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低碳环保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石油以及其他碳基能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是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碳基能源的价格一般都比较贵,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各国间争夺能源的战争也越加激烈。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过度的开发碳基能源,所以导致了温室气体极具增加,全球气温变暖出现温室效应。 2低碳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2.1软质景观的设计 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主要途径,绿化园林景观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调整因为土地利用而在空气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提高了公共用地的美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使绿色植物促进氧碳化合物的吸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绿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新树和老树的有效分配。对于多数树种来说,考虑植物配置的这种情况,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态效率,还能够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需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园林的整体设计、高水平的施工质量、设计师的环保观念等。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自动化的机械操作,能够减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节能理念,同时也能够避免周围土地被破坏。 2.2硬质景观的设计 硬质景观指的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可再生能源或是节能技术可以得到有效地应用。在景观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最常见的是太阳能照明系统应用。在建设园林使用的材料上,无论是其路面设施还是园艺,都应该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同时这也是低碳环保最直接的方法。低碳环保材料是在其基本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天然原料,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会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能够保障其使用寿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还可以对木结构材料进行收回利用,逐渐用木材料取代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这是一种减小碳排放的有效措施,还能够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意识的体现 根据研究表明,在园林内进行树木种植时,应该在每单位面积内,按照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将植物从高到低排列,首先应该是常绿灌木,然后是落叶乔木,最后是常绿乔木。种植人员还可以将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交叉种植,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环保的工作效率,实现低碳环保理念,保持适宜的空气质量。树木吸收固碳的能力还与树龄有很大的关系,树龄相对小的树,吸收固碳的能力越强。但是若是体积较大的大龄树木,树龄较小树木的吸收固碳能力一定比不上这种高龄树。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高龄树的生长周期基本已经停止,再加上高龄树的稀少,自然吸收碳的能力也是十分强。若是将普通的高龄树与低龄树搭配种植,那么不仅能够将园林的美观发挥出来,还能够保证一定的园林吸收固碳的能力。 4结语 地球变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存同样也构成了威胁,所以低碳发展是改善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渗透低碳环保意识,减轻碳排放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尊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低碳理念,既满足了原始生态要求又实现了低碳环保的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作者:黄斌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国民经济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低碳经济模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友好型环境以及节能型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维护,而在维护环境的过程中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形态能够得到极大转变,并向着循环低耗的方向发展和改变,就能够促进经济海域环保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保: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碳排放量低,能源的消耗量比较低。它主要是以通过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模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与温室排放的气体标准标准,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类新形态,其实质就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稳定发展,同时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指发展以低碳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能源消耗模式、产业模式以及低碳技术模式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由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生态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低碳经济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究其根本,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看成是一场充满巨大挑战性的社会变革,其涉及到了与能源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不以及市场消费模式,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低的温室气体的碳排放。 2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低碳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目前低碳经济模式在欧洲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由于我国引入低碳经济模式的时间比较晚,因而低碳经济在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国内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如下: 2.1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目前国内三大产业的比例大致为1:5:4,其中占比最大的为第二产业,同时也是国内的主体产业。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国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大都比较低端,因而使得一些基础的能源和材料被大量消耗,即煤炭、石油等。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而落后的工业制造技术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总之,产业结构是影响国内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碳排放量不可控 我国在高碳能源方面的主要特征就是多煤、少气、缺油,煤碳在国内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能达到70%以上,并且煤炭中所含的碳也是所有的高碳能源中最高的。因此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强度够很高,已经超出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的30%及以上。尽管国内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研究和开发清洁型能源,以及开发具有可再生性的资源等。但是短时期内还是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量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国内把煤炭作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的消费模式还很难进行根除。 2.3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 目前的低碳技术内容主要有采集和封存碳技术、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国内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至少需要将近60种核心技术的支持,而目前国内的还缺少42种。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国内在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模式中,还缺乏先进的低碳技术来加以支撑,并且目前国内在整个低碳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是相当落后。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创新低碳技术,因为先进的低碳技术直接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 2.4能源消耗持续加大 目前国内正大力建设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而发展经济就不得不消费大量的能源。目前国内能量消耗较大的产业大致有六种,因此使得国内的高碳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和加剧。再加上国内正致力于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使得未来的能源消耗将持续加大。 3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途径 3.1构建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 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首先就是要构建良好的低碳环保的发展体系。因此可以建立完善的能源可再生法规,加强和落实政策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加强太阳能源、海洋能源、风力能源以及地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大力开发生物质能,从而促进能源可再生性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工程,并积极研究和开发没煤电清洁型的生产基地,以及建设具有可替代性新型资源基地,例如核能、水能以及太阳能源等,从而促进新型的能源消费模式发展。在农村,政府部门以及环保部门还要引导农民们大力修建沼气池,充分利用生物质能,从而为生活和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 3.2加强环境保护与资金投入 在运用具有可再生性的能源进行发电时,国家和政府部门要给予一些发电企业设备资金上的鼓励和补偿。只有这样,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收益又比较慢的发电企业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政府在环保这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创新低碳技术以及使用生物能源这一块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能源政策才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还要大力宣传生物燃料的使用优势,使得人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环保生活的习惯。 3.3发展低碳产业 发展低碳产业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产业对于促进现代化服务贸易以及高新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是调整和转变国内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低碳产业不仅能够是企业生产更多的污染低、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同时还能够避免污染高、耗能高的出口产品生产,从而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趋向于低碳化。 3.4加强宣传与制定标准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理念的宣传和倡导,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降低能源消耗以及节能发展的标准,从而促进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例如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建立相关的节能降耗的标准和制度,从而使其达到环保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在衣食住行方面也要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制定相关的消费标准和节能制度。 4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还能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并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和模式,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活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璇 叶莉 单位:北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低碳环保论文:城市园林绿化的低碳环保模式 1概述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提高了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纷纷开始以身作则,绿色节能、资源循环利用、零排放等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被动环保行为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通过绿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失衡,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 2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我国工业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仅靠有限的节能减排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构建新型的生态园林以改善环境,成为各地区发展的新策略。虽然我国各地区对城市绿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绿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绿化植物成活率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在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逐渐升高的今天,绿化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行业,我国城市绿化起步相对较晚,因此绿化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更缺乏专业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绿化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绿化植被或者树种选择不合理,种植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及时等,这就直接影响了绿化植被的成活率,导致绿化工程的成效极低。 2.2绿化植被物种单一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引入的植物物种十分有限,影响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应。城市园林绿化植被结构形式多样,如乔-草形式、灌-草形式、乔-灌-草形式都可以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但由于植物生活率、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绿化工程中草木覆盖面积较多,而乔木和灌木类品种较少,不仅影响了园林的美化度,还降低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导致病虫害较多,生态稳定性极差。 2.3后期维护不及时 城市绿化工程发展较为迅速,但无论是各地区政府,还是绿化工程施工人员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植被栽培方面,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以至于部分偏僻地区出现杂草丛生、新栽培植物成活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消弱了绿化效果。绿化工程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会缩短绿化工程的使用周期,造成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 2.4绿化工程可观赏性有待改善 由于绿化工程发展较晚,在工程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工程评价为例,主要以平面绿化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大量企业单位只注重草木的覆盖率,忽视垂直绿化工程的建设。这种单一的绿化工程,不仅生态稳定性差,还缺少观赏性,无法为城市的美化工程增添色彩。 3城市园林绿化低碳环保模式营造措施 3.1城市园林应以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按照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貌特征,在保留原有山林、植被、水体的基础上,对需要绿化的地区进行设计。设计时可充分引用本地树种,设计综合化、多层次、系统化的绿化体系,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地形改造,保留原有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原有表土作为回填土,减少客土的使用,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3.2城市园林绿化要以节约为原则 设计和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土地节约。土地节约是指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常用的措施是进行区域垂直空间绿化设计,如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屋顶绿化等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工程的总量,但土地利用面积却没有额外增加。第二,水资源的节约。我国水量较多,但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绿化工程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可通过开源和节流的方式节约水体资源。开源是指利用管道、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后期灌溉,建设透气性好的地面增加雨水的地下渗透,提高地下水的含量;节流方面是指将传统的浇灌方式改为微喷、滴灌等方式,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第三,成本节约。成本节约主要是指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不是压缩支出。如可通过选择速生树种,加快绿化工程的成型速度;减少大树或老树的移植,减少从偏远地区选购树种的次数、禁止盲目引进名贵物种、不适应在当地成活的物种,确保所采购物种的成活率。在对绿化工程进行管理时,可采用新型的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 3.3提高绿化工程的设计水平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需要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传统的设计方式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低碳节能的特点,也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垂直绿化设计初期成本较高,但其生态效益的稳定性高,对后期的维护管理极为有利,因此从绿化工程建设和维护大局的角度来看,垂直绿化的经济效益更高。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应以树木为主,结合乔木、灌木、草被、藤类、花类物种,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城市森林,打造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环境。 4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低碳环保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低碳环保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给城市地区营造原生态的生存环境。要实现这一愿望,除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外,继续推广绿色节能技术,还需要加大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以实现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问题的目标。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减少土地、水体资源的利用量,通过提高设计水平实现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邓莹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哈密物业管理公司园林绿化中心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下的环保能力探索 一、环保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环保传播专业水平低,无法对环保知情权进行专业处理 媒介及其从业者环保意识和全局观念仍需提高。当下部分传媒界从业者缺乏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加之自身相保知识的乏困使其对环保传播的功能性匮乏。比如,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介入环保都是以科技为入口的,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大的改观。然而,环保归于科技只是其特性之一,长此以往,会使环保传播产生异化,将环保局限在一个纯技术的层面,从而成为了遏制环保传播的又一个拘束。但大众传播的主体媒介———环保传播的量与质都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相关从业研究人士、记者环境环保意识的高低、专业环境素质水平的影响。因而,当下尤为重要的事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知识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如,当人们对GDP顶礼膜拜时,具有环保传播素养的媒体人应该告戒人们,这么高的GDP是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为清理环境破坏所付出的成本应该从GDP中减去,进而提倡绿色GDP,这才是顺应低碳经济,合乎国民利益的传播。人们所谈的知情权、公民权的实现,这都是对专业媒体人提出的要求。 (二)经营上的权衡战胜媒体使命感,使得真正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观众收视率放在首位,利用收视率提升栏目形象,取得市场经营高效益。这种方式已经逐渐以盈利性为目的走向市场。这让环保传播处在了尴尬的局面,其本身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却无法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或者直接作为公益事业发展而没有收益,这造成了环保栏目生存空间更加艰难。面对公共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大众传媒难以坚持长期进行环保传播,毕竟自身的运营与生存是每个媒体需要担忧的问题,正如谢涛、古小琳所说:“中国报业曾一度希望在报纸形象(使命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反映)的提升上来应对竞争,但由于竞争出现恶性化局面,经营上的权衡最终占据上峰,这就必然使得媒体真正的环保干预及传播被迫出局。”[4]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三)环保传播多以精英(忧患)意识为主,公众环保传播力量薄弱 公众的环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环保传播的实施,否则就会制约环保传播进程。环保传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它包括了政府、企业、媒介、社会公众,缺一不可。环保传播不仅仅是由政府和媒体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更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通过依靠政府和媒体宣传环保传播事业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则是要依靠社会和企业发挥作用。然而,即便是媒体的环保传播也多表现为某种精英(忧患)意识,主要是对公众进行环保意识的启蒙以及环保理念的灌输,而不是发动精神、伦理以及思想上的革命。如今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保理念普遍较为薄弱,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营销观念尚未形成,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强度不足,缺乏力度和均衡性,这对于发展环保传播事业而言仍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公众对于环保事业是一个最强大最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的牢靠性还正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综上,环保传播主要面临着来自于媒介环保意识现状、环境传播与经济发展冲突、公众环境力量薄弱三大挑战。现在全球对于环境传播重视度不断加强,拓宽传播渠道与环保空间,全面提升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提升环保传播能力 (一)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认清环境问题本质,提升环保传播素养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而在我国,环境问题作为本质上的经济问题,更具有它的特性,这就是,我国环境问题一是来自贫困和发展不足,二是来自发展本身。前者是由于贫困和压力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事件,以及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等,后者则因发展不当而造成种种生态危机。”[4]如今许多环保传播中的内容相对较单一,没有多元化发展,有的仅仅是走程序化或者例行公事,甚至回避问题造成空洞无意义的报道。所以对于环保传播的效果应当多元化,利用最简易明了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会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以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环保传播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应。媒体精英只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准确到位,才能整合信息,让受众从媒体上获取的有关环境保护信息范围得以拓展。 (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 根据污染博弈理论,任何企业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都不会为了减少污染而增加产品成本,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哈丁所说的“公用地悲剧”,环境的恶化是现代版的“公用地悲剧”。为了解决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政策,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大众传媒也属于公共领域,与环境两者都具有公共性的同构特征。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传媒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服务机构,一个依靠有偿提供信息和及播放广告的隐形形式获取利润的公共部门。因此,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在获取利润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也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即在各自的传播中留出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进行环保宣传。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建立优良的制度环境,规定各媒介在传播中具体应尽和怎样尽环保传播责任。政府也可出台关于环保传播的相关规定,使得环保传播制度化,常态化,进而避免因不良竞争而导致的环保传播被迫出局的尴尬局面。 (三)传媒有效设置环境议题,促进环保传播与公民社会构建相结合 由于我国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情况,客观需要一种新力量的介入。在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网络化、开放化以及文化世俗化的当代中国,这种力量表现为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作为公共议题,除了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之外,环境领域也是公民参与程度较高的一个议题。近年来发生的诸如2004年前后的“怒江保卫战”、2005年圆明园铺膜听证会、2007年厦门PX事件乃至2011年“南京梧桐树”事件等典型的环境公共事件,都表现为传媒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充当社会的中介,有效设置环境议题并将其置于社会公开、广泛的讨论中,进而形成不断加深的影响力,最后有效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公共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公民社会构建的切入口。“公民社会的建设与现代公民的素质培养是一致的,在这个历程中,传媒与公众携手,借助于环境这一公共问题积极行动,能够有效培育民间力量,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履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健康文明发展。”[5] 三、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而发展经济则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形态下进行。过量的碳排放成了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已经难免出现此类问题,也必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在环保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的危害,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现今社会上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舆论,将来也必然会发展成为一个“环保传播”的社会。环保传播有义务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责任促进构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社会的建立,这是历史也是人民赋予环境传播的使命。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杨妍王佩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对室内设计创新启发 温室气体温度让地球正在“发烧”。多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由此,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创建的新型生活方式。低碳环保,英文为Low-carbongreen,意思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全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全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生存环境,即使人类曾引以为豪的高速剧增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而大打折扣(也由此,各国曾不约而同地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2009年末,哥本哈根会议再一次向人类社会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温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室内设计行业责无旁贷。 “低碳”的内涵已经延伸到了各个层面:低碳旅游、低碳社会、低碳文化、低碳经济、低碳人生、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环保在生活中有很多形式,例如将喝茶剩下的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这种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等等。在室内家居设计中,这种新概念的低碳环保设计方式同样适用,人类大力地倡导这种珍惜自然,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以人类博爱精神和开放态度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空环境。于是在设计界当仁不让地刮起了“低碳风”。“低碳”设计其实就是以设计为起点,推广低碳设计的原理、方法、理念、手段,在产品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2008年年底的广州国际设计周就掀起了人们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热潮。各地举办的“低碳设计”系列活动,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零碳家居节”都是以低碳、减碳为主题,倡导把低碳概念融入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到“低碳”其实不难。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Lessismore)”的设计名言也是符合了当下的低碳设计理念“,少即是低碳”。 少用科技,发现日常材料的不俗之美。低碳的生活并非一定要靠高科技产品来支撑,如果能利用节能产品,有时候也是生活方式的低碳表现。人们可以利用身边最常见的材料,去发现它已开发的特性,或者去开发其未开发的特性。少些复制,多些经典,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经历数天博弈后落下帷幕,虽经几多坎坷、成果不够理想,但使“低碳减排”成为全球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已为人们所警觉,人们开始关注“低碳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再观察具体的个人,一直以来就不断有人加入到“低碳生活”和各类环保行动中,甚至众多明星也纷纷投身环保事业,如姚明喊出了“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的环保宣言,莫文蔚拍摄了呼吁停止猎杀海豹的宣传短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多个室内装潢方面做到“低碳减排”,真正地承担起环保的责任,不需要太多的付出,反而对自己和家人有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低碳装修。 笔者相信这一点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做到以下三点,就基本上做到了“低碳装修”,就意味着自己已经付出了“低碳小行动”,对“改善气候”尽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家居室内设计坚持“简约不简单”的设计风格 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简约不简单”的风格,它其实是一种家居设计方面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更值得人们重视的是“简约”已关系到生态环境。首先是我们应该主推小户型的空间,巧妙的设计能让小户型空间提供大户型的空间感觉,这样可以尽量减少电能、热能的耗费,为“低碳”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室内家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会客区设立在落地窗一侧,从而利用玻璃反射来增加室内光线的亮度,不用特别设计区域照明,减少用电量;把会客区设计在临窗户一侧的位置,更是可以足够地享受自然的拥抱;利用玻璃门与宽窗设计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外界自然光线,比起一些人工灯源更加柔和,而且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同时又能营造出美好的自然环境,为节能低碳减排做出贡献。其次是简单的家居设计意味着尽量避免繁冗复杂的装饰,少用材料,让自然的光线、绿色植物等成为最好的装潢材料,这样不仅节省了一些不必要的装修材料,而且还能减少装修带来的甲醛等污染源。这样做的关键更在于,大家不用为了“低碳”而购买更多的节能设施,那样反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二、低碳环保的装饰选材 室内装饰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饰工程的质量,采用优质的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并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装潢公司需提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或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装修建材和软装陈设品供消费者选择,同时建议消费者适当地采用新科技产品,例如雨水收集系统、新风换气系统、水循环系统、热水节能系统等等。同时,防水涂料、水电材料、板材家具都需要注意环保,节省选材。 三、装修材料不忘回收 建材本身的绿色环保是每个家居装潢者都会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对于装修过程中造成的材料上的浪费,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多余的地板、瓷砖、油漆涂料等都可以暂时搁置,当居室需要第二次装修时,简单地更换、补掉旧的材料,一样可以让旧屋换新颜,或者将多余的材料提供给其他家庭使用。这样既节省精力、物力、财力,又使“低碳”生活触手可得。“每用100度电就会排放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多植一棵树。”一种特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这样告诉人们。装修中回归节能也因此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低碳、健康。在选用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灯具、节水型坐便器等等,并且要尽量利用自然的光线对室内进行采光,尽量地降低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室内环境因素。我们要合理地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并提高空气质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纯净低碳环保的家居装修设计方案开始逐渐出现在室内领域。那么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低碳设计反映的正是设计师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感。“低碳”在设计界同样是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但愿低碳设计能够断地坚定走下去,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也为室内设计指出一个创新与发展的新方向.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下环保传播制作及实施方针 一、问题的提出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传播沟通、引导和促进公众在日常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实行低碳消费,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环保传播(Envi-ronmentCommunication)是指相关机构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等各种媒体以及主题节目、专题栏目、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对公众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宣传教育沟通活动。环保传播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环保传播活动经常见诸各类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户外媒体。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环保传播活动的实际绩效却不太显著。这源自我们缺乏对环保传播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试图探索环保传播的主要步骤和各阶段的策略重点,从而为相关机构提高环保传播绩效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达国家,对于环保传播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一些学者着重考察环保传播媒体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关系。Besley和Shanahan指出,接触电视和报纸有不同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相对看电视少的人,看电视越多的人对环境有更大的关注度和更少的参与度,更不可能参与环保行动[1]。O’Guam和Shrum认为,传播媒体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可能是通过媒体上报道的环保事件、公益广告或是环保节目,也可能通过其他与环保主题无关的内容而间接影响[2]。Holbert,Kwak和Shah进一步考察了特定环保传播内容与环保传播绩效的关系[3]。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节目呈现的环保传播内容不同,对受众环保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具体来说,新闻和自然纪录片对环保行为有正面影响,非纪实类则对受众环保行为没有影响。Winettetal.研究了环保信息传播后指出,基于影视等媒介整合使用社会营销、沟通、社会学习和行为分析可以构成行为变革的有效构架。大众媒介传播的潜在收益看起来非常巨大,但其成本也不可小视[4]。Staatsetal.对荷兰环保部开展的针对气候变暖的大众传媒运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大众传媒运动很难转变消费者目前的认知和行为,且调查显示即便大众传媒运动能提高消费者对于气候变暖的知识水平,往往也不会带来显著的行为变迁[5]。 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环保传播问题。高立鹏认为,大众传播绿色新闻和信息的影响力十分强大和有力,其主要影响环节和影响因素包括绿色新闻的传播主体、绿色新闻的传播技法、绿色新闻的传播对象等[6]。王莉丽认为,环保传播的效果受到主客体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受众接受心理的制约。提高环保传播的效果要首先分析大众的情感、兴趣和需要,然后合理组织传播内容,改进传播策略[7]。巫喜玲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媒体确实对环保意识存在促进作用,但各种媒体的影响存在差异,报纸对环保意识的影响要大于电视,户外环保内容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则大于其他媒体[8]。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从发达国家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环保传播媒体和环保传播内容这两个变量对公众环保意识的直接影响。事实上,影响环保传播的因素可能还包括其它变量,如传播机构、受众需求、传播情境等,这些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中国现有的相关研究看,多数研究只是对特定环保传播及其效应进行简单分析,如从理论上分析环保新闻报道或公益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作用。但对于环保传播应遵循的步骤,不同阶段应采取的重点策略问题,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深度研究。 三、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设计 对于环保传播来说,首先应明确传播的实施步骤。笔者以为,有效的传播沟通应遵循以下步骤:明确目标群体、确定传播目标、设计传播信息、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下面分别阐述。 1.明确目标群体。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在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行为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9]。由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传播沟通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人口统计变量有效地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重点实施,这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把年轻人确立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这是因为:(1)年龄是影响公众绿色、环保、低碳消费模式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年轻人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更少地实行环保行为。(2)年轻人的消费量相对较大。(3)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年龄成反比。根据传播理论中的“选择性影响理论”,由于不同个体间存在客观差异,传播效果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或影响不一致。一般来说,对年轻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效果会比较好。由此,应着重对年轻人加强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沟通和引导。特别是应重视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这些特定目标群体,通过对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2.确定传播目标。一方面,传播沟通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传播沟通目标往往是抽象、一般、不可操作的目标。现有的代表性传播目标(口号)如表1所示。从现有的传播口号看,政策制定者往往把“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等直接作为传播沟通的目标。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一般目标或最终目标要具体落实,还需要制定更明确、具体的传播沟通目标。例如,“购买小排量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购买节能家电”、“用完电器拔插头”、“请选用无磷洗衣粉”、“请选用无氟制品”、“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每天少冲一次厕所”、“每天少用两个塑料袋”、“多走楼梯、少乘电梯”、“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空调多开电扇”、“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等等。类似上述这样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对公众个体来说才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励公众去实现目标。另一方面,传播目标不仅仅是单维的,而应该是多维的。笔者以为,环保传播目标可以分为“行为改变”、“影响认知”、“普及知识”、“增进情感”、“培养意识”、“变革观念”等多维度目标。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阶段,传播的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是直接的行为改变和行为塑造,有时传播沟通教育的重点目标可能是增进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情感,有时则可能是改变公众的物质主义消费观念。政策执行者应该视具体情境确定不同的传播沟通目标。 3.设计传播信息。首先,传播信息应以微观的环保信息内容作为重点。传统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强调宏观环保知识和意识,以宏观环保内容作为传播重点,使公众形成环保的社会舆论环境,但也容易使公众仅仅成为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而非实践者,甚至有时会导致人们将环保责任外推倾向[10]。因此,环保传播活动的沟通重点应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行为内容(特别是公众日常消费过程中如何行动的信息内容)为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直接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推行环保行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其次,传播信息分为理性信息、情感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三方面。[11]有关部门在设计传播沟通信息时,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理性信息是集中传递数据与事实的信息,如告知公众当前的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垃圾排放量、资源浪费状况、环境污染形势等等。情感信息旨在诱发出某种积极情绪(如快乐、激动、愉快或兴奋等)或消极情绪(如恐惧、内疚、罪恶或羞耻等),这些情感因素能激发期望的行为(绿色环保行为)、抑制非期望的行为(非绿色、不环保的行为)。非言语信息则依赖视觉、图片、形象、符号、代言人的形体语言,包括口语表达、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交流、空间距离、体型外表等。相关机构应综合运用这几种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更好地提高传播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4.选择传播方式和渠道。一方面,传播沟通过程中应针对目标市场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一般来说,环保传播应尽可能贴近目标消费者,这样才能获得显著的传播效果。例如,根据前文分析,应重点针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引导。相应地,应针对年轻人这一目标群体的特点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其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广泛,除了报纸和电视这些普通的传播媒介外,他们往往还通过网络、手机、课堂、朋友、同学、同事等途径获取信息。鉴于此,可以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网络、手机、朋友、课堂等多种传播方式对年轻人加强沟通和教育。当然,对年纪较大的目标群体来说,鉴于其使用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较少,对他们可以较多地选择传统传播方式(特别是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方式),如社区活动、宣传手册、广播等对年长者加强沟通和教育。另一方面,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应结合使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往往适合于针对整体公众群体。选择性传播媒介(资料传单、直接邮寄、电子邮件等)和人际传播媒介的反馈迅速、有利于传播者和目标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易于为目标受众接受,因此更适合于针对特定的细分公众群体。笔者以为,在传播渠道的选择过程中,应结合使用以上三类传播媒介,特别是应重视利用选择性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例如,为减少公众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一种方式是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呼吁公众自带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另一种方式是针对性地在特定消费场所(如超市、农贸市场、餐馆等)运用现场媒体(标语、横幅、传单等)或利用环保志愿者进行宣传沟通,引导公众在购买过程中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显然,很多情境下后一种方式会更有效。因为,前一种方式虽然告知公众要实行环保行为,但公众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很可能又忽视或忘记了这一点。而后一种方式实现了消费过程的实时提醒,确保公众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并重视这些信息内容,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公众忽视或忘记实施环保行为。 四、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 明确了环保传播的实施步骤后的下一步则是确定传播的次序阶段和策略重点。确定环保传播的次序阶段,其目的是使媒体传播信息的时间和目标接受者的效力等级阶段相一致。[11]笔者以为,环保传播沟通过程有不同的次序阶段,包括认知扩散阶段、信念形成阶段、行为塑造阶段和价值观变革阶段。在不同阶段,环保传播沟通应采取不同的传播重点。以对低碳消费的传播为例,在认知扩散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问题认知、低碳消费知识。在信念形成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情感、个体责任意识。在行为塑造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是引导公众改变行为(购买购置、使用管理、处理废弃行为)。在价值观变革阶段,传播沟通的重点则是形成低碳的环境价值观和减物质主义(或后物质主义)的消费价值观。环保传播不同阶段的策略重点如图1所示。需指出的是,不论在哪一阶段,环保传播都必须主动、积极、广泛、高强度、全方位、持续进行,这样对于公众的实际影响效应才会比较显著。反之,如果环保传播是被动、消极、时断时续、应付式的进行,则往往达不到显著效果。 根据不同阶段传播沟通重点的不同,传播诉求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例如,在认知扩散阶段,应更多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采取理性诉求的方式;在信念形成阶段,应更多地应用人际传播媒介,采取情感诉求的方式;在行为塑造阶段,应更多地应用选择性传播媒介,采取非言语诉求的方式;在价值观变革阶段,则应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采取多种诉求方式。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特定传播阶段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并非一成不变。有关部门应该视具体情境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诉求重点。总体上笔者以为,环保传播应采用更多的情感性诉求(激发受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真情实感)、适度的恐惧性诉求(告知受众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或采用更多的实践体验式活动诉求。这样环保传播对公众的影响效应会相对较为显著。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设计在乳制品包装设计影响 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及今年的两会上提倡“低碳经济”后,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低碳行动,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潮流。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产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一、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设计实质就是高效的能源利用、开发绿色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化使节能减排得以实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为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之上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低碳环保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产品在满足了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环境向好的方向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暖。低碳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这就需要设计师传统的设计观念,而将设计的重心放到功能创新、材料与工艺创新、产品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创造最新的产品形态,用更科学、更合理的造型结构使产品真正做到物尽其材、材尽其用,使产品设计真正体现出低碳设计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制造。低碳环保设计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对产品设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原则,浓缩了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低碳环保设计也透视出设计思潮的发展方向。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通过低碳包装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为保护环境而节约资源,因此,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 二、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环保包装是整个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乳制品包装由于其使用的广度更是首当其冲的要求,乳品包装不断朝低碳环保设计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数量、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方向。乳品包装的绿色化应体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化,从原料制造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节能、省料、高效、无害。鲜奶包装主要有利乐包、康美包、利乐枕、屋顶包、百利包及复合塑料膜袋等,根据包装材料结构的不同,可用于巴氏奶、UHT奶及调味奶的包装。酸奶和调味奶的包装主要是PP及PS杯、塑料瓶及少量的玻璃瓶。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 利乐无菌复合纸包装的“碳足迹”远远低于塑料和玻璃材质的包装,1升容量纸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90克,而相同容量的塑料包装的碳排放则达到115~190克/升,而玻璃瓶甚至高达230~250克/升。利乐无菌包装是由纸、铝箔和聚乙烯塑料复合而成,可有效阻挡外界的污染与氧化,从而保证包装内的产品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即可拥有较长的保质期。同时,由于生产、运输、零售、存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冷藏车、冷藏销售柜、冰箱等冷链设备,自然有利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减少个人生活的“碳足迹”,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方砖型的无菌包装设计更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了物流效率,更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据报道,在2010年的8、9月间,一些牛奶制品的利乐枕、利乐砖包装上,会出现一个“FSC”的绿色小标识。贴上这枚标签,意味着利乐从原材料的来源到最后制成的包装,都将符合一项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认证。消费后的利乐包装是一种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水力碎浆和铝塑分离技术,能将复合纸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彻底分离,实现从资源回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或者通过塑木技术、彩乐板技术等,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丰富实用的环保产品,并且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二)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 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容器的壁厚均匀化并减薄,大容量的包装桶设计相对减少了材料用量。例如现在流行的盒中袋包装,由一个柔软的不同材料构成具有出液装置的袋子以及外面是一个瓦楞纸盒构成。相对传统包装来说,盒中袋包装是一种更加低碳环保的包装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以及能源消耗,降低包装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液体包装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如:玻璃瓶、PET瓶、塑料桶等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领域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包装。盒中袋使用较少的包装材料仅仅是硬质容器的1/5;使用过的盒中袋包装非常容易分离回收,完全可再循环利用。盒中袋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可完全折叠存放,极大地减少了包装储存和运输成本,减少了能源消耗;盒中袋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化学消毒和清洗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大可达1400升的包装,意味着单位容量的产品更少的包装成本,更长的产品保存期也减少了因产品变质造成的浪费。 (三)采用更环保的印刷方式 由于采用了较为环保的水性油墨,柔版印刷通常被业界誉为最环保的印刷方式。在倡导低碳环保、包装安全的今天,柔版印刷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包装领域。乳制品包装的生产过程中也逐步采用柔版印刷方式。 (四)研究新的绿色材料 聚乳酸作为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制成容器包装乳制品。爱克林包装由于树脂含量很少,其材质是食品级碳酸钙,使得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最广泛资源,也可降解、填埋与焚烧。是一种低碳、低塑、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三元率先在行业内大量采用“瑞典爱克林”包装,另外,它还是最轻的包装材料,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其他包装形式,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生产废弃物等方面都最节约;另外新型玻璃瓶的使用也在增长。用PET材料代替PS材料制杯,盖膜和标签采用纸类材料等。 (五)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环保性差的无菌砖包装,已开发了三种回收技术: 1.水力再生浆技术,将利乐包的纸浆分离出来,生产再生纸,而将其中的铝箔和塑料成分挤压成粒,成为塑铝制品的原料; 2.塑木技术,利乐包本身含有优质的纸质纤维和塑料,把它们碾碎挤压,可直接生产成室内家具、室外园艺设施、工业托盘等塑木产品; 3.彩乐板技术,将利乐包直接粉碎、热压处理,制成彩乐板,然后再加工成为果皮箱等。 三、总结与分析 以乳制品的包装为例,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包装设计,要求设计师不能仅从设计的视觉效果出发,还必须要有“低碳”的发展眼光,在设计阶段就控制好包装的制作成本和印刷工艺,让过度包装没有诞生的空间。对于包装的使用、重新使用及丢弃等各方面,要树立责任感,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低碳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包装在满足了安全性、便携性及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低碳生活时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低碳的发展眼光,紧扣低碳时代的脉搏,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设计,尊重自然生态,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产品的低碳设计。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设计在乳制品包装中运用探索 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及今年的两会上提倡“低碳经济”后,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低碳行动,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潮流。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产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一、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低碳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设计实质就是高效的能源利用、开发绿色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化使节能减排得以实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为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之上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低碳环保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产品在满足了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环境向好的方向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暖。 低碳环保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这就需要设计师传统的设计观念,而将设计的重心放到功能创新、材料与工艺创新、产品环境亲和性的创新上,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创造最新的产品形态,用更科学、更合理的造型结构使产品真正做到物尽其材、材尽其用,使产品设计真正体现出低碳设计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制造。低碳环保设计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对产品设计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原则,浓缩了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低碳环保设计也透视出设计思潮的发展方向。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通过低碳包装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为保护环境而节约资源,因此,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 二、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环保包装是整个包装工业的发展趋势,乳制品包装由于其使用的广度更是首当其冲的要求,乳品包装不断朝低碳环保设计方向发展,即低消耗、低数量、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方向。乳品包装的绿色化应体现为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化,从原料制造到回收利用,每一个环节都要节能、省料、高效、无害。鲜奶包装主要有利乐包、康美包、利乐枕、屋顶包、百利包及复合塑料膜袋等,根据包装材料结构的不同,可用于巴氏奶、UHT奶及调味奶的包装。酸奶和调味奶的包装主要是PP及PS杯、塑料瓶及少量的玻璃瓶。低碳环保设计理念在乳制品包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采用无菌复合纸包装 利乐无菌复合纸包装的“碳足迹”远远低于塑料和玻璃材质的包装,1升容量纸包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90克,而相同容量的塑料包装的碳排放则达到115~190克/升,而玻璃瓶甚至高达230~250克/升。利乐无菌包装是由纸、铝箔和聚乙烯塑料复合而成,可有效阻挡外界的污染与氧化,从而保证包装内的产品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即可拥有较长的保质期。同时,由于生产、运输、零售、存储、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冷藏车、冷藏销售柜、冰箱等冷链设备,自然有利于节能减排,无论对保护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减少个人生活的“碳足迹”,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方砖型的无菌包装设计更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提高了物流效率,更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据报道,在2010年的8、9月间,一些牛奶制品的利乐枕、利乐砖包装上,会出现一个“FSC”的绿色小标识。贴上这枚标签,意味着利乐从原材料的来源到最后制成的包装,都将符合一项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认证。消费后的利乐包装是一种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水力碎浆和铝塑分离技术,能将复合纸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彻底分离,实现从资源回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或者通过塑木技术、彩乐板技术等,变身为公园护栏、垃圾桶、课桌椅、室外地板、纸张和衣架等丰富实用的环保产品,并且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二)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 包装设计精确化,不产生过度包装的设计。容器的壁厚均匀化并减薄,大容量的包装桶设计相对减少了材料用量。例如现在流行的盒中袋包装,由一个柔软的不同材料构成具有出液装置的袋子以及外面是一个瓦楞纸盒构成。相对传统包装来说,盒中袋包装是一种更加低碳环保的包装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以及能源消耗,降低包装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经济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液体包装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如:玻璃瓶、PET瓶、塑料桶等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多领域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包装。盒中袋使用较少的包装材料仅仅是硬质容器的1/5;使用过的盒中袋包装非常容易分离回收,完全可再循环利用。盒中袋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可完全折叠存放,极大地减少了包装储存和运输成本,减少了能源消耗;盒中袋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化学消毒和清洗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最大可达1400升的包装,意味着单位容量的产品更少的包装成本,更长的产品保存期也减少了因产品变质造成的浪费。 (三)采用更环保的印刷方式 由于采用了较为环保的水性油墨,柔版印刷通常被业界誉为最环保的印刷方式。在倡导低碳环保、包装安全的今天,柔版印刷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印刷包装领域。乳制品包装的生产过程中也逐步采用柔版印刷方式。 (四)研究新的绿色材料 聚乳酸作为完全生物降解材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制成容器包装乳制品。爱克林包装由于树脂含量很少,其材质是食品级碳酸钙,使得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最广泛资源,也可降解、填埋与焚烧。是一种低碳、低塑、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三元率先在行业内大量采用“瑞典爱克林”包装,另外,它还是最轻的包装材料,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其他包装形式,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利用、生产废弃物等方面都最节约;另外新型玻璃瓶的使用也在增长。用PET材料代替PS材料制杯,盖膜和标签采用纸类材料等。 (五)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环保性差的无菌砖包装,已开发了三种回收技术: 1.水力再生浆技术,将利乐包的纸浆分离出来,生产再生纸,而将其中的铝箔和塑料成分挤压成粒,成为塑铝制品的原料; 2.塑木技术,利乐包本身含有优质的纸质纤维和塑料,把它们碾碎挤压,可直接生产成室内家具、室外园艺设施、工业托盘等塑木产品;3.彩乐板技术,将利乐包直接粉碎、热压处理,制成彩乐板,然后再加工成为果皮箱等。 三、总结与分析 以乳制品的包装为例,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包装设计,要求设计师不能仅从设计的视觉效果出发,还必须要有“低碳”的发展眼光,在设计阶段就控制好包装的制作成本和印刷工艺,让过度包装没有诞生的空间。对于包装的使用、重新使用及丢弃等各方面,要树立责任感,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低碳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包装在满足了安全性、便携性及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低碳生活时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低碳的发展眼光,紧扣低碳时代的脉搏,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设计,尊重自然生态,努力减少能源的消耗,重视产品的低碳设计。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中环保室内设计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焦点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环保成为新时展的主题,环境亲和力与人文关怀度已成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新标。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早已拨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神经,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成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热门话题,而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低碳室内设计,也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作为设计师,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以低碳经济为正确目标 低碳在我们的理解当中,主要是应用在一些实际的节能减排方面,比如汽车的耗油量、国家所倡导的低排放量的汽车能够进入市场。从个人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多从我们日常用的节能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方面,做到低碳环保。在家装方面,我们从材料应用方面要有一些节俭的因素在里面,比如什么样的材料能够降低耗损量,怎么样去规划施工过程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减少浪费也是降低能耗,我们要身体力行去践行低碳环保,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有很大关联。谈到“低碳生活”,先引入一个“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是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做的就是坚持以“低碳”为主线,自觉抵制那些浪费和奢华的不良设计风气,把低碳贯彻实施到我们的室内生活乃至整个大生活中。 2坚持以改善室内环境为调节过程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一间封闭的屋子就算拥有再多的节能产品和绿色材料,也只是形式上的低碳,而利用合理的设计,把自然风、景观和自然采光巧妙引入房间,让人与自然能充分接触的节能,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改善室内环境,我们应从主要的两点入手:①室内风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空气,保持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卫生要求,因为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现代密闭办公楼的工作人员。②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或者能在室内产生穿堂风,这样就可以省下空调所产生的碳量,可以达到部分节能、低碳。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是人与自然灵魂沟通的杰出代表,人在室内可以充分的感受自然四季,风霜雨雪。将自然通风、生态设计引入室内,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在无形之中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有更多的好处,更能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品质。现代人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和社会压力相应增大,人们的个性追求日渐丰富,其中采光与照明便是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住宅中主要目的是休息和家庭活动,在照明上宜突出自然、放松、柔和等特点。由于精细视觉性工作所需照度相对较小且多集中在书桌、起居室沙发、床头等局部空间,因而均匀明亮的高照度不应是住宅照明,不同的室内场所应用不同的照明才能达到灯光的使用效果和节能。例如:卧室、客厅、起居室等宜选用低色温(暖色调)高光效光源,并选用表面高度较低的灯具,在这样低照度环境若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势必对人产生压抑的心理感受,这是我们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极力避免的。而餐厅、厨房宜采用高显色性光源,避免新鲜食物的色彩失真导致人们的食欲下降,建议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吊灯光源也可采用高显色紧凑型荧光灯。另外,卫生间可采用较高色温的光源(如荧光灯),洁白而明亮的环境会给人洁净的感觉。镜前灯的光源宜保持较高的显色性,避免对认定面色和化妆产生不良影响。 3努力以节约资源为主要途径 在需要改善室内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在设计阶段应对室内空间及其布局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人们多功能的实用需要,使室内空间面积充分地得到利用,注重选用节约型、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达到资源的节约。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是可以做到低碳的。比如少用一个水杯、少用一双一次性的筷子、少坐电梯多走楼梯;设置家庭水处理中心,把水分为白水、灰水和黑水三类,通过内部连通的管道和净化器,实现水在屋内的循环和利用;每选择1m2的软瓷,便为地球减负11.25kg二氧化碳、0.17kg氮氧化物、0.34kg二氧化硫和0.9kg烟粉尘;“垃圾、废物换一种态度来对待,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东西;等等。在世博零碳馆,出现了80把特殊的椅子,仔细辨别,可以从这些椅子中发现很熟悉的东西:报纸、轮胎、水管、浴桶、方向盘、易拉罐等。它们被巧妙地改造和安排,变身为特别的坐具。零碳馆的出现,带动了低碳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4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目的 在室内设计中,以人为本,即是以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舒适、合理、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从尊重人和注重文化内涵出发,关注人自我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从为人服务这一点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要求,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室内设计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实现着低碳的愿望。 5结束语 低碳,在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设计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美的设计”的原则,包括今天的“绿色设计”和“低碳设计”,这都是试图给现代设计进行新的定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现代的商业化设计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破坏,防止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被葬送甚至造成人性人情的失落和异化,从而让人类和子孙后代更健康更艺术地生活下去。而家装“纯粹的”低碳设计很难,作为设计师,不能无限制地去追求,而是将低碳设计按照需求落实到家装设计中。进行有效节能的家庭装修,就是落实“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过程,就是低碳设计在家装设计中的新追求。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有责任参与低碳行动,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减少碳排放量。我们有义务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去实现低碳室内设计,让低碳服务于全社会全人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由于社会生产的无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赐予,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环境计划的行业中。各国加强了对人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就低碳经济环境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民;环保意识;提升;策略 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度的工业化文明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步伐和轨迹,现代文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均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抗议和惩罚。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的增加、扬沙天气的增多、温室效应的产生、水土流失和污染的加重等都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提出了警示。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国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环境下,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这是站在国家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考虑,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实现。 1努力开展各种社会低碳环保活动 应是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技能。因此,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作支持进一步向广大公民宣传并普及低碳环保知识,并在城市中挖掘树立典型的低碳环保榜样人物。站在环保范围的角度来看,加强社会公民的低碳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低碳环保公益活动,在低碳环保理念的中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可以组织本地居民到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低碳环保的情况。各社区应组织本社区的居民大城市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参观观摩,感受自然环境被污染后的严重后果,彻底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强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行动的紧迫感。 2加强低碳环保的网路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全球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社会环境方面也在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流平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低碳环保的宣传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灵活性、开放性能够满足公民生活中多环保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并进一步巩固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为公民有效的提供丰富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开辟交流平台,多建立一些与低碳环保相关的特色环保网站;还可以结合各种真实的案例资料,利用网络的传播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建立并完善大众媒体引导机制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各种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媒介正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更是有效提升我国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重要媒介,还是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公民环保理念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传媒的覆盖面较广、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的影响力较强等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4搭建并完善低碳环保社区平台 每一个公民都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仅仅把握在社区学习的机会。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低碳环保的意识教育与培养融入到社区教育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以社区为中心努力建立公民低碳环保意识平台,更是对公民进行低碳环保意识提升的重要落实途径。因此,必须要努力推进绿色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低碳社区在提高公民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的宣传公布栏公布当前本市、国家、省的水、空气质量、植被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公民在社区活动中进一步关心环保建设问题,履行公民的环保责任。再例如:可以鼓励社区公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从而在低碳环保社区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低碳环保意识。 5结语 总之,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加强我国公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败。目前,我们人类正承受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理念、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大势所趋。 作者:林娜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的科技创新论文 1低碳技术发展现状 1.1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通过近年不断研发探索,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所包括的诸如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节能新技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广泛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并通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以及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等途径得以实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推广设计上更通用化、标准化的节能汽车、节能灯、节能设备以及改良的工业程序和其他相关技术,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节能增效技术。 1.2CCUS技术相比上述两类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外已经制定了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究布局,明确了今后CCUS技术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方向,已经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我国CCUS技术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CCUS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验证,同时仍存在项目投资大、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熟度。 2CCUS技术创新研究简要分析 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CCUS技术作为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大规模低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转型,能广泛开展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蓝图情景预测,CCUS技术将在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贡献率将占19%,是仅次于改善能源效率贡献38%的第二大减排技术。如何发展CCUS技术,应成为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布局。其技术创新突破口简要分析如下: 2.1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我国已在燃煤电厂开展了10万吨级的工业示范,与国际领先技术差距不大。当前,影响该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高和项目投资大。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潜力很大,国外5万吨级中试项目装置已经投运,我国6万~10万吨级中试系统的试验项目已启动。目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富氢燃气发电等关键技术。 2.2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利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最具规模优势。据国外资料显示,商业化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已有40年以上的投运实践。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二氧化碳源汇匹配的管道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的相关技术、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输送关键装置、安全控制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 2.3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国际技术已接近成熟,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油藏工程相关设计及配套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国外已进行了多个现场试验,目前我国还在进行先导性试验。当前创新研究重点是研发适合我国低渗透软煤层的成井、增注及过程监控技术。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国外大规模应用已产业化。我国在二氧化碳合成共聚聚丙烯塑料、碳酸酯、能源化学品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 2.4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封存,国外对陆地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投运和安全监测,年均埋存量已达到100万吨。我国仅有10万吨级陆地咸水层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项目。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重点发展适合我国陆相沉积地层特点的二氧化碳长期地质封存的基础性理论、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及其相关补救对策技术等。 3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26.4%,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着加快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对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环保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发展CCUS技术是我国钢铁、化工、水泥等高排放领域减排温室气体的迫切需要;考虑到今后可能形成的全世界低碳产业,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是提升中国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相应法规、政策以实现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 2013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始积极推动此项工作。总体而言,我国CCUS各环节技术发展不平衡,距离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空间很大,需科技创新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积极研发低能耗、低成本、安全运营的科技创新课题摆在众企业面前。更好地发挥科技对CCUS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快速提升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助推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作者:张春文单位: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的思考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时代所趋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对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重大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低碳减排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政策导向上转移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上来,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新模式的工业体系已摆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发展新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鼓励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新技术、培育绿色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其历史性的里程碑作用不可估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开创性选择。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就是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找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经济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次新的产业革命将带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要想保证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当务之急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首先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在总体规划上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其次,在国家已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各级政府的用能等级划分、节能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和各类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定额。再者,深入研究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衡量各级政府的低碳经济绩效水平。 (二)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 加大调整三大产业格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各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水平,实现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指导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枯竭性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迈进。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力求达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充分结合,深入挖掘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包装工艺、运输设施设备、仓促管理、消费环节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生产与消费中能源的整体使用效率。 (三)学习和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世界各国在低碳领域和低碳技术中仍处于摸索和研究中,但也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在社会和企业中使用,并取得一定的突破,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光伏产业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初步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在产能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科研成果已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使用,并实现了出口。另外,积极加强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及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支持社会组织和团体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的合作,注重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推广的成本和效益关系。 (四)加强社会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观念的引导与宣传 低碳经济要求从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要为此目标而共同努力。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与低碳密切相关。每个公众的生活中都可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在全社会中构建和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以此带动和督促低碳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倡导低碳生活观念,加强对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深入理解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深远意义,增强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作者:李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暑期活动小结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镇人民正按照扩权强镇的各项的目标要求,围绕旅游项目带动发展、基础建设推动发展、调产增收加快发展、富民和谐党建保障发展的思路,迈步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发展、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客观要求。 事业发展,思想领先。历史的经验和先进地区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哪个地方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会有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我们党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从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使全党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地位,并明确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这不仅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奠定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从先进地区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大跨越,都伴随着一次大的思想解放。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强市,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但他们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探索实践中统一认识,靠先人一步的观念和超人一筹的理念,引领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南京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连续三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争先创优的意识,破除骄傲自满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意识,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勤政为民意识,有力促进了南京经济年年迈上新台阶。柞水县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都是通过不间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使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历史的经验和先进地区的实践昭示我们: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性、根本性的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必须把思想解放摆在领先的位置。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快速融入,错位选择,突破发展的实际,针对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作风现状提出来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根本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领导方式、行为方式的落后;要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向落后保守的文化心态宣战,坚决摒弃束缚我们手脚、禁锢我们思维、制约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努力实现思想上的跨越。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摘 要: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作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得到人们日益重视,低碳理念也越来越加盛行,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加强对面向低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提高规划与设计水平,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营造低碳环境,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新时期城市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文章对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环保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1 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1)理论框架研究。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是全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实践的内容,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此创建了基本理论框架,即:增强城市的紧凑性,避免城市大规模发展,增强个人消费中低碳理念落实,降低对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碳的排放,加强对土地生态保护,维持良好碳汇能力,达到低碳城市的目标。在国内,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做出总结的是学者顾朝林,其框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数据以及技术支持;研究规划创新方法;研究城市专项低碳项目,比如低碳生活模式等;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技术方法;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之多、执行策略等等。(2)对象系统构成。对于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对象系统同,国外学者研究的较多大多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有效性,其中,乌纳・麦骨提出分布式能源利用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模型,共包括七个方面内容,分别为土地使用、自然系统、环境管理以及建筑、交通、能源和治理系统。埃利奥特・艾伦则创建低碳邻里单元模型,提倡区域最优化、土地高密度混合应用、出行方式多样化、食物供给和基础设施高效率以及生产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2 低碳环保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2.1 城市低碳产业规划 一般而言,城市低碳产业规划主要是由建O低碳产业园区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内容构成。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主要指得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在园区中建立起一个复合型低碳生态系统,建设起不同的低碳产业园,以促进园区中的不同企业共同发展。 应当联系城市实际情况,建立起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低碳产业园区,所属企业最好是处于一个产业链,随后地方政府再借助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复合型低碳生态系统模拟,以此确保所建设产业园中各企业得以实现低碳发展。为了使得所建产业园引入更多好的企业以及保障它们发展,我们还需要对低碳产业园基础设施与交通结构进行建设。针对低碳产业园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要充分结合园区企业发展所需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外,还需要本着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大园区内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以此使得园区得以实现良好的低碳发展。 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上,地方政府应当以低碳环保作为指导原则,随后对本地区一些传统产业,尤其是针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的产业进行升级。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全面地摸底调查,随后在准确掌握相关情况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实施计划,并且为了确保该计划得以顺利开展,地方政府还应当从政策与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计划,对本地区能耗及污染大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升级,例如通过给予这些企业相应财政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它们引进一些高科技产品或新技术在限定时间内对自身生产进行改造。 2.2 引进节能交通、建筑 交通与建筑作为现代城市能耗最大的两个产业,占总能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规划,构建将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模式,倡导低能耗出行方式。针对对外交通规划来看,应推行将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逐步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从而实现对交通的高效规划和控制目标。针对城市建筑规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本地气候条件的研究,制定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逐步推广绿色建筑,取代传统建筑。在实践中,可以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建设更多节能化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同时,能够建设符合低碳理念的建筑工程,为人们创建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低碳化城市持续发展。目前,从低碳城市规划层面来看,实现建筑节能、绿色化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扶持力度,促使城市能源供应能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协调好高热值与无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为低碳城市构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创建环保低碳新型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对低碳城市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与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涉及内容较多,且覆盖范围较广,是环境污染防范的关键点。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实践工作中非常必要,这不仅能够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且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低碳环保论文:低碳绿色环保服装设计 摘要:近年来刮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低碳”风,为顺应环保节能这个大的趋势,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的设计理念,今天笔者就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的设计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低碳 绿色环保 服装设计 绿色设计是欧美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它从环境保护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这里着重讲讲绿色服装的设计、选材与开发。 低碳绿色环保服装绿色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它在服装纤维原料选择、面料选择、服装结构工艺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设计等方面的生态特点:1 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因为它考虑到了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2 从源头上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3 其构成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对材料资源及能源的浪费,可以防止地球上资源的枯竭。4 将产品的废弃物产生消失在萌芽状态,降低了废弃物数量,缓解处理垃圾的矛盾。 对服装产品进行绿色设计时,材料的绿色程序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相继制定了强制性的环境生态纺织标准,以限制纺织品中有损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物质,通常的做法是实行环保标签认证。 Oeko-TeX标准分为三等:一等是普通环保指标,二等表示全部使用天然染料,三等表示不仅染色使用天然材料,而且纺织品全部使用天然纤维。从Oeko-Tex标准的三个等次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绿色设计在材料上有以下途径:1 选用天然纤维面料。天然纤维以其良好的吸湿、透气、纯天然、安全、生物相容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包括纯棉织物、麻织物、毛织物、丝织物等。除了常见的棉、麻、丝、毛品种外,国际上还涌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天然纤维,如麻纤维中的蕉麻、风梨麻,丝中的柳蚕丝、具天然绿色的天蚕丝,毛中的牦牛毛、驼羊毛、驼马毛。骆驼毛等,以及菠萝叶纤维、香蕉纤维、棕榈叶纤维等。这些天然纤维除穿着舒适外,同时具有某种天然色彩,无需染色、漂白,减少了环境污染。2 选用新型生态环保型面料。近年来,世界纺织服装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绿色环保方面做出不少成绩。如,由于服饰美的诸要素中以色彩排名第一而不得不依赖于纺织印染,但绝大部分染料是化学物质,使服装材料加工成本增加,还产生了大量污染废液,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天然彩色棉的培植成功,被认为是对绿色环保做出的有效贡献。彩棉是一种在地里吐絮时纤维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棉花。我国以规模生产为目的的彩棉研究始于1994年,从美国引种培育,并在国内组织实施一条龙开发,目前已形成了企业构架和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整体水平领先国际。3 采用天然无毒辅料。服装辅料对于服装的造型、实用性、档次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绿色设计的兴起,必然推动现代服装进入了一个以材质取胜的时代,采用新型纤维开发的面料可以极大提高服装的附加值。 1 原生竹纤维面料。竹纤维石由竹子经粉碎后采用水解、碱处理及多段式的漂白,精制成浆粕。再将不溶性的浆粕予以变性。转变为可溶性粘胶纤维用的竹浆粕。再经过粘胶抽丝制成。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也具有良好的稳守性,并且防缩水、防皱褶与抗起球的效果,同时不会造成过敏,自然环保。 2 虾蟹壳面料。日本专家新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衣料,该衣料具有透气、透汗、爽身等多种功能。它是将虾、蟹加工后的剩余产品――环己二醇进行压制、混纺而制成的。 3 大豆蛋白纤维面料。被称为新世纪的“生态纺织纤维”,主要原料来自于大豆豆粕,由我国率先自主开发、研制成功。该纤维单丝纤度细、比重小、强伸度高、酸耐碱性好。用它纺织成的面料,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兼有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和导湿性。穿着十分舒适,而且能使成本下降30%~40%。 4 霉菌丝面料。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织布方法,即把霉菌的菌丝体经人工培育繁殖制成一种新型无纺织物。这种无纺织物的面料柔软而轻薄。 5 菠萝叶纤维面料。最近,日本某公司把菠萝叶纤维浸入特殊油脂予以改质,织成了纯菠萝叶纤维的春夏服装衣料。菠萝叶纤维比绢丝还要细3/4,因此,用它织成的布料轻薄柔软,其服装穿着舒适。 6 海藻纤维面料。海藻具有保湿特点,并含有钙、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E、C等成份,对皮肤有美容效果。利用海藻内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丰富矿物质等优点所开发出的纤维,在纺丝溶液中加人研磨得很细的海藻粉末予以抽丝而成。 7 蛛丝面料。美国一实验室最近成功地复制出4英寸长的蜘蛛丝,这种蛛丝的拉伸强度为5~10倍同样直径的钢丝的强度,可以延伸18%而不断裂,它有蚕丝的质地和手感,但强度更好,且易染色,该实验室准备用它来制造防弹背心、头盔、降落伞绳、帐蓬、军装等重量轻、强度大的军用物品。 近年来,国外一些科学家与公司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纺织工业上,开发出了一大批服装绿色新品,这些服装功能奇特,样式新颖,深受欢迎。如:怡情服装,防弹服装,防雨服装,仿生服装,防寒服装,抗菌服装,青苗服装,减肥服装等等。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成本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1.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尽量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设备包括采用机器人技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企业方要培训出专业的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这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企业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2.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一切经营管理的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而开展,并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入手去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是涉及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艰苦工作,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和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从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全面、系统地查找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还应制定具体的降成本费用的目标,责任到人。 3.成本会计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之首要在于提高效率与效果,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依据,这就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降低成本与节约成本,就是实行低成本战略,让企业有绝对的比较价格优势。因此,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的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相应的资料研究分析,更好的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成本观念。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摈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开支无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变由几个算帐为人人当家理财。 2.要从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认真优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形成科学的经营核算和管理标准,提升经营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加大班组核算成果实施应用,提升周转材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洗选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销售收入;强化成本内部控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3.推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更加重要。因此,这也给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手段,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成本管理方法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革新与建议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政府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财务管理的企业管理是牛鼻子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然而,企业管理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着手好呢?笔者认为,选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不妨从财务管理化着手。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同时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规范化轨道。 首先,在硬件方面要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其次,在软件方面要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一般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满足企业的需要。 再次,在系统方面要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和制定完备的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打造一支这方面的队伍。因为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有关的制度建设应是工作的重点。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信息报送体系,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目的是方便对照和比较。同时,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目的是方便进行分析、比较和监控。另外,还应规定财务部门对汇总表格开发利用的要求。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只有进行上述制度的建设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例如,在成本构成中,通过对同一采购品种单价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下属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各项相对指标更能直观地进行比较,如人均产值、劳动效率和人均创利,每百元产值或营业额的工资比例、能耗比例,这些都属于经营上的战术问题。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依据,这些属于战略问题,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财务部门应当通过指标分析把各种问题分别提供给有关部门,有的可直接提供给企业领导。针对各种问题,部门和领导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抓“牛鼻子”的作用。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方法初探 摘要:电力物资相比于其它的物资流通具有更加强的连续性,因此加强电力物资的管理对于提高全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论文从分析当前电力物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在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对电力物资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初探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搞好物资管理,有利于合理化使用和节约物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利润。电力工业作为装备性工业,物资费用在电力生产成本和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电力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对物资的选用和匹配比一般工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稳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基建工程的顺利投产,提高全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电力物资企业发展现状 各市、县供电企业基本上都实行零库存制度,在多种产业下专门成立相应的物资销售企业,所有电力物资的采购、保管、供应、销售统一由该企业扎口管理。包括多种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所需物资都必须向物资企业申报采购计划,物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配供(批量及常用物资由省市物资企业送配)、组织招标(1万元及以上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或零星采购等,月终凭各部门的领料单由财务部门分类开票同主业及各多产企业进行结算,结算方式一般为统一加收一定比例的“仓储费”(比例标准参照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这种物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符合国电企业竭力发展电力多经产业,减轻主业负担的战略要求。增加了多经产值,壮大了多产企业队伍,安置了部分人员,减轻了企业工资压力,为多经企业物资经营和管理,筑起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2)改变了财供合一的模式,统一了采购、存放、发料程序和手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领导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 (3)主要物资由省、市企业统一配供,以及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减少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降低了材料的购价,节约了各项工程成本。 (4)实行物资统一配供与亲自组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供物资质量,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客户工程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2目前电力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物资企业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电力物资企业所在的网、省电力企业总的看都没有给电力物资企业明确的定位,即主要是算主业还是算多经企业,是管理职能部门还是纯粹的企业,因此没有确定明确的工作职责。更主要的是国务院出台的主辅(多)必须分离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电力物资企业认为自己是辅业身份,或者是多经物资企业身份,必然要剥离出去。 其实正确处理定位问题和物资企业在电力企业中的职责问题应着重明确一点:物资企业的物资流动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永远成不了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电网企业主管业务就是有效地控制线路损耗,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开展好电网上网电量收购业务和向终端客户销售电量。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电网企业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五到十年内)电网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目前我们国家人均用电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到2020年我国的电网装机总容量将达到70 000亿千瓦以上,比现有容量翻一番。因此,电力企业投资巨大的基本建设必然会引起空前庞大的物流量。因为电力成套设备集成技术复杂,物流专业性强,根本不可能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其物流工作。应该说,全方位地做好电力企业的物资流通,是任何电力物资企业今后长期内最基本的职责与工作定位基准点。 2.2物资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在物资供应和物资保管过程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规违纪的现象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现有物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陈旧的物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新鲜的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法吸收不进来,整体物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3现代化物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就全国电力物资企业而言,虽然开发了不少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但正式投入使用的不多。并且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我国有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在此基础上再生的二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相当低,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未能进一步加工成商品使其增值。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要比西方国家落后十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从1973年开始的,1983年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物资管理在社会大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3提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3.1明确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 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就是电力物资专业物流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各电力企业,这就要求把电力物资企业建成面向市场(包括母体企业的内部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化服务企业。 尽管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文件有明确规定,主辅必须分离。但作为一个电力企业来说,一年几十亿元的电力建设项目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物流效应。这种物流必然会使电力企业专门建立作为其子企业的电力物资企业,来承担本企业内的物流工作,以实现从资源配置上追求规模效益,减少成本支出,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资金运作和经济效益在物资采购方面即物流上的最大化。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做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工作,甚至会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电力物资企业首先要确保电力企业所需的各项物资,保质保量,按期到位。若主辅分离彻底实施了,电力物资企业就会再转型成为电力企业内一个负责物资专业化管理的子企业。 3.2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这需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物资管理需求;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做到公正平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精益求精。 其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它反映了系统地学完了某一层次、某一种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某些职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资源优势,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的进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快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2)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起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物资管理资源整合,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服务职能。(3)具有较为系统的物资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实务技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最多的业务就是各种财务票据,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必须做好物资台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单据的格式逐页逐项地书写准确无误,还需物资管理人员能熟练快速地计算出物资的储备定额,为财务经济核算而提供依据。除此以外,物资人员还必须掌握所存储物资的技术特性,了解物资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要领,这样不仅使物资人员能够履行一般化的物资管理相关作业,同时还能够真正担负起物资流程优化、物资资源的有效合理控制、物资增值服务等的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职能。(4)较好地掌握仓库物资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了解某些相关产业或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够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并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方法。这样使物资管理人员成为既懂得最基本的物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型物资管理人才。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由于物资管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所包含的物资种类众多,要让物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之中,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快速疏通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渠道。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电力企业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能充分代表企业的精神及内涵,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与灵魂。