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论文:关于沧州市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者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的策略倾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对沧州市300名中学教师进行施测,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倾向。[结果]教师心理健康分数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向的关系,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结论]教师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的策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职业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5.1教师选择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具有情景性。 5.2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的策略倾向性与他们本身的心理缝康程度有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教师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策略,对积极策略的评价也越高。 中学教师论文:关于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存在硇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韩国对于中学教师教育模式十分重视,近年来韩国教育界学者对其进行不断反思,提出了不少改善方案。本文在大量阅读韩国第一手文献基础之上,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了韩国学者所认为的本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这些对于同处于亚洲的我国在改进中学教师的教育模式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 一、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教师教育机构 目前,韩国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有三种形式:师范大学(包括教师大学有41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普通大学教育系33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127所,一共16所),教育研究生院(只包括颁发教师资格证的大学院,一共123所)。 存在问题: 在中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培养机构过滥,颁发了过多的教师资格证。从实际情况来看,获得非师范大学教职课程和教育大学院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者达到师范大学毕业生的3-4倍。教师资格证颁发过多导致社会对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的信赖程度降低。预备教师为了通过教师任用考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考上,忽视了教师必备的修养及实际能力。 (二)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韩国师范大学是从1980年“忠南大学校工业教育大学”改编成工科大学后,在工科大学的工业教育学部开始培养教师,实施4周以上的教育实习。实习在附属学校,或是在合作学校中进行。目前,师范大学实行4周的教育实习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习期限比较短。要确保教师在大学里学到多种理论和评价的素质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在4周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其他一些国家,大多都需要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实习时间。 2.没能很好地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生安排到中学之后,教师培养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缺少协调,没能形成对教育实习的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目前,个别基层学校以接受实习生会引起教学过程混乱和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等为理由拒绝接受实习生。实习学校的教师们对上课、班级运行,以及指导实习生感到有负担。所以,大学和实习生在实习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与预备教师人数过多有根本的关联。 3.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实习模式。在现行4周的实习期里,没能很好地在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及实习合作学校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并且,没有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 (三)中学教师培训 韩国的中学教师进修可分为以机关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的三种形式。 存在问题: 教师进修的模式单一且效率不高,教师进修机会不足,学员在进修时期及进修时间上缺少选择权,进修分数和晋升制度的直接联系导致教师进修质量不佳,缺少自律进修及经费保障,远程进修体制不健全等等。 二、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改善方案 (一)教师教育机构模式的改善方案 近来在韩国学界广泛议论着教师培养的6年制方案。即:研究生院培养教师的“4+2”模式与“2+4”模式。“4+2”模式是指,学生首先在4年制教师教育机构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任用考试,获得见习教师资格(见习期为1年),并作为见习教师开始上班,然后在教育研究院攻读为期2年的硕士学位的模式。 “2+4”模式是指在普通大学接受1—2年教育后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教育模式。即,在2年级末从普通大学选拔在读生,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专门教育。教师培养基本过程是:在普通大学l一2年级学习基础教养科目及所属大学的基础专业科目和基础教育学探索科目;在4年的教育专门研究生院中,学习学科内容相关课程、学科教育学相关课程、普通教育学相关课程,并进行教育实习等。并且,对于在教育专门研究生院学习2年后不希望继续读的学生,允许发放原所属大学的毕业证。即“4+2”模式与“2+4”模式各有其利和弊,应根据情况有效地运用。 (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 为了吸引广大优秀学生进入教师队伍,应在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各项教师政策措施:第一,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位应与教育行政职员相比较,根据自身实际向上调整。第二,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权利。第三,通过任用考试合格的男毕业生,适用兵役特例制,免除他们的义务兵役,同时要求他们从事5年以上教师职务。第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的报酬应与大型企业员工水准相同,解决教师住房,减免其子女的大学学费等。第五,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有必要提供公益勤务人员,分担教师的杂务,使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工作,学校的水准提高到满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准。为了较快落实以上方案,政府应制定《提高教师地位的特别法》及其他法令和规则,并立即施行嗍。这样,可以博得社会对教师岗位的信任和崇敬,同时稳定教师队伍,防止教师流失,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改善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1.延长教育实习期限。韩国学者认为,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现场之间的桥梁,对提高预备教师对教育情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实习,将实习期限定为l学期,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蛏适当学期,分2—3次进行。教育实习应包括参观实习、业务实习(指教务实习即教师行政方面的实习)和教学实习。 2.确保教师培养机构与实习学校的良好运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学习成效,应在师范大学设立附属学校。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应对讲课的方法及内容进行个别指导,并把结果反馈到教师培养机构,使教育实习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政策保障,使指导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生进行辅导。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也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密切的跟踪指导,不能只依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和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3.要具备教职伦理意识及服务精神。比如,让师范生通过获得服务学分的形式事先到中等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是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给予辅导,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教职伦理意识和服务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 4制定教育实习的一整套模式。教育实习应该按照课堂观察、参加实习、课堂实习、事务实习等规定的模式有序进行。首先要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并且要有指导教师的培养方案。然后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实习学校要具备有关条件,选好有资格的学校,如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这样的实习合作学校,并且要确保教育实习费用的落实。为了减少每个班实习生的人数,不能把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班级,以免走形式。针对那些身处师范大学,但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可以不实习,这样实习学生的质量就会变得少而精。他们可在实习期间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向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就业。 5.实施见习教师制。韩国学者为了避免学生教育实习周期短,实习成效低等问题,提出要引进见习教师制度。他们认为,新任教师的见习过程应该如下:(1)见习期限为1年,期间享受二级正教师待遇。(2)对新任教师的见习成绩由所属地方教育厅、培养机构相关专业的教授、见习学校校长和校监、见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见习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3)见习期结束后,拟任用学校校长根据见习成绩决定见习教师的任用与否阎。 (四)改善中学教师培训 1.提高正规教师进修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准在不断提高,质量也在上升,这时进行内容贫乏的短期进修,属于浪费。应与职前教育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保持联系,并且扩大其幅度和深度。 2.强化在职教育的激励体制。如果把进修结果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难免会误导教师产生错误的功利进修观及急躁心理。所以,应利用进修的结果来激励一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即,教师们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一线教师的上位资格。当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位资格,并且根据其专业特点得到内在的鼓励政策和相应待遇时,教师的进修意愿会更加强烈(尤其这是通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推广以个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非正规教师进修。仅靠正规进修有可能使以现场为中心的进修被形式化。为了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参加进修,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建构进修模式,通过与同事、教师们的协商和借助示范等多种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强化能够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非正规进修。 4.进修模式应按照进修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确定。应根据进修教师的性别、教龄、教职经历、教育教学水平(职称、学历)或进修目的在进修模式上有所不同,所以,理想的教师进修模式应是按照进修对象的特点明确分类的,是务实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进修质量。 5.注重改进在职教育的方法。确认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性,并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方法。如,反思性教学、合作教学的许多方法,经验学习、体验性训练的多种方法等。 6.在职教育归根结底是以教师本人的意愿为主导,从而使所学知识能够成为自己的东西。教师需要对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有很好的自我认识,同时需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中学教师论文:关于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探究 论文关键词:实践性知识管理 中学教师 模式 论文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本文阐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活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 在教育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之争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支持他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应该不是或主要不是教育学教科书或研究者们提出的高深理论,而是另外一些性质和存在方式都不同的教育知识。但是,如果要问他们那些教育知识到底是什么,从哪里获得,以什么方式存在和发挥作用等,他们又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却明显地受到了这些知识的支配。这类知识正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在无形之中支配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也即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反思自身及其他教师的行为,而逐渐建构的能有效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应用,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管理绩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即学校管理者采取一定措施,将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活动,力图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适时地传递给需要的人,协助教师分享并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按管理的主体不同,,知识管理可分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和教师个人层面的知识管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活动,即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在本文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转化、系统化分类等活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因为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承载者,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共享、转化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所以很难将实践性知识管理与教师管理截然分开。 二、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我们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隐性实践性知识和显性实践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等符号进行表征的知识,也是一种经过编码化、格式化或结构化后的知识。教师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主要指经过外化的存在于教师外部的文档化知识和电子化知识(或成为数字化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清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隐含于行动和过程中的知识,教师的隐性实践性知识是指那些深植于教师内部,蕴含在教师头脑中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经验性的知识。笔者认为,没有被教师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即没有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即教育领域内的隐性知识,因为与教育理论相比,它具有不系统性、不规范性、情境性、个体性等特点,因而受知识霸权的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 在知识管理理论方面,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认为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包括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不易传递给别人,它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更具创造价值,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而知识管理就是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换,为此,野中郁次郎构建了一个名为SECI的知识转换与创新模式,分别是:共同化、外化、结合化、内化。 1 共同化(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人们通过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彼此的思想与感觉,交换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心得、价值、行为模式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与“同化”方式实现隐性知识从一个群体(个人、团队、组织)转移到另一群体。“内隐学习”在这里是指通过师徒制,经由沟通、交换心得、自我思考、反省、观察、模仿、练习、言传身教等方式而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 2 内化(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将显性知识内隐化,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training)、边做边学(lerning-by-doing)以及不断地练习(exercises)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3 外化(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MentalModel)等进行结构性的概念化,从而转化为可定义、可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gurafive language)、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隐性知识以让人能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人能够明白。例如程序设计师编写程序,建筑师设计建筑蓝图等。 4 结合化(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许多外显的观念和知识通过分析、分类、分享及重组等系统化的方式加以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与转化模型,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其核心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它包括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共享、应用、创新等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加强了组织成员对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状态,并且教师实践性知识大多属于隐性知识,促进两种形态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核心,因此,本文将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三、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模式或过程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笔者所调查的几所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活动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为共同化、内化、外化、结合化四个部分。 (一)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师徒帮带”、教研活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首先通过知识共享,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检验、才能为其他教师所借鉴,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对于新任教师而言,知识分享是他们学习实践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再次,教师通过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新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发现新的问题……的循环过程,来不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在说教法时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可以在说学法时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可以在说流程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集体备课是学校中同一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某个教学内容共同研讨,形成一个大家都遵从的基本的教案。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和共享。当然,如果只是把备课当作一种形式,备课组长一言堂,其他教师只参加不发言,只有定论而没有争论,那么,备课就失去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2 “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在此指的是在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校中,根据初任教师(一般指上岗1-3年的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在业务水平和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教师,对其进行“传、帮、带”的指导,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班主任工作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师徒帮带”侧重实践性知识的传授,与初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结合。与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人文课程加上专业教育课程和有限的教育实习相比,“师徒帮带”实质上是初任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是其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有学者将其纳入内化这一阶段,但笔者认为,从对整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管理来讲。“师徒帮带”制度更多的体现的是专家教师与新任教师共享其本身已有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因此,将其纳入到共同化这一阶段。 3 网上互动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中的共享,而知识的流动,又可能会遇到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等多种障碍,利用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很大程度克服这些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广大中小学实施的“校校通”工程,更为我们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 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即“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过程。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听课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和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二)内化: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的生成 这一阶段是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习得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尝试自己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创新,直至能有效地改进其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习得了实践性知识并自动化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实践性知识还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对待工作中的专业困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教学实践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当然也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在行动当中不断生成实践性知识,并将该知识内化到其知识体系中去的过程。 (三)外化:实践性知识的明晰化 这一阶段是教师将其在实践中习得和积累的实践性知识以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实践性知识的外化是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将其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又可以为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这一环节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主要体现为: 1 教育反思日志 教育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它有意识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它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假定。0教育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记录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当然,日志的主体部分还是对自己的或自己所观察到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记录和白描。而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笔者在此将教育日志和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将其称为教育反思日志,即在记录教育事实(教育日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日志是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情境的结果,它展现了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情感和认知方式,将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心得体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教育反思日志是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途径。 2 教育案例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每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如果正确引导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如何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共享。 3 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并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这里之所以把教学课例作为实践性知识外化的重要途径单独列举出来,是因为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教学课例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其中一定蕴含着教师大量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课例与案例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并且实际情境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两者在问题的结构上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真实情况的详细记录,它体现了教师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和构思,展现了教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技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也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等等,这些实践性知识也通过教学课例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结合化: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按照陈向明教授的观点,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六个方面,当然,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类,很多学者还有其他的观点。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有整体和系统论意识,应该考虑如何提供一种支持,对教师显性化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和统整,使之成为一定的知识结构或者体系后存入学校的教师知识库,并不断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从而将教师个人所贡献出的零碎的实践性知识真正转变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知识体系,并提供给其他需要这方面知识的教师随时共享,从而使知识由个人扩散至组织。这样既提升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效益,也有利于教师检视自己实践性知识的完整性,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借阅、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一环节主要表现为各个中学的教研室工作人员对教师以文字形式显现出来的实践性知识资料的整理、分类以及存储等工作。 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模式的探讨,能为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加快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和交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探析 摘要: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教育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进下,作为祖国花朵的培育人,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而同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主要对中学教师观念和态度、进行培训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信息化;信息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而在中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方式之一已然成为一个趋势。然而,这种趋势是否能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中学教师培养中,要不断加强对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重视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使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成为培养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进而推进信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在时代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今天,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所以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同时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转变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要有更新的认识。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等新的技术要建立足够的自信心,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接受新的教育技术,同时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二、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要想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必须要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就变得十分普遍。所以,必须要对教师在计算机有关教学的方面进行细致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培训的课程要采取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例如资源方面的学习、进行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等。对于培训的人员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年轻教师,并且逐步以点带面,覆盖所有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教师在计算机方面的接受能力以及原有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所以短期内理论知识很难被真正地理解并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也无法熟练掌握。因此,培训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集中培训要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多媒体课堂讲授与网络自学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网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注重受训教师的真正参与,避免流于形式。 三、鼓励中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 信息素养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鼓励中学教师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发的学习。对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与应用不是一次或者几次培训就能促成的,所以,需要教师依靠自己进行自学。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加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 四、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信息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尤其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等,例如学籍管理、成绩统计、分析等。而在实际的科目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课件的制作及其在课堂上的使用。所以,我们要想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必须要大力结合学科的实际进行相关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最终,让教师成为掌握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的能手和巧手,从而使教师在实际的具体应用中提高信息素养。 五、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除了可以运用以上几个方法外,还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合作的基础上推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说课、优质课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成立教师的虚拟学习社区,在社区中教师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提升,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此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师的发展与培养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逐步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同时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与大幅度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育领域发展中,要不断加强对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视和研究,除了理论研究以及学校、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外,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努力,使自身满足信息时代下作为教育人的要求,进而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葛敏 单位:江苏宿迁中学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提升全民精神境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高尚职业,应该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提升学生的精神价值境界。本文根据人文素养的特点,提出了部分提高措施,旨在促进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中学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措施;精神境界 一、前言 在进行中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同样是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自身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是必备的素质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进行素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要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教师人文素养概述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谈吐、言行举止和精神境界方面显示出的上层建筑性质的东西。人文素养较高的人在与人交往和自我修养中较为注重个体差异,清晰地掌握着与人交往的事理。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会对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有着更加深刻的追求。会不断审视反思自身的思想行为,实现高标准的道德修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言语和行为形成一种感召力,将感染他人和提高他人的人文素养作为追求,让整个社会都形成风清气正,品行端正的大集体。由此可见,人文素养主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自身要求和远大追求,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情,基于非功利性思维下的思想行为方式。教师中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教师本人具备严格的自我要求,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主动学习和积累与人文素养有关的知识,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随着注重提升人文素养的教师数量的增多,教师个体形成了教师群体,在整个教学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从语言到行为都提升人文素养。由于不同教师具备的人文涵养风格不同,因此在教育学生中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学校在整体的育人教育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中学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途径 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种信任感和向师性,作为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一)对学生永怀爱与宽容 人类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感化他人,爱是表达情感的最高形式。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充满爱,只有在教育中渗透爱的元素,才能让学生学会用爱面对生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从内心散发出的,面对孩子们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要无私地对学生奉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对学生怀揣爱心,真正的爱不是虚情假意,而是以从内而发的关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爱不仅是被学生的快乐和烦恼牵动着心,让你对学生的情绪备至关怀,更是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之心,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和差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学生保持微笑,面对学生一时的失误要宽容对待。只有心中满怀爱意和宽容,教师才能逐渐提升自身的修养,人物素养也就相应提升了。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推进,都对各个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加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存在差异,部分教师自己独立完成课程任务存在一定难度,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构建课程结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倡导自主学习。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逐渐朝着自主探究式学习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深入,涵盖的方面也逐渐丰富,因此依靠单一学科的教师解答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教师之间要进行不同学科的互相合作,教师之间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实现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拉近和学生之前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与教师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的课堂中,让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任何想法都要持有鼓励支持的态度,不要压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新意识。在和教师以及学生的合作中,教师更提升了尊重、平等的教育理念。 (三)淡化成绩,勤于阅读 教育的真正含义就是教书育人,重点是培育人格。让每一个人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自身最大限度的潜能。教育真正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升入重点大学,学校获得了较高的升学率。真正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启蒙,在学习中充满智慧与灵性,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每一个人都热爱生活,树立平等尊重的理念,具备严格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远远要比一张优秀的成绩单要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在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要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速食文化充斥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越来越少的人可以安静地坐下品读一本书。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要在书香中提升人文素养,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让教育从自身做起,让人生充满诗意。 四、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往的只注重成绩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教育中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教学中,在注重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应永怀爱和宽容,加强和其他教师的合作,淡化成绩,培养诗意人生。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学生共同提升精神境界。 作者:张文生 安雪莉 中学教师论文:谈中学教师参与班级管理 一、内在要求 一是要主动参与。科任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不同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上课时是否专心、对所教的知识是否理解接受、是否适应教师的教学、作业完成的质量怎样、本阶段学习情绪如何等。科任教师要经常主动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向班主任反映,协助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实施班级管理。此外,科任教师还应积极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如学生活动、班会活动及家长会等,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积累管理素材。 二是要持之以恒。班级管理与知识传授是同步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思想教育,这已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部分。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时刻留心观察学生的变化,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或具有普遍性,则应当与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交流情况,共同研究对策,及时应对处理。对于科任教师而言,这应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 三是要抓住契机。契机,是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又一抓手。每次考试后,都是一个情绪管理的契机。不管学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科任教师都应当找出学生的微小进步或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讽刺,让学生信心满满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外界支持 一方面,班主任要树立与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观念。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仅靠班主任“单枪匹马”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班主任要改变在班级管理中唱“独角戏”的做法,充分利用科任教师的优势,促进其积极协助班级管理。例如,某校初三年级某班发现有学生吸烟,尽管班主任一再教育甚至采取了强硬措施,可是这几个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在班主任严管时,转入“地下”,躲起来“吞云吐雾”。后来,班主任请来生物教师,开设了一次“吸烟有害健康”的专题讲座,并联合语文教师组织进行“吸烟危害谈”的作文比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吸烟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另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上引导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为调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学校应将其参与学生管理的内容纳入考核,考核指标可包括:教育目标是否明确、教育内容是否具体、方法是否灵活多样等,并将是否通过学科渗透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确立“班主任师徒结对”制度,让青年科任教师拜有经验的班主任为师,或让其担任助理班主任、副班主任,挖掘其班级管理的潜力,使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成为班主任队伍的后备力量。 作者:王仕林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中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学教师教学论文 一、政府宏观调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教育政策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就区域教育而言,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要形成一整套教育政策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引导教师行为,约束教师行为,让其良性发展。教育政策制度要指明教师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重要意义。教师会根据既定的目标运用有效的策略、有力的措施和可行的方法去不断学习,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因此,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够,对教育的支持不足,政策引导不到位,就会极大地阻碍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为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起着助推作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能在一定时期根据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培训时,有的教师的培训动机不是为了提升自身能力,而是为了晋升职称、加薪。有时因教师的不重视,培训中心也是走过场,如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只是理论讲的多,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指导少。由于培训时间和培训场地因素的影响,培训范围小,培训层面涉及少。这样也会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政策导向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 农村中学教师任职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就学校对教师管理而言,要有科学、实用的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要搞好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书写教案等工作。就书写教案来说,大多数教师的教案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授课从未用过教案,而是为应付学校、教研组长或上级检查的。现在新课程运用的模块教学,应当有较大的弹性,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来开展教学,可实际不是这样,非要每所学校统一起来,或教育主管部门把一个区域内的教学进度统一起来,学校没有自主权,教师没有自主权。这种做法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自主性体现不出来。再者,部分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有不公平现象。有的教师不上课还要满工作量,代课多的教师年终又得不到优秀,且工作繁重。这样,教师之间由于不平衡而使工作的积极性会受挫。所以,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调动教工作的积极性,要给教师提供教研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四、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爱发牢骚,满肚子的怨气,但大多数教师不愿接受自己不积极的评价。一方面,由于在本单位任职时间长以后,教师本身生存的环境比较封闭,教师的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足,教师能上能下,竞聘上岗的制度没有形成,大多数人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己提升、学习的动力不大。另一方面,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面来讲,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不够,尤其是对刚上岗的新教师培养不够,教师发展的方向不明确,教师自主发展的动机没有很好激发起来。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尚有赖于教师个人发展自觉意识的唤醒,并在其专业自觉的引领之下,达到对教学能力及发展的更深理解,为自己的日常实践教学获取更为可靠和坚实的理智支持,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种教育制度的正确引导下,树立目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只要教师自身努力了,必定可以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好转。 作者:马颖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素质分析论文 1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观、强烈的事业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及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体现在教师对待事业态度上,应该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艰苦的教育工作。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其道德规范主要是:(1)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2)热爱学生,无私传授知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书育人,尽职尽责;(3)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而不厌,努力进取,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4)教师之间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教师的职业道德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能否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关键在于教师。 3扎实的专业技能素质 现代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不仅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适应已悄然发生的会使今天的教育面目全非的教育变革,而且要让下一代把握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终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真正主人。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有所成就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书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同时也可通过在线学习、专业学习、理论学习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每个教师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当有较成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具备较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与教的心理、知识生成的原理、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具备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分享研究成果,善于汲取他国他人的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总是站在科学前沿,维护学生的学习利益。要从“应试教育”的巢臼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让学生为你的才能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4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教师诸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都是建立在身体素质之上的,教师的身体素质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作保证,会导致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即使有再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据调查,58%的教师自我感觉身体状况一般,18.7%的教师自感身体比较差,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教师仅占20%。而在自感身体比较差的教师中,26-35岁的占19.4%在各年龄中最高,其次为36-45岁,占19.3%。而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正是社会、学校、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绝大多数人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呵护备至,却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把心理健康问题当作身体疾病来对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教师要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教育经济学分析论文 [摘要]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能否由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需求,这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能否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关键。而这一转化的实现取决于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投资收益率等因素。因此,政府部门须确保并增加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教育这一行业切实引进市场机制,从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探索多种继续教育模式等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动因;需求;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问题。现在有许多观点认为,一些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及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导致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然而,笔者以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这一活动。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属性,它会生产劳动力,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消费性产品,更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作为新的教育实践形式的继续教育,虽然行政属性浓厚,不能以市场行为视之。但仍旧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活动。中学教师则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经济主体,他们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由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决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内在动因越明显;反之,则外在动因越明显。经济学中,需求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故本文拟运用一般消费需求规律和投资需求规律,对我国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做出经济学分析。 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消费需求的分析 经济学上,消费需求简称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由此可见,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消费者偏好(即购买愿望)。“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相反。而消费者的偏好取决于商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的大小。某种商品越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则消费者偏好越强,对该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费者支付能力。所谓消费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之差。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越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强,对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则相反。对中学教师而言,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与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虽然使受训者的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强,但并不能给受训者带来高学历。在当前文凭主义还盛行的条件下,继续教育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社会地位的明显提升,也不能给中学教师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大,对中学教师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才会发出“继续教育是给教师增负”的慨叹。而且,如果培训方所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不过硬,使中学教师参训后并无获益,还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别的。来自于城市的大多数教师,由于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也更大,危机意识浓厚,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而言,有着更大的效用,他们对继续教育的偏好也就强烈一些。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较弱,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教师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级中学的教师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相比,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初级职称的教师相比,由于其处境、素质不同,前者比后者对继续教育的偏好更强烈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是缺乏强烈偏好的。 第二,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异。继续教育的收费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需要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继续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竞争性,即继续教育提供服务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并不为零,每增加一个教师来培训,培训方就要多负担一笔费用,这说明它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即社会效益,表现为通过继续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学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经济学中,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产品提供者,须由政府部门付费予以补偿。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是自费或负担大部分费用的。如据对杭州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次调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师经费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师全部报销,其余的报销一部分。杭州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支付能力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区教师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学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包括工资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的中学教师收入差距更悬殊,有些边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训费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报销。因此,支付能力的差异就更加凸显出来,不同地区的教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就大为不同了。 三、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投资需求的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需求,更是一种投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享受,同时也以此作为一种投资手段。投资是为了赢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反之则相反。假定投资成本为c,投资收益为y,投资预期收益率为R,则R=(y-c)/c×100%。 可见,投资预期收益率与投资收益成正相关,与投资成本成负相关,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收益越大,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资需求就越旺。同样,继续教育是中学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对其投资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继续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说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首先,我们来考查一下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际成本,包括继续教育的学费、各种资料费、住宿费和交通费;二是机会成本,即如果不来参加继续教育而能挣到的额外收入。虽然,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工资和基本福利照发,但是某些补贴可能会失去。同时,继续教育大都放在双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学教师本来可能会在此期间挣一些额外收入,如给学生补习、兼课,甚至带学生;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平时要兼顾家里的农活现在也兼顾不上了。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学教师平时工作量大,心理压力重,一周工作下来,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现在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就得以牺牲闲暇为代价。即使继续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学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样要在空余时间补上,所以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在实际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培训地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后者在住宿费和交通费的支出上明显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农村教师提出来的那样,在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上,二者是不平等的。这也是导致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如城市教师积极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来考查接受继续教育所获得的收益。按理说,中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其人力资本增值了,收益必然会提高。但实际上,在我国存在着一个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下的问题。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邹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地区各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低于台湾的8.4%和16.1%。同样,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们假设培训方提供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相当高,态度积极的中学教师明显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即使这样,教师最多早一点评上职称,比别的老师多一点工资收益。据笔者了解,同一所学校中学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异,也主要是由于教师所带的班级考入重点高中或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同,因而获得的奖金数额不同而导致。也就是说,对初中教师而言,所教的学生考取重点高中的越多,其所获得的奖励就越多;对于高中教师而言,谁教的学生考入大学的人数越多谁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未有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仍旧是学生的分数,而学生的分数靠大量的辅导材料及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的投入也能获得。因此,那些态度消极的教师、甚至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照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数,照样能获取高额的奖励。因此,惟一迫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压力、评职称。假若培训方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则教师从中获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总体上是低下的,有时甚至是负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投资需求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继续教育尚未由中学教师外在被动的需求转化为其内在自觉的需求,是由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继续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所决定的。要促进这一动因的转化,也须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具体对策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确保并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据笔者了解,继续教育的经费原则上是由政府部门调拨一点,中学教师所在学校负担一点,教师自负一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政府部门负担的那一块经费不到位,更不用说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训经费是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并真正吸引教师自觉参加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培训经费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从而增强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师这一行业引入市场机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虽然我国教师这一行业早已实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师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岗。同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学教师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以此为据,不仅从精神上,更从物质上奖优罚劣,拉开不同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只有这样,才会大大增加中学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从而增加参加继续教育的收益。为此,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并全面推进教师资格证制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机会参与教师岗位的竞争,迫使现任教师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而自觉地参加继续教育。 3.推进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改革,加快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试教育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价体系造成的后果便是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分数转。校方和中学教师本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不惜挤占学生的自习时间和假期。据笔者了解,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在假期里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被各种补习挤得满满当当的。与此相对应,中学教师的休闲时间也被压缩,少得可怜,这必然增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同时,应试教育只要教师多花点时间,多让学生做些习题就能取得效果,因而较难考量出教师的真实水平,助长了某些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惰性。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其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其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教师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中学教师将自觉自愿地加入到继续教育的行列中来。 4.探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多种模式。模式的不同会影响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基地培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继续教育各方面的成本都难以下降,不易解决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工学矛盾。校本培训模式、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都将降低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本,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并且校本培训模式针对性、实效性更强,从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用,也就能够提高中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偏好程度。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尝试多种模式结合,灵活多样化,以促进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的转化。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发展研究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教师教育是教师发展的推动力,并指出教师教育要主动面向基础教育,积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要注重选择性、创新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同时强调,要发挥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政府的职能作用,做好教师的职后培训,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在当前,人们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发展等社会问题以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把解决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希望都寄于教育,希望教育界承担起更多的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责任。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观念就是这一认识的真实写照。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即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有开拓的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艺术等等。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是,我国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从总体上看,发展很不平衡;从广大农村中学看,情况很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教师发展共识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少推动力!我认为,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从一个地级市的调查透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湖北省黄冈市是一个有着730万人口的地级市,据调查统计,该市现有普通高中76所,在校学生17.8万人,教师1.15万人;普通初中309所,在校学生44.2万人,教师2.2万人。全市初中教师学历达到大专的90%,高中教师学历达到本科的80%。在一次全市县一中以上高中校长会上,大家就教师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交谈,总的印象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很不平衡,在同一学校的教师间也不平衡;有相当一些教师对于专业发展压力不大,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升热情不高、投入不够;面对新课改,一些教师不敢大胆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大家的共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学校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勇于参与新课改的实践、探索精神;三是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 二、教师教育如何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 “教师教育”的内涵丰富,从内容来看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形式来看有正规的大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校本教师教育(即校本培训);从层次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师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每一层次依次又有一些构成要素。职前层次的内容包括人文学科和科学的一般教育、所教学科领域的专门教育以及指导专业实践学科的专业教育(例如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以及学校情景中的大部分实践。职前教师教育还包括对进入该专业的候选人进行甄选评价部分,对毕业生的评价,由国家机构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最近的探讨结果,明确把新教师的试用期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鼓励在这一层面上开展对新教师的帮助及对其进行评价活动。在职教师教育主要是由在职在岗自学进修、研讨会议、正规课程、咨询服务等组成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和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可以说,教师教育是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大”教育。 鉴于以上道理,教师教育是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的,那么,教师教育如何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呢?我们认为,必须发挥好几个作用,做好几个结合。 (一)发挥师范院校资源优势,做好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结合。近年来,一些中学校长纷纷要求母校给他们“回回炉”。这就是说,中学的校长要求师范院校给他们的在职进修以支持和指导。有些师范院校针对此情况分别举办了中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者勇跃,效果也很好。这个案例说明,师范院校与中学之间,在加强教师教育,推动教师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当前要注意的是,师范院校和中学应该建立实实在在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办培训班这个层面上。教育专业的老师要经常深入中学,了解新课改,熟悉基础教育。既要能指导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不断反思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做好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结合。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中学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湖北省黄冈市这个全国闻名的基础教育大市就是一个典型。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今天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更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鉴于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要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新的标高,对教师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作出一些规范性的要求,从而确立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果关系,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做好校内和校外的结合。校长是首席教师,中学校长应成为教师的表率,自己首先要做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带头人。不仅如此,校长还要根据办学环境和校情,对外与周边大学结成伙伴关系,对内采取诸多加大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的举措,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创设新的教师教育平台,切实引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对教师的新的要求.只有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说,校长只有抓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三、面向基础教育,积极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 教师的任务是有效地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既要学会“教什么”,又要学会“怎么教”。教师教育应该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与“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的整合。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又要通晓教育的规律,具有良好的教育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 (一)注重选择性,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据了解,有很多中学校长反映,一些大学毕业生到职上岗时对新课程标准不清楚。他们建议,师范院校应将新课程标准设为选修课,设一个学分。这个案例说明,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需要调整。在当前,提升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学科的地位,增设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增加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课程的课时,减少学科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师范院校由培养学科专门教师向培养专业化教师的根本目标转变,应成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做法,在课时总量增加不太多的前提下,形成课程模块,尝试建立具有双专业性质的“混合”型课程体系。即,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大块。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法律以及普通话、外语、计算机、教育技术等普通文化知识,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教师专业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能等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技能;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活动,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中,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应为30:45:15:10。当然,在今后,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可打破“混合”型课程体系,建立“4+1”双学位培养模式。 (二)注重创新性,拓展教师教育途径。前面讲到提倡师范院校与中学结为伙伴关系,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大学教师指导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学教师到大学上教育学课程,给大学的教师教育以反馈和强有力的补充。如一些中学教师,在教育创新方面新理念接受早、行动早,且很有研究,一些大学邀请这些中学教师教授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受欢迎!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可尝试建立基础教育改革和服务综合试验区,发挥教师教育研究、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作用。建立面向基础教育开展合作研究的基地,建立免费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制度,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担任教师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整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施本科生“素质成绩单”制度,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培养交叉融合、一专多能的新型师资;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发挥广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堂设计、组织能力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注重研究性,提升教师教育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正在不断变化。把握这种变化趋势,加强应对策略的研究,是中学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师范生和中学教师的科研意识,尤其是教育科研意识,能够有效地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这种要求,同时也能满足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师资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和中学中,对培养师范生和在职中学教师学科方面的科研意识尚能予以注意,而对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积极倡导“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在大学受过研究式教学熏陶的教师比较容易形成进行教育科研的习惯。 (四)注重实践性,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基础。 在现行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内,应从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课内实践是根据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教学与学习活动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创新理论,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课内实践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切忌不能用教师的教学实践替代学生的学习实践。师范院校可通过案例教学、观摩练习、模拟教学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教育情境,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分析及决策能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能力,提高其教学技能与水平。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是教育类课程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可借助教育见习与实习、行动研究、教育参观以及针对特定教育主题开展调查等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教育实习可让学生到中小学参加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体验;行动研究可帮助学生增进师范生对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不间断地观察、反思、试验再反思,有效扩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参观与调查既可拓宽学生视野、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培养其教育调查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教师特有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具有科学教育意识、人文教育情怀;注重与中学真实教育环境的结合。实现大学与中学文化的平等交流,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激活。 综上所述,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发展推动力是可行的,同时,要让教师教育成为教师发展的推动力,必须积极探索,并切实采取有效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学教师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成为有思考习惯的教师,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们就能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可以大大地提前实现!我们就会给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摘 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使得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从当下农村教育所具备的现有资源着手,对优势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查缺补漏,实现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中学;教育技术;培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中学教育占主体地位,因此,农村中学的教育水平要着重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技术高超的教师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负责人要重视农村教育,对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进行重点建设,实现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提高,促进农村中学教育的长足发展。 一、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拥有精湛的教学水平和超前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农村中学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中学阶段的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配。学习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明确,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不被其他无关因素干扰。 建立一支优秀的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也能促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 二、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 1.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农村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中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也必须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大部分农村中学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固执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这一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导致多媒体设备被搁置,使用次数甚少。为了实现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农村教学。 学校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多媒体使用能力进行培训,使教学方法得到优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对多媒体使用能力培训时,要求教师在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通过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教师能根据学生和授课内容的需要作出教学方法的改变,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农村中学教育教学中的结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2.实现探究型课堂的生成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进行验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探究型课堂的生成并不是简单的教师组织学生看书自学的过程,探究型课堂是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三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三维互动中,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实现学习效率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和学两方面的共赢。教师在创设探究型课堂过程中,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特点,同时辅以恰当的课堂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质疑反思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 3.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除了以上两项内容,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仅指教学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意识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好的教学方法要改进,在新教学方法的试验阶段,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当发现有不恰当的情况产生时,应该及时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交流,与学生进行沟通,寻求更好的方法。 在实现农村中W教师教学技术提高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教育意识,确保教育观念的更新。保证跟上时代的步伐,认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对其物尽其用,实现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中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对教育的冲击及其应对 摘 要 教师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而且还存在大量教师隐性流失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基于此,明晰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概念内涵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探索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应对策略,对于稳定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中学教师 隐性流失 概念解读 归因分析 规避策略 教师流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性流动,另外一种就是隐性流动。显性流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职业的转换,即从教师职业转到其他行业,譬如辞职、下海经商等;二是教师工作单位的转变,就是从原来工作学校转到另外一所学校,仍然从事教师行业。教师的隐性流动实质是教师的“消极怠工”,这一部分教师尽管没有离开本职工作岗位,但是却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有偿家教或者教育培训机构兼职等活动中,影响其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隐性流动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不可控性,对于学校教育教学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凸显。近些年来,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动现象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每年都有大批的优秀骨干教师通过考试、轮岗等方式调离农村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概念解读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特征。对于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动而言,其内涵主要是指正式在编在岗的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对于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疲倦、懈怠甚至厌烦的情绪,或者把对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造成自身教学工作效率下降的行为。从外延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隐性流动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社会兼职型的教师隐性流失。这种教师隐性流失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常规的工作时间以外,譬如课余时间、双休日、其他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内,到社会上从事一些兼职活动来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象。第二种,在职学习型的教师隐性流失。这种教师的隐性流失主要是指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岗位晋升或者其他更高层次的工作,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参加一些大型比赛,或者各种学历学位及资格证书的考试之中,忽略自身本职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和行为。第三种,发展停滞型的教师隐性流失。这一种教师隐性流失多是发生在教龄较长或者临近退休的教师群体中,是指一些教师没有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对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满足于当下的状况,不愿意再花费精力去学习和提高,对于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多是采取消极或者抗拒态度的现象和行为。第四种,消极怠工型的教师隐性流失。这种类型的教师隐性流失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逐渐开始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消极或者厌倦的情绪,对于本职教学工作常常敷衍了事,无心致力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不利影响 1.教师隐性流失影响师资队伍稳定 美国生态学家埃尔顿曾经提出“最适密度”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观点就是说,每个种群的疏密程度都会随其种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过于稀疏或者过度密集都会产生限制作用。对教育而言,无论哪一个教育生态群体都会有自己的“最适密度”,也就是最适当的群聚度。近些年来,广大农村的中学教师不断流失,除了明显的教师流动以外,很大一部分是教师的隐性流失。尽管,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没有带来教师数量上的明显变化,但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却是大打折扣的。每个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师数量都是一定的,在师资匮乏的农村地区,每个教师所要承担的任务量都是很沉重的。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会造成学校内部教师资源的实质性缺乏。尽管表面看来,教师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是忙于副业或者无心于教学的这些老师会在无形中把教学的压力转到其他教师的身上。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一部分老师就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任务和责任,这严重增加了部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长期下来,这种教学工作上“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平等就会在教师之间产生不好的影响,使教师之间各种矛盾丛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教师隐性流失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国家保障实施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依法享有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到学校接受教育是适龄儿童的第一要务,农村孩子也不例外。要想履行受教育权,除了学生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教师。如果没有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也只是一纸空谈。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的地位尤其重要[1]。农村地区不具备城市发达的网络及多媒体学习途径,也没有教育水平比较高的父母亲人悉心指导,他们唯一的信息源就是学校的教师,学习的知识都是在每节课的40分钟内由任课老师传授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唯有尽心尽力地投入,才能让孩子们“得其所应得”,实现应有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任课教师把教学当做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应付课堂的40分钟,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收效甚微。教师的隐性流失使得课堂教学“水分”大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也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侵害。 3.教师隐性流失加剧农村学校生态危机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在学校教育的整个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学校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譬如学校经费的投入、硬件O施的配置、师资团队的配置和调节等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如果在学校教育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某一个教育要素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了,诸如缺失或者使用不当等,就会造成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失衡,产生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农村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在学校教育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理论上来讲,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到走上岗位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耗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对那些用于培养和学习所耗费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偿。然而,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使得这种补偿大打折扣,这就造成了实质意义上的资源浪费。这种隐性流失的教师只是把教学当成一种工作任务,或者是谋生的手段。他们不认为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所以也就无法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农村中学教师教学精力的外散,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打破了学校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态危机。 4.教师隐性流失将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学校相对位置较偏僻,经济也比较落后,学校生存环境相比城镇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这种城乡之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教师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资源的紧张和匮乏。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学校的教师群体里,有一部分教师正在为了能有机会调动到城镇学校或者优质学校而努力着,他们的精力不在课堂教学上,也不在学生身上,“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对这一部分教师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家庭在农村,尽管这部分教师没有外流的倾向,但是由于距家近,家庭琐事容易影响他们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打算和顾虑,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综上所述,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容易弱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村中学教师的师资水平,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归因分析 1.工作压力过大 学校教育是儿童开始知识启蒙的重要阶段,中学教师面对的主要是一些心智未开化的孩子,相对情况比较复杂。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学生的情况更为复杂。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沟通和理解,这些情感都需要在学校获得满足。教师不仅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其他任务,还要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等。此外,教师还要关注舆论,尽全力照顾到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方方面面的需要和要求。重复、单调、超负荷的教育教学工作,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让教师逐渐对自身的这个职业感到疲倦和懈怠。想要逃离,但又找不到比教师更加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于是,在丧失了教育激情的教学中麻木地进行着教学任务,投入工作的心力也越来越少,效率和质量不断下降。 2.激励制度不完善 人和动物都会有需要,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但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激励着人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激励机制都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阻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首先,农村学校的校长大都掌控着学校的大权,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有着绝对的行使权和决定权。因此,在职称的评定和职务的晋升方面容易感情用事,随意操作,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其次,农村中学教师发展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无法通过努力得到肯定,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再次,农村的学校普遍缺乏相对公平的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教师教得好和教得不好,工资收入差不多,没什么大的差别。因此,有些教师就改变了教学的态度,机械应付、敷衍了事,把自身精力投入到课余兼职赚钱的事情上。 3.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但是,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特别快,教师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发展提高,才能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农村中学教师的知识更新程度普遍偏低,“旧、繁、简”现象依然存在。他们知识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触机会很少,地域和交通的闭塞,使得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个封闭落后的群体,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不利于学校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在农村学校里,学校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无法给教师提供诸如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资源等教育资源平台,使教师的知识和眼界都受到了限制。此外,农村学校由于地域交通不便,学校师资紧张,教师工作压力大,外出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这就造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知识的封闭和落后。 4.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是人们对教师至高无上的评价。然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让教师群体衣食无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我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2]。可是,教师的工次待遇依旧偏低,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镇和乡村的教师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甚至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和同一地区其他职业相比也是偏低落后的。再加上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师资缺乏,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工作压力比较大。这些因素都造成农村中学教师心中巨大的落差,不满情绪日积月累。 四、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应对策略 1.为农村中学教师减轻工作压力提供制度保障 教师主要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工作的对象是性格水平各异的学生,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容易产生工作上的压力。对于农村中学教师来说,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但是压力过度就会造成工作精力不足、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工作效率偏低等现象。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和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首先,增加编制数量,优化编制结构。农村学校师资缺口较大,应增加编制数量,扩充教师资源;优化编制结构可以解决农村中学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通过编制问题的解决,减轻在岗教师工作任务,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其次,构建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学校,是教师的第二个家,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因此,农村学校要注意为教师的在校工作生活创建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都要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来;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教师交流贤ǖ钠教ǎ缓解工作压力。 2.实施民主管理,激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民主管理,赋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自主权,唤醒教师内在的主人翁意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规避农村中学教师隐性流失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可以使教师依法享有在学校的自主教学和管理权力,给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创建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鼓励教师相互之间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和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激发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平时表现,进行公平公开的评价,科学合理地给予奖励或者批评,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建立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发放到位,缩小城乡区域中学教师之间工资福利差距;健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津贴补助制度,适当给予农村中学教师医疗、住房、交通、生活等方面的补贴,增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岗位吸引力,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幸福感指数,减少农村中学教师的隐性流失。 3.构建有利于农村中学教师知识更新的学习平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变化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唯有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努力汲取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结构,才能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各级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3]。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直接用于农村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学校要合理利用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创设条件。譬如,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资源等学习平台的建设;电脑、投影仪、实验室等教学工具和场所的添置;教育教学各个学科相关期刊杂志的征订等。其次,加强对农村中学教师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立足学校资源和教师发展需要,通过校本研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课题开发等对农村中学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习进修和培训,形成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4.中央政府应承担起提高农村中学教师薪酬待遇的责任 依据国际经验,国家政府始终都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力量。譬如,法国通过法律把教师纳入到公务员的范畴,工资直接由国家财政进行下发,偏远地区条件不好的农村中学教师得到的福利待遇会更加优厚;日本通过法律规定,提高偏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我国在2001年推行中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这一措施解决了农村中学教师工资拖欠的问题。然而,近些年来,城乡中学教师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积极性。鉴于此,解决农村中学教师工资偏低问题刻不容缓。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工作的艰苦程度,在保障基本工资的前提下,给予有差别的工资待遇,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农村中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根据农村学校地域经济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津贴补助,条件越艰难的地区,补贴越高;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切实解决农村中学教师就医难和子女就业难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中学教师论文:有效减轻中学教师压力与负担 摘要: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各国学者都在关注。由于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然也包括教师的职业压力。本文主要对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行研究,把影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分成两大部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建议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采取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提高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1.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 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撰文提出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将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为"由教师这一职业工作性质所导致的一种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焦虑、生气、紧张或失落等。"(1)此后,有关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就呈现多样性。我国也有不少学者纷纷对教师职业压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牛利华(2005)把教师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定义为教师职业压力。过重的压力会给教师带来心理负担,但适当的压力却是职业活动的必要动力。(2)孟丽丽等(2006)则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所导致的,如工作压力大、学生行为不端等所引起的疲劳过度、挫折感等消极情感体验。(3)因此,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指出是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教师压力,有的研究者把教师压力看作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教师压力。尽管在定义教师职业压力时,研究者们观点不一,但Kyriacou和Sutcliffe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界定为大多数文献采用。 2.教育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教育评估体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口头上说的是素质教育,可对学校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以为升学率高可以一俊遮百丑。于是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看数字。这样就导致教师们只好舍命教书。有人曾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演员,事实上教师的工作也是这样,教师一节课的教学,至少要有1D2小时的课前准备,而要掌握和巩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得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并非如教师所愿,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很大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又要以此来考核,而且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晋级,甚至工资、奖金挂钩,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一方面考试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另一方面考试结果还关系到教师的荣誉和面子。难怪有些教师会说,考试考试,其实是考教师。 教师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不但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减轻教师的压力,确保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和关心教师心理健康,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切实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担。要立足于全体教师,促进教师健全人格,发挥潜能,使教师工作愉快、生活幸福;要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减少和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要确定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尽早发现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已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教师,要促使其积极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其次,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给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制定有助于学校发展的教育评估体系,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使教师在公平、公正、松、有效的环境中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校本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教师心理训练,增强教师的心理抗压能力。此外,教师也要学会自我保健、自我修正、自我放松、自我愉悦,提高心理素养。 3.解决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缓解教师生存压力。"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经济利益、政治待遇和社会声望。"不仅是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体现。能适当修改《教师法》,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共教育保障机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市郊区发放教师津贴,经济待遇决定着一个单位的人才流失的大小。 3.2 社会建立对教师的合理期望。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而产生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不时地让教师感受到压力。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勤勤恳恳地奉献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而每当教师犯一点差错都会被新闻媒体所渲染夸大。教师被迫走向完人。社会各界应该理性地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它同其他职业一样,都需要宽容。教师虽然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是一种主导作用而非主宰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 3.3 学校的组织管理制度民主化。首先,合理地分权授权,使管理权层次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要适时扩大教师权力,使教师能够果断行事,大胆探索。其次,要加强教师民主管理。在多数学校的教师代表、教师职工大会形同虚设的时候,教师便对学校失去信任、失去归属感,从教师的角度讲,加强民主管理有助于使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实现,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教师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再次,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即自主安排教学时间;自主安排工作内容;允许教师的个人观点、个性以及情感得到体现。 中学教师论文: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了解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水平,以兰州市N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N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尚存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一、N校信息化工作环境创设情况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 (一)学校信息化工作环境创设情况。学校为了创设信息化工作环境,该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设备配置齐全,如给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和配套的软件,配备了高端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建设了录播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拥有先进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所有教师配备了电脑,搭建了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是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站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中的题目为依据,考虑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设计,使得问卷调查更能反映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字化资源使用不熟练。调查发现,一是90%以上的教师用到了数字化资源,也意识到数字化资源和技术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有超过50%的教师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二是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水平不够高。70%的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较低。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较低。“不了解”内涵的超过40%,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指导的超过60%。 (二)信息有效呈现的能力有限。学校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互动电子白板。大约63%的教师对于白板的基本功能比较了解,并能在教学中适当应用;35.8%的教师仅将其作为一般多媒体投影设备,没有完全发挥出电子白板应有的作用,只有不到2%的教师掌握了白板的特有功能。 (三)教师信息技术评价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信息技术评价能力不足。一是没有掌握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难以实行过程性评价。二是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三是没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评和他评,忽略参与互动,难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足。各级教育部门也相继对教师开展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在以往的培训中出现了好多问题,培训效果不是很好。这些问题有:教师不明确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特征差异。教师的工作年龄因素,教师的工作年限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呈负相关,教师的工作年限越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热情、水平就越低。任教学科因素,由于每个教师任教学科的不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学历因素,学历高的教师相应的掌握技术的知识多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丰富一些,更乐于将所的知识应用到教师中去,学历低的教师本身已有的技术相应少一些,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需要花费多一些时间,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时间也长一些。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N校教师信息素养结果分析,发现在信息意识方面,教师对待信息技术普遍持积极欢迎态度,但对教育政策资讯、新兴信息技术沟通工具和继续学习信息技术软件的敏锐程度不强。在信息知识方面,对图形操作、音频操作、视频较难操作较生疏。在信息能力方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解不够全面。 (三)教师的心理方面。教师的焦虑和教学效能感是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面对一些新的技术教师感到既陌生又恐惧,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又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种恐惧和各种外部原因相互作用很容易导致教师心里产生惰性。教师的焦虑越高教师越不愿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四)教师工作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领导及同事使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及支持力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的创设等因素。一般地,领导越重视,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周围同事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N校详实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为今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学教师基本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对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进行专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研究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并对如何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素质进行探讨,从解决价值观念问题、提升适应时展需求的基本专业素质、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师素质 当前关于教师素质提升的研究相当多而且也卓有成效,但这种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城镇学校,对于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提升的专门研究则比较少且成效不大。受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农村学校教师无法完全复制城镇学校关于教师素质提升的研究成果,也很难从普遍理论中概括提炼出有效提升自身素质的策略。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进行专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研究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农村中学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对于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要解决价值观念问题 马克思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受一定历史、自然条件及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中学尚存在教学设施不足且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给农村中学教师素质提升带来了很大阻力。最直接体现是很多教师对本职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和担当精神,缺乏适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观念,价值观念问题仍然是许多农村中学一线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 教育价值观念是决定教育取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起导向作用。教育价值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待教育的热情与担当精神,另一个层面是指导教育行为的观念。 第一个层面在许多农村中学教师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认为教师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很低,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在别人面前羞于提起自己的职业,生怕别人知道后会低人一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农村中学教师要改变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树立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认识到教育是社会文化知识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受人尊重的。古往今来,譬如孔子、苏格拉底等诸多圣人贤士,就是受人敬仰的教师。其次,农村中学教师要改变自身世界观,培育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那样:“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学教育观,将狭隘变成宽阔,将利己变为利他,使僵化的思想方法变得活跃,使唯心的变成唯物的。”只有正确认识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每一件关乎教育的原来自己认为简单、平凡的事做得不简单、不平凡,才会找到职业价值感。 教育价值观念第二个层面是用什么教育理念去指导教育行为的问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则是发展人的手段,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教育。因此,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指导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行为最基本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首先,从过去强调知识获得为本转移到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及学生性格形成、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等,树立德育优先于智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体验。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插入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上的偏差并予以纠正。不要小看这些做法,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发生质变。工作中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学校各项学生活动中,利用召开主题班会、做黑板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创建兴趣特长班等形式,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信念、纪律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等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其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关注与爱护每一名学生。农村中学中往往留守学生居多,父母长期在外使得这些学生缺乏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一些不正确行为往往令农村中学教师很苦恼,明知道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但就是无法用真爱去教育引导学生,甚至更多时候会因为学生不尊重教师、不遵守纪律、学习基础差而烦恼。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大多数时候习惯于以自己的水平去衡量一名初中生的水平,以成年人的经验阅历去评判未成年人的行为,对学生期望值太高造成一种心理落差。如果教师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比教师低了很多,受到的教育比教师少了很多,很多时候他们受社会与教育限制根本没办法判断善恶美丑,需要教师站在他们角度去引导和关爱他们,可能心情就不会像原来那么糟糕,教育时可能会多一份理性、爱与耐心。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包括兴趣与方法。很多农村中学生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家长也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有效方法,这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例如,课堂上多设计适合学生能力的问题,更多学生参与解答,或者让会的学生去教不会的学生,甚至可以将月考题目适当变形后融入课堂中让学生训练,而且让班级大多数学生理解会做,当学生在考试时遇到类似题目,通过一定思维活动后能得出答案,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就会被慢慢培养起来,学习方法也会得到逐步改善。 二、提升适应时展需要的基本专业素质 农村中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自如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之取得更好的成效。 农村中学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基本上是全天候,加之教师相对缺乏,致使教师的课程任务和管理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那么,农村中学教师如何保证既不耽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又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呢? (一)拓宽教科研渠道,提高教科研能力 农村中学因为地处边远,信息相对闭塞,因此教研发展相对滞后,教研渠道比较单一,教研氛围也不够浓厚。但农村中学教师要意识到教研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最具效率的途径,要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就算事务繁忙、科研开展难度大,也要见缝插针,寻找、拓宽教研渠道。首先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理论水平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基础的元素,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要提高理论水平,教师可以到书店买书阅读,也可以在万方数据、知网等期刊网站注册,缴纳一定的费用,阅读、下载相关资料,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的阅读软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要善于发现问题,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农村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这些问题是不难发现的,我们这里所指的善于发现问题,不仅指善于发现这类显性问题,还要善于发现隐性的、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比如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新政策,学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举措,这些信息中往往隐藏着大量的教研课题,但也很容易被我们教师忽略。教师在接触到这些信息时,若能多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就有可能提炼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教研课题。提出和分析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参观、座谈、调查问卷等活动,归纳并升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若效果良好便通过论文形式将它记载下来,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研过程。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一名学习优秀或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必定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比不上研究课堂那样相对更容易见到成效,因此很容易被教师忽略。农村中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识与方法作为一个重要专业素质加以提升。农村中学生大多缺乏家庭有效监管,没有回家预习课文的习惯,教师课余也不能大面积地给予学生指导,因此,课堂便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中预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学,当然不能是自由学习,而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出示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可以巡堂监督学生,并主动走到一些学生身边,一对一给予指导,教学生如何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等。 不同科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会有差异,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但只要教师有强烈的培养意识,并且做到持之以恒,教师会发现学生越学越聪明,而教师也会越教越轻松。 (三)注意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硬件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手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趋势下,信息技术必然会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而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越来越成为评判教师是否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重要标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应该成为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提升的素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对于教育教学中常用的硬件设备,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要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知道如何去操作它们,为教育教学服务。其次,要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办公软件中最重要的有Word和Excel,尤其是Excel,对其熟练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效率。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演示文稿,也是农村中学教师需要熟悉的软件,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并配上特效。多媒体课件使课堂信息容量更丰富,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化,越来越成为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软件制作精美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最基本要求。最后,教师要提高应用互联网的能力,能正确获取或传递信息资料并遵守相关互联网规定。教师要学会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在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迅速地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同时,要自觉了解和遵守互联网公约,不浏览、传播不健康的信息。教师熟悉互联网的运用和遵守相关规则,不仅能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还能为同样处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学生提供知识性保障。 三、树立高效课堂理念,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农村中学生往往缺乏课外学习习惯与动机,他们提升文化知识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倘若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仅会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积累,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农村中学教师一定要树立高效课堂理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高效课堂是指高效率课堂教学,要研究高效率,首先要界定课堂效率指什么。它不应该指教师教的效率,而应该是指学生学的效率,具体来说是指学生认识、理解、记忆、运用知识的效率。受条件限制,农村中学教师如果完全复制城区学校成熟的高效课堂模式,会遇到很多困难。 农村中学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树立高效课堂理念,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现在的教学法和教学模式,很少对学生课堂中的记忆进行专项研究。记忆包括对知识及运用知识方法的记忆,学生任何一种进步,都是这些记忆在量上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质变。成功的高效课堂模式,必定符合学生记忆规律,若一节课中学生记不住或只记住很少的东西,那么这节课就称不上高效。影响学生课堂记忆的因素主要是注意力,人对某件事情注意力越高,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就会越持久。据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度注意力最多能维持5分钟,超过5分钟,其注意力会大大降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讲座、网上搜集等形式,了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然后结合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熟练有效地加以运用,这样,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注意力及r地更换教学方法,依托不同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不同感官,以维持其持久的注意力。影响学生记忆的因素还有人的遗忘规律,据研究,人在头二十分钟的遗忘率最高,可高达46%,解决遗忘的最好方法是在课堂中及时复习。复习方式可以多样化,做练习、看图、听声音、看微视频等,都是很好的复习途径。无论用哪种复习方式,都要注意复习时间距离新学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分钟以上。此外,成功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上讲台演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使其处于兴奋状态,让记忆更为持久。 以记忆为出发点研究高效课堂,教师会发现自己会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传统教学模式,一步步地走进高效课堂殿堂。 总之,农村中学教师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努力提升专业素质,通过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使自己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编 秦越霞)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当前,电力企业将要而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的环境。电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电力生产、电力需求、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电气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都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电力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 创新 0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些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也参与到我国的市场竞争,市场放宽了准入条件和竞争领域,同时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也提醒我们,自然垄断行业无疑也会到挑战。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 管理创新的原则 1.1 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育;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 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 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 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 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 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 日益增强的市场竟争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的管理工作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因为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电力市场具有垄断性质。我国把电力企业也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加强营销管理,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审视市场调查与预测,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并且要大力开展集资办电,引入竟争机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积极推行多家、把电力市场搞活。 2.5 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时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 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别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 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心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要能把这些工作做好,那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从拉闸限电现象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电力需求的增长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而建立电力市场的根本,在于形成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对电力企业运作的探究中,以“拉闸限电”为研究案例,浅析其因果及影响,由此提出个人见解及思考,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的标准来转变个人思想态度。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市场 一、绪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了解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有利于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力企业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优化需要运作的标准和制度的保证,而系统化的标准可以把清晰的目标与战略更好的贯彻。 (一)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现状探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 2.非储存性。 3.公用性。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 2.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3.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4.树立长期利润观点。 (二)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三)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1.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2.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二、从“拉闸限电”现象,思考电力企业运作问题 (一)拉闸限电现象的原因 1.电力供应短暂超过需求,政府审批放缓,电力投资不足。 2.电煤供应与干旱少雨影响电力供应。 3.电力投资的长周期与电力规划、投资机制所限。 (二)电力供需形势分析 1.电力建设速度缓慢,电力供应短缺现象难以短期内反转。 2.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对用电继续产生强大的需求。 (三)关于“拉闸限电”的运作与管理 建立节能社会运作、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 三、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销售环节,是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1.更新观念,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2.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市场。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建议 (一)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政策建议 1.增加能源生产部门投资力度,多采煤、多采油、多发电,加强能源基地建设。 2.增加对能源研发的投入。 (二)对于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制度建议 1.对管理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论证。业务流程设计应做到职能设置科学,管理流程短,信息畅通;管理层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应做到精干高效、责权对应、授权充分。 2.对作业层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是工艺相近,区域相邻,集散有度,有利管理。 3.提高员工素质。扁平化管理的内涵是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因此一定要实行竞争上岗,保证关键岗位的人员素质。 4.规范公司结构,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管理科学要求,进一步界定职责,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五、结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交易机制,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原则和交易平台,并监督这一原则的公正实施。所制定的原则不仅要符合当事人双方的意愿,也要兼顾公众的共同的利益。要终结“拉闸限电”的“轮回”,就要将目前的行政审批体制彻底改变为交易方式。而电力企业的运作管理,其目的是为了系统管理让执行更有力。一定要遵循“二八”效率原则,即抓住20%的重点。清晰了重点环节和轻重缓急,有的放矢,执行效率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企业要系统的管理执行力,周全策划好执行力的每一个细节。战略的让自己独特,而执行是要使自己比别人做的更好。在充斥着拷贝、跟风等盲目行为的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执行力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鄢盛(1967-),男,汉族,荆州供电公司,研究方向:供电系统可靠性以及电力市场分析。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于所有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国家的电力企业同样如此。电力企业如何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内部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中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为当前解决企业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着新的挑战,电力企业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作为其目标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重视对于企业管理形式的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通过企业各个环节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今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1)电力企业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力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就做出了一定的规划,明确提出了管理工作的重心即“三基工作”,涵盖了对于基层的管理、企业基础的管理以及企业的基本功训练等。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自身的经营管理上都将工作重点落在了“三基工作”上,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大部分企业内部的管理基础得到了稳健发展。但是由于各个电力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基础管理工作调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之间的管理基础是不同的,依旧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基础并未夯实,甚至个别的电力企业至今没有相对完善健全的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企业在管理上并无标准化可言。没有一定的管理基础,要想实现企业管理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无异于空中楼阁。 (2)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同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有其自身的领域特色,由于电力企业都是由国家予以直接管控的,属于典型的计划性的企业,国家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的垄断权,这就使得在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普遍缺乏创新性及灵活性,管理模式陈旧,管理观念刻板,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种计划垄断型的管理理念显然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尚未形成一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管理机制如人才激励制度、竞争约束制度以及学习制度等等,具有滞后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笔者发现,我国为数众多的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使得自身的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同时,对于一个大型的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长远的稳定发展,就应当制定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策略,从大的方向上把握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依旧处于起步的阶段,由于战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很多电力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本质难以做到深刻理解,还有的电力企业将战略管理流行于一种口号或者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在其实践性与操作性上却难以真正实现。 二、关于电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对策 (1)树立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则起到了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实现观念或意识上的创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者更应当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及管理树立科学的创新意识,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于企业的管理上应当切实做到与时俱进,以市场的需求为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并且加强企业当前的管理同未来管理的有效链接。鉴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电力企业在管理上也应当做到同国际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同国际大市场的灵活反应。另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力求开放性,即实现管理者思想的开放与管理体制的开放,对于外界的新事物以及新的管理理念予以不断吸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形成一种适合自身的管理理念。 (2)构建创新型的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创新。因而,电力企业应当实现一系列创新管理的制度,如管理创新的责任制,从而通过创新型的制度的约束实现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形成创新型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创新理念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将创新性的理念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转化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活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活动的着手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上的,如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与之相符的管理目标、组织以及规划、具体步骤等,并且将每一步真正落实到相关的负责人或是项目的责任团体。创新机制的建立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及以人为本,即以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目标客户为本,注重现代化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重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对于创新科技成果要予以奖励,从而形成企业管理的创新激励机制。 (3)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战略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经营战略直接同企业内部的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的市场形势需求密切联系,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制定的相应策略。电力企业同样应当制定企业管理发展的经营性战略,并且是一种创新性的经营战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首先要对于同行业的全球性的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科技的创新实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电力企业要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充分将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同市场无形的微观调控经济体制相结合,在熟悉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前提下积极向外拓展核心业务,在市场经营上充分做到趋利避害,发挥自己优势,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战略基础,最终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的可持续发展。 (4)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的创新。电力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管理上的创新就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度,可以依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在原有公司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对于企业的股东大会、监事会或是董事会以及各个层面的经理岗位等予以重新界定,明确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运作。同时电力企业作为一项营利性质的企业应当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予以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今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应当由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向新形势下的资本经营领域转变,由传统的依托于财务会计实现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向现代化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实现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能够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时间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准确率,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以创新也是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一大保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应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应是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依笔者在电力企业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2.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电力企业也将面临大范围的重组。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1)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2)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大型公司,是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制,还是其他形式,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是管理界的重大课题;(3)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4)组织结构要规模适度,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5)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 2.2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状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等的总体谋划。加强战略管理,可使企业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走向失败。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还没有好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到位。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三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四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六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七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3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 电力市场是垄断性的。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电力企业在我国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改革中,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营销管理,重视市场调查与预测,重视各类用电市场的研究与开拓,作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另一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集资办电,积极推行多家、多渠道集资办电的方针,把电力市场搞活。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适应电力企业公司化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一流管理电力公司的迫切需要。 2.4关注市场,加强营销管理创新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向市场。因此,电力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其他行业都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看。对“顾客忠诚”,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等已经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电力企业在改革中,都将走向市场。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二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营理念;三是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四是研究并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五是加强公关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六是加强市场和市场信息的研究与管理;七是注意培养电力品牌与形象等等。 综上所述,管理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也是生产力,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力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为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必须逐步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优化管理环境,探索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析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建议 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样就使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市场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改变,这样对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更好的计划和控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要进行更加合理的管理,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 1 电力企业管理特点 1.1 垄断性经营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垄断性很强的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能源供应进行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控制。电力企业在进行电能供应的时候,通常是在很多的地区使用相同的电网来进行供应,这样就使得电网在电能供应中出现了不可分割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成了自然垄断的行业。 1.2 一元化领导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销售和分配环节都是要进行严格控制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3 行政管理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以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存在的,电力企业在组织机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是和行政部门相互对应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发展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因此,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逐渐实现体制改革,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创新。 2 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3.1 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3.2 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3.3 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3.4 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4 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了需求不断增多的情况,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变革。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一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现今社会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稳步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措施,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站稳脚跟。但是现行的管理方式还有许多的弊端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以保证电力企业的良性运行。 一、国内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则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创造性的,同时可利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也是非常长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资源,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同时要尊重人和爱惜人。对电力企业来说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方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发扬民主精神。 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执行决策职能,是企业决策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领导人员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是要非常好的,但是很多的领导人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失误情况,同时也会在处事方面存在着有失公正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的情况。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要满足客观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进行企业决策的时候要集思广益,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应使企业行为自觉服务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一种服务经济,这样就是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进行改变。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市场情况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国内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管理创新既要体现时代的个性,又要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是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既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个性和特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逐步是打破垄断,加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在电力企业面临大范围重组的现状下,如何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笔者建议按照产权清晰、债券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予以改革,同时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尤其是大型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这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注重战略管理模式创新。 电力企业都在制定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战略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应在管理模式上力求创新和突破。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有的电力企业坚持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精细化管理促进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有的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节约型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 电力体制改革给中国电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诸多电力企业开始对高效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等综合业绩予以极大关注,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促使电力企业改善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帮助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的业绩管理指标是帮助电力企业提升综合业绩、释放巨大价值潜力的金钥匙。建立企业的价值链,形成价值链,深入了解达到企业总体业绩目标的深层驱动因素。确定对业绩最具影响潜力的关键业绩指标和价值杠杆并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之能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个人的努力与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四,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转变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环境,同时也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作者单位:大同供电公司)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为达成预定目的而协调集体活动的过程。管理的目的可以是出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及文化教育方面或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也必须要符合客观的规律,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通过组织、计划、激励、协调控制等方式,施加于生产经营的活动。而所谓的电力企业管理,就是指结合电力企业的生产特点,同时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现电力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同时要给予生产经营活动以密切的配合,切实的实行组织、指挥、计划、控制与协调;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得到满足,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理组织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使之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1、管理创新的原则 1.1管理创新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就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创新,爱惜人、尊重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做到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和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利用性相比拟,人力资源也是无法替代的。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应着力得到培养;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作用,员工的主体意识要得到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不断的激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要构建起来;构筑一个给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1.2管理创新工作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社会分工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变得愈来愈细,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因为每个人经验、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限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同样,他的职责却很重要,他是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会因领导者失误的决策或有失公正的处事而引发。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企业每项新决策都要在集思广益、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走群众路线,最终形成,这也是企业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的一个客观要求,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保证。 1.3让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也是企业管理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市场观念转变首先应该是服务思想的转变,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管理创新中体现着服务思想的转变。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要考虑,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样的措施、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顾客的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特别是营销要紧密地联系生产,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产品。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才能与发展相适应。结合多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 2.1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开展管理创新工作 现在重要的工作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走向市场,我们应该引入竟争、打破垄断,同时电力企业也将面临较大范围的重组。 ①要按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原则进行;②既要有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要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③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公司不可刻意追求某一种形式,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④组织结构要向柔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机构的规模要适度;⑤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公司要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的体制。这也是管理的重大课题。 2.2要想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战略管理创新就必须得到加强 要想使企业能稳步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总体谋划企业的发展手段、目标和途径,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最终走向失败。在战略管理上电力企业还是弱项,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实际工作落实中,好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三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四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五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六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突出重点,分步进行实施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的目标;七是要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适者生存,落后了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应在如下的七个方面来开展: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要规范。②新技术要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③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工作并逐步的落实到应用。④要进行结构调整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⑤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要尊重知识并加强管理。⑥注重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信息管理,使网络化建设不断发展。⑦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要持续关注市场,从而使营销管理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必将走向市场。所以,要确实重视营销管理工作,并加强与研究营销管理。提高市场意识;建立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方法和制度,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营销工作中的公关管理工作等等。 3、员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要实施激励机制 有潜力的员工和骨干员工是应激励的重点客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而有潜力员工则是指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个人素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协助共同来完成,它是作为上级管理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如何让员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很好的工作,是人员管理的重点。 提供给激励对象以心理满足的心理激励;帮助解决激励对象的个人或家庭与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关的难题;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员工的个性差异要得到尊重、从心理激励方面来看,要允许员工参与不同的意见,并加以尊重、对员工的劳动成果要尊重,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合理、科学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要将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充分的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使其能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建立各种激励措施、以及相互配套的激励机制,工作中要将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起来。 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它,我们要使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4、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成为电力企业应认真探究的问题,要重视比较分析、不断优化的原则;应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在创造管理环境、提升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加大力度,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就能做好,也才能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一、管理创新基地内涵 管理创新基地以“展示成果,弘扬正能量“和”创新活动,凝聚新成果“为两大功能,一方面,立标杆、树形象,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弘扬正形象的氛围;另一方面,重实践、见实效,始终关注传承创新的效果,带动员工共同创新实践。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落地需要实践平台。近年来,电力企业“亮人”频现、“亮事”频出、“亮例”繁多,成果丰硕,文化建设工作初现成效。但企业文化成果展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主题不明确、形式不统一、展示不突出,亟需一个全面、丰富、系统的实体展示平台,系列展示电力企业文化成果,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案例、工作模板、工作样板、专利成果、QC成果、团队活动成果、劳模风采等内容进行系列展示,让电力企业形象在员工和社会中亮起来。 质量管理活动需要交流阵地。历年来,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以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严密的科学性为特点,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是由于电力企业以基层班组为单位的质量管理活动小组众多,公司基层单位之间、车间之间工作场所分散,质量管理小组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亟需在公司建立一个质量管理工作横向交流的活动阵地,进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活动的学术研究、咨询诊断、经验交流等活动。 群众性创新活动需要组织引领。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和沟通交流的限制,一些员工创新发明的小窍门、小专利往往呈现“墙内开花墙内香”的现象,不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成果难以普及,信息不对称导致职工之间重复创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创新。同时,群众性创新活动作为电力企业的非主营业务、非重点工作,往往不能引起职工的足够的重视,甚至不被理解,被看做是“不务正业”,严重打击了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这种职工创新活动“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旧模式,迫切呼唤一个有组织、有平台、有交流、有互动的创新活动新模式。 4.员工成长成才需要团队建设。2012年,电力企业经历了“三集五大”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蜕变。面对机构的升级、竞争的升级、人才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跨专业学习的机会,为未来职业生涯储备能量,越来越多的员工呼吁专业横向协同的机制,以便更快磨合适应新的岗位,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电力企业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一专多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体现,呼吁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员工心理健康需要体系服务。近年来,电力企业在员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EAP(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经心理学家引入我国以来,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引入EAP服务,至今尚未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有效的EAP发展模式,就当前来说,电力企业的心理资本提升工程也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服务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仍有较大差距,亟待在摸索尝试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经验,动态提升改进,逐渐形成具有电力企业文化特色,服务电力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具体实践与做法 一是高起点谋划,创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营造务求实效的氛围,引导员工全方位提升,管理创新基地一方面积极发挥展示功能,搭建最美力量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的功能,搭建QC攻关、创新工作、团队实验、心理营养四个实践平台,以“美”的扩展、“能”的提高、“智”拓展、“思”的延伸和“心”的提升为理念,构建“五位一体”管理模式。 二是高水平运作,引领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开展最美力量传递活动。以“传递最美力量,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该基地对公司历年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年度省公司及以上“三专名人”、“三晋好人”、“比武状元”的人物、事迹、成果进行陈列展示,充分展示公司优秀员工和优秀团队“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最美风采。同步建立与最美力量实体展示平台相呼应的内网展示台,滚动展播“最美员工”167名、优秀团队31个。开展质量管理常态活动。一年来,作为引领公司QC活动的平台阵地,该基地对公司80余个QC小组进行日常活动指导及成果总结,组织承办公司QC系列培训、“QC提升周”活动、组织公司QC成果会,对基层各单位申报的QC成果进行初选评价,并将优秀成果推荐至参加电力行业、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成果。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2013年该基地成员共完成专利成果3项,完成群众性创新项目1项,完成1项科技项目1进入省公司2014年科技项目库。同时支撑公司管理创新工作申报管理创新成果27项,其中4项被列为重点项目,在省公司同业对标排名第一。开展跨专业团队学习。以团队实验室为基地,逐步建立经研所培养复合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倡导“人人展特长,人人当老师”的培训理念,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员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全员参与的跨专业团队学习,持续开展《太原电网基本情况》、《电缆沟验收相关工艺要求质量验评标准》、《设计制图》等专业团队学习17次,参培人次380余人次。开展心理资本提升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组织“心理开放日”,采取预约方式组织个人咨询3次、面询员工15人;组织心理沙盘演示1次;组织团队咨询2次,参与员工100余人。开展特期护航活动,组织中高考子女家长组织《中、高考专题心理减压辅导》活动,分别从知识普及、心理推敲、答疑解惑、虚拟感悟四个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家长们深深懂得只有先放下自己的压力,才能更有效的陪伴考前子女,更轻松的迎接考试。 四、实施效果 文化强企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公司管理创新基地积极发挥最美力量展示、最美力量传递的功能,唱响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将“诚信、责任、奉献、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公司最美力量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公司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学习的第一阵地;也成为公司青年员工入企的第一课,成为新近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第一平台。 质量管理取得历史成绩新突破。管理创新基地经常性的培训辅导,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针对性的交流点评活动,提升了QC小组活动成果的质量,使得公司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新的突破。2013年,公司获得“山西省电力行业2013年度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同时公司“扬帆QC小组”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QC小组,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综合业务室获得全国“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公司3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一等奖”,4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二等奖”,9个小组获得电力行业QC成果“三等奖”,1个班组获得电力行业“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3名同志获得个人荣誉。 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管理创新基地的创建和应用,使得公司的群众性创新活动由个人行为上升到团队活动,由“不务正业”上升为企业大力支持,正向激励,使得以前由于时间、技术、经费供给不足而经常“夭折”和“难产”的好创意,有了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2011年以来,公司员工共完成国家级发明专利申报4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101项,2013年,共申报国家级专利85项,目前仍在授权审批中。 团队学习搭建员工成长新通道。团队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个人学习能力,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跨专业、跨岗位学习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也为员工提高协同的能力,适应“三集五大”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团队学习平台的搭建,公司涌现出一大批代表企业先进方向的个人和团队,青年走上讲台以“师读”的方式引领更多同龄人主动参与学习、热爱学习、崇尚学习,公司三名青年员工在省公司“2013年专兼职培训师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人文关怀缔造幸福企业新提升。在管理创新基地心理营养室平台建设基础上,公司心理资本提升工程逐渐固化成为体系,越来越多的员工借助心理营养室的专业仪器和“开放日”活动答疑解惑,心理压力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困难员工、离退休员工、艰苦岗位员工、特期员工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与竞争对策研究 电力营销及电力商品的特点 (1)无形性。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电压、频率、波形,来表现。 (2)非储存性。一旦形成电力输出,便无法储存,电力商品的产、供、销必须依靠各级电力输送网络来完成,电网则成为电力输送的载体,电网的质量对电力商品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3)公用性。电力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保障,出现供电故障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全社会的经济单位和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其能源。 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创新要求 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既考虑客户目前需求又考虑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这是使电网企业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工作之一。而由观念、组织、情报、策略和效率可见,考察一个电网企业的首要标准就是观念,即要求企业员工目标一致,上下同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高效、团结的服务团队。 全面理解满足客户需求 客户在消费电力时,不仅要求电能安全,电压稳定,而且要求有周到的服务和适当的价格等。经营者要考虑客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实施整体产品策略。1.2.2.2 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客户对电能产品的需求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是不断变化的。经营者要认识、研究、适应这种变化,提供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客户需求各有特色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了解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电力营销理念创新体现在利润的获取与评价方面。电网企业应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中获取预计的利润,把营销活动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达到长期利润最大的目标,既要考察短期利润目标,又要考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不仅要看到市场上存在的现实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分析潜在的需求,以求得长期利润最大。 管理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管理创新始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来实现。 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利用3年-5年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 (2)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在办理新装增容用电、交纳电费、查询用电、故障报修等项用电事宜时,提供多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方式和方法,满足消费者要求简便、快捷服务的意愿。 (3)逐步开放售电市场,让消费者最终有权选择供应商。 建立为市场营销服务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信息技术支持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008年从国家电网公司层面,整体推行SGl86系统建设。建设SGl86营销服务系统,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监督工作质量,同时为开放售电市场,支持市场公平交易,做好准备。 电力营销的产品策略 提高电力商品的质量,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 从电源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老化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发电机组的出力效果,以电力需求侧管理思想为指导,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发电成本。 (2)加强电源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挖潜、减员、降耗、排障等一系列措施,降低电源企业的上网电价。 从电网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强主干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降低供电损耗。 (2)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降低线损等,提高输电效果,减轻用户负担。 (3)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电网流量流向,降低网损,实行电能量信息远程采集。 引导创造电力商品的消费 (1)配合工业化进程,重点保证大的工业项目、新项目的电力供应,对用电大户,电源企业、电网企业共同配合,开展电力直供的试点工作。 (2)配合居民消费转型的变化,提高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占有率。 (3)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延伸服务,例如推出用电保险、培训等服务,增强用电安全感,引导电力消费。 2 纵观电力企业存在的主要挑战 由于电力企业的体制机制原因,行业缺乏相对的竞争机制,企业的知识创新动力不强,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建立比较强有力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难度较大。知识管理将带来一定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上的变革,甚至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推进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部分核心知识特别是一些技能、经验知识,是员工个人发展的基石,员工对知识的完全共享存在一定顾忌。 知识管理平台要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对接工作量大,涉及部分流程改造、技术支持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讨 摘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样越来越迫切。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将新的市场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产生革新变化。管理创新则是创新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将整合的资源运用到管理中,达到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企业经过资产重组改制,在新时期面临着各种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依靠自身在组织体系、产品结构、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最为重要是管理创新。 一、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几个主要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长期处于垄断性经营,竞争压力较小,电力企业在思维观念上只注重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上条块分割、信息较散。因此,在电力行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之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竞争、服务、成本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激励机制、体制机制等管理上需要结合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建设。 2、信息化建设管理滞后 随着电力产业高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建设得到了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许多电力企业调整了信息化工作思路,开始注重一体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受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管理制度缺失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业务不能协同开展,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系统不相容等问题。此外,企业内容信息系统的技术标准、信息编码不规范,企业内部系统不能协同等制约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性,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3]。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管理部门,明确信息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和岗位职数,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进行归口管理。 3、综合管理系统不能发挥作用 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目前都趋于完善,但是由于缺乏综合管理系统,各个生产管理中的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部分数据存在冗余和二意性,造成数据信息难以集成共享。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行的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将各项信息数据融合到信息平台上,实现企业综合管理目标。 三、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思路 1、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相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由单纯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向通过社会利益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简单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等等新观念也越来越为管理者所重视。电力企业要关注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形成具备行业特色和企业特征的管理模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因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二是各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制定适应本企业的管理体制;三是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化和规范化。既要发挥经营管理层的作用,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组织机构要规范,向网络化、柔性化发展;五是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要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术,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包括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重视知识管理等方面。 4、拓展营销管理 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营销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成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而目前部分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力企业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重视营销管理,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意识;其次,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建立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和制度;三是要加强市场信息研究与管理,培养电力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健全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决定了可持续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电力企业中,因为历史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做好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将员工的发展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知识培训,做到求才、充才、用才、留才。 6、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要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制定和完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内涵,逐步普及、深化、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之我见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对于电力企业管理来说,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对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希望对今后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电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就必须要电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例如:产品结构、组织体系、扩展市场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力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增强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在最近几十年,因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便使国际力量很快涌入到中国国内。这不仅给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而且又对电力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在今后发展中更加稳定前进,就要和国际市场相接轨,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步伐。所以,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管理创新深度缺乏,而想要使我国电力企业稳定、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引入创新机制,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的情况,尽管已经有很多企业花费更大力气重点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然而,因企业在运营时缺少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一来,导致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因此,造成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 (二)电力企业领导对创新管理不够重视 在当今时代,我国电力企业要想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挑战,就必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与资源管理等有更进一步认识,这是今后电力企业发展、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这必然会对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管理观念和时展相互脱离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始终在垄断经济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电力企业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差的,并且又在思想与观念等方面都未做出准确的转变,不能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互接轨。然而,由于长时间垄断经济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竞争意识相对较弱,缺少创新能力,远远落后于当今时展。 (四)急需加强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过分重视生产忽略文化建设,这样一来,难以建设和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对应的企业文化,难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关于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及时转变管理理念,选用合理的创新模式 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从单纯追求更大利益向追求社会利益与客户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着手,同时还要向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重视无形资产配置,注重企业创新等,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可以找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要想使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针对电力企业发展,只有创新电力技术,才可以确保电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电力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技术加以管理,大量积累竞争经验,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三)加快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凝聚力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且又是电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表现。想要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电力企业要加快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从而使企业职工自觉遵守,将职工的发展和企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工作当中,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电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使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应该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从而为企业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才可以提高电力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此外,还要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的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时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将此理念逐步渗入到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使企业与职工获得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制定新的管理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迎接时展变化与挑战,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挖掘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创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为电力企业今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尽快使我国电力企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发展水平相接轨。要学会利用知识经济更好的引导我国企业管理,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一座桥梁,不断引进新技术,这样才可以更能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探析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现状 第一,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新时代的要求相脱节。电力、煤炭等行业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型行业,受到国家的掌控。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很难做出改变,无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更没法与国际市场相结合。电力企业的管理已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人、财、物集约化和三集五大以后,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ERP的管控等,但是长期的垄断性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危机意识跟创新意识依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第二,我国电力企业对战略管理理念意识与国际化大公司的管理有一定差距。电力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一直在做,特别是这几年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文化是有目共睹的,相比其他垄断如水、气,国家电网公司是有巨大变化。比如,阿尔山供电站,在秉承“大统一”“小特色”的管理理念之下做出了重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与国际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有一定差距。 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地位,他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更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我国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严抓管理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还需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生产的建设,但是轻视了文化的建设。其实,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观念、精神文明的作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企业文化如果做得好,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有很高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积极性都是很高的。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我国的电力企业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重视生产过程却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们的员工缺少真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的探析 第一,积极转变现行的企业管理思想,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越来越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电力企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由过去的仅仅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转变为通过完成客户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最终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管理方式上应该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转向现在的精细型管理。在竞争方式上,由过去的适应大市场、大环境转变成现在的积极迎接市场的挑战,赢得机遇。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上,应该由过去单纯的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向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如说企业的良好口碑和良好的信誉。只有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有管理行为方式上的创新。 第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对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讲,不断的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的硬道理。现阶段应该调整电力企业的产业化结构,引入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不断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进一步的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不断的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电力企业要想不断的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现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企业只有有了企业文化,他们的员工才会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技能都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让这种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从而更好的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永远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不断培育和建设专门的电力人才队伍。人才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的核心。要想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就必须大量的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准的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高水平人员的培养计划,在整体上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员工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的加强电力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并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岗位交流。将人才的发展大略提到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来,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电力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的同时,积极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创新自身管理体制的同时创新企业的管理能力,来进一步的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争取尽早的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江电业局)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浅谈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引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一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市场,市场经济的效益准则提醒我们,最少的竞争无疑会挑战自然垄断行业。 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它是协调集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利教育的或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是管理领域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但如同其他管理一样,通过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施加于生产经营活动,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电力企业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红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 1.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经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上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很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上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管理创新要从组织结构创新入手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要实施激励,员工力最是不可低估的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卜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费尽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些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关键词:电力企业; 管理创新; 核心竞争力 电力体质改革,给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建立一套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一致要求,企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创造和谐企业又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电力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管理创新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集思广益、服务市场。 管理创新的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 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 。 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管理创新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就是要让企业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 。 21 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要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 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从微观角度来说,管理创新首先要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人手。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内外部因素保持动态的平衡,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企业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体制的变化、企业规模、环境变化等因素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相互制约。 组织结构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最优、讲究高效率、讲究调和、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和摩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部门多,则分工细,有利于专业化,有利于本部门人员的管理,有利于局部的优化。但从企业整体来看,部门多的同时,带来的是分散,造成的是部门间的协调难问题,增加的是管理成本。现代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快,既能对内对外做出迅速反应,又能使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高,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正是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与降低内部管理成木的过程。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既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工作程序到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成为某种内在一致的特定类型的状态。这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也表明企业发展已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种模式在企业不少干部职工中已根深蒂固。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打破模式,进行革新,以机制、以制度来促进职工观念的转变。 3. 激励员工引发潜能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人,是通过别人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如何使别人心甘情愿、精神十足地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工作,是作为上级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激励的客体是什么? 重点放在骨干员工和有潜力的员工。所谓骨干员工是指具有组织需要和依赖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潜力员工虽然职位层次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个人素质良好。要充分发掘、利用和发展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其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必须建立各种与激励措施相配套、相互补充的激励机制。 激励措施大致有三类:即激励对象得到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物质激励。帮助激励对象个人或家庭解决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难题问题的服务激励;为激励对象提供心理满足和援助的心理激励。从心理激励来看,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差异、尊重员工的参与不同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科学、合理设计员工的培训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员工在组织里找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和做得最好的事情。 企业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的凝聚力,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研究这一问题,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感到棘手,正在探究的问题。管理要重视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严格管理的心境,激发员工的激情等方面多下功夫,如果做到这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质学论文:煤矿地质学教育革新研究 本文作者:高莲凤 张振国 韩秀丽 李富平 戚龙水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煤矿地质学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应用性强,与生产实践直接相联系。可以在矿井开采过程中观察到很多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再无法见到的地质现象,从而对理论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直接指导生产、服务生产实践。例如,它可以通过勘探工作进行探采对比,还具有指导和监督采煤、选煤等生产环节。课程包含对煤矿建设生产中遇到的瓦斯、煤尘、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的提出;水文地质的专门观测及综合研究;深部煤层寻找与预测,组织开展煤层深部开采和外围找煤,扩大矿产资源远景及增加新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或扩大生产规模;矿井储量动态管理等大量实际工作内容。 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学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除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外,技术革新、前沿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如: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学等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矿井地质技术经济以及深部煤层预测等。近年来,随着资源开发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与大学生整体就业难的趋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我校针对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煤矿地质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工兼修的特性,既有大量的抽象理论(概念、定义)需要理解、记忆,又有不少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实验、实训观察认识掌握。很容易造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该课程课时设置偏少,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煤矿地质学的进一步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想全面、深入、系统的掌握并运用煤矿地质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让煤矿地质学能够更好地和其专业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是该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本课程安排课堂教学40学时,实验课8学时。从整体内容来看,课时稍显仓促,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后该课程授课的努力方向是:依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教材、实验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包含丰富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大量实际应用的技能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而实际情况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验条件有待大幅度提高。教学方法还需完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特长、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索,着力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如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岩浆侵入煤层、岩溶塌陷、矿井瓦斯、煤层顶底板、地温与矿山压力等,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这部分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矿井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选举典型事例重点讲述,探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案例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学法,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煤矿地质学课程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煤矿地质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应该着力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等三个方面下大功夫。多媒体教学是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本课程特点而言,由于其信息量庞大、知识点丰富,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课件,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更为充分的时间进行备课,将更多的新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对地质图的理解和解读、对矿物、岩石的认识和鉴别等。当然,还可以建设课程教学网站,使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网站的建设,融自主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两部分。从学生素质方面比较,我校煤矿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组织纪律性强、理论基础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在实践环节方面下功夫。然而,这一环节也是我校整个教学体系相对薄弱的部分,是制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瓶颈”。就实验环节而言,该课程实验的知识面广、内容复杂,内容涉及矿物、岩石等实物标本的鉴定,地质图件编制等基本技能,还包括岩石薄片制作、镜下鉴定、矿物分选、样品制备等专业技能。 这类实验技术要求较低,学校现有实验设备通过资源挖潜,基本可以满足。如果适当投入资金,对现有设备更新提高,如引进实验室电化教学系统,可以将实验室现有的实物标本,通过“二次开发”和数字化改造,赋予新的使命,将枯燥、静止的标本变成生动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像。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可以观察岩石标本的矿物组成、以及煤岩组分的显微特征,还可以实现与教师的互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野外实习也是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受经费短缺的制约,实习时间难以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该问题几乎是同类院校的普遍现象,我个人的建议有两个:一是下大决心一次性投入,建立实习基地,优先建立“现代化矿井仿真系统”,可以一劳永逸地缓解实习经费不足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二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虚拟野外实习系统”,该系统可以野外教学实习的内容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多媒体等技术,仿真野外地质实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随时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相关野外地质实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通过课程实验,分段观摩野外教学内容,进行模拟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手段,学生实践技能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开放前沿,双语教学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我院情况看,开展双语教学工作起步较早,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课程开设数量还远远不够,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本课程开设双语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基于三个原因。首先,该课程属于涵盖面宽广的专业基础课,合适的外文教材较难选择;其次,由于尚未实现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将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板书英语内容,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进度;第三,双语教学对教师、学生及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扎实的备课,解决授课环节的问题,而对学生的要求,如基础英语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得到显著改善。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造成的可能后果是,教师尽心尽力,学生一头雾水。我个人的建议是对个别章节先实验性进行双语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后反映,逐渐扩大双语教学的授课范围,最后实现本课程全部内容的双语教学。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一个可靠的前提,即进一步加强公共外语教学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最终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通过上述措施,建立理论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设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有效掌握煤矿地质学知识,达到全面成才的教学目的。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课程教育实践思索 本文作者:常华进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加强交流引导 学生入校后先进行3周的军训,然后就接触到“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况: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明白;课程的内容多,学生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许多知识掌握不了;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学生会有些迷茫,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甚至造成退学。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强交流引导。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迷茫。不少学生被动地选择了现在的专业,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甚至还带有一丝失落和专业情绪。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和正确的引导,需要被“领进门”。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可以逐渐认识到地理科学专业的内涵和作用,了解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然后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并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师生见面交流会是较为有效且可行的引导方式。课程学习之初召开以专业为单位的师生见面交流会,首先向学生总体介绍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往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等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专业课程及授课教师,最后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通过见面会,可以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专业,确立奋斗目标,明白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地学习。另外,“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时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地质学与地貌学、水文学、中国地理、土壤学、生物地理学、地球化学等后继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有效方法。 精选授课内容 国家对大学本科教育要求之一是“厚基础”。在进行“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时,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特点和学习目的,从地质学课程丰富的内容中精选出主要内容,并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把握主次,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由于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因此笔者认为在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以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地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拓展开来即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板块构造、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年代、地壳历史研究方法、地壳演化简史(表1)。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了青海省省情以及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了这一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条理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效果较好。目前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课堂教学选用了宋春青等编写的《地质学基础》作为教材[3]。该书特点是内容较为翔实,阅读材料较多,但学生学习时也抱怨阅读量大,抓不住重点,定价太高。考虑到授课内容顺序安排、编者的个人偏好、地质学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教材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并推荐了夏邦栋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以及陶晓风和吴德超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作为参考教材,推荐了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中译本以及许靖华编著的图书等作为补充,推荐了国内著名的地学期刊编辑部的网站,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石学报》、《地质论评》、《第四纪研究》等作为学习的延伸。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进度表是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种表格,它的填写对于教学有一定意义。笔者主张将教学进度表电子化,即制成Excel表格形式,教师填写好后,通过网络发送给相关人员审核、打印并集中签字盖章。这样填写方便,更改容易,省时省力。虽然已经确定了授课的主要内容,也安排了教学进度,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还会出现重点不突出,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作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责任感强,有实践“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冲动,试图将自己所学对学生倾囊相授,知识面扩展得太大。另外由于经验缺乏,往往把握不好该讲多少讲多深,出现本该多花时间讲的没有讲透讲明白,而应该少讲的却讲多了。这可能造成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和知识点理解的困难,并导致自己面对的是一双双迷茫的眼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旁听了多位教师的课程讲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揣摩、体会、总结和积累,获得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笔者讲课中按照预先的方案开展,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适时调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在讲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信息传达的技巧性和有效性[4]。多媒体是一项图、文、声、像结合的信息传递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5]。多媒体对于地质学课程教学的优势在于[6]: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使枯燥的地质现象更加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加深学生对复杂地质现象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改善了教室的空气状况,减少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鉴于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也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将之前靠板书无法展示的大量图片、影像内容生动呈现在学生眼前。 目前许多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但部分教师或过于迷信多媒体,或产生了惰性,或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和技巧。笔者认为:多媒体在形象展示图片动画的同时,主要起到提纲或展示主要授课内容的作用,幻灯片上不适宜出现大篇幅的文字;授课不是读幻灯片的过程,而是教师将幻灯片上展示的主要内容通过通俗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使其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不是授课的唯一手段,授课时除了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其他内容外,可灵活利用黑板边讲边画来讲授一些基本原理,还可利用实物,如典型的标本教学;课堂授课与作学术报告面对的对象不同,讲授方式也应有区别[4],不宜快速翻动幻灯片,要对许多重要内容强调和重复,慢下速度来让学生记笔记;可以让学生拷贝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教材依赖性强,一旦教师授课内容安排与教材不符,就觉得不正常,很不适应。这时要和学生沟通,改变他们对教材的看法,让学生不迷信书本,教材只是一本参考书,并告诉学生将怎样安排课程内容的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基本目标之一,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毕竟大学四年不是其学习阶段的全部和终结,而仅仅是学习的开始。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认真做到预习、听讲和笔记、复习、作业这四个步骤,然后根据个人情况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观看相关影视资料来开阔视野;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牢基础;鼓励学生尽量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通过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实例,让学生领会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朝着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方向努力。鉴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将来有学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笔者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小学教师应引导孩子们思想火花的迸发,以此让学生领会更为合适的教育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7]。地质学课程的许多内容必须进行实践才能很好地理解,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地质学的各种技能。因此,地质学课程不仅要讲授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也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比如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的鉴定和识别,地质图的阅读和编绘,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地质罗盘和放大镜的使用,地质剖面实测等。近年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积极协调增加了实验场地,利用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建设资金购置了部分实验标本、器具和仪器,目前“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室内实验内容包括矿物、岩石、化石以及构造的鉴定和识别。野外实习安排在四川峨眉山-都江堰地区,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实测地质剖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地区的岩石、地层、化石、构造和地质发展史,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阅读地质图和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为此,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购置了地质图、偏光显微镜和矿物岩石薄片,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课时,拟将地质图的阅读和偏光显微镜使用纳入到室内实验中。革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也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突破点之一。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施: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明确实验(实习)目的,熟悉实验(实习)内容,了解实验(实习)过程;分组实验实习,既可以减轻部分实验器材缺乏的矛盾,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每次实践课的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在实践教学、作业批改等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查漏补缺或纠正错误;对于对地质学较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验室学习,也可以视情况引导其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另外,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可以借鉴王家生等[8]的建议,挖掘校园内部和校园周围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地质素材和现象。 结束语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打牢基础,对于学习其他后续专业课程,乃至未来从事地理教学、矿产、环保、旅游、科研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要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还需要加大投入,购置相关实验实习设备,努力建设地质学实验室,改善硬件条件,力争使地质学课程教学上一个新台阶,为青海培养优秀地学毕业生贡献更多力量。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课程教育革新研究 本文作者:李娜 单位:钦州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的课程现状 钦州学院于2006年2月开设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其中目前地理科学普通本科专业包括四个方向:师范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海洋遥感与信息处理方向,均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已经成为钦州学院的重点发展和优势学科专业之一。《地质学基础》一直是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讲授的,且不同方向课时均有限但又有所不同:地理科学师范方向的学生要在一学期上完自然地理学(一),其中包括了地质学基础、水文学、植物地理学三门课程,一共80学时,每门课程的课时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而其他三个方向只上自然地理学这一门课程,一共54学时,地质学基础的课时也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但学时有限,对于地理科学的专业理论来说是十分欠缺的,基础也不够牢固。而其他的同类型的师范类院校,大部分都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等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进行单独授课,有固定的课时,从而保证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扎实性和学科知识的通识性,并且不是仅仅针对地理师范教育方向。目前,地质学基础的讲授只有一名专任教师,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学生也会有参与课堂的机会,主要是回答问题的方式较多。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等综合手段来讲课,教学效果受到教师自身讲课水平影响较大。 以往对于该课程成绩的记分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作业、考勤10%)+期中成绩(试卷30%)+期末成绩(试卷60%),成绩往往是以期末论成败,以背书答题论分数高低,这样的记分方式本身也容易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平时不努力,在期末突击背书往往获得高分,而实践能力不强。地质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内容的实习涉及到两个环节:一个是校内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另一个是野外实践环节;二者共同构建了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完整性实践教学过程。对于那些刚学习了理论知识而又充满新鲜感、好奇心的学生来讲,校内实验室的实习无疑是把课堂教学文字图片知识、影像知识与现实的标本相结合,更加直观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更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而就钦州学院的校内实验室情况来讲,教学资源十分缺乏,表现为:实验用的岩石、矿物、化石标本数量有限,往往是5-8人共用一盒标本,且实验盒装标本较小(不超过4cm)且不够典型,有些矿物虽然是这个矿物名,但标本却是多种矿物存放在一起,即便多次进行提醒,仍然有学生混淆误以为是一种矿物;实验课的小刀、放大镜、无釉小瓷板、稀盐酸等常用教学工具缺乏,使得一些基本的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难以得到确认。上述室内实验课必备的教学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室内教学的开展,学生室内实践学习收获也十分有限,而最重要的是会挫伤学生学习地质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地理科学专业以前只有地理师范方向才会有相应的地质学基础实习,并且是和其他的地貌学、水文学课程合并在一起称为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实习的地点和实习出发时间不固定,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够明确,使得学生不像专业实习而是走马观花的体验式旅游见习,其结果是实习过程中实习点的学习印象都有,但收获较小,野外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 地质学基础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课,在此之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科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该课程的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因此,针对地质学基础当前面临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应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两方面进行。就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言,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进行: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针对地理科学的四个方向做出如下改革尝试:将地质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分为:通识性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方向性内容的课堂教学,其中通识性内容主要是包括地质学的四大版块[5]———地球(自身的形状与大小、物理性质)、地球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地球的行为(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球的发展历史(主要是地壳演化简史),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基础知识点。而专业方向性内容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上述通识性内容后进行的针对学生本专业方向与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的学习。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拆分,有助于分清教学的重难点与内容的层次性,将引导性和核心性教学内容作为专业的重点知识和基础性知识,将专业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难点,按照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分解,争取让学生学到与专业方向有关的“有用的知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所储祖望教授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地学类本科生的培养方法[12],认为美国大学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本科生可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 如MIT制定“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此外,还开设了大量研讨式课程,激发学习积极性,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由于受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条件等的限制,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还是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且很少参加科研及其他实践活动,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从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借鉴美国大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模式有二:一个是可以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为主,教师作为导师以指导总结为辅,即将每个班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组,在每次课前分配给学生一个课要讲授的内容任务,以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进行讲授,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小组间的互动,允许各种质疑与讨论,通过研讨的方式强化知识学习;另一个方式是以传统的教师引导讲授为主,但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每次课要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能够答疑解惑。一般情况第一种方式适合于基础较好、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由于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实施有难度,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性选择性的教学手段。而究竟选择哪种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可以做一个摸底测验)和实际接受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两种方式可以交叉进行以体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实践情况看,以讲授为主,一学期会穿插大约两次小组讨论模式。课程的考核是对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大学课程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的学习方式,可以尝试在课程成绩的记分方式上进行改变,变“期末突击”的方式为“功夫在平时”,具体的改革方案为:平时成绩(作业、考勤30%)+期中成绩(书面考试10%)+校内实习成绩(实习报告、实习测验结果20%)+期末成绩(40%,可以笔试或ppt展示)。这种新的记分模式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平时成绩中的作业,应该设置每堂课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简短的地质新闻或地学前沿信息的播报;一是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不只是试卷而是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命题进行的一个地质学知识扩展的报告,以幻灯片的形式,个人阐述。 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 对于任何学习地质学基础的专业而言,如果能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其学习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以前由于专业教师和教学经费有限,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而对基本的地质技能———矿物岩石的认识、地质罗盘的使用一窍不通。现阶段,地理科学专业的地质学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室内实践和校外野外实践两个部分的教学。其中:校内实践以实验楼的地质学实验室为依托,主要是进行矿物、岩石、化石的认识学习,一般是在开设有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校内实习;校外野外实践通过近现两年的探索,先后带学生到不同类型的实习点进行地质知识的学习:有综合性的地质知识的学习———广西地质博物馆、百色乐业的大石围天坑、弄岗自然保护区、崇左生态园、大新德天瀑布等典型喀斯特地貌,八寨沟、浦北的五皇岭花岗岩地貌、十万大山的砂岩系统、防城港怪石滩、白浪滩、北海银滩、东兴万尾金滩等海洋侵蚀与堆积地貌。通过多点多类型的地质地貌的观察学习,让学生进行不同地质现象的了解、学习,以达到室内理论室外实践与实见相结合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 按照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钦州学院以“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和钦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科教的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将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立足钦州、辐射北部湾、面向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有相关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地质学基础这门地理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重新调整了授课对象,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各方向的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基本兴趣,掌握这一课程与自身专业的一些知识联系,通过校内野外实践加强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使听课学生受益。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专业构词法探析 本文作者:田丽贤 邱亮 朱蔓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构造地质学专业英语词汇构词法 派生表明的是词根与词缀之间的关系,是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再形成新词的过程。通过派生可以构成很大的词汇量,并且词汇的形式有潜在的开放性。派生这一构词法在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中应用广泛。除了词根意思的掌握外,对词缀的了解可以扩充词汇量并且可以推知生词的意义,进而有效地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词缀有前缀和后缀。在构造地质学词汇中前缀的使用较为广泛,如表示反义关系的前缀un-,dis-,non-,anti-。它们在词的意思上与词根意思截然相反,如reconstruct重建;undeformed无形变的;discordance不协调、不和;disconformity假整合(平行不整合);u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non-penetrative非透入性的;syncline向斜;anticline背斜。在构造地质学中,很多词汇很长,这就需要使用缩略法把单词缩为较短的词汇,从而有效的节省空间也方便读者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谈论华南板块(SouthChinaBlock)时可以缩写为SCB。缩略词包括截断词、首字母缩略词、首字母拼音词和拼缀词等。截断法可以截掉词的后边部分,如在作图时空间有限,有时会把断层的名词里的fault缩略成F.;删去开头的部分,如UHPmetamorphicrock(超高压变质岩);S-Cfabrics(S-C组构)。再如,在区域构造纲要图中,表示地层年代时,地质时间的词汇常被缩写,即Cretaceous(K),Jurassic(J),Triassic(T),Permian(P),Carboniferous(C),Devonian(D),Silurian(S),Ordovician(O),Cambrian(∈),Proterozoic(Pt)以及Archean(Ar),等等。此外有些词是由组织机构或期刊名称的首字母组成的,而这个组织机构和期刊的名称有多重修饰语。如: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CAG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中国地质科学院;IGG,CAS(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JSG(JornalofStructuralGeology)构造地质学期刊;此外还有一些构造地质术语的缩写,如:EPSL(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NCB(NorthChinaBlock)华北板块;XuefengshanTB(Xuefengshantectonicbelt)雪峰山构造带;QDOB(Qinling-Dabieorogenicbelt)秦岭大别造山带;MCC(metamorphiccorecomplex)变质核杂岩等。 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的特点 对于上述构词法的分析,在对构造地质学的词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其特点做出以下归纳。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在构造地质学中,词汇是专门的术语,很多普通的词汇应用在构造地质学中就有了特定的意义,因而具有专业性。对于非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可以称之为熟词僻意。如:core原意为果核、核心,地质学中为岩心或地核,意为从地壳中取出的岩石,或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有铁、镍等元素组成)[2]。此外,suture本意为缝线、缝合[3],但在构造地质学里为碰撞缝合带。还有fault(断层),opening(孔缝),cap(盖层),bedding(层理),fold(褶曲),micafish(云母鱼构造)等,这类词看似简单,但往往受本义或非专业词义束缚,不容易理解和记忆[4],因此在学习中要把词汇放到构造地质学的语境和情境中掌握,与日常的意思相区分[5]。除了不同的词义以外,不同场合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词性,这点也应该加以注意。如base分别有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database数据库(计算机),baselevel基准面(地质学),basemap底图(区域地质学),basemetal有色金属低价金属(矿产)中含义也有不同[6]。因此,在构造地质学词汇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区分并掌握词汇的不同含义。科技词汇多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一些形象的构造地质学词汇利于专业词汇的掌握并且是理解地质现象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构造地质学中会使用一些非言语表达如图表,从而使读者对地质现象有更直观的印象,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图表中英语词汇的使用,由于版面空间的限制,尽量使用简短的词汇,这又体现了用词的简洁性。很多地质现象的描述除了图表以外,还可以通过形象的词汇来描述其具体形态,促进读者的理解。如chocolate-tablestructure巧克力方盘构造,为石香肠构造的一种,形状似布满巧克力的方盘。当应变处于双向拉伸时,岩层中的强硬层相对软弱层将向两个方向张裂发育两组石香肠,形成“巧克力方盘”式石香肠构造。通过联想巧克力方块的模式来理解该构造的具体外观,便于理解和记忆。tepeestructure帐篷构造,在剖面上形成低幅度的倒“V”字型构造像个帐篷。类似的词还有boudinage布丁构造(石香肠构造);pinch-and-swell肿缩石香肠构造;centre-to-centremethod心对心法(研究韧性剪切带动力学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词汇表达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掌握词汇的同时,对相应的地质现象也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前文提到的构造地质学中的缩略词体现了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的简洁性。缩略词言简意赅,减少阅读空间,促进读者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所以在中文写的文章中出现一些英文缩写词也是不足为怪的,如,MDD(multi-diffusiondomainmodeling)多重扩散域模拟,USGS(USGeological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等词汇的使用。这些词的翻译也可以称为移译,属于零翻译的一种[7]。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的移到目的语中。这种翻译手法常见于上述的报刊中。这些英文缩写词跟它们相应的中文单词相比,占了较少的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不应过分泛滥,从而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构造地质词汇的翻译 对于构造地质词汇的翻译,可以大致将词汇分为音译词、意译词、直译词、音意兼顾词。音译词是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词翻译外来语而形成的词。在构造地质学中有很多音译词,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的发音,同时可以根据其汉语翻译加强对其概念的理解。如Indosiniantectonicevent印支运动;buddingage布丁构造;Indo-chinaBlock印支板块;Jurassicperiod侏罗纪。对于很多构造地质现象,有时会用人名或地名命名,这种情况下一般以音译为主。如Wilsoncycle威尔逊旋回,该词于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8];Frymethod弗莱法(或Fry法),是以发明该应变测量方法的构造地质学家命名[9]。在学习英语时会通过音译英语转换为中文来加强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英文学习受到母语的干扰,同时中英文之间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发音对等,因此这种方法不利于正确的英文发音。意译词不束缚于词汇的本义,而按照词义的转义进行的翻译从而利于目标语的表达和理解。例如footwall下盘,hangingwall上盘断层形成后,一般形成有倾斜角的断层面,在倾斜面下方的一块岩石即称下盘,断层上面的叫上盘,如果按照直译的方法则使人产生误解。此处采用意译的方法,从而使其构造现象更易理解。再如flat断坪;ramp断坡;faultpropagationfold断展褶皱;faultbendfold断弯褶皱[10]等。nappe逆掩褶曲,其最初直接音译成拉铺。由该词可以看出词汇翻译中从音译到意译的转变过程。意译词是在对源语词的内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选取内涵一致的词而翻译出来的,其目的是重在“神”似,从而有效地传达词汇表达的信息。直译词就是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本族语言的构词方式逐一翻译外来的词素而构成的词。直译词既保留了源词的形式又保存了源词的内容。例如outliers外露层;butterflytwin显微构造中的蝶形双晶。再如sheepbackrock羊背石(一种风剥蚀形成的构造现象),对应各个词素sheepbackrock翻译出相应的汉语意思而构成整个词语的翻译。mullionstructure窗棱构造也有称“窗棂构造”,“mullion”一词原意系欧洲教堂建筑的高大窗户的直立棱柱。如果知道该词各个合成部分的词义,直译词的掌握就会相对容易些。音意兼顾词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如Molasse[m'lɑ:s](磨拉石)其含义是地槽抬升后,在槽台周边及小部分槽台内部形成的凹陷区堆积的碎屑地层,其特点是下部为海相地层,上部为陆相堆积的碎屑地层。该词不仅音译其英文,并且“磨”字体现了研碎岩石成碎屑的状态,形象直观地体现了该词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含义。类似的词还有flysch[fli](复理石)以及mylonite['mailunait](糜棱岩)等。音意兼译兼有音译和意译的优点,保留原词的语音或部分语音的同时,给出简明的意思,便于理解。 结语 构造地质学英语词汇属于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因学科差异词汇的使用和翻译也不同于其他专业英语。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对构造地质学词汇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构造地质学的词汇的特点及翻译进行了分析。译者和学习者应在学习和运用中体会构造地质学词汇的特点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英语能力,从而利于构造地质学英语的学习和提高论文的质量。 地质学论文:煤矿地质学CDIO教育理论研究 本文作者:关英斌 李海梅 郝彬彬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教学大纲 CDIO是工科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大纲。为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将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环境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煤矿地质学》是一门服务于矿山设计、建设、开发生产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性很强,依据CDIO模式的大纲对学生加强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实验、实践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最终培养出满足现代煤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授课体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的授课体系,关键是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把CDIO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介绍煤矿生产中有关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把地质工作的新的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同时也要把一些传统的内容压缩或删除,例如删除课程中科普性的传统内容,增加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地层等相关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以新的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标准替代传统A级、B级、C级、D级储量分级标准等;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保护矿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煤矿环境地质的新内容;随着近年来地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煤矿地质研究中,丰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环节,如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和管理各种地质图件、介绍物探新知识和新仪器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更新传统生产设计规范等[3]。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同时结合有关电视录像片和野外、室内实习、实验课等形式综合进行。尽可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改革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利用地形地质图编制地质剖面、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实例式、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目的。这种形式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与设计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为满足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依据《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实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认知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讲解后,对矿物、岩石等各类标本进行反复的观察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各类标本的鉴定特征,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二是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把课堂讲解的内容和实际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依据野外实习的内容编写实习报告;三是课堂及课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各种地质图件并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各种地质图件、能够从图件中提取各种数据;四是科研实践环节,这是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部分同学可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一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为学生建立自学平台。在网上和同学开辟网上留言、教师电子信箱、QQ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学习课件,供学生课后学习。 CDIO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该课程在包含有系统的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与煤矿生产紧密结合的地质知识和理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但围绕煤矿生产这一中心,将众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融入了现代科技新进展,既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系统性、整体性,又突出了煤矿地质这一主题,反映了整个课程构思的科学性、严谨性。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这种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监督,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煤矿地质学》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到课率及课堂纪律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及质量、实验报告质量、野外实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结论 《煤矿地质学》授课体系能够在CDIO的模式下运行,其特点为:更新理论知识和规范,使教学和实际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学生成绩的评定有平时、实验、实习、期末考试等多个教学环节来确定。基于CDIO理念的《煤矿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为煤炭工业建设、生产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内国外的很多成功经验表明,CDIO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对于工科教育教学完全适用。在《煤矿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将进一步把CDIO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贯穿于《煤矿地质学》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服务于煤矿建设、生产高素质的人才。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相关课程教育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吴伟 高迪 宋党育 郑德顺 邢作昌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识论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论。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他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应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智慧与知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皮亚杰还认为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动作的一般协调结构及其内化的产物,是随着主体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建构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终极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及其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而被超越和取代,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个过程是建构不断更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实践和学习中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中介,学生处于被传授、灌输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者,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相悖。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认知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实践和再学习过程中主动改造和重建原有经验,构建新的知识建构,而新的知识建构则在新一轮的认知过程中变更为新的学习基础,知识建构呈动态的阶梯状上升。以建构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应当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建构主义指导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改原则 把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当遵循自主、真实、基础、全局、灵活等原则。自主学习是构建主义教育观提倡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对整个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支配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设置固定的学习目标,而这个学习目标通常很难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只关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而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精要,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建构,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不符合。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其对问题和任务的自主权,教师可以同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优选具体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其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感觉确定的问题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足够的兴趣。真实性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中对教育环境的要求,即为教学提供贴切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等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依赖于问题表面特征,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课堂教学中使用贴近生产实际、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贴近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复杂实例放入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白学习、认知过程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具备必需的得基础知识后,才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教学的本质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构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然而针对不同的认知对象,应有区别地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哪些基础知识不具备。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基础知识的差异而必须区别对待。“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工程本科四年级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沉积岩石学”等相关课程并具备此类基础,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之后,适当地补充欠缺的基础知识,如有机地球化学、生油理论等,使其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思考、讨论现实问题,并进行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学习任务的制订应当具有全局观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应当首先将该课程的整体框架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明确具体学习任务和整体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当和学生讨论总结,明确该学习活动在复杂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理解各学科间的基本结构和联系。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懂得灵活施教。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当寻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中心取向和教师中心取向可以交叉、混合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中的认知对象包括概念知识体系、复杂问题实践和行业规范内容等,三者性质差异较大,需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设计 根据煤炭院校特征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要精简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非主干课程,其课时量为32课时,远远低于石油类院校,因此必须在遵循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将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和融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内容包括了油气藏基本特征、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田地质勘探4部分内容,其中前3部分内容为原理的讨论,第4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由于课时量有限,将第4部分内容删减掉,而在具体原理介绍中加入勘探实例分析。另外,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组构。比如,在油气藏形成理论的讲授中,应当对比“煤地质学”中煤演化生烃过程进行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煤演化和油气演化的异同;而在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与“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盆地分析”相关内容的类比;在油气藏基本特征中,有关油田水特征的内容与“水文地质学”内容进行对比授课。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各章节间联系紧密,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系统化。例如,油气生成理论授课中,首先介绍传统生成理论的模式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其间可以对比学生在“煤地质学”等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煤演化过程,对比两者存在的差异和相似处,掌握沉积有机质向煤、石油、天然气转化的异同点;再分析不同油气生成理论在勘探历程中的应用和地位,找出传统油气生成理论如何指导油气田勘探,而未成熟-低成熟油、煤成油和天然气生成等理论与传统油气生成理论的区别,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最后介绍现在油气生成理论的完整模式,使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理论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实践并举,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我国部分油田在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内容中,给出问题发生前的所有地质参数供学生分析,讨论方案确定后将解决问题后新获取的地质参数作为验证数据进行二次讨论,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内容,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完成认知结构的更新发展。另外,积极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开放实验室制度。我校与石油相关的实验室有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心地质实验室等,拥有大量常规地质仪器和大型地质仪器,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免费申请不同仪器的开放实验。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课时较少,应当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课题中选择石油、天然气相关实验进行练习。例如:在烃源岩质量分析过程时,鼓励参与烃源岩TOC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干酪根类型识别等实验;在油源对比课程教学时,鼓励参与源岩抽提物和原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实验;在储层特征识别时,要充分利用大型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进行观察;在油气运移授课时,鼓励利用不同精度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岩石中裂缝组构,鼓励利用热台-荧光显微镜观察油气包裹体各项参数;在油气藏类型授课中,鼓励学生参与大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进而识别大型油气藏的类型。 在实验、实践环节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存在多种观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设为中等,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评价方法为主,涉及油田水特征、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组成及评价方法、油气演化模式和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形成及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的油气田勘探方法概况等,其间穿插一些实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顺序也大致如上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课程开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在各章节开始时应明确该章节所处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内容的学习,应当提倡区别对待知识差异。对于油气演化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的形成和有效性等基本理论框架,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差异,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而在具体的实验、实践环节,鼓励他们主动去寻找问题症结所在,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相互协作精神。明确教学目标,调查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找准适当的学习切入点。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联系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找出与该教学单元相关的切入点。比如,在讲解油气生成理论时,应当用到构造沉降、煤岩热演化模式等相关知识;而在讲解油气藏特征时,会用到构造地质学中断裂系统、穹隆、褶皱以及沉积岩石学中的多种沉积相类型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新内容的引子和切入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果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时,应当先补充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杜绝学生因基础不足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引出研究问题。人们通常对于具体的、可闻可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快速进入正题,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则相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接触到的唯一含“油味”课程,所见所闻较少,面对初次涉及的抽象课程,学生们往往兴趣不大。 这种情况下,应当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目光,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外,应结合国内外能源局势及油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认清能源形势;在不同授课部分,结合油气田勘探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开设讨论、习题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自觉回顾先前的知识内容,讨论课一般占总课程的1/3。这些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油气地质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意境。通过学习,消除矛盾,实现新、旧知识系统的改进和更替。学习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吸收和对旧知识系统的改进重组两个方面。学生们对地下水、构造地质、沉积学、盆地结构等基础知识方面均有零碎的旧知识系统,而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学习和反复揣摩中这些旧知识得到不断的应用,通过对油气藏生、储、盖理论的学习,可以将这些知识碎片完全吸收、消化并对其系统化,进而完成认知系统的意义建构。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多种实践活动是帮助消化知识、构建认知系统的有效手段,这项活动不能被课堂授课所代替。例如,储层类型的识别、盖层封盖能力的鉴定、生油岩演化程度的判断、生储盖组合的判断等等,都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认知系统的更新和重构。然而,这项工作在煤炭类院校常常被忽略,建议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而同学们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开放实验课题来完成部分实践课程。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测评体系。教学测评应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 对于教师的测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从权威授课者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合作者或辅导者;②是否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③有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探索或者协作完成学习内容;④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供学生分析、研究;⑤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引导。另外,对于学生的测评方法也应当有所改变,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当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程度、协作中的贡献大小、意义建构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测评内容应当包括:①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和理解;②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解决真实问题;③学生是否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学习任务。通过同学和教师反馈的信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协作、认知结构自我构建中来,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将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去,遵守自主学习、真实性、基础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地将授课、讨论、实验与实践相结合,预期在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授课,可使同学们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评价方法。复杂问题的课堂讨论,增加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回顾已有的基础知识,自学相关未知领域知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遇到的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开放实验和实验课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如何利用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整个学习内容为一有机结合体,各部分内容皆有衔接和相互作用,同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大量联系,在不断碰撞、思考、实践、更新认知中完成新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自我学习。 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感性,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主义教学应当遵循自主、真实、基础、全局、灵活等原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调查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找准适当的学习切入点;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引出教学、研究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测评体系。建议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大胆尝试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改效果。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课程体制构建的思索 作者:舒良树 解国爱 王博 胡文宣 徐仕进 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思路 第一,虽然通才教育是世界潮流,从专才或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的方向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现行教学体制下,高校中的专业划分仍然过细,专业数量明显过多,部分知识老化,滞后于当代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对通用人才的一般学科训练和技能训练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素质教育、通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进程。国家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与矿产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各部门对通用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具备了解最新科学前沿与进展的知识储备。必须摈弃狭隘的专业意识,排除各专业间人为的隔阂,加强宽基础、广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既有宽厚基础知识训练又有面向具体领域、具备扎实实践训练的高质量人才。这些新型人才不仅知识结构新、适应面广,而且动手能力强,富于创造性和学科渗透性。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地质教育基本上采用前苏联模式。随着近30年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地质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原有模式的影响尚在,专业划分仍过细,专业课程数量还是过多,学生负担过重而知识面较窄,以致对通用人才的一般学科训练和技能训练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形势下素质教育、通用人才的实施进程,不能适应时展和国家需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课程的整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普通地质学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地质学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当今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地质学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介绍各个学科间的联系及其社会、经济意义,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互相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形成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和走向社会后能融会贯通所学过的知识。 第三,相当一段时间中,普通地质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地质实践教学是彼此独立进行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习,重卷面成绩轻动手能力,不仅造成大学教育和生产、科研部门相脱离,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割裂了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连贯性认识思维,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系统训练,不能保证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用人部门的要求。陡增毕业生在适应期的时间与精力,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因此,明确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系统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适应形势与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并建设好以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科学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加强实践课、实习课的教学,真正把课堂理论、实验感知和野外实践3个教学环节连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精英与通才培养并驾齐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时间、经费和师资上给予充分支持和保证。首先是要有一支稳定的课堂、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师资队伍,虽分工有异,但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主讲教师不仅授课,而且参与实验课指导,更要带班野外实习,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执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第四,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内容面广、概念多、信息量大,以往的教学基本上属于注入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专业词汇、术语和记忆方法上花气力,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从教学气氛看,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则呈现群体失语的局面。因此,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应该把学生花在基础课程上的这些精力转到基本概念理解和思维技能上来,知识面宜宽,深度宜浅。细节只是深入学习的延展,不是保证完整理解概念的前提。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不仅要讲解科学知识,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更要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巧协调一致。 第五,近20年来,地质学新理论、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计算机、数字模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要求对原有的地质学基础理论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而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界日益突显的国际化进程,要求学生适应时代的变化,具有进入国际科学前沿、适应最新进展的知识储备,要求本科教学向国际化靠拢。因此,作为系统性介绍地质学原理的普通地质学教材和教学必须适应这一情况,对原教材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反映地质学的新进展,体现普通地质学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与普适性,满足当代地质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我国地域辽阔,保存了地球各个演化时期丰富的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世界罕见的华南巨量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结合有关知识讲授,适当向学生进行这些实际情况的介绍,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和专业兴趣的提高。此外,为了跟踪国际化进程,欧美国家都加大了教学成本的投入,每年组织学生到世界经典地区进行现场教学,如地质理论摇篮的阿尔卑斯山、美国的盆岭省等。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借鉴。当前,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更加明显,各学科内部的专业界线日趋模糊。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联合、整合集成研究已成为当今地质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途径。现代学生要拓宽知识面,要有广阔的知识和掌握知识间互相渗透的能力,必须要具备适应多种局面、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若干措施 根据国家对大学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必须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定位在和世界同类课程先进水平接轨的基础上,实行教学手段科学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过程多样化。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革新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当代地质学领域已经成熟的基础理论,更强调介绍新兴的理论、方法和各领域的新进展。教学内容和国际前沿紧密结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在新编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有关我国独特的地学研究地域优势以及我国地质界的突出贡献(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热河动物群与澄江动物群、陆相生油理论、花岗岩与成矿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与能源矿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第二,编写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材料。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收集了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大量新资料,包括新版教材、多媒体课程、教案、讲义等。在了解本课程体系国际进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写一整套新的课程教材和讲义,包括新编的彩色版《普通地质学》教材、新编《野外地质认识》《普通地质学实验指导》《普通地质学思考题集》、自编的多媒体教程、网络教程、讲义和考卷集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不同需求。在新编教材中和课件中,增加当代地质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进展等内容,体现本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先进性、前沿性。教材和讲义在编排结构上适应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新编的《普通地质学》教材由20章组成,彩色图件近400幅。每章内容各具特色,环环相扣,既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和新意,又不失严密逻辑。 第三,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光电设备,实行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板书,配置音响设备、标本、模型、挂图、照片等教学手段;采用经典理论与新理论、基本概念与直观图象、主要专业术语和重要概念采用双语教学、师生互动式的授课方法。提倡课堂内容为主,教材、讲义为辅的学习方法,推崇分析归纳和批判性思维,鼓励提问,即使答案正确也应该问为什么,反对死背硬记。实行高效的课堂剖析,对关键问题反复分析,使每堂课的内容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程的后阶段,开展不定期专题讲座,讲解文献查检和阅读的方法,介绍一般论文的写作流程和基本要领,鼓励学生尝试写文献阅读报告,让学生接受部分早期科学训练,注意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执行多样化的教学流程。面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激烈竞争的商业化社会,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朝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宽阔的专业知识面的方向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教育的明显差距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批判性思维欠缺,自主性学习不够,基本上属于“应试教育”。为此,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应该加强对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规范化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实行“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课间野外实习+互动式讨论与答疑+野外地质认识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流程,加强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联系与贯通,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知识体系。 目前,南京大学的课堂理论教学是70学时,实验课训练30学时,课间野外地质教学1~2天,野外地质实践教学3周。为了增强普通地质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专门采集了一大批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标本。在南京东郊,建立了长久性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辟有多条连续完整的地层剖面、多个典型直观的构造、岩石、古生物露头点等,师资配置、师生的生活设施与交通工具也有保证。为了落实国际化教学计划,正在筹建俄国贝加尔湖地区和法、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地质教学路线和基地。第五,实行多元化的考核办法。课程最终成绩按分段记分法:课程考试60%,实验课考试20%,实验报告与习题作业10%,文献阅读报告5%,课堂表现5%。这种成绩记分方法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效果 实践表明,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稳定的师资队伍配置、科学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现代化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 首先,近10年来,我们新编的讲义和教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课堂理论、实验感知和野外实践等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广大学生均能顺利适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发挥出坚实基础训练的后劲,在科研上茁壮成长。不仅地球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听课,而且还有数十名城资系基地班、中科院南古所硕士生班以及西北大学等交换生一直选听本课程。说明普通地质学课程体系建设已有一定成效,教学质量较高,享有一定信誉。 其次,课堂理论、实验课、野外地质实习的一体化教学得到同学们的好评,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创新性学习的自主性。在多年的全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获优秀评分,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学生家长们和后续课程教师的赞许。再次,本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效益,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反映良好。主讲人每年都参加了普通地质学野外地质认识的教学实习,跟踪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发现同学们对一年级的普通地质学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很好。实习队的老师们、与本课程关系较密切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也都表示满意。 最后,在考研、出国、就业、成长等方面效益显著。调查表明,南京大学地科学院百余名学生每年就业率达到97%~100%。其中,20%~30%学生选取考研,其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100%考试合格,考分远高于外校考生;5%毕业生考取欧美留学,国外大学对其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程度普遍满意;30%毕业生到科研院校工作,用人单位对其专业能力和基础知识评价很高;约30%毕业生转向社会求职,基本都能被录取,能很快适应工作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近年来反馈的信息表明,广大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均深表满意。反映本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有保证,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通才教育的普适性。 地质学论文:论工程地质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作者:王晚中 李为民 龙文韬 单位:潞安矿业集团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在工程地质中,把地质体内的各种构造变形,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还有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称之为结构面,其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现代活动性决定了该区域内的区域稳定性、岩(土)体稳定性及地下水渗流条件等,所以,地质构造控制着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因此,构造地质学在地基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地下洞室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和滑坡、矿井突水、水库渗漏、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下面着重从区域地壳稳定性、大型工程场地选址、斜坡稳定性评价、地下洞室稳定性等方面,阐述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的具体应用。 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近年来,根据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大陆动力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在区域稳定性评价过程中,能够使大陆地壳动力学过程、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与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得到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大到区域地壳、小到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合理评价。区域深层地壳的稳定性决定于地壳深部的变异层带的性质特征,按结构和流变性特征,大陆岩石圈分为四套动力学子系统[1]。第一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上地幔顶部流变层。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圈和低速高导层之间夹着较硬的层位,在全球构造应力的作用下,软层通过流动作用使硬层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热效应和力学效应,从而引发地壳各圈层间的拆离、剪切、增温、加厚或减薄,从而导致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发生。第二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壳幔过渡流变层。地壳和地幔沿该壳幔过渡流变带容易发生较大尺度的水平位移,从而造成大规模的造山带挤压碰撞和逆冲叠覆及裂陷区的地壳减薄伸展。第三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软弱层。大陆地壳按流变性、能干性、持力性等可以分为软弱层和持力层两大类,其中软弱层自上而下还可以分为沉积盖层与浅变质层间的拆离面、上地壳浅变质岩层与深变质基底间的拆离面、上地壳10km处的低速高导层、中地壳25~30km处的低速高导层等。这些软弱层面构成了地壳内大尺度的水平滑脱层,常常作为造山带的逆冲推覆、伸展垮塌、拆沉作用、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出露边界,在拉张区中,也常常作为伸展成盆地迁移和滑动边界。第四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持力层。地壳持力层在横向上多被断裂所切割,其与软弱层交界处形成脆韧性过渡带,该过渡带地震易发;而孕震条件及机理决定于持力层与软弱层之间形成的动力学作用耦合关系和活动协调性。 在大型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应用大型工程场地一般都位于造山带、盆地构造、盆岭构造这三类构造区带上,它们是由于近地表上地壳的挤压推覆、扩张伸展和剪切走滑的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2]。造山带一般都作为重大能源工程场地选址区域,资源开发、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工程的进行决定于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特征。根据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其可以分为逆冲推覆型、伸展型和走滑型三大类。其中,逆冲推覆构造中形成的前锋带、冲起块体和飞来峰等构造,它们的变形最强烈,形成的断裂最密集,节理最发育,岩体最破碎;伸展构造的滑覆体前缘和滑来峰的稳定性较差。在进行工程选址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构造不稳定地区。盆地是人类主要聚居区,故其选址更为的重要,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或者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选址工作中,比如三峡移民工程、汶川大地震中灾后重建工程、以及舟曲重大泥石流灾后的重建工程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盆地中的不稳定区域、隐伏的活动性断裂等。按成因可将盆地分为压陷盆地、走滑盆地、伸展盆地。其中压陷盆地较为稳定,除了邻近造山带一侧活动性较强;受地壳剪切走滑的影响,走滑盆地活动性较强,一般较不稳定;伸展盆地由于盆地中心地壳减薄、浅层破裂较发育,而盆地边缘则受边界活断层的影响大,所以伸展盆地的中心和边缘稳定性最差。还有,盆地的上下不一致常常导致其转换处发生地震;盆地内部的隐伏断裂常常导致地表发生地裂缝,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比如大同地裂缝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以来,同盆地受来自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方向的侧向挤压,而导致右旋剪切拉张以及地幔上隆,区内地壳减薄,基底地壳断裂发展到上地幔,再伴随着断陷作用而发生地震和地裂缝。盆岭构造是大陆浅层构造中的重要类型,其由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掀斜和犁式断层等组成,其中隆起区为稳定区,沉降区为非稳定区。 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我国是个多山区的国家,每年都会因为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而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做好灾前的斜坡稳定性评价十分的必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是斜坡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三种,它们发生的主要因素都是来自自然方面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性、新构造活动及地下水条件等。其中,地质构造控制着中国山体的总体格局,新构造活动的强弱反映该地区地壳的稳定性,而地貌与构造共同控制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程度。所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与断裂构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特征等都是影响斜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地质学中,通常根据岩体的结构面发育类型及程度将其分成Ⅰ~Ⅴ5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结构面的性质与组合形式不同,以此来判断岩土体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方式,从而进行斜坡的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学中的结构面就是构造地质中的构造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或地质带),例如岩层层面、节理、软弱夹层以及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反映了在长期内外动力作用下的地质构造现象。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滑坡往往沿断裂破碎带成群成带的分布形成;第二,滑动面的空间展布及滑坡的范围受到岩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及不整合面等各种软弱结构面控制。因此,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必须先根据结构面确定滑动面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展布,从而确定其规模,以此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地质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陡峭的斜坡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平行或大致平行时,沿该斜坡发生的崩塌一般较多;而大型崩塌往往发生在几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在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较破碎,坡度较陡的时候,斜坡常发生崩塌或落石。第二,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褶皱核部岩层变形强烈,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在核部形成,而且在多次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不断影响下,破碎岩体往往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形成潜在崩塌岩体,当褶皱轴向与坡面方向垂直时,斜坡一般多产生落石和小型的崩塌;当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时,在高陡边坡上就容易产生规模较大的崩塌。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高差大、高坡度及大面积的流域沟谷等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下形成的岩体变形与构造结构面,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可以从构造角度分析泥石流的产生条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以达到杜绝灾害发生或者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在地下洞室稳定性维护中的应用地下洞室开挖后,如果不加以支撑和维护,则洞室围岩绘制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破坏,在采矿界这种现象称之为地压显现[3]。在矿井事故方面,由地压造成的危害主要有顶板下沉和垮落、底板隆起、岩壁垮帮、支架变形破坏、采井冒落、岩层错动、煤与瓦斯突出及岩爆等等。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和结构,特别是当岩体的地质构造发育充分而且复杂的情况下,洞室开挖后,容易形成构造应力集中区。比如在断层、软弱破碎岩墙或者岩脉等软弱结构面附近,往往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区,若不加以防范,则很可能发生事故。通过对矿井地质构造的分析,根据构造纲要图对锚杆支护方式提供指导,可以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保证安全生产。比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当掘进到向斜、背斜的轴部转折端或断层、陷落柱时,地质人员根据收集到的顶煤厚资料和煤层的节、劈理、产状及含水情况以及巷道冒顶情况,准确地绘制出构造纲要图,然后综合分析影响巷道支护的地质构造因素,用所得出的结论预测巷道掘进前方可能遇到地质构造,从而采用合适的支护方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构造地质学在工程地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山区,一些工程地质问题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构造地质学搞工程地质,不仅使得工作将变盲目,可能浪费很多的材料与人力,而且容易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例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县城,在灾后第二年的暴雨之后又被泥水所掩埋,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当地的灾民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工程地质工作中,一定要首先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认真分析拟建工程所在场地的整个区域的稳定性,确定稳定之后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维持稳定之后,再结合当地具体的地质构造分布情况,对工程进行详细设计、施工,最终达到安全、经济、效益的统一。 地质学论文:地质学教学革新探讨 作者:许云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组织地质科普活动为了激发大家学习地质的兴趣,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的作用,每年都会组织地质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展出的图片、模型、矿物岩石实物均由学生自己选择,解说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进行讲解。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诸多相关资料才能达到为他人讲解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新生对地质类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通过普通地质学来激发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的一些途径,首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就业方向等;其次,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来培养大学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同学们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献身地质行业的目的。 地质学论文:提升水文地质学教学成效的思考 作者:肖维 单位: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有侧重地讲授地质学基础知识。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分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岩石学、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学基础知识。但由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有限,且学校未开设地质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地质学原理》的模式来教授这部分的内容。因此,要有侧重点的使学生掌握三大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质读图等重要内容。同时,教材中与本课程联系不大的其他内容:如地球概述等可以通过科普知识的形式进行简单介绍。 结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纲,有的放矢地教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制度,不仅有利于规范从业人员水平,并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1]。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的考试制度。基础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上)和基础考试(下),其中基础考试(下)为专业基础课,共120题(每题1分),包括水文地质学共计20分。在考试考纲中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的考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考纲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的重点章节,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考纲考点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储存、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分布特征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等内容中,因而教学中的重点章节应安排在地质构造、地下水形成、分布、循环、地下水流向井稳定运动和地下水储量计算及开采量评价等。对于重点章节的教学要做到条理清晰,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对于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往往是抽象的,学生无法获得直观的感受,但形象的材料才易于被大脑接受和记忆[2]。多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知识点和图片、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另外由于课时所限,省略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不能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故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矿物、岩石和构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将能反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结构及构造特点的图片制成多媒体,使学生基本能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进而深入理解岩石特性;通过观看火山爆发、地震等短片,使学生了解火成岩的形成、结构以及地球内部状态等。 采用有声、有色、有形的课堂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要避免多媒体放映过快,学生一味抄笔记的现象发生,教师在教学中需配合适当的讲解和板书,将知识要点进行板书,再穿插实际工程讲解,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文地质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学科,而且掌握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3]。 重视课前复习和课后练习 在每堂课开始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对上堂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提问并梳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此举在于承上启下,并通过提问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后布置一道习题,帮助学生在课后记忆重要的概念,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题,而不是抄写书本的段落。 结语 水文地质学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精选教学内容,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尽量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具体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还应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教学状况及思索 作者:孙永河 刘玉敏 付晓飞 杨文璐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描述性的内容较多,而计算公式和复杂的推理较少。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没有合理的分配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得理论课与野外考查课间隔时间太长,不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在实际的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学校选择的教材较单一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根本,也是统一教学内容与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由戴俊生老师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是针对地质学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和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岩层产状、应力、褶皱、节理、断层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将基本地质理论与实践作为重点,有轻有重、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强调特点,较好地保证了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效果。我校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及资源勘查技术等其他地质相关专业均采用该教材,但该教材在构造地质学分析与研究方法教学方面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而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局限。 目前,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在学生、老师和学校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科研和教学经验,本人提出一些看法和改革建议: 介绍专业应用领域和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生入学时或专业课开课前,尽量抽出一部分时间大致介绍一下专业的概况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可以邀请一些油田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举办一些介绍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能源发展状况来说明石油工业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实质就是对石油能源的争夺。我国现在也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介绍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勘探专业是石油工业的龙头专业,事关石油工业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更依靠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努力和拼搏。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介绍一些学习专业课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构造地质学这种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公共基础课,需要学生改变学习思维和方法。 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对于年轻教师而言,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来积累经验,还可以通过专家组的听课评审来不断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并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参与式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要避免结论型的过多而问题型的甚少;要避免教学设计过细,教学“弹性区间”较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变学生的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免去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能更多的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力。总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助于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除了良好的理论教学之外,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也是重要且必须得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但学生在对于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时,普遍觉得枯燥、难懂、难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术语更是束手无策。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进行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时,加大实验教学和野外考察的课时。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仅就基本原理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辅导,锻炼学生的地质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做好实验课的同时还要强化野外实习,虽然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有一定的概念,但对相应的构造地质学内容了解还是比较少,不全面且抽象,加上实际地质构造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不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构造现象完全融会贯通。所以野外实习对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来说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的的教学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使抽象的概念描述转变成具体的地质现象。 合理选择教材,相辅相成合适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校本科生培养阶段所用的教材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对于分析和研究构造地质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还有所欠缺。因此,从全面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应在教材选择方面有所改革。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构造地质学会很吃力,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要积极引导,指导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自学,并与本专业学生多多交流。同时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有所侧重,既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还要防止有所遗漏。总之,应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为提高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地质学论文:构建地质学教学的对策 作者:孟元库 潘澄雨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代表去讲,从而针对所讲内容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解答问题,若解答不了,再由教师具体讲解。引领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发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小班授课(20~30人),小组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图2),做到小课堂连着大问题。同时组织形式的开放性与“随意性”,打破教学的预期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随着课堂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问题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只有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去辅导、引路,而不是灌输,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用提培养构造地质学人才了。 注重实验,改变传统实验模式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1/3的学时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因此,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对于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多以理论为主,比如计算断层的位移滑移距离,计算某一个地区的应力大小来推测出应变大小,这些都是基于前人的资料,使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一致或相近,否则就要重新计算。笔者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早已体会,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违背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学校的实验教学不应只注重实验结果,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白基本原理,以便对课上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研究岩石破裂时的受力情况、断层的形成过程和断层在空间的展布形态时,应提前做好可模拟实验的人造地层或人造岩石(自然岩石和地层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很难完全取到合格的没有变形的地层),让学生亲眼目睹岩石的破裂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即从无应变到一点一滴应变的积累以致最后褶皱断裂形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忽略岩石形变与断裂的过程。对于最后取得的结果应顺其自然,关键是让学生从实验中明白岩石变形动力学机制以及从微破裂到宏观破裂的全过程,而不是单纯验证已知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才能做到全方位激发学生潜力,为每一个个体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培养定量思维 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中,定量的内容必不可少。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地质学当做一门以描述为主的课程来教授,定量的东西较少。很多专业词语常用表述得不够准确,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在野外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难免有所差别。例如,2011年11月份的研究生中期汇报中,一名硕士生由于定量化思维的模糊,在进行地震剖面构造解释时,冠以全篇逆冲推覆构造的假说。评审教师万天丰教授在审阅后无奈地叹道:“这不是学生的错,是老师的错。”最后万天丰教授做了纠正。他还指出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对逆冲的位移量加以定量化,只是描述性地讲解,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定量化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工作学习中错误不断。另外,对节理和规模过小的断层没有定量规定,只是描述性的区别,因此学生在野外对于位移量很小的断层不免误认为节理,到底位移量大于多少定性为断层,小于多少定性为节理(假如可以把位移量大于1mm的叫做断层,反之为为节理)。再次,破劈理与节理的定义也很含糊,很多构造地质学课本把破劈理定义为很密集的节理[1-3],这让人很难琢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某些概念加以定量,应该主动地引导学生培养定量的思维方式,使构造地质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地球科学而不仅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再者,尽早让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的科研锻炼,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定量思维。 改革培养计划 一个好的、科学的培养计划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10年),每名硕士生导师可以辅导多名研究生,即每名导师最多可培养学生20多(除博导外)人,基本上相当于本科一个班的人数。学生太多,导师不能亲自指导,最后就形成了“博士生带高年级硕士生,高年级硕士生带低年级硕士”的怪圈,而导师却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根本性作用。这种现象是我们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较为常见的,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归其原因:(1)教学任务重,培养研究生的时间所剩无几;(2)生产科研项目多,任务急,忙于项目汇报等;(3)利益荣誉驱使—多项目、多经费,多学生、多劳力。导师考核制度不严格,对于近三年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中不合格的教师应取消其培养计划,以便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另外,改革构造地质学考试方式,全面实行教考分离。目前构造地质的专业课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考试题目和历年相同或者相似(很多学生借鉴历年考题来复习,目的性太强,考什么复习什么),主要都是简单论述题目,缺乏主观性题目和创新型题目,题目过于机械化,无法真正考究最终的科研能力。再者,考试没有完全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担任出题人,以至于无法验证教学成果,对于人才的选拔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完全彻底地改革培养计划,才能从根本上科学、系统、高质量地培养学生,为未来的地质学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培养全面人才 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分工过于精细,构造地质学教师只教构造,对于构造地质学中涉及岩石的问题全部归于岩石学课程,而岩石学中遇到的岩石应力分析问题重新推回给构造地质学,割裂了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很多时候造成了一个教学上的“空白区”。因此加强学科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构造地质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需要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多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是其肩上的重大责任,也是培养全面人才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外语教学,它对我校迈向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一流的外语教学就谈不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外语教学中应旨在大力发展英语语种的同时,注重发展其他语种的教学,即常讲的“多语种”教学,这对地质学教学来说刻不容缓。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地球为研究对象,走出国门去研究是构造地质学人才不可避免的,因此外语对于培养地质学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最后,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时展对培养全面人才的基本要求,促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原因是社会时代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固守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课程体系上,是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的发展要求。笔者相信,通过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彻底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为主,给他们更多的科学研究机会,并积极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在构造地质学学科建设上力争一流,我国的构造地质学发展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结论 (1)授课方式的改进是培养新一代地质人才的前提,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与重中之重。(2)实验是检验教学理论的基石,要关注实验过程,更要把实验的权利交给学生,要淡化最后实验取得的结果,即过程是关键,学生是主体。(3)时刻明白定量化是衡量一门理工学科的基本要求,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培养学生定量化的地质思维,学会用理论公式去总结野外现象,用理论公式去推导与预测地质现象。(4)在培养人才方面不要单一的、传统的教什么授什么,要引导学生建立多学科思考的思维模式,多语种的教学以及旧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未来培养优秀的地质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教学方式创新 作者:马亚杰 常江 韩秀丽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学 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要求能够实现小课时、大容量、重点突出,强化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内容丰富、知识点凝炼、逻辑过程合理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形式上文字精炼、以图表为主,形象直观、主题突出。水文地质学十分强调实践性,许多概念描述现实地质存在,许多理论紧贴实际生活,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大量采用“概念联想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启发式”、“引导式”方式,与学生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深入理解问题。以第二章地下水赋存中的潜水部分为例,将对潜水的描述,凝练为地下水面-隔水底板-潜水-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厚度-等水位线图概念串。前5个概念以一张图清晰展示,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际,思考这些概念对应什么实际问题,比如地下水埋深,会对应取水井最小深度,井中水位会上下变化。等水位线图也以一张幻灯展示,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水位场的情况下,设置水源井选择什么位置,这个水源位置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在“引导式”教学中,结合教学重点设计了两个“工程问题引导式”补充教学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式”而非“解题式”工程思考能力,培养理论联系的思维习惯,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四章中,以“矿井涌水量预计”问题为引导,阐述达西定律的应用,并使学生掌握含水层划分求参、井流计算的方法,认识涌水量预计的工作流程与内容,教学引导流程如图1。 解决问题的“工程问题引导”较之于简化了的“解题式”引导,能更综合、多方面融合知识与理论,极大地激励了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主观愿望,培养了学生们的地质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课本上抽象的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知识,使孤立的知识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也由任务变成了乐趣,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国内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能力上受到限制,与国外相比专业课课外延展不足、有难度,但课堂外延展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补充,能极大扩展学生学识容量,更有利实现小学时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配合指令、建议与激励,加强课堂外拓展。(1)组织学生课下观看有益的影像资料,如山西襄汾县“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动画模拟演示、开滦赵各庄矿九东F3断层滞后突水多媒体演示、开滦东欢坨矿水害案例多媒体演示等;(2)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为作业方式,指令学生分组进行课下资料查询、问题研究与总结,老师跟进阶段,进行过程控制,避免没有工作只有结果的抄袭;(3)当前资源勘查行业外向化快速发展,对学生外向能力有了更高和更紧迫的要求,水文地质学基础为导论性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上不复杂难懂,很适合配合进行专业英语训练,因此整理并选择出内容适当的水文地质英文资料,建议并激励学生进行翻译,提高学生外向能力。(4)应用学术报告、工程师讲堂等方式进行课堂外拓展。 考核方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考核方式具备检验和激励双重功能。一方面要实现全面、客观、公平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的激励功能,特别是在课外拓展学习中的激励性。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中,细化了考核因子,采取成绩一(C1)、成绩二(C2)和成绩三(C3)三种成绩计算方法,如图2所示。图中上一级指标等于下一级指标乘以百分比权重的加和,如C1=P*30%+K*70%。为使考核更具激励性,最终成绩取三种成绩中的最大值。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全面、可操作性好。 结语 地下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不仅是专业教学,也是素质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融会贯穿于每章每节。教学内容不断融入代表学术前沿和发展的新元素,教学及考核方法灵活机变,需要教师以责任心、热爱心、积极心渐进摸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才能培养出优秀青年人才。 地质学论文:旅游地质学课改思考 本文作者:齐武福 王娟鹃 单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依托自身在地学方面多年以来积累的办学优势,率先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旨在培养云南旅游业急需的高级应用性地学导游类人才的教学实践。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地质学基础》被认为是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就同名称或同性质的课程而言,综合性大学地理专业,师范院校地理教育专业以及地矿、水利、测绘、农学等专业开设的本课程已有相对成熟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模式。但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拟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而言,在既无现成课程标准,又无合适教材的情况下,不论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还是总课时数和课时的分配,都只能模仿和借鉴本科模式。但实施的结果表明:课程明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学习这门课的过程相当吃力,学习成绩不理想,未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一、降低和强化 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学生高考成绩居中,客观上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和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但是明显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表现欲望明显、社会活动能力强。显然,如何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课程更适合开发同学们的优势智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等重要且基本的问题急待解决。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亦即特征和成因)的能力。 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表明: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本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探索,提出了“降低和强化”的改革思路:“降低”即根据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化”即基于本专业“高级应用性地学导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述改革思路在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过深、过难的内容被删除,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其课程目标由掌握降为理解、或由理解降为了解、或减少课时数;增加实验项目,增加某些重要实验的课时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再怎么调整授课内容的多少,《地质学基础》(地质类专业开设的这门课,虽然定位为入门课,但实质上偏重于地质学的二级学科———动力地质学;而其它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开设的这门课,则是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核心内容的大综合,这里指的是第二种情况)课程所依托的学科仍然是理论性的。显然,将其设置为本科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如地理、环境、钻探工程、掘进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宽泛职业能力或初步研究能力奠定专业基础是可以的;但将其设置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观上想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的能力,事实上却没有也无法直接承担培养这种特定职业能力的任务。 二、紧扣和淡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发现:进高职学院学习的学生首先和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也不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没有用?”而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毕业时的就业和工作有没有用?”。换句话说,他们的学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其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上第一节课之前,学生翻开《地质学基础》教科书,从第一页飞快地翻到最后一页,结果发现连“旅游”二字都极少出现,顿生“学了究竟有何用?”等诸多疑惑———由此而引发“紧扣和淡化”的改革举措:紧密结合旅游专业,淡化学科界限。遂在课程名称上,去掉学科色彩过于浓厚的“学”字,加上专业属性鲜明的“旅游”二字,定为《旅游地质》。上述改革思路在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绪论课实施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删除某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每个重要知识点都与旅游结合起来。 现在的大部分教科书和《绪论》课实施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模式,即讲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多再加一点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其实,这并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特别是像《地质学基础》这种跨专业的课程,刚开始就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怎么可能听得懂,又怎么可能感兴趣?遂摒弃了这种“学科”模式,代之以“课程”模式,即讲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二是学什么?三是怎样学?而且着重讲第一个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则简明扼要地一笔带过。结果,《绪论》课讲完后,学生反映较好———大部分同学听得绕有兴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发现:将《地质学基础》与旅游真正结合起来,谈何容易!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已相当成熟,要结合只能通过举例来结合,但举的有关旅游的例子终就是为了将理论讲透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因为也可以举矿床、地下水、土木工程、环境、灾害、农业等方面的例子,这正是理论+实例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理论性学科为依托的课程实施模式。学生通过听课和阅读教科书后获得的主要是一种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一般思路,而不是特定职业能力———地学导游能力所必需的那种观察、分析和讲解地质景观科学内涵的一般思路。而这也只是针对那些刻苦努力、基础又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一般的学生获得的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记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而已———从期末考试的卷面上可明显看出来:能考9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属于第一种类型,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考分在80分以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后一种类型。 三、校本式开发 仅仅“降低和强化”不行,在此基础上“紧扣和淡化”也不够———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本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旅游结合起来、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有意识地去开发一种既合高职生“胃口”,又基本能够被消化并可以从中汲取特定职业能力所需“营养”的新产品———《旅游地质》(而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建设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1、对课程所依托的学科进行重新分析:《地质学》研究的是各种地质现象,没有任何应用背景;而《旅游地质学》则研究的是各种地质景观,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地质景观肯定是地质现象,但地质现象未必都是地质景观。理论性的《地质学》只有一门(当然,有学派之分),但应用性的《地质学》决不会只有《旅游地质学》这一门(其它如《灾害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但这跟学派之分没有关系)。要懂《旅游地质学》必须得懂《地质学》;但懂《地质学》,未必真懂《旅游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或《工程地质学》与《旅游地质学》之间肯定存在很大差别。显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所依托的学科应该是应用性的《旅游地质学》。 2、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作为应用性学科,以地质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地质》还可以与另外一门技术方法性课程《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相配合培养学生的地质旅游资源普查、详查或找寻、评价、开发的专业能力,但这种能力只能在区域地质调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有点类似于地学导游能力只能在导游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而且主要是一种与物打交道的生产实践能力,未受过系统的基础地质课程教育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学习这两门课的条件;同理,未受过系统的旅游经济、文化、导游类课程教育的学生亦基本上不具备学习以地质旅游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地质》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法性课程《地学导游》这两门课的条件,因为这两门课所培养的主要不是一种生产实践能力,而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服务实践能力。显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应该是以地质旅游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地质》。 3、对课程的层次进行重新定位:中职的相关课程一般称《地质景观导游基础知识》。显然,这样的课程是知识性、介绍性和记忆性的,是各种成熟学科知识模块的有机组合,最多只能叫“课目”。中职生只要能够将主要的知识点复述出来,就算达到目的了;如果大学本科或研究生要开设,应该是学科性、探索性和引导性的《旅游地质学》(跟高职开设的《旅游地质》相比,多了个“学”字),是各位学者对这一领域前沿问题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要求则是系统掌握各种学说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反思和批判这些学说和观点的能力。而高职拟开设的《旅游地质》显然是原理性、分析性和理解性的,应该是以新的应用性学科为基础建构的、为依托开发的,可以叫“校本课程”。高职生应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观察、分析及讲解地质景观科学内涵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才算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说“模仿和借鉴”的做法仅使同名称或同性质本科型课程的形式有所改变,“降低和强化”的改革思路又使同名称或同性质本科型课程的内容有所改变;那么“紧扣和淡化”的改革举措使高职《旅游地质》课程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而“校本式开发”则试图使高职《旅游地质》课程的内容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校本式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地质学论文:医学地质学浅议 1医学地质学的概念 美国于1965年曾提出“医学地质学”一词,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医学地质学越来越多地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状况提供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关于医学地质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不同的定义,但实质都是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成因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概括地讲医学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材料和地质过程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是处理自然地质因素和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间关系的学科,是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的学科,是介于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医学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类是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生物进化达到高等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有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他们相互依存和制约,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环境达到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平衡将遭到破坏,就有可能使环境不利于人类。医学地质学就是以与人类和动物有关的有益的有害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对人类、动物、植物的作用和影响正是医学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医学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的调查、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地质环境与药物。 2.1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出自战国到东汉数代医家之手集体著作,书内对于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联、对于疾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做了全面的阐述,倡导“人与天地相应”,指出了机体与环境应建立同步关系,并强调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强调了人体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地质环境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土壤-水-植物-食物-人体这个食物链进入人体,如果维持人体正常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供量不足或过剩,人体正常的发育生长及代谢都会受到影响。如人体严重缺硒会导致克山病,硒过剩会引起硒中毒,导致“碱毒病和蹒跚病”等。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健康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 2.2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学科。医学地质学把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是否有关联作为研究内容,就是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揭示环境的改变对人群健康潜在的和长远的危害。 2.3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地方病是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是由于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某种元素严重不足或过高引起的。长期的复杂的地质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得地质环境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铅、镉、汞、砷、氟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致使人们产生疾病。在花岗岩和变质岩地区,沿活动断裂带的氡气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断裂带附近的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例如:原生环境中缺Mo的地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我国是地方病高发国家之一,我国古籍对地方病的记载已有数千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化所等科研单位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30多年来,我国的地质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对我国几种主要的地方病的环境病因、病区环境地球化学条件及可能与疾病有关物质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地质环境与保护人类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4地质环境与中药 2.4.1矿物药的发展成就 我国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是矿物药资源的天然宝库,足以保证矿物药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用药。中药学是我国医药中的国学,我国应用矿物(化学元素)治病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称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矿物药21种;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矿物药64种;到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开创了矿物药的先河,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医药地质学代表性著作有李鸿超主编的《中国矿物药》、郭兰忠主编的《矿物本草》。 现代科学证明,能作药用的矿物岩石有100多种。矿物药主要是天然矿物,它们在药品中的用量虽然很少,但治病的功效却很好,是中成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药材同为重要的药物资源。药用矿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能作内服药的有30种以上,能作外用药的有几十种,例如雄黄。矿物中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如铜、硒、锌、钼、碘、钴等,可以补充人体之不足,增进身体的健康。医疗矿泉水也可治病。其中,氡泉的氡辐射有刺激肌体和杀菌作用,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皮肤、关节炎等病有疗效;碳酸泉水能中和酸而用于治疗肠胃病、结石症、糖尿病等;还有硫酸盐泉、硫酸钠泉、氯化钠泉、硅酸泉等也都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2.4.2药用植物的发展成就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我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对中草药的探索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专门本草著作,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其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与西药相比较,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即药用植物,具有取材天然、来源丰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然而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中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国中药资源的消耗加大,给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带来毁灭性的危险。地质环境的改变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中国处于濒临灭绝的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因此加大对药用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显得极为迫切。 3医学地质学发展的历史 3.1医学地质学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国际地质科学与环境计划委员会在1996年建立了医学地质工作组,现已有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医学地质学这一地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广大地学专家的重视。2002年瑞士、美国等地质调查局携手参与名为“45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医学地质学这一课题的国际合作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环境病理学、地球化学、地质环境、金属元素暴露所产生的后果等分析,以及它们在环境、公共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此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发展中国家从事医学地质学的科学家及其身处世界其他地方的同事,强调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地球科学因素的重要性。 第七届环境地球化学国际大会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特别研讨了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问题:地方病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如砷中毒和氟中毒等;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如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会议之前大会还举办了一个国际医学地质学培训班。我国学者在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环境致病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3.2医学地质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刘东生院士的倡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立了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室,开展了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从事水文地质、水温地球化学研究的林年丰教授在中国最早使用了“医学地质学”这一术语,并出版了相关内容的专著。为了加强中国学者与国际医学地质界的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共同主办了医学地质学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经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发现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病因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环境中的Se和Fe、Cu、Z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适宜是发病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性甲状腺肿是因为人体摄入碘缺少,因而甲状腺的合成减少,血液中甲状腺浓度下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甲状腺细胞增生和肥大,于是形成了甲状腺肿,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用碘盐来补充人体摄入碘的不足,对防治该病的效果是确切可靠的。 进入20世纪,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新药研究体系,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成为专家学者们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由临床医学向跨学科合作研究发展,以期更科学、更大限度的为人类健康而服务。中国的医学工作者和地质工作者们经过多年的合作和研究探讨,积极开展医学地质学研究,开发医药地质资源,将会为人类的幸福安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质学论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构造地质学》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发,分析《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及环节、改进教学方式及方法、完善考核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提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我校于2015年9月启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认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七个要素共12条毕业要求。 《构造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专业核心课,是目前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构造地质学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工程知识要求,即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应用相关数理化知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技能;问题分析要求,即掌握基础地质相关的室内实验方法与技能;研究能力要求,即掌握地层、沉积与构造分析与研究的方法;工程素质要求,即掌握现代相关实验设备,能用于地层、沉积、构造及油气地质等的鉴定与分析。 由于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课程。[2]为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该门课程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笔者对《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学生对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相对比较熟悉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尤其在课程学习中,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片面强调自己承担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他非核心课程等同对待,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不一致。与工程教育认证目标要求相比,我校以往《构造地质学》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不够具体,在目标达成度评价时指标点拆分上,部分指标点的支撑难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难以量化的问题较为严重。 3.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整个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而调研发现,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及先修后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理论课与实验课、实践课在时间衔接上存在漏洞,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设想 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目标,把地质思维能力、处理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实验教学的指引方向。在进行课程有体系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1.树立核心课程意识。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构造地质学》的三大专业课的支柱地位。提出重要性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与好奇心,做到开端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重之后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2.理论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第一,对于地层产状及接触关系、褶皱、节理、断层等核心内容,适当地增加学时强化讲解,重点简洁明了地讲解力各种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尽可能多的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展示各种实际野外图片、仿真模型及实物模型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种构造作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二是,对于与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的内容,比如大地构造学派、槽台学说等内容在课时上予以适当压缩。通过对核心内容的调整和强化讲解,学生可全面巩固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增强对各种具体地质现象的现实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构造地质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第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的理论教学的原理及演化过程,为实验教学开展做好充分准备,预习情况计入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第二,在课程作业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综合读图分析及小论文,以3~5人为小组,课程结束后一周之内完成并上交;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本地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一些典型构造剖面的课间实践教学,以使得学生的理论与野外实际及时结合。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前,进行原理启发,留下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在下次理论教学课上,进行讨论,使学生有一个先行的模式,不正确还可以进行修正,加深记忆。 2.利用一些现今地质模拟软件,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模型,演化,受力分析等技巧,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创新。 3.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及合理演化能力的培养,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中,发现优秀学生,分别带领实验小组,课堂上,可以有效指导实验进行方向,课下可以随时探讨课后习题。 4.在完成一个章节教学后,可以选择实际地质区块,给予学生小组一些地质资料,让其完成一个构造演化,或受力分析,或形态分析的报告,随后对全班同学进行演示,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完善考核和考评方式 组织好课程考试不但能够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映出课程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现有《构造地质学》课程主要由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15%)和期末成绩(7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的考勤、作业等情况,实验成绩主要看学生实验报告情况。结合课程教学现状,成绩考核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平时成绩方面。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等情况,增加课间实习、课程小论文等环节考核,并适当的将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 2.实验成绩方面。取消以往单看实验报告给成绩的思路,重点根据试验过程给分,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流程规范情况、实验报告质量情况等,每项分数均予以量化。 3.考试成绩方面。考试包括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单元测验方面,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开展阶段性的单元考试,闭卷开卷、笔试口试均可,这样不但给学生指出了学习重点,而且也有利于发现问题,促进教、学共同提高;期末考试方面,采用多种试题类型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组织考题,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基本理论,又考基本技能,不出偏题,怪题,避免死记硬背,重视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答卷,使学生考试成绩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学懂、学活、会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减少了考试失误,也避免了学生突击学习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 三、结束语 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培养掌握矿产资源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产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构造地质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在改革过程中从优化教学内容及环节、改进教学方式及方法、完善考核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开展改革,激发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热情及学习兴趣、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能力要求。
