本,且在高校的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是我国公立大学成本支出的一个特点。在公立大学,因为这些成本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的,因此,其承担执政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功能,不仅具有政治上的必然性,也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多所私立大学因不直接享受政府拨款,他们就把节约这方面的开支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私立大学成本列支的选择表明,在这些学校如何贯彻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意图,以及政党政治在大学发生的成本有谁来承担、应承担多少等,问题业已显现。在同一国度,高等学校是否必须承担相同的政治功能,支付相同的政治成本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一旦遇到特殊事件,政府就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支付事前未曾支付的成本。 四、大学承担各种功能的成本支出应保持科学配比 (一)当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 世界上没有任何活动是没有成本的。由于高等院校核心的竞争力依托于它持续不断地募集资本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财力竞争。然而财力无论多么强大,也经不起浪费,因为账面的财力不代表资金的实际效用。因此,无论政治工作多么重要,它也必须放置成本检索之中。 国家的财力总是有限的,政府能够安排多大财力用于高等教育,要受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制约。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以及这些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众对高等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学费标准以及大学的成本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质疑或尖锐的批评,要求对这些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然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就要在理论上搞清楚大学运行成本构成中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合理的,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必要性”、“合理性”如何界定,以及这些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等问题,都涉及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成本十分具体的预算安排,在学校总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构成要素互为变量,此消彼涨,并在一定条件下要素问产生冲突或摩擦(罗伯特・G・欧文斯,2001)。 大学的成本支出往往沿着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活动展开。“一流的学校就是要用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而造就一流的学生必须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前提,创造这样的前提又必须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去人才市场招聘优秀的老师,并为其配置优越的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在大学之林中就没有竞争力(周黎安等,2003)。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同样存在通过经济手段与同类学校竞争人才的问题。对于相对单一的学科竞争,则更加明确的要求是资金匹配最大化,学校竞争最终表现为生均占有成本量的竞争,在排除浪费的情况下, 学校竞争中的实力与生均占有成本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就对资金在不同要素中的分配带来压力。 我们难以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集权制国家高校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更高(上述已表明其源自二者承担的功能不同)。集权制国家与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设定和由此而产生的运行成本可用如下方式表达: 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政党政治功能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 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政党政治成本(B)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 很显然,由于大学设定的功能不同(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多出了B。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产物,任何社会形态下的一流大学也避免不了必须参与国际知名大学就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丁学良,2004)。上述成本构成表明,这些学校在竞争中不仅要保持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等量的资金准备外,还必须追加比他们开支更多的社会政治费用。否则,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处于劣势的学校,就会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拖得很长。其他层次的学校亦同此理。 (二)费用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是对其组织机构工作绩效的直接检验 由于集权制国家,学校在贯彻执政党确立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往往把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放置在完美无缺的描述之中,学生也会按其接受教育的理想状态去要求他们心目中的执政党,其初始情感已达到对执政党仰之弥高、入神入画的境地。学生的视野首先盯着学校,他们会对学校执行政党政治机构、人员和行为效用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感性认识最直接的参照系就是学校政党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他们由此对执政党产生好恶并展开评价。由于在此体制下高等院校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和经费短缺的普遍现象,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大学社会政治费用的每一项开支和使用效率就特别关注,不能容忍浪费。这样,只有社会政治费用使用合理、恰当,才能达到执政党和政府预期的目的。否则,在浪费状态下,就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三)建议 1.在我国公立大学,尤其是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大学,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应在国际同类学校同等经费的基础上,列支专门经费用作执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这项费用应该在预算栏目中单列,专款专用。 2.若要求私立学校承担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执政党和政府应在其建立分支机构,并通过国家财政拨付专项经费,用以落实执政党赋予的特殊功能。 3.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使用政府划拨的专项政治资金时,都必须考虑其运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就是此项经费一旦有量的界定,相关的人财物的配备和活动支出都要相应做出规定。 4.即使尚未实行政府预算单列,社会政治经费的使用同样存在边际和效率的问题。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节约,同样要放置整个学校节约成本方面考虑。它涉及学校运行成本在何种业务上分摊量的问题。 (编校:少 卿)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分析 [摘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民主公民,同时为未来从事公共职业做准备。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政治学;教学方法 1 大学政治学的教学目的 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既然政治是不可回避的,这就要求我们力求理解政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在面临各种抉择时作出可能的最佳选择。 尽管政治如此重要,但到底何为“政治”,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近年来,人们普遍引证并高度重视戴维•伊斯顿的论述,他认为政治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这一论述目前被政治学界广泛接受,表明它是有用的和适宜的。总之,“一切社会,甚至所谓无国家的社会,都可以说具有政治技术。就是说,它们具有一套机构安排为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政治与价值密切相关。 既然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那么围绕着实际存在的价值,分配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分配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部门,分配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价值的分配必然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以由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特定社会的价值观系统,而社会价值观系统在现代社会往往内化在特定国家的宪法或基本法的灵魂之中。于是,政治学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是教育公众,使公众作为价值分配的对象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利、义务,并为公众从事公共职业或相关职业做准备;二是教育政府,使政府作为价值分配的主体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力、义务。 2 关于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 2010年4月16日,笔者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班为调查对象,以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该班61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1份调查问卷,回收61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二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三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 2.1 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关注社会政治现象吗?34位同学选择关注,1位同学选择基本上不关注,26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 第二个问题是:最近一年你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是什么?3位同学选择关注石首骚乱,8位同学选择关注唐福珍事件,15位同学选择关注邓玉娇事件,41位同学选择关注重庆打黑。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这些政治现象与你有关系吗?24位同学选择很有关系,4位同学选择没有关系,33位同学选择有点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如何理解政治的?4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利益分配,13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阶级关系与斗争,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国家政权。 第五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40位同学选择课堂教学,24位同学选择日常生活的积累,3位同学选择道听途说。 调查显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关注或偶尔关注政治现象。至于最近一年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则比较分散,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所接触的媒体有关。至于这些政治现象与自己的关联性,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关联。至于如何理解政治,72%的同学都能够正确理解政治,即政治是对利益的分配。至于获得政治知识的途径,日常生活积累和课堂教学是两条基本途径,其中近60%的同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2.2 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50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11位同学选择一般,没有同学选择不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其中35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23位同学选择一般,只有3位同学选择不重要。 对行政管理专业与非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政治学重要程度的认知比较图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接受政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10位同学选择可以使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32位同学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21位同学选择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四个问题是:你对目前政治学教学的现状满意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4位同学选择基本满意,34位同学选择不满意。 第五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政治学教学的效果如何?其中5位同学选择比较好,30位同学选择一般,26位同学选择不理想。 第六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能否有效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其中9位同学选择能够,13位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40位同学选择偶尔能够。 第七个问题是:你认为有效的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中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13位同学选择注重实际,46位同学选择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无论是行管专业还是非行管专业的同学,学习政治学都非常重要。至于学习政治学的目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及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至于政治学的教学现状,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而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满意。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个问题,即政治学的教学效果,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半或比较好,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不理想。这也直接决定了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解释力的问题,2/3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能够,超过1/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只有不到1/6的同学选择能够解释社会政治现实。至于有效的政治学教学方法,除了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以外,其余的同学选择的是注重实际或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3 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十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的近代史了解吗?其中20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2位同学选择一般,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了解吗?其中11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7位同学选择一般,13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三个问题是:你阅读过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吗?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四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共同纲领》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五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五四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3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8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六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五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七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八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5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八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八二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4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九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吗?其中2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21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8位同学选择不了解。 第十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情况满意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3位同学选择一般,25位同学选择不满意,4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一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了解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1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5位同学选择不了解,4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是客观政治现实的反映吗?其中4位同学选择是的,25位同学选择大概是,19位同学选择不是,5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尽量结合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是同学们所认可的基本教学方法。那么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就我国的近现代历史而言,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怎么了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的历史,调查反映的情况更为糟糕,而比较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同学并不多。而对于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文献及几部宪法,基本上没有人认真阅读过,了解的同学也是凤毛麟角。这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的调查相呼应了。至于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八二宪法》,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过,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绝大多数同学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落实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满意;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构成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近一半同学选择大概是,其余的同学选择不是、不知道或没有做回答。 3 结 论 就政治与政治现象而言,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能够关注政治现象,并且认为政治现象与自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因为政治涉及的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而课堂教学是获得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政治学教学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学的知识对于任何专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对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将来的职业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政治学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这直接涉及的是政治学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即理论能否联系实际。 就政治学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无论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了解还是现实的了解,都是极其贫乏和残缺不全的,从而降低了政治学的教学效果和解释力,也无助于政治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大学政治论文:回忆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 1948年6月,党中央决定,原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原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于8月24日至27日举行开学典礼。华北大学校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副校长是范文澜和成仿吾,教务长是钱俊瑞。 在华北大学开学之前,北方大学的师生已陆续到达正定。该校文教学院出现了一点风波。当时,成仿吾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研究室抽调四个人到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去了解情况,我是其中之一。不久,有三个人调回研究室,只留我一个人在那里,并直接向成仿吾汇报。我每天都会汇报一次,把大字报的内容和小组讨论的情况如实上报。原来,这个学院的“三查”、“三整”搞“左”了,伤了一些人;后来又纠偏,发动学员向领导提意见,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一进文教学院,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主要是批评领导和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的,称积极分子为“幸进分子”。这时,院里的工作已处于瘫痪状态,召集开会都很难。针对这种情况,成校长指示,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要站出来讲话。于是,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贴起大字报来。 这样,大字报就不是一种声音,而是两种声音了。通过辩论,有些是非得到澄清,有些错误观点受到批评,工作也逐步恢复正常。在这一段接触中,我感到成仿吾非常注意知识分子政策,对人对事都作具体分析。当时,对文教学院发生的事情有种种看法,有人认为是阶级敌人捣乱,有人认为是个别民主人士在背后操纵……这些看法,成仿吾作结论时都没有采纳。他认为,还是运动出了偏差,纠偏时诱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结论是:由小资产阶级来整无产阶级的党是错误的。这就表明,责任主要在领导,不能责怪群众。作了结论以后,少数在运动中表现比较激烈的人,也分配到政治班继续学习,并照常分配工作。进城后,我还遇见过其中一位同志,在《新观察》杂志当记者。 这件事使我对成仿吾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不仅是中国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难得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成仿吾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政治上的坚定和成熟。 1948年8月,我被调到政治学院十一班做助理员。这个班,实际上是华北大学成立后的第一个政治班,说它是十一班,是从华北联合大学的政治班排下来的。班主任是胡华,副主任是朱云,李军和我是助理员。胡华要上课,日常全面工作主要由朱云负责,李军管组织,我管学习。 十一班有100多位同学,他们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来自北平、天津,有的来自河北、河南,还有的跨越万水千山,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四川、云南长途跋涉来到华北解放区。这些年轻人,绝大部分是学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30多所院校……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过美蒋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经受过民主革命斗争的洗礼,多数是学生运动的骨干。班里也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同学,他们有的是演员(如童超、童弟兄弟,刘涛),有的是舞蹈家(如赵郓歌、叶宁、杨凡),有的是画家(如何焰),有的是《大公报》的记者(如杨泓、李质如),有的是歌唱家(如肖晴)……有几对还是夫妇同来的。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已胜利在望。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加紧迫害进步学生和进步人士,有些人被列入“黑名单”,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们到解放区。有些人是由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由希望变为失望,由失望变为绝望,下决心投奔解放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河北正定。 当时,华北城工部为了保存力量,储备和加快培养迎接全国解放的干部,也有意动员青年到解放区学习。解放区的地方政府和群众为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们感到,到华北大学,就是到了家。有一位同学在回忆刚到华北大学的经历时写道:“进门先进接待室,迎面墙上挂着几条标语,其中使人终生难忘的是‘来了就是主人’。多么热情!多么令人震惊!一句话就像一团火,烧得你直想高呼:‘我们自由了!’‘我们到家了!’做梦也没想到,不久前,在蒋管区我们这些到处受人冷眼的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就成了主人。怎么也没想到,我们这群在旧社会,备受摧残和愚弄的精神奴隶,来到这里一课都没有上,就成了主人。这地位的转变,这灵魂的升华,这政治上的温暖,比什么都感人肺腑。一万个‘热烈欢迎’,也没有这句话令人倾心。我们久久地注视这个标语,咀嚼其深深的含义。身心的真正解放就从此开始,一直激励着我们走过半个世纪的征程。” 学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几十人居住一个大房间,没有床铺,全睡在铺有稻草的席子上。吃的是小米饭、窝窝头、高粱米饭,菜是白菜、萝卜。有病的同学给一碗面条,叫“病号饭”。尽管吃的差,身体却很健康,有些女同学吃得又红又胖。到校后,每人发一身土布制服,大伙穿上很高兴。每人发一个小马扎,供上课用,平时也用。笔记本用的是黄色土纸,墨水是紫色的,每人只有一支蘸水笔。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 开班后第一件事是选举学生会。选举充分发扬民主,候选人可以竞选。选举结果,清华大学来的李枫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同时还选举了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从此,学员的活动就由学生会来组织了。 清晨,生活委员吹响哨子,大家就聚在广场上作早操,主要是扭秧歌,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十分欢快。学生会办了一张小墙报,中心内容是反映学习生活的动态,登载班行政和学生会的工作布置和学习计划,根据同学的活动进行批评和表扬。墙报很有吸引力。早操一完,人们就挤到墙报跟前来看,有些人还掏出本子记墙报的内容。编这张墙报的,有来自《大公报》的两位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个学生,他们是夜里加班赶出来的。 由于学员愈来愈多,十一班以后又有十二、十三、十四班……上课主要是上大课。在广场上设讲坛,学生坐在马扎上听讲。开讲前各班相互拉歌,非常热闹。老师一上讲坛,全场便静下来。讲课的有年近古稀的吴玉章,他亲自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切身体会讲授近代史,使同学深受感动。胡华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内容丰富,很受同学欢迎,有人说:“听了胡华老师的讲课,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教务长钱俊瑞的讲课也非常受欢迎。他专题讲授过民主问题,结合学员思想,解析什么是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化的民主,什么是我们提倡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讲课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生动,同学们都被讲话吸引住了。除校内的老师外,有些到解放区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也给学员作报告,如吴晗、田汉,还有刚从苏联回来的孙维世。 听大课以后,学员要自学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的著作,主要是的著作,如恩格斯的《从猿到人》、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目前形势与我们的 任务》。学习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唯物论观点。 小组讨论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讨论会上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但对于学习小结要求很严格,要求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经历、立场、观点、方法去写。有一位同学说,她初到解放区时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思想就转不过弯来,心想为什么中国必须是共产党领导?经过学习中共党史、党的纲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对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认识。在小组会上作小结时,她讲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了自我批评。她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很快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看过华大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赤叶河》,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 9月左右,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石家庄。为防空,干部和学员都疏散到附近农村,住在农民家里,在农家的场院上听课。学员们学了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入群众,了解农村,尽力帮农民扫地、挑水;晚上用纸糊的喇叭,在屋顶上宣传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学员们还参观了地道战的旧址,深为农民抗日的艰苦和智慧所感动。时间不到半个月,但对大多数久居城市的学员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10月26日,中央军委紧急通知,国民党军队将偷袭石家庄,华北大学应尽快向南转移。当晚,政治学院的2000人整装出发。为了保密,不能找老百姓当向导。因我在石家庄郊区搞过,领导就指定我当向导。过滹沱河前,走路还比较顺利,坐船过了河,眼前是一片迷茫的沙滩,我就找不到路了,心里焦急万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方向不能错:向南。我们过了一些封锁沟,第二天清晨,终于越过石家庄,到达一片洼地,全体人员集中起来,由一部主任李新宣布,因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全校要向邢台转移。 当时,朱云患胃病,不能行军。李军要照看自己刚生的孩子,十一班只能由我一个人带队。这次长途行军,对学员是一次艰苦的锻炼。为防止敌机轰炸,开始只能夜里走,白天休息。许多同学没有经受过这种锻炼,开始情绪紧张,又不会休息,显得很痛苦。后来改为早晨走几十里,到村子后吃饭休息;下午再走二三十里,分别投宿到农民家里。紧张的情绪消失了,大家都很愉快。班行政和学生会组织了先遣队打前站,找房子;队伍离村时,派人检查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还有文工组、民运组,都由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农民群众对待我们也像对待子弟兵一样,满怀深情,还给病号送鸡蛋面汤,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学员们也是难得的教育。 从正定到邢台只有300华里的路,我们走了9天,10月5日才到达邢台。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节,华北大学的学员在街上扭起了大秧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锣鼓喧天,街头巷尾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天,在邢台市天主堂(原北方大学校址)开全校大会,庆祝十月革命节、庆祝辽沈战役大捷和东北全境解放。钱俊瑞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会后决定全校返回正定。 回正定的路上,学员们和来时的情绪已大不相同,脸上充满胜利的喜悦,一路歌声不断。途中在路边的空地上,同学们自发地开起联欢会来。唱歌、跳舞、朗诵诗,吸引许多群众来观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赵郓歌(现名彭松)朗诵的沿途即兴写下的长诗,铿锵有力,鼓舞士气。童超、童弟兄弟演的双簧《开电车》,语言幽默,情节动人,印象也很深刻。进城后,我也看过一些双簧,感到都没有他们演得好。 从邢台回到正定,只用了6天时间。 回到正定以后,已经准备进北平和天津了。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12月,有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北平、天津市卫戍司令部去做纠察队员。其余的人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的学习只有4个多月,但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在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是我第一次做学员的教育工作,但学员们给我的教育,大大超过了我对他们的教育。 大学政治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学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组建中国政法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及应对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较以往从本质上发生转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是由社会公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由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由点到点的对等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观点使传统的声音逐渐弱化,每一个人都从独立获得的信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和部门都有可能面临舆情带来的危机,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将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里所说的“舆情危机”,是指一些地方发生的突发、偶发、负面事件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各类媒体的持续关注,并形成了较强的给地方造成压力,让形象受到损害的舆论力量。①如何应对舆情危机,本文将从自媒体传播特点、负面舆情处置方式等,进行浅层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自媒体;舆论;舆情危机;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数字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即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发起挑战。关于自媒体有多种定义,最被大众认同的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我将其理解为个人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以个人电脑或移动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个人信息,已达到分享信息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生活形态的多元必然导致诉求表达的多元,自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一需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保证了自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持,让很多人都成为 “自媒体人”。 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明显的特色 (一)铺天盖地的信息量 自媒体有铺天盖地的信息量,这种现象是由自媒体数量、自媒体信息量和受众的数量共同决定的。且自媒体拥有不确定的受众群体,一条微博经过“粉丝”的转发以后,受众可能会达到数以千万计。 (二)分享性、主观性与随意性 传统媒体一贯以“独家”作为信息的重要价值,而自媒体却以分享作为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报道方式或报道内容上,传统媒体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并认为这是确保拥有忠实受众,拥有权威话语权的手段和基本要求。而自媒体的“报道”多为主观意见的表达和感性的认识。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由于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对事件的报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而自媒体在描述某一件事时,往往带着自媒体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就是主观性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受专业素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自媒体人只能获取事件的部分信息,虽然报道的是事实,但信息片面、不准确,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三)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是以单次单向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单次是信息基本上之传播一次,即使有二次传播,传播的影响力也要比第一次弱得多。所谓单向传播,传统传播方式是由媒体到受众的传播,很少存在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而自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的传播以多次多向为主要特征,信息经过转载和评论后呈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传播,所形成的影响和传播力度也呈几何级数放大。 (四)积小流以成江河的传播效应 传统媒体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往往在开始最为明显,其他媒体转载、转播后,影响力递减,后续的深度报道和思考,只有少数的受众会关注,类似于地震与余震,可以视为“地震式传播”。自媒体的传播开始只局限于者的社交圈,但被无数自媒体人转发、转载后便被更多的受众所了解、转发,最终成为江河似的信息洪流,我们称作“山洪式传播”。 (五)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 传统媒体中,媒体传播信息,受众接受信息,二者的行为泾渭分明。自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传受合一”的,传播者即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 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受地域限制,仅在很小范围内发生,自媒体时代中,受众可以通过交流平台频繁的互动,交换观点。 (六)自媒体人的自由自在 传统媒体严格的行业准则和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使得传媒工作成为严谨又庄严的工作之一,但在自媒体时代,注册、观点、、传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况且自媒体并没有固定的传播模式、传播场所、传播人员,使人既能切实感觉到自媒体的存在,又很难准确的捕捉和把握。 三、自媒体负面舆情的产生和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负面新闻大多是经过审核、符合政策或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媒体主导着舆论走向。而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人都可以是负面内容的传播者、制造者。传统媒体时代中,促使主流媒体正面定调便可以消除负面事件产生的影响,但在自媒体时代中,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特点是建立在自媒体的特点和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上的。 (一)负面来源多样化,消息“绝对封锁”成为空谈 个体即媒体,这是自媒体时代的真实写照,所有拥有社交能力,能运用新兴媒介、传播信息的个体,都是自媒体人。在这样自由的传播活动中,消息的“绝对封锁”只能成为空谈。 (二)信息大爆炸 在自媒体时代“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下,任何能引起公众强烈兴趣的信息,尤其是负面内容会从的那一瞬间开始,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受众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舆论,都更加难以捉摸。 传播速度并不是信息爆炸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其实在于“非中心、几何式裂变”,以微博为例,甲的信息在他的社交圈引起关注,甲的“粉丝”乙将感兴趣的内容转发后,又将被乙的“粉丝”持续关注、转发。 (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种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变得轻而易举,互联网将整个地球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任何事情都能够传“千里”。 自媒体时代下,负面事件的影响会被空前的放大 1.微博和网络论坛的直播功能使某地方的局部危机可能演变为全网的群体讨论,甚至演变成为线下的群体事件。2010年9月,一名叫钟如九的女孩因拆迁引起自焚的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最终形成了一次重大危机事件,使当地政府的声誉受到恶劣影响,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被免职。 2.网民的猎奇心理和盲目心理促使他们对负面事件进行恶搞、对负面事件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等行为。这种行为使得本身简单的负面事件以丰富的形式广为传播,增加了危机的危害性。这种影响由于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会发展成为一种强大而不可控的舆论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到司法程序的公正,对当事人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自媒体人的主观情绪引导自媒体的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 我国社会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异常突出,由此引发的矛盾也会成为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一,仇富、仇官情绪占据了部分自媒体平台,当这种情绪和扭曲的价值观便引导这个群体的舆论导向,所有不符合导向的言论都将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五)滋生谣言的“沃土” 微博、微信的普及使个人成为信息源,尤其是新浪微博认证的名人、媒体记者的言论,都成为舆论的风向标。这种现象为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便利,使谣言更加容易蒙蔽大众,传播更加迅速,破坏力也更强。近几年因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不胜数,例如甲型H7N9疫情在某地出现等,互联网安全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六)自媒体主宰舆论导向,全媒体危机凸显 微信、微博作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时间,也主导着大众的舆论方向,官方媒体的权威性明显减弱,舆情危机已经演变为全媒体行业的危机。 四、自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 应对“舆情危机”,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各有作为。 (一)政府部门 为了尽量避免自媒体舆情危机给政府部门带来影响,首先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行政,科学决策,从根源上减少工作失误。 其次政府官员应该提高行政水平和个人修养,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公众形象,端正作风。 第三,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应该做到防患未然,反应迅速,态度诚恳,立场坚定,客观真实,对症下药。 自媒体舆情的发展需要发酵过程,政府部门应做好舆情监测工作,为舆情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时代,个别地方政府应对媒体批评采取“一堵二拖三掩盖”的措施。但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是堵不住,自媒体的舆论来自千万自媒体人;二是拖不得,自媒体的特性,往往让危机的影响力、破坏力越来越强;三是无法掩盖,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无处不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应对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自媒体保持顺畅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回应媒体。对于需要核实的舆情,官方应该立即表明立场,介入调查,并在调查过程中公布最新进展。在表明态度,公布结果时,要客观真实,做好充分的调查核实工作,答复有理有据。部分地方政府在发表声明时会选择传统媒体,无异于隔靴搔痒,由自媒体引发的舆情危机,必须在自媒体上及时作出回应,才能得到自媒体人认同,才能改变舆论导向。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传统媒体 自媒体已经悄然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年轻社会群体更加关注来自自媒体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的舆论热点大部分由自媒体首先披露。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显示:“最近三年,在自媒体上曝光的反腐舆情事件达156件,是传统媒体的两倍。”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将自媒体披露的热点舆情作为深度报道的线索。但由于自媒体人大部分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手段,造成“主观式报道”和“盲人摸象式报道”层出不穷。《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个自媒体舆情案例进行了研究,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应对自媒体时代舆情危机,传统媒体能做的有很多。 形式上,传统媒体应该借鉴自媒体传播的优点,完成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化。严格来说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并不符合“自媒体”的定义,但是其通过自媒体载体出现,能够影响到自媒体的舆论导向。 在传播内容上,首先,传统媒体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对自媒体上的质疑声进行积极回应,对自媒体谣言进行澄清,对自媒体反腐、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进行声援,树立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夺取网络话语权,将舆论的发展趋势把握在手中,这既是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传统媒体的责任和良知。其次,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平台在转载、转发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权威有效,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任。第三,传统媒体应该重视对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严格把关,避免让自媒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占据了官方微博的宣传阵地。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微博、微信、SNS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媒体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正在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 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学生广泛使用自媒体, 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本文旨从加强高职院校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1自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效能弱化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硬件的要求 目前,高校基本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但根据运行情况来看,高校自媒体的运行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缺乏专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缺乏专业化运作,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媒体平台大多局限于单向的重要信息,是基于“机-人”单向信息交流模式,而忽视了背后的“人-人”互动信息交流模式,缺少平民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面对数以亿计的良莠不齐的自媒体信息冲击,其实际教育效能受到严重挑战。 1.2自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叛逆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思想素质比较好,但也有部分学习思想政治水平低、辨别能力弱;学习兴趣差、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差、逆反心理重。加之目前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学历低,是大学生中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对学校和老师产生逆反心理。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逆反心理表现的更为强烈,他们不断地从自我需要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种种不着边际的要求,当这种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即演变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疑甚至心理对抗。 1.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适应自媒体时展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介入程度的深化、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网络媒体的功能得到空前强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新生事物缺乏敏锐性和新鲜感,教育理念陈旧,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少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偏弱,极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责任心不强,甚至“哗众取宠”迎合高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课堂上发表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的言论,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产生不良影响。 2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职院校要加强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校、院及具体部门一体化设计理念,整合资源,合理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应积极探索,构建以qq群、飞信、微博等为载体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新媒体应用能力的提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占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如建立主题新颖、议题时尚、吸引力大的“官方微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依托学生党员、班团学生干部及其他社团干部等学生骨干,培养一批骨干分子作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作用,积极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和网络道德、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工作,或者借助于手机终端构建班级或党支部qq群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交流过程,间接实施全程教育引导,增强教育实效。 (2)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其知识体系要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跟上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不断丰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3)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引进一批理论素质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建立起多层次、学者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自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潜心研究,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学生工作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分担他们的不快,抚慰他们的创伤,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心理矛盾,释放心理压力,从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要熟练运用学生所认可的网络语言与他们沟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恰当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竭力引导学生在混杂的信息中做好各种选择,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自媒体分析论文: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和接受自媒体的情况分析 摘 要 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对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让其面临更严峻形势。本文主要对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探究了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自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 分析 问题 在高职院校里,学生使用自媒体已经非常普遍,自媒体也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自媒体使高职院校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调查收集的各种资料来看,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使用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自媒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自媒体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此次调查是针对重庆地区专业高职院校学生使用、接受自媒体情况和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影响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三个部分,22个题目,分别从学生用户基本情况、使用自媒体现状和自媒体对学生思想影响状况诸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试图找到自媒体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我校同学组成了调查小组,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范围比较大,本小组采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12份。从年级、性别、专业及是否是学生干部四方面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进行汇总。 1自媒体现状调查分析 1.1高职院校学生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是否拥有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510人,占总人数83.3%;没有自媒体账户的学生人数为102人,占总人数16.7%。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在学生中已经广泛使用,必须引起重视。 1.2对学生上网时间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大约多久?”对此问题。结果表明,使用自媒体上网2小时以下学生人数为146人,上网2-3小时学生人数为234人,上网3-4小时为116人,上网4小时以上为116人,分别占百分比为23.7%、38.2%、19%、19%。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的人数总计大约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了总人数19%,上网2小时以下的学生还不到四分之一。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使用自媒体上网时间较长,必须引起重视。 1.3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的问题。结果表明,69%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只有31%的学生不用自媒体关注辅导员动态信息。可见大多数学生在使用自媒体想要去了解辅导员的情况。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60.8%关注辅导员动态,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59%关注辅导员动态,可见关注辅导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是否关注辅导员信息之间关系不大。 1.4主动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交流的问题。结果表明,85.6%的学生要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只有14.4%的学生没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有76.5%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而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愿意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的也占有61%的比例,可见学生干部使用自媒体跟老师交流相对来说要比不是学生干部的学生要多一些。 1.5对班级自媒体使用情况整体分析 “您所在班级是否开通自媒体账户?”对此问题展开调查,汇总信息见图7。结果表明,有519人所在的班级开通了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84.8%;有93人人所在的班级没有开通自媒体账户,占总人数15.2%。可见,目前高职院校班级绝大多数都有自媒体账户,自媒体不仅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在班级中的使用也较为普遍。 1.6自媒体在班级中用途调查 “您所在班级使用自媒体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对此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有277人最常使用自媒体参与学生事务通知和讨论,占总人数45.2%;有291人最常使用自媒体进行私人聊天交流,占总人数47.5%;有44人将自媒体用于其他用途。可见,自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信息,交流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对不同年级学生最想通过班级自媒体了解信息的调查 不同年级的学生想要通过自媒体了解的信息有差异吗?对此问题在年级分布上进行剖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就业方面信息,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了解就业信息的需求越高,从大一到大三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6.4%、66%、79.1%。可见,随着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关注就业,了解就业信息和企业需求,提前做好准备,以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 2自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情况分析 2.1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调查 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开调查。在612名学生中,有318人觉得效果不好,275人觉得效果一般,19人觉得效果很好,分别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2%、44.9%和3%。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感冒,因此改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迫在眉睫。 2.2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有33%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31%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一,24%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媒体,还有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比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太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较少将理论联系实际等等。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手段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急需解决。 2.3高职院校学生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查 “您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哪方面内容?”。有48%的学生选择道德教育,32%的学生选择理想信念教育,12%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8%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强,对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2.4通过自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调查 对于高职院校利用自媒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25.4%的学生觉得没有效果,30.6%的学生觉得基本有效,45%的学生觉得非常有效。可见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觉得非常有效的学生没有超过一半。 2.5自媒体影响下学生与老师沟通频率调查 “您认为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与老师沟通的频率?”结果表明,52.5%的学生认为增强,3%的学生认为减弱,44.5%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可见,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6自媒体上的信息对学生看法的影响调查 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或者评论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吗。26.2%的学生认为不会影响,66.7%的学生认为有时会受到影响,7.1%的学生觉得经常会影响。可见,辅导员在自媒体上发的信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自媒体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3结合议程设置理论分析目前自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受到公众对媒介的需要程度、公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当时人际交流的情况、不同公众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人际交流和亲身观察以及很多具体情况也会增大或减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另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的5-7周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关键时间段是在报道以后的8-10周。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根据麦克姆斯和肖的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通过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的研究,结合以上调查分析,发现自媒体环境下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要使议程设置的效果达到最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议题内容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个步骤,它要求议题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自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内容的选择应当相应地进行变革,使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受众。根据此前的调查,有部分学生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其内容比较枯燥,面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更新,但是主要的教育议程内容并没有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仍然固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上, 没有直视受众的批判与怀疑,议题内容也没有完全跟时代接轨,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3.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传播方法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不相适应 尽管传媒的力量再大,威力再强,它都不可能使传播内容直接地、单方面地输入接受者的心田。媒介的传播活动如果得不到受众的反馈和积极响应,一切传播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根据调查,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一些资历较老一点的教师来说,由于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弱,就更少使用自媒体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师生之间要有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不是一味的单向灌输,而是主动地引导和有效的反馈相结合。 3.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题忽视了受众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媒体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因此缺少对受众意识状态、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知识思维的研究,在选择议题内容上,趋向于选择一些高深的政治理论,很少将议题内容跟高职院校学生现实紧密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议题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将导致教育者忽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个人规划和人生发展,难以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 3.4没有及时抓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设置的最佳时机 时间在议程设置效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时机是新闻报道后的8-10周,这时新闻成为了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从教育的时机来看,就是要把握好这个最佳的时机,就是受众议论最多的时候,也是受众最关注的时候,在这时赋予议题一定的意义,则可以引导舆论的导向。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利用好自媒体把握好这个关键的时机,缺少对时政热点、群众焦点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教育。 自媒体分析论文:微信自媒体超越大众传播分析 摘要:自媒体的发展愈发成为网络传媒的趋势,微信作为典型的自媒体,三年时间里创造了移动即时通讯的神话。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微信自2011年11月21日推出,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在超越传统大众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只有个人,企业,社会三者相互监督,才会有更加完善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大众传播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自媒体(Grassroots Publisher),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硅谷著名撰稿人丹・吉尔默(Dan Gillnor)出版的《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1]一书,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传统媒体强调新闻的,职业或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这样出来的事件是通过“把关人”层层取舍再出来的。而如今的自媒体更强调观点的输出,国内较早的视频网站中,如土豆网视频,它们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其他人,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把关人”的限制,再如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等订阅渠道传播的《罗辑思维》就主要是传递观点,每天早上六点半会给用户推送一条语音消息,推送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时事热事的评论与观点分享。自媒体的概念,本质上是自出版的表现形式,自己出版自己知道的感兴趣的内容。第一代自媒体,应该是随着Web 2.0的兴起而出现的博客。 二、微信的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2]。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提供公众平台账号、扫二维码方式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推送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4年11月,腾讯推出微信电话本。 微信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占据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较之于QQ和微博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微信较之于QQ: 1.微信默认24小时在线,QQ必须在线才能接受发送消息,微信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而QQ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才是移动的常态;微信弱化了在线的状态,发微信时,默认是双方都在线的; 2.微信的隐秘性较高,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只有导入通讯录和QQ好友,大部分都为身边较为熟悉的人,而QQ的好友一般而言熟悉的认识的陌生的都有,微信偏向于熟人社交,而QQ各种关系的人都囊括了; 3.微信的传播内容为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和服务号,关注感兴趣的订阅号,制定自己的新闻推送;而QQ传播内容主要为空间,绝大部分都是QQ好友发送的动态,内容上较微信范围小。 (二)微信较之于新浪微博: 1.好友熟悉程度的差别。微信的好友多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等熟人,而微博好友除了同学朋友之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好友也占了大部分; 2.微信文字不受限制,微博140字的限制; 3.微信订阅号大部分每天推送一次,信息精简,推送的消息会一直在订阅号的下一级菜单栏中显示;微博每天不定时不定量更新,信息的质量和用户的关注阅读得不到保证,更新的数量多,加上速度快,难以保证消息的到达率; 4.微信社区可以和公众平台直接交流,在这方面的交互性更强,而且可以通过订阅号下方的栏目,获取相关的资料或者是进入相关的社区,比微博的资源整合较完善。 三、微信自媒体超越大众传播 1938年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线性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后来,荷兰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即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形态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3]。从这五个基本要素出发: 1.传播者范围扩大。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为职业的或专门的传播机构,而在微信的发展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的经营者没有规范的传播机构,多为个体经营; 2.传播内容更广泛。大众传播活动从信息采集,信息选择与加工到信息的,有“把关人”的层层筛选,编辑的价值观完全体现在新闻上;但是微信的传播内容不仅是社会新闻,更多的是生活感悟,不在经过多层“把关人”的审核,可以直接与其他用户进行直接思想观点交流; 3.媒介形态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主要依靠的是大型的印刷机器,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传播媒介,技术和资金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微信自媒体只需要在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申请一个账号即可,难度小可操作性强。 四、微信传播中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1)朋友圈错误消息的广泛传播,缺乏监督,消息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2)一篇文章被多个订阅号重复发送,信息重复率高,用户的信息累赘,并且原作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3)微信传播中社会道德的缺失,甚至利用微信进行犯罪。 对策:(1)加强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网络的信息繁杂,必须学会辨别是非,那些耸人听闻,断章取义的消息,作为微信用户最好能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一味的相信;(2)增强网络传播者的自律能力,加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与伦理建设,网络法律法规仍需完善;(3)腾讯方面技术的改进,对一些进行不法言论或没有经过证实就散布的言论进行多次审核。 五、结语 微信发展到今天,给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充足的资讯,不管是时尚、科技、社会热点新闻、娱乐等方面的。微信让人人可以说话,受传者和传播者集于一身,这对于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个人、企业和社会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在移动网络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的时候,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分析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根据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 政治参与 大学生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的大量普及,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学生以其良好的素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较高的参与热情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群体中最活跃的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对待网络政治参与?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我们根据随机与分层抽样的原则,在2014年7月对湖北省的两所高校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选择了暑期在校的300名本科大学生,发放问卷共3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75份,问卷有效率为91.6%。统计调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抽选学生的主要指标与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较为接近,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我们也联系了26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时政治信息获取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其中82.3%的学生选择将网络作为时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通过电视获取时事信息的大学生仅占8.6%,报纸与广播以及其它形式的渠道则非常少;在网络时事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有59%的学生将新闻网站作为获取时政信息的主渠道,选择微信、微博的大学生为21%,而网络社区以及QQ等通讯软件分别占15%与6%,可见如今的各大新闻网站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由于政治相关的新闻极其广泛与复杂,加之个体的喜好,大学生对于时政新闻的选择也存在着群体性差异,对于国家政策、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现状等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调查显示有58.3%的大学生对这类问题有着较强热情与兴趣,调查显示这部分大学生有86.7%的参与时评的意愿度;对于近期国际热点新闻的关注率也达到了42.5%;笔者发现在网络政治信息选择中,由于年龄、性别、专业等都体现出了由于差异性而显现出的相关关系,其中性别的差异最显著,也正是由笔者调查的学校是理工院校男生较多,所呈现出的总体调查结果对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较高。 如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调查显示大学生有网络政治表达、游行、演讲、参与政治社团组织、信访、社会实践调查等各种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表达、入党、社会实践调查已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最主要的三种形式,其中由于思政课程的体系的要求,社会实践调查的参与比例达到100%,有网络政治参评的学生比例达65%,入党的比例有12.3%;其中有过网络表达经历的大学生中有82.3%的大学生对于“中纪委打虎行动”、“新疆暴恐事件”、“山东招远杀人案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网络讨论。调查也显示出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也主要还是通过关注网络新闻与参与评论的方式,对于政府的参政调查、以及政策宣传的网络关注极少并且兴趣不大,关注政府网站的学生比例仅占2.1%,参与过政府网站调查的学生也仅有3.6%,可见大学生更热衷于非制度性的讨论,哪怕在自由程度较高的网络中,对于制度内的政治参与仍然十分消极。总的看来,大学生关心时事,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对于社会热点关注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形式太过单一加之参与的深度还有待挖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政治文化与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所倡导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文化,强调的是对权威的顺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还包括着民本、务实等思想,人们参政的意识是长期被压制的。在近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百姓的政治参与度相较西方国家一直较低,在今天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政治表达欲也并不强。 第二,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兴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制度相较于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近年来是政府致力于将网络作为搭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然而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也伴随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很多问题还与共产党的理论主张有较大差距,理想与现实、在各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反差,再加之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还存在参与渠道有限、透明度不高、参与效果并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导致对于政治有很高关注度的大学生却更偏好于非制度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而与政府直接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整体性的参与意愿较低。 2.2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分析 第一,“90后”做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流群体政治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与“80后”和“70后”截然不同。尽管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张扬自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于远大理想与抱负的漠然,但他们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对国家与社会的认知日趋理性;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使得“90后”更加务实,对于政治参与的动机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特别体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与个人前途发展的高度相关;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具体事件的评价问题疑虑较多,对深层次思考如抽象的民主自由等问题兴趣不大,可见不少大学生关注政治的出发点比较功利,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第二,网络政治信息的获取。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其时政信息、政治知识以及政治思想的立场除了课堂的学习外,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信息为中介进行的,由于网络具备虚拟化、匿名化特征,大学生在网络政治的参与中往往不需要考虑现实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一方面,在网络的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以及思想通常具有理想化特征,这种理想化的认知体系与真实世界巨大反差极易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大学生所面临的是极度膨胀的信息化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传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不成熟、易冲动的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以及心理偏好。 2.3 网络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聚集平台,扩大了政治参与者的信息来源,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民主的发展。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各种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例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由于网络缺乏监管,不少网民在网络中宣泄不良情绪,由于自媒体时代信息快速扩散特点,在现实中难以聚集的个体变得更加容易集合,网络舆论随之发生蜕变;如同“蝴蝶效应”,一个论坛中的帖子或者一条微博,伴随着信息碎片和不良情绪,迅速在网络中传播,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上升为网络公共事件。根据从众效应人们大多都遵从多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传播中导致严重的对立化情绪,在这种网络群体事件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是公正的。这种现象的影响十分恶劣,大学生在这类非理性的网络事件中很容易受其感染,动摇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认同,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策略与措施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前提。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动态,对其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大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明确在政治体系中的是与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极端或严重西化的思想划清界线;其次,培养大学生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形成对于个人与他人、人个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对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注重对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自觉抵制各种“非理性”的网络行为,有效规避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认识与行为的偏差。 其次,网络实践引导是基础。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已然成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高校应以此为切入点着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平台应作为校园主流文化阵地,以平等互动性为前提,注重多元化交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疏导;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思政工作者还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参与的素养,如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机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引导媒介方向,向大学生传播政治观念,在涉及到重要问题时随时沟通,并且及时反馈,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最后,道德与法制规范是保障。尽管网络政治是虚拟的,但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却真实存在,在高校仅仅是教育与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通过道德与法制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首先,在进行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网络道德规范,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明确伦理道德观念,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情况下知荣知耻,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严守道德规范;其次,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网络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通过道德和法制规范的双重保障,让大学生在不断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成为推动网络政治文明的中坚力,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政治社会。 自媒体分析论文: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劣势分析 【摘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舆论浪潮。现在,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来源是微博,微博在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因此保证微博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了当下大众关心的问题。分析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博面对的一系列劣势。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劣势分析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资源只掌握在少数传媒机构手中的时代已成历史,迎来的却是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传播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新时代――自媒体时代。 什么是自媒体?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有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毫无疑问,微博是自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 一、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目前发展来看,自媒体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参与性、个性化、平民化、圈群化等特征。自媒体在传播媒介方面主要以微博、博客、BBS、QQ、MSN为主;在传受传关系呈现出以普通大众主导的互动、对等、共享、参与的信息传播态势;在传播效果方面呈现出去中心化、辐射扩散式的信息传播。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产物,信息传播方式上更加体现了自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与此同时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公众的媒体习惯和信息传播的模式,成为社会化媒体中最为即时性、用户最活跃的信息传播平台。小到草根民众、各方名人,大到企业政府纷纷开设微博网站直到近几年的“E两会”的出现,微博不光带给媒介环境又一次革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表达方式。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审视微博在信息、引导舆论、以及事件的推进、真相的探究等方面所呈现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新秩序。 1、低门槛、平民化 对传统媒体而言,媒体运作无疑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同时一个媒介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层层核实和检验,其测评严格,门槛极高,让人望而生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当下,互联网让我们坐在家中看世界,让我们拨动手指就能知晓全球所有重大事件,甚至让你我成为“记者”,随时直播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2006年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同时,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只有少数人是内容的生产者,多数人是内容的消费者,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四周的传播途径,因此一个普通人想让自己的文字、声音传播到千千万万人那里是很困难的。到了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友都可以轻松、自由地创建自己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所感所知。 2、传播快、互动强 在微博上,每个人与受众的距离是为零,我们随时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传统的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需要一系列的审核、流程。而微博没有任何的组织目标和指导方针,每一个人都能够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顾的状态记录着自己生活中的大事琐事、并宣泄自己的情绪,诠释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尤其名人更是如此。2012年韩寒重回新浪微博,首篇博文24小时转发超29万次、其微博粉丝数也突破了160万。2013年,王菲发微博宣布跟李亚鹏离婚,此微博发出四个半小时,评论突破30万,转发量更是突破61万。2014年,文章出轨微博道歉,三分钟后,微博客户端“爆表”,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两小时后,这条微博的互动量(转评赞)竟突破了87万,10小时后,转发量突破100万,不到24小时已经被疯转超过120万。由此可见,微博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3、圈群化、个性化 微博上的沟通、交流是以圈子为中心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特性的人群。调查表明,89%的微博用户主要关注的人是朋友、同学、同事、业内人士,而且微博内容中具有圈群性的话题、熟人朋友的动态、业内人士的观点更受关注。而圈群可以分为几类:以朋友、熟人为主的个人关系群;以关注主题为主的共同爱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为主的行业群。 而同时,微博因其有着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共同探讨热点话题”和能提供“最新资讯”信息的个性化服务,在人们越来越追求有个性的事物的当下,微博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媒体个性化的需求。据统计,74%的微博用户主要的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其次才是分享和关注,博客虽然也具备这样的特征,但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限制了博客的产出量,在信息生产能力上,微博更适合大众,更能表达用户的个性化。 二、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分析 1、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扩展了传播的广度 根据网络数据分析,微博用户年龄以18~30岁的年轻用户为主,占比高达67%,更趋于年轻化;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占有63%的用户比例,趋于高学历化。以80、90后为主力军,势必会为微博传播注入新的血液。微博用户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使微博用户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敢于指出生活的阴暗面,历数近年来的曝光事件的源头往往来自与于一则微博。 在2011年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中,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因为时常在微博上晒豪车以及贵重的奢侈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久,人们就发现她的认证信息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众多网友对“郭美美事件”进行了转发和评论,还掀起了一场对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的声讨。至今,“郭美美事件”的影响还余波未了。 2、微博设置的“共景监狱”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喻国明教授提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同时,喻教授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目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波动较大的时期,网民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网络目前承载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 2012年微博年度热门话题涵盖“2012伦敦奥运会”、“丝”、“江南style”、“微公益”、“中国好声音”、“高富帅白富美”、“钓鱼岛是中国的”等网友最关注的年度大事件。这显示了微博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广泛关注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掘。 3、“舆论领袖”的信息引导增强微博的传播示范效果 一般而言,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微博上,一些声望较高的“舆论领袖”通常会在重大的舆情事件中以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改变或影响其他人的想法和认知,及时引导并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这类“舆论领袖”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有较强的公众关联度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的观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绝大多数能够将事件导向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他们区别于“乌合之众”。 三、自媒体的劣势分析 任何新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诸多优点也避免不了一些弊端,自媒体也是如此。在发展的中前期,微博因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而迅速成长和壮大,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工具,它既有独占鳌头的机遇,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全军覆没的风险。如从2009年7月至今,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如饭否等已经停止运营,腾讯微博也于今年宣布关闭自己的微博事业部,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更是几乎无人问津。在仅存的新浪微博中,不少人也表现出了对它前景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微博谣言”使真实性受到质疑 在微博上,信息传播并不需要特殊技术支持,也不必经过复杂的提前审核就能简单快速的出来。因此,无论是者的恶意制造还是转发者的盲目从众,谣言的传播仅在一“指”之间。而传统媒体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人”弱化甚至消失了,这在源头上为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微博的可匿名使用降低了造谣的犯罪成本和风险,这也弱化了谣言转发的责任意识和严谨态度。如果一些权威媒体、传统媒体并未及时把关甚至加入传谣的队伍中去,会更大程度的加快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目前,微博上的谣言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直接捏造来源,此类谣言大多捏造来自境外媒体或网站;第二种是名人遇难型,比如金庸先生多次“被逝世”等;第三种是张冠李戴型,利用ps技术,把不是真实的图片用来传播,混淆网友的视线。 当下,打击谣言的力度也是空前,微博已要求实名认证,并成立专门的账号“微博辟谣”来监督。