只有切实注重文化建设,才能让职工普遍达成共识,并能按照共同准则及纲领进行办事。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能切实展现自身具有的价值观念,并对自身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诠释。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充分反映企业自身形象,并能有效向外界展示自身活力及动能。通常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各项运行管理等方面无不体会出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一旦失去自身文化,自身管理水平也将难以保障,综合实力难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财富,充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项环节。在企业进行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自身传递价值理念,在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得到了充分利用。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标准无不充分体现出当前企业独有的特色文化。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面临挑战越来越严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利用文化带动企业管理,才能使全体职工共同迎接困难、克服挑战。 二、电力企业文化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系 (一)电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电力企业为切实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应牢固树立讲诚信、甘于奉献的核心理念。相对来说,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众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起到十分重要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贯彻服务精神,并将其作为电力行业宗旨。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都应该切实遵守这一核心理念。 (二)电力企业文化价值观 电力企业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应切实树立造福人民价值观念。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民实际利益,并能切实真正取信于民,力争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客户命运进行有机结合,和社会保持同步。电力企业应力争实现充分满足于客户,并能让政府宽心,充分得到社会有效认可。例如,目前较多电网企业逐渐意识到造福人民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服务热线的开通。 (三)电力企业文化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将,电力企业应力求实现安全运作,为广大群众切实提供优质性服务,并能逐渐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在保障各生产环节安全进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面对当前较为激烈市场竞争,还应学会寻求合作,并力求实现规范化竞争及有序竞争。电力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职工综合素质,并注重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此外,电力企业应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形成一定品牌意识。 (四)电力企业文化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管理层在对职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人文本,力求实现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归属感及认同感,从而切实达到人企合一的境界。与此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得以切实开展,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自身效益。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切实遵循严谨、严格的态度,并力求最终促进管理最终人性化、标准化以及实现科学化。 (五)电力企业文化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重中之重始终放在安全方面。只有切实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将安全管理真正贯彻落实实施。为此,电力企业各项生产过程中,应将安全生产切实作为基础,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并使员工切实具备一定安全理念。与此同时,应针对安全问题,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使企业职工都能切实遵循。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应让全体职工切实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将安全加以充分重视,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电力企业文化切实促进企业管理体制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无疑充分体现出企业特有的文化。同样道理,只有企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才能有利于各项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在电力企业进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定过程中,除切实符合法律规范外,还应充分得到电力企业职工的一致认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让员工从心底产生一定认同感,并能使其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通常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切实具备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员工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有助于企业运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此外,一旦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同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应切实按照当前企业文化,对管理制度进行一定修改,力求实现二者之间有效平衡。 四、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电力企业如何推动良好的文化建设,如何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并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电力企业最终有效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石油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 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大规模定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要]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的重点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借鉴大规模定制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提高应用的成功率和降低成本,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 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 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 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 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通过探索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服务的大规模定制的生成方式,能够降低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 摘要: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忧郁、沮丧等消极情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情感管理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理解情感管理的含义,并不断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员工要尊重。首先是管理者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居高临下,对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其次是管理者宽厚待人,对员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揭人隐私。再次是管理者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化的有益于本单位的建议及时采纳。 对员工要理解。管理者要和员工进行情感交流,首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了解人。对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其次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体贴人,能够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善于与员工沟通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理解他们所急、所想、所愿。再次是管理者能体谅人,对员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员工偶犯小错,能善意指出,帮其改正错误。 关心呵护员工。首先是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单位事业,也有利于广大员工上。其次是管理者善于听取员工的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让员工有信任感。再次是管理者乐于助人,能够积极为员工谋福利,为他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企业管理者要具有人格魅力。吸引员工是情感交融的结果,管理者要靠品格吸引人。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遇事冷静、充满信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格。 一、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深远意义 (一)培养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大发展、大交流的动态社会。其中人才流动频率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员工个人主观原因外,客观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企业管理过程中,以职务压人、上行下效、唯权中心的行政管理做法经常存在;简单的以罚代管、效益至上、忽视员工情感需求的管理思路仍唱着主旋律。企业忠诚于员工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员工当作一种潜在巨大的人才资源来对待;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长久下去,导致员工情绪低落,产生消极、抱怨、不思进取等负面效应。 (二)提高企业自身管理素质 企业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愈来愈先进,原有的强调制度管理模式正逐渐削弱,取而代之是更为人本柔性的情感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汇集了一大批贤士能才,他们都渴望得到管理者的赏识,希望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的情感管理模式,对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是抑制官僚主义、小团体主义的管理方法。当然,完全抛弃原有制度管理模式也是片面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施情感管理,做到两者有机统一,这才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三)建立和谐团队,形成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文化 情感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有意识地激发员工人性中善的一面、优的一面,在管理团队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情感氛围,在同事之间、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相互赞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而不是指责、挑剔、埋怨与勾心斗角。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及潜在能力,能够引导和培育好的、忠诚的客户,形成团结友好的企业企业管理和市场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表明,不同的个体及团队会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调整个人及团队目标,与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一致,并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奋斗。企业管理成员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增强企业的号召力 情感管理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能够提高员工情感调适能力,消除情感障碍,减少人际摩擦,形成和谐、奋进、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使员工真正形成凝聚力。所以说情感管理是形成企业管理凝聚力的源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当积极情感在企业内得到公认并成为共同需要时,便能紧紧地抓住员工的心,企业因此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员工就会空前团结,成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日本经营之圣稻胜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也是资本。管理者要用“心”才能管好心。 二、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方法 (一)体现尊重 尊重员工作为一种有效的零成本激励方式,是情感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现代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如果员工对领导过分依从,过分尊重,就会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员工的人格一旦受到尊重,往往会产生比金钱激励大得多的效果。现在好多企业都在企业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视作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公平地对待他们,要爱他们,要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他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这样使员工觉得公司重视他,满足他人格受重视的需要,激发员工内心对企业的亲和力,因而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公司。 (二)体现信任 “信任”是人才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信任才能取信人才,打消其顾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甚至超水平地发挥才能。惠普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的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威廉·休利特是惠普的创始人之一,他这样总结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惠普相信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 更好。 (三)体现关心 关心员工的企业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使员工安心地在企业内工作。但关心不是只作到表面上的,而是要真心真意地去关心员工,这是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马狮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它致力于发展与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经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既能使员工得到满足,又能保证企业所需的人才。 (四)体现赏识 赏识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从内心激发员工对事物的热情。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多选择机会赏识员工。对于他们,管理者不应吝啬赞美的词语,应当自然大方地去赞美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五)激励作用融入情感因素 在激励员工的各种方式中,物质激励是最常用的。但是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激励就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要,选择员工感情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奖励,才能让奖励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 三、在对员工实行情感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公平、公正 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容易使管理者丧失原则性,最后会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一个好的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失去理智,否则做事就会陷入盲目性。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在行动时优柔寡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怀有偏见,执迷不悟等等。实施情感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尺度,将情和理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情感管理要讲究度 情感本身属于感性的范畴,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所以对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尊重、信任、沟通、鼓励都应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因素一旦过度,就会造成管理的失度。或者使员工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不严、有空可钻,从而违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或者使员工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依赖企业管理来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独立性与主动性,过分依赖企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关系,从而阻碍了企业管理的发展。 (三)运用沟通技巧 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力量。如利用生日和节日之机表达情感就产生加倍的效果;学会关心员工的家人,必会换来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激;尊重员工的时间,可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关怀;经常到员工的工作场所去走一走,了解员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并加以解决,可使员工真正忠于和服从企业的管理。 总而言之,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同时它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充分发挥好情感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管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营人心。管理者要用情感这根红线,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地把员工与管理连接起来。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情商和情感管理的技能,充分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论企业管理之推进精细化管理 一、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 黄陵矿业的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人为轴心,以岗位为载体,以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依托,采用最适宜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精确掌控管理操作环节和重要点,把标准化的管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和每一时,降本增效,最终实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总体目标。具体路径通过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强化五项基础管理,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和科学绩效考评体系,使岗位价值管理关键因素优化组合,既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率,又创造了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一个机制、二个体系、五项管理、一个平台”。其中“一个机制”是指内部市场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岗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个体系”是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五项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岗位成本管理、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和全员现场管理。“一个平台”是岗位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建立推进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内部市场机制 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明确“内部主体、内部要素、内部价格、内部机制”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确定内部市场主体。在内部核算方式上实行四级市场主体运作,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二级市场主体是区队、科室,三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四级市场主体是岗位。 2、明确内部市场要素。建立突出以“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设备维修、内部运输、劳务结算”为五大项目的内部市场要素,逐步深入和延伸要素项目,不断扩充内部市场化要素内容及范围。 3、制定内部市场价格。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并编制成册,内部发行。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体系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 4、完善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成立内部市场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立运行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保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考评体系 1、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准确核算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划分、岗位评估、岗位定额测算以及岗位价值核算。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占用设备情况、消耗材料和配件情况进行岗位划分,建立最小经济核算单元;其次,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再次,依据岗位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量指标和岗位效益定额三大类定额测算岗位定额;最后,用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作为岗位价值系数,以此修正岗位薪酬,激励员工岗位增效,增加正价值,避免零价值,消灭负价值,真正实现“管理到岗、量化到岗、核算到岗、考核到岗”。 2、设计卓越岗位绩效考评体系,有效激励和引导员工行为。 绩效考核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实施的切入点。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级,第一层级是部门考评,主要是依据有关考核办法对各部室、区队进行考核,形成部门绩效;第二层级是区队对岗位的考核,形成岗位绩效;第三层级是班组对个人的考核,主要是通过ABC卡考核,形成个人绩效。绩效考核结果最重要的运用即为工资分配。按照全面预算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使用。依据“倾斜一线,保证重点,以效定编,定额管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利润考核,风险共担”的工资分配原则,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和以安全效益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安全考核力度,扩展安全考核范围,通过三级绩效考核结果,对工资总额进行分级分配,变生产型管理为安全效益型管理,保证矿井生产协调稳定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依据每日员工生产得分、岗位绩效考核、岗位价值系数形成当日员工的收入。实现岗位价值和员工收入的“日清日结”。 岗位价值采用财务核算的方法,使岗位实现由“统计核算”向“会计核算”的转变,对岗位价值实体每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都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价值实体的每一个成员。各个价值实体要实现收支两条线核算与管理,岗位价值实体的价值收入、价值消耗都要纳入核算、控制、检查、分析、考核、兑现。通过全员理财,实现价值增值,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使价值实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要精业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达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安全、质量、现场管理 1、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岗位价值管理科学、准确、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以科学预测为前提,以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反映一定期间内所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完成的任务,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区队、岗位,从而预计并达成未来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计划、控制和考核系统。按照预算指标,结合全面预算要求和实际生产计划,对可控性成本费用指标横向分解到部室,纵向分解到区队、班组、岗位,指标分解做到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办法,确保全面预算工作的实施效果。预算编制按照“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按照以弹性预算法为主,以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按照《煤矿预算指标分解办法》、《预算指标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分解、考核,做到了测算科学,分解到位,执行得力。 2、实施全员岗位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全员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总成本目标,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进作业程序,以使最终成本小于成本目标。全面成本管理由确定并分解成本目标、有效控制实施目标和评定兑现目标三大环节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全员成本管理总成本目标分解后形成一个用成本费用表示的子目标系统,其中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目标、直接人工成本目标、制造费 用目标、管理费用目标、财务费用目标、销售费用目标等,具体方法是按成本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将成本目标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区队和各相关责任岗位,使各项成本有各自的责任归属,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3、建立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 安全管理是矿井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考核的制度及办法,实行了安全千分制考核,严格按照安全千分制考核细则及要求,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和考核范围,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制定了《干部走动式管理办法》,按月根据矿安全工作动态,编制月度走动式安排表,定人员、定范围、定时间、定要求以保证此项工作达到安全管理的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安全工作指标有分解、有考核、有奖罚、有兑现,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治久安。 4、注重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黄陵矿业把产品(原煤)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大控制要素,以”计划、执行、检查、分析、总结“为过程,建立煤矿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首先要强调全面,即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过程讲究质量的思想贯串于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工程、服务等各个环节,包括各种保障环节(如人员、技术、设备、措施等)等。尤其强调管理重点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全员参与,就是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每位工人,都要投入到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去,其中尤其强调管理者的支持和持续的组织、扶持以及有效的质量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所有成员的素质,把管理和技术创新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全体员工关心和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5、细化全员现场管理,提高岗位劳动效能。 全员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黄陵矿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应用“四项技术”(定置管理、标识管理、看板管理和编码管理),打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落实5E全生命周期管理(每时、每处、每物、每事、每人),推进精细管理升级,实施“6S” (即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管理,规范岗位职工行为和现场环境,开展“双述”活动(“手指口述”和“岗位描述”),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岗位价值即时核算。 信息化网络是实现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平台,结合生产经营的流程,设计岗位价值核算软件系统,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定额价格管理模块、收支管理模块、岗位价值管理模块、绩效考核管理模块和工资核算管理模块,将核算终端扩展到各区队,在主要的公共场所设置LED电子显示屏,使每位职工当天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营造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良好环境 1、实施“五精”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20__年,在人本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把“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要素导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打造“三基九力”(基础、基层、基本功,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团队作为“五精”管理的重点实践内容。大力开展“精优作业法”的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的历练行动、“创新成果”的锤炼行动、“权威首席员工”的修炼行动,不断总结提炼符合我们实际、富有成效的五精管理方法。 2、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延伸精细化管理,形成岗位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质文化,20__年,我们集“五精”管理之大成,以建设“三创六型”矿区为目标愿景,以“三增一保”为核心,着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全面打造“五星岗位”,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凝聚了全体职工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引领了企业管理升级,确保了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七、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 对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将对标管理的各项关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公司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目的就在于构建以岗位订单合同为纽带的内部市场链和价值链,形成以岗位为主体的内部市场体系。通过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平台,公司及时地将对标指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职工,使公司在开展对标管理过程中可以精确掌握各项工序的关键技经指标,为查找工序漏洞和技术差距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及时进行对标改进和创新管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公司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可以运用对标管理的思想,找出差距,改进提高。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兰洋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管理为主体、集多行业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规模型经营的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能、专业知识素能和管理艺术、方法、技巧素能,才能扛得起管理责任,拿得下管理任务,把执行的工作落实到位。 一、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品德素能 兰洋集团是一个还在创业发展中的企业,十年艰辛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后续管理者必须传承兰洋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志怀高远、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发扬兰洋高严细实的企业作风,做兰洋人、说兰洋话、办兰洋事、树立起“兰洋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品徳、具备把兰洋事业做大做强的专业技能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兰洋集团的管理分岗位管理、基层管理、部门管理、集团管理,从上到下,上一级管下一级,下一级为上一级负责。其目的就是要把企业的系统工程任务落实到位,最终达成目标任务。因此,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身在兰洋、心系兰洋、忠于兰洋、忠于兰洋事业,加强品德修养和专业学习,使自己具备良好个人品德素能,否则就难以扛起管理任务重担。 一个管理者只有首先具备了品质素能,才能真正站在公司大局角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紧贴公司大局发展总目标,恪守职守、履职尽责,肩扛责任,抓好本职,在兰洋集团平台上展现才华,放出光彩,画出璀璨兰洋梦画,同时也提升自己人生价值。 人的优良品德决非是先天造就、而是在长期接受品行教育和自我不断修养中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企业里工作,经常会直接或间接的遇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问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利益关系,往往会犯损公利己的错误。因此,品德乃为政之基,慎行乃用权之道,常修“七慎七防”之德、把好“慎”与“防”双向关口尤为重要:一要慎“始”,谨防“下不为例”。“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慎始是廉洁的第一道防线,绝对不能被冲垮,损公利已一旦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下不为例也就成为常例。二要慎“微”,谨防“积小成大”。 祸患积于忽微,小恶终成大疾。违法事再小也决不可为之,要“去小恶以保本质,积小善以成大德”。三要慎“腐”,谨防“自我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腐地”,管理者与经济打交道,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拒得住腐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四要慎“好”,谨防“自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被人投其所好而利用,走上岐途。五要慎“权”, 谨防“权力滥用”。 作为管理者要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信条,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监用权必弃责任于不顾。六要慎“欲”,谨防“任性放纵”。嗜欲之覆天,廉政之心生。欲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纵其欲则毁其心。欲其身,到最后就会坠入“欲不可除,如娥扑灯,焚身乃止”的可悲境地。七要慎“终”,谨防“前功尽弃”。“ 终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到慎始不难,对管理者而言,愈到身边之暇,愈要“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围高秋,谨慎走好人身每一步。” 以上“七慎七防”,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人的事,与我们非公企业贴得不紧,涉及不及,然人之品德修养人人皆同之。近几年《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官位之人,站在品德修养角度,“慎”与“防”,是形成人生高尚品德的“挡浪墙”,慎者亦为防,防而必慎之,慎与防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二、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能 管理是一种实践,也是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学科实践的管理。专业学科管理本身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素能进行管理。俗话讲,内行管内行,才能管到点子上。从我们公司管理者讲还有少数人身在管理岗位,并不具备业务管理的知识素能。因此总是执行力不高,把管理任务执行不到位。如今的兰洋集团己经从单一品种经营走上了多元化技术型经营,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知识素能就难以担当专业学科管理重任。 第一、要按照自己的管理职责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管什么要懂什么,比如管行政就应清楚做那些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管专业技术,就应知道怎样把执行的任务从始至终确保质量完咸任务;管财务就应保证一切财务往来符合国家财经制度、财经纪律规定,怎样节支增效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管理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要长期当门外汉,既不管又不理,一问三不知! 第二要努力学习掌握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包括的面广内容丰富:其一要具备业务指导技能。即对任务执行者要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指导,避免执行错位、方向走偏、执行不力、任务受阻;其二要具备组织协调技能。能动员全体执行人员积极性、共同完成执行任务;其三要具备督检查技能。使执行人员经常能“照镜子”找差距,“洗洗澡”开展批评,及时督促整改执行过程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执行顺利推进;其四要具备监督保证技能。监督是管理者的一项职能,任何工作决不能没有监督。即是你对执行工作任务做了交底、指导,协调、督促、检查,但必须监督整改和完成,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其五要具备为执行服务的技能。在执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服务功能,有了有效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绩效。 三、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艺术方法技能 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所获得。从现代企业把“工作落实到位” 核心理念角度看,要搞好兰洋企业管理,管理者就要具备下列管理技能素质: (1)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技能,带好下属队伍。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权管公司。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连自己管不好的人就谈不上管好别人。所谓管好自已就是指对自身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目标、效率、成果、决策、检验五个原则。按这些原则开展工作,目标明确、效率突出、、成果显著、思路清淅,不盲目工作,不盲目管理,也对自己干得对与否思想明明白白。而对自已属下的工作,一要“领”,二要“导”,三要“传帮带”。也就是要领着干,指导者干,传帮带者干,这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不容忽视。一个不会领、导、传帮带的管理者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2)要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开展工作讲艺术、方法和技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其 中尤为重要。不要以为“手中有权,万事好办”,其实不然。掌权更要会用权,不能以权压人脱离群众。往往不同的管理艺术、方法和技巧,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但就这个简单的管理方法问题在我们公司还处在薄弱状态,作为管理者这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3)要熟练掌握和充分运用科学循环法开展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或工程建设任务,从开始到完成都是包括方方面面工作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也都有一个从决策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到最后总结的系统程序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因此管理者开展工作也必按程序过程循序惭进、步步深入,一步一步地完成,其中一个环节工作搞不好都会影响大局任务完不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们必须学会按程序循环工作法,并熟练运用在完成系统工程任务的全过程中,这也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孰练运用、抓好工作的法宝武器。 (4)要竭尽全力履行管理者的基本功能和职责。管理者的主要基本功能就是“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査、监督保证、有效服务”。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总是把履职尽责穿插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到高度关注执行的过程,精心指导具体执行,及时研究处理解决执行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同执行者一起研讨寻求有效执行捷径,监督按要求完成执行任务,组织进行完成任务后的工作总结。实践证明,这样做好了,就是一个负责任、受尊重、合格的管理者。 (5)要站高、看远、眼盯发展、顾全大局、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搞好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集团工作;既要团结好本部门员工,又要团结好全员职工;既要严格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又要制订自已部门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总之,不能拉车不看方向,更不能自扫门前雪,不顾别人瓦上霜。事实上只有全局工作搞好了,才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 兰洋集团经过近年来的企业整顿转型、产品结构构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营规模不断拓展,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性难度愈来愈大,从而对管理的素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兰洋管理者要紧跟形势,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管理素能,全力搞好管理工作,争当一各兰洋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时髦的管理词语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无论是否叫全面预算,很多企业每年年底都要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我们在给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时,常常发现很多企业预算编制的基础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甚至以上年会计报表为预算的编制为基础。虽然预算年年编,但效果如何却另当别论。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预算对企业究竟有多大意义。 这里想就国内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及我们在德勤为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谈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推动国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了解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让每一个参与者学会算账,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全员”的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可以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只有在业务预算即销售和生产预算、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形成资金预算和预计的财务报表,才能合理预测、统筹安排企业的资源,才能将资源的使用与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目标实现。即预算因业务活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作业基础上的预算。 “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密切配合,会计核算过程同时也就是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核心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的角色定位 虽然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企业也进行了计划与预算的编制,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机制而非仅仅是一种方法,它一方面与市场机制相衔接,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反映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与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相衔接,通过责任中心的确定、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预算调整与执行考核,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以战略目标管理为导向、体现企业全方位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将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沟通认识、控制经营与激励业绩等方面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表明了在一定期间内公司管理层对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既非财务部的特权也非财务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整个运营系统的总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上的松怠都将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而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 预算目标导向 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或是先提出一个资金使用规模(即企业现有资源)作为编制基础,由此决定企业的活动和应达到的目标;或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比例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这样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依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业务的性质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的编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出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对企业寻求实现或超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因其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基本上不涉及资产负债等实质性会计信息,总体而言它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尚不能称为全面预算管理。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系统不透明,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有可能促使企业为完成预算而调节利润,例如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递延资产没有如数摊销、材料或产品成本不实、已经发生的费用挂账,从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质量,甚至造成“潜亏”,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等等。 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企业必须对完成战略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的计划,所需要的资产负债状况、与资产负债相联系的费用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和分配,减少“待摊”或“预提”项目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使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为管理控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业务预测与计划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因此,预测、计划和预算成为常常谈论而又表述不清的概念。 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只有这样编制出的 预算,才能指导业务,才能对企业有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科学的业务预测和计划,花费很多精力所编制的预算与简单的工作计划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花费的成本却大相径庭。 预算、核算与考核的同步协调 预算的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之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 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但怎样考核?国际流行的做法是以关键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而它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部分。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例如:上一工序成本与下一工序成本的反向发展,材料品质高低产生的材料成本与材料消耗量的反向发展想像等,都表明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危害企业目标的实现。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 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系统包括四类: 预算内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将超出预算及决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超预算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其实际发生数已经或将要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或通过预算管理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出的警告,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判断,并决定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 预算外事项预警。是指预算方案中没有预计而执行中即将发生某项业务事项时而出具的预警提示。它是通过预算管理中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生作用的,提醒有关人员按照授权制度进行分析和审核,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 反常事项预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针对某些反常经济现象而发出的预警。反常现象并不一定成为隐患事项,但如果不对反常现象提起注意,一旦转换成隐患事项并最终发生将酿成重大损失,影响预算完成。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相关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投诉原因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护理投诉;防范措施;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护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手术室,是每所医院较为特殊的科室,是集手术、检查、治疗、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也是患者家属对需求存在差异,所以引发投诉与纠纷最多,既给医院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失,又耗费医院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有必要将护理投诉原因加以防范,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 1投诉原因 1.1术前访视,心理护理欠缺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术前和患者沟通的机会少,缺乏耐心解释,使患者不了解医疗过程而产生误解,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工作做不到位,态度差。 1.2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只会机械地工作,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酿成纠纷,粗心大意,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造成差错,引发患者家属不满。 1.3不重视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人员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不能如实表达病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易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4缺乏业务知识,技术操作不过硬,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士缺乏护理相关知识,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不能正确地解释,不能正确处理患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性治疗,给患者造成身、心等方面的损害。 2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一片禁区、一块圣地,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少,因此手术室护士术前一日认真访视患者,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认真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术前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手术室工作责任重大,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就把生命和希望托付给我们—手术室护士。我们接过这沉重的交付时,就必须为之尽职尽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每一项操作,使患者感到安全、放心,从而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手术室记录单是病例资料的一部分,是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术中护理情况及所有器械、敷料的真实记录,是保证手术安全及自我保护的依据,手术记录单上任何文字都是法律重要的证据。因此,手术室护士要及时、完整、准确、全面地记录护理文件,带给患者安全,留给自己平安。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有效地避免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做到“宾馆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因此,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抢救措施和各种仪器的使用,精通专科手术准备和操作,做到准、稳、轻、快,医护配合默契,善于学习新知识,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避免差错事故。 总之,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不要在患者面前议论诊疗过程,加强护患沟通和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观念,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误解,杜绝事故的发生。 手术护理论文: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20例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的护理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腔镜行甲状腺大部切除的同手术期护理方法。 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O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于术均成功,疗效满意。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5天。结沦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有助于安全地施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 【关键词】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护理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术式,把手术切开微小化并隐藏起来从而达到美观、微创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美容要求比较高的年轻女性患者意义更加重大。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l2月行腔镜甲状腺手术20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观察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病人中l7例为女性年龄14—38岁,其中甲状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均在气管全麻下行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是5天,伤口甲级愈合,疤痕小而隐蔽,无不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项全新的手术技术,患者对于手术了解甚少,做好人院宣教,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此项手术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说明手术的方法及麻醉方式,并列举同类疾病的手术成功之例,让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消除病人的顾虑和恐惧心情,使患者能够安心地配合手术。 2.1.2 术前体位训练:头后仰训练A头后仰到不能仰为止,每日训练4次,每次50次。 B平卧位,肩下垫一枕头,头后仰,暴露颈部,每日4次,每次30分钟。 C头向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每日4次,每次10分钟。 2.1.3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手术前一天行手术区域皮肤清洁备皮,防止术后伤口感染。术前晚进食半流饮食后禁食,一般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6小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备皮、禁食的目的。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1)体位:按全身麻醉后护理,病人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体位。血压平稳或全麻清醒后病人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2)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注意病人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测,监测生命体征情7兄,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3)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行氧气雾化吸人,帮助其及时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4)做好切口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做好记录。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或血块堵塞。注意观察颈胸部皮肤有无肿胀,注意术后出血的可能,手术后24—48小时根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5)饮食与营养:术后清醒病人,6小时后无恶心、呕吐,可给予少量温开水。无呛咳、误咽等不适,可逐步给予稀粥水、清汤等流质饮食。宜少量,慢咽,注意微温,不可过热。术后1—2天可进半流饮食,无不适可进普食。鼓励患者加强营养,促进愈合。(6)功能活动:鼓励病人床上适当活动,指导病人保持颈部的固定,避免颈弯曲、过仰。并告诉病人少说话,使声带和喉部处于休息状态,头颈部在制动一段时间后,可开始逐步活动促进切口愈合。 2.2.2 术后常见不适的观察及护理 (1)术后疼痛:腔镜手术切口小,疼痛一般可忍受,24小时后可逐渐缓解,不影响睡眠和饮食。但因手术后患者情绪过度紧张所造成感觉 的疼痛加重,给予心理护理,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解除思想压力,同时可适当应用镇痛剂。 (2)术后恶心、呕吐,全麻及腔镜手术多见,指导病人深呼吸放松技巧,一般可自行缓解,若持续1—2天后症状未缓解,可给予肌注胃复安l0mg,观察疗效。并注意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2.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呼吸困难和窒息: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床边放置气管切开包,吸痰器。术后引流管内引流出的血量较多,呈鲜红色,颈部肿胀明显,考虑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告诉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痰多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鼓励病人深呼吸。(2)皮下气肿,因手术采用C02建立手术空间,压力过高,灌注过快,手术时间过长,C02气体向皮下软组织扩散,可引起颈胸部皮下气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丁作。(3)喉返神经损伤,术后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或声音嘶哑,术后3—4天,由于水肿可能导致病人声音嘶哑,术中损伤喉返神经也可导致病人声音麻痹,要注意鉴别。嘱病人多休息,少说话。(4)喉l卜神经损伤:若损伤外支,会使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弛,音调降低。如损伤内支,则使喉部粘膜感觉丧失,进食时,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误咽、呛咳。 应注意病人饮水进食情况,一般术后数日可恢复正常。(5)手足抽搐;多数病人症状轻而短暂,只有面部、唇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经过2-3周后症状便可消失。 护理上,指导病人限制肉类,乳品和蛋类等食品,因其含磷较高,影响钙的吸收。 2.3 健康教育 讲解术后并发症的表现和预防方法,共同防治。鼓励病人保持精神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睡眠,促进康复。嘱术后定时复诊,教导病人自行颈部检查,如发现结节、肿块及时来医院复查。 腔镜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是一种创口小,恢复快,疼痛轻,颈部无疤痕,美容效果突出的手术,通过对20例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我们体会到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密切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手术护理论文:分阿拉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作用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均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刺激,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严重的不良情绪不但妨碍手术的正常进行,且影响手术质量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9~41撕周、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手术前所有人选患者均经相关病史调查和实验室常规检查,严格排除其他疾病,并随之分为研究组112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产妇在胎位、孕周、年龄、有无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全面细致了解产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性格特征,与产妇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轻抚产妇的手,以示安慰,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闼。特别注意,就产妇对胎儿性别的预期给与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因新生儿性别未到达预期而产生负性情绪,影响产妇的康复。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并向其解释手术后疼痛的原因及产后恢复的知识。请性格乐观、开朗的产妇交流手术后的经验和感受,努力消除产妇的不安和顾虑。使产妇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②术中心理护理: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亲自到病房接产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再次向产妇介绍自己,取得产妇的信任。在安放产妇在手术床的过程中,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告诉产妇,巡回护士、麻醉师会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会随时满足产妇合理的需求。在胎儿娩出的瞬间,产妇常常紧张,这时,护士紧握住产妇的手给以亲情般的关怀、教会产妇深呼吸以消除或减轻不适感。胎儿娩出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外观情况正常,让新生儿和产妇进行短暂的贴面接触,并告知产妇早期哺乳及母乳喂养的好处。 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由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协作共同将产妇安置在推车上,平稳地送回病房,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体位等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和病房责任护士认真交接。术后定期回访,进行诸如早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科学饮食、产褥期卫生等健康指导。使病人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境况,帮助病人了解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1.3结果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护理满意度和舒适护理和其他相关的临床参数进行了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经专家验证,其合理有效性,可靠性和可靠的。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护理是通过病人抱怨,麻醉和手术的护理质量评价。 1.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数据与试验相比,P 2、结果 2.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非常满意满意率和总满意度的比例,研究组明显高,而一般的满意和不满的研究组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舒适的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手术和术后比在比较舒适的同时显着提高,感觉不舒服的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舒适度,数据,研究组明显高于无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集团。P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注重生理健康向着生理、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心理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方向不断转变,人们对心理护理也加倍重视。这就要求护士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人文心理知识,给患者提供切实的心理指导。患者术前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均会影响剖宫产的预后。因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对患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地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服务。此外,尽可能多的进行心理疏导、安抚,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很满意比例和总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分别高达68%和98%,同时,基本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则显着降低,仅为30%和2%;其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感觉舒适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分别高达76%和85%.同时,感觉不舒适的比例则明显降低,仅为15%.可见,心理护理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其疗效确切,效果显着,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有较大的帮助,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赖得到极大的提升同。 手术护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手术护理论文: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护理六步法的效果: 【摘要】为了提高患儿圃手术期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安全,注重细节护理,规范小儿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流程,制订细节护理六步法,运用于围手术期护理中。共完成小儿骨科手术2600例。得到手术惠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无一例差错事故,无投诉纠纷发生。以人为本,用爱心、细心护理手术忘儿,可以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儿童; 医院;骨科 我院是以骨科为主的综合医院,建有独立的,小儿骨科病房,每年门急诊接待大量小儿骨科患者。为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我们将细节护理六步法应用于小儿骨科手术患者,2008年1-11月完成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做到了无投诉、无纠纷、“零缺陷”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细节护理六步法的具体实施 1.1通过抚摸和赞扬建立情感手术室护士接诊患儿时。充分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与患者建立情感。对躺在手术推车上的患儿,抚摸其头顶,帮助整理其手术帽,并用鼓励的话语,如“勇敢”“漂亮‘’”听话“等,夸奖患儿。对抱在家长怀中的婴幼儿。触摸其脸颊,语气柔和,接过患儿抱在怀中。对于非常不合作的患儿。为了避免长时间啼哭造成膈肌痉挛。允许家长陪伴,由护士和麻醉医生合作为患儿注射氯胺酮。待其意识朦胧后接人手术间。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此类患儿颈下垫一卷枕,保持头部后仰。 1.2确认手术部位手术患儿因紧张恐惧。很难适应陌生环境,往往无法正确回答问题,安全确认非常重要。手术患儿由手术医生在患肢远端用记号笔画圈标记。手术室护理员到病房接患儿时,与病房护士、患儿家长共同核对。确认标记完好后推到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儿时。再次与家长核对标记。进入手术间,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核对标记后开始麻醉。最后,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再开始手术。 1.3保持体温手术开始前。手术间温度调至25℃,手术开始后用保温毯给患儿保暖,再将手术问温度下调至22—23℃,使术者也感觉舒适。手术结束后给患儿加盖棉被或被单保暖,送至恢复室。 1. 4确保静脉穿刺成功率评估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度,有穿刺困难时请高年资护士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可选择手背、头静脉、肘正中静脉、颈外静脉。穿刺针选用一次性套管针,与输液管路通过三通连接,穿刺部位用消毒棉片覆盖。用“优拓”胶布固定,避免揭开胶布时损伤皮肤。管路连接处均用胶布牢固固定。如果婴幼儿留置针位于关节处。可用硬纸盒作为支具固定。在留置针固定胶布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以便病房护士按时拔除。 1.5正确使用约束带由于患儿自控能力有限,易发生躁动,护士在床旁保护。 术前用约束带约束患儿躯干,两端固定于床两侧。防止坠床。 麻醉完成、摆放适宜体位后。固定其他肢体,防止患儿因躁动而污染无菌区。将约束带呈“马鞍扣”状套在其肢体远端的关节处。末端固定在床边,约束带不要过紧牵拉。在手术允许的条件下,上肢肘部可自然弯曲,处于舒适功能位。 1.6保护皮肤儿童皮肤细嫩。护理不当容易发生皮肤压红、局部出现水疱或破损。进行皮肤消毒时,消毒部位下铺无菌单,消毒结束后将其撤掉,保证肢体下的床单干燥: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涂抹碘酒。酒精脱碘要彻底。使用小儿专用气囊止血带时。 用柔软棉质石膏衬做止血带防护衬垫,做到一人一巾。衬垫宽度为止血带的3倍。衬垫套在患者近端根部。止血带缠绕于衬垫中间1/3位置。然后将两端的衬垫翻折包裹止血带。既保护皮肤,也可防止止血带充气后松脱。止血带压力为200—250mmHg,持续时间不超过1h. 一些手术需在牵引床上完成。摆放体位时将患儿抬起后再移动,禁止拖拉,以免损伤皮肤。注意患儿会阴部的保护,用松软棉垫包裹会阴柱。尤其在牵引复位时,保护患儿会阴部不受挤压。在使用石膏外制动时,为保护患儿皮肤,石膏内衬要使用棉质石膏衬及石膏棉花。患儿行躯干“髋人字”石膏固定时,在腹部、髂部内垫棉垫。 2体会小儿骨科手术面对的患儿年龄从1个半月到15岁不等。面对不同年龄和个性的患儿。如何保障手术安全,获得患儿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问题。我院手术室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微笑、抚摸和亲切的语言与患儿建立情感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在与患儿交流时,增加交流时间,不急于进行操作。不强迫,减轻了患儿的紧张和恐惧。在得到信任后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操作。 对于没有明显肢体外观异常,如先天性髋脱位等患儿,手术前的核对尤其重要,在病房由手术医生做好手术部位标记,手术前多个环节进行核对,有效保障了患儿安全。患儿围术期辗转多处。如病房、手术室、恢复室,所携带的病历、手术资料、用药、用血等物品易出现遗忘丢失,我们使用“手术患者手术物品携带登记表”保证了交接完整、准确。 2008年l—11月我院手术室完成了2600例小儿骨科手术,未发生接错患儿、用错药、开错刀现象。无皮肤压红、术后低体温、肢体活动受限现象,无留置针脱落、神经损伤现象。无皮肤破损、电灼伤现象。通过细节护理,可以保障患儿手术安全,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无痛导尿手术室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痛苦舒适医疗服务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上为减轻手术患者的痛苦,满足患者的需要,近几年先后开展了诸多无痛技术项目,如: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经济效益。导尿术是医疗护理操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大中手术及长时间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导尿顺利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开展及术后患者的康复。无痛导尿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条件下进行治疗,适应了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体现了医务人员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宗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满意效果。 1无痛导尿的优点 1.1减轻疼痛术前患者正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对各种刺激高度敏感。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清醒状态下行导尿管置入的患者,导尿时可表现出膀胱痉挛和耻骨上区、膀胱三角区受刺激而引起尿道口疼痛。麻醉后患者痛觉消失,肌肉松弛,神经反射迟钝,所以导尿时无疼痛的感觉。 1.2提高导尿成功率术前导尿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对导尿存在顾虑。此时行导尿术,由于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可引起尿道括约肌强烈收缩,使尿道阻力增大,导致尿管通过困难,很容易出现尿道粘膜损伤及水肿。麻醉后,尿道括约肌松弛,减轻了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尿管很容易通过。 1.3减少尿路感染导尿尽可能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而病房一般达不到无菌要求,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无菌操作更严密,粘膜损伤减少,降低了尿路感染率,便于术后康复。同时,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接受操作,便于术后尿管的保留。 1.4增强人性化护理理念导尿时患者需暴露特殊的部位。由于病房人多,环境开放,一般遮挡不够严密,在这种情况下,导尿会给患者带来害羞和紧张的心理。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克服了这一不便。同时,在手术室进行无痛导尿,减少了患者由病房到手术室这段时间内被动搬运,改变体位等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不适。 2无痛导尿的方法 2.1表面麻醉下导尿使用盐酸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后留置导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丁卡因为一种局部麻醉剂作用于外周神经组织,阻断神经冲动传递,性质稳定,安全性好,经尿道黏膜吸收,起效快,作用时间较利多卡因时间长,对黏膜无刺激性,故效果更佳。近年来有使用丁卡因或利多卡因胶浆行表面麻醉,因胶浆制剂具有代替石蜡油的润滑作用,使用更便捷有效,具有麻醉镇痛作用,可松弛括约肌。解除尿道痉挛,患者的无痛效果更好,提高了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尿道黏膜的损伤概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2椎管内麻醉下导尿硬膜外麻醉后插管,由于脊神经阻滞了下行阴部的神经,患者不适感减少。入室时护士向患者做好了解释工作,插管时再做详细说明患者虽做了硬膜外麻醉,但头脑清醒,清醒状态下留置导管,大脑皮层对这一短暂的记忆在术后留置尿管期间逐渐适应,患者能接受尿管的存在。因此,硬膜外麻醉后留置尿管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不适及疼痛的发生率减少,其舒适度较好。 腰麻是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腰麻阻滞效果更好,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均能较好地阻滞,除了镇痛效果确切外,也能获得较好的肌肉松弛,而且起效快。据临床观察,单纯硬膜外麻醉注药10min内,一般不能达到完全镇痛,如此时插尿管,患者仍有疼痛不适感。而腰硬联合麻醉注药后3min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导尿既无痛觉,又能保证手术的按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尿道扩约肌松弛,阻力消失,留置尿管顺利,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减少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 2.3全麻诱导下导尿全麻诱导后患者处于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具有镇痛完善、肌肉松驰、神经反射迟钝的特点,此时行导尿术,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尿道阻力消失,无疼痛感,血压、心率较麻醉前、后无显着变化。此外,全麻状态下导尿可以消除患者面对导尿时普遍的尴尬和恐惧心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但是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导尿术,虽然意识丧失,肌肉放松,镇痛效果好,但是由于患者对导尿过程无任何感知,进入苏醒期后。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对留置尿管的刺激在心理上、生理上均不耐受,从而引起挣扎、扭动,甚至试图拔出尿管,护士语言安慰提醒患者也不接受,需强行制动,致使尿管脱出率增加,影响康复,甚至出现手术并发症,造成危险。应用丁卡因胶浆于麻醉前清醒时导尿,使患者提前适应应激原的刺激,并通过操作前的沟通解释,提高耐受尿管的心理阈值,降低应激水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即使患者苏醒期有躁动迹象,只要即时给予适当的安慰提醒,患者也易于配合接受,从而降低躁动的发生。 而孙建良等设计、试制了具有镇痛作用的新型“一次性无痛导管”,也可减少术后患者因导尿管引起的躁动。它主要由导管、气囊、缓释输注泵(贮药囊)及释药孔等组成。全麻诱导后至手术前按常规导尿术插入一次性无痛导尿管后,往贮药囊内注入2%利多卡因,以1.8~2.7ml/h的速度渗入尿道,起黏膜麻醉作用,具有给药均匀,持续镇痛的特点,不失为一种改善留置尿管期间患者舒适度的好方法。 3结论 无痛导尿术不仅减轻了导尿时对机体的损伤,使导尿操作顺利,而且提高了术后患者留置尿管的舒适度。它是一种安全、舒适的护理操作技术,它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医务人员应该改变旧的术前准备观念,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时机,在手术患者中尽量开展无痛性操作,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手术护理论文:接台手术的护理问题及方法 1、接台手术易出现的护理问题 操作是每个手术病人在手术室患者一个特殊的经验,往往恐惧,焦虑,无可奈何的心理,再加上地面站病房病人等候时间长,等待时间长,焦虑,易怒与情绪更明显,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病人问,回答没有耐心,缺乏沟通和病人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生硬,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使病人到医院就诊相信很快转化为二进制形式,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操作,而地面站的操作,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很着急,尤其是当手术医生,麻醉医生继续敦促,护理人员,以简化工作程序,不检查,病人错误的连接。 在繁忙的车站作业没有检查管道的连接,容易导致关闭,影响的操作过程。首先,操作货物的盘点,第一项操作不彻底清洗,混乱和数量接收台操作的项目,要麻烦的操作。此外,手术切标本未及时固定,发生在操作中,第二组的操作,容易疏忽标本后首次启动,标本造成的损失。有时,患者早期手术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恐惧,以及延长病人在病房党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 消毒地面站操作运行,由于等待时间过长紧凑再加上操作的时间长的更重要的问题,医生有一个完整的操作心切的心理,推护士病人获得快速的操作,术前准备,麻醉提前,简化了无菌操作流程,造成两站自清洗时间是不够的。在同一时间,在医生的端部的第一操作不能及时避难运转,剩下来继续观看下一个站的操作,从而导致跨操作数超标,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人事安排和运行调度都不能协调,因为该站操作,工作量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调度稍有不慎,护士将是负面情绪的工作,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 2、护理对策 2.1护士的行为,提高服务态度,使用文明用语与病人沟通,应与患者在术前访视多沟通,可以简单地告诉手术室病人安排手术的要求,使患者能理解的原因,他们与台湾,告诉患者手术时间和有关操作的时间,我们可以对话了患者的病人等待手术,分散紧张的家庭成员,放松。用于使车站作业长的患者特殊原因,应与患者多沟通,以减轻压力,而手术室,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的情况。 2.2认真落实检查制度,防止错误的病人,尽管手术时间紧凑,操作,麻醉师一再催促医生,护士应该是忙而不乱。一名患者在操作工人的操作室,护士应严格操作根据运送病人检查系统和流量运送病人。神志不清和昏迷的病人,检查识别腕带严重,不容忽视的病人每一个工作环节,防止错误的病人。 2.3接收电台的操作:应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实施操作的规则,每个护理操作也不容忽视,连接,仔细检查所有的管道,是否保持通畅,医学|教育网搜集避免脱落。该站运营的项目仔细检查,严格执行清查,检查系统的运行,检查医生的操作要求操作设备项目,护士,三人和解,前计算机操作的项目退出运行后的第二次手术。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完善的管理,测试样品,登记制度,应立即登记,并保存在地面站操作被拆除的标本时,及时浸泡固定,以防丢失和混乱。 2.4准确地根据操作能力把握好地面站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运作,安排合理的操作顺:请记住我站域名序,如操作临时取消应在任何时间根据操作条件进行调整,以加快操作间的快速周转。尽快做术前准备,适当的位置,并敦促医生的时间和地点。关于动态运行的及时信息,充分估计手术结束时间,从而在时间操作的安排进入手术室,缩短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 2.5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格控制医院的监管工作“标准”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控制每一个环节。操作合理安排,污染手术后先做无菌操作,必须两个30分钟的灭菌。巡回护士实施手术医生继续连接表的操作,除了继续参与经营,提醒其他人员操作及时离开操作之后,严格控制连接操作的数量,加强无菌观念培训平台操作,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严谨作风,防止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安全。 2.6人性化管理,合理调度,运行调度应该采取行动,要注意不同年龄,商业,卫生和合理搭配的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工作,使相对弹性工作制,使员工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了确保护理质量手术室的安全。 2.7加强护理安全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定期组织的概念学习法律法规,开展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由常规护理自觉遵守,防止因忽视对患者的痛苦和潜在的医疗纠纷的危险存在的一些问题站运行。因此,为了确保护理安全运行,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手术室护理服务,安全管理,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服务。 3、讨论 术后增加,增加护士在手术室的频率和强度,根据一系列的轻松发生在地面站运行情况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在手术室,优化工作流程,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加大责任护理人员的意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每个人都必须遵循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操作规则,以及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据的操作基础,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和质量,消除因护理缺陷的工作争议。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将7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长短分成二组,对术后各项康复指标进行细化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以及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等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由此,在加速麻醉药物的排泄、改善呼吸功能、促进胃肠功能、加强舒适护理方面积极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全面提高了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关键词: 手术时间 全麻 腹部手术 康复 影响 护理 手术时间作为一个影响全麻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现代外科医学的发展,施行外科手术的时间较以前有所缩短,但在现有的条件下,手术时间仍是困扰目前全麻术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从7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入手,通过对不同手术时间患者的术后各项康复指标的观察和对照,明确了长时间手术对术后 康复所造成的不良方面,由此,我们主动地采取了一系例对应措施,在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共70例,男性31例,女性3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长短分为二组,每组35例。第一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年龄为57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5例,结直肠手术8例,胃切除5例,肠粘连分解术3例,肠套叠松解术2例,脾切除术2例。第二组手术时间〉2小时,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手术方式为胆道手术13例,结直肠手术10例,胃切除8例,胰脏手术2例,门高压手术2例。 1. 2方法 对二组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 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根据症状自评量表[1](见表1)进行打分。并在术后几天跟踪观察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依次根据恢复时间段制定五级评分标准(见表4)进行打分,然后将二组数据用WILCOXON检验处理,见表2、表3和表5。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 表2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3 二组症状程度对照 表4 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的评分标准 表5 二组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时间比较 1.3 结果 从表2和表3可见,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腹胀、、咽喉疼痛、腰背酸痛方面,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表5看,在肠蠕动、起床、进食恢复时间的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说明手术时间的延长,对术后机体的呼吸、消化、生理反应和自主功能(活动)恢复改变是很大的,影响了术后康复的时间和质量。 2.讨论和护理 2. 1 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麻醉药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麻醉药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麻醉药的排泄速度,[2] 致使术后麻醉药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麻醉药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 加强保暖工作。由于腹腔内脏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麻醉药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我们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C,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1.2 高流量吸氧。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麻醉药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1.3 维持循环功能。腹腔内的手术操作使下腔静脉受压,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都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牵拉内脏、刺激腹肌均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麻醉药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2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从表2反映出,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咳嗽、咳痰、胸闷第二组明显高于第一组,术后由于全身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2.1 有效的伤口镇痛。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腹部大手术后,因腹壁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腹带过紧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3] 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我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2.2 早期采取半卧位。患者手术回到病室后,血压平稳,神志清醒,应及早采取半卧位。由于腹部手术刺激、术后腹胀,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早期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膈肌下降,呼吸功能的恢复;也有利于腹腔渗液的引流,以预防膈下感染、膈肌痉挛对呼吸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能减少术后呃逆的发生。 2.2.3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病员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体位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2.4 加强膈肌功能训练。研究结果表明,[ 4]腹部手术后通气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腹腔脏器操作所致反射性膈神经传出抑制,特别是 长时间手术患者,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功能训练,可加快恢复正常的通气功能。可嘱咐患者采取半卧位,指导患者缓慢用力深吸气,收缩腹部并缩唇用力呼气,每日训练3-4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膈肌的运动,减少气道死腔,改善通气功能。 2. 3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表5看,肠蠕动、进食的恢复时间,第二组明显滞后于第一组。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3.2肠蠕动恢复的锻炼。一般术后1-3天,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肛门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3.3饮食刺激法。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早期恢复自行进食,对术后的康复很有帮助,胃肠道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加强肠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同时,也可预防胃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在临床上,一般待肠蠕动恢复,腹胀消退,才给予进食,往往使进食的时间被延后。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认为可主动通过饮食刺激法,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胃管拔除后,可先给予少量温盐水,通过温度和渗透压的改变和刺激,以及通过吞咽、咀嚼等一系列消化过程,逐步激起肠蠕动反应,待肠蠕动恢复后,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2.4加强舒适护理。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从表2看,有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小结 通过临床观察和对照,我们发现手术时间对全麻腹部术后康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特别是对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只有积极、及时、有效地采取一系例相应措施,才能综合提高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基层中医院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也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基层护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本文对中国中医院机构的手术室基层护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包括护理过程中缺乏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提出增强中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竭力提升护士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手术室护理问题的出路,为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现状的改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基层护理;中医院手术;问题 中医院手术室基层护理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手术室以及做完手术的患者,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中医院手术基层护理是指为手术期间的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通过综合性服务,为患者减轻身心痛苦,使患者尽早渡过疾病折磨期。随着人们法制意识和知识水平、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现在基层护理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给中医院机构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基层护理的质量有待提高。 2009年5月6~9日,本院护理特级负责人的首期“基层中医院手术护士学习班”成功举行。通过学习班的学习,提高了护士的全面素质,改善了护患关系,护士将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技巧,优质的服务,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围术期,充分满足每位患者的身心需求,贯彻基层中医院手术室理念,实现护理科学跨越式发展,使患者在整个围术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由此看来,提高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质量对医疗有着重大意义。 1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资料调查和研究可知。中医院手术室护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术前缺乏心理护理 在进手术室后。患者心理上、身体上都比正常人脆弱,承受能力低,非常敏感,因为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加之即将面临手术,患者心情会非常复杂,如恐惧、焦虑甚至绝望闭。然而,目前中医院手术护理过程中体现了因病施护,却没有体现因需施护,没有注意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从而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个问题值得医疗机构深思。 1.2术中预防感染问题 手术室是进行抢救及手术治疗的重要科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场所。中医院术中感染问题是手术常见并发症,也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问题翻。导致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也跟医疗人员的预防知识密切相关手术中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因此,手术期间预防感染的问题需要重视。要对基层护理人员加强管理。 1.3术后缺乏及时随访 手术后,患者需要经过恢复阶段,接受后期治疗。在这个阶段,基层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手术后。很多患者身体上会有很多不适的感觉,有些是手术后的正常症状,但是也有些是因为患者对用药敏感的反应。因此。患者身体的每一个不适反应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影响其生命安危。很多年轻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这些常识,缺少与患者交流。无法了解到患者手术后不适的反应。从而不能及时反映给医生。做出相应的措施嘲。 1.4特殊病情特殊护理 特殊照顾常用于危重、抢救、大手术后或者特殊治疗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者.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特殊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的不仅仅是躯体伤残、生命威胁,心理上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基层护理人员给予的是普通护理,那患者的病情好转会变得缓慢,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圄。 2基层中医院手术室护理对策 2.1为患者创造最佳心理状态 进入手术室后,手术之前,患者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中医院基层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增强患者的安全感闭。作为照顾患者的基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去人性化照顾。对患者做好心理舒适护理。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并尽量给予满足。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基层护理员需要与患者多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及时了解患者最担心的事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手术室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目前医疗机构大部分都是使用药物预防感染。在正确的时间使用适宜剂量的抗生素IlJ,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是仅仅使用药物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做好防感染的准备工作。 ①首先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状况要加强管理,进人手术室必须带口罩,帽子,穿拖鞋,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手术室,以免带进细菌,然后注意手术室及时清洁。②手术室的卫生应该严格监察,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手术台也要进行消毒,包括手术室的桌面、台面、无影灯等出现在手术室的一切物体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室每立方米用甲醛溶液2ml和高锰酸钾1g,通过产生蒸气进行空气熏蒸灭菌,12h后打开窗户通风【1】。③手术时使用的医疗器材必须保证无菌,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一律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毁形焚烧处理:布类如使用后的无菌巾、单也要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 2.3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手术后。患者处在昏迷状态。基层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最周到的护理:①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在患者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尽量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有哪些不适,有什么需要,都要尽快反馈给医生。②对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登记备案,记录患者手术后每一天的病情情况,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信息。 ③术后随访,基层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必须安排两个责任心强。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闭。专门上白班,负责治疗与护理,与患者讨论身体健康状态,改变不良心理对患者的影响。 2.4设立特殊护理队伍 中医院可以设立特殊护理队伍,对于一些特殊病情。如危重及特殊重大手术患者,进行全方面综合性护理。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保证护理质量,针对特殊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培训班。培训特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练习,护理是治疗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过程中的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以及有效性,不仅反映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体现了护理质量,同时也确保了护理安全。 3讨论 总之,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现代护理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交流的Et益增多,中医护理越来越引起护理界的关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全方位护理是中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所追求的护理目标: 对患者来讲,周到、综合性护理是患者安心治疗的基础,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找出真正适合患者的护理方式,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要做到给患者创造一个最佳心理状态,术后患者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设立特殊护理队伍等,笔者认为一定能大大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现状。 手术护理论文:分析手术治疗与骨折护理 跟骨骨折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由于受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对于手术治疗方法仍持谨慎态度。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2年5月对12例巧侧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川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对有关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1一50岁,平均34.6岁。其中单侧跟骨骨折9例,双侧3例,计巧侧跟骨骨折。骨折类型:Sandersll型2侧,m型8侧,lV型5侧。均行切开复位可塑型跟骨钦钢板内固定治疗。本组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一2年8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LZJ,结果:优(90一100分)s侧,良(75一89分)6侧,可(50一70分)1侧,优良率93.3%。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跟骨的侧位、轴位和患侧的B耐en位摄片,以及行水平面和额状面(汗扫描。患足术前不必行石膏固定,以利,!于br记en位X线检查和观察患足的局部情况。手术一般在伤后3一7天进行,术前皮肤常规准备,避免破损,可用酒精消毒后局部无菌巾包扎,剪去趾甲,患肢抬高。如局部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和张力性水泡,为避免缝合困难及术后感染,手术应延迟到伤后10一14天。 2.1.2皮肤护理患者常因骨折后损伤出血,组织液渗出,引起局部肿胀,部分患者在伤后1一2天内形成张力性水泡,一般水泡若不影响手术切口,可不予处理,如肿胀严重、水泡张力高、极易破溃或水泡位于切口附近,可在无菌技术下于水泡下缘作局部穿刺抽液。伤口3一4天可予烤灯加温,以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液的吸收,保持局部干燥,让表皮自然粘贴,高温也可避免局部创口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烤灯灯泡为40一60W,与伤口距离30一50cm,定时观察,避免烫伤。 2.2心理护理患者对手术都有惧怕心理,多方打听手术疗效,以往因术后并发症问题对跟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因此病人无法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而耽误最佳手术时间。护理人员应耐心介绍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将来患者预后功能的影响。利用实例做好介绍工作,有利于消除病人的疑虑。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切口常规放置橡皮条引流,切口加压包扎,渗血一般较多,可持续5一7天,引流宜留置2一3天左右。对切口渗血应注意观察记录,术后渗血至外 敷料时应及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切口的干燥清洁,保持床单整洁。常规应用抗生素7一ro天,抗生素现输现配以加强药效。 2.3.2术后应及时观察足趾血运情况,趾端皮肤感觉,正常情况下脚趾伸屈正常,皮肤感觉良好。患者也可因加压包扎感觉肢体胀痛,可于术日晚睡前给予镇静剂,解除疼痛,避免局部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而足趾运动良好,此为手术时排肠神经损伤的症状,应向病人解释清楚,不要过于紧张,不需特殊处理。皮肤感觉数个月后会逐渐恢复。 2.3.3功能锻炼足的关节主要功能是负重、行走、维持身体平衡和吸收震荡。足部关节小而多,每个关节的活动度小,但可产生各个方向的形变,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地面的震荡。因此足部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练习足部运动,以保持足部各关节的活动。但多数病人对此认识不足,对功能锻炼重视不够,惧怕术后疼痛,担心因锻炼而发生骨折再移位,故不愿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锻炼要求。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术后一般不做外固定,下肢抬高使患足高于心脏水平。术后24小时候开始足趾被动活动,48小时开始足趾和跺部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加强。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进而指导躁关节背伸拓屈、内外翻的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锻炼。活动膝关节,活动后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和不适。术后2一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完全负重。骨折骨性愈合后跟骨钦钢板无不适可不取出,若有不适可取出,一般半年后取出。 手术护理论文:混合痔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痔是一种最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约占肛肠疾病的85%,男女皆得。我院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为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痛苦,早日恢复健康,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术前护理 1.1精神护理 患者入院后,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往往会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焦虑、畏惧等,影响休息和食欲,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热情向其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耐心讲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知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术式、部位、术中的配合以及术后的有关事项,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1.2饮食护理 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身体虚弱的患者,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如鱼肉、瘦猪肉、鸡肉等。术前6h禁食。 1.3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过高,说明有感染存在,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的患者应考虑是否为痔疮出血过多或疼痛刺激引起,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应延期手术,以免感染而引起水肿和出血,对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应检查心功能。手术日晨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异常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4手术前准备 嘱患者手术前排空大小便,术区备皮,遵医嘱必要时给予灌肠,清洁肠道,防止术后感染,同时有利于手术操作。安定注射液10mg,术前30min肌注,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 患者回病室后,指导患者屈膝侧卧位,观察病情变化,立即测量生命体征,查看丁字带是否松动,局部有无渗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疼痛及渗出液的颜色和量。术后嘱患者2h内禁水,防止麻醉药有效过程中排尿困难,6h后可排尿,防止过早活动术区出血。 2.2饮食护理 术后1~3d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3d后改为普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香蕉、芹菜、菠菜,多饮蜂蜜水;少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易引起大便干燥的食物,如山楂、桔子等;禁吸烟、饮酒。保持大便通畅,术后第14d为促进创面的愈合可适当食用鱼肉类食品,加强营养。 2.3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术后当日不宜排便,第一次排便时间以术后1~2d为宜,不要过于用力排便,排便时做深呼吸,减少腹腔压力,促进胃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避免干硬粪块对肛门口的压迫损伤。 2.4脱核期护理 术后4~14d为脱核期,即结扎的痔核脱落坏死的过程,表现为:肛门坠胀,有便意,大便带血,分泌物增多,有腐臭味,此时指导患者进食应以蔬菜为主,适当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每日1~2次为宜,勤换内裤,便后及换药前认真熏洗,如分泌物多,勤换敷料,保持术区干燥清洁。 2.5加强肛门功能锻炼,由于术后创面形成瘢痕样组织,常有肛门不适感,最好配合肛门保健操,锻炼肛门功能恢复。方法是先用力收缩肛门括约肌,然后全身放松,使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每日坚持,每次不少于50次,逐日增加到200次左右。嘱患者做到起居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律,调畅情志,劳逸结合,勿久站、久坐、久蹲,定时排便。 综上,做好混合痔术前、术后护理,不但可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术后的疼痛,而且可以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创面的恢复与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 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我院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的内容及其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 组织管理 我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采用美国的法约尔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计划。 明确分工,协调好护患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控制对检验工作是否与制定计划相一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要求护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护士长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工作管理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手术室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核对工作,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均有手术护理记录与病历保存归档,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按责上岗。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成员3人,每月有检查有记录。 1.术前访视 为了保证手术的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术前一天去病房访视,会见患者先问好,作自我介绍,再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化验结果、了解病情和手术部位及过敏史,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紧张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较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操作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备好足够的手术用物,每月监测空气、物品的细菌培养,以利分析无菌技术管理。 3.业务技术管理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以上,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病人抢救,新仪器的使用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4.专科配合效果好 根据护士的年资、能力大小、个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如进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腹腔镜、激光、骨科等手术、仪器操作要求精确、熟练,对不同的专科进行相对固定配合。这样既促进专科配合,又促进专业性管理,同时亦取得各科手术医生的满意。 5.标本管理 标本是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我科对标本管理进行把关,凡手术结束的标本均由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记录好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标本名称等,由手术室护工亲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标本的双签名工作。 四、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日益创新,手术设备日益新颖,且种类较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统计,手术室各类物品达数千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各类手术仪器完整性。我科设器械护士一名,负责器械的供应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选,与设备科联系仪器维修和保养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贵重仪器每日清点并交班,如C臂机、显微镜、进口电刀、各类内窥、钬激光、低温等离子消毒机等,使用后要登记,值班者每天交班。备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护好各类仪器,防止遗漏,避免损伤,延长使用时间是设备管理好坏的关键。 五、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清洁卫生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每天对手术室进行湿式扫、抹和整理。每周五下午彻底搞卫生,并进行细菌学的监测;对参观人员制定入室制度,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空气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减少患者手术的心理恐惧。使手术室的环境适合现代手术间的要求。 总之,做好手术室护理流程管理主要是做到组织管理程序化、工作管理制度化、技术管理正规化、设备管理科学化、标本管理严格化、环境管理洁净化,达到洁净、整齐、无菌、安静、严肃的工作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高手术室管理质量。 手术护理论文: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探讨 1、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识别 根据近两年来介人手术病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人、物品、(高值耗材)先进仪器、专业技术、环境、制度及流程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识别、评估,对介入手术室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归纳以下几方面: (1)手术量逐年增多而复杂,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与2007-2009年相比,手术量增加1.5倍,其中危重病人手术增加55例,新开展手术3种、250例,节假日急诊手术平均增加37%.以上手术量增加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护理人员仅增加1人,未达到1张手术台配备2名专业护士标准。 (2)工作量忙闲不均,工作忙时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护理安全隐患。 (3)突发事件,介人手术室特点极易发生突发事件,2007~2009年术中心跳骤停6例,失血性休克1例。 (4)并且高值材料多,先进仪器使用增多。 (5)同时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涉及自身的医疗和护理过程尤其关注。 2、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1.1提理风险管理知识及安全知识培训护理管理者组织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各种风险管理组织。科室每月以提问,考核等形式进行一次护理风险测评,为完善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再造流程提供依据。 2.1.2专业技术培训按照护理部的要求科室第月组织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规范操作及相关业务知识每月考核1次,成绩季累年计,内容纳入护理部年终考核范畴,对新开展的手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先由医师向科护士长讲授主要配合内容,护士长制定操作规程后再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在工作中对业务能力差的人员护士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业务指导,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近两年来,我科护士成功配合医院开展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置管腹主动脉带薄网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等。 2.2规范化管理,提高应急能力及安全手术环境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风险项目的应急预案及防范风险的操作流程,如制定术中大出血及心跳骤停、交叉感染、防导管脱出堵塞,预防坠床,坠车(交换车)等应急预案。 根据专科手术特点完善急性脑造影,急性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抢救操作流程,建立急救小组,实施责任制的管理。护理管理者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环节,避免出现责任及技术风险,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制度包括药品、物品、各种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等管理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手术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如地面潮湿应给予提醒,极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手术环境,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率。 2.3加强重点制度执行落实的管理介入手术室主要护理风险的种类为高值耗材开错封、异物遗留体腔、输错液、用错药、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前4种均与查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与否密切相关,最后一种与消毒隔离制度执行落实关系密切,因此加强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是化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非常重要的措施。 2.4重视危重病人手术、新开展手术、大手术及节假日的安全管理如病人为择期手术,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病人,评估风险强度,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四有:有责任护士,有手术护理计划,有安全防范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有完善的手术护理记录,以最大限度在降低此类手术风险,节假日为高危时段,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准备,合理安排人员在岗,抢救设备、急救物品药品是否充足完好处于应急状态,手术环境、无菌物品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2.5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在介入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职业危害为x线损伤、血源性疾病感染、化疗药物的侵害等,其中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利器损伤,尤其以针刺伤最多见,为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化疗、X线损伤和针刺伤害是可以避免的。2007~2009年介人手术室医护人员体检(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无职业危险因素造成的任何损害。 3、手术护理风险的监察 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系统,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护理风险的审查,发现在检查和检验,鉴定,评估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督促落实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特别是从制度和流程上找原因,加强执法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转变,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风险系数。两年没有发生事故,可见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干预操作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手术护理论文:同济术式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由于人口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中老年妇女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其主要发病机制为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或损伤,手术修复是其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手术主要是对薄弱组织的反复加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手术容易失败。近年来,利用网片进行盆底器官组织的修复取得迅猛 发展,而且文献报道其手术效果较好[1],但与此同时,这类新式手术对手术前后及术中的护理和配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网片重建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150例盆底器官脱垂病人,POP-Q分期Ⅲ~Ⅳ级均由固定的一组医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30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冠心病,年龄平均为64.7(55~76)岁, 1.2方法 所有入院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妇科检查,进行POP-Q分期和相关并发症的询问,排除子宫颈及子宫内膜病变,对于脱垂器官伴明显糜烂面的,局部换药处理时间。行常规术前准备,包括盆腔超声和尿常规。均在术前相关合并症得以缓解或控制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无明显麻醉禁忌症的均为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方法见文献[2]。手术网片均为美国强生公司提供,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毕均阴道填塞凡士林纱布24小时。所有患者出院时均交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常规复查,患者如果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即随诊。复查内容包括:询问现状,是否出现尿便障碍,是否有性交不适,是否复发,阴道排液情况,并行妇科检查。 1.3结果 术程一般情况 术程平均为62(40~10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7.4(50~200)ml,无一例输血;留置尿管平均时间为2.8(1~6)天;平均住院时间 7(4~14)天。患者术程顺利, 术中、术后未出现盆腔器官穿孔血管、神经损伤和大出血,术后无院内感染发生。根据POP-Q分度150例患者术后盆腔脱垂症状全部得以纠正。 2.护理 2.1 手术护理配合 2.1.1 术前准备 术前1天了解患者基本病史,评估患者皮肤粘膜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严重脱垂患者由于盆腔器官长期于体外导致局部粘膜溃疡及感染,应给予局部会阴护理,控制局部感染。手术体位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关风险因素,这类病人多为老年病人,是否存在骨盆畸形,股骨头坏死、骨折等病史,有无骨质疏松及脊椎病变。并根据相应病史制定相应的手术体位护理。术后有关并发症的预防的护理问题,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且皮肤组织弹性差,加上尿液刺激,术前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及防压疮措施。对于长期吸烟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指导术后的呼吸指导训练,防止发生术后肺部疾病。指导患者术后的翻身及活动,减低和避免术后血栓的发生。