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篇1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物体的组成和性质,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换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临床医学等很多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根据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组成成分、基本代谢以及代谢紊乱所产生的疾病等基本理论和技能。生物化学课程内容量大、抽象、深奥,又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是教师和学生共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偏低,为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以及与其他专业课更好的衔接,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实验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科学设置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生物化学内容复杂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可系统性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章的重点都是基本单位、分子组成及分子结构与功能,课堂上可以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更容易记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三章,可以通过三大物质代谢图以及代谢的共同产物乙酰辅酶A,将糖、脂类和蛋白质这三大物质经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完成三大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内容的教学。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以后,教师也要重视并引导学生把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如,自制的牛奶面膜为什么效果不好,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皮肤表面没有消化蛋白质的酶类,蛋白质在面部不能直接被吸收的原因。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教师可以将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或者药物化学联系起来,强调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上也可将体内代谢等知识与临床并发症或自身的营养健康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自身状况、营养需求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也应关注科技发展,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二)教学内容简单化 生物化学中的很多概念、知识点很抽象,如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酸碱平衡等。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造成学习恐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完整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更要把握层层递进的关系,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如,通过视频、图画等课件形式对课程中抽象难懂的内容进行展示、比较,促使学生知识内化领会要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随时随地应用这些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采用比喻的方式或讲解一些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突出教学难点,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另外,生物化学章节较多,对于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如,维生素章节,可以让学生自学。 二、教学手段改革 (一)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不陌生,但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还有待提高。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学生不但能对双螺旋结构一目了然,而且还能更好地掌握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交互式一体机等新型多媒体互动终端,它除了具有传统的多媒体功能,还有书写、批注、绘画、互动等多种功能,教师要适度应用,真正发挥新型多媒体互动终端的独特优势。 (二)加大网络教学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学生生活中已普及。为了方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可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学习通建网络课程,在课程资源板块中上传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等,上传的资料要提供各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授课方式、学时安排、内容小结、拓展知识以及规定时间内的作业练习和习题自测等,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答案及答案解析。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料,使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翻看学习资料。课堂发言讨论区和课堂签到等活动板块,既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了不同的体验方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讨论为主,对现行教材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表达质疑及讨论,然后归纳总结的方法。如,介绍蛋白质中氮的平均含量内容时,提出“三鹿奶粉”事件,让学生讨论不法商家为什么添加的是三聚氰胺,这种蛋白质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缺限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环节,不仅能主动了解三聚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危害,更能认识到鉴别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再如,介绍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关系时,让学生讨论早上不吃主食只吃鸡蛋或者牛奶是否健康合理等,由此使学生理解三大能量物质供能的特点,而且还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饮食。也可以引入社会上一些比较热议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养生排毒,让学生讨论正常人体内是否有很多毒素,如果有少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是什么,怎么产生的,有没有必要排毒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明辨是非。 (二)案例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脂肪酸氧化产生的热量和水,这些物质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如,冬眠的熊,能在冬天几个月里不吃不喝,靠的就是体内储存的脂肪;汶川地震后36d还存活的“猪坚强”,震前膘肥体壮,震后骨瘦如柴。脂肪酸的氧化过程也牵涉到肉碱的转运,可以引入减肥药“左旋肉碱”作为案例,借助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展示肉碱转运的过程,肉碱可以把脂酰基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进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在讲解核苷酸中的碱基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隔夜的韭菜和香椿致癌”的例子,这些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使核苷酸中的碱基脱氨基发生变化,如果长期食用,超出人体自身修复能力就易引发癌症,这是亚硝酸盐慢性致病的机理。亚硝酸盐也可以引起急性中毒,若一次性亚硝酸盐食用过多可使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二价亚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使人窒息死亡。在讲解肝脏生物转化时,举例喝酒脸红是否因为酒量大,引发学生联想为什么喝酒脸红的人身上酒味也大。引入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翻转了课下预习和课堂学习的关系。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的资料,如果对知识点有疑问,在课堂中可以提出来,老师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更有针对性。学生课后仍然可以反复观看老师上传的学习资料,更好地把知识内化。此外,还可以随时与老师线上互动,交流学习情况。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整合为一体,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线上同步交流的空间,创建了利用线上资源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获取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习方法,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但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时,实验开设少,且基础性试验和验证性实验比重大,学时分配也不合理,如,蛋白质这一章节就开了两个实验,占用了4个学时。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这两个实验融合成一个蛋白质常规性质实验。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实验个数与课时,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通过优化组合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探索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时,让学生尽可能参与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课前预习,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前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分组参与配制实验试剂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试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实验课,课前做周密的准备,至少先操作一遍实验,确保准确无误,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地进行实验、规范操作。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验考核改革 以前评价生物化学实验成绩时,主要依据实验报告,造成部分学生只重视形式,不认真参与实验,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预期效果。通过实验考核的改革,现在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实验课堂表现、实验结果查看、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等四个环节评定,每个环节各占25%,最后计算出总分数。这项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每节课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手操作能力情况有详细记录,及时查看实验结果并及分,实验报告后续打分,使实验成绩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 作者:夏俊丽 任慧婧 唐文文 杨颖 罗立娅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篇2 生物化学不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基础医学的带头学科,它同解剖、组胚等学科一样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琐碎、记忆点多、知识抽象且枯燥,学生常觉得不好学,也不爱学。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灌输式讲授和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模式造成的。笔者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及教学现状出发,对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一线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 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相对于本科类学生,高职类大部分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初次接触生物化学课程的学生难免会听不懂,而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难度加大,随之会产生畏惧、抵制和厌学情绪。此外,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以后在临床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不多,即使现在学得再好,以后也用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忘掉,因此对学习生物化学课失去兴趣,逐渐形成可学可不学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教学方法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而深、繁杂抽象,并且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年轻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缺乏普及,导致课堂欠缺活力,变得乏味、枯燥,学生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便出现厌课心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问题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化学及医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化学实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实验教学。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1],满堂灌,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就完成了一堂本应该具有丰富意义的实验教学。由于没有明确的实验考核标准,致使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只围观、不动手,或者仅简单地完成一两个实验步骤,就不再继续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探索精神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正确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抓好绪论,从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篇,它是课程的先导和灵魂,更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内容[2]。上好绪论课,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开好新篇章更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例如,如何抢救重金属中毒患者,不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酒是如何酿造的,饮酒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化学无处不在,并不能因不是专业课而不好好学习。教师在讲解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时,可对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获得者进行详细介绍,尤其重点解读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让学生了解到许多获奖者都是生物化学专家,了解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要好好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意识。 (二)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引入影音动画,使知识点更形象化。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无法从简单的理论阐述中获得足够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网络上的影音动画素材,来将微观的生命现象以宏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将静态的生物化学知识动态地体现出来,从而将知识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自觉理解性地记忆,而不是通过死背硬记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介绍有关生物化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科研成果,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使用辅助教学方法,使内容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血浆脂蛋白功能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比喻联想的方法。四种血浆脂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功能是自肝内向肝外转运胆固醇,其含量增多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功能是自肝外向肝内转运胆固醇,其含量增多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里我们可把血管比为街道,把胆固醇比为垃圾,把LDL比为街道上行走的乱扔垃圾的人,把HDL比为扫街道的清洁工,把肝脏比为垃圾处理站[3]。这样学生可免去死记硬背,而且印象深刻。3.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课本中多数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师可以借助现象设立疑问,通过铺垫,引出书本中的知识。如“为什么要用加酶洗衣粉来洗衣服?为什么要用卤水点豆腐?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为什么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体质下降?如何评定茶水的好坏?”等问题。教师通过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解释,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 (三)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合理编排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4],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在进行实验课时,教师对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详细地讲解和准确地示范,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加以监督和纠正指导,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让学生予以回答,从而加深他们对实验的深层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增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中,教师要灌输给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在实验成绩制定上,应该建立一套明确的成绩考核标准。只有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他们上理论课的激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高职医学教育中,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要针对当届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找到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师授课的方法,以攻克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作者:李秀颖 杨海慧 邱荣 单位: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篇3 生物化学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具有体系复杂且理论知识繁多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如何将生物化学中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及其规律向学生进行直观且易理解地进行传达,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出现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所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 1高职学校中生物化学课程开展现状 1.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现今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传统和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且理论知识与概念教学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针对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心态较为放松,学习行为也较为松懈。在此状态下对其进行生物化学高难度且深奥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在短时间之内不能接受[1]。同时,如今的学生都是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性,对外界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若教师仍采用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学习效果较差。 1.2对理论教学环节有所忽视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利用化学的方法及理论基础知识,对生命物质进行深入研究,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高职院校设置学时数较少,且还有一定时间的用来实习。在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都会有针对性地压缩生物化学理论课时,但这种课时少内容多的压力会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心理,学生很难主动地学习生物化学课程。 1.3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和摇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需要对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教学,以保证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实际工作[2]。但在如今高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力度较弱,首先受到高职院校自身场所及设备的限制,很多学校实践课程课时设置较少。其次,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师自身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生物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展现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多教师过于传统的教学策略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同时由于教师教学素质的限制,也无法在课堂向学生拓展课外学习内容,只能针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基础较差。 2高职学校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创新实践策略 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化学等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其主要是从分子的水平对生命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系统繁杂、难度较高、涉及领域宽泛等特征,很多高职学生都反映生物化学课程晦涩难懂。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缓解高职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高职教师必须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立足于教材,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如图1所示。 2.1优化教学模式与框架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材中设定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前后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打破教学教材中原有知识框架,对知识点的顺序进行合理地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保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当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师讲解“物质代谢”部分时,通常在教材中先对糖代谢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再对氧化磷酸化进行教学[3]。但是在教学课堂上,每当教师讲到糖代谢过程时,学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并掌握ATP的概念,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低。因此教师就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先向学生介绍氧化磷酸化、ATP等概念,再向学生讲解糖代谢。 2.2运用现代化技术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现大量文字堆积的教学笔记,整体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极易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厌烦。现代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4],可将生物化学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概念转变为一幅幅生动的形象图片或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课件为学生展示ATP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帮助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理念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打造校内专用的网络平台课程,在网络模块中上传课堂教案、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将整堂课程进行录制和上传,帮助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课前,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对教师所讲解的课程进行预习,教学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深入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将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复习,利于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内化。网络课程平台的诞生为师生之间打造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创新生物化学实践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推进,很多高职院校削弱了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提高了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验证性实验的开展仅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成熟的方式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师也需要不断创新,将传统的单个验证性实验逐渐向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转变,深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感受生物化学课程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高职院校内部还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在校园内部为学生提供凝胶电泳或紫外分光法等小型项目让学生进行学习及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社会输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具有良好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5]。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地优化与完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生物教师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及时更新,在课堂上结合热点问题与科技前沿动态开展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避免学生与时代脱轨,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应如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例如,在亲子鉴定、法律学等多个领域重点应用分析DNA指纹图谱技术,而DNA端粒与肿瘤的发展情况与治疗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该部分知识点都属于教材无法给予学生的内容。因此,当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时,需要将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及技术进展融入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建设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生物化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养成了以分数为重点的评价观念,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实践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习惯态度的培养。因此高职生物化学教师必须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保证评价过程的多样化,要增加实验操作、课堂测试等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5重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生物化学课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医学临床都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结合临床及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拉近学生与生物化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拔高,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6]。例如,当生物化学课程教师讲解“蛋白质变性”内容时,教师向学生讲解重金属、射线辐射或高温高压都是导致蛋白质变性的重要因素时,引领学生一同进行深入思考,在临床医学怎样才能利用或阻止蛋白质变性过程为人类进行更好地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可以利用蛋白为重金属解毒,紫外照射为何可以灭菌消毒等。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 2.6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职生物化学课程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生物化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对教学理念与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指引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实验过程与现象以及结论进行概括,帮助学生在生物化学的课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化为理性认知。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积极开展互动,生物化学教师需要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为疑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深奥抽象的概念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高职生物化学教师需要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了解,保证所设置问题的深度及广度,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学习蛋白质化学结构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做成的项链吗?你知道珍珠项链的结构是怎样的吗?那么我们接下来所要讲解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珍珠项链的结构极为相似,里面的珍珠就如同组成蛋白质结构的氨基酸,里面的线就是肽键。”通过此种环环相扣的问题及生动形象的解释,教师就将复杂繁琐的蛋白质结构变得具体形象,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增强学生记忆。 3结语 高职教师必须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对实践课程进行创新,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顺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琴.基于综合评价招生背景下高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改革[J].科学咨询,2021,22(22):115. 〔2〕陈司汉.基于"生物化学"课程改革提升高职医护培养效能[J].现代盐化工,2021,48(05):167-168. 〔3〕贾祥捷,屈斌.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0,33(07):71-72. 〔4〕张晓千,周群华,时惠敏.新形势下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6(01):80-81. 〔5〕周春燕.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健康必读,2020,28(34):224. 〔6〕魏尧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6(03):160-161. 作者:包海英 白春英 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赤峰学院 人类遗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浅谈经济学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行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将经济学原理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还能够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文中分析了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对基于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强化措施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控制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和人事费用作为企业经济性开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及将有限资源合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门学科,将经济学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效益最大化目标。 一、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 由经济学中衍生出劳动经济性,主要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劳动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主要由供求力量来决定,但劳资关系由资产单边主导,这也使劳资关系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性是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作为重要基础,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有效结合起来。 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可以从资本的角度来对人进行考量,人力资源收益性需要建立在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对人力资本进行判断时不应以增值与否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且资本作为资源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可塑性、社会性、能动性和资本积累性特征。经济学中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具有稀缺性,将有效的资源合理配置,可以获取最佳效益。人力资源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直接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用人单位中,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来给予不同待遇,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措施 1.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时,需要以各种信息资料、通信系统及评价体系作为基本条件,以此来掌握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进行充分了解,在信息完备情况下做出科学的决策,以此来降低错误决策而增加的成本。 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人员招聘过程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且这种双向选择关系密在员工在企业任职期间也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在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每一员员工的特点来匹配相适应的岗位,员工与岗位之间达到良好的匹配度,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员工也能够人尽其才,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另外,企业要还强化人员结构的配置,通过对人员工龄结构进行适当调节,从而更好的发挥出不同年龄段员工的优势,使人员结构相互互补,确保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3.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体现人才价值 基于社会学角度来对人进行分析,人具有经济性,具有较强的趋利倾向,这也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报酬具有十分紧密的P系。通过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公平理性的薪酬制度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员工的价值。同时,企业还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稳步提高员工的待遇,激发员工的活力,打造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 4.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投入 企业需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针对员工结构及专业技能结构方面的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措施,以此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还要增加间接成本的投入,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筑和谐音人际关系及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等,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进一步推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建设,使员工与企业具备相同的发展目标,从而共同进步同共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 5.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激励机制 依据社会经济学理论,人具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并且一个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有效地吸引人才,并防止人才流失。通过工资的充分激励作用和人员的优胜劣汰机制,在实践中,对特殊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政策,并重点解决好其住房问题,使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家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有条件的可以用赠予股份的方法来激励人才多做贡献。注重合理构造工资、现金奖励、福利在员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结构,逐步加大与绩效考评挂钩的奖金收入份额。对各级管理者普及现代激励理论的应用技能,让各级管理者熟练掌握和运用激励的需求原理、期望原理和公平公正原理。准确分析、了解员工的主观职业动机、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尽可能满足员工正当的需求,激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理引导员工自愿朝着组织目标方向努力。 三、结束语 当前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最重要资源。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人力管理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浅谈经济学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学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本文从行为科学角度探讨了企业职工的职业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意义并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投资和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职工的培训与发展又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从职工个人来看,培训和发展可以帮助职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从企业来看,对职工的培训和发展是企业应尽责任。有效的培训可以减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要能对职工的培训和发展掉以轻心。 一、企业人力资源部新职工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调查与分析发现,新职工在进入单位之初所抱的期望主要有三种:获得应有的尊重。得到别人尤其是自己接触频繁的上司和同事们的认可、接受和重视,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刚进入一陌生环境的新职工,对此往往特别敏感。这不仅关系到新职工这种重要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且他们还会根据单位对他们个人是否热情与重视,推断这单位对职工的总体认识与价值观,而这对他们组织归属感的建立、巩固与深化影响甚大。获得对环境和职务的了解。他们想知道他们所进入的企业的性质、目标、宗旨、价值观、工作与生活的规范,所在部门、上司、同事的状况,自己所担任职位的作用、地位、应尽的职责与可享受的权利等,这些信息将带给他们方向感、自尊与信心,减少无把握感。获得发展与成功的机会。新职工常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未知的情况与未来心中无底,另一方面又怕被人轻视与忽略,长期“试用”、“锻炼”而不授以责任,没有发展提高的机会。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关怀、鼓励与支持,还需要信任、机会、目标和一定的自主。 通过上述对新职工对单位的期望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新职工实施如下的导向活动:使新职工感受到受尊重。这当然首先是以各种形式表示的对新职工的欢迎,如专人接待迎接,标语、墙报等欢迎形式所营造的气氛,都显示了对新职工的重视。对新职工报到后的祝贺,也显示了对他们的重视。如果新职工到来无人过问或随便让一名职工引领到工作地点撒手不管,就会使新职工觉得受冷落,自己在此组织中举足轻重,自然会对组织产生疏离感。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开发 从经济角度看,管理人员在一个组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管理人员的开发对一个组织尤其现代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长期以来,管理人员的开发工作难于引起普遍重视。究其原因,一是迷信个人经验,不把管理视为科学,认为那些被任命为主管的人以及晋升到管理职位的人,即使缺乏领导能力,也可以轻易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并且可以凭个人经验正确行事;二是不了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很大。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把一个精通技术的专家选拔到管理岗位上,例如挑选最优秀的业务员当了业务部的主管。可是做出这种选择所依据的技能,对管理销售人员来说,却只有部分价值。他若胜任这项管理工作,还必须开发出其它能力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事能力等等。而这种开发工作,只依靠个人的自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统筹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在对管理人员进行开发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下述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知识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他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和履行职责,必须熟悉所管理的业务领域如生产、销售、财会、技术等。此外行为方式管理者的仪表、风度、讲演方式、工作作风、管理者使用权利的习惯(集权专断还是分权民主)、感情流露的方式、感情的色彩等等。这些都应符合管理职位的要求。当然,不同层次上的不同管理职位,对上述四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差别很大,应实事求是地逐个确定。当清楚了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管理人员实际存在的素质和能力(在调查和研究以往考核记录的基础上),找出他们还存在的差距,然后对他们实施有计划地开发。如果因单位条件限制,不可能对全部管理人员都进行开发,那么应该选择合适的开发人选并兼顾这些人的晋升目标。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2签订保证企业权益合同重视人才储备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3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开放流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如此。一方面,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日益成为企业生存竞争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的流动性也日益增大,成了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为保持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职工培训和职工的职业发展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不高度重视的工作,不能不检讨和改革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陈旧的职工培训观念和模式,以科学实效的系统培训方式取代刻板教条的知识灌输方式,以结合职工个人潜能、兴趣和价值观的职业发展取代对职工片面要求的“螺丝钉”、“种子”精神,使职工个人的才能和追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个人的发展前途寓于企业的繁荣发达之中。 浅谈经济学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学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 问题研究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其实,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政策引起员工不满、技术骨干突然离职、开发低效或无效等等,这些事件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人的依赖更大,所以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应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风险管理,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发生。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本研究采用“鲶鱼效应”原理,分别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以促进企业积极向上,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鲶鱼效应;管理;中小型企业 一、“鲶鱼效应”概述 鲶鱼效应的起源是讲鱼类的生存之道,后来将此生存之道运用于管理学中,由于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活的沙丁鱼和死的沙丁鱼价格相差很远,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这些沙丁鱼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容易死掉,主要是因为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所以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大部分就死了,为了让这些沙丁鱼活着抵港,卖个好价钱,其中一位渔民做到了,他家的沙丁鱼每次出手卖的时候总是活生生,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这位渔民一直严守沙丁鱼存活的成功秘密,直到他去世后,好奇的人们为一探究竟,打开他的鱼槽,发现与其他普通的渔民没有多差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这位渔民的鱼槽多了一条鲶鱼。由于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性情也沙丁鱼不一样,鲶鱼好动,比较凶猛,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它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加速游动,鲶鱼在追,沙丁鱼在逃,因此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新员工中的运用 新员工进入到新企业中,通常情况下,他们会热爱工作,积极肯干,愿意向老员工请教,因此,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新员工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新参加工作的新员工,一类是已参加工作,重新换工作后进入到新企业的员工,虽然均为新员工,但对他们的管理却是不能用同一模式。中小型企业的员工有可能成为“鲶鱼”,也有可能成为“沙丁鱼”,部分工作能力强,又愿意追求上进的新员工,有可能会成为标杆,甚至有可能赶超老员工,进而替代老员工所在的位子,那么,这部分新员工,则成了“鲶鱼”;还有一部分的新员工,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他们有些还消极怠工,那么,这部分新员工有可能成为“沙丁鱼”,极早被淘汰。 三、“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老员工中的运用 本研究所述的企业老员工,是指在该企业工作连续至少一年以上的员工,这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念、制度等方面均较为了解,有些老员工不管工作多少年,积极性仍在,工作的劲头也大,而有些老员工长年在一家公司甚至在同一岗位上待的时间长了,就变成“老油条”,以少做少出错为自己的工作态度。造成老员工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自身对工作的认识、看法和态度;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企业的理念、制度、工作氛围所造成的。这消极怠工的老员工,很可能会成为“沙丁鱼”,更多的是被新进的员工超越,因此,对老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四、“鲶鱼效应”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利弊 首先,一般而言,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团队必有优秀之人才,然而这些人才的加入,会使原来相对平静的队伍变得不安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旧员工造成一定的威胁,比如职位上的威胁,又比如是能力上的肯定,如果这些人的种种强势和优势过于猛,那么,久而久之,可能会压制旧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挫败感,于是有些员工依然会消极怠工,有些则会跳槽离开,重新选择新的单位,这些势必会对团队建设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无论是新团队还是旧团队,不管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加入是否真正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新旧成员,大小团队之间是否具有合作观念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今后战斗力发挥,如果一旦引入的“鲶鱼”缺乏集体精神,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并且单打独斗,那么这些人员,在中小型企业中难于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破坏掉。因此,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中,在采用“鲶鱼效应”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实际而采用“鲶鱼效应”,比如,企业的氛围非常好,员工们的战斗力很强,在这种情况是不宜引进“鲶鱼”,否则,会中伤旧员工原有的积极性。即便在一家公司出现种种状况,非常采用“鲶鱼效应”时,仍不宜引进的“鲶鱼”越多越好,如果引进的“鲶鱼”数量过多,“沙丁鱼”就会死得越多,也就是说,当大批量“鲶鱼”进入,相当于对旧员工工作积极性刺激过大,这样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恐慌、猜疑,致使旧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旧的员工对引进的“鲶鱼”戒备心很强,不利于团队的建设,更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沙丁鱼”与“鲶鱼”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头后,更多的原因是效应运用不当,因此,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如需引入“鲶鱼效应”,那些在引入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要引入的数量,引入的时间等均要做充分的调研;在引入后,要对新进的“鲶鱼”与原有的“沙丁鱼”分开培训,向这两个群体表明企业引进“鲶鱼效应”的原因,争取老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也为新员工的加入,做个最基本的交代;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非常实用的方法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比如提高目前现有骨干员工的待遇,让所有人都知道,公司虽然引进了“鲶鱼”,但公司依然是非常重视他们的,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鲶鱼”。综上所述,合理运用“鲶鱼效应”对中小型企业新、老员工进行管理,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积极向上,为健康地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方艳芬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 一、中小型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 1、人事部门有职能,缺职权 大多中小型企业都对人力资源管理这块缺乏重视。尤其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年轻企业,仍然维持着早期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的配置,也只是负责员工招聘,考勤,合同管理等基础职能。而人事调动、薪资调整、奖金分配等职权都还是由老板一手掌控。这样的配置在百人下的企业还勉强行的通,百人以上的企业还是这样的配置就很勉强了,到出了问题再意识到人事部门的必要性,那也是亡羊补牢,损失已经既成事实了。企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人事部门的配置也应该要及时跟上。 2、缺乏员工系统培训 大型企业进去就是面对各种培训,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则欠缺的多,比起薪资福利来说,培训机会的匮乏才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时的致命弱点。对于大多数的应届生而言,薪资从来都不是关注点,大型企业把应届生的薪酬压的再低仍然有人趋之如骛是为什么?因为进去之后有一系列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实质效果先不论,这一动作,就让应届生们感受到了有发展的前景。另外,缺乏系统的培训,也会造成员工在之后的工作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工作适应慢,操作不规范等不良后果。 3、缺少与员工的沟通 理论上来讲,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人员规模有限,那领导层跟下属之间的沟通应该更容易做到。然而实际上,领导的工作指示确实更容易准确的到达底层,但底层员工述求,却缺乏到达上层的渠道。我们的领导层跟下属的沟通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工作上,缺乏了解员工需求的意识。一味的在工作上要求员工,而忽视员工的需求、期望,是导致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激励学的核心理论及应用 1、关注员工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类,由下而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了各种需要而奋斗,企业要做的就是研究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的底层需要,并引导员工追求更高层的需要。大型企业虽然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每年 1.1满足底层需要。底层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吃喝住),安全需要(住房安全、工作安全)。要满足这些需求,除了给到员工合理的薪资福利为保障,也要为员工设身处地的思考。例如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最底层的住房需要就让他们很困扰了,对于这些员工公司如果能主动帮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安全的房源,那就足以让员工感动好一阵子了。 1.2社交需要指的是友谊、爱情和群体的归属感。公司可以通过组织派对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合作公司之间的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寻找爱情提供机会,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自然要把重心放在员工的归属感上,这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缺乏引人注目的企业形象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要想让员工有归属感,首先得让我们企业变成引人驻足的归处。因此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 1.3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并不仅限于专业的培训或承诺晋升这两种做法,也可以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让资深的员工站上讲台,这样不仅能让年轻的员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让资深的员工看到自己的成长。 2、关注员工的公平感—公平理论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匀。孔子的这句话恰巧西方心理学家亚当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即人们比起个人所得的绝对值更关心个人所得的相对值。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首先要关注行业的平均工资,尽量让员工的工资在平均线上。如果公司能开出的条件有限的话,也可以通过给予灵活的工作时间或其他福利来弥补。其次在职位调动时要关注公司内部其他员工的反应,升职的员工除了工作能力外,在员工之间是否有信服力?能否协调好其与部属的关系也应该作为重点考量。最后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细则和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员工看到领导犯错与庶民同罪,员工出错领导也要有连带责任。 三、结语 纵然我们中小企业在短期内无法给到员工和大企业同等的薪酬和福利,但是我们也应当抓住公司规模小,人员有限这一优势,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员工,创建更具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积极的工作氛围,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成长中,让企业成为让我们员工安心的归处。 作者:郭秋晨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摘要: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将“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而管理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所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强调了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以引起中小型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 关键词:管理创新;重要性;中小型企业 1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现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型企业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者对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对管理的认识有误区的落后局面。这些落后管理局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没有“管理”的管理 这种管理情况大多出现在刚成立的小企业和家族企业中,即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以家族企业为例,这种企业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正规的员工守则,通常一个员工身兼多职。其最大的特点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使得管理变得十分不正规且不稳定。家族企业中大多只有一个核心领导人物,他掌握着企业的发展命脉,而一旦这个精神支柱倒塌,企业便面临多种危机。由于这种管理完全靠亲情来驾驭企业,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1.2不规范的管理 刚成立的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有管理制度,但此时他们的管理制度却是有名无实的,都是不规范的,不成熟的。这类企业的管理的特点为: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是都没有付诸行动。相关部门制定出管理条例,但却没有员工执行。表面上看起来企业的管理制度井然有序,但是内部工作还是紊乱的。 1.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一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急于求成,盲目地追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反而扰乱了企业本来的管理秩序。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是较为完善与完美的,但是它是根据大型企业自身的条件而制定的,是只适用于大型企业的。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应该制定一套适合自己本身发展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使企业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使企业对于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使管理难以发挥作用。种种管理模式都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管理的不够重视以及对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解决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将企业的盈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的含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他们认为只设立表面的规章制度或者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就能起到管理作用,这些落后的观念最终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要改变这个现状,则需要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的含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提出,提倡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与效率,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那么在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社会生产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那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条件,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的改革、改进和改造。同时,管理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变,还得坚持一个原则:即改造管理模式时要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配套、协调。只有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创新方案才是最好的。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原则,有可能出现照搬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导致自身无法消化的情况,最终使管理达不到“创新”二字真正的含义,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没有起到改善作用。其次,管理创新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企业只有在管理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它的系统性表现在,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所以进行管理创新时,其方案必须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涉及企业的各个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同时把握好创新的原则及特点后,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更有效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物资等资源,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3.1企业管理创新是改变落后管理局面的需要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艰辛。而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所以中小企业落后的管理局面是亟需解决的。造成中小企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自身的资产和实力比较薄弱,使得其无法用大量资金投资在人才引入和对自身职工的培训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点是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员工管理有着很大的误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方法是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教育,但是在进行管理时他们一方面担忧在进行管理创新后得不到资金上的汇报,另一方面也担忧管理创新后留下的精英最终会跳槽到其他企业。显然,管理者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样不仅无法使企业达到管理创新的效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的长期运营能力。但也有一部分企业会进行管理创新,但大多都是走个形式,敷衍了事,并没有发挥创新的实际意义。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进行管理创新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3.2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随之加快。现如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全球经济淘汰。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上提出新的理念,促使我国企业也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观念创新,即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商机,发挥出企业的自身优势,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勇于打破自身的旧体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职工数量不多,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员和员工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两者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交流。同时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时接受新事物的适应性更强,可变性更高;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换速度。所以,我国中小型企业需要并且有能力进行管理创新来跟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3.3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办企业,最终是为了实现追求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而企业管理创新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既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地位,最终在未来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继续保持盈利增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如何在众多数量的企业中经久不衰,并且一直保持盈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小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发展,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一个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灵魂。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3.4企业管理创新是优化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 企业制度的本质是企业内在运行规律的外在形式。每一个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这样的规律就形成了企业制度。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不能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即企业制度,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管理创新改革,企业需要实现从“硬管理”创新到“软管理”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现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实现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也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所以,企业想要优化企业制度,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只有当企业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企业创新文化,并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让员工接受时,才能更好地优化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创新。 4总结 总之,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使得企业竞争越发激烈,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也将日趋规范。相比大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局面,就更应该追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创新的含义,还要深刻意识到自身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中小型企业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勇于打破旧制度,在管理观念、制度和技术上勇于创新,并不断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作者:张馨尹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摘要: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型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与大型国企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家在关注国有企业管理提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提升。文章探索了中小型企业提升管理的思路,提出自我诊断、寻找差距、扬长避短、加强整改、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提升;方法 1管理提升的含义 “管理提升”的定义至今尚未有权威论述。但顾名思义,管理提升应是企业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方位的提高,即企业在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出现较大幅度进步的综合性表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3月13日了《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中央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变化,保增长、保稳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中央企业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目标的重要步骤。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也基本适用中小型企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众多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层出不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在迎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考验。当“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已被人们普遍认可之时,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竞争就自然成为企业更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不进则退”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中小企业家也有所触动,并自觉行动起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自我诊断,寻找差距 “自我诊断”是企业反省、疗伤的一剂常用“药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企业高层领导起决定性作用。聪明的企业家能透过管理过程的表面现象,发现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顺畅或阻碍的瑕疵,俗称“短板”。有识的企业家还能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力量予以整治和克服,从而推进企业进步。再小的企业,也有保护它生存发展的秘诀,都有一套简而易行的用人、管事制度,否则它就到不了“今天”。但由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建企时间短,或管理人才短缺,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东少西,找不到“法”治,只好实行“人”治。多次同类事件,遇到不同人去处理,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处事不公,产生矛盾。再者,虽有制度,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果硬要员工按该制度执行,反而变得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引起执行者的反感。多数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合理的,但仍有少数执行者为贪图方便、省力而执行不到位。这些管理上的差距如不克服,势必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发动各个阶层,通过自我诊断,寻找差距,然后针对不同问题,分门别类予以解决,从而找出企业管理提升的空间。 3扬长避短,加强整改 3.1扬长避短是提升管理的重要原则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构成企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往往是参差不齐的。“木桶定律”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与“最劣质的部分”都是企业整体中有用的一部分,只不过相比其他部分稍有差距,并不能把它们当作累赘而抛弃。因此,经营企业的真正意义就是扬长避短,这也是管理方法的精髓之一。要使企业在某核心技术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该技术领域不断进取,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还要建立推动科研开发的激励政策;其次还必须协调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营销之后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与企管理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3.2加强整改是提升管理的有效方法 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只是管理提升的起步,有效整改才能使企业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得到实惠。首先要对整改工作有正确认识,必须领导带头,找准原因、修订制度、实行法治。整改方法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制订整改计划。该计划也可理解为整改指令。完善的整改计划至少应包括整改项目的内容、整改完成的时间、责任部门、责任人等重要内容。(2)做好整改记录。记录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但企业必须对记录予以统一,最好用表格表示,简明易懂。表中应包括:组织者、审查人、陪审人、审查时间、发现问题的事实容描述、整改情况等。要由整改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由企业指定人员对完成情况进行确认。(3)落实到制度中。规章制度是企业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的固化载体,是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因此,它是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制度应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一项好的制度,必须能够对员工的行为做出具体、明确、可供操作的规定。企业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既有约束也有激励,同时也是公司持续发展和沉淀公司文化的保障。(4)宣贯培训。再好的制度,如果企业员工不知道、不理解就无法执行。因此,培训工作极为重要。首先要从培训干部做起。企业最高管理层应带头学习和掌握制度并督促中层管理者也要熟练掌握企业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其次,培训也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不同制度可能适用于不同人群,如:某单位宣贯计算机使用管理规定,把从不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都作为宣贯对象,看似培训面很宽,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再者培训要与个人的绩效挂钩。企业开展培训活动时,应采用到场者签名的办法;因故未到场者,应采取文件传阅的办法,也要阅者签名。总之培训不能有疏漏和死角,不能让任何人以“不知道”为由而不执行制度。违反制度,造成损失,就要与其绩效(经济)挂钩或行政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对培训学习和遵守制度的自觉意识,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5)加强执行力。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赢得竞争,执行制度是关键。但关键中的关键是管理者能否执行。管理者是决策者,应有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和主动性意识。管理者执行制度有了例外,其他人就会模仿,例外不断增多,就会动摇了制度的权威性,也会影响了管理者的声望。执行制度不能找借口。许多单位的实践告诉我们,借口是制度执行的大敌。借口可以找到无数种原因,如:我最近很忙;我以前没接触过这种工作;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竞争对手太强了等。要知道,借口解决不了问题。在企业中,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不执行制度,就是推卸责任。没有执行,所有完善的制度都只是空谈,再完美的措施也是幻想。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熟记与自己有关的制度,时时处处对照检查。执行不仅是战术,也是战略。执行就要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不找任何不执行的借口,才能坚决执行到底。 4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持续改进虽然早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但持续改进的措施落实却是千差万别。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当家人,一心想发财,把企业资质的获取视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一旦入了门,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把本企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制度,挂在墙上,变为表范,多年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动态管理和认真执行。事实上,企业是在不断竞争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制度应随企业发展、随社会前进而动态更新。制度在运行中可能会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制度颁发前不严谨,未经过充分讨论或征求意见,就仓促出台,使真正好的制度也得不到有效执行;二是制度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三是忽视人性化管理,即在流程设计上没用人性化思维来制订制度,脱离实际;在制度规定上缺乏公正公平,使员工不能心悦诚服地自觉执行。对合理可行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对存有缺陷的制度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5管理提升的更高目标 以上论述的管理提升方法,适用一般中小企业。但是企业发展总要向着更高目标。不可否认,企业的工作重点离不开提高产品质量,但这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优秀的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此,日本创造了“戴明质量奖”,非常成功。美国紧跟其后,创立了“鲍特里奇质量奖”,欧洲也出现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的评选条件极为苛刻,形成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初级典范。卓越绩效是在多种质量管理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管理模式,它的诞生为企业深层次的全面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先进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我国从2001年开始启动全国质量奖的评审工作,既有权威性,又有榜样性、先进性。尽管获奖有一定难度,但这也决非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一条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总之,中小企业也要胸怀大志,要把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变为自身企业管理全面升华的过程。 6结语 在与大风大浪的商场搏斗中,涌现了一批成功的中小企业家,他们从管理提升中获得胜利,使企业获利,逐步向大企业迈进。但不等于就此可以安稳享福。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遇到新的“惊涛骇浪”,甚至翻船。因此,还得打起精神,解放思想,放眼未来,实事求是,正视本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作者:沈新明 单位:江苏泰达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各大中小型企业不断涌现,然而,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导致营销策略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探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提出高度关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策略,使得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中小型企业实力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管理水平也不太高,导致中小型企业的营销额不太高。因此,中小型企业要想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管理营销模式。 1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特点 1.1环境适应能力强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较小、员工少、组织结构简单,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多变的环境,这是很多大型企业所不及的。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机制灵活多变,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适应市场竞争潮流,能够轻而易举的获得市场的需要。 1.2较为容易寻找市场空白 社会这个市场极为广阔,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被挖掘的对象。虽然说大企业已经占得了先机,但是大企业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大企业也会有无力顾及的市场空白,这些市场空白就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生存的契机。中小型企业因为具有反应灵敏、管理机制简单、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很快的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获得顾客青睐。 1.3能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联系 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管理机制简单,使得他们不仅具有用价格吸引顾客的优势,还使得他们可以采用独特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来保证与顾客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就使得他们不仅具有了开发新顾客市场的优势,还具有老顾客这一广大市场。 1.4业务专一有特色 中小型企业虽然在规模上赶不上大型企业,在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上也不如大型企业,但是中小型企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往往都是只专于一门专业技术然后再在该专业技术上去推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这样就使得他们的产品非常专业和精锐。 1.5能够高度创新 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力量、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机会,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强项,这个强项便是创新能力。中小型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自然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方向,这样就使得他们极善于将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流程、新的生产设备运用到生产管理与经营中,从而使得产品得到了更新。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市场调查中得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两倍以上。 1.6产品的销售市场范围小,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因为中小型企业存在于全国各个地方,使得他们可以将全国各地分散的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他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将产品加工后卖出,解决了运输费用的问题,使得成本降低。在生产地销售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用完美的售后服务吸引顾客,还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使得市场占有额提高。 1.7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小型企业因为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够雄厚、技术实力不够扎实、员工素质低、生产条件和设备差、经济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他们不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在遇到市场经济危机冲击时,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淘汰出局。 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营销模式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简洁性、灵活多变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但是,因为企业管理根基不深,使得他们的营销模式会出现一定的漏洞和不足。 2.1中小型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能力不足 目前市场竞争机制中,一个企业的管理对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只有通过客观的分析市场、消费者行为和竞争对手的营销方式后才能合理地制作营销策略。然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却忽视了这些市场存在因素,对其不做力量投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现有市场上,之后也会对自己企业内部做分析,但是在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的分析力度上却完全不足。他们主要是以观察者的姿态洞悉市场走向然后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在他们的管理中营销计划几乎是不存在的。 2.2中小型企业间流行起低水平竞争机制 中小型企业因为管理水平低和营销策略不足,使得他们之间的竞争水平都相对较低,在他们的竞争机制中大多都是采用价格战术。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存在于食品、零售和服装等行业,这些行业对技术要求不高,使得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优势不足。他们用低价格来打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必然就会忽略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忽略品牌形象和企业宣传等方面。 2.3中小企业的营销方法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由其创业老板来决定,企业管理者的直觉和主观决策能力都将对公司产生直接影响。现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营销战略理念,他们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无法对自身项目做出科学的论证导致最后还是损失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使得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 3中小型企业营销发展策略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不足、人力资源薄弱的劣势。这些劣势使得中小型企业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打压,在面对大型企业强力攻击的时候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因为自身不足,而不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即使能够幸免也只能依赖大型企业苟且生存,因此,中小企业要大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策略。 3.1将市场细分化,集中自己的优势 中小型企业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营销策略,就得将产品优势集中化,以产品为核心,努力调整营销策略,使得市场拥有个性化和独特化的产品特点。将重点投资放在能让产品发挥其独特性的市场领域,使经营方式密集化,提高市场占有额。然后将市场进行细分,在大型企业的市场空白中求得生存发展,避开自己的缺点用自己的优势去与大型企业竞争,将中小企业灵活、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可以采用寄生于大型企业与之达到双赢的营销策略,这一种营销模式对人力物力皆不足的中小企业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让他们避免遭到大型企业强力打压的危险。 3.2推动品牌营销模式 一个企业的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品牌形象竞争是一种较为高端的竞争方式,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有助于中小企业摆脱价格战术的低端竞争手段。一个企业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营销手段、较强的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投放大量的广告对品牌进行系统管理。中小企业在各方面实力都不具备的条件下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资金、增强竞争实力,等待厚积薄发。 3.3发展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销售平台。网络营销是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来与顾客达成交易的一种营销方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渠道销售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企业信息调查。企业通过调查的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获得商机,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 4结语 中小型企业要想摆脱自己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局面就得努力分析市场、选择市场目标然后制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策略,优化自己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希望我国中小型企业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面对机遇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理性分析,通过调查、市场研究等方式制作出合理的营销策略来化解危机。 作者:伍静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会计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摘 要 会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 关键词 会计 中小型企业 管理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内部财务账目的结算与审核,满足投资者和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乃至社会对财务管理的了解与需求,更要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未来财务战略与方向进行预测,规划,进而决定企业未来财务分布。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I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通常为集权型经营。公司集权式经营可以统一财务战略,实现资金集中调配,统一调控。有助于财务专家进行统一的规划。但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规模较小,通常缺乏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实现会计政策的确实落实。 二、忽视地位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有者通常是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收益者,因此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投资与运营,只注重临时账目,实现银货两讫,但很容易出现没有明确的账目,或者需要提交账目时临时寻找会计人员做出账目,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无法根据账目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种现象在一方面是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经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营者的忽视,使社会不能对企业进行实况监督的同时也无法为企业自身提供合理账目以及未来资金分配依据。 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法规等人人平等的法定政策,而人为因素则因人而异,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于会计人员的意识淡泊现象而言,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当今社会会计人员及其服务对象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因此导致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所偏差。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随着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会计市场人才众多,水涨船高,高水平的会计人才愿意选择更高端的企业,导致选择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会出现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的现象.中小型企业有时不设置专业财务部门,会计岗位与会计制度普遍不够完善和会计人员通常是临时雇佣关系,而此时会计人员通常在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专业素养方面都不够专业,因此为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与账目的可参考性与会计信息准确性也有所欠缺。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工作却有着真实的必要性,因为会计资料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工作也是企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与效力的重要保证。在大多数人看来,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只是提供科学的财务意见,未必具有可靠性,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为公司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的监督者,也是企业未来资金分布的决策者。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也是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未来投资与作用的重要途径,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重要性,不容置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建设适合自己的MIS是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MIS的引入阶段、开发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中小型企业在引用、开发和应用MIS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对MIS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内部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 MIS开发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的脚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均衡地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以下简称MIS)在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下,逐渐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可以使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速度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基础。MIS虽然已进入了很多企业中,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技术、人员等方面的种种原因,MIS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占多数,在不同阶段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本文主要分析共性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1企业MIS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引入阶段 1.1.1 主要问题引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MIS的认识不充分。什么是MIS?企业使用MIS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必要引入MIS ?这是每个企业在MIS开发前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虽然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逐渐普及,但很多企业并未意识到其在决策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的企业认为MIS就是购置一些电脑办公这么简单;有的企业认为MIS只是加快业务处理速度;有的企业开发MIS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或者迫于企业升级的要求;还有的企业则过于夸大MIS的作用,认为MIS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忽视了“人”的重要性。所以对MIS的认识不充分阻碍了企业MIS的发展。 1.1.2 对策分析在引入阶段,企业应该对员工尤其是高中层领导进行MIS理念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建设MI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使其认识到虽然MIS的目的是代替人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和海量信息的存储,但实际上MIS并不能替代人作为业务和管理主导这个层面的作用,我们在使用MIS之后要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并正确地看待系统,才能发挥MIS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时刻保持先进的观念,要有战略意识,即所谓的“意识决定行动”,企业的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事关各个部门的MIS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些还关系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所以企业领导者的扶持与配合是建立MIS,并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MIS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想上也高度重视了,那么通过企业各个部门的严密配合,符合企业需要的MIS才有可能顺利建成。意识到它的作用之后,最好是由企业的高层领导挂帅,中层各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并将MIS 的开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2 开发阶段 1.2.1 主要问题开发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新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企业对自身状况、自身需求,以及希望系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系统涉及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状况等都最了解,但并没有把这些信息准确、及时地告知研发人员,使得所开发的MIS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吻合。还有的企业对自身需求往往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分析,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或者MIS规模不当等问题,这些都有违企业的初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②选择开发商时缺乏调研,开发时参与性不够。企业MIS可以采用外包,也可以采用内部人员开发,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外包方案,即由软件开发商承担软件的开发及维护工作。外包往往使企业不重视调研,认为交给开发商就可以了,导致了后来软件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在一些案例中,有的企业马虎挑选软件开发商,没有认真选择有行业开发经验的开发商,也没有认真参与到后来的企业需求分析中,种种态度上的忽视是系统实施中问题的源头。③MIS规划期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度不够。企业高中层管理者的参与是建设企业MIS的关键,只有他们才知道什么样的MIS对管理企业最有用。而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MIS的开发缺乏热情,将任务和责任完全委托给技术人员,催促开发进度或保证开发资金及时到位,严重地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参与是加快MIS开发、保证MIS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最重要的因素。④MIS建设中复合型人才的紧缺。MIS的开发与运行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还非常缺乏这类复合型人才。一般来讲,MIS开发人员大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对业务系统的运作机制了解不够,而且技术人员往往习惯于从技术角度去考察现实系统,缺乏用户至上的观念,在用户不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有限的知识中去推断业务的运行机制和对信息的需求,使得实现的系统与企业需要系统存在一些距离。 1.2.2 对策分析针对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①企业MIS建设必须要结合它本身速配在行业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管理模式、企业实力、人员素质,甚至企业的文化等等,来正确的定位本身的需求。继企业本身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进行MIS建设,做好方案的详细研究额设计以及论证的工作,最后明确详细的实施方案准则,这项工作要以企业的系统目标为中心。用词,企业在未作出MIS建设的时候,就应准确定位企业本身的需求以及所要满足的目标,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未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清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环境,对于是否研发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假如选择外包,就需要认真选择外包商,最大程度上做到最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日趋的推进以及理论体系的日渐成熟,对信息系统开发商来讲,企业也在逐步的提高对其的要求。当前,我国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制度,同时开展了有关的资质认证工作。企业能够依据本身的需求和开发商的资质等级来选择有实力的承建单位。假如,选择自身开发,则在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应与企业的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并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使每一个模块之间有更好的协调性。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一个与自身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③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他们本身在MIS开发以及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MIS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去。要努力转变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MIS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MIS处理业务速度的加快会导致信息产生速度的加快和信息交流的加强,进而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时效性,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④企业应该有重点地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行开发MIS市场的需要;同时,企业可以在开发MIS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这种复合型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MIS开发的宝贵财富,企业领导在各个方面要关心,爱护这些人才,防止这些人才的外流。 1.3 应用阶段应用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MIS使用中用户观念的转变。MIS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人”的问题。MIS需要靠人来实施,而因为系统的实施会带来对员工观念的冲击、对已有工作流程的冲击、甚至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怎样才能让员工真正落实系统、使其产生预期的效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MIS系统虽然能够提高业务的运行速度,但同时也泯灭的人的个性,使员工的工作变得单调而乏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员工的抵触心理,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必将成为MIS发展的一大阻力。 因此,在应用阶段,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主动安排使用人员热情地参与到MIS的建设和运行中来,而不是任由他们拒绝或反抗这种变革,同时还应该积极安排使用人员不断地参加学习或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适应MIS的发展。另外,MIS的建设人员在建设系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可能的抵触心理,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给予使用者适当的空间来体现使用者的创造性,满足使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这一点可以通过在MIS系统中应用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实时的绩效评估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甚至可以考虑建设MIS系统中的基于业务的休闲系统等,以缓解工作人员的枯燥情绪,提高工作效率。MIS使用人员也是MIS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使用人员珍惜MIS的应用,尊重MIS开发人员的劳动,才能完善和提高MIS的应用水平。 2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各个企业必经的历程,但是在企业MIS的建设过程中应把“质量工程”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随,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有认清了MIS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对策避免问题的出现,MIS才能在企业的管理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体现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价值。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国的家具发展可以从新石器开始追溯。从1902年全国木器工厂和作坊及手艺人开始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至今中国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规模和经营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人生活的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家具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具的实用性,通过家具展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品味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在选择家具时所考虑的因素。在市场需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型家具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改变经营模式,营销方法这样的问题。本文从目前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所面对的几个问题来探讨现今中小型家具企业可运用的企业管理模式。 关键词:家具企业;企业管理;管理模式 1.引言 家具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产品,中国的家具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国有的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力量[1]。据统计2013年全国家具行业总产值达到6,426.75亿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14.3%。其中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到80%。为我国家具行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也是我国家具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让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更好发展对于我国家具行业是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现阶段的问题 2.1 融资难度大 相对大中型家具企业,中小家具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盈利水平,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远远无法企及大企业,其中有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更是负债累累,这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考虑,必然会拒绝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 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倾向于以大企业的指标作为贷款参照,而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门槛,这必然加剧了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2.2中小型家具企业用工难度大 自2015年5月1日起,东莞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再次提高至1510元/月。虽然最低工资标准一调再调,而尽管多数企业早已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少中小企业仍然面临普工难招的困扰,“用工荒”依然还是家居等传统制造企业非常头痛的事情,一些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纷纷开出了比以往更为优厚的工资和待遇,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企业规模小,薪酬缺乏吸引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一些中小型家具企业的企业高层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用工的问题。对企业员工的频繁流动习以为常,没有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进行足够的认识和改变。素质人才的稀缺,核心竞争力量始终得不到提高使得中国很多中小企业一直处于低效率生产、低水平运作的状态。 2.3中小型家具企业创新意识弱,创新条件差 前面提到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中小企业本身“拮据”生活现状再次遭遇加重,而资金短缺也成为了中小型家具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阻碍。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先进的技术设备,无法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开展科研合作,如此又谈何技术创新?并且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延续老一套的制作方法没有意识去开发新的技术。 3.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管理模式具体探讨 3.1建立区域企业联盟 随着市场的发展,品牌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价格战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价格战对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会带来恶性循环,最终让企业走进死胡同。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企业联盟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家具市场打出一片天地。融合各自企业的长处,共享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合作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品牌利于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的成长。 3.2由批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定制 规模化定制是试图将大批量生产的速度和成本与满足客户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规模化定制又称为“一对一”定制。规模化不仅表现在销售人员对于顾客的服务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据顾客要求制定出的产品上。规模化定制将体现出顾客对于家具的个性化要求,实现资源最大优化。由于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更新太快,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传统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批量生产都会有存货积压,滞销等问题。规模化定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的需求和订单拉动生产进行了产品的制造,改变了以往传统依靠市场预测的单纯性批量生产化方式[2]。 规模化定制既满足了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性,将成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流生产模式,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现在一套家具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家庭对于家具的需求。所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十分必要可行。帮助客人处理掉旧家具。企业可以从顾客那里回收旧家具,或者以旧换新,或者免费处理。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积累良好的口碑。对于回收的旧家具可以进行二次改造,节省资源。 企业应有一套完善的售后“责、权”鉴定制度,并严格执行,售后问题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管理问题。企业应对售后服务人员以及经销商进行严格培训,并模拟售后处置程序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情况,引导客户解决问题,不让客户主导事情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以解决问题的“速度”为前提,把对立情绪消弥于萌芽状态中。 售后处理服务是营销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并不仅仅只是生产、物流方面的问题,它是建设和支撑整个营销体系的基础,涉及到品牌的信誉度、美誉度以及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尤其是中小家具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4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方法,实现信息数字化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还是依靠家具市场和商场这样单一的销售模式让顾客来挑选我们。销售形式单一,使得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产品更新慢,资金回笼受到限制,技术无法得到更新,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根据顾客的反馈做出相应的改善,售后服务不能很好的开展。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去寻找客户。利用网络及时掌握市场走向,抓住商机,发现客人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可以实行“实体店+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以此来转变消费者一定要去实体店选购的消费模式,培养消费者线上选择,线下体验的消费习惯。这样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对于家具市场,商场的依赖的程度可以慢慢减缓,一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消费选择。然而如何做好突破网上消费局限完善线下体验和整合资源,完善售后服务是这一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主要注重的问题。 3.5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 随着环保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我国消费者在选择家具时已经不仅仅考虑家具的价格,更多的是开始关注家具是否环保,是否对自身健康危害,是否对环境是否造成威胁。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家具的环保健康因素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家具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3]。 要实现中小型企业家具企业向绿色营销的模式转变还存在以下五大难题:①材料回归自然。②设计需要更加人性化。③培养顾客绿色消费观念[4]。④运用互联网思维,大胆创新。⑤实行行业标准化。 4.结论 家具制造中小企业的前景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安全的,但是国内市场的机遇不大,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应当对经济、人才培育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支持,提高中小企业家具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基本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前景,以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挖掘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找出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信息孤岛 0 引言 大数据是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2008年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提出的概念,在维基百科中解释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主要特点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对于技术收益方,大数据的概念显得通俗易懂,体现在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价值含量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无纸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包括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现场生产组织等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础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独立的,伴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数据孤岛,导致宝贵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如何以这些连续或者离散的基础数据为基本保障,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知识,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本文以铸造企业熔炼过程中材质的化学成分对铸件裂纹焊补率的影响为课题,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探讨大数据分析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 数据准备 1.1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根据确定的数据分析对象抽象出在数据分析中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本文研究的是材质为ZG15Cr1Mo1V的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与熔炼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在焊接过程控制系统中提取目标参数裂纹焊补率,在熔炼过程控制系统中提炼熔炼参数、熔炼过程中检测到的化学元素、熔点等。 1.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由于铸件号的唯一性,本文的结果参数和影响因子可以通过铸件号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集成。 1.3 数据规约 数据规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规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并且规约后执行数据挖掘结果与规约前执行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样本数量没有达到百万级别以上,因此没有必要做数据规约。 1.4 数据清理 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一些是不完整的或者含噪声的,或者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将完整、正确、一致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仓库中。 本文在对数据集成完毕存入数据库后,对基础数据进行了修订和清理,将不符合的数据从数据仓库清理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5 数据变换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对于有些实数型数据,通过概念分层和数据的离散化来转换数据也是重要的一步。 本文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找出对裂纹焊补率有影响的关键化学元素,由于数据样本量不是很大,所以对结果裂纹焊补率结果进行了分类。按照中位数进行排列,在中位数以下的样本定义为低裂纹,中位数以上的样本定义为高裂纹。这样的定义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因子对整体结果的影响,也更有利于数据挖掘的分析。 2 数据挖掘 根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应用统计分析、事例推理、决策树、规则推理、模糊集、甚至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得出有用的分析信息。 2.1 工具选择 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软件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免费的主要有以下:①Weka:其支持几种经典的数据挖掘任务,显著的数据预处理,集群,分类,回归,虚拟化,以及功能选择。 ②JHepWork:其主要是用开源库来创建一个数据分析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用户接口来实现自己的挖掘算法。付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SAS:是一个模块化、集成化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可以处理大数据下的挖掘和统计,缺点是价格高。2)SPA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相比于SAS价格较低,操作简单,但是功能没有SAS强大。3)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是微软Sqlserver 数据库自身携带的关于商务智能的模块,能和数据库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提供了线性回归、贝叶斯算法、关联、逻辑回归等算法。本文的数据挖掘工具选择微软的商务智能平台。 2.2 挖掘算法确认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立不同的挖掘算法,本文研究课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挖掘算法。 ①朴素贝叶斯算法。这是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的分类方法,它能检查所研究的实体的每个属性,从而确定该属性本身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想要预测的那个属性。 ②神经网络。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构造多层感知器网络创建分类和回归挖掘模型。当给定可预测属性的每个状态时,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可以计算输入属性的每个可能状态的概率。 ③逻辑回归。Microsoft逻辑回归算法是Microsoft神经网络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逻辑回归算法用于那些结果是“二选一”的情形的建模,如客户可能买或不买某种产品,一个人的病情可能会发展也可能不会发展等。 2.3 挖掘过程实施 如图1,在SQL Server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中创建一个Analysis services项目,配置好数据源和数据源视图,并创建对应的数据源。 结合挖掘算法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W元素的含量是影响材质为ZG15Cr1Mo1V铸钢件的裂纹焊补率的贝叶斯关键因子。且当其含量 ②Nb元素的含量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经过预测,当Nb元素质量分数在0.003%-0.004%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③Ca 元素的含量也对铸件裂纹焊补率影响较大。数据挖掘预测当Ca元素的质量分数在0.002%-0.003%之间时,铸件裂纹焊补率比较低。 2.4 模式评估 模式评估是从商业角度,由行业专家来验证数据挖掘结果的正确性。经过对上述数据有效性的验证,技术部门对相关结论进行分析核实,得出上述结论具有参考和控制性的评估结果。 2.5 知识形成 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分析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作为新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将本文研究课题的实验结论提供给公司虚拟设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步骤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都需要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调整并执行。本次实验针对贝叶斯关键因子W元素含量进行了验证,对铸件W元素含量小于0.007%的铸件且其余检测化学含量项目相似的6批铸件进行检测验证,发现除了1批铸件的的裂纹焊补率为1.34偏高外,其余铸件的焊补率均低于0.3,检验结果支持了W元素含量对于裂纹焊补率的影响。这使得在以后的熔炼工艺设计中,W元素的含量成为重点关注的项目。 3 整合业务流程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对大数据的工作流程做了整合,具体流程如下: ①确立目标,明确要验证什么、发现什么; ②数据仓库的建立,将相关因子进行数据处理并放入数据库; ③根据目标确立挖掘算法; ④依据挖掘算法得出的结论,并进行理论和实验验证; ⑤将经过验证的结论形成知识。 4 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数据清理和模式变换是核心。研究初期,由于模式变换不到位,对挖掘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得到不符合的结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统计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整个模式评估花费的时间较多。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 经过这次课题的研究,验证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参考和控制性作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加以应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摘要: 以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得出管理创新不足是致使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的结论,罗列出我国各类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为各类中小型企业找准适合自身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以加快中小型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进程。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创新方法 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 1.1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危机 近几年的倒闭潮使员工人心惶惶,关于老板跑路,企业资不抵债而倒闭的新闻随处可见。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过“倒闭”二字,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寿命问题一直是业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将导致中小型企业面临危机的根源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管理创新是主要根源。 1.1.1外部环境 (1)竞争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高度发展必然带来高度竞争。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中小型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在规模,产品,品牌等方面都不及大型企业,随时处于被击败的边缘。 (2)融资难。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国有大型银行偏好于放贷给大型企业,这使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银行放贷之后对中小企业要求十分苛刻,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如产品销路不好或者经营不善等问题,银行则会立即收贷,这让中小企业非常无奈。再加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只要有一家银行收贷,其他银行包括民间债主也会一起收贷,高利贷无法偿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宣告破产。 1.1.2内部环境 (1)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结构不完善,组织过于简单化。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如当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问题出现时,中小型企业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利润的下降将会使企业难以运作。 (2)企业缺乏长远战略。 我国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科学长远的战略,企业一味地追逐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目光较为短浅,在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方面较为被动。企业没有规范性的战略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也很难聚集员工们的力量。 (3)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粗放式的,管理结构是紊乱的,缺乏科学性更没有前瞻性。管理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管理,这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发展生存。 根据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导致中小型企业破产的原因中,管理不当占到 70%-90%的比重。而人们一向重视的资金不足,经济萧条及其他原因仅占 10%-30%,由此可见,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我国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升级换代中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创新变革。 1.2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类型 1.2.1家族式管理 这类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最常见的,企业员工大多是核心领导人物的亲戚,核心领导人物通过亲情来对员工进行指挥,过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麦肯锡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 15% 的中国家族式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原因便是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与管理机制。 1.2.2脱离基层的管理 这类企业有组织结构,有明确分工,有正规的员工守则,但却没有员工将管理制度付诸于行动,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完全没有基层员工参与规划,也没有听取员工们的真实想法,导致最终得出的管理制度是死板的,是不实用的。 1.2.3不切实际的管理 当中小型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管理者迫切的想快速发展成大型企业,于是便一味的模仿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不仅摒弃了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会让企业对新的管理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的状态,最终难以发挥作用。显然,照搬别人的管理模式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2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实质 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管理不仅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的核心是协调,管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先,管理者需要摒弃旧的管理思维和方法,通过借鉴和学习创造出适合企业本身的新的思维方法,进行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值,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持续发展。这一定义一方面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功能,指出管理创新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目的,即为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后,企业的效益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中小型企业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3.1企业制度紊乱 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研究、生产、组织等各环节之间出现了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问题,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有序完整的企业制度是一个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这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3.2企业观念陈旧 3.2.1管理者观念 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生产及经营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的观念大多较陈旧,他们一方面不甘于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淘汰,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花精力花金钱投入管理创新改变企业的现状,最终企业将会败落在管理者这种纠结和死板的观念中。 3.2.2产品观念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都是在等待大型企业做出行动之后,再进行模仿,推出新产品。显然,相似的产品在市场中,中小型企业必将会输给大型企业。 3.2.3人力资源观念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观念是落后的,大多数管理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之后,员工会被其他企业挖走或者会要求更高的薪资报酬,从而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3.3企业缺乏战略 战略是指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它既是预先性的,又是反应性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企业需要建立战略,主动预测未来,而不是被动的对变化做出反应。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比大型企业更敏捷,反应能力更快,适应能力更强,此时中小型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以主动的预测未来。 3.4企业文化呆板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发展的灵魂支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单单只是指企业标志、企业口号,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良好的制度。我国中小型企业就是缺少这样的企业文化,所以难以聚合员工的力量进行管理创新。 4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大致有三种管理模式,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搭配了不同的创新方法。 4.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1.1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任务 这类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紊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规范化企业的职位级别,将亲情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一人独裁亲情指挥分散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4.1.2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最终目的 这类企业会无形中将员工分为内部员工与外来员工,这种区别对待使外来员工对企业产生抵触情绪,最终离开企业。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令企业流失了优秀的外来人才。所以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减少区别对待的现象,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4.2脱离基层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4.2.1以管理者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 “管理”这个工作看起来轻松,但实际上却贯通了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着观念创新,首先,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管理企业。其次,管理者还需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应其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能力。 4.2.2以进行人力资源观念创新为重点 企业通过培训员工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让每位员工接受教育,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加深对企业的认知,深化与企业的感情,促进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效能。 4.3不切实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 首先,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起明确的战略,佳能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建立明确的战略。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明确了“击败施乐”的战略。他们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获取市场营销经验,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最终这个只有施乐1/10规模的佳能,取代了施乐称霸10年的地位,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制造商。佳能的经历证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往往是中小型企业变为大型企业的一个桥梁。 其次,企业应根据经济背景的变化而对战略进行不断的创新,发掘对手没有涉及的领域,加入创新元素,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同时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与员工能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战略。 5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危机的根源是管理创新不足。企业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制约企业自身创新的因素,找到实现管理创新的路径,建立全面的管理创新体系,才能为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中国经济的腾飞才有希望,中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着重要贡献。我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经济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竞争、农村现代化等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完善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构建;约束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旧观念和旧体制的约束,与西方中小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相对复杂和落后,企业在许多管理方法和制度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尤其是在进入WTO之后,我国的大多中小企业都经历了重新洗牌,所以如何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建立起有效和系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是现代中小企业和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论述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围绕两种形式在进行改革,一种是不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另一种是涉及产权制度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有民营、国有民营在承包、租赁等基础上都得以发展,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中小企业主要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到九十年代初期,逐渐向公有民营、国有民营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主要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自筹资金、定额上交、自组人员等方式为基本内容,这样既吸收了个体企业和集体经营机制,又保持了租赁经营、承包等有效机制,让很多原本微利或亏损的企业转化为盈利的企业,成为利税的主要来源。二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连锁化,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因而带动了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造和改组,这些连锁店已经发展成为商品市场中新的增长点。三是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得到改革,中小企业主要采用兼并、出售、联合、转让、拍卖等形式来进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在一个完整的市场资源配置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中小企业拥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素也很多,而其中最多的阻碍因素则是企业管理者的不善管理因素,管理者不能从整体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把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充分发挥,也没有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更新观念,科学完善内部管理、细致分析外部市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方式,才能让企业走上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论述 1.生产规模小 我国中小型企业因资信程度不高,资金的筹集相对困难,在产品生产中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在文化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也快速提升。 2.分布范围广,数量大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具备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制造业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等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3.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中小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有所不同,它是既有劳动人民所属的集体企业,也有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个体企业。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都不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也只有少数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更多的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所以中小企业有可能是个体投资、国家投资、企业投资等,它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 4.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我们(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资金短缺和用工压力较大,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为国内市场,这些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只能适应国内的市场的需求。尽管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能够向世界市场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素质较低,很难适应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体制方面的约束,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企业技术发展缓慢,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高、档次低,中小企业很难挤进国外市场,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 5.生产经营市场调节 在我国生产经营具备的外部条件下,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提出了小、中、大企业同时发展的口号,但在实际中,国家还是比较侧重于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而没有足够重视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也导致中小企业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政府计划的保障。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小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下的夹缝中生存,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企业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受到企业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在很多管理上还不够规范,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观念也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合伙经营、家庭经营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可以说都不具备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经营模式。虽然在一些企业中,员工的生产技术过硬,但在企业管理上的意识和理念上相对落后,而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生产技术和销售手段,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未来。 (二)缺乏人性化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带有一定的家族化特点,企业的许多重要环节,比如财务环节的工作基本是由与管理者有关系的人来进行担当,而这些人并不不一定都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对那些认真努力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和缺乏人性化的。而且,现代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比较重视提升业绩和培养技术人员,而没有足够重视管理层面,常常忽略管理上的问题,对员工缺乏关心和了解,造成管理的不人性化。 (三)企业文化构建缺乏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进而才能促使企业长远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并没有能足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更没有形成企业中的核心价值观,忽略了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就因此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盲目跟风、抄袭其他公司管理方式 与国有企业或一些制度化程度高的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带有相对随意性,缺乏全面的规范化、程度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多是模仿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甚至有的直接照搬国有企业或者其他的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也不管这样的管理模式或者跟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管理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样不但不能带动企业正常快速的发展,而且会让企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使其成为一个空壳没有实际内涵的企业。 (五)管理创新较为缺乏 在中小企业中,有很多都是已经习惯了旧的产品和旧的管理框架,这些中小企业不能做到及时创新,而是习惯性的依赖自身已有的管理模式,这个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定性思维,企业自身没有想过要进行思想创新。中小企业一方面总是认为创新应该是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事情,只有这些大型企业才可以和有能力做到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总是容易满足于现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企业管理永久的一贯制,没有新意,而且不思进取,这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三、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所需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家族网络或家庭财产积蓄,这样的企业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融资困难、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时,很多客观原因都会限制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应该尽量节约和稳定成本,减少经营风险,以此来保证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建立初期,一般中小企业的人事财务权、企业所有权、管理决策权等都掌握在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所以想要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上必须要走集团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中小型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进一步壮大时,会发现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比如一个企业的所有结构单一,经营权和所有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手中,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决策,所以应该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分层体系和决策机构,防止独裁式的决策机制。同时在中小企业中产权关系应要明晰,不能一味的用家族中的模式在分配上进行模糊,在成长期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中期,中小企业到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都有了一定的扩大,而企业管理者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能及时控制到企业所有方面,但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正常和顺利运行,让企业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管理者有必要将一些经营权分配给职业经理人,而管理者个人应该考虑企业的发展和监督。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能够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经营有效结合,找到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生产效率化,而且运用这些专业化的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向规模化发展。中小企业在中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的家族管理模式,解决原来企业管理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中期建立一些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模式都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性的管理模式,这样也可以让中小企业顺利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三)中小企业成熟时期的管理模式构建 现代中小企业中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经营管理权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所以现代中小企业应该要产权关系分明,出资者按照所投入企业的资产额度享有相应的收益、选择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等方面的权利,而专业化的管理经营者应有照章纳税、依法经营、对出资者有资产保值的责任,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也是公司国际化、集团化的必经之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抢占战略的意识,不管是在生产经营上还是在管理策略上都需要良好的战略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确立和保障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让企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靠和扎实,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以便能够更加灵活的发展自己。比如日本的佳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晰,因为一开始佳能就明白自己的战略目标是要击败施乐,所以,在其企业的发展初期,佳能就努力获得施乐的专利技术许可,如此依靠施乐的技术来生产和研发自己的产品,迅速获得市场经验,壮大了企业自身的力量,佳能就是这样用正确的战略一步一步的走到行业的领先位置。所以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来部署相应的发展战略,在成熟期时,要把企业中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进行合理发挥,并且要引进、创新、发挥和改进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快速发展的经验。 四、 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 (一)构建道德约束 建立社会评判的职业经理人标准,同时对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规范要制定出严格的规范,这样通过约束管理者来衡量管理者。成立社会中介的评价机构,建立起可操作、透明度高的职业经理人评价系统和经营管理者的评价机制。建立起个人与群体的信用评价机制,建立起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资产者的信用制度和披露制度。企业在进行用人选择时,要重点关注其历史档案记录,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都应该讲信用、重信用,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二)构建法律法规约束 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有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作为企业发展的保障,而我国目前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规范和制度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盲区。所以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让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资产所有者有章可循,让双方都受到制度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双方共同努力协作,避免他们运用一些非法手段来进行的不正当的竞争,让员工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工作。同时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设立企业维护制度、强化制度机制,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促进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主要是可以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调动经营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积极性,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强大合力。在建立法律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做到约束与激励并重,形成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社会双赢的局面。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股权、收入、期权结合的激励机制,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企业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管理模式有效地实施的前提,而内部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取决于管理者对企业环境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正确的处理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客观分析行情和自身的条件,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结束语 发展、进化、创新本身就是企业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永久主题,也是企业能否长久发展的根本导向,在现代中小企业处在的新经济时代里,只有依靠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断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内涵,调整企业的核心能力,完善和构建新的管理体系才能让企业快速长远发展和稳步壮大。但现代中小企业中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现代的管理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道德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进一步的创新,才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中小型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等技术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加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小型企业具有其存在的特性,因此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从而完善管理,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管理;对策 伴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而时代特征突出了企业对于知识、信息、人力等非物质资源的依赖性的逐渐增加,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涉及方方面面的行业,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着绝对的力量。但受到自身规模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其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生存能力也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劣势。尤其面临时代的变迁,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虽然时代的转变对于其来说是一次机遇,但同样也是一次挑战。中小型企业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重视其在管理上的问题,找准管理上的着重点,从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小视经济市场变化给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但同样不能忽视在当前中小型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改正与优化,才可以使得他们保持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人才储备机制不够完善。从员工层面来讲,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流程过于简单,在招聘时没有充分对于所需求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的考察,导致所用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欠佳,并不能百分百胜任日常工作,同时企业受到资金及观念的限制,并不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不完善。从管理者层面来讲,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力和较强的经验与素质,但事实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并非科班出身,对其所涉及的某一领域并没有充足而经验,往往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化,管理意识与决策能力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缓慢,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场。随着经济时代的转变以及我国相继颁布的一些政治金融政策,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能够很好的把握,并顺利转变自身企业发展战略角度,转变企业管理理念,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展过于缓慢,不敢大胆的做出相应的决策,没有前瞻性思想,对于市场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因此不能很好的、快速的融入市场。 (三)忽视长远发展。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造成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远见,不能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而又长久有效的规划,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就必然导致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存在的时间短暂。 (四)管理体制漏洞太多,陈旧缺乏创新。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发展现状大多就是受到管理人才缺乏的限制,管理体制又多数是从其他的企业中照搬过来的,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不能跟随市场变化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使其根本发挥不了对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 (五)创新能力欠佳。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来源,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创新力发展这方面欠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资金投入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在科技研发、人员创新鼓励政策上的资金投入有限,不能很好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二则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创新的不重视,缺乏相应的创新理念,很难将创新很好的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去。 二、中小型企业管理的优化途径 (一)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高效的管理好人才,才可以让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此提升企业价值。因此,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限制企业管理的因素出发,本文作者认为,应当重点突出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首先是尊重员工,重视他们的价值,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主动关心、帮助有需要的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同样因为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努力及其潜能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服务于工作的能力。培训的作用是激励员工不断的努力,良好有效的培训机制可以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素质与能力。 (二)完善管理体制,加快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可以多向大型优秀的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健全自己的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市场变化规律,立足于眼前,设置长远的发展目标,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责任,简化管理流程,使之更加合理、简单、有效,高效的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三)重视创新,加大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把握住创新,就等于把握住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本来自身发展就受到种种问题的制约,如再在创新机制上落后于其他企业,则发展就步入一定的危机之中。本文作者认为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应当从理念、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及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理念创新,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创新所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转变观念,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组织结构创新,在为了弥补本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不足,大胆创新,去除繁冗的结构,以科学合理的结构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是转变一个角度以更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人才,服务于人才,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得到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更加努力工作。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主要是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迎接入世挑战,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现状;企业文化;信息化;改善途径和方法 1 中国现代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效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地、(市)县,是地方经济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提供了城镇就业机会。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不断调整,其总体数量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营运管理仍处于较混乱的阶段,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民营企业家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所知甚少。而知识的陈旧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目前中小企业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用20年前学到的知识管理者21世纪的企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前怎样去创新、去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我国中小企业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是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缺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对人才的管理与培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企业发展的前进道路。 2 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筹资渠道,但是总的来说,筹资渠道过于单一,融资难仍旧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较大困难。相比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来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由于缺乏较高的信任度,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相当有限。银行会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稳、偿债能力不高、信息缺乏透明度而拒绝给中企业提供支持在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到位之前,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因为融资能力较差而受到影响。 2.2 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管理素质普遍不高,据了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者在各企业中仅占一半,其中大部分管理者是以技术见长,真正具备经济、管理类学历人员的占极少数。还有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差,据有关资料查询,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1%,而且很多人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知应会的标准。从总体上说,管理人员的意识比较单薄,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很难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方法。 2.3 设计组织结构不合理,各部门分工协作程度低 中小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往往没有考虑很周到,并没有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不同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管理层次,设计不同的组织机构,只是很简便地设定组织机构,从而导致很多目标很难实现的现状。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设有内部管理制度,但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所以造成企业中各部门协调合作不好,从而阻碍了工作的进程。 2.4 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资金,导致管理较乱,在企业内部的各项不完善制度的管理下,导致企业在营运中不断出现问题。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这将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的脚步。 3 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拓宽筹资渠道 中小企业要想拓宽筹资渠道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企业家眼睛可以向内收,企业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后所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作为企业的一个资金资源,即留有收益资金。企业家也可以作好向银行借款的工作,中小企业都要争取享受优惠贷款利率,企业向银行借款筹资可分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中小企业做筹资决策时,即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方式之间权衡时,做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筹资的用途。总之,中小企业要发展,就要筹集资金。筹集资金要讲科学,作好预测,制订计划选择适宜的筹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规避财务风险,以创造更大的资金效益。 3.2 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善经营管理 一个企业发展好坏与这个企业的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如市场观念、用户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等。与此相适应,就需要大批具有经营管理才干和经验的现代职业企业家,他不仅应具备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而且还应有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管理者素质是改善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关键。提高管理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培训,也可采用民主选举或对外招聘。 3.3 引进人才、实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的因素。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鼓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资金投人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对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的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中长期低款以及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职工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中小型企业管理论文:论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摘要】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之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支持,制定科学的、完整的、可行的制度,并依照这种制度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确保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学术科技论文:基于网络社区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学习实践和知识内化,强调活动的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探索性。然而,当下高等教育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选择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重规模,轻实效,灌输式的活动吸引力不足,甚至遭致学生反感,导致参与率低。在活动评价方面,多以竞赛评比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坚持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精神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清或不正,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科研中实际困难和挑战,结果多数科研团队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草草结束。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多数习惯于被动式接受学习,因此,部分大学生面对需要主动钻研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时产生距离感,或认为自己能力不及,或认为自己更应花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进而选择放弃参与。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管理统筹联动不足。 目前,我国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基本形成了组织保障体系和激励评价体系,但在各个体系之间、各个工作层面之间和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统筹联动机制,一般具体工作都落在团委等个别部门和辅导员上,面对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常会出现管理职责不清、信息反馈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整合不足、政策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化发展。 3.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开展,虽然在成果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成果层次不高,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反映民生热点问题的优秀成果更是难得。首先,科研选题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目前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停留在各级各类竞赛层面,片面追求竞赛结果,加之大学生习惯于较封闭的校园生活,缺乏足够的社会调查,难于把握社会需求的脉搏,在科研选题方面往往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与市场脱节,科研选题价值不大。其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少多学科交叉指导和跨学科项目培育。大部分大学生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将科研创新项目局限于各自的专业领域,而指导老师也大多缺少综合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再次,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项经费,很少有社会资源直接投入到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之中,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网络社区对促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作用 1.网络社区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首先要促成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而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是学术科研竞赛、学术交流报告、创新成果展示等,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学术科研内容和形式较为有限,活动的时间、场地和参与人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都有限。网络社区可以打破时空的壁垒,宣传覆盖全体大学师生,传输海量资讯满足内容的选择,线上线下统一联动。大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伙伴,正真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网络社区,学校教育也可变“格式化”教育为“自助式”教育,更加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主体成长需求的选择,更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潜能,增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2.网络社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从全局着眼于深化发展,探索一体化机制的实践。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一个纵向的、高效的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二是,强调活动设计的关联性,协调各级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全校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社区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上的巨大优势给予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一体化机制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组织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相关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反馈,有利于学校各级各项活动的统筹联动。 3.网络社区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术科研创新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好的学术科研项目应该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跨学科的学术科技创新教育有利于拓宽和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加强多学科交叉指导。网络社区是实现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汇聚最为便捷的途径。网络社区可架起社会与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桥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层次,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术科技协同创新体的建设。 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建设 1.建设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 一切教育目的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因此个性化学习活动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核心平台。将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串联,扩大活动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对网络社区中各类活动参与情况的分析,及时掌握活动受众群体的分化趋势和参与需求,分层次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师生参与共建,增强社区对师生的粘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社区基本格局中,通过微博、博客、相册、网盘等平台整理、存储、分享个人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料;创建群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需要,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分享、研讨学习和生活;建设公共社区,设置公共的活动和应用服务,如网络课程、在线报告会、在线调研、在线咨询、论坛、分类信息检索、资源上传与下载、应用创建开放平台等。 2.建设组织管理工作平台。 统筹兼顾,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工作平台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基本保障平台。建设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平台,第一要覆盖管理对象的和建设管理队伍。通过校方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成员,按校级、院系级、班级分级设置管理权限,并在学校和院系建设两级工作站,在技术、宣传、组织、运营等方面组建学生干部团队,以此将大学生学术科技网络社区覆盖全体大学生,同时建设层级分明的管理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要实现管理信息的畅通传达。在网络社区集成即时通讯系统,实现像QQ一样的在线聊天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手机短信群发功能,以确保工作通知、活动信息无遗漏、高效地向全体社区成员传递到位。第三是专项工作的规范、高效管理。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专项工作一般涉及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下达、中期检查、结题、归档,以及科技竞赛作品的申报、评选、展示、表彰、归档。在网络社区中并入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管理系统和项目数据库,学校、院系各级管理者即可对各级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调取。 3.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平台。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层次的提升需要汇聚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即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网络社区的高层平台。首页是网络社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可以通过这一窗口向全社会展示和宣传,吸引社会资源进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教育当中,寻求社会生产转化的合作对象。同时,社会需求也可以通过校内社区招标公告向全校师生招募合作研发团队。校内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告、论坛和群组等多种应用广泛征集项目创新方案和招募项目成员,形成多学科的协同创新体,提高创新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在网络社区中搭建起产学研合作信息沟通桥梁,形成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加快社会效益的产生。 作者:曾振华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 学术科技论文: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促进创业教育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49万,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将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和创业风险。同时,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然而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务院最近公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的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类活动,其实质是对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思维”的训练。近年来,高校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学术科技活动的培养模式特点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上,依据实施主体和主导性的不同,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导师引领模式。主要指导师依托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管理,提出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在项目中会包含团队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这种学术科技活动研究起点高,团队建设合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作用很大。 2.学术竞赛活动平台。主要是由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立项、学术竞赛、学科竞赛等竞赛类项目组成,利用不同的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类别,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学术科技活动范围广,影响面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3.科技创新基地模式。为了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更多的高校选择了科技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教务、学工、团委、学院共同管理协调,整合资源,构建院校两级培育模式,形成梯队合理、成果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模式。 (二)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 1.学术科技活动的作用更加被重视。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许多高校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统筹规划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创业。加强资助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同时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积极推动形成良好学风。 2.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学术科技活动涉及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学生管理各个方面,各高校也都逐步加强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管理体制。如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责任、强化过程管理、明确结题验收、加大表彰激励等,各部门也都能在工作中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既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又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 3.资源配备更加合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和经费的保障。各高校也积极协调,通过合理划分实验室,协调教学、科研资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室空间,各指导教师也能协调经费,满足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长效机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 随着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更多的高校将着眼点放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如向晓东等提出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李书华研究了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构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他们从组织、资源、经费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是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提炼。因此,从长远角度,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高校教育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合理定位,使学术科技活动成为大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高校高瞻远睹的长远规划必然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在思想教育上,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与人生理想、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结合,合理规划人生;在教学改革上,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考察内容,使学术科技活动从“第二课堂”迈向“第一课堂”;在机制体制方面,建立合理的团队梯队、管理团队、学术指导团队等,制定完善的立项和结题制度;在经费资助方面,协调教学、科研、赞助、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术科技活动提供支持。这些长效措施调动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氛围,通过学术科技活动的平台,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学术科技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重要载体。 (二)教师强化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积极主动,学习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大学生学术知识的局限性,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对每个学生加强指导,重视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理论基础。 (三)培养学生兴趣,营造积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培养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创新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其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于思考的工作方法,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追求目标,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因此,学术科技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三、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为“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建中,学术科技活动是重要的支撑和推动手段。 (一)学术科技活动“课程化”是发展趋势 学术科技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学术科技活动在迈向“第一课堂”的过程中,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察来走进课堂;通过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中所开展的创新实验、、专利等情况换算成学分,完善培养制度。 (二)学术科技成果促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改革 学术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改善课堂教授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教学方向,互动式分享学生学习成果等,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探索兴趣;通过改变考试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将课外学术活动成果引进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提供更丰富、更活跃的学术科技研究方向和创新创业训练,形成以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局面。 (三)学术科技活动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调动了专业培养实验室、公共教学实验室、教育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各项资源,在开展校内、校外各项活动中,形成了各方协作的局面,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源;在学术科技活动走向校外的过程中,为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等提供了实践基础;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的重要手段;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专业性学术社团的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管理平台。 (四)学术科技活动的教师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 许多高校为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配备了导师和学术委员会,并进行工作量化和考评,纳入教师考核,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术科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邀请的校内外学术专家、就业创业优秀人才可以成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积累的教育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也具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于海 赵雅静 付凤至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术科技论文: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明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以期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学术科技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绪论 在欧美等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据调查,美国优秀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老板,86%接受过创业教育。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浙江大学等全国各知名高校,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本文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高校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专一的类型作为切入点,通过调研,探究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及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理论价值 (一)学术科技类社团 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注重结合学校的强势专业理论,以专业学习、交流、实践及科学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学术科技类社团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及与学校教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贯彻这些原则,学术科技类社团得以发展不但具有社团组织的共同性,还具有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特性。 1.组成专一,管理单一。学术科技类社团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吸引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或对该学科专业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成员,担任社团指导的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通常由该专业、学科的教师或部分院系行政教师承担。 2.简约专业,注重实践。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相对兴趣爱好类或体育运动类社团有大规模的社员,它走专业简约的路线。 3.创新特性强。学术科技类社团要持续和深度发展,要求社团创新性强,形成社团品牌活动和社团特色文化,并规范社团内部建设,提升社团创新能力等。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是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生命力所在,社团成员是一群有相同专业背景或是相同爱好的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自由组合。社团给予这个群体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从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作用。 2.注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术科技类社团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空间,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知识面,将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前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实践能力,锻炼理性思维能力。 3.积极提供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能够搭建校园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梁,积极为学生提供提升创业就业技能的条件。学术科技类社团以及旗下创建的各类学术科技协会,不仅能得到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成功社团成员经验的传授,还能与社会知名企业合作,甚至发展国际合作。种种支持,都为大学生踏上成功创业的平台,增添一份力量。 三、学术科技类社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意义 (一)资料统计和问卷调查 据统计,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大部分由本科生组成,硕士生和博士生所占的比例一般低于10%,只有个别学术科技类社团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无一例外,浙江大学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成员参与情况,也呈金字塔形。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对创业能力及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高校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影响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因素。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面向浙大学生((以工科为主)进行问卷发放。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社团骨干进行访谈调查,掌握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发展状况,了解指导教师如何认识创业能力以及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类社团后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二)结果说明 1.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回收了289个有效答卷。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填写问卷的学生基本上是本科生,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居多(高达62%)。 从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来看,实践公益类和兴趣爱好类并列成为参与度最高的社团(均为34%),其次是“学术科技类”(25%),而“文化艺术类”和“体育运动类”社团的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尽管浙江大学十分重视社团发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各类社团,但在校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组织的学生仍然存在,占有不小比例(21%)。 对“参加不同类型社团同学对于参加社团是否助于提升创业能力的看法”这一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社团对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普遍认同,尤其是在参加了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学生中得到的认可度最高(82.35%)。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有助于帮忙提高创业能力的社团活动比例最高的是交流分享会(55%),其次是实践活动(51%)、学术报告讲座(34%)及学科竞赛(20%)。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体,较难直接作为指标量化分析。本调查问卷通过三大模块的综合分析,分别设置创业精神体系、创业知识体系、创业技能体系等模块,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五级制计分,将学生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处理。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40)确实高于未参加过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指标量化分数(3.27)。 2.个案研究。(1)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学术科技、创新创业双头并进的创新型学术科技类社团,连续7年获得校“十佳社团”荣誉称号。现任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与社团文化理念和发展方向较匹配,利于开展指导工作。同时,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位,参与社团集体活动频繁,积极指导社团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学术科技类社团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表示充分认可。(2)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浙江大学学生微软技术俱乐部社团的现任指导教师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有着丰富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认为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社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他的学科研究方向与社团方向直接对口、相关,经常亲自参加社团举办的精品活动,注重营造社团的创业文化氛围。 四、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 1.学术科技类社团特点鲜明,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及提供就业创业平台等方面,充分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浙大学术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2.学术科技类社团的管理更多的是归到某个学科所在的院系,这一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的遴选及社员日常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但也存在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缺乏社会各类科技人才和创业成功者的指导等弊端。 3.学术科技类社团往往有机会、有条件搭建优良的学生创业培养平台,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理论价值及现实调查结果证明,学术科技类社团确实能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建议与展望 1.打造学术科技类社团创业教育平台,形成社团品牌特色。引进名企管理者、资深专家、创业达人等创业教育师资,多开展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指导教师过于集中的有益补充。学术科技类社团应充分依托专业技术知识,树立品牌活动,结合校内研究所或校外企事业的创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运作一体化,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实际的创业实践基地,充分提高社团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校应在学生社团中优先扶持与专业和创业紧密结合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如给予资金支持,借助企业资源,采用实践成果学分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完善学术科技类社团内部建设体系,重视社团精神传承。上到社团制度规则的订立,下至社团人员职责规范的明确,都需要认真管理和落实。 4.提升学术科技类社团的服务意识,把握社团的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提升社团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需求方面的效率和效益,以人为本,发挥组织力量,不断探索学术科技类社团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学术科技类社团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学术科技论文: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剖析 摘要: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作品题目的剖析,探讨了挑战杯参赛作品选题的基本原则,并从热点问题、社会需要、亲身实践、空白地带、观点质疑、历史难题、学术争论、反面思考、反复推敲和失败案例10个方面,以及类比思考、对立思考、转换思考和移植思考4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选题途径和选题策略。最后对选题禁忌做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挑战杯;科技作品;选题;剖析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1],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2]。举办“挑战杯”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迎接挑战,敢于创新,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3,4]。 大学生对于参加“挑战杯”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中途就被淘汰,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选题不好,没有找准正确的方向。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好事半功倍,选题差劳而无功。因此,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认真、慎重地对待选题。 本文作者有着多年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的实践经历。通过对历届挑战杯获奖者的作品题目进行剖析,并结合自己亲身体会,从选题原则、选题途径、选题策略和选题禁忌四个方面来探讨“挑战杯”作品的选题问题。 一、选题原则 从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以及历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题需要遵循“先进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5]。 (一)先进性 先进性就是指你的作品能够反映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某一作品的选题处于学科前沿或是研究别人未曾研究的领域,或是虽然有人研究,但还没有成果出现的领域,那么该作品就具有先进性,在竞赛中就有可能获胜。比如第一届挑战杯北京大学的作品“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土地评价模型的建模研究”,该作品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中,这个选题在当时就具有先进性。我们知道,在上一个世纪中,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才开始问世,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国内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在当时,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都具有先进性。如果对历届挑战杯的作品题目进行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一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得的作品中,有一半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以后逐年下降。图1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计算机应用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最高奖为一等奖,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如果现在再来利用计算机来从事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就很难具有先进性可言,更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那样热门。一般在新兴学科和热门领域内选题,往往能够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具有好的先进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图2给出第1至第9届获奖作品中,选题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作品所获奖励占总奖励的百分比(第1到第7届只统计一等奖,第8到第9届只统计特等奖)。 (二)创新性 在战杯中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选题突出“新”,创新性非常显著。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又分为多个层面:它包括理论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和应用上创新等等。 1.理论上创新:理论上创新是指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学生自己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后逐步上升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一般只有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有了新的理论见解,不论是否采用他人的技术或方法来验证,多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思想、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均为自己所开创,那么你的选题就属于原创课题。这种课题容易得出新的结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研究风险和遭受非议,也是值得探索的。 2.方法上创新: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一些已有的问题,也常常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科学结论,这种选题也具有很好的创新性。这里说的“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包含自创的新方法,也包括将别人创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新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本科生来说,由于理论积累和思维深度、广度还是相当有限,一般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因此,主要的创新形式是在技术、方法和应用上的创新。 3.技术上创新:利用新的研究技术,比如新设备、新试剂、新手段来研究已有的问题。这种选题具有很好的新意,往往能够更好地证实或否定别人的思路或假说。 4.应用上创新:是指把他人思想、技术或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对象)上去,特别是在交叉学科领域,也有可能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有时还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应用上创新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研究对象或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问题,前人不可能进行研究,所以选定这方面的课题,只要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就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研究价值,无须费力气去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 图3是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从创新点进行分类统计。图3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应用上创新排第一位,约占52.2%,其次是方法上创新和技术上创新,各占26.1%和21.7%,而理论创新最少。理论创新需要充分掌握研究领域的现有水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理论见解。由于大学生受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限制,加上缺乏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论见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上、方法上、技术上或研究对象上的创新,多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那种使用已有的思路和理论,在技术上和研究对象上又没有新意,只是重复、验证或丰富他人的结论,就缺乏创新性。从历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题目中不难看出,好的作品不但突出选题上的“新”,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往往包括多个创新点。 (三)价值性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对人类社会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性在于通过研究能够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增强人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为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服务。总之,价值性在于无论何种选题,都应该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能够对社会的进步有贡献,能产生效益的(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所选的题目要具体,在你现有的条件下要能够实现。它包括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你的设计路线是否可行,你的实验条件是否跟上,你的经费是否充足,你的人员知识层次是达到,你的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的研究对象是否支持,你的研究资料是否能够获得,你的调查是否会受到阻挠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四项原则外,大学生在选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有些学生一开始非常热衷于挑战杯课外研究,但由于对从事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厌烦枯燥无味的实验,以致失去研究兴趣,半途而废。这也属于一开始选题就出现了问题。 二、选题途径[6] 我们知道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后,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题,好的题目从哪里来。一般可从以下10个途径来考虑。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关该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表明了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关注的热点,选题时可以依据有关领域或部门的研究《指南》,提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科研课题。 (二)社会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例如,人们对手机彩电等显示屏分辨率要求的提高,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便得到快速的发展,因而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这种为了推动市场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从社会需要中选题,往往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亲身实践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捕捉生产和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源泉。例如关注生态村建设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生态环境产业化问题等等。 (四)空白地带 科学在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在不断地交叉与渗透。在交叉处的空白区寻找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能形成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效果和作用。 (五)观点质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因此,要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当人们从来没有质疑牛顿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时候,爱因斯坦却对其进行了质疑,并由此萌发出建立新的时空观的设想。许多前人的理论和观点,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都会显示出缺陷和局限性。只有质疑现有的理论和观点,才能提出更新的理论和观点。 (六)历史难题 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历史难题,也是选题的一条途径。我国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从“马尔科夫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Q过程的唯一性”问题,从而解决了概率界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并创建了“侯氏定理”。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七)学术争论 对于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历史上往往存在着不同观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争论。例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和物种不变论与进化论之争,都是历上最著名的学术争论。关注当前学术争论的焦点,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八)反面思考 在思考问题时变换一个不同的角度,从相反方向思考。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正向思维”,但是,如果利用“反向思维”的方法,也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反复推敲 在阅读书本以及期刊文献时,经常会遇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在给定范围内”等一些限定词。仔细研究和反复推敲这些限制词,是发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鲁迅说过:“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这对科研选题也是很有启发的。 (十)失败案例 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案例中寻找到失败或失误的原因,就有可能在失败的废墟上,重新筑起科学大厦,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图4从是选题途径的角度,对第十届“挑战杯”的23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显示,获特等奖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选题约占30.4%,其次是源于社会需要的选题占17.4%。如果仅对社会科学类进行统计,9件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有4件作品的选题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占44.4%。因此,有关社会调查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加工、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以上简单地列举了科研选题的常见途径。对于千奇百怪的自然界和复杂多端的人类社会,有着各种疑难杂问。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导师的指导下,就会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三、选题策略 (一)类比策略 通过研究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类比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二)对立策略 从已有事物、经验或课题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采用对立思考方法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三)转换策略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转换来获取研究课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转换策略一般是通过巧妙地绕过问题障碍,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未知问题变成已知问题的一种思考策略。例如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就是运用了转换思考策略,利用浮力等于物体重量这一原理,解决了当时无法直接称大象的难题。 (四)移植策略 移植策略就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或方法,移植到其他领域,进而产生新课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四、选题禁忌 (一)选题过大 学生对于所选课题应是力所能及和深有体会的,切莫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学生在科研选题时必须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难题,而且要对所选课题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 (二)缺乏条件 选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研究资料、科研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究场地是否具备,研究时间是否能够保障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选题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选择科学研究的课题的时候,既要注意实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的问题并不是谁都能够研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 (三)含糊不清 科研课题一定要精练、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模糊、空洞。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缺乏科学性,而且目标不清楚,难以下手。例如“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这个课题从形式上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却含糊不清。到底是研究如何优化教师行为,还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两者都研究,研究的切入口、研究的重心又在何处?这样表述,带有结论性口气,更像一句工作口号,缺乏研究的味道。 因此,大学生“挑战杯”选题不宜选太大、复杂的课题,更不应该选择带有结论性、口号性的空洞课题。 学术科技论文:基于地方高校在开展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中与区域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思考 摘 要 身处中国第一侨乡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的五邑大学来说,将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文内涵与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侨乡文化的人本理论、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能对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价值实现的切入点。 关键词 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 价值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高校青年学生对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为顺应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活动需求,团中央、省市共青团组织对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创新建设的高度重视,力求提高举办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加活动的多元性和取向性。 随着近年来团组织在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中的挑战杯、科技节、文化节等项目为切入点,从而推导各项学生活动与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运作概况,提出优化特色文化融入高校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中的对策与建议。如何就地取材,用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精髓如何与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相融合。通过发挥文化生态的功能,既让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当中有文化的时代感,又能够有特色文化的厚重感和近距离感。 1 探索在区域特色文化中为当地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课外学术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寻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高校青年大学生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开展形式是多样化的,在与特色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是对特色文化的提炼,同时也是对特色文化的传承。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特色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相融合是一项特殊的系统工程;从微观而言,特色文化与我们共青团组织所开展的“一个杯”(挑战杯)、“两个节”(科技节和艺术节)都存在普遍的联系。通过挖掘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联系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探讨梳理相结合的种种纽带因素,对我们运用特色文化素材与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效果。 首先,对开展高校青年工作而言,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内涵价值,进一步增强推动运用特色文化在开展高校青年学生工作中的自觉性、坚定性,就要求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挖掘区域文化,用文化的现实生态作用灌输到学生活动的整体策划中,从高校青年学生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显得有必要。通过挖掘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优秀的理论文化精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注入更具实效的生命力。对加强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的理念、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其次,高校科技和文化活动形式日新月异,需要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改革深化,创新驱动的时代要求。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及共青团事业发展面临着新挑战,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建设和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也郁结于活动的理念设计和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摸清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及文化活动结合的基本状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了解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手段和载体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对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政策的识别、传达与执行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科技及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一环,也开始备受关注。 因此,在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当中更进一步地融入特色文化的元素,以文化自觉推动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在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整个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理应承担起我国特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的功能,紧密结合实际,努力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①因此,挖掘、运用五邑侨乡特色文化,发挥其品牌效应在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文化凝聚力及寓教功能对于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 2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价值实现的意义思考① 校园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在高校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是具有特别重要现实意义,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开展科技和文化活动是寓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青年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过程都伴有科技和文化活动的有效启发作用。把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和高校青年学生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是当下共青团开展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国梦的正确理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推动高校青年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就需要对中国基层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众所周知,运用鲜活的中国基层特色文化精髓育人去鼓舞人、激励人,用文化的生命力量与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工作相结合开展,就是把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与中国梦的文化主题教育具体结合的重要内容,把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高校青年学生教育活动的具体。这样一来,既能够推动高校青年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乃至共青团各项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又能使高校青年学生的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具有时代性和特色元素。 2.1 人本理念是五邑侨乡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 侨乡文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多维体,是侨乡人民在战胜困难,寻找凸显人的价值的理念,是侨乡人携手踏平崎岖,共度时艰的历史凝聚,侨乡文化的精髓正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追求生存到寻求发展的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人本理念是侨乡文化的灵魂,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者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校园中得主体地位,心中牢固树立学生是校园的主人的观念。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讨中不断调整,随着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理论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新时期的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注入了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如五邑籍的三十多位院士和五邑侨乡代表人物之一冯如等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精彩人生都是地方高校结合开展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抓手,这样以人为本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需要,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五邑侨乡文化的人本理念对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2.2 五邑侨乡文化的凝聚力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意义 华侨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团结是华侨生存的基本条件。华侨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华侨在异国他乡扎根生存的根基。这种相互关心、相互帮追的团结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成为五邑侨乡文化的凝聚力。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群体性工作,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工作做好,首要任务就是要团结人、凝聚人。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把凝聚力放在首位,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把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向着鲜明的主题推进。侨乡文化的凝聚力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面,在整个学校的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组织者需要站在大局的角度,明确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分清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次,按照需要建设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用侨乡文化的魅力感染人、凝聚人,在整个校园当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达到一定的沟通默契,使学校所开展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得到集体的响应,学生团队及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用侨乡优秀的文化教育人、团结人,就能使学生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推动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更上一个台阶。 2.3 五邑侨乡文化对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寓教意义 把五邑侨乡文化精髓转化为高校青年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融入学生学术科技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侨乡文化的寓教功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侨乡文化资料,如地方高校五邑大学则会定期组织青年学生深入侨乡三区四市开展实地调查,参观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陈白沙纪念馆,这些活动是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科目,为进一步开展校园学术科技和校园文化活动打下基础。在所开展的学生活动中,学校按照实际情况开展围绕侨乡(下转第115页)(上接第20页)著名人物、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艺术节并定期开展社科论文大赛等活动与侨乡文化内容相结合,并在全国及广东省“挑战杯”竞赛中五邑大学所提交的“侨味”作品受到各方好评。同时,一方面结合侨乡文化开展“五邑文化特征”、“五邑侨乡的国际移民”等人文讲座;另一方面,开展参观梁启超故居等活动让人文教育由课堂走进伟人故居,这种学习和参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将侨乡文化与大学学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接班人,是共享侨乡文化、践行侨乡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侨乡文化在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建设与发展,将同学们身边的物与人产生生动、形象关联作为教育内容,为培育品德高尚、团结奋进的高素质人才起到积极作用。五邑大学运用侨乡文化开展高校青年课外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不仅给高校青年学术科技及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发扬侨乡文化,保护侨乡精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术科技论文: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这就要求作为教育高级阶段的高等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积极作用,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学术活动就是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出具体举措。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 一、高校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补充渠道,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将知识综合交叉,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演绎等方法得出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从事课外学术活动必须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敢于探索的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 3、有助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当前的校园文化主要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为主体,而学术科技活动一般更受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大赛、学术周、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这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校园文化的层次得到提升。 4、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查阅资料、写作、表达、灵活运用知识、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这些都非常符合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大学生涯规划,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大学校园被夸大化的释放,加之大学时期正值学生青春期发展阶段,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对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不能很好的分配时间,使得专业学习不够努力,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显得信心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2、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范围不广 由于高校自身特殊性,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大都采取传统的张贴海报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快捷、方便、费用较低,但是没有注意对宣传效果的考虑,海报宣传往往在短时间内即被覆盖,而且是一种被动宣传,这就导致得到信息的学生数量有限,参与活动的范围不广。 3、学生参与活动项目较为单一,参与目的较为功利 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难度系数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得项目,而一些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项目则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的机会,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4、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机制不健全 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组织不严谨,发展困难;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 三、积极发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举措 1、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对大一新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调整状态,在生活、学习、心理都很难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从职务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基础学习,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打下坚实的的理论基础。 2、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多样性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学习安排和时间支配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平台,如经管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每年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财经论文竞赛、市场营销案例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同时开设淮海经济论坛,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不少于四讲的学术讲座,尽量使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宣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提高活动水平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和经费投入,学术科技活动也是一样。学校要在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的基础上,每年应当划拨专款用于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同时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既解决了资金紧缺问题,又吸纳了社会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建议,还有机会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经管学院在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成功的与淮北市诸如淮北电信、曦强乳业、宏图三胞、宏源电器、五星电器、美惠多商贸等多家企业联合,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建设规范的学术型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阅历的有效形式,其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大。学术性社团也要找准定位,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用组织资源支撑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夯实活动的群众基础,努力成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是一家以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社团,近年来积极组织会员深入厂矿企业,参与社会调研,组织开展学术竞赛和学术讲座,成立“创智学社”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其组织的《淮海经济论坛》被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评为特色项目,经研会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名牌社团”,今年被校团委推荐参评安徽省“明星社团”,在经管学院的学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术科技论文:加强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打造育人育才新阵地 【摘要】目前,高校学术科技型社团在高校育人功能需求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学术科技型社团还存在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匮乏软性条件的支持,硬件条件受经费、学科实力限制较大等问题,在推进学术科技型社团发展中,注重强化专业教研室的指导主体地位,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及落实校院两级专项经费等措施加强高校学术性社团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 学术科技型社团 育人育才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等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术科技型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按照学校提出的“人人有社团,个个有活动”建设目标,积极围绕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建设力度,着力建成结构合理、活动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体系。 一、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学术型社团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社团成员的共同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尽快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有效地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同时,通过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又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学术型社团建设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有效地把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学术提升连接起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校园中培育了学专业、爱专业、用专业的浓厚氛围,极大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通过专业交流、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形式,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并确保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受约束。目前,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学术科技型社团无论挂靠在学校、学院哪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都缺乏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以及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更缺乏与学院具体人才培养相关性机制的衔接。学术科技型社团同其他性质的学生社团一样,其成立、建设和发展大多是由学生自发、自治来进行,管理也较为松散。由于缺乏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加上低年级的学生社团干部缺乏组织经验、换届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学术科技型社团无法摆脱学生社团“因人兴社、因人废社”的问题。 (2)匮乏软性条件的支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影响。首先,对于社团的指导教师而言,教师参与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指导工作很难被认可,也得不到实质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激励。部分指导教师仅仅因为欣慰于学生的求知热情和从事学术科研的潜力而自掏经费给予支持,并自发邀约交叉学科的老师共同组成宽松的指导团队,但这样的指导十分脆弱、有限。更多的指导教师因得不到学校、学院的认可,或因其他教学、行政事务的繁忙和自身科研经费的不足而没有对学术型社团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其次,对于参与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的学生而言,最初加入社团组织的动力是满足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如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归属、个体社会化以及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术科技型社团长期得不到学校的有力支持,其发展一直无法突破软性条件匮乏的瓶颈,因此学生的需要就无法满足,这使得不少学生逐渐丧失参与热情。 (3)硬件条件受经费、学科实力的限制较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费用主要来源于成员缴纳的会费、社会赞助、校院两级行政拨款等。在某些高校,校级学生社团才能象征性地收取少量的会费,挂靠学院社团则不能收取会费。并且校院两级的行政拨款多少也要由学校和所在学院的经费实力状况和重视程度来决定,各学院的投入情况极不均衡。社会赞助对学术型社团的支持多以活动经费支持为主,导致大部分社团经费来源非常有限。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以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为主,会产生资料费、耗材费等日常开支,还有参加校内外竞赛的各项开支,比一般性的社团活动开支大。而实验室条件与配备、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等硬件条件均与高校学科实力息息相关,同时,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也影响着更高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的经费投人,从而影响到学术型社团硬件环境的改造。 三、高校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的思路 (1)健全管理机制,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发展。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独特组织特点,决定它的管理机制不能是完全的学生自治模式。一是成立协作管理中心。成立校级层面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宏观领导,教学分院提供支持,教学单位、教研室或课题组等具体管理相结合的协作管理机制。协作管理中心由教务处牵头,团委、科研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计财处、工程实训中心和招就处等部门组成,负责落实解决各类科技创新型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选派、工作量认定、社团所需实验设备材料等),统筹协调解决、组织好校内各类相关专业竞赛,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竞赛。二是成立学术科技型社团联社。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中成立专门负责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日常管理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扶持重点社团、支持优秀社团、奖励精品社团,切实加强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领导与建设;三是从教学(教辅)单位、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等几个环节和方面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在活动经费、设施保障和活动内容上积极支持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设立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活动基金、项目培育经费,将学术科技型社团活动纳入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环节等措施,推动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建设。四是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学术科技型社团中引入学分制,对参加社团的科研实践训练、获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使社团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深化和延伸,让参与社团的同学有所学、有所得。 (2)加强学术指导,建立学术科技型社团导师队伍。建立一支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工作、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导师队伍是学术科技型社团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在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将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纳入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体系,组成由教学分院(教辅单位)领导、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导师队伍,享受本科生导师同等待遇,从而激发学术科技型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专业教师指导学术科技型社团开展活动成为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性质、特点,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实行责、权、利配套,教学工作量、业务与职称相结合的鼓励措施,设立“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肯定。二是加强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要求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社团学术活动。如在社团成立之初开设一些有关科研基础知识的课程;在社团开展活动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社团成员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程序和方案;在具体的科研选题与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对于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带领社员商讨对策等等。运用多种方式把优秀的教师引入社团,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发展,避免盲目性,确保社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 (3)打造精品活动,营建浓厚的校园学术科技氛围。依托专业、着眼应用,提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倡导在学生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参与一项课外科技项目、听一堂科技讲座或参加一项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以“大师讲坛”、“树人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类讲座与专业学习报告,邀请指导老师开展技能培训等,积极打造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精品社团活动。一是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制度,鼓励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积极结合社团特点和学科专业,积极参与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在参与研究课题的选题、研究到最后结果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研能力锻炼,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建立以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团科技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导各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围绕各大赛事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的校园风气,带动和感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引导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结合专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激发创新灵感。 (4)建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社团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在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管理过程中结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推动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持续发展,通过指导教师、社团成员和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激励,不断地推动社团目标的实现,激发社团成员的创造性、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社团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术科技型社团通过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量化考核来促进成员专业知识转化的效果,考核各项活动的参与情况、活动成果和社会效应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第二课堂成绩等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社团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参与活动的激情,同时又使每位成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前进的方向,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5)构建科学模式,着力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型社团蓬勃发展。一是学科专业模式。以本学科专业为基础,由本专业的学生或对该专业有兴趣的同学组成,该类型社团的特点是社团会员来源比较稳定,社团活动容易得到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专业课程模式。以某一门专业课程为基础,由对该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组成,该类型社团的特点是可参与的学生来源较少,但是该社团的凝聚力强。三是研究课题模式。以课题为基础,由参加该课题或对该课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生社团,它的特点是社团规模小,活动的空间窄,它更类似于一个课题兴趣小组。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等。四是理论学习模式。以理论学习为核心,由乐意参加该理论学习的学生自愿组成,活动以理论学习、研究为主,政治性和理论性很强。比如: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等。五是学术赛事模式。按照以赛组团、以赛促学、赛学结合的原则,采用工作领导小组宏观管理、教学(教辅)单位具体主抓模式。在学术赛事中,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挂靠土木工程学院;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挂靠机械工程学院;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挂靠工程实训中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挂靠理学院;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挂靠土木工程学院;ACM国际编程大赛,挂靠网络信息中心等。 学术科技论文:面向学生事务的高校学术科技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高校学术科技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生事务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学术文化的建设需要构建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体系、学生科技文化的评价体系、基础平台和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生事务;科技文化;构建 科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构成的高校学生科技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从事科学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学术科技文化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对于学生学术科技的经费保障、配套措施都显不足;有些高校无法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辅导教师进行指导和规划。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制约了学生参与科技文化的积极性,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科技文化活动体系 首先是开展科学启蒙,培养广大学生的科技兴趣。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活动,如各种内容的学术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为课堂知识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以学生为主开展各种内容的学术沙龙活动,让学生成为科技普及活动的主动者和受益者。要借助各种契机,举办科技制作成果展等,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感情,培养其科技兴趣。 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文化节,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应整合校内学生科技活动资源,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科技竞赛与学生科技立项,在实践中增强科研能力。结合学科特色和相关学生科技竞赛提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建设目标,对学校学生科技活动品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二、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在荣誉称号评选时,将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情况作为一个条件,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中来;在学生奖学金评定时,对在科技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倾斜;设立科研与科技文化相关的系列荣誉,对科研能力突出或者在各级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其次是系统规划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的成长路线,为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建立求职的畅通渠道。要结合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能力强、综合条件优秀的学生积极推荐工作,建立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畅通渠道;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总结学生培养的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修正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三、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基础平台 在硬件方面,建立公共平台以供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使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活动场所、开发设备及参考资料等必要条件,建设好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并提供具体的创新项目支持和引导。同时,要定期开放校内优秀实验室,给优秀学生提供展现科研成果的平台。 在软件方面,要建好学生科技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不同的学生社团和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校园争先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设立专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四、构建高校学生科技文化的师资队伍 在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选拔和培养有技术、有责任心的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科技理念、最新信息、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这需要高校积极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努力构建形成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好、年龄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在学生科技活动的协调、策划、组织、宣传等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策划组织等工作也应作为学工线的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要求和意见,有利于搜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信息,提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计划和方案,提高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 总之,高校学生科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根据学生科技文化的特点,努力构建适应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学生活动体系、评价体系、实践环境和基础平台建设,开展科学启蒙、科学研究、科技立项、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工作,从而有效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学术科技论文:浅谈“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摘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如何定期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如何拓展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变得愈发重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应运而生,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为我国人才培养长远规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挑战杯 现实意义 科技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以及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科学竞赛,为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活动于1989 年创办,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总人数超过100万,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创科研型、新型人才。如今,“挑战杯”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大学生科技盛会,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挑战杯”竞赛对高校教育长远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挑战杯”竞赛旨在积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技创新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挑战杯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拓宽实践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促使学生将前沿的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学生实现价值观与就业观的转变,培养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 1.2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总体需要三个教学平台:一是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实践、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自主式实验;二是实做、实训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和真实操作训练;三是创新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活动项目、竞赛活动以及创新作品和创业成果。“挑战杯”竞赛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教学平台,促使学校从原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另外,“挑战杯”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当今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的有效沟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封闭式为主,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科技交流都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学生接触的信息有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受到极大限制。“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当代教育的新航线,为人才教育、人才强国提供了新思路。 1.3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营造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塑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共青团组织发挥自有优势,以“挑战杯”竞赛为主线,依托科技类社团,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对推进大学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促使科技创新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起到积极作用。 2 “挑战杯”竞赛对人才强国的推动作用和长远影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战略储备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的大潮中,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必须储备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就必须把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当成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就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广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广大青年的科技创新培养不仅关系到能否建设创新型国家,还直接关系着民族进步以及经济的长足发展,更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性思维。“挑战杯”竞赛活动切切实实地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通过“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举办,将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在一起,团结带领他们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培育高尚美好的品德,以孜孜不倦求索新知,锐意创新投身实践,扎实奋斗成就人生的热情与斗志,在拥有无限创新空间的崭新领域缔造前所未有的辉煌未来。 学术科技论文: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现状与对策 【摘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经管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仍未完善,本文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行为偏好特点、活动概况等,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缺乏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激励措施有待提高等,从而提出: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和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构建适合经管类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指高校大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倡导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所开展的科普、学术、发明、科技制作、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调研报告等形式的活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实践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经管类学科注重实践性,它与企业具体运作、政府政策、经济分析等有着天然联系,决定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培养与发展的重点。实践也证明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已经成为经管类大学生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第二课堂,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支撑以及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 二、经管类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参与状况 近年来,高校经管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竞赛或活动也越来越多,在面对大好机遇的同时,诸多新情况、新现象也不断涌现,如何更好地把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学生科技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深入推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经管类大学生行为特点 首先,活动性质因素。经管类学生人数众多,活动气势“磅礴”,活动类型主要为人文社科类,且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其次,专业要求。经管专业既有文科性质又有理科要求,教师讲课速度快、讲授量大,学生重视加强课余的预习复习,同时因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投入较多时间,阅读课外文献、新闻,把握最新前沿动态。再次,学生课余生活选择多样。该类学生比较活跃,生活爱好较广,偏好的课余生活方式多样,如读书、交友、上网、运动、结伴游玩等,学术科技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他们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目的也不一。 (二)目前活动参与状况 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支配方式主要是自修,对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我们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广州地区高校经管类3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得知71.2%的学生觉得参与是有必要的,25.6%认为无关紧要,3%左右认为不必要,参与率还有提升空间。部分学生认识存在偏颇,约25%的学生表示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成果作品水平不高,缺乏有突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真正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开展的、对其而言有较大参与意义和较强吸引力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主要有: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水准和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比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二是校内外一些基于实践的模拟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有 “ERP沙盘模拟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商务模拟谈判”和“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组织支撑 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制度建设是前提、是基础。这种制度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规章制度上的缺位,在关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有些制度还停留在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已不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结构上的缺位。很多经管类院校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比赛或实践活动的组织架构或部分单位,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只是分散式、零散化的状态。三是政策规范上的缺位。学校未能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相关的政策规范和保障,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及指导老师未有足够的激励政策,使教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没有一种科学合理的制度保证、有力的组织支撑以及规范式的政策作为基础,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比赛或实践活动很难系统全面、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下去。 (二)经费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欠缺制约着学术科技活动体系的发展 经管类学科专业的实践性较强,需要学校在实践环节的活动经费和基础设施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支持,主要指为科技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与资金保障。首先,物质保障包括建立和开放教学设施、模拟实验室、学生科技活动实践基地、网络服务、信息中心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和基地。另外,还要为参加学术科技活动或比赛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以满足其对实验用具、材料、书籍、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研发要求。但是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学生的学术科研活动相关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却并不是十分到位。像一些专业技能模拟的实验室,也很少广泛地向在校学生开放使用,这无疑会挫伤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热情。另外,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有些院校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课外学术活动的专项经费每年仅有几万、十几万元,根本无法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 (三)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有效指导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即使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较高,但毕竟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都存在局限。对选题、实用性等方面很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看法和认识。其活动方案方法等,可能存在大量的实际操作问题,或是结果没有现实意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老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是,目前高校教育的课室流动制使得学生与教师在课后很难有机会沟通和交流,课上、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同时,学科专业的局限,使得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很难开展。教师因为自身科研或教学任务,也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和经费去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的教师,往往会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之上,对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程度并不高。 (四)学生和教师缺乏一种合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当前高等院校坚持的是考试成绩第一,德智育评核第二的评优、奖励制度,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少有明确的要求,这就从制度上激励了学生和教师对“成绩”“分数”的追求。在这种厚此薄彼的引导下,教师、学生自然跟着这个“重知轻、智薄德”的指挥棒走,而学术科技活动的创造能力与实践精神则被放在了角落。另外,除了激励机制的错位之外,对学生在参加活动与开展项目方面上也缺乏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缺乏对学术科研活动或比赛奖金、基金的奖励,未能学生和教师队伍形成一种有效充分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学生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教师对指导学生开展工作的热情度也不高。 (五) 宣传普及不够,学生缺乏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据调查,很多学生对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缺乏一种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只是课余的一种活动而已,将课余的时间用在参与此类见不到实效的活动是种不明智的选择;二是认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否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影响不大;三是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过程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深。这与学校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宣传是有很大关系的。从现阶段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每年各系列活动的宣传和管理缺乏统一性,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未能形成合力;学生获得科技活动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和片面,使得科技活动的普及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校内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比赛也存在着形式较单一,内容较不深入,使得科技活动的普及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经管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建立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学生“成才观”,明确活动与成才能力的结合点 中山大学在2007年对广州8所知名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9.3%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而清华大学47.51%的人没参加过活动。这可能与珠三角人才面临的挑战和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有关,因此学生提高个人能力的积极性也较高。 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学生“成才观”,将活动与提升工作职业能力相联结,突出科技创新活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深化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导航,让学生明白到活动与工作的软、硬能力、合作精神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产生增强自身能力的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 (二)强化组织职能,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机构 考虑成立“高校创新工作委员会”或“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作为全面负责学生科研学术与创新教育的工怍机构,主要工作为制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培养计划和政策措施、把握学生创新教育和学术科研的紧张、审查相关经费的使用、决定对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等。这样一个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可分成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成部分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下设办公室,如学生方面工作的办公室下设在团委,教师方面的则下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主管校领导担任带头人,其组成单位有学工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实验处、图书馆、网络中心、各学院科研副院长等,从而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组织结构链条。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设立专项基金,简化申请程序 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方式,数量有限,后续经费不足。而申请学校经费需要经过重重审核,到位时间较长。 经管类院校可利用本身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保障研究过程的费用支出。同时促使政府财政加大资金的划拨、争取社会赞助,建立起学术科研专项基金,同时简化资金申请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流程。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以多样化的奖励措施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 首先,在学生方面明确划分不同获奖等级和奖金等级,同时召开颁奖仪式颁发奖状。把获奖情况量化纳入学分制系统,作为综合测评加分项、评优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成果突出者,可以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对于创新型活动成果,学校给予申请专利资助,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学校可以加深和企业合作,优秀学生可获得在合作单位第一线实习的机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造就科研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还要针对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学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授予荣誉称号、设立专项奖金或基金等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对各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师导研的经费落实,科研申报、评估,竞赛管理,奖惩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可以将指导学生按时完成项目或活动的教师所花费的时间,计入该教师本人的年度教学工作量之中,激励专业指导老师发现和培养一批的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五)深化教学改革,酌量削减学时,留更多课余时间 与美国高校相比,我国经管院校规定部分专业的学时较多,作业量较大,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多数学生倾向短期突击做法完成活动作品,成果水平不高。 经管类院校应该优化学科课程设置,重视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理论支持;酌情削减学时,腾出较多课余时间让学生更有精力、准备充分地去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而非在学生只剩少量的课余时间的情况下,还硬性要求其参加活动。 (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完善互动平台和活动场地环境 经管类大学生所处在院校应重视网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网上学术论坛、进行网上作品评选等,构建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展、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打破从众定势思维,通过轻松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让课外科技活动向创新性、开发性发展,让学生把握科技前沿动态,激发创造潜力。 开放研究型实验室,同时免费开放电子图书数据库供学生查找资料获得必要信息,并引导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信息共享度。使合作企业变成校外重要实践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攻关活动,提高积极性。 五、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到经管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的研究,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影响因素及问题成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补充了前人没有涉及到的手段措施,如成才观的强化等,使经管类课外学术活动的体系研究更加完善和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做有针对性的变化,推广应用到不同类型的院校。 学术科技论文:对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 摘 要:我国目前已经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施阶段,而人才资源丰富、学科设置门类齐全、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知识更新快速、各类人才辈出的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更是显得尤其重要。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培养和造就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大学生成长为实现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是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 选题 交叉学科 技术伦理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学术科技论文: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内容提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充分认识和挖掘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人才培养功能,不仅可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科技型社团 团队式培养 2012年7月7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构建高职院校学术科技型创新社团建设的团队式人才培养模式,应为一条值得探索的改革路径。 一、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把它们作为一种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构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1. 有利于学校和学生创新氛围的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有较强创新养分的“土壤”。一所万名以上学生规模的高职院校,大都有20个以上的学生社团。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扶持或创立一定数量的学术科技型社团,配置适当资源,引导、激励他们开展符合他们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尝到创新实践的乐趣,这些学生社团就会成为吸引学生投入创新活动的“强磁场”,这将非常有利于学校优良学风、创新氛围的形成。 2. 有利于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以类聚、兴趣驱动、以老带新,很容易形成特色鲜明的团队文化。在团队中,来自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遵守团队的规范,传承团队的文化,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机协调起来,目标一致,分工协作,多学科交叉,相互交流,传帮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养成。 3. 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一个学术科技型社团,成员少则二十人左右,多则五六十人。若形成创新氛围,各社团在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必然会产生良好影响和示范效应。这种各有特色、内涵和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对学校和社团吸引优质生源、吸引企业关注和投入,促进社团建设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学校以社团为阵地,多元化、规模效益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就业质量与办学水平都颇有助益。 二、高职院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发展滞后 受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传统思想及早些年高职院校软硬件发展状况的制约,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规范、提供保障服务的硬件条件有限、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表现在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导致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功能难以突显。 1. 文化体育类多,学术科技类少。高校大学生社团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若按高校专业或学科群的设置对应归类,大致可分为学术科技型、文化娱乐与体育竞技型、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型等,其中也有相互交叉重叠之处。根据对湖北省十余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学生社团的登记数量一般在20-50个之间,文化体育型占50%左右甚至更高,学术科技型占20-25%。其中一所高职院校,20多个社团中仅有2个学术科技型社团。 2. 自我发展多,获得的发展资源少。高职院校众多学生社团建设虽然或多或少地获得了各自学校的支持与激励,但如前所述,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获得的可用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验室、项目、经费与智力指导等资源极其有限。大部分社团,特别是学术科技型社团,实际上处于自力更生、自生自灭的状态。有的社团虽仍在学校团委登记着,但名存实亡,没有队员和任何活动;有的社团只勉强存在了一个学期。 3. 动手实践多,创新含量少。各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一些诸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的全校性活动,各社团自身也开展一些日常活动,这些活动,有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作用,但因缺少指导、缺少项目、缺少实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高职院校需要从多层面破旧立新,创造条件,引导学术科技型社团以信心和勇气,积极开展有一定学术性和创新性的科技实践活动,赢取一个良好的开端。 4. 注重活跃校园文化的多,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少。教育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的理论探讨与管理建设实务操作,大都局限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而没有把社团的育人功能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及人才培养模式来探讨和探索。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育人内涵的研究和实践的不足,削弱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巨大潜力。 三、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几点建议 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高职院校若能整合、挖掘出有效资源,将学术科技型社团建设为创新才人培养的沃土,就能在创新教育和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方面做出更瞩目的成绩。 1. 归口管理,多元化多模式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高职院校可在“团组织归口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格局下,多元化、多模式地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以人的主体地位来谋划,可以发展学校引导,学生以老带新、自主发展的社团模式;专任教师或教辅人员主导创办,全程指导的模式;学校职能部门创办并全程指导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模式;学校引导,企业、校友或其他社会力量指导的模式等。以社团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谋划,可发展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技术研发服务师生或企业,以参与或完成真实科研项目,以研究性学习和调研建言,以创新性成果和技能创业,以策划和组织公关、推广、咨询活动等为主要目的的社团。 2. 改革评价体系,重点鼓励教师创办学术科技型社团。高职院校需要转变观念,通过顶层设计,及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可从教学工作量、社会服务评价指标、科研申报条件、年终考核或聘期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社团重大成果奖励等多方面纳入量化规定,制度化地倡导、激励教师创立和发展壮大各种学术科技型社团。 3. 寻求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校企合作可设立学术科技型创新社团,以企业的管理、技术需求为牵引,组织专人或团队参与指导社团建设与发展。也可设立校企合作技改基金,鼓励高职院校科技型学生社团申报或参与申报技改项目,组织力量开展攻关,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从中发现、培养、预定人才,更可通过切实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没有技改需求的企业、社会组织、校友等社会力量,也可通过设立专门的学科竞赛、投入经费支持、担任指导老师等各种形式,参与到高职院校学术科技型社团的建设中来,并使之成为企业(组织、个体)发展战略或公益活动的一项举措。 4. 集中力量,加大典型引路和研究推广的力度。大力发展学术科技型社团,学校要有培育典型、发现典型、研究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的意识和方法。学校先期可有目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创立或遴选几个不同发展模式的学术科技型社团,帮扶他们实现快速发展,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真实的成果、骄人的成绩、朴实的故事,通过年鉴,记录、总结其经验,通过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发表研究论文来提炼、推广其价值与模式,通过持续的典型宣传来扩大其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其吸引力辐射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开端,就会有百花齐放的未来。 学术科技论文: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 摘要: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是繁荣高校校园文化,浓郁高校学术氛围的主力军,只有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特点与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社团发展的策略与措施,进而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大学生 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通常依托学校的强势专业,由对学术研究有强烈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学生组织。它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学术科技型学术社团发展的特点 (一)活动的学术性 学术科技型社团专业性决定其举办的活动主要是各种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应通过学术性强的社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1] (二)会员情感的归属性 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团委领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纽带的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实现学生自身创新需要的载体。在会员的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社团为会员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平台,促进会员自身的发展。 (三)社团成员的单一性 学术科技型社团由于其以一定的专业为背景,因此,决定社团会员由具有相同的学科专业背景或者对该学科专业有一定兴趣的学生组成,成员组成类型比较单一,此外其指导也是由该专业、学科的全体教师或部分教师担任,具有很强的专业独特性。[2] 二、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发展的作用 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是督促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拓展学生视野、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织。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动力,学术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科技型学术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学术竞赛、技能竞赛以及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在引导广大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既提升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又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拓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一事物、某一地区或某一现象的调查和研究,使大学生对这些事物、现象或地区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第三,为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学生要想将进行学术研究,就必须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深入的学习,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才能进行学术研究。所以,大学生学术研究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 三、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和奖励制度 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成员需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共同探究。在社团成员的管理上,要对社团成员进行严格筛选,以保证社团学术人才的稳定和高素质;在社团活动开展上,要立意新、品位高、策划精、独具特色,已达到提升成员能力的目的。同时,可以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为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具体项目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对学生科研成果给予较大程度的奖励。 (二)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社内指导制 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成员在入社初期,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热情,但苦于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入社较早的成员指导,使得懂得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就要求社团的成员要有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老成员在指导新成员时要始终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手把手的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新成员。此外,指导老师在这其中也应发挥其作用,而不应该只是做做样子。社团管理机构应加强指导老师的管理,完善指导老师管理制度和补贴制度,按照社团学术成果,给予指导老师较大程度的奖励。 (三)学校在硬件设施和资金的投入上,要倾向于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 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往往需要不定期进行学术探讨或学术交流,这就要求学校配备相应的办公室及其它设施,使有关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同时,学术研究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资金上,要对参与研究和调查的成员要给予生活补贴,以激发社团成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 (四)提高社团负责人专业素质,增强社团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团负责人是社团发展的引领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团的发展,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素质,是增强社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在社团负责人的选拔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术水平,二是管理与协调能力。所选拔的负责人既要能带领广大成员从事学术研究,又要能够解决在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责任心,能够以身作则,在社团中形成榜样效应,使会员在其带领下形成归属感,以达到增强社团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学生科研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为学生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高校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的发展,必将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术科技论文:核专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根据学院数年来将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与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在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方面组织、培训和参赛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剖析目前核专业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核专业 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途径。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为国家培养出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只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一、核专业人才创新活动培养的现状 国家加大核电发展的决策,对高质量的核技术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实现“专业配套、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素质优良、协调发展”的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1]。由于核能技术的这种特殊性,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崛起的热门专业之一,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适合我国核工业课持续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既要具备扎实的工科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能从事核能利用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核能应用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工作,核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测量、处置与管理等工作。目前,高校开设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核专业涵盖的知识面宽、知识密集、技术超前,且自动化程度极高。但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核专业设置的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创新的氛围不够,教师竞赛经验少,积极性不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低,同时由于专业限制,专业实验仪器设备较缺乏,没有适合校内外科技活动途径和平台,阻碍了核专业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和突破。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鼓励核专业大学生积极、广泛参与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建立起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是目前我校这样的新办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深入思考,敢于尝试,探索核专业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运行体系和工作模式,实现科技竞赛突破 鉴于国内核专业暂无专业性竞赛的实际情况,学院深入思考了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所面临的新要求;深入思考了如何发挥专业特色,力争在核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工作中有发展、求突破。经过全体师生的探索求知,结合学院实际,逐步建立了“竞赛和立项牵引,团队运行,中心保障,校内支持,平台支撑”的运行模式,实现了为学生“建设一个训练专业知识的平台,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打造一条通往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大路”的目标。 学院充分利用院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资助平台,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院先后制定了《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每年专门拿出1万元资金,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项目研究。 同时抓好品牌竞赛项目建设,搭建以水火箭设计大赛、无线电测向大赛为代表的校级竞技平台,每年共计吸引全校1000余人次参与比赛,推动专业素质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创作热情,为参加全省全国大赛遴选队伍打下基础。 由院学生节能减排协会为主体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依靠以教授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结合各自专业方向建立的创新指导小组提供的技术指导,依托院团委科技创新中心的统一管理和协调,自愿组合、主动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为代表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主攻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代表的赛事,重点在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大赛上发挥做为能源学院的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专项竞赛取得好成绩。 近年来我院学子参加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参加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承办了校内首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作品竞赛,并成功组织参加了全国节能减排暨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2个全国二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也荣获“最佳组织奖”, 学院也获得2011年专项赛事最佳组织奖。 现代核工程都是技术高密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伴随核工业进入“积极发展”时期,多元化、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围绕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高水平科技竞赛为牵引,以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以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为基础,以大学生各类专业协会为骨干,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有所提高。 学术科技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研究 [提要] 本文概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分析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外科技活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由以“挑战杯”、“数学建模”等为龙头的竞赛类和以普及科技知识、营造学术氛围为目的的非竞赛类活动构成。对引导在校大学生掌握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在相关专业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科技活动,包括各种专业社会调查活动、学术性竞赛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由于它属于课外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范围,因此一般没有具体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完善实践教学的作用。课外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门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在一种十分接近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善于思考、追求创新、崇尚创造的意识;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参加一项学术科技活动,常常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参观访问或是社会实践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容量。通过参加一项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系统的全面的去运用知识去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已具备的知识查漏补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在丰富广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一部分学生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吸引过来,使他们纷纷走向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或广阔的社会实践基地,围绕自己所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去思考、学习、探索。在校内外形成浓郁的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的同时,学风、校风明显好转,校园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5、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系统地运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掌握也是一个检查,督促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掌握的知识,以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便于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的方法及内容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促进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一般来说都介入的较晚,参与度有限,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介入的较迟,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水平都较低,需要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但由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人、财、物、机制等方面跟不上大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场地和资金方面支持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2、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往往是某一部门单枪匹马,其他相关部门缺少配合,从而限制了科技活动的开展。有的学校甚至是各行其是,缺乏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领导,影响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 3、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些活动的专业性特别强,比如数学建模、创业计划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指导水平或者是一个知识全面的指导团队来进行指导,但由于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协调缺乏有效性、缺乏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不高,这些也是限制大学生科技活动向高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4、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知识能力的欠缺,关注和参与科技活动的勇气和信心不够,使得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5、学校内部院系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通常在参与一些综合性的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有些院系有好的技术和专利,却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有些院系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学生参与,但缺乏核心的技术支撑,由于院系之间的协调不力、争夺荣誉等问题的存在,没有在全校内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的合力,影响了参赛团队的组建,影响了参赛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的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挂帅,教务、科研、宣传、学生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级团学组织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加大投入,提供有效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需要投入的活动。因此,学校须在活动经费特别是场地方面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一些活动中心要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应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利用各院(系)的实验室师资、场地、设备等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教学创新基地,建立了科技活动区,包括报告厅、展厅和交流基地等,使学生能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 3、建立规章制度,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可行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4、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科技活动水平,要使学生的科技水平上档次,只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学校相关部门都与各院(系)进行沟通,获得支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耐心和责任心兼顾的高素质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对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学校按相关制度予以补偿和奖励。 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指导热情。学校通过相应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指导热情。可对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支持,激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机制是学校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支持保障的必要举措。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新建本科院校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学生对一些课外科技活动不是很了解,所以说对于这类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通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引导活动的开展。可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科知识,进行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竞赛;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组织、经费、物质和人员保障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群众性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以科技创新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以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术科技论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载体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生发展,并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建设思路,总结收获,旨在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 发生发展 思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在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并相互发生作用,但因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凸现出不同的侧重点。或重学习,或重创新,或重应用。创新是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目前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本呈现一种互动的促进机制,即学术科研活动促进学习的深入、创新的活跃、应用的广泛。 一、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历程和基本情况 1988年9月,伴随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逐步为社会接受,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期到1989年前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校园文化的繁兴,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全国学联在其启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断修正校园文化活动领域,最终提出“要将学术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来抓”,开启了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有关部门校园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工作的新思路: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基金;营造校园良好学术氛围;促进研究与应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评比表彰制度。 第二阶段,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并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1989年12月2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31所高校联合发起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开启了“挑战杯”活动的序幕。它经过十年的磨砺,逐渐成为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和起来的一个平台,成为高校青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面旗帜、一个主战场,它确定了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1999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使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总体突破。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量的积累中逐渐实现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是“业余爱好”、不再是小打小闹、不再是小家碧玉,而是发展到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理论和科技发明,成为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思路 近年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对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也越来越重视,都有着相对较成熟的学术平台,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平台建设还存在着科技平台走向成熟还需努力、缺乏或只存在运营不成熟的科技活动组织机构、国家级学术科技类比赛项目参与较少等一些问题,现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实际情况,探讨大学生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新思路。 (一)争取各方面支持,找好着力点,打开突破口 学生的学术科技能力决定了她个人的科研生命、创新能力、职业生命力,共青团组织应该呼吁各级领导、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应该把它列入重点建设工程来抓,争得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与保证。尤其中医学、中药学从学科的属性来讲,属于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的范畴,研究周期长、经费高、出结果难,学生的科技活动需要政策引导、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学术科研水平高、课题充足,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最佳人选,而对导师最有约束力与管理权限的莫过于学科,因此找好着力点,以政策引导、制度约束,才能打开突破口,形成良性循环。 (二)创设良好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全国学术科技类活动挑战杯竞赛中,相对技术创新的如火如荼,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一些学科领域的学术科技活动则有些边角余料、生命垂危的感觉,其形式与内容需要组织者的拓展与创新,其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其受重视程度则需要参与者的争取。此为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在学术科技平台建设中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许多细节性工作都是由它来完成的,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工作的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科学化、正规化、有序化使管理机制建设变得必不可少;强大的师资队伍、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建设等为学生所用的学术资源是学术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保证。此为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打造知名品牌,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参与,营造浓厚氛围,搭建广阔学术科技平台 精心打造知名品牌,搭建全年学生学术科技平台,培养学生对学术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中医药的深入思考与钻研,促进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通过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同学们树立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工程质量论文:对于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 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工程质量论文: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 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论文:谈怎么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创新,现在普遍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1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2建立归口管理体制 以宣传贯彻《水法》为契机,水利建设与管理开始由人治向法制轨道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作从此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贯彻实施力度,进行了深入地《水法》宣传,实现了水资水政归口统一管理,依法行政。制定了配套法规,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水法》的贯彻实施,水资源实现归口管理后,为水政水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职能由单一的管理型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增强水利基层单位的服务实力,各基层水利单位逐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工副业,开展综合经营。 2完善水利中介服务 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他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带来诸多的不便,不利于建设市场正常运转。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与管理。 3转变领导的观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1世纪是一个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统治人控制人并不是领导者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领导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从等级权力控制型领导转变为学习型领导,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关键在转变领导的观念。领导工作的落脚点要转移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上来,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要求的传统习惯;转变到加强管理、建管并重;转变到对水事活动的管理;转变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新机制,为管理提供宽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对于领导如何转变观念,我认为,当前热中要有冷思考,要头脑清醒,不能光靠热情。领导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搞重复建设,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工程质量论文: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 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 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工程质量论文: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是公共事业,它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程度深,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有特殊意义,加强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强烈要求。在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自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参与人员众多,相关部门的分工也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参与主体有:水利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监理单位等主体。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节有:施工前的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图限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就必须要从这三个阶段下功夫。 1.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也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国家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图设计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业测绘。实地调研是施工图设计的前提,进行专业的测绘也是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实地情况。但是在现实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调研。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违背了相关规范,同时也与实地情况不符;在决策时没有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程度还不够,对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够重视。 1.2施工阶段 水利水电的施工阶段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过关导致建筑设备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影响水利水电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起初的基础开挖,灌岩浆处理,还是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施工规范不能严格遵守,不能完全做到,从而最终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理人员水平欠缺,导致施工合同不能得到完全执行,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施工人员还进行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1.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也不是很完善。在验收阶段不能仔细认真地按照施工前的相关设计来进行验收,最终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知晓。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最终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 2.1项目规划阶段 设计前必须对实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行专业测绘,更为精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并且要充分尊重施工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 2.2施工阶段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确保他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地情况来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于资料的收集。 2.3竣工验收阶段 要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进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要做好决算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要认真查看资料,通过对比资料发现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建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自身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实现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论文: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目标实现而采取的“划分控制单元、落实分级责任、实行过程评定、加强动态控制”的具体做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按既定的质量目标对事先划定的控制单元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评定 标准 程序 体会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十分重视这条路的建设,把它作为江苏“八五”期间的第一位工程,明确提出要“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将沪宁高速公路建成国家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建立了创国优工程质量评定单元体系,将整个工程分解成若干评定、控制单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完工的单元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控制每个单元工程的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1992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总里程258.46km,其中主线248.21km,镇江支线10.25km.全线共有桥梁431座、涵洞616道、通道294道、互通式立交20个、服务区6处。当时招标文件采用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交通部1985年颁发实施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85,1994年交通部重新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老标准中有关评定方法、单元划分等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从其总的精神来看,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的适应性不是很强,且有些重要指标如压实度、基层、底基层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的评定方法不太清楚和合理,单元划分方法对大规模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较粗,可操作性不太强。根据沪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特点和要求,为满足动态控制的需要,作了细化和调整,制定出沪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1、评定单元的划分 合理划分工程质量评定单元,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和规定,结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为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对各施工招标合同段的工程质量进行考核,确立了以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评定单元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体系,将整个工程划分为300个单位工程,1400多个分部工程,11000多个分项工程,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定管理系统,落实了每个单元工程的监理、施工责任人。? 1.1、单位工程的划分 单位工程的划分以每个独立施工招标合同段为基础,每个合同段按照《评定标准》规定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施、房屋建筑六类进行划分。对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按标段各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桥梁工程(中桥、大桥),《评定标准》中是将一个标段中数座大、中桥合为一个单位工程,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每座桥梁的目标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我们将一个标段中主线上的大、中桥以每座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支线上跨桥在《评定标准》中没有单列为单位工程,是与桥梁工程合为一个单位工程,考虑到上跨桥有公路桥、人行桥等多种形式,且均为县、乡道路上跨,标准、等级不一,与主线桥梁相比,设计标准要低,故将一个标段中的支线上跨桥(不管几类、几座)合并单独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对互通立交,因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互通式立交均为独立的施工招标合同,故每个互通立交只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单位工程的划分参照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的划分原则进行,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管理、收费、服务等功能性房屋体量不大,且结构简单,工期又短,故将每一处房建(每个管理中心或每个收费站、服务区等)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1.2、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划分原则。路基单位工程中按照《评定标准》划分为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砌筑工程、涵洞与通道、小桥、大型挡土墙六类分部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排水、砌筑、涵洞与通道也分别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不管有几处或几道,即1~3km内若有5道涵洞,只划为一个涵洞分部工程;小桥、大型挡土墙,按每座或每处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基于《评定标准》的划分规定,为便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动态评定控制,在划分分部工程时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即要按连续施工的段落或在同一个时期(不要太长)施工的项目来划分分部工程,因此各类分部工程桩号范围不一定相对应,应从便于有效控制质量出发。路面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 桥梁单位工程中,每座桥按基础及下部(分解到每个墩台)、上部构造(分解为预制、安装、现场浇筑、总体及桥面)、防护工程、引道工程,划分成四个分部工程。主线大、中桥两端的路基均归入路基分部工程中,故主线桥梁没有引道这一分部工程,支线上跨桥两端接线不管多长,均划为引道分部工程。? 互通立交单位工程中,按桥梁和匝道两类划分分部工程,桥梁不论大、中、小均为一个分部工程,互通合同内的主线段也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将一个单位工程中的标志或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施、紧急电话等按1~3km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房屋建筑单位工程中,按房屋主体划分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气、给排水划分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电等划分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等划分室外分部工程;按收费天棚、收费广场、收费岛等划分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工程,一处所有房屋的同类项目按以上原则合并划为一个分部工程。 1.3、分项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对有些分项工程的划分,从加强质量控制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 1.3.1、沥青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分为上、中、下三层,《评定标准》中只有上面层的评定标准,虽在厚度这一指标中对总厚度有要求,但对中、下面层的质量评定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中、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将中、下面层按1~3km划分为分项工程,制定标准进行验收评定。 1.3.2、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上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分项工程 因桥上的沥青混凝土桥面、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均不是桥梁施工单位施工,其工程内容也不全含在桥梁的招标合同中,考虑到若将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单位施工的桥面或护栏、标线,从其整体中划出一部分,放入桥梁工程中去评定是不合理的,故没有将其归入桥梁工程中,而是分别归入路面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 1.3.3、房建工程 依据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88,对其中主要分项工程进行评定。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地基、基础、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楼板)、砌砖工程、地面、门窗安装、屋面、装饰;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室内(室外)给排水管道安装、室内(室外)排水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室外供热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电缆线路、电气照明器具及配电箱安装、电气变压器安装、成套配电柜(盘)及动力开关安装;室外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屋架安装、顶板安装、收费亭安装、收费广场(包括收费岛)。 2、单元工程质量的评定与控制 质量评定标准和质量目标水平 单元工程的检验评定标准执行交通部1994年10月1日颁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于在1994年10月1日前完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按JTJ071-85标准进行,但应按JTJ071-94规定的评分法计算各项评定得分,即增加了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与评定。分项工程的评分计算方法统一按《检验标准》的“综合得分=实测项目得分-外观扣分-质量保证资料扣分”规定执行。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法确定其相应的评分值。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几种现象,针对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谈几种对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为创利而草草仓健的各拘芳屋开发公司,3}ci仑在资金、技术涌江二管理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 12房屋建设工程的侧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搞房屋建筑工程侧十,如同律师职业一样,没有相当的条件和资质不能阳十,没有特许的执照不能设计。而近年来,房屋建设效潜纷屯断扩大,使建筑i i十市场也日渐兴隆。基于出图快、费用低等方面的考虑,某些开发商愿意雇请一些无证.}G .}..的“黑设计者”搞房屋工程的设计。有的住宅建筑工程,甚至未经地质勘探就设士扫也奢攀基础,结构工段也未经结构计算。加之某些设计院为创效益,卖图签,出设计权,刀l陛无知},s,}的“黑侧七昔,’只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正规设刘烷的图签从事住宅建筑工程的函十,其设计水准可想而知。一些工程出现的结构质量事故,往往都与住宅工程侧十不合理隋关。 13建设队伍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单位既开发又施工,使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突出。有的施工队伍完全是临时拼凑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凭关系、靠回扣,通过假投标流晃襄体等不正常关系,骗取开发项目,进行不规范的房唇巍江,从而给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留下了众多隐患。更令人头痛的是不少施工队伍a民工,虽然这些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费用降低,但其技术水平更低。这些民工没有f}培训,更谈不上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无法按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的规范性茄江。 1.4房屋建设工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效益,每每拿到开发项目后,再转包给建筑包工头。包工头们为了多赚钱,在建筑用料上常以次允好,偷工减料,有的甚至连主要结构的钢筋型号也擅自改变。这就难怪目前不少宙i建的房屋在质量上会险象环生。 IS随慧月旬裤工程,造成各部分工程质量悬殊大。近年来有这种情况,原来设计图纸上底层平面图的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住宅或商服,(}J拖工进行三四层或完工时,开发商的领导为了便于卖房子,临时扔趁改为车库。于是乎施工现场上下齐动员,把原来是住宅或商服的底层改为车库,随之而来的水电、装满等分部工程也相应改变。这样l黔断响了工程整体质量,又容易出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6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招标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筑施L单位的选用上说是招标,实则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其实双方早就通好气了。这种“用熟不用生,’,或是“图回扣高”拉关系的招投标形式最终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建筑工档贡量出现问题。 1.7房屋建劲:T}的监督管理未完全到位。由于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监督网络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一些质检部fl乃至建筑主管部门未能实施严格的建筑工程监督,甚至形成了监督中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2主要又帐襄 针对上述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笔者对如何刺民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强什拐扎寿屋工程建设白创人识。各级主管领导、各建筑单位应把抓好房屋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坚持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斑〔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22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建函准〔队伍的素质。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阮计青况,整屯乃羹筑行业。对已成立的各类开发、施爹理,练内功,争效益”的活动,强化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 23在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招标的同时,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实行建设监理制,有利于控制房屋建设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有利于合同与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业主和承建商的关系,进而浓得好的房屋质量和综合效益。如著名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等,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 24努力提高房屋口二程的敖伐侧j冰平。房屋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区域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的各项质量要求和标准办事,认真处理好房屋标准化和多样化关系,满足住户不同白年要求,提高住宅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与此同时,房屋工程的单体设计要合理,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搞女召主宅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做到面积大、功能全。 25全面推曲贡量认证制度,对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实行使用推荐认证制度。凡未经推荐认证或推荐认证不全的建材,设备及物料不准白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全面推行GP/T1900}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建材与物料时,要坚持不进无质保证书的产品,不进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进无商标、刀一名的翅功卜的产品;同时,要坚持主要建材与物料的复试制度,象水泥、钢筋、砖等五大建材,必须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法律制裁。 2b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法规,i法制来对房屋建筑工程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实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时,按规定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对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从重、从严查处。只有这样,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才泪导以控制、提高。 工程质量论文:浅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水电建设项目业主 工程质量 控制 一、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二、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水电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业主可按以下内容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 水电建设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工程立项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4)工程验收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和监理、施工涉及较少外,其余三个阶段无不涉及,而涉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质量,从设计质量、监理质量到施工质量最终凝结成工程质量。而在各阶段,业主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业主对设计的质量目标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合理、经济、防灾、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评定设计方案。 (2)进行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 初步设计图纸审核。初步设计是决定工程采取何种技术方案。审点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标准。 技术设计图纸审核。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的具体化。审点是:各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从而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5)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业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配合施工,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问题,解决施工单位、业主提出的质量问题;二是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竣工验收既是对施工质量的最后考核,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最后审定。验收期发现的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有一个质量问题消除期,限定设计与施工单位消除质量问题的期限,限期完成。 2.业主对监理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水电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以及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业主应将委托的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就质量控制而言,应委托监理以下内容: (1)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实施。 (2)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控。 (3)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控制工程质量。重要工程要督促承建单位实施预控措施。 (4)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复验签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 (5)组织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并对工程施工质量提出评估意见。 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业主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3.业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项目业主在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监理依据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业主做大量的工作。业主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业主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2)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以上,只是从设计、监理、施工这几个方面浅述了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如何对工程建设实行质量控制。实际上,在水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工程质量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做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 工程质量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析实施,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工程质量水平起伏波动,提高不快,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质量隐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产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项目法人行为丞待规范 当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及项目法人行为尚不规范。就项目法人方面讲:(1)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3)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压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和质量投入。(4)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低资质、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2.设计水平不高,质量“先天不足” (1)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仓促上马。(2)设计人员水平低,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设计人员不熟悉规范,未执行强制性标准。(3)设计质量不高,图纸粗糙,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4)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3.施工不按远东,出现“豆腐渣”工程 (1)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资金流失,经济利益驱使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很难避免。(2)大量民工及农村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经验不足。(3)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体系有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4.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1)临理队伍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2)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3)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4)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1.大力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意义深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利建筑市场环境。①要加强建筑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 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继续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②要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依法培育和管理建筑市场,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建筑活动。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临管,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施工分包和转包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理市场。③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④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⑤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文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①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②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③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④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⑤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⑥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⑦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⑧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⑨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 3.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①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②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③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④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⑤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4.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是形成工程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①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②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③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④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⑤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5.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工程监理能促进承包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防范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发生。但由于监理制度推行时间不长,需在实践中完善。①要规范监理资管理,加强对监理持证上岗的监管。②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差,监控能力不强,难于胜任临理任务的问题。③要培育监理市场。监理必须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单位,不应挂靠在部门或行业之下。④要逐步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防止和抵制“同体监理”。⑤监理要综合采取现场旁站、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质量监控。⑥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执行监理规范,真正做到对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摄影师监督机构代表政府从工程质量角度对参与建设主体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保证。①质量监督机构要在改革中稳定加强并给予扶持,充实力量。②质监人员要提高素质,使工程质量监督由掌握规范准确,督促执行规范得力,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组成。③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业务培训,衽考核上岗制度,提高质监队伍整体素质。④质量监督要与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施工图审查等制度有机结合,形式应多方位、多形式,效果应能督促各方建立各自的质量体系,规范质量行为,超前控制,督促及时整改。⑤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搞好检测,加大到施工现场随机抽检、见证取样的次数和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质监频率。⑥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⑦要扩大质监范围,在做好质监工作前提下收好质监费,促使质监工作开展费用列支的需要。⑧为实行严格、公正、有效监督,领导重视,赋予水利质监机构职能是前提,因此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及参建单位的配合。⑨质量监督模式、内容、方法、手段亟待改革完善。质量监督必须由单纯施工阶段监督、微观监督向综合性宏观监督转变。必须由注重定性质量评定向定量判断转变。为创更多优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7.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一靠技术,二靠管理。①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③要改革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四项制度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④设计、施工等单位要推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认证,按 IS0900族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工程质量论文:空调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常见的问题如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的空调设计、施工,安装孔、预留洞的标注、水系统的防堵塞、设备噪声、系统试运转阶段的监理等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空调工程 空调安装 质量监理 空调工程施工包括空调设备及空调管道的施工等,系统复杂,一般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后期进行。要做好空调监理工作,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在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就进入“角色”,努力做好事前控制,按照已编制的监理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监理工作,把握监理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监理实践,笔者对空调工程安装及系统调试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 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空调设计、施工要慎重 有些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确定所有房间的功能,业主只能委托设计单位按初步的规划来设计。对于裙房,业主一般考虑为商场,设计人员一般采用柜式空调机有风管送风无风管回风的方式。但工程竣工后,这些房间可能会改作不同的用途,如餐饮、洗浴、证券、银行等。这就形成了新的平面布局及房间分隔,原来设计的送、回风方式不能采用,特别是餐饮、娱乐业需要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调冷负荷也很大,原来安装好的风管和水管需拆除、并重新设计、安装,空调机组也可能要重新选型,这就造成业主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建议监理人员要说服业主和设计单位,对这些房间的管道不要一次设计到位,只需根据空调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冷水的流量,预留供回水管道接口,空调机也不要一次选好。待以后功能明确后,再根据房间布局及装修造型,进行二次设计,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又可以为业主节约投资或缓解资金压力。 2 注意与空调工程有关的“预留”与“预埋” 一个空调工程中的预留孔洞、预埋件成百上千,一般又要求在土建施工阶段即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对施工图图纸会审时,监理工程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设备、结构专业图纸中的安装孔、管道穿剪力墙预留洞、设备及管道支吊架预埋件、管道穿楼板预埋套管、设备基础等的平面位置、标高、几何尺寸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遗漏,各专业之间要求是否统一,是否满足设备工艺要求和管道走向要求,图纸是否能够指导空调工程安装。有的空调设计图中注明“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结施”,但相应的结构设计图中又是“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暖施”,实际上两个工种都未交待清楚预留孔洞与预埋套管。有些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图中只对800?×800?以上的穿剪力墙孔洞注明尺寸,而其它孔洞不予注明,这给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不便。如某座18层的宾馆,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都设在剪刀墙上,需预留24个600?×600?的洞,但在土建施工时遗漏,到空调安装时才发现,结果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开洞,既增加了投资,又破坏了结构,虽经加固处理但还是留下了结构安全隐患。有的工程按某一厂家的冷水机组外形尺寸预留了安装孔洞,但是业主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冷水机组往往在土建工程后期才会招标定货,特别是将电制冷的冷水机组改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时,预留的安装孔洞尺寸太小,不得已时只得将冷水机组解体后再搬入,这样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性能。碰到这种情况,应充分考虑几种型式的设备进入的可能性,将设备安装孔适当留大一些。有的工程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水磨石地面,这时一定要注意先预埋设备及管道吊杆后,再进行水磨石地面施工。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主立管穿楼板时的预埋套管,各层套管中心线应保持一致,并要考虑楼面贴地砖后楼板面增加的厚度。 3 空调系统安装前,督促设计或安装单位提出尽量全面、准确的管道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 现在许多设计施工图上,设计者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标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不同专业之间管道碰撞、所注数据很不实用,甚至管道与结构、装修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图纸会签形同虚设,给工程监理和安装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施工单位互相扯皮,造成有的工程装了拆、拆了装。对于一个功能较齐全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吊顶净空内,会有多个专业的管道。如空调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烟)管、冷水管、冷凝水管,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喷淋管,电气专业的强弱电桥架、母线等,如果总承包方的施工技术力量强,能够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问题,则施工较为顺利。但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土建工程、室内上下水、强电等由一个建筑企业承包、空调、消防、弱电、装修则分别由多家专业公司直接向业主承包,如果监理不力,则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大、中型空调工程,监理工程师要协助业主督促设计人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解决好专业之间管道碰撞的问题,绘制安装大样图,监理工程师也应协调相关施工单位,本着“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按图监理。 工程质量论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1、 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与现行的建设监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险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历经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直到运营保修期为止。它关注风险管理,强调预先控制,服务向前扩充,向后延伸,改变了建设过程中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质量论文:备案制度实施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是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备案制度 工程质量 工程监督 1 前言 这一工作责任的承担导致质量监督机构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处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去年建设部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有效地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业内各方多有疑虑、多有探讨。笔者结合绍兴市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后的质量监督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2 切实转变观念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3 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权力去剥夺各方主体的权力,也不应去限制各方主体的责任,否则各方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就会削弱,质监就会承担不属本身的质量责任。总之,不是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不要去揽过来,由各方责任主体去督促完成。举例来说,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就不应该去审批,而应有建设单位自己来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去验收就是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监督,也才会促进各方主体认真严格地履行其质量责任。在监督过程中,现阶段尤其应注意引导建设单位在履行权利和义务上走向一致性,注意保护监理的地位和职能,以充分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 4 立足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因此,保障结构的安全是质量监督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负责的底线。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的意义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国家建立了各个地区的、各个级别的创优评比制度,由于客观上难以检查结构质量,创优评比只能主要地依据建筑物外观质量来评选,这样就造成了不少企业重外观质量、轻结构质量的本末倒置的局面,质监重点的明确有利于扭转这种质量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5 规范质量行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 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6 改变监督方式质监地位和质监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的质监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属尽责守,有效地落实质监职能,圆满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 (1)把住重点环节关。质监的重点在结构,对每一工程应有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2)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应召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3)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4)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权威,此外质量监督机构也还应完善质监手段,增加检测仪器、提高质监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摘要:本文针对我省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切身体会,尝试探讨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加大试验检测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加强 提高 1.引言 “八五”至“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交通主管部门亦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规模浩大,高等级公路发展迅猛。至目前,我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达1000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公路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我省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公路部门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桥梁坍塌,路面破坏,工程缺陷......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是说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我省各地从事公路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甚至连最基本的质检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我省高等级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交通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前不久,省交通厅已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一系列措施法规的出台,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加强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质量。下文笔者将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我省当前公路建设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2.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3.1.试验检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且素质低,甚至学非所用。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针对我省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引进,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一方面,我省交通主管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落实。去年至今省厅质监站已组织全省公路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分期到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对于法规制度,我国已立法——《公路法》及有关行业标准。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方法、暂行规定等。这对推动我省的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对于试验检测机构,虽然在我省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例如,可提供仲裁数据的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有计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等条件。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3.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我省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4.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把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3.4.1.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等),均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另外,对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再之,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3.4.2.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两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4.3.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对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对于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3.4.4.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4.几点体会 4.1.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应予以高度重视,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4.2.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谁负责,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4.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4.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实行持证上岗。 4.5.配置较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逐步提高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5.[结语] 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上述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如何优化 [摘要] 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与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接下来探索如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法律法规、从业人员素质、与行业资讯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问题 对策 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不断加深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日臻完善的。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如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优化管理与控制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造价的简称,指的是建设项目(单位工程)的建设成本,即是完成一个建设项目(单位工程)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及其它相关费用。其中,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费用是指建设单位支付给从事该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单位的全部费用;设备费用是指按照建设项目设计文件要求,建设单位购置或自制达成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和新扩建项目配置的首套工具及生产家具所需费用;工程建设其它相关费用则指由建设项目支付的其它费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投入合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建筑项目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确定和有效管理控制造价,是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其基本内容包括: 1、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其他支配工程造价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确定设备工器具的购置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和其他基建费用的构成。 2、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构成和水平的基础上,在设计、建设各阶段正确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并使前者有效控制后者,后者充分补充前者。 3、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在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得建筑工程实际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使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确保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1、 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与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有效缓解建筑工程投资中由于供需而产生的矛盾。 2、 合理加快建筑工程建设施工速度,确保基建工程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增强建筑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通过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合理规划建筑建设的总规模,起到有效遏制工程项目重复与盲目建设的行为。 4、 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并确保建设项目质量,从而有效减少施工后期使用维护经费。 5、 有效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经济核算与其他经济技术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效能。 三、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程造价管理缺乏灵活性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受到计划经济定额管理的影响,除了国家相关部门会制定一定的定额外,很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也往往会设定一定的定额。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市场中,工程价格实际上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波动的。其次,在工程定价这一过程中,参考的计价资料也一般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标准,其他地区的价格资料往往较难反映到建筑定价过程中,换句话说,这种定额无法较为真实地反映建筑工程市场的地域差异。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然而,我们看到,如今采用的这种凸显“计划性”建筑工程造价方式,并不利于建筑市场的良性竞争与发展。 2、 工程招标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程价格指的是建筑工程单位产品的基本直接费用,其包括合同价款、追加合同价款以及其他款项。其中,合同价款指的是按合同条款约定完成全部工程内容的价款。 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应该通过建筑工程所在地招投标监管机构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定价。所以,依照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和概预算定额等与造价相关的资料所编制的标底价是建筑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其对竣工决算具有指导性作用。如今,建筑工程项目大致采用招投标的形式,然而招投标制度还不完善,对 规定应当的某些工程不实行招标,这一制度较为明显地体现出现有的建筑工程招标管理缺乏科学性。 3、造价工程管理相关体系尚不完善 造价工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健全有效的行业法律法规。至今为止,我国在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期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然而由于工程造价市场发展的迅速,已出台的条款已不能满足行业现实发展的需求。这些略显陈旧的相关条文不仅不能在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上起作用,甚至会阻碍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二,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不到位。在建筑工程的监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行政管理“九龙治水”这一多头管理的现象,职权不清、权责不明。 4、 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若想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造价师这一职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工程造价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它更是一项艺术活。然而,就目前我国造价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形势来看,确实不容乐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现有的造假是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在管理机构遇到工程预算、编制与审核的问题时大都依靠工程定额来进行,这一过于简单、陈旧的方式,自然无法满足当今市场经济下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新要求,从而导致无法很好地展开后续施工工作的监管。其次,部分造价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无法抵抗不法利益的诱惑,严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四、 有效优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分析 1、 提供与完善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以往的政府管理方式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计划性”太强,缺乏对整个造价过程的动态性、整体性分析,长此以往,我国的造价工程必将失去发展主动性。要想深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转以往的政府管理方式为行业管理。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辅助行业内人员转变工程造价管理的固化发展理念,让他们自主投入到现代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大潮中。 2、 提高造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如今的建筑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市场上对其的要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的从业者对于经济法律、建筑工程合同和招投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极其缺乏。然而,造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规范又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3、 加强法制化管理与监督 要规划造价管理过程,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工程造价市场改革,让建筑工程造价完全进入市场化法制阶段,健全一系列相关的法律的约束,使工程造价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最终形成统一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市场工程建筑体系。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浅议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整个建设项目的工程管理需要,合理、正确、有效的控制及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工程造价工作者应该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现状及意义,然后探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措施 工程造价是反映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标,合理确定和全面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对工程建设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工程造价的认识不深,管理不力。在设计阶段伊始,对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设计概算的编制不能按所处环境及时间范围内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的分析预算;对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因素预测不准;在施工过程中,劳务设备材料等影响因素变动对预算的影响;在合同签定时,对工程特点、工期长短,结合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包干系数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将工程建设完全交予市场来调控,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1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在实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完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制度,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直接参与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存在将主要精力投入在预算与结算上的普遍问题,着重于计算细账,反而是事倍功半,未达到控制的目的,也没有实现管理的目标。“三超”现象频频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严重影响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的金额大小可以直接判定建筑工程的投资消耗资金的大小。 2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贯穿并影响项目建设的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同时在建筑企业的工程运营期间,合理的造价控制能够极大的减少工程资金的消耗,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为建筑单位带来无与伦比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助于施工单位对人力、财力、物力等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企业结构,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单位所积极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经济效益,怎么才能将最低的资金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最让人满意的价值回报,是每一个人都会积极考虑的问题。从这一根本上采取相应合理的资金消耗计划,能够更好促进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项目前期的造价控制普遍被建设单位忽视,重点过多的投入在施工阶段,如施工图的预算审核、工程结算款等。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普遍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合理投资与效益管理都有严重的影响与困扰。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往往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及管理人员的重要性。 3.2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不够,未能做到成本的合理节约,未能实际结合经济与技术问题,未能及早发现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甚至造成无法弥补,以及相关其他问题导致的成本不可控制状况。 3.3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不完整,各环节未能紧密相扣,如投资预算、设计概算、合同价等分别、各自管理,未能紧密相连。报价与经营管理人员未能很好的进行沟通,管理细节上存在漏洞,导致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社会平均水平完成各自的工作。 3.4建筑企业未能形成科学的评价管理系统,缺乏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导致企业缺失合理的报价体系,直接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建筑物的完成,珍贵的经济技术数据也会随之消失,从而使企业丢失了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5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这些法律逐渐不能满足造价管理更高水平的需要,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工程控制与管理现状复杂多变,以往的内容已经不能涵盖工程造价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的情况。法律法规的欠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真实、有效、合理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6造价控制管理忽视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到现在要求工程投资做到事情预测和事中控制。但是就目 来看,大多数的做法是把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对于设计则没有足够重视。这种轻经济中技术、轻决策重实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提高。 3.7没有健全的工程造价资讯机构。近年来,一些工程造价的相关资讯机构正在迅速发展,但是目前管理制度部完善,配套的设施也不健全,所以各种资讯 机构也很难执行下去,这就要求重视资讯机构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资讯机构按照规定办事,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的公正性,促进招投标工作的有序进行。 4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快工程造价市场化进程,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在计价方法上,实行量价分离原则,这符合国际上习惯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建设合同条件)的要求。这种计价方法的优点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量是由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的测算由发包方完成,投标单位不用再次计算;可以保护承、发包双方的合法权益,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发生变化,工程造价也作相应变化,把双方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有利于发包对项目投资的控制;对于工程计价中的利润,应以社会平均利 润为标准,考虑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工程供求关系由企业决定利润水平。 4.2改变造价费用结构和计费方式改变目前的造价费用构成和计费程序,将间接费等需要按照规定取费程序计取的费用计入综合单价中,同时将实体性费 用与措施费用分开,以利于各企业采取新工艺、新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措施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 4.3改革造价咨询部门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让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中坚力量;对各类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脱钩改制,借鉴国外造价咨询企业的先进经验,提供咨询企业实行合伙制,变有限责任为无限责任,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政企不分、责任有限的状况;尽快制定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专责任赔偿方法,以解决目前国内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的不良现象,增加咨询机构的责任风险,以提高咨询企业的信誉、公正性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态度;拓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服务面。在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中,由造价咨询机构委派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或施工、监理单位内部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的投资控制、施工管理、合同管理4.4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必须由法律的保障和规范,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各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可遵循,工程造价管理应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行政法规,在当地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利用地方规章有 效地保护了施工企业的利益。 4.5建筑工程造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关键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因此,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与设计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及早并及时的对工程项目进行相关的合理对比分析,及时反应造价信息,必要时要联合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的讨论与验证,以便做出合理的预算。这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过程与工程预算都要遵循国家的标准设计,以促进工业化水平,加速工程进度的脚步等。 4.6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除少数拥有造价工程师资格证书外,绝大多数是持预算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低、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 对造价工程师的培训,应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自己的定额,在编制投标报价时,才能正确掌握材料价格、机械使用费、劳务市场价格及市场行情,才能对市场的走势作出预测。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投资的确定与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化,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既要两手抓又要一手硬。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建设单位要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发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注意分析和充分利用建设周期中的各种信息,与市场紧密相连,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积极有效的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优化探讨 【摘要】从建筑工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阶段论述了相应阶段造价管理方案优化要点。 【关键词】造价;方案;优化 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其主要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确定工程造价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工程造价管理由原来的概预算管理向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由静态管理向静态管理转变,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但实际造价管理往往被视为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而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对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实现其预期经济效益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优化措施 1.1 正确把握投资决策 项目决策即选择和最终确定投资方案,其是建筑工程的源头,在决策前应将不同方案进行及时的技术和经济方面比较,在投资决策阶段应首先建立工程项目控制制度以对各岗位实行分工控制,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在决策阶段收集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资料,并应充分做好市场研究,并对搜集到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依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和标准,最终落实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最后应对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优化,即根据实际情况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比较,并尽量简化工艺流程、节约建设资金,并应从全局、全方位出发充分考虑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工程投资在实现项目要求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空间,从而真正发挥投资预算的控制作用【1】。 1.2 优化设计 工程设计时将建设项目从计划变为现实的首个阶段,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进度、质量及成本,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阶段造价方案优化应加大对设计单位图纸质量的监督和审查,并通过设计概算规范化措施将已经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以避免人为的扩大设计规模所需费用,并应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利用,推进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化工程设计的经济指标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进而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执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即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在保证受控于决策投资的设计文件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控制,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照施工图设计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各个专业设计进行控制。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以做到技术与经济统一,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经济支出并作出方案比较以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造价意识,造价编制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以为设计人员提供信息,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见分晓的现状,实现动态控制投资的目的【2】。 在建筑设计上应做到健康、舒适、低耗以及绿色环保、节能等,并优选建筑朝向、日照分析和建筑布局,合理布置采光通风与建筑平面,并应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和使用面积系数,优选节能型门窗以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结构设计上应从基础选型、持力层、承载力选用,基坑围护及防水方案,钢筋连接及其应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合比,地下及地上结构选型以及楼板结构选型等方面考虑;专业设计上应考虑给排水方案,污水处理方案以及雨水收集并利用方案,燃气、供电配电方案,用户设施智能化方案以,绿化与景观方案以及专业设备选型和专业建材选用和垃圾处理方案等方面考虑。 1.3 招投标优化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工程招投标工作首先应充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并可促使投标方在质量、价格和周期等角度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竞标方降低成本以及招标阶段造价控制的优化,同时由于建设项目受到价格规律的影响,因此只有充分遵循市场价格机制,基于市场的供求情况和价格规律才能做好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建立企业清单定额库。企业应结合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自己的定额以反映自身企业能力,由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导致企业定额水平存在差距,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的原则,具体实施可通过定额修正法、经验统计法、现场观察测定法等方法,最终实现能够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内部企业定额。 建立造价指标分析子系统。造价指标是反映工程造价构成的技术经济数据,包括工程造价指标和工程量指标两大类,造价指标分析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造价指标查询、对比分析。工程造价指标应反映工程项目每个分部分项的合同金额、单方造价,工程量指标应反映工程项目的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单方工程量以及平均造价等,并可对不同项目间的造价指标可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可为快速估算提供依据。在进行快速估算时可根据拟建工程的相关信息在工程造价指标库内查找相似工程造价指标,并可在查找到相似的指标后通过分解合并调整拟建工程的快速估算;可作为公司内部审核的依据。公司在编制成标书后可通过造价指标分析模块和指标库内的同类工程进行指标对比偏差,对存在较大偏差的应对标底重新检查以提高效率【3】。 1.4 施工阶段优化 项目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该阶段也是投资消耗最大的阶段,因此该阶段也是整个项目建设中必须优化造价管理方案的阶段。在人员组织上应强化任务与职能的分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落实施工跟踪的人员,并详细的编制该阶段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应采取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方式合理利用资金,以对工程造价目标进行风险性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应措施;应控制施工变更以免对造价带来较大影响,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应进行严格审查,并继续寻找潜在的可节约资金的可能性,并对主要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1.5 竣工阶段造价管理优化 竣工阶段造价管理方案优化也是整个造价管理优化的组成部分,该阶段首先应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确定过程中应科学的审核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以为工程资金的合理利用提供保证,同时应进行工程竣工后的相关工作,利用统计预测、对比以及因素分析法等进行合理评估以实现对工程最后阶段造价管理进行优化。 2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集技术、质量、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工作,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应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使其与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密切联系,因此要求工程参与人员各负其责,从各自的范围着手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利用,最终才能实现建筑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建筑造价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对策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实际上就是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全部资金消耗,简言之就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成本。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各种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建筑市场上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 1、建筑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项目自投标至竣工全过程,均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也就定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压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到的金额比较大:实践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涉及金额都非常的大,造价较高,数百万、上千万的投资非常的平常,甚至有些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可达数百亿;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差异性较大:由于工程项目的用途、功能以及规模要求等有所不同,对工程中的结构、造型、空间设置和装修等,也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建工程项目造价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工程造价动态性:工程项目自其施工设计至建设完成交付全过程,均需要较长的施工。在这一段时间里,因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工程项目的造价呈现出动态性特征。例如,方案的改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价格上的浮动以及工资、取费费率等的随意调整等,加之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变化,都可能会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际上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期间均处于不确定性状态,当竣工决算完成后方可确定具体造价;建筑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工程造价层次性主要决定于工程建设自身的层次性,不同的工程项目总是包含着多项独立的单项建筑工程,且这些单项的建筑工程又由多个建筑单位的施工工程组成。在该种运行模式之下,工程的造价主要有三个层次,建设工程项目的总造价、单项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若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各项目进行细致的划分,则可能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层次发生更深的变化。这种由实际情况造成的不同分工,使建筑工程造价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性特征;建筑工程造价自身的兼容性:兼容性表现在其自身的特点、工程造价构成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同费用间的交叉与融合等。 2、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初期的各项工作规划的不够细致,落实效果比较差。长期以来,建筑工程项目业主方最为关注的是施工中的投资管理工作,并未将影响投资较大的因素,即设计阶段作为管理的重点;设计人员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只顾着选择建筑结构方案,而且对设计方案中的相关经济因素缺乏重视和分析研究,因此导致多数工程项目因建设施工前期的可行性缺乏考究、效益分析以及方案设计没缺乏科学的论证等,导致设计方面的投资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设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多存在着很多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同设计人员跟你讲中标方的要求,对设计进行变更、随意抬高设计标准,这些因素的存在均造成了工程造价的大幅度提高。 第二,工程造价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干预现象。 当前国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思想观念依然比较落后,有人对工程造价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概念与认知。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没有对建筑工程造价予以全程动态控制,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也缺乏动态管理的意识。随着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施工材料市场上的价格监管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市场管理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当前国内市场的材料价格总是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出现加大的变化, 场调节作用变得更加的明显。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市场的价格变动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由此可见,市场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虽然有其优势,但并非万能。基于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转变这种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杠杆作用,对房价进行适当的调控,以免出现房地产泡沫现象。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依然影响很大,市场观念相对比较淡薄,部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市场价格管理中的政府干预范围比较大,对工程造价管理采用老套方法,因此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有效性与客观性。 第三,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与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当国内各地区均已建立了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但具体职权上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和执行,即功能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反。除工程管理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到工程的造价管理或者之中,造成造价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这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部门在实际上从属于工程技术部门,根本起不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之作用,所谓的控制工作只不过是流于形式。 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建筑工程总价特点、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管理,确保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就必然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法制建设力度,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法律手段来规范施工方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各种市场行为,并依法对实践中的各种垄断、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同时,不仅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开放、统一和平等的现代市场管理机制,并逐渐打破传统的关卡壁垒以及地区保护模式。对实践中尊重着质量问题追查到底,一旦发现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筑行业非常需要复合型的造价管理人才。基于此,笔者建议加快造价管理步伐,培养高素质造价管理和执业人员,并制定培训与教育计划,尤其要注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知识加强学习与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2)对工程项目招标阶段的造价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在这一阶段,应认真编制招标文件,签订建设合同,把握好招标过程以及合同中的策划要求,尤其要注意以下内容:招标方式的确定、保函或者保证金的应用、报价的形式、拟签约的承包商数量与发包方式的确定、比较重要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价格形式的确定。对设计过程实施监理制度,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的科学合理,造价管理在限额范围之内,可有效做到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益。同时,还要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方法,它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从实践来看,限额设计方法可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为确保限额设计方法能够达到预期之目的,设计人员应当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技术经济也比较的了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多方案之间相互比较,因为设计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初期阶段就能确定下来,而是应当在多个方案之中相互比较和衡量,这样才能确保其实用性和经济性。 (3)对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该工程项目建设的核心,该阶段的造价管理非常重要。实践中,应当正确合理地选择管理模式,对图纸和要求非常的熟悉,对日常管理中的常见工程造价变化及重要环节加强造价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对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工程的变更予以严格的管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避免返工等现象的出现。对于实践中费用相对较高的施工设计方案变更,应经设计、建设、监理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联合商榷和研究,最后做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合同之外的各种费用开支。同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深入施工场地,去详细了解该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造价管理工作的 准确性与实效性。 (4)对竣工阶段的结算过程加强造价管理与控制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而言,它也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工程造价是竣工决算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认真对各项资料进行审核,尤其要注意工程量的计算准确与否,看其是否存在着重复计算和遗漏现象。同时,还要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全过程费用开支、取费予以严格审查,以确保其合理性与准确性。在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过程中,应当做好工程造价审查相关方的关系处理工作,这也是确保工程结算与造价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应当加强重视和造价管理理念、模式的不断创新。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措施: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探析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与控制 0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指的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工程各阶段的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节,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最终达到节约工程建设资金的目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对建立健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改进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除了继续按照全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思路对工程造价管理进行改革外,在计价依据方面,首次提出了“量”、“价”分离的新思想,改变了国家对定额管理的方式,同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设想。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它主要包含的特点有: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负责,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作用等等。 1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1.1 在现代社会,随着项目性质的改变,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很多大型项目的性质近年来已经改变,随着这些改变,改善项目管理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首先发生的一个改变是商业发展项目的融资、设计、营销和管理的创新,导致私营部门商业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和日益复杂。特别是集零售、办公、住宅和其他设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纯商业性质的,其成功或失败都倚靠管理团队保证开支不超过预算的数字。随后一个改变是项目融资的其他创新导致私营部门日益深入参与此前只有政府才会涉足的建造和营运。如果未能恰当地控制成本,则整个项目可能一败涂地。因此今日的大型项目的私营部门投资程度很高,从而导致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于是,在这种现状下造价控制的重要地位便突显出来。 1.2 我国目前造价工程师处于紧缺状态,由于考试要求严格,资质审查细密,迄今已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证者,全国只有十万余人,而全国预计需求则在100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一个人才缺口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因此人才也是制约造价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根据这两个问题,工程造价在未来的发展必定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另外在人才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催生出大量的工程造价培训机构和造价人才服务机构,这样又会面临新的问题,例如会有许多不够资质的培训机构会培养出一大批貌似合格的“造价师”,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造价人才,还会有一些新的人才服务机构,打着造价人才招聘的旗号四处敛财等等,这些都是目前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但终究到底,相比以前工程造价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想加快工程造价的发展步伐,国家和协会还有个人都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以行业规范自律,工程造价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2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咨询等工作。相对的,我们国家的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建设的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促成了国内外市场经济的融合。而国外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又在总体上高于我国,在工程总承包市场势必会对我国的企业造成冲击。 2.2 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的协同办公模式,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应全新构建中国工程造价分析的技术框架,工程造价人员在造价分析时,应具有企业级和行业级实时准确动态的造价关键要素的数据库支撑,即工程量、价格、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企业定额)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自增长积累和自完善机制,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1.1 加大力度投入到每一年全国各个地区的造价行业的薪资调查中。尽管人才十分紧缺但是我们要给这个行业提供一个有理可循的薪资参考,这样可以避免人才的漫天要价,也可解决企业不知该开出多高的价格而烦恼。 3.1.2 人才培养从学校抓起。每年继续举行校园招聘。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鼓励并建议用人单位多自主培养人才,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抓起,这样给同学们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可给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冲过程。 3.1.3 继续扩大跟企业之间的交流,及时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助于服务于企业。由于地域,地方政策的不同,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档案,针对这些不同需求的企业一对一的研究,一对一的为他们提供帮助,达到即使没有分管人力资源的专职部门也可以让这个部门的工作超值超量的完成。 3.1.4 扩大人才的面。因为造价行业本身是一个针对性局限性都很强的行业。但是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确是相当的高。所以扩大这个行业的人才面,使其资源共享,打造中国最优质的土木人才资源服务机构。 3.1.5 工程造价的发展离不开更多人的努力,呼吁行业内外的相关机构和个人,都能提出有利于工程造价行业良好发展的方法,并一起为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工程造价体现出中国土木工程中应有的价值。 3.2 加强工程招投标,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3.2.1 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又能保证工程按质按时完成的中标单位。应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资质情况、施工能力、设备状况等,对它们予以综合的考虑。 3.2.2 严禁人为地要求施工企业压价让利和提出垫资施工等条件,禁止招标人员利用施工企业找活心切的弱点。 3.2.3 对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编制质量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 3.2.4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投标的监督。 3.3 积极推行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它是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它是国际通用计价方法,也是建立在充分完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之上的进行的,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 3.4 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为具有快速准确的动态造价分析能力创造条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分析,将工程建造过程中所有变化的因素融于一体,掌控动态造价成本变化过程。 3.5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尽快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机制,监控法律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给这个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完善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提高造价人员的素质,是为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基础。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只有提高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能力,才能最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分析 摘要: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的工程造价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建筑工程整个开展过程中工程造价都是贯穿于始终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会给开发商节省下一大批资金,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造价都会控制好的,工程的超预算现象一直存在。为了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超预算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1.1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 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性工程,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如果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工程来说,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很多都是别的部门调任过来的,对工程造价知识根本就是外行。就更谈不上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控制了。 1.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不到位 工程造价问题贯穿于工程的始终,所以工程造价也应该将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特别是一些潜在影响因素和工程的不定项因素,在综合预算确定后还应该确立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造价预算。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成本也会因时而变,这些都是工程造价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工程造价预算要从项目工程实际出发,全面控制,合理预算。 1.3造价控制程度不足 工程项目主要分为设计、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因此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多工程造价预算人员都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而导致整体造价的增加,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1.4造价控制和其他环节控制脱节 以上我们介绍到,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建筑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和每个环节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造价控制和其他的工程环节相脱节的话,很多方面的造价控制肯定会考虑不周。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人员素养的缺失,会对各个环节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时间,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 1.5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多 施工设计是施工过程的首要阶段,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计划实施的,每一步施工都会在施工设计图上找到依据,因此如果最初的施工设计环节考虑不足,很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造成造价超额。但是施工设计环节处理要控制工程造价,还需要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的高质量的完成。 2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控制 2.1控制施工设计环节,熟悉施工图纸 施工设计阶段是工程的重要阶段之一,特别是施工设计的结果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影响更为直接。施工设计要综合考虑工程管理目标,将资源有效的合理配置起来,将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设计到位,让每一个施工设计环节不出错。施工设计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施工图纸上,施工人员也是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每一步施工,施工图对于工程的人力、物力、原材料等成本都进行了规划,所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只要施工图的设计是合理的,那么造价控制也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在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设计环节方面出任何差错。 2.2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工程造价预算的主题是人,所以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最终的造价预算。为了有效防止工程造价发生超预算,提高现有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所有的预算管理人员要充实自己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做建筑工程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流程。市场具有波动性,所以预算管理人员还要具有熟悉建筑市场的能力,能够对市场的变动方向和物价调整宏观认识,将建筑材料的市场波动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建设单位总该多组织技能培训和专家讲座,加强人员管理。只有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才是保证造价预算合理实施的有效方法之一。 2.3重视工程整体的工程造价预算 预算控制工作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紧密相关,任何项目出现超额预算对整体预算水平都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建筑单位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因利益需求产生的贪腐、谋私等现象。监督形式应该保持多样性,定期抽查和随机检查交错进行,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保障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另外,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还需要对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成本投入进行有效地控制,切实保障各阶段造价控制的准确性。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单位的效益,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必不可少,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推进工程的顺利进行,而超预算则会给工程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施工工期和效率。影响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全方面的,建设单位要宏观掌控,全面控制,在确立工程造价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都要进行控制,明确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素质、落实预算编制工作、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等,保障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居莉 单位:沈阳宝丽隆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途径浅论 摘要: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受到建筑工程的工期、参与人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效管理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可以尽可能的节省工程开支,降低投资成本,这对于项目建设投资人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项目造价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分析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实际参与工程造价计算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存在问题;控制途径 建筑工程往往过程复杂,建筑公司在项目进行时一般都会将总项目分解为多个项目,分别完成,由于项目分类的不同,项目中会使用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建筑装饰、施工面积、施工工艺手段各有不同,相同类型的项目也会因建筑等级、建筑标准等的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都会导致工程造价各有不同。因此,建筑行业内工程造价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是建筑施工单位始终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建筑企业关心的焦点,下文将简要分析当前建筑单位在造价控制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几点控制方法,仅供参考。 1当前工程造价控制出现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指工程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总金额。工程造价控制,即在确定造价目标和各部门造价管理责任的基础上,造价人员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规范,对建筑管理活动科学组织优化,全面统一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程投资利益最大化。项目造价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投资人员控制投资的重要依据,应该体现在项目进行的每一个细节中。现下许多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双方的共同利益。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前期招标和后期竣工结算要严格把控,但施工阶段被忽视,或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造价控制渐渐放松、施工过程出现物料浪费等现象,加上施工过程由于环境、气候及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工程实际耗费的资金严重超出工程预算,忽略了设计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流程的确定都是设计阶段的关键内容,它们对于工程造价影响较大,但大部分建筑工程都更重视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而忽略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导致工程造价超出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2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途径 2.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过程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应贯穿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等整个阶段,由于建筑工程周期长,涉及面积广泛,投资金额巨大,项目工程造价的调整计算呈现多次性、分项性。项目造价多次性具体表现为,造价公司在工程最初的准备阶段(项目投资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初定稿、项目招标、签订施工合同)到实际施工阶段,再到工程完成验收的整个阶段都会因为气候、施工技术等实际因素多次调整工程造价。项目造价的多次性则表现为,在建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将一个总项目分为多个分项目,工程造价则按每个分项目分别计算,然后将各分项目造价费用与人力、设备及其它费用汇总,形成最终的工程造价。 2.2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本文主要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工程施工及项目审核验收的整个过程简单分析,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希望对相关企业及人员有所启发。 2.2.1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决策是建筑工程开展的第一步,投资决策对于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应重视建筑工程决策阶段的控制。决策阶段预算控制应该做到下面两点: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投资决策时的工程造价估算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筑工程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必须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预算工作。准确的造价预算离不开工程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因此,造价预算之前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供电系统都必须都详细的了解,工程资料一定要详尽、真实,保证预算编制人员准确估算项目支出。此外,造价人员必须对建筑设备及原材料的种类、质量、价格充分了解,并根据市场规律有效预测这些物料信息可能出现的变化,提高工程报价预测的准确性。 2.2.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本身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但是,工程设计决定了建设施工所用的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等等内容,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十分重要。在设计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控制流动资金,以保证建筑施工阶段资金的安全性。 2.2.3工程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大多数企业在承揽建筑工程时都需要使用招标投标来进行,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招标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建设施工招标都适应低价中标法进行评标,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承包权,在投标过程中不断的缩减工程报价,获得承包权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采取其它方式要求增加工程投资,这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十分不利,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工程投标过程中建筑方应加强对承包单位的审计工作,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应标单位承接工程,针对招标过程中的收费情况制定一定的标准,合理进行工程标价。 2.2.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的实施是工程建设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控因素最多的部分。为了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加强工程预算控制,避免工程造价超支;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控制流程,对此相关单位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工程造价监督力度,尽可能避免因人为原因导致的经济损失;积极引进优秀的施工设备及施工技术,减少施工人员作业量,缩短工期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加强造价控制过程的跟踪审计。项目实施前必须对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最佳的设计施工方案,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还需做好相应的跟踪审计工作,对于设计中对现实情况预测有偏差的部分及时调整,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2.2.5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工程建设过程,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审查,核算工程造价,竣工验收阶段发现任何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交付,因此,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不能忽视,这一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体环节进行检查,总结资金的整体流动情况,准确核算工程造价。 3结语 建筑造价预算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造价管理人员精准把握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要点,实地考察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针对造价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发挥造价管理控制工作的效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将建筑项目利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简单分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还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建筑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准确性,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王慧琴 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柳湾煤矿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途径 摘要: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受到建筑工程的工期、参与人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效管理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可以尽可能的节省工程开支,降低投资成本,这对于项目建设投资人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项目造价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分析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实际参与工程造价计算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存在问题;控制途径 建筑工程往往过程复杂,建筑公司在项目进行时一般都会将总项目分解为多个项目,分别完成,由于项目分类的不同,项目中会使用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建筑装饰、施工面积、施工工艺手段各有不同,相同类型的项目也会因建筑等级、建筑标准等的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都会导致工程造价各有不同。因此,建筑行业内工程造价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是建筑施工单位始终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建筑企业关心的焦点,下文将简要分析当前建筑单位在造价控制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几点控制方法,仅供参考。 1当前工程造价控制出现的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指工程建设过程中花费的总金额。工程造价控制,即在确定造价目标和各部门造价管理责任的基础上,造价人员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规范,对建筑管理活动科学组织优化,全面统一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工程投资利益最大化。项目造价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项目管理投资人员控制投资的重要依据,应该体现在项目进行的每一个细节中。现下许多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项目双方的共同利益。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企业前期招标和后期竣工结算要严格把控,但施工阶段被忽视,或工程进行过程中由于工期较长,造价控制渐渐放松、施工过程出现物料浪费等现象,加上施工过程由于环境、气候及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工程实际耗费的资金严重超出工程预算,忽略了设计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流程的确定都是设计阶段的关键内容,它们对于工程造价影响较大,但大部分建筑工程都更重视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而忽略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导致工程造价超出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 2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途径 2.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过程 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应贯穿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等整个阶段,由于建筑工程周期长,涉及面积广泛,投资金额巨大,项目工程造价的调整计算呈现多次性、分项性。项目造价多次性具体表现为,造价公司在工程最初的准备阶段(项目投资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初定稿、项目招标、签订施工合同)到实际施工阶段,再到工程完成验收的整个阶段都会因为气候、施工技术等实际因素多次调整工程造价。项目造价的多次性则表现为,在建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将一个总项目分为多个分项目,工程造价则按每个分项目分别计算,然后将各分项目造价费用与人力、设备及其它费用汇总,形成最终的工程造价。 2.2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本文主要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工程施工及项目审核验收的整个过程简单分析,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方法,希望对相关企业及人员有所启发。 2.2.1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决策是建筑工程开展的第一步,投资决策对于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应重视建筑工程决策阶段的控制。决策阶段预算控制应该做到下面两点: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重视投资决策时的工程造价估算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筑工程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必须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性,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重视决策阶段的造价预算工作。准确的造价预算离不开工程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因此,造价预算之前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对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供电系统都必须都详细的了解,工程资料一定要详尽、真实,保证预算编制人员准确估算项目支出。此外,造价人员必须对建筑设备及原材料的种类、质量、价格充分了解,并根据市场规律有效预测这些物料信息可能出现的变化,提高工程报价预测的准确性。 2.2.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本身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但是,工程设计决定了建设施工所用的设备、材料、工艺、流程等等内容,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十分重要。在设计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控制流动资金,以保证建筑施工阶段资金的安全性。 2.2.3工程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大多数企业在承揽建筑工程时都需要使用招标投标来进行,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招标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建设施工招标都适应低价中标法进行评标,施工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承包权,在投标过程中不断的缩减工程报价,获得承包权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采取其它方式要求增加工程投资,这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十分不利,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工程投标过程中建筑方应加强对承包单位的审计工作,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应标单位承接工程,针对招标过程中的收费情况制定一定的标准,合理进行工程标价。 2.2.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 建筑工程的实施是工程建设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控因素最多的部分。为了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加强工程预算控制,避免工程造价超支;严格规范项目管理控制流程,对此相关单位可以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强化工程造价监督力度,尽可能避免因人为原因导致的经济损失;积极引进优秀的施工设备及施工技术,减少施工人员作业量,缩短工期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法;加强造价控制过程的跟踪审计。项目实施前必须对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最佳的设计施工方案,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还需做好相应的跟踪审计工作,对于设计中对现实情况预测有偏差的部分及时调整,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2.2.5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竣工验收是工程建设的最后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工程建设过程,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审查,核算工程造价,竣工验收阶段发现任何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交付,因此,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不能忽视,这一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项目工程建设的整体环节进行检查,总结资金的整体流动情况,准确核算工程造价。 3结语 建筑造价预算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造价管理人员精准把握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要点,实地考察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针对造价预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发挥造价管理控制工作的效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将建筑项目利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简单分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还可以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建筑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准确性,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王慧琴 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柳湾煤矿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策略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者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有着积极意义,良好的控制策略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能将现代化管理理念贯彻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经验,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效控制的策略,希望对相关部门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对建筑工程造价产生了深远影响。通常情况下,整个建筑工程耗时较长,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波动,这使工程造价成为建筑成本的重要变量,也是工程建设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建筑工程领域不仅存在原材料价格的激烈竞争,建筑工期和质量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尽可能地使有限的投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建设单位务必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化资金使用比例,使之科学有序地运行,降低投资成本。此外,建设单位要和施工单位进行有效协商,并签订合同,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造价的问题也陆续显现,若不得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1.1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意识淡薄 据调查,许多建筑工程负责人对于工程造价的监管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工程的运转长期处于工程造价的盲区,最终使成本大大超出预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工程造价的重点在于预算,只要预算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造价就出不了什么大问题。事实上,对于工程造价的监管属于动态的过程,由于工期较长,各个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都会有所波动,因此预算并不能反映这一动态过程。同时,国内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的造价管理属于定额模式,只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采用了清单模式,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充足的能力制定定额,因此无法真正控制工程造价。 1.2整个工程的不同造价管理阶段联系不紧密 建筑工程造价通常要经历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决算价6个阶段,它们彼此联系,缺一不可。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这6个阶段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甚至脱节。这主要是由负责方不同导致的,每一个阶段有其不同的责任人,其管理造价的方式有所不同,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1.3建筑行业内造价信息不流通 建筑工程造价对于整个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工程已经竣工,其经验和教训仍值得其他单位和部门借鉴。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工程单位并不愿将造价信息资源共享,这些资料仍归原单位所有,大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另外,许多建设单位的投资估算方式仍处于静态控制中,这种方式使建筑工程后期开展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方式与前期差异很大。 2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策略 就工程造价的控制现状而言,由于缺乏对实际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使前期的管理方案难以适应后期的建设情况,最终导致前后脱节,自然无法适应当前的造价管理。下面,我们就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2.1工程在招标投标阶段要严格控制造价 工程在招标投标阶段,不得徇私舞弊,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招标投标,这包括对招标信息的真实公开和及时,力争招进的都是一些有长期建设经验的、信誉度高的、责任意识强的企业。随后要进行合同拟订,初步设定造价范围,优化资金的使用,对建筑工程的标底预算进行最终确定。 2.2重视建筑工程设计对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设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设费用及投入时间长短,因此要对工程设计进行严格把关。第一,要加强对设计图纸质量的监督管理,使其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障设计质量。第二,建筑工程要科学规划概算方式,最后得到的工程造价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定,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超额预算的发生。第三,制定对工程设计的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设计图纸,设计部门就要加以鼓励,反之,对于滥竽充数,影响企业效益和工程效益的设计要给予适当惩戒。同时,工程设计要进行限额管理,使之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工程设计关系到建设单位双方的共同利益,一方想要多报结算,另一方想要减少造价,因此需要双方进行有效协商,最终签订承包合同。 2.3完工后对结算造价进行控制 建筑工程竣工后往往存在结算造价超过预算的情况,这需要双方严格审查各项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看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发现重复项目要及时删除,共同解决结算纠纷。 3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的整个过程,要想避免资源浪费和高成本,建设单位就必须在招标阶段控制成本,并重视工程设计对造价的影响。同时,要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有效合作,在签订有效合同的同时为双方带来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谢劲松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审计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探索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需要对工程进行造价控制,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工程的整体投资,本文就来浅析一下造价管理的优势在施工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 工程造价;施工阶段;优势 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落实合同、实施投资控制的过程,是工程目的最终实现并且产生工程实物的过程。从经济的角度看,建筑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工程造价的竞争,谁既能保证质量和工期,又能注重成本的管理,一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谁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走向成功。但是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工程现场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程施工中的工程造价,对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来谈一下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优势的体现。 1工程造价概念分析 1.1工程造价的定义 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对于房屋建筑项目,建造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投资估算、设计和修整概算、施工图纸预算、工程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同时以投资者和业主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对于投资费用,像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而从建筑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工程项目的承发包价格。 1.2工程造价的主要职能 其主要的职能包括评价、调控、预测以及控制作用;其中评价作用,主要是指对项目投资科学性的评价工作,同时也是评价建筑安装企业的经营是否合理的参照标准。其中调控作用,主要是指国家对于物资消耗、建筑规模以及投资的调控。其中预测作用,主要是指对于工程造价的前期预测,为后期的项目投资和造价管理奠定基础。其中控制作用,主要是指对于投资,以及建筑商品供应企业的控制。 2工程造价的优势体现 2.1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不浪费时间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从工程的整体条件出发来进行考虑,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准备不充分造成施工过程的不顺畅,应该提前做好设备、材料等的进场安排和施工人员的排班和基本负责的内容,从而减少时间的浪费。工程造价可以在施工之前就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梳理和组织,确保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有条不紊,既不手忙脚乱,也不浪费施工的时间。 2.2能够把握施工周期,方便竣工结算 对于工程造价的制定,工程合同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工程造价要根据合同中的要求进行制定,比如合同中规定用什么材料、什么设备以及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施工团队,当然,最主要的一点还有施工的时间,对工程进行工程造价可以使施工团队把握好施工的时间,尽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快的完成工程的实施,又好又快的竣工。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工程造价的人员会建立台账,对于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等一些问题,需要及时仔细的做好记录。在施工阶段,设计变更审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施工人员既要确定变更材料的签字、盖章证明,也应该做好由于设计变更而导致的成本预算的变化,做好材料的审批、认证和保管,为竣工结算做准备,方便竣工时的结算。 2.3确保工程质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施工造价可以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与协调,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机械、材料和资金的使用,合理的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施工中出现的人员安排重复或者人员空缺,也能避免材料被重复计算使用的失误。工程造价中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够为施工方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在工程造价中对施工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和估算,包括对于突发情况中出现的一些需要重新购买材料、设备以及重新招聘施工人员的费用全部进行统计,把施工中不需要的一些材料和设备等都进行从新的统筹组织,从而既能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还能抱枕工程的顺利实施。 2.4严密合同条款,优化施工组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三方面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包括工程实施范围、工程数量、计费方式、浮动率、检测、索赔、风险责任、保险、设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施工合同,工程造价在其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工程造价还能优化施工组织,当施工方便与造价之间发生矛盾时,比如基础土方采用大开挖当然施工简单易行,这针对基础比较密的工程造价肯定是很节省的,但如果基础间距比较大,如果采用大开挖恐怕要比单个基础开挖增加很多的土方量,对造价控制不利,施工方编制组织设计时一般都是从方便施工的角度出发,这样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工程造价来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科学合理的施工造价自然能优化施工组织。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纠纷,像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开发商与承包商之间的矛盾等等。如果是一份好的工程造价,就能尽量避免各方之间矛盾的发生,所以一份好的工程造价是十分必要的。 3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3.1项目决策 项目决策主要是指对于建筑项目和方案的决定工作,决定其是否合理和科学的过程,一旦出现工程量不准确、施工程序不明确以及设计方案不优质,甚至是建筑单位对于投资估算的干扰,都会导致项目决策中投资估算不准确情况。目前我国在建筑设计阶段,存在重质量、重技术、重进度而轻经济性的现象,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不科学、合理的情况。 3.2投招标不规范 招投标是一种常见的商品交易的行为,由于该交易过程管理规范不完善,从而导致在投招标中,出现一系列的工程造价管理不科学的情况;其原因还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化有关,使其导致国家经济受损。 3.3项目施工变化大 目前很多的建设单位,存在盲目动工的情况,对于项目施工中,各个环节的预算、设计方案以及施工要求没有合理掌握,加上在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经济纠纷和责任。 4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管控对策 工程造价管控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过程,因为建筑工程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运,同时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动态性以及层次性;同时建筑市场普遍存在项目规划和设计中造价不合理、投投标制度不完善、以及施工变动大的情况,导致工程造价管理不科学,对此有效的增加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管理的力度和规范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4.1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性;对此应当对于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复审的工作,保证其优质性,从而更好的保证其建筑工程的质量;然后再充分的考虑到其经济性,可以通过限额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然后对于设计方案进行整体的评估,使其在可以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也能合理的控制投资成本,从而更好的保证其科学性和经济性。