而网友们也应自觉提高素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意见领袖”们也应承担起更多的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而针对微博虚假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碎片化信息大,难以保持持久互动 微博上的信息呈现文本碎片化的特点,140个字的限制也决定了信息主要以简短为特征,不可能有更深入、全面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随时记录的微博必然成了一个言论的万花筒,少数有效信息和多数生活琐事掺杂在一起。因此,微博的碎片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意义上都呈现出来。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量同质化、无用的信息更新从而导致信息泛滥。这不仅对网站本身的成长极为不利,而且很容易丢失用户群。 当下,大多数年轻人都范有“手机依赖症”,他们每天通过手机登陆微博,搜索获取信息及关注。这样的行为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间隙,吃饭时看一眼手机,坐公交车时发条微博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在与以前开大会时大家踊跃发言,现在开大会时大家不停发微博。然而个人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媒介接触时间多则社会交际时间少,甚至于周围朋友的沟通减少。这种“微沉迷”也是碎片化导致的后果。 碎片化阅读时代还有瞬聚瞬散的特点,尤其一些官方微博,操作仅限于信息阶段,持续关注的粉丝少、互动少,也不会借助活动、事件、话题等方式刺激用户和粉丝的情感神经,使得用户难以与关系链上的好友通过转发、点评、私信等方式进行互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所说,“如何使微博用户之间的互动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际交往与微博上的共同信息传播形成良性互动,也是摆在微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 3、盈利模式不清晰 从2009年微博诞生以来,盈利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微博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即使是微博的鼻祖――推特,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微博迅猛发展的时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潜在的巨大利益和商机,他们不断的把广告内容发到微博中,包括其中的一些旅行、英文等专题类微博也越来越多的各种广告,但这同时让给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对微博的好感度有所下降。 而且微博用户驻留时间短,微博的使用行为特征就是快速浏览、快速,然后下线,很少有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的界面上。如果加载广告链接,直接结果是点击量会非常低,也不能帮助微博网站获取广告收益。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没有合理的收益模式,持续地投入,将可能使各厂商承受不住维护和推广的费用,而最终影响微博的生存。因此,传统广告对于微博而言不是长久的盈利模式。 当下,更多的商业用户把注意力集中在微博营销上。微博营销因其成本较低、覆盖范围较广、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一段时间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但同时由于微博营销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微博的移动端用户过多等原因,前景仍然不够明朗。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技术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微信等为形式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高校网络党建,在自媒体发展呈现井喷状态的背景下,如何适应媒体发展,以此来有效开展网络党建工作成为现在高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自媒体时代网络党建工作现状入手,进而分析网络党建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对网络党建工作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党建 自媒体是继“新媒体”、“微媒体”之后产生的另一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体现了公民的自主话语权,即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特点即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具有鲜明的草根色彩。自媒体的出现是媒体界的一个革命,它让普通大众成了信息传播活动的主导者,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 以微信为例,2013年1月15日22时22分,微信宣布用户数量正式突破3亿。在移动社交应用风靡全球的今天,微信无疑已经成为一种媒体热议、专家推荐、公众依赖的信息传播工具,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平台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内容。人们越发地离不开手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频率更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媒体对社会的政治影响日益深刻,如何运用自媒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党务工作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考验。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本课题组以“自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为题,组成2个调研组,针对温州医科大学12个二级学院、46个党支部开展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调研活动。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回收率为99.3%。综合分析这次调研活动的情况,结合近年来各高校运用自媒体创新党建工作的典型做法,可以看出,高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自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比较关注,能充分利用自媒体,创新开展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加强和改进自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 一、运用自媒体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自媒体”成为思想舆论新阵地 网络沟通工具十分丰富,网络消息病毒式传播,传统的思想汇报、诫勉谈话、开会讨论等方式已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变化速度。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达3亿,新话题层出不穷,新热点瞬息万变。“自媒体”环境下,各种观点碰撞,形成不同的观念群体,代表各自利益立场。 允许匿名发言的互联网,为掌握党员群众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新渠道。“自媒体”成为倾听民意、了解民生、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成为党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和社会基础的新桥梁。 (二)自媒体为党建宣传搭建传播平台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常规的宣传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党建工作的发展需求。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变异,它是开放的、平等的、个性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性质、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交互性”的舆论场。 自媒体迅速发展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宣传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对高校党建宣传和舆论引导效果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党建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党建宣传在吸收自媒体所长时,应“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关注数量,不求质量 目前众多的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一部分公众平台的建立是跟风和随大流,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求关注度的上升,如号召或者要求所有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必须关注,而没有做到内容的实时。有些公众平台即使坚持每日内容,但多数内容没有得到认真细致的加工,内容的质量很难保证,从而导致受教育者没有兴趣打开接收到的内容,更不会去阅读每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 (二)疏于公众平台的双向沟通 由于多数组织在运营自媒体公众平台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思维上,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单向通道,单纯地认为自媒体公平平台是一种单向传播或非对等双向沟通的媒体形式,但实质上通过自媒体公平平台,可以收集关注者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引导关注者的积极回复来实现对等双向沟通,也是被多数组织所忽视的一个作用。 (三)缺乏公众平台经营策略的应用 目前以党组织作为主体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平台缺乏经营策略,有的组织只是单纯地为成立而成立,之后可能由于缺乏内容素材等原因导致只有短期或断断续续地运营,甚至没有任何运营,这样会使关注公众平台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有一种从党组织自身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错觉,致使公众平台的作用与成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党组织在运营公众平台时,也往往存在内容较为枯燥,一段时间内的内容缺乏内部联系和系统性,使得平台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引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平台的运营者没有用心去经营、前期没有投入时间去规划平台栏目和缺少媒体经营策略的实施。 (四)公众平台多,观点内容和角度各异 各个公众平台新闻所内容和所发角度看法均有不同,各个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不同,学生因此可能受到多种平台的信息交汇影响,容易对某些平台内容产生质疑,如何确保党政媒体平台所发言论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新华网”以及大学生活中所必须的“新闻联播”也将成为多数平台组织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体价值选择偏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借助自媒体展开,与此同时,自媒体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载体,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思政政治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差,信息交融过于繁杂,对信息的真伪、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别能力和评判标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1. 运用自媒体推进党建工作向现代方式转变。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平台,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短信党课”教育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在“网下”,进行集中学习和党内事务讨论;在“网上”,开展网络互动,推动党员干部的自学和交流,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2. 运用自媒体创新学习形式。利用自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使学生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 3. 运用自媒体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利用自媒体搭建起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交流的平台,传递党的声音,通达社情民意,把党的声音和群众的声音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4. 利用自媒体积极推进党务公开。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拓展党务公开渠道。及时党务信息,澄清涉及党的工作的各种误解和疑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 (二)加强学生党务工作者业务能力培训,实行动态型管理 1. 要切实加大学生党务工作者网络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政治培训。加大对学生党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以老带新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2. 要切实加大内容更新力度,实行动态型管理。要实行细水长流的动态管理,对时效性强的内容要及时进行公布,及时予以更新,要采取每天、每周、每月、每季不停更新的动态管理模式。 3. 要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自媒体党建最大合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为自媒体服务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1. 在组织保障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对各地利用自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领导机构、职能。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媒体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新闻宣传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和熟悉党务工作业务的自媒体宣传骨干队伍。 2. 在制度保障方面。探索建立网络宣传骨干培训考核、党建网站管理、舆情应对处置预案等制度。 3. 在经费保障方面。实行经费预算制度,建立财政投入、党费补助、相关部门支持的运行经费投入机制,确保自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为创建新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特征分析 摘要: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呈现出新特征,即把关主体泛化、把关过程隐蔽化、把关方式多样化、把关对象复杂化、把关结果零散化等。 关键词:自媒体 传播 把关 一、自媒体传播环境分析 1.传播状态碎片化、传播中心分散化。在自媒体传播中,大量业余的编辑、记者、出版者出现,使自媒体成承载海量用户产生内容的信息传播平台。聚集在少数人、部分组织手中的信息传播权力被打碎,细化以无数个体中心的传播点,碎片化的传播状态形成。 大众通过自媒体载体进行传播的几率基本相同。理论上讲,只要愿意,谁都有可能成一个信息传播的中心点。自媒体传播中心被分散开来,主要表现:第一,价值标准中心的分散化。处于编辑、记者新闻职业上的个人,要求信息把关行要符合新闻的职业要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避免个体价值标准凌驾于媒体价值标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之上。因此,在原有的传播环境中,价值标准是相对集中的,个体价值标准受到压制。第二,中心的分散化。在面对具体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时,每个人都享有参与性。第三,议题中心的分散化。个体能自由选择想要观看、阅读的对象,更能够即时自己的想法。 2.媒体公信力多极化。自媒体在反映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进行社会动员等方面呈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逐渐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公信力出现了分流。第一,传统媒体公信力向新媒体的延伸,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最大的改变是内容的载体不同了,受众选择在网络上继续关注某一传统媒体,主要在于媒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公信力,自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延伸。第二,传统媒体公信力向自媒体的分流,形成公信力的多极化。编辑、记者、主持人是媒体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知名的媒体人,他们的言行代表或者反映了所在媒体的形象。在互联网上,众多知名的媒体人或者公众人物开通了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受众投以关注,并对其的信息和观点表示信任。原因一方面是受众对名人的崇拜,另一方面是信任转至记者所供职媒体的公信力。再次,自媒体有意识地构建自身公信力,成长受众信任的媒体平台。自媒体由于集纳社会的微内容以透视事件本质、追寻事实真相,通过大量的、相互有关联度的微内容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即时关注、对重要信息的即时转载、对信息进行即时处理等,逐渐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 3.知识更新频度高。一则传统新闻与受众见面要经过发现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排版印刷(编播)等一系列流程,了保证质量,其间还包括层层的编辑把关、过滤,到受众手中的新闻,是专业媒体人士认值得阅读的新闻产品。新闻生产的职业要求、新闻制作的工艺流程增加了新闻产品的时间成本,从而延长了新闻产品与受众见面的时间。以微博代表的自媒体,可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事情。微博客没有了职业上的要求与限制,努力寻找新闻改变成随意记录身边的事情。这些变化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改变了传统新闻的选择价值,提升了信息的效率,激发了草根编辑、草根记者群体的崛起。先发表再过滤的信息生产模式,使知识的更新频率大大提高。而以人肉搜索代表的自媒体,因其明显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增加了微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影响力,使其形成话语链,获得更多话语权,成价值含量更高的信息。 二、自媒体传播中把关的主要特征 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促进“把关人理论”作相应调适。 1.把关主体泛化。把关主体即把关人,对信息是否进入传播渠道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把关人,多指大众传媒中的记者和编辑,这些人在行使把关权力的时候,虽然表现个人行,其实是在遵循媒体把关原则与标准下的把关行。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媒体都表现出不同的报道倾向,包括关注事件类别上的差异、报道风格上的差异等。而作记者、编辑的人之所以能够充当这个把关人,是媒体组织对个人的选择,是媒体给予个人的一份职业。可以说,传统的把关人其实是由个体作行实施者的组织把关形式。 真正使把关主体从组织回归到个人是在自媒体环境中,信息渠道向普通大众的开放,使人人都可以成信息的者,由此,把关人的范围被扩大了。个人可以自主决定某些信息是否,而是否大致归因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2.把关过程隐蔽化。由于把关人在把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关人身份信息的公开与否,直接决定着把关过程的公开化程度。传统的把关人是社会中明确的个人,对于某一条刊发出来的信息,信息的采编由谁完成一目了然。这种公开是对记者、编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监督。把关人身份公开化的好处在于,每条信息都有明确的权责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假新闻出现的可能性。而在自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身份多是匿名的。由于匿名性,把关人与其现实的社会身份相分离,与现实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相分离,随意、自由的个人把关标准规律性不高,让外人无法轻易考察,从而增加了把关过程的隐蔽性。 3.把关方式多样化。传统把关是以媒体中心的把关方式,在公开、发表和出版之前,对众多的信息进行过滤。从时间的划分标准来看,这种把关行发生在信息传播的源头,或接近信源的地方,笔者称其前把关。互联网后台的技术人员和监管人员承担着前把关的责任,通过网络后台的技术屏蔽,过滤掉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发展相关主题的信息,最大化降低不良信息对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同时,从时间划分的标准来看,自媒体中还存在另外两种主要的把关方式,包括即时把关方式和后把关方式。即时把关多由自媒体中普通的个人担当,当某件事情、现象、观点刺激到个人对其的关注时,把关行就可能发生了。由于把关行的发生来自于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即时判断,所以把关过程短暂,可能就发生在个人思考的一刹那。后把关多由自媒体中博主、版主(或称楼主)、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网络监管人员等担当,他们是在信息出来后有着删除信息、引导舆论和屏蔽信息等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后把关能有效帮助受众判断事实、认清事实、找到事实本质。 4.把关对象复杂化。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对于信息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甚至创造出新兴的网络表达方式。在QQ即时聊天中,QQ表情充当着聊天者们频繁运用的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的QQ表情,增加了聊天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往往能达到语言所不能完成的交流效果。然而,与此相反,大部分的网络语言并不是普世性的,它往往形成于不同的交流圈子。了展现小群体交流者之间的默契以及防止监控者的进入,他们通常会生造一些其他圈子里的人不容易理解的新兴表达方式。当准确的信息含义无法得知时,我们要把关的对象信息就变得复杂了,加大了有效把关的难度。在网络的前把关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部分网民在信息时,了逃避技术屏蔽对某些话题的过滤,常采用拼音缩写,或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来信息。 5.把关结果零散化。把关结果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呈现,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以新闻报道例,在传统的信息把关中,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个基本因素,即5个w,分别(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这是新闻中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5w报道模式让受众在阅听新闻时,能迅速了解较完整的新闻事件。在自媒体的信息把关中,每个人都可能充当着把关人角色,类似5w的新闻信息把关标准并不总是有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想、所认的方式去呈现新闻,因此,在信息时缺少呈现新闻事件必要的一些因素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仍在发生变化、经历过程的新闻事件而言,传统把关要求通过持续关注、系列报道以保证新闻事件的完整性。但在自媒体中,大多数的信息者,并不是像专业记者一样去寻找新闻,而是记录新闻,记录发生在他身上,或身边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他们生活的零散片段。记录新闻是一种无意识、随意的个人行,在文字编辑、图片拍摄、视频录制、持续关注等方面无法用专业新闻记者的要求去规制他们,记录新闻只是他们的随性、零散之作。 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传播方式,并有公信力、可信度高、关注度高等特点。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社会舆论的发展流变有较强的影响力。而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人人都可能成信息的传播点,传播方式是多点线面和去中心化的,传播者分散于社会各个阶层、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各个角落,微内容瞬间汇集在某一自媒体形态中,碎片化信息形成的,把真实信息和重要信息切割成一座座岛屿,公信力散落在不同的自媒体形态当中,某些自媒体用户也会在公信力的赛跑中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分析 [摘要]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自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现有的工作方式带来冲击和挑战,对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工作者要从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自媒体互动和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 思政 应对 张雪瑞(1978-),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博”这种手机捆绑电脑的140字文本的移动网络传播形式为代表的自媒体,引领传播模式和社交方式的新一波浪潮,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自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和“数字化生存”的最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已深深烙上自媒体的痕迹,自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与日俱增。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以及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无限性等特点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如何应对自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的主要形式有个人主页、博客、掘客、播客、QQ、微博、微信以及以开心网、人人网等为代表性的交友平台等。新兴的“自媒体”给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空间,加上自媒体用户的多元性和分布的广泛性,使自媒体中的公共议题更加广泛。新兴的自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传统媒体的信息需要一个较长的制作周期并定时定期发行播出不同,自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摆脱时空的束缚,“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记者”,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或接收信息,跨越了媒体与受众的界限。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一些被放大的事件中,无一不是通过自媒体渠道第一时间的,其传播时效远远领先于传统媒体。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极具个性特点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也渴望表达自我。快速传播自我以及他人的信息成为自媒体用户的一种乐趣。第二,信息内容的无限性。由于自媒体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准入门槛低,导致了自媒体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无所不能、无所不包、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自媒体上任何信息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任何信息通过自媒体的“口口相传”,都可能变成争议话题或者流行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内容的无限性、制造和推动话题的无限性,成为了自媒体受到追捧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既有经过严格审查的真实信息,也有各种根据个人爱好或道听途说随意编撰的信息,甚至有不法分子的诈骗信息,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信息,还有一些为了追求新闻速度或追求点击率而缺乏真实性的信息。这导致了自媒体平台上所流传的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可信度较低。 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战 首先,自媒体发展带来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挑战。在信息传播交互性和信息内容无限性的平台上,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种类各异,参差不齐,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来自自媒体上上的各种信息、观点、价值观念呈现多维态势,对处于人生观和价值形成和固型过程的大学生来说,又是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更多是采取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主题宣讲、班会或者通过文件发放、张贴、公告等相对封闭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运用自媒体传递生动、直观的信息,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价值评判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受众的意愿和认同程度。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正视自媒体带来的沟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其次,自媒体发展对思政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体的出现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深刻改变着高校的思政工作环境。于是在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学生知道的知识并不比他们少,甚至更多、更早。更快的现实。因此,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结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在知识社会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学习、创新的精神,应对各种新兴事物的挑战。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自媒体的特点和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建构健康的网络和媒介环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才能让自媒体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传播的社会政治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逐渐呈现个体化的特点,现代化的个人信息工具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功能集于一身,单独的个体就能完成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自媒体传播应运而生。自媒体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垄断,使普通的社会个体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赋予了普通民众充分的话语权,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媒体;社会政治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社会公共管理 “自媒体”(we media) 的概念于2003年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其涵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它的出现不仅掀起了一场媒体传播的革命,更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进而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自媒体传播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而“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限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递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2]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素,信息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自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也必然导致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 1.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行为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20世纪60年代,世界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即人类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与之适应的传播活动,媒介的发展状态决定了信息传播的程度和水平,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开创人类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新方式。[3]麦克卢汉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分析人类传播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并预见性地指出了传播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自媒体传播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这一论断。 进入信息时代,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出了类型众多的新型媒体平台,如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电子布告栏系统),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等。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随心所欲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进行信息传播,这使得人们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突破了传统媒体对人们的限制和束缚。这些新型媒体平台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体化传播,使得普通民众在社会信息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媒介一般由特定的组织机构控制,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可称之为“他媒体”(官媒体)。这些传媒机构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及设备,从信息的采集、筛选到加工、传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所有的信息活动都有着既定的立场与口径,是一种严密的组织行为。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仅仅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和影响都十分有限。但随着自媒体的出现,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自媒体以现代化个人信息工具为依托,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等功能集于一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单一的自然人就可以拥有和掌握,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信息活动,是一种随性的个体行为。比如在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空间等都可以便捷、交互地和索取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的终端设备,日常闲聊见闻、所思所感等都可以随意上传到自己的页面上,或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观点传播、或是草根一族的时事传播、或是官员的政务传播,乃至娱乐造势者的谣言传播,不论是自我倾诉的满足还是与大众粉丝的沟通愿望,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及时和获取信息。如此一来,人们信息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空前释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信息热情和传播动力。 2.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是以即时通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播系统,它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即在新媒体技术为信源与信宿之间提供即时的双向的信息反馈模式的背景下,信息受众在对于信源发出信息有选择性接收的过程中,也利用了技术媒介完成自我对于信息的反馈和二次传播行为,作为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自媒体以其多样性的信息载体和平台,完成了个体及群体民意再次聚集并深化寓意的过程。[4]自媒体的强大交互功能,突破了传统人际交流的诸多局限:一是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不同地域间的人们不必见面即可实现交流互动,实现了社会交往范围的最大化;二是平等的话语权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诸多差异性,实现了社会交往的平等化;三是传统社会交往中人们表情达意的风格化语言和动作等均被图片、文字、语音、视频所代替,交流更加直接明了,实现了社会交往的简单化。自媒体交互功能所带来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充分迎合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交往广、注重效率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这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逐渐由人际交流发展为网际交流,自媒体也已成为当前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其中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尤其手机微博的增长幅度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45亿,比2011年底增长3005万,增长率为7.2%。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2.8%,我国微博总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自媒体传播的推动下人们社会交往方式所发生的深刻改变。 3.自媒体传播使人们的信息关注重点由他我中心转向自我中心。在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由于缺乏自主化的信息渠道,民众的信息需求往往依赖于媒体机构或者舆论领袖,其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理念、思想情感、行为方式有着巨大影响,往往成为民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权威。因此,媒体机构和舆论领袖受关注度极高,人们对其保持着高度的依赖性和追随度,使得人们的信息关注呈现“他我化”的态势。但进入自媒体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如数字化之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在是人口统计学中的‘子集’。”[6]在自媒体传播平台上,“自我化”态势十分明显,即每一个用户都是既可以信息同时又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信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全面开放共享的,每一个用户无论是自媒体信息的提供者还是索取者,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规模各异的“节点共享”的信息传播网络。[7]“自我化”的传播态势使得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释放,能满足受众在过去传统媒体长期约束下的自由表达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会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呈现的满足,正如麦克纳和巴奇强调的那样,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人格面貌、人们需要“把自己‘真实’或‘内在’的自我展示给外部世界”。[8]自媒体赋予了民众海量的、五花八门的信息以及在这些信息中用户所拥有的自由攫取、编辑、的权力,个人的价值理念、心理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等都随着个体化的信息活动表露出来,形成千差万别的极具个人化风格和魅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这种差异化的信息吸引并聚集着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如微博中的“加关注”、QQ中的“加好友”,这使得自媒体信息者成为关注焦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关注者的反映,呈现出“自我中心化”的传播态势。可见,自媒体传播进一步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中以传媒机构及舆论领袖为重点的“他我中心化”状态,同时个人的意愿表达被众人瞩目所带来的受重视感和成就感成为自媒体传播的源动力,达到了个体对自媒体使用的一种满足。 二、自媒体传播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 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力的强弱,信息质量的好坏、信息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地位。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同受众群体间的信息差距日渐凸显,造成其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1.自媒体传播使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凸显。“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往往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掌握与未掌握数字技术的群体之间的数字信息差距。自媒体的出现在赋予人们更大的信息自由和信息权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自媒体技术的扩散和使用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配的进一步失衡,弱势阶层对于自媒体技术的运用远不及强势阶层,这种矛盾与冲突突出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在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的巨大差距。一是由于自媒体传播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平台等“硬件”建设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比如,截止2012年6月全国城市网民的比例为72.9%,农村网民的比例仅为27.1%;而IP地址数量分布比例北京为25.60%,广东为9.61%,浙江为5.31%;而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如甘肃为0.48%,贵州为0.44%,宁夏为0.24%,青海为0.18%,西藏为0.13%;[5]二是由于人们在自媒体传播技术的掌握运用等“软件”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数字鸿沟”。在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目前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个百分点,信息技能的缺失仍然是阻碍自媒体深入普及的重要障碍。而信息技能的差异往往又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自媒体的出现实际是将人们的社会差距反映并放大了出来。正如德国学者海因利希·施莱曼认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的人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强。其结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扩大而不是缩小了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9] 2.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态势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认知理念、兴趣爱好而自由地进行信息选择,在选择过程中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群体会逐步形成一个“圈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媒体“圈子化”的传播态势可以帮助人们在虚拟网络中跨越现实关系的羁绊,在更为广泛的世界里找到可相互拥趸、彼此取暖的友人、强化着个性和自我。当前,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自媒体的出现为这些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人们在利用自媒体表达意愿的同时也在寻找并聚合着相同或相似意见看法,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强化意愿表达。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助推下的互利性的社交关系,是人们出于自身的需要而结成的交往方式,而无论这种需要是一种利益还是情感。需要指出的是,自媒体的“圈子化”传播在促进互利性的人群交往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排斥或阻碍了与其他社会人群的交往,即圈子内的人群交往相对固化,而与圈子外人群则相对割裂,隔离了圈外信息、隔离了异于自己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利益人群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对立和冲突,加剧社会分化。 三、自媒体传播使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961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维巴首次提出了“公民化政治”的概念,强调“公民化政治”是公众对统治权力依附程度的降低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增强。[10]自媒体传播的出现赋予了民众高度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个人意愿的自由表达和对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极大地释放了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使整个社会政治生态日渐呈现公民化态势。 1.自媒体传播使民众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自媒体削弱并分享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所谓媒介权力即选择、加工、突显框架的权力,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信源到成品的新闻报道存在着重重把关,每一道把关流程都会筛选掉一部分信息,这种筛选甚至可能变成断章取义。但自媒体的出现取消与颠覆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垄断,传统媒体无法再对信源加以任意裁剪,打破了管理者的严格管制。自媒体打破了不同主体间的权力界限,拉近了精英与平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实现着传播平等。[11]自媒体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公开、便捷和互动的特点更强化了民众的这种平等性与自主性。通过自媒体,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所关心、喜爱的场域投入对话和沟通,自由、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而不论社会背景、阶级或理念观点的差异,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地位平等,行动自由。在自媒体的世界里“我”就是主角,“我”可以有所作为。这种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民众感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从而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2.自媒体传播为民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有效渠道。自由而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的重要内容,自媒体的出现使其成为现实。一是自媒体传播在技术上使人人参与成为可能。传统媒体条件下很难做到让每个公民都参政、议政,只能靠推选人民代表商议国事、讨论政治问题。自媒体的出现在技术上赋予了所有社会公众发表意见的机会,互动式的媒体环境也极大地强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它给每一个民众提供了更为开放的释放自我的空间,是真正意见的“自由市场”。二是自媒体成为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民意的释放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由此导致民情民意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利益诉求如果被压制或者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崭新而便捷的路径和平台。三是自媒体强化了民主监督的功能。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自媒体监督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自媒体监督主体分布更广,监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产生的舆论压力更大。可以说自媒体中的每个民众都握有一把“利剑”,可以随时随地向黑暗现象和腐败势力开刀。比如: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等,都是自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监督作用。 3.自媒体传播成为改进社会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现代政治学认为,良好的社会公共管理依赖于全面有效的信息占有和高效顺畅的沟通交流,自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自媒体使每个民众都有自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这使得社会政治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全面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打破了以往社会政治信息仅在科层体制内部流动的缺陷,有效地克服了政治决策的封闭性与政治服务开放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参考,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自媒体改变了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社会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谐。一方面自媒体实时互动沟通的方式一改以往政府管理生硬的话语体系,以平等的姿态和口吻面对民众,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感情距离,提高了认同度,促进了社会管理的和谐。比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言人王惠在其微博“北京王惠”中写道:“我是北京的新闻官。我开微博的原则是不当僵尸不作秀,要的就是一个真诚。我知道的信息会赶快,能回答的就马上回答,实在不知道的也请原谅。来当惠粉吧!”[12]这种生活化的表述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关注,微博开设仅三天后她的粉丝数已达到14156人,而像“成都”、“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热门官方微博的粉丝则达到了500万人以上。正是这种人性化生活化的沟通方式吸引着众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充分体现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另一方面,自媒体为政府工作聚合了大量社会力量,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比如,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就开设了“打拐微博”,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安部的打拐行动,目前他总共拥有470余万粉丝,正是在广大粉丝提供的线索帮助下,一大批被拐儿童得以解救。他的微博被评为全国十大个人政务微博之首,赢得了“微博最具影响力公务员”的名号。[13]再比如,从2013年新年伊始,网络发起了“豪华军车随手拍”行动,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响应,用自媒体手段将违章违纪的豪华军车纷纷曝光,为相关部门查处军车乱象提供了广泛线索,也为落实中央规定厉行清正廉洁之风开了个好头。 总之,自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正在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如传播学者麦奎尔指出的那样:媒介技术不只是一种传递符号内容或者在某次交换中联系参与者的应用工具,它同时也包括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14]尽管自媒体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技术潜力,并且受制于现实的体制环境,但必须看到的是,自媒体凭借所拥有的广泛民众基础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必将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易班网络供给与需求分析 摘 要: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易班使用现状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的五个维度: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将易班与人人网、微博、QQ等新媒体及主要社交网站的从这五个维度进行差异化比较分析,综合分析当前易班的网络供给和学生对易班网络的真实需求,由此探索易班建设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易班;网络;需求;大学生 一、引言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自媒体时代具有(1)传播即时性(2)覆盖全民化(3)影响放大化,三大特征自媒体的发展不仅使每个人的媒体权力扩张了,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个性发展、人际发展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成了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不断壮大。 易班作为教育部门主导的、真实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是广大学生的实名互动平台,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应用。根据师生的需求,易班研发了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集成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上海现有31所公办高校、19所民办高校、11所公办高职高专、2所中学、2所中专开通了易班网络社区。在高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和老师采用实名制登录。 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时代的到来,用户成为各大媒体竞争的关键,微博、人人网、腾讯QQ、飞信等各大热点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对大学生用户群的争夺也日益白热化。由于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早于易班进入市场,且技术支持丰富,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此类网站和新媒体客户端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如何在诸多社交网站和新媒体混战的今天,紧紧抓住学生的需求和胃口,让他们乐意到易班上寻求自我发展、获取有用信息、满足需求,牢牢掌握大学生教育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易班的育人、服务功能,成为易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易班使用现状分析 本文从易班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需求、使用感受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并通过监测易班网站IP的方式,对易班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大学生的网络需求旺盛,但对易班的用户粘度偏低。 问卷统计显示超过95.2%的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这表明了网络成为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68.3%的同学上网2-4小时,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还比较理性,而8.2%的同学选择4-8小时,2.3%的同学选择8小时以上,这表明网络思政教育不容忽视,需要关注同学们的网络目的和需求。在调查学生中,每天上易班的同学比例仅为10.7%。在对易班的IP监测中,连续一周监测IP数量在8000左右,这个IP相对于,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30070个班级而言,用户活跃度和粘度确实偏低。 (二)学生对校内网站的认可度较高,但在校园信息获取方面对易班使用度偏低。 校内网站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内部网站,包括校内门户网站、校内bbs及易班。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信息的获取也主要来自于这些校园内部网站,在问卷中发现43.75%的同学通过浏览学院主页来获取学校信息,27.46%的人通过询问辅导员、同学或朋友,13.78%选择使用校内论坛,仅7.1%的选择通过易班。这说明校园内部各成熟网站如校园网、学校论坛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网络人气,这些校园网站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所有的校内网站中,易班起步较晚,且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教师等对易班的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基本上很多学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和资讯等无法出现在易班上,导致学生对易班的使用率偏低。且各高校情况各异,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和985高校的校园网络软硬件环境都比较好,“易班”上的部分功能和应用在这些高校的校园网、校内论坛等校内网站上都已经存在,并且运行的较好。因此,在易班与高校原有的系统资源未进行有效的兼容,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未进行有效对接的前提下,势必会影响同学们使用易班的情况。 (三)学生对社交网站和网络新媒体需求旺盛,但通过易班满足这一需求的比例偏低。 如今,大学生社会需求迫切。长期生活在校园中使他们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在校园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关注社会,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希望自己融入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迫切的社会需求促使他们诉诸于网络,特别是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调查显示社交类网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71.65%的同学经常登录人人网等SNS网站,48.45%的同学登录微博,33.51%的同学登录校内论坛,经常使用易班的同学为15.32%。且调查发现,被调查人数中的46.6%希望通过易班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些调研数据都表明了出于大学生的社交心理需求,社交类、论坛类网站极大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度,且学生对易班的社交功能也满怀期待。访谈中,学校表示,刚上易班的时候想多跟同学们交流,但活跃用户较少,且跟其它学校朋友或外地同学交流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放弃了对易班的使用。 三、大学生对“易班”的真实需求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要求,“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新探索,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思路,自易班在上海高校中推行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易班推进了高校思政教育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的变化,变单调、单一化为活泼、多样化。但鉴于“易班”诞生时间晚于大部分社交网站、各校园网站和新媒体,易班的用户群体相对更单一,且易班建立、建设和推广的特殊性,使得易班建设的发展中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在对易班使用现状的分析中也可见易班的建设、推广和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真实需求,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网络发展规律,将易班努力建设成为学生们真正愿意驻足的网络家园。根据调研显示,青年学生的用网需求主要表现为求知、交往、自我呈现、发展以及娱乐消遣等五个方面。从易班使用现状出发,结合学生用网需求的这五个方面,积极探索易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内容和分类搜索机制的建设,满足学生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表现为大多数青年学生将“了解新闻”、“查找资料”、“浏览信息”等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调查发现,网络信息搜集是大学生网络最大的需求之一,67.45%的同学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信息、查阅资料等, 89.5%的同学认为网络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前,高校论坛、校园网站等吸引并凝聚了广大学生,是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商业网站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微博、手机新媒体的崛起,高校校园网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优势弱化,大量学生流失到社会商业网站中。“易班”这一集教育功能、社会商业社区功能于一身的平台的初现,为满足学生上网求知需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在调查中发现“易班”网络供给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约73.3%的同学认为易班更新速度一般。72.5%的同学认为网站的的资料权威性不足,且在“易班”前期推广过程中,大多数用户想方设法提高EGPA,赚取经验值而出现恶意刷帖等现象,帖子质量不高。 “易班”上提供资讯的板块很丰富,包含首页、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微博、博客等。虽然版块齐全,内容涵盖各种大学生活、茶楼聊吧、娱乐休闲、生活资讯、社区服务、政治新闻等各方面,但信息呈现出碎片化,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不充实,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因此,“易班”建设要加强相应的监管,提高易班发帖的质量,坚持引导“三贴近”的发帖原则,在确保网络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坚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需求、贴近教育需求主题。此外,由于易班活跃人群主要是学生,一些网络信息比较局限,导致同学们感觉现有的易班网络资源更新速度较慢,不够新鲜。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易班骨干团队的建设,加速易班各类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广度,让同学们能够在易班上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对易班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易班网络资源的分类策略和搜索机制,让同学们在易班上的网络信息的获取相对快捷、方便。 (二)增强易班互动性和活跃度,满足学生交往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交往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高,相对单纯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交往面相对局限,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交往,他们渴望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了解和交流。交往需求表现为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往实现途径,从电子邮箱到网络聊天、从网络社区到交友网站的兴起都说明了这点。在问卷反馈中,有49.65%的同学因交际的需求而上网,57.43%的同学将上网的较多时间用于通讯聊天、联系朋友等社交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9.39%的同学将较多时间用于登陆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67.72%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扩大交友圈和人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数据显示,不管是内在心理需求还是外在行为表现都体现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保持有较大的有效需求。 “易班”上在交友模块上也非常齐全,包含加好友、邮件、即时通信、微博、博客互动、班级圈互动等版块。但在调研中发现,92.4%的同学经常上人人网进行交流,而经常上易班交流的同学则只有19.7%。在人人网的《SNS发展趋势与竞争分析》的报告中显示人人网对用户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分别是1.能找到失去联系很久的朋友2.实名制,有真实感3.可与朋友增进交流,了解朋友近况。报告中还提到人人网注册用户总数达1.9亿,其中高校学生4000万,白领10800万,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学生能够在人人网上充分的感受到信息的快速更新性和共享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充分满足交往需求。此外,易班起步较晚,且易班系统显示的860075名师生注册用户,用户涵盖75所学校且主要的为上海的高校,相对社会商业性质的社交网站,可供交往的用户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使用人人网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与自己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交流互动,特别是与大学同学居多。因此,易班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群这一功能优势,从同学们重视班级荣誉感,渴望班级关怀的角度,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每人每天上易班等活动,推动班级活跃度的建设。此外,加强易班应用的开发,比如在个人主页上可以滚动出现可能认识的易友的名字,并可点击加为好友,在个人主页上滚动出现班级明星、各类发帖明星,明星校友等等情况,并可点击加为好友,类似的一些应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和交往需求。最后,有互动才会能真正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在易班上活动的同学们如果无法得到积极的互动,自然无法提供使用易班的热情。因此,在推广初期,各高校可以建立一支易班的骨干队伍,对互动性进行推动,以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 (三)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导,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求。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强烈的“自我呈现”的需求,在学生们喜爱的网络世界中表现的更加充分。自我呈现的需求体现为青年学生青睐于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在“公共空间”上展示才能、释放个性、寻求认可。 易班上包含上传照片、更新博客、微博、发表帖子等各种功能来展现自我,获得关注,达到自我呈现的目的。埃里克森指出,大学时代是学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社交网站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他们通过照片,微博、博客、帖子等形式充分的展现自我,并且通过评论的方式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明确自己的形象。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种来自网络上大众的关注和正性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此外,网站上展示的个人成就和能力,使大学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的关注获取非常迅速,在学生状态或照片几秒钟内便可获得大量的回复,并且随着关注评论和关注人数的不断上升,满足了学生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而易班上由于用户群体的局限性,使得同学们获得关注、评论和回复的时间效率不够,发了照片、帖子、状态久久无人问津和回复,无法很好的满足学生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影响学生们的使用热情。因此,在易班的建设和推广中,要提高用户活跃度,加强易班骨干队伍的建设,对同学们的疑问有人回答,对同学们的感受有人同感,对同学们的话题有人讨论,对于学生的敏感问题不要仅仅通过屏蔽的方法来处理,而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同学们在易班上有被关注的感觉,被关心的感觉,被尊重的感觉,充分满足学生自我呈现的需要。 (四)充实学习资源和就业信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发展的需求是指网络为青年学生拓宽发展视野、搜索发展机会提供了更多便利途径。学生使用网络,很大一部分表现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网络学习,数据显示59.48%的同学是为了学习、收集学习信息或者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就业、发展信息而上网。在内在成才动机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易班的论坛、学校主页、班级主页以及强大的网盘功能,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信息的良好渠道,且网盘的大空闲是其它社会商业网站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易班网络环境和用户相对纯粹,有害信息和无聊信息相对较少,可以充分发挥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方面的需求。但现在学生更喜欢在百度、校园论坛、各大招聘网站和学习网站寻求资料,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班”发展尚未成熟,除了一些学生上传的学习资料外,就业信息、培训信息、论文信息、科技信息等有效信息量较少,信息量不够大,信息更新不够快且所有的信息不成系统、比较零碎等原因都是影响“易班”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中的不足。因此,在易班建设中,要努力实现易班和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如学校论坛、电子资源库、就业网站等方面的兼容和对接,并积极发动学校和各团队,丰富易班在这方面的信息,使易班成为同学们获取学习信息的首选。 四、结论 以上五方面用网需求驱动了青年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网络,从而影响用网效果。“易班”是一个新的网络文化产品,是上海市网络教育的一个创新。虽然在各方面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价值很高。我们应该努力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进一步建设和推动易班,让易班的发展遵循需求理论和网络发展规律,努力将易班打造成为同学们热衷的网络家园。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微博受众的心理分析 【摘 要】自媒体是伴随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后的热词。进入自媒体时代后,“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说法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热潮,作为推动自媒体发展的一大动力——微博,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微博受众参与网络社交有着种种心理。 【关键词】自媒体 微博 受众心理 一、自媒体的兴起 “自媒体”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它的出现对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都有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与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个体用户端信息的自由双向传播,这实际上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这种双向信息通道构建起“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新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到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博是自媒体的代表。新华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就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74%。 微博就像是受众手中的“麦克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用户日益增多,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一些明星、媒体,也有政府、官员、企业,当然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普通大众。人们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出于正义感,对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现象大胆吐槽;对于政府工作,群众的意见也能反馈到政府官方微博上。人们自己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表达着意见或态度,网聚着一种力量。 二、来自微博受众内心深处的“声音” 我们知道,自媒体强调的是自我对于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征和优势。微博作为自媒体,也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受众是出于哪种心理来使用微博,他们内心有着什么样的“声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维权意识——话语权的表达 传统媒体作为政党的喉舌,宣传的是政府决策和党的方针。从现今情况看,社会正在倡导媒体对公民的“知情权保障”,并且更多的听取民众的声音,话语权转移到民众身上。 话语权,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公民的说话权、发言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违法违规的举报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的范围。微博门槛低、交互性强,参与者通过微博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表明自己的态度。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题关注的先后顺序”。微博作为媒介的一种,受众通过它可以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言论,提出某种见解来影响社会大众的看法,并且引发了更多人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新的责任机制叫做“微博问政”。如2010年3月22日,南京纪检部门宣布,微博上爆出抽“天价烟”的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双开”;4月初,“湖南浏阳市广电系统负责人在高档酒店公款消费单复印件”在微博上广泛转载后,相关负责人被停职……当前,微博问责、微博监督已成为反腐机制的重要一环,微博问政真正发挥了网络成本低廉,快捷、及时的优势,成为了反腐倡廉的新手段。 2、“名人”效应——寻求自我参与和自我满足感 对于“名人”效应这一说法的理解,笔者有两种看法。其一,自媒体具有平民化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身份都可以参与到微博的群体中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众多的“粉丝”关注后成为“名人”。其二,对于“名人”效应,除了使用者自己成为“名人”外,还有一种心理,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粉丝”们,想要通过这一平台拉近与自己崇拜“偶像”的距离。因为自媒体本身具有普泛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关注自己心中的“名人”,就好像自己身边的朋友,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这两种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实现了微博受众的自我满足感。 在龙虎网一篇《2012年度微博红人榜》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一位被认为受到欢迎的称作“延参法师”的微博控。据悉,他的走红不仅是因为其佛力深刻,还因为其喜欢卖萌的性格。例如:“艾玛,你轻点”、“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等等微博用语。让众多网友大喊“太萌了,大师好调皮”,被网友称为“最萌法师”、“用绳命在卖萌的大师”,以1300余万微博提及量成微博红人。我们不难发现,“延参法师”的走红得益于对网络的充分利用,而众多的“粉丝”对他的追捧更是对微博使用的结果。 3、“揭示真相”的欲望强烈 “媒体公信力”是指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公众对于媒体信任的能力。微博的使用者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降低,出于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感和“揭示真相”的正义感来在微博上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信息,这也是微博受众的一种心理。 在“7·23”温州动车事件中,微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之一,而对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在网上有一篇名为《温州动车事故何时能有官方说法》的文章,针对该事故的调查报告迟迟不出这一现象,表达了一种说法:“一次次,考验的不仅仅是民众的耐心,更是民众对于公信力的信心”。这篇文章表达了民众对于知晓事故真相的强烈愿望。另外,在这一事故中,铁道部信息不及时,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同样让众多网友对此愤怒不已。众多的微博网友信息,发表个人看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使其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上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很多人不再从传统媒体中寻找“答案”,而是从公众和自己的视野看待问题。部分微博受众也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心理,才会自己找事实真相,从而在微博上“揭示真相”。 4、找寻“同道中人”——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相应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虽然很多人不再为衣食而忧,但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却与日俱增。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逐渐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寂寞的平台。而微博成为了一种渠道,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同道中人”。 华商网中的一篇名为《微博就像身边最忠诚的朋友》文中提到:“现在很多朋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我觉得微博走红是因为现代人的孤独感,微博就像你身边最忠诚的朋友。”微博是人们的朋友,同时它还是人们寻找更多朋友的工具,由于它极强的互动性,博友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得到了孤独感的释放。 在新浪微博上,有个“新浪微群”,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为“新浪乐居公司推出的服务,它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们,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拢在微群里面,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的进行参与和交流。”称“新浪微群——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据2012年3月份统计,已有超过72万人加入该群。不难看出,通过微博来找寻“朋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围观”心理以及“羊群效应” 在网络上,“围观”被称为是一种“打酱油”似的沉默。有一种说法是:“围观”也是一种力量。在凤凰网“围观”栏目的广告词里这样写道:“不做解读,不加评论,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关注,我们思考,我们相信围观也是一种力量。”通过上万的点击量、跟贴和转发,人们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同样表达着一种态度。 “围观”,笔者认为是博友们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他们并不会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人物发表直接见解,这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种心理——话语权表达正好相反。有人认为,围观可以转化为媒介的监督,承担起瞭望社会的职责。 “羊群效应”认为大众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从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在微博的世界里,同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微博转发、跟贴等行为是基于一种“跟风”心理,作为旁观者的大众,不具备条件以调查事件的真伪,而是在微博“意见领袖”的带领下一呼百应,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围观”和“羊群效应”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围观”者不管发表言论与否都是对某一事物通过微博的转发等手段隐隐表明了个人看法,其中不乏正能量,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可在“羊群效应”的受众中,他们并不是表态的一群,而是盲目跟风,不会自己思考。 除了上述心理以外,笔者认为受众使用微博的其他心理还有如寻求安全感,追求时尚,寻求帮助,例如现在网上流行的各种寻人启事、爱心集资、微博求助等等。 对于微博的使用,笔者认为受众应该理性对待,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是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当今社会,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只有找到正确的定位,从积极的心理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媒体的“主人”。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语境下的体育受众特征分析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众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受众这一特殊群体,在自媒体语境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 【关键字】自媒体 体育受众 行为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技术和形态不断产生和应用于人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自媒体作为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体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体释义 有学者曾将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时代的精英媒体;工业时代的大众媒体;信息时代的自媒体。①基于web2.0技术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人们已悄然走进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关于自媒体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产化的手段(如QQ、手机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亭服务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②“自媒体”首先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是超越旧媒体、新媒体历史跨度后,在演进与革新中,在渐变与突变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自媒体”是一个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传播特性、传播模式,并在新型传播效果中,展示了颠覆性的媒体奇观和传播生态。③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笔者理解自媒体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为受众自主、自由、自发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媒介形式,这类媒介形式统称为自媒体,这类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受众在媒介使用权上的极大自主性,这是从微观的媒介形式层面来理解的;后者指受众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进行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传播范式,这是从宏观的传播模式层面来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众中的体育受众为例来具体探讨自媒体语境中,受众的特征变化。 二、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体育受众相关释义 1、体育受众定义 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④体育受众即体育信息的接受者或体育传播的传播对象。 2、自媒体语境中体育受众的特征 自媒体对体育受众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考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从体育受众的本身来看,本文试图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来分析自媒体带给体育受众的新的特征。 (1)体育受众心理特征 自媒体一方面从微观上改变着作为个体的体育受众的接收和传递体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无数个个体的微小的改变聚合后形成规模效应,便会影响整个受众群的心理。在这里,我们引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一个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来具体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这个理论假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成本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达自我意见和了解他人意见的途径,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保留自己的看法,为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他们在没有明确群体多数人的观点时,一般倾向于“沉默”。只有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他们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是舆论的一边倒,很难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意见。 在自媒体传播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这些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获取外部信息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传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虚拟或者隐匿的,这为他们公开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受众在接收相关信息后,通过自媒体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身份的隐匿性,他们在心理层面不再迫于压力选择“沉默”,而是通过这些自媒体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舆论的形成不再是一边倒,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热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此事几乎是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和不解,仅有少数表示理解的声音。受众在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体了解到这一消息后,也许自己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而当社会上批评指责的声音大于理解和宽容的声音时,很多立场不坚定的受众便附和“多数人”的意见,于是,舆论便以滚雪球式的方式呈现出一边倒。在这种以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自我的观点很难得到相应的表达,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受众只能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2)体育受众行为特征 在探讨体育受众在自媒体语境中行为层面特征之前,首先对体育受众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考察。在这里,笔者引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个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在体育传播中,可以将受众分为两大类:独立于“场”的受众和存在于“场”的受众,这里的场域是指体育信息传播的某种氛围或者规范。通俗地来讲,就是现场受众和媒介受众。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博控”的实证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周亚萍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博与大学生“微博控”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接受者——大众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向其他人传递各种信息。自媒体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个人主页等等,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是由普通的大众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成了“传播者”。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本文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微博控”现象是否普遍化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满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内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赖度有多大?其诉求和发生机制又是什么? 二、理论概述:媒介依赖理论概述及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现状回顾 媒介依赖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期望以及我们内在于心的精神。媒介并不是平均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媒介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那些需求更多的人往往是更加依赖媒介的受众,而其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三、调查报告: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法,以调查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来剖析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状况,主要从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目的和内容、接触时间和频率、接触方式等展开调查,从他们的微博使用状况来分析大学生在自媒体下的媒介依赖感。 此次调查人数中男生46人占总人数的52.87%,女生41占总人数的47.13%。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数为59,占人数的67.82%。而且虽然32.56%的大学生没有使用微博,但是他们中至少有81%的人在使用其他的自媒体,如人人网、博客等。也就是说,86人中至少有93.10%的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自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对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做了图解,如图1: 图 1 A. 能够使用图片、视频,使用方便,内容简单,形式新颖 B. 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 C. 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情感D. 互相关注,能即时知道双方的消息,方便与人沟通交流 E. 娱乐消遣,还能了解明星名人的动态F. 能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G. 周围的人都在使用,“随波逐流” H 其他 从中看出,50.57%的选择的微博的原因是微博“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而居第二的则是“娱乐消遣,了解明星动态”占43.68%;随后是占36.78%的“方便与人沟通”,34.48%的“自由发表观点,表达情感”3。 微博给予用户极大的自主权,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微博简练的形式和极强的交互性使得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彼此的最新的生活状态, 51.72%的大学生均选择了“朋友微博”表现出他们维系关系的诉求。而“喜爱的事物的微博,如品牌、动漫等”和“名人微博”则同时分占47.13%。“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和“媒体微博,如新闻报纸”则分别占36.78%和35.63%。相比于新闻媒体,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就参与度而言,只有18.39%的人选择“参与话题讨论”。从中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他们更多的显示出是信息的接受者。 被调查者“每次更新微博的内容”所占比例最高为“心情”,占48.28%。同时,大学生更新的内容多为“心情”这种内心生活状态。虽然他们在选择使用微博的原因中都注重于“获取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更多的是娱乐和个人生活动态的讯息,对于“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均低于“名人微博”和“喜爱事物的微博”。虽然原创性的“心情”占了内容更新较大的比例,但是同时47.13%的“转发”和仅为19.54%的“身边新闻”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除了个人生活的原创性外缺乏内容的创新性和新闻性,缺少对事物的自主思考。 使用微博的59位大学生中“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如图2 图2 “一天上微博的时长” 图3 “使用微博的时间分布” 图2显示,40.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登陆微博,占大多数比例。图3则表明36.78%的大学生登陆微博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4小时以上的只占2.3%。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认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持续这种状态超过3个月则可构成‘网络成瘾’”,暂不论这个标准受到的质疑,但是以此推算,在每天都会上微博的大学生中只有2.3%的人会持续四小时以上。数据显示对于微博大学生中的“微博控”现象还是少数。其中有31.03%的人“偶尔想起才会登陆”,17.24%的人“注册了以后没怎么上”,这两个数据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偶然性成分较高。 四、内容分析:大学生微博内容与调查报告之间的互相印证 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大学生微博使用者的微博接触时间、微博接触频率以及接触原因等内容,除此之外,进一步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出一部分大学生具体使用新浪微博的频率及其内容的倾向性,最终获得13个人的838条微博,对上述微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论证。 在对新浪微博上的13个大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共得到微博数量共838条,其中原创性微博共276条,转发性微博562条。其中平均6~7天即“几乎每天都登录微博”的人数占38.4%,其人数占最大比例。在用调查问卷方法所得到的“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中,“每天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数最大,两次结果相对吻合,从中可以推测出微博日趋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大众媒介。 原创微博数共276条占总数的32.9%。转发的微博则占总数的67.1%。在“转发微博”中,转发而无评论的微博数则占60.3%。再加上“转发社会话题类”占5.60%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图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注重关注多种类的讯息,但是在原创类中“自身的生活情感类讯息”几乎占了所有原创内容,而在转发类中“娱乐和情感类讯息”的比例也高达30.31%。运用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调查问卷所得相对符合。 五、理论思考: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微博依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微博等自媒体的媒介依赖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的优势;另一个则是受众的需求在微博等自媒体上得到了良好的满足,这足以影响受众选择媒介进行实际的媒介接触行为。 首先,从微博等自媒体自身特质上分析自媒体下受众依赖的原因。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它“改变人的‘所听、所见、所触、所尝、所嗅’,亦改变‘所知、所为’”。自媒体的产生不仅对经典的传统传播学理论发起了挑战,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众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使得单一的接受者拥有了双重身份,扩充了传播主体信息源,同时伴随着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和渠道。 自媒体分析论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及舆情现象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世界中,多种新兴的网络产业此起彼落、风起云涌,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发展与改变,在不断前进和创新的道路上,互联网不再停留于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多路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WEB1.0带动了互联网群众的热情,催生的WEB2.0加速了网络作为媒介传播的力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平面和单途径的简单方式,传播的方式从“广而告之”的一对多转变为“人人皆记者”多对多,直接影响了整个互联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在没有特定的主客体之分的情况下,“受”者皆为“授”者,而这样的时代也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 在自媒体时代中,信息的更替让原本的受者主动成为授众,微博、SNS、论坛等各种多元化信息交互平台均衡地推动互联网服务的发展,一点一击中,信息变成充满活力的新鲜事物,更多的人在感知自媒体时代的分享和速度。互联网群众催生了自媒体时代的现在,自媒体时代也将引领整个互联网世界充满“活的信息”的未来。这不仅是正向推动传播媒体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从传播者的角度还是新闻参与者的角度,群体的力量逐渐显现。青年群体也将在互联网激流中涌进,而这股年轻的力量将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 互联网自组织群体现象定义及网络中大学生群体自组织的意识和价值定位 互联网背后支撑的群体力量,让“自组织”的概念再一次走上舞台。早在1959年由Yovits M. C 和Cameron S写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中就有提出“自组织系统”的定义。之后更有多位学者提出自组织系统概念和特征,其中有经典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过程。”如今互联网的潜在群体力量让信息从无序的分享走向有序的聚合,互联网个体行为也从无序的形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群体。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的学说——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中,也对今天这样的群体现象做出了概念性解释。混沌理论说明了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系统 ,而这正贴合了如今的互联网群体,他们在无形中组成了虚拟世界中的组织体,他们是复杂且不断变化的。 网络群体中,散布着大量的年轻人。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研究揭示,国内两大主流微博平台——新浪和腾讯,他们的用户多集中于20 ~29岁,均占据各自用户年龄构成的60%左右。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多是大学青年,在社会大环境中,信息洪流冲击着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青年们往往怀有满腔热情,对于互联网应用较为熟悉,善于利用互联网寻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诉求的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共性同伴,自发形成自组织群体。他们大都广泛开展线上交流,部分还结合线下互动的形式。他们在现实中组织意识较为淡薄,却往往寻求在虚拟世界中的倾述,价值取向较现实世界中更为自由。 自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静水传播模式。互联网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各种文化的冲击,迅速扩散到虚拟世界的每个角落。这同样也影响着网络中的各种自组织群体。网络中的自组织群体团结在相似的情感环境中,有着较为类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自我,倾述自我,这无形中加大了舆情问题产生的几率。 大学生自组织群体及舆情问题产生的成因、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需要面临整个互联网以及社会文化传播格局的转变。同时,网络舆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已有很多典型网络舆情案例,特别是其影响常常被不可控地扩大,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符合幂律分布模式,当一个信息传递一次的概率是k时,传递后的再次传递通道是m的话,那其所可能第三次传递的概率就已经从原本的1变为km,而这决定于信息的被关注度和有效性,也更取决于被转发后传递通道数量。六度分隔理论4也印证了互联网传递无边界的特点,它打开交流互动的空间,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带给使用者,还提供了一种无序无责的复杂的虚拟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形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思维的波动和行动的冲动多见于这个年龄层次。在互联网中,青年大学生往往会放弃在现实生活中的拘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互联网强化了青年大学生在线上自由表达自我的诉求。在互联网管理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的今天,互联网带给青年大学生一系列的错觉,无责感、多样性、随机性都会将任意的群体趋向于无限制的自由状态。而这恰恰忽视了舆论错误导向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具有有序结构的消息即为信息”,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群体,通过从无序的消息集合,慢慢转变为传递有序的信息。“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识,知识有序是智慧”5的说法中,不难看出到在传递信息和知识之间,尚未构成知识的无序信息最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郭美美事件、温州重大集资案、环境PM2.5检测、故宫文物被盗、世界末日说等一系列新闻事件都在互联网平台上引起网民的广泛热议。一方面促进了舆论监督力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夸大不实的虚假谣传。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事物的好恶分析多以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以偏概全。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鉴别能力,加强对谣言的抵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问题都是现今高校亟待思考和完善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管理的办法和建议 对于大学生网络群体自组织行为及舆情问题如何有效管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紧跟时代脚步,研究尝试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开设以社会热点为主题的课程,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氛围。 2、加大互联网舆论管理力度,完善自组织管理办法。 互联网的纷繁复杂,不仅在于网络媒体错乱无序的形态,更在于对网络舆论管理的缺位。如何让无序的互联网舆论走向有序、规范,法治化将是可以维护互联网和谐环境的基本路径。例如采取网络实名制,这将进一步引导舆论参与者的言论规范化,约束谣言的散播;创设规范互联网舆论的法规办法,促进互联网络健康发展,用文字性法规健全网络言论及自组织行为。将混乱无序自由的组织建构从线上虚拟状态转向有序民主和谐的形态,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网络民众的非组织行为得到保护。 3、发挥党团组织指导作用,促成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虚拟媒介中传递往往借助了自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介入和推崇。在青年学生中,网络生活已经深入人心,贴近他们的生活,结合新时代的媒介特点,进行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将大大丰富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党团组织网络载体,传播党团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培养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也创新了党团组织服务方式,贴近群体,走进生活,教育和提升了网络群众的精神文化。