对焦虑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做好解释和疏导,尽早与患者建立互信,稳定患者情绪接受手术并能够术中很好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焦虑。 2.1.2 用物及环境准备 手术器械准备,准备常规阴道手术的手术器械,另外还要备用同济术式特殊的手术器械,备用网片。减压手术床 ,消毒及照明良好的手术间,因为网片是植入物,最好安排层流手术室。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截石位的安置及护理:截石位的正确摆放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使手术者操作方便,患者安全舒适,根据患者高矮调节支腿架高度,大腿髋关节屈曲90b,外展45b,膝关节 夹角90b,两大腿夹角接近110b,臀部超出手术床缘5~10,即一拳头位置,使臀部会阴手术区视野宽敞平坦;注意大腿内侧皮肤肌肉张力,如果皮肤肌肉拉得太紧则影响网片定位线的准确度,甚至影响网片无张力状态下放置;注意腘动脉腓总神经受压部位的防护,根据助手高矮放置脚踏櫈,防止助手拉钩时压迫患者身体而造成腘动脉!腓总神经的意外损伤 (2)手术无菌管理:网片是植入物,网片最常见并发症是侵蚀,发生率约为8%~10%,一般认为侵蚀的发生与感染有关[3]避免感染的措施是术前应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因此巡回护士应监督手术区域的消毒及整个手术过程无菌操作,遵医嘱术前30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感染,手术区应用手术切口粘贴膜保护(3)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麻醉过程及截石位摆放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5],关注手术的进展,及时评估出血量,因为盆底修复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盆腔内或腹膜后出血,而仅仅注意外在的出血量是远远不够的,手术关键步骤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非常重要。(4)要及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调节灯光照明,保证术野暴露清楚,观察导尿尿颜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2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 (1)器械护士应熟悉网片,手术器械及使用方法。认真检查网片外包装、消毒试纸及有效期、合格证等。手术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网片不应过早拆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外,增加网片污染概率。(2)器械护士手术步骤配合:手术护士应熟悉手术操作的步骤; 常规清点用物数目, 配合术者铺巾。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按手术需求传递用物 给医生外,还需随时留意手术医生操作时是否会压到患者的双腿,及时给予提醒,以免因压住双下肢影响静脉回流甚至造成有神经、肌肉、血管的损伤。 本组无一例副损伤发生。 2.3 术后处理 术毕注意患者的保暖,特别是老年患者基础代谢率低,对外界温度调节功能差,及时调高室内温度至24~26℃,给患者穿衣盖被体位放平时,注意检查受压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术后病房护理措施的跟进。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这类病人多为老年高龄病人,术后容易发生呼吸抑制,术后及转运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吸氧,侧卧防止呕吐误吸的发生。 3.小结 PFD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因复发率高而给患者治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对盆底解剖结构的认识,特别是盆底整体理论[3]及女性盆底阴道支持结构3各水平理论[4,5]的提出从而使盆底重建术成为目前治疗之类疾病的首选。基于此,2005年童晓文教授设计了一种新的保留子宫代额全盆底重建手术,我们称之为同济术式[2],该手术方式与PROLIFT手术效果相比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并极大地降低了手术费用。但是该手术的术手术视野小,盆底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丰富,网片需终身植入体内,手术难度较大操作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要求有更好的手术护理配合,要求巡回护士在摆放手术体位时,既要充分暴露手术野,也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室护士要配合现代盆底重建外科手术,应重视学习女性盆底结构解剖盆底整体理论等知识,熟知局部解剖及手术步骤,掌握手术护理配合技巧进行手术配合。网片植入物的应用使手术无菌管理要求更严,做好网片的查对核实记录工作,完善植入物品的可追溯性管理。围绕患者为特定人群(中老年妇女)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对并存内科疾病的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处理,细心的生命体征观察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并与麻醉师手术医生默契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护理论文: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为便于操作我院制定简易标准即入院后超过48h或超过平均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感染管理师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院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交流心得,我科收集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2375例手术病人资料,了解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研究其发生特点,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便和同行们共同探讨,达到减少医院感染之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手术人数2375例,发生医院感染6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2.86%,低于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标准。 1.2 调查方法: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我院印制了医院感染调查表。院感科要求临床经治医生发现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于24h内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报至院感科确认,符合诊断标准。我们与院感科协同工作,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收集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1.3结果:见下表。 由表可以看出浅切口感染占第一位,其余依次是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其他感染(口腔黏膜2例、胃肠道2例),最后是腹腔内组织感染。 2 干预措施 2.1表浅口感染干预措施 2.1.1 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及换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标准预防措施。有文献报告,在外源性感染中,经手术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占首位【2】,故特别强调认真规范洗手,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外源性感染。 2.1.2 患者术前1天晚沐浴更衣,认真认真清洗手术野皮肤。有报道指出,若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伤口敷料固定,则手术野的剃毛应当避免【3】,若必须剔除应当动作柔无划痕。 2.1.3 加强手术室及换药室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管理。我院于2006年建立了层流洁净手术室,供无菌手术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室空气标准。每月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层流手术室菌数计数 2.1.4 对使用无菌手术物品及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检查,无菌物品标示齐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无菌用品均有设备科统一购入,证件齐全,标示清晰。换药物品由中心供应室统一供应,提倡使用小包装。换药时严格遵守换药流程,规范操作,做到清洁伤口—感染伤口—特殊感染伤口依次进行,医疗废物置于黄包标示的垃圾袋内焚烧处理,以免污染病房环境,造成病原体扩散。 2.1.5 与手术医生及手术室人员沟通,参与制定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应用方案。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用安全、有效、价格低的药物,。根据药物半衰期,按规定时间及时用药。清洁手术一般在入手术室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以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以便有效预防切口感染【4】。 2.1.6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及时更换污染床单、被褥,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场所,提倡综合施治,增强手术病人免疫力,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2.2 呼吸道感染干预措施:本次调查共发生呼吸道感染21例,与年老体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肥胖、吸烟有关,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本次调查有2例真菌感染肺炎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 2.2.1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湿式清扫,保持清新的空气,不主张使用紫外线照射及臭氧消毒机消毒。夏季使用空调应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 2.2.2 氧气持续吸入者,每日更换吸氧管及湿化水,湿化水为灭菌水,术后尽早半卧位,减少胃内食物吸入下呼吸道,术前接受预防手术后肺炎的治疗和指导,麻醉未清醒时及时清除口腔鼻内分泌物,以免误吸,若病情允许,应尽早恢复肠道喂养方法,加强营养支持,护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 3 泌尿感染干预措施 3.1 本组发生18例尿道感染,其中15例发生在尿道留置插管后,可见留置药管为高危因素。有研究证实,开放式尿引流5日发生率100%,密闭式尿引流14日发生率100%,因此护理上应注意评价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系数越大,尿管留置每增加一天,感染危险增长5%。在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 3.2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清洁,消毒1—2次,及时排空尿袋,防止尿袋逆流。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导尿管。有尿路感染时,则应及时更换,保持集尿系统密闭性。连接处不被打开,可使导尿管相关感染从开放式引流的97%减至8—15%,故取尿标本应以无菌方法从尿管侧抽取。鼓励患者多饮水,若有尿液混浊、沉淀及时行膀胱冲洗。 4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但针对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手术患者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医院感染的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并在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中运用,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手术护理论文:全麻腹部手术对呼吸的影响比较和护理对策 摘要:通过对50例全麻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的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二组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肺活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腹部手术更易对呼吸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膈肌的刺激、切口疼痛、神经反射刺激、肺动脉压增高等。并对此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肺部并发症。 关键词: 全麻 腹部手术 呼吸 影响因素 护理 近年来,全身麻醉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日益完善,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腹部手术。但全麻是较诸其它麻醉影响病人的生理状态最为显著者[1],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对呼吸的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全麻腹部手术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对呼吸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为此,我们收集共50例全麻腹部手术病人,分为上、下腹部二组,对术后相关的呼吸指标和临床症状进行对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全麻腹部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系统监测和护理,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下面就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19998-20008间,分别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和下腹部手术患者各25例,无严重的心肺疾病。上腹部组:男性11人,女性14人,年龄26岁-66岁,平均57岁,其中胃手术7例、胆道手术10例、脾脏手术4例、贲门手术2例、胰腺手术2例。下腹部组:男性13人,女性12人,年龄25岁-68岁,平均56岁,其中结肠手术12例、直肠手术13例。1.2方法: 1.2.1呼吸功能指标测定:二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6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用Microlab 3000 Series(Micro Medical Lid,US)仪测定肺功能指标,并观察呼吸情况。二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术后6h分别收集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aO2)、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其中VC、FVC因受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用实测值占预计正常值的百分比(A/P)来表示。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用SSPS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结果显著性标准定为P 0.05。 1.2.2临床症状评定:术后6h至术后第1天分别观察患者胸闷、气急、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五级评分制(见表1)[2]进行评分,由护士向患者说明评定的方法,理解后患者自己独立打分,不带任何诱导和暗示。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秩和表示。 表1 症状自评量表5级评分 1.3结果: 全麻上、下腹部手术后6h各项呼吸指标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看,二组在PCO2、SaO2上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术后6h,受麻醉抑制、体力不支、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所表现的VC和FVC都比正常预计值有明显的下降,其中,VC比较有明显差异性。从表3看,二组术后胸闷、气促、呕吐、呃逆症状程度量化比较有明显差异。 表2 术后6h两组呼吸指标比较 表3 术后症状二组比较 2. 讨论 人们认为术后肺部并发症与术后肺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关[3]。全麻上腹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邻近胸腔,创伤刺激、神经反射和炎症反应对膈肌、胸腔、肺部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2.1膈肌和胸廓的影响。膈肌运动是维持正常胸腔压力和肺部膨胀所必需的。上腹部手术横膈向头方向移位,可使胸腔容量减少500ml,全身麻醉下的胸廓、肋骨架内径的缩小,以及中心血容量的增高(约300ml)等都可使胸腔容量缩小[4],导致胸肺顺应性降低。这种影响虽然会随手术的完成、麻醉的消退而解除,但呼吸功能却需要在术后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另外术后腹腔的膈下积液、膈下感染,会引起膈肌痉挛。术后胃肠胀气、胃潴留、胃扩张,致腹内压增高,膈肌上升。从表3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更易引起呕吐、呃逆的发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肺活量下降,引起限制性肺功能障碍。从表2测定的VC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有明显的下降(P 0.05)。 2.2切口疼痛。上腹部手术切口位置高,接近胸部,随着术后麻醉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而影响有效呼吸。从表3看,上腹部手术更易导致术后胸闷、气促。另外,疼痛可引起骨骼肌反射性紧张,导致肺胸顺应性下降,肺通气不足,产生低氧血症[5]。从表2看,上腹部比下腹部手术SaO2有明显的降低,虽然绝对值不是很低,但不加以重视,必然影响呼吸生理功能。 2.3神经反射刺激。手术操作时,牵拉、损伤、压迫上腹部相关神经,反射性刺激肋间神经、膈肌神经以及其它辅助呼吸肌的支配神经使胸廓、肋骨架内径缩小。加之全麻手术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了呼吸中枢与肺脏之间正常的反射传导。虽然在术中,可以通过麻醉师的辅助呼吸,保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术后仍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肺功能减退。 2.4肺动脉压增高。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血管收缩,引起中心血容量的增加,上腹部术后肺动脉压可有增高,可增高达70%之多,同时,肺静脉压亦可增高,引起肺血流的再分布使肺血液较多的分布于(通气功能较差的)肺上叶部分,从而形成较明显的分流,这可能是上腹部手术后肺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6]。 从表2发现,二组VC、FVC都有明显的下降,说明都存在不同的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由于全麻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引起部分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二组FVC都有明显下降。从表3发现,二组咳痰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术后咳痰大多受全麻的影响,而非手术部位的影响。因此,全麻下腹部手术对呼吸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 护理对策 3.1重视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包括:1)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一周练习深而慢的吸气,在吸气末停滞1-2秒后缓慢地呼气,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每分钟8-12次。2)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先做深吸气后关闭声门,尔后胸腹肌骤然收缩,将气冲出呼吸道。3)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使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加强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低效腹式呼吸。 3.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术后6h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一般全麻上腹部大手术后,48h内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避免加重心肺负荷。 3.3及时给予氧疗。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病人,常规必须给予吸氧24h,流量2-4升/分,具体视情况而定。上腹部手术,老年性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氧疗时间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 3.4采取早期半卧位。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早期半卧位不但有利于腹部引流,同时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一般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1-2%。一般术后病人回病房,第一个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即可抬高床头30-450,使病人处于半卧位或斜坡位。 3.5减少疼痛 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可见,术后疼痛可延缓术后病人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因此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应客观评估患者术后疼痛。防止患者因对镇痛药的副作用的误解而强忍疼痛。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尽可能使用PCA泵镇痛减轻术后疼痛刺激反应。3.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用糜蛋白酶1支、庆大霉素8万、地塞米松5mg,氧气雾化,每次15分钟,每天二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由于手术当天机体应激反应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血管外肺水的增高,对于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痰多、心率增快要注意心衰发生,并需注意中心静脉压。 3.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保持腹部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感染,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部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如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 总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对呼吸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成本会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1.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优化结构,降低成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谋求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管理控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企业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应始终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尽量采用高科技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高科技设备包括采用机器人技术。但是有个前提条件是,企业方要培训出专业的设备维修与维护人员。这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企业结构,降低成本的目的。 2.成本会计的应用能够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管理也是生产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生命力。一切经营管理的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而开展,并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入手去实施。成本费用控制工作是涉及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持续进行,不断改进的艰苦工作,要以发展的观念研究和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公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从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全面、系统地查找成本费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还应制定具体的降成本费用的目标,责任到人。 3.成本会计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之首要在于提高效率与效果,而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依据,这就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降低成本与节约成本,就是实行低成本战略,让企业有绝对的比较价格优势。因此,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的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信息和相应的资料研究分析,更好的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够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成本观念。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摈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只有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才能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厂内银行,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来降低成本,控制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用钱无计划、开支无标准,多头批条和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在资金使用上不计成本的做法,严格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全体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变由几个算帐为人人当家理财。 2.要从体系建设和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认真优化、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形成科学的经营核算和管理标准,提升经营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同时,加大班组核算成果实施应用,提升周转材料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生产、洗选工艺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公司销售收入;强化成本内部控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 3.推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实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主动权,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信息 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更加重要。因此,这也给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手段,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成本管理方法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革新与建议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政府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探究 1、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的管理对象。人既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又可以充当企业的管理对象,主观意识和能动性都是通过企业员工来体现的,企业员工可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的企业管理可以为员工营造出家的温馨,然而温馨地氛围却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整个企业时,免不了去激发员工的团结意识,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心态。其次,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也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要想整个企业在很好的工作氛围和风气下飞速的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我们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建立起企业目标,并在每一位员工的配合下,完成企业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增添一份团结的力量,而且还能凸显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终使整个企业能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既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又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1.2企业文化的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的发展会使企业内部人员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培养出较为优秀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预测,还能帮企业的管理者理清经营管理思路,使得经营管理方向更加清晰、更加明了,能让管理者能够做出很好的决策、实施更好的管理方案。这样一来,不但能使企业不再走弯路,而且还避免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1.3企业文化的约束能力比较的强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力。它能规范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态度能够如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整体面貌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1.4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很好的去工作 端正地工作思想及工作态度都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反映,员工自身的修养和工作态度是对整个企业的一种支持。在企业文化的鼓舞和支持下,企业员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会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员工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我价值。当自我价值的到了肯定,员工的心中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这种荣誉感的推动下,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励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1.5企业文化对各部门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是通过企业的品牌形象来支撑的。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市场地位及品牌形象都与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下的投影,它能准确又形象的体现出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市场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拥有一个较为优越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感染整个社会,还对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整个企业的生产力也是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的。因此,企业文化能够支持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 2、企业管理具有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两者并存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活动之中,有不少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结语:综上所诉,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能有效地去推动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管理强化了企业文化。另外,为了使企业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一直有效地发展下去,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文秘站:履行各项管理诺言,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取得落地生根的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财务管理的企业管理是牛鼻子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然而,企业管理千头万绪,究竟从哪里着手好呢?笔者认为,选准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管理的“牛鼻子”,不妨从财务管理化着手。 当前,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而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同时还可以推动其他各项管理。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工作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规范化轨道。 首先,在硬件方面要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其次,在软件方面要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软件公司一般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使之满足企业的需要。 再次,在系统方面要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和制定完备的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因此要打造一支这方面的队伍。因为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有关的制度建设应是工作的重点。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信息报送体系,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目的是方便对照和比较。同时,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目的是方便进行分析、比较和监控。另外,还应规定财务部门对汇总表格开发利用的要求。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只有进行上述制度的建设才能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例如,在成本构成中,通过对同一采购品种单价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下属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各项相对指标更能直观地进行比较,如人均产值、劳动效率和人均创利,每百元产值或营业额的工资比例、能耗比例,这些都属于经营上的战术问题。如果对各种经营业务进行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的比较,就可以作为经营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依据,这些属于战略问题,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财务部门应当通过指标分析把各种问题分别提供给有关部门,有的可直接提供给企业领导。针对各种问题,部门和领导可以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抓“牛鼻子”的作用。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方法初探 摘要:电力物资相比于其它的物资流通具有更加强的连续性,因此加强电力物资的管理对于提高全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论文从分析当前电力物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在肯定其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对电力物资企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电力物资;管理;初探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搞好物资管理,有利于合理化使用和节约物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利润。电力工业作为装备性工业,物资费用在电力生产成本和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电力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对物资的选用和匹配比一般工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稳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运行和基建工程的顺利投产,提高全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电力物资企业发展现状 各市、县供电企业基本上都实行零库存制度,在多种产业下专门成立相应的物资销售企业,所有电力物资的采购、保管、供应、销售统一由该企业扎口管理。包括多种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所需物资都必须向物资企业申报采购计划,物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配供(批量及常用物资由省市物资企业送配)、组织招标(1万元及以上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或零星采购等,月终凭各部门的领料单由财务部门分类开票同主业及各多产企业进行结算,结算方式一般为统一加收一定比例的“仓储费”(比例标准参照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这种物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符合国电企业竭力发展电力多经产业,减轻主业负担的战略要求。增加了多经产值,壮大了多产企业队伍,安置了部分人员,减轻了企业工资压力,为多经企业物资经营和管理,筑起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2)改变了财供合一的模式,统一了采购、存放、发料程序和手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分散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领导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人力与物力。 (3)主要物资由省、市企业统一配供,以及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减少了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降低了材料的购价,节约了各项工程成本。 (4)实行物资统一配供与亲自组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供物资质量,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客户工程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2目前电力物资企业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物资企业定位不明确 多年来,电力物资企业所在的网、省电力企业总的看都没有给电力物资企业明确的定位,即主要是算主业还是算多经企业,是管理职能部门还是纯粹的企业,因此没有确定明确的工作职责。更主要的是国务院出台的主辅(多)必须分离的政策后,相当一部分电力物资企业认为自己是辅业身份,或者是多经物资企业身份,必然要剥离出去。 其实正确处理定位问题和物资企业在电力企业中的职责问题应着重明确一点:物资企业的物资流动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永远成不了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因为电网企业主管业务就是有效地控制线路损耗,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开展好电网上网电量收购业务和向终端客户销售电量。但是我们应清楚地看到,电网企业在当前一段时间内(五到十年内)电网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目前我们国家人均用电量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到2020年我国的电网装机总容量将达到70 000亿千瓦以上,比现有容量翻一番。因此,电力企业投资巨大的基本建设必然会引起空前庞大的物流量。因为电力成套设备集成技术复杂,物流专业性强,根本不可能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其物流工作。应该说,全方位地做好电力企业的物资流通,是任何电力物资企业今后长期内最基本的职责与工作定位基准点。 2.2物资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一方面在物资供应和物资保管过程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违规违纪的现象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现有物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陈旧的物资管理模式根深蒂固,新鲜的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法吸收不进来,整体物资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2.3现代化物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就全国电力物资企业而言,虽然开发了不少电力物资信息系统,但正式投入使用的不多。并且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我国有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在此基础上再生的二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相当低,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未能进一步加工成商品使其增值。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要比西方国家落后十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从1973年开始的,1983年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物资管理在社会大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3提升电力物资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3.1明确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 电力物资企业的定位就是电力物资专业物流企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各电力企业,这就要求把电力物资企业建成面向市场(包括母体企业的内部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高效率的运作,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的社会化服务企业。 尽管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文件有明确规定,主辅必须分离。但作为一个电力企业来说,一年几十亿元的电力建设项目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物流效应。这种物流必然会使电力企业专门建立作为其子企业的电力物资企业,来承担本企业内的物流工作,以实现从资源配置上追求规模效益,减少成本支出,降低工程造价,实现资金运作和经济效益在物资采购方面即物流上的最大化。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做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工作,甚至会取得不菲的成绩。但是电力物资企业首先要确保电力企业所需的各项物资,保质保量,按期到位。若主辅分离彻底实施了,电力物资企业就会再转型成为电力企业内一个负责物资专业化管理的子企业。 3.2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物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这需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物资管理需求;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做到公正平等、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精益求精。 其中要求物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具体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它反映了系统地学完了某一层次、某一种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某些职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资源优势,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的进度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尽快适应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需要。(2)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材料的加工工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建立起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工作流程,形成系统化的物资管理资源整合,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物资管理的服务职能。(3)具有较为系统的物资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实务技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最多的业务就是各种财务票据,这是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必须做好物资台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单据的格式逐页逐项地书写准确无误,还需物资管理人员能熟练快速地计算出物资的储备定额,为财务经济核算而提供依据。除此以外,物资人员还必须掌握所存储物资的技术特性,了解物资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要领,这样不仅使物资人员能够履行一般化的物资管理相关作业,同时还能够真正担负起物资流程优化、物资资源的有效合理控制、物资增值服务等的现代物资管理工作的职能。(4)较好地掌握仓库物资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了解某些相关产业或学科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物资管理的新成就、新发展,能够善于引进和开发国外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意识,并运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方式、方法。这样使物资管理人员成为既懂得最基本的物资管理方式与方法,又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型物资管理人才。 3.3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管理 由于物资管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所包含的物资种类众多,要让物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之中,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快速疏通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渠道。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电力企业文化与电力企业管理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能充分代表企业的精神及内涵,是企业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与灵魂。只有切实注重文化建设,才能让职工普遍达成共识,并能按照共同准则及纲领进行办事。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能切实展现自身具有的价值观念,并对自身发展趋势进行有效诠释。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充分反映企业自身形象,并能有效向外界展示自身活力及动能。通常来说,企业规章制度、各项运行管理等方面无不体会出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一旦失去自身文化,自身管理水平也将难以保障,综合实力难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财富,充分渗透到企业管理各项环节。在企业进行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自身传递价值理念,在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切实得到了充分利用。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企业管理标准无不充分体现出当前企业独有的特色文化。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面临挑战越来越严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利用文化带动企业管理,才能使全体职工共同迎接困难、克服挑战。 二、电力企业文化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系 (一)电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电力企业为切实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应牢固树立讲诚信、甘于奉献的核心理念。相对来说,电力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众性特点,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起到十分重要推动作用。为此,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贯彻服务精神,并将其作为电力行业宗旨。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都应该切实遵守这一核心理念。 (二)电力企业文化价值观 电力企业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应切实树立造福人民价值观念。电力企业应充分考虑到人民实际利益,并能切实真正取信于民,力争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客户命运进行有机结合,和社会保持同步。电力企业应力争实现充分满足于客户,并能让政府宽心,充分得到社会有效认可。例如,目前较多电网企业逐渐意识到造福人民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服务热线的开通。 (!三)电力企业文化发展观 从发展观角度将,电力企业应力求实现安全运作,为广大群众切实提供优质性服务,并能逐渐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电力企业应在保障各生产环节安全进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面对当前较为激烈市场竞争,还应学会寻求合作,并力求实现规范化竞争及有序竞争。电力企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职工综合素质,并注重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此外,电力企业应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形成一定品牌意识。 (四)电力企业文化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管理层在对职工管理的过程中,应切实注重以人文本,力求实现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归属感及认同感,从而切实达到人企合一的境界。与此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促进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得以切实开展,不断提高电力企业自身效益。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切实遵循严谨、严格的态度,并力求最终促进管理最终人性化、标准化以及实现科学化。 (五)电力企业文化重中之重 电力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重中之重始终放在安全方面。只有切实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将安全管理真正贯彻落实实施。为此,电力企业各项生产过程中,应将安全生产切实作为基础,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树立员工安全意识,并使员工切实具备一定安全理念。与此同时,应针对安全问题,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使企业职工都能切实遵循。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应让全体职工切实树立一定的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将安全加以充分重视,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电力企业文化切实促进企业管理体制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无疑充分体现出企业特有的文化。同样道理,只有企业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才能有利于各项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在电力企业进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定过程中,除切实符合法律规范外,还应充分得到电力企业职工的一致认同,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文本的理念,让员工从心底产生一定认同感,并能使其积极性得以有效提高。通常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切实具备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应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员工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并有助于企业运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此外,一旦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同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应切实按照当前企业文化,对管理制度进行一定修改,力求实现二者之间有效平衡。 四、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电力企业如何推动良好的文化建设,如何加强自身企业管理,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文化,并力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电力企业最终有效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新一轮产业革命下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产业的结构调整上升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以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和产业间互动融合发展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涉及行业之多、波及企业数量之广前所未有。目前,河南正处于产业革命进行中的攻坚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本轮产业革命的中坚力量,本土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水平滞后、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在此大背景下,需要企业积极创新,创造出更加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保障本轮产业革命能够按照计划平稳、有序地实施完成。 一、河南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综述 产业革命在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革新,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路径的形成等一系列会对产业发展形成重大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剧烈、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产业间的趋同发展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先进制造业为首的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革命的发生通常最先是以工业的技术革新为标志,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般都是最先进行技术革命的,而先进制造业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广泛的被制造业企业使用。先进制造业相对传统制造业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设备第一时间接收外部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产品信息,反馈给设计研发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功能、功耗等方面进行实时改进,将信息传输给生产线,实现产品及时的更新换代。 2.自动化:先进制造业的生产线大多采用自动生产机器人来辅助人力生产,生产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造船、航天等领域,生产自动化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解决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智能化:以智能机床和3D打印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占据了制造企业厂房的重要位置,随着这些设备在生产当中的大规模普及,企业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出他们想要的个性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取得更高的收益。 4.柔性化:柔性生产,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柔性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实时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实现小批量精准生产,为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可以实现“供—产—销”一条龙的高效流畅的供应链体系,达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5.生态化: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由于采用了更加环保和高效的生产设备,降低了长时间持续性的环境污染,做到了工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河南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处于传统制造业阶段,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中,河南仅有宇通客车、许继电器两家企业入围。 (二)大力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新的产业革命使原有在产业内部发展的下属子产业由于获得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新兴产业,使现有的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显着改变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河南生产性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5830.52亿元,2014年已经增加到了6687.43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7%,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81%,2014年上升到了51.59%,增加了0.78个百分点。除生产性服务业外,生物医药、3D打印、光伏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更加丰富了现有产业的组成,同时也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企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以往历次产业革命都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而新一轮产业革命同样影响着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外部整体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的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逐渐表现出水平滞后、效率低下等缺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型的、能够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管理方式,才能在本轮产业革命中立足。本文从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机制两方面提出三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 相对于产业间频繁的互动发展,企业之间由于生产流程、管理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加之保密等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运行相对外界仍然是封闭的,依然是以单独个体的形式存在,即使是有亲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也仅限于较浅层面的交流,导致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效率低下,阻碍了共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企业间互动发展的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运而生。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特别是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带来的阻隔问题,嵌入式组织结构可以是事业部、职能部门甚至是整个管理层的嵌入模式的多种方式,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实现一个企业直接地对合作企业管理体系的监管、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活动,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可以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好地与生产企业母体进行对接,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磨合,实现高效的生产。目前,嵌入式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主要应用于联系紧密的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食品行业的全产业链生产等领域,今后还会逐步向更多的产业推进,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自适应式柔性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从企业的经营方面出发,对事业部、职能部门进行柔性化改革,实现各部门对企业整体战略调整的自动适应。以事业部为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最早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由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 雷德?斯隆于1924年提出,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按产品、地区、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的领导下,拥有完全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职能的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事业部已经在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进入了发展的稳定期,但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异军突起,传统的事业部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事业部一成不变的规模和流程客观上阻碍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灵活应变的生产方式,事业部制也急需像先进制造业一样采用柔性化的管理体系。柔性事业部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自动适应整体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与管理层实现同步发展,自身的战略调整甚至还可以反向引导管理层进行相应的调整,产生促使管理层进行调整的“外溢改革效应”,企业整体互动发展,以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柔性事业部与先进制造业在形态、路径和机理等方面高度相似,已率先应用到了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今后还会扩张到其他行业和领域,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以事业部制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设计虽然较之前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管理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中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各事业部内部由于有自己的职能部门,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封闭式的体系运行,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其他事业部的协调性下降,甚至对领导层的指令的执行力也有所下降,企业内部体系松散,整体性和凝聚力差,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下降。究其根本原因,并非事业部这种形态的结构性缺陷,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缺少根据将各事业部以及事业部与领导层之间衔接起来的纽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部门间的协调性,而企业基于业务流程的管控体系的出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业务流程从最高级别的董事会开始,将分属各事业部当中的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营销部门通过流程指令串联起来,并严格按照从最初战略的制定到最终产品的销售这一流程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涵盖了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而同时也将公司级流程、部门级流程和岗位级流程串联起来,由于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部门已经通过流程紧密的联接在一起,事业部之间的协调也顺理成章地通畅了,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减少了无谓损耗,最终为企业创造了更多价值。基于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系统目前已经在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企业中开始采用,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这一先进的管控体系。 三、意义与启示 新一轮产业革命由于涉及行业和地区范围较广,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较高,目前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会对现有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造成深远的影响。由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本轮的产业革命,急需管理体系的革新。本文中的三种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探索,对河南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一是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完善其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有助于企业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完备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推进河南工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调整,有利于河南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河南目前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改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尽快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度,使企业早日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石油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 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大规模定制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摘要]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的重点研究和应用领域,可以借鉴大规模定制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应用,提高应用的成功率和降低成本,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大批量定制;管理信息化;可重构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加快现代化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这为我国企业应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指明了方向。在现阶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深化改革、建立新型企业运行机制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的需要。 根据国家经贸委对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状况调查,全部实现OA或MIS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5%,尚未实施的企业占32.6%;全部实现ERP等系统的企业只占4.7%,尚未着手的占64.6%;基本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1.2%,尚未着手的占75.5%。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知,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项目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学术界、软件系统商、企业、社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1.需求和软件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不同,所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最初是企业需要管理的文档、图纸和基本数据越来越多,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手工处理难以适应管理的要求。然后,企业又希望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实现各个业务单元和行政办公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管理资源、经济资源、竞争资源被人们重新认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在于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在管理和决策的目标驱动下,人们又希望使企业变得“聪明”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又转向重视信息内容挖掘、全盘协调各种因素。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应用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早期有管理技术数据的各种CAX软件,后来又发展到统一的PDM(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现在又发展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强调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数据的管理。还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商务智能BI、电子商务等。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功能太少,就是浪费太多,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管理软件非常困难。管理软件的多样性本来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求的,但在应用中反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困扰。 2.定制化需求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其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的不同必然要求个性化的软件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只有定制软件才能达到这种需求。但是定制软件的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导致了定制软件项目的不确定性,容易失败。软件厂商一般是根据各自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开发出商业化的标准软件,才能维持较低的成本,大规模推广,而这又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冲突。为此,厂商一般提供所谓“二次开发”,但功能有限。所以,需要借鉴生产制造领域的大规模定制的思想,来改进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和开发,既控制合理的成本和时间,又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三、大规模定制的思想 大批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 MC)是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每个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而成本和时间同大批量生产产品相一致的一种生产模式,根据每个客户的独特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强调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和标准化分析,在识别客户的不同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想和相似性原理,对产品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产品族等模式,得到能够快速配置的产品模型,并且将形成特定产品的时间尽量延后,使产品的定制化工作简化,然后在标准化技术、模块化技术、成组技术、现代设计技术、并行工程和重组制造等技术和思想的支持下,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最终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 四、企业管理软件的大规模定制 运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对管理软件进行定制部分和标准组件的区分,利用现代软件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管理软件大规模定制。 1.区分基本通用部分和定制化部分,快速建模 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会有所差异,因而要求软件系统能够与此相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由此需要企业增强组织的可变性以适应快速竞争的环境,这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动态重组。但是变和不变是相对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最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个性化的变化。这样,通过区分软件的通用部分和定制部分,将软件系统建立在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基础上,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动态地配置和裁减,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得到企业所需要的个性化管理软件。 为了建立可快速变更的企业模型,人们提出了动态企业建模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eling)的方法,通过它提供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框架结构,以保证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紧密匹配企业经常改进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进而减少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应用系统柔性, 方便信息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进而获得优化的个性化软件系统。在企业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组合软件商开发出的基础平台和标准化自由定制模块,能够大规模定制出管理软件,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 2.利用可重构的软件技术 传统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注重软件的功能分解及功能之间的信息交互,软件中所有的功能都是预先设计好以针对某种具体业务 过程的,这种方法是无法通过对这些功能体的替换来实现重构的。为了实现软件的大规模定制,需要一种新的可重构的软件技术。我国的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这方面的多项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把软件的功能实体和它的交互界面分离,使得界面的设计和功能实体的设计得以分别进行。在软件的功能设计阶段,只关注其软件功能细节以及完成每个功能细节所需的条件,而不关注它是如何处理界面的。系统的交互界面的设计是通过对功能实体的封装来实现,是在系统实施的时候才设计和确定的。采用不同的功能实体进行封装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软件,实现不同的软件应用。 3.需求获取、快速定制 在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时,对于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信息系统,总有相似的信息处理过程和可以重用的部分,可以通过组合各种可重用的单元,通过对单元进行参数化的设计实现完全不同的功能。在大规模定制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整个设计过程将比普通软件的开发过程更为缓慢,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地域性分析,分解功能模块,对模块单元进行参数化设计。在软件应用过程中,生成针对某个企业的特定管理软件是非常迅速的,通过确定用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单元参数,进行组装和调试,即可得到所需的应用软件。 五、企业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与通用化 不但在软件的开发过程能够应用大规模定制的思想,在管理软件的企业应用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大批量定制的思想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缩短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应用的基本需求 对于需要进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用户来说,总有一些是他们所共有的基本要求,包括硬件配置、基础培训、流程分析及改造、实施计划等。在具体的管理信息化的软件要求方面,也有对基本的软件构件的共同需求,这些基本服务和基本软件部分可以完全成为模块化的组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普遍管理要求,利用企业建模工具快速实时地搭建企业的应用环境,不但缩减了实施的时间,降低了实施风险,实施成本也大为缩减。 2.个性化要求 对于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化业务要求,实施咨询专家和企业的IT人员可以使用业务配置工具以及企业建模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融合企业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个性化要求,得到可裁减的系统,不但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需求,而且在企业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对软件系统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在后续服务方面,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多,需要能够提供包括软件及IT外包托管、个性化的管理咨询、持续改进等方面的服务。这类服务可以按照大规模定制中的产品族设计的概念,将服务设计和分解成系列化的产品,用户可以有多种的选择组合,提高服务的适应性。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很大,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管理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不高。通过探索管理软件和信息化服务的大规模定制的生成方式,能够降低项目的时间和成本,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浅谈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 摘要: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复杂的心理功能,也是人们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忧郁、沮丧等消极情感。 关键词:企业管理;情感管理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理解情感管理的含义,并不断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员工要尊重。首先是管理者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居高临下,对员工不分高低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欺弱惧强,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力来管理。其次是管理者宽厚待人,对员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不揭人隐私。再次是管理者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化的有益于本单位的建议及时采纳。 对员工要理解。管理者要和员工进行情感交流,首先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了解人。对员工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了如指掌。其次是管理者能够做到体贴人,能够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善于与员工沟通思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理解他们所急、所想、所愿。再次是管理者能体谅人,对员工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对员工偶犯小错,能善意指出,帮其改正错误。 关心呵护员工。首先是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单位事业,也有利于广大员工上。其次是管理者善于听取员工的心里话,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自己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从而让员工有信任感。再次是管理者乐于助人,能够积极为员工谋福利,为他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关爱之手,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企业管理者要具有人格魅力。吸引员工是情感交融的结果,管理者要靠品格吸引人。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遇事冷静、充满信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格。 一、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深远意义 (一)培养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性及爱岗敬业的精神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大发展、大交流的动态社会。其中人才流动频率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员工个人主观原因外,客观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企业管理过程中,以职务压人、上行下效、唯权中心的行政管理做法经常存在;简单的以罚代管、效益至上、忽视员工情感需求的管理思路仍唱着主旋律。企业忠诚于员工的意识淡薄,没有把员工当作一种潜在巨大的人才资源来对待;也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长久下去,导致员工情绪低落,产生消极、抱怨、不思进取等负面效应。 (二)提高企业自身管理素质 企业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愈来愈先进,原有的强调制度管理模式正逐渐削弱,取而代之是更为人本柔性的情感管理模式。现代企业汇集了一大批贤士能才,他们都渴望得到管理者的赏识,希望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的情感管理模式,对建立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是抑制官僚主义、小团体主义的管理方法。当然,完全抛弃原有制度管理模式也是片面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施情感管理,做到两者有机统一,这才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三)建立和谐团队,形成国内外着名的企业文化 情感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者有意识地激发员工人性中善的一面、优的一面,在管理团队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情感氛围,在同事之间、伙伴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相互赞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而不是指责、挑剔、埋怨与勾心斗角。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激情及潜在能力,能够引导和培育好的、忠诚的客户,形成团结友好的企业企业管理和市场氛围,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样,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表明,不同的个体及团队会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调整个人及团队目标,与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一致,并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奋斗。企业管理成员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四)增强企业的号召力 情感管理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能够提高员工情感调适能力,消除情感障碍,减少人际摩擦,形成和谐、奋进、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使员工真正形成凝聚力。所以说情感管理是形成企业管理凝聚力的源泉,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当积极情感在企业内得到公认并成为共同需要时,便能紧紧地抓住员工的心,企业因此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员工就会空前团结,成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日本经营之圣稻胜和夫说过:在管理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的结合更牢固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也是资本。管理者要用“心”才能管好心。 二、企业管理者实施情感管理的方法 (一)体现尊重 尊重员工作为一种有效的零成本激励方式,是情感管理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现代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如果员工对领导过分依从,过分尊重,就会丧失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员工的人格一旦受到尊重,往往会产生比金钱激励大得多的效果。现在好多企业都在企业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视作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公平地对待他们,要爱他们,要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他要求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对员工心存感激之情,这样使员工觉得公司重视他,满足他人格受重视的需要,激发员工内心对企业的亲和力,因而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公司。 (二)体现信任 “信任”是人才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信任才能取信人才,打消其顾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主动性,甚至超水平地发挥才能。惠普公司不但以其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大公司的行列,更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的企业精神闻名于世。威廉·休利特是惠普的创始人之一,他这样总结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惠普相信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 更好。 (三)体现关心 关心员工的企业必将使员工满意度上升,工作热情提高,使员工安心地在企业内工作。但关心不是只作到表面上的,而是要真心真意地去关心员工,这是成功的管理者所必须做到的。马狮是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它致力于发展与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经理人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该知道员工工作环境和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更重要的是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既能使员工得到满足,又能保证企业所需的人才。 (四)体现赏识 赏识能赋予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能从内心激发员工对事物的热情。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多选择机会赏识员工。对于他们,管理者不应吝啬赞美的词语,应当自然大方地去赞美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五)激励作用融入情感因素 在激励员工的各种方式中,物质激励是最常用的。但是随着员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激励就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充分把握员工的不同需要,选择员工感情上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奖励,才能让奖励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因素。 三、在对员工实行情感管理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公平、公正 管理者不能不讲情,但也不能只讲情。只讲情的管理,容易使管理者丧失原则性,最后会导致混乱和矛盾,导致感情的涣散与破裂。一个好的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失去理智,否则做事就会陷入盲目性。如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在行动时优柔寡断,在分析问题时抓不住要害,怀有偏见,执迷不悟等等。实施情感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尺度,将情和理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情感管理要讲究度 情感本身属于感性的范畴,不能进行精确的量化,所以对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尊重、信任、沟通、鼓励都应建立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尊重和贡献的基础上,如果这些因素一旦过度,就会造成管理的失度。或者使员工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不严、有空可钻,从而违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或者使员工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依赖企业管理来加以解决,丧失自身独立性与主动性,过分依赖企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关系,从而阻碍了企业管理的发展。 (三)运用沟通技巧 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重点在于管理者如何让员工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如何让表达情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力量。如利用生日和节日之机表达情感就产生加倍的效果;学会关心员工的家人,必会换来员工发自内心的感激;尊重员工的时间,可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关怀;经常到员工的工作场所去走一走,了解员工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并加以解决,可使员工真正忠于和服从企业的管理。 总而言之,情感管理是现代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同时它也是一门管理艺术。充分发挥好情感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管理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经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营人心。管理者要用情感这根红线,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地把员工与管理连接起来。此外还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情商和情感管理的技能,充分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论企业管理之推进精细化管理 一、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总体思路 黄陵矿业的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人为轴心,以岗位为载体,以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依托,采用最适宜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精确掌控管理操作环节和重要点,把标准化的管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和每一时,降本增效,最终实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总体目标。具体路径通过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强化五项基础管理,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和科学绩效考评体系,使岗位价值管理关键因素优化组合,既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率,又创造了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一个机制、二个体系、五项管理、一个平台”。其中“一个机制”是指内部市场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岗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个体系”是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五项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岗位成本管理、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和全员现场管理。“一个平台”是岗位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建立推进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内部市场机制 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就是将企业内部各单位按市场化要求形成市场经济的关系,借助于市场的自动调控能力,实现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明确“内部主体、内部要素、内部价格、内部机制”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确定内部市场主体。在内部核算方式上实行四级市场主体运作,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二级市场主体是区队、科室,三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四级市场主体是岗位。 2、明确内部市场要素。建立突出以“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设备维修、内部运输、劳务结算”为五大项目的内部市场要素,逐步深入和延伸要素项目,不断扩充内部市场化要素内容及范围。 3、制定内部市场价格。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并编制成册,内部发行。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体系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 4、完善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成立内部市场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立运行内部仲裁与索赔制度,保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和考评体系 1、构建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科学、准确核算岗位价值。 岗位价值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划分、岗位评估、岗位定额测算以及岗位价值核算。首先,根据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占用设备情况、消耗材料和配件情况进行岗位划分,建立最小经济核算单元;其次,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再次,依据岗位材料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量指标和岗位效益定额三大类定额测算岗位定额;最后,用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作为岗位价值系数,以此修正岗位薪酬,激励员工岗位增效,增加正价值,避免零价值,消灭负价值,真正实现“管理到岗、量化到岗、核算到岗、考核到岗”。 2、设计卓越岗位绩效考评体系,有效激励和引导员工行为。 绩效考核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实施的切入点。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层级,第一层级是部门考评,主要是依据有关考核办法对各部室、区队进行考核,形成部门绩效;第二层级是区队对岗位的考核,形成岗位绩效;第三层级是班组对个人的考核,主要是通过ABC卡考核,形成个人绩效。绩效考核结果最重要的运用即为工资分配。按照全面预算要求,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使用。依据“倾斜一线,保证重点,以效定编,定额管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利润考核,风险共担”的工资分配原则,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和以安全效益为主体”的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安全考核力度,扩展安全考核范围,通过三级绩效考核结果,对工资总额进行分级分配,变生产型管理为安全效益型管理,保证矿井生产协调稳定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依据每日员工生产得分、岗位绩效考核、岗位价值系数形成当日员工的收入。实现岗位价值和员工收入的“日清日结”。 岗位价值采用财务核算的方法,使岗位实现由“统计核算”向“会计核算”的转变,对岗位价值实体每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都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各个岗位价值实体的每一个成员。各个价值实体要实现收支两条线核算与管理,岗位价值实体的价值收入、价值消耗都要纳入核算、控制、检查、分析、考核、兑现。通过全员理财,实现价值增值,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使价值实体内的所有成员都要精业敬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达到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经营目标。 四、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和全员成本、安全、质量、现场管理 1、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保岗位价值管理科学、准确、有效。 全面预算管理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以科学预测为前提,以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反映一定期间内所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完成的任务,然后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区队、岗位,从而预计并达成未来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计划、控制和考核系统。按照预算指标,结合全面预算要求和实际生产计划,对可控性成本费用指标横向分解到部室,纵向分解到区队、班组、岗位,指标分解做到了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及配套办法,确保全面预算工作的实施效果。预算编制按照“由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按照以弹性预算法为主,以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按照《煤矿预算指标分解办法》、《预算指标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预算指标的分解、考核,做到了测算科学,分解到位,执行得力。 2、实施全员岗位成本管理,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全员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总成本目标,并且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改进作业程序,以使最终成本小于成本目标。全面成本管理由确定并分解成本目标、有效控制实施目标和评定兑现目标三大环节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全员成本管理总成本目标分解后形成一个用成本费用表示的子目标系统,其中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目标、直接人工成本目标、制造费 用目标、管理费用目标、财务费用目标、销售费用目标等,具体方法是按成本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将成本目标分解到机关各部室、区队和各相关责任岗位,使各项成本有各自的责任归属,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3、建立全员岗位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 安全管理是矿井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煤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考核的制度及办法,实行了安全千分制考核,严格按照安全千分制考核细则及要求,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和考核范围,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制定了《干部走动式管理办法》,按月根据矿安全工作动态,编制月度走动式安排表,定人员、定范围、定时间、定要求以保证此项工作达到安全管理的效果,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安全工作指标有分解、有考核、有奖罚、有兑现,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治久安。 4、注重全员岗位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黄陵矿业把产品(原煤)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四大控制要素,以”计划、执行、检查、分析、总结“为过程,建立煤矿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首先要强调全面,即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管理,全过程讲究质量的思想贯串于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工程、服务等各个环节,包括各种保障环节(如人员、技术、设备、措施等)等。尤其强调管理重点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使整个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全员参与,就是要求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每位工人,都要投入到质量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去,其中尤其强调管理者的支持和持续的组织、扶持以及有效的质量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所有成员的素质,把管理和技术创新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全体员工关心和参加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5、细化全员现场管理,提高岗位劳动效能。 全员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黄陵矿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应用“四项技术”(定置管理、标识管理、看板管理和编码管理),打造岗位精细管理环境,落实5E全生命周期管理(每时、每处、每物、每事、每人),推进精细管理升级,实施“6S” (即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素养、安全)管理,规范岗位职工行为和现场环境,开展“双述”活动(“手指口述”和“岗位描述”),夯实岗位安全精细作业基础。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岗位价值即时核算。 信息化网络是实现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平台,结合生产经营的流程,设计岗位价值核算软件系统,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定额价格管理模块、收支管理模块、岗位价值管理模块、绩效考核管理模块和工资核算管理模块,将核算终端扩展到各区队,在主要的公共场所设置LED电子显示屏,使每位职工当天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多少,以此来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六、营造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的良好环境 1、实施“五精”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20__年,在人本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把“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要素导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打造“三基九力”(基础、基层、基本功,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团队作为“五精”管理的重点实践内容。大力开展“精优作业法”的精炼行动、“卓越管理法”的历练行动、“创新成果”的锤炼行动、“权威首席员工”的修炼行动,不断总结提炼符合我们实际、富有成效的五精管理方法。 2、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延伸精细化管理,形成岗位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质文化,20__年,我们集“五精”管理之大成,以建设“三创六型”矿区为目标愿景,以“三增一保”为核心,着力打造“5+5”岗位管理文化品牌。全面打造“五星岗位”,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凝聚了全体职工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引领了企业管理升级,确保了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七、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互促进 对标管理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只有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将对标管理的各项关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公司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目的就在于构建以岗位订单合同为纽带的内部市场链和价值链,形成以岗位为主体的内部市场体系。通过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平台,公司及时地将对标指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名职工,使公司在开展对标管理过程中可以精确掌握各项工序的关键技经指标,为查找工序漏洞和技术差距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及时进行对标改进和创新管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企业形象的大幅提升。公司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又可以运用对标管理的思想,找出差距,改进提高。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 兰洋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管理为主体、集多行业经营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化发展和规模型经营的特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能、专业知识素能和管理艺术、方法、技巧素能,才能扛得起管理责任,拿得下管理任务,把执行的工作落实到位。 一、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品德素能 兰洋集团是一个还在创业发展中的企业,十年艰辛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后续管理者必须传承兰洋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志怀高远、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发扬兰洋高严细实的企业作风,做兰洋人、说兰洋话、办兰洋事、树立起“兰洋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思想品徳、具备把兰洋事业做大做强的专业技能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 兰洋集团的管理分岗位管理、基层管理、部门管理、集团管理,从上到下,上一级管下一级,下一级为上一级负责。其目的就是要把企业的系统工程任务落实到位,最终达成目标任务。因此,要求每一个管理者要身在兰洋、心系兰洋、忠于兰洋、忠于兰洋事业,加强品德修养和专业学习,使自己具备良好个人品德素能,否则就难以扛起管理任务重担。 一个管理者只有首先具备了品质素能,才能真正站在公司大局角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紧贴公司大局发展总目标,恪守职守、履职尽责,肩扛责任,抓好本职,在兰洋集团平台上展现才华,放出光彩,画出璀璨兰洋梦画,同时也提升自己人生价值。 人的优良品德决非是先天造就、而是在长期接受品行教育和自我不断修养中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企业里工作,经常会直接或间接的遇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问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利益关系,往往会犯损公利己的错误。因此,品德乃为政之基,慎行乃用权之道,常修“七慎七防”之德、把好“慎”与“防”双向关口尤为重要:一要慎“始”,谨防“下不为例”。“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慎始是廉洁的第一道防线,绝对不能被冲垮,损公利已一旦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或更多次,下不为例也就成为常例。二要慎“微”,谨防“积小成大”。 祸患积于忽微,小恶终成大疾。违法事再小也决不可为之,要“去小恶以保本质,积小善以成大德”。三要慎“腐”,谨防“自我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腐地”,管理者与经济打交道,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拒得住腐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四要慎“好”,谨防“自误前程”。嗜好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恣情放纵,被人投其所好而利用,走上岐途。五要慎“权”, 谨防“权力滥用”。 作为管理者要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信条,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监用权必弃责任于不顾。六要慎“欲”,谨防“任性放纵”。嗜欲之覆天,廉政之心生。欲望是人生的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纵其欲则毁其心。欲其身,到最后就会坠入“欲不可除,如娥扑灯,焚身乃止”的可悲境地。七要慎“终”,谨防“前功尽弃”。“ 终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到慎始不难,对管理者而言,愈到身边之暇,愈要“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围高秋,谨慎走好人身每一步。” 以上“七慎七防”,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人的事,与我们非公企业贴得不紧,涉及不及,然人之品德修养人人皆同之。近几年《感动中国》英雄模范人物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普通老百姓而非官位之人,站在品德修养角度,“慎”与“防”,是形成人生高尚品德的“挡浪墙”,慎者亦为防,防而必慎之,慎与防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二、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能 管理是一种实践,也是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学科实践的管理。专业学科管理本身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素能进行管理。俗话讲,内行管内行,才能管到点子上。从我们公司管理者讲还有少数人身在管理岗位,并不具备业务管理的知识素能。因此总是执行力不高,把管理任务执行不到位。如今的兰洋集团己经从单一品种经营走上了多元化技术型经营,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知识素能就难以担当专业学科管理重任。 第一、要按照自己的管理职责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管什么要懂什么,比如管行政就应清楚做那些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管专业技术,就应知道怎样把执行的任务从始至终确保质量完咸任务;管财务就应保证一切财务往来符合国家财经制度、财经纪律规定,怎样节支增效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管理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要长期当门外汉,既不管又不理,一问三不知! 第二要努力学习掌握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包括的面广内容丰富:其一要具备业务指导技能。即对任务执行者要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指导,避免执行错位、方向走偏、执行不力、任务受阻;其二要具备组织协调技能。能动员全体执行人员积极性、共同完成执行任务;其三要具备督检查技能。使执行人员经常能“照镜子”找差距,“洗洗澡”开展批评,及时督促整改执行过程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执行顺利推进;其四要具备监督保证技能。监督是管理者的一项职能,任何工作决不能没有监督。即是你对执行工作任务做了交底、指导,协调、督促、检查,但必须监督整改和完成,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其五要具备为执行服务的技能。在执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服务功能,有了有效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绩效。 三、兰洋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艺术方法技能 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实践所获得。从现代企业把“工作落实到位” 核心理念角度看,要搞好兰洋企业管理,管理者就要具备下列管理技能素质: (1)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技能,带好下属队伍。企业管理就是管人管事管权管公司。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一个连自己管不好的人就谈不上管好别人。所谓管好自已就是指对自身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目标、效率、成果、决策、检验五个原则。按这些原则开展工作,目标明确、效率突出、、成果显著、思路清淅,不盲目工作,不盲目管理,也对自己干得对与否思想明明白白。而对自已属下的工作,一要“领”,二要“导”,三要“传帮带”。也就是要领着干,指导者干,传帮带者干,这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不容忽视。一个不会领、导、传帮带的管理者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2)要修养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开展工作讲艺术、方法和技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伴随其 中尤为重要。不要以为“手中有权,万事好办”,其实不然。掌权更要会用权,不能以权压人脱离群众。往往不同的管理艺术、方法和技巧,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但就这个简单的管理方法问题在我们公司还处在薄弱状态,作为管理者这是必备的素质之一。 (3)要熟练掌握和充分运用科学循环法开展工作。任何一项工作或工程建设任务,从开始到完成都是包括方方面面工作在内的一项系统工程,也都有一个从决策计划、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完成任务到最后总结的系统程序过程。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相辅相成,因此管理者开展工作也必按程序过程循序惭进、步步深入,一步一步地完成,其中一个环节工作搞不好都会影响大局任务完不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们必须学会按程序循环工作法,并熟练运用在完成系统工程任务的全过程中,这也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掌握和孰练运用、抓好工作的法宝武器。 (4)要竭尽全力履行管理者的基本功能和职责。管理者的主要基本功能就是“业务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査、监督保证、有效服务”。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总是把履职尽责穿插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做到高度关注执行的过程,精心指导具体执行,及时研究处理解决执行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同执行者一起研讨寻求有效执行捷径,监督按要求完成执行任务,组织进行完成任务后的工作总结。实践证明,这样做好了,就是一个负责任、受尊重、合格的管理者。 (5)要站高、看远、眼盯发展、顾全大局、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搞好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集团工作;既要团结好本部门员工,又要团结好全员职工;既要严格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又要制订自已部门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总之,不能拉车不看方向,更不能自扫门前雪,不顾别人瓦上霜。事实上只有全局工作搞好了,才能大河有水小河不干。 兰洋集团经过近年来的企业整顿转型、产品结构构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营规模不断拓展,企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性难度愈来愈大,从而对管理的素能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兰洋管理者要紧跟形势,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管理素能,全力搞好管理工作,争当一各兰洋合格优秀的管理者。(编辑:果宝)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以全面预算管理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个时髦的管理词语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无论是否叫全面预算,很多企业每年年底都要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我们在给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时,常常发现很多企业预算编制的基础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甚至以上年会计报表为预算的编制为基础。虽然预算年年编,但效果如何却另当别论。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预算对企业究竟有多大意义。 这里想就国内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及我们在德勤为企业提供全面预算管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谈点看法,抛砖引玉,以推动国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企业了解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让每一个参与者学会算账,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全员”的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可以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关注日常经营活动,还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只有在业务预算即销售和生产预算、资本预算的基础上形成资金预算和预计的财务报表,才能合理预测、统筹安排企业的资源,才能将资源的使用与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目标实现。即预算因业务活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作业基础上的预算。 “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密切配合,会计核算过程同时也就是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反常现象都应该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地体现出来,通过预算的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经营问题或预算目标问题,并通过预算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核心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的角色定位 虽然我国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班组核算、费用归口管理等,有的企业也进行了计划与预算的编制,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机制而非仅仅是一种方法,它一方面与市场机制相衔接,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反映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与企业内部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相衔接,通过责任中心的确定、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预算调整与执行考核,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以战略目标管理为导向、体现企业全方位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约束和局限,构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将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沟通认识、控制经营与激励业绩等方面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表明了在一定期间内公司管理层对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既非财务部的特权也非财务部的专利,而是企业整个运营系统的总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上的松怠都将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进而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 预算目标导向 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或是先提出一个资金使用规模(即企业现有资源)作为编制基础,由此决定企业的活动和应达到的目标;或以上年会计报表为基础进行比例修改,提出今年的预算指标和从事的活动。以这种出发点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很难真正起到全面预算管理应起的作用。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应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这样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 依据企业所处发展阶段和企业业务的性质不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战略目标一经确定,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导向进行预算的编制。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固定目标利润来描述企业的预算平衡点,直观地反映出企业以目标利润为基点、实现目标利润以及扩大销售与降低成本费用获取超目标利润的过程,对企业寻求实现或超额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因其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基本上不涉及资产负债等实质性会计信息,总体而言它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尚不能称为全面预算管理。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计核算系统不透明,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有可能促使企业为完成预算而调节利润,例如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递延资产没有如数摊销、材料或产品成本不实、已经发生的费用挂账,从而忽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质量,甚至造成“潜亏”,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等等。 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下,企业必须对完成战略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的计划,所需要的资产负债状况、与资产负债相联系的费用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和分配,减少“待摊”或“预提”项目对预算执行的影响,使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为管理控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业务预测与计划 预算包括预测,但不仅仅是预测,还有计划。因此,预测、计划和预算成为常常谈论而又表述不清的概念。 一个好的预算,不是依据实际报表进行简单的数字调整,也不应该是凭空想像的数字安排,而应是以科学的预测和切合实际的业务计划为基础,多次上下往返讨论而决定的,只有这样编制出的 预算,才能指导业务,才能对企业有真正的意义。如果没有科学的业务预测和计划,花费很多精力所编制的预算与简单的工作计划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花费的成本却大相径庭。 预算、核算与考核的同步协调 预算的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反之,如果考核没有预算做基础,考核也是无的之矢,既无说服力也无效果。 考核是对已完成工作的分析和总结,但怎样考核?国际流行的做法是以关键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所谓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为影响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而制定的指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因而它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部分。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例如:上一工序成本与下一工序成本的反向发展,材料品质高低产生的材料成本与材料消耗量的反向发展想像等,都表明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危害企业目标的实现。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 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般而言,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系统包括四类: 预算内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将超出预算及决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超预算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其实际发生数已经或将要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系统而自动发出的警告,或通过预算管理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出的警告,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判断,并决定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 预算外事项预警。是指预算方案中没有预计而执行中即将发生某项业务事项时而出具的预警提示。它是通过预算管理中的授权控制系统而发生作用的,提醒有关人员按照授权制度进行分析和审核,以决定是否应该发生及如何分配资源。 反常事项预警。在实际业务活动中,针对某些反常经济现象而发出的预警。反常现象并不一定成为隐患事项,但如果不对反常现象提起注意,一旦转换成隐患事项并最终发生将酿成重大损失,影响预算完成。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 内容摘要: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承担重要责任,实施生态管理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入手,分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指出了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 生态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 旅游业的发展因其对自然资源高度的依赖性,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旅游经济的微观主体的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今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外向型的旅游企业将首先面临这一挑战,实施生态管理不仅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是指旅游企业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节、控制,以提高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旅游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本质,是要使旅游企业的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却不超过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阈值,核心是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不同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工程。 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 (一)流:资源利用开发配置的生态问题 旅游业具有高度的行业关联性,它是通过与同业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学校、社会公众、其他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连续进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并产生污染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短浅的资源开发行为和低的资源利用效率。旅游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各种“经济流”,更应关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流”,正确处理好各种“流”的关系和影响,必须通过资源的有效开发配置来实现。 (二)网:生态系统的成员与关系结构问题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企业环境是一个通过各种复杂的物理网络、管理网络、文化网络和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超维人文空间,在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企业的关系是互动网络式,保持网络的畅通和各网点的协作,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成员的关系与结构是旅游企业实行生态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序: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 一个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配置、价值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经济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组织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行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的复合体系,在此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旅游企业通过实施生态管理,更好地认识竞争与共生的矛盾关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序和共生序。