同时,在施工的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保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分析,对资料进行核实,并经过严格的设计。保证设计的项目齐全,工程量的设计要做到精准,全面。针对不同的项目,具体的进行设计使得设计切实可行,能够达到项目要求的标准。并且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采用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与手段,使得项目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设计出一套经济性与合理性并重的设计方案。 4.2规范招投标制度 在进行招投标时,首先应当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定,然后根据招投标文件,以及合同、编制格式、技术规定,同时也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实际的勘察和测量的工作,从而科学性的编制招投标文件,以及工程量和建材市场价格的掌握,合理的进行报价,在报价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市场因素,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手的经济实力、经济利润等,从而更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通过对招投标的选择,要选择相应的资质条件较好的、实力相对较强的、并且是否拥有类似工程设计的经验是相当重要的,有着类似的工程设计的经验的企业进行项目设计是保障工程能够完整的进行下去并且成功的基础之一。同时在确保招标项目的合理运行中,维护当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竞争的有效秩序是十分必要的。之后还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标管理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通过这套来规范真个招标的过程,以此来提升竞争的良性与提升工程的质量。在评标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公平与公开,使评标的过程是一个诚信的、双赢的过程,而不是一方获利一方受损的过程。还要减少主观原因对于评标的影响,有时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经常会使的一些评标工作的开展变得唯利是图,极大的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问题来影响投标。当投标的工作完成后,对于合同的内容也要有着严格的要求,内容必须保证工程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下去,并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合同的内容也必须明确,简单不能存在语句模糊的情况,对于项目的管理也要规定到合同之中,明确各自的责任划分,避免纠纷的发生,努力的是双方都收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4.3加强合同意识 和同是商品交易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对此加强合同管理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按照合同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也是规避风险和经济纠纷的有效手段,保证其法律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合同资料的管理和储存的工作。工程造价人员除了要出示控制和审核的分析文件之后,还要对于变更的施工阶段,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 4.4管理要综合全面因素 在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时,应当正确的处理好质量、进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优质的设计方案,对于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通过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的成本,因为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大部分的花销都在于建材采购上,所以降低建材成本,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同时还要合理的减少索赔的费用,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动态性和变化性非常强的过程,且工期长、涉及到的内容多,且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变更,或是一系列的安全事故,都会导致经济纠纷和索赔的情况,所以减少索赔费用,也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利润。而质量和安全是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对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规范,就会很多的保证其建筑质量;对此严格的把握其重点,正确的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4.5加强审计工作的进行 审计工作的进行对于整个施工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包括项目的事后审计和竣工审计,还有最为重要的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在这其中事前的审计可以使得整个项目的施工方案变得更加的合理,施工方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的统筹,对于发生的问题能够很好的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事中的审计则可以起到对后续的工作开展进行预判的作用,使得未来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合理有序。并且在建筑这个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许多的波动,其中包括人员上的和资金上的。它对于各种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劳动人员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并且在人员的需求上也受到时间段的影响,难以确定,对于这些人员需求的安排也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其中要注意加强对不同的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人员需求,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的与预算,并且对劳动资源需求的高峰与低谷进行预判,使得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的断流,不会使得人员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工程损失的出现。 5总结 工程的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是对工程招标工作的延伸,是把合同进行实施的过程,对这一阶段的工程进行认真严谨的工程造价,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优势,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能产生重大的意义。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合理的利用各方面的人才,建立一个良好的造价管理系统,加强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使得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金磊 单位:中车置业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作用论文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问题 1.1工程造价控制观念落后 受政府过多的干预影响,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了。因此,政府必须改变落后的观念,放宽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才能实施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合理化。 1.2缺乏健全的工程造价控制法制 一般而言,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是保障工程竣工后的质量能达到设计中的标准。而实际情况是国内对其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比较缺少,导致工程造价控制的混乱,进而影响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进度和竣工质量,这也是导致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长期处于矛盾状态的原因。 1.3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缺乏 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初始阶段,是对整个工程造价进行初步估算的重要阶段。不过,国内的一些建筑工程往往忽视了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预算,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建筑工作必须在设计阶段就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能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工程预算。 1.4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薄弱 这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阶段,也是整个工程资金流动量最大的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否则将会大大增加整个工程的造价。投资决策阶段虽然关键,但是也是很多建筑单位最薄弱的环节,缺乏有效的控制,主要是因为人员关系的混乱,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2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工程预算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基础下,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单位按照工程的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对工程所需要的资金成本进行准确的预估,对工程项目的每个阶段投入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工程预算对开展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的科学性。 在建筑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工作人员会对整个建筑工作的造价进行初步预算,基本确定工程的造价后,施工单位会将整个工程预算支撑文件交给投资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就会制成施工计划书,就是所谓的投资款合同,投资方根据这份合同给施工单位分配工程投资资金,以更好的控制工程的造价。整个预算过程,都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计算,是在对包括施工材料、人员薪资、意外保险等在内的成本进行科学计算和管理后得到了预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 在对工程的成本预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施工中的材料、施工人数、机械设备、各工序计算的费用等都进行了科学的计算,确保了建筑工程成本预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确保施工设计图的有效编制。 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进行预算之后,就能有效编制施工设计图了。工作人员在编制施工设计图时,能依据合理科学预算后的工程造价成本进行编制,还要注意对设计图的直接或间接费用进行准确统计。同时,施工设计图的有效编制,能协调好施工单位的施工成本和投标的报价,保障工程的顺利完成。 (4)能有效提高各项资金的利用率。 在工程预算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合理缩短建筑工程的竣工时间,进而减少工程预算,降低工程成本。还可以对施工后的一些剩余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提高施工材料的利用率。这样就能帮助施工单位实现对工程的每个部分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了各项资金的利用率,进而保证了工程预算的实用性。 (5)能调动施工人员和工程造价管理单位的积极性。 在工程预算中,对施工人员的个人利益也会有合理的预算,从而在不损坏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下,控制工程的造价成本。当施工人员受益后,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施工人员是工程造价管理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跟着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6)能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 工程预算的工序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预算业务素质和专业的技术知识,这也是在无形之中督促造价工作人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同时,对建筑企业而言,要想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了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 3加强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作用的有效策略 3.1做好施工材料预算工作 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必须严格控制材料成本。在材料预算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考察,充分了解材料的出处、管理、运输成本等信息,以便更好的进行材料的购买和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因购买和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 3.2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阶段,必须做好预算工作,控制工程造价。一方面要建立设计竞争机制,以便建筑单位能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国内的设计方案多数是由工程设计院一手操办的,且多侧重于技术指标,忽视了经济价值。因此,建筑单位可以拓展工程设计的渠道,通过外包或者内部职工等方式提高方案设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尽量不要变更设计方案。更改设计方案是建筑工程的大忌,对工程造价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变更设计次数越多的工程,造价成本就越高。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至关重要。 3.3做好建筑工程的科学施工 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阶段,有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给工程预算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要想发挥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有效作用,就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的科学施工。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建筑工程的每个施工工序进行工程预算时,要结合每个工序的特点和施工设计图等开展,关键是最好不要随意更改施工方案,以免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费用成本,影响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序进行工程预算,做到科学施工,是加强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作用的重要举措。 3.4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 随着人力、材料、用地等各项投资因素的增加,建筑单位选择施工单位时的要求越要越高,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能有效提高施工的预算能力,发挥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在材料设备、施工场地等工序上要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合理配置,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工程造价成本。 4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预算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的每个阶段,建筑单位都必须高度重视。相信只要根据所分析的各种策略,就能更好的加强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就能更好的帮助建筑工程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就能促使建筑业在我国的经济中更好、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作者:黄志刚 单位:江西省进贤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标原因及控制对策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动态的工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末,是工程建设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建筑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建筑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建筑作为一大能耗行业,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有着建设周期长、施工复杂等特点,使得建筑工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再加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很难控制工程造价预算。工程造价预算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造价预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建设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效益,就必须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确保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进而更好地开展工程造价管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标的原因 2.1工程造价管理不到位 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包括了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许多施工企业在拿到工程项目后,没有结果工程具体情况进行预算,往往会造成预算超标。同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施工企业、建设企业以及政府都会参与到工程造价中,形成政出多门的局面。另外,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工程造价没有做好全面管理,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赶工程进度,经常会将工程项目分包给不同施工队伍,进而造成施工分散,施工难管理,导致工程造价预算超标现象的产生。 2.2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在工程造价预算中,专业的造价预算人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工程项目造价预算工作来看,受经济以及科技等条件的制约,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匮乏,我国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差,专业能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开展管理工作,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就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全面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而为工程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3完善高速路工程预算相关措施 3.1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在工程建筑中,工程管理与工程成本控制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健全、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然而其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工程建设企业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统一指导,同时落实责任制度,谁浪费,谁负责,从而规范施工行为,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首先,针对工程项目,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协调内部关系,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体系;其次,要完善人员管理制度,提高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最后协调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单位的关系。 3.2重视造价人员的培养与任用 在工程建筑的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只有专业的造价人员才能在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发挥管理人员拥有的作用,节省工程建筑成本。为此,工程建筑企业必须重视造价人员的培养与任用。首先,企业要加强他们工程造价人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程造价业务能力;其次,企业要采取有效地奖励措施,激发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确保工程建筑成本控制质量与效率。 3.3做好工程预算工作 工程造价预算作为工程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作为一大能耗行业,建筑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针对建筑工程成本,做好工程预算。在我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当中,建设企业必须做好工程预算工作,运用成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各项资金运用情况,核实预算是否与实际接近,能否控制成本。分析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原因,为改进以后工作提供依据。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从而为工程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在人工方面控制人工数量,根据工程建设需求,适当增减人员,对机械设备要加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机械设备在生命周期内正常运行。在材料费上要针对市场的行情,根据工程项目需求的量进行购置,避免浪费。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其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工程建筑中,工程造价预算是工程建筑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保障,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发下,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重视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只有做好工程预算,才能更好的节省工程建设成本,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好地效益。 作者:俞林辉 曹静 单位: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合理控制 1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原理 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费用,通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对各种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监督、调节,使其保持在限定的额度范围内,及时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从而有效的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工程造价控制可以说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中的动态控制。首先,工程造价控制开始于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直至工程序竣工,在整个过程中利用工程造价控制原理来对工程实际造价进行确定及评价,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在工程项目决策到竣工整个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控制带来影响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对工程建设期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对工程项目完工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进度和质量等三项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需要对工程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对投资预测进行估算,从而完成初步预算造价,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控制,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案,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利用,以期实现预期的投资效益。 2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2.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作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初阶段,在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好坏会对整体工程造价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工程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1遵循经济、适用、适应的建设原则。根据建筑工程所处环境、技术和市场等多项因素来对建筑工程的规模进行确定,根据交通、水电、气象、水文及地质条件等各项因素来进行建筑项目的选址,同时还要对设备配套、原材料及备件等因素进行考虑。 2.1.2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会从多方面来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和论证,确保其是否可行,并以此来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需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情况发生,而且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设计费占总投资的比例非常小,但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初设阶段、技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图阶段都对项目投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说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所在,需要确保标准设计、现场资料的详尽及设计方案的优化。 2.2.1标准设计。标准设计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重要措施,通过标准设计可能有效的提高设计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工程质量,而且能够实现建设材料的节约,有利于工程造价的降低。 2.2.2现场资料详尽。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地质条件、拆迁、材料、运输等都是会对工程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现场进行详尽的御马监,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目标。 2.2.3设计方案优化。在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时会用到价值工程,以最小的费用来确保所需要的各项功能,以此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2.3招标阶段 2.3.1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是一种无限制的竞争方式,由于投标不受地域限制,招标人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在众多的投标人中选定报价合理、信誉良好、工期较短的承包。 2.3.2邀请招标。邀请招标由采购人根据承包商的资信和业绩,选择一定数目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其发出招标邀请书,邀请他们参加投标竞争,从中选定中标的承包商。 2.4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2.4.1制定合理工期是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成本,必须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合理安排进度,最大限度缩短工期,才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4.2控制施工项目的成本,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必须提高采购质量,通过招投标及竞价的方式,交由相关的采购人员负责,从基础上强化成本观念,提高材料的性价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中,也必须注意材料用量的节约。通过制定专业规范的材料控制和管理制度,降低材料成本。 2.4.3发挥专业造价师懂技术、精造价的技术优势,使之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配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身长处不断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2.4.4审查合同标价和工程量清单、基本单价及其它有关文件。结合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对工程进行正确计量,按规定进行工程款结算,注意不合格工程的监管。 2.4.5加强控制工程索财,进行全方位的合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索赔。并运用概算、预算定额,合理进行现场签证,规范合同签订程序,严格执行合同条款。 2.5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2.5.1造价管理人员应规范、系统地做好造价资料的积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适应工程造价资料的动态需求,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5.2审核竣工结算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严格、合理,以保证工程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工程竣工结算时,应严格把好审核关,同时要求相关审核人员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模棱两可的项目,不得任意定义,应符合实际情况,对顶额缺项的不得任意高估,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审核完后,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今后的造价管理工作。 3结束语 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做好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工程造价的目标,则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造价人才,确保设计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确保以最低的造价实现建筑产品的各项功能需求,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孙婷婷 单位:黑龙江华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影响 1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对造价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建筑工程造价参与工程造价管理迎合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建筑工程造价在之前都是由政府主导以及管理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政府的职能也由此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政府由之前的主导与管理逐步转变为了指导,政府将工程造价方面的管理职能转交给了相关的投资单位以及建设部门。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各项的建筑造价信息都非常的了解并熟悉的掌握,管理经验也相当丰富,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在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帮助与配合之下,才能够充分的发挥相关的管理能力,为建筑工程方面提供更加细致全面的服务。可以说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适应了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是科学管理与规范建筑市场工程造价需求的产物。第二,社会分工更加的精细化。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合理的控制好工程的造价,才能使工程项目的资源成本得到进一步节约,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相继出现,这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行情更好的服务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各个阶段的资源都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对于各投资单位与建设部门来说,在今后的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成本,各个单位对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这也体现出了在全球经济化与市场化的影响之下,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的一个趋势。第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建筑工程内部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使得一些新业务步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比如在项目融资、确定工程索赔以及研究工程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等方面,这些新业务的发展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作强有力的支撑,对于工程造价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相关的人才必须具备工程计价和计量相关的知识,还要熟练地了解并掌握经济法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工程造价管理做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对造价控制的具体影响 2.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 (1)作为建筑工程咨询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注重对相关资料的积累,除了从已有的资料中估算出相关的指标以及数据之外,为了能够保证相关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与综合性,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才能够以此为充足的依据,更好的进行编制投资估算。第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以及建设完成之后,充分的估算出所有的风险和收益,对于相关的风险要提出一些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要在大限度的保证所做的投资估算全面、准确而且合理,避免过分的高估。 (2)在进行了决策之后,其次就是对项目的勘查设计,这也是工程建设与投资控制的关键性所在。项目的设计这个阶段对工期的长短以及投资的大小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要重视对这个阶段的投入力度。在整个项目设计的阶段都要使用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方式,为后来能够科学有效地控制整个工程的投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进入了施工阶段之后,投资方往往容易忽略设计概算这一方面,对投标的报价以及竣工之后的决算价格却非常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一些设计院没有及时的提供相关的设计概算,致使投资方对设计产品的价格不能进一步的确定,这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失误的存在。 2.2项目的招标与投标阶段 在项目的招标与投标阶段,建筑工程造价咨询公司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进行招标计划的制定时,要将招标计划与施工计划以及设计出图计划有效的结合起来,然后合理的划分出各个施工的标段。第二,在编制清单时,要严格的根据清单计价的规范进行清单编制,要尽量详细的注明是否分项,不能用相同的工序项目汇总之后进行分项,否则会对施工过程中造假的控制以及变更费用的核算产生不利的影响。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将必要的措施费都充分的考虑进去,从而在大限度的避免今后出现索赔的现象。相关的设计单位不是本地,各个设计师的水平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出现一部分设计单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套用旧的标准图,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与效果。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当地的施工方法与当地的施工材料,及时的向投资公司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议。第三,招标文件是施工招标所有环节的规范与指导,明确了施工招标的各项程序与原则,招标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它是竣工结算索赔处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合同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招标文件的编制方面必须要非常的规范与严格,保证其严密性与准确性,招标文件中对每一项都必须要进行详细确切的说明。第四,合同管理的参与方面,施工合同对于整个工程建设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费用的控制、工程质量的控制以及工程进度的控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依据作用,也是处理索赔、办理工程解释的直接证据。因此,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必须非常的认真谨慎,尤其是在费率招标方面,合同内容里必须明确施工单位以及业主双方所有的责任、权利等等,还需要明确和把握包干风险费的含义。 2.3项目施工阶段 在该阶段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工程的计量,严格的控制付款行为。在对工程造价的目标进行分析的时候要以工程图以及合同中的相关规定条例为依据,这样才能够寻找出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出合理的防范对策。要严格的控制工程的变更,减量避免由于变更而产生的费用。此外,还需要协调好各方之间的关系,对建设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以便能够使其及时的支付工程进度款。这样一来也可以尽量的避免今后工程索赔事件的出现。为了能够为今后费用索赔的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平时还要注意收集整理一些施工资料以及监理资料。此外,还要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及时的统计,将统计比较之后的相关情况向各个方面汇报。 2.4施工结算与后评价阶段 施工单位和业主都非常重视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来说,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在竣工结算的审核阶段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还需要写明审核调整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竣工结算审核报告的合格性,要对各个单位负责人进行严格的复核,层层的把关,这样才能够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在后评价阶段中,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要及时的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归类,还要搜集监理、业主施工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进行自我总结,这在后评价阶段是比较重要的。 3结束语 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想使工程项目更好地完成,就需要对各个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工程造价咨询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只有加大对工程造价咨询方面的投入,投资公司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从而有效的完成工程项目。 作者:黄远志 单位:韶关市建韶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审核项目控制应用 1建筑工程造价中的造价审核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的审核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有很多的建筑企业,这些企业对现在的建筑工程的造价的审核并没有应当的重视,在工程造价的方面的审核制度也不够健全,又的甚至都没有相关的审核制度活着是建立了一种表面的审核制度,只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公司的制度上,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相关的工程造价的审核。于是这种流于形式的工程造价审核制度的流行导致了现在很多的工程造价审核的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并没有相关的明确的人员与职责去真正的实施。这样的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没有相关的规定也很容易在进行审核的工程中出现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出现,这就对工程的建设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影响。此外,还有在很多的企业对这种工程造价的审核的不重视会引起的在审核中的不规范,没有程序性,在审核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行为。如在审核中会对送审的资料进行变更和改写,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可信度和实用意义,这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害的,这可能会增加工程造价,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良的影响。 1.2工程量的虚增 在工程的造价的审核过程中,因为审核的程序的不规范性会导致所送审的资料与实际的资料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工程的隐蔽行为或者是对工程量进行重复的计算,更有甚者会将一部分的工程进行增加来使工程量出现虚增的现象。 1.3高套定额 建筑行业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的新材料和新的设计不断的涌现,这就是工程造价出现了定额缺项的现象。很多的建筑的施工方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高套定额的安家来解决这种现象的发生,这种行为就造成了整个工程造价的攀升。 1.4关于合同 在建筑的双方对其所签订的合同还存在重视度不够,尤其对于小规模的建筑工程来说,合同的签订过于草率,很多的条款说明都不够明确,所以所签订的合同并没有有效性。同时也没有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很好的履行,从而使施工过程与合同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 2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在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现在的工程造价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的建筑企业必须要对现在的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的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现在的工程的造价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工程造价的审核的全面性和准确度。这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的控制在工程造价的审核过程中的应用: 2.1规范而全面的工程造价的审核制度 工程造价的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比较多,业务的范围比较广泛,情况也比较多样。所以在建立的审核的规章的制度是要对全部的工程的造价的控制进行方法的分析。在制定审核的制度的时候要对项目工程的规模和结构来对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在制定工程造价的审核制度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对工程的仔细的检查对合同的条款进行严格的检查其相符性。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做好相关的合同的条款。经过验收合格后进行到审核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编制工程与所送审的资料的符合程度。保证审核的资料的准确真实和全面。审核人员再对一些的没有数据资料库的对象进行工程造价的审核的时候,审核的人员需要对实际的工程和市场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根据考察的现状来建立一个新产品的产品造价资料库。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的控制的时候要做好对专业人员的配合和协调,根据相关的制度也要求来进行审核。 2.2尽量的防止在工程量的计算方面出现差错 再对全过程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对企业的执行的计价的标准进行了解,对所签订的合同来对建筑的工程中的定额计较你相关的工程的费用的规定来进行执行。在对造价的审核中首先要做好审核的价格的指数和各种的费用以及换算的系数进行核实,同时要对差价的调整进行审核。要注意在审核过程中的特殊的费用和计算的程序进行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要对各种费用的计算的技术进行留意。对于较大的建筑工程,在竣工的时候需要结算的科目非常的多,这就审核的过程来对整个过程来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在审核的时候要对各种的项目的进行仔细的计算工程量,这就防止计算的失误的现象的出现,审核就很可能出现很多的不准确的现象。 2.3对定额、材料和签证的全面的控制和审核 在建筑的施工的过程中,很多的施工的单位往往被一些工程的项目中的利益的驱使和诱导,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可以采取很多的不正当的手段来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比如重复性的套现定额,采取使工程量虚增的方式以及高套定额的方式。这些手段都是不符合我国的法规和很多的相关的规定的行为,于是我国的相关的部门要严格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严加管制和惩罚。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的全过程的造价进行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就要求相关的审核人员要对这些的材料定额和签证这些方面做好严格的审查。审核人员对施工企业递交的预算书要做好审核的程序,首先要对招标的文件进行认真的查看,对施工双方的合同以及协议进行认真审核,根据这些内容来选择定额的方法。然后对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对图纸中对应的各项的预算的条目进行逐个的核对,检查图纸的条目是否与定额的内容相符合。对签证单进行核实的时候要对签证的原因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实,对那些因为施工方有意多件算的费用和因为施工方的单方面问题失误而导致的费用都要做好划分,将那些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费用进行去除。最后要对施工单位的竣工图进行认真的审核,要核对好竣工图与联系单的内容的相符性,如果情况允许审核人员还要亲自的去现场进行查看和审核,从而判定实际情况与竣工图的符合的程度。 3结语 在建筑的工程建设中,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的审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造价的审核中的每个环节都与建筑的成本和资金的投入具有非常的重要的关系。如果审核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审核,那就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和企业资金的流失。因此,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要想使企业能够加快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需要在工程的造价方面做好全面的审核,对工程的全过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不放过任何的细节和每个环节的质量,使审核的工作更加的全面和有效。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庄璇 单位:厦门集结市政园林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1.1决策阶段的问题 决策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建筑项目工程造价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银行等众多的部门共同参与并确定的,由于每个单位对工程造价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会导致工程造价无法控制。同时,与建筑定价相关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决策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并且难以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较多,每个管理机构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部分建筑项目并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以及区域综合规划编制建议书报价,这样就会导致招标文件漏项使得概算不够。 1.2设计阶段的问题 设计阶段在投资计划确定之后,是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与设计部分,在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设计人员将重点放在设计工程的质量上,并不关注工程造价的高低,从而容易导致无法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控制总造价的效果。 1.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阶段存在较为随意的设计变更。正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阶段中,只要能够精心准备,并且按照招投标以及概算进行施工既能够将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有效的控制在批准限额以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条件下就急于开工,对建设的标准、投资额度的要求甚至是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等进行严格的把关就开工,并且在施工阶段中对施工设计随意变更,甚至在采购材料时存在掺杂假货、私自提升价格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1.4竣工阶段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竣工结算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对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进行忠实的反映,还能够体现出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工程造价的水平。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造价很高,为了各自的利益承包商与发包商会不断延长工程结算的时间,从而就会导致建筑工程会延期交付。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2.1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就是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这一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投资计划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将投资计划管理的政策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提高,这样才是对投资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在投资阶段控制并管理好工程造价,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投资的风险进行减少和降低,对建筑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可靠的设计任务书。其次,应该对同类项目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在进行分析、比较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项目建设方案,并将工程造价定位在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投资阶段之后,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技术以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安排,也就是对规划工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效益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业主、设计师以及造价师等的联系加强,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概算审核制度;其次,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设计单位要努力提升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巧妙构思,对设计质量进行提高,努力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的目的;最后,努力推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总概算设计以及初步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只重视技术方案,而忽视经济合理性的问题。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签证方面的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以及合同管理方面。首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预算外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是最主要的内容,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采购的建筑材料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防止因为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其次,在对签证方面的管理主要是要对签证的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进行保证,必须要样遵循签证的流程,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控制;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施工设计进行变更,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很有可能会使工程造价失控,并且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控制并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就是施工合同,要对合同造价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进行保证。在工程承包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合同中的工程款的拨付方式、材料的购置、结算方式等相关的条款内容,对合同中不合理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明确,并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来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 2.4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竣工阶段是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对工程竣工的材料、工程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实,在结算时将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扣除;其次,要对施工合同审查的客观性进行保证,对工程结算的范围进行核查准确,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施工以及完工的日期进行确定;再次,要严格审查工程材料价款,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最后,工程造价人员应该在计算机中录入所有的造价资料,为以后的建筑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借鉴作用。 3结束语 将市场作为中心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的水平,并且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车玉文 单位:云南曲靖晋源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价值工程论文 1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价值工程的应用浅析 1.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VE)作为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管理领域。价值工程(或者价值分析)是指成本与绩效的优化活动,即依靠组织性的活动来对某项服务或者某类产品的功能予以分析,由此实现该项服务或者产品总成本的最低化以及总价值的最高化。根据上述定义可知,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升研究对象的总价值,核心是对功能系统的分析,基础是开发集体性的智力资源以及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此外价值工程的原理包括动能变动性原理、价值准则性原理、功能本质性原理、成本变动性原理、行为与代价原理、影响费用三要素原理。价值工程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由建筑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一次性(由建筑工程建设的单件性决定)、系统性(由建筑工程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决定)。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为:选择对象→组成价值工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功能系统分析→功能评价→方案创新→方案评价→提案编写→审批→实施与检查→成果鉴定。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属具备普遍意义的工作程序,而具体行业的价值工程工作程序受到该行业实际特点的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价值工程的应用研究必须考虑到该行业造价控制的具体特征以及实际要求。 1.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价值工程的应用 由前文可知,价值工程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化为目标,以对服务或者产品的功能分析为核心的管理技术,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现结合前文所述的相关理论知识,浅析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的应用。 1.2.1总体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高、建设规模大等特点,因此价值工程的应用对总体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必须从业主以及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功能,同时必须从建设投资、运营成本以及维修费用三方面分析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成本,因此建筑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过程运用价值工程来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非常必要,即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来反映建筑工程的最终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价值应为总体方案价值分析的核心,此外必须重视建筑工程整体价值提高的途径:功能不变,造价降低;造价不变,功能提高;造价略微提高,功能显著提高。 1.2.2限额分配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限额设计的前提是实现建筑工程各部位、各专业造价限额分配的合理性,因此运用价值工程来完成限额分配非常必要,即以功能、成本的动态原理为基础,使建筑工程实际成本与预定功能成正比例关系。限额分配对价值工程的应用流程为:分析、整理、评价建筑工程各部位与各专业的功能→对建筑工程各部位、各专业的功能进行定量化处理(由此确定各部位、各专业的功能及总体功能的百分比)→依据步骤二所计算出的百分比,分配建筑工程各部位及各专业的造价限额。 1.2.3结构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研究表明,建筑结构的选择既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又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以及使用质量,例如地基的处理方案、主体结构的类型等均与造价控制相互关联,因此建筑结构的合理选择对控制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非常重要。建筑工程结构方案的优化对价值工程的应用,要求综合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以及基本功能,即建筑工程建设方案设计过程,组织各专业的设计人员参与设计,以及尝试应用系列先进的新技术。如此设计出多种备选方案,最后再比选,并确定出最终方案。 1.2.4设计方案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针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传统的方法存在经济与技术相互脱节的问题,即对设计方案的技术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进行分别评价,由此确定出造价最低且能够实现预定功能的设计方案,或者功能最强且造价限额合理的设计方案。但就价值工程的观点而言,上述最优设计方案却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价值工程的观点认为,必须始终立足于建筑工程的价值以及功能与费用,对最优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出具备最高价值的设计方案。价值系数法作为综合评价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具体步骤为:计算出备选方案的成本系数与功能系数→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出备选方案的价值系数。注意最优设计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大。 1.2.5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材料与设备的费用约占建筑工程直接费用的2/3,因此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必须合理,即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质量的同时,切实降低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费用。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对价值工程的应用是指采用提问法来完成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而所提问题多涉及到材料的功能、材料的成本、替代材料的成本等。实践表明,运用价值工程来选择建筑材料与设备对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提高建筑工程的价值意义重大。 1.2.6图纸审核对价值工程的应用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图纸审核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运用价值工程来完成图纸审核非常必要。图纸审核对价值工程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挑选出价值最高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的审核突出重点,即所审核的图纸尽量具备功能性强、造价高、影响大的特点,由此实现经济与技术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分析、评价设计图纸的功能,即对设计文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评审设计方案,由此挑选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设计方案,进而实现控制造价的目的。 2结束语 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领域的应用对优化总体方案与结构方案、提高限额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提高所选材料与设备的价值、提高图纸审核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作者:杨义云 单位:武汉铁路局职工住宅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策略浅析 一、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管理问题分析 (1)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尚未全面认识到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由于对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对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缺乏整体的规划,因而导致造价控制意识淡薄,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难以实行。 (2)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管理方式与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适应性较差。由于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不重视,因此也直接造成了造价控制管理手段落后,造价控制措施与项目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造价控制效果也较差。 (3)缺乏有效运转的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管理体系。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造价影响因素较多,建筑工程造价的波动幅度较大,但是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动态的造价控制管理体系,导致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目标难以实现。此外,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项目施工单位对于造价控制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岗位责任不清晰,也难以形成造价控制的岗位责任管理体系。 (4)缺乏行之有效的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措施,忽视了建筑工程施工三要素的协调管理。部分施工企业为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收入,不切实际的降低工程施工造价,在施工阶段采取的造价控制措施不当,忽视了质量、进度、安全以及成本的协调管理,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频发,经常出现返工,导致造价控制目标难以实现。 二、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完善措施 (1)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成立造价控制管理体系。首先,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部门本身,必须要严格的按照预算管理体系所呈现出的管理措施,来对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目标加以明确,之后,再将具体的控制目标细分到各个管理部门之中,并且对于每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进行落实,这方面的责任管理需要通过对于奖惩制度加以约束。此外,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人员,尤其是管理、施工的人员,务必要对于造价控制所呈现出的责任加以了解,只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制度,能够严格的贯彻执行,那么就能够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多个不同的方面都符合相应的控制指标。 (2)对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管理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在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展开施工组织计划的过程中,最好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则来对于造价控制措施予以执行。首先,严格依据工程各个项目建设的作业特性,来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秩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还应当要确保各个不同交叉作业环节的衔接处理完善,防止由于交叉作业不当而导致的工程费用增加;其次,在实际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执行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应当要对于相关管理工作予以落实,并且保证措施制定的完善性。该项管理工作的执行,应当要与工程建设项目具体的规格、人员结构等加以结合,在完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能够促使项目施工人员以及相应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建立起清晰的造价控制意识。最后,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各个环节的费用投入,并且在符合需求的情况下减少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造价影响因素得以控制,这对于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保障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阶段强化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的作业阶段,实质上就是造价管理工作的实际落实阶段。那么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工程管理队伍就应当要对于各个方面的造价控制措施加以完善。首先,要确保造价控制工作与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方面保持协调,防止由于过渡控制工程造价而使得工程本身的质量或者是工期受到影响。其次,要结构工实际的施工规模,来对于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劳动力、设备、机械等方面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如此以来,才能够使得整个工程的建造工作资源最大化。 (4)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方面的造价投入。建筑工程施工材料造价通常可以占到建筑工程总造价的六成以上,因此应该将材料造价投入控制作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首先,在建筑工程原材料的采购上,确定最佳经济运距内的供货商,并根据原材料的单价情况选择成本投入最低的供货商。同时明确各种施工材料的经济订货量。 (5)降低建筑工程施工人力以及机械设备的费用投入。人工费用以及机械设备使用费用作为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的关键。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机械化水平高,人力使用少的施工方案,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开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上,施工企业在与施工队伍签订合同之前,必须仔细了解审核合同中的劳务内容以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违约解决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单单对于工程施工企业本身所涉及到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建筑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向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对于相关的管理措施加以完善,促使建筑工程的实际造价控制效果得以提升。 作者:王宗伟 单位:秦皇岛富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策略 一、建筑工程施工总造价预决算控制及管理理论 1.建筑工程预决算 (1)投资估算 所谓工程投资估算,其实就是在施工初期,因为不能详细、具体而准确地评估建筑数据,所以,只有通过现有资料及数据来评估、计算建筑工程总造价。 (2)设计概算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概算进行设计的基本依据就是初步图纸、收费标准以及概算指标等,由此可见,设计概算投资估算准确、详细。设计概算是由建筑设计部门来初步设计建筑工程,并将其工程建设项目费用计算文件提供给施工方,通常都会将设计概算视为对工程建设投资进行确定的主要依据。 (3)施工图预算 预算定额、施工图纸、收费文件以及施工合同等是工程施工图预算的主要编制依据。施工图预算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项目工程设计预算负责人和施工单位共同协调所得工程施工总造价,其关键凭证为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 (4)竣工决算 所谓工程施工竣工决算,其实就是建筑工程验收后,建筑施工方将工程造价文件提供给建设方,工程建设方根据工程造价文件对施工项目进行认可与确定。 2.工程决算与工程施工总造价关系 因为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以及竣工决算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在建筑施工中预决算和总造价关系密切。第一,就时间而言,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就已经开始了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编制通常都是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前三项基本上都在工程项目竣工前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投资估算具有极为关键的指导意义与监控作用。第二,依照工程编制单位与编制依据探讨与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估算均为根据现有建筑数据编制,工程设计方对设计概算进行编制,竣工决算与施工图预算则由工程施工单位编制。最后,依照建筑工程施工对象,大型工程施工范围包括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单位工程则主要包括竣工决算与施工图预算,然而,就宏观视角而言,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的范围较大,而前者范围则比较小,因为竣工决算所包括的施工费用相对较少。第四,对建筑工程预决算作用进行分析发现,投资估算是工程施工关键决策依据,国家总项目投资的评定依据则为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具有为银行贷款与项目合同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工程施工竣工决算主要是向投资效益与双方结算提供相关依据,以便能够顺利实施工程。 二、建筑工程施工总造价预决算控制及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量虚增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基建中某一分工程经常会存在工程量多计算等问题。比如,在建筑方面工程施工中,工程决算显示有30块的预制空心板,但是实际上却用了26块预制空心板;又如,油漆工程施工中,决算显示有16000m2的外墙粉刷面积,但是实际上却只用了12000m2的外墙面积。基于一般情况下,隐蔽工程中都会出现虚增工程,所以这就需要施工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工程施工素养,准确记录施工数据。而且施工人员还要有效控制建筑中的隐蔽工程。 2.竣工决算超出工程施工图预算 因为建筑工程施工编辑途径、编辑时间以及编制依据等存在差异性,而且多数情况下施工图预算都为理想状态,所以,这就造成材料预算价格、施工图纸说明、预算定额以及费用定额等存在时间差与价格差,为使施工图预算比竣工决算低的问题得到有效避免,就需要相关竣工决算负责人在工程项目编制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差与价格差,尽可能避免出现施工图超标现象。 3.工程建设方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具有场面大、工序多而且工期长等特点,往往会存在建设方管理松散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先从建筑工程施工着手,有效监管建筑工程施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构建建筑工程负责人机制,同时为工程负责人进行电网系统的构建,这样在产生问题时,就可以及时通知问题负责人,以确保能够有效监管建筑施工。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具体控制及管理总造价预决算的措施 1.对实物量进行合理控制,制定人工价格 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时间跨度,而且出现大量未确定性因素。所以,在施工时,材料、设备、机械人工价格以及台班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总造价,编制预决算关键性依据是人工价格与实物量,因为人工价格与实物量主要受经济市场影响,而且上下波动非常明显。因此,建筑工程双方一定要全面了解市场变化,有效、敏锐地反应具体市场价格变动,工程预算负责人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还需要保留市场价格预算空间。具体编制建筑工程项目时,可依照主管部门的调节价和指导价的差异性作为编制指导建议。 2.提高设计质量,确保施工质量清晰呈现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实际图往往会存在表述不完整的情况,缺少大量有效信息,而且内容过于简单等,这种情况下的建筑工程设计图就会造成设计变更,而且施工图预算与设计概算也会有所变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施工整体预决算。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在建筑施工设计阶段,都必须要科学、合理以及准确的制定建筑工程设计图,尽量认真完成设计概算,从本质上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四算三超”情况进行遏制,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初期就能达到科学水平。 作者:吴鸿喜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完善 一、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1.造价管理模式僵化 造价管理模式僵化是指,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造价控制时,通常是将建筑设计控制,建筑施工过程控制分开进行,以设计为前提,按照设计进行建筑施工控制。这种造价管理模式,由于忽视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论证,因此工程造价的实际控制效果并不好。通过定额方式,控制建筑设计阶段的成本造价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建筑设计一般是由建筑设计院等机构设计的,这些机构在如果做好建筑功能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际工作地的协调方面则差强人意。 2.建筑施工变更对造价控制影响较大 建筑施工变更对造价控制影响较大。理论上,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建筑企业应该对建筑工程具有一个总体设计和规划,施工只要按照设计完成即可。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部分企业的建筑施工变更较大。一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存在转包行为,工程转包过程中,建筑施工很有可能被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进行施工,这些企业施工随意性较大,项目施工之前并没有进行严密的施工设计。二是,部分企业招标项目以后,急于开工,对施工项目并不进行严格的规划,在施工过程各个阶段,进行阶段性成本预算和核算,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二、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 1.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系统管理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系统管理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工作。建筑企业在施工之前应该对工程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预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工程预算工作。二是,做好限额设计。建筑施工方要根据资金预算进行限额设计和资金动态设计,保证项目工程流动资金的充足。三是,加强项目监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因为出现设计与实际不符或者意外情况导致工期的变更,如果出现建筑工程变更情况,相关建筑监管方要认真审核项目变更计划,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以及功能不受损害。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监管 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的监管,一是,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指导工作。建筑工程相关监管部门要根据建筑行业工程造价发展情况切实做好指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整顿工程造价市场顺序。二是,坚持信息公开化原则。建筑工程造价的监管工作必须坚持信息公开,只有实现工程造价监管工作信息公开,才能满足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要求。三是,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的监管,相关部门必须定期组织人手深入建筑工程当中,进行实地的检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工程造价的信息化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及时、全面的特点。利用动态造价信息系统,可以省去传统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收集建筑数据,分析以往建筑经验的麻烦,而且利用动态造价信息系统还可以利用系统的预测功能,找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增补差额工作。 4.加强招标造价管理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灰色收入和灰色行业,部分建筑施工方为了尽快拿到项目通过灰色行业做好“打点”,利用招标规则漏洞,将工程项目清单和造价文件审核工作同时进行,施工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工程图纸在不完善的情况下,拿到工程项目。因此,加强招标造价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相关的单位必须要优先做好建筑工程图纸的审核工作,根据工程清单和描述,对比招标文件的控制成本,找出控制成本的不足和缺陷。二是,对建筑施工方提供的项目量,要认真核算,防止出现错算和多算现象。三是,要审核报价价格是否是市场价格。由于灰色行业的存在,部分建筑出现权钱交易,通过价格虚高等方式,进行非法牟利,因此监管部门要特别注意鉴别建筑施工方报价是否与市场价格相吻合,报价材料是否与要求材料相一致。 5.做好项目变更管理 项目变更对项目成本影响非常大,因此必须要做好项目变更管理。一是,相关的建筑行政管理单位,要尽快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整顿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成本控制行为。二是,在具体的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变更内容的监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因为一些意外事故造成工程项目成本失控,超出预算行为,项目监管方要认真做好核实工程项目成本变更的原因认定工作,如果确实是项目本身问题,相关部门应该追加投资资金,如果是项目施工方的施工问题,应该责令其整改,项目资金自负。 三、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的关键点是管理,坚持市场化和系统化,依靠内部和外部监管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要特别注意对建筑工程计划变更的控制,一旦发生计划变更,相关人员和部门必须做好责任认定工作,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作者:徐良友 单位:江苏强浩建设有限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文化旅游区新媒体营销策略 摘要: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景区知名度提升,游客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景区的长期良性发展。文章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为例,探究新媒体营销方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以信息营销平台建设、网络视频营销、开发微博营销、建立网络品牌等建议来加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宣传,促进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方式;三亚 南山文化旅游区旅游景区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空间载体,旅游与旅游景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立足于新媒体营销传播环境本身,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的新媒体营销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更好地促进旅游营销理论的发展,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独树一帜、极富特色,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搭起良好的平台,造就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营销管理方式不完善,太过于表面化,应在整体推广上,以及简单包装上下功夫。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要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迎合当今游客的现实需求。因此利用新媒体的活跃特点,针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自身情况,确立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型旅游营销体系。对以往营销手段进行细致分析,保留效果好的营销手段,优化以往效果欠佳的方法,融入新思路,新手段,运用认证微博,进行话题营销,同时采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手段多方面进行景区公众形象的打造。 1加强信息营销平台建设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信息营销平台的建设,要注重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将信息平台的信息真实呈现,能够客观地对景区环境以及景区特色进行反映,增强游客对网站的信任度,这是发挥网站作用的关键。信息营销平台的建设,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关键及根本;第二、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扩大信息营销平台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将有用信息进行更好地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相关信息。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新媒体营销发展过程中,要牢牢立足于信息营销平台建设,将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贯彻其中,加强信息宣传,更好地提升品牌建设,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更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在线营销模式的发展。信息营销平台构建过程中,不能忽略在线营销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要注重把握这一点,扩大企业的品牌传播,让更多人意识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品牌意识,以此推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2开展旅游微博营销策略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在利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可以借助微博大V的影响,给予一定的报酬,对自身进行宣传。微博大V在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将信息有效传递。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人们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理解,以人员推广所占比例最大,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景区。但是在借助于微博营销过程中,注重对信息的有效编排,并将一些有用的图片信息附带分享,这样一来,能够起到一个较好的宣传作用。且要注重对微博功能的留意,考虑到微博的使用率。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借助微博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必须要考虑到受众范围的大小。因此,在利用微博进行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到微博操作便捷、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等优势,将信息进行有效、合理加工后将信息进行发出。 3推进网络视频营销 网络视频营销模式,可以对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动态方式进行表述,人们在观看网络宣传视频过程中,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宣传模式,更好地拉近了人与景区之间的联系,可以加深消费者对景区的了解。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以应用网络视频营销模式手段,录制相应的视频信息,以这种方式进行景观的宣传。在进行网络视频营销过程中,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进行视频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注重对重要信息的采集,能够对反映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特征的景点进行录制,注重视频录制的大小和长度,对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能省则省。其次,在进行网络视频信息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成本效益选择,并且保证视频信息录制的生动性,能够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再者,需要保证其视频信息录制的高质量性,在反映出当地景观实际情况的时候,要保证视频信息具有趣味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观看;最后,在进行网络视频营销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渠道,即如何将视频信息进行推出,增加受众范围。在进行视频宣传过程中,可以起一个新颖的标题,引起用户的注意,并且将视频信息在大的门户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视频信息,增加点击率,获取更多人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支持,推动景区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4开展网络社区营销活动 通过开展有效的网络社区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提升其知名度。网络社区营销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新媒体营销模式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把握,更好地发挥出新媒体营销的作用和功能,这是实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的关键。在进行新媒体营销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网络社区营销活动的应用,将网络营销与现实营销进行紧密结合,扩大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在宣传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几点:第一,综合性。进行资源的有效组合来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从而提升旅游吸引力;第二,差异性。要注重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为其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关联性。虽然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社区营销活动要注重立足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服务推给那些需要的人,才能促进业务的达成。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利用社区网络进行宣传过程中,可以单独地设置“景点帖”,通过这些帖子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会引来很多人的围观,通过社区宣传,激发人们的旅游意识。 5建立网络品牌专区 建立网络品牌专区,是目前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新媒体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利用社会化服务增强旅游品牌。采取社会化的服务,邀请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活动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将相关活动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布。这样有利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品牌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网络的关注度,将会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注重搭建完善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必须构建完善地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将自身的信息充分刊登在互联网上,有利于消费者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且要保证信息刊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能够弄虚作假。因此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网络品牌也会随之提升,并且在网民心中逐渐树立。(3)注重创造与游客双向沟通互动的平台。了解游客情况,并能够建立有效地数据信息库,对游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更好地发掘游客的内在需要,从而对自身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品牌专区的建立,目的是加强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对游客的情况进行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总之,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新媒体营销策略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实际情况的把握,能够从现实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宋鸽 单位:三亚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品牌的营销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病毒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知识营销、互动营销、情感营销、会员营销等,传播平台涵盖了时下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及各个搜索引擎。文章以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品牌营销的常见问题及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实现品牌营销广泛传播的几点策略,以期为现代企业品牌建设探索一条与时展相适应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建设;传播;营销策略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格局的快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也迅速增长,企业之间竞争日趋剧烈。因此,为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制定和实施合乎市场特点的品牌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部分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上,与新时期多元化传播形式相比,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品牌营销水平,下文将以营销管理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媒体视域下的品牌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为论述重点,综合分析新媒体与品牌营销的相关情况,以期能为企业品牌建设与战略的有效实施有所助益。 1品牌营销常见问题概述 1)缺少建立自主强势品牌的动力。在我国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其中坚力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大概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这其中能够真正在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建立自主品牌的并不多,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虽说近年来国内企业都相继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品牌市场的发展并不顺畅,且表现出明显落后于生产制造的趋势。同时,即便我国经济市场拥有大量企业的支撑,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不大,真正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又是少之又少,可以引领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强势品牌仍需不断打造。2)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现实中,多数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资源有限,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实力较弱,甚至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看重的仅是既得利益,对于品牌建设、营销等需要长时间投入才会有所得的问题鲜有问津,支持甚少。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这些企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严重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规模扩张之路荆棘满布,困难重重。3)管理团队缺乏对品牌营销的重视。我国很多企业的决策人都身兼数职,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且很多是技术工人出身,依靠老客户的支持而维持着企业经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很多老客户出现了分流,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不明确由此陷入窘境。当出现这类情况时,很多企业通常采用“压低价格”的方法,企图把对手压下去,而并未从品牌建设上找思路。此外,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在没有做大做强之前,只需要打“价格战”,先占据市场份额,等之后有了一定实力再进行品牌营销也不迟。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只有自始就注重品牌建设,结合市场发展形势来进行品牌营销,注重人才和团队的管理,才可推动企业顺畅和迅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团队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才组成的,不仅有工人、管理者,还包括大量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等,而不同的人之间的配合不仅需要团队协作力,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只有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才能将企业的人事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内部团队都是每个人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一条精神主线将他们贯穿起来,即便部分企业招募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未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出优秀人才应有的价值。 2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产品市场价格差异正逐渐缩小,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价格问题,还包括了如何将自主品牌推广开来,获得更高知名度,进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在面向市场、实施发展战略之时,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质量支撑产品,还需要有先进的品牌价值观来推广产品。而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便是诸多营销战略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新媒体下的衍生产品,如“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不仅能够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也能使得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内容的深度有更深层次的递进。所以说,灵活应用以现代营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媒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在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挖掘用户需求,为自身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等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市场依据。除上述外,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资讯的传播过程中还能够更为便捷、高效地帮助广大受众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也就是说,使得“一对一”的传统传播方式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品牌的社会知名度,还能凭借其精准定位和概率分析能力,有效降低产品投放市场前的风险,提高企业品牌营销效率,因而亟待给予重视。 3新媒体时代下品牌营销的几点思路 1)针对不同阶段灵活调整营销策略。首先,对于新品牌和新市场,重要的是品牌信息的渗透。即,让消费者认识并相信企业品牌具有强大质量保障,有实力、可信赖,营造迷之知名度。同时,在新媒体的高速传播能力的辅助下,在各社交平台投放产品广告,展示品牌和产品信息、宣传品牌理念,让消费者能够有更多机会看到产品的功能。其次,对于新品牌和旧市场,重要的则是要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同企业产品具有优于别家之处,品牌理念很独特,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由此吸引消费者用户对产品的独特和差异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心。简单地说,也就是善用当前主流“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运用这类与LBS技术结合的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产品资讯和广告消息推送;利用“微博”“博客”这类社会化信息网络平台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口碑传递和资讯传播,由此形成互动式营销,进而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发挥推动作用,以此实现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品牌。2)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矩阵,巧妙应用不同维度下的传播路径,即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四个维度进行产品品牌的宣传与建设。具体地说,首先,要以核心维度为指导,即建立产品的品牌自媒体矩阵,比如品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其次,要以垂直维度(也称作垂直舆论阵地)为对外平台,建立与维护品牌的社会形象,比如,利用品牌所处行业领域“大咖”们的知名度来为产品与品牌“刷热度”。再者,要以声量维度(又称影响扩散阵地)为辅助渠道,为产品与品牌挖掘和开拓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比如,利用“微博”上的各位段子手、明星等进行“软广”植入。此外,还要以口碑维度(也称作口碑输出阵地)为中心,在集合热度宣传、形象维护的基础上,加入富含行业专业意见认定的元素,比如利用“知乎”“36氪”“虎嗅”等科技媒体平台上的专业和作者,强化产品与品牌的“含金量”。但要注意的是,品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营销推广,要确保信息素始终在上述范围内传播。也就是说,要针对某一群体的共同特点,以此为企业与其目标消费者群体进行互动营销“制造”巧妙的切入点。 4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开发平台、开源技术等的普及,完成新媒体尝试的门槛越来越低,各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也愈来愈快。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企业营销,都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抛弃原有传媒营销的固化思维,抓住科技的前沿,充分发挥科技的新特性,摸清媒介产业的变革趋势,理顺从大众媒体产业的数字化到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浪潮的蜕变思路,学习如何在广告策划中运用新媒体向消费者传播内容,掌握如何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广告、具有引爆点的“病毒视频”、围绕大概念整合的创意叙事手法,坚持以创新为主旋律,力求为广大消费者和目标市场带来永久的新奇和惊喜,实现企业品牌的长远发展。 作者:孙熠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研究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营销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艺术产业营销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结合新媒体营销理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 一、前言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然而,作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种形势下,微博、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销优势。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营销的发展,可以从文化艺术产品消费者入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显著优势,认真分析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关键点,制定与文化艺术产品特性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二、文化艺术产业营销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是其中的一个范畴,它通过文字、雕塑、舞蹈、电影等方式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主要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要想获得文化艺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就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增添文化创意元素,必须满足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包装、营销。[2]营销、传播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过程中,对于选择怎样的媒体营销平台去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传播渠道确立之后怎样根据消费者的购买特征选择媒体营销工具,确立与文化艺术产业市场相适应的营销模式,以及在价值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怎样从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开发起就利用有限的营销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等问题依然在不断的探索中。面对这一现状,新媒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机遇。它为文化艺术产品和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有利渠道,它的交互性特征适应了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特征,它较低的营销成本也满足了文化艺术产业经营主体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然而相关调查发现:当前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注重资讯传播,相对缺乏互动性内容。例如,对某一部电影作品,很多新媒体传达的大多都是电影简介、上映时间等,缺少一定的互动性内容;在当前的新媒体营销中,微博营销已经成为主要趋势,但是很多经营主体对微博营销依然缺乏主动意识,对其的运用水平仍然较低。例如,当某一部新电影上映时,很多新浪微博用户会在个人平台对电影进行评论,而有的电影制作方没有看到这些用户,没有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相应的反馈,因此失去了很多潜在客户;此外,那些品牌效应较好的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效果很好,但我国当前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品牌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的策略 (一)确立营销原则 针对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确立好其营销原则,即趣味原则。当前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大多追求的是精神娱乐,如果缺乏趣味性内容,社会大众对这些营销信息的转发与评论就相对较少,营销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新媒体营销必须加强文化艺术产品营销的娱乐性,可以充分利用幽默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等进行营销,以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其次,是利益原则。利益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要增强文化艺术产品的物质、精神利益。再次,是互动原则。由于文化艺术产品的特殊性,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必须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可以让消费者亲自体验营销过程,加深他们对品牌的印象。在和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把这些潜在客户变为真实消费者。最后,是个性原则。当前文化艺术产业市场逐渐细分化,对文化艺术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增强。所以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营销必须具有特色,能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相适应。 (二)确立营销模式 确立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原则之后,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艺术产品营销模式。文化艺术产业关注人类的精神文化状态,在营销中必须注重心灵的沟通,并创设一个能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场所与营销网。[3]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沟通为核心,来确立文化艺术产业的营销模式。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AISAS模型,构建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市场,并在不同阶段以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原则为依据,来确立有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有步骤地实现营销目标。首先,在关注阶段。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为此,可以依据新媒体营销发展的个性化原则,把握好消费者的需求,在BBS论坛等平台投放网络广告、策划营销事件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对此,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人员必须在这些推广平台适时地投放具有一定数量的广告,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实现最大价值的新媒体平台,利用这些有效的平台策划一些有噱头的事件。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原则也要考虑产品的定位、目标群体的体征。也就是说,媒体的受众群体应该是文化艺术产品的目标顾客群体,而且新媒体要与文化艺术产品的产品市场定位相适应,产生共鸣。例如,人人网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新浪微博上的明星资源十分丰富,而腾讯平台与QQ用户是绑定的,这些新媒体虽然类型相似但是所具有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要想充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必须深度挖掘文化艺术产品的亮点或者创意,然后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其次,在兴趣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依据兴趣原则、利益原则,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娱乐性的互动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营销产品的兴趣。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可以利用媒体和消费者进行最直接的沟通,促进交互式交易,并利用微博、BBS等最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建立一些互动类话题,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在选择交互平台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拟人化特征,与文化艺术产品特征相符合的交互平台,进而利用建立的娱乐性话题提升消费者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兴趣。此外,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情感需要,设计一些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营销方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营销。再次,在搜索阶段。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人员可以依据互动原则、利益原则,充分利用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建立搜索引擎营销以及意见领袖管理。其中,搜索引擎营销可以为大众提供关于文化艺术产品的全面信息。例如,文化表演的票价、时间、地点、付款方式等。而意见领袖管理可以有效监控关于文化艺术产品的网络评论。有研究表明,文化艺术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如果对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很乐于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信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评论。最后,在行动与购买阶段。为了确保行动与购买环节顺利进行,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人员可以和大麦网、手机购票等专业网站合作,促进电子商务运作。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视觉营销的影响力,设计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广告图片、视频短片等,从而促进消费者消费;利用拍卖、团购等网络上已有的较为成熟的营销方式,增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力度;营销过程中还应该设置完善的配套服务。例如,在网络购买平台设置服务专区,增设“QQ在线咨询”“QQ交流群”等项目,使消费者在购买文化艺术产品的过程中能和营销方进行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营销方还可以为顾客提供在线订购、上门订购、大客户团体订购等不同的订购方式。此外,在分享阶段。可以依据互动原则构建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从而促进营销的良性循环。这种营销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最终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口碑营销需要利用多种方式,促进顾客有效评论和交流文化艺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并引导顾客向其他人群推荐本产品。这种利用消费者对产品推荐、好评的方式,有助于文化艺术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社区病毒营销是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迅速传播文化艺术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刺激市场。用户不断地分享又会进入AISAS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即关注阶段,开始新的循环,这样就促进了AISAS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化艺术形成产业走向市场,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满足社会消费群体需求的营销模式。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营销渠道,根据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购买特征,寻找文化艺术产品新媒体营销的关键点,才能真正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孙若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对影视作品营销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建设的加快,新媒体已经带动了新的媒体革命的发生。新媒体的推广应用对影视作品的营销是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制片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本文从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销售的有利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销售带来的在制片管理方面的阻碍,最后有针对性的研究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作品;营销 引言 中国当今的影视作品发展特色鲜明,前景广泛,作为一个文化类产业,必然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只有明确了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方面存在哪些不同影响,才能进一步找到合适的未来发展对策。 一、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的有利影响 (一)受众主动性增强影视营销成本受影响 新媒体推动了影视作品营销的双向沟通发展,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更多人愿意主动参与到影视作品营销的活动当中。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快、资源免费共享的特点实现了对影视作品传统营销方式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的宣传手法,新媒体宣传大大降低了影视作品宣传的成本,同时,所能承载的实际信息量却远远大于传统的媒体宣传。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建立起独立的影视作品网站以及微博等,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宣传手段,实现了作品营销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节约。同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影视作品信息了解,有关于不同影视作品可以进行时时在线评论,实现了信息的实际者,担当了实际的宣传任务,节约了电影的营销成本。 (二)受众市场细分丰富影视库 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影视作品与受众的紧密联系,同时,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所有媒体终端都实现了用户偏好的准确定位和用户信息的准确定位。正是由于不受到来自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受众可以自由按照个人的上网习惯、个人喜好挑选合适的影视作品营销信息,这些也都成为了新媒体营销的重要优势。受众市场的细分必然带来影视库的进一步丰富。当受众进行影视作品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数字化的系统可以自动保存所有的数据库搜索用户的信息资料,其中很多都包含了用户的个人观影喜好、个人年龄以及学历等多种信息,从而可以智能匹配出其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从而加大了影视作品营销受众的准确定位。 (三)推动营销手段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代表了技术上的变革,同时也实现了新空间符号的开创,网络时代带来的是新的阅读革命,正是因为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才导致了新媒体带动下的相关行业的行业发展变革的开展,同样,也会对我国的影视作品营销手段带来冲击,受众成为了资源信息主动选择者,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营销手段的变革,以近期的热播古装影视作品《琅琊榜》的成功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以及热门网络互动平台的宣传手段在营销中发挥很大作用,通过微博热搜使其关注度飙升,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此外,以犯罪心理学为题材,侦探推理为主要思路的影视作品《他来了请闭眼》,同样是通过搜狐视频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新媒体广告作品宣传,受到观众的热议和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的不利影响 (一)成本预算中营销观念弱化 当今的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对影视作品的不利影响中,成本预算中营销观念弱化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影视作品营销过程中,对于成本的预算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包含了有关于影视作品包装、后期宣传、参与人员工作费用等多项财务支出。新媒体背景下各类网络传播方式都更显活跃的状态,所以对于各个新媒体的广告宣传都要保证及时到位,其中包括了微博、贴吧、门户网站、论坛等,对于这部分的人员和技术、时间的投入都归属于影视作品的营销预算成本中,所以传统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已经无法发挥实效,一旦没有适应于新媒体发展的营销策略以及营销观念的建立,很难支持影视作品营销发挥良好效果。 (二)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过于单一 在新媒体网络时展背景下,中国的电影营销已经开始呈现出过于依赖传统媒体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不充分,存在各类宣传媒介之间的利用不均衡现象。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的过于单一都会影响到影视作品的营销效果。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以及及时性特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中国目前的影视作品营销仍以传统媒体为主要阵地,在热门网络上的影视作品信息过于匮乏,仅仅和几个相关题目信息的网站进行营销合作,品牌宣传无法发挥良好效果,此外,品牌营销手段的过度利用也容易导致品牌营销创意的缺乏以及资源整合效率的降低[2]。 (三)营销利润受到冲击 传统的影视作品营销方式下,营销利润实现了直接的制作方获得,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营销利润开始都到明显冲击,网络免费下载资源的泛滥以及营销监管力度的下降都会引发营销的实际利润下降,各类非官方的资源下载突破了新影视作品的销售时限,导致很多消费者提前获得资源,从而降低了实际的作品销售量和关注度,必然带来联锁的营销利润冲击[3]。同时,新媒体资源的影视作品播放平台的增加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的观影群众,所以很多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自由的影视作品消费方式,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实际的营销利润就会收到明显影响。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 (一)加强成本预算和营销观念强化 成本预算管理不仅仅在影视作品的营销中,同时也是在所有的营销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营销观念的强化可以进一步帮助制定出合理的影视作品营销策略。所以,应该进一步挖掘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可以通过利用影视作品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营销的所有环节的详细划分以及合理分类,实现各个环节的作品营销的监管力度的加大,确认可能存在的模糊支出和灰色成本项目,通过合理的营销方案的制定,配合以科学的成本预算管理,最终实现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发挥实效。 (二)建立影视作品长效品牌机制 影视作品属于一次性的精神类消费品,主要是通过能否和观众的情感和精神产生共鸣来判定作品的好坏,同时,如果作品没有达到很好的售后回馈,就会令消费者失去未来的影视作品消费信心,从而很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影视作品的长远发展。对此,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打造起良好的影视作品整体形象,发挥每个人的消费主动权,同时注意脱离粗放型的营销方式。针对当下影视作品的营销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创新的模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在具体的营销工作过程中扩大品牌宣传的效应,积极的挖掘新媒体的宣传力量,通过传播媒介的传播力度享受品牌效应的营销优势。构建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才能够建立更好的经济回收体系,成就经济收益成果。扩大品牌宣传方式就是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相关讯息的传播,以积极的状态营造一个影视作品诞生的氛围,进而成功吸引消费者,丰富营销方式的传统种类,增加营销方式的渲染程度。 (三)强化利润回收准确定位受众群 新媒体介入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强化利润回收的工作内容,保障影视作品在经济市场环境中的优势经济收益地位。针对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的工作执行,需要有准确的定位保障,确定受到观众喜爱程度的影视作品出版能够成功回收经济收益,也为影视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新媒体在强化利润回收工作的过程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引导位置,可以通过合理的整合资源收集受众群信息,进而实现对营销工作的全面实施。以战略性的发展观念投入影视作品的营销工作,可以更好的提升新媒体工作效率,也保障了影视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注当下我国影视市场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市场引导作用。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的营销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通过扩增受众的主动性降低影视作品的营销成本,进而丰富影视库存,变革传统推广模式。但是,新媒体的大环境背景也会对影视作品的营销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的单一状态,冲击到实施宣传后的经济利润。针对这一现象采取强化和拓展的模式进行对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影视作品销售的成果,并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工作。 作者:崔佳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传播方式 摘要:现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扩大了表达的空间,也使得信息面更加宽广,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品牌的营销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媒体的主要特点,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并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品牌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营销;传播方式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渠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的品牌营销也面临着更全新的宣传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交流平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新媒体的媒体特点,在品牌营销中加入创意元素,更好的完成品牌营销。 1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中,电视、报纸等手段都只是单项传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手段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信息深度交流;其二,便捷性特点。新媒体工具手机电脑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在信息传播接收上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传播速度快;其三,功能多样。新媒体的网络、卫星、云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新媒体具有的功能更为多样,这体现在技术层面和实用功能上;其四,内容丰富。新媒体信息存储量大,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信息形式多样,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非常全面的信息;其五,广泛化影响。新媒体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的信息影响力十分巨大,信息分享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极大的缩短。 2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 1)“非广告”营销。传统的广告模式中,具有中介性,无交互、口碑、体验,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弊端,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其营销效果属于“非广告”营销。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营销的思维模式也发生改变,营销市场及目标客户群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及战略制定时优先考虑的内容,以此才能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去中介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实现品牌强化,打破了以往中介化的约束。例如,一个较为典型的出版行业,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改变了书的存在形式,减少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去除了中介,实现电子阅读及电子支付,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提高用户体验,给企业品牌效益带来了巨大提升。 3)碎片化及小众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中,想拥有五分之四以上用户的网络应用是很难存在的(除短信、上网等),网络应用消费人群的小众化是当前主要趋势。针对这一基本现状,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网民基数,即使小众或碎片化,但仍具有极强的发展机会与潜力,因此企业需有针对性的完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企业效益。 3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1)微电影营销传播策略。微电影的特点在于感染力强,很容易能够带动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微电影广告,例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广告,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充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故事和故事之间不仅保持独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甚至很多观众还会特意到网上搜索全篇进行观看,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话题,这就是微电影所具备的营销效果。因此利用微电影来进行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大的优势,将电影的剧情与企业的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将企业的文化宣传、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人们能够通过转发、评论作出回应,企业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人们的喜好以及电影所带来的效果,通过及时调整广告方案来更好的进行品牌宣传。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类型有很多,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评论,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并且还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检测,使品牌的营销具有更显著的针对性。 2)手机移动营销传播策略。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能够看出,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百分点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通过手机进行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有约70%的网民都是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上网终端。手机营销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性非常强,并且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因此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极大的增强人民对品牌的回忆度,目前很多国际的大公司都已经采用手机移动的品牌营销策略,例如肯德基、沃尔沃等,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信这一手机通信平台,其中二维码的扫描不仅降低了推广的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智能,并且还能够通过官方认证来更大程度的提高可信度,目前利用手机移动进行推广已经受到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的营销是非常便捷的,势必是当前最大的传播趋势之一。 3)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关系链,即通过用户的信任来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发挥出来,品牌要考虑现有的社交媒体关系链,将品牌注入到关系链中的某一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会增强,而且营销的传播动力也大幅度提高,例如微博的转发、网络媒体的报道等,都是品牌营销的不错选择,其所带来的营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2013年小米通过腾讯QQ空间进行首发,由于腾讯是当前最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多为青少年,与小米的用户高度吻合,小米通过与腾讯的合作高效的完成了品牌的营销,这就是小米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新的尝试,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传播效果。 4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1)跨界营销问题。现如今各项技术手段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工具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要想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开展品牌营销就必须重视跨界营销手段,通过行业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品牌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实现了双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品牌营销的差异化问题。相关统计研究显示,我国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网民间的活动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网民的搜索行为中,一线城市的网民在生活类信息、购物信息、出行信息等内容的搜索上,比例相对较高,而二三线城市倾向于线下购买,一线城市通过搜索进行线上购买的比例较高。这要求品牌营销需具有差异化策略。 3)品牌营销的分类问题。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购物习惯,在进行网购时,不同年龄段的购物者看重不同的因素。例如,“60后”人群在决策购物时更侧重网站品牌;“70后”人群着重考虑性价比因素,“80后”人群看重网站知名度等因素,90后则偏向用户评价。针对这种用户差异,品牌营销时需分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充分考虑到用户特征。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运用新媒体能够使人们更了解企业的品牌,获得更大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品牌的内涵,使之更加多维化、立体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作者:胡菊芳 单位:上海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21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旅游市场已成为一个蕴涵巨大潜力的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可行性分析和新媒体作用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老年人 旅游市场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说法,是指利用高科技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还获取经济收入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许多媒体产业受到现代科技影响,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新媒体将成为整个媒体产业发展的新潮流,而传统媒体则慢慢走向衰退。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确,旅游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在老年人中进行传播,将成为旅游企业又一个新的市场目标,同时也可为老年人的出游提供方便。 一、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老年人人口现状 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规模的多少将决定这个市场的容量。一般情况下,人口数量与市场容量、消费需求成正比。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么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养老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相关专家学者在会上指出,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实际养供给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几年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消费规模将达3万亿元。 2.老年人旅游购买力分析 旅游购买力是指人们在其可随意支配的收入中用于购买旅游产品的能力。目前国内大部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收入主要来源子女或亲属的供养、老年人退休金、劳动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和救济。相关数据显示,从2025年到2050年,预计老年的潜在购买力将高达5万亿元人民币。 3.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一般喜欢与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进行交流,切磋专门的知识,唠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常事,因此旅行社可以组织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主题,或者推出“兴趣爱好游”等活动,通过旅游活动为老年人建立交流的平台,兴趣爱好旅游。如,书画交流、花卉欣赏、宗教朝圣、乡村游等都是有广泛基础又易于成行的组合。目前我国银发群体大部分都是在家的离、退休老人,时间比较充裕,同时灵活度大,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比较多。而且他们基本也不用担心经济收入,这样意味他们出去旅游的机会就比较大,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多次的旅游。总之,老年人的市场潜量非常大。 二、新媒体传播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根据上海市老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实证调查结论得出,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应用有可观的需求,新媒体产业在老年全体市场开发方面,大有可为。但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在新媒体传播下,仍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企业利用新媒体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银发旅游市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但是银发旅游市场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从事银发旅游的旅行社相对比较少,而且宣传手段基本采用传统报纸、杂志等旧媒体传播。旅行社使用新媒体宣传比较少,新媒体使用上比较集中化,基本采用数字电视。至于互联网、平板电脑、电子书之类宣传还是比较少的。 2.老年人对旅游市场营销认识观念的滞留 由于传统的营销观念导致大部分老年旅游者都比较信任传统的宣传途径,获得旅游信息。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年旅游者是通过单位组织和亲友同事介绍获得旅游信息。即使现在旅游企业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老年旅游者也觉得信息的真实性不够。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两面性,使得老年人更加没办法确认旅游信息的真实性。 3.老年人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高科技设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老年人群体中90%以上都有用手机,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手机基本就是用来接打电话,至于其他的功能就不懂得使用。比如用手机下载歌曲、炒股票、订阅手机报、定制天气预报等。更不用说用手机查找旅游信息,订制旅游行程。目前大部分老年人还都不懂的使用电脑,因此也不会使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 4.政府部门对新媒体使用上的监管不到位 根据政府部门监管体制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行政机关对于法律法规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第二,各地方旅游行政部门所参照的行政法规效力偏低,不能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新媒体内容的管制和运营平台,技术标准的监管方面不到位。 三、加强新媒体在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中的策略 1.构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化旅游新媒体系统” 旅游企业根据老年人旅游兴趣、爱好、旅游动机、目的等方面的需求,建构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商用前景的新媒体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电子书移动终端,把老年人旅游各种线路整合到相关网站、数字电视、手机、电子书移动终端等,建立快速入口和一键式服务,让新媒体发挥更大作用。 2.通过新媒体创建专门化老年人旅游市场 与年轻人旅游市场相比,老年人旅游市场更容易显现出自身的差异性。例如,旅游六要素方面:对交通住宿的舒适度要求较高,饮食方面比较清淡,整个线路设计及行程安排应以宽松为主,购物较理性,消费水平总体偏低等。因此旅游企业可以利用老年人自身的差异性结合新媒体设备制定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旅游信息平台。 3.通过新媒体加强老年群体中旅游产品的营销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小区基本都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或者老年人社区。因此旅游企业可以与社区合作,通过网络、视频、电子书等新媒体开展老年人旅游产品咨询、宣传、促销等方式,在网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介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立网上预定系统,以最便捷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准确、周到的服务。四、结束语总之,新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旅游企业应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老年人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以此来满足广大老年旅游市场,使旅游企业获得更多地效益,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叶城锋 单位: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 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式,不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产品,还是消费者的消费形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使我们的生活不断在变化,这也对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很大挑战。现代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通过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紧迫性、必要性。如果企业能够掌握通过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相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新媒体的相关介绍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新媒体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提出的。新媒体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提出来的,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然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统一新媒体本身的含义。很多传播学术期刊上都会设置一个新媒体专栏,新媒体专栏中也会纳入博客等部分内容。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美国权威认为新媒体主要是全体人员传播全体人员,然而新媒体的媒体质疑是非线性播出的,属于一个相对概念。比如,广播相对于报纸而言,属于一种新媒体,但是电视相对于广播,属于一种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而言又算是一种新媒体。目前,新媒体是计算机技术的衍生物,是经过相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很多种媒体形态,如离线网络媒体、在线网络媒体、其他数字媒体等,出现新媒体顺应了目前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也是媒体传播市场的必然方向,有机结合了媒体产品以及网络技术。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新媒体具有更多的传播途径,而且传播范围比传统媒体更广,具有更大的二次传播影响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各种传播媒体之间存在的边界壁垒消除,其中也包括国和国的边界,各产业之间的边界以及社群之间的边界。新媒体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也就是交互性、跨越时间,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带来了很多新的媒体概念以及媒体模式。相关专业人员曾经这样说过,新媒体信息的成本几乎是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上是免费的,这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平等性,新媒体并非一种单一的传播,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一种多元化交流,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具有多重化,可以作为传播者,也可以作为接受者;开放性,现代21世纪属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很多时间内,可以在多个不同领域传播信息,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性,利用新媒体之后,将传统媒体很多方面的局限都打破了,可以不用受到时间方面、地域方面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信息,而受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信息,而且也可以在联网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传播信息,新媒体时代下,可以在很多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在各领域;虚拟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信息,其中文字、图片等方式是最为典型的,双方在经过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ID表示自己想要表达的各种信息,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很多网民会在网上随意发表以往不敢随意表达的一些信息。 (三)新媒体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主要影响 互联网络科技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增长,很多企业考虑到新媒体的发展局势以及新媒体独特的优势,开始希望采用新媒体的途径进行市场营销。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网民数量截止到2014年底已经有5.5亿,相对于15年前翻了871倍,互联网的总消费额高达7895.45亿元,大概一年消费规模一万亿元。根据普华永道、互动广告局的最新研究表明,2012年上半年受移动广告的网络广告收入多达172.3亿美元,相对于去年同比增加了14%,而网络视频广告发展也有很好的前景。1.新媒体转变了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的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非常重视企业能够控制整个市场营销过程,消费者能够被动的收集、阅览企业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往传统营销理论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根本不能为消费者提供非常令人满意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新媒体出现后,打破了由企业主导的这种市场营销模式,消费者并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消费者可以从多种途径全面收集、了解企业的产品以及相关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相对而言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其次,可以利用新媒体途径联系企业,和企业进行沟通、互动,进而实现最终的消费目的。这样的格局使很多企业必须将以往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掌握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将消费者视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通过多种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产品。2.新媒体的出现有利于进一步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手段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主要是以产品或者渠道作为导向,不管是以产品为导向,还是以渠道为导向,关键的地方是传播品牌,通过品牌的力量对整个市场进行控制。出现新媒体后,以往品牌传播方式的影响力慢慢减弱,现在每天消费者接触的广告数量越来越多,产品选择的主动权完全在于消费者手上。传统市场营销手段,譬如狂轰滥炸的广告等,无法很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基本上不会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广告价值根本就不能体现,因此这种传统市场营销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个性化方面的需求,一定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出现新媒体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并且加强了这种个性化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以精准传达、互动体验等营销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加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的注意,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从而研发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当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体验,从中得到享受,在消费者的良好口碑中广泛传播产品,这样造成的影响力会更大。 二、新媒体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传播是主要的社会信息传播渠道,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杂志、报纸、互联网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体不仅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同时也包括联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不管是什么媒体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发展形成的,而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企业市场营销而言,新媒体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也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企业只有将新媒体的各种优势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才可以真正发挥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并且将其转化成企业竞争力,真正被企业所用。企业只有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企业只有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媒体,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主动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营销环境,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做得更好。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虽然出现了新的营销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企业并未全面认识新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花很多心思用在新媒体应用和推广上面。如面对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法合理应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企业内部虽然也设立了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并且安排了专业网络研究人员,但是企业市场营销和网络信息传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对接,也无法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开展很多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以及营销方式。2.我国虽然已经开通了一些网络信息推广平台,如经济信息网等,但是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使用次数非常少,以往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这种市场营销模式并没有长远规划,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目前新媒体中并没有很好地支持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企业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市场营销方面信息,这样很难得到新媒体的信息支持。3.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网络技术,目前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网络营销系统,也尚未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网络市场营销队伍,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没有有效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效率。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一)增加新媒体市场营销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 想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一定要加大对于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全面、客观的意识到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在新形势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在市场营销中,新媒体必然会发挥出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并且增加技术方面、资金方面的投入: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市场营销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一些基本的设施、设备,并且培训出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其次,应该积极引进一些新技术,并且长期关注新媒体市场营销工作,将网络市场营销纳入到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建立新媒体市场营销长效机制。 (二)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想要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企业市场营销,首先企业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通过新媒体手段全面收集对于市场营销比较有利用价值的一些信息资源,同时要求应该分类、整理相关的信息,不断完善、优化企业市场营销体系,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拟定顺应时展要求的一些市场营销策略。想要科学、规范的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应该全面考虑到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全面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并且根据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促销、价格、产品以及渠道等多种营销策略进行市场营销,合理定价,根据市场实际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网络营销策略,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有效推销企业产品。其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市场研发部门,综合考虑新媒体以及产品的特点,采用最恰当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和企业各部门进行合作,组织、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将市场营销部门的信息整合以及决策支持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开拓市场,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三)打造专业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 市场营销队伍是新媒体市场营销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提高企业网络市场营销能力的关键,因此想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一定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为此,企业应该多招聘一些具备丰富网络营销方面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同时应该定期组企业营销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而且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学习并且利用相关的网络手段进行市场营销,不断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学会通过新媒体手段接收信息,并且反馈信息,结合信息的变化情况合理调节企业产品的营销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市场营销效率。 (四)实现网络市场营销的动态管理 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非常多,而且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制定网络市场营销策略时,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变化以及信息资源收集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这就需要管理者动态化、全面化、系统化管理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学会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到企业相关的市场信息,深入分析信息,全面把握市场竞争环境,尽快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五)利用新媒体创新销售策略 促销是企业市场营销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营销策略,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种策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打广告”。比如最近非常火的一档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嘉宾主要是五对极具自身特点的亲子组合,这些组合中的父亲们全部是明星,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呼声,相对于普通家庭节目的一些嘉宾而言,这些明星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会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很多仍然处于空巢期,或者没有孩子的80后夫妻也非常喜欢并且关注这档节目,这也是这档节目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明星效应”就是《爸爸去哪儿》打出来的“广告”,但这种偏向于“软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也可以合理利用“软广告”转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因为信息爆炸式的广告宣传已经很难适应新媒体环境。现代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发的微博,或者“女神”“男神”的朋友圈,推广企业产品,使其得到更多群众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产品,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广告宣传费用。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效率和传播速度上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近年来,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渠道、极高的性价比等优势,在传媒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产业份额逐年缩水,新媒体的发展,为企业市场营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对企业市场营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现代企业应该明确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新媒体的基本特点以及优势,结合企业发展特点以及企业产品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市场营销模式以及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水平,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萌 万静 单位:北京德明佳成商贸中心 北京静之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自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21世纪,企业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方式不再一味强调“覆盖量”,而是更为看重受众手中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使受众成为营销的参与者。 一、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 为了保证营销的立体型、多面化,就要求企业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集思广益,抓住机会,不断创新企业营销方式。营销的本质就是销售商品或服务,为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1]。企业应该要根据时代特征来制定营销方式。传统营销的本质是交易营销,营销的关键是将最多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最多的消费者。关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麦卡锡教授曾经这样将其分类,主要分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要素。麦卡锡教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这种理论,而没有考虑到顾客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使得顾客的互动性在增强,并成为了营销过程中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在生产后要经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渠道的辗转才能真正被顾客所消费,因而时效性大大降低,还造成了成本的不降反增。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第一,新媒体的营销仅仅关注量,更强调深度和广度。近年来,相较于插播广告,商家更青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广告对于受众来说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第二,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新媒体营销不再拘泥于自说自话,而是增强了顾客与商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加深其对产品的认识和信任。最后,新媒体下的营销有着更多的娱乐性和便捷性,这相较于传统营销方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最后,新媒体营销传播变化多端,难以掌控。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营销信息,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可将反馈信息,企业再也不是单方面的向受众灌输信息,而是出于更为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2]。由于生活方式和交流通信工具的发展,相较于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无疑是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模式。新媒体的营销更多的采取了显示屏,植入式广告等新兴载体。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具弹性,四处寄生在受众的身边,而新媒体营销更多的过去的营销方式是硬性推广,营销的信息是寄生式的,新媒体营销则依存于受众与其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互动性的信息换播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改变带动的媒体手段的更新,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反过来,新媒体的出现所带动的营销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我国企业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水平相对而言也较低,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人任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盲目跟随潮流,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网站和官方微博,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拓宽市场的占有率,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媒体在营销中所占的地位,还实践过多的经历投放在了实体营销中,在虚拟市场中没有拔得头筹[3]。2.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企业中熟悉运用新媒体营销策略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高素质营销人员的缺乏制约着我国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的系统化开展。3.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由于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其消费行为也逐渐展现出个性化的一面,企业在选择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体时难度越来越大。此外,消费者的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新媒体选择的对象变化活跃而分为不同的类型,这无疑又提高了企业选择的难度。企业为了适应多种新媒体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得企业的营销成本大大提升,这也是制约企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企业的危机机制尚不健全任何媒体都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风险,新媒体也包括其中,而且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比如微博给营销带来了时效性和互动性的优点,但是其公开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运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危机,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控制,针对这种风险性,企业需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机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一旦新媒体营销危机的发生,就会导致企业从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营销正是应对信息时代媒体泛滥的现状的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而随着网络、手机及等多媒体平台使用越来越频繁,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多媒体市场份额。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里营销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拓展企业的业务。1.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企业应该在充分认识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强调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新媒体营销作为一种具体的营销手段,对于企业营销业绩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Web2.0概念是一种以用为为核心体验,Blog、SNS、RSS等技术运用越来越频繁,这些技术将要运用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此外,新媒体也逐渐影响着人们固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按照这个情势发展下去,新媒体一定会受到新新人类的推崇和喜爱[5]。因此,企业提升新媒体在营销管理手段中的比重,是对于大众消费心理的一种迎合,是对产生销售的可能性的拓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2.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理念必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和消费行为习惯。新媒体时代中,消费者成为营销过程中的主体,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从主观出发,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商品,还可以与企业生产方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更加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制定营销方案,保证各个渠道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此外,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尤为关注的是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要学会新媒体语境下的思维方式,重视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沟通,让受众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与品牌形成沟通,并在营销沟通上做到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相符合,从而建立起符合消费者自己兴趣需求的沟通方式,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营销成为可能。3.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现代化企业都清楚明确新媒体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其系统化的开展也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作为后盾。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完善信息化体系,对于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和分析,着重建设营销机构管理模式,使得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的整体骨架更为牢固,最终形成“三维立体式”的新媒体营销系统,提高市场的占有率。除此之外,新媒体营销还应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新媒体营销团队。企业需要通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新媒体运用观念和意识,提高相关媒体应用的技术水平,使每个营销人员都能在与客户的交涉中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便捷的途径传播商品信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新媒体营销的效益和价值。4.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企业从每个用户的角度出发来量身定制营销方案,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就需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在新媒体平台中,企业能够对外信息,消费者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企业能够从中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让用户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企业时时在倾听消费者的心。比如,网游营销就能够为我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游戏营销平台注重的是游戏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开展交流更能推进产品的宣传和传播。随着未来网游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展,产品效应会越来越广泛,产品种类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宽广,顾客就如同在一个超市里选购自己心仪的产品。盛大、久游等网络游戏平台就十分看重用户的交流社区的建设和维护,消费者在此期间会互相交流,交换心得、经验,口碑好的网游就会获得更多的用户去体验,而使用产品的时间越久,相对而言的忠诚度也会越高。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外拓展更为宽广的用户群。当前,新媒体营销主要存在着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等措施,实现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作者:沈梓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能源汽车新媒体市场营销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新媒体市场营销SWOT分析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使用文字、图片加上音频视频来全方位描述一个信息在互联网上已经非常常见,正是由于以上几个趋势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大量的新型媒体开始逐渐进入市场,并逐渐开始占领一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份额。上网询价,交易市场看车,4S店做保养已经成为汽车用户选车、买车、用车的“三部曲”固定模式。 1.Strengths优势 新媒体独有的传播渠道无可替代,随着网络和汽车广播、手机等移动终端APP的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受众能够占据特定的庞大市场;新媒体利用多种资源的整合,能够保证推广内容的实用性;多种媒体结合的形式可以深度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受众。 2.Weaknesses劣势 新媒体的形式让客户需要时间接受,用户的黏度建立也需要时间;电子期刊侧重的内容,汽车音乐选择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整个构架搭建需要成本支出比较大,时间较长。 3.Opportunities机会 现阶段能够做到精准分析用户的媒体几乎没有,怎样最大化地把海量用户进行筛选、归纳、细分,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是大数据时代汽车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特定用户的企业迫切需要宣传途径。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在不断扩大中,中央和当地政府也对新能源汽车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4.Threats威胁 这一模式在前期太过依赖政府推广以及渠道合作商,在签订合同后这一风险仍然存在,汽车厂商的用户服务系统升级,其他门户网站专业汽车频道的转型(转向专业用户服务型),都会削弱受众支持度。 二、新媒体整合平台运营规划策略 1.资源整合期 资源整合期包括电子刊物、地方门户汽车频道网络资源内容整合、音乐内容合作平台建立、技术开发、渠道整理、品牌搭建几个阶段。车主分众,针对不同车主发行电子刊物,基于Web2.0的专业互动平台(在线咨询、交友、路书等),与其他专业车主论坛的内容合作和共享(不仅可以用传统的试驾测评、导购等内容为用户购车提供初期指导,还能切实地为用户选车、买车、用车提供本地化的落地服务)。整合业内的电子刊物内容,针对专业汽车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免费提供我方平台供其提供内容支持,并和专业的汽车服务机构建立关系,通过项目分成的模式建立商业模式,并迅速实现合作宣传;开发音乐互动定制平台及发行渠道,与唱片公司深度合作,建立音频定制传播平台,免费提供我方平台供其进行新歌宣传,建立音乐传播盈利模式,合作宣传,开发多种听觉媒体,建立固定的用户群;基于互联网开发并管理各种平台,包括底层数据库、音乐传播平台、多媒体电子书技术及表现模式;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电子版载体的递业务进行简单商业模式的多城市复制,迅速整理出大城市,例如北、上、广、深等地的数据,以供后期业务拓展参考;迅速建立和政府、其他汽车论坛、传媒机构的合作关系,通过活动的形式和政府推广迅速建立新能源汽车认知和相应的品牌认知度。 2.平台搭建期 平台搭建期包括发行模式的建立、多媒体电子刊物的正式发行、技术开发第二阶段、用户吸引、品牌搭建几个阶段。渠道整理过程中,已经建立了针对不同车主的媒体发行方式,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完善其发行模式,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电子媒体的发行可分为互联网申请和直接派发两部分,通过前期的市场宣传,吸引特定用户网络注册并申请电子刊物,同时,通过对受众细分进行全面推广。电子刊物随带客户端的安装程序,如果内容合作不够支持客户端用户请求,则使用特定的后台信息搜索前台推送模式;技术开发第二阶段建立专业的音乐平台,针对特定用户开发特定的音乐产品,产品形成模式化,分为携带广告的免费模式和不携带广告的收费模式,以合作分成的形式吸引优质音乐制造商的加盟;电子媒体和客户端的上线,使得用户吸引工作全面启动,前期主要通过客户端的发放和免费音乐的获取来获得用户,并通过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建立用户黏度;这一阶段的品牌建设主要建立在二次宣传上,针对电子刊物和汽车音乐的全面推广,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用户。 3.资金引入期 资金引入期包括发行模式的稳定、媒体平台发展期,技术开发第三阶段、用户拓展、品牌搭建等几个阶段。稳定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推广发行渠道,通过活动对已有数据和资源库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标准模式,并在推广资金到位后普及到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进入媒体平台发展期,完成新模式的引进,为进一步建立平台的多功能化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现有平台的完善上,其他工作集中在合作分账功能的开发,为了支持互动服务的上线,需要在上线之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专项服务代售服务;和合作伙伴开展大范围的互动活动,用户数量进入拓展阶段;针对引资工作,面对迅速拓展用户的压力,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整合产品销售、汽车服务、建立会员服务俱乐部、迅速提升品牌上。 作者:王晓明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网络营销论文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网络营销的出现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网民数量的与日增多,网络营销不断改善大众的生活。目的,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网络营销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新兴的虚拟市场,实际网购时,顾客只能看到一些商品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无法看到实物。此时,某些黑心的商家利用网络营销的这一特点,以次充好、不能保证顾客所买商品的质量,给顾客带来不同层次的损失,进而影响整个市场销售情况,致使多数人不再信任网络营销,出现抵制网络营销的现象,严重影响网络营销模式健康发展。文中以网络营销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了网络营销的种类及特点,提出确保网络营销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对策。 一、新媒体市场营销观念和种类的发展变化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就是对所售产品、劳务进行定价、分销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实现与个人及目标组织交换的效果。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就是买方对市场机会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选择利用为基础,根据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交易活动,完成销售的过程。传统营销模式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繁杂的环节才会转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复杂的供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加大产品的成本。网络营销源自传统营销,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传统营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实现销售目的。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创建网上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所设置的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不同形式的活动。简言之,两种营销模式的本质相同,都以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纵观中国的发展情况,新兴产业互联网有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不断向各个方面的深入,更多的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需求有所增强。各大商家在网络营销上所投入的资金、精力不断增加,同时网络营销涉及的行业及领域也更为广泛,营销产品更加追求质量、效果及创意性。由于电子商务、网络社区、微博等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平台更加开放,为网络营销的服务及模式创新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媒体网络营销的概念、特点、种类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营销就是指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作为媒介开展不同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为创建一个沟通便捷、信息量全面、功能强大的网络营销环境。想要做好网络营销,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营销的特点。网络营销有如下特点:1.交互性网络营销的交互性特点可以确保信息的双向传播。根据网络营销可以更加全面地获取营销信息,采用网络及时把握客户的实际需求。网络具备开发性和传播范围较广的优点有效降低营销运营成本。2.共享性与即时性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即时性的特点,促使网络营销得以跨时间、跨地域、跨空间的限制展开信息的交换,从而为营销服务提供广阔的服务空间。3.虚拟性及多样性网络营销可以确保营销活动处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客户实时展开沟通和交流,同时的信息都是根据网络完成的。网络营销是采用视频、文字、图像等不同的媒体展开交易,从而更好地帮助不同营销手段及方法加以合理整合。 (二)网络营销的种类 依照不同的标准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完全网络营销和非完全网络营销两种形式。完全网络营销就是完全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实现交易的形式及过程。简言之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所销售的商品或服务整个过程是在信息网络内完成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完全网络营销可以确保交易双方超越地理空间的障碍实施网络交易,从而更好挖掘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非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指无法完全依靠网络营销方式实施完整交易的行为及过程。非完全营销方式必须借助某些外部因素完成交易。依照网络交易的范围可以划分为本地网络营销、全球网络营销及远程网络营销。本地网络营销是根据本地区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交易活动,进行网络交易的范围有所限制。远程国内网络营销就是在本国范围内展开的网络交易活动,该交易模式交易范围扩大,对营销系统的软硬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商品的属性划分,网络营销又分为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形式,直接网络营销就是无形物品或服务订货等相关活动。间接网络营销就是指有形的货物订货及付款等活动。 (三)网络营销方式调研 根据中国IT研究中心预测,至2013年底中国网上购物的人数达到3.1亿,具体情况(见图1)。网购人数的增多充分证明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随着互联网逐步普及和完善,网购用户及网民的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营销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网络营销是一种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实施网络交易的形式,网络营销必须借助数字化的信息及网络媒体实现网络营销目的。网络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红苹果漆为例,探究不同营销方式的优势。红苹果漆作为中国民族涂料的品牌中较早使用网络营销的企业,也是民族涂料行业网络营销较为出色的一个。红苹果集团的网络营销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谷歌中输入“红苹果漆”这些关键字,可以显示的网页达到200万余篇,百度中显示的有关网页为150万篇,红苹果漆百度词条的浏览量在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中也达到一定数量。除去有关的新闻及论坛贴吧之外,红苹果漆还具有专业的电视广告进行宣传。红苹果漆网络营销的方式包含网站、百度制度、博客、论坛、网络视频等不同形式。具体情况(见表1)。 三、新媒体下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快速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采用当地信息化专项资金,创建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硬件水平。同时以政府为主体,加大互联网事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网络的安全性。现阶段,中国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实现监管全国互联网络的目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使用互联网的大国来说,如此的监管办法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因此,国家必须给予相对应的措施用来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从严从重惩治不法分子运用互联网展开的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二)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三者有机结合 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于交易前期的推广和宣传,电子商务的重要标志为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在传播的时候,可以促进企业的招商加盟及产品销售,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网络营销忽视建立完善的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就会出现浪费大量网络营销投入的资金。因此,网络营销不能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全部,它可以为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服务的工具,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创建合理的网络营销模式 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形式各异,如果企业把所有的营销方法一一运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不仅浪费时间、资源、钱财,且效率不理想。因此,企业要对不同营销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从本企业发现的现状入手,选取某些收益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网络营销办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同时,企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信誉,不要去做欺骗客户、弄虚作假的事情。各个企业可以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便于为顾客提供最优良的服务,从而为本企业获取丰厚的利益。 (四)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 网络资源丰富且廉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网络销售的发展。网络营销资源包含不容的信息渠道、网站访问量,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为用户传递更多的网络营销信息。网络营销就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销资源,把这些资源转换为收益。企业网站的信息及所提供的服务高效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此各个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合理的完善企业网站的信息,确保企业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采用有效办法传递营销信息。用户通过获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认识企业产品,为用户下定购买决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建网络品牌,完善优质的物流系统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别具一格的网络品牌,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品牌是企业更好展开网络营销基础。企业可以从网站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等多个方面树立良好的网络品牌。企业网站实施网络营销最根本的环节,也高校推广企业品牌重要策略。完善优质的物流服务系统是确保物流系统内各部分功能要素最有组合,可以满足物流成本最低,完善的物流系统包含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布局,确保物流系统功能及各个环节的可以最佳衔接,确保该系统高效运作。简言之,物流系统必须做到,快速对用户订货进行配送;用户订货在库率高;保障实际运送过程中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情况少;保管保障物品没有变质、破损;包装、装卸搬运可以达到运送和保管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统时刻保障物流活动流畅和信息及时反馈;同时,必须控制好各个子系统均衡性问题。就是确保运输、储存、包装、装卸、信息处理等子系统各项功能可以均衡发展,从而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营销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文中通过对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网络营销在中国发展的情况,进一步研究网络营销的利弊及对策。 作者:王建华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企业营销策略 一、建立企业多种营销运行模式 (一)搜索引擎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营销主要是通过在网站上加注企业的相关关键词来实现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的优点在于,其对客户群体有一个方向性的分类,使得企业对所面向的客户有一个简单的意向判断,有利于企业更加精准的把握潜在的客户,继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行为。搜索引擎营销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求企业对自身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包括产品功能定位、产品价值定位、产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位等。其次,要求企业依据自身的营销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门户网站进行合作。(二)网络渠道营销模式网络渠道营销模式的建立是与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分不开的,其营销行为的开展是通过必要的互联网工具来实现的。当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有所需求时,首先想到是通过这个工具来获取,使其对该工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当销售渠道达到此种程度时,其销售将无往不利。因此,进行网络渠道销售的首要目标是选取适时的互联网工具。其次,依据企业自身产品以及互联网工具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网络渠道销售策略。 二、新媒体视域下企业营销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与时代同步,选择合适的营销媒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全方位、全立体的网络世界基本形成,大量网民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逐步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介于网络技术与安全的提升,网络交流、娱乐、购物等生活方式逐渐被网民接受与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这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一社会事实,无疑为企业未来的营销点名了方向。在网络经济不断变革的今天,各类新媒体日新月异,一个新媒体自产生到消融的周期被逐渐缩短。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有一定的“趋新厌旧”心理,人总是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好感。当用户对一个媒体产生厌倦情绪时,就意味着该媒体的生命周期已经濒临完结。综合以上社会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新媒体营销意识;其次,就是要与时代同步,选择合适的营销媒介进行合作。在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更新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人员要具有独到的眼光,选取发展空间大的新媒体,进而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战略导向开展相应的新媒体营销。在此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对相关人员市场洞察力以及评估能力的提高。因此,实时把握互联网新贵,对其进行必要的潜力评估,确保经过适当的修正后应用于企业营销的可行性,是新媒体视域下开展企业营销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深度立体运用营销媒介依据精准营销理念可知,企业在对产品进行网络营销时,必须准确的限定目标客户。只有明确消费群体后企业才能结合自身的状况以及营销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进而选取适当、有效的网络销售平台或渠道。这其中,网络销售平台或渠道的选取在切实考量访问量以及客户群体大小的同时还应注重考量用户群与企业营销目标之间契合度的高低等方面最终确定。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原创开发,以新媒体运作形式、推广方法等层面与企业品牌理念和营销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为基础,实现企业品牌形象与新媒体之间的无缝连接。新奇、创新的事物才更具竞争力,就企业的网络新媒体营销而言,注重原创设计更有利于企业自身产品信息、所表达服务理念在网络环境当中的融入,从而使消费者对于企业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新媒体视域下的企业营销,即要注意产品、客户群体和媒体的精准定位,还要注意选择更具创新意识的新媒体进行合作,从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相对企业自身的硬性优势而言,媒体的营销策略创新更具吸引力,因为有噱头、亮点的宣传内容更容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继而利于企业营销。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可适当的增加物品奖励,从而提升网民的关注度继而引发消费。物品奖励包括与企业自身特色相符的虚拟物品奖励和真实的产品奖励两种,将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一种奖励进行发放有利于获取网民的好感,利于引导和强化使用者对该产品的认识,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营销的最终目标是牢固已有客户群体,赢取潜在客户对自身企业品牌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类同于人们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企业在网络营销中所提供的虚、实奖励将更好的充溢于消费者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企业产品全方位的营销,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使企业在同行之间更具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企业始终处于繁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当中,很少有企业单凭自身的能力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立足于商海中而不倒。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是促进企业长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除了整合、优化自身的内部环节外还要注重企业与其所涉及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等品牌形象、内涵及受众的整合,做到强强联合,此点可通过关系营销理论在企业营销的践行中实行。在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识别、甄选并整合企业外部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整合力量的爆发最终发挥更大的效用。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强势品牌形象,与强势企业建立互惠互融、利益均沾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语 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世界潮流的最前沿,对于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更添助力。企业在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时,应注重时刻关注时下网络的潮流导向和热门话题,精准的把控当前时代的流行元素,并将其整合到网络新媒体的宣传造势当中,以求收取更好的宣传效果和营销效果。以中粮集团的网络营销为例,其在网页游戏推广以及微博营销当中对当时世博元素的引入,收效无疑令人惊叹。奖励企业职工的同时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在此,我们可以此为借鉴,结合自身现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企业品牌的理念,有选择性的将时下热点潮流融入到其中,形成一种符合自身特色以及社会精神需求的新奇网络宣传形式,从而为与其合作的伙伴开展网络营销时提高影响力并收取更为良好的宣传效果做贡献。任何协作伙伴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是相对平等的,当与企业合作网络媒体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时,势必会引起其他媒体的介入浪潮,某种意义上讲,其所带来的是更多的受众,继而促进企业营销行为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利己利他,造就了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新媒体视域下企业营销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作者:刘振宇 单位: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媒体时代品牌营销创新策略综述 1注重强关系链基础上的口碑营销 被称之为国民喜剧的《泰囧》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元,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元,观影人次超过3600万,是2012年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也是华语影坛里程碑式的传奇电影。然而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奇迹般的票房创造,除去主创人员精湛的演技和真正接地气的搞笑剧情外,宣传团队借助于社会化媒体的成功的口碑营销,也是功不可没。让我们来看看各大社交平台的数据:“泰囧”在QQ空间里被提及1600多万条,新浪微博800多万,腾讯微博300多万,豆瓣电影评价20多万,人人网15万多。在上映阶段,其社会化营销就一直贯穿始终,精彩视频片段、台词、观众影评、截图恶搞等充斥着QQ空间等各大社交网络,引发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分享,并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社交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视频和段子已经不能达到营销的目的,互联网中的冗余信息不计其数,要想真正抓住观众的眼球,真正带来客户的消费行为,就要重视口碑营销,依托用户自发产生的口碑传播是品牌信息保持鲜活的源泉,也是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强关系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电影植入式广告满足用户情感诉求 互联网时代,微电影的产生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短小简洁、成本可控的视频拍摄手段为越来越注重对受众情感营销的广告商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推广产品的绝佳方式。如今这一营销手段已被很多品牌采用,且力作频出。2012年益达口香糖“要两粒在一起才是最好”令其销量大增,这一广告语来自于益达历时三年的微电影短片《酸甜苦辣》,该片邀请形象清新的桂纶镁与彭于晏为产品代言人,两人一段引人向往的旅途爱情故事,使“吃完喝完嚼益达”的理念深入人心。该片经剪辑在电视媒体投放,完整版则通过微博、人人、QQ空间等社会媒体平台转载播出,观众甚至还会期待短片的情节发展。益达实现口碑销量双丰收,可谓商业微电影营销的新标杆。类似的广告微电影在2012年的品牌营销中并不少见,国美电器《我的1876》,德芙新晋小清新情侣广告(郭采洁、房祖名),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系列,海尔高端casarte品牌互动微电影《密语》、《独家》等等都成功地在微电影中植入品牌理念,满足用户情感诉求,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3移动APP成品牌营销主要战场 据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4亿,移动媒体网民的激增,使得移动智能手机APP成为品牌营销的又一主要战场。承担阿迪达斯2012全年互动营销的im2.0互动营销公司为阿迪开拓了打通市场的新渠道。2012年4月11日,阿迪达斯了2012全新ClimaCool清风系列跑鞋,与此同时,im2.0互动营销为阿迪达斯开发的手机游戏App“夺宝奇冰”正式上线。两天后,即取得苹果AppStore体育类免费游戏榜第2名、免费游戏软件总榜第48名的优异成绩。为与“跑出趣”的品牌理念达成一致,im2.0将GPS实时定位和LBS功能植入App中,在真实城市地图中呈现全城玩家的实时位置,让玩家们既能与虚拟人物和物品互动,也可以追赶附近的真实玩家。同时,im2.0还将道具抢夺的竞争机制植入其中,并搭配时下最流行的SNS分享功能,充分激发App本身的游戏体验,为新产品造势。能够享受优惠的亚马逊查价App,甚至为用户寻找厕所的卫生纸厂商的APP等等,换个角度做营销,用户得到实惠的同时,企业也借平台推广了自己的产品。移动终端的市场亟待挖掘。 4即时传播,借势造势 社会化媒体的实时性与飞速传播的特征,使得很多营销机会可能转瞬即逝,相对来说,品牌营销团队的即时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在向观众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之外,也让受众在强大的社交媒体上参与了各运动品牌的营销大战。耐克官方微博的“伟大”系列背后就有一支由耐克数字营销和品牌传播部门,以及韦柯(W+K)、睿域(Razorfish)、雅酷(AKQA)、佳艾(CIC)和传立(Mindshare)等公司共同组成的高效营销团队。这个团队每天24小时紧密关注伦敦赛事,任何热点,无论是获胜还是失利,都会成为其创意的素材。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关键的要点转换为品牌的传播点。陈一冰错失金牌时,半小时之内耐克官方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绝对的伟大”微博,并在25分钟之内被转发2万多次;还有男子1500米自由泳赛后的“伟大就是让世界纪录追赶你”以及羽毛球男单决赛之后的“伟大在球场两边”等等,几乎每一次耐克的微博都会迅速被网民转发和评论。这一系列的策划,甚至导致37%的人认为耐克是本届奥运会赞助商。刘翔摔倒事件,举国震惊,NIKE幕后团队再次发力,在十几分钟内便快速整出了一张文案为“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获!谁敢去闯?谁敢去跌?伟大敢!”的稿子,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杜雷斯竟也借此玩了个严肃又非常有内涵的二次传播,“最快的男人并不是最好的,坚持到底才是真正强大的男人。”不得不说,如果能够掌握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之道,任何事件都能成为品牌前进的跳板。 5社会化媒体成企业危机公关的新平台 社会化媒体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企业遇到危机时与用户真切沟通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渠道来化解难题。如果说过去企业化解公关危机的焦点在纸媒的话,那么现在的企业公关危机的第一焦点,应该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麦当劳3•15危机的化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央视在“3•15”晚会上曝光麦当劳问题一个小时之后,麦当劳官方微博就以诚恳的态度发表博文,作出回应,获得传统媒体与部分民众的理解,同时伴随微博转发与用户评论的推动,被央视曝光的负面危机影响就最大程度上弱化了。抓住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机遇,融入社会化媒体之中,才能把握与每个利益者的直接沟通机会,才能提升企业魅力,才能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危为安。 作者:王品芝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高校出版物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讨 摘要:高校出版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内容资源优势,在营销中具有针对性强、专业性优的特点。在分析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出版物传统营销模式的不足以及新媒体推动高校出版物营销的突出表现,从数据营销、多态互动营销、整合营销和话题营销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以获取高校出版物的最佳营销效果。 关键词: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 随着SNS平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兴起,高校出版物的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纸媒传播,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出版界变革转型已成为业内不可逆转的趋势。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18-70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是79.6%,较2014年上升1%。手机阅读、互联网在线阅读、平板阅读、光盘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呈现较快增长势头。新媒体的诞生和扩散,不但使得高校出版物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更推进了高校出版物的传播规律与营销模式的深度复合演化。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变得更为紧迫。 一、高校出版物与新媒体营销的耦合 1.新媒体营销的内涵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而诞生的一种全新媒介形态,譬如数字电影、数字报纸、触摸媒体、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及移动电视等,覆盖范围广、反馈迅速、互动感强、传播速度快且途径多等是其主要特点。新媒体营销,又有“社交媒体营销”和“社会化媒体营销”之称,是新时代背景下,为顺应人们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而借助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展开公关、销售、营销及客户管理的新型方式,具有个性化、及时交互、多媒体、海量共享、社群化和超文本等特性。新媒体的载体包括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新媒体营销是营销领域在新时代的衍生物,它使品牌和产品的营销传播更为精准有效,强化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互动,丰富了品牌和产品营销的传播手段。 2.高校出版物传统营销之殇 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产品即为高校出版物,以教材、教辅用书和学术著作为代表。这类书籍的市场需求特点是:第一,针对性强,师生是主要供给对象;第二,季节性强,有特定供给时间段;第三,具有统一采购及团购属性等。实体店铺销售是高校出版物以往营销的主要模式,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电子书城的日渐崛起,打破了高校出版物旧有营销模式的单一格局,分化出三大类各具特色的营销模式:一是纯粹的实体书店营销模式;二是主打实体书店,辅之电子书和网上书城的营销模式;三是电子书、网上书城和实体书店并重的营销模式。传统营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传播渠道单一、闭塞,中间环节较多;二是更新速度及传播速度较慢,且传播成本较高;三是缺乏清晰的营销定位,消费者的差异化及精细化需求未得到反映;四是信息内容范围较窄,仅限于出版物内容;五是受众参与度低,互动感弱,主要以出版方推介为主,受众难以与出版方进行沟通交流,意见无法得到反馈,更无法对出版方决策产生影响。 3.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媒介发展日趋碎片化,受众群体也呈现出细分化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怎样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日渐受到大众的热议和关注。新媒体在高校出版物营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交互平台的诞生,快速地转变了消费终端读者缺位的局面,为出版社、作者和读者之间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带来了更多元的传播可能;另一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下,以高校出版物为核心形成的学术著作、教材和相关用书等整个出版资源在出版状态下的绝对垄断,转变了纯粹由高校出版社及作者决定相关书籍市场格局的局面。 二、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的探索 高校出版物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营销的模式创新,分别是数据营销模式、多态互动营销模式、整合营销模式和话题营销模式。 1.数据营销模式 数据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将成为企业营销未来的主要竞争点。所谓数据营销,是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互联网发展基础上,日渐崛起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营销推广模式。它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营销手段、平台、工具和技术,更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它转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服务模式、传播模式及营销模式,彻底颠覆了企业营销传播的基本价值观。随着数据营销的深入发展,未来市场的营销面貌及营销格局将产生根本性转变,发展前景极其广阔。高校出版物与大数据、云端的结合催生了高校出版数据营销。借用目前业界推崇的新媒体营销实战“3C”理论,高校出版物通过网络营销方式,获取大量基础数据,可以进行高校出版物全产业链大数据营销策略。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出版产业的整个环节链都会被数据营销覆盖,从前期策划中期编辑后期发行售后服务,数据营销都与其息息相关。两者的结合意味着:第一,需整合高校出版社内部信息系统,打通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过多维度的数据重叠复合分析,精准地决策出每种各具特色的出版物所适合的网络投放媒体、目标受众、广告内容、投放时长及投放方式等。高校出版社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清晰掌握各区域读者的不同阅读偏好,各选题的合理推送时间段,以及销量增长时间点的预估判断。只要获取的数据信息足够庞大,不管是插位营销,还是差异化营销,不管是在营销方案的选择或设计上,还是在选题的斟酌和思考上,高校出版都能较为精准地获得所需的大数据营销导向。第二,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分析。通过访问IP与市场的定量化分析、文本沟通的定性解析、读者的沟通互动反馈,以及新技术对关键词的抓取,可以科学挖掘出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和偏好,以及购买习惯和粘性,可以为营销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这些多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其实就是在刻画用户脸谱,在预测用户行为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从而提高其营销转化率,更好地进行精准性营销。 2.多态互动营销模式 多态互动营销是指多形态和多渠道媒介融合的互动营销。新媒体具有典型的立体化、个性化、互动性和社会化特点,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社区、论坛、贴吧,都有其特定的人群。因此,高校出版物在出版前,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以及其他的新媒体形式,与读者及终端消费对象就公众关心的某个主题或话题进行互动。如微博的“精英体验”———宣传———粉丝购买,以及微信中的草根营销、点对点互动等。书籍出版后可通过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传播运用,达到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与维护。如高校出版社可以通过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对出版物的内容展开互动讨论,接收读者反馈,并借助图像、视频及音频等辅助要素,让读者更深入了解出版物的内容和意义。宣传与推广、解释与说明并不是这种互动的首要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在于创造一个让彼此近距离对话的机会,倾听才是其核心所在。通过这样的互动,高校出版知悉并了解新的媒体环境及市场趋势,掌握消费终端读者的真正需求及目标对象的阅读倾向,在无形中推动了相应学术观点的表达和传播,最终达成众多受众与粉丝对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多态互动。再譬如,很多高校出版发行人员和编辑均开设作者微博或个人微博,凭借作者和出版社的广泛影响力吸纳粉丝,并与其建立起深度互动联结,从而提升高校出版的名气和影响力。多态互动营销模式淡化了显性的营销意识,以平等姿态传递信息,提高了读者的信任度,可以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整合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是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发展的重要方式。因为整合营销是一个将企业、用户紧密联系而且互动自如的过程,它所发生的媒介平台不限于一个,而是可以运用到所有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配合传统媒体,通过具有持续性和策略性的线上线下沟通,增强客户服务管理及公关关系管理的维护,最终达到整合营销的目的。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视界》丛书除了对常规营销渠道的把控之外,还尝试利用微博营销手段,展开《视界》专题的互动讨论;创建《视界》微信公众号,与读者建立长效沟通,产生情感联结;联手腾讯,举办《视界》传媒营销学术沙龙,将学术讨论引入大众对话中等。高校出版物的整合营销策略步骤如下:第一,采取由内向外的新媒体营销方式,编辑在朋友圈分享宣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出版物推介。第二,直接与受众互相关注成粉丝,或互加微信好友,拉近营销距离,并借助线上线下活动的展开、视频音频的等手段拓宽营销半径。第三,联手第三方机构,传播综合信息给受众,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加受众持久关注度。随着新传媒时代各种媒介的兴起与推广,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为高校出版物进行新媒体营销服务。 4.话题营销模式 高校出版物专注于专业化的选题,应尽量和受众展开话题互动,借助受众即为自媒体的特性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话题营销是最具影响力和有效性,且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营销模式。通过话题营销的开展,高校出版物可与受众建立起深度沟通,产生联结互动,同时借助受众自媒体力量,达到爆炸式传播和扩散信息的目的。从广泛意义而言,话题营销归属于口碑营销形式之一,主要是将其广告对象化作受众的交流主题,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具体如下:第一,借助新媒体了解到目标受众关注的焦点。新媒体大环境下,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都是自媒体传播者,能不限时间地点利用新媒体发表个人言论和观点,并通过转发分享他人话题展开二次传播,进而进行话题创意。第二,在完成话题创意后,营销人员需创造性地将营销出版物信息植入话题中,让出版物信息与话题形成自然承接,进而将受众关注焦点从话题过渡至高校出版物,使得受众在话题传播的过程中,同步传播高校出版物。第三,借力意见领袖,辐射社会大众。营销人员要善于整合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包容开放性、高效便捷性、传播扩散性和深度互动性,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意见领袖的强势发声,引导话题方向,达到多渠道传播话题,广泛影响受众的目的。第四,在通过KOL发声和新媒体整合营销实现话题引入后,营销人员需同受众展开多元互动,并令互动内容契合受众心理,驱使受众踊跃加入讨论并自主转发传播,才能切实地令话题持续发酵升温,直至高潮,取得完美成效。第五,引导话题最终转化为购买流量。由于话题是基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高校出版社需将购买渠道在承载话题的新媒体上及时公布告知,该购买渠道可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譬如,既能通过线下书店进行购买,也能利用微博、微信、豆瓣图书和官方网站来公布购买链接,引导客户前往购买,真正实现话题营销向实际销售流的转化。 三、结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版物正在新媒体的浸润下发生变化,新媒体营销变得更为灵活多变: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需求更为细腻、手段更为多样、市场效果更为不确定。高校出版物在充分考虑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自有特性的基础上,以移动终端和网络媒体等数字媒体为传播平台展开话题营销、数据营销、整合营销及多态互动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活动,将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变革同网络媒体的新兴发展有机融合,早日构建起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实现高校出版物的扩散式传播,充分发挥其价值所在。 作者:张毅 单位:新余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且日益成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也日益改变着公众的生活。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想要全面提升电视剧的点击率和观看率,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加强网络营造,探求多元化的网络宣传营销模式,在造势宣传和具体营销方面制定更多的宣传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电视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文章对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对策;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的播放和营销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转变,电视剧的网络播放成为直接影响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作为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大大吸引了公众,尤其是年轻公众的眼球,传统的平面宣传已经逐渐被淡化,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和打包整合工作正在深入推进,将日益成为引领电视剧发展改革的新方式。可以看到随着网络自制剧数量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媒体和电视台进行联动,从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宣传、播放和营销等方面逐渐探索一体化、高效化管理模式,进而争夺更多的抢先播放权,提高吸引力和点击率,成为日渐影响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1电视剧营销的主要方式 已经从传统的平面宣传向着新媒体网络平台转变一方面电视剧营销和电影等营销具有很大的不同,电视剧的营销需要电视台制作公司进行精心策划,在恰当的时机营造良好的声势,才能更好地提高电视剧的吸引力,以此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地方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很多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播放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通过对电视剧和市场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选择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的电视剧制片方进行合作,从而争取有限主动权。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营销方式也由单一的海报宣传等转化为借助于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造势,对电视剧的网络版权进行销售,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添加广告等方式,让电视剧成为网络热门搜索关键词和网络话题,进而为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 2积极营造热门话题,促进电视剧网络营销升温 第一,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寻找热门话题是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整个营销策划工作的重点,当前以“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影响着网络传播主流和趋势,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的主要消费群体,很多的热门话题都是由他们发起且不断传播起来的,所以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要充分调研“90后”群体的需求,结合电视剧主题等筛选出多个与电视剧有关的话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微博、贴吧、知乎)等进行征集意见,通过点击率和关注度等挖掘热门话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既为电视剧造势做了宣传,又为后期的推广和播放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运用网络搜网引擎和网络公关公司,进而为博得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断努力。可以看到当前很多投票和宣传等活动都会雇佣很多的所谓水军进行暗箱操作,从而快速地将一个话题或者领域进行全面造势,上热搜榜,从而吸引更多的眼光。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正当的做法,采取一定的方式加强与网络公关公司的合作等,进而从点击量上获得优势,并通过后期的转发、评论等制造轰动效应,但是这方面需要精心策划和有效组织,对于成本等方面也要全面权衡,从而以合适的渠道获得更大营利。第三,要善于运用自媒体的力量,通过广泛发动粉丝的力量对电视剧开展网络宣传,进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客户群体。当前影响网络话题的主要渠道还有自媒体这块,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剧或者电影等之所以在一夜之内迅速崛起,很多明星之所以在一夜之内瞬间人设崩塌或者成名,一定程度上还因为自媒体的存在。可能一个明星的一个微博转发就会带来巨额的粉丝群体来关注和进行互动。所以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要高度重视自媒体的力量,除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宣传渠道拓展以外,还要善于与自媒体宣传公司进行合作,营造更多的话题,并动员网络高手和网红等进行转发、宣传和造势,通过对电视剧进行精心策划,精选电视主题进行集中润色和包装,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与网络等进行合作,进而将电视剧进行包装宣传,从而达到“未发行、先有声”的宣传阵势。第四,要进行精心策划和整体布置,在整个宣传项目开始前就要吸引营销公司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前对电视剧的主题、内容、素材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制作方一起共同寻找可以制造话题的全面推广方案,哪个点位可以植入广告,植入什么样的广告,需要什么样的创意等,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从而通过一个小小的剧情展示或者宣传片造势就可以带来更多的遐想,让粉丝将目光集中到对于电视剧的期待上面来,提高持续关注度。同时营销公司要和电视剧剧组进行有效衔接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剧组的最新拍摄情况和进展,并对日常素材和拍摄过程进行创新点挖掘,寻找亮点,制造前期花絮等,让广大网民提前获得一点关于电视剧的剧情等,进而为后期宣传和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稳定的人气。 3善于挖掘和塑造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促进电视剧网络宣传向深度拓展 对于电视剧市场而言,传统的以内容为主要宣传方式的时代已经逐渐边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全面开发,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工作而言已经成为整体的发展链条,所以要用数据说话,用广告吸引,用媒体造势,用技术取胜,用口碑吸引广泛网络爱好者和公众的眼球,才能更好地将一部部电视剧推向市场,提高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可以看到当前电视剧宣传制作方不仅仅在宣传电视剧方面下功夫,对于电视剧的某一个情节和某一个相关的物品等都能够注重细节,拓宽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制造和发行领域,为电视剧宣传加分。随着电视剧网络宣传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由部分向整体、由点到面进行转化,电视剧网络营销也不再拘泥于电视剧的主题进行宣传,通过从一个点,制造更多的衍生品和轰动效应,进而与公众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推广衍生品的同时带火了整个电视剧,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乡村爱情》《择天记》等电视剧制造的一些衍生品促进了热门话题热度更高,在为网络粉丝带来实惠和优质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电视剧的轰动效应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看到通过对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进行开发,不仅仅在相关领域进行拓展,也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广泛深入合作,继而在提高产品影响力的同时促进电视剧的有效推广。比如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电视剧推出的衍生品动漫人物、游戏等,让公众不仅仅对电视剧加深了印象,也对相关的游戏产品等感兴趣,从而获得以外的收获。当然对于电视剧衍生品的生产和开发而言,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具体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给公众带来福利的同时,满足公众对质量和技术的多样化需求。 4加强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战略化思考 可以看到电视剧从策划、制作到后期的播放中间经过很多的环节,涉及到很多的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数额较大,所以后期的宣传营销至关重要。所以要提高战略定位,加强对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战略化思考和探索,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硬件设备,比如高铁、公交车站和楼宇等进行广告宣传,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电视台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加强与电视剧明星的合作、与其他硬件宣传公司进行置换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进而提高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能力,比如通过购买网络播出版权的视频网站和广告资源进行一体化支持,从而为电视剧免费营销和推广提供强大支持,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成效。当前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比如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合作团队的资质等方面需要进行界定,营销带来的恶意竞争和网络风险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排查,对于电视剧营销等还受到演员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既面临着机遇,也遇到很多的挑战,只有紧跟形势变化,通过制造话题、转变营销理念、推广衍生品等多种渠道进行开发和策划,才能更好地找准适合电视剧营销的平台和模式,进而促进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武梓焰 单位:西南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对新媒体时代下高铁的营销分析 《交通运输研究》2017年第3期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建设模式也发生巨大的转变,动车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与普通的火车相比,动车运行速度较快,而且高铁动车环境较好,但高铁动车的票价却较为昂贵,这样就会为动车营销带来严重的阻碍。为了解决铁路动车组营销的问题,文章将在新媒体时代下针对铁路动车组营销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铁营销;高铁运营 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推动铁路运营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需要不断地创新,主机厂应该和铁路部门应做好相关的营销工作,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运用合理的方法,打开动车组的市场。在进行营销动车的过程中,主机厂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动车营销模式,借助科学人文的力量,吸引铁路部门,并让人们快速接受高铁,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动车营销的效率,为动车营销部门和我国铁路部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关于我国高铁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主机厂在销售动车组的过程中,要能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改变我国动车组营销方式,但是在此之前,主机厂必须要认清当前动车营销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动车营销的情况分析,实际上我国动车组销售的效果并不是十分地明显,而且销售业绩经济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这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营销观念过于陈旧,很难有效地拓展市场营销规模 动车组营销效率能否稳定地提升,主要在于营销队伍的观念意识,如果营销队伍缺乏正确的观念意识,在实际营销的过程中则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而正因为营销观念的落后陈旧,导致动车组营销效率下降。调查显示,我国动车组营销人员大部分缺乏正确的工作观念,而且职业道德素养较差,这样就给动车组营销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动车组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较低,致使服务行为产生问题,种种原因导致高铁营销很难快速地拓展市场。[1] 1.2营销模式存在问题 动车属于一种新颖的出行方式,所以,对于动车组的营销模式,主机厂需要加强创新和研究,要能在营销模式中融入新的运营理念和元素,进而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赢得铁路部门的关注。但目前,主机厂的销售模式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造,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运营模式,这样就使得动车组营销方法过于单一化,营销效率也很难提升。 1.3营销产品单一化 为了提升动车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主机厂在销售动车组的过程中,开始推销产品,而其产品主要从座位的舒适度方面展开推行,但是我国在推销产品时却仅仅只局限在座位的舒适度上,却没有从其他方面展开创新,这样就使得产品的推销受到限制,而这也十分不利于动车组的营销。 2动车组销售缺少完整的体制 在进行动车组营销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必须要根据动车在市场上运营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我国各地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根据各地铁路部门实际运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的营销方案和机制,这样营销效果才会得到良好的提升。但是,对于动车组营销,主机厂相关的营销人员并没有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在营销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营销体系,这样就使得动车组营销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工作人员也很难对其进行监督。 3关于新媒体时代下高铁营销提出的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必须要重视高铁营销,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动车组营销部门要想创造营销效率,则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要能结合时展的特征,不断对营销模式进行改变,主机厂要能做好动车组营销模式的创新工作,进而运用新颖的营销方式,提升动车组营销速度,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铁路部门对动车组的需求,这样动车才能快速地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3.1对动车组营销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 为了让动车组营销人员形成新颖的营销理念,对动车组营销加强重视。主机厂要能让营销人员意识到服务态度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才可以得到铁路部门的认可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铁路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改善和创新,既然选择引进动车,说明铁路部门开始转变传统的运营方式。所以,动车营销人员要为铁路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2] 3.2创新营销模式,拓宽市场营销范围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动车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创造较高的销售纪录,主机厂则应积极主动对铁路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主机厂要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做好动车组优势的宣传,但在此之前,主机厂要和动车组设计部门积极沟通合作,营销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为设计部门提供科学充足的信息,从而促使动车组设计部门根据市场的情况,设计出符合铁路部门的动车产品,这样主机厂市场部门才能在销售的过程中将动车的特色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在创新营销模式的过程中,主机厂市场部门要深入探索动车市场营销的途径和渠道,拓宽市场营销范围,这样才有助于动车组营销效率的提升。例如:主机厂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互联网售卖。为了铁路部门,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在动车上安装移动电视,这样动车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乘客播放视频、音乐。动车上也可以设置餐厅,在餐饮上进行改变,为乘客提供良好的饮食服务等。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率得到提升,动车组销售部门才会更好地发展。 3.3完善相关的营销制度和管理机制 对于主机厂市场营销部门而言,完善相关营销制度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建立健全完整的营销制度可以让营销人员明确具体的营销目标,这样营销人员就会朝着目标的方向进行市场营销,而且营销制度的建立,也可以让动车市场营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这十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另外,动车组营销部门能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对营销人员和营销程序加强监督和管理,进而促使营销人员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感,对营销程序加强管理,可以防止出现严重的营销问题,阻碍动车组的营销。 3.4动车组在营销时应和其他运行方式 做好调整在推动动车销售的过程中,主机厂必须要做好高铁和其他运行方式的协调。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主机厂可以从动车的运行时间和运行速度上进行改变,尽可能地让动车比火车更加优质。在质量上,主机厂应对铁路部门做好保障。 4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动车组营销,主机厂必须要对营销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动车组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营销能力,让动车组营销人员形成一种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这样在营销的过程中才可以为铁路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这也十分符合铁路部门的运营模式。另外,主机厂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不断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动车组的宣传,扩大动车组的营销范围,让人们熟知动车,这样人们在出行时才会选择动车。 作者:籍保仁 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素质教育视觉的工业分析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工作的深入推广,中职类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并且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重点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很高,所以要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本文将从素质教育视觉出发,探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我国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在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技工类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只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典型任务来选择课程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只在十几分左右,文化课素质偏低十分不利于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相符 3教学内容与工业发展实际不相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再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2]。 三、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对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掌握,能够胜任工业产品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食品分析和检测等多项相关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不能只是照搬化工专业的课程,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与本专业关联较少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应该将重点放在与工业分析和检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上,比如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等,对于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强,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并且与工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经常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4]。 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抽象概念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5] 4强化实践教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也更严格,所以要加强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工业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而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更具有特色。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本文对工业设计的内涵、工业设计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工业设计教学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设立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校就有上千所,如今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一 工业设计简述 工业设计是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具有特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为,工业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并制造工业产品的学科,主要是凭借知识经验、视觉感受、技术等赋予结构、材料、色彩、形态、装饰、表面加工等新规格、新品质。通常,可以将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是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造型活动,如汽车、电器、玩具、家具的设计均属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平面造型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传递视觉信息,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等均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也被称为空间设计,是以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能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有用性,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二 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工业设计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同时,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产品制造联系并不紧密,不能准确找到设计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1]。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艺术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形态与造型,理工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忽略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有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是典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的有机性与统一性。 此外,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内容杂乱,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缺乏反映工业设计方向的新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布置不科学。 三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建立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彻底摒弃传统的重义轻技的教学模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将宽专业、重实践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2]。此外,课程体系设计的分裂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应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中心到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转变。如今,教科研一体化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色彩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设计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营销传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可以建构扩散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维建模问题时可以用常见的玻璃杯、手电筒等作为模型,讲解金属材质的属性时可以将教学楼的楼梯扶手作为对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材质的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NURBS曲线建模时,能够通过放样、旋转等方法进行对比[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通过三维建模实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融入其中,如通过“铺着棋盘格桌布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杯中有酒有冰块”这样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反光、透明、折射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业设计之中,以此改进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工业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而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文理渗透,强调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只有全面推进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才能提高工业设计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摘 要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的出发点。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培养目标 现状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上的具体化。”课程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南针”,指向准确、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言,培养目标在符合时展方向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的明确定位,才更能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竞争力。笔者挑选了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改革良好的8所大学,对其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文本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的趋同性 8所大学工业设计(或相近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对于目标人才类型主要分设计实践人才与研究、教学人才两大类,多用“高级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并使用“创新型”“原创型”“应用型”来修饰;西安某高校是唯一提出要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高校。总体来看,各校对目标人才的能力要求大体一致,即学习设计方法,掌握基本设计技能,达到产品设计开发基本要求。湖南某高校、广东某高校提到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形态、结构、材质与信息等设计手段”;北京某高校则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技术素质、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而其他院校对于能力的要求比较笼统,集中在完成产品造型设计方面。其中,湖南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独有的提到“信息产品领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两所高校。 同时,我国大学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并未做具体和明确的要求,集中在掌握设计史论、设计方法、设计艺术理论三大块内容;但每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因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知识要求,如广东某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结构、材料相关知识;湖南某高校则提到学生要涉猎“信息产品服务等领域”的知识。而中央美院因特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把产品设计的艺术性、实验性、原创性特征放在首位,因此对于艺术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对于人才目标类型的方向大致相同,培养过程中的能力、素质、知识要求大致相同但各有突出的重点,但都相对描述不够具体;存在相互借鉴的问题。此外,涉及信息技术的院校更是少数,面向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 课程目标的“过度借鉴”可谓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表现趋同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过度借鉴”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显示,一个层面是完全照搬国外优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未能与我国的工业设计现状及当下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个层面便是国内高校间的“互相借鉴”。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主要分布在几种大类型的高校中,如综合院校、独立建制的美术(设计)学院、师范类美术(设计)学院、民办院校等,其办学层次及条件、培养类型、师资力量等都大不相同,培养目标应该是各有特色,但从前文的调查中显示,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现象严重,甚至课程体系的整个构建趋向一致,从而导致整个工业设计人才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及未来社会提出的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课程目标的趋同性不仅仅限于工业设计专业,据有关学者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76所大学中的236个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如今趋同性是我国大学专业目标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培养目标的宽泛性 课程目标的宽泛、笼统、没有指导性也是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以下面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为例,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06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为:“(产品设计方向)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创新设计为重点的产品设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量高校的培养目标呈现出类似形式,在其中难以寻觅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因为太过于宽泛而不能起到对课程设置或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认为是培养目标的特征或者个案不够凸显。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目标对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的表述亦不够清晰,未能体现出体现出社会及企业的需求,亦未能与当下的社会背景接轨。 虽然课程目标受到内外因素的限制,不仅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特色及专业的特点也是其考虑的重点。众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口号。在目前的社会大趋势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与行业要求的专业化要求相矛盾,并非适合那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专科院校。高校应按照生源条件、院校特色等条件定位培养目标,而非一味去塑造只有小众才可以达到的“通才”。从“传统工业化”到如今的“两化融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正在作为主导力量调试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应从多处需求出发,与行业需求接轨,加强高校为行业服务的主动性。 3 培养目标指向不清 由中国教育部高教司编写(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简称98目录)中将所有的本科专业按照学科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许多院校直接搬用了此“拼盘式”培养目标,将多个学科的多个专业均涉及到了。但众所周知,这种描述导致了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采取了的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不同的方向。实际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都属于设计学学科下的并行学科,其所授的内容与支撑的课程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若面面俱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很难实现。产品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的核心,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人才才是该专业应培养的目标,即使涉及到环境设计等专业内容也应与产品设计有关联。 通过前面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来看,急需切实可行的、准确定位的实质性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要素,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准确及可行性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休戚相关。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体系构建 摘 要:以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为主线,结合用人市场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将培养目标按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分解并划分到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分析专业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质量体系。 关键词:实验教学 质量体系 操作技能 系统构建 实验教学在培养和优化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使之符合工业分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我院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构建了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确定符合教育规律的实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着手,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院的具体情况,保证改革的可行性。实验教学改革以“拓宽基础,提高素质,强化能力”为原则, 进行整体性设计,构建基础、综合、研究和开放性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知识技能教学以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鉴定规范和教学计划主干课作为两条主线,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专业、拓展应用平台,建设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实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结构体系。其中化学检验工国家职业规范―能力体系分解为基本能力、检验基础、扩展技能、技能应用和技能扩沿模块,通过综合实验或专业综合实验搭建专业基础、专业分析、专业扩展、应用扩展平台,引入基础标准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标准综合应用,将课程常规教学体系作相应调整,分阶段实施,最终以化学检验工鉴定规范进行考核,以保证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完善和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强化质量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建成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5]。 2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技能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课程结构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为国家职业鉴定92个工种之一,有一整套非常成熟的鉴定方法,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技能培养总体方案中要求在分析化学、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实验课教学中对于学生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利用相应的综合实验对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进行强化,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适应技能培养需要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中,通过技术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进行整合,课程内容与实验教学专业知识技能密切联系,结合专业的核心要素,并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将每个系列分为3个层次:从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建设专业操作技能平台,形成分层的课程群链,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能力分解表,通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分析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分析工“应知”鉴定基本要求。当分析化学课和综合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初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当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和相应的综合实验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中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当工业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束后,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高级分析工“应会”鉴定基本要求。经过“应会”培训,学生达到:(1)有很强的规范化实验操作能力分析;(2)由于采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试卷中级工技能考试评分记录表进行实验操作考核,使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检验中级工国家试题库职业资格鉴定中“应会”操作能够全部通过。 3 改革实验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层次的操作技能平台 构建专业实验教学结构,必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实验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注意创新与适度、数量与质量、统一和多样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根据实验室功能和学科特点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平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课程与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以科研促教学,设置应用型、提高型实验,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此,我们将教学分为基础横向平台、纵向操作技能平台、扩展操作技能平台3个系列。使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实验课程新体系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适当调整实验教学的总时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分单元、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验教学,即:(1)基础层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教学,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再现;(2)提高层体现综合性、设计性教学,进行独立的实验教学;(3)创新层主要是探索性教学,强调科研、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共性培养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改革中,增加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倡导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经过更新、调整、优化组合,基础与现代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实现纵向和横向知识体系的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 4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性实验支持并满足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自主实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组织开放性实验的全过程,包括立题报告、资料查阅;试剂、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等,教师进行指导和实验评价。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9,10]。针对分析专业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推行研究型、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思维”综合素质培养。开放式实验教学,针对台套数有限的精密分析仪器教学实验,可减少分组人数,提高设备利用率。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能力培养,必须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不同的实验教学环节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1)由教师讲解仪器的操作方法、基本原理、误差的来源和注意事项,教师可进行示范操作,也可以找学生操作,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给予评价,训练学生操作仪器的基本实验技能。(2)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应以辅导为主,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施监控。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人施教,重点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3)开设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加强实验前教师与学生对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的讨论,探讨重要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4)结合科学研究和毕业设计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往往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实践性、思考性、综合性特点。因此,结合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中,需要搜集大量资料,明确目的、制订方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给出结果。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切实提高实验技能和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建立和完善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保障支持、质量监控体系 只有建立了多途径、多形式、多措施、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使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1]。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需要有完整的实验教学要求与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及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实验室规章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科学的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及运行模式,以及良好的实验教学师资建设等基本保障。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要靠主管部门投入与建设以及内部管理与改革。要有完善的实验教学保障系统。(1)必要的环境、场地以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条件保障。大力开展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2)执行院系两级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变资源分散为资源共享,也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改变原来以课程为依托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和实验人员逐步摆脱隶属于某门课程的束缚。开放式教学要求实验中心人财物的共享,可以改变实验室各自为政的局面,可极大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6 结束语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即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为突破口,以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为载体,推动内容体系的重构。实验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实验教学规范,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优化,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增强办学实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训练,这对于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保证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不但是重点大学发展的重要教学元素,也是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和生存的核心。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为提高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改革化学的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新实验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为培养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而高职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又是向企业和化学检验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各门化学课程既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从事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提高化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尝试进行化学的实验改革,着力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分析现状,明确实验培养目标 各门化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现有的各门化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科性过强、与专业对接程度较弱,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高职化学课程特点和检验专业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起点较低,生源中大多数是文科生,少数为理科生,生源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更是有较大差别,以往的考核方法已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特点及岗位用途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检验专业所需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符合职业技能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改革现有的实验内容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现有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各自独立,教学目标分散,针对性不强,缺乏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结合化学实验的特点,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新实验教学体系融合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基本要求,使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水平。新实验体系模块设置见下表。 新的实验体系注重了化学实验之间的相互融合,减少了一般性的验证实验。基础实验模块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任务引领模块中选择与职业工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学生在领取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制定检验方案、配制试剂、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环节,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改变过去教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而学生“照方抓药”的状况。综合实验模块通过学生小组或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有机合成、提取、分离等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新化学实验体系表 实验模块 教学内容 基础实验模块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玻璃仪器洗涤、称量、数据处理、试剂配制、移液、定容、过滤、蒸馏等操作 任务引领模块 与职业岗位工作基本操作相关的实验内容,如食醋中总酸度测定、混合碱测定、水中总硬度测定、水中微量铁测定等滴定分析操作、分光光度分析等 综合实验模块 综合技能应用,如茶叶中咖啡因提取、阿司匹林合成、植物色素的提取分离等 2、改革教学方法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展示,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仪器的安装过程、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展示给学生,使实验操作直观明了,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回放、放大,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以往的实验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实验成绩的评定为:实验态度(30%)+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40%)。学生实验操作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师只能粗略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操作能力,学生的实验热情不高,减少实验规定测定次数,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抄袭他人实验结果,使得考核结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因此要制定科学的评分体系进行实验考核。新制订的考核方法包括三个部分:(1)平时实验表现(5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实验预习、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和预习报告;(2)独立操作考核(30%),期末进行,从任务引领模块实验内容选择三个工作项目,考核时由学生抽签获得工作任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要求,并随机抽题回答与实验操作有关的问题;(3)综合实验考核(20%),在综合实验模块中进行,学生分小组实验,考核团队的合作成果(合成的产率、提取的质量等),根据实验结果排序打分。 4、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技能鉴定、技能竞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检验的良好手段。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选择、技能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竞赛的学生从院级竞赛中获奖学生选拔参加市级、自治区级的大学生化学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的学生都能考取中级技能证,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的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操作的反馈评价也较高。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适应高职检验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深度调研,分析了目前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原因,并从提高毕业生设计能力、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最后对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及专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设计 就业率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引言 近些年,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渐增加。新疆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公司,而且新疆地区拥有工业设计部门或人员的制造企业也极少,即使像中收农牧机械公司、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工业设计,企业内部对工业设计人才也极度缺乏,同时工业设计任务也较少,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需求量非常有限,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疆本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新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就业现状 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新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自2001年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最初的招生规模是每年招收二个班(一民一汉,人数共60人左右);近5年来,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招生规模变成了一年只招一个班(30人左右),其中60%~70%的生源来自新疆南北疆各地州、市县,30%~40%的生源来自外省市,如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之前没有专门学习过美术,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产品外形的表达和把握能力没有应有的灵感,但这些理工类学生,特别是男生,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表达能力都很强,他们对工程图学、机械构造等都非常敏感;根据这一特点,新疆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选择3C产品之类造型感性要求较高的产品作为专业方向,而是把更具理性的机电类产品的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立足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朝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来设置教学目标。 通过对历年来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分析表明,新疆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大致有四个去向: 第一,在企业从事实际设计工作,这部分人数约占80%,其中,真正从事工业设计的不到60%; 第二,考研,是近年来全国的本科毕业生,包括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日渐热门的一个选择:由于考研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这类毕业生占10%左右; 第三,进入设计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设计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由于高校对师资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专科或职业院校,这类人群数量在10%以下; 第四,转行。由于新疆设计用人市场有限,早期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转行率有时高达60%~70%,这些人进入到公务员、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行业, 或从事市场营销、宣传广告、企业策划等工作,或其它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干的行业。 2.2 原因分析 第一,沿海发达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着相当的关系[1]。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新疆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有从事工业设计经历的资深教师极其匮乏、缺乏实习基地及实训教师资源、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目前,新疆的工业设计专业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非常突出。生产企业急需工业设计方面的人才,但企业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毕业生很生疏或者根本从未涉足。 第四,新疆市场或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建设不完善。目前,新疆境内有设计部门的大型知名企业或者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寥寥无几,加上疆内许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了解甚少,因此造成了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误用、滥用或者人才浪费等情况。 3 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应对措施 第一,提高对毕业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对产品造型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学生对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功能创新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2]。 第二,提升毕业生对企业开发产品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了解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他们对企业所要开发的产品的了解是将来他们是否适应企业需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3]。 第三,让毕业生熟悉企业。 加大实践教学培养力度,增加学生到企业内部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设计类企业有全面地了解,包括企业的组织构成、部门分工、设计流程等状况。 4 结语 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周围企业除八一钢铁公司、中石油、石化公司等大型冶金企业之外,其他基本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生产大型机械装备设备、风电场大型设计等机电产品的企业比较多,如金凤科技、新能钢构、机械研究院、中收农牧机械公司等对设计人才需求量大。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攻方向,可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工业分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培养工矿企业分析岗位的中级分析人员,针对分析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记载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尝试,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主要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高、有敬业精神、操作规范的深受企业欢迎的中职学生。通过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职业习惯增强,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总之,从学生、用人单位、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分析比较,这次教学改革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工业分析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工矿企业分析岗位的中级分析人员,学生毕业后,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外,实际操作能力要达到中级分析工水平。由于分析岗位针对性强,无论是在化工、石油、食品、纺织、冶金、环保、商检等行业,对从事分析工作的毕业生操作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集中,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 根据当前和今后长期存在的中职学生的状况,曾在本校组织并主研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专业结构和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旨在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高、有敬业精神、操作规范的深受企业欢迎的中职学生。 采用模块化教学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教学、社会需求、学生实践的结合点,探索解决企业用人供需的矛盾,力图使企业用的满意,学生干的满意。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期进行,使用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通过“做”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学、做”结合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改革中,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并且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1 教学改革的方案 1.1 培养计划的改革。制定培养计划时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合理构建。我们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分析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上,“基础”与“专业”的比例适当。技术能力方面,我们培养和训练分析岗位所需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分析能力。为了突出这三方面技能的培养,在各个课程中安排足量的实训内容和综合训练项目,使毕业生成为既有基本技能,又有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职业道德的中级分析检验工。通过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析工的职业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刻意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1.2 课程体系改革。 1.2.1 根据知识与能力要求,设立课程模块。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要依据,安排每门课程,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模块结构如下:①知识与素质模块。包括公共文化基础教学、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知识教学三个模块;②专业技术操作模块:包括无机定量分析、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技术、中级分析工技能培训、毕业专题实验等模块。 1.2.2 根据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将每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设立若干章。每个子模块单独存在,又相互联系。这些子模块(即:章)又由若干个专项能力构成,设立若干节。为了达到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将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相应的模块,即将专项能力(节)划分为知识基础模块、技能基础模块和专项能力模块三大类。知识基础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模块;技能基础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基本技能模块(包括:溶液配制、仪器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专项能力模块是学生应掌握的专项能力所涉及的专项技能模块。 1.2.3 课程开发的思路。首先,基础理论体现“够用”原则。基础理论课的开设以“够用”为原则,建立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苛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基础课的开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适当削减了数学和物理的学时,对知识点的学习也有所侧重。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中职教育要体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化学基础”课程;将工业分析、有机分析和环境监测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体系中的“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课程;授课教师以完成单项分析任务为主线,融合以上课程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最后,开设整学期的综合训练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安排整学期综合训练教学。包括毕业专题实验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1.3 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打破原来的教材体系,以专项分析任务为主线,先作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基础的训练,再深入专项分析任务的完成。总体思路就是:将以前的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分析任务,再根据分析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作进一步的讲解,最后,才是完成该分析任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三门主干课,即专业基础课无机物定量分析、专业课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课仪器分析技术,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分别进行了教材、学材、鉴定指南、教师指南、学生指南的编写工作。具体的编写思路: 1.3.1 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按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组成课程的章次,再根据实际的分析任务(即各种专项能力)单独组成各章的节次,每一节中根据分析任务所需的知识从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专项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知识基础包括完成这种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包括完成这种专项能力所需要的基础操作技能,如溶液的准备、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专项能力则是具体的分析任务的步骤、结果计算、数据处理等。 1.3.2 学材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上课时填写教材的主要内容(相当于笔记)、课堂练习,下课之后的课外作业布置,技能训练完成后的实验报告等。 1.3.3 学生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包括:课程的基本要求、授课计划,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师上课的板书、例题,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答案。 1.3.4 鉴定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的内容小结、知识考核表、技能考核表等。 1.3.5 教师指南的编写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上课的安排、课堂教学设计等。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模块教学和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到各个专项能力中,在实验室里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项能力的培训,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为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我们大胆尝试着将课堂转到实验室里,为了使学生达到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先提出目标,然后再作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手段,理论讲到哪里,马上用实验来验证,这样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学生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操作,充分体现“教中学”和“学中做”的教学原则,从而保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教师则需要有指导完成专项能力的培养目标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等,能做到收放自如,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介绍物理分离法,实验班采用在实验室里上课,讲蒸馏法时,是将蒸馏所需要的各种仪器放在实验台上,一组一套,每组进行仪器安装,然后老师再一组一组的检查,点评,并给每组打综合成绩。而在其他班则采用在教室里上课,是将蒸馏所需要的各种仪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组装图,老师进行检查,点评,并给画图的同学打成绩。在仪器分析教学中,采用分组拆装仪器,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但掌握专业能力,而且培养了合作、协调等社会能力和从实践中学习、计划等方法能力。这样由于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使实验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都得到提高。 1.5 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在理论教学结果评价时,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本专业够用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结果评价时,主要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能力目标所规定的要求,而非实施过程,即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时,注重学生能否达到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不是看学生是否做过实验、做过多少实验。在每个专项能力训练后,根据鉴定指南中知识考核表和技能考核表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期末时,课程评价方式从三方面(期末考试占40%,专项技能水平占30%,平时成绩占30%),进行综合评定,给出课程的总评成绩。 2 教学改革的效果 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在教学改革开展一段时间后,组织了一次关于本次教学改革的学生问卷调查,就“是否愿意参加实验班的教学、对现在教学方式是否满意、与上期学习兴趣比较、知识学习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几个方面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3%的学生都愿意参加实验班的教学。实验班有76%的学生对实施本课题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对比班有63%的学生对原有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实验班有33%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高,有19%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低;对比班有13%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高,有37%的学生学习兴趣比上期低。实验班有19%的学生表示知识学习懂了,对比班有11%的学生表示知识学习懂了。实验班有30%的学生表示学会了操作技能,对比班有26%的学生表示学会了操作技能。 综合以上的调查数据说明: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提高。 2.2 本校教师的评价。在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主要进行了《定量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共三门分析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活动。历时一年半,取得如下几方面的效果: 2.2.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在教材开发时编写开发了“学材”,“学材”的内容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上完成对主要内容的填写,课后完成练习题,针对学生对习题中计算难的问题,编写了一定量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指南”是教师上课的板书,注入了新仪器、新方法的模块,使学生对现代分析方法和仪器有较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帮助。“鉴定指南”是对教学内容的小结,注入了能力考核模块,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熟悉了课程考核的目标,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其他班好。 2.2.2 实验班动手能力较强。在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的实训项目比普通班级增多,实习实训时间增长,为学生进行实训操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该班学生实际动手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尤为突出的具体表现是:①在国家“中级分析工”职业鉴定和考核中,该班学生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基本操作熟练,动作规范,80% 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对分析天平称量、各种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制备及物质含量的测定等相应操作。在本次考核中,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优秀人数 17人,占该班人数的41%,比其他班级高17个百分点。②在实验课中,体现在完成同类型的实践课时用时少,且得到的实验数据较平行班好。③在学校组织的化学分析技能比赛中,有10个班级,初选出40位学生参加比赛,奖项设置:团体奖6个,个人奖9名。比赛结果: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个人奖项3名(分别是第1名、第3名和第6名)。这充分体现了“分析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2.2.3 职业习惯增强。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将实验班分为多个小组,对知识点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小组间展开竞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优生的工作能力;同时进行实验台面的工作仪器、药品试剂有序摆放、台面的整洁等实验室工作作风的培养,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尽快进入角色。 2.3 毕业生跟踪调查。参加试点的班级学生,毕业之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表明:参加试点班的学生,其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知识面宽、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基本操作规范化、熟练程度与其他班的学生相比有显著提高的优点,且具备了良好的职业修养,用人单位大多将他们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事实上这些毕业生也确实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3 教学改革实施成本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为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CBE教学模式。因此大量的教学环节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这就造成教学成本必然高于普通班的教学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验药品、试剂用量增加,仪器的损耗费用增加。例如:学习“废水中总铬含量的测定”这一环节时,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验班教学时,教师准备未知样品,然后由学生通过试验确定样品预处理方法,试测定等确定样品的取样量,最后完成。使学生明确工作曲线法的测定要求,样品处理的原则和处理方法等知识要点。而普通班教学则由教师讲出样品处理方法、样品的取样量,总结出工作曲线法的测定要求。两种模式比较:实验班比普通班多用硫酸约(100ml)、高锰酸钾20g、乙醇(50ml)、其它药品若干。 3.2 实验仪器和教学设备投入费用增加。学生要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必然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推广后,对实验设施的数量要求较多。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实验室里既能容纳学生做实验,还需要在实验室中安装多媒体设备,能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视频观看。这就必然增加教学费用,当然有些费用是一次性投入。 3.3 学生书本费用增加。由于针对本次教学改革,开发了一套校本教材,即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三门主干课,无机物定量分析、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仪器分析技术,分别有教材、学材、鉴定指南、教师指南、学生指南等五本书,学生由于教材增加,其书本费用也会相应的增加。 总之,实验班在进行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中,学校方面:对仪器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会增加;因为多数环节都是在实践中进行,其教学成本比普通班高约20%左右。学生方面:由于教材增加,其书本费会相应的增加。 4 结论 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在实验班进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学生、用人单位、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分析比较,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另外,配套开发的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反映: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且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都有提高。教师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职业习惯增强。企业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知识面宽、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基本操作规范化、熟练程度与其他班的学生相比有显著提高的优点,且具备了良好的职业修养,用人单位大多将他们安排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够用、基本操作规范、有敬业精神的特质,普遍综合职业能力强,上手快、岗位的适应期短、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由于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在企业从事专业对口的岗位,并受到企业的好评。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垂直专业化分工视角下的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分析 摘要:采用Hummels的估算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方法,运用中国2002~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署的进出口数据,对中日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水平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的计算。结论显示: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技术密集行业的产品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这表明两国间的产品内贸易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对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逐渐下降,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两国产品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日本;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国际分工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不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实现的,而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将部分生产环节外包至其他国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Hummels(1998)将这种国际分工模式称为“产品内贸易”或“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产品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形式:产品生产价值链的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部件分布于不同国家时,形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就构成了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内容。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并且大力引进外资以发展对外加工制造业,由此加入到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来。作为我国重要的经贸伙伴,日本对华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将带动中日间的产品内分工,由此带动了两国产品贸易的发展。本文以工业部门为对象,实证分析中日间的产品内贸易发展水平,这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法说明及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Hummels(2001)的方法测算了中日工业部门细分产业的产品内贸易指数。该方法包括了两个指标:(1)VS值是绝对指标,度量了进口的中间投入中用于生产出口的价值;(2)VSS值相对指标,即VS值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一)方法说明 (二)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处理:第一,中日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引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署(UN Comtrade),中国的投入产出数据表引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由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需要按联合国贸易分类标准对我国工业行业重新分类,参照盛斌(2002)的方法,确定42个部门,去掉其中的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服务业,剩下19个部门作为文章的分析对象。第二,由于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取自UN Comtrade,是用美元来标价的,而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是用人民币标价的,所以通过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月度数据加总再取平均值,得到年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数据,统一成人民币标价下的数据。第三,文中仅能查到2002、2005、2007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数据,借鉴马向前、任若恩(2004)的RAS方法,进行外推以补全剩余年份的数据。 二、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指数分析 通过对我国19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得出在2002~2011年期间,中国各工业部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近些年保持稳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具体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进行结构分析,将工业部门区分为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低技术行业、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五类,从各行业VSS指标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中日两国在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上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并且在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了大幅下降,分别由2002年的2.654%、1.744%下降到2011年的0.875%、0.225%。其他行业的VSS值则呈现出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其VSS值在0~1%区间波动。两国在初级产品行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业中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呈现出的下降趋势,表明中国这两个行业对日本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即我国这两个行业的国内中间产品供给能力与最终产品消费能力在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该类企业正经历着由加工制造商向品牌商过渡的产业升级过程。 第二,技术密集行业。首先,低技术行业两个部门对日本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VSS指标相对较高,在2006年达到了峰值2.5%之后,下降到了2011年的0.368%。其次,在中等技术行业中,中日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VSS指标波动较大,由2002年的1.094%上升到2004年的达到峰值8.32%,之后下降到2011年的0.543%;在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再次,中日两国在高技术行业的产品内贸易分工水平最高,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最高,在2005~2007年间的VSS指标达到了15.40%、16.40%、21.2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也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小。 三、启示与对策 全球贸易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日在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从时间上看,中国与日本间的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技术密集行业的波动幅度相对更大,这意味着两国未形成稳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中国的产业分工处于动态的变化状态。第二,随着我国制造水平、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中日工业部门的产品内贸易分工程度不断下降,说明了中国对于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在下降。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和竞争,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高价格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第三,中日在中高技术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普遍较高,这也符合中国的产业升级趋势,中高技术行业作为高附加值部门,更多地参与到对日本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当中。总的来看,中日工业部门产品内贸易及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适度地降低中间产品的进入壁垒,利用资源、市场及劳动力优势来促进中间产品进口,通过进口日本中间产品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推动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实训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只有加强实训教学,搞好实训教学,才能切实找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才能打破教师与师傅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分离的界限,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1]。但实训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条件的限制及执行不到位等情况。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实训教学的改革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是指“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师指导师傅化,学生管理员工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模拟工作过程,学生模拟生产岗位的员工,从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出发,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基于工作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在心理上逐渐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过渡,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上岗。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按照职业标准及岗位工作要求,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把实训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开发出项目化的实训课程。(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摒弃过去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操作的单一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训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有思考价值而又有生产需要的实训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创造性发挥。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特点,通过建设仿真企业的形式,以小组为工作单位,让学生完成“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全过程,达到教学实训目的。(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生产、检验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调动学生自主操作实训的积极性。(4)考核方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训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通过四个措施来保障实训教学的完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加强考评体系建设。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将实训教学同高职教育要求、岗位实际需要、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相结合,根据企业调研情况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在企业、社会、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和序化而开发整合形成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对工业分析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硅酸盐工业分析》进行了项目化课改,重点突出实训项目水泥的全分析、玻璃教学;针对水泥厂和玻璃厂生产实际及对化验员的岗位工作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出项目化实训课程《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室仿真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完成制定的项目测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3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面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进行的样品检测完全取自企业生产线,把学生分成工作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本组的小组长;然后由教师下达检测任务分给各个小组;各小组领到任务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检测方案设计,其中包括查阅国标、查阅文献及相关书籍资料、书写方案及讨论论证;各小组间进行方案评比论证,确定最佳的检测方案;各小组按照最佳最合理的检测方案执行任务,包括试剂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取、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样品的测定等;测定完毕,进行结果评比,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讲述整个测定过程的质量控制及数据的处理,小组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打分,既考核了过程又考核了结果,体现了考核的全面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行了自主学习法、引导课文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在《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实训过程中,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把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进行项目化,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把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然后在任务的引领下,用引导课文法把学生导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充当企业检测员的角色,最后在整个检测任务的驱动下完成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的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方法,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实验操作考核方法,实行学生项目任务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进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的评价。过程考核由各小组自我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组成,重点考核组员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结果考核是把各小组的测定结果与企业对同一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结果的准确度来衡量。这种考核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教材 邀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召开座谈会,针对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工作内容的描述,通过专家们的描述,弄清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通过专家们描述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教师们清楚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内容及重要程度,并清楚各项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然后再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高职学生基础,编制适应学生的实训教材,我们完成了《化验员基本能力实训》教材的编写,更切合学生实际并直接对应化验员岗位,对学生零距离上岗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工业分析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硅酸盐工业分析》进行了项目化课改,项目内容紧紧围绕化验员岗位任职要求和技能标准设定,针对性强,突出核心化验能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本文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实际,对这一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职业能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只有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高职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能同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如何掌握“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编制的教学大纲、教案也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 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工业原料及产品化学成分、结构分析工作、污染监测工作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使学校的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知识、技能的特点,在工业分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这对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院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业分析人才,探索有云锡职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导向创建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其最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构建,使学生上岗后,能尽快符合企业的职业要求。为此,打破职业教育中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期望。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科系统性与职业活动系统性并不等同,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不可能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1)自主学习,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3)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目前,课程开发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及专业的各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我们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根据岗位能力的分析,明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化学分析检测能力、仪器分析检测能力,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修理能力,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的维护与维修。 2.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将真实工作过程分解,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把无形的理论变成可见的工作任务,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知识和技能模块,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通过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此为主线进行核心课程开发,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3.以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从业者来说,其典型工作过程是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根据过程现象,判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解决问题,并写出正确的检验报告。由此制定的行动领域是采样、制样、准备(仪器调试)、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单填写。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样品分析测定,测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教师要现场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测定结果准确度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分析化学学习领域的构建和教学情景设计 以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见表1)。 围绕所设计的四个学习情境,由易到难编排,对原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组合,重构以学习情境为教学单元的项目课程内容,突出了教学内容转变为按工作项目所需的内容和顺序。学生是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所学的知识与其当前的心理需求和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形成职业能力。 总之,我们的课程开发应该做到使每个学生在经历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的获得经验和启发,在特定方法引导下,能够具有合理地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在应用过程当中,每个学生会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立足职业岗位,我们采用以任务为中心、讲练结合、教师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理论讲授一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内的学习既要具备学习的条件,又要符合生产的要求,突出“贴近岗位实际操作”的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每一项任务选择2个项目进行实训,以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边做边讲,将基本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伸,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到知识和技能,确保实训项目教学效果。同时,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有创新欲望的学生有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技能:(1)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与维护;(2)部分固体液体取样制样技术;(3)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操作规范;(5)原始数据处理规范、有效数字正确使用;(6)正确填写分析报告单。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 例如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水中微量铁条件选择,根据分析检测技术教学的实际,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引导期、学生收集信息期、学生操作应用期、交流讨论期、总结评估期。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老师要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高职教育以其实践教学为一特色,培养从事工作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些年,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后劲十足,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要实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的一个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药物检测、产品开发、化验室管理及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更需要熟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学习借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体系探索。 1 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教学思想 高职高专学生总体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不喜欢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热衷于通过实际动手能力来获得知识。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是其一大特色,可以利用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这一特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应用与掌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缺乏技能与实际需求的衔接。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缺乏企业实际经验。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病就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到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参与率低,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到企业的零适应期,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训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思路 2.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 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所以实训内容应结合当地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需求,从通用基本技能的培养着手,根据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高工和教师代表组成实训教学开发小组,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广,涉及行业多,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调研。以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搜集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从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法处理,设计成为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实训教学领域的转换。实训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三段式进行设计。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设计以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学生选择任一实训课题,由6~8人组成一组,小组利用三周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实训教师讨论实训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审核通过后小组批准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课题实训。 2.2 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法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也在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手、脑、心共同参与,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加强团结合作。选择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中,根据实训内容和阶段的不同,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是“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要想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要重视理论水平,更要重视实践。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使教师从“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我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成才”等办法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以“双师型”标准建立新的教师岗位职责,实训教师既熟练操作技能,又能教授理论知识。不再按传统的办法将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 2.4 实训条件的多样化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校园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工况的无缝对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保证基本的配套设施,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打造一个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向企业,让企业走进校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施根据实训内容不断添加和完善,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更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为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基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实训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操作能力,进行实训内容设计。学生先进行必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再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培养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以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湖南省岳阳石化基地为依托,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保证,以“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为目标,凝聚力量,重点搞好了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扩充专业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八个方面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鲜明的专业特色,并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了较强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石油化工分析检验工作,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石化行业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准确定位于培养石油化工行业高素质的化验分析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石油化工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千亿产业群之一,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拉长在湘石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本专业的定位适应湖南石化产业“十二五”战略发展要求,满足了全省石化产业和岳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如何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我认为应突出“特色”二字。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由长炼职工大学、长炼职工培训中心、湖南长岭石油学校和长炼技工学校的分析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出身于石化企业,石化行业背景深厚,校企融合度高;二是石化产业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本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湖南石化职院坐落在岳阳市云溪区这一湖南省石化产业基地腹地,毗邻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分公司、岳阳云溪化工园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深入企业,感受石化企业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素养。本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湖南石化分析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具体而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石化职院的办学母体——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简称“长炼“)的联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做到“资产运用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形成“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加强学院与企业、地方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有效运行,本专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平台。该平台使本专业学生方便在长岭地区企业实习和就业、共享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的高技能人才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同时,学院还将与地方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公司等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 创建“工学结合两主体、校企合作三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兼融“知识本位”,充分结合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生分析检验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的形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依托办学母体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及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两主体”育人,继续深化已有的“2+1”、“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学校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应每年对岳阳、湖南省和国内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各进行一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撰写年度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区域企业,依托行业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监控等,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加强对企业分析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3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建设“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基于石化分析检验过程,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建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适应湖南、岳阳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本专业应以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对石油化工行业职业岗位深入调查研究,和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的现场专家一起对完整的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过程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与上述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检验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后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油品分析》3门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油品分析》、《工业分析》和《环境分析》4门特色教材及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在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中,邀请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相关专家全程参与,结合岗位操作最新标准,确保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职业化”。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也呈现了增长趋势。本文结合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减少违约现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 1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1.1 企业提前招聘现象普遍 学院冶金类专业所培养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钢铁企业的需求主体备受青睐。近些年,许多钢铁企业为了保证用人计划的落实,招聘到专业对口的优秀生源,提前来到学校进行招聘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钢铁企业甚至提前一年多就来到学校预定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但对于钢铁企业的提前到来,学院大多数冶金类在校生往往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招聘信息判别、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1.2 毕业生就业机会多 由于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眼光”自然也高了起来。据统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冶金类专业毕业生548人,目前来学校招聘的钢铁企业已达30多家,提供岗位共计约1400个。在毕业生占据“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出现了以下情况: (1)毕业生选择企业会考虑企业的性质、企业发展历史、见习期工资、福利待遇、能否解决情侣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企业某一方面的条件暂不能达到毕业生的理想要求时,很多毕业生将会放弃面试机会,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出现。 (2)有了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总是不满足现状,“这山望着那山高”期盼能进入到“更好的”工作单位中去。 1.3 低届学生受高届学生就业影响大 经调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学生了解钢铁企业的主要途径为:①查看学院就业网企业招聘信息;②查看企业的官方网站;③查看企业的贴吧;④向了解企业的朋友、老师等了解情况;⑤向同专业已毕业工作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情况。以上五种途径当中,在校生向同专业已经工作在企业的高一届毕业生了解企业情况一项最具有说服力,对在校生选择企业起着决定性影响。 1.4 工作岗位分配的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钢铁企业最终确定了录用名单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后,都会要求被录用的毕业生毕业之前半年左右的时间去企业进行顶岗带薪实习。毕业生到企业后具体被安置在什么岗位并不是由毕业生的在校表现来确定的,更多情况下是要视钢铁企业岗位空缺情况而随机确定。就岗位而言,在毕业生心目中有相对主次之分,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多、操作性强、环境相对较好的岗位被视为主要岗位,比如轧钢生产线上的压下量调整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被视为一般岗位,比如冶炼生产中的烧结、轧钢生产中的产品包装等岗位。 2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分析2.1 由就业特点导致违约现象的具体分析 (1)钢铁企业提前招聘看似给毕业生吃了定心丸、上了保险锁,但其中不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当钢铁企业过早介入时,很多学生不能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作出合理选择,要么等待观望,要么一拥而上全去面试,一些学生事后才发现面试上的企业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去的企业,从而导致违约现象的出现。 (2)就业机会多、就业容易实现使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但往往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就业过程中,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当用人单位某一方面的条件(比如:住宿条件)暂时满足不了毕业生自身要求时,一些毕业生就会很容易出现违约现象。 (3)前已述及,要了解一个钢铁企业,低届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向高届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来了解,但有些情况下,高届毕业生对企业的评价并不够客观全面,他们往往不是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上去评价,而是站在当前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评价,这种评价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低届毕业生的思想,而且容易使正处在顶岗带薪实习阶段的低届毕业生出现违约现象。 (4)由于钢铁企业工作岗位的分配存在随机性,一些被分配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专业知识运用相对少、操作性不强、环境相对艰苦的岗位的毕业生心中难免会产生较大落差,相对于主要岗位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常常感觉到前途渺茫,从而萌生出违约的想法。 2.2 其他方面导致出现违约的分析 (1)“保底”签约。一些毕业生即便是对眼前工作不是很满意,因为害怕错过机会,会采取“保底签约”的做法,一旦签约后再有更好的机会,便通过违约手段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2)诚信缺失。部分毕业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他们往往把违约作为换取更好工作的手段,作为就业的策略。应该说,这部分毕业生在签约时已经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一旦有更好的工作,他们就会抛弃诚信,与原单位违约。 (3)虚荣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常会与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判别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他们缺乏自我认识,不从实际出发,虽然有些企业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但因某方面条件较其他同学的签约单位有差距,就会轻言放弃选择违约。 (4)自我意识强,怕吃苦。目前,高校毕业生已出现90后,因家庭条件较好,生长环境特殊而形成了他们自我意识强、思想多变、吃苦精神欠缺等性格特点。一些毕业生过分看重待遇,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和长远的发展,当看到其他单位的待遇超过自己的签约单位时,便动摇了签约意向。 (5)企业的欺瞒行为。一些钢铁企业招聘时的承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对毕业生有欺瞒行为,而毕业生又因欠缺应聘经验不能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假,当发现企业的实力、发展前景及福利待遇等与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而无法兑现时,被迫与企业解约。 3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违约产生的不良后果3.1 对钢铁企业招聘工作带来影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试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 摘 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在对其职业特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一点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化;任务化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中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要求,其一是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即职业教育是针对岗位(群)的教育,偏重于技能的发展和应用;其二是人才的素质教育,要在满足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人的总体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对社会需求、社会分工以及个人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以一定的社会、地区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本文主要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作一些探索。 我校所处地区为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锡、铅、铜等重有色金属材料,并兼有化工、环保行业,从职业岗位来说,主要为重有色金属矿及金属产品的分析与检验,兼顾化工、环保的分析与检测,从事矿物原料、化工原材料、冶金及化工生产中间过程质量控制、成品检验及车间分析检验技术管理等工作。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并深入厂矿、车间分析了解分析检验工的工作情况,其工作特点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和机构,采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完成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成品以及某一环境中采样的成份及含量分析检测工作;其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反映了学生从事分析检验工职业岗位的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点培养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反映了学生的与人的交往及对社会的参与能力,方法能力反映了学生对岗位能力的适应与发展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1.职业能力分析 (1)材料、产品检验岗的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与检验工的材料、产品检验岗位工作,主要有两条工作主线: 工作主线一(日常定量分析):采样试样处理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工作主线二:采样试样处理定性分析按要求设计定量分析方案(包括分析方法及分析设备)分析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报告。 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采样及试样处理能力,化学分析装置及设备的选择操作能力、分析仪器的选择和操作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分析检验报告的书写能力,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更进一步要求时,还包括分析方案的设计能力。 (2)分析检验技术管理岗职业能力分析 其职业能力包括:原材料、产品,中间生产环节的分析管理能力,制定或修改相关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成本核算,安全及文明生产管理,分析检验过程异常情况的处理,岗位人员技术业务、安全技能的提高与培训。 2.社会能力分析 社会能力包括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其独立工作的技能,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中主要体现在:①对分析检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②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③与人交往的能力,④自我评价、自我展示能力⑤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能力等方面。 3.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本工种中主要体现在:①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②查阅资料、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③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拓展能力,④独立完成检验工作的能力,⑤自我保护能力,⑥创新能力等方面。 4.分析检验工的职业素质分析 对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熟练掌握分析检测工作的操作技能,熟悉分析与检测专业的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文件,具有较强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具有安全工作意识,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积极探索和严谨的创新精神,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能力对学习领域要求的分析 专业核心知识,是指掌握岗位技能所包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是岗位能力形成的主要内涵,涵盖了人才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和专业质素。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与分解;其二是教学层面的分析。在职业岗位工作方面,我们通过对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作了了解和分析,将日常岗位工作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归纳,进而获得主要的学习领域,如下表所示: 学习领域主要是指学生获得岗位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学校来说,学习领域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我们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条件等,聘请相关企业、环保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召开专业课程体系研讨会,以下课题,下厂调研落实、分析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对应要求的形式,对学习领域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和细化,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议案,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①公共基础课,②专业技术基础课,③职业技能课,④职业拓展课四个层次的教学结构。这一教学结构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形式 切合的教学模式是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向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关键,在三年的学制中,从大的层面来说,以基础理论、认知实习专业知识、校内基本训练校外实习顶岗实习为主线完成教学;从细的层面来说,重点抓住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现分述如下: 1.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它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以“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岗位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人才质量。 (1)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实践的迈进 此阶段主要在第1、2、3学期内完成,主要形式为:校内情境式学习校外实习的反复循环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思想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了解与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也为后续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专业基础;同时,在基本技能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规范的操作,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专业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能力,在校内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校外学习操作规范,完成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过度。 (2)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这一阶段为第4、5学期,通过学习领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由单一的组份的测定转为对多组份的分析检测的训练,从教学配制液的检测转为实际生产中的矿样、金属样、环境样的分析检测训练,使教学过程更接近实际生产,分析检测对象与生产中的试样相同,以典型试样检测、结合国家、行业甚至企业分析检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操作以及设备的维护等方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本功,在校内完成对不同试样的分析检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训练,以及职业拓展的学习,校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分析检验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实现由单项检测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过渡。 (3)综合能力向岗位职业能力的过渡 这一过程为第6学期,我校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完成从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到全部或部分独立完成分析检验任务的过渡,加强职业岗位的综合性技能训练,进一步适应企业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机制,接受、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完成学习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化,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中,兼顾岗位工作情境和教学规律、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的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要求,作了分析和研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共同讨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出了结合岗位特点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工作领域转化来的,是“完成的教学化工作任务”,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学习单元,包括: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三个部份组成;在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将教学、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以行动体系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知识、技能载体,分解、融合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对象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工作内容定专业结构,以工作方法及工作设备定专业核心知识及技能;针对分析与检验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技能培养规律进行了重构,按岗位能力组建学习项目,按“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的原则构建学习情境,将工作能力学习过程细分为单项工作能力的学习和综合工作能力的学习,将学习过程细分为掌握各单项分析与检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对综合分析知识、技能运用的学习,使学习领域目标化、任务化,加强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项目化 学习领域的目标化、任务化,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项目化,根据职业岗位的任务、目标,对完成这一任务和目标的技能要求和知识支撑进行了分解和划分,确立了相应的项目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明线,掌握相关知识为暗线,按照项目设计教学进程设计进程实施成绩考核的程序进行教学,着重抓住①项目任务的明确性;②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③教学项目的细化性,在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是完成综合性项目的基础,也是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须的支撑点,同样,对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也不可能通过一个学习项目就达到其能力要求,也需要对其进行项目的划分,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④教学进程的兼顾性和综合性,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能力培养,在肢体技能上要求细致、准确和规范,在心智技能上要求了解分析试样的来源、状态、特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操作对象(设备)的操作规程;⑤成绩考核的综合性。 (3)学习情境任务化、岗位化 就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其校内学习情境的任务化、岗位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校内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的生产环境关联性较好,在表面形式上实习、实训的程序与企业中的试样分析过程相似,基本过程都是取样(含试样处理)溶液配制(含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操作分析结果处理出表(分析报告单),但从教学的角度以及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有巨大的差异;经过我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共同努力,提出了①学习目标任务化、岗位化,根据对学习领域的细分,确定了项目教学的任务,在每一项目中提出一个在能力要求和知识支撑的学习任务,围绕这一任务落实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过程设计、考核办法;②理论教学引导化,在理论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线索,在分析检验原理上引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分析检验原理;③实训教学岗位化,从取样到出结果的整个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态度上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操作上培养学生注重工作程序,规范操作动作,在协作上培养学生的分工与沟通能力,在分析检验结果的陈述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待分析检验结果准确性上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在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作作风;④成绩考核多样化,学生成绩由:理论成绩、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考核三项组成,其中实践操作考核由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考评三项组成。 (4)实践教学层次化、综合化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校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了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制订了实习实训内容、时间、实习方法和步骤、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实习教学,主要体现在:1.岗位技能的培养同样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分层次进行;2.适应工作环境、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采用“跟班制”,即每一名学生都由一名固定的师傅传、帮、带,其作息时间与师傅相同,师傅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使学生了解、熟悉进而适应工作环境,通过看、听、问、做,逐步学习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中强化理论支撑,分析与检验专业有其特殊性,其岗位技能中的心智技能占有较大比重,从试样怎么处理,到试剂选择与“量”的加入、分析检验方法要点的把握都属于其心智技能的范畴,为此,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其岗位技能操作的每一分析检验步骤的理论支撑的学习提出了要求,采用学生自己检索、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方法及原理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4.顶岗实习的综合化训练,通过前期的校内、外学习,学生已完成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至单项分析检验任务的学习,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训练,做到,技能鉴定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检验方法的掌握,毕业设计考核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能力,从试样的采集至出分析结果,涉及到了试样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仪器(设备)的选择,干扰元素的排除、分析步骤的安排,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综合性问题。通过技能鉴定的重操作,毕业论文的重理论运用,再次完成学生的综合性训练。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业分析 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体系中的一种,科技英语是指用英语阐述科学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实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工业分析专业英语即为其中分析与检验领域中用来阐述各种理论、技术、过程和现象的英语。《工业分析专业英语》是培养高职高专工业分析及相关专业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和报刊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及有关的英语知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一个必备素质。 本文主要介绍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关联,强调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相联系的重要性。 1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 专业英语并不是简单的等于英语语法加专业词汇,它的语言体系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正确认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关系,可以使两门课的学习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 1.1联系 (1)构词法和词性转变。专业词语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在词汇教学中补充构词法知识。学生第一年的公共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系统的学习,这为他们学习专业词语及专业词语构词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元素的英文表达很多都是以-ium结尾的。这些以-ium 结尾的单词的字头与元素符号相符合:如calcium代表Ca(钙),aluminium代表Al(铝)等。专业英语中,词语常常是混成的,如:redox =oxidation + reduction 氧化还原作用=氧化+还原;bromocresol=bromo+cresol溴甲酚=溴基+甲酚;electrochemistry=electrical+chemistry 电化学=电的+化学。 专业英语词汇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缩略词或符号使得词汇最大简约化,如EDTA(ethylene diaminete tetraacetate,乙二胺四乙酸),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等。 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一样,都存在词性的转换的规律,如: 滴定 titrate(动词)titration(名词)titrimetric(形容词)titrant(名词,滴定剂) 中和,中性 neutralization(名词)neutralize(动词)neutral(形容词) (2)语法教学,分析句子主干。进大学以后,有些同学对高中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已逐渐遗忘,而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句多,所以重视语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英语的句子和汉语句子的最大区别就是结构严密、主谓分明,搞清了句子的主要结构理解就不会太难了。阅读专业英语文章遇到长句时,应该学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句子,首先粗略的看几遍,心中对这个长句大体有个轮廓之后,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即辨析句子的主干和分支结构。之后,再把分支部分往主干上添,如修饰主语的定语,修饰谓语的状语,以及一些从句等等。 1.2 区别 (1)词汇的专业性。化工专业英语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生词多、词汇专业性强、长单词多、专有名词多等特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词汇的学习是一个拦路虎,甚至有些普通词汇看起来似乎很熟悉,但是其具体的词义选择也是一个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比如:concentration,大多数同学一见到这个词,就马上想到“集中,专心”,而实际上,在分析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用的意思是“浓度”,如molar concentration表示摩尔浓度;再比如cell,常见含义为“细胞”,但是专业英语文章中可以作为“电池”,如electrochemistry cell 意为“电化学电池”;再如positive 和 negative,公共英语中常用的意思是“积极的”和“消极的”,而在专业英语中常常采用另一种翻译“正的,阳的”和“负的,阴的”,如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为“正负电荷”之义。 (2)被动语态多。据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约占1/3,比非科技英语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高一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科技论文中着重讲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在意思表达上被动语态通常比主动句更简洁明了,与日常英语和文学作品不同。 (3)文章中长句多。一般说来,专业英语文章的句子结构比普通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复杂,长句很多,逻辑结构非常严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理解专业英语的长句常常是一个令学生头痛不已的问题。因为专业英语文章具有此特点,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了专业词汇并不代表就能读懂专业文章。 (4)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紧密。对初学者来说,即使词汇句法均没有问题,但在文章的理解翻译过程中常常词不达意,不能以专业的口吻译出。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遗忘或欠缺等原因造成的。 如《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课文“Redox Titrtion”,若学生对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已有所学习并较好掌握的话,那么这篇课文学习起来就很容易,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反之,即使老师认真讲解,学生也未必能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 2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含义(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询(Information Search)。 文献检索中检索工具和检索对象很多是英文的,专业英语是文献检索的语言工具,文献检索又是专业英语的应用,把两门课程相结合成,使学习更系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文献检索》课中CA 章节,以及从外文网站获取信息,如专著、论文、文摘、产品说明书、标准、专利等,有大量专业英语的内容,如检索关键词,所得文章的摘要乃至全文,实用性强,又能增加趣味性,从而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专业英语。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中各篇课文均为英美等国的分析专业的期刊、文献,在每篇课文结尾处均有斜体字注明,如 selected from“Brown,P. R. Analytical Chemistry,1990,vol. 62,pp. 995-1008.”,讲课时可与文献检索知识相联系,将此含义授予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根据课后注明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这样既学习了专业英语,也练习了文献检索的使用,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 结论 工业分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正确处理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及文献检索的关系,有利于各门课之间的学习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使得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教改新思路:重点培养工业分析专业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对中职生的素质做了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五个方面提出教改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培养工业分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现代化技术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三、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培训 工业分析 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在保证基础理论学科科学性的前提下,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要对本课程所属学科内容进行分析与取舍,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通过综合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缩短传统的学历教育与职业第一线需求的差异。同时为了能使学生与生产实际保持零距离,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受单位欢迎的劳动者。技能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工业分析应用人才的培养尤为如此。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对中职生的实际素质作了分析评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具体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和尝试。 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从年龄、生理上讲和普高学生相差无几,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职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又有很大不同。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年扩招引发了普遍的“普高热”,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有了偏见,再加上初中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加,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不愿轻易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笔者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中职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偏好动手操作,但同时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少学生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上网、玩游戏和交朋友、谈恋爱上;中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学习基础差,尤其是理化成绩不好,造成听课困难,很多同学反映上课听不懂,畏惧、害怕、甚至讨厌上课;个别学生缺乏基本的荣辱观、是非观,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偏激。 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比教书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其他基本素质,从而使中职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于分析工作者,单位的分析样品杂而多,每个分析人员需学会多种样品的分析和多种仪器的操作使用,每个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又不尽相同,有些样品前处理还很复杂,需要时间长,仪器调试过程也很麻烦费时,为了节约时间分析工作者往往需要“一心二用”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处理样品,所以分析人员不但要有很强的分析技术,还应具备头脑清楚冷静、认真仔细、有耐心、能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等等。有些部门需要“稳、准、快”的快速分析,没有清楚冷静的头脑和一身硬功夫是行不通的;有的部门需要每天做重复的工作,要没有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万万不能的:若有的分析结果刚好落在产品质量控制点左右,就需要多次复检,没有认真仔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要做仲裁分析没有诚信的职业道德更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但要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还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性格,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对工作对国家很强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成为“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工业分析专业中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 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必须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突出他们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可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学校在开设技能课程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对该技能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制定技能实训计划和标准;第二,课时量要满足训练目标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以保证技能训练的目标完成;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师上课,或者到企业进行实训。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国标或企业用的分析方法中仪器分析方法占到80%以上。分析仪器种类繁多,各类分析仪器其原理各不相同,结构复杂,同一类分析仪器操作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厂家的同一仪器配有不同的计算数据处理系统。就目前我们的中职学生水平,他们普遍反映学不懂,学习起来很吃力。因此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仪器分析学习的比重,教学中我们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多增加一些实际有趣的实验,比如食品中有无添加剂,饮料中有无色素(如柠檬黄)。辣椒面中有无苏丹红,食品加工过程中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等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 另一方面。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数据处理离不开计算机,国外先进分析仪器的操作系统又都是英文版的,不同仪器软件各不相同,同类仪器各个厂家所配软件也不相同,就是一个厂家同一仪器软件也在不断更新。要想在实际生产中能很快学会仪器的使用,工作能得心应手,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是肯定不行的,但没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如同鸟儿折断了翅膀很难再飞得很高了。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灵活应用各类分析仪器,成为分析行业的能手,成为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就应该鼓励他们除了学好学校开设的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外,应坚持不间断地学习计算机和英语。 三、增加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上的苦口婆心有时效果并不好,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不但听不进去说教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但他们爱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教育,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合格的分析工作者而言,从样品的采集选样,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操作过程,结果处理到写出检验报告都需要分析者自己独立完成,同时还要管理实验室。对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和简单修理。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分析所用的大型仪器比较昂贵,学校也不可能买许多台,为了能让每个学生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我们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每一门专业课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性实习,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做完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几种大型 仪器的教学和实践可分组分类同时进行再相互交换。完全实行全日制的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这样不但能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更多的机会全面学习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状态。 四、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教学的领导者和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质量。由于中职学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升人高职院校外,大多数成为当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劳动者,直接加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军中。作为中职学校,其培养目标就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业的竞争能力;能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劳动者,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变化。老一辈“企业工人型”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逐渐退休,新一代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的“学院型”教师逐渐加入,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教学结构方面学科性体系很完整,但技能培训的力度、内容、方法等已脱离企业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在师资能力方面,理论水平可谓今非昔比,但其操作技能方面大不如前。试想这样的教师其自身都难称得上“能工巧匠”,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另外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理所当然也应该将目前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各个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新问题告诉他们。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化学分析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验设置应尽量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增加各行业部门的应用实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并能上岗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改革项目,激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能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建设一批强有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决定,定时定期安排教师去对口企业或单位参观并“顶岗实习”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使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现代科学和边缘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国实际生产状况,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在校学习文化理论课,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多于在校学习的时间,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的,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毕业后可直接投入工作不需再培训。 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实验实习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对学生的实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可在企业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技术攻关课题,由学校研究攻关,双方派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企业课题的现实性,学校导师的理论性、企业导师的实践性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与训练设备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在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互补中得到提升。学员在课题研究与攻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资料,与导师交流、实践、汇报、答辩以及向导师、同学请教中获得资料,撰写论文,同时语言表达、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全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我校已成为西北地区化工行业的实训基地,将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工业分析专业论文: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分析与探索 摘 要: 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结合本院自身师资、地理位置等情况的优势,紧密结合专业内涵,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 关键词: 工业设计专业 办学定位 特色培育 1.专业概况 工业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教育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我国的工业设计现在正逐步走向发展、走向成熟。工业设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有近三百所高校都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规模很大,比如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它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完全有能力培养专门的工业设计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层次也比较高,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而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实力上,与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培养该专业的人才也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该专业办出水平和特色,使该专业学生将在社会上大有作为,我们在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形成了具有我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思路。 2.专业办学定位 我校地处秦巴山区,属于陕西省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强大需求,我院在发掘了自身潜力并得到兄弟院校的大力帮助下,于2002年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并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生四个年级、八个班,共221人,已培养毕业生200多人。本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能够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知识结构合理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该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高校等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开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美学基础、造型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产品设计方法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技术与美学和知识,以及空间设计原理和法则,综合协调产品的造型、结构、功能、材料等内在因素的能力,以及产品与人、环境、市场销售等外部联系的能力,使产品的形式与功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开发设计出具有高度人机协调关系和较高审美价值,并广受市场欢迎的现代工业产品。除此之外,还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工业设计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要求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胜任艰巨工作的能力。 在10年多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先后多次前往地处荆楚的二汽集团、川北的长虹集团和位于陕南的装备制造业,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企业集团,他们对设计类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办学定位的核心内容,即:适应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院已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新条件,侧重于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和围绕产品设计所要求的人机界面设计和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任务。五年多的办学历程,充分体现了上述办学思想和思路。以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管理水平,造就更多的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3.特色培育 通过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各个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家电行业和一些设计公司等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虽然全国已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但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工业设计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开放的观念为底子,工业设计成长比较快,而内地相对来说这方面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优秀的设计人才都集中在了沿海地区,而内地尤其是西北地区设计人才极为短缺这一不良局面。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等各大公司和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制造业,需求量更大,通过对各兄弟院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左右,而东西部地区设计院校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我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不仅弥补了汉中地区以往没有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缺陷,而且对陕西省的工业设计教育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汉中作为陕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陕西省在一些方面的发展速度却一直比较慢,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科技方面的投入,使各类产品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这无疑是当前紧迫任务之一。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不单单是生产出高科技的产品,因为这高科技的产品的资金投入很大,有的周期还很长。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是技术或技术开发能力,而是对传统工业产品基于市场需求的再设计,工业设计是传统产业盈利的最好模式。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现实手段也正是工业设计而不是群起追求高科技。因而我们更要注重产品的外观效果,只有达到内外质量的统一,这个目标才能达到。尤其是地处南北交界的汉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更需要从这方面着手。陕西理工学院是汉中地区唯一的正规的本科高等院校,为陕西省,尤其是汉中地区培养工业设计方面的本科专业人才,是我院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为汉中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将工业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以机电产品的外观设计为主,以相应的视觉传达设计为辅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弥补产品技术力量的薄弱,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生活用品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需要大批的工业设计人员。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中小型企业及设计事务所。我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重点是以机电产品设计为主,以日用品设计为辅,并兼顾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 4.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院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定位把握住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7%以上,有近60%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为西部地区的设计及制造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浅析网络传播的特点及现状 摘要: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变化。近几年来,网络以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在信息传播领域逐渐成为“一枝独秀”。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并对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该领域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点;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网络传播现状下的自媒体研究 摘 要:Web2.0技术条件下,自媒体繁荣发展,网络传播进入了人人都是传播中心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凭借即时性、简便性、交互性、平民化的优势使公众实现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但自媒体飞速发展所滋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会各界都应加强对自媒体传播的管理或监督,促进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传播;自媒体;公众;把关 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在新媒体时代,繁荣发展起来的自媒体,使受众冲破了单一、单调的角色,成为了自由自主的大众传播者。自媒体传播作为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了“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 “自媒体”一词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并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We Media”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有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深入展现了自媒体全民报道、全民传播的特点。 二、自媒体的特征 (一)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具有不确定性 自媒体的出现,给了每个人“话筒”和发言权。自媒体本身准入门槛低,简单易操作的特性更加推动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各色信息争先恐后地通过自媒体涌入人们的视野。复旦投毒案、最萌女汉子、轮流发生性关系、帮助汪峰上头条等热词和热点事件在自媒体上风起云涌。然而,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称,超七成的微博用户是高中学历以下,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谣言的比例超过1/3。消息者一味追求速度和吸引力,不经核实、夸张渲染、跟风宣泄、制造新闻的案例不胜枚举,使得信息井喷,亦幻亦真。 (二)操作便捷 自媒体操作简单,准入门槛低。用户可直接享受运营商提供的便捷服务,以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依托,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且完全不需要掌握网站建设维护等专业知识,只需通过注册申请获得一个账号,就可以一跃成为“媒体人”,消息、发表评论、分享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实现社会参与。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的运作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手机、电脑成为十分方便获取的设备,尤其是手机上网,在全体网民中占78.5%,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实现“一键”运行。另外,传统媒体的运转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管,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检验,而自媒体就具有了可谓信手拈来的优越性。 (三)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和平民化特点 1.即时性。自媒体传播以其信息的短小精悍,简洁易懂的优势,使实时传播、在线传播成为可能。很多突发事件都首先由自媒体报出,普通公众作为当事人、目击者,直接通过手机“直播”新闻现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在雅安地震中,自媒体成为信息中心,使报道趋向零时差,为地震报道与救灾组织工作提供了全面、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另外,自媒体的消息分享转发功能使信息迅速传播扩散,变成大众“围观”的舆论热点。2013年9月13日,王菲、李亚鹏发微博表示离婚。据说王菲的微博四个半小时,评论突破30万,转发量更是突破61万。这种忽然之间爆炸性的影响力将自媒体的即时性彰显得淋漓尽致。 2.交互性。所谓交互,意即参与主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自媒体时代,信息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参与者积极地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也吸引和动员了其他网民参与。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催生了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互动性新闻,即以网络为平台,由参与者贡献内容、接力传播而产生的新闻。对于某一事件或新闻,其点击量、跟帖量与事件本身一道成为新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3.平民化。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越发呈现出自由、开放,颠覆传统,破解权威,自我表达的特征。媒介融合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渠道拓宽,传统媒介对于部分议题的选择要以自媒体为来源,受众越来越热衷于自我议程的设置。全民报道,草根新闻,草根意见领袖成为可能,每一个公民既是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络内容的生产者、创造者。“传者”和“受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呼出自己的声音。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以“You”为封面,形象地阐述了在信息技术进步的时代,一个个性化、平民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三、自媒体的繁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良信息泛滥成灾 自由、自主,准入门槛低是自媒体传播的很大优势,因为信息缺乏把关或把关不严,虚假、低俗、暴力信息得以快速、广泛地扩散。网络谣言的盛行,如金庸先生被死亡、华南虎照片、深圳最美女孩等事件,伤害了公众的情感,违背社会诚信,产生了不良影响。网民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声音,有时一些歪理邪说、脏话、丑话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招摇过市,肆意发泄,横加指责,甚至以正义之名,行伤害之事。另外,随着色情、绯闻、隐私、偷窥、恶搞等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网络媒体的低俗化越发明显。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媒体伪造自身身份、虚假信息,以炒作自己、骗取钱财、盗取信息或传播病毒。 (二)信息碎片化堪忧 当今社会,源源不断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廉价地占用人们的自由和时间。卡尔在他的《浅薄》一书中谈到,互联网鼓励我们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信息碎片化消磨了我们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耐力,这样的快餐文化是否会带人走向浅薄,确实值得担忧。 (三)网络侵权问题频发 自媒体的繁荣使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话语权,但是有人任意无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也造成了许多网络侵权问题。侵犯他人隐私权、知识产权、名誉权的例子。 “网络隐私侵权是指在没有征求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以非正当手段获得、披露他人隐私或者非法侵入私人领域的侵权行为。”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死亡博客”事件中,死亡女子姜岩的丈夫王菲成为众矢之的,他和他家人的信息,包括姓名、照片、住址以及身份证信息和工作单位等被全部披露,严重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2011年末,优酷网和土豆网两家视频网站,因为《康熙来了》的版权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对于视频盗播现象的反盗版呼声也越来越强。这些为了获取点击率,打击报复,炒作自己,或是谋取经济利益的侵权行为频发,自媒体传播中的公民素养有待提高,法律保护方面也应有所突破。 四、针对自媒体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各渠道的信息把关 “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得库尔特・卢因提出,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之后,“把关”概念进入新闻领域,出现新闻“把关”模式理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把关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政府把关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强调控,约束、规范网民行为,维护自媒体生态环境。首先,制定、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公众传播行为,提高其信息把关意识、传播责任意识,打击造谣、以不正当手段谋利、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使自媒体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实现健康、有序运行。其次,政府应加强网络规范化管理,提高网络监管技术,设立有效的网络监管中心。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对于扰乱公共安全的网站信息应及时屏蔽,阻止不良信息的传输,并对“翻墙”服务和“翻墙”行为加强查处力度。 2.自媒体自律与把关 自媒体作为海量信息的来源,其传播内容深刻影响着网络环境。自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加强自律,明确社会责任。自媒体网站的商业性运营导致信息内容不真实、低俗、泛娱乐化、侵权等问题。因此,自媒体信息要力求真实、客观、健康和谐,坚守职业道德,不一味追求点击率和经济利益。此外,自媒体发挥着舆论引导的作用,有着一定的“议程设置”权利,在信息的和分享时,应正确领导舆论,将大众的注意力引向当下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上,打击不良内容的传播,营造纯净和谐的信息环境。 3.网民自我把关 每个网民作为独立的信息传播者,要注意自己的网络言行。对自己、分享的信息,发表的观点有责任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不做为了浏览量和吸引力而扰乱社会和谐、违背行为规范的肤浅之举。网民还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面对多样的、不确定的信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分析,鉴别真伪优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律,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从而减少不良信息传播和违规传播行为,优化自媒体传播环境。 (二)强化社会监督功能 专业能力较高的大众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引导自媒体舆论形势,对偏差的舆论方向进行遏制和纠正,使自媒体成为大众媒体的有益补充,从而实现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网民大众可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对自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监督,对利用自媒体谋取经济利益,传播欺诈信息、垃圾信息和危害社会安定言论的行为进行谴责、举报、制止,从而规范传播者的行为,建构和谐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2011年3月成立的“反垃圾信息网络社区联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接到的涉及淫秽色情信息、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信息以及涉性用品药品非法信息举报以每月4%的数量递减。”由此可见,公众举报行之有效,公众监督推动了网络环境的文明之风。 五、结语 web2.0时代的今天,自媒体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公众之间迅速普及,其平民化、迅捷性、准入门槛低等特征深得人心。自媒体作为一个个人传播平台,不仅用于宣泄情感,娱乐大众,更逐步成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表达平民呼声、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渠道。自媒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交往、行为习惯。然而,由于网民数量巨大,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信息也呈现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特点,各种文化垃圾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自媒体侵犯他人权益,进行不法行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自媒体环境的规范化运作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团结协作,共同监管,致力于提升网民素质,优化自媒体传播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自媒体要与时俱进,必须重拳出击,直面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为更广阔的未来前景添砖铺路。 网络传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浅谈基层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摘 要:随着网络这个新媒体的出现,又为人类的传播方式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网络媒介为新闻传播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网络为新闻传播带来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百度、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的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特征等方面对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自由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管理措施 随着互联网这个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它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受网络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的不同方式拓宽了新闻的自由度。除了专门的新闻网站以外,BBS、博客、论坛和百度贴吧等都能进行新闻的、转载和传播,目前我国比较大型的新闻网站有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环球・中国网、新华网等。随着网络传播的普及,现已逐渐呈现出分众传播的趋势。 一、网络传播概念与特点 以计算机的通信网络为传播基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的过程称为网络传播[1]。网络传播的特点囊括了人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即时性等,与传统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成本费用比较低,传播的内容容量大,具有多元化和权利平等化等特点。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传播一对一的传播局限,实现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形式。 二、网络传播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与特征 网络具有信息多、信息快、传播快、互动高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多达1亿以上,网络中的新闻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也都进行了提升,网络打破了传统新闻中的局限性,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没有了限制,同时还提高了互动性。 然而,网络上的新闻中,假新闻的出现概率也高了不少,假新闻完全违背了新闻中的基本原则,诸多有名的网站还会出现恶俗方向转换的情况,通过相关的手段来提高网民的关注程度,提高点击率,使得网络上的新闻完全变质,完全没有文化内涵。网络方面的信息传播需要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当网络方面的空间得到了更好的管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新闻的活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网络的职能,也发挥出新闻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以及多媒体化、个性化特征,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使用范围和接收范围不断扩大。网络新闻传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内容上,网络新闻传播的容量巨大,在传播途径上看,网络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另外,网络新闻的实时更新速度也是传统新闻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传统新闻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受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二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服务形式过于单一;三是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够强;四是诸多网络新闻只是单纯的复制其他媒体和网站的内容;五是许多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法转变。这五个方面是目前网络新闻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分析。 1.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管是传统报纸新闻、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都必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的自由性,这就增强了网络新闻的开放性。网络新闻网站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反馈渠道,它虽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这样一来,就无法避免假新闻的出现。 网络新闻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其他新闻媒体,而网络新闻通常在转载的过程中,照搬照套不加筛选,导致网络新闻不可避免的复制其他新闻媒体的假新闻;二是网站自行采编新闻,这种情况下给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三是来自于网民在BBS论坛、百度贴吧、新浪、腾讯微博、社区等各种不同介质上的新闻,这种新闻的可信度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网民不是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把握的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网民舆论的结果。 2.网络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 由于网络的多媒体化使得网络新闻有图片、视音频等功能,但是网络上的新闻普遍都来自于其他网站转载的,使得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与国外网络新闻相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新闻的背景、分析等进行报道。 3.网络新闻的互动形式不够强 网民在网络上可以主动选择和搜索自己的信息,然而,我国网络媒体新闻多源自于传统媒体新闻,导致网络新闻深受传统新闻的影响,传播的过程和途径多位单向传播。网络只单纯的接受新闻信息,却极少进行信息的恢复反馈。 4.诸多网络只是单纯复制其他网站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新闻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权,使得网站新闻内容多来自于报纸的翻版,照搬照抄的新闻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网络新闻应该具有的特点,而那些转载自传统媒体的新闻过于重复,使受众烦不胜烦。 5.网站中的新闻内容朝着恶俗化方向转变 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及时、真实、简洁是新闻的特点。网络没有法律法规的制约,使得网民的网络上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使得网民在网上恶搞网络新闻,对新闻的内容胡编乱造,已经偏离了新闻的特点。 三、解决上述网络新闻传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专题报道面和加深报道的深度 要提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就要在新闻的内容上下功夫。比如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无版面限制的特点对新闻进行专题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可以进行解释性报道、说明性报道、背景调查报道等。 (二)采用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新闻的报道形式要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网络新闻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化,利用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建立专门的新闻专栏。通过网络的优势,在新闻的标题上下功夫,利用网络的特点,进行蒙太奇报道等。 (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传统新闻的互动方式不外乎信件和电话,报纸的订户和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等。而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可以建立独立的读者反馈栏,这样,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网站及时发现读者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读者在反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反馈信息,还能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其他读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充分的发挥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四)强化网站新闻的自主原创性 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尤其是对于百度、新浪等大型网站,增强新闻的原创性能够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对于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可以自主采编;对于没有采编权的网站而言,在转载其他新闻的时候,可以对新闻进行修改,包括新闻的结构、新闻的报道形式等。 四、新闻传播自由的管理对策 首先,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网络新闻的管理者的职责,加强网络管理者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权力的约束,强化网络新闻者新闻的职能和权利方面的工作。其次,网站工作人员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新闻反馈空间,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反馈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反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受众对新闻时事的参与,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发挥新闻的真正作用。再次,要加强网络新闻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建立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条例,利用法律措施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约束。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网络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为第四大的新兴媒体,网络的应用范围和覆盖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网络新闻传播的覆盖率也会随之扩大,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参与互动性 随着全民网络认识度和网络使用率的不断增加,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断提高[2]。 (二)舆论干涉性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要加强舆论方面的干预能力,提高舆论干涉性将是未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三)及时反馈性 随着网络的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的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的反馈能力不断增强,新闻反馈空间的构建,未来网络新闻的反馈速度和及时性也不断提高,及时反馈也将成为未来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具有自由性,有效的加强管理,让其有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网络会在人们未来的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3]。网络新闻要在发挥网络媒介优势的基础上,保证符合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的约束,结合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才能保证网络新闻的长久不衰。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与国内产业构造提升 作者:董辰孔刘柳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Lewis(1954[3])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过程。传统的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主张产业区位由运输和要素成本决定,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能改变集中(市场规模和集聚经济)和分散力量(要素成本和竞争)的相对重要性,运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降低能增大要素的流动性,并最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4]。张翼、何有良(2010)在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和要素重置时,认为两者关系紧密。可见无论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还是物质要素的流动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都十分明显。而要素流动和重置的效率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无关系。Krugman(1991[6])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模型,认为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和转移有显著的影响,当运输成本降至极低时,产业分布由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决定。当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运输成本在产业分布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单纯从运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并不十分合理。因此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一个独立变量进行考虑,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定量结论是十分有意义的。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研究不少,如代谦、别朝霞(2006[7])研究了人力资本、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一方面座位要素投入用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它具有外部性,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研发部门的效率;只有人力资本积累不断提高才能使发展中国家不断进入更高级的产业。黄日福、陈晓红(2007[8])研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FDI在中部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苏勇、杨小玲(2010[9])则研究了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利于产业升级。而鲜有文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正是基于此,本文以中国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第三部分为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为地区差异比较分析,最后为结论及政策含义。 数据说明和指标选取 某个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很好的反应这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反应结构升级的指标,以IND表示。反应交通基础设施的指标则选取全国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航里程总和。并对其取对数,以反映其相对变化量对产业结构优化率的影响,以LTR表示。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中国1978-2009上述变量值为样本研究。第二、三产业占比和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民航里程均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1。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计向量自回归(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下文首先采用ADF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在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况下,对其一阶差分量(ΔIND、ΔLTR)进行Granger因果分析,而后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RF)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部分的地区差异比较分析中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回归。本文的计量方法均在Stata11.2中完成。(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从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宏观数据是不平稳的,而数据平稳性对于采用的计量方法至关重要,故而采用ADF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根据SC准则取滞后阶数0。结果见表2。由检验结果可知,IND和LTR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单位根,为不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量ΔIND和ΔLTR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所以IND和LTR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三)协整关系检验一些时间序列虽然本身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协整就是检验这种均衡关系的统计表示。下面运用不包含常数项,滞后三阶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同阶单整序列IND和LTR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IND和LTR存在协整关系,协整秩为1。这虽然确定了二者在长期具有均衡关系,但是无法确定二者的因果关系,接下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两个变量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即估计变量A被过去的变量B解释程度。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称为“B是A的Granger原因”。由于Granger检验要求变量序列平稳,故本文对IND和LTR的一阶差分ΔIND和ΔLTR进行滞后期为2、3、4、5、6的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检验结果表示,滞后期为3时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ΔIND不是ΔLTR的格兰杰原因”,即ΔIND是ΔLTR的Granger原因,滞后期为5、6时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ΔLTR不是ΔIND的格兰杰原因”,即ΔLTR是ΔIND的Granger原因。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长期(5年、6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明显的影响,这是非常符合现实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将存在很长时间,从而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长期的影响。而在短期(3年)产业结构升级反而对交通基础设施有相当的解释力,这可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超前于交通基础设施,从而拉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这样的影响到底是正的还是负的呢?在长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本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这一过程。(五)VEC模型的建立和IRF协整方程代表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各种扰动,它们并不总是处于该路径上,而常常会在短期内偏离该均衡路径。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不含常数项,协整秩为1,滞后3阶的VEC模型,其兼顾描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的偏离。我们估计得到的VEC模型是:其中ecmt=0.4198864+INDt+(-0.1854841)LTRt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短期内偏离其长期均衡路径的程度。三个方程的显著性见表5。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VEC模型总体上显著性很好,可以进行下面的分析。注意到无论是方程1还是方程2中,滞后1期和2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都是负相关的,这似乎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那它们的长期影响又将如何呢?下面进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结果见图2、图3。从脉冲响应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短期中产业结构升级和交通基础设施互相有负的影响,而在长期正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第6期左右达到最高点,且正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负面影响。可能的原因如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始建设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要远大于其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因为铁路、公路等建设都要大量依赖钢筋水泥重型机械以及一整套的第二产业,这些导致第二产业占比的变化量大于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量,于是IND=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出现略微的下降,而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并持续发挥它加速要素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长期拉动作用明显。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ADF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多种计量方法利用1978-2008年中国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明显,所以短期内对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有略微的负影响,但是建成以后其对要素的重置作用明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长期来看效果显著且持续。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中国目前正处在关键时期,鉴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持久的拉动作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但是应根据现实情况具体对待。随着高铁的相继开通,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完善,接下来正是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这必将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相比较而言,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避免一部分地区“交通过剩”,一部分地区“交通不足”的情况发生,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当今中国已经出现端倪,部分地区铁路、公路的使用效率极低,而另一部分则极度缺少交通基础设施。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建成以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时期而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的地区更应该加快投入,以求尽早发挥作用,帮助当地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上文分析到三期滞后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交通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这就说明了在产业结构升级非常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所以如果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其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具体对待才能是交通基础设施最好的服务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安全控制管治探讨 作者:齐冀鲁张军梁功乐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公路管理局临清公路管理局 一般路段路基护栏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施工前对新建公路,护栏立柱施工可导致下埋的通信或电力管线破损;对改扩建公路或安保工程所设立的护栏,地下可能存在横穿公路的各类管线和构造物,因此应根据设计文件或事先调查结果对管线进行保护或移位,防止对既有设施的破坏,预防相关事故发生。护栏立柱打入波形梁护栏立柱一般采用打入法施工。在打入时应遵守以下规定:护栏立柱采用夯打方式竖立时,如遇到地下有异物(如孤石),常导致立柱不能打入而受损,同时立柱打入点90cm范围内有地下管线时,可能会诱发事故。这两种情况下为保证施工安全,应采用钻孔或开挖基础的方式埋入。打桩机应由专人操作,在打桩过程中不得离开驾驶室,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插桩后应及时校正桩的垂直度,严禁用打桩机行走或回转动作来纠正桩的倾斜度。打桩时不得用手扶正立柱,应使用套管等器具,防止机械伤害事故发生。桩锤启动前应使桩锤桩帽和桩在同一轴线上,不得偏心打桩。立柱钻孔施工采用钻孔方式埋设立柱时,为防止粉尘污染路面并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必须进行除尘。应采用湿式钻孔作业或者采用装有干式捕尘装置的钻机。施工工人应在路基上进行施工,不宜站在边坡或挡墙等危险地点。如在边坡或挡墙上进行作业,很容易因地面情况不良导致意外发生,除非施工条件限制,最好不要站在边坡或挡墙上施工。 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路基护栏安全管理与控制 一般要求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护栏临边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临边作业时使用安全带,可有效防止高处坠落事故发生,这也是高处作业的基本要求。桥梁护栏和临崖、临水路段路基护栏路侧护栏施工遇有6级以上强风时,应停止作业。防护支架要求桥梁和临水临崖路段设置护栏,一般属于高处作业,施工人员危险性较大,因此应搭设临边防护支架,既方便施工,又保证安全。这是桥梁护栏和一般护栏在施工安全上的主要区别。有关防护支架的安全要求如下:护栏施工作业面高度达到2m及2m以上时,宜搭设临边防护支架。搭设临边防护支架必须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搭设,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拉结或设立抛撑、缆风绳等有效的稳固措施。临边防护支架作业面应满铺脚手板,接头处必须搭接牢固,不得有缺漏,防止人员、物料掉落。临边防护支架作业面外侧必须安装临边防护栏杆。跨越通车公路、铁路时应采用阻燃式密目网封闭。临时支架外侧安装防护栏杆是为了保证人员安全,对于跨越运营公路、铁路的临时支架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主要是保证运营线路的交通安全。安装和拆除悬挑式固定钢支架时,必须采用工作吊篮、安全带等有效的防护措施。 交通标志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 标志基础施工交通标志特别是大型的悬臂、门架标志都需要开挖基础。这些基础一般都深2~3m、宽3~4m,尺寸较大,近几年出现过标志基础施工的人员死亡事故,因此应对基础开挖安全加强管理。标志基础开挖应遵守以下规定:开挖前应熟悉周围环境、地形地貌,制订施工方案,事先调查开挖地点的电缆、光缆及管道等地下设施的情况。存在地下设施的区域应做好安全防护后再施工,宜采用人工开挖或其他地下设施产权单位认可的方式开挖,严禁使用冲击工具或机械挖掘。人工开挖基础坑时,应事先清除坑口附近的浮石;向坑外抛扔土石时,应防止土石回落伤人。开挖前必须排除积水和检查有无塌方、陷裂等现象。在雨季或含水丰富的地区挖土时,应根据情况采用固壁支撑。采用机械或爆破方法开挖基础时,应遵守相应的机械作业安全或爆破作业安全规定。基础开挖深度超过1.5m时,应及时将弃土清理到距坑口0.6m以外,高度不得超过1.5m。基坑深度超过2m时,应设专人用提篮提取弃土。作业人员上下应使用爬梯。坑底面积超过2m2时,可由2人同时挖掘,但不得面对面作业。作业人员不得在坑内休息。坑模成型后,如需过夜,应采取防止人员坠落的安全措施。作业人员不得在开挖后堆放的松散堆石上行走。基础浇筑基础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存在模板操作安全、混凝土搅拌机安全等问题。由于我国公路建设中常将交通安全设施和土建工程分开招标,交通安全设施由单独企业承担,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安全技术水平一般不高,因此应特别重视模板、混凝土施工安全。基础浇筑应遵守以下规定:坑模成型后,应及时浇灌混凝土,否则应采取防止土体塌落的措施。人工浇筑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①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听从坑内捣固人员的指挥。②坑周边0.6m范围内不得堆放材料和工具。③防止混凝土烫伤。搅拌机应设置在平整坚实的地基上,装设好后应由前后支架承力,不得以轮胎代替支架,机械转动处应设防护罩。搅拌机在运转时,严禁将工具伸入滚筒内扒料。加料斗升起时,料斗下方不得有人。用手推车运送混凝土时,倒料平台口应设挡车措施;倒料时严禁撒把。施工人员不得在易塌落的坑边走动。立柱和标志板安装标志立柱组立和标志板安装是施工安全的重点,涉及吊装作业和高处作业两种危险作业。参考了相关行业安全规范,考虑交通标志的施工特点,标志立柱和面板组立应满足如下规定:悬臂式标志、门架式标志等大型标志组立时应设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划定作业区,作业区至少为1.2倍立柱高度的半径范围。标志支撑结构的架设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进行。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思路的低碳研讨 作者:邵亚申张玉双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交通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产品的空间位移和旅客出行,以及为产品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物质载体和公共设施,是由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是社会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交通管理体制、交通从业人员等共同组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完整交通体系。根据交通运输方式可以把交通基础设施分为公路、港口、机场、铁路和城市管道等,更细的划分还包括道路照明系统、停车场设施、道路标志牌、交通广告设施、高速收费站等等。而按其可见性,交通基础设施又可分为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其中硬件基础设施按其流动性可划分为可移动基础设施和固定基础设施两类。 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城市交通运输得以存在的硬件支撑,可以通过各个路径和方法对交通的低碳发展产生影响,是低碳交通发展得以实现的载体和基础。例如,孙红霞(2011)认为低碳交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的完善、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的形成。