世界建筑论文:从世界的建筑装饰设计发展来看中国建筑装饰 [关键词]世界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 当今世界建筑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包罗万千,装饰千姿百态,从建筑的意义上看,商店、大型超市、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会馆、电影院、娱乐城,随着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相互竞争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伴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变革,装饰结构也在不断地革新。近年来,建筑的大型化也给建筑装饰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形式、新特点,无一不说明了世界性各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方式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式转化. 五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现代的超市和连锁店,它的建筑面积可大、可小,但外装饰和内装饰都要求要统一色调,统一商标,统一灯光的标识和统一的展板,在经营、公用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作、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比传统商业街有明显进步,如把食堂、酒吧装饰成火车车厢停放于车站的样式。又如大泉学园购物中心在外部设计了一个模仿蓬皮杜中心的外露自动扶梯。其意图是为了顶层单独利用时管理方便,且又结合地形。三井大厦广场降低标高后利用与道路的高差设人工瀑布和花台,利用一条装饰性的步行平台架空道作道路与建筑外装的空间联系体,既起交通、观赏作用又为底层瀑布水池休息廊遮风避雨,而且广场分内外两部分,空间富有变化。把高层建筑地面装饰部分的空间处理得富于公共性、舒适感和人情味,俗称阳光城的池袋60层大厦,商店街中心布置贯通到顶的中庭,设有音控变化喷泉。在街道转角部设提高标高的公园广场直通商店街顶部屋顶广场。对我国通称街头的小品的公用装饰设施(日本称为街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休息用具――座椅、凳子。美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沿高速公路开设的商店――包括一个超级市场、一个杂货店和几个服务性商店组成的小型邻里中心。在70年代引入到新建或改建的城区商业中心,并常常与展览、剧场、旅馆、办公设施等结合形成新的综合中心、1―2个大型商店布置在30―50个专业商店的两端作为人流主要的吸引点,长廊两侧布置约定150家各种专卖店。楼上餐厅与通向室外的平台相连,内部各层色调变化不同,在“拱廊大街”为极其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园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为虹的七色光谱变化,加上顶光射入,产生出人造虹的效果。 俄罗斯鄂畚斯克市商业中心位于市区的一个传统商业区,占用原来老商场的大片空地,是中央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行道的步行人流交叉口,这些环行道口好像是该商场内部交通的延续,并和商场空间连在一起。 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购物中心的门面装饰别具一格的形状,颜色,材料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不仅如此,它还保持了与周围环境,原有街道和其他商场之间的协调。 联邦德国汉堡汉司斯商业街的设计师们将美食市场安排在新型的现代化的入口处,入口处的空间更有诱惑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多层的,上面覆盖着玻璃圆顶的四季庭。在夜晚或非假日时,游客漫步在商业街里购物或消遣,增加了拱廊商业街的顾客,两着互为补充。使设计摆脱了简单化的感觉。镶嵌在拱廊地板上的历史画,青铜浮雕等,创造了汉斯人最引以为容的和谐,高雅,庄重的气氛,汉斯商业街也因此闻名。 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 ,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上,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群体性建筑或标准中见俊秀,这种外表淳朴简约,内部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的形成, 动物为主的吉祥纹样,还有取材本地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 白湖光等自然风光。作为国家或地区象征的建筑如北京国宾馆,新疆迎宾馆的装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追求着民族风格,按照中国园林的布置手法去安排梳密有序的空间序列,组织不同层次的景区。各景互相衬映,庭院道路蜿蜒曲折,达到步移景异,富于变换,妙趣横生,让人一领中国园林的情趣,迎宾院有的装修为伊斯兰,平面布置讲交对称,门窗沿用伊斯兰特有的尖圆拱券,特征明显,在中原郑州嵩山饭店,你会觉得他们的装饰设计色调典雅,改善了吧台环境景观,还起到了多幻觉空间的多象征性装饰的点睛之用,如顶棚采用砖裸露,显然是建筑外形的造型再现与室内,达到了建筑装饰内外视觉共享的效果。这种把建筑外墙的自然韵味,且粗犷结构之美带入室内,是室内设计向大自然回归,也体现了适应身处室内。我国的古代传统装饰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北京奥运村娘娘庙的重新装修,飞天娘娘的雕塑,古钟的设计都充分反映着站在拱桥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扬光大,激情和梦想齐飞,奋斗与超越同在,盛会虽然过去,圣火不熄,奥运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永在,古都风貌的重现,城市环境的美化,奥体中心地带绿树环绕,林水相映,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结构建筑――“水立方”,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碧波霞飞,站在拱桥上眺望赛场,迷人景致远近错落。作为北京特色之一的胡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之素,京城内外,中轴南北。时光在古老的街巷与红墙绿瓦的宫闱间流动,现代化的楼盘与皇家的建筑群相互辉映,古风天地间,京城神韵犹在。 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让世界建筑更加辉煌。让中国建筑再为世界文化遗产倾注新的血脉。让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宝藏,是人类共同的物质精神财富。 世界建筑论文:通过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论述建筑师在全程化服务过程中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摘要: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职业的核心是业主的建筑生产全程的、全面的人,其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建筑生产范围,从策划、设计到招投标和施工的全过程。而我国的设计机构管理还停留在承包经营,建筑设计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建筑师仅限于设计阶段的职业范围,缺少对材料、技术、工艺的关注,使得在施工工地缺乏建筑师的全程指导,这不利于提升建筑物的品质,更不利于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程化服务;工程质量;服务意识 引言: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是由马来西亚建荣皇家海洋科普世界有限公司开发,台湾H.C.W设计规划事务所方案设计,我院配合完成施工图设计的。通过这个项目亲身经历了境外建筑师对设计项目全面、全程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建筑师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 下面就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分析全程化服务七个阶段中建筑师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在现阶段现有体制下,我们建筑师可以努力做到的事情。 阶段1:前期 皇家极地海洋世界启动是在2004年初,地点在沈抚交界的李石开发区,当时的李石开发区一片农田,抚顺市政府为了李石开发区的发展,欲引进一个有影响力,有较大规模并且能吸引周边城市(如本溪、鞍山等)到抚顺游玩的启动项目。当时马来西亚业主和台湾建筑师来到抚顺进行项目考察。评估建设项目内容,项目发展前景,投资规模、地理位置、抚顺及周边城市的经济状况还有抚顺市政府对该项目的优惠政策等等。 当时建筑师做了一套整体规划方案,包括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海豚表演馆、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分析了海洋世界搬到内陆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现在海洋馆经营已经五年,实际效益达到预期,附近的城市包括本溪、鞍山、沈阳等地组成旅游团来游玩,场面红火超出预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达到了预期。 阶段2:方案设计 建筑立项后,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更是主角。从规划局、规划院等行政部门行政审批,到专项配套公司的协调沟通全全业主,从方案各单体项目的规模、定位到投资分配均有主导的意见提供给业主。这时的建筑师除把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意与业主进行充分交流,还要确定建筑的基本参数和布局,明确环境、功能、和空间布局,并测算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计划,绘制出总平面图,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制作模型,还为业主拟定了一个详细的设计任务书。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多半年。由于台湾建筑师往来台湾路程远,因此有些工作需要我院配合完成,我有幸接触并感受到了境外建筑师在方案阶段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以及对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全程负责的全新理念。 阶段3: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基础上,将各专业的条件汇总并整合的阶段,确定建筑物精确尺寸和空间形态、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保证法规经济技术可行,这是方案深化并体现业主和设计师综合的设计意图。海洋世界共有大小五个项目,游戏区总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都是根据游览路线、游玩方式、活动内容和经营方式来确定的。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是科普类场馆,有鲸鱼、企鹅、北极熊、鲨鱼、热带雨林、大堡礁,是参观游览类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也是海洋世界的主场馆。海豚表演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紧邻海洋馆建造,经营时可以单独参观,也可以联票游览。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接近,冲浪馆为室内场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单层,建筑长宽170x150米,有海浪池、激流勇进、漂流河、戏水沙滩、飞天梭滑道等戏水设施。室外游乐场有摩天轮,翘翘木等游乐项目。整个初步设计对场馆内的各游览项目所占面积,布置位置,尺寸大小做了精确分析和论证。比如,大堡礁有个水下隧道,总长需要27米,并且为不规则形状,隧道为亚克力拱形顶,当时是在日本定制。为了使隧道与现场混凝土部分准确定位,建筑师往返日本多次,最终完成经得起推敲的初步设计,这为下一步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阶段4: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由我院配合业主在扩初文件基础上完成的。施工图文件需要完成建筑物的全面设计,明确建筑物的所有空间和技术参数,整合各材料、部品、设备,形成完整的、可实施的可控制的系统,保证建筑产品在下一阶段的建造施工中的实现。海洋馆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相关配套设备极其复杂,比如不同物种水生动物对水质的要求不同,水处理系统不同,热带植物对空气湿度、温度要求严格,尤其抚顺地区属严寒地区,冬夏温差大,空气干燥,对空调制冷、制热、制湿程序化控制要求很高。这一切设备的定制、厂家的选择都由建筑师具体控制。我在完成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亲历了台湾建筑师如何掌控各专业之间配合以及各专业与各设备厂家协调沟通配合的过程,体会到建筑师在房屋建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阶段5:招投标 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化,需要专业的分析和评判来甄选承包商。在招投标中,主体虽然是业主,但建筑师作为业主的顾问、、设计的主体、行业的专家,具有最大的建议权,应在参与并掌控全局情况的前提下向业主提出推荐建议,由业主做出决策。建筑师参与招投标并有最大的建议权对我是新鲜事,我对台湾建筑师充满了敬佩。由于本工程的特殊性,绝大部分都是公开招标,有特殊工艺要求的比如水处理,亚克力隧道等采用邀请招标。有一次台湾建筑师让我们看他的招标文件,足有十多个,有基础的、挖坑的、主体的、门窗的、通风空调的、水处理的、网架的等等,他说每一个招标文件都要细细的看,以免有什么想不到的给业主造成损失。境外建筑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对工作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目前我国建筑师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招投标环节还完全是空白,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全程把控。 阶段6:监造阶段7:后期 建筑师监造自己设计的项目并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有效率的安排,也是最符合业主利益的方式。目前我国在施工现场实施监理制度,将本应属于建筑师的设计-监理的完整职业流程和工作职责变成两种职业。在施工中,监理由于缺乏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能力,往往无法胜任保障设计意图实现的角色。建筑师在监造、后期阶段主要服务内容是设计解释、合同管理、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协助业主竣工验收等。 皇家海洋世界项目从开工时台湾建筑师就委派设计监工负责日常的设计确认并安排主要设计人定期到场参加例会。但是该项目的建设在监造、后期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非常大的矛盾。根据我国法令,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监理。由于派驻现场的设计师与监理之间的权力、义务和服务内容的重叠,常常造成监理和设计师各执一词,有时双方做了相同的事,有些事又处于真空状态,没人过问,造成业主经常亲自召集例会协调各方。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界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筑设计界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开发商急功近利,不科学的设定工程进度,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第二建筑师的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远不能胜任建筑产品的全过程管理。第三建筑师全过程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没有政策性导向,仅限于建筑师内部学习。第四我国建筑行业管理体制还处于分阶段、分部门、分监察机构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协调一贯到底的专业管理机构,很多情况出现程序混乱,工地返工、停工等现象。 结束语:要实现建筑师的全程化控制,真的需要从体制上着手,但同时提高建筑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国际接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已经快20年了,随着一年又一年复习考试,一批批建筑师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实现建筑师作为业主人和行业专家对整个建筑生产全过程的设计和监控,促进建筑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在目前的国情下,建筑师必须有意识地完善个人技术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养高度的职业化精神,有意识的扩展服务领域,包括目前没有涉及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督造过程,以迎接未来建筑设计服务领域与国际接轨,为实现建筑师全程化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世界建筑论文:丑陋世界的美丽童话: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摘 要:中世纪时期的艺术由于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美的对象最后都被归结为“上帝”。出于对宗教教义的宣传需要,中世纪的艺术摒弃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以及现实题材。在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往往显示出某种神秘感和崇高感。基督教的诞生,使被奴役下的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应运而生的教堂成为他们心灵的庇护所。教堂建筑自然而然的成为基督教精神的现实实体。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当属该时期教堂建筑艺术的高峰。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哥特式建筑作为“通往天堂之路”的“家”,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关键词:中世纪;神学;哥特式建筑;建筑美学;神秘感 中世纪是上帝主宰一切的时代,基督教的艺术理想是上帝至美。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深受基督教艺术理想的影响,形成了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融为一体的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同时起到了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 一、重视“启示”的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是以神学本体论为主导的。早期尤为强调上帝的“启示”是人们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艺术作为人与上帝之间的障碍,是遭到排斥的。当时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纯粹的精神性,反对偶像崇拜。在这种强调精神信仰的需要下,几乎禁止陈列和崇拜各种画像。但在随后不久,基督教艺术在朗吉努斯、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有所改变,使得基督教艺术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基督教艺术理想不同于希腊艺术理想的,因为希腊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与艺术与真理(理念)的关系,属于世俗哲学层面,重视实践性的表现;而基督教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于艺术与上帝的关系,属于神学与信仰范畴,重视思维与体验内容,以保障上帝的核心教义。这导致基督教艺术理想尤其注重启示。”(《西方传统艺术理想论》第二章)。 二、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一)外观造型上的特点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外观造型以高耸的塔尖为特色,应用十字拱、飞拱、修长的立柱以及肋穹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如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就是飞拱,飞拱支撑了中殿,同时在建筑的外部建造了扶跺,通过扶跺来解决侧推力的问题,这种外扶跺是从外面加力,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个点上。因此教堂的墙壁功能已于过去不同,过去的墙只起支撑作用,而改进后,修墙则可以从上往下修了。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建筑,光线充足,空气流畅,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同时,在体量和高度上也创造了新纪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还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哥特建筑展示给人们的是天堂里的神宫,是一座上帝之城。 (二)内部结构的特点 由于内部结构的改进,使得教堂内部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有了飞拱的之撑,中殿越来越高。柱头消失了,肋拱从圆柱的顶端像麦束一样自然开放,形成一直向上延伸的结构。哥特式教堂内的结构中,由于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设计,人站在教堂的不同角度,视野里没有一根柱子,仿佛它们刹那间消失了。在这样的教堂里做礼拜,阳光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把五颜六色的光洒落在人们身上,使他们产生一种温暖神秘的感觉,似乎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这种如仙似幻的感受,会化解人们的痛苦,抚慰落泪的心灵。这种内部结构的设计也是深受神学思想影响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理想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三)教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通过采用尖券、尖拱和外扶垛,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窗户使用彩色玻璃镶嵌,使尖塔得以轻巧高大,当然也失去了做墙体雕刻的余地,成为与罗马式教堂的重大区别之一。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这种彩色玻璃窗画看起来更像马赛克而不像绘画,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玻璃制造师们很巧妙地组合颜色,使透过的光线变得柔和舒适,让人产生一种在和煦阳光里的惬意,产生奇妙的遐想。 (四)教堂建筑的意蕴体现 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在意蕴上,借助哥特式内部空间的高旷、单纯、统一的特征,整个建筑呈现雄伟直升的外观造型和开阔的内部空间,加上镶嵌彩色玻璃的长窗,整个教堂具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引人升入天国的寓意,也是理解基督教精神及其神学形态影响下的艺术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说,哥特式建筑不论在结构技术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哥特式建筑较之先前的基督教早期建筑艺术更加接近生活和写实,教堂建筑遍布欧洲,不论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还是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都已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形态影响下的哥特式建筑的集中体现。 三、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特色 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学精神在审美趣味上的最典型的反映。它对动态和垂直空间的追求,体现了信徒对“天国”的向往;建筑结构上的轻盈、飞腾以及在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的形式上对于光影变幻的追求正是符合了基督教的精神,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一件东西(艺术品或自然事物)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们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哥特式建筑具有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精神之美,成功地表现了基督教理想的崇高精神。哥特式建筑完美地将基督教的精神与建筑结构技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哥特式教堂内,能感到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感觉以及把自身推向天国的升腾之感。哥特式艺术既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同时又预示着中世纪艺术的结束、孕育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最后,用罗丹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无边的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思想的欢乐。人们可以思考大自然通过艺术而给予我们的忠告。人民就可以寻找法则。” 世界建筑论文:发展低碳建筑 共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主要阐述成都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低碳;建筑;田园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共成都市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 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为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步伐,我们应把“低碳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能耗居高并迅速增加的今天,低碳建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CO2 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为使用者提供具有宜居空间的建筑模式。发展低碳建筑符合国际形势的要求,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仍然具有不可推卸的减少CO2排放责任,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更是责无旁贷,推行低碳建筑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减轻环境污染现状,也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见证。发展低碳建筑符合我国当前政策导向,低碳建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国家稳定住房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地产竞争正从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单纯追求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的低层次竞争阶段进入品质、品牌致胜的阶段。以低碳建筑为核心的 “科技地产”将带动整个建筑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转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存在问题 成都一直积极致力于节能环保,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相关政策及机制不健全 我国已经颁布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筑节能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收效甚微。一是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政策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现行的节能标准只涉及到涉及阶段,至于检验建筑是否达到低碳建筑标准,尚未制定具体的标准。二是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同时也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低碳建筑投资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的开发动力不足,节能减排多靠企业自觉。 2.2 低碳建筑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是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国在低碳建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碳建筑在规划设计、建筑用料和设备研发、施工方面尚未系统化、标准化。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缺失,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低碳建筑不了解,在国际上缺乏主动权,为降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高成本,施工单位只能将简单改进的常规施工工艺运用到低碳建筑中,达不到理想的节能减排效果。 2.3 缺乏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目前建筑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节能低碳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由于我国在建筑节能、低碳方面工作起步较晚,施工人员普遍习惯于秦砖汉瓦的砌式砌法,对新型节能低碳建筑的施工技术比较陌生;设计人员对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设计得心应手,对节能低碳建筑设计由于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较保守。 2.4 社会公众节能低碳意识薄弱 目前社会公众对低碳建筑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在购房时, 更多关注的是房价、造型、通透性,对节能环保方面考虑较少,开发商不得不考虑购房者的喜好。一个外形漂亮,窗墙比更大的楼盘更能吸引顾客,而外形的多变和较大的开窗面积与节能设计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公众节能低碳意识的淡薄不仅限制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低碳房屋的推广,也成为低碳政策和低碳技术推进的障碍之一。 3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 为加快节能建设和低碳建筑有序发展,应根据当地能源状况、地理区位等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一是加强低碳建筑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和完善相关强制性标准,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把推广建筑节能、低碳从一种号召性行为转变为一种强制性行为。二是以碳预算为准,按照《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指标和评级来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并且要设立低碳建筑管理部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举报的制度。 32 积极实施经济激励政策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增强公众节能意识,大力推广节能建筑、低碳建筑。一是对购买高效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的用户,新建低碳节能建筑的开发商和业主给予经费补贴。二是对新建低碳建筑开发商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三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贷款”服务,对购买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住房的居民给予返还现金、低息等优惠,还可申请低碳住宅抵押贷款。四是对既有建筑进行积极节能改造的家庭,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免费节能改造。 3.3 建立健全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发展低碳建筑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一是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用能及能耗结构。 二是优化建筑设计,采用被动式的能源策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3R”(即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和“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变毛坯房销售为精装房销售。三是实现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应用低碳建筑材料。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隔热的特殊节能材料要大力推广使用。 3.4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是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相关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融入能源、环保和生态课程。二是举办大型的环保建筑设计比赛,为大学生大胆畅想和发散思维提供平台。三是在正式职业资格等一系列考核中加入对考核者低碳环保方面素质的考核内容,从建筑源头上加深低碳环保理念对建筑从业者的影响。 3.5 加强宣传,提高低碳意识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低碳建筑提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低碳建筑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抓。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以节能低碳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使公众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将节能低碳理念、方法和技术融入到教育中,使公众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意识。四是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协会、绿色志愿者等环保组织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世界建筑论文:十大世界创意建筑 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书中自由黄金屋 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 建成时间:1996年 塞纳河右岸具有一片独特而亮丽的景观,它便是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 图书馆由深得密特朗总统赏识的青年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负责设计。最早的构思从两片树叶开始的,四栋大楼各有两面互成90度的楼体组成,对称伫立在宽阔广场的四角,从巴黎向东南方遥望,图书馆的上半身犹如四本大书在城市中展开,而不走近就看不到的下半身则埋在地下,这一部分才是它的艺术灵魂。四本大书鲜明地划定了图书馆这块具有象征意义的馆舍在巴黎的位置。 它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家具的配置均由一家公司承包,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内外和谐,体现了法国人很强的 环保意识。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射,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大厦表面的木质活动墙所用木材全部从加蓬进口,广场和室内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从巴西进口。 在室内空间的组合方面,有许多地方采用了先进透气的钢丝纺织墙,使空气流通,没有憋闷感,人们能与外部共呼吸而不能相视。 由于大面积采用玻璃和钢化材料,产生许多反射光,但这些从钢化墙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在与无所不在的本木色的木质材料和深红色的地毯所反向的暖色相互辉映,实现了材料间的光的协调。 瑞典奥斯陆歌剧院建筑让城市和谐 设计师:挪威建筑事务所Snoehetta设计 建成时间:2008年4月12日 奥斯陆歌剧院诠释的是权威和美丽,音乐和歌曲令其魅力四射,作为文化中心,来到新歌剧院也就宣告着您真正来到了挪威。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任何一位到奥斯陆(Oslo)的人都会想到此参观,爬上这座被英国卫报著名设计评论家Jonathan GIancey称为“Snohetta的大理石山”的建筑。 奥斯陆歌剧院(Oslo Opera House)建设用时5年,临近证券交易所和中央车站。它是继14世纪初建造于特隆赫姆(Trondhelm)的尼德罗斯大教堂(Nidarosdomen Cathedral)后,挪威国内最大的文化建筑。大剧院基座的占地面积超过3万8千平米,相当干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剧院内有三个 舞台,1千1百多个房间。体现了设计者对建筑的独到见解,是一件将内在流线造型和外在简洁轮廓二者高度结合的浩大工程。 2008年10月歌剧院在世界建筑节开幕式上赢得文化类大奖。时代周刊的RichardMorrison曾经这样描述:我恋爱了。她是挪威人,华丽至极。有趣至极,还有着令人惊讶的内涵。她就是奥斯陆歌剧院,从峡湾中拔起,美丽惊人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屋顶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座出水的冰川。 内部空间的宏大被丰富的线条和平面所切割,形成非常耐人寻味的空间语言和建筑层次,功能空间如休息厅、酒廊等用极其简约的手笔处理出异常 静谧的效果,与歌剧院本身的气质形成和谐整体。 奥斯陆歌剧院尽管外形是来来派的斜角结构,但并非高高在上,参观者可以在屋顶上野餐,也可以从外面连接屋顶的巨大坡道上到 32米高的屋顶上,这里百无禁忌,人们可以野餐或从坡道上滑下,甚至可以跳入奥斯陆海湾的海水中。 歌剧院的内部是一座同样宣扬平等主义的大厅,有 1359个坐席。黑色橡木建造的剧院甚至没有设置寻常歌剧院都有的包厢。即便是挪威国王Harald和皇后Sonja也只是坐在一个5米不到的区域内,与其他观众 隔开。每个座位的背后有一块小屏幕,播放歌剧表演的字幕和翻译。 西班牙艺术及科学之城多功能结合带动经济 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lago Calatrava) 建成时间:2004年10月28日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艺术科学之城(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便是沿着几乎两公里的轴线,座落在瓦伦西亚,总占地里面35万平方公里,整个空间是开放型。是集科学博物馆、剧院、表演厅和水族馆于一身。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多功能建筑。 整个文化中心建筑的组台非常的新颖,气势磅礴,由两个建筑大师设计。带动了当地经济、旅游、房地产等快速发展,成为瓦伦西亚市新的高级住宅区、重要观光景点。科学艺术城对面也盖起了大型的结合高级旅馆的购物中心Aqua,以及西班牙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英式剪裁”的新馆。在艺术科学城的另一边,原本就是家乐福大型购物中心,结合电影院及精品街,现在更是人潮不断。这项大工程的兴建,除了展现瓦伦西亚市这个商业古都的经济实力之外,也证明了艺术、美感、创新的建筑,不但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观光地位,更能实质大幅提高城市的经济繁荣及增加工作机会。 迪拜旋转塔 建筑版变形金刚 设计师:戴维・菲舍尔 建成时间:预计2010年 让一座摩天大楼在空中旋转“跳舞”,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宣布,他将在迪拜建成世界首个风力发电的旋转摩天大楼。迪拜塔于2004年9月动工,预计2010年世人就可以欣赏到这座不停舞动的80层大楼。 这座大楼建造方法另类,大楼的每一层将在意大利预先做好,再运到迪拜组装。“迪拜旋转塔”每层楼之间都装有风力涡轮机提供动力。 迪拜塔的高度目前已经达到629米,超过了高度为628.9米的美国北达科他州KVLY-TV电视发射塔,从而成为世界最高建筑。KVLY-TV电视发射塔自1963年以来保持着世界最高牵索建筑纪录。 耗资约10亿美元的迪拜塔建成后,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玛尼设计的世界首家阿玛尼酒店将坐落其中。除豪华公寓、商用办公室和休闲设施外,迪拜塔还将在第124层设置观景台,让游人从约440米高处饱览迪拜风光。 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双管齐下日夜辉映 设计师:澳大利亚ashton raggatt mcdougall公司 建成时间:2009年 建筑物分开运作,它们在城市的同座艺术区相连。左侧是墨尔本剧院,右边则是墨尔本音乐中心。剧院特点鲜明在于外观白钢组成了几何排列管三维式。最好是在夜间观看,可见简单的黑白色调与鲜艳的红色装饰碰撞效果。大堂空间延续了几何图案。右边的墨尔本演奏中心是一座较大的建筑,包括两层演奏厅和一问小型表演厅。该大楼的门面是白色,装饰了蜂窝玻璃窗。设计运用了最好的音质体系,力求高品质享受。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于2009年年初开放。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属于未来的奇幻建筑 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建成时间:1997年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设计,在1997年正式落威启用,它以奇幻的造型、独特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该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Q平方米,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米乘以30米见方。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藉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从法国军用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引进,名叫CATIA)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美国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波浪线条贯穿内外 设计师:法兰克・盖瑞 建成时间:2003年10月23日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法兰克・盖瑞设计的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是洛城音乐中心的第四座建筑物。主厅可容纳2265席,还有266个座位的罗伊迪士尼剧院以及百余座位的小剧场。这座超现代的大型建筑成为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新家,同时它更是以其动人心魄的独特外表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新地标,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旅游者共同膜拜的艺术殿堂。音乐厅建成以来,成为洛城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外表引来的关注早已超过了他音乐厅本身。当地以及许多美国以外的媒介常常撰文报道,“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议会大厦一样,因为它无比奇妙和鲜明的个性,迪士尼音乐厅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最喜欢聚焦的建筑之一。 建筑物内外看不到任何一处垂直的立面,无论墙、柱、天窗还是穹顶,全都是斜线或弧形走线,给人妙不可言的观感。建筑师在厅内设计上认为欣赏音乐是一种全面体验,并不仅局限于音响效果。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演奏大厅内的视觉效果、温度以及座椅的感觉等因素。大厅设计上。盖瑞运用丰富的波浪线条设计天花板以营造出一个华丽的环形音乐殿堂。为使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得到同样的充分的音乐享受,音乐厅采纳了日本著名声学工程师永田穗的设计;厅内没有阳台式包厢,全部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坐在任何位置都没有遮挡视线感觉。音乐厅的另一设计亮点是。在舞台背后设计了一个12米高的巨型落地窗供自然采光,白天的音乐会则如同在露天举行,窗外的行人过客也可驻足欣赏音乐厅内的演奏,室内室外融为一体。此一设计绝无仅有。 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馆会发光的汽车轮胎 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 和皮埃尔・德・梅降(Pierre deMeuron) 建成时间:2006年 瑞士的双子星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为06年世界杯设计的慕尼黑安联体育馆,堪称是这对明星组合的经典之作。他们得奖无数早已证明其成就卓越,2001年获得可称作建筑界诺贝尔奖的ThePritzker Arohitecture Prize普立兹克建筑奖的他们备受推崇,不单因为他们是鸟巢(国家体育场The National Stadium)或者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操刀人,最重要是他们对建筑的想象与实践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世代能创造的建筑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来自异次元世界的设计师,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不断创造惊奇。 外号“会发光的汽车轮胎”的安联体育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隔岸相望,连接它们的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打破一般人对于球场的印象。建筑主体由2800个镜面气枕组成,这种独特的塑料外膜。具有某种透光性质,内建二万五千万支日光灯炮,夜晚,球场将以红、白、蓝三种颜色变换外观,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安联体育馆以轻盈活力的光芒创新了传统混凝土体育场馆的沉重。 日本银座舱体大楼黑川纪章成名作 设计师:黑川纪章 建成时间:1972年 中银舱体大楼是一栋充满现代主义风格的巨型积木状建筑,是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成名之作。舱体楼像由很多方形的集装箱垒起来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由两幢分别为11层和13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组成。中心为两个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各种管道的核心筒。黑川纪章用140个规则长方舱体悬挂在这两个筒体上。舱体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所有的家具和设备都单元化,收纳2.3m×3m×2.1m的居住舱体内。舱体里,配有沼厕、家具、电视机、电脑、音响设备等,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开有圆窗沿的舱体单元被黑川纪章称为居住者的“鸟巢箱”。舱体单元构成上的穿插组合,黑川纪章是日本战后一代建筑师中最为重要的一位,设计的灵感来自他在前苏联时看到的宇宙飞船,充满幻想色彩的建筑实践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由于该建筑物体现了“新陈代谢运动”的完美表达,而长期受到赞赏。 英国伦敦折叠人行天桥桥类变形金刚 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建成时间:2007年3月29日 可折叠升降的人行天桥横跨在英国伦敦帕丁顿Ma rks&Spencer总部前的一片水域上,成为连接两部分的通道,它依靠扶手内部的液压系统来控制,由英国的Heatherwick Studio设计,全 畏12米,由8块钢板及金属支架组成。这个桥的特点是可伸展可压缩的8段结构,单单看时容易让人疏忽掉它的神奇设计,桥展开时可供行人通过,压缩起来,却可以让小船顺利通过下面的水道。天桥的全部运动都由扶手内极其聪明的液压系统来控制。因此,当M S的员工想要让游船驶进入口时,它能够灵巧的折叠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创意之馆(a Pavilion of Ideas)”和岩石造型也是出自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这个年仅36岁的三维设计师已经被赞誉为“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世界建筑论文: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最辉煌的建筑 早就知道世界上有个城中国叫梵蒂冈,去年6月29日我才有兴随团到这个国家一游。旅游车驶上宏伟笔直的罗马和约大街不远就看到圣彼得大教堂了,这就是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大教堂。 梵蒂冈是个独立的主权国,这个国家小得让人不可思议,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大,人口只有1400人,但常住人口仅540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而进入的梵蒂冈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国界仅是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车到圣彼得广场外围,就看到这条国界线了,导游说线外是意大利,线内就是梵蒂冈,原来这里的国界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到圣彼得广场时,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听说教堂里有个宗教活动,不能进去的教徒和游客就暂时在广场上听广播或看大型电视屏显示直播。 圣彼得广场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姜,洛伦佐,贝尔尼尼的建筑杰作。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台抱。顶上竖立着140位圣人的大理石雕像和教皇阿勒桑德罗,苦季七世巨大的徽志,虽然没有几个游人能一一记住这些圣人的名字,但那艺术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确让人感到惊叹。这些大理石像是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 圣彼得广场的建设工程仅用了11年的时间(1656―1667年),而欧洲一些有名的大教堂从施工到建成都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埃及独立方尖碑,它是广场最古老的文物。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迂工程,圣彼得广场全景,在方尖碑顶上竖有阿勒桑德罗基季家庭的青铜徽志:五座小山丘、一颗圣十字架残片的星。 广场上两个美丽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右边那个是马德尔诺于1615年所建,左边的喷泉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 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面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而实际上是四排圆柱,可见设计者贝尔尼尼当初设计的绝妙。不知旅游客从哪来得到信息,这块大理石上拍照的络绎不绝,没耐心根本排不上号。 游客和罗马市民每个星期天的正午都要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的1月1日、圣枝主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20多万之众。广场设计可容纳50万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更是一个艺术宝库,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能容纳5万人,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著名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殇》,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游客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罗马全城。教堂左侧有卫兵守卫,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他们也不拒绝旅游拍照,倒是成了梵蒂冈的一道拍照景点了,他们都是来自瑞士,是雇佣兵。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教堂北面,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公元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琪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 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梵蒂冈域早在公元774年形成教皇国,8世纪已成为教皇国的中心。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进入教堂内,不论你有什么信仰,都如时光倒流,好像是进入中世纪的时空。好像大师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罗丹、康丁斯基、达利、蒙克这些名人忽然成了眼前真实的存在一样。梵蒂冈的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洗礼,无数次沉淀才成就的。每个人都可以把梵蒂冈当成一本书来读,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钱的人类文明艺术史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洗去了几百年人世浮沉的伤痕,洗去了俗世荣辱的尘嚣,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于一身。梵蒂冈的国徽集中说明了教皇在城国的地位。国徽的图案是:两把交叉着的天国钥匙,托着教皇登基时的帽子。这种称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层,象征着教皇拥有的神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关于“神权”,当时在西方是封建专制的灵魂,和东方的“皇帝”起一样的作用。 规定参观时间快结束时,我们到进口处的圆柱下集中,那里暂时休息的男女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瞌睡,看来他们或她们与我一样,并非天主教徒,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意大利罗马一侧的交警在指挥交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穿着500年前的服饰的梵蒂冈卫兵在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任游人拍照。还有在如织的游人队伍中夹杂着比梵蒂冈国民还多的小偷,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就这样丰富多彩,驰名世界。 世界建筑论文:走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 5月10日~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院、北京院、上海现代集团的高层次设计方案研讨会再度召开,在中国院精致的场景环境下三个院的领导致辞都留下一句颇有意义的的话:中国院修龙院长希望通过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放大到世界上;北京院张宇副院长代表朱小地院长在发言中说,落实建筑服务社会的理念要用道德与责任关怀大众;上海现代集团的张桦总裁则认为,应对巨大的市场挑战、“三大院”的主创建筑师齐聚一堂,应努力寻到建筑原创之路。我以为,这三种声音几乎都表达着一种共同志向,中国建筑师正面向世界,追求卓越。 做能够面向世界的建筑师,谈何容易,其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的视界与能力,而其中认知国际化水准的建筑奖项十分必要,不然中国建筑师何时才能戴上建筑桂冠呢?在全球众多建筑学大奖中有影响的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金质奖(设立于1948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的AIA金质奖(设立于1903年)、由基金会颁发的密斯奖(首届密斯奖1988年由葡萄牙的建筑师获得)、世界文化奖(1989年创立)等,但最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美名的当属“普里茨克建筑奖”,正是由于其严格的评审委员制度、强势的媒体宣传力度及贴切公众的建筑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使它越来越成为最受瞩目的全球性建筑奖项。那么如何才能走近这桂冠呢?伦佐・皮亚诺是让这梦想成真的获奖者。1971年,巴黎为在传统建筑最密集的市中心建一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了国际竞赛,共有全球的681件作品参赛,但首奖光环落在了两位默默无闻的青年建筑师身上,皮亚诺正是成功地将古老街区转变为最具当代人文活力的场所建筑师。 由此又联想到作为一代中国建筑师该怎样处理传统与创新的老话题。从精神及文化趋向看,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必须尊重传统和地域、必须合乎国情,因此文化自尊是每一个有作为的建筑师必须思量的。刚刚送走“5・19”国际博物馆日6月9日又迎来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本刊荣幸地为学者型领导、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再次承编新著《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结合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及其新追求,尤感单局长的关于文化、城市、城市文化的解读,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者极为可贵的思想,因为它立足于建筑师的创作初衷、它遵循于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它给建筑师注入了可供比选的良多思考。如果说2007“三院”方案研讨会是一次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学术会,是一次自由、平等且活跃的学术研讨会,那么第二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所引发的一系列多元而深入的联想,更会带给人们卓然而严谨的文化活力,更会以开阔的学术氛围让建筑业内外人士喜悦。因为让建筑师高兴的不仅仅是寻到面向世界的目标,更体味到根植于华夏建筑文化的特殊含义。 世界建筑论文:她向世界诠释中国建筑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正是这片沃土蕴育了一位出色的中国建筑师――张锦秋。她和西安这座城市已密不可分,她的名字也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纪念院、大唐芙蓉园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于10月8日,在大唐芙蓉园召开了。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人大、政协、建设厅的负责人,陕西省及西安市的建筑院校、设计院、文化单位的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和《建筑创作》杂志社。 会议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熊中原主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樊宏康在致辞中说:张锦秋院士是享誉国内、国际的设计大师,她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间,为古城西安、为祖国大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她和她的作品受专业人士所赞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次座谈会,既是对张锦秋院士从事建筑创作40年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一次学术、技术的交流,中青年建筑师向张锦秋院士学习的绝好机会。 李子青(陕西省建设厅厅长): 很高兴能在久负盛名的曲江池畔,在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这座以盛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为核心的大型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中,与各位来宾、专家共同庆祝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及《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的出版。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唐风建筑也已成为古都西安的特色,为西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为陕西重振汉唐雄风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她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批具有浓郁风格的现代建筑,而且在建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她的论文集《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海内外建筑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期待着张锦秋院士的新作《长安意匠》丛书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更广泛地传播。 乔征(西安市副市长): 在建筑设计多样化的今天,张锦秋院士一直秉承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并不断传播,这一切不光在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得到了很高赞誉。她的每一项作品都带有一定的震撼力,就像大唐芙蓉园的设计,被外界评价为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对于建筑设计的精致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也确是她成为一代宗师的精神根源。西安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一切都和在座的以大师为核心的一批老专家,老学者和正在不断崛起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近几年西安还将会有几个大动作,如大明宫周边改造、行政中心的搬迁和地铁的开工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要向张大师那样尽善尽美地把我们的项目做得更精彩,把西安建设得更美好。 和红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记得1 992年,我跟张老师一起在新疆乌鲁木齐参加西部建筑学会年会。当时中国西部建筑学会成立,为了这个学会的成立,我们筹办了五六年,这期间张老师积极献计献策。从那个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张锦秋大师对建筑本土化、城市特色的关注和对西安这座古城的热爱,也就是从那时拜张锦秋大师为师,因此我现在一直称她 张老师。如今,1 5年过去了,张老师厚积薄发,一系列富有西安特色的建筑相继问世,实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又个一个的创作高峰,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的高峰。张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最深的是它的现代感,她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中国式的建筑,更蕴含了一种时代感,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易。可以这样说张老师的建筑创作已从“仿”走向“创”,从“形”走向“神”,从“有法”走向“无法”,从对传统的自信走向对传统的自觉。 2002年,西安的城市建设走到了十字路口,千年古都的风采如何再现,现代化建设如何传承历史,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色?为此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规划局成功举办了“三会三展”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把握方向。其中“西安市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专家研讨会”就是在张老师的积极推荐下,借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即,特别为西安开的一个专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界顶尖人物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畅所欲言,共绘美景。这次会议为今天的“唐皇城复兴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规划的龙头抬起来了,西安模式已在全国叫响。 刘兵(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我看到名为《长安意匠》的这套丛书时,不禁思索着为何叫长安意匠?于是我翻开了张锦秋大师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文集,突然一段话映入眼帘,使我顿有所悟。原文是这样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无论哪一个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 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张锦秋大师所说的意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态度。同时大师又很谦虚称自己为“匠”。 我非常有幸在大唐芙蓉园建设的2年过程中在张大师的主持下具体负责大唐芙蓉园的组织建设工作,我对张大师宽广的胸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而由衷敬佩。可以说没有张大师辛勤的汗水.没有张大师两年如一日抱着近70岁的带病之躯、日以继夜的在芙蓉园工作,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美仑美奂的仿唐建筑,就不能向世人传播我们盛唐的文化。 顾宝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我作为张大师的同代人,从这40年来对张大师的了解,从其影响国内外的作品中间我感受到张大师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自己的职业而着眼,而是从深入挖掘整个文化和对世界的影响来探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 980年代开始有大规模的建设以来,几乎困扰了我们这代建筑师的一些主要问题,张大师都是经过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些困惑我们的矛盾。记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建成不久,我们曾开过一个张大师作品和成就的座谈会。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从当时情况看,张大师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些初步考虑,而今天我们已看到张大师在当时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我想到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我们这个行业注定我们一定要面对的第一个困扰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第二个困扰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辉煌的建设阶段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商业和文化的关系?第三个则是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职业和理论体系与规划的关系。 赵元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为了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道路,颐和园西山脚下留下张总探索的足迹,唐代佛光寺大殿洒下她辛勤的汗水。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近半个世纪张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地探索和积极实践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之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张总在陕西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了一条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从1 980年代的三唐工程,1 990年代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钟鼓楼广场,到21世纪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大唐芙蓉园,一个个感动城市、震撼心灵的作品提升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品味,用现代的视野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张总用她的作品在这片曾经诞生过伟大唐诗的热土上用白话文继续书写着混凝土的诗作。 张总在陕西工作的40多年,也是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年代。各种主义、流派,思潮汹涌而来。张总谦虚地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概括为探索之旅,作为后辈,我深知这不仅仅是探索之旅,在全盘西化的时代大潮中,更可能是独孤的探索之旅。我在1 985年做研究生调研时曾向张总请教过,10年后的1 995年之初我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工作,在张总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创作,正是这种工作体验,提升了我对建筑,对城市、对设计、对创作认识的飞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参加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设计时,她带着我们一起踏堪地形,面对着高低不平的坡地,询问我们设计小组的成员,是否保留这片坡地。由于我们对西安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不必考虑,张总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唐长安城保留的唯一的一处高地。正是张总对西安城市文化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和热爱,这一历史地貌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使新图书馆座落在历史的高地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殿堂和西安又一个新地标。也同样,张总在图书馆、美术馆工地上,为了保护现场的植被,在大雪纷飞的现场一个一个圈定要保留的树木。我已数不清为了图书馆、美术馆设计,张总到过多少次工地。而这仅仅是张总众多创作中的一个工程。正是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对城市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社会责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所长): 张锦秋先生,是一位能“感染城市、诠释公众心灵”的建筑师。张先生通过在清华大学近1 2载的学习和研究,秉承梁思成、莫宗江两位泰斗的教诲,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的无限热爱,搭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精髓诠释和发展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并在陕西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中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花秋实,40年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芬芳天下。 张先生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坚持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40年来,张先生在“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或有特殊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在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她同时也在关注一个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规划和风格定位。 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张宇副院长、马国馨院士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对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周年暨《长安意匠》丛书第二部《大唐芙蓉园》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金秋时节置身干大唐芙蓉园的美景之中,令人联想颇多。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名字。 作为晚辈及一代中青年建筑师,我认为要学习张锦秋院士着眼高处、学养独具的创作观,尤其要从张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中省悟过来,发现亮点、启迪智慧、畅言义理,在品读她经典作品中,尤其要品味到一种民族情感交融的渴望及中国建筑应有的文化自信。 作为建筑传媒人,我们倍感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是一种文化寻根的硕果,走进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净化心境,焕发本真的冲动,这里不仅有文心铸魂,更显现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征服”。我曾记得在2002年杭州西子湖畔“第二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张院士对我讲.中国要开展系统的建筑文化教育,这种普及不仅仅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建筑师。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他更有一句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能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在意大利都灵市将举行的第23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就是“传播建筑”。细细品味,我们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一种责任。建筑凝聚实践和思想,我们有责任把他们记载下来,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流传。 从对张锦秋院士《长安意匠》丛书的策划及编辑中,我们不断感到成为一个有力度的建筑专业传媒的意义及价值。要知道,迄今口耳相传的时代已告结束,我们要在利用大众传媒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找准行业传播即分众传播的位置。大师承载着先哲精神,“口述”历史应着力做大做强。我相信,《长安意匠》――大唐芙蓉园的出版,不仅仅是良好的开端,它更凝聚起为中国建筑大师著书立说承担责任的团队精神。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时此地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我很激动。回想起来,准确地说我是1 962年2月28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报到的,从此离开学校,走上了设计的工作岗位。记得当时人事处长找我谈话,问:“你是研究生,那你看你是到情报室搞科研呢,还是在工程室搞设计呢?”她很尊重我的意见,但由于的理想一直就是当一个建筑师,因此选择了设计所。 当时西安是“三线”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也就是从参加“三线”建设开始进入了我的设计生涯。现在想来就像是昨天一样,很近很近。 陕西省的历史积淀使我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使我走近唐代建筑的是两个小项目:一是位于临潼骊山之麓的华清池大门。当时处于后期,还没有改革开放,由于对外旅游的需要,华 清池要盖个大门。以前有关华清池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洪青老总做的,但由于他被打成“牛鬼蛇神”,还未解放,不能正式作项目,所以就让我接手做。从设计开始,我就在思索着华清池是个唐代文化遗址,那么这个大门是否应有些唐代的印迹呢?于是我翻阅了许多有关建筑历史的书籍,还有敦煌壁画,文物考古杂志等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设计应该有一点唐代的文化,因为题目跟唐代有关联。二是位于唐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遗唐留学生,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在这个纪念碑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唐时代的风格,更要体现中日友好关系。 就从这两个很小的建筑,我开始感觉到,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随处都能映射出唐代的文化。以后,又陆陆续续地做了许多设计,都和唐代有关系。这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头两个项目是偶然的设计,而后设计的一些较大的现代公共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就并非偶然了。 还有一个项目就是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空海是日本香川县人,唐德宗贞元20年随遣唐使入唐,研究密教,先后得惠果嫡传密宗两部大法及传法。为纪念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西安市政府应日本的请求作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碑体由日本建筑师山本忠司先生设计,我方承担选址和碑院的设计,考虑到选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上着意仿唐,力求法式严谨、风格纯正。从此开始做第一个真正的“仿唐建筑”。以后就源源不断地做与陕西历史文化有关的项目。 我来到了西安,来到了长安所在的地方,它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一片沃土。我在此安身立命,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壤,汲取它的养分。 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个城市的建设,真正拍板定案的是领导。陕西省的党政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不想说太多的道理只讲个具体事情:那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项目。 1 970年代,总理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我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怎么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统治意识就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个时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艺术。今天的陕西博物馆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建筑。 整个陕西历史博物馆风格已经是唐风。在做色调选择时,我们决定以素雅为主,这样可能更接近现代的审美意识,更有一种永恒感。那么唐代的时候实际上屋顶都是灰瓦,那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用琉璃瓦。 既然唐代是灰瓦,我们也就设计成灰瓦了。这时省上的领导说:“哎呀,灰瓦是不是太穷气了?我们这是国家级博物馆。”他提出来既然要有一点宫殿建筑的气势那就选用黄琉璃瓦,以期能辉煌灿烂些。但当时我追求的是一种黑白灰的基调,这是很高雅的现代的色彩。因为与省领导的意见产生分歧,所以我心里很矛盾。怎么办?我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用铁灰色的琉璃,而不是黄琉璃。这样至少在色彩上既符合唐代的灰瓦屋顶,又符合我想追求的淡雅的色彩。领导最后采纳了我的建议。这样的例子很多,省市领导充分地让每一位建筑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尊重。 再一个例子就是当时西安市要是把曲江这片地区按历史风貌恢复其盛唐的神韵。自从毕业之后40年来,我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设计一座大型园林,但却渺茫得如同做梦。万万没有想到在21世纪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我以重任,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使我多年的向往居然梦想成真。 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召开“黄帝陵祭祀大殿建筑创作海峡两岸座谈会”期间,我陪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原理事长吴夏雄参观兵马俑。在入口处看到有刻图章的,我一看吴夏雄很喜欢,就准备自己掏钱刻个图章作为礼物送给他。章子刻好后,我叫刻图章的师傅将我这个赠予人的名子刻在图章侧面。当我一说出自己的名字,刻图章的老师傅很是惊讶:“你是张锦秋?”我回答:“是呀!”老师傅紧接着说“那这个图章你不用付钱了,我来送。”台湾建筑师吴夏雄看到此情此景,感动得不得了。他说:“没想到,大陆一个建筑师在普通百姓当中竟有这样的影响。在台湾,谁认识我们呢?包括李祖原,人家也不知道哪栋大楼是他设计的。没想到大陆建筑师的地位这样高。” 建筑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时我做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各个专业与我配合的非常融洽。这些专业的工程师经验丰富,他们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指出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建筑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非常到位。我们这个设计队伍确实是一代一代传承着。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开发商的支持与配合。设计群贤庄时,为了建筑造型的美观我们要做退台,但一退就退掉了许多面积,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损失是很大的。但老板尊重了建筑师的意愿。正是这种明智的决策赋予了群贤庄的主干道以空间的变化。 能在陕西、在西安工作,是我的运气、是我的幸福。不然的话我不会做出这么多符合这个城市发展、符合当地百姓要求的建筑作品。 座谈会虽然结束了,但张锦秋大师为西安留下一幢幢作品的同时,她的理念、她的创作观、她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到会的人。我想她和许许多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建筑师们还将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上下而求索。他们将用自己的建筑作品向世界诠释中国,而我们则要用我们的声音向世界诠释中国。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奇葩闽西南土楼 土楼是福建特有的民居,之所以叫它土楼,是因为它主要采用生土夯筑,属于土木结构。一般楼内设施齐全,有厨房、餐房、仓库、卧室、水井、浴室、磨房、畜圈等,有的还建有祖堂、学堂、舞台。具有防御、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且楼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闽西南的土楼主要分圆寨和方楼。 其中,圆寨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平和交界地区及华安等县,圆寨的数量有1000多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的振成楼(双环圆形)、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三环圆形)、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的顺裕楼、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双环圆形)、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沙建镇岱山村的齐云楼(椭圆形)、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圆土楼如果是双环圆形,通常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故此得名)。 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仅永定、南靖两县方楼就超过6000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的遗经楼、南靖县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较为出名的土楼群有:南靖书洋镇上坂村的田寮坑土楼群(方、圆和椭圆形三种,错落有致,呈梅花状。)、距书洋镇12公里的河坑土楼群(方圆各具特色的土楼27座)、距书洋镇8公里的南欧土楼群(土楼密度大、种类丰富,有圆楼、方楼、梯形楼、凹字形楼、交椅楼、三角形楼等共25座)、距南靖县梅林乡9公里的砾头土楼群(4座圆楼、3座方楼、1座半圆楼,在山头俯瞰,犹如“七星伴月”)。此外,较为特色的土楼有:分布在永定县高陂、坎市、湖雷、南靖县和溪等地,强调尊卑秩序,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南靖书洋镇奎坑村前方后圆的隆兴楼、塔下村呈曲尺形的三巴楼等等。 特别提示: 1、拍摄土楼可分楼内、楼外和夜景,楼内主要拍摄居民生活场景,奇特的土楼结构,因此拍摄时,应用焦距100mm以下的镜头,鱼眼、超广角镜头非常好用;楼外主要拍摄土楼的外部特征,为了找准角度,往往要爬到土楼附近的山头,这样,长焦镜头就不可少,比如要拍摄出田寮坑土楼群似布达拉宫的韵味,你就得到土楼对面的盘山公路找角度,没有用上焦距200mm以上的镜头是拍不来的。拍摄土楼的夜景,你可以向当地的老百姓购买照明用的木柴,如果要点篝火、火把,你可以和当地居民商量,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会很乐意帮忙的。拍夜景、室内及室外用长焦,三脚架也是不能少的。 2、拍摄季节全年均可,但有节日拍摄更佳,如元宵节、4月份梅林妈祖出巡、永定客家土楼文化观光节等,平时,最好选在稻谷成熟季节,金灿灿的田间突起一座或一丛土楼,一定会给你拍摄带来美好的记忆。当然,春雨绵绵的季节,往往有云雾缭绕其间,或雨后天晴,将给你的拍摄带来机遇。 3、龙岩、漳州都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属山地丘陵,气候宜人,春夏温热,秋冬凉爽,四季常绿。 4、永定、南靖、华安方言为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当地的居民都很热情好客。 5、交通便利,梅坎铁路经过龙岩市区,鹰厦铁路经过漳州市区,华安县,319、205国道纵穿龙岩,324、319国道贯通漳州,从龙岩到永定及漳州到南靖、华安各土楼景点路况都很好,交通发达。 6、南靖、永定县城都有三星级酒店及其他大小旅馆、招待所,食宿非常方便,永定的振成楼内还设有客房、服务部,楼外有大型停车场。如果拍摄夜景或感兴趣还可借宿土楼居民家里,虽然食宿简陋,但一定会给你带来难忘的感受。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五大建筑奇观 当这些钢材、水泥和石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组合起来时,它们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伟大的建筑用冰冷和坚硬诠释了人类的伟大和野心,它们是音乐,是绘画和史诗,是人类为自己在大地上树立的纪念碑。 西尔斯大厦――世界第一高楼 巍然耸立在人行道上的西尔斯大厦是北美洲最高的办公楼,它的最高可用楼层是第110层。大楼楼顶的高度是442米,而最了不起的数字来自西侧的天线:其高度为527米,这是全球建筑物上最高的天线。 高度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奇迹隐藏在大楼的墙壁背后――这就是支撑着整座建筑的各种系统。西尔斯的运作规模就像是管理一座城市。这座“都市”需要4万公里的管线,把这些管线连接成一条直线,可以横跨美国8次。楼里总共有多少马桶?943个!此外,69000公里的电话线在楼内蜿蜒游走,足够环绕地球1.75圈。西尔斯大厦里共有41公顷的办公和商业面积,若是平铺开来,足有75个美式橄榄球场那么大。 西尔斯大厦还有一个只有工程师才知道的小秘密――它向西倾斜了6英寸,这是由于重力负荷偏离了重心。大楼不只倾斜,还会摇晃。如果遇到最可怕的风暴,它大约会以90厘米的幅度晃动。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来自密歇根湖的强烈暴风会让西尔斯大厦偏离中心20厘米。住在90楼或100楼的人们晃得更厉害,椅子会跑来跑去,人们甚至能听见大楼摇晃的声音。 1969年,约翰・齐尔斯担任了这座大厦的结构工程师,这是他事业上的里程碑。这栋设计独特、噪音清晰的大楼,历时4年才宣告落成。而它一落成就吸引了那些想要标新立异的住户,也把芝加哥的金融区吸引到了自己周围。 为了给每个进入大厦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第一步工作就是和机场一样细致的安检。当然,在西尔斯大厦,安全部署并非严肃得毫无人情味。1999年的一天,一个不怕死的法国人认为这座大楼是都市攀岩的终极挑战,要爬上去。工程师用擦玻璃的索具装备阻止他,但是他绕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过后,攀登高手阿兰・罗贝尔成功到达了屋顶。一群芝加哥警察正守在那里欢迎他,用手铐和法律条款为他庆祝。最后,他大概只被罚了几千美元。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的特技表演倒有种怀旧的意味。 西尔斯大厦的保安程序或许有所改变,但这座大楼的魅力依然如故。如果名片上写着“西尔斯大厦”,会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2004年初,一些纽约的投资者买下了西尔斯大厦,据称价格是8亿3500万美元,而大楼的原始成本是1亿7500万美元。至于它是否安全,还是要由这些人来评判――这就是每天来这栋高层建筑中报到的11000人。人群显示了这座著名地标的魅力。 这座巨型建筑似乎能激起人们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不管未来几十年里还会有多少巨型建筑拔地而起,对这些忠诚的芝加哥人来说,属于他们的西尔斯大厦才是最坚实的建筑。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海上之城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的名字,来自一位擅长交流的总统,它清晰地传达了这位总统的一条著名理论:“以实力求和平”。 “罗纳德・里根号”犹如一个巨大的机械蜂巢,部署着一群群致命的战斗机。这座97000吨的安全堡垒,隐藏着美国海军最新武器的秘密。 “里根号”上可停放85架战斗机,能够保护美国抵御强大的军事进攻。“里根号”在水线以上有20层,然而这个高度比起惊人的船身长度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这艘船长333米,犹如载着一座帝国大厦在海上航行。船上带有两座核反应堆,可供“里根号”航行20年,完全不需要靠岸加油。 这艘航空母舰就像一座城市,有邮政服务,有垃圾处理部门,小城市应该具备的条件,上面一样不缺。“里根号”上能住下6000多人,船上储备的食物和供给可以维持3个月的生活。另外,船上有3万盏灯,1400部电话。走廊里的缆线加在一起,足有2100公里长。“里根号”满载时,排水量达97000吨,也就是说,它排出的水大约能填满28.7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如此庞大的一艘船,却只有一项使命,就是充当战时机场。 水上海军基地的优势不言而喻。飞机可以在公海上随处降落,可以接近全球任何一处战场。航空母舰是现成的作战基地,无论航行到哪里,都肩负着相同的任务,那就是尽可能迅速安全地让飞机起飞、返航,没有复杂的手续,也不必申请许可。 航空母舰的面积约有4.5英亩,也许是世上最危险的4.5英亩,分毫之差就可能酿成灾难。 “里根号”汇聚了最尖端的航空母舰技术。设计建造时,就做好了服役50年的准备。作为美国海军最新的航空母舰,“里根号”也是一件重要的政治工具。但这张王牌不是在一夜之间造就的。建造这样的一艘大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里根号”的建造工作是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开始的。航空母舰的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分别建造的,之后再由巨型吊车运到一个干船坞组装成一艘完整的航空母舰。 “里根号”是第9艘建造完成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中又以“里根号”最为出类拔萃。这艘航母上面,装备了所有的最新科技成果,造价高达45亿美元!“里根号”与过去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差别,在于水线以下的设计。最重要的一项改进,就是球状的舰首,“里根号”采用这种设计,为的是增加浮力。 作为船员的第二家乡,“里根号”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船上严禁使用现金,船员在出海前,必须先购买一张类似自动提款卡的储值卡。不过,这里也有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同的地方:有理发店,有3座小教堂,有两家便利商店,有健身房。如果偏爱传递速度极慢的传统信件,船上设有邮局,甚至有自己的邮政编码。 从独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到数千人每天维持航空母舰正常运作的辛勤付出,都证明了“里根号”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海上之都。 重建莫斯塔尔古桥――用现代科技注解古代智慧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或许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命运,但却相信那座桥。 那是他们的象征,是他们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心里。 前南斯拉夫的莫斯塔尔桥被人们称作“古桥”,那是一个古代建筑奇迹。1993年11月,古桥成为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目标。几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古桥轰然倒塌了。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古桥的毁灭,成为现代种族仇恨的象征。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想重建这座古桥。 莫斯塔尔桥于1566年落成,由土耳其建筑师哈鲁汀主持修建。当时,他受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的委托,负责建造一座能够承受军队、马匹和货运的桥梁。那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也最复杂的石桥。传说苏丹曾威胁哈鲁汀,一旦桥塌了,他就要人头落地。哈鲁汀把建桥的秘密带进了坟墓,他的设计图纸竟然一张都没有流传下来。 这将是一次独特的、破解历史奥秘的探索之旅,考古学家惟一能利用的就只是一些简单的账本,上面记录了所用的工时和材料。考古学家使用了激光扫描和摄影制图等最新技术,试图了解古代建筑师们最初是如何建造这座桥梁的。他们到现场勘查了古桥的遗迹,又研究了成千上万张桥梁的原始照片。佛罗伦萨大学的意大利小组必须研究出每块手工切割的石头是如何镶嵌到整个结构当中的。然后,他们会利用这一数据做出新桥的三维图像,据此,重建队可以丝毫不差地重新组合出这座桥梁。 在莫斯塔尔这个地方建桥非常困难,这里随时都可能发生地震,但最常见的危险还是洪水。他们必须尽快搭建脚手架,而且不能有任何差错。第一座脚手架并没有经受住内雷特瓦河冬天的水流,许多工人都因此丢掉了生命。 架子建好后,石块也已切割完毕。接下来,建设者需要用强效灰浆把石块砌起来。哈鲁汀带进坟墓的另一个秘密就是灰浆的准确配方,于是,现代人只能利用科学对传说和口述历史加以辨析。专家们发现古桥的灰浆中有蛋白质成分,这说明原始混合物中包含了有机物质。他们找到了正确的配方。 但是,建造这座桥不仅仅需要石块和灰浆,还要有金属进行加固。于是,工程师们又想知道奥斯曼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发现,古桥每块石头的中间都嵌有粗大的、可以支撑重量的铁制暗销。 根据哈鲁汀的清单,重建队制作了810个暗销。可是铁会生锈,只有在密封的情况下,铁才能避免风雨的侵蚀。选用什么材料好呢?又该如何密封暗销呢?400多年前的建造者们肯定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仔细研究这些古代金属工艺之后,工程师们发现了奥斯曼人聪明的秘诀:首先,他们在每块石头的表面都敲打出一道细小的沟槽,等石块安放好后,这些沟槽就形成了一条管道,直通暗销。接下来,他们把熔化的铅倒进去,封住暗销,避免它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工程的最后一步就是安放拱桥上的最后一块拱心石。工人们必须借助水泵的帮助,把几近完工的拱桥撑开几英寸的缝隙,放入最后一块石头。然后,移开水泵,桥梁就会自动合拢。至少还要过50年,桥梁的位置才能永久地固定下来。石块和灰浆会随着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不停地收缩、伸展,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控这些变化,因为每个石块里面都安装了负责收集资料的传输网络。 尽管莫斯塔尔古桥的毁灭将永远成为种族仇恨的象征,但它的重建却为和平团结、繁荣向上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陶托那金矿――地下黄金之路 在地下3.6公里处,他们建造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地下结构,在这里,大地成了敌人,而战利品则是黄金。这就是被称为“黄金之城”的陶托那金矿。 一切都始于1886年的一个早晨,四处漫游的澳大利亚矿工乔治・沃克发现了一片露出地面的岩层,并察觉到里面含有金子。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世界上黄金蕴藏量最丰富的矿脉上,他的发现将掀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淘金热潮。淘金者蜂拥至此,南非的淘金热潮开始了,约翰内斯堡因此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早期,人们更加渴求黄金。但淘金者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这座从约翰内斯堡延伸到卡尔顿维尔以外的金矿,并不在接近地表处,它似乎以大斜角深入了地下。工程师意识到,开采它的惟一方法,就是沿矿脉而下,先挖一座竖井,然后再炸出坑道。 前往地下的旅程障碍重重,工程师要应付地下发生的地震,钻穿含有致命气体的气囊,忍受酷热高温,被百万加仑的加压水威胁。1957年,陶托那金矿近两公里深的主竖井竣工。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将人送到地下3.6公里处,因此他们又开凿了第二座和第三座竖井,用来将工人送到称为“地下120层”的金矿最深处。 开凿竖井只是第一个挑战,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在如此深的地下,创造能让工人在适当温度下呼吸和工作的环境?工程师们设计了一套高效的通风系统。地下鼓风机可以推动800公里长的坑道内的空气流动,风速足以将体重120磅的人吹倒。这套系统每秒从湿热的坑道中抽出900立方米空气,相当于每秒钟将你家客厅的空气抽出16次!此外,矿坑内还安装了巨型的制冷设备,其冷却能力相当于12万台家用冰箱。 这座矿井里的坑道长达800多公里,从中央竖井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仿佛树木的根部。而3.6公里的深度,相当于9座帝国大厦首尾相连。对许多矿工来说,每天往返于地面和金矿层的路程,要花费4小时。 水是陶托那金矿的命脉,但水也是矿坑内的一大威胁。挖掘时,矿工常会穿过大型的地下蓄水层,许多蓄水层都含有大量高温高压的水。如果水涌入坑道,所有的水泵都将无能为力。此外,最大的威胁是地震。在陶托那金矿,地下地震每天都要发生10次左右。但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科学家仍无法百分之百测定岩层会在何时发生变化。 炸坑道时,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支撑物,防止上面的岩石崩塌。这里每平方厘米岩石承受的压力是970公斤,相当于在一个细高跟鞋跟上施加近1吨的压力。目前,金矿已经停止使用木头支撑,换上一种称作“回填”的新技术。回填使用黄金提炼产生的废料,实际上是液态的岩石,称为“尾矿”。尾矿被抽到地面上,有些废料会送进回填场,然后泵入地下,装入长达50米的袋子里。这些回填袋能够形成有弹性的岩石支撑系统,它基本不受岩石压力的影响,也不会像木头那样断裂或破碎。最重要的是,不会燃烧。 驱使陶托那的创造者深入地下的,是他们对黄金的渴望,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不久,这座金矿将开凿一座新的竖井。陶托那的矿工将下到128层工作,那里距离地面有3726米。 英法海底隧道――现代七大奇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结构,英法海底隧道被工程人员称为现代的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造耗时7年,水泥用量达上百万吨,足以建造3座帝国大厦。 英吉利海峡曾经是英国和法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海峡宽34公里,是美国大峡谷的两倍。数百年来两国相互征战的紧张状态,直到上世纪才有所缓和,但两岸的许多人仍然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但隧道开通会使双方贸易量激增,这一提议成了无法抗拒的诱惑。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理密特朗达成共识,同意建造英法海底隧道。但30亿英镑的工程款都要由私人筹措。 1987年12月,浩大的工程开始了。英、法的两支开凿大军开始向地下挺进,双方各有4000多人。英法海底隧道的水下部分,比以往最长的隧道还要长一倍,两支队伍的任务十分艰巨。除两条主铁路隧道外,还要在中间挖一条养护隧道,宽度相当于一条4车道的公路;245条横向通道,在内部发生火灾或意外时,供紧急逃生使用;隧道上方有排气孔,释放列车高速前进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巨型转轨洞,在进行养护时,便于列车从一条隧道切换到另一条隧道。这样,挖掘的总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53公里。 工期很紧。工程每天耗资100万英镑,每拖延一小时,就要增加4万英镑的支出。 1988年1月,英法隧道挖掘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让工程师们夜不能寐:他们担心两条隧道可能对接不上。只有在相当直的轨道上行驶,才能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容许的误差极小,隧道偏离值最多不能超过两米半。如果庞大的隧道掘进机偏离路线,就可能撞上渗透了水的地层,导致海水涌入,甚至隧道崩塌。 在地下,两支队伍的距离越来越小,关键时刻即将来临,工人们一心想要抢先到达中心。工程师却更加焦虑了:经过3年,挖了37公里,两段隧道究竟能不能在中点会合呢?英国率先到达了他们认为的会合点,可法国段的隧道在不在附近呢?小型钻机凿穿了土层,新鲜空气涌了进来,那是来自法国的空气。英法两国工人竞相将最后几厘米岩石凿开,这是从冰河时期起就分隔着他们的岩层。