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一)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者旅游的主要对象物,也是当今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构成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导因素。经济系统是维持和发展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保证,是旅游企业经营目的所在,也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本质。社会系统是实现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保证,是旅游者、旅游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是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级多要素系统,其各级各类子系统都包含了众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产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和转换。 (二)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对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对自然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神奇的自然景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历史遗存,无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为经济单元的旅游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态资源,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其发展的宗旨。生态资源既是旅游业产品的重要组成,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2.旅游容量的有限性。旅游业并非无污染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退化乃至失去旅游吸引力的事例屡见不鲜。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出于单纯的经济目的,热衷于旅游、餐馆、游乐等设施的投入,大兴土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将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认为旅游容量由自然环境容量、人工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三项组成。无论哪一种容量,均是数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阈值。 3.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旅游企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因为旅游经济活动使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而从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需求与供给受到来自于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给旅游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困难,也给旅游业严重依赖的生态环境带来周期性破坏。旅游业发展的自身高弹性与其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共同决定了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特点。 4.系统功能的多重性。旅游企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多重性特点。旅游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的旅游生态系统又能使其具有生产生态产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缓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稳定、健康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维持和发展是实现旅游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游经济功能的完善为生态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也是优化旅游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相应策略 (一)培育生态理念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理念应包括生态战略理念、绿色营销理念、“清洁生产”理念、生态财务理念、生态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纽带,在了解需求及指导供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树立和营建绿色营销观念是旅行社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理念;饭店属高消费场所,必然占用消耗大量资源,转变经营观念、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饭店的持续经营之道;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思路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及管理,是景区实现生态管理的首选策略。 (二)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企业生态管理组织。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应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强调生产过程的循环,在外部建立生态链的网络关系,设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模式,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过建立生态运行经理制,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管理组织网络之中,使管理更趋灵活有效。在质检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设立生态管理监督机构,使之成为生态管理的重要部门,保证生态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强化企业生态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实施生态管理的有力支持。企业制定的经营管理方针之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对污染防止和各种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承诺,建立评审生态指标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要求的操作规程,并将其渗透到各项业务活动之中。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将ISO14000作为旅游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一个基本框架。 3.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通过各种激励方法使全体员工参与整个企业的生态管理活动。如建立生态管理经济责任制,将生态管理指标与管理者经济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设立生态管理奖励基金鼓励员工,成立生态技术革新小组,奖励创新成果;制定生态目标,实行全员考核制度,实现由全体员工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管理。 (三)对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已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记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其意义在于: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有利于我们尽量用服务来替代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做到既按顾客之需调节能源的供应,又确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对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态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促使旅游资源的生态特征可视化,给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 (四)激励供应商并教育引导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一方面人们将更关注对自身有益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将负担过度消费引起的负效应,因此旅游企业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有责任激励供应商、引导消费者向有利于生态经济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把新的环境准则纳入采购行为,要求供应商提供环认证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环境承诺,对供应企业起到宣传广告作用;旅游企业对消费者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生态产品、服务和企业生态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宣传、灌输、渗透企业生态产品、服务及企业生态理念,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生态需求。旅游企业可根据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资源节省使用等原则制定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价格来引导顾客的生态消费。 (五)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要从生产要素配置和利用转化为生态资源配置和利用,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企业设计建造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进高科技在企业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旅游产品销售网络化、设备功能的深度开发、能源系统的技术革新等措施,达到市场的充分扩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三,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再开发,通过有系统、有步骤的实施企业人员的招募、选择、培训及合理流动等,达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和节约利用,形成与其它资源的良性循环。 生态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变革,协调好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关系是企业生态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实行生态管理,旅游企业才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论文范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可持续发展论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尤其是要解决上市公司两头(采购和销售)在外的问题,从而真正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其次是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中加以严格落实。 面临的最大难题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总括起来,以下三个因素是最普遍的因素: 第一,缺乏核心能力,产业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 当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大部分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的态势,许多原来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已转入低增长、低利润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不良态势或者沦为衰退产业。随着传统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衰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滞留在衰退产业中忍受煎熬,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生存危机。 从20__年上市公司业绩预亏和预警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产业衰退的程度。到2月底沪深两市共有229家企业进行了业绩预亏和预警,其中家电行业主要是彩电行业共有15家,占第一位;化纤纺织行业有12家,占第二位;商业有10家,居第三;摩托车和自行车行业的公司几乎全部亏损。如因产业的衰退,家电、摩托车、彩管、百货、化肥农药、日用轻工、普通机械和仪表制造等行业的大部分上市公司已陷入亏损的深渊。百货行业的大部分上市企业已是城头更换了大王旗,残存的小部分企业也岌岌可危,队伍是越来越小。 由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未能建立,大量没有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因而,产业转型是很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艰难选择,也是我国股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根据作者的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等低技术含量的交通设备制造业,彩电制造和显象管制造业,白酒酿制业,纺织化纤及纺织机械制造业,轻工制造等发生了明显的衰退,其中的大部分产业已经转化为衰退产业,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长期持续亏损,并有可能是全行业性亏损。 我们只要对这些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业绩和股价变化稍加回顾就不难发现产业衰退的轨迹。通过对这些衰退产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史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面对产业衰退资本支持不是万能的。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退困境的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 第二,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等,实际上是公司盲目投资,过度多元化酿成的苦果。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确实容易产生多元化冲动。因为,一是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企业低成本融资乃至恶性圈钱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上的随意性;二是价值投资理念遭冷落,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不相关或负相关,各种题材的炒作成了主流,而上市公司跟踪市场热点的多元化投资行为能够制造市场炒作的题材。 近几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时髦或为了顺应二级市场概念性的炒作,纷纷利用上市公司融资通道之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20__年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多元化经营热,约有200家上市公司扩大或变更了经营范围。20__年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表面上看,多元化投资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小了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贸然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只能获得今天瞬间的″快感″,而让明天承受长时间的″悲痛″。 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多元化投资还将迫使企业从主业中撤出相当部分资金投向外围业务,这对长期培养起来的主业无疑是场″浩劫″。长期来看,不仅可能造成资金低效耗散,还会加剧主业长期循环下跌趋势,破坏核心竞争力,酿成主业″空洞化″的悲剧。多元化经营不一定会减弱风险,全面出击可能不如重点突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高专业化水平,把主业做大,基础巩固,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经受住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考验。这是国际市场上成功企业一贯遵循的商业准则。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全球性经济停滞,一场以剥离和出售非主营业务资产为特征的企业重组运动席卷全球,管理学界称这场重组运动为″归核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来强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盲目多元化一般是经济繁荣时期的产物,而与多元化相反的″归核″行为则是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的生存选择。从企业发展史看,多元化缺乏抵抗经济周期的能力,因而风险过大。而以强化企业主营业务提高核心能力的战略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良策。在这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多元化是许多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的根本原因,缺乏专业化基础的多元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大敌。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全部是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专业化的主营业务是企业现金流的基本源泉。尽管这些企业有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但他们始终在主营产业中辛勤耕耘,咬定主营产业不放松,通过专业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都是所在产业的佼佼者,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相反,许多主业并不突出的上市公司在有了资金后盲目扩张,到后来企业成了无主营业务的公司,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并不得不退出证券市场。可以说,大多数ST、PT公司是被多元化葬送的。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信息不透明和宽松的市场环境,大股东往往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上市公司从市场上恶性圈钱,大股东从上市公司大肆掏钱。大批上市公司正是被大股东掏空后失去生存能力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所有的ST、PT类公司都是被大股东掏空所致。如果没有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大则上50-60亿元,小则 几亿元。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可谓″花样百出″。一是大股东赤裸裸地直接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相当普遍,正是由于资产被侵占,上市公司才陷入了死亡深渊。二是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大肆担保套取银行资产。估计有200多家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提供了200多亿元以上的担保,许多上市公司就是因为担保而失去生存能力的。担保葬送了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三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已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被掏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剥夺上市公司的手法五花八门,有的通过向上市公司出售劣质资产、或以高出市场价格的方式提供原材料和有关服务以及场地(资产)使用权,还有的是拖欠上市公司的销售货款。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由上市公司花巨资购买集团公司的商标或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价格缺乏客观依据,这就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开了方便之门。有的上市公司购买商标的支出超过了公司的全部盈利,无形资产充当了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形杀手。四是大股东所持股权被冻结。至今已有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所持股份部分甚至全部被冻结了,包括许多刚一上市的公司大股东股权就被冻结,如华纺股份上市当天第一大股东全部股份就被冻结。股权冻结将严重危害企业的生产经营。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并使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的事例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运用企业能力理论揭示企业发展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时至今日,战略管理专家们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企业能力理论也就一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 企业能力理论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释企业产生长期收益的机制是什么,也就是说,阐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存在及存在的原因,通俗地说,就是解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说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特有的核心能力,即使在某一时期取得了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企业缺乏抵御竞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主要途径有: 1、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从容应对产业变革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战略。因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的主题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过程。安索夫(H·I·Aoff)将管理主题的演变作了概括。在20世纪初期,战略管理的重点是产品战略,到中期管理主题是市场战略,后来是技术战略,到70-80年代是生产能力战略和资源战略。到8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之所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与90年代以来企业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相关的: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等。战略专家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问题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问题;企业成功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文秘站版权所有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战略管理仍属空白。正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企业只好盲目跟随市场走,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投资什么,其后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因而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的大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衰退。而且,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变革越来越快,如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和产业结构知识化等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能否从容应对产业方面的大变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作为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如何顺应产业成长周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产业创新,是企业管理中的紧迫问题之一。 2、克服盲目多元化,通过专业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到底是专业化好还是多元化好尚无定论。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两难选择。但多元化风险大,失败率较高。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企业开始扭转多元化为主的大规模重组,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剥离、企业分拆使业务重新专业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我国企业大多是幼小型企业,主营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能力不突出,缺乏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和资源,专业化应是其基本战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专业化程度低的多元化企业缺乏持续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了企业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存在多元化陷阱。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在转轨经济和新兴市场国家,低层次的多元化已失去生存的空间。 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就是因盲目多元化而失去生存能力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深万科、中集集团、五粮液、同仁堂、伊利股份等上市公司却因致力于专业化而形成了牢固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基本要素。近年来,由于全球性经济衰退,国外许多多元化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而专业化企业则安然无恙。因而目前在日本和韩国等国普遍盛行以企业剥离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核心业务能力为目的的企业重整浪潮。 3、构建以股东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又非国际上标准的股份公司的股东所有制,而是股份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的员工所有制。控股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危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突出就是其反映。目前,舆论界普遍把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归为″一股独大″,也就是大股东危害小股东利益。但笔者认为,″一股独大″是假现象而非本质。因为中国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股权属国家股,国家股就与普通国有资产一样,徒有虚名,并没有行使股东的权益和义务,也就是说中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假大股东″,″大股东″所依附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才是真正的大股东。由于上市公司的员工并未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因而理论上大股东危害小股东权益的现象在我国已演变为员工危害股东权益的现象。这就是说,只有真正建立起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和危害股东权益的行为,也就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制度环境。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问题,真正落实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尤其是要解决上市公司两头(采购和销售)在外的问题,从而真正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其次是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上市公司重组和再融资中加以严格落实。 可持续发展论文: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管理创新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更具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入手,重点提出了通过人员创新、制度创新、竞争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的方式,来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知识创新适应市场,满足人才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管理本身的过程,可以说,管理过程就是知识创新过程,管理就是创新。为此,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所重视。 一、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 1、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主体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对一个创新主体而言,创新意识首先反映在其远见卓识上,即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现实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东西并能看到其背后创新的萌芽。创新意识其次则反映在创新主体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上。这是因为创新主体能够产生创新意识,一定与其文化素质及其对本业务的精通有关,也与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导向有关。 2、创新氛围是前提 创新主体能够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关。在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头脑里一片空白。国外企业实行提案给奖制、提建议有奖制,鼓励员工出主意、想新点子,由此形成了一个创新的好氛围,于是各种创新主意不断涌现。 3、创新能力是推动力 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意能否实施以便最终获得创新成果的问题。因此,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由于创新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故创新能力在个人方面与某个人的天赋有很大关系,在群体方面则与群体中员工的智能结构、员工的关系程度以及结构等密切相关。 4、创新目标是结果 创新主体要进行创新,没有目标不行,这一目标就是管理创新目标。管理创新目标具体地说是一项创新活动意欲达到的状态。具体的管理创新目标与具体的管理创新领域相一致。创设目标管理方法,则与寻找一个更好的控制与激励员工方法的目标相关。由于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创新目标不行,因而创新目标就成为创新的必备条件。 二、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措施 1、实施企业思维的创断 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创新。 2、推动企业人员创新 人员创新不仅仅限于人员的培养和流动,更重要的是人员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所谓人员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指超越传统的经验性思维,开拓眼界时刻准备接受创新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创新。企业中作为创新主体的只有人,包括最高决策者、中间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工作者。只有当作为群体员工的创意得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才能真正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人员创新一是要促进企业高层领导提出较好的创新方案,并且在其任职期间付诸实施;二是发掘、培养并善于利用中层领导、下层管理员工或管理顾问的创意鼓励和推动管理创新在企业全面进行;三是企业职工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利用群体的智慧提出各种创新、合理化建议并且有效地执行、全员性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 3、转变企业的竞争模式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4、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 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增进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外部变化的弹性。针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因受旧体制影响与束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种种弊病,积极推进全面的组织变革,完成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性改造,竭力提高组织效能。推进现代组织建设,应深入研究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学习型组织新理论及其方法,认真借鉴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文化传统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以业务流程重组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应变能力提高为主线,进行组织变革,提高企业组织的弹性。 5、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断 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总结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够提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管理创新措施。同时应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加强技术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的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可持续发展论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在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现代化医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创新和发展医院文化已成为医院的迎接未来挑战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众多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开发企业文化是获得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医院文化作为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企业文化意识的影响力,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独立行为特征和内涵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它的实质是以人文为主体,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医院文化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必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医院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全面发展,又要重点突破,方能卓见成效。特别在当前医院均应面向市场竞争,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应将着眼点、着重点、着力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医院之“道”,“道”即医院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这对处在市场条件下的医疗单位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竞争机制,竞争者之间所发生的最为激烈的竞争包括有经营战略的竞争,因此,有眼光的医院决策者应充分发挥医院文化的特有优势,科学地确定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并付诸实施,力争在竞争中取胜。我院提出的“二次创业”的部署正是院领导在充分分析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培育医院之“魂”,“魂”则是指医院精神,医院在进入市场后,要求医院精神要有更高的境界,要有五性,即先进性、群体性、职业性、稳定性、独特性,其中独特性是关键,就是讲医院精神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医院精神是贯穿整个医院文化建设过程的纲领,是其他医院文化建设要素的灵魂。为此要把培育能反映本单位特点,能够发挥导向、激励、凝聚、陶冶等功能的医院精神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线。我们医院精神“仁爱、诚信、务实、求新”既秉承了医者仁心的传统医德文化,又积极开拓进取,求新思变,促进医院发展。 3、塑造医院之“形”,“形”即形象,包括对内对外的信誉形象。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计、塑造、展露医院形象,以提高医院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信任度。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笔珍贵无形资产,是医院有形资产得以创造效益的必要条件,医院应该认真抓好医院形象的塑造工作。我院地处市中心,承担着全市120急救任务,由于我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才,加上“绿色通道”的开放,今年1—9月份急诊门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9.6,在社会上塑造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4、强固医院之“本”,“本”即职工素质,员工素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离开了人,医院之“道”、“魂”、“形”,就会统统落空。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医院文化就是要建立一支由一定知识结构所构撑,受一定价值观和道德观所支配的“文化人”,当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头脑,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使之注入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注入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中,启发引导职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进取,克难制胜。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倡导医院服务文化模式,医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坚持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积极建设医院服务文化,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我院在服务这方面下足了功夫:1、优化服务流程式,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导医服务,增加服务窗口,设立院长代表、用药、收费咨询,实行无节假日门诊,开通急诊“绿色通道”。2、丰富服务内涵,倡导平价服务。我们结合医院实际,想方设法化解“看病贵”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实行药品统一招标并公示价格,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我院1—9月药费占业务收入比重34。3、改善服务设施,美化服务环境。我院拥有一大批高精尖设备,能较好地满足我市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使许多的病人不用再到上海等大城市就医,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医院环境正逐步改善,新门诊大楼的使用极大地方便病人外同时更让病人享受到舒适的就医环境,19层综合大楼的兴建必将使我院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要结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从医院文化建设的高度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的方式和渠道。医院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属于医院文化之内,二者的最有利结合点是职工的群体价值观念,我们要这种价值观念,共享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融于医院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就成功的把思想政治工作溶于了医院文化建设之中了,同时也把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典型激励,激发职工潜能。平时注重挖掘典型,宣传推广典型,适时总结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用 先进事迹进一步凝聚和激励全院职工的精神和干劲,我院“简报”就相当好的承担了这一任务。工会、团委经常举办文娱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增进了职工间沟通和了解,使党员和群众有了新的变化,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今年1—9月的医院完成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诊疗人次数增加了11.4,平均每天住院人数多了5.6,住院者手术例数增加4.6,全院收入增加2.8,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相应的医院文化作后盾,医院要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就要不断重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使医院健康、快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湖南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的卫生、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 Harlem 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 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 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使命 【内容提要】为了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创建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我们提出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而且,在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中,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要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使教育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的改革。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持续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基石。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浪潮,可归功于人类久已萌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发展理念的扭曲。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每当人们——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发展实践时,却每每做出不可持续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敌”。 为什么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发展实践总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尘世中庸俗即时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冲突,尘世的利益、即时的需求和无边的欲望总是压倒对他人和后人的关怀,极端自私的掠夺性占有和挥霍常常使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类在“生态极限”的悬崖边缘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去指导实践,还是削足适履,让唯一正确的发展理论去附会庸俗而危险的千年一贯的实践。这一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选择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已做出正确发展理论选择的全人类面前。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那么,能够促成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实践顺利转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教育能够诱导人们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那么,它同时也就能够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实践的桥梁或中介,使可持续发展由理念的此岸到达实践的彼岸。特别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续趋向的教育渗透到发展主体的每一个成员、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起点)、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结果(即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终点)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合拍。可见,全程教育可使人类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不但能够有力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发展之源,成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呼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只有把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我们的结论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也就是说,教育自身首先必须是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才会因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而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教育在内。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辆驶身未来的专列,那么,教育就是这辆专列的火车头;而如果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专列的火车头,那么,教育的可持续性就在客观上成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离开了教育,就等于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而离开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则等于缺少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二、怎样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就是以自身无条件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欲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 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科学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内涵相当宽泛,这里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是培养畸形发展的人,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畸形发展的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也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一根红线,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这根红线,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就大的方面划分,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固然重要,但涵养人文,同样是教育重要的功能价值之所在。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摆平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实现统一。 (四)在教育发展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享有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 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 要确保教育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承认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经济的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五)在教育属性上,必须尽快走出教育产业化陷阱,使教育沿着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轨道运行 正确的教育角色定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意义上,我们发现了教育的事业属性。1、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教育肩负的特殊伟大的育人使命,决定了教育不是经济的“应声虫”,不能把教育“改革”为“应市(市场)教育”。综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教育视为创收的产业,把学校当作赢利的企业,也没有哪一个学校打出招牌要像办产业一样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2、教育能够“生产”出劳动能力,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力,将经验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就是说,教育具有生产力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为一般的生产力。教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就是说,是元始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之母,亦即孕育生产力的母体。当我们说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也仅仅是在以上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层面上说的。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又怎么能够按创办产业的思路去运作呢?教育特殊的生产力功能不仅不是诱使教育“化”为产业的理由,反而是将教育定位为崇高事业的绝好佐证。3、从表面上看,教育既有“投入”,也有“产出”,并有模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与其他产业截然不同。教育“投入”,既有资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识的投入,也有心灵的投入;既有物质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教育“产出”,既有受教育者经济潜能的产出,也有人文涵养的产出;既有受教育者能力的产出,也有其精神的产出。显然,特殊的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作为教育特殊产出的提高了的综合素质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时,教育投资收益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种特殊的投入产出机制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如果按产业的思路去办教育,其成本全 部由受教育者承担,并推行所谓的教育达尔文主义,而政府作壁上观,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所有学校听凭市场的选择,优胜劣汰,那么,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教育特殊的投入产出链条就有中断的危险。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业视为可带来即时效益的产业,就会诱使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手段和途径发生畸变,本来神圣的教育就会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经济面纱,使教育顿失神圣的光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就会因此而受到挑战。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多付出少获取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教育昨天已经是、今天仍然是(或应该是)、将来永远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或不应该是)即时庸俗的功利性产业。教育的事业属性不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有人为了一时一地之需硬要将原本不是产业的教育当作产业去办,强行将无法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沦落为经济的附庸,那么,势必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已经陷入的把基础教育异化为实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堕落为谋职教育的误区,直接导源于将教育视为产业并试图将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而危险的理念。产业化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是急功近利的实用处世哲学,而具有这样一种处世哲学的人,必然同时是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只有把教育定位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 (六)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淡化人类中心意识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识,塑造具有鲜明生态取向的生态教育观(或绿色教育观)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的大背景。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果说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道理很简单,教育的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现代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生态化时代即将来临。所谓现代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强化自身的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见,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的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对教育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当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七)在教育过程上,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教育观 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呼唤全程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的畸形和不连续发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的中断。 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价值时代,而知识价值时代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大量增长使知识系统经常处于爆炸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据专家统计,现代社会劳动者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至5-7年。这就要求人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已经编码化的信息,又要具有充分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这同时给人们提出了不断学习的任务。为了适应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趋势,劳动者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学习成了知识价值时代人类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劳动,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是建立在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基础上的社会。因此,“一次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应该大力提倡全程教育,否则即使一时光彩照人,最终难免会“江郎才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已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要实现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全程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存在。 可持续发展大业,人类是基础;人类成长大业,全面发展是方向;全面发展大业,教育是根本;教育大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是发展模式的竞争,而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离不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作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教育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人类文明的“定海神针”。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论文: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浪费自然资源 在修建房屋或者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时候,没有合理的使用土地和资源,甚至进行掠夺性开采,导致目前木材资源极度匾乏,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而房地产企业却没有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管理措施,更没有使用可再生资源与节能的材料。 (二)文化环境被破坏 房地产行业在不停的发展,从而满足了人们的住房需求,但是很多存在文化特色、文化内涵的建筑物面临拆除的危险。具有民族特色、乡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是城市的一大亮点,但是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其文化底蕴也逐渐的在消失。 (三)房地产空置 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建筑企业不顾市场需求,因此建筑物超过当地的人口规模,增加了房地产空置的压力。另外,一些房地产企业的水平较低,所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甚至难以销售出去,因此房屋空置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房地产市场当中,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只顾利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房屋建设的过程当中,建筑物的密度和容积率在不断的增加,在导致城市的绿化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引发了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气候问题,同时,这也是都市生活压抑紧张的主要原因。 二、促使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发展低碳房地产 生态环境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好坏还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房地产,建立房屋的时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大力使用节能材料或者可再生能源。 (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国家必须加大对房屋质量的监管力度,从而保障房屋的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空置土地的出现。有关部门在平常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时候,要杜绝行贿受贿、防止暗箱操作、取缔不合理的收费。此外,还要使房地产项目与当地的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等相协调,并且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减少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房地产必须要利用土地才能进行开发。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会导致可开发和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有关部门必须要严格的审查土地征用许可证,确保该规划为农用的必须做好合理的使用。另外,政府还要督促房地产企业加强土地的利用效率,对还没有投资和开发或者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要禁止转让,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进行投资,那么政府可以收回该土地。这样便可以防止一些人炒地皮、哄抬地价。 (四)金融机构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 因为我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房地产经济是密切相连的,房地产的饱沫积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风险。所以,首先要加快对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对一些资金不够、规模太小的房地产项目和客户,必须及时的退出。其次,要对个人住房贷款做好风险的控制,重点支持自主性住房需求,严格执行贷款审查程序,以防止出现“假按揭”的现象。最后还要提高贷后管理的综合水平,对贷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做好贷款项目的管理。 (五)处理土地空置的问题 要处理好土地空置的问题,就必须要从土地、房屋的存量上进行调整,招标之后要还原闲置土地的有效性。有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法律,通过回收、收购、兼并、拍卖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对土地的垄断,并且让真正有能力、需要土地的开发商来掌握土地,从而让土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六)实现房地产品牌的价值 房地产行业只能够利用媒体来宣传自身,但真正想要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好的口碑,就必须要在房屋质量上下手。因为企业想向消费者推荐自身的品牌,而消费者关心的却是施工质量、周围环境、价格等等。所以在做品牌定位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关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三、总结与体会 房地产经济能够引领城市经济的发展,维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论文:以“三创”为抓手着力推进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全省公路工作会议上,钱国超副厅长作了题为《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江苏公路“十一五”期间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公路行业要以创新的思维抢抓机遇,以卓越的智慧应对挑战,以超凡的勇气加快发展,继续唱响加快公路发展的主旋律。细读钱厅长的整篇讲话,笔者发现实现公路事业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始终是贯穿于整篇文稿的主线,这其实也是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精神的紧密呼应与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全省公路系统干部职工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在恢宏的“十一五”发展蓝图拉开绘就战幕的开局之年,作为公路行业的干部职工应该如何凝心聚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全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江苏的公路工作一如既往地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说是我们全省公路人目前面临着的一道新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特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与同仁斧正。 一、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全省公路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到加快公路事业协调发展的战场上来 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指出:今后五年,是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与国际化提升期,根据国际经验,今年我省制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相关硬性指标,而我们江苏目前达到小康社会指标的仅有苏南的6个县(市)份,在全省比例还不足10,这就是说全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人们:如何走好科学发展的路,定好适度发展的目标,是对每个地区决策者对本地区发展能否科学定位的严峻考验,搞得好,就能加快发展,搞得不好,什么问题都可能出现,包括失业、资源危机、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为此,中央与省委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提出要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走环保型、资源节约型、集约发展新道路等等,这些要求的实现,首先与交通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与在交通中占有极大份额的公路交通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联,因为在我们社会中,吃穿住行中的“行”字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中,“行”更是具有“主导作用”,而公路是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设施,是我国目前五种交通运输形式中最便捷、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基础设施,人们常说的“要得富先修路”、“路通百业旺”等口头禅,其实就是对公路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最好概括。然而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公路行业在建养管征工作中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发挥了公路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然而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还客观的存在,比如在公路实践中,存在着公路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科学论证,使工程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公路闲置,造成国家投资和公路资源的巨大浪费;存在着脱离地域实际,贪大贪宽,过于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领导工程、面子工程的现象,导致地方经费紧缺,使很多地区特别是我们苏北大部分市县的“债务链”至今都无法解开,还存着部分道路特别是县乡公路养护经费不足,道路技术状况较差,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公路管理部门内部,随着全省事企分离的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建养与管征两大阵营的格局,负责建养一块的企业虽然在机制上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但由于体制改革未能配套到位,因此很多现实问题与历史遗留问题都无法解决,不但造成了单位经济效益不够明显,职工队伍不够稳定,而且在管理关系上形成了“市公路处不管,县交通局不问,县公路站带问带不问”的不正常格局,对负责管征一块的公路站而言,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正常运行,但随着国家对公路交通行业改革的深入,一些干部职工的职业危机感却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分析说:建养现在已划归企业,养路费随着费改税的改革必将划归税务部门,公路行政执法将来合并到大交通体制下的综合执法中心,公路养护监管的职能亦可能划属县交通局的工程股,县级的公路站将来肯定不再存在,因此,“末路”感包袱沉重,严重挫伤了工作热情。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目前我们公路部门总体形势是既面临着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矛盾凸现期的考验,如果我们不能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就难以实现公路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更难以实现江苏公路“保持全国领先,力争全国第一”的目标,因此,我们全省公路系统的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认清形势、凝聚共识,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加快新一轮公路事业的发展上来,把实现公路事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作为目前的一场硬仗来打,要通过我们的同心协力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江苏公路充分扬其优点、遏制弱点、展示亮点,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江苏公路品牌,为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而继续发挥好先行官的作用。 二、科学谋划,巧设平台,把“三创”的思维溶入到构建和谐公路的实践中来 众所周知,公路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公共产品”,目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公路部门现在每年都要接受政府、 人大等领导机关的测评和监督,同时,由于我们正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执行式单项服务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型互动服务的“转型期”,因而公路工作中社会纠纷目前也呈上升的趋势,因此,要全面构建“和谐公路”绝不是喊一两句冠冕堂皇的口号而能够达到的,也不是搞一些沸沸扬扬的活动而能够实现的。因为“和谐”在当今已成为一个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人民群众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同时它也成为当今贯穿各行各业的一个“关键词”,从政治高度来讲,构建和谐公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构建一条条“畅、洁、绿、美、安、优”的畅通大道,从具体实践来讲,我们必须科学谋划,坚持以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为抓手,全面促进公路行业管理工作登台阶上水平:即:一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公路“创业”,实现公路“发展的和谐”。要实现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路基础设施的经济拉动作用,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建养,用科学的理念创建公路发展的宏伟大业。一是要统筹协调好区域内公路与水路、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路网规划,增强公路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切实解决好地方公路网络发展配套的问题;二是要统筹协调好项目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先急后缓,先干后支,不搞不切实的政绩工程,切实解决好满足发展需要与量力而行的问题;三是要统筹协调好建设速度与建设质量的关系,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不搞突击工程,做到建成一条公路,带动一片发展,切实解决好发挥公路经济传导作用的问题;四是统筹协调好加快建设与持续养护的关系,坚持“建养并重”,全面推行养护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努力提高干线公路好路率,切实解决好公路建养良性发展的问题;五是要统筹协调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运用市场机制,创新运作方式,探索合作投资、有偿转让公路经营权等新的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努力盘活存量,积极开辟和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切实解决好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公路“创新”,实现公路“利益的和谐”。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公路部门由于目前仍实行多年来形成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因而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效率低下等管理积弊,制约着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公路部门必须以行业管理职能转变为契机,积极探索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公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谐发展。如在公路管理体制方面,重点要探索新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市、县公路部门以及公路养护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应深化公路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公路执法职能;应研究公路规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探求建立地方“统收统贷”的新模式。在公路运行机制方面,应着力把好“进人关”,坚持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全面实行人事;应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对全系统公职人员实行全方位的动态业绩考核,努力搞活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试行按生产要素和行政效率等多元化的分配方式。 在公路创新工作中,我们还必须注重管理创新,维护公路行业利益。由于公路属于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公路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公路部门如何转变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切实维护好公路行业利益,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当前应重点提高“四个能力”:一是要强化学习,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行政能力是构建和谐公路的先决条件。公路部门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规范公路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推进公路依法行政进程;二是要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公路控制能力。严格查处破坏公路设施与“超限运输”行为,同时应狠抓规费的征收与稽查工作,努力创优征收环境;三是要强化保障机制,提高公路应急能力。在近年来我国突发事故居高不下的形势下,我们公路系统的各部门和单位都必须制定特大交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道路拥堵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做到事前能预防,事中能控制,事后能处理;四是要强化科技研究,提高公路发展潜力。科技兴路是加快公路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公路建养领域,要大力开发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公路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要注意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公路规划、安全应急、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各个环节,实现公路管理现代化。 在做好改革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思维创新,从而切实维护公路的社会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公路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公路部门在实现部门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创新思维,切实维护好公路的社会利益,使公路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就是:一是要强化环保理念,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加快公路建设整体进程的同时,应实行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注意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做到节约土地,合理选线,强化施工过程的环保监控,减少污染,避免人为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此外,我们还要切实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公路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比如我们盐城要把公路建养与打造旅游城市有机地相结合,把通往大丰的糜鹿和射阳的丹顶鹤保护区、建湖的九龙口、盐城的大纵湖等旅游景点以及通往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地的港口公路打造为“生态大道”、“景观大道”、“园林大道”,从而使公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行进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公路上能够尽情领略着千姿百态的田园风光。二是要强化安全理念,实现公路与人的和谐统一。目前随着公路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出行打造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但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安全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因而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构建和谐公路,就必须强化公路“安保工程”,加大人、才、物的投入,消除公路的安全隐患点,做到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三是要强化经营理念,实现公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们应充分发挥公路的经济发展纽带作用,积极研 究公路两侧土地开发、路产路权综合利益等公路发展新途径,使公路既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腾飞路”,同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小康路”、“富民路[:请记住我站域名/]”。三是用争创一流的精神指导公路“创优”,实现公路“价值的和谐”。共同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建设和谐公路的精神支柱。公路事业要发展就必须首先引导干部职工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工作的粘合剂,因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从各个方面把公路干部职工团结起来,激励干部职工奋勇争先,奋发进取,鼓舞公路干部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使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盐城市近年来无论在204国道创建部级文明样板路还是在去年迎接全国干线公路检查工作中,都十分注重突出“精品工程”与“精细养护”两大亮点,这就是很好的“创优”典范,这种价值观念就是服务社会,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创优”精神。 三、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把公路系统的人文环境引领到亲密和谐明礼守信的温馨氛围中来 公路事业的主导产品是服务于社会的公路设施。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社会的满意程度,因此,要实现构建和谐公路的目标,提高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路职工的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它需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人本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法治意识,为此,我们必须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树立一流的服务理念。公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公路行业的形象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创新服务理念,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是新时期公路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公路部门要树立“为民、富民、安民”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本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在公路工作中增强昆山人那种“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理念,努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急公众所急,谋社会所需,全方位地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服务方式由“方便管理”到“方便群众”的根本转变,不断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畅、洁、绿、美、安、优”的出行要求。2、树立一流的队伍形象。一流的公路必须有一流的管理手段与一流的公路职工队伍。公路部门要坚持“以政治引导人,以事业激励人,以制度管理人,以感情温暖人,以环境留住人”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这项工作中应主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结合今年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的“廉洁高效看部门,优质服务看窗口”“双看”活动的开展,把窗口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确保办事节奏快,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全面树立好微笑服务、文明用语、乐于助人的“文明使者”形象;同时,在单位内部也要进一步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尤其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逐项加以解决,努力化解矛盾,如对少数职工所谓“末路论”的观点要通过对公路事业辉煌未来的展望着力加以纠偏,从而稳定职工队伍,激发他们为公路事业跨越发展而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二是把执法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每个执法单位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阳光执法和文明执法,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和执法程序,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监督制、执法人员投诉举报查处制,严格控制上路检查频率,坚决纠正不作为现象,严肃查处乱作为行为,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树立执法严明、管理规范、排障迅速的“公路卫士”形象;三是把公路建养队伍作为队伍建设的要害,要通过建立对公路病害的及时处置机制和危及公路畅通险情的限时排除机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责任断车事故,着力展示养路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正廉洁的“公路铺路石”形象。3、树立一流的创建业绩。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以公路系统开展的争先创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抓手,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要通过开辟多形式的创建载体和搭建科学的创建平台,不断凝聚全体干部职工的“精”、“气”、“神”,从而不断创造辉煌的江苏公路新业绩,其中包括在全国领先的一流的公路设施,一流的平安大道,一流的规费征收业绩。同时塑造一支爱岗敬业、规范高效及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收、不法之事不干的一流公路职工队伍,使江苏公路在全国处处彰显率先、科学和谐的品牌风采,并成为引领全国公路事业奔跑的“领头羊”。 可持续发展论文:我国玻纤行业怎样做好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 一、节能降耗是国家政策要求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下,明确提出5年国民经济GDP单位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个目标很艰巨,20__年只下降了1.23(计划下降4)。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个目标,并要求作为20__年工作突破口。国家发改委正在设法强化落实这个指标,就此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如抓紧健全政策体系、法规和标准;强化监管、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等。之所以必须降低能耗是因为我国能耗指标较高,且能源资源又不乐观,石油对进口信赖度 50,高能耗还带来高污染,不下决心解决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行业是高能耗行业之一,所以“十一五”把节能降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 玻纤行业亦把节能降耗作为长期努力的重要工作。在新近的玻纤行业准入条件中,对能源消耗做了如下专项规定: 1.新建玻璃纤维池窑生产线单位能耗≤1吨标煤/吨原丝。 2.改扩建无碱玻璃球窑必须采用先进的窑炉融制工艺和保温节能技术,单位能耗≤580公斤标煤/吨球。 3.改扩建中碱玻璃球窑必须采用先进的窑炉融制工艺和保温节能技术、单位能耗≤300公斤标煤/吨球。 二、我国玻纤行业能耗概况(1)能耗已大大降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玻纤行业的能耗水平已有大幅度降低,现在中、无碱玻璃球生产的单位能耗分别比80年代降低了60和50.1992年我国玻纤工业总产量12万吨,总能耗40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近5吨标煤。从90年代池窑拉丝规模化生产以来,单位能耗从最初的5600大卡/千克玻璃,降低了40.先进单位的每公斤纤维玻璃熔化耗热已低于20__大卡/千克。 (2)总量推算。由于玻纤生产有一个高温熔化玻璃的过程,加之近几年生产总量迅速扩大,所以耗能总量还是有所增加。全行业去年玻纤总产量近120万吨,按现有产品和典型企业推算,年总耗能约在250万吨标煤左右(不含行业外的原材料耗能),其中一次能源(煤、油、燃气)约占45,相当110万吨标煤;二次能源(电)约占55,相当34亿度/年,其中约75万吨标煤一次能源和18亿度电用于玻纤纱的生产(占总能耗60)。按上述推算总耗能,目前行业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约为0.9吨标煤/万元(20__年全国GDP平均能耗为1.2标煤/万元),每吨纱综合能耗为1.25吨标煤(20__年为1.59标煤/吨纱)。 (3)能耗成本。能耗在玻纤产品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大体上讲,能耗约占总成本的15.8.在玻纤纱中能耗占直接成本的30(国外只有20左右),玻纤制品中能耗占生产成本近20.去年整个建材行业能源购入价平均增长7.6,其中油价更是增长30,所以节能亦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国外一座6万吨/年的拉丝池窑同时采用纯氧燃烧和电助熔,每公斤玻璃液耗热只有1320大卡。目前国外还在积极推广顶部纯氧燃烧的“对流式玻璃熔制技术”(CGM),并开发“潜底燃烧熔化”(NGM)和“等离子火炬熔化”等新技术。过去8年中,美国OC公司总部减少了25的能耗,节省了近200万美元的电费。其总部大楼获得了美国政府的“节能之星”称号。 (5)行业内不平衡,差别大。不同企业采用同一种生产工艺(池窑拉丝和坩埚拉丝两大类),或者说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不同,在能耗方面差别较大。即使在节能比较好的企业里,亦有一些能耗薄弱环节。所以行业节能潜力很大。 三、节能的重点和技术环节节能的核心是提高能效,一次能源和电发挥能效的方式不同,节能的技术环节亦不同。 玻纤行业每年约110万吨标煤的一次能源,主要用在90多座池窑拉丝和球窑上燃烧产生高温熔化玻璃液,还有用在400多台各种工业炉产生中温热源供产品烘干、固化及采暖等。利用一次能源就有燃烧(产生热)、利用热吸热、换热,以及燃烧废气余热利用和净化处理三大环节。要提高热效就得从合理燃烧、合理规模、合理热工制度、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减少无效热散失、多层次利用热量等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些手段随不同热工设备而有具体的不同。 1.池窑拉丝我国已投入生产运行的40多座池窑拉丝,普遍采用的是“单元窑”:长方形熔池两侧布置燃烧器,沿长向构成物料和要求的温度热工制度,并采用金属换热器取回20多的燃烧废气热量用于助燃。我国池窑产玻纤已占总玻纤产量的75.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发展,大大推进了玻纤行业的节能。在现运行的无碱单元池窑中,规模从1万吨至12万吨/年,差异较大。发展的趋势是规模逐渐扩大并相应采取一些节能新技术。笔者参与池窑开发工作时,曾绘制了无碱纤维池窑熔化热效变化图(热效指窑炉熔化玻璃液的热效率),从图中见到如下趋势: a.池窑随规模的增大热效有所提高,特别是中小规模条件下效果更明显,我国初始池窑4000吨/年热效在15,到2万吨/年池窑就到25.目前国家鼓励的3万吨/年池窑热效可在30左右。相应玻璃单位热耗亦从最初近7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近2500大卡/千克玻璃。 b.采用电助熔可使池窑热效提高10左右。 c.新近在推广的纯氧燃烧新技术可使池窑的热效进一步提高到50左右。 d.池窑拉丝从投料到成型,整个工艺过程中选取合理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将整个系统置以精确自动控制下稳定运行,亦是节能重要因素。 在池窑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进一步换取烟气余热用于烘干热风和余热锅炉亦取得了成功经验,随之烟气处理达标排放亦经过了不断完善。 2.球窑随着我国玻纤的发展,球法生产的比例已降到25以下。但纤维用玻璃球的总量还是有所增长,“十五”期间平均年增率为11,现还在运行的中、无碱球窑有近50座。 我国玻璃球池窑基本采用的是马蹄形窑,它的特点是采用蓄热室较多的换回燃烧烟气带走的热量,其取回热效一般可达30.球窑企业多年来坚持努力,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吸取器皿玻璃行业和本行业的先进节能经验,不断采取节能措施,20年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无碱球单位玻璃耗能从近9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4000大卡/千克玻璃。中碱球更是从7000大卡/千克玻璃降到近20__大卡/千克玻璃,其中主要的节能措施有: a.扩大球窑规模,我国球窑80年代平均规模为4000吨/年~5000吨/年,而现在接近万吨/年。大的超过2万吨/年,从而热效从10左右提高到30左右。 b.采用了一些优质耐火材料,加强了窑炉的保温,使窑体15以上的表面热散失有所减少。 c.采用了深层熔化技术,中碱球窑液深近2米,提高了窑炉的熔化率,相应亦提高了热效。 应该看到,行业内球窑的耗能差别很大,一些高耗能球窑要加快努力。电辅助加热、大型球窑的余热利用(余热锅炉还可拿回15左右的热量)等一些节能技术仍需进一步开发,还要重视烟气的处理达标排放。 3.锅炉玻纤生产中浸润剂配制、纱线烘干、空调、采暖等环节需用蒸汽,所以多数玻纤工厂都配有大小不等的锅炉。现全行业工业锅炉用煤每年在10万吨标煤上下。我国工业锅炉亦在采用各种节能措施。玻纤行业要选取节能型锅炉,合理使用,包括管网加强保温和减少跑冒滴漏等,尽量提高热效率,使全热网的效率 40,还要重视烟气的处理达标排放。 4.工业炉这里我们指对玻纤原丝及制品进行烘干,处理的热设备,主要包括对增强型原丝和无捻纱的烘干及浸润剂成膜;各种毡制品及其黏结剂的烘干、固化;各种玻纤织物涂层的烘干、固化的热设备。全行业估计有三四百台之多。 这类热设备需要直接对产品加热,基本不能用一次热源的烟气直对产品,需要经过换热变成干净的热风作为热介质,有的甚至通过蒸汽和加热油再换热成干净的热风,所以这类设备的供热亦可直接采用二次热源。 这类热设备由于被加热的产品形态和热功能要求的区别而有差异。具体来讲产品形态有丝并、纱团、织物及织物卷的不同。涂覆料的品种、性能和质量亦有不同,所以对这类设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要求确定合理的温度曲线,以保证烘干温度和时间,以及高分子体的固化温度和时间及其他要求。 南京玻纤院在不断改进原丝烘炉的设计,不同炉型的耗能亦不一样。例如500吨/年的间隙电热烘炉,单位热耗为100×104大卡/吨纱。大中型连续热风烘炉,单位热耗则在35×104大卡/吨纱~45×104大卡/吨纱。全行业实际运行的原丝烘炉耗能差别会更大。全行业用于原丝烘干的热量、每年折算超过4万吨标煤。 目前短切纤维毡烘炉单位耗热高的达2500大卡/千克毡,低的为1200大卡/千克毡。国内较先进的湿法薄毡机组,烘干耗热在400米3~750米3天然气/吨产品之间。从全行业实际生产情况看,差别更大。每年用于各种毡烘干的热量,行业总计大于10万吨标煤。 提高这类热设备的热效率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技术措施: a.合理选择热源。根据设备要求、设备规模以及所在地区的能源价格和环境要求,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热源。 b.注重换热效率的提高,包括一次换热效率的提高和产品吸收热量的提高。 c.选用先进发热材料提高发热效率。例如:将热风原丝烘炉和处理炉合理组合入微波和远红外热源,可以提高热效。 d.在允许条件下扩大热设备规模,可提高热效。 e.加强热设备和供热风系统的保温,使外露部分表面温度低于50℃,减少无谓热散失。例如,大中型连续热风原丝烘炉里,同样的炉型把炉体保温做得好,可使炉体表面散热的比例从35降到25.f.合理循环使用热风,提高热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燃烧烟气和含有机物处理废气的净化处理达标排放。 如前文所述,玻纤行业用电折算成标吨煤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而且贯穿在玻纤生产从头至尾的各个环节。对于中小型企业,及制品加工企业,在电费相对便宜地区的工业用电更是主要的能源,所以重视节电尤为重要。 玻纤行业用电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即电热,包括拉丝漏板、坩埚和其他电热源;电机,包括纤维成型机械、玻纤纺织和制品机械,以及工厂动力和公用设备等;照明,因为大多数玻纤企连续生产,所以照明用电量亦不小。 因为用电场合多、方式广,用电设备状况又有差异,所以行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各用电环节之间,用电效能差异亦很大,提高电效的潜力亦很大。玻纤用电三种形态中,电热多为专业设备,要企业多做些创新,而电机、照明则更多的是通用装备,机电和照明行业亦在积极开展节能,对企业而言更多是注意选型。总体来说,节电方面更要在吸取成熟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尽快取得效果。主要努力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1.努力提高玻纤成型设备(拉丝漏板和坩埚)的用电效率,如按平均每吨玻纤成型用电1500度粗略推算,全行业仅此一项用电近18亿度,占总用电的一半有余。亦正如上述,这是行业的核心专业设备,必须由我们自己坚持努力,将20左右的电热效率再提高。采用多孔拉丝技术,当前池窑拉丝4000孔以内,坩埚拉丝600孔以内,孔数增加一倍,单位产品电耗可减少15以上。例如,同样拉11μ中碱玻纤,400孔坩埚与200孔坩埚的单位耗电比为1850/2200度/吨丝。另外合理匹配参数,减少供电压降损失亦可提高为热效率。 2.积极推广节能高效机电设备,包括选用低损耗变压器、高效电机以及高效能泵、风机,压缩机等通用设备。使通用设备的运行效能都要 80.还要采用高效电焊机。 积极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与装置,变频调速可使电机节能四分之一以上。还可选用反馈斩波调速技术与装备,以及变极启动电机等,同时加快开发机电一体化高效纺织制品设备,有计划地加快高能耗低效率劣旧设备的淘汰。 3.合理配置供电网络,力求系统提高电效。玻纤行业用电,电热比例高,负荷较分散,所以要重视网络配置,包括力求电网相间平衡,选用高性能无功补装置提高功率因素,选用低能耗导线,减小网络损失;对一些大电机合理选用直接高压电源,提高电效。 4.选用节能照明器材,积极采用智能照明,减小照明电耗。 四、建议(1)玻纤行业要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耗的号召,重视节能工作,构建节能氛围,迅速行动起来,结合行业具体情况落实国家节能政策,努力开展节能降耗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扎实提高能效,做到增产的同时少增或不增能耗,确保20__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以上。 (2)从行业层面上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a.尽快组织将行业的能耗状况进一步摸清。在行业统计工作中加入能耗指标。组织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能耗情况及节能工作做些调查,以便分类引导。 b.发现总结、交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本次情报网会亦是想在技术层面上宣传国家节能政策,归纳一些节能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交流,抛砖引玉,推动这项工作。 c.加快组织玻纤企业能源标准的制定,根据玻纤生产特点制定企业、重点产品和能耗设备的能耗评价、验收标准,推进企业节能体系建设。 (3)节能工作关键还在于各个企业的落实,要重点开展的工作是: a.进一步摸清本企业能源消耗状况,包括: 1.企业概况(含能源管理概况、用能管理概况及能源流程) 2.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3.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4.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5.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6.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7.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8.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9.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10.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工作要做细,首先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还可对重点能耗设备开展能耗平衡测定和分析工作,进而开展企业能量平衡工作,为节能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b.编制节能 规划,包括: 1.企业概况2.企业能源利用和节能概况3.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4.规划指导思想5.规划目标(节能目标不应低于企业所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节能量) 6.规划的主要任务7.规划的重点工程措施(重点工程要满足节能规划目标的实现) 8.规划的保障措施9.规划的实施计划要明确企业节能目标,节能项目和实施措施步骤。 c.抓好企业节能工作的组织管理落实。强化节能工作,组织学习各项节能技术,吸收节能先进经验,开展节能创新活动,使节能工作有激励机制并且责任落实,制度、计划明确,工作扎实推进。 总之,希望全行业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以求得我国玻纤工业可持续健康地更快更好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寻求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电视电影走过了八年。八年间拍摄的影片已达900部。数字煌煌,成就煌煌,电视电影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电影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作品。打开电视看电影,已成为亿万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电影适时地产生了自己的艺术宣言和艺术纲领,柳城先生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即是集大成者。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电视电影走向成熟,走向绚烂。 盛世危言:电视电影八年和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5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练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由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 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电影频道节目中应该把播出格局与影院放映一体化,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当中,以此来带动全国其他的电视电影,推进中国数字电影的整体进程。 电视电影越过了八年。第一个八年,电视电影蔚成文化现象,下一个八年,期盼电视电影能够蔚成文化奇观。我对电视电影的前景持热情的乐观态度。 可持续发展论文: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因而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扬州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 扬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具有优秀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明显的社会、自然和历史等优势。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教育等在省内也位居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开放形象,不仅可以发展一般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还具有开发商务旅游、专项旅游(包括修学旅游、节庆活动等)等要求较高的旅游形式的条件。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纵横,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优美。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度假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省级森林公园等无工业污染、无城市喧闹、具有大面积的绿色氛围和自然野趣的旅游地,具有开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条件。 (三)人文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众多。扬州旅游体现着历史的延续,自春秋、而汉唐、再明清、而至今,脉络完整清晰,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扬州与其他省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一些交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开发。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众多,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破坏性开发,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存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旅游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应对措施滞后;四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区(点)或旅游地域开发深度不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五是部分旅游区(点)开发文化层次较低,品位不够;六是扬州各地旅游发展差异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 三、扬州旅游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要求 全市到20__年要将旅游业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不但要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并且要实现产业发展质的突破。 到2020年,要将扬州市建设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的18年中,必须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资源不断增殖,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维护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保证已有旅游资源持续的利用价值。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扬州市社会、经济国土资源开发较早且覆盖面近百分之百,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后备资源匮乏,造成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再生、优化、增殖的余地比较小,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要协调、配套。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环境法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20__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体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并得到有效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污染防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削减10以上;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具体环境规划目标如下: 1、水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以水域面积辽阔而著称,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32。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百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数个,分属长江、淮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扬州市旅游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扬州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1)长江 长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交通运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城镇,系因江而立、因江而兴。 在“十五”期间,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重点城镇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合理安排沿江工业布局,控制排污总量;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固体废弃物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同时,依法严格控制船舶排污。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市,流经宝应、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起始线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运河旅游线是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8条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面貌对扬州城市景观和扬州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为配合“南水北调”,扬州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运河水质状况,包括工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实施清污分流和必要的生态工程。 2、大气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是人们衡量城市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城市和旅游区(点)的空气质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商务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到20__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各旅游区(点)要达到各自的功能区标准。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重点治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推进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推进城区和旅游区的集中供热、供气。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理布局、搬迁重点区域的污染企业,继续抓好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城乡绿化面积,加强施工场地管理,减少扬尘。 3、声环境 城市建成区和旅游区(点)噪声达标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面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结合城市道路和全市交通工程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干线走向,避免干线穿越城区和旅游景点。整顿交通秩序,严格控制高噪声车辆进城和机动车鸣笛。调整公路的敏感地段应建设声屏障或其他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4、固体废物 (1)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得到利用。据环境统计数据,20__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19.15万吨,其中贮存30.6万吨、处置0.7789万吨,其余基本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明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市城镇每天约产生1500多吨生活垃圾,且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填埋量约占处理总量的90以上。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普遍存在标准不高、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基本属无组织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对环境极其有害的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处置成为一大难题。农业废弃物已成为重要污染物。附着农村能源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秸秆不再被利用,或焚之于田野,或弃之于河沟。随着专业养殖户的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畜禽粪便和污水也不再被利用,大多数流失于环境。在扬州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近期规划目标 到20__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和危险废物的乱排乱倒现象。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秸秆禁烧区内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及旅游区(点)不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3)主要规划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治理。工业企业要执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活垃圾要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农业废弃物要结合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综合利用的技术。 5、自然生态保护 (1)全市自然生态保护现状 扬州市建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为3.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基本消除宜林“三荒”,实现平原绿化市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5。江都、宝应、高邮、仪征4县(市)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的命名和表彰。“九五”以来,农村环保"三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共建成6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144个“生态村”和2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依照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全市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试点面积已发展到百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开发,扬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土壤、林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退化,河湖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增无减等等,都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2)近期规划目标及保护措施 “十五”期间,将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原则,着手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到“十五”期 末使扬州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并扩大生态林的比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入世的需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壮大生态经济;建立有效机制,遏制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建立健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机制。 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增加投入,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使扬州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确保扬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体、协调、美观、生态的要求,大力改善重点旅游区(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搬迁、改造和治理旅游区周围的建筑和污染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的旅游硬环境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市建设、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和生态市建设,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保护、挖掘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退田还湖、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一些观光工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扬州许多城镇甚至小村庄,都有其“闪光点”,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就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四)对重点旅游地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都要严格实行综合决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避免发生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以及旅游地区的环境与旅游产品不相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五)在旅游行业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及“绿色环球21”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要着重推行已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游饭店联合会(IHRA)等权威机构承认的、成为绿色旅游和环境友好象征的“绿色环球21”认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六)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和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社会共同参与、企业具体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综合决策,对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内资、外资都可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实行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行的经营机制。 3、切实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的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各行各业、各级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以及省根据实地情况制订的各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旅游业管理法律法规。 (七)大力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意识,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珍惜人类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人类文化历史遗产、创造新的文化艺术精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一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运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其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引导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避免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