王光荣(2011)在研究天津市低碳交通发展时认为低碳交通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管理和技术,另一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冷静(2011)则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一体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提高停车泊位供应等措施来实现低碳发展。而卓健(2010)在研究低碳交通发展时,则指出法国的《交通出行规划》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一是重视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二是充分考虑交通系统与用地规划之间的整合联系,并将发展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以上这些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低碳交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由于各个研究并未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所以在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低碳发展的研究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本文选择将交通基础设施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来研究其对低碳交通发展。另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具有规模大,占地面积广,使用时间较长及影响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无论是在建设过程或是后期运营过程都会对所在区域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使用不可循环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等,都会对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发展低碳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结合以上研究分析,并综合卓健(2010)提出的法国《交通出行规划》所带来的启示,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交通体系发展特征,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并有效推动低碳交通发展。1)提高各种交通基础设施自身的低碳环保性,主要包括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性和发展低碳性基础设施两个方面;2)增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及其之间衔接的有效性,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系统间的衔接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高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基础设施的衔接有效性;3)实现交通设施与用地规划之间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因绿地侵占或植被破坏所带来的碳吸收量的减少,实现城市优质规划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 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自身低碳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化推广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及新型低碳材料在公路、地铁、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鼓励施工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工程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基础设施设计前瞻性,注重长远发展。如在道路施工建设中推广温拌沥青技术,温拌沥青的铺路方式比采用普通热沥青铺路要节约30~50%的燃料,减少有害气体排放40%,并具有延长施工季节、延长路面寿命的优点;再比如在地铁运营供电系统中采用逆变装置,它能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回馈的能量实现再利用,可节约高达8%的车辆能耗。推广低碳性基础设施的应用在运载工具方面,推广利用新型能源的环保运输工具,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出低碳车型,淘汰高能耗车船,制定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老旧汽车上路行驶,确保2013年后在线运营的车船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在场站枢纽和线路通道配套设施方面,积极推广太阳能设施如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道钉、LED节能灯具、太阳能路灯等的应用。 2建设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指通过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场站等基础设施,将区域内不同地点连接起来,在物理上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的无缝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不仅能促进城市土地空间的合理布局,还能大大缩减人们的出行里程和时间,是提高城市交通低碳性、便捷性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交通网络建设虽然布局范围广泛,但资源整合程度还远远不够。例如广州,由于大量的地铁站点未能辐射到居民生活区域,并缺乏配套的P+R设施,居民无法便捷地使用公共交通,致使私家车依然大量上路。而在香港则约有70%的地铁换乘站点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换到另一条线路大概只需15秒,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使得公共交通成为大多数香港居民出行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低碳化公共交通,必须首先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交通硬件基础设施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全面推进公交主干网络、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在轨道交通、大型住宅区附近建设配套的公交站点、出租汽车候客站等,不仅可以提高市民出行质量,而且保证了市民出行安全。某些城市地铁运营站点附近,由于缺乏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得黑车运营大量盛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2)落实重点地区停车规划,提高停车场配建标准。在火车站、公交及地铁站点建设一批“停车——换乘”设施,充分利用资源,扩充停车能力,实现客运枢纽、公交停车和社会停车的多重功能组合,为市民由私家车出行改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条件。3)在公共交通覆盖率低的地段设立自行车站、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4)建立快速公交(BRT)专用车道,在主要道路两侧划出一定区域作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建成与硬件基础设施配套的一体化软件设施上世纪30-50年代,各国城市都曾将大规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改善交通拥堵的法宝,但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增加供给无法根本解决交通问题。除了要加强道路建设、完善道路设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必须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利用智能交通等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构筑一体化“数字交通”体系。1)着重建立由线圈检测、摄像监控、GPS定位、手机定位等手段构成,以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数字交通监控系统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根据智能体系反馈的各道路车辆行驶情况,交通部门可以对道路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指挥和疏导,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系统,推广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等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例如,ETC系统可以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账户中扣除相应资金,这种收费方式不仅每车收费耗时不到两秒,而且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相当于人工收费通道的5到10倍。3)构建一体化电子服务设施。在主要人流集散地配置公众交通服务查询终端,实现交通信息对公众的及时,让市民选择最方便快捷的出行和换乘方式。比如通过在公路沿线或站台设置电子显示设备,方便候车乘客清晰地看到下一趟车的到站时间、线路走向及车辆所在位置。 3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地侵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和港站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城市绿地资源,征地拆迁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社会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反而导致对城市绿地的过度侵占给实现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必须转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式,朝着集约化、多层级化方向发展。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减少绿地等其它土地资源的占用,是城市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建设多层级的交通体系建设地铁、路面公交、轻轨、高架四位一体的多层级交通体系,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合理利用空间,扩充停车场容纳力倡导建设地下停车场,或建设层式地上停车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泊车率。禁止非停车区域尤其是非机动车道随意停车的现象,保证路面交通的顺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设施不仅用地省、运能大,而且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节能环保的特点,一条复线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条16车道的公路具有的运输能力,是城市交通体系应大力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时归还因基础设施建设而占用的道路和绿地一般轨道交通或公路建设施工中需要占用沿线大量道路、绿地和水域,且占用时间较长,导致总的碳吸收量下降,因此设施建设一旦完成要及时归还所占绿地。比如上海在大规模归还因轨道交通建设而占用的道路和绿地的过程当中,采取了绿化“借少还多”的办法,为城市新增了6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缝隙中建设绿化地带利用交通设施建设中留下的空置地段建设楔形绿化带,例如在高架下的空置地段种植绿色植物,建设绿化带;在停车场等其它公共场所不能有效利用的空间上布置绿色植物,建设绿色人行通道等;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进行绿化建设,从点滴做起,从基础做起,真正实现绿色交通、低碳交通。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仅仅是开始,当然本文从低碳交通设施的角度出发建设低碳交通,也只是偏重一隅的做法,实现低碳交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提倡社会单位、企业及学校建立完善的通勤车制度,鼓励小汽车共乘;再比如推行制度性减碳,从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入手,通过出台低碳交通优惠政策、票价政策、财税政策、碳排放政策等,为低碳交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呼吁消费性减碳,倡导居民出门时事先订好购物计划和出行线路,避免绕路的同时尽可能一次性购足商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量。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城市公共交通,并最终建成以信息化技术为引导,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为支撑,高效、节能环保的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仍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和探索。 交通设施论文:道路交通设施检查技巧浅析 作者:丁胜单位:贵州宏阳公路机械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的特征 高速公路的工程检测主要是指测试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产品是否合格,以及产品完成安装以后,能否满足设计文件的规范和要求。由于高速工程实施检测涉及的内容和行业部门较多,又要根据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等,并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的使用效果,对整个高速公路工程设施进行物理的、化学以及制造工艺的,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施工质量所作出的测定。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学、汽车工程学、电子电工工程学、光学等众多学科,因此,相关检测人员必须具有多专业交叉的学科背景,并掌握国家有关标准、交通部和建设部的行业标准,以及电子电工和机械冶金的行业标准等众多标准,另外,要重视各种标准的发展变化,因为检测工作所参照的标准更新换代速度比较频繁,给检测人员收集以及理解和把握各种检测标准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检测过程中,时常出现为了核对某些检测标准,在检测时必须准备好与之相配套的几套甚至是十几套标准的情况。而工程设施检测的项目众多,若每一个项都要引用这么多的标准,那么,对于检测者来说,掌握众多标准将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甚至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很多标准都在发生变化,一个标准更新不及时,都可能影响检测工作的质量。比如对于常用的反光膜的检测,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就包括产品的光度性能、色品行能、那高温性能、那溶剂性能、奶盐雾性能等,涉及到的标准主要包括《视觉信号表面色》、《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盐雾腐蚀试验表面方法》、《公路交通标志板条件等》,这仅仅是其中一个检测项目,涉及的标准就如此众多,可想而知,检测人员面对如此众多的技术标准,掌握起来将是一件多么的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国高速公路的检测技术仅仅停留在高速公路的安全设施检测阶段,给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带来了众多的问题。不过随着国外先进检测技术涌入中国,国内的许多检测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各级检测单位必须正视眼前的问题,并通过加强检测人员素质和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国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检测行业应经逐步实现了自身的市场化和规范化,不过仍有一些检测单位对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资料的核查过关方面,且很多时候检测单位和委托单位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而是一种从属的关系,因此,检测单位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把关不是非常严格,有时为了工作的灵活和方便,就简化一些检测程序,删减部分检测项目,给检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另外,由于高速公路的工程设施检测技术发展比较晚,又在高速公路的质量检测管理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与高速公路的其他领域相比,在人力、技术、资金、设备等投入方面都显不足,发展比较缓慢。面对未来更加智能化的高速公路设施,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部门必须不断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实和完善各种检测设备,做好各项技术储备,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是确保车辆高速、安全、经济、舒适行驶的必要条件,高速公路各项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就取决于它的质量和性能,它的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效能的发挥,若一些工程设施质量不过关或者设置不当,就会给埋下交通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检测,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设施的质。要想确保工程设施质量合格,符合相关规范,就必须对各种交通设施进行检测。尽管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各项技术指标、技术储备、检测设备和仪器尚不完善,有待提高,但是我国高速公路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只有在高速公路上对各种工程设施采取有效地管理和检测,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各项功能,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门完整的技术科学,检测技术是对高速公路工程设施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总要手段,它不仅能够区分出产品是否合格,并将不合格产品提出,通过检测与生产并行,及时通过反馈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自动调节到最佳生产状态。另外,它是未来智能交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交通运行的基础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转换、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和控制的过程。只有精确及时的将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数据准确的的检测出来,并传送和处理这个信号,整个智能交通才能正常的运转,因此,工程实施检测技术对于高速公路自身性能的发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未来智能交通的基础。 高速公路工程设施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高速公路检测单位应由逐步转变过去事业单位的心态,逐步树立起企业独立法人的意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经验,应对市场竞争,建立完善检测单位的发展制度,树立起服务观念,摆脱过去“检查团”的陈旧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另外,要结合我国国情,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套工程设施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而提高检测质量。同时,检测单位要加强检测领域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从业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机制,并联合相关高校,进行联合研发,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不断适应日益激烈的未来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将高速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要更多体现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之上,将更多先进科学技术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结合起来,提高工程设施的检测水平,从而确保高速公路的管理质量和运营效率。 交通设施论文:交通设施评测系统的应用 作者:王天瑞王环华健记閤成国单位: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运维精细化管理水平交通设施管理和故障处理一般都有一定的流程和制度,但没有配套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流程和制度往往难以真正地得到高效贯彻执行。系统将规范交通设备的管理,实现交通设施设备从购买、入库、使用、维修、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设施的养护成本;规范交通设备运维工作中故障处理流程,规范交通设施故障发生、故障恢复、故障维修、修复确认、维修完成后故障单信息完善、故障延期修复报备等环节;落实养护相关的制度,并可针对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从而提高交通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科学性怎样评价运维系统使用后的效益?需要看它给正在运行中的系统和设备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积极的还是糟糕的。系统从不同用户所关注的问题入手,依据需求结合实际数据设计相关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评价分析:从系统设备健康水平,从运营方和养护方的管理服务水平,从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角度。通过运维管理系统自动记录的过程数据来多角度统计分析,量化表达各种考核指标,能够提高运维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智能交通设施管理系统集成了中间件、GIS、FLEX和视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三个层次共32项主体功能,下一章节将会对系统设计和实现进行简要阐述说明。 设施运维系统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现 1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交通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分为状态信息采集层、智能分析报警层和人机交互界面三层,对应的系统软件架构分三层设计:信息采集、智能报警分析、平台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采集层负责设施运行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向智能报警分析和平台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它直接或间接通过设施提供的标准接口或系统接口采集相关状态、性能、配置等运行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服务器告警信息、服务器性能、应用软件状态、网络设备运行信息、网络拓扑信息、机房动力环境监控信息、外场设备状态和采集信息等。信息采集方式可集中和相结合,使采集软件灵活部署。智能报警分析层负责分类汇总信息采集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报警阀值和报警规则预处理后生成基础事件,不同来源的事件经过过滤,同类事件经过压缩,相关联的事件经过根源分析,获得用户所需的根源报警,根据报警事件重要程度进行分级,整个过程实现了向平台系统提供设施的智能报警。平台系统层围绕设施运维应用,实现各种业务功能,具体业务功能包括:资源管理、日常养护、日常监控、应急保障、业务报表、系统评价。系统的用户角色分为养护公司、运维管理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四类。各角色主要业务职责如下:(1)养护公司:综合报警监控的确认巡检;故障报修登记、设备报修签收、设备维修结果登记等;(2)运维管理人员:设备报修签发、设备维修结果审核、设备报修搁置列表管理、设备停用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基础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机房设备位置、端口、接线、IP、VLAN等资源信息采集入库及维护;(3)运行管理:内外场设备报警查看处置;(4)部门领导:对各岗位操作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2设施信息采集 状态信息采集层主要实现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所有采集的信息会接入消息总线中间件并存入历史数据库,为进一步智能报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1)外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接口协议,实现对信号机、电子警察、监控摄像机、卡口、情报板、车检器等外场智能交通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2)内场设备状态信息采集:通过IBMTIVOLI智能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实现对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内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采集;(3)机房环境监控信息采集:通过接口协议采集机房温湿度计、UPS、配电柜、空调、消防、门禁和地漏报警信息。 3智能报警分析 智能报警分析层根据采集的状态信息,经过压缩过滤和算法分析,可以综合判断故障根源,为快速处置和问题诊断提供参考。(1)报警事件压缩过滤:根据采集到的状态数据和维护人员指定的报警规则,生成基础事件。对于同一种设备的同一种事件,由于事件产生的渠道不同,会生成多条重复的报警信息,比如通过交换机主动上传的trap事件,和根据交换机的状态数据生成的事件可能会出现重复报警的情况,对这种事件进行过滤。对于某种瞬间发生或者处在报警边界值的事件,可能会频繁的生成和消失,这样就会产生很多重复无用的事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设置平滑周期,对这种事件的生成进行压缩。(2)事件根源分析:通常情况下,在生成的众多单点事件中,往往是由其中的某几个根源事件导致的,根据单点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被管对象之间的物理拓扑关系,依次递归查找,根节点对应的事件,即为根源事件。(3)事件分级:报警事件级别分四级普通事件:需要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预防提醒非关键设备某些指标工作异常,但设备还能工作,不影响其他设备。警告事件:需要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关注,事件作用一般为提醒非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但不影响其他设备。严重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告知设备管理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分系统内局部设备。致命事件:需要值班员关注,及时电话通知设备管理员和养护人员。事件作用一般为关键设备工作异常或不能工作,影响全局设备或全系统正常运行。智能报警分析应用场景示例,如图(4)所示。 4运维管理应用 运维管理应用主要实现日常监控、日常养护、应急保障、资源管理、生命周期管理和业务报表分析统计等功能。(1)日常监控:通过机房模拟图、二维或三维地图监控外场设备,以列表和图表的形式展示设备运行的实时信息,报警事件产生,自动定位故障设备,按照报警级别,启动关联预案,监控人员按照预案处置。如图(5)所示。(2)日常养护:日常养护工作通常有设备定期巡检、临时故障维修、抢修,养护中要遵循养护制度,养护过程需要规范,设计了养护流程管理。它支持多岗位跨网络协同工作流程化管理,包括故障报修登记、故障签发管理、任务签收管理、维修结果登记、维修结果审核、搁置列表管理和归档列表管理等。如图(6)所示。为养护更加便捷和使用系统更方便,引入了手持终端。如图(7)所示。图(7)(3)应急保障:在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的情况下,保障各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应急保障手段,系统提供一些辅助,主要有各类灾害事故预案模型演练、培训,应急设施资源的查询,预案相关人员组织。如图(8)所示。(4)资源管理:基于自主开发的GIS支撑管理平台和Flex机房管理功能对内外场设备位置、端口、接线等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协同维护管理。(5)生命周期管理:对设备安装、建设交付使用、每次维护、到最终报废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记录和管理。(6)业务报表:对系统资源情况、设备资产保值、监控设备性能、设备故障、养护记录数据、各职责岗位绩效考核、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5系统评价分析 系统相关的用户大致分为三类:投资方、运营管理方、养护公司。三者都有对使用该系统期望和诉求。投资方的诉求:建设这套系统后,今后的运维养护能否更省钱,能否为运维养护提供长久支持;运营管理方的诉求:养护效率、质量、养护水平得到提高,人均台班费用得到控制,自身的管理改进和提高,运营管理取得的成绩可以量化,能更好的为业务部门提供系统保障;养护公司的诉求:能更省时省力的完成工作,能更好的响应运营方的要求。针对这些诉求,结合运维的信息,制定了对应的评价指标,指标从三个方面回答用户的诉求:资金成本、运维服务水平、系统健康水平。(1)资金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节省的设备成本,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核心指标是人均的费效比和设备养护率。设备养护率随着养护的年限逐年增长,可以根据实际设备使用环境,同行业水平,结合系统记录的养护记录制定,一般第一年0.4,保修期内,每年增长0.1,过保修期每年增长0.2,以3年保修期计算,到第5年设备养护率达到1,这意味着过保的设备5年后的养护频率要大于1。人均的费效比=人工总花费/(人均出工时间×养护团队人数)。节省的养护人工成本=(今年的人均费效比-上年人均费效比)×(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设备养护率)×上年人工总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核心指标是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和当年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it设备折旧值制定,it设备一年质保,5年报废,一般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为:设备采购价格×0.2。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是指设备过保后,维修的备件花费。节省的设备成本的公式:Σ(单个过保设备每年的折旧价值-当年单个设备过保的备件花费)。(2)运维服务水平=运维管理绩效×50%+养护服务水平×50%,运维管理绩效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的完成率;养护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和养护培训成绩。养护任务质量得分最高不超过100分,每次养护任务由审核人员根据养护制度要求和养护结果综合评分。养护培训成绩由运营公司组织养护人员学习和考试评分。运维管理绩效=养护任务的完成率×100。养护服务水平=养护任务质量平均得分×40%+养护任务规定时间完成率×100×40%+养护培训成绩×20%。(3)系统健康水平=设备总完好率×100,设备总完好率是指所有设备完好工作时间的比率。设备总完好率=Σ(单个设备实际完好工作时间/单个设备理论要求完好工作时间)。评价的指标结果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表现,如图(9)所示。 系统项目实施效果 (1)使用这套系统后,可量化从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养护成本、养护运营绩效、系统运行稳定等多方面带来的改变。(2)通过设定指标,从管理绩效、成本核算等方面量化考核运营公司。(3)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对设施质量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对设施资产进行了优化配置。(4)以规范的方式管理养护数据,在管理过程中能方便的统计分析系统的不稳定点,排查系统隐患,保障系统运行稳定。(5)综合的智能报警,提高了故障排查效率;报警预案、报警联动,加快了故障的响应速度。(6)强化了养护制度的管理,对养护安全、养护纪律起到规范、督导作用。(7)应急抢修的管理、手持设备应用、各种应急养护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为应急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8)手持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养护全过程信息直达、高效、迅速,系统提供更有力信息支持。(9)规范的管理养护数据、落实养护制度、养护应急预案的培训等,使得养护知识、养护经验共享,提高养护服务水平。 总结 设施运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人工错误判断,使得运维设备的范围、数量,管理的深度、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设施运维的一体化,实现了多部门对设施的协调管理,使设施运维可持续适应各业务部门的应用要求。科学的、可量化的评价,让用户能更好的实践运维方法,改进工作,今后,可不断丰富和细化评价指标,让我们每一项工作的改进都能体现价值。下一步可以考虑把建设的施工方案、施工检查纳入管理,使得施工过程可追溯、设备接入更安全,运维信息更完整。 交通设施论文:构思地方镇乡交通设施进展研讨 作者:崔曙光刘晓宇张竹梅张洋单位:北京市首都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开发公司 由于各区县的经济发展阶段、地理区位优势、原有交通基础条件、区县自身财力及市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各区县交通发展不平衡,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3个平原区县受产业带动、政府投资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其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镇乡道路建设的重点已经由镇域公路转向镇区道路,而西部偏远山区镇乡则仍处于着力增强对外联系通道能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2)镇区道路建设进程加快,部分平原镇乡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由于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部分平原镇乡道路建设的重心逐步由镇域公路转向镇区道路,一批平原镇乡镇区路网框架已经初步构建,如长阳镇、高丽营镇、永乐店镇、漷县镇、榆垡镇、采育镇等镇中心区路网主骨架已经初步形成。(3)临近中心城的镇乡公交场站发展速度远快于临近新城的镇乡。随着中心城人口不断向外拓展,中心城外围的镇乡成为新的人口集聚区,对公交场站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此外中心城周边镇乡公交场站通常要承担中心城夜间驻车的功能,其建设规模要求也较高。而新城周边的镇乡,由于新城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且均在新城城区设置了大规模的公交场站,发往新城周边镇乡的公交线路的班车夜间均返回城区公交场站进行驻车,因此,新城周边镇乡公交场站的建设需求相对较小。 不同类型镇乡“十二五”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 由于不同类型镇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十二五”期间其关注的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分析明确不同镇乡类型交通需求的差异性,才能抓住不同乡镇类型最为关注的需求点,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奠定良好的基础。3.1道路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总结镇乡道路建设的需求类型可分为4类,即镇区对外联络线建设需求、重大项目集疏运体系建设需求、旅游公路建设需求及镇中心区路网建设需求。根据调研反映镇乡交通需求类型的差异性,镇乡可分为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无重大项目落地的山区镇乡及无重大项目落地的平原镇乡3类,不同类型镇乡的交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所示。对于12个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乡镇,重大项目的落户会带来对外联络线、集疏运道路及配套服务区路网的建设需求。对于其它平原镇乡,经过近几年的交通建设其区域对外联络线建设相对完善,该类镇乡已经进入到镇区路网建设及镇域路网结构局部调整的阶段,镇中心区道路建设是“十二五”建设的重点。山区镇乡由于道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其镇域内公路网尚不完善,“十二五”期间镇域对外联络线、旅游公路等仍然是其建设的重点。3.2公交场站建设需求差异性分析镇乡公交场站需求的类型主要包含2类,即,公交枢纽(市域干线公交线路与区(县)内公交线路转换衔接中心)及公交首末站,公交场站的建设要从区(县)域角度考虑,山区区县镇乡与平原区县镇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等平原区县的镇乡,由于其距离中心城的距离相对较近、道路条件较好,其公交线路可直达中心城,对于市域、县域层面公交线路间的换乘需求相对较小,此外,由于其人口密度大,公交线路营运支撑能力较强,对于汇集客流的需求也相对较小。对于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等山区区县,其布局形态整体上呈长条形,且新城均处于长条的形态的一端,造成远端镇乡距离新城的距离较远,且偏远山区道路等级较低,造成其直达中心城的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山区镇乡人口密度低,难以支撑直达中心城的公交线路运营客流的要求,迫切需要在交通区位较好的镇乡设置市域、县域的换乘枢纽,通过县域公交线路进行客流汇集,确保市域干线公交营运线路的客流要求。 镇乡交通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的需求差异性分析,本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交通基础设施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1镇区道路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镇区道路的发展应采取“试点先行+重点推进”的发展思路:即,立足镇乡镇中心区道路的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公平性、镇乡类型、乡镇建设意愿等因素,选取若干基础条件好的镇乡进行试点,在“十二五”初期加大投资力度实现试点镇乡镇区道路建设基本完善,以迅速形成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并总结建管经验逐步推广;在试点的同时重点推进非试点镇乡镇区主骨架道路的建设,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系统发展的格局。 2镇域公路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镇域公路的发展应采取“结合需求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即,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镇乡公路的建设经验,结合产业布局调整、人口扩张转移、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过境干线公路建设等带来的镇域公路建设需求,稳步推进镇域公路的建设,为镇乡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服务。4.3公交场站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镇乡公交场站的发展应采取“山区区县与平原区县差异化发展”的发展思路:即,立足山区区县与平原区县镇乡公交需求的特点及差异性,山区镇乡构建两层级公交站场体系(镇乡公交枢纽、镇乡公交首末站),发挥首末站汇集客流、枢纽站实现市域县域公交线路的转换功能,解决偏远山区镇乡居民公交出行难、公交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平原区县应不断拓展公交首末站的覆盖率、提高公交首末站的发展规模,从而提升平原区县镇乡的公交服务水平。 “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 1镇乡道路建设重点。镇乡道路的建设重点应与镇乡的交通需求点相适应,镇乡交通需求的特点又与镇乡的类型相关,因此,针对不同的镇乡类型,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亦应不同。(1)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对于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镇乡,由于重大项目的落地对于解决当地就业、增加税收、提升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优先解决重大项目或产业园区配套的集疏运体系的建设,建设的同时应处理好集疏运道路与镇区道路、镇域道路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2)对于无市级重大项目落户的山区镇乡。对于山区镇乡应紧密结合其实际需求,优先解决其对外联络线的建设。对于涉及旅游资源开发的道路,应充分考虑旅游线路对镇乡经济的带动作用,优先考虑推进旅游公路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再行推进镇中心区道路建设。(3)对于无市级重大项目落户的平原镇乡。对于大部分无市级重大项目落地的平原镇乡,其镇域公路建设相对完善,“十二五”期间,应着力推进镇中心区骨架道路的建设,提升镇区道路建设水平;对于少数乡镇,其镇域道路建设尚不完善,应优先建设镇域对外联络线,以增强镇乡与外界的联系,增强镇乡对外交通优势。此外,对于镇区道路的建设从试点示范及公平性角度综合考虑,在10个远郊区县选取涵盖所有乡镇类型(重大项目落户镇乡、平原镇乡、山区镇乡)进行镇区道路试点示范,实现其镇区路网主骨架基本完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 2镇乡公交场站建设重点。(1)平原区县镇乡。平原区县镇乡应结合镇乡建设意愿,优先解决现状无公交场站的镇乡的公交首末站建设,提升公交场站的覆盖率,同时,推进人口迅速扩张的镇乡的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满足新增人口对公交场站的需求。(2)山区区县镇乡。山区区县镇乡优先推进地理区位好、交通条件便利的镇乡(延庆县永宁镇、怀柔区汤河口镇、密云县太师屯镇、房山区河北镇、门头沟区斋堂镇、平谷区大华山镇)公交枢纽站的建设,构建市域公交、区县内公交线路的换乘中心,解决偏远山区镇乡居民公交出行困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优先解决大规模人口集聚镇乡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升临近新城镇乡的公交服务水平。 结论 “十二五”期间,镇乡交通基础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发展模式将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镇乡,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政府财力、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影响因素,立足平原镇乡与山区镇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差异性,选择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有重点、分层次的推进镇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设施论文:企业投资交通设施风险控制论文 由于目前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及法律制度方面还有许多不完备的地方,企业以BT模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还存在很多风险需要加以防控,才能保证投资效益。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主要论述了投资人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实施阶段和移交受让阶段面临的风险及有效的控制措施。 1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一般较多关注对项目资本金收益率影响较大风险,如:项目投资成本构成、投资回报率(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项目发起方给予投资人回报率)、回购方式及相关税费。对于上述风险,企业一般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措施。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风险,才能保证达到预期投资收益。 1.1项目发起方的履约风险及防控 项目发起方的履约能力,即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政府信用和当地投资环境等方面是选择投资项目时必须考察的风险因素。因此,在投资可行性分析阶段,投资人需考察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及近几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项目回购是否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政府廉政状况和政府换届等风险因素。投资人可通过尽职调查和采用信用风险评估等方式防控上述风险。具体可采取:(1)对当地政府信用、经济状况及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论证。(2)要求项目回购方提供合法的、其价值能覆盖投资另加投资回报的抵押担保物并签署抵押担保合同。为确保投资的安全,抵押担保物应符合我国《担保法》的要求。投资人需要特别注意,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与债权法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不一致,混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联系和区别,在起草投资建设合同时要注意规避此风险。 1.2融资风险及防控 BT项目的融资风险可分为外在风险和内在风险。外在风险体现在由于金融市场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对BT项目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利率上浮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货币紧缩政策导致融资困难等;内在风险是指投资人的资金周转能力和融资效率。对上述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控。(1)融资风险的防控:为了避免融资风险,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制定融资方案,如采用银行贷款,在项目投标前至少应取得银行的贷款意向书,避免项目直到开工还未解决融资,导致投资人前期资金投入超预期,而影响投资效益。(2)利率风险的防控:利率上浮会导致融资成本增加,影响投资收益。因此,应在投资建设合同中约定投资回报率采用浮动回报率,在项目建设期和回购期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基准利率,则投资回报利率也相应调整,避免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人融资成本加大。在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需注意利率重置期,防止重置期过长导致回报率与利率不能同步调整。(3)资金周转的风险防控:基础设施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对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及周转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资金运转机制和资金管理流程,保证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转通畅。在制定融资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的资金使用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合理分配流动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此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应急准备金机制。(4)融资效率的风险防控:项目融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进度,进而影响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拓宽融资渠道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效率不足带来的风险。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可选择多种融资渠道,首先应选择有过多次合作的银行,避免临时寻找,增加融资难度和成本;其次是选择其他融资渠道,在目前融资困难情形下不能过分依赖于银行,并可采取信托、资产证券化、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 1.3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如项目存在合法合规性瑕疵,将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人应对此进行考察并在投资建设前确定项目的合法合规性,或在合同条款里约定:由项目发起方获得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许可、证书及手续等文件,由于项目的合法合规性不完备所引起的一切后果由项目发起方承担,以此来规避项目合法合规性带来的风险。 1.4工程风险及防控 工程风险主要是项目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难易程度、施工条件等实施风险。要规避技术风险,需要对项目实施方案尤其是非常规的重大技术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工程风险可控;应将由于降低风险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部分计入合同价。 2项目实施阶段风险源辨析和防控 投资人中标后即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开工准备、项目建设、项目移交回购等。项目公司一经注册成立,就承担起投资人的角色,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融资、建设、质量和进度管理等工作,需按合同约定的技术标准、建设工期完成项目,并承担项目的所有投资建设管理风险。因此,项目公司管理人员必须在实施阶段及时辨析风险源,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源及防控措施如下。 2.1项目开工前风险及防控 资人实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职责的项目公司不同于一般施工承包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不仅承担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责,还需要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风险,因此,除建立一般的公司管理规章制度外,还需制定工程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公司在开工准备阶段需关注以下风险。 2.1.1项目资金运作风险及防控 (1)投资计划的不合理、计量支付手续不规范导致回购不及时的风险。首先,项目公司应建立投资计划、投资回报积息、支付等内部复核制度,从内部管理上消除此风险;其次,开工前项目公司即应根据施工组织计划与业主方确定投资计划、计量支付流程、投资回报积息及资金到账确认工作流程和方式,保证项目回购能够顺利进行。(2)项目投融资资金链断裂导致BT项目合同违约风险。为避免出现此风险,项目公司应建立与公司股东、贷款银行以及业主方的沟通机制,严格诚信履行《BT项目投资建设合同》和《借款合同》,按时付息还本。建立项目资金不能正常运作预警机制、向公司董事会紧急报告制度及资金使用紧急预案。 2.1.2项目合法合规性风险及防控 项目实质性开工前,项目公司应进一步复核合同及其相关法律文件(含项目批准文件、担保抵押文件、权证等)的合法性、合规性是否存在瑕疵等法律和经济风险。对于合同存在的经济、法律风险,按照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逐一梳理辨析,注意在建设过程中对该项风险的监控,或通过签定补充协议来完善相应的合同内容。 2.1.3其他开工准备工作不到位风险及防控 政府对项目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施工图纸等是否按照工作计划落实,关系到项目的进度。为避免项目建设进度延后的风险发生,需建立与业主方的工作联系制度,适时建立和收集相关索赔资料,防止超合同工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发生。 2.2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及防控 2.2.1职业健康安全、工程施工安全、工程结构安全风险及防控 在工程实施阶段要防范由于施工引起的粉尘等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建设过程中的运输等造成的危及员工的职业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风险,需要加强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和采取相关人身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此类风险的发生。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安全风险,如施工用电安全、高空作业安全和工程结构施工及设备安全等,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出现。 2.2.2技术风险及防控 技术风险主要有:工程设计的缺陷或错误,如地质条件考虑不当,工艺设计流程不合理,设计时对施工可行性缺乏经验或考虑不当等导致变更,或者项目建设中碰到重大技术障碍等。要对技术风险进行防控,首先,应对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变更而引起技术风险;其次,对重点部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本项目的可能影响要摸清和评估;最后,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要详细调查,并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措施准备。 2.2.3成本控制风险及防控 BT项目投资成本包括项目的前期费、建安费、项目公司管理费和资金成本及相关的税费等。一般只有前期费和建安费计入合同价。前期费,一般由业主方包干使用。投资人需关注的成本风险有:①建安费超合同价约定的计价范围,如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工期迟延、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等方面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而合同价格不含此类变动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的部分;②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③税务筹划不到位导致的税款增加;④其他因素造成的投资成本增加。可通过细化投资建设合同条款,如扩大材料调差范围、工期延期责任划分、投资回报率随银行利率浮动、设计变更处置、交竣工验收时间节点的确定等来规避建安成本超付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规避管理费超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做好项目的税务筹划、积极争取利用当地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影响投资成本增加的风险降至最低。 2.2.4质量风险及防控 项目质量会影响项目的移交回购,从而影响投资效益。承包商及分包商的实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为保证质量风险可控,须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应加强对承包商资质业绩审核,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立专职质量管理员,落实全员岗位质量管理职责,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②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务实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采取质量防患措施并落到实处;③审核施工方案,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质量检测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 2.2.5施工进度风险及防控 BT模式项目特点决定了项目进度管理难度非常大,BT模式项目能否按期完工,将影响项目投资的成败,项目进度控制风险是巨大的。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有投资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高低、组织合理与否、协调工作是否顺畅、设施设备保障与否,各种主客观原因都将影响或制约工程进度。为避免此类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科学安排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抓住关键线路和工期节点,提前周密部署、超前决策,合理组织和优化资源;②加强与业主方和镇村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前期工作进度,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方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③加强计划和统计,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的各种资源,并制定合理周密的应急预案。 2.2.6工程结算风险及防控 如计量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投资收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认真核对工程量和计量原始凭证,严格保管计量凭证原件;加强计量基础工作,做好计量台帐,及时进行合同工程量清单修正,并细化合同工程量清单、做到随时可以分解和合并,以便及时办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标段的结算,定期核实已完工程总量。在工程收尾阶段须检查计量管理工作,重点解决计量遗留问题和对原始计量凭证的审核工作,做到及时准确掌握计量和投资回报状况,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2.7交工验收风险及防控 交工验收的时间延迟会导致工程缺陷责任期延后和第一笔移交受让款支付延后,直接损害投资人收益。实际工程实施时还会出现项目已交付使用还未进行交工验收的情况。在投资建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交工验收时间,如出现延迟,责任方将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业主方沟通保证交工时间不出现延迟,使交工验收风险可控。 2.2.8不可抗力风险及防控 不可抗力风险也是项目建设期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不可抗力风险一般指人文环境灾难和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人文环境灾难包括战争、瘟疫、暴乱、恐怖活动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洪灾、暴雨、海啸、热带风暴等恶劣环境因素。防控措施: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在投资建设合同条款中约定,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投资人应购买工程保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移交受让阶段风险源辨析及防控 移交受让阶段是指项目已经交工验收完毕至项目回购结束,此阶段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如下。 3.1移交受让前风险及防控 移交受让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项目移交受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项目公司应有序地开展各项移交受让准备工作。与业主方、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适时沟通,确认第一期移交受让款总金额;项目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致函业主方,要求将第一期移交受让款足额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取得人大常委会批准。 3.2移交受让阶段风险及防控 项目的移交受让阶段一般持续2~3年,即使是第一笔移交回购款及时到位,在此时间段内仍然可能出现由于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竣工决算未能实施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后续回购款延付的风险出现。为规避回购款延付的风险,首先应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层面及财政动态,同时还需关注回购方资金是否充足;其次应及时了解当地政府每年的基本建设安排规模,结合地方财政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分析业主方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否过度而影响其对移交受让款的支付能力。项目公司应及时函告业主方将本年度回购款纳入政府财政计划。缺陷责任期内项目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竣工资料移交是否及时和齐全,会影响最后一笔回购款的支付。因此,在缺陷责任期内务必保证项目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通知施工总承包方、设计方、监理方和业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踏勘现场,确定并编制维修方案,维修费用在工程质量保证金中支付,不影响受让款支付;在工程施工阶段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竣工资料归档及时、完整。只有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投资人按约收到最后一期移交受让款,才意味着项目投资成功。 4结语 (1)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风险准确辨析,防控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企业可以研发适合企业自身的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对项目的风险因素,如项目所处区域、本级财政可支配收入等政府履约能力、回购风险(回购主体、担保方式和期限)、政策风险(土地政策、融资风险和管理方式)和技术风险(计价方式、工程条件等)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3)企业以投资人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需要转变观念,提升投资管理水平,确保投资效益。(4)本文是作者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总结,谨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作者:罗晓辉 单位:中交投资有限公司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交通设施与导向标识设计 摘要:一个高度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硬设施,更需要具有良好的软环境,城市交通视觉导向标示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初临一个城市、一个复杂的建筑物群时行动自如、迅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交通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交通设施;导向标识;设计方法 一、交通导向标识设计的理念 交通联系着不同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和个性特征的人群,交通诱导应综合地理解人们的习惯、心理与生理的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基于对不同人群的行为能力的理解,运用科学形象和艺术化的设计方法来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极为重要,特别对残障、妇幼、老人等弱势群体,在导向标识系统中亦不容忽视。 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目的是让出行者在最方便、快速、舒适而明确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交通诱导主要面对群体包括车辆和人群,既有道路交通诱导同时也包括车站、机场、码头等“进与出,来与去,站内与站外,方向与位置,直达与换乘,安全与自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导向系统语言去实现。因而,要求信息内容简洁明了,视觉传达迅速准确。 二、城市导向标识 1、城市导向标识的概念 城市导向标的概念,以及所设计的范畴也是非常广泛的,它是出现在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又是城市公益的配置,主要是指能够明确表示城市的方向、位置和内容的设置,通常是以文字、符号和图形等视觉系统呈现的。 2、城市导向标识的分类 首先,城市公共交通导向。在城市中,公共交通导向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加大,对城市公交导向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提高。 其次,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导向。铁路与城市轨道导向的建立,正是交通导向标识公益性的重要体现。火车站、地铁站是人们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物。 最后,机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飞机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出行时的首要选择。因此,建立机场的导向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交通导向标识的功能性 为了使导向标识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其功能,可分成不同系统。 1、图示系统 :运用附近区域的局部地理示意图,辅之以字体、色彩等要素,应反映出自身所处位置、各出入口和附近其它交通方式等。有助于乘客对自己所处区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通过对比做出正确的辨别。 2、导向指示系统:导向指示用于提供路线指南,主要告知乘客各出入口行进的方向和该方向的主要设施,让乘客对从自己所在位置出发的路线一目了然,引导乘客准确、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3、识别性系统 :引导人们辨别不同的场所,帮助了解不同的公用设施,有助于避免乘客盲目穿行,缩短逗留时间。 4、规范性系统 :图示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这类导向标识设计,提醒人们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责任义务,同时也对行为安全进行提示。 四、城市交通设施导向标识设计的原则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了城市交通设施和导向标识,是保证人们日常出行便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导向标识能够最大的发挥其自身的导向功能。 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对城市交通导向标识进行设计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设计标准都应该紧紧的围绕着这个基本原则。而所谓的功能性主要是指城市交通标识要具备一定的指示性、识别性和便利性。 2、系统性与规范性原则 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是指城市交通导向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善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导向标识在具体的交通中发挥其本身的功效。一般都是根据其具体的功能,把这些导向标识分为不同的系统,如图示系统、指示系统和识别性系统等。 而规范性原则也是城市交通标识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城市交通的导向标识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一定的导向。所以,只有保证交通导向标识的严格化和标准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导向功能。 3、艺术性和社会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衡量所设计的交通导向标识,是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艺术性原则,如美的形式和规律,在保证向导标识能够识别的前提下,渗入一些合理的艺术元素,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标识。这不但可以确保交通标识能够实现其基本功能,而且还会增加人们视觉的感染力。 五、交通导向标识的设计要素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人们视觉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标识设计中,色彩还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方法。 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色彩的联想往往被社会所固定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英国著名的设计师弗兰克・毕克(Frank Pick)推行的伦敦公共交通系统系列化、标准化中,地铁、公共汽车、电车等都有系列化的外形和明确区分的色彩 :公交车为红色,电车为绿色,这些设计不仅影响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公共交通工具的设计,还成了一种规范和人们的习惯。2004年,广州新机场开始启用,在新机场,为登机服务的导向标识内容使用蓝色,为出站服务的导向标识内容使用黄色,而指示其它服务性设施的图形则采用白色。这些通过图形和色彩相结合的信息,很好地发挥了导向标识的作用。 2、字体的选择 字体在标识设计中是可以独立作为设计方式而存在的,合理地利用字体可使标识显得清晰、明确与规范。短时间内为了让动态下的人群能在瞬间做出准确判断,在选择字体时,要注意到可识别性和可读性。 如在汉字字体的选择上,黑体字更容易被识别,因为其笔画粗细相同、结构方正,特别符合人们的识别习惯 ;而宋体字横细竖粗,在近距离或静止状态下使用效果更好,但在动态的情况下,与同样大小的黑体字相比则容易产生错觉或模糊不清。 拉丁字母和数字在现代导向标识设计中通常会使用无装饰线字体。 1933年,英国设计家亨利・贝克(Henry Beck)将其第一次运用到地铁交通图上,标明图上的站名和线路,无装饰线字体就成为一个典范,在交通导向设计中一直延用至今。这种字体规范统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应用效果好。 3、图形与箭头 导向标识是表示信息的载体,需要准确地表达信息内容。为便于沟通语言、习俗不同的乘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导向图形逐渐走向国际化,用图形来展示意义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传达方式,它具有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优越性。在确定设计内容后,再设定表示文字的字体,大小,底色与文字颜色之间的关系等。 导向标识设计中除了用图形表达各种设施、内容外,还需要表示到达这些场所的方向、路线,箭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的表达方式和形状多种多样,能够表达前、后、左、 右、斜向、转弯、升降等,但在二维空间用箭头表达三维空间方向则有一定难度。 六、结语 导向标识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功能特殊的学科将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变得更加方便,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有序,整个城市的形象也必将大大改观。 交通设施论文:北京市通州新城交通设施建设规划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及交通设施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新城交通设施建设思路和建设规划布局,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通州新城 交通设施 建设规划 1 引言 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西临朝阳、大兴,北接顺义,东与河北三河、大厂、香河相连,南和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交界。通州辖区面积约912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城区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通州功能定位由“卫星城”、“重点新城”,提升为“现代化国际新城”和北京市副中心,通州新城的发展纳入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中,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通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城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交通拥堵现象日益显现。为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设施体系,大幅提高通州新城交通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亟需研究通州新城及外围交通设施近期建设思路和建设规划布局,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交通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新城交通设施现状 2.1.1 对外道路系统 新城现状对外道路系统主要由“2横3纵13放射”组成。东西方向(“2横”)主要有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和京哈高速。南北方向(“3纵”)主要有东六环路、通顺路-新华南北路-九棵树西路-通马路和京津公路。放射线(“13放射”)中心城方向有朝阳北路、朝阳路;顺义与首都机场方向有金榆路、富壁路、徐宋路;河北与天津方向有京榆旧线、宋廊路、武兴路、通香路;亦庄与大兴方向有铺西路、九德路、张采路、张凤路。对外道路系统现状见图1。 2.1.2 内部道路系统 新城城区范围内现状道路总里程达到509.4公里,其中高速及快速路43.7公里,主干路149.4公里,次干路58.3公里,支路258公里,路网密度3.29公里/平方公里。内部道路系统现状见图2。 现状东西向主要道路包括通燕高速、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朝阳北路东延、京榆旧线、新华西街-新华东街-通胡路、玉带河东大街、运河东大街、云景南大街、荟萃北大街、荟萃南大街。 现状南北向主要道路包括通惠南北路、新华南北路、芙蓉路、九棵树东路、东六环西侧路、宋郎路。 2.1.3 轨道交通系统 目前,只有一条轨道八通线正在运营,西起朝阳区四惠,东到通州区土桥,共13个站,全长18.96公里。通州地区设6站,分别为通州北苑站、果园站、九棵树站、梨园站、临河里站、土桥站。轨道八通线在通州新城范围内长度为7.31公里。 2.1.4 地面公交系统 地面公交现有3家单位经营,线路服务范围含盖了中心城至通州、通州区境内以及通州至部分相邻区县。目前新城公交线路约50条,公交场站22处。现有场站中土桥站的规模最大,占地5.72公顷,是通州对外交通集散的重要枢纽。 2.1.5 公共停车设施 通州新城共有各类机动车停车场189个,停车场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提供的机动车泊位约1.47万个。 图1 通州新城对外道路系统现状图图2通州新城内部道路系统现状图 2.2 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2.2.1 对外道路系统 (1)现状对外通道中高峰时段通往中心城方向的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路网负荷度较高,其次是亦庄方向的通马路和台湖方向的九德路,负荷度均处于接近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其他方向现状交通运行情况较好。 (2)现状新城对外出行方向分布不均衡,中心城方向交通出行比例最大,其次为亦庄方向。其中西、南、东、北四个方向交通出行比例分别为38%、23%、25%、15%。 (3)新城与中心城和顺义方向对外通道大部分已按规划实施,与东部和南部方向对外通道除通燕高速、京哈高速外,其他尚未按规划实施。新城与河北方向断头路较多,与河北地区地方路沟通的通道很少。 (4)新城缺乏外围货运通道,现状货运车辆穿过通州新城城区,一方面加大了新城内部道路交通压力,同时对新城内客运交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2.2 内部道路系统: (1)道路总量不足,路网密度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现状新城用地范围内道路路网密度为3.29公里/平方公里,较适宜的路网密度约为5~7公里/平方公里,现状路网密度距合理的路网密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2)路网结构不合理,次干路、支路比例偏低。 现状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比例为1:0.39:1.73,比较适宜的比例约为1:(1.2~1.5):(3.3~3.8)。现状路网次干路、支路不足,主干比例偏高,导致路网比例失调。 (3)路网分布不均衡,75%现状路网主要集中在六环路以西的老城区,新区路网不完善。 (4)南北向通道不足,断头路较多,如:怡乐西路、九棵树中路、故城东路等由于拆迁等问题,尚未按规划全部实施。 2.2.3 轨道交通系统 现状通州新城轨道交通只有一条线路,轨道覆盖率低,高峰时段客流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八通线仅能解决线路沿线区域轨道交通出行要求,不能满足新城日益增长的轨道出行客流需求。 2.2.4 地面公交系统 现状新城缺乏功能完备的大型综合性公交枢纽站和区域换乘中心;乘客换乘距离远,换乘不便,客流集散中心或客运站不足,分布不合理。 2.2.5 公共停车设施 现状公共停车泊位缺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规划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统一、技术落后。 3 交通设施近期建设思路与重点 3.1 建设目标 新城交通建设目标是与未来国际化新城相匹配,以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为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实现多元交通方式的功能互补,构建交通与环境、交通与文化相和谐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创建宜居、宜业城市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支持通州建设国际新城和北京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 3.2 建设原则 (1)坚持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 根据新城规划用地、人口、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等状况,适度超前建设交通设施;优先重点建设新城对外联系通道,加强新城内部主次骨架路网,逐步完善支路等“微循环”系统;优先建设重点功能区轨道及公交线网和客货运枢纽。 (2)坚持近远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实现新城可持续发展。 (3)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 既要注重交通设施的新建工作,又要兼顾对现有设施的改造,较大限度提高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满足新城经济发展需要。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 交通设施的建设应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实行多种建设模式,优质、高效、节能进行建设,大力降低建设成本。 (5)坚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 结合市、区财政的承受能力,适度安排各年度建设项目。 3.3 建设思路与重点 (1)重点构建“快速、高效、多层次”的对外交通系统,满足新城对外交通需求。 强化通州新城与西部(中心城方向)、北部(顺义、机场方向)、东南部(河北、天津方向)、南部(亦庄、大兴方向)的交通联系,建设布局合理的新城对外交通走廊;合理安排通州新城道路与区域公路网的衔接关系,设置顺畅、相对独立的过境交通走廊。 新建亮马桥路-徐尹路东延、姚家园路-京平旧线-京秦高速、密涿高速等快速过境通道,为进出中心城、其他新城及河北地区的中长距离交通提供通畅的出行条件。新建幺家店路、广渠路东延、观音堂路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加强通州新城与中心城的联系。新建通州新城至首都机场快速通道、通马路、张采路南北延、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对外联系通道,进一步加强通州新城与首都机场、顺义、大兴、亦庄等周边区域的联系。见图3。 (2)配合新城重点功能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系统。 通州新城今后几年将重点建设运河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集聚区等重点功能区。逐步完善新城各功能区之间主次干路系统和功能区内部支路等微循环系统。 优先构建核心区骨架路网,同时加快建设支路系统,力争2015年之前核心区路网全部按规划实施。加快建设核心区东关大道、温榆河西滨河路、新华北路、新华大街、北关大道、玉带河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推进北环隧道、南环隧道等地下道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通州新城外环路、张采路、玉桥西路南延、九棵树中路、京榆路、颐瑞东路等一批核心区外围道路建设。配合重点功能区建设,完善区域骨架路网,推进朝阳北路东延二期、六环东侧北路、站前街、通马路等一系列主、次干路建设,搭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及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功能区骨架路网,为区域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见图4。 (3)大力加强轨道和地面公交系统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主体的立体公交体系。 优先建设轨道M6号线,确保2014年M6线建成通车。随着首都经济圈交通一体化研究深入,重点开展轨道M6线东延、R1线、R1支线、S6线研究。见图5。 完成朝阳路-通燕路-芙蓉路-通胡路和通朝大街-运河东西大街2条BRT线路的建设。配合轨道和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实施一批重要客运枢纽,提高换乘效率。到2015年,新建东关(新华大街)、北苑、北京东站3座大型公交枢纽,建设3处公交中心站,同时在各新建小区中配置公交首末站,客货运枢纽及场站建设实现率达到28%。新城对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与中心城方向不低于75%,与其他方向不低于60%;新城内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50%(其中地面公交不低于40%)。见图6。 (4)加快城区内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一批P+R停车场。 全面配合新城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在新城周边外围地区不同方位的交通走廊,结合公共交通枢纽站与轨道交通的车站设置P+R停车场,促进小汽车交通方式向高效、绿色交通方式转移。2015年,通州区公共停车位供给总量要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0%。建设完成城铁土桥站、城铁北苑站等公共停车场19处,包括P+R停车场2处,提供车位约5110个。见图7。 图3对外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4 内部道路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5轨道系统近期建设重点 图6 地面公交系统近期建设重点图7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重点 4 交通设施近期建设规划布局 到2015年,新城对外通道由现状的19条增加到23条,新城与中心城、首都机场、顺义、河北、大兴、亦庄等周边区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新城范围内路网总里程达到631.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为60.95公里,主干路为200.79公里,次干路95.63公里,支路达274.20公里,路网密度由2012年的3.29公里/平方公里达到4.07公里/平方公里,路网总体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路网结构更加合理,交通环境得到改善。 新城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主体、普通公交为辅助、公交枢纽为链接的立体公交体系初步建成。新城拥有地铁八通线和M6号线2条轨道线路,新城内里程共计约27.3公里,共有轨道交通车站16座,线网密度达到0.18公里/平方公里,轨道交通覆盖率达到35%。新城内两条BRT线路及一条环城快速有轨电车运营总里程达到66.5公里。 初步建成以大容量快速公交为骨干、多种方式协调运输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提高地面公交系统(含BRT、公交专用道和普通公交)运营里程、服务水平和覆盖率,总里程达到356公里,地面公交服务半径按300米计,公交覆盖率达到69%。地面公交承担日客运量达到40%以上。 配合近期交通枢纽及轨道交通建设,形成配套公共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实现率达到30%。部分缓解老建成区原有配建停车不足与机动车迅速增长之间的停车供需矛盾。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新城对外通道供需平衡分析结果,到2015年,新城对外通道、轨道系统和地面公交系统按规划实施后,考虑方向不平衡及高峰潮汐现象,各方向对外通道、轨道系统和地面公交设施能力基本可满足设施需求。而新增公共停车设施仅能缓解原有停车供需矛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停车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制定停车政策措施,引导人们采用其他方式出行。 交通设施论文:基于属性数学的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 摘 要:为定量表达大型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运用属性数学理论对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评价体系,给出了属性数学模型及评价步骤。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大型交通设施;属性数学;安全评估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高新技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使军队作战思想、作战形态、作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清晰卫星成像技术和GPS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对大型交通设施的生存和交通保障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1]。大型交通设施是保障战略方向军事交通运输畅通的基础,是战争初期打击首要目标。交通设施的安全畅通对整个战争的发展态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型交通设施存在着目标大、地理位置重要、暴露特征明显、易受袭击等特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大型交通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估,不断提高大型交通设施贯彻国防建设的要求和水平。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但是模糊综合评判中模糊集的取大取小运算导致一些中间信息的丢失,致使出现级别分的不清和评价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本文通过建立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运用属性数学评价方法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 1 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 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影响大型交通设施安全的因素很多,即存在许多模糊不确定因素,又存在评估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资料不充分的问题。建立指标体系一般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AHP)[2],以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为根,作为一级指标,再根据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内涵逐项分列出二级指标,形成层次分明的树形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影响大型交通设施安全因素的详细分析,得到影响因素有:工程防护能力[3],防空武装能力,抢修能力,疏散能力,信息化建设水平5个方面(如表1所示)。 1.2 评价等级的划分 2 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属性综合评价方法 2.1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4-6] 2.2 多指标综合属性分析 2.3 属性识别分析 3 实例应用 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咨询专家和交通设施实际情况,建立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构造如下单项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3.2 指标权重 在评判过程中,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对应于上一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如表4所示)。 3.3 实例分析 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随机抽取40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安全性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数据经过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后,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具体情况见表5。 根据单项指标属性测度函数公式,计算得到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各指标的属性测度。 进一步,计算得到综合属性测度0.113,0.793,0.094,0,0。 根据综合属性测度可知,该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综合评价属于优点信度为0.113,属于良的信度为0.113 +0.793=0.906,即使取高置信度为0.9,该设施安全性仍为良以上,一般取置信度在0.6和0.7之间,因此可以判定该大型交通设施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介于优和良之间,但偏向于良,结果为0.113×90+0.793×80+0.094×70=80.16。 4 结 论 应用属性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型交通设施安全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通过建立属性数学模型将指标间的定性关系定量化,避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损失大量中间信息值的问题,使综合评价更科学、合理。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艺术设计元素研究 摘 要:跨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艺术与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交通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让大众出行的感受更加舒适,如何利用简单的设计使大家忘记下班回家途中的疲惫,是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好的设计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些,它还是重要的宣传资源,特别是地铁中的艺术设计,地铁站空间大,人流量大,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设计点。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艺术设计元素,从三大类进行分析,灯光、色彩、材质来探讨,这些基本元素对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轨道交通;灯光;色彩;材质 一、灯光亮化研究 (一)光环境的设计 光环境这一概念在城市环境及公共艺术设计中与之在物理学上的含义相去甚远。环境美学意义上的光环境,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光对于大的建筑环境上的形态塑造,这就对光环境的设计要求很高了。而且位于城市地下的公共交通设施地铁光环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主要使用人工光的重要特征。使得对地铁光环境的研究成为地铁灯光亮化的首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 1、光的艺术魅力 公共设施艺术设计中的光从光源上来区分,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如今人工光的种类越来越繁多,使用方法也越来越先进。由于人对人工光具有较强的可操控性,人们可以轻易地使它产生丰富的层次与变化,塑造出独特地,其他媒介难以达到的效果和吸引力。 2、光的作用 光可以轻易的表现物体的特征,包括形状、造型、肌理等。如果没有合适的光,就会使一些物体立体感不强,造型的相互关系交代不清,往往会使很多原本极有美感的设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优秀的地铁设计,如果不精心推敲用光的手法,就不可能使它达到完美的境地。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光环境的设计要求 地铁光环境设计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地铁的要求、周围环境对于光的影响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地铁的要求 光环境的设计要满足地铁的要求,使设计与其使用范围、与使用者的年龄、构成相得益彰。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公共设施,有其自身特点,大的人流量,相对拥挤的局部环境等。 2、环境对光的影响 (1)空间环境因素:它包括地铁空间环境的位置、方向、形状、色彩、质感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有光的颜色、明暗,和被照射物体的形状,反射系数等。 (3)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来源地铁乘客或工作人员本身,由于器官上的制约,人会产生视觉疲劳、眩光等等。地铁光环境就应尽量减少人口中的负面影响,而增加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照明的静态与动态、明与暗、明晰与模糊给人的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可能会有兴奋、失落、悲伤等种种表现。地铁属于人群密集区,人群容易产生烦躁、恶心等负面心理,所以地铁设计光环境心理效果适宜采用多产生正面积极心理。 (5)社会经济因素:地铁由于主要使用人工照明,所以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再加上由于大功率的照明器材会产生的高额消耗支出、维护保养费用、安全性能及产生“光污染”的可能性。使得在地铁光环境设计中必然考虑到成本支出。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光环境的照明方式 公共环境中的照明方式由泛光照明、灯具照明和投射照明三大类所组成①。总而言之,照明是指使用投光器照射环境空间,使其亮度大于周围环境的照明方式。它对于塑造空间形态、界面以及肌理效果都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很轻易的就可以使空间富有层次感,构建出美丽动人的地铁光环境。 一般采取照明的工具有白炽灯、荧光灯和色灯,而投光器通常布置在隐匿处,在我们设计地铁光环境的照明方式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从不同角度进行照明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地铁中原有的空间形态的特点,从最好的入射角可以轻易的创造出诱人、优美或者波澜壮阔的地铁环境场景。 主次分明的地铁环境设施,在布置其中的光源的时候应当注重层次的穿插、明暗的交替,在布置光源时应具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和较明显的色彩区别,因为人的眼光很容易被较亮的物体所吸引,所以在地铁设计中往往将较强的光用来照射需要强调的公共物体。比如地铁警示栏开口处、出口路标、重点艺术品等,与此同时利用反差将需要忽略的部位放在暗处,使人从感光上忽略这些部位,起到一种强调主体的作用。如果在序列型的空间中加上合理的光效果,不仅可以达到去芜存菁的效果,还可以对地铁中乘客的行为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将一个固定的方向表现得更为迷人和卓著。 地铁光环境要远近适宜 ,使观赏者能够在远处看清整个地铁的主厅设计的构造,在近处又能细细端详细节特征,远近适宜的地铁光环境可以使地铁的空间更具层次感。 组合映射光环境照明方式,是一种在公共设施中较为常见的形式,运用多种灯具组合映射,通常见于美术馆的展厅,在漫射的大光线中加上局部的用于照射作品的照明,更容易体现出该艺术作品的特质。 在效果差异的光环境中,应该多考虑地铁空间构成要素的不同之感、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不同的光影效果。许多平常的材料可以在精心设计的灯光效果下,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光滑表面的材料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光,如玻璃、金属等,但它们在没有直接照明的环境下反而会显得暗淡。粗糙表面的材料会产生更多的阴影,用侧光的照射可以使其凹凸起伏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果使用正面光往往就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美国建筑大师劳埃特・赖特在他的草原式住宅中常喜欢用粗糙的材料,如天然石块、未经表面处理的石头、砖块、皮毛等。为了显现肌理效果,在室内的上方设高窗,在屋角处置长形矮窗,以此来获取辅助光,使各种形态及材料的美表达得更充分。有些巧妙高超的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某些材料的视觉质感,并使之产生在冷暖、轻重、软硬及感觉上的微妙变化②。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颜色研究 (一)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色彩的意义 在人的五感之中,视觉在某种意义上是最重要的,它往往决定了人对于某种事物第一印象,与视觉相关有三大要素:形、色、质,在某些情况下,色的重要性要大于形和质。虽然形、色、质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常常统一主体可以用不同的形态和材质来表达,色却是无法取代的。因为色彩比形态和材质更加感性化,它对于人的感情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决定了地铁对于色彩的使用是需要被研究的,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产品进入成熟期,与相同或类似产品之间的竞争就会逐渐转变为形和色,而与改变形状相比较,色的变化代价要小得多,款式的变化是有限的,而色彩的变化是无限的,即便是同一产品,不同的颜色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色彩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理论上、宏观上的意义,在具体的不同地铁线路中,色彩还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 (二)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的色彩设计 形态作为承载功能的要素在设计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色”也在地铁的造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色不可分割,只是在传达意义的时候,形往往被忽略了,人们认一个物体的=的时候,往往看到或想到的,只是物体的形,如果将色的因素去除,对于一种产品的认知力就会降低。人们在感性上对于颜色有一种倾向性,但是在地铁设计当中,设计师需要更多理性的判断,因为设计师在地铁上所运用的色彩未必是自己所喜爱的,而只是一种运用色彩达到设计目的的工具,在设计地铁时,我们经常使用以下这些手法: 1、同一线路的地铁的不同车站,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会因其色彩变化而使人对于它的形态有不同感受。 2、同一线路的地铁的每个车站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分割,这种处理方法会在视觉上影响人对形态的认知,可以轻易的强调地铁站中共有的某一部分。 3、用色彩来区分废铁线路,可以更轻易体现线路的特色。 4、以色彩进行装饰不同车站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色彩与功能 利用色彩的原理和特性来辅助地铁的功能,色彩也会是一种类似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地铁设计的同时可以利用人们的传统习惯,通过色彩传达意境,使看到的人产生联想,在这一点上色彩比形态更加单纯明了,形态有时候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色要更加明确。色彩与产品功能的关系通常表现为: 1、以色彩的对比来进行功能的暗示,比如地铁垃圾筒的不同回收筒用不同的色彩来加以强调。 2、以色来制约或者是诱导行为,比如红色代表警示,绿色代表安全。虽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对于颜色的感受存在差异,但是有许多色彩已经有了跨越民族、地域的标准,例如在地铁进站验票口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不同。 3、以色彩象征功能,例如在我国使用绿色油漆来代表邮筒,在某些国家则用橘红色。 三、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设施材料的质感表现 对材料的认识是实现产品设计的前提和保证。在人类生活的不断实践中,设计师们发现当他们在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的时候,他们就能创造出各种具有独特质感的作品。一个设计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中,质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由于生理刺激对材料所作出的自然反应,同时包含了人对材料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某种材料的综合印象概括起来,地铁设计需要在材料的使用上大下功夫。先解释两个基本属性: 1、生理属性,也就是材料表面给予人的视觉和触觉信息,比如单薄与厚重、坚硬与柔软、炎热与寒冷、光滑与粗糙、透明与不透明等基本特征。 2、物理属性,是材料表面通过给予人知觉系统的信息,也就是材料的类别、性能等,如纹理、光泽、色彩等。 材料的自然质感指的是物品本身的质感,是表面的肌理所显示的特征,一般可由人的既定印象得到较准确的定位。比如一块黄金、一张兽皮等都有自己特定的材质感。自然之感强调的是材料本身的特性与美感。材料的人为质感是人对于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备材料本身没有的表面特征,认为质感突出认为的工艺特征,强调工艺的精美与创新。在现代的设计中,认为质感被广泛运用,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质感效果。可以在地铁中利用高科技。 四、总结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快蓬勃发展,而衡量一个城市先进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交通,中国已经建成或者在建地铁的城市有三十多个,不同于往日,如今的地铁已不单单要担负起交通的重任,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宣传资源,能非常好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而地铁公共艺术品正是这样的一个媒介,必须合理的安排和充分的利用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征,有不同的历史,也有不同的地铁,所以公共艺术品对于不同城市地铁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各有千秋,在步入了轨道交通新时代之后,意味着向多元化公共交通迈出了一大步,而站台内琳琅满目的公共艺术品,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墙,彰显了充满艺术气息的人文色彩。地铁的公共艺术品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的长远发展。 交通设施论文: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通用设计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重要指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口增长、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及残障人士、老年人希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设计避免了无障碍设施为满足那些弱势群体的生理使用需求,但却往往会使弱势群体感觉被与正常人区别待遇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一个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中人性化的通用设计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通用设计 公共设施 趋势 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涵义 公共交通泛指所有收费提供交通服务的运输方式,也有极少数免费服务。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索道等交通方式;狭义的公共交通是指城市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铁路、渡轮等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面向公共人群,为大众提供运输服务功能的统称。 2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都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相对于私人交通工具,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耗能少、污染小、占道面积少等优点,因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通用设计在公共交通设施中的应用 通用设计只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或风格,它只能作为我们设计的一种指导或清楚易懂的方法,所以在整体上并不能直接的体现出来,更多是在一些点上细节上表现出来。下面我们看一下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交通系统、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休息服务系统和游乐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交通设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使用最频繁也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但对于有障碍人士来说,家门也许是一道他们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普通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设施的灵活性,行动方式的最大程度多样化。 3.1通道 从通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空间中的通道体系总体上应能够满足所有基地和建筑中的使用者的需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包括不同的移动速度、不同的身体条件。人行横道要考虑轮椅、视障人的通行方便,盲道与人行横道之间要有交接以导引视障者过路,在路口处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在人行横道的出入口应设坡道。为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 2.5m以上。在交通事故频发地段的人行路面,要与车行道有所分隔或高差。人行道要设有肌理地砖的盲道。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 3.2坡道 坡道是交通设施设计中不可不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过渡的一种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等车辆的通行。坡道是协助有轮交通工具应付水平面变化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步行道出现高度差,需设置多段阶梯的地方,为使轮椅等人力车安全便利攀登,也应设置坡道。一般坡道的宽度一般在 1.2m,超过 5m 长的坡道宽度应在 2m,可以使坐轮椅者与其他人并排经过。 3.3出入口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采用自动门可方便任何人的进出。建筑物出入口的通用设计,应该室内外地面相平。如果室内外有高差时,应使用坡道连接。通用化的出入口空间,充分体现了易识别、易到达、易通达的特点,尤其能够适应弱势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4电梯 电梯是公共设施通用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公共空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高层公共空间里,电梯实际上就是个升降平台,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通用设计的原则,使用上要便于操作,如轮椅使用者使用方便、可触的盲文。 4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私人交通将无限增长,私人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大部分大中城市交通状况日趋紧张,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延误、事故、环境污染、公交衰落,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接受的限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发展多元化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进场率;推进换乘枢纽及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鼓励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应用,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淘汰,保障公共交通运营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交通设施论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研究 摘 要: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及城市交通设施管理体制等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 城市道路 交通设施 管理现状 管理体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重要保障。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按功能可分为三类:交通管理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服务设施。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物理隔离装置、交通信号控制设备、交通违法监控抓拍设备等。交通安全设施包括:防撞护栏及防撞柱、防眩装置、视线诱导设施、颠簸路面(减速带)、公路反光镜等。交通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加油站、紧急电话等。 一、交通设施的作用及分类 交通设施的作用在于组织、管理、指导交通的运行,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提供运行路线的环境条件,指示在具体情况下对运行操纵状态的限制,以保障交通安全通畅迅速地行驶。交通设施包括两类:一类为交通安全设施,即以工程手段保障交通安全,疏导车流人流的设施或设备;另一类称为交通管理设施,用以体现交通管理规章,控制行车、行人的设施。 (一)交通管理设施。 1.交通标志包括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及起辅助说明作用的辅助标志,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目的是为实现交通畅通和行车、行人安全服务。2.交通标线主要采用路面标线形式,是最主要的一种用以表示各种车辆行驶的车道线、人行横道、停车地带,以及组织运行车流、禁止警告等内容。3.本工程在主干道与主干道的交叉口、主干道与次干道的交叉口、次干道与次干道的交叉口处使用交通信号灯管理车辆运行。于支路交叉口处采用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车辆运行。4.在车道侧设立柱安装横臂或制线弯管,将信号灯伸入车道内,即悬臂式信号灯,信号式样使用横列式及竖列均可。管理行人横过道路用的信号灯采用单柱式,灯箱装置于柱顶或柱侧。 (二)交通安全设施。 1.行人安全设施,采用立道牙及护栏,并设置无障碍交通设施,如人行道上应设有盲人通道,轮椅坡道。2.车辆安全设施,采用交通岛,根据对各方向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行驶路线的设计。在渠化交通路口的必要位置设置,采取路面标志线涂绘表示。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 (一)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现状。 1.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现状。1986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规定,由公安部统一起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对全国城乡道路交通依法管理。包括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和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路障管理,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2.标准及制度建设现状。我国已制定了部分基础性的交通管理设施标准和一些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技术标准。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锥形交通路标》(GA/T415-2003)、《道路交通防撞墩》(GA/T416-2003)等,建立了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制。在新建、改建道路时做到了交通管理设施与道路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道路建、管脱节的局面。公安、城建、规划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配合,整体作战,认真落实各项措施。 (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存在问题。 1.尚存在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道路交通设施的现象。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前,地方政府往往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维护权属,并延续下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维护交通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基本任务,迫使公安机关有主动参与交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动力,势必造成多头管理的客观现实,地方政府往往会以文件的方式,重新明确交管部门在道路设计、建设、管理、维护方面的审核、监督权,客观上造成多了一个部门参与道路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的现实。2.道路建设维护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脱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但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其他职责,如管理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方面则归属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道路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分别管理存在机制上的弊端,容易出现推诿现象。例如,对危险路段和黑点的整治就存在不易调和的体制性隔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时,较之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易于发现道路危险路段和黑点,但因没有相应的整治职责,只能通过政府协调,或者与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沟通,整治危险路段和黑点,极易造成道路建设维护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实状况。 三、城市交通设施管理体制探讨 (一)应建立以交通管理部门、城市建设部门为主导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体系。将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与道路交通管理相统一,建立由城建部门或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体系,科学规划、设计和管理道路交通,研制并实施较为系统的交通安全体系。另外,完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协助管理道路交通设施工作的程序,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机构职能,合理确定跨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应建立科学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系统,合理划分事权、财权,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理顺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养护主管部门的关系,按照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三)维护交通安全畅通是公安交管部门的基本任务,而道路管理设施如: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道路交通设施是道路有效组成部分,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等方面是交通部门或市政建设部门的职责,因此,建立由城建部门或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模式,是城市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现行交通安全法及现阶段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实际,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导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将较长时间存在。
教学研究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探索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既会学习又懂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上好信息技术第一课 俗语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计算机的文化、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成功的精彩的第一堂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我设计了演示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计算机的用途等,同时展示老师们制作的网页、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作品,以此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离他们并不远,信息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好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第四章第五节《动手做网页》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FrontPage的启动、工作界面、使用方法等,而是一开始让学生登录到张家港教育网站,打开《合兴初中》网页,同学们熟悉的照片、老师、同学等都赫然呈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更多的是惊讶:“生活中离自己这么近的眼前情景、老师、同学们的图片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 三、采取分层教学 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电脑,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实践能力;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然后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四、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Word公式编辑时,我要求学生为数学老师出几道题目;在学习网上搜索信息时,我要求学生到黄山旅游,并下载几张“迎客松”的图片;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转 五、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探索的余地 如讲Word表格修饰这一知识点时,讲完了修饰边框后,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边框粗细”、“边框颜色”、“设置单元格底纹”等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依照以前所学的方法,自己想办法解决。同学们通过比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操作试验,很快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和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比被动接受老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六、多元化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调节、鉴定等功能。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在上课时,当一个学生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他的操作后,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敢于动手大胆操作的勇气;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热情鼓励他,耐心辅导,即使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他。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讲完PowerPoint时,要求学生自选一门学科的某一节,为老师制作课件。由于书本知识比较简单,实际操作比较复杂,我就鼓励学生课后钻研,不懂可向我咨询,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创作了非常满意的作品。只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够面对竞争,也才能够永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研究论文: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研究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标准将越来越高。因为经济全球化正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未来社会的国际交往将日趋频繁,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包括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内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标准将越来越高。如何顺应形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口语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目前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学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给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语音、口语不够重视,发音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初期要花很多精力来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害羞、缺乏自信严重影响着学生在口语课上的参与程度。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口语能力低,怕犯错误,因而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和焦虑,成为口语水平提高之大敌。 学习口语的动机不足。经笔者了解,学生中存在着如口语学分较低且考试好过;为了综合测评,努力提高公共课和其他学分较高课程;英美文学、语言学等课程太难,需付出更多精力等心理,导致口语学习的动力不足。 (二)教材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口语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高校教材选用不够合理,缺少适合学生实际水平且行之有效的口语教材,影响了口语课程的上课效率。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口语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在有些口语课堂里,教师还偏重于单纯的朗读、跟读、复述、背诵。学生在表达过程中重视语法现象,忽视内容和思想。反复模仿、操练确实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脱口而出,但忽略了语言形式的情景性,学生无法根据不同场合用恰当的语言结构灵活表达,所以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 (四)教学环境的限制 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口语的几率;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外教或者外教的教学水平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口语的学习;口语教学局限在有固定座位的教室里,限制了很多有创意的丰富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部分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学生课后没有学习口语的愿望,没有练习口语的后续环境,如英语角、英语话剧社等。 (五)教师因素 目前口语教学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教担任口语教学,但外教资源有限,通常是短期在岗很快离任。二是让优秀的中国教师担任口语教学工作。但是,语言学习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的施教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般院校的教师有出国经历的极少,许多英语教师都觉得自己所讲的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所讲的英语区别很大,可见教师本身语言的准确性就不够。所以,愿意教授口语的教师并不多。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配合语音课,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准,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自信心。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情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前精心设计和编排,使活动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均适合学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尽量参与小组活动,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教给学生一些谈话技巧及补救交际失败的措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 教师在选材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用的材料应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二是选用的材料要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三是教材中的课堂设计要丰富,可操作性强。 (三)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及相关口语教学软件丰富口语课堂。开扩口语教学环境,如将口语课改在学校花园、草坪等室外场地。设定情景,在相对真实的英语环境中开展英语课,如设定法庭情景,让学生充当相应角色,当庭辩论。口语课可适当脱离书本,如可开展英语电影配音,学唱英语歌曲等等。 (四)积极创设口语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内外练习口语的良好习惯。如成立英语角,每周固定时间练习口语。引导学生成立英语口语学习组织,如英语话剧社等。支持学生开展英语交际活动,如与周边高校的英美留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在学校建立英语社区等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外教,给学生提供更多与英语母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中国英语口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高校应多给英语教师创造出国交流、进修的机会。 教学研究论文: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本文提要 本文认为,一线中学英语教师应重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他们应当成为这一研究的主体。但是,许多英语教师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却又不知道该怎样做。本文简要论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研究什么,如何确定课题、研究要素、制定研究方案和分析数据等。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问题;研究要素;研究方案;数据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策略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因为考虑到研究涉及统计、研究模式设计或解释数据等方方面面说将研究“拱手相让”给“专家”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颠倒黑白的做法”。我们应让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因而任何有帮助的研究者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过程,并帮助他们提高。但这里有一个矛盾。事实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可是又不太清楚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研究。本文简要论述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内容 其实,课堂教学的研究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是天天在做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透视课堂教学,除了对课堂教学理论的探究外,还可以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学生心理、交际能力、学生自我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等进行研究,如讨论课文内容时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运用、设置情景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时录像资料的使用,讲解语法时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使用等等。有些课堂教学研究时间较长些,如学习者策略(learner strategy)、值日报告对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作用、阅读技巧训练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等。 有些教师对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存在着疑虑,总在想“我行吗?”其实,他们同时还在考虑其他问题,如: l. 我的研究能否“击中要害”? 2. 我怎么知道我的研究方法是否恰当? 3. 如何统计和处理各类数据? 4. 我的研究成果会有用处? 好问题──你在搞研究了!研究正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 二、将想法(idea)转变为特殊的问题 仅仅有想法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将想法转变为特殊的问题,可使研究者明确问题,为范围较广的课题寻找到切入点。这实质上是一个“聚焦”(focusing)的过程。如“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有什么关系?”这里,“中学英语教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也可以研究听、说、读、写、译教学的某个方面。即使是读,还可以讨论阅读速度、阅读正确率、题材、朗读等。“文化”的概念更广,可以结合教材讨论“问候”、“问路”、“禁忌语”、“身势语”等某些话题。 三、确定研究要素,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要研究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初中”、“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三种”(如pair work、group work、games (bingo)、role play等)和“作用”成为四个要素,而研究的着眼点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特定的教学技巧的作用。再如,许多教师了解交际法,也尽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一专教法。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听一些示范课上得很好,却又觉得方法自己都能想得到,而操作时却没办法做得好一点。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在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课堂教中如何使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吻合。此时,最重要的数据便是课堂教学实录(录音或录像),以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gaps)到底在哪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去改进教学实践。 四、查阅相关文献,决定研究方案 笔者认为,在选定研究专题或课题前后,查阅相关文献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是“踏在别人肩膀上”做的。在申报课题时,我们一般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先前研究成果”一栏。订阅一些刊物,阅读一些专著对了解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大有裨益。语言学的专著、中学英语教育学和教学法专著、科研方法专著、中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杂志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科研至关重要。 在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时,不管用什么研究方法,都需要搜集数据。例如研究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也许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量的依据,然后,在一段时间里,用录音机进行课堂实录,从课堂活动总量、teacher talk、student talk及研究对象的参与量、学习成绩等多个变量来看问题。思辩法、文献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可以适当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应相互结合。 五、分析数据,报告 成果 课堂教学研究的数据,可分为定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和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两类。定量的数据均为一些数字,较为直观,可直接用来进行统计、描述或计算相关性、概率、方差等。而定性的数据则是一些文本、采访、观察记录、学习日记、社会现象的描述等非数字材料。定量研究由于它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因而可以使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更加有效。而定性研究会给研究者加重负担,因为它更需要研究者的洞察力、直觉和理解力。不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研究应两者有机结合,依据课题内容确定研究方案后去收集数据,应以能完成课题内容为原则。 教学研究论文:面向21世纪物理教学研究的思考 李岚清副总理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明确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副总理再次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紧迫任务,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提交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财富》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教育的4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南照认为,其4个支柱中的“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意在培养人们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ningtobe)”,意在使人们能够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报告》还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人们为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要的思维、判断、想象、创造能力.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7月19日向日本文部大臣提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咨询报告.《报告》就“生存能力”谈到:日本把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称之为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并认为全面而协调地培养这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4个支柱和日本提出的“生存能力”,其涵义和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类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开展物理教学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物理教学研究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物理教学现象、探索物理教学规律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在面临无现成对策的前提下,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或从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成就中探索尚未被认识的规律;或探索某些新理论、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形成良好的教风;二是为了促进教学常规的落实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为了用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来促进教学工作. 传统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命题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这种传统的教学研究,显然不适应面向21世纪的教学要求.本文就如何更新物理教学研究的内容,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挑战,谈几点思考.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国有多种大同小异的阐述,我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由偏重智育转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即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让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主动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即由以“分数”评价定论学校、学生的质量水平,转向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校、学生的质量水平;四是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即花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教育成果. 二、研究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让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四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物理人才.物理学科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可归纳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和基本特征,能从主体的角度理解物理学及其各成熟分支的基本观点、体系、结构与主要方法. (2)掌握物理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理解它们是如何建立的.能够熟练或较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知道对物理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物理实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根据物理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方法. (4)了解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理解物理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技术应用和社会作用的综合高度,全面认识物理科学的发展、作用和影响. (5)培养物理的观察、实验能力,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初步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状况、成果与前景. 2.能力目标 (1)养成求索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意义的习惯,善于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完成知识的学习. (2)养成质疑的习惯,并能较自觉地依据物理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使用逻辑的方法(包括数学方法)释疑,掌握物理因果思维程序. (3)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并运用从具体中抽象,于普遍中归纳,在比较中区分、鉴别等思维方式解决物理 问题.(4)能够在必要时提出假说,具有处理假说的正确思路. (5)具有用物理模型处理实际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修正物理解答的明确意识;具有对较简单问题正确选择模型、作出必要近似、获取相应结果的本领. (6)在运用物理模型和相应规律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能够区分答案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具有用语言进行较准确描述的本领. (7)能够熟练运用某些常用数学方法、技能、技巧来解决物理问题. 3.德育目标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2)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文化和传统遗产;了解和尊重外国的科技文化;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科学家的生活意义和高尚情操;理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自身主动探索、创造性实践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热爱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情感.热爱故乡和祖国. (4)具有对物理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求知欲强,有创造精神. 4.美育目标 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的形式美揭示了自然界的真谛,鼓励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 5.劳动技术教育目标 (1)能够通过具体实例,初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明确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能够举出物理学的成果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实例. (2)了解技术和科学的差异. (3)能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劳动技能,提高对某些劳动的适应程度,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适当表现出一定的成果. 三、探索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的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课堂教学“四优”模式研究活动是探索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大纲、教材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力求使知识目标达到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不“揠苗助长”;能力目标从领悟、理解会模仿能适当地独立操作有一个带创造性的活动,达到层次分明;素质教育目标达到简单明了、到位、易操作. 2.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椐一定的社会需求与教学目的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尽可能使每堂物理学科的内容和过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设置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构建错落有致的教学层次序列,将知识学习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行为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当地物理学科教学实际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4.优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加大课堂教学密度,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目的. 四、研究物理学科的教学评估体系 ! 1.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1)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2)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重在激励,科学评价. 2.构建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实验的理论知识;观察分折、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 评价细目:按评价原则和检查内容制定. 检测手段: 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书面进行检测. ②实验操作能力检测可由学生互相监测,使实验考查的过程变成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同时可减轻被测试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③实验理论知识的检测可放在实验操作检测前或后,也可放入双基中进行检测. ④观察分析、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科学的表达能力的检测,可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或给一篇科技文章,由学生阅读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进行检测. 评价形式:检测的4个指标均可分A、B、C三个等级,也可按百分制形式报告给学生及家长. (2)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价重点. 评价指标:备课、上课、作业训练、效果、实验能力、教师素质. 评价细目:按评价原则和施教要求制定. 评价手段:自评、互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 评价形式:可分A、B、C三个等级,定性的可与教师见面,定量的可不见面. 五、研究提高物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研究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1)优秀的思想素质:忠诚教育事业,热爱物理教育;充分地尊重学生,由衷地热爱学生;有广阔的胸怀、明确的理想、正确的方向;有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细致的教学态度;有严谨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先进的观念,正确的思想. (2)良好的思维素质:有正确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具有简捷迅速查阅有关学科的相关知识的能力;能正确区分和论证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3)一定的组织素质:具有独立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能汲取他人经验用于教学;具有与其他教师良好配合,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能力;具有统筹兼顾本学科和其它学科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研究提高物理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强化师德教育,讲究奉献精神是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2)转变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超前的意识武装物理教师,是提高教师良好思维素质和炽热情感的有效途径. (3)抓好新教师基本功创优活动,开展以老带新、以能带新活动,是提高新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4)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如说课、评课、上公开课、示范课,进行基本功大比武、专题研究、微格教学等活动). (5)开展物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组织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6)提倡物理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研究论文:对新课改下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研究 一、 音标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很强,对英语有着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掌握学生的好奇心理等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通过国际音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发音更为纯正。学习英语需从音标入手,英语音标学习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的必备前提。而音标学习的最好时期就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在小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很快的掌握这种英语知识中的基础部分。 二、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具体策略研究 1.明确音标教学目的 目的是引导推动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所在,目的能够为实践阐明方向,促使人们实践的过程中趋于自觉。因此教师在音标教学中应当明确把握小学学生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阐明学习音标的目的及作用。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知识领悟的“懵懂”时期,音标对其仅仅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儿童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及兴趣节点较低,只有使其形象明确的理解何为音标,为何要学习音标,方能切实激发学生对于音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音标教学应趋于集中化、系统化 在当前小学英语教材中,对于音标环节的教学分量设置较少,且层次序列强度不够,教师在讲解中存在着过度分散的情况,对音标拼读环节的教学也呈现出弱化态势。这均易导致单词记忆与朗读方法过于机械、教学工作整体效率较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情况出现。若想就此类英语教学状况予以改变,就必须大胆地就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突破,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集中以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展开系统的音标教学。这样的话从表象看虽然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是从本质而言,学生在切实掌握到音标及利用音标拼读单词的方法之后,便能够准确朗读单词,达到快速记忆,对被动学习的现状及学习习惯予以改变。因此从整体而言,这一方法反倒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教学的成效。 3.注重音形结合,促使学生把握学习规律 在学会音标的拼读及认读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据读音的规则,将单词的形、音、义结合起来做出迅速的反映。在教授新的单词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发音,学会拼读,还应促使其学会同旧词相关联,展开归类训练。例如,在教授单词thank一词的时候,教师能够先采取令学生回忆其他相关th咬舌尖的单词,逐层逐项的使学生知晓th常发[θ],还能够知晓ow发[au]、ea发[i:]等相应常见的字母组合发音。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自觉展开对单词和音标方面的音、形比较,逐步掌握相应的规律,从而具备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技能。 4.强化趣味教学,促使学生快乐学习音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音标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学习任务,要在课堂中适当地调节课堂气氛,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授课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对音标知识要点进行感知、记忆与想象,获得更为牢固的知识技能。自然,这需要教师从一而终地于课堂始末贯穿趣味教学原则。首先,必须分散音标学习难点,在进行音标分组介绍的同时,下意识的令学生进行拼写相应的简单的单词,使学生可以边学边用,会利用简单单词的拼写进行强化其所学音标。其次,音标学习应辅助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进行音标的介绍时,能够依据音标的写法及读音或口型,给每一音标取一个名字。诸如笔者在游戏教学中便采取了以课堂伊始,先演唱一曲“Happy new year”,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继而以自制卡片A呈现给学生,带读音标[Ei],并予以板书。同时为巩固复习此双元音,笔者继续展示了扑克及猿猴和机器人等相应的单词图片:ace、ape、alien,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于音标的印象,令学生在学习音标同时也接触到了单词的学习,提高了小学英语音标教学的整体成效。 教学研究论文:初中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为主题的教学研究 一、初中数学常见的习题错因类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解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证明题和解答题两种类型,在解题过程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在证明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有三种:(1)在证明题中都是根据已知条件去求证某一结论,常见错因就是公式和定理的错用和误用,导致求证错误;(2)在证明题求解的过程中大多需要画辅助线,常见错因是在求解的过程中作图不当导致题目复杂化;(3)就是证明题要求有严格的推理过程,常见错因是思路不正确。在解答题中最常出现的错因主要是在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题目的正确理解方面。另外,解答题还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上有着严格的考验,所以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要细心。 二、针对不同数学习题解决中的错因的解决方案 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关于初中数学常见的三种习题错因类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证明题还是解答题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观性。首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去把握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以及它所考查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再审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大略地看一下这个题目的意思,然后再精读找出它所包含的解题重点,使题目变得更加直观和有条理性,方便我们的解答。再者,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快速找寻解题的思路,对于我们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广泛的联系,找寻有效的信息,挑选出解答这个问题的公式、定理和概念,并将题目进行分解,有步骤地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是一个互相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老师在习题教学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抓住题目的核心,重视题目所提供的解题的条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分析能力,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准确迅速地找到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做题中的错因所在,有目的地去进行指导和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教学研究论文:中职德育课时政热点教学研究 一、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中存在着与时政脱节或压缩、取消时政演讲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时政演讲与课时内容相脱节,使得演讲者只能应付了事,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点评曲高和寡,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时政演讲成为困扰德育课教师教学的难题。 2.德育课老师刻意疏远时政演讲 由于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有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擅自让四人小组合作一份时政演讲,甚至取消时政演讲,致使学生的演讲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中职德育课教师为了使课堂贴近学生,擅自取消时政演讲,请学生上台讲与该课时有关的小故事,长此以往,削弱了广大师生将时政用于德育课的兴趣和能力,造成德育课教师在时政教育中的曲高和寡。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加强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其对时政热点的敏锐度。中职生普遍对时政热点很感兴趣。加强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其时政敏锐度。 2.有利于减少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 能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思考和沟通,从而提升备课的质量。以前,德育课教师的备课量相当庞大,课程学生还不喜欢,而自从加强了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后,学生主动通过准备时政演讲来参与备课的过程,将德育课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有了更多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使得备课能提质增效。 3.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德育课教材虽然经常修改,但与日新月异的时政相比普遍滞后。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输入新鲜血液,从而弥补了教材滞后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4.避免德育课的一言堂 长期的德育课普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德育课的低效,而学生的快乐主动参与最有利于高效的学习。加强以时政热点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有利于师生结合教学知识点对时政热点进行热烈、多维、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师生动态生成课程资源。鉴于以上意义分析,笔者呈现了以下对策。 三、以时政作为载体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对策 1.学案导行,走进热点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设计适合中职生特色的学案来导行,从而做好上课准备。中职生不喜欢做太多的纸质练习,因此没必要设计纸质的习题练习学案,更没必要提前批学案。相比来讲,他们更喜欢收集播放时政热点视频、制作PPT、上台演讲、探讨热点。因此,笔者针对上课内容,结合他们普遍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设计开放的问题,请学生去准备时政演讲和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每次在课间提前去教室,学生已经早早地将自己制作的时政演讲PPT和视频拷进班级的电脑里,想演讲的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回答问题和点评的摩拳擦掌,气氛很积极。 2.层层递进,探究热点 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巧妙地引领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继续结合中职生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进行实践,使得实践不断深入、步步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将课堂引向深入。 3.微课导航,演讲热点 上课铃一响,国内外时政演讲的两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依次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紧扣上课主题和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生动有趣,并辅之以精彩的PPT,里面有精彩的图片、简约的文字、丰富的视频,还不时进行问题研讨;同学们讨论热烈、互评精彩,不断有新的生成。德育课教师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的原则,等学生评好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有互动生成。如笔者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时,都会将每堂课最前面10分钟让学生主动结合上课内容上台做时政演讲,特别在“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课中,时政演讲特别精彩,大胆处理了教材,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是一堂生动的微课,起到了很好的导课作用。 4.源于学生,深究热点 如果从传统的复习旧知、新课讲授起,中职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中职生中视觉、听觉和动觉学习型的都占相当比例,长期的讲授式教学较适合听觉学习型,而听觉学习型的中职生普遍不喜欢听理论说教,更喜欢听热点故事,听视频歌曲去体验内化升华。因此,笔者在热点演讲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对该热点进行深究。通过热点深究,一下子拉近了笔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深究。 5.认知明理,解析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案例深究后就急切地进行理论说教进入认知明理阶段。殊不知中职生对理论说教具有天生的抵制力。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淡化理论,寓理论于热点解析中。对于刚才拓展的贴近学生的热点,教师应继续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深入地解析它。教师所设计的用于热点解析的问题不能过于理论化,而应生活化、实践化。让学生在热点解析中自然而然地明白理论,并能自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笔者曾经在上职业道德课时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了一段感动杭城的热点———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吴斌一样恪尽职守,还在清明节时主动给吴斌扫墓。 6.研讨立信,变形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在认知明理后就进行了交流研讨。其实,从理论到交流或为了研讨而设计出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进行问题探讨,学生并不喜欢,但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热点进行变形所引发出来的热烈探讨,学生便会意犹未尽,从而主动地树立正确的信念。因此,笔者针对导入的那个解析得意犹未尽的热点,趁热打铁地引入变形,设计出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研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推己及人,加强同伴教育, 自然而然地求真、求善、求美,水到渠成地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正确信念。 7.小结升华,促行热点 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只是单纯地请学生从理论方面总结一下本课的逻辑结构,然后教师说两句话总结提升一下,使得课堂平面化,片面强调理论逻辑,缺乏升华促行。而中职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总结、升华和促行能力。课堂小结阶段,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能将课堂进一步递进并推向高潮。因此,笔者在这个阶段,一改传统的从理论逻辑角度进行自我总结的方式,而是形成了升华促行的富有新意的小结环节。如在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笔者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结合环保热点制作收纳盒的内容,在制作收纳盒的过程中,该课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实践。在此基础上,播放与本课有关的励志升华的学生收集的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升华,请学生代表带领同学们宣誓,教师进行总结激励,将课堂推向高潮。 8.余音绕梁,践履热点 传统的德育课上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是布置笔头作业了。可一堂好的德育课,应起到余音绕梁并不断地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中运用的作用。因此,课后作业环节的设计相当重要,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课后作业的设计应拒绝纯理论的抄抄写写,而应结合热点重在日常践履,应有充分的广度、深度和实践度。如,在“文化传播”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实践拓展,课后延伸”环节,即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拓展———请为迎接G20在杭州召开,制作一份形式活泼的介绍杭州概况的10分钟欢迎词,并制作成课件,下堂课择优上台展示。”该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加强杭州人文寻根、积极宣传杭州文化的习惯。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潜能得到了深入挖掘,培养了主动预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同伴互助能力,使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充分促成了德育课的快乐和高效。当然,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如课前应更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指导,使得能及时地精选热点;课中应加强对热点的层层深入的研讨和变形;课后应更加注意延伸和拓展实践,使得将德育课所教的内容结合热点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 教学研究论文:浅论机械工程技术教学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它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切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习机械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方向,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积极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1. 教书育人,德育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性质,从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动深刻的讲授,使他们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2. 注重内在联系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上,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机械制造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材是按着一定的顺序编写的,但前、后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加工精度”等基本概念时,经常要用教材中的例子和生产中的实例来说明,而“典型零件加工”的内容又与前面机械制造基本理论有重要联系,就应引导学生寻找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这样更容易系统深刻地理解教材。 机械制造专业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机制制造技术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数控加工与编程”等其它专业课和基础科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介绍机床夹具的内容时,夹紧力可以由机械、液压或气动装置提供,夹具的结构就有变化[1]。教学中,要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气动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掌握要点,提高专业水平。 3. 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中,不少学生感到每节课的知识过多,不能及时理解消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并提高教学艺术性。对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对于易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先预习,讲课一带而过;较抽象的内容除布置学生预习,还应认真讲解;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重点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即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略加思索之后回答。学生各抒己见,在充分地讨论之后,教师做总结,指出要点。例如在学习曲轴加工的内容时,曲轴与一般的轴不同,它由主轴轴颈、连杆轴颈和连接板组成,结构细长,多曲拐,刚性差,其加工过程很有特点[4]。组织学生参观曲轴加工现场并翻阅技术资料,自己根据零件加工特点,提出加工的方法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曲轴加工的工艺难点和解决方案。这样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为主,教师提示、答疑为辅,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便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4. 利用教具、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各部分教学应注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挂图、实物、模型、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解各种刀具时就可以把常用车刀、数控刀具和刀柄、麻花钻、深孔钻头、浮动镗刀、珩磨头等带到课堂上,适时拿出来介绍。在介绍机制工艺规程制定的内容时,可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直观了解工厂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技术准备、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过程等。较大的典型零件如车床主轴箱:床身等可能用木材和纸板做成简易模型,较复杂的工装、机床结构也可做成模型,必要时还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对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车削、铣削的加工录像,有针对性地讲解和区分。讲解数控加工工艺时,可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介绍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的对刀、设置刀具补偿、工件的定位和装夹、刀具运动轨迹等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观看数控机床加工现场,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 搞好现场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对于各种加工方法、各种机床、夹具、刀具和量具,可组织学生去实验室、工厂机加工车间参观实习。针对某一典型零件的加工,可组织专题现场教学,要详细了解图纸和工艺条件,学习工艺过程,了解其典型设备、工艺装备的机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重点零件的加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改进不合理的工艺方法;对生产中遇到的质量或其他技术问题,应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必要时,向工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请教。在实习中,把典型的工艺方法、夹具、专用刀具都记录下来,与所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堂与现场要相结合,教师应根据工厂的情况编写出实习教案,精心组织实习的内容,首先在课上介绍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然后带领学生深入现场,最后回到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汇总,指出要点。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然能教好这门课,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研究论文: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基本的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研究论文: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研究 一、音乐与德育的结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共处的集体主义精神。许多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环保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环境保护必须从孩子抓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自选课外歌曲《环保小卫士之歌》时,学生学会歌曲后,已经对环保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还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对学生回答再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光自己要注意环保,还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因为环保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类的环保歌曲还有很多,如:《嘀哩嘀哩》,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二、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从古至今,文学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都可吟唱。许多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等还作为教材编入了语文课本。像这样的歌曲,先让学生来读一读,再配上旋律让学生来唱一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涵,有利于在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教学《大树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学校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下和在散发着清香的香樟树下玩耍纳凉的情景,然后再饱含深情地将歌词当成诗歌朗诵,那充满温情的语言立即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故事一直就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将歌曲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向学生讲述,能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和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它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利用音乐教学中的美术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到歌曲的美,更好地表现歌曲的美。教唱《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因而,通过舞蹈能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节奏感,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对于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时,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六、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的作用,把动漫影视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中表现的作用。在《动画音乐》一课教学前,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的范畴。 七、音乐与乡土文化的结合 南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民族音乐的根,华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让学生用最熟悉的语言演唱闽南语歌曲和南音,让同学切身感受闽南歌曲的韵味,再次体会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研究论文:对气温与气压关系的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大气运动部分,先介绍了热力环流,然后介绍了三圈环流,它们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非常容易陷入把气温和气压的关系理解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的认识误区。 本文谈谈笔者破解学生这一认识误区的思考与做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热力环流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引起的最简单的一种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A地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积聚起来,使高空空气的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区(图1中的c处);B地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形成低压区(图1中的d处)。于是,高空的空气便从气压高的c处流向气压低的d处。A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B处近地面低,形成低压区;B地由于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就从b处流向a处。过程详见图1。 经上述分析得知,A地近地面低压的形成和B地近地面高压的形成是由于两地受热不均造成的,可称之为热力因素形成的低压和高压,即热低压和冷高压。而A地高空高压是由于不断有气流从低空流入补充形成的,可称之为补偿气流;B地高空的低压是由于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不断下沉形成的,可称之为推动气流。无论是补偿气流还是推动气流其成因都与冷热气流不同,它们都是动力原因引起的,由此可以认为,c处相对于d处而言是热高压,而d处相对于c处而言是冷低压。而此时A、B两地等温线的凸向如图2所示。 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此时A、B两地近地面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而高空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则一致。 二、三圈环流中气压与气温关系的分析 教学中我们往往要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入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由于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存在,地球上便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具体如图3所示。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我们得知,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热高压和冷低压。其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的关系见表1。 三、影响气温气压关系的其他因素 地势对气[ ]温和气压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如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雄踞中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是因海拔较高形成特有的高寒气候,气温低、气压也低。此时的低气压称为“冷低压”。对上述影响气压和气温关系的因素,包括动力因素、热力因素和地形因素等,可用图4予以全面表示。 为了使学生巩固“气压形成的原因”的认识,透过表象把握本质,走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的认识误区,加强有关“气压与气温即等压线和等温线凸向的关系”的练习,效果较好。 例如,先请学生读①②③④四种压面与等温面示意图,然后练习。 题1.若上图代表气压带,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副热带高气压带 B.②——极地高气压带 C.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D.④——赤道低气压带 题2.《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着“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其主要原理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最后解析:结合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的关系,本题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的成[ ]因入手,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热高压、热低压、冷高压、冷低压,正确的对应是:①——副热带高气压带;②——赤道低气压带;③——极地高气压带;④——副极地低气压带。因此,题1正确选项为A。题2根据题意可知,“祈雨”主要是通过“燃木”,使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降雨,符合热低压的形成原理,而热低压的等压线向下弯曲且与等温线凸向相反,因此,题2的正确选项为B。 另外,为了使学生巩固认识、提升能力,应最后做个正确解答此类题目要领的提示。首先要根据等压线的凸向判断气压为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然后再根据等温线与等压线的凸向关系判断气压成因(根据气压成因判断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凸向关系),从而确定具体的气压名称。如果某地低压或高压的形成是由于冷热不均所造成的,则该地低压或高压便是由于热力原因所形成的热低压或冷高压。低压等压线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等压线向高海拔处凸出,等压线的凸向与等温线的凸向相反,即此时低压处等温线向高海拔处凸出,高压处等温线向低海拔处凸出。如果某地低压或高压的形成是由于气流在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降、海拔高度的差异形成的,则该地低压或高压便是由动力原因或海拔原因形成的冷低压或热高压,低压等压线依然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等压线依然向高海拔处凸出。但此时低压处等温线向低海拔处凸出,高压处等温线向高海拔处凸出,即等压线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实践证明,经过以上设计与分析,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有关气温与气压方面的认识误区,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研究论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研究 1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师特质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5小结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各要素互相影响、渗透、制约、促进。欲使基础医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走进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护理教学论文:简析高职高专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教研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向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高职高专护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重构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代护理教学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善研,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应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护理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态度,使她们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要形成一种尊重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护理教师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宜传力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让教师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员”的新观念,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逐步完成从“教师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加强护理研究方式的培训,优化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加强师资交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水平,实现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结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育与研究共同发展。 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与之相伴而来的挑战和机遇是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发生质变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实用人才。 护理教学论文:浅谈 三阶梯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适合学生、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见习和实习方法,建立了“三阶梯”的校院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提高了见习、实习效果,促进了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使文化课与临床专业课相互融合,真正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高了护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护理教学 多年来,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始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与促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校院合作办学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是五年制高职还是四年制中职,都能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能接触临床,由浅入深地接触临床、认识临床,逐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护理专业,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巩固理论学习,培养人文精神。目前,我校已与南通市东方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通市学田街道社区卫生院等建立了定点集中见习的校院合作模式,从200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三阶梯”各阶段校院合作方法 (一)第一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专业课教师就进入医院的仪表和行为等提出要求。(2)语文教师就见习后的作业提出要求。(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介绍临床有关知识。(4)学生在临床见习以及见习后按要求写作文。(5)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并组织演讲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就个人仪表、行为等打分;任课教师就作文及演讲活动打分,有个人分和小组分;临床教师就见习内容进行考核打分。 (二)第二阶段 医院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及专职下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下临床前的再次介绍并提出要求,将学生分到各个科室轮转,安排负责任、有经验的带教教师进行专职带教,8小时内管带教,8小时外管生活,每天进行查房等。(4)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临床见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和见习小结,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设计见习小报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含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设计见习小报。 社区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社区点,与社区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社区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带教。(4)学生在社区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社区带教教师加以评价。 (三)第三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实习计划请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滚动修订计划实施:(1)召开动员大会(含师生和家长),提出实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到各点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进行交接,并每月定期下临床检查一次。(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完成临床带教任务。(4)学生按要求到各科室进行实习,每两个月回校一次进行考核。评价要求:每两月一次的考核成绩;各科室出科考试成绩;实习结束回校的综合考核成绩;带教教师的综合评价;毕业考试成绩;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校院合作是职教思想的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模拟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也是有限的书本和课堂教学所不能阐述清楚的。校院合作可以缩小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抽象的书本、学校教育中走出去,领略为具体病人服务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强调操作前要评估病人,要注意与病人沟通交流,而在实际课堂练习中,学生面对模拟人不知道如何评价、如何沟通,通过见习有了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沟通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能够较坦然地面对模拟人如同面对真人一样,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沟通。 校院合作有利于系统规范见习行为,提高见习效果在开展校院合作办学之前,我校也探索了其他几种办学模式,如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在市区几个见习点,每个点由一名教师带队下临床,而带队下临床的教师主要由临床教师担任,但有时由于人力有限,这项任务也交给非临床科的班主任担当。这种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见习时间短、人数少,医院不够重视,不会配备专职的带教教师,不会讨论见习计划的优劣;另一方面是即使每个点配备的带教教师是临床课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基本上是在学校上课,与医院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因此学校制定的见习计划往往行同虚设,学生抱着玩两周的态度下临床,明显影响了见习效果。另外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学生提前两周放假,就近自己联系见习医院,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干脆不去见习,开学时从医院开具一个见习证明就算完成了见习任务。由于是自己联系的见习医院,这些医院有的根本就没有带教的资格,这样的见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校领导多次组织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探索新的校院合作办学途径。经过校领导的多方联系、协商、比较,最终确定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办学,进行集中见习。为了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双方领导进行了多次磋商,积极组织筹备,全校各科室整体联动,服务于见习学生,并多次组织护理学科教师下临床与临床带教教师就见习方式与计划进行协调、沟通,在充分组织和筹备的基础上,于2006年上半年组织了第一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集中见习,两个班每班见习两周,吃住在医院,安排一位护理学科教师全程陪同,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制模式。带队教师8小时内下临床进修,8小时外与学生同吃同住,指导学生每日写见习日记,晚自修答疑并解决生活上的琐事等。两周见习结束后,校院双方领导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医院向学校反馈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见习计划的调整内容、见习带教教师的安排等,校方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医院。校院双方经过多次协调、商讨,就见习的方式、见习计划达成一致意见,为2006年下半年第二批高职学生和2007年上半年第三批中职学生的基础护理见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三轮的基础护理集中见习,2007年上半年双方又组织了第一批专科学生护理见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见习前的组织协调工作和见习结束后的总结反馈工作已经形成制度。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使见习行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显提高了见习效果。 校院合作有利于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校院合作实现了从“一方求助”到“双向互动”的转化,促使校院双方“互利双赢”。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来看,要充分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做得很不够的,即使今后有了经济实力,全部在校内建设这样的设施也是不经济的和不必要的,所以从学校方面而言,校院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必须强化自身素质,而系统带教是强化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可以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减少护患矛盾,改善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医院的生存能力,因此说校院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校院合作可促使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临床教育融合学生下临床见习,每日所记日记对临床教师而言,反映的是见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何融会贯通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而对于基础课教师而言,这一篇篇日记就成了一篇篇记叙文、说明文,里面字、词、句的对错,专业术语使用得恰当与否,语法是否合理等就成为现成的素材。我校基础课教师将学生的见习日记作为讲课题材,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为临床教学服务,同时基础课教师就相关专业术语主动请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会主动听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教师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听互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校院合作办学不仅让校院双方初尝甜头,更使学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然,这种模式还只是一个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总结得失,使校院合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校院合作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生命力。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护生作为对照组,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护生作为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实践和理论技能的护士,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 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临床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是带教老师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临床技能的学习阶段,也是临床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过程的实现,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也应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和理论能力护士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临床护生20例,其中女18例,男2例,年龄22-2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临床教学方法。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差异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首先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根据临床教学大纲中的学习时间要求,安排好实习轮转顺序。护生到达各科后,要求带教老师按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带教。护生出科前,对其进行学习能力考试,护理部对改组护士在各科的实习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做好记录。观察组在充分总结对照组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的临床教学方法。 1.2.1 护理教学评估 首先选择带教老师,应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标准,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讲课能力、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合格者定位带教老师。护生在到院后进入科室前,应由护理部根据临床教学大纲要求对其进行统一的考核,了解其知识水平,对不同学历的护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熟悉掌握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本科室实习计划。为使护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科室,待护生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应分别和个人谈话,了解其性格特点,根据其性格特点将其分配给合适的带教老师,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2.2 护理教学目标 护理教学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相长:①训练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教学水平、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的临床教师队伍。②护生通过8-10个月的带教实习,掌握临床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和知识。 1.2.3 护理教学措施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①学习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转变带教老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更注重与护生的交流。根据护生实纲要求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在交流中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重要性。②护生在早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以至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在护生初到科室时,需秉持热情的态度,详尽的向护生讲解科室的环境布局、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护理常规和安全知识等,消除护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地融入科室。③安排护生查房,并由护生采集病例资料、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定时汇报病例,讲解某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可给予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得护生可以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课之前,指导护生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课后,指导学生养成记实习日记的习惯,将临床实践的感受和体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殊病例以及学习情况等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日后查阅。④定时对护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于表现不理想的护生,带教老师要及时帮助护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其掌握不足的地方,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讲解。多用鼓励性语言,消除护生的消极心理,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⑤根据带教老师和护生双方的 求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最后做好临床教学手册记录。 1.2.4 护理教学中的问题 在护生实习过程中,应定时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密切注意师生双方的心理变化、思想表现及实际工作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对于护生初入临床表现出的不能较好的处理患者的问题、不敢实际操作等紧张害怕的行为,带教老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护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最终解决问题。 1.3 疗效评定 依据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交流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满意度等资料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小于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交流能力、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各方面满意 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护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中对带教老师和护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显然以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临床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更能令患者和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唐薇,胡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杂志,2009,10(23):2805. 陈翠屏.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56. 李秀川,胡佳雨,张继红,等.以护生为主的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 宋超杰.护生在临床中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PBL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中专医校的外科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PBL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文章主要研究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BL;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0引言 PBL最早起源与美国,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在我国的医疗教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现阶段,PBL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但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推进我国的医疗发展。 1PBL教学法概述 在我国的外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实际病例作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是PBL教学法的应用。PBL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向,如此,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在外科护理领域,就是使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或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发挥主要作用,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主动的进行研究,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观念。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这也是其能够在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PBL的教学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以后的护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现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促进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虽然PBL教学法给传统的护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护理教学更加贴近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学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再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缺失,尤其是在教材方面,现有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此外,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金紧缺、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也是影响PBL教学法切实实施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合理分组。在PBL教学法中,小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对各小组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经常会出现按照成绩分组,按照座位分组,甚至让学生们自行决定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是不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的。小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若各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很难进行。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科学的进行分组。在护理教学课程中,像肿瘤疾病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等等,都可以应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静脉高压患者为例,一般来说,这门课程主要设置50分钟,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均匀的进行分组,为了方便配合,每一组应该保持六名左右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分组,一方面,能够满足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2.2合理提问。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缺乏创新观念,问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体现,更像是对课堂学习的记录,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其次,教师应该将病例在课前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的进行自习与准备,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心脏病人的护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病人的初步诊断结果是什么?”“病人主要有哪些症状?”“在进行心脏病的护理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知识进行掌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一方面,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相应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且,通过问题的引导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其团队合作意识。2.3合理课堂设置。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会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给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大大减少,学生的主观思想得不到发展,经常会带着很多问题结束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对此,应该利用PBL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们发放教学资料,学生在课下对教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课堂上,主要就是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这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护理作为现代医疗教学中的重要教学门类,已经得到了医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PBL教学法的应用,对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 作者:吴小雯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概念、特征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策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概述;中职护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A.S.Hornby,这样看待情景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先把新单词和句型引入学生,以铺路对于阅读,然后开始处理文章”。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将新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引入新知识学生。”1989年,以“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为题发表的论文对情境教学法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作者布朗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运用知识,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知识不应该脱离它的环境,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使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从此,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胜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创造一定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或半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的专家学者提出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情境教学。因此,情境教学法除了在观看说话、听以及看书外,而且还看动态图像与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场景放到屏幕上同时播放录音。这样,学生就会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理解相关知识。 2、情景教学法的特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也能生动地解释知识并创建场景。情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的实践场景。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灵魂,也是具体的场合或语言存在的场景。这些情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建的。它们可以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性是情境教学法的第一个特征。另外,当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将抽象地知识用图片或者实物来进行展示,使得理论知识更为生动形象。(2)情感和感知之间的平衡。情感与感知之间的平衡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本质之谜。情境教学法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感到厌烦,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并且相对加快了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3)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乌希斯基曾经说过:“那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意愿。”根据人性的特点而言,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做某件事情。因此,所有的精力和学习都不应该与娱乐分开。只有当学生们具有加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通过创造实际情况,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枯燥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师创造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地方,情境教学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从而通过运用所有的智慧来认识和吸收相关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能够激励学生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上述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来看,情景教学法较为直观、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创造环境来渲染课堂气氛,进而刺激学生的器官。学生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无意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克服了这些缺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情景是对文字的一种动态、实景反映,相较文字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文字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情景是基于文字产生,而其产生的环境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的文字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含义环境。当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简化学习内容,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内涵。(3)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大多只是单纯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虽然也能理解相关知识,但是其缺乏无法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很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去解决问题。护理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操作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职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能在实境的情况下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其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护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中职护理的教学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护理专业的本质而言,其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技能。就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言,相关人员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到相关医院进行观摩学习,为其学习相关知识创设真是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使得其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的相关知识。 3、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中职护理教师在进行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时俱进,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进行情景教学。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护理实际操作视频来真实地了解护理的具体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护理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该重视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张锋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护士具有专业知识,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必须持有护士资格证。然而,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笔者通过对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整体考试趋势以及考题方向做了具体分析,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复习重点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护士职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 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制度。到2009年,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毕业当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最近几年,护士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在毕业后只有在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分析当前的考试趋势,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 1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趋势分析 在2011年以前,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显示,在考卷中,妇产科护理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是15%。在2011年,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的比重从原来的15%降到13.9%。研究近两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实务中占15%,实践能力中占14%,试题较易、易、较难、难得比例是5∶2∶2∶2∶1。所以,对于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考试通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加强考前辅导 2.1制订考前复习计划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到医院去临床实践。由于实习实践比较紧,学生很少再有时间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根据笔者对连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护考通过率的调查(见表1,P 0.05)得知,通过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学校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两个年级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以及入学时的年龄平均在15~16岁,均为初中毕业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日常授课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护考通过率明显提高(见表1、表2)。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充分表明考前复习对通过护考的重要性。特别从表2中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护考通过率比之前二年都显著提高,并且逐年提高。2015年与2016年护考通过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这说明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逐年突显。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考前辅导。根据各类科目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比重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课时,提高护考通过率。 2.2充分把握大纲考试重点 为了提高护考的考试通过率,就要充分把握大纲里的考试重点。笔者认真分析考试大纲以及历年考题,划分考试重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考卷的设置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以及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考前辅导时,要充分研究理论考试的命题范围并结合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析执业护考中妇产科护理命题重点。 2.3充分了解考前学生的心理情况 学生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护士执业考试的了解程度。在考试前,由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过多,心理素质较差,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正常复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情绪。 3改进教学模式 3.1改变授课模式 除了必要的考前复习外,改进教学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是要改革授课方式。2011年的护考实践能力模块中A1型题目只占21.2%,病例分析题占78.8%,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将知识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相应的习题,通过练习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2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题型可以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进行设置。由教师建立考试题库,考试可以从中提取考试题目。并且在考试之前,不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让学生自由复习。刚开始,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很差,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比平时更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将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并不重视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以及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平时抓紧学习,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并计入到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当中。平时的成绩包括平时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程度,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几项按不同比例进行设置。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3.3加强课后的教学评价 为了保证学生日常的学习成果,在班级里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并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个组长,一来是让大家相互监督,互相学习;二来是让小组长监督大家的学习情况,了解组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小组长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且将学生没听懂的知识点也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4实习期间巩固复习 学生去医院实习的时候,是真正到一线去接触临床工作,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最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如果出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查缺补漏,将知识点弥补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书本知识。这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要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了督促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能够不断复习功课,教师也要跟实习医院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出一份试题作为考核,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护士执业考试模拟考试。 3.5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考证意识 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专业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个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这份工作保持一份敬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兴趣所致,积极主动去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考证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护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护考。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学习医护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护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参加临床工作,并且护考的通过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应当根据护考大纲以及历年考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以提高护考通过率。 作者:黄燕婷 江晓思 单位: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摘要】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时常遗留教学内容、方式陈旧,实训质量不高等弊端迹象,长此以往,将无法保证今后为妇产科室培养输送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兼优的人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当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的基础上,联合实际探讨日后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教学主体重视。 【关键词】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改革方式 以往我国中职院校的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乏味,未能照顾到学生实践应用需求。为了确保今后为该类专业毕业生开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实现妇产科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紧密贴合结果,在中职院校组织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工作,显得势在必行。至于具体的改革要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所详述。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梳理 在中职院校妇产科专业就读的新生,往往都是初中毕业生,这类群体本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妇产科护理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偏重于理论机械式背诵记忆,并不能做到灵活和高效率地实践应用。而结合临床实践对比发现,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两类弊端:第一,未能合理强化学生对妇产科护理知识的分析、概况和综合化表达技能。第二,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出现和临床操作严重的脱节现象。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此时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尽管说已经大体上掌握了解剖、生理、健康评估,以及基础护理学等内容,但是却始终停滞在专业课程初步碰触阶段,特别是利用标准化程序为有关病人实施富有针对性护理方案的理念,未能得以完全化创建。而至于说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更加是极度缺乏了。 二、新时期下针对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课程予以科学合理化改革的方式解析 (一)强化教材建设实效,确保教学内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的灵活对接。即督促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妇产科护理岗位各项规范要求调查、掌握完全,同时定期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莅临指导,保证以实用性原则为基础,针对既有的教学内容加以细致化筛选和妥善性整合。首先,依照现阶段妇产科护理岗位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方面宜将一些不常出现的妇产科护理内容予以适当程度地删减,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过程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单元;再就是考虑将分娩镇痛的麻醉和护理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予以添加。其次,妇产科护理专业本身保留强烈的特殊性,为了避免今后上岗之后和病患人员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问题,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上还有必要凸显出人文护理等内容。如此一来,参与该类课程学习的人员便会自主提升其人文关怀素养,保证时刻强调以病人健康和隐私权利为核心,将人文关怀切实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之中。(二)革新教学引导模式,提升妇产科护理课程整体教学实效。核心要点就是在克制以往单方机械式灌输行为的前提下,保证联合各式各样必要的教材内容和规范要求,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其间务必要注意案例、问题、角色扮演、情境引导等教学模式的灵活高效率穿插,这样一来,才可以保证顺利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为今后他们完善化的临床实践思维和技能舒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首先,如在开展理论教学活动环节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的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指导教师,有必要预先完成临床真实病例的精细化筛选任务,并确保以此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行各类相关教学问题设置。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提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实训期间,教师可以考虑配合角色扮演、各类代表性临床情景模拟演练等途径,令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护士存在的必要性,至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并不断强化对所学专业的热衷态度,为日后和患者和谐交流、提供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最后,在精细化选取沿用有关教学引导模式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手法加以改良基础上,全方位推广沿用时下最为高端的教育技术设施。如大力引入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资源演示,进一步确保原本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能够变得愈加有趣和细致,方便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熟练地记忆之余,令该类专业课程教学实效大幅度提升,并且加快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可靠性临床实践技能的舒展进程。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必要构建起理论和模拟临床考核交互式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即要求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构建起完善化的题库基础上,客观检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考核与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接轨使命;再就是定期在模拟病房之中组织学生扮演病人、家属、护理人员等各类角色,借此评价该类专业学生借助护理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一步展现他们较高等级层次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类双向的考核模式,不单单能够改善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职业资格的通过几率,同时更为这类学生今后更加理想地适应各类临床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要时刻树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理念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效用。长此以往,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之余,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化的妇产科护理人员,避免以往医患关系过度紧张等问题的重复衍生。 作者:蒋娜 护理教学论文: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企业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出发,阐述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护理教育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师徒形式为主传授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手段。过去,学徒制教授形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度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内涵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许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科学地引入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已然成为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1现代学徒制概述 1.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形式,对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训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大概会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则是在企业培训。培训期间,学生享受学徒的待遇,中职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权益完全由法律合同进行保障与维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 1.2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评述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教授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此后便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徒”在五百人以上大企业中的参与率已经超过了90%。再如,瑞士已经逐渐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培训部门共同协作的“三元制”培训模式,其中,企业主要负责提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与行业培训部门则负责对学生培训标准的制定,三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相关中职学校及企业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例如,2013年11月5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恩共同宣布成立“爱亲学院”,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另外,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一方面,在中职护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负责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几乎为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专业操作技能教学中,课上一般教师只演示一遍,学生课后得不到专业的操作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将无法提高。(2)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学生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中职护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至于专业操作技能,则需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不过就是做一名护士,所做工作是为病人打针、送药、测量血压等简单工作,并不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不上心,学习效果差。(3)一些中职学校的考评机制存在缺陷,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评,对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考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根本不涉及。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操作技能练习、实验课堂学习。然而,护理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职护理专业考评机制势在必行。(4)学校实验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是中职护理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场所,实验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相关实验仪器十分陈旧,导致学生在校内无法得到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无法熟练、规范掌握现代医疗设备具体操作方法和规程。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其中,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最终要解决的4个问题是:企业招工困难问题、企业用工稳定问题、雇员收入问题以及雇员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在高度重视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技能传承模式又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际上,“师傅带徒弟”这种非正规的职业培训模式在现今仍有施行(例如美容美发、厨师面点等相关行业),但由于这种非正规的培训模式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又没有统一的行业评判标准和独立的培训时间,因此并不具有普及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现代化的师徒关系作为一条纽带,有机地将中职教育机构与企业培训机构连接在一起,并最终使双方达成合作,互利共赢。 3.1多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中职学校、学生分别签订两份合同,用以保障整套教育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学徒合同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以享受到的一切合理待遇(包括一定的工资待遇);其次,合同签订双方应当合理合法地履行自身教育、培训、学习等相关义务,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而在企业与中职学校签订的合作合同中,需要明确企业与中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结束后对学生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培训认证等方面证书的授予。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行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所或几所有合作意愿的医院,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明确医院进行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师傅、方式、时间等方面内容,同时让学生与师傅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带给他们的各种好处,使现代学徒制能够顺利实施。 3.2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基本框架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试行四段式培训机制,让学生在体验企业文化的同时,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充当“学徒”的学生在医院至少要取得25个学分(1学分8学时),并且尝试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2)改革招生方式。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可与医院联合开办“冠名班”或“订单班”,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等。(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需要按照学生在医院的相关工作进程和学习要求,设计并安排相应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由各专业主要负责,在医院工作实习的技能培训则由医院主要负责,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3实施培训 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可按照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导师制或集体导师制。具体做法:每一位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进入医院后,会随机分配一位师傅,即直接导师,学生跟随自己的直接导师开展工作,并受其领导以及其他多位师傅共同培训指导。例如,护理专业一班40名学生进入医院后,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会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假如被分配到外科护理的学生有10人,那么这10名学生每一人都会有一位直接导师,此外也要接受另外9名导师的培训指导,以充分保证学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解答。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系统化的现代学徒制运营模式 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中职学校领导、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以及合作医院的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责任与权利,并最大程度地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合理权益。 4.2校企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在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师傅指导与管理制度、确定学生学习状况考核评价指标时,应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护理实训、现场教学等,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要求中职护理教学以护理过程为导向,以解决专业护理问题为目标,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4.3校企合作办学,共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式,促使校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建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包括医院开展护理工作所需的各类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应保证实训基地的学习环境能够模拟医院工作环境,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中的“教”与“学”和医院工作环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5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应用成效与挑战 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供培训的医院来说,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储备性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不仅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一举两得。然而,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面临着以下挑战:(1)学生与师傅之间只有法律约束,师傅对于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并没有重视的必要,同时对于师傅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完善;(2)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完全是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之间的行为,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行业部门的参与;(3)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人数有限且流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发展。 6结语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合作医院实践的方式,加强与医院师傅之间的交流,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应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安排和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使现代学徒制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新手段。 作者:郭云 于冠群 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胶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教学论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实验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带教;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带教。结果两组护生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护理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将之成功应用于医学教育后,即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以“意义构建”“情境”“协作”“对话”为手段,发挥护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的在于使护生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该研究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已经轮转2个临床科室,对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操作已有了解,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两组护理课程理论与专科实践技能学习计划相同,带教老师年资、职称、学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建构教学模式带教,在专科理论和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以消化内科6个主要疾病的护理和10项专科护理操作为教学内容,设立8个教学任务,10个情景。①确立知识框架,由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内容、诊疗方法、用药,并演示专科护理操作程序,强调注意事项。②设立情景:设立真实诊疗情境或创设情境阶段,真实诊疗情境指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见习真实病例,创设情境是指带教老师患者代替患者与护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护生进入具体情境,由老师抛“锚”,即提出与情境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最紧急的护理操作是什么”“肝病患者扑翼样震颤怎么办”“下三腔二囊管的患者面色发紫怎么办”等。③自主学习:让护生结合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护生的求知欲,推动护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由老师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鼓励护生独立探索,将新知识融入已有框架。④协作学习阶段:由高年资护士组织护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相关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语言的表述能力,达到逐步补充、修正、完善护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的目的,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带教,即由高年资护士为护生讲解消化科疾病的特点、用药、护理等学习内容。 1.3评价方法 在两组护生出科时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操作考试,考核内容及方式相同。考试均为百分制,分别统计两组护生单科成绩≥90者;科室实习满意度为护生实习手册的科室实习满意度下属条目,勾选做答,分别对两组护生做答人数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对知识的建构,以提升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消化内科使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具有以下优势。 3.1促进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临床护理工作的传帮带教学模式重“理论”“操作”“义务”“责任”,往往把实习护生看成是空着头脑进医院的知识容器,强调在短时间内由临床带教老师将专科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忽视了实习护生在以往日常生活及学习形成的即得经验、心理及社会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引路者”,尊重护生的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累积,强调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以往凭借死记硬背导致的所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脱节的状况,力求护生不仅学会知识应对考试,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做到应用自如,以提升护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成就感,激励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更新与拓展,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所助益,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3.2易于创建积极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情景下的一种主观探索活动,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地创建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人文与自然情景,护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以缩短掌握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间的差距。同时,充分利用医院环境的特殊感染力使护生亲身感知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激发护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尽快实现其“旁观者”向“积极参与者”角色的转换。期间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护生对不同护理的问题的看法交流与讨论,在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学习成员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培养了护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并对护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护理带教偏重于将既定的护理理论及操作程序灌输给护生,忽略了对护生的具体应用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带教老师示教操作技能后,通过情境设立、引入个案、确立问题,护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操作各个环节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将新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并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主动搜集、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交流,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护生创新及演绎的能力,使护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僵化的识记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的护理教育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固有优势,为现代护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媒介。 作者:张璐 马玉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血液肿瘤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院急诊科 护理教学论文: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一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品管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的人才,值得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普外科;护理教学 0引言 什么叫品管圈?品管圈是指在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并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成立的小组,主要有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群自发组成的数人一圈的小团体,目的是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品管形式。我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但是在普外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操作不规范、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等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且理论与临床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因此,我校临床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并由高年资教师带教,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其中工作15年以上者6名,11-15年2名,5-10年2名。两组学生上学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P 0.05)。1.2成立品管圈小组。实验组由5名带教老师和50名学生共同组成品管圈小组,首先确定组名并设计圈徽。推选年资最高的2名带教老师作为组长和辅导员。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高带教质量。整个活动流程按照PDCA循环实施。具体为:P阶段:选定主题、拟定计划书、设定目标;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检讨改进。具体的方法(圈名、主题选定、现状调查)如在急性阑尾炎的讲解中,首先确定小组名为成长圈,圈徽设计为一双手捧着一颗嫩绿的小苗,意味着呵护学生茁壮成长。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升学生兴趣、在讲解完后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总结完成后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1.3分析影响因素。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鱼骨图法找出影响因素。具体为:①带教老师影响因素: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带教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的临床工作经验;②学生影响因素:对自己不够自信、主动学习意愿不足;接受能力较差。③硬件因素:多媒体设备不完善。1.4实施方法。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采用“5WH”模式进行实施,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在哪儿做怎样做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法。1.4.1加强教师的知识培训:学校在假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去相关医院进行见习培训,培训完成后由组长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考核。1.4.2规范操作流程:教师认真学习操作流程后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作项目考核,并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有带教老师单独指导,通过此法提高操作技能。1.4.3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当更加重视实际的临床教学。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刚开始不要给过于繁重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可以慢慢适应,增强信心。1.4.5讨论与总结: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进行有关的讨论,从而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训练时首优、次优的护理问题排序原则,指导学生明确在抢救的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从而找到最佳合作方法。 2结果 2.1理论成绩考核。学期末进行理论成绩考核,内容为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考核后发现,实验组平均分为8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技能考核。学期末对学生开展技能考核,实验组平均分为9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对学生的调查。经过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会上,组员和组长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交谈,使得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此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和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组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的身后的友谊从而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此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应用品管圈活动后学生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使临床教学得到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和带教老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操作更加的规范和熟练,提升了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对普外科护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今后可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综上所述,通过对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中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有熟练度不够、资料不全面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期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摘要: 外科护理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具备较高的临床观察能力为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决定因素,也是优秀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在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在医学类的专业中有一门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那就是外科护理学,由于外科的病情一般变化起来都很快,所以要求相应的医护人员拥有非常强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可以从患者非常细微的变化中观察并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以往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老师们也都是费劲心思。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非常的困难,以下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来探讨外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策略。外科护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由于紧张、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不重要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医护人员,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自己进行临床观察,再结合患者的叙述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呢? 1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目标 老师们应该制定出非常的观察任务以及说明观察目标。例如:在介绍外科手术用具时,就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这节课需要他们记住所有手术用具的外观、用途等,并且指导学生依次使用所有用具,让学生再动手的过程中熟记所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们所定下的目标越具体,效果就会越好。 2独立观察,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就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虽然老师制定的目标越明确,最后学习的效果也将会越好,但是也仅仅是针对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且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以后,就要开始慢慢鼓励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的能力。 3激发兴趣,融入经典案例 再一步就是要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拥有自己独立观察的能力之后,老师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护士这项工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并思考案例中的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4利用实践,促进主动学习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实践比赛,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案例情境中去发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还能激发出学生之间的竞赛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基础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丰富且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观察,想要得出病情结论那就更不可能了,因此,老师在培养未来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配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模式,就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且称职的白衣天使。 5掌握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时,教授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又何来观察能力一说呢。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完全了解患者所表现出的所有症状,并科学判断患者病情,当然这样的有序观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规定,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即可,在此期间还要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如果顾此失彼,往往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式。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耳鼻口共同,因为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很多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只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到,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跟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一些隐藏的症状,提升判断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后的工作。 总之,拥有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对外科护理学生是非常重要。目前,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观察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观察技巧,以整体提高护理能力。 作者:全胜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手术室护理教学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7例,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在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成绩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学生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提升学生护理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三级护理教学;手术室护理;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探究组中,女32名,男5名,学生年龄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22.2±2.1)岁;比较组中,女33名,男4名,学生年龄从19~25岁不等,平均年龄(22.3±2.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及有做丰富护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护师;二是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一级管理:该管理任务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其工作主要内容有,全面把握带教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护理的带教方案,以及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等;二级管理:由带教组长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教学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结合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教方案进行改善和修正,同时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三级管理:由带教老师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即带教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带教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2.结果 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1名(83.78%)学生非常满意,有6名(16.22%)学生满意,没有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15名(40.54%)学生非常满意,有17名(45.95%)学生满意,有5例(13.51%)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疗领域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实习学生的实训教学,提升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手术室护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之一,当前其在我国大部分医科类高校中都有开设,该课程是以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提升人类身心健康状况的学科,尤其是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由于该科室具有人员复杂、护理专业知识面涉及广等特点,因而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手术室护理技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要求,有着很重要意义。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根据护士业务能力及经验划分为护士长、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护理技能的示范,其对于提升学生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者:周素真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教师教学体会浅论 [摘要]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责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医疗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的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深入人心,为使护理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和医院均在不断探索。作为护理学教师,也是任重道远,须知自己的责任包括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塑造职业修养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学校和教师须做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护理教师教学方法、工作职责等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护理教师;教学体会 1教学手段不失旧同时不忘与时俱进 1.1“填鸭式教学”不可全丢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教育家爱凯洛夫提出的,在我国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论学校还是社会,不少人提出应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此呆板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求。他们认为填鸭式教学只是生硬地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对于医护学事业来说,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性强,很多知识精髓必须承师教授,才能少走弯路和不进入死胡同。尤其是目前中职教育规模空前拓展的情况下,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较难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不愿学习或退学,更别说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如此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情,顾此失彼,难于达成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的做法也要通盘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直接告诉人家“是什么”。这对于护理学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弄清“是什么”恰是激发他们去探究“为什么”的前提。诚如“血栓栓塞”会造成血流受阻,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甚至坏死,学生才会有去弄明白“血栓为何会形成,如何形成”的欲望。当然对填鸭式教学如生搬硬套,那也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在课堂上,切忌死板地“一言堂”讲授专业知识,可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或情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俗易懂地授课,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助课堂的轻松 护理专业内容丰富,各学科彼此可涵盖穿插的医护知识繁多。传统呆板的粉笔黑板板书加讲解的教学手段授课效率不高,每堂课都有急匆匆的感觉,师生满意度均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复合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形式多样,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系统设计,可使看似杂乱散漫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病种之间构筑知识联系点。此有效合理的知识联系会给学生减轻很多学习阻力和压力,便于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的内容。 1.3启发式教学树立创新意识 填鸭式教学因其一味灌输的缺点为人诟病。为使学生从过多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已被证明教学效果好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授各疾病患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时,应让学生不要盲目背诵课本,可启发他们根据临床表现,找出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正确提出护理诊断,进而提示相关护理措施,使教学内容顺理成章,自然串连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改革,但职业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岗位需求决定培养出来的人不应是被动工作的“机器人”。故启发式教学不只是纯粹的教学需求,也是当今时代职业岗位的要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停留在已学知识的层面上。“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在护理技术、护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设备的完善。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4灵活引入PBL及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课堂单调、效率不高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则有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然而作为初入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多是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宜引进问题式教学法即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形象生动的护理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护理理论感性化,启迪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能力,也可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在教学中渗透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 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对考试内容等进行了整合,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编排上涉及了多科目,考试中临床病例题(A2、A3、A4型题)量明显增多。为顺应这些改革和变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卫技劳动者为目的,以护理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应用能力,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具体教学中。通过近年来的各种教学改革,学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名列全省卫生中职学校前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招生工作。 2明确教师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职业是从事培养人的并需要专门训练并有专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门性的社会服务性职业,不只是一份谋求个人生计的职业。其更担负着培育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全身心融入到这个职业当中。职教教师必须拥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三颗心,使学生、教师和教育受益,必须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学校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明确教师责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护理专业,护理学生的能力则直接体现在日后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行为不仅要求她们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相应要求该专业敎师也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并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教学质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所以,“双师型”教师是护理职业教育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或护理执业资格证将是最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更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医圣张仲景“大医精诚”告诫我们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优秀的护士同样需要具备技能过硬和良好修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王桂英老人是护理行业楷模。她说过“别人的一生可能做很多事。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为护理事业做了我该做的事”。其虽已逝,她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护士,要时刻把患者的安危与健康放在心上,要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做好护理之事。这也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护理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修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要彻底领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要使学生树立为大众健康服务以及一切以患者为先的思想,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劳动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 3困惑及思考犹存 3.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在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今天,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目前,只要具备初中毕业就可报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方法不对头,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学习动力,致经常出现不愿学习或被动学习情况。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提问学生时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此必然影响教师施展某些教法的效果。笔者觉得,在招生时适度设立中考分数线门槛或进行招生面试为一妥当做法。 3.2教材因素 近几年,教材的编写形式、内容取舍均有了长足进步,内容编排上、版面设置上以及知识体系方面均体现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多能紧扣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使用中仍会不时发现,有些教材或其中的少数章节还存在着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弊端。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及工作需求相吻合,部分内容编排顺序稍欠合理,有些数据则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书上所列不一致。 3.3教师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好。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教师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和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甚至缺乏岗前培训。这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缺乏专业标准及准入制度以及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缺乏认识等有关。如临床专业教师讲授内、外科护理时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不足。对此,不少有识人士已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策略,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实际措施。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定会活跃已经占整个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事业中。 总之,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占有较大份量的中职护理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使这项事业发扬光大,步入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刘庆红 单位: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精神科护理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精神障碍对人类的困扰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精神专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特色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精神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科护理学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被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复杂性,使精神科护理学内容多而抽象,故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精神科护理学设置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心理学基础、药物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技能;平行课程包括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成人护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科护理的理解,但也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特殊性的把握形成偏差。通过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1-2],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故在制订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的态度。 1.2.1知识目标 (1)知道精神障碍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工作方法;(2)知道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征;(3)掌握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知识。 1.2.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精神症状;(2)能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同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3)能够在医院、家庭及社区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1.2.3素质目标 (1)热爱精神护理事业;(2)理解并关爱精神障碍患者;(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遵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主线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利用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并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总计48学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易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辅以精神科护理学本科、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资料等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精神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例如,近几年本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 3.2教学重难点及授课方法 我们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尽可能有效多样的授课方法,如针对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全真或仿真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神症状的识别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全讲授的方式学生反映教学枯燥,相似的症状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重点症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讲点评重点症状,比较易混淆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强化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学生识别症状的能力。 4教学资源 针对我们与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共同存在的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把握学院拥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优势,将临床心理科医生作为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援,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方式将两所医院具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背景的医护人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兼职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5名。其次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还有多间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医院是川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接触患者、了解患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临床职业情景、培养临床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对授课对象的详尽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操作技能较好,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服从性较好。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方式,如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三讲二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患者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患者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与生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章节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善待患者。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我们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阶段学习效果评价(一学期评价2~3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课堂用基础在线题和能力升级题进行检测)、表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讨论、总结进行评价)、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等,教学效果则主要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调查及测评来全面评估。 7课程特色 整个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今后我们将加快新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慕课,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教材先进、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罗劲梅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类论文: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分析及市场营销体系构建 摘要:石化产品的营销体系无法完全模仿普通商品的4PS架构。之所以这样在于,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而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 关键词:石化产品;商品类型;市场营销;构建 有关要素市场中的产品营销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与营销学产生于商品市场有关,当然也与我国要素产品销售环境有关。然而基于供应链视角来看,随着下游实体产业产能水平的萎缩,其逆向传导给石化企业的信息则是需求量的减少。由此,处于供应链上游的石化企业需要不断拓展它的销售渠道,来维系最小有效规模。 这里需要明确,石化产品的营销体系无法完全模仿普通商品的4PS架构。之所以这样在于,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由此可见,在讨论要素市场的产品营销问题时,首先需要对其商品类型进行分析。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分析 以下将从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等三个方面进行商品类型分析。 (一)核心产品方面 在市场营销学理论中,核心产品主要指向石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可见,使用价值构成了客户购买石化产品的目的。然而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石化产品作为生产要素必须遵循严格的国家标准,而这一标准化生产形态就使得各石化企业的产品,具有同质性的使用价值。 (二)有形产品方面 有形产品一般是指石化产品的品牌,从而在要素市场上主要起到产品识别的作用。然而,石化生产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类型,且民营企业在进入该领域时也将面临较高的行业门槛。因此,该区域要素市场结构以寡头垄断为特征。这样一来,在品牌建设中就存在着较大的机会成本。 (三)附加产品方面 附加产品可以界定为售后服务环节,这已成为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前面已经指出,石化企业面临着拓展销售渠道的任务。同时,还具有巩固现有销售渠道的重任。因此,借助第一方物流服务来完善附加产品方面,将有助于石化企业的产品销售。 以上借助营销学理论中的产品圈层原理,进行了商品类型分析。从中不难发现,针对石化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应侧重于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方面。 二、分析基础上的营销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营销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产品方面 在优化附加产品方面,石化企业可以实施第一方物流业务,帮助客户方完成产品的运输工作。针对现在下游实体企业产能水平的萎缩现状,可以主动承担客户的产品仓储任务,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及时响应。从产业经济学视角,这样实则将客户锁定在了石化企业的技术路线上了。 (二)价格方面 对于价格策略而言,因石化产品属于大批量供应特点,从而无法模仿普通商品的心理定价模式。为此,可以引入歧视性定价策略。但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应防止客户转售该石化产品。从而,需要采取二级歧视性定价策略。 (三)渠道方面 由于石化产品属于生产要素,一般采取0级渠道。因此,在拓展销售渠道时则需要借鉴当前营销中的创新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将网络营销模式引入其中。具体而言,企业应借助门户网站的影响力产品信息,并借助网上支付系统来完成B2B的电子商务活动。 (四)权力方面 若要在要素市场上获得合理的市场份额,还需要与政府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石化企业增强组织合法性来获得。即,在生产中满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从而在建立起良好外部形象的基础上获得政府的扶持。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针对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进行,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三、案例分析 以汽油为例:该产品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 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越大,性能越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从以上资料中可知,石化产品在生产中有着严格的标准。从而,在核心产品和有形产品方面不具有建立差异性的优势。然而,该产品具有易烧性和挥发性,因此在储运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可见,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 四、小结 本文认为,解构石化产品的商品类型发现,其无法采取心理定价模式,且传统促销模式也难以适应该产品的销售形态。而依托石化企业的专业性售后服务,则能增强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愿。营销体系可以围绕着:产品、价格、渠道、权力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市场营销类论文:试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十二五规划对通信行业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支撑战略转型,把握行业关于营销类人才的新变化,是对通信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本文以浙江邮电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通过分析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及其所引发的人才需求新变化,提出如何构建面向行业,以提高能力为本的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市场营销人才 培养模式 构建 2012年5月4日,工信部正式对外《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具体发展目标,即通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初步建立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有条不紊在推进,电信运营商增长方式实现质的变化,从语音到数据,从时长到流量,从通信到信息服务,从封闭到开放,从分散到集约……这些趋势和变化对通信类人才需求也随之改变,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通信类高职院校,面向浙江省及华东、乃至全国的通信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专业院校,如何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自我反思和创新,切实走出一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之路,服务于行业和社会。 一、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探索、创新、变革 在战略转型的成效叠加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技术变革影响下,通信行业发生深刻变化。“探索、创新、变革”是行业主题,奠定未来几年全行业的基本走向。 (一)新技术、新业务创新和推出,行业活力彰显。 1.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LTE发牌在即,LTE商用进程加速。2013年,LTE商用网在全球铺开,这将促使全球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国内运营商(中移动等)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速扩大试验规模,三家运营商为筹备LTE业务注重练内功、聚力量,准备建立新优势,并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 2.“宽带中国”战略呼之欲出,准入制度放开。“宽带中国”将有力地推动宽带的全面提速降价,让“信息高速公路”更宽、更快、更通畅,同时不同行业进入,加剧竞争,需要一支营销队伍作保障。 3.移动互联网成为创新发展方向,大数据浮出水面,OTT大行其道,微信、米聊等OTT业务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另外,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争相布局,逐步加码,O2O快速发展,运营商加速向电子商务转型。未来,运营商需要更多的竞争性的运动员思维,而不是行业管理式的裁判思维。 (二)市场格局变化加剧,运营商进入微利时代。 运营商遇增长瓶颈,行业进入微利时代。2009年之后,运营商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出现下滑,语音MOU值也逐渐逼近峰值并开始下降,种种迹象表明运营商之前单靠累积用户,普及话音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遭遇瓶颈,行业增长率在下降。截至2012年10月份,我国移动用户总数接近11亿,渗透率高达80%,几近饱和。联通“随意打”套餐的推出,预示着运营商传统话音业务已彻底走入低价竞争的死胡同,而短信业务也面临着以“微信”、“米聊”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软件的侵蚀。但是考虑到2013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8%左右,将改善电信业发展的环境。同时智能机、数据业务和宽带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将持续推动行业增长,考虑到运营商分流部分资源准备LTE商用,预计全年增长在9%左右。 (三)竞争趋势加大,三大运营商竞争机会与挑战并存。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把握战略机遇,聚焦市场,推动自身发展,但是同时存在困难挑战。可以说,三大运营商的战略机遇期已进入“倒计时”,到了加快规模突破的最后窗口期。 二、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对营销人才的要求 随着通信行业战略转型深入,4G牌照发放日益临近和4G发展步伐的加快,电信运营需要大量人才,市场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各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对4G人才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的4G人才主要有三类:设备开发人员、运营人才和增值服务人才。相对而言,4G人才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较为充分。然而,4G的兴衰最终将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所以营销人员对产业的推动显得非常重要。4G市场营销人员目前非常短缺,未来将成为4G行业人才需求的重点。 通信行业战略转型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核心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能力。 通信行业是高科技行业,知识更新时限短,人才硬性技术条件有明确要求,即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作为匹配,同时从软技能看,快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的工作素质。通信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除具有各种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非常好的方法论,包括技术背景、管理方法、分析方法等。 (二)应变能力。 通信行业具有多变性,热门的技术层出不穷,热点不断,更新换代加快。所以要求每个营销人员的知识系统是不断更新的,观念的开放性与思维的灵活性显得异常重要,保守的人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三)沟通协作能力。 通信行业的营销标准化,任何一次销售,是具有高度组织性与一致,而不是靠一个人。营销标准化的背后是团队协作,这决定了通信行业是高度团队协作的行业,不仅体现在产品和产品之间的配合,而且体现在人和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合,进而决定了人才在基于标准化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高度协作性、为他人服务等素质理念。 (四)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通信行业是多变的,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正视和参与这个变化,凝聚一批善于求变与创新的员工关系到通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性的工作体现了通信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三、高职通信类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只有当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真正切合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才能确保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后劲,以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面向通信产业提供营销人才支撑的特定专业,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自我反思和创新,以突出特色、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基于行业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以能力为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 根据通信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为:紧跟通信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解通信行业,具备通信行业特色的和核心竞争力的,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及销售、服务基础技能,能从事市场尤其通信市场分析、策划、推销和服务管理工作,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优势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所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1+3模式”,即基本素质加三种技能。基础素质,就是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为核心,高职人才所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文化情操、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素质。三种技能即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心态调整与压力缓解能力,良好的口才能力、应变能力等;核心技能:即专业性技能,包括通信类营销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通信行业基础知识、推销与谈判技能、市场调研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技巧、日常管理与服务技巧等。综合技能:在上述两者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适应通信行业,完成独立销售,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管理沟通能力。 (二)凸显“能力”,创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设计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学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挂钩,职业院校既是承担职业教育的学院又是承担社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先整合行业资源,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依据,保证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二是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突出应用性。三是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驱动,强化课程体系的特色性。四是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1.根据培养目标,会同企业专家,组织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双师型教师,利用对企业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结合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鲜活素材,设计新型的课程培养体系。 2.根据课程目标,结合通信行业的特点、走访相关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资源,灵活选用教材,并部分教材采用内部编写,对职业技能项目化,综合化,如在通信行业概况里,把电信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电信新产品新业务知识等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覆盖岗位能力,推行“模块式”课程内容的组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企业与学校可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使教学过程与内容与企业同步,增加相应的案例分析、讨论课和实训课,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了解企业的营销运作和方案制定过程,亲身体会作为职业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为辅助工具,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为了使教学过程尽量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应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关联互动。学校每年定期安排校领导、专业教学部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企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获取企业对学校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及时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做调整。 (三)以“战略转型”为契机,完善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以“行业战略转型”为契机,打造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推行产学结合,把教学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起来,支撑整个人才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把企业搬到营销课堂,把营销课堂搬到企业,架起学生、学院和企业之间“零距离”互通的桥梁。通过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学生课堂进企业的方式,综合使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企业体验、项目驱动、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同时改革现有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套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通信行业背景和行业战略转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根据各自的愿望和目的,了解对方信息,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同发展的空间,允许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监督、指导教学全过程;学校要按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要求实施教学,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教育为突破口,进行专业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双赢。 市场营销类论文:关于宝洁公司洗衣护衣类产品的市场营销调研 摘 要:我们再临近的超市中调查了宝洁旗下的两款洗衣护衣类产品,调查的内容包括产品调查与市场营销调查两部分。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进行调查。分析了汰渍与碧浪两款产品在产品策略与营销策略方面的特点不同。 关键词:汰渍;碧浪;市场营销;产品 始创于1837 年的(美国)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1988 年,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开始了投资中国的历程。作为财富500强中第十大最受赞誉的公司,宝洁公司早在1988年,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开始了投资中国的历程。作为海外洗涤业巨头的保洁公司,面对立白,白猫,雕牌等本土品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是如何在中国的洗涤液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多家零售业超市,包括华联高级超市,超市发便民超市,易初莲花超市,还有与宝洁公司有着更深度合作的外资品牌超市——沃尔玛,通过直接观察法以及对各年龄段各职业阶层人士的采访收集了其旗下洗衣护衣类产品的定价,包装,销售量,以及顾客满意程度等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更深度的了解了其分销渠道,品牌战略等信息。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宝洁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 宝洁公司旗下的洗衣护衣类产品分到汰渍与碧浪两个子品牌,其中汰渍瞄准的是中低端的洗衣市场,受众广泛。而碧浪作为宝洁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推出的首款高端洗涤品牌,瞄准的事中高端消费人群。这种差异性市场营销战略导致这两个子品牌在在目标受众、价格、渠道、促销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不同的定位。 一、市场竞争与发展战略 宝洁公司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在洗衣护衣市场划分目标顾客群,推出碧浪与汰渍两大品牌,锁定不同的目标人群,一个面向中高端市场,一个面向普通大众。在发展战略上,宝洁公司相对雕牌,立白等诸多本土品牌来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晚,宝洁公司大胆采取了进攻性的策略,通过开拓新市场,拓展市场份额等方法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 二、市场定位策略 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的碧浪采用了寻找市场空隙的市场定位策略,它们对中国洗衣粉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为在中国推销产品找到了最具有个性化的市场定位。根据中国国情推出了“ 令衣物见到光” 的碧浪洗衣粉。这种与目前国产的各种洗衣粉相比,体现了突破性的飞跃。碧浪洗衣粉中除了含有表面活性剂等,还加入了高效的多畴添加剂和泡沫调节剂,碧浪洗衣粉对多种污渍,例如血渍,汗渍,领袖口污油,具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因此不必用衣领净与油渍净就能达到理想的洗衣效果。此外,碧浪洗衣粉中的泡沫调节剂在洗涤时会产生适中的泡沫令手感舒适,清漂时泡沫迅速消失,令漂洗更理想。在上海广州率先推出时由于出奇制胜迅速占领中高端市场。 而碧浪的另一胞兄汰渍,则采取截然不同的市场挑战者策略。汰渍通过积极拓展分销渠道,开展与大型连锁卖场全面深入持久的合作,通过扁平化渠道控制通路与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在价格层面正面交锋,通过其高品质低价格的优势在其目标市场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三、产品包装 通过对多家超市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不论是汰渍还是碧浪,在产品包装上都采取分档包装的策略,在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功能侧重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颜色包装,另外根据产品容量的不同,有500g包装,1kg包装,2kg包装等,根据受众的不同另有简装与精装的差别。 四、品牌策略 在品牌策略上,宝洁公司采取个别品牌战略,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碧浪与汰渍两大子品牌。此外,宝洁作为全球性的日化巨头,相应的采取了全球品牌策略。塑造全球性品牌,宝洁公司从中国消费者入手,通过全面细致的消费者理解,宝洁公司敏锐洞察了洗衣粉市场的用户需求。明确其经营品牌的核心价值,如碧浪——“另衣物见到光”,汰渍——“具有很强的去污能力”。并且当其旗下某个子品牌在某一地区获得成功,宝洁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能迅速推广这种已被证实成功的模型。 五、定价策略 宝洁采取差别化的定价策略,碧浪面向中高端市场,售价高,汰渍面向中低端市场,售价相对低。特别的,汰渍品牌采取了明显的竞争性定价策略,与其竞争对手在价格层面正面交锋,这种定价策略使得汰渍迅速攻入中国广大的乡村市场,占领中低端市场份额,最终使得汰渍重返洗衣粉市场的龙头地位。 六、分销渠道策略 我们通过与超市销售经理的访谈了解到,汰渍的分销渠道策略主要包括了大卖场策略与全程助销两方面内容。汰渍公司非常重视与各大经销商的业务合作,而且将这些经销商看作本公司的下属销售机构。其中,全程助销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对零售端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厂方通过设立产假代表,组建专业团队以及厂方其他部门的共同努力,厂房可以直接控制零售端。第二,对零售商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这样可以保证厂方的各项营销政策实现高效率的执行。第三,对经销商的人员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并最大限度的借用经销商的资金和销售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厂家的经营成本,加快开发和占领市场的进程,这样可以实现和直销几乎差不多的效果。 另外,汰渍公司也非常重视和一些重要的连锁卖场进行长期的合作。这种情况可以给双方都带来较大的收益,同时可以提高双方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实现共赢的结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通过直接控制销售终端的优势,可以稳固的占据市场核心的地位,较大程度的增加厂家的产品销售量。其次,汰渍能够在主流卖场有效打击流通品牌和吸引新的使用者,使得这些对手向非主流卖场转移,减少汰渍的竞争压力。再次,汰渍能够在洗衣粉市场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为这类商品没有太多的利润空间,仅仅以价格、销量取胜。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得到质优价廉的产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市场营销类论文: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现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井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改革 据统计,中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298所,在校生近200万人。显然,独立院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规模、培养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主要面对管理工程系各专业,尤其针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其次也面对全院学生的公选课。因此,本文将对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独立院校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1 市场营销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市场营销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对于从事营销类工作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独立院校,学生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设营销类课程,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同时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 2 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2.1.1专业课开设时间晚 对于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开设普遍过于滞后,且过于集中。在1、2学期开设专业课程偏少,而在第3学期开始骤增,且多集中在4、5、6三个学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过于忙乱。对于非营销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基本理论欠缺,不能很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2.1.2专业课设置的先后顺序不合理 市场营销理论应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的基础之上,比如《广告学》和《营销策划》之间,后者综合性强,应开在前者之后,而目前我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同时开设。 2.1.3课程之间出现交叉 由于营销类课程的系统性,很多情况下,同一内容会出现在多门课程中。一方面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也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工作反复,教学的激情和积极性也会下降。同时,重复的课程安排变相的抢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2.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我院的市场营销类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虽然采用了CAI教学,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却过于依赖,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课状态,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独立院校市场营销类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意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我院市场营销类课程建设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调整课程设置 3.1.1调整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及顺序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接受的前提下,建议将专业基础类课程提前至第2学期,提前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1.2整合交叉学科 为了将营销类知识系统化,同时不失主次,建议整合相关科目,例如将《市场营销学》与(《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学》的课时量;将《营销策划》与《房地产营销策划》整合,着重在《营销策划》的理论中,突出房地产行业的策划特点。 3.1.3突出城建特色 我院的市场营销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城建特色,重视相关基础课的建设,如《房地产经纪概论》等,同时开设具有城建特色的专业课。 3.2改善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除了要做好CAI课件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对于课程的疑惑。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教师应强调教学过程的交互性,通过大量的模拟情景、问题讨论等形式来配合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为了更好的实现校企对接,要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具体方式如下: 3.3.1课堂模拟训练 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要有目的地缩小部分理论课时,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模拟市场调查、模拟市场策划等与理论教学同步。 3.3.2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教学基地提供的条件,学生可以深入到企业和市场营销部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探讨发现的问题,参与到营销方案的讨论和制定中。 3.3.3校企结合 目前我院一直和某些建筑类企业有定向合作,但大多局限在就业工作上,不能与课程教学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了更好的实现校企合作,首先,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任职,提高自身的实践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教学。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为理论学习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同时,学院可以聘请企事业机构中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 市场营销类论文:基于就业需求视角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从就业需求视角,对山东省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调研和定性分析,阐明学生素质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发现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师资、实践教育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为新时期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药类院校;就业需求;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十七大”医改方案推出后,全面医保成为是国内卫生医疗系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随着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比起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医药院校的普遍现象,但是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般销售,而且“就业易,发展难”。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市场策划、市场管理以及具有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中高端营销人才还是十分稀缺的[1]。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剪刀差”,就业质量是目前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最主要的矛盾[2]。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医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医药院校不断调整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医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性,要求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笔者分别对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三所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影响教学质量最突出的因素为师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 1 教师授课要实现与企业营销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完整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了解医药市场现状,对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 目前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市场实践经验的双素质人才在教学中一般以外聘的形式出现,但其本职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这类人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市场工作所给予的高薪、职业生涯前景和工作环境是医药类本科院校难以比拟的;另有一小部分师资由市场营销人员转型而来,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也不再精准。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性强,师资要求必然高。目前专业教师最欠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如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座谈中所反映的课程设计滞后、课堂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课堂设计环节得到相应解决。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三项具体措施。1)学校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式学习等方式联合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解决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师资问题至关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深入市场,参与产品市场运作,了解消费者特征,掌握医药市场实际状况,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与丰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医药企业和学校甚至可以在营销活动设计和科研创新中实现共赢。2)改革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等,吸引既有丰富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理论积淀的营销人才向高校流动。3)学校与培训公司联合,实现师资共享。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介,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某一专题的讲解视频、各种媒体教学包等。 2 营销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和训练。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营销实践教育工作,可以从课堂实践设计、课余实践调查、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4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实践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建议尽量设计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市场实际,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紧扣市场实际,对所用案例谨慎甄选。小案例可以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层次的认识;大案例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行业现状,科学遴选和设计选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课余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调查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议教师课余准备调查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更加牢固。同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了解消费者特性和偏好,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调查能力,加深学生学科思考的有效方式。 2.3 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和体会营销过程中的各环节。实验软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较好地弥补案例教学中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的不足。利用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等教学软件,模拟医药市场情境,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的素质,减少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期。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模拟实验室中角色模拟的实战演练。实验前阶段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实验过程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专业素质。实验演练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不单是市场部、企划部、综合办公室、接待室等各个部门的角色模拟,模拟药房、药品陈列室等形式的模拟教学也是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2.4 实习基地 就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普遍要求马上适应工作及有相关工作经验。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实习基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支撑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4]。实习进行的是真实市场环境中的综合性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是教师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在访谈中也发现,三所医药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学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各个高校也得到普遍接受。但实际运作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存在,比较多的学生反映在医药企业对核心事务无法接触。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在实习期间选择固定的实习基地,与医药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者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学生与医药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权益、责任,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营销工作中。依托学校专业,开办特色企业也是拓宽加深学生实习渠道的方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厂。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面对医药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现状,三所医药类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成绩的计分部分,但仍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基本都在30%以下,以20%居多。这种成绩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应改革创新本专业考核方式,在强调主干课程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式,如果学科特性允许,实践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甚至可以直接以本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某一课程的最终成绩。 市场营销类论文: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性,并指出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进 一、引言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创新的学科,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确保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营销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以市场营销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市场营销专业,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满足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针对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专业教学思想的吻合度不高 每门专业课都是其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必须在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下进行,切实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然而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指导思想往往有些不吻合的地方,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不够,课程设置的比例也不够科学等。 (2)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参与度不高 传统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致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不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采用问答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学生缺乏课前准备,知识消化不及时,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不能充分体现“技能为主”的特色定位 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特色是在讲授必要的基本理论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很难充分体现。过多地强调对理论内容的篇幅教授,而对于实践性内容讲解和具体操作不够。 (4)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考核评价方法期末考试或考察为主,考核手段单一,导致学生重考试结果,轻能力提高过程,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思路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应从课程设计着手,贯彻真实性、多样性、适度性、可行性、自主性、全覆盖等原则。要求贴近企业营销活动的实际,以“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成果形式。真实性展示直接来自企业的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以往实践经验积累的素材编制的情景教学材料。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量,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资源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并确定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形式及其组合。建立以实践性课业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打破长期以来课程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病,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性课业训练“迫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向市场和企业,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工作学习与学校学习的有机结合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打破传统的阶段性实践教学的框框。致力于使学习过程尽可能多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进行,使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结合起来,较好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较好地落实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改革应以企业营销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和融合。 (1)按企业营销岗位所需能力设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是按照企业营销岗位运作程序和操作技能,设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企业营销岗位主要任务为“营销日常管理”、“市场营销调研”、“市场开发分析”和“企业营销计划”,与此相适应,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营销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调研能力”、“市场开发分析能力”和“企业营销计划能力”。 (2)按岗位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实践模块和项目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设计 “提高营销重要性认识”、“市场营销调研技能训练”、“市场开发分析技能训练”和“企业营销计划技能训练”等四大模块17项训练项目。每一个模块主题都要求学生以市场、企业的真实环境为实践背景,完成《企业营销工作报告》、《市场营销调研报告》、《市场开发项目分析报告》和《企业营销计划报告》的策划设计。在课程实践中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即营销岗位所需的通用能力,设计本课程培养的八种通用能力:自理自律、自我发展、交流表达、团队合作、评判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刻苦耐挫、应急应变等能力。 (3)按课程实践内容和要求针对性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课程实践必须以专业理论作指导。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整合,力求理论有效指导技能训练。 (4)强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块结构必须相互匹配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应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块结构连接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的单元与实践教学模块一一对应,理论传授在先,技能训练接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最终完成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四、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思路 (1)必须配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类专业课程应创建“实践课业”教学模式。采用“实践课业”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手段。实践课业是指能够体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要求,需要联系实践,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方能完成的技能训练项目与实践课题。实践课业突出教学的实战性,并以具有可操作性的低成本运行方式,来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即立足课堂训练实践课业,把课堂作为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的场所;在课堂布置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气氛,使学生得到职业体验。通过实践课业训练,促使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把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市场营销类论文:论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动因、趋势及其类型 [摘 要]市场营销方式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消费需求方式的演进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及其趋势,进而研究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状态及趋势,把握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方向,并优选有效而适用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从而推动企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 一、市场营销方式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市场营销方式的概念 营销方式是营造市场商品顺利销售要素方法的模式与营销观念的类型。营销方法是形式,营销理念是核心。不同营销方法的形式或形态反映不同的营销理念,反之亦然。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就是市场营销方法模式的前进、提升、扩展与深化。 (二)市场营销方式的分类 一是按照发展的不同程度分为传统型营销方式和创新型营销方式;二是按照国别的不同分为本国营销方式和国际营销方式;三是按照部门的类型不同分为物质产品经营部门的营销方式和非物质产品经营部门的营销方式;四是按照生产要素的不同分为产品、资金、劳动力、服务、信息、科技、房地产、文化等要素的营销方式等。 二、市场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动因 (一)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1.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文明经过原始文明、黑色文明,现在正向绿色文明推进。“绿色”是指安全、无污染、高质量的品质。当今时代,社会和经济活动正在向“绿化”推进。“绿化”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即以人为中心,从“自然—社会—经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进行能动的调控,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又提出了新“人本主义”;同时,提出了人类在全球生存与发展中的和谐,这就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从而进行社会生产的国际大分工。 (2)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人类社会经济经过牧童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现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变为第一生产力;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以及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知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引导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3)市场区域范围发展阶段的演进。人类社会经济中的市场范围经过国内市场、区域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而大多数国家进入国际市场交换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在国际市场中,既存在协作,又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形式是各国进行各自独立的国内发展,然后进入区域集团协作化发展阶段,现在正在进入世界范围内有选择的经济大协作发展阶段。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经过摆脱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然后进入富裕社会和现代化社会。 (2)实施两个基本战略并进行两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首先是改变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型”战略,而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进行两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即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再发展中部地区、最后发展西部地区的区域梯进战略,调整为以中部发展为中心,进行东、中、西部同时推进的全面发展战略;由原先向“西方”国家倾斜、再向“东方”国家倾斜的国际市场倾斜战略,调整为“一体”、“两翼”(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西方国家市场与东方国家市场为“两翼”,交叉互补,良性循环)的国际市场良性大循环战略。 (3)突出两个经济工作重点并采取两个经济发展方针。其重点是: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成功改革;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与农业工业化、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到小康及大康水平。其发展方针是:坚持国内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积极开拓、占领、争胜于国际市场,成为国际经贸强国。 (4)两大经济特点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由生产主导型向流通主导型转化、由供应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化、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化、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化、由速度型向科学型转化。 (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1.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居民市场需求量不断提高、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基于此发展,绿色消费不断兴起;个性化消费日益明显;需求层次不断向高层次递进。同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创新发展,引起了商品供应方式与购物方式的变革,网上商务谈判、网络营销、直供物流等方式应运而生。 2.国际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国际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中国商品出口量大幅增长;各国的差别市场需求更加明显,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将随国际市场差别化需求及其增长而日益优化;绿色消费需求激增;消费质量向高级化延伸;消费品种向多样化发展;非物质商品的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更加现代化。 三、市场营销方式的演进及其创新发展趋势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营销方式的变革 1.历史演进过程 随着生产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大规模生产、标准化批量生产,以及现在定制化批量生产,使生产系统由成本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演进。与生产模式的变化相对应,市场营销模式也由集市贸易、大量贩运,经过大量营销、目标市场差异化营销阶段,而发展到新兴的定制营销模式。这一营销模式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市场营销由单纯的销售功能而逐步演进为价值创造系统。同时,生产方式影响,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营销方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影响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决定着营销方式;当然,营销方式的变化,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引导消费方式。 2.生产方式的未来发展,推动着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绿化”生产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其次,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第三,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大循环,使市场差异化扩展、物流距离得到延伸、跨国经营向集团化和规模化拓展,引起了供应方式的变革;第四,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交易、网上通信更加便利,这些内部网络、外部网络、专用网络的普及,引起了营销方式的相应变革。 3.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革引领营销管理原则的变革 现代营销管理将更多地实施如下原则:(1)需求创造原则;(2)满足个性化需求原则;(3)流通网络化原则;(4)全面营销整合原则;(5)虚拟市场营销原则;(6)非价格竞争原则;(7)运用多元化新型媒体原则;(8)产品及服务多样化原则;(9)面向国际市场经营原则;(10)品牌全球化原则;(11)营销环境优化原则;(12)科学认识市场原则;(13)营销咨询顾问原则等。以上营销管理原则的实施必然引领相应营销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营销方式创新发展的趋势 随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营销管理原则的变革与发展,营销方式也必然创新发展,以适应生产与生活消费需求的变化。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兴起,必然推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2.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方式,必然推进直复营销和定制营销方式的发展。 3.电子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普及运用,必然推进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直接营销方式的普及应用。 4.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必然引起全球营销、品牌营销等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5.知识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提升,必然引起知识营销、文化营销和情感营销等营销方式的发展。 6.各种管理原则的创新发展,必然引起战略营销、整合营销、全过程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方式的应用与发展。 7.市场营销集团化的发展,特别是为建立稳定的客户联系,形成稳定的市场,必然要发展合作营销和信用营销等方式,并且向深广发展方向延伸。 四、我国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一)当前已经出现并开始采用的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 一般包括: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数据库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信用营销;安全营销;知识营销;全过程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情感营销;直接营销;传销;战略营销;全球营销。共20种营销方式。 (二)当前处于主流性的创新性市场营销方式的类型 主要是:绿色营销;直复营销;关系营销;合作营销;网络营销;定制营销;数据库营销;战略营销等。 (三)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基本特征 上述创新型市场营销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更加具有知识性、安全性、方便性、高科技性、情感性和全面性。其核心是更加适应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总之,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引致了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引起了人们的商品消费方式与市场购买方式的变革,从而推进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发展。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谈卫生类学校《医药市场营销学》教学的体会 摘要: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对医药营销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观念和教法上都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从《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环节,阐述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教学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又涉及医学、药学、统计学、心理学、广告学、管理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许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是它有集方法性与实物性于一体。这门课程需要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以医药营销为特点,总结医药营销的规律,并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卫生类学校药学专业,将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必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笔者试就《医药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谈几点的体会。 1、课本理论与案例教学的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医药市场营销学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一个阶段以后,开展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对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先进行分析,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想法,其他各组针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再提出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评论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工作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 2、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学好医药市场营销学就必须更多地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查找一些关于医药营销类的文章,每次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学生上讲台谈谈他所找到的文章,与大家进行分享、讨论。学生自我讲解,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共同分析,最后进行自我总结。这种互动的形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市场调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两次的市场调研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准备好调查问卷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分组、分类对当地的药店、药厂、医药销售公司等进行走访、调研,零距离地接触医药消费者、医药代表、医药企业领导,完成调查问卷等调研任务。通过市场调研,不仅能让学生能深入地了解市场,深沉次地感受市场,还懂得了商品在市场中是怎么运作的以及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哪些需要。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人才才能为市场所接纳,从而指导教学的更新、改革。 4、网络学习 现在的知识更新迅速、信息传播量大,医药市场营销学可以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商品在网络上的营销模式,了解医药公司、企业的网站,加强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熟练性和自主性。 医药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入更加合适的教学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很快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 市场营销类论文: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想,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利用依托之所,最终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实践教学必备之举。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实习等途径,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它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一种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 二、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目前教学的现状如下:“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在教学上,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脱节,学校的教学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 三、为加强实践性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现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下 主要依据校内地理位置优势,把学校内的铺面改做超市,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铺面租金由学校出,所出资金作为学校为实训基地的投入费用。 在对超市的管理方面,采用承包责任制方式,以市场营销教研室为承包单位,市场营销教研室教研人员为股东,每人均等投入资金1-3万元,作为超市的启动资金。超市的经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盈亏与学校无关。学校为促其努力经营超市,要求承包单位(市场营销教研室),在20年之内归还租金费用本金(利息不考虑),每年均等偿还租金费用本金。敦促市场营销教研室按照学校要求高效利用实训基地(仅限于市场营销专业),成为高职类实践教学亮点,把超市建设成为高职类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示范点。 在具体管理方面,市场营销教研室只负责进货和超市的日常经营管理。学生是超市的店员,负责超市的销售,每天的工资以其销售利润进行提成。为保证学生理论课的顺利学习,一般要求营销班学生轮流站店,一次2-3个学生,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销售好的进行奖励。学生通过超市的实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认识,最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的目的。 四、校内实训基地的操作模式与实际应用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下两种模式是当前市场营销教育较为理想的选择:第一种是“实践+理论”模式,即一边实践,一边理论。第二种是“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将人才培养大致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知其然”;第二段是理论教学,主要任务是结合第一段的实践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三段仍然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强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夹心面包式”的人才教学模式,任务明确,方便实施,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优先选择教学模式。 2.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新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学习的实践课堂。新生刚到学校,对于专业的认识仅限于文字说明或者凭感觉认识,因此这个时候的教学可采用第二种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践”模式。让新生在实训基地学习半个月,让其对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劣势所在,写出一份对自己特点与专业要求相比的总体认识。 3.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课程实训。课程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比如,推销技巧课、策划课、广告课等课程,都可依托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综合作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作业成果为策划书、报告书等形式。 4.以超市作为课堂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对服装、医药、保险等行业知识介绍可在课堂完成,对产品的推销可把超市作为销售现场,进行产品介绍、推销、策划等。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对行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个方面增强了体验性认识和锻炼了能力。学生在感性、理性上都得到了认识上的升华,完成了对知识的具体掌握和应用、创新,达到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类论文: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一种常用的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多角度的应用于市场营销中,为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本文在挖掘聚类分析法本质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从客户细分、实验市场选择、抽样方案设计、销售片区确定、市场机会研究五个方面探讨了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客户细分 抽样组织方式 一、引言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它可以依据标量或样本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分类。这种方法有三个特征:适用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可以处理多个变量决定的分类。其是一种探索性分析方法。聚类是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它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二、聚类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1.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 常用的客户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类:经验描述法,由决策者根据经验对客户进行类别划分;传统统计法,根据客户属性特征的简单统计来划分客户类别;非传统统计方法,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数值方法。聚类分析法兼有后两类方法的特点,能够有效完成客户细分的过程。 例如,客户的购买动机一般由需要、认知、学习等内因和文化、社会、家庭、小群体、参考群体等外因共同决定。要按购买动机的不同来划分客户时,可以把前述因素作为分析变量,并将所有目标客户每一个分析变量的指标值量化出来,再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又如,在对电信公司的客户进行细分时,可以根据需要把平均月支出、平均月租、平均本地通话费、平均长途通话费、平均月互联网费、平均声讯支出、平均来电显示费、平均短信支出、平均彩铃月租、平均彩铃下载费等作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2.在实验市场选择中的应用 实验调查法最常用的领域有:(1)市场饱和度测试。企业通常通过将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决定因素(如价格等)降到最低限度的方法来测试市场饱和度。或者在出现滞销时,企业投放一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到一特定的市场,以测试市场是否真正达到饱和,是否具有潜在的购买力。(2)产品的价格实验。这种实验往往将新定价的产品投放市场,对顾客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测试,了解顾客对这种价格的是否接受或接受程度。(3)新产品上市实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失败率通常很高,大致为66%到90%。因而为了降低新产品的失败率,在产品大规模上市前,运用实验调查法对新产品的各方面(外观设计、性能、广告和推广营销组合等)进行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验调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前后单组对比实验、对照组对比实验和前后对照组对比实验。这些方法都要求科学的选择实验和非实验单位,也即随机选择出的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两类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应基本相同。例如,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地段、管理水平等应该大体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待选的实验市场(商场、居民区、城市等)分成同质的几类小组,在同一组内选择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这样便保证了这两个单位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聚类时,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的地段、管理水平等就是聚类的分析变量。 3.在抽样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抽样方案设计的步骤中,抽样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的高低。结合资源的限制和操作的方便性进行综合选择,分层抽样在实践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照重要标志进行分组,然后在各组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在分组时引入聚类方法,可以增强组别的合理性。 例如,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时,可以按照收入、职业、年龄、性别等多种变量对消费者进行分组,在每一组内,根据公式确定距离进行等距抽样,抽出的样本对总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种根据多个变量进行的分组,要比依据单一变量分组后分析偏好更能得到准确有用的信息。 4.在销售片区确定中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只有合理的将企业所拥有的子市场归成几个大的片区,才能有效的制定符合片区特点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例如,某公司在全国有30个子市场,每个市场在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零售总额、该公司某种商品的销售量等变量上有不同的指标值。把这些变量作为聚类变量,结合决策者的主观愿望和相关统计软件提供的客观标准可以将30个子市场聚类成几个大的片区。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片区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了。 5.在市场机会研究中的应用 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弄清在同一市场中哪些企业是直接竞争者,哪些是间接竞争者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首先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获取自己和所有主要竞争者在品牌方面的第一提及知名度、提示前知名度和提示后知名度的指标值,将它们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这样便可以将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品牌归类。根据归类的结论企业可以获得如下信息:(1)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和哪些竞争对手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通常,聚类以后属于同一类别的产品和品牌就是所分析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在制定战略时,可以更多的运用“红海战略”。(2)在聚类以后,结合每一产品或品牌的多种不同属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哪些属性组合目前还没有融入产品或品牌中,从而寻找企业在市场中的机会,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蓝海战略”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殊类型及市场营销对策 [摘要] 本文在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着重分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特殊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市场营销对策。 [关键词] 旅游产品 生命周期 市场营销 一、引言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经典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成四个阶段:导入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典型的生命周期曲线呈倒U型,如图1。 图1 导入期:产品不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很完善,消费者对该产品还不了解,销量小、单位成本高,尚未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促销费用大,利润较少,甚至亏损。 成长期:产品已相对成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消费者对此产品了解比较深入,销量大增,单位成本迅速降低,销售额、利润均迅速增长。 成熟期:产品的销售增长在某一时点上开始转向缓慢,此时市场需求趋于饱和,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衰退期:此时多数产品的销量会下降,产品已逐渐由新产品所替代,消费者兴趣已转向其他产品,价格下降至最低水平,多数企业选择退出。 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殊类型及营销对策 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旅游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成长、成熟到最后被淘汰而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由于旅游产品的具体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很难反应出这种经典的图形走向,而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变化,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着重分析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殊的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并对其特点和应采取的市场营销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时尚型 这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是,导入期和成长期非常短,产品很快被消费着接受,销售额增迅速,很快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销量,但成熟期也比较短暂,产品很快就进入衰退,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旅游产品。 这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图比较陡峭,见图2: 图2 时尚型旅游产品以一些追赶流行的主题旅游和概念旅游居多,消费者选择这种旅游产品多数是出于好奇和追逐流行。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室内人造主题旅游,还有象室内冲浪、室内攀岩、室内高尔夫,以及近两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出现的室内滑雪等也属于这种时尚型旅游产品。 对于时尚型的旅游产品在其导入期和成长期都会采取“迅速撇脂”的营销策略,即高价格高促销。高价格一方面可以树立产品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在市场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提高盈利。高促销则可以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在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则迅速减少广告宣传等费用,并采取低价的方式,同时着手进行产品调整,准备对原来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甚至淘汰转移的准备。 2.传统型 与时尚型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类型是传统型。这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熟期较长,衰退期不明显,甚至看不出衰退期。这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图非常的平缓,见图3: 图3 传统型旅游产品顾名思义,以一些教传统的观光游为主,如著名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等,其消费者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几乎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如中国的四大名山、长城、故宫等就属于这种旅游产品。 对于传统型旅游产品并不需要经常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主要是进行扩大知名度、开发新市场的广告宣传,以及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等。 3.周期型 这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是销售高峰有规律的波浪式出现,在市场中明显的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见图4: 图4 周期性旅游产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人群虽然广泛,但是一般都是受到时间和季节等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度假旅游、节庆旅游、宗教旅游、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等都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季节性很强的周期型旅游产品,除要在其旅游高峰期采取一些促销手段外,应该更加关注淡季的营销策略,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资源,扩大利润来源。 4.专业型 此类旅游产品的导入期和成长期一般比较长,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依赖性强,研发费用很高,所以也可以称为“超前型”旅游产品,见图5: 图5 由于专业型旅游产品的特点,其消费者人群一般很有限,甚至是极少数的特殊的人群,最典型的就是太空游,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为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升空,到2007年4月21日,第5位太空游客、“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顺利返航,目前只有5位游客享受了这种产品,并且因为其20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这种旅游也被称为“富翁的游戏”。另外象室外登山、漂流、探险等极限项目也属于这种类型。 基于专业型旅游产品高研发费用和有限市场的特点,在进行市场营销前,必须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和细分工作,目标市场的选择要精确,范围不宜过大,促销活动要尽量有针对性,并且一般都会采用高价格的定价策略。 三、小结 以上就是对旅游产品几种特殊的生命类型和他们分别适用的营销策略的讨论。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在对旅游产品制定营销策略之前先对其所属的生命周期类型进行归类分析,再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可以使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提高旅游产品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市场营销类论文:浅析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基于独立学院的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与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充分体现营销专业特色和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教学体系 引言 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由于实验、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难以在实验或实践中直接观察、体会到相应的科学规律,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类科学的信心及学习热情。社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弱于工科专业毕业生,除了软科学自身的学科特征外,这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不足的后果。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得到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学校也将能够为社会、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第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第三批。独立学院虽然不可能像专科或技校那样仅仅突出一门专门技术的学习,但也不能像普通高校本科那样强调理论知识,因为招收的毕竟是“三本”学生。由于独立学院对学生在理论学习上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并且独立学院更迫切地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实践环节引导的要求,迫使独立学院在实验、实践环节作出更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争取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适应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问题分析 总的来看,目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实践时间偏少。在一般的独立学院中,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其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偏低。例如,在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2007年培养方案中尽管加强了实践环节,增加了实践学时,但实践时间仍然偏少。市场营销专业修业总学分为172,而专业实践总共为24学分,只占13.95%,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2.体系设置不完全合理,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大多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意向就是想坐在办公室,做做报表,搞搞策划什么的,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一线营销工作。但实际上,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从历届学生就业岗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是一线销售工作,直接与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或者从事最基本的市场调查、信息反馈工作以及最简单的策划工作。虽然会计账务处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有必要设置,但实际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鲜有专业会计、财务或电子商务等领域。重庆邮电大学移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会计账务处理、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为64,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数相同,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 因此,应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如果总学时有一定的限制,则相应减少其他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笔者认为,应将会计账务处理实习、运筹学实验、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电子商务实习、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归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营销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网络营销课程设计归为专业实践平台。 3.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首先,学校很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不能保证系领导及老师在实习中进行必要次数的检查,不仅使实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高。第二,学校对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建立营销实验室,完成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4.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当前,许多企业不景气,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落实较困难,而很多企业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太了解,带有偏见和成见,不太欢迎独立学院的学生去实习、工作,这些致使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严重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在充分体现营销专业特色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予以修改和完善。 二、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能以最小的成本模拟商业、经济生活的现实并剔除现实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聚集于关键点的方式,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应用软科学理论的目的。但是,与传统案例教学略有不同的是,除了关注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授课教师还应该尝试将更多在学生身边发生的经济、商业事件做成案例,初步建立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案例教学库,引导学生对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听得着的事件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 (二)论文教学 论文教学包括市场营销类课程理论学习中的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形式。 撰写课程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目前社会营销热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根据指导教师确定的题目要求,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这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个环节应包括市场策划课程设计、消费者行为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这三项实践内容主要是撰写与课程相关的综合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独立院校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社会实践 学生的市场意识及营销能力必须从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始培养,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营销能力。应该将大学期间四年的实践环节系统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在头一年至头两年的实践中侧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后期则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弥补时间的不足,一方面在总体培养方案的时间安排上,对各次实习做出一定的倾斜;另一方面,对四年中的寒暑假特别是三个暑假要利用起来,以保证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使每个阶段取得相应的效果。 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实践通常包括认识实习、企业调查和毕业实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社会实践中还应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的实践方式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自行进行实践,而社会实践的内容并没有规定,多是由学生所在的实践单位根据需要而安排,学生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学生在实践单位被安排的岗位重要,收获就大一些,安排的岗位不重要,收获就小一些。而且,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企业实践,只是找自己父母单位盖章证明就了事。因此,应当在社会实践中增列市场营销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在的实践单位的营销现状进行实际的分析和研究,并给所在的实践单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营销规划,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并对操作的效果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时,必须作出所在单位专门的市场营销实践内容报告,才能得到社会实践环节的学分。这样,学生在实习中目的更加清楚,任务更加明确,而且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操作实务中,同时又有教师进行指导,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建立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营销模拟系统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商业环境中,通过模拟竞争的方式演练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发展和营销决策制定的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帮助学生系统地实践、体验和学习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工具。市场营销实践、网络营销实践、国际市场营销实践、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均可在此系统上进行。 但是,营销模拟系统提供的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侧重于营销决策,缺乏营销过程的实际操作。另外,它没有面对现实的风险,也无法获取实实在在的利润。要解决营销模拟系统的这些不足,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实际的实践基地。 (五)建立实践基地 1.和企业合作建立观摩基地 由学院出面,选择企业单位,建立观摩基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利用周末或假期派往观摩基地进行实地观摩,要求学生将观摩内容进行记录,发现观摩企业营销工作的成功方面与不足方面,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写成报告。然后,先组织各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观摩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评述,既分析观摩单位营销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分析学生观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形成营销主体、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再次深化学生对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让学生到公司跟班实训,场景是真实了,但只能随机见识一些东西,学校及其教师无法掌控实训内容的主动权,也不会有哪个公司会将调研、策划、实施、评估浓缩到一周内完成。因此,还有必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独立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独立学院一般都有地方政府、大企业、大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的资源,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新产品等,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跨出校门,接受社会和市场的考验。 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进入基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基地也对教师开放,为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研究条件和空间,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实验和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知识,因此提供实践基地也是将教师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3.学生创业公司 应打破在校学生不能经商的“禁区”,鼓励学生进行在校创业,但要相应地加强管理和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合理进行。 学校也可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应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连接的基地。把申请进入中心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的形式来组织,让他们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 (六)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 选择项目进行实际营销,不是简单地搞一次促销活动,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真枪实弹地经历从市场调研、战略策划、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略的选择、营销方案的制作到广告的、实际销售、评估的市场营销全过程。这个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理论性和挑战性,可将“营销策划课程设计”与此环节有机结合。 市场营销课程实训可以安排一周,实习地点就放在校园内,目标市场是大学校园,因此销售的商品要适合大学生的需要和消费能力。实训的目的在于巩固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的操作程序,提高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用于实际销售训练的商品应该不要太完美。此外,专周实训没有经费,需要商家(或厂家)免费供货,大的知名企业可能不屑一顾。所以,作为实训对象的要求应该是:一个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正好生产适合学生消费者的产品,但产品本身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营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没有产品说明;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参照物。 综上所述,笔者对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如下表所示。 三、结束语 通过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修改和完善,基本能达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市场营销实验与实践环节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市场营销类论文:中国灯具类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照明业被称为“带来光明的行业”,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照明行业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至今,面临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但中国灯具企业要想更好更快更稳地步入国际市场,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仅凭中国现在的灯具灯饰生产水平和营销方式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灯具企业必须认识到中国灯具行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重新制定出适合中国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现营销战略调整,以取得灯具行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灯具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现状 中国照明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照明行业年产值已接近2 000亿人民币,其中出口额为100亿美元;照明行业生产企业达到10 000家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市,约占行业的90%以上;企业性质基本以民营、股份制、外商独资(含港台)或合资为主,国营企业已基本退出照明行业。 近几年来,国内灯具生产企业加大了品牌宣传的力度,在各自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企业,如家居照明欧普、商业照明雷士、工程照明三雄・极光等等。这些优秀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了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也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供整个行业借鉴的经验。 1.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一直以来,中国更多的灯具企业都是在低端领域依靠产品数量占领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随着基础市场需求的逐渐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个别忽视产品质量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那些已经注意到并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的企业则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依据ISO认证相关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的质量体系运作,并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使企业一直处于规范化的运作中,才能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2.科技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真正的较量体现在科技创新方面,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新技术,不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能够拓展出新的市场领域,成为照明行业的领航者。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通过不懈的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与检测设备,以科技创新为主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高质量、新款式、符合广大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引领照明灯饰潮流。 3.经销商的支持是市场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一些照明企业逐渐改变以前不重视经销商的不良意识习惯,在对与经销商的扶持力度、广告宣传、产品开发、品牌树立、经销商市场维护等方面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他们为客户提供市场资讯、品牌制胜的解决之道,协助经销商提高区域竞争力,辅助他们成为当地市场的佼佼者,这些成功的营销策略最终达到产销商双赢和永续经营的结果,短期内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照明灯具行业较为正规的企业普遍采取大区域独家、小区域独家以及区域三种经销商制度,这三种制度各有利弊,但相对而言,大区域独家制度更容易与经销商分享发展的成果,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二、中国灯具行业国际市场营销面临的挑战 中国灯具行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基础雄厚的行业,尤其国际市场上凭借其低成本、种类多、质量好等优势可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目前其市场营销水平却十分原始。 1.“坐销”仍是绝大多数灯饰企业最主要的销售方式。目前,国内的灯具企业大多依靠“坐销”的方式来销售产品,即没有主动建立销售渠道寻找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而是坐等国外客户自己找上门,销售方式十分被动。例如,在中山古镇的2 300家生产企业中,近80%的企业没有营销渠道,仅靠“坐销”完成产品的销售工作。2 000多家灯饰企业中,除了欧普、松本等几家生产标准灯具和光源产品的厂家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建立了国内的销售网络,大多数花灯企业基本没有销售队伍,更不用说建立海外销售网络了。 2.产品过度差异化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国内企业中,生产非标准灯饰的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灯饰款式的独有性和推出速度,而每一款灯饰的生产量都非常小,企业的生产线大量闲置而研发部门的试制车间却异常忙碌。另外,很多灯饰企业的品牌其实还是一个商号的概念,国外客户更多看重的企业的品牌,而中国的灯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化程度是相当低的,没有自己的品牌,与国外著名的灯饰企业,如意大利著名灯饰企业FORNZASI-ER,西班牙VIBIA,美国KICHLER等国际顶级灯饰品牌相比,产品的寿命很短。 3.灯饰产品的销售终端十分单一。目前,全国各地的灯饰经销商大都集中在建材批发市场中,或是在建材市场中的专业灯具批发市场里。工程销售的主要形式也非常粗放,往往是国内外客户根据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在当地灯饰市场购买或者直接到生产集散地看样订货。据了解,除了标准灯饰的终端形式较为多样外,目前非标准灯饰产品的终端几乎全部是在非正规的灯饰市场。正因为如此,很难让国外客户与灯饰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因而企业也就很难获得客户的忠诚度。 4.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成本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灯饰企业均集中于产业族群之中,灯饰产品是技术壁垒很低的行业,配件生产企业越发达,灯饰生产型企业的成本构成越透明。有经验的经销商到古镇采购时,往往先到灯饰配件市场走走,先摸清厂家配件采购底价,然后开始讨价还价。这样的透明的价格,企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国际一些大品牌灯饰企业更多的是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等方面,不仅仅对产品样式,尤其是产品的材料方面的研究,从而使企业从源头上获取更强的竞争力。 由于国内灯具行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上存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国灯具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着多重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出口灯具产业发展较快,但出口灯具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自主品牌意识淡薄等“硬伤”,受国外技术壁垒多样化的影响较大。 三、灯具行业全新的营销模式探析――BDS模式 BDS――Br Direct-sale Chain-store,其基本运营方式是“以品牌卖场为基础的覆盖全国的连锁卖场销售网络”。BDS销售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独有的厂家与卖场紧密合作的联营模式为基础,通过直接面向全国范围厂家的大量采购,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了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消费者从而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正规厂家的品牌货品。对于灯饰零售行业而言,BDS是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销售模式。 1.灯饰BDS的核心是联营模式。简单的说就是由经营品牌卖场的商家提供大型零售卖场终端,生产厂家向商家供应品牌灯饰产品,双方签订销售任务的一种厂商联营合作模式。灯饰BDS模式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厂商关系,其联营模式的运作方式为:厂家直接供货并负责卖场内自身品牌灯饰零售终端的销售,实现了对终端的绝对掌控,而且厂家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把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动态与销售信息;卖场负责推动优良的大型品牌卖场建设,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制定全国连锁的战略规划,市场推广营销政策的执行,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及规范化的卖场管理。 2.灯饰BDS模式建立的是一个品牌灯饰连锁卖场。它注重在质量、价格、服务三个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保障。质量保障体现在卖场销售的灯饰全部是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和检验的合格产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量采购,首先可保证灯饰的品类齐全,同时大宗采购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可以品牌灯饰厂家为基准进行充分的筛选,实现全国连锁卖场的灯饰品类战略规划;价格保障体现所有商品明码标价,更重要的是顾客在这里购买10个灯泡的价格可能就是卖场在全国采购100万个灯泡得到的折扣价格,在保障了厂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商品在市场上强有力的价格竞争;服务保障体现在向顾客提供专业的灯饰挑选、使用、欣赏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以及购买之后的送货、安装、调试等便利服务,使顾客购灯不再为安装等问题担心,实现轻松买灯,放心享受。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免去了顾客一切后顾之忧。 3.灯饰BDS秉承国际化大型连锁卖场先进管理理念。BDS内部运作吸取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业界翘楚的管理经验,中高层管理团队均由资深卖场经理人组成,内部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营方法保证了厂家产品效益在流通环节中的最大限度提升。至于厂家最关心的回款问题,BDS一般都制定详细的结款、回款等政策,并与厂家签订正式货款协议,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操作确保了对于回款处理的安全、及时。 四、启示 中国的灯具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意识和服务,努力扩大产品知名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重重挑战,灯具出口企业仅仅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品牌档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才能谋求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类论文:家教类图书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 家教类图书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本文对家教类图书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希冀对家教类图书销售有所助益。 关键词: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 营销组合 作为指导家长教育的好帮手,家教类图书逐年增加,这一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据CIP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1年4月,共有250家出版社,申报了1484种家教类选题。”[1]经过细心分析,可从复杂的市场行为中找寻到其发展的路径和营销的策略。 一、日益细分的市场,拓展了图书的内容 基于多元异质论,家教类图书的消费者对此类图书需求呈多元化趋向,具有不同的质的要求。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细分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 以人口为变量细分市场。对于家教类图书而言,以年龄和人生阶段作为策划选题,不仅使教育对象更有针对性,同时对消费者更有指导性,因此,这一方式成为此类图书常用的策略。以0岁为起点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较多的图书关注的是0~3岁阶段,如《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等著作。还有的图书针对0~6岁的幼儿教育。3~6岁作为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成长极为关键的时期,较多书籍关注这个阶段,如《3~6岁孩子教育的圣经:蒙台梭利教育法》等;针对学龄孩子,有1~6年级的家长必读书有《家长课堂》;针对7~12岁的学生的家教书有《初中三年决定孩子的未来》等。由此看出,以年龄为明确的细分主题更加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为家长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随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出现,各年龄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得到规范,0~18岁的五个阶段划分逐渐被人们熟悉,为以后以年龄为依据的家教书提供了分界线,使这一阶段的划分更规范、科学。 “性别细分也常见于图书营销领域”。[2]在家教类图书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基于性别的明显差距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亲和母亲都将为孩子带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父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用智慧和爱心帮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基于此,《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等悉数登场。这些图书的相继出版,宣告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归位,充实和丰富了家教类图书市场,受到了全社会和各个家庭的重视。 就教育客体而言,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方面的差异性为家教图书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当网中培养男孩的书有267种,培养女孩的书有215种。有的书籍将教育主客体性别交换,寻求对节点。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爸爸和女儿一起做的50件事》。这些书为母亲对男孩、父亲对女孩进行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交叉的选题既拓展了此类题材的内容,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2. 以心理变量来划分。通过进一步洞察作为思想个体的读者,让营销者不仅从功能特征上出售图书,且在情感层次上寻求与读者更深的认同感。随着消费者的教育理念日趋理性化,购买动机也逐渐明晰,营销者的策划思路也日趋丰富化。于是,《优等生必备的学习法则》等针对家长希望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应付升学考试的心理;《我家走出四博士》适应了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成就辉煌未来的心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强调了实用和高效的个性化教育,让千差万别的孩子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小众教育方式。《边过日子边教育》等传达了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贯穿了“环境育人”的环境教育理念。此类图书,重点分析了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实用心理、喜好心理,也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实施了市场营销战略。 二、清晰的目标市场,确立了图书的进入方式 综观琳琅满目的家教类图书,虽种类繁多,但在进入市场时都针对了不同的细分市场,找准了不同的目标人群。就进入市场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 密集单一图书市场。这种方式用一类图书主攻一种特定的图书细分市场,以市场补缺者的地位获得特定的收益回报。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不以家教类图书为主营业务,但看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希望通过对小众的关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留守家庭教子经》。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多的家庭注重对孩子艺术情操的培养和锻炼,怎样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适应这一过程,很多书籍予以了关注。如《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聚焦了孩子的钢琴和绘画学习。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和英语的普及化,英语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针对英语家教的书日益增多,《我陪女儿学英语》这些书都在近一两年出现。采用密集单一市场策略,虽在市场中容易找到空白点,但有时缺乏相应的多个市场协同竞争的经验,经营风险较高。 2. 产品专业化模式。近几年,家教图书的系列化趋势明显,这种策略用一类图书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利用比较优势服务于不同的读者群。这一策略的运用,使得图书企业可以在特定的图书领域树立良好的信誉。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在系列丛书的出版上。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打造的“智慧父母自修书系列”主要包括《让孩子做最棒的自己――因材施教成功教子的66个方法》《左手“赏识” 右手“挫折”》《把话说到孩子心窝里》。一系列图书的推出确立了该社在家教类图书中的佼佼者地位。系列化对家教图书销售的增加、品牌的塑造、成本的节约、出版效率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很多出版单位在出版家教图书时,非常重视系列化出版。 3. 市场专业化模式。此类目标市场的选择,关键是要找到同一类消费人群,然后提供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家教图书。《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从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美术和英语学习五方面,系列地挖掘了妈妈在教育孩子上的能力。2011年8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Wow!原来美国妈妈这样教孩子》等系列图书,让中国的妈妈在教育上开阔了眼界。和其他模式不同,这类模式强调的是对目标人群文化需求的全面满足,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使消费者可享受到“一站式购物”所带来的满足。采取这一模式,对出版社的市场开发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和目标市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培养较高的消费忠诚度。 三、准确的市场定位,凸显了图书的特色 家教图书市场中,只有个性鲜明、诉求点独特的产品信息才有可能被消费者接受,也只有定位清晰而独特的家教书才能产生有效的销售。就家教类图书而言,一般采取的定位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 产品特色定位。随着家教类图书竞争的激烈,图书必须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商业头脑,既对孩子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又契合家长的心理。于是,财商教育、理财教育类家教图书把握了这一现实,进行定位。如《教孩子提“钱”布局》等书,阐述了各年龄段孩子的理财教育方法。此类图书,大都采用上文所谈到的密集单一图书进入家教图书市场,找准了细分市场,确立了书籍的特色,适应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把握其需求,进而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2. 竞争者定位。家教类图书竞争激烈,有的图书定位就与竞争者联系。目的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2011年的家教图书市场,前有虎妈,后又狼爸。一月《虎妈战歌》刚刚登场,六月狼爸《北大,我的兄弟》紧追不舍。相似的教育模式,相同的选题,争议的教育理念,既让两书成为竞争对手,又让其因为敏感的话题受到舆论和大众的关注,同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有竞争定位的,就有回避竞争的。这类书籍的定位,与竞争者的同类书不同。这类书籍避开大家热议的话题,寻求自身的特色。如《骂孩子的艺术》《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等。这些选题,既避开了家教类选题的热门话题,又把握了家庭教育的个性和细微之处,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为寻求市场的突破探索了路径。 四、多样的营销组合策略,促进了图书的销量 1. 争议话题,促进产品销售。在琳琅满目的家教图书市场,“一般的图书广告信息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湮没,难以引起读者的有意注意,于是,制造图书新闻热点,吸引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主动报道,让图书信息以新闻方式进入读者视野,便成了营销策划的重头戏”。在2011年的家教书中,《虎妈战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以民主、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作者却采用了家长负责制的教育方法,信奉严厉的教养,不向孩子妥协,由此,作者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并登上了《时代周刊》。“中国狼爸”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最后在严厉的管教下,孩子都成功了。这样的教养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如出一辙,而与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书籍话题的敏感性引发了强大的争议性,由此引发了电视媒体的关注和网络的大讨论。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及很多地方电视台都给予关注,并参与讨论,这无异于推波助澜,使这两本书成为2011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教书。 2. 媒体互动,联动出击促销。在多种媒体交互时代,利用大众的媒体依赖情结,通过立体式的轰炸,让读者了解图书媒体传播是流程中的关键点。家教类图书在这点的运用上也非常重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就是因在报纸上做连载,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然后在当当网上发行量飞涨,之后五星排行榜的推波助澜,使该书很快占据了当当网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之后,该书在网络、报纸、杂志连载,利用媒体的互动,打开了销量。 3. 概念营销,引发多元教育理念。概念营销“实质就是用一个或一组概念去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而促成消费”[3]。在家教类图书市场中,概念营销不仅是一种时髦,而且是根植于消费者心理的消费方式,很多书籍都通过成功运作根植于读者心灵的阅读概念,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欲求及购买行为。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完美沟通、养心教育这些概念常常被运用在家教图书中,而好妈妈、好爸爸、虎妈、狼爸等概念的出现,又给家庭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让消费者在传统教育理念和与现代教育方式中深思熟虑。哈佛女孩、哈佛男孩、北大兄妹、清华男孩等概念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如获至宝。纵观市场上的家教图书,很多都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总结与概括。通过对概念的提炼,为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观念、变化趋势和教育标准。 4. 网络用力,激发购买热情。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进行营销是家教类图书畅销的重要因素。很多知名网站如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图书频道的育儿栏目中将图书展示推广的功能与实时销售功能结合在一起,宣传与促销效果都非常明显。与实体店相比,网络上的家教图书促销力度相对更大。网购的便捷、实惠,也使一些家长用打包的方式一次性购买数本图书,“悦悦书店”、皇冠店“书迷乐园”等网上书店的红火,就是一个证明。 5. 作者营销,名家助力。作者是图书出版中最为重要的品牌。出版界关注图书作者的明星化,作者也看重出版社的品牌,以期获得更好的市场回报。家教图书这几年也开始关注作者营销对书籍发行的重要性。有的图书营销在新书的新闻会就做足了文章。如《所以,北大兄妹》新书见面会时,邀请了正忙于新作品《楚汉传奇》的高希希光临现场,同时,高希希还为此书作序。此书发行之时,正值父亲节前夕,作者还向农民工父亲代表赠书,希望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能够看到这本实用又精彩的好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由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推荐。在书籍有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后,作者到各地做亲子讲座,同时,在出版一年后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作者见面会。此后,作者尹建莉曾做客《面对面》《读书》等节目,还在凤凰视频、搜狐视频等频频出现,和受众做了很多面对面的沟通,既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又为自己作品作了很好的宣传。作者因写书成为名人,借助名人效应有效地推介和宣传相关作品,作家和出版社合力推进,也是家教类图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市场营销类论文:天津市艺术类培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艺术培训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由此各种经营性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拥有较大的需求和消费市场。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艺术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天津市艺术培训市场中的问题,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营销4p组合的角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关键词:艺术培训;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市场份额,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之处。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公司都要做好营销策划,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一、天津市艺术类培训市场发展现状 (一)艺术类培训机构竞争激烈,但普遍质量不高 目前,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各机构面临的竞争非常激烈,伴随客户对培训需求的快速增长,培训机构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0余家,各高校都有对外的培训中心、成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从事社会培训的机构,以每校1家计算,约50余家。外地驻津培训机构包括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机构等将近100家。总计约有1700多家机构从事非学历性质的各类培训工作。 (二)国外艺术类培训机构加快进入天津培训市场的步伐 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中的国外艺术类培训机构在天津的比例达到了10%,虽然数额不多,但由于国外培训机构的加入带来了一些国际化培训方式,也提高了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的培训环境。 (三)艺术类培训市场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艺术类培训偏重实践,技能提升明显。它的培训项目必须体现实际操作性特点,但目前此很多培训机构更多针对理论知识,受训者实践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使得市场的认同度下降。提升培训市场,关键是课程体系的革新、训练方式的实操化、考核方式的实践化,否则培训的实用性就得不到市场的最终认同。 (四)传统意义的公开课市场明显下降 由于很多的艺术类培训市场的市场基础薄弱,客户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前几年兴起来的免费公开课在市场推广中的效果越来越差。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公开课的同质化严重,课程质量不高,讲师水平不高。 二、天津艺术类培训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 1、深化挖掘现有产品 目前的培训对象过于单一。市场中每一个潜在的客户都应当是我们挖掘的对象,而不因仅仅局限于参加高考的学生。将艺术培训对象扩大,将3至15岁的幼儿、少儿加入到我们的招生对象中。同时,针对,社会上目前流行的艺术跨界现象,推出综合类的艺术培训形式,即授课课程不再单纯拘泥于某一种单一音乐形式,向学员提供混合形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教授2至3门艺术培训课程。同业可以在不增加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开发创新新的产品 艺术类培训市场培训内容包罗广泛,比如戏曲专业、戏剧专业、舞蹈专业、诗歌专业、表演专业、说唱专业等方面该校均未涉及。而人们群众的文化追求是广泛的,基于上述分析,如果开拓上面讨论的专业中的一种或几种(戏曲专业、戏剧专业、舞蹈专业、诗歌专业、表演专业、说唱专业),那么取得的市场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二)价格策略 我们提出的金子塔式的价格分级策略为,其自顶向下的分布分别为:钻石级、白金级、黄金级、白银级、VIP级、普通级。具体的分级价格策略方案为: 1、钻石级 钻石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为用户量身定做符合其自身潜质的艺术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员提供与国内外、海内外该领域知名艺术专家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7*24小时全程服务。真正做到顶级的服务与钻石级的价格收费相匹配。 2、黄金级 黄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7*24小时的全程服务。 3、白银级 白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预约提供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针对其在自我练习中,遇到的各类困扰,提供工作日、工作时间的全程服务。 4、VIP级 白金级会员采取按需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 5、普通级 普通级会员提供基本服务的教学培训模式。 (三)渠道策略 1、微薄推广渠道 微薄本省具有成本低,推广效果好,面向的受众集中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符合艺术培训市场的潜在客户人群范围。微薄推广还能提供动态化、实时化、图形化的功能,可以满足亟待参与艺术培训人群的多层次需求,在其他艺术培训类学校未开展此类推广渠道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此推广模式,必然会带来轰动性的效应。 2、自主域名网络推广渠道 随着网络应用的推广,固定域名的网络应用服务已经从潮流产品变成公司与外界交流的必需品,必须尽快解决此短板问题,实现亟待参与艺术培训人群通过网络搜索该校服务的功能。同时,开通网络服务,也能解决学员课后,在线复习课程的作用。 (四)促销策略 1、季节性促销策略 季节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由于目前主要针对艺术类高考培训提供服务,所以其教学就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每年的艺考之前的4个月为生源高峰时段。而在其他时段,生源又相对不足。如何解决此问题,解决淡季不淡的问题。 2、发展型促销策略 发展型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在招生过程中,对于以团体(多于1人)形式报名的报名者,采取一定比例的优惠措施。 3、稳定性促销策略 稳定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对于学校出现的意外失误、非故意性失误、以及由于不可控力造成的教学缺席和延误等,以及由于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教学缺席和延误等,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从而实现在校培训人员不中途退学,不因为学校的无意识错误中途退学。 4、维系性促销策略 维系性促销策略主要是指对于明确要退出培训的学员,采取将其剩余学时优先转让给其同学或者朋友的促销方案。 三、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中,如果能够采用高级SWOT分析方法,对公司发展战略制定采取更为定量化的分析工具,将对我们提高战略制定的精准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再多考虑一些内部因素、外部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能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有效,从而对指导我们认清艺术培训市场,发挥更大的效果。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考虑采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计量模型回归分析,从而将我们的研究水平与层次进行提升。希望,后来人,能够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煤矿机电设备篇1 0引言 定期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检查和技术改造能够有效规避设备出现故障问题,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 煤炭开采企业进行检修作业的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地排除相关设备运行时的故障,保证设备在日常生产中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所以,煤炭开采企业要不断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升机电设备检修质量和技术水平。 1.1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分类 1.1.1常规性检修 首先,制订日常的维修工作体系。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应该全面理解常规性检修作业的相关内容,制订详细的检修规章条例,以确保技术人员在进行常规性检修时的工作质量。其次,使CSR的质量与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详细介绍在不同作业环境下,设备的检修必须遵守规范内相应的标准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的日常检修,会极大地降低设备的发生故障机率,大幅度加强设备的安全。所以,在实际检修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结合检修的具体条例,并制定一个完整、科学的检修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矿机电设备的实际价值。 1.1.2周期性检修 定期维修往往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机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维修。通常,每年都会针对煤矿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条件和实际需求,制订一个比较细致的检修方案。在定期维修中,要特别关注两方面:①保证维修周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必须大幅度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机率,缩短设备检修时间,确保设备在日常维修中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②若是技术含量大、设备高,煤炭开采企业,应在了解技术鉴定的结果后,建立较为合理的质量检测周期。另外,要使常规的操作更加稳定,必须在停机时进行操作,以避免故障扩大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3大范围检修 针对煤矿机电设备实施大规模检修是一项工作量大、检修范围广的工作。为了解决出现故障的关键设备,必须给出具体的监控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设备。具体方法如下:①实际工作中要充分了解检修对象。②积极突出检查重点。在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中,技术人员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另外,要根据维修团队的具体情况,对维修工作进行全面的细化。首先是对金属材料部分的测试,涉及到金属材料部分的锈蚀程度和受损程度的检测。其次,对电线整体的损耗、微风振动的频率、导线振动的频率进行检验。在大型设备的大规模检修过程中,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与规划。由于机电设备的大规模检修,涉及到的设备很多,所以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制订一个较为详尽的工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要对抗检测工作的全面加以强化,以避免在维修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1.2设备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1.2.1日常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制订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检测。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第二,要规定作业的时间以及时长。第三,保证设备在发生故障之前,相关技术人员就能够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准确位置,并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问题。 1.2.2定期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根据日常使用设备的频率和实际检修数量,编排设备的维修时间和顺序。高频率使用或易发生故障的设备实际维修次数和维修时间要越多和越长。第二,平常不能停机设备,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修。要认真地对各零件的磨损、腐蚀状况、螺丝脱落等情况进行检测,以便对新零件的损伤进行及时的更换,以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零件损伤而没有及时的更换。 1.2.3大范围检修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制定煤矿机电设备的相关维修规章条例,务必按规章条例安排至少一次全面维修工作。在计划编制后,报企业同意,在企业监管和管理下进行检修工作。第二,制定煤炭开采企业的检修、检验、试验相关规范,对检修后的机电设备进行了检验、测试,试验检测合格后方可持续运转。不合格的,重新检查。 2煤矿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分析 2.1注意新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方式已经从定期检修转向不定时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改造优化,标志着我国设备的运作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转变,也表明我国的设备修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资源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另一方面,煤炭开采企业应针对机械元件的工作特性进行更新与技术改造,尤其是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以实现对煤矿机电设备状态的远程操控。 2.2异常情况应反复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二次回路绝缘层的损坏和老化。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解决,并更换或修理。在检查绝缘电阻的过程中,了解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上的灰尘清理,避免因其他问题导致运行故障的出现。在进行继电保护的相关系统检修过程中,并不是依据定时、定期来进行检修,而是依据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近期设备的状态来进行维护,明确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是否安全,加强对设备以及系统的使用状态检测,从而科学地选择检修间隔以及具体的检修项目。只有日常管理与检修工作到位,相关条例完善,做好设备全面分析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2.3实施责任管理 维护人员责任制。机电设备的责任制管理强调设备管理工作实现精细化,全面提高设备检修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倡责任制管理,通过精心操作、认真巡回检查,从管理网络、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机电设备,逐步推进程序化,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运行经济的最大化和设备本质的安全化。管理责任制。工作人员之间应实行分工管理,每个人负责一项事务池。如任何一环都存在质量问题,找出了分管哪个环的管理者,并对工作过失予以了适当的惩罚,从而使得员工更能关注于自身的职责任务和管辖范围。而主管人员负责制则保障了煤炭开采企业内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企业生产工作的质量。 3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3.1技术人员方面 加强员工评估,加大考核力度。加强采矿、装载和运输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日常例行检查,加强机电设备例行检查和维护制度的实施和评估。考核有考核标准,即明确日常检查的内容。将表格等日常检查项目落实到日常检查员个人,并签字确认。对考核项目不到位或未签署例行检查的,给予相应处罚。煤矿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相对简单,相关人员应用继电保护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体系,如果没有完整日常管理体系,即便利用继电保护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后,工作人员对其后续工作不能正确对待,也会对整个机电设备的正常作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3.2检修与制度条例方面 3.2.1日常检查和维护的制度化 设备内部传感器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测,随后将相关数据传输至主机进行数据、检测与数据分析。相关人员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宝贵的工作经验,结合电流分析成果,对大电流煤矿机电设备中可能发生的故障给出了具体的维修对策,从而及时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并使经济损失减至最大最低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在维修中,要采取煤矿机电设备作业许可证、检修监测作业许可证等,保证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的安全,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全面检查,避免事故风险。日常检查以及维护的制度化是目前煤矿机电设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只有日常管理到位,相关条例完善,责任落实到人头,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煤炭开采企业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与维护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让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可以更加充分学习。在此基础上为技术人员创造更加宽松和自由的作业环境,让技术人员可以在更加积极的工作氛围当中,不断地对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相关技术进行创新和研发,有效的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发展。同时,只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才能在短时间内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只有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有了规定,才能减少煤矿机电设备的问题,发挥应有的效作业率,使煤矿机电设备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1]。 3.2.2维修包机制度 为大幅度提高故障诊断的精确度,设备修理技术人员可把不同实验或检测结果组合起来。比如:对故障设备内部部件的无损检查、机械性能试验、设备的断裂宏观和微观检验、硬度、机械疲劳和断裂的力学检验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对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还应重视与作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利于准确诊断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机械故障,使维修人员能够清楚地监控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质量,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运行和运输设备的可持续运行[2]。 3.2.3日常检修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矿开采产量,一些煤炭开采企业忽视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给煤矿机电设备内部故障,埋下了隐患。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必须具备坚强的社会责任感,并熟悉专业的维修技能与专业知识。 3.3创新机电设备检修模式 虽然对煤矿机电设备监管规定已经比较完善,但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了不少困难,如资金落实不到位、设备管理工作混乱等。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范围广、专业化性强。如果平时检修工作中没有严格管理,没人督促检查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也会大大降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水平。 3.3.1预防性检修技术 预防性检修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检修模式。预防性检修的要点是强化对煤矿机电设备全面检查。当煤矿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早期检查并且第一时间将故障排除,能够大幅减少故障停机时间。而预防性检修工作则包含了日常按时维护以及基于故障状态的维护。在判断设备故障的确切部位时,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检查容易检查的部位,然后检查难检查的部位,先对设备外部进行检查,然后检查内部设备。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设备故障排除,提高机电设备故障排除工作效率,保证了设备检修的质量[3]。 3.3.2故障性检修技术 之所以实施这种检修手段,一方面是由于在煤矿机电设备检查和诊断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隐患暴露出来。同时,在煤炭开采企业生产作业中,煤矿机电设备故障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后期维护方法相对经济。这种维护方法可用于对煤矿机电设备影响不大的零件或易于更换且储存了备件的零件。采用这种维护方法,会大幅度降低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然而,对于重要煤矿机电设备,如果采用这种维护手段,会加大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率,维护时间长,维护成本高,这是非常不经济的。 4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是煤炭开采企业进行开采工作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稳定性影响开采的效率和煤炭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煤炭开采企业应该时刻注意机械设备的检测,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检测措施。同时,加大对机电设备技术改造的投入,及时改造相关机电设备,为高效采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王龙 单位: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篇2 在煤矿井下开采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机电设备。由于工作面的推进,机电设备需要重新安装。因此,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效率十分重要。若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则在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不利于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1-3]。本文围绕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展开,重点探讨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 1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分析 机电设备的安装是指将设备安装在指定的位置服务于煤矿的开采,而调试就是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对设备进行试运行,测试设备的性能。图1为井下变电站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图。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其使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方面。下面将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磨损。当机电设备的安装不正确时,会导致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从而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4]。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机电设备安装不正确时,设备内部会产生不均匀分布的力,导致某些位置磨损会加剧。在设备调试时,通过将设备运行于极限状况下,可以发现设备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对缺陷的分析,可以使设备在设计缺陷范围以内稳定地工作,这有助于对设备的磨损进行有效的控制。 1.2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在正常情况下,机电设备故障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在没有进行调试的情况下,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设备安装不正确时,机电设备的磨损加剧,这会导致设备某些元件突然断裂,从而引发故障。此外,在机电设备调试时,如果没有对某些极限情况下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试,则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设备的保护装置不能动作,也可能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对于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每位煤矿工程师的重视。 1.3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 在煤矿生产中,很多机电设备属于重型设备,十分昂贵。在运行维护时,也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例如设备的一个配件可能需要几千元。通过机电设备的正确安装,可以减轻设备的内部磨损,有助于减少对设备的维护量。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有效调试,可以减轻极限情况下对一些设备元件的损坏,这也有助于降低对设备维护的需求。设备的运行维护量降低后,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节省维护所需的材料费。 2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要点分析 以上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正确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具体可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几个方面出发。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2.1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 为了保证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并形成相应的计划书和图纸,以供安装人员和调试人员参考。这是因为设备的安装过程涉及到的人员和设备较多,需要提前进行分配。而在进行调试的过程中涉及过多的调试细节内容,这些内容需要提前规划。对于不同的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内容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对采煤机进行调试时需要调试的是截齿能否按照设计切割,而在对皮带输送机进行调试时要特别注意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在形成相应的安装与调试计划书后,需要报送煤矿工程部进行审批。在审批过程中,一旦发现设计内容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则应该立即处理,以免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影响安装与调试的有效性。在过去,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计划书中的内容难以执行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进行。为此,煤矿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计划书的编写,并组织有经验的工程师对计划书进行审批。 2.2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按照煤矿制定的计划书来执行的,这就要求在现场施工时保证安装施工的精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a)按照施工设计说明书进行施工,不可随意调整设备的安装顺序和安装的位置,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应该上报煤矿工程部来决策;b)在施工完成后,应该采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对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进行测量,如果发现某个位置的安装精度低于说明书中的要求,则返工重新进行施工,同时还应该查明精度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并做好相关的记录;c)做好设备安装施工的现场管理,在施工需要较多的人员时,为了保证人员能按时按量完成安装,则应该对人员的任务量进行详细的安排,例如在安装需要协同作业时,则需要采用相同的指令形式进行作业[5]。 2.3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 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对于确保设备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该保证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效果。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按照计划说明书中的要求,对设备的每一项功能进行调试(见表1),在调试过程中,不可降指标调试。换句话说,在调试时,应该保证每个设备有充足的运行时间,在设备的性能趋于稳定后方可停止调试。b)在调试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设备的调试需要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有着充足的了解,一旦发现异常,则应该立即找出设备异常的原因。c)在调试完成后编写设备的调试报告,在报告中应该详细地记录设备调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记录设备调试的主要功能。 3结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应该对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与调试。通过分析设备安装与调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降低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三方面,应该从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计划、保证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精度和保证设备调试的执行效果三方面出发做好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希望所研究内容可以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王世杰 单位: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篇3 在煤矿生产中,需要用到众多机电设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一些机电设备需要移动位置,例如采煤机、液压支架、皮带输送机等,这就需要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和拆除。由于井下作业空间狭小且机电设备体积庞大,在安装和拆除设备时十分不便。与此同时,在安装拆除时若出现一些不当的操作,不仅会影响安装拆除的效率,还会埋下重大安全隐患[1-2]。因此,需要对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进行优化。本文围绕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重点探讨了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的措施。 1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对大量的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进行统计,发现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准备不充分、施工时间过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下面将对存在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1准备不充分 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准备不充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a)施工组织人员未能充分熟悉需要安装和拆除的设备,导致未能做好有效的规划;b)由于煤矿工作面现场情况比较复杂,设备安装和拆除存在较大的不同。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人员配置不合理、辅助运输设备选型不恰当及运输线路不合理。 1.2施工时间过长 为了保证工作面生产的高产高效,要求机电设备安装拆除时间要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拆除时间过长。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期间,综采工作面不能进行正常采煤,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所以安装拆除消耗的时间越长,则越影响生产运行成本。一般情况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3]:a)工程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由于煤炭行业属于一种工作比较艰苦的行业,技术人员流动比较大,新招聘进来的技术人员对煤矿现有机电设备的安装拆除不熟悉,导致浪费了太长的时间。b)出现了太多的突发状况。煤矿机电设备属于重型设备,在运输过程中路线选择不恰当或辅助运输设备选型不恰当,导致运输设备被卡住。 1.3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机电设备安装拆除过程中,还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对设备进行拆解时,由于一些设备部件连接处进入了灰尘或者生锈,一些技术人员图省事而暴力拆卸,这会导致设备出现损坏,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机电故障,引发安全事故。一些工人在移动电缆时,为了省事,未按照正确的方式运输,使得电缆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在使用时很容易出现漏电或短路问题,严重威胁到生产安全。此外,在进行设备运输时,由于未充分了解辅助运输设备的性能,一次性转入太多的机电设备,导致在运输时可能会发生翻车事故。 2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措施 以上分析了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考虑到安装和拆除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分别从机电设备安装工艺和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2.1机电设备安装工艺优化措施 为了避免在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上述三个严重的问题,应该对机电设备安装工艺进行优化,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4]:a)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设计。由于机电设备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安装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安装过程中的重点,例如煤矿刮板输送机放置的平整性、皮带输送机托辊的水平度(见图1)及采煤机与开切眼的平行度等。b)做好机电设备的施工组织工作。在综采工作面安装机电设备时,需要大量的工人,由于人员流动比较大,施工队伍中存在大量的新手,而新手对施工的熟练度较低。为此,在关键的工序中应该分配一些技术操作熟练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对工人进行合理的调度。c)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安装中存在大量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应该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后立即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则立即整改。此外,在对一些液压机电设备进行安装时,要特别注意液压接口处的清洁情况。例如:在连接液压支架的输油管路时,接口处粘有大量的煤尘,不仅会导致接口处连接存在问题,还会导致输油管路存在一定的堵塞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采用专用的防尘抹布清理接口处的煤尘和机油。 2.2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优化措施 在综采工作面进行机电设备拆除时,关键要做好机电设备的拆解工作和运输工作。在以往的机电设备拆除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全而存在多种问题。为此,需要对机电设备的拆除工艺进行优化,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5]:a)改善照明条件。过去,机电设备拆解时多使用局部照明灯,看不清要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为此,需要使用更多的照明灯,使工人拆解时能看清设备全貌,从而便于实现对设备的快速拆解。b)规范设备的拆解方式。对不同的机电设备执行不同的标准,严禁暴力拆解。由于一些设备使用时间较长,有的螺栓已经生锈或进入大量煤尘,拆解起来十分不便。针对这种情况,不能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拆解,应该先使用专用的清洗剂清洗。在对一些精密的设备进行拆解时,要轻拿轻放。c)使用无轨胶轮车(见图2)运输设备。过去,在拆除煤矿机电设备时使用有轨平板车进行运输,不但运输的时间长,而且不便于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轨胶轮车技术已经日益成熟,非常适合用于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运输中。d)优化设备的拆解顺序。在综采工作面搬家时,需要拆解的设备比较多,应该根据对井下机电设备的安装能力选择合理的机电设备拆解顺序。若拆解的顺序不当,则会导致拆解的设备无处堆放。3结语在煤矿生产中,由于工作面的位置发生变化,需要对井下机电设备进行频繁的安装和拆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拆除工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准备不充分、施工时间过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非常不利于煤矿开采的高产高效。考虑到安装和拆除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从机电设备安装工艺和机电设备拆除工艺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时,应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设计和机电设备的施工组织工作;在进行机电设备拆除时,应该规范设备的拆解方式和使用无轨胶轮车运输设备。希望所研究内容可以为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成锐.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1(15):155-156. [2]卫星.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14):93-94. [3]任宏伟.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探讨[J].石化技术,2019,26(9):358. [4]祝鹏远.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7):193. [5]张晓峰.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拆除工艺优化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9,48(8):76-77. 作者:秦楠 单位:晋能控股煤业集团 白洞矿业大同有限公司