英国隧道工人格雷厄姆・法格率先踏上法国的领土,也进入了史册。13000年后,英格兰岛和欧洲大陆又重新连接起来了。测绘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两段隧道不仅对接了起来,而且误差只有35厘米。拿破仑曾经想开凿隧道,但没有成功。现在欧洲的土地又连在了一起。 1994年5月6日,英国女王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为海底隧道揭幕。延误和利息使总投资额达到了100亿英镑,足以发射33架航天飞机。但生意并不景气,人们接受得很慢,更担心会在地下遇到灾难。 1999年,英法海底隧道终于在千僖年之前有了起色。500多万辆汽车和卡车通过了这条连接英法的隧道,近700万人乘客车来往于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10年里,隧道的客流量接近1亿5000万人。 如今,连接伦敦和隧道口的新型高速列车使英法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列车时速达到了300公里,能在2小时15分钟内将乘客运送到巴黎,比隧道开通前快了一倍。 连接两个如此对立的国家的海底隧道,似乎是一项不合常理的工程。然而,英法海底隧道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解决了重重债务,应对了大火和海水,最终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项工程奇迹,并永远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桥 ――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 196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庞恰特雷恩湖2号堤道竣工,它把曼德韦尔和梅泰里连接起来,全长38.42千米,横跨大湖Pontchartrain,其中约有13公里你会只见水不见陆地,桥在湖的正中央纵贯而过。 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投资40 000万美元,是全世界最大的主题乐园,也是迪士尼的总部。乐园总面积达124平方公里,约等于1/5的新加坡面积。自1971年10月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1 200万人。园内拥有4座超大型主题乐园、3座水上乐园、32家度假饭店以及784个露营地,设有5座18洞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综合运动园区,园中心还有迪士尼购物中心以及夜间游乐区、各式商店和超过250家的餐厅。 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 ――美国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镇,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从空中俯瞰,这座建筑成正五边形,故名“五角大楼”。大楼占地面积235.9万平方米,高22米,共有5层,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约34.4万平方米,于1943年4月15日建成,同年5月启用, 当时造价8 700万美元,可供2.3万人办公。大楼南北两侧各有一大型停车场,可同时停放1万辆汽车。 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 ――中国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 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金字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量在1.5吨至160吨之间,石块间合缝严密,不用任何粘合物。如把这些石头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并排列成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结构精细,其建造涉及测量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领域,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石头建筑,至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谜。 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 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 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1987年12月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建筑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包括两岸非溢流坝在内,总长2 335米。拥有泄流坝段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升船机。竣工后三峡水库表面积将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总面积,预计整个工程将耗资245亿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 ――纽约大都会终点站 美国纽约市的大都会终点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于本世纪初由百万富翁威廉姆・范德贝尔德出资,由美国的沃伦和怀特摩尔公司、里德和斯泰姆公司两家建筑公司联合承建。这座车站占地19公顷,分上下两层,上层有41条铁路线,下层有26条铁路线。每天平均有550多列火车、21万名旅客从这里经过。 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创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1958年10月底破土,1959年8月竣工,从设计到建成仅历时一年。 整组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正面墙呈“弓”字形。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中部是著名的万人大会堂,会场呈扇形,共3层,可容纳10 000人进行大型会议。穹窿形的顶篷,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顶部为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周围是葵花环及3层水波形灯槽。北部为面积7 000平方米的宴会厅,可供5 000人同时用餐。南部是人大办公楼,包括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命名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会议厅。 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 ――瑞典冰旅馆 位于瑞典尤卡斯耶尔维的冰旅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室内总面积为5 000平方米,每晚可接待150位来宾。在过去的5年中该宾馆每年12月修缮一次,面积逐年增加。目前这座宾馆以冰雕、电影院、桑拿浴和冰吧为特色,还设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制祈祷室 。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美国 美国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试点建造工作,近年来异常活跃,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建筑有: 1、美国的植物建筑 美国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生态楼。楼内没有砖墙也没有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该设置墙壁的地方种上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这种墙为“绿色墙”,称这种建筑为植物建筑。这种建筑的施工方法并不复杂,它无需成材木料,也无需采用笨重的建筑设备,而是就地取材,以树林为主材,采用经过规整的活树林来做“顶梁”、“代住”和“替代墙体”。运用流行的“弯折法”和“连接法”建造出许多构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横生的拱廊、曲桥、屏风、围场、商场、住宅和办公楼等。 2、美国绿色旅馆 美国为满足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别具风味的绿色旅馆。旅馆的建筑材料有一半取自经再生制造的铝、玻璃、铁、钢等。旅馆内的用品尽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纸,以植物油炼制的肥皂,不用化学合成的洗衣粉,床单、毛巾等均不用化学纤维,而是用不受杀虫剂、化肥污染的棉花或亚麻织成。 3、美国新型太阳能建筑 美国太阳能设计协会正在研制新型的太阳能住宅,称为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即不再采用在屋顶上安装一笨重的装置来收集太阳能,而是将那些能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直接嵌入到墙壁和屋顶内。这种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是该协会创始人吏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导的,由于当时太阳能电池过于昂贵,无法实施。 如今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只有20世纪80年代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电力供应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可供随时使用。根据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美国电力供应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研制推出一些新型建筑部件,如用于住宅屋顶太阳能“屋面板”及用于商业性建筑正面的“窗帘式墙壁”。 4、美国资源保护屋 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节省地球资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开创解决未来住宅的新创举。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为“资源保护屋”,俗称“垃圾屋”。他们在36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造了四间居室,两间浴室和可停放两部汽车的车库。同时,室内陈设齐全配套。屋框架似乎很简单,主要是从破旧的汽车和桥梁中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制作而成,这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而且也不像木材那样会招引白蚁,使房屋更加坚固安全。废物建房的特点是在建房时,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属、纸板、木材废物等,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实用经济可行,这家公司获全美年度住宅风格奖。 5、美国绿色办公楼 美国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的绿色办公楼。这栋办公楼在美国环境局的支持下,由于在选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热和冷却负荷、通风和改善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节约资金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办公楼建成后不到一年可节约有关费用11.57万美元,照明和设备能耗可降低50%以上。 英国 1、绿色城市 20世纪50年代,伦敦曾被一场黑沉沉的烟雾笼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烟雾在数天内不散,结果有4000名市民被夺走生命,这就是被载入环保史册的伦敦烟雾事件。为净化空气,英国50年代后期出台了《洁净空气法》。根据该法案,伦敦划出煤烟控制区,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在这些区域内只许燃烧无烟煤,或必须使用可对煤烟进行完全净化的炉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进行罚款等严厉处罚。伦敦环境治理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科学管理。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后遗症,10世纪50年代,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坏到了极点,河中的鱼类都不见了踪影。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过严格的治污染法案,宣布对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等部门实施法律制裁之外,有关当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同时每隔5年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另外,伦敦市政当局还下大力气发展城市绿化,有意识地加强都市公园建设,在城市宝贵的留出空间营造“绿洲”,以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类似“肺部”的调节功能。伦敦现有土地面积中,10%已被辟为空地或城市公园,伦敦市内公园总面积已超过了1.7万公顷。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伦敦的环保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结出了硕果。统计表明,目前伦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见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从!,5公里上升到6公里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强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间,伦敦上空空气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烟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钓者150年来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获一条鲑鱼,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近年来,徊游至泰晤士流域产卵的各种鱼类已成千上万,伦敦人已“见怪不怪”。 2、英国Integer绿色住宅示范房 九十年代末,BRE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之建筑的三太原则,在BRE内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 住宅Integer建筑为一幢三层的木结构住宅,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三间卧室设在底层,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三层书房和活动室间内墙采用调光玻璃。 建筑物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0.16,楼板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该建筑坡屋顶面采用玻璃幕墙架空封闭,其顶面开设天窗和安装两个约1m2太阳能热水装置,两端天沟设置雨水集中管,并通过中间永循环管道再生利用。其底部设有一层可开启的银白色隔热遮阳绝缘层。建筑物基础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外墙和地板为旧房回收废料,墙体保温采用由废纸纤维制成的保温材料。 此外,屋内设置的家用电器也是由制造商提供的节能产品,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程控至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 据测算,该示范建筑可比传统节能建筑节能50%,节水1/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的 供热需求。 澳大利亚 The Bond是联盛集团在悉尼的新总部大楼。该大楼是商务楼中具有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出色典范,是澳大利亚最具环保意义的商业楼宇之一,被SEDA(澳洲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协会)评定为五星绿色楼宇。 它的可持续性首先体现在环保方面。The Bond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技术创新,即通过使用冷却梁空调装置,使其比一般办公大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30%,并使大楼减少了约20~30%的能源消耗,显著提高了用户的环境舒适度。 人和计算机所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到吊顶天花,接触到在吊顶天花内安置了冷却构件的冷却梁而变冷下沉,由此形成一个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自然对流过程。在此系统中,由于空气并不是主要的冷媒,所以更多的新鲜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入工作空间而不影响能源消耗,废气不再被循环,而是直接排出大楼,由此明显改善了办公空间的空气质量,大大降低了大楼综合症的患病机率。 而传统的VAV系统使用循环的室内空气,混合室外的空气对空间进行空调。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感冒了,他将会把细菌通过循环空调传人大楼的其他部分。而在了he Bond,则是使用单通道系统,向用户直接输送新鲜空气,然后将室内空气再直接排入大气。 另一个主要用水代替空气的优势在于节约空间。管道系统和设备的缩减使给排水管道缩小,一些设备房消减,因此可观地增加了建筑的利用率。 同时,此系统降低了大楼的高度,最大缩减度为1米,提高了自然采光、增加了景观,由此而节约了混凝土和外立面的施工成本。 另一方面,The Bond的内装修将可持续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再生和可再生循环产品,例如氧化钢、再生的码头木料和生了铜绿的铜板、竹子地面、软木塞、剑麻、山羊毛和无毒喷漆等,都被选用于装修之中;而大楼也是“绿色运营”,例如纸张双面打印,夜间设备自动关闭,以及每张办公桌都设置了废物归类和再循环区域。 环保的可持续性所带来的是大楼运营和维护资金的大量节省。 此外,该大楼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高度的社会化与人性化中。宝维士联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ossTaylor说道:“员工们告诉我们,他们希望能更多的看到和接近高级管理人员,因此我们没有设计内墙,没有设计个人办公室,不论他的级别有多高。” 一个更平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平衡在这栋大楼里突显出来。大楼配有托儿中心、户外场地、100米长的敞开式底层平台、玻璃电梯、敞开式楼梯、阳台、露天平台以及种满各种植物的顶层花园,它为租户和周边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除此之外,内部装修还讲求平等主义的原则,每个员工都享有同样的设施,每层楼都提供食物和饮料。 德国 一种能量可以自给自足的太阳能住房――零能量住宅在德国BHW展览会上展示,给参观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种住宅过去认为是空想的、不可能实现的,但今天成了现实。这种100%靠太阳能供给的住宅可以不需要电、煤气、木材或煤,这样就不需要烟囱和取暖炉,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人空气中,保持了环境空气的清新。 这种房屋的设计,向南开放的平面是扇形平面,这样可以获得很高的太阳能射幅能。其墙面采用储热能力较好的灰沙砖、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组成,阳光透过保温材料,热量在灰沙砖墙中存储起来。白天房屋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前些年,在日本兵库县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不选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墙体为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这种住宅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其建筑费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约2成。 世界建筑论文:论工业建筑在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及发展举措 摘要:工业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然后就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差距;发展举措 1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1.1观念上的差距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工业建筑虽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但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工业建筑都遵循。对建筑师来说,工业建筑与博物馆、体育馆、医院、住宅一样,都是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类型的建筑。在国外,只要业主委托,建筑师能设计民用建筑,一定也能设计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要讲美学,称之为工厂美学(Factory Aesthetic),工业建筑也要讲环境设计,这绝对不是工业建筑民用化。在我国,对于建筑师统领工业建筑设计的重视性不足,工业建筑适用、经济就可以了,美不美观无所谓。即使部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起到作用,一般还只限于“涂脂抹粉、穿衣戴帽”。 1.2体制上的差距 从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建筑甲级设计院在整个甲级设计院的比例中约达40%,工业设计院注册建筑师的人数约占注册建筑师总数的35%。这是一支不小的设计队伍。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工业设计院或多或少承担了民用建筑设计任务,有的设计院民用建筑占总收入的75%以上。今后各大设计院都要走企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按系统条块分割成民用设计院和工业设计院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 在设计院内部,分工过细而且呆板僵硬。在我国注册师制度中规定,工业建筑必须由注册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在设计院实际运作中,由工艺专业决定平面,总图专业决定总体布置,结构专业决定剖面形式。建筑师对前面这些内容没有发言权,剩下的工作仅仅是确定开间尺寸,画个平、立、剖面图,画画楼梯、厕所详图。对于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仅仅是推敲是横线条还是竖线条,是后现代式还是欧陆式。 而在国外,大型工业建筑项目多由小型建筑事务所承担、组织、协调。最后由注册建筑师主持设计,工艺设计有各独立的设备、结构事务所(公司)配合,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并处于监理公司的监督下。这样的工种配合和设计程序十分灵活,即能满足基本的工艺要求,而且能较好满足企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师的意图也能顺利实现。因此,随着国有大型设计院改制的深入,未来我国的设计制度,也应向此方向发展,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的需求。 1.3技术上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受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也对工业建筑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工业建筑技术在工业园、科技园、无污染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性、标准性和灵活性;新型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建造、运行,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对于人类工程学在工业建筑上的使用;旧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更新利用、改建和迁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1.4教育的差距 我国对工业建筑设计的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学校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中,全国的建筑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来,基本取消了工业建筑原理的讲授和相关课程设计,造成了工业建筑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建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工业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并学会运用“工厂美学”“机械美学”的观念来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 2.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城市与工业建筑之间的关系 2.1.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解决城市中工厂对城市造成的干扰 在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存在于城市中心的工厂或工业生产项目的影响最大,而且范围最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城市中的工厂不仅带来直接的环境污染,存在其他的问题,干扰着城市的运转。主要表现在1)占据城市中心用地,影响城市机能。2)影响城市交通的顺畅。3)损害城市文化品质。 鉴于工厂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并且严重危害了城市发展,在今后的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合理解决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新上马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型工业项目,厂址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一般性的项目应集中于城市工业区中,这样有助于建设配套设施、资源共享。对于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厂房,要分别对待,逐步解决其对城市的影响。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干扰大的重型企业,要逐步外迁,搬迁后的用地可恢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敦促其技术改进,将其对城市的影响减到最小。 2.1.2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许多城市也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地方性高科技工业园区。在这些开发区中,大部分对城市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些城市发展的“基石”,正对城市的未来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分析,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与城市中心的脱离。2)占地过大,数量过多。3)趋同性。4)布局仍受功能分区的过分影响。 因此,我们急需在以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将城市规划原理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最终“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和”。通过对我国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分析、总结,结合城市设计一般性原则和手法,可以总结出下列原则,对新的园区选址、规划、建设工作起指导和帮助作用。1)建设必须依托智力密集区。2)城市开发区集中建立。3)建立卫星城。 2.2强调工业建筑的个性特征,丰富厂房造型 工业建筑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而需要不同的空间,这就可能形成特殊的建筑造型,如高大或超长的体量、高耸的构筑物、高架的管线或长廊、洁净车间无窗的立面、外露的结构和管线等,对这些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安排、统一处理,与城市建设和周围环境配合协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排高大的厂房与高耸的水塔,前后呼应,相映于水面,可以组成一幅淡雅、宁静的构图;突出屋顶的网架涂上鲜艳的色彩,配以周围的绿野,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同样的生产要求下,不同的设计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手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2.3重视对工业建筑技术的研究 尽管高技术建筑建筑在我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并建起不少实际工程,但是,高技术工业建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工作也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高技术建筑乃至高技术工业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首先是在结构上存在滥用结构表现手法的现象。其结构表现不是建立在创新结构形式,以创造新的空间造型,而是将一些结构形式作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中起到装饰效果,这种将结构形式转换为立面符号的做法并不是结构艺术。其次是在建造中没有合理运用材料,建造方式落后。我国的施工方法仍是手工作业为主,湿作业大,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4重视人性化设计 在工业建筑中建立人类工程学的概念,可使工程设计中注意“人的因素第一”,避免在先进科技面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我国工业建筑已自成体系,人类工程学的应用已成为顺理成章的趋势。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人与内环境的关系,即作为工业建筑使用主体的生产者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外环境的关系,即生产者与工厂外部环境、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工业建筑中人与内外环境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何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树立人性化设计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2.5可持续性策略 ①加强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工业企业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工艺设计,都力求以低能耗换取高收益。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尽量从节能考虑。 ②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世界各国在工业建筑中,从规划到单体,从工艺到设备都特别注意工业生产可能造成的污染,如烟、尘、渣、毒、热、湿、噪声、腐蚀等。人们都希望工厂企业的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害。即使是以前建成的工业企业也要通过合理改造减少生产所造成的污染。这些发展趋势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运用建筑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工艺及各辅助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并有统筹各专业的能力,使工业建筑作品能把人类、环境、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建筑往往因为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等原因,落后于时代需求,成为“旧工业建筑”,但一些“旧工业建筑”的建筑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建筑材料的生产耗费了大量能源,这些能源大部分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建筑材料中去,所以说建筑材料蕴含能量且应当得到再利用,使其真正达到实际使用周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现代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观点。 2.6强调工业建筑的文化功能 作为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现代工业建筑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化性功能的引入。具体表现于在工业建筑中加入面向公众的历史展览、爱国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功能。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旧的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要求工业建筑的形式随之而变化。建筑师们必须面对工业建筑创作的新的挑战,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深度,促进工业建筑的发展。 世界建筑论文: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标思考 [摘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更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对中国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借鉴,需要中国建筑企业进行对标,寻找管理与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世界500强;管理;对标;竞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飞速发展,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性巨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交通创新成果广为应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崛起,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以公路为例,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通车里程1.6万公里,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通车里程1.9万公里,世界第二位,2008年末通车里程实现了6.03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突飞猛进,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后,我国高速公路年均新增通车里程6000公里左右。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 1995年,《财富》杂志把全球工业公司500强和非工业公司500强合并成《财富》世界500强,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共计14家,日本10家,法国3家,美国1家,中国建筑企业没有1家进入世界500强。2011年,入选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12家,中国5家,法国3家,西班牙、美国、德国、韩国各1家,5家中国企业分别是:中交股份、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 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但是伴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纵观“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他们普遍具备的特征有: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在企业管理上,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部的集团化运作水平和优化的组织架构。首先,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发展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战略重组,在管理体制上保持各子企业的独立性,追求集团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构建适应型组织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推进国际化进程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战略管控,才能实现战略协同。以德国豪赫蒂夫公司为例,2008年的国际合同额占到了总合同额的89.99%,德国员工人数的“增量比”远低于国际员工的“增量比”,2008年,豪赫蒂夫公司就综合了不同业务板块和区域市场的分布,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世界一流企业的增长方式,都经历过从规模性增长向盈利性增长的转变,因此,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延伸与整合产业链,更多的释放企业内部的能量,将“资金、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的组织管控模式向“战略引领、品牌价值、商业模式”新“三位一体”的模式转变,是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组织架构的发展要求;第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控风险的不断增加,就要求集团化企业,建立更扁平、更有效、更有力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也就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总部,要始终将经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组织架构及体系的针对性,内部制度的安排,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吸纳,管理机制的再造,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区域总部的建设,业务流程的创新设计,管理方式及手段的集成推广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总部管控的组织一体化。 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成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调整结构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关键所在;积极调整市场结构,走国际化快速发展之路。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必然要求;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图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举措;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科技强企之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支撑;加大人才培养,走人才强企之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人才是重要基础,只有用好人,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建筑企业已跻身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行列,但是中国建筑企业软实力不强,盈利能力偏低,国际化指数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总体负债水平较高,在世界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单一等状况亟待改变。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中国建筑企业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统计论文:教育统计强相关系数运用 一、前言 我们知道,对于存在线形关系的变量X和变量Y,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用线形回归模型来研究。因为对于随机变量X、Y来说,如果X、Y存在线性关系Y=aX+b(a≠0),那么当X取遍其取值范围内的一切值时,X、Y所对应的点就是一些随机点(X,Y),而这些随机点落在平面XOY上的图形应当是一个散点区域D,这些随机点(X,Y)会以一定的概率落在直线Y=aX+b上。当这些散点的分布趋势与直线Y=aX+b的形状相像时,则表明变量X、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aX+b(a≠0)。由于受到回归的影响,如果样本中存在极端值或有异常值出现,就会降低这些随机点(X,Y)落在这条直线Y=aX+b(a≠0)上的概率,那么随机变量X,Y的相关系数r就会受到影响。而强相关系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借助一个实例来介绍和分析强相关系数在教育统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区别于相关系数r,强相关系数r*的表达式为:r*=M++M-M+-M-[2]。它是利用中位数而非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两个变量X,Y的相关系数,这是因为,相较之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说,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更不受极端值和异常值的影响。式中M+、M-分别为向量u1、u2的强性方差。u1=~X+~Y、u2=~X-~Y分别为和与差向量,其计算公式如下:~X=X-XX*X,~Y=Y=YX*Y式中的~X、~Y是位置强度估计值,S*X、S*Y是标度强性估计值。 二、统计分析 在这里我们利用中英西南教育项目中的数据做为例子来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研究者针对每组研究的被试人数的总样本大小进行了抽样研究,即包含被试人数越多的组别其抽样样本的人数越多。因此,如果将每组抽样样本的人数(F)和该组实际样本的总人数(Total)作为研究的两个变量,那么变量F和变量Total之间应该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利用Pearson双尾检验,我们可以得到这500组数据(部分数据见表1)的相关系数r=0.984**(**p<0.01)。表1抽样人数F和实际人数Total的部分数据组1组2…组250组251…组499组500抽样样本人数F1.02.0…4646…170171总样本人数Total5.05.0…9598…394353现在我们在这500组数据的基础上插入一个异常值(172,0),变量F和变量Total之间的积矩相关系数r就由原先的0.986降低到0.970;如果在这500组数据中插入十个同样的异常点(172,0)则积矩相关系数r就变成了0.860。从而大大降低了积矩相关系数的有效性。因此,对于样本较大且包含较多异常值的数据,为了避免剔除数据的麻烦并且保证相关系数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采用强相关系数来进行统计分析。要计算插入一个异常点之后得到501组数据的强相关系数,就要先算出F和Total的中位数和绝对离差中位数(MAD)。通过spss16.0将数据排序,我们得到第251个数据即是F变量的中位数,大小为46。再通过计算我们得到:SF*=MAD(F)=33。同理我们可以得到Total的中位数是96,ST*=MAD(Total)=70。利用公式可以分别求出F和Total两组数据的位置强性估计值(见表2)。 三、结论 (1)和李军等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在计算强性相关系数时,样本包含的数据个数为奇数,结果发现,利用强性相关系数对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样本进行相关分析是同样可行的。 (2)除此之外,该样本的数量较大,当极端数据较少时,极端数据对积矩相关系数的影响并不大。当我们加入一个极端数据(172,0)之后,样本的积矩相关系数从原先的0.984降低到0.970。而当我们在这500组数据中插入十个同样的异常点(172,0)之后,样本的相关系数r由开始的0.984变成了0.860。 (3)显然,经典统计中的相关系数较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不足以对含有极端值或异常值的样本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而强相关系数r*跟未插入极端值的样本的相关系数更为接近,足以证明利用强相关系数分析样本的相关关系这一统计方法在含有极端值样本中的可行性。所以,对于含有大量异常值的数据样本来说,强性相关系数比经典统计中的积矩相关系数更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教育统计论文:高校教育统计问题与措施 高校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统计的一个分支,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统计工作不仅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例行报表,同时还应积极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数据的采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更好地为高校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高校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高校管理和决策的参谋助手,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为高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数据,因此,对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统计人员,已有数年的经历,其间有些思考和感悟,现整理出来,以供同仁探讨。 1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9年教育部对全国33所高校亮出招生红黄牌,2010年教育部又对全国9所高校出示招生红黄牌,这也说明上述一些学校的统计工作做得不够认真细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教育部每年根据各校报送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责令其限制或停止招生。如果领导重视,统计人员发现该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并及时改善条件弥补差距,就不会出现红黄牌的结果。高校统计往往被认为只是填写报表的简单工作,而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关系,不能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高校统计工作分散和无序,在不同程度上把统计工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处于被迫完成上级报表的应付状态,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重视度不够。统计工作没有领导关心,统计数据不被重视,“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不够。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2)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统计队伍不稳定。高校缺乏专门的统计机构和完善的统计网络,统计手段落后,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统计人员的配置不足,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工作既辛苦又烦琐,统计人员调整频繁,队伍不稳定。同时,多数统计人员业务上不够精通,真正是统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统计质量低下,根本无法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把关,更谈不上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统计分析和科学的统计预测。(3)统计数据失真,无参考价值。一是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满足教学评价要求,避免被亮“黄红牌”,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员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学校部门不配合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切实保证,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4)统计自身功能发挥不够。统计自身功能包括统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统计员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收集数据,填报报表,应付上级单位检查,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也没有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许多统计员缺乏综合管理的概念,主要表现为:(1)统计基础工作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基层统计台帐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2)数据归口管理不到位,学校的统计信息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指标口径,各个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各自为政,数出多门,既造成重复统计,又严重影响了学校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2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对策 2.1领导重视,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前提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要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保证教育统计工作顺利进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高校统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仅靠高校统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支持,要对统计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支持,人员上给予保证,才能促使统计工作者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使之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高校统计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学校各单位配合抓。其次,学校领导要定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政策支持。第三,学校领导要带头提倡说真话、讲实情、报实数,为统计工作者营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第四,学校领导要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保障,为统计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统计环境。 2.2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关键第一,要保持高校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各高校必须按有关规定,根据本校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各高校不应随便裁减、调动统计人员,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教育统计工作,而且还要组织、协调本校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专业统计工作。第二,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目前各高校统计人员新手多、且大多为非统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高校统计人员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也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而高校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教育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把统计专业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组织高校统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训,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学校领导要关心统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2.3加强统计法制观念,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才能强有力推进。各高校可依据《统计法》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来约束和激励统计人员,使高校各项统计活动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使单位统计工作有法可依,规范统计工作,尽量减少统计造假者施展空间。一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强重点人员的统计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守法、用法,勇于用《统计法》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敢于保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善于用法律武器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严格遵守《统计法》。四要加强统计监督,对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公开曝光。 2.4完善统计自身功能,为高校发展服务强化统计职能,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统计资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统计的职能逐步由数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和监测型转变。统计部门是学校的统计信息中心,占有大量统计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满足和适应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是统计工作为高校发展服务的重点。加强统计分析,从数据利用的“深度”强化统计职能。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统计资料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预测其发展趋势,监测其发展状态,作出结论和推断,提出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建议。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将一笔笔的数字转化为深层次的有效信息,进而起到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作用。因此,做好统计分析是统计数据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一是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如利用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报表》,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哪些指标达标,那些没有达标,没有达标的指标缺口有多大,联系业务部门,探讨相应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让领导及时了解学校现状,掌握第一手资讯。二是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提出前瞻性预测。如笔者对“十五”期间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合并后学校在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师资培养带来极大的压力,师生比高居不下,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生均办学条件指标严重不足等,从而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预警,这为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如根据教育部每年印发的直属高校基本统计资料,对重要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学校的这些指标在高校中的排名,让领导“知己知彼”,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四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如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可以关注市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向进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对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 总之,高校统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工作应符合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积极跟踪高校的发展,收集各种统计数据,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个大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物理教育统计SPSS运用 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程序”,是由美国芝加哥专业软件公司设计开发的软件。它是一个功能完善、不断升级换代的统计数据分析软件,有“世界优秀统计工具”的盛名。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统计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经济、工程技术、商业、金融、医疗卫生、体育、心理学、农林等领域。本文主要应用现代教育测量和统计的有关理论和原理,运用SPSS软件对某市高一15名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文中给出了操作方法和步骤。作者随机抽取某市15名高一学生,以他们期中、期末的物理考试成绩为样本,分析该市高一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这15名学生的成绩如表1所示。把这15名学生的物理成绩录入SPSS软件中,学生的性别定义为String类型,1代表男生,2代表女生。用变量M表示期中考试成绩,变量G表示期末考试成绩,M和G都是Numeric类型。录入后,保存数据文件,保存类型用SPSS自己的类型,即*.sav,我们把这个表格保存为数据.sav。 1.描述性分析 首先对表1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具体操作步骤为: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DescriptiveStatistics][Descriptive],在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选择Options下的Mean、Std.deviation、Minimum、Maximum、S.E.mean等选项,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2。从表2可以看出,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的最高分数为90,最低分为61,平均分为70.6667分,标准误为2.3637,标准差为9.15475;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数为92,最低分为58,平均分为68.2667分,标准误为2.4328,标准差为9.42236。 2.相关分析 分析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没有相关性。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Correlations],进入相关分析主对话框。从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下选择“Pearson”相关,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3。从表3可以看出,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Pearson相关指数r=0.949,p=0.000小于0.01,说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与期中考试成绩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 3.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比较 比较这组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没有显著差异。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CompareMeans][Independent-SamplesTTest],进入相关分析主对话框。从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把性别放入GroupingVariable表中,在DefineGroups中,把1(即男生)定义为第一组,把2(即女生)定义为第二组,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4.从表4可以看出,这组学生的检验结果为F=3.049,p=0.104 0.05,所以这组学生成绩的方差是齐的。对这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统计量为0.255,检验中的自由度是13,显著水平p=0.803 0.05,说明这15名学生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显著差异。 4.回归分析 根据该市的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假设该市一名高一学生的物理期中考试成绩为70分,推测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约多少分。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选择菜单[Analyze][Regression][Linear],将G(期末考试成绩)选入Dependent内,将M(期末考试成绩)选入Independent内,在[Method]内选择Enter方法,点击ok,程序输出下面一系列表格。从下面的表7可以看出,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0.977*期中考试成绩-0.774=67.616,即推测出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约为68分。 将SPSS软件灵活应用于教育统计和测量领域将为广大教师和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大大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次考试后对考题进行分析,把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点进行统计,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不足。SPSS软件的功能强大,远不只本文提及的这些方面的应用,广大教师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发现和挖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让SPSS软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新时期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统计信息在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监督制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意义重大。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统计信息的要求,有必要思考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创新问题。 一、教育统计信息与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内涵 教育统计信息是通过现代教育统计方法与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调查所产生的原始资料与加工分析数据。它是以教育实践主体为参照物,综合地描述教育领域及各环节的数量关系、数量界限和数量特征。对教育领域里的社会现象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可以反映和揭示大量教育现象的运行轨迹、趋势和规律,借助统计结果的可检性、中立性、关联性和先兆性等,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当前教育的发展情况,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也为领导决策,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统计信息的管理。在宏观层面上,它是对教育统计信息的统一规划和组织落实;在微观层面讲,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教育信息统计活动,使基层教育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完成教育信息统计的活动过程。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包括教育统计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转换、信息的输出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信息的输入是指对教育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转换是对采集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实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从而使信息的输出不至于简单、单调,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与利用的方便性;信息的输出是指教育统计信息的对外等。 二、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特别是Internet的推广使用和Inter-net技术的逐步成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当然,这样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一方面,从主动角度来看,它能促使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依托信息技术的变革,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从被动角度来看,它要求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通过改革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教育信息管理者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满足教育管理的要求,使教育管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统计报表由教育部制定,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由教育部统一印发。目前,教育部十三个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有教育统计工作的职能,有近20套专业统计调查报表。各统计调查报表基本上都是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布置和自下而上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的工作程序,完成教育统计工作任务。对数据的处理是采用基于Windows单机版的管理软件。由于不同部门统计数据的时点和口径不一致,导致不同部门获得的数据常常互相冲突。2004年7月19日教育部行文决定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落实相关责任人,对教育统计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并对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技术支持等方面做了规定,建立规范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和新闻制度,理顺教育统计信息途径和对外交流渠道,同时明确了教育统计信息的内容、方式和上报数据的要求。但就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归口管理水平较低教育部虽然明确了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并通过设置机构予以组织上的保障。但是,现行的统计数据归口管理是在多套报表基础上的归口管理,更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技术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使得多个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教育统计报表依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依然存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的现象。 (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教育统计效率不高目前,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处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于Win-dows单机版的管理软件。单机作业存在数据不能共享、存储不安全、数据容易丢失、不能实现数据的深加工,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历史数据的不延续性等问题。这种处理手段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比,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运用到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之中,使得数据采集、数据加工、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服务等统计工作,必须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完成,与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的需求极不相适应。 (三)统计数据库缺乏连续性,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统计信息利用率不高由于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中运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各部门所使用的数据库缺少延续性,同时程序又缺乏扩展性,给统计资料的分析、利用和开发带来极大的难度。由于教育统计原始数据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其他人员大多只能借助统计人员做好的统计分析资料,使用有限的统计信息。而且,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纸介质,难以满足各级研究机构对教育信息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也制约着统计信息价值的发挥和统计信息利用率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建议 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既要反映社会发展进步情况,又要受社会发展进步水平的制约,所以,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改革提高,这是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对教育统计信息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率,避免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发生,减轻被调查者的工作负担,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共享性,使教育统计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情况以及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经验,对教育统计管理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提高教育统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实现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不能仅限于现有教育统计信息的对外实行归口管理。要从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改革统计机构,设立专门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负责所有教育统计信息采集、加工和。专门的教育统计组织机构相对独立,可以使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职能明确化,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使整个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育统计信息的归口管理。 (二)加强教育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在设置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对体现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发展和社会各方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并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现行各类教育统计报表指标体系较多,其中也有能够较好地反映教育发展情况、教育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可以在现行各类教育统计报表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有意义、有效的一系列指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从而加强教育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当然,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根据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的反映作用。 (三)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统一数据管理的业务平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为基础,在遵循“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设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与开发的统一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开发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统一数据管理的业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存在的软件运行环境多和乱的问题;能够解决单机作业数据不能共享,历史数据的不连续性问题,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共享性;提高了统计数据处理水平,解决了不能实现数据深加工的问题,相应也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有利于加强教育统计信息的科学研究;同时,也解决了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数据存放不安全容易丢失等问题。 (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人员队伍,是保证教育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当前人员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内容:第一,观念更新。作为管理人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重点的变化,在观念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第二,业务水平提高。各级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组织业务培训,使其业务水平能够满足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统计工作中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通过集中和分散的培训,才可能使管理人员跟上技术进步的要求。 教育统计论文:教育统计信息价值及运用 一、教育统计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一是在宏观管理中的价值:在现代管理中,人们通过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统计数据,从大量的偶然事件或随机现象中揭示出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让管理者把握管理要素,提高管理质量。同样教育统计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科学方法之一。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利用教育统计方法,针对各种教育活动、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对搜集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理,通过统计技术方法,从大量纷乱无章的数据或复杂无绪的教育现象中综合分析出因果关系,研究和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1]。随着教育改革全方位推进,不但需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作合理的调整,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预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作科学的评估和评价,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效益作积极的探讨,而且还更需要分析高等教育现象,认识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教育新观念、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统计。例如,教育统计信息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信息帮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并从中掌握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情况,为确定国家对学校的投入、支持力度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微观管理中的价值: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工具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统计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不但对教育统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也为教育统计展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它赋予了教育统计以新的使命。首先,教育统计信息是高校领导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得力助手。统计信息在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科学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全面地反映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各种情况,是学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最有效的工具,为预测学校的发展、判断学校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统计信息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统计信息是学校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是各项工作有计划且协调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有效途径。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研究对策,扬长避短,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统计信息是高校对外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由政府投资,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正在逐步扩大。对学校而言,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校只要争取到计划指标就万事无忧,现在要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声誉,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统计处于比以前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教育统计分析的充分利用 (一)正确判断、甄别、筛选和积累有效的教育统计信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及时、充分利用有效的统计信息。然而由于统计给人“数字说话”的感觉,教育部统计数据存在不准确、失真等现象,同时在数据搜集和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如果处理不够及时,不能加以有效识别的话,就会降低对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益并使管理和决策更加困难。因此,正确判断、甄别、筛选和积累有效的教育统计信息是充分利用教育统计信息的前提。首先,明确数据和信息具有本质的区别。数据的含义一般是指从事统计或其他某种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对事实的一种量化形式出现的记录。这种量化形式的记录可以被汇总和计算出各种形式的统计数据,并成为一种资源。信息的含义从统计方法和统计思维的角度来讲,信息是可以表述为从统计数据到有效决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媒介。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搜集。数据应按照管理和决策问题的目的、研究角度对数据提出的不同广度和深度来搜集,这样既降低调查成本,提高数据搜集效率,又能使数据搜集过程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管理与决策过程。其次,要及时地把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教育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有效使用的过程。要让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就是要按照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的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和分析,从而形成有效信息。要根据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的不同要求,运用具体的统计分析原理、方法和手段,及时、系统、科学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在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角度,把握正确的甄别、筛选、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能真正反映出管理决策目标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此外,要有效地使用统计数据,使其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最大的效益。统计数据的有效使用就是指能否将其转化为对决策给以有效支持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或多深层次上转化为信息。在有效使用统计数据过程中,避免对数据的“断章取义”和片面使用,要全面、系统地引证,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论知识和综合知识,发挥统计数据的正确功能。 (二)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统计信息,增强学校办学效益一是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对现有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和校办产业等情况如实进行评价,并参照国家有关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掌握和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校结构调整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教育产业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将作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市场信息,调整自身行为。高校统计充分发挥其信息全面、综合性强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如:可以通过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适时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总数的统计分析,出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统计分析,调整资金使用计划;通过对教师工作量、科研成果的统计,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检查和改进工作方法等等。二是密切关注兄弟院校改革和发展动态,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创新知识、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以及生均成本的相互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和各类专业生均培养费的比较;同级学校内部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的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师生比、人均资源占有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的比较,比较这些指标在省内和国内达到什么水平?居于什么位置?未达标的怎么解决?这些无疑是由统计提供的重要信息。三是结合统计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真考察和仔细评判学校办学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人力资源是大学活动的主体,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有活力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统计工作的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一些直观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分析学校的发展趋势,设计今后的工作,规划未来。如对专任教师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观察师资队伍变化情况:高级职务特别是正高职务中的教授情况、年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情况、某些专业和单位女性教工增加情况等等。通过对统计数据结果的分析,可知有些是与改革趋势相吻合的,有些是与改革不相适应的,学校在制定人事制度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措施。四是以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讲求教育效益,是市场竞争取胜之道。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高等教育需求变化,同时开展“比较”研究,对照分析本校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尽快抢占或填补高等教育市场的空白,并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市场,提供适时、适用的人才,做到既能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现实需要,还能把握市场的潜在需求。只有经过统计分析,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教育“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总之,教育统计结合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从动态和静态结合上、纵向与横向的相关联上、内部与外部的相互协调上、局部与整体的综合质量上开展统计活动。统计信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整体性、均衡性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教育统计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全局,把统计活动与高等教育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按教育统计信息流转程序建立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管理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联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大量外部信息,知己知彼为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加快教育统计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统计是全面反映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加快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逐步实现统计管理体制、调查方法、指标体系和技术手段的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对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信息化是教育统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教育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双向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转变;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办学形式正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全日制、函授、夜大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教育转变;教学制度正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着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变;高校管理正从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更是应用广泛。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更是层出不穷,“电大在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高考多功能查询系统”等等,已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全方位的。可以说,网络化正在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带来的所有变革都对高等学校统计工作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统计作为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是各项工作有计划、协调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有效工具。随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不能适应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统计指标的更新大致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教育指标体系的修改制定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报表格式开发统计软件指标体系和统计软件培训基层单位使用新的软件填报报表统计报表逐级汇总上报。数据采集的周期长、工作量大,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数据难以及时采集上来,统计指标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使统计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2)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标准尚未形成,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传输安全缺乏技术保障。由于统筹力度不够,教育统计信息标准化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按照“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的总体要求进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3)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统计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统计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而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4)教育统计岗位的不确定性造成队伍变动较大,统计人员培训机制有待加强。面对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教育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通过校园网和连接到CERNET,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和统计服务,加强与上级行政部门、各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化,是教育统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教育统计改革的步伐,适应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 (一)切实提高对教育统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对于信息化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朱基同志也说过:“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确定了“三网一库”(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资源网、机关内部局域网和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教育部在教育统计“十五”发展规划中也将“建库上网”工程作为主要任务。在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中,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各级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切实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教育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围绕统计工作,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在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把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工作,作为统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1)统一协调,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坚持系统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三者并重,协调发展;(2)逐步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类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争取一两年内有所突破,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计;(3)坚持规范标准,保证信息交换和接口规范,在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框架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建立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信息与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信息安全,保证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5)搞好数据中心建设,建设良好的教育统计信息化硬件环境,使统计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统计信息的采集、报送、交流更加快捷方便。 (三)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统计队伍。(1)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网上查找信息,网上进行数据处理,熟练使用统计应用软件;(2)加强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法制意识和统计报表的培训;(3)加强统计监测方法的培训。把现代统计技术、统计理论应用到统计监测方法中去,使统计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4)加快培养统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统计信息化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事物,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建设和组织一支相应的理论研究队伍,对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四)增加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由于统计信息化工作基础性强,工作量大,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教育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统计论文:基础教育统计缺陷和措施 一、教育统计的涵义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统计制度和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统计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依存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小而言之,如每年对基础教育各学校的在校生情况、招生人数、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以及教育投入等做出的统计数据,不仅成为学生入学的取向标准,也成为社会和政府评判学校优劣的重要依据。大而言之,可以说教育统计资料是各级政府宏观决策的基础信息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国民经济运行基本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教育事业年报和教育经费年报,更为教育界和相关领导关注。因而作为一名教育统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统计法,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客观对待在当前教育统计中仍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基础工作薄弱、人为干扰影响数据质量等诸多制约因素,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努力提升教育统计质量,促进教育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基础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教育统计队伍不健全影响数据质量受编制制约,加之部分单位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法律意识淡薄。县级以下教育单位很少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主要由单位会计或者教研员、资料员、管理员代兼。部分领导未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统计的知识了解不多,对统计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法统计意识淡薄,造成统计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统计人员不成系统,随意性大。组织管理结构上难以保证统计质量。 (二)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数据质量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兼职较多,往往无统计从业资格证,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统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对统计方法制度、指标体系、指标内涵、概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不理解;有的对数据收集渠道和逻辑关系不清楚,统计结果前后矛盾,增加了上级审核的难度和强度,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任务与人员的矛盾影响数据质量教育统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而每年教育统计的时间都在开学之初,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集中,使得部分基层学校处于一种工作盲从、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的状态。统计人员兼职较多、变动频繁,原始资料欠缺,统计工作压力大,能够集中精力保证报表按时报出就不错了,用于抓数据质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数据质量。 (四)人为干扰影响数据质量统计作为一个提供信息的系统,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对统计的理念、原则、方法、程序和结果等具有重大影响。“数出多门”是教育统计工作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教育统计首先取数于基层学校,然后按幼教、小教、中教、职成教、特教、人事、财务等分类汇总整理,再经主管部门的各业务科室审核把关。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统计部门的数据与业务部门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数据是否对我有利”的利益驱动型行为,是在统计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现象。特别当统计数据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时,就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荣辱、升迁乃至单位或地方的经济利益。当某些统计指标显示出某些考核内容的不足时,便会出现个别领导为了实现目标,争夺名次,突出政绩,谋求升迁,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情况。少数统计人员也难以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失守职业道德底线,甚至迎合个别领导的意图编造或篡改统计数据,制造政绩、业绩,出现了人民群众非常反感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这种现象会给统计质量造成致命伤。 (五)部分统计指标口径缺乏科学性,影响数据质量教育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间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它涵盖了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为了保证统计质量,对各项指标口径每年都作了统一规定,但有些规定往往符合了逻辑上的要求,而与客观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矛盾,或者指标结果缺乏唯一性,可多重理解、多重选择,有多重结果。 三、提高基础教育统计质量的对策 提升基层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务必从抓人员、抓源头、抓法制入手,坚持依法统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强化分析,重在运用,在分析和运用中不断提高。 (一)完善教育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台账,抓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夯实统计数据的根基,从源头上杜绝漏报、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规范化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数据评估制度上级教育统计部门应制定规范、可行的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办法,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有效提高基层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应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 (三)强化分析,重在运用对统计结果的总结和运用是统计的目的所在,层层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对新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统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主动地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总之,重视对基础教育数据的统计和研究,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教育统计论文:创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系统 一、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是我国教 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的整个教育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比例和速度等,可以科学地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对教育的未来作出科学的决策,是宏观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局面,我国大部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将融入国际社会,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正准备或已经进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我国教育要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教育质量,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教育改革。