安全科技论文: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兼谈21世纪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摘 要 虽然,职业安全卫生在其硬件、管理及人的行为规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世界范围内,意外职业伤亡事故的严峻形势仍令人十分担忧。随着科技进步、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要求,本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安全文化的理论。在国内一些工业企业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安全文化建设是做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基础,也是大众安全及社区安全的基础。笔者分析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产生的背景,研究了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的途径,提出了当代人应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关键词 安全 文化 建设 科技 观点 1 概 述 不断提高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水平,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和光荣的义务,也是职业安全卫生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崇尚的伟业。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职业安全卫生的需求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安全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工业界的企业家、安全管理人员都不断寻求新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成就: 1)改善安全硬件的特性和功能:改善物(指广义的物:机械、设备、仪表、工具、生产资料等)的安全状态,即从设计、制造、应用方面提高设备、机具、工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生理特性、安全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科学适应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达到安全、系统与匹配。 不难看出,在控制人、物、管理的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的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110万。而全国每年也至少有10万人在意外事故中丧生(包括交通事故),世界范围内的意外死亡人数达350万。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工业生产与开发的风险、人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及生存面临的风险,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又构成了新的潜在威胁。因些,迫使当代人要用崭新的思维方法和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的新观念来审视世界,科学而客观地把握人生,珍惜生命,创造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2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 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见GB/13745—92),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 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 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 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 5) 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期间(1958年)、“”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 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①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 ①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 ③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 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 7) 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 8) 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1999年是中国的“安全健康消费年”,重点突出宣传了两大问题: ①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受侵害,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②消费者要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增长安全健康消费的知识。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电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 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拥有的“9项权利”,安全和健康是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商品和服务是否符合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国《保护消费者准则》首先提出“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侵害”。可见,抓住了商品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就抓住了落实消费者权益最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的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9) 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 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7.8万人;②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 8402人; ③火灾事故死亡人数 2380人;④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5511人。 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 10) 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对孩童和下一代的安全教育已引起了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提高孩童、学生及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11) 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众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还计划在21世纪初推行ISO18000(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客观上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无形间形成一道壁垒。这些质量—环保—安全与卫生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的问题。从安全伦理高度看,企业要生产出绿色的产品,要成为绿色工厂,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应该从设计、生产、出售,到使用、回收的全过程,对人民都是安全、卫生、无害的,对生态环境也是无害的。中国政府已成立了国家ISO14000认证领导小组,正推进全国工业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响应ISO的号召,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标准化,全国企业界和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球经贸市场发展的观点,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OSHMS是工业文明发展必须要跨越的屏障,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报导: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都为OSHMS付出代价,都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改造,以便在世贸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实力。一种新的工业发展趋势,一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经济大道已被工业界认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一体化,即Q*S*H*E的绿色通道,旨在努力满足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安全科技文化的繁荣。 12) 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②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③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⑦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3 弘扬和传播安全科技文化的途径 历史经验证明:要启发人的思维,树立唯物的观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塑造符合时代的文明人,最深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的弘扬和倡导,通过文化的宣教,启发人、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最重要的一步是从人的启蒙开始、从孩童抓起,为人类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力。安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文明而不断继承、吸收、优化、繁荣的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科技文化长流,笔者给出如下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她教育和指引着人类从事安全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保护子孙万代的身心安 全和健康。图1 安全文化长流示意图 4 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观点 12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安全、舒适、富裕、长寿、珍惜生命、享受人生是新世纪的热门话题,当代人应以崭新的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树立跨世纪的安全科技文化新思想,营造和把握住人类的安全、社会的稳定,真正实现国泰民安。通过安全文化的宣教和传播作用,使大众从安全的人生观、安全的价值观中受到启迪,使大众对不安全的行为和习俗得以觉醒,达到人人都要力行安全、力创安全、力保安全的目的。笔者认为,全民应建立以下安全科技文化的新思路、新观点: 1)扩展和研究安全的领域: 仅研究以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完整的,必须不断扩展和研究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全面地认识安全、事故、灾害的本质及运动规律。1993年,在“国际共同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强调:“世界上所有意外死亡事故中,仅7是职业事故,56属其他事故。”而同年美国的生产事故(职业事故)为10,其他事故(非生产性事故)为47.2。80年代,日本每年非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为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的8倍。英、法、德的伤亡事故统计表明,生产性事故也只占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而这几年国内的矿山和工矿企业生产性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只占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5~20)。因此,从安全科技文化的角度,要求人民建立安全的新观念,在重视安全生产的同时,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家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产品安全、药物安全、保健和娱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与其他安全。 2)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 保护人所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观点,就要以安全生产和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目标,不断扩充到保护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安全。例如,人从事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等,目的是保护人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人是一切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安全和健康的人才能从事一切活动。 3)大安全观的宣传和教育要极大影响公众,重点在培养和造就下一代: 利用一切宣传媒介和手段,有效地传播、教育和影响公众,使其建立大安全观,当务之急是培养和造就幼儿、中小学生或下一代,通过宣教途径使人人都具有科学的安全观、职业的伦理道德、安全行为规范,掌握自救、互救、应急的防护技术,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宣传与教育的长期战略和重要课题。 4)坚持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人人需要安全,人人有责任维护安全,人人有义务创造和保障安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能激励和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的宣教活动,达到启发、教育、造就符合时代安全要求的大众。形成全球、全社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建造人类生存和发展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文明环境。 5)培养和树立超前、预防、科学的安全风险意识: 充分推广和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对事故进行评价、预测、预报。提倡减灾、防灾、预防文化,培养和树立超前、探索、预防的安全风险意识,以主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保障人类的安全、祥和、幸福。 6)树立城市忧患和综合减灾观点: 专家们推测,到20__年,全国人口的1/3,约4.6亿人集居于大城市,现代工业化、都市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众多难以控制的灾难,例如,交通、用水、用电、防火、环保、楼群建筑、医疗保健系统等意外灾害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安全与健康。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主张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大难临头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城市及社区少灾,人民平安。 5 结束语 要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从事一切活动的愿望,就要提高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树立跨世纪的安全文化新观点,这是安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珍惜生命,善待人生,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觉醒、理解,这是人民的需要;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全民为之奋斗,世代继承和发展,中国安全文化的长流才会滚滚向前,安全文化事业才会繁荣昌盛。但是,人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安全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倡导、弘扬和宣传安全文化,在全民、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宜人的大气候,而国内安全文化的气息和全球的安全文化氛围,正在熏陶和诱发着中国安全科技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经济的、科技的实力强国,但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提高不能等待,安全科技文化需要不断地再宣传、再教育、再激励、再传播,要代代持续奋斗,也许要一、两个世纪,才能看到今天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万里征途始于足下,中国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启动,只有全民的自觉投入和努力奋斗,才会给华夏儿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少灾的未来。 安全科技论文:当代网络安全科技研究 本文作者:宋佳苗作者单位:江西省统计局 控制访问权限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访问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对于提高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有很大意义。对于访问网络人员身份进行严格控制,禁止非法访问和窃取信息的行为发生。控制访问权限的方法有很多,有控制属性控制、入网控制、服务器安全控制。登录控制等。控制访问权限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访问的安全行,防止恶意的对信息数据进行违规操作。控制访问权限可以保证系统不被非法和非正常的访问,是维护系统,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是对计算机的硬件环境进行保护,保护计算机的服务器、网络设备、打印设备、计算机终端等硬件环境。对硬件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人为和意外损坏,提高整体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可靠性。在硬件管理中,维护人员对硬件做好相关维护工作,保证硬件的正常工作状态,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在机房和计算机的环境维护上,要注意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当控制,减少环境因素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在人员进出上,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导致对设备进行恶意和无意的操作,避免相关损失。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目的,保护数据安全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要。在用户使用个人计算机时,要对计算机存储设备进行清理和杀毒工作,减少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等有害文件的来源。在数据的传输上,采用先进的数字证书技术。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对终端和通讯用户进行身份辨认,保证通信系统的安全。才数据传送中采用加密技术,利用加密技术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在对于数据库的管理中,要做好日常备份与维护工作。建立和完善防火墙设置,及时更新相关安全软件,减少系统漏洞,避免黑客的入侵和病毒感染。 安全管理 提高安全管理工作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有一定的意义,提高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定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不只看技术应用,还要看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和与相关规范的符合程度。要将技术应用和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效的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计算机用户的安全认识,提高用户的法律意识,对用户的计算机操作进行培训,从管理角度上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安全科技论文: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及突破分析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对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关系重大。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宏观发展环境及趋势,深入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已有基础与存在差距,对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中央明确提出农业发展方式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如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总体稳定向好 2001年启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近年来农业部针对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例行监测数据,合格率一直稳定在高位。2016年共监测全国152个城市5大类产品108个品种94项指标,抽检样品45081个,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7.5%,较2015年增长0.4%。其中,蔬菜、水果、茶叶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6.2%、99.4%和95.9%,较2015年分别高0.7%、0.6%、1.8%和0.4%;而2016年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9.4%,其中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为99.9%,与2015年持平[1]。我国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期末,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0.7万个,约占产地40%,农产品商品量的40%,较“十一五”提高了37.7%[2]。截至2015年底,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3.5万个,约占耕地面积的13.7%;无公害农产品7.8万个,总量达2.3亿t,约占全国同类农产品产量的12%[3];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79家,产品总数达到23386个[4];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792个,已创建“三园两场”9674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县185个。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 体系逐渐健全,理论不断丰富经过10余年的建设,全国范围内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的专业机构网格化体系基本形成。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相继成立了专业的研究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地方层面看,29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机构成立,部分地市级农科院也开始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中心),大专院校也相继开设了食品安全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体系逐渐建立。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发展。自2003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作为院九大学科群之一进行建设,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调整确立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框架的3级学科建设体系,将质量安全与加工作为八大学科集群之一。2010年,农业部按照学科群部署建设了一批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30个学科群之一,于“十二五”期间,建设了包括综合性实验室和专业性实验室在内的9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以共性技术研发为主,学科群内不同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各有侧重。“布局合理、任务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正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科研项目立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及重大成果凝练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继“十一五”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后,“十二五”期间,国家及部门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都有重点加强。公益类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也遴选了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速测与监控方面的项目,支持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也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助力度。通过近10年的研究,在农兽药及生物毒素等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在双低油菜全程控制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一系列国家奖及省部级奖项的获得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 重要发展机遇期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已将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作为农业领域的优先合作方向,投入19亿欧元,其中营养健康和食品制造作为食品安全领域投入的重点方面。在我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随后相继出台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规划》等一系列国家和部门重大规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均给予高度重视,经历了筹划期和建设期后,“十三五”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要发展机遇期。《“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设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工程”、“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能力提升项目”等9大专项,提出要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和评估转化,严格源头治理,建立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农业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11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指明了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重点。《“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指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战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重点。此外,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多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研究岗位科学家;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中,“十三五”新增了1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启动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也作为10个学科领域之一被纳入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中心1个,国家农业科学试验站若干,长期开展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奶产品、水产品、特色产品、热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与安全科学数据监测,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污染物残留评价及预警分析[8]。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趋势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重点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理论与方法、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农产品中危害因子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及消减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预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有所突破.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趋向集成化、快速化 随着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现代质谱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同学科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和集成,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通量、检测速度与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快速溶剂提取(ASE)、凝胶渗透色谱(GPC)、固相萃取(SP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以及免疫亲和层析(IAC)等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对农产品危害因子的提取分离,而这些前处理技术的多维融合、集成与自动化,使得对农产品中微量、痕量成分提取净化更加简化和快速。此外,新型材料包括功能化石墨烯、金属有机骨架(MOFs)、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微孔有机聚合物(MOP)、磁性纳米材料等的发展[6],在解决现有农产品复杂体系痕量分析特定目标物样品前处理的瓶颈问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快速检测方面,高性能识别材料的制备、不同标记增敏体系的研发,并结合芯片及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提升对农产品中目标物质的精准识别能力,实现多残留同步检测。核酸适配体、受体、重组抗体等识别材料在农药、兽药、激素检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7~9]。而基于类特异性识别原件实现对多个目标物的同时检测以及利用芯片或传感器等技术集成不同污染物的检测反应,是实现不同污染物同步多残留快速检测的两个重要思路,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确证检测方面,基于多维色谱-杂交质谱技术的多类别污染物的综合分析技术也成为近年来确证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10]。多维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联用,如二维液相色谱、二维气相色谱及全二维气相色谱等与质谱技术的联用,已成为解决同源复杂组分检测的有效手段;而通过融合多种类型的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轨道阱(Orbitrap)及线性离子阱(LIT)等集成杂交质谱,为实现复杂农产品基质的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未知物筛查方面,高分辨质谱具有质量范围宽、分辨率和质量测量精度较高的特点,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学性非靶标物质快速筛查的重要手段。而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无破坏性、无偏向性、高灵敏度以及测定快速等特点,结合模式识别在非法、恶意添加物的筛查识别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前瞻性[11]。集成质谱、波谱及成像技术,对未知化合物结构进行定性推断和确认,发现食品中未知风险物也是研究的重要热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趋向系统化、精细化 当前风险评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发掘技术的发展和不同数学模型软件的开发,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系统化与精细化[5]。纳米技术、组学技术、计算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化学物质暴露评估中的应用促进了风险评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精准性[12~13]。如动物替代毒理学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速度;基于人源细胞的机制通路研究,提高了健康效应评估的精确性;而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增强了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了评估的不确定性。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如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贝叶斯方法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关联信息,并将分割的数据关联化,提供系统化的评估方案。基于不同需求和国情,开发的模型软件和应用也是风险评估技术不断扩展的方向。如美国和荷兰依据临界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的基准剂量(BMD)模型均已开发相关软件;基于生理模型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BPK/PD)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和其不同制剂经静脉、口服、口腔、眼部、鼻腔和肺部给药后,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行为,目前开发的商业化软件已在风险评估中广泛应用;暴露边界(MOE)法相关技术和软件在不断推进,这些风险评估相关软件的研发能够增加评估技术的准确性,必将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趋向精准化、定向化 基于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总体上适于农产品的安全管控,但由于农产品的生物活性属性,自然生产特征以及供给的时效性等因素,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关键技术上,结合污染物代谢、迁移和消解等行为,防止污染物防控二次污染;通过解决关键控制点与风险预警阈值,预测模型和评价模型,有效生物的选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生产、收储运过程中混合污染的综合防控技术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方向之一[14]。围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危害因子的污染途径与过程控制技术开展研究.包括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降解规律和机理、产地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及危害等开展精准化研究;针对特定环节典型农产品关键或典型危害因子开展定向化研究,形成定向化控制技术,也是实现精准农业,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趋向智能化、集成化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主要分为信息追溯技术及真实性识别溯源技术研究两个方面。在以生产档案记录为基础的信息追踪与溯源技术方面,可追溯系统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主要依托传感网及数据处理、电子标签(RFID)及无线应用、数据库与并行计算等技术的建立,实现对每一个过程的流通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目前,该技术在高附加值农产品物流仓储的追溯环节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溯源技术日趋网络化和智能化。在以产品表征分析为基础的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基于DNA指纹分析建立的鉴别技术由于分析精度高,已成为农产品品种鉴别的一项关键技术。同位素质谱技术发展迅速,除目前常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外,氢、氧、硫、硼和锶同位素技术的应用有效性也日益凸显[16],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农产品中同位素组成特征、差异,建立溯源数据库或绘制溯源地图,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的产地溯源。近年来,在溯源技术发展方面,一是利用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对农产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性日益凸显;二是重视溯源指标在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变化;三是将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代谢指纹图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以及矿物元素指纹图谱等多项溯源技术集成,形成综合溯源技术系统,集成后的综合溯源系统能够提高农产品溯源的精准度[17~18]。 三、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有科技基础与存在差距 (一)检测技术 截至“十二五”末,我国共研发出500多项残留确证检测技术,其中农药多残留确证检测从最初的不到30种发展到700多种,兽药多残留确证检测可覆盖20大类300余种,建立了主要以农药和兽药残留为主的多项确证检测技术及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在快速检测方面,我国已经具备制备各种农药、兽药残留、违禁添加物抗体近300种,研发快速检测产品600余种,快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十五”末期的不到1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19]。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仍有一定比例我国已登记和有限量的农兽药残留无检测方法,农产品中环境污染物及与农产品品质营养相关的内源物检测方法缺乏;自主开发的检测设备少,设备成本高[20];农药抗体少,快检产品灵敏度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风险评估技术 在风险评估共性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剂量-反应评估中基准剂量评估技术,建立了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特别是农药)累积性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和阶梯式暴露评估方法[12];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建模技术研究,已形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数据上报系统、分析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我国已经针对农兽药残留等危害因子,开展连续动态立体式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和专项评估,获得风险监测数据23万余条,形成23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报告。我国还缺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一些基础数据,如现有的危害因素本底含量数据、毒理学数据等基础数据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需要;在技术上,人源细胞替代动物毒理学测试及暴露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生物监测尚未纳入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内容;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型不多[13]。 (三)过程控制技术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以及对农业投入品及内源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研究[20];我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边界划分的技术方法及水产生产区域划分方法。如2011年,我国参照欧盟法规制定形成了《2011年海水贝类生产区域划型工作要求》。针对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主要依据毒理学数据和残留消除规律制定出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经制定了433种农药的4140项最大残留限量。而在毒素的消减控制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关管理规范或标准有《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术规程》等。尽管我国目前在农产品过程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产地环境污染物(农兽药、助剂、持久性污染物等)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农兽药面源污染阻断和评价技术缺乏;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和新投入品所带来的危害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方面还很少。 (四)产地溯源与真实性识别技术 在信息追溯方面,我国已了《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及《热带水果分类和编码》等规范文件,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谷物、蔬菜、畜禽肉等主要农产品。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我国近年来也建立了一系列方法,包括DNA标记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稳定同位素法、矿物元素法等,在牛肉产地溯源、有机猪肉溯源与真实性识别及鸡肉、茶叶和蜂蜜溯源技术等方面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现有溯源体系仅仅是建立在信息记录溯源上,与质量溯源相关检测技术、质量安全溯源的检测装备、食品加工和储运过程质量溯源支持技术等还没有集成形成技术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追溯标准和规范指南,各部门建立的追溯系统仍存在信息不互联互通,很多产品追溯码的作用与普通的食品标签相类似,未发挥有效的追溯管理作用,且由于缺乏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环节的化肥农药、兽药及生产管理等信息,信息记录成本高,也造成了源头追溯信息采集困难。而在身份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单一溯源方法存在溯源准确性不高,溯源库存在样品代表性差,综合集成溯源系统研究应用还较少等问题。 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突破点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服务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目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战略需求,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关键问题的突破,确定如下优先发展领域。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优先领域 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农产品中营养品质、功能成分以及农兽药、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等分析新理论、新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高效前处理新技术、农产品品质形成及无损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新方法、生物监测及非定向筛查技术。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优先领域 开展对化学和生物等污染物的风险评估、控制与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剂量-反应评估理论、暴露评估方法优化与模型、混合污染物联合暴露综合评估风险排序与模型、农产品累积性暴露评估方法与模型、主要农产品中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模式及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整合与构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优先领域研究 污染物在农产品中的污染途径、成害机制及控制措施,构建农产品安全、清洁生产理论和典型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污染物在产地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降解规律,农业投入品面源污染阻抗、钝化、消减技术,典型污染物生物修复理论和机制,典型污染物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农产品产地污染物阈值及产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优先领域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矿物元素、同位素技术、生物组学技术的溯源新方法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农产品溯源技术,加工农产品溯源技术;综合溯源系统的构建。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和标准物质研究,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农兽药残留限量制定,小宗作物农药残留及风险排查,动物源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制定,产地环境污染物限量标准与安全评价分类,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评价相关标准物质研制。 (六)农产品营养组分作用机制及分离基础研究 农产品组分的营养与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组分分离新技术,建立农产品品质营养功能解析与利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功能成分影响人体健康的分子营养学机制,农产品功能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吸收方式与作用机制,功能成分在农产品中的存在形态、结构及分布,农产品组分高效分离与重组关键技术,绿色、循环、多组分提取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金芬 郑床木 钱永忠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安全科技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科技创新途径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无良老板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建筑工人的安全,违反国家施工安全管理条例。导致建筑出现问题,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通过近些年建筑施工安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建筑施工安全的科技创新研究,同时也加大了对该方面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科技创新 引言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科学技术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建筑施工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减少施工现场的伤亡人数。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 1.1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到施工设备中 现在很多施工现场依然使用陈旧的施工设备。例如:大部分施工现场中升降机的使用依然由人工操作。假设因工人操作不当或没有定期检修而出现故障,就会发生危险。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型的施工设备中,做到施工设备信息化。利用计算机控制升降机不仅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节省了部分资金。在设备中安装报警装置,在发生问题前及时进行警告,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随着城市中施工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高层的出现又为施工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施工的风险。近些年来,施工现场问题频发,由此人们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用计算机这类精密的电子仪器来操作,可以尽早防范问题的发生。将用于高层的施工设备与地面计算机相连接,实现人工智能操作,使操作更加便捷、安全。警报装置的安装可以让地面工作人员及时做好防范准备,及时疏散周围人群,即使出现了事故也可以减少施工人员的伤亡。 1.2对施工现场脚手架的实用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使脚手架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脚手架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脚手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实用,性能变得越来越强,使操作变得更安全。但有时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或操作不规范而引发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例如:近几年来,“暖房子”政策的出台,工人们给居民楼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外衣,使千家万户的冬日都变得温暖起来。但施工工人的安全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部分施工现场使用的脚手架都采用的是钢管式脚手架。这种脚手架在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坍塌。通过出现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施工现场脚手架安全的实用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脚手架的防坠落功能。在脚手架的使用材料上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采用更安全、更实用的材料对脚手架的性能进行完善。在对工人的防护上,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监控。例如:施工当天的天气是否会对脚手架的使用带来不便,脚手架能否承受住当前的重量,脚手架的升降高度是否会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等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监控,避免问题的发生。同时,将脚手架上的每个部分完全覆盖到计算机的监控中,使计算机可以全天候的监督脚手架是否安全,工人的操作是否规范,将脚手架的使用风险降到最低。 1.3做到施工现场安全监控技术全覆盖 目前,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施工工程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一些黑心老板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味地要求尽早完成工期,将安全问题抛于脑后。在施工现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句话,但是真正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的又有几人?所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程监控十分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360度无死角全覆盖监控。使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人可以通过显示屏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新的监控技术使安全责任人在室内就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通过显示屏可以观测到工人在操作设备时是否规范,工人在施工时安全设施是否到位等。同时,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检测程序,将该程序投入到施工设备中,当有工人操作不规范或是建筑的某一层建造的不合格时这个程序就会及时的发出警告,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不至于酿成大的灾祸。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关于施工现场方面的网站,将全国各个省、市正在施工的工地全部覆盖进这个网站中来,实行全国联网。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相关部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随时监督,对安全不合格的施工现场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这样,有利于施工人员将施工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项新的科技创新将施工现场安全的防范措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实现施工现场零风险。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途径 2.1国家加大对该方面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国家应该加大对该方面的扶持力度。首先,国家应该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高超的科技水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积极地借鉴外国的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学到的经验和我国的技术相结合,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脚步。其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对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进行奖励,这样对其他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就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加大对该领域人才的培养 第一,该领域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数量少之又少,应加快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在各大高校应开设相关专业,学习相关课程,培养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完善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加快该领域科技创新的步伐。第二,将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组成科研团队,注重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方面进行研究。并为该团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该团队设立用于科技创新的单独实验室,并配备高水平的仪器设备,为该团队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3结束语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建筑施工中的设备只有和现代化信息相结合才能将这些隐患消灭在萌芽时期。对于建筑施工方面的创新,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该方面的专业人才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不断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创建筑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作者:刘逸帆 陈刚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挑战及对策研究 [摘要]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在技术装备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大煤矿安全科技创新,打好防范煤矿事故的对抗战、外围战、应急战和监管战,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同时,针对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科技需求,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煤矿安全的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煤矿安全;技术进展;科技对策;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监管监察的力度,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1]。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11Gt攀升到3.87Gt,增加83.4%;煤矿事故起数从3306起下降到509起,下降84.6%;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5938人下降到931人,下降84.3%;百万吨死亡率从2.811下降到0.255,下降90.9%。但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依然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科技支撑仍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围绕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推动煤矿安全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此,在总结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对策和方向建议。 1煤矿安全科技主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煤矿安全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实施“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创新,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煤矿瓦斯灾害防治 瓦斯灾害监控预警和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是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瓦斯含量快速准确测定技术实现了120m长钻孔定点取样,20min内快速测定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7%,并在100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开发的基于2个“四位一体”煤矿瓦斯灾害监控预警系统,大幅提高了瓦斯灾害预警自动化水平,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最大扭矩12000N•m大功率定向钻机,在晋城寺河煤矿完成1881m井下近水平长钻孔施工,创造了煤矿井下顺煤层定向钻孔深度的世界纪录。研制成功适用于f≤0.5松软煤层的高转速大扭矩螺旋钻进装备、空气套管钻进装备及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钻进装备,在松藻、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广泛开展示范应用,松软煤层钻孔深度最深达271m,钻孔成孔率达到76.9%。开发了煤矿采动区顶板“L”型地面井抽采技术并在晋城寺河煤矿成功应用,抽采浓度最高达93%,抽采纯量最高达3.11万m3/d,实现了本煤层采动影响区、采空区连续抽采,工作面瓦斯浓度降低约30%[2]。 1.2煤矿水害防治 水源和导水通道探测、水害预测、注浆堵水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水文地质探测与水害治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研发的井下瞬变电磁仪,可用于井下掘进头、侧帮、顶底板、充水采空区、充水陷落柱、含水层等隐蔽水害探测,最大探测距离达200m,准确率达到70%。研发的自记式地震仪及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显著提高了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带等异常体的探测精度,探测距离达1600m。研发的动水大通道突水钻孔控制注浆高效封堵技术,解决了携袋钻进、钻注一体化转换、注浆入袋、抛袋提钻等技术难题,在陕西榆卜界煤矿涌水量约1200m3/h的动水条件下,对高3m宽4m的过水巷道实施封堵一次成功,封堵巷道不足50m,注浆量不到850m3,施工工期仅18d[3]。 1.3煤矿火灾防治 早期预测预报、监测预警、新型防灭火材料和装备等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阻化剂防火、氮气防灭火、凝胶防灭火、黄泥灌浆防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了以胶带机火灾预测与自动灭火技术,惰气灭火、泡沫灭火、惰泡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外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煤矿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气出口浓度≥98%,出口流量≥2000m3/h,填补我国煤矿井下移动式大流量制氮装置的空白[4]。 1.4煤矿粉尘防治 形成以煤层注水防尘、喷雾降尘、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为主体的防降尘技术体系,以及被动式隔爆、自动抑爆技术两大类多类型防隔爆技术体系。粉尘浓度、粒度分布测定等粉尘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可对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5]。研制出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综合除尘系统,在神东等矿区得到成功应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冲击地压防治 形成了以岩石力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建立了包括区域防治与局部防治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6]。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有微震监测系统只能被动接受煤岩体破裂产生的微震信号和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现状,研发出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区域内波速场的实时反演与解算,提高了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精度达到5~10m。 1.6煤矿热害防治 形成了矿井热害预测、评价、控制成套技术和装备,为改善工作环境和保障职业健康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支持。成功研制首套地面集中降温的核心设备———高低压转换装置,温度跃升小于0.5℃,设计压力16MPa,已在平煤神马集团建设示范矿井[7]。 1.7煤矿应急救援 形成了事故预警、培训演练、逃生避难、抢险救援等一系列成套技术和装备。在人员精确定位技术、无线救灾通讯、应急避灾信号引导、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采用无线MESH网络、骨传导等技术研制了KJ30矿用救灾无线通信系统,救护队员可快速搭建数据传输通道,将事发地点的现场图像、环境参数、救护队员生命体征等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支持双向对讲,供救援指挥人员实时掌握救援情况并进行可视化管理和调度,目前已在14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区域队进行推广[8]。 2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也呈现新的特点,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2.1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重特大事故71起,死亡1278人,其中煤矿44起,死亡747人,分别占61.97%和58.45%;其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55,仍远高于欧美主要产煤国家平均0.03的水平;再次,煤矿安全生产指标持续走低,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低位反弹和反复的风险增大。此外,能源革命也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煤矿安全水平极不平衡 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80%煤层为急倾斜、倾斜煤层,薄煤层多,厚度0.6~2m,局部断层密度达到35条/km2,机械化程度极低。2012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100人,共死亡672人,占全国的49%,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3%。2013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90人,共死亡494人,占全国的46%,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2%。 2.3煤矿开发条件不断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东贫西富”、“东深西旱”的特点,煤炭开发不断向西部和深部转移。东部拥有约90%的经济总量,而煤炭资源的赋存仅占总量的30%;西部煤炭资源的赋存占70%,经济总量仅约为10%。目前全国已有47座超千米深井,最深已达1501m,随东部煤炭开采深度增加,高地应力、高瓦斯、高地温、高承压水等带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9]。新疆等西部地区大倾角煤层、巨厚煤层、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也面临严峻挑战。 2.4隐蔽致灾因素难以精确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通常无明显的显现特征,具有隐蔽性、时变性、脆弱性等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煤矿灾害事故大多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隐蔽致灾因素已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瓦斯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10]。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90%。隐蔽致灾因素的致灾机理和预防机制、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快速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是研发重点。 2.5煤矿职业危害备受关注 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振动、高湿等职业危害,对职工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煤矿职业病15078例,其中尘肺病13955例[11]。煤矿尘肺病约占新发尘肺病总数的60%。在有效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2.6煤矿安全投入面临困局 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炭需求持续下滑,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煤炭行业低迷现状或将持续。煤炭企业在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亏损条件下,资金周转困难,安全投入难以保证。因此,煤矿安全技术装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越来越成为现场应用考虑的重要方面,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和推广难度加大,容易影响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两方面的积极性。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在《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2%以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有必要针对煤矿安全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3.1攻克灾害防治技术瓶颈,打好灾害对抗战 针对煤炭开发向深部和西部转移出现的灾害新特点,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为重点,研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智能探测、煤矿重大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煤矿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技术。重点突破小尺度地质异常体精细探测技术、隐蔽致灾因素井上下立体动态探测技术、煤矿重大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及方法、突水水源在线快速判别与智能注浆系统、超千米深部流变围岩控制技术、深部矿井耦合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高温诱发瓦斯煤尘爆炸及自燃火灾防控技术、矿山呼吸性粉尘监测与防治技术等。 3.2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好安全外围战 当前“减人促安”、“无人则安”的理念被广泛认同,通过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在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此,有必要围绕煤矿重点生产环节及安全保障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展攻关,重点突破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清洁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人-机-环境”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与装备、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等,促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3.3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打好灾变时应急战 煤矿应急处置与救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障煤矿灾变时期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找得到、调得来、用得好”,急需研制集紧急避险、灾区侦测、通信定位、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和装备。重点突破煤矿重大灾害灾情演变规律、煤矿灾变环境侦测及存储技术、灾变环境应急通信及遇险(难)人员精确定位技术、快速逃生避险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煤矿救援通道快速构建技术及装备、智能化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提升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 3.4提高监管执法技术水平,打好安全监管战 监管监察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水平。重点突破现场监督检测装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装备、信息化装备、执法配套装备等,全面提升监管监察技术装备水平[12]。此外,要加强对煤矿安全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的调研和梳理工作,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重点技术条款和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监管监察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4结束语 实践表明,煤矿安全科技对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行业形势、开发条件的不断变化,煤矿安全生产紧迫性增强,煤矿安全科技挑战性加剧。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有必要固本拓新,加强煤矿灾害防治瓶颈技术、减人增效高端技术、应急救援保障技术、监管监察支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为早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科技保障。 作者:雷毅 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科技论文:深究学校网络安全科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作用 1煤矿安全科技工作的差距性 近几年,山东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差距。(1)认识不够“高”。个别煤矿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高、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认识不到科技对安全生产的巨大支撑、保障、推进作用。(2)转化不够“快”。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不紧、推进较慢、转化率较低,市场化运作不够灵活。有的科技成果获奖后即被放至一边、束之高阁,有的科技成果只是在某一单位、某一地点运用,没有实现从“一花独秀”向“春色满园”的转变。(3)基础不够“实”。支撑科技工作的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等支撑能力相对滞后,安全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项目与安全生产需求不匹配,重大隐患治理等关键项目缺口较大,冲击地压防治等重大灾害防治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攻关、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4)投入不够“大”。尤其在科技项目上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鉴于煤矿行业的艰苦性、特殊性,煤炭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煤矿工作,造成科技人才短缺,普遍缺乏后续人才。 2煤矿安全科技支撑的六大功能 科技工作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反映了安全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体现了“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综合来看,煤矿安全科技具有“六大”功能。(1)基础功能。如果把煤矿安全比作一座大厦,科技则是最重要的基础和磐石。没有科技做基础,煤矿安全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世纪初,部分小煤矿设备简陋,科技手段落后,作业环境恶劣,煤矿安全基础薄弱,“镐刨煤,人攉炭”现象普遍,更谈不上现代化技术,防治大事故没有有效手段,职工生命得不到保障,导致事故多发、频发、高发。(2)支撑功能。科技是支撑安全生产的“钢筋铁骨”,如同液压支架一样支撑着整个工作面,为作业现场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增强了防范事故的“硬实力”。如果是木支护,效果可想而知。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武装了矿井通风、运输、机电等各大生产系统,数字化矿井、智慧矿山建设支撑了安全生产的“半壁江山”。(3)保障功能。科技是职工生命安全的“保护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科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保障功能,就有什么样的安全状况。近几年来,部分煤矿针对以前在矿井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且与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科技攻关,如冲击地压工作面转载机岗点无人操作、准无人化工作面集控一体化系统、工业电视检测与监控系统、煤矿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地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4)推动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安全生产的“内动力”、“助燃剂”,正日益渗透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安全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推动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近几年,各煤矿企业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方面动了脑筋、下了功夫,推进了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上台阶、创水平,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5)提升功能。科技具有三方面的提升功能:提升“安全系数”,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效率。如,生产系统的远程监控、无人值守技术,减少岗位人员,提升了准确性、可靠性;单轨吊运输替换了小绞车,煤流运输实现了皮带化,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安全系数”。另一个层面讲,现代化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懂理论、会操作,方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际工作,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6)促进功能。近几年,各煤矿加大安全投入,更新了一大批安全设施,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发展和安全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山东煤矿安全形势逐年稳定好转,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安全科技功不可没。 3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科技有效途径 3.1重点抓好煤矿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结合当前实际,围绕科技研发、新技术推广、科技活动、信息建设、专家支撑、技术服务等工作,重点抓好安全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框架图见图1。 3.2突出煤矿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顶板、高温热害等影响煤矿安全的重大灾害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救援与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破解安全难题,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控制重特大事故。 3.3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完善共性技术转化平台,提高成果的共享和转化率;大力推广对安全生产效果明显、有较强推动和保障作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对影响重大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要强力推广应用。 3.4创新发展信息化和安全产业信息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煤矿安全需求,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完善物联网系统,加快科技工作信息化进程;大力培育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产业,制定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实施总体方案,重点研制检测监控、安全避险、个人防护、灾害监控、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进一步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3.5多措并举发挥专家支撑作用成立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煤矿企业等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专家库,遇有重大技术课题、项目验收、成果推荐等情况,启动专家库。加强高等院校、集团技术中心之间的联系,建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平台为支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积极组织经验交流,以现场会、专业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共享。 4强化煤矿安全科技保障工作 科技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4.1强化组织保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部门具体抓,技术人员细致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体系,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工作效果。 4.2强化素质保障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落实人才倾斜政策,创造良好、舒心的工作环境。 4.3强化技术保障建立健全以各集团技术中心、科技管理部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负责制,强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4.4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科研经费充足,稳定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应不低于企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渠道、多层次投资模式,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优惠政策。 4.5强化制度保障制定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的政策机制、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严把科技计划编制关、实施关、考核关、奖惩关,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5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构建“政府组织领导、部门推动督促、科研院校积极参与、服务机构技术支持、煤矿企业强化落实”的科技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创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长效机制,为煤矿安全状况稳定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作者:杨成超 单位: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 安全科技论文:构建安全科技服务新模式 2014年以来,山西省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任务日益加大。山西省安科院努力加快自身发展,增强安全科技支撑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包括全面整合安全科技优势,积极拓展安全生产科技合作,努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努力构建新形势下安全科技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开发新领域 山西省安科院通过强化与市县政府合作,开发了区域性安全科技服务新领域。区域性本质安全建设是推动区域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方式,也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持安全发展的新途径。为此,省安科院研究分析了山西省各市县产业结构、安全生产形势和经济发展特点,确定了重点支持方向,制定了整体服务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选择了全省非煤矿山大县――忻州市繁峙县,作为区域性安全科技支持的重点之一。繁峙县是山西省工业大县,以铁、金、银、钼等金属矿业为主导产业,选矿厂、冶金、炼焦、化工、金属加工销售等相关企业较多。2014年6月7日,山西省安科院与繁峙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创建省级重点安全生产示范县”合作协议。在协议中,确立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建成“省级重点安全生产示范县”的目标。 山西省安科院主要为该县提供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日常安全生产“六查”(查思想、查领导、查现场、查隐患、查制度、查管理)、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与过程控制体系建设等支撑工作,同时还提供事故应急救援、调查分析,以及组织控制培训、考核评估等全方位服务。针对该县金属矿山、冶金企业、尾矿库多的实际情况,山西省安科院还为该县有关企业提供职业卫生检测检验、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等方面的支持,拓展了区域性安全科技的新服务。目前,山西省安科院正在与省内其他市县进行合作洽谈,以进一步扩大区域性服务范围。 “创建合作”工作的开展,使山西省安科院在繁峙县构建了多行业、多领域、多技术、系统性、综合性区域安全科技服务格局,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项支撑、四个重点、五项服务”的安全科技服务模式,即:以县域安全发展为中心;成为安全科技服务平台和安全科技研发实验平台;强化了重大危险源监测、安全隐患检测排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治理的三项科技支撑;以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与过程控制体系建设、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分析工作,以及组织控制培训和考核评估的四项合作为重点;给予安全评价、职业卫生项目建设“三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设备设施检测检验、安全科技产品推广五项服务。同时,还在整体安全科技服务中实现了“三个延伸”,即:在安全科技发展中向采空区治理、岩爆预防治理技术研究、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措施整体推进延伸。通过这些举措,使得由原来单个企业、单一服务的零散型服务,变为综合性、系统性、集中性服务,安全生产科技服务效果大幅提高,有力提升了山西省安科院竞争力和安全生产科技的全面快速发展。 通过“创建合作”,陕西省安科院还初步形成了集“政府主导、安监督导、企业落实、科技支持”为一体的整体协调并统筹推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中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主体、安全科技占比不协调的弊端,解决了安全生产监管与安全科技服务不同步,导致安全隐患治理此起彼伏的问题。对于有效提高区域安全生产针对性、协调性和监管科技同步的系统工作能力,提高区域性安全生产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了重要作用。 深化新格局 山西省安科院在支持企业安全发展中,以往主要采取单一的安全技术服务方式,既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又不利于安科院的发展,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能力不能有效发挥。因此,省安科院力求扩大与产业企业的合作范围,构建系统性安全生产服务的新格局,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安全生产科技服务,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水平。截至2014年8月,山西省安科院已与山西中强煤化有限公司山煤焦电化材一体化工业园区签订了7个项目的整体安全科技服务协议,在安全评价、职业卫生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隐患排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设施设备检测检验等项目中,给予服务支持。此外,还与大同市天镇县瑞祥矿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从安全评价开始,为整个生产过程开展安全技术支撑服务,最终科企双方满意,提升了服务效果和工作效率。 强化与产业企业合作,形成了安全生产科技“线条式服务”, 拉长了安全生产科技服务“链条”。特别是与行业、大型条管企业的合作,拓展了全省的安全生产科技服务的覆盖面,突显了新形势下科企之间安全发展与科技支撑相互依存的新型关系,突显了安全科技专业化、系统化、高效化的服务形式,深化了安全科技服务内容,提升了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效果,为安全科技发展和安全科技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育新能力 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共享安全科技服务新能力。山西省安科院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中关村科留园、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技实体合作的基础上,2014年先后与3家科技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一是与四川省安科院的“院际合作”,发出了“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建设,共创全国先进安科院(所)”的倡议,合作重点是引进四川省安科院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西露天煤矿排土场稳定性评估、非煤矿山尾矿库及高陡边坡监测监控、危化行业危险品储罐变形监控中进行广泛应用,填补了山西省安科院在该项技术的空白,提升了安全科技实力。2014年6月上旬,对五台县天和煤业张家庄排土场、东侧排土场和繁峙县宝山矿业小壁沟尾矿库,进行了完整、快速、高精度、无接触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采集岩土地质及地形三维数据,为边坡、隧洞等岩土工程三维模型的建立和变形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并对坝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二是与中化赛鼎有限公司的“跨际合作”,实现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合作共享。赛鼎公司在煤化工、工业工程中氯化、氧化、烷基化等工艺和设备设计上给予省安科院支持。三是与湖南凯天环保集团的“跨省合作”,致力于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该技术在全省的运用,将极大地改善煤化工、煤矿、金属非金属、冶金等有关行业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提高全省职业卫生安全水平。 山西省安科院通过强化与科研机构“院际、跨际、省际”合作,形成了“链条”式安全科技发展格局,带动新技术、新人才源源不断吸收进来,拓宽了自身安全生产科技能力。通过广泛合作,较好地实现了技术引进对接、市场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培养、推进项目研发、增强支撑能力。目前,山西省安科院开始着手建立隐患排查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滤毒罐项目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技术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噪声治理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尾矿库溃坝灾害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发项目”等科研项目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至此,山西省安科院已基本形成了集“市县政府、产业企业、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推广应用”一体化,构建了新形势下安全科技发展的模式,对于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安全科技论文:浅谈安全科技在油气田生产方面的应用 【摘要】:油气田的开发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危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是一个高危行业,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随着各种安全科技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油田的安全生产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油区的安全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质的飞跃。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油田安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绩;探讨了科学技术已成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从安全科技体制机制、研究、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倡导企业应该用创新和改革的思路及勇气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 安全生产 监管 应用 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油田正处于建设大油田的关键时期,也处于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显著位置,对油田的安全生产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田开发过程中在安全监管方面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复杂性不断加大;由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或严重不足、装置落后等情况的好转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油区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防范和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大大增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要扭转和缓解这种严峻形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它对安全生产基础的巩固和保障作用越发显现,因此迫切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来有效指导安全生产,来提升安全防护整体水平,来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促进企业安全技术升级。 (一)安全生产监管的特点需要科技支撑 安全生产监管几乎涉及所有的领域,涉及众多的事项。它适用领域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其特点决定安全生产监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只有把工作重心向事前预防倾斜,超前防范,未雨绸缪,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目前我们的事前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手段,大部分监管只能凭借经验,靠的是眼看、手摸、鼻子闻。这种落后的手段,对于油田运行的变配电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虚接、断路等等的预先判别无法实现,只有当问题发生后,才有可能去查找整改。由于缺乏有效的科技检测手段,无法预先查找出隐患部位,任由隐患升级。隐患处理固然重要,但是指导事故单位进行隐患整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 科技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 (一)建立了HSE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监管能力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如果每个企业都把自己的责任履行到位,实现其本质安全,那么事故就没有发生的可能了。但目前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问题,为此油田公司创建了HSE管理平台,包括:HSE过程控制系统、HSE事故隐患管理系统、HSE特殊作业系统、不停产检测系统、安全经验分享平台等等,实现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着重解决了以下的突出问题:一是之前油田公司多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联合检查的方式进行沟通,行政效率低、部门之间沟通难的问题,安全主管部门将监管情况放入系统中,其它部门可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和落实;二是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不专业的问题,系统中录入的安全隐患按照专业特点和分工由相关专业部门落实治理,使企业按照标准化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对企业进行安全提醒。提醒企业按时阅读上级部门的通知通告、按时进行特种设备年检、按时进行人员培训;四是上级安全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工作等等。总之,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上级部门与公司间、公司与下属单位间建立起一个多向的、互动的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实时监控和标准化管理。 (二) 发生事故后实施有效救援,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简单事故救援问题不大,但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如火灾、坍塌、毒气蔓延、井喷失控、爆炸等救援人员不能进入事故现场的情况,或遇到现场光线黯淡,救援人员仅凭肉眼无法观看的时候,我们的救援指挥者、专家无法对事故现场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影响事故救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研发危险场所应急救援防护装备,对在特殊条件下实施救援大有益处,对救援人员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人员生命报警仪、有害气体探测仪、正压呼吸器、先进的声纳通讯指挥系统、高温耐火服等等,可以显著提升救援能力和效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缩短事故救援处置时间。 三、 科技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一)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地位有待提升,“科技兴安”的各种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从目前情况看,油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科技远未成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动力和手段。 (二) 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对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油田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仍没有明确可靠的资金渠道,导致安全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组织对一些公共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三)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初始阶段。油区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重点专业和领域。当前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都比较落后,安全生产科技贡献率低;安全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差,一些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尚未解决,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匮乏。 (四)安全生产领域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每年油田接收安全生产管理专业学科的人才依然不足;现有的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人员缺乏进一步培养深造的机会;未完善和建立各级的安全生产专家库,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更新缓慢、科学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有待提高;有关安全技术研究专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研究平台,缺乏高层次安全技术人才的引进。 四、 结论 近些年来,油田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科研投入、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果喜人,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基础性作用,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大力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对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油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安全科技论文: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的我国的煤矿自然条件差和开采人员结构复杂职业素质普遍较低,所以我国在煤矿生产安全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而且目前为止,我国的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体系还不够成熟,这导致煤矿生产矿难频发,严重危害着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接下来,笔者将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 面临现状 发展方向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 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 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 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 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 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安全科技论文: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煤矿业一直都是我国能源生产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其他相关企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煤矿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也是我国生产事故多发产业。众所周知,煤矿业中的采煤工作是要在地下进行的,这就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为了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性,我们要积极推进煤矿的安全科技,减少煤矿业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率也在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的安全科技也随之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不仅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对煤矿安全科技推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大众传达推广的现状及相关对策就成为了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煤矿安全问题简论 近些年来煤矿的安全问题总是出现,随着开发技术的推广,安全问题的种类在逐渐的增多,其中瓦斯问题、粉尘问题、火灾问题、水害问题等等是常见的安全问题。从近些年来的事故发生率和事故类型来看,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隐患是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而不断出现的,尤其是其中瓦斯爆炸所引起的事故频繁出现,这种瓦斯问题同煤矿开采工作的矛盾在逐渐的加深,同时,随着煤矿开采工作的开展,热害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问题,随着煤矿生产形势集约化程度增加,现代生产矿井很容易出现多种灾害问题耦合出现的现象。 在以上的问题中,瓦斯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煤矿的采掘过程中也会出现安全事故。面对着这些问题的存在,安全生产的实现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持,为此,要推广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二、煤矿安全科技推广现状 煤炭的安全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的标准,近些年来,在安全科技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进行煤矿安全科技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安全科技的推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为此,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科技推广效率和质量,我们要积极研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推广体制问题。当前,煤矿安全科技推广虽然在进行着,但是在推进过程中,推进的体制同煤矿业现行的发展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在我国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先进的技术中借鉴过来的,在借鉴和自我研究过程中,国家对其的重视力度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加大,但是,受到利益观的影响和企业投入成本的限制,各个相关科研公司或者企业研发部门对安全科学技术推广方面研究重视度严重不足。在现代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体制中,多数是以政府的推广政策为主导,在企业体制中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研究、消化、应用推广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市场调节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就导致了企业中的推广体制没有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与此同时,也使得企业对安全科技的需求没有受到市场体制的调节,也就导致了科学技术发展为科技成果,再到实际应用都没有受到市场的调节,不能够及时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进行安全科技的推广。 2.投入与监管问题。现代煤矿企业中安全科技的资金投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首先,投入问题。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我国政府已经减少了对煤矿企业的资金支持,而煤矿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低价位在发展运行,同时安全科技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比较大,这种资金投入和产出上的矛盾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如果强行进行安全科技的推广会给煤矿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单靠煤矿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是很难实现安全科技的高质量推广的。其次,监管问题。这里的监管问题还是指资金的监管问题,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监管制度不够规范,存在着安全生产费用被挪用的现象。 3.人员素质问题。据了解,我国煤矿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高尖端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也就导致了科学技术上的很多难题没有被攻克,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在煤矿也中所占的比例在12%左右,而煤矿企业人才需求补充还不满10%,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更是不足,这种人才匮乏就导致了煤矿企业的预警能力、灾害认识能力、抢险救灾能力以及安全管理等能力水平都比较低。 三、煤矿安全科技推广有效对策 针对煤矿安全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安全科技推广的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完善煤矿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在政府对安全科技推广提高重视的同时,煤矿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安全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就应该在制度上对安全科技推广活动积进行明确。利用专项资金,建立一个把科学研究成果化、应用化的专业部门,成立一个科技推广活动的载体。其次,要严格执行力度。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让煤矿安全科技的推广活动有章可循,那么,制度制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力度,一定要明确规定出执行的具体程序,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安全科技研究。同时,还要相应的建立一个安全评价体系,要根据煤矿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评价,判断出不同评价要素对安全的不同影响,以此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2.强化费用监督力度。要在煤矿企业中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出安全科技费用的使用标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在制度中要把安全科技费用的具体使用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应该包括设施、设备、安全教育、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确何种资金利用方式是正确合法的,为监督检查机构的检查行为提供明确的执行标准和判断标准。同时,国家还应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鼓励,通过财政政策等给予支持。 3.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煤矿企业中应该积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发展专业化对口教育,同时要对在职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总体素质,推广煤矿企业同大专院校的合作,煤矿企业可以为大专院校提供经验丰富的讲师和相关设备,而大专院校负责为煤矿企业提供高素质定向人才,为煤矿企业的人才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舆论的压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都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大煤矿企业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完善企业自身的安全科技推广制度、拓宽企业科研经费的融资渠道、完善煤矿企业人才发展制度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煤矿安全生产性,在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效益。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空前繁荣,并且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项目。本文对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行能够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技术 1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分析 勘探:钻探是岩土勘察工程中常用的勘探技术之一,常见提钻探方式是采用振动个别探、冲击钻探、冲洗钻探和回转钻探四种。在这种四钻探方式中,回转钻探是最常见的。使用钻探时,一般孔深应在目标层的下方3~5米处,且精度不少于5厘米;孔径大小要根据抽样及抽水的技术要求来确定。 虽然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式,但当遇到隧道、大坝、地下洞群或故障时,钻探就失去了优势,不能准确的识别地下的真实情况,所以这时就需要用到洞探、井探及槽探。 地探既是一种勘探方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地探可以测定电阻率、辐射参数、核定动态剪切以及弹性模量,更可以对岩石的波速进行测定,对土壤是否会腐蚀金属与可以准确的进行判断。 在岩土勘察工程开展前的准备阶断,对目标的进行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目标地的地质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推断出地下的情况,为岩土勘察工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对目标地的调查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质测绘,将地质调查的成果图件进行编制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被统称为测绘。 目前进行岩土勘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钻探、物探和坑探三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勘探的目的都是对地质条件及可利用勘探工程进行监控及原位测试。 在三种勘探方式中,钻探应用最广泛,但如果钻探无法达到勘探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坑探的方式进行勘探,但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电力及机械设备,工期长、费时费力,还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如非必要,可尽量避免选择坑探这种勘探方式。 2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发展十分繁荣,但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考虑到经济因素,岩土勘察单在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愿意使用目前领先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成果,应详细了解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以便保证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施工。目前使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点: 首先,地质形态问题。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对地下孔及地下物质体的分情况探查是否准确,还有确定埋藏地点及深度,都是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要点。 其次,划分地质的界面。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以及土壤种类是开展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地质结构,根据地质结构来区分优质和不良的地质界面,这是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在岩土勘察工程设计中,重要参数的确定较为困难,是一项技术难题。 最后,勘察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勘察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素养不高,导致在现场勘察中,调查不明确,对原始数据也不能有效的运用,遇到较为复杂的勘察难题,也无法有效的解决。 3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解决的具体路径 要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就要解决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目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虽然目前的勘探手段越来越鑫样化,能够较为精准的反应出目标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如界面、形态、力学特征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单一的技术难以满足所有的勘察要求,所以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按实际要求进行组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岩土勘察工程中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不足。 其次,勘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急待提高,因此对勘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勘察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进行考核,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勘察技术人员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技术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是顺利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三,积极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原位测试新技术,对施工中的检测、实验和监测方法也要不断的加强和更新。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才能解决岩土勘察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四,对土壤、岩石的采样、测试和研究调查,是保证岩土勘察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更是岩土勘察的前掉和基础,所以在这些方而也要不断提高和加强。 4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淼纳缁岱⒄构程中,建筑行业始终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建筑行业,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而岩土勘察工程正是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内容,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这施,直接关系着土木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因此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中的技术难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改革和更新提供帮助,为促进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略尽绵力。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对于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都会事先设计和制定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员面临风险时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过,无论什么行业,也不管是何种事物,计划永远都是无法赶上变化。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将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指定的制度和原则,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可见,在土木建筑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以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原则作为指导,紧密结合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有效地对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制定出风险管理计划,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开展风险控制,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也不能放松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体来说,建筑企业需要对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风险防范,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比如设计不合理风险,投标舞弊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竣工延期风险等。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不足 (一)风险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尚未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投标对象评估不足、对投标可靠性评估不足,增加无目的性投标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中标的概率大大降低。另外,因为对土木建筑施工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和深入性,使用了部分错误性数据,缺乏完整的风险警示和处置机制。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难以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管理质量。 (二)土木建筑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大部分土木建筑企业的运营人员和高层,在土木建筑施工时,缺乏对施工技术的重视,再加上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过于重视绩效考核,从而导致土木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造成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很多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没有及时设置专业的风险管理岗位,对风险管理的定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依旧存在部分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混淆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控制放在同等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三、土木建筑工程监督风险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中,监督管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木建筑工程中制定的监督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监督管理各部门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依据监督管理规范标准从事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风险管理各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实际的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对材料的监督管理、对进度的监督管理、对技术的监督管理,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对设备操作的监督管理等等。 (一)加强对监督机构重要作用的重视 在法治社会,一切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因此,要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用相应的制度。为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结合当地土木建筑工程标准及国家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有效的监督活动,避免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违规情况的出现。同时,作为监督的主体,监督机构要根据土木建筑工程各个项目容易出现的风险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且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对土木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工程质量进行有效、严格的检测。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进行准确判断,以及时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二)强化对施工的监督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正式实施之前,应进行充分且科学的论证,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项目图纸及投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注重从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明确可行性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为土木建筑工程后期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社会及经济效益。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施工人员控制 因为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中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作弊意识,或者知识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所以,加强施工人员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合理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专业素质。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作业行为负责,必须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并获取了专业技能资格,才能够上岗作业。其二,通过采取奖惩制度和现场监督加以控制。促使每位施工人员对自身的操作行为有一定的认知,明晰行为的后果。 (二)施工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工程主体,加强施工材料控制,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对施工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对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规章制度,采取采购权与财务权相分离的方式,避免采购人员从中谋取私利,购置不合格材料,对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其二,严格防止质量不合格产品用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为施工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施工设备控制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使用最为频繁。其中,在选择机械设备时,需要对其性能、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技术性等进行综合考虑。机械维修的及时性、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或操作缺乏规范性,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维修检测工作。 (四)施工工艺控制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即使对施工组织方式设计的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以国家建筑标准为约束作为前提条件,切实根据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技术、编制、审批的程序进行。施工工艺引发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不符合土木建筑相P标准和要求,与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相脱离等。所以,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防范风险损失,必须严格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环境控制 施工环境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施工周边环境,其二,施工环境。其中,施工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而施工环境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存储情况。施工周边环境处理不恰当,就很容易导致居民投诉,交通管制等。而施工环境的布置缺乏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效率和水平。所以,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施工周边环境和施工环境,以此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切实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中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并熟练掌握应用风险控制策略,以此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大大降低风险,从而确保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提高土木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在其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随着土木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基层施工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在施工前要对基层土壤情况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其松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加固处理,可采用灌浆、回填等技术,若基层由沙土组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重力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通常针对沙土基层以及垃圾较多的混合基层土壤采用换土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松软型不稳定基层经过夯实、灌注便可完成加固任务。基层施工要注意水平准度的测量与控制,局部出现凹凸可进行填充处理。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以及一些外加剂经过振捣制作而成,材料强度可通过改变比例来控制。该类混合材料在搅拌过程中要对水分与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需要在其表面铺设一层防护膜,帮助在养生阶段减少表层水分的蒸发,避免外部出现细小裂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常作为承重部分出现,造价成本相对低廉且施工过程简单,但有害裂缝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首要因素。为避免这一危害情况的发生,在浇筑前要对温度进行检测,避免结构内外部产生明显的温差。拆模再次测量温度与湿度时,施工现场环境适中时可开展拆模工作。发现细微的裂缝要及时填补,避免湿气侵入后造成内部钢筋材料氧化。 3、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筋材料经过预制环节后可应用在承重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内部应力。钢结构施工前要对材料的规格进行核查,其长度与横截面积关系到承重性能,并根据结构需求对其弯度做出调整。裸露在外部的钢筋结构在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并保障堆放环境清洁无污染。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深基坑由于深度较大,挖掘过程中周边的土壤受到震动出现松动,很容易出现坍塌。支护结构的搭建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不出现掉落,这种基层加固方式在多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深基坑支护施工前首先要处理好地下水层的问题,避免发生回渗,影响结构稳定性,处理标准为基坑底部的1m以下。若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则要将各机械设备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m范围之外,避免相互造成影响。支护结构要具有挡土功能,可在基坑中埋设预制桩来实现支护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边缘土壤的变化情况,挖掘出的废土堆放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再次掉落。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要做到对称,以中心点为轴心,横向纵向进行测量,深度与宽度要做出一致。支护结构的修筑材料通常选用钢板与钢筋,地下层需要使用混凝土浆料浇筑加固,浇筑时间与量由技术人员进行掌控。 三、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1、严格规范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先进设备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点工作,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3、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增长,当前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决定着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对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必要性;内容;质量控制 一、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品牌效益;有序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并且高效科学的施工管理可以使施工井然有序,如材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施工清洁美观等,同时有利于保障消防安全。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1)施工材料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所需费用占到了整个土木建筑工程造价的六成左右,施工材料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做好采购计划,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及数量,并做好查验工作,如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 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 ,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在采购时应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尽量找到质优价廉的货源,并核实材料数量、规格、品牌等等、避免出现失误影响施工进度;在材料的分发管理方面,应安排专人发放,专人管理,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及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编制合理的需求计划,适时安排材料的到货退场。(2)施工设备管理。机械设备是土木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建设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会同监理公司共同督促施工单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要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抓起,通过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同时注重施工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降低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伤与事故的发生率。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对火灾隐患、高空作业、乱搭按电线、脚手架搭设等方面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施工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本着“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原则,真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最后就是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及时查处隐患并处理,深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量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时,要注意垫足垫块并固定好,保证厚度,钢筋绑扎密集时,要适当选择合适大小的骨料,在给混凝土振捣时,不能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等,明确“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并且技术责任人应经常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避免出现差错;并且要加强施工质量的检验力度,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4、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人是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了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规定,有效进行施工人员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督促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工程组织机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等方式为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工程施工操作、安全规程执行等进行管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执行施工安全措施,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表现在:(1)检验基坑土质,确保基坑的实际土质与勘察的结果一致。(2)验证制定的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具有安全合理性,必须考虑到边坡处和挡墙处有车辆行走时深层基坑的安全支护保障方法。(3)检查基坑排水能力。对于深基坑要按时定期检查支护结构设施的位移状态,确保支护设施稳定不发生偏移,还要时刻主意基坑的排水状态,当实施混凝土浇灌时,务必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等。 2、梁板柱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梁板柱工程施工前需要认真检查每层的模板轴线位置、标高大小、梁板和柱断面的尺寸,确保实际施工情况与建筑设计方案一致。对于模板的拼接严密性、支顶与支底的稳定性、模板的维修防护措施等方面都应当着重检查。而且在混凝土浇筑使用的模板必须经过仔细的清理,对末班的拆除要实现确定好方案,防止结构被破坏。同时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钢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检测,保证所使用的钢筋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实际使用要求。当钢筋绑扎完成后,务必要认真检查钢筋的数目、规格尺寸、绑扎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情况,以保证梁板柱工程的施工质量。 3、砌体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土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多采用硅酸盐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或者灰砂砖。这种砌块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体散热程度良好充足,但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尽快完成工程进度,砌块的存放时间往往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容易使得施工完成后墙体出现裂缝,防水效果很差。因此在砌筑砌块之前必须按照规定要求,保证砌块已被浇水浸透,散热收缩完全;砌筑时要调整好砂浆的饱满程度,并认真定期检查砌块排放情况,以保证砌筑的墙面具有良好的垂直度和平整性。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使得建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土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简议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其以高强度及良好工作性能的特点,使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混凝土的深入研究,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对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施工准备;施工要点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有:(1)混凝土自缩的因素。混凝土是靠两成的水分来硬化的,其余的都被外界蒸发掉了。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质上应该蒸发的水分,就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中夹杂了很多的添加剂和矿渣等,也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及其种类也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混凝土裂缝以及自缩原因考虑到其中。(2)较强约束力的因素。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体,从而导致了地基对其的约束力。这种来自外部的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痕,有时还会出现内部的约束力。(3)温度的因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浇筑的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都会减少混凝土内、外部位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的应力越大,产生的裂痕也就越大。(4)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因素。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热量。由于混凝土结构比较厚,表面系数低,混凝土散发的热量不能及时的疏散,导致了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引起了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土木工程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对施工整体性的要求,并且经常需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因此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三、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要点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主要包括:(1)施工材料准备要点分析。第一、水:应该尽量采用可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对于不可饮用的水,在拌合之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和抗腐蚀检验。第二、水泥:应该根据工程的强度要求以及不同型号的水泥性能来选择,保证其强度不低于设计的规范,对于有特殊承重要求的部位应该在选用之前进行测试,结合报告进行选择。第三、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骨料的优劣对混凝土最终强度有直接的影响。(2)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需要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还应该对模版接缝处是否密合完好以及其支撑是否稳定进行检查,还要对钢筋和模版进行预检,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浇筑。(3)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4)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对该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掌握,根据工程的需要,把浇筑工程中所必涞姆烙攴朗钗镒适孪茸急负茫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要点分析 1.拌合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确定后,需要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杜绝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2.运输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运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3.浇筑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要求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同时还需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4.振捣施工要点丰富逆袭。混凝土工程振捣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土木工程日益增多,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 【摘 要】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其中包括: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加现场施工安全防护、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而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土木工程的施工。众所周知,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涉及面较大、环节众多,且十分繁琐、复杂,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意义重大。因此,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是广大施工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施工成本的高低、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施工企业若能够重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那么就可有效提高其施工技g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存在着较多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只有有效地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可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 2.1 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力度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一,施工方企业可实行逐级签订责任书,对新进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熟练操作消防器材。 第二,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常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教育广大施工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相关特性,同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以案释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醒大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永不松懈、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永不马虎,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确保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第三,还要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要采取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宣传油品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导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性质特征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施工方案若能够得以科学编制,那么必将能够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务必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等共同来斟酌、优化、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且要备案归档。一旦确定了施工方案,那么就务必要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严格贯彻实施。 2.3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防护 2.3.1注重施工环境的安全防护 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务必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布置,并且努力提升施工现场的防火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求来科学划分现场施工区域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区域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此外,在现场施工区域的危险场所,可设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不要靠近。 2.3.2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防护标准 在当前形式下,施工企业务必要与时俱进,与国外同类企业发展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管理标准, 通过一系列法律化、体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水平。 2.4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务必要将施工材料按照确定好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来进行堆放。在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若检验结果不合格,那么是不能签收的。