本科课程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考核 1考核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综合对比国内外医学教育考核上的差别,国外考核形式有:理论考试、论文报告、讲座及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并且其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有完善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考核形式单一化,基本上以理论考试为主,即采用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决定学生一门课程的最后成绩。而这些仅仅检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效果。应该说这种考核形式制约了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求欲望,对医学生整体的素质—即整合与逻辑推理医学相关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没有进行很好的检测和评估。这导致一些医学本科生虽然笔试考试优秀,但是其医学知识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同行业间团队合作以及与病患交流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同时,医学院校的考核在医事法律法规及医德方面缺少测评,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所应缺乏的。故临床本科医学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从以下2点进行思考。 1.1正确的考核观念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的出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这便是医学院校培养的目的。作为新医学模式人才的应全面掌握医学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仅仅是满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医学探讨和创新精神的建立。正确考核观念的树立不仅仅是针对医学生,同时更包括相关教师与教学管理机构。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确切的说为“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考核的目的在于不仅仅在于得到一门科目考试的成绩,而是对这门独特专业能力的考核。而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们则应考虑得更多,应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完善教学体制,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们明白考核不仅是对知识的考试,更是对能力、素质和道德的检测,建立与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核模式。只有当医学院校的全体师生树立了正确的考核观念,才能发挥课程考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2系统的考核方式近年来,我国各医学院校对课程考核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譬如:考教分离、建立试题库,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综合专业理论考核设计,取代单科分时段笔试考核。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工作,考核中增加临床病例讨论,辅助检查分析的考核。不同的课程考核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均为“一张考卷”、“一个分数”的区别。对课程的考核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应多次、多人、多方式考核。将日常课堂与见习表现纳入考核选项,并注重课程学习过程中自我评价。综合性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才能将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应在完善各学科课程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在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里,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并应加大临床能力训练,以全方面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决策能力。同时,将医事法律法规及医德方面的测评分别融于这其中,这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基础综合考核评价,以评估与检测是否熟练掌握临床相关基础知识以便进入临床专业科成的学习;第二阶段、而在三、四年级临床专业相关课程结束是对所学临床知识及见习经历进行综合性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第三阶段,即临床实习阶段,最后在毕业前进行毕业考核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全方面掌握了现阶段的所有临床知识、并融会贯通且运用自如在临床工作中。形成一个“基础知识考核—临床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三阶段的完整考核评价体系,全体师生根据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做出相应地调整。最后,建立完备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布鲁姆教育理论”中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2小结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核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得到广泛的重视。考核在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促进医学生们对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措施和趋势的认识和学习,并且提高医学生应对迅速变化医疗卫生环境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拥有较高人文素养与临床技能的全方面合格临床医生。同时,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医学院校需要不断的探索并完善教育考核体系,以满足医学事业的需求,培养更优秀的21世纪医学人才。 作者:吕祥威徐彤彤余帆单位: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本科课程论文:高师体育本科课程改革思考 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我国南北15省24所体育院系主管全面工作和主管教学工作的41位中层领导的调查,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1)专家访谈法:走访了9位专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意见。2)问卷调查法:效度检验后的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2份,回收率91.3%。剔除无效问卷1份,问卷有效率97.6%;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07。 1.2.2数理统计法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究结果与分析 2.1培养目标规格分析 2.1.1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目标根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都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在师资欠缺及计划经济“统招统分”的当时,这一定位是准确的。1997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达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试行)方案”(以下简称试行方案)中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适宜到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需要而确立,这是完全正确的,除此,培养目标和以往一样定位在“中等学校”,这是值得研究的。就广东的情况说,近些年已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联系到计划外的地区小学任教,有的跨越教育战线。再次,国家已正式提出“小学教师大专化”,中等师范学校已停止招生。这样,小学为大学本科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面对如此的社会实际,笔者设计了“21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这一问卷(表1)。可见,扩大专业口径已几乎形成共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原“中等学校”基础上拓宽到“小学”,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化的需要,如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它具有动态性特征,可通过部分选修课程去实现。 2.1.2培养规格分析问卷结果反映了“专才型”已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复合要求,“通才型”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也不符合社会需要,唯“全面发展略有所长型”集前两者之长(表1),避前两者之短,既有较扎实广阔的素质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最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技能并重”答卷人数也极其显著地高于“以技术为主”和“以理论为主”。理论和技术是同一专业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宜人为地分主次,造成学生专业思想的偏差。弄清了上述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是: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本专业,教书育人,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意识和精神;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体育师资所必须的体育教育和人体学科的理论知识;3)掌握中等学校、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教学,指导课余运动队的训练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具有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指导课外及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5)掌握一种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6)具有健全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 2.2专业课程结构及其特点分析 2.2.1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 2.2.1.1把好必修课程关,增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灵活性不够的现象。即使“试行方案”中必修课与限选课、任选课之比也只是7:2:1。在本文的调查问卷(表2)该一问题的三种选择“7:2:1”、“6:2:2”,“5:2:3”中,专家们差异极其显著地选择后者,可见课程设置的主要倾向。居于这一认识分析一下“试行方案”的课程结构:“试行方案”把课程分成主干课、一般必修课、系列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从课程结构来看是合理的,专家们以36:3:2的极其悬殊的答卷人数比例肯定了这种课程结构。但是,“一般必修课”共13门,要求只选8~9门,所以,这一模块从实质来说不是“必修课”而是选修课;此外,列出这13门课程应被认为是较主要的课程(有些还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选修的结果必然导致4~5门课程落选,这些课程在选修课的系列中再没出现,这样,不意味着“一般必修课”中落选的这几门主要课程再也没有被选择的机会了吗?落选的假如是一些较主要的基础性的课程又将如何呢?考虑这一实际,笔者把整个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模块,把原“一般必修课”中被认为是较主要的基础性课程的“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与测量”(合并)、“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等5门课程与国家定下的9门主干课程合为一个模块列为必修课程。把体育史、体育概论以及与运动生理相邻的学科“运动生物化学”分别列入第2、第3系列限制选修课程,“健美操”、“舞蹈”、“其他球类”、“区域运动项目”等4门实践课程列入任意选修课程。此外,在任意选修中设置1至2门(共60—72学时)跨系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既保证(或说加强)了基础课程,又减少了必修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程教学时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数,尤其是增设了跨系选修的课程,保证了本专业的横向联系。按“试行方案”提供的每门课程参考学时,调整课程结构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是5.3:4.7,接近5:5的国际课程趋势。这样,各校便可不限于一个模式地发挥自己的机动灵活性,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更多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这为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加强横向联系和拓宽专业,除本专业外,应该创造条件开设辅修专业。 2.2.1.2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质量培养师资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本课程设置始终紧紧地对着这一焦点,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确保师资的质量。具体表现在: 1)如前文说的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此外,适当加大学科的比重,在本课程设置中,按“试行方案”给出的每门课程的参考学时算,学科与术科的学时比例是6.1:3.9,较合乎专家们有显著性趋向的3:2的课程选择。 2)将体育游戏和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试行方案”中增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教学存在两驾马车的现象,在竞技场上各走各的路,难以结合在一起,也很少联系中学的实际,学生毕业后到中学教学,生搬在大学时的那一套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至使体育课难以进行,严重地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高分低能”成了专业教育的通病。增设这门课程,确实是几十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不需要象每个运动项目教学一样很细致地研究每一动作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这是每一项目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的是如何联系中学的实际,模拟中学的体育教学,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身、心、群都得到正常发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把握体育教育的实质,寻求正确的办学方向,提高专业学生的组织应用能力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它与很多体育项目有着深远的渊源联系,既容易互相结合,又容易转化,既容易开展教学,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体育游戏与教材教法合并成一门课程”的专家问卷(表2)中,可以预见,这两门课程合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联系中小学的实际,探讨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发展方向必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3)将“健康教育”确定为必修课程,对比“试行方案”将之作为“供选择的必修课程”更能体现其地位,更能适应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将改为“体育与健康”的发展需要。 4)课程设计中,实践课程除参考“试行方案”给出的课程外,还增设“其它运动”等一些内容,意在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尽可能多地挖掘各种各样的体育方法和手段,以竞技及非竞技的内容共同组成实践教材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和体育活动的大众化程度,实现体育的竞技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等的多重目标。此外,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教育。所有这些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等互相结合,将有效地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 2.2.2加强专项选修、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赞不赞成开设一主一副的专项选修的问卷中,“不赞成”者居多数,并且与“赞成”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采取问卷择优法,在课程设置第一系列限制选修(专项选修)中我去掉了“试行方案“中的副项选修,规定每人只限选一项,将原来副项的60学时增加在这一选项上,共280学时。取消副项选修实质上是加强了专项选修。因为副项选修只60学时,要在已经学过的几个主要项目中重新选择一项作副修,等于炒冷饭,不能如愿地提高副项的技能。但是,如果将副项的时间集中在一个项目选修上,效力将大大地提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原因是:学生入学录取文化分数线逐年提高,部分学生是临时从其他理科转考体育的,体育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总教学时数的压缩,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有不牢固的现象。集中一个专项的学习,既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项的水平,培养专项的兴趣,又能通过专项的基础强化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有利于“全面发展略有所长”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现,有利于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长远的观点看,也有利于体育的社会化。 2.2.3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和各门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互相交叉、渗透,学科课程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多,专业课程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呢?有的国家采取增设课程的办法,我国也曾用同样的办法,结果课程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现象引起教育界的普遍不满。其实,增设课程是必要的,它反映了课程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单靠增设课程去适应科技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专业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本文通过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以及对选修课程的合理选择,实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去解决上述的这些矛盾。所谓“课程综合化”即是把两门以上的相近课程加工、整理、综合成一门课程。如本文中把“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合并成“体育统计与测量”,“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合并成“体育游戏及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必修课程这样的综合(或说整合)笔者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选修课程时数的增加,必修课程时数相对减少,必修课程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分科越来越来细,都为顾全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增设必修课程,显然是很不适宜的(我国这种现象不能说是没有的),不但不能增设,还须把相邻或同类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使必修课程成为复盖面广,内容精,没有交叉重复而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这样,既可服从于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可保存一些必要的基础课程不至于因学时不足而被排除,更可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少而精地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课程小型化”即是把一些专业性较强以及新发展的课程简约,设置成一门耗时不多的课程。在专家问卷“你认为选修课程宜于‘小型化’或‘综合化’”中,赞同“小型化”的居多数,并且与“综合化”的差异显著。根据这一选择,在选修课程中,我多设“小型化”课程,(除专项选修外,其它每门选修课程在30学时左右)。其理由是:选修课程大多是新兴课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有的是专业的深化课程,同时也都是个性化的课程。选修课程小型化,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选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又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又能在多方面培养人才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以上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它通过选择课程的计划性、指导性、自由性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3.3教学时数及学分在课程的总时数问卷中,主张2500—2600学时者12人,主张2600—2800学时者21人,主张2900—3000学时者8人,最高与次高之比,u值是3.443,P 0.01,主张2600—2800学时者极其显著地高于另两者。总学时定于2600—2800学时为宜。除去公共课,专业课时数2000学时左右,按必修课占53%,选修课占47%的比例分配(见课程结构图)。至于学分制的问题,“学年学分制”和“全学分制”的专家问卷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宜由“学年学分制”向“全学分制”逐步过渡。 3.4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时间短,与外国有较大的差距,在专家的问卷中,主张4—6周者5人,主张6—8周者15人,主张8—10周21人,最高与次高者比较,u比值是2.085,P 0.05,主张8—10周的人数多,并且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教育实习的时间在8—10周为宜。时间可分散,形式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在“学生的毕业论文应停课进行”的专家问卷中,“赞成”者15人,“反对”者26人,u比值是3.794,P 0.01,“反对”者极其显著地多于“赞成”者。毕业论文宜于课间进行。理由一,教学的安排可相对宽松,能较合理地分布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时间;理由二,可超前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4结论 1)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中等学校和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规格应该是思想品德好,理论与技能并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略有所长,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及健康教育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才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多,计划性强,选修课程少,灵活性不够,,按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应在把好必修课程关,保证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的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及时数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师范性,确保师资的质量。 3)适当加大专项选修的教学时数,在提高学生专项水平的同时,通过专项强化他们其它实践课程的技能,树立他们牢固的专业思想。 4)必修课程综合化,选修课程小型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5)课程总学时数宜在2600—2800学时之间;应由学年学分制逐步向全学分制过渡。 6)学生教育实习可校内校外互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分阶段进行,时间在8—10周为宜;毕业论文应提早在课间进行。 本科课程论文:本科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1高师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1.1幼儿园教师专业要求出台新标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新的专业标准文件对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作出相应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师专业要求。 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 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学段层次的多样化特点,还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等新的培养模式。生源的增加势必加大师范院校的办学压力,将会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重新调整课程体系,是每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需要从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把握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还应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更应立足于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2.1依据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首先关注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政策的角度把握新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除此之外,还包括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设计各类专业课程的开设。 2.2依据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儿童相关的各种产业也相继兴起。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选择也相应增多,如早教机构咨询、儿童产品开发,儿童传媒与图书策划等行业都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新热点,不同的职业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因此,在本科课程的种类和结构上应体现学生新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 2.3依据本地、本校特色进行专门设计 本科学前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院校自身情况,发挥院校办学优势,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更具开放性和特色性的课程体系。 3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结合上述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应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课程因其特点和职能不同,在结构和编排上又各有侧重。 3.1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专业知识层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具备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基于此,通识教育类课程应使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3.2专业教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通过开设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形成学前教育学科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体系,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基本研究问题、学科特征以及学科研究范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专业教育选修类课程,是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开设的能够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新的专业学习方向的课程。例如,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中外学前教育热点透视等。 3.3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遵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依据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开设一系列课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保教实践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教师教育类课程可包含师德修养模块、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以及幼儿专业教师技能模块三大模块,高度迎合了专业标准中“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师德修养模块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通过理论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各领域教育的基本学科理念和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策略和实操性技巧,有能力以专业的意识与行为开展较高水平的保教工作。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模块则强调“学以致用”,不仅着重于帮助学生习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如何将专业技能科学地、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保教工作中。 3.4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安排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征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以“全程化实践实效性提升”为实践环节组织原则,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实习及实训质量。1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实践平台。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体保教情境的观摩与训练。通过加大教育见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与更多优质示范性园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见实习平台。其次,广泛开展与少儿图书馆、电视台、早教机构、少年宫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在多种多样化的活动中开阔眼界,检视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2加大“校园”互动,实施“双导师制”。通过加大入园见习的力度,利用优质园所特有的的园所文化和保教理念给予学生专业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启示。实行“双导师制”,聘任优秀的幼儿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法等进行全程指导。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师丰富的保教经验和名师风范引领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学生在学校和幼儿园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见证或检验于实践情境中;结合教师的理论引领和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引领,从学习情境到工作情境中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课内实践结合入园见习,加强实践针对性。为巩固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将教育教学原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相对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应加强课内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展示、录像观摩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内提高对相应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根据每学期开设的相应理论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园见习,如开设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卫生学可组织学生入园观察幼儿身心的特点和教师的保教行为。每学期的见习目的各有侧重,力图帮助学生获取能够在理论与实践间融会贯通的能力。4技能课程对接专项实训,提升专业技能实用性。专业技能的获得,最终指向保教行为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根据保教工作的具体要求分为多种类型。在学生获取基本的音乐、美术和语言类专业素养的同时,结合当前幼儿教师保教能力的最新要求,对本科学生开展当前就业市场上稀缺的学前教育人才所应具备的专项技能实训,如奥尔夫音乐、蒙氏教学法、儿童戏剧、感统训练等。通过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资源,发展学生必备的专项技能。5创新素质拓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符合幼儿教师具有“多能一专”的综合素质的标准,在实践环节还应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目前对幼儿教师推荐考取的育婴师、营养师等证书培训。其次,创设多种职业情境,帮助学生拓展就业平台。如主持与演讲、玩教具开发、儿童产品设计与开发,幼儿图书、杂志编辑等。 作者:段媛媛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酒店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一、酒店管理人才KSAs需求研究概述 新的研究表明,不仅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而且财务管理能力也逐渐成为必要技能。Kay与Moncarz在2004年为酒店业管理者所需KSAs建模,包含了4大方面: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相关技能。综合KSAs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归纳成功酒店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KSAs包含以下6方面: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高等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酒店管理人才KSAs研究结果无疑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了思路。西方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培养学生技能。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典范,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 二、以KSAs为导向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设置的特点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享誉全球,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而且重要的是自1893年创立一百多年来,它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成效突出,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洛桑模式”的成功体现在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育模式的诸多方面。然而就本科课程设置方面而言,洞悉酒店业市场需求,并且能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则是它最明显的特色,是它保持教学一直领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一贯做法。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更新的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占比高、力度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本科课程当中,与酒店管理人才KSAs六大方面相关的课程共有28门,课时共计845学时,128学分,占总学分的74.4%。其中财务管理方面涉及6门课程,共计175学时,22.5学分;市场营销方面涉及7门课程,共计250学时,35学分;信息技术方面涉及2门课程,60学时,7学分;人力资源方面涉及2门课程,45学时,6学分;领导力方面涉及6门课程,245学时,36.5学分;人际关系能力方面5门课程,150学时,21学分。不管是在学时,还是在学分占比上,酒店管理人才KSAs相关课程都较高,几乎每一学期都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与领导力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 课程安排循序渐进,具有连贯性。洛桑酒店管理学院KSAs相关的六类课程贯穿于大学三年,形成由浅到深的“知识链”。以市场营销类为例,课程从最基础的“营销基础”、“酒店业营销实操”到中级的“市场营销与收入管理”、“服务营销与管理”,再到高级的“市场表现”、“数字营销”、“营销情报”,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三,课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学三年里学生对于酒店业营销相关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国国内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则是突出厚基础,不仅“课程群”的设置相对偏少,而且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由浅入深的连续性。课程与行业现状紧密联系,实操性与针对性较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紧紧围绕现代酒店管理人才KSAs所需,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操性与针对性。把所需掌握的KSAs具体化,例如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识读与分析财务报表,如何实操酒店业营销手段,如何制作电子表格,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如何维护人际关系等等,课程上所学的内容在随后的实习和实践中都可以运用。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针对酒店餐饮与住宿部门的不同,学校专门设置了单独的两门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在特定背景下与顾客的交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类似这样的课程,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则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突出时代性与创新性,如“数字营销”课程,培养学生在新兴媒体平台上进行酒店营销的能力。与其相比,国内高等院校宏观性概括性的课程较多,针对性具体性的课程较少;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是少之又少。课程与实习搭配得当。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结构与实习安排搭配有序。学院规定,从新生入学开始,每学完一个门类课程,就要进行6个月的实习。在课程安排上,实习之前的课程也是以实操性课程为主,如“营销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职场行为表现”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攻克实习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并让学生在实习中去体会加深;在学生拥有了实习经验之后,总结归纳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课程便提升了高度与理论性,如“营销情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与财务指标”等。尤其在大三时,课程重点放在了领导力的培养上,设置如“战略管理”、“酒店发展战略”、“创业与风险管理”、“创新管理”等课程。相比,我国国内有些院校的酒店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不少管理课程安排在学生酒店实习之前。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经历,很难对管理学的内容有深入理解,更无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显著。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除了技术性课程以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对于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非常重视。仅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设置了5门课程,从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与能力。 在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课程大都安排在大三,大三的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酒店实习经验,所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与应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结合每个人各自的欠缺有针对性的提升。与之相对的,目前我国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还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强调以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技能,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还有很大距离,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力度还有待提高。总体来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本科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培养优秀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密切关注酒店业的发展进程,把行业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KSAs)消化在每类课程当中,成为便于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操性、时代性,循序渐进,课程设置不仅注重“硬”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软”的实力能力的培养。而且,学校还把了解酒店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研究酒店管理人才实际KSAs需求、洞悉人才市场倾向作为培养酒店业管理人才的前提与方向;把顺应市场需求与时代需求,及时更新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这就保证了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了与时代要求相符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我国高等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起步晚,课程设置上一向重学问轻技能,应用性和实践性不强,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KSAs特色尤其是洛桑模式无疑给我们改进调整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阿荣娜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创新本科课程体系 加强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渗透,突破课程分割和重复的弊端,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平台(1)建立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平台和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以基础课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一批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面大、涉及面宽的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我校公共基础课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6项,标志着我校在基础课改革探索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5]。(2)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建设,鼓励学生文理渗透、学科交叉。(3)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通识系列课程建设,加大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选修课设置上注重“深、新、广”的特点,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 增设探索性实验学校制定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规划,设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专项经费,先后分5批共投入515.5万元,用于资助各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学校把经两年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固化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探索性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实行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建立方案的能力[6-8]。 引入研究性学习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及时将本学科的新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实验新技术等编入课堂教学,将研究实践融入教学过程。追踪学术前沿,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最前卫的观点、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走向科研领域。二是引入研究性学习。根据条件,教师把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或探索的实际问题,将科研课题有选择性地分解出研究项目,拟订研究性实验项目,交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完成。既可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又可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9,10]。 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学校新建面积为20000m2的基础实验大楼,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按学科大类进行实验室整合,将原来分散在各学院的11个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和实验人员进行重组与优化,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校17个学院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每个学院要做好院级实验公共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对现有实验室调整、重组,按学科大类划分,打破各种界限,建设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和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共用、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学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着力抓好以下工作:(1)实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中心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和共用平台。(2)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同时,创建新的实验课程和“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3)设立各类创新实验室、跨专业模拟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室,将本中心共用性强的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有偿服务。学校为创新室购置一定数量的技术先进的仪器,并建立网上预约系统,实行开放式管理。如工程学院的创新开放实验平台年平均容纳创新活动学生1000多人、创新实践20000多人时。经过建设,校、院级实验中心已有4个被评为广东省教学重点实验室、11个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投入5000多万元兴建校园网和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加强网络视频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育信息资源共用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校级实训中心学校投入1亿多元对教学基地设施进行扩建和改造,并成立教学科研基地管理处,对教学科研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统一调配资源。为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需求,学校还分别建立了农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训练中心等3个校级实训中心,供全校有关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学校建成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11]。学校建立“引进、培养、扶优、激励”的教师培养管理体制,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2)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并重,制订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千百十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配套政策;(3)优秀青年教师评优工程,提高进入门槛,确保人才质量;(4)优秀教师培养工程,从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到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重点资助培养,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50名3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5)聘企业兼职导师队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指导;(6)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教学团队,组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目前已评出校级教学团队18个,其中3个获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7)实施“实验人员首席制”,吸引高水平教师管理实验室和讲授实验课程,并将实验技术骨干纳入学校教师科研队伍中的“千百十工程”管理,促进优秀学科骨干成长[12]。 构建产学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3,14]。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以上的校外现代化产业教育基地,并在校外基地建设中特别注重学校与企业兴办多学科产学研联合体。建立起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和由企业、学校、行业共同参与、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我校已建有6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承担39个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32个。基地以现代产业的教学为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平台。如学校与广东某食品集团开展了包括禽畜育种、疾病防控、新兽药创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有机肥料、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等多领域的整体合作。参与合作的有动医、动科、园艺、资环、信息、经济管理等学院。除聘请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外,相关学院派驻该集团的教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将现代化、前沿化的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研发平台,开展全真式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素质培养、技能训练、能力实践、岗位体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大型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培养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准确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产学研合作开创的模式,已成为我校学科建设和办学的重要特色。 结合专业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各类创新竞赛和实验技能竞赛,学生设计的题目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打造多个品牌活动,并吸引了我省多所高校的学生组队参加。近三年来,参加科技节系列活动的学生达到3.6万多人次。近年来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2000多项,学生公开发表源自创新项目的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部分论文刊登在权威刊物或被SCI收录。如桂顺华、杨韬同学在影响因子为3.39的SCI期刊“AnnalsofBotany”;林学院2005级学生巫盈盈的论文《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园林》(中文版)2009年第8期上发表[15]。 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加强了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实施了有效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并选派高水平教师作指导,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优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专长生、特长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在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和竞赛中屡创佳绩。2006~2011年,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广东省金奖8项、银奖11项、铜奖8项,获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广东省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9项,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尽管逐年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我校本科生的就业率却逐年提高,近年来本科生就业落实率在95%以上,部分专业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作者:郑茵罗学柳郑金悦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设备处 本科课程论文: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分析,构建了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并针对诸多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工商管理 目前我国每年有近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近几年人才市场的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所以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高校的发展。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涵盖了管理学、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及法律等多门学科,大多实践性非常强,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实践和实训活动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专业多,实践教学的组织环节复杂。如何打破传统单纯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是摆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独立体系,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现有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学校的教学奖励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奖励薄弱。重视对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而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如此的教学管理导向,形成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术科研、忽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观念。 2.校内软硬件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但目前由于各高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践教学很多采取合并、裁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 3.校外实训基地匮乏,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当前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使得高校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即使是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未能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4.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类工商企业缺乏真正的认识,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少真正的专业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 5.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滞后,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科学权威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太轻,与实践教学的地位不相称。公务员之家 二、改进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应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着力点放在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强化教学条件支撑体系等方面。 2.改善硬、软件环境,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经费的数量,全面规范校内实验室建设,出台有关标准,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出色人才,打破系部界限,实现实验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各种实验设施,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实验室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给学生进行讲解,现身说法。 3.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与技术优势,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运行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实践指导,也便于实践企业接受与指导学生的工作上积累经验。 4.培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5.科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的特点,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强化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高等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本科课程论文: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实验研究 摘要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染敏电池)是近年来科研热点之一。针对本科课程设计而开设的染敏电池实验,有助于将高年级本科生推向学科前沿。然而,在实际科研中,染敏电池实验具有工作电极制备步骤繁多、染料成本高昂和电池I-V性能测试设备昂贵等缺点,并不适合于本科课程设计之用。本文分析了简化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和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的可行性,设计了适用于本科生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关键词 课程设计;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可行性;设计 自1991年瑞士科学家Grätzel发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染敏电池)能量转化效率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工作以来,染敏电池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对电池高效率的追求决定了其制备过程复杂,原材料成本高昂;对电池性能的准确测试则决定了相关测试设备价格不菲。染敏电池制备和性能测试的高门槛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大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参考部分科研文章中使用的染敏电池制备和测试方法,结合笔者在染敏电池科研中的体会,分析了简化染敏电池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和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的可行性,设计了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1 科研工作中染敏电池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1.1 染敏电池工作电极制备 科研工作中,为获得高效率的染敏电池,典型的工作电极制备步骤为:1)以异丙醇钛为前躯体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二氧化钛胶体溶液;2)对生成的胶体溶液在250℃进行水热处理,保温12h,得到尺度为20~30nm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混合物;3)强力超声以分散混合物中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4)通过旋转蒸发和离心分离,除去混合物中的酸和水分;5)将混合物和松油醇、乙基纤维素乙醇溶液充分混合,强力分散,低温下旋转蒸发除去乙醇,得到TiO2醇体系浆料;6)将所得TiO2醇体系浆料通过丝网印刷成膜,退火烧结,得到TiO2多孔膜工作电极。 可以看出,上述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中,TiO2醇体系浆料制备占据了整个工作电极制备的绝大部分工作量,并且制备工艺复杂,实验条件难以控制,大大超出一般大学实验教学难度,因此,TiO2醇体系浆料制备方法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1.2 染敏电池工作电极的敏化 将制备的TiO2工作电极多孔膜在染料溶液中浸泡24小时(即敏化TiO2工作电极),使之充分的吸附染料。迄今为止,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获得高能量转化效率(效率大于10%)的主要有N3、N719、black dye 和Z910等几种染料。然而,这些染料均价格不菲。以N3和N719染料为例,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大约8 000元/g和 10 000元/g,如此昂贵的价格决定了这些染料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1.3 染敏电池I-V性能的测试 将敏化后的工作电极滴上电解液,与铂对电极集成,即可进行电池I-V性能测试。在科研工作中,为准确测试电池I-V性能,最常使用Newport公司的Oriel太阳光模拟器,该太阳光模拟器的售价大约在15~20万人民币,加上配套的电流电压源表如Keisley2400、样品台和样品夹具,整个I-V测试系统大约在20万人民币左右。测试设备如此昂贵决定其不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2 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针对上述科研工作中染敏电池制备和测试的三大高门槛,本文借鉴文献中电池制备和测试一些简易方法,以期降低门槛,使染敏电池实验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 2.1 P25水体系浆料制备和成膜 将商业化生产的TiO2纳米粒子-P25纳米粉末(德国Degussa生产,含70%锐钛矿相和30%金红石相TiO2纳米粒子)和聚乙二醇(PEG,20 000)和水混合,混合比例为10g P25:6 PEG:12g water。将混合物在玛瑙研钵中研磨半小时,即制成P25水体系浆料。相对于科研用TiO2醇体系浆料的制备,P25水体系浆料制备相当简单,而且原材料便宜,如P25纳米粉末每千克售价只有400元。 对制成的P25水体系浆料,使用匀胶机以旋涂方式在FTO玻璃(SnO2:F)成膜。退火烧结,得到P25多孔膜工作电极。 2.2 使用天然染料敏化工作电极 与前文中所提到的科研中常用的几种人工合成高效染料如N3、N719、black dye 和Z910相比,天然染料具有成本低廉、提取设备简单可方便快捷获得等优点,其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一般在1%~3%左右。染敏电池实验中,常用于敏化工作电极的天然染料有叶绿素、花青苷、甘蓝色素和桑椹色素等[1]。天然染料一般采用化学萃取方法获得[2],具体如下:选取颜色较深的新鲜树叶、花及果实为原料, 洗净晾干后捣碎,用丙酮浸泡2~3d。待大量色素被萃取至原料明显褪色,过滤萃取液即得所需染料。将TiO2 工作电极浸入染料中,在密闭避光条件下浸泡24 h,即获得敏化后的工作电极。 2.3 在室外太阳光下进行I-V测试 图1染敏电池的I-V性能粗略测试示意图 在敏化后的工作电极表面滴上电解液,与铂对电极集成(可购买商品化的标准电解液和铂对电极),即构成一个染敏电池。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可在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明媚的天气于室外进行,时间在上午11点左右。测试时太阳光垂直入射电池表面。按图1所示电路,通过改变可调电阻值,逐点测量染敏电池的电流和电压输出值,即获得电池的I-V特性曲线[2]。 3 结论 针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设计而开设的染敏电池实验,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付诸实践,更有助于将高年级本科生推向学科前沿。本文探讨了简化工作电极制备过程、使用天然染料以及粗略测试电池I-V性能等3方面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在科研工作中均被证明是可行的。因此,本文设计了适用于本科课程设计的染敏电池实验。 本科课程论文:个体差异评价在武警本科课程“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在本科课程“C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实施个体差异评价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个体差异;C程序设计;教学 教育评价中,个体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总体中的各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一个个体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1],可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学习发展情况和学习优势及劣势,有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本科学员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军地升学形式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同一个班级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为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阅、问卷调查、阶段考试多种方法采集学习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评价数据,利用个体差异评价方法,为每一名学员建立坐标系,分析某一时间点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水平变化以及在整体中的相对学习水平。由此掌握每名学员课程学习情况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调整,指导学员把握自身特点,认清学习重点,巧用学习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 1分析课程知识架构,多种方法提取评价数据 课程的知识架构分析是提取学习过程评价数据的基础。首先,从课程知识点构成角度分析,《C程序设计(谭浩强 第三版)》共13章83节153个知识点、64个重点或难点。这些章、节、点及之间的联系,构成了详细的课程知识网络图。评价学员学习水平主要是分析学员对整个知识网络图的掌握程度。其次,从教学内容特点分析,课程内容可划分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三种基本设计结构、复杂数据结构及应用三部分,教学中可针对这三部分进行评价小结。再次,从课程教学过程角度分析,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分为新授课和综合应用两个阶段。新授课阶段是先从知识点入手,逐一掌握每一节、每一章的内容,同时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对C语言语法的评价;综合应用阶段要求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综合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程序设计能力的评价。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踪学员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发展变化,笔者从课堂提问、作业情况、调查问卷、阶段测验四个方面入手,量化评价数据。课堂提问主要通过概念复述、算法描述、模拟程序运行求结果等形式检查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检验其分析、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作业分为读程序写注释、程序修改、程序填空、应用编程四类。通过模仿经典编程方法、排除语法或算法错误、补充程序语句、编写功能函数评价学员的学习水平。问卷调查,能够直接获得学员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在本课程三部分内容的小结处安排阶段测试,在课程结束后安排综合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细致的学习近况量化结果。 在设计提问问题、布置作业、设计调查问卷或阶段测试试卷时,关键是要科学合理的出题,便于提取有价值的评价数据。一要考虑知识点的覆盖情况,每一知识点都能在题目中有所体现,并应突出对重点难点的考查。二要分析知识点的特点,确定题目类型。例如,需要准确记忆的规则类知识点,可使用选择题型,设计易混淆的选择项,用于考查学员的辨别能力;对需要逻辑推导的算法类知识点,可使用填空题型,让学员通过阅读程序的上下文,归纳、推导、总结,得出答案。三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查,增强学员的应变能力。例如,既可以给出程序,要求回答输出结果;又可以给出输出结果,要求完成程序语句。 2统计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 统计知识点掌握情况,就是以采集的评价数据为基础,对照课程知识架构,建立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进行量化分析。由此得出学员个体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 2.1建立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 首先,将课程知识点按照章-节-点的顺序进行编号。将每名学员每一评价题目得分详细情况,以表格形式列出。然后,将每一题目对应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用章-节-点编号进行标注。最后,以知识点为横轴,得分率为纵轴,合并统计每一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并用图表展现出来。得分率低的知识点就是学员学习的薄弱环节。 2.2剖析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由于“C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造成学习薄弱环节的原因有较大差异。教员应及时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弥补学员在学习上的不足。 学习初期,基础知识详细规则的得分率较低,是学习的薄弱环节。例如,与学员以前学过的数学规则不一致的内容;数据类型转换、整除、取余等;规则繁杂的内容;输入输出语句格式;新的表达方式;C语言上下文结构。这些新鲜、细碎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熟练掌握。此时,反复记忆、知识点重现是打牢基础的有效方法。当然,随着以后的学习这些知识点会经常用到,也会促进内容的熟练掌握。 学习中期,逻辑分析及语句表达是学习的薄弱环节。将一个用自然语言描述的问题用自然语言进行解答比较容易,但是用编程语言描述、分析、解决问题是对逻辑分析能力的较高要求,学员对此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此阶段不仅要让学员反复熟悉三种基本结构的用法,还应该让学员多读程序写注释,了解例程的算法思路;多画N-S图,找出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和表达规律;多上机实验,通过编程排错发现逻辑和语法错误,加深印象。 学习后期,构造类型、指针、文件的概念、应用范围、使用规则是学习的薄弱环节。这一部分是C程序设计应用的核心内容。此阶段的学习要善于寻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把数组和指针在地址访问层面上去理解,有利于寻找解题突破口。另外,比较记忆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可以指向数组的指针与指针数组、返回指针值的函数与通过指针引用函数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对比特点及使用方法。 3描绘学习水平变化曲线,把握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水平发展情况是在学习过程的不同时间点,以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为基础,探讨学员个体学习水平的发展变化以及教学方法调整的有效性,寻求学员在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2],从记忆语法语句到具备自主编程能力,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3.1绘制学习水平变化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平均得分为纵轴,绘出学员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得分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出学习水平变化曲线。由于学习程序设计过程是首先学会语句的固定语法格式,然后学会将语法正确的语句按照算法思想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运行出正确结果。因此,从学习水平变化曲线上可以反映出学员从语法到算法这一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变化。 3.2根据学习能力发展规律,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根据学习水平变化曲线分析发现,通过薄弱环节的剖析及教学方法的调整,学员的整体学习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学员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记忆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差异明显。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始终较高,说明学员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均较强。这类学员学习态度认真,基础扎实,掌握知识灵活,善于发现问题,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教员应多鼓励这类学员自主学习,并加大学习难度。 第二类,学员前期语法阶段学习水平较高,后期算法学习阶段水平较低,说明学员的记忆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这类学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死板。只看到独立的细枝末节,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员应经常提醒学员自己绘制知识网络图,熟读经典程序,总结编程规律,遇到应用题可以先套用某类解决方法,再写出自己的答案。 第三类,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始终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部分部队生知识面窄,底子薄,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接受新知识较慢,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教员应及时指导其重新查阅课本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相关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也有个别学员学习态度不认真,教员可以通过谈心、上课反复提问等方式,促进其端正学习态度。 4研究相对学习水平,利用整体氛围带动个体发展 相对学习水平是指学员个体学习水平在整体学习水平中的相对位置,通过相对学习水平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学习环境的哪些方面能够深刻影响个体学习水平。在教学实施中以此为指导,创设积极的环境条件,正面影响学员的学习。 4.1用平均值和偏差研究相对学习水平 平均成绩可以反映学员整体学习水平的高低。偏差是指学员个体成绩减学员整体平均成绩的值,用于表示个体与总体平均成绩的差异情况[3]。若偏差小于0,则说明学习水平在平均成绩之下,此值越小说明学员相对学习水平越低,在整体中处于下游水平;若偏差大于0,则说明学习水平在平均成绩之上,此值越大说明学员相对学习水平越高,在整体中处于上游水平。 4.2营造良好的整体学习氛围,促进个体发展 学员个体学习水平深受学员队整体学习氛围的影响。根据学员的整体平均成绩和个体成绩偏差,归纳出学员整体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创设有利于个体学习水平发展的学习环境,带动个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新授课阶段,由于C程序设计入门较难,整体平均成绩较低,学员个体成绩偏差分布集中,分化不明显。此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贯彻赏识教育观念,抓三种典型激励学员进步:抓学习成绩好的典型;抓学习刻苦的典型;抓学习进步快的典型。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可以给学员适当的压力,激发学员的学习潜能。 综合应用阶段,基本掌握程序设计规律后,整体平均成绩稳步提高,但学员个体成绩偏差分布发散,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部队生和地方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此时应及时成立学习小组。因为虽然学员的学习能力不同,但都是首次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基本处于相同的课程知识储备高度进行的,更能理解彼此的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学员的相对学习水平值可以将学员大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学习水平档次。然后从这三个档次中分别抽取学员,组成脾气相投、合作愉快的学习互助小组。另外,还可以进行宿舍调整和课堂座位调整,使学员处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环境之中。 本科课程论文: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实施的行动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对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中利用合作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机组合和使用正式合作小组和非正式合作小组学习的策略,并得出在理论学习、实践、讨论、作业展示和评价等环节进行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本科教学;合作性学习;正式合作小组;非正式合作小组;行动研究 开放教育是教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成人教育教学形式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教育,中央电大的试点项目对推动开放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应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 1) 开放教育本科课程教学有教学内容量大,教学时间少,因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传播量(即信息密度)非常大的特点。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转移给学生,学生被看成空置的容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 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点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而是根据工业组织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3)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按考试分数将学生分等级,并以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或是否得到继续深造为学生分类的标准。 开放教育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怎么学”这个环节,学生尤其需要教师对其加强引导和帮助,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开放教育本科的学生多为在职成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以团队为基础的、协作性组织结构的现代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教学现状进行改变。为了尝试改变,近年来笔者利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行动研究。 1 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才能,如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构筑知识、发展知识、转变知识、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团队性的,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会产生更多的人际交往,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知识的构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更能让他们对艰苦而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保持热情。合作学习的共同努力成就、积极人际关系和健康学习心态使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 1.1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要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要遵守以下的基本要素。 (1) 积极的相互依赖 学生需要相互合作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给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估方式,平均分配材料和分派不同的任务来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 (2) 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 学生们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促进相互间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完成。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应该形成的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成员可以将知识解释、讲述给其他小组成员听,同时也接受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指导。这需要有一定规则和激励机制的支持,它不会自然产生也不会完全自觉自愿的进行。 (3) 个人责任制 对小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但并不忽略对个人的评价。教师用各种评估方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告知学生所在小组和所有成员,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4) 人际和小组相处的社会能力和技巧 除有规则、激励机制和评估的支持外,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人际相处方法和社会技能。教师将社交技能像学术技能一样有目的的教给学生,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取得信任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等。 (5) 小组学习过程的指导 各小组需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在确定的时间里共同学习、讨论交流、进行交互,教师和小组通过分配任务、监督过程的进行来保证合作学习过程的正常进行。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建设性意见。 1.2 合作学习小组的类型和特点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有三种:正式的合作小组、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和基层小组。 正式的合作小组是一种小组成员关系紧密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在学习活动之中有固定的组员关系。正式合作小组的持续时间较长,几个星期甚至是一学期,同时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组员之间的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并共同影响学习的最后成果。教师的工作是建立小组,教给学生必要的概念和策略,监督小组的运作,穿插性地教授合作的技巧,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并用一系列的量规评价合作学习。 非正式的合作小组是一种关系松散的、暂时的小组,它只是为一次讨论或一节课临时组成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材料上来,有利于建立学习的情绪,通常用在讲座和讲授教学中,表现为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成对讨论,两人合作记笔记、两人合作阅读、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等。教师此时主要的活动在于讲授知识内容并提供学习材料。 基层小组是由不同性别、能力、种族和文化背景等学生组成的群体,持续的时间较长,他们被当成一个学习的单位并要定时进行聚会。这种小组通常是班级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一种中间组成单位,常常以一种组织的形态而不是一种学习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对教师而言,在对某班级讲授课程前这种小组就已经存在了,课程教师对这种小组不能再进行组织或调整。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合用性小组,它与传统教学中的学习小组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根据对本科教学情况的分析,在对合作学习原理和组织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程技术系和文法系本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和“教学设计”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研究主要进行了实施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以改变当前本科课程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研究。对于基层小组的合作学习,由于涉及较长的存在周期,超过一门课程教学的时间,且其组成及指导超过一个普通课程教师的可控范围,更多属于学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因此本研究中没有涉及。 本研究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综合采用正式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培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教学设计”课程以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为主,要求学生进一步使用角色分配、个人职责、小组分工协作等方法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合用学习,并在半真实的软件开发中体验这些方法在合作工作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进行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通过课堂二人讨论、相互交流和评价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整个研究进行的过程如表2所示: 正式及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本行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采用Ebbutt的可回复性历程模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情况进行研究。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都是结合个人学习情况和小组学习情况的评价来进行的,另外教师还提供一些评价量规给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情况和效果的自评。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对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和作业的展示性评价进行。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按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同(如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主干课和专业课等)所占比例从40%~80%不等。 3 合作学习的实施 行动研究期间,每门课程的合作学习实施不断地得到分析和反省,并不断调整和修改了实施方案和方法,最后形成了各门课程教学中能有效实施的计划和具体方法。 (1)“教学设计”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教学设计”是文法系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3个学分,课内54学时,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学生通过本课程既要掌握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本课程采用正式小组与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并有的方法进行,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主要安排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上,如教学的过程方法与组织形式设计、教学的情境与活动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的重点部份(表3),让学生以正式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实践情况分析、讨论、总结和写报告等合作,从而掌握这些内容的知识和技能。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则安排在理论和原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以课堂小组讨论为主。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课程学习成绩的40%,其它为个人学习成绩,以考试形式取得。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4学分,课内72学时,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当代计 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熟练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使用、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该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基本操作方法和过程,然后提出课堂任务,学生以正式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创意和制作等合作来实践这些操作方法,最终完成课堂任务的创意与制作,从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技能。在综合实践中,小组间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两两交换任务作品互做评价,培养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完成的不仅是合作学习,还有合作工作。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80%,个人成绩为20%。见表4。 (3)“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的合作学习方案和方法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限定性选修课。4学分,课内72学时。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但对本科学生来说主要以掌握原理方法为主,对于实践达到水平的要求不高,因此非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占总教学时数的1/3,主要安排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如视频、音频获取、实时处理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等。非正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占本课程平时成绩的50%,个人成绩为50%。 通过三门课程利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案进行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研究者认为合作性学习的安排主要应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目标、具体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策略来综合考虑选用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可以综合采用正式合作小组和非正式合作小组学习,也可以只采用合作性小组或非正式合作小组。合作性学习组织和实施中的方法有: 1) 主要将正式小组的合作性学习安排在需要实践、讨论、作业展示和评价内容和环节上,如课程中对理论原理需要深入讨论和理解,需要掌握技能,需要完成作品(或大作业)等情况下,都应采用正式小组的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成果成为课程学习成绩的组成部份,所占的比例按照课程的类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但不忽略个人学习成绩。 3)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教授合作技能,注意组间合作学习活动与组内合作学习活动的安排,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4)合作学习活动的实施中,老师要为活动的开展准备清楚的指引和资料,让学习者了解学习活动的规则、目的和内容,保证能合用性学习的顺利展开。 4 总结 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以及对部分学生在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表现的持续观察,可以明确知道合作性学习的实施所产生的主要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了解并配合课程的设计意图和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课程的学习中保持积极性,没有将学习的任务当作一种负担。同时让学习者认识到课程的学了听教师讲课外,还有其它有效的方式,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2) 使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从参与者的角度具备一定实际经验,也使他们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技能,便于教学岗位的学生以后在教学和工作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理设计和指导他们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3) 通过在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认识到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作用和乐趣,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参与团队的工作、与他人合作打下基础。 (4)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与同学进行过学习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清楚和彻底,因此掌握的牢固程度和运用的灵活性都较强。 在本研究中获益的不单是学生,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也获益匪浅,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对合作学习的理解等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本研究涉及的课程数量不多,进行合作学习的深度还有一定局限,以上提出的方案和方法不一定带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更多的课程、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深入研究。 本科课程论文:“算法设计与分析”本科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算法设计与分析”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也被很多高校的电子信息及数学等专业列为专业必修课程。本文从教材选择、兴趣培养、理论教学、科研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算法课是必要且是必须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讲授计算领域中不同问题的标准算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算法复杂度,并且在诸多可行算法中选择一种时间或者空间效率最高的方法。美国著名算法大师Donld Knuth认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研究”,他主持设计的TeX排版系统被誉为是“不存在Bug的系统”,这是以大师严密的算法设计基础为保证的。前微软高级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认为“计算机科学实质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模拟人类思维的一种算法科学。计算机算法的应用已经遍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机器学习、电信及互联网、一般制造业、经济与金融业等。算法技术不仅在计算机领域,而且在其它理工及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任何问题的求解,都离不开一般性的算法设计原则,在笔者执教的学校,数学和信息安全两个非计算机专业已将该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因此,提高“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水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2教材选择 近年来,国内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其中的《算法导论》是国际上被引用频率最高而且知名度也最高的专著,但是由于它篇幅过长,在国外多用于两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因此难以将该教材系统地用于学时有限的本科教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是美国工程院院士UIIman等三位大师合著的优秀教材,该书的目的是将算法领域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重点在于对算法思想过程的理解,而不是算法的实现细节和具体的编程技巧。但是该书内容和习题难度都较大,因此更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国内的专家王晓东和周培德所编写的教材也很优秀。这些教材都被我们重点推荐给学生作为参考书。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沙特学者M.H.Alsuwaiyel所著的《算法设计技巧与分析》作为教材,该书基本覆盖了传统算法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含了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等一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材中并不多见,是一些高端算法经常使用的方法。虽然该书不是欧美传统名校教材,但作者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因此该书吸收了欧美优秀教材的风格,且文笔简洁流畅。该书的内容及习题难度适中,便于课堂教学及自学,是一本适合本科教学的好书。 如果一个本科生能够学好本教材,并在后面的硕士阶段,学好UIIman的《算法设计与分析》,之后再将《算法导论》学习好,则必将打下坚实的算法理论基础,为终身的职业生涯所受用。 3兴趣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理工科三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数学分析、概率及线性代数的基础,而且具备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刚学过数据结构,翻开算法教材,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中确实有部分章节如数据结构,排序算法,图的遍历等取材于数据结构课程。因此会有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认为是在学习重复的课程。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我们会教育学生两课程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数据结构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果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对其信息处理过程建立数据模型;而算法设计课程的重点是算法的效率问题,其主题是算法的空间和时间复杂度,主要论述如何运用算法技术改进已有一些算法的效率,或者对复杂问题进行求解。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迅速,CPU、外存、内存的性能在持续提高,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软件的效率已经不再重要了,只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就足够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在第一节的绪论课中引用《算法导论》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算法效率的重要性。设有两个排序算法:其一是插入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1 n*n, c1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其二是归并排序,时间复杂度为c2 nlog n,c2是一个不依赖于n的常数,一般情况下c1 c2。n是待排序数列的长度。对于这两个实质上属于不同数量级的算法,很多人并未真正感觉到log n比n优化多少,甚至当n较小时,插入排序比归并排序还要快速一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n逐渐增大到一定数值以后,无论c1比c2小多少,归并排序均比插入排序快速。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排序结果的对比,则效果更为显著。假若在高性能计算机A(10亿指令/秒)上运行插入排序,而在低速计算机B(1千万指令/秒)上运行归并排序。此时硬件条件是机器A比机器B快了近100倍;软件先决条件是 c1值为2, c2值为50;数据集的规模n为100万。 计算得到: 机器A运行时间为2*(100万*100万)/10亿=2000秒 机器B运行时间为 50*100万*lg(100万)≈100秒 结果是惊人的,用了快100倍的机器处理相同的数据集,反而慢几乎20倍。如果数据集大10倍为1000万,那么机器A要算2.3天,机器B只要20分钟,这一差距是令人震惊的。 事实上,算法技术的发展没能跟上硬件的发展,其发展空间还很大,盲目崇尚硬件建设而忽视算法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电信应用中,虽然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很快,但是用户的需求更是呈爆炸式增长。一个国家网内就可能有成百万实时在线用户,每秒几十万次用户交互发生,夜间有成千万的话单记录要处理。当一台内存中存放近百万用户资料,则浪费16个字节就是浪费16M空间。如果记录的数据结构及处理算法设计不合理,则内存很容易不够用,大量工作任务会被抛弃。要在这样的平台软件上构建软件,必须对每个字节空间、每个计算机指令的使用优化到位。否则,即便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的软件技术是无法承受高性能、高容量计算的需要的。算法技术能支持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阶段从理论层面保障系统的效率达到最优。 经首次引论性教学,绝大多数同学认识了算法课程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目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组在教材内容上选择了以下内容: (1) 算法分析基本概念,数学预备知识。这些都是本课程工具性方法。 (2) 堆和不相交理论。介绍了能有效实现优先队列的数据结构。 (3) 归纳法、分治、动态规划。介绍了计算机技术中十分重要的递归为主题的设计技术,递归要求能够将待解问题抽象为递推表达式,确定初试值和递推终止条件后就能将复杂问题化解为嵌套的简单问题。 (4) 贪心算法。介绍了如何求解最优化问题。 (5)NP完全问题。介绍不确定性图灵机在P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这类论题对于培养学生将来思考问题复杂度是个导论。 (6) 回朔法。介绍有组织的穷尽搜索算法,对一些问题尤其是解空间很大的问题有效。我们介绍了3着色、8皇后等经典问题。 (7) 概率算法和近似算法。一般性介绍近20年来算法研究迅猛发展的领域,以扩展学生知识面,但不做考核要求。 其他内容如数据结构、图遍历等是数据结构和图论课的内容,本课程内不做讲解,供学生预习课程时选读;对于域指定问题的迭代改进和计算几何技术等高级课题,推荐学生根据兴趣自学。 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主张双语教学。我们也有这样的规划,但是考虑课程有一定深度,三年级本科生英语运用还有限,为此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先采用中文教学。但是我们鼓励学生同步阅读英文版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和国际化软件研发的需要。 5科研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 科研式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二十年前,我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就对高年级学生讲授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导师制研教结合型教学,使得很多学生读研时就能取得优秀的成果。作者所执教的是重点工科院校,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便于我们展开科研式教学:一是有超过60%的学生主观上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二是学校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能全文检索CNKI、硕博士论文、IEEE、ACM、ELSERVIER、SPRINGER等中外优秀电子数据库。在教学中,作者也将在科研中读到的一些新颖实用且难度适中的论文摘录下来介绍给学生,并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除了阅读教材,我们还鼓励学生读一些高端的杂志,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四大学报,ACM期刊,Softwar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等刊物,从其中检索感兴趣的论题。读核心期刊有几点好处:这些刊物审稿严格,文章无论是学术性、前瞻性、理论正确性及写作水平都有保证;减少检索的开销。读者可以先在这些高水平杂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后,再广泛检索与主题相关的其它刊物或会议文章。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读高水平论文并不是过高要求,算法设计及数据结构教材中大部分章节内容其实也都是来源于前二十至五十年的国际知名算法学术期刊,其中选择ACM、IEEE及ISAM杂志内容的比例最高。现在的一些学术期刊中刊出的优秀算法,过几年就会被大量的引用或实际应用,也许再过十至二十年后就会被引入未来的教材之中。 我们认为,在本科高年级展开研究式教学对学生长远发展有好处。对打算深造的同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思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多成功的学者就是在大学受到某门课程老师的影响而走上科研道路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工科博士生学习到第三、四年后才开始发表一级论文,很多硕士生毕业前才急忙撰写可发表成果。而同时有些博士生入学两年就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培养了研究型思维,为以后深造明确了方向并作好了理论准备。如果本科阶段就培养研究型学习方法,那么在日后深造过程中多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正是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论题。 重视理论而实践不足,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上,知名的软件鲜有来自中国人的原创。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环节,我们布置了基本的排序、递归、贪心、回溯等论题的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不仅仅是单纯的算法实现,最好能够编制出实用美观的界面,将算法更友好地呈现出来。无论以后的工作或者深造,目标是可应用或者可发表的成果,都需要研发者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实践与理论教育是并重的。 6结束语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此课程实践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一届好于一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启发引导式教育,很多同学开始萌发研究型思维,课余经常向老师提问,有的问题有较高难度,老师都要回去研究资料才能解答。在来自本校新入学的硕士生中,不少同学反映受益于此课,有些同学读研究生后不久就在一级学报上发表了算法类论文,这也正是我们当初所期待的。我们教师仍然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并将研究成果及方法引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学中,还发现一个现象,数学系的学生比计算机系的考试成绩要高一些。最简单的因素,是他们理论思维能力更强,如何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及增强工科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力,是我们课程教学组今后要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本科课程论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特效制作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特效制作方向的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应该从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等原则组织课程结构,突出紧密联系企业、院校合作培养的特点。 关键词:影视特效制作;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1引言 1993年底我国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它虽然未获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奖项-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这部影片对于我们却应该记住,因为它不仅让我国观众大开眼界,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扇认识与了解好莱坞的窗口,这种认识和了解就包括了电影特效制作。其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如1994年的《阿甘正传》、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00年的《角斗士》和2003年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到2009年的最新即将引进的大片《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X战警前传:金刚狼》没有一部离开“影视特效”。 随着这些“国际大片”在中国的上映,中国观众对影视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国产影片近几年紧紧跟上这种技术和艺术的潮流,对影视特效的应用和投入已经不亚于国外大片。但是国产影片无论从拍摄、特效、后期合成上都未能达到观众所期望的技术水平。中国影视迅猛发展与世界“接轨”是中国亿万观众的期望也是中国影视业必经的发展历程。所以培养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社会培训和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大热点。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的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门人才,成为很多学校紧迫面临和热门研究的课题。要搞好影视特效制作方向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基本点是搞好专业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本文就具有工科背景的软件学院如何利用自身优点和弥补自身缺点,探讨了新型专业跨学科、合作式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研究。 2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现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单位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传统艺术类院校,比如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二是新型软件学院,比如北大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等;三是有影响的社会培训机构,比如完美动力,华龙数字培训基地、水晶石等。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培养单位该专业的分析,结合影视制作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发现现有的影视特效制作方向专业的培养模式尚不完善,社会短期职业培训和高校长期高等教育界限模糊,各有长短。现有的培养模式事实上很难适应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要求,对于企业没有高质量的员工雇佣,对于培养单位又脱离实际进行教育。为了推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该领域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经过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和老师的多次讨论,我们对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影视媒体、娱乐部门、广告公司、新型数字电影特效公司、IT行业从事计算机影视制作、动画设计的开发管理、创意策划、美工设计等工作。也能在传统影视行业从事前期策划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 (1) 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计算机、影视、美术专业基础等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技能、绘画技能;熟悉相关图形图像开发,各种主流摄影、摄像工具的应用;熟练掌握主流图形图像软件操作能力,了解特效制作的流程,具有专业的影视赏析能力,把握最新行业动态。 (3) 达到国家规定本科学历的外语水平,鼓励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 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3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们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影视特效方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 将理论和应用相穿插的培养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计算机和美术跨学科相结合的素质和影视特效制作软件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 (2) 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技术”为关键,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作品”为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院校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又要重点避免实际动手能力的缺失,前者是为了学生的以后能继续深造(参加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后者是为了学生毕业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密切和企业联系,积极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学习后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战演练,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3) 以“人才”为根本的原则。“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而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影视特效制作结合了技术和艺术的特性,所以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 保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很多计算机类课程和行业必须的软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既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上。 (5) 对于软件学院,很多学生是以理科背景进入大学的,涉及影视、美术基础的课程,应借鉴相关传统院校成熟的课程和教材,加强合作办学,聘用专业教师指导教学。弥补软件学院的自身缺点,又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课程的设置上,经过专家论证,要做到: (1) 一开始要给学生上非常基础的课程,伴随理论专业课,安排动手环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难度,一点理论、一点实践相互穿插,不断提高。如视听语言这门课要科学分解成三年来完成,不是简单地靠增加课时累计。 (2) 在课程的名称上避免出现专门软件名称,以影视制作流程知识点组织教学,并以此具体量化每个阶段的作品,分阶段制定详细目标。到四年学习结束时,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体现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并体现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长期性特点,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而不是围绕某个软件,以软件为单位展开教学。 (3) 在课程内容的比例上,对艺术和技术成分,要以技术为主,艺术够用为辅,因为对于软件学院的学生,艺术知识是为了便利行业交流,而技术才是自身的优势。把艺术的更深层次培养放到学生实际参加工作自身的领会和学习中,在校期间避免教学内容大而全,而是培养专才。 (4) 课程的每个单元时间上,要满足艺术类课程的最 少学时,单元时间体现计算机、影视、美术课程各自的特点,不能生切硬割,统一划齐刷,如影视类课程要以至少四学时组织。对于适合小学期上的课要提出来专门安排,利用好这个特殊时段。 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艺术基本理论”、“主流图像操作能力”、和“作品制作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计算机、艺术基本理论”模块中开设了“数字艺术设计概论”、“电影概论”、“影视技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写作”、“场景设计与故事板”等课程;在“主流图像操作能力”模块中开设了“影视剪辑基础”、“影视三维基础”、 “影视抠像与合成”、“后期画面调色”、“后期合成-跟踪”等课程;在“作品制作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MV与广告创作”、“电视栏目制作”、“短片(故事片) 创作”等课程。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既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能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与相应市场岗位的“零距离”无缝连接。具体如下: (一) 公共课模块 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有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经管、人文社科、艺术选修、通识教育选修课等课程。 (二) 基础课模块 包括电影概论、影视技术概论、摄影基础、视听语言、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摄影艺术、面向对象编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 (三) 专业技能模块 包括影视剪辑基础、场景设计与故事板、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影视三维基础、MV与广告创作、影视抠像与合成、电视栏目制作、后期画面调色、短片 (故事片) 创作、后期合成-跟踪、C++编程、DirectX编程等课程。实践环节选修课有电影赏析。 (四) 创新教育模块 主要以参加国内外行业竞赛进行创新教育,并且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专门的学时去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以突出实际应用性为主。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到学院来做具体指导。各专业模块课以该行业市场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主,本着够用的原则,安排的学时数可少一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内容要新。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行业岗位,由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够用”教学和“重点”实践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本科课程论文: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等院校中,普通地方院校占到了近七成,在认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普通地方高校进行专业教学所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在院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地方高校;本科课程体系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进行专业调整时由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交叉边缘性学科,虽然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但在专业定位时仍存在各高校对该专业的认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使得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清晰,导致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不清,为专业推广、专业人才的质量评定以及就业带来困难,尤其对普通地方性院校的专业毕业生而言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我校从2002年起开设此专业,2004年起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现已有3届毕业生,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一定的经验。本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讨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案,结合我校2008级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一个普通地方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向 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CISC2005)的信息系统教育的社会需求报告[1]中,可以知道现在市场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达到了76%。对于需要的企业来说最迫切的是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也有些企业需要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调查企业中,几乎有一半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这显然有违“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初衷,这一方面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需要更明确地定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此外有23%的企业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应该在企业中发挥一定的开拓作用。 2001年国家出台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这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系统人才的要求,因此承担培养大量人才任务的本科阶段教育应符合这样的要求。分析CIO的标准发现其包括6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模块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1) 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 企业信息化管理;3) 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以本科教学可以定位于这些方向,并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选取重点。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应反映专业的本质特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是一个面面俱到、保留原五个专业各自痕迹的大拼盘,课程门数多,可操作性差,也不能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质特征。之后教育部又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6+X方案。其中6门必修课程是: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或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X为各校系科自定课程。这一意见方便了各院系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历程的多样性,使得各院校在本专业的教学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地方性院校通常都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能在一般管理与信息处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和方案,提出系统需求和目标,学生应具备操作、管理、实施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提出以下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 分析以上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侧重于信息管理方面知识的介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是信息分析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侧重于培养有关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操作能力。 4 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育部的主干课程目录,为院校设置课程提供了指导,但对于软硬件均还在不断发展中的地方性院校来说,还应抓住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笔者所在学校是以工科特色为主的普通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计算机系,以“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及“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培养目标,结合设置的主干课程,提出的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是: 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分为6个模块,即:1) 公共基础课模块;2) 专业基础课模块;3) 专业课模块;4) 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5) 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6) 公共选修课模块;7) 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表见表1。 具体内容如下: 1) 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2)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Java程序设计、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信息科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3) 专业课模块,包括:信息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4) 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信息管理系统方向(开设课程为:操作系统、Web编程与网站设计、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系统工程);电子商务方向(开设课程为: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5) 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可选课程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知识管理、UNIX网络管理与编程、XML语言及实践、UML及应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等。 6) 公共选修课模块为全校选修课,主要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如:文化素质教学、音乐艺术欣赏、美学原理等。 7)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5 意见和体会 上述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包含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内涵和基本思想,但由于本科阶段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内容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范畴,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往往会产生拼盘式教学,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突出实践环节,以此融合各领域的知识,如清华的光华管理学院采用了学院与一些大型企业联合,由企业提供管理实习的机会,以企业的管理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使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由于地域和院校实力的限制,同时由于信息专业还未被社会与企业完全认识,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地方性院校与企业合作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普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的道路;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要有保证,不能仅仅让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来上课就行了,如果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达不到专业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表1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表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突出专业的特色,如:1) 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等课程均配置了学时数较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于技术的细节,而是要树立“大实验”概念(由调研、分析设计、上机实验和实验检验组成的综合整体,而不仅仅是实验里的实验)和全局分析的意识;2) 根据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现状,开设《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课程,选择比较适合信息系统开发、较流行且易于初步掌握的语言作为范例语言,这样使学生可以马上运用以实践自己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思想。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熟悉语言的开发作用,在教学的一开始即以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如一个已经投入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为例,使学生从头即树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1) 上机实验和实践不断线,突出工科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色;2) 外语教学(含公共外语教学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断线,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3) 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我校在暑期结合学生科研立项,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以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改进课程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4) 教学计划中高年级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专业发展快的情况。 本科课程论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建议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已经若干年了,但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惑和茫然。以我校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该规定中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并且规定主干学科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参考此规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科目与体系设置。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对不同高校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看。培养目标大都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最终也体现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忽视了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2 过分强调管理类基础课,忽视旅游基础理论。作者一直从事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且学科基础课中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旅游类的主干课成熟时间相对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许多课程的教材名称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基础学科前面冠上“旅游”二字,内容则华而不实。我校旅游专业是依托地理专业从旅游中专班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升本而升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根基。教师也都是从地理专业“半路出家”,无论是在业务结构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系混乱、理论基础薄弱、内容简单且重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学到东西,工作缺乏后劲。 3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如旅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与旅游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与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如饭店管理概论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外民俗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后,对另一门课程没有了兴趣,任课老师备课、讲课也就没有积极性。 4 专业技能课讲授多,学生动手操作少。目前高校旅游专业都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为了突显专业特色,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需大量设置专业技能课,以在实习或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客观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实验条件落后,缺乏资金、设备和环境,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我校建有餐饮服务模拟室、客房服务模拟室等,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还把实践操作课放在理论课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收获不大,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又跟不上,到实习单位后还需要再培训上岗。 5 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选修课是对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恰当的选修课设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校选修课并未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设置的科目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课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上过;另一方面,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吸引力小。 6 个别课程开课学期不妥,不能跟上实践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没有跟上实践需要,学生要用的时候发现这门课还没有上过。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定题目、收集资料则需要在大四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完成,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如何定题目、如何查找资料等无从下手,很茫然。有些考研的学生也需要上期刊网看旅游的最新研究动向,为专业课的复习拓展思路,但文献查询却不知从何下手。再如广东话,也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去饭店实习是在大三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开始的,学生到了广州的饭店实习却不会说广东话,很是遗憾。另外,大四下学期还开设有几门课,学生大多都出去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真正去上课的寥寥无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凸现特色。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旅游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是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专科以及职业中专的教育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以及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研究生的教育在旅游理论方面相对占优势;本科教育夹在中间,只有培养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我校旅游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从过去单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向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陛、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从2008级起分设了酒店管理和风景区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在明确培养目标方面有了初步尝试,但还需要尽快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实际旅游企业在接纳本科毕业生时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可以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我校应在保证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完成的管理理论课程后,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课程,当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服务操作知识后,再经过到各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为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保证其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注重“宽口径”,加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就旅游专业而言,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开设;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如微观经济学等。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应加强旅游类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旅游人才。 3 去除一些重复课程,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前几年,有院士就呼吁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师范院校,是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双休日公共选修课外,院系也可以开设如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八大家、书法、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开放办学,增强学生技能。实践技能是突显旅游专业特色之处,不能忽视。瑞典的洛桑酒店学校实行前店后院(前面开设酒店,后面兴办酒店管理学校,店院一体化)式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也锻炼为精明的管理者,运用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m。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自己的饭店,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作为上课的实践场所。但鉴于资金、客源等条件有限,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技能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或就近与实习单位联系,利用其资源,集中时间实地教学、模拟教学,短期高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多方面,仅靠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应开设选修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现行的选修课设置较为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且很多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开设。认为应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重,并及时调整补充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体现实践和创新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我校是立足地区、辐射周边、服务基层的教学型院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本地旅游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本地知名景点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曹操高陵、《周易》发祥地疚里城、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可以结合这些知名景点开设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地旅游开发等课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6 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和市场的需要。比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可安排到大四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对于考研的学生也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复习,还方便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广东话也可以安排到大三第一学期,学完马上去实习,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大四第二学期不开设课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老师也有时间集中搞科研。 另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有报考导游证的想法,有些甚至从一人校就想报考,因此建议与考导游证相关的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基础、河南导游基础等尽可能提前,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只有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因此旅游教育一定要密切注意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态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把学生目前缺乏的敬业精神、职业定位、团队精神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适时安排组织他们到当地的旅游企业见习、实习,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本科课程论文: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阐述进行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对中日两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现状与特点的分析,探讨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差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结合我国旅游业和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日本给我国带来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旅游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在近30年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专门人才。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课程设置、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已明显滞后于国际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尽快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别国的旅游本科教育,借鉴其成功经验。本文试将中日两国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作一比较,浅析我国存在的不足,以推进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 1 中国与日本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概述 1.1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分析 1.1.1中国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于1981年,受国家旅游局委托和资助创办旅游系,是国内最早开办旅游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之一。1991年,第一批获得了国内旅游经济专业(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南开大学旅游学系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主要旅游教育机构名录。据2006年5月《科学时报》公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排行榜,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本专业国内院校排名第7位,属于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一流院校。目前,旅游学系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已在国内多数旅游院校推广。 1.1.2日本立教大学 立教大学是东京6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日本旅游教育的先驱者。1967年,日本教育部批准立教大学在社会学部(院系)设立四年制的旅游学科(专业),它成为日本唯一的、作为独立学科的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机构。这是日本旅游教育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标志着日本旅游教育完成了从注重实践操作的应用型教育向旅游基础理论教育的嬗变。1998年4月,立教大学以旅游学科为主体成立了日本第一所旅游学部和旅游大学院(研究生院)。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培养了许多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其学科设置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旅游学科建设的方向。 1.2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是受到中日两国旅游学术界和旅游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一流的旅游高等院校,可以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两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1.2.1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主管机构的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的现状 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分成六类:A类为校公共必修课,一般开设在大一、大二学年;B类为院系(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旅游学系)公共必修课,一般与A类课程同时开设在大一、大二学年;C类为专业必修课,主要开设在学生的大三学年,极个别的课程开设在学生的大四学年;D类为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在学生的大三、大四学年,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学习课程的具体学年;除以上课程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学校开设的各类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E类)以及学校内其他学院的选修课程(F类)。 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法原理、旅游人类学、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度假村经营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评价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等。 (3)课程设置的特点 南开大学商学院取消按专业招生,实行“按大类招生、统分结合”的原则。学生在入学后的前3个学期按照类别(旅游管理属工商管理类)学习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第四学期开始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分不同的专业学习专业课程。可见,南开大学商学院是非常重视基础课程教育的。而专业课程基本上是按照旅游学科体系来设置的,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 1.2.2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旅游学科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该专业为饭店业、旅行社业、航空业和城市产业等服务性行业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 (2)课程设置的现状 立教大学旅游学部的课程可以分成六类:A类为综合教育科目,是全校共通的课程,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三大科学领域;B类为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包括法学、商学、政治学、经济学、经营学、地理学等课程;C类为专业基础科目,是学习和研究旅游的基础学问,也是旅游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中,旅游概论、旅游企业论和旅游调查法是必修课,其余则为选修科目,必修科目在一年级时学完,其他科目在二年级时学完;D类和E类分别为专业基干科目和专业展开科目,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干科目,并在大三、大四年级学习专业展开科目,在专业基干科目与专业展开科目里又分为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学科;同时为了达到毕业时所要修满的学分,学生还必须在专业选择科目(F类)中再选修一些科目,这就强化和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主要课程有:旅游地理、日本区域地理、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开发、旅游事业论、语言与文化(英语、法语、德语)、环境教育、外国区域地理、旅游调查法、环境心理学、接待消费论、国际旅游论、国际合作旅游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行为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观光地域社会论、接待产业会计学、旅游文化人类学、住宿产业经营论、旅行社经营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投资论、旅游交通及各种实习等。 (3)课程设置的特点 立教大学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外,还为他们安排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的阶段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将来的就职方向不断调整和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领 域。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注重多学科教育,丰富国际感觉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旅游人才。 2 中国与日本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差异比较分析 2.1主要差异的比较分析 2.1.1课程体系设计中心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是以旅游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逻辑严谨,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日本旅游学科则是根据学校已有教师的专长和学生将来的就职方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关心程度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强。可见,两者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心有着本质的差异。 2.1.2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日本旅游学科本科的培养目标则是为旅游业以及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相比之下,中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些狭窄,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倾向。 2.1.3课程结构的差异 在南开大学商学院,公共课100多门,专业课40多门。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中都规定了必修课。开设的科目除基础外语、体育是两年科目,高等数学、数据库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军事理论与军训、英语听力与阅读是一年科目外,其余的都是半年科目。一年科目和两年科目的课程只能连续在两个或者4个学期内完成。在专业方向课里开设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3个方向的课程,课程安排相对简单浅显,没有体现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在立教大学旅游学部,专业基础教育科目将近200门,专业教育科目70多门。除专业基础科目规定了4门必修课以外,其余科目均为任意选修课。开设的科目除讨论课(演习课)、毕业论文等少数是全年科目外,其他科目原则上都是半年科目,学生可以将一学年的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灵活进行选修。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在专业基干科目和展开科目里都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学科,对3个学科近3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许多深层次的知识。学生可以集中选修一个学科的科目,也可以跨学科进行选修学习。当然,学生要先以自己所属学科的科目学习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学习。 2.1.4课程内容的差异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内容不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就是其他学科的嫁接理论,课程内容不仅陈旧和不实用,而且变化较少,与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脱离得比较远。南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只重点涉及了传统的三大块方面的内容,即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开发规划,而关于环境保护、居民参与、旅游行政论、旅游需求调查、旅游地研究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相当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的国际化趋势也不明显。日本立教大学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尽量紧密地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旅游课程开设的领域非常的宽泛,课程内容除涉及了旅行社、饭店业,旅游开发计划等,还涉及了职业指导、社会教育、景观论、旅游文化、旅游交通、国际旅游、会议产业、体育产业以及多种语言的学习等方面,其在增进国际理解、可持续发展、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5课程实施与组织的差异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目前国内不少旅游院校的教学依然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大班形式的授课,从理论到理论,平铺直叙,苍白无力,往往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能在课堂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对幻灯片、视听、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应用略显不足。立教大学旅游学部的讨论课属专业选择科目,从二年级开始在10至20名学生的规模内由学部制定“专业讨论课”的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在3个学年内,学生选取一个与专业讨论课有关的主题,从调查研究的方法到阅读专门文献以及进行野外调查,彻底地学习专业知识,通过3个学年在讨论课上的学习来完成毕业论文。在讨论课的基础上,一般科目也正在采纳共同研究和现场学习的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进行学习。在语言教学中以英语为主,包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从基础语言学习(全校共通)到专业语言学习,从初级到同声翻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满足学生的需求,采用小班形式教学。灵活利用计算机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灵活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信息。为了应对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处理的教学也加大了力度。除此,立教大学旅游学部还制定了学术辅导员制度,由专任的辅导员就有关学习计划和将来的就业方向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详谈。 2.2差异形成的原因比较分析 2.2.1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早在古代社会就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师道尊严”的社会价值观念,束缚了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儒家文化又讲中庸、重和谐,使人缺乏竞争意识。到了近现代,我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仿照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来建设的,而前苏联教育学家大多认同科学、学问以及知识对人的形成具有的重要意义。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历史不是那么悠久,所以它本身的文化积淀并不多。但日本特别重视对东西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既“崇尚”东方儒家传统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这使得日本教育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这种拿来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基于模仿背后的“日本本位”心理以及把外来的东西纳入本国文化体系的转化能力。可见,日本是非常注重本国教育的实用性和民族性的。 2.2.2教育体制因素 在中国,由于基础教育至今尚未摆脱以追求升学率为主的应试教育,再加之独生子女特有的成长环境,致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学习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经过高考,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考试成绩进入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这些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阶段以后,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学习能力较强,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发展。这些势必会造成毕业生在进入旅游行业之后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习惯于进行理论的学习,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差。日本在二战前采用的是德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专门教育,战后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制度,实行的是教养教育。现在,日本大学强调教养教育,加大本科生基础教育的比重,将本科生的一部分专业教育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另外,日本还提倡“个性”教育,根据区域和学科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 2.2.3旅游行业因素 中国旅游发展走的是一种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 模式,表现为旅游发展在目的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过程上以“先发展国际旅游后发展国内旅游”为选择次序,在战略上采取“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这种模式所营造的氛围也笼罩着旅游教育领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其结果只能是全国范围内高等旅游院校数量很多,但整体教育质量却很低。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本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日趋强化的工业化和成熟的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上讲,人们在消闲开支方面更加多样化,追求旅游、体育和文化的活动,扩大豪华消费品的开支。由于日本著名旅游景点少,以及消费水准偏高,严重影响了日本入境旅游的发展,但是,在强大经济实力的作用下,日元升值,促进了日本出境旅游的发展,使与之匹配的高等旅游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倾向。 2.2.4旅游教育发展程度不同 中国旅游专业教育起步于1978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结构的专业教育体系。但由于成立的时间晚,基础还比较薄弱,中国的旅游教育还处在一个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的阶段,还没有进入真正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研究体制的完善阶段,这给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日本旅游专业教育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后,从总体来看,日本的旅游专业教育正在进入真正以旅游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边缘性教育研究体制的完善阶段。除立教大学是以旅游学科为学部名称外,其余各大学均以国际、产业、贸易、经济等与旅游相结合的形式作为学科的名称,学科所属学部以商学部为最多,其次为社会学部、经济学部和国际学部等。就是说,作为旅游学的学科基础当首推商学和社会学,而旅游现象的产业和社会生活侧面应当成为旅游研究的主要对象。 2.3差异产生的影响比较分析 2.3.1教育的发展道路不同 我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先是入境旅游“一枝独秀”,接着是国内旅游“遍地开花”,出境旅游也“含苞待放”,旅游教育相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滞后性,因而选择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发展道路也是在中国旅游业“井喷”式发展背景下的不得已之策。日本由于对旅游学科设置的审批比较严格,再加上相继出台的日本旅游法规作为支撑体系,使得它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地有序扩展。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反映了由于日本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多年来基本是徘徊不前或微增,导致日本旅游教育的规模有限,比较容易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2.3.2行业进入性不同 目前,我国旅游高校的专业课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化,而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被大大压缩,致使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不足以及实践技能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差,进入行业后缺乏发展的后劲力。日本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旅游人才。因此,学生的行业进入性强,进入企业后很快就会适应并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2.3.3学生的就业去向不同 在中国高校里,学生选课余地小,就业面窄,行业内就业率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停留在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以及机关单位等。这与我国旅游专业设置的过细和过窄有关,既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也不利于科研的发展。而日本旅游学科的设置相对科学合理,在课程安排上,时刻与学生的就业去向相结合,特别是专业科目的3个学科分类基本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去向。学生选择余地大,就业去向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地方不只停留在旅游业,在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有所作为,这些行业不仅有旅行社业、宾馆娱乐业、运输业,还有商业、服务业、通信业、制造业等。 2.3.4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不同 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大多参照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很少考虑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视野相对狭窄,不能适应旅游国际化的需要。而日本旅游高校充分认识到了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国际形势,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紧紧与国际接轨。不仅要培养国内旅游人才,还要培养能够满足国际化需求、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旅游人才。一些有特色的学科设置,如国际旅游开发合作论、比较文化论、外国史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日本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启示 通过对中日两国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的差异。尽管双方可能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很明显,日本的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我国应该在比较研究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3.1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设置课程 从立教大学旅游学部所开设的专业基础教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来看,充分体现了以下4点内容:关于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的形成;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关于重视基础、基本的教育与推进个性教育;关于重视文化传统与推进国际理解。可见,每一门课程都是针对学生(人)的兴趣和将来的工作而设计的,而且每一方面都是有理论支撑的,从以上来看,我们是可以感悟到其课程的设置是从培养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考虑的。 3.2强调基础性、实用性与宽口径 日本旅游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合理,强调学科基础性、实用性与宽口径。立教大学旅游学部在专业基础教育科目中,开设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近200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科目中开设了16门课程,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在专业基干和展开科目中,开设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3个模块课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地展开。通过4年的学习,旅游专业学生不仅具备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还具备能够适应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他们将来不但能在旅游业,而且能在与旅游业相关的更广泛的领域内施展才华。 3.3强化国内与国外课程的衔接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开放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旅游专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日本立教大学的课程设置就比较注重国际交流的迫切性,比如适时增加多种语言在课程中的比例,开设诸如国际旅游论、外国地志以及地域文化论等课程。所以,从培养国际旅游人才的角度,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应忽视国内与国外课程的衔接及对全球化过程的评价、认识和适应。 3.4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 不论是什么专业,培养的人才终归是要进入社会的。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更是一个与旅游业接触紧密的专业。旅游高校应加强同旅游企业的联系,从用人单位主动获取反馈信息,自觉调整课程设置。所以,旅游人才的培养不能忽视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否则,旅游教育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同时,各高校也应把课程的安排与社会的当前需求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我国今后应该在学生将来多样性就职及前瞻性教育方面多作考虑。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一、特色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新疆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受污染小甚至无污染,是“绿色产品”。这也是当代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一个趋势。因此,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产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杜绝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水等对农作物的污染,大力发展环保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生产绿色产品。 总之,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它在实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完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均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作初步探讨,愿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有关学者和部门加强对新疆特色农业的研究,从而促进新疆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支持榆林农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榆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榆林特色农业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金融要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营机构、健全保险体系四个方面对现代特色农业进行支持。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中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作者:罗慧媛1 杨鹏亮2 刘锐1 单位:1.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2.榆林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有用经验,可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两个方面为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生产力,也逐步发展特色农业,以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法各具特色,并且成效显著,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印度模式 印度是亚洲第二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亚洲和整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1.加强智力投资,进行“颜色革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独立之初,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虽然进行了长达40年的“”,但成效甚微,土地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作物产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尤其是60年代中期,严重的旱灾造成全国性,引发印度农业空前的危机。这场危机也促使印度政府更加正视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强智力投资,对农业科研教育系统大量投资,同时通过建立一个设计良好的农业推广网络,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从1950-1967年村社发展计划和推广服务网络是改革农业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发动“颜色革命”。60年代印度发起“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完善水利灌溉系统,提高产量。60年代初,印度培育出“墨西哥小麦”,每公顷可产14025公斤,60年代中期,“菲律宾奇迹稻”问世,每公顷单产达22500公斤。“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成功引种和大面积推广,使印度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又发起了“白色革命”,选用高产优良的奶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80年代末,印度又提出“蓝色革命”的口号,大力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快人才、技术的引进,增加对海洋捕捞业和淡水养殖业的资金投入。20世纪末,印度再次提出“金色革命”的蓝图构想,研发、改良并推广园艺作物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研发果物、蔬菜冷鲜储藏技术和加工、运输技术。 2.开展农村计算机革命 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始于20世纪末一些大型计算机公司联合推出的“农村互连工程”,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电子知识普及活动并建立了电子集市项目,旨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间数字化水平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计算机革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为服务农村,专门设立了农业呼叫中心、农业广播电台、农业电视频道等。农业呼叫中心与当地的农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连线,由专业的农业毕业生或农业科研人员接听,接收农民询问并给予解答,对于无法立即解答的疑问在咨询教授或专家后再予以回复。农业广播电台和电视频道主要播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密切相关的农业新闻和资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此外,为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如“邮车网络”是印度政府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推出的无限网络计划,通过在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为农民提供农业新闻和气象信息。同时,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国家信息中心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许多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数据库、花卉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网站维护和数据信息更新,为广大农民用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最全面、最时新、最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巴西模式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世界农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巴西起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巴西农业的发展。目前,巴西已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商品率、土地出产率、农产品出口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政府切实推行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巴西政府农业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业生产风险,以增加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民的收入。具体农业政策包括: (1)改革并推行农业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政府颁布了《新土地税收法》,确定了贷款金额需由生产成本的实际需求确定。根据这一法律,每年国家货币委员会在农作物播种期之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每种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数,同时公布每种农作物贷款的最高限额,中小农户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90%,大农场主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80%。此外,为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出产率,政府在农业信贷政策上还做出特殊优惠。 (2)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受财政压力影响1985年起政府逐渐取消对农业的补贴转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为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农产品价格委员会规定的最低价格时,由联邦政府直接收购、提供贷款或是预支贷款。这一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鼓励出口政策。根据政府制定的“鼓励出口计划”巴西农产品可以自由出口,政府不设任何限制,且努力消除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为巴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巴西农产品在世界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优势,同时也促使巴西农业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出口优质产品,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农业合作社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农业生产者势单力薄无法在农业领域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早在1988年,巴西宪法就正式确立了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赋予了合作社经营自主权,使合作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合作社的宗旨是立足农业,为社员提供全面服务,基本准则是自愿参与、民主管理。巴西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有效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推动了巴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挥了重大作用。纵观巴西农业合作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符合众多农场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政府对合作社的高度重视,将支持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 3.走科技兴农之路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是巴西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并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推广体系,形成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兴农之路。巴西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系以农科院为龙头,以农牧业研究和农牧业技术推广两大公司为核心实现了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际运用的成功转化。同时,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巴西农业的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分析前面两个发展中国家可知,尽管两国“特色之处”各不相同,但其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依旧有章可循,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及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的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对农业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印度、巴西等国为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农户购买机械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并且,为保证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还向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科技对农业的其他贡献体现在实现了农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印度陷入了粮食危机,印度政府痛定思痛发起的“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大国,科技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普遍意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科技体制和历史等原因,农业研究一直不被重视,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加上农业科研人才的缺乏,我国的农业科教水平亟待提高。要改变这一格局,需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只有资金和人才同时到位才能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政府应大力倡导改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不断重视农业对外交往。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交换品种资源,交流农业技术经验,不仅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同时促进本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进步。纵观世界各农业大国,其民间农业合作组织都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活动和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政府也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助性组织,是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的纽带,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及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政策参与、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合作社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完善我国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导效用,大力整顿、重塑各类合作社,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带动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社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有效地经济引导外,政府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让合作社在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作者:刘强强 单位:四川省西南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在陆川县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回顾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快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作者:盛芳芳 单位:广西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10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10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13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4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业只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才能从区域性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是芮城县现有的苹果、药业、芦笋的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和生产方式上都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使它做大做强,最终发展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可以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与农户生产、零售商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风险,达到共赢的目标。 作者:胡芮 刘艳萍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一、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农业生产为粗放型,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贵州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依据以往的生产效益来设置生产计划。投入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性不高,地区政府对该领域科学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特色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企业会进行掠夺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生产模式落后。 2.观念相对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 由于当前的社会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与健全阶段,并且对于特色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实,一度导致群众在认识特色农业、实践特色农业中出现不少问题与不友好状况。例如,人们由于概念性错失,认为特色农业即是种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导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种植来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区由于地质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适应同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出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此外,某些具有潜能和市场的特色作物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重视、开发与种植,直接造成贵州当地的特色生态、特色地质和独有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真正经过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进行所谓的特色农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可能造成资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损失和自然生态的浪费,对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具有不良影响。 3.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贵州地区的地势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不同县市的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整体上来看,普遍存在耕种土地的土层薄弱问题,可利用土地呈块状分布,整体性不强,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和影响。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特色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对土壤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贵州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相对落后,仅仅依靠降雨根本无法满足农产品的生长需求,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与进步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生产的全方位落实,而贵州目前的现状是土地资源广,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部分土地资源私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未能完全将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作为主要事业。这就造成了形成和发展特色化农业必备条件的不足,即规模化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科学专业化生产经营无法落实。因此特色化农业在贵州本地的发展迟迟不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无法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农业产业不能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贵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即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于特色农业过于泛化的推广和实施。这样,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大面积、广泛化地进行各个方向的特色农业,造成特色农业缺少产品产业的针对性缺失、生产经营的重点不明确、特色产品“不再特色”。 二、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应当在确定进行特色农业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创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行特色农业的钻研、实践、落实、监督和指导,在这些学科专家与带头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农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产业布局的精准定位、实施战略的有效设置、实践成果的严密监测等,从而有效避免生产实践的盲目和农业产业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对实现特色农业的最基层的农民同志进行科学技术和特色农业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综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大力探索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构建专项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体制,借助设置科技示范农业园的方法,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最终达到优化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的目的。 2.形成对特色农业的正确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顺利完成发展转型。贵州面对以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要不断加强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业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利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种有效宣传方法,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特色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他们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想和观念,在“高品质农业、优越农业结构、产业互动与市场竞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建议,真正将特色农业落实到本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和成绩。 3.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贵州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整理,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对耕种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为特色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对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对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修补,还可以建设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最后,必须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构建力度,对贵州地区内的特色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完善田间设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 4.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贵州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龙体企业,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长顺苹果来说,其虽然作为贵州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但是其优势相较于陕西苹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这直接影响外界对其的认可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贵州连片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小产量生产阶段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形成指明品牌企业,保证商品出产量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贵州在之前农业发展以及当前态势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为将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钻研适用于本地农业的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结构进行反思与适时调整和实践,争取使得产业和农业结构与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与互动,从而形成贵州农业经济的地方特色和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贵州地区的自主产业,但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代化程度不高,并未形成产业规模,存在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特色农业生产粗放,观念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采取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等对策,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贵州特色农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及策略 1基本情况 目前,临汾市设施农业面积6400hm2,以栽培蔬菜为主,全年预计总产36.36万t,平均产量56.85t/hm2。据农业部门统计,平川7个县市区,设施农业总产值6.468亿元,纯增收3.647亿元,仅设施蔬菜1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临汾市设施农业分三大类:一是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930hm2,主要栽培蔬菜为越冬—大茬西红柿、黄瓜、西葫芦,3种作物占日光温室面积的82%,甜椒、茄子、豆角次之;从1999年开始日光温室种植作物多元化,早熟葡萄、油桃、杏及甜瓜、花卉等,面积逾66.67hm2。二是大中拱棚,面积达到3000hm2,种植以春提早和秋延后茄果类、结球类蔬菜为主,也有一部分面积栽培西甜瓜、草莓、花卉,畜禽养殖等。三是小拱棚,面积达到1470hm2,以韭菜栽培为主,有133.33~200.00hm2西甜瓜。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山区抓特色,平川抓精品”的农业调产思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随着临汾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上有了新进展。日光温室形成10个特色区,如尧都洪堡———智能温室药材、花卉、蔬菜种苗组培中心;曲沃太子滩———现代化农业设施示范园;尧都屯里———“四位一体”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翼城南梁、里砦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区;侯马香邑,襄汾大陈、邓庄,尧都大阳,洪洞马牧日光温室反季节菜生产区。大拱棚5个较大规模生产区,有侯马凤城66.67hm2早春黄瓜生产区,襄汾贾罕春西瓜秋番茄生产区,襄汾汾城大棚秋延后西红柿生产区,尧都北郊大棚春甘兰生产区,洪洞县城效大棚西红柿生产区。小拱棚以尧都区乔李韭菜生产面积最大,达466.7hm2以上,洪洞县大槐树镇、苏堡镇2012年掀起小拱棚韭菜热,计划其种植面积发展到1335hm2左右。 2发展特点 2.1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在设施形式、种植模式、栽培品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产品销售。各地既有以越冬茬为主的,也有以一年两茬为主的;既有以西红柿为主的,也有以黄瓜为主的。襄汾县400hm2日光温室,西红柿面积280hm2,占70%;翼城县300hm2日光温室,有234hm2是黄瓜,占到78%;尧都区乔李一个镇就发展小拱棚韭菜467hm2。通过专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以前贩菜的客商收一车菜跑几个村,进好多个棚,农民有时要自己去市场批发,产品销路不畅。如今基地有了名声,依据基地,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如南吉蔬菜批发市场、乔李韭菜批发市场、贾罕西瓜批发市场等。在上市旺季,菜贩主动上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2.2注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无公害生产是蔬菜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们步入小康生活后追求的时尚。制定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要求各县市依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着手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和品牌注册工作。尧都区屯里镇绿万家示范园生产的“万家绿”牌8个大类30多种蔬菜,通过了临汾市农药监督管理部门检测,成为全市首批“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产品进入超市和饭店。曲沃县太子滩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樱桃西红柿、羽衣甘蓝、紫碧天葵等无公害特菜,也达到了无农药残留残毒标准要求。 2.3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 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了温室大棚温湿度科学控制,二氧化碳施肥普遍应用,防虫网、生物农药开始应用,无支柱新型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滴灌、渗灌、双层膜覆盖、自动化卷帘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大量引进、示范、推广。襄汾县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品种“R-146”,该品种颜色鲜艳,果个均匀,耐运输,比普通品种售价高0.3元/kg左右。尧都区进行重点项目技术攻坚,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刘村前进农艺园脱毒马铃薯、洪堡示范园与智能温室相配套的药用钙果组织培养及组培室建设、100栋新型复全保温材料日光温室的建设开始起步、段店乡日光温室西葫芦无农药残留G1314—2000的技术攻关。 3设施农业效益 高投入、高产出在蔬菜生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临汾市露地菜平均产值达10963.5元/hm2,拱棚菜产值达6.3万元/hm2,是露地菜的5.75倍,而日光温室的产值达到了18.9万元/hm2,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3.00倍和17.24倍;这3种形式的纯收入分别为6988.5、34500.0、102000.0元/hm2,拱棚菜纯收入是露地菜的4.94倍,而日光温室纯收入又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2.96倍和14.6倍。但是从投入情况看,设施栽培的投入远远高于露地栽培的投入。如拱棚投入25500元/hm2,是露地3975元/hm2的6.42倍,日光温室投入为87000元/hm2,分别是拱棚和露地的3.41倍和21.89倍。产投比分别为露地菜2.8∶1.0,拱棚菜2.4∶1.0,日光温室2.2∶1.0。由此可以看出,效益越高产投比越低,也就是说要实现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 4影响日光温室效益的因素 4.1茬口对效益的影响 一年多茬效益高于一年一大茬效益。一年多茬,延长了温室土地利用时间,产量高,而且价格不低,效益相对较高。尧都区段店乡孙乔村,种植茬口是西葫芦接番茄,西葫芦9月初就育苗,11月初上市,3月中旬拉秧,产量90t/hm2左右,番茄1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产量60t/hm2左右。2茬收入21万元/hm2左右,而同等种植水平下单种西葫芦或番茄,收入19.5万元/hm2左右,相差1.5万元/hm2左右。曲沃县乐昌镇东韩村某农户种植西葫芦接番茄,收入20.25万元/hm2,西南街某农户种植芹菜接黄瓜收入17.25万元/hm2,东韩村某农户黄瓜间作苦瓜,收入27万元/hm2,而乐昌镇太子滩单种黄瓜,调查4户,最高收入17.25万元/hm2,低者14.25万元/hm2。 4.2上市时间对效益的影响 由于育苗时间迟早不一,上市时间不同,效益也有差别。育苗时间适合,收获期长,产量高,效益高,育苗晚,温室利用时间短,后期价格低,效益较低。 4.3蔬菜种类对效益的影响 黄瓜、番茄、西葫芦种植面积大、时间长,菜农技术熟练,虽然价格稍低,但产量高,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而豆角、茄子、尖椒、青椒等,由于技术不熟练,对温度、光照要求高,虽然价格高,但产量低,效益在12万~15万元/hm2之间。 5发展对策 5.1多方筹资,完成2万hm2农业设施基地建设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大上设施农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121”工程,决心从2012—2015年,在临汾市的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市等7个县(市、区),发展设施栽培基地2万hm2,其中日光温室为6666.67hm2,拱棚为1.3万hm2,基地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突出名、优、特,中高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产量达120万t,总产值20亿元,纯收入增加12亿元。 5.2依靠科技,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发展设施农业,占领高新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富裕安康,消费观念向纯天然、无公害、营养保健方向转变。临汾市设施农业要率先发展,先走一步,首先消除农药残留残毒,进而进行无公害生产,下一步,生产A级、AA级绿色食品。设施农业基地用3~5年时间,制定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并配备一套完整的农产品检测仪器及相应设备,配备专职化验技术干部,统一按技术标准规范化生产,应用各种高新农业技术,转化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1]。 5.3扩大宣传,抓好设施农业产品的营销 各级政府、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要齐心协力,狠抓营销。各地从2012年着手注册自己的品牌,并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拿到市场销售的“准入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农民,无法面向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把生产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经纪人走南闯北设“窗口”,到大江南北搞销售。技术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好,尽快建立绿色通行证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创造蔬菜营销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全面推广襄汾农业局建立营销中心,农产品上网销售,运用电子商务的经验,尝试网上销售,适时研究期货销售等[2]。 5.4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 农民是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也是设施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只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才能创造出理想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搞好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教材、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农民夜校、专业协会的组织,系统性、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广泛宣传[3];三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每县要有2~3名高水平技术员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个重点基地至少要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进行跟踪技术服务;每个生长季节至少要举办3次技术培训活动;每个种植户至少要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5.5加强领导,围绕设施农业做好服务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大抓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服务为宗旨,协调好各涉农部门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系列服务工作,如建立科学的、符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部门划拔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税费改革,给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等[4-7]。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1发展现状 1.1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自清 单位:楚雄州武定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界定和内容再划分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包含的内容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尽管如此,结合海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定位,我认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应该把内涵更加缩小,仅仅指种植业。原因在于,第一,海南目前的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而且也不具备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二,渔业,将其纳入海洋产业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有利于规划和管理;这样划分也更符合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第三,林业,这也是海南自然资源优势中独具特色的一大门类,但目前的发展和以后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及种植业,相反,对海南林业的开发,应该持谨慎的态度,适当开发和过度开发在现实中并不好把握其中的度,如果把林业发展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来发展,出现过度开发现象的话,这直接会影响到海南绿色、生态岛屿的形象,也势必会对海南发展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对此要严格把握。总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出路就在于热带特色农作物种植业上。这样客观上既可以解决本岛居民对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还能促使海南岛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海南热带农业已基本实现特色化 农业的特色化主要是指在种植方式、种植产品种类、终端产品形态等方面形成较之一般农业的不同之处,并能因此而产生高出正常农业种植作物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海南的热带农业种植也只能是基本实现特色化———即种植产品的种类具有明显的特色,如琼中的绿橙,陵水的香瓜、苦瓜,定安的花生,五指山的甘蔗、槟榔等,但是,在种植方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方面,仍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三)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是指在打破我国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的农业种植格局后,形成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并具有一定优势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力量,产生一定的集聚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规模化可以集中资源、人力、产品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之各自为政的分散种植模式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产业化则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优势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其突出特征是整合各个环节,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下可以使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参与群体的经济收入。农业发展规模化旨在发展壮大农户自身的力量,寻求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而产业化在于弱化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风险,保障农业发张的良好势态,二者完美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反观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客观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远远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而且,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仅仅是初具形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亟需加大力量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制度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必须打破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必须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之上的规模化种植。但是当前我国利用土地的固有制度却成了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四次土地制度变迁,从最初的均分土地(1949-1952)开始,经历了互助组到高级社(1952-1957)、高级社到(1957-1978),最后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978至今),我国农村对土地的利用制度就此确定了下来,最终国家通过宪法确定了对土地的经营形式,即,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使用权同所有权相分离,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内可以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和归属问题,让广大农民对土地找到了“归属感”,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愿望。这些制度从理论层面上激活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多年坚持下来的制度使我国农村利用土地的形式逐渐僵化,一定程度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平均化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尽管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其他土地利用形式也存在,但基本局面仍未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还承担着供给农户基本生活资料的重任,因此,客观上也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未解决农民基本生活资料依靠土地产出的情况之前,从土地利用制度的层面来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就显得不切实际。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其他产业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也是刻不容缓,结合我们海南的具体情况来讲,对农业的发展就更为重要,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这些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较低,全国人均1.59亩(2004年为1.41亩),就海南来说,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人均耕地面积也是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紧张的耕地面积也让单个家庭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变得不切实际。其次;在现有情况下要实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就必须要求农户让渡对土地的使用权,但这会导致农户因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对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产生不安全感。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土地政策的稳定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能获得可靠的保障。最后;政府所倡导的一些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明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给予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切实的保障,二是要给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农户完善和科学的指导,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重量不重质的情形出现。 (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量”与“质”的把握 在解决完土地利用问题之后,规模化发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规模化过程中“量”的把握问题。规模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究竟多大程度的规模算是规模化?以人均耕地面积来衡量的话,两个以上家庭的土地集中耕种也算是规模化,一个村的土地集中也算规模化,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需要严格的调查分析了,这当然需要另外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规模化发展中的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规模化不仅仅是量的累积,更要注重质的发展。以海南香蕉、西瓜的种植为例,西部有市县发展这些特色种植,中部也有,东部还是有,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但客观上会在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我们在讨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本身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看成一个整体,在市场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竞争,而不是内部竞争。因此,规模化发展道路中“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出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政府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从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引导,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发展。总之,只有把规模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既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建设、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的走出一条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品牌与文化建设 产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建设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又一个短板。产品或者说产(企业)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识别标识,更是一种产品的精神象征,用于承载产品的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品牌内涵建设和产业建设关系密切。纵观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对品牌建设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没有产品品牌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海南农户目前对热带特色农业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多数能识别到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具有一些特别的卖点,如,陵水的苦瓜有防癌作用,种植的甜玉米的香甜程度较市面上其他玉米产品普遍要高,定安、儋州的黑猪属野外放养而成,比饲料喂养的具有较好的口感,但进一步问道甜玉米中哪个品牌最好,或者说你家的黑猪有没有区别于别人放养的黑猪的特点时,则没有答案,这都说明,在特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品在农村范围内尚未建立起具有明显可识别性、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但从市场反映来看,农户识别到的这些卖点还不足以完全吸引和打动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本岛热带特色农产品时,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对他们而言,只要是产自海南地域范围内的,质量都差不多,效果也都是一样的,但对如何区分是产自海南还是外地进岛销售,则表现得十分含糊。换言之,在面对同一样农产品作出选择时,他们只有一个最为朴素、直观的概念———“海南产”和“非海南产”,这是在本岛的情形,试想一下,在本岛之外的市场情况呢?可能结果会更糟糕。这种没有品牌区分度的产品到市场上一是没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当其中某一款产品出问题时,会引发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从而伤害到整个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2010年初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整个市场对海南的农产品都显得比较谨慎,导致海南农产品销量大降,尽管影响已经消除,可见这种局部事件对整个海南农产品的负面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虽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完全杜绝,但如果品牌建设到位的话,其产生的影响就范围就会小的多,不会大规模的影响到整个“海南产”农产品。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逐渐产生品牌意识之后,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特色,即差异化特征。目前市场上在推广本岛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时,注重的卖点也仅仅是围绕在“绿色、生态、有机、环保”等几个比较抽象的方面,不是说这些特点不值得推广,而是这些特点不仅仅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也同样是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域农产品的特色,换言之,在全国市场上,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特色来,要考虑的是,当这种地域赋予的优势和特色被用之殆尽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去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那么如何建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可以从产品和产地的角度加以建设。一是当本岛农产品规模化形成之后,就各个不同的产品分别建立不同的品牌,凡是这一类产品都纳入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就产地而言,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产区,凡是该产区出产的农产品,都划归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既可以完全市场化,也可以由政府推动。当然,品牌建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具体操作则有待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完善。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都要做到一种良性的引导,仅凭农户自己来完成是不太现实的。 1.农产品产业链建设 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方面,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链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农产品产业链建设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分散农户进入较大的市场;第二,能够提高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第三,可以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产业链发展可以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结合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市场来说,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还没有完成其他工业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换言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处于“产什么就卖什么,产多少就卖多少”的地步,我们生产出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作为单一的生活原料在供给给市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寻求除初级农产品供应以外的更多的再加工产品形态。就此而言,海南一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已经有部分农产品被开发成多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以椰子、菠萝为原料,就有很多的其他产品形式出现,像椰子饮料、糖果、经加工可长期储藏的菠萝干等。农产品本身就具有不宜保存、不方便长途运输等特征,通过这些产品的开发,可以延长农产品的利用期限,扩大农产品销路,进一步细分市场。要实现海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就需要采取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是在一定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经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整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围绕主要农产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获得较之单纯依靠初级农产品供应更好的经济效益。 2.政府在海南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领域,政府除了在认识上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到更多。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和工业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如水利、交通等,这些配套措施通过农户自身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大,同时,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建设也不是农户自身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单靠市场的驱动,没有政府的帮助和引导,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政府应该有更多的针对农村和农户的指导和培训工作。目前的现实是,在农业发展中,农户除了提供劳动力以外,对农业技术、信息等的掌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却对农业的发展有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信息、农产品市场资讯等方面的培训,可让农户迅速跟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盲目性和不科学性而带来的成本。 三、结语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是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依托海南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在醒目的位置,想办法切实加以解决,才能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资源,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市场,进行产业链建设,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走出一条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海南岛的整个产业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作者:余正 张忠雷 陈伟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略说农机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云南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短缺 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弱,农民收入低,用于农机购置资金不足。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5]。虽然购机补贴一直再增加,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用于农机购置的资金还是不足,以致农机数量少、装备差、分布较为分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覆盖面积不广,各种机械所享受的补贴又不同,没有突出农机补贴多元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农机作业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联合收获机2537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机械动力充足。但是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5],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011。并且用于耕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合理,装备结构单一,数量还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占云南省实际总耕地面积的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耕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了2226%;机收面积l05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收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3183%[5]。虽然全省部分农田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三)农机科研与推广相对薄弱,相互结合深度不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和区域特性,对农机装备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的农机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发与生产相对落后,缺乏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机产品。多数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的土壤和农艺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及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目前,云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工作同存在着一个全国的一样共性问题,科研与推广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农机推广部门只负责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而农机科研机构只负责农机具的研发,造成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虽然云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广度、深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扶持,明确重点,创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购置先进、实用、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真正解决农民买不起又急需农机具的客观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农民购机后的农机购置补贴跟踪调查、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购机后“养得起”、“有活干”、“能致富”,充分发挥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性作用。加快农业机械由农民被动应用向主动推广转变,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立足云南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和生产领域的农业机械,增加所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快速提升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机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的措施,以数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土地规模小和山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应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力度研发推广适应我省地形和土质的小型农业机械。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农业机械发展 充分考虑云南省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统筹推进云南省坝区与山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型。坝区推广以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半山区着重推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机械;在山区重点推广以微型耕整机、排灌机械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而粮食生产推广以机插秧、联合收割、烘干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养殖业中主要发展以饲料加工、奶业加工、粪便处理和微孔增氧设备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着重推广大棚移栽机、植保机具、滴灌和微灌等设施农业装备。同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机服务总体水平 政府要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发挥各自作用,切实履行好管理、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努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并且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农机监理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村农业机械专业人才队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加快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农机与农艺部门要积极的合作,统一目标,建立好农机与农艺协作的攻关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生产技术路线,制定好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共同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项、联合攻关;还应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的交流,促进农机农艺更好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同时农机与农艺部门还应通力合作加快我省主要作物重点关键环节农业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我省农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者:张艳诚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综述 融资模式创新 (一)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对于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紧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前者只是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或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加之近几年公司和农户相互扯皮现象的日益增加,公司也不愿意承担风险为农户融资作担保;后者只是惠及信用度比较高的少数农民,大部分农民并未享受到。因此,上述两种融资模式只是暂时缓解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尚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融资难题。在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融资与运作,是一条推动市场运作的有效路径。国家开发银行一般不直接给企业以融资支持,而是借助于政府融资平台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贷款平台,将资金统一贷出,由平台筛选借款企业,并最终由平台将贷款资金统一归还于国家开发银行,这种模式可以称为“统借统还”模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或准市场化项目建设中应用较多。自2005年底我国开始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已经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1940家,实收资本1242.49亿元,贷款余额1248亿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应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规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经过近5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在筛选客户、征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只能贷、不能存”规定的限制,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资金缺乏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充分借助小额信贷公司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点,以小额信贷公司为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或者入股形式给小额信贷公司以资金支持,然后小额信贷公司筛选客户对龙头企业予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从源头解决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可持续运行的资金桎梏。(二)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特色农业项目为了实现资金的杠杆效应,借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统借统是一条既能有效缓解农业融资瓶颈,也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模式。特色农业项目分为市场化、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三类。市场化项目应坚持以市场融资为主,如旅游景点建设项目;而防震、防灾、防洪等安全防灾系统建设等非市场化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如发行政府债券,市场化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准市场化项目如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应采用政府推动、平台建设、合资共建、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的融资模式,力争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各方主体能够实现共赢。目前我国农业融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加之项目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不论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项目都迫切需要政府的参与,以建设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制度。根据特色农业建设项目的特点,融资模式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政府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区分、特许经营;信用增级、贷款支持。某些特色农业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如农业旅游、农村生态环境等)与一般农业项目(脐橙、烤烟、瘦肉型猪等项目)相比,资金需求量较大,且二者生产组织形式差别也较大,不存在为其产品提供收购、加工服务的龙头企业。因此,小额信贷公司的“分散、小额”贷款服务特征并不适应于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此时,须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统借统还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建有针对各种城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旅游项目开发投融资平台等。 保障措施 (一)提供优惠政策鉴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农村特色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这样的大项目还具备一定的政策性。在工商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其进行财政贴息,减轻其贷款利息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其的信贷投人,保证项目投入和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需求,使工商资本参与的特色农业的大型项目能够顺利投产和增收。(二)政策性配套贷款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必须大力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大型农业项目融资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作用,按照项目投资总额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政策性配套贷款。政策性贷款应坚持低息和长期的原则,在项目投产达效后按期收回并滚动使用。(三)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设立过程中,要采取财政出资引导和面向公众募集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此项基金应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扶持重点应是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以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四)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县级财政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商业性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财政贴息和其他补偿。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鼓励的高风险低收益“三农”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和弥补呆账贷款损失,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地方财政对农户和政策性较强、影响面较大的涉农企业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六)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中心;引进境外涉农担保机构,鼓励组建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七)多渠道解决涉农投融资平台融资问题要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涉农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与民间资本的全方位合作,调动民间资本特别是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项目的积极性。投融资平台建设要确立和严格遵循“政府决策管理、企业独立经营、项目市场运作、财政补贴防范、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原则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融资平台借用管还、信贷资金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和融资平台有机联动、风险共担的防范机制。大力加强完善融资平台偿债机制,统筹安排偿债资金,切实提高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完善和创新地方税收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建立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特别要突出特色农业性导向原则,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聚集。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于龙头企业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更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不断增强特色农业的投资吸引力。 作者:张宏元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工作重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作者:雷靖 李应顺 黄绍庭 单位:云南省耿马县烤烟产业办公室 云南省耿马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摘要】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本文探讨了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墨江 特色农业 发展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8大重点产业之一[1]。墨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其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为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 墨江县素有“回归之城”的美誉,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由于独特的气候类型,加之温度、降雨、日照等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分布有各种珍稀药材、花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野生动物160种。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都极其丰富[2]。 (二)区位优势明显 墨江县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商贸文化极盛之地。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城而过,使墨江成为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桥梁,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为加快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对外开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明确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建立起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体系,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县域“三江五河”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弥足珍贵的热区土地资源,经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植了一批以茶叶、咖啡、烟草、蚕桑、畜牧、淡水渔业、紫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 墨江紫米在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目前,墨江县15个乡镇均有紫米种植,其中以联珠、龙坝两乡镇较为集中,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70%。截止2014年底,墨江县有咖啡园面积10.6万亩,16个咖啡初加工厂,1个加工规模为20吨/天的咖啡脱壳厂,1个加工规模为400公斤/天的咖啡精深加工厂,组建了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3]。 三、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投入不足 墨江虽有“中国紫米之乡”和“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但实际上墨江的紫米生产却未形成规模,仍以单户种植、自行销售为主,发生病虫害时,难以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制约了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咖啡和茶叶的种植上,目前,墨江县缺乏纯种精品咖啡。虽然具有抗锈、矮杆、高产等优良特性,但品质相对较差。由于咖农多采用单一作物种植及无荫蔽栽培。对咖啡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等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咖啡的产量、品质很不稳定。在茶叶种植方面,墨江实有投产茶园仅是全国平均单产的65%、世界平均水平的32%。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园有效灌设施严重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几乎为零。部分茶园老化,改造提质势在必行。 (二)加工工艺落后,品牌意识淡薄 茶业、紫米、咖啡等的制作工艺简单,市场门槛又相对较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基地零星、分散,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初加工h节靠个体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品牌的打造无法实施,产品的推介宣传难以开展,无法形成优势品牌。在技术改造和产成品创新上缺少资金的支持,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墨江多种农产品的整体形象与国际精品的内在品质极不相称。 (三)产业竞争激烈,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墨江县在省内外城市还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还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同时,存在部分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品牌等标识,有损墨江经济作物的形象。有一些企业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使其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推进墨江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亮点,加快高原特色热区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在农业产业群建设上,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战略,推动林下经济增点扩面[4]。更好更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的“111223”工程。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发展、发挥特色效应,围绕产业抓好基地建设。 (二)加大扶持力度,继续重视与支持墨江特色农业发展 1.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县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围绕畜牧、烤烟、渔业、桑蚕、咖啡、茶叶、甘蔗、蔬菜、紫米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灌区节水改造。 2.培养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既可维护小农利益,又可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分散农户的依托主体。加大税收、财政支持力度,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工商综合企业发展。 3.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将特色农产品企业纳入商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划中。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旅游名片的品质效应,并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健全农村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显著,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五、结语 “十二五”以来,墨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为基础,集中优化林畜烟渔带头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总之开展墨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需按照“生态化、标准化”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开启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长春市“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称号,支持长春市以市为单位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 作为全国首家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整体推进市,长春市肩负着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的责任。3月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印发了《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1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力争到2021年末,把长春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化、率先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率先实现生产监管全程化、率先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率先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培育“长春绿品”品牌 绿色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快速转换的基本路径。 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过程中,长春市将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等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到2021年末,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将达到1000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占食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的80%。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00亿元。 建设“三大板块” 《纲要》提出,依据“十三五”《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按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生产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都市农业板块,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 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大农业板块 该区域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适宜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之开发建设成为全国粮畜主导型的绿色有机农业样板区。 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 种植业适宜区域绿色化,山地林下产品适宜区域有机化,林畜养殖生态化,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设施化、基地化、园区化提升产业效益,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升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使之开发建设成全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半山区特色农业样板区。 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现代都市农业板块 通过多功能立体复合开发,建设以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使之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型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发展“三大产业” 坚持产业提升与优化结构双促进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绿色有机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绿色有机种植业 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动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形成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 绿色有机养殖业 坚持择优布局原则,突出产业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方式;突出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形成肉牛、奶牛、梅花鹿、肉鸡、生猪、肉兔、肉鹅等绿色产业;适当推进驴、马等草食类动物饲养,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扶持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以种养加、产供销高效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十大体系” 遵循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律,立足2021年全市基本实现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目标,坚持环节打通、堵点疏通、优势互补、全盘激活的发展理念,全力组织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任务。 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引领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 玉米加工向多元化食品方向发展,稻米、蔬菜及食用菌加工向绿色和有机方向发展;粗粮、特色杂粮加工向精细化绿色健康食品方向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生猪、肉禽、奶制品、鹿产品等加工,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到2021年,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300户。 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化体系 对种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及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能力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网络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检测能力、管理能力、追溯能力“四个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体系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改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向绿色有机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快速转变。 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水平。 产业化经营体系 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绿色有C农业经营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场流通体系 在保持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农产品分销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和市场空间。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个集散中心、3个营销网络(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冷链物流)、20个对外销售窗口。 农产品品牌体系 加快长春市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举的建设原则,构建绿色有机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绿色有机农业内在发展活力。 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与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绿色有机发展“五个率先”的目标,把长春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利用资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企业纳税筹划篇1 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科学的财务成本管理和纳税筹划工作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其中纳税筹划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资产清点与调配的重要作用,还能够反映企业纳税方面的真实情况,帮助企业提升税收回报。企业要想利用纳税筹划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必须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有效结合,重新规划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特别是重新设立企业内部纳税筹划岗位,专业的纳税筹划人员能够应对企业税务问题,并及时向企业领导反映财务成本管理情况,做到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二合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与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参与重大投资与筹资活动时,明确企业财务状况选择合适投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规避大部分财务风险[1]。纳税筹划可以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给予建设性意见,帮助企业解决了投资阶段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市场不确定因素。因此,纳税筹划起到保障企业经济效益、规避各类市场风险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企业领导与财务人员应准确认识纳税筹划协助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企业筹资渠道和模式多样、内容较为复杂,包括股票投资、利息支出等重要方面,筹资方式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更加显企业预期收益与筹资成本对比愈发重要。但通常情况下税收责任与待遇间差异明显,一方面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税收压力,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的纳税筹划工作难度增加。企业若想在多变的经济形势中求得发展,那么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筹资方式是重点工作之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离不开纳税筹划工作带来的重要帮助,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压力问题,为企业资金流动创造更大空间,合理规划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二)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影响 纳税筹划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效益影响、资金分配影响、筹资影响、投资影响等。在企业投资活动的决策过程中,有效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是为了帮助企业寻找更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并根据企业经营投资情况给出投资意见和方案[2]。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改变往往与国家阶段性的发展方向与政策有关,企业筹资方式根据税收政策变化而调整是必然的,各个企业将充分考虑不同政策形势下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客观因素,从而重新调整筹资计划,实现企业增资减负的基本目标。另外,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开展的前提是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相关法律法规,而不断提高自身纳税筹划工作效率与科学性,提升纳税筹划人员的职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督促纳税筹划人员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展开有效沟通,纳税筹划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当前企业经营方向发生改变或国家税收政策调整时,企业的经济收益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企业只需调整纳税筹划工作内容,重新建立收益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即使国家政策发生改变,对企业的影响永远是积极的。由此可见,纳税筹划工作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是纳税活动时的重点工作,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 (三)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纳税筹划所面临的困难 企业开展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减少企业纳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然而,在实践中并非如此。究其原因,还是纳税筹划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缺少一定的了解,严重影响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曲解纳税筹划的意义 现阶段,很多企业在对纳税筹划方面存在一定理解偏差,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对其真正的意义未领悟到位。例如,他们认为“筹划”就是企业财务进行税收筹划时,与当地税务局进行“勾兑”,钻法律空子,实现偷税漏税;或者考虑以制作假合同或者假发票的手段,最终达到企业减税的目的。实际上,这样操作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收隐患也随之产生。 2.偏重效益,轻视成本和风险 多数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过多关注纳税筹划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或其他利益获取,常常忽视筹划所需的成本支付以及给企业带来的筹划风险。从理论层面来讲,企业所涉及的所有税收和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纳税筹划进行统一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纳税筹划应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规划风险分析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因此,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纳税筹划的价值,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支出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3.静态筹划、动态筹划失衡 许多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后,往往忽视了税收政策、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可能导致原良好规划计划最终失败,因为没有相应的调整,有的只注重方案设计,忽视方案制作。由于实施不当,税收筹划方案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4.重理论,轻实践 企业要想提高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必须将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有机结合,统一协调,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面。如果偏重税收法律法规,则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如同“纸上谈兵”,可操性差、实用性差。因此,企业在制订纳税筹划方案时,要特别注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尽量保持方案的灵活性。 二、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结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对纳税筹划产生一定影响,纳税筹划需在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进行,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宗旨,并且纳税筹划开展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企业税收压力。纳税筹划要始终围绕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展开,并且纳税筹划工作不是一味追求减小税收负担和企业运营成本,必须综合考虑纳税筹划方案是否能够对企业未来几年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考虑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3]。将纳税筹划思想充分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中,例如企业项目筹资阶段经常出现债务利息抵税的情况,而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采用债务筹资的方法,在投资时尽量选择税收政策有一定优势的相关行业。企业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工作开展必须符合环境要求,企业环境主要由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组成,而外部环境分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等,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环境上的剧烈变化,势必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纳税筹划工作开展同样不可忽视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因此,纳税筹划需始终在迎合环境变化趋势的情况下进行,从而才能保证纳税筹划工作进行顺利。同时,纳税筹划需着眼于企业整体赋税减小,了解各个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将不同时间的税负折算成现值加以比较,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从目前国内市场发展形势来看,纳税筹划之所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除了纳税筹划工作开展帮助企业减小大部分税收压力与规避财务风险之外,还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流动资金,为企业资金有效运转提供更大空间[4]。另外,纳税筹划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不仅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还能够重新统筹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和隐形资产,能够起到提高企业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离不开税收活动,特别是大型工程项目需要与政府机关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同时,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确保投资决策合理性。财务成本管理是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两者相结合往往能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纳税筹划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设定,需要企业事先制定科学的税收计划与财务活动内容,并为此积极与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与交流,在企业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方面获得一定指导之后,帮助企业减小税收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策划相结合的思路 现阶段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相结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纳税筹划、利用融资渠道进行纳税筹划、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等。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开展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体现在新、旧政策交接阶段,企业财务人员利用时差进行筹划,如费用延迟、进项税冲抵等,这更加考验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情况和国家税收政策的了解程度。此类手段遇到国内税收政策长期未调整,或纳税筹划空间不足都会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而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作为主流的两种融资模式,他们在资金成本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也是经济效益角度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利用抵税方式提高经济效益[5]。总的来说,要首先准确认知纳税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才能够促进纳税筹划效果的提升,而具体的思路应该包含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的认知度,将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定位准确;其次是要做好基础的财务工作,将事前详细论证作为纳税筹划工作的前提,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后才能进行纳税筹划诸多事项;再次要把握好现行的税收政策,为纳税筹划奠定良好基础,结合税收政策变化对税收筹划方案重新评估和审查,适时增加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最后,在整个纳税筹划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避税节税,避免发生违法行为。各项思路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四、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相结合的方法 (一)强化专业知识认知度,准确定位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 可利用例会时间运用专题活动的方式向公司员工宣传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的重要意义,使其明确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工作内容增加时,财务人员更需严格监控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只有明确企业资金分布情况才能设立对应的内部税务管理与防范体系,并及时根据企业经营范围改变而修改税收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能够提前预知财务风险的存在,以便提前准备风险应对方案[6]。企业纳税筹划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合理安排来实现的,其不能独立于投资、融资、生产经营与利润分配决策过程之外,而是要服从于企业各项财务决策,因为税收负担的减轻并不能一定带来总体成本降低和收益提升。因此不可片面追求税负最低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更是要科学制定税收筹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7]。 (二)提升基础财务工作能力,把握事前详细论证前提 做好基础财务工作,事前进行详细论证是企业做好税收筹划的前提。企业与税收筹划相关的主要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等都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空间。例如,在企业融资租赁费用中由承租方支付的安装费用、手续费等,在完成交付使用后的利息可在纳税所得额中进行扣除,而企业自有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费用则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只能增加原值,在剩余折旧期限内进行摊销。因此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考虑到货币时间的价值,尽可能体现出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的节税效应。 (三)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紧跟国家税收政策趋势 企业纳税筹划包括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实现涉税零风险等将内容,纳税人需要在不违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通过筹资、投资及经营等活动的安排达到减少纳税或不缴纳税款的目的。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实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经济局势、行业变动规律及所在企业的运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针,帮助企业寻找自身定位,为企业业务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一些工作懈怠、得过且过的员工要严惩不贷,完善企业福利制度,如年终奖、带薪休假、年终分红等,提高员工归属度,保证财务管理人才稳定性。此外,要紧跟国家税收政策变化调整纳税筹划工作内容与方向,实现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目标。企业需与税务机关开展交流与学习,并定期做好市场调研、国家政策信息搜集工作,保证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8]。 (四)把握税收筹划界限,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实现方式 税收筹划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有机融于企业经营理财的各项活动中。企业纳税筹划的直接结果是减少税收支出,因此国家税务机关每年会对企业进行税收检查,防止偷税漏税。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与企业纳税人立足点不同,因此纳税人在税收筹划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规,合理规避纳税,避免纳税筹划变成偷税漏税给企业带来负面的经济影响。随着我国纳税环境的正规化、法治化,企业也逐渐聘请中介部门进行重大事项涉税分析及整体纳税筹划,如固定资产购置纳税筹划、土地增值税清算策划等。在此期间企业要遵循正确的税收筹划原则,从合理合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缴纳税款各项环节分别进行筹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中的企业特点设计出针对性强、繁简得当且通俗易懂的税收筹划方案,确保企业能够快速完成税收筹划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相结合对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国内各个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对纳税筹划难点与重点,首先需保证纳税筹划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这也是各个企业目前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纳税筹划工作需全面而严谨,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税务相关人才,不断优化与改进企业现有纳税筹划方案。企业在财务管理效率获得提升之后,再重新科学分配企业经营收益,从而提高企业资金安全性,帮助企业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国内经济发展贡献一部分力量。 作者:余道松 单位:浙江裕峰环境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纳税筹划篇2 纳税筹划的含义在于符合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采取管理工作,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加强税务纳税的注意事项,并开展统一的策划安排,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降低企业纳税成本,保证企业长久发展。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纳税筹划要点,可以充分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推动纳税筹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展,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纳税筹划及财务管理简述 一般情况下,纳税筹划所指的是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以减少税负为目的,开展筹资、生产以及投资等一切活动的谋划。结合实际情况来讲,纳税筹划所指的是企业的纳税人在财务管理期间,采取的符合税法的减负行为。纳税筹划的性质是合理合法的。虽然偷税等违法行为也是为企业减轻税负,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纳税筹划是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合法行为,这种行为既能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还能保证企业长久发展,并且能维护国家利益。所以,纳税筹划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稳定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企业的影响十分深远。财务管理是强化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制定企业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核算与预算部分,通过系统化分析企业项目成本、计划及预算等方面,为更加合理地制定财务管理计划提供保障,有效加强企业经济收入和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强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纳税筹划的意义 财务管理和纳税筹划都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纳税筹划,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降低相关的成本支出,合法的回收资金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成本资金,加强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人员需要全面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纳税筹划的意义,帮助企业夯实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 (一)夯实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期间,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这种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合法合规。结合部分企业情况来看,存在着恶意逃税避税等违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能短期提升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企业的生存有着巨大的风险,不仅危害企业长远发展,还会损害国家利益。采取合理合法的减税行为,则可以帮助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企业与国家的共同发展。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捍卫自身的地位,就要充分开展科学的纳税筹划,才能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处于发展阶段时,可以通过科学的纳税筹划,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以及其他业务,而纳税筹划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企业在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期间谋求合法合规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资金及成本的最大化。企业通过科学的纳税筹划,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提升财务利益。所以,科学开展税务筹划,可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及质量的快速提升。 (三)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站在宏观的层面上分析,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期间,可以在短期内降低国家在税收与财政方面的收入,如果从国家与企业的长久关系出发,企业通过合理地开展纳税筹划,可以推动国家税收与相关收入的提升,不仅可以确保企业长远发展,还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企业要积极提升纳税筹划工作的有效性,明确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要点,从而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实现企业资源配置优化 科学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优化,为企业的资源调配与创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开展纳税筹划期间,企业通常会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以及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纳税筹划的价值分析 (一)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影响因素 。所以。企业想要开展科学的纳税筹划工作,一般会以增加当期成本为基础,开展税务筹划。例如,科学地使用存货计价的方式,增强企业的生活成本,提高销售存货的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避免出现当期税负过高的现象。同时,使用固定资产折旧,通过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手段,让企业当期费用增加,从而降低当期税负。在生产经营期间,开展税务筹划工作,要注重综合考虑当期存在的问题,科学开展筹划工作,提升税务预测的合理性,从而确保企业的财务预算与实际需求更加贴合。 (二)企业筹资活动中的价值 在开展筹资等经济活动期间,使用税务筹划的手段,也可以帮助企业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当前,大部分企业所采取的筹资都为权益筹资、负债筹资这两种方式。所以,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中,要结合筹资方式的确定,在保证纳税筹划的效果。例如,企业在负债筹资期间,所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在税前所抵扣的,这种情况一般能够减少企业的利润,从而降低企业需要承担的税负。但是在权益筹资进入利益分配环节时,要根据企业的税后利润来开展分配,这并不能减少企业的税负。所以,企业在开展税资活动期间,要充分借助负债筹资的方式,通过增加负债筹资、减少权益筹资的办法体现负债筹资的优势,帮助企业达到减负的目标。 (三)企业收益分配的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产生收益期间,要结合相关的纳税筹划工作,在符合企业实际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分配,才能实现减轻税负的效果。例如,结合相关规定来看,新创办的企业可以享有两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由此可见,企业可以结合这项规定,来加大对产品的研发与宣传,从而推迟企业的获利年度,保证自身的节税效益。企业可以充分借助国家税务减免的政策,来开展纳税筹划活动,从而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四、企业财务管理纳税筹划具体实践应用要点纳税筹划的内涵在于企业对自身涉税业务开展的相关策划工作,经过制定全面可靠的纳税操作措施,在保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条件下,探究税法中所不包含的内容,从而降低自身纳税成本,降低企业经济负担,在实际操作中,要积极关注纳税内容的变化。企业在纳税筹划开展中,要充分从整体角度出发,纵观企业全局,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纳税筹划,并加强生产投资环节的纳税筹划,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成本,降低纳税负担。 (一)从整体角度出发,实现纳税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纳税筹划环节,既为企业经济提供了利用率提高的作用,还提升了利润效果。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手段,企业实现了应缴税务的降低,并通过科学控制生产成本,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经营期间,开展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节约纳税支出,以此为原则,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开展财务筹划管理工作,要以财务监管为基石,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借助纳税筹划带来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企业的税款,并且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节并无过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实现纳税筹划期间。应当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合理划分,保证其统筹方案的综合性,注重企业的经济和非经济税收对方案与企业的影响。通过从整体角度出发,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减轻企业成本负担,达到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二)结合企业实际,深刻认识纳税筹划 企业对纳税筹划的概念要有正确的了解,并认识到纳税筹划工作属于一种合法合规行为,与偷税等违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合理合法的原则,也是国家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需要在国家税法的规定范围内进行税务缴纳,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纳税筹划属于一项带有风险性的活动,这一活动属于前期的预测性工作,不过期间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变动。在政策变动之前所制定的筹划方案,很可能成为违法违规行为。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判断,并依据当前情况对经济政策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同时要加强税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出现策划方案违法的行为,提升税务筹划工作的有效性。税务筹划前期,企业要充分明确其工作性质,并了解为企业提供工作的目的,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不断进步。在开展规划工作期间,还要遵循以法规为标准的准则,遵守以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原则,尽量避免出现较多附加费用,帮助企业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包装企业纳税筹划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纳税筹划工作要始终围绕企业的财务工作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制定方案,不能出现脱离工作方案的问题,避免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纳税筹划工作在开展期间具有一定成本费用,但是与企业所减轻的税负相较,这种支出仅占成本费用的极少部分。并且,这一工作属于双向进行,同时增加了财务管理水平。所以要求企业要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在整体的视角上思考,并制定纳税筹划方案,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上制定多种方案,并选择与企业需求最贴合的方案,从而达到纳税筹划工作的目标。 (三)加强生产投资环节纳税筹划 1.企业投资纳税筹划 企业开展纳税筹划工作,保证了企业项目的可投资性增强,避免出现税负过重的现象。企业在投资期间,可以参考如下几点措施:1.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悉知地方政策变动,依据地方政策来享受政策优惠。2.调查了解当地市场,选择较强的优惠策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3.在选择战略方向时,按照行业的发展情况选择优化型产业。4.加强高新技术、绿色环保生产经营,关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5.在选择注册资本模式时,为了减轻税负,企业可以选择无形或固定资产,并将固定资产折旧费纳入成本之中,无形资产则通过摊销来纳入管理费用中,减少总体资金额度,降低税务扣除。 2.生产投资纳税筹划 在生产经营期间,企业一般包含了原料加工与材料的加工再包装。生产阶段,企业纳税筹划可以利用费用摊销和摊销期限,有效降低税务成本。具体如下:(1)存货计价。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制定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依据市场的价格波动来进行存货计价。市场经济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原材料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时,企业选购材料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模式,提升本期的材料费用分摊。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那么就可以采用“加权平均法”或者“移动平均法”,避免出现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浮动而增加税负。(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一般会采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等方式计算,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折旧手段计算使用期间的总额度。在设备的使用期内,采用不同的资产折旧手段,所造成的每年度税款差别较大。企业可以根据加速折旧法减轻资产折旧年限,把固定资产折旧缴纳的税务递减,提升企业自身资金使用效率。(3)产品销售选择。在产品销售环节中,出现的现款交易、赊销交易,虽然达成了实际交易标准,但是我国相关税法的规定里,交易模式的不同所带来的税务统计不一,企业要加强财务推断,选择更有利的交易方式,避免出现提前垫付税款。 结语 在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市场背景下,企业面对的竞争局势更加严峻,想要在经济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并立于不败的局面,就要强化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合理的纳税筹划,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并避免企业出现税务过高等问题,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纳税筹划的要点,可以为企业科学开展纳税筹划提供参考,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作者:牛志军 谭娜娜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纳税筹划篇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纳税义务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国家没有充分认识到税收杠杆所起的作用,企业也不重视税收筹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筹划[1]也引起了企业的足够认识。企业财务管理[2]活动是企业的重要活动,纳税筹划是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普遍过重,企业为了减轻税收负担[3],节约资金开支,降低税收支出比例,规避税务风险,实现税收零风险和企业利益最大化[4],必须更新纳税意识[5]和观念,做好纳税筹划。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税收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税收筹划被公众广泛认可和被法律接受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纳税筹划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里有所发展,社会公众对纳税筹划有了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更新了纳税意识和观念。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做好纳税筹划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企业纳税筹划可以在短期内适当安排经营活动,节约税收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企业中人员的法律知识,强化企业作为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观念。企业减轻了税负,政府也实现税收征管的意图,对政府和企业都有好处。除此之外,企业纳税筹划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虽然纳税筹划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风险高收益就高,企业可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少缴税或者不缴税,获取经济利益。对企业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企业理财能力,丰富企业纳税筹划理论,符合企业对现有税收政策的需求,为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提供理论支持。 1.2.2现实意义 企业的日常投资、筹资、经营等活动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将纳税筹划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企业的税收意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纳税筹划的积极性,也使企业对纳税筹划引起重视,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还有利于企业规范自身的财务核算流程,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促使企业通过合法合规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资产、收益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再者,企业在生产和消费中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对结构进行调整,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税收法律规章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企业纳税筹划应用于财务管理活动中,有利于企业规范财务核算流程,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确保资产、收益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防范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6],避免出现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纳税榜样,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拉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 企业纳税筹划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快速发展的纳税筹划也融入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纳税筹划有了新的定位,在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纳税筹划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有对应的环境,理论发展也比较成熟,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对于不同债务比率的企业选择不同的税收政策,减少税务成本,使得企业有一个最佳债务比率,经过不断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有效整合和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 1.3.2国内研究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对纳税筹划是有抵触心理的,以至于早期我国企业对纳税筹划全然不知,加之我国一直宣杨“纳税光荣、逃税可耻”的传统思想,导致我国的企业纳税筹划处于空白状态,纳税筹划得不到引进和普及。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纳税筹划的方法和技巧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将企业纳税筹划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2010年,韩雪萍和蔺维红分别针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和税率差异、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税收筹划分析。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企业纳税筹划的研究现状和界定都是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这也是与偷税[7]、漏税[8]的根本区别。 2企业纳税筹划概述 2.1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概念 微观上的纳税筹划是企业用来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是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更是一种理财活、动,具有经济价值,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2.1.2理论基础 以博弈论[9]作为纳税筹划理论框架的基础,政府作为征税人,企业作为纳税人,二者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成为博弈的双方,政府的目的是多征税,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会极力地少缴税。以战略管理[10]作为纳税筹划理论框架的思想,企业纳税筹划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经济人”假设指出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自负盈亏,通过少交税款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这是典型的“经济人”假设[11]。 2.2目标和原则 2.2.1目的 企业实行纳税筹划,最终是为了规避纳税风险,降低税收负担,减少税收损失,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2.2.2原则 企业纳税筹划必须关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具备经济原则,平衡收益与风险;综合原则,综合运用特定环境和手段;事前原则,在交易行为和获取收益发生之前;整体原则,涉及企业所有的业务阶段和税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依法原则,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2.3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纳税筹划所运用的税收法规是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在税收制约下,企业预算的财务管理目标受税收成本的影响,企业管理者需要权衡税收成本和收益二者的利弊。 3企业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纳税人员应该做好纳税筹划设计,正确使用财务杠杆[12],根据不同的税种试用不同的税率,降低税负,在企业投融资、经营和利润分配整个财务管理流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增加企业收益。 3.1在投融资中的应用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融资的目标是降低融资成本,纳税筹划的作用凸显,以债务性筹资、租赁、权益性筹资等方式进行筹划。企业融资的核心是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中的企业负债占比越大,财务杠杆的作用越明显,企业节省税收,降低税收成本的效果越好。权益性筹资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节税额度小,但是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稳定股权结构。企业应该结合各种因素,计算最优的债务比例,实现企业财务的最佳管理。纳税筹划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企业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选择一些税收低洼地,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转让定价,减轻税负,节约成本,增加收益。 3.2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适当调节收入和成本,调整当期所得,是纳税筹划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运用,向税务机关依法申报税前扣除项目,例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招待费,保证企业能够充分享受税前扣除项目。企业增值税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有不同的纳税比率和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对经营的业务进行拆分,不同税率的业务分别核算,增大适用低税率的业务量,避免高适用税率。当企业适用的税率一定时,企业可以选择减小税基,增大企业进项税额的抵扣,提前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的足额抵扣。 3.3在股利和利润分配中的应用 企业经营所得形成利润,企业纳税筹划在利润分配中的运用也十分重要,企业可以运用税前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可以运用不同的资产计价法,使税前扣除最大化,从盈利转为亏损。企业还可以推迟开始盈利年度,尽可能地延长申报经营期,达十年以上,可以获得优惠政策。对于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可利用税法优惠政策投资其他企业或者追加投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通过投资退税减少企业所得税,或是通过区分企业资本利得和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企业股息所得,避免资本利得转化,增加企业所得净利润。 4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企业纳税筹划对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纳税筹划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未形成关于纳税筹划的一套完整系统规范的可行的技术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纳税筹划的研究上继续探索,合理设计和规划,重视纳税筹划,为我国的税收事业做出贡献。 4.1融资措施不成熟 企业纳税人员在筹划融资活动时缺乏对关联因素的研究,在具体业务中缺乏对资金来源和流向的把握,有的纳税筹划方案的设计缺少对债券筹资特征的关注,使纳税筹划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运用租赁的形式进行融资,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支出。对租赁目标,特别是经营租赁活动的合理性把握不到位,不了解企业利润的构成要素和成本费用,难以在纳税筹划方案创新方面取得最佳效果。 4.2投资设计不合理 企业关于投资的纳税筹划工作没有根据投资方向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没有结合投资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合理分析;没有根据投资行业的特点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分析;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类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投资以及间接投资的差异,制定可行的税收筹划策略。 4.3与经营联系不密切 我国的市场环境逐渐开放,市场供求不断变化,企业设计纳税筹划策略时缺乏对市场供求弹性的考察和分析,对经营中的产品价格制定策略缺少创新。不能有效掌握企业经营成本及税负转嫁的变动规律,不能做到纳税筹划方案和经营策略保持协调一致。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管理内容。符合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偷税漏税截然不同,同样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保护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控制了现金流,节省了税收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企业纳税筹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大工程,尤其是纳税筹划应用到财务管理活动中,纳税筹划需要着眼于企业整体发展,要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有效结合,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增加企业价值。不断提高纳税意识,加强信息沟通,尽量做到信息对称,强化内部管理,增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得到税务机关的指导。企业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起重要的助力作用,在企业的投资、筹资、运营等环节起积极的调控作用。规范开展现代企业纳税筹划工作,有助于优化企业结构,帮助企业谋取经济利益,促进现代企业的良性发展。 5.2展望 企业纳税筹划将来会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管理层将会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企业整体发展,统筹兼顾,全面、系统地分析税收变化,因地制宜,设计科学合理的企业纳税筹划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将立足实证研究,继续探索新的研究方案,使企业纳税筹划更加合理、合法、合规,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体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探究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20(24):72-73. [2]杨金红.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7). [3]代宇纯.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纳税,2018(5). [4]刘奕彤.我国企业税收负担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郭江.税收负担[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7]张建明,张文娟.重视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财会,2005(6). [8]董丹丹,韩瑞红,李艳艳.企业筹资活动中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商,2016(29). [10]李萍.基于财务管理的中小企业税务筹划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1]张凌宇.关于增值税纳税人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探讨[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4). 作者:牛钦 单位:沂南县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如何做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项工程建设也不断涌现。这些高高矗立的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其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是现阶段建筑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建筑项目的重要阶段,能够有效地将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应着眼于此,重点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因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应着眼于此,重点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下面将详细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1影响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 1.1施工图纸的设计质量 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依据。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倘若相关人员没有认真而细致地进行会审工作,就很难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不合理设计。既可能导致建筑物本身存在性能问题,也可能导致施工时出现返工。不仅给建筑带来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隐患,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1.2施工组织方案 施工方案是有效控制施工管理和质量的前提,是施工单位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手段和流程等方面制定的管理方法。主要涉及施工单位的人员组织管理、原材料及机械设备管理、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流程等方面。它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各项施工指标达到规范标准,使施工技术和手段必须满足现场施工的各项要求。倘若其中有一项组织方案不合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3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建筑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且施工技术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来自于农民阶层。从而导致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未受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这些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从事建筑行业工作的专业素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物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4缺乏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为了保证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地进行和建筑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相关部门制定了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然而,这种监督体系只是一种被动的技术性监督,是一种程序化的检查形式,缺乏多元化的监督模式。 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由施工单位聘请监理单位对工程随工监理,质量监督站负责整体监理构成。通常情况下,该种双管齐下的监督模式能够起到双重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某些监督人员只是程序化的检查,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某些监督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1.5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控环节 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材料的质量监控环节。对供货商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质量把关,检测其是否 到各项指标的规定标准,是否能够用来做为建筑项目的施工材料。同时,对那些存放地点有严格要求的材料妥善保管,避免遭到不必要地破坏,进而保证建筑项目的稳定性和强度。 1.6薄弱环节的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中,薄弱环节主要是指施工单位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施工技术难度大的主要环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位。其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框架结构中的预应力结构、防水层、抗震性等方面。 2实施全方面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做好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掌握科学与合理的监管措施。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应该重视以下内容。 2.1严格会审设计图纸 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阶段。它不仅仅是建筑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会审设计图纸,检查其是否符合现场施工的要求,满足各项施工技术指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依照正确的施工方案进行,保证其使用性能。 2.2建筑材料选用 施工单位在采购建筑材料时,一定要对供货商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既要选择信誉度高、产品质量好、经过考察的厂商;也要对其提供的材料进行各种技术指标检测,确保所用材料满足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还应做好保管工作,避免出现损坏、腐蚀等问题。 2.3机械设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只有在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和完好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工程正常进行。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2.4从业人员管理 在这里从业人员管理不仅包括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也包括施工单位的劳动组织与管理、施工人员的招收与调配、技术员工的培训与考核。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具有专业的施工知识和技能。为了全面调动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应实行奖罚制度。 2.5做好样板引路 每一道关键工序施工前均应要求施工班组做样板,样板的施工工艺和质量合格后才能大面积施工。同时,应注意工艺样板的实施时间应尽量提前,给设计修改和工艺改进预留足够的时间。 2.6设置质量控制要点 设置质量控制点,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对象、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使其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关键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工序;针对隐蔽工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隐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架;针对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地下防水层施工;针对影响工程作业质量的重点对象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预应力模板的支撑与固定;针对施工技术难度大的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复杂曲线的放样;针对采用的新材料设置质量控制点,例如高强混凝土。 2.7加强成品保护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每个分项工程完成时间不尽相同,其中还存在很多穿插施工(包括分包工程),若成品保护缺失或者不到位,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竣工交付的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成品保护体系,重点规定各施工自控主体在成品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要求,遵循各负其责的原则,制定成品保护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大面积实施前应做好成品保护样板,经工程各方验收后方能大面积实施。存在工作面移交的,应做好施工单位间的成品保护交验;不存在工作面移交的,则需要做好自身的维护工作。 2.8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质量标准 近年来,在海地和智利分别发生了7.3级和8.8级破坏性地震,智利地震的释放能量相当于海地地震的近180倍,海地地震造成了22万多人死亡,而智利地震死亡人数只有400余人。智力地震的强度大于海地地震强度很多倍,可是人员伤亡却比其少很多。当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海面上仍然漂浮着外形结构相对完整的建筑物。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智利、日本等国家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施工新技术和新工艺。对于我国建筑行业而言,相关部门和决策人员必须重新制定质量标准,做到严格落实。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 3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建筑投资者和施工单位要想挣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它是投资单位和施工单位提高信誉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论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组织 摘要:在当前的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很多协调和配合的工作,本文通过阐述施工组织设计方面与管理方面现状和措施,提出一些市政道路的施工管理组织意见。 关键词: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0引言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组织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整体工程项目的概况,要预先根据勘探的地貌和整体路况、以及周边建筑、地下情况等,对工程进行整体技术标准的设定,明确横断面的设计方案、明确路面的结构设计(合理的规划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行人道),其次就是需要明确施工的要求,要严格的根据相关图纸和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施工,一方面要达到预定的施工标准,另一方面需要保护好环境。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组织设计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1.1.1 缺少施工部署措施 工程项目施工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施工单位一般都是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获取工程项目。按照规程,在施工前施工项目经理和施工企业法人要签订项目管理目标的责任书,责任书中要明确界定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质量、进度、安全、环保、成本以及文明施工的目标。所以,项目经理就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和手段,对项目的施工组织、目标、总包和分包以及资源供应进行详细的规划,做出具体的施工部署措施,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做好施工部署措施,而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决定操作方法以及施工顺序,这不仅会影响工期,还会给道路质量留下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开工前,甚而投标前就需要对现场进行大量调查。市政工程相比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复杂的多,涉及交通、拆迁、管线、噪音等等各方面事宜。 1.1.2 缺少风险管理措施 在项目施工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有技术上的风险和非技术上的风险,若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没有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也没有做出抗风险的对策,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是很多工程施工已经证明的事实。若是过去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做法项目一旦遇到风险,其施工组织设计将变成一纸空文,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进行充分调研,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讨论,认真对待施工组织设计,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相当重要。 1.1.3 技术部门保证措施不完善 在一般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针对技术部门的内容,只有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以及冬雨季施工的措施,却没有保证成本、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措施。所以在这一部分应该加以完善。 1.2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全面 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程的建设阶段可分成:设计阶段、投标前的实施准备阶段以及中标后的实施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设计阶段中的重点是施工方案(即初步设计)和施工组织计划(即施工图设计),为编制概预算与控制投资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现在在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设计内容不全面,往往只注重实施阶段的编制。 1.3 编制人员的理论知识缺乏、编制手段落后和经验不足 因市政工程的复杂性,涉及的专业相对广泛,因而会有一部分的管理人员存在着缺乏系统工程、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控制论、线性规划以及技术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就直接影响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有些编制人员的工程经验不足,或是出资请人代编,使设计意图以及管理的思路很难达到统筹兼顾,从而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往往流于形式,内容泛化,与现有工程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 2、项目施工组织人员管理 2.1 选择项目经理 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领导核心,项目施工组织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项目部领导核心——项目经理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首先,项目经理人选必须是接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和足够管理经验的人员; 其次,市政道路工程知识面宽、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沟通表达能力强、领导才能出色等都应是项目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另外,项目经理人选还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及协调能力。此外,项目经理的人选最好兼具总公司的部分管理职能,以便能够统一调度与协调。 2.2 项目机构设置 设置原则: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工程按要求顺利完成;根据本工程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建立管理组织;采用项目管理体制的同时,经济合同手段辅助以部分行政手段,明确各方面责、权、利。具体实施时,各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应根据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根据项目阶段性的大小和相应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性格、特长等综合因素合理配备。但应确保所有参与项目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资质且应持证上岗,确保整个市政项目部管理层的整体实力能够有效发挥。定时不定时的组织安排培训学习和项目考察。任命项目副经理和总工,成立工程部、质检部、材料部、计划部、安全部、财务部、办公室等,明确职责,做好协调统一的工作。 3、良好的制度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保障 为全面系统地把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承建单位应依据相应的质量手册及企业质量管理方针,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其具有相应的指令性、可操作性、可协调性、可检查性,要做到质量管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上,除了严格执行国标、行标及地方性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情况编制项目的《项目施工管理细则》、《项目质量管理规定》、《项目原材料实验送检细则》等强制性规定条文,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有据可循,使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充分制度化、规范化,对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4、工程项目实施的成本管理 4.1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一般都是投资较大的项目,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不仅是成本投资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的责任。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投资控制管理体系,可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下层各管理人员,应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范围,围绕项目的优质实施合理开展工作。在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效提高工效; 经常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让工程项目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更趋合理、高效、经济。此外,市政工程的变更率较高,要及时进行签证,及时索赔。 4.2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不等同于工作责任,完成工作责任不等于完成成本管理责任,杜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单方强调质量,忽视成本控制的做法。因此,在执行工作责任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还应考虑落实成本管理责任,每个项目管理参与人员都应具备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5、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 5.1 施工进度控制的组织措施 在市政道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进度控制的必要,应专门设立相应的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并与项目部、子项目管理部、各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有效的进度控制组织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建立项目管理组织设计的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表时,明确落实项目进度控制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责任,并编制相应的进度控制流程图。进行进度控制的科学组织设计,是充分发挥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组织协调作用的前提。 5.2施工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 在确定相应的进度控制管理部门或人员组织关系,完成进度控制的组织设计前提下,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项目的承发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科学编制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分析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其中的关键工序和施工难点,认识非关键工序可调整的时差范围,实现进度控制的科学优化。进行进度控制管理时,还应深入分析影响进度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进度失控的概率。通常情况下,影响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实施进度的风险有: 组织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合同风险等,同时还应重视信息技术在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6、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6.1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安全生产体系,生产体系由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技术措施组成。施工现场管理应把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把安全施工寓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并对项目实施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加强安全教育,要每一位施工人员明确安全施工不单是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参与项目的人员都应该共同重视的事情,做到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 6.2市政工程项目文明施工管理 文明施工是指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中,按现代化施工技术的要求,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和环境,是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开展文明施工教育,结合道路工程场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编制相应的文明施工实施细则,以指导和规范项目文明施工管理的开展。通过文明施工管理,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结束语 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施工全局出发,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设计图纸, 按照工程项目的客观规律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 统筹考虑施工中各要素, 对全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为施工生产活动提供最优方案。而传统的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势在必行。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便捷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这是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在目前情况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字: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在公路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公路的施工建设进行管理,确保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质量性,是十分关键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工程施工的每个要素出发,并结合公路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科学合理且系统化的管理,以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公路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是实现运输服务体系完善运行的关键,因此说加强对公路施工建设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公路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责任性重大,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本文就从问题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安全、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等多个方面去考虑,这些因素是关系到公路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性要素。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对这几个因素处理不当经常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很多的施工现场将安全第一、安全施工等宣传语挂在施工现场,施工的现场管理者也经常的参加各种安全管理培训,但是在实际落实方面还是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增加施工的成本。加之一些管理者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没有做好对于紧急事故的预警方案,使得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应对,且施工现场对于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也较差,这样进一步加剧了现场的安全隐患。 其次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忽视质量问题的管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的关键是靠质量,公路能够长久使用也是靠质量,因此说质量对于项目来说十分关键,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声誉靠的也是质量。但是从目前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来看,管理者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对于施工中存在的劣质施工现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偷工减料的现象也不进行严厉的处罚,使得很多公路施工项目成为豆腐渣工程。加上施工前管理者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对于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开展不到位,也会给项目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再次,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缺陷,管理者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要求加快施工进度,要求降低施工成本,但是却忽视了质量这一核心因素,这样反倒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加大施工的成本。 最后,管理者对于施工成本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物料资源,且投入面较大,这样就给物料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公路施工现场堆积的大量的施工材料,这种材料的管理关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施工的成本。管理者对于这种无规则的材料采购管理不到位,将会增加大量的额外费用,不利于成本的管理工作。 二 、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避免上文中提出的公路施工现场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力度,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 首先,需要将安全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公路施工建设的始终,并不断的提高公路施工现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技能。为此,需要对相关的管理者开展培训,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且要让技术和技能过硬的人员负责。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安全管理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要将其落实到每个管理的细节当中。具体说来,管理者要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地的实际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规范化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要求相关的人员贯彻执行。同时,在施工的整体过程中还需要抓紧对安全施工的宣传工作,增强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确保施工现场的人员和各项施工程序的安全性。 其次需要加强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监测,完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对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监测手段和检测系统,并且要完善项目施工建设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样能够确保管理者按照严格的制度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还需要设立总工,负责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技术管理工作,协调项目的整体质量,并且配合监督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确保每个施工环节和施工细节都符合质量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公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项目施工质量的检测手段,在项目施工建设之前要明确施工个环节的操作工艺以及施工中能够允许的各项误差,并总结工程项目质量监测的具体方法。同时还需要制定出详细的交接检验方法,并用奖惩机制来激励管理者认真的开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施工环节和细节的质量监管,还需要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工作,确保每个施工环节所应用的材料都能够确保质量。 再次,要将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和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相连,严抓施工工序,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将项目的施工重点放在最浅显,并且要将项目的管理和实际的施工现场相结合,这样能够更为合理的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使得管理者更好的把握工程的进度。具体说来,要合理的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需要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并且确保相关的管理者到施工现场办公,时刻注意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流程,及时准确的掌握好各项施工进度问题,方便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解决。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工序的管理,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正确的处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和成本的关系。 最后,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为施工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获得是要建立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之上。要合理的管理好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首先需要从对材料费的控制上着手,因为材料费的消耗占据了工程造价的60%到70%左右,因此说要想更好的控制好施工的成本,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控制好材料费用的支出。加强材料费用的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聘请专业的预算专家,对公路项目施工建设所要消耗的材料数量进行分析预算,之后材料采购者要根据实际的数据资料进行采购,管理者要严把每个采购环节,确保物美价廉的材料进入到施工领域。除此之外,还需要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对材料的堆放进行管理,防止材料的浪费。除了对材料进行管理之外,还需要严格的控制好公路施工设计变更,避免因为设计变更改变施工方案而加大成本。 结束语: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公路工程建设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对施工的现场加强管理。本文就以此为中心,从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今后的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坍塌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介绍了我国路桥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路桥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路桥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施工;管理方法 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得高等级公路和地方公路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公路建设的推进公路桥梁建设也以令世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和高速公路上,不同类型、不同跨径的桥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展示着我国交通特别是公路桥梁建设的辉煌。但与飞速发展的公路桥梁建设比起来,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接连不断地出现质量事故,更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如何提高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其安全等级,充分发挥公路、桥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一、路桥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路桥行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实行项目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其管理水平与现实发展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近年来,公路桥梁工程质量事故较多,施工工期拖延较普遍,施工利润普遍不高。特别是最近出现的多起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如重庆茶江彩虹桥垮塌、湖南凤凰堤溪大桥垮塌及近期的沱江大桥垮塌,广东九江大桥垮塌,黑龙江铁力大桥垮塌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路桥施工管理敲响了警钟。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抑或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当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流程存在较多的浪费、项目采购管理落后等问题在路桥施工项目过程中较为突出。 二、路桥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流程存在较多浪费 我们知道,施工流程是指施工的各个过程,即多组连续活动。根据价值流的定义,价值流是指企业运转从开始到结束的多组连续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可能是外部的顾客,也可能是价值流内部的最终使用者。如果流程中的某个活动没有为外部或内部顾客创造价值,则被视为浪费。而在目前的路桥施工中,施工流程存在着较多的这种浪费现象。 2.项目采购管理落后 项目采购管理是路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采购管理涉及的物资品种极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对其质量、价格和进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稍有失误,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承包单位的亏损。当前,路桥施工项目的采购管理普遍落后,制约了项目利润的提高,加之在采购中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原材料质劣价高的现象频发———这是一此“豆腐渣工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3.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路桥施工现场是企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工程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所以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了。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我国路桥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仍较为严重,距离创建文明施工现场还比较远。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然而施工现场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简单的说,脏是指建筑现场不整洁,设备面貌不美观,建筑垃圾堆积较多;乱是指材料乱堆乱放,机械不按规定停放,占用施工场地道路;差是既指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精神分貌差,工作积极性不强,作业效率不高,又指施工项目给别人的视觉形象差。 三、加强路桥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工程施工管理的三大目标是: 控制工程质量、费用和进度。施工管理及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控制就是按照计划目标和组织系统,对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跟踪检查,以保证协调地实现总体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把计划实际的执行情况与计划预定目标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差别, 排除和预防产生差异的原因,使总体既定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可以总结出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在于质量、成本及进度的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时变的过程,流程控制如下。 (1)明确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制定规划,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控制对象进行检查, 并及时纠偏。 (2)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影响桥梁工程质量形成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控制,可分为对施工及生产机械的控制、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对施工人员的控制、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和对建筑材料的控制。 (3)在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桥梁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建设施工项目监理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或质量控制工程师来具体实行的。质量检查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检查工程质量、填写质量检查表。质量检查人员不但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表及进展计划等,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而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 2.加强成本控制 (1)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2)积极研发先进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除了有效地管理,控制成本开支外,更主要的是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材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通常拿到手的工程项目已经是微利甚至是无利可图。因此,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项目的研发和运用,对降低成本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3)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 根据工程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盈利水平,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签订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和对项目的考核、奖惩标准。在施工生产环节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单元。定期对各成本单元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奖惩。 3.加强进度控制 (1)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是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组织中的月、旬作业计划以及材料、机械使用计划都要服从进度计划的要求。计划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步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单位工程的总工期等。进度计划反映工程从准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反映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是现场管理者统筹全局,合理调配施工资源,正确指导生产活动的基础。能否按照计划实施,既体现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也体现施工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适时调整。 (2)控制进度管理 控制好进度就需要有好的控制办法。一是按照进度计划表的时间要求,将工程的进度进行划分,可以将年、季、月作为进度计划;二是按照专业的工程种类来分,制定交接工程的时间。在不同的工程和任务中要互相配合,每个工程或任务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确保下一个工程可以按时进行,保证整个工程的进度不会因为某个工程而延误;三是将整个工程分给若干个施工单位,每个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分开实现各自的工程,最后确保整个工程的完成。 结语 总之,路桥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过加强施工的管理,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油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文章探讨了油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中,竣工等管理办法,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油田单井建设工程 施工管理 随着近些年来对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能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开始日益增多,各油田企业为实现早建产、早收益的目的,单井管道工程因工期要求紧,数量多,大都列为一个或多个标段实施招投标,要求与处理站、集输站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单井管道建设工程主要的特点:点多面广、工区地貌存在差异性,施工安全需防范的隐患类别也不尽相同。故做到单井管道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受到控制,实现单井管道建设工程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至少要做好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竣工验收等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施工前的准备 一项工程在启动施工前会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同时这也是 实现对施工项目科学化管理的第一步。 1、项目部的组建 建立一个与工程项目想适应的项目部,是项目管理组织措 施中首要环节。项目部管理人员的构成应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做到因岗设人、结构科学合理。建立、健全项目部相关规章制度,安全与质量等管理体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做到目标细致明确,人员分工及时到位。 2、做好现场踏看与技术交底 现场踏看是施工前准备工作比较重要的一项步骤。其目的 是通过现场踏看,了解作业区域的地形地貌、在用管道、电力线、通讯光缆的分布走向以及已建建筑物等概况,为合理制定施工方案、配备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等施工资源做充分准备。施工蓝图及技术交底至少包括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四家单位,各个单位在一起研究讨论后,对蓝图提出问题,设计单位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一解答,发现问题的,以交底说明作为技术交底的补充,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提高工作效率。 二、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施工过程是实现施工项目科学化管理的最关健环节,因此要 对其进行全方位管理与控制。 1、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治国方针的提出,安全问题几乎被每一个企业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安全是近年来油田企业业绩考核中最重要的指标:安全一票否决制。因此,在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建设工程项目中,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用火作业、压力试验、非开挖穿越以及高空作业等,必须编制详尽合理的专项施工方案,涉及用火、用电、受限空间、高空作业的,还须办理作业票,在得到相关部门的核实批准后才可实施,并且在施工前还要做好一切必备的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之中还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尽最大可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 2、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决定着工程的在用安全、设计使用寿命。目前,油田施工企业基本已建立QC小组,以加强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施工规范、施工方案执行,要认真落实质量检查“三检制”。日常工序,质检人员要注重平行检查,进行管道隐蔽、试压等关键工序时,质检管理人员必须在旁监督,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 3、施工进度控制 制订项目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与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是保证施工进度处于受控的前提条件。进度计划的编制要依据施工合同、构成的工序以及施工资源等。要根据已定的施工具体计划和环节有条不紊的实现工程建设,保证在总工期内完成。除此之外,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组织每日、周、旬生产例会,进行现场实际与计划进度比对分析,出现滞后计划进度的情况时,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施工资源或组织与技术措施。 4、做好组织协调 单井管道工程存在点多面广的现实,各施工点的沟通与协 调是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各施工单元责任人召集到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在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项目部人员、机械等施工资源的合理调配,有利于工程处于受控状态。 5、现场签证与工程联络单的管理 现场签证与工程联络单通常由施工、设计、监理、业主等共同会签。其主要原则:真实、准确、及时。而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工程的工作量比较繁重,同时又有工期的限定,因此要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跟踪工作,出现工程量、工程设计的变更等及时办理手续,要尽最大的可能把成本降到最低。 三、竣工验收的监督控制 竣工验收工作主要包括:试运行、地貌恢复、地面部分的工 程质量形象检查、竣工资料的验收与归档等。工程实体部分经验收结果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的,及时向油田企业正式交接,投入生产运行。资料部分通过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等验收合格后,组卷归档保存。 结束语:油田地面单井管道建设工程的科学化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在每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此次工程管理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以提高下个工程之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都进行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公路桥梁建设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的部分。公路桥梁建设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进质量、进度、安全及成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了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桥梁建设行业的兴起,同时,公路桥梁建设企业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使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高质量的完成,各公路桥梁建设企业对公路桥梁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 二、质量管理 公路桥梁建设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达到桥梁建设领域相关标准规范以及项目合同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的综合。公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从设计、施工等全过程采取一定措施为客户提高满意的、高质量的桥梁建设和服务。 1.公路桥梁建设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1)公路桥梁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是影响其施工质量的源头。 (2)公路桥梁建设的施工情况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 (3)监理单位权利受限和不作为。 (4)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 (5)施工的设备和工艺。 2. 提高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的措施 (1)强化工作责任制 加强公路桥梁建设项目具体的责任制有利于达到和实现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预定指标使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是个负责的系统工程,其牵连了各方面的公司和个人包含了各种承包关系。按照“谁承包,谁负责 “的原则,将总的质量要求逐级分解落实到实处。使没个部分,每个单位甚至每个人都有具体的责任,且针对每个具体工程的施工和技术的难易,且考虑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业务素质,明确质量管理及监控具体措施。详细规划书面交底及写出具体的质量,所有参与人员要交底自己的真实技术水平,使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分明的职责。将工程项目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 (2)加强各单位的协作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包含了众多具体的工作,由许多工作组成的庞大系统,因此,要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每个小方面的施工质量都需要得到保证,因此需要这些单位的相互协作,合作。这就需要项目施工单位合理安排,科学调度,使各单位能够很好的相互协作,使得施工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及工期。 (3)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养 一个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的完成,需要施工人员、管理组织人员、监理人员等的密切配合。由于项目人员众多,知识水平不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加强各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及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及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素质,最直接的是可以提高公路桥梁建设施工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等,对提高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4)采用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施工需要不断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及时引进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是施工更加专业化,现代化。 三、进度管理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能否在规定的日期内竣工,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率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人力因素、资金、技术、原材料以及自然条件等。因此,在制定项目施工进度的时候需要充分、合理的将以上因素考虑进去,做到高效而留有余地,做好进度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成立项目进度管理的机构和负责人,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表。由负责人按照相关规定和施工计划,管理敦促好施工进程,做到责任到人。 (2)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单位的确认及合同签订,做到与上述单位的及时沟通,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 (3)施工前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和安排好市政配套工程。与相关管理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及沟通,确保项目施工顺利。 四、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在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管理方法、经济方法、政策等将项目成本尽可能的降低。项目从策划、投标、规划,实施、验收等整个过程中都要实施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由成本估算、控制、核算、分析以及成本的考核组成。控制和降低项目成本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措施: (1)明确责任人。确定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首先需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机制和人员组成。作为项目工程管理机构的项目经理部,作为企业聘请和任命的组织,需要对项目的收益负责,当然也需要协调好项目经理部的责任、义务以及权力的关系。其次要确定成本控制的负责任及目标,做到成本控制责任到人。 (2)采用新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桥梁建设项目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新技术来控制成本。施工前和施工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对施工中的技术方案做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分析,找到技术上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平衡点,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 (3)控制各种开支。项目建设中工人工资、桥梁建设原材料费用、施工设备等费在项目整个开支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可以在经济上采取一定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各种费用开支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公路桥梁建设企业的生命。质量不过关的桥梁建设需要返工重修,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施工成本。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该配备专人严控质量关,做到一次成型,一次过关,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还可以简约成本。 (5)强化合同管理。企业可以从合同中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以及减少支出,因此,合同管理在减少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效益方面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五、安全管理 近年来,工地施工事故频繁见报,极大的阻碍了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工作的进行和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这些事故的发生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上的不科学,不到位造成的。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深入思考、挖掘当前安全管理方面的漏洞,通过分析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减少桥梁建设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工人的安全。施工企业增强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1)提高公路桥梁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问题是桥梁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单单决定着其自身在施工中的安全,同时极大的影响着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因此,加强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相关素质对减少和解决安全管理问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能以及安全事故应对技能的培训。其包括施工的专业操作技术,设备的准确使用,安全施工的意识培养,基本的事故防范及处理技术逃生技能等。第二是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因为安全管理人员担负着桥梁建设施工的安全工作,此岗位工作需要坚实的理论以及必要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例如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安全作业理论及其实践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安全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完善安全保障设施 因为施工场地环境十分恶劣,所以,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中的安全措施、设备必须完备有效,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仪器的运行情况,加强防范,做到消除隐患及时,确保施工的人身安全,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富有成效。 六、总结 公路桥梁建设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工作牵扯众多部分和单位,但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公路桥梁建设的最后质量及完成的时间,因此,企业应该认真策划,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确保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按预期完成。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议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客户利益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就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及相应控制解决措施做了介绍。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客户利益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下面就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做一些本人的看法总结。 一、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建造用机械设备、物资材料质量 工程建设项目的材料物资、机械设备等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质量管理的成败。机械设备是整个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强大动力,设备的选用,设备的质量合格与否,是否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推动整个施工进程,操作人员是否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等。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中采集物料时候,难以达到质量要求,或是不符合设计施工的标准,或者是材料的保管不当,发生挥发磨损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使我们目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2、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素质 整个施工过程的完成都要靠人员的执行才可以,人是整个施工质量控制的灵魂。目前建设工程行业的现状是受到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较少,缺乏高端技术施工人才。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对机械的操控程度等方面都会严重影响着整个施工的规范性和严格性。同时,施工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能力,也对整个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是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指导者,需要从全局出发,具有战略眼光,同时,兼顾各种施工的细节,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序进行强有力的掌控。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管理、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 3、施工方法和各种规章制度规范 工程建设施工是一个极其需要各种标准和规范的地方,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能够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社工设计,难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对众多工序的分配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施工标准,对整个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限制,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在需要做好各种施工设计,施工标准的规划时候,还必须确立各种材料和机械的使用规范,领用原则,和各种机械材料的护理仓储制度。使得各种材料设备和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减轻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难度和压力。 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相应措施 1、严把物资材料采购质量合格准入关 对于建设施工中的建筑材料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采购、保管、使用,对施工中的每一种材料都要进行严格把关。例如:房屋建筑中用到的砖、沙、石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各种零件的使用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检查确保施工的质量达到所规定的标准。 (1)最关键的是要将材料的购买严格地控制好。销售商有一定的销售手段,所以施工工作人员在购买施工材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保持负责的工作态度,对施工所用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与辨别。 (2)对施工材料一定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当前的产品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而且在诸多产品中有很多以假乱真的产品时难以分辨,因此一定要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辨别材料真假的水平与能力,对产品的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对于假冒伪劣的产品一定要严格处理,定不能让该类产品投入建筑施工当中,采购的建筑材料必须有合格的检测证书,才能将材料投入使用中。 (3)在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保证每种材料的合理使用,严格地降低消耗建筑材料。存放施工材料所需的仓库等场地要注意安全,在施工中还要及时地掌握施工的进度变化,从而协调好施工材料存放的地点,而且还要加强材料存放的安全性,给施工材料的存放建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施工材料因潮湿而腐蚀。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施工机器的维修和保存,要定期地检查与维修施工机器,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深刻了解各种设计资料、施工的合同、熟悉各种施工规范,在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之后,施工单位要实施初步的人员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对工程具体情况的了解。使得施工人员对施工设计图纸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对各种施工技术规范更加严格的认识,熟悉,并能够落实到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来,要实施岗位权责制度,结合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科学有效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计划,并全面落实到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去,严格执行。 (4)在做好各种施工准备工作的同时,要对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 业技术测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挑选,使得各个工序的施工人员都能 够熟练操作相关的机械设备,严格执行施工规程,保证工程施工人员 的综合素质。坚持实事挂牌作业施工制度。 2、提素质,严管理,科学动态控制 (1)对参加建设施工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素质的提高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得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不管是哪个部门的施工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其中包括以下几类工作人员: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操作机器的工作人员、进行高空作业施工的工作人员等都要加强培训锻炼,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房屋建筑施工的进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a、要树立施工质量安全的意识,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树立必须达到质量第一的信念,把安全质量效益和企业的收益看得同样重要。 b、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意识,保证质量第一。而且对施工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一定要严格进行,全面提高质量技术人员的技能,一定要务实工作,脚踏实地地对施工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切勿盲目进行管理和监督,一定要做到以质量至上,将施工中的工作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切实地保障施工的质量。 (2)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方法 a、在建设工程施工中要提高施工方案的质量,在施工方案的设 计中一定要达到合理的效果,设计图是最为重要的,设计图的设计一 定要有经济性,要有创新性。施工方案图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施工,更关系到将来施工的质量。 b、在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上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还要经济实惠,选择适合的施工方法,使得整个工程能够在科学有效的前提下完成的更好。 小结 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是每个工程参与者都必须明确的共同目标。提高工程质量是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点之一,为企业创造效益,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相关控制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在特定目标、资源和时间限制下,利用复杂的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对工程项目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系统的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妥善执行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现代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工程项目中的施工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上的建筑承包往来日益频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已逐渐形成具有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控制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增加,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市场竞争。一般来说,一个建筑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在于该企业是不是能够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并且安全性好的建筑产品。一项建筑工程项目从初期的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再到中期的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管理,整个流程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不能有丝毫闪失。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中期的施工。因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将建筑工程设计师的设计蓝图转换为实际工程,其中任何一点小失误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误差。因此建筑企业对待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百分之百的重视与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的潜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度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我们必须对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四大控制进行一定了解。 进度控制 2.1重视进度计划的审批 建筑工程项目在正式实施前,必须由相关负责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做一个统筹安排,即制订一个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不仅能够划分工程的进度目标,更能够动态监控工程的施工进度。通常来说,进度计划并不是由监理工程师制订的,但是监理工程师会协助业主一起制订控制性计划,还能够对承包商的进度计划进行审批。 2.2制订合理的进度计划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更好地控制施工进度就必须根据签订好的合同工期,制订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制订建筑工程的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与前瞻性,使进度计划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施工条件。在进度计划完成后,还需利用统筹法来分析施工的各个过程,并且绘制出一个网络图,找出其中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不断优化,得到最优工期,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耗费最少的成本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 2.3实施动态进度控制 对进度计划实施动态控制,即在不影响总进度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与调整。因为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情况,这时我们就应结合外界实际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不断的修订。特别是在材料的采买上,在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上必须根据施工的进度不断调整。 2.4进行有效进度监控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控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整个工程已进展到何种程度,还需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标。监控的常用方法就是通过检查项目的实际进展并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另外,管理人员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做好进度记录,掌握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进度计划实施情况,并且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为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工程施工计划及进度控制目标的实现。 3.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经理部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需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订出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并且建筑工程项目在验收时,其质量验收标准必须明显高于国家的验收标准,以防出现工程重修的情况。(2)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需严格按照国家制订的标准和设计的要求来进行采购,以确保工程的质量。(3)在进行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时,需尽量确保主体结构的质量,以免整体工程出现重大隐患,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4)在工程的装饰上,需照顾到细节部位,尽量克服质量通病。在圆满完成各部位装饰的同时还需进行一定创新,装饰出建筑工程项目独有的特色。 4、成本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将施工过程产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并且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人作为控制项目成本的首要责任人,在项目投标前,需和预算员制订相应的投标书。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项目工程的材料费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须严格用料制度,材料的任何管理都需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对于那些施工现场消耗较大的辅助材料则实行包干制度。 (2)控制施工人员的支出费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须按照工程量的大小和内部制订的劳动定额计算出施工人员的总数。通过对施工人员数量的控制,间接控制施工人员的人工费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3)减少由于失误而造成的浪费: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应严守质量关,真正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通过对质量的严格控制,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工程的成本。 5、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一环。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加强安全控制。 5.1建立安全责任制 企业法人和项目经理作为公司和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项目工程施工前,所有相关负责人都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以防安全事故发生后无人负责的情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这些人都需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5.2 配备安全设施与安全员 安全设施与安全员在施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对项目工程的整体安全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安全设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损失程度非安全费用能够比拟。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需要配备专职的安全员,班组也需配备兼职的安全员。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以免对工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5.3 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项目工程施工前,需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人员安全意识,特别是对新进施工人员。当进入正常施工时,班组需做好安全交底工作,并对详细情况进行一一记录。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四个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项目的四个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综合性管理工作,也是难度很高的管理工作。我们应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把握好控制的依据,按照控制的步骤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控制,组织保证体系和机构,最终通过管理来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本文从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三方面论述了施工企业应当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成管理 随着建筑市的发展,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工程管理的日趋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施工单位如何成功实现施工的安全、成本、进度、质量等四大方面控制,对实现效益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施工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再加上建筑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1 施工进度控制 1.1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分析 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有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1.1对项目的特点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比如过低的估计了项目的技术困难,没有考虑到设计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开展科研与试验,这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时间;低估了多个单位参加工程建设的工作不协调;对建设条件事先没有搞清楚,对项目的交通、供水、供电问题不清楚;对于施工物资的供应安排不清楚。 1.1.2项目参加人员的工作失误。如设计人员工作拖拉,建设业主不能及时决策;总包施工单位对分包单位的选择失误;建委、质检站拖延了审批时间。 1.1.3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如战争、骚乱、地震、洪水、工程事故、企业倒闭等天灾人祸的发生。 1.2 施工项目进度管理需要做好的工作 1.2.1 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组织架构。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有一个成功的管理团队,一套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一流的管理目标和企业文化。 1.2.2 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很多的建设者参加的共同体,这就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相互的拆台、扯皮。 1.2.3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这一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 2 施工质量控制 从以下几方面避免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 2.2 材料因素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 2.4 机械设备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3 施工成本控制 3.1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3.1.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 3.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1.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3.1.4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3.2 组织措施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3.3 技术措施 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3.4 经济措施 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简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4 结束语 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探讨 摘要: 文章结合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一、前 言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及成千上万个家庭带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为新时期的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程,也必然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搞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是近期施工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不成熟,即使制定的合同条件存在“不平等条款”,施工企业也会接受,而企业为了盈利,往往会影响工程质量;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需要,临时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且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状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3)工程监理面窄。承包商往往将工程监理当作质检员,限制了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中的作用;工程监理的范围狭隘,监理应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始终,并且根据其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但目前工程监理仅限于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工程监理为了能够得项目而勉强接受;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不但难以起到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要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施工合同管理。建设工程合同是明确承发包双方责任和维护双方权利,保证工程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文件,是双方发生法律纠纷时的“最高法律”。因此,企业为履行自身义务和维护自身权利,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履行施工合同,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中应了解招投标、施工合同内容和我国相关法规的有关内容。施工中也应了解合同的工期进度要求,有些合同对分部分项工程的进度和能否提早完成等都有严格要求,如不了解此情况,未能按照工期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而盲目施工,可能会被索赔或罚款。施工管理人员还应了解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规的有关内容。因为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认识到严格履行施工合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在施工中较好地利用法律维护企业权利。这样,可以增强索赔意识,知道做好签证和索赔证据工作。同时,由于建设工程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由于受到水文气象、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以及设计变更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超出合同约定的条件及相关事项的事情可能层出不穷,施工方往往遭受意外损失,为此施工方可通过索赔来减少或弥补施工企业不应承担的损失。因此当发生法律纠纷和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阶段时,做好签证和索赔证据是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当索赔原因发生时,当事人应有充分索赔证据,才能通过索赔方式获得赔偿。可作为索赔证据的依据主要有:工程进度表、施工计划和各项施工记录、会议记录、工程检查及验收记录、气象记录、财务单据等资料。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施工文件只有在得到发包商工程师代表或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才能成为索赔依据。 (2)加强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根据事故统计,70%的施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检查失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结合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情况,笔者认为:在各项施工措施和管理手段中,切实做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学习和安全检查工作,将能较好地提高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工人大多为农民劳务工,他们对施工操作规程不了解,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因工人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等因素,忽视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学习,使施工企业的工人长期处于低素质的水平,这是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长期得不到较好提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搞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①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认真“三级教育”培训制度,并建立“三级教育”登记卡,特别是加强对电工、架子工、焊工、机械操作工等特种业人员的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一线作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首要职责,他们迫切需要对安全操作技能有个安全的掌握。②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告诉工人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这也就可让工人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安全知识,并起到反复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效果非常好。③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学习活动。如出宣传栏、组织收看录像等。④严格按制度执行违纪、违章处罚,并及时公布情况。处罚可以对工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检查是搞好安全施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工作。在施工中,很多项目经理部未制定有关的安全检查制度,或有制度不执行,或检查不认真,在工地走一圈,什么隐患也没发现,或发现隐患不想整改,不记录,使检查流于形式。结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搞好安全检查工作,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①企业和项目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方式、时间、内容和整改、处罚措施等内容,特别要明确工程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和危险岗位的检查方式和方法。检查次数公司每月不少于一次,项目每半月不少于一次,班组每星期不少于一次,如发现隐患及时报告项目部和通知班组长,以便能迅速采取措施和使安全技术交底、班前活动有针对性等;②检查人员的构成要合理和每次定期检查要有重点方向,并记录所有安全隐患,然后整理出哪些是要立刻整改的项目和一时无法整改的项目,并及时把检查结果通知有关人员,使安全技术交底、班前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③整改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并要有复查情况记录,使检查真正达到目的。被检的必须如期整改并上报检查部门,现场应有整改回执单。 (3)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借鉴发达国家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素质上的先进经验。其次,扩大监理人员的监理范围。审核施工企业编制施工方案与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出质量、安全控制进度和措施方案计划,使质量、安全、工期控制有机地结合,并在施工过程中程序化和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真正有步骤地实施和按期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理计划措施,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在施工中应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加强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认真履行施工合同,落实各项施工措施,使工程施工的质量、工期、安全、成本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也是企业在激烈和规范的市场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各种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与完善,对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的前提下,还应尽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因此,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实现施工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虽然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但是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暴露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与解决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及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带动了建设单位的发展,但在具体工程实践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1、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有力的质量管理手段 在建设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由于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方法滞后、管理职责模糊不清等问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盲目、懈怠等现象,只停留在表面功夫,没有进行深入的质量考察和评价,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也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应有所用。另外,忽略了竣工验收环节的重要性,内外监督力度不足,都不利于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 1.2 难以全面管理并控制施工材料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可能种类不同、批次不同,其质量也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批次的建设材料来说,由于离散性相对较小,那么监理工程师主要通过产品的检测报告和试验检测报告来控制其质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如砂、砖、瓦等操作型材料的离散性较大,并且材料大多随用随到,给质量控制带来难度,不利于全面开展材料检查工作。 1.3 忽略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越来越重要,是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虽然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建设需求日益加速,配套的管理人员、制度规范等有待提升。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并没有意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及法律观念,甚至施工方逃避法律责任的事件仍然存在;另外,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及时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很多工人根本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作业,再加上操作不规范,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而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实施较为滞后。 1.4 施工人员的管理失控 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来说,施工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能动性作用,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懈怠。因此,施工人员管理已成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再加上施工过程涉及到较多的组织者与操作者,容易出现管理职能交叉或者空白点问题,给各个分项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不利于明确分工。因此,施工人员管理失控问题,是减少工程施工管理中仍存在的难题。 2、完善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保障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与质量。从以往工程实践经验与教训来看,可主要采取如下改进对策: 2.1 构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一方面,不能由于采取了工程监理制,就忽略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环节。应发挥政府职能的强大作用,加强对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的监督,同时严格管理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形成质量责任体系,要求施工单位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合理、权责分明,才能体现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特征。加强对内部管理秩序的重视,形成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感的体系,以此增强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分工协作体系等,建立合理的工程秩序,形成质量责任体系,将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2.2 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质量关卡 原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原材料质量水平的保障,是确保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关键条件,如果使用的材料与工程施工要求不相符,那么必然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威胁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应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采购检查,增强采购人员的责任心,选择与技术标准相一致的材料,避免发生偷工减料的行为;加大材料质量检测和试验的力度,随时关注并掌握最新的建筑材料信息,优化选择供应商,做到物美价廉;有关材料验收工作,应该由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良好的管理人员负责,提高材料验收效率与质量,确保材料的可靠性。 2.3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管理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强化安全管理力度,主要控制生产要素中的不安全状态或者行为,防范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安全管理工作:其一,加强对文明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国家发展、企业发展的全局角度为出发点,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要求,落实文明施工管理;同时,通过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也可提高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其二,做到安全与生产同步进行,同时严格抓好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起到规范性、保障性作用。在生产活动中,必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组织所有参建单位及从业人员,形成全员意识及齐抓共管的氛围;其三,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尤其约束并控制影响生产因素的不良状态;结合建设项目的施工要求、施工特点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安全管理的宣传与教育,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形成常态化管理。 2.4 增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是困扰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难题之一,一些工程项目的决策人员不具备基本的管理知识,在管理工程人员方面出现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应根据岗位的不同,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标准,以此增强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注重增强工程人员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同时提高道德约束能力,增强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现状来看,可遵循“持证上岗”原则。一些施工人员较为了解实际操作的技巧,但是专业知识匮乏,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以确保能够有效指导施工管理工作,保障施工质量。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于人才的竞争,对于建设工程项目也是如此,是否拥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将决定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建设施工企业必须着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落实,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由上可见,施工管理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可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保障作业安全,实现建设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路桥建设工程已经得到了充分你的发展空间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对路桥工程的需求愈来愈大以及国家解决贫富差距的迫切需求下,路桥工程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产业链里的主要产业之一了。但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革新,从施工材料到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变动在给以了路桥工程更大的效益回报的同时,也给以了施工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工作来达到稳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已经成为了现今每一个施工管理人员都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了。本文将从路桥工程出发,对其施工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1 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其涵盖了建筑学的各个部分,是贯通了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主导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对于路桥工程而言,施工管理工作更是将公路桥梁工程与市场相衔接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落实,其所造成的区域性的竞争压力加大直接促使了经济的市场化,带动了整个路桥产业:路桥工程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也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落实的基本要求,其有利于加大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文化的交流,给以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的落实空间,从根本上落实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市场化历程。 1.1公路桥梁建设中施工管理工作要点简述 施工管理工作的是否到位,是影响着路桥工程成效能否跟上市场步伐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且由于路桥工程不同于其它类的工程,其安全性要求较高以及作为一个合格的路桥施工施工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足够的专业性知识作为施工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支撑,还必须有相关的施工经验和能够掌握施工阶段全局的管理能力,同时,也还必须对市场的动态有一个深度的把握,对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点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新材料,在沥青路面日渐普及的今天,公路桥梁工程的材料应用技术也日渐成熟了,材料市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动态改革,从根本上促使了沥青路面的飞速发展。但同时,由于材料的选用及应用是现今路桥工程施工的关键点,一旦材料的采购、配合比设计及搅拌或者投入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当的现象,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路桥工程的实效,甚至造成工程瘫痪。因此,路桥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抓好整个施工过程,实现施工的全方位管理,充分保证整个施工的顺利开展。 1.2施工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控制 施工阶段是一个极具系统化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一旦出现了差错,都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质量、施工的进度乃至施工的成本。同时由于施工环节与施工环节之间是紧紧相扣的,在车流量日渐增多,市场对路桥工程耐用性要求愈来愈高的今天,路桥工程施工结构的复杂化以及施工的各工种的搭配工作的愈来愈难都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施工组织规划到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人员只有在实现全方位管理的前提下,整个桥梁工程才能够得到系统化的控制,整个施工才可以井然有序的进行。下面,笔者将就公路桥梁建设工程的全方位管理工作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2、路桥工程建设的全方位管理 2.1质量控制 路桥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是贯通了整个路桥工程施工阶段的,但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发,施工工作中所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也愈来愈多了,这就给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了。质量控制工作的灵活化已经是现今市场对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过硬的质量控制会直接限制了整个施工的正常开展,甚至导致工程其它环节的瘫痪。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在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和目标的时候,应该在相关设计书要求的基础上,就市场的现状及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作进一步的分析,并对施工设计书的各项要求进行客观的可行性研究,以相关的施工经验为依据,制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及质量控制目标。在工程开工后,则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计划进行,如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到施工进度,则应立即对事故发生点进行维护,并对施工计划重新审核,并就质量控制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在沥青等材料搅拌的过程中,还应严格控制其配合比,保证沥青等材料的规格满足施工设计的需求。在施工技术方面,则应选取满足施工要求的施工技术投入使用,充分凸显整个质量控制工作的规范性。 2.2成本控制 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建设施工准备阶段,结合设计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资料,通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从中选择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据此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对项目成本进行预定控制。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以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施工预算,费用开支标准和施工图预算等,对实际产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竣工交付及后期保修和保护期阶段,应对竣工验收过程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进行控制。 2.3进度控制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目标就是需要将建设工程进度按月(或旬)、季度、年度进行分解,通过使用实物工程量并用实用工程量、货币工作景及形象进度表示,这样将更有利于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者明确对各承包单位的进度要求。 控制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工期定额、类似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难易程度和工程条件的落实情况。工程建设总进度目标对施工工期的要求等。当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后,应在这些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对单位工程中的施工起止时间、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顺序及相互的衔接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计划。公路桥梁建设工程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施工现场条件;单位工程施工方案工施工图和施工预算,合同工期或定额工期;资源供应条件;施工定额·施工总进度计划等。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 要】质量是工程的核心,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还关系着一个施工企业的信誉好坏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从施工角度来分析公路施工常出现的质量问题,随后提出了加强公路质量管理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交通工程;工程质量控制;质量检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一、公路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公路施工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以及施工方案。因此公路施工引发质量问题比较复杂。常出现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现象;先检验而后有检验深情报告的现象;只追求施工进度,而忽略了施工材料的频率检验;施工单位间技术交接不清,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未引起施工的注意。交通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交通工程的质量不可控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公路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性的。 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在质量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组织, 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质量标准、检查实施情况,解决存在问题。(2)健全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把每道工序的质量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班组、个人身上,对于关键工序、重点部位设立专职质检员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并定立明确的以质量与效益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3)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程序,根据实际情况,绘制出工程质量程序管理图。(4)健全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分析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基本数据,原始记录,检查记录和其它资料。(5)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做好质量宣传工作,定期召开质量总结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三、加强对检验结果的处理 质量检验应尽可能地避免由人为误差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所带来的误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引起工程质量问题。所以应加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对各种仪具进行检查和校正,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四、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1)从组织、人员、制度三方面,建立完备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负责本处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量检查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工程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各处都设立独立的测试检班组,测试检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达到1∶3~1∶4。各类人员严格执行本工种岗位责任制,还从质量制度上给予保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2)加强工程监理在工程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一是建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置材料、试验、测量、计量等及各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岗位,并明确其名称和职责,实行工程质量终生岗位责任人制度。二是划分质量单元。将工程细分解并明确划分出各质量单元。三是执行严格的质量监理程序。包括:审核单项工程开工报告;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旁站监理;工程自检报告及中间检验;工序检查认可;中间交工报告及中间交工证书。(3)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一是开工前,依据《招标文件》和《修订规范》制订二灰碎石、水泥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等的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二是制定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三是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必须由处主任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拌和场所进砂石料严格分类堆放,并备有苫布覆盖。四是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按规范要求对操作过程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五是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就要求我们全体参建人员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视质量为生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扎扎实实地抓好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逐步加强和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讨如何有效做好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进步,港口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港口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好坏,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对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研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行业在此过程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港口建设行业,作为物料输送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正处在一个不断拓展的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迈向第四代港口的建设途中,而我国目前离建成第三代港口尚有一定的差距。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港口建设工程是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对于保证港口工程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当前我国港口建设工程施工实践来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模式,尤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安全等予以了高度重视。 一、施工成本管理 一个施工企业能否从建设工程项目中获取利润是企业存亡和能否壮大发展的关键,而成本控制就是一个项目的盈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首先,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成本最低原则。港口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依据具体的市场价格,对施工定额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而施工定额的基本要求就是施工成本的最低化,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降低施工成本的合理性控制。 其次,要坚持成本控制与动态控制原则。所谓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全企业、全成员以及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对港口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全员控制,首先应当具有系统的实质内容,它主要包括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班组之间有机协作。 对于施工成本管理而言,它并非机械的、单一的控制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施工成本管理应当从该工程项目施工开始至其结束,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施工之前应当先确定施工成本管理和目标;施工过程中应当对施工成本实施实时监管,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施工完成以后,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研究。 最后,要坚持目标管理原则,加强权责利的有机结合。港口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最初阶段应当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目标确定不仅要注意科学性,而且还要联系实际,注意合理性,定的太高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定的太低则有难以实现施工质量保证之目标。在港口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实践中,工程项目经理及施工企业各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强施工成本管理,充分利用成本管理权,而且项目经理还要对成本管理中的相关绩效进行定期的考评,从而真正将真权、责、利有机地结合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二、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港口建设工程而言,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进度管理方案和规范是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其主要依据合同中所要求的施工工期计划,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管理。 第一,编制港口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在充分掌握该工程项目施工量及相关工序的基础上,对总体施工规划方案进行编制。 第二,确定具体的施工工期计划表。通常情况下,港口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过程中说明该工程项目建设的标底工期是何时,然后参照这一工期要求,结合自身的建设水平和各种可利用资源,最终确定一个具体的施工工期计划。 第三,对施工计划进行实时的监控。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完成以后,并非将之高高悬起,而是应当将其落实到实处,严格按照编制的计划对具体施工环节和进程进行适时的监控与管理。 实践中,为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清晰性,建议将计划实施分段管理,尤其要注意关键点的管理工期及进度计划,对节点工期、关键施工段的工序开工与完工时间加强管理与控制。施工计划执行过程中,每天都要开调度会,每周都要开生产会,并且阶段性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专题研究与分析,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提前预防和控制。将港口建设工程的整个管理过程,纳入到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对施工工期和施工进度的实时控制与管理。 三、施工质量管理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人员、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机械三个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平是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团队是一个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择优选择优秀人才,广纳贤良,同时做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做好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行经理负责制,给项目经理足够的管理指挥权和聘任、解雇权,实行权、责、利三者的有效统一;要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与能动性,比如对员工予以认同、支持,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是,要特别注意凡是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构件、成品以及半成品,都应当事先向监理工程师上交报验表、产品出厂合格证以及相关技术说明书等,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审查完毕后,方可准于其进入施工现场。从本质上来讲,加强施工材料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港口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所需材料尽可能地符合经济性与规范性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耗损。