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具有描述、比较、评价、监测的功能。通过描述、比较、评价、监测各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内部的协调性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全面了解国外教育发展的状况、特点,找出我国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存在的差距有多大,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工作,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级教育指标体系有: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是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完善的年度统计用指标体系,共7类90项,侧重于教育现状的数量型描述,基本上属于原生性或基础性指标。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由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4月正式颁发试行,共4类77项,侧重于对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结构及其支持条件的评价与监测,全部为再生性或结构比例指标。我国现有的指标体系不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教育指标有些滞后于教育发展现状,逻辑性和可比性较差,所采集的指标缺乏对我国教育现象的深刻分析,更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存在的不足有:反映教育质量效益的指标薄弱,反映成人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非学历教育或非学位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资源和结果的指标薄弱,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投资使用效益的指标薄弱,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整体效益差。当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正在研究国家教育指标体系的改进,主要考虑要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导致教育行为的变化。 (二)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有四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教育指标体系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指标体系。 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OECD教育发展指标自1991年推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日趋完善,框架也基本稳定下来。采用CIPP分析模式(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从政策决策的需要出发,除了数据的更新,每期的重点和选用的具体指标都有一定的变化。2003年,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共分为4类34个指标,现简要介绍如下。教育机构输出与学习效果:(1)高级中等教育的完成情况;(2)成年人口的教育成就;(3)第三级教育合格证书的专业分布;(4)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5)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6)15岁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7)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差异;(8)15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9)15岁学生分性别、背景的阅读交流能力;(10)15岁学生的自学能力(PISA);(11)15岁学生成绩上的性别差异;(12)按教育成就分的劳动参与率;(13)15-29岁按教育成就分失业与就业预期年限;(14)教育与就业收入(含内部收益率);(15)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入教育的财政与人力资源:(1)生均教育支出;(2)教育支出占GDP的相对比例;(3)公共与私人教育投资的相对比例;(4)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5)公共财政对学生及家庭的补贴;(6)按支出类别分的各种教育支出比例。公民的教育参与和进步:(1)正规教育的参与率;(2)中等教育参与率及三级教育的净入学率;(3)三级教育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4)青年的教育与就业状况;(5)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与失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1)义务教育年限和中等教育以下的必修课;(2)学校生师比与义务教育班级规模;(3)中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利用;(4)中等教育以下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5)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工资;(6)教师每学年的教学与工作时间;(7)教师的供需情况;(8)全体教职工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由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教育产出五部分组成,共21项指标。教育供给:(1)经费:①公共教育开支占GNP的百分比;②公共教育开支占政府公共总开支的百分比;③各级教育公共日常开支分配的百分比;④生均公共日常经费开支;(2)人力资源指标:①生师比;②女教师所占的百分比。教育需求:(1)成人文盲数;(2)教育成就。入学和参与:(1)毛入学率;(2)净入学率;(3)升学率;(4)预期受教育年限;(5)中等教育毛入学率;(6)分年龄的入学率。教育内部效率:(1)留级生所占的百分比;(2)留级率;(3)各年级的保留率;(4)效率系数(每年教育经费培养的学生数);(5)每位毕业生的年均投入。教育产出:(1)识字率;(2)教育成就。 3?世界银行的教育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指标是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部分组成,共有16项,即(1)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NP的百分比;(2)用于不同教育级别每个学生的支出;(3)教师津贴的支出占经常性支出总额的百分比;(4)小学生与教师比;(5)义务教育年限;(6)各级教育毛入学率;(7)净入学率;(8)读到五年级的人占同龄级人口百分比;(9)中小学生复读率;(10)失学儿童人数;(11)成人文盲率;(12)青年文盲率;(13)预期受教育年限;(14)中小学女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百分比;(15)中小学女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16)中小学生中女童失学率。 4.美国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美国教育统计中心“Theconditionofeducation2004”以38个指标反映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有六个。教育的参与:(1)分年龄段的入学率及趋势;(2)美国公立学校接受幼儿园学龄前教育情况;(3)全日制及半日制幼儿园入学趋势;(4)基础及二级教育过去及预计的入学情况;(5)种族民族及贫困地区人口的入学集中度;(6)过去及预计的本科入学情况;(7)成年人在于工作相关的教育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成果:(8)三年级学生阅读及数学成绩;(9)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阅读成绩;(10)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写作成绩;(11)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12)教育及健康;(13)青年待业人数;(14)成人青年年收入。学生努力程度及教育过程:(15)10年级学生接受二级后教育的期望;(16)由于家庭收入引起的退学率;(17)升入二级后教育情况的国际比较;(18)补习及学位完成情况;(19)本科教育巩固率及完成趋势;(20)女性学位获得情况。基础/二级教育环境:(21)学习科学和数学课程的趋势;(22)学习科学和数学课程学生的特点;(23)八年级科学课程的讲授方法;(24)贫困人口集中和少数民族地区非专业教师的数量;(25)选择母校的情况;(26)学校领导者的特征;(27)高中学校指导咨询;(28)公立学校中从事学生服务的员工数。二级后教育的环境:(29)参加学习的在职员工人数;(30)前30名二级后教育课程;(31)参与补习课程情况;(32)二级后教育机构的远程教育情况。社会对学习的支持情况:(33)学生放学后的照顾和安排;(34)学生课余活动;(35)公立基础/二级教育支出;(36)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37)四年制学院及大学的公共机构援助情况;(38)大学毕业生的债务负担情况。 5?国际组织教育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分析这四个指标体系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OECD指标体系最为完善,因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吸收了众多国家的参与,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其他理论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模式,即CIPP分析模式。优点是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价值,对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较为透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统一性,能够全面地、完整地、系统地描述教育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采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OECD教育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对现行政策有争议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服务。(2)从社会、经济大系统出发,描述和评价教育,十分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的效率、效果。(3)十分重视对教育过程的监测和比较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机关制定政策,教育管理机构、学校以及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具体的信息。(4)收录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国际可比性。在比较中可以看出,四个指标体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教育的投入、教育的参与和受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果及产出。由于各国教育的人口、社会和经济背景不同,所以,各个指标体系制定的出发点不同。世界银行是一种金融组织机构,所以更关注教育的投入,因而对教育成果、产出和教育效益的指标较少。在教育的背景方面,美国没有明显的指标,其他三个都有指标,OECD的指标比较全面。它们的不同点是:美国和OECD比较关注教育的环境和学校的组织管理,美国的指标分的更细一些,这两个指标体系尤其关注数学和科学的成绩。国际上普遍认为,国家经济生产力与学生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成绩有关。20世纪60年代,曾对学生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成绩做过一次国际性调查,结果是,各个国家都力争使本国数学和科学的成绩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及其他国家主要的政策导向就是确定并采取行动,使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并保持住这个水平。美国从参与、学习成果、学生努力程度及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社会对学习的支持情况6个方面、以38个指标来反映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教育的背景没有明确的指标外,其他指标比较全面,指标也比较新,能够跟上国际动态,如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等。其缺陷是:由于美国各州没有与全国教育统计中心合作开发出各州的可信数据,教育管理的高度分散导致教育统计的非标准化现象,没有国家教育成就评价体系的可靠数据库,给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带来了困难。美国教育部正在努力寻找一些措施,改进教育管理中统计非标准化的状况。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比较直观,针对性强,数据来源可靠,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但指标较少,缺乏严密性的逻辑统一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标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统一性,直观性强,比较合理,但指标较少,无法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教育发展的全部过程。 三、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教育测量与评估、教育统计理论为基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指标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通用性、动态性和可比性。在指标定义、统计口径等方面要界定清楚、意义明确,以便于我国教育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在确定指标时,应将下列指标重点考虑:(1)反映教育质量效益的指标;(2)反映成人教育的指标;(3)反映非学历教育或非学位教育的指标;(4)反映教育资源和结果的指标;(5)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指标;(6)反映教育投资使用效益的指标;(7)应有完整的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相结合,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体制、结构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育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应参照现有的这四种教育指标体系,取长补短,借鉴各国比较成熟的先进经验,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研究构建出一套新的科学适用的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既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国际通用性,加强国际教育界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资源共享。 教育统计论文:人才教育培养评论教育统计作用 一、高校教育统计的特征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特别是高校的教育统计和一般统计工作一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数量,严格按照评估数据统计学生人数;按不同价值数统计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计算;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问题,通过数据信息反应教育现象;第二是时间,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和数据,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高校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间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范围,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准,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是法制性,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更要遵照《教育统计暂行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谎报、漏报,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第五是数据统计的动态性和全面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教学经费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有这些情况都在统计信息中。这种动态性的数据信息也是学校发展的标志,是高校办学成就的展示。数据统计既要全面展示成果,又要真实反映缺陷。 二、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是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监测仪。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育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高水平的教育统计是影响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主管部门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发现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管理和监督的方向。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总结中,制定监督、检查、评估的条件,重点监督和评估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从而能够明确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增加投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的改善,增强办学的实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可以进行多种数据的分析,进而总结出数据之中隐含的规律对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统计是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把脉,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监督作用,统计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也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教育统计的重要性使得该工作在教育管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的途径,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教育统计为高校的评估提供数据参考,高等教育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坚持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原则开展工作,为政府及社会对高校的监督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是确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通过评估指标比率来考量学校是否达到要求。其次高校教育统计对于高校自身的管理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统计,把学校运行情况真实地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对于管理层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也起着辅助作用。统计工作涵盖的范围,包含了高校管理的全部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评估,都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师资名册的统计,分门别类,对于管理层掌握及调配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还可以对教职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教育统计是对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情况的共度汇总。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对于师资、学生、教学、资金、仪器等情况的汇总统计,对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高校的管理上去了,教学水平自然提高了,高端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自然可以实现。还可以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比较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差异,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高校的办学思路。高等教育评估,是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状况的考量。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对高校的发展起着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评估,调整学校管理中的弊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统计论文:教学评核高校教育统计地位及作用 高校教学评估,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评估,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定量认识和定性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创造新成绩,上台阶上水平。高校教育统计以规范的流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对高校教育评估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高校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为高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数据。 一、高校教育统计指标与教学评估指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在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定量指标(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由统计指标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表达的。2004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年2号)文件,这是在原国家教委1996年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基础上,历经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996年初始阶段2003年调整阶段2004年完善阶段后修改而成。三个历史阶段中,不但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指标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表1、表2、表3所示。上述三个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初始阶段的6项指标12项指标这个演变过程,对规范高等学校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也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依据。 二、高校教育统计对教学评估的重要影响 高校教育统计影响着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促进教育统计的发展,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统计是界定教学评估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教学评估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评估指标与《高校基层统计报表》是对应的。这一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分析高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依据,对维护正常教学、保证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利用统计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现有的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等状况进行评估评价,从中发现学校在教学评估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评估中解决问题,使学校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三是依据教育部办学指标标准,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做出评估和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有效地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根据统计信息,认真考察和评判学校办学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五是以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反映高校办学现状,体现高校办学实力。高校教育统计越重要,我们越要重塑统计诚信形象,杜绝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现象,提高统计质量,为人们了解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实现现代管理和一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建设发展以及迎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需要,必须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进行评估,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大致可按以下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情况: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观测点。44个观测点中有34个观测点是用数据统计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的77%,可见高校教育统计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统计以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估奠定了基础。高校统计在数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以评估指标比率统计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2)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管理的手段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高校管理和评估中大有作为。在高校人事管理方面,对教职工中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综合性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学校的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在教学管理方面,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共性,从已知预测未知,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鉴定、诊断、监督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是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晴雨表。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评估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控,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期、定量检查监督,大力加强学校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的实力。 四、以高校教育统计促进教学评估工作 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这一动态变化,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更新统计指标体系,以适应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建立跟上时代、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指标体系,走出教育统计的传统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多形式的办学条件评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单纯的统计数字只是骨架、躯体,只有加以分析才能赋予其灵魂。所以要提高统计分析的适应性、针对性,针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把数据、观点和对策融为一体,多出有分量、有水平能够参与决策的分析报告,发挥统计分析的主动性、超前性,扩大高校统计影响,提高统计自身的地位,为高等教育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 (3)加强高校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规范统计行为,杜绝虚假数字,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广泛开展法规教育,以法律来保证教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视准确的数据为统计工作的生命。以真实的数据、客观的要求、丰厚的办学条件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统计论文:高等教育统计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等学校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编报和分析等重要职责,是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等教育现状,把握高等教育未来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有力依据。加强高校统计工作,发挥统计整体职能对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如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矛盾、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等问题,更需要不断加强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现有基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校统计数据质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是当前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的法制观念淡薄,数据失真严重。就目前而言,高校统计工作仍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单纯搞事后统计,领导和统计人员不重视统计,不了解《统计法》,认为统计只不过是填填报表,玩玩数据游戏,统计分析、统计监督等工作也就更加可有可无了,这都反映了人们对统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工作和执法的独立性及统计数据的权威性难以保证。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达标或教学评价过关,避免被亮“黄牌”或“红牌”,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人员有意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高校管理中,只有到学校要评估,或者办学条件不达标时,统计数据才会被想起。 2.统计台账制度不健全,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台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质量的生命。高校统计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诸如分专业学生数、学生年龄、生源、学生变动情况、休退学的主要原因;师资资源情况,诸如教职工情况、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学历结构、年龄比例及师资变动状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如:全校校舍面积统计、图书资料统计、固定资产情况、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科技统计。各相关统计部门都应建立自己的统计台账制度,以供随时查阅相关数据的原始记录。然而,目前各高校统计基础工作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部分高校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统计档案缺失或不规范,各部门没有设置完善的原始资料登记表和统计台账。一旦需要填写报表,便临时凑数据,且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的现象,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3.高教统计指标体系滞后,难以适应高教发展的需求。我国的高教统计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套统计指标体系,较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但这种以指标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方式难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实效性较强的数据,缺乏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性。我国高等教育统计实行的“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当前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高教统计指标改革滞后,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而在实际统计过程中仍延用旧的统计指标,因此统计出来的数据不能反映高校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成体系。《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中的学生基本情况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不能准确反映当前某些实行“学分制”高校的学生基本情况;没有设立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不能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情况等。 4.高等教育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很难正确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当今世界信息日新月异,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的统计人员都是非统计专业出身,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鲜有机会参加统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岗位培训,再加上他们通常都身兼数职,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更无法钻研业务,写不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只停留在填写数据报表的初级阶段。 5.统计功能发挥不充分。《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教育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功能。目前高校的教育统计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统计人员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也不主动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社会受众,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高教统计缺乏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二、改进高校统计工作水平的措施 1.增强统计法制意识,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高等教育领导要重视统计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使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提供教育统计人员经常学习、培训相关统计知识的机会。同时,学校统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了解掌握《统计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方法。统计工作人员要有高度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时掌握最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信息处理,做到对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统计分析到统计汇编、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2.建立统计台帐制度,确保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学校各部门必须有本部门的有关统计原始记录,建立统计台账,随时可反映最新的数据资料。如学生工作处保留全校学生情况原始记录;后勤与资产处设置学校后勤各方面情况如房屋面积、学校固定资产登记;设备处建立学校仪器设备账卡及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财务处建有学校财务经费台账;人事处建立人事情况统计台账。学校各院系要有各专业教学人员等情况原始数据。学校综合统计人员要有全校各方面情况台账记录,经常与学校各部门兼职统计人员联系,形成学校统计网络,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如建立师资情况统计台账,可以一个专业的教师占一页,如某年某月某日有职称评定、获奖情况、进修或退休情况,只要打开这一页,查看起来非常明了。总之,建立统计台账,能更快、更准地填报统计报表,为领导决策及学校科学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来源,提升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3.改革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制度科学化。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结合高教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审视、调整、修正与补充。为适应高校科学化管理,应该从反映高校内、外部信息来设置指标体系,既要设置反映教学、师资、固定资产、实验设备、基建投资、财务预算等指标,还要设置反映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等指标,此外还应增加一些便于同国际比较的新指标,例如借鉴美国的国家教育指标:从高等教育的投入、过程和成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设置。[3]要适当调整不合理的指标体系,实行“学分制”试点,“学生数”和“学制”有待更新。当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师资队伍的流动日益频繁,需要简化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实用性、准确性、实效性,做出专业水平较高的统计报告,为领导决策服务,真正做到为学校的管理服务。 4.加强统计分析,充分发挥统计职能。开展统计工作,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统计资料,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发展的现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满足和适应高教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是高校统计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统计人员要积极跟踪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例如: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 教育统计论文:高职管理教育统计运用 统计是认识现象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统计越来越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统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高等教育统计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统计是了解高职院校综合发展实力,研究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统计是认识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借鉴,要在激烈的教育改革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并遵照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统计是认识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高职教育活动进行量化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质的分析,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统计是高职院校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统计是高职院校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正确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才能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统计通过收集、整理高职院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并以此为根据对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得出客观反映学校情况、发展阶段以及存在问题的科学推断,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高等教育统计作为认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其发展规律的工具,是高职院校科学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高等教育统计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师资、学生管理、招生就业、财务、基建、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全面反映了学校过去、现在方方面面的情况,是学校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的基础,为高职院校明确办学定位,了解学校发展水平,找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全面而又详尽的依据,是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高等教育统计为高职院校制定计划、科学规划提供依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制定合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阶段特点的计划和规划,并以此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统计综合性强,信息面广,是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不仅能为领导或各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广泛、真实的信息服务,也能为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水平,找出与同类院校间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提供借鉴。 二、加强高等教育统计对策措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站稳了脚跟,以高等教育的类别形象独立存在,正蓄势待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统计在高职院校科学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统计,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转变观念,增强统计意识。统计不仅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还包含统计分析。传统的统计工作局限于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而不计,使统计工作流于表面化,以至于一些不利于统计工作发展的思想泛滥,“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等观念深植人心,使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一些领导口头上表示重视统计,实际行动中却往往背道而驰,为使数据好看,不尊重事实随意更改统计数据。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有些职能部门领导在高教统计任务下达后,百般推脱,不认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熟悉统计口径,按照个人的理解,随意填报数据,给统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纠葛。推进高职院校科学管理,必须改变过去忽视统计工作的思想,增强统计观念,在准确、真实、完整地收集、整理各种基础性材料的前提下,建立统计台账,做到数出有据,同时加强统计分析,一改过去只统不计的不良现象,发挥统计综合功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创新体系,调整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一致。内涵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软件的提升。目前,高等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仍然沿用的是教育部2004年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文件,已经不能反映现在高速发展的教育环境。比如,生均图书资料指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读物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但是在报表统计中虽有填报数字资源量的要求,却仍然不能不记入生均办学指标测算。这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良好发展意愿,为完成指标要求,变相去购买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图书滥竽充数。还有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随着时代进步,目前计算机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统计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统计的意义,更何况仍然沿用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8台计算机的指标。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正确做法。因此,高等教育统计必须调整统计指标,增加软件建设指标。尤其是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内容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关指标,要适时补充到统计指标体系中去,以便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队伍是做好高职教育统计的重要支撑。只有建立一直精干、实效、专业的统计人员队伍才能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当前,高职教育统计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兼职人员多、流动性大、专业不对口、工作热情低等不利于统计工作开展的问题,给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要做好统计工作,必须从狠抓统计人员队伍入手,避免统计工作的主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建设统计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关,选择那些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对统计工作有一定的热情,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统计队伍,而不是随意“拉郎配”,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其次要配备专门的综合统计责任人,负责学校的综合统计工作,避免数出多门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加强统计知识培训。统计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统计人员按章办事。同时,要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作用。 教育统计论文:高校教育统计问题及其举措 高校教育统计是通过高等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客观反映学校各方面的现状、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反映高校的现状,体现高校的实力。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可以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并可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的问题出发,参照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控制,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高校教育统计是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监控仪”。 1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未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管理体制。首先,学校教育统计工作不属于一线工作,一般由校办公室负责,校办给各单位下发统计报表,由各单位组织填写基础数据上报后,校办再根据各单位的报表内容汇总、审核、上报。这种模式弱化了部门及系一级的统计功能,他们只是将报表填写后上报,而未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往往会出现数据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等现象,影响了统计质量。其次,缺乏对高校统计人员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不能按要求组织、指导高校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对统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升和教育统计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统计人员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 1.2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首先,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每年教育部布置的“普通高校学年初统计报表”,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有些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对统计口径把握不准,报表平衡不了,少数统计人员则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数据的准确性可想而知[1]。另外,很多高校的统计人员多是兼职,职责不够明确,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参加报表布置会议的是一个人,参加报表汇总审核的是另一个人的情况。人员的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做到准确、及时,从而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影响高校综合统计的上报,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其次,高校教育统计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经济学、数学、教育测量学、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统计人员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现有的统计人员,大多数不是统计专业毕业,且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不能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更无精力钻研统计业务,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 1.3源头统计力量薄弱,统计部门协调不力统计工作比较复杂,它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2]。由于高校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相关部门不能主动承担职责,没有全局观念,担负不起提供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资料、组织统计资料的调查事实的主体工作,不能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在基础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加之对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不到位,时有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及汇总工作,不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4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统计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有些高校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应用系统建设。 2解决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统计工作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为高校现代化管理服务。 2.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学校应把统计工作纳入到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岗位,明确专人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既要督察统计行为,也要复查数据的真实性,并提出科学的矫正数据的依据[3]。各基层单位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对收集的本单位有关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审核,以确保完整、准确,实现对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质量控制。学校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应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审核,严格把关,加强统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统计质量。 2.2加强高校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稳定的统计队伍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前提,也是提高统计质量的保障。鉴于高校统计队伍的现状,一是要充实高校统计队伍,选择热爱统计工作、知识面广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确保统计队伍相对稳定。二是要提高高校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和定期在岗教育培训,强化高校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三是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其认清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其法制意识。高校统计人员更要自觉抵制虚报、瞒报、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2.3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协调好部门统计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统计法律规定,主动承担职责,自觉履行义务,树立全局意识,及时、准确地做好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建立统计台账,力促统计基础数据与教育报表指标项目接轨,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要协调好各部门统计工作,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要严把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汇总、数据上报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4加快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确保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建立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以提高统计质量,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网络,可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新局面。 总之,高校教育统计是社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教育现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总结自身发展规律和制定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据。高校统计人员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真正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国外教育统计中心图书馆统计 一中美大学图书馆统计概述 大学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有着广泛而重要的用途。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统计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每年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不是独立的图书馆统计,涉及到图书馆的只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图书的量和当年新增量(分图书和电子图书)这几个项目,为强制性统计,数据公布在《中国高等学校大全》。教育部比照其的基本办学条件中的藏书量和年增新书要求对不满足条件的学校公开亮黄牌和红牌;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自1999年起实施,调查统计项目较多,2005年10月首次开始在图工委网站上公开2004年的部分统计数据,并转载于《中国图书馆年鉴》。2004年和2005年参与调查的图书馆经计算分别约占27%(1731所普通高校中的475所)和18%(1792所普通高校中的324所);三是专项调查统计,主要是各级图工委在其范围内所做的,数量很少但参与率较高,可以看到主持调查统计的人员所作的分析报告。但由于各自调查意图所限,调查项目及数据很难为其他研究者利用。此类统计往往不具有连续性,就全国范围来说,各地区间统计工作很不均衡,无法汇总并系统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历史较长、数据公开。从1907-1908年度的Gerould统计数据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通过分析其调查的方方面面,无疑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具有借鉴作用。目前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主要有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统计、OberlinGroup的图书馆统计等。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类似国内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大学图书馆调查的统计面广,目前有三千多所大学图书馆参与调查,为专门的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公开性强,在其网站上有统计数据报告、调查表和此项调查的评估报告。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为高校图书馆界的行业协会组织,和我国高校图工委相似,他们的统计参与面较小但更专业,比较注重电子资源和电子服务方面,每年统计一次,数据公开,网络公开版只有各项指标数据。ACRL的统计参与面约为二百多所大学图书馆,不同统计调查项目的参与面略有不同。ARL的统计始于1961-1962年度,范围为其成员约一百多所研究性大学的图书馆。OberlinGroup是由美国80所文科院校组成的正式联盟,联盟内图书馆馆长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共享信息资源,集团采购,1991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图书馆统计调查,共享调查结果,网上无公开报告。根据学校学科性质而结盟的这一类型图书馆统计在我国尚未有报道。笔者比较了最近几年NCES和ACRL、ARL的报表,尽管调查参与的大学图书馆数量相差较大,但许多相关指标的统计数值比较接近,没有特别意义的差别,此观点得到美国大学图书馆同行的认同。数据值接近佐证了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考虑参与面和公开性因素,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大学图书馆调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评估报告以及各年的调查统计表、统计报告来介绍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 二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 1概况美国教育部下属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alStatistics,NCES)是专门收集、比较、分析和报道美国教育统计数据的主要联邦机构,提供持续的、可靠的、完整的和精确的各种教育指数[1]。大学图书馆调查(AcademicLibrariesSurvey,ALS)是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计划之一,调查统计美国所有能授予各类学位的大学的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和经费等方面的精确信息,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用于战略决策和预算计划。各类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均有义务参与该项调查,因此,这一调查的参与率较高,是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中首选的统计数据。大学图书馆调查始于1966年,开始基本上每三年调查一次,1988年起调整为每二年调查统计一次,是隶属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TheIntegrat-edPostsecondaryEducationDataSystem,IPEDS)的一部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美国统计局承担,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和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研究和统计办公室(ALA-ORS)提供实质性指导。在1990年的大学图书馆调查改进工程中,每州委任一名馆员作为数据协调员,负责和IPEDS的数据协调员一起收集大学图书馆调查数据。2000年起,大学图书馆调查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NCES的图书馆项目,同时采用了网上调查的方式。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布其调查报告的公开版,也有纸质的报告,同时在网站上设有供各图书馆输入相应的查询范围以了解大学图书馆组的情况的页面,供使用者了解、对比参考使用。 2调查范围大学图书馆调查的范围目前是和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相一致的,即能授予学位(含副学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专科)的高中后教育机构。该调查对大学图书馆有如下定义:⑴有组织地收藏印刷文献或/和其他文献;⑵有经过训练的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来组织、诠释这些文献,满足客户的信息、文化、娱乐和教育的需求;⑶有读者可以获得工作人员服务的固定的开放时间;⑷有必要的支持收藏、工作人员和开放时间的设施。根据这一定义,有的大学或和其他机构共享图书馆,或不符合上述定义,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就不列入调查范围。2004年全美有3653所大学图书馆符合上述定义,其中87%的大学图书馆参与了调查[2]。和其他几个有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名录,如每年修订的《美国图书馆目录》(AmericanLibrariesDirectory)、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图书馆学教育计划、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TheOberlinGroup、弗罗里达大学网站上的大学名录、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学校等大学名录等相比较,ALS的调查范围和它们的差距小于1%~3%之间[3],法律也规定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立院校图书馆有参加大学图书馆调查的义务,这都表明ALS是美国调查面最广参与率最高的大学图书馆调查。2000年前的几次调查参与率均超过94%,1998年达97%,这几年由于参与面扩大使得参与率有所下降。 3数据的隐私政策不将数据和参与者挂钩,调查参与者的身份无法从公布数据中通过推理和比对数据识别和推测出来,可以保护调查参与者的隐私权,鼓励参与积极性和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如当工作人员小于等于二人时,对工资福利这一数据隐藏处理。在美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要求,如1974年隐私法案、2002年教育科学改革法案、2001年美国爱国法案和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因此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分公开和限制使用二个版本。公开的数据在保护合理的隐私的前提下,仍着眼于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信息。公开版上无法看出单个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数据。限制使用的数据包含全部信息,只对NCES许可的研究者提供,但任何美国人都可以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说明研究项目的情况、需要限制使用数据的理由和对数据保密的安全性计划,还有专业人员的姓名和职称、估计借阅时间、希望的计算机媒体格式等,在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前必须首先让NCES过目。NCES审查申请时只要内容和完整性满足条件即释放限制使用数据,没有其他任何的特权或限制。 4调查数据的用途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的调查数据使用者为联邦、州和其他与决策有关的人员、议会、负责图书馆拨款的联邦机构、州教育部门、评估检查项目、图书馆管理者、学校管理者、高等教育政策规划者以及各图书馆协会等。数据主要用于为决策者提供计划和比较分析的依据,为各校工作人员提供计划和同组比较分析的依据。典型具体用途如:负责图书馆拨款的联邦机构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文献发展、资源共享和网络服务情况;州教育部门对图书馆在全国、地区和州的层次上进行比较;对高校进行评估检查中的质量评价;管理人员、学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用于评价快速发展的技术对馆藏、预算和工作人员的影响;图书馆馆员和管理者用于评价制定有效利用资金的计划,有关工作人员的数据用于建立专业馆员和辅助人员的供需模型;图书馆协会用于对图书馆职业总体状况的评估,其他研究机构用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等。调查数据的用途不随国别有太大的差别,显然我国目前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尚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统计方法好的统计设计应该和同一领域内的其他调查相比,具有较高的质量、使用界面友好、去伪存真、编辑数据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统计结果尽快公布。 5.1统计期间以财政年度为该统计的时间,为上年一月到今年九月之间的任何连续的十二个月。由于各校的实际财政年度并不总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与学年也不一定吻合,因此以各校的实际财政年度为准,避免了机械地以某一固定日期截止时可能会造成经费和使用情况脱节的报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5.2调查的基本流程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下属有技术工作组,由图书馆界专家中志愿者组成。这一顾问委员会对将要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定下基准,对图书馆业内出现的革新和新特点对调查的影响提出建议。大学图书馆调查项目的工作人员以此编制调查表草案,最后报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和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的领导批准实施。批准后的调查表印刷后将通过每州的数据协调员发至各校,经过学校的负责各类数据的办公室转交到图书馆馆长手中,填报后直接寄送或通过电子方式传递到美国的统计局,从2000年起,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每个馆直接通过NCES的网上数据收集程序将数据提交给美国统计局。数据经过技术处理后返回到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使用这些数据来公布统计报告,报告附有各类数据报表。 5.3数据的处理在八月份发出注册材料,调查表填报时间为十月到下一年的二月。数据的填报系统具有范围检查、总和检查、一致性检查,也就是说当各馆的填报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和该表其他部分矛盾时会有警示。汇总后的每一个州的数据也有和往年数据的比较检查、比例检查、项目总和比较检查。数据直接从各图书馆收集,因此数据的检查和质量控制和网上填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有很大关系。大规模的调查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数据缺失,不进行处理将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库。为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格,对于未填报的空缺数据在编辑处理后用合理的数据来填充处理,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填报。1)首先,当预期不改变时,引用上次调查的数据;2)当预期数值改变时,用去年值乘以组增长率中值;3)无法引用上次值时,使用当年组中值增长率;4)无法使用当年组中值增长率,使用当年组中值。调整数值时,具体值之和不等于总值,则调整具体值;若无总值,或总值需调整,则总值调整为各子值的和。所有未填报、推断出来的数据使用标识加以表明。对于一个学校有几个分校,在分校也有图书馆时,一般采取将分馆的数据累加起来并入主馆的统计中,此时尽管没有分馆的具体数据,仍应有分馆或共享有图书馆的记录,以便研究者了解情况。但当分校及分馆是独立运作时,应该各自填报。 5.4数据分类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的数据报表以学校的多种分类方法提供全部数据和汇总数据,主要分类有:①按学校的性质分为公立和私立学校;②按学制分为少于四年制的和四年制及以上的,四年制及以上的又进一步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类学校;③按学生规模分为少于1500人、1500-4999人之间和5000人及以上的;④依据卡内基大学分类法将大学分为7类。另外,还提供按学校所在州划分的各种图书馆数据。除此外,数据报表还提供总值和生均值,提供体现分布情况的上下四分值和中值,这样就非常方便对统计数据的利用。同时,还有表格呈现每个项目问题的回复率,对于某一州的汇总数据若回复率低于85%,则研究者应该引起注意,考虑数据的普遍性问题。ARCL依学校类别提供指标的中间值、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我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分类不够,不利于使用。这和我国的大学分类研究不够有一定关系。统计数据使用者要自己先分类后统计,非常麻烦、工作量很大,也有很多不易分辨的情况。 5.5时间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涉及的学校数量很大,有三千多所图书馆参与调查,调查项目较多,统计结果比较丰富,不是简单的罗列,因此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非常复杂,尽管如此,调查数据的遵循及早的原则,便于使用者的及时利用。为此,从调查表的发放、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调查表的设计等多方面着手,使问题简洁便于理解,问题数量适中便于完成。从近几年的公布情况来看,1996年的统计数据在1999年10月公布,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2001年6月公布,2000年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11月公布,一般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2002年的统计数据至今没有公布,据本人向该项目负责人了解,这是因为数据统计和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无法公布。作为弥补和遵循尽早的原则,2004年的统计数据在2006年11月就公布了第一时间的浏览版(FirstLook),其正文页数49页,仅为2000年统计报表91页的一半多一点。ACRL和ARL的数据,没有描述性文字,时间比NCES的时间短。 6调查表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表有以下几部分内容:(1)本调查表和上一调查年度的调查表的变化之处,便于填表人注意;(2)填表说明,具体指导填表要求;(3)调查表正文。 6.1调查表的变化为反映美国大学图书馆在服务、馆藏、经费以及工作人员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的情况,大学图书馆调查(ALS)的每一调查年度的调查的项目及名称也随时代不断地变化。变化情况大体如表1[4]~[9]: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表的变化反映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变迁。调查项目的不断变迁,还有统计意义上的取舍原因,因此,在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调查表变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如其2002年删除的“纸质图书———种”的调查项目,对于美国大学图书馆来说,由于一直遵循单本购买的原则,因此,此项统计的意义有限。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来说,图书复本一直没有统一认可的采购原则,特别是在近几年大学评估过程中,图书馆年增图书量较大,图书种数(复本量)的变化有很重要的观察价值。电子服务方面,1996年增加了很多问题,随着技术手段进步,诸如图书馆电子目录已经普及,原有的项目已失去统计意义,到2002年又取消了。当然,调查表中有一些项目是一直不变的,长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图书馆的运作情况。从表1还可以看出,调查表的项目或问题数量不是很大,并且还呈下降趋势。可以想见,一个项目繁多的调查无论意义有多么重大,参与者填表的积极性都会遭受严重的打击。 6.2调查表的填表说明每个填表人对调查项目问题的理解,在没有充分说明的情况下,既有无意的误解也有有意的曲解,填表者也可能选择不回答。因此调查表的用词除了必须简单明了,为避免误解,必须对调查表的项目名词逐项解释,对填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用文字、必要时通过举例的方法加以说明。所以,调查表的填表说明是调查表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举例来说,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中,在馆藏中对于“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纸质文献(含政府文件)”的解释是:任何印刷、打印、手写、油印等手段形成的,单独装订的单本物理实体,并且是经过编目、分类的,已经可以供使用的,而且通常是计入流通量的文献。复本、期刊合订本计入。本调查表将未分类但以字母顺序排列的期刊合订本也计入,但不包括缩微文献、地图、非印刷书写类型的文献和未编目的文献。无论政府文件是否单独上架,包含通过图书馆目录可以查询到的政府文件[10]。这就明确地区分出电子图书、数字图书,将已购待编和在编图书排斥在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对图书、资料的定义为:图书、资料是指学校图书馆以及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书籍和电子出版物(以万册为计量单位)[11]。比较之下,我国对图书的定义阐述不够详细。在没有充分说明的情况下,显然易造成统计数据的不正确。 6.3调查表正文在具体调查问题之前,首先是对填报资格的确认。调查表依据该调查对大学图书馆定义的四个条件(见上文第二节调查范围)进行提问,以确认填报者是统计范围内的大学图书馆。如果不是就不必继续填表了。调查表正文为调查的问题。以2006年的调查表为例,正文一共有八个部分,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公共服务窗口的数量,1个问题。分馆和独立图书馆的数量(不包含主馆或中央馆)。第二部分,工作人员情况,7个问题。包括馆员、其他技术人员、其他有薪人员(不含学生助理工)、学生助理工四类人员的数量,馆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全馆所有工作人员二项人员数量的总和,以上六项均折算成全日制,以及这后四项对应的工资金额,再加上一项图书馆雇员的福利情况调查。第三部分,图书馆经费情况,13个问题。分工资、信息资源和运行费用三方面。工资为全馆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金额,同第二部分中的问题,1个问题。信息资源分为一次性购买的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文献,持续购买的连续出版物,其他信息资源三部分。一次性购买的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文献中,又单独分列出电子和视听形式的问题,3个问题;持续购买的连续出版物中,又单独分列出电子形式的,2个问题;其他信息资源有3个问题,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费用、文献保护费用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费用。运行费用分为计算机软硬件及维护费用、其他目录利用和网络以及行业联盟服务的费用、所有其他运行费用,3个问题。最后是经费总额,1个问题。第四部分,馆藏情况,首先确认馆藏是否都是电子资源,接着是6个问题。主要是根据资源类型分类的,有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纸质文献(含政府文件),电子图书,缩微读物,视听材料,现刊种类,电子参考资源和全文数据库服务,都包含财政年度末拥有量和年增量。第五部分,图书馆服务情况,9个问题。分馆际借阅和文献传递的提供情况、接受情况、流通量和对团体的信息服务。馆际借阅和文献传递的提供和接受情况均分不归还的和归还的情况统计,接受情况中还有从商业服务机构中获取的文献的情况,加上提供和接受的总数,共计6个问题。流通量问题分普通流通和保留量2个子问题。对团体的信息服务分讲座的次数和参加总人数2个问题。第六部分,图书馆典型周的服务情况,3个问题,为开放时间、人次和参考咨询量。第七部分,电子服务,为4个是非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否数字化文献?是否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提供参考服务?是否有为残障读者提供的技术支持?是否有学生的电子论文?第八部分,信息素养,3个是非题。学校是否有信息素养的定义?在学校的使命中是否包含信息素养?学校的战略计划中是否有信息素养,如果有的话,是否在学校层面上有相应的委员会来实现信息素养的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是否正式确认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该大学图书馆调查表对各馆读者数没有调查,但由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同样是NCES的调查项目,因此数据的共享使得大学图书馆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包含有各馆的生均数据信息。 7主要指标的文字报告统计报告在报告开头还对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指标用客观性文字重点揭示,并且在每一重要数据后面附上详细报表的具体序号和所在页码,便于统计数据利用者使用。通过阅读这些客观描述的文字,用不着逐一翻看数量较多的数据表格,可以大体上了解大学图书馆的状况和变化。 三我国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现状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尽管参与率很高,但涉及图书馆的调查项目极少;高校图工委的调查项目多,也存在“从填报结果看,存在着严重的填报率低、数据不准确问题”[12]。目前的调查统计数据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图书馆的状况,无法形成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全方位数据轮廓。由于这一基础性的缺陷,大学图书馆的现行评估体系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对大学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合理利用根本无法作出合理的规划和考核,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供需的数量和质量的随意性大,大学图书馆的科学发展难以期盼。 2统计数据不正确最突出的现象是教育部亮黄牌和红牌的家数为个位数和高校图工委的统计数据揭示的大部分大学图书馆的情况出入很大。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依据其操作流程,数据填报时的数据校验有数据完整性检测、校验表内部和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等逻辑关系的数据检验、选择全部校验或单一学校(机构)校验的校验方式、与上年数据核查等措施[13],但由于黄牌和红牌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而教育部又不审核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数据,各校填报的数据必然和指标值高度保持一致,这种生死攸关的高指标诱发的数据不正确是很难通过技术手段予以避免的。 3统计理念和技术层面上的不足大学图书馆调查表本身实际上反映了统计实施者的意图或者说理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调查在调查项目设计、调查方法、填表说明、指标解释、数据处理、汇总报告和数据利用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这都可能导致统计意义的偏颇或数据的不正确。如在重视规模大小的理念下,调视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图书数量的多少、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忽视图书品种和图书剔旧情况,忽略图书馆不同岗位的情况。 4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不足目前国内对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是很不够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数量极有限,特别是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结果大多是增加投入这一简单结论。由于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而改变国家、地区、学校层面决策的事例尚未见报道。这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1939年到1944年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的ArchibaldMacLeash说过:“在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是———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是存在的事实。”[14]因此,通过图书馆调查统计,揭示图书馆存在的事实是图书馆界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调查,揭示更多的客观事实,进行系统分析,促进科学发展,这才是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的意义所在。对每一个大学图书馆来说,对于整个大学图书馆界,以经得起比较分析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大学图书馆是否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无疑比自撰的华丽辞藻和令人眩目的概念更具说服力。 教育统计论文:新时期教育统计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教育统计工作为教育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教育统计工作,是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系统地定量观察、综合分析,进而正确地描述、评价和预报教育状况的科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和制定方针政策,需要统计工作提供资料依据;而各项方针政策确定后,又需要通过调查了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其执行情况。 (二)教育统计信息有助于从数量方面描述教育现象、揭露矛盾、反映规律、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和制定方针政策,需要统计工作提供资料依据;而各项方针政策确定后,又需要通过调查了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其执行情况。所以教育统计是检查和监督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可以帮助决策人员探明教育现象的性质以及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研究和分析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方法、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是定量教育管理与研究的主要手段,学校管理人员只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的落后,不但造成已收集的统计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使各项管理急需信息资源难以进一步开发,统计信息传输技术的落后,也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时效性。过去的统计指标,有的由于统计口径不规范,难以开展比较研究,有的由于含义解释不确切、界定范围不严格,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有的由于统计要求不明确,基层统计制度不健全,导致统计成果随意性很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多方面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和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各级教育统计机构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极度匮乏,很大部分统计人员都是统计任务下达后临时安排。这些都制约着统计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应尽快把这支队伍建成一支既懂统计理论,又懂教育方针政策,并掌握计算机使用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专业队伍。 (三)统计资料的应用性能差在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目前大多数教育统计工作仅限于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应付上级部门报表,为统计数字而统计,为建立历史档案资料,每年例行统计一次或几次。统计资料一大堆,但实际应用性差。 三、新时期教育统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针对教育统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情况,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广计算机在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统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是统计工作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善统计手段、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育统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为统计工作配备专用的现代化设备。同时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这样会大大减轻基层负担,降低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统计数据汇总和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能为领导、上级部门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在教育统计方法方面,应该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要立足市场,立足社会,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才符合新时期教育统计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对教育统计的重视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出发,稳定统计队伍,提高教育部门管理者和教育统计人员的素质,这是开展统计分析的关键。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分析统计信息的习惯。并利用有关统计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服务,以求决策的科学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强化统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力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明确职责,确定统计岗位,充实统计力量,配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真正使统计人员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有能力做好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圆满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三)确保教育统计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教育统计资料的应用性差的缺点,应该注重统计的时效性,增强统计材料的应用性。针对现有的教育统计报表制度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统计数据在生成和填报阶段的各个环节进行核查,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监控预警,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统计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和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抽样调查研究;设立某些指标项目的季报或年中报告,也可以将学年报表数据,绘制成简明形象的图表,反映学校现状、办学条件,为学校提供“活地图”;对执行政策、指导工作有较大意义的结果可通过快报及时向领导报送;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直接送报刊发表;对一些重要问题,可在年报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专门调查,写出专门报告供领导参考,通过各种统计手段确保教育统计应用性能最大的发挥。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哲学素质、思维创造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重点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信息检索等资源信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资源;大学生;素质教育 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精华,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载体。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图书资源信息对当今的青年人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网络图书资源的传播让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吸收知识的途径。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一)哲学素质要求 哲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于实际问题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哲学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世界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确立高瞻的视点;哲学能够帮助人发现真相和认识真理;哲学能够使人形成博大的境界感。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远大的政治眼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道德提供世界观基础。其次,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格素质。哲学素质是人格素质提高的人生观基础,这是因为哲学能够使人不断地追问人生;哲学能够激发人的爱智的激情;哲学能够培养人执着专注的意志。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理论修养和道德品格。最后,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哲学素质是专业素质提高的思维基础。因而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思维创造力要求 思维创造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各种发明主要靠思维创造力。培养思维创造力是真正将“人”培养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根本所在。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常规限制,既能继承前人,又能突破前人,具有不断的创造性,有思维创造力的人思维能力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创造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创造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思维创造素质,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学习力要求 学习力是当今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主观条件是学习主体的接受能力、应用能力、扩散能力;客观条件是开展学习的物质条件,包括学习设施、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等。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是大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努力拓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其他有效途径。图书馆在高校大学生学习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提高学习能力的修炼,能在原有基础上焕发活力,创造辉煌。其成功奥秘在于: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从信息资源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另一方面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个人发展居于优势地位,提升竞争力。 二、现代大学生素质存在的缺失 (一)对哲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严重滑坡,哲学素质有待提高 对哲学理解领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哲学素质的提升。通过借阅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来图书馆借阅有关的哲学书籍,更谈不上阅读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让学生通过阅读哲学书籍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切身的问题,或者把我们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进入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才能感受哲学思想鲜活的气息。而哲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在一个人世界观形成时期尤其在积累哲学知识阶段进行系统培养并强化训练。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的学问,它是人类趋向智慧的历程,这种“爱智慧”的过程本身也积累了深邃的智慧。当我们重新咀嚼这些智慧的结晶时,哲学智者的思想也就复活了,我们的领悟就使他们的思想获得了现实性。伟大的哲学思想只能靠领悟,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是伟大的,就是由于他们对以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领悟。 (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思维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维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我们国人并不缺乏这种潜能,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太令人担忧。我们学生之所以创造性匮乏,除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在当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能够走进大学图书馆,在汲取前人文化食粮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一种思维创造力。 (三)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让人担忧。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第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部分学生厌学;第三,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第四,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和如何自主学习。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分析 (一)阅读哲学类图书,提高大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哲学类图书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就越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和可能取得的成就。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越来越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规律看,我们每个青年学生必须读,哪怕只读那种普及本的哲学类图书。我们把它比喻成知识的骨骼。 (二)阅读社会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如果说哲学类图书是知识的骨骼,那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就是人类知识的脉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大学科概论方面的图书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其熵值仅次于哲学类图书。信息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一本好的社会科学概论的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80%,而它的常用信息(即有效信息是75%),一本好的自然科学概论性图书是这个学科全部重要信息的65%,而它的常用信息达90%以上。这些信息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认知社会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图书馆对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提供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如大量的书籍、报刊、书桌、电子阅览室等学习硬件,以及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充裕的学习时间等。图书馆提供的学习条件越充分,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可能就越好,其学习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电子文献的迅速发展为现代信息社会读书治学效益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我国的电子文献已经相当丰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培养人的全过程,要在统一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依靠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广大学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实现。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信息中更多地涉猎对自身成长成材具有启迪作用的知识,才能真正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 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 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对比及思考,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并从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对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若干建议,旨在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④(3)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4)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 3 对比分析 3.1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1979年就已超过90%,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50.2%(2009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3.2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4年级的5年间,过着每天早上8:20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1)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2)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学校环节: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校风等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从各个方面开展素质教育,然而体制并不完善,未能顾及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所有方面。 