对于到场的材料,材料管理人员应该要认真登记,并且统计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为了防止出现材料浪费或者材料丢失的现象,务必要基于各个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来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方法的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限制,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建筑工程中,裂缝和渗透是建筑质量的主要问题,而注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扩大,达到加固建筑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注浆施工技术的本身优点和适用范围,结合施工方法探讨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土木建筑,注浆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注浆施工方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对于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的质量把关过程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效果更是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其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力和寿命年限等方面都影响巨大,施工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在建筑的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注浆施工技术也能为建筑的裂缝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和应用范围的结合考虑和适应条件也需要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注浆施工技术概述 1.1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砼建筑是目前的主要建筑方式,而砼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裂缝,主要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结构的需求特性以及人为的施工不当或保养不当引起的。而这些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效果,而且会伴随出现渗水现象,同时渗水又会对砼结构本身造成更大的损害,裂缝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建筑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威胁。注浆技术对于这种裂缝是最好的医生,通过填充浆液的流动、渗入、凝结、固化能够有效填补砼建筑的裂缝,并对裂缝进行粘结固化,重新赋予砼一体的坚固优势。而在其他比适于砼建筑的情况下,注浆施工技术又可以使用浆液的灌注而达到加强建筑材料本身的结构强度的效果,在一些以土质较软的情况下,尤其是地基等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 1.2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特性优势 注浆施工技术的特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二是施工效果。从施工过程来看,注浆施工技术的施工条件要求不高,设备小,所需空间小,可在小范围内施工进行,并且针对性强,可局部操作,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灵活度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各种施工环境。从施工效果来看,注浆施工从砼内部结构入手,对于裂缝和老化的建筑Y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采用的填充浆液多采用加强型材料,不仅对于裂缝起到填充目的,更能粘结砼自身结构,提升建筑结构质量,有效延长建筑物寿命,且材料的使用浪费极少,不会污染环境,加固以后的建筑也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2、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的方法 2.1注浆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注浆施工前应对注浆液的配置材料进行选择,其主体材料为水泥,并在其中添加了各种有机高分子辅料.在材料当中以水泥为主,其稳定性较强,并且能够在搅拌过程中形成胶状体,在凝固之后形成胶结体.而有机高分子辅料本身质量也要严格的要求,其必须为水泥提供耐磨性、耐老化性,同时还需要增加水泥凝固后的强度.另外,注浆液的材料在凝固前必须拥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水泥裂缝之间,但在凝固之后其渗透性必须大幅度降低. 2.2注浆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墙体发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利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这一问题进行修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选择好的注浆液材料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水化反应,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搅拌,增加各材料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材料在添加过程中不能一次添加过多,这样会使得注浆液内部的密度不均匀,影响凝固效果,增加裂缝的发生率.在配置好注浆液之后可利用浇灌设备注入到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当中,时其与混凝土紧密结合,然后对注浆后的表面进行平整,保证混凝土墙面的平整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劈裂式和高压灌注方式,其中高压灌注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将浆液直接关注到缝隙当中,这种方法能够降低注浆液在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凝固情况,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而劈裂式则需要专用的设备进行施工,其主要是提高注浆液的自由流动情况,进而增加灌注后墙体的稳定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缝较小,并且仅出现渗水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前期修复,并做好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 3、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注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 土木建筑中,地下室的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的支撑起到地基的作用,其结构质量要求更高,而地下室一般又较为潮湿,对于其建筑结构的考验更是严峻。因此灌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在其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考虑注浆前的清理和注浆的完整度,必须保证确定一个孔洞完成灌注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孔洞的灌注,注浆完成后,也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次补注,确保注浆的加固效果。 3.2注浆施工技术在墙体结构中的应用 承重和主墙体的裂缝主要是由建筑时的施工不规范埋下隐患引起的,随着温度的变化,墙体产生一定的热胀冷缩造成裂缝,而墙体中的潮湿也极有可能引起裂缝中虫蚁的埋伏。因此在这样条件下的注浆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拉伸力。 3.3注浆施工技术在室内及厨卫结构中的应用 厨房和卫生间等室内建筑区域的用水量大,水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比较严重,而渗水情况的避免也最为必要,一旦建筑出现裂缝,在大量的水的流动作用下,裂缝会迅速扩大恶化,对整体建筑结构质量造成重大安全问题。而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又由于室内的管道以及电路线路的复杂情况的影响,使注浆施工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多变。因此在对于室内厨卫建筑的注浆施工中,对于环境的考察和检测,对施工前的综合规划很重要。而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嵌槽施工方式,不会破坏室内整体结构和美观度,也可以在最小施工范围内达到加固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建筑中实际施工上的应用也是十分灵活的,既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既包括承重部分,也包括防水部分,注浆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加固和修护效果都十分显著。在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施工过程的严谨和认真,注浆需彻底、完整,这也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重视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注重注浆技术施工的质量。而在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使用也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作用,正式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专业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视土木建设工程专业的发展了,因为要技术,就要有专业人员,而要专业人员,就要看这一专业,因而我们要深入了解该专业。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知识技能;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一、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简介 所谓的土木建筑工程,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此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建筑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民用工程,即建筑工程。蛄河胨淼拦こ獭⒀彝凉こ獭⒐路与城市道路等这个小范围。 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特点 该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该专业现有: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测量等4个专业实验室,具有结构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在专业培养中,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国家的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部分学生已成长为设计院院长,企业总工程师,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三、土木工程专业要求的知识技能 (一)空间想象力。建筑本身功能决定它立体的东西,通过平面的点线能想象到它在实际空间的实际形态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力学学习、应用能力。没有良好的力学基础是不可能学好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 (三)认真、细致的作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严谨的,土木工程也一样。无论将来做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你的“作品”(建筑物)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认真、细致。 (四)较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就是实践,它重在落实与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 (五)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代名词,从事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一)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二)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就业前景: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就业前景:工程监理是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工程检修方向 代表职位:轨道交通及铁路工务部门工程师,一般是建设单位内部的工程技术人员。 代表行业:轨道交通,铁路工务段(处)。 就业前景:十一五规划全国路网10万公里,许多大中城市兴起修建地铁交通,这些轨道建筑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检测和维修。 (五)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代表职位:公务员、教师 代表行业:交通、市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及设计单位。 就业前景:公务员制度改革为普通大学毕业生打开了进入机关工作的大门,路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需要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的需求随之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竞争一般较为激烈,需要求职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 五、小结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国家对城市建设加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使得城市建设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自然带动了土木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土木工程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及现代化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注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素养的提高,以此促进施工技术质量更好地满足日趋提升的建筑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土木建筑专业的发展及演变,只有从根本上抓起,从学生时代提高其从业者的素养,才能促进这一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从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添砖添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由于建筑物在厚度、体积及高度等方面的逐渐增加,建筑物自身基础承受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得以保证,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当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技术要点及施工设计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促使土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得以保证。 0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当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施工工程的增加,对于施工材料的性能则给与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相应性能检测方面予以重视,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过较长时间的工程检测工作发现,由于混凝土出现自干燥现象的增多,其所导致的自缩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这些也是相关工程人员需要对其给与积极控制的问题所在。 1 混凝土自缩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种水泥在净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缩能力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自缩值偏大的水泥主要有早强水泥及铝酸盐水泥,而自缩值较小的水泥有低热及中热水泥,在使用后期时,矿渣水泥在自缩值方面会不断增大,此外,水泥的细度对于其自缩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水泥过细的状况,其在早期使用当中其自缩速度就会加快。 1.2 外加剂因素 利用高效减水剂能够实现流动度增大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对于自缩值具有显著降低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在类型即量上的差异,对于自缩作用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对于干缩减少剂来讲,其对自缩值能够降低50,主要是由于干缩减少剂对于毛细水表面张力具有降低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膨胀剂表现出来的对自缩作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氧化钙型的膨胀剂对自缩具有降低的作用,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尽管在早期会出现相应的膨胀状况,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收缩,且不同类型膨胀剂收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1.3 矿物掺合料因素 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通常情况下均在水泥当中加入比表面积400m/kg以上的矿渣,但是对于120d的自缩值而言,它会随着矿渣掺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矿渣量比表面积是337m/kg时,针对120d的自缩值来讲,其在矿渣的掺量变化的影响方面就会比较小。如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硅灰,则会造成混凝土自缩值出现增大的状况,而如果将硅灰的掺入量增大,那么其相应的水泥浆自缩值也会随之出现增加的状况。针对3d龄期后来讲,其在粉煤灰掺加后自缩增长速度与空白混凝土相比,要明显性大于后者。如果在水泥当中掺入的粉煤灰大于20,那么其在自缩的作用方面就会湿度减小。若在水泥中添加偏高岭土,当其含量为10时,则水泥浆在自缩值方面会达到最大值。 2 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2.1 机理设计 对于基本材料的选择来讲,可在水泥当中掺入存在ZY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可当带取代后浇带巩固后,对混凝土结构实施连续浇筑。就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予以参考,将广场底板实施相应的分块操作;对于后浇带,可将底板实施4块划分,并以此实施相应4个浇筑单元建立,并且在块中无相应膨胀加强带设置,然后将其再实施5块划分,整个底板最终则给与16块划分。当对底板实施分块予以确定后,在顶板及墙板与底板相应位置处,给与一个后浇带及加强带设计,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巩固。膨胀加强2m带宽,对于边缘,每侧均予以密孔铁丝网设置,且用钢筋对其实施加固,避免在加强带外的混凝土出现流入内部的状况。膨胀现象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具有减弱作用,所以,对于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来讲,应对其强度等级给与不断提高,而在搭配材料方面,包保持其材料组成的合理性,最终促进结构功能得以优化目标的实现。 2.2 补偿收缩混凝土 以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作为施工的基本标准,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来讲,其所形成的自应力混凝土主要于0.2~0.7MPa以下。要想对限制膨胀率进行准确测量,应在实验室就ZY试件的限制膨胀率试验给与完成,通过实现可知,在水泥当中掺入ZY,能够将微膨胀性予以得出,而掺量大小状况与膨胀率之间呈现正比。 2.3 配合比的设计 ①水泥:砼材料:选用常规硅酸盐水泥(42.5MPa)。②砂:选用长江中砂,其相应细度模数为M×2.5~2.7,表面密度为2.63g/cm,宽松密度为1405kg/m,紧密密度为1500kg/m,含泥量应≤4。③石:采用湖州石子:粒径区间为6~31mm,连续级配,压碎指标区间为7~9.6,含泥量应≤4。④膨胀剂:采用ZY膨胀剂。⑤掺合料:Ⅱ级粉煤灰。 3 具体方案分析 某医疗楼地上12层,地下3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97000m2,建筑总高度为48.85m。地上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基础底板厚度为1500mm,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为C40P 8,基坑底板的标高是-15.47m,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由防水保护层往上一次性浇筑1.5m,直至基础底板上标高,每层厚度约为500mm。基础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体施工技术如下。 3.1 后掺少量减水剂的控制 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清楚掌握现场的施工环境,尤其是温度因素。在7~8月份时,混凝土浇筑则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状况,且在稳定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停留一些时间,如此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混凝土的入模时间,甚至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在配合比当中,其FDN2I减水剂量数值为0.7,通常情况下,此种减水剂相应的掺量最高应为1,而在后续掺入减水剂时,其考虑值0.3以内。对于后掺法来讲,其与先掺法或同掺法相比,在减水作用上会出现不断增强的状况,这样就可以起到对补偿坍落度的损失给与弥补的目的。对于相关工程单位对混凝土运输车的安排来讲,其在搅拌时间上应控制在32转或者是1分钟以上,并且还要安排相应技术人员对材料配制进行控制。 3.2 地下室顶板浇注的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针对其地下室长无缝混凝土结构的具体状况,对其应制定规范、严格的施工安排,促使实际运用状况与相应的工程方案相符,针对地下室顶板的浇筑来讲,当对地下一层的墙板到地下室顶板梁下口浇筑完成后,将地下室顶板的浇筑予以完成。在对顶板实施浇筑时,应对早期可能出现的裂缝状况给与事先把握。从缓凝土在收缩状况下,所产生的秩序状况来看,裂缝通常情况下在初凝到终凝容易产生。施工人员应对施工方案按照自身经验进行调整,将顶板实施二次或者三次抹平及搓平操作,特别是在初凝时实施抹平操作,特别是初始凝结使的抹压,以此做出可以控制在初期的裂缝的措施,这样才能最好的掌握裂缝控制。 3.3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应对墙板混凝土在配合比方面给与更为严格的设计,经过对其验证证实后,决定对其采用减少水和灰的具体方案,对于底板及墙板来讲,其同为C30及P12,底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7,墙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1,坍落度指标底板应控制在20cm,控制墙板坍落度指标应设计为15cm。上述方案的实施,对于用水量的减少及混凝土的收缩的控制,均具有很好的效果。 3.4 地下室混凝土的养护 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小时后,底板与顶板均筑堰蓄水3-5cm进行养护,墙板采取不问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天,墙板侧模的拆除也不少于7天。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地下室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相关的性能检测给与足够重视,还要对相关的质量要点进行严格的把控,最终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的延长目的,对工程费用进行节省,实现工程质量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 摘 要:钢结构是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的应用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其自身在多方面特点,也使其在应用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尤其在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更为适用。为加深大家的了解,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钢结构;主要应用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类新型建筑工艺的运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在规模和外形上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建筑的高度更高,且在建筑外形上也更趋向于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充分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就显得愈加重要。钢结构作为一种主要适用于超高层、大跨度或不规则外形建筑的结构形式,加强对其应用的研究有着很大必要性。 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其主体选材以结构强度较高的优质钢材为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这也就有效的降低了结构的自身重量,以塔楼为例,利用该结构形式建设其在整体自重上可以较传统结构形式减轻约30%,这种情况下建筑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经试验分析得出,钢结构形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超过10%的地震影响作用,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2、施工便利,质量稳定 在施工方面,钢结构的施工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且所选用的施工工艺简单,更容易实现施工的规模化,同时,钢构件施工与混凝土构件施工之间并没有太大冲突,容易实现交叉作业,而且内部施工也可以与外部装修同步推进,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保障施工进度都具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钢结构在材料的延展性、抗压性及韧性等方面也要优于传统混凝土结构,这也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结构质量及整体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相较于混凝土材料而言,钢材本身便具有着更好的可塑性,在一些相对跨度较大,且支撑结构设置受限的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显然更为适用,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从结构造型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造型往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钢结构良好的可塑性以及焊接施工的方式,都使得其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并且不会造成成本的过度消耗。 4、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据测算一般混合结构中混凝土的使用量约为0.45m3/m2,而应用钢结构能将混凝土的使用量减少到0.2m3/m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也有效地节约了工程建设中资源消耗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在能耗上也相对更低。另外,由于钢结构施工中减少混凝土拌制以及浇筑机械的作业量,且不需要过多消耗砂石等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扬尘等空气污染也相对较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加之施工所产生的钢材废料能够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也体现出了钢结构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二、土木建筑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 1、箱型柱安装 箱型柱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即材料采购、加工、运输、吊装、连接的顺序。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防锈处理方面,应先去掉钢结构表面原有的铁锈、油污,再进行防锈油漆的涂刷。其次是吊装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吊装,通常为先由中心开始吊装,之后再向四周拓展,并要充分保证安装的对称与稳固性。最后是连接方面,为确保连接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一般会先采取临时连接的方式,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单元框架,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与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达到最佳位置后,再进行焊接,并要做好焊接后的质量检测,确保箱型柱安装的质量。 2、钢柱的制作与安装 钢柱的制作与安装必须要以土木工程实际的层高及总高设计作为基础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受力的特点,合理确定钢柱的设计长度。在钢柱制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要准确控制好制作的误差,即使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建筑整体结构受力性能发生变化,并且要严格规定每一钢柱制作和安装的位置,严禁互换使用,可以通过编号的促使明确进行区分,以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 3、钢梁安装 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梁主要包括主梁、次梁、外挑梁三种类型,其在安装方面也各自有着自身的要点。主梁的安装施工一般是采取捆绑串吊的方式,具体吊装数量要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次梁及外挑梁安装一般可采取单根吊装方式进行。 4、框架梁的设计与安装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层或超高层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框架梁使用的都是H型钢,在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要重点注意框架梁与钢柱结构的连接质量,一般连接方式以钢性连接为主。一般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柱都为贯通型,在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处,在钢柱内应设置横向加劲肋框架梁,并严格按照设计编号正确就位。对于梁柱连接的节点位置也要加强重视,应确保其延性良好,并且连接质量满足工程要求,一般会在制造时,与框架梁所在位置设置悬臂梁。在翻样下料和焊接施工中严格控制好施工的精度,主要对下料长度的准确把握,避免其超出设计长度,并要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考虑在内,可通过实验测算出其变形量与变形规律,保证下料长度控制的有效性。框架梁上下翼缘的连接,可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的方式,多是选用带衬板的全熔透焊技术进行施工。 三、土木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1、钢结构施工技术交底 为确保钢结构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主管领导应组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将施工条件、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图纸设计思路、施工重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要求、进度要求、验收标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注意事项等细致全面的交代下去,确保每一位参与施工的人员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施工各方面的细节与要求,并最大限度的控制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2、建筑钢结构的连接 钢结构建筑所要应用到的钢构件相对较多,在保证构件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还必须要保证钢结构构件的高质量连接,使其装配成工程需要的结构整体,因此,如何保证构件连接的质量与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钢结构构件的连接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铆接、焊接、螺栓连接,其中铆接在早期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由于其连接后节点处会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影响,这也就容易导致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不足;相对而言焊接方法在保障结构稳定性方面则有更好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焊接连接的构件在受力的连续性上相对更好,但这一方法对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螺栓连接法,利用高强度螺栓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连接效果,并且也能够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与强度。 结论:本文首先对钢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之后从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以及钢结构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现代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加强对钢结构应用的研究也显现出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市场。但是伴随着城市建筑行业逐步的兴起,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也越发的紧张,引发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交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高层建筑的逐步建造则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引言 高层建筑在我国城市建筑中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的技术应用以及操作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高层建筑工作更好的开展。 1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逐步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1]。因为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果长期处于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就会出现裂缝现象,这便严重的影响了高层建筑的质量性和安全性,也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在城市开展建筑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良好的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进程中,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 2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 由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温度感应的特性,因此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裂缝的出现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的受力结构状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和抗压性,进而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裂缝的出现,也会导致一些具有侵蚀性的物质深入到建筑的内部构成中,例如建筑中的钢材结构会因雨水的侵害而生锈,木材也会因为潮湿的环境而变形甚至是腐烂,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对于建筑的危害是多个方面的。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城市建筑工程的开展更加的具有高效性和高质量性[3]。 3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3.1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可以良好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将沥青或者是砂层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地基结构之间,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基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力,进而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的有效减轻。沥青层或者是砂层在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中的应用原理为:降低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凝聚效果,从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较小,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的可能性。 3.2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预先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水管,进而只需要将冷水注入到预留的水管中,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的降低。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水泥的应用量,选择其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代替。例如热水泥材料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材料等都有较好的散热性,这些材料的应用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4]。 3.3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也是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 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需要建筑施工工作人员不仅要严格的参照流程逐步的搅拌混凝土,还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增加配筋的含量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在搅拌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限制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热胀冷缩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抗裂性的提升。 4 结束语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进而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最后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和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以及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促使城市建筑行业更加高效、稳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高楼的好坏,取决于它起时的根基是否稳,土木建筑工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象征。我们去旅游时,总会记住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仅象征时代的进步,也在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建筑施工水平,改善建筑环境是每个建筑人的责任,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施工有质有量的进行,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筑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1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从建筑施工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找出与之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1.1 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环节、很多部门,程序也很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合同是土木施工的重点,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加的突出,土木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施工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有害气体、噪音、地震、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污染,是现在土木建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创造。 1.3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任何行业,安全生产是核心内容,土木建筑的安全问题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它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场地设备,施工人员和技术安全等内容。建筑施工露天高空作业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安全操作的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的主要是由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层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施工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其中高空坠物、硬物撞击、坍塌以及漏电等是多发事故。我们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人的安全问题,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能看到,哪个施工场地又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重视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施工时,我们要对现场社备,施工人员先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场地干净与否,工人是否带有安全帽,高空作业的装置是否安全,施工技术是不是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 1.4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 “垃圾工程”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否真正的安全,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都取决于施工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美观和适用等各方面要求。现在的科学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仍有些单位和个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虽然现在的建筑质量在不断改善,可是仍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这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不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盲目追求利益,才出现了那么多“垃圾工程”。常见的几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事先编制的施工进度控制表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单位未制定合理的监理实施方案,在拐角和节点部位粗糙施工,对于防水隔热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暖通和厨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个别检测单位责任心差,检查验收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的高楼大厦都是浪费国家资源。 2 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是直接产生筑施工事故的原因,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从源头抓起,要保质保量的去施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加大建筑施工质量监察力度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逐个逐项检查。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例如:脚手架的杆件需要经过计算确定,连接件可靠稳定,安装拆卸时注意安全保障。对于进行高空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专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而且必须在天气适宜、无大风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包围严实,防护网设置完善,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对于危险系数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部位应进行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在施工要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同时加大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2.2 提高环保施工水平,保护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看电视总看到的广告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纲领,我们要把它运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技术,减少灰尘、固液废弃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噪音,避免打扰周围人的生活,使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选用环保优质的结构材料,减少反光,保证工程质量。 2.3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问题措施 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机械、电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有关安准要求,并对其颁发准用证。新购置的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行验收,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责人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机电设备的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很多自身隐患,无论从施工过程,还是从施工的部位角度考虑,很多实际问题都要解决,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设备安装等问题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建筑业施工者首要的任务。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如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它具有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各种施工要素的综合运用体现。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签定项目合同的规定,对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施工管理,以此来达到规范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提升土木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外,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还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生产企业形象,为土木工程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近些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项目工程建设的范围得到了拓展。而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土木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土木工程向曼谷施工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土木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管理都存在施工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手段运用过多、工程建设单位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重视、企业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还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理论建设也比较缺乏,不少土木施工企业完全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进行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这种相对滞后的施工管理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必然要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措施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了土木工程施工前后各个环节的内容,通过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来使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会,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 设计图纸是土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现实依据。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必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的图纸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确定了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方案后,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与图纸设计人员一起对设计图纸方案的可行性、细节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图纸方案的精确性,进而保证工程建筑施工效益的最大化。在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领会后将需要设计的项目内容融合在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对工程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图纸方案中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的建议,从而将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工程图纸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之后,要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方进行及时的通报,保证实际施工与图纸内容相匹配。 2.加强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此外,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具体来说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完善 质量是项目工程施工的核心和重点,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予以重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得到保证,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加强功臣施工的质量管理,还必须将工程质量观念落实到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细节之中,以此来维持项目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确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来推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对各种工程施工资源的正确运用 工程施工资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建筑材料、设备等内容,这些施工资源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施工人员是项目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和控制者。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人作为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核心,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带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工程施工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观念。其次,施工机械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工具,很多高难度的作业都必须要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都具有跨度大、范围广、领域多、种类全等特点,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能导致企业资产的浪费,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作业效率。企业内部需针对设备监理健全的机械设备的档案,日常工作中保护好机械设备性能,这样才能使得机械设备长期处在最佳状态。鉴于机械设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的重大影响,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必须谨慎对待。 3.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 项目工程的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从这几方面来加强: 3.1加强工程设计安全 项目的设计安全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工程施工的作业情况。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工程施工在设计阶段的严谨、科学。 3.2加强安全、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制度建设,也是保证项目工程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得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要将“安全”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到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范。 3.3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也是加强项目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工程人员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升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来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责任意识的提升,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并对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一、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 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基 地基在混凝土整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会发生不均匀的位移,对其内部产生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 (二)施工工艺 由于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严谨,致使工程在后期使用时发生裂缝。 (三)钢筋锈蚀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能做到对钢筋的全方面保护或者是保护措施的不规范,使钢筋后期发生锈蚀,导致混凝土产生涨裂。 (四)温度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整体结构完工后,由于受到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形、裂缝。 二、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除了要进行严谨、规范的施工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其外部温度因素及其自身热胀冷缩性能的进一步完善,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性能。 (一)增强抗裂性能的技术应用 1、控制混凝土材料配比。在进行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过程中,杜绝存在任意性,必须要按照相关的配比要求及技术方式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在进入正式土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要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验证及试验流程予以确定,通过多次的配比试验,对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较为合理的配比。通过此种方式,使配比之后的混凝土材料符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必须要确保各种材料能够充分的融合、搅拌,避免发生离析现象。 2、适当加入配筋。如若在混凝土中适当的加入配筋,可以起到有效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作用,如果能将具有较小间距、较小直径的配筋适量加入到混凝土中,就会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因为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去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构配筋是很少的,所以将配筋适当的添加到中间部位,才能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薄弱部分的管控。 3、添加剂的使用。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此想要对此予以有效控制,就必须使用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混凝土自身收缩特性予以控制,确保混凝土的自缩特性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浮动。这样就需要依据混凝土的外加剂来实现对相关规范措施的控制。比如说通过开展限制膨胀率的实验来得到膨胀率数据,使用较先进的技术方式控制膨胀率,以此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二)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应用 1、控制浇筑温度。由于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浇筑温度带来一定影响,浇筑温度的提高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带来极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必须要避免在炎热夏季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如果说一旦避免不了的将施工时间安排在了正午,必须要辅以材料的降温措施,通过冷却控制浇筑温度。 2、控制水泥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实际中,出现水泥水化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此,必须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来予以控制;同时,减少了水泥量,也就必须要通过添加其他材料的含量,以此来达到相互平衡的作用,符合施工的强度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添加减水剂或者是混合材料代替水泥;或者采取搅拌技术来加以控制,不仅可以促进混凝土内部热含量的散发,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搅拌效果。另外,低热水泥也是当前市场中新型的一种材料,比如说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等材料都能够起到改善混凝土温度的作用。 3、强制性降温处理。当遇到较特殊的情况时,对于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就必须要通过强制性对策来实现,比如说使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法,促使冷水排入管中,以此来起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作用。 (三)混凝土的浇筑和捣注 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整体浇筑和分段浇筑方式进行选择。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将分区定点、循序渐进以及一个坡度的原则给贯彻下来,结合混凝土泵的坡度,将两道振捣点分别设置于上层和下层。在混凝土的卸点设置第一道,促使上部振实问题得到解决;在混凝土的坡脚设置第二道,这样下部混凝土密实度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部位进行选择,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之后,然后将连续浇筑模式应用到坡面。完成了混凝土的分段浇筑工序之后,可以将二次振捣或者表面挤压工序应用到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将表面积水给排除掉,并且利用木拍来反复挤压,避免有表面裂缝问题出现,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得到全面提高。通常情况下,选择在夜间来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这样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差距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 (四)对钢筋的位置适当调整 通过对钢筋的配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的传递分布筋进行增加,以便及时传递内部的热量,避免增高内部热量。一般情况下来讲,在钢筋配置设计过程中,通常将配筋率不改变以及上下皮配筋差异的方案给应用过来,也就是将不同的钢筋分别应用到没有柱板带的地方和有柱板带的地方;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在1m左右,为了更快的散热,可以将25钢筋设置于底皮钢筋和顶皮钢筋之间,在温度分布筋方面,保证每平方米一根,在上下连接中,利用的是搭接焊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分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小钢筋的直径以及钢筋之间的间距,这样混凝土的收缩程度就得到了减少,采用上下搭接的方式,还可以迅速散发中间的热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五)减少约束力 首先是对内部约束力进行减少,因为温度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约束的主要来源,那么为了减少内部约束,就需要对温度应力进行降低。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温度应力。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保温方法给应用过来,如暖棚法、覆盖法、蓄水法等等。这些保温方法都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促使其与外部温度之间的差异得到减少。其次是对外部约束力进行减少,为了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是对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进行减少。通过研究发现,如今通常是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便促使地基对混凝土约束力进行减少。具体来讲,滑动层指的是将沥青油毡层或者砂垫层设置于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之间。通过设置滑动层,可以促使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得到有效减少,混凝土地块的自由变形不受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六)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养护工序也非常重要。通过养护,可以促使混凝土的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正常发展混凝土强度,避免有裂缝问题产生。在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在保湿保温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降温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缓慢的水平。另外,在夏季施工的过程中,通常将蓄水保护或者流水保护的方式给应用过来,冬季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利用麻袋进行覆盖,并且将碘钨灯应用到侧面进行养护。蓄水法指的是将双层麻袋覆盖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并且浇水湿润。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是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那么就需要保持在一周以上;如果混凝土具备了抗渗要求,或者将缓凝型外加剂掺加了过来,那么就需要保证在两周以上。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想要确保其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做好周密安排;同时,由于混凝土质量直接决定了施工技术的水平高低,因而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对整个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践中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了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一些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厚度的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其承载负荷也相应增加。这一要求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质量的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降低的水灰比也进一步改善了建筑材料出现断裂的情况。但从现实来看,仍存在着一些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现象的产生。这一现实情况下,对出于裂缝产生考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来有地规避裂缝现象的产生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察,其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的监察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要做好监督与控制工作,作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原材料的使用,为了确保混凝土的经久耐用,要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搅拌工作也要细致地按比例进行。由于原材料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是否会出现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材料分配比例的影响,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对原材料利用的精准性。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项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为什么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呢?原因就是尽可能地缩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制时需要以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技术 首先,在搅拌时应当实现规定好搅拌制度,针对一次性投料量、投料的顺序及搅拌的时间都要事先确定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制作出优质均匀的混凝土。同时还要选取合适的搅拌机器;投料时,一次投入量不应当过多;搅拌的最短时间必须满足相关施工规定,这些都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此外,在第一次进行搅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砂浆流失情况,针对已经搅拌完的混凝土应当卸载干净,而在卸除完所有混凝土以前,禁止再次投入原料进行拌料。同时,要严格依照配合比进行,以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标准与要求。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在土建施工建设中,核心以及关键的环节就是混凝土浇筑,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的持续性以及层次性。在进行浇筑时,要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进行,依据钢筋稀疏的程度以及土建结构将高度进行确定。除此之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保障持续的进行浇筑,不能存在间断。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要将模板标高、尺寸、位置、刚度以及强度等进行详细检查,如果在地基或者是土基进行浇筑的工作,要将淤泥以及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将防水以及排水工作进行落实。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还存在捣实以及施工缝等技术。如果不能够持续的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浇筑过程中存在间断,就要使用施工缝这项技术,在对施工缝进行位置的确定时,要依据施工的方案以及设计在浇筑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确定。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将施工缝进行预留,因为在施工间断的地方,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在结合方面具备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整体的结构中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在施工方便而且剪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预留施工缝。在浇筑工作后期,会运用到养护的技术以及捣实的技术,使工程能够得到完善。 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使混凝土能够顺利的进行浇筑,对施工缝要进行预留。保障混凝土施工质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 四、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泌水与表面处理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的时候,所产生的泌水会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到坑底,然后让这些泌水从侧模底部的开孔排出基坑。在混凝土坡面的坡角与顶端模板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方向的改变,而出现集水坑的现象,这时需要使用水泵及时的把所产生的泌水排出,以解决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同时,因为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两到八小时,需要按照标高要求进行刮平处理,在刮平处理以后,使用模板进行反复的碾压,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然后再使用铁面板进行收面处理,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强度是不均的,使得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往往从强度低的地方开始。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那么会因为离差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裂缝。所以,需要不断加大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避免混凝土裂缝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 五、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浇筑完成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混凝土拆模过早,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拆模时间应视水泥类别、结构形状、荷载情况及环境温度等不同而不同,在施工中应注意掌握。 六、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 首先,作强制降温处理。在情况较为特殊时,就需要采用强制性对策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如采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式,将冷水排入观众,就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其次,减少水泥用量。水泥水花现象的出现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不良现象,因此,需要合理减少水泥用量。相应的,减少了水泥用量,就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材料,以此来形成互为辅助的施工标准强度。如可适量条件减水剂和混合材料,这里搅拌技术是一个适宜的选择,不但维持了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也有着良好的搅拌效果。就当前的来看,地热水泥是市场的主流,如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均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温度;最后,有效控制浇筑温度。气温变化对于混凝土浇筑温度是有着一定的制约性的,提升浇筑温度,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应当避开炎热夏天,如施工时间必须定在正午时,适当的材料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理冷却方式的应用,来有效降低浇筑的温度。 七、混凝土后期养护施工技术 混凝土养护时间如果不足的话,则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工作,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对此,在浇筑完混凝土以后,要及时采取洒水措施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湿润,避免受到风吹、暴晒、干燥及寒冷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裂缝和非常规的收缩等问题产生,从而确保水泥可以充分进行水化。 八、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具有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复杂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裂纹的出现,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房屋的坍塌。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进行控制,还需要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特殊情况对施工的影响。在必要的施工方案下,注意配合好必要的工作和材料,做好浇筑工作的养护和搅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浅谈城市详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如何在规划阶段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充分利用有利的工程地质环境,减少不利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评价,说明详细规划阶段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对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地质环境,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0引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的基础上,为了合理布局各类建筑物,降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费用,避免产生不良地质环境问题,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地基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整个天津市第四系覆盖区地基条件复杂,砂性土承载力高,淤泥层或有机物质含量高的粘性土层承载力低,因此要查明不同成因、不同岩性沉积物的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下面通过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评价,说明详细规划阶段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过程。 1 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开发区西区(起步区)属于海积-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建筑物对地基土影响深度一般25.00~30.00米,该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地层,属海陆交互沉积,由粘性土、淤泥质土、砂性土组成。将30.00m以浅地层,综合土性特征、力学性质、固结特性划分为上、中和下三个工程地质段。根据沉积时代、成因自上而下划分为Ⅵ个工程地质层。 上部工程地质段:第Ⅰ工程地质层(Q4ml)、第Ⅱ工程地质层(Q43al)、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顶部非淤泥质土;中部工程地质段: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淤泥质土和接近淤泥质的软弱粘性土;下部工程地质段:第Ⅲ工程地质层(Q42m)下部砂性土、第Ⅳ工程地质层(Q41al)、第Ⅴ工程地质层(Q3eal)、第Ⅵ工程地质层(Q3dmc)。 2评价因子选取及权重确定 根据西区起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可建立三层层次结构模型(图1),影响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二级评价因子主要有天然地基、第一桩基、第二桩基和软土地基。各个二级评价因子的好坏程度又由不同的三级评价因子共同决定。本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分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值。 西区起步区上部工程地质段的人工填土层结构松散,强度差异较大,不宜作天然地基持力层,因此以第Ⅱ工程地质层和第Ⅲ工程地质层上部非淤泥质土作为天然地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持力层土性(决定持力层的强度)、持力层厚度(决定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可利用性)、持力层顶板标高(决定天然地基的利用难易程度)和下卧层土性(决定天然地基变形大小),权重分配见表1。 表1 天然地基综合评价权重分配表 西区起步区桩基分别以第Ⅳ工程地质层和第Ⅴ工程地质层作为第一桩基和第二桩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持力层土性(决定桩端阻力大小)、下卧层土性(决定桩基变形大小)、持力层厚度(决定桩基利用的可能性)、持力层顶板标高(决定利用桩基的经济条件)和上覆淤泥质土厚度(决定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权重分配见表2所示。 表2 桩基综合评价权重分配表 西区起步区中部工程地质段是以淤泥质土为主的软土,处理不当及易产生工程病害,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将第Ⅲ工程地质层中淤泥质土作为评价对象。三级评价因子包括软土底板标高(决定软土的处理深度)、软土厚度(决定软土处理的难易程度)、软土土性组合(决定软土处理稳定性)、下卧层土性(决定处理后的强度及稳定性)和上覆非淤泥质土厚度(决定软土处理的稳定性),具体权重分配见表3。 表3 软土地基综合评价权重表 3评价步骤 3.1评价网格的剖分 由于各级的各个评价因子的属性分区都不完全相同,因此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评价,将整个西区起步区剖分成500m×500m的正方形网格单元,然后利用计算机编程对每个网格单元进行评价,这样既解决了分区不同的问题又提高了评价的精度。综合指数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Zj―第j单元的综合指数; ai―第j单元中第i评价因子质量指数; mi―第j单元中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0-1); n―评价因子总数; j―单元号。 3.2分别对二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通过三级评价因子对二级评价因子进行评价。由于三级评价因子的属性表达方式不同,如持力层土性和下卧层土性是指粉砂、粘性土等,持力层厚度和持力层顶板标高是用“米”表达,因此必须经过某种处理方法将不同评价因子的表达方式统一起来,即用同一种方式表达不同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 这时,Zj表示二级评价因子天然地基(或桩基或软土地基)第j单元的综合指数; ai表示第j单元中第i个三级评价因子质量指数,将每个三级评价因子都根据自身属性分为三类,依据其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强弱分别用“3”、“2”、“1”表示;mi表示第j单元中第i个三级评价因子的权重(见表1~表3)。根据指数模型公式,利用计算机计算出二级评价因子天然地基(或桩基或软土地基)各个网格单元的综合指数。 3.3计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通过以上步骤得到天然地基、第一桩基、第二桩基和软土地基各个网格单元的综合指数后,利用简单加和法,可以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3.4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根据网格单元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情况,划分为三个范围,然后利用GIS技术将网格单元的评价结果进行同范围合并,得到西区起步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不同分区,从而可以对城市建筑物合理布局作出指导。 4结语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起步区详细规划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其结果与实际地质环境特征相符,说明了选择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是合理的,从而为进行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城市规划建设时要根据各个区的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利地质环境条件,尽量避免不利地质环境条件,对于必须解决的不利地质环境问题,可以采用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处理。 综合指数法提出很早,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十分广泛,主要是因为其原理和算法简单,易于理解和掌握。但将此法用于地质环境评价也存在一些缺点:综合指数是一种累加效果,不能体现单个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贡献大小;相同综合指数的地区,其地质环境问题有可能不一样,因此,不同地区可比性差;另外,综合指数法是做定量、清晰的评价,没有考虑到地质环境评价特有的模糊性。 作者简介:李强 1982年- 男 汉族 籍贯北京市房山区 学士学位 工程师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户籍人口764.25万人。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三环道路内的建成区范围。其三环范围内空间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同功能区聚集不同产业;聚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差异性较大。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个大类评价指标,15个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见表1)。 表1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在对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通过对已知的指标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出结论。首先,应确定评价模型。为使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可采用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评价综合指数; Nj―第j个指标的指数;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Σ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应确定各因子的评价值和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数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若Q≥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 4.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步骤,通过计算得出西安城区的人居环境指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评价结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标为基准(即以2002年的指标为“1”),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不具备量纲。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再计算出2002―2007年间历年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的增长率和同时期GDP的增长率(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得分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2002―2007) 4.3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得分平均增长率是4.69%,而相应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3.18%,明显高于人居环境得分增长率,这说明这期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长仍稍稍滞后经济的发展速度。整体来看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率都为负,相应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较高,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较滞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为代价,所以导致这种结果。 五.建议与讨论 1)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应该加快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要落实在居住区这一尺度上。强化城市居住区的主导功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在发展需求的人居场所。 3)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绿化覆盖率。 结束语: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大系统,本文仅考虑到影响西安城区人居环境的部分指标,即只是对人居硬环境进行评价,并没有对人居软环境经行评价,所以文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性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思考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与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现实,对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缺乏有效治理,大量污废水直接排放,导致江河水体受到污染。为研究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发展规律,提出改进决策树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水环境评价之中。实践证明,基于改进决策树算法的水环境评价模型,其精度较高,生成规则准确,能够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客观评价,具备较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改进决策树算法;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 1 引言 城市化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污水与废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条件下进入到江河之中,对大量水体构成严重影响。为加强水体保护,研究区域内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与发展所具备的规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对水体要素进行定量评价,为开展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提供现实指导意义。然而水环境中其评价因子量较多,且其因子与水质等级之间并非均存在着线性关系,从而为水环境质量评价带来困难。提出改进决策树算法构建分类模型,将采集样本数据输入并寻找出分类规则,发现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及影响水质的最大因素,对水体质量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现实依据。 2 决策树及其工作原理 决策树算法属于数据挖掘的重要分类技术,其操作简单,使用范围较广。应用决策树,可以快速发展数据之中隐含的分类规则。具体而言,则是在相关训练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分类模型,于未知测试样本数据中,依据根节点经过某路径达到叶子节点,从而对叶子节点作出客观预测。应用决策树算法,能够对水环境污染源、污染发生的过程、污染物分布状况,对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预测水体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其在开展水资源保护开发与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现实价值。 决策树简称为DT,属于一种存在反向的无环图,决策树内部其每个树的节点均代表着一个测试属性,树的分支反映着测试结果,树叶子节点表示类别。在决策树算法中,最为根本的算法为贪心算法。一般而言,决策树算法在进行数据分类与预测时,其主要步骤为:学习训练数据,构建决策树,分析已生成决策树,提取分类规则,对具体测试样本测试,明确样本所属类别。 3 决策树算法及其改进 在学习决策树算法时,最具影响力的算法为ID3算法,该算法由J.R.Quinlan提出,其主张在属性选择时,将信息增益作为标准,让每个非叶节点进行测试时,均可以获知被测试记录的最大类别信息,且ID3算法其方法计算,计算效率高,理论基础清晰,然而在实践应用中发现,ID3算法仍存在着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其算法在噪声数据处理时较为敏感,在连续型属性处理时,需要先对其进行离散化方可采取ID3算法进行分类;ID3算法在选择新的属性过程中仅仅考虑该属性信息增益问题,缺乏对后续属性信息增益问题的综合考虑;ID3算法偏重于选择取值较大属性。基于ID3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对该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在MID3算法之中引入用户兴趣度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决策树算法倾向于多值问题。 MID3算法是以ID3算法为依托,实质上属于ID3算法的优化,在面对新属性选择时,MID3算法可以综合考虑属性信息增益与后续属性信息增益问题。且在MID3算法中引入用户兴趣度α因子,α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所具备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如专家评价、相关领域知识等,α值需要在决策树学习训练集时反复测试获得,α取值范围应控制在0-1范围内,决策层需要综合考虑先验知识与相关领域知识,合理判断α取值,基于用户兴趣度α的MID3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选择属性,A存在着v个属性装,其相对应概况通过p1、p2…pv,依据最小信息熵原理进行A属性扩展,用B来对其子节点属性表示。 4 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环境检测系统数据库中存在着大量数据信息,在进行数据挖掘时面对大量数据信息难以发现其隐藏规律,为此在应用中采取随机序列发生器,随机抽取一定数据作为决策树算法研究样本数据。 4.1 数据挖掘前的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数据挖掘操作之前,需要将面对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集成、数据交换与数据规约等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模块属于数据挖掘系统所必备的模块,数据预处理技术以专业知识为导向,将发现存在价值信息为目标,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组织处理,将与数据挖掘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属性删除,从而为数据挖掘算法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提高数据挖掘效率。在水环境评价时,选择《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按照相关水质评价要求,选择汞、铅、PH、DO、COD、NH3-N、石油类、挥发酚等属性作为水质评价参数,下表为某流域水质状况数据参数: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其数据划分精细,难以直接分类处理,为此,采取数据预处理措施,通过数字化标记相关属性,并对数字进行概念化处理,消除不合格数据,并形成新的数据列,具体如下表所示: 4.2 改进决策树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表2,采取改进决策树算法,构造出决策树,首先对根节点进行分类,从表2数据统计中获知,其达标数量为43例,超标数量为167例,假设每个节点均为根节点,则计算出节点信息熵,依据改进决策树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各种因子的信息熵。执行优化算法,考虑信息增益,经过计算后选择COD作为新的节点,并对其属性值引出分支,经过递归计算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决策树。 通过该决策树测试,发现改进决策树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其测试结果准确率达到了93.57%,其对水体水质状况评价较为客观,能够为环境决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5 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发展规律,为水环境开发、保护与治理提供现实依据成为时展的显示诉求。提出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改进决策树法,引入用户兴趣度因素,形成一种新型的分类算法。结合水质数据构建决策树,依据其相关规则进行评估。实践证明其准确率达到了93.57%,其整体水质环境评价较为客观准确,能够为环境决策提供较为科学依据,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基于GIS的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针对吉林省通化市水环境质量现状,利用现有调查资料,基于GIS技术采取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将水环境评价因子叠加生成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GIS;水环境质量;敏感性 近年来,研究学者针对城市水资源评价理论及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1-2],主要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等[3]。为了了解城市水资源系统存在的问题,有效评价城市水资源质量,该文以吉林省通化市水资源系统为例,利用已有调查资料,基于GIS技术采取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将水环境评价因子叠加生成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 选取评价因子 综合考虑通化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用水现状,选取氯离子、二氧化硫、锌、亚硝酸盐、砷、铁、酚、硝酸盐、氟化物、pH值、总硬度、可溶性固体及氨氮等作为评价指标。 2 应用研究 2.1 权重的确定 假如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x1,x2,…,xp],形成[n×p]阶的数据矩阵[4-5]: 通过归一化处理,[p,]个变量可以转变[m]个新指标[F1,F2,…,Fm],因此变量[X]可由[Fm]线性表示出,即[6-7]: 式中:[F]为公共因子矩阵,即:[F=(F1,F2,…,Fm)];[ε]为单一因子;[L]为因子荷载矩阵,即: 经因子分析法计算,氯离子、二氧化硫、锌、亚硝酸盐、砷、铁、酚、硝酸盐、氟化物、pH值、总硬度、可溶性固体及氨氮等因子权重系数从高到低排列。 2.2 水环境质量评价 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对不同因子赋予的权重叠加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确保每一个目标均对应一组因子。对每一个评价因子均划分出不同类别的指标得分。经计算得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2.3 结果分析 水资源环境无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14%,可作为保护区优先选择。轻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87%,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不大且植被覆盖多.中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6%,除南部山地没有分布,其他分布广泛.较重度污染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3%,人类活动频繁,需要合理规划开发利用。重度污染区占14.73%,应该限制开发利用. 3 结论 利用GIS技术,针对研究区水资源环境系统现状,选取水资源评价因子,对该区的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作为城市开发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参考依据。相对于传统的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城市水资源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将地面信息的获取、数值计算和空间数据的处理有机结合,能够简单、直观、方便和快速地实现定量分析。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水资源利用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用水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水资源利用建议,对城市水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一方面依赖于评价数据的获取,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方法的选定。因此,在未来研究工作中需要开展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城市水环境调查,并建立合理的城市水资源环境系统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当前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服务。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模糊神经网络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保证城镇居民饮水安全,针对水质分级标准存在的模糊性,引入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建立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选取吉林省白山市白云峰水库为研究区,通过调查采样选定6处监测点,将其模型评价结果与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水环境质量是可行的,水质评价结果精度更准确,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准确性,为日后保护和管理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模糊神经网络;水环境质量评价;监测点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项目建设和生产造成的人为水资源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环境质量科学准确的评价必不可少[1]。该文综合考虑神经网络的特点,把模糊理论引入评价模型中,以水质评价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模糊神经网络,以白山市白云峰水库为研究区,评价其水环境质量。 1 模糊神经网络 1974年,S.C.Lee以和E.T.Lee首次把模糊集和神经网络联系在一起; 1985年,J.M Keller和D.Huut提出把模糊隶属函数和感知器算法相结合。自1992年开始,J.J.Backley发表了多篇关于混合模糊神经网络的文章,它们也反映了人们近年来的兴趣点。 模糊神经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它是在网络中引入模糊算法或模糊权系数的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的特点在于把模糊逻辑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在一起[2]。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模糊BP网络[3],对于一个神经元,考虑其输入信号是以隶属函数表示,而不是以绝对值表示,基本处理单元为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输入层神经元阈值为0,且[f(x)=x];而隐含层和输出层作用函数为[f(x)=11+e-x]。 鉴于水质评价中水质分级存在模糊性,水质评价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4-5],因此本研究将将模糊理论中隶属度引入水质评价中,试图克服传统水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下式构造隶属度函数[6-7] 式中:a、b为评价水质样本相邻的上下两级标准水质级别;[f(x)]为标准的梯形隶属度函数。 2 实例 2.1 评价因子选取 研究区地处低山丘陵,远离居民点,附近无大的河流或流量较大的裂隙泉。当地自然环境良好。研究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5℃左右。年最高气温38℃,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昼夜温差较大。最低气温可达-40℃,集中在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m左右,最大冻结深度1.60m。 根据水文局提供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总硬度、硝酸盐氮、挥发酚、六价铬、砷、铁等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2.2 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建立6-3-1结构的模糊神经网络。由于活化函数值域范围在[0,1]间,故设定水环境质量级别的目标输出量是0.1、0.3、0.5、0.7、0.9(如表1) 。模型本次训练选取学习效率[η]=0.9,动量系数[σ]=0.5,经过7600次迭代,网络收敛,达到指定精度10-5。然后对输出结果进行隶属度计算,最终确定出水质级别,评价结果见表2。 2.3 结果分析 根据现有调查资料水库目前的水化学类型为:H―Ca型水、总硬度(以CaCo3计算)124.31mg/L、PH值8.01、为弱碱性水,水质良好,适合饮用。通过计算发现,采用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的水环境质量并无明显变化,而应用模糊神经网络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水环境质量变化明显,与现有实际调查情况一致。因此应用模糊神经网络评价出的水环境质量结果是可靠的。 3 结论 本文将模糊神经网络应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它将模糊算法或模糊权系数引入到神经网络中,把模糊逻辑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克服了传统水环境系统中变量间模糊性问题,该网络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在水质评价方面的应用是可行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保证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及日后保护和管理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异同点浅析 摘要: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存在计算思路相同,而模糊集的建立、隶属度以及权重的确定等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分析这些异同点,为今后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模糊数学,隶属度,权重 引言 模糊数学是一个新兴的数学分支,它应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定量化的模糊概念,使过去那些与数学毫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学科都有可能用定量化和数学化加以描述和处理,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使数学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 从模糊数学相关论文中可知:模糊数学自身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模糊数学目前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仍然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并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辨识等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模糊聚类分析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等更多地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以及医药、生物、农业、文体等领域,并取得很好效果。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模糊数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使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的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因子集的建立、隶属度以及权重值的确定至关重要。 应用差异 从所查文献得,模糊数学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不同占主要集中表面在因子集建立、隶属度的计算以及权重的确定等三方面,以下将分析介绍。 因子集建立方法的比较 同一环境因素,如选用不同的因子集进行评价,所得出的评价结论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如何正确选取评价因子进行因子集的建立,对于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环境质量计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所查找到的文献来看,因子集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查找相关资料。如林建元等人采用模糊数学对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时,综合各方面相关之评估项目及指针,以作为建立适合国内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项目之参考,由此拟出出适用于国内工业园区之环境质量评估阶层体系,该体系参考了蔡世禄(1997)等人的相关资料。该工业园区环境质量评估阶层体系表中,标的层的建立原则主要考虑为项目彼此关系相互独立,而在涵盖的内容范围上,除了实质环境质量的条件之外,并加入了周边环境设施的可及性、区内公共设施的充分性与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以及属于非实质环境条件但具有深切影响的管理维护项目,主要目标除了在提升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更强调其因应未来朝向生活化、多功能的目标。 (2)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选取。如张俊栋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黎河店水源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地下水总补给模数、降落漏斗、污染指数、矿化度和总硬度5项因子,能够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地环境地质质量问题。又如,丁匡平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瓯江流域丽水段水质进行评价时,根据丽江市环境监测中心对瓯江流域丽水段历年水质监测的实际情况,选取DO、BOD5、CODMn、酚以及CN等5个主要评价因子进行因子集的建立,较好地反映出丽水段的实际情况。 (3)专家征询法。如芦伟等人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广西柳城县农业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时,在确定生态资源、人类驱动以及系统响应等3个子系统作为一级指标,本着可持续性、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征求当地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又兼顾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情况下,共选取了17个二级指标,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因子集。如我们接触到的书本上的例题,是选取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因子集的建立。现国家对部分区域、流域、湖库等有特殊要求的,如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特别提出了磷等要求;又如,国家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如水体中的COD、NH3-N,大气中的SO2、烟尘以及工业粉尘,固体废物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因子集建立的基础。 以上各种因子集建立的方法虽然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都从需要评价的环境特征出发,尽可能地贴近当地实际情况。无论选取何种方法进行因子集的建立,都应与区域环境特征相结合。 隶属度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隶属函数,而模糊隶属度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操作难度较大,有时根据人的经验不同,建立的隶属度函数就不同,这有可能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应尽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建立合理的隶属度函数,从而提高模糊综合评价的准确性。所查文献中,隶属度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三种常用方法: (1)降半梯形法建立各评价因子的线性隶属函数关系,对表示环境质量的每个评价因子以隶属度进行单项评价,从而构成了模糊关系矩阵。这是在环境质量评价中最为常用的隶属度确定方法。 (2)三角模糊数以及反模糊化明确值求法 林建元等利用三角模糊数以及反模糊化明确值求法,可知各等级语意标度所对映之三角模糊数,和经计算所得之反模糊化明确值,再求出两明确值间之平均值,则可作为隶属函数划分等级之个边界值。 由各环境质量影响因素之评价值,经隶属函数之转换,可得出各因素所表现之等级影响,表示为,求出由各影响因素对个评估等级的,即构成隶属函数值矩阵,或称评定矩阵R:,由此进行综合评价。 (3)专家打分法 朱照宇等人在确定广东沿海陆地表层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评价过程中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如确定出地震活动0.15,活动断裂0.25,地形起伏度0.10,斜坡坡度0.15,冲沟切割密度0.10,水土流失程度0.05,崩滑面密度0.05,土体承载力0.10,地裂缝面密度0.05。尽管专家打分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复杂性和因子边界的模糊性,这种经济判断反而更可靠。 权重值的确定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较多,权重值的确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因此,权重值确定的准确性要求不亚于评价因子集的建立。从查找的文献中,可得出以下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方法: (1)在对农业生态环境定量评价过程中,芦伟等人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上,同时广泛征求当地专家领导的意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反复讨论和研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达到既减少主观性,提高客观性,又兼顾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环境质量评估影响因素之权重的求取,有采用德尔菲(Delphi)法以调查统计专家的意见,求得其一致性的权重;另一种则是直接由研究者主观判定之权重,两者皆可统称为专家定权法。林建元等人的研究则预期透过调查统计工业园区从业人员(即环境使用者)的意见,经层级分析求得权重。 该研究由于样本数多达500份,基于经济考虑,调查方式并不是采取要求从业人员对八项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决定其相对重要性,而是在问卷中加入一栏目,由从业人员判断八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最重要者为1,次重要者为2,依次排列,再由此计算出各因素排序数之平均值。该值反映出工业区从业人员对整体环境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之判断,值愈小者表示愈重要,反之则愈不重要。这种调查方式是考虑到让受访者有较不复杂的回答模式,以增加有效问卷的回收率,同时,后续的统计汇整工作也较为简便。吴硕贤(1995)认为采用重要性排序之平均值,以简化的AHP方法求取权重,其结果和两两配对比较的结果,可能有些许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3)张俊栋等人则采用超标加权法计算权重值(反映污染物超标的定权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如计算结果出现大于1.0的情况,按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做归一化处理,使其在(0.1)区间内,公式如下: 根据计算结果,建立模糊权重向量。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共同点 尽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着很多不同的方法,受各种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应用过程中却有着共同的思路。 采用隶属度的概念来表达客观事物是模糊数学的基点,以此来研究众多模糊现象。采用模糊数学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均是通过建立模糊子集、隶属函数以及权重集,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结束语 模糊数学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已获得了有益的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与当地环境特征最为相符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得到较合理的评价结果。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在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选定内蒙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40个地下水质站点2年资料,在SPSS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水环境的综合评价之中。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从评价分区、地下水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理想,体现了主成分分析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水环境综合评价 1. 引言 内蒙古达拉特三晌梁工业园区是2001年初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自治区级开发区,它主要涉及煤化工、PVC管材及芒硝产业等,随着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三废”排放量的增加,势必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因而对该区现有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防止该地区污染继续加剧和保护水质,提供前期的基础研究,研究中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和污染指数方法对地下水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SPSS (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是由美国SPSS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发的大型统计学软件包,目前已推出SPSS 18.0 for Windows版本,具有统计功能强大、分析结果清晰、界面直观、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等特点。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就是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降维的方法将多个指标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指标,从而使进一步研究变得简单的一种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 2. 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 ( PCA法 )是一种将多维因子纳入同一系统中进行定量化研究, 理论比较完善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在众多有相关性的因子之间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共同因子。根据这一点, 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 找出影响某一环境质量的几个综合指标, 不仅保留了原始的主要信息, 又使其彼此之间不相关, 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 使得在研究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3. 主成分分析应用实例 3.1 资料选取 本次水样的采集采用了均匀布点的方式,在三晌梁地区共采集潜水简分析样40个,记录了采样点的坐标(大地坐标),采样深度控制在0-50米的潜水层位,以期确定该地区潜水的水质情况及污染程度。 3.2主成分分析 3.2.1主成分的确定 根据2007年三晌梁地区调查的40处水样数据,共监测了18项指标进行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求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各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前五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2.96%,故只需求出第一、二、三、四、五主成分Z1、Z2、Z3、Z4、Z5即可,它们已能够充分地反映40处样点的地下水水质综合水平。计算主成分载荷,结果见表2。 3.2.2主成分综合得分的计算 根据特征向量,求出主成分表达式: 3.3地下水质量主成分分析 考察表2:第一主成分Fl与原始变量Na离子、碳酸盐、氯离子、硫酸盐和矿化度有一定的正相关。说明这5项是这一污染类型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余几项指标污贡献率较小;第二主成分F2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负硬度的贡献率较大其余几项指标污贡献率较小;第三主成分F3中,氯离子、PH值和碳酸盐对其的贡献率较大;第四主F4中,亚硝酸盐的贡献率较大;第五主成分F5中,氟离子含量贡献率较大。 根据综合得分F的值,选取适当的分值区间。 4. 结束语 主成分分析法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过线性变换和舍弃部分信息,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多维变量,简化了数据结构,使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可以避免依据全观评价确定指标权重的不准确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和田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成因分析指出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地下水主要污染区,为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分区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本文根据野外实地水样采集与监测得到的各检测点的评价项目浓度,对济南市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加以分析,确定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项目,选定国标推荐的加附注评分法,对济南市各地下水样检测点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将地下水环境质量划为优良区、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极差区等五个等级。从而,对济南市的地下水环境质量有个整体上的评价与认识。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质量 1 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开采量增加,济南市岩溶水水质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特别是80年代以来,岩溶水化学组分含量快速增加。根据系列监测资料以西郊、市区、东郊为例,分析对比泉域CL-、SO42-、NO3-离子与总硬度、矿化度多年来的变化趋势。 1.1污染源分析 1.1.1大气污染源 据环境保护部门监测资料,济南市废气排放所含主要污染物为SO2、烟尘、粉尘等。济南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大气污染,降水中SO42-,NOX含量相应增高,降水质量直接影响地下水质量。 1.1.2 废水污染源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1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948.8万吨,其中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悬浮物、挥发酚等成份,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历城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占总排放量的64%左右,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来源地。[1] 1.1.3 垃圾及工业废弃物污染源 (1)垃圾 济南市日均产垃圾1726吨,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有部分生活垃圾堆放在南部山间洼地或冲沟等偏僻处,其特点是垃圾简单堆放在裸露或半裸露灰岩地区或采矿石坑内,生活垃圾在淋滤作用下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2)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污染物为粉煤灰,炉渣、煤矸石、采矿尾矿等,经风化和雨淋,对空气、水体、土壤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选取重点评价东拓、西进所涉及的岩溶地区52个采样点,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2.1评价标准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批准、199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为标准,进行单项组分和综合评价。 2.2评价项目的选取 根据饮用水水质标准,选有NH4+、Cl-、SO42-、F-、NO2-、NO3-、总硬度、矿化度、PH值、AS、Hg、Cu、Cr6+、Pb、Zn、酚、CN、Cd、Mo、共计19项参与评价。 2.3评价方法的确定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除了规定地下水的质量分类、监测项目外,还推荐了一种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即以标准中各项目浓度水平的划分级别为基础,用综合评分值(F值)的方法来对济南市地下水进行评价。[2] 具体做法如下: (1)单项组分评价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见附表1,将52个采样点的各单项组分的监测结果,按照地下水分类指标进行划分,即确定单个水样中,各单项组分所在的类别,结果见附表2。 (2)综合评价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按照附表1划分等级,再按照表1规定的单项组分评分确定Fi,最后按下面式(1)计算F值。 将附表2中的单项组分所属类别,按表1规定的单项组分评分确定Fi,最后按照按式(1)计算F值。[3] 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3可看出,区内岩溶水仅在西郊井家沟(黄29号)1个取样点水质极差,8个取样点水质较差,其余43个检测点水质均为良好,研究区内无水质优良区。 (1)水质良好区(Ⅱ) 工作区内大部分地段属水质良好区,从南郊低山丘陵灰岩裸露区到北部隐伏区广泛分布,济南地区地下水大多属于此类。该区地下水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局部为HCO3-Ca・Mg型。南部丘陵区,基岩裸露,地下水位埋深大,多为农业或生活污染,一般硬度较小;北部基岩埋藏深,上露覆第四系盖层,部分地区由于岩浆岩或粘性土的存在,垂直方向的防护性能较好,因而,较大区域内地下水质量较好,各项水理指标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良好,适于作为生活或工业供水水源。 (2)水质较好区(Ⅲ) 分布于水质较差区的外围,与良好区相连。该区内地下水各项组分中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可以作为集中供水水源。 (3)水质较差区(Ⅳ) 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中部,后魏华(段54)后龙窝(+3)政法学院(政1),工作区东、西部仅点状分布于埠东、武警医院、邵而、北汝,地下水中部分项目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适宜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用作饮用水水源需加处理。 (4)水质极差区(Ⅴ) 本区仅分布在井家沟一带,综合评价为Ⅴ级水分布区,地下水主要受工业及农业严重污染,不益饮用。目前该区地下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部分地段也作为生活用水。西郊井家沟一带,地下水中SO42-,总硬度、矿化度严重超标,其中SO42-为1204.89mg/L,总硬度为1740.63mg/L,矿化度为2505.48mg/L,PH值为6.6,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2-―Ca型水。 4 结论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定量的方式直观地表征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更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措施。 本文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济南市地下水水环境的基础性资料,对济南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所作工作如下: (1)分析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了比较科学、全面的监测项目。 (2)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方法进行计算,求得综合评价分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根据综合评价值将水质分级划分为:优良区、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极差区。 结果表明,所选取的52个采样点中,1个取样点水质极差,8个取样点水质较差,其余43个检测点水质均为良好,无优良区。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川西北某县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现有的土地评价工作侧重于土地应用功能,而对土地生态环境功能的考虑比较少。为了探索考虑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选择生态环境条件脆弱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加入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要素指标,建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GIS、RS和层次分析(AHP)技术获取评价因子专题图,经过图形叠置生成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图。评价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降水量、高程、植被指数和土壤质地等。经过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与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评价结果与现实条件吻合较好。 关键词:土地生态环境质量;GIS;RS;泸定县;图形叠置;层次分析法 近些年来,为提高各类土地利用质量,满足土地规划的战略需求,从工业、农用、建设、旅游等不同功用角度出发,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评价工作[12],比如,针对建设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3]、根据开发区用地模式需求而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4]、为区域土地状况及农产品绿色基地建设提供依据的土地质量评价等等[5]。现有这些评价工作大多为适应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侧重于考虑土地的应用功能,而对土地作为生态环境要素方面的考虑比较少。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土地资源总[HJ1.99mm]量丰富,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叠加,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而在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针对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开展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泸定县为例,在分析当地实际环境条件基础上选取适宜的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利用GIS与RS进行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探索基于满足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范围包括整个泸定县。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东经101°49′-102°27′,北纬29°28′-30°6′之间,土地总面积2 16871 km2。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河谷幽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地势高差相对较大,一般在2 000~3 000 m,最高可达6 500 m。大渡河由北向南将全县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沿河两岸支沟发育。县内地貌类型按成因可以分为阶地、河谷扇形地、台地和山地。阶地由河流下切形成;河谷扇形地多形成于山溪与大渡河交汇处,因其土质肥沃多为县内的重要耕地;台地是由冰川、溪流剥蚀切割形成;山地多为中山、高山和极高山,多分布于贡嘎山东坡和部分北坡的磨西、新兴乡等大雪山脊一带。 县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土壤类型多为山地黄褐土、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等,也包括部分高山草甸土类型。因地形地貌、生物气候和成土母质的影响,泸定县土壤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具有较显著垂直和水平分带特征。全县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由于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总和只占总面积的056%,故本文合并称为建设用地,本次评价对象包括除水域以外的所有类型土地。泸定县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及人为不利因素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和土地质量较低,除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外,该县还存在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引起的土地枯竭,草场不平衡放牧引起的板结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泸定县位置及其区域卫星影像见图1。 2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模糊评价法[6]、主成分分析[7]、物元分析法[8]等。本文充分运用GIS技术和RS技术建立空间和属性分布数据库,选择基于GIS的图层叠置法[9]进行叠加分析。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一般依据土地利用类型来选取:未利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农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建设用地采用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和承载质量指标体系[10]。本文参考以上原则,将影响土地生态质量的地形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主要考虑坡度、坡向、高程等地形指标,以突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由于泸定县建筑用地总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少一部分(见研究区背景分析),故按照未利用地和农用地类型来选取指标。生态质量和生产质量指标体系选取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水平和土地利用状况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要素层包含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土地利用等5个要素;指标层包含年降雨量、年均气温、≥10 ℃积温、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植被指数、坡度、坡向、高程、土地利用类型等11个指标。 