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当货比三家,选择最佳的买家。同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实际运行状况管,可有效提高其生产效率。港口建设工程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有效适应社会生产之需求,机械化施工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在港口建设工程中,若能大量的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对于加快港口工程施工建设的进度、保证其施工质量,效果非常的明显。 四、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线,施工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建立完善、配套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急救援机制,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专项施工方案以及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对项目部经理、主管副经理、总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安全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同时还要编制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图,体现出安全管理、人人有责之意,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当专门编制一套科学完善的现场施工用电方案,并对工程项目的基坑降水与支护、土方开挖、起重吊装、模板工程以及拆除工程等规模项目的危险性进行分步减弱,加强分项工程与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与评审,由专职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出现的危险或潜在危险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拿不准的问题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统一论证。港口工程施工存在着其专业特有的危险因素,海上施工要做好施工船舶防台工作,项目部要编制好防台预案。 五、结语: 港口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不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加强施工管理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港口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如何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 摘要: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应适应当前建筑业面临的变化和现状,加强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抓好施工合同管理,全面系统的组织施工,把好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 施工安全; 施工合同;施工计划; 施工管理 ■ 当前建筑业面临的变化和现状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同比增长30.2%,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我国加入WTO的缓冲期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等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建筑业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大量国外建筑业企业也将进入国内建筑市场。同时,建筑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吸纳农民工超过3000万人。在当前形势下,工程建设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工程建设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现阶段,在工程建设中,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等违规违法现象还相当严重。 但随着加入WTO 和在国家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背景下,势必使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发包、承包、施工将更加合理和规范化,据不完全统计,2002 年1月至2007 年1 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工程项目12451个、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10322 家,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以往靠“搞公关或价格战”,也就是以“靠下浮、靠关系”,甚至采用高风险的垫资或行贿等手段来承揽工程业务,不重视管理之路,将是“死胡同”。现在,许多“包工头”和一些无实力的企业逐渐难于、甚至无法获得工程业务的情况已证明这一点。在激烈和规范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发展,只有依靠企业的自身实力。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行为中的重中之重。 2、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垄断。以往我国很多的政策和资金可以说是长期扶持国有或集体企业,很多施工企业受行业性或区域性垄断保护,如自来水、电力、消防等工程。但随着WTO缓冲期的结束,这些行为必将停止,企业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且会有外资公司的进入,竞争将更加公平和空前激烈,靠垄断获取工程的现象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利润低下,企业人员太多、技术水平低、劳动效率低,综合实力和国外的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全民建筑企业平均有1366人,集体企业499人,农村建筑队16人,平均27人。而日本每个建筑公司平均只9.8人,美国3.8人,英国10.3人,法国4.8人。我国建筑企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25 %~30 % ,发达国家为70%~80%;技术装备人均约6000元,而发达国家人均则为6000 美元,高于我国7 倍多。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如何求生存、求发展,是现在就必须应对和研究,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3、施工安全要求更高。当前,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建筑安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及成千上万个家庭带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每年施工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矿山,这为新时期的建筑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据统计,建筑行业2007年死亡人数2722人,比上年同比上升9.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程,也必然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搞好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是近期施工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 施工管理的应对措施 根据形势的发展,结合当前施工现状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企业在施工中要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根据事故统计,70%的施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从事故原因图(见图1) 亦可知,安全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检查失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结合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情况,笔者认为:在各项施工措施和管理手段中,切实做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学习和安全检查工作,将能较好地提高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工人大多为农民劳务工,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施工操作规程不了解,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因工人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等因素,忽视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学习,使施工企业的工人长期处于低素质的水平,这是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长期得不到较好提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搞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应做好以下4 个方面的工作: ①重点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认真“三级教育”培训制度,并建立“三级教育”登记卡,特别是加强对电工、架子工、焊工、机械操作工等特种业人员的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一线作业人员担负着安全生产的首要职责,他们迫切需要对安全操作技能有个安全的掌握。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培训要落到实处,使全体职工掌握个人安全防护及自救基本技能。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还要尽可能地让一线作业人员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并加大在此方面的教育力度。②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和班前活动,告诉工人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这也就可让工人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安全知识,并起到反复性和经常性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效果非常好。③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学习活动。如出宣传栏、组织收看录像等。④严格按制度执行违纪、违章处罚,并及时公布情况。处罚可以对工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大力支持,对于目前电气施工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电气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改进。下面先是分析了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具有高危性、高事故性的特征,在进行电气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 施。一些资料表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事故发生原因,大多不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低造成的,而是施工人员的没有具有相关的安全意识造成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工程电力安全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安全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在员工里形成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和管理机制。对于监督部门要根据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监督,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气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容易出现的隐患分析 1.静电危害 当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对于跨接的装置、接地的装置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静电防护不到位导致静电危险以及静电火花危险。 2.触电危险 当建筑工程人员设计电气设备的不合理、安装电气设备的不合理、维护系统疏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绝缘失效、过热、PE线断线等问题,对建筑工程人员造成人身的安全威胁。 3.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是由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出现错误、操作错误造成电气系统运行短路、发热、过载等问题,容易引起局部系统的过热,导致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4.雷电危害及电磁危害 当电气系统缺少一定的防雷设备或者防雷设备的设计施工有缺陷时,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在面临雷电环境时,容易造成雷电安全隐患。电磁隐患是由于电气系统的高频设备调整错误、屏幕设备有缺陷造成的,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电磁照射时,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二、预防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 1.电气设备、材料的绝缘检查 在电气设备、材料进场前要进行绝缘性检查工作,更加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规定,对设备、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详细验收,比如内部导线厚度要大于0.6mm,对于开关、插座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隔要大于3mm,电气设备的电线产品还需要具有安全认证标准,保持电线、电缆绝缘层的完整、电线、电缆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符合规定的厚度要求。对于工艺需要而破坏的电线、电缆绝缘层要用绝缘胶带、色相带来捆绑,使之高于原来电线的绝缘等级。在电线铺设检查时,尽可能保证减少同一处电线的重叠次数。当电线不能紧贴处理,需要用水泥块对电线层进行分离。 2.漏电保护工作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持续时间、电流频率有关。对于漏电保护器可以选用30毫安每秒,这样可以具有足够安全性的同时满足触电保护需求。在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的漏电保护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支线保护方式,另一种是末端保护方式,其中末端保护方式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方式。尽量缩小了发生触电造成的停电范围,使其他用户免于受到影响,方便查找故障,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漏电保护器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漏电保护器要符合国家的电流动作标准,有电工产品认证会的认证。二是要符合漏电保护方法对电流动作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三是有专业部门的检查报告和试验合格证明文件。 3.防雷接地工作 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可以进行防雷接地。接地可以有效释放雷电流,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底板的钢筋贯通工作,底板主筋的防腐、焊接工作,需要有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查看电气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有关规范。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接地极来使接地电阻值降低。对于接地线的连接、端子的预留需要根据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关键做好建筑工程外墙防护栏杆、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的防雷工作,搞好电气系统工序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序的遗漏,完善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工作,把立柱筋当成引下线,从上而下标记引下线立柱筋。使之贯通成一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腐处理、焊接处理。人工的接地引下线不能存在死角,要顺直,金属保护管和引下线电气联通。为了接地体屏障效果的降低,需要保持人工接地装置间距大于5m。 4.经监理批准后施工,进行定期安全巡查 建筑工程电气安全管理人员须对完成的每一分部分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随时抽查正在进行的施工项目,将检查结果详细登记,询问监理工作人员核对建筑工程电气项目是 否符合安全标准。若安全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要及时进行整顿、修改。在定时安全巡查方面,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每天要进行详细的安全巡查,专职电气安全人员还要负责记录当天的安全台账。台账的记录内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详细检查和登记工作。最后还要形成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还可以把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项目分为多个部分,要求在每个部 分安置安全指导员,确保有效预防电气安全隐患。对于电气施工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安全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有针对性。 6. 加大电气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材料必须投入,不可偷工减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保障电气安全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配置足够的防护设备,例如防火设备、防静电设备的投入。那些在实施工程中故意减少的安全防护投入行为,监理公司应该对其负责单位进行严惩;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有关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有监理公司参与旁听。交接人最后进行亲自签字,不得由他人完成。 7.对监理及工程部的要求 对于监理公司,监理全部成员要对每个环节分别进行专项安全检查,至少一周一次检查。应按照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做成可考的文字,例如检查施工单位巡检记录,把巡检记录作为监理部考核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还要把整个安全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分解为多份,再把分解后的安全责任传达给工程部,让工程部就按照此为标准对监理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工程部来说,各分管工作人员应参与每周监理部进行的检查,同时也包括电气系统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巡检记录的检查。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项目的建设,但电气安全事故一直在增加,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把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电气安全巡查,加大建筑工程电气安全投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制止,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发挥出自己对社会的应有效益。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一、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打桩工程施工工序多,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较多, 一般有:a.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够详尽准确;b.设计的合理取值;c.施工中的各种原因。在桩基施工中对质量问题及隐患的分析与处理, 将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打 (压)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 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 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偏差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 a.桩沉人深度不足。b.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 但桩深已达设计值。c.最终贯人度过大。d.其他, 诸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e. 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a.预制桩质量差, 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 最易造成桩倾斜。b.桩机安装不正, 桩架与地面不垂直。c .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d .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e .桩距过小, 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f.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 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a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b 沉桩过程中, 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 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 锤击产生的弯曲等。锤击次数过多,如有的设计要求的桩锤击过重, 设计贯入度过小, 以致于施工时, 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 因施工工艺的需要, 桩分段预制, 分段沉人, 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其原因,还有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 桩接头施工质量差, 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5、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 测量放线差错; 沉桩工艺不良, 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的偏差, 打桩过程中,,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 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相关部门分析、研究, 作出正确处理方案,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 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 1、施工顺序要合理 合理的施工顺序,能减少施工难度,所以,在施工方案中要认真统筹,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先施工外围桩孔,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做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从而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2、桩基施工的技术细节 (1)施工时,如果桩身内部的混凝土强度与预先设计的强度相符时,应该将桩静置而且经过蒸汽的养护之后方可施工;在进行沉桩的施工时,利用经纬仪严格的测量,使桩应该保持垂直,误差不超过0.5%,因为偏差较大时,会导致桩身容易开裂。 (2) 进行接桩的操作施工时,接桩通常采用钢端板焊接的方式,在桩身离地面一米的距离时即可进行焊接、接桩时要时刻观察两节桩身的衔接情况,保证圆角和直角相互正对,在桩顶清理干净之后要进行定位板固定,接着再将上段的桩吊放在下段桩的端板上,利用定位板将上下段的桩接直,如果在两段桩的衔接处有空隙,要利用锲形的铁片加以焊接固定。接头处坡口槽电焊应分三层对称进行,焊接时应减小焊接变形,焊缝连续饱满;焊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饱满程度焊接完成后应等接头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在100以内才能沉桩,一般情况下静压桩等候6分钟锤击桩等候8分钟为宜,不得用水淋等方式快速冷却。 (3)在桩冒和送桩器的选择上,要保持外形上的相互匹配,而且在强度和刚度等的选取上也一定要合格,桩冒和送桩器的下端应该采用开孔的方式来加强桩内部同外界的互通性能,尽量使得每次沉桩的操作都一次到底,避免中间的出现的短暂性停歇;在沉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贯入度不正常,桩身出现略微的偏差或位移时,为了避免桩身或者桩顶的损坏应立即停止沉桩,通过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加以解决,接着方可继续施工。 (4)对于空心桩一般不进行截桩的操作,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必须要截桩时,应该采用机械分割的方法将无需截掉的那部分桩身加以固定,然后再沿着钢箍的上边缘进行切割,钢箍绝对不可以利用人力进行强行的截除,可以利用气割法进行切割。 三、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打桩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有关部门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补沉法 预制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 可采用下述两种的任一种: (1)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 (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反力,设施简单,不延长工期。 3、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入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拧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充整桩的可承受地震荷载。 4、纠偏法 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5、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基承台的面积(1)桩位偏差大 原设汁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合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础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6、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力。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挖除一定深度的土,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的方法,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7、修改桩型或沉桩参数 (1)改变桩型。如预制方桩改为预应力管桩等。 (2)改变桩入土深度。例如预制桩过程中遇到较厚的密实粉砂或粉土层,出现桩下沉困难,甚至发生断桩事故,此时可整理采用缩短桩长,增加桩数量,取密实的粉砂层作为持力层。 (3)改变桩位。如沉桩中遇到坚硬的、不大的地下障碍物,使桩产生倾斜,甚至断裂时,可采用改变桩位重新沉桩。 (4)改变沉桩设备。当桩沉入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大吨位桩架,采用重锤低击法沉桩。 四、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的总要 组成部分,其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桩基施工技术的改进,才能保障桩基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谈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在人们的印象中,控制工程造价就是编制预算、审查决算、制止施工单位的高估冒算。其实,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进行一项工程建设所需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方法和措施,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投资效益。 一、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要谈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先来谈谈中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市场机制。建筑业的招投标制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施工单位的自主报价,所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 由于政府尚未能彻底转变职能,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另外,由于招标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建筑市场透明度差、缺乏公平竞争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的合理性。 2.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多年来,中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 3.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 有的地方虽已建立咨询机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改革也没有完全到位,还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4.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取得工程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不多,高级专业人才就更少。有的虽已经取得执业资格,但无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在造价师从业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在岗无证,有证无岗”的现象。工作内容依然是单一的,多在主管部门及领导的主观意志指令下工作,因而工作服务领域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取得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二、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1.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利进行控制的情况主要是对工程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而公正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详尽论证优选,并请专家综合评审,确保设计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和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资额的优良方案中标。 2.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通过招投标,业主可以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即工程中的“三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行工程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走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兴措施之一。 (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在实践中往往把施工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挖掘节约工程造价潜力来实行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 2.竣工结算审核的造价管理。工程竣工结算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向发包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经审查核定的竣工决算是核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应十分重视结算的审核把关。竣工决算是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造价控制重要的一环。竣工结算阶段是如实反映建设项目的产品价格,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编制工程结算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 三、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工程造价控制重点应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在于设计。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 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5%~95%、35%~75%、5%~35%,所以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3.推行“限额设计”方法。要自觉地把价值工程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发包中采用招投标方式。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 4.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1)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前,施工企业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该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2)做好技术人员、材料人员、机械人员的沟通与配合。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材料人员和机械人员要密切配合,互相了解,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3)做好工程竣工结算。 5.严格实行监理制度。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监理(含造价监理)制度。通过对设计过程的监理,使设计趋于合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真正做到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要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 公司,建立和发展与改革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使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过渡到由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负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尤其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强化各个阶段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对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构成与造价信息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行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信息管理 论文摘 要:文中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内容和主要工作,并分析了相互的关系,为建筑企业成本研究提供参考。 1.引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正以有力而坚定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大潮正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也面临着创新与革命。我国建筑造价费用的构成及计算程序和方法对招标投标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此研究现行建筑工程造价构成很有必要。 2.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 建筑工程产品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是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是建筑产品价值货币表现的基础。建筑产品的成本反映了建筑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建筑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支出,集中反映出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建筑产品的价格是建筑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的价格是劳动者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创造产品的成本,并获取利润的表现形式,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等4个部分组成。 2.1直接费 直接费包括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两个部分。直接工程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 (1)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主要时由人工工资、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组成。 ①人工工资。人工工资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原来人工工资单价是按以前的有关文件规定确定的,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工资水平。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工工资水平相差共远,遏制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工人完成分项工程的同时,也相应为企业创造出了利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润的计取方法,使工人创造的利润永远是在定额基础上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出工人剩余时间创造的价值一利润。②材料费。材料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建筑材料费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只有在了解建材市场行情、价格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编制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才能如实地反映建筑工程造价,准确地制定基建计划,促进企业的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益。 材料的预算价格及其组成: 材料的价格:是材料自产地或来源地或交货地起,途中经中间仓库转运、保管最后到达工地仓库后再出库的综合平均价格。通常是根据各地区建委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编制计算确定的。 材料的预算价格=(材料供应价+运杂费)×(1+采购保管费率)-包装品回收值 供应价=原价+包装费+供销部门手续费 ③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是指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以及机械安拆费和场外运费。 (2)措施费 措施费是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夜间施工、二次搬运、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混凝土和钢筋砼模板及支架、脚手架、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施工排水和降水、雨季施工增加、垂直运输机械及超高增加、构件运输及安装、总承包服务等。 2.2间接费 间接费是指不直接用于建筑安装工程主体,而又实际发生的用于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费用。通常,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规费。 (1)企业管理费 企业管理费是指施工包括:①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②办公费。办公费是指企业管理办公用的文具、纸张、帐表、印刷、邮电、书报、会议、水电、烧水和集体取暖(包括现场临时宿舍取暖)用煤等费用。③差旅交通费。差旅交通费是指职工因公出差、调动工作的差旅费、住勤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午餐补助费,职工探亲路费,劳动力招募费,职工离退休、退职一次性路费,工伤人员就医路费,工地转移费以及管理部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油料、燃料、养路费及牌照费。④固定资产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指管理和试验部门及附属生产单位使用的属于固定资产的房屋、设备仪器等的折旧、大修、维修或租赁费。⑤工具用具使用费和财产保险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是指管理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生产工具、器具、家具、交通工具和检验、试验、测绘、消防用具等的购置、维修和摊销费。财产保险费是指施工管理用财产、车辆保险。⑥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 和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是指由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的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工会经费是指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费用。⑦财务费。财务费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利息净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等。⑧其他。其他费用包括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业务招待费、绿化费、广告费、公证费、法律顾问费、审计费、咨询费等。 2.3利润 利润是指承包人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为了持续生存与发展,承包人必须获利润。 费用定额规定的利润率是按拟建单位工程类别确定。 建筑业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筑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本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直接工程费+措施费)×利润率利润率=典型工程利润/(典型工程直接工程费+措施费) 2.4税金 税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计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由施工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等。它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向纳税人按规定税率征收的货币金额。 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实现其主旨目标的前提.它为管理和经营工作提供指令或依据。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会自动流向管理者,因此对原始的数据、信号加以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信息管理。其实质就是根据信息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信息沟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达到正确决策的日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到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分类;掌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手段;掌握信息流程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3.1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内容 (1)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日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料来完成各自的工程造价控制的任务。工程造价资料积累,一方面要包括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资料。另一方面要体现建设项目组成的特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造价资料,也要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而且这些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的内容,不仅要有价,还要有量。 (2)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用量的价格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支出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存储它们的用量和价格。特别是用量,其与价格相比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掌握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就可以随时套用最新价格,从而快速地得到对设备和材料支出的最新估计。用这些估计与原价格体系下做出的估计相比较,还可以看出设备和材料支出的变化情况。 3.3信息管理的主要工作 对企业信息的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流的管理过程。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和信息传输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正确应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信息源、信息流、信息载体以及信息接受进行系统的、严格的、细致的、综合的管理。其主要工作如下: (1)信息收集主要指原始信息的获得,包括:确定企业的信息需要;规划信息收集的途径、方法、程序;组织实施收集工作。 (2)信息处理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是指系统化、条例化,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3)信息存储指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全部存储起来,供以后参考备用,常用的方式有两种:手工建立信息资料档案;使用计算机将信息资料编码存储。 (4)信息传输包括:建立有一定容量的信息通道;明确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 4 结束语 我们应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企业竞争优势,达到控制成本、取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 体会 思考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测量仪器更新快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实践操作。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问题和策略 引言: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为确定工程造价重要环节,是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必然手段和程序。近年来,建筑工程超支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施工企业的投资资金实现合理化使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探讨研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对控制工程成本、保证施工企业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原则和审核方法 1.1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a、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做好有关准备,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熟悉,核查其资料是否准确和完整,有问题及时提出上报加以解决;b、选择合适有效并符合企业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审核方法,尽量减少在审核过程中出现问题。 1.2常见的审核方法 a、全面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所审核的面非常广,工作量较大,但是审核结果在准确度上很高,所以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用的最多就是全面审核法。 b、联合会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通过联合专业的专家进行会审预算,提出问题,设计方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设计,最终得出会审结果。 c、重点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是建立在全面审核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对一些占造价比例大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审核,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个审核方法主要就是对那些需要进行重复审核的建筑工程,不用复审时应进行全面审核。 d、对比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地区和用途上相差不大的建筑工程,通过对建筑工程预结算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再进行有针对性审核,这种审核方法速度快且准确度也非常高,各项造价的指标也比较全面和精准。 e、对比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在预结算审核时,对比建筑规模和标准相关批文、工程量和设计图纸,发现预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预算精度,这种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一些预算精准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2.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要点探讨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审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全面审核法优点在于全面细致,审核的质量高,效果较好;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重复劳动。在审核中都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要点入手: 2.1熟悉合同。工程竣工结算是以合同为依据,所以首先要对合同的约定熟记在心,重点注意这些: 2.1.1.注意承包范围及价款调整方式和风险范围,这些直接关系到哪些可以调整和怎么调整,哪些不能调整 2.1.2.材料价差、暂估价调整应该按合同约定 2.1.3.措施费及专项措施费的约定 2.1.4.注意奖励和惩罚的约定,如工期和质量方面 2.15.注意专项分包、甲供材的配合费用计取 2.1.6补充协议等 2.2充分掌握好工程定额。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对照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例如,某建筑是一栋高31.9m、建筑面积为10450m2的综合办公楼,按照工程费用定额该工程取费类别属于三类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招标公司按四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编制公开招标文件,但送审的预算控制价却按三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审查人员认为不能以工程本身属于的工程类别计取费用,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并向招标公司提出了质疑。公司却以招标文件出错为理由,解释为准备修改招标文件,对此,审查人员又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证实了建设单位的本意,不允许修改招标文件,这样审查人员计算该工程费用时按四类计取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单这一项就为节约了资金80多万元。 2.3核对竣工图与现场对应。理论上要按照竣工图纸结算,但是竣工是由施工单位绘制,监理甲方审核,但是有时候施工方为了某一目的往往把结算时不利自己的东西故意遗漏掉,如果监理甲方责任心不强不一定审核出来。所以所有的变更、联系单一定要好好的跟图纸对应起来。 2.4注重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会根据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追求高效益。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或新工艺,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实施,施工单位按优化的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与定额按常规计算肯定有差别。作为审价人员,不单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认真核对送审的预算,在定额标准允许调整的条件下,合理核定造价,还要结合设计方案,按定额规定的常规施工方法计价。然后对比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属于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质量或加快工程进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属于特殊施工环境或其它客观因素造成无法按常规或原施工组织施工的,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认定其费用。如某综合办公楼混凝土工程模板计价,原预算是按常规施工木模板计算的,施工单位却全部采用了加厚夹心板,也做好了签证,审查人员在审核该工程结算时发现签证单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只是签了“情况属实”,后根据调查取证,是施工单位仅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提高工效而改变常规做法的,在预算定额标准中,不允许对此项目进行换算,故核减了该费用15万元。 2.5工程量按实计算 2.6 加强现场签证的核实和计算。现场签证是预结算审核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报送程序,送审材料由建设单位报送,对于施工单位送来的工程变更或签证单拒收;所有的签证单要求建设单位逐张核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签证单上表述签证原因不清的,应核实签证原因,属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或多计费用的,坚决减掉;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不仅要认真核对每一张联系单内容是否修改到竣工图中,而且要到工程现场核对竣工图与工程实物是否相符合。 进行结算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施工单位报送的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真实,工程量及费用计算是否准确,原图纸中未做项目是否全部扣除,甲供材料的领用数量有无超欠供现象,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配合费用有 无按规定计算等。尤其对于工程变更应作为审核的重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浅论监理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和基础,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还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的经济回报。因此,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件、试块和建筑材料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进场使用前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而且现场要按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 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现行的试验规程和标准中,对建筑材料试验的取样频率、取样方法、取样代表数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取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建筑材料性能及各项试验质量和方法评定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有时施工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建筑材料取样时缺乏代表性,代表数量不确切,取样频率不足的现象经常出现。所以试验结果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使某些本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因漏检而被应用于工程中,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提高建筑监理信息的透明度,以下几点很重要: 1.制定工程质量监理目标 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建筑建设工程的概况、结合业主的要求,针对工程特点,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建筑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编制详细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明确监控的标准、目标。工程监理目标要充分反映该工程的特点,根据监理目标拟定所监项目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理目标要求,实施专业工程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好的建筑材料才能做出好的建筑工程。因此,质量监理人员要严把建筑材料这关,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在尊重承包商的自主选择材料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材料检验制度》的指导和规定下,了解所需材料的情况,要求承包人明确所需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必须保证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说服承包商尽量能够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杜绝使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特别是对于水泥、钢筋等材料多渠道、多源头,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准用于工程,对于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坚决不给予验收,确保给工程施工材料质量。 3.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建筑工程监理方要从建筑工程的开始施工阶段,就要进驻施工现场,了解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结构、建筑面积、设计图等,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及数据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让施工方能够了解监理工作的方法、方式、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业主、施工单位等受监单位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避免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4.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4.1加强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指导 监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全过程管理等都比较熟悉。因此,监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的指导。 4.2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 施工图纸是工程施工的指导和根据,所以如果施工图纸出问题了,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因此,监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 4.3要充分发挥检测设备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型的管理工作,即使经验丰富,知识专业的监理人员都是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如一些微小误差等。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检测设备,发挥检测设备的作用,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4.4加强施工过程中特殊工艺的监督管理 要熟悉工程重要部位、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的施工难点、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监理,发现不规范施工及质量隐患要及时纠正和制止,从根本上杜绝质量的隐患。 5.预防措施和建议 如果不能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势必造成工程中误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出现坍塌情况,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消除建筑材料给施工带来的质量隐患,建议严把建筑材料检验关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要从源头上治理。由于目前建筑材料有时供不应求,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的小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劣质建筑材料乘机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会时有发生。建议对建筑材料生产厂进行统一整治,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能力、无资质的小厂,切断劣质建筑材料的源头。 5.2要严把进货渠道。施工单位购买建筑材料的时候,应首选正规生产厂家的,减少中转环节,直接购进,并索要出厂产品检验报告及质量保证书。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到劣质建筑材料的危害性,从思想上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5.3要加强现场管理。凡进人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5.3.1必须按照所需的环境条件要求进行妥善存放、保管。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要做好防护、保管措施(如,防油污,钢筋防锈蚀、水泥防潮等)。 5.3.2遵循“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则。所有进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等待检验结果为合格后,方可使用。 5.3.3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批划分,数量和取样频率应符合规范规定,确保样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3.4严格执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保证样品所具有真实性。凡不符合“见证取样”的样品,检测单位会拒绝检验,促使建筑材料能够处于受控状态。 5.3.5及时送至合法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5.3.6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对销售劣质建筑材料的要严打重罚,以理顺 销售市场;加大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和制品进场的抽查、检查力度,对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进行责令停工整顿,给予重罚,并在建筑行业通报、质量媒体上爆光等,促使施工单位加强自身的管理,严控施工工艺,严把建筑材料进货渠道,提高工程质量。 5.4要加强施工现场有关人员的培训。对施工现场建筑取样人员、材料管理人员、见证人员加强培训,使其熟悉建筑材料性能、验收批划分、取样、送样、保管等方面专业知识,强化验收质量的意识。 5.5要加强检测单位的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眼睛”,工程质量的前哨。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5.5.1检测单位要建立、健全样品的盲样收发和保管的制度。 5.5.2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建立严格保密制度。 5.5.3要提高检测人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工作透明度,强化服务意识,都能以“准确、及时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出具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科学性”的检测报告。 5.5.4凡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都要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施工现场,如果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建筑材料,应在24小时内向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质量监督站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使用到工程上。 6.结束语: 相信通过以上的各种制度的制定和权威细致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会大大提高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安全,让人民更放心。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保修阶段监理的探索 摘要:建筑工程保修阶段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筑施工后安全状况所实施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建筑项目;保修阶段;工程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组织机构是一个依据监理委托合同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按工程项目或部位分别设置的,由多个监理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他们在服务工作内容上实行着“全过程的监理”,可概括地表述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主要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施工招标准备的各项工作;在施工合同签订后,监理单位则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范围内,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即对所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的全面控制,对合同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对工程项目参与各方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等。实行监理制度,便在业主与承建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便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事实证明,它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增进效益,是工程建设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完工后的监理工作,进行下一步探讨。 一、监理依据和工作重点 1、工程保修监理依据。工程保修是指工程质量保修,监理应依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深圳市施工监理规程》、《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评标准进行。为了确保保修及时保证质量施工合同还应规定工程质量的保修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5%)和保修金的预留与支付方法以及保修金的利率。经过业主方与承包商协商,也可以签订专项工程保修合同。 2、关于工程保修期的计算。关于工程的保修期限应依据监理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文件中规定的期限。监理合同中规定的是监理业务期限,目前一般保修期监理定为1年,而施工合同规定的是承包商对工程负责报修的期限,但必须符合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章建设工程质量保修的规定。故施工合同规定除屋面防水工程等为5年,其余部分工程保修期定为2年。 3、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重点应根据具体工程对象和工程使用状况确定。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应列为监理重点: ①对应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关注其观测成果和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是否已沉降稳定,如发现异常情况,应通知设计和质监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处理; ②对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进行调查,重点是楼地面、墙面、天棚以及门窗工程; ③调查屋面、浴厕间、外墙面防水效果; ④给水管及排水管有无渗漏以及卫生洁具使用状况。 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工程进入保修阶段,承包商已撤离现场,而监理单位则应根据工程项目大小(可以不设项目监理机构)宜在参加该项目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中保留必要的人员。 2、监理人员要渔业主方密切联系,关注工程使用状况是否正常,随时听取用户意见。同时,与有关承包商保持电话联系,并且要求承包商指定一名联系人。 3、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时,督促承包商向业主方提交《质量保修书》,其内容为具体保修项目,期限以及有关承诺。 4、组织承包商对工程使用情况进行质量回访,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为宜。并在气候突然变化(台风、冬季低温)如台风暴雨过后组织使用单位进行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按单位工程进行登记。 5、在工程保修期1年即将到期的前1-2个月,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方以及承包商共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目测检查。发现的问题及需要维修的内容按单位工程列表登记。 6、监理人员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以上质量回访与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发现的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确定质量缺陷的事实和责任。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设计人员和承包商共同研究确定原因。关键是要确定该工程质量缺陷是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生的。因为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均应由承包商负责,无条件保修。监理人员及时发出《工程维修通知书》要求承包商在接到通知书十日内派人进行维修。比较重大的质量缺陷,如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屋面、地下室渗漏等质量问题要求责任方提出缺陷的处理方案,经过监理、设计人员、业主方共同审批后,由监理人员监督实施处理。 7、承包商若不能按监理人员要求及时进行维修,监理人员应书面通知业主,可由业主委托其他承包商完成。(同时,监理人员要与原承包商沟通)。其维修处理发生的费用依据施工合同规定在质量保修保证金中扣除。 8、当监理合同约定的工程保修期监理业务过期后,承包商应按施工合同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仍需对工程继续履行质量保修义务。 三、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问题: 1、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笔者发现目前(下转第55页)(上接第51页)设计施工图纸文件中,均未有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说明。据国家《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3类普通房屋和建筑物,其设计年限为50年,并明确工程是在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的条件。 2、在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中发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移交使用单位后,有的使用单位擅自改变设计使用功能,即出现工程的非正常使用条件,增加了结构的活荷载甚至破坏了屋面和外墙面防水功能等情况。举例说明: ①楼层办公室改为档案资料室,宿舍改为文具仓库; ②屋面上加设太阳能热水器,电视等无线接收设备,屋面和外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 ③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扩门拆墙,改变水、电管线; ④屋面天沟灰尘和 生活垃圾堆积,天沟流水不畅,个别水落堵塞等。 监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即应书面通知业主或使用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引起重视。 3、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分部保修如何实施,缺乏具体配套措施,不好操作。因保修期为50年,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岁月沧桑,人事沉浮,50年后去哪里找承包商和责任人?又如何分清责任工程是否属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 四、应采取的措施 1、监理单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控制,不留人和质量隐患,使工程竣工每一分部质量均达到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要求,使业主放心使用。实践证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越到位,保修监理工作量就会大大减少。 2、当房屋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对结构构建产生时间效应和构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中以及地基的沉降等原因会产生变形。同时,在建筑物协调变形过程中会产生次应力的不利影响。(当然,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以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以上结构、构件不会发生超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质量问题。)故工程在使用一阶段后,会出现这样、那样质量小问题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所以说工程质量保修是必要的,即使竣工验收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也不例外。 3、监理单位对保修阶段也要像施工阶段监理那样重视,就像工业产品售后服务那样,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搞好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也是监理单位提高资信度保持监理行业形象,创监理品牌的重要方面。 4、监理人员首先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有关工程保修的规定,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质量和施工操作工序质量,确保工程在正常条件下施工。同时呼唤业主方要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条件和采取正常的维护措施,以求房屋建筑工程达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 5、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贯彻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制定关于房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保修期为50年的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以便于实施。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 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浅议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 要】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2.1.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变更指令实施。 2.2.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2.2.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2.2.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2.3.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2.3.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 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 3.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 3.5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6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 3.7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探究 由于建筑工程多属于高强度的作业,因此长时间的使用会给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加以维修,那么会极大程度上减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和保证工程的质量,甚至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与现状 1.1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 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生产力,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也能够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更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 能够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生产秩序,提高设备使用率,确保设备能够保持完好状态。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该做好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让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及时检修,能够确保在下一次使用之前设备不会出现故障,并且及时对机械设备使用后部件的磨损进行修补, 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避免在作业途中出现机械事故,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作业人员不会参与危险的高空作业。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够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能够为企业节省维修成本,也能够使设备所遭受的损耗达到最低。 1.2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收到极大的损害。由于施工机械设备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解决,导致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不到位。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不适用于客观要求,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不合实际,管理设施无法跟上设备损耗速度。另外,重用轻养和重修轻改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不少企业在使用设备作业后就不再管理设备,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因此容易导致企业最后对设备的维修费用急剧增加。最后,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系统的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因此造成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2.如何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1 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树立正确的意识 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在机械设备作业结束后,无法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检查与保养,导致在下一次作业时,设备的损耗更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好对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的意识,保证在每一次作业后,都对设备进行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处理,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同时也能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很大的帮助。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后,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能够顺利参与下一次昨儿。同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每一部设备都进行入档管理,安排专人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做到事前检查、事后维修。这样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也能为企业节省成本。 2.3 正确使用设备进行作业 很多施工人员因为缺乏对设备的了解,因此无法掌握正确使用设备作业的技术,导致设备损耗相比其他企业更大。因此企业在选用施工人员的时候,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减少设备的消耗。另外,企业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设备的人都能够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以方便设备的检修工作的进行。 2.4 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2.5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 公司应注重全员的安全教育,经常举办各种安全教育培训班,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班,对全员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二是进行岗前培训,对新上岗的司机进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上岗前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再由熟练司机带徒驾车施工。三是进行施工前专题安全教育,向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讲安全注意事项,重温机车操作规程。四是通过录像、报纸等形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引起员工的警觉,以做到警钟长鸣。五是每年对机车司机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考核,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施工,增加效益。六是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条幅、张贴宣传标语,使职工生活在安全警示当中,时刻绷紧安全弦。七是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竞赛活动,每月组织两次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 3.小结 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对于一些出现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在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加管理投资和技术投资,提高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确保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选用最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建筑工程论文: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中标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它是保工期、重质量、低成本的最佳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主要作用,并针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从中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及节省建筑工程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在市场经济下,成本管理控制对一个企业尤为重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也一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公司,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成本与利润是两个互相制约的变量,因此,合理降低成本,必然增加利润,就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满足单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就可以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作用 (1)成本管理的本质作用。项目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就是希望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转向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 以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以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方面上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新经济增长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成本控制的核心作用。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一个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既要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 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换言之,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实现最佳利润率的目标中,以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的回报。施工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施工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企业很难得到利润,更别提企业的发展,所以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为保障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工程预算而开展的工程资源计划、工程成本估算、工程预算编制和工程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也是为确保工程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保质、经济、高效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种工程管理过程。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括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工程成本估算、工程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等步骤。 (1)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通过分析和识别,确定出工程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资源的多少和何时投入这些资源,从而确定出能够充分保证工程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清单和计划安排。 (2)工程成本估算是指根据工程的资源需求计划和各种工程所需资源的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信息,估算和确定出工程各种活动的成本和整个工程全部成本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工程成本估算的方法有类比估算法、参数估计法、工料清单法和软件工具法等。 (3)成本预算就是为了确定测量工程实际绩效的基准计划而把整个成本估算分配到各个工作项上去的过程。工程成本预算计划是按照时间阶段给出的工程成本的预算计划,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基线。 (4)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是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展,依据工程成本的实施发生情况,不断预测过程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原先的工程成本估算,并对工程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和过程。 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选择好方法的标准就是只要满足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目的。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究竟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由控制内容确定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控制内容来选择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项目成本控制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项目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法 在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根据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为人工费用的控制、材料消耗量的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构件加工费和分包施工费的控制等。 (2)偏差分析法——典型的执行情况测量法 在测量执行情况时主要运用的是偏差分析法,又称挣值法,是评价项目成本实际开销与进度情况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测量和计算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和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得到有关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费用偏差,从而可以衡量项 目成本执行情况。 (3)费用变更控制系统法 变更控制系统是一套修改项目文件时应遵循的程序,其中包括书面文件、跟踪系统和变更审批制度。在多数情况下,执行组织通常采用变更控制系统,然而当出现新的情况使原有系统不能满足需求时,项目小组就应该开发一种新的程序以适应新的环境。从原有系统到现有新系统,都需考虑措施、信息和反馈三大要素,并且这三大要素应形成循环关系以保证对项目变更的控制。 (4)用成本分析表法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主要是通过已完实物进度、已完产值和已完累计成本,联系尚需完成的实物进度,尚可上报的产品和还将发生的成本,进行最终成本预测,以检验实现成本目标的可能性,并可为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管理控制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进行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利润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项目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等手段实现的。 建筑工程论文:创新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意义 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剧增。如何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生存和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一个建筑行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其内部管理上入手,要不断的完善其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产力,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1)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体现在其管理技术上。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如今的工程管理不仅仅再简单局限于一门科学,而是综合了众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建筑企业在创新管理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管理。要聘用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经验,又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人担任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力,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2)创新建筑企业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各项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使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并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施工期间,建筑企业必须要树立精品观念,将精品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并充分结合以往的优秀的施工案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综合各个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创新建筑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体制。 制度是建筑企业实施管理措施中的有效保障。有些企业在其管理体系上实行“制度一百年不变”的政策,其管理体制中很多条例是根据多年前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的,有些早已过时或者不符合如今的市场情况。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建筑企业并未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陈旧过时的管理条例只会阻碍其管理和发展。因此,在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中,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程管理的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以及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第二要改变以往重进度、轻质量、主要以工期衡量政绩的片面思想,减少行政干预,任何事关工程质量的行政决定均应多采纳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见,切忌以外行指挥内行。 (4)创新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原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如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理论指导,也是引导着企业和企业各人员的思想价值观的行成与发展。海尔集团能从一个小小的电冰箱厂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大集团,其重要原因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发展和创新。虽然它与建筑企业隶属不同的行业,但是创新企业文化却同样适用。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包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以此来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将一成不变地向前推进,国家对建筑工程的重视度和建设投资也越来越大,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施工单位及各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谈如何降低建筑工程造价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工程质量、工期和工程成本;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就需要保证工程质量,并且能够在工期之内完成任务。 一、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工程造价是工程建造价格的简称,它指的是建筑工程的所有花费费用,不仅包括一次性的投资,而且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费用也属于工程造价,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用工费用等等。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造价费用可以分为这些部分,比如人员费用、建材设备费用、承包费用等等。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建材和设备在价格方面就不固定,这样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的估计建材设备等价格,这样工程的不必要成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的特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数值,并且会涉及到很大的范围,建筑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工期和较大的工程花费,那么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时,很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那么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就需要做好施工准备,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工程招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施工单位在投标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标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保证符合于自身的能力。在实际的竞标过程中,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如果标价较低,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则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工程造价,那么就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成功竞标,就需要认真的勘探和设计项目,这些工作都是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进行的,之后就是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目前,工程造价主要会受到设计深度以及质量的影响;如果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设计出来的方案存在着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修改,这样就会增加建筑的造价。 施工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工程造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阶段的影响;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施工企业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严重浪费设备和材料的问题也时常发生。在工程总成本中,建材和设备的价格要占到一半以上,那么要想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就需要对工程建材和设备的管理进行强化。 工程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工程结算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和正常运行。在建筑工程结算阶段,需要编制工程的整体花费,方案编制好之后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时的收取工程索赔款,从而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目前,在工程结算阶段存在着严重的成本浪费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对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建筑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招标文件的重要性,并且分析其可行性,科学估计工程造价等等。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具体的施工能力来合理的制定标底,这样就可以将标底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对于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很有帮助。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的审阅合同条款,对承包合同所要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进行认真的估计。 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都需要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那么要想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造价成本提升的情况,就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确定;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工程标底来进行,选择的材料除了要保证质量,还需要重视价格,积极的采用一些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优化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对施工阶段特别的重视;施工人员需要密切的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工程的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动态管理库,涵盖着所有工程材料和设备的价格,从而动态把握设备与材料的价格,这样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价格比较低的材料和设备。要严格的监控设备的出库和入库,此外,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比如定期经常的教育和培训等等,让其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和设备的浪费情况;每一个工期过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做好记录,对工程花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优化那些工程花费较多的环节。 对工程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施工单位完成了施工作业之后,需要及时积极的编制工程花费表格,完成编制之后,递交给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及时收取工程的索赔款,对那些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进行适当减少,扩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此外,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仔细的分析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其他的相关规定,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成本后进行降低,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安全指的是施工方案符合相关的安全规程,有保证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不得随意缩减实施技术组织措施所发生的费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降低工程造价不能够以影响施工安全为代价。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扩大和整体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现状与有效控制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成功的控制住工程的造价十分重要的,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做到节省资源。但是目前工程建设项目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项目的投资都超出了工程的预算和估算,从而导致工程的投资增加。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始末阶段,工程造价都是贯穿其中的。其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主要从这三个阶段控制好工程的造价,就能使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存在的弊端 1、诚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不诚信的虚假信息,这无形中使企业经营如履薄冰。而建筑业又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中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态发展,甚至导致资源浪费,无用功增加。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造价体系僵化、成本过高 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占有垄断的地位,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大环境所造成的。这个现象也体现在国有企业在建筑这个行业。这些企业的股权不够分散,所以监督体制就相对乏力,内部管理体制也还停留在建国初期。加入WTO后,国有企业的接受新潮流的趋势相对迟缓,不像许多民营的和外资的企业,他们很快利用时代的变化,赶超了国有的企业,但民营外资企业受局限于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发展,止步不前。总而言之,我国的政策仍然对建筑这个行业起着制约的作用,使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不能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 3、信息化管理落后 眼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哪个企业能第一手的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必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国内许多的建筑企业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知之甚少,依然走着老路,固执的延续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套路。无论是经营观念还是组织体制亦或是管理方式都跟不上国际的形势。同时,缺乏资金,专业人才稀少等弊端也仍旧存在。从而使建筑行业裹足不前,工作的成本,造价的增加也是随之而来。 二、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往往大家容易忽略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其实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也能左右工程的造价。前期阶段的预算,和经济方面的决策对中后期的建设起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前期的预估算控制住工程的造价才会使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前期的项目策划书包括着工程中花费的细节,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建筑项目的执行步骤等。纵然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投资决策阶段也不可小觑。以下提出几点关于前期控制成本的几点建议: (1)将具体项目负责到具体个人,使建设项目的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责任,这样更容易事项目得到质量上的保证,无论是前期的项目策划书的书写还是资金的使用都具体到人。除此之外,还要健全监管体系,保证项目实施的透明度,资金流动的公开化。 (2)建设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考察环节必不可少。项目要结合当下社会大环境,考虑到项目未来的升值潜力和发展空间,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没有市场的项目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的。 (3)项目在启动以后,资金能否准时到位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确保资金不拖延项目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有法律效用的文件来保证资金到达的效率。另外资金利息要想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当细致分析贷款条件。 (4)项目的方案最好设计多套以供进行分析,经研究探讨后选择一个最有成效且最利于进行和控制工程造价进行项目的建设。另外,还要对项目的外部条件进行勘察,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这样可以大体上估算出工程的造价,从而降低意外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支出。是造价稳定在计划书上规定的数值合理变动区间。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除了初始阶段的决策预估资金,设计阶段也可以左右工程的支出。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虽然设计费用微乎其微,但是设计对全局所产生的影响是你不可忽视它。怎么能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又做到节省开支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以为前期的投资决策已经板上钉钉,故而设计能起到的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怎么在设计阶段节省开支,以下内容就这个问题做出详细解析: (1)设计的选择是确定设计能够较好控制工程造价的途径,设计选择也要采用一定方式方法,招标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这样能够选出最适合项目建设的设计,并且设计也要在造价的控制范围之内,择优选择。组织一个专门的评判团队,选择出最合理最美观的设计,既有创意又能最大限度节省开支。一个好的设计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要求评定团队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最起码要求设计的项目要满足经济、适用的条件。这样要求也能间接提高设计公司的水平,竞争性更强,设计才会更令评定团队满意。从而使工程的造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实行设计的奖罚制度,为使限额设计落实到实处,因为设计确实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工程的造价,所以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该设立一些奖惩措施来对设计的好坏进行一个评判和奖罚。这样能激励设计单位,拿出更有成效的设计,更加新颖和有创意的设计才会脱颖而出。设计单位内部也要制定一些奖惩计划,对设计突出的个人或者团队进行奖励。如果从设计上控制住工程造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只有设计的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的实施阶段控制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1)招标投标阶段 建设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控制造价的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前中期的造价控制全是理论上的控制,并未从实际上来进行控制。到项目的动工阶段,要对项目建设团队的选择进行招标。项目团队的选择要完全公开,杜绝一切暗箱操作。 (2)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图预算或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价为目标,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虽然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工地上要做好监管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这一阶段,不显眼的一些开支就可能额外增加大量的开支,因而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确是一个应该从 源头抓起的工作,每一步都牵动着最后结果。无论是项目的决策阶段还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阶段,互相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严把决策关、设计关、执行关。并且工程项目还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松懈。企业也要勇于创新,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新进科学技术,才能控制好工程的造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建筑工程论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探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能源、资源、材料的耗费现象,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很不利的。我们一定要看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尽己所能,进行治理改善,打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生态工程。 一、建筑工程环保现实情况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是工程施工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模式,它的规模日趋具 有代表整体工程施工规模的作用。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各施工企业环保意识不够强,对于因为施工而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企业对于环保问题视而不见,使得建筑在施工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施工初期所喊出的节能环保口号的落实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础管理。伴随一大批建筑工程开工,相应的建筑垃圾也避免不了地出现。对于施工材料出现耗费的现象,虽然是属于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可是因为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让建筑垃圾产生与建筑材料耗费成为建筑工程环保问题中的痼疾顽症。通过总结分析,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项: (一)施工噪音扰民 很大一部分建筑工程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在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这些地点比较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居民的相对集中。我们从以人为本这一点上来考虑,噪音实际上造成了对施工点附近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一些工程为了赶工期,夜间突击施工,这种影响更为严重而恶劣。根据统计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噪音扰民而遭到投诉的建筑施工单位数量,在2011年达到数以千计。 (二)建筑垃圾的隐患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时间实际上是始于工程拆迁,接下来施工过程正式开始,原料耗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建筑垃圾,特别是工程主体进行施工时,因为没有妥善的办法处理建筑余料废料,往往造成建筑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垃圾转运工作还会给施工质量与施工工期带来诸多麻烦和隐患。 (三)没有负责任的环保意识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当然属于成本管理。企业在施工中因为成本控制的需要,往往最先放弃的就是环保要求,在垃圾的清理与转运中,不甚重视环保需求。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有害有毒的原料没有严格控制,一方面让原料加大耗费,另一方面原料的泄露也让附近环境受到污染。而当施工企业在事后不得已处理以上产生的遗留问题时,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 (四)没有科学的节能排减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效合理的排减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合于环保要求,可是很多施工企业没有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化科技排减技术,甚至专业管理方面的制度人员安排为空,在施工实际中没能把排减工作做好,使工程产生了环保上的负面影响。 二、建筑工程环保制度改良 (一)企业要强化环保管理工作 促使建筑工程的环保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对于企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实只不过是其重要性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已。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施工中因为对于环保问题不甚重视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并不鲜见。建筑工程里的环境保护问题,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管理与技术处理问题。它涉及到的其实是施工的质量管理直至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强化工程项目环保工作,组织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环保问题负责,制度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这其实是环保工作落实的具基本而有效的办法。 (二)加强环保设施构建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排减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安排,通路物流运输、运输工具的合理停放,施工工具的储备地建设等。而对于那些深具污染性与危害性的设施更是要严格管理整治,从源头上进行防止污染蔓延的工作。 (三)科学处理与二次利用弃旧材料 对于因为拆除而产生的建筑垃圾,还有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工程管理者和相关责任人员要注意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对可以转化再利用的材料进行科学转换,不但能保护环境,亦且能节约成本。而且无形中可以为工程节省时间,对于那些彻底不能再用的垃圾,要选择合理的清除办法予以处置。 (四)对施工者进行环保培训 对所有参与到工程中的作业人员都要给以培训,使之树立起工程要和环保相结合的意识。特别是对于工程附近的绿地还有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破坏。要根据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的要求,尽量避让开绿地,不因为盲目满足建筑的构造要求而造成生态失衡。要培养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成立专门机构对环保问题进行动态研究,对于建筑与环境发生的冲突要采取合理的办法不偏倚地给以解决。 三、建筑工程环保细节处理 (一)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在施工中再利用的给以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尽量给以分类处理。 (二)施工场地要做绿化和硬化处理,经常采取洒水等办法减少粉尘污染。如果一定要在粉尘中完成的工作,尽量做好封闭工作。 (三)封闭脚手架,防止污染物泄露出去。 (四)坚决杜绝向施工范围之外抛掷垃圾,施工运输车需由专门人员清洗。 (五)加强噪音控制,尽量用低噪音工艺,发现噪音,及时处理,噪音避免不了时,要率先向当地管理部门提出申报。 (六)排水设施建设明确,以保障工程中出现的废水有流畅的排除通道,工地坡度地带有排水渠,明沟上面要加盖钢板防护。 总结: 建筑工程里的环保问题,早已经不是新鲜之谈,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把建筑环保工作做好,是我们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义务所在,我们应该遵从实际,制定出更为切实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推进社会文明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述评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方案 (1)常用的浇筑手法为分层浇筑法和推移式连续浇筑。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施工缝,其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振捣器的作用深度来明确,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能大于600mm,而在进行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小于400mm。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较少,需要另外添加粉煤灰等外加剂,同时混凝土搅拌时间也要适当地延长,其每槽的搅拌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准确地投放各种材料的量,派专人来投放粉煤灰或者其它类型的外加剂。 (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应该确保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没有初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地连续浇筑,直到完工为止。同时在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其层间的间隔时间最好缩短,层间的间隔时间应比混凝土初凝时间要少,其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 (4)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候,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该结合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软弱混凝土表面层浇筑之前,应清除干净浮浆和其它的松动石子,并均匀地露出粗骨料;第二,在浇筑前层混凝土之前,应该用压力水把混凝土表面污垢清洗干净,确保混凝土的表面湿润且无积水;第三,在非泵送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接浆措施。此外,在使用这种浇筑法时,其建筑结构平面尺寸不能过大,从短边进行浇筑,沿着其长边逐渐推进。 (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12h内进行覆盖浇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职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讨 1建设原则 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身条件而空谈或好高骛远。在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专业的设置要考虑一定的特色我校地处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处在整个北疆的交通枢纽地带,在这个地带,距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二百四十几公里,在乌市有实力强大的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都有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同时又有新疆高等工业学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设有相应的土木建筑与工程管理类高职专业,距一百多公里处的石河子大学也设有相应的本科专业,二十公里处的独山子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相应的高职专业。所幸的是伊犁州、塔城、阿勒泰及博乐地区没有相应的学校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故我系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专业设置面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及博乐四地州。要做到与众不同的表现色彩和风格应从(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去打造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只能从就业服务地区去考虑。专业建设要开放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锻炼,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素养要求不高,但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这一方面欠缺较大,无法完全承担这一任务。故高职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学习方式、校园文化以及相应的教学与科研都要体现开放性。第一、教学内容要开放[1]高职教育很多内容,特别是实操性内容在校的教师是不能承担其教学任务的,学校也无法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这就必须求助于企业的实操场地和有经验的师傅和技术人员们。第二、师资队伍要开放[2]高职教育因社会的需求变动很大,有些专业因社会的需求的萎缩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因为专业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师资力量和人员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故这个矛盾只能是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能力范围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的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有的师资力量为根本,以社会师资为补充。第三、教学管理要开放[3]我校转变为高职院校之后,不再同于先前的师范教育了,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不再是传统的寒暑假了,特别对于我校地处于北疆片区的情况,每年4月开始解冻,5-9月份是建筑行业的黄金季节,10月份后下雪冰天雪地,众多工地停工。故我们的教学管理要适应这种北疆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安排。暑期就应该教学不中断,5-9月这个黄金季节应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时间。第四、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应该具有开放性[4]对于我校我系的实际情况,有土建类中职和高职,也有管理类高职及设备类高职,因学科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这就要求在培养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上,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开放,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逐步采用“订单”方式,做到“定单”培养、定向使用。课堂讲授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直观、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性、有条件时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此外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对于有些课程或课程内容可采用网络教学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第五、增强学生学习方式与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在我校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实行学分制不太合乎实际,但因师范类、职业类、艺术类等专业群同时并存于学校,则应因材施教,因情而教。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搞套路,不强制非上晚自习等等。有些学生可能在实习、有的可能在充电等等,情况各异,不应雷同。学校应该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度,加大社团的建设、加大院办企业、院办经济实体的力度,让学生们有个适合自身的学习去向和环境。专业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高职专业来说更是具有多变性,从其产生、建设到发展甚至萎缩停办的整个过程,都会因外界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带来众多问题。故首先要倡导一个专业不可能永远能办下去,要做好变动的准备。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专业的基本内涵,又不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在求稳的过程中不断微调。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保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只有也只要这样就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专业才能得到发展,专业群才能得到打造。 2.本专业(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思路与设想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 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在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扩充南疆和阿勒泰及塔城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未来的3-5年使建筑工程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南疆部分地区和阿勒泰及塔城全地区。但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尽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 3.结论 本文针对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设规划设想,该规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际可行,同时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本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实施需要一个过程,故其效果有待后期验证,同时该规划设想还需领导的大力支撑与实施方可见效。在此只能以论文的形式加以呼吁。
大学素质论文: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 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分析其有用性,以解决当前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存在的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合作交流等问题。证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 新世纪,信息素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作为其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用户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评价、选择、利用信息的技巧和能力。国际图书馆协会和学会联合会(IFLA)在最新公布的《国际图联战略计划2006-2009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阅读、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并将作为融入信息社会的关键。同样,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要求,至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公布的《“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研究:我国信息化的总体走向》预测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将日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公民的信息素质将普遍提高。 信息时代对信息素质如此关注,必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出更高要求。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将传统知识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融合中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可实现个性化、交互式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以大学图书馆拥有和存取的各种信息资源为基础,整合大学图书馆的各种信息服务,将学校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集合到一起,针对大学图书馆各类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该平台主要建构于大学图书馆的网络服务平台之上,在图书馆网站提供人口链接。平台设置的目的不是将用户培养成图书馆专家,而是让其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能自由运用信息的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回归和体现,可以彰显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1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总体构架 笔者设计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首先是平台的建构基础,即网络,可通过大学图书馆网站提供平台的入口链接;其次是底层的资源数据库,其中包含了课程资源、标准资源、免费学术资源、信息技能培训资源等4种资源类型。技术支持主要采用J2EE技术,设置了前言、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信息评价和检索规划等6个功能模块,根据用户权限,提供分层次的教学内容。用户层是平台的界面层,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进入功能模块学习,同时还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管理和个性化定制等功能。图1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总体构架: 2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用户层次设计 大学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目标群体为学生、教师,也可以用于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总而言之,该平台的用户群体应该包括学生、教师、馆员、科研人员、校外用户等不同层次。 2.1 本科生 平台主要提供信息素质通识教育,如本科生文献检索课,同时利用FAQ等形式提供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图书馆服务和利用方面的教育;针对本科生以接受专业基础教育为主的学习状态,提供相关课件和教参资料的下载等。 2.2 研究生 考虑到研究生已经涉足较深的专业领域,且需要综合的学科指南和信息素养,平台从学习和科研相结合的角度安排教育内容,提供著名的检索数据库如SCI、EI,评价工具JCR及三大检索工具的使用技巧,如何进行开题查新、科技论文的撰写及投稿指南等内容。同时平台链接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综合性的培训讲座,使研究生用户能够接受更专业的学科导航服务。 2.3 教师 针对教师用户,平台提供教研支持。教师主要是利用平台接受教学工作的在线培训,如学习利用统一标准制作课件,保持风格统一,这也便于课件资源的整合共享;接受远程教学系统的使用培训,借鉴优秀课程的教学示范,从而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等。 2.4 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属于教师和研究生相交的用户群体,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用户层次进行教学,也可以在教师和研究生教育中提供链接,进行深度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该层次的用户,平台主要从资源查找、获取及研究动态通告等方面开展。既要教会科研人员从何处检索到所需资源,更要告知其如何获得该资源,还可以提供科技查新、代查代检等图书馆服务的链接。对于网络上免费的学术资源,还应该提供链接及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能力。 2.5 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既是平台的建立者,又是平台的使用者。馆员可以利用平台接受职业道德培养、图情基础知识学习、图书馆各类资源使用、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各类应用系统培训、拓展及综合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维护平台及图书馆的正常运作。 2.6 校外用户 对于校外用户,平台主要提供基本的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基础教育,对图书馆各项服务进行介绍等。 3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由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检索计划等6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为核心模块。在具体模块中,又配有测验、小结等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图2为在线信息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功能模块构成: 3.1 前言声明 该模块主要是对平台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信息素质教育概况、平台模块浏览和使用技巧举例等。该模块还提醒用户树立综合使用的观念,善于利用平台的辅助工具,实现辅助学习的效果。 3.2 选择信息源 选择信息源模块主要从资源分布方面,介绍不同信息的获取来源,尤其侧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该模块以信息的来源作为分类标准,在每一类的介绍中,以列举重要站点的方式,提供更为细致的说明。同时,该模块可提供案例分析和在线测试,便于用户自查。在线测试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依据相关标准规定,将题目分为简单、一般、复杂三个层次,并于其后附有详细解答以及相关知识介绍。最后以总结的形式,概括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点。 通过该模块学习,用户可以了解各类型信息源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掌握图书馆信息源的特性、类型与作用,了解网络信息源的特点,鉴别互联网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 3.3 检索技巧 该模块给用户一个体验不同的检索工具、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进行信息检索的机会。主要提供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和网络导航等4种用户常用检索工具的介绍。在“试用”中,用户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两个实时参照浏览器窗口,进行不同检索工具的使用对比。该模块还介绍利用布尔逻辑语言进行检索式选择,检索策略制定的步骤和方法,提供在线测试,并通过“注意事项”等方式,对检索策略进行总结。 利用该模块,用户可以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检索要求,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及恰当的检索词,并进行有效地组配;灵活地变换检索策略,以获得相对满意的检索结果;学会主题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鉴别从搜索引擎获得的信息。 3.4 获取信息 该模块的重点是全文获取,即用户如何通过掌握的文献线索,获取文章全文。首先介绍文献的著录格式和相关标准等知识,便于用户准确识别文献类型和出版信息;其次,教会用户掌握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获知这些文献在图书馆或其它地方是否有收藏,在网络上是否存在,以及如何找到所需文献;此外还介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帮助用户获得自己无法取得的文献。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用户可以学会辨别要查找的文献类型,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需要的文献,如何查找图书馆的纸本文献及电子资源,如何查找网络资源等。 3.5 评价信息 该模块侧重用户评价选择信息资源方面的培训,使用户学习如何评价信息、正确利用信息以及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该模块提供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评价步骤,如如何评价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如何进行网址分析等,同时还附有在线测试。 学习该模块,用户可了解到信息评价的一般标准;利用这些标准对查找到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学会合理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正确引用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3.6 检索计划 该模块是对前五个模块学习的归纳总结。通过网络检索到合适的信息资源,就必须运用检索技巧,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当然,网络并不是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途径,用户要根据所需信息资源的类型,利用信息资源评价知识,选择值得信任的站点和信息,最终实现提高个人信息素质的目的。 4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技术实现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主要是利用J2EE技术,通过J2EE的应用服务器(WebLogic Server),将用户的请求进行分析,再利用JDBS到资源数据库中调用需要的资源。 J2EE是一整套技术的总称,包括建立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分别为客户层、Web层、业务层(EJB层)及企业信息系统层(EIS),其支撑平台由一整套服务(Services)、应用程序接口(API)和协议构成。这一整套技术的层次划分与笔者设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层次非常吻合,可以实现用户与平台良好交互。 4.1 技术实现流程 平台用户无需专门的客户应用程序,只需安装浏览器即可。平台用户在向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时,首先是调用JSP页面,由于不同的用户请求的页面不同,可以由WebLogic Server的配置文件来指定。然后,由服务器端的Servlet引擎负责解释执行,调用相应的EJB,通过WebLogic Server最后访问到平台资源库。最后,由Servlet引擎将结果返回给JSP网页,通过HTTP协议将最后结果以HTML的形式返回给用户,以JavaAp-plet方式加载到HTML页面上,通过现有的IE浏览器解释运行即可。在设计后台数据库时,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JDBC访问数据库。硬件平台采用的是DELL服务器,通过WebLogic配置文件将编写好的JSP、Servlets以及各种EJB部署到服务器上,使其与数据库相连。具体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4.2 实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几个关键技术 4.2.1 JSP技术与Servlet引擎 JSP是一种动态网页生成技术,用以帮助Web开发人员创建动态网页。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组成,最终代码以Servlet形式存在并执行。Servlet是一种动态加载的模块,JSP在执行以前先被编译成字节码,字节码由Servlet引擎所管理的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所有的JSP文件都转变为Servlet来运行。JSP技术与Servlet引擎协调配合,将用户请求的分析和结果以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 4.2.2 JDBC技术 JDBC以统一方式对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进行存取,不需要客户端数据库驱动程序,而是使用网络上的中间服务器,为开发人员隐藏了不同数据库的不同特性。另外,由于JDBC建立在Java基础上,因此还提供了数据库存取的平台独立性。 5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资源构成设计 信息资源是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供各项教育服务的基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以图书馆馆藏资源、免费存取资源、重点学科的科研资源、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图书馆各种服务为基础,其构成可以从资源的类型和资源的格式两方面进行划分。 5.1 信息资源的类型 5.1.1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平台提供的一系列培训课程,包括文献检索课程、专题讲座课程、学科专业教学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在线教学课程等内容。平台主要提供各种课程的简介、教学大纲、课件下载、作业测试、教学网站链接、电子教科书等,方便用户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5.1.2 标准资源 平台还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相关标准和规范。有课程设计标准,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 文献检索与利用 课的意见》;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如评价网络资源的标准,包括作者、主办者、日期、网站内容是否被引用等方面;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如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等标准体系;以及知识产权等法规政策等内容。 5.1.3 免费学术资源 平台提供的资源大多是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及使用的。免费学术资源包括开放存取资源、全文数据库资源、学术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等类型。其中OA期刊、学科库资源、机构库资源均属于开放存取资源,可以链接专门从事OA资源注册及收集的组织和学会。同时,学科信息门户中存在大量免费学术资源,如CALI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这对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拓展知识面将大有裨益。平台可以依附图书馆员的信息组织能力,提供免费资源网络导航、免费参考网站、免费检索工具等内容,拓宽用户获得免费信息资源的途径。 5.1.4 信息技能培训资源 信息技能培训资源主要包括信息查找、获取、评价等相关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包括各类型数据库培训资源、文献传递方法、信息检索技巧、信息评价标准、图书馆服务指南等内容。平台将数据库商提供的培训课件和检索指南、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方法及规范、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及利用指南提供给用户,不仅拓宽资源获取的途径,还方便用户到馆获得直接、便捷的服务。 5.2 信息资源的载体类型 平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其资源类型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文本类型如WORD文档、PPT文档等形式,还包括各种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类型,如Window Media、Quick Time、Flash等,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信息检索步骤,进行案例教学,调动了用户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实现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 大学素质论文:浅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及国内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安全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对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故进行梳理,探究事件背后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素质;综合教育观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安、消防等部门为此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纵观大学生安全事故不难看出,有些事故是难以防范的,但更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而避免的。为此,笔者对近几年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件进行梳理,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常见的安全事故 1.出行安全事故 大学生是个活跃的群体,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都促成了大学生的旅游热,如春游、秋游、毕业游、自驾游等。在旅游期间,很多大学生因麻痹大意或缺乏安全常识发生了安全事故,甚至因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如2012年4月发生在苏州太湖的快艇事故,3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及1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溺亡。乘坐快艇的大学生都没有穿救生衣,在某种程度上延迟了救援的黄金时间,这种在旅行中溺水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近几年,户外运动爱好者在野外探险时遇险的新闻并不鲜见,如2011年10名复旦大学学生擅自进入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在风景区迷路,救援过程动用大量的公安、消防力量,大学生探险合理性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当前,悄然兴起的大学生自驾游应值得关注,或驾驶自家车辆,或租借车辆,这种新的出行方式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但自驾游过程中也潜在诸多危险因素,很多大学生估计不足,也有不少学生为此而丧命。 2.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重压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交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挑战。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呈现高发趋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事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如1991年的卢刚事件、2002年的刘海洋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杀人事件等,每一个事件都触动着社会的神经,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高发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3.网络安全事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数达3.56亿。而网民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色情、暴力、邪教内容的网站泛滥,这些信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危害相当大。正是由于网络影响的深刻性及广泛性,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防范心理弱的特点,借助网络进行诈骗、抢劫等,同时,大学生因网络交友不慎引起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被抢劫、杀害的不在少数;网瘾也是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一大杀手,轻者被休学、退学或直接开除,重者则因此而失去生命,如台湾桃园一名23岁男子,包机连续打了23个小时“魔兽世界”线上游戏后暴毙。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4.寝室火灾事件 寝室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非常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各高校都加大了宿舍管理力度,从规章制度、日常管理、防火宣传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收效甚微,违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如乱接电线,熄灯后借用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电源;使用劣质插座、台灯;为寻求方便,在床上使用电脑,并长时间在无人的情况下开着电脑下载电影;使用小功率的电热杯等。诸如此现象都隐藏着严重的火灾隐患,如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违规使用“热得快”引燃了堆放的杂物,致使4名学生身亡。南京一学生公寓楼某宿舍私拉插座,导致电器短路引发火灾等,一件件鲜活的案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但悲剧却仍在发生。 二、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不难看到,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一个个悲剧的发生,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和精英群体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但在现实的具体行为选择上往往出现偏差,面对不规范、冒险的、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行为,他们却选择了去尝试,选择了去冒险,选择了去违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课题。 1.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安全意识淡薄应该是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虽然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但教育并没有取得实效,最重要的原因是校园安全文化没有形成,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当然,安全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当一件事情形成一种习惯性行为的时候,就很难改变,这种习惯性行为有好的习惯,也包括坏的习惯,到了大学这个阶段,往往习惯已经形成,再加上很多时候安全教育并不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往往是出现大学生安全事故就重视,就加强教育,这种运动式的安全教育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没有安全意识,就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发生安全事件也会在情理之中。 2.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 大学生安全工作很容易被忽略,也往往会出现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大为重视,日常工作中就逐步淡化的局面,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跟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孰知,安全素质在所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居于首位,但现实教育中,学校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学校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等安全素养的重要教育主体,很多学校也非常重视,但从实际安全教育落实来看,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安全手册、安全宣传栏等在宣传上到位,但遗憾的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没有进一步跟踪教育的效果,在我们走访的部分高校中,很多学生将学校发放的安全教育资料束之高阁,对寝室楼内、校园宣传栏等安全教育内容也是视而不见,这种安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问题、安全素养问题。还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虽然也有消防演习,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没有真正掌握逃生知识;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至上的理念没有形成。从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与形成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工作还不够到位,教育形式上不够灵活,落实的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社会负面影响愈加凸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就业难、看病贵、上学难、房价贵等诸多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表现的非常浮躁,对社会失去信心,对大学学习失去兴趣,表现出急功近利,注重现实与眼前利益的行为,这极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如有的大学生陷进传销的泥潭,有的为了蝇头小利走上犯罪的道路等;另一方面,大学生易于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但其社会经验却不足,如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危害性,大学生应该心知肚明,但总有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流连于色情、暴力等非法网站而走上不归路;还有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上的“驴友”影响,乐于探险、喜欢自驾游,明知自己不具备探险的经验或物资准备不全,但仍然轻率的去尝试,却往往会为此而丢失性命。 三、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路径 现实告诉我们,大学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不仅是国家人才的损失,也给其所在的家庭造成终生的痛苦,其危害之大,影响之广,给学校、社会、家庭都敲响了警钟。为此,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 1.弘扬和建设大学安全文化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在其从事生活、生产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了保障人类身心健康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而创造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大学的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弘扬和建设大学安全文化是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上看,安全文化起着塑造大学生安全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纵观各种事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安全人格没有养成,而安全人格的养成,要依赖大学的安全文化建设,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是当代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从学校层面上看,大学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作用。大学文化主要传授的是对安全的思维、认识和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的哲理、价值观、行为和道德规范;掌握安全科学的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习现代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与当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安全工作机制,宣传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制观点,从带有强制性的“要你安全”的方法,变为“我要安全”的行动。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大学安全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大学的安全文化建设应融入全民安全文化建设中,整合社会上更多的资源发展大学生安全文化,形成社会上关注大学生安全的舆论氛围,形成合力和正确的工作导向,推动大学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水平。 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最根本、最深刻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以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启发、教育、影响和造就具有安全人格的大学生;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通过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维方法,进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树立安全文明的道德风尚,确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达到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目的。诚然,大学生在学校是被教育者,将来他们又会是安全文化的教育者、引导者和传承者,在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中将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2.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是大学生安全素质培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就目前的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及进课堂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教育形势认识不足,导致安全教育课开课不足,有的学校用讲座、参观或演习替代安全教育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大学生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下,高校应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安全教育进课堂的长效机制。 (1)开设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当前,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类课程,但涉及防火、防盗、防诈骗、自救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课程及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数高校还没有开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涉及大学生生活安全的教育内容,为此,高校应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定为大学的必修课。 (2)组建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任何一门课程建设都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研究队伍。安全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其次,要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及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社会上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大学生悄然兴起的“自驾游”等,这些新的问题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必须经过课堂教育即时传授给学生,这种即时性教育能够大大缓解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以研究促进工作的开展,比如安全教育实施后,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变化,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最后,整合安全教育资源,将所有涉及学生安全的课程、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整合,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将“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也纳入到大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除了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可吸收辅导员、安保人员等一线工作教师,这样就构建了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3)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专业的组织机构和教师队伍,还应运用专业的教学方法。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学会突发事件的应对,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必须采取知识传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除了讲解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并进行深入地分析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的思考,辅助以必要的消防安全展览、交通事故展览等,从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技能等多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注重和强化综合安全观教育 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敌对势力利用“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不友善的论调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阶层分化明显、社会矛盾冲突凸显。如何教育大学生抵御西方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除了身心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是指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以及科技、生态、粮食、能源等一系列安全问题,通过科学统筹,运用多种手段,发挥整体合力,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综合安全观教育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深入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交锋中,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热点和国际动态等现实问题,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大学素质论文:关于就业市场化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化的新体制下,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办学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在人才培养上应更新观念,大力改革旧有的模式,树立新的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等职业素养为主的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化;公安院校;职业素养培养 本文所指市场化,是指采用竞争的方式来配置资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节,出现了市场化。这是宏观整体上的情况。站在公安行业的局部来看,公安院校毕业生以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在由于体制的转变,在就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2004年,公安机关改革了从公安院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进人的传统方式,开始从地方大学中招收民警。总的趋势是实行市场化。就业市场化这样一个导向会对公安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了公安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就业市场化对公安教育的冲击 就业市场化是指就业主体全部进入人才市场,由市场配置人才就业。各类人才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追求。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是实现人职匹配、人职和谐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原则的最好体现。 我国的公安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问不长,与其他院校的发展相比还很不成熟。2000年后,公安机关用人机制转变,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学在警校只是人警的一个资历,并非是人警的充分条件。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公安院校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大增。从公安院校近些年的情况看,就业层次向下延伸也成为就业市场化相应的必然趋势。包括公安部直属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公安院校毕业生都直接下到基层,从基层开始干起。有的地方连择业都成了问题,往届的毕业生连呆两年都分不下去。有的警校被迫暂停招生。充分说明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必须与市场需求合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凡进必考,不管公安院校毕业生还是非公安院校毕业生,都有资格报考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除能接收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外,也可以接收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公安机关有选择进人的权利,学生也有选择单位的权利。可以到沿海找工作,也可以回家乡找工作。公安院校学生就业制度的灵活性增加了,学生得到就业的自由,但同时挑战性也增加了,要承担择不上业的风险。公安院校毕业生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由于行业办学,专业口径狭窄,出了本系统之外,还有一个对其他行业的适应性问题。从就业情况来看,公安教育与公安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着脱节的地方。 二、就业市场化要求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 面对就业市场化的现状,公安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警察的职业素养。原来的公安教育偏向于学历教育,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对公安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不够。原先公安教育的理念仅强调政治方向,把公安的职能局限于刀把子,过于强调政治教育,不强调专业教育。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公安教育中强调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有的从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实战岗位,很快就崇信:“传统经验是个宝,技能可有也可少”,重实体,轻程序,破案第一,质量第二,安全意识薄弱。这说明学校在警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技能战术是人民警察必备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独特能力和特殊技能,是公安民警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强调专政模式下的法律工具主义,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公安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中来,转移到服务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来。我们在公安教育中要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面对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化形势,要完成好公安机关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公安教育不转变观念,不加强警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难以承担警察人才培养的重任。 三、如何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就业市场化要求我们的警察素质教育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警察职业素养,能够基本满足或完全满足公安机关用人的需要。为增加培养针对性,可以将警察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为政治法律素养、警务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公共关系素养四个方面,研究其发展路径对症下药。加强学生的警察职业素养培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治法律素养方面。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政治法律素养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公安机关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专政机关中不可缺少的部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政治法律素养要求特别高。公安院校一般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建校方针,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多、更高,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上都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性。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是重要的政法部门,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公安院校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公安院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是警务技能素养方面。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来看,应明确各个主体的任务。首先,从教学者看,警察职业训练的教官是公安系统内工作娴熟的业务骨干或富有工作经验的警官。他是训练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及工作经验的传递者。其次,从学习者看,既要注重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强化正确的战术动作与意识,让他们形成符合战术要求的本能反应。另外,从用人单位看,业务单位可及早介入学历教育,凭借院校教学时间比较固定,选材面比较宽等优势,把攀登、狙击、抓捕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引入院校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在学生警务技能培训的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要求,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可行性强的训练计划,考虑练习强度,遵循适度超前原则。要坚持质量建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贴近实战,战训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从警察执法、执勤必须遵守的程序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抓起,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训练,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是心理素养方面。面对社会压力加大的现实,面对警察需要承受比一般行业更高的心理压力的现实,应加强心理素养的培养。警察健康心理的标准主要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遇事冷静,意志顽强,性格良好,胸襟宽广。可以结合警察健康心理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可重点训练三个方面:(一)职业心理意识的训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疏导等,使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不断强化其职业自尊感、价值感,形成牢固的职业意识,为将来进入从警生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职业心理能力训练。职业心理能力指警察在职务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关系到警察在工作过程中能否能顺利、出色地完成任务和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三)职业心理品质的训练。情绪调控、性格养成、团队精神、交往态度、意志修养等训练都属此范畴。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民警察活动效率的提高、警民关系的优化以及职业形象的塑造。 四是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公共关系素养培养呼应了现代警察工作趋向“社区警务”的要求。社区警务是一种警务理念。这种理念鼓励通过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建立社区与警察之间的伙伴关系来分析犯罪恐惧感和社会混乱的成因并减少这种恐惧感和改善社会秩序。社区警务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公共关系素养。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和警察基本职能的转化,警务管理越来越走向社区化。与社区警务理念相适应的对警员素质要求是:既能独立执法,也能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来预防犯罪。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社会学、法律与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与不特定社会阶层和成员沟通的技巧,应把握的法律界限和伴随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规律。增加人文教育、警德教育、新闻宣传方法、形象定位等方面的课程,并设计相应的情境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相关素质。通过这些培训,使学生逐渐具有从事警察职业所需要的公共关系能力,为承担专家型、服务型、公仆型的警察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素质论文: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心,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从隐性课程开发的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实践中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隐性课程 大学阶段 音乐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一)校方应当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音乐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提供开展活动的场所;软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乐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和开展活动。 (二)鼓励学生发展音乐社团活动。如创办吉他协会、合唱团、大学生管弦乐队、音乐小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带着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定期举办艺术节及大型节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尤其是自发排演节目。充分利用大型节日或纪念日,通过义演、大型舞蹈助兴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爱国热忱融入进去,加强道德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举办音乐文化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音乐素质文化讲座,尤其是名家的讲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与众多人文社科专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名家的声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感受学校浓厚而独特的“大学”气息。 (五)多渠道提供知识途径。包括:1.丰富的图书馆资料。面对新时代渴求知识和全面发展的校园学子, 图书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资料的中心,在现代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书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音乐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因此,图书馆应该保证音乐资料的相对充足。2.校园网上资源。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网页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保证学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识是校园知识系统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隐性课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定义,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的歧义,根源主要是隐性课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划性。沃伦斯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归纳为三个层次:1.师生互动、教师结构、教育制度的组织模式等学校教育的结构;2.价值的学习、社会化、阶级结构的维持等作用于学校的进程;3.从课程实施的偶然的、无意识的副产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历史的社会的功能中的各种结果的种种“意图性”或“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从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因此,在实际教学实施中,要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大方向衔接起来,进而组成协调的课程体系。 大学素质论文: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论文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的指导方针,以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为渠道,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以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以“六个一要求”为促进手段,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论文关键词:素质拓展;素质教育;大学生 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主要渠道——“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殿堂”活动 宗旨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阵地和形式,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二是党委成立一支理论报告团面向全校学生,每年持续开展大型系列专题讲座,同时积极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报告;三是利用党校、团校、各院系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理论社团等阵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四是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多种形式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殿堂。 2.以培养思想品质、锻炼思维能力为主旨的“思想列车”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重在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借鉴电视传媒中对话、讲座、论坛、论辩、恳谈等互动交流的形式,针对他们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心理困惑、思想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互相启发、互相教育,达到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质的目的。在举行这类活动时,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发挥好教师和骨干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使学生们的思维像列车一样沿着正确的轨道驶向远方。 3.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心理驿站”活动 宗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进行普遍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一年一度举行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三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并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四是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五是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以拓宽知识视野为宗旨的“知识公园”活动 目的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要形式是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把正式课堂之外的广阔时空变成一个求知学习的大公园,如各种读书会、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5.以锻炼实践技能为目的的“技能擂台”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锻炼的方式力求做到丰富多彩,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锻炼才能的舞台,如通过才艺展示、科技创造、演讲、征文、论辩、书画、歌舞、社交、谈判等各种专项技能的比赛等方式推动技能锻炼。 6.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快餐”讲座 宗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人文教育讲座,像脍炙人口的精美快餐一样,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审美佳肴,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7.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的“实践天地”活动 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形式:一是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平时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等;三是学生会成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四是劳动课和勤工助学活动;五是职业设计、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或工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增强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8.以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审美素养为宗旨的“文体乐园”活动 目的是通过平时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愉悦学生身心,活跃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才能。主要形式:一是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二是每周末由各院系轮流承办“快乐周末”综艺活动;三是文体类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9.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网络世界”活动 宗旨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立德网”、“先锋网”和校园文化主题网站“荷花网”,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各种网上交流、网上教育活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努力减小其负面作用。 10.以增强师生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为目的的“心灵桥梁”活动 宗旨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日常性思想工作,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形式是通过广泛的谈心、交流、座谈等,建立真诚、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健全人格。 二、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结合成立的群众组织,它有着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加强社团建设,开展社团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培育。 许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和管理制度,设立了社团文化节,制定了达标升级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措施,根据考核结果每年评定出注册合格社团、先进社团、优秀社团和明星社团四个层次等级,通过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社团建设。目前,全校共有注册学生社团76个,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身心锻炼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等类型,注册会员12500余人次,社团内部刊物有18种。一些社团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如发明协会已取得几项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被《中国知识产权报》在一版作了重点报道,并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先后两次录制播放了4期专题节目。 三、工作重点——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知识基础,专业开始定向,职业理想也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早为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打破陈旧的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封闭型思维等思维枷锁,学会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互动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把大脑激活,把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创造、大胆实践,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做好踏入社会应对挑战的准备。 四、促进手段——“六个一要求” 我们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六个一要求”,作为推动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写好一本素质拓展证书 其实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活动中来,人人有证书,人人有活动,人人证书上有内容、有成绩,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证件,从而引起学生对素质拓展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2.发展一项兴趣专长 每个学生都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找到自身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特长、敢创新、能创造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参加一个学生社团 大力倡导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根据自身求知练能的成才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学生社团,从中磨练思想意志,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4.献一份爱心 围绕构建和谐自我、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对学生深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和谐”教育,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人生,学会合群和合作。为此,大力号召青年学生广泛参与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面向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面向弱势群体的扶弱救助行动等,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关心集体、奉献爱心。 5.读一本好书 大力倡导读书求知的风气,着力培养大学的学术氛围和良好学风。通过开展主题读书会、热门好书聚焦书友会、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心得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达到一人读书,多人受益的效果。 6.提一条好建议 为强化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鼓励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关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勤观察、多思考,积极主动地向学校、院部、班级、支部、社团等提出改进和创新工作的意见、建议、信息和好的活动方案,集中广大学生的智慧共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五、运行机制——党委科学规划,多部门联动,项目化操作 党委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统揽大学生课外业余学习教育活动的龙头工程切实抓好,2003年校党委印发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结合许昌学院实际,确定了许昌学院实施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举措,成立了由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主抓教学、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为成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校团委设立办公室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各院(部)组建院(部)级的素质拓展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指导本单位的素质拓展工作,建立并完善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院(部)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有效保证素质拓展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办法》、《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成立及活动规程》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近年来,校党委又指导团委专门制订了旨在推动工作探索和实施的《关于开展“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品牌创建为抓手,采取项目化操作的方式,以一个年度为周期,校团委从宣传发动、材料申报、评审立项、组织实施、过程考核和总结表彰六个实施步骤逐个把关,各院部按照方向性、实效性、创新性、系统性、长效性的创建标准,申报并经校团委立项组织实施了30余项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品牌创建”活动。各项活动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和学生成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批体现院部工作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启发性、示范性的优秀特色品牌项目。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三思在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论坛、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赢在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训练营系列活动,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有效实施。 多年来,许昌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由衷赞赏和积极拥护,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措施和经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南教育信息》都曾进行专题报道和推广。 大学素质论文:浅析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价值功能 论文关键词:合唱艺术 大学生 素质培养 价值功能 论文摘要: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表演艺术。通过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使其陶冶人的情操,把思想升华到崇高的境界,从而使其具有完美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唱艺术是一种理想的美育载体,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最具操作性的艺术形式。在素质培养中,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审美情趣、创造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具体目标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属于定向的专门教育阶段,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其素质教育有着自身的构成和特点。《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 合唱是一门融合旋律美、节奏美、复调美、和声美,高度综合的一门声乐表演艺术。在我国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合唱活动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因为此项活动群众面广,影响力大,吸引性强,是纪律性、组织性和艺术性要求甚高的一项团体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增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及其调和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合唱艺术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指导思想将贯穿高校素质教育的始终。合唱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合唱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它所有表达的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奋,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都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的。音乐家李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指出,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的血液。这种音乐的特质决定了音乐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合唱作为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在较大型、较完整的合唱作品中,还可以包括除歌剧以外的所有声乐演唱形式。所以,无论是从创作的技巧手段,还是从表现的复杂程度,都可以说是声乐表演中最高级的形式。然而,它又是一种非常便于实施、易于接受、极具魅力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歌唱的乐器就是每个人的噪子,既不需要花钱去购买,又可以“随身携带”;人数可多可少,场地可大可小;又因为合唱是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情感会比乐器更直接、更细腻,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再加上绝大部分合唱都有歌词,所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如冼星海的一部集中体现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情感、意志和力量、幻想与追求的不朽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诞生已经近七十年了,但今天仍然激起人们对神州大地锦绣河山、对古老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对残暴的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进而使亿万人民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献身于祖国建设的决心更加牢固。《黄河大合唱》成为一种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更能感召、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更强烈感受到以黄河船夫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定的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慨和奋斗精神,更能体会到中华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的解放流血奋战的场景;一部《长征组歌》是一支壮丽的革命史诗,是一曲宏大的英雄赞歌,所表现出的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无伴奏合唱《故乡的亲人》,在多声部的合唱中,在领唱及各声部此起彼伏的演唱中,歌者和听众均沉浸在深切地怀念故乡、怀念祖国、怀念亲人的感情中。全场静悄悄地,针掉落地上或一声叹息好似都会干扰这美妙的音乐和怀念的深情;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领唱亲切、柔和,歌颂和向往未来的声音飘在欢跃、和谐、波浪起伏般的各声部和声之上,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运动着的图画;再如描写中华各民族秀丽风光、民俗风情的曲目,如《阿拉木罕》、《牧歌》、《赶圩归来啊哩哩》、《青春舞曲》,等等,都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结出的音乐之花又是如此瑰丽辉煌,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大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合唱作品时,会因激情的旋律、生动的歌词而深深感动,通过体验合唱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音符瑰丽的火花。爱国主义教育寓予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厚的艺术活动形式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 二、合唱过程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在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尤其在中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显得格外重要。从小处讲合作精神是人们社会工作的需要;而大言之,合作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快乐,更培养了一代新人的合作理念。合唱团是集体的声乐艺术,它要求高度的和谐、统一,追求整体效应。教学中能否抓住“和谐”、“统一”、“整体”这6个字,是挖掘合唱团团结协作功能的关键。“和谐”要求发音要“轻、柔、美、亮、高”,不可发出杂音,因此,就要培养学生高度听从指挥,集中精力;“统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种动作及发音技术等要做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整体”就是要有集体观念,无论是姿势、服装、动作、发音及面部表情都应同集体融为一体。因此,评价一个合唱队的优劣,绝不能只关注一个人或一个声部的突出,而要看合唱队的各声部的整体音色、感情表达、精神状态是否统一平衡。这里强调的是每个合唱队员都要有“声部平衡”这个意识,用耳朵去“听着唱”。自己所在声部强了,就有意识地减弱自己的音量,反之增加音量。在声部平衡的基础上展现合唱整体统一协调的美,如同“打出去”的是一个握紧的拳头,而不是张开的手掌。例如,根据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曲改编的无词无伴奏合唱曲《梦幻曲》就极具情感的表现力,需要每位合唱队员始终倾听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随时调整此声部的音准、力度、音色,在各声部平衡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轻、重、刚、柔的自然韵味和含蓄、朦胧的审美意境。此外,很多合唱作品内容本身就能产生集体主义意识。像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几乎在两耳失聪的情况下,还创作出了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贝多芬的生活十分艰辛,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但他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那种博大的胸怀,他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和平,他在这部交响乐作品中大胆加入了合唱,开创了交响乐带合唱的历史先河。其中那首气势恢宏的合唱作品《欢乐颂》,真正唱响了人类的和平心声,传达出全人类的集体意志。大量带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合唱作品内容,能给合唱队员以集体主义感受,合唱队员从中也能得到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可见,大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逐渐增强合作意识,把“小我”放入团体的“大我”之中,将来步人社会,就能成为一名既有独立精神又有合作意识的新型人才。 三、合唱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尚的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合唱艺术对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操具有独特的作用。好的合唱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团结、和谐向上,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情操,能使表演者心心相印,声声相和。这种感染力内在地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和联想。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从而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合唱艺术不是枯燥乏味的抽象说服,而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达到意识效果,就象春夜里的细雨在无声无息中滋润着大地万物。例如:学生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就会被其雄壮而变化的曲调以及富于情感的词句震撼着心灵,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位学生在周记上写道:“我仿佛看到黄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雄姿,看到船夫们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形,心情为之震撼,热血为之沸腾,心中掀起了波澜。”在音乐形象上,《保卫黄河》以一种有趣的轮唱形式,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必须与人合作的、竞赛式的歌曲,那轮唱时此起彼伏的歌声,与音乐形象的结合,表现出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像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的之中,富有艺术效果,新鲜有趣,学生边听边感受,之后进行模仿,从不得要领到逐渐配合自如,从中领略了轮唱的奇妙,体会了音乐的神奇。[2]而内蒙古民歌《牧歌》以它轻柔、飘逸的四部和声,描绘了一幅蓝天、白云、草原、羊群的动人画卷,纯净优雅的和声,让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沉醉于其中,仿佛自己融入到了真实的境界中。此外,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也能激发情感体验。因为,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既歌颂了太行山人民筑起铜墙铁壁、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观情景,又刻画了太行山上的游击健儿在高山密林深处打击敌人的威武形象,塑造了太行山上抗日军民对胜利满怀信心、朝气蓬勃的形象。在讲解创作背景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词作者桂涛声写的《创作札记》:“《在太行山上》1938年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人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全国,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到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学生了解后,马上会涌现一种表现和创作的欲望。而在讲述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时,可以把他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的话讲给学生听:“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我还要写,写到我最后呼吸停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了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心和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在演唱他的音乐作品时,学生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这种丰富的情感通过演唱者传达给欣赏者,双方必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合唱将这种情感和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作为审美活动入门的向导。在实施合唱教育中,以各种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美来吸引,从感情人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此外,激发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之在情绪的进发之中享受美感,发挥陶冶性情的作用。 四、合唱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将有血有肉的“自然的人”塑造成具有创造力和身心健康的“社会的人”。事实证明,自由的创造力是完美人格的重要体现,创新精神是人才的重要标准。李政道先生曾这样分析: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系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试想,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智慧是不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的,而没有智慧的情感也是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的。所以,科学和艺术分不开,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辨别人才真伪的分水岭。大学生通晓和熟悉艺术,能使其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并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不竭的创造冲动。合唱艺术是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和群体配合为特征,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合唱队员在演唱过程中不仅是表演者,亦是欣赏者。只有当其全身心融人到合唱之中时,才能领略到和声的魅力,得到艺术的陶冶和情感的的升华。所以,为了编制纯美的人声音响世界,合唱队员必须细心体会合唱的作品意境,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感人的人声艺术。比如,在指挥演唱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这部作品时,就要启发学生对童年、故乡的回忆和对大海的联想,在演唱过程中用人声力度的变化塑造出一浪推一浪的大海浪涌的形象,用深情的和声背景衬托对阔别的大海故乡恋恋不舍的意境。在这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审美知觉和想象力。艺术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即善于用形象表达概念与哲理,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思维的“扩张性”。它利用联想、想象和直觉等手段,由集中到扩散,不受约束地打通思路,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科学自由地相联系,创造出新的理论和事物。合唱艺术的“形象”是非可视性的,更具有模糊可变、广阔伸展的品质,这正好可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打破常规,富于创新。H.G.威尔斯在《历史纲要》中阐述: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的竞赛。人类的教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人类具有更大的创造力,而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该民族的人才艺术素养是成正比的。可以这样说,合唱艺术正是人类团体性原创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 总之,合唱艺术通过音乐的特性不仅使学生获得听觉上的愉悦,而且能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以情感和意志方式表现出来,它直接参与人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以合唱这种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式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状态下发展,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其意义不言而喻,它的作用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代替的。 大学素质论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总体特征入手,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及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思路。 引言 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环境。网络时代,随着信息的急剧扩散,迅速增大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校园的碰撞,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一种群体文化,而这种群体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温暖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只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损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1.约束功能。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支配功能,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对其主体的约束和精神文化对其主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和支配上,此外还有道德约束和舆论约束等。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典礼、仪式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的师生员工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风以化人”。 3.校园文化具有自我教育功能。校园文化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又是创造者和教育者,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就会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持久地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自觉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对其载体无时无刻不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全面教育的功能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突出,校园文化对其主体——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教育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并且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意识、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激发每个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向上的动力。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包括学生、学工干部以及极少数的专业教师,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外人员包括是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最终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目前,大学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偏重于娱乐、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这些活动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近期效果明显,但缺乏长期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3.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人格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极为贫乏,一学期难得有两次活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少,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种具体活动,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潜在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很有限。 4.专业知识所涉不多。在对上海一所财经类院校近一年的调查结果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比例为:文体活动占30%、青年志愿者活动占18%、社会实践活动占25%、讲座报告占20%、学生其它活动占7%等。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大部分是娱乐项目,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即使是学生科技活动,主要是学工队伍的策划,缺乏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所策划的活动专业知识的含量不高,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而忽视了人的完整性以及健全人性、人格的培养,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要追求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这样,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如前所述,缘于当前校园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连甚微及其它方面原因,导致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提倡并加大力度建设,但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加之当前各种传媒的活跃,学生接触信息越来越广泛,活动层次较低的校园活动既起不到导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其总体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以娱乐性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3.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型,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政策上对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教师给与支持和鼓励,如可通过减少课时等举措切实吸纳广大专业教师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这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中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学术领域演进发展,其结构和内容将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 4.顺应时展,建设更加开放的校园文化。“开放”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处于“闭门造车”的局面,而相反地,现代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因此“闭塞”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目标的,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如以往的校友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吸收校友、企业以及政府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浅谈工科大学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工科大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工科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探讨 人类已处于世纪之交,全世界都在思索如何紧紧跟上21世纪的历史步伐。无疑,新的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辉煌岁月,而教育将在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即将迎来新纪元的中国高等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少有五方面的含义:第一,过去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在中小学,现在延伸到各级各类学校。第二,素质教育从学校行为变为全党全社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第三,素质教育推进方式从经验交流推广上升到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不是规范化单一模式,而是用法制保障,形成多样化模式。第四,区域实验变为全国全面推进。第五,从单项改革转入完整系统全方位推进,从教育思想、发展、结构、体系、体制等方面构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在要求具有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接受挑战和应变能力,学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全国50所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侧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本文就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高等教育亦如此。有史以来,无论是科学进展、技术发展、经营管理、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现代的社会,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社会成员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训练中低层次上,应该向高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发展。智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开发智能和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学会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模式培养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培养创新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展开,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大学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特点。所谓“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所谓“两弱”,就是存在着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表现是只重视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形式的聚合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创新活动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对主体个性的忽视也是造成创新障碍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等人格品质。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创新教育薄弱,人才的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够。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特征是技术上狭窄(专业口径过窄)和狭于技术,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对于理论教学,老师习惯于满堂灌,不采用启发式教学,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从工程设计训练来看,常常把设计理解为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而不是把设计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三是评价制度陈旧。主要源于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是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工程意识是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过去多有忽视,现在迫切需要加强。 所谓工程意识,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国情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总称。工程意识源于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他们初步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运用工程意识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和工程技术问题。有些院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环境影响法、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值得总结推广和充实。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还要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形势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和参与的途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程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有工业和社会的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通过在方针、政策法规、层次结构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院校内部,“合作和参与”的途径在于提倡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打破院系界限,改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互相隔裂的局面。转换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精神,努力养成未来工程师的自学能力,善于互相学习,善于协同,鼓励奉献、创新精神。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要让学生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负起振兴中国经济和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需要唤醒教师的灵魂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形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其次着重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给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和素养。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独具慧眼,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与他们博学多才,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兴趣是分不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才可能产生独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获得新的启迪,加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要使它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技术素质与探究意识有效提高。 四、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求废除考试制度的呼声也渐渐抬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提倡素质教育不是废除考试,恰恰相反,而是要改革考试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它更趋于合理。事实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完全对立,也有统一的一面。为了通过考试,考生必须认真学习,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分者一般就比低分者强。高分低能和考试成绩差而素质良好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期间,就是抓住建国后17年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废除了高考和大学的考试评估体系,所产生的恶果至今记忆犹新。如果大学生不进行严格的考试,必将导致教育水准的下降。因此,考试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评估办法,在无法找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决不可轻言废止。目前的改革应侧重命题方面,使考试能够更好地检测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素质培养与应试更好地协调统一,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考试和学习者如何应试,以及考试的内容是否能够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命题方面,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引导师生进行创新型的教与学。应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如何理解。清华大学在考试中大量地增加了试卷的主观题,减少客观题,目的正在于鼓励学生大量涉猎参考资料,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大学素质论文:浅谈计算机教育与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充分的信息素质,以及能为时代服务的现代技术能力。当前,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力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分析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 一、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时代性标签。计算机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较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信息素质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搜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当前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高信息素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新型文化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是要培养其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包括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对信息的评估和利用。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对现代有特点的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教育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和发展,产生了高度的分化和综合集成效应。但是不管是细化计算机技术核算综合计算机能力都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都是进行科学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性的大学生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新意识是动力,只有在结合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培养其综合能力素质。而现代的计算机教育在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对于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计算机教育也具有推动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重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大学生自己一定的自身时间和利用计算机,从而自主的发展探索信息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功能性和广泛性,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在计算机教育中,能够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而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二)计算机技术能够培养具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国际化成为普遍性的发展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的教育势必要在国际化的趋势下进行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化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突破性的推动。 国际化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具有世界的阳光,能够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凭借出色的技术技能和创新知识,获取突破性的发展,树立起成为具有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目标。一般来说:国际化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国际化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在视野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国际化水准。而要达到这些素质的前提条件,必须具备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素质。而信息素质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教育进行培养,通过计算机教育,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教育本身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科研基础上,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提高利用计算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将来大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搜集国内外研究进展资料,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利用计算机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高技术人才的工具。 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现代大学生,无论是刚进入校园还是即将走出社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这是先进科学时代的基本需求,也是其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大学生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及时听取教师的知识灌输还需要加强自身对只是的求索,利用计算机或者网络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加以利用,充实自己的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那么,在信息计算时代,如何利用计算机教育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机教育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制定的学校策略,并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按部就班的完成既定任务,对当代重要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其中开展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大学生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信息技能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的文件精神规定。而且开始文献检索课程有利于使学生更方便的了解当前实际,了解各专业的发展情况,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培养各种自我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方法,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一定的现代信息。并且,现代大学文献检索的内容需要定位在当前大学生的培养实际上,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各阶段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就爱你培养其基本的信息意识,并传授其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利用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中的数据库作用,进行专门性的信息指导和讲座 如何利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每个高校都应当积极思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代性课题。当然,在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充沛的现代设施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以及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积聚中心的作用。 首先,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集散中心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图书馆作为专门的信息集散地,具备搜集、存储、传播和利用信息的功能,也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培养中心,利用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室以及强大的信息库,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每年进行新生的分批指导和就教育,树立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理念,并且,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亲身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其次,加大计算机设备,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计算机教育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务必要要在一定的动手操作之后,加强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感知。加大技术设备,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本身,同时还有现代信息库的建立,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必要的服务信箱,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按需分配,加强信息的利用率。 最后,利用优秀的师资力量,进行专门的讲座和培训。强大师资是当前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其提升能力素质的根本保障。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较高的技能水平,并能通过一定的培训方式和讲座,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加强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需求性的新型人才。 大学素质论文:论自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长期重视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一些高等院校也纷纷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机构,这无疑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除了有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外,重视大学生自律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自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般理论及意义 大学生的自律,是指大学生自觉地对生理需要、心理活动、思维活动、行为举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实际形式规范自己的言行,最终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社会化程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教育管理途径。大学生自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直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实际的自律活动常常处于教育者视野之外和难以受到教育者的过程控制,因而容易被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那么,自律有何优点,它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怎样?对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加强自律有利于完善自我,有利于调动和发挥自我潜能、有利于创造和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自律既能培养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又能培养一种克己奉公的牺牲精神,这是大学生迎接未来挑战和适应社会需要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自律是一种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既离不开他律,也离不开自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律优于他律之处,在于它避免产生他律中常见的逆反情绪和心理对抗,充分实现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自我尊严和显示自我价值的过程,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良好的自律行为植根于人的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和对一般社会规范体系的认同,它有很强的方向性和生命力。所以,搞好大学生自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搞好大学生自律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大学生自律能较好地解决学校环境卫生问题,从而优化了育人环境。大学生自律参加劳动和管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明卫生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例如:原来我校所有学生宿舍、教室公共卫生均是聘请临时工打扫,由于人少清扫面积大,临时工报酬又比较低,卫生清扫的质量始终不高。加之学生又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致使学生宿舍区的卫生一直成为老大难问题。1995年学校实行了学生公益劳动周制度与学生宿舍卫生监督相结合的办法以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及有效监督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宿舍卫生、绿化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个干净、整齐、卫生、文明的教室、宿舍区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2)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既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干学生素质的提高。动员大学生参与管理,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把自管会成员分成纪律检查组、卫生组、宣传组、生活服务组。工作中统一协调有分有合,除让学生参加学生宿舍的卫生、作息时间、早操检查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的打扫和学生宿舍的天蝇灭蚊、配合校卫生科为学生送大锅药等生活服务的具体的活动外,自管会还进行学生文明卫生宿舍评比活动,宿舍门饰窗花比赛活动,学生宿舍的违纪、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一些乱倒剩饭、乱丢馒头等的浪费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等良好校风已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学校梢神文明建设。 (3)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千,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及用自己耳闻目睹或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典型事例来促使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注意加强对大学生自律的引导 (1)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意识对自伐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决定了发展中的大学生不会无视自我,相反,随着其独立意识、自主息识的增强,必然会更为关注自我评价,更为追求自我完善。可见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就要教育大学生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要对“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找到两者的差跪,并付出努力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靠拢、在这个过程中,自律获得强大的动力并得以保持正确的方向,所以,正确认识自己尤为重要 (2)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自律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它与人的个性品质相关。在个性品质中,尤以责任心和意志力对自律水平的影响较大。产生自律行为的动机之一是价值判断,也就是对“我应当怎么做”和“我必须如何做”的判断性认识,这与人的责任心有关。但自律过程中又常常伴随着克服惰性、散漫、自由化倾向等人性的弱点,这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培养锻炼大学生,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力,是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的必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3)指导大学生开展自律活动。大学生集体自律活动的广泛开展,反映了大学生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和愿望。具备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既是大学生社团活动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又是社团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对大学生集体自律活动,教育者既不能代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当给以适当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但应注意的是,在学生社团组织中不应建立过分严格的隶属关系,应该采取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应指导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信任、进取的群体风气,使学生受其感染,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4)重视他律,促进自律。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的。他律最终要有自律的参与才能实现,加强他律无疑给自律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必要的约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学校制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奖励措施等,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自律。实际上,大学生抑制不良行为的自控力量,与他对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的认识,以及这种不良行为被揭露的可能性的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将他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自律,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实施严格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素质论文: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 论文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精髓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进行研究,发现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以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早在孔子之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以"修德 "作为君子的最高追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直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 襄公二卜四年 》) 所以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突出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与禽兽区别的根本,"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要 "有德"。 《大学》 篇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更应植根于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质的人才。因此,当代高等教育应坚持把促进社会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核心。 通过以上回顾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学生德育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都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诚然,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与我国当今所弘扬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需要与我国文化建设相统一,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他们的研究缺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缺乏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他们只是浅显的描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大致的甚至是严重的描述了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负面思想,缺少理论支持,论述显得比较空洞。另外,他们提出的建议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的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小,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大学生整体上来看,他们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其一些负面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理想追求淡化,强调个人本位,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道德观念淡薄,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贪图安逸享乐,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精神;诚信缺失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深厚学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能遵守社会运行秩序、明礼诚信、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21世纪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趋势。 学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认识到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是,绝大部分只是简要的描述,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有些学者提出了要改。革课程设计 、增加古典文化经典学习的力度、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等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此外,有些学者从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视角出发,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无疑都忽视了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教育学生的固有模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此外,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只从学校的角度去实施,难度较大,效果较差。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制定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制度保障、的和激励机制的措施,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大学素质论文: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概念辨析 论文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正在不断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其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十余年来,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受理论贫困、师资欠缺和相关概念理解不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主要就影响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系列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群设计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人文学科 人文教育 博雅教育 通识教育 概念辨析 自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颁布以来,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既有指导理论上的贫困,又有学科专业化和社会职业专门化的冲击,还有缺乏一支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对相关概念理解不清,也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有必要对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等一系列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课程群设计与建设,推进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 (一)“人文学科” “人文”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较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很显然,这里的“人文”是指人伦社会规律。“人文”与“化成天下”联用,凸显了“以文教化”之思想。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人文”以及“人文文化”,主要是为了匡正科技文化之局限性而言的。 人文学科(美国叫人文科学)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ies,意即人性、教养,在欧洲15世纪就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其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的人文学科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学科”的解释:是指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欧洲的人文学科是包含了一部分社会科学内容的(如法学、经济学),而美国的人文科学则主要是指文、史、哲、艺等学科,法学与经济学则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对于人文学科内容的界定,中国官方与民间学术界也有区别,中国官方习惯称“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很少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附属于社会科学之中,这种学科分类法在学理上是有一定问题的。而在民间学术界则比较认同美国的学科分类法,把人类知识体系一分为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习惯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社会科学”。 (二)自然科学 它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其任务是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把握这些现象与过程的规律性,以便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近代以来,科学在给人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同步呈现。基于此,反思与规范科技发展,就成为当今一项世界性课题,为达目的,一度被冷落了的人文学科又被重新提出来,并成为了前沿问题。 (三)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比较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言特征、论据来源和社会职能等五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上,人文学科是以人的生存和人与世界的感受价值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回答‘人应该怎样’的问题,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美化。它是一种评价性和体验性的学问”。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它主要关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属性、状态及其运动规律,它是一种工具性的学问。在研究方法上,人文学科主要以想象、直觉、思辨、体验等个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感觉和表达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受到人的主观情感和人生经验的影响,具有主观性。自然科学则以数学、实验、实证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尽量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具有客观性。在语言特征方面,人文学科偏重评价,自然科学偏重描述。在证据来源方面,人文学科主要关心经验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蕴含“应该怎样去做”的意义;自然科学则主要关心因果关系,强调合理性的逻辑。在社会职能方面,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主要功能在于发展人性、提升人格。自然科学则通过技术中介去实现效益,有强烈的功利性。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以全部人类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教育,它包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两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育的一体两面关系。 (一)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史、哲、艺等)通过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的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更加强调“全面发展”、“通才教育”与“文雅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专业教育的非专业、整体性优化教育,实质是人性的教育,主要途径是文学文化名著经典的研读,核心教育目标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任务在于揭示和把握自然界各种现象及其规律,为人们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开辟各种可能途径。科学教育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科化”、 “教学方法心理化”、“教育制度职业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与唯知识化”。 (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较 在教学理想上:人文教育重人格塑造,培养完人;科学教育重培养科学家。在教育目标上:人文教育重发展素质,追求开发潜能、传递文化与增进和谐;科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追求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与养成科学品质。在教育内容上:人文教育内容人文学科化;科学教育内容自然科学化。在教育方法上:人文教育重名著研读、榜样激励、对话讨论与环境陶冶;科学教育重观察、实验与问题探究。在教育手段上,人文教育注重良好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注重物质条件的建设。在教育主体上,人文教育要求教师热情、感性、有主见;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冷静、理性、保持中立。 三.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 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概念是同一层面、意义比较相近的一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可分别对应于专业教育,并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 (一)“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叫“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把人分为自由人和奴隶两种,并认为自由人有责任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应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理性阅读和生动演讲,否则,他就不可能是个自由人,如果一个奴隶能够具备自由人的品质,他就可以得到自由。亚里斯多德曾经把博雅教育看成是与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观念,他认为博雅教育为自由而设立,不应当有适应性和职业性,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绅士。 (二)“全人教育”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1.“全人教育”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依据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和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日本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培养“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全人格”人的教育或“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人教育思想由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学问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宗教求“圣”,身体求健,生活求富。这六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实施上述六个方面的教育。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研究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 2.“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依据马克思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于20世纪中期在前苏联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就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等诸育的协调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对学生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师生集体关系三个部分组成。学校、社会、自然、家庭构成外部教育环境,校内教育结构是“三维系统工程”的基础,德、智、体、美、劳等五育的科学实施,是校内教育结构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重视大自然的教育,要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的关注环境、关注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文知识对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今天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有重要意义,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对我国教育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由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发展而来,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本土化创新。它主要相对于专业知识教育(special education)而言,是高等教育中人人必须接受的非职业与非专业性的共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健全的知识结构而采取的措施,其观念是强调文理知识整合和智慧教育,其内容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核心是文理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狭隘的学科中走出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广博而坚实的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开设核心课程、以经典名著研读为中心、小班化教学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普遍、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通识教育运动”。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以耶鲁大学的《1828年耶鲁报告》为标志。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两个,那就是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但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情趣爱好、判断力和想象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共同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必需的,职业科目不应该在大学存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经典科目的学习,是奠定学生正确情趣的基础,也是从事各项职业的最好准备;博雅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并不完全对立,但教育必须以博雅教育为先导和基础,反对过早专业化;要求以经典和基础科目来训练学生心智,反对课程杂乱无章。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以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哈佛红皮书》)报告为标志,显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而有教养的人;这种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有效的思考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恰当的判断能力、分辨价值的认知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全面知识。红皮书还认为,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高度分化现象,以实现彼此沟通与达成社会共识,必须提供一种“共同教育”,这种教育的基础乃在于对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共同体认,这种“共同教育”将使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涉足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能够因为有“共同教育”背景而现实有效沟通。 (四)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的以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学生)、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回应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素质教育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重新调整教育思路,重新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重点从以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它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教育改革运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注重为未来生活打好基础,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努力使学生掌握具有继续学习、继续生存、继续工作的本领。 2.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应于西方通识教育的概念,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实际,并结合外国经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它主要发端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如果以官方文件为标志,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始于1998年,比素质教育要晚十多年时间。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与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张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加强对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3.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 中国内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实施的通识教育属于同一层面的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就产生的背景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高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专门化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大学生知识结构越来越窄、人文素养不高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其二,就发展历史来讲,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承接古希腊和欧洲的博雅教育传统而来,提出和实施已有了近100年的历史,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中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至今不到20年历史,其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三,就概念内涵来看,通识教育比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窄一些,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都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去实现,此外,文化素质教育还强调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美国通识教育没有强调的。其四,就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来看,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但达成这一目标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与手段却不尽相同。 (五)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东西方的古代教育都不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结果。我国的专业教育主要是学习西方教育的产物,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以后,我国的教育进一步专业化,为当时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随着专业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不断表现出来。由于学科关系的断裂,造成了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健全,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心理健康发展,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有“才”无“人”的半成品,这极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加以匡正。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较。关于两者的关系,《红皮书》做了这样的解释: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平起平坐与平分秋色的关系,两者彼此关联,不可分离。通识教育意在培养视野宽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健全、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眼光的公民;专业教育则更主要是给人以“本领”,意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技能与能力。2.专业主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离心力,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一种协调与平衡的力量。教育的作用应该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自由人和公民的普遍技艺的专家。专业教育主要关注与操作活动有关的知识,其作用在于扩增新的知识领域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六)“课程”与“课程群”、“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1.课程与课程群 课程。现代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现代课程类型有很多,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 课程群(简称课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与问题等方面有逻辑关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群组建有几个基本特性:在组建规模上,是若干门课程,一般不得少于3门、多于6门,少于3门,难以成群,多于6门,则系统过于庞大,协调性差,不利于统筹规划、设计与管理;在课程性质上,是从属于某个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彼此具有关联、渗透或互补之关系;在建设目标上,是要优化教育资源,以获得整体教育效果;在建设方法上,要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体设计、创新构建新课程体系;在建设层次上,课程群是与课程(微观层面)和课程体系(宏观层面)相对应的处于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 2.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 人文课程是指以发展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学生人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如文学、语言学、哲学、美学、艺术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其职能是精神引领、意义探寻和价值实现。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都是完整的和谐人教育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通识课程,也叫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它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通识性、综合性、多样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是通识课程的基本特点,但通识性是通识课程的本质属性。通识课程的类型,有显性通识课程与隐性通识课程、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之分。正式通识课程又可分为核心通识课程与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是指基础技能类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文素质、完善人格、平衡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负责任的公民,核心通识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核心通识课程内容必须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研究四大类的通识课程。 3.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比较 人文课程与通识课程是同一类型课程层面的两种不同概念。共同点都是指非专业性与非职业性教育课程。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人文课程这一提法主要是在中国,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主要叫通识课程。但随着世界通识教育的发展,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通行通识教育这一提法,其课程也习惯称为通识课程。人文课程的内涵比通识课程的内涵要窄,人文课程内容重点指向人文学科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内容。而通识课程的内容则指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领域,既通过核心通识课程,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也关注大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普适性技能与能力的培养。 大学素质论文:论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应用型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着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较低,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作用和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素养。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性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3.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聆听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组织文明礼仪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身心熏陶中树立榜样形象,从而在13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和励志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观展览、聆听先进事迹和文明礼仪讲座,勉励其继承发扬模范人物的光荣传统。 4.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从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激励他们更好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承担的责任。社会实践可以形式多样,但是关键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心去体验,更多的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同时感觉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从而体验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满足,进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新型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设计和发展的趋势,研究其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模型,对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工程开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采用的是经验模型,难以形成定量预测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工程造价预算增长指数时间序列分析的新型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算法,实现对工程造价成本的准确预测。通过分析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特点,构建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测和控制数学模型,并进行算法改进,进而提高工程造价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模型能有效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了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成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引言 新型绿色建筑概述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人们节能、节水,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环保的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新型绿色建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建筑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新型绿色建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运用以及发展。新型绿色建筑不但包括了建筑室内环境的绿色环保,还包括了对绿化环境、风景园林以及楼宇建筑绿色设计等各方面,实现内部绿色环保与外部绿色环保的和谐统一,确保建筑室内以及建筑周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是建筑物外观是绿色的,而是运用节能环保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非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方向,研究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特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在建筑工程中也逐渐实施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这对增加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工程施工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够进一步增大,在控制和管理中涉及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主要是由于,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更多,特别是为了在建筑工程中更好的体现和表现出绿色理念,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占地面积过大的,就需要支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成本,并且在各具体工序当中,施工要求和内容更加特殊,在地形、水系、绿色植物等因素调整和构建中,以及采光、通风设计,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进而增加了建筑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要点 2.1增强预算动态管理 从宏观上讲,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并不是局限于数字,它会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中体现的是工程预算管理的周期性。倘若建筑工程预算结构为固定模式,那么建筑施工人员的危险系数就会增加,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全面监管工程预算的量和价,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以建筑周期变化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2.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具有系统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对比普通建筑,新型绿色建筑在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的节能材料,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对绿色建筑的结构和投资控制相关知识加以掌握。因此,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需要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多加培训,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3深入图纸预算编制 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编制人员必须到项目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实况进行综合预算编制。同时要求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精通施工图纸,熟练套用单价,精确计算工程量,能够理解施工图纸设计者的意图。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包括收集工程勘察报告、施工设计图纸和地形测量图等。进行勘察时编制预算人员要深入现场,综合考虑施工环境,从而研究出施工方案,作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分项。还要能够熟练地套用单价,避免出现多记、少记和错套的错误。 3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策略 3.1把控工期成本 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并在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方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倘若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工期成本多加把控,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不仅要对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监管,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避免因延长工期而增加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成本控制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此类潜在问题和因素,尽最大能力减少企业的成本。 3.2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合同管理问题,避免因这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给施工安全增加隐患。在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对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认真审核合同的每项条款。签订发包合同不仅要以招标文件为依据,还要对新型绿色工程施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合同索赔意识,全面了解合同法中与索赔有关的项目,掌握索赔的内容和程序。在施工期间就应做好索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争取到损失补偿,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寻找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也要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和培训活动,将成本控制和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科学的合同管理体系。 3.3引用先进技术 为了将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功效发挥到最大,需要增加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新型技术不仅仅是一些数据处理方式和统计分析软件,还包括了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拟定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施工建设,分析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资金消耗,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误差。 4结论与展望 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脚步的加快,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逐渐成为工程施工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提高管理人员控制预算风险和预算水平的能力、加强成本控制风险是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作者:孟帼眉 单位:长安大学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及成本控制 摘要:为了能够让人们的居住更加高品质、舒适,绿色建筑成为建筑的主流,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建筑、自然以及人三者之间能够和谐发展,避免给环境造成破坏,降低资源的消耗,这也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生活当中,绿色建筑建设对工程造成的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0前言 这里所说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是建筑在使用的周期中,能够达到能源、水、地的最大节约,从而让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隔热保温、避暑降温的效果的多功效的建筑。通过新型绿色建筑的建设,让人们能够在一个健康适用的环境中生活,从而使得建筑和人能够和谐生存。可以说,新型绿色建筑,是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们的意识,使得我国新型绿色建筑得到迅速发展。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意义 1、对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投资者的要求是相符合的,是对建设者合法权益保障的关键,更是绿色建筑工程造价和谐发展的标准,可以说,更利于绿色建筑的迅速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在整个绿色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当中,包括的方面有很多,比如说节水、节能、节材、智能化技术等,因为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新技术、设备、材料等,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目的就是能够将准确、完整、全面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提供给建设的每个主体,从而使得绿色建筑达到更好,效果更佳。3、在绿色建筑当中,需要对工程造价中的新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能够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为绿色工程造价建立相应的经济体系及全面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让新技术、设备等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得其在绿色建筑建设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2]。也就是说,想要绿色建筑得到发展,新技术、设备、材料等的运用和发展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项目当中,人们更加关注成分费用、维护成本、节能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会直接受到造价成本的影响。 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原则 (一)建筑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这里所说的建筑寿命周期,就是一个建筑项目,立项、构思、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的整个过程。因此,需要将全寿命的原则进行落实,考虑的方面是多个角度的,一个是成本价值观念,一个是发展的角度。绿色建筑有着自身的优势,初期阶段所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在后期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很少,所以,需要对建筑项目的整体经济性进行考核,在进行计算时,应该计算一次性建筑投资和使用后运营和管理成本,这样才能让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最大优化。 (二)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对自身的设计及管理进行最大优化,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科学、合理,资源配置要最大优化,从而使得建造出来的产品是最优的。当然了,要对能耗进行降低,对材料、资源、能源的使用率进行提高,更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筑的寿命要进行延长,使得绿色建筑的整体性能得到提升,更加符合人民的生活需求,让建筑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居住环境实现舒适性、健康性[3-4]。 (三)资源经济型和造价低的原则 绿色建筑和一般的建筑项目相比,其综合效益是最佳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会更高,即使绿色建筑会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是因为绿色建筑使用的技术比较复杂,材料比较少,以及相关的设备所致,然而,绿色建筑能够让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后期的维护等费用相对的比较少,使得经济回收期更加缩短了。另外,绿色建筑的建设,主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当地的地域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自然、舒适,让人们的身心都非常的愉悦,这很大程度的让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其社会效益是非常大的;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环境效益是非常大的,这是传统建筑根本无法相比的,虽然环境效益是隐性效益,但是,能够让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3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一)建设标准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建设时,应该以全新的建设标准为依据,其中具体包括,使用性的技术、设备等,这使得建设成本很大程度的进行了增加[5]。 (二)市场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建筑市场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价格浮动非常的大。建筑市场作为买方市场,建筑单位有着自身的优势,不管是在进行材料的购买,还是进行施工的变更,都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作用得到发挥,从而使得风险得到转移。 (三)技术因素 因为“四节一环保”技术是绿色建筑当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所以,使得成本花费上比较多,运用绿色技术,让建筑的每个环保功能都能得到落实,使用的技术有很多种,这也会使得成本的预算不断的进行增加,可以说,技术所致的成本费用具体从两个方向而言,一个是对绿色技术的开发、选择和引进,另一个就是各种各样材料标准的提升。 (四)施工因素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工程的变更,其次是工程的索赔。一般情况下,工程变更越早,其消耗的也少,也会将损失降低,如果工程变更晚,损失也会增加,给项目造价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当然了,工程索赔现象是建筑建设中比较常见的,由于索赔,使得工程成本增加了,如果工程施工不顺畅,会给施工质量、进度等带来直接的影响,更使得每项成本也增加了。 4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对策 (一)经济评价要做好 经济评价在绿色建筑中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评价因为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多,其核心就是财务的分析,对于这方面要特别的重视起来。对于现代的建筑项目当中,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推项目,更对我国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想要保证项目的完成,建设单位的稳定十分的关键,所以,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期,需要对绿色建筑造价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其意义重大,其目的主要是分析建筑的成本及效益产出,这样才能让项目决策及造价控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做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造价控制 在实际当中,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研究需要设计到技术以及设计等综合方面,在设计早期阶段,需要将建筑的造型、布局等设计好,从而和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然后通过绿色技术的运用,设计中进行通风等绿色功能的增加,这样能够防止在后期进行设计方面的大面积的调整,这样才能让绿色建筑的完整性得以保证。另外,除了上述所讲述的内容,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因为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正是起步阶段,所以,在设计环节当中,有些细节还没有得到最佳的处理,使得造价不清不楚,所以,对于设计方案的细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束语 建筑节能的推进,在我国建筑行业当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是未来趋势,更是实现资金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前提,这样能够让全球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从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应该对绿色建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从而让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晓林 焦仁升 单位:河南常燊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中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筑产业的投资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工程造价的作用,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的核心部分,因此要想将工程造价管理做好,就要抓住其核心部分。本文首先对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进行了分析,之后简单分析了工程建设中概预算编制的流程,最后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以及阐述了提高工程建设中的概预算编制的措施。旨在完善工程造价编制中概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工程造价;概预算编制;流程;不足;措施 1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就是指工程概算和工程预算,其合起来指的就是概预算编制。其中工程造价在建筑工程中也叫做设计概算,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将已初步完成的设计图纸从工程投资估算的角度出发,将其的设计图中的内容进行定额预算,比如收费标准和材料设备的价格等方面以及整个工程进行时该过程将会产生的资金定额,相关人员将其编制成为相关费用文件,交给审核单位和投资方进行审核评估。换句话说就是将设计图中将使用的设备、材料都整个工程造价进行估算,所估算的结果将作为此次工程投资额的最大上限。工程预算中包括两个预算,一是施工图预算,二是施工预算。施工图预算是相关的设计或施工单位进行的所完成的设计图纸的预算评估,然后再根据之前的总体预算为该部分进行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以及估价表以及不同地区各个岗位工人的劳动费、设备价格和原材料的费用等进行相关的编制,将其编制到建筑施工的相关经济性文件中。在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设计概算范围之内。施工预算指的是施工方根据施工中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编制,其中包括工程的施工定额、施工设计单位工程、分部分项目工程、经济性施工技术方案等,在进行编制后才能对工程所需的原料费、机电设备的消耗以及人工劳动费用的相关文件的进行确定和计算。工程预算和工程概算两者相结合就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合理科学运用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也有较大的影响。 2概预算编制流程的简要分析 要想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概预算编制合理、科学的话就要做好一系列的相关准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包括工程的基础信息、工程作业地区的人工费、建筑材料的价格、工程设备的价格等。其主要的流程就是:收集工程基础信息——准确掌握工程图纸——计算工作量——计算定额直接量——根据地区差异性调整材料价格——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复查、审核——编制说明并填写工程时间。在工程概预算流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在编制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在工程信息收集阶段,要先确定工程类型和工程结构的类型,明确其收集资料的方向,在确定能够取费计算中的费率时要根据工程信息确定,因为不同的工程类型会有不一样的费率,公共场所结构的不同也会导致费率的不同,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一阶段中要极其注意;二是在定额直接量进行计算时,要在之前完成所有相关定额收集,并且将工程量的定额通过其他的运算将其计算出来,其中可以通过定额人工费、机电设备费和定额直接费等;三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因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建筑工程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原材料价格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工程标准整理成文件的形式对原材料的价格进行调整,将其所得的差价进行汇总,以便之后用于工程造价的计算;四是在套用取费表汇总工程造价阶段时,使用套用取费表将相应工程造价阶段得出,在使用前要保证取费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取费表中的费率和价格的差价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然后再根据工程造价计算的公式将造价数值计算出来。一般来说,在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即使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因其中一些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概预算编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概预算编制产生约束,最后也会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中的不足 概预算编制在工程造价中的目的就是在工程项目中提高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使投资方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目前而言,它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工程的实际造价超过概预算,对于投资者和整合建筑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就是工程中概预算编制所面临的不足: (一)工程的概预算编制还不够完善 就目前我国概预算编制的发展来说,从某些方面来说概预算编制还是过于简单、容易,这也就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关于概预算编制的文件在内容上比较简单、粗糙,并且其中还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地方,使得其错误频出,就项目设计来说,缩短了其勘察的周期,并且其设计方案在深度和精度上也不符合国家对此的相关规范,在编制审核的过程中还出现漏算、漏项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规范,最后使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增加,对整个建筑工程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工程设计和工程造价在编制中不能有机结合 不同的设计单位对于工程设计来说是有所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质量,相关单位会选择当地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因为不同地域的工程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在工程的概算上就会有偏差出现。在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设计人员,一些设计人员的设计在理念上和思想上部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在建筑工作上也不能全程参与,导致实际的施工与设计方案产生偏差,使工程的概算和预算产生差异,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三)市场因素的影响 建筑行业材料的价格以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尽管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市场价格进行了宏观调控,对价格的变化幅度和趋势上有所控制,但是一些地区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建筑工程的工期较长,一般情况来说时间跨度上都达到了几个月,价格在这几个月期间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虽然在工程开始之前施工方对概预算编制已经留有涨幅的余地,但是对其中的价格误差不能准确预算。在此期间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招标带来一些问题。工程的概预算编制会受到项目招标的影响,有些可能会超出概预算,有些为了减少工程造价产生了质量问题。 4建筑工程造价中概预算编制运用的改进措施 (一)设计方面 因为对工程造价的定额是要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因此在编制概预算时要先从源头上出发也就是设计方面入手,设计人员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设计。工程造价的相关人员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估价,并且将设计预算编制出来,为设计人与提供参考的范围,使其设计图纸控制在该预算的范围之内。提前根据实际情况将概预算编制出来,不仅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其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还能满足概预算编制的需求。不管是对于概预算编制还是工程造价来说都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工作人员要做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 编制工作属于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工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工程量的问题,为了保证工程量的计算准确,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步骤,组建组织体系,并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二是在施工后,相关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现行运作的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记录在案;三是根据手中收集的资料以及既有的资料进行预算编制,如果在编制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或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要对其进行及时调整。 (三)掌握建筑材料的价格要素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了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会对概预算编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所占的比例极高,因此工作人员要想做好概预算编制工作,就必须重视材料的价格和机电设备的价格。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中的各种材料价格和设备价格要素有一定的掌握。这样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使就会减少概预算的差价,使其编制风险和投资风险有所降低,并且还能为施工方在购买相关材料时提供意见,不仅能够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对施工质量有所保障。 (四)提高相关工程人员的素质 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概预算编制内容能够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这大大减轻了相关人员的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提高造价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技能,使其在进行电脑不能完成的工作时,能够以其专业能力高效的完成概预算工作。 (五)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使概预算编制工作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依照法律的情况下进行编制,改善概预算编制的环境,从而使造价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如果概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得好的话,不仅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有积极作用,对建筑工程的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概预算编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概预算编制工作。 作者:宗力 单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系统化的问题。尤其是建筑工程,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种类繁多的工程用品。因此,建筑工程在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这一困扰社会已久的问题出发,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主要审核内容 在建筑工程预算及成本控制审核中,审核内容繁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申请量的单价、成本的计算等方面,以专业造价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审核意识,主要从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考检验审核。 1.1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审核难免在测量中出现误差,包括正误差与负误差两种。如土方挖掘的实际高度小于设计高度,但仍然根据设计高度计算,这属于正误差的一种表现;如计量时出现项目疏漏的情况,只能根据理论尺寸进行计量,这属于负误差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审核中严格遵循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审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要明确计算范围,如基础与墙身的划分界限、竖向结构中不同标号混凝土的划分等;其次要明确限制范围,如室内装饰棚顶超过3.6m时,顶棚需装饰方可计取费用;第三为防止纰漏出现,要按要求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一样。审核要遵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合理有效的审核,杜绝不必要的开支,保证工程建造顺利进行。 1.2套用单价审核 1.2.1直接套用审核 第一,要重点检验采用的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内容是否遵循了施工标准,如选用的构件名称、结构材料的类型和强度等级等;第二,要重点检验套用定额,如在墙壁的施工工作中,已经包含了扫灰水,因此在单价计算时候一定要扣除扫灰水部分。为避免工程量重复情况的出现,一定要杜绝易发生在工程项目与工程总包、分包都存在关联是时的重复套用现象。 1.2.2换算后定额审核 换算后定额审核内容是定额中的固定劳动力、原材料、机械设备中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及换算的方法、采用的系数是否准确、可靠;其换算方式是否科学以及得出结论的准确性都将直接影响单价的准确性。 1.2.3补充定额审核 关键是检验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定额消耗量、材料预算价格是否合理等。补充定额审核需要工作人员坚持审核原则,在合理性与正确性的选择下一工程的实际需要为准。1.3建筑工程费用审核按照我国出台的相关建筑工程费用规定,配合工程所在地域有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文件,以此来用于建筑工程的取费凭证。随着新型绿色建筑工程进程的不断深入,所储备的建筑用料会出现一些相应的更换事件,这就会直接地造成取费费率,按照实际情况的处理而出现不可预料的波动,。所以,在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变更同比上下浮动的费率。 2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的管理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型绿色在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应时展的主流,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目前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工程整个周期较长、工程干扰因素多、工程工艺繁多等,我们只有将这一系列问题妥善地处理好,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及管理。本文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的阶段,对其工程造价进行研究。 2.1决策阶段 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阶段,一个合理的决策决定着整个工程,其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亦然,此阶段的工程造价也能够对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进行规划。把握着全局的方向。它在工程的建设决策阶段,在设备的选择、工艺的运用、建设场地的规划以及工程标准的确定上,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相关资料中,我们发现,建筑工程的建设的所有阶段与环节当中,决策阶段的造价影响力是最大的。为此,把握管理好这阶段的工程造价工作,就能够基本控制住整个建筑工程建设。在这个阶段当中,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我们首先要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工作;其次要做好投资估算的审查以及编制工作,让其在根本上发挥出其控制和决策作用。 2.2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要通过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等方法来降低或者控制工程的造价。这不但能够促进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执行,而且与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自然条件相适应,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挖掘能力。通常情况下,减少设计变更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保障。那么如何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变更呢?首先我们要避免变更设计时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设计标准等;其次在必须要进行变更时,我们要及时核算变更部门的造价,同时要对一些费用高、有问题的项目进行重新核实。建筑工程的设计单位按照所批准的总概要、初步设计预算、施工图设计等来控制设计,以此保证工程限额在造价的限额内。 2.3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周期比较长,所能达到的控制面也比较广泛,因此对它的造价控制也是一个繁杂的工作,容易造成差错。因此,在施工阶段,要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制定出合理的造价控制目标,做好施工的合同管理工作,减少工程当中出现的索赔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此阶段,对于成本造价的控制核心工作在于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真正做到事前认真把好关,工作主动去监控,严格细致地审核工程设计的变更方案,对每一项变更对总投资造成的影响计算准确。对于要进行的变更项目,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尽量减少无用的费用支出,降低工程造价。 2.4竣工结算阶段 在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控制主要是指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完成施工工作后,对工程进行交付使用,按照合同与发包单位结算的工程价款。它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我们需要在此阶段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计算节支以及超支的数额,并进行研究,吸取教训,严格控制成本,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尽量保证按照最少的支出,获取最多的利润,以此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3结语 在我国新型绿色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变化,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以及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而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方面很广的复杂的过程,难度较大。只有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符合相关政策的大前提下,不断提升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好施工单位与建筑设计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够做好建筑工程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工程造价失控,避免资金流失,确保利益最大化。 作者:李永 单位:深圳市国富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如何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本文将对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优化概预算编制、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以及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概预算编制;调整审批 前言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建筑企业只有做到对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资金的流畅运转提供保障。在新的市场形式下,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没有做到对工程造价和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容易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提高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造价超预算问题。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 1.1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造价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进行概预算编制时,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或专业能力水平较低,会导致概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特别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概预算存在漏项或缺项的情况,会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人员如果对工程建设情况缺乏了解,概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会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出现超预算的现象[1]。 1.2造价管理缺乏科学性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广泛,工作内容复杂,具有较高的管理难度。而且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工序众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由于缺乏科学的造价管理方法,不能对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灵活应对,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也受市场价格变化影响较大,如果在预算编制时没有对市场价格变化进行准确预测,也会导致造价管理失效,进行出现造价超预算的现象。 1.3工程变更导致造价管理失控 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影响因素,导致工程建设方案出现变更。一旦出现大幅度的工程变更,就会导致成本浪费和造价失控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范所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较大变更。出现工程变更时,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批流程,避免因施工人员私自变更施工程序,导致造价管理失控[2]。 2新形式下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的对策 2.1优化概预算编制 概预算编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环节,只有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才能通过努力实现造价控制目标,并为造价控制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为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①加强对概预算编制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督促预算编制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客观的进行预算编制,在保证其合理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②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资质审核和专业素质培训,确保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预算编制工作;③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市场调研能力,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对建材和人力成本的变化具备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对各方面市场影响因素做出理性分析,并对差价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概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2.2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在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加强对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材料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是建设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安排,对材料采购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可以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工程实施阶段,造价预算控制应以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符合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精简人员、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数量,避免出现成本浪费现象,使造价预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造价预算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造价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知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比如在采购过程中,应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材料选购,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全程追踪,避免出现材料浪费。 2.3严格执行造价调整的审批流程 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十分严重,还会导致相关工序的重修重建,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因此,必须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实施造价审批程序,做到事前调整、事中监督与控制、事后审查,避免出现造价超预算的情况。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监督检查,严禁施工人员私自进行项目变更,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好施工工序和施工技术。如果是设计问题需要变更,需要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才能执行变更,将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预算不合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等原因,工程造价管理容易出现超预算现象。针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对概预算编制进行优化,可以保证造价预算管理目标能够实现。通过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和工程变更的造价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浪费现象,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作者:胡健依 单位: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并且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也是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就成为了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下面将对于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意义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近些年以来,全世界都推行绿色和环保的主题,而在建筑行业中也就应运而生了新型绿色建筑这一新概念。新型的绿色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都非常的高,所以,要想实现新型绿色建筑的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于新型建筑的造价成本进行预估和控制。 1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不同之处 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与传统建筑造价预估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因为,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和搬运费用,还要考虑到工人的建筑费用和劳动费用。除了这些方面以外,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估还要考虑到占地面积的使用效率等等,如果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土地使用效率过低,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一旦土地的占用面积不够大,就会影响到后面施工的进度和效率,所以只有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估才能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与传统的建筑施工造价的预估相比,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的预估往往会价格高出很多。 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的几点 2.1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概念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注意几点很关键的问题,新型绿色建筑工程与普通的绿化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就是实施绿化工程。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虽然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减低成本,节省资金,但是新型绿色建筑的造价成本依然比起传统的建筑成本要高上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实施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建筑的成本和造价进行预估,尽量减少成本和材料的不必要的浪费,但是也不可过度的节省建筑资金,从而对于后面新型绿色建筑的施工造成影响。所以,只有上级的管理人员们明确新型绿色建筑的概念,才能正确的对于新型绿色建筑进行正确的预估,从而保证新型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 2.2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理念 在实际的新型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给施工带来的影响,从而让设计师们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性的认知,实现一体化的设计,让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降到最低。在设计师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条件和施工情况,并且听取基层员工们的施工建议和相关部门的施工安排,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一体化的理念,不断地对于原本的新型的绿色建筑施工计划进行改善和完善,从而将施工所需要的成本和造价降到最低。 2.3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生命周期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不是意味着要将生产的成本减到最低从而忽视了建筑物的本身的施工质量,与此相反,在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要加大初始的资金投入,保证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能达到绿色建筑的使用要求,并且尽量延长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样才能让建筑物发挥出其本身功能,做到节省成本和绿色环保的作用,在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初始的材料要择优而选,尽量选择那些力学性能好,成本合理,使用寿命比较长的材料,这样在保证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足够长的同时,还能让建筑物在以后拆迁时候的材料能进行回收再利用,符合了建筑物工程的绿色和环保的主题。 2.4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进行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想降低造价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程施工,因为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的话,对于人力和财力的消耗比较大。劳动工人的劳动力和电力水力的消耗量其实都是属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但是很多的建筑工程师都不会将这些方面的因素计算在成本之内,这就造成了建筑工程成本和预算的失真,实际所用的成本比起当初的预算要高得多,这就会引起后面施工过程中的预算不足等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在另一方面,如果在新型的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进行施工的话,就能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力进行施工操作,这样就会降低生产施工的成本,与此同时还能利用机械施工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减少施工的时间,也能减少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 2.5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对于数学模型进行设计 在设计和预估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成本的过程中,要进行数学的重新建模过程,因为在传统的数学模型中,所给的条件与绿色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从另一方面而言,传统的数学模型的经验公式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模糊,实际的成本和预算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建筑师应该要设计并且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对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进行成本的预算和预估,这种数学模型应该以预算成本增长率为参数,施工的时间为自变量建立起预算成本和施工时间的指数关系式,从而实现对于绿色建筑施工较为准确的测量。构建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和预算的新的数学模型预算降低数额是预算成本与预算项目之差,这与传统的预算成本的经验公式也有着差异。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建筑师们在实际的施工之前根据场地的施工情况和时间的安排情况进行数学建模,才能较为精确的预算出工程成本,保证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稳定进行。 2.6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阶段而言,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实是有待提高。因为在实际的新型建筑的工程施工过程总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比如说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纠纷,因为一点小事就吵起来了,影响整个的施工效率。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较大,施工人员们的态度不好,引起当地的老百姓来工地闹事,然后与工人们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实际的绿色施工的工作效率,让绿色工程的施工过程延长,从而造成了生产和施工的成本和预算的浪费。所以,上级的管理工作者们应该要加强工地上的施工管理力度,或者是利用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等等的方式来鼓励工人们尽早的完成施工目标,加强工作人员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减少与同事和居民的纠纷事件,才能提高施工效率,从而快速的完成施工计划,进而节省了绿色工程施工的预算和成本。 3结束语 由上面提到的几点关于新型的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可以看出来,要想节省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就必须要明确绿色建筑施工的特点和概念,在施工前进行实地的考察并且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工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提前完成施工计划,从而节省绿色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成本。 作者:吴美婵 单位:惠州市惠城电力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对策 摘要: 新时期背景下,国内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问题,制约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文章将以建筑工程为研究重点,阐述了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控制对策,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控制对策;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对施工建设进度以及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下文将针对超预算原因展开进一步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1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方面,造价预算控制逐渐成为管理工作重点,更好地落实管控工作,不仅可以推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样能够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确保施工建设顺利开展[1]。预算控制工作的落实效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如果预算控制阶段存在问题,很容易引发设计变更或者是返工等相关问题,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同样施工成本的投入也会明显提高,对施工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不利;第二,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落实产生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造价预算和造价控制的重点就是能够合理控制成本的投入,节省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经济利益目标,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因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行业市场发展背景下,严格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可以有效增加项目综合效益,保证行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2]。 2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解构 2.1预算工作人员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方面,预算工作人员所引发的造价超预算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不高。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预算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作为预算工作人员也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预算工作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偏低,专业知识能力不达标,所以在实际预算的时候,考虑并不周全,疏漏几率相对较高,不利于工程造价的预算效果,最终导致造价预算和实际造价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第二,预算人员忽视预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过程中,并未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查,同样也未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具体状况[3]。在这种情况下,造价预算的偏差相对较大,而且超预算的问题也经常出现。总的来讲,预算工作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之一。 2.2市场环境因素 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方面,市场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而这同样也是造成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关键原因。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相对较长,且涉及范围也相对较广,所以工程项目的预算难度较大,必须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估计与预测。与此同时,市场也始终处于变化状态,预测难度相对较大,失误的几率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超预算的影响程度较大,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4]。 2.3造价预算编制因素 造价预算编制因素也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在对建筑工程项目展开预算的过程中,必须将预算编制作为参考依据展开预算活动,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对预算金额进行确定。如果造价预算的编制存在不合理之处,会导致预算编制的内容和建筑工程存在不吻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工作人员就会将错误数据作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工作,因而最终的预算金额也不准确,容易引发超预算的问题。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问题也已经成为引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使预算准确性受到直接的影响,制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施工。 3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对策 3.1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预算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地解决其人为因素带来影响的问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对于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保证持证上岗。但是绝大多数预算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会对预算准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培训活动的定期开展,能够使预算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工作流程也更为熟悉,使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实现预算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有效强化,使得预算结果的准确性更明显,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5]。另外,可以积极构建监督机构,及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对于预算工作人员忽视工程预算作用的问题,可以采取构建监督部门的方式,使其对于工程项目预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对其个人行为予以严格地规范,确保其根据具体的程序开展工作,有效地强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得预算工作更加准确。 3.2对市场行情进行合理预测 对市场行情的预测能够解决市场环境因素造成造价超预算的问题,使得超预算问题发生的几率降低,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全面提升。第一,应合理安排专业工作人员深入市场展开调研,进而获取更为准确的资料信息,为领导了解市场行情并展开科学预测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等相关物品市场价格的预算,确保工程项目预算结果更具弹性,与市场行情变化趋势相适应,实现预算准确程度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还能够保证预算金额和工程项目造价金额相吻合,减少工程项目造价超预算发生的几率[6]。由此可见,对市场行情的科学化预测十分重要,可以使预算准确性不断提高,以免发生超预算的问题。 3.3对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 为了对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就必须要保证造价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造价预算的合理编制可以保证预算和工程实际造价更加吻合,减少超预算发生的几率,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而对造价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造价预算编制进行适当地调整,因建筑工程处于变化与发展的状态,所以要想保证造价预算编制与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相吻合,就必须要及时调整,增强编制工作的合理性;第二,严格遵循造价预算编制和实际编制状况吻合的基本原则,基于此落实编制,实现预算准确性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造价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也不容小觑,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强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但需要正确认识的是,建筑工程造价的超预算问题始终存在,有必要深入分析造价超预算的原因,才能够提出有效的控制对策。 作者:徐丙渠 单位:青岛翔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保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筑行业领域中,也应当重视生态环保,实施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为了充分发展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下文就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造价预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节约建筑工程的成本,使得建筑工程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即便出现偏离也不会太离谱,保证施工进度,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下文分别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策略,为绿色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 1.1做好编制工程的造价预算工作 造价预算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中的整体情况,像资料的收集工作、现场勘测工作、施工图纸审核、施工现场的地形测量等进行充分来了解与掌握,充分考量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备选方案,避免错漏现象出现。当然,在考察建筑工程时,也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避免一些可控的因素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产生不利影响。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还要考虑国家有关政策、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人力成本变化等情况,留出工程造价变化的余地,使得工程造价预能随着环境变化产生变更。 1.2规范工程造价审批工作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项目控制变更会围绕着项目的角色设计与施工,预算的编制主要是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在具体施工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建筑商临时改变主观意见,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得工程项目不得不变更。一旦项目计划发生变化,会使得工程初始阶段出现造价支出超出预期的情况,因此在实际造价预算中,务必要做好预算工作,重视工程造价预算,对项目决策设计进行认真分析,保证施工中各个阶段都能在预期范围之内。也要尽量避免预测或者规避出现项目变更,进而避免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情况出现,有不必要的额外支出产生。倘若出现不可避免的改变,有关造价人员不能有慌乱情绪,应当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改变因素,对改变情况引起的不利影响进行判断,准确预算出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样能有效避免一些在控制范围之内出现造价超支的情况。 1.3重视市场调研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比较大,材料的价格变动会对整个工程造价预算造成极大影响。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就需要借助市场调研工作来了解,其会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由此预算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上的材料价格,通过市场调研搜集到有关价格资料,对材料价格的浮动趋势进行分析,并借助数据进行材料价格的预算估计。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材料的预算价格在有效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避免预算超支的情况发生。另外,也要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按照建筑预算工程的专业性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工程造价预算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地预算,保证预算的准确性,使得施工成本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为开发商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预算控制的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投资方的支持下进行培训活动,学习一些先进的预算管理技术与知识,为建筑工程的单位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造价预算以及预算管理队伍,对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进行全面掌控。当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积极投身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2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2.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体系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一般使用上下等级的管理模式,因建筑工程的管理程序比较繁琐,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实际成本控制存在极大误差。由此,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进行不断强化,明确成本管理中的责任,实施偏平化的管理机制。其实,施工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多角度分析,传达出施工企业的有效成本决策。另外,也要建立出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上进行各个部门的个人制定出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部门成本控制目标细分到不同管理层的工作人身上。有关项目管理、材料采购、技术管控以及施工组织等不同部门与责任人都要签订成本的管控责任书,明确管理目标实施成本管理体系内容,优化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2.2积极投入先进技术的使用 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加大先进技术的投资力度,引入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审核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情况。新型先进技术手段能实现对专业的统计分析以及对数据的高效、准确处理,还能使用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进行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模拟操作,以此来实现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具体来说,可以使用虚拟的方针技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建造,在模拟过程中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能对方案进行优化,使得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更加具备可行性特点,也能有效减少建设中出现的资金、资源、人力等浪费的情况,使得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工作更加具备可靠性与精准特点,有效避免一些的不必要的误差出现,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或者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资金浪费。有关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最新的技术的咨询,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了解最新技术的应用途径与特点。建筑单位可以指派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出去学习与进修,学习最新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为建筑单位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也为建筑单位的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利人才保障。 2.3增强项目合同效力管理与索赔意识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中会签订许多采购合同、施工合同以及租赁合同等相关合同,对于种种合同需要完善的合同管理与签订体制进行保障,一旦出现不严格的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同的履行情况。由此建筑单位要重视对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合同进行样管理,预防合同出现的漏洞造成不必要的项目损失。其实在建筑施工中的许多环节都会涉及到合同的签订,像发包合同的签订,需要严格审核招标文件,建立出新型绿色工程的种种问题,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要认真分析签订的合同中是否有问题存在,或者是有无后续的处理说明,保证发包合同的签订的严谨性,以及合同的法律效力。另外,也要提高建筑单位的索赔意识,在签订有关合同时,要详细了解其索赔事项,熟悉索赔的流程与内容。在实际施工中,要要注意收集有关索赔的信息与材料,为索赔事项做好证据的收集工作。建筑单位的完善索赔处理事项时,能为单位挽回一些经济损失,这样的工作也十分有利于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有效开展,也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利保障。 3总结 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十分有利保证建筑建筑工程的质量,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建筑个人都需要重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绿色建筑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绿色建筑已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建筑趋势,相关单位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做好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工作,为绿色建筑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胡燕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必要性 摘要: 建筑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成本控制和建筑经济效益的提升都有赖于严谨的预算工作。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就当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工程预算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造价控制;造价成本 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就相关工程的施工环节与施工内容进行分析,评估相应的资金数额,并就各环节的资金应用展开合理高效的安排。而工程预算工作则是施工单位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配置、提高建筑资金利用水平以及优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材料分配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1简要概述其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1.1实现工程造价的科学性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是造价控制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造价控制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应首先进行工程预算的合理计算与评价,之后再根据相应的评价数据进行预算文件编制,所以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工作中多种合同文件签订的依据性内容,也是施工材料采购和建筑资金投入的重要参考基础,同时也是工程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性文件。 1.2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水平优化 工程预算工作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环节,建筑单位所进行的施工成本投入计划制定都是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人员也能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工作往往广泛地涉及到建筑原料采购、施工劳动力分配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成本规划。并且工程预算工作的开展是在对施工图纸和实际施工进行全面考虑下实现的,在成本计算方面更加精确。所以,工程预算工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工程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1]。 2目前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中,编制工作常出现漏洞,这会导致技术、材料以及科学的结构体系流于形式,最终造成造价预算存在误差。而且当前的编制工作严重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相关工作人员学识不够,编制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经常混淆编制标准的要求。 2.2对造成造价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考虑不足 在进行工程造价工作控制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就可能造成成本波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切实考虑。其主要涵盖了市场条件限制、项目施工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其中,建筑材料是工程造价中投资最大的环节,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巨大。但是在当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造价预算工作时,都没有就材料价格走向进行科学预测,导致实际材料购入价格与预算价格成本之间出现误差。 2.3缺乏完善的造价预算的审核机制 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中,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而展开的审核工作大多是与中介组织来完成的。但由于审核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相关单位为获取最大程度的审核费用收入,而对建筑单位提交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削减,以致于实际施工和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建设单位在进行之后的项目追加过程中又会再次投入成本,造成工期延误的同时也导致造价超标。 2.4忽略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施工过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对该环节工作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往往会直接造成工程成本投入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施工建设环节本身就是成本投入较大的环节,造价控制工作的忽视将造成施工环节中的大量资源浪费。同时,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施工失误、合同变更以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3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水平优化的相关策略 3.1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对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人员在实际预算工作开始之前必须注重准备工作的开展,其主要是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情况的检验,并根据施工需求展开定性探查工作,这是预算工作开展的基础数据。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这不仅能推动施工开展,同时还能实现造价预算工作的精确性提升。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施工重点环节的标注,实现其与造价预算的一致性,并且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确保审计的公平公正,积极与施工单位进行联合,要求其不断地进行施工创新,在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另外,当前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积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积极创建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工作效率[2]。 3.2加强对材料价格的科学性预算 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其投入最大的成本部分在施工所用建材采购与施工机械采购或租赁两方面,积极实现这两方面的成本节约对于整体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市场研究,掌握材料价格与机械价格,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价格对比。同时还应当积极建立价格预测系统,实现价格的调控能力的提升。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应当以科学性的价格预测作为基础来进行价格变动可能性的余地留存。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实时根据价格变化来进行差价调整,保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始终可控。 3.3实现预算审批工作的规范化 不规范的预算审计工作带给工程建设的影响往往都是直接性的成本投入超出,所以加强实现预算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预算审批制度,对工程造价各环节预算都进行专门的严格审批工作,并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保证该造价预算在实际施工中的切实有效提升。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当明确审批监督工作的贯穿性,切实抓好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的预算审批工作。并在这过程中就发现的价格超标环节进行及时的控制,尽可能地避免设计变更情况的发生。 3.4加强施工开展环节的造价控制工作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是平衡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有力手段。工程建设一般分为招投标阶段以及正式施工阶段,对前者进行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时,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讯并多方比较造价咨询机构,然后才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①要端正态度,重视编制招标文件,严格依照法律要求和规范制定造价条款。②要严格把控合同的签订环节,在工程结束提交验收后仍需执行标底造价的审查与核对。在正式施工阶段则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一切以签订的合同为标准,不能徇私。在采购工程所需物资时,不仅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还要一丝不苟地监控资金流向。如果施工过程需要变动原来的设计,要按照程序来变更签证,并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考量与审查。除此之外,建设单位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人员的设立,其主要是为避免出现施工人员的技术应用失误而专门进行的操作监督以及操作指导工作。 4结束语 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在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其对于实现工程成本控制,促进建筑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当明确工程预算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就当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工作策略。 作者:王炎 李迪 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需要采用精细化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并进一步对加强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原则;措施 建筑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其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经济目标,为了能够获得良好的利益,则需要降低成本。这就需要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即通过工程预算来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按设计文件的要求来进行预先计算和确定,提前确定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而成本控制则由成本控制主体来对成本耗费发生前与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调节措施,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确保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原则 1.1贯穿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都会始终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会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造价的有效管控。 1.2综合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其并不是简单地对费用支出和费用进行管理,需要综合支出成本、质量、工期、资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遵循综合性原则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 1.3全体性原则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单纯依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多部分联动,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控制,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从而达到预期预算的精度,使成本控制达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建筑工程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加强全过程管理 在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树立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对投资及时预测和分析投资的动态变化,准确充足的资金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决策的阶段,就需要做好概预算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对成本管理给予充分地重视,针对设计可能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在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做好检验和验收工作,避免擅自更改设计与追加资金的情况发生,有效的实现对造价的管控。 2.2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预算总额 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具有较高的细致性要求,因此作为工程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了解,重视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熟悉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合理地对建筑工程预算总额进行确定,加强对预结算的审核。同时作为预算编制人员,还需要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导向,这样可以在国家出现政策性调整时,有效降低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对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标准、设计技术规范及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可能会对工程造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及时收集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对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变动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降低其可能会对整体预算带来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2.3全面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强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推行限额设计,公开招标来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单位,不仅鼓励设计的创新,同时还要推行设计激励机制,使设计人员树立良好的造价控制理念,有效地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使其在兼顾功能的同时,确保实现造价的最小化。 2.4采取灵活地预算方式 在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预算方式不合理或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则会对预算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不利于建筑企业工程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预算方式中解脱出来,树立科学家的预算观念,并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与材料采购与施工周围的环境条件等有效结合,采取灵活的预算方式,针对不同的工程预算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可靠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5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扶贫款痛苦,需要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有利于成本管理实效的优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责任内容进行明确,并形成上下联动及层层落实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当成本出现失控现象时,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发生的环节来追究相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惩处,强化成本控制的威慑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针对不同责任采取针对性的问责方式,制定合理的问责流程,并重视问责细节,进一步对问责标准进行完善,从而使每一个责任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增强成本控制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2.6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科学化、长效化,必须形成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其一,要从企业长远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着手,立足当前实际,同时也放眼未来和长远,使建筑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实现长效化,提高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用与长远价值;其二,要重视人才建设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人才,以人才为重要推动力,以人才为工作关键点,为企业的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要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多部门合作、信息实时上报的制度,使预算部门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工程动态、资金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工程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全局性、科学性把控。 2.7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合同管理 做到每项工作有预算收入,有合同管理和约束。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对甲方的工程承包合同,学习对分包队伍的工程承包合同。预算管理中严格材料浪费现象,班组结算超出预算量,还有严格控制其价格。另外每项工作要有合同约束,避免因无合同造成的无法控制现象。合同管理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有效途径。需要将风险与分包队伍和供应商捆绑在一起,避免独自承担风险。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做事,对甲方不做合同以外的事情,对作业队严格要求完成合同内的事情,并随时做好索赔和反索赔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无论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还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工程预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有效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管控,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彦妮 单位:秦皇岛海三建设工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分析 摘要: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的工程造价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在建筑工程整个开展过程中工程造价都是贯穿于始终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会给开发商节省下一大批资金,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造价都会控制好的,工程的超预算现象一直存在。为了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进行很好的分析,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提出了几条合理化建议,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超预算 1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1.1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 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是一个复杂性工程,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如果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工程来说,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很多都是别的部门调任过来的,对工程造价知识根本就是外行。就更谈不上工程造价的预算和控制了。 1.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不到位 工程造价问题贯穿于工程的始终,所以工程造价也应该将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特别是一些潜在影响因素和工程的不定项因素,在综合预算确定后还应该确立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造价预算。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建筑成本也会因时而变,这些都是工程造价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工程造价预算要从项目工程实际出发,全面控制,合理预算。 1.3造价控制程度不足 工程项目主要分为设计、投标、施工、竣工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因此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很多工程造价预算人员都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而导致整体造价的增加,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1.4造价控制和其他环节控制脱节 以上我们介绍到,工程造价控制是贯穿于建筑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和每个环节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造价控制和其他的工程环节相脱节的话,很多方面的造价控制肯定会考虑不周。另外由于工程管理人员素养的缺失,会对各个环节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时间,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 1.5施工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多 施工设计是施工过程的首要阶段,所有的施工环节都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按计划实施的,每一步施工都会在施工设计图上找到依据,因此如果最初的施工设计环节考虑不足,很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问题,造成造价超额。但是施工设计环节处理要控制工程造价,还需要保证施工工程能够顺利的高质量的完成。 2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有效控制 2.1控制施工设计环节,熟悉施工图纸 施工设计阶段是工程的重要阶段之一,特别是施工设计的结果对工程的造价控制的影响更为直接。施工设计要综合考虑工程管理目标,将资源有效的合理配置起来,将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设计到位,让每一个施工设计环节不出错。施工设计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施工图纸上,施工人员也是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每一步施工,施工图对于工程的人力、物力、原材料等成本都进行了规划,所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只要施工图的设计是合理的,那么造价控制也会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在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进行施工,避免在施工设计环节方面出任何差错。 2.2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工程造价预算的主题是人,所以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最终的造价预算。为了有效防止工程造价发生超预算,提高现有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所有的预算管理人员要充实自己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做建筑工程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流程。市场具有波动性,所以预算管理人员还要具有熟悉建筑市场的能力,能够对市场的变动方向和物价调整宏观认识,将建筑材料的市场波动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建设单位总该多组织技能培训和专家讲座,加强人员管理。只有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才是保证造价预算合理实施的有效方法之一。 2.3重视工程整体的工程造价预算 预算控制工作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紧密相关,任何项目出现超额预算对整体预算水平都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建筑单位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因利益需求产生的贪腐、谋私等现象。监督形式应该保持多样性,定期抽查和随机检查交错进行,对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顿,保障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另外,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还需要对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的成本投入进行有效地控制,切实保障各阶段造价控制的准确性。 3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单位的效益,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必不可少,工程造价预算的合理性有利于推进工程的顺利进行,而超预算则会给工程带来不便,甚至影响施工工期和效率。影响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全方面的,建设单位要宏观掌控,全面控制,在确立工程造价管理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工程设计、投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都要进行控制,明确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预算编制管理人员素质、落实预算编制工作、重视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预算控制等,保障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居莉 单位:沈阳宝丽隆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预算探寻 摘要: 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根据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从造价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促使建筑工程预算向市场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预算编制,造价信息,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验收,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造价管理。从最初的估算、概算到预算,再到后期的结算、决算,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筑工程预算是在施工蓝图出来以后,根据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参照拟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图纸及相关定额,并结合市场人工、材料等价格预先计算和确定的每个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复建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特点 1)对象差异性。建筑工程是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形状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对象的多样性、差异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编制方法和成果也应有所不同。 2)过程复杂性。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个复杂且耗时较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步:首先,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说明书,了解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上所表达的工程概况、材料规格、工程做法等内容,为编制预算书做好准备。其次,查用并熟悉相关规范及资料,确保所做预算规范性。接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并踏勘现场,查证现场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然后,根据图纸内容列项,计算工程量,这是编制预算的重要环节,列项是否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预算的编制质量。最后,选择定额项目,汇总各类费用,编制工程预算书。 3)技术信息化。以往,造价人编制工程概预算时,完全靠纸、笔、计算器、定额册。编制一个项目往往要花费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工作量大,计算过程枯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中,越来越多的造价软件被开发出来:广联达、斯维尔、宏业、同望……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大大减轻了预算人员的负担,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效率。但有的造价人员对于软件还不熟练或不会操作,也使得造价行业的多种软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4)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预算立足于建筑市场,受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的影响。譬如说,市场人工费、材料费上涨会影响工程预算,银行利率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它产生影响,而建筑行业新政策新规范的推行,也必然导致预算发生变化,如2013清单计价规范、新定额的推行、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出台与之匹配的新规或是对原有规范进行补充变更,预算人员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适应新政策。除此之外,预算还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预算的编制人员是整个编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但是,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实战经验,亦或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好新规范新信息,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这样直接导致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的人做,预算也会千差万别。 2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 2.1打好基本功,掌握预算专业基础知识 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清单、定额、费用、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是做好建筑预算的前提。预算编制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还应时刻关注造价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熟悉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同时学习掌握不同工程制作工艺以及质量情况等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2.2严格立足于项目做造价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费用收支繁冗。而预算编制于工程施工前,不仅仅要参照设计图纸和拟定的施工方案,还应实地勘察现场,从项目实际出发,每一笔费用的发生都应是为项目考虑。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上涉及到的项目、未涉及到的潜在项目等都要考虑在内,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施工图纸上涉及到的工程预算,否则会出现偏差。如果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偏差,应按实际情况变更、调整造价。其次,结合市场价格,考虑客观因素的影响,做好价差调整工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的编制价格都要从实际出发,取决于市场价格,而不是预算定额表中的基价。因为预算定额基价代表的是定额编制年代的人、材、机费用,而并非当前工程所处时期的价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在做预算时,做好价差的调整工作,才能力求预算更准确。 2.3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价格信息。包括各类工种、材料及机械台班的最新市场价格。2)指数。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3)已完工程信息。可作为参考,为拟建工程或在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这些造价信息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造价人要具备动态的眼光,结合实际,根据变化合理调整预算。 2.4把握建筑业最新政策规范 建筑造价行业适用的政策法规是一定时期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的反映,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譬如,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我国推行实施,替代了原有的2008年的清单规范。随后,各省份地区定额也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造价人在编制预算时,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规范新政策,促使预算过程更规范,结果更准确。 2.5用好软件,适应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业,建筑工程预算信息化已逐步实现。多种造价软件被开发应用,有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有土建工程使用的,也有安装工程用的……造价人员应通过培训班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学习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需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可以短时间高效率地得出预算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项繁琐的、动态的、信息化的工作。要做好预算,就必须从项目本身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预算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工程预算会更趋于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 作者:王位文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概预算审核初探 摘要: 在建筑工程当中,一定要切实做好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系统性和技术性,不单单可以使工程的总体造价大大降低,还能够帮助提高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审核 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操作不仅可以使资本的投入得到降低,它还是一种能够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的方式和操作形式。考虑到建筑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审核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以及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1工程概述 为认真贯彻落实物业公司、事业部、服务处三级会议精神,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持续推进和谐美丽物业建设的原则,以加快建设和谐美丽新物业为抓手,切实加快实施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包括以下:厦门安吉利家物业办公楼装修工程项目为办公楼。总造价192564.04元,工期90天。工程已完工。该办公楼用于办公和停车场。总共一层,总建筑面积292.5㎡,三间作为办公,两个车库。按照事业部及服务处制定的工程进度要求,项目建设应在2015.01开工,开始装修,年底之前2015.04基本完成外墙,给排水、消防、采暖、电气、部分弱点等单项工程,完成工作量约占投资总额的70%。 2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审核的措施 2.1做好现场勘查,重视工程实际情况 纸上谈兵是不能将概预算审查工作做好的,我们必须要深入现场,因为很多方面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去掌握了解的,例如: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面积、现场土方的整平情况、弃土的距离,以及是否要将材料进行转运和障碍是否要被拆除等各个方面。所以要想对改造前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及避免出现多算或漏算项目的现象,就要将现场勘察工作切实做好。 2.2注意检查隐蔽验收记录及核查设计变更签证 对于隐蔽工程而言,它们都需要经过验收,两人以上的签证以及实行工程监理的项目应经监理工程师的签证确认等一系列步骤。当审核竣工结算的时候,只有在有完整的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手续,以及一致的工程量与竣工图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它列入结算当中。 2.3强化施工方案的核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做好量、价审核来达到做好概预算审核的目地,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核查施工方案以及选择、设计、优化最佳施工组织设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例如要想避免机械、人工的停滞时间,缩短施工周期,就可以通过制定一份最佳的施工网络图来实现;而对于减少材料转运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等方面而言,就应该要能够设计出一份完美的施工现场布置图;最后,一种合适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帮助减少材料的使用、损耗,同时还可避免出现人工的重复或多余使用等现象。 2.4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工程量审核、套价审核、取费审核三步走原则进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时要重点抓大子目,同时要兼顾小细节的把握。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对工程量的审核,因为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工程量是息息相关的。必须严格依据施工图纸和工程规范。施工图纸有设计的才给予计算,避免多计,虚增,也不要漏计;施工图纸没有设计而属于规范要求的工序也应计算,如涂料施工前的刮腻子、楼地面找平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中的分隔缝等,如果图纸未明确写出,可征询设计师意见后给予计算,或直接给予计算并写入编制说明。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遵守工程量计算规则。概预算必须按照定额上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关说明和其他共同遵守的准则,按顺序逐项进行计算及核对。仔细核对计算构件尺寸与图纸尺寸是否一致,有无出现小数点错位、运算符、运算公式不对等低级错误。在工程审核中,套用定额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于能够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项目需要重点审核施工内容和设计的图纸是否一致;(2)需换算定额单价的项目,重新审核换算方法到底是否合理、到位、正确;(3)补充定额的审核,其主要针对的是人机之间的合理性和编制方法的凭据是否完全可靠,这一补充定额是否已合理包含人工费、主材费、辅材费、机械费、安装的费用等。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是在我们工程造价审核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细节的改变,越小的细节也可能是决定我们工程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把握好对细节的处理,做到最好的结果。 2.5选择合适的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方法 (1)审核方法:①重点审核。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审核人员编制施工图概预算的情况下,通常会细化整个工程,而细化的重点就是那些造价高、功能多的工程。以上所述的便是在施工单位进行审核设计和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以后的概预算当中会常常运用到的一类的审核方法。重点审核法的效果显著,并且它的工作量相较之下也不高,只不过这种审核方法的弊端就是,一旦审核不彻底,就要重新来进行编制审核概预算;②比较审核。比较审核是在重点审核和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创新得来的,但是这种审核方法也和上两种审核方法一样,具备着一定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其审核的周期比较长。这种审核在对总概预算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工程的总体造价和供料的总消耗情况做出分析和总结,并将各种供材各自不同的用途弄清楚。在对审核对象进行审核分析的时候,一般采用单方造价的方式来进行,将该工程的分项工程比例和专业投资比例的供料消耗等作出具体的比较,将不符合规律的分项工程进行严化,提升整体的审核力度,竭力将生产差异的原因找出来,以后更好的进行审核;③全面审核。全面审核就是将现有的概预算方法做出重新的编制和概预算,而属于全面审核编制的包括有,工程项目没有太多的维修投资,初学者对施工图纸进行概预算,规模较小的简单工程项目(道路一类),通过施工单位审核金额、做出设计的单位概预算以及单位的实际审核概预算等等,这些都隶属其中。全面审核相较于其他审核方法而言,它在整个工程当中能够得出一个更全面更稳定的概预算结果,并且它的精准度也比较高。可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在进行重复工作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合理选择。每个建筑工程的规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工程的繁简程度,施工方法和工程期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想有一个最合理的审核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程施工的概预算审核工作。比如审核单价是否合理在审核过程中直接套用定额单价时第一个需要注意的便是工程名称与内容以及设计图纸的标准是否一致,第二审核工程项目有无重复套用定额的问题再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子项目中施工单位如果错报了施工设备的价格则其往往会把这说成是业主的漏项但事实上施工设备是整套采购的在安装定额时就含有了设备的价格因此也就不能够重复套用制作的定额。开展建筑工程施工概预算审核工作时,不仅要遵照上述要求,还要将换算内容中的人工、机械和材料的具体换算方法、换算系数等确保其准确无误。 3结束语 当遇到问题时,只有建筑工程概预算相关的技术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预算审核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科学的审核工作。 作者:高仁珠 单位:厦门市安吉利家物业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制定合理的、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确保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还可在保证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此背景下,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预算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对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工程合同是施工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并且还是项目验收的凭证,对项目合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促进整体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在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没有明确的合同意识,并且也没有真正落实相应的合同管理策略与制度,导致合同管理混乱现象日益严重。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国家工商总局与建设部门已经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但在其实际落实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的施工方与发包方均未严格遵循有关制度与政策执行相关事项,对于有关的责权利,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配,而合同的撰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许多企业签订的各项合同仅存在于形式,并没有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程序签订合同,同时也没有对项目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给整体项目施工与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限制。 1.2合同预算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会对建筑工程合同经预算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的发生而增加建设的建筑物的估价。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制定与工程造价控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以有效避免项目结算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制定建筑工程的合同时,应当将原材料可能涨价的因素纳入考虑范畴,这就需要双方在制定合同时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建筑工程合同预算的调整主要是建筑材料的调整,此过程中,如果调整幅度不低于10%,则费用的89%应由建设单位承担,建筑单位还需要承受涨幅的19%。 1.3缺乏科学完善的合同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现有工程合同工管理的示范文本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与承包商间合同需求,并且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而无法对企业与承包商进行有效的约束。一旦合同关键内容出现问题,再加上有关示范文本中没有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以及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必定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发包方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往往不会对各种意外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导致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无法获得有效的约束与规范,最终引发各种纰漏问题。此外,合同分级管理与授权机制方面也较不明确,给合同管理带来了许多风险,再加上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以及有效监督的缺乏,导致合同管理中存在许多漏洞与风险,对合同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与完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增强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预算控制措施 2.1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法律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的签约流程主要是发包商在招标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文件,然后依据文件的细节内容进行相应的谈判的过程。因此,在项目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合同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其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时间、施工工期、施工成本与各方面目标控制,是项目后期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项目施工的科学性,必须重视合同管理事项,并以招标为基础,落实相关管理程序,并在充分考虑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在企业经营质量与目标的基础上,对项目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同时,还要对合同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因素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影响合同执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导致合同签订延误现象的发生,最终对工程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在未签订合同的前提下,施工企业严禁先行施工,以避免各种不必要法律与经济纠纷问题的出现,进而对工程合同预算产生一定的影响。 2.2要重视项目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多的阶段,并且也是建筑工程合同履行与制定的重要阶段,极容易导致工程支出超预算情况的发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合格,该阶段基本无法节约资金,但该阶段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资金超预算现象发生的概率也较大,针对此,在拟定项目合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对该阶段的预算管理,这就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进入施工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以确保预算制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3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其中,合同预算管理具有关键性作用,其直接影响着整体项目的造价控制。因此,必须重视项目施工合同的预算管理,并且还要在严格遵循合同内容、施工质量标准进行项目施工建设,以确保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企业基于企业自身与项目实际需求,制定较为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并严格按照合同管理体制来执行,不断提高工程合同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保证项目施工质量与企业经营效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3.1制定项目成本计划,明确目标成本 通常情况下,项目成本计划主要由施工项目直接成本计划与间接成本计划构成,因此,在进行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时,应当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分部分项工程量、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技术节约措施的情况下,以优化的施工方案为指导,编制明确的、具体的成本核算计划。 3.2搞好项目成本控制,保证成本计划实施 3.2.1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1)在充分考虑施工场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场平面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2)严格落实技术规范,确保项目质量,避免工程质量事故与返工现象的发生,有效降低质量成本;(3)积极运用实用的、有效的技术措施与合理的建议,以及企业自身具备的技术优势,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2.2严格材料管理制度 (1)严格控制材料用量。首先,在严格遵循定额规范的情况下,明确材料消耗量,并积极实施限额领料制度,以此来对材料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了超过领料限额的情况,必须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与调整。其次,不断强化项目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材料搬运次数,降低堆放与仓储损耗。最后,做好项目余料的回收利用工作;(2)严格控制材料价格。①对买价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详细分析市场行情的调查与研究,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低廉的材料。②对运费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要求对项目的运输进行合理的组织,就近购料,选用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全面降低项目材料运输成本。③依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明确合理的进货数量与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材料积压现象的出现,全面减少资金占用。④强化对施工任务单与限额领料单的管理力度,逐条核对有关资料与成本计划,计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差异,详细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偏差。 3.3搞好成本的核算分析 在完成项目施工之后,还需做好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是成本计划得以落实的最后检验,核算形成的资料经过分析之后,能够为日后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制定提供帮助,并且还可从中揭示成本的变动规律,从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合同预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预算,能够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与招标方经济利益,从而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预算管理工作投入高度的重视,以确保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张朔 单位:重庆市城投公租房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预算论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提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年增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着土建工程、建筑电气工程、装饰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热及采暖工程等组成部分,而建筑电气工程是除土建工程外,工程投资较高的单位工程,因此,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控制工程总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探讨,浅析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电气;造价控制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土建工程和电气工程的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成为了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施工成本是造价人员依据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支出,运用计算规则所得出的,因此,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1影响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主要可以分为估算、概述、预算、决算四个部分。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工程预算发生在工程施工阶段,不仅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成本,也影响施工招投标工作和工程竣工结算。因此,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工程预算的编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准确性降低。首先,施工图纸不够精确和详细。施工图纸是确定工程量清单的主要依据,如果施工图纸设计精度不够,尺寸标注错误,都会对工程量的提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设计单位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不进行施工现场的勘察工作,使得设计的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合,这样设计出的施工图纸所展现出的工程量往往与实际是不相符的,工程造价人员依据这些工程量做出的工程预算也是具有偏差的;其次,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所有的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编制过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施工经验和造价编制经验相辅助的。一些工程造价人员施工经验和工程造价编制的经验过少,在进行工程造价编制时往往会丢项落项,而且有些工程造价的清单项目或者是定额子目的描述是十分相似,如果工程造价人员没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清单项和定额的选择方面也会发生错误,从而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此外,工程造价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正确的进行识图,或是对有异议的项目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完全按照自己的猜测进行预算的编制,也会导致工程预算发生偏差;最后,人工、材料和机械的价格波动。建材市场的材料价格是时刻在波动的,人工费以及设备的租赁和购置费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造价人员只是按照以前的价格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市场价格不了解,这样编制出的工程预算也是不准确的。 2提高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2.1正确识图 首先设计单位要保证其设计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纸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使后续的工作正常的进行下去。其次,造价人员要有正确识图的能力,要能够读懂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造价人员要想正确的提取工程量,必须熟悉电气施工图。电气施工图主要由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等组成。造价人员在拿到施工图后要先看说明书,设备和材料汇总表,从中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况。通常根据平面图确定电源进户线的位置、规格、穿线管径、配电箱的位置、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配电线的规格、根数、穿线管径、各种灯具和开关等电器的位置、规格以及安装方式等。根据系统图确定配电系统的组成,配电线路所用导线的型号、截面与穿管管径等。根据大样图了解详细尺寸、安装要求和作法。 2.2具有电气系统基本知识 工程预算人员要想准确的套用预算定额,必须具有一定的电气系统基本知识和施工经验。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电气设备和电气管线,其功能和安装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套用的预算定额子目也不相同。只有了解电气系统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施工经验,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才能避免套项的错误,工程量清单才能更加的准确。 2.3熟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熟悉掌握预算定额的解释说明和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正确套用预算定额的前提。计算设备工程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才能准确的提取工程量。一般按先系统图、后平面图,先底层、后顶层的顺序进行。从电源进线开始,计算配电箱的数量,计算箱内计量仪表及其他电器的数量。在平面图中,从底层到顶层,分别计算各层所包含的灯具、开关、插座等数量,再与图纸所列的设备材料表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分项工程是构成安装工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计价工作中一个基本计量单元,是预算定额的编制对象,因此,分项工程计价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在电气定额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变压器油过滤。不论过滤的次数,直到过滤合格为止,以吨为单位计量。变压器安装定额不包括绝缘油过滤,需要过滤时,可按制造厂提供的油量计算。油断路器和其他充油设备的绝缘油过滤可按制造厂规定的油量计算。变压器油过滤定额以过滤的变压器油重吨为单位套用。过滤及操作损耗已包含在定额中;其次是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计算,由于电气配管和电气配线的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在进行计算时,可根据系统图和平面图按照进户线、总配电箱、各分配电箱直至用电设备或照明灯具的顺序,逐项进行电气管线工程量的计算。各分配电箱及其配电回路可按编号顺序进行计算,每计算完一分配电箱或一条配电回路,做一个明显的标记,避免重复计算、漏算、错算。 2.4了解电气设备及材料价格 工程的实体是由工程设备、材料构成的,所以工程造价也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所组成的,设备和材料所花费的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一般超过四分之三,因此设备、材料的价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市场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建设单位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这就为招标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竞争,货比三家,可以购买到质量好、价格低的设备材料,从而为降低工程造价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设备材料的价格信息,认真收集有关资料,要经常向供货公司和生产厂家询价,这样在编制工程预算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对后续的工程结算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减少投资误差,是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慧茹 胡楠 单位:沈阳山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电梯安装工程篇1 电梯安装工程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涉及多方面,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唯有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地管理,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安全关,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1质量管理 1.1严格按照规范抓质量 电梯安装工程的订货合同、安装合同、安装图纸技术资料和“施工及验收规范”明确提出了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安装施工质量的目标,就是通过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科学管理,实现图纸技术资料和规范的要求,保证工程的安装施工质量。 1.2认真组织实施 为了提前把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施工前要对待安装电梯的井道尺寸进行认真的复核,并结合电梯厂家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现场验查到货情况。针对电梯设备各部件安装的先后顺序大小难易程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提出科学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选用适当的施工机械、工具,从技术上保证安装质量目标的实现。为了使施工人员熟练掌握安装设备的技术资料、施工规范和技术要领,电梯厂家的技术人员要向安装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设备技术资料、施工验收规范的技术、质量交底。对未安装过的新梯种项目,安装单位要在认真消化掌握了电梯厂家图纸技术资料后方能组织施工,并要向施工人员交底或进行培训,待施工人员透彻地掌握了新方法,新工艺之后上岗,确保电梯安装的质量。 2进度管理 2.1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诸如自身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设计变更的影响、资金问题、物资供应问题、风险问题、以及其他建设相关方的影响等等。对这此问题如果没有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往往会造成一个因素产生一种“共振效应”,带动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事前没有很好的进行分析,制定应急计划,等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管理组织上不能够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按照合同工期要求,拟订好进度总控计划,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 2.2加强协调,责任落实到人 按照总控计划编制详尽的分阶段分专业进度计划表,落实到时间、人员等资源的投入,明确各专业责任人,并拟订保证进度的具体措施。加强施工过程的协调配合,及时解决施工中需明确和解决的问题。协调的主要手段可通过每周管理例会和专题协调会议沟通解决。并强调对例会和专题会议议定事项和约定工作完成时间必须落实,跟踪检查,对未按时完成约定工作的及时签发书面通知进行督促。对重要事项和要求各方均采用备忘录书面函件通过设计管理部发至各方,并跟踪解决和落实。跟踪计划检查,及时纠正进度偏差。根据进度计划时间节点,每周例会重点检查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发现偏差,要求分析原因,制定纠偏措施,将拖后的进度赶回来。 3人力资源管理 施工单位的人员和劳动组织,人的因素第一。施工单位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责任心对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至关重大。没有与工程技术难易程度相适应的业务水平,没有责任心的施工员去施工,没有主动的安全意识,就谈不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劳动组织中没有各技术工种的有机配合,严密的安全措施和规范的安全制度,同时协同施工及专门的质量安全检查人员的检查和监督,也很难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首先,要充分发挥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对日常的工作要有评比和总结,要奖罚分明。其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节点计划,要求职责明确,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工期紧逼,技术复杂的工程,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 4设备管理 设备和系统在设计和建造环节上都要考虑到应具有较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以保证设备和系统能够在规定的运转周期内安全、稳定、正常地运行。这是防止事故的主要手段。采购阶段的选型和安装;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维护;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建立技术档案和积累技术资料,对施工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状况进行控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推行标准化运行、检修、验收等标准化管理模式;发现设备的隐患用技术手段及时消除;推广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实现使用设备的本质安全。这些都是有效预防设备上出错导致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法。 5财务管理 5.1工程项目应实行独立核算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部应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施工组织的特点、核算力量的强弱,以及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成立相应的财务机构,配备财会人员,采取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并授予相应权利。在实行财务管理体制中,财务负责人应由区域财务管理部委派,项目经理不得自行调换。项目财务负责人统称项目财务主管,全面负责分管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5.2工程项目资金应实行预算管理 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在项目开工之前,依据项目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原始资料,选择最优施工方案,按照工程项目各项费用支出类别、支出时间、支出数额编制项目资金需求预算。 5.3正确核算工程项目成本,加强成本控制 工程成本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分包工程支出组成。其中,“其他直接费用”包括临时设施摊销费、施工工具费、项目设备与物资的进退场费。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部应按照收入与支出类别,制定成本费用计划,落实管理责任,尽量降低消耗、减少支出。接到施工任务之后,要细化成本和费用核算,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严格的项目成本计划表、降低成本措施计划表、降低项目成本计划表、间接费用计划表,作为对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6结束语 作为特种设备,电梯与日常消费品或其它工业产品不同:在工厂完成设计制造所呈现的电梯,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还包括现场安装过程以及需要经规定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过关,之后才算是完整的产品。为了保证电梯高效、安全运行,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尤显重要。 作者:沈罡 单位:浙江万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电梯安装工程篇2 1电梯安装项目管理的概念 1.1全局的理念 企业管理体制、程序、要求,是进行电梯安装项目的所必须遵循的,并且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企业的统一管理为依据。在传统电梯安装项目管理中,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电梯制造,安装项目管理的成本较为宽松,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施工生产合格履约。然而,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能够从电梯设备方面获得的利益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电梯安装项目合同义务的履行及合同预订的经济目标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受项目管理能力的直接影响。 1.2合同的概念 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合同的签订、履行、管理以及日后的索赔工作等电梯安装项目的合同管理,在投标开始便要不断进行加强。分析项目可能的不确定因素,是项目实施前首要进行的工作,从而保证风险的规避和机会的利用。项目风险管理包括识别、评估与应对项目实践中的各种风险,从而保证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而,我们说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管理。为了能够适应世界贸易组织平台上市场经济体制条件,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中必须以“合同之治,契约之理”为原则。为了能够使项目的安全、进度、品质、投资等目标得以实现,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强化合同管理为突破口,以法治理念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手段,从而使项目各相关方的关系得以有效地协调。 1.3管理的规划 在进行项目安装施工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详细分解电梯安装工程项目,从而使施工对象分解体系得以形成,保证阶段控制目标得以确定,从而使工程能够从局部到整体的实施和管理。另外,还要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电梯施工项目管理工程体系图和工作信息流程图的绘制。为了能够有效执行项目管理,必须对各个管理点进行明确,编制电梯施工组织设计。 1.4人力资源的管理 为了能够保证电梯安装项目管理组织的成功,在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为前提。实现项目绩效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电梯安装项目管理团队。因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人。单懂技术而不懂成本控制,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必须能够兼顾品质、进度和成本,必须熟悉法规,拥有专业技术,精通管理,善于经营,如此才能适宜地调整项目管理政策,将品质、进度、成本三者关系控制好,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甲方以合同为依据,保证乙方付款的准时性。 1.5标准化的管理 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项目管理中,标准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企业管理和技术的成熟度,是通过企业标准化程度的高低而反映出来的。通常情况下,管理和技术的成熟,是以企业的高标准化程度为前提的;高生产率是以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管理和技术资源为前提的。如此才能够帮助社会认识企业,从而帮助企业不断进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2管理过程中的控制重点 2.1工期的控制 实现计划资源总体控制期望目标的关键所在,是以电梯安装合同工期为目标,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各阶段、各分部主要工作的安排,调配各种资源,例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从而使各时间层次、各专业层次、各组织层次的进度计划体现得以形成。在电梯项目施工的各阶段、各层次、各业务职能管理中,第一步和首要工作,便是计划管理,因为是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的始末的。为了避免施工组织中的大起大落、非均衡性施工的出现,从而对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和节约,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工作中必须以计划为始,并在工作中以既定目标和计划步骤为依据,逐步展开,井井有条。 2.2品质的控制 首先,是建立品质保证体系,并确保体系在电梯项目管理中的执行。为全面系统地把品质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电梯施工企业依据品质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品质保证系统,编写品质手册,制定品质方针、品质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其次,在电梯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品质的环境因素很多,应对影响品质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品质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电梯安装品质控制的关键,是在工序品质控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品质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品质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品质控制。工序品质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品质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品质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品质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品质,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品质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品质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品质检验工作,对品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品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品质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2.3成本的控制 加强电梯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整体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活动。电梯安装企业应当及时反映项目成本的动向,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工程项目优质、低耗,促使电梯工程项目成本不断降低,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电梯安装项目经理,应当具有很强的成本效益观念,围绕项目成本展开工作,通过预算资料和管理运作中所反馈的各项成本信息有效地抑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 2.4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控制 人、物、环境和管理这4个相互牵连的要素,是事故发生的4大要素。具体地说就是,不安全的人的行为,即人的错误推测与错误行为、不安全的物的状态、较差的环境、较差的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确保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前提,电梯安装项目经理部必须进行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为了确保实现项目安全目标,安全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论是专职安全员还是兼职安全员。此外,安全生产的总负责人,要由项目经理来担任。对于分包项目的工程,承包人必须全面负责安全控制,分包人向承包人负责,承包人所实施的现场安全管理,分包人必须服从。另外,作为施工安全动态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控制点,必须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而,在进行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各项制度的制定、安全教育的开展、安全检查的实施、安全措施计划的编制。 2.5档案资料的控制 首先,在施工过程中,以现场紧张的节拍为依据来验发资料,同时,以归档要求为依据来准备归档工作;其次,在工程完工后,无休无止地编制和审核资料是电梯项目管理单位在电梯安装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灌输档案意识给每一位电梯安装管理者和参与者,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对资料工作及其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2.6分包商的管理 通常分包商是电梯制造企业完成电梯安装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从而使电梯安装成本得以降低,使利润率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此,电梯安装工程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的影响,从而影响安装工程的控制。为了能够达到项目管理的要求,首先,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不断地使自身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不断增强分包管理能力;其次,电梯制造企业要考核分包商,从而对与管理要求不符合的分包商及时淘汰。 2.7信息的管理 为了能够对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进行准确、迅速地制定,电梯施工企业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必须对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地掌握。而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便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途径。电梯安装工程中的关键点的控制要求,可以通过信息管理进行提前预计,从而保证原提前做好,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此外,管理程序的落实、电梯安装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得到强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质、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是电梯项目管理所必须符合的要求。也就是说,电梯施工项目管理具有全方位化的特征,为了保证施工项目的各项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必须保证电梯施工项目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电梯安装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经过各方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得以圆满完成。 作者:蒋屹 单位:湖南电器职业技术学院 电梯安装工程篇3 1概述 电梯安装工程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建筑业兴旺的伴随物之一其施工质量与项目管理都涉及到方方面面其安装工程的安全问题始终贯穿于电梯的整个安装工程过程中。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使用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来确保电梯安装工程的安全性,让其项目管理工作做到尽职尽责严把电梯安装工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确保电梯安装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2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分析 所谓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就是指项目经理组织相关的人员根据合同中的具体规定和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对电梯安装项目进行相应的管理最终达到有效地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各个生产要素并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对电梯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其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会涉及到全局性的管理理念即要求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应该要符合企业的管理体制、程序、要求要以企业的统一管理作为依据要让电梯的安装成本较为宽松。在电梯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合同的概念问题。这是因为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启将涉及到日后的索赔工作等相关问题厂般是在投标开始的时候就在不断的加强合同管理工作。电梯的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强化合同管理为突破口并有效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当然,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还会涉及到管理的规划六力资源的管理标准化的管理等。无论是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启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其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电梯安装工程项目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来执行,要让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效率、有组织从而确保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基本上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重点即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那么这并不是说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仅仅包含了这么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是说它们是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点与关键所在。事实上,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要求相当高的工程厂旦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或纸漏都有可能会造成电梯整个的安装工程出现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实施工作。具体实施措施分析如下: 3.1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电梯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确保好其质量管理工作。这是因为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的管理其都离不开工程质量问题。一般来说厂个好的工程项目质量是要由一些高素质和高水准的施工人员来共同完成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个管理工作的另外一层含义,即我们应该在电梯安装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就重视对于施工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与考核工作从而及时有效的调整工程的比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进行实际的考察工作,主要是测试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水平施工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编制施工方案确保各项施工工作能够做到并然有序的进行下去要对电梯安装工程中的规范进行相关的明确性制定与实施,还要确认相关的工程资料与数据要对工程的进度、人员、机具等进行相关的管理厂旦出现意外情况河以做到及时纠正和修补赴电梯安装工程项目在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下采取科学且合理的管理方式确保电梯的安装质量。 3.2做好进度管理工作 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做好该项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惠梯安装工程的进度对于整个电梯安装工程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然而启又是一项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的工作,比如说,电梯安装工程中的管理水平高低,施工现场的环境好差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等眉日会对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让电梯安装工程不至于被无故的耽误或延迟下去。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电梯进行安装的时候,要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相关的防御否则厂旦出现问题和意外情况我们将不知所措。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电梯安装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工作。那么在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工作中其协调工作又是重点和关键所在。这里的协调工作主要包含了人员的协调、施工工具的协调以及材料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工作。那么,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这些协调工作,即首先要对安装工程项目进行相关的分类对相关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赴他们做到各尽其职海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这种协调工作并不是随便实施的而是应该采取相当有利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状况确保电梯施工的进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3.3做好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不可能脱离市场化环境而存在相反,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却是以市场作为主要导向的要以销售作为首要目标并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与市场之间进行连接的重要中介作用。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理财的过程中应该要让企业内部的资源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建立起一致的联系并通过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质量来合理配置各项内部资源尽可能的优化企业的内部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来说其获得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效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目标河以说更是一个终极目标所在。因此,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河以提升企业的预算观念赴它们更好的意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预算的目标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沟通赴全员都参与预算工作中去。此外惠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确保施工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责任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朋确各个人的职责与义务从而充分调动起电梯建设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以人为本的保证电梯安装施工工程的正常进行。 3.4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当然,电梯的设备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须不断的推广和运用新技术和新产品进一步推动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事实上,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设备管理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它将直接关系到电梯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起来。因此我们在对电梯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其设备管理环节要在设备真正运用于施工之前就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该立即解决问题加果问题较为严重则应该毫不含糊的把该设备直接换掉。这样的话我们将大大降低电梯运行过程中的事故发生概率还要最大限度的保障电梯安装工程的正常进度。当然要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我们就应该提前对设备的生产日期、结构组成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购买后进行详细的记录使用后也要做好使用情况的具体记录从而切实保障电梯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以及建造方面具有较为完善的安全防护功能,对电梯设备的安装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还应该从技术方面进行更新与维护肩效防止电梯设备出现不可预料的安全隐患或事故。