况且,素质培养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学会利用家长的资源,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去,比如我就曾给小学生作汉字趣解讲座(同一汉字词组在中日文中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手纸”在日文中指“信”,而在中文中指“卫生纸”等)。这种类似的活动,全部是义务的,连交通都是自行解决。学校不需要专门请专家的费用,却突破了学生只受本校教师单一职种的知识局限,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熏陶。而且与高高在上的专家讲座相比,谁谁的爸爸、谁谁的妈妈来做的讲座,要更有亲近感、更易被学生认同。 有时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组织亲子活动,如野炊、郊游,在充满合作的活动中家长们互相了解,介绍教育、生活经验,我做饭团的经验就是在一次野炊活动中学到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间、家长间都产生了对本团体的认同感。被世界公认的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就是这种点滴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吧。 教师环节: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我国的教师出现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把上课当负担,热衷于做项目……更有甚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不雅事件给学生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教师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然而由于精神文明的相对发达,做事严谨务实的日本人在教学育人方面也做到了一个教师应做的,笔者就读的经营学的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有时也会召集旗下学生外出郊游甚至到自己家进行聚餐,使得同门师兄弟有了犹如一家人的感情,也展现了老师可亲可爱的一面。 自身环节:以上的环节都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为什么有些人环境一样,教育相同,却良莠不齐。如果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有所欠缺或没有自我素质培养的意识,那么再多的客观条件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接受性和能动性不同。就如上文所说,中国学生从小被溺爱,学业上又过多的被重压,再加上一些客观的不良影响,导致从小就没有素质教育意识,比较而言,日本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再加上家长实施的是宽松式教育,日本的孩子被溺爱、被重压的几率小,类似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就少一些。 4 思考 一只桶的装水深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摆在每个大学和大学生面前的难题。从长远角度看,素质教育对每个大学生的将来都有长久的影响。 然而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表明,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政府和学校从1997年就在推进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往往流于形式,变得苍白无力。而大学里的素质教育政策,也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拿同济大学的选修课程来说,学校制定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而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却用带上功利色彩的有色眼镜来选择到底上哪门课能够得到好分数。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大学生本人和大学实施,也需要社会、家庭、教师等各方面共同来努力,然而学生主观上对素质教育无所谓的态度和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尚不理想。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社会层面:要形成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使造假者身败名裂;舆论也要敢于站出来为出于善意批评学生,而在批评方式上略有瑕疵的教师说话。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也可以看做某种挫折教育吧。同时全社会有必要督促和监督大学生缺少公德、举止不雅、不讲礼貌等不良行为。即使一时难以改变全貌,至少可以要做到。家庭层面:家庭本身就有义务给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孩子缺乏自我素质的培养意识,因此家庭更加有义务加强素质培养。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也是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一代,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家长也要提高多自己的素质;大学放假,孩子在家时,家长如果能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也会有很好效果的,发现问题也可及时与学校沟通。不能以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百事不管,在大学生的心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会对孩子的素质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学校是素质教育平台最主要的搭建者,只有平台和媒介完善了,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笔者所在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逐步推行改革,形成了学院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研等教学工作中,已采取综合考评体系,不再唯分数是优;完善学生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引进导师制,意在尽早开展学术指导和导师人格影响双重培养。学院还为使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着手建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对教学和学生多方面信息实行统一数据库管理,解决各环节信息不畅通、统计不完善的问题,尽可能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变化,并及时作出反馈。 还要加强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工作制度,学校与家庭的联手会产生1+1 2的合力。当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异常,心理出现波动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教师层面: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行。其次,由于中国不少大学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同样的内容可以教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许多知识陈旧、过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因此,为了能够使来上课的学生收获更多,应经常去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并努力发掘新教材。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和学生参与度,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少让学生麻木地听课。 为此,在学院内部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中,自发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互相切磋讲课技巧,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学生层面:在全社会素质教育还未有十分成效的现状下,说到底,学生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关键。只有自己要求上进,留心生活、学习中自己的闪光品质并发扬光大,素质教育才有成效。 当然中国也有值得日本学习的地方。日本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活动必定会耽误大学生的正业——学习。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日本的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课外活动占用,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因此,日本大学生有必要合理安排学业和素质拓展的比重,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采取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加强学生党员时代素质教育 【摘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实践,开展经常性网络组织生活,确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强化理论学习要求。网络社会不再是虚拟世界,也决不会成为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它必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亮点。 【关键词】学生党员 网络生活 网络管理 时代素质教育 1 背景分析 网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现有在校的青年学生,是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我们学生党员培养的教育中,网络不可不谈,不仅要谈,而且要全面认识、深入挖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争取和教育仅仅依赖传统上的面对面的集中教学方式的党员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牢牢抓住影响青年一代成长的信息主渠道出发,居高而振臂呼喊,用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另外,从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角度分析,尤其是面向基层党员的全员组织生活,由于存在组织难、耗时长、不主动等现实困扰,党员组织生活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制约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的提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目前,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国家加大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建立一种广大学生党员能够主动接受和党组织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不可或缺。现阶段,如果我们只是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谈如何避免学生错误的使用网络的话,已经是一个错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必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更注重如何加强网络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牵引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努力掌握“制网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大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果有一天而且也必将会迎来这一天:我们的学生党员网络教育和管理就象学生上课一样的习以为常和迫切需要,就象黑板和教材一样成为我们教育的载体,那么我们的党建工作还会再担心流于形式化和缺乏长效机制吗? 在第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党委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因此,推动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的建设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重心不偏,而且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 2 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学生党员的时代素质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跳跃式特征。截止2009年9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宽带用户达9933万,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92亿,境内网站达到320万个,据cnin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8.8%,在校大学生95%以上触过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优化,大学生已率先迈入了网络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就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及鉴别能力、网络区域交流能力、网络方式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所综合的素质是不同于以往党员的,我们称之为时代素质。每个时代都会对其先锋分子提出具体相适应的时代素质。 从哲学角度来说,需要与兴趣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现在大学德育的僵局就是在于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要,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试想:学生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又何从谈起接受德育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预测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大学生党员虽然不是价值的直接的创造者,但他们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而我们之前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模式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心声。现在的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简单片面的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是一种单向模式,形式呆板,内容单调,学生麻木应付,如此以往,难免思想和行动的脱节,难免入党动机不明确。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党员身上的这种时代素质,并且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党员校园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力求在满足大学生党员需要和引起大学生党员兴趣的同时,塑造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时代需要的时代素质,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用心构建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创新组织生活方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为平台,建立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的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该园地寓教于乐,既有党的政策学习和宣传,又设计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强化党校的理论学习。该园地板块化设置,给每个党员都分配实名制账号和邮箱。建立党员网络管理机制,通过统计每位党员的登录次数和在线时间来掌握党员的园地生活时间,从而达到参加组织生活的目的;针对当前热点时政,支部成员登录网站发表言论,汇报思想状况,既方便存档又无需浪费纸张;定期给党员邮箱发送理论学习材料,定期收取党员的讨论材料,切实发挥组织生活的沟通作用;引入益智类游戏积分办法,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勇闯理论关、园地浇灌等小游戏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考核的一个补充环节。此外还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刊登近期出现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在积极向网络延伸。一方面是学生电脑拥有普及化,学生寝室上网普遍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实现了在寝室免费上网;另一方面掌握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也急剧增加,开辟和维护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已经不是一件困难之事。该网站实效性的体现,首先就在于有固定的面向对象。我们应当推动党员网络生活园地融合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和网络交流表达的便捷感为一体,面对面交流网络化,网络交流增强面对面感,突破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交流传统方式的局限性,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党员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优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效,是当今党建工作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果。大学生党员网络生活园地绝对不是孤立的,它继承了党建工作如沐春风和源远流长的特性,增强了时代气息。时代赋予了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机遇,而我们也将通过大胆追求和不懈努力开拓一种崭新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析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读郑永廷等著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有感 摘要: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其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阈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郑永廷教授等著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人的哲学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专著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提供了“人从传统向现展”的基点。 一、《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主要观点简介 郑永廷教授认为,人既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作为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作为目标,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的价值。 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cu我国人的现代化,必须尽可能避免西方人现代化所经受的异化、片面发展的曲折,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即为:既努力保持发展现实状况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也保证长远发展过程的全面性与协调性。只有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全面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本书在理论上对有中国特色的“人的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分析,呈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另一方面,郑永廷教授把人的现代化研究向实践层面推进,系统探讨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思路和方式,凸显出全书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归。在这一过程中,郑教授紧紧立足于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际遇,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时空之维中系统构建我国的人的现代化的“四维”路径。郑教授认为,我国人的现代化是由外源、自发向内生、自觉的转换,只有在观念、制度、能力的现实维度中才得以生成。因此,郑教授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等理念贯穿其中,以科学发展观规定我国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用观念的现代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理性前提,培育人的现代意识和心理:用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人的发展制度建设为人的现代化提供规范化、有序化支持。由此,全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现代化状况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坚持人本发展观、自觉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持续发展观。在能力上,大学生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书记在2006年年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针对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大学生自觉性差等状况,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坚持以培养大学生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为主的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观。 三、自觉发展观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基本要素 人的现代化往往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首先要在思想上、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思想观念才是人的灵魂,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先导。…所谓自觉发展观,是指人自我意识发展、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观念与状态,与之相对立的是自发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发展存在自发性与自觉性两种状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其发展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和业务的发展,而忽视或意识不到全局的、长远的、精神和道德的功利倾向。坚持自觉发展观,首先是对人自身的发展要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即能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把自身发展作为自己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素质。再次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自身发展的远景目标,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自发发展状态,在超越自身的进程中使发展目标更加具体而丰富,形成自觉的发展习惯。坚持自觉发展观与克服自发发展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实现由自发性向自觉性的转化,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发展。 目前,大学生在自觉意识方面显得较为被动和缺失。进入大学后,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是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以为将来获得“高薪”工作而学习,自发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在大学生中不占少数。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培养较强的自觉发展意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发展观。 1.培养大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所谓自觉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积极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的学习习惯。其内涵可理解为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的良好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和最终受益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发动功能,有了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效果将大大提高。大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观念,也就是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我需要学习”,而不是如同中小学时期“为了考大学”必须“学习”那样的厌烦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不断从“被灌输”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成自觉学习,最终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 2.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直都是在父辈祖辈的关怀下生活长大,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望子成龙”目标下,极大部分学生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由家长安排,一心只管学习。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学习考试,其它基本不会,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目前大学生陪读屡见不鲜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有多名学生被劝退,都是远离家长的监管之后,不能进行自我管理,沉醉在游戏网络当中而不能自拔导致的后果。即使进入了大学,大学生的管理也是“保姆式”管理,如此培养出的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成为“没有人管的人”的时候,他们能否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呢?笔者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能力、有义务、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大学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大学生自觉管理能力,针对这一群体,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全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人生选择,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尤其是“学会生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给予青年学生正确的引导与锻炼;从学校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面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大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进行自我管理的机会,以培养自觉管理能力;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具体来说,要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成为学生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从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人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前提、先导,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是核心。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在对现代化社会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升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只能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和对象。现代人的能力结构.是现代人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从智力结构角度来看主要由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构成。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的积累前人已知的基础上对未知王国的拓进,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和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新的技术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能力。 1.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极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理论学习为主,实践为辅,只有少数理工科学生和职业技校学生等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笔者认为,目前大学应该主要培养大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素质,为他们成为现代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定的信心。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失败是必然的,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难。 (2)强烈的创造愿望。强烈的创造愿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者的重要品质在于时刻关注着科技进步,汲取新的科技思想,不断地探索是否可以把新思想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或者把它运用到另一个领域。 (3)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知识要学深、学透、学活,才能在运用中做到自信和准确。 (4)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创新,总是要遇到各种挫折,所以要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实践,才能逐个解决问题,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取得成功。 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难以形成和提高,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和带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激发和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我国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小学和中学基本上是“机械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学习的一切为了考试,即使是掌握得很好的知识,即使是“高才生”,是“状元”,也只能把知识运用于考试之中,只知道做题。整个社会、家庭也完全是围绕考试而展开,即使参加所谓的“兴趣班”,也是各种各样考试科目的补习班为主,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即使如“绘画”类的兴趣班,又何尝不是全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全部画的是“课桌”、“水壶”、“水杯”呢。如此以来,经过十几年“千锤百炼”,大学生的悟性、灵感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敢于超越的精神就显得可贵了。大学应该重新激发大学生的灵感,应该开展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考试”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新思维、怪想法。 (2)加强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获得。阎笔者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同时正确引导现在的“英语热”、“考证热”,等等,据统计,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习英语,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考试,学生真正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增加动手实践机会,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日新月异,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大学四年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不断地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3)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按照文理分科,大学教育也严格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学生除了本专业知识,其它知识知之甚少。笔者认为,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让理工科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学等知识未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好处;而文科学生掌握一些理工科的知识之后,也有助于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上有众多的大家身兼数职, “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而反观现在,能在两个学科或者更多学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大学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通才”,同时又是“专才”,既有相当广阔的知识结构,又能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钻研。只有这样,大学生以后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也能促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当代大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大学生只有放开双手,积极实践,才能有所创新。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反过来通过实践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理工类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一是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文科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调研,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测决策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有众多的学生在上大学甚至上中学时就开始创业,比尔·盖茨是最好的例子。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学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创业,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中的新发现、新发明通过各种方式推向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创业进行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容易盲目创业;大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当然,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仅仅培养自觉发展观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的观念现代化,全面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 【论文关键词】 信息素质 教育 音乐素养 【论文摘要】 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利用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优秀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不断前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对人才的全方面发展的要求提高,高等院校逐步都开展并实践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相关活动。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我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通过阐述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活动,及在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实践与探索,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析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文重要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为全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为宗旨,并根据此目的来确立教育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现状 1.1 社会创新实践能力缺乏 社会实践能力是评价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之一。首先,以往的“标准化”教学思维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绊脚石。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分数”就是上帝,我们往往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学生固步自封,思维变得简单,创新能力被扼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优化。其次,发散性思维不断受到当前教育模式的阻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结合程度。然而当今的教育教学体制则过分强调了聚合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在日常的思维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紧密结合,进而阻碍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当今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由于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造成了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之间的严重脱节。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1.2 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首先:在当前的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缺乏一种为本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不去关注国家的大事;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文明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缘,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守学校纪律、破坏公共财物,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而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为核心,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培养。教育教学内容过多的局限于法律、思想、政治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的太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观念的说教、行为的约束,使得教育过程显得枯燥,不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1.3 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伴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十分严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各个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基本都放在了有针对性地帮助已经出现过心理问题或是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大多数学生在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时主动求助的意识仍然较弱,所以当问题出现以后,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校园里,一些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2、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在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重新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过去单纯以“ 教和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等形式,不断把当前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说教”式,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2.2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成为创新思维的先导。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再次,创新人才环境,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该创建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应在社会中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和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创新体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3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高等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学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身心素质作为一个全局的任务来把握。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党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团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探讨中国高校教育改革之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 【论文关键词】 高教改革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体系 构建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扩张和扩招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视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摘 要: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新论文的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将它引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研究中,能够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解剖心理素质教育系统的耗散结构,能够给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耗散结构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教育理论 耗散结构沦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里高津教授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他发现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如果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内部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过渡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中得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新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它称为耗散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和可行的 1.大学生心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生存,系统要与外界保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只有这样才能从外界输入负熵,抵消系统本身的熵增,系统的总熵减少,“吐故纳新”,才能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心理素质建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旺盛的精力,鲜明的个性,优良的思维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执著的探究精神,敢于叛逆、蔑视权威的勇气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的开放状态,对新的文化和观念有着强大的吸纳和摄取能力,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更为执著和迫切,理性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是非常主动和强烈的。这一切都成为我们对其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先决条件。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 开放系统可能有三种存在状态:平衡态、近似平衡态、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排除平衡态和近似平衡态。所谓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就是有差异、分布小均匀的结构状态。“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才能远离平衡态,从而不断地推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大学生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比较激烈的,他们正处在追求同一性的过程中的迷失和混乱之中,加之来自社会方面的竞争的加剧、观念的变革、信息的激增、文化的碰撞、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因素又使大学生不得不去面对。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的社会伦理价值正处在由无序向有序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思想与现代生活方式交叉与并存,社会还尚未建立一个稳定的价值坐标体系,这就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使他们处在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绝望并存、快乐与痛苦并存、幸福与苦难并存的充满矛盾和多元化选择的时代。他们没有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又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系统存在急剧的涨落现象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指系统中某个变量的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涨落与“变化”和“偶然”相关,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涨落可能通过相干作用,被反馈放大成“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思想观念还不够稳定,情感丰富且又两极性明显,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处在动荡起伏的状态。来自社会方面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激起了大学生心灵的“振荡”。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多层次的经济形式导致文化多元性,也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了危机。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法规不健全之际,大学生是怀着激动而不安的心情,随着变革的滚滚激流来审视社会的。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职业道德的败坏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折射到校园里便会出现拜金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系列问题达成共识,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回答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 4.大学生心理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即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倍增,使系统由无序变成有序,产生耗散结构。否则即使系统处于开放和非平衡条件下,存在涨落,也不可能形成耗散结构。大学生的心理系统恰恰存在这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具有可能形成这种耗散结构的条件。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时,能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更加有序,形成耗散结构。具体来看,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的影响一致,在教育环体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都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够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更为有序的结构。同时又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教育主体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有差异,教育客体的思想水平、接受能力不平衡,又有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影响不协调、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情况,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教育环体中也存在对心理素质形成的消极影响,这样,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建构开放性、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性、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 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来看,必须保持非平衡状态,充分认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内部之间的开放作用。孤立、封闭、僵化的平衡态的心理素质系统是不能发展的。只有保持非平衡状态,才能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因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确定教育的近期目标,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要求与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矛盾,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要注重创新精神、时代意识的培养,使双方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增强教育的开放性。其次,教育主体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教育客体对主体的信任感增强,有利于教育的顺利展开。再次,在复杂的环境下,教育客体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和能力,强化自我教育。第四,积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介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优化教育环境,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信息、积极成果。 2.注重涨落,加强引导,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实质是内部涨落发生并放大的过程。因此,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认真研究涨落,特别注意在当大学生心理素质系统处于临界点、关键点时,必须及时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因势利导,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跃进。首先,教育主体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这是引导的前提。在目前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可能因厌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生活贫困、失恋等原因造成的情绪方面的任何意外和变化,深入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脉搏。其次,学会做过细的工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忽视大学生所发生的任何意外和变化。再次,教育主体应科学研究和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趋势或事态可能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于未然的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心理系统发生“巨涨落”。 3.注重自组织建设,利用非线性作用,形成协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必须学会善于调节自己,培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正如达尔文的世化论所指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们必须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更新自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必须摆正大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期形成自组织性,产生心理素质的新结构和新状态。 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有可能出现积极的效果,也可能出现消极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增强教育合力,避免教育效果相抵消,促进各子系统的相互配合,实现功能的协同。首先,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形成合力的各子系统必须认同教育目标的价值,形成同一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其次,各子系统要相互配合。学校的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及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学课程教学要密切配合,达到目标、作用的充分一致性。各科教学彼此呼应,通过思想文化课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处理人生的智慧;通过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大学生的生命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人际接触机会,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启发学生自觉加强个体与群体的协作和联系,在与群体共同活动中借助群体力量矫治个体的不良心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各自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避免效果抵消。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校内外各种媒体的作用,如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方法,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相互配合,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构良好心理素质的自学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 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电影细读问题意识比较文学 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 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由于个人经历、视野的局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符号上。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由外文翻译的中文版本,因此与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又隔了一层。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建立在了解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不足,学习外国文学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译制电影是学生感知了解外国文化的便捷途径,尽管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经过了翻译转化,但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则是原始直接的呈现,它是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料,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奠定基础。 1.2电影进入外国文学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 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周围充斥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消费产品。外国文学课堂如果继续依靠教材和教师传统的讲授已经很难唤醒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声、情、画并茂的影音资源则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而电影资源的巧妙嵌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电影是一门有别于文学的艺术样式,它的叙事手法、鉴赏方法都与文学存在着差异。外国文学教师要高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电影艺术鉴赏活动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资源,重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再创造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只有加强电影鉴赏和批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影鉴赏的有机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外国文学课堂利用电影的弊端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编导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等元素,即使是忠于原著的电影也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电影创作者受到电影时间和叙事节奏的制约,在改编时会对原著中的人物、内容、情节等进行削减和压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观看一部译制影片仅需一两个小时,且给人带来视听愉悦。尽管每位外国文学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文本阅读要求,但很多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放弃对作品的阅读。文本阅读的缺失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电影毕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因素,会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造成电影在人文诉求、风格呈现等方面与原著产生很大的分离。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影片作为文本阅读的替代品,则会造成对原著的误读。 3外国文学教学运用电影的策略 3.1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 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教师要正确认识电影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和司汤达,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信息。由于年代间隔及社会文化差异,仅靠文本阅读及想象活动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进入小说构建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教师如果借助《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经典影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立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中,缩小历史文化隔膜感,走近文学大师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用心灵触碰他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3.2精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 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有不同的电影改编版本,有的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注入了浓重的商业元素,不适合选作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成功地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此类影片能够呈现给学生原生态的声音和情境。《高老头》、《包法利夫人》(1991版)、《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等影片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而且能够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文学经典的意义永远阐释不尽,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到文字,在比较和细读中发现问题,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4]教师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通过电影这扇艺术之门,引导学生向文本阅读回归。学习外国文学如果离开了文本阅读这一根本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小说原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专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批判能力。”[5]阅读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要涵养文学精神,是不能绕过文学作品阅读这个基本途径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陶冶心灵和蓄养情操的过程,它能够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经典电影与小说文本进行参照性阅读。日本电影《罗生门》通过多视角叙事揭示人性的深邃复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也采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学生在学习福克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罗生门》,学生通过观摩影片获得对多角度叙事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两者的对比性阅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二者叙事艺术的差异,实现文学史与文论学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家的灵魂展开碰撞和对话,丰富情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3.3重视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对于培养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眼光、本硕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以及和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和学术性,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6]而引导学生对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思维的一条途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学科重构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性审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这类电影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文学的概念。例如好莱坞影片《特洛伊》对《伊利亚特》的改编大胆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7]教师要把学生观影的热情与史诗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在运用影片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考量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对原著的继承和超越。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洞察细节差异,逐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索文学转化为电影艺术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逐步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力。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者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外国文学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可以将精选的外国影片推荐给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观摩鉴赏,将影片细读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观摩影片之后,鼓励学生撰写影片赏析或评论,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撰写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机会,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力,在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话语转换之间进行穿越性思考,将体验和感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发,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黄晓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一、英美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及策略 实行英美文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及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功能以及文化素质。而电影可以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状况以及社会背景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已经成为可能。尤其是通过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更是为作品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使得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校的先进设备日趋增多,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接触外国文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不再仅仅是借助书本上的内容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作品认知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就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英文文学中的深层内涵,有时文学中的这种深层含义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领会的,此时就需要辅助原版电影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电影的演示,寻找未知的答案。此外,许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典范,具有代表性,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英美原版电影,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更标准的外国语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大大得到提升。而且在观看原版影片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相关策略 首先,了解原版电影的背景。在观看原版电影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交待影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然后提出一些和影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而不是盲目地看个热闹;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方式能够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观看原版电影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形式。因此,学生在观看完影片,对相应英美文学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悟、体会等,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如报告会、心得分享会等,让学生对电影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赏以及分析能力。这才是原版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利用英美原版电影辅助 英美文学教学的策略英美原版电影只是学生提升自身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理解能力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地用原版电影将文学作品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是通过原版电影去引导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原著。首先,要选取最能代表原著精神的影片,利于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神,而且无论是影片中的语言还是人物情节都对原著进行了最佳的诠释。学生可以在对影片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原著有更深的体会。其次,要鼓励学生观看完整的原版电影。一部完整的原版电影能够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难以将原版影片进行完整播放,这种片段式的影片不利于学生领悟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完整影片,并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以检测学生的观看和理解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增强影片的理解力。最后,对影片进行剪辑,实现对比式教学。无论是何种课程的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有效的就是采用针对式的教学方式,即结合授课的内容,播放与其相关的部分影片。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影片进行合理的剪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与授课内容有关,应该包含作品中内容比较丰富、有着较深的文学意义,以及教师难以向学生讲述或者作品中情感难以表述的内容。以此实现文字与影片的结合。在许多情况下,一部相同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由许多不同的影片来诠释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剪辑影片实现对比式教学,考察学生对不同影片之间表达情感、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三、结语 虽然原版电影作为辅助工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改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枯燥、乏味感,但是原版电影只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种辅助工具,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英美文学原著。因此,原版电影只是催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在这份热情和兴趣的驱使下,去阅读文学原著,从而对原著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作者:陶冉冉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一、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理由 (一)电影具有文学价值许多电影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电影在体现文学价值时具备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影的制作来源于文学的文本,电影不过是文学的一种载体。英美文学的文学色彩非常凸显,而电影的制作离不开文学文本,并且将文学文本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许多人都希望电影可以体现更高的文学价值,而不是纯商业的电影制造,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文学魅力的电影是人们特别期待的。其次,电影是对文学文本的另一种阐述。电影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材料,教师可以与文本进行对比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对电影和文本间差异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更深入的理解。电影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学生通过电影材料,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学,而且可以对英美文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电影可以辅助文学教学电影是英美文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播放电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学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电影更易实现,学生看电影更加直观,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时更有想法。其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会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善于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与电影的不同之处,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播放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许多学生十分迷恋电影,播放电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学生对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断回味,会试图从文本中寻找文学的魅力,这也就促进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本和图像结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教学方法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我国,有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等对电影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达成了共识,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文本与图像的互动,从而更加适应教学方式的改革。 二、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材料的原则选择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态度开放。选择的电影素材只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为教学时选择的材料。目前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的改编的方式有三种,即忠于原著的翻译式改编、细节性放大但与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编、对原著大胆创新的自由式改编。这三种改编的方式中,最为肯定的是第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者也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给学生播放后两种方式的电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多种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二是选材精炼。一部电影的播放时间较长,而高校学生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将一整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毕,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使选择的材料与授课的内容高度相关,从而使教学效果发挥更加理想。倘若电影选材不当,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选材过程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准确的把握选材原则。 (二)播放材料的原则播放材料原则主要遵循两个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观评并举。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播放电影的目的。播放电影是为了使学生对文学加深理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英美文学,而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增添负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考虑电影播放,科学合理的使用电影素材,从而使电影引入课堂是一种放松的娱乐形式。其次,适时插入对电影内容的评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批判思维。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影播放手段时,需要对电影适时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边看边思考,又不会使学生只是单纯的观看电影忽略了文学文本的学习。 三、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学生课堂权力归还给学生将电影引入课堂,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二是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电影素材。首先,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对文学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课堂播放的电影,学生可以有效的将阅读文本和观看节目相结合,从而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影像中与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学生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其次,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与文学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体的对比,利于师生对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间不同之处的研究。 (二)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这种方法适合辅助对名人名家的教学活动中,因其作品较多,被翻拍成影视也较多,所以调动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公背景较为复杂,作品较多,教师则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从而在课堂上起到汇总的效果。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互动环节的方法,可以使小组同学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更有效的对文学文本进行学习。 (三)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学中,有许多名著的理解与学习难度很大,学生理解文学文本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而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和不满情绪,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同。在学习英美文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这些电影通过现代意义的翻拍,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学生观看文学电影过程中,必定会对电影的某个情节产生共鸣,从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在学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础上对学生理解给予肯定,并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四)兼顾文本与图像的结合在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授课过程中,兼顾文学的内视性与图像的外在性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时代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学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而电影形式与我国高校学生的距离较近,通过电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总而言之,电影应用于高校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环节的互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图像化越来越为广泛的青年群体所接受,通过图像的呈现,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加明确英美文学的内涵,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课文中积极寻找电影故事里的精彩片段。 作者:王晓蕊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浅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联系 我们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几乎都是根据当代小说改编的。他曾经感叹道“: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离不开小说。”可以说,当代文学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没有文学的繁荣,也就没有电影的成功。实际上电影的繁荣寄托于文学的繁荣,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素材的基础,这些不仅是导演创作经验谈,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经验总结。 我国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伴随着文学作品的改编,也基于文学和电影的创作者所处的共同历史境遇和社会环境,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叙事技巧也自觉不自觉地被纷纷引入,无形中对中国电影进行了重塑。也就是说,大量的经过文学改编的影片的出现,使得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得紧跟民族反思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趣的是,和中国文学发展所经历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几个阶段的思潮相同步,电影出现了伤痕电影如《神圣的使命》、《枫》、《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思电影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芙蓉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寻根电影如《红高粱》、《牧马人》、《黑骏马》、《黄土地》、《边走边唱》等和改革题材的电影如《陈奂生进城》、《人到中年》、《祸起萧墙》、《野山》、《秋菊达官司》等等几个阶段。特别是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拿下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更是莫言文学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正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所言“: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也促使中国电影反省:注重文化思维而非市场功利、注重个性自由创造而非统一规格玩弄、注重人性挖掘而非概念主题俯就才是正道!”②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莫言在文学中表达了自己的真性情,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电影《红高粱》正是有了文学的内质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可以说文学永远是一切艺术的呈现。进入新世纪后,迅猛发展的电影高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技术时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影视生产越来越注重和依赖新技术、高科技,并且以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来制造视听奇观征服观众。沃卓斯基兄弟1999年的《骇客帝国》开启了电影影像叙事、景观叙事的新纪元。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指环王》、《2012》、《阿凡达》等影片则是靠着叹为观止的视听效果让人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失时机地选择了大片策略。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下了2.5亿的票房奇迹,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模式,采用大明星、大投入、大制作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视听奇观。过犹不及,这些“大片”不尊重叙事的逻辑、情节的逻辑、人物性格的逻辑,造成了很多笑场和漏洞,同时也放弃了从文学中去寻找电影的主题、趣味、美感和人性深度的努力,有意无意地拒绝文学的滋养,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学性贫血的艺术困境,因而遭到人们激烈的批评。当下中国电影文学贫血、叙事紊乱、情感苍白,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视听为其主要表征下,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关系当中,中国电影的“文学”创作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电影环境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当文学不再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以视听文化为其主要表征的电影势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学习和应对好莱坞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艰难但是又必须完成的使命。 中国电影经历一个初级阶段以后,应该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文学需要电影,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文学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题材通过电影表达,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只有中国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才有中国电影的辉煌时代到来。电影是综合性艺术,而文学是它最大的综合性因素。这种综合不是一种相加,而是一种化合,是被转化成电影的语言、元素变成电影自身的一部分血肉。这就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我以为这样很好,没有必要否认。 作者:廖晓文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文学的关系 烧着的始终是二堆熊熊的“哑火”。为什么电影界的“奥斯卡”文学界的“诺贝尔”会垂青于同样是亚洲和东方的弹丸之邦日本和贫穷的印度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俺以为艺术不是一门吃饱了就可以出去耍猴的行当;艺术家不能等同于工厂里面熟练的技术工人。艺术作品不能奉行“拿来主义”更不能靠“山寨”;且称之为乞丐文化或是流氓艺术。艺术家必须具备自我批判意识与创造精神此两种品格;即风骨与思想。 电影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整天玩弄着那美女开会俊男扎堆的无聊游戏,此亦为中国影坛的一大特色。所谓电影起码也要能够表达出思想承载着人性吧;但此两点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硬伤与软肋。 最搞笑的是;某些导演竟扬言若给他们几个亿的话也同样能够导出像欧美那样的大片来!呵呵;恐鬼才会相信他们喷出的豪言壮语呢?典型的“猫盖屎”!再来瞻仰一下当代中国的文学界,可能称之为“文字界”更贴切些吧。单看那些整日里打着作家和诗人旗号招摇的人士就多如牛毛给人以“大海”般的感觉。 作家和诗人是多么奢侈的尊称而今却已然沦为了鸡肋。多所谓的作家诗人也不过是一帮垃圾搬运工或叫作专业生产多余文字的机器罢了。他们洋洋洒洒的天书风格实在不是一般人类的审美能够企及或欣赏的了的,则更像是为了满足地球以外的神马鸟儿的口味。 文字其实更像一个接近于我们灵魂的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是无眠的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产物。而今一帮“文人骚客”沐浴更衣皆跑龙套似地签名作秀实像极了小丑儿,说白了就一“书贩子”。 今日之文坛流派林立且互捧臭脚。真正的文学大家乃以思想著述立于世且不随波逐流;然此等之流却聊以维生计耳!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和文学相似性艺术 摘要:电影与文学都是人类的一种表意方式,都具有时间形态的艺术特征,因此两者的相似性即为叙事性。当代叙事学研究以及电影改编自文学的普遍现象,均表明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叙事文本的基本范畴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因此从两者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的技巧———修辞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则能清晰地看到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详细表现。 要害词:电影;文学;相似性;文本;叙事性 文学是古老的艺术,电影是当代的艺术,两者的产生相差几千年,而就在两者共存与发展的短暂时间里,却不断地联系、碰撞并发展,两者的关系有时被人们认为水火不容,有时却被人们合二为一,可以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还没有哪两类艺术的关系像电影与文学那样被人们所争论。本文试图从文本的角度,阐述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及其表现。 一、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一)理论依据。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差别,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把它们分隔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这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隔阂,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两者都看成符号,其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在这个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个更大的表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广义的“语言”的组成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线出发,一个从画面,一个从言语,它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地表达意义。正是在写作论文文本的意义和人类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上,文学与电影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如伽达默尔所说的:“解释学观点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归根到底,歌德的论断''''万物皆符号''''是对解释学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特征,即在时间的流动线上展开形象的叙述。小说是时间艺术,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人脑中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征,也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最后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赏延续时间中展开形象,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就具备了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是根据主要被看作线性顺序的时间展开的,而电影似乎就是要通过同时性的观念才能完成叙事”。“确实,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结实的中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2]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都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都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而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使在早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着对电影理论的研究。自从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电影理台州学院学报第30卷论研究,并于1964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之后,电影叙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因为,麦茨的研究表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自从在内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后,又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过去电影与文学只是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对象、题材、范围……)的研究方面相联系,而现在则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联系起来”。[3](二)事实依据。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即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尽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不怎么出色,但它们确确实实在讲故事。到1915年美国闻名导演格里菲斯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长达2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短短的20年时间,电影就具备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并可以与小说相媲美了。电影“大量借鉴了小说和文学这一古老形式。因为正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给了电影,从而使它从中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杰作是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电影史说到底是电影与文学(另外还有戏剧)的关系史。这里有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电影事实上日益明显地走上小说的路,并且成绩斐然”。[5]电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得奖的电影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闻名的小说大多数曾被搬上过银幕,有很多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温斯顿说,“电影确实可以和世界文学杰作等量齐观”。[4]48许多闻名作家同时又是有名的电影编剧甚至电影导演。二是“小说对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影响就是叙事和讲故事的形式”。[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剪材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称、线索、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致和更富有表现力,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借鉴和利用,使我们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掀起过一场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这样一种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的相似性的详细表现(一)叙事方式。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电影中也同样存在,除了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叙述”,常见的叙述有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电影中也相似。这里举倒叙和分叙各一例。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到“顺叙”。这种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央,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葬礼之后再顺叙劳伦斯的一生。这里的倒叙手法把主人公的爱冒险和富于人道精神的个性突显出来,同时也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叙,是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晰,有条不紊。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奈得利破坏公园控制系统、偷窃恐龙胚胎逃跑却被恐龙吃掉,格兰博士与蕾克丝、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龙的追袭,哈蒙特、马尔登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央竭力修复系统,这三条线索分开叙述,把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叙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议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主要有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议论两种。