2.2数据采集与数据标准化 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11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GIS、RS分析或直接插值法获取各类专题图,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调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在数字化地形图数据源基础上生成坡度图和坡向图;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87对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生成土壤湿度图、植被覆盖图;选取SPOT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获取的气候数据、土壤有机质数据插值得到对应的专题图;土壤质地为非数值型指标,通过矢量化获取专题图。 (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较优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沿岸及其支沟地区以及中山地势平坦开阔的台地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热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质量为良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新兴乡的中部及东北部、田坝乡西部、烹坝乡西南部,该区域属于高山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林地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其气候属亚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气候,降雨量少,土壤为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亚高甸土为主,砂石含量多,是主要的牧区地带;质量为中等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谷低中山的岚安乡、烹坝乡、泸桥镇、田坝乡、冷碛乡、杵泥乡等乡镇,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热,地势较缓的河谷地区,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有一定的环境污染,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不太理想;质量为差的土地分布在磨西镇和新兴乡西部地区,田坝乡、烹坝乡部分地区,此区域位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高地凉温带及高山永冻带,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其它土地中的裸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的冰川及永久积雪。 4结语 泸定县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区内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加入地理要素形成评价因子体系,结合GIS、RS及AHP技术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和运算,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地形指标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总体来看,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降水量、高程、植被指数和土壤质地等。通过对泸定县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实际生态环境因素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条件吻合较好。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正确认识土地资源状况的基础,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尚比较单一,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还很缺乏。服务于多种土地功能应用,同时兼顾土地所在地域特点及自然地理条件等属性,是土地质量评价值得深入和探索的方向。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水环境质量评价浅析 【摘要】综述了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目前常用的各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目前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做出评述,并简单介绍了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水质评价;评价方法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分类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了解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与方案;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可以为制定国家或地方的环境标准、法规、条例细则等提供科学依据等。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上可将水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照时间可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 2.按照区域类型可分为城市、区域或流域、景区等; 3.按照环境的专业用途又可分为饮用水、灌溉水、渔业用水等质量评价。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污染指数评价法 1.原理及分类。将对水体实际监测数据与评价标准作为分指数,然后将其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总体污染指数,并将该指数作为水体污染程度评价标准,并作为评价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时期水质评价尺度,该种方法只适于对水体进行定量描述,其可基本反应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 依据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指数法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指数形式,主要有豪顿(Hoaon)水质指数、布朗(Brown)水质指数、普拉特(Prati)水质指数、尼梅罗(Nemerow)指数、罗斯(Ross)水质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A)等。 2.特点。一般而言,综合指数法具有下述缺点:(1)综合指数法将环境质量硬性分记,没有考虑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模糊性。环境本身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级别划分与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2)综合指数法没有考虑到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灰色性。 应该看到,综合指数法也有无可比拟的优点:(1)它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整合海量的环境特征性信息,并以一个简单的数值来反映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2)只要选择并固定了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就可以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依据数值大小、结论明确的计算结果来进行的。 (二)模糊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它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它把被评判事物的变化区间做出划分,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做到定性和定量因素相结合,扩大信息量,使评价数度得以提高,评价结论可信。 1.模糊评价法原理。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或主要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水质评价时,对一个断面只需要一个由P项因子指标组成的实测样本,由实测值建立各因子指标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 2.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一、相互比较。以最优的评价因素值为基准,其评价值为1;其余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响应的评价值。二、可以依据各类评价因素的特征,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由于在模糊综合评价中,一般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模型得到评判集,使评判结果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跳跃等现象,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确或者结果不可比的问题,而且评价过程复杂,可操作性差。 (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水质评价,首先将水质标准作为“学习样本”,经过自适应、自组织的多次训练后,网络具有了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能力,然后将实测资料输入网络系统,由已掌握知识信息的网络对它们进行评价。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水质评价有下述优点:1.可允许有大量供调节参数;2.运算速度快;3.具有全息联想功能;4.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能力。缺点:对于协同性较差的样本,评价结果易出现均化现象。 三、结语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以上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也会不断得到完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前沿科学并将其扩展。 总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会在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合理、准确、科学,更好地指导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工作。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单因子评价为Ⅰ级,无污染,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为Ⅰ级,清洁(安全),与”十一五”相比,重金属浓度有所改变。 关键词: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 1 前言 为了全面、系统、准确掌握营口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查明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13年,开展了一次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本次监测选择营口辖区内3个蔬菜种植基地,分别位于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和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 2 基本情况 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瓜、土豆、茄子、辣椒、卷心菜,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好天115、好天1107、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菊酯类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主要种植品种为西红柿、黄瓜、茄子、芸豆等,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中美1+1、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有机氯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主要种植品种为葱、姜、茄子、卷心菜等,灌溉方式为井灌,主要使用肥料为中美1+1、好天115、好天1107、中挪1+1等复合肥,使用敌敌畏、乐果农药周边均无污染源。 3 样品采集 每块蔬菜种植基地按100m×100m网格布点,从中随机抽取了5个地块,在每个监测地块的中心采集0~20cm表层土壤,同时记录点位坐标。 4 监测结果 4.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土壤pH值范围为6.9-7.1,均值为7.0,标准差为0.056;阳离子交换量范围为9.88cmol/kg-13.39cmol/kg,均值为11.65cmol/kg,标准差为1.043;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49%-3.53%,均值为1.45%,标准差为0.761。 4.2 土壤重金属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镉范围为0.02mg/kg-0.04mg/kg,均值为0.03mg/kg,标准差为0.007;汞范围为0.015mg/kg-0.033mg/ kg,均值为0.026mg/kg,标准差为0.006;砷范围为2.43mg/ kg-6.52mg/kg,均值为4.79mg/kg,标准差为1.404;铅范围为16.7mg/kg-25.4mg/kg,均值为21.2mg/kg,标准差为2.486;铬范围为62mg/kg-81mg/kg,均值为71mg/kg,标准差为6.076;铜范围为16mg/kg-30mg/kg,均值为24mg/kg,标准差为3.680;锌范围为42.8mg/kg-73.5mg/kg,均值为56.1mg/kg,标准差为9.713;镍范围为15mg/kg -26mg/kg,均值为19mg/kg,标准差为4.577;钒范围为13mg/kg-18mg/kg,均值为15mg/kg,标准差为1.580;锰范围为502mg/kg-732mg/kg,均值为631mg/kg,标准差为62.868;钴范围为8.0mg/kg-15.1mg/kg,均值为11.4mg/kg,标准差为1.813;银范围为0.050mg/kg -0.067mg/kg,均值为0.060mg/ kg,标准差为0.006;铊范围为0.40mg/kg -0.52mg/kg,均值为0.46mg/kg,标准差为0.035;锑范围为0.54mg/kg-0.86mg/kg,均值为0.61mg/kg,标准差为0.081。 4.3 土壤有机项目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α-六六六)、六六六(β-六六六)、六六六(γ-六六六)、六六六(δ-六六六)、滴滴涕(P,P’-DDE)、滴滴涕(O,P’-DDT)、滴滴涕(P,P’-DDD)、滴滴涕(P,P’-DDT)、苯并[a]芘、氯丹、七氯、代森锌有机项监测结果全部为未检出。 5 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5.1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2013年营口市蔬菜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状况的评价结果为:全市15个监测点位全部达标,超标率为0。 5.2 污染对比分析 本次土壤监测及评价结果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对比结果为: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沙沟子村重金属镉、砷、铜、镍、钒呈减轻趋势,汞、铬、锌、锰、钴污染呈加重趋势;老边区柳树镇镉、汞、砷、铅、铬、铜、镍、钒、锰呈减轻趋势,钴呈加重趋势;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六里村镉、砷、铜、锌、钒呈减轻趋势,汞、铅、铬、镍、锰、钴呈加重趋势。 5.3 污染成因分析 本次土壤监测发现,重金属浓度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部分地区汞、锌、铬、钴、锰的含量较“十一五”时期有所上升,说明部分地区表层土壤中汞、锌、铬、钴、锰的含量有逐渐富集升高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蔬菜种植区附近行车频率高,汽车尾气的沉降导致了锌、钴浓度的升高;施用的肥料中含有汞、铬、锰导致土壤中汞、铬、锰浓度的升高。 6 结论 通过对盖州市太阳升镇沙沟子村、老边区柳树镇东柳村、盖州市太阳升镇六里村的土壤的调查分析,调查区域内土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单因子评价为Ⅰ级,无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为Ⅰ级,清洁(安全)。 环境质量评价论文: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文章用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汉中、安康、商洛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Ⅱ、Ⅲ级标准,相对较好。结合陕南的区位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法制宣传教育等措施,保护陕南的青山绿水。 【关键词】陕南三市 生态环境 适宜度 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以及资源、产业分布的影响,使其发展不同于能源丰富的陕北地区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关中地区。陕西省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关中地区要率先发展,陕北地区要跨越发展,陕南地区要突破发展。另外,陕南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对此,陕西省又出台了陕南循环发展的规划,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发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保护陕南的生态环境。本文对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并对生态建设保护机制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概况 陕南面积7.0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4.12%;2011年末总人口930.71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4.14%。陕南位于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很丰富。陕南地区金属矿藏丰富,占全国发现矿藏的64.4%;金、银、铜、铁、硫,汞锑、铅锌等矿产的藏量在全国位居前列。陕南的水能资源藏量丰富,汉江、丹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能总蕴藏量占全省总量的55.9%。陕南汉中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自宁强起源流经汉中、安康地区进入湖北。陕南东部地区有长江支流――丹江,经由商洛地区流入湖北。 陕南的生物资源拥有黄姜、杜仲、绞股蓝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茶叶主产区分布在大巴山和汉江、丹江两岸的丘陵和低山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养蚕种桑传统悠久,是我国东桑西移的主要接续地。板栗、核桃、食用菌等具有大规模种植条件,魔芋为全国四大种植区域之一。 陕南旅游资源独特,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遗存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金丝峡、南宫山、牛背梁等形成陕南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 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此方法主要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指标权数及其基准值,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模型,利用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的评价方法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构建。本文把城市生态环境看成是一个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陕南三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标体系,简称“二生一环”。即生产位指标、社会位指标、环境位指标,见表1。 2.评价模型 (1)单项指标适宜度模型 单项指标适宜度模型,可分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Aij1)越大越好的指标。其计算模型见公式(1) Pi1=Aij1/BiWi (1) 另一类为负向指标,即指标值(Aij2)越小越好的指标。其计算模型如公式(2) Pi2=(2-Aij2/Bi)Wi (2) 式中:Pi1,Pi2为i指标的适宜度指数;Aij1,Aij2为i指标的现状值;Bi为i指标的基准值; Wi为i指标的权重。 (2)指数组适宜度模型 生产、社会、环境指标组适宜度模型计数法见公式(3) Pj=Pi(Pi1 ,Pi2) (3) 式中:Pj为生产、社会、环境适宜度指标组指数;k为其指标组中指标个数。 (3)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 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用公式(4)计算 P综=PjWj (4) 式中:P综为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Pj为生产、社会、环境适宜度指标组指数;Wj为指标组的权重。 (4)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本文数据取自《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1陕西统计年鉴》。首先,用式(1)计算表2中的各市单项指标适宜度指数;其次,建立“二生一环”指标组适宜度模型,用式(3)计算出指标组适宜度指数见表3;最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综合指数模型,并计算。评价标准见表4。 总体来说,陕南三市的生态环境都过了及格线,汉中的适宜度综合指数好于安康、商洛。这主要是汉中的环境指标适宜度指数高于安康、商洛。分析数据可以看到,安康、商洛的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和城市垃圾处理率的指标与汉中的距离较大,安康、商洛无害垃圾处理还在空白状态。 陕南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1.发展生态经济。陕南地区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大。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生产率;要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 2.提高环境质量。一是要提高主要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率,二是要加强污染的治理。 3.保护青山绿水。陕南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大多数分布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大。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陕南,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4.完善法律法规。研究制订适合陕南区域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要依法严厉查处。 作者单位:汉中市委党校 陕西汉中
班组长管理论文:强化班组长培养 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建设细胞,是企业最活跃的单元,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不仅是企业基层的管理者,更是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其兵头将尾的核心作用,才能使企业的精神和文件准确地上传下达,各项基础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认真地开展起来。如何全面提升承上启下的班组长的执行力,抓好基层生产管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发电厂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里泉电厂”)隶属于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华电集团公司,系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电厂,始建于1977年。2007年之前,十里泉发电厂共有5台14万千瓦和2台3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是山东电网第一座大型超高压火力发电厂,被誉为“鲁南明珠”。2007年十里泉发电厂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政策,主动关停了四台14万千瓦机组,积极开展两台6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扩建工作。截止到2103年,全厂总装机容量为77万千瓦。企业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1000多亿千瓦时,为国家上交利税100多亿元,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一流火力发电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中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10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强化班组长培养的背景 十里泉发电厂是一个建厂30多年的老厂,经过十几年的生产运行,在设备(机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职工管理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引领着每位职工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目前全厂1891人,人员平均年龄46岁,全员老龄化程度较高。全厂共有69个班组,班组长人员总数达到142名,其中50岁以下占20%,40-50岁约占70%,40岁以下约占10%。 大部分班组长胜任班组长工作,能够带领班组高效保质完成日常工作和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但部分班组长存在贯彻上级精神打折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有章不循、有矩不依的现象,如: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无票工作等,由此所引发的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机组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班组内部管理不细致,人员失控。 班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设备安全运行、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和民主生活管理等方面,这些管理工作均由班长负责,按照班内分工合理分配给班员后共同执行。目前部分班组长只是分配工作而不去认真监督、检查这些工作,甚至有的班组长存在工作分配给谁谁就要负责的推卸责任的行为,造成班组管理内部失控。班组人员缺乏凝聚力,纪律松弛、作风拖沓,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工作没有激情、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导致不能高效完成日常设备维护、巡检、消缺等安全生产工作,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不能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对设备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人为因素的不安全隐患。 班组管理者执行力欠缺的原因 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管理者个人执行力意识较差 由于教育程度、年龄层次、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部分班组管理者对自身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够,另一方面班组管理者对执行力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度认识,对个人执行力与班组整体执行力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更不懂得要如何提高个人及班组的执行力。还有部分班组长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开拓工作思路,对待工作中遇见的工作重点、难点,不与班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换意见和进行研讨,自己觉得差不多就直接分配工作,造成班组成员带着意见被动工作。部分班组长对班组成员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困难、需求不关心不了解,对班组的建设性意见不采纳,久而久之,班组成员人心涣散,执行力无从谈起。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不到位 班组管理者是企业最基层的中坚力量,企业对其开展的培训工作与培训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没有及时、认真开展培训调研工作,或是开展了培训调研工作却没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的目标不能针对班组管理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棘手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要等重要因素制定,造成了培训工作华而不实,存在走过场、应付的现象。 持续提高班组长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加快制度建设,明确班组长执行力标准 班组长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适合于本班组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并带领班组成员认真落实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调动全体班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学习先进班组的成果与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班组的整套的规章制度,达到涵盖所有岗位、所有人员,做到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作业规范,班组内部“凡事有标准、凡事有人做、凡事有人问”,建立有效的督导、考核机制,增强班组整体提升执行力的责任感。 树立全新的班组管理者培训理念 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能够切实提升班组管理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企业班组长培训需要具备以下4个理念: (1)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承上启下的基层班组管理者,是企业的一员大将,企业应利用各种激励机制培养优秀班组管理人才,通过优秀人才把人才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优势。 (2)树立对班组管理者的培养就是增加效益的理念。现代企业应加大对班组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带领基层员工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企业赢得最大的效益收入。 (3)班组管理者的培训要系统、针对性要强,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设立培训目标,以企业目标和中心工作为重点,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4)要树立“以培训促发展”的理念,通过提升班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带动基层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基层班组整体的执行力、创新力,最终使整个团队成长为优秀团队。 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 要制定措施加强班组长的培训,通过自我学习和企业集中强化培训的方法,促进班组长加强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技能,使班组长队伍成长为一支业务技能突出、工作作风硬朗、管理水平精湛、思想素质过硬的骨干队伍。班组长只有自身业务水平高,人品出众,德行服众,以身作则,事事都能成为榜样,才能带出一支敢打硬仗、作风硬朗的优秀队伍,才能真正提升班组整体的执行力。班组长只有自我主动加强学习,才能带动班组成员形成一个共同学习、互动帮助的融洽氛围,共同提高创造力、创新力和自我超越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使其逐步掌握管理技巧,使班组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攻坚克难。 建立共同愿景,激发人人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班组共同愿景,首先必须从鼓励班组成员建立个人愿景开始:要给予指导――要把具体目标和愿景区分开来,具体目标可以在近期实现,愿景不能在近期实现,是较长一段时间里的目标;要避免强加――要让每个班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愿景;要在班组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建立班组共同愿景,使班组内部形成共识,促进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战,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使班组所有成员愿意为班组愿景而认真努力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开展班组管理者培训的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调研找到班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班组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的有效性和系统性,有序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人才的保证,推动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作者刘伟丽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教培中心;李晶供职于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计划经营部;赵海成系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班组长管理论文:关于如何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的思考 2012年煤炭企业经历了一个寒冬,而冀中能源集团则自2012年10月开始,对全集团公司所有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展开为期七天的轮训,目的就是:一促使企业内各子系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二在交流经验和学习知识中提升一线班组长工作管理能力。像这样在市场不景气和工作任务不足的情况下搞培训,以知识武装员工就是藏富于民、厚积薄发的办法,也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的行动。 很荣幸,我所在的单位承办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轮训,并以第一视角看到了“兵头将尾”们的现状,在与多位班组长的交流中,我描绘出了关于他们的一些现实“轮廓”,并将这些“轮廓”结合所学试着去思考一些方法以便帮助他们提高团队管理能力。 一、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渐渐与市场贴的更近,煤炭企业的领导向来以产量和产值来体现政绩,上行则下效,工作在一线的班组长如人体的神经末梢一般执行着大脑发出的命令,作为企业里最末端的管理者与生产者,也是各项决策最终极的执行者,所以其素质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生产的进度与煤矿安全隐患的放大和缩小。 因此,选择优秀的班组长和培养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对于煤炭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将班组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去帮助、去总结班组长的工作,是企业标准化作业与细节化作业的转型标志。 二、 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的途径探索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自身内在需求驱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样,提升煤炭企业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既离不开企业大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班组长自身的努力。 (一)从宏观环境制定培训的手段 1.集中培训是由内开始:据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一项数据表明,公司可以从对员工的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是20%-30%,这个百分比仅表示员工经过培训之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有更大更有价值的是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却无法统计。在轮训期间,我多次听到班组长们对这次培训的赞叹,也许授课中的知识还需要时间内化到他们的实践中,但是仅这种归属感和荣誉感绝对不是培训后的简单附属品,而是立足岗位创造业绩的重要前提。 集中培训的优势可以展开成两个方面来说,一个企业由内开始对员工所掌握知识的普查和灌输,二是帮助员工们由内开始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培训的时间短暂,讲师们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培训课程却指明了导向和框架,方便员工们去交流与自学进步。 集中培训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在讲师方面,令人意外的是轮训里的讲师全部是在任的高级干部,有某矿的书记矿长,也有安检部门的局长,感觉就像大脑直接在和神经末梢对话一般。说到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班组长在单位里的状况,在矿山的领导阶层的构架里,班组长或者队长是最低一级的领导,因此有了“兵头将尾”的称号。有时候他们的撤职和任命都不需要经过矿长,直接由班组长所在工作区的区长就可以决定,班组长若想晋升一步,那就要向区长看齐,所以他们希望看见更高级的领导者对员工的要求。这种现状正在改变,例如冀中能源下属的峰峰集团黄沙矿,对于班组长的任免是要经过上一级组织考察的,这就促使班组长保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还需要外部明确的驱使动力,那就是企业里有效的政策与机制了。 2.政策机制是外部保障:企业制定的政策和各项灵活的机制是每一级管理层保持战斗力的基础,企业的政策机制要体现在明晰上,执行时要体现在公允上,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和超过三十名班组长聊天中发现他们谈到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团队,只是简单理解为上级的要求,后来我了解到每一个班组里面都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或者执行模式,这可能是属于一个班组里独特的“传统”,而这些“传统”之所以保留下来,正是反映了在明晰和公允上,明晰的政策可以使大家明事理,公允的执行可以使管理者服众。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生产单位里人员流动是很常见的,最基层的管理者需要智慧去投入工作,有的班组长说的好,要关注别人首先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将管理的政策机制体现为一种对工作尽职尽责的涵养履行在行动中,这样身教的效果绝对大于天天开会的效果,这是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政策机制时也要注意灵活,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政策机制来催生优秀员工和团队的环境,并以制度来保护他们的成长。眼下煤炭企业虽然不再“傻、大、黑、粗”,但在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理念上还有待进步,特别是针对班组长,他们工作在一线,安全隐患可能因他们而生,也有可能因他们而灭,所以领导者们应该将他们纳入企业整体发展的算盘里,去重视他们,掌控他们以及思考他们。 (二)从员工性格与角色扮演到团队中岗位分配看方法 1.发挥角色优势:性格是天生的,角色是在团队合作中磨合产生的,岗位是后天被管理者任命的,上位的管理者们常常遇到这种事,某一位员工频繁的要求换岗位,在心理学上讲,调换岗位是可以缓解员工与组织之间矛盾的,但这同时打破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心理平衡,从而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所以管理者们可以从角色和岗位的关系上积极的处理这些事。 要使一个员工热爱他的岗位,就要先在团队里定位他的角色,那么角色的分配与其性格息息相关。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由以下角色组成及其特征和弱点: 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是知人善任的,这是能将许多不和谐因素和负面情绪扼杀在初级阶段的素质,上述的各个角色构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团队模型,虽然与实际有些差距,但管理者可以利用它在日常的工作中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可以努力促使员工性格和角色的重合,这样使团队成员们最大化的发挥其优势,从而在由其角色定义的岗位上有所贡献。 2.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团队里的角色要有临时互补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当团队在团队角色出现欠缺时,其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实现团队角色的转换,使团队的气质结构从整体上趋于合理,以便更好地达成团队共同的绩效目标。这在矿山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所以这种弹性变化是建立在常态化的集体决策、相互负责、民主管理、自我督导的基础之上,即集体内部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谐,除了适当的团队活动必不可少外,同时应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组织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在矿山生产实践中,批评每天都在发生,却多是上级针对下级,但自我批评却被忽视了,近年来领导者们只顾生产,忽略了对员工思想的引导,煤炭企业里也渐渐用高额的罚款来代替思想上的教育,其实自我批评最大的功能就是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员工更好的在道德层面上重塑自我,在团队里定位自我,从而被团队认知接纳,以此可以更好的达到团队内部的和谐。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所以加强组织的和谐度,团结组织内部的成员以防止堡垒从内部瓦解。 3.白国周给我们的启示:白国周的事迹很不寻常:80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出过一次工伤;带出13名优秀班组长、230多名工人,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那么白国周的秘诀是什么呢?他17岁参加工作,不可能有太高的学识、时间去研究管理学,他的秘诀就是22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要了解白国周就要先看他的工作方法。 三勤: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 三细:心细、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 三到位:布置工作到位、检查工作到位、隐患处理到位 三不少:班前检查不能少、班中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不能少 三必谈:发现情绪不正常的人必谈、对受到批评的人必谈、每月必开一次谈心会 三提高: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岗位技能、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将这六个三管理方法和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比较,结果每一种管理方法都能体现模型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 六个三管理方法中,每一项都体现了对一种或几种角色的诠释,这说明白国周依靠22年的工作经验,把对所有角色的关怀与理解包含在内,其工作方法也因此面面俱到。我相信22年里白国周也一定体会了每个角色的内容,所以他能明白某一个角色任职到某一个岗位需要什么,他将这些变成了“六个三”定理,我也相信其本人是一个执行者、塑造者和完成者的结合体,其工作方法也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班组长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赋予企业的责任;是社会和员工的要求;是企业生产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利润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个企业若做到“生产一枝花”而未能实现安全生产,也是白搭。 班组是企业机构的核心,是企业的中流砥柱。班组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企业要以搞好逐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来带动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要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就在于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在工作中,即使领导下达的决策再好,没有一批领导得力的班组长来组织开展工作,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班组长在其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既要与领导班子搞好团结,又要与广大员工“打成一片”,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那么,班组长如何搞好本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班组长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工作中的防范技能,带动全班组人员,使不安全行为降到最低甚至零事故率。为此,就如何搞好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班组长要努力学习安全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本班组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本岗位、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分析会等多种形式灌输,学习安全知识及各种安全文件,总结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其次,要在本班组内发挥“传帮带”作用,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班组长可以针对兄弟单位和本班组过去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用事故教训警示身边每名员工,从别人身上吸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落实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每一个员工。班组的安全是要靠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安全行为来维系的,所以抓好安全生产必须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入手。 最后,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活动,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班组长要按照企业的统一安排,开展“安全生产月”、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及“安康杯”劳动竞赛等活动,开展“查隐患、促整改”、“自查自纠”等日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检查并整改,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彻底将事故苗头消来在萌芽状态。 总之,做为一名“兵头将尾”的生产骨干,对待安全工作,不是因为上级有了安排、要求、检查才抓安全,而是自觉抓,常抓不懈。应始终坚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使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抓好落实是关键”。职工只有在工作前不忘安全意识、工作中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后时刻总结安全经验,才能使班组乃至整个企业的安全之花常开不谢。 班组长管理论文:企业班组长如何提高管理和领导水平 【摘要】企业的班组是构成企业的最小单位,也是落实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最直接的部门,所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管理和领导能力的运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领导水平 企业班组是企业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企业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班组长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在班组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对各项公司基本制度的落实和执行,还应该根据自身班组的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指示和调整,以便能够及时对各种行政通知和生产政策进行落实。另外,企业班组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其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监督能力。 一、我国烟草企业班组管理的问题 (1)班组成员方面 烟草企业的各个班组的成员是构成企业班组的最小单位,所以班组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和执行程度将直接决定班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班组成员大多数都能够自觉的履行工作任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即班组成员只关注自身的任务,并不注意对其他活动的执行,也就是只关心生产方面。另外,一些班组成员甚至存在着工作中马虎、责任心不强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班组职能的有效发挥 (2)班组长方面 烟草企业的班组长作为企业的班组直接管理者,对于整个班组的纪律和生产效率都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也就是说班组长不仅要充分的落实企业的各种指令,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具体的班组事宜的管理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班组长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关注的重点仍然放在具体任务的落实上,而对于一些行政性的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忽视和轻视的现象。 二、加强班组管理的具体措施 由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企业班组虽然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上的提升,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工作问题,这些都需要班组长在未来的工作中及时的改进和解决。班组长作为一个班组的最直接领导,其负责的范围不仅是班组的成员,还包括班组内的各种设施,所以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即一个是“人”的方面,一个是“物”的方面。从具体措施来看,有以下几种手段: (1)尊重和平等待人的原则 所谓平等对待下属,就是指班组长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首先在人格尊严和地位方面把下属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以自己是领导干部自居,对下属颐指气使。因为企业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平等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劳动所得领取相应的报酬,所以要想实现和谐的企业管理,就必须要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居同下属的平等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平等的对待他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2)体谅下属 企业班组长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虽然管理的人员数量不多,大司农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除了要对具体的工作项目负责,还应该对下属负责,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班组长应该时刻的将下属的困难好需求放在心中,应该积极的体谅下属的难处,并帮助其解决问题。 (3)以身作则 在大型企业单位,领导人要求员工做到的,必须自己也严格执行,因为在一个企业里最有资格破坏一些制度的就是上层领导人员。同样在班组里,班组长在平时工作中对下属进行各方面要求时,一定要确保这些要求不能太高于他们的能力水平,并且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对下属进行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但必须要有个度,否则过高的要求与期望等于梦想,可望而不可即。 (4)适当的鼓励和嘉奖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细想一下,确有几分道理。不仅女人喜欢听赞美的言语,其实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对方的肯定与赞美。作为班组长,对下属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须的,但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下属工作的时候,说上一句“你干的不错,继续加油”或送上一个肯定的微笑,或许会比花上一整天时间进行谈话教育更有效。金钱可能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有力工具,但不是持久有效的方式。这次奖励100元,等下次奖励50元时或许下属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上次做的出色的缘故。赞美对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可能更有力,因为它能唤起下属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尊心,下属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现在很多领导在下属没有按之前预想完成任务时经常会说类似于“别和我谈太多过程,我只关心结果”。听似很有道理,细细想想这些领导一定没有学习好逻辑学。不然,好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不该不明白。当然,赞美是一把双刃剑。赞美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与掌握好度。盲目赞美下属,会让下属的自信心过分增大,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十分自傲、自负,或许还会觉得自己有没有将任务圆满完成都不重要。如果下属确实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将事情做好,也要懂得委婉地指出,以使下属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能得到改正与提高。 (5)足够信任下属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领导者用人的一条基本准则。 班组是一个集体,单靠班组长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将班组管理好。作为班组长必须将班组所有成员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将班组管理的更加优秀也更加轻松。当然,足够信任下属,并不代表对其安排工作后便撒手不管,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必要的合适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是班组长的职责使然,更重要的是让下属感觉出你在关心任务的进展,使之增强责任心。 综上所述,在企业尤其是烟草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重视班组长的重要作用,班组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职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的努力探索。 班组长管理论文:心理咨询技术在班组长管理沟通中的应用 操练武功者十分推崇习练武艺要从“有形”到“无形”,即初习武功者应模仿师傅的招式,亦步亦趋,或出拳、或起脚,须丝丝入扣;而武艺渐成者常需“忘却”武术套路的形式,熟习各种招式要领之后,在现实中闪躲腾挪、浑然天成……班组管理亦是如此,将沟通辅导的理论、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班组管理中是每个班组长进步的方向。本文中模拟的一些案例可能存在人工雕琢的痕迹,但是对于沟通中的方法和原理,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一、前言 呼叫中心最基层的组织是班组,班组是每个呼叫中心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只有每个班组是良性的,呼叫中心才能够有快速稳定的发展。 呼叫中心通过班长对员工行使管理职能并通过班组长传递对员工的“关爱”,因此班组长是中心联系每一个员工的桥梁和纽带,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很强的管理沟通能力,才能带好一个团队。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班组长来完成,而班长的沟通辅导技能是中心班组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说到心理咨询技术,大家脑海中想到的可能就是神奇的催眠、快速的情绪缓解;心理咨询技术当然包括这些“神奇的技术”,但还有很多基础内容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拿来借鉴的。然而班长能否驾驭这些方式方法,每个人的能力或者说天赋不同,掌握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那我们来换一个视角,看看班组长可以掌握并应用的有哪些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真正应用最广泛也最被忽视的就是尊重理解、同理心、积极关注这些基本要素,只要把它们像血液一样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团队。而这些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还需要引入合适的训练以及反馈机制,才能让知识落地,变成每位班长掌握的技能,并且深化为自身的素质。 二、班长角色定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每一位班长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分类。 1. 班长是朋友:班长跟每个员工在平时是朋友,是知心哥哥、姐姐,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过生日,一起搞活动,在生活上帮助员工,也接受员工的帮助。 2. 班长是教练:同员工一起共同制定提升计划,督促、以教练式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成长。 3. 班长是导师:在员工需要业务辅导的时候能够共同分析提升的内容,传授提升的方法,制定提升的计划,跟进提升的效果。 三、班组沟通辅导基础 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其实也是技术,简单的内容重复做,就能够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1. 尊重理解 尊重就是班长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员工平等,尊重是建立良好沟通氛围,是班组凝聚的基础。 班组长的尊重能够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使其可以敞开心扉,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尊重可以使员工感到自己是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从而获得价值感。 特别是在呼叫中心,员工会受到客户的指责、埋怨,甚至是责骂,员工更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班长营造这样的氛围更能够端正员工的态度,增加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加改善的意愿。 (1)尊重意味着班长对员工的无条件接纳 在班组工作中,尊重的核心含义是对于员工的接纳,既要接纳员工积极、向上、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员工绩效不好、态度不好的一面,接纳喜欢的一面,也接纳不喜欢的一面。 理解接纳或者是做好接纳,对于一些班长可能是有困难的,原因在于中心对于班组有考核、绩效有指标,而部分员工不能够达到指标,甚至是“拖后腿”。班长在面对此类员工的时候如果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难接纳员工的言行,就可能会在交流中流露出不满甚至是批评。 这些都不是接纳,因为这些接纳存在着条件,一个预设的业务达标的前提。班长在沟通辅导中应该先把这样的情绪想法抛开,真正地接纳每一位员工。 (2)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平等 班组长与员工的尊重也表现在两者是平等的。在沟通中,班长应该主动忽略双方在职级上的差异,不因为职级、业务能力上的差异而批评、指责员工。 (3)尊重意味着班长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 班组长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尊重的基础与前提。班长只有对员工信任,才能尊重员工;同样的,员工只有信任班长,才能够对班长敞开心扉。 每位业务能力不好或者情绪状态不稳的员工都会有提升和改善的意愿,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能提升的方面。班长不应简单地否定员工,而应该相信在一定针对性辅导的基础上,员工还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适应在中心的工作。 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只有员工的个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管理者打成一片,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主动与管理者沟通和探讨工作,完成管理者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地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 当然,尊重员工要坚持必要的原则。尊重员工绝不是无原则的,对存在明显缺点的员工一味迁就和让步,就等于毁了他,这时候,严厉和原则往往就是一剂良药。 2.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的、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同理的态度是指班长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感受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倾向。其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除班长和中心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理心与单纯的理解也不同,理解是对某个对象形成的认识,同理心则不只有认识,更有对来访者感受和思想的体察和体会,用员工的眼睛来看他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需要班长放下自己个人的参考标准,设身处地地从员工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 在班组辅导沟通过程中如何去理解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班长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员工的内心世界,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员工觉得班长不能理解自己,不仅不能起到帮扶员工的作用,反而拉大了班长和员工之间的距离。 (1)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 在班组中管理中,班长和员工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关注的问题方向也有差异。班长也有可能会用自己心中的尺子来衡量每一位员工,但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工作环境的适应情况也不尽相同。班长在给员工定指标、下达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员工不同的情况,从每位员工的角度来思考看待问题。 (2)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 在繁忙的呼叫中心接话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在进行情绪劳动。当一个员工倾诉甚至是埋怨疑难客户的时候,班长关注的可能是员工的负面情绪不利于接话工作,往往忽视了员工的负面情绪感受。班长需要去体会员工的情绪感受,从而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员工感到电话难接,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的办法。 (3)同理心就是真诚对待 每位班长都是从话务员成长过来,能够理解接话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班组长对于员工同理心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真诚对待。同理心不代表班长没有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或是无原则的迁就员工、不考虑中心对于员工的要求,而应该怀着真诚的心、真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员工。 3. 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就是班长对员工言语、行为的积极、光明、正向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员工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对于绩效一直不佳而且没有找到方法的缺乏自信的员工来说,积极关注能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并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起信心,激发前进的内在动力,帮助求助者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其向目标前进。 积极关注是班长对于员工的一种态度,是对这个员的整体接纳,其出发点是如果班长想要帮助员工、使之有所改变,就必须尊重他的潜能和价值,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具备一些积极因素,否则任何的帮助都只能是徒劳的。 (1)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绩效 在中心的数字化管理中,员工的每一项绩效表现都能够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展现,因此班长在管理中要关注到员工的各项数据并敏感于员工数据的变化,通过数据来发现班组以及员工需要改善的方面。 (2)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员工状态 呼叫中心的现场管理,管人和管事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班长要关注的不仅是员工外显的绩效表现,还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人状态,这个状态包括工作意愿、情绪状态,但在KPI为导向的影响环境下,班长有时候会忽视员工个人的状态,所以班组长需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时刻关注到员工个人的状态。员工的需求很多时候是隐藏在语言表达之下的,班长如能把握员工表达出来的这些需求,就更加能够理解员工。 班组长管理论文:论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创新与实践 【摘 要】 企字无“人”则为“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资源,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资源,谁就将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国网东阿县供电公司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紧紧围绕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关于人才战略的部署和要求,从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战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价值,为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 班组长 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青年员工 双提升 近年来,公司秉承“追求卓越、努力超越”的企业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公司和东阿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坚持拼搏奉献、务实创新,抢抓机遇、奋力争先,公司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标杆单位”、山东省“农电技术进步示范单位”、山东省第八届“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诚信企业”、山东省“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山东省“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先进县供电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同业对标“综合标杆单位”和“电网建设与运行”单项标杆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卓越化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公司重点强调了关于人才管理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储备。 1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背景 人才管理是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障和基础,深入开展提升人才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人才管理是以推动“两个转变”和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创新“两手抓”工程,即一手抓重大管理创新项目,努力创造一大批符合国家、电力行业、山东省、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前沿和发展方向、成熟度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实践性的成果;一手抓管理创新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战略主导、推动实践、评价激励、推广应用、持续改进等常态化的管理创新机制,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管理支撑。同时,人才管理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涵。 2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意义 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 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3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做法 3.1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 针对公司各班组35周岁以下,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在生产一线,实习期满的院校毕业生,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此举可以使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班组建设可以利用青年员工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 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是贯彻落实省集团公司《关于下发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的通知》要求,是同业对标创一流的重要举措,是“一找三提升”工作的重要手段。为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队伍建设的要求,解决县公司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解决县公司综合人才不足及班组管理模式僵化的实际情况,实施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实现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3.2 签订导师带徒合同 在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期间,班组长要与其班长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以《师徒合同》为纽带,明确师徒双方的职责以及考核办法,促进青年技术骨干的成长,使青年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正确的引导,通过定期目标化的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技术熟练的业务骨干。在这个过程中班长将会以“导师”的身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明确班组长的职责及权限 3.3.1 班组长的职责 (1)协助班长开展班组的生产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2)协助班长编制本班组年度、季、月及周分解工作计划。 (3)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监督指导各作业小组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所列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控制好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和工作质量,落实本班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4)协助班长编报所辖设备的年度大修、技改及更换计划,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组织所辖设备每年的定检工作。 (5)按照计划部署,制定班组的反事故和安全技术措施,参与事故处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与组织事故调查。 (6)协助班长组织班组成员进行安全学习,坚决制止违章行为,确保安全规范生产。 (7)配合运检部专工、安全培训员健全维护本班组所辖设备各项基础资料管理,及时填写指导书(卡)、记录等,填报各类报表、报告。 (8)对班组所辖设备检修专业工作标准化作业质量和工期负责,保持设备的健康水平。 (9)协助班长开展班组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与QC活动,做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组织班组岗位技术培训、技术比武工作,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 (10)协助班长实施本班组的班组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11)完成运检部领导和班长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 3.3.2 班组长的权限 (1)有权协助班长组织指挥和管理本班组的生产活动。 (2)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有权制止。对威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错误指令有权拒绝执行。 (3)对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技术资料不全的新设备,有权拒绝验收。 (4)有权向上级提出本班所辖设备的改进意见。 (5)根据本班的绩效考核规定,有权对班组成员提出考核意见。 3.4班组长的岗前培训及跟踪培训 首先,参与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的青年员工,在前都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在培训中主要学习班组的基本管理常识、相关的业务技能、管理流程等,重点进行政治教育、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计算机外语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提升人员的管理能力及工作能力,为正式工作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组织跟踪培训。在期间不断发现技能方面及管理方面不足,积极提出跟踪培训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强化业务培训及提高管理能力培训。 3.5 班组长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的管理 班长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针对班组长在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班组长的管理特色以及技术创新,并要求班组长将个人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心得进行总结汇报。班长将整理好的书面材料提交部门相关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将针对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进行技术性审查,审查合格后提交人力资源部进行存档。在全面通过审查后,可将提炼出的管理特色及技术创新在日常那个工作中实施,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整改提升。 4 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管理的实施效果 自从实行青年员工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以后,发现了各种不足并及时整改,同时人才储备及班组管理有了明显的效果。在活动期间各班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聊城市优秀班组、聊城市青年文明号、聊城市先进集体等。青年员工通过轮换班组长,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使之能尽快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技能、电网设备及工作流程。在周期轮换过程中,青年员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加速青年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短期内成为公司各专业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及“三集五大”建设做好后续人才的储备。青年员工有效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周期轮换班组长制度,充分发挥青年员工的聪明才智,为班组建设增加活力,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员工人人关心班组工作,达到班组标准化管理的提升。实现了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及班组管理的双提升。 班组长管理论文:呼叫中心班组长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呼叫中心班组长被称为“兵头将尾”,她们大部分都是从一线优秀座席人员中选拔上来的,她们所起的作用直接决定服务质量、决定客户感知。每一个呼叫中心都有优秀班组,也一定会有优秀的班组长,她们主动积极地思考如何带好班组,勇于将想法付诸实际,她们乐观进取、以柔克刚,接受挑战克服一系列困难,将班组带向优秀。 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非常希望能够将这些优秀班组长的经验复制到所有班组,传递给每一位班组长,掌握班组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减轻某些班组长的压力和困惑,希望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和充满自信的成就感以及班组有序的工作状态和优异的成效。 如何将优秀班组长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传递复制到其他班组长,作者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各呼叫中心经常使用的是树标杆和分享经验的方法,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它会对那些想管理好班组的班组长们起到积极的激发和带领作用,同时这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团队氛围基础之上的,否则容易造成优秀班组长的孤立并挫伤其积极性。 我经常和呼叫中心的管理者们讲:如果企业认为班组长需要培训和辅导,我更倾向于在培训和辅导班组长的过程中。班组长们的上一级或再上一级的管理者需要同时接受培训和辅导,需要加入管理班组长层面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在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有三个要素起作用,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者,其次是标杆班组长,然后是班组长群体(如图1)。 树标杆和标杆分享的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围绕目的做准备、围绕结果做内容,这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如图2)。 ·管理者的考量: 为什么要树标杆?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树标杆一定是希望标杆成为引领者和被效仿的对象,激发其他班组长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模仿标杆班组长的方法和行为以提升整体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因此在树标杆时首先要明确中心的方向和部门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班组长的整体状态,是心态问题还是方式方法问题,是个人情商问题还是业务知识问题;再次是思考如何把两种有机结合,也就是树什么样的标杆和怎么树才能达成目的、得到结果。 ·管理者的过程管理 (1)树什么样的标杆? 这将决定班组长的管理方向,也会影响班组长的心态、士气和管理方法。 标杆一定是数字化指标非常好的班组长,同时很重要的是心态积极且乐于助人,有很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2)怎么树标杆? 是突出人、突出绩效、突出方法,还是突出动机、突出克服障碍的成长过程,抑或是某几个方面同时突出,需要充分考虑班组长群体的管理症结是什么?针对管理症结有针对性地树标杆、有目的性地分享,才能有助于达成目的、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分享是发挥标杆班组长作用的好方法,如何产生成效取决于管理者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以及敏锐有洞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者)走下去;(班组长)讲出来;(管理者)倾听与鼓励;(管理者)归纳与总结;(班组长)再分享;(管理者)不断地反馈与肯定。这不仅会有助于更多标杆的涌现,同时也营造了管理团队积极的管理氛围。】 (3)分享什么 取决于对班组长群体管理能力和管理障碍的分析结果。成绩是方向,方法是思路,动机是意愿,行为是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都是正确的,着重于哪方面取决于班组长们需要什么。 (4)怎么分享 分享方法:三个关键点:一是听了就会做,二是听者觉得可行,三是听者愿意尝试。做到这三点需结合下面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 分享动机:要具同理心的分享动机,一方面使其他班组长感觉到自己也是可以的;二方面是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思维和良性竞争意识。 分享行为:方法中关键的行为及行为的管控要清晰明确。 分享心路历程:要清晰简洁,与大多数班组长产生共鸣,结合方法、动机、行为和结果。作者认为这也是对相对消极或感觉无能为力的班组长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分享方式,但这需要管理者提前和分享标杆滤清分享的思路和要点。 【简单的方式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启发分享者分享,这些提问是有动机、有方法、有行为、有遇到困难的心理想法和对策的,而这些问题是班组长群体现存的管理困惑和障碍。】 标杆班组长分享心路历程的思路是:曾经面对的困难、意愿想法的转变、思路方法的找寻与学习、行为的不断修正、成绩的不断攀升。管理者们可以使用5W1H管理工具不断提升提问的能力,示例如下: a. 班组的成绩有很明显的提升,你做了什么?还有吗? b.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 c. 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么想?是什么原因激发你这么想? d. 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你是怎么处理的? e. 你的班组中有什么样的员工或现象,你是怎么做的? f. 接下来你的目标是什么?打算怎么做? 最后管理者总结班组长分享的心路历程;辅导优秀班组长分享的层次和重点(此时的重点在于激发其他班组长并帮助班组长们解决管理困惑);安排优秀班组长在会议上分享给班组长群体。 ·管理者的成效管理 成效管理是管理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确保班组长们理解、会用、到有成效的关键。 说清楚:优秀班组长分享后请几位班组长总结关键点,管理者协助提醒补充; 做出来:在会上请几位代表性的班组长分别说明达成目标的管理计划,要落实到具体行为; 效果反馈:管理者通过数据监督和现场观察定期反馈,使用5W1H工具,有成效的班组长可以再进行短暂的分享,没有成效的班组长进行辅导; 行为修正: 辅导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修正的过程; 再分享:在效果反馈中如果发现班组长们进步的方面或好的方法,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并给予分享的机会,从而形成群体积极提升管理能力的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基层班组长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管理思路,针对开展安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本质,努力探索更适合班组现场安全管理的做法。 关键词:班组长 施工过程 安全管理 前 言 对于所有生产企业而言,安全是第一工作,安全是第一效益,安全是第一责任,但生产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死伤多、损失大,严重影响了岗位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许多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生产局面混乱,安全基础不牢,安全管理无法做到可控在控。 1、分析问题 目前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1安全管理找落脚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和具体实施者,要面对和改善的问题很多,如员工安全意识要提高、安全责任制要健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要完善、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要保证、重大设备损坏要防范、重大火灾隐患要避免等。诸多问题要求基层队去面对和解决,确实千头万绪,经常令基层队的安全负责人无所适从、无计可施。许多生产环节安全管理找不到平台和落脚点,最终要么“眉毛胡子一起抓”,各项工作都没做到位,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安全管理漏洞百出。 频繁发生事故的私人企业主煤矿就是这种情况,出现事故连下井采煤的员工人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了。 1.2安全管理过于简单化。许多人认为安全管理做好了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安全大检查和防洪、防汛、防雷、防台风等专项安全检查就够了,还有些企业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事故分析、落实责任、提出并落实防范整改上。其实这二种做法都是对安全管理的片面理解和片面做法,前者可称之为“运动式管理”,忽略了安全检查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而后者可称之为“后果式管理”,却从原则上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勤检查就不能发现问题,对问题不分析就不能整改问题,整改问题后不总结就不能提高管理水平。 1.3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作业存在两张皮。我们虽然花大力气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汇编、安全预案、危险源辩识、风险削减分析,但实际作业中却没人或很少人使用这些制度和预案,出现严重的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两张皮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3.1制订的规章制度和预案与现场不符 1.3.2规章制度和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性不强 1.3.3企业未养成良好的执行制度和预案的氛围和习惯 2、解决问题 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三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安全管理未建立在现场这个真正的基础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标志是可控在控、长治久安。可控是结果,在控是过程,只有过程在控才有结果可控。长治是必须措施,久安是必然目标,只有用心长治才能放心久安。本质安全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是人、设备、环境和谐下的安全,是主动安全的意识和行动下的长效安全。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实际就是强调要把安全管理建立在现场的基础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这种安全管理思路呢?对于生产企业可作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开展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这是一项艰巨而繁锁的基础工作,需分成几个步骤完成。现场细分的第一步是进行区域划分。第二步是对区域内的设备和区域内的主要工作进行详细描述和汇总。第三步是分析区域内主要安全风险点和各项作业的存在风险。第四步是针对各项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现场操作及作业注意事项。现场细分结果使用设计好的统一表格,季度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补充,不断完善。 2.2开展现场安全巡查。为了更好地做好以现场为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改变原来的现场安全巡查仅是由安监部门的人员或企业领导完成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发动广大员工共同参与。一个好的做法是根据现场细分区域数量来确定参加巡查的人员数量,而参加巡查的人员应由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授权员工负责某个区域巡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经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任命、参与现场安全巡查的员工可称之为“区域安全代表”。现场安全巡查的基础和根据就是第一点所述公司批准的现场细分和风险评估内容。巡查过程中通过把实际现场情况和现场细分内容核对,查明区域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有改变、现场的作业防范措施是否按要求已采取、现场有无新风险点等问题,每个问题以偏差的形式向安监部门报告。 2.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积极广泛开展安全巡查活动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偏差整改成了关键,这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及时消除偏差是对巡查人员最大的鼓励。发现和提交的偏差无人理睬或没及时整改将会大大打击巡查人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也将进一步影响巡查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偏差整改工作,应尽量实行计算机闭环管理并建立完善的偏差消除绩效考核制度。 2.4建立完善的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几乎涉及生产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这类预案包括各具体生产设备和系统的启动操作指导、停止操作指导、不同程度检修的作业指导书,而且对每个步骤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2.5建立“四贴近”机制。一个好的做法是建立“四贴近”管理机制,即规章制度贴近现场、工作间和操作间贴近现场、实际运行操作和检修作业贴近现场、岗位培训贴近现场。与其说“四贴近”是一个管理机制,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在此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各项工作的基调都是来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安全管理也就找到了平台和落脚点。 3、认识和建议 总而言之,全面实施这些做法,通过实践表明能有效解决本文提到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不断改进企业工人、设备、环境等程序因素,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做到安全管理可控在控,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班组长管理论文:建立班组长培养机制,提升基层区队管理水平 摘要:班组长业务技能和管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加强对班组长的培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分析班组长培训内容定位基础上,对提高班组长培训效果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班组长 培训内容 培训方法 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所以班组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而对班组长定期进行有效的培训是提高班组长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和综合管理的基石,应将眼光拓展到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育、用等方面,关注如何选对人、培育人和用好人,建立班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成为老矿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科学制定班组长培养规划 1、分析班组长培训重点。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了解企业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基本素质和能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三是了解基层区队班组长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和目标。 2、设计班组长培训内容。培训目标明确了,培训内容的确定就成了结训效果好坏的关键,一是职业道德素质。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勇挑重担,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二是文化技术素质。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三是管理素质。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班组长培养选拔机制 1、建立班组管理体系 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为此,在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管理体系。 提出“2334”班组建设思路,即:围绕两个目标,完善三项机制,实行三个创新,加强四项建设。规范了班组长的选拔、管理、考核、评选等,鼓励引导大学生下班组锻炼。 制定《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决定》、《先进班组、优秀班组及红旗班组评选办法》等,明确了工作目标,确定班组长选拔条件、任用程序、班组竞赛制度等,制定了生产班组长管理工作体系。班组管理制度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制定《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意见》,明确后备班组长选拔条件,每个区队按现职班组长在册人数的30%选拔配备后备班组长,重点在大学生和业务骨干中择优选拔。去年有103人纳入班组长后备人才库管理,其中大学毕业生14名。在班组长岗位出现空缺时,从后备人才库中择优选聘。 2、建立班组长选用机制 坚持优先任用后备人才的原则,未列入后备人才管理的人员一般不作为选拔对象。选拔配备班组长要突出“两个”优先,一是优先在高学历人员中选拔;二是优先在后备班组长中选拔。选聘班组长采取集体研究决定或直选等方式进行。 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班组长岗位上锻炼,并将班组长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储备库,由下至上推进中层管理队伍的结构层次优化。在今年3月份班组长整顿中,有7名大学生脱颖而出,被推选为班组长。 提拔任用的班组长,只要成绩突出均可入选矿后备干部范畴,加以培养。今年以来,有2名班组长被提拔使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3、建立班组长培育机制 一是现任班组长的培训。开展年度脱产轮训。并且每期举办一次现场急救演练和班组长职能转变讨论会,组织培训考试,培训考试不合格的班组长,一律重新培训不少于2天,直至合格方可上岗。 二是后备班组长的培养。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实践锻炼与走出去培训方式,主要以自学为主,月度内学习记录不低于1000字,每季向人力资源部上报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区队为每名后备班组长指派一名班长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的帮带,适时安排班长锻炼。 同时还鼓励班组长自学成才,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促进班组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去年以来有16名班组长取得大专学历。 三、实施效果 一是营造有利于发挥班组长效能的优良环境。由于班组长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觉悟也在提高,不是仅仅埋头于自己的“责任田”,而是承担起了传、帮、带责任,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带动后备班组长共同提高的问题,积极参与改善班组长成长环境方面的工作,为班组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通过完备的班组管理体系,明确的班组长选拔标准,切实把思想道德好、管理能力强、业务技能精、群众威信高、文化基础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班组长队伍中,同时建立完善后备人员的培养档案,在部分一线生产班组配备大学生班组长,形成了良性的班组长任用机制。班组长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年龄在45岁以上人员下降了8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起班组长选用的长效机制。班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断提高现有班组长业务能力、培养后备班组长队伍建设,激发班组长工作热情,带动生产一线员工扎实工作,并使之能够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通过建立班组管理和班组长选用机制,形成“选对人、培育人、用好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班组长队伍接续有保障、班组长素质有提升,切实培养一支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强、业务保安能力强、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强的班组长队伍。 四是建立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储备库。大学生担任基层一线班组长,为班组队伍注入活力,切实将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优秀青年员工选拔到一线管理岗位,以班组长岗位为实践平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快速成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中坚力量,实现我矿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班组长管理论文:浅谈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 常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企业来说,这个基础就是班组。随着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组织在向扁平化、运行柔性化、联系网络化、形态虚拟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中,班组这个基础单元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强化其对班组的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实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日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班组长自身素质建设 良好的自身素质体现在思想品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思想品质 (1)一名合格的班组长必须把“德”放在首位,这个“德”既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也包括优秀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在班组各项工作中树立威望,以德服人。 (2)班组长要有不断进取、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凡是成功的班组长都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尊重的需求,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担任班组长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多一些职业的稳定,或为了满足拿一些岗位津贴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他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班组管理者。 (3)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开拓意识。在竞争激烈、信息瞬变的今天,班组长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大局为重,全面准确理解上级管理者的期望和意图,管理和引导全班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2.业务素质 企业的管理层可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对于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类要求:见识、人情和技术,三项技能所占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班组长层面,技术所占的权重最高,也就是说,只有业务素质过硬的班组长才能在班组管理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以及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具有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 3.身心素质 班组长肩负着管理和生产双重任务,他们经常要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要调整全班组员工的情绪和心态,同时还要履行家庭的各项义务。因此,没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无法应对的。 二、提升班组长管理能力 概括起来,班组管理无非是管人和管事,班组长管理能力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班组长,要掌握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依靠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来具体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决策。 1.“管人”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所有的制度都是由人来制定并执行的,所谓“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管人”即把人“管”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作为一名班组长,管好人的前提是如何“看人”,如何“对人”。 (1)如何看人。管理者选人用人都讲究德才兼备。看一个人首先要看“德”,这是起码的原则,谁都不愿意和无德的人打交道。这个“德”,对员工而言就是基本的工作态度。当然,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仍然不行。所以宋代司马光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2)如何对人。作为一个管理者,一是对人应该做到“两容”,即容人和容事。对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对各种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以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应注重与员工沟通,只有了解人才能理解人,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谅解,谅解之后才能处好彼此关系,达成和解。要容忍别人的短处,就要认识其短处,了解其成因,对其缺点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要学会“欣赏”。在你赏识下属的同时,实际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往往有人总是希望等着别人来赞美自己,甚至习惯于不断地发现别人的缺点,这种人能力再强,最终也只能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三是要注意批评方式方法。应该注意尽量少在公开场合指责自己的下属。必要的公开批评,甚至一次措辞严厉的训斥是需要的,但不宜经常使用。 2.“管事” “管事”,就是要全面统筹现场工作,保证均衡有序生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1)质量管理。班组长一定要把宣传、坚持、执行“质量第一”理念放在显要位置。要带头学习,并抓好贯彻执行,推动工作质量上水平。要发挥班组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帮作用,进行技术交流和操作培训,提高班组成员技能水平。 (2)经济核算。班组基础资料的记录、统计和管理工作是搞好班组核算的关键,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就无法进行严谨的核算, 也就难以明确经济责任和确定经济效果。 (3)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识别风险,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损失。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安全检查、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物料安全管理、人员及责任制的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培训教育等。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包括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确定工作目标(即明确工作本身的要求),班组长应该和班组成员在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其次要评价实际的工作绩效,利用绩效评估工具,将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绩效和工作标准进行比较;最后提供反馈。 (5)现场管理。班组现场管理涉及八大生产要素,即:人员、设备、材料、环境、能源、信息、方法和时间。 ①人员管理: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只有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在人的支配下发挥更高的效率。 ②设备管理:保养好设备,合理地使用设备是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管理措施,做好班前点检和加油保养等工作,及时“挖出”设备的故障隐患,确保实现设备运行的“零故障”。 ③材料管理:合理地保管、使用原材料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生产现场中材料管理主要为原料和半成品的搬运、转移、出库和入库,要做到井然有序,不遗漏、不损坏、不浪费。 ④环境管理:环境不仅指生产设备所需要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还包括员工工作区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舒畅,不觉疲倦,安心作业。相反,恶劣的环境,会使员工心情郁闷、烦躁,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⑤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科学有效地使用水、电、气、煤、油等能源。要做到杜绝跑冒滴漏,规范使用、保证安全、避免浪费。 ⑥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人际信息和生产信息两个方面。人际信息管理主要是营造一个信息通畅的班组环境。工作中,要开好班前会及班后会,将各种信息及时通报给大家,保证通畅的信息交流途径。生产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对各种计划、报表、班组工作日志等进行整理、分析、公布等。 ⑦方法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一改传统的“人治”方法,用各项规章制度管人、管事。要健全班组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氛围。 ⑧时间管理: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学会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会对班组生产科学统筹,保证班组生产的均衡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加快。但是无论怎样变化,班组这一组织形式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织单位,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因此,加强班组长培养,提高班组长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班组团结高效运转,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班组长管理论文: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是制造业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初步构建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课程体系。提出“班组长角色认知”、“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的课程培训来提升新任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生产班组长 管理能力 角色认知 团队建设 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长管理中进行,班组长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生产和员工士气。研究表明:制造业中产品成本的50%-80%是在制造现场发生,90%的问题源于班组现场管理。因此,对提升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研究显得重要而有意义。 1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现状 烟台盟禾板材有限公司是菲律宾独资企业,位于烟台的蓬莱市。公司成立于1992年,拥有固定资产4900万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进口设备,专业生产高压装饰防火板,年生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花色品种486种,是中国花色品种最全的防火板厂家之一。 公司于2002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3年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被中国名优品牌推广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评为“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评为“用户首先无毒害绿色环保百佳畅销品牌”和“工程建设招标与采购重点推广产品”。 2010年年底,盟禾板材有限公司为了生产需要,引进了2条生产线,同时从一线工人中选拔25名技术能手升任新生产线的班组长。要使新组建的班组步入顺畅有序的运作轨道,班组长队伍的思想和管理素质成为重要的因素。 2班组长的概念界定、作用和职责 2.1班组长的概念界定 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是上级与一线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起着承上启下、上请下达的作用。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与相关人员的工作关系见图1所示。 2.2班组长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 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决策能否顺利地实施,因此班组长是否尽职尽责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 (1)日常管理。人员的调配、排班、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职工的技术培训以及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建设等都属于日常管理。 (2)安全管理职责。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职责包括标准化现场作业、人员管理、操作质量、材料管理、设备维护、危险点的控制等等。 (3)凝聚团结班组成员。班组长是团队的带头人,应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鼓舞人心的共同愿景,将职工的个人能力转变成一股向上的合力,凝聚在一起,快乐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4)辅助上级。班组长应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车间主任的参谋助手。如果仅仅停留在人员调配和生产安排上,就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组长的桥梁和推动作用。 3盟禾公司培训需求分析 盟禾公司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初步决定对公司新任班组长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部根据上述需求从组织层面、职务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分析,找出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面对新的岗位存在的诸多管理上的问题。 3.1组织层面分析 3.1.1新职位的岗位要求 盟禾公司对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岗位要求是:首先,班组长必须敬业爱岗,严以律己;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要平等待人,办事公道;要实事求是,诚实质朴;更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其次,班组长应熟练掌握本工种、本岗位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精通本岗位、本工段、本车间产品的技术指标、工艺规程、操作要领;熟悉本班组生产设备和工具的性能、构造、维护保养知识,并能排除较复杂的故障(盟禾公司防火板制造工艺见图2所示);对生产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技术质量问题,有正确果断的组织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是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第三,班组长应具备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要掌握班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等班组基础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确保生产运行。班组长由于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除了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管理能力。 3.1.2组织期望达到的绩效水平 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目前靠的是以前当技术工人时,师傅传授方式和自己平时摸索,积累经验来了解、感悟什么是管理,因此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经验很重要,但是经验毕竟不系统,存在一些盲区。盟禾公司上级领导希望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中探索逐步提高了管理水平。组织期望新任生产班组长在新的岗位上要做到事事超前,天天创新、不断学习、自我超越。通过自身不断创新和努力,从达标、到模范、再到一流;从优胜、到红旗、再到标准,马不停蹄地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3.2职务层面分析 对盟禾公司职务层面分析,主要是从职务角色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入手。 3.2.1职务角色分析 班组长影响着企业生产决策的实施,因为决策再好,如果执行者不得力,决策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班组长影响着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从企业层面来看,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管理一线生产操作人员,是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指标达成的最直接的责任者;从新任班组长的上级管理层来看,班组长是对领导命令、决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对盟禾公司生产一线员工来说,新任班组长是直接的领导者,并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生产作业指导,同时,新任班组长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 3.2.2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一年前任职的班组长的工作日志、工作绩效等抽样分析,掌握这些班组长一年内发挥业务价值的曲线,并与他们做重点访谈,了解他们刚任职班组长时有哪些困惑,听取他们对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建议和意见。 3.3个人层面分析 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培训需求分析重点是个人能力分析,采取问卷调查法,从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安全操作与管理、生产组织协调和计划执行等方面设计问卷,并向25名新任班组长发放。对新任班组长的3名上级主管、10名职工代表、2名采购部人员,征求他们的培训意愿和建议。将班组长基本素质台帐和培训项目开发基本素质台帐,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新任班组长谈话,发现他们工作态度很好,工作积极性很高,很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 3.4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在认真组织研究公司的统编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对企业班组长培训实际需求进行详细的需求调查。 4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针对盟禾公司构建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新任生产班组长目前迫切需要提升的管理能力,提出从“班组长角色认知”、 “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和“班组团队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来提升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4.1实施“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因为盟禾公司新任班组长是从生产一线选拔出来的,他们技能娴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一个人干绝对能对付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但是要带领团队实现公司生产目标,就有些力不从心。针对盟禾公司这类新任生产班组长设计“班组长角色认知”课程培训,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的授课方式,在生产部会议室举行,课时采取4个小时即可。用“班组长角色认知”的课程旨在使新任班组长了解自己的基本任务,熟练地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4.2实施“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班组团队的建设”课程培训目标是让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团队沟通技巧,掌握处理冲突的各种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本课程建议总时长6个小时,采取“讲解+案例分析+游戏”的授课方式。 4.3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 实施“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课程培训,主要使盟禾公司班组长明白自己的职责和角色,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强化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日常作业管理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提高主动管理的意识,清理工作思路,把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车间生产管理中去,解决生产车间工作中种种疑难问题。 总之,在对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和班组长具有的文化基础,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研讨发言法、实际操作法等现代培训方法;根据上述对策提到的三种课程,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培训中对班组长的价值观探索,以及班组长承受挫折和压力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盟禾公司新任生产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班组长管理论文:班组长管理经验综述 如何激活班组工作的细胞,历来是生产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公司技改项目投产以来,通过采取培训学习、实践摸索、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班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这样一个过程,班组工作在企业整体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好的经验也逐步凸现出来。5月14日下午,生产系统专门组织召开了班组管理经验交流会,30余名班组长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对班组工作的认识和体会。总的来看,大家的经验是可取的,方向是正确的,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识有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认识有多高,工作就可能做得多好。在这方面,多数班组长对本职工作的认识是明确的,是有相当高度的。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在发言中深有体会地说: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长则是“细胞”中的“细胞核”,是工人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班组长能否胜任,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空压站张志祥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由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班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班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在交流会上她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班长,做事要顾全大局,凡事从全班的工作考虑,精益求精,在日常工作中要起带头作用,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德立威,有威才能有为。 生化工段李鸿艳认为:班组长不仅是一个光荣的岗位,而且责任重大,班组长是不脱离生产的“将”,是指挥一班人的“兵”,集“兵”、“将”特色于一身。是企业的兵头将尾,要干好班组长,不仅要有兵的干劲,还应有将的韬略,班组长在技术上要精,工作上要实,管理上要严,要做到心不邪,眼不瞎,耳不偏;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要恪尽职守,敢管善管;要有爱岗敬业,极端负责的精神;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自己的威信,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说: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石和生产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起跑点,是培养“四有”队伍的起燃点,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头,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实行民主管理的一个层次,它具有最广泛、最经常、最直接的群众基础。 中央配电所梁红萍认为,企业管理是永恒的主题,是包罗万象的系统工程,班组是企业最终的执行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一名班长,必须做到政治上强,作风上硬,工作上实,技术上精,管理上严,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班组工作。 工作有力度 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而不在实践中运用,只是把它束之高阁,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不少班组长把认识到的东西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安全是工作的命脉。只有安全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发展。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注意抓安全,经常教育职工认真贯彻安全法,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环保制度和交接班制度,督促职工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备煤车间乙班贾志强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及车间的各项制度,督促全组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在严格要求别人的同时,正人先正己,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能做到十分的绝对不做九分。 炼焦车间高天增认为,做为一名班组长,必须团结职工,关心职工,办事要公道,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既不能因情废法,也不能因法废人,只有实行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见到实效,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化产维修班牛海鹏在发言中说:化产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较多,进行动火作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按照作业程序进行,在车间领导批准后,到安环处办理动火许可证才能实施操作,任何人都要站在对自己负责,对生产负责的高度执行,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本身就是人性化的体现。 仪表车间郭艳红认为,仪表是生产的眼睛,仪表发生问题,就等于闭着眼睛搞生产,因此,必须责任到人,严格巡检,及时排除隐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安全正常的运行。作为班长,更应以身作则,不能因自己是女同志而怕脏、怕累躲避责任。 车辆管理处贾卫国针对过去铲车司机在装焦炭时态度不好,影响恶劣的情况,采取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接合的办法,让职工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对外来车辆提倡微笑服务,并在显眼处设置举报箱,欢迎外来车辆司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实行挂牌上岗制度,要求每一位司机挂监督卡上岗,这一举措有效制止了歪风邪气,受到了广大司机的欢迎。 软水站贾元华把节能降耗,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作为工作的目标,在总结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寻求最佳的再生液配比,合理控制再生过程中的流速和压力,使每次再生后的出水量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既节约了药剂,又节约了再生水的用量。平时,将用过的棉纱和螺丝都捡起来重复使用,从节约点点滴滴做起,为公司的减支增效做出贡献。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工作中有一股“牛”劲,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别表示要在做好人的工作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下功、做文章、见成效。 教育有深度 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灿烂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不少班组长把思想教育作为培育团队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贯穿于生产、生活、班前、班中、班后,使管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认为,思想是人之根本。要想工作好,思想得先对头。他在工作中带头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树立以厂为家、厂兴为荣的思想,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他把自己的带头作用和思想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班组集体功能意识。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场所巡查,了解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安排工作。同时,他十分重视班组整体功能的发挥,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把自己置于整体之中,带动千军万马,不搞单枪匹马,遇事大家商量,注意倾听和采纳各种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迁就,是非面前不含糊,做到敢管、善管、不怕得罪人。 炼焦车间甲班张耀亮十分注意与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确看待工作中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开展班组谈心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确对待和理解并善于处理班组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首先从职工生活、家庭、工作等几个方面关心他们,同他们交心,取得每一位职工的信任,使每一位职工都愿意与班组长沟通思想,共同克服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使班组工作中既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又有人性化的浓浓情谊。 炼焦车间丙班张启功把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工作有内容,考核有标准,并经常开展群众性的自检、互检活动,促进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的树立。同时,积极开展谈心活动,虚心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对家庭有困难的员工,发动职工主动帮助,体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动力车间软水站贾元华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条真理:要做一名让大家心悦诚服的领导,你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这样才有说服力、凝聚力,才能号令三军。她不仅技术过硬,带头作用好,还善于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保证焦炉的正常投产,她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年青人好奇心大、工作热情高、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采取技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压担子、遇到困难热情帮助、思想上积极开导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班组工作走向正轨,团队精神有明显体现。 备煤车间甲班阴德喜把安全工作作为班组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他认为,只抓生产不抓安全不是一名称职的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我们时时紧绷安全这根弦,坚持开好班前、班后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观察上岗人员的精神状态,对有反常的职工多关心、多劝导,确保职工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现代生产集多环节为一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必须教育职工培养集体作战的精神。许多职工是从周边农村来的,工作起来各人顾各人,协作精神差,我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叫上全班人员对某些有故障的部位集体进行联合突击;下班后,发现职工家里有忙不过来的活,全组人员一块给予帮助,使全体班组人员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巨大力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现在班中互相帮助的风气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铲车班张苏义工作讲科学,既坚持以老带新,又做到新老同志一视同仁,使新同志很快成长为独挡一面的骨干。特别注意不让那些思想不稳定的司机同志带情绪上岗,以杜绝安全隐患。 在这方面,空压站张志祥认为,人的思维是比较复杂的,人常说百人百性,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她不仅说得好,做得也好。在工作中,她把职工当成自己的亲兄妹,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工作之余和他们谈心,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生活中的苦乐酸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做人有大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度容人,是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动力车间综合水泵房武绍天认为,一个班组要有强大的战斗力,全班人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毛病谁也难免,改了就是好同志,要看主流,不能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否定一个人,班组人员应该以团结为出发点,关心和帮助落后的同志,共同建设自己的集体,干好本班组的工作。 机修车间焦炉维修班刘庆发坚持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为工作服务的思路,对于批评和建议,不管来自上级下是普通职工都能虚心接受,积极采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电工二班赵云海在发言中说: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不前,面对我公司先进的工艺设备,许多同志都感到知识的危机,对落后的同志我们不应该谴责,而应多给予帮助,不怕落后,就怕不求上进,为此,电工二班开展了学习竞赛,比谁先学会知识;比谁先掌握技术;比谁先练好技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有时间大家就共同研究疑难问题,交流各的学习心得,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备煤车间丙班贾兆龙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本班成员,让大家觉得班长“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从而使整个班组拧成一股劲,每个员工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工作,面对每一天。 探索要加速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做一个优秀的、卓越的、能号令三军的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七个关系,从十个方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七个关系是: 一、正确处理大局利益和小局利益和关系,坚持小局利益服从大局利益。 二、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发挥团队整体功能。 三、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四、正确处理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坚持人性化管理方向。 五、正确处理管人和管事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 六、正确处理出征和挂帅的关系,坚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七、正确处理生产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都要硬的方针。 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以德立威 包括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质。一个领导者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不谋私利、公平待人、态度和蔼、善于沟通,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能增强群众对领导的信任感,使领导工作具有影响力和向心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魅力。