我们只有通过加强对电梯设备的管理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让电梯安装工程顺利且安全开展下去。 4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除了以上几点具体的实施措施以外我们还应该抓好电梯安装工程的时间顺序胧们应该对给水工程、供暖工程等采取保压试验的办法确保电梯安装的时间方面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进行下去并对电梯安装工程的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律将首层靠站设置在顶层并明确责任主体尽可能的减少电梯频繁“出事”的概率。我们还应该树立为电梯安装工程的服务意识要确保安装实践过程中的服务到位并保证导轨定位准确海一个主体楼的接地母线的安装都必须做到一丝一毫不敢马虎并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避免安装人员马虎并落实相关的文明作用要求与规定还要合理优化电梯机房的供配电设计针对当前机房内应急照明设计的不足之处胧们应该采用双电源并根据电梯的运行来实行照明计费。然而,由于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并不太可能做到细致到每一个电梯的部件和部位因此胧们应该尽可能的做到电梯的照明施工一次性到位。此外,电梯安装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还应该正确处理磨合期内的跑梯故障否则将出现一些意外困人、自动归底、门舌夹人等危险的情况。无论是偶发事件还是安装问题我们都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对电梯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电梯调试到最佳状态并采用节能、高效的电梯产品赴电梯的问题或故障少出甚至不出。 参考文献 [l]李玉峰.电梯行业自动化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自动化博览,2010(4) [2]邵传敬.建筑工程中电梯安装的质量控制与监理[J].经营管理者,2009(4):272. [3]王碧瀚,黄永发.电梯维修保养与更新改造资金筹集及使用界定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升 [4]解涛.浅谈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作者:邓仁德 单位: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工程资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1施工组织设计 1.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批手续是否规范,是影响日后结算的重要环节。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完成编制、审批手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先由项目经理编制,交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还要填写报审表,由项目经理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还要加盖施工企业公章,报监理单位审批签字盖章。审批栏中应有明确的审批意见,公司施工科应建立审批登记台帐。 1.2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投标和甲乙双方结算的重要依据。根据定额子目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重点突出、核心部分深入、篇幅合理、图文并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应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为施工单位能够投标成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日后的工程结算奠定基础。 2设计变更及技术联系单 实际施工中并不像预期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得不进行工程设计的变更或者采取其他的措施。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取证,记录下详细情况并及时请建设单位签证。工程签证一定要详细、准确记录施工现场出现的情况以及所产生的费用,为工程结算提供相关的书面证据。 3质量保证资料 有些原材料运进来后要查验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的内容不得少于设计要求的项目,如果不合格,应及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请示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后签署处理意见,不能使用后退货处理;可以使用者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注明使用部位。 4隐蔽工程记录 隐蔽工程记录主要涉及到隐蔽验收记录的责任和隐蔽验收内容要求,隐蔽工程记录一定要细致、准确、仔细。隐蔽验收记录由工长填写,并邀请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及监理工程师,共同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重要或特殊部位,应邀请设计单位和质检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工长方可安排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并及时将验收记录交内业技术员审核无误后归档。 总之,编制工程资料一定要内容充实、准确,有针对性,要与现场施工加强联系,不能怕麻烦,走捷径,不要因为一些手续没能及时签字而给后续的合作带来影响,影响工程的最后结算。 作者:赵勤贤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 一、施工技术资料的基本要求 1.1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保证信息化 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需要把工程资料整理成卷宗并在第一时间递交给建设单位。然后通过建设单位交给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它是将来工程改造、管理、维护、建设和再规划的具体凭证。所以,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反映信息,具有较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1.2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是施工技术资料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不能保证真实性,资料就会丧失它的参考价值。这样的资料一旦被使用,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施工技术资料首先要保证是施工整体活动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可以体现施工整体活动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但是在日常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核心凭证,一些企业为了让验收顺利通过,经常会出现伪造数据的情况,使施工技术资料缺失应有的真实性,施工技术资料的利用价值也会消失。在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如果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建、改建或维修时,一旦使用了错误性较大的资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重大的灾难。 1.3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具有规范性 施工资料在填写时,必须按照正确格式进行填写,同时资料文件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施工资料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将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妥善完成,避免出现数据涂改、字迹潦草等行为。同时,资料管理人员要对相关行业、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法规认真地进行学习,整个记录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保证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价值的有效依据。 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2.1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施工资料不真实;施工资料不够完整;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资料不符;材料试验缺失代表性。 2.2解决对策 2.2.1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培训要针对质检员、资料员以及技术员等,要让其明确资料整理和记录的方式与规范,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2加强资料管理的责任制 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部门对其负责,要将岗位责任制充分落实。例如:在控制点放线以及技术变更方面,竣工图的绘制和记载时,要让资料员参与其中,确保竣工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整个资料的管理,实行具体的管理人员责任划分。 2.2.3保证不同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现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因为领导不重视,或工期紧张等原因,在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施工资料的混乱和缺失。在工程施工完毕后,施工技术资料只是形式上的进行后期的拼凑和整理。这种形式的资料整理,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工程的施工行为,让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丧失了意义。所以,不同技术资料必须保证其真实性。 2.2.4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因为工程的工序较多,工序的快慢也不同。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保证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进度与技术资料同步,避免出现拖延的现象。 2.2.5加强新规则新规范的贯彻执行 施工单位需要细致地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并及时了解新的规范,对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工作。 三、总结 在城市建设档案中,施工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尽管我们在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笔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以后我国施工技术资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麦婉桃单位:广东万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 所谓三大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即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这三者都是施工任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文件,它们既是施工过程的控制手段,也是施工过程的准确记录,决定着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办法。但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项目中工程技术资料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和记录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本文以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为主线,对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术交底能正确指导施工生产等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加深读者对这三种资料的深入理解,说明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技交底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工程建设施工生产活动。 一、工程组织设计、方案和技术交底,在工程技术资料中的定位 很多集团公司近几年来,加大了扩建的力度,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也要求更科学、更合理、更专业。工程技术资料大致可分为四大类:①工程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如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②施工过程的记录性文件(如各种验收记录、测量记录、施工日记等)。③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性文件(如各种材料的合格证、复试报告等)。④对产品的评定结论性文件(如分项、分部质量评定,基础、主体质量评定等)。这样分类便于我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统筹把握,便于在工程技术资料中合理定位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 工程施工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工程施工过程的特殊管理办法面对的工程施工任务具有两重性——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首先,作为施工项目它必然具有一般项目的特征:这就是一次性(即此项目与彼项目的不同)。就算是按照同一套图纸施工的两个单位工程,也会由于坐落地点的不同、施工力量的不同、施工技术能力的不同、地质条件等诸多外部因素的不同影响而不同,从而导致了项目的终极目标工期、质量、成本的不同。因此,项目属性决定了我们到手的每一个工程都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外部因素对其施工过程分别进行设计和管理。其次施工项目作为商品,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即它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从建筑市场上获取施工任务,建立用户至上的观念,否则,施工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施工项目的这两重属性,决定了施工过程的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法、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 二、正确应用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技术交底是工程施工的前提保证和控制办法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工程特殊部位和难点部位进行把握和分析,从而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施工组织设计所要解决的。为此,对施工组织设计就提出了一个标准,这就是必须能够预测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特殊部位和难点部位的施工方法,有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圆满实现。所以说,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针对具体工程,能够指导施工。施工过程中只要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计划、组织、操作,并对外部影响因素加以考虑,进行适当的调整施工就会顺利进行。既然施工任务有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那么施工组织设计的商品属性又表现在哪里呢?这表现在一项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当体现出以最少的成本投人,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点上(这里的经济效益包括科技进步效益、社会信誉效益等)。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工程有了完整的施工图纸、确切的施工地点、明确的外部环境后,它的影响因素就由不确定状态进入确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列举出很多种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经过优化,总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该工程的最好的方案,该方案既能保证工期又能保证质量、成本。因此,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如果离开了它所针对的工程,就无法对其评价。市场经济要求尽量少的投入赢得尽量多的利润,这是每一个工程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是施工项目商品属性的必然要求。这一点也是我们公司在项目投资中所追求的目标。由上述分析可知,施工组织设计是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宏观上对施工过程进行总体布置和总体安排,因此它是站在战略上的控制性的思考的结果。虽然它对单位工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囊括,但对于分部工程就显的指导不够具体。为了控制好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使构成单位工程的各个分部都能像单位工程那样遵循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更深更细的角度对工程进行控制(可看成是二次控制),这就提出了一个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类似的分部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因此,施工方案以分部工程为对象,以施工组织设计为指导,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对构成特定施工任务各个分部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每一分部工程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法以指导施工。所以对于分部工程,按照施工方案去实施就会取得预想的结果。同施工组织设计一样,判断施工方案的优劣只能针对具体的分部工程,离开具体的分部工程任何施工方案都毫无价值。由此可知施工方案是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补充和完善。它从较细的分部工程来探讨如何按照项目的两重性进行施工组织,它与施工组织设计是相符相成的。但施工方案由于以分部工程为对象,它更注重于方法和操作。因此宏观上的筹划、组织功能变得不是十分直接了。更进一步,施工方案对于划分更为细小的分项工程来说,也显得过于粗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照分部工程是由分项工程构成的原则,又进一步把施工方案进行细化,按分项工程的要求提出了施工技术交底,它以分项工程为对象,以施工方案为指导,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最细小的分项工程,把握施工的程序和方法,是施工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可能看成是三次控制)。施工技术交底由于以分项工程为对象,它进一步注重方法和操作,从而导致宏观上的筹划、组织功能更加直接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随工程的细化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但都必须遵循施工任务的两重性。它随工程的细化其对应关系是有所不同的。 三、结语 可以这样认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正是由于三者均是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都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在工程施工前就编写完成。否则是无法指导施工实践的,也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此,那些将三者放在施工过程中编制甚至在工程完工后补制,都将失去意义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起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地区投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大幅度提升、规模不断的扩大,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会衍生出来数量众多的工程技术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当中都有所体现,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实际情况详尽的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市场开发以及招投标等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性比较强的数据支持。建筑工程企业如果想要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一定需要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领域当中的管理工作妥善的完成,因此针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问题;现阶段 1.首先针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理论展开研究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资料可以划分为,施工流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其他与之相关的零部件以及设施装置的出厂证明以及实验性报告,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展开的实验、预期性检验工作以及隐蔽工程领域当中的验收报告等等,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技术资料直接在建筑工程项目整个流程当中产生,是具备一定保存价值的文字性内容、图标以及影响最初的载体,也可以在建筑工程项目后续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性比较强的数据信息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某些层面上将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领域当中的技术资料是应当在归档工作正式完成之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2.首先对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 取样工作简易性较强、频率较为低下抑或是取样的数量不具备代表性。站在整体的层面上对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开展的归档管理工作展开分析,取样简易性强、频率较为低下等问题出现的几率较高,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其实并没有针对原材料取样工作以及频率做出明确的规定,之所以取样上来的原材料不具备代表性是因为实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为低下,为了可以使得技术材料归档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抑或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会衍生出来一定的实验结果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这样的问题,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背景之下,极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从而也就会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取样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现行规程当中提出的要求,如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不科学合理的地方的话,那么应当使得这个地方逐渐的完善起来。施工材料和工程进度之间的适应性水平较为低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施工材料控制好显得较为重要,这一点和以往的质量实验管理机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可以应用施工相关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得到的材料,也不可以应用是工行结束之后得到的材料,一定是需要和工程项目整体进度之间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投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在检验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的,某些工程材料检验工作尚且没有正式开展,检验结果以及质保单据就会被送到施工现场中去,另外一些工程项目是在施工相关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展相应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只有在对技术材料和工程项目进度之间的适应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前提条件之下,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从而也就可以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3.建筑工程项目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施行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展开研究分析工作,大多数工程项目的技术资料都是在竣工之后才整理出来,现场检验工作基本上是难以顺利开展的,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之下,某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妥善的完成之后才一次性的开展资料整体里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是难以找寻出来任何一项性能指标,从而也就难以对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可以对相应检验工作的准确性水平做出保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后续的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在城建档案领域当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它可以将工程建设管理以及质量控制领域当中的实际情况明确的记录下来,与此同时也可以在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等级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建设单位以上文中提及到的各项工作得到的结果作为依据,展开工程项目检查、。维修管理以及改革等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领域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单单应当累积下来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崭新的管理技术措施,以便于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归档管理工作妥善的完成,最终在我国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作者:王隆 单位:瑞和安惠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从工程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以及全过程监理的完整记录,是对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情况的真实反映,也是评定工程施工等级的主要依据。因此应由专业人员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建立施工工程的可追溯性,也为以后改扩建、维护留有宝贵资料。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的特点 1.1技术资料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专业较多,除了包括主体结构外,还涉及水、电、暖、燃气、通风、节能等多方面,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但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各专业的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编制,以方便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查询。 1.2技术资料的全面性 技术资料包括开发设计、合同签订、施工技术资料、质量控制资料至竣工验收整个建筑过程,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由这些单独独立的工程项目组成一套完善的系统资料。这里面包含的每一张合同文本、每一页技术交底、每一份施工图表都是工程技术资料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工程当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都为今后的查找提供了方便。 1.3技术资料的阶段性 在实际施工过中是由很多的施工阶段来组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进,一个环节完成后才能开始下一个环节施工,联系紧密。因此在某一个阶段验收完毕后要及时收集原始资料,防止丢失或欠缺,随着建筑工程的阶段推进也就形成了阶段性的技术资料,直至全部工程结束形成总的技术资料体系(见图1)。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资料欠缺真实性 真实性是技术资料的基础要求,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施工当中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弄虚作假或是碍于人情关系蒙混过关。例如在检测时使用合格原材料,在施工时使用低标号材料,使一些不合格的材料用到了建筑中,而施工记录、监理记录当中为合格产品,未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给建筑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再有随着技术资料的信息化录入,个别资料员直接复制相似资料改换项目名称,未进行实地勘测记录,也导致了资料缺乏真实性。 2.2技术资料与施工脱节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紧张,各单位领导对技术资料管理意识淡薄,普遍存在施工资料不全或未审批就已经着手建设,导致工程优先、资料滞后的现象时常发生。等到一些关键检查或是竣工交付前才去整理资料,敷衍了事,检查完毕再重复以往的过程,导致技术资料是“补”出来的。例如一些施工材料早已使用,等到检查时才将合格证、检测单送达。 2.3技术资料内容混乱、错误较多 一般大规模施工都由多个分包单位同时施工,技术资料经常移交、借阅导致损坏或丢失。另外有很多单位的承包合同资料、质量保证资料、检验评定资料等使用的单位名称不一致或是填写不规范,导致整理资料出现了混乱。施工中包含专业很多,每人只负责自己整理的这一段资料,导致各专业间横向、纵向缺乏沟通,出现填写的记录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2.4技术资料员积极性不高 在施工现场中很多资料员待遇水平不高,或是由其他专业人员来兼职,普遍存在资料员工作热情不高,资料管理业务素质不强的现象,致使资料收集过程中不主动,技术资料未得到有效管理。 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采取的改进措施 3.1加强技术资料员的培训 人员是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能动因素,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很多技术资料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够或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等。这些专业素质不强的个体会严重影响技术资料的有效管理工作,所以对技术资料员进行定期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培训包括对施工各专业基础知识、资料管理相关制度、资料管理操作规程及新规范新标准等。定期对资料员进行培训,使其思想上重视技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工作人员高标准、严要求、重行动才能使大家形成重视资料管理良好氛围。不要找任何理由逃避培训,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可看到人要不断成长,只有学习成为常态,工作才能有状态。 3.2完善各建设单位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首先各单位的领导人员要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程度,从自身做起对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并给与大力支持。其次建立由班组、部门、单位组成的技术资料“三级责任”管理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层级负责,互相监督。定期由三级责任人召开相关会议,回顾相关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竣工等关键点的审查工作,明确分工,并提出相关要求。对未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单位给与相应惩罚。对于资料员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工作负荷大,而且一人做不到每项工作全身心投入,应完善组织结构,做到专人负责。 3.3落实责任,强化审签制度 施工中有很多技术交底、阶段验收报告、材料实验报告、竣工验收报告以及相关图纸的制修订等工作,这些关键点的审签对工程质量关系重大,责任性强。要求编制人员一定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杜绝不审批就进行施工的做法,一旦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对于工程中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造价的调整等涉及影响面大,必须由相关方沟通协商通过后,签字确认方可实施。另外对于资料管理人员来说对于合同文本、设计变更、竣工图等重要文件要认真检查、妥善保管。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不得代签、错签,审签工作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严禁弄虚作假。 3.4加强技术资料的阶段性自检工作 在技术资料管理当中,除了上级单位或是外部部门的检查外,还应定期做好本单位的技术资料检查工作,由专业资料管理人员对某些关键点的资料要重点检查监督,发现有漏项、错误、弄虚作假的资料要及时汇报上级部门,防止缺陷扩大化。技术资料的自查工作在一些单位也实施,但实际效果不到位,流于形式,成为了工作当中的负担。对于这种状况,建立技术资料监督小组,对于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进行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技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技术资料管理是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多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有效实施。文章通过对技术资料实际管理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但还需技术资料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管理办法,促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善、真实。 作者:邵亚萍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探析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的现阶段,建筑工程领域也随之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工程建设质量与日后使用寿命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质量监督和技术资料管理系统也成为行业重点研究内容。基于此,文章围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行了探究,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大力推进的背景当中,而建筑工程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无法保证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而且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研究力度。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完善 1.1材料质量监管 材料质量监管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原材料,因此要做好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管。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级配,将含泥量控制在小于1%的范围当中,原因在于级配好的骨料能够较好的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从而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裂缝;而且低含泥量还能够显著减少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另一方面,要确保其和易性,也就是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为160mm±20mm;同时,严禁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加水,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应根据砂石的含水率、气温等变化情况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进行及时且合理的调整,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初混时间大于或等于9h。 1.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关键环节,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等来编制详细专项施工方案,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配备应该能够充分的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在施工过程当中,要对施工技术实现严格的管控,例如,混凝土的浇筑应坚持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以及一次到顶的原则,从而确保各浇筑带之间的上下混凝土的较好结合;分层浇筑的厚度因控制在50mm的范围以内,最长层间间隙时间不可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时还要确保一次性连续浇筑,从技术上防止烈缝。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还需对混凝土进行温测作业,对其各层的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就其温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①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升温不宜大于500℃;②混凝土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0℃;③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不宜大于200℃;④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20℃/天。 1.3后期养护措施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还应注重对后期养护措施的管理,这是对前期施工建设质量的后期保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混凝土材料而言,其在完成浇筑作业之后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混凝土的温度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差,较好的满足混凝土抗力方面的实际要求,如可以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的同时进行覆盖,并做好保温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混凝土进行连续12h的蓄水养护,从而有效的避免混凝土的表面因发生脱水而出现裂缝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的形成 2.1施工前技术资料把握 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保障,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重视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作为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实现完全的掌握,同时组织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等工作,并对施工场地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仔细的审查,特别是要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施工单位所提交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提高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水平。 2.2施工中技术资料控制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依托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等系统软件,以此来提高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建立同步检查机制,注重监督复核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资料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双掺技术而言,其实际上指的是在混凝土当中掺加具有一定活性的矿物掺合料,从而降低单方水泥的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最终防止出现温度裂缝。因此,通过监理技术咨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选用一定量的煤灰或矿粉等来代替水泥成分,有效的降低拌合物中C3A的浓度和碱的浓度,通过技术资料的自动对比能够保证其真实性,确保工程质量。 2.3施工后技术资料管理 施工后的技术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竣工图和其他技术文件资料的审核,包括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报告、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纪录、设计/技术变更通知与核定单、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资料、试验报告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施工日志等。另外,还需要对工程技术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存档,保证资料的签字齐全和分类分项的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当建筑工程项目在结构、形式和工艺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时,施工单位应按照实际情况来绘制竣工图;当变化程度不大的时候,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变更部分进行修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施工质量对与工程使用寿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质量监督成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一方面要切实完善质量监督体系,立足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和施工要点,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管控、温度检测以及后期养护措施控制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起必要的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监理技术咨询工作,借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奠定质量基础,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获取。 作者:何远雨 单位:湖南和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与现行的建筑规范、规程、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文件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的相关要求和基本方法。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知道工程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熟悉竣工图、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3)掌握施工资料、建设监理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2能力目标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阶段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案例学习、综合实训,掌握编制整理土木工程管理资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到岗后能很快熟悉工作内容和要求,并迅速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人才。 2.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去伪存真、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及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 3以往教学情况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员的工作责任要求,结合教材和资料软件,采用讲练结合,即一次课一个内容,学生按照范例,机上练习填写一个或几个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学生虽然在其他的课程里学习了建设程序等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果老师们认为讲过的东西到该课程就不提了,如:施工过程等,学生们一是忘记了;二是不会横向联系,因此资料综合实训往往混淆施工程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理顺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实训要求。(3)由于该课程的工程特点和资料员的工作特点,该课程成绩考核确定为过程性评定考核,没有有效杜绝学生作业的复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高。 4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学扩招,我们学院学生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实习时,一是独立填写资料较困难;二是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有关的技术资料整理困难。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开设较早(与施工课同时开),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施工素养,对施工工序了解的还没到位,到了工程施工现场不知道资料员该从什么地方干起;二是学生只是在施工课上机械的了解了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要求,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尚不明确,对建筑规范了解较少,填写资料时和工序不一致,感觉混乱;三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时的关系,所有专业课老师没有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应用告诉学生,同学们不会学以致用。如前导课《工程测量》和《工程CAD》在一些技术资料里应用较多,遇到利用线路测量原始数据绘制和导入图形时,不能顺利完成。而目前地区性的土木工程较多,对技术资料的需求也较多,我们以前没做过施工和线路测量整合资料实训,这方面是弱项,需加大实训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实践性训练,教师只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木理论与技能加深理解与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缺少感性认识,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木文的课改的初步设想和计划,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下,强调了实践和职业属性的教学思想;认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筑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5教改情况 (1)基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原则,应首先确保课程对学生主体的“受用性”,应以工作(情景教学)导向为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思路,为此,可以联络当地城建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并组织学生深入到一线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进行授课,因为一个项目或者建筑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现场观察对各项施工措施和实施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实践经验和积累有着现实意义;对于施工验收的过程中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的每一项工程的检查、维护、改造、扩建进行充分了解: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到哪道工序该做什么资料、)只有通过“现场学习”进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和熟悉了解工程施工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过程的每个步骤和细节,对工程的施工进程能有具体到位的认识,并且建议让学生步步跟进,紧跟工程进度确保更加全面的学习效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学生并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专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同时开课,在授课时尽量使施工资料的内容与施工课相联系,实时的给同学们讲明土木工程各个分部的施工工序和验评规范,并多次提醒强调,使同学们尽量做到耳熟能详。 (2)布置课程平时作业时计算机填写和手填相结合,分层次教学,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了抄袭和不思考乱填资料的不良毛病,特别强调资料造假也属于职务犯罪。 (3)尝试问题导入式教学。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且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问题导入式教学是解决该问题有效手段之一。对部分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局部系统化,使教学目标在局部内容中更加明确,学生对明晰系统的理解和长期记忆会加深。通过先导入问题,再讲解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氖“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意见,可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够,因此课程调整和更新往往不够及时。该课程引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以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要求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的能力、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和产品的开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育市场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牵头与相关企业制定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引入生产企业合作经营,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 (7)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土木工程中技术资料的要求把《土木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CAD》结合起来。如给出一组线路中线测量的数据和横断面测量数据,测量课老师耐心辅导学生完成地面高程的计算,手工绘制线路的纵、横断面图,《土木工程CAD》老师辅导绘制线路的CAD纵、横断面图,并导入相应的资料位置,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做一份较完整的技术实训资料,否则期末成绩不予通过。 (8)采取就业辅导法,对已经有实习地点的资料员,根据该生所从事的工程是房建类、水利类还是路桥类,辅导她们从资料员的职责出发,进场开始应该怎么做、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过程中一般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竣工验收时应该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现场还有哪些不归档的日常文件也属于我们资料员的职责。满足了同学们到任何土木工程单位都能胜任资料员工作的需求。 (9)期末课程总结时再次和同学们一起理顺土木工程建设程序,对分配在不同参建单位的资料员,帮助同学们分析资料员工作和其他工种的关系,使他们很顺利的融入工作环境。 6教改效果 该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探讨和改革与实践,尽可能的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查阅规范、应用规范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虚心请教、尊重事实、诚信求实的工作作风。同学们对于工程资料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施工现场填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凡是认真完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任务的学生均能胜任土木工程参建单位资料员的工作任务。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不到一周便能独立完成资料的填写整理工作,学生们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不断进取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7不足与继续努力方向 (1)部分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适应较快,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较慢。表现为浮躁不安,手机不离手,耳机不下头,学习态度极端社会化,认为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手段摆平。漫不经心听讲,稀里糊涂作业,张口瞎说,随手乱填,随意性较多,客观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要求情绪化,高兴就接受,不高兴全盘否定。这种普遍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任务很好的完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2)每个班级中,以前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和配合老师一起学习的占多数,现在则是少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坐下来安静学习,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和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们在学校的辛勤培育,实在难以抵御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想做管理者、指挥者,不想实实在在做事,说明大人们本身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3)虽然老师们做了很丰富的教学准备,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还不能满足个别好学的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和不断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愿望。 8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相对比较专业和基础的一门课程之一。课程的扎实程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该文正是基于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改革和优化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该文简单的阐述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丽萍 单位: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 1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 1.1工程开工报审表缺少监理机构审查意见、公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与审查批复日期。 1.2开工报告表头计划开工日期与实际开工日期均未填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章与批准日期均无。 1.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中核查意见与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机打,应有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且核查人一栏存在未予填写,核查日期往往不予填写。 1.4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头开工日期未填写,监理单位检查结论未填写,现场监理工程师签字缺以及检查日期未填写。 1.5技术核定单全部为复印件,应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 1.6技术复核记录表中复核人一栏应有现场质量检查员或现场施工员签字,技术复核记录应有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住工地代表参加复核。 1.7技术交底表格使用会乱,多种表格使用,表格不统一,且缺少交底统计目录,不便于检索或日常检查,技术交底不全面。 1.8工程测量定位复核记录缺或表格填写不完整、不规范,如缺少坐标或方位标注。 1.9现场施工用的钢筋原材分批进场,现场取样员会同监理单位见证员取样,其钢筋原材料复试报告缺少汇总表。 1.10钢筋出厂合格证部分为复印件,未按要求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和抄件人签字、抄件日期,缺少钢筋原材合格证汇总表。 1.11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汇总表以及砂浆试块强度汇总表填写不规范,建议加盖承建单位红章。 1.12使用的商品混凝土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资质材料,且部分商品混凝土粉煤灰质量检验单为复印件,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质量专用红章,部分商品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石子、外加剂)放射性检测报告和材料检验报告均为复印件,未加盖原件公章。 1.13基础回填土检验报告份数不够,该部分资料缺少回填土取点平面示意图。 1.14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墙体阴角部位或沉降缝两侧缺少观测点设置,观测点布置不合理,观测点平面图中缺少基准点位置;沉降观测未按要求有第三方进行,存在施工单位自行建筑物沉降进行,建筑物沉降资料缺少沉降量观测曲线图。 1.15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检测报告缺少测试日期;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监理结论一栏中,现场监理结论施工单位进行机打,不符合要求,应有监理单位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表缺少简图;屋面淋水试验记录与建筑物风道检查记录监理单位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代签。 1.16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总表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未签字认可;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隐蔽部位缺少施工、监理单位公章,部分隐蔽工程部位未做或漏做。 1.17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头中存在子分部标注,承建工程若不存在子分部工程应予划斜线,以示规范。 1.18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一栏中专业工长、施工班组长存在机打,应有本人签字,表中一般项目允许偏差值标注不规范,主控项目也存在填写不规范情况,应规范填写。 1.19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进行机打,这样不符合资料要求,应有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填写,可以打“√”或填写“符合要求,验收合格”,监理填写的验收结论填写不够规范标准,施工单位检查结论应有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填写,而不应该机打检查结论。 2如何做好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针对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做好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建立健全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责任制 高层建筑工程在进行现场施工之初,承建该项目工程施工的项目部即建立健全该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进行该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于分包商的工程内容则要求分包单位也按要求指定分包工程资料员进行其分包工程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总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工作,确保承建施工的高层技术资料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2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应随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收集整理,按工种、按专业进行分类整理,资料应做到是实实在在的原始资料,资料内容应填写规范、完整、准确、真实、有效,字体填写规范标准端正清晰,不存在伪造和涂改资料,资料在施工现场分门别类地进行装盒,每个资料盒内都有资料目录。 2.3工程开工前做好资料整理策划 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项目部已及时安排人员对承建施工的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概况认真熟悉,对工程即将开始的资料收集整理进行整体策划,编制有高层建筑住宅工程资料策划方案,并遵循资料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分类收集,编制有切实可行的资料收集目录,目录按一级总目录、二级分目录,三级细目录进行编排,依此指导原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整理。 2.4重视资料汇总工作 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竣工时,其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应从资料的三级目录开始汇总资料,过度到二级资料,二级资料汇总成一级资料,一级资料复查无误后,把合成一级资料组卷编制资料总目录和页码,设计封面,装订成册。 2.5规范的资料交接手续 高层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并经质量认证机构评定等级备案后,要及时与业主(建设单位)方面进行联系,即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办理技术资料交接文字手续。施工技术资料交接单上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要分别履行签字、盖章手续,并注明交接日期。 3结论 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承建高层住宅工程施工的各级施工企业应尽快把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即重视高层住宅工程的实体质量也重视高层住宅工程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质量,确保本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进。 作者:崔敬业 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土建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浅析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的问题 摘 要 建设工程文件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I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等,是工程实施整个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工程交工时的必查文件。本文指出了目前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过程中的通病,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建设工程文件;工程验收;竣工资料;整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是建筑物的根本,竣工资料作为记载施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了施工的全过程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竣工资料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管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竣工资料要符合IS015489所规定的文件特征,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基本特征。合格的工程竣工资料可以为施工单位提供分析总结施工过程的依据,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竣工验收前某些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常存在资料不齐、检测项目不全、签字不规范等问题。 1 某些工程竣工资料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资料整理不及时 1)隐蔽工程在现场验收以后,需要立刻填写验收记录表,并做好签证手续。而许多工程往往是数天后才办理签证,出现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内的验收日期和实际的验收日期不相符; 2)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 3)由于工程初期事务繁忙,工程资料的整理往往被搁置,不能及时记录,甚至工程完成时才去整理。如工程过程中对水泥、刚才的检测以及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许多工程人员在其使用前不做检测,而是工程快完工时为应付数据再去检测,这就失去了检测的意义和作用。更常见的是一些需分项分步完成的记录,被一次性填写完毕,导致记录不可靠,不可用。 1.2 分包工程的相关施工资料不规范、不达标或不齐全 某些大的工程项目施工时,常常将其中的部分工程分包出去,有些工程甚至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企业,这就导致该项工程完工时某些技术资料整理不规范或者资料不齐全的情况经常发生。 1.3 资料的编排、组卷混乱 1)施工管理资料、质量保证资料和竣工图是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并且需分开整理妥当,切不可将施工管理资料和质量保证资料混在一起进行装订; 2)质量保证资料中的原材料合格证或者实验报告的装订次序混乱,没有按照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产地进行分类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4 施工日志不详细、保管不妥当 施工日志也称施工日记,是在建筑工程整个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等有关施工活动和现场情况变化的真实的综合性记录,也是处理施工问题的备忘录和总结施工管理经验的基本素材,是工程交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日志可按单位、分部工程或施工工区(班组)建立,由专人负责收集、填写记录、保管。通常有些工程人员不注意施工日志的书写,或不详细、记录不周全,或者潦草应付,敷衍了事。在施工日志的保管理上也是随意堆放,不能做到依单位、工程或施工区域存放。 1.5 竣工图不规范,不符合竣工图绘制的基本原则 1)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施工图一般设计的改变,可直接在原施工图上修改作为竣工图。 但需要施工单位在原施工图(必须是新图)上注明修改的部分,并附以设计变更通知单和施工说明,加盖“竣工图”标志章作为竣工图。有些单位在操作时经常对修改部分不做注明,附加资料不健全或者不规范; 2)凡结构形式改变、工艺改变、平面布置改变、项目改变以及有其他重大改变,或者图面变更面积超过35%的,不宜再在原施工图上修改、补充,应重新绘制改变后的竣工图。特别是基础、结构、管线等隐蔽工程部位的变更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3)施工图被取消,包括设计变更取消或现场未施工的,不需要编制竣工图。但应在原图纸目录中注明“取消”,并将原图作废; 4)竣工图需要专门技术负责人和编制人员签名,但很多竣工图上没有签名,甚至没有编制日期。 1,6验收结论不明确、不规范 验收结论中不能简单填写“符合设计要求”或“符合规范规定”,正规应填写“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并言简意赅的注明主要内容。 2 规范工程竣工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1)领导重视和良好的制度制约是保证竣工资料规范的关键。施工单位要有良好的制度督促和监督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标准完成竣工资料,主管领导要积极参与组织和督促,对分项工程和质量保证资料进行严格控制; 2)施工管理人员是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也是施工全过程的见证者,是工程交工技术资料的重要形成者。因此,建设单位应把交工技术资料归纳人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3)专职资料员可以申请参加工程建设,掌握工程动态,及时了解工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设计变更,做到心中有数; 4)审核时,必须仔细审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查依据性文件:主要查建设项目论证、申报及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正文的附件、附图是否完整: (2)查设计文件:主要查设计基础文件是否完整;设计部门提供的施工总目录、设计变更汇总表与实际发放的是否一致;设计计算书是否齐全: (3)查施工技术文件:从施工方案、施工日记、竣工图等文件中判断应产生哪些类别的施工技术文件,检查归档文件的类别是否齐全、完整;从文件材料之间的关联上,审核每类文件中实归文件的份数是否完整;对照有关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查文件材料是否齐全;质量保证资料中所有原材料、半成品都要有合格证、实验报告,如为复印件,要注明原件存放单位,并有复印经手人和单位的签字盖章;凡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应具备法定单位的签订认可证明,并在使用前按其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资料;砂浆、混凝土等要有现场取样实验报告;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资料要根据国家统一标准的表格及时认真填写;以分部工程为单位对分项工程表格进行整理装订,并附上专用技术资料封面;主体装饰分部以及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为主的单位工程质量,必须附有企业质量技术部门签证。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技术资料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资料,是反映工程隐蔽后内在的质量凭证。一旦发生某些工程事故,它不仅能为事故调查和正确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是工程使用过程中维修、扩建、改建或增层等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资料 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项目施工中,重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为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和创优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就搞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1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2)施工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 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 2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基本要求 1)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真实性; 2)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规范性; 3)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信息化要求。 3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运用 3.1 必须及时做好工程技术资料记录和收集 工程技术资料是对建筑实物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各种资料必须按照建筑物施工的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建筑工程所用钢材、水泥、机砖、防水材料、铝合金等一些重要原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一般是从检查出厂合格证以及材料取样试验情况加以认可,但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许多材料需要经过好几手转售,使得合格证和试验报告不能与原材料同步到位,以往在其他工程上有发现,由于施工人员没有及时收集资料,待工程竣工时,才发现缺少某种材料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因此,本人在承建工程开工之时,就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程技术资料,负责对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并及时做好分项分部质量评定等各种原始记录,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做到内容连贯、交圈对口。 3.2 确保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灵魂。不真实的资料会把我们引入误区。必须坚决杜绝对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的做法,尤其是混凝土、砂浆强度是以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取试块检验评定的。取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非常重要,绝对不允许对制作试块的样料“专门加工”,否则,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不仅不能作为技术资料使用,反而造成工程技术资料混乱,以致误判。同时也不能为了取得较高的工程质量等级而歪曲事实。资料的整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3.3 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方面: 1)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的填写应规范化。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基本项目的每个子项的等级应按优良百分率确定,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基本项目中不允许出现不合格的点和处,在资料上不应出现“×”符号;现场发现不合格点或处应及时返工。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应在保证项目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前提下,再根据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的百分率确定。 2)应正确区分分项工程属于哪个分部工程。容易混淆的分项有:钢结构的油漆分项应属于主体分部,不属于装饰分部;水磨石打蜡分项应属于装饰分部,不属于楼地面分部;玻璃分项应属于装饰分部,不属于门窗分部;水落管分项属于屋面分部,不属于水卫分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应包括设计标高±0.00以下结构及防水分项工程,模板分项工程不参与基础分部和主体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 3)混凝土强度评定应明确验收批的概念,区分不同的分部和施工段,正确运用统计和非统计评定方法。同时,在具体计算时,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取一位有效数字,标准差取二位有效数字。 3.4 技术资料必须完整 不完整的技术内业资料将会导致片面性,不能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单位工程的质量状况。技术资料中容易忽略的有:刚性防水屋面细石混凝土强度试块、楼地面基层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用混凝土试块、楼地面面层水泥砂浆试块。如果缺少这部分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不但使工程技术资料不完整,而且给准确核定工程质量等级增加了难度。 如果一个单位工程有几个分包单位分别负责施工几个分项或分部工程时,总包单位应对单位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各分包单位应按国家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第4.0.4条规定“检验评定各自承建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等级和整理资料,将评定结果及资料交总包单位,参加单位工程的评定”。个别工程水、电分部工程及装饰工程中的高级装饰,由建设单位分包出去,出现这种情况,应由建设单位向各分包单位收集工程技术资料,使整个单位工程技术资料完整,参加该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 3.5 完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 工程项目有很大部分的内在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能系统测试和显示出来的,这就要靠用一些质量记录材料来证明。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证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有完善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和保管工作。使用户通过工程技术资料,对工程的质量面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又能体现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工程技术资料是给用户看的,也是给后人看的,是供今后工程管理、维修、改建、扩建时查阅的。资料的整理要系统,装订要整齐,保管要加强,使后人能方便查阅。 3.6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的问题 1)整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表经常出现的质量缺陷; 2)施工试验记录单上的缺陷; 3)砼强度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填写“单位工程名称”的缺陷。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中职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施工现场的重要工作岗位之一,其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需求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本文介绍了中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的经验,希望为加快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已经是各个发达国家的共识。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工和初级管理人员的培育基地是承担这一课题的生力军,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八大员之一的资料员,其培养方式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改革课题。 二、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建筑专业一直沿用老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内容枯燥且较多,条理性不强,全部是现行规章制度的生硬灌输,学生不易掌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授课效果不好;基本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毕业后岗位要求差距大。80%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担当施工现场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课程改革探讨 资料员也称为档案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资料员岗位的培养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的技能人才为任务积极探索该课程改革。 1.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 立足职业能力需要,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建议对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应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岗位,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笔者学校在实际课程设置上以行业要求为立足点,以施工顺序和岗位工作顺序为主线,以进场验收和检验批验收、隐蔽验收为引领,使学习内容设置更接近工作岗位。同时,在理论教学上,通过教师知识整合和实际工作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在岗位上的深浅,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紧迫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训课程设置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2.“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是培养技能型资料员的关键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应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的一体化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例如,笔者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理论教学中就是把学生角色设计为施工单位资料员,把情境创设为学校新校区办公楼项目现场,把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形具体的工程实体,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任务驱动”还具有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效果。“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在探讨怎样去做的过程中,明白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 3.随时适应岗位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规范和规程是在不断更新中,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在笔者学校增设了电子文件实训课程,教师充当监理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应用“大连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软件2.0版”从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全过程进行模拟,带I学生整理一套电子档案。使学生迅速地获得与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他们走上资料员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赛代练的辅助手段是课程改革效果的最好检验方法 为了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岗位技能,检验实训效果,笔者学校增设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通过以赛代练,突出和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建筑工程电子档案的编制整理及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无论是在资料收集还是技术管理的方面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提出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首先从地质描述与声波技术这两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的方法展开研究;其次根据建筑工程技术智能管理体系框图对智能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该方法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 资料收集 智能管理 建筑工程的资料收集与智能管理是整个建筑项目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完整的施工资料是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施工维护的技术保障,因此资料的收集必须及时,填报的资料必须严谨,验收检查的资料必须可靠;智能管理是建筑工程的核心,主要针对建筑施工的作业与质量的检测进行系列的活动监理工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就无法凝聚员工的力量,也就无法提高建筑的质量。因此,研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施工的具体情况,为我国的工程企业提供了个完整的价值凭证。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方法 在工程的建筑中快速的收集技术的资料是安全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这将会对整个施工的过程起到凭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保管,收集的方法可以采用建筑过程中的地质描述的方法对地表露出的地质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还可以使用声波技术对资料进行收集。 (一)地质描述 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岩体是唯一暴露的信息,在施工的时候岩体内部的节理、裂缝和断层都是反映岩体信息是否对建筑有影响的重要资料,通过勘察并如实的记录资料的信息对工程的建筑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1)地质描述的内容有:岩体的性质;断拥氖粜裕还嵬ㄐ缘慕诶怼⒀姨宓穆雎纭 (2)地质描述的要求:在地质描述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就是对现场进行素描,并对资料进行收集,不能在勘察之后再根据回忆对岩体情况进行素描。在素描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坐标纸对周围的岩体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能清楚的显示出该岩体的结构以及位置。素描的时间一定要选在建筑开工之前,这样才能确保没有误差,反映的信息比较真实。 (二)声波技术 用声波的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可以提高资料收集的速度,为建筑的工程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声波对岩体传播的速度,从而来确定岩体的质量,并为施工的勘察提供波速。其应用的原理为:利用声波技术来研究岩体的弹性特征与力学的形态。假设在岩体中勘察出了两端之间的距离为,那么在两端分别放置换能器,并与其中一个仪表器的发射机进行相连。另一个则与接收的机器相连,当发射一次弹性的波束后,可以得出波速为: V=■ (1) 其中:t为声波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时间。由此可以得出岩体的弹性属性模量: E=■・V (2) 其中:p0在压强为时的岩体测试的体积为Q0;p1压强为时的岩体测试的体积为Q1。从而对岩体的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 二、建筑工程技术智能管理方法 在工程建筑技术的过程中智能管理将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对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智能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的作业与质量的检测进行系列的活动监理工作,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对开展各项工作具有保障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各级的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个机构的管理责任,将职权与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然后划分技术管理的范围,从而实现施工过程中依法论责的管理机制;最后定期的开展全体员工的民主讨论的工作,不断更新智能管理规范的制度。 (二)加强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核心,任何技术的管理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首先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校园与企业的最强联盟,构建人才储备库,企业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高校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然后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培训机构,从而提高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最后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人才素质低的问题,只有在招聘的管理上掌握好机会,才能避免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现象发生。 (三)实施新的管理制度 采用新的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建筑工程应该改变守旧的观念,努力创新规章制度,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可以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或者组织管理交流经验的座谈会,制定创新的方案,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技术上的专业程度。 (四)强化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中技术资料的管理是智能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强度对技术资料的管理。首先应该大力宣传资料对整个建筑施工的重要程度,从而使员工加强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其次建立资料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管理部门按照正确的规定来编写工程的技术资料,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其资料的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因此,研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前的原始资料与施工程序相关资料的编写都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而提高技术智能管理水平可以增加工程建筑的经营效益,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的开始与结束都需要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的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之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施工技术的资料进行认真详细的管理。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齐全的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牵涉到参建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总体要求 资料的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资料来源必须真实、可信,资料填报必须子项齐全,应填子项不得缺漏。检查验收资料应是在按要求内容进行自检的基础上,根据法定程序经有权单位审核签章后的方为有效资料。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以及工程实体的检验,材料必须先试后用,违背此规定需对已用材料、已交的工程实行重新检验,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应视为资料不符合要求。国家标准或地方法规规定,实行见证取样的材料、构配件、工程实体检验等均必须实行见证取样、送样并签字盖章。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目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愈加显得重要。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施工情况和工程质量情况,明确各方责任,需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资料。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过程来看,不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现场,不重视施工技术资料,尤其是施工日志,不认真填写,过于简单,不连续,没有实质的东西,只是对当天现场施工内容的记录,而没有对当天施工中遇到哪些问题,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以及采取了哪些技术革新,采用什么新材料、新工艺,实际施工效果怎么样均没有记录,没有起到对以后施工的指导性作用。其实对工程来说施工日志是很重的一项记录,在工程进行结算或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工程管理的好坏都能够通过施工日志就能反映出来。 3.2对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不准确 准确记录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做好资料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准确的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才能保证工程竣工结算的顺利进行。但是针对目前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上面的数量与现场实际使用的数量不相符;检验批及施工记录的填写不规范。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 3.3对工程施工技术材料整理的不完整 对工程施工技术材料整理的不完整,会导致建筑工程资料的片面性,工程项目有很大部分的内在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能系统的、全面的显示出来。在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理中容易忽略的内容比较多,例如顶板防水细石混凝土强度试块、底板垫层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用混凝土试块、土钉墙用水泥砂浆试块。如果缺少这部分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不但使工程技术资料不完整,而且给准确核定工程质量等级增加了难度。地铁工程都采用商品混凝土,这样在工程竣工时,商品混凝土公司必须提供一套完整的混凝土资料给施工单位,使整个单位工程技术资料完整。 4.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建议 4.1健全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责任制度 施工资料的管理应实行各级负责制,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现场施工资料管理的指导、检查、服务工作,建立和健全施工资料的管理制度,并按有关规定建立档案室,逐步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明确必要的技术人员从事该项管理工作。各级职能部门及施工现场应建立和健全施工资料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施工资料的管理应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度,施工现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施工资料。另外,施工总包单位应加强对分包单位施工资料的检查、指导,核查分包单位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并负责整理汇总各分包单位编制的施工资料。各分包单位应负责分包范围内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κ┕ぷ柿系恼媸敌浴⑼暾性和有效性负责,及时收集和整理提交总包单位。 4.2及时做好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确保真实性 施工资料应随工程的施工进度按工种、专业归类同步收集、整理,并确保及时、准确、真实、有效、完整,同时应做到内容填写完整真实,书写字迹端正清晰。对施工资料擅自涂改、伪造、随意抽换或损毁、丢失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施工资料的编制应不少于三套,施工企业保存一套,移交建设单位一套,档案馆保存一套。 除此之外,资料员在应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主动进行收集、整理。对现场施工情况真实记录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将工程隐检项目的隐检内容、质量情况、检查意见、复查意见等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各项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维护、改造、扩建等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料。凡未经隐蔽工程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隐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3加强对资料管理员的培训 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法规、工程档案基本知识的教育工作,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人员学习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对竣工资料整编、工程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使他们了解档案业务,提高档案意识,为确保竣工档案资料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仅是整个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未来的质量鉴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级领导应把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工程实体同等重视,加强施工技术资料软件化、信息化、规范化,达到技术信息系统化管理的目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工程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往往需要通过资料来体现,如果对工程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资料出现不完整、欠缺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对该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1工程资料的分类及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管理,概括有:工程测量记录、工程施工记录、工程试验检验记录、工程物资资料、施工验收资料,这些资料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清晰掌握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才能准确知道什么时间该形成什么资料。 1.2全局统筹,团队协作 工程资料的好坏,全局的统筹很重要。工程资料不是资料员生成的,更不应是资料员闭门造车“生产”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竭诚协作产生的。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项目施工统筹会议,明确各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程资料具体运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全力配合资料员。以某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的桩基础子分部为例,该工程桩基础为冲孔灌注桩。在分部工程开工报告获得审批通过后,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分部工程专题会议,根据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检测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测量人员根据图纸在完成座标定位测量记录后,再进行基线复核,填写工程基线复核表;材料员要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审核进场材料(钢筋、焊剂焊条)合格证、厂家型式报告、进场数量,确定进场材料需送检批次及跟踪材料检验报告,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员、质检员要结合施工方案,详细掌握工程施工的难点、要点和工序,对施工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并在施工过程中填写对应相关的施工记录: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冲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土方开挖后桩基础复核及桩质量检查表,和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础完成施工后,由检测单位进场进行检测,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全程跟进。桩基础施工、检测全过程,资料员必须密切与测量、材料物节资料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桩基础完成检测后,资料员要抓紧对收集的工程技术资料按归档要求进行整理、组卷,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实际签署桩基础子分部的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纪要、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及审核桩基础子分部施工小结。 1.3重视资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追溯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填写主体为专业质量检查员或专业工长,要求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有关责任方应按规定签字盖章,工程资料员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立卷要求归类。工程资料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伪造或损毁;当确实需要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署。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施工工序的逻辑先后性,楼板是先支模板,再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要注意资料的时间填写上是绝对不能弄反了的。 2、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2.1原因 2.1.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2.1.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 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工程施工的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同时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2.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2.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2.2建议 (1)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专人负责。(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既要狠抓工程质量,更应狠抓工程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3)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制定具体奖惩制度,对工程资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检,奖优罚劣。(4)加强对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教育专业人员爱岗敬业,负有责任心。(5)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项目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由于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J识到做好建筑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论文 1南方山区水资源分布的现状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一般情况下都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另外因为我国气候特征是太平洋季风气候区,因此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会受到不同季节干旱的影响。我国南方山区丘陵面积相对较大,多样化的繁杂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地面径流的再次分配,从而也就减少了天然水的利用率,尽管南方水源比较充足,但是降雨时节不均匀,利用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农业的实际生产,所以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农业技术非常有必要。 2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和手段 农业节水虽说属于水利工程,却囊括了不同方面的学科内容以及相关技术。 2.1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主要就是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池等方法储备水源。一是修建蓄水池,从地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入手,在旱地上方挖掘蓄水池,将储备的水进行农业灌溉。在蓄水池的修建过程中,必须使用混凝土进行防渗漏处理,如果部分地区连通环山沟的话,那么可以硬化引水沟。在蓄水池的池底设计水阀,配套低压输水管道,该管道尽量入地深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道的老化,延长使用年限;二是深沟埋肥。通常情况下,这主要针对于经济作物旱土,从不同农作物的性质进行入手分析,挖掘1~1.5米的深沟,同时埋入有机肥,培肥土壤。按照相关的实验分析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吸水能力;三是使用土壤改良剂。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疏松土壤,提升土壤积蓄水能力,以期能够适合更多的所有旱土和大部分水田。 2.2保土保水技术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性在于降低地表径流,避免雨水对于土壤造成的损害,维持土壤的水分。一是坡改梯技术。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在地面坡度在5~30度的坡地,利用土地平整,以期能够改良地形形状以及调整土壤内部环境,最终确保土壤的保水目的;二是分厢套作。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坡度在15度以下的缓坡地,利用构建水平厢面,处理地表径流,同时利用表面作物进行覆盖,避免雨水对土壤养分的流失;三是增施保水剂。这种成分主要是吸水树脂,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其能够较好的吸收非常大的水分,接着将其进行逐渐的释放,让农作物更好地利用。 2.3节灌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滴灌、管灌以及其他一些类似手段,其最大特征在于可以改良当前的灌溉模式,使用一些节省手段,按照一定的标准使水分用在农作物上。一是喷灌技术。这种喷灌技术对于输水过程造成的影响最小,可以随意地控制水量,很难出现一些深层渗漏以及地表径流,其能够较好的促进灌水的有效率和利用率,推动农作物的增收;二是膜上灌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都是在地膜覆盖栽培前提之上不断演变的全新地面灌溉手段,具体的方法就是把地膜平铺在沟中,使用地膜输水作业,利用地膜放置苗孔以及灌水孔渗给作物的灌水措施,这种方法的最大特征在于节水和控制杂草蔓延的优势,在南方一些山区水源匮乏的地区使用比较普遍。 2.4抑蒸技术 这种方法在国际上使用也非常广泛,其最大特性就是能够降低土壤同作物的蒸发,降低水资源的损失等。一是地膜覆盖。主要是避免水分蒸发,确保土壤的相对湿度,加强土壤的有效积温,实现农作物的快速增长,降低用水量,这样才能够适合更多的旱作栽培,具体方法就是进行分厢盖膜,两厢相互之间预留30~35厘米的土沟进行降水处理,按照土壤的实际情况对土沟进行围堵或者排水处理;二是秸秆覆盖。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几乎所有的大田以及旱土,其不但能够较好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同时还能够较好的进行保温处理,另外其还能够加强土壤的有机质。旱土按照作物种类的差异性,通常可以覆盖1~10厘米不等的厚度;三是使用抑蒸保护剂。化学抑蒸保护剂类别非常多,一些参加到植物代谢,关闭气孔,降低蒸腾,还有一些在叶外形成保护膜,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水分蒸腾;还有一些减少叶面温度,降低蒸腾。 2.5农艺技术 这种方法主要是选择一些抗旱优良品种,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改良,降低高耗水作物,实行深耕以及深松处理。一是选择一些抗旱节水型优良品种,这种主要就是选择一些生育期较短,根系比较发达,叶面较小的优良经济学性状的品种能够在旱区以及山区进行种植;二是避旱种植。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按照区域性气候特征,将种植作物的壮大,成熟期避开高温等;三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良。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将改稻———稻耕作制变化为稻———菜———菜,菜———稻———油等。这样就不但能够节约用水,同时还能够改良土壤的结构,实现农民的增收;四是进行深耕以及深松。这种方式在农业中使用非常广泛,其可以按照差异化的土壤质地结构,在之前的耕作条件下上,依据节水农业的具体要求,规划和设计出耕层深度以及有效活土层深度,同时采取少耕以及免耕的措施,以期来提升保水蓄水的能力,降低地面流失以及蒸发现状,最终推动根系发育,递增抗旱以及抗倒伏能力。 2.6防漏技术 通常情况下,都是指输水过程的防漏以及农田防漏情况。一是对于输水渠以及灌溉沟的防漏。这种主要是粘性土沟利用人工疏通,清理漏眼的手段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做到防渗漏效果;二是农田防漏。这种技术就是对砂性土壤,以及没有犁底层等类似水田进行防漏,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粘土来改良土质,填堵砂眼,假如周围具有排水沟的话,那么就应该将沟进行填平。假如必须进行撇洪沟的话,那么应该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以及进行灌溉处理;三是田埂防漏。田埂漏水的主要因素就是清除一些是砂质结构,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对这些漏眼进行人工处理,使用药物对危害动物进行消灭。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南方山区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寻求出最佳的节水方案和办法。随着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局势不断加剧,这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不利消息。因此必须实施相关的节水农业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罗莲花 何海华 单位:柳城县农业局 柳城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 南方农业论文:营养体农业与南方草业的发展 1我国南方气候资源的特点 以淮河和秦岭为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但光照相对不足是我国南方各省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这刚好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1)。 1.1降水充沛 就水资源来说,我国南方各地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1000~1200mm以上,广西北海甚至高达2400mm,比降水量为500~600mm的黄河流域约高1~3倍,是西北内陆地区的10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北方常年都是干旱严重,而南方则除了季节性干旱之外,常嫌阴雨天气太多。 1.2热能丰富 0℃以上温度的持续期是评定一个地区农时季节长短的指标,0℃以上的积温是反映该地区总热量的指标。我国长江以南各地0℃以上的持续期日数均在340~365d,而北方各地多为200~250d,长江以南0℃以上的积温为5500~8000℃以上,而北方各地则约为2500~5500℃。说明在热能资源方面,南方较北方有着巨大的优势。 1.3无霜期长 南方各地为250~365d,许多地方几乎全年都能种植作物;而北方则为100~200d,好些地方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或者是一季有余但两季不足。 1.4光照相对不足 年日照百分率北方为60%~70%,而南方仅为40%~50%,尤其是川、黔两省仅为30%左右。就日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百分率来看,北方为60%~70%,南方为40%~50%;就年日照总时数来说,北方为2400~3200h左右,南方仅为2000~2200h;以日均气温≥10℃期间的日照时数计,南方为1200~1600h,(成都和贵阳地区仅为800~1000h),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高达1400~1800h;如果按0℃以上持续期的日平均时数计则长江以南为3.5~4.4h,而北方为7.0~7.2h。显然南方的日均日照时数仅为北方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夏秋两季。例如贵阳的冬季一季的日均≥10℃的日照时数仅为180h,长沙也只有267h,而北京则高达603h。所以光照相对不足是我国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2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 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异主要在于种植制度和收获目的物的不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栽培作物必须完成其全生育期,籽粒产量越高越好;而营养体农业则是以收获茎叶,即营养体为目的,营养体的可利用养分越高越好,亦即在植物体纤维化和木质化之前进行收获。所以应利用植物的S型生长曲线,即植物生长“慢—快—慢”(图1)的特点,在其完成大生长期,亦即对数增长期时,立即刈割,作为饲料饲养草食动物,使草食直接转变为肉食。虽然是植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其实所有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生长过程也都遵循这一“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因此,在大力发展营养体农业,以草食直接换肉食时,除了草食生产需要运用生长曲线原理,使草食营养物质的产量尽可能最高之外,动物生产也应充分利用这一原理。这就是说要改变农牧民常常要在所养动物达到最大体重后才出栏的传统思维方式,而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后即应出栏。这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内蒙古牧区10月龄羊的出肉量为13.8kg,2岁羊的出肉量为21.8kg,4岁羊的出肉量为25.8kg,5岁羊的出肉量最高,为27.6kg,是10月龄羊出肉量的两倍,但饲料消耗量为10月龄羊的11.2倍,说明10月龄羊的饲料转化率比5岁羊高4.6倍,再加上人工和设施的消耗,则10月龄羊的经济效率比饲料转化率还要高得多〔4〕。因此,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看,应在10月龄出栏。 由于收获目的物和种植制度的不同,与传统农业相比,营养体农业具有诸如生理生态、耕作、投入和产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最近几年,湖南、安徽和河南等地因水稻种子的原因出现了几次重大引种事件,给农民造成了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等重大经济损失。这是因为水稻要完成其生活史,在生理生态上就必须满足其“三性”要求,即必须满足其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纬度、不同海拔进行异地引种如果不能满足这“三性”,水稻就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这就是传统农业常常可能出现的重大生产问题。营养体农业则因是以收获营养体为目标,在其完成对数生长期时即可收获。因此,异地引种时没有纬度、海拔或区域的限制,只要作物的营养体产量高,营养品质好就可以进行异地引种,不用担心出现不抽穗、不结实以及“寒露风”等诸多问题。在耕种栽培上,因营养体农业使生育期变短了,从而简化了农事操作。也由于营养体农业的生育期缩短了,在大致相同的生长期内,可比传统农业多收获1~2次,与之相对应地可增加1~2次对数增长期,减少1~2次生长缓慢的生育后期。与此同时,因第1次收获是在对数生长期完成时进行的,其时地下部和被刈割基部残茬已积累了大量养分,比一般作物种子多几十甚至几百倍,因此第1次收获后,再生苗的生长速率比由种子长出的实生苗要快得多,从而可使生长缓慢的生育前期缩短或简化。所以在产量上,营养体农业显著高于传统农业(表2)〔5〕。许多农作物诸如水稻和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主要出现在生育后期,营养体农业还可以避开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可以大大节约农药和人工等成本的投入,可以保护作物害虫的天敌,减少环境污染,可加速绿色食品的生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营养体农业与传统农业对光能利用的差异 营养体农业与传统农业对光能利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因是在光合效率最高,营养体最大的生育期收获,避免了光合效率下降、逐渐走向衰老的生育后期的出现,从而使收获次数增加1至2次。在空间上,因生育前期是功能逐渐发展壮大的阶段,叶面积指数低,许多光能都没能被叶片捕获,营养体农业则只有头一茬的生育初期漏光现象严重,收获后再生第二茬时,因经过了一个生长盛期,地下部分和残茬内贮藏的营养远远多于种子胚乳中的养分,使再生茬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第一茬,从而避免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时的漏光现象。在生理上,增加了一至二次生长旺盛期,缩短了相应的生育前期,避免了相应的生育后期,这在功能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般禾谷类作物如水稻生产稻谷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5%左右,但其生育中期,即对数增长期可高达3.7%〔4〕,尤其是在生育盛期收获,不再有分蘖的退化和死亡,也就不再有无效分蘖,并且由于收获时期较早,茎叶不但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木质化和纤维化程度低,营养价值高(表3)〔4〕,使光合固定的CO2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物质运输上,因无须将光合产物集中运往籽粒,故可大大节约经化学固定的光能——光合碳同化物,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因此,其营养物质的产量一般相当于生产饲料的营养物质的2~4倍(表2)。 4营养体农业和传统农业对光照要求的差异 太阳辐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唯一能源,植物体构成成分的90%~95%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光照无论对营养体的生长还是对籽粒的形成与发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光照的要求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谈到光照,人们就会很快想到光周期的问题,即长日照、短日照和日中性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对于感光性很强的作物品种,如粳稻品种,在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即使是在早春3月播种,也必须在其对短日照的要求得到满足后的10月前后才能收获,双季稻区如果在早春错误地播种感光性很强的作物品种,就会白白地损失一季收成,这就是传统农业中异地引种时常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反,对感光性很弱的油菜或黄瓜来说,只要温、光、水、肥、气能满足其生长要求,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播种,都能正常开花,获得好收成。这种光周期问题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属于低能光反应,只需几十瓦的光强度就能完成。其实,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样需要不可替代的高能光反应。 对于植物营养生长来说,即使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只要光照强度在其补偿点(一般作物为400~4000Lux)以上,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促进其生长。所以一般植物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也可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营养生长。但对于生殖生长则不同,仅仅是高于补偿点的光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光照,这是因为植物的生殖生长过程对强光照的特殊要求。控制光照条件的一般田间实验都验证了穗分化后期,尤其是雌雄蕊开始分化直至生殖细胞形成期,特别需要强烈的光照。Ruhland将花芽分化分为8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必须有很强的光照才能完成,第五至第八个阶段也须有光才能完成,只有第二至第四个阶段需要在暗中进行〔5〕。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光照,作物的花芽分化就难以启动,或者即使启动了,也难以正常完成其整个分化过程。这就是我国贵州、湖南等省的许多地方冬季小麦产量常常不足1500kg/hm2的最主要的原因。最近,任继周院士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在温度年较差16℃以下地区,总辐射量418kJ/cm2以下的地带以植物营养体生产为宜;在544kJ/cm2以上的地带,以生产籽粒为宜;在418~544kJ/cm2的地带,则两者都可以生产,但仍以生产营养体较为丰产、稳产〔6〕。 5营养体农业是我国南方草业持续发展的新对策 我国南方14省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0.79亿hm2,其中约80%可以开发利用,但现在开发利用的实际面积不足20%〔7〕。这一方面是由于农牧耦合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草山草坡中,人工草地所占比例很低,而天然草地的水肥条件差,饲草的生产率低下,因而产量低,质量差。对于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从改善和引进新的饲草资源、引入营养体产量高的饲草品种着眼,并可引入饲用灌木品种,尤其是豆科灌木。这样既能增加饲料产量,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土保持。 广义的草山草坡还应包括草山草坡上已被垦荒的耕地,包括田和土,因已被垦荒,其土壤状况、肥力水平、水分条件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因而在土地生产力上比一般的草山草坡要高得多。我国南方目前有很大比例的田土从深秋到早春基本上处于休闲状态,例如我们在安徽、湖南和贵州等地区就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013-01-04-02)进行考察时发现,有大量农田在收完水稻(一季晚稻或双季晚稻)后就处于休闲状态,许多旱地收完烤烟等作物后就基本没有再种植庄稼。例如仅湖南每年就有130多万hm2冬闲地,笔者在湘西凤凰县看到有数百亩一片的旱地冬季完全处于休闲状态,广东每年至少有70%的休闲田。此外还有一部分田地虽然种上了小麦等作物,但因光照不足,雨水偏多,赤霉病、白粉病等发病率高,因而小麦籽粒产量仅1125kg/hm2,农民得不偿失,故而种植面积还在逐年下降。 如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推广营养体农业,充分利用冬闲地,将使农民额外增加一季收入,并大大地促进牧业尤其是草食动物养殖业的发展。例如在黄淮海棉区,每年10月中旬棉花收获到次年4月中旬植棉前,棉田大约有1/4的光、热、水、气资源没有得到利用,经种植冬牧70黑麦养畜,棉田的种植制度由过去的一熟制改为棉—草两熟制,每公顷土地的纯收入由4665元/年一跃增至8945元/年,增加了91.2%〔8〕;又如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试验证明,冬季营养体农业产量比传统农业要提高2~4倍(表2)。尤其是蛋白质产量比传统农业高4~5倍。因此推广营养体农业,对整个膳食结构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我国南方是水稻、糖料蔗、油料等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地位。我国地形多样,地貌复杂,山区面积广大,丘陵山区比例超过50%的省份广泛分布在中南、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南方农业发展与平原地区差距都在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南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南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高端制造战略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农业机械被列为重点支持的十大重点领域,这对我们农机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三农”工作,标志着农机行业从此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标志着我们农机行业真正的黄金时代的来临。《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国家发改委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编制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及包括农机在内的6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重点发展大力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精密播种机等粮食作物装备,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机械,推动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三)《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7月30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部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会议强调了了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是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成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推进重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经营体制、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多个方面。 (四)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2015年7月22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普遍都是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失去支撑;反过来说,也只有根本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农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 (五)《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了该政策,重点部署了“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多项重点任务。 二、我国及南方地区农机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行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农村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农机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已日益凸现: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型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步伐缓慢;资源环境制约力加大,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凸现了行业结构不合理及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带来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机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适合家庭联产承包制使用的中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轻便型农机产品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适合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大型农场使用的大中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机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南方农机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业劳动者对追求农业效益和技术进步带来的超额利润表现出了强烈的冲动,但是由于一系列实际问题,导致我国南方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较北方受到了更大的制约。我国南方土地以个体经营为主,加上土地类型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零散,也因为农艺与农机的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同时,我国南方小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完全自主性,也因此带来了盲目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缺少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能力,面对价格较高的中、高端的农业机械,即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他们来讲还是难以承受的价格,因此在南方小型农业机械较为普及,中、高端农业机械推广仍有一定的困难。 三、推进农机产品的应用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农机装备技术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焦点。 (二)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色。 (三)加快实施实施智能制造,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 农机行业要以国家推动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农机典型骨干企业内,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农机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依托一批国内外优秀工厂设计团队,构建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据库,选择若干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从工厂整体规划着手,通过对生产线的构成、工艺布置、设备和工装等的全面分析,并且充分考虑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结构变化趋势,找出影响生产节拍的主要因素,从而对新规划的厂房或原有厂房进行改进,使之更符合生产需要。 (四)政府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完善市场推广政策: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营造规范有序的公平市场环境。优化财政支持方式:创新中央财政资金安排方式,探索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逐步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强化金融政策扶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产品融资租赁业务,通过履约担保的方式降低业务风险。对于符合条件的实施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加快推进我国南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一)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 随着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提高,南方双季稻地区迫切的需求,工厂化育秧的新技术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替代传统的水稻生产和模式。工厂化育秧的实现、彻底解决了水稻生产传统大田育秧的短板,试验表明以工厂化育秧与传统育秧比较,工厂化育秧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影响、有利于机械化高速抛插秧、改善作业条件、提高生产率和高产稳产的优势。广东科利亚拥有成套的育秧先进技术及联动提供的抛插秧机、育秧成套设备、半喂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干燥机等装备,这些高端农机产品的应用能使水稻每亩增产10%以上。而我国工厂化育秧率受制于补贴政策的缺位,普及率却不足1%,尚处于发展初期。极低的普及率成就了市场未来的巨大空间。这种空间将爆发性成长成为现实:一是2010-2020年全国新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任务,是产粮市、县政府有巨大压力,有发展工厂化育秧加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动力;二是与糖料蔗收获机一样,新的农机补贴政策不只限于农民,将有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广东科利亚已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现在蓄势待发,全方位投放市场和推广。为支持我国南方水稻全程机械化做大做强,江西省农机局支持江西科利亚公司在全省建立农业服务性育秧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首先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全建制规划44座育秧工厂化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全国建设500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的实施进程,并优先报请农业部审批,以获得支持,同时由江西省农机管理局负责召开全省协调会,推广育秧及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经验做法。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积极支持乙方优先使用江西省科利亚所生产产品的进行鉴定、推广及补贴。 (二)加快推进糖料蔗全程机械化 南方地区是糖料蔗的主产区,目前机收率还没突破1%,中央政府出台专用政策利好将实质性带动糖料蔗全程生产机械化进程。蔗糖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物资,2013年全国糖料蔗种植面积约2497万亩,是全球第3大产糖国,但目前仍然有300万吨蔗糖的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南方地区糖料蔗生产条件差,基本采用人工种植、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原始分段式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级,还不足1%。多年来糖料蔗机收的突出问题没有突破,现在在国家的层面上出台专项政策予以优先解决糖料蔗的机械收割瓶颈问题,一是国家正在执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力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以摆脱糖料蔗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业发展缓慢的困局,其中广西自治区计划2015年至2020年实现500万亩双高(即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国家预算内专项总体投资首期239亿元人民币,其中广西138亿元,云南81亿元;其中,良种、良育36.2亿元,全程机械化投入30.1亿元,其中给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给糖料蔗产业联盟体安排20.1亿元作为研发企业补偿,要求2020年糖料蔗机收率达到10%以上。二是农机补贴政策力度加大,2015年以前只能是农民购买糖料蔗联合收割机才能享受国家购机补贴20万元/台。2015年国家农业部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糖厂和从事糖料蔗生产的服务组织购机也能享受国家购机补贴额力度从每台20万元提高到40万元/台,广西藏族自治区更是追加省级财政补贴25万元/台,加上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落实,购买糖料蔗收获机的经营组织和个人从事糖料蔗收获就有利可图,将激活了糖料蔗收获机的市场。 (三)建议和要求 1.适应南方双季水稻、糖料蔗生产新业态的变化,原有的农机农业补贴科目、补贴对象和方向应适当调整,成为长期政策,使用量和保有量持平发展、良性发展。 2.水稻全程机械化及糖料蔗全程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要求由中央和省财政为主出资投资。比如育秧工厂单项工程基本是农业设施,现行农机补贴目录对不上号,如财政不予补贴,种粮的全程机械化是永远搞不起来的。农业项目的经济评价标准是投资收益率允许低至6%,但这个收益率,谁也不会投资,都是用政府各种补贴去弥补(不规范)。 3.政府决策,国家层面首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配合,地方政府牵头实施,南方农业机械化推进要先易后难,在有条件的乡镇成建制推进,取得示范效果后全方位推广。 作者:彭康益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与景观评价 摘 要:该文论述了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分类,提出了以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区分农业景观资源在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中的分类依据;以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休闲农业景观本底风景评价的价值取向;以综合评价结合VRM评价方法结合构成快捷休闲农业风景景观评价体系。 关键词: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评价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优越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迅猛发展,带动了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深度广度均不断拓展。对拟建休闲农业区域景观本底上的风景资源条件进行分类,并进行分析评价是衡量其景观本底是否具有吸引力、判断是否进行建设投资及投资额度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也是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 1.1 风景资源 每个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本底的基础资料可以大致分为文档资料(各类图纸、档案记录、政策法规等)、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和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其他资源条件与资料(如土地、设施与工程建设基础条件等)。风景资源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与资源条件中对园区建设影响最大的部分。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的总称[1]。 1.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分类 风景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与一般风景区不同的是,在休闲农业区中,农田和农业景观应归属于哪一类景源,存在一定的争议,在长期规划实践中我们形成一种认识,认为未采用大规模人工设施栽培的自然耕作农田景观如稻田、果园、苗圃等虽然为人工劳作形成,依然应该归属于自然景源,大规模设施农业如温室种植业、无土种植等归入人工景源类别。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区的景观本底为农业或农村景观本底,和自然风景区相比,其人工干扰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应以一定的人工干扰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在标准之下的农业景观依然认为其属于自然景源,超过标准强度的人工干扰才被认为是人文景源。 在这两大类之下继续细分中类和小类的风景资源,我们罗列常见的休闲农业区风景资源分类如表1: 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景观评价 2.1 景观评价 景观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应用多学科知识体系对一个拟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环境在现状调查描述基础上,对其环境质量和利用加以评估,对未来建设导致的各种变化加以预测,并提出相应保护、开发、利用的评价。 景观评价自上世纪开始发展,最近数十年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区域评价中。同时,不可避免,所有的评价必然有其价值标准,而不同的价值标准带来的景观评价结果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景观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非常多,总体经历着从定性向定量描述的方向发展。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技术评估和实验认知方式实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和三维技术的发展,场景模拟+评价的手法日益增加并成为主流。 2.2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评价的价值取向 休闲农业的风景资源应属于自然风景评价的范畴,因其不止取决于资源自身景观特性和内涵,更具有观赏者和体验者的主观喜恶评定的特征,因此是更难于评价的。鉴于休闲农业的受众人群吸引力来源于对城市环境与生活不同的异质景观美感度和体验感知的追求,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景观评价的评判价值取向应该着重于对景观的美感度和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的影响因子的评价。 2.3 休e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 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 评价多集中在一个或多个景点构成的小范围景区尺度上进行评价;以实地调查后的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照片或者其他视听材料为辅助材料;以景观美感度、体验环境的舒适性便利性为主要判定影响因子对风景资源进行评价。 由于规划时间紧、建设方对规划经费投入有限等诸多客观原因,评价通常由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少量人员完成,限于条件,多数会采用专家学派的一些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快速的评价,有时也会应用一些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通常会根据现有规划文件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对景观本底上各类资源以观赏价值(美景度)为重点,结合其他观赏游玩价值和内外部各项条件,对一个规划项目分项(景源或景区)的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赋值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统计,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观赏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赋值程度不同予以体现。 其次,针对观赏价值参照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开发的用于土地景观价值评估的景观评价方法VRM系统对景源(景区)的美感度进行评价。 偶尔还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潜在客源人群进行市场调查作为评价的补充和游赏项目策划等预期指导。 2.3.1 休闲农业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 参照现有规划规范总结的综合评价分为景源观赏价值、景源其他价值、环境质量、开发潜力等4个方面分别以一定的评价因子赋值加以评判。具4 结论与讨论 休闲观光农业的风景资源分类和评价是建设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但是在受到诸多条件制约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尝试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模式组合后对景观本底进行比较全面的风景资源评价以判定今后开发利用的优劣势所在,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尚比较欠缺,今后对专门针对休闲观光农业风景资源的评价理论、方法、模式及其合理应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责编:张长青)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初探 摘 要:该文介绍了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的初步概念,针对这类园区的共性特点,对园区常见游赏项目依据项目特点和客源特点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这类园区游赏项目规划的原则。 关键词:小中型;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 近年来,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或公司投入到这个行业,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少、山地多,出现了很多小中型的观光园区,其场地空间、投资规模及场地资源条件与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迥然有异,因而规划思路与手法也有其自身特色,本文针对中小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的定义 按照农业部相关规范,占地面积5hm2以下的休闲农庄为小型农庄,占地面积5~100hm2的为中型农庄,占地面积100~200hm2的为大型农庄,占地面积200hm2以上的为特大型农庄。参照此标准,本文陈述小中休闲园型是指南方各地许多由合作社或农民或其他个体开发的休闲农庄,面积一般在6.67hm2以内,最大面积不过13.33hm2左右,农业生产本底和休闲娱乐设施活动尚较为简单,投资规模小以本地和周边邻近区域客源为主,具有上述这些共同特征的休闲农庄,统称为小中型休闲农庄。 2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空间较小,占地面积较少,而且各园区间土地条件差别极大,旱田、水田、山地、池塘等各种土地形式都有可能。 (2)投资规模小,资金较缺乏,由于这类园区投资主体中的个人或中小型农民合作社组织为主,因而资金不足,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就特别需要找准方向,选对项目,才可以保证其正常经营。 (3)农业基础较差,这类休闲园很多是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因而初始生产转向休闲,寻求出路,种植基础统统呈现单一或过度复杂两种极端趋势。 (4)投资者对休闲产业不够了解,多数资金准备不够充足,项目与设施建设不配套、不完全情况多见。 (5)缺乏规划,园区定位、目标不清晰,建设方向与步骤不明确,设施和项目建设常有部分处于半完工状态。 (6)园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服务不到家,缺乏系统完整的营销方案和营销团队。 (7)主要客源来自当地或周边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以一日游客人占绝大多数,少部分设施、项目比较完备的园区才具有吸引过夜游客的能力。 3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常见游赏项目分类 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已经由多种分类方式和系统,依据游赏项目本身特点和目标客户群体特点,本文将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常见游赏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3.1 餐饮体验类 在园区中建设形式可体现为农家乐菜馆、土菜馆等,多以地方特色美食,尤其是农村特色口味美食为亮点,或以特色食材,现多主打生态有机健康品质的蔬菜、畜禽水产品及林产品为亮点,再有以一些地方特色小吃为亮点等等。其常见形式多表现为烧烤、野炊地、茶饮及其他饮料服务等。 3.2 趣味运动健身类 这类常见项目有各种球场、旱冰场、自行车道等运动项目,或是CS游戏、军训的健身营(桥、绳网、障碍等)等游戏健身项目,或是骑马、划船、射箭等休闲体验运动项目。 3.3 休闲性项目 各类垂钓项目如钓鱼、钓蟹、钓虾;动物捕捉项目捉鸡、兔子等小动物;动物喂养、骑乘体验项目等。 3.4 儿童游戏类项目 儿童器械活动类,如游乐园、社区健身小器械等;儿童动手小游戏,如沙画等;儿童亲近自然类,如玩沙、玩水等。 3.5 农事休闲体验类项目 如果蔬采摘挖掘,花卉自助组合盆栽,农地果园认养,果蔬产品自助小加工,远程QQ农产等等。 3.6 资源利用体验类休闲项目 如泡温泉、漂流、陶瓷器或金属器制作DIY、民间工艺品制作DIY等等。 3.7 科普学习休闲类项目 如动植物认知、标本制作、电教学习等。 4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原则 每个园区的休闲游赏项目开展,应视乎园区主客源的特点,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如资金投入、管理水平),立足园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项目的同时,必须全面兼顾普遍性项目,才能吸引客人,留住客人,提升园区效益。而发展普遍项目,应重视服务水准提高,而非简单硬件建设,因而本文认为在项目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园区空间结构和容纳能力,适度安排游赏项目数量与规模,并将室内项目与室外目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园区空间容纳量,小中型园区由于其面积小,因而在空间利用率上更要费尽心思,才能保证在园游客数量及游客在园区停留时间,而这两点将直接和园区营业收入相关。 (2)充分考虑园区的资源状况,选择游赏项目类别和资源利用方式。如园区植物种植品种较单一,有一定面积数量:可考虑以一定程度采摘结合土地认养,农产品自助加工体验来发展休闲项目;但如园区种植品种较多,单个品种数量面积较小,则应避免过度采摘活动,而以科学认知,产品加工体验土地品种认养,环境美感营造,结合其他普遍型休闲活动作为园游赏项目规划主线。 (3)依据资金能力,投资规模,分期分层规划开发游赏项目。从建设周期短,投资相对节省,见效快,市场需求稳定项目入手;从本园区特色资源优势项目入手,根据客量规模和经营效益,逐步增加游赏项目运营扩大规模,减少资金占用,规避投资风险。 (4)长短线项目结合建设,以短养长,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单纯土地利用类游赏项目应优先开展,如认养、采摘活动;而后开展少量建设就可以投产使用的和本园区特色项目,如垂钓、烧烤、摸泥鳅等;最后开展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的项目。 (5)游赏项目选择要多样性,均衡考虑,充分满足游客的多种类需求,虽然每个园区不可能发展所有分类的游赏项目,但规划中应注重项目多样性,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及不同偏好的顾客需求,尤其是适合于少年儿童和家庭游客的需求,因为这两类顾客群是目前休闲园区的大宗客户群体。 5 结语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有一定共性,又因实际条件更有其自身特色,特别是受限于空间偏小,如何容纳更多游客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时间成为建设中应考虑的重点问题。科学合理的游赏设施的规划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共性原则下合理利用每一园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做好园区游赏项目规划建设,是影响每一个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工作。 (责编:张宏民)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初中《地理》(人教版)中国地理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配乐展示最近朋友的QQ空间里的旅游照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红土地、江南水乡山水秀丽景观等。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1 师:展示自学要求,1.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2.找出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归纳地形特点。3.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特点。 生:阅读教材图文,完成自学要求,并在课本中标注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而熟悉教材,梳理系统,形成基本的知识脉络。 [1.1图说南方―位置]师:展示南方的位置地图。 生:从两个方面回答:海陆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纬度位置:低纬度。 [1.2图说南方―地形]师:展示南方地形图。 生:说出南方主要的地形区,并从地形种类和东西部的差异上分析南方地形的特点并得出结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设计意图是明确分析地形的方法。 [1.3图说南方―气候] 师:展示《中国气候图》《广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图》《中国温度带图》。 生:1.说出南方的气候类型。2.以广州为例说出南方主要的气候特点。 3.依据干湿和温度带图概括南方气候湿热的总特点。 4.依据干湿图分析出南方降水的内部差异及原因(海陆)。 5.依据温度带图分析南方地区气温的内部变化特点及原因 (纬度)。 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的气候特点,并理解位置是决定气候特点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1 师:展示冬季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气温的差异,并动画展示四川盆地的地形和冬季风的分布图。 生:小组讨论并得出结果:四川盆地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所以较温暖。 设计意图:认识地形(差异)加剧了南方气候内部的差异。 [1.4图说南方―植被]师:湿热的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又有怎样的影响?展示南方的植被。 生:南方植被为常绿,主要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解释“常绿”的原因。 [1.5图说南方――土壤] 师:展示:红土地、紫色盆地和喀斯特地形图片及介绍,并联系东北地区黑土地是在气候冷湿条件下形成的。 生:欣赏图片并阅读图片旁边的注释。设计意图是感知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课堂小结]师:展示总结南方自然环境包括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点的表格。 生:同桌商议答案并回答。 [过渡]师:南方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也使当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南方还处处有美食呢!展示南方各省区的美食图和竹筒饭、菠萝饭的图片。 生:设计意图是感知南方众多的美食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知识特征2 师:展示自学要求: 1.水田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分析) 2.平原和山区水田农业分布有何差异? 3.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林木、水果有哪些? [2.1图析南方――水田农业的分布] 师:展示:《南方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图》和平原地区、山区的水田种植图。在山区,人们是如何发展水田农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哈尼梯田的介绍片(哈尼梯田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果)。 生:平原地区:集中连片,山区零散分布。设计意图是感知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和人地协调发展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2图识南方――农作物] 师:展示:水稻、油菜、甘蔗图片。生:判断并分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3图识南方――经济林木] 师:展示:茶、橡胶、竹图片,并介绍中国十大名茶(九种分布在南方地区)生:辨认主要的经济林木。 [2.4图识南方――水果] 师:展示中国主要类型的水果图片:如柑橘、菠萝、香蕉等。 生:选出属于南方的水果,并通过查找南方主要水果如柑橘、香蕉和菠萝的分布地区,得出南方水果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合作研习,重难释疑2 师:南方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湿热,使南方地区的美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请把这些食材如莲藕、椰子、竹笋的主要分布区(海南岛、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连线。并提出问题:自然环境对食材分布的影响有哪些?生:完成三种食材与主要分布区的连线,并解释原因。设计意图是感知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拓展升华、说影响 师:展示拓展内容:地方名吃:馕坑肉、鲅鱼水饺、麻辣鱼等,并请学生选出属于城市如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等城市的名吃。生:选出乌鲁木齐、成都、青岛的特色名吃,并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理解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反思】本节课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参与度高,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足之处:如若再将讲解的时间压缩,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就更好了。 南方农业论文:论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摘 要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石漠化双重环境问题的威胁,文章从农业经济发展、石漠化治理和应对气候变暖3个方面分析了南方喀斯特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关键词 喀斯特 低碳农业 石漠化 气候变化 1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情况 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达55万km2,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广、发育最强烈的地区。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以下简称南方8省)。该区域的喀斯特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依据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大纲)的统计,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总人口2.22亿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亿人,占总人口的80.63%。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容乐观,长期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不论是农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都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亟需改善。与此同时,当地的农业发展还受到了石漠化和全球变暖两大环境问题的威胁。一方面,由于在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历史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的石漠化问题,使得当地水土流失加剧,耕地条件恶化,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如2008年南方的雪灾和2010的大旱,都给该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如此恶劣的农业发展背景下,低碳农业作为一种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和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理想选择,理应受到当地社会的重视,并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进行推广。 2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低碳农业,增加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产出,提高农民收入。根据大纲的相关统计,2005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5513亿元,粮食总产量939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547元,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78%。现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66个,占8省(区、市)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的67%,占全国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数的28%。人均耕地面积1.3亩,部分石漠化严重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岩溶地区有限的耕地大多属于旱涝不保收的贫瘠山地,中低产田比重超过70%;有效灌溉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坡耕地比重超过40%,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旱地占坡耕地面积的25%左右。可见,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问题存在着人地矛盾、土地产出低、耕地条件差等关键问题。而低碳农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农业投入,同时能够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培肥土壤,是南方喀斯特地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理想途径。 (2)发展低碳农业,促进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增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减源汇效益。不论是在石漠化的形成,还是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农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以刀耕火种、坡地开垦、过度采樵、过度放牧等为主要特征的喀斯特地区传统农业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其次,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无不与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南方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的节约、环保、生态,将对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大有裨益。同时,发展低碳农业增加农业收入,能够有效的缓解人地矛盾,遏制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促进作用,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除此而外,袁道先院士曾经指出,石漠化是碳排放过程,而其治理是固碳增汇的过程。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石漠化地区的农业的低碳发展,那么,将会大大丰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减源汇效益。 (3)低碳农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首先,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化,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对于农业人口比例达到80%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而言,实现低碳经济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更强烈。其次,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农业是减源汇,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于面积达55万km2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而言,发展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必然选择。 南方农业论文: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南方水网烟区复种模式 摘要 介绍了南方水网烟区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绿肥—烤烟—晚稻是该类地区最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种模式,并指出了此种模式尚需完善之处。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复种模式;烤烟;晚稻;南方水网烟区 南方水网烟区光、温等自然条件较好,农村劳动力较充足,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多种经营,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上一般采用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土地利用时间较长,复种指数较高。但是,不合理的复种制度容易引发地力逐年耗减、作物病虫害加重、劳力供应紧张、土地产值下降等问题[1-5],降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因而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选择南方水网烟区较常见的几种复种模式,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这类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复种模式,以期为种植制度的优化调整及区域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南方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 1.1 绿肥—早稻—晚稻模式 南方水网烟区也是水稻主产区,栽种两季水稻较为普遍。在种植耗地作物水稻之前,种植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作物,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功效,有利于双季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提高产质量。种植两季水稻后,稻田地力消耗较大,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可及时补充稻田养分,从而维持稻田养分平衡。 1.2 油菜—早稻—晚稻模式 由油菜和双季稻组成的复种三熟制,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此种方式兼顾了用地与养地的原理,有利于实现粮油双丰收。相比上一种方式,油菜—早稻—晚稻方式不仅能增加全年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油菜落花、落叶、根茬等残留组织对土壤的独特贡献,使得土壤养分大量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保障了农田持续稳定生产的能力。 1.3 绿肥—烤烟—晚稻模式 绿肥—烤烟—晚稻水旱连作是一种高效复种模式,生态效益较为显著。实行此种种植制度,烤烟、晚稻的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农田土壤养分也能被均衡利用,因而使得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有力推进了农业节能减排工作。此外,该复种模式还解决了湘南、湘中、湘北烟区长期以来烤烟不能连茬的生产问题,对保障这些地区的粮食安全也有重要作用。 1.4 绿肥—西瓜—晚稻模式 南方水网烟区每年7月、8月极为炎热,具有清凉解暑功能的西瓜在此时大受消费者喜爱。此外,西瓜种植时间较短,一般每年4—5月栽苗,7月出瓜,正好可前后衔接两季作物。因此,从市场和茬口的角度考虑,西瓜种植常被当地农民作为夏季大田栽培的较好选择。种西瓜以前种植绿肥,可从一定程度上节省西瓜的肥料投入;出瓜后再移栽晚稻,由于农田环境在当年实现了水旱交替,晚稻病虫害相比种双季稻时有所减少,产量及质量得到提高。 1.5 油菜—西瓜—晚稻模式 相比上一种复种模式,南方水网烟区在种西瓜以前种植油菜,茬口衔接更为紧密,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同时还可减少夏季西瓜栽培的用工及肥料投入,有助于实现全年油料、瓜果、粮食三丰收。 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种模式分析 2.1 土地利用与养护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资源,其与光照、温度、水分等气候因子一道构成了地球上许多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南方水网烟区在选择复种模式时,首先应把握好土地用养结合的原则,尽可能避免肥力衰竭、盐碱化、水土流失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现象发生。 湘南、湘北等南方水网烟区长期保持着烤烟—晚稻的种植习惯,这是一种对土地用养结合较好的高效复种模式。种烤烟时稻田增施了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团粒结构有所改善,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秋季移栽晚稻,未被烤烟吸收的剩余肥料可供水稻吸收,从而减少了晚稻的化肥用量,并且晚稻收割后稻草还田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李明亮[6]对湘北稻田地区14种复种模式的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采用烤烟—晚稻复种模式时,稻田对最主要元素氮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氮素产投比分别达到油菜—早稻—晚稻模式、油菜—西瓜—晚稻模式的1.63倍和1.24倍。 南方水网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以紫云英为主,1 hm2紫云英可固氮153 kg,活化、吸收钾126 kg,培肥地力的作用较为明显。因此,冬闲期种植紫云英绿肥,并于4月进入盛花期时将其翻压入土,对后茬早稻或西瓜的生长将十分有利。欧志宏等[7]对南方双季稻产区的复种制度做了3年跟踪研究,发现连续3年采用油菜—早稻—晚稻三熟制度后,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均有所下降,尤以速效磷下降最明显;而连续3年采用绿肥—早稻—晚稻制度,土壤全氮、速效磷基本保持平稳,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在南方水网烟区常见的5种复种模式中,以绿肥—烤烟—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西瓜—晚稻3种模式的用地、养地效果较好。 2.2 作物生长安全 大田生长期间,作物病虫草害不可避免。然而,过多的病虫害不但增大农民的种植风险和防治负担,而且还会因为防治药剂的过度施用,导致病虫草抗药性不断增强,农田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降低大田的持续生产力[8]。在化解这一涉及作物生长安全的难题时,一些复种制度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复种制度是不同作物种类与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结合,通过更换作物和栽培措施,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状况,造成不利于某些病虫草害正常生长和繁衍的外部环境,从而达到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对于南方水网烟区而言,绿肥—烤烟—晚稻、绿肥—西瓜—晚稻、油菜—西瓜—晚稻这3种复种模式均具有水旱交替特征,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低于连续处于水生环境的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模式。例如,当绿肥—烤烟—晚稻复种模式在应用时,水稻所处的淹水环境可杀死烤烟残留病菌,而烤烟根茎叶上的烟碱又能对水稻病虫害起到较好的杀灭作用[9],因此水稻生长期间病虫害大幅减轻,从而降低了水稻的农药使用量。 2.3 劳动力投入 在我国南方多数地区,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落后于北方平原地区,人工费用仍然是当地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物种植过程中涉及劳动力投入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劳动强度的大小、人工费用的高低以及能否合理地投放劳力资源,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种植某些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对复种模式的选择。 笔者对目前湘南、湘北2个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劳动力投入状况做了调查,结果见表1。湘南烟区由于自然条件与湘北存在一定差异,开展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投入相对较大,无论种植1 hm2粮食、油料,还是经济作物,所需人工数量均要稍大于湘北烟区,因而其5种常见复种模式的人工投入也相对较高。不同复种模式之间相比,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模式劳动力投入较小,其次是绿肥—西瓜—晚稻模式,绿肥—烤烟—晚稻、油菜—西瓜—晚稻这2种模式的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大,达到绿肥—早稻—晚稻模式人工投入量的2倍以上。但从节约农时、集中人力资源的角度考虑,绿肥—烤烟—晚稻、绿肥—西瓜—晚稻这2种模式又具有一定优势。 2.4 收购制度 由于知识和能力缺乏、信息闭塞、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农民在种植和交易农产品时,更愿意选择有国家政策扶持和收购制度保障的作物。 水稻和烤烟是2种适宜在南方水网烟区种植的且有收购价格保障的农作物。水稻作为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尽管价格偏低,但因能保障农村家庭最基本的粮食需要,且国家每年对稻谷都有保障收购,一直被农民认为是作物种植中的务实选择。由于烤烟也是保障收购,在南方地区已发展成较稳定的订单农业,又加上烟叶的综合收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且每年稳中有升,尽管烤烟种植所需劳动量相对较大,依然受到了许多农民的青睐。比较南方水网烟区5种常见的复种模式,绿肥—西瓜—晚稻、油菜—西瓜—晚稻2种模式由于西瓜的价格受季节和市场供需因素影响,波动起伏较大,缺乏保障,从规模化种植考虑,此2种模式显然不可取。如果采用绿肥—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这样的双季稻复种模式,又因为粮食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高产丰收将影响农民获得好的收入,经济效益远不及种植烤烟—晚稻。因此,绿肥—烤烟—晚稻模式是南方水网烟区最有保障的复种模式。 2.5 年综合比较效益 农民的经济性较强,在选择复种模式时,除了考虑收益的稳定性,还会评估不同复种模式间的年综合效益,比如总产值、总利润、总成本、成本利润率这些指标。 目前南方水网烟区几种常见复种模式的年综合比较效益状况见表2。从成本投入、成本利润率方面分析,绿肥—西瓜—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西瓜—晚稻具备明显优势。但如果考查更关键的总产值、总利润指标,则绿肥—烤烟—晚稻比其他几种模式更为划算。5种复种模式中,以绿肥—烤烟—晚稻模式的总产值最高,其总利润也与油菜—西瓜—晚稻、绿肥—西瓜—晚稻模式不相上下。此外,由于有可靠的收购保障,绿肥—烤烟—晚稻最容易获得稳定的规模效益,使其具备了其他几种模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总体而言,南方水网烟区常见的几种复种模式中,绿肥—烤烟—晚稻的年综合比较效益最高,是高效农业的体现。 3 南方水网烟区最佳复种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还是从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分析,烤烟—晚稻复种模式均在南方水网烟区具备一定优势,有利于农民长期、稳定、规模化地获得较高种植收益,这也正是湖南大部分浓香型烟区农民一直保持较高种烟积极性的根本原因。聪明、最善于经营自己土地的湖南农民早已发现,“绿肥—烤烟—晚稻连作”是最适合他们的种植制度,并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在湖南北部,中国经济百强县宁乡,比邻省会长沙,当地农民和政府不乏致富之路,但能够长期保持4 666.67 hm2以上的烟叶种植规模;而在湖南南部,富饶的郴州桂阳则长期保持着全国第二大产烟县称号,每年种植1.33万hm2以上烤烟,产量长期保持或超过2.5万t。 不可否认,南方水网烟区适宜的光热水资源确实给烤烟、水稻生长创造了便利条件,许多卷烟企业和稻米企业通过在这一地区开办生产基地,获得了大量的优质原料。正是在开办基地的过程中,当地农民养成了绿肥—烤烟—晚稻的种植习惯,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种植制度推广开来,促进了南方水网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由于茬口衔接较为紧密、农时相对集中的原因,绿肥—烤烟—晚稻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有尚需完善之处。此种模式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在于既能保证烤烟上部烟叶成熟采烤,同时又可确保晚稻安全通过抽穗扬花期。然而,南方水网烟区一旦4—5月遇上降雨较多的年份,就可能导致烤烟生长中后期土壤氮素不断释放,不利于烟叶成熟落黄,进而影响晚稻的移栽时间及产质量。湘南地区因为晚稻生育期较长,移栽节令较早,此种现象表现得较为普遍,当地农民在遇到多阴雨年份时,为了保障一种作物的收益,不得以牺牲另一种作物的种植收入。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绿肥—烤烟—晚稻复种模式的成功,南方水网烟区在应用此种模式时,还有几点需引起注意:一是移栽烤烟以后,可采取地膜覆盖、及时追施提苗肥、适时培土等措施,促进烟株前期早生快发;二是湖南烟区因过去常种绿肥的缘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烤烟施肥过程中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因氮肥过量引起贪青晚熟及上部叶烟碱含量偏高;三是晚稻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或早中熟品种,确保晚稻安全齐穗;四是晚稻应适时播种,整个秧田期施足肥水,促进秧苗均衡生长,争取多蘖壮秧。 南方农业论文:浅析城镇化对南方山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既创造了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又给农村逐步推进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大量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增加非农收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优化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山多田少的南方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南方山区农业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城镇化对南方山区农业的影响 (一)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撂荒和半撂荒现象。 1.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异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不断增加。对地处南方山区的农民来说,由于受农资价格连年涨价、农村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田所获得的纯收入远远不如外出打工所赚得的工资性收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异大,是造成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我国南方山区的地形分布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特别是在山区农业县,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据统计,2008年底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亩。对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山区农民来说,无论采取何种良种良法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对农民直接带来的增收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影响了农民种田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3.经商或方便子女入学需要或其他原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南方山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不少农民为了便于经商或方便子女入学或其他原因,在县城(城区)或其所在乡镇圩镇购买或自建了住房,或采取租住房屋等方式,全家迁出原来的居住地,造成承包耕地无法耕种而撂荒。 4.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以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为主,留守中老年人受体力和精力等限制,又缺乏现代农机具操作和现代种植技术,农田耕作仍以传统种植方式和粗放经营为主,本可种植双季稻的农田也因缺少劳力不得不改种单季稻,耕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处于半撂荒状态。 5.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健全,尚未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尚未形成气候,加上农民本身又缺乏土地流转意识,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既未将承包耕地委托他人代耕,也未实现土地流转。 (二)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对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乡镇私营企业和工矿企业快速发展产生的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私营企业在乡村纷纷设立,工矿企业也在农村各地有所分布,由于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粗放经营,大都没有专门的治污设施,又地处环保监管的边缘区,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大多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而直接倾倒在野外、排放到河流和大气中,对水体、土壤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2.规模化养殖业产生的污染。一方面,农村畜禽养殖业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污染总量大并呈相对集中趋势,对水体、空气产生较大污染;另一方面,不少水产养殖业由零星、分散的养殖模式转向规模化养殖,鱼饵料的大量投放和防治鱼病所使用的药物等均对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3.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农村居民向乡镇圩镇所在地转移,随着圩镇聚居人口的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越来越多,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他们购买的各种包装类商品也越来越多,在部分农民向城区或乡镇圩镇所在地转移后,留在原居住地的农民因居住较为分散,农村大部分村组都尚未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点,加上从事乡村废品回收业务获利甚微或几乎无利可图,因而从事废品回收业务的人很少,绝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都随意丢弃或就地焚烧,既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也污染了空气,尤其是玻璃类包装(如啤酒瓶、白酒瓶、农药瓶等)、塑料类包装、废弃电池等随处乱倒、乱扔,其对水体、土壤等产生的危害将是长远的。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正呈不断加剧和扩大之势,有的地方的土壤和灌溉水源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不仅影响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 二、应对措施 (一)从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强化监管手段和制定完善监管措施入手,解决耕地撂荒与半撂荒问题。 1.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建立防止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人均耕地面积少和土地分散,是制约南方山区农民增收的客观因素。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同时解决耕地撂荒、半撂荒等现实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两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桥梁,提供服务,真正建立起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解决撂荒耕地问题的长效机制。土地流转必须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委托流转、代耕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对农村承包耕地实行依法流转,让留守农民有更多的田可种,从而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 2.强化监管手段,制定完善监管措施,加大对撂荒耕地的处罚力度。一要开展普法宣传,提高保护耕地意识。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让《土地管理法》中“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之规定家喻户晓;二要对撂荒耕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每年必须多次组织乡镇和村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对农户耕地的种植和撂荒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详细的撂荒、半撂荒耕地档案;三要将遏制和减少耕地撂荒列入县(市、区)和乡(镇)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建立常态化的举报与动态监测制度,以及责任追究与惩戒制度,确保遏制和减少耕地撂荒工作取得实效;四要完善和严格执行对农民撂荒耕地的处罚措施,凡耕地撂荒或耕地承包户全家外迁形成耕地撂荒的,由村集体责令承包方复耕,或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集体强令收回重新发包;五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种粮补贴制度,严格执行“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杜绝撂荒耕地享受种粮补贴的不合理现象。 (二)通过采取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大对种田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通过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技术服务,常态化地开展送科技下村组,到乡村举办科技培训班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推广实用的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和良种良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种养基地、龙头企业和种养能手的示范引导与带动作用,培养一批不同类型的科技致富能手,拓宽农民的致富视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农民走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路子。 2.推广普及农机具,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通过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措施,大力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扩大种植面积,以适应当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应针对南方山区不同的地形特点,逐步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解决因劳力不足而出现的耕地撂荒和半撂荒问题。 3.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不仅会造成耕地撂荒,还会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南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地方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农业法》的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确保不因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而出现耕地撂荒和农业歉收。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县级和乡镇涉农部门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要围绕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种养业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2.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龙头企业、产销大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格局,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重要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销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户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转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调控作用,建立完善市场体系。从完善现有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现功能,创新流通方式,畅通流通渠道,努力扩大农产品销售。 4.努力搭建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如通过开展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方式,有效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多措并举,搞好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用农村特点和环保执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让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进入有法可依和依法治理的新阶段。二是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2.加强管理。一是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由各级人民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二是减少农业源头污染。通过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通过鼓励和扶持发展沼气、有机肥等清洁生产,减轻农村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国家应严格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同时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科学预防病虫害。三是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做到执法监督常态化,及时发现和制止农村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严重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依法坚决查处。四是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应针对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现实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3.加大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垃圾处理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采取由国家扶持,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建设,按照“村收集、乡 (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运转模式,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垃圾中转站,加大乡村垃圾清运、处理力度,提高垃圾处理率。二是在乡镇圩镇所在地逐步建设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财政局) 南方农业论文:南方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 农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一直是山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份,而如何结合自然资源、交通状况、植物品种特性、产品转化及销售情况等因素采取合理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各因素优势,最大限度的达到最佳经济效益,下面就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蔬菜、水果模式。本模式适用于城镇周边区域,交通便利,有具备购买力且持久的消费群体,该区域的种植户应成为城镇蔬菜水果的主要供销商。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应分析市场情况,消费者生活习惯,预测市场走向,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决定种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同时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注重品种搭配,如结合地膜种植技术保证白菜、莲花白等叶用蔬菜四季生产供应,蕃茄、海椒、茄子、豇豆成为反季节基层工作,同时生产供应黄等时令蔬菜,四季配种葱、蒜等调味蔬菜,达到和实现城镇居民蔬菜商品基地的目标,并能做到多余外销。水果种植过程中,应考虑矮化、密植成熟期早,更换方便的树种品种。把色鲜味美、糖分水分含量高、鲜食的水果作为主要种植种类,做到春、夏、秋都有新鲜可口的水果供应,如春季应生产供应草莓、樱桃、杏及早熟品种油桃,夏季应生产供应桃、李、枇杷、葡萄及早熟品种苹果,秋季应生产供应苹果、梨、晚桃及猕猴桃等。 2.粮食、果树、经济作物模式。该模式适应于海拔500m-900m距城镇较远,但交通较方便的区域,种植户将地势 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及灌溉条件好的用地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收获的粮食除部分食用和出售外,其余可作为养殖家畜、家禽的饲料。将坡度较缓、灌溉较方便的用地种植耐贮藏的果树,如苹果中的秦冠等,将坡度较大、光照较好田边、地边种植核桃,核桃品种应选择矮化、薄壳品质优良品种,同时应将核桃作为该区域主要发展果树种类之一,因为核桃易种植,管理方便,易粗加工,耐贮存,同时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及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小春作物应考虑油菜、豌豆等作物,尤其把油菜种植放在首位,油菜适应性强,管理相对粗放,是南方地区主要油料作物,随着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食用油市场前景乐观,该区域可大面积种植油菜作物;大春可在坡地种植一定数量的大豆,随着大豆系列产品开发,大豆市场需求量增大, 大豆种植面积应增加,因此该区域种植优质高产大豆,并扩大种植面积。 3.经济树种,药材模式。此模式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相支持,方可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农户在种植过程应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及植物品种特性。种植经济树种中,应把茶叶和辣椒、花椒、竹作为选择种类。茶叶的种植区域需要土质肥沃、土壤偏酸性、小气候条件好,具备这些条件可种植茶叶,种植时加强管理,多施农家肥,适时采摘,配以优良的加工工艺,茶叶可作为这些区域主要种植植物;辣椒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调味作物之一,随着各种菜系的大融合,辣椒相关产品的开发,辣椒市场需求量增大,种植辣椒时应考虑鲜销产品和干制产品品种相结合,避免市场滞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花椒和竹的种植同样要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多方分析后得出可行性方案,种植生产出市场走俏产品。在特殊的自然资源区域种植药材类植物,如适应茶叶种植区可种植杜仲、厚卜、黄白等木本药材,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可种植天麻、当归、党参、大黄及尝试种植虫草等药 材,在药材的种植过程中应结合前人经济和市场行情,不应盲目种植。 4.食用菌、果树模式。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保健意识的上升,市场对食用菌需求量增大,食用菌市场的开发使食用菌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山区食用菌的生产应主要放在木耳和香菇干制品的生产上。木耳(黑木耳)的生产应选择地势开阔,水源较近,交通方便,易于收集培养料的区域,种植过程中除掌握好相应的种植技术外,还应根据种植地区气候状况注重管理,适时采集和干制;适合种植黑木耳的区域同样可以种植香菇,并尽可能培养出干制花茹。该区域适合生产的果树主要品种是板栗,板栗种植过程主要是更换品种,所更换的品种应是矮化、成熟早的品种。 5.饲料种植模式。从大农业角度看,南方有的区域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养殖业的大力发展需依托饲料种植的发展,因此种植户可视其情况种植青饲料和精饲料。对于交通运输方便,耕地面积较大,又远离城镇区域,可种植产量高的叶类蔬菜及专门的青饲料作物作为青饲料,并定点联系养殖大户进行销售。对于交通运输不便,耕地面积大,又不利于发展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区域,可把种植精饲料作为种植业的主要项目,如种植玉米、大豆、蚕豆、豌豆等。 以上所陈述的南方山区农业常见的种植模式,只是常规农业的形式,而南方各地区域不同,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交通状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有差异,人们的经营消费理念有差别,因此还会有更合适的种植模式,例如我国经济特别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的村社以种植花卉为主的种植模式。因此在具体种植过程中,各种植户可视其自己情况,采用最有效的种植作物品种搭配方式,同时还应考虑与自己最娴熟的种植技术相配合。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是最好的模式。
石油经济论文: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思路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大石油公司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碳排放情况以及石油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石油企业经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低碳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创新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文化建设、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企业 ;管理创新 ;油气改革 1低碳经济促进石油企业的变革 中国已经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标,而我国早在2006年的时候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更是占到全球排放量的24%。因此,我国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企业既是国家的能源命脉,是高碳排放行业,也是实施国家低碳战略的重点行业。面对国际低碳经济的大环境,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必须进行低碳化。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是由国有三大石油公司垄断,这样的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三大石油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为技术攻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石油企业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产业发展多元化。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都属于“绿色能源”,新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裂变能等。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我国更应该抓住机遇,争取走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前端,为进一步实现能源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占据有利形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方式,达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的效果。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石油石化企业带来生态效益,也同时为石油石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石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低碳经济追根究底是依赖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念转变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对于中国石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发展趋势。这要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当前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低碳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效率;创新低碳技术,实现企业的低碳化生产;加强低碳文化建设,提高全员低碳理念;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形成以生产石油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消费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将促使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清洁能源。这对于传统的石油生产商而言,未来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的石油生产转变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并逐渐扩大清洁能源生产比例。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其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和石油,是中国石油企业产业调整的重点方向。此外,还应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低碳管理。 中国石油是典型的传统大型企业,其行政式的企业管理活动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石油未来要实现低碳管理,从集团总部管理到下属单位管理要始终坚持低碳方针。从管理职能、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管理活动进行改革,明确低碳发展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对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低碳管理。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要创新低碳技术。技术创新能力是石油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影响石油企业低碳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要素。现阶段,对于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掌握,中国石油企业普遍表现较为薄弱,也缺乏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吸收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完善低碳技术体系将成为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石油企业的重点发展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加强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崇尚生态平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管中国石油企业积极推进和实施低碳发展,但全员低碳发展理念不够牢固,整体低碳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低碳文化的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倡导和自下而上推动。从领导到员工,从总部到下属单位,要积极开展低碳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培养工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文化活动、宣传节能减排等。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行业,是促进和带动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标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为一国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国石油企业将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对于自身而言,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要求,尽可能降低企业“三废”排放;加强能源效率的利用,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企业对外发展,应尽可能多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活动,倡导低碳经济文化,带动地方低碳经济发展。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路径探讨 摘要:石油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其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燃料的重要责任,石油行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行业由小到大,实力不断增强,给经济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时期石油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的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这成为了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增强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围绕这些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期给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石油行业;竞争力;意义;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以及消费国之一,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石油产量2亿多吨,石油消费量5亿多吨。尽管我国石油行业规模很大,但是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这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危害。在目前我国原油消费量不断提升,同时本国油气资源贫乏的现实背景之下,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于目前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的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一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保障石油充足供应以及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两个层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重要意义的深入分析。 (一)确保原油充足供应 我国原油消费量逐年攀升,原油供求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仅仅依靠国内的原油供应,远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如果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化,一旦国际原油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导致原油供给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需要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方面来不断提升,扩大自身在原油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力,确保石油充足供应。 (二)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原油战略储备量比较小,远远满足不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这很大程度上与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有关。针对这种情况,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增强石油行业的经济竞争力,让石油行业企业能够根据国家的安全的需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为国家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通过以下几个原因的深入分析,明确未来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点所在。 (一)垄断机制没有破除 垄断机制毫无疑问是我国石油经济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石油行业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垄断了国内石油行业。从那些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无一例外的都在这一行业采用市场竞争的模式。在垄断机制下,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实力不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企业没有充分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在与国外石油巨头相比中明显的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二)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石油企业这些年虽然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因为起步比较晚,加上经验不足等原因,整个石油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具体表现就是,国内石油企业在国外的油田数量少,产油量不高,市场基本上集中在国内,在国外市场占有率很低,难以较好的统筹国内、国外两个石油市场,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石油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毕竟国际化程度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又反过来会对于整个行业经济竞争力产生影响。 (三)产品技术含量较差 石油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我国石油行业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就是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基本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占比不高,举例而言,高端的润滑油就生产不出来,产品生产成本高,产品品质较差导致对于环境的危害较大等等。在目前国内石油消费市场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石油行业企业可以生存无忧,但是一旦直面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将会因为技术层面弱势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三、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面对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薄弱所带来的各种危害,需要充分意识到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的迫切性,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一)破除垄断机制 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机制需要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尽快加以破除,解除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的各种限制,全面的激发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推动这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还可以实现在行业的充分竞争,通过竞争迫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垄断机制的破除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配置,带来行业的更具活力。在石油行业垄断机制破除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下定决心,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国情来稳步的推进石油行业垄断机制的破冰,从而顺利实现这一行业从垄断向竞争过渡。 (二)提升国际化水平 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国际化水平,而不是将生产以及市场都集中在国内,有实力的石油行业企业需要积极走出去,不仅仅是购买好的油田,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小心谨慎,对于购买的企业、油田都能够做好尽职调查,做好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尽力减少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国外市场的开拓方面,一定要熟悉这些市场的法律法规,注意选择合作伙伴,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都要与当地接轨,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地化经营。通过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扩大石油企业市场规模,获得更加稳定资源供给,从而给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三)走科技强企之路 科技强企是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必然之举,科技以及管理是石油企业发展壮大的两大支撑,未来石油行业企业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降低各种能源消耗,实现经营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带来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更加认可。石油行业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一定要做好预算,组建科技攻关小组,密切关注行业内的领先技术,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科技研发适度倾斜,从而实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将科技作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国要正视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意从别的国家和地区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给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作者:董磊 单位: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1.石油资源的供给 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事实上,石油的产业链条从石油的开采、炼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对其实行提纯分馏,会产生出许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医学药品、溶剂、化学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对社会生活行业来说,石油通过炼制,生产出柴油、汽油等油气产品,运用于汽车消费、交通运输、民航等等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石油能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石油能源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维稳。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反恐战争的背后都有着争夺石油资源的影子。一则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岛”号巡逻船启航奔赴印度,并打着“积极打击海盗”的口号与印度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安全运输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现状不会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一国断绝了与供应国的关系,那么遭遇到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窘态不容忽视,这也就是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1.有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稳定发展,并实施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耗过度,导致我国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我国石油资源产量和使用的均衡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康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实施以石油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外交政策,并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推动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现在,中国虽然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有着能源不足的危机,但是与中亚、西亚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在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应该加强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建立健全国内的石油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我国在2050年到2060年间实现经济繁荣和领土主权统一的中等发展国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防队伍必须实现现代化建设,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由于中国战略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国防力量必须对我国国家的海上资源输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能源安全。 3.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战略构想 在石油资源储备量日益减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对资源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国政府依据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相应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旨在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从中国石油消耗的现状出发,我们必须对石油资源的开采、进口与利用,进行相关的规定,并努力尝试开发新能源,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中国国防的安全。 作者:甘子健 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前言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理念,在不断创收的同时,要怀有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当今社会,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不仅要注重“低碳化”外在形象,还要注重全部员工“低碳化”内在素质的提升。切实构建与低碳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 周中林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拓展战略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 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 石油经济论文:新经济对石油危机的影响讨论 摘要:只有在羟井奎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才能对石油危机进秆合理有效的调控。国际社会对第三次石油危机调控的主要特点是:(1)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作调节;(2)各种类型的国拜经济组缎积极参与组织调节;(3)短期微现调节与长期宏观调节相结合;(4)提出建立了“合理油竹调节机制的设想;(5)经井手段调节与政治手段调节相辅相成。 关键词:新经济石油调控全球化 现在,尽管已经进人新经济时代.但是.石油价格暴涨仍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如果石油价格不下降,美国长时问的经济繁荣就有可能戛然而止。在2000年10月20日至21日的亚欧首脑会议上。15个欧盟国家和10个亚洲国家的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表示担忧.一致认为.包括石油和其它燃料在内的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对于所有亚欧会议伙伴和整个世界维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石油危机也有可能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这就促使众多的国家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对国际石油市场进行全力调控。 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石油冲击调控的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市场的调控,不仅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能力,而且拥有坚强的决心和有效的协调能力。目前在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上,国际社会表现出来的充分合作是前所未有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采取措施.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量;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共同商讨稳定油价的措施。这些国际社会的积极合作,共同对付危机的举措.只有在世界经济进入垒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才会出现。 (一)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作调节。 在这次石油危机中。国际社会调控的最显著特点是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蜀对国际市场进行调节。而在前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中,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问存在着尖锐的对立矛盾,一方希望油价持续上涨,而另一方则要求油价尽快下降.由此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 在油价暴涨后.应石油产品捎费大国的要求,2000年3月、6月和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连续三次宣布增产.共计每天增加330万桶。这些连续的增产措施,为缓解国际市场需求,抑制石油价格迅猛上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还扩大对话合作的范围。 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和仍显上涨势头的情况下,当今世界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日本也先后加人国际社会对石油市场的调控。2000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求遏制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在9月底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欧盟各国政府也应该把部分库存石油投放市场,以稳定市场油价。1O月5日,日本通产省宣布,日本各石油总批发公司将在今年内要出口600万桶轻油。 美国能源部在9月25日邋请能源公司进行投标,300O万桶储备石油将于10月9日开始交劐公司手中。这几乎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商定的每日增加产量80万桶石油同时投放市场,对石油市场投机性购买行为是一个沉重打击。同时,美国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宣布,“如有必要,美国政府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有意联合协作调节国际石油市场.对抑制油价的凶猛上涨,立即产生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石油价格从高位开始周落。10月5日,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29.46美元。 (二)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组规积极参与组织调节。 在2000年,稳定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成为各种不同类型国际经济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不论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或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还是行业性国际经济组织或综合性国际组织先后都在各种不同类型场合商议稳定油价的措施;都在积极协蜀有关各种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阻止石油危机的升级与蔓延。 国际能源机构提出.为稳定石油价格,各国应对国际市场迅速增加各种石油产品的供应。仅在2000年9月,就有四个国际经济组织召开的会议一亚太经台组织的财政部长会议、25国财长和行长会议、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危机问题,呼吁对石油涨价等扰乱世界经济的因素,要采取严厉措旌,迅速稳定国际能源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200O年3月至9月连续三次召开会议,决定增加产量,以稳定石油价格;并准备在l1月中旬再次举行会议,评怙国际石油市场形势,以便相应地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另外,为了统一步调,防止投机行为扰乱国际石油市场,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等6个国际组织在200O年10月达成协议,由各自的统计部门联合开展研究工作,以此提高原油供求预测等方面的准确性及原油市场的透明度。这是世界石油相关机构第一次在对投机行为对策上采取一致协调方式,开创了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组织大规模台作的先例,此举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三)短期微观调节与长期宏观调节相结合。 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社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调节行为正在走向成熟调节行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努力实现当前市场油价稳定的同时,力求形成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O年,尤其是在9月和10月期间,接连发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次增加石油产量、美国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日本宣布年内向国际市场投人61]0万桶轻油等一连串增加供应量的举措,它们都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两个具体目标和一个最终目的。两个具体目标的其一是为了满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而迅速扩大的石油市场需求:其二是沉重打击近期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投机购买行为和平息人们对油价暴涨引起的紧张心态。一个最终目的就是稳定油价、稳定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石油消费大国和地区开始采取相对长远的宏观措施,加大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节力度。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欧盟国家正在设想调节能源市场结构的长远宏观政策。主管能源政策的政盟委员络约拉·德帕拉西奥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人们应使能源产品和能源消费实现多样化,特别是要多利用天然气和再生能源。最近,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法国总理若斯潘说:法国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一个范围广阔的节能计划。同时,欧盟国家巳开始普遍实行高油税政策,来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四)提出建立告理”油价调节机制的设想。 从目前的新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新能源还无法立即取代旧能谅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支柱地位既拣从现在到将来的根长一个时期,石油产品对世界经济正常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那么,国际社会就有必要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市场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的合理稳定的调节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问题。 在石油危机期问,许多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已经韧步认识到建立“合理”油价调节机制的必要性。在200O年9月份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法国财长提出,为稳定石油价格,应设立一个欧美与产油国进行对话的长期机构。但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并投有被与会的其他西方国家采纳。随后.在国际基金组织召开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会议上,当今世界上的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代表一致认为,需要制定“合理”的长期油价,建立“稳定”的油价调节机制,才是防患于未然的长久之策。(五)经济手段调节与政治手段调节相辅相乘。 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认为,中东政局的动荡直接影响着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尽管200O年发生的第三次石油危机不是中东政局变化引起的,但是当前的巴以冲突能否迅速平息,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能否止涨停稳。近两上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连续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产品供应量后,紧随经济手段调控石油市场的必然是政治手段。 目前,由于国际市场对中东危机的升级极度不安.世界石油价格在10月12日再次猛涨到36.10美元一桶。这次市场油价的再次暴涨是由于以色列火箭袭击巴勒斯坦目标、波斯湾中的一艘美国驱逐舰发生爆炸引起的。看来,消除中东政局动荡,也成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呼吁召开尽快平息巴以冲突的中东多边首脑会议时,联台国秘书长安南说,巴以冲突能否迅速结束,关系到中东政局的稳定,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止升回稳,甚至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柏增长。所以,在巴黎召开巴以冲突的多边首脑会议后不久,1O月16日,在埃及再次召开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促成巴以双方领导人河意停止暴力冲突。 二、对未来世界石油市场的调控建议 200O年发生的油价暴涨,使平稳发展的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这及时提醒人们注意,即使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像石油这样的基本产品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必须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特性,建立垒球性的合理化的国际市场调节机制体系。 1.加快新经济的新能潭和能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尽管通过目际社会共同努力,使油价飞快上涨得到一定的有效抑制但是要想保持石油市场的长期稳定,从根本消除油价的剧烈波动,还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大调整力度。 遗憾的是,近20年来,人们尽管在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节能成就,但是在开发新能源方面还没有明显的重大突破,这就使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仍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向新能源经济的过渡已经拉开帷幕。新能源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西方大企业已开始对新能源的开发加大投入,但它的发展步伐还不够快。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必须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提高汽油税,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是不仅要促使企业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速度,而且要加大敢府对开发新能源的投人。 2.建立告理的世界性石曲价格调节机制。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挤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会影响国际市场的稳定,而且会阻碍所有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建立世界性的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这种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调节机制的“长期性。建立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为了应付短期内出现的石油危机,临时救急救危;而是从长远角度来促进世界石油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调节机制的“合理性”。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不仅要达到保护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利益.维护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要维护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利益,防止油价大幅下趺给生产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是调节机制的。有效性”。建立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既需要石油消费国的合力组建,全力参与;也需要石油生产国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因为,只有消费国和生产国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运行的最佳“有效性”。 四是调节机制的“稳定性。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能否稳定有力”,关键在于要使调节机铡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实力。因此,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主要是消费国应该在国际能源机构的主持下迅速建立世界石油市场调节基金,确保调节机制运作的“稳定有力”。 3.形成世界性的各国石油储备机制。 迅速建立有国际能源机构监管的世界性的各国石油储备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未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稳定,不仅关系到发达国家经济能否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因为,当今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石油消耗量上完全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在后.象目前这种发展中国家没有或极少有石油储备的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世界各国迅速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完全必要的发达国家要扩大石油储备量,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类似国际化的石油储备机制。 为了使石油储备在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发展本国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救的作用,应准许国际能源机构对各国石油储备的扩充和使用进行国际性监管,形成积极主动合理的国际化石油储备运作机制同时,建立国际性石油储备的扩充和使用的体制.相应规定油价上升时的储备石油使用线和油价下跌时的储备石油扩充线。只有这样,各国的石油储备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挥最佳运作效应。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行业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石油行业发展的内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石油企业外部环境 1.1国家在《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炼油工业实行准入制度,并从宏观上对炼油工业的全国布局进行了调整从炼油工业准入制度来看,对于炼油工业限制更为严格,不仅仅针对国内企业,也针对外资企业。从国家对炼油工业布局的调整推断,我国将在原油产地适当增加炼油企业的数目,以消化当地生产的原油。 1.2成品油等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形成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有望改变我国炼油行业亏损的现状。同时,天然气价格将继续上调,上游供气企业受益匪浅,下游用气市场将面临洗牌。原油和成品油批发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将加快推进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其它相关政策环境的变化均将加大石油企业的成本支出,赢利的空间进一步压缩。 1.3技术支撑的预期目标已经明确在技术发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通知》为实施大型石油、天然气、煤化工及新型催化关键技术开发,提出了重点开发内容和预期目标。地质理论与油气勘探技术向综合勘探体系发展,油气开发技术向多学科协同、多技术集成发展。此外,信息化建设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增强,信息资源整合成为石化行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2我国石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陕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日益显现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和销售收入主要来自黑龙江、山东、新疆、陕西等省份。黑龙江地区产量近几年一直在逐渐下降,而新疆地区产量近四年年均增长速度大约在5%左右;陕西和天津近四年产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大约在15%和12%左右;山东地区产量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长仅为0.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疆、山东、陕西、天津几地将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2.2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相对于消费量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 2.3预计未来十几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呈高速增长,需借助周边国家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的缺口以2000年为基准,天然气消费增长异常迅速,充分证明中国天然气消费潜在的需求是巨大的。2000-200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2.8%。预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呈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将达11%至13%。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超过2000亿立方米左右;从国家天然气发展总体规划看,在现有的60多个已通天然气城市的基础上,2010年发展到270个城市。到本世纪中期,全国65%的城市都将通上天然气。 2.4我国油气行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局面我国石油行业是一种分割而治、垄断经营的市场结构,短期内勘探开采领域的垄断性很难彻底改变,但石油炼制和成品油销售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勘探开发方面来看,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通过重组,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业务上相互交叉,打破了原来上下游分割垄断的局面。从炼油方面看,由于我国几大石油公司在国内新开工炼油项目较多,规模较大,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间油源争夺和成品油销售竞争必然加剧;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建合资炼油厂或进口油源保障其在中国成品油市场上的销售资源。从销售方面看,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中国大陆会逐渐成为成品油销售的目标市场;成品油市场竞争的主热点区域是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竞争的焦点将是市场需求的增量。竞争者将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与外资公司,进口压力将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日本和俄罗斯等。 2.5国内炼油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06年在高油价的影响下,国内炼油企业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国内前20位的炼油企业中,有17家亏损,2家企业销售利润率在2%以下,仅有陕西延长石油公司销售利润率较高;前20强中,中石化系企业有9家,大都远离原油产区,原油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运营高度暴露在国际原油价格的风险之下,所以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高是导致中石化33个炼油企业有一半接近资不抵债的重要原因;前20强中,中石油系的企业有4家。中石油系炼油企业的特点就是接近原油基地,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原油供应;但是这些炼油企业又远离市场,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2.6石油行业受国内需求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影响显著随着关贸壁垒的解除、新型能源替代品的发展,竞争逐渐激烈。一是进入壁垒高。二是供应商力量低。三是行业内竞争寡头垄断。四是客户力量低。五是替代威胁较高。3石油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石油后备储量不足。石油生产量高于石油储量,石油储采比很低,石油资源接替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刚刚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十分有限。三是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我国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装置规模和生产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是中国石油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四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五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能力较低。我国生产高标号清洁汽、柴油所需的技术、装备和资源仍显不足;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下的油品销售在市场放开之后,营销理念、渠道建设以及销售队伍素质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六是生产成本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工效率较低。虽然经过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国内石油企业的效率已经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与外国石油公司相比,无论管理水平还是人工效率均有较大差距,桶油管理成本较高,而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远低于国际水平。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海上246亿吨;预计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0~1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3。5亿吨,探明率为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2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22%;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3.8亿吨,储采比14∶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8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0∶1.我国现已发现560个油田,193个气田,建成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年生产原油1.69亿吨,居世界第5位;生产天然气3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疆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147万吨,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1.21万千米,成品油管道总长2700千米,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1.48万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7亿吨,居世界第4位;实际加工原油2.2亿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1.3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3.9%。国内两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步增长。2002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到5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3%;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0.5%和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2002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45家石油公司签定合同51个,合同区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13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220万吨。在海上,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32个,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资超过90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13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企业与26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合同项目40个,其中: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或商务项目31个,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项目5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2003年三大石油公司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其中仅中国石油集团就有10个。2002年油气作业产量225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600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17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如表1所示,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年为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这些,直接地威胁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治风波、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一)当前的石油形势 近两年,世界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200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23亿吨,石油产量为35.57亿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需求量达51.8亿吨。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均增长3.1%。在原油产量方面,预计2020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产量水平达到51.9亿吨。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若按50%的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1680万吨,按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5600万吨。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3.8亿吨(按78%的收率计),石油消费量约为4亿吨。因此,预计2005~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7~4.0亿吨。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13.6%和19.6%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32.5%和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量稳定增长,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29.3%和37.5%分别下降到2020年的20.7%和16%。 从消费地区看,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5%;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重点战略 1.石油发展战略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再找到几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300亿立方米;实现天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80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45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5834亿立方米。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5大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地区横跨陕、甘、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360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2、迪拉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区虽然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埋深达3000~5000米,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到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然气资源,加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2010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200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东海6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全国性天然气骨干管网,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气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应形成由东海、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同时,积极建设从俄罗斯到东北、从哈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LNG,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开发主权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储备战略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5.节约与替代战略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系统方法研究 摘要:经济评价是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核心要求。在石油工业建设项目中自然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在新的财税制度下,要把正在实施的企业财务的评价和石油工业建设项目评价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的重要性,并对此加以系统的研究,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本文通过对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经济评价方法的实例来对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经济评价的发展现状和如何运用经济评价及其未来发展建议几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石油工业;经济评价;系统工程方法 引言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必要的步骤,也是对项目进行管理的首要内容,是项目能够得以进行研究的关键,并且它是始终贯穿于项目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反应,一般会进行两方面的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它对于一个财务项目的进行具有巨大的作用。国外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并且一直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我国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将一直不断的发展下去。在冀-宁(安平-青山)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就进行了对工程的经济评价,此项工程的实施也是在我国如今各类石油天然气管道产业改造提上日程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解决西气东调、紧急情况下的天然气供应等等问题,进行改造,在此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经济的评价,本着减少成本、保证质量的原则结合实际数据和基本的工程参数进行经济评价,以保证工程质量。 一、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 一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对外汇平衡的分析、对清偿能力的分析。它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上文提到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指标。就宏观来讲,经济评价实质上就是一个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企业在进行实战之前要先对他们所要进行的经济项目进行研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探讨及方法的提出,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使自己顺利发展下去的必然要求。石油工业中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同样也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并且它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于是在石油工业的建设项目中进行经济评价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也更要求了石油工业建设项目过程中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经济评价,以谋求更大的利益,减少失误。这主要是因为源于国家新的财税制度的约束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例如在石油项目中,很多的评价是不可以单一来分析的,而是需要将它和油田勘探捆绑在一起看作一个项目群再来进行评价;资金筹措方面也是有着地质事业费、油田维护费等等的规定。综上,在石油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其特点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在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对于工程的经济评价主要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冀-宁管道进行整体测评,而后设计预计整体的概算投资以及后期财务评价的投资,还要对成本费用进行估算,比如作业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等,都要纳入经济评价的范围之内,按照估算,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年平均总成本费用是122490.42万元,单位运输成本为0.12元/m3。对于此项工程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以及其他的分析,从而尽量减少成本,完成工程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工业不断发展,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克拉玛依油田进行经济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后时期受到破坏,接着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项目经济评价再次得到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外海上合作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并且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果,从而也推动了接下来的发展和进步。在项目经济评价不断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条理地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地进行经济评价,更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利益,带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寻找系统的方法,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经济评价方法的运用及未来发展建议 社会依旧在不断进步,石油产业也会一直发展,对于石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方面来讲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相关的技术型人才,都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能够真正的投入力度进行发展,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建立更完美的经济评价体系。另外还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学领导,合理分工进行有效管理,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都要有秩序,并且保证资金的充足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新的财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评价作了新的规定,在财务评价方面的实际操作内容有: (一)投资部分 投资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和建设期利息 (二)成本估算 将成本费用分为产品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三)油气价格 新的规定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价格的计算数据 (四)资金筹措 给企业更多地自主权,可以多放筹措资金、吸收现金 (五)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实现的利润缴纳所得税,计算税后评价指标。要注意把经济评价的工作和科研融合到一起,研究的同时促进具体措施的实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要明确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真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先评估后决策。除了本国内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并向国际方面学习优秀的方面,以促进我国经济评价的进步。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也伴随着各个领域产业的不断进步,石油工业建设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石油产业的不断进步,就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体系的完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评价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它,以减少项目建设中的成本或是失误性的浪费,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靠着全体石油工作同志的努力,以求在我国石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李俊斌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在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也加大了对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紧缺问题的研究重视力度,低碳经济就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石油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从而达到自身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各石油企业想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并在创新基础上紧跟时展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以及活力。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石油企业想要在这一环境下生存发展,就不得不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摒弃以往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企业管理迎合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从而推动石油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口、经济的迅速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而以“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应运而生,且国家也就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以及新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低碳经济不单单是节能环保的一种口号,同时还是人类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观念、制度利用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革新。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打破原有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石油资源的消耗率,另一方面还能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较为提倡的经济发展理念之一,而各个国家也不约而同的就此对自身科技技术、制度、政策乃至观念等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在节能环保进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1.帮助石油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石油企业不能随着时代变迁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那么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确保自身结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管理创新,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人才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而这恰恰是石油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2.帮助石油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石油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可以将以往管理模式中不恰当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或者剔除,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获得更高收益。 3.帮助石油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科技技术的进步也让石油产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际石油企业以及跨国石油企业也对我国的石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为应对这一现象,我国的石油企业就必须要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用以提升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创新 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从转变思想以及观念开始的,而管理理念作为石油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在无形中引领着企业朝着预定目标迈进,并决定着企业全员的核心价值观。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并将其落到实处,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决定着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业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另外,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相关领导层以及管理层要自觉树立起低碳环保意识,并将低碳化的目标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管理制度、管理规划以及管理流程等方面均体现出低碳理念,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有效性。 (二)转变生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只有在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模式等方面都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的行业竞争力。目前,我国石油产业想要实现永续发展,就势必要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作为前提,摒弃以往传统的“高能耗、低能效”的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对那些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与此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进以及优化以往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另外,为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应该加大对绿色能源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再生能源,从而大大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除此之外,石油企业想要转变原来的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扩宽企业管理创新途径:第一,建立起以资源节约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目前,石油企业是我国消耗能源最多的产业之一,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率。举例来说,炼油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替代、系统化、再利用、减量以及资源化等技术支撑体系,来达到全面降低能耗的目的,进而加强对成本的有效管控;第二,石油企业可以将以往生产经营中的热点以及难点继续作为管理创新的核心,以此来为石油企业今后的良性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第三,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石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其属于技术含量较高且资金密集型产业,不仅要求生产过程的系统化以及精细化,同时还应该实行精细化管理,以促进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环保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怎样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性始终是企业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环保的创新,在每一个具体管理项目中,都应该合理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低碳意识氛围,使石油企业不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还会对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加以关注,以此来提高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另外,在项目管理的环保上,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健全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环保问责制度,用以提高企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在脑海中形成“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以及义务”观念,将国家颁布和实施的环境保护保准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并加大对先进环保设备的投入力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当地淘汰那些过于陈旧或者落后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从而在坚持节能减排原则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改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创新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要在原有基础上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以及优化,强化绩效管理措施,将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作为参考的重要指标加入相关的规章制度。另外,企业可以结合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与企业员工的职责挂钩,从而为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迎合低碳经济的相关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石油企业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前提下,推动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圣良 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前石油企业是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企业之一,石油企业的兴起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我国对石油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整个石油企业的重点内容,它影响着整个石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效益,对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口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石油企业;有效途径;经济管理;效益 改革开放给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济的发展与石油资源的开采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内陆的石油储藏量并不是特别丰富,而且已经处于开采的后期,因此我国石油的主要开采渠道演变成了向国外进口,这给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进口的石油质量和进口的渠道都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高度重视经济管理的展开工作,结合实践经验,探索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案,以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的目标,使得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的提升。 一、研究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 任何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都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而石油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来源的大企业,必须足够的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保证石油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健康发展,不断的学习新的文化理念,注入到经济管理的工作当中去,与时俱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的壮大管理队伍。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会有用完的那一天,随着开采时间越来越长,后期的开采工作也越来越难进行,容易造成巨大的资金投入而看不到经济回报的后果,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积极的应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实现石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不断的创新管理的模式,提高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的结合起来,及时的处理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石油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二、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能积极的应对我国石油市场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企业都在与世界的市场接轨,不断的被卷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我国的石油企业也不例外,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式,由于找不到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积极的应对挑战,使得石油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很容易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加之国外的石油价格不断的上升,外界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使得石油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其次,在新时代下,计划经济时期的理念已经不能适用。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所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理念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国一直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新型经济管理体质,使得石油经济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甚至面临着将要被淘汰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如果一直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从根源上改变企业理念陈旧,企业制度落后的局面。最后,石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当今的市场体质联系不紧密。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和石油勘探一直采用以往的粗放式的模式,没有结合现在的市场形式,与市场体系严重的脱节,经济管理体系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能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没有长久的发展目标和治理规划,如果不能改变现状,我国的石油企业将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 三、开展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 由于对目前的石油市场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够到位,因此目光只停留在当前的情形之下,不能准确的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实现与全球市场的同步更新,这里的更新不仅仅代表的石油设备装置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绝不可以原封不动的照搬,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理念,企业所有的生产活动和规章制度都必须围绕公司的经济利益展开,避免出现在运营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出现严重的偏差,并且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经济管理中的每个责任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方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另外,多与国外的一些管理层认识沟通交流,参加国际间组织的各种大型交流探讨会议,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扩宽自身的视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新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模式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为企业后期的突发经济危机、成本支出和预算的管理提供了执行的标准,保持着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目前的市场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但是也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使得经济管理体系的更新速度与世界石油市场保持同步,以免出现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状况,在石油发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因此,要及时的调整经济管理的步伐;另外,在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只改革一种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还会连带引发更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联合相关的行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共同促进石油企业在进口渠道和价格上的稳定性,实现对石油企业的持续供应,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薪资进行挂钩,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现石油企业最大生产效益为主要的目标。 (三)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经济预算能力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原因,而且要考虑到外界的实时状况,才能更好的去融入到环境中去,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游刃有余,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开采技术有限,而且起步的时间也比较晚,对自身的经济预算把握的不是很准确,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因此就经济预算方面,应该进行详细的谈论和研究;经济预算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经济预算管理水平,它是衡量现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的运营发展方面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我国的石油经济管理体制一直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很大的提升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可以先从经济预算管理方面开始着手解决,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迅速的成立经济预算管理小组,挑选资历比较久的管理层精英,并且要有丰富的预算风险评估的能力和经验,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应该成立预算检测小组,预算管理小组与预算检测小组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致的工作线路,对制定的预算方案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估,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已经在石油企业经济管理方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外界的环境和压力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因此管理方面的措施也要及时的更新,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应该出现畏惧的心理,积极的迎接挑战,不断提高石油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勇敢的担负起经济责任和政治任务,为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张道华 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油田企业的发展不仅密切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还关系到民生安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在经济大发展时期,石油消耗量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上传统的“高投入、高浪费、低回报”的石油能源利用模式,这就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可见,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这对推进石油企业向节约型制造转型、实行石油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石油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石油能源利用模式,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原料产品废物”转变为“原料产品再生原料”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推动石油行业的新一轮发展。本文笔者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一、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1、资源潜力较大,但勘探开发难度较大 根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待勘探开发的石油资源仍有70%以上,其主要分布在黄土塬、页岩、沙漠、山地和深海海域等特殊地区,这些特殊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相对于与常规的石油勘探开发而言,在地面和地质条件上更加复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待探明的70%的石油资源中,大约有44%属于品味较低的低渗透和稠油油藏,资源品质明显变差,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开发的压力。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开采量的需求不断增高以及我国勘探总体程度的逐渐深入,石油探勘难度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也不断提高。这样一来,石油企业将有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发展风险,对原油产量以及上游勘探业务都可能造成很大冲击。 2、存在技术缺位,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然而,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连销售收入的1%都达不到),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在很多方面的石油勘探开发存在技术缺位,如页岩油,由于我国对页岩油资源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其自身具备特殊的成藏机理,与常规的石油勘探开发有着较大的差别,给石油企业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带了巨大的挑战。另外,我国石油企业的主要技术设备往往是由国外引入,成本较高,且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不足,这是导致设备换代慢,甚至有的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1、制定资源配置战略,提升资源潜力 首先,石油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石油资源供不应求形势的严峻性。并制定资源配置战略,即合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以及当前的有利形势和时机,逐渐加快建设石油储备设施,扩大石油储备规模,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石油资源潜力,还能提升石油企业对今后世界石油价格新一轮波动的应变能力[1]。其次,石油企业可积极参照国外先进原油商业储备的做法,加快研究并制定成品油商业储备方法及相关制度。另外,可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即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回收作为生产原料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并将生产过程中生产废料适当加工再投入原来生产流程或是其它生产流程中去,以最大程度提升石油资源潜力。 2、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贯彻技术创新战略 科技创新不仅是实现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企业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一个重要保障。为此,石油企业应深化内部改革,积极贯彻技术创新战略。如: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应加快裂化催化、乙烯、加氢聚合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水平,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型化学工程技术,致力于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项目,不断完成创新技术开发这一战略性目标。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石油企业应逐渐采用信息技术建立过程故障监测和诊断系统,在提高生产过程可靠性的同时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行效率。另外,石油企业之间还可加强合作,努力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研开发步伐,提升科技水平,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讲究的是石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绿色协调发展,其中,外部指的是通过联系所有的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商、消费者及其他相关因素,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成品油质量。内部指的是石油企业要确保在整个石油生产过程中始终实行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的重要价值是通过绿色经营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帮助石油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4、开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的是少消耗和低污染,它是石油企业防治污染的最佳方式,更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和根本途径。一方面,石油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始终遵循循环经济理论这一指导原则,最大程度实现能源多级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目的是提高能源和原料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量,实现源头清洁生产。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应不断进行石油生产工艺改造和优化,逐渐淘汰落后、耗能大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积极借鉴国外或国内各地先进的少消耗和低污染生产技术,以进一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整个石油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5、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指的是在园区内建设一整套包括石油生产、废物处理、资源再利用、产品再生产的循环系统。换句话说,石油生态工业园就是清洁生产的高级阶段,其能真正实现石油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将原料资源利用最大化,将环境破坏最小化,从而实现石油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区中,其总体构想为:重视和发展绿色生产,促进绿色产业经济高效发展,注重园区的集成共享,注重和有效利用司,如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的设备公司,专门负责提供原材了的道材中心或是公司等。这样重新设计和规划集团内或是总公司整体增值税纳税环节和链条,降低整体的税负水平。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和发票管理 众所周知,增值税的核算比营业税较为复杂,而且涉及到进项税票的认证、抵扣。因此,企业要组织安排会计和涉税人员参与相关税务知识的辅导,认真及时研究新政策的规定并熟悉相关业务处理,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管理的工作。另外由于实行“营改增”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开具、传递、作废、管理和真假的辨别都和普通发票不同,所以,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引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重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自身的《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规范发票取得、使用等各个流程。 3、强化预算工作,规范合同管理 预算工作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实施“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更应该重视预算工作,规范且有计划的支出成本,使资金流符合增值税的要求;同时,合理的筹划增值税的缴纳期间及缴纳额度,在资金中提前预留增值税缴纳额度。同时,加强和规范合同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投标时要考虑合同价格是否为含税价格,明确项目的不含税价格;在进行采购时也要考虑从采购方取得的发票是否能够抵扣,采购成本中不含税成本为多少,关于价格、发票的约定在视具体的情况在合同中体现。另外,在“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更要重视合同的管理,合同同结算单、进货单等作为增值税业务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单据要专门整理、归档。 三、结束语 “营改增”已经在全国很多行业大规模的展开实施,在“营改增”的大势所趋下,公路施工企业要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转变老旧观念,全面考虑,提前筹划,积极面对“营改增”给公路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作者:景一鸣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林销售处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前言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1]。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3]。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4]。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5]。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6]。 五、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理念,在不断创收的同时,要怀有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当今社会,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不仅要注重“低碳化”外在形象,还要注重全部员工“低碳化”内在素质的提升。切实构建与低碳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 周中林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与贸易论文:论“非市场经济”成员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历史、现状和中国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国家;决策机制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应将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地位和作用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决策机制和常设职能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①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②从而大大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和已有成员真正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应有作用。 众所周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成员驱动型体制。在重大和日常决策中,它主要采用的是“协商一致”原则,在日常运作中,其各级常设职能机构均对所有成员开放。因此,衡量一类成员在体制中参与度的可量化指标主要是常驻代表团规模和在日常和重大决策程序中的领导资格。从这些客观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参与度很低。 一、“非市场经济”成员在重大决策机制中的参与 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部长会议、多边谈判等重大决策,这类决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谈判的启动、议程的制定、最终规则结果的形成和部长宣言的起草;二是体制常设职能机构(如世贸组织的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代表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在日常职责履行中的决策,这类决策会影响和决定规则的履行、争端的解决和新成员的加入等。无论哪类决策,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协商一致和基于“一成员一票”的正式投票。尽管GATTl947只对后者作了明文规定,但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体制中的各类决策几乎都采用前者,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进一步确立了协商一致优先的决策原则,从而使这种历来被看作有利于小国参与、基于主权平等、利益平衡的决策方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与其他国际制度的重要区别。 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始于1950年代末,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更有体制内主要大国为预防和瓦解两类国家在体制外结成阵营的政治考虑,而协商一致既对体制外中、小国家具有诱惑力,又可防止这些国家在体制内结盟。因此,该原则从一开始就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及其主要缔约方在吸纳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扩大成员规模的同时,维护既有大国利益、防止新成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利益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成员有冲突的新成员结盟联合从而削弱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体制规模的扩大,向每一个成员就任何一项决策进行协商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何况达成一致。这样,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在说服差异巨大的成员达成协议方面便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非正式磋商中,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凸现。多边贸易体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在重大决策中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的“十八国咨询集团”和“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 “十八国咨询集团”停止工作后,围绕总体或特定的谈判和决策议题,一些非正式集团或磋商机制纷纷出现。其中,尤以“绿色会议室集团”具有代表性。“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指的是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中,一定数量的核心成员(往往是体制中有影响力的活跃成员或相关议题的重大利益方)事先就特定议题形成小集团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然后视需要逐层向外围成员扩散或直接向全体成员报告,最终促使全体成员对其磋商结果或建议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决策方式。“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并不固定,且随多边贸易体制成员规模、议题的范围和性质及其涉及利益方的不同而不同。这类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早在肯尼迪回合谈判中就已显雏形,③但真正的形成是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到世贸组织成立后的新加坡和西雅图部长会议发展到高潮,并因其总是事先在总干事的绿色会议室中会晤磋商而得名。这种决策方式实际上将绝大多数中小型发展中和“转型经济”成员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从而削弱了这些国家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如在乌拉圭回合后新一轮谈判的启动过程中,“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主要包括25至30个成员方: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发达成员,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中国香港、印度、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东盟等发展中成员,再加上1至2个“转型经济”成员,这一成员构成几乎是当年“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翻版与延续,“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 二、“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常设机构中的参与 在多边贸易体制各类常设职能机构中,“非市场经济”成员的参与度也同样弱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 作为管理和履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安排的组织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拥有5项基本职能:(1)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体制规则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协定;(2) 为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3) 按照争端处理的规则和程序,解决成员间贸易摩擦;(4) 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5) 协调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履行这些职能的所有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都是向所有成员开放的,例如,一般情况下,成员方常驻体制总部日内瓦代表团的团长(一般称大使)通常在总理事会一级代表各自国家或地区。因此,决定成员方在多边贸易体制日常运作与决策中所发挥作用的首先是其驻体制常设机构的代表团规模。从这一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平均规模,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成员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速均落后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导致这两项分指标(总规模和平均规模)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而在现今的多边贸易体制组织机构中,一成员常驻代表团的规模一般应在4至5人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地参与体制的日常运作(如跟踪各理事会、委员会等的议题进展,参与各类会议和活动等),若按这一标准,转型经济国家又是三类国家中唯一一组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成员。 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各职能机构的日常决策中,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同样是最重要手段。在这过程中,职能机构的主要官员,即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的主席和副主席在平衡各方利益、协商达成一致从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中,各方围绕审议程序、质询和答复方式,以及审议报告形式的争论,最终由各理事会和下属委员会主席进行协调,并作出决定。因此,不同类型成员在各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所担任的主席资格是各自在体制日常决策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多边贸易体制的常设职能机构依据各自的权力和职责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也是相对较重要的一类,包括GATT理事会、WTO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以及GATT时期的常设委员会和WTO总理事会和理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第二类,主要包括众多特别工作组(如加入工作组)和其他权责范围较小的机构,如GATT时期的东京回合守则委员会、WTO时期的诸边协定委员会等。从各类成员在这两大类机构中担任领导职位的分布情况和历史演变看,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各类机构中唱主角,而“非市场经济”成员的领导作用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即使到2000年,在各类机构所担任的正、副主席仅占总职位数的7%,大大低于发达成员的53%和发展中成员的40%。 三、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策略 中国的加入已使“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如何提升自身以及“非市场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中国应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的影响力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和日常决策机制或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因此,中国首先应重视对重大决策非正式磋商机制的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已经表明,成员数量的增长与协商一致的基本决策原则存在冲突,因此,基于同心圆模式的“绿色会议室”非正式磋商机制已成为多边贸易体制重大决策的基本手段。而以往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地位低、作用弱,中国的加入应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作为一个贸易和引资大国,中国在所有谈判议题中均是主要利益方,理应是“绿色会议室”的固定成员。 当然,“绿色会议室”决策程序因其缺乏合法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而从西雅图部长会议开始备受被排斥成员的指责,因此,改革和调整也已势在必行。国外学者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总体思路是借鉴IMF执行董事会和GATT“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经验,建立一个涵盖绝大多数成员的、基于协商一致原则的、由20至25个席位的正式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WTO Consultative Board),以同时提高体制的决策效率和民主性。这类咨询委员会尽管没有最终决策权,仅限于对相关议题的磋商、讨论和谈判,最终向全体成员方提供决策建议,但因其是具广泛代表性的一个正式机构而对最终决策有绝对的影响力。在此类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同样应有所作为。首先,中国应积极提供方案和建议推动这一改革;其次,作为一大国,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在可能建立的决策咨询机构中单独占有一席;最后,中国可以借这类决策咨询机构,与其他以联盟合作或团体组合方式分享席位的转型经济成员协调立场、联合提案,以维护作为转型经济成员的利益。 其次,中国应重视对世贸组织各类常设职能机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谈判组等)的参与。在中国加入之前,计划/转型经济成员在此类机构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例如,由成员方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团长(大使)作为政府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是多边贸易体制常设决策机构,它不仅在体制最高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而且履行着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职责。因此,各成员大使或代表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机构中是否担任要职直接反映出对常设决策机构的参与程度和对日常决策的影响程度。在中国加入之前的2000年,仅有捷克一国作为转型经济成员担任着相关机构的主席一职,而自中国加入以来,总体格局并未得到改变。2001年以来,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等16个常设机构中,转型经济成员的主席席位始终保持在1到2席,参与国也仅限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国。另外,在多边谈判期间,总理事会还下设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多哈发展回合的8个谈判小组中,2004年的8个主席职位分别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平分。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日常决策机构,争端解决机构不仅在贸易争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多边规则执行过程中规则解释与澄清的权威机构,也就是说,多边规则的真正内涵实质上是掌握在争端解决专家组,尤其是具终裁权的上诉机构手中。因此,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成员是以个人身份任职,不附属于任何政府和组织,但他们的国籍来源依然可以说明各自母国在体制中的参与和对规则的影响。然而,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参与力度很弱,尤其在上诉机构中,至少在其成立的前11年(1995年12月一2005年12月)中,始终被排斥在外。因此,中国应积极谋求对这一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自身对体制的影响力,并对“非市场经济”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中国应加大对世贸组织秘书处的参与。事实上,这是中国实现上述2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中国如欲在短期内大规模参与世贸组织的各类常设职能机构和非正式磋商机制,人才与经验最重要,而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常设服务与支持机构,世贸组织秘书处的主要职责是为代表机构谈判和协议执行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监视和分析世界贸易动向、组织部长会议,以及为争端解决提供法律帮助。因此,尽管秘书处职责权限有限,处理事务也非常琐碎,但却可以为成员熟悉体制、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了解其他成员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大多数贸易大国(或地区)的参与力度一般都很大。但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其中并不活跃,2003年仅有中国5人、波兰5人和罗马尼亚2人任职,在601个职员中仅占2%,2004年增加为中国7人、波兰5人、罗马尼亚2人、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和爱沙尼亚各1人,在630个职员中占3%。虽然中国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与其大国的身份依然不相称。 四、小结 中国在加入多边贸易体制漫长而曲折历程中的孜孜以求表明,中国在总体上对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持认同和接受态度,因而与体制的积极合作应该是基本态势。但是,作为“非市场经济”待遇的主要承受者,中国在承担过多义务的同时却未能充分享受体制内成员的应有待遇和权利,因此,如何谋求对自身“非市场经济”待遇的调整是中国今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加入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要求并未得到主要成员的完全认同,何不再增加一个“转型经济”的砝码?既然“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和“具有转型期性质”成为中国无法完全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由,那么,中国何不从“具有转型期性质”国家应该享受什么待遇入手,积极争取优惠待遇?因此,中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将短期的双边策略与长期的多边策略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体制决策机制和职能机构的过程中寻求对体制的影响,为在体制中确立自身地位、谋求应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与贸易论文: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也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袁现是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理论化。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结构比例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建立把单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与学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效地发挥课程体系改革的效能。在当今,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中国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走高,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转变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培育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经济与贸易论文:浅谈廊坊外贸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外贸经济 论文摘要:廊坊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改革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注重教学的时代感,丰富教学的内涵,改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政策,并且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誉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圈”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其中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利用其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逐步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步伐。廊坊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廊坊各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地满足主流用人单位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本地需求,以培养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能够为廊坊外贸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廊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2010年廊坊地区外商直接投资49070万美元,截止2010年底,廊坊市有三资企业542家。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必然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践变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注意知识的更新,密切注意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调整,注重教学的时代感,提升学生的使命意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带,廊坊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首的六大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台湾最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富士康和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更是加速了廊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相关政策变化,并引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政策,结合廊坊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引领学生利用产业集群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为廊坊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出谋划策。 2.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使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缩短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适应期。开设模拟实验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精心设计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以廊坊的主导产业为例,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知识,使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建立业务联系、发盘、还盘、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报关、制作单据、合同履行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业务的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到廊坊国际贸易洽谈会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的目的,提高国际贸易学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 3.双语教学 廊坊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国内龙头内资企业的入驻提高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层次和方式,达到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英文表述方式甚至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时,可以引用外文案例分析讨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增加了课堂信息,同时丰富的多媒体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缓解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从事涉外工作打下基础。 4.教学本地化 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实施,为廊坊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的案例、数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效果并从中得到启发,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比如在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时,可以廊坊企业为例展开,2009年以来,廊坊实施建设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中,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项目占2/3以上;其他进口国会在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包装材料、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对廊坊出口产品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廊坊开发区有很多内资企业在出口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选择廊坊本地企业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领学生为出口企业提供应对策略,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廊坊本地需求,结合最新经贸政策,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政策分析和解决廊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为廊坊的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摘 要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是一对矛盾。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指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特点与成因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 贸易自由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赌博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色色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 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3)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与贸易论文:论“非市场经济”成员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历史、现状和中国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国家;决策机制 论文摘要: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应将积极融入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地位和作用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决策机制和常设职能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迄今为止,已有20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正式成员。①纵观“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的演变,一方面,此类成员数量的增加使多边贸易体制在组织体系上逐渐演变成一个成员结构趋于广泛和全面的国际机制;另一方面,其规则体系却未能作出相应的、即便是“尽最大努力”的包容性调整,导致“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体制中的地位低于发展中国家,②从而大大阻碍了新成员的加入和已有成员真正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应有作用。 众所周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成员驱动型体制。在重大和日常决策中,它主要采用的是“协商一致”原则,在日常运作中,其各级常设职能机构均对所有成员开放。因此,衡量一类成员在体制中参与度的可量化指标主要是常驻代表团规模和在日常和重大决策程序中的领导资格。从这些客观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参与度很低。 一、“非市场经济”成员在重大决策机制中的参与 多边贸易体制的决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部长会议、多边谈判等重大决策,这类决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谈判的启动、议程的制定、最终规则结果的形成和部长宣言的起草;二是体制常设职能机构(如世贸组织的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代表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在日常职责履行中的决策,这类决策会影响和决定规则的履行、争端的解决和新成员的加入等。无论哪类决策,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协商一致和基于“一成员一票”的正式投票。尽管GATTl947只对后者作了明文规定,但是,事实上从一开始体制中的各类决策几乎都采用前者,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进一步确立了协商一致优先的决策原则,从而使这种历来被看作有利于小国参与、基于主权平等、利益平衡的决策方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与其他国际制度的重要区别。 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始于1950年代末,推动这一进程的不仅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更有体制内主要大国为预防和瓦解两类国家在体制外结成阵营的政治考虑,而协商一致既对体制外中、小国家具有诱惑力,又可防止这些国家在体制内结盟。因此,该原则从一开始就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及其主要缔约方在吸纳发展中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扩大成员规模的同时,维护既有大国利益、防止新成员,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利益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成员有冲突的新成员结盟联合从而削弱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体制规模的扩大,向每一个成员就任何一项决策进行协商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何况达成一致。这样,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在说服差异巨大的成员达成协议方面便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非正式磋商中,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凸现。多边贸易体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形成了在重大决策中起重要、甚至决定作用的“十八国咨询集团”和“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 “十八国咨询集团”停止工作后,围绕总体或特定的谈判和决策议题,一些非正式集团或磋商机制纷纷出现。其中,尤以“绿色会议室集团”具有代表性。“绿色会议室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指的是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中,一定数量的核心成员(往往是体制中有影响力的活跃成员或相关议题的重大利益方)事先就特定议题形成小集团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然后视需要逐层向外围成员扩散或直接向全体成员报告,最终促使全体成员对其磋商结果或建议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决策方式。“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并不固定,且随多边贸易体制成员规模、议题的范围和性质及其涉及利益方的不同而不同。这类集团及其决策程序早在肯尼迪回合谈判中就已显雏形,③但真正的形成是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到世贸组织成立后的新加坡和西雅图部长会议发展到高潮,并因其总是事先在总干事的绿色会议室中会晤磋商而得名。这种决策方式实际上将绝大多数中小型发展中和“转型经济”成员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从而削弱了这些国家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如在乌拉圭回合后新一轮谈判的启动过程中,“绿色会议室集团”成员主要包括25至30个成员方: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和挪威等发达成员,阿根廷、巴西、智利、埃及、中国香港、印度、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东盟等发展中成员,再加上1至2个“转型经济”成员,这一成员构成几乎是当年“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翻版与延续,“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一斑。 二、“非市场经济”成员在常设机构中的参与 在多边贸易体制各类常设职能机构中,“非市场经济”成员的参与度也同样弱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 作为管理和履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安排的组织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拥有5项基本职能:(1) 管理和执行共同构成体制规则的多边和诸边贸易协定;(2) 为成员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3) 按照争端处理的规则和程序,解决成员间贸易摩擦;(4) 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5) 协调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履行这些职能的所有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都是向所有成员开放的,例如,一般情况下,成员方常驻体制总部日内瓦代表团的团长(一般称大使)通常在总理事会一级代表各自国家或地区。因此,决定成员方在多边贸易体制日常运作与决策中所发挥作用的首先是其驻体制常设机构的代表团规模。从这一指标看,“非市场经济”成员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平均规模,尽管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成员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速均落后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导致这两项分指标(总规模和平均规模)与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差距被逐渐拉大。而在现今的多边贸易体制组织机构中,一成员常驻代表团的规模一般应在4至5人才能够保证其有效地参与体制的日常运作(如跟踪各理事会、委员会等的议题进展,参与各类会议和活动等),若按这一标准,转型经济国家又是三类国家中唯一一组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成员。 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各职能机构的日常决策中,基于协商一致的非正式磋商同样是最重要手段。在这过程中,职能机构的主要官员,即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组的主席和副主席在平衡各方利益、协商达成一致从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中,各方围绕审议程序、质询和答复方式,以及审议报告形式的争论,最终由各理事会和下属委员会主席进行协调,并作出决定。因此,不同类型成员在各理事会、委员会、专家组和工作组所担任的主席资格是各自在体制日常决策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多边贸易体制的常设职能机构依据各自的权力和职责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也是相对较重要的一类,包括GATT理事会、WTO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以及GATT时期的常设委员会和WTO总理事会和理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第二类,主要包括众多特别工作组(如加入工作组)和其他权责范围较小的机构,如GATT时期的东京回合守则委员会、WTO时期的诸边协定委员会等。从各类成员在这两大类机构中担任领导职位的分布情况和历史演变看,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各类机构中唱主角,而“非市场经济”成员的领导作用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即使到2000年,在各类机构所担任的正、副主席仅占总职位数的7%,大大低于发达成员的53%和发展中成员的40%。 三、中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策略 中国的加入已使“非市场经济”国家作为一类成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如何提升自身以及“非市场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现今唯一全面承受“非市场经济”待遇的正式成员,中国应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提升在体制中的影响力与谋求市场经济待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自身作为转型经济成员在体制中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重大和日常决策机制或机构中的参与力度,以赢得在体制各类决策中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影响体制作准备。 因此,中国首先应重视对重大决策非正式磋商机制的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与现状已经表明,成员数量的增长与协商一致的基本决策原则存在冲突,因此,基于同心圆模式的“绿色会议室”非正式磋商机制已成为多边贸易体制重大决策的基本手段。而以往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地位低、作用弱,中国的加入应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作为一个贸易和引资大国,中国在所有谈判议题中均是主要利益方,理应是“绿色会议室”的固定成员。 当然,“绿色会议室”决策程序因其缺乏合法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而从西雅图部长会议开始备受被排斥成员的指责,因此,改革和调整也已势在必行。国外学者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总体思路是借鉴IMF执行董事会和GATT“十八国咨询集团”的经验,建立一个涵盖绝大多数成员的、基于协商一致原则的、由20至25个席位的正式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WTO Consultative Board),以同时提高体制的决策效率和民主性。这类咨询委员会尽管没有最终决策权,仅限于对相关议题的磋商、讨论和谈判,最终向全体成员方提供决策建议,但因其是具广泛代表性的一个正式机构而对最终决策有绝对的影响力。在此类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同样应有所作为。首先,中国应积极提供方案和建议推动这一改革;其次,作为一大国,中国理所当然应该在可能建立的决策咨询机构中单独占有一席;最后,中国可以借这类决策咨询机构,与其他以联盟合作或团体组合方式分享席位的转型经济成员协调立场、联合提案,以维护作为转型经济成员的利益。 其次,中国应重视对世贸组织各类常设职能机构(理事会、委员会、工作组和谈判组等)的参与。在中国加入之前,计划/转型经济成员在此类机构中的参与力度并不大。例如,由成员方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团长(大使)作为政府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是多边贸易体制常设决策机构,它不仅在体制最高决策机构部长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而且履行着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职责。因此,各成员大使或代表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机构中是否担任要职直接反映出对常设决策机构的参与程度和对日常决策的影响程度。在中国加入之前的2000年,仅有捷克一国作为转型经济成员担任着相关机构的主席一职,而自中国加入以来,总体格局并未得到改变。2001年以来,在总理事会及其下属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等16个常设机构中,转型经济成员的主席席位始终保持在1到2席,参与国也仅限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匈牙利4国。另外,在多边谈判期间,总理事会还下设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多哈发展回合的8个谈判小组中,2004年的8个主席职位分别由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平分。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日常决策机构,争端解决机构不仅在贸易争端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多边规则执行过程中规则解释与澄清的权威机构,也就是说,多边规则的真正内涵实质上是掌握在争端解决专家组,尤其是具终裁权的上诉机构手中。因此,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成员是以个人身份任职,不附属于任何政府和组织,但他们的国籍来源依然可以说明各自母国在体制中的参与和对规则的影响。然而,转型经济国家在该机制中的参与力度很弱,尤其在上诉机构中,至少在其成立的前11年(1995年12月一2005年12月)中,始终被排斥在外。因此,中国应积极谋求对这一机构的参与,以提升自身对体制的影响力,并对“非市场经济”成员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中国应加大对世贸组织秘书处的参与。事实上,这是中国实现上述2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因为中国如欲在短期内大规模参与世贸组织的各类常设职能机构和非正式磋商机制,人才与经验最重要,而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常设服务与支持机构,世贸组织秘书处的主要职责是为代表机构谈判和协议执行提供行政和技术支持、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监视和分析世界贸易动向、组织部长会议,以及为争端解决提供法律帮助。因此,尽管秘书处职责权限有限,处理事务也非常琐碎,但却可以为成员熟悉体制、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了解其他成员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大多数贸易大国(或地区)的参与力度一般都很大。但是,转型经济国家在其中并不活跃,2003年仅有中国5人、波兰5人和罗马尼亚2人任职,在601个职员中仅占2%,2004年增加为中国7人、波兰5人、罗马尼亚2人、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和爱沙尼亚各1人,在630个职员中占3%。虽然中国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与其大国的身份依然不相称。 四、小结 中国在加入多边贸易体制漫长而曲折历程中的孜孜以求表明,中国在总体上对多边贸易规则体系持认同和接受态度,因而与体制的积极合作应该是基本态势。但是,作为“非市场经济”待遇的主要承受者,中国在承担过多义务的同时却未能充分享受体制内成员的应有待遇和权利,因此,如何谋求对自身“非市场经济”待遇的调整是中国今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加入谈判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要求并未得到主要成员的完全认同,何不再增加一个“转型经济”的砝码?既然“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和“具有转型期性质”成为中国无法完全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理由,那么,中国何不从“具有转型期性质”国家应该享受什么待遇入手,积极争取优惠待遇?因此,中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将短期的双边策略与长期的多边策略结合起来,在积极参与体制决策机制和职能机构的过程中寻求对体制的影响,为在体制中确立自身地位、谋求应享利益、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经济与贸易论文:区域优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 引言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结论 高校如何办出特色,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通院校如何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在师队资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培育,为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经济与贸易论文: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在国际法上的冲突与解决 随着各国对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不断加深,经济方面的低碳式发展也愈发深入人心。这种低碳经济理念不仅存在于本国经济行为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跨国经济行为当中。低碳经济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一、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 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贸易自由化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在过往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今后的日子里,贸易自由化依然会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而阻碍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行为也将为各国所抵制。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种阻碍在国际法上的体现尤为明显。要实现“低碳贸易自由化”,必须明确认识二者在国际法上的冲突并探寻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 1.低碳经济产生贸易壁垒阻碍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减少贸易壁垒,而低碳经济会促使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1)倡导低碳经济产生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降低关税,而低碳经济的施行使得各国先后制定有关碳关税的法律。尤其是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颁布《美国情节能源安全法案》,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其实质是美国外交战略重大调整,目的在于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2]。这对发展中国家是相当不利的,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2)倡导低碳经济产生非关税壁垒。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纷纷制定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准入限制甚至禁止措施,对于外国投资也审查严格。这些经济行为严重违背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低碳经济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的“低碳贸易保护主义”之风,使自由化进程放缓。 2.低碳经济为发达国家歧视发展中国家提供借口,阻碍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经贸行为中采取非歧视待遇,而低碳经济的施行过程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歧视,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本身历史优势和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高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指责和立法方面的排挤,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而且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责任就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从目前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行动来看,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承担更大的责任,反而将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初级工厂,而且承受着发达国家施加的高额关税和其他方面的排挤。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差别对待,不符合自由化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冲突的解决 倡导低碳经济对地球环境保护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厚非的,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是值得追求的。随着低碳经济深入各国政策立法等领域,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不合理调控,二者冲突必将愈演愈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使二者的冲突降至最低,从而获得贸易自由和优质环境的双赢。 1.各国在各自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立法时,应适当规制,不宜过度限制和碳排放有关的经济行为。在关税和准入方面不宜规定过于严格,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使国际经济的自由化与低碳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意识到,一味提高进口产品碳关税或者限制高碳排放量产品的进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在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只采取强硬的政策立法方式来施行,而应该认清现状,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推进。否则,必将阻碍自由化的进程,也会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的“拉锯战”中两败俱伤。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将该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发达国家不应把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的责任完全推到发展中国家身上,其本身也应用实际行动主动承担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义务。各国都应认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国家就能完成的,而是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的。尤其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与组织,更应为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不再仅仅是观望着的姿态,而应用现实的减排成果表明其决心。 在构建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中,各国充分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历史因素对其现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展中国家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发达国家也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而且低碳的标准要以本国各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受益。最终制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只有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才能处于平等地位,不受歧视。 3.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要加大低碳经济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施行力度,使得国际经济行为向国际低碳经济行为转变。把“低碳理念”充分融入到国际经济行为当中,使“低碳”不仅不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反而寓于自由化当中,最终实现国际低碳贸易自由化。 四、中国的低碳贸易之路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走在前面,对其经济发展必将大有裨益。贸易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首先受到重视。 1.发展本国低碳经济。 应当意识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3]。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开发新能源入手,优化本国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淘汰落后工业部门;最后要加大低碳宣传力度,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 2.加强国际对话,增强低碳经济国际法话语权。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本国内部的经济行为,还涉及本国与外国的经贸关系。为使在低碳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应加强国家间对话,以防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制约我国产品出口和销售。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4]。除此之外,中国还应积极参加国家会议,努力促成新的国际公约的起草和签订。在国际公约的谈判中增强本国话语权,维护本国利益。 综上,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但其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各国能充分考虑并衡量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本国和贸易相对国的整体利益,并将之置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低碳经济便不再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而是寓于贸易自由化中,为国际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助力。 经济与贸易论文:近现代经济制度下的中国海权与海洋贸易 摘要:“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这是早期罗马共和国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通过罗马与迦太基两次“布匿战争”发出的感叹,同时这也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荷兰“海上马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其国家称霸世界的必备工具。海权,最早由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概念,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性的海洋贸易日益活跃。 关键词:经济制度;海权;海洋贸易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和海洋贸易状况不同,近现代的阶段特征尤为明显。政治、经济制度与海权和海洋贸易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中国这个海洋大国来说,海洋权利显得更加的重要。 一、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制度下的海权与海洋贸易 (一)中国历史上对海洋的探索 西汉时期,中国开辟了东至朝鲜、日本和西去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航海已经通达到远西的大秦(罗马)。汉武帝曾经建立了一支拥有战船2000艘,兵力20余万的强大海军,并吞并了中国东南沿海闽越国,招降了越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远洋海船越过印度半岛抵达波斯湾。隋、唐、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全面兴旺,开通了直接沟通亚非两州的长达1万多海里的世界性远洋航线。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事业进入全盛时期,中国航海技术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进入“定量航海”阶段。福建泉州港,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郑和“七下西洋”标志中国航海事业进入顶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海洋事业衰败至极,海上外辱接踵而来。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外国海上贸易极少。清朝的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和农产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一个低谷。 (三)鸦片战争后,条约制度、买办制度下的关税、贸易状况 古老的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时,近现代的海洋似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屈辱和不安。《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由中英两国协商制定;明确规定中国关税“值百抽五”的极低关税;规定英国“官船”可在通商口岸停泊,外国军舰从此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口岸。之后,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又在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后,开放牛庄、天津、淡水、琼州等十几处为通商口岸。关税制度也发生根本变化,《望厦条约》规定:“倘若中国日后欲变更关税,须与众国领事等议允”,彻底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洋商享有子口税特权,这种制度不仅大大便利了洋货在中国内地的运销,也促进了一些华商向买办的转化。一些华商不堪沉重的税负,就冒充洋商或依附于洋商。外商不得不依靠中国买办进行各种贸易。 (四)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海防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左宗堂创办以造船为中心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厂)。清廷令闽海关每月拨银两5万两最为福州船政局的经费,后有增拨闽茶银每月2万两给福州船政局。1877年,清政府计划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海军(实际还建立了闽海海军)。经过十年建设,三洋海军已经初具规模。到1891年,中国海军已排名世界海军第八位,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 (五)甲午战后,海运业状况 甲午战后,清政府苦心经营30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耗巨资建造的最好军港也为敌军所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队;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作为军费。甲午战后,由于外国轮船公司已在远洋和江海大中型轮船航运方面占优势,中国民族资本的航运业只好向内港小轮船方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参战国大批商船或被军队征用,或在战争中损毁,西方各国大大减少来华和在华航行的船只,既减少了对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压力,又为中国航运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航运势力卷土重来,不但迅速恢复到原有的态势,而且开始新的扩张,使中国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发展收到了压迫。 (六)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8年,国民党政府成立 了交通部航政司,管理航运行政、船舶海事以及海员等各项事务。这使得中国航政不再由海关兼管,开始有了正式的管理机关。国民党于1928年对招商局进行整顿,使其经营状况好转。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宋子文等分别与各国政府谈判,重新修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孙中山十分重视海军建设,在他所建的临时政府的九个部中,其中就有一个是海军部。 二、新时期市场经济制度下中国面临的海权、海贸问题 中国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37万平方公里。除渤海,其他三个海区都须按照国际法的原则与邻国划分。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目前仅在中国南海就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处于争议状态。近年来, 不仅仅是南沙群岛海域存在多国主权权益之争, 其他海区也存在两个以上国家与我国有划界矛盾, 甚至有些区域存在着多个国家的多重重叠主张。黄海, 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划界问题。东海, 我国与日本、韩国存在划界问题, 在所谓日韩共同开发区存在着中、日、韩三国的主张重叠区。另外, 我国与日本存在着钓鱼岛的主权争议。南海更复杂, 我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都存在着海域区划问题。另外, 在南海还有周边国家与我国的油气资源之争, 我国对于争议的控制能力较弱, 呈现小国欺负大国、弱国欺负强国的架势。我国在南沙驻守了7 个岛礁, 占外国实际占据岛礁数的115, 且远离我大陆, 后方供应和支援都有很大困难。而在南沙占据岛礁的国家, 都大力采取措施强化占领, 特别是增强已占岛礁的军事设施, 加强实际控制, 对别国船只活动进行限制、干扰, 甚至武力驱赶。与此同时, 还加速资源勘探开发, 保护其既得利益。 三、经济与海权、海洋贸易的关系 现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海洋。海上贸易是中国贸易的重要部分,根据中国在2010年海洋发展报告中公布的统计数字,中国2008年一年的海上贸易占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87%,估值达到3万亿元(约4560亿美元)。此外,中国约85%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通道运输。海上贸易的一个关键部分是,中国越来越依靠进口石油来维持经济发展。2009年,中国石油消费的一半来自进口。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增加到65%。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西方石油公司撤出哈萨克斯坦在里海油田的开发,将加重它对中东石油和海上运输的依赖。 四、总结 我国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财富来自海洋, 危险也来自海洋, 太平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太平的。今天海洋不但在军事上发挥着其更重要的地位, 而且越来越突显出它在人类将来存在的重要物质来源, 在陆地资源已经被大量开发,有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的时候, 开发和利用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控制海权,不但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保持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存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中国急需提高和增强全民族自上而下的海洋意识。 经济与贸易论文:浅谈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学者们众说纷纭。安徽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偏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研究安徽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意义。文章首先从定性角度简要描述了安徽省对外贸易现状,其次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导向性作用不明显,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导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的纵深和腹地,是沿海发达地区江、浙、沪等最毗邻的一个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25%,出口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0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34.89亿美元,经济外向度迅速上升至17.07%。但是,目前安徽省的经济外向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不仅远低于全国69.6%的水平,而且全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7%左右,可见,与全国相比,安徽省外贸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比较大。 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对外开放作为主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但是对外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以及促进作用大小如何,如何促进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是安徽省对外经济贸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综述 (一)国外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论。该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着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第二,“对外贸易无关”论。其主要观点是: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与对外贸易没有关系。 第三,“对外贸易悲观论”,其主要观点是自由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外贸与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而且自由贸易所决定的生产专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国际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重新安排投资和配置资源。 (二)国内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张小济等(1999)等发现“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彭福伟(1999)提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呈反方向运行趋势”等。 随着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就这一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李健(1998)概括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张明玉(1999)则认为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出口对经济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许启发和蒋翠侠(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主张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重。 三、安徽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数据的选取取自《中国金融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安徽省1990-2007年度的数据。 (二)协整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假定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变或影响是平稳的基础上,以gdp为因变量,分别以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用y表示gdp,x表示进出口总额,x1表示出口额,x2表示进口额,借助 eviews5.0软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方程为: y=-1098230+66365.45*x1-66322.76* x2+66357.35*x+994*t x=6.29-1.02*x1-0.99*x2+669*t 表2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gdp)与出口、进口、进出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出口之间呈现出同方向变动关系说明,安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显着的“外贸驱动”迹象。 (三)安徽省进出口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与安徽省gdp的年增长率并没有存在显着的相互依存性,这表示安徽省进出口对gdp的增长虽有着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说明安徽省对外贸易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安徽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太合理,还没有摆脱依靠初级产品、简单加工、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仍处于粗放式数量增长型发展阶段。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较慢,机电产品、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份额较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且未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难以有效地规避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安徽省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的出口,推动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继续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省利用外资总量上较大跨越,质量上明显提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对外资技术和管理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外资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越来越多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小民营经济已成为主宰地区经济发展快慢强弱的重要标志,各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小民营经济上。但是安徽省的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政府要将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到位,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从而拉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四)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安徽省经济 安徽省地处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投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学习相邻发达省市的经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拓展安徽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一、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抓专业建设,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本设施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特色,全面培养基础较好、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2)专业定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各本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及母体学校(兰州商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根据上述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商务活动、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要求。第一,知识结构。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基本思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具备系统、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进出口贸易专业知识。三是掌握会计、统计、财政、税收、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宏观政策及微观市场分析能力。第二,能力结构。一是分析研究能力;二是实务操作能力;三是市场开拓能力;四是组织管理能力。(3)培养过程。第一,修业年限及学分设置。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最低修业学分不得低于160学分。第二,课程设置。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应用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二是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三是专业主干课: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国际经营战略、商务英语、商务谈判等。第三,学分、教学时间分配及实践活动安排。总学分160,其中课内总学分140,教学实践环节20学分。 三、课程建设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英语课学习明显较多,而且课程内容也较为丰富。二是注重人文培养。 四、实践教学 (1)社会实践或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系部安排集中到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委托实习实训、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且活动由指定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实习期满应向院系提交规范的调研报告,由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综合打分,并计入综合成绩。(2)专业实习。由院系指定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安排,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实习结束学生向系部提交实习报告,对于在实习过程综合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给予表彰和鼓励。(3)毕业环节。学生的毕业经过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环节。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学院院长是本专业建设的负责人,主持制定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经济贸易系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观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2)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项目管理、调控、评估制度,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养和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力度,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经济与贸易论文: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导向的视角,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 课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专业人才才是它们所需要的。某些拥有大专学历的人在外贸行业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了外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生源状况出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尽快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2.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是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所以独立学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业办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可以聘请以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组,进行评估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不应该是研究型、专业型的,而应是应用型的。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是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拓宽就业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职业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立学院的职业课程设置又要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 1.突出外语与外贸并行的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客观上要求在专业课教学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如,设置商务英语阅读、报刊选读等;另一方面,要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按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根据社会需求,可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课程化”,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考虑将报关员、单证员资格证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外,还有其他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科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同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体系。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专业任选课的课程形式体现,只要求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 另外,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必选课中的某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实务》等课程中交叉重复部分需要整合。 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演变与未来发展探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大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构成。要在调研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实现培养和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在以前的学科教育模式中,由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大而全,导致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在教学教育改革的促动下增加了案例教学,加强了第二课堂,改进了模拟实习,但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问题尚未有大动作,或者说,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体系的痼疾,也体现不出专业教育的真正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交叉学科内容重复。《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国际惯例,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都要重复介绍这些内容。第二,重要内容不突出,不相关的内容多。如《国际金融》中的“国际金融机构”这部分内容,书上用了较大篇幅讨论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责、主要业务和组织机构等,对于一个基层外贸工作者而言,显然没有必要非常详尽地了解。相反,外汇风险和外汇保值等内容对于基层外贸工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第三,不够重视职业资格证。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国贸专业自身的职业(上岗)资格证,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证、外销员从业资格证等。第四,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其应用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和工作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却很生疏,对国际贸易的流程很陌生。 以上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更影响了高职人才的技能培养。要想使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出真正的外贸战线的行家能手,就必须对以上的问题加以纠正,也就是打乱过去的学科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整合。 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各自切出/蛋糕0的一块,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是国贸专业,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满足国家机关、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各类高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尊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未来变化 进入新世纪,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内容及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疲软,全球货物出现大幅度下降,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往往选择进入跨国公司、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甚至选择创业,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从贸易方式看,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 电子商务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作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系统雏形已经出现。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据资料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 有46种不同单据,连同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edi则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通讯费用,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未来,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跨国电子商务贸易,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国际电子商务相关课程,以适应国际贸易新的变化。 (二)从服务贸易看,国际服务贸易外包日益活跃 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许多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将低附加值的服务环节从企业中剥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离岸(国际)服务外包在国际贸易中日益活跃。国际服务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中国政府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以新增100万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已在20个城市进行国际外包服务业的试点,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校为培养符合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开始着眼于开设与国际服务外包相关的课程,国际服务外课程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看,更加注意文化创意带来的附加值 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之后,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又一新的增长点。国际文化贸易包括文化商品的进出口,也包括文化服务的进出口,国际文化贸易属于创意经济,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经济与贸易论文: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各个领域的相继开放,各行各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加之对国际外语能力的较高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教育在培养本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3.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群教学资源改革的思路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 1.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2.专业课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3.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4.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三、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1.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大连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2.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4.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如考试+实验报告;考试+设计性实验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3门课程正以试点班的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课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占考核20%;课堂探究和讲授,占20%;仿真实践环节,占30%;考试占30%。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提高。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也将实行课程网络化、精品化。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探究 摘要: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勘察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水文地质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工程勘察人员的重视,充分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监测;强化措施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各类岩土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质地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做好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水文地质监测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勘察系统,确保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水文地质监测的内容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通常来讲,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地理条件,包括了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2)地质环境,包括工程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基地构造、地层岩性等方面的内容;(3)地下水位,包括最近几年内区域地下水最高水位以及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气候因素对于地下水位的影响等;(4)含水层和隔水层,包括埋藏条件、分布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流向,结合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参数,判断地下水对于建筑材料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等。 2、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工程勘察的成果往往很少涉及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利用,将其当做是一个象征性的工作。在一些水文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区域,如果忽视水文地质监测,地下水很容易会对工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使用安全。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水文地质监测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勘察的进步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2.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对于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从目前来看,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是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没有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勘察知识和技能,对于水文地质的认知也没有及时更新。另一部分勘察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配合,难以有效满足现代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不仅如此,在人员之间,没有建立互帮互助、紧密联系的团队体系,缺乏相互沟通和配合。 2.3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没有建立专业的水位地质监测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人员的监测观念落后,导致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安全缺乏保障,影响了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4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工程勘察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水文地质监测缺乏政策性保障,缺少法律依据,导致水文地质监测没有能够满足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准则。 3、强化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地下水风险预测 在岩土工程施工前,勘察人员应该明确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和建筑材料的危害,预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设置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地下水对于工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表建筑的危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造成建筑物出现应力裂缝、结构变形乃至倒塌;二是对地基工程的危害,如地下水较多且流速大,可能会导致地基岩土松动流失,影响基础的稳固性;三是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如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通过抽水的方式,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地下水的具体情况,就可能导致基础部分土层的突然下沉,影响施工安全。在水文地质监测中,岩性是划分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的基础,通常一定类型的岩石,会赋存对应类型的地下水,不同类型岩石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如下表所示。通过对岩土密度、地下水位等的综合分析,结合相应的计算结果,可以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进行合理选择,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3.2对岩土层水文地质进行监测评估 勘察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物象对于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对当地水文地质的相关历史记录进行查询,找出影响水文地质的因素。应该加强对于水文地质有关的建筑物和岩土层的监测和评估,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严谨的预见方案,将其作为后期工程的参考依据,并在施工中,对方案进行不断调整,预测水文地质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3.3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 水文地质监测体系直接关系着工程勘察体系的整体效益,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工作,而对于勘察人员而言,要想保证水文地质监测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监测的作用,就必须确保监测体系具有法律层面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在制度上,应该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必备能力进行限定,保证检测人员能够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立足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要求,提升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确保监测任务的有效实施;在技术层面,要求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满足勘察工作的实际要求。 3.4明确监测任务 在进行水文地质监测的过程中,应该对监测任务进行明确,从监测内容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监测工具,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而在后期监测任务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服从上级部门的管理,主动接受审核,同时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基础条件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3.5强化监测人员培训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对于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文地质监测工作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在人员配置方面,必须重视技术人员的采用,设置相应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同时对其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等进行考核与评定,不断提升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指导,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指导,加强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促进水文地质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另外,还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员工树立相应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关注自身安全和工程安全,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6将工程勘察与水文地质监测结合起来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应该结合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具体的工程项目,选择恰当的水文地质监测材料,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的情况。同时,应该对监测设备与工程勘察设备存在的互通之处进行有效把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适应彼此的操作流程,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有着不同的工程勘察方法和监测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勘察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断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知识进行完善,探索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黄小龙 单位:广东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勘察重点及手段浅谈 摘要:地质勘查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发展也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地质工作是人们长期追寻的一项工作,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困难。现阶段也是同样的,人们在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着探索,水文地质就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通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行业未来的发展而讲非常的有力,但是大家了解的不够透彻,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重点;手段 地质科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研究的初期人们就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慢慢的懂得了如何的运用自然资源,但是慢慢的资源被大量的使用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出现,资源在不断的枯竭。这样勘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开展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的关键。水文地质就使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现阶段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怎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面对于问题应该正确的面对,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重点分析 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内容,主要有: 1.1水文地质测绘。 对地下水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包括收集有关的资料;布置观测点和观测线进行实地调查;测定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的流量和水质;研究其形成条件,以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条件和岩土的含水性;寻找地下水的富水地段,选定进一步勘探和试验工作的地点等。 1.2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常用来寻找地下水,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划分咸水体和淡水体界线等。 1.3水文地质钻探。 钻探的目的是确定含水层的位置与分布,以查明地下水的存在条件。所获岩心要进行详细编录,并且利用钻孔进行抽水试验或其他水文地质试验。 1.4水文地质试验。 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取得各种参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或矿山涌水量计算等提供基础资料。 1.5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动态观测是水文地质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钻探和水文地质试验时,就要考虑到保留一部分钻孔用来进行长期观测,定期测定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和水温,以便为以后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或其他水文地质计算提供基础资料。 1.6实验室分析。 在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要选取水样、岩样或土样进行实验室的水质分析、粒度分析、孢粉或微体古生物分析、同位素年龄测定等。 1.7编制水文地质报告和图件。 正常情况下水文报告有两个部分组成,报告与图像,这样能够非常直观地反应状态。 2主要手段 2.1水文地质测绘: 主要用于规划选址(或普查)和初步设计阶段,而详细和开采阶段,除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基岩区外,一般都无需再投入测绘工作量。 2.2物探方法: 物探可以确定含水层位置和富水带位置,为布置探孔或布井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以用物探测井技术与钻探配合,能可靠地划分钻孔岩性剖面、确定含水层(带)、岩溶和裂隙发育带、地下咸淡水界面位置;可以确定含水层的某些水文地质参数。 2.3钻探: 钻探工作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最费时,费资金的工作,也好似能否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水文地质资料的关键。用少量钻孔,配以测绘、物探工作,查明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总的变化规律。布置钻孔要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提供所需资料,应在计算区内布置几条勘探线,了解水位、含水层结构和参数的变化规律。在含水层的边缘也应有适量钻孔,以确定边界位置和性质。为取得边界水位的资料,有时还需布置专门的水位观测孔。 2.4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是获得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资料的关键。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应在布置勘探孔设计工作时一并考虑。抽水试验的抽水井的布局应与未来生产井一致。为更好的揭露底下径流场的特点,应尽可能在所选抽水井之间产生强烈的干扰作用;抽水强度应尽量接近设计取水量,最小不得小于设计取水量的1/3到1/2。观测孔的布局应分布在全区,以能控制抽水的人工干扰流场和参数的变化为原则。抽水时间,最好选在天然水位匀速下降的枯水季节。这种抽水试验延续时间较长,一般需2-3个月,也有5-7个月,至少一般不能少于一个月。其结束标准是:明显看出各种边界对流场的影响;除个别最远出的观测孔外,所有抽水孔和观测孔中的水位均达到稳定动态。停抽后,须观测恢复水位,直至其水位变幅接近天然水位变幅或近似稳定为止。 2.5地下水的动态观测: 地下水的动态观测资料,是分析、判断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评价地下水的水质、水量所不可少的资料,更是监测地下水开采后引起的不良后果,制定保护与管理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依据。地下水动态的观测的内容,除了地下水位、井泉涌水量、水化学成分和水温等常规项目外,对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气象、水问和人为因素等,也应收集资料或组织专门的观测工作。 2.6同位素技术: ①利用同位素追索地下水的循环机制。②根据水体中同位素含量可确定水体年龄。③利用同位素研究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机制。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勘测方法,但费用昂贵,应用时要注意技术与设备条件,安全及经济的合理性,还要注意污染水源的可能性。 3发展趋势 今后,水文地质勘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朝着:3.1监测、预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方向发展。地下水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取决于自然的气候,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的结合,所以单一的预测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一般都会监控、预防、控制三方相结合。 3.2勘探、开采与回灌技术相结合方向发展。 地下水勘探、开采和人工回灌虽然是地下水勘察、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勘探为开采提供依据,为回灌创造条件,回灌可促使开采的持续进行。 3.3开源、保护与治理技术相结合方向发展。 水资源越来越紧缺,这样导致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方面的用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怎样改变这样的形势成为了一大主题,一定要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的利用,不断地合理化,不断的节约化,这样才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结束语 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生活当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长期以来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运用新的技术进行探索,在整个领域方面不断地向前发展,问题在不断地解决,对于行业的整体的发展来讲非常的有力,现阶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化,上面这篇文章对于大家一定有很好的启示。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发展的前行不断地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更多地依靠专业型人才进行创造,这样就需要我们进行人才的储备,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更加的占有主动。我相信,沿着当前的发展趋势向前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去的更大的进步。 作者:杨洁诺 单位: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摘要: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勘察,是确保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否到位的关键所在,由此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针对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不仅要注重水文的物理性质,也应注重水文地质问题,特别是水文地质中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若不注重这些水文地质问题,则容易应该建筑物的稳定性是寿命周期,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注重水文地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工程地质勘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工程建筑地质勘察中做好水文地质评价的重要性 做好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对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工程建筑的影响,对地下水而引起的水文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危害进行预测,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2)做好工程地基的选型,对于建筑物地基潜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全面的查找,使建筑物在选择地基基础类型上有准确的数据参考。 (3)全面分析对建筑物造成影响的水文地质问题,这就要求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①对于埋在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应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中混凝土钢筋结构的腐蚀性;②针对岩土体的建筑物,如软质岩石、残积土等岩土体。对岩土体以及建筑物场地内可能带来影响的地下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重点评价,分析岩土体的软化、胀缩作用给建筑物造成的地基影响,着重分析建筑物地基基础压缩层可能存在松散、粉土的现象,预测地基基础压缩层因松散、或发生粉土液化、流砂、管涌等不利因素的可能性;③在工程建筑物地基下部的基础基坑开挖工程,应采用渗透试验和富水试验对地下水文计算并重点评价地下水文对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影响,另外,人工降水也容易影响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如地质边坡失稳,对可能给建筑物安全性、稳定性带来隐患的人工降水进行评价。 2对于水文地质问题中,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方法分析 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测试岩土的物理性质比较重要,常常没有对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引起足够重视。在岩土地质勘察时,加强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对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赋存形式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和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方法。 (1)对地下水地下水赋存形式来说,通常包括:(重力水、毛细管水、以及强弱结合水共同而成的结合水)。 (2)对其岩土水理性质测试方法而言,即(胀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给水性、软化性)等。就软化性测试方法来说,即结合软化系数,对受到浸水后的岩土体的(耐水浸、耐风化)能力的进行力学强度指标的判断透水性测试方法,是指根据水重力作用而影响岩土透水的性能,对于松散岩土的测试和坚硬岩土的测是其主要的表现方面,如果松散岩土存在有不均匀的颗粒时,这会导致其透水性地理研究•GEOGRAPHY大大下降,但在坚硬岩土的透水性方面,岩溶愈发育而越强,通常采用渗透系数来表示岩土以允许水透过的性能,并采用抽水试验方式来测定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就给水性测试方法而言,即运用水度来表示重力作用下的饱水岩土流出的水量,一般情况下,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饱水岩土从孔隙和裂隙流程水量的水度。胀缩性测试方法,是指根据岩土吸水、失水的体积变化来测定的方法,即岩土颗粒表面结合水水膜受吸水、失水而造成岩土的胀缩性。 3水文地质问题中,分析地质勘察质量所受到的地下水影响 (1)影响地质勘察的地下水水位。地质中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体现在上升和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主要受自然、人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和地质地下水上升和下降频率大地质勘察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地质勘察质量的影响,地质中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降雨量、气温等水温气象因素、灌溉施工等人为因素和岩土地质因素等方面,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地下水过多容易造成岩土体松动、土壤性质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建筑物容易受到腐蚀;②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岩土体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岩土体岸边结构,容易发生崩塌事故;③岩土体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岩土体的强度和压缩性,尤其是膨胀性岩土,容易产生胀缩变形;④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特别是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地下建筑物上浮。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采矿活动或修建水库因造成地下水的大幅度下降,若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工程建筑物容易发生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甚至可能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升降频繁对岩土工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膨胀性岩土方面,由于膨胀性岩土容易发生膨胀不均匀现象,若地下水位不断地出现或是上升,或是下降,这是造成膨胀岩土收缩变形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加剧以后,就会对工程建筑物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2)由于环境状态的改变,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地质勘察,通常在自然环境状态下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是不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的,但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如地下水的大量抽取,造成地下水的严重不足,这就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天然动力,使之发生失衡现象,导致地下水的动水压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流砂、管涌等。 结语: 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予以加强,全面综合考虑,特别在岩土水理性质方面,更应当加强测试,全面了解影响地勘质量的地下水情况,解决好水文地质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有效提升工程地质勘察质量。 作者:马卫东 单位: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水文地质条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矿山的开采产生影响,因此在矿产开采之前,相关人员便应该对所在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详细掌握采矿区地下水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在后续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各类突发情况。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问题对策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最初的自然环境和矿山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而可能引发各类水文地质灾害因素,导致水文地质环境进入不稳定时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引起大量的水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进而对矿产资源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因此探讨矿产资源开采中水文地质勘察过程存在的地下水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矿山水文地质勘察的种类 跟普通的工程的地质勘察相比,矿山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更为复杂,且种类更多,主要可以将其分为类的划分和型的划分。因此,要想提高对矿山水文地质勘察种类的判断,首先就应该掌握矿山水文地质勘察的不同分类方法和分类内容。 1.1类的划分 就矿山水文地质勘察类的划分来看,主要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种类型:(1)空隙矿山水,这类主要指的是矿山内部有空隙,空隙充水之后形成的;(2)岩溶充水矿山。岩溶水作为一类常见的地下水,会对矿山的开采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3)裂隙充水矿山。这类型常常出现在有裂隙的矿山中,是裂缝充水之后形成而来;(4)老空水充水矿山。这种类型主要是因为矿山无序开采导致的,也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类矿山充水类型,严重影响矿山的顺利开采;(5)地表水充水矿山。矿山的开采主要在地下进行,但是在地表水下渗的作用下,影响矿山正常开采;(6)混合充水矿山。对矿山来讲,充水并非单一性的,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如此便形成了混合充水矿山。 1.2型的划分 较类划分而言,矿山水文地质勘察型的划分则更为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简单型。这种指的是地质和水文条件比较单纯的水文地质勘察,仅通过简单的手段便可以进行勘察,并且治理起来难度也较低;(2)中等型。跟上种相比,中等型在水文条件方面稍微复杂,并且有少量的老空水,勘察起来也比较简单;(3)复杂型。其复杂主要体现在矿山充水较多,并且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开展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不能确定准确的范围,只能掌握规模,因此勘察起来难度较大。(4)极复杂型。由于这种类型的矿山常常含有很多老空水,含水量较大,并常常伴有塌陷等严重现象[1]。 2矿山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问题分析 2.1地下水变化给矿山带来危害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引起地下水的水位出现升降变化,待其水位变化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对矿山的土层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矿山项目。归纳起来,引起矿山地下水上升的主要因素有气温变化,当地降水量增加,人工灌溉,施工破坏等。当地下水的水文上升时会进一步加快土矿山土壤中的盐碱化现象,继而加大了对矿山开采施工建筑物的腐蚀,而当地下水的水位上升以后,周边的河岸、斜坡等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严重破坏矿山的醒目,不仅如此,矿山地质水位的上升还可能导致矿山土层体的软化,引起土层强度降低,影响整个矿山项目的稳定性。而导致矿山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如:地下水排出、河流改道等,当矿山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后,会引起矿山土层变硬,继而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开裂等现象,严重破坏地质条件,影响整个矿山项目的正常进行。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下水水文会发生反复变化,如此不仅会引起基础变形,而且还会因为地下水的反复便会将矿山土层中的胶结物带走,引起矿山土层体的强度下降,影响矿山开采。 2.2地下水在压力作用下危害矿山开采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地下水几乎不产生任何压力,但是受到矿山开采等活动的影响,就会引起地下水的压力平衡被破坏,进而产生强大的局部压力,一旦遭遇粉土层,便可能引发流砂、管涌等现象,导致矿山基础发生变形和位移等,继而引起边坡失稳,在矿山施工中容易引发各种意外事故,严重影响矿山项目的顺利施工。 2.3地下水对矿山基础产生的影响 当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深埋基础时,便需要重点考虑地下水变化对基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设计矿山项目基础时,若无特殊要求,也应该将矿山项目的基础设置在地下水的上面,若基础需要埋设在地下水以下时,则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水处理,进而保证矿山的稳定性,另外还应该对基础钢筋混凝土做防腐处理。若矿山基础埋设于承压水层时,便需要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排水措施,将地下水的水位降低,以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地下水喷出的现象,影响矿山开采的正常开展[2]。 3解决矿山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问题的对策 3.1高度重视到地下水勘察工作中的地下水问题 水文地质的勘察本身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因此在矿山开采前,需要对矿山所在地的水文地质进行全面、深入、彻底的研究和分析。因此要想解决地下水问题,首先需要矿山开采的管理者高度重视该问题,并将其纳入整个开采施工重要工作事宜中。而从事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者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开采矿区所在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仅要充分掌握当地的水文气象和地形地貌,还应该考虑到自然方面的因素[3]。详细来讲,针对水文气象相关的问题可以从气候、季风、天气湿润度等方面入手。 3.2明确矿山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评价内容 开展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影响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地下水的类型,还有地下水的水位、变动幅度,更有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厚度、分布组合的关系以及岩层或者土层渗透轻度高度、渗透系数等。因此应该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中,把握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评价内容,详细评价地下水对矿山层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根据所得数据制定出详细的预防和处理对策,以便为开展水文地质勘察的基础设计和施工工作提供详细、精确的数据资料,尽可能降低地下水问题的发生率,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中,要充分结合矿山地质勘察的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对地下水的作用和危害做出评价[3]。 3.3重视水理性质的研究和测试 在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矿山的水理性质对勘察工作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水理性质作为地下水和岩土作用下出现的一种特殊性质,主要包含了容水性、透水性、持水性等,其跟岩土的固态、气态、液态的特征存在紧密关系。针对普通的水质,采样频率一般为一年两次,采样的时间为地下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在采样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采样的次数,在充分了解了水质变化规律之后,便可以两年采样一次。由于矿山土体中存在很多地下水种类,按照不同的埋藏条件将其划分为潜水、上层滞水、承压水三类,按照含水层空隙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成空隙水、岩溶水以及裂隙水三类。由于地下水形式的差异,导致水理性质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对矿山水理性质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测试,可以为地下水水位和数量的变化提供基础设计数据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勘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地下水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所以,要全面、深刻认识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并总结出矿山开采中常见地下水问题,针对该问题制定详细的解决措施,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因为地下水问题造成的危害,最大程度上保证矿山开采的顺利、安全进行。 作者:陈伟信 单位:河北省保定平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都有了大幅提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环境恶化问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通过地理条件来获取经济效益,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还需要更好的发挥环境地质勘查的作用,从而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了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勘察;应用;分析 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进步的时代,社会在一天天进步,经济在一天天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也逐渐有了起色,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生产。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工商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来获取巨大的利益。但是随着人们逐年的开采与利用,导致了许多环境地质灾,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相关资料分析,在许多地质灾害中,水文地质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1水文地质灾害及勘察的现状 人们都知道,在信息时代,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能够被人们第一时间所掌握和了解,我国目前在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这一情况还在不断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控制,严重时也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也必须要甲醛环境地质勘测,从而更好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目前,我们在环境检测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和了解足够的水文地质相关知识。同时按照相关的理论来了解地质灾害中存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而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灾害的到来,因此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到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些可控的因素来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按照当前的资料显示,我国很多地区发生的水文地质灾害都是属于可控的灾害,其中水体污染、土地的沙漠化等灾害都是人为造成的灾害,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人们也无法进行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中的工厂和其他各项经济活动也都离不开水资源,而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所收到的污染和破坏是最明显,也是最严重的。而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于水文地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必须要真正的懂得地质灾害的可迫性,同时还能够在经验中找出一些可以控制的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环境的检测以及水文地质的观察都能够为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一句。因此,水文地质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测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将水文地质的相关知识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来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这样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找出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范。 2水文地质勘察 2.1水资源大量减少 根据最近的一些报道,我国的水资源在逐年减少,尤其是一些干旱缺水的地方,水资源的短缺更加严重。由于这些地方贫穷落后,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不但使水资源减少了,而且还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这将是一场人类的噩梦。为了经济收入,当地人民也会想尽办法开采水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这将大大损坏水文地质,同时也会对环境地质带来极大的损害。这些地区本身就缺水,再加上一些环境灾害,人们也变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2.2水污染严重 虽然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大大提升,但是水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在水污染这一块,工产排放的污水最多,从而导致了其他水域的污染,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水体污染[2]。另外,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在逐步上升,然而水污染也在进一步增多。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控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从所有水污染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厂的水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面对这种不良现象,我们需要倡导节约用水,禁止大量抽取地下水,避免地下的淡水遭到海水的入侵,减少土壤含盐量,从而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给人们打造一片美好的天地。 2.4地下水利用不平衡 从上面我们已了解了大部分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大多也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但还有些地质灾害的诱因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例如地面沉降。地面沉降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忽视的地质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地面沉降也会带来许多地质灾害,它与环境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变得越来越集中。这一系列问题将会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从侧面引发一系列地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3合理利用水资源 3.1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通过改善水文地质来改善一系列环境问题是一条有效的措施。众所周知,水是我们人类生活和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一旦水资源缺乏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环境地质灾害。因此我们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首先可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唤醒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另外,在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可以增加补助,普及太阳能的使用,从而减少人们对水资源的破坏。除此之外,国家还可以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对水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3.2倡导全民节约用水 水资源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必需品,我们应倡导全民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我们到要遵循爱护水资源的原则,因为水是生命之源。 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中也可以看出,目前水文地质勘察在环境地质勘查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水文地质勘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与环境地质的勘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测时要兼顾环境勘测。与此同时,在分析环境的相关问题时,也要注重对水文的考察,了解水文的相关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相关环境问题。总而言之,水文地质与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有效地把水文地质勘察应用到环境地质勘察中。 作者:张森 单位: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勘察中的体现 【摘要】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经常会出现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则很容易导致岩土工程受到危害影响。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必须充分了解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对此,本文首先对岩土水理性质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水文地质勘察的评定内容以及其对工程勘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具体探究了其在工程勘察中的体现。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影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地质勘察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工程勘察中,水文工程地质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2岩土水理的性质 岩土水理的性质勘察,是水文勘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岩土水理的性质,就是地下水对岩土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岩土的水理性质勘察主要对岩土的水量性质及地下水的储存形式进行勘察。地下水在岩土中的储存形式主要有重力水、毛细管水及结合水。岩土的水量性质主要包括软化性、透水性:①对岩土的软化性,是指岩土被地下水浸泡,造成其力学性能下降,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软化。一般软化的程度用量化的指标来表示软化系数,软化系数越高,岩土的耐风化和耐水浸泡的能力越高。②对岩土的透水性,就是水透过岩土本身的性能,透水性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其主要取决于岩土自身的结构,如岩土的空隙越大,透水性就越强。 3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评定内容 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并依据勘察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地层结构、岩土成分及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地下水分布情况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工程地下水的含量及与地表距离,如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是否会使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而地下水是否会影响施工环境等。在地下水评定方面,要严格禁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否则,地下水的流动就会腐蚀整个建筑物的地基,从而产生安全事故。对于周边的岩土结构和成分,要总结出对施工不同程度影响的排序,并且对这些有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下水的特性、分布情况等。对于地下水对工程的积极、消极的影响,要根据周围不同的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①要明确位于地下水里的地基内的钢筋会不会腐蚀;②要分析工程地基是否处在软弱地层。建筑物的基础是整个建筑物质量安全的保证,相关人员要做好与基础相关的勘察设计工作;③还要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的具体参数进行勘察,如有可能影响桩基稳定性的渗透系数等,确保工程建筑的安全。 4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 4.1地下水位升降变化的影响 (1)地下水上升主要因为岩土体的综合状况、含水层的构造、气温和降雨量等方面的不同,同时还受到人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或可引起潜水位上升。而潜水位的上升能让建筑物的腐蚀度变得更加严重;导致地区里的自然灾害,例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岩土体崩塌等形势的出现;如果特殊的岩土体构受到破坏,还可以影响到其强度,进而发生建筑物失稳、流砂还有管涌等情况。 (2)人为因素是引起地下水下降最核心因素。例如:建造水库、在河流上游搭建大坝、过多的抽取地下水,均可引起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的下降能发生地面下沉和土地干裂等一系列的情况;恶化水质,以至于发生地下水直接枯竭的状况。因此,地下水位下降,一定程度上会对建筑物、岩土体进行破坏,同时还会给人文环境带来影响。 (3)地下水频繁升降。假使地下水位发生频繁的升降状况,则可以直接危害到岩土工程建设,作为建筑地基持力层,膨胀性岩土的膨胀和收缩没有适当的规律性,从而给建筑物结构带来了破坏,尤其是对以天然地基作为持力层的建(构)筑物影响甚大。同时,地下水位交替极其频繁,还会发生土质松动、土层承载力减小的趋势,给工程的有序施工带来影响。 (4)自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动力作用不会严重影响到岩土工程,其危害程度较小,然而假使地下水运动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则可以形成很大的动力作用,引起基坑突涌、流砂还以及管涌等情况,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4.2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影响 地下水动水压力,是影响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若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影响规模大,一旦发生人为触动,就会使得地下水自然条件出现失衡现象,这就会从本质上给岩土勘察工作的进度带来影响。另外,由于这种动水压力巨大,造成大量的工程地质危害问题出现,比如出现的管涌问题,从本质上会给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带来影响。严重时由于地下水动力的改变造成的此生灾害,甚至可能造成工程事故,引起人员伤亡。 5案例分析 5.1工程概况 某岩土工程全程长度为800m,宽度为40m,采用的是U型槽或盲沟连续壁结构,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基底埋深标高为-6.50m,水文地质勘察等级为乙级。本次勘察主要是要查明各含水层和隔水层层位,埋深和分布规律;查明各含水层(包括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补给条件和水力联系;查明场地范围内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分析结构实施后,水位变化对周边环境及周边建筑物结构稳定的影响。 5.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该岩土工程所在地区属于近海沉积平原地貌。本工程根据地下水的动力性质,可以将含水层分成上下两个含水层组。工程地质钻探发现,上部潜水含水层透水性差,含水微弱,对工程降水意义不大,故抽水试验均布置在承压水层中,按稳定流完整井(3#井按非完整井)计算。根据抽水试验,该地区地下水已明显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 5.3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分析 在该岩土工程中,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结构形式,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都决定了该地区不适宜长期抽取地下水的结构方案,其理由分析如下:5.3.1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所带来的问题根据勘察资料可以知道,亚粘土隔水层被分成上下两个含水层,它的厚度以及地板所埋的深度,都在平面分布上存在比较大的变化。本场地内为隔水层,而在较大范围内已变薄甚至消失,上下含水层相互连通,变为潜水含水层,这在建国木器厂(中房星苑一、二期)的勘察中已得到证明。另外,潜水含水层水位在平水期和丰水期比承压含水层的水位高,属于潜水含水层补给承压水。新开河槽基本切穿了潜水含水层,海水倒灌,首先侵入上部潜水,而后逐步侵入下部承压水。道路两侧由于长期的工程建设勘察,大量钻孔(含本次勘察钻孔,钻井)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隔水层的完整性,上部潜水也可通过这些垂直通道渗入补给下部承压水。另外,路堑基底设计标高最低处接近-6.5m,钻探剖面显示中部地段将揭穿隔水层底板进入承压含水层,另有部分地段隔水层保留厚度也不足1.0m,这就增加了上下含水层的连通性。因此,本工程单纯考虑降低上部潜水水位而进行施工显然已不可能,必须同时考虑采取两层地下水同时降低的方案。5.3.2新开河对地下水补给量估算该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有地下径流、降水渗入、新开河测向渗流三个部分组成。很难准确的计算式每一部分所占据的比例。但是根据地下水含盐量多少对比分析可知,本场地取自2#抽水井承压含水层的水样分析,其中Cl-+SO42-的含量是新开河水同成分的84%,可见河水渗入的严重程度。估计新开河补给量约为总涌水量的30~50%。考虑到路堑在长期降水的条件下含水层的渗透性还会提高,其渗透量还可能增大。 5.4建议 根据上述勘察资料可得知,本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仅存在潜水,还存在承压水,尤其是场地紧邻直接受海潮影响的新开河入海口段,工程场地中段已明显受河水渗入补给影响,水质变差。北段虽较轻微,但今后随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基坑降水施工在所难免。如不采取相应的保护地下水的措施,海水入侵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加剧地下水水质的恶化,对环境的破坏将逐步加剧。鉴于本工程处于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建议采取有利保护地下水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结构形式U型结构,避免采取在正常使用期间长期降低地下水位的盲沟连续壁结构形式。为保证结构在使用期间的稳定安全,应在线路的东侧设3~5个水文地质长期观测孔,对水位及水质的变化实施监测。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勘察中,地下水会对基础工程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仔细分析,明确其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地质勘察质量。 作者:王洁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在工程项目中,对水文地质进行相关的勘察是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必须要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重要性 我国最近几年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展的速度,更加需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安全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有效的施工就必须要对工程进行相应的勘察,在勘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1水文地质的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对于工程勘查来说非常的重要,它不仅对岩土体工程的特性影响非常的大,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也有影响,对于工程比较复杂的地方,在事先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水文地质勘查,这样能够保证工程在施工中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全面的分析工程的地下水对岩土体的作用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够很好的预测出岩土体会对建筑施工造成怎样的危害,这样有利于在具体的施工中能够有效的进行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总之,水文地质对于工程勘察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对工程的建设提出综合性的评价,保证建筑工程专业的施工[1]。 2对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对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上分析,减少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施工中,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认真的分析地下水与岩土工程和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预测出相关的危险因素,做好防范的工作;第二,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进行相关的勘察工作;第三,不同的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具体的评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在建筑施工中,根基深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需要对钢筋混凝土的影响进行考虑,会不会对混凝土和钢筋材料造成侵蚀; (2)在施工中,建筑根基的下部分有承压含水层,在工程具体的施工中需要考虑到承压水对工程基底部建筑材料的影响,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 (3)在施工根基的底部是膨胀土、强风化岩等岩土体,就需要考虑到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导致土体的崩塌; (4)建筑工程的根据需要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时,这时候需要展开深入性的实验,以此来防止后续施工会遇到渗水等问题,在施工的工程中同时也需要注意人工降水,也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注意。 (5)在建筑施工中压缩层有松散、饱和的粉土和粉细砂的根基来说,需要考虑到管涌、液化侵蚀等现象[2]。 3对岩土水理性质进行分析 水理性质是指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相关的性质,水理性会对岩土的形成程度以及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水理性质在工程的勘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具体的勘察中不容忽视。在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环境对水理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地下水根据赋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重力水,又被称为自由水,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它能传递静水压力,有溶解能力、易于流动。泉水、井水和矿坑涌水都是重力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第二种是结合水,是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之一,是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主要是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的水胶体。一般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强结合水存在于最靠近土颗粒表面处,工程上也叫吸着水;弱结合水距土粒表面较远地方的结合水,又叫薄膜水。第三种是毛细管水,又被称为毛细水,是由于毛细作用保持在土层或岩层毛细空隙中的地下水,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并且能够在毛细空隙中进行运动,它在砂土和粉土层中较多,孔隙大的砂砾层中较少。孔隙过小的粘土其孔隙多为结合水所占据,毛细管水也较少。地下水面离地表较浅时,毛细管水有时会引起土壤沼泽化或盐碱化,以及道路冻胀和翻浆等,毛细管水的研究在农业和工程建筑方面都有重要意义[3]。对于岩土水理性质的参数,在施工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容水性,指是在常压下岩石空隙中能够容纳若干水量的性能,在数量上以容水度来衡量,也就是说岩石的全部空隙如果被水充满,容水度在数值上等于空隙度。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岩石可能存在比较密闭的空间,导致空气不能流通,这时候就会形成气泡,因此一般的容水度的值要小于空隙度;如果岩石在充水后体积增大,这时候容水大要大于空隙度。 (2)持水性,是指在分子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下,岩石的空隙中能够保持一定的水量性能,它的持水量的多少主要是由岩石颗粒直径以及空隙直径大小来决定的,如果岩石的颗粒直径越小,空隙越小,岩石的持水度越大。 (3)给水性,主要是指饱和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由的排除水量,岩石的给水度与岩石的颗粒、大小、形态、排列的方式以及压实度等有密切的关系,存在于坚硬岩石裂隙和溶隙中的地下水,结合水及毛细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岩石的给水度可看作分别等于它们的容水度或空隙度。 (4)透水性,如果岩石的空隙直径越大,透水性越强,根据岩石透水性的强弱,把岩石分为透水层以及不透水层,透水层的岩石有砂石层、砂砾岩层,不透水层的岩石有粘土、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这四种水理性质对于建筑工程都有一定的影响,会对整个工程的耐久性以及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勘察中需要对这几种水理进行分析。 4地下水对岩石造成的影响 如果地下水上升会造成山体滑坡,会对建筑物造成侵蚀的影响,相应的对土壤的危害也非常的大。在建筑物施工中会对地下水压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注意保护动水压力的作用,以免对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形成一定的危害,像出现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形象,影响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5结语 总之,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建筑施工中必须引起重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作者:魏日铭 单位: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地位 摘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勘察工程施工区域的含水层隔水层状况、地下水位状况、地质环境情况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其中重点要仔细勘察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情况,避免地下水升降影响岩土工程的施工进程。只有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才可以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地位内容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水文地质与岩土工程地质是紧密相连的,其对于岩土工程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水文地质勘察,才能有效的提高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因为水文地质勘察包含了诸多内容,其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因此,要从细节上控制水文地质勘察,最大程度的提升水文地质勘察的经济性与精确性,最终有效的提升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1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探析 水文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经常被勘察人员忽视。当前,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只有进行仔细的水文地质勘察,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岩土工程勘察的精确度与勘察质量。众所周知,岩土工程的其中一个关键特性就是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从上述可知,只有仔细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岩土工程结构的稳定程度、整体性等。 1.1目前水文地质勘察的现状。 随着时间的发展与推移,人们历经了诸多地质灾害。在这之中,大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都是地下水的作用。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由于岩土和地下水作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大多都拥有如下特征:可控制、种类多种多样、严重灾害、复杂的机理等。除此之外,由于在实际工程勘察中,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对于工程的影响,相关的科研投入也不足,由此导致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对于地下水的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 1.2水文地质对于工程基础埋深有较大影响 基础埋深是岩土工程初期阶段的关键环节。在考虑工程基础埋深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到施工区域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基本水文情况,由此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基础埋深。如果岩土工程施工区域有地下水赋存的话,一定要确保地下水在工程基础埋深以下,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岩土工程基础埋深需要位于地下水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前思考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除上述之外,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工程地质结构有一定影响,举例来说,地下水会影响到施工区域的土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地软化,甚至会造成建筑地基出现裂缝,若没有及时进行补救,将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1.3水文地质勘察影响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 水文地质勘察的有效性对于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勘察人员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的能力对工程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岩土工程勘察中,若水文地质勘察人员没有全面而充分的掌握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近些年来的变化情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土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而导致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举例来说,如果地下水位突然上升,就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土壤中含有的可溶性盐就会对混凝土产生腐蚀,降低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如果地下水位上升,极易致使岩土工程施工区域周边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施工进程,同时对于周围区域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1.4地下水动力作用影响岩土工程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受到人为原因的影响,地下水动水压力对于岩土工程的危害性比较小。但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被打破,在地下水移动压力的影响下,通常会导致岩土工程危害的产生,包括突涌问题、基坑以及流砂管涌问题,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 1.5水文地质对于建筑的支护有一定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范围持续缩小,由此,建筑开发单位只能转向高层建筑的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高层建筑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的代表。但在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水文地质会影响到建筑的支护结构,降低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环境对于建筑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都会利用垂直开挖和抽水的方式进行施工。在利用抽水方式施工的过程中,对直接影响到建筑区域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进而对于高层建筑的耐久性能与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地面沉降的发生。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全面考虑到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制定出可行合理的勘察方案,在工程施工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原有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为后期施工创造便利条件。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2.1勘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情况以及气象水文状况。其中地形地貌的勘察主要是勘察岩土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貌侵蚀情况、地貌堆积情况、水系情况、地形情况等。气象水文特征的勘察主要是勘察施工区域的气候条件,包括是气候类型及湿润度等。 2.2勘察地质环境状况 岩土工程施工范围内地质环境状况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情况、地层岩性、基底构造和对第四系厚度的控制情况。 2.3勘察施工区域地下水位 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地下水位对其的影响是及其巨大的。地下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极有可能导致工程发生坍塌和沉降,严重影响工程的地基,进而严重的影响工程的稳定性能与安全性。所以,在岩土工程实际施工之前,要考虑到施工区域的具体水文地质状况,仔细勘察施工区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勘察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状况,主要需要勘察以下内容:施工区域最近五年来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历史最低地下水位与最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升降的主要原因、地表水渗漏状况、地下水的流动状况。 2.4勘察施工区域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具体勘察内容如下:地下水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含水层埋藏条件;隔水层埋藏条件;主要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基础埋深以及厚度;地下水的变化情况、水位状况、流向及类型等;水文地质相关参数;地下水赋存状况、渗流情况。 3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方法 3.1实验分析法 所谓实验分析法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实验手段,检测与分析工程勘察区域的参数样本,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当前,水文地质勘察中所应用的实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放水、抽水、联通、注水、压水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抽水试验。