相应的,电影中也主要是这两种,假如是剧中人物的议论,可以由角色直接说,假如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也可以借助于画面。如俄罗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画在巨幅画布上的斯大林画像在微风吹拂下,像水波纹一样起了皱褶,这实际上是电影编导对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电影也与此相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间接抒情则借助空镜头、音乐和歌曲等手段。2、结构方式。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等。例如“照应”,如《乡音》的前半部,几次借人物之口提到并表现了陶春的腹痛,为后面发现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笔。所以,后面的情节发展就显得有理有据,也显得自然。《魂断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拿着吉祥符回忆开始,又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时空,而中间是回忆的内容,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如影片《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在上课时站到了桌子上,启发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索问题,并让学生轮流站到桌子上领悟一下感触。后来,校方将一起事故的责任推到基丁头上并欲赶他出校门时,学生们不顾教务长的吆喝而一个接一个地站到桌子上对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学创作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在构成情节时略去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划人物时略去没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省略。它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丹说过,“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6]影片《苔丝》中,苔丝杀亚历克那场戏:苔丝伤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里布满了愤怒,接下来的镜头表现苔丝急步从楼上下来,匆匆外出。而公寓治理员布鲁斯太太坐在楼下绣花,不经意中看到天花板渗出的不断扩大的红晕,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这个情节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现得非常含蓄,没有把凶杀的场面展示出来,起到了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叙事本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7]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一个总体叙事角度,不同的叙述视角,确立起叙事主体与所叙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叙事评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视点如何”。“谁是叙述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本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影片叙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观众”,即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人跟着被叙之事走,因而对故事的评判权还给了观众。影片《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的自述体风格,整部影片从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因而观众容易认同主人公的感触。文学中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语表达;影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则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假如说“人称”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现,那么,“人物的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内隐方式。文学中的人物视点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加以叙述,但电影却不能,它要通过镜头来表现,有时单个镜头不能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或后一个镜头的配合。如《蓝色篇》中萨布林娜见朱丽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萨布林娜面对摄影机的近景,下一个反打镜头是从萨布林娜背后拍摄的双人近景,由此我们才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视点是客观视点,而不是剧中人物视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面要比文学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面:视觉层和听觉层,在视觉层包括了影像、构图、光线、色彩等,在听觉层则有对白、音响、音乐等。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所知角度。假如对应这种分法,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只是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复杂而已。 (三)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言语的方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样,作为叙事话语技巧主要表现的修辞,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不过,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强调,等等。电影与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于所有的文学修辞在电影中都能找到,那些借助词汇特有的语音、语气、语义技巧创立的修辞,如谐音、反问、设问、呼告、仿词、顶真、回文、对偶、移就等等,就不能与电影的修辞建立起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则充分运用隐喻、象征、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示现、拟人、双关等修辞。例如“比喻”。电影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由于直接借助自然物作为表意符号,所以“喻体”与“本体”之间通常呈现为同一关系,而不是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相似关系。电影中由实物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物(实物本身)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与文化意义上的喻体同时出现。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踢气球舞蹈那场戏,大气球做成一个地球仪的样子,是为了喻示出独裁者兴格尔想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而这个气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则喻示了他终将失败。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与银行家的女儿相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而注定是一场梦。导演借助栏杆、建筑物、木帘等障碍物将他们隔开,而当他们到野外郊游时,碰到了银行家。此时,银行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了,尽管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画面已经给我们喻示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义。再如“象征”。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非常接近,大体来说,比喻是画面并列或“碰撞”产生的临时的局部的新含义,象征则画面里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并稳定地联系着它的文化含义,如影片《蝇王》中的海螺。影片开头,海螺从水里被捞起来,并做成吹号的工具。随着海螺被当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于是,它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院宅里欢娱、恩宠、荣耀的徽号,灯亮则代表着“幸福”,灯灭则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电影文学论文:哲学重提电影文学性 摘要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它包括主题意蕴的人文性、情感的幽默性、故事的真挚性、叙事的机巧性等。电影文学性在当代电影理论探讨和电影创作实践两方面正在被冷落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理论界专注于电影的绘画性而忽略甚至排斥电影的文学性;二是当代电影奇观化的审美风潮影响所致。非常必要,一是强调传承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呼吁拯救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文学性品格的下降趋势,提升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艺术品格。 关键词电影文学性;技术主义电影;审美价值 一、什么是电影文学性 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如电影要贯穿作者的意图、要塑造人物形象、要再现事物的进程与各种矛盾冲突等。电影文学性是衡量电影艺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关于什么是电影文学性,我国著名电影艺术理论家张骏祥是这样解释的:影片的文学内容包括影片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文学的表现手段。在影片主题思想方面,他既反对直奔主题,同时也提出要防止忽视一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指出影片的思想性或哲理性还是以明确为好。关于典型形象的塑造,他认为要通过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这一说法带有时代的烙印,虽然基本明确了电影文学性的内涵,但在电影文学性的具体阐释上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电影文学性应该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表达对人类过去、现在及未来命运的思考。电影的文学性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性,要有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关怀;在情感表达上要真挚,不虚假造作;在叙事上要圆融连贯,能将一个事件(故事)讲述得既曲折有致又不故弄玄虚。刘锋杰在《文学是简单的》一文中对“故事”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打动人心的人性故事,既是人类的实践产物,又永远都是满足人类审美想象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尽管不同类型的电影其文学性品格有所差异,如受众较多的大众电影更多地考虑电影叙事的机巧性或幽默性,而受众较少的艺术电影偏爱电影的悲悯情怀,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叙事的内在逻辑性、人物性格的基本完整性却是任何类型的电影都必须具备的,它也是任何时代处于不同审美文化思潮中的观众不变的、永恒的审美追求。 电影文学性是电影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征。中外电影史上的电影家都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经典时期的好莱坞电影艺术家们把向观众奉献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作为他们主要的艺术追求。早期的中国电影理论家和电影导演虽然认为电影是戏剧的一种,但他们同时强调“文学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记载……影戏是居文学上最高的位置的,最具有文学的价值的”。郑正秋在《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一文中也认为,影戏非有文学的意味、艺术的价值是不会成功的。早期中国电影之所以能够突破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和国际资本的强力渗透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取得观众的认可,能同输入国内市场的好莱坞电影一较高下,固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与郑正秋他们那批早期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很少有人提“电影文学性”。电影文学性在当代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中的失意有着复杂原因,但显然与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认识和当代电影的审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二、电影文学性被边缘化的原因 当代中国理论界对电影文学性的放逐肇始于1980年代那场众多电影理论家都参与讨论的关于“电影的本性”和“电影文学性”的争辩。张骏祥认为电影“是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提出电影应该具备文学价值。张骏祥的这一电影观念立刻遭到郑雪莱的反驳。郑雪莱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不是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而且对张骏祥所提出的电影的文学价值说表示质疑。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有思想性、主题思想等问题。任何艺术都有塑造典型形象的任务,而不仅仅限于文学”。“一切文学艺术都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问题,都有塑造形象的任务。如果一定要用价值这个字眼的话,那么。各种艺术所要体现的可说是‘美学价值’。而未必是‘文学价值’。”在这场争鸣中,郑雪莱对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尊重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张骏祥的电影观念确实并未揭示电影的本质。一门艺术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找到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性,电影肯定不是传统意义的文学。但是郑雪莱强调电影的美学价值、取消电影的文学价值,这个观念却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电影文学性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电影与文学的有机联系而言的。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同多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同文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拍摄电影需要文学剧本,很多电影改编自文学名著。就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而言,他们在某些方面也非常接近,比如他们都是时间艺术,都在一定的时间流程中展开故事情节、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国电影理论界强调电影文学性的理论渊源应该是苏联学者的电影观念,他们认为电影是“具体化了的文学”。弗雷里赫在论述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似点后,对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论述:电影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节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和关系。这一电影观念不同于西方电影的形式追求,更倾向于给观众带来富有生活气息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其次,电影文学性作为一个电影概念被提出来后,得到了很多电影理论家们的认可,电影文学性被认为是衡量一部电影作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在那场沸沸扬扬的辩论中,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受到了质疑,而且连带他对电影文学性的强调都被冷落了。电影的绘画性,即如何用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去表现人物,成了那时电影理论家们和导演们最需要确立的电影新法则。在电影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都被僵硬地束缚在一些机械的条条框框中的时候,在中国电影经历了“”电影的假、大、空后,在电影被极端化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后,电影理论家和导演们迫切需要重新为电影“立法”;当无法肯定表达什么是否还是禁忌的时候,如何表达就成了首先需要突破的方面。一些陈旧的电影语汇遭到激烈的批判,一些从西方电影中引进的电影语法迅速被确立为电影语言规则。电影的绘画性,也就是电影的画面造型被推到了电影舞台的中心,成为电影的本性。原来绑在电影这驾马车上的很多不必要的东西被扔下,电影甩掉了附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非电影因素。但遗憾的是,厘清逐渐演变成了对电影同文学有机联系的抛弃甚至蔑视。在以后的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电影被演绎成为一种唯画面的视觉艺术,淡化甚至放弃了故事、人物等与画面相匹配的内容。电影的形式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张扬,与此同时,电影文学性被遮蔽。 在电影中,消费奇观已经成了当代电影审美价值的主导趋势,并且这个趋势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世界各国的电影都开始追逐这个潮流,电影已不再是以故事为主要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而是演变为以场面和视觉奇观为主的重度能指电影。现代人生活的摩天大楼、乘坐的航天飞机、惊险刺激的游乐场等,已经建构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奇观,从而使消费奇观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奇观是人类文化史中由来已久的一种现象,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中世纪的圣像崇拜、拉伯雷时代的狂欢节、路易王朝的断头台、大革命时期的庆典,这一切都曾是奇观的场景。可以说世界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奇观所构成的,世界本身就已经是奇观化的文本,我们就在奇观之中。对奇观的渴望几乎一直是好奇的人类想要摆脱自身平凡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电影与奇观的关系最为密切。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与奇观之间的血缘联系。一位早期的中国电影观众在他的《观美国影戏记》中这样描述他的观影感受:“观者至此几疑身入其中,无不眉为之飞,色为之舞。忽灯光一明。万象俱灭。其他尚多,不能悉记,洵奇观也!”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对发现一个让观众意想不到的奇观世界的热情始终未减。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过:“电影唯一的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仑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毫无疑问。对奇观的追求一直是电影艺术家们的梦想,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电影中的奇观还只是小打小闹。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电影对奇观性的依赖已经被置于其他任何电影艺术特性都无法比拟、无法望其项背的位置。 电影文学性正是在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理解——不恰当地过分强调电影的画面造型,而忽视或蔑视电影的文学性,以及当代电影审美文化环境的奇观效应的双重夹击下,在电影理论和实践中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 三、的必要性 首先,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有必要。相对于强调电影的绘画性这一西方的形式主义传统来说,电影文学性更加关注电影的内容,而对艺术内容的重视向来是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自孔子开始就强调尽美尽善,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但如果“文”和“质”发生矛盾时,尤其当“文”成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虚饰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把纯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审美之外,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感官享受。《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审美本来同感官的愉快分不开,但是无止境地沉溺于声色感官享乐就会使人与审美无缘。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针对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辞藻的形式主义趋向而写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就是说,内容是文辞的经线,文辞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畅通的文辞,这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随后,他进一步指出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另外一种是“辞人篇章,为文而造情”,并且总结出了为以后中国人一直信仰推崇的艺术传统,那就是“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欲翳”。意为,写文章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道理,如果辞藻浮泛诡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模糊不清,最后必然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只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感情,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刘勰的这种文、质并重,但又以“述志为本”的内容一形式观对后世中国人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电影审美价值取向上,中国人更关注电影通过形式呈现出来的内蕴。尽管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审美风尚也有全球趋同的态势,不少年轻的中国人在审美观上可能更接近于西方的审美价值观,较能欣赏电影的形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电影内容没有追求。 其次,从当代电影的创作实践来看,忽视电影文学性直接造成了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思想的暧昧不清、人物的虚假失真和情感的夸张造作。技术主义电影是指新世纪以来主要依靠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大宣传来获取票房利润的商业大片。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这些影片是中国技术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他们无疑在电影的奇观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其中的视觉、音响效果代表了目前中国电影技术的最高水准,完全可以同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低。但是与雄伟壮观的奇观相对照的却是渺小可怜的故事和虚假造作的情感,就像是一个打扮前卫的时尚女郎却裹了个小脚。思想暧昧陈旧、人物形象干瘪失真、情节简单粗陋、情感夸张造作,其对文学性的无视甚至蔑视已严重损害了这些电影的艺术质量。 针对观众就《英雄》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品思想意蕴提出的质疑,张艺谋这么回答:“按照我们以往拍文艺片的习惯,都喜欢找一个文以载道的大主题,于是就找了这么一个说法,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重视这个,你们也不要用一个好像多么大的标题来定位,这只是一部电影。”电影不是必须得表达什么思想,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确实有一些中国电影因为忙着思考哲理,而忽略了电影的观赏性。但问题是《英雄》它自个儿憋着劲用着力在解说着“天下和平”,却又没能说周全说动听,就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它完全可以向观众只展示它最美丽的羽毛,可它偏偏还要炫耀它丑陋的屁股,完了还要责备观众为什么要看它的丑陋的屁股。 作为新世纪的商业大片,如果对它们的电影文学性要求过高显然不切实际,这与它们所追求的商业目标相冲突。因为那些技术主义电影锁定的观众群是那些迫于生存竞争压力日夜煎熬、把在电影中寻求娱乐放松作为欣赏目的的现代中国人,或者是那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不深的外国观众。从这个层面上说,技术主义电影不可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人文关怀的电影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已经彻底放弃了在电影中进行精神探索和情感释放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个与故事相匹配的奇观影像和一个能感动人的故事,并使形式与内容实现完美的结合。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技术主义电影只追求奇观和场面,而放逐了最起码的叙事的内在逻辑、人物性格的基本完整和情感表达的真挚。如果技术主义电影的这种轻视电影文学性的状况得不到扭转,尤其当这些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呼风唤雨,有意或无意地遮蔽其他一些电影的存在价值,从而成为一种电影话语霸权的话,这些无视电影文学性的商业电影的危害就更不可忽视了。 综上所述,由于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特性的片面认识和当代电影审美文化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主导着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主流商业大片,都陷入了一个因为忽视电影文学性而导致的审美价值误区,从而造成电影作品思想的暧昧不清、人物的虚假失真和情感的夸张造作。电影的现状表明:中国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亟待加强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和研究。 电影文学论文:苏联电影文学诗意及对电影影响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上,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几十年的交流中,对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电影艺术走向市场之际,我们不妨再回过头认真思考研究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和影响,探讨电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审美适应性,这将会对我们认识电影发展的本质规律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1](p3)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耍蒙太奇’,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2](P95)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政权告发了富农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片名的影片,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照明、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在永恒、回声隆隆的苍穹下,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3)(p137)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譬喻、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综上所述,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然而这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是电影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内容。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给了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影片。”[5](P8)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革命性与思想性的同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象《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伊万的童年》、《恋人曲》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度很是令人费解的。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放映,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新性,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我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殊不知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接着在谈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抒情诗)、史诗(叙事诗)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6](下卷p64)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术、向文学靠拢是在“”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进一步确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意义。《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象征意味,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这是由一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从电影本体论出发,向文学靠拢,大胆实践,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红高梁》、《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继获得大奖,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图、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黄土地》结尾处,憨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富有意义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描述为“散文诗”,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一种心灵的抚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作者在这类影片中都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独立的意义,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学的哲理化、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型,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会更有前途。 电影文学论文:苏联电影文学诗意及对电影影响 苏联电影早已成了历史,在中国现在似乎只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然而在世界影坛上,苏联电影的辉煌和贡献却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苏联电影不但具有思想内容的进步性、电影语言的独创性;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文学诗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美学特色,并在中俄两国电影文化几十年的交流中,对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电影艺术走向市场之际,我们不妨再回过头认真思考研究苏联电影与中国电影的联系和影响,探讨电影在市场中的定位和审美适应性,这将会对我们认识电影发展的本质规律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1](p3)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耍蒙太奇’,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2](P95)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政权告发了富农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当时的政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片名的影片,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照明、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在永恒、回声隆隆的苍穹下,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3)(p137)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譬喻、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图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 综上所述,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然而这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政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是电影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革命的思想内容。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给了正在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影片。”[5](P8)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革命性与思想性的同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象《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伊万的童年》、《恋人曲》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度很是令人费解的。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放映,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新性,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我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殊不知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接着在谈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抒情诗)、史诗(叙事诗)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6](下卷p64)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术、向文学靠拢是在“”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进一步确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意义。《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象征意味,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这是由一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从电影本体论出发,向文学靠拢,大胆实践,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红高梁》、《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继获得大奖,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图、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黄土地》结尾处,憨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富有意义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描述为“散文诗”,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一种心灵的抚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作者在这类影片中都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独立的意义,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学的哲理化、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型,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会更有前途。 电影文学论文:儿童文学电影改编思考 [摘要]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王菲 单位: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 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 电影 细读 问题意识 比较文学 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 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由于个人经历、视野的局限,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符号上。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基本上是由外文翻译的中文版本,因此与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又隔了一层。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建立在了解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外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了解不足,学习外国文学如同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译制电影是学生感知了解外国文化的便捷途径,尽管电影中的人物语言经过了翻译转化,但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则是原始直接的呈现,它是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料,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奠定基础。 1.2电影进入外国文学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 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周围充斥着让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消费产品。外国文学课堂如果继续依靠教材和教师传统的讲授已经很难唤醒他们的热情和求知欲。声、情、画并茂的影音资源则让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体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而电影资源的巧妙嵌入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拓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电影是一门有别于文学的艺术样式,它的叙事手法、鉴赏方法都与文学存在着差异。外国文学教师要高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加强电影艺术鉴赏活动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影资源,重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索文学作品向电影艺术转化过程中的取舍与再创造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只有加强电影鉴赏和批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实现文本阅读与电影鉴赏的有机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外国文学课堂利用电影的弊端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融合了编导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等元素,即使是忠于原著的电影也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电影创作者受到电影时间和叙事节奏的制约,在改编时会对原著中的人物、内容、情节等进行削减和压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观看一部译制影片仅需一两个小时,且给人带来视听愉悦。尽管每位外国文学老师都会给学生提出文本阅读要求,但很多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放弃对作品的阅读。文本阅读的缺失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电影毕竟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消费文化产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因素,会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造成电影在人文诉求、风格呈现等方面与原著产生很大的分离。如果学生选择这样的影片作为文本阅读的替代品,则会造成对原著的误读。 3外国文学教学运用电影的策略 3.1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 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教师要正确认识电影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和司汤达,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信息。由于年代间隔及社会文化差异,仅靠文本阅读及想象活动和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进入小说构建的历史文化场景中。教师如果借助《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经典影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立体可感的历史情境中,缩小历史文化隔膜感,走近文学大师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用心灵触碰他们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3.2精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 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有不同的电影改编版本,有的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注入了浓重的商业元素,不适合选作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成功地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此类影片能够呈现给学生原生态的声音和情境。《高老头》、《包法利夫人》(1991版)、《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妮娜》等影片成功再现了原著的艺术风格,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而且能够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文学经典的意义永远阐释不尽,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到文字,在比较和细读中发现问题,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4]教师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通过电影这扇艺术之门,引导学生向文本阅读回归。学习外国文学如果离开了文本阅读这一根本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通过电影这个窗口,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小说原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和专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批判能力。”[5]阅读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要涵养文学精神,是不能绕过文学作品阅读这个基本途径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陶冶心灵和蓄养情操的过程,它能够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经典电影与小说文本进行参照性阅读。日本电影《罗生门》通过多视角叙事揭示人性的深邃复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也采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学生在学习福克纳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影片《罗生门》,学生通过观摩影片获得对多角度叙事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两者的对比性阅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二者叙事艺术的差异,实现文学史与文论学习的结合,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家的灵魂展开碰撞和对话,丰富情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3.3重视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从比较文学的观念出发改革外国文学课程,对于培养本科生的比较文学观念与世界文学眼光、本硕阶段专业知识的自然衔接以及和课程本身的时代性和学术性,都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6]而引导学生对电影和原著进行比较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思维的一条途径。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学科重构的过程,电影创作者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性审美内涵,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这类电影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文学的概念。例如好莱坞影片《特洛伊》对《伊利亚特》的改编大胆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突出了人的因素。[7]教师要把学生观影的热情与史诗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在运用影片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考量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对原著的继承和超越。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才能洞察细节差异,逐步建立起问题意识,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探索文学转化为电影艺术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逐步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力。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或者学术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外国文学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教师可以将精选的外国影片推荐给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观摩鉴赏,将影片细读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观摩影片之后,鼓励学生撰写影片赏析或评论,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撰写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机会,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力,在文学作品和电影的话语转换之间进行穿越性思考,将体验和感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阐发,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黄晓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网络文学与电影互动性消费研究 一、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的源头活水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和电影改编,在其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呈现出消费时代的属性特征。首先,从创作文本上来看,网络文学积极探索大众文化心理,寻找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倾向于消遣化、娱乐化、青春化的文学风格,丰富的题材类型几乎涵盖了大众的各类选择,在改编成电影剧本时自然迎合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如网络人气小说《失恋33天》立足于青春情感题材,在网络上连载时便拥有极高的点击率。在对其进行电影改编时,制片方以“光棍节”爱情治愈系电影为卖点,取得了不凡的票房业绩。网络文学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学题材类型,还在于其拥有海量的故事资源。如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讲述了一位罹患癌症的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因“公交不让座”而遭到全民网络人肉搜索的故事,后改编为电影《搜索》(陈凯歌执导)。影片中通过人物、事件的逐层推进,展现了一系列如同“蝴蝶效应”般的职场、道德、舆论、人情等社会各方面的变动沉浮。该影片以其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在国产电影低潮期一路逆势而上,最终获得了电影市场的认可。电影与网络文学结合带来的是资源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电影剧本资源的匮乏,也可以实现网络文学与电影的市场双赢。其次,从版权营销上来看,网络文学既是电影剧本的源头活水,同时又能降低电影剧本的版权费用。当下的文学网站已进入“全版权营销”时代,各网站通过多媒体、跨行业的营销建立起了“签约—付费阅读—印刷出版—影视—游戏改编”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模式。网络文学的作者大多只是业余出身,他们的版权费用与专业编剧相比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随着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网络的版权费用也在逐年提升,但对于制片方来说,相较于支付给知名编剧的版权费用,购买网络文学的改编版权仍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热门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版权营销上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案例。这部小说不仅被成功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还改编为话剧,登上剧场舞台。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报告》中显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有很大市场空间,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用户比例达79.2%”。因此网络文学的版权经营和多元开发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金矿,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不仅仅是文化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消费文化属性的一大表现。再次,从受众群体上来看,从网络文学的读者到电影市场的观众都是文化产业“参与性消费”的一员。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模式中,受众群体仅仅是单向的文化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和影视文化作品的内容,即使有发表评论的权利,也往往是文学、电影作品完成之后才能参与其中,缺乏能动性而颇显滞后性。当下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自由评论和表达的方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甚至可以引导文学/影视作品的生产、策划、推介的走向。具体来说,在传统的文学模式中作者在稿纸上挥洒笔墨,读者抱书本体验情感,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创作—阅读”的单向传输。随着信息开放与共享的网络时代的来临,读者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新型的文学模式中,作者与读者形成了“创作—评论—再创作”的交互性传输。在写作前,网络作家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选择符合市场需要的题材;在写作中,网络作家可以通过阅读网友的实时评论、与网友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来随时调整创作内容和创作走向;写作完成后,网络作家可以依靠作品的网络人气实现影视改编的文化资本增值。当今的文化市场所谓是“得网民者得天下”,在改编电影之前,热门网络小说已经获得了极高的人气,聚集了一大批网络读者。当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后,这些读者自然会转化为忠实的电影观众。同时,这些读者/观众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影响电影选角、创作、宣传的走向。在此影响下,电影市场也适时而变,运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各类新兴方式与受众沟通,积极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目的。因此,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受众群体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身份,而是交互环境中的一员。他们凭借网络的影响力介入创作、参与创作,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一环。这种受众的“参与性消费”正是互联网影响力介入文化产业链条的表现,也是媒介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消费文化的重要价值标准。 二、电影市场:网络文学的坚强后盾 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市场上商品数量和种类的极大丰富,使得大众的需求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满足。但同时,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众的消费欲望也在逐步扩大。“冲动和满足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被打破了,冲动受到控制并且有意识地指向一个扩大了的满意领域。”在消费文化时代,由于受到这种“需求—生产—再需求—再生产”滚雪球模式的影响,文化产业不可免俗地成为了一种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物。网络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审美化的消费品,同样属于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它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符合上述“生产—需求”的互动关系。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蓬勃发展;反之电影市场的需求,也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走向。电影改编热使网络文学“潜剧本写作”方式逐步推广。网络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文学与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营销合力的实践行为。由于网络文学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写作,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网络作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往往要比传统作家敏锐得多;另外,网络作家要想在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他的文学生产力必须不断地提升。因此,与传统作家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相比,网络作家更倾向于融入大众、走向民间,主动地采取文化和商业并行的写作策略。电影改编作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一环,它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使得网络文学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敏锐的网络作家们很快感受到电影改编的持续热力,开始有意识地将写作朝着电影剧本的方向靠拢,形成了“潜剧本写作”的倾向。在选题上,侧重于电影市场热捧的题材,如青春、玄幻、戏仿等;在情节安排上,更加注重戏剧化的场景效果;主人公形象、语言表达都自觉地采取影视剧本写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增加作品被影视公司青睐的可能性,而且影视公司在购买该作品后,可以不用花费很大精力去再次改编,减少电影制作环节的投入。同时,网络文学网站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编剧公司,开展剧本改编推广工作。所以,无论是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还是“潜剧本写作”与网络文学网站自营的编剧公司,都是消费文化需求下的文学生产与增值过程,是文学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改造提升,也是文学产业化时代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电影改编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网络小说《盗墓笔记》,自2006年在网络连载以后,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读者。2007年小说一经印刷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单。随后随着网络小说的继续连载,以《盗墓笔记》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小说不仅改编为漫画、游戏、还改编成话剧、以及与国外影视团队合作的影视剧制作,实现了全版权运营,取得了较高的增值收入。这一案例表明,网络文学要想持续良性发展,还是要依托自身优势,与电脑、手机、电影、电视、剧院、出版界等多媒介合作,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化道路。在这一点上,“盛大文学”的运营和发展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盛大文学”自称为“全球华语小说梦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型网络文学平台。根据盛大文学网站显示,“2012年,盛大文学在影视等版权开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计售出版权作品近千余部,艾瑞报告显示,2011年根据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中,来自于盛大文学的原创作品最多”。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系统化、标准化地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改编的生产模式,既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又适应了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化的最好诠释。电影改编还是网络文学走向主流文学,得以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助推力。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精英文化一直以其严肃的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性牢牢占据着文化界的主流位置;与之相对应的大众文化则一直处于支流甚至是末流。“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大众概念都是精英的对立面,不管其定位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因为只要文化被强化其精神审美的一面,大众就难以摆脱非精神审美的拘牵,而被定位于较低的精神维度。”而在当下的消费时代里,文化早已走下神坛回归民间,成为了“狂欢式”的大众娱乐体验,具有大众化、日常化、娱乐化的审美特征。这种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较为纯粹的审美范式,瓦解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地位,从而使文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早期的网络文学来看,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一般非专业作家出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熏陶和写作训练,因此他们的作品难免出现立意粗俗、语言鄙陋的状况;同时网络文学的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学品位低下;再加之网络文学市场的庞杂性,导致管理约束的困难,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使得网络文学难以登上大雅之堂。与传统的精英文学平起平坐。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文学市场的逐步规范,网络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文学性和审美性俱佳的网络文学作品涌现了出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就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后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芙蓉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等,都是由传统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然而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这除了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之外,与网络文学自觉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如《山楂树之恋》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两部网络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其清新唯美的审美品格给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风,展现了当下网络文学的较高水准。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主流文学与网络文学也打破了不相往来的格局,出现了主动交流的新局面。唐家三少、当年明月等著名网络作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也向网络文学敞开了大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在网络文学的版权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网络文学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借助消费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的强大助推力,网络文学实现了与主流文学的握手,文坛出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互动互补、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为评判标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为电影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学资源。 三、网络文学与电影互动性消费展望 “拷贝盘上的世界和印刷文字中个人的梦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电影业自身也把自己的一切成就看成是导源于小说,这一点不无道理。电影的拷贝形态和剧本形态,都完完全全和书籍文化纠缠在一起。”因此,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离不开一个好故事、好剧本。尽管在消费时代,文学也成为一种消费商品,但同时它又不等同于普通的日常消费品。网络文学若想与电影继续“联姻”,就必须自觉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关注现实干预生活,构建一个健康的文学生态。只有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才能在影视改编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另一方面,电影在选择网络文学进行改编时,除了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也要充分考虑到电影创作的自身规律,选择易于改编的网络文学作品。路易斯•贾内梯在谈电影的文学改编时讲到:“一般认为,如果某个艺术作品在某种艺术形式中的成就较高,改编至另一形式的成绩就往往不如其原著。因此,《傲慢与偏见》虽被改编成电影多次,成就却都有限。而影史的杰作,如《假面》《公民凯恩》,几乎都不能改编成小说。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与电影媒介不同,其内容分别受其形式支配。”因此,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必须做出系统化的分析,如电影的文学性如何,角色的表达能否完全呈现,整部影片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改编策略是忠于原著的“忠实改编”还是只保留原著意念的“松散改编”,这些都是改编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问题。综上所述,当下的网络文学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源头活水,反之电影市场又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助推力量,这是消费时代文化策略与商业策略共赢的结果。只有保持这种可持续、有活力的互动消费模式,才是网络文学与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和正确趋势。就此而言,网络文学与电影实现产业化合作,仍然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作者:张书娟 单位:浙江大学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探索 一、文学与电影相互改编的比较研究 (一)原著文本与改编电影的比较研究 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主要体现在电影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传统的电影改编强调对原著的忠实再现,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图像语言对文字语言的置换,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之间的转化。改编过程中两种艺术内在的差异性更能引起大众舆论和文艺评论的关注。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图像是对文学文本的二度创作。现如今,“电影改编不再是仅仅发挥其普及经典阐释文学原著的功能,也不再仅仅是选‘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小说’或‘能够充分电影化的作品’来改编,它的外延与内涵都扩大了。”[1]新世纪的电影作品没有止步于再现原著,而是在改编过程中较多地突显编剧和导演的个性化解读及创作。例如张艺谋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陆犯焉识》,只选取了小说最后30页的内容。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是张艺谋式的,淡化情节和主题,长于场面的营造、情感的煽发、色调的渲染。因而使得改编后的影片留白较多,减少了必要的情节过渡、交待和发展,给观众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而小说《陆犯焉识》是通过主人公陆焉识在残酷的动荡岁月里的命运变迁,控诉了政治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和异化,歌颂了知识分子对于正直、良知、责任的坚守以及自由的追寻。改编后的影片,在情节上成了原著的删减版,在主题上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自由的追寻均被弱化,观众的聚焦点被转移到了时代变迁中爱情和亲情的思索上来。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影视剧改编成为大部分作家创作作品和扩大影响的潜在梦想,因而使得文学文本具备了鲜明的影视化特征。电影艺术镜头式的叙事语言、强烈感官刺激的象征符号、故事情节的强化等等都对当代文学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电影改编是对原著作品的阐释和批评,它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接受和批评方式。因为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剧本写作、电影拍摄甚至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对原著所做的选择、删减、增加甚至变形都体现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批评方式。”[2]我国关于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长期局限于原著文影视与舞台艺术本及其改编电影的相似与差异性的比较,这包含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比如李欧梵的《文学与电影改编》、张宗伟的《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魏韶华的《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等。学术界也有针对个体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的专题研究,比如《刘震云小说的影视化研究》《麦家小说影像化研究》《严歌苓小说与影视改编互动关系研究》等。总体说来,对小说与电影改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具体的文本细读、改编的理论研究以及改编差异性的原因分析等问题上似乎稍有欠缺。并且从研究对象出现的时间上来看,主要是集中在新世纪以前的小说文本与改编作品的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张爱玲的《色戒》、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麦家的《风声》等纷纷被搬上荧幕,其中不少是对文学原著再创造的精品。然而与此相关的研究在数量上较之新时期电影改编的研究要匮乏得多,研究观念和方法也较为陈旧,往往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与背离。今天,我们的研究应当从电影对文学的二度创作的角度出发,突破传统的文学文本与电影作品在主题、情节、结构、意义、风格等方面异同性的浅层比较,而应当深入挖掘改编的规律及美学意义、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及衡量改编成败得失的标准等等。我们既要关注新世纪以来具体的电影改编现象,也要注意抽象改编理论的探求,从而更好地指导电影改编实践。 (二)电影及其改编小说的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畅销小说改编成电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热映的电影改编成小说这种反向发展的模式也逐渐盛行起来。如周杰伦为自编自导自演的两部电影撰写的同名小说《不能说的秘密》和《天台》。这种改编力求忠实于原著,不颠覆受众原有的观影印象,因而创作空间不大。根据电影改编小说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对影像语言的转换上。倘若小说的语言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便难以复原影片所营造的画面感和情绪感,往往沦为品质低劣、缺乏营养的“快餐文学”。小说《被偷走的那五年》的作者八月长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影视改编小说并不容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电影中许多灵动的情节和细节落在纸上会失掉三分颜色,把具体的画面与声音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这样的再创作其实相当吃力不讨好。”电影及其改编小说的比较研究,由于研究对象较少,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我们可以把电影改编小说纳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型创作现象中加以研究,比如可探讨电影改编小说的创作原理、叙事特点、改编质量的评价标准等等。 二、突破“改编式”研究套路的探索 除改编原著之外,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电影作品的创作灵感、主题内涵、叙述策略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尤其匮乏。因此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与新世纪电影的互动研究仍有进一步开拓发展的空间。 (一)非改编原著与电影的比较研究 即跨越性地比较电影改编原著之外的文本和电影在主题内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异同。这并非是基于感性认识、生硬地建立二者的联系,重点突出的是二者的借鉴和承继关系,从而实现不同艺术形式间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聚焦于新世纪电影的研究相当的匮乏。苏州大学章颜在2013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中通过比较歌德的诗剧《浮士德》、黑泽明的名作《生之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了文学和电影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突破“改编式”研究套路的实践性探索,这对我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探讨非原著文本与新世纪电影的交流互动给予了宝贵的启示。比如我们可以对小说《爸爸爸》与电影《杀生》进行比较研究。《杀生》的导演管虎在接受访谈时称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中的傻子形象(丙崽)乃是影片主人公牛结实的创作灵感来源,影片“也有寻求某种精神之根的意思”。[3]可见,影片与这部“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着强烈的思想共鸣。两者都继承了鲁迅国民性寻根的创作思维,既赞颂了包含于民间文化中的民族优良品质,又批判了潜藏于传统文化心理中的国民劣根性。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建构起新世纪电影作品与上个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沟通的桥梁,甚至可以上溯到鲁迅先生开创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影响至深的一个思想母题——批判和改造国民劣根性,使得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在建构健康的国民性,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方面找到了契合点。 (二)电影作品蕴含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的解读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不少导演为了寻找艺术创新的生长点,凭借文学化方式变革传统的电影语言。文学化思维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电影文学化的理解,我们可以不必肤浅地仅从改编的角度去挖掘文学在故事情节、主题内涵、人物性格等方面对电影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拓展性地探讨文学在创作思维、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段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陈晓的《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以侯孝贤、朱天文合作为研究个案》,以长期跨界合作的导演侯孝贤和作家朱天文共有的艺术品味为出发点,总结两者艺术创作上的共性,比如张爱玲式的苍凉意境、故土乡愁情怀、社会边缘化视角、散文化的叙事风格等,进而探讨两者如何实现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成功契合。新世纪以来,文学化的理念思维和表达方式,在贾樟柯、管虎、王小帅等的电影作品中,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符号,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如管虎电影作品中包蕴的鲁迅文学精神、寻根文学思潮等等。我们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电影作品深入细致地鉴赏研究,发掘其内蕴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思想、创作母题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叙述策略等文学性元素,从文学、文艺学以及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充分地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电影艺术的阐释功能,同时也可以归纳出新世纪电影文学化的特色及规律,进而为新世纪电影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的电影作品的创作时间可由上个世纪拓展至新世纪,从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当下研究价值。研究的电影作品也可突破本土的局限,放眼全球电影市场,创造性地开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对于世界电影的艺术阐释功能,进而探讨人性、生存困境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话题。 作者:寇嫒丽 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电影文学论文:电影的叙事性文学足迹探析 本文作者:王洁辉 单位:平顶山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种“照搬式”的影视改编路径难以保持生命力和吸引力,而畅销小说的洛阳纸贵让影视创作者看到新的曙光。从《黑暗时代》《亚瑟王》的英雄传奇故事,到《布拉格之恋》的悖论式“眩晕”技法,再到《达•芬奇密码》的详略得当、跌宕起伏,电影改编从畅销小说中汲取灵感又勇于创新,迎来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时代。 电影的叙事性文学足迹:选材与详略 畅销小说的改编电影绝大多数是以故事为着眼点的,情节的推动、人物的设定是电影的核心,叙事性的特点使电影中的文学足迹较为明显。电影改编的关键环节集中在背景选材、详略取舍与叙事手法上。第一,文学选材要深厚、广泛,探索尽可能多的观众兴趣点,以便于激发电影创作灵感;第二,不可照搬原著,影视作品的时间有限,无法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因此情节安排要详略得当、去粗取精。 (一)取材广泛,视角集中 小说家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搜索中汲取灵感,对亚瑟王传奇的描写不断推陈出新,留下一部部巨著名篇,《亚瑟王之死》《国王牧歌》《仙后》《荒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亚瑟王国”。这个西方世界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不可避免地成为影视创作的取材源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部:1981年《黑暗时代》、1995年《第一骑士》、2001年《阿瓦隆迷雾》以及2004年公映的《亚瑟王》。《黑暗时代》是导演约翰•保曼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较大程度忠于原著,完整的叙述了亚瑟王传奇的基本脉络,从亚瑟的出生、拔剑、称王,到一统天下、王国繁盛,直至背叛、乱伦和死亡。影片中人物众多,墨林、摩甘娜、兰斯洛特、桂尼维尔等都粉墨登场,且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由于叙事全面,情节安排上十分紧凑,圆桌骑士追寻圣杯等经典历险故事大多几笔带过,加之当时电影特效水平的限制,是电影看起来过于拖沓,更像是一部人物纪录片。亚瑟王传奇故事是博大、庞杂的,要把所有的情节融入两个小时的胶片中不切实际。《黑暗时代》做到了取材上的广泛着眼,但没有进行梳理和定位,细节表现不突出,疏于肤浅的叙事,而立意和文化内涵差强人意。 相比之下,杰瑞•查克导演1995年的作品《第一骑士》(又名《剑侠风流》)则截取了亚瑟王传奇的一个侧面,即圆桌骑士中勇士兰斯洛特对亚瑟王的忠诚和对王后桂尼维尔的爱情这个两难的抉择来展开情节。流浪剑客兰斯洛特从歹徒手中救下了出嫁途中的少女,风流剑客与妙龄少女一见钟情,为了陪在桂尼维尔的身边,骑士投在亚瑟王麾下默默守护,在一系列战争和吞并之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纵览全片,电影在小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中世纪浪漫主义创新,雄伟的城堡、碧绿的原野、英俊的骑士,视觉效果极佳。可以说,这部影片取材于亚瑟王传奇,但定位在圆桌骑士的爱情故事中,探讨忠诚于爱的矛盾和抉择,情节紧凑集中、叙事完整,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2001年上映的《阿瓦隆迷雾》根据著名魔幻女作家玛莉恩•布托德蕾从女性角度改写的传说改编而成,女性主义足迹十分明显。影片故事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背景设定为古老宗教的没落之时,虔诚的皇后桂尼维尔,野心勃勃的摩高丝,湖夫人薇薇安以及阿瓦隆最后的祭司摩根,在王国没落之时讲述一曲史诗般的传奇,姐弟乱伦、三角关系、父子相残等剧情残酷上演。亚瑟王传奇演化成为宗教斗争的产物,亚瑟王也丧失了领袖的睿智与英勇,沦为周旋于诸多女性之间的牺牲品。当一切复归于沉寂,茫茫原野中传来基督教堂沉郁的钟声,迷雾最终笼罩了阿瓦隆上空。这部影片的视角定位于亚瑟王背后的几个女性人物,以女性的视角展开情节,细腻且平静,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却内里波涛汹涌,可谓取材定位独树一帜。四部影片中最为出名的要数2004年公映的大片《亚瑟王》,它一改《阿瓦隆迷雾》的颓废与无奈,亚瑟王重新恢复了骑士领袖的英勇与果敢。他成功地把互相仇杀的部落统一起来,带领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电影还原了当时的历史,以亚瑟王的统一之路为视角,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情节,战争场面宏伟,骑士、将军刻画英勇伟岸,是一部较为成功的英雄主义战争史诗作品。影视改编在取材时要完整、广泛,但定位视角时要注意取舍与偏颇,应当选取一个核心点展开情节,设定饱满的人物形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电影毕竟与小说不同,它应该是精炼的、集中的。 (二)详略得当,张弛有度 《达•芬奇密码》(TheDaVinciCode)是美国作家丹•布朗的一部悬疑小说,一经面市就横扫美国各大畅销书榜,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纪录。在叙事话语上,作者采用简洁、紧凑的语言,特充满悬念的设置故事情节,展开叙述。此外,书中大量使用了文字游戏、字谜游戏和密码游戏,把峋山隐修会、达•芬奇、牛顿等特定历史人物和故事重新解读,内容丰富,文化深厚。电影《达•芬奇密码》在进行改编创作时保留了原著的悬疑特质,紧凑情节,选取最贴近“追凶寻宝”主题的边线展开叙述,以时间的直线顺序发展为主导来组织叙事。影片安排详略得当,事态从点到面渐次发展,整个故事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因果式线形结构在影片中发挥到了极致,利用制造悬念、设置圈套等叙述技巧,强调对信息的藏与露、铺垫与照应,极大增强了本文中难以表达的结构叙事张力,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和脉搏。小说的情节特别是解谜过程十分复杂,全部融入电影如处理不当会显得枯燥、晦涩,导演在把握精髓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环节,以紧凑影片节奏。例如,片中删去了兰登与索菲在卢浮宫逃跑前与巡逻警察斗智斗勇的较量情节,还有假装去撒骨灰等,使影片的关注点集中于谜题的发现与破解之间,为主要情节留有余地。又如,出于发行和票房的考虑,影片对宗教问题没有过多的争论和阐述,对达•芬奇的生平、画作《岩间圣母》的描述都没有出现,对圣婚也只是在影片结尾时出现很少的镜头,回避态度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种详略得当的选取是十分必要的。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部危机重重的悬疑侦破故事,这也是影片受众范围广泛的基础,过多的宗教描写难免喧宾夺主,使影片流于小众的宗教主题电影。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 影视创作者要承认和利用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观众难免会将改编电影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创作者不要一味地剥离或靠近,而应结合语言性与画面感,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艺术特性和连接点。法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克里斯蒂娃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最先提出了“互文性”概念:“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它必须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毫无疑问,文学与电影也具有很强的互文性特征,不能割裂开来,特别是在影视改编中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叙事。前者通过文字叙事,而后者借助镜头叙事。两者的艺术元素是相互交织的,文学具有电影的空间视觉性,要通过想象实现;电影具有文学的时间流逝性,要通过活动的视觉画面来表现。 以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电影作品《布拉格之春》为例,两者在叙事上具有共同性,而策略上却各有所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有叙事者存在,“我”在小说第一句提出“永恒轮回”的哲学命题,旨在为小说中的人物托马斯设置一个规定情境,即关于轻与重的存在编码。而导演考夫曼在长篇的哲学理论中提炼出了电影主题,选择用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长跑为主线,由表及里为观众展现轻与重的哲学命题。与小说的单线叙述不同,影片分为五个阶段展开情节:小镇初遇、感情插曲、布拉格政变、流亡瑞士、回归田园。 或许有人认为,影片《布拉格之恋》只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一段影像,像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镜子一样触手可及又凉气袭人,外化了小说深奥的哲学逻辑,使叙事更加通俗、生动。立足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我们能更好地解读影片的文学足迹,创作最佳的剧本,实现更高的电影艺术价值。
教育思想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要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特长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要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思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标是引导学生为实现理想的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现实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1)社会层面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我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多种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形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在现实社会中,主导意识形态与多元的意识形态长期并存而且相互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范。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也要研究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政治主导、民族文化主导、人本主导和社会核心价值主导等,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2)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必须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接受社会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以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的目标、规范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在学生社会化中,学生在不断的追求进步和实现理想而不是依赖于社会的生活条件。学生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难题探讨 (1)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特点。学生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特别是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美好的希望,又对所处的现实社会感到无奈,心里充满了诸多的矛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思想特点以及特殊需要、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他们在现实中要做出抉择,在曲折中发展,寻找出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与研究计划。(2)时代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新的生活方式、领域、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也要研究客观因素对学生生活影响的方式,解决学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激烈社会竞争、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对学生的交往、学习、入党、就业的影响,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所形成的压力,在社会大背景下感到困惑、失衡、失态的表现、危害、根源进行深入分析。(3)应用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能以具体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不能脱离现实,将大话和大道理。在理论的选择上和解决问题时,要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运用理论而不是相反。应用性就是研究要结合当前所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理论的构建,而不是满足于理论体系的主观建构。还要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问题价值进行阐述,对问题根源的探究,并要有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手段和技术。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要正确的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思想的影响与冲击,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迷茫与困惑的问题,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曲解,盲目的追求某种需求而偏离了社会的正常发展的轨道。因此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教育思想论文:论任鸿隽的教育思想 摘 要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着名教育家之一。他关于教育的一般理念、科学教育、大学教育和专门教育以及对与教育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都颇有见地。这些思想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和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 任鸿隽 教育思想 科学教育 大学教育 专门教育 任鸿隽(H. C. Zen,1886-1961) 不仅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现代科学观念的研究者和鼓吹者,而且也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家之一。1914年至1918年,他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系就读,获化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他在1920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请,受聘为该校化学系教授。次年,又应教育总长范源濂之邀,出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此后,他参与诸多与教育有关的事务,最直接的有两件:一是在1923年冬赴南京任东南大学副校长,任期将近两年;二是1935年9月至1937年6 月入川任四川大学校长。当学生、做教师、任官员和任校长的经历,无疑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加上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从而形成了他的比较有见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思想还富有教益,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教育的一般理念 关于教育的一般理念,任鸿隽的诸多论述散见于各种场合和文章。有趣的是,这些理念与哲人科学家马赫、彭加勒、迪昂、皮尔逊、奥斯特瓦尔德以及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的理念与实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任鸿隽对教育目的、教育精神以及何谓好教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同意阿诺尔特(M. Arnold)之说,即教育之本旨在“自知与知世界”,欲达此本旨之术则曰“凡世界上所教所言之最善者吾学之”。(p.62)他本人认为:“教育之目的,自个人言之,在造成行事之权能,而跻于独立自由之境也;自群体言之,在增进其幸福之品量,而助其稳健的发达。”他指出,其达此之术,不外二说:1)人性各有所近,其智慧之发达,亦旁溥四出不可方囿。故能备多数之途术,使人性之各方面,皆得所宣泄而臻于完善之域者,是为良教育制,反是则否。2)学者不但博闻洽识、多才擅艺而已,必得其专门之长,足以自立而涉世。能造究此才者为良教育制,反是则否。由第一说,则普通教育所由起,由第二说,则专门教育所由兴。(p.124)在谈到教育精神时,他这样写道: 西方大学之教育精神,一言以蔽之曰:重独造、尚实验而已。独造者,温故知新,独立研几,不以前人所已至者为足,而思发明新理新事以增益之。其硕师巨子穷年累月,孜孜于工场,兀兀于书室者,凡以此耳。此精神不独于高深研究见之,乃至平常课室之中,亦此精神所贯注。取譬于近,则如教科书之用,在东方尝由教者先讲释其义,学者乃退而读书。在西方则学者先读其未授之书,乃进而听教者之讲解。一则依赖在人,一则抽绎在己,其用为不侔矣。实验者,理必征实,语不涉虚,其在物质理化。所谓试验科学者,无论矣,乃至心理之微渺,教育之繁赜,亦以试验定其确否,而研究政治,攻治文史,亦必统计事实,综核理据,犹是实验精神之贯注耳。若乃科学本域以内,其注重实验,尤非东方所及。……彼盖以为是浅近之事实,可于书籍中求之,可于想象中求之,然去科学精神也远矣。(pp.110-111) 正由于教育的“最高目的与意义”在于“培养社会上健全与有用的分子”,所以任鸿隽把德育或健全人格的养成看得很重要。他表明,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就是有了学问,与社会也不见得有什么益处。古人说:“士先识器而后文艺。”我们现在的教育的口号应该是:先人格而技能。再者,各个分子要能为一个较大目标而通力合作。假如几年的大学教育,不能养成一个合群、克己、合作的习惯,则是教育的失败!健全分子的增加和同心协力,那便是烦闷力量的减少,是生活力量的增进。(pp.466-467)也是基于这些认识,任鸿隽以为一个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最大影响,莫过先生的学问与人格,其余的都可以说是次要。所以,先生的良否实为造成学校环境的最大关键。(p.453) 关于外国影响和教学方法问题,任鸿隽在评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赞同考察团的下述意思:一国的教育,应该根据其历史 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情形创造一种新制度,以求适合本国的种种条件,不可盲从外国,尤其模仿那文化经济和我们社会情形相隔太远的美国是不对的。但是,中国的现状特别是在内地,私塾和新式学校并行不悖。在许多学校,虽然教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白话的新科目,但是教法还是和从前念四书五经一样,而且许多学生心理也还在那里做他们的洋八股、洋翰林的梦。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考察团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外国化,实际上却是外国化不够。自然,我们所谓外国化,并不是说用外语讲授、学外国史地。我们所要的外国化,乃是功课的编制、教材的选择、教学的方法、人格的培养,是不是如外国学校的有目的、有办法?试看看我们中小学功课的庞杂、教法的呆板,正如陶内教授所谓“好像中国故意用教育使后代的人们呆蠢、神经失常和不快乐。”哪一件不是恰恰和近代的教育原理相反?我们参观过美国的小学教育,第一个印象就是他们注意养成学生的活泼精神和健全身体。但是我们的小学经验恰巧与此相反。这怎能说我们的教育外国化、美国化了呢?我们以为中国目下新教育的失败,一大半由于新的只在形式而旧的仍是实质。这种实质的改革,除欢迎彻底的外国化——即种种方法、精神的改革——无它道也。至于教学方法,他与国联报告的思路一致,极力反对违背实验精神及不合社会环境的一切教法制度,因为这些都是与科学的精神方法相反的。(pp.458-461) 任鸿隽在教育中重视基本工具的训练和自学习惯的养成。他在四川大学开学典礼上讲道:要求高深的学问,必须具有坚固的基础,故本年度课程,对于基本工具的训练特别注重。具体言之:即在一二年级,必须将中国文、外国文及普通科学修读完毕,到三四年级时然后学习专门功课,免致好高务远,一无所成。所以,本校自本年度起,决定各院系一二年级定英文为必修课程,定国文为文学院一二年级、理法农三院第一年级之必修课程。本学期为免除教学上灌注式的弊病起见,除少数特别情形外,所有讲义决定完全废除。要大家多读书,多动手笔记,以养成自动的探讨研求的精神。(p.545) 任鸿隽不同意学校当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翁的提法,也反对学生动辄革命。他径直指出,用民主国家的譬喻,归结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翁,是不对的。一个学校的存在,当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但是这句话又可以发生问题。学生对学校的现状不满而提出改良的要求,不能不说是一条合法的道路,也许是唯一的道路。不过,学生既非人民,学校也不是国家。一个学校除了教职员外,总得有一个管理主权的机关:在官立学校是政府,在私立学校是董事会。这自然有了一个最高的请诉所,而无所用其直接的革命行动。直接的革命行动,未必能与学生的利益相符合。因为知识、年龄种种关系,学生的利益,不见得是学生本身所能谋的。那么,学校的主人翁究竟是谁呢?他认为主人翁更不是校长、教员。他的回答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以为学校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设立的多元组合体,不能任意偏重一部分而抹杀其余。若不得已而要指出一个东西来做学校的主体,我们以为只有“学术”两个字可以当得。学术确实是学校目的的所在。凡是与学校有关系的,无论教职员也好,学生也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工作。凡是对于学术有贡献的,无论教员也好,学生也好,我们都可以说他代表主体的一部分。(pp.440-441) 针对当时一些学校由择师自由动机引起的风潮,任鸿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这个看来既是新鲜的题目,自然很容易引起青年的热情不知不觉地起而为它奋斗。不过,它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做不到。说也奇怪,我们中国人神龛上供的五位尊神,只有师一位是有选择余地的。择师既然本是自由的,所以向来就没有人想到“择师自由”的话。如此说来,“择师自由”即使不是舶来品,至少也近时的发明。如其还有相当的意义,必定与学校的组织不能分离。不过无论怎样持放任主义的教育家,从来不闻有主张小学生有择师自由的,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知识与能力。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但能判断教师的良否,并且能知教师学问的底细,而大学低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则做不到这一点。前者对自己学问的前途早有过相当的考虑,择师问题早已解决,近年学潮未在大学高年级或研究院发生过,就是明证。照此看来,用得着择师自由的似乎已不必要,而闹着要的似乎又用不着。任鸿隽在这里提供的可行方案是:与其择师,不如择校,这是行使择师自由的简便办法。进学校之后,再发现教师不行,还可以向校方提出合理的要求。若当局不听,唯一的方法是退出学校,然后在校外以个人的资格披露学校腐败和教师不称职的事实,以求社会上的公正评判。这样,在个人方面可以达到择师的目的,在学校方面也不至演出学生选举教员的怪现象;至少不至于如罗兰夫人所云:“自由,自由,天下许多罪恶,假汝之名以行。”(pp.501-504) 1930年代,社会上有一句最流行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作为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任鸿隽对此八面玲珑的口号不以为然。他说,照这句话的意思,救国读书,随兴所至,不必顾虑哪一件事的成功与否,而同时又可以兼筹并顾,这是多么便宜的事!须知,无论读书还是救国,都不是用半冷半热的态度所能做到的,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目前的道路认清。不用说,救国是我们的最高责任,尤其是在血气壮盛、感情丰富的青年,所有一切都可牺牲,何况读书的一点小事?不过在决心离开学校,加入救国之前,我们至少要问我们两件事:我们的主张,果然是我们深信不疑的吗?我们的方法,果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吗?这两个问题若不能解答,所谓救国事业也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还不如埋头读书,究竟还晓得我们自己做什么事。首先,学生们的主张并非深思熟虑。如1925年“五卅事件”某大学贴满了“打倒英国”、“直捣伦敦”的标语——我们搜索不到十万吨的海军,有什么方法能够打到伦敦去?1928年五三事件学生界的标语是“枪毙田中”——果然田中可以由我们枪毙,又何至于有“济南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界主张组织“东亚大同盟”、“联合东亚弱小民族”等等——不晓得弱小民族在哪里,怎么能组织起来抵抗强日?这些没有征引价值的主张正可以表示我们学生界知识的幼稚,谁也不肯相信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而这却是牺牲读书换来的成绩。其次,学生表示主张的最后办法常常就是罢课。可是罢课只是吃了砒霜药老虎的办法,拿自己的损失,来促他人反省。然而,他人若不反省,这个方法就失其效用。他人不但不与我们休戚相关,而且以我们的损失为利益,则这个方法完全失其意义。除非有什么更进一步的计划,可以偿罢课的损失而济其穷,则可断言罢课必不能达到救国的目的。最后,任鸿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们把学生救国的目的和方法弄清楚了,才可以进一步来决定对于救国或读书的态度。我们以为对于救国的方法,已经有了坚深信心的,他们尽可尽力去做救国的事业,不必拿读书来做幌子。对于救国的方法,还不曾有坚强信心的,我们以为要以读书充满他们的知识,养成他们的信心。我们可以改定前面的标语说:“读书即是救国,救国必须读书”。(pp.442-443) 任鸿隽把教育看作是终生的事情,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他谆谆教诲即将离校的 毕业生,要继续关注知识人格方面的生长,因为职业的忙碌、娱乐的引诱与社会一般风气的趋向,都可以使人渐渐离开学问的空气而趋向于平常庸俗的道路去。为免去这种危险,他奉劝诸位毕业同学: 不要因为离开了学校而离开你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你心爱的书籍,一个是你佩服的先生。你须知道书中的道理,等你到了社会上得到实际的验证,方才觉得明了亲切,而你的先生在客厅中比在课堂中更能帮助你。最要紧的是怎样利用你的闲暇时间。西方哲人说:“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不在怎样利用他的正经时间,而在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常常放在心上。(pp.466-467) (二)关于科学教育 20 世纪初,正是中国以“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的教育大转型时期。