借助抽水试验,通过相关的勘察测量工具,可以获知抽水孔的实际抽水量与特征曲线等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信息,评估含水层的具体特征,可以促使勘察人员深入了解工程勘察区域的税问题致条件,特别是水文条件。简单来说,实验分析方法的应用价值较高,但其全面性不足,要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3.2工具探测法 所谓工具探测法具体指的就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通过精密仪器、先进仪器对施工区域地质岩石性质进行勘察,主要包括准确勘测地质岩石的密度、弹性、放射性、硬度、构成成分、硬度以及电性等相关参数,通过这些信息的勘测可以帮助勘察人员更好理解水文地质状况,确保其制定的岩土工程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工具探测方法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其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强。在当前情况下,水文地质勘察中工具探测法主要包括电磁波探测方法、声波探测方法、浅震探测方法、电阻率法探测等。虽然工具探测发的探测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但也需要配合其他勘测方法共同使用。 4结束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及内容,以供参考。 作者:叶荣健 饶新泉 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四大队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针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探究地下水,注重地下水所具有的相关问题,并针对地下水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使得水文地质勘察的结果更加的准确。本文就主要针对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问题;对策 我国在1980年以后,就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这一体制的逐渐深化,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最近几年,人们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地质水文的勘察力度,并针对地下水的问题进行了着重的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从而使得地下水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以保障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开展,并保质保量。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 1、地下水主要包含的问题分析 1.1潜水位上升 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测的过程中,如果要在周围进行工程的建设,那么就会导致河流或者或者是水库的地下水位上升,从而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问题,从而就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首先,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潜水位出现上升的局面,会使得工程地基出现位移的情况,工程基础也会呈现上浮的状况,这样就无法有效的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其次,岩土体在力学上本身就存在不稳定状况的时候,加上潜水位的上升,使得斜坡和河岸出现了严重的崩塌现象,无法保障岩土功能的正常发挥。最后,在潜水位上升的情况下,地基也会逐渐出现软化的情况,粘性土壤所含的水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在这样的状况下,岩土的强度就会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建筑地基出现不规则沉降,最终就可能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重大的威胁。 1.2地下水位下降 一般来说,地下水位很容易就会出现下降的问题。在地下水位干湿交替的情况下,会使得木桩发生严重的腐蚀问题。另外,石膏层与钠盐层之间呈现出分解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得建筑地基出现位移,从而使得建筑无法保障稳定。同时,地下水的密度会直接影响到岩土的密度,在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岩土的密度会相应的增大,土体变松,从而就会使得地面出现严重的坍塌。另外,在遇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下,膨胀岩土会出现严重的变形情况,这样就会使得岩土在收缩性上更加的突出,收缩速率也会相应的提升,从而使得地面出现严重的裂缝问题,最终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严重的破损。 1.3其他问题 无论地下水存在何种问题,都会使得建筑物受到影响。例如,河流的上游以及水库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地下水被大量的抽取,就会使得地下水水位大幅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下,地面也会相继出现裂变和沉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施工建筑附近的水质受到影响,严重的会使得地下水枯竭。然而,当地下水出现枯竭的时候,就会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出现多变的情况,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也会相继出现,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2、应对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问题的策略 2.1确定水文地质勘察评判条例 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该工作会受到地下水类型、水位变化的影响,使得水文地质勘测工作的顺序出现变化,另外,含水层的厚度以及土层的渗透性强度等,也会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顺序产生影响,要想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并且确保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合理的对地下水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判定,并深入的对地下水进行探究,确定水文地质勘察评判的标准,制定出相应的评判条例,准确的做出相应的判断,避免地下水对岩土层造成影响。在针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内容进行评定的基础上,也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使得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能够更加的完善和健全,从而使得地下水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工程施工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 2.2重视地下水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水质研究项目包括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几大方面,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还包括二价铁离子、铵离子的测定。但值得指出的是,勘察人员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往往会忽略和漠视对水质地质参数的测定和地下水对水文勘察工作的影响,这对水文地质勘察的有序进行十分不利,甚至造成严重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深入剖析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问题,及时发现和排除复杂地理位置中的地下水问题,高度重视解决地下水问题,增强各部门安全意识,才能有效消除地下水问题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不利影响。 2.3强化对水理性质的研究工作 在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因素中,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和地下水相互作用下显示的性质影响较为严重。岩土体中的地下水分为很多种类,其中不一样的地下水性质会对水理性质产生不一样的额影响。水理性质数据的测试分析是为地下水位和水量变化提供基础设计数据,并能有效解决地下水问题给建筑物和人类环境所带来的危害。研究认为,水理性质既能够改变岩土强度,造成岩土变形,还会对工程的安全稳定构成直接影响。所以,重视水理性质对于强化水理性质的研究工作,从最大程度上确保水文地质勘察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全面促进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序进行大有裨益。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受到各个部门的关注,依据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分析,重视对水文地质勘察全面性的探究,就现阶段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地下水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地下水存在的相关问题,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对地下水问题进行解决,建立健全的水文地质勘测评判条例,合理的依据地下水来对水文地质勘察影响来进行水位地质勘察工作的评判,并确保该工作开展的可靠性,这样才能够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可以得到提升,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良好的提升。 作者:季彦桢 单位:新疆昌吉州地质环境监测站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对于岩土工程建设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资料依据,因此,做好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与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问题;对策 一、做好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必要性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是人们了解和掌握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途径,随着各类现代岩土工程建设量的不断增加,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的把握已经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不仅能够指导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规避不良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减少水文地质工程灾害对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提高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与稳定性,同时也能够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为相关部门掌握地下水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原因与污染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帮助,也能够防止含盐度较高的受污染地下水环境对岩土工程的基础造成侵蚀,影响岩土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常见的水文地质危害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陷、裂缝、塌陷等问题,并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2)潜水位上升导致建筑地基软化,易造成建筑地基侧向位移,还有可能导致建筑物地下室侵水以及建筑物地下结构腐蚀的加剧;(3)地下水流量较大情况下,如采取桩基础施工技术,会导致桩基区域水土强度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破坏桩基础的稳定性;(4)基坑工程施工时的不合理抽排地下水,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变化危害建筑结构安全。 二、当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工程建设中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但在许多的现代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在工程勘察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勘察的重心也往往集中于常规的岩土工程条件及常见地质灾害的勘察中,水文地质方面的勘察工作则相对较为随意,甚至没有按照要求配置专业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这也就导致了水文地质工程勘察的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出施工地区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开展,也可能因为不科学的施工行为对地下水文地质环境造成影响。 2.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在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中,对于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相关的地质勘察工作规范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注重勘察工作的深度,许多勘察内容只是停留于表面,实地勘察点位数量较少,勘察内容也不够深入,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此外,在对勘查技术与工作方法的更新方面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勘察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工作效率低质量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中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实际需求。 3.水文地质分析工作不到位,影响勘察成果评价的科学性。 水文地质具有特殊性,如果在工程勘察中未能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未能掌握岩、土地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等水理性能,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等条件情况,未能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以求得水文地质参数。其工程勘察成果就不能正确评价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有很大害处,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 三、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有效策略 1.提高对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准备环节的重视。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获取的资料数据,准确把握工程建设场地的实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情况、地层结构、岩土性质等一系列基础信息,并且要结合地区性的气候、降水等实际条件对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运行规律等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方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对于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具体要求,并要结合建筑物建设的具体设计方案,工程施工材料,建筑工程的实际用途及建设要求,对水文地质工程勘察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明确各项勘察工作的目标与技术标准,最大限度保障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能够规范、全面、到位的得到落实,以发挥出其对于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 2.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制度体系。 要保障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管理制度,对勘察工作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标准化的要求,明确采样、测量、实验等各项内容的规范化操作流程与标准,并对相应的计算、测量精度进行严格要求,控制数据误差范围,对数据记录进行规范化的要求,为后续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勘察成果分析等环节的打好基础。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应通过制度加强相关勘察技术的更新与完善,并对勘测设备的标准化使用与维护进行明确的要求,从而促进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勘察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条件。最后,应建立科学的勘察工作责任制度,由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要通过责任制度明确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的责任分配,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对于勘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失误及失责行为,进行严厉问责,并依据所导致后果的严重性进行惩处,以提高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做好参数计算,加强水文地质分析。 首先应通过对计算模型与公式的合理选择提高参数计算准确性,在参数计算模型公式的选择时,要结合地下水和含水层类型、实验装置情况等实际条件与影响因素,选择最为适宜的计算模型公式,并要在计算过程中及得出计算结果后做好审核工作,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水文地质的特殊性,结合实际的岩土层水理性质、地下水运动规律等特性,以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结果,加强水文地质分析工作,以更好的指导工程建设对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 作者:渠磊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摘要:水文地质是地质勘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有利于提高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水文地质勘查中主要的评定内容、水文地质中岩土的水理研究、地下水的危害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重要性 作为工程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并依据勘查的结果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能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应对其进行全面勘查,预防有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各种危害。 一、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周边的岩土地质情况进行必要的勘查。在勘查时,勘查单位往往忽视了周边的水文地质情况。然而,大多数工程地质情况都是由地下水的情况决定的,地下水会对岩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没有对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勘查,就可能会造成后期施工存在危险,如基坑塌陷、建筑物发生沉降等。因此,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占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水文地质勘查中主要的评定内容 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查,并依据勘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评定内容包括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地层结构、岩土成分及地下水的影响。对于地下水分布情况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工程地下水的含量及与地表距离,如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是否会使地下水位发生变化,而地下水是否会影响施工环境等。在地下水评定这块,要严格禁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否则,地下水的流动就会腐蚀整个建筑物的地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对于周边的岩土结构和成分,要总结出对施工不同程度影响的排序,相关人员对这些有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地下水的特性、分布情况等。对于地下水对工程的积极、消极的影响,要根据周围不同的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第一,要明确位于地下水里的地基内的钢筋会不会腐蚀;第二,要分析工程地基是否处在软弱地层。建筑物的基础是整个建筑物质量安全的保证,相关人员要做好与基础相关的勘查设计工作;第三,还要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的具体参数进行勘查,如有可能影响桩基稳定性的渗透系数等,确保工程建筑的安全。 三、水文地质中岩土的水理研究 岩土的水理性质要结合地下水的储存形式进行分析,地下水的储存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管水及重力水,其中结合水又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对强结合水来说,在强大压力的作用下,其具有很强的粘结性,而相对于强结合水,弱结合水的吸附力则很小。总的来说,结合水这一形式并不会对岩土的水理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毛细管水是地下水在岩土毛细管缝隙中的存在形式,毛细管水受到来自毛细管力和重力两方面的作用。毛细管力比重力大的情况下,毛细管水就会上升;毛细管力小于重力的情况下,毛细管水就会下降。随着毛细管水在毛细管缝隙中不断地上下垂直运动,便会使岩土体逐步软化毛细管水对建筑地基的腐蚀性,它主要存在于砂土,中极少存在于黏土和砂砾中。对于重力水,则主要是水文地质勘查的主要对象。 四、地下水的危害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勘察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如地下水水位是受季节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较小,但人为因素可以造成地下水水位发生较大的变化。潜水位上升会造成河岸等岩土体崩塌、岩土和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的腐蚀性增强及岩土体结构强度降低等情况。而地下水水位降低会导致地面沉降或塌陷,严重时可导致发生地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还能使膨胀性岩土发生变形,当地下水水位升降频繁时便会使岩土反复收缩,岩土在进行反复收缩过程中便会导致岩土的膨胀幅度增大。另外,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地面干裂。所以,在对膨胀性岩土区域进行勘察时,要重点勘察地下水水位的变化,通过研究这种变化和升降规律,设计地基的深度。 五、结语 本文先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的重要性,紧接着总结水文地质勘查中需要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岩土结构等,并对岩土的水理性质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提出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总而言之,水文地质勘查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下水严重影响着工程基坑的安全,如果预防不当,甚至会造成整个建筑物的坍塌。因此,相关勘查、设计人员要树立水文地质勘查的理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 作者:李朝飞 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筑地质勘测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水文地质问题更是需要处理好的重要方面,以此更好地保证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本文接下来简要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给建筑工程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处理工程地质勘察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给相关人士予以借鉴作用。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测;水文地质;措施 1水文地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1.1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人们过渡开采地下水,在流域上游大量修建水坝等等因素,使得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现象。当其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面出现塌陷或者开裂之类的问题。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周边区域出现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象。若是沿海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更有可能引发海水倒灌的巨大威胁。以上这些地下水位造成的后果会给相关工程埋下巨大的隐患。 1.2潜水位上升产生的影响 潜水位上升这种现象出现通常是受到水利工程建设或者是区域地质条件的影响。比如水坝上游水位上升,亦或地下水来源的湖泊水位上升都有可能致使潜水位上升。其主要是经过使其地基软化,致使粘性土压缩性极易升高,从而使得该区域土壤的含水量得以提升,这样导致建筑物地基出现不稳定的后果。一旦地基不稳,就会提升施工的难度系数。而且潜水位一旦上升,也极有可能导致地基隆起,因为水位增高,岩层的压力就会增大。从而其承受的压力到了一定高度,就会造成岩层变形,出现地表隆起的状况,使得建筑物的地基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1.3地下水压产生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位压力的作用是很弱的,对建筑的威胁太小基本可以忽视。但是若在施工过程中,使得地下水位正常压力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也就会致使地下水对地表形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对建筑物地基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使建筑物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导致建筑的使用年限大幅度缩短。所以,在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地下水位问题。 2处理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重视水文地质勘测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 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潜水位上升等方面都属于地质勘测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勘察过程中也就尤其需要重视地下水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根据其可能对后期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作一份比较详细的评价报告,并明确其能够对施工设施造成的影响。以此引起施工单位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力度,根据此方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制定出多种可行性方案。争取把水文地质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工程整体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2.2强化关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方面的学习 在国内,地质勘察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规范体系。也已经出现了许多对地质勘察目的、方法等相关方面明确规定的文件。这些文件已经成为地质勘测相关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准则。以此才能保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快速地处理好水文地质相关问题。因此,地质勘测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在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前期,需要先加强对这方面规范的了解与学习。认真阅读相关规范的内容,熟悉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要求与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技术人员在实际勘察过程中严格根据要求进行工作量布置,并认真收集到足够的土样采集数据,及时细致地划分好抗震地段。所以,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这些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学习,能够有效增强相关人员对工程地质勘测方面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 2.3加强调查地下埋藏情况 在对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地质进行勘测时,要时刻谨记勘测的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出一套合理的勘察体系,从而对地下水埋藏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对地下水的类型以及流向等基本情况必须明确。在此基础上针对地下水对建筑材料产生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对地下水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威胁进行预估。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地下水突涌、流沙等问题制定出多种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水文地质给工程整体质量带来的风险。 作者:孙杰 崔英华 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7大队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地质勘察逐渐引起重视,它是工程建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影响较大,主要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文章概述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分析;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地质勘察尤为关键,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保障。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是其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重视水文地质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地下水腐蚀工程。本文详细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应对策略。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地下水升降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非常严重,如若不引起重视,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结果。针对建筑工程而言,其主要水文地质危害来源于地下水,无论是地下水位上升,还是地下水位下降,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建筑物。自然或人为原因都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变化如果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将不会对建筑物造成任何威胁,而一旦突破临界值,将会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地下水上升,将可能产生如基础土壤软化、盐渍化以及沼泽化等等后果。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如建筑物倾斜或者墙体破裂或是引起塌方,甚至造成建筑物地基不稳,基础上浮,淹没地下室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地下水下降对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如诱发地裂、地面沉降等后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建筑物土体结构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减少建筑物使用年限。人为因素成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假设地下水沉降经常发生,这对岩土影响极大,使其出现不均膨胀变现,致使其膨胀收缩度受到影响,逐渐变大,进而造成地裂,导致建筑物基础受损,影响其基础承载力。 1.2地下水压力影响 通常来说,地下水作用力很小,如果地下水维持正常状态,其不会对建筑物有任何影响,但是很多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并没有对地下水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其平衡失调,导致地下水压力危害。在地下水压力下,将会导致以下后果,如流沙、基坑突涌,进而破坏基础稳定度。如果建筑物基础受到威胁,那将对整个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影响,无法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会缩短建筑物使用年限。总的来说,工程地质勘察中,施工人员必须对地下水压力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3潜水位上升影响 潜水位上升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附近河流、水库、湖泊等,其水位升高对潜水位上升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工业废水、排水管道以及灌溉工程渗透等因素,直接威胁到建筑物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潜水位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建筑物地基,使其变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强度,加大其压缩性,这对建筑物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素,极易发生沉降变形;第二,影响地基,使其发生侧移,或是导致地基隆起,致使地基上浮,最终导致建筑物失稳。 2解决水文地质危害的相关策略 2.1规范地质勘察环节 针对建筑工程而言,施工之前的地质勘察尤为关键,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工程地质勘察不仅是极为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对工程地质勘察逐渐引起重视,相关工作也在逐步完善,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范体系。规章制度的建立可确保勘察工作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保障施工的合理性。工程地质勘察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勘察的每个细节,并在每个环节进行了逐一规定,如地质勘察目的、勘察任务、勘察评价等等,这使得工程地质勘察效果显著,规范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顺利推行提供保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了解并不深,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会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实际操作,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工程地质勘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对水文地质勘察了解透彻,掌握最基本要求,依据标准进行水文勘察,进一步提工程地质勘察效率,保障勘察工作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物的质量不会受到水文地质的影响。 2.2深入调查地下水状态 对地下水埋藏状况进行有效调查,以确保建筑施工中不受到地质水文的影响。地下水埋藏状况调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调查目的,设置调查标准;其次,了解地下水类型,进而确定地下水位,并深入了解其水位变化情况、水位变化规律、地下水腐蚀性等。这些因素都需要深入调查,才能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获得相对有效的资料。在建筑选材阶段,施工人员可以依据调查结果选择相对合适的材料,确定基坑施工方案。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工程中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要预估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地下水的危害性、管涌的威胁值,针对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控制基坑深度;保障基底隔水层维持在固定范围之内;降低水压力、降低承压水位符合相应标准,从根本上避免突涌情况的发生。 2.3保障潜水位以及地下水维持在正常范畴 潜水位不稳定也会影响建筑物质量,因此针对潜水位上升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从地下给水管道、引水渠水管道两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渗漏问题,必须给予及时修复。而地下水下降问题,有关部门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要加强抽取地下水和采矿方面的管理,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必须进行严格处罚,加强相关教育。 3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察是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其中的水文地质分析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作者:张瑞刚 方李涛 单位: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应用 基于水文地质学的特殊性,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必须根据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水文地质属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地质学的相关内容及属性。随着水资源的利用形式的不断优化,在整体控制阶段要结合人类活动及水环境的自然反应,不断探究切实可行的勘察方法。现有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趋于多样性,包括:遥感技术勘察法、地球物理测井勘察法、地面核磁共振勘察方式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勘察方式。 1当前我国水资源的应用现状 我国是当前公认的贫水国家,人均淡水资源的拥有量不断减少,当前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将不到1700m3;而中国淡水资源南多北少,应当避免人口过多地向缺水地区流动(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是由于特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应用情况,在地质勘查过程中要优化资源的控制形式,由于地表水传导水能力比较强,其存储量比较少,必须对地下水含水量的控制形式进行分析,调整现有设置空间,进而起到合理有效控制的目的。从现有水文地质条件来看,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在地域地下水补给的过程中要重视排泄条件的具体应用,使其适应地下空间的变化趋势。在后续控制和干预过程中,针对勘察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工作人员明确基础性勘察方式,结合具体工程的要求,对资源具体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2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现代水文地质因素的相关制约性因素,在后续控制和应用阶段,必须不断减少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适应水资源的综合性应用趋势。以下将对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在找水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遥感检测技术 近些年来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该技术能实现远处探测,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特体各事物的技术,它技术先进、探测范围大、信息量大,并可实施动态监测。遥感勘察方法主要是以勘察形式为主,能在视线固定的范围内,了解区域性应用情况。其次要技术形式采用的是展片目视解释形式,结合户外验证形式及水文地质检查形式,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 (1)热红外检测技术。 热红外检测技术采用的是热红外线波,能获得区域内的图像资料。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对温度的测定,进而确定是否存在地下水。该检测技术在干旱地区应用比较广。其技术原理比较特殊,地下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及热导作用,对地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地表湿度及温度,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对发展趋势进行检查。利用该检测技术配合基础性资料能实现探测资料的有效获取。 (2)水文地质信息的分析。 在遥感技术应用阶段,必须根据实际发展形式的要求,从水文地质角度对遥感信息进行分析,判定地层岩石的构造及水文地质信息,通过合理有效的信息判定能对地下水的储存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3)环境信息的获取。 基于遥感技术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和应用阶段,要重视地下植被、湖泊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断减少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实现水位的合理性控制。通过有效的判断方式能对水位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及时确定矿物质的深度和水化类型。 2.2地球物理测试方式 地球物理测试形式是探测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期应用和分析阶段需要对水文地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以物理原理形式为基准,实现信息的合理控制。 (1)明确含水层特点。 不同含水层的内外部构造形式差异性比较大,必须对地层水的矿物化程度进行分析,明确两者的差异性。对地下水进行地下水矿化度进行测量。地层水的矿化度越高,地层电阻率值越低。其次该检测形式能有效的判定裂隙的标准,由于声波时差比较大,在后期控制阶段会出现电阻率降低的情况。 (2)判定岩溶水。 裂缝层是声波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溶洞内部含有水资源,则可以将其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包括:岩溶、裂隙发育处,井径,可以应用井径曲线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其次基于岩石密度的特殊性,要选择密度检测形式、电阻率及孔隙度等参数形式,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对岩性进行分析。 2.3物探和钻探技术 (1)物探技术。 在水文地质检查和控制过程中,必须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实际情况,结合勘察补给断面的实际要求,对探测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的检测形式,能对地层结构及含水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为拟建水源地的供水孔和布置钻探工程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2)钻探技术。 根据遥感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钻探阶段必须结合水文资料、地质资料等形式,在现有控制基础上明确工作量。根据物探工作形式的相关要求,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的特殊性、岩性、成因及富水性等控制因素,探究沉积层的实际特点,明确钻探技术的具体控制形式。 2.4地面核磁共振法 基于地面核磁共振技术的特殊性,在整体控制过程中,要针对地面实际检查形式,探究具体控制形式。地面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对含水层要求比较低,其应用范围比较广。基于该设计形式的重要性,要以控制信号为基准,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值越大,所探测区域内水含量就越丰富。从而,可以根据由小到大的核改变激发脉冲矩来推断由浅到深含水层的贮存状况,达到实现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目的。 (1)确定检测范围。 在整个应用形式控制阶段,为了对测定形式进行分析,在整体干预过程中需要优化核磁共振信号,将其作为重要检测标准和形式。由于探测区域内的应用方式比较特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物探形式进行分析,将其应用于土层空隙测定,层间格式测定等方面。基于现有测定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系统应用阶段必须明确岩土的水性,结合岩溶实际形式,对裂隙含水质进行检测。 (2)明确工作原理。 在系统后续检测和应用阶段,要结合信号形式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核磁共振信号幅度形式采用合理的判断形式。根据核概念机制的具体应用情况,不断激发脉冲形式,使其应用于各个勘察应用范围中。 3结束语 随着现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必须根据现代水文地质勘察方法的要求,探究切实可行的应用形式。水文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根据传统技术的应用特点,结合新技术及新理论的应用情况,对找水工作引起重视,进而不断扩展应用领域,发挥勘察技术的应用特点和优势。在现代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要不断寻找有效的地下水资源,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夏利明 单位:重庆勘察实业总公司 水文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分析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动力作用的危害。 在不同工程地质中,其自身岩土体组成成分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含有大量蒙脱石的工程岩土体中,如果该部分岩体受到一定的地下水变化的影响作用,就会使得蒙脱石中的水分含量发生骤然的变化而导致其发生明显的缩胀问题,这种缩胀不仅能够使得蒙脱石自身出现严重的变形,同时也会导致整个岩土层的稳固度与承重能力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使得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条件出现问题与缺陷。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 能够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非常的多,其中最关键性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因素就是降水量的变化。就目前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情况来看,在降雨多发的季节,如果工程建设人员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排水处理,就非常容易导致工程建设地段因为地下水的迅速上升,而使得工程地质中的岩土含水量变得过大而导致其自身的强度与稳固度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同时,在降雨过少的季节,如果岩土体过分干燥就会使得其出现大面积的龟裂现象,而此时如果通过水库来对其进行给水灌溉工作,则会使得岩土在极端的时间内由干燥转变到湿润状态,这就非常容易使得工程建设中的岩土体变得过于松散,从而进一步引发其出现坍塌问题,造成严重的水文地质危害。 (三)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使得我国的工农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导致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建设的生产用水量也全面的提升。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有地下水来进行供应的,社会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地下水的使用也不断上升,大量的抽取活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地下水位发生沉降问题。一旦地下水位发生沉降现象,不仅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施工造成巨大的困难与影响,同时也非常容易导致建筑物出现下沉问题,且其还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道路出现塌陷现象,从而对整个工程地质勘察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的解决方法 (一)强化对工程环境地下水状态的研究。 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往往能够对整个工程地质环境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要向全面的解决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就必须要对工程环境的地下水状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进一步对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与降水量等能够引起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对工程建设地区的排水建设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由地下水位变化而造成的工程地质环境破坏,就要求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含水层进行全面的勘察与检测工作,确保其能够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发展趋势有一个合理的掌握,从而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进行全面的处理与解决。 (二)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 由于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从而导致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也具备了鲜明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就目前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来看,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使得其自身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制度与规章体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得以提升。然而,受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作用,使得我国的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在实际的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对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分析,其往往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工程地质的勘察工作,使得勘察的质量与效果受到不小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与完善,来确保勘察人员能够对地质勘察的标准与要求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对于水文地质危害的防范与处理能力。 三、结语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往往能够对整个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与水平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由地下水位变化而造成的工程地质环境破坏,就要求工程地质勘察部门必须要强化对工程环境地下水状态的研究,并进一步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与规范,来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及时的解决工程地质中的水文地质危害,来进一步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全面提升。 作者:付强 秦福锋 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电子和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现代人与古代人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是由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古代环境。因此,现代人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过了古代人.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贵族妇女痴醉于铅做的化妆品。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人体。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县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县的痛痛病及农药的污染,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从“潘多拉魔盒”中跑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 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当污染物在短期内大量侵入人体,常会造成急性危害。历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当污染物长期以低浓度持续不断地进入人体,则会产生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例如,大气低浓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剂量重金属铅引起的贫血、末梢神经炎、神经麻痹、幼儿脑受危害而引起学习和注意力涣散等智力障碍等。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资料表明,人类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过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90%。而致癌的化学物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纤维、煤烟中的苯类、二氧化硫、农药等。如位于包钢北部偏西约20公里的沙德格苏木,许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关节疼痛,部分人出现骨骼变形,据包头医学院在该地区的调查,儿童牙齿斑釉率为97.63%,成人为89.57%,严重的氟污染不仅损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给当地的畜牧业带来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大队有万余头羊,后来只活了不过4000头,牧民们生活极端困苦,纷纷洒泪离乡,逃荒到达茂旗等地。对此,国家环保总局很重视,指派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去调查核实,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疾病。如电视病、空调病、风扇病。电脑病、以及电磁干扰、核辐射、化学污染等等。仅就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含磷洗涤废水对人体的影响来看,其副作用十分明显。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间接刺激,手掌灼烧、疼痛、脱皮、起泡、发痒、裂口,成为皮肤科的多发病,并成为接触性皮炎、婴儿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见病的刺激源。 食品污染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鸡”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环境与健康论文:健康教育与环境治理融合灭鼠效果调研 1材料与方法 1.1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德州市培训专业人员,要求逐级培训、部门培训;要全社区人员了解鼠类生态习性,讲授贯穿于整个试验过程,是一种灵活、实用、有效的方式,最初先培训灭鼠骨干,然后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每户派一名代表(以家庭主妇为主),采取授大课的方式,讲授防鼠灭鼠的基本知识,让群众自己动手防鼠灭鼠;灭鼠骨干人手一本宣传手册,每户一张宣传单,并利用沿街宣传栏深人浅出,内容灵活,图文并茂,使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于居家中一些特殊场所(粮仓、杂物间、禽舍等)的环境治理、布夹、布药等不易理解的内容演示给群众,让其照此办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居民不同文化及接受能力的差异,因人施教,充分运用图表、演示、比喻,让其了解灭鼠的有关知识,知道所做的目的和方法,充分调动其自身积极性;多媒体教育利用县、乡、村三级电视台,播放鼠类防治的专题录像,将鼠的危害、生态习性及如何利用其习性进行防治,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对推动群众自觉参与鼠类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群众多年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需要试验人员多次讲解,时时提醒,反复强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2环境学治理 搞好室内外卫生,清理卫生死角,管理院内乱搭乱建草棚草屋、杂物,粮食入仓入囤,彻底清除鼠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进出室内所有孔、洞、缝要用水泥堵塞抹平。通向室外的下水道口要用小于0.6cm的铁丝网封档。厨房、仓库要设高60cm、厚2cm的档鼠板,门下边钉30cm高的铁皮防鼠咬啃。 1.3灭鼠效果考核 采用格粉板法(400格者)。试验前于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区域内随机选定粉板布放户,16:00开始按约15m2房间布放粉板1块,每块大小为20cm×20cm,翌日上午10:00开始查收,同时把带有400格的有机玻璃板罩在粉板上分别计数鼠的阳性格数。计算灭鼠前后鼠的阳性率;依此计算杀灭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环境学治理 发动各部门、家庭、“五小”行业对进入室内孔缝进行封堵,对餐饮业所有下水道用小于1cm的铁丝封挡;完成毒饵站3.5万个。 2.2试验村与药物投放对照村灭鼠效果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试验村全年的鼠密度保持在在0.5%~1.73%之间,能够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药物投放对照村仅在投药后的短期内将鼠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只是在投入药物后的2-3月内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随后又逐日回升到原来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7-10月鼠密度分别是6.24%、10.03%、13.21%、13.42%。统计学处理,二者灭鼠效果有非常显著效果差异(U=18.00,P<0.001)。 2.3试验村与空白对照村灭鼠效果的比较 空白对照村全年鼠密度都超过国家标准3~4倍,7-12月鼠密度分别为11.24%、12.24%、11.02%、12.34%、13.01%、11.45%。统计学分析表明,试验村与空白对照村的灭鼠效果亦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差异(U=3.500,P<0.001)。 2.4药物投放对照村与空白对照村的灭鼠效果比较 经过统计学分析,二者的灭鼠效果没有统计学意义(U=42.00,P>0.05)。说明药物投放来灭鼠仅在投药后的短期内起作用,只能起到阶段性灭鼠效果。 3讨论 鼠类防治国内外研究报道很多,大多是传统的药物投放毒饵灭鼠,较早使用急性灭鼠药物不但效果逐年下降,而且对非靶类动物、甚至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十几年来,国家积极推广抗凝血药物灭鼠,但由于需要大量粮食,配制要求高,人民群众不了解鼠类的生态习性、灭鼠方法,而且担心毒饵对家畜、家禽造成损害,结果造成鼠害防治效果仍不理想。鼠类都是依靠人类活动所破坏的环境和形成垃圾、废弃物而生存,卫生状况和鼠害发生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脏、乱、差的环境为鼠害提供广泛栖息场所丰盛的食源,是造成鼠患猖獗的原因,只有采取对居民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更多了解鼠类的生态习性、危害防治方法,让群众自觉地有意识地参加鼠害防治工作,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家务管理风尚,采取环境治理,经常性的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死角,清理杂物、杂草,不乱扔、乱倒垃圾,清除鼠害隐蔽条件,储存好食物、副食品,剩饭、剩菜及时清理,以此断绝鼠粮,与此同时,对居民建筑进行防鼠措施处理,针对鼠类可能潜入室内的通道和缝隙、下水道、电线通过的缝隙实施相应的防鼠措施,从张庄村实验结果看,以采用文化防治与环境治理为主,辅以少量药物的综合防治措施,不采用大规模药物杀灭,完全可以把鼠害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单纯药物杀灭不可能达到。而且,可大大减少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畜安全,降低费用。通过3个村一年来的灭鼠测算,采用单纯药物比用该方法多开支灭鼠费用5倍以上。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单纯药物投放不能长期稳定较低鼠密度,只有让群众更多了解鼠类的生态习性、危害防治方法,让群众自发地开展全民性的爱国卫生活动,家家户户设挡鼠板、堵塞孔洞缝隙,防止鼠随时进入,才能长期控制鼠密度回升。通过对张庄村、南陈庄、芦庄村3个自然村灭鼠方面的调查研究,验证了健康教育与环境治理的灭鼠综合措施确实有效,我们随即在德城区所有学校、机关、宾馆、餐饮单位开展了健康教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灭鼠综合措施运动。2011年的“国家卫生城市”验收更进一步验证了健康教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措施。 作者:孟宪新 商怀君 许学水 李洪芬 单位: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科学与人体健康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而形成与发展的。本文以人类需要为科学的源动力和出发点论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需要角度来说明环境科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环境与健康论文: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 1养殖概况 玉屏县是全省唯一一个侗族自治县,以水流如玉、青山为屏得名,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是著名的“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箫笛之乡”。全县辖三镇两乡两街道办事处,面积523km2,耕地面积5733.33hm2。2014年3月广东温氏畜牧集团入驻玉屏,短短2年内,已建成年产35万t饲料加工厂1个、年产16万头仔猪扩繁场1个;发展代养户460户,每批养殖规模可达15.2万头;另一个年产30万头全自动化、集约化仔猪扩繁场正在建设之中;截至2016年6月30日,代养户存栏生猪60211头,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出栏生猪63157头(已接近玉屏县2013年出栏生猪量64530头),代养户收入12484.35万元,出栏头均利润181.09元,按投苗数计算农户头均毛利为238.98元,代养户每批毛利平均为10.22万元;公司仔猪扩繁场存栏猪8711头,其中:基础母猪2403头,后备母猪4883头,后备公猪33头,生产公猪119头,产房仔猪1273头;创造了温氏集团成立32年来的“玉屏速度”。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为引领,生猪产业迅速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 2研究内容与结果 肉猪高效养殖猪舍建造模式研究:俗话说“养猪无巧,栏干食饱”,充分说明了猪舍环境对肉猪高效养殖的重要性。肉猪高效养殖的重点内容是场址选择与猪舍设计。 2.1场址选择 玉屏县地处武陵山区,拥有天然防御屏障,可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并配套有油茶基地、中草药基地、农田、果园等,建立循环农业,双向减污可解决环境问题。玉屏县雨量充足、气候炎热,特别是夏季高温高湿,应考虑防暑降温。生猪家庭牧场应建在坡地、薄地上,不占用耕地。在选址上要符合《畜牧法》相关要求,选择在远离村庄、城区、居民点的地方,距交通干线和居民区500m以上,土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必须保证不对饮用水源产生污染;同时要与粮食、蔬菜生产基地、林、果园基地、优质牧草基地等结合选择落实,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种养结合和粪污资源化利用。 2.2猪舍设计 一个完整的猪舍主要由墙壁、地面、屋顶和门窗构成。猪舍隔离墙为120mm墙900mm高,走道隔墙为800mm高。屋顶采用彩钢瓦结构,即0.426mm厚彩钢板+50mm厚阻烯泡沫+0.8mm厚PVC(咬口型)。门宽0.6~0.8m,通道的门高1.8m,与过道等宽。封闭式猪舍需设窗户,保证猪舍关照和通风。窗户距地面1.1~1.3m,窗顶距屋槽40~50cm。栏舍地面首先铺上薄膜纸或油粘纸用于防潮,再倒水泥,地面混凝土选用C25及以上,厚度5cm,然后过水泥砂浆选用M15及以上,厚度3cm(用砂一定要过筛,猪舍地面不能用粗砂,因为不过筛的大砂会影响猪肢蹄)总厚度约7~8cm,同时防止地面过滑。地面水流走向往排污区,坡度为4%,铺设及打地面时顺坡度过光板,不能积水、坑洼、凹凸不平。要粗糙不能光滑,也不能过水泥油。饲槽为水泥加砖建造,长形,槽底为椭圆形。自动饮水装置,为三个饮水器,距地面高度分别为25cm、40cm和60cm,间距为40cm。饮水器下方建饮水器排水沟,顺接入舍外雨水沟。建雨污分离沟,一明一暗。暗沟沿猪舍两侧雨水屋檐深埋DN300PVC排水管做污水沟,污水管从源头至化粪池保持前高后低,坡度在10°以上,污水单独排进地下化粪池或沼气池;明沟方向同暗沟,沿猪舍两侧在污水沟的上面建设,沟宽30cm,深15cm,用作雨水沟,雨水沟用水泥砂浆砌成抹面,场内雨水全部贯通排出场外;外墙预留300mm×80mm排粪孔至集粪池。 2.3肉猪高效养殖饲料营养的研究 玉屏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建成35万t饲料厂,为铜仁市乃至武陵山区温氏代养户供应全价料,主要措施如下: 2.3.1动态监测,控制原料质量选择饲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尽量利用玉屏县周围现有的饲料资源。饲料原料主要检测色泽、气味、水分、发热、虫蛀、杂质、粗细度、霉变等,并做出质量判断。玉屏温氏建立了实验室平台,实验室化学鉴定每批饲料原料的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铜、锌、猛、黄曲霉素等,从饲料源控制饲料质量,且能动态监测饲料源粗蛋白、水分等作为配方配置依据。 2.3.2一体加工,保证饲料质量玉屏温氏35万t饲料厂生产线选用国内一流主机设备,工艺技术指标可达国内一流水平,采用先粉碎后配料的工艺路线。 2.4肉猪高效养殖饲养管理的研究 育肥阶段成本可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育肥阶段让猪长得快、料肉比低必须保证以下条件:一是猪必须是健康的,也就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完善;二是提供的营养必须与猪发育相吻合;三是必须有优越的环境条件,如空气质量、温湿度等。由于其饲料营养由公司保证,故代养户的管理要点具体如下: 2.4.1育肥段的环境控制一是温度控制。实践证明育肥猪在17℃~22℃生长效果最好。料肉比最低,日增重最大。有人总结了一句冬天给肥猪加温的理由:“不烧炭,就要烧料,料比炭的价格要高得多”,再加上温度适宜后,猪群健康程度增加,料肉比降低,出栏时间提前,优点远远大于缺点。二是卫生与消毒。打扫卫生做到三铲两扫。消毒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消毒前要将舍内彻底清理一遍,将粪便、灰尘清理干净;第二浓度要够,必须按要求严格称量消毒药和水;第三要有足够的剂量,让消毒药将所有的脏物浸透。三是通风换气。猪舍封闭较严,要注意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有主要是通风和保持舍内清洁,通风可将有害气体及时排出舍外,而保持舍内清洁则可以将产生有害气体的根源清除,特别是在冬季通风换气比保温更重要。冲圈是最彻底的清洁圈舍办法。在低温时冲圈时应注意,冲圈不冲猪,以防突然冷刺激引起猪感冒;冲圈是必须将舍内门窗关严,一位老饲养员总结一句话:“给猪洗澡时要把门关严”;冲圈时要选择天气晴朗、舍内外温差较小的时段,如下午。 2.4.2育肥猪的管理控制育肥猪管理一是合理利用猪舍空间。采用不同阶段猪舍养猪数量不同,既合理利用了猪舍空间,又使每批猪出栏时体重接近。方法如下:第1步:在可饲养育肥猪15头的猪栏,转入仔猪20头;第2步:1个月后,将栏内体重小的3头挑出重新组群;第3步:转入2月龄时,再将每栏挑出2头体重轻的猪,重新组群;这样可提高猪舍利用率15%,同时在气候寒冷时又能通过增加密度提高舍温。二是分性别饲养。三是分大小饲养。 2.5肉猪高效养殖生物防疫安全体系的研究 2.5.1转变温氏合作农户防疫与养殖观念每个片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进猪、消毒、防疫、赶猪各环节指导农户。树立农户以防为主的理念,消毒灭源。 2.5.2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制度代养猪舍猪群全进全出,进猪前后猪圈彻底消毒。种猪和肥猪两点饲养,种猪饲喂在种猪场,肉猪饲养在代养猪圈,减少疾病传播。 2.5.3坚持环境安全的消毒制度养户根据养猪场不同区域选择消毒药物。在猪场大门设立消毒池,每天换消毒水1次,同时用该消毒水喷洒其周围;在圈舍内外和排水沟,每天消毒2次。 2.5.4重视清洁卫生工作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必须使药物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彻底的清洁卫生是有效消毒的前提,执行清洗-干燥-消毒的清洁消毒处理程序,彻底清洁猪舍。 2.5.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主要针对免疫病毒病,细菌病则需靠药物预防。注意无论注射菌苗或者病毒苗时前后2d不要消毒(消毒药可以杀灭细菌病毒,也同样会通过注射部位影响疫苗效果)。据报道猪的免疫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注射过多的疫苗会产生“免疫麻痹”。不但后注射的苗没有作用,主要的猪瘟等疫苗效果也会很不理想。疫苗保护率没有100%的。更重要的是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在使用疫苗时,需核对检验并记录疫苗存放温度,容器是否损坏,疫苗的外观、生产厂家、日期、有效期,活疫苗是否真空,灭活苗是否破乳,批号是否检验过等内容。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参考引种猪场免疫程序和本地遗传性疾病,玉屏温氏为代养户提供肉猪常见免疫程序,并配备专门的疫苗团队,按时到代养户猪圈注射疫苗。 2.5.6猪舍废弃物处理玉屏温氏代养猪场废弃物处理根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集中管理。及时对病死猪只上报公司管理人员,确认后的病死猪严禁乱抛弃,必须做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粪便用固液分离机(祁阳现代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型号9GF-7.0)压榨,固液分离,固体成为有机肥料,液体排入沼气池发酵。厕所及猪舍污水设置化粪池,避免粪水直接排入环境中。 3项目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乳猪21日龄断奶,28.62日龄投入代养户猪舍,在代养户猪舍饲养161.23天,存活率达95.39%,出栏肉猪体重达128.99kg。抽样50户代养户,饲养规模为19400头,每栋圈舍平均投苗381.53头,出栏肉猪363.96头;截至2016年6月,出栏36369头,农户收入7304.77万元,农户利润681.25万元,出栏头均利润187.18元,农户户均每批利润6.81万元。全县发展代养户共460户,每批投苗规模为152050头;其中已投苗户225户,每批投苗规模为81550头;在建户235户,每批投苗规模为70500头。投苗户中,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月末存栏60211头,出栏63157头,农户收入12484.35万元,农户利润1143.72万元,出栏头均利润181.09元。 3.2社会效益分析 在项目实施期间中,根据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难点,在生猪养殖的保育、饲料配方的转化阶段、梅雨季节、高热季节等养殖的关键环节,以及农民的农闲季节,先后举办15期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培训会、现场会,组织观摩学习、邀请海外专家来讲座、深入猪场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培训人数达65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00份,把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的物化成果发放到全县广大养殖户手中。使广大养猪户掌握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培训人员的养殖技术能力,为玉屏县生猪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3.3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规模养猪场环境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后,规模养殖场饲养管理和兽医技术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明显提高,一是全面实施养猪场圈舍消毒和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了养猪场病源菌的检出率,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与传播。二添加益生菌和使用天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促进猪只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和促进猪只细胞因子分泌,增强猪只免疫能力,改善猪肉品质风味。三是发酵后的猪粪是高效有机肥,还田后,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能修复退化了的黄土土壤,达到改造中低产田的口的。 作者:姚茂发 单位: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畜牧产业发展办公室 环境与健康论文: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激增。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2012年)报告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问题,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行动起来,呼吁发展低碳经济,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循环的发展方式。相关的学术界人士也开始致力于环境、发展问题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的人口、环境、社会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健康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降低它们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发展作支撑,环境保护就无法顺利实施,因为环保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成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了必由之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身,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的关系 由于人类经历了生存的危机,才激发了对健康的渴望。经济的发展本应为人类的生存、健康服务,但目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要注意调整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健康相辅相成,经济发展要维护社会健康,社会健康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缺一不可。 三、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健康成本实证分析 何为环境成本呢?人们的经济活动导致了环境污染,污染的出现使环境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下降,人们为此付出的成本代价就是所谓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又分为环境退化成本和保护环境支出,保护环境支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支付的一些成本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即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损失和保护活动付出的一些价值。社会健康也称为社会适应性,是指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即人类个体应付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分析 环境成本包括资源的消耗(例如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等)、环境的污染(例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生态的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资源消耗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被利用和消耗的价值。依据自然资源自身的性质特征来看,有些资源是一次性消耗资源,例如不可再生资源中的矿产资源、西北部地区的水资源等;有些资源是多次性消耗资源,例如土地资源、防护林、南方的水资源等。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从产业方面看,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2013年,根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开展监测,对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仅海口、舟山和拉萨三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对全国470个城市(区、县)开展的降水监测中发现,酸雨城市比例占29.8%,酸雨频率平均达到17.4%。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695.4亿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8亿吨;全国共调查统计工业企业147657家,其中火电行业3102家,共排放二氧化硫782.7万吨,氮氧化物964.6万吨,烟粉尘218.8万吨。2011年,全社会环保投入7114亿元;2012年82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9%;2013年环保投入951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013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23亿元、城市排水建设投资1055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867亿元、治理废水项目投资124.9亿元、治理废气项目投资640.9亿元、治理固体废物项目投资14亿元。 (二)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分析 经济增长对于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各项社会保障设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出台,维持和保障了居民的健康支出,提高了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对于居民的生存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步伐,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存压力、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情绪、负面影响,逐步消减了物质条件改善带来的福利,整体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2013年我国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的受灾面积达到11426.9千公顷、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8818.7万人次、自然灾害受灾死亡人口2284人、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808.4亿元。 四、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社会状况,我们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改变当前的发展状况,保障居民的生存和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资源消耗损失在GDP总量中占据很大的比例,经济增长对于资源消耗的依赖较深,尤其是作为我国资源密集区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能源的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进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及时地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的低碳经济,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监控,颁布新政策鼓励其进行改革。对于企业征收污染治理税来扩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污染税征收的依据就依靠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的结果,将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 (二)对西部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 西部地区是我国河流的发源地,位于我国河流的上游,西部地区的环境状况对于中下游地区有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一直处于生态脆弱的地位。国家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平衡发展格局,对于西部地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例如把东西部的生态保护联系起来,西部地区的牺牲换来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应该就自身的生态受益部分进行相应的评估,折算为货币补偿给西部地区的人民,让他们可以有能力转变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减少他们自身因为生活的需要而对环境的索取、破坏,为西部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回馈民众,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目前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健康问题已与经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现在的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已经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存和健康。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迫在眉睫,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因此,要尽快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相协调。 作者:张玲玲 华天昕 环境与健康论文: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校园与教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最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证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完美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气氛、理想温馨的环境以及师生环境的营造等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避免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劳比身体上更让人难以排解,如果让人在令人厌倦的环境下学习,真的会使得学生不良的情绪,难以调节。这样的设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校园与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真正能做到“润心细无声”之效,和“随环境潜入心灵”的“潜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以及和谐有价值的教室环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无形中达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实现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张浩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环境与健康论文:校园生态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摘要: 湖北省现有458.75万在校小学生与初中生,全社会都关注着学校校园生态环境与学生体质发展的关系,人们正期待着学校提升学生体质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中小学;校园生态环境;身心健康 2016年,“两会”有一个引发世人与国内外记者特别关注的“部长通道”,记者可以在“部长通道”进行采访。其中,教育部长在回答公众的问题时说:“我国基础教育仍坚持小学与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制度,重点发展小学和初中教育,各地教育部门正集中整治、新建或扩建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笔者作为媒体人,又是一位母亲,所以特意关注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在当前重点发展小学与初中教育的关键时期,笔者尤其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建设。学校只有明亮的教室是不够的,它还要有绿色的校园环境和运动场所,才能不断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2011年11月18日,在首届广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了两名大学生猝死事件,随后相继在少数学校的男生1000米耐力跑的达标测试中,也发生了类似的猝死事件。这些事件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引起了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人们的思想觉醒。很多人为此呼吁,希望能大力改善和加强中国小学与初中的义务教育,积极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和现代化体育设施。笔者翻阅了美国、日本与韩国的小学、初中办学资料有一些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要有科学健身的指导理念 从医学角度上看,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而造成猝死的原因,除了遗传、病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之外,还有运动。运动猝死是人缺乏锻炼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滞后所导致的,这与体育课程教学的不科学有很大关系。笔者查阅了日本小学体育教学文献资料,发现日本小学体育课按照年级享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1~2年级是运动游戏,3~4年级是保健运动基础教学,5~6年级是体操、跑、跳绳和球类运动。学校不规定硬性达标。日本的小学校园均设有200米的圆形跑道,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跑10圈、中年级跑15圈、高年级20圈,以发展小学生的有氧耐力。在日语中,走与跑是一个意思,持久走译成中文,就是耐力跑的意思,其目的正是改善小学生的心肺功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健身与锻炼的好习惯。 二、身体需有适应环境的抵御能力 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在于适应与抵御环境的能力。日本小学生不仅耐力素质高,且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美国、韩国的小学生也都具有这种耐力和抗寒能力。而我国的学生却在老人和父母的宠爱下,很少进行耐力及抗寒能力训练,家长都害怕冻坏了孩子,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有这样几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中国大爷,正值寒冬去韩国探亲,看见韩国的孩子穿着单薄的短衫和短裤上学,于是给孩子穿上了棉衣和棉裤,但孩子却被学校拒绝入校。中国大爷亲眼见到首尔第一场雪,孩子们穿着短裤、短裙绕着操场跑步,光着赤膊在雪地上开心地打滚。大爷见此情景,觉得担心孩子受“冻”是多余的。一名出生在中国杭州市的小学女生小林,父亲已经在日本工作了十多年,2010年,小林在国内读完小学4年级,转入日本大阪金冈南小学读5年级,学校要求学生一年四季都穿短袖衫短裤上学,小林很快就适应了岛国的生活习惯。小学每周上三节体育课,小林每天参加由学校组织的2000米晨跑,周三下午参加俱乐部篮球运动。夏天,学校会组织学生游泳;冬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耐力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加快乐和健康。 三、结语 无论华裔学生在美国、韩国或日本学习,均能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习上感到了快乐,没有心理压力,全社会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身体与基础文化教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与社会都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孩子身体发展的关注,导致青少年体质滞后。2016年,“两会”之后,各地加强了小学与初中义务教育的投入,人们最关注的不仅是现代化明亮的教室楼,而是校园的生态环境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人们的意识上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必然产生崭新的体育教育效益。 作者:常艳 单位:武汉广播电视台 环境与健康论文: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研究 目前社会高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创新,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利用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突飞猛进,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是可持续性的,必须加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环境管理的研究。 1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体系 评价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一连续的过程,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体系首先需要对表现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特征进行获取;其次对所获取的特征信息要进行整理分析,并判断不同类型的特征在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后设置出评价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恰当方法,不断完善健康的生态系统体系。具体的对生态系统的评价包括:(1)评价该系统的活力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能力及生产服务能力等确定。(2)评价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可选的评价指标是不同区域相互作用对结构数量、种类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评价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情况等。(3)评价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可通过该系统所体现的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承受能力来判断。(4)评价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也就是系统对于承受外界压力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及自救能力。(5)评价生态系统的扩散力,也就是生态系统对所处环境产生的好坏兼具的扩散力。 2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研究 2.1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的健康首先要对生态系统产生及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其次还要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明显的直接功能有哪些,潜在的功能有没有被发挥出来;最后还需要明确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怎样测量才更准确,测量结果是否能与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对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在区域环境中环境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就是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发展,相互之间促进创造效益,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可持续的环境资源及其效益。所以要想管理好环境必须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入手。 2.2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目的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质上说明为人类生活状况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的服务质量也是持续稳定的。在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所处的生态系统也是随之不断更替的,在其结构上及维持生存保障性上都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研究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平衡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健康、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健康,而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平衡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目标统一是显而易见的。 2.3生态系统健康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既然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管理中如何选择管理办法,应用怎样的技术都是具有相通性的。人们所关心的不仅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是否体现出来了,更注重的是生态系统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持条件。健康的生态系统基本能够维持其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系统自治,而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硬性技术作为支持,主要技术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技术。另外还需要一定的软性科学力量支持,主要包括:不同环境内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等。 2.4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主要问题如何判断生态系统的健康这就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活力、恢复力、扩散力等特征入手,如果生态系统的功能之间存在紊乱或结构上有退化的现象,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及负荷能力产生一定程度地减少。整体上观察生态系统,体现出不健康发展的现象有:被侵蚀的数量增大、土地肥力不足、地理水文不合规、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和质量的退化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生态系统不健康的直接体现,说明生态系统已经面临了在其不同功能上的紊乱,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增多,随之无论是环境管理还是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2.5环境管理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对于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二者的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的目标实现对另一方来说都有重大的意义。对环境管理的优化实际上就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优化环境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生态系统的健康,二者相互配合促使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运转,二者之间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通过不断研究区域内部因子的作用关系,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意义,不断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而对于如何管理好生态系统的健康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在生态系统组织结构等内容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设置上也要随之改变,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系统中的各项指标,不断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作者:黄佳丽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与健康论文: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关联性 一、生命教育宏观视界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环境教育 学生的心理发展既与自身有关,又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首先,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感受生命意义和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其他环境所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和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婚姻状况,都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有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其次,从社会及自然环境来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个体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学校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创造幽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收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功效,使学生身心和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能够发现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美,直至实现自身价值,实现生命之美。同时,社会、自然环境中的经济状况、就业状况、卫生医疗状况、科技进步状况、自然污染状况等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2、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抗挫力,学会自我调控、拥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些目标的实施与达成,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心自然环境。 二、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心理健康》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心理健康》教材本身就有很多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意义的内容,适当引申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这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积极的因素,要善于发现其中与环境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契合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对环境、对自然的错误观念及误区,逐渐形成积极的、和谐的环境观。 1、把握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应当把握好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第比利斯宣言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 (1)增强人们对城市和乡村区域中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的相互依赖性的认识; (2)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决心和技能; (3)在个人、团体和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2、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环境教育目标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目标,可以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融合。而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内容的一些共同之处,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提倡真、善、美,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的是心灵的真、善、美,环境教育提倡的是人与环境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是实现和谐,从“身心和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皆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3、在《心理健康》授课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理念 为了实现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环境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理念,使环境教育渗透入《心理健康》课程中。例如,在实际授课中,我根据《心理健康》教材(主编:俞国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第一单元“心理健康与我”第三课“心理发展你我他”,由关心自我心理发展引申到关爱同学心理发展,再引申到关爱社会和自然,并引起学生“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讨论,最终使学生得出“与人乐乐”的结论。又如,在教材(同上)第四单元《学校中的我》第16课“冲突,让青春失色”的授课中,我首先会用学生间冲突实例引起学生对学生冲突的思考,然后通过“讨论会”与“明辨是非”、“自我剖析”环节,使学生领悟到同学情的可贵,进而学会减少同学间的冲突和矛盾,并由此引申出减少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最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如何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存”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 三、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两点建议 1、结合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渗透教育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不能脱离教材、教学目标,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导致难以对课程的进行综合评价,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必须结合教材,以教材为纲进行渗透教育。同时,还应当从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对环境教育加以渗透。其中,笔者认为,环境教育应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建立起对环境的真情实感,树立起保护环境、珍惜环境的环保价值观,学生才能自觉、自愿地加入到爱护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行动中去。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注重体验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中自主建构知识。心理健康除了在课堂上采用引导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落实环境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野游,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自然环境的美丽与不凡,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中污染比较大的工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深切思考。 作者:梁皓单位:桂林市卫生学校 环境与健康论文: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监测研究 《环境科技》2014年第三期 1江苏省环境与健康监测现状分析 从江苏省的环境监测现状来看,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尚未构建。尽管江苏省已开展了全省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饮用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调查等多种专项调查,但这些调查和人群健康结合较少,且分别进行、调查目的不同、设计和方法不统一等原因,在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这一问题上难以相互支持,加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尚未纳入常规工作,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为直接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基础数据缺乏,不利于政府部门实时、动态和准确把握江苏省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状况及变化趋势,也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及措施。 2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构建 环境与健康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监测,关于环境质量方面的数据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有关疾病方面的数据由卫生部门负责。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环保、卫生部门的相关监测网络和监测力量,结合日常监测工作,完善监测设备,培养环境与健康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监测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监测、暴露监测、健康效应监测、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4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2.1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污染状况监测包括污染源监测及污染源主要可能扩散介质如大气、水、土壤及其他介质的环境质量状况监测。(1)污染源监测污染源监测包括排放特征污染物的历史源及现状源。历史源是指在调查年已关停并转、且排放过拟调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所用燃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产品产量、主要污染物种类与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放量、环保常规监测数据等,调查时间段自建成投产至关停或搬迁年。现状源指在调查年仍在生产经营且排放拟调查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燃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废水与废气排放方式、污染处理设施等,调查时段原则上自建成投产日起至调查年,重点关注近10年。污染源监测可采用现场实测、排污系数估算、历史回顾与反演等方法,以确定特征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主要输入途径,定量计算进入环境的污染负荷通量、时间过程、空间分布。(2)环境质量状况监测环境质量状况监测应尽可能兼顾环境和健康监测点位的匹配性,满足评价试点调查期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的要求,根据污染物进入周边环境的主要途径及调查点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调查的环境介质。调查环境介质中特征污染物的水平,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及环境生物样品监测4个部分。大气应重点监测人群密集居住区的室内、室外空气,同时根据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暴露途径,考虑室内室外尘土的采样;水体重点监测饮用水源、灌溉用水和养殖水,同时对应采集水体沉积物;土壤重点监测与暴露有关的农用地土壤、人群活动区域土壤,兼顾其他类型土壤;环境生物样品重点采集本地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包括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 2.2暴露监测暴露监测包括外暴露监测和内暴露监测。对人体暴露情况进行测量是判断环境污染物与健康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对暴露水平的定量测量是判断剂量-反应关系的关键。(1)外暴露监测外暴露监测主要针对与人体接触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含量水平进行监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环境监测、个体暴露测量获得。应重点了解特征污染物人体暴露的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如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等方式)、暴露时间、暴露频率,确定特征污染物人体外暴露量(如:通过室内空气、饮用水及家庭消费食品监测获得的暴露量)。具体应根据特征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确定选择以经呼吸吸入还是经口摄入为主,重点开展监测。(2)内暴露监测内暴露监测指对目标人群体内的污染物负荷水平进行监测,可以通过检测体内生物标志物来实现。生物标志物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生物标志物3类,应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开展监测。一般情况下,多选择血液、尿液中特征污染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的浓度水平进行测量。 2.3健康效应监测人群健康效应监测主要是对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生理、生化、结构、功能改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健康损害效应可以分为特异性损害、非特异性损害和蓄积效应3类。(1)特异性损害环境污染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具有某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污染物可以引起机体特异的症状、体征、生理、病理、X-线片的改变等,具有特异的观察或检测指标。可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医学检查等方法开展。(2)非特异性损害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以某种典型的临床表现出现,而是表现为生理功能、免疫功能、抵抗能力、劳动能力、健康状况等的下降,对有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强,以及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等。主要通过调查对象的基本健康信息、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医学检查方法开展。(3)蓄积效应环境污染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后,其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机体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污染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造成机体的损害,或者污染物的量不在体内蓄积但其在靶器官靶组织产生的有害效应却可以逐渐累积,最终造成机体的损害。常用的健康损害评价生物标志物有:重金属效应标志物(金属硫蛋白、抗氧化酶类、还原性谷胱甘肽、外周血清转氨酶、免疫标志物);农药效应标志物(胆碱酯酶、对氧磷酶、烷基磷酸酯、羧酸酯酶、植物酯酶);有机物效应标志物(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DNA加合物、蛋白质加合物)等。 2.4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通过特征污染物暴露途径与暴露水平的监测结果,实际人群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等的问卷调查获取当地人群对特征污染物的暴露参数,计算特征污染物经呼吸道、经口饮食等途径的外暴露剂量。根据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确定参考剂量,分析特征污染物对调查人群健康风险的关联性。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健康监测与内暴露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性。 3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的应用示范 3.1应用示范过程2011~2012年,在综合考虑相关基础数据分析、媒体关注情况以及专家现场勘查的基础上,课题组选择了农药原药生产量大、公众反映强烈、受影响人群较为集中的某农药厂,开展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的应用示范。围绕该农药厂,考虑周边居住人群情况,按照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的要求,制定调查实施方案。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资料收集、与特征污染物毒死蜱相关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状况及暴露调查、人群健康状况调查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污染源调查在收集农药厂排放的历史资料、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产品产量、主要污染物种类与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放量、环保常规监测数据、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废水总排口进行了采样监测。环境质量与人群外暴露调查主要了解环境空气、尘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粮食果蔬和肉禽蛋类等特征污染物含量水平,综合评价评估调查区特征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现状,共采集环境样本300多个,取得各类环境质量指标实测数据800多个。内暴露调查主要对目标人群体内的污染物负荷水平进行调查,包括血液中毒死蜱残留水平与尿液中毒死蜱代谢产物三氯吡啶醇的含量检测;共采集污染区成人血样、尿样、儿童尿样各208份,对照区各238份,内暴露共获得1300多个数据。健康调查方面,根据毒死蜱的毒理学特性,通过污染区人群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检及肝肾功能能检查、血样毒死蜱及尿样TCP检测,分析健康损害风险,共获得各类有效数据21万多个。 3.2应用示范结果基于该监测体系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农药厂周围1km范围内毒死蜱污染严重,大气和地表尘土可能是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暴露途径,周边污染居民人体血样及尿样中毒死蜱代谢产物检出率较低,但距厂界越近,外环境中毒死蜱浓度越高,对人体健康指标影响更为明显,农药污染对周边环境及人群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通过本次应用示范,说明该监测体系能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4结论与建议 从国家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的相关要求出发,在充分利用现有环保、卫生部门的相关监测网络和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体系包括环境污染监测、暴露监测、健康效应监测、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相关性分析与评估4个方面的内容。应用示范表明,该监测体系能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可为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完善,需要有环境与健康跨部门合作机制,以及成熟的环境与健康调查技术及评价方法提供有力支撑。建议进一步完善我省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合作机制,加大环境与健康调查与评估技术研究力度。如针对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的致病机理、暴露途径、暴露生物标识物的确定,有害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评价指标和分析测试技术,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价等。 作者:范清华张涛沈红军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环境与健康论文: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育论述 一、开设公选课环境与健康的意义 在全校范围内为本科生开设公选课环境与健康,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与健康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和环境与健康教育的有关信息,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促进健康。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环境危机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识别和抵制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有损环境的行为,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和自觉的参与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同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因此,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获得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具有保护和传播环境安全理念和健康意识的、参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环境与健康是应用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地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由于授课对象多为非生物和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相对有限,而这些内容又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很多本科生对本课程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选取授课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拟定教学内容。 经过连续5年10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确定了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为环境与健康概论,重点介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微量元素与健康,环境污染与健康及环境安全;第二章为水环境污染与健康,介绍水体污染源、污染物及水体污染的危害,水质标准和饮用水卫生;第三章为大气污染与健康,生活中常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标准;第四章为物理污染与健康,介绍当前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等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第五章为农药污染与健康,日常生活中主要的农药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农药污染的防治和污染食物的处理;第六章为食品安全与健康,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各种食品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第七章为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室内装修中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及控制对策;第八章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主要介绍生物入侵的危害与对策、生物技术与安全。 上述教学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性、时代前沿性,将全球当今典型的环境问题与健康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综合性、科普性、趣味性强,易于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适合作为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来开设。2008年开课至今,已经连续授课共计19个班(100人/班),选课学生达1900人,涉及范围涵盖全校大多数专业(除医学和生物学)的本科生,学生评价很好,是颇受本科生喜爱的一门全校性公选课。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 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恰当地利用课件、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由于公选课每周只安排一次,间隔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学生记忆信息的遗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强烈的信息刺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围绕重点内容,参考国内外最新资料,反复筛选和重新编辑制作出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针对教学内容,注意收集播放相关制作精良的影碟,如在讲授物理污染与健康一章时,放映有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光污染等;在讲授水环境污染与健康一章时,放映关于水俣病的视频;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健康一章时,放映著名营养学专家关于饮食与健康的讲座视频。这些视频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5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的结合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地提高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环境与健康网站、医学网站和生态学网站、书籍、期刊杂志等,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知识面。 严格制定课堂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评价。采用课堂考勤、讨论、作业、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考勤、讨论、作业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60%。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其论文撰写的能力。应用网络工具加强教学管理和师生交流。建立本课程的公共邮箱,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难问题和自己的观点,互相讨论,教师定期对所讨论的典型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讲解。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进行课程网站建设,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包括未选修的)受益,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更为方便、快捷和顺畅。 开课5年的教学效果比较见表1,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成绩由2008年的80.50分上升到2012年的92.80分;学生期末考核平均成绩也逐年升高,由2008年的76.20分上升到2012年的86.90分;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选修此课后认为收获很大的学生所占百分率逐年上升,2012年达到86.80%。说明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结语 总结公选课环境与健康5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生来说,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和受欢迎的课程,也是当代大学生环境与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方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环境与健康教学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探索,使本课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作者:雷忻苑彩霞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 摘 要: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的维修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实验室 电子仪器设备 维修方法 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因人为和客观因素产生各种故障,为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好率,现就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非电量维修法 1、直观检查法 直观检查法是指断电后且不用仪器仪表,凭直观的感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4种感觉特性,进行判断。这种检查方法虽然准确性较差些,但速度快,尤其对电源故障检查较为有效。 看,主要是指观察仪器面板及内部元器件等。看按键、开关、接口、指示灯有无松动,元器件有无变形、脱焊、互碰、漏液、胀裂,印刷电路板铜箔有无断裂、短路、断路、虚焊、打火痕迹等现象,保险丝有无熔断或松动等问题,用眼睛直接识别和判断。 听,主要是指是否有异常的声音存在。可轻轻摇摆仪器,听听有无器件散落或螺丝钉脱落情况,是否有碰击声;还可作连续翻转,听有无不正常的“吱吱”声或“啪啪”的打火声(通电时)。如果有这些现象,故障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闻,主要是指是否有闻到烧焦等异常气味,找到气味来源,故障可能出在异味之处。 摸,主要是通过对具体部位用手摸,感觉是否有异常的发热或其他物理现象。如断电后摸变压器外壳,感觉是否超过正常温度、发烫,但注意不要触及接线端子,因有时充电电容存在,电压甚高,危及安全;摸功率管有无过热或冰凉现象;摸调整管有无过热或冰凉不热现象等等。如果有这些现象,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地方。 2、加热冷却法 此法对软故障更有效。这是因为一些软故障大多出自器件内部或引脚接触不良,通过加热(如用电烙铁烘烤集成电路)冷却(如用酒精棉球擦拭集成电路外壳)使之产生热胀冷缩,从而将故障表现出来,然后排除。 3、等效替换法 在大致判断了故障部位后还不能确定造成故障的原因时,对某些不易判断的元器件(如电感局部短路、集成电路性能变差等),用同型号或能互换的其他型号的元器件代换。在现场缺少测量仪器时,往往用替换法排除故障,尤其是插入式安装的元器件更是简单可行。 在运用该法时要注意替换的元器件应确认是好的,否则将会造成误判而走弯路;对于因过载而产生的故障,不宜用替换法,只有在确信不会再次损坏新元器件或已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才能替换。 二、电量维修法 1、电阻检测法 电阻检测法就是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路中的一些可疑元件、可疑点以及集成电路各引脚对地的电阻。对所测的数值与正常值作比较,可迅速断定元件是否损坏、变质,是否存在开路和短路,是否有晶体管被击穿等。该方法对检修开路或短路性故障和确定故障元件最有实效。 为了确保检修的安全可靠性,测量前应对被测电路中的大电容进行放电,防止其储电烧坏万用表。 在维修过程中还经常会用到在线电阻测量法和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线电阻测量法,就是在电路板上测量元件的阻值,由于被测元件接在电路板上,所测的数值是受到其它串、并联支路的影响,因此测量结果应予分析考虑。脱焊电阻测量法在维修过程中经常用到,其方法简单、快捷。就是将元件的一端或整个元件脱焊下来,再进行电阻测量的一种方法。两种方法宜配合使用,相辅相成,才能发挥电阻检测法的优点,获得正确的结果。 2、电压检测法 电压检测法是用万用表通过测电路或电路中元器件的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故障部位或故障元件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电压相差明显或电压波动较大的部位,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电压测量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电压检测法,是显示器不输入信号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另一种是动态电压测量法,是显示器接入信号时所测得的电压值。 电压检测法一般是检测关键点的电压值。根据关键点的电压情况,来缩小故障范围,快速找出故障元件。 3、电流测量法 电流测量法主要测量电子设备整机工作电流或某一电路中的工作电流。电流检查往往比电阻检查更能反映出各电路静态工作是否正常。测量整机工作电流时,须将电路断开(或取下直流保险丝),将万用表电流挡(选择最大量程)串入电路中(应将万用表接好后再通电);另外,还可以测量电子设备插孔电流、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工作电流、电源负载电流、电容器漏电电流、空载变压器电流、过荷继电器动作电流等。家电测量时必须预先选好量程,防止量程过小而损坏电表。 4、波形测量法 用示波器测量波形,可比较直观地检查电路动态及工作状况,这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测量时应注意选择公共点作为示波器地线,地线必须接触良好,否则波形不稳或看不到波形;应注意被测设备的地线必须是“冷”地(即与电网是隔离的);应注意示波器探头输入阻抗要高,否则对被测电路有影响;应注意示波器输入信号应在量程范围内,否则易损坏示波器。 5、干扰法 主要检查电子设备在输入适当的信号时才表现出来的故障。方法是用镊子、螺丝刀、表笔等简单工具碰触某部分电路的输入端,利用人体感应或碰触中的杂波作为干扰信号,输入到各级电路;或用短路法使晶体管基极对地连续或瞬间短路,在给电路输入端加入这些干扰信号的同时,可用万用表或示波器在电路的输出端进行测量;注意荧光屏上是否有噪波干扰、喇叭中是否有噪声干扰,以判断被检查部位能否传输信号来判断故障部位。最好从最后一级逐渐向前检查。 6、比较法 维修有故障的电子设备时,若有两台电子设备,可以用另一台好的电子设备作比较。分别测量出两台电子设备同一部位的电压、工作波形、对地电阻、元器件参数等来相互比较,可方便地判断故障部位。另外,平时多收集一些电子设备的各种数据,以便检修时作比较。 7、隔离法 适用于各部分既能独立工作,又可能相互影响的电路(如多负载并联排列电路、分叉电路)。这时可将某电路各个部分一个一个地断开,一步一步地去缩小故障范围。如当测量到某点对地短路时,首先看看是由哪几个支路交汇于这一点,然后逐一或有选择地分别将各支路断开,当断开某一支路时短路现象消失,则说明短路元件就在此条支路上。然后再沿这一支路,继续用上述方法查找,直到查到短路元件为止。当然,在查找的过程中,串接有较大阻值电阻的支路可不用考虑。 8、信号追踪法 用示波器、逻辑探头或万用表,按信号流程选择正确的检测点,检测电阻、电压、电流、信号波形、逻辑电平等是否正常。 测试时应由不正常的检测点开始沿信号通路往回测试;应先大范围寻找故障源,再小范围仔细测试(对于串联电路,可以从中间插入进行检测)。 以上所述是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的常用方法,在实际维修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而快速准确地排除故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分析电子仪器设备的维护技术 摘 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子仪器设备在日常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工作,针对如何维护设备以增加其使用寿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电子仪器 电子设备 正确使用 维护 电子设备的使用期一般会很长,这就需要做认真好日常的维护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长电器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保证设备的精密运行,还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电子仪器的维护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防尘与防灰 外表的整洁不仅可以保持电子仪器的美观,使其使用时更加方便,还能避免仪器内部的细小部件因灰尘的影响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做好基本的防尘与防灰维护。 灰尘对仪器内部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灰尘的吸湿性,这种性质主要会毁坏设备的绝缘性能,会增加活动、接插部件的磨损,在雷雨天气时,会增加设备被电击穿的概率,严重缩短电子仪器的使用寿命。 使用防尘罩是避免设备沾染灰尘的最好方法,电子仪器一般自带大小适宜的防尘罩,没有的话可以自行购买,也可以直接将仪器放进柜厨内。防尘罩不仅防尘还需要具有透气性,市面上主要有玻璃纤维和编制塑料的罩布,但玻璃纤维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容易进入仪器且进入后不易清洗,会引发接触不良、干涩等问题,因此最好采用质地细密的编织塑料罩。仪器使用完后一般会有发热的现象,在使用防尘罩过程中应注意,要等温度下降后再加罩,因为挥发不出的水汽会腐蚀设备内部的金属元件,进而降低其绝缘度,另外,不能将电子仪器无遮盖地长期搁置在水泥地或靠墙的地板上。 以上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灰尘进入仪器内部,但由于在系统的检修仪器时,会将仪器拆卸开来,所以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用毛刷将细小仪器里的灰尘吹刷干净。但在吹刷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电路元器件、接线位置、电子管、石英晶体等位置不变,如果必须变动,则要用记号笔做好标注,以免复位时插错位置。 2 防潮与驱潮 湿度对元器件的性能的影响,比温度有过之而物不及,湿度主要影响电子仪器的绝缘性能和介电参数。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潮措施,以隔离潮湿的环境,主要的防潮措施有:密封、涂覆或浸渍防潮涂料、灌封等。 首先,电子设备最好选择干燥的房间存放,最好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四面通风,从根源上避免受潮的可能。为保险起见,在仪器内部或存放仪器的柜厨里,还需要放置“硅胶袋”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新买的仪器里一般都会附带。同时应定期检查硅胶是否干燥( 正常应呈白色半透明颗粒状),根据硅胶的化学性质,若出现结块变黄的现象,表明它的吸水功能已经下降,应马上更换新的硅胶袋或把结块的硅胶加热烘干,使它恢复颗粒状继续使用,但最好选用新的硅胶,以保证更好的吸水效果。还可以选用光热除潮的方法,一般可在仪器橱内,安装100w 左右的灯泡或25 w 左右的红外线灯泡,定期通电驱潮。长期搁置不用的电子仪器,即使放置时已做好十足的除潮工作,在使用之前也应检查受潮情况,并进行排潮烘干工作。排潮烘干工作的具体步骤为:把仪器放置在大容积的恒温箱内,用 60 左右温度加热 2-4h。大容积恒温箱可用适当功率的调压自耦变压器来代替,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将市电交流电源的电压降低到 190 v 左右,使仪器在较低的电源电压下,通电 1-2 h,然后再将交流电源电压升高至 220 v 额定值,继续通电 1-2 h,这样同样可以收到排潮烘干的效果。若不进行排潮烘干工作,在用正常家用电源供电时,往往会发生内部电源变压器或整流排潮烘干工作电路跳火、击穿或局部短路等故障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电压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设备,一定要在其规定的电压下工作,以免损坏仪器设备。另外,仪器设备在未经绝缘试验的情况下,切忌通电驱潮。对于功率较大的电子设备,长期闲置不用时,应按说明书要求或在每年霉雨季节过后定期通电驱潮。 避免温度的剧变,温度的巨变会使仪器表面带有潮气,仪器的金属部件可能会因此生锈,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可达30~40 ,室外用完的仪器移至室内时,一定要把表面的潮气擦拭干净。 3 防热与排热 绝缘材料和电路元器件的参数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主要影响方面有:介电性能、抗电强度、碳质电阻、电解电容器、半导体器件等,其中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受温度的影响最大。例如,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集电极穿透电流,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这些情况将导致电子仪器工作的不稳定,甚至发生各种故障。因此,电子仪器的温度变化范围一般设定在40 左右,一般最高工作温度应低于65,即不烫手的温度。电子仪器设备说明书中会对使用环境温度作出规定,一般温度在 20 ~ 25 ℃是电子设备的最佳工作温度。不能在烈日下工作,阳光暴晒会使温度迅速增高,对仪器造成损伤,如果室温超过 35,也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如:通风排热、缩短工作时间等,必要时,应取下机壳盖板,以利散热。但决不能用洒水或放置冰块方式来降温,水汽会严重侵蚀设备使其生锈。 4 防腐蚀 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腐蚀电子仪器,而近半数的电子仪器一般都会使用电池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定期检查电池的使用情况,避免其发生漏液或腐烂,对于长期不使用的电子设备,最好在放置电子仪器时将电池取出。对于附有标准电池的电子仪器( 如数字式直流电压表、补偿式电压表等) ,应特别注意保护其标准电池,必要时可以将其带有的标准电池取出来另行运送,尤其是装箱搬运时,以给予其应有保护。电子仪器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的包装存放,应使用凡士林或黄油涂擦仪器面板的镀层部件( 如钮子开关、面板螺钉、把手、插口、接线柱等) 和金属的附配件等,并用油纸或蜡纸包封,以免受到腐蚀,使用时,可用干布把涂料抹擦干净。在沿海地区,其气候条件更加复杂,尤其要注意盐雾气体对仪器设备的侵蚀。 本文通过对电子仪器维护的具体阐述,详细说明了电子设备在日常使用中所需的重要保养,不仅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安全使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还为工厂的电子设备维护提供了借鉴,通过设备的维护,可以大大减少成本支出,增加企业效率。 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联洋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0 电子仪器设备维护技术探析:医学实验室电子仪器设备管理初探 1高校电子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不健全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目前,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工作普遍是各学校管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多数的高等医学院中,其对医学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实行的是二级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将仪器设备交由设备处或资产处进行宏观管理,而各院系和相应的使用部门就负责其设备的日常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总部门的宏观管理,本来是一种比较具有实用性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的仪器设备管理中,其宏观管理与各院系之间的日常管理往往会存在不连贯或者是脱节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在设备处或资产处的宏观管理中得到的有关设备的数据不准确,从而对设备的保有情况和使用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化管理,如对设备进行交接、调配、报废与维修方面的有效管理。 1.2传统基础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落后 高校基础医学部的实验室都是按照学科的分属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并且各实验室职位本学科服务,而这就直接导致各实验室虽小但全的同时,造成相关有联系的学科的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大大的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并造成设备经费的浪费,致使部分的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影响实验的进度与效果。 2高校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措施 2.1医学实验室体制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目前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它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呈现出一片高度综合的局面。而且,要想使未来医学的发展取得重大的突破,就必须逐渐加强其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理工学科和生命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并且将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与相关的医疗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促使高等医学教育逐渐朝着整体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将建立以功能相同、学科相关的综合性的实验室。如在实际的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中,就可以将外科学、内科学和临床检验学等实验室进行交叉与渗透以形成综合的临床技能实验室,综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学习,对其临床操作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培养。而这就将有效的改变传统高等医学院校单一性功能的实验室,使那些结构相似、功能雷同的教学实验室能够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各医学电子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 2.2有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医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经济性、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管理中,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各院校的领导要不断的加强对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队伍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对队伍中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考评制度,将不断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长期以来,部分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都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医学实验室中大量的新技术的开发、新设备的引进,和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有效开展,致使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有效运用,掌握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并有效应用计算机对各医学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相关仪器,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而这种变化就要求各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能充分树立自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效的实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中,要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个人价值的发挥,鼓励其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共同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在结合社会对实用性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同时,还可定期的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向他们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实验操作技能,以不断的强化他们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能力和使用能力。 2.3做好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保证各医学实验能够正常的进行,实验室中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仪器设备,特备是电子仪器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行,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有效的开展对电子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并避免在维修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时间的浪费,首先,在维修中因具备一定的条件:相关硬件的准备,如万用表、拆装工具、元件参数手册、信号发生器等;相关软件准备,如维修人员要熟悉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掌握一定的维修技巧,仔细了解、分析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现象和使用情况;然后,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后,维修人员就要确定维修的思路,并采用与故障相适应的维修方法,如非电量检修法、电量检测法等,其中在非电量维修法中,可具体运用直观检测法、加热冷却法、等效替换法等,而在电量检测法中,就可有效运用电阻、电压、电流测量法、比较法、隔离法等;最后,在电子仪器设备维修完成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校正工作,以保证设备在维护后的质量,从而使电子仪器设备能够保持原有的指标。此外,工作人员在对医学实验室的电子仪器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要保证电子仪器设备和人身的安全,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电子仪器设备故障的扩大。如在维修中,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电子仪器设备工作的电压值,对电子仪器设备进行拆装时,要慎重,不可轻易拆装,在对元件进行更换时,也要尽量满足原参数的要求和性能指标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强和完善各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设备的利用率,并最大化的优化实验设备,从而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以提高其教学实验的质量,并且将其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全面的发挥出来,有效的俄促进高校实验课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颖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生就业倾向综述 一、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形式。本文采用的直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除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间接调查法,如电话访问、上门访问、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数据统计、文献整理等调查方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0级、2009级、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被调查学生占行政管理专业总人数的77%,其中2011级78份,占总问卷29.2%;2010级80份,占总问卷29.96%;2009级55份,占总问卷20.6%;2008级54份,占总问卷20.2%。分析结果如下:第1题:您当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总体来看,最初选择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中,因为喜欢而报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个年级几乎都是35%以上。被调剂到本专业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重,说明当初招生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是热门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兴趣报考和被动调剂而来学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学习、使这两类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点。第2题: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理论上或者表面上也许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我们通过对近几年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以及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设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问题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招考职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三、启示与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学校要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4]。“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5]。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作者: 王永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民办本科院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民办高校是把“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决定了学校必须高度跟随社会人才需求情况,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特征,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为基本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行政管理方法和工具。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和办公辅助工具,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为此,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教授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要求。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公众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行,服务型政府、企业的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服务业意识都有较大的改善,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实践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是要把这类基本理论内化为进行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如何在职场中言行得当,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举止得体,能够为公共管理事业尽职尽责,只有形成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才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摆脱“官僚”意识,向合格的管理人员角色转变,并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向现代的“管理”、“治理”角色转换,才能符合服务型政府、企业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培养具备行政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地方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门类学科,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调查研究、策划组织、协调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传授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真实工作场合中体会,才会清楚自身缺点,发现问题才能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真正去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的教学过程,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交流;设立四个实践教学板块:专业实践、课堂实验、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采用六种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科研课题、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1.教学。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模拟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启发、归纳总结,让学生讲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学以致用,并从实际的案例中获得启发,学会归纳总结基本的知识规律,得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化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当做好做足课前的功课。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包括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案例的探讨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表现,善于表达。 2.实验。实验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某种理论和假设。实验教学主要在限定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实验、情景模拟实验。电子政府实验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模拟政府结构组织和工作流程,形成精简的政府运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环境中政府组织的基本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政府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的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充分利用所学的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身临其境,或者担任模拟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情景模拟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3.实习。实习分为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学年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阶段,毕业实习是大四阶段安排。学年实习主要利用寒暑假,或者学生课程较少的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整个大四阶段学生自主选择合适时间自行完成。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具备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事物的具体工作,并从中得以感受、体验工作氛围,验证和修补课堂所学知识,收获相应工作感受,从而调整自身工作态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时间教学方式。实习要求学校提供丰富的实习基地,并安排专人对实习进行跟踪指导,制定实习后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课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回顾和总结,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的重要学习反馈方式。 作者:梁妍婷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研究 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作者:饶义军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以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实施效果,得出本科院校应健全行政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完善人才绩效评价制度,摒弃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大众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本科院校在不断扩大其规模的同时,提出以实现管理效率、成果最大化为开展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1]。由于本科院校在发展历程中所包含的内部结构趋向于复杂化,使得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之大部分本科院校仍然存有“教师乃立校之本”的传统观念,致使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比重较低,且许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在未能充分掌握高层次行政管理工作内涵与规律的前提下,贸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能力与学识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 1专业化发展目标 对于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而言,专业化的本质为发展历程中展现的动态性特点[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目标包括:其一,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组织机构,实现该组织机构的深度成熟。其二,明确行政管理人员从业要求与标准。其三,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权。其四,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自身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其五,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其六,接受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培训与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成功进入“专业化管理者”的行列,并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科学认识所属职业本质与特殊性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理论素质、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稳定性。 2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协调性差,无法满足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知识底蕴的实际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在我国,制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在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3]。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此类问题多表现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现有的行政管理机构存在设置重复、层级多等现状,致使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分工不科学,并且仅强调经验管理的意义,而忽视了合理管理、系统化管理的现实作用。第二,缺乏岗位专业化发展意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对工作满意度低等情绪的影响下,存在离职意愿,其中,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拥有硕士等高等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出现离职意愿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薪酬待遇等无法满足其对职业生涯的渴望。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实施现状不尽合理,尽管培训项目较多,但其主要集中于政策与教育理论的探索层面,而尚未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诸如沟通技巧培训、礼仪知识培训、文件整理能力培训、公文书写能力培训,等等,所以,此类本科院校的现有行政管理人员逐渐失去了对自身工作岗位的兴趣,无法在日常工作中激发其自身的工作热情,造成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低效率、低质量、低专业化的状态。第三,教管兼任问题大。受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任务、行政管理工作内容脱节的影响,部分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在优秀教师中挑选能够兼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教师,而此类教管兼任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行政工作或教学工作中,致使本科院校无法及时实现改革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完成管理任务与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管理内容和涉及范围日益复杂,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经常发生角色冲突,使得教管兼任教师的精力较为分散,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水平。 3专业化发展策略 第一,健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推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保障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与专业性。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充足的培训机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激发行政管理人员获得更高学历的积极性。可采取建立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相应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即在实施行政管理人员高学历化制度的基础上,确保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攻读。为了提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的有效性,院校管理人员需在此方面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增强专业化培训课程的目标性、系统性与计划性,以自身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与资源条件为基础与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培训效果与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其二,实现培训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开展的专业化培训课程需同时涉及人际沟通、礼仪知识、管理方法、公文写作等不同层面,以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多种工作能力与素质[4]。第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制度的完善与推行,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员在增强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发挥保障与引导作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职业性,需要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与人员准入制度,并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于入岗前参加系统培训,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程之后,才拥有基础的任职资格。以本校的发展需要、规模与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点,将管理、科研、教学任务作为有效依据,在可操作、实际、透明、科学的原则下,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机制的应用效果,确保薪酬待遇等能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水平相吻合[5]。第三,摒弃教管兼任的教学方法。为减少教管兼任教学方法的消极影响,应适当减少或消除教管兼任现象,促使教师能够专注于研究与教学。首先明确教管兼任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诸如行政管理人员暂时性缺失等,不可将此种教学方法发展成为普遍现象[6]。对于涉及学术范围、发展方向较小的部门或岗位,需注重聘用专职员工,以便提升学术研究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本科院校还需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中心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提醒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效用[7]。 4结语 在推动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健康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尽管本科院校面临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现实条件,亦需注重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应根据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专业化培训机遇,在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人员聘用机制的基础上,督促、保障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增强综合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者:唐成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1996-1997年,教育部将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大类变为隶属于新设立的公共管理学大类,并改名为行政管理。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和更改隶属关系,行政学偏重理论分析,行政管理学则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更偏重实践性。然而,在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完善。 一、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国外的行政管理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校外实践学习,加拿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习计划超过70%安排在校外。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偏低,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也不高。不仅如此,实践教学体系在我国还不是很完善,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缺少针对性的环节,毕业实习、专业实习过于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经费支持不足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2、缺乏有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特意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这些制度和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的贯彻落实,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教师起着从旁指导的作用。无论是实践、实验还是实训,学生在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给予相关信息的支持,最终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失控。二是实践教学监督管理难度大。在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管理多为“放羊式”管理模式,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就等同于放假,这种现象是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直接造成的。三是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考核往往是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都是互相抄袭或网上下载,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一统”和“一刀切”的不良反应,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停留于纸面,起不到实际效果。 3、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都需要健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制度作保障,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少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学习规范建设,这是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些学生会选择网上下载、抄袭或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报告或设计,最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效率,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目的[1]。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工作人员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常见的现象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很难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且加大了教学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三是缺乏物质基础和财力资源。许多学校增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是该专业运行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建设实验室,不需要承担校外实习费用,然而,过去传统、落后的教育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专业发展要求。 4、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建设,并保持相对稳定,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效果就难以保证,虽然许多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政府、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一是合作单位“不需要”,由于实习时间短,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学生到实习单位不能帮太多忙,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实习单位增加“工作量”,因此,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不到“真金白银”,很多合作单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的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些行政事务的核心很少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参与。 5、缺乏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目前,各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成效。一是专职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许多院校的专职教师是刚毕业的应届硕士和博士,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和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和策略有待提高。二是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偏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制度还未健全完善,经费没有保障,导致聘请不到优秀的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是实验人员人手不够。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的实验人员稀缺,很多实验室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实验老师又是技术员,还同时是管理员。这些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行政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行本科院校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思考 1、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各学校应通过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学校要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与时俱进,树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多角度的把握实践的内涵,树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指导意见、考核标准、奖励措施等规章制度。再次,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2]。总之,学校要结合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完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2、细化实践教学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效果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坚决杜绝“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改善“网吧式”的机房环境,遏制“茶馆式”的教学课堂,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注重人才培养效果。一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实践行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找到一个实用型、创新型的考核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考核效果,达到实践预期目标。通过考核来调控实践教学。 3、强化实践教学保障,夯实实践教学物质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经费投入、组织机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可靠地、充足的支撑保障。一是要加大对实践教学财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落实分级投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提供教学保障基础。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抓实践教学工作。该机构作为常设机构,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过程监控、实效评价和经费使用等。 4、升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行政管理是一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学科,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针,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校外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强,类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不断满足学生社会实习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也要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基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3]。 5、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建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强、理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制定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通过改善工作量计算方法、更新薪酬分配制度、优化职称评定政策,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二是建立完善高校与合作单位的交流机制。学校尽量多推荐骨干教师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和挂职锻炼,并参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办讲座,或者以导师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努力学习国外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号入座,争取早日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需要各高校人才管理和培养者敢于突破与创新,在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会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将越来越好。 作者:刘武阳 江毅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探索 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 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年设立,围绕学校“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定为:立足许昌、辐射周边的行政管理方面理论研究的“领头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实践改革的“助推器”,为许昌市及周边地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政府改革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许昌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的管理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从事行政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4人,50~59岁1人、40~49岁3人、30~39岁5人、20~29岁3人,教师的学科专业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经济学、社会学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人员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有效保障了本专业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于2008年9月开始招生,首届招收学生67人,专业开设7年来,共招收学生381人,已毕业学生265人,目前在校学生116人。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以河南省内招生为主,生源较为充足,一志愿上线率较高,近年来招生规模较为稳定,一般在40人左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及在企业从事行政、文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定义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一种指导性意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简单照搬照抄了这一意见,使得培养目标与规格表述不够具体。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设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阐述方式,使很多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征、自己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从事的职业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核心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一般都是立足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存在着“面太广、量过大”的问题,即课程涉及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看似知识覆盖内容丰富,实际上却挤占了专业核心课程;二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概论和原理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大,而诸如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操作类实践性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之初,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缺乏对口专业教师等原因,部分专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起来,使得学生选择余地很窄。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脱离社会现实。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且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过于依赖教材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引入,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和前瞻性;忽视了现实行政实践的发展,不能做到课程知识讲授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法,形式较为单一。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也曾存在上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专业见习、行政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还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四)实践教学不系统,影响专业技能。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而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不系统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二是实验室数量少,阻碍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类型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只是在学校所在地的政府机关开设了实习基地。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加强的过程,在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逐年加强。 (五)师资力量不雄厚,制约专业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配备,多采用原有专业教师代课的形式或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导致授课内容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结合不紧密。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在贯彻落实实践教学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开设之初,专业教师只有4人,一些专业课程由法学、思想政治等专业的教师授课,而文秘学、电子政务、经济学等课程则聘请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目前仍缺乏有行政实践经历的教师,仅有两位教师具有高校行政工作经验。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进行定位。要理清培养思路,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形成清晰准确的专业定位,即明确行政管理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与能力,行政管理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学生毕业后具体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做什么工作等。在具体的目标表述上,在贯彻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以明确和细化,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详尽的培养目标不仅为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指明方向,还可使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未来何去何从,对自身发展有更合理的规划和认识。 (二)立足区域发展,培育专业特色。国外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都注重突出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国内部分重点高校也开始着力打造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品牌。新建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就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区域发展,合理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并以此为方向在学术研究与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侧重,突出自己的办学优势,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顺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办学特色建设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要避免因刻意追求特色而违背教学规律的偏执做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要重新审视区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编排与整合。一方面要把握住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断补充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前沿性课程,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知识全面、前瞻性强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不断整合、精简与强化,进一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竞争力;此外,要适当增加行政法学、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内容,尤其注意与行政管理课程的衔接与结合,并加大工具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方法与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要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一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说教式的传统授课模式,积极探索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实习质量,要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大师资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引进行政管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知名度、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课程进修,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有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派遣教师外出参加挂职锻炼,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张磊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作者:刘霆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作为专业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和实践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是制定专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前提与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也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思学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作为最早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美国,将现代公共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也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①。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国际通行做法,抑或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作为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二)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所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政府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教学型院校,受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源质量等历史及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和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因此,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高校不同,又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不同,体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中国行政管理教育体系中的处境,与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基本相似,这也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遵循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围绕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展开。 (三)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潮后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量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不断攀升,而市场上的行政管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加,供需矛盾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压力日益显现的同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知识基础薄弱、适应能力不够、应用能力较差等成为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通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令人担忧的学生就业能力,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包括学业、技能、理解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态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衡量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当前市场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那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和其运作程序,能够针对行政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根据“需求决定教学”的思路,行政管理专业应从社会需求考虑,构建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比重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比较优势。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还没有形成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不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实行统一的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样,严重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应用性导向不明,其与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无二致,即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一界定如果说对一些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话,那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则显得十分模糊、空泛。实践中,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是照搬了教育部和一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做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导致其人才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1.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家的专业设置目录里,行政管理专业被安排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1997年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取向转为管理取向,但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还是以政治学理论为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管理类、经济类、定量分析类课程比例较低,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戴着“管理的帽子,却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学方面理论知识”的尴尬状况。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尽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设立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却使行政管理专业出现了“大而全”的局面,在几乎相当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下,知识杂而不精,缺乏专业性,直接表现就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专门化知识技能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②。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甚至出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学生,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其他管理专业学生的困境。3.课程设置趋同且随意。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虽然拥有的资源不同、条件不等,但基本都遵循原国家教委统一的专业规范甚至照搬某些重点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院校之间以及与重点大学相比,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雷同,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作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受制于师资条件,其课程设置甚至视师资情况而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 (三)教学方式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不足 教学方式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手段,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显然不利于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1.教学方式单一,以“灌输式”为主。长期以来,在“以校园教师为环境、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以纸质教材为工具、以强制灌输为手段、以试卷考试为结构”的教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不重视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的运用。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③。同时,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被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加之教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和课时较少,实验教学开展滞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选择 现有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求其必须立足于自身特征与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我国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且每年公务员招录数量有限,明确要求只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的职位更是少之又少,竞争异常激烈,仅有很少部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幸考入公务员队伍。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就业市场对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注定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将更多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企业里从事执行性综合管理与专门服务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目前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一是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行政助理、文员、秘书、公关人员等;二是培养能够胜任市、县、乡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或城市社区人员、村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性综合管理、应用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操作、办公自动化应用、公共关系、会议活动组织管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办公软件、财务和统计软件,熟练处理文件、报表等相关事务,能够作为得力助手有效地辅佐领导实现科学管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主性,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使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目标相符。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活模块”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如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同时,课程设置要体现动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政治学类以及管理学基础方面课程所占的比重,增加与当前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增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共部门预算管理等技术性课程和一些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等方法类课程。2.课程设置应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破传统的统一设置课程的思路,除了按专业性质要求和学科发展规律设置课程外,应结合地域特色,整合优势学术资源,突出自身的课程特色和办学优势,确立不同的学科取向。如财经类院校突出政府经济管理,理工类院校突出电子政务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海事类院校突出航运管理,矿业类院校突出矿山安全管理等。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应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一些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生存。如管理学取向的院校突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经济学取向的院校突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弊端,必须丰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首先,要取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加强启发式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要特别注意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加强案例教学的理论探讨,抓好案例库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等。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可采取的措施有:(1)在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实践课程和课时量。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2)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软件建设,如推进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决策分析模拟实验室等建设,并购置相关课程管理、应用软件。(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校府合作”、“校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岗位实习、挂职实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应凸显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通过挂职、实习、交流等方式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和企业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丰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讲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作者:张玉磊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但在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却非常薄弱。本文重点论述了该类课程实验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的意义,剖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为例,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提出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 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培养愈益重要,但定量分析类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甚至实验教学缺失,在许多高校是一个常见现象,这极其不利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目标的达成[1]。 一、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设计,对实验材料(数据)进行操作处理,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2]。它对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一般是文科生,定量分析类课程理论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他们而言,常常显得晦涩枯燥[3],而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操作中,看到分析结果,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是深奥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强记硬背,是一种机械式记忆,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例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4]。 3.有助于收获新知识。课堂讲授的知识往往来自教材,而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常常会让学生学到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5]。例如,统计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一些公式和推导过程,但实现统计分析的实验教学软件往往拥有更多信息,会让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进行补充性学习,获得课本外的知识。 4.有助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量分析过程诚然可以按照理论通过手工计算得到一些分析结果,但这在大数据时代越发显得不具可行性。实验教学一般是借助一些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将研究设想变成现实,对学生论文报告的撰写和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有巨大帮助[6]。 二、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环节缺失。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八所部委属高校的调查,只有两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个别定量分析类课程开设了实验教学,其他学校都是理论讲授。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上相对薄弱,可以预见其他高校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难以令人满意。 2.实验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过低。本地区开展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学校,其课时量最多占该课程整个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时,笔者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课时量不足,很难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 3.实验教学内容随意。目前,管理类定量分析教材较多,也有一些分析实例可供学生操作学习,但结合某一专业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却非常缺乏,由此导致准备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行政管理专业定量分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安排在机房,由于机位有限,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常常会安排一个专业的学生集中在某一时段上机实验,容易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连贯,出现所学理论几乎忘了时才被轮到上机实验的尴尬情形。 5.缺少对实验教学学业表现的有效考核。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难以简单地采用笔试方式来考核学业的表现。一些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学业考核要么忽略,要么简单化,如完全依据出勤率来评定,不能准确地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6.实验教学并未延伸到知识运用环节。定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检验这类课程学习效果的指导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考核,都难以真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课业评定时,到实验教学考核就算结束,难以督促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形成定量分析能力,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实验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中科学设定实验教学课时比例。为了让实验教学有稳定且充足的时间,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实验教学课时。一般而言,至少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2.准备好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在开课之前须充分备课,根据单元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有关素材和实验数据,形成一个与理论知识匹配、与专业联系紧密的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3.在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单元后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上,避免前期集中理论授课、后期集中实验教学“两张皮”的教学计划。在排课时,应统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度,做到理论学习后尽快实施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4.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学业表现评价办法。实验教学学业表现既要看结果,但更要看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生出勤、实验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果主要看编写的实验报告,它们在实验教学学业评定中所占比重分别是20%、40%和40%。 5.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考虑到“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实际调查研究能力三个方面,其成绩评定应由对应的理论考试成绩(闭卷)、实验教学成绩、调查实践成绩(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构成,分值分别占到40%、30%和30%。 四、定量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的保障措施 1.严格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进行督导检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因此,学校应健全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对实验教学和日常课堂教学给予同等重视程度的督导,保证教学计划全面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实验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室的资源要求较高,这需要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3.建立促进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制,所以在计算课程工作量时,要将大班制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核算系数,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中国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困难重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关键。通过借助双因素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是当今管理学领域的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创新高校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新建本科院校人员编制不足,行政管理更是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抢抓国家高校大扩招的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普遍从三五千人扩大到了一万甚至两万人以上。在办学规模翻番的情况下,师生比是办学的硬性指标,教师数量一定要保证,而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没有标准,因此几乎没有增长,但因为学生和教师数量翻番带来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也必然大幅度增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因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缺少规划,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人岗不能相适应、人员内部流动不畅不能人尽其才、绩效考核方法落后不能实现奖优罚劣,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期望渺茫。不管是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的升本前的老职工,还是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的升本初期聘用的新职工,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年龄分化严重,5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30岁左右的多是升本初期规模扩招之后录用的。随着规模稳定之后,人员更替日趋缓慢,特别是因为年轻人多,每年退休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上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少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也加入到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竞聘中来,使本来就有限的中层管理岗位更加稀缺。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职员制在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实行,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只有职务晋升一条发展路径,但处级和科级岗位都很有限,行政人员的发展路径非常狭窄。一大批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研究生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很常见,职业发展受阻不仅影响了工资待遇的增长,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或离职现象。 (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路径不畅 自从新建本科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升之后,新进的人员一般都是硕士,偶尔也有博士(包括一些人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学位)。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专业性比较强,因为毕竟接受了至少6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与训练。但现实中,新建本科院校在招聘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不少行政管理人员是辅导员转岗的)时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众多,五花八门。而比较对口的专业,比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一般不足30%,并且存在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大量专业不对口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希望在原有的专业上有提升、有建树,但存在需要阻碍因素。比如读博,许多学校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工作需要;比如评职称,行政管理人员(“双肩挑”的除外)只能评教育管理研究系列的,成果也需要以教育管理研究为主,这就让那些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园林、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们非常为难。同时,高校的不少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属于简单重复劳动,对不少博士、硕士来说没有挑战性,也很难有成就感。 二、双因素理论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抱怨,减少消极懈怠和职业倦怠,这也是保证每一个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高校来说也是如此。这些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如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调整、进修深造、轮岗挂职等;也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如上班地点的便捷、办公室的舒适度、办公设备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的整洁、同事关系等。而激励因素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本身,包括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的认可、工作的自主性和职权以及职业发展等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效率和工作表现。 高校要有一流的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人员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不断流失。许多国有企业的衰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们不是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而是缺管理,特别是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而高校的内部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推进综合改革,积极创新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保健因素,稳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 保健因素是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高校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的情况下。保健因素旨在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使员工愿意留下来工作而不跳槽,因此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一视同仁”。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改革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现法治性、竞争性和公平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编制管理的歧视性和打破绩效考核的平均主义。核心工作是建立体现工作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待遇制度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突破分别是实现编制管理备案制和实行职员制。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长途奔波的教职工提供交通班车和临时宿舍。再次,高校要为教职工提供专门餐厅、托儿所、哺乳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建立提供培训的员工学校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俱乐部等,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方便教职工子女入学。最后,就是针对青年行政管理人员收入低而房价高的现状,积极向政府争取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或者提供集体公寓作为过渡。 (二)加强激励因素,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水平 激励因素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关键,也是提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利用效果如何,是许多复杂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管理的激励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就是充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是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他们是知识型管理者。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是自我实现,即通过工作获得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应有的社会认可,这些是超越物质需要的更高追求。在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工资待遇比专业教师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也比专业教师低,而且专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也比专业教师狭窄很多,他们更需要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制度性激励,给予行政管理人员更多的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岗位的选择性。 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对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职责梳理,编制岗位说明书,特别是要依据工作需要明确学历、专业要求,避免一刀切,特别是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就不应该非要硕士、博士来做,否则既是人才浪费,也会让招进来的新员工很快就产生厌倦。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也要进行轮岗,一方面涉及人财物的关键岗位必须轮岗,一般5年要轮岗一次;另一方面一直从事同样工作,包括从科员晋升为副科L或副主任科员等但工作职责变化不大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轮岗,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一般8年左右,不超过10年为好。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体系建设,及时对做出贡献、业绩突出或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同时,及时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诉求和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高校领导者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问题,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选择和进行适当引导是最好的方法。给予行政管理人员平等的发展权利,在职称评审、进修深造方面给予和专业教师一样的机会,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三、结语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加快进入普及化阶段,重点大学无论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还是在内部行政管理上都比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很多,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必须依赖内部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形下,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更加紧迫和重要。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顾铮铮,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对本科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及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2]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企业相比,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业务专业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改革和理念更新相对比较落后,这与高校的竞争环境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态有关,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机构,高校和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变革,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和需求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依据图2,本文提出具体的以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薪酬体系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相挂钩,注重行政管理服务薪酬水平与学校发展水平、地方政绩的协调增长,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为基础,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改革,突出业务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解决策略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正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列举了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高校相比,发展历史短暂,经验不足,而且同类院校数量很多,一起步就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竞争日趋激烈,既要逐渐缩短与老牌高校的距离,又要在与同类院校的比拼中取得先机,不落下风,因此,必须在办学资源、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文化底蕴、行政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 其中,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这一切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群体的心理冲击较大,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调适或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归因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特指高校专职从事行政工作的并不包括“双肩挑”的校领导或校部机关、二级院系中层领导(因这些人本身就具有专任教师职称)。[2]新建本科院校基层管理人员在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中,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压力逐渐增强,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情绪消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等心理状况。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倦怠心理、焦虑心理、压抑心理、压抑心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感弱化,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因为自己的岗位带有明显的服务性、从属性、辅助性,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自惭形秽。 (2)倦怠心理。倦怠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枯竭。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简单、繁琐、枯燥的事务性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具体到工作中,表现为常常会抱怨有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会抱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会觉得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2]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烦郁,甚至出现易激动、爱发脾气等过激的心理反应。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拍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质量要求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极易产生焦虑心理。 (4)压抑心理。压抑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态度冷淡,工作缺乏主动和热情,长此以往则可能发展为郁郁寡欢,使人变得颓废、沮丧和消沉。新建本科院校枯燥乏味、循规蹈矩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限制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体自由和创造性,极易产生压抑心理。 (5)吃亏心理。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到同等学历、同时参加工作的同志因从事专任教师工作或从事其他岗位很快就晋升高一级职称或提拔了职务,而自己则是“原地踏步走”,经济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认为自己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吃了亏,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进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工作缺乏积极性。 (6)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习惯于长期形成的“按部就班”、“惟上是从”的工作方式,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依赖领导,一味地顺从、盲从,即使有不妥之处也不提出异议,工作毫无创造性。 (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多半是自己与周围环境失衡,某种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迁怒与自己年龄、文化、能力和地位等条件相似,而在某些方面却优于自己的人的消极情绪。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嫉妒大都发生在同事之间,如同事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得到提升等,不是见贤思齐,而是把自己的过失与不利归咎于同事,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 1.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工作效率、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个人创造性、保持个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反之则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工作质量。非正常的心理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发挥。心境不好,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凌乱无序,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失去内部动力,工作处处被动,不仅工作质量低下,还容易给单位工作造成重大的失误。 (2)影响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容易自我封闭,把自己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与周围环境“隔离”起来。遇到困难和失败不能冷静对待,不能认真地剖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经常迁怒于他人。不能正确、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误以为领导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极尽苛刻,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段“离心力”,损害自己与同事、与领导之间那种真诚的情谊。 (3)影响个人创造性的发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是琐碎、繁杂、程序性强,长期从事这样工作的人会处在既紧张心理压力又大的环境中,如不能及时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很容易对工作的厌倦和怠慢,逐渐消退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期望,导致工作创造性不足。 (4)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整天沉闷在焦虑压抑、忧郁愤懑、自轻自贱之中而不能自拔,不仅精神上萎靡不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最后结果必然是身心俱衰,越来越不适应于工作需要,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损失,也是对单位发展的损失。 1.3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归因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行政工作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有着诱发各种群体心理问题的共性因素,也有新建本科院校特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同时也有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一特定人群自身的因素。 (1)队伍构成复杂,人际关系复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多校多层次合并升格的地方院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有的是原大专层次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是原低层次办学实体的内部员工,有的是教学岗位的转岗人员,有的是引进人才的随调家属,随着学校的扩招,还有一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跻身行政管理工作队伍行列。[3]这几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自然而然的分成几个群体,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不自觉地割裂了上述几个群体,人际关系复杂,带来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相对而言,原办学层次较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据了较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岗位,脱离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岗位行列,而一些原来办学层次较低的行政管理人员本来是原学校的中层干部,但合并升格后却成了一般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滋生了吃亏心理、嫉妒心理和压抑心理,懈怠消极地对待工作中常带有不满情绪,影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官本位意识较强,职位晋升较难。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地方政府行政扶植下组建的,特别是属于“省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学校往往被当地市委市政府当作是一个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管理中保留了比较浓厚的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痕迹。[1]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而言,他们晋升科级、处级职位与专任教师晋升讲师、副教授的道理一样,是解决待遇的唯一途径,许多老牌高校都建立了科学化的制度,使行政人员晋升职位规范有序,充满人文关怀。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选拔机制忽略了高校的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干部任用的理念及方式选拔任用学校的干部,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难度增大,变数增多,同时,部分学校由于干部职数问题没有与地方政府理顺或是学校组织工作没有常态化,有的学校居然数年时间里没有一名科员晋升科级职位,有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尽管工作出色,但由于组织耽搁,到了准备提拔的时候已经超龄,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他们产生了压抑失落、愤懑倦怠的心理。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等级分明,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上投下了“上尊下卑”的阴影,没有争取到一官半职的觉得低人一等,导致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价值认同感降低。另外,由于自觉位卑言轻,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教学轻管理,缺乏认可与尊重。新建本科院校“重教学科研轻管理”倾向较之老牌高校更明显,一些人认为行政管理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人人都能做、会做,甚至认为只有无法胜任教学、科研的人员才去做行政,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认可与尊重,从而使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在高校里只是附属品,不过是服务于人的配角,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安全感和满足感。 (4)分配政策不均,工作地位与薪酬待遇低。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向教学人员大比例倾斜,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提高专任教师待遇的政策,教师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在学生眼里,他们的地位和专任教师也大不一样的。这使得他们心理不平衡,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5)体制改革步伐加大,工作压力大。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步伐较大,原有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对机构、人员进行了精简,推出竞聘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一方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极易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有些人不能正视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就会情绪低落、失落迷茫,注意力分散、工作热情减退。[2] (6)岗位考核不合理,挫伤积极性。新建本科院校许多都处于制度建设中,由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许多高校关于教学、科研的奖励办法或条例不断推出,却难看到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奖励制度。行政管理岗位考核上长期以来一直延用着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察,过于单一笼统,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大锅饭”或“轮流坐庄”的现象,考核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勤勉工作的行政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吃亏心理和倦怠心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 (7)重使用轻培训,工作能力欠缺。新建本科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自于不同层次的学校,许多人没有系统地接受高校管理方面的教育,而学校的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重心都放在专任教师身上,普遍不重视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进修。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既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4] (8)角色认知不准确,自我调节能力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工作的服务性、从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如尊重需要、待遇需要、名誉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调节能力低,不善于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不够淡定,对诱惑的东西缺乏免疫力,心理容易被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及时调节心理以适应客观环境。 2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重视、寻找根源,制定对策;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立足于自身,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增强办事能力的同时,努力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2.1学校层面的解决策略 (1)优化学校环境,畅通晋职渠道。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是多所多层次学校的整合,因此要兼顾多群体的利益,平衡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良好学校环境。建立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干部队伍实际的干部选任机制,畅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职渠道,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解决干部选任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心理压力。学校要发挥高校在心理学科方面的优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适时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宣泄渠道,让他们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一定的解压技巧以及策略,让其不良心理得以化解。 (3)合理提高经济待遇,改革考核制度。新建本科院校的分配制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的完善中,新的分配制度改革要顾及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个群体,合理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缩短与专任教师的距离。在干部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级制,逐步向专业技术系列靠拢,淡化以官为本的思想。学校要依据工作性质、工作层次、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明确、具体、量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体现岗位与职责挂钩,业绩与待遇挂钩。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参差,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 2.2个人层面的解决策略 (1)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许多来自较低层次的学校,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深入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增强职业认同感。 (2)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因此,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心理障碍和压力。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摩擦、误会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大的胸怀,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团结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相反的人一道共事,以锻炼自己求同存异的能力。 (3)科学调节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不良心理一旦形成,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控和转化。一是转移弱化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令人愉快和高兴的心情上来,弱化、淡化不良心情;二是娱乐对抗法,即适当参与一些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等娱乐性活动中来,促使不良心境自然消失;三是超脱升华法,即跳出原有的圈子,以更高、更广、更远的角度对导致不良心理的心情做出新的理解,使自己的精神得以解脱,并利用新的情绪冲动,把它引向积极有益的方向;四是自我宣泄法,即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及时把自己从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处于组织的底层,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正视现实中学会放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心态,学会在竞争中生存。[5] (4)广泛汲取各种知识,形成健康情趣。常言道:无知滋困惑,有识养精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开发潜能,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博学多采,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各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较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挑战,才能树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康的情趣。健康合理的情趣一旦形成,就会对自己起着定向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工作产生积极、稳定、持续的影响。 3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有必要更多地关注高校基层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学校要及时出台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此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缓解和消除压力,使其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效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行政管理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增强职业认同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独具魅力的个性和坚强的心理品质,以开朗、稳健、幽默、自制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去迎接和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 作者简介:骆如林(1967―),男,福建惠安人,助理研究员。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在高校各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阐述了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中出现的培养人才目标及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模式可行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曾经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性为:培养具有行政管理能力,具备政治、法学理论的专门人才,能够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轻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 2.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方针较为一致,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而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在进入社会后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中80%是理论类教学课程,而技术培养、操作能力类课程不到20%,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而忽视实用。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此比例不协调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动手能力极差。 二、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精选主干课程,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会出现强调课程设置改革却忽略教师授课内容方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经验水平制定有重点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讲授课理论与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结合国外优秀教学理论,及时向学生讲述国外科研最新动态;并且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2.改革考核方式 以期末考试作为每学期的学习成果考核往往存在着偏重考核书本基础理论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办法不能对学生学习成果起到真正的检测作用。 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2]。完善期末考核试卷的试题内容,强调试卷考核的信度以及区分度,试卷考核应综合涉及认知、理解、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各方面内容。平时考核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作业布置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尽量布置具有实际性和研究探讨价值的论文。 3.创新教学方式 采取案例讨论法以及专题谈论法开展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案例讨论法是要基于基本原理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在充分讨论中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深入挖掘,对知识熟练掌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专题讨论法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讨论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观点给予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定实践课程计划,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后让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聘请机关工作人员举办专业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通过何种途径解决问题的具体案例,普及实践知识。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从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标出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快时尚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研究 1快时尚服装企业市场特点与环境 “快时尚”,顾名思义可以从三方面解释它的含义,即新品上市速度快、平价和紧跟时尚潮流。一般“快时尚”是通过一些国际大品牌的最新款会和在其他渠道搜集来的时尚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服装的生产销售,最快的时间是1~2天,然而其产品的价格却不及国际品牌类似款式的1/10。“快时尚”每一款衣服的生产数量都非常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单款的陈列,避免一种款式的很多重复,同时人为地制造稀缺,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快时尚”每年生产的服装款式较之一般企业,其数量是一般企业的3~4倍,并且服装产品每周更替,产品售完不会再有重复款上架。快时尚在中国赶上了好时机,伴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的大肆扩张和零售空间的迅速增长,从2006年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首店被追捧,快速复制的快时尚品牌店迅速成为同样被快速复制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们的宠儿。尤其从2012年开始,这些快时尚品牌愈发扎堆比赛一般,加快了开店的步伐。从一线城市深入二、三、四线城市,从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圈到非核心商业圈,截至2013年6月,短短一年半时间,UNIQLO、ZARA、H M和C A以旋风式的速度开出新增门店共计207家。面对着国外品牌的推进,我国的一些时尚类品牌店也竞相地进入“快时尚”这个领域,像我国的时尚类服装巨头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森马等品牌服装店,也紧跟时代潮流,在衣服的款式、样式等方面注入了很多的流行多元素,不断地向国际品牌靠拢。 2我国快时尚下服装企业目前库存现状 我国既是服装的生产大国,也是服装的消费大国。截至2013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额达9978亿元,同比增长18%。我国纺织服装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5212家,有1290万从业人员,每年生产500多亿件服装。截止到2013年,就服装企业80家上市公司上报数据分析,上半年库存总额671.66亿元,其中66家公司的库存总额超过亿元;有11家公司的库存超过10亿元,美邦服饰、雅戈尔、红豆股份这样的知名企业库存皆超过10亿元。像李宁、kappa等运动品牌,库存都在30%以上。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以森马服饰为例,其近5年的库存量可谓逐年跳升。2007年时,森马服饰库存总量为2.8亿元,2008年增加到5.4亿元,2010年迈过10亿元的库存门槛,2011年稳定在10.9亿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库存量已达14.7亿元,这意味着仅上半年的增长幅度就远远超过了以往,库存量环比增幅就直逼50%。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服装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人们对服装产品的需求不单单是满足日常生活必需,而是逐渐趋向时髦化和现代化。我国服装的生产也逐渐地由单纯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改善,逐渐进入高档服装市场;服装市场商业经营也由数量巨大转向注重质量,从而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3快时尚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市场预测失准, 服装是季节性非常强的产品,并且服装产品种类众多,款式更是繁多,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快时尚下,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更是不确定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导致了服装终端市场的调查预测难以落实到位,从而造成销售预测失准。另外,由于服装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服装需求的个性化日益增加,给市场预测增加了困难,对于企业如何把握一个合适、合理的库存量变得困难。 3.2需求逐渐放大 在中国服装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服装企业很难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再加上“牛鞭效应”使得这种需求又被逐级放大,使得本来就需求不稳定的服装市场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一些服装企业容易跟风随大流,往往缺乏对实际市场需求的预测,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存货,占用企业的资金,给企业的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3订货模式产生的时间差 现今中国服装企业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订货模式,即单纯地依靠下游的分销商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的市场信息。一般各种服装品牌每年都有春夏、秋冬两季订货会,而服装企业则通过订货会现场模特展示、销售人员引导解说来完成订货,进而根据订货量来制订生产、销售计划。在这种模式下,把真正的需求变成产成品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国内大多数生产商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时间,时间长的能达到120多天。试想如果消费者在某品牌货架上看到的是3个月,甚至4个月之前流行的款式,那么此品牌商品销量必然会低于预期,导致库存积压则是必然。像我国李宁大部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库存占用资金较多,导致资金出现问题,大量的服装产品积压,由于快时尚类服装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旦存货较大,服装就很难再销售出去,这样就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国际快时尚类巨头ZARA的供应链平均需要10~15天,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9个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库存周转达到12次左右,其他运作一流的服装企业也只能达到3~4次,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是0.8~1.2次。并且还采用延迟生产策略,并且ZARA以消费者需求为引领,在各大时装会上捕捉潮流元素,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新的服装产品,所以它的服装往往能引领潮流,走在潮流的前线,并且有它的强大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所以它的服装产品不会出现大量的积压。 3.4服装企业供应链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在当今快时尚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服装企业之间要变“单打独斗”为“合纵连横”,这样可以避免因市场的快速变化而导致的库存积压情况。正是因为服装企业之间缺乏信息的有效共享,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导致了信息交流出现障碍,无法对服装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地把握,导致服装企业供应链之间的彼此了解不够深入,服装企业无法正确、准确地评估各环节的供货能力、库存能力以及库存周转速度等,增加了库存规模控制的难度。另外,服装企业由于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不具备存货互通、转运调拨等交易管理体系,无形中给服装企业增加了库存压力。 4快时尚下我国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对策 快时尚的“快、准、狠”,要求其服装企业建立灵敏的市场需求预测及高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要求其有前沿的时尚嗅觉,要拥有大量的优秀的设计师以及经验。另外,我国服装企业不能完全跟在ZARA等一些快时尚类巨头企业后面,这样的话,永远无法预知潮流趋势,所以我国的服装企业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加入本土化的元素,建立适合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有效地降低因高库存带来的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快时尚这个大的潮流中走在前面。 4.1多种营销模式相结合,建立快速销售及快速生产机制 我国服装企业应当采用多种销售模式,提高其企业销售产品的能力,将产品的销售与生产结合起来,建立快速销售及快速生产机制,从而降低企业库存。服装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包括抛售、特卖会等,而今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销售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应当完善网络销售模式,占领网络的制高点,提高企业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企业应当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快速的运送配货体系,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使产品快速到达客户手中,同时,企业将产品的销售与生产有效地进行结合,实现本企业的供应商、本企业及企业零售商的共赢局面,完善供货流程,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 4.2推出“体验式购物模式” 现在传统的卖场模式已经不太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我国的服装企业应当另开门路,建立一种新型的,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样不仅能增加企业的利润,更加可以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有效地控制库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门店内可以通过灯光、音响、摆设等创新设计,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现在人们的个性化越来越强,对于购买产品的体验越来越看重,如果通过这种“体验式购买模式”相信能让我国服装企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可以再融入一些本土化的元素,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可以准确地进行消费者细分,提升企业竞争力,合理控制库存。 4.3学习借鉴ZARA等快时尚业巨头的运作模式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店零售品牌。ZARA创于1975年,目前在全球62个国家拥有917家专卖店(自营专卖店占90%,其余为合资和特许专卖店)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其经营秘诀在于以快赢得市场,以快“征服”世界。ZARA全球各专卖店通过信息系统返回销售和库存信息,供总部分析畅销和滞销产品的款式、花色、尺码等特征,供完善或设计新款服装时参考。另外,各门店可以把销售过程中顾客的反馈意见,或者他们自己对款式、面料或花色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甚至是来自光顾ZARA商店的顾客们身上穿的可模仿的元素等各种信息反馈给ZARA总部。此外,在信息收集过程中,ZARA的信息系统更强调服装信息的标准化,为新产品设计和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对一个典型的服装零售商来讲,不同的或不完全的尺寸规格,不同产品的有效信息通常需要几个星期,才能被添加到它们的产品设计和批准程序中。但是在ZARA的仓库中,产品信息都是通用的、标准化的,这使得ZARA能快速、准确地准备设计,对裁剪给出清晰的生产指令。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使ZARA的供应链速度更快。ZARA在信息共享和利用方面表现卓越,使得ZARA的供应链拥有惊人的速度,快速收集市场信息、快速决策、控制库存并快速生产、快速配送的运作模式在ZARA得以实现。这样可以保证较为准确地定位市场需求并且能对库存有很好的把握。我国快时尚类服装企业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而国外的一些快时尚类巨头在有些方面做得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快时尚类服装企业可以借鉴ZARA公司的“小批量、快周转、紧追时尚”模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到“真正贴近客户需求、引领时尚和以更短的时间提供产品”的企业。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我国服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快时尚也将会在服装市场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对服装企业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今后我国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给今后我国服装市场的繁荣带来价值。 作者:张利瑶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中ABC分类法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到库存管理的要求,做出库存理论的研究也不会增加,逐渐得到了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在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还需要更多新的研究创新以满足真正的库存管理在企业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断向生产与存货控制方面的深入,新一代的管理理论——企业资源计划ERP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历史发展较早,制度较为健全,如今他们在存货管理工作上一般采取挂签制度和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最先提出的。目前国内理论专家对存货的管理研究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库存模型的不断研究,国内也开始有学者将ABC分类引入到库存管理中。苗燕专家利用了ABC分类法对存货进行高储和低储的设定,从而有效地减少呆滞库存的产生。而崔爱萍将传统的ABC分类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并应用到库存管理中,从而实现了ABC的具体分类。张莉还对库存产品进行了以库存资金占用额为分类标准的ABC分类管理,使得A类库存货物的库存周转率更加令人满意。 二、存货管理的含义 库存管理,主要包括库存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以达到有效控制库存,从而达到最终目的的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专家认为库存管理是供应商的库存策略和价值链分析和过程进行比较。一种方法称为反应方法,该方法基于客户的需求,通过某些驱动交付的产品的分销渠道。第二种方法称为计划方法,基于生产的需求和产品,该产品的运输和分布在通道中间的性质。还有第三个方式称为一种混合方法,它是通过逻辑推理的能力,在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响应必须对产品和市场环境的库存管理方法。存货管理的功能。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是维持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均衡需要。 企业仓库储备一定的存货来应对企业随时的生产或销售也是不可或缺的。 2.是考虑采购成本的需要。 企业要综合衡量存货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存货采购方式和储存数量。 3.是为应付市场行情的变化。 企业的高管会对市场进行考察,考察完后做出分析和判定,估计某类商品的预计未来价格,抢占市场,抓住盈利的机会。 三、采用ABC分类法的必要性 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显然暴露了过去的不足之处,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库存管理的要求。ABC分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事物和相关因素,根据不同的事物或属性或体重要求,统计,整理和分类,分为A,B,C三,影响因素分别在一般,给出相应的辅助管理的不同程度的焦点。对应的库存管理,ABC分类管理是按照品种和占领首都的库存物品被分为特殊库存(A类),库存(B)的一般重要性和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ABC分类法的优点。 1.1节省。大大提高企业存货周转率的管理,从而减少了对资金流动的压力,变成现金,减少利息支出,降低成本,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存货占据相对保存贷款利息。 1.2减少短缺。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库存水平,并设法提高正确库存现货的速度。使用ABC分类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足率。在C类商品有足够的存货在同一时间,你可以为B类商品和船期安排,可靠的控制类零部件可以集中处理,控制和翻身,及时发现这类存货的库存,并迅速纠正。 2.实施ABC分类法应注意的问题。 (1)ABC分析法的分类是人为的,一般是将分析对象分成A、B、C三类。 (2)所述存储系统中的ABC分析,密钥管理的主要实施资金,而不是物品本身的重要性。 (3)ABC分类法是基于一定基础的统计数据,应该是动态分析的,应该随时调节,以获得最大的实际库存的结果。 (4)重要性问题,ABC分类管理都无货可考虑企业生产,有的甚至列为材料的C类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的重要性。 3.控制企业的存货成本。 3.1做好岗位分工强化仓储与保管控制。分清工作责任,建立存货业务;慎打欠条;及时认真做好汇报货物灭失。 3.2监督与检查。设立关联企业,定期检查库存和业务人员;定期检查库存业务授权制度的实施;定期检查,存货收发器存储系统的实施;定期检查库存处理系统的实施;定期检查库存会计制度的实施。 4.实现企业存货信息化管理。 4.1运用条形码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更好的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对商品和供应链管理的现代流通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4.2建立适应发展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根据会计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准确、完整的存货核算能更深对企业信息动态库存的理解,提高库存操作的效率。 四、结语 上述的库存管理方法相关理论阐述了,针对企业的库存管理方法的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在应用信息技术等库存成本控制工作,提出了策略。应强调从库存管理的基本信息获得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促进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我们应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强化企业的库存管理,减少的企业宗旨的综合成本,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对任何点的企业正在试图做的同时也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设计库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促进企业库存结构的优化,提高存货投资的效率,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企业有效地运行。 作者:李诗莉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中小商贸企业库存管理探究 一、中小商贸企业加强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商贸企业而言,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存货对流动资产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存货能够反映流动资产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反映。 二、中小商贸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1.库存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商贸企业以私营或个体工商户居多,这类企业往往会忽视管理制度,而仅仅听从于管理者的意见。虽然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关的库存管理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却不够。第一是缺乏拥有专业素质的存货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库存管理的效率直接相关,只有有能力的存货管理员才能充分发挥库管的功能。第二是缺乏有效监督。岗位的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职责不明会导致员工在工作时徇私舞弊,遇到问题自己盲目预测,造成缺货或积压能问题时又不及时上报,最终造成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困难。 2.库存管理体系不成熟 库存管理不只是简单的对存货的保存、记录和盘点,而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效的库存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而这一点很多中小商贸企业还未能看到。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款,在做账时拖延存货业务的处理或是销售后不结转库存,致使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影响企业制定后续的进销货计划。另外一点是许多企业采购商品时仅采取上期采购情况这一项指标,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产品结构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不可能只凭借经验就能制定的。 三、中小商贸企业加强库存管理的措施 1.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存货的收发、保管、盘点和损坏赔偿制度。中小商贸企业的库管人员要在商品入库后及时开入库单,各类商品分开存放,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将单据进行传递和记录。发货时也要凭单据发货,只有审核无误的提货单才能据以发货,禁止白条抵库。商品出入库要及时入账,可以建立适合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做到账实相符。对于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中小商贸企业在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采购与付款岗位要分离,销售与收款岗位要分离。只有不相容岗位分离,在发生经济业务,进行经营决策时才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审批人员要严格销售业务的程序和权限,防止销售人员为完成销售任务而盲目赊销导致应收账款成为坏账,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经营。 2.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对中小商贸企业而言,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较大,而存货周转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链如果发生问题,对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就以企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来说,如果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无法给供货方提供货款,企业信誉将会受损,供货方将不会供货。而货源中断又会导致无法满足需求方的需求,这样整个经营链条都会失去平衡。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来应对存货占用大量资金带来的风险。 3.采用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加强库存管理科学性 采用ABC分类管理法。中小商贸企业的存货一般种类多,数量多,价值不等。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的存货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种类型。将资金占用占80%,品种只占20%的存货划为A类存货,重点管理。将资金占用占15%,品种占20~30%的存货划为B类,这类是一般存货,进行适当控制。最后资金只占5%,品种占到60%以上的存货划为C类,进行一般管理。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从繁多的商品中找到重点,从而去制定合理的采购和销售计划,减少资金占用的存货周转。进行量本利分析。即进行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盈亏平衡分析。它是以会计模型来揭示商品销售量、销售额、单价、利润、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变量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引入零库存管理方法。在商贸企业中,库存商品的出现是为了防止未知的需求,同时满足现有的销售进度。然而库存过多会导致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商品保管费用过高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能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的进销货周期等都很清楚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将是企业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有利的方法。 4.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中小商贸企业要加强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对存货从入库到出库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防止货物被盗、破损,保证货物的完整和安全。在仓库里要安装和放置各类防火防盗设施,对于货物的损毁与丢失要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罚,尤其要防止监守自盗的行为出现。 作者:杨雪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一、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1、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油品销售企业通过合理确定自身的库存量,能够有效降低库存过多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的数量,减少了资金成本。这也是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为物流和库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库存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拓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具有特定优势的模式。从库存占用资金的角度来看,油品销售企业的合理库存占用资金越少,相应的资金成本就越小,对企业就越有利。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既能保证合理库存量又能有效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的库存管理模式。通过与客户达成合作性的协议,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来管理双方的库存。根据协议及目标框架的具体内容,油品销售企业的安全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库存所占用的资金量。当然,这一新模式有着非常严格的实施条件,比如与客户的充分沟通,客户的成品油需求量等。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模式在实施的初期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双方的协议框架可能会经历多次的修订和调整。因此,油品销售企业在采用该模式前需要对其实现条件及风险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在条件不成熟或者风险较高时不能急于求成。 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与客户合作来合理降低库存量,从而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区别在于联合库存管理是利用油品销售企业一对多的关系,与多个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各个用油节点上进行充分的协调与合作,制定出一套全局性的用油量和供油量计划,并以此来确定库存量。首先,油品销售企业需要根据用油量和客户信用等来选择几个大客户,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共同的目标,形成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工作平台,及时共享相关信息,以便对库存量进行及时的调整。此外,还要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对联合库存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提出改进意见。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双赢的库存管理模式,对油品销售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而对客户们来说,则不仅可以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还能够使用油更加有保障。但实施条件较多,前期的风险也比较大,油品销售企业为此需要更加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也需要更加重视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二、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控制成品油的库存损耗 油品的损耗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原因。相应地,油品销售企业也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一)从技术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技术层面来看,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技术不过关,设备陈旧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跑冒漏滴的情况发生,不仅造成油品的损耗,还会污染环境,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就工作人员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安全,必要时可采用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就设备方面而言,则应当及时维护和更新油罐、油车以及相关测量设备和回收系统等,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同时也减少污染,减少安全隐患。此外,油品销售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引入一些新的设备或技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通过运用这些新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克服一些客观原因,使成品油的损耗降到最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油品销售企业不妨做一些新的尝试,不仅能够节约资源、造福人类,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从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就管理层面来看,油品销售企业应当主要从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内部控制,杜绝油品的非正常损耗,制定科学的操作流程来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减少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油品损耗。其次,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约束消极怠工的行为,使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工作中来。最后,还应当在企业内部培养控制损耗的文化,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及减少安全隐患的角度让相关人员认识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控制损耗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在政策变化、消费疲软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油品销售企业的库存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产品的正常需求,同时作为企业又要考虑科学合理安排库存,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增强企业获利能力,因此,库存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库存管理的改进变得更加迫切。油品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将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互结合,并准确测算合理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客户合作,采用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以及联合库存管理等新的库存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寻求新的增长点。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李玉环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化工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1大型化工企业技术采购和零备件库存管理现状 化工企业的传统采购比较重视在交易过程中对比各个供应商的价格,从而选择其中价格比较低的作为合作者,这样就需要和供应商之间进行多次的价格谈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非信息对策的博弈过程,如果双方都有两个选择方案,那么双方都会为了自身利益来选择隐瞒,而这种互相不信息的谈判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2改进后的集中采购和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传统化工企业在采购和库存方面的缺陷,针对当下在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化工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提高采购和库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集中采购和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模式。 2.1新的采购管理模式 集中采购是指企业在原材料和技术物质方面的采购都是采用集中化的,并且在全国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集中采购平台,为各个子公司服务。由于大型化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下属的各个工厂采购都要成立单独的采购部门来满足,并且各个子公司在采购方面有很大的类似性,都要向同一供应商采购,所以采购信息的共享特别重要,集中化采购就是这种统筹安排的体现。详细来说,大型化工企业在利用集中采购时的主要优势包括:第一,降低采购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成本。通过集中采购模式可以由采购平台的人员集中处理各个子公司的订单,这样就取代了以往那种各个分公司单独处理的局面,这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更加节省。由同一采购组织处理采购需求,还可以减少重复的供应商评估、报价和其他费用,这也就避免了很多重复劳动的出现,对提高采购的效率有非常大的作用。第二,有利于需求量的整合。大型企业下属的各个子公司在大部分物资方面都是相同的需求,所以才有集中采购模式可以将各个子公司的需求量整合为一体进行集中采购。如果供应商在接到更大订单时,在原材料、物流成本等方面都有比较低的报价,这对化工企业来说可以减少大量的成本。第三,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目前市场上在技术物资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而如果各个子公司单独采购,就会在物资品种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就营销了产品的相对标准化。 2.2新的库存管理模式 大型化工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包括改善目前的采购流程、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采用联合采购等具体措施。从改善目前的采购流程方面来看,企业应该有计划的采购,本年度存货采购计划应该根据上个年度来设计,并得到领导审批后才能将各个计划落实到员工中,同时还有采用各个措施来降低成本。从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应该与那些可靠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改善客户用料预算的准确度。其次,建立ERP信息平台。ERP就是企业可以将各个部门通过信息技术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物料、产品等各方面进行管理,也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道路的重要途径。 作者:拾佳 单位: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手机零售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一、库存管理的含义 目前的世界级现代企业,都将库存管理视同为库存在整个供应链的行为控制,并且将整个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尤其是在当今的买方市场大环境下,很多供应商为赢得客户而采取薄利的销售策略,如何节省整个物品流动环节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和浪费,就成为整个库存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库存周转慢 2013年,联通华盛零售业务年库存周转次数仅为11次,远低于先进同行年周转 15 次,落后比例高达 36%。 (二)库存贬值损失较大 由于手机更新速度快,产品周期短,以及手机行业串货管理水平不足等原因,库存手机均不同程度存在贬值跌价损失,企业库存管理风险较大。 (三)存在一定部门主义障碍 日常库存管理工作中,各单位库存需求不完全一致,容易产生矛盾。总部采购部门希望大量采购,获得最低价格,全部产品都想全国集中统一采购,但总部集采流程长,反映速度慢,无法快速满足一线业务需求;省分销售部门希望保持采购灵活性,以获得当地厂家分部、国代商分部的资源支持;省分库存管理部门希望保持最低库存水平,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贬值损失;零售门店希望门店库存丰富,不影响日常销售。 (四)库存管理不善 各省分公司库存管理水平不一,缺乏一套有效库存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部分库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没有合理划定库存管理警戒线,没有定期清理长期积压库存,部分手机被门店违规拆包,导致手机因品相差而影响销售等诸多库存管理问题。 三、库存管理提升策略 (一)ABC 分类管理策略 ABC 分类管理是按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企业库存物资种类虽然繁多,但也存在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这一规律,即少数库存占用大部分库存资金,而大多数的库存仅占用极小部分的资金,利用库存与资金占用的这种规律,将库存物资按其占用资金的多少,依次将资金占用最多的物资划为 A类,资金占用较多的物资划为 B 类,资金占用少的物资划为C 类,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推动门店直供模式 实现各级总仓零库存管理联通华盛零售业务按总部、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门店建立 4 级库存管理,总部集采商品要先通过总部总仓省分公司总仓地市分公司总仓门店,物流链条较长,严重影响物流配送效率。经统计,每月库存中,有较大比例的库存存放在总部总仓、省分公司总仓、地市分公司总仓,即降低了库存周转率,又增加了存货贬值损失风险。要提升库存管理效益,就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各级总仓库存,实现管理层级总仓零库存管理。 1、要进一步挖掘专业物流公司配送时效,优化物流方案,改变采购货物先到各级总仓,再层层分发配送模式,实现物流直送到门店。 2、要进一步优化采购模式,严格按门店需求采购。 3、进一步提升门店作业水平,加大门店库存周转管理和考核力度。 (三)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为规范经营管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制定一整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层面、各环节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企业应组织全方位的培训,使库存各级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外,还拥有现代管理知识,通晓手机零售行业管理特性,不断将现代仓储物流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库存管理标准化。再次,要结合手机行业特性,进一步细化手机串号管理,实现手机串号实时进销存管控,准确掌握每台手机库存状态,制定严格的定期库存清理机制、门店末端库存日清日结等系列管控手段。最后,进一步理顺公司各级管理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不应出现各单位严重矛盾的库存管理思路,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控制,有效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四、小结 如何改进与提高手机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企业保证生产销售、降低贬值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不断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使库存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作者:万绍亮 单位: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探究 一、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一个指标体系也许很难覆盖到企业库存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建立这一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涵盖到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2.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适用于评价多个不同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状况。因而,在进行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性,并且保证其统计口径和范围尽量一致,从而保证指标具有可比性。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评价就是对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全部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将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处理,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4.实践原则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标的可衡量性是建立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不能用于实证分析或者其评价指标很难衡量或量化,那么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将缺乏实际意义。因此,设计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要在综合反映各个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指标,同时要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衡量性。 二、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1.库存控制成本 库存控制成本主要包含了存贮成本、缺货成本、库存信息传递成本等。存贮成本主要是指由产品延迟所带来的费用。具体有:资金占用成本、保险费、保管员酬劳等。订货成本主要指订货时所产生的费用。缺货成本主要指由于缺货而导致的额外费用。库存信息传递成本是指主要指库存管理的相关部门与其他单位之间传递信息产生的相关的软件费,人员补贴等。 2.客户服务水平 客户服务是一项为供货和提高客户满意度而开展的库存管理的综合性活动。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于实现供应链快速响应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客户服务水平是一个关键的库存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客户服务水平时,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先由相关责任部门向其他部门和客户代表发出问卷,然后对其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客户对库存系统的要求一般就是时间是否准时,是否存在差错、货物损毁情况等。因此在选择客户服务水平指标时,可选取准时交货率、交货正确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信息准确率等四个指标。 三、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 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构成目标层,根据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将企业库存控制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库存控制质量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每一个准则层下面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就构成了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最终形成LP公司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四、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构成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变量间缺乏统一标准,只具有相对的性质,为了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特引入了九分位的比率标度,按照既定的要求对每一层的每一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其判断矩阵,并通过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来得出该层各要素的权重。在建立的LP公司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专家模糊评语集。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的考核等级为4个(即优,良,中,差)。在对LP公司的库存绩效指标权重及绩效管理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后,将LP公司的库存管理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得出LP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各项评估因素的判断矩阵,在确定指标体系中二、三各层权重后,对其所有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设WBK表示第二层次中第Bi个指标的权重,Wij表示第二层i指标下j因子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出W1j=[0.40.30.20.1],W2j=[0.40.20.30.1],W3j=[0.20.30.30.2]。 其次,确定专家评判结果。规定第二层子集内各因素的模糊向量为Ri,从而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4个等级的模糊评判构造成矩阵。然后将模糊向量Ri及Wij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由于综合评判向量hi=Wij•R=(hi1,hi2,hi3,hi4),计算得出h1=[0.180.470.330.02],h2=[0.650.260.060.03],h3=[0.540.350.110],并将模糊评价子集向量归一化。 最后,将考核等级赋值:V=[V1V2V3V4]=[100806040],定义评估向量:ZB=V×HT,ZB=[76.290.288.6]。计算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得分:U=WB×ZTB=79.88。通过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现状绩效评价的得分,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评判结果有助于LP公司以此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措施,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由于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复杂,因而往往很难以对其作出精准的定量分析,加之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多依赖于专家学者的定性研究及推理判断,而不能很客观科学地反映出企业的库存管理的具体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将能够相对科学、客观地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判,这对提高企业自身效益和供应链整体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圣兰 单位:三江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浅谈钢铁企业库存管理体制 一、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现状分析 1.原材料品种 钢铁企业涉及的生产环节较为复杂,除了主要的生产原料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生产辅料和零配件,大致将其归为以下4类:(1)主要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碳素产品、煤炭(包括炼焦煤、焦炭和炼铁用喷吹煤)、含铁原料(包括块矿、粗粉、精粉及氧化铁皮等含铁杂料)、废钢铁(包括废钢、生铁及铁水)等。(2)生产辅料:耐火砖、重油、各种化工产品等。(3)生产备料:各种生产设备及零部件、润滑油、劳动辅助用品等。(4)能源动力类:水、电、气等。 2.原材料库存特点 钢铁企业具有消耗大、运量大、运距长、投资大、物资流通频繁、生产环节众多等特点,担负着为其他行业提供原材料的重要任务,所以钢铁企业一般都处于供应链的上游。钢铁企业大宗原料的消耗数量和消耗金额惊人,一般每生产1t钢需要消耗3.0~3.5t原材料。那么,以一个产值100亿元的企业为例,就有60~70亿元左右的资金以大宗原燃料的形态流转,每天就有1500万元的资金、每分钟就有1万元的资金在流转。因此,原材料单品类的单个数量降低1%,累积下来都将是惊人数字。库存管理是企业看似不动但变幻莫测的资金晴雨表。其既可以改善现金流,增加投资回报;也可以积压库存,冻结资金。因此,库存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企业库存量控制最佳,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除了合理安排人、财、物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是锁定单项成本最低,而是追求企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钢铁企业的库存整体可以分为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大部分,本文结合一般钢铁企业产成品库存相对简单的现状,仅对原材料库存进行研究分析。下面总结钢铁企业原料库存特点如下:(1)原材料自身方面——大。采购量大、库存量大、资金占用量大。钢企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燃料相对集中,主要是铁矿石、废钢、煤炭等,但采购资金占用量大,物资供应消耗量大。(2)原材料使用方面——准时。钢企内生产流程严谨,虽然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储存,但工序连接紧密,作业连续性强,对时间要求条件高,若因缺料而导致冶炼过程中断,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原材料提供的准时性要求很高。(3)原材料存储方面——敏捷。由于原材料本身的外形尺寸不同,因此对存储的要求也不同。一部分是类似煤炭和矿石一样的散料,此类原材料的存储多属于露天堆放,存储要求低;另一部分类似于废钢,可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品类繁多,并且需要入炉前预处理(如破碎、筛分、烧结等),因此在原材料存储方面,要求其存储方式具有敏捷柔性的特点,不能单一操作,最好是具有存储场地、加工处理的作业现场、输出的使用料场“三位一体”的功能。(4)原材料信息管理——全。对于钢企内原材料量大、出货时间要求高的特点,其信息系统必须要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采集数据以满足生产管理实时性要求,并能有跟踪功能,不断更新人员、库存、物流等相关信息,详尽统计,辅助管理或调度部门最合理的控制信息。 二、原材料库存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原材料库存问题研究的意义 钢铁企业是典型的产品主导型企业,每个钢铁企业都是以主打产品及其质量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来运行的,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可以看出,不论大型还是小型、不论国营还是民营的钢铁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其物流系统问题进行研究与应用。但从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研究角度上分析,对原材料库存问题的优化,可以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并能科学高效地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节能环保、实现循环经济。 2.原材料库存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钢铁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上的不够重视,现阶段在企业内部原材料库存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原材料采购计划性不强,采购渠道单一,供户管理难度大。(2)原材料价格受市场价格浮动大,资源缺乏,不稳定,易涨价。(3)原材料库存大,资金占用多,周转速度慢。(4)基础设施简陋,存储场地规划设计欠妥,物流设备配套不足。(5)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分布零散,信息标准不统一,容易形成信息孤岛。(6)钢铁企业分散,集中度不高,缺乏协会协调,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弱。(7)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价值流未实现有机协同。 3.现阶段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钢铁企业在原材料库存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就其研究对企业发展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原材料库存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培养方面;二是在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三是在企业战略采购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四是在企业自身原材料库存管理方面;五是在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方面。本文将就这5个具体方面提出对原材料库存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的建议。 三、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控制优化机制研究 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结构优化应该结合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结构优化,本文仅就钢铁企业的一般库存问题提出结构优化方向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议如下: 1.强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意识培养 钢铁企业要改变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不重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流通过程,不将现代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做法。提高企业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在中层及基层员工中普及物流概念及相关先进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实现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的全程物流服务,优化路线,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面 钢铁企业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随着其规模与现代化程度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单据账目繁杂,管理困难,数据不规范导致的信息流动不畅通、反馈迟缓且误差较大。因此,企业要升级,必须要借助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建立企业内部的OA系统和ERP系统,并针对企业内的库存与采购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WMS与EDI平台,优化原材料库存结构。现阶段,钢铁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平台,主要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其开发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关键任务企业数据平台、动态开发、关系数据和商业智能。结合不同钢铁企业的状况,可以开发不同的系统功能,例如:企业信息平台的系统整合和开发;系统内不同部门、不同界面的数据操作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内的数据共享;报表的即时打印;权限集中控制与分权控制;web网页信息查询;本地缓存处理;日志查询功能;等等。 3.企业战略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层面 大卫•波特(2003)认为战略采购就是要理解采购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要求每个组织双向、持续地进行流程改善工作。战略采购与传统采购在总价值观与方式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其更看重长远与整体的价值。因此,钢企要实现对原材料的战略采购就必须要调整思路,利用供应链的思想,确定恰当的供应商,采取科学的采购方式对企业原材料库存进行上游控制,具体运行建议如下:(1)积极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供应源头。在全球燃料与铁矿石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都相继采取战略联盟、长期合作、投资收购等方式来控制燃料资源。(2)积极探索与创新经营管理方法,选择灵活多变的采购方式,降低成本,保证供应。如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相结合,自营采购与外包采购相结合,等等。(3)积极采用先进的采购管理方式,如采用零采购和JIT采购方式,将企业采购环节中的库存降到最低,紧密结合生产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达到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零怠工等。(4)积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阳光采购。传统采购环节多为暗箱操作,企业可通过对市场询价、采购组织和流程重组等环节控制,加大对采购的监管力度,采用比价采购、招标竞价、网上投标等方式抓住市场机会,获得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5)通过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模式,实现电子采购。电子采购可以降低采购运营成本,减少纸质作业,提高运作效率,并将逐步形成联合采购的规模优势,为钢铁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企业自身原材料库存管理层面 物料存储与管理是实现库存管理的基础,其包括物料实际存储方法、物料移动管理、保持库存记录准确的方式方法。库存管理就是要实现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改善现金流和增加投资回报3个目标。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主要对各种原材料、燃料、中间制品及产成品等的出入库、库内搬运装卸、盘库和配料等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是缓冲、调节和平衡。在库存管理和控制方面,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将物资产品进行分类后,再采取战略库存与基本库存相结合的库存战略,统一编码,进行物料存储规划和快速反应(QR)库存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和综合调度,加强对数据的挖掘,为企业建立决策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企业危机管理模式层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尤其是各国对我国贸易的限制,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能够很快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全球经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危机的合理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危机管理并非根除危机,而是在可接受范围的危机中取得最大回报,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将危机风险降为最低。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员工要提高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沟通及合作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全面的危机管理: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确定市场定位;建立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和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遵循危机处理的三原则并制定危机处理方案。 四、结束语 目前,钢铁企业要适应国内外变化的环境,就要关注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问题,其关乎企业发展,更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本文以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认真研究目前钢铁企业在原材料库存方面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系列库存控制的优化机制建议。对钢铁企业的战略采购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实现钢铁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及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陈宁宁 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民营企业库存管理供应链分析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根据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1.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各自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 1.2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ManagedInventory)模式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 1.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模式 VMI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它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库存,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同步化运行。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由供应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1.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 Replenishment)模式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2.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其应用缺陷 2.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供应链末端极少的客户需求可能因为“牛鞭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成为供应链始端非常可观的原材料库存。这一方面,是实力弱小的供应链始端的中小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而另一方面,供应链始端原材料成本(这可能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原材料陈旧成本等)的增加,又会逐级传递到供应链末端,并最终导致供应链末端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2J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由于缺乏诚信经营的合作基础、缺乏统一运作的协调基准、缺乏信息共享的兼容机理,联合管理库存对于实力规模相差无几、在供应链上一般处于同等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往往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更何况,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是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之中。无论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为数众多的合作选择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难以让任何两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长期的、唯一的战略伙伴关系。2.3V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目前,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它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减少事务处理,把需方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但是,VMI也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严格的保密协议和商业诚信等。而且,一方面供应商可能会因为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协商,为此付出较高的库存代价;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能因为供应商的唯一性,从而面临因为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供应链中断的巨大风险。最近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大地震后,受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的影响,日本本土车企及欧美车企纷纷作出了停产计划。在欧洲,欧宝品牌于3月21日停产一天;日产汽车英国桑德兰工厂则停工三天;雷诺三星韩国釜山工厂的产量也将削减15%-20%。正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唯一性,汽车制造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者。比如全球78%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由日本企业供应,几乎全部的LCD显示器偏光片保护膜和大量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被日本企业控制。据此,全球性汽车市场调研机构IHS公布的报告指出,预计到今年3月末,全球汽车产量将降低60万辆。地震两个月后,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30%。2.4CPFR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而且,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 3.中小民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对策 3.1第三方库存管理(TPMI,ThirdPartyManagedInven-tory)模式 与第三方物流相对应,第三方库存管理模式是指供应商和(或)采购商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库存管理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仓储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仓储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库存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3.2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优势 3.2.1保持中小民营企业相对的独立性 TPMI不同于JMI、VMI和CPFR,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共享。因此,在当今社会因为同时存在众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逐渐形成的“供应网”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并不用担心由于和“供应网”上过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而导致最终的信息泄密。而且,因为在第三方库存管理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依然能够对各自的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的全程管理控制,所以企业之间的独立性也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而这对于以家族式管理体制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至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比如股份制,其最终目标是成长为“非”中小企业,例如义乌本地的浪莎袜业,则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3.2.2提供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 中小民营企业因为自身的实力较弱和规模较小,从而导致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行为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如前所述,大部分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货物的转运、装卸和仓储主要是依靠人力叉车等简单的工具或者人力。而TPMI以合同方式将库存管理活动委托给专业的仓储服务企业来执行,所以作为委托方的供应商或采购商将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比如更先进的仓储设施设备、更丰富的仓储经验和更合理的仓储方式等。 3.2.3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在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供应链中,往往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和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是采购商。而每一次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谈判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假设一个简单的交易环境中只存在3家供应商和3家采购商,那么就可能产生9次交易成本。而TPMI在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增设一个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供应商和仓储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采购商只需要在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系统中进行选择、谈判,并达成交易。此时,只发生3次交易成本。因此,存在大量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供应网”中,TPMI将大大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3.2.4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而对于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来说,由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供应商和(或)采购商都将自己的仓储业务进行了合同委托,那么此时因为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其库存管理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此外,义乌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自营外贸的贡献率较低,其自身的外贸出口业务往往受制于人,出口的规模、时间、运输方式等往往难以控制,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库存管理难度和库存管理成本。而TPMI则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之间的仓容量,提高仓容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内部“内、外贸”之间的仓容波动,并进一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3.2.5集约用地,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如前所述,一些大型的或是现代化的先进设施设备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不仅是单个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而且还可能进行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体现在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如前所述,义乌目前有企业2.5万多家(几乎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假设每家企业的仓储设施平均占地1000平方米、平均建筑高度为两层,则全市企业的仓储设施共计占地大约2500多万平方米,仓容面积大约5000万平方米。而以一个最低建筑高度为8层的立体仓库换算,同样仓容面积的仓储服务企业只需要占地大约625万平方米。其节约的土地面积对于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3.3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困难及其对策 3.3.1建设难 一方面,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风险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实施TPMI模式所必须的设施设备难以建设。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进行大力扶持。比如在土地政策上可以实施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在税收政策上可以实施“三免两减半”的优惠;在科技政策上可以实施“引进先进设备按一定比例补贴”的奖励等。同时,在政府投资建设的一些大型仓储类项目中,应该以身作则,“高标准、高技术、高管理”,避免低水平建设,避免再次陷入到仅仅以收取租金为结果的误区。 3.3.2入驻难 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仓储管理业务外包的成本还可能大于自行管理的成本,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入驻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比如积极引导在供应链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后期因为扩大生产规模再次“求地”的时候,适时适当地建设公共仓库,并最终向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转化;而针对在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补贴奖励政策或是优惠的合同契约,积极引导它们入驻相关行业协会的第三方仓储中心。 3.3.3管理难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都需要与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共享对接,这同样会存在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最终交易并非最合理的交易,因此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信用和实力都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针对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加强监督。比如设定一定的筛选标准;进行动态的用户评价;将仓储中心的后期管理与前期建设进行分离,像物业管理一样进行招投标。而企业也可以在对接信息平台之后将若干信息进行技术隐藏;甚或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进行技术提升,由企业自身针对各自的商品直接进行远程管理,而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只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供应链研究 一、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产品原材料提供商、产品制造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产品销售企业,通过统筹产品的制造信息和整个资金的流通系统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整个生产链条上的各个相关企业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通过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有效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总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根据库存管理的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将主要的库存实际管理工作交给供应商来进行,下游的生产和销售企业根据各自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事先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和谈判,在找到各方成本相对最低、库存效率最高的情况下,各方达成库存协议。这个库存协议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协议,参与协议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进行修订,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这种供应链库存模式适合于大宗材料供应商和标准通用件的供应商,可以有效的降低后续节点企业的重复库存,提高供应链企业的综合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原材料是放在供应商仓库处管理,则该库存的保管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就由供应商来承担,这对于供应商的压力较大。如果库存商品价格波动过大,会对整体库存协议的稳定不利。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将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节点的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各自库存集中到供应链的核心制造企业处。联合库存管理制度能使原来分散到各个制造过程企业中的各级库存得到有效的归集,避免各道生产手续的重复库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体库存,从而使供应链上各级生产的总成本下降。库存管理集中到核心生产企业处,能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得到有效保证。联合库存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核心制造企业对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这种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适用于联合生产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2]。 (三)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模式(CPFR) 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模式是买卖双方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管理的综合管理计划。这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起源于零售业,特别是超市行业。在零售行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中,零售的终端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企业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库存方面与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协同规划,在产品设计和生产阶段进行预测,生产企业根据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及时地补充生产。这种模式的供应链库存要求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要互相沟通消息,最好是使用同样的数据平台,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库存管理的销量,降低库存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二、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还是处于粗放型状态。企业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近年来,供应链中的企业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库存管理存在问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不规范,供应链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不清,各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也存在问题。 (一)供应链中企业的利益冲突 供应链是一个对互相协作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效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参与企业相互协作的程度。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供应商库存、制造企业库存、分销商库存和零售终端库存,它所涉及的供应链的系统协作会比较复杂。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管理措施,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节点都是有自己利益诉求的经营主体,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这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使库存成本提高。参与供应链的企业出于各自经营的安全考虑,彼此之间不能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安全,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安全库存水平。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缺乏信任[3],同时,参与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供应链整体管理下的库存成本优势丧失。 (二)供应链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数据共享存在问题 供应链企业间的生产是连续的,上游企业的生产计划由下游企业的需求计划决定。企业之间的生产数据、库存数据和货物送配数据往往都是根据各自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的。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内部数据统一开发,建立了各自有效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为企业内部的生产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却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带来了困境。 (三)缺乏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总体考核指标 供应链企业在考虑自己企业库存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去考虑,而是从自身的效益最优化去考虑,从而使得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其他企业没有获得协作的效益。很多企业参与供应链,是想利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源和信息优势,但是,当他们需要为参与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多付出。从长远来看,整个供应链管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效益。同时,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指标,我们无法评价参与供应链企业的贡献度,这使得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不愿意为其他企业付出代价,因为这种代价是没有办法进行数据化考核的,更无法得到适当的补偿。 三、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加大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协调管理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相应的改变,只是采用信息系统,很难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难的问题。参加供应链的企业应将仓库管理部门的职能统一划归供应链总的仓库管理部门,只有通过超越个体企业的库存管理架构,才能充分享受供应链对库存管理的高效协调效应。在库存管理上,由原来的职能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让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的管理层次降低,这样就能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增加整个系统的灵敏性。针对仓管部门上交管理权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利益受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供应链企业互相持股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协调问题,保证企业在统一库存管理后的利益。 (二)注重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 相对于其他企业间的协调管理制度,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其对信息处理的高效性上。企业间通过共享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和仓库库存等信息,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决策高效性。企业决策者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提供的信息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和库存的对策,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实现柔性对接,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可见,要充分发挥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深度和速度,就必须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科学的筹划和布局,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数据输入和输出进行事先规划,然后根据各企业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其次,在数据的采集上要注重整个数据格式的一致性[4]。如果能够将各原有平台进行整合,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整合成本。如果不行,就重新设计。最后,信息系统建立时,数据输入和采集要采用电脑自动化处理模式,降低人为失误和干扰带来的问题。此外,在进行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平台设计时,除了关注现有的管理需要,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发展需要。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未来可扩展的空间会很大,如果我们的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留有升级和发展的空间,就能保持信息系统的稳定。 (三)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库存考核指标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是超越了单个企业管理制度上的跨企业联合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考核指标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的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单个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考核,综合考虑单个企业的指标和整条供应链的指标[5]。供应链库存管理指标制定出来后,要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这个考核体系一定要能体现对整个供应链高速运转做出贡献的企业,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该考核指标为做出贡献的节点企业进行经济利益的补偿,使整个供应链得以长远发展。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广西企业库存管理研究 1引言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保持一定数量的各类库存是十分必要的。库存可以维持企业生产的稳定,应付拖后或延迟交货对正常生产的影响;可以维持企业商品销售的稳定,应对市场的销售变化;可以平衡企业物流,平衡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等。从而大大增强企业组织生产、销售活动的机动性、灵活性。然而,库存又被许多现代企业管理者视为“万恶之首”,因为企业存在的各类过多的库存不仅占用巨额的资金,使企业承担较大的利息支出,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而且过多的库存会增加企业与库存有关的各项开支,如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此外,过多的库存还掩盖了企业生产与各类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因此,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左右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寻找各种方法,以期提高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与全国其它地区企业一样,近些年来广西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促进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广西许多企业效益、效率提升,规模扩大,迅速由“小个子”变成“大块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至2011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大指标均突破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升到2011年的42%。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更是成为国内首个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企业,柳钢则跻身全国千万吨钢企行列,柳钢、上汽通用五菱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400亿元,玉柴超过了300亿元,另有十几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100亿元。本文将结合部分企业的库存管理实践,对广西企业总体的库存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广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2广西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2.1广西企业库存管理取得的成绩 2.1.1对库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合理的进行库存控制的意识不断增强。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人们对库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科学地进行库存控制的意识也逐步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广西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认识到了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物流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整个企业物流的合理化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企业库存越多越安全的旧思想,以及只是关注生产与销售环节管理的片面认识,纷纷采取措施,对企业库存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置,加快存货周转速度,减少资源浪费,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对企业库存的合理化控制与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1.2积极开展库存管理与优化,库存管理与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库存管理与控制对企业降本增效与提升服务能力、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作用,近些年来广西大部分企业越来越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开展库存管理及优化。除了采用一系列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重点管理法、经济订货批量、订货点法、定期订货法等对库存进行控制和优化外,有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开始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管理库存(JMI)以及精益物流JIT管理等适应供应链环境的先进库存管理模式与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通过与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精益JIT配送服务,追求消除一切浪费,强调零库存、零缺陷,在对的时间,把对的货物送到对的地点,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整条供应链从一开始就透明化、明确化,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库存和废品等一切浪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库存。 2.1.3企业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或构建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近些年来,广西许多企业尤其是100强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并不断增加对相关软硬件的投资力度,开始完善或构建企业先进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系统。首先,企业加大了对仓库硬件设施设备投入,纷纷购买叉车,建立自动分拣输送系统等,使许多企业仓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其次,加强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纷纷构建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运行中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正确性。如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引进国外成熟的MRPII软件,其功能覆盖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能力需求、库存控制、车间管理直到产品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为企业高效库存管理与控制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再次,健全企业库存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库存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想提升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就要有一个严谨的管理制度。如对仓库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均实施严要求,彻底改变广西企业原有的拖、推、懒、散现象以及责、权、利不分的不良情况。如广西电网公司2010年便制定颁布了《广西电网公司物资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公司物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 2.1.4产生了一批现代化的3PL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为广西企业整体库存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近些年,广西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还有如桂中海讯、东星物流、防港物流、玉柴物流、邮政物流等一大批综合型物流企业等。其中有许多企业设施设备先进、服务水平高,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与库存管理服务。如玉柴物流通过对全部汽车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实现运输动态调度,减少空载;而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更是在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处于西南地区行业领先地位,它通过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实施紧密合作,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库存管理服务。为此,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①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通过建立顾客信息库,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把由批发商(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至供应商的系统中。②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保证自己产品需求信息的正确性和物流的顺畅。③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合作框架协议。供应商和销售商一起协商确定处理订单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库存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2)实现精益JIT配送服务。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是广西第一家能为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国内大型知名品牌机械制造企业提供精益JIT配送服务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3)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为汽车、机械制造业企业提供配送服务。此外公司有很多的仓库,对广西较多的粮产品和日用品进行仓储。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2.2广西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库存总量过大,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积压物资价值隐形流失严重。由于物流系统普遍反应能力欠缺,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目前广西企业仍然只能以高库存来弥补缺陷,从而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企业物资超量储存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库存资金占用过大,影响企业资金运转效率。同时,积压的大部分物资中,有的因过期变质失去原有使用价值,有的因工艺结构调整被淘汰报废,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的价值将有增无减。以柳钢为例,在2003年的库存物资盘点清查中,查出的积压物资按无回收价值、尚可回收残值、尚可调剂使用三大类统计,共积压物资2468万元。 2.2.2库存周转时间过长,结构不合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多少则十几天,长则几十天甚至数月,周转时间过长。库存周转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甚至与我国其它许多省区的企业相比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大部分广西企业的库存结构也不尽合理。一般而言,企业合理的库存结构应是:原材料库存 在制品库存 产成品库存,而广西许多企业却恰恰相反。目前广西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金额占总库存金额的比率往往小于三分之一,而产成品库存却占到了总库存金额的一半以上,库存结构很不合理。 2.2.3库存管理方法、作业手段等仍显落后。目前,广西许多企业仓库中大量的装卸搬运、堆码、计量等作业仍然由人工来完成,而不是采用叉车、输送设备等机械化作业方式。对物资进、出库及库存状态的记录、统计和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许多企业仍未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忽略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致使库存信息反馈时间滞后,错记、漏记、统计结果与实物数量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库存管理方式也过于经验化,完全凭经验对企业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使整个库存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2.2.4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以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为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与销售,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传统库存管理理念下,整条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库存,即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公司均持有自己的库存,而且各个节点均会采取措施使得自身的库存成本最小化。然而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仅仅是实现了单个节点自身的优化,而单个节点库存量的降低往往是以其它节点库存量的增加为代价的,这样便无法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反而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由于广西的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很多地方,比如上海、北京、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而言,还处于幼儿期。因此在广西,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更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仍然还是以自营库存管理为主,缺乏供应链的整体优化理念,企业仍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实施库存管理与控制,一般还是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保持顾客的满意度。采用的库存管理模式与方法也还是以传统的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订货点法、定期订货法等为主。 3采取措施,推进广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1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库存管理专业化水平 一般而言,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人才、物流管理、物流运作等各个方面专业性更强,其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成本等均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因此,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如能采用第三方物流,利用其专业的运输、配送以及仓储管理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广西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业务重组,进行非核心业务剥离,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来减少企业库存压力。 3.2注重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企业库存管理作业效率 先进技术与设备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广西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管理现状,加快库存管理设施设备的更新,推广高新技术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比如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技术、GIS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企业应积极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来提高自身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反应能力,从而使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的作业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 3.3加强定量技术在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企业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基础数据缺乏、不准确,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管理采取的仍是一些比较盲目的感性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更多地只是进行定性分析,仅凭个人经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库存量,缺乏准确的定量分析,最后往往造成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巨大。因此,今后一定要加强定量技术在广西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应用定量预测技术,提高企业库存设计的准确性。 3.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高效库存管理的必要条件。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有效的掌控企业准确的实时库存信息,对科学进行计划编制、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广西许多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已经局部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但信息的采集、物资的盘点、收发领用等仍然主要依靠手工点数,先记录在纸面文件上,然后输入计算机,所以大量存在信息不准、信息延迟、甚至信息错误等现象,直接导致库存管理的低效率。企业要真正实现高效率库存管理,必须借助条码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ERP等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实现整个企业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库存积压和浪费问题。因此,广西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5推广先进的生产服务方式,实施JIT生产与服务 实施零库存生产是现代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国外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测算,运用零库存管理可以使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平均库存降低40%~85%。当然,所谓的零库存,并不是指仓库中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处于周转的状态。所以,零库存管理只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广西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广采用JIT等先进的生产服务方式,朝企业的零库存生产理想目标迈进。 3.6树立供应链整体概念,采用适应供应链环境的库存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先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现在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库存管理已不再只是单个供应商、生产商的管理活动,企业库存控制与管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应把视野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范围来考虑。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不能再以各自为政、局部最优的思想指导库存管理,而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角度考虑库存管理战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实现广西企业库存的最小化,并最终达到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目标。因此,广西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采用一些适应供应链伙伴关系新环境的现代库存管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如: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即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不仅缩短了订货时间,更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柔性。分销商和其他商家减少了对库存的投入,可以把精力转移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一举多得。由于广西的服务业不是很发达,主要还是靠工业和农业支撑着经济。生产商生产出的产品采用VMI进行库存管理,不仅减少了各环节的库存浪费,还保持了信息的透明,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先前传统的落后局面。 (2)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简单地说,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管理库存模式强调的是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参与到生产管理上来,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消除了传统模式中的牛鞭效应,从而使供应链得到良性发展。 (3)共同预测、计划与补给(CPFR)。CPFR模式涉及从零售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功能合作,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共享的消费者需求的库存管理模式。最先运用于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沃尔玛(Wal-mart),它应用一系列的处理手段和技术模型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满意度的目标。CPFR模式的计划、预测、补货主要应用在大型的零售商企业中,而其他的企业都比较难进行。 (4)精益物流JIT管理模式。精益物流的目标是追求为客户提供准时、准确、快速、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这是很有效的物流服务,更是企业降低成本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精益物流JIT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最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法之一。它采用订单驱动的方式,使供需双方都围绕订单运作,信息高度共享,也就实现了准时化、同步化运作,因此在降低库存、优化供应链运作成本上效果显著。 3.7加强知识学习培训,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因此,应组织相关人员加强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特别是现代库存管理方法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库管人员的工作素质。由于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企业所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包括采购人员、保管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人员、核算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只有全体人员素质提升,并集体参与到库存管理工作中来,才能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得到真正的优化与提升。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体系创建 1系统需求分析 1.1入库管理 系统的入库管理主要包括:1)还货入库。指车间归还刀具和原材料。涉及到的仓库为原材料库。流程为生产人员根据退还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录入还货入库单。还货入库单由生产部门录入,入库时可以只由在产员输入而不经过车间主任审核,但是车间主任有权查看。审核通过后仓管员验收货品时增加库存相应产品的数量。如发生货数不一致的情况仓管员要拒绝验收入库。2)换刀入库。换刀入库指生产人员更换刀具时凭废旧刀具到刀具库领取新刀具。涉及到的仓库为刀具库和刀具废品库。换刀入库流程为:车间在产员录入换刀单。换刀单须分解为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上要标明换刀单的单号以供查明。换刀领料单相当于领料单,换刀还刀单相当于还货入库单。车间主任审核换刀单时还须审核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领料人员凭废旧刀具到仓管员处申请换刀。仓管员需要首先查看库存中是否有备用刀具,没有备用刀具换刀单无效。领料员回车间后需立即通知车间主任换刀失败,车间主任须将换刀单弃审以防止仓管员私自审批换刀单,并且由相关人员填写相应的采购申请单。3)刀具回用入库。刀具回用库存放从车间中淘汰下来但是仍可以再使用的废旧刀具。刀具回用入库流程为:技术小组录入刀具回用单,刀具回用单须分解为刀具回用入库单和刀具回用出库单并在这两张单据上标明刀具回用单号以供查明。刀具回用单由技术小组审核。审核通过以后仓管员须将可回用刀具转存于刀具回用库。仓管员验收刀具回用单同时验收刀具回用入库单和刀具回用出库单。4)成品入库。指生产部门将生产好的成品入库等待销售。成品入库的流程为:生产部门录入产品入库单及每一台产品的流水号。仓管员验收产品入库单时需根据流水号按台验收产品。5)产品退货入库。指销售部门授理产品退货服务后经检验将产品退回成品库。具体流程为:销售人员录入退货产品入库单,检验部门检验产品并在每一台产品后注明产品是否合格后审核。仓管员验收产品入库单。6)采购入库。指由采购业务员采购原材料、外协件、配套件以及外委加工后的材料或刀具入原材料库或成品库。 1.2出库管理 1)领料出库。指生产部门根据加工或者装配需要领取原材料或者刀具。具体流程为:生产部门录入领料单(领料单是指除装配车间以外的车间在产员根据生产需要录入领料需要,包括领料零件图号、数量等)。领料单录入后车间主任审核后由仓管员审批出库。如果领料员领料时库存中没有相应的原材料,领料员需回车间立即告知车间主任弃审领料单以防止仓管员私自审批领料单。领料单审批后库存相应产品的数量减少。2)产品出库。指销售部门销售成品从成品库领货出库。仓管员根据销售部门填写的产品出库单审批出库产品。仓管员需要录入出库产品的流水号然后审批产品出库单,同时系统将自动审批产品发货单并且自动减少库存数量。3)退货出库。指销售部门退回成品库的不合格产品退回车间拆解。具体流程为:技术部门检验产品时,仓管员按产品流水号整理得出退货产品退车间单。退货产品退车间单有技术部门审核,审核后方可由仓管员审批出库。退车间时领料人根据退货产品退车间单上的产品流水号将不合格产品领走供技术部门检验。检验部门根据检验结果填写返修计划后又生产部长审核可以生成采购申请单,采购返修所需物料。4)平库。平库指财务盘点时盘点数量与计算库存数量不一致时对库存进行整理。流程为:财务部门填写平库单,由财务主管和总经理审批。平库单生成以后自动影响库存,不经仓管员审批。5)外委加工出库。将原材料库中部分产品出库以委托外厂加工。6)退货出库。指原材料采购入库后因质量或其他原因要求退货出原材料库。7)换刀出库。换刀出库流程参见前面换刀入库。 2库存管理模块设计及数据流图 本系统的库存管理包括原材料库、成品库仓库管理员的验收入库、审批出库,在仓库管理员验收入库单据的时候可以修改物料的库位情况,也包括财务人员的盘点、平库业务。原材料库的基本业务主要是来自于采购部门和车间,所以原材料库的主要数据流也来自采购业务和生产业务,采购业务员和车间在产员将相应的数据和单据提供到库存中,仓库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验收、审批是否可以进行。原材料库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原材料库采购相关的库存管理主要表现在采购入库,但是多方面的出库也在体现,包括退货出库、外委加工出库等等。原材料库采购相关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3所示。成品库的基本业务主要是来自于销售部门和车间,所以成品库的主要数据流也来自销售业务和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员和车间在产员将相应的较稳定的因素,企业领导也比较信任财务部门人员,而财务人员也不直接与仓库日常业务发生关系,所以盘点和平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实现。库存盘点平库管理数据流图如图6所示。 3系统运行结果 系统主要开发工具为和SQLServer2000[4~6],采用了技术,是一个C/S架构的应用程序,可以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各种平台上。库存管理系统运行结果如图7所示。点击“库存信息查询”,下拉菜单中包括了库存信息查询的全部内容,如图8所示。图9所示的入库单查询结果显现的就是在2005年8月2日的全部入库单据,操作区中的查看按钮可以用来查看单据的详细内容,系统提供打印、刷新等辅助操作,以方便库存管理的日常业务。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应在每一个数据和单据提供到库存中,仓库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验收、审批是否可以进行,这里的验收要比原材料库的验收要注意的就是流水号的准确性,因为准确的流水号是企业跟踪产品的基础,是企业确保三包服务、销售服务更有效率的基础。成品库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4所示。成品库的库存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销售部分,销售部分有销售出库、三包出库、退回入库这些种,而成品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记录下来入库物料的流水号,然后根据物料流水号判断物料去向,这是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也是企业掌握自己销售信息准确内容的基础。成品库销售相关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5所示。盘点是对企业库存数据进行确认、调整的过程,也是企业进行物料管理,对仓库管理员进行监督的关键方案措施。,鉴于财务人员是中小制造企业中相对比产品上打上流水号。本系统提供了流水号所有入库出库记录的查询,如图10所示。这种查询的意义在于让企业从生产产品到销售到有可能的退货、返修,跟踪整个产品可能发生的流程,这样也提供给了企业一个计算产品质量合格比率的方式。流水号产品有四种状态,生产入库是全新在库状态,销售出库是销售在外,退货入库是退货或者三包入库的产品,可能是合格的,就可以再次销售,不合格的就需要等待返修,系统会记录产品的返修时间。除了产品,企业的其他物料也需要跟踪查询,即物料的所有入库出库记录,这一种查询记录的是按照物料查询进行的,查询某一种物料在一段时间内的所有入库出库记录,并且根据所有记录汇总计算出结果。所研发系统的另外一项重要业务就是盘点。在盘点前,系统可以根据选定的盘点仓库打印空白盘点单,空白盘点单上记录有该仓库所有的物料编码、名称,财务人员进行盘点录入。 4结束语 有效的库存管理是中小企业了解自身库存状况,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结合辽宁某制造企业,通过软件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混乱的问题,开发了一种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及时反映企业库存情况,保证了库存信息传递的准确、快捷,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参考方案。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电子制造型企业库存管理 摘要:传统电子制造型企业库存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困难,变革势在必行。介绍了SOI概念、特点及价值,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SOI在电子制造型企业中应用推广的导入、准备及实施等三个阶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库存管理;SOI;供应链;条码 0引言 电子制造型企业由于完全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客户与利润,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储备部分关键物资以取得市场的机会窗。企业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若继续采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库存必然是越来越大,导致库存成本过高,而电子材料贬值快,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旨在变革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对传统库存进行SOI管理,有针对性地彻底解决部分高库存的现状,确实提高企业库存周期率。 1电子制造商库存挑战 该行业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杂,材料型号众多,原材料的生产周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供应商以国际分销商和原厂为主。在原材料库存管理中面临以下问题: (1)该行业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杂,因此合作的供应商数量众多,难以全面提升所有供应商的忠诚度。而且,许多供应商为国际厂商,他们在与国内企业合作时,非常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2)该作业的生产计划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很大,采用传统库存管理方法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常常出现因供应不足导致生产停线或因过多采购带来呆滞物料。 (3)该行业所需要的部分集成电路专用性很强,应用领域很窄,对供应商的供货信赖非常强。这些器件的特殊性导致供应商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提前备货,为保证持续供应,电子制造企业不得不以保有充足的安全库存,以防不测。 (4)部分物料存贮环境要求高,并容易出现元器件过期和寿命终止(EOL)的问题。超过一定时间之后,元器件就会过期,导致库存大幅度贬值。 要应对以上挑战,电子制造企业必须采用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加快库存周转效率,提高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 2SOI基本概念、特点与价值 2.1SOI定义 SOI——SupplierOwnInventory的缩写,即供应商拥有库存,库存物料由需求方管理,供应方拥有库存的所有权,决定库存的大小及计划。属于供应商寄售模式。 以供应链“双赢”或“多赢”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以供应商和用户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库存水准及持续补货策略,其实质就是供应商先将货物送到需求方指定地点,待需求方使用后,再付款的一种管理方式。 SOI整个供应链上只有供需双方两个利润中心,成本由双方承担,利润也由双方共享,不会有第三方来分享供应链的利润,其运作模式如图1。信息共享更直接,成本优势更明显。 2.2特点 较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基于集成供应链思想的SOI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思想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以供需双方实现“双赢”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方可以获得需求方最稳定的订单与实际的生产、库存数据。 (2)库存决策权由供方决定。用户都是把库存控制的决策权交给了供应商,此点是SOI与其它方式的非常大的不同,供应方直接基于生产实时需求信息而做出的即时拉动式补货系统。 (3)需求方负责实物的日常管理及PULL料、入库信息的及时录入。供应方定期检查库存的状况,具有方相互信任的机制。 (4)库存产权延迟。库存产权的转移点由需求方的收货验收环节延迟到实际生产环节,即实际生产时,才计入需求方的应付账款,如此一来,需求方的库存得到极大的降低,库存转移到前端的供应方。模式如图2。 2.3实施SOI的价值及好处 电子制造企业“先使用,再付款”的库存管理方式,具有以下价值: (1)整合供应链前后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建立与战略合作方的稳定关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SOI库存的所有权属供应方,不占用需求方的库存和库存资金。对需求方来说是以虚拟库存代替物理库存,大大降低了需求方的库存水平,延长了付款时间,降低了库存成本,增加了流动资金。 (3)减少了采购计划的工作量,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需要的地方,同时大大降低了订单管理成本。 (4)缩短了交易时间和库存可供应时间,更易获得最新电子原材料价格。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 库存管理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库存管理能够让企业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因此,对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子商务企业流程管控视角下提升库存管理的措施,可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库存管理 问题 措施 0引言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市场经济增添了不少的商机。同时,也对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得以运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库存管理。然而,大多数企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对于库存管理的要求,因库存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内部流程管控不当,导致了电子商务企业库存产品数量差异的产生和仓储运作的效率低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企业有必要改善库存管理,设计合理的管控流程,寻求更合理的提升管理效率的库存管理方案。 1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因订单流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出入库作业量不均衡,作业能力跟不上,普遍面临库位混乱、库存数据不准确,发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源于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仅停留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商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供应商管理薄弱,库存准确性得不到控制 大部分电商企业的货源都是来源于多个供应商,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参差不齐,是导致库存异常问题的源头因素。目前一些电商企业的供应商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供应商不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严重影响仓库的收货及时性以及预先制定的销售计划。特别是在一些电商企业大促销期间,如果供应商不能按期发货将直接影响电商企业的库存数量,造成商品缺货,从而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能否规范入仓要看商家对供应商的约束能力和仓库对入仓异常的及时反馈。 (2)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包装不规范,包装上缺少条码或条码错误。有些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会出现外包装破损或变形,货物包装材料不合格,包装不统一等情况,这对商品入库后的仓储和库存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的还会出现商标贴错、条码贴错等问题,会直接导致在盘点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差异,如果这些情况在入库时并未被发现,在商品出库时极易发生错发货的情况。 1.2库存储量不合理,库存过剩、闲置、积压严重 库存过高对企业来说,是及其不利的,库存过高使大量的资本被冻结在库存上,周转资金减少,加剧库存损耗,增加管理费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储存计划不合理、生产计划改变、销售预算失误、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库存管控策略的简单化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等。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需要实时传递数据信息才能有效、快速的响应用户需求。由于电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供应链上其他参与者的物流信息系统并未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滞后和不正确信息,从而造成生产库存和仓库库存量的不合理。 1.3在库库存管理不规范,库存数据不准确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仓储现场管理普遍存在库位管理不合理,旺季收发货差错率较高,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等问题。库位管理不精细,不能准确掌握货物的库龄,未能做到“先进先出”,从而导致部分产品呆滞、积压问题。在库库存的盘点及对账管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收发货等异常问题,从而错过最佳处理时间。特殊库存管理,流程不规范、不清晰,造成异常问题突出,差异长期无法锁定或解决。 2流程管控视角下提升库存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库存模型,降低库存成本 根据品种分类、预测值、服务率(或缺货率)、费用项目、供应商间隔期、订货周期与订货方式等流程建立合理化的库存数据模型。利用库存ABC管理法和CVA管理法的综合合理运用,对A类商品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商品库存,根据货物的流量和货物的价值合理补货,达到库存成本的最低化,库存结构的最优化。应用“先进先出”的流程管理原则,根据商品进货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对不同批次进货的商品进行系统与实物批次管理,在相同商品发货时优先发生产日期最早到货的商品。 2.2规范供应商入仓流程,从源头上确保库存准确 供应商管理体系的搭建对企业销售与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为了促进供应商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应对供应商的管理制定相关的KPI考核。对供应商KPI考核主要包括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供应指标等方面。质量指标主要是考核供应商供货来料的质量,主要有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免检率等指标。成本指标主要有价格水平、报价的及时性和客观性等指标。供应指标主要有交货及时性或交货周期、订单完成率、服务水平等指标。将KPI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选择和管理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实现供应商管理最优化。 2.3建立快速响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流程 库存分类,订货方式的确定,都要基于完善的数据库,没有对数据库精细的分析,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信息化系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信息准确可以使库存合理的流动,可指示出最适宜的库存量,系统的信息化、账务处理的简洁化和清晰化对运作效率的提升及库存数据的准确起到关键作用。建立一套统一的库存管控系统,从工厂源头库存―在途库存―分仓库存―销售库存,实行一体化管理及监控,完善内部调拨及销售出库等不同类别的收发类型流程及~务处理区别标识对现代化库存管理的意义重大。 2.4科学规划仓库区域,合理安排商品储存流程 对仓库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对仓库的分区及库位管理,有效控制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发货及时性。仓库存储区域划分为待检区、待处理区、合格区存储区和不合格品隔离区,以放置不同状态的货物,将货物进行分区管理,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仓库的每一个库位都要进行编码,每件货物都必须有明确的存放位置。仓库根据同一性原则、先进先出与周转率原则、相关性及重货原则、大类原则、单元化与标准化原则、作业平台与货物摆放方向一致原则,结合产品的重要性、销量、淡旺季优势互补等原则进行布局;库位大小的设置应考虑货物型号及周期数量来具体决策。 2.5制定及执行合理有效的盘点策略及流程,及时反映库存差异 盘点流程的制定依次分四个步E,制定盘点计划、实物盘点与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以及差异原因分析及处理。在执行盘点时必须以实物为依据清点实物的数量和状态,盘点计划除周盘、月度盘点外,可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系统盘点策略。电子商务企业的盘点流程应推广利用RF手持终端,通过系统生成的盘点计划进行盘点和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中如存在库存差异,应及时在系统中记录库存差异的情况及库存差异产生的原因。 2.6加强特殊库存及流程管控,规范退换货流程、非正品管理 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电商企业,都要面临退换货和在库非正品管理的问题,这个在仓库库存管理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而这部分的质量损失在企业的净损失中,并非占据一小部分,同时,频繁的退换货及过多的非正品库存对仓储的管理是很不利的。退换货流程的规范、简单化,非正品的出入库管理、在库保管、返厂、二次出库都对仓储和系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各环节进行流程分支管理,如退换货管理、非正品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制定出适合的标准流程体系,分模块运作,分流程管理,提高物流效率。 2.7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健全管理制度流程 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库存管理仍然是以人工管理为主,员工的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各项制度及流程,标准化管理和操作,需要经常对员工进行库存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使员工认识到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成本,降低货损率,降低库存差异,提高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和合理的库存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对库存管理的流程进行有效的管控,有助于降低仓储综合成本,提升仓储作业效率,以满足销售和资产的高效利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关键流程,及时找出并有效的处理关键流程,有效的减小库存差异,有助于流程管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库存管理的效率。 作者简介:陈玲(1986年11月),性别:女;籍贯:广东河源;民族:汉族;职称:物流管理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历:本科;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企业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库存管理作为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础,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云会计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为企业搜集、分析、处理前端数据,对企业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提供了支持。本文阐述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必要性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上指出云会计较之于传统会计的优越性,重点分析了采购入库、仓存管理、销售出库三个方面的操作流程,指出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库存管理框架构建,必然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方式的改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库存管理 云会计 案例分析 库存管理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两个环节,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库存管理还是物料管理的核心部分,需要及时反馈物料的仓储情况和流向。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身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只有通过网络化的视角进行物流管理,及时获取物流信息,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会计凭借其效率高、易于拓展、成本低廉、可定制性强等优点,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以云会计技术为基础平台,借助物联网,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物品、实时定位、全程监控和及时管理等功能,为企业的大数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云会计、物联网等技术保证了货物信息更新的及时性,而大数据分析中心则是企业库存管理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技术保障。 一、企业库存管理的必要性 (一)库存管理的概念 齑婀芾碛殖圃诳夤芾砘虼婊豕芾怼F笠蹈据现阶段的经济需求,结合库存论的理论指导(例如:是否存在不允许缺货等特殊要求)和当前的库存拥有量,推测出库存需求量和订货量的合理范围。简而言之,库存管理有助于经营者了解企业当前的库存量,并对何时订货、一次订货的数量、如何合理降低库存量和提高存货周转率等问题进行决策。 (二)库存管理的作用 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调节剂,它能使物流畅通无阻。因此,为保证正常经营,库存管理业务已然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库存调节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些环节正是因为库存的作用,实现了相对的独立。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目标的不同,库存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往往不能达成一致。所以,为了使库存管理达到最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既要有效发挥本部门的功能,又要以实现整个企业的利益为最终目标。 二、库存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一)库存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1.用户管理与维护管理 系统需要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企业管理和事务决策。用户管理的权限是指企业专设岗位,通过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企业系统的运作,检控数据流通情况,确保其保密性,实现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而维护管理是指数据库数据的恢复、备份等能够保证数据安全性的相关维护管理工作。 2.入库管理 企业的库存入库不仅来源于采购入库,也应包括用户退货入库、生产用退货入库、货物的转移入库等方面。库存入库管理的目的便是将上述入库库存的相关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系统,包括其来源、入库原因和储藏方位,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 3.出库管理 库存出库管理的概念与入库管理的概念相对应,但它主要管理的是出库的零部件和产成品。出库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产领用的出库、维修用料的出库、转移存储的出库、货物销售的出库等。因此,该项管理系统同样要对出库的零部件或者货物进行信息输入、记录和维护,对其出库原因、经办人以及出库的数量要有明确记录,并且仓库管理人员还需及时更新系统中的信息。 4.仓库管理 货位管理、货物专场管理、货物修复管理、货物毁损管理和货物报废管理均属于仓库管理的范畴。仓库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半成品和成品的管理以及仓库中其他零部件的管理。因此,仓存管理对货物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数据的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5.库存查询系统 由于系统初设阶段,每个岗位分配的权限不同,导致其所能执行的操作权限和可查询信息的范围也相应不同。比如,不同的部门查询的范围不同,并且上级的查询权限往往要大于下级,承担的责任也相对大一些。库存查询系统有助于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决策,所以它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相对更高。 (二)库存管理的新问题以及新需求 宝洁公司在对旗下某产品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虽然该产品的顾客需求量和零售量波动均不大,但在其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上层供应商会比下层供应商储备更多的库存量。零售商根据预测的顾客需求向批发商订货,因为是提前订货,所以零售商在考虑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安全库存,这样就使得顾客需求的变动性要小于零售商需求的变动性。而上层批发商并不能获悉顾客的真实需求量,只能根据下层零售商已发出的订货单草拟购货计划,向上层制造商发出订货。因此批发商在下层零售商的订货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由于零售商本身已经在顾客订单平均需求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安全库存量,批发商为了实现与其同等的服务水平,就不得不持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这也使得需求变动性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该产品的分销商向宝洁公司预购货物时,其订单的波动程度远大于零售的波动程度。总之,越是处于供应链上层的零售商或者分销商,其对商品的需求波动幅度就越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且越是上层,库存积压问题越是严重。相对的,库存成本也存在大量的不必要增加、供求关系也很难达成一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实现降低库存成本的目标。 因此,为了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困难并且不能共通而带来的超负荷费用和连锁波及等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大数据处理又能支持数据共享的新平台。 三、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一)云会计的内涵 云会计(Cloud Accounting)根据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会计和云计算的结合体,是云计算技术在会计操作方面的应用,云会计不但能够高效地完成原本传统会计专业工作,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管理层更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从云会计的用户和服务商两个维度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云会计的内涵。 1.云会计的用户 用户能够通过云会计平台获取本企业的所有会计信息,在此过程之中,用户无需下载安装云会计软件,也无需存储相关应用数据,更不需要购买云会计软件的版权。一切活动均由互联网作支持,虚拟平台作框架,用户只需对自身使用的服务应用付费,因而成本十分低廉。企业原先应用的会计系统在使用云会计之后均仍可使用,并且由于云会计平台强大的功能,会计处理将会更加方便和及时。 2.云会计的服务商 服务商负责研究和开发云会计方面的新应用,促使云会计平台与企业原有的会计软件相互契合,并力求做到无缝交接。此外,为了使云会计平台可以高效、持久的运行下去,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都是由云会计服务商来完成的。 (二)云会计的应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云会计服务,也就是说云会计服务相对的模块化,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客户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块来使用。企业只要按照选择的模块和使用模块的时间向云服务供应商付费,还能根据服务的满意程度对其进行评价。后期的硬件维修和软件升级均由云会计供应商来完成,企业无需亲自解决。不仅如此,企业还能通过云会计环境寻找更为优质的供应商,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监督机构也能透过云会计平台获取各个企业的相关信息,更加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 云会计改变了传统会计录入和输出会计信息的方式,纸质凭证也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当然信息录入的方式也不仅限于电脑录入,一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都可以录入会计信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更新速度成倍增加。相对的,企业决策者也能通过这些设备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当前的状况并作出处理。 由是可见,云计算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信息传递渠道,在节约信息传递和处理时间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使得实时更新会计信息成为可能,更帮助了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云会计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使用和传递摆脱了传统会计环境下的简单的、静态的二元关系,进而转向多元的、动态的、相对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云会计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或者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改变或者即将改变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甚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环境,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当然,随着云会计技术的逐步普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会大大增加。 (三)云会计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1.云会计使库存管理的成本更低廉 在确保企业经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是企业库存管理的目标之一。存货短缺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而存货淤积也将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费用支出。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将影响企业盈利。以物联网为基石、大数据分析为核心技术的云会计平台,能够解决数据来源和共通问题。仓管部门根据大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数据,结合相关的客户偏好数据,能够达到库存管理的最优化。 2.云会计使存货控制系统更精确 很多企业为提高运作效率,采用了即时制库存控制系统(JIT)或ABC 控制系统进行存货管理。JIT系统对于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极高,一旦供应商未能及时供货或者准备成本不足,不光整个生产流程会断裂,企业的销售也将受到波及,最终造成巨大损失。云会计系统中运用的物联网技术恰恰可以帮助解决JIT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它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录入商品信息,并通过物联网向企业反馈货物信息。企业和供应商均可通过云会计平台获悉企业当前的存货数量。在数据显示库存不足的情况下,物联网会及时把信息传递给企业,提醒其补给库存,企业根据计划需求向供应商发出订货单。这样便在节约库存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供应的及时性。对于ABC控制系统,云会计平台先根据企业需求,对先前的各类存货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样就可以更加合理、科学和精确地区分A、B、C三类存货。 3.云会计使库存管理更智能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不同的需求偏好使得企业库存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大数据分析中心将会拟定存货调整方案。企业管理层根据该方案选定最优调拨仓库,进行商品调配。如果有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云会计平台将会自主选择就近的且当前有该商品库存的仓库,智能化生成订单并向该库存点发出发货指令。云会计平台会及时更新物资信息,即使中途出现意外情况,企业也能立即获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物资的安全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四、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库存管理框架构建 库存管理需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物流状况,并为成本控制和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企业要实现库存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就需要实时对货物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企业通过云会计技术平台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如:Storm、Hadoop、Pentaho BI 等)获取数据,然后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如:ODS、DW/DM、OLAP 等)提取企业库存管理决策数据。其中,大数据分析中心分析库存管理的入库、调拨、出库等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支持库存管理模块处理,为采购入库、库房调拨、销售出库阶段及时、精确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一)采购入库 首先,采购部门根据公司所接到的订单以及订单描述的服务内容或生产周期、具体交货时间等进行系统分析。利用PDM系统,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危再由供应商管理平台针对以往企业采购数据以及企业对供应商的信用评定、供应产品质量评定、供应产品价格评定等的综合指数进行系统分析,生成最优供应商名册。然后,企业管理层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及时作出处理,并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同时下达订购单,待供应商确认后发出商品。从供应商发出商品到供应商品进入本企业仓库的整个过程,射频识别技术(RFID)贯穿其中。RFID扫描录入供应产品的规格、型号等信息。企业通过物联网实时关注物流动向。最后,企业通过电子结算平台核对商品信息无误后,验收入库,入库数据会通过WM5系统进入采购部门信息库。 (二)库房调拨 库房调拨阶段,仓储管理部门根据销售订单,通过SRM/VMI平台,向企业各仓库发出调拨请求信息。例如,当甲仓库库存水平无法满足当前的订单需求时,云会计系统就会自动调节调拨方式,即乙仓库和丙仓库会调拨一部分库存给甲仓库,以补满其需求量。云会计系统借助RFID技术和物联网,能够随时获取企业各个仓库的库存信息。特别是当某一个仓库发生存货预警时,大数据分析中心将会反馈、请求调拨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请求调拨信息结合费用管理平台的最小费用策略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完全共享策略,拟合出最优调拨方案,并把信息下达给各个仓库,以此实现存货之间的相互补给。调拨结果由电子结算平台通过WM5系统反馈给仓储管理部门。倘若仓库之间的调拨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库存需求,或者一旦实施调拨会使成本过高,那么这些分析数据将返还给决策支持系统,然后由管理层来作出处理。同时,其调拨失败的结果仍会通过WM5系统反馈给仓储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云处理为各个仓库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物联网则为企业及时掌握各个仓库的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节省了成本与时间。 (三)销售出库 企业的销售出库,由销售部门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确认客户订单并向仓储管理部门仓库下达出库指令。当仓储管理部门接收到出库指令之后,利用RFID技术将带有条形码货物扫描录入,然后将其发往指定地点,电子结算平台会根据录入的数据及时更新仓储管理部门的数据库。而货物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信息等将由带有RFID技术的物联网,通过电子结算平台和WM5系统反馈给销售部门。销售部门根据收到的物流信息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输。最后,当货物到达合同指定的地点后,销售部门确认收到到货信息,整个出库过程就结束了。 五、结语 对于大数据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已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指标,它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处理、云会计和物联网等技术可以为企业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处理方案,并与同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些是传统会计模式远不能够做到的。因此,云会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必然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方式的改变。当然,处于新生期的云会计技术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库存管理的研究和会计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3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1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1些体会。 1、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7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1些图。这就让1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位1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10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3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1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1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1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1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1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1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1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1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1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1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1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1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1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10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10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1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1个1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1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艺术 初中地理教学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起始和基础。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 1、造乐趣、诱使爱之。 学习地理,学生常常提不起来兴趣,怎么办?造乐趣,诱使爱之。例如:介绍地球的形状时,教师可以用形象的顺口溜引入:地球地球真像球,空中滚动不停留,山水人物何不掉?谁人答出我佩服。当教师拔动地球仪时,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探寻。又如:教学中国地理省级行政区划1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复制中国政区图,再剪成 34个省级行政小块。上课时,让学生分/!/小组拼图,比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学生兴趣大增。 2、借图形,学而懂之。 教学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插图及地图册、挂图等教具,指导学生具体理解教材内容。例如,教学初1地理“大洲和大洋”1节时,教师可以1边分析课文,1边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从图形上建立1个知识形象:亚洲像1只“猫头鹰”,非洲像1尊“石器”,北美洲像只“鸟”,南美洲像个“倒3角形”,南极洲像“刺猬”,欧洲像挺“机关枪”,大洋洲像“火炬”。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归纳能力。 3、勤操作,知其然。 学习地理知识,没有试验操作,但老师同样要指导学生动手。例如,学习“比例尺”和“密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统计、计算;学习“断层”和“折皱”时,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教学风的“级数”和“降雨量”时,学生可以自制仪器,观察测试。这样可以进1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以上几点做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就扎实了。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分析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地理教学设计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策划地理教学资源和地理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思想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笔者多年来,紧扣新课标,立足新课改,运用新技术,结合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地理“问题+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积极摸索和实践初中地理“四化”教学设计,力求做到“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环节活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并于今年上半年应邀在江苏省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标培训班上,成功展示了一节“四化”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赢得全省专家及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笔者倡导的教学过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天地。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在地理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确定学习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选择地理素材,进行取舍、整合,按照学生喜爱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展现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无穷魅力。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中,在教材处理上,要体现学习生活中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用问题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体现构建开放课程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环节上,要设计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趣味性活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要求;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愉快教育氛围的营造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营造愉快教育氛围地理课堂,本人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着手;把地理知识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会成功,体验愉快;利用活动和提高老师自身的形象等等措施融入地理课堂,把地理课堂营造成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地理课堂、愉快教育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1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愉快是1种积极的情绪,它能促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运转,可以使人们提高行动的效率,起到推动的作用。夸美纽斯也主张“课堂应当是1个快乐的地方”。 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我的体会是: 1、培养兴趣,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 1.适时联系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西亚这1章之前,我联系当时阿富汗反恐战争为时事热点的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现在正激烈进行的“反恐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呀?学生1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呢?学生们便纷纷开始翻查地图,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该章节的学习。再如,在讲巴西1节时,我对巴西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稍作评论,便使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用诗歌,谜语讲解地理事物。 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还有,在讲“地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5湖4海,藏下天下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通过谜语,使学生形成轮廓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3、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1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何图形呀?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4、积极开展第2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除定期开展第2课堂活动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天象馆、气象卫星观测站等科普基地,拍摄月球表面、太阳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兴趣。经过1年的准备,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脑排版,自编了1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杂志,既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学能1齐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 2、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1、巧设比喻,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1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1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1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1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1月、7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1个安图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正所谓:百闻不如1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1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1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1时兴致高涨,很感兴趣。 3、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1、鼓励为主,给学生更多的肯定。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1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2、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虽然时间比较少,但我们还是见缝插针组织了3次地理竞赛。比赛时无论场上队员还是场外观众,都全神贯注不肯放过主持人所说的每个字。如果本队选手答错了,马上传来1片惋叹之声,而1旦本队选手答对问题,便即刻欣喜若狂,呐喊欢呼,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具体对待,树立自信。 有个别学生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对学习地理产生较大的畏难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之外;课堂之上,我亦会适时问他们1些简单的问题,或他们所擅长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在讲到“美国的工业分布”这1知识点时,我提问1个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学生:这是1道扩展题,请看这幅《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然后依次说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个球队的名称。当这个学生1口气说出10几个颇有意思的球队名称时,班中掌声雷动。 4、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学”的主体是学生,1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1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1个环节。尤其是初1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10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1心理要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1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中国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讲到北美的“5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画1幅5大湖形状简图,然后,要求他们默记5大湖的名称,先提问能够记住两个、3个、4个名称的同学,再提问记住5大湖名称的同学。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 1 2下1页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1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如讲“非洲的地形”时,因内容多、不易记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1幅非洲轮廓图。然后按高原、山脉、盆地3个 地形区分成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几个小的地形区,填完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小小的争议。这时我再出面解答出现了的问题,然后边画边讲了“东非大裂谷”。这样1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图就完成了。因为是同学们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快活丰富了。 课堂上这些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参与。所以,它能不断地引起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5、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1个会心的微笑、1个亲切的眼神、1句幽默的发问、1个循循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美好的愉快学习气氛,达到师生间的协调默契,将学生引导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逐渐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地理科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探索时期,认识到我们肩负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重视地理学的愉快教学,勤于实践,1定能够扎扎实实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提高初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动力的探究 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有一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差,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威,影响地理课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学业水平测试都不能通过,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进步。如何提高地理学困生学习动力,在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首先学困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地理学习动力。 二、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三、尊重地理学困生人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首先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让其优点更优,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问寒问暖,以解决他们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优先,多给予帮助和肯定,即使是一点滴进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校或在班级里设进步奖,给予鼓励。 四、要善于培养地理学困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困生自强、自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进步,正如"好话一句寒冬暖",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甚至要对他们学习上开小灶多辅导,不断的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迎头赶上;有时通过座位安排上结对子,一帮一,让他们进步的更快;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困生采取友好态度,善意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克服消极情绪,不良习惯,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热情,培养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战胜困境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顺应学生的心理,课堂上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和特点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竞争中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竞争角逐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严要求,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过程和结果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教学《黄河》一课,在学生了解了黄河源流概况和上中下游特点后提问:历史上黄河成灾的祸根在哪里?祸害在什么地方?根治黄河的关键在哪里?假如你是水利工程师应该怎样综合治理?请各位"工程师"提出新的设想,拿出高见。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讲地球的经纬线一课时,让学生用陀螺、乒乓球等器材自制模型,动手画出经纬线,分析经纬线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把学生带到操场,利用竿子在日光阴影下测定出学校所在地的经线,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浅说 (江苏常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孙裕良)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附图 {图})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 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 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 据;(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 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 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在上述的依据中,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 年龄、性别、学历、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 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二、新课导入的要求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是成功的呢?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有位教师在讲“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意义”一节时,上课伊始,他说:“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大 潮之际,假定我们地区在新疆合资办个制糖厂,需要200名技术干部。当务之急,是需要培训人才。请你们 各抒己见,派人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制糖技术。”学生发言热烈,有主张去广州、深圳的,有主张去东北吉林的 。一个值得讨论的趣味问题,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他们引入新课要解决的内容。通过比较新疆、 广州、吉林制糖原料的异同,统一认识。教师小结道:“凡是主张去广州、深圳的都欠妥当。但是他们为什么 会犯错误呢?因为他们对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还不了解。我们要接受教训引以为戒,就必须研究学习区域 地理的方法……”新课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展开。 (二)针对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 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以后 ,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三)新颖性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 ,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 ,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四)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 ,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 后就拿出三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 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 潮。又如讲《新疆》一章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室里响起了“库尔班大叔,你在哪?”的欢快乐 曲声,电视里播映着浩瀚的大漠,白雪皑皑的冰峰雪山的景观,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服饰,塞外的奇 特风光,这些图像把学生带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祖国边疆,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中。曲终情不尽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哪一个民族的?”“他们生活在哪个省级行政区?”然后点明“本课的 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这片遥远而又神奇的土地。”这一切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减轻了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 ,紧紧抓住了学生。 三、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 方法。 (一)故事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 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 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 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 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 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 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 仅1963-1977年就死了不少人。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 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 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 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 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二)质疑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 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 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 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 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换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运用质疑法,也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讲“地球的运动”(导入“时区和日界线”),教师:“同学 们,我们现在看几段录像,请大家注意观察,看一看地球旋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先放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着),再放映江苏电视台“江苏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图像中在三 元牌电视机的屏幕上地球自东向西旋转着),最后放映常州电视台“常武新闻”开播时的图像(地球自西向东 旋转着)。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教师又说:“如果地球旋转是跟江苏台放映的那样,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吗 ?”学生们大笑,兴趣大增。这一导入不仅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在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思 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能力。 (三)图像图表法 图像图表法是利用讲解课本上的图像图表导入新课。图像、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 如在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请记住我站域名/的“辽阔的牧区”一节时,上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这三种畜种 都是全国有名的畜种。它们为什么会全国闻名呢?请你们用红笔把三河马涂红。”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种 出乎寻常的作法,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此时老师侃侃而谈:“三河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披 着枣红色的鬃毛。(学生议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三河马跑得很快,一千米的距离它只用一分 二十秒的时间就能跑完,是国内名马的冠军。”学生们发出惊叹声,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注意,这样好的畜 种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板书:“辽阔的牧区”,顺利地转入了新课。 诸如此类,课本上的彩图和各种图表都可以利用。 (四)引述法 引用讲述的方法是教师或学生把有关材料(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解说词等)在一上课时,直接引 用或讲述或朗诵,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很好。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先朗颂一段:我们伟大的祖国“有 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利;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 ;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给我们以运输和灌溉之利;有辽阔的海疆,给我们以交通世界各民族的方便”(引 自《选集》),然后展开“中国地形图”,激情满怀地赞颂“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为新课的学习 创造了气氛,酝酿了情绪。 (五)复习法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 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讲“黄河”一节时,有位教师是这样 导入的:提问:“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由学生回答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通过江口入海的年 径流量均为全国首位。以后,又问:“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 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 面积和入海径流量与我国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顺理成章,转入讲授新课。 (六)地图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 ,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 。如:讲“亚洲”,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亚欧大陆图”或“两半球图”。教师提问:“亚洲的全称是什么 ?”“亚细亚洲。”“全称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亚细亚洲 的名称由来已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指图上位置),他们善于航海 ,航海定方向时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洲。这个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知道亚洲的位置 就是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和东部(指图)。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亚洲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如讲中国的“北部内陆两区一省”,一上课就提问:全 国还有哪两个区一个省没有给大家介绍过?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 为什么称它们是“北部”的和“内陆的”。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 展开打下了基础。 (七)横向联系法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 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 识的兴趣。如在讲“平原和山区”时,教师一上课提问:“你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为学》,谁会背? ”学生们争先恐后,站起来的学生琅琅成诵:“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停!文中的‘南海’指的是什么地方?”“指佛 教名地普陀山。”“对!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还有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我国有许多举世闻 名的名山大川,雄奇的五岳,秀丽的黄山等等,这 些都是可贵的旅游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遨游神州,领略祖 国山川的奇光异彩。”运用横向联系需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正在学习的知识,使其能及时地配合 地理教学。如数学的正负数概念与地理上的绝对高度;古道丝绸之路与现在的新亚欧大陆桥,历史上的民族英 雄郑成功与宝岛台湾等等。 (八)电教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 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 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 ,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点拨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1990年 统计数字是11亿6千万。这么多人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 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的重点上来。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 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讲“天气”时,先放一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像后 ,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天”,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 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限于以上所述,重要的是各种方法 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 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 (二)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 需要根据所教的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的班和较活跃的班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 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 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 (三)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我们说好文章的结构一般是“凤头”“猪肚” “豹尾”。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就是“头”,它为“肚”“尾”的开启,为后者服务,而不是孤立的。否则 将其割裂开来,置其它部分于不顾,那么,再精彩的新课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形成了“虎头、蛇 尾、草包肚皮”那就令人深感遗憾,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避免出现的现象。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 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 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在初中生物与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比如,在学习中、工作中。其实,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阶段的学生正缺乏这种观念,就对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与途径初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 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 :请记住我站域名/ ]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③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 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 “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实施形成性评价可尝试以下方面入手:①随时提问供学生单独或集体回答,评价他们听课情况及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形成性问题供学生回答,判断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③实践中密切注意学生操作过程,看方法步骤正确与否、反应敏捷与否、有无创新意识,评价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表明,进行教学反思之前制定恰当的评价目标,设计可行的评价方案是必要的。一个好的评价方案一般涵盖以下层面:一看学生学习态度好坏、积极性高低;二看学生上课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正确性如何,地理学习能力如何;三看学生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实践或实验活动动手能力、速度如何,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无创新能力;四看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STS关系等。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而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报刊新闻配合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报刊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加以引导,布朗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的能力养活自己。 2、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温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燃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例一:联系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提出问题:长江中下游是指 以下的长江流域地区,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副高气压位置长期 ,使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 ,长期偏 ,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之故(答案:宜宾;偏南;锋面雨;南;稳定停留)。 例二:联系澳门回归问题(读下图) (1)经济特区:① ,② ;(2)A是 包括 半岛和附近的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已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我国政府将于 对A地恢复行使主权。(3)制造业、 、建筑业是A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4)B是 ,是我国第一个 行政区。(答案:深圳;珠海;澳门;澳门半岛;1999.12.20;旅游业;香港;特别) 例3:联系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提出问题:南斯拉夫联盟位于 半岛。轰炸时间-北京时间为1999年5月8日6时,位于东一区的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则为 (答案:巴尔干;1999年5月7日23时)。 三、为寓德于教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憾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 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总之,报刊新闻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帮助在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资料并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才能使引入的报刊新闻恰到好处。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地理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 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这种可重复性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展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优势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 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新授课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市地理教研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结构】 一、明确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紧扣三维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此目标不仅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目标应注重于双基的落实与巩固,体现地理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纲要,便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自主学习纲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可以是知识结构、问题、填空、图表等形式。呈现方式可依据当地教学条件,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学案、多媒体、黒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习提纲,学习有关教材和有关资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 三、展示交流 学生在依据学习提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交流的形式包括组内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活动方式主要有互查、讨论、组内提问 展示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疑难问题展示、错题展示。成果展示即导学提纲中的学习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难问题的展示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问题的展示;错题展示即学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及错题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组内宣读,生生对话;组间讨论,班内板演,投影;师生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把握好时间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对展示内容和对象的层次性和基础性。 四、自主构建 这是回扣目标,归纳总结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简练的语言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备课和操作中需要教师灵活驾驭。 五、智能测评 1、精选习题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覆盖知识点,注重技能的培养,紧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资料,精心编制科学、新颖的训练题。 2、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书写规范;评价重在学生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及归纳式讲评;评价时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评价结果。 六、迁移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运用现实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制具有开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集思广义,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切忌课课必须有,牵强附会和难倒学生。 【几点说明】 1、本策略的理论依据 该策略符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体现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观点。 2、策略特点 该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3、注意事项 (1)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以上六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展示交流”环节。 (2)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明确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活动所占时间,一般应不低于2/3。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 下面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谈几点设想和体会。 一.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2.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循序渐进;(2)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3)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授七年级的“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就把手电筒和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麽现象 ?假使地球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会发生什麽现象?假如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又发生什麽现象?带着这些神密而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容量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与智力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地挖掘和发挥。因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 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4.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增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认识森林的生态作用及意义。教育学生珍惜矿产资源,懂得怎样合理利用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要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例如讲授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时,将巴西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对照、类比,同时又将巴西开发内地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相联系,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但要真正搞好初中地理的素质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