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各种新式的科学科目被列入教学计划,科学教育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为了使科学教育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任鸿隽殚精竭虑,不时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建言献策,鼓吹科学教育,阐述科学教育之真谛。 早在1915年,任鸿隽就认识到科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并在“科学与教育”(pp.61-67)一文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表明,科学于教育之重要,久已确立不移矣。其在今日,科学之范围愈广,其教育上之领域亦日增。还顾吾国,科学之真旨与方法,既尚未为言教育者所深谙;而复古潮流之所激荡,乃有欲复前世咿唔咕哗之习。他在详论了科学之定义、科学直接影响社会与个人之行为、科学有益于审美和人生后,得出结论说:“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科学之真精神”“岂不胜于物质知识万万哉。吾甚望言教育者加之意也。”他后来又一再强调:现今的时势,观察一国的文明程度,不是拿广士众民,坚甲利兵,和其他表面的东西作标准仪,是拿人民知识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的完否作测量器的。要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一切生活的程度,唯有注重科学教育。(p.243) 任鸿隽探讨了科学教育之要义和特点。他说:“科学教育之要义,约举之不出二者。一主于征实。科学之所研究者事实也,事实又有真伪之分,不辨事实之真伪,而漫言研究,不得为科学。二主于合理。兹所谓理者,乃事物因果关系条理之谓也。凡不生关系之事物,而牵合之若有因果者,是谓不合理之知识。反之于个事物间,能明其条理,举其因果关系者,是谓合理之知识,亦即科学知识也。他于是得出结论: 故科学教育之特点,一在使人心趋于实,二在使思想合乎理。能既此二者,而后不为无理之习俗及迷信所束缚,所谓思想之解放,必于是求之。所谓科学之应用,亦必于是征之。(p.216) 在1939年发表的“科学教育与抗战建国”(pp.546-552)一文中,任鸿隽集中讨论了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他说:“所谓科学教育,其目的是用教育方法直接培养富有科学精神与知识的国民,间接即促进中国的科学化。科学是二十世纪文明之母,是现代文明国家之基础。已为大家所共知。所以要中国现代化,首先就要科学化,抗战需要科学,建国亦需要科学。”要促进国内的科学化运动,教育方面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这是因为:第一,科学教育可以养成科学的精神,与充实科学的知识。科学教育应当是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这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方面。当学生学科学知识的时候,又知道了在实验室中这样证实课本内所说的真理与事实,无形中又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学生既熟习了科学方法,于是凡事不轻信,不苟且,求准确,求证实,这就熏染了科学的精神。学生经过十数年小中大学里科学教育的熏陶以后,将来无论到哪里,都会利用其已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而促进科学化运动。第二,科学教育可以培栽新进技术人才。国内现在急需个行业的专门技术人才,这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教育才能训练出来。第三,科学教育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的水准。无可讳言,目前促进科学文化的力量比较薄弱,这只有用科学教育去充实。把学生的科学程度提高之后,科学文化运动就增添了大批生力军。以后科学在文化运动中,就可以和哲学、文艺、新闻出版等各界分工合作,促进中国之现代化。总而言之, 科学教育最利于普及科学精神、方法与知识,最利于产生新进高等技术人员,最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准。这是科学化运动的捷径,也是科学化运动的大道。教育家应赶紧负起责任,从速充实科学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之发展,以求中国之科学化! 关于科学教育之内容,任鸿隽认为,第一种是普通理科教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之类,这些是基本科学知识。每个学生无论如何都应该学习,尤其是中小学的理科课程,必须认真教授。这应该从充实教材,增加师资作起。第二种是技术科目,这里面包括农、工、医、水利、蚕桑、交通、无线电等专门学校,以及医院所附设之护士学校等。我们的专科学校太少,培植出来的人才不够用,急需扩充。第三种是社会教育中之科学宣传。我国文盲既多,教育普及程度差,社会上一般人迷信过甚。在许多穷乡僻壤,人们以为疾病是鬼神作祟,甚至许多有崇高社会地位的领袖人物还在相信看相、算命、扶乩等事。这种缺乏科学常识的国民,在现今的世界里是无法生存的。故对于很浅显的一般科学常识教育,其需要应更甚于上述二项。然而,究竟应该如何推进科学教育,使之配合抗战建国事业,以达到克敌兴邦的目的呢?他觉得根本上应该:第一,训练好的师资。要认真提高师资训练班的训练标准,非但注重教材内容,还要注意教授方法。在职中学理科教师也要不忘自我教育,重视自己的教业,时时揣摩教授法。其次,供给好的教材。我们要编好的教本,制好的标本,好的仪器,办好的实验室,没有这几样东西,根本就谈不上科学教育。最后,对于推进科学教育有绝大关系者,就是科学研究工作。这不仅有益于科学本身,而且直接有助于提高师资和编好教材。对此,任鸿隽在它处还有一段话讲得恰到好处:“拿任何一种科学作例,必须自己作过一点独立的研究,然后对于科学的原理和精神,有一个深切的了解,教起书来,自然头头是道,能引起学生的兴趣。”(p.453) 任鸿隽早就洞若观火:中国当时的科学教育,至少有两大缺点。一则专注重科学之传授,而不问科学之研究。一则仅以研究之事委之学校,而不别求直接有效之途径也。(p.283)他进而剖析了科学教育大部分皆属失败的原因:岂不曰讲演时间过多,依赖书本过甚,使学生虽习过科学课程,而于科学之精神与意义,仍茫然有得乎?则试问之今科学教师,何以只知照书本讲演,岂不以彼所从学之教师,其教之也,亦如是则已乎?如此递推,至于无穷,然后知 无真正科学家以导其源,欲科学教育之适如其分,不可得之数也。换词言之,即有科学乃有所谓科学教育,而国内学者似于此点,尚未大明了,此一事也。其二则为对于科学之误会,对科学之真意和价值动觉隔膜。(pp.309-310)他还揭示出:“中学及大学教育的过于偏重讲演与课本,都是与科学的精神方法相反的”(p.460)。 科学普及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任鸿隽对此十分重视,他一生亲自撰写和翻译了诸多普及性的科学文字。他内心早就孕育着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介绍科学的最佳方案: 所谓科学者,非指一化学一物理学一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故所谓科学者,决不能视为奇技淫巧或艺成而下之事,而与吾东方人之用考据方法研究经史无殊,特其取材不同,鹄的各异,故其结果遂如南北寒燠之互异耳。同时欲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绍介整个科学。盖科学既为西方文化之泉源,提纲挈领,舍此莫由。绍介科学不从整个根本入手,譬如路见奇花,撷其枝叶而遗其根株,欲求此花枝发荣滋长,继续不已,不可得也。(p.683) 显而易见,这里的“枝叶”指科学知识和科学应用,而“根株”则指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任鸿隽深知科学普及的难处和重要性。他说,想把一个颇为抽象的科学主题,拿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困难是很大的:他或者把问题的中心隐藏起来,只拿肤浅的方面或模糊的叙述给读者,使读者心中发生一种被骗的了解幻象;或者他对于问题说得那么专门详尽,使没有训练的读者,无法了解他的说法,也就没有勇气再读下去。假如把这两类通俗科学文字除去之后,留下来的是何其之少,但是这一点点却是真正难得的、极有价值的东西。使一般人有机会去经验——自觉地和理解地——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努力,是极端重要的事。每一个科学研究的结果,由几个同行专家拿了起来精研、应用,还是不够的。把知识的整体局限在少数人的中间,将使这个民族的哲学精神失去活泼、生气,同时也将引到精神上的贫乏。(p.649) (三)大学教育和专门教育 任鸿隽有多篇文章专论或涉及大学教育和专门教育。他考察了西方大学的起源,谓西方称大学在英语曰University,德语曰Universit?t,法语曰Universitos。在12 世纪时,一称学校内之一群人,有授学位之权耳。其后学校组织愈完,规模愈备,乃为学校之专称。其义为大、为通,盖言无所不备矣。故设科不完者,盖不得为大学。大学与分校(College)异。分校为教授一科或数科之处,大学则必萃人类所有知识以设教。是故其教为高等以上之教育,而其科目不出一科或数科者,则皆谓之分校。其分校所授关于某项执业如工、商、医、律者,则谓之专校。必合各分校与专校而总汇之,乃得谓之大学。自组织上言之,分校为大学之一部,大学为分校之全体。分校与大学,盖一而二,二而一。他追寻了大学发达的原因与知识和财政有关: 大学者,知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所。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机。国无大学者,其知识必无由进,而文明之运,乃等之不可知之数。虽然,大学者,又知识之产物也。今夫学术歧出,异流而同源。譬如一本之树,枝叶扶疏,方向各异,而其根则一。众学之间,不能无彼此关系,亦犹是也。 至于财政上之关系,合之则费省而效巨,分之而费奢而效小,此生计学上之定理与大学之组织亦呈其效。大学之趋于完备,生计学所谓“大事业之内益”实左右之,或非妄耳。(pp.106-107) 任鸿隽揭示,目下国内大学的大病正在没有做到一个“专”字。此处所谓“专”自然是指高深的“专”,而非指那单简的“专”。高深的“专”,我们要假定它对于基本的功课,有彻底的了解与确实的训练。对于专门的功课,曾做过广博的搜讨与独立的研究。这与所谓“课程的统系化,常识化,精攻不令偏枯,深入方能浅出”根本有点不同。一种学问,无论是自修也好,教人也好,必定要有心得,有源头,方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单靠口耳分寸,展转传述,自修固不能有成,教人尤不易发生信仰。(p.453)于是,他给大学下了竖、横的定义,并对前者尤为强调:严格说来,凡没有设立毕业院或研究所的都不能称为大学。这个定义,可以说是竖的定义。它是以程度的高深来定大学的标准的。我们教育部近年规定大学的组织,要有三个以上独立学院的方才可称大学,其余凡只有一个独立学院的都只能称学院。这是以范围的广狭来定大学的标准的。这可以说是横的定义。横的定义,虽然可以革除许多组织不完、规模不备的野鸡大学,但对于提高大学程度的一层并不发生影响。不特如此,有许多学校,因为要勉强适合教育部的规定而保存一个大学的名称,于是本是工科学院,而无理地添上些文科理科。结果,大学是成功了,而学科程度则毫不加提高,甚且因经费少而设科多的原故,大学的学科反而比专科的程度更低。(pp.509-510)任鸿隽的这些话是在70 年前说的,不知底细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某个今人说眼下的事呢! 任鸿隽还谈到国立大学的合理化问题。他认为这至少应该从三方面考虑,即学校的地点、组织和分配。他在逐一详细考查之后得出结论:似乎通盘筹划一个国立大学分布的地点,整理现有的组织至最经济、最有效的限度,而且注意学科的分配,使各大学能因应时势的需要,得到平均的发展,方不失“合理化”这三个字的意义。(pp.531-535) 任鸿隽对专门教育以及师范教育也很关注。他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曾对专门教育予以界定,并特别指出:“实业教育占专门教育之重要部分,故实业教育于教育上之位置亦从可知矣。”实业教育之勃兴只不过是近数十年之事,其理由在于:1)自科学发达,新制迭出,工业革命之大力,既扫荡全世界一新其面目,国于其间者,社会组织遂不能不因之变更,而以实业家为之中坚。为社会发达计,势不得不注重实业教育矣。2)实业之位置既高,其组织与制造之术,亦日趋于繁衍而奥邃。3)社会愈进,生计愈高则人之待于物产者亦宏多。他接着论述了实业教育之意义和范围。实业教育,在赋学者亦相当之职业,而非即职业教育与职工教育。实业教育实兼造成实业上之高等人才,司发纵指示之役,及具开创建设之能者者而并包之也。所谓实业教育者,举其类则有:专门教育(凡高等以上之实业教育皆属之)、商业教育、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室家教育(凡剪裁缝纫调制和保存食物之职,不在家庭厨舍之内,而自成一业者属之)。自其程度别之,则有如大学内之实业专科,中等实业学校,初等实业学校,补习学校等皆在其内。实业学校的种类及统系由最低之初等至最高之专科,大别可列为七:最初实业教育,一曰职业前之实业教育(prevocational industrial education);初等实业教育,一曰介立实业学校(intermediate or separate industrial school);中等实业教育;职业学校(trade school);半工学校(part-time co-operation plan);续习学校(continuation school);高等专门学校。实业教育有其特殊性质,以普通教育之制驭实业教育,无当也。实业教育之要点是:1)实业教育,高等者必兼虚、实、狭、阔四义。何谓虚?谓物理、化学、算术、图画诸科学,凡为制造工业所基者,其要义理论不可不习也。何谓实?工场经验,为必要不可 缺之需求,非是无论其理论学科如何美备,不得为实业教育。何谓狭?学者当专学一门,以求至乎其极。凡其藩内之事,无不豁然贯通。何谓阔?学者于一实业,不但既其内蕴,又当通其外缘,期能随处取材以增进实业之效率。若是诸义,诚非一蹴可跻,而以高等实业教育揭橥者,不可不勉。2)中等者须与地方情形相协适,而无冠履入越之讥。中等以下之实业教育,期目的不在得事业界之头脑,而在得心知其意之工人。3)实业教育之组织,当以其目的以定学科之范围,设备之繁简,铺张门面,与因陋就简,皆非事之善也。4)实业学校之教师,当取老于实业之人。此理甚明,然行之非易,一以适当之人不易得,一以即有其人亦未易罗致也。任鸿隽还就中国实业教育现存问题做了分析,提出注重高等(非谓中等以下无足轻重)、以切于实用为贵的看法。(pp.124-132) 任鸿隽对农业教育似乎情有独钟。农业教育是什么?他用简单的一句话做了回答:是利用科学的研究,以求农业的进步。故农业教育是应用科学的一种,这是第一个重要性质。第二,农业的性质,无论什么新法与研究,要有大规模的应用,然后有效能可言。所以农业教育的最后目的,就在它的最大应用。这两点若不顾到,而高谈农业教育,是无异于扪龠谈日的。他进而表明农业具有与工业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工业教育的最大目的,在造成几个工业家以建设一些新工业。农业教育的目的,若仅仅在造成几个农业家以设立几个新农场,不用说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即使达到了,我们仍不能说是农业教育的成功。因为农业教育的效用以普及于多数农人为目的,少数人的独善其业,于大体是没有多大影响的。由此观之,国内的农业学校,都不免有两重大失败。一是现今的农业学校不能造就农业专家。一个农业专家,必须自己来自田间,或者对于农事工作有相当的关系或经验。但是现在的学生,与此不沾边,学成之后去干祖传的“士”的职业或做任何不用手而用脑的工作。另外,农业学校自身和实际农业的隔离。学生只从书本学习舶来的或理论的知识,回到乡间就有邯郸学步之叹。农业学生不能业农,不能不说是农业学校的第一个失败。由此引出第二个失败,那便是农业不能改良,不能把研究结果利用于大多数农家。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农业学校的职责:造成研究的人才,养成许多推广的人才。第一种人才,是属于学术研究的,需用较少,但造就较难。第二种人才是属于组织及行政的,需用较多,但造就较易。一个农业学校,最好能兼筹并顾,尤其要办好学术事业。任鸿隽进而阐明了农业教育的三个阶段:关于学术的教育,关于训练人才的教育,关于普及农民的教育。他说,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是劈头要承认农业可以用学术来改进,而不是完全靠天吃饭,或是墨守旧法,故农业教育是近代教育统系中的一个苍头特起的异军。学术研究,是农业教育的根本,但在事业性质上,不能像一般教育之过求普及,不能降低程度标准。要把少数专门研究之结果,应用到成千累万的农家,这是农业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推广人才的养成所,可以是高等农业学校或农事试验场,他们对于农业的专门技术,有相当的心得与训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实际研究的空气中养成出来的。普及农民的教育似难而实易。困难的是农民人数太多,知识太低,不能强聒不知,家喻户晓;容易的则是农人所注重的是实际利益,有利之事自然会争先恐后,服从指导。研究之事应属于学校,推广实行之事应属于试验场。根据目前情况,应有轻重缓急,前者应取集中政策,后者应取普及政策,二者应该相携并进。此外,农业学校的当局和教员应当使他们久于其位,非有万不得已的事故,不可轻易变动。因为一种农业的试验,每每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动辄人事变动,往往使其功亏一篑。(pp.444-450) 任鸿隽对师范教育的存留与否也很关注。他通过考察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提出师范教育是否必须要一个特殊的大学来实施与进行?也就是现今师范大学所施行的训练及研究是否可由普通大学来代替?他的讨论从师范教育的内容入手。在他看来,师范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本身,如外国语、国文、算学、物理化学等等,这是所以为教的。一是技术的训练,如某科的教授法,某种教材的选择运用等等,这是所以行教的。一是教育学的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等,这是教授法、教材选择等等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成为少数学者的专业,普通做教师的人,自然不能不有相当的了解,但不能作为一种普通的训练。知识的本身,实在看不出普通大学与师范大学有什么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地方。技术训练也不是两种大学的分别问题,而是某大学的教授是否良好的问题。教育学的研究,有蔚成专业的可能,对其研究应该而且必要,在普通大学中研究并不比在师范大学中吃亏。他得出的结论是:凡现今师范大学所施行的训练与研究,无不可拿普通大学来代替。自然,这并不是说普通大学的功课即等于师范大学的功课,而要经过相当的斟酌损益,方能适合于师范教育。可见在原则上,师范教育可以在普通大学进行。至于实际改革应该如何着手,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pp.451-455) (四)有关教育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新颖教育理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任鸿隽不时就许多与教育有关的政策问题、具体做法发表议论。这里,限于篇幅,我们仅仅涉及一下他关于选科制、利用外国教材、留学生政策的议论。 任鸿隽对对选科制的说明是:选科制者,校中设各种学科,而无一定课程,学者得自由选择其所好之科而学之之谓也。东方高等以上学校,科目课程有定,入校则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问何科当取,何科当舍。入西方大学则不然,只有一泛漠之目的,至于专攻之门与寻致之途,一切处于学者之自择。欲行选科制,必其以下三者:学生虽无一定科目而有一定量之工课(unit),达不到者不得卒业;此一定量工课必有一部分属于一门;各科皆有教者为学生顾问(adviser),学生择科时得咨询之以定选择方针。选科制其利不可胜道,今约举之有七:学者得自由发展其才能以达最高之域。高才之士不为一定课程所束缚,得发挥其天纵之能,以登峰造极。中人以下,亦得就其性之所近勉强学问,日进有功。其于才性之发舒,精力之节省,两有得焉。其利一。学者得均受各科教育以成全才。有一定课程者,既欲求备欲一门之中,即不能旁涉它门之藩。是故习文学者或不暇问津于自然科学,而业专门者,其研究囿于方曲,亦无暇涵养文学趣味,此非教育之本意也。选科制不然。其未在执业专门者,其时间甚裕,其可选之材甚广,固可洽学赅览,尽博文圣通之能事。其利二。便学者时间之利用。其利三。增学者对己之责任心。在选科制下,所习科程由一己自由意思主之,从而可增强其责任心,而责任心乃成材不可少之要素。其利四。观摩之广。因各科学生变动不居,固一班之中,各级之人与各科之人具备,言谈微中,足以广益。其利五。教育之竞争。有选科制之校,其教科之良否,不益其课程为断,而益其科目为断。故其校某科而良,则学者云集。而不良者,讲室之门可罗雀矣。良楛易彰,教者益奋,而教育乃因竞争日益发达。其利六。管理上之便易。其利七。选科制虽善,行之亦有难者。主要是须人才与财力,学者与教者须皆臻众盛,学者须有自觉之智力,研几之决心。不过,此三难者,皆教育幼稚时固有之现象,及其既达,必经此制。此制未行,终非教育之盛,而未足尽作人之道。(pp.108-110) 关于大学讲授科学课程多用外国课本且用外国语讲授问题,任鸿隽在1918年就有自己的看法:“此吾以为期期不可者。吾所以反对用外国语文讲授之理由,不特因语文隔阂,学者不易了解,即了解矣,亦用力多而成功少。抑且言及科学,学者本有非我族类之感想。设更用外国语讲授,则此种学问将终被歧 视而不易融合为中国学术之一部分。”15年后,他对讲此话的原因作了说明:因为当时的理科教育尚在萌芽,程度稍高的课程,便非依靠外国教本不可。因为用外国教本的原故,教者也就自然而然地用外国语来讲授,以图清楚与省事。但是这样的教法,于中国的科学教育的前途有极大的障碍,是不消说的了。理科课程的中国化,非先有中国的理科教本不为功,而在当时科学教育方在萌芽的时候,用外国课本和用外国语讲授,或者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对全国立案的大学理学院的三分之二、立案高中的二分之一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使他惊诧不已的,自然是各科的外国教本所占成分很大。他认为,这个现象,不能说是偶然的,无关宏旨的。它至少证明我们这十几年来,尽管大吹大擂地提倡科学,但是对这一点最小限度的科学教育工具,还不曾有相当的努力。它证明教课先生只知展转负贩、坐享其成,绝不曾打定主意做出几本适合国情的教科书,为各种科学树立一个独立的基础。它证明我们学校组织不完善,使我们的许多科学家,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消磨在课堂教室口讲指画之中,绝不让有多余的时间来从事着述工作。它证明我们多少教育家宁愿把闲暇时间消磨在麻将电影里面,绝不会把科学教学的工作,当作一件重大的教育事业。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吾国近年出版的大学高中理科教科书,实在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多,而得到教授先生采用的,不过寥寥几种。这个现象只有两各理由可以解释:一是教者及学生还不曾摆脱崇拜西文的心理,以为凡学科能用西文原书教授,便可以显得它的程度特别高深。于是即使在中文里有同样可用的书,他们也宁愿舍中而用西。二是中文出版的书实在太差了,而且选择又少,不容易满足各个学校的特别需求,所以不得不取材于异域,这个理由似乎更重要些。调查还表明,凡大学高中采用的西文教科书,都是美国出版品,绝无欧洲各国出版的教科书搀杂其中。任鸿隽认为,这是不正常的:有些国家如德、法,因为文字的关系,他们的教科书不易受我们的光顾倒也罢了,至于英国出版的各种理科教本,未必就无一本比美国出版的好些,可供我们采用?这可以见得我们即使在采用他人现成的教本方面,也不曾尽得采访选择的能事。(pp.468-472) 关于留学政策和留学生问题,任鸿隽也有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作为一名较早出洋的留学生,他在赴美不到半年就发表文章,阐明留学生在中国欲承担建立学界之责任,必须兼通国学方可: 于忠于所学之外,尚有一不可不备之要素焉,则其人必兼通国学是也。吾所谓国学,固非如经生老儒,钻研故纸,穷年矻矻,至死不休者。而于吾学术思想之大要,历史推迁之陈迹,不可以不知。属辞比事,笔于手而出于口,所以自尽其义之术,不可以不能。此其事之重要,有二故焉。一则知彼而不知己,不可以为完全学者。一则留学之职在于贩彼所有,济我所无。负贩之道,在利交通。国学文字,所以为沟通彼此之具也。今以吾国土地之广也,人民之众也,待举之事之繁也,而留学各国者,无过数千百人。骤观之,其数若庞然可骇。及其归也,如以杯水益巨海,泯然于若有若无之间矣。将大增留学之数乎?自教育方针及国家财政言之,其势复有所不可。其唯一补救之方法,则曰吾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而已。夫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其事在此一人,能以其学传播于数十百人。非其国文能着书立说,自达其意不为功。吾闻西洋留学生归者,令为教习,所授则旁行书也,所讲则外国语也。如是则与外国学者何异?夫外国学者虽众,不能有益于中夏学界,彰彰明矣。(p.8) 任鸿隽早在1914年就慨叹留学生归国无用武之地:“吾留学生囊橐数年之讲章实习以归,归而无学校足供砥砺也,无图书足供参考也,无工场足供实验也,无师友足供切磋也。而又张冠而李戴,削足以就履。数年之后,尚有丝毫学理,储其胸中耶?”次年,他通过椷札之所涉及,报章之所披露,列举了留学生有代表性的三类例子:或学成而归,可谓少有可用之才;或不亟于改换脑筋,归后一接旧社会,旧习惯,将旧病复发,不可救药,博弈饮酒以终日;或考试留学生,续科举之余习,使人才集中于仕途。针对第一类,他发出诘问:“才而不用,则安用才为,安用其遣学之为?”针对第二类,他喟叹:“不暇为吾留学生惜,为中国前途痛也。”针对第三类,他强烈表示: 吾谓科举之为害,不仅在所以考之者非有用之学,乃在率天下之才智,而入于政治之一途。人才集中于政治一途,则社会上事业固失。而所以应考者,陈纸空谈,即所谓莅民治事,亦非所习,则政治之事又失。今之留学生,固不仅从政之才,而多致力于工商、制造之学,以此散之四方,从事于生利事业,则社会改良庶几可望。今政府乃以考试一举,集数年中之留学生,而置之部曹闲散之地,是名用而实锢之也。即用得其所,而注全国有用之才于政治一途,亦岂计之得者,政府已矣。吾愿留学归国诸君,稍稍留意于社会事业,而勿以考试为终南捷径,作金马门避世之想,则国事或尚有望乎!(pp.49-51) 任鸿隽对实业留学生回国后用非所学极为关注。他考察和统计了数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麻省工业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情况:真从事于实业者,不过全数之半;即从事实业矣,亦不过受庸于已成之实业,岂能自创一实业,为国家开生利之源者,盖渺乎未之闻也。夫有实业人才而无实业以用之,有才亦等于无才。既无坐享成功发挥所能之地,何不自创实业而自用其能,即实业人才当用社会也。实业人才之所以未用社会,除包括无资本佣值等等之外,在于实业人才在求学时无实际问题以供研究。于是,既兴之实业,唯有常守旧法,不事改良;未兴之实业,莫为之创,亦终古无由发生。合两方面观之,留学外国者,有研究实业之机会而苦无材料,国内实业家有材料而苦无研究之人。两方面不能相互为用,乃至两败俱伤,其原因在于缺少一介绍机关。再者,我们要效法收效独多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出外留学时,皆具有一定之目的,对于欲研究的问题,先已知其大要,到外国专研究此事,归国即举措之耳。(pp.120-123) 在一篇论“大学研究所与留学政策”(pp.509-511)的文章中,任鸿隽指出以前拿范围的大小作为大学的标准不切实际,致使大学还没有办到设立研究所的程度,派遣留学生自然是一个不得已的补救方法。但是,长此继续下去,则国内的大学永远只能给外国大学作一个预科。尤其是,在目下留学政策盛行的时候,凡在学校成绩较优,学问欲较高的毕业生,谁不愿意去应留学考试,而偏要死心塌地地在本国学校做一点研究工作?所以我们的留学政策,直接有碍于大学研究所的发展。其次,也要考虑一下经济问题,留学生费用巨大,用其半数于研究所,十之有八不愁设备与经费无着了。但是,国内若没有可以代替外国大学为我们制造专门人才的机关,则停派留学生即等于断绝了自己上进的道路。他提出的对策是:有必要恢复30年前外国学者来中国讲学的风气。从前因为国内无人,不能不请外国学者来教我们初步的学问;现在因为国内已有相当的人才,尤其要请外国学者来引导我们做专门的研究。从前请外国学者,可以说是浪费;现在请外国学者,可以说是经济政策。问题是我们所请到的是不是真正的学者,能不能做我们的导师罢了。 教育思想论文: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寻求、探索适应新形势所需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每一位政治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和新世纪党和国家培养新型合格劳动者的目标要求,谈谈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但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利益的膨胀。不少青少年学生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他们还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德育工作核心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也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在培养目标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国家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让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等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以课堂为主要形式,用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观点和科学基础知识来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因此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是政治教师按照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任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情感、意志,陶冶道德情感;确立坚定信念,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付诸实践行动,形成道德行为。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因此,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第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要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十一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任何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政治课教学改革都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加强政治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等精神风貌,它决定素质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道德品质的总和。故人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政治教师只有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学实效。起到塑造学生“灵魂”实效主义。 二、推行教改,实施开放式教学,确立使用学习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开放式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思想政治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体现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独特的教育功能。例如创设总是情景、彩多媒体教学、运用对比、图表、选取典型事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三、全面开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应通过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理想、信仰、信念教育。由于有些学生缺乏“三信”,即对马列主义、思想的信念淡薄,对党的领导不够信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旗帜就是形象。”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地大物博,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聪慧,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更加美好。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爱。三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四是、革命传统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必须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最伟大的事情,懂得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离不开劳动的道理;懂得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国国情和创业本身决定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五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依法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其实质就是强调法律为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主干。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列举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才能做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伟大任务,光靠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建立教育网络才能实现。例如:定期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努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建设德育教育基地。如: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定期请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法制课,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观念;此外,政治课教学还应该和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思想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分析 一、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何为意识形态性?要弄清此问题首先要把握何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个意义广泛、争议颇多的概念。法国学者特拉西在19世纪最先使用“意识形态”一词。此后,意识形态一词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但对其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哲学界和政治学界通常把意识形态与观念上层建筑等同起来,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阶级性是其本质特征。笔者赞同俞吾金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2](P129)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始终是意识主体对物质生活的反映,是对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反映。换言之,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意识形态。正如列宁所言:“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3](P326-327)在这里,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传播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的,是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体现为阶级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归结为阶级性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尽管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更多地是与政治教育相适应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归结为阶级性,容易使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政治教育,难以全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当部分是社会性的,是社会各阶级都能认同和接受的。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性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广泛,能较好地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意识形态性也更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 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质属性 一切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4](P17)我们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等角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意识形态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始终,是其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定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P98)综观阶级社会发展历史,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来传播反映其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尽管内容、方法、称谓等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意识形态教育。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国家权力也是如此。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不能一劳永逸地取得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与其他政治力量的较量与斗争。任何一种力量要在竞争中胜出,都必须借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并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优势。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二是反映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三是反映当前社会中生长着的新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冲突。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其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证明统治阶级比被取代者更具优越性,使其权力上升为合法性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统治阶级权力的合法性提供有力辩护,能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维护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并要求社会成员按照统治阶级制定的行为准则行事。其目的就是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批判、整合等功能,统摄相近的意识形态,分化消蚀异质意识形态,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而在精神上瓦解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性是贯穿其始终的本质属性。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也是不同的。“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5](P1)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到了阶级消亡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才能消逝,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发生质变。 (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来。在诸多矛盾中,有一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体现在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事物的基本矛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基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1](P6)。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是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动力。这一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转变为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个体也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社会要求,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也就是说,这一矛盾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要求的个体化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社会要求的个体化,意味着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意味着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体现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自觉反映,但是,“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P152)。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必须掌握群众,必须实现个体化,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这一过程能否自行完成?列宁基于对俄国工人运动的深刻认识,对此作出了说明。“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P317)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主要途径,它能用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使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与体现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品德走向统一。这样,通过转变了的人的实践活动来发挥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一定意识形态的把握。只有接受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品德,即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7](P283)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要重复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之中。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个体亦是如此。一个新生儿实际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他必须不断地接收外界的各种思想观念,不断地内化社会意识,实现从自然存在物到社会存在物的转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内化一定的意识形态,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即思想政治品德。这不仅使一定意识形态得以巩固和发展,而且使个人发展获得更为充分的条件。俞吾金对此作了比较深刻的说明:“一个人愈是与某种意识形态认同,他在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中的生活就愈是得心应手。”[2](P3) (三)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教育的特有属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看,意识形态性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着标志。我们通常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强调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突出其特殊性以示区别。在这里,有必要专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区别。我们看到,正是意识形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教育区别开来。在阶级社会中,一般的教育也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但是,一般的教育并不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是直接服务于阶级的,其意识形态特征远不如思想政治教育鲜明。对此,我们可以从内容、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就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于一般的教育而言,它们要么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要么反映的是意识形态的某一方面,如哲学、艺术。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直接就是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全部。作为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意识形态的内容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我们通常认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但是,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方面就没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教育,正是这些意识形态构成部分的具体化。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比任何一种其他教育更能体现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从目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维护一定阶级的地位。一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服务的。它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使之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意识形态是可以与暴力相提并论的斗争工具,是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形式。要夺取或巩固政权,总要营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工作。不论革命阶级还是反革命阶级均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证明本阶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并广泛传播,使之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二是研究、批判对立的意识形态,以维护本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三是结合社会现实发展本阶级意识形态。就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实施者是高度专业化的政工队伍,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它不仅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之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行动指南,而且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现实要求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实现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就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坚持其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其主导地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共同性,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社会的共同利益。若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它就不可能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恩格斯曾指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8](P434)因此,即便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类社会共通之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阶级的,任何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企图都是危险的。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深刻变化。有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有人怀疑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有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等等。“淡化意识形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危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在理论界,有人提出用“思想社会教育”、“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也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自觉地向社会、向公众回归,纳入“生命教育”、“交往教育”等内容,甚至认为只要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事精神引导的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主张,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性的丧失,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后一种观点,貌似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实际上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失却了根本。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斗争是常态。只要阶级还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对立的。在这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中,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削弱,都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加强。因此,“淡化意识形态”实质就是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淡化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是西方为消解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政治思潮。在理论上,他们不管是意识形态衰落,还是意识形态终结,都只强调一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必然会失败。在实践上,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全方位、宽领域、不间断地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今天,无论是电影、电视、音乐,还是情人节、圣诞节等,无不充斥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气息。为什么意识形态斗争如此激烈?因为意识形态对于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有特殊作用。它可以实现政治主张的社会认同,可以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沉积于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赋予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职能,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能促使人们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马克思说得甚为明白:“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9](P35)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跌入“淡化意识形态”的陷阱。苏共亡党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淡化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殷鉴不远,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我们要引以为戒,吸取苏联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教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教育思想论文:创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创业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上完全服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对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压抑和阻挡,没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创业教育更加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学生内部,教育方法不再单一,而是变得多样化。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入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实现教学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和能力。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一致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个性,培养学生进行创新的思维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大学生进行创业主要的素质便是拥有创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创新性。这些内容都是与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市相互融合的,能够实现两者的真正结合。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诚实品德,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目前,创业难度很大,必须拥有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和失败后坦然接受的心态。两者都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完整性格,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三)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相互依托性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展开,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说理法、实践锻炼法、学生主导法、个体体验法等都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创业教育更加需要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可以通过个案分析、市场调查、专题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三、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理念宣传,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教师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认清学生的社会发展性和个体发展性。第二,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重点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展开相应的培养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本身存在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加以提炼和培养。第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明确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应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课堂教育应该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新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和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创新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很多创业的创意都来自于实践当中的灵感,所以加大实践培养力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开设人文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为毕业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一,应该注意更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上支持创业教育。第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组织制度,在组织上应该支持创业教育。第三,大学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具体的载体,因此学校的一些物质标志应该建立起来,让创业氛围可以充斥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第四,领导加以重视,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传播者要身体力行。第五,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创业热潮或者是支持创业的风气,这样,学生进行创业的过程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兴趣和激情。 四、总结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而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创业素质。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从具体的实践入手,将创业理念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思想论文:思想道德建设从爱国主义教育开始 作者曹增平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更应得到进一步加强。爱国,在源源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已积累成为一种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成为维系着我们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纽带。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对祖国、对人民怀有朴素的感情,对他们进行培养、引导,使其拥有民族节气和团结向上的精神,这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他还指出:“祖国是一个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环境。”列宁的这两段话不仅阐明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根源,而且也阐明了爱国主义的属性。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却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讨的。 一、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 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老师、学生的热爱,人们对一事物的热爱,常常表现在事物外在的物质形态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不是一种没有依托的纯精神意识。它往往表现在对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教师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貌、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介绍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东方大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山峰,拥有世界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流等等描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当然,要培养学生爱国的热情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学生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念。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例如,教育学生碰到垃圾要怎么办,看到水龙头在滴水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学生身边最小的事情,而这些最小的事情正是爱国的开始。 二、从了解祖国的历史开始 了解祖国的历史,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重要手段。如介绍远古走向古代、从古代走向现代,介绍地动仪的制造、圆周率的发现、《本草纲目》、四大发明以及原子弹的研制、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学生了解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性的民族。认识到自己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八一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等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无数先烈、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精神,使学生懂得,祖国的今天是由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得来的,我们的几天来之不易。每个中国人都应牢记祖国的今天,珍惜今天,创造明天。 三、从传统美德的教育开始 以往爱国主义教育喜欢灌注理想,比较空洞和脱离实际。其实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利用生活中相关的事实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把空洞的口号化成具体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 中华传统美德源源流长,爱国者的风范数不胜数,经常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爱国事例,讲华罗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事迹;讲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保持世界领先,几十年刻苦钻研的成功事例等等,都会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激发。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经常进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天下为公、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样要求自己,怎样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人。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民族英雄爱国的事迹。如张学良、杨虎成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民族英雄邓世昌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不惜以身殉国,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风骨、高尚气节和爱憎分明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生动、有吸引力,就应当研究社会大气候、学校小环境,抓住热点,不失时机地开展针对性教育,方能收到实效。“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爱国情怀,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他的伟大实践,更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光辉榜样。让我们像他那样,把爱国之志化作报国之行,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育思想论文: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曾经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 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育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因而收效不大。为了克服以往德育工作的弊端,学校“在改进德 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1〕 怎样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化?这要从剖析“素质”内涵谈起。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 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 起作用的基本品质。”〔2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 说已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 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 素质化”的程度。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 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 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 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 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道 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 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 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 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 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在研究“知——情——意”系统时,引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它不是 单一的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 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3〕 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 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 ,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 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 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 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由于道德内化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因此研究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从优化外部作用的条件和激励自 身内部因素入手。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优化外部条件 促使道德内化 外部条件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本文选取与“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有关的方式作为分类标 准。 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 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 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理喻条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 心服”就是“理”的内化,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内化。在学科教学中渗 透德育,“文以载道”,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 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 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 、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法制教育、 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 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导向和激励,其作用 不可低估。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 促进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很多,这里无法一一枚举。 三、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 “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 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 ”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 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 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 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 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制信息(即坚 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 的行为输入(或强化)新的信息。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不同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循环交替进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强化控制信息 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 《守则》《规范》上墙等。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 、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 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 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 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 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四、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 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4 〕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 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 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作深入全面的探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 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 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 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苗头就及时 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想通过隔绝学生与社会的 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所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 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才能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 教育思想论文: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快乐体育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一、快乐体育的目标和内容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矗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特点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 2、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相结合。 3、在教学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体育教学应是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4、在教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5、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的依据和实践意义快乐体育在教育论上,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认为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语)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 快乐体育的提出和实践引起了下列一些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1、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 2、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 3、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强调将肉体上的苦转化为情感上的乐,这就是“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在意志上主张勤学,反对怠学。 教育思想论文:对于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探究 一、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要准确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发展变化即运动着的概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必将更完备、更准确、更科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内容丰富多样,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遵循教育规律,并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是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的。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与之同质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作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础,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的形式把社会主导性文化传导给大学生,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着重于加强对大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教育。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侧重点不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作用,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人文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侧重于指向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结合 (一)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 1.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围绕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文化素质教育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以大学生的实际知识层次为依据,围绕着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这使得融于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影响,既适应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教育内容和影响力可以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跨越时间和空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延伸教育触角,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其目标却具有深度的一致性,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于一体,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其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很好地丰富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单一的形式。高校通过文学艺术活动,将我们传导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环境建设等联系起来,就具有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等特点,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便能够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教育思想论文: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特征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中,范畴问题一度曾引起过学界的重视,涌现出一批研究文献,论述了不少范畴,甚至有学者对范畴做出了比较系统而富有启迪的研究,如对范畴进行分类,分析范畴的功能、具体范畴的作用等等。[1]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本文选择范畴作用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引起学界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一、范畴的含义与特性 1.范畴的含义。范畴一般是指某一学科的最高概念或最基本的概念,它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相互关系和活动状况的概括反映和抽象表现。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范畴,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商品,政治学中的权力、人民,法学中的权利、义务,伦理学中的善、恶,哲学中的物质与意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在所有学科范畴中,哲学范畴又是属于最基本、最普遍、可适用于任何事物的基本范畴。 一般认为,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成果,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其中包括与范畴密切相连的概念。范畴与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两者的联系看,两者都是作为人们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反映形式而存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P153)并且两者在形态上都主要以一定的符号(其中主要是词语)表现出来。从区别来看,两者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程度与范围有差别,范畴通常涵盖面更广,概括性更强,抽象性更高,它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表征着同类事物中最大的分类或最宽泛领域的边界。而概念与范畴相比,反映了同类事物内部的分属关系或丰富具体的那些属性。我们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范畴称之为元概念,即它是最本质、最元初、不可再运用其他反映形式来定义它,但却可以运用它来定义其他概念的那样一些基本概念。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范畴是基本概念或也可称为大概念,而有些大、中概念也可以称为小范畴。 2.范畴的主要特性。范畴有一系列特性,这些特性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及研究,如已有学者指出了范畴具有的客观性、流动性、抽象性等;(P187—193)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性等,(P63—65)这些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启发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际上,特性有时候并不特指某种独立的属性,而是反映着某种关系,昭示着人们应该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重大的普遍联系。在这样的视域下,我们试图阐述范畴的下列关系性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范畴的独特性与普适性、范畴的抽象性与具体性、范畴的涵盖性与精到性等。 第一,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毫无疑问,范畴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作为人脑反映客观外界的思维成果和认识工具,它所反映的内容总是客观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P72)具体来说,这种人脑所反映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界、人类及其活动,甚至包括人的精神活动,都具有客观性特征。这里讲到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内容具有客观性,大家很容易理解,但要说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与反映也具有客观性,可能就会有一定异议:怎么对主观性的东西进行反映的成果本身却具有了客观性的属性?其实,即便是对个体来说是属于自主活动的心理——精神现象,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属于主观性的东西,但它们一旦超越个体意识的领域而进入群体意识的界域,就具有客观性的特征。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那样,主观精神主要是讲个人的精神,并且只是就个人的意识状态来讲的精神,这种精神还没有外化出来,进一步表现为社会的意识状态,转化为社会法律、社会道德、社会伦理、风俗、政治制度等,而客观精神主要指整个社会的意识状态,道德、风俗、国家制度等。这种主观精神转变为客观精神的状况,可以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找到大量的佐证。例如,在我们的社会中,20世纪60年代雷锋同志的思想认识、意志品质最初是通过他的主观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主观精神”现象,但后来他的思想得到社会确认并成为人们赞颂和传扬的对象时,这种主观精神就变成了客观精神,变成了社会客观存在的某种时代精神遗产,就可以受到人们的主观敬仰和主动传承。于是,对这一精神现象进行反映的相关概念或范畴自然也就具有了客观性的特征。因此,范畴的客观性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范畴作为人们的一种认识工具,它的使用状况也不可避免具有某种主观性。不难看到,作为思维产物与认识工具的范畴,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方式基本上是包括文字、词语与图形等所构成的一整套符号系统。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这些表达着客观内容的各种符号的选择和实际运用,常常带有主观的属性,即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同一内容的东西,也可能运用统一符号表征着不同的内容,仿佛人的姓名就是一个符号,生命过程中可能改名、假名、匿名、用笔名、用外文名等等,这种改动本身具有主观性,但永远改变不了其名虽多、其人不变的客观性。因此,范畴就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属性。当形式与内容相一致时,这种形式可以变得十分重要,但当形式仅仅成为一种纯粹外在的面具时,它的使用就可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式毕竟可以因人而异且丰富多彩,如人们可以称谓“雷锋精神”,也可以称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还可以称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尽管这些不同的词语所涵盖的内容有宽窄深浅之分,但其实质应该是相同或相似的。范畴的主观性昭示我们需要注意范畴或概念使用的准确性与恰当性,但又不能太教条主义,要注意应变性。我们需要特别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兴致和价值偏好而随意设置一些概念或词语,并且将它们反复使用甚至不断移植到新的领域中复制运用,以期形成一种众说纷 纭的语境而使这些概念或语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使用定势或约定俗成,从而成为研判新的活动样式或新事物的分类标准和鉴定模式,并且力图将这些状况变成既成事实。这种单凭人们的词语创造和词语操作就可以建构出新的概念甚至新的理论的“炒作”现象,正是人们需要特别警惕的对象之一,它是范畴的主观性被任意放大的一种表现。 第二,范畴的独特性与普适性。一般来说,范畴作为某一学科反映某一独特研究对象或某一事物本质和活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具有鲜明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是指某一范畴最起始时总是属于该学科所独有,并且只有这种范畴才能充分反映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作规律,也只有这种范畴能够标志着该学科的确立,甚至正是通过这种独特的范畴才使得人们有理由对该学科加以确认和赞同。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学科范畴又具有相对意义的普适性,即一定范畴不仅在某一学科领域中通行,而且可能被人们扩展或迁移到其他学科领域加以运用。在这种情况下,这一范畴不仅依然保持原来的词义,而且又在新的学科领域中获得了新的语义,这 会使得这种范畴的普适范围不断扩大。如“公平竞争”最初出现在体育竞赛领域中,而如今则已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社会化”最初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后来被运用到政治学领域,衍生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还有一些学科的范畴,如哲学范畴,从起始阶段就具有广泛普适的属性,其超越一切学科领域的特征早已为人所共知。当然也可能有一些学科的范畴会始终固守自己的“疆界”,不会轻易去反映或解释其他领域的事物本质或活动规律,同时也不会轻易被其他学科所移植运用,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 第三,范畴的抽象性与具体性。范畴作为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和思维工具,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即具有从无数的直接性、多样性、对立面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具象中概括、提炼和抽象出一定共同性与普遍性的属性。这种抽象最初的表现就是运用语言。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P181)在语言中,人们必须要用一定的范畴、概念等工具,但这些工具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的反映程度、抽象程度和概括事物的范围有相当的区别,它们并不处于同一思维层次和认识阶段,因此,范畴又被人根据其抽象性、概括性的程度不同而区分为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具体范畴,或高层次范畴、中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等。(P181—182)同时,真理从来就是具体的,它是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范畴和概念加以表达的,由于范畴就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态、不同作用的概念构成的体系,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特征,因此它也能够完成真理展开的内在要求和现实任务,真理的具体性与范畴的具体性是一致的。关于范畴又抽象又具体的思想,其实在亚里士多德身上已有体现,他所提出的十个范畴中,最根本的范畴就一个,即“实体”,其他九个范畴实际上都是从不同方面来说明或展开这个“实体”的,因此,相对而言,“实体”这一范畴最抽象,而其他范畴则比较具体,至于其他用来说明这九个范畴的更小的范畴,则表现得更具体。 第四,范畴的涵盖性与精到性。范畴的涵盖性主要指一些学科的基本范畴之内涵。由于其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大而使其边界变得相对比较模糊,用现行话语来说就是范畴具有对质性的界定功能,而同一范畴不可能在量的界定上具有精确的功能体现。这种主要对事物范围、涉及领域及其质性判定的功能,反映出人们运用一定范畴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的某种内在需求。同时又要看到,人们认识事物又有明确精准的需求,因此,范畴同时又需要具有精到性,它是指人们通过范畴能精确而细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廓清事物之间的种差,把握事物发展程度的一种特征。这也就是人们研判事物既需要有质的范畴,又需要有量的范畴的缘故。范畴的运用必须具有贴切与精准性,使人感到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为了达到这种目标,人们就会将一定数量的同类范畴建构成一个体系,它由一系列基本范畴、主要范畴、小范畴(即大概念)、小概念所组成。并且这种范畴体系成为一个等级系列。 范畴在形态上的表现究竟是单个的还是成对的,也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都是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认识事物,何况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矛盾,对这种矛盾状况的正确反映也需要至少有矛盾两方面的特征,所以范畴通常都表现为成对的形态。就哲学范畴来看,就有诸如物质与意识、偶然性与必然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真理与谬误等。也有一些学科的基本范畴从表面看似乎是单个的,如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化”,但实际上“社会化”总是暗含着“个性化”的对立面,或者说社会化就是“去个性化”,社会化与个性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社会化这一范畴实际上就是反映着两者对立统一的无数复杂关系的一种认识成果与认识工具。 范畴究竟是主要出于对价值作出若干规定而逐步形成的,还是处于对经验进行描述而逐步形成的?这里实际上反映出范畴内部价值与事实两者的矛盾性。至于一个学科的范畴究竟是反映了这一学科所表征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还是反映着学科的基本问题,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范畴形成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过程,当然也不是纯自发而成的客观结果,而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考虑到以上特性,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时,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则,必须慎重周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活动的本质方面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关系特征的认识及其概括出来的成果,它们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的工具。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并且概括愈加精确,结构也更加严密。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于学科确立、学科建设、学科的社会声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范畴是学科的基石,范畴是学科的分析框架,范畴是学科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等方面。 1.范畴是学科的基石,并由此构成学科的理论硬核。 众所周知,任何理论、学说或学科都是建立在一套相应的范畴、概念体系和假设前提的基础之上,这种范畴、概念体系基本规定了研究的边界与空间,形成了研究的基本方式,规定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生成着与其他学科交流渗透的机制。而在这种范畴、概念体系中,必然存在着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范畴与核心范畴相统一的“基石”,我们且把它称之为基本范畴。说“基石”常常是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如今盖高楼大厦都打基桩,那是一根根硕大并且可以连接的钢筋水泥柱,尽管打基桩也可以称谓打基础,但基桩本身不称为“基石”。而原先盖一两层模样的房子都没有打基桩的说法,而是都要在承重墙的下方挖好地基槽,然后选择大块的、坚硬的石头铺垫垒砌在地基槽的最底层,再依次垒砌中型石块和小石块,从而构成整个地基。这种处于最基础地位的最结实的众多大块石头,通常被称之为“基石”,它是房子的耸立之本。同样,一个学科要能够确立,也需要有若干个“基石”,也就是基本范畴。要看到,有时候基础的东西未必是核心的东西,核心的东西也未必是基础的东西。但范畴对于学科的重要性而言,应该既是基础的,又是核心的,两者是统一的。 基本范畴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石,而且应该存在由若干个基本范畴构成的理论硬核。理论“硬核”这一说法是英国着名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的,他主张用“科学研究纲领”作为标准来划分不同的理论体系,评价科学的进步。他所说的科学研究纲领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的理论体系。它由“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或者说,一个完整的或成熟的理论体系通常有三个特征:有一个公有的“硬核”,有一组保护硬核的“保护带”和引导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启示法”。所谓硬核,是指不可证伪的理论或无法拒绝的公理,它一般由若干个最能反映这种理论体系特征的核心概念组成。这些硬核为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如果这些硬核受到反驳或否定,整个理论体系就受到反驳或否定。所谓保护带,是指一组附属性假说或假设,这些假说或假设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或经验证据来加以检验、证伪或拒绝。保护带的作用是保卫硬核不受经验事实的反驳或否定。保护带本身可以被修改、调整和替换。所谓反面启示法,简单说来就是在研究中“告诉我们要避免哪些研究道路”的方法论规则。所谓正面启示法,则是“告诉我们要寻求哪些道路”的方法论规则。(P66—73)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理论改换一种说法 ,即一个立得住脚的学科之理论体系,应该有三部分构成,即理论硬核、中层理论和表层理论。理论硬核居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和起统摄作用;而中层理论则起连接理论硬核与表层理论的作用,它一方面对理论硬核起保护、辩护和具体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支持、涵养、修补受到外部冲击而不断破损的表层理论的作用;表层理论则在外围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保护、调整、修复、更新等。三种成分有不同的特征,理论硬核基本是稳定不变的,是不容怀疑有时甚至是不可定义的。而中层理论则成为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变化的“缓释缓冲带”,过于抽象的理论硬核之内容经由它的诠释或转渡可以变得具体而明确,而外部实践对理论硬核所发起的质疑、否定与冲击则经由它的解释而得以和缓、化解或消退,同时,中层理论又会不断支撑、修复和调整受到外部环境强力冲击、经常处于破损状态的表层理论,让它们继续发挥具体化、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解释、安慰、排解、说服、激励等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硬核,这一学科的学术地位就难以真正确立。至于这一学科的理论硬核究竟由哪些基本范畴、概念所构成,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进展而逐步明确的过程。换言之,只有那些在社会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强劲的解释力和渗透力,能够把一系列相关性概念融合成一个有序整体和理论框架,并且有助于促成人们形成社会常识或公理性认识的范畴与概念,才可能构成理论硬核,仿佛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仁”被人们认为是这一学说的理论硬核一样。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层理论与表层理论具体怎样区划,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2.范畴是学科的分析框架,并且也可以成为分析研究对象和外部世界的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的理论表现方式,它通常形成一个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是学科赖以自我表现的众多概念群的存在方式,而且成为一种解释研究对象与外部世界以及沟通外部联系的工具与方法。这种工具与方法集中表现为一种独到的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仿佛一张网,其中作为网结存在的范畴主要起着分析要素即尺度的作用。这种分析要素即尺度的首要任务是对实践对象进行定义,其次是对众多定义的对象进行分类或归类,再次是进行解释。对此可以总称之为“范畴化”。换言之,范畴本身仿佛一种度量衡所具有的标准,可以成为分类或归类的依据。范畴组合可多可少,可大可小,于是由此构成的分析框架也有所区别。 范畴构成的分析框架应该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它们实际上表征或反映着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范畴与范畴、范畴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是对客观事物内在、必然之关系的一种展开与显示。我们在主观上把它看做是有逻辑性,而主观感受上的有逻辑性与事物客观的规律性应该是一致的,这就达到了最高程度的主客观统一。分析框架所体现出来的严整性与其运作过程的逻辑严密性也应该是统一的。黑格尔在这方面的演示就是一个范例,仅以他在《精神现象学》中阐述一系列概念之间的 演进关系之做法看,渗透其内在的方法、始终贯彻对立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展示,尽管在体例上有稍许单调的三一体印象,但其逻辑的整体严密性还是令人赞叹。他的《精神现象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论证他的绝对精神,由此而展开一系列范畴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但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最高的学问,是探究人的意识是如何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过程,也揭示了人类意识发展的历史,难怪恩格斯会称赞它,认为它“可以叫作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类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P219)如黑格尔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这么一个正—反—合的演变过程看做是主观精神的形成路径,而理性这一环节的展开又可以分成正—反—合这样的三一论,即由“观察的理性”(主要特征是被动性)转化成“实践的理性”(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再转化为“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主要表现为统一性)。而有了主观精神,它们主要是表现为个体的精神,它们的汇集、积淀慢慢就转化为社会的意识状态,转变成社会的风俗、道德、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等,这些就是他所说的客观精神。有了主观精神,又到了客观精神阶段,人的意识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进一步发展到两者的合题——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主要指美学(艺术)、宗教、哲学史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也应该发展成为一个严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其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和概念内涵的展开过程应该表现出相当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实际上就是对客观规律性的真切反映。当然我们需要看到,学科范畴体系的发育是一个过程,不同学科范畴体系的体量和发育程度是存在着差异的,其解释与分析外部事物的能量和功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相对而言,一些传统老学科如哲学、历史、法学等学科的范畴体系就比较庞大,其发育程度也比较被人认可,而一些新兴学科的范畴体系就比较弱小,其社会认可度也会因平时缺乏沟通或者其他种种缘故而比较低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也是属于正在发展和扩大影响力的时期,它所产生的分析功能和社会解释能量的社会确认,还会有一个过程。但不管如何,如果一个学科的范畴体系不能正常地发挥其解释作用或说明作用的话,这一学科就难以走向成熟。 3.范畴是学科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它的固化也可以培养人的思维方式。 学科范畴作为一个体系,总是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的概念、词语等,加上其他副词,它们通过一定程序和方式组成了话语体系或叙述方式。这里所说的话语体系,主要指符号(包括了概念及词句、图形、字母等比较丰富的形态)、意义预设及其诠释,以及言说方式(主要指人们运用一定符号来诠释和分配意义的表达方式或叙述方式)等三个要素及其联系样式构成的形态。于是,我们不仅要看到范畴的分析作用,亦即研究作用,还需要认识范畴的表达作用或叙述作用,即我们这里所说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这样,由一连串大小范畴、大小概念为要素所组成的学科话语体系,成为分析与叙述相关事物变化发展规律性的必要工具。也就是说,一个学科不可能运用其他学科的一整套话语体系来揭示与阐明自己的研究对象,尽管一个学科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某些范畴来分析本学科研究的对象,那多半是在将其迁移到本学科话语体系整个语境中同化后才加以运用。因此,范畴必须增生出话语体系及其叙述功能。 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他的《资本论》发表以后,受到广大工人阶级的热烈拥戴,当然也受到资产阶级代言人的批判,甚至有人认为《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德国辩证法的,是“黑格尔的诡辩”。对此,马克思认为自己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P111)因为黑格尔是将观念看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现实事物则是观念的创造物和外部表现。马克思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P112)因此,在19世纪初期的几十年,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马克思就批判过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而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黑格尔辩证法开始冷落,遭受一些人的恶意辱骂时,马克思却站出来,确认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并且声明:“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坦言在《资本论》某些章节的写作中,“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这里明显地表明,在马克思眼里,一方面,“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另一方面,马克思实际上又认为叙述方法也可以体现辩证法,即他所说的“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那是一种充满着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因此马克思说:“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P111—112) 坚持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其中特别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功能与叙述功能在方法论方面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 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如何发育出更新更有效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则是另一个话题。必须看到,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但随着时展和社会变革,原有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应该不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