魅力最能捕捉公众的想象力;凝聚公众的战斗力;吸引公众的注意力,鼓励公众忠心耿耿地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以信取威 诚信是金。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食言,不说空话、假话、大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最容易损害领导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他在欺骗、吹牛、搞鬼、不信守诺言。 三、以情升威 情就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式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建立在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有了这种感情,领导和下级就能同甘共苦,甚至生死与共。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领导者如果能够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人,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那么,下级就会对你心悦诚服,工作中就会产生无言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是情感投资的效应。 四、以识树威 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成为本部门、本行业的内行,才能享有较高的威信。知识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丰富的权力资源。一个知识缺乏的人,技术不过硬的人,很难在复杂的工作中带领大家一道出色地完成任务。 五、以才助威 以识树威使人信服,以才助威使人佩服。所谓才主要指认知才能、决策才能、决断才能、指挥协调才能、组织管理才能、总揽全局才能、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公关宣传才能、应变才能、处理问题才能和技术方面的才能。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员工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具备以上才能,群众会认为你象个领导者,跟着你干没有错,于是你就有了号召力和威信。 六、以绩壮威 以实绩壮威是树威的根本。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技术再高,但最终干不出实绩,在同行业老是坐红椅子,群众还是不会买你的帐,不会听你的话。只有把成绩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才有说服力,领导者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 七、以勤增威 勤奋是成功之本,是治政的基本原则之一。管理者要与职工交朋友,及时发现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协调关系,解决矛盾,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八、以廉生威 管理者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必须把廉洁作为一个自我修养的主要方面,坚持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浪费,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九、以公助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道。下属最怕不公,不公导致消极、离心;公则赢得人心。管理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诸如分配、奖惩等问题,切忌亲我者近之,疏我者远之,拉小圈子。 十、以新创威 就是在工作中要敢干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既是经验,又是要求,更是方向。我们的班组工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全体班组长身负使命,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总结、积累,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展现主人翁风采,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通过辛勤的劳动为亚鑫明天的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组长管理论文:管理,从班组长做起 【摘要】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班组长的科学管理,培养其工作意识,对做好本单位的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班组长;管理;意识;强化 3岁看大,7岁看老。在一个人3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职业生涯中,组长扮演的是行政序列中3岁孩童的阶段角色。如果一个职场中人规划了自己的发展线路,立志投身“管理”,那么组长作为第一阶梯,作用不可小觑。这个阶段,既要专业业务求精求尖保持先进,又要初步探索承担小范围的管理职能,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的管理风格基本塑成,为今后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开展工作定下基调。因此,一个单位班组长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状况,并在长远意义上决定着管理人才的续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首先,组长要有大局意识。以大局为重,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两点:第一要包容。什么工作最难做?人的工作最难做。一个组内“七八条枪”,每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禀性,有不同的作风习惯,因此,在日常的相处、沟通中都不可能尽随组长自己的意愿。摘掉有色眼镜,真诚待人,采取“适应+改造”的灵活手段,在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多多着眼组员的长处,培养容人之量,切忌个人好恶的明显传达。第二要奉献。组长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专业业务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负责组内业务的质量把关。组员交出的“作业”一旦出组,便是小组的形象“代言”,组长有责任帮助指导组员开展业务,提升工作质量。作为组长,切不可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狭隘,要正确认识“奉献”才智与精力的价值。与奉献比肩的另一个词语是“牺牲”,在利益面前,组长切忌“贪求”,与组员“争风吃醋”,甚至必要时,还要做出牺牲,在个人品质上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其次,组长要有公平意识。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相对公平是保持组内和谐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讲,一切绝对都将走向虚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公平也只存在于“相对”的层面上。按照研发中心的管理制度,组长要承担组内成员的分工与考核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组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也成为组内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项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方面,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大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要把个人感情、私人关系带到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做好任务统筹与调配,谨防“撑的撑死,饿的饿死”。这一点在机关部门表现得更加明显。机关工作专业性较弱,相互之间的补位相对科研生产要容易些,因此在忙闲不均的情况下,可适当调节组员之间的工作量,而且,这种工作模块交叉的“互补”的模式还将促进组员的个人成长,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平的“相对性”体现在对尺度的灵活把握上,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非常情况,应以人为本,防止生硬的工作方式伤害到组员的感情或尊严。 再次,组长要有先进意识。《现代汉语词典》对“组”和“长”都有清晰的解释,“组”即“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长”则是“领导人”,合在一起可释义为“小型单位的领导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组长对班组文化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因此,组长时刻保持“先进”意识,将带动整个小组持续性地正向发展。这个“先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还体现在思想、作风等各个方面。例如,组长要持续学习,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保持对业务领域新动向、新知识的敏感性和学习热情,做到专业知识的动态更新和不断积累,以个人表现为组员树立一个高点,并通过沟通交流,带动小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再比如,组长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能够抵御不良思想、思潮的侵蚀,不不反社会主义,具有社会责任感;禁得住各种诱惑,能够坚守道德红线等等。还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细致不马虎、负责不推诿、及时不拖沓,保质量求效率,向效率要效益。 另外,组长还要有支点意识。一句名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可见这个支点何等关键。组长也必须有“支点”意识。在组长角色定位上,翘板的一头是少数的上级管理者,另一头则是多数的普通员工,也就是说,组长的上级领导需要通过这个关键点带动整个团队,从这个意义上讲,“支点”的位置和质量非常重要。在一个以处室为单位的团队中,组长应处于什么位置?实践证明,面向上级的时候,应主动“靠近”组员,面向组员的时候,应主动“靠近”上级,这样的位置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所谓“靠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远近亲疏,而是理解与传达,也就是说,向上反映基层组员的状态与诉求,向下传达领导的指示和意图。组长的“质量”如何判断?其标准就在每一次的承上启下过程中。即时而准确地领会上级的精神,迅速而无误地传达给每一位组员,并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地圆满完成,这不但是对情商和智商的一项苛刻检验,更是判断组长质量的主要标准。 无论是大局意识、公平意识,还是先进意识、支点意识,组长作为最初级的管理者,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在结构上与高层管理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并无本质差异,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层次不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组长是管理岗位的最初经验积累,不可因位低而不专,不能因职小而不屑,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忘我投入、全力以赴的状态,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获得意想不到的奖赏与垂青,信心满怀地站在撬动“支点”一端,成功的翘起自己面前的“整个地球”。 班组长管理论文:依托班组长联合会提升炼油厂班组管理水平 炼油厂是大庆石化公司的主体生产厂之一,所属30余套生产装置都是连续性生产的装置。由于装置生产的连续性,管理面积大等客观因素,致使班组之间、班组长之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风格千差万别,这显然不能适应炼油厂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建设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于2005年7月份应运而生。 一、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概况 经过5年多时间的工作探索,炼油厂班组长联合会目前由厂领导主管,下设1名会长、6名副会长、1名秘书长具体落实班组长联合会的各项职责,并结合炼油厂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引导各车间班组长开展有利于安全生产和班组管理的各项活动,制定了内容详尽的《章程》,明确了联合会的职责和权限、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等相关事项,使联合会的各项工作有了严格健全的制度体系。 实行会员代表制度。全厂共有345名班组长,由各车间推荐1名最优的班组长作为其会员代表,同时分为6个小组,分别由6名副会长根据工作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全厂班组长自动成为会员。定期组织开展有关班组建设等方面的研讨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讨论,并针对班组的热点、难点和重要问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向车间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班组与车间、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及沟通作用。 二、班组长联合会成立以来运作情况及管理成效 将工作的重心和主要目标放在了提升班组长的管理能力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使全厂的班组长逐渐成长为技能-管理型班组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注重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为班组长提供良好平台 2010年炼油厂组织了5批班组长培训班,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联合会会副会长讲课,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班组长培训班毕竟只有短短的1天时间,对大家综合能力的提升远远不够,为了使这种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得以不断延续,班组长联合会主动请缨,以请有管理经验的、担任过班组长的车间主任、书记以分析和班组长们充分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了3次旨在提升班组管理能力的专题活动。在炼油厂开展的争创“五型班组”活动中,有些班组一直处于装置各班组的后列,没有推荐上报的机会,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这些班组在管理上进步很快。目前,炼油厂“五型班组”比例已达到210个,有6个车间“五型班组”的数量超过了60%。 (二)召开专题研讨会,统一思想,提升班组执行力 2010年中旬,炼油厂针对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很快解决了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并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9月份,各组又围绕提高班员岗位技能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研讨会,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班组岗位练兵,充分发挥班组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提高班员的素质进行深入探讨。这三年来,我们通过让优秀班组长在公司运动会上展示、开展班组生产受控知识大赛、班组建设管理论坛等工作,使大家班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好的工作经验在联合会中予以推广。 三、进一步发挥好班组长联合会作用的思考 (一)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 炼油厂在对全厂班组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53%的班组长很少或不能经常与车间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27%的班组长不能经常与班组员工谈心;有 57%的班组长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培训是管理方法方面的培训。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班组长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管理专家曾说过:“企业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班组长联合会是由不同车间、不同装置班组长组成的,打破了地域界限和组织界限,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此,班组长联合会应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给广大班组长创造机会,可以就某项管理主题让一位班组长或几位班组长去主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大家的沟通协调能力,锻炼组织者的协调组织能力,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吸收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了解员工意愿的窗口 每位班组长都是比较了解本班员工意愿和倾向的,每位班组长也是本班员工的代言人。班组长联合会应该更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班组长对班员基本情况最了解的优势,围绕企业的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在员工中开展专题调研,比如前一阶段我们针对员工培训在班组长联合会成员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3%的班组长最关注培训效果,关于顶岗人员的考试方式,有90.13%的班组长选择了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打分的形式,说明只有岗位技能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员工的实际工作水平,也是基于这个调研结果,我们在广大班组长中倡导“优秀的班组长必须首先是合格培训师”的思想,通过合理的机制鼓励班组员工主动围绕装置生产操作的重点、难点或者某一项操作方法、一次事故处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台给其他人讲课,通过精心备课,亲自讲解,既提高了授课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了自身的价值、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培训更加切合生产实践,更加符合班组员工的胃口,这种方式已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 (三)使班组长联合会成为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熔炉 如何使执行力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有效地提高执行力是至关重要的。班组长联合会是班组长的集散地,是班组长交流思想、融会贯通的平台。班组长联合会首先应着眼于班组长的文化融合,不断探索,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有效地提升班组长的文化认同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广大员工的文化融合,使班组长联合会真正成为炼油厂广大员工融合文化,提升执行力的大熔炉。 班组长联合会是我们强化班组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其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通过我们共同的引导和帮助,努力把班组长联合会建设成广大班组长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交流班组管理经验、建设班组家园文化的活动场所,为班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营造良好氛围。 班组长管理论文:道企业班组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 【摘 要】班组长作为基层一线员工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其综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同时班组长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战略落实与执行起着重要作用,当前,管道企业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班组管理和班组长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管道企业;班组长;管理能力 一、背景概况 中油管道长春输油气分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我国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线,是东北石油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着吉林省境内的五条输油气管道,是东北管网输油量最大的管段,管道里程达1513公里,40多年来累计输送原油15亿吨。长春分公司目前有18个基层单位,现有员工968人, 74个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细胞是基础,班组长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综合能力的高低和运营状况。 二、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建设一流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文化落地,员工队伍塑造、战略规划执行、精细化管理、推行和谐企业建设的第一线。班组建设已成为当代企业的责任工程、创新工程、使命工程。是企业强化人才、文化、管理、组织“四大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一般企业看高层、优秀企业看中层、卓越企业看基层。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所有这些,都需要班组长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必须从提高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入手,这是一流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管道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管道企业几次大的机构调整,管道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决定了管道公司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由生产管理型向综合经营性转变。新的转型战略,新的产业结构,迫切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创新班组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能力强的职工队伍,所以,提高班组长综合管理能力,是管道公司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实现科学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班组建设能否搞好,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自2008年以来,长春分公司两次重组,整建制组建长沙分公司,为项目部及兄弟单位输送人才,如何应对人才锐减,操作岗位员工断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加大,已经不只是分公司领导面临考验,更是对班组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班组长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综合能力修养,不断创新管理,提高班组整体作战能力,才能更好推动管道公司安全高效和谐发展。 (四)企业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如何营造一个团结协作、心顺气足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以班组和谐促进企业和谐,构筑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和谐环境。班组长要发挥兵头将尾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反映员工的意愿和需求,积极化解矛盾,发挥自身职能,进一步提高矛盾解决在萌芽的能力,构建团结和谐、充满自信的班组集体,做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三、优秀班组长应具备的十种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 班组长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业务,如人员情况、场站设备、备品备件、操作方法、重点部位等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能够做技术带头人,指导组员开展工作,能向站队长、技术员提供良好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判断,这是班组长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班组长应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发现技术故障或管理难题,能够立即分析,找到原因,并找到最简洁最合理的处理方法,能亲自动手或率先垂范,最后有效的解决问题。 (三)领导带动能力 只会自己闷头干活的班组长不是优秀的班组长,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利用班组每个员工的特点分配任务,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力,合理分配任务,即不让偷奸取巧的人享轻闲,也不让埋头苦干的人受委屈。 (四)沟通协调能力 班组长少不了与组员的沟通、班组之间的协调、向领导汇报等这些日常工作,应该具备会上讲话清楚明白,谈心交流真诚相待,汇报洽谈切中要害等等,沟通协调能力会随着工作经验以及悟性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五)凝聚队伍能力 班组长没有什么权利,怎么能让团队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要善于凝聚力量,只有握紧的拳头才最有力量。要让班组成为大家的班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激励自己的员工并自我激励,这样才能无往不胜。 (六)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员工反映心理想法及诉求的第一人选就是班组长,工作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家长里短的小事、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等等,什么委屈都能倾诉,这就需要认真倾听,化解心中的疙瘩;真诚的劝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不让矛盾和思想问题扩大化,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无形中开展。 (七)帮助指导能力 大家懂才是真的懂、大家会才是真的会,班组长要有这种胸襟,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组员,鼓足员工的工作劲头,提高班组整体技能。 (八)自我约束能力 班组长还要注重自我约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员做不到的,自己要尽力做到,要求组员做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组员携手并肩。 (九)控制情绪能力 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好的人还能做好什么,坏情绪会影响到对事情和人的正确判断,“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也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班组长的情绪很可能直接影响班组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 (十)推荐人才的能力 推荐培养员工是很多领导人的优秀品质,班组长也不例外,只有班组长才是最了解员工的,班组长的公正评价是很有说服力的。得到直接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使人才在合适的平台上得到发挥和展示,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工作哪有干不好的道理呢。 三、提升班组长工作能力的措施 (一)畅通发展渠道,提升班组长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升班组长综合管理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管道长春分公司畅通多种发展渠道,无论是技能专家的选聘还是技术员的选拔,都从优秀的班组长中产生,提高了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分公司基层站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近年来外派劳务和提拔原因使得站队技术人员岗位出现了一定空缺,为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上年度从优秀的班组长中,通过竞聘形式选拔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岗位任技术员,激发了操作岗位员工和班班组长的工作热情。 (二)提高各项待遇,提升班组长参政议政能力 经济收入是度量衡,是员工心中的标尺。管道长春分公司从提高班组长的各项待遇入手,奖金实行按一线、二线、三线差异分配,向生产一线和班组长倾斜。收入提高了,政治地位也受到重视,提供班组长的施展平台,无论是职工代表的选举、劳模标兵的评选、还是各种竞赛的佼佼者,班组长占了大多数,这种体制模式让班组长充满干劲,让普通员工充满希望。 (三)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班组长的工作动力 企业经常开展的“先进班组评比”、“四好班组评比”“红旗班组评比”等活动,是有效载体,可以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的培养,对于班组的整体战斗力、敢于挑战困难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班组长帮助职工操办婚礼、丧事、调节家庭纠纷、适时帮助办理生活困难补助、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及组织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假日旅游等等,从这些以情感人的事例中,使职工受到激励,班组长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加深了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对提高管理大有好处。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阶段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借鉴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架构,探讨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问题,并不是只集中在其中一个元素上,具体到教育技术管理而言,要处理组织文化、教育决策、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适当的激励和工具来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文化最大挑战是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特别是最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达到知识共享,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个体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共享,这样会使自己的优势变得不明显或者没有,因此教育技术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相应制度,倡导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气氛,摈弃自我竞争观念,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的环境,是克服知识共享的文化障碍的关键。促使教育技术组织内部各成员及组织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技术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总之,管理从来就不是书斋中的纯学术问题,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与影响的结果。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因其涉及的领域与因素众多,又因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模糊与杂乱而显得异常艰难。本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浅析教育技术管理十年回顾与反思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管理 现状分析 学科建设 【论文摘要】对2000年至2009年,教育技术5种主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统计结果表明,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文章数仅占1.85%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与观念混乱、教育技术管理的独特性有关。而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更新观念,端正认识,确立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以有效指导教育技术管理实践;认真分析教育技术新特点,借鉴新理论、把握新动态、确定新任务,重新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的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界定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五类,而最新的aect’04定义则给出了三个:创设、使用、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技术领的主要研究范畴。在我国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80-90年代,电化教育专业建立初期,《电化教育管理》即被作为主干课程,其理论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技术各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保证,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技术管理在该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那么,教育技术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主要几种教育技术专业学术期刊2000年一2009年10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展开探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教育技术管理近10年来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揭示该范畴研究与实践、乃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探求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旨在对特定研究对象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量化,进而对量化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着重开展特征分析与比较分析。 2数据来源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现状与特征,本研究遴选教育技术学科内5种主要学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作为数据源,从中筛选出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作为分析对象。 3类目划分 传统的电化教育管理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器材管理、电教教材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电教用房管理、电教评估等。而 aect" 94定义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界定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信息管理。在科技不断进步与社会加快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明显,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改变。鉴于此,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本文将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划分为本体理论研究、软件资源管理研究、硬件环境管理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研究、其它管理研究等7个方面,作为分析的类目。其中,本体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技术管理学科自身的研究,如: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任务、本质、性质、过程、原理、方法、模式等理论研究。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教育技术的信息管理接近,一经出现,很快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单独列为一类。其它研究类包括较多方面,有项目管理、网校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 4获取数据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首先,用篇名=“教育技术管理”,匹配方式:“精确”,在整个库中检索,得到20条记录,其中出于上文所述5种期刊的只有6篇。看来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全面的数据,因为大多数相关文章不一定在篇名中完整包含“教育技术管理”。于是,我们扩大搜索范围,用诸如篇名=“管理”and刊名=“中国电化教育”、时间为2000年到2009年、匹配方式为“精确”来检索,并逐一检查,剔除其中的公告、资讯等文章,最终得到以下结果:《中国电化教育》69篇、《电化教育研究》57篇、《中国远程教育》70篇、《现代教育技术》24篇、《开放教育研究》25篇(参见表1),再按照年份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如表2所示的研究文章数量在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其次,对搜索结果按照上文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并统计,结果如表3。 三、现状分析 1发展趋势分析 用表2中“合计”栏数值建立折线图(参见图1),借此可反映近10年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文章数量的变化情况。总体上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一直处于低位上下波动、停滞不前的状况,2007年到2009年文章数又重新呈上升趋势。仔细分析得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远程教育》文章数的波动十分相似,均是在2007年形成低谷;而且所占的比例也十分相近,分别是28.16%, 23.27%和28.57% 。《开放教育研究》则一直比较平稳,但是占比较低,只有10.2%这是由于它是双月刊的缘故。而《现代教育技术》自2007年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管理研究起,发表该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虽然占比只有9.8%,但这只是三年的贡献值,可见,相对而言其对教育技术管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 其实,虽然图1真实地反映出了2000-2009年间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关注度变化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在整个教育技术研究中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状况。我们初步统计发现2000-2009年间上述5种期刊总的学术论文数(剔除了广告、通知等)分别为《中国电化教育》3161篇、《电化教育研究》2739篇、《中国远程教育》4628篇、《现代教育技术》1575篇、《开发教育研究》1119篇,而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所占比例分别只有2.18%, 2.08%, 1.51%. 1.52%. 2.23%,总平均占1.85%。可见,总体来说近10年中教育技术管理的被关注度是非常低的,这也与孙祯祥的研究结论完全吻合。 2子领域研究状况分析 就教育技术管理子领域研究的情况,我们透过表3即可看出存在一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对教育技术管理本身的研究(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文章数最少,只有8篇,占比为3.3%,说明业内对教育技术管理的基础研究缺乏热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尚待开垦的荒原”。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观念问题外,与教育技术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教育技术管理是普通管理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而这种应用的层面又特别广泛,因此研究的范围就显得十分繁杂。大的维度方面包括理论研究、要素研究、过程研究、应用研究;要素方面包括人、财、物、事、信息、时间的研究;具体方面包括研究组织、人员、事务、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教务、项目、知识管理及评估等等。这就要求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必须具有与其他教育技术人员“不一样”的学术背景,而且还特别要有广泛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 第二,信息化教与学的管理、教务管理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其研究文章共66篇,占27%,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其中多数是针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中学与教的过程、模式、质量、评价等管理研究,及其学籍、考试、身份认证等管理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在这方面的贡献值最大,共29篇文章。 第三,文章数排名第二的是其它类研究,这也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与常理不合),这与前文曾提到的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庞杂有关。其中远程教育、网络教学项目管理占据较大比例,此外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政策、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服务管理等等。 第四,知识管理及其应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统计显示自黎加厚的《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 (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 9期)和张屹、祝智庭的《知识管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3期)的陆续发表,很快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实际上,教育技术领域中的知识管理己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管理的范围,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类型、产生、表达、传递、创新等机制、原理与方法,以及基于知识管理的各种应用,如应用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五,对软件资源建设与开发管理的研究重视不够。人们常说,教育技术就是“拍片子、做课件”的,虽然失之偏颇,但也反映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一直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其中如果缺乏管理、缺乏管理研究是很不正常的,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教育技术实际的考察,我们认为,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清,观念混乱。在教育技术行业内,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属于实践应用范畴,理论性不高:也有一些人认为,管理的道理非常浅显,没有多高的学术价值:还有一些人认为,管理只是领导者关心的事,与普通教师关系不大。诸如此类的偏见导致了教育技术管理没能被引起足够重视。实际工作疏于管理,理论研究忽视管理,这是一种十分令人不安的状况。二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对教育技术管理实践的指导。上述的文章数统计结果表明,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研究是很贫乏的,不仅表现在文章的数量上,而且更表现在研究内容与质量上。如何将普通管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技术,并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三是重新奇,轻基础。这几乎是在教育技术整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勇于创新、追求新颖固然必要,但轻视基础研究也不可取。 2反思与建议 鉴于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以期扭转目前不良局面。 第一,更新观念,端正认识,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应有地位。2000-2009年间,教育技术管理不被重视,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至少从下面两个方面得以看出,一是2002年新一轮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规定的8门主干课程不再包括《教育技术管理学》;二是上文所述近10年的相关研究文章只占总数的1.85%。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是不是教育技术管理真的不那么重要?实际上,不论是从aect’ 94定义与04定义都将管理界定为教育技术的重要范畴,还是我国教育技术实际工作多性质、多层面的复杂性使然,管理都毋庸置疑地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科技时代”的今天更加明显,正所谓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鉴于此,首先应恢复《教育技术管理学》主干课程的地位,当然这不一定非要自上而下发通知/文件来规定(当然这样做更好),更主要的是各院校教育技术系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自觉地将教育技术管理的原理、方法应用于本单位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推动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其次,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要给予大力支持,增设管理栏目,增加管理类文章的录用数量。最后,在业内各种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论文征集等活动中给教育技术管理的论题以一定的空间,关注并促进其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新动态、新特点,确定新任务,架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技术管理学科体系。先前的《电化教育管理》等教材虽然在特定时期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增加了新内容,呈现出新特点,客观上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目前该课程建设严重落后,教材出版举步维艰,数量寥寥无几。因此,应尽快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革旧增新,重新厘定课程内容,组织撰写新版的《教育技术管理学》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应系统地增加以下内容:国内外管理思想与理论、项目管理、信息与知识管理、软件资源管理、硬件与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同时应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结合教育技术特点来阐释管理原理、方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管理理论研究。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改革,但改革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来指导。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改革也可能会出现偏差。可见,加强对教育技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方法、政策法规、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模式等的研究,不仅是建构科学、系统的管理学科体系的前提,更是顺利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兼顾全面,突出重点,有效提高教育技术管理水平。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硬件环境的利用率偏低,软件资源开发周期偏长、软件产品实效性、适应性低,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等等。解决的根本办法之一就是要加强管理,在充分落实常规管理任务(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等)的同时,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工作立法和制度化建设;重视软、硬件资源建设与使用管理:研究以网络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系统运行特点与规律,探索管理新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强业内交流,促进外部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工作计划性、规范性,提高教育技术工作实效。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不过,教育技术管理及其理论研究的状况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尤其在2000-2007年之间,其理论研究的滞后与课程建设的被冷落,是让人担心的。然而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起已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管理的文章数逐年增多,呈现逐渐被同仁们关注、重视的可喜局面。作为既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教育技术整体工作质量与水平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基础范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育技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下,教育技术管理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也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探析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段明玉 单位:铜陵学院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幼儿园教育技术管理工作 一、虚心请教,建立常规 (1)建立幼儿园、班级网页,注重日常管理,建构活动展示平台。首先,我们利用园内专业资源自行设计、设置校园FTP校园网络和园所、班级网站。开发初期我们搭建大的框架,权限分层明显,设置到位,配合专业的杀毒与维护,基本建立通畅的校园网络与对外网页。在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为班级活动内容展示服务,我们细化网站管理的内容与要求并定期检查。教技主任根据检查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并督促各班整改到位。在相互提醒与努力下,各班班级网页内容丰富多样,向家长展示了幼儿多方面的活动情况,展现了班级活动的特色,较好地建构了我园班级活动、日常教育等展示平台。 (2)各班论坛互动有效,搭建家园的沟通桥梁。在班级网页呈现活动情况的同时,各位教师都能较好地利用班级论坛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沟通。老师和家长根据需要提出讨论话题,分享育儿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探讨家园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展现幼儿生活中的快乐,沟通家长与老师的情感,为各班家园互动搭建畅通的桥梁。 (3)电教设备状态正常,保障学期工作的有序开展。每月我们会检查班级、多功能室等各类电教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全园和对外活动的有序开展。本学期我园组织了教研六片百节好课的评选活动、市百节好课展示活动、市学术带头人研讨活动,还接受了苏州市优质幼儿园的验收考核。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对各类设备做认真检查与提前的调试,为保障本学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出了绵薄之力。 (4)专用室活动丰富,记录完整,发挥专用室应有的效用。学期初各年龄阶段制订切实可行且各具特色的多功能室活动计划,各班教室能够按照计划认真组织专用室活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较好地发挥各专用室应有的效用。通过细化管理要求,实现检查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全都能参与到管理与工作改进中,最终使得我园教技工作逐渐常态化、有效化。 二、掌握需求,对症下药 新开办的幼儿园迎来的是众多年轻新教师,新教师对于课件的制作、电教设备的操作等没有经验,教学技术相关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开展教技工作的重点。在培训工作方面,我分步进行:首先,通过集体培训确保日常教学设备的正常使用,保障日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方面的主要培训内容有视频转换仪、电脑连接展示器材、投影仪使用、电子白板使用等。其次,结合教师各自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自助式内部培训。通过组内的动态效果制作需要汇总,发现青年教师对电子白板中的“容器”、“透视镜”,对PPT中的标注、自定义播放和视频、照片自动播放和FLASH课件的基本知识需求比较大。针对教师的需求,电子白板和PPT课件我们请较好地掌握这些操作的老师进行内部的相互培训与指导。通过教师间的内容培训,各种实际制作需求得到满足,全体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所提高。最后,在各项教技工作常态化以后,我们在FLASH课件的制作上下工夫。新老师对于FLASH课件制作没有经验,由个别自学参赛的情况发现没有系统专业的培训无法获得显著效果,应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的目标,我们接下来在教技培训方面的重点为FLASH课件制作,希望能在有序常态的教技工作中寻求突破。 三、个性发展,各司其职 我园虽为新开办的幼儿园,但是规模不小,相关教技方面的各类工作很多。面对现状,我尝试将园各项常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操作与运用尝试分类实行专项专管责任制度。也就是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特长进行相应的个别指导与分类的管理。培训后,每个年级组都有小部分教师分项掌握系统安装、打印机设置、音像设备连接调试、校园广播系统调试播放、刻字机使用等能力。这部分教师在承担分管工作的同时还肩负培训同组老师的任务,将各类教育技术运用渗透在日常操作运用中。通过专项工作责任制,在负责教师有特长发展的同时,全体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都普遍提高。 四、积极尝试,积累成绩 我园在这两年中虽然各方面的教技人才和资源比较缺乏,但是我们勇于尝试,积极参与各类片、市级的教技相关评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多次片电子白板课评优一等奖,两次市电子白板课二等奖,两次市校园门户网站三等奖,多篇教技论文获市二、三等奖,多个课件获片一、二等奖。两件教具获得市二、三等奖。青年教师在活动的准备、参与中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通过两年的尝试,我园教技工作渐入佳境,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必将努力创新,形成有翰林特色的教育技术工作。 作者:平燕玉 单位: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课程教育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笔者从三个方面比较李老师和何老师的观点以达到和各位网友交流讨论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李:①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何: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内涵)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何: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李:四点要求、七种策略及相关模式四点要求: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求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七种策略: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电子商务资料库+6)+''''7/0 5/:%,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信息加工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起点和路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示例 方式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模式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在目前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作为事例,以加深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情境-探究"模式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网页创作-远程协商"模式 "虚拟社区-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共同指导思想和原则①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②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③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设计。④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⑤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上是两位老师观点比较,我个人认为李老师主要从技术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了整合的技术性要求。何老师则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出其整合的理论及思想要求。二者皆有长处。欢迎各位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 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异同? 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至于它们的不同点,是指信息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体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不是很广泛,学校体育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手段,仅仅只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如录像等。笔者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形象的展现了篮球基础配合的动作要点、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此项技术。 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而多媒体课件可利用二维、三维等空间的设计,全方位地剖析难点,化难为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利用前滚翻教学课件慢放,使学生认识到几种常见的错误动作的原因、过程,从而在练习时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基础,它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很难用言语来描述清楚,尤其是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讲解的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为今后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此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一些原理、如何健身等健康知识,但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度的,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网络大容量的知识可以部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查询答案,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查询,这一过程就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 目前各个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会,而校运会的编排、准备工作对体育教师而言工作量都非常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运动会的编排,可以大大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每年的体育达标、期末考试体育教师都要进行成绩换算、统计,用ACCESS数据库制作了一个学校体育教学系统,里面内容包括教研组管理、教师备课系统、学生体育达标、体育课成绩管理、运动队管理、体育器材管理等,例如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只要输入体育单项的成绩,与其对应的分数、总分、是否达标、平均分等全部算出来了,这样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职业学校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1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建议措施 1.1加强管理机构的改革 首先职业学校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明确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责所在。而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其次,职业学校要针对教育技术中心制定出有效的管理体制。职业学校可以将计算机网络中心以及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合并,并针对合并后的中心指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然后将职业学校中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资源都划入合并后的教育技术中心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中心运行的规范管理以及各个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职业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和职业学校教务处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教育技术中心一般都是从职业学校的教务处分离出来的,而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的主要职责都是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都是以推广教育技术以及实现信息化教育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中心应该加强建立与职业学校教务处的良好协作关系,同心协力的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1.2加强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涉及理论和实践。关于理论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讲座,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关于实践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师的使用。其次,培训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化和灵活性。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课余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其中包括面对面的培训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通过开设网络培训课程可以使教师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理念和能力。 1.3加强建设优秀的教育技术人员队伍 首先职业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使教育技术人员能够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并积极配合职业学校的各个部门,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教育技术人员,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谦和。职业学校在分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如果在不影响其本质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安排教育技术人员进行简单的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教育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此外,由于教育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育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服务和管理,而且难以进行量化,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这一实际差异为教育技术人员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并在对教育技术人员的考核和晋升过程中充分分析教育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业绩以及贡献,不能只注重的数量以及科学研究项目。 2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信息化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出科学的管理体制,并加强对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使教师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使教育技术中心与职业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作者:张宏浩 单位:宿迁市淮海技师学院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采取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队伍建设等措施,以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大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使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程大大加快[1]。为此,如何更有效、更广泛、更充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据此给出自己的认识,请予指正。 1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 为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率,促其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模式,而应抓好管理。同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管理和考核制度,帮助教师切实抓落实,以真正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2选拔和培养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给予专职待遇 2.1选好计算机管理员,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计算机管理员的选拔很关键,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因此,学校一方面应给予计算机管理员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另一方面也应组织一些活动以培养其兴趣。 2.2计算机管理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 学校所选拔的管理人员不一定非要是计算机专业的,但要有虚心好学的精神。因管理员的工作涉及“电脑”各类硬件的安装,各种软硬故障的分析、判定、排除,软件系统的安装,校园网络的架设,病毒的有效防范等,这就要求管理员除参加必要的培训班外,更要向书本与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方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方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2.3计算机管理员应为专职岗位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管理员都是兼职岗位,往往担负着学校升学必考课程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和精力做好管理工作。而计算机管理员要做的事却相当多,如培训学校教职工,上好信息技术课,管理与维护学校机房、远教系统及校园网络等。为解决这一矛盾,农村中小学应该设立专职计算机管理员岗位,合理计算其工作量,并在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任课教师一样,以便解决其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 为确保培训实效,笔者建议实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考核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参照全国计算机应用考试的做法实施。特别是,对5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采取与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相同的一票否决制。为节约培训开支,可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而考核方式以集中考核为宜。其培训内容应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的使用、“班班通”的应用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4加大活动开展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为了让现代教育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学校要注重加强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观摩课活动,使全校教师得到锻炼;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课件的制作方法,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或总结,定期举办应用资源的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和网络资源的应用效益。总之,只有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计算机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工作的质量。 作者:乐严明 单位:崇仁县孙坊小学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语文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最后用出示两张新闻照片,介绍英雄儿女建设西沙、保卫西沙的生活情景。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老师将从电视录制下来的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壮烈行为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语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可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能增进教学效率,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心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一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优秀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技术管理论文: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在教育技术硬件环境支持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课,软件课、专业实验课以及基础实验课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建设教材体系与课件,革新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案,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学校计算机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校园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我们把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完成的多媒体课件,都可以存于网络的服务器中,学生上完课,可以在多媒体终端通过交互式界面将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调出进行细致学习。教师备课通过图书检索及服务系统方便的调用所需资料,也可通过网络和网上的学习进行实时的交流,通过网络共享国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在新的信息社会中所需要的素质和这种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条需要花大力气去探索的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这一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认真研究与实践。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课件,设计教学实验方案,才能全方位的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社会问题论文:经济社会问题整改情况工作汇报 年7月,省委巡视组在对我县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面巡视后,在肯定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中肯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3个方面9类问题的意见建议。县委对巡视组的反馈意见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细化分解整改事项,落实整改责任,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在整改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整改工作与推动各项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将整改工作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整改效果。 一、着力于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努力营造共谋发展、齐心干事的良好氛围 针对巡视组指出的我县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力度还不够,我们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理清思路,锁定目标,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共识。紧扣巡视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县委常委会从有利于玉山“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发力,审时度势,深刻反思,全面分析玉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玉山的后发优势和潜在发展后劲,继承和发扬历届县委好的工作思路上,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鲜明地提出了“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把玉山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和“强化创新创造、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三种工作理念;突出工业园区、旅游城市、农业农村三大发展重点;强化项目带动、科教兴县、统筹发展三大战略支撑”的发展思路。这一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符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建设富裕和谐秀美”和市第三次党代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精神,符合玉山县情,得到了全县上下的广泛认同,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激发了60万干群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二是凝聚人心,真抓实干,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了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县委、县政府开展了重点工作“百日大会战”活动,把全县广大干部的思想迅速从换届工作氛中带出,投入到紧张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大会战期间,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真正做到了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步调上合拍,做到了分工不分家,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互相补台,使城市建设、园区建设、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城市创建、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创造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业绩,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转变了作风,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一个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和谐新玉山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是整治懈怠,转变作风,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务实作风。大力整治干部队伍精神懈怠现象,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公安局、县电视台组成联合督查组,通过明察暗访、赴乡镇“走读”督查等系列作风督查活动,先后查出1名科级领导干部和12名财政、供电等单位股级干部、村组干部上班期间打麻将、上下班迟到早退等情况;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对违纪人员做出了严肃处理,共免职副科级干部1人,其他干部免职11人,警醒了全县党员干部,大大扭转了“庸、懒、散”等懈怠作风,干部作风明显改观,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思干、思进、思发展、思跨越蔚然成风,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勇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于园区大发展,城乡大建设,快速推进“三化”进程 在整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大开放主战略,坚持以项目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改善环境为支撑,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全县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82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完成10.1亿元,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2亿元,增长37.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35.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4亿元,增长17.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亿元,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2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912元,增长15.02%;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增长4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亿,增长14%;获得了省政府工业崛起奖、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突出贡献”奖、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及全市工业巡查第三名。 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不断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把园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县委副书记任园区党工委书记、副县长任管委会主任,通过授权、委托和设置派驻机构等形式推进各职能管理部门向园区集中,高位推动园区发展。抢抓机遇对园区进行修编扩容,园区规划总面积由11.8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大力度推进园区建设,全年拓园1.23平方公里,新征土地1850亩;园区土地清理收回土地700多亩,追缴相关费用7000多万。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所有入园项目实行严格的联审制度,规定新入园企业必须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亩均固投达80万元、亩年均纳税达8万元以上。创新招商方式,选派了16名乡镇正职到温州挂职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升温。共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亿元项目7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30亿元。其中浙江致远集团投资12.8亿元兴建的年产10万吨电解铜项目和浙江聚美高分子材料公司投资8亿元兴建的年产5万吨压克力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多亿元,上交税收6亿元以上。这些项目的建成,可为明年我县的经济发展积蓄强有力的后劲。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换届以来,我们在新型建材、有色金属、机电汽配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大力调整新型建材产业结构,成功引进大型国企—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省碳酸钙行业龙头—炜达轻钙厂和水泥深加工企业跃达新型建材等10多家大型建材企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做大做强机电汽配产业,成功引进了投资达20亿元年产1000万只汽车轮毂和2000万只摩托车轮毂的昂大项目。同时,传统轴承产业也焕发青春。2011年,全县轴承产业产量、税利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2%以上。着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采取上台阶奖励、增长幅度奖励、技改贴息、创新补助、规费减免等手段,重点培育富旺铜业、华瑞铜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其关联配套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2011年,我县新型建材、机电汽配、有色金属三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全年有色金属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9亿元,增长81.96%;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4亿元,增长42.8%;机电汽配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7亿元,增长43.05%。强化项目服务保障,通过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一条龙”服务机制、“一站式”办结机制、“一单清”收费机制,破除门户之见,冲破利益束缚,大大优化了发展环境。以推进昂大项目落户为突破,建立了重大项目建设督查调度制度,掀起了园区项目大建设的热潮。目前,园区杜马机械、万佳豪鞋材、建华实业、天美华等一批企业已建成投入试生产,昂大公司、岩端铜业、蓝宝新材料、新光源节能、上安机电、正大机电、华建橡胶、瑞祥织带等一大批企业正在加快建设。2011年开工建设31家企业中有9家是“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投产”,园区投资环境美誉度明显上升。 把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加快了打造旅游名城步伐。以整改为契机,在县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要把玉山打造成“全国旅游名城”的目标,努力建成三清山重要的依托城市。按照这个工作思路,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以超前的思路、超常的举措、超凡的速度,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玉山。一是科学合理布局,彰显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发展定位,邀请了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各片区和各乡镇规划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重点完成了七里街冰溪河“一河两岸”旅游综合体的修建性详规。二是注重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以最快速度推进了玉清大道、怀玉二路、博士大道东拓、玉京北路、玉虹路等项目建设进程,实现了全面通车,拓展了城东、城北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了湖塘沿改造工程、城东水厂改造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完成了人民大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对县城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推进了中医院搬迁、博物馆、东门市场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是破解拆迁难题,加速城区改造。完成了城建项目涉及的土地征用和农民房屋搬迁任务;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玉清大道、博士大道东拓、玉虹路等88户原拆迁遗留房屋的拆除工作;拆除了解放中路区块86户危房;完成了七里街棚户区424户搬迁工作。一年来,共征用城市建设用地623亩,搬迁房屋13.88万平方米,创造了征地、搬迁房屋的佳话。四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启动了“三城”同创活动,开展了卫生死角、车辆停放、占道经营、“牛皮癣”、学校周边环境等专项大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园林“三城”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和里弄小巷卫生环境明显好转,车辆通行、停放规范有序,城市占道经营、店外店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容环境和城市秩序明显好转,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把农业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了城乡共同繁荣。在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降低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1.6亿元,推进了全县164个水利项目建设。投资911万元实施了下塘乡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项目3个,治理面积0.77万亩,其中园田化0.1万亩。投资4651万元对总长27.37公里的新东线、新仙线和飞青线三条农村道路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成“一大四小”工程造林3.75万亩,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4个。全县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家达130余家,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个体工商户410余家,被认定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有43家,年实现产值18.2亿元,销售收入16.7亿元。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投资3200万元,完成了通村主干道62公里,村内主干道93公里,村内其它道路98公里;投资860万元,完成了5950户村(居)民饮水改造;投资485万元,完成了5520户村(居)民改厕工程;投资590万元,完成了农村旧房改造6010平方米。同时,推进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打造了一批新农村示范点。进一步培育乡镇经济。大力核减乡镇财政水份,鼓励乡镇经济做实做优做强。目前,全县乡镇财政收入完成5.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4.5%,其中过5000万元的乡镇达到2个,乡镇财政平均增幅达23.9%。 三、民生大改善,社会大和谐,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在整改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来抓。出台了教育“1+3”文件,从制度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投入3500万元用于校安工程建设,启动了37个危房改造项目,拆除危房近5.6万平方米,维修危房10000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达15000平方米。首次在二中推行“三制”改革,设立了全县“高考贡献奖”和玉山一中“教育发展基金”,进一步激发了教育活力。大力开展了在编不在岗教师的清理工作,实施了千名教师招聘计划,保障了教师队伍健康发展。针对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在城东和城北分别规划建设初级中学和端明小学。逸夫、瑾山、冰溪、明德等县城小学扩容提升工程有序推进。 二是把民生当作最大的事业来抓。坚持百姓为天,事业为重。全面落实了8个方面82项民生工程,各项考核指标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狠抓社会抚养费征收、“两非”案件、非诉案件、党员干部职工和名人富人违反生育政策清理等工作重点,共立案查处党员干部职工违法生育案件40余件,查处名人富人违法生育案件22件。顺利接受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的考评验收,通过了省计生委对县级计生工作的年度考核。 三是把和谐稳定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查不足,找问题,解矛盾,保稳定”主题活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578件,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认真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健全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结合“百日大会战”活动梳理确定了100个重点信访案件,实行县领导包案负责,目前化解率达90%,其中市联席办交给我县的24件重点案件,已经妥处23起,有效避免了信访积案的产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去年,我县公众安全感位列全市排名第一,在全省排名位列第16名。 四、着力于用人大改革,执行大提高,全面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 抓好整改,推进工作,关键在各级带头人。整改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换届选举工作,不断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县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抓落实的执行力、操作力、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成效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个声音决策、几套班子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发挥出了班子应有合力,也为推进玉山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选人用人“重德才”的导向,公开选拔了8名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遴选”了16名乡镇党政副职和1名县工业园区副主任,变“伯乐相马”为“疆场赛马”。树立选人用人“重实绩”的导向,始终把实绩作为干部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数十名在“百日大会战”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干部考核中公认优秀的先进个人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树立选人用人“重基层”的导向,关心爱护基层一线干部,干部选拔任用向基层一线倾斜。调整使用了一大批乡镇换届待安排的干部,在服务园区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城市征迁等方面都取得很好成绩,社会反响良好。 进一步创新“创先争优”活动载体。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联户帮困促和谐”、全县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水平。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社区工作活力进一步提高。采取“三个一”措施,实行县领导挂点帮扶19个后进村,促进了后进村转化提高。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并大力向基层推广延伸。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预办事公开,基层党务公开有序推进,使权力运行更加科学规范、更加公开透明。加大腐败查处力度,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8件(次)、立案43起,党纪政纪处分21人。 以上是我县针对省委巡视组提出的意见进行的阶段性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上级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企盼还有一些差距。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更深的认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力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奋力跻身全省发展第一方阵、早日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全国旅游名城而贡献全部力量。 社会问题论文: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里,我谈谈学习《决定》的一些体会。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要理解和谐社会,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由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古人对“和”、“和谐”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如《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运动的、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相反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辩证的“和谐观”,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具有生机与活力,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战略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任何一方面的不和谐,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和谐。比如,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同样,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者之中第一位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和谐的关键是利益的和谐,核心是建立协调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建立一套保证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合理分配的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努力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借鉴;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我们要正视,要清醒,更要采取积极措施,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理顺利益关系,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和谐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要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能有今天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创造中国更美好的未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中实现和谐。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要在改革开放中、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稳定就没有和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怎样建设和谐青海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进和谐青海建设,关键在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决定》和同志的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党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构建和谐青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和谐青海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视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矛盾,正视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落实、办实事、求实效上,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科学发展,促进和谐。青海属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就业率不高,贫困人口比重大,矛盾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难度大等等。要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解决造成不和谐的突出问题,统一认识,集聚民意,凝聚民心,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加快青海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构建具有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工农互动、城乡联动的机制,转移农牧民、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生殖健康服务、人居环境改善、人口合理分布等方面的投资,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基础上,搞好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谐青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抓手,重点抓好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工作。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注重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注重增加向基层和困难群众的投入,努力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不断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维护好各族群众生存、发展和民主权利,当前要注重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坚持不懈地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和谐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推进和谐青海建设,要坚持依靠各族群众,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把构建和谐青海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各级组织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善于听政于民、问政于民、谋政于民,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在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为构建和谐青海提供制度保障。 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省份,各民族团结和睦,是构建和谐青海的基础和前提。要继续保持各民族干部群众团结共事、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共同把构建和谐青海的事情办好。要坚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团结友爱,增进各民族群众的兄弟情谊。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主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开展“平安寺院”创建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青海的伟大事业。 社会问题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问题开展分析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如潮涌般涤荡着站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其存在与发展不但能够体现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的利益需求[1]。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多为 “90 后”,他们满腔热忱,有时候却也彷徨游移。社会问题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1 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对高校论坛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通过媒体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关注的问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诚信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反腐败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房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比如: 老人倒了扶不扶,雷洋死亡事件等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2.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冲击、互相影响。 其次,我国当前所处的特殊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 再次,新生的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利益关系的多样性与冲突。 最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们表达自己主张的途径随着新媒体发展不断拓宽,这从另一方面导致大量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 2.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 “碎片化” 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途径主要集中在 “浏览网站” “手机资讯”“网络电视”等新媒介,而通过 “读报刊” “听广播”等传统途径的学生非常少。这表明网络等新媒体已经走进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动向[2]。然而,网络媒介推出的大量都是 “碎片信息”,长此以往也造成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 “碎片化”,其结果就是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浅显化和间断化。而且随着网络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盛行,大学生的视野也从现实逐步转向了虚拟的世界,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极易在现实与虚拟的对立中产生扭曲和困惑,从而丧失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2. 3 个人综合素质的缺失 受社会环境、功利性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综合素质发展。他们认为社会道德修养和国家安全教育只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学习中的 “调味品”,而与个体的成长和成才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受到社会上利益的驱使,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在他们的认知里,自我利益最大,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甚至就算与道德与法律相悖也无妨。 3 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策及措施 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出现的问题、特点及主客观原因,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 1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能偏离教育主题,而是要强化教育主题。并通过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党员学习日,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等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帮助学生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化大学生辩证看待各类热点问题,使之能够较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同党中央和政府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这是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思想根本。 3. 2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须选准时机具有针对性。时机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大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及时搞好教育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的工作重点,以分析社会热点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强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帮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看准问题的本质。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3. 3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这些要比教师讲授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走进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通过权威部门正确的渠道,寻找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利益关系及矛盾根源,瞄准矛盾焦点及时进行疏导分流,独立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 4 将社会热点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 当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叠加在一起出现时,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就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与调适。 3. 5 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途径如 QQ、微博、微信平台、网站论坛 BBS、网络录像视频、教师邮件、在线留言、师生讨论专栏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还可以通过深入课堂、走访学生宿舍、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筛选出学生关注较多的、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可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不同渠道的社会热点的教育引导。 社会问题论文:婚姻悲剧与婚恋的社会问题 摘要:民国上海,中西两种婚恋文化交织并存,开启了社会生活中婚恋生活的多元局面。这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轰动一时的黄慧如与陆根荣婚姻案,即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梳理与黄陆案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由黄陆案引发的社会讨论,可以探讨民国上海存在的婚恋社会问题。 关键词:近代上海;婚恋史;黄慧如;陆根荣 20世纪20年代末,黄慧如与陆根荣的婚姻案(以下简称“黄陆案”)在上海引起轩然大波,成为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与言说的对象,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该案件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持续存在生命力。学术界对“黄陆案”也不乏关注。前人论及黄陆案之时,多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一是该案件的故事性和新闻价值,认为黄陆案不仅揭示了青年男女的恋爱新理念,而且也表明了当时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崎岖坎坷[1];一是该案历史文本的演变,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陆案”被以不同的形式继续演绎,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人们的消费对象[2][3];一是从观念史的角度,阐述该案呈现的民国时期婚恋观念、法律观念、社会观念冲突[4]。也有学者认为尽管他们的婚姻案曾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却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5]。这一婚姻案的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呈现了近代上海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使得“黄陆案”存在继续探讨的空间。本文从“黄陆案”的婚姻悲剧出发,论述该案引发的社会讨论和呈现的婚恋社会问题。 一、“黄陆案”的婚姻悲剧 黄慧如与陆根荣的婚恋,被认为是当时上海主仆之间自由恋爱的先导。这一婚姻案的具体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此案男主角陆根荣是当时沪上一男仆(茶房);女主角黄慧如是湖州富商黄楚卿之孙女。黄楚卿在京病故后,黄家迁居上海,住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春平坊,黄慧如曾就读于启明女中。案发之前陆根荣受雇于黄家,构成了两者的主仆关系。这一号称沪上自由恋爱之先导的婚恋,起因却是婚姻的不自由。黄慧如到适婚年龄之后,时有为她作伐之人,但屡为其祖母所阻。后来,有人为曾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贝淞荪胞弟来黄家提亲。黄母对此婚事颇为满意,她考虑到黄之祖母对待婚姻的审慎,打算先令人算过两人的八字,并将婚事基本谈妥之后,再向黄老夫人禀明。至于黄慧如,虽然社交受限,但她也接触过不少描绘婚恋的小说,加之她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对婚恋之事满是幻想。所以,尽管与贝家的订婚,一切全凭母亲做主,她并不参与其中,但她早已从母亲口中得知对方供职于银行,品貌不错,而且贝家经济雄厚,颇有名誉,心暗许之。因此,黄慧如对贝黄婚事充满了期待,并无异议。然而,黄之祖母得知这一婚事后,却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理由,认为贝家有财有势,黄家与其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唯恐慧如嫁入贝家之后,难以融入贝家的生活,从而令其兄长设法拒绝此门亲事。黄之兄长即以黄慧如患不育之症为借口,迫使贝家主动解除与黄家的婚约。婚姻不成致使黄慧如郁郁不振,贝家悔婚的理由更使她羞愧难当。考虑到民国时期传统婚姻中有“祭祀”和“继嗣”这两大主题,黄慧如认为患不育之症的谣言传扬出去,已将自己陷于无法继嗣之十分难堪的境地,将不会再有人前来提亲,因而懊恼不已、闷闷不乐,欲自寻短见。黄家上下均无法开解其心中的积郁。为此,黄家认为家中男仆陆根荣为人机敏,深受雇主信任,遂令陆根荣前去劝说黄慧如,令其放弃寻死的念头。此外,慧如之兄长亦有若陆根荣能劝慧如放弃寻死的念头,可以将她嫁给陆根荣之说。至于陆根荣,据《黄慧如亲笔日记》记载,自从到了黄家之后,他与黄慧如多有互动:其一,协助其打发走胡搅蛮缠的黄包车夫,避免其受到祖母的责怪;其二,掩护其阅读坊间流行书摊所售之言情小说,使其得以摆脱兄长之责怪;其三,时常与其谈笑,并关心其日常所需,诸如买水果之类。此外,陆根荣心存“上进”,希望得到雇主的青睐而改变境遇。黄慧如一方面认识到不育之谣言已使自己无望再许配给门当户对之好人家,另一方面认为陆根荣为人和气,性格活泼,而且有情有义,可托付终身,对陆根荣渐生情愫。因此,黄陆二人以此事为契机,朝夕相谈,颇为融洽,并私订终身。到谈婚论嫁之时,他们考虑到黄之祖母婚姻观念之保守,料想在这一旧式大家庭中,难以得到理想的自由生活。另外,黄慧如已有孕在身,若继续留在家中,必定会被人发现其未婚先孕,从而有辱门风。于是,在某日清晨,他们先后离家,一同乘车出走松江,借住旅馆,希望组织家庭,结成夫妇。然而,事情却没有往自由恋爱获得美满婚姻的方向发展。他们不幸遭遇当地流氓的讹诈,不能在松江久居,随即前往苏州,租住在位于护龙街(人民路)的古董店楼上。虽然黄陆两人深居简出,但松江的流氓还是追踪到了苏州。同时,不知黄慧如行踪的黄家也在《新闻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松江流氓获悉后,便前去告知黄家。黄母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苏州,并向苏州警察厅报案。随后黄陆二人被抓获,并移解吴县地方法院检察处侦讯。法院在未细究详情的情况下,认定陆根荣诱奸黄慧如,以犯奸科罪论处,判有期徒刑3年。黄慧如则由黄母带回加以管束。陆根荣不服判决,延请律师宋铭勋提起上诉。尽管宋律师举证陆黄两人发生过恋爱关系,且当时两人均已成年,并未违背当时的刑律,但是开庭之时,法官仍认为此等自由恋爱之事为“伤风败俗”之举,并在询问词中充满等级观念的色彩,认为陆根荣一个小车夫,勾引良家妇女,是为大逆不道之事。法院不仅没有改正判罚,反而比原判多加了1年的刑罚。随后,陆根荣继续请宋律师上诉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查阅陆根荣申诉之力主婚姻自主、反对传统礼教,请求撤销原判并宣告无罪后,认为不无道理,便发还原法院“更新审理”。此时,这一案件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舆论对宋铭勋陈述的黄陆两人反传统礼教、保护工人利益和提高工人地位之言辞颇为拥护。检察官迫于外界舆论的压力,改判陆根荣未犯奸科罪,但是,因为他曾帮助携带黄慧如所盗家中衣饰,认定他犯了帮忙盗窃罪,判处刑罚2年。为此,陆根荣再次上诉,在律师宋铭勋和社会舆论的帮助下,终于历经3年取得胜诉,撤销了所有判罚[6]。由黄母带回家中严加管束的黄慧如,命运又如何呢?已怀有身孕的黄慧如回到上海后,决定前往陆根荣的乡下老家江苏吴县,看望陆根荣的亲人,并以陆根荣妻子的身份在陆家待产。产后随母回沪,黄家宣称其产后虚弱,经不住舟车劳顿,病逝而终。 二、“黄陆案”引发的讨论 黄陆案发生之后,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使其成为当时不同文化背景之人进行文化宣教的绝佳案例:守旧之人视其为等级不分的有辱门风之事,趋新之士认为这是“婚姻自由”和“打破阶级观念”的典范[7]。总体而言,对黄慧如的褒扬多于贬斥,以至于她在医院中待产之时,收到不少寄给她的书信,赞扬她为“女界革命的先锋,自由恋爱的勇将”。在这些被作为宣教范本的表象之下,有人开始思考黄陆案的归责问题,认为这既有社会风化之不良的原因,又有个人操守的原因,“决非一事一因”如此简单[8]。亦有人一分为二地看待黄陆案。如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邵力子,曾与戏剧专家洪深一同访问过陆根荣,他认为“黄陆之恋爱,原则未尝有差,而其行为则不尽可取”。他推测黄慧如之所以与陆根荣出走并甘愿在陆家待产,是因为“事后已至无可如何之地位”,“不得不出此一着,以示高洁”。因此,他指出社会上无论是攻击黄慧如之恋爱原则,还是褒誉提倡其恋爱过程之行为,均存在流弊,并不妥当[9]56。当时社会上,对黄陆案之本质剖析最深者,当属《生活周刊》编者邹韬奋。在参与黄陆之事讨论时,邹韬奋并不认同这是纯洁的恋爱,但仍对黄慧如深表怜惜之情。他认为陆根荣和黄慧如并不懂真正的恋爱,这是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幸又畸形的现象。首先,当陆黄两人被抓获受到解送之时,虽然黄慧如坚决不乘车前往,而是与陆根荣一同步行,承受与分担相应的“屈辱”与“罪责”,但是陆根荣仅仅心系钱财,三番两次对黄说他身边无一个铜钿;其次,陆根荣并未及时告知黄慧如他已有妻室;再次,陆根荣视黄慧如为被“高等人家”贝家摒弃,若不与“低等”的他“姘头”,便要终身搁置家中,并将责任推卸到黄慧如身上,在法院申辩时提出“是对方(黄慧如)要和他轧姘头,他不好意思拒绝”,而非社会舆论为其申辩的打破阶级观念与争取恋爱自由;最后,黄慧如亦未真正觉得陆根荣可爱,而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并深受传统从一而终思想之影响,即使早知走错了,亦打定主意走下去。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保守与封闭,缺乏“高尚的男女社交的机会”,加之社会对不幸受愚之女子的冷酷,使得深受感情创伤的黄慧如遇到有人对其大献殷勤,便不慎失足,身陷囹圄[10]。其后,亦有评论认为黄慧如之事罪不在父母,而在社会环境之恶劣,并倡导青年男女联合起来打破重围。该评论提出,以婢为妻为妾之人并不会受到社会之谴责与非笑,而一位自愿嫁给仆人之女子,却会受到社会舆论之讥笑。这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应加以注意[11]。无论是守旧者的谩骂,还是趋新者的推崇,都指向了黄陆案,成为当时众多知识分子进行趋新或守旧舆论造势的武器。这无法挽救黄慧如的人生,只能将其一步步推向无法逃脱的婚恋悲剧的深渊。以至于当时有人预测黄慧如的结果已至极其恶劣的境地,无论是否继续与陆根荣一起生活,都将了无乐趣[9]50-52。 三、“黄陆案”呈现的社会问题 从黄陆案的外在形式而言,代际矛盾与主仆之恋,象征着从家庭内部与社会阶级两个层面对传统礼教的反抗,颇具改革的意味。事实上,黄陆案是民国上海这一过渡时代的产物,以一位女子的不幸呈现了当时婚恋方面的社会问题。舆论对婚姻自由的宣传与社会对婚姻自由的接纳,仍存在错位与误解之现象。错位现象,即舆论宣传先于社会接纳,社会接纳滞后于舆论宣传;误解现象,即有些青年男女认为传统礼教下成立之婚姻事实不构成法律约束力,只需两两相愿,便可自由恋爱与同居,从而成立自由婚姻。这一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无独有偶,与黄陆案发生之年份相近,也发生了过渡时代的婚姻悲剧,尽管这一悲剧的主角没有阶级差别,因而未曾像黄陆案那样受到各大报刊的广泛关注,但是同样在婚姻问题上描绘了过渡时代的社会问题。1928年前后,浦东日华纱厂机器间工人川沙人顾德明与该厂女工金招弟发生自由恋爱、自由同居,并曾延请律师登报谓两人婚姻自由,他人不得干涉。招弟之母金吴氏和其赘婿金泉生得知他们同居于交通旅馆后,将此事报告给捕房,将招弟领回。因为招弟已经被许配给罗店施阿小为妻室,经过招弟与顾德明之事后,金吴氏难负重责,于1928年11月底送招弟至夫家,先行房,至1929年正月初五日再行结婚礼。然而,顾德明因为金招弟自愿为自己的妻子,却突然被他人夺取,心有不甘,遂延请律师向地方法院控告此事。法院宣判顾德明所主张之自由婚约,完全不合自由之真谛,只能鉴定为自由恋爱,无法鉴定为自由结婚。因此,不予所请,顾德明败诉[12]。对过渡时代近代上海存在的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当时的电影作品也有所反映。1935年上映的电影《新女性》,同样讲述了一个争取婚恋自由之后的新知识女性的婚姻悲剧。也许因为婚姻之社会问题在艺术表演上具有张力,当时的艺术家在挑战传统、构建未来之时,也将其作为元素纳入艺术创作之中。它的悲剧性也更加真切地反映了过渡时代的多元文化,以及无法跟上文化变迁的社会生活环境,曾给当时人带来的困境,以至使人在思想追求与现实环境之间进退维谷,从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对于当时上海存在的这一社会问题,外侨社会亦有所关注。他们认为婚姻自由给中国人带来了轻松结婚、轻松离婚的奇怪的婚姻形式。他们在争取婚姻自由的婚姻当事人身上寻找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认为当时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社会问题,是因为寻求婚姻自由的婚姻当事人忽视了从父母等长辈处听取他们对婚姻问题的参考意见,忽视了婚姻之中家庭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婚前缺乏对对方家庭的调查[13]。在此处,被众多崇尚婚姻自由的人士多摈弃的父母等长辈的意见,摇身一变成了当时西方人眼中解决中国社会婚姻问题的密钥。在对待“婚恋自由”与“私奔”这一问题之时,中西社会存在差异。当时的西方社会,在婚恋文化方面,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包容。1925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起在沪西人的私奔事件,在海军上校查尔斯•马克斯•科克伦(Capt.CharlesMaxCochran)的主持下,女主角玛丽•约瑟芬•格拉布(MaryJosephineGrubb)和男主角美国地方检察官伦纳德•G•胡萨尔(Mr.LeonardG.Husar)在公海上结婚。最后新娘却从身在日本的新郎胡萨尔那里收到一封无线电报,声称他将在日本滞留三周左右,此后便再无其他信息。虽然这个戏剧性的结局将会震惊上海,但是他们的婚姻通告却并未让他们的诸多亲朋好友感到意外。此后,未见西方社会有追踪这一事情的后续报道。在当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语境下可知,黄陆案所代表的民国上海时期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多元思想文化交织并存,而又互相排斥的结果,也是思想文化的发展相对超前,而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对滞后的结果。 结语 黄陆案,以一位女子的不幸遭遇引发了社会的热烈讨论,有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有趋新者的热烈追捧,也有知识分子的理性分析。以黄陆案为着眼点,去进一步挖掘民国上海的婚恋报道,可以发现尽管案件主角的身份职业不一,案件的过程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都呈现了民国上海婚恋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即多元思想文化交织并存,其间有矛盾、有融合,导致婚恋观出现多元化,容易让青年男女迷失其中,无法正确看待“婚姻自由”与“父母之命”之间的关系。如果说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剥夺男女当事人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带来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问题,那么以民国上海为舞台上演的诸如黄陆案之类的婚姻自由带来的悲剧,同样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值得当时人深思,并影响着当今之人对民国上海婚恋图景的构建与想象,也可以为当今的婚恋生活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作者:王瀛培 徐华博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图书馆 信息处理中心 社会问题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研究 1贫困是导致该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 当地苗族农村的经济普遍落后,家庭贫困的情况很严重。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留给老人,奔赴现代化的大都市去打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年轻的父母不愿再回到贫困的家中,毅然决定抛弃自己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诚如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先生在《驴皮记》中提到的“在贫穷笼罩的地方,就谈不上贞操和罪行,也谈不上道德和智慧了。” 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法律保护是有效的手段 ﹙1﹚加强婚姻登记教育。 “无证”婚姻脱离了当地习惯法的约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使得部分外出务工者留下自己的孩子,让本就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处于更艰难的逆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此问题,在每年的全县人口普查时,对外出务工的人员婚姻状况(包括按照当地习俗的婚姻)进行详细登记,进行婚姻登记的教育宣传,对此前早婚未登记,再达到法定婚龄时劝其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登记。 ﹙2﹚进行相关法律宣传。 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是很必要的,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教育、抚养、关爱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2.2缓解贫困,是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贫困是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源所在。诚如著名英国诗人约翰逊在《致詹姆士.博斯威尔的信》中所言: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缓解贫困的主导力量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动就业的需求,让当地人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挣钱,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目睹留守儿童艰难的成长环境,却无能为力。在寒冷的冬天里,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娇小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没有一天不在盼望,异乡的父母早日归来。 作者:代建英 陆绍军 单位: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城关一小 社会问题论文:地方营业税征缴的社会问题释解 1946年生产供给会议及1947年《营业税条例》的内容及实施 1946年边区政府召开生产会议,对工商业负担确定了两个原则:一是工商业负担应与农业负担看齐,二是工商业负担以其纯收入为标准,小商负担一般要占其纯收入20%,中商40%,大商60%。依此原则,制定了《1947年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并于1947年3月公布。与以前的条例相比,其对营业税征收影响最大的是营业税征收范围和征税标准的变化。第一,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关于课税人的范围,该条例规定:“凡在本区境内经营工商业者,均须依规定缴纳营业税”;“凡在边区境内从事牲畜买卖者,不论公私均须交纳牲畜买卖税”;“凡在边区市场上买卖粮食者,不论公私均须经当地税务机关设立之过斗人员统一过斗,并交纳粮食买卖手续费”;“城镇兼营工商业与农业者,其工商业收入部分计征营业税,其农业收入部分,计征公粮”;“为逃避负担,不占门面,进行不定期之贸易者,应在其所在地做交易时征收营业税”。[4](P299-300)第二,营业税的征税标准。该条例规定:“营业税按其收入之多寡,本累进税率每年征收一次,不满一年者,按月计征。营业税之起征额为10万元,起征率为10%,最高率为42%,42%以上不再累进。但601万元以上之商户,与一般商户比较负担过轻者,亦可酌情增加税率。”[1](P712)条例公布后,3月20日执行,并限4月5日前完成任务,“执行中又提税率,从42%提到60%”。“各种牲畜(牛、驴、骡、马、骆驼、猪、羊)之买卖成交后,买主须从价交纳5%的牲畜买卖税。凡粮食买卖经税务机关设立之过斗员过斗成交后,卖粮人须从量交纳3%的粮食买卖手续费”。“地主、大商等富有者,其总收入不论多寡,均以最高税率征收之”[4]P300)。此时,已将地主和大商人的性质等同起来。与以前相比,1947年营业税征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征收标准的变化上,征收额度和征收比率大大提高。征收标准为总收入按比例累进征税,改变了过去以纯收益征税的标准,并且大幅度提高营业税税率及累进幅度,实行了“高压强制”式征收。虽然该条例规定营业税最高率为42%,但条例于3月20日执行,竟要求4月5日前完成任务,因此导致了“执行中又提税率,从42%提到60%”。由于种种原因,边区政府不顾工商业发展实际情况,令各区连续增加任务,如“一分区原分配30000万元(系边区本币,下同),增加后完成44037万元;三分区原分配63000万元,后提到1360000万元;六分区原分配30000万元,最后完成168800万元。全边区共分配171500万元,完成928417万元,超过原数的四倍半弱”。不仅如此,还提前预征1947年度营业税,这样的做法,无异杀鸡取卵,“造成了商人恐慌,商业倒闭,市面萧条的严重恶果”[4](P44-46)。工商业经济的急剧萎缩,造成货物奇缺,市场萧条,物价高涨,交易不便,数年来大力发展的自给自足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不难看出,1947年对征收标准、征收额度和征收比率的规定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除了为解决庞大的军事开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共识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边区政府对不同经济性质错误的认识。将较大工商业者等同于地主,将中等工商业者等同于富农,然后根据套用的成分确定税率,从而“征收毁灭性的工商业税”[5](P296)。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在于领导者制定条例时,存在着对商人的报复思想。他们认为:“商人几年来负担太轻,生活水平比农民高,而且一部分商人又是地主富农转化来的,有些商人与地主富农分子,又时时钻我们的空子,投机取巧,盗窃情报,挖取革命财富。”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商人负担应该重一点。他们仇视商人,在做法上只注意收集赚钱获利一面,不管其消耗与缺损。 1947年营业税征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边区政府对工商业者增加税收无可厚非,但不顾工商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工商业者实行杀鸡取卵式征收,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工商业者对党和边区政府的不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工商业负担沉重导致大量破产倒闭在1947年,营业税征收虽然在边区政府带有强制性的说服动员下,超额完成了任务,但工商业者负担达到极点,导致大量工商业破产倒闭。负担沉重,一方面体现在税率方面。1944年的条例规定最高只征收纯收益的20%,1946年提高到25%,1947大幅度提高,最高征收其总收入的42%,但在实际执行中最高达到了60%。二是在数额上违反条例规定,屡次增加任务,有的增加半倍左右,有的增加了八倍半。[2](P211)据对崞县的调查,最初规定“营业税任务为2000万元,后来屡次增加,竟然增加到15000万元。结果20户较大商户负担12086万元,占总税税款的88.8%,致使7家较大商号停业”。然而,税务分局紧接着又布置征收1947年停业户的营业税,“并决定按各户财产70%征收”[4](P61)。如此税率,与没收财产无异。不仅如此,晋绥边区还进行预征1947年的营业税,边区分配的任务按去年负担数字(1100石米)预借1/3,共预借小米406石,还有约800石要负担,有些商户根本不敢做买卖了。“不几天工夫,就垮台二三十家。”据统计,“1947年因征收营业税而停业占总停业户数的41.8%,因惩治奸商停业的占总数的8.4%,因而停业者占30.7%”[4](P68)。可见,营业税的过度征收严重损害了工商业者的利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二)商民间负担不平等,影响工商业合理发展以崞县为例,为超额完成专署分配的30000万元,进行评议会评议。“20户较大商户负担12086万元,占总税款的88.8%;20户小商贩负担160万元,占总税款的0.9%。”代县在生产供给会议后,县政府领导把地主、商人并提,3月份分配任务2000万元,4月份增加到10000万元,不久又增加到20000万元。征收中专署又来指示,要完成40000万元,还要求不受此数字限制,征收结果完成数为65000万元。征收办法为,组织16名中小商的评议会,评时不宣布任务,只是暗示他们往高评。采取的策略是依靠小商,团结中商,打击大商户。并告诉评议员,如给大商户评不上去,就会加重中小商的负担任务。如此不断增加,中小商怕加在自己头上,便尽量往大商户头上加。当时评议员们说:“反正大商户是个垮,宁愿垮一家大商户,不愿垮10家中商。”这说明了当时一种不实事求是的精神,结果40户较大商户,即负担57277万元,占总负担的88%。但对小商则采取了一种不正当的态度,评的收入还比自报收入低。“如冀林山自报360万元,评为40万元;申其昌自报250万元,评为60万元。”这显然是有意偏袒小商,加重大商负担。这样一来,一般较大商户,均恐惧失望。有的商人均大散物资,向外面转移财产,有的财产转移以后即逃往敌区。总的来说,“大商逃跑停业,一部分化形隐蔽,观望风声,中商停滞不前,怕‘拔了高粱露出黑豆’,大商完了,负担就到他们头上,小商虽稍有发展,但货物骤减,市面已大为冷清”[4](P63)。(三)商民和党、边区政府关系紧张由于过度征收营业税,惩治奸商过程中错误粗暴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压力所带来的负担,工商业大量停业。工商业者对党和边区政府怨声载道,不满情绪日益滋长。边区政府指示按总收入60%的高税率征收,并不断的增加任务,“各地商人由叫重而不敢叫重,有些负担户则死拖不交”。1947年税务局布置征停业户之总财产70%的税后,商人反映:“我们想垮也不敢垮了,垮时就按总财产征70%,等于全交了公家,不如还作着。”[4](P59-61)1947年预征营业税政策出台后,有些商户就不敢作买卖了,并说:“共产党是要农不要商”;“政策就是要把商人搞垮”;“地主商人田忠信、梁春生等数人在院内一面饮酒,一面大骂共产党,大商聚兴瑞全体伙友九人,每日卖多少,吃多少,恣意消耗,一文不留,直到剩下几件家具,然后散伙。”[4](P65)在所谓的“惩治奸商”过程中,由于什么是奸商也无明确条件,执行中未分清是非轻重,以为“无奸不商”。对奸商进行强制扣押,并严重损害了商人的人身权利。如“崞县上午计划了7家,下午便引上公安局人员去商家检查,被扣审讯11家37人,商人一时莫名其妙”[4](P66)。在评议分配任务时,为防止商人逃跑,“在代县县城,经调查评议决定各户数字后,即突然扣起大中商户42人,然后才给他们宣布任务。并对商人采取了肉刑拷打、逼缴税款的手段,王朝士、石东仁等便是如此处理”[4](P64)。如此做法,使边区商人不仅经济负担沉重,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更为严重是造成了人身伤害,使社会上一般商人恐惧与不安,对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不满情绪日益滋长,使党、边区政府与商民关系空前紧张。 问题的解决 晋绥边区在总结过去征收营业税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工商业政策》中指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方针,逐步纠正1947年营业税征收中的错误,并于1948年公布了《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开始对营业税进行改革。(一)晋绥边区行署和晋绥税务分局作了检讨,纠正1947年营业税征收错误根据中央的指示和的报告,晋绥分局与行署对工商业政策均作了检讨。晋绥边区政府在1948年的《行署关于发展生产的指示》中说:“我们领导在反封建的潮流下,对工商业采取了冒险的政策;为了适应战争的要求,缺乏群众观点与财政观点统一的认识,也缺乏按照实际情况规定自己的工作计划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实际工作检查,证明了去年生产供给会议所规定的各种方针,除税收政策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执行过程中,一些人认为,“抗战时期,商人生活舒服,对抗战没有贡献”;“商人不知亡国恨,商人没有民族意识,他们走私漏税,贩卖假货,应该严重惩处”。[4](P63)因此产生一种仇视报复心理,在做法上只注意收集赚钱获利一面,不管其消耗与缺损。在征收过程中又不按条例征收,任意加征,使工商业者负担沉重。晋绥边区在检讨的同时,指示各地区迅速检查纠正执行政策中的偏向与错误。“凡超过1946年所颁布之营业税条例而超征之税款,不论其经营者属于何种成分,均应一律退还。”为促进工商业负担的公平合理,对营业税的征收“改定以纯利为计征标准,确定1947年度营业税按最高不超过纯利的30%再折半计征;如某些工商业有特殊苦难,还可呈请行署免征1947年度营业税;各地不得预征营业税”。根据指示中所规定的原则和具体办法,估计共需退还本币1277325万元,合标准布51093匹,合小米42577.5石。以当时征到的营业税折成标准布与计划应退标准比较,则这次退布数占原征税布数的44%,即此次退还原征税的44%。[2](P214)(二)调整营业税征收政策,减轻税负,简化手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同等对待1948年公布了《晋绥边区修正营业税暂行条例》,开始对营业税进行改革。新条例的改革主要在于“取消了过去按总收入计算的累进比例征收制度,而代之以资本额多寡累进定分‘固定任务,平均分配’的民主征收办法。负担原则,对工矿业负担最高不超过纯收益20%,商业负担不超过纯收益25%”[4](P316)。改变过去查帐、翻底子、计纯利的做法,消除工商业者顾虑,调动他们生产积极性,大胆发展工商业。为了方便农村纳税并照顾平等定分的困难,新条例规定:“农村专营之各种作坊(油、粉、磨、毡房)与专营之小商贩、运输、手工业者之营业税,在征收公粮同时,由区村政府负责征收,但不平等定分,以其纯利不超过15%比例计征。属于专门贩卖业者,以其纯利最高不超过25%比例计征。”针对以前对地主、富农的偏激政策,为了防止再度侵犯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新条例还专门规定:“地主富农经营之工商业,应同样受保护,同样按条例征收,不得歧视。”[2](P200)(三)动员干部下基层,依靠群众和商人纠正错误,重新赢得群众和工商业者的信任根据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指示,各地的纠错工作一般首先是动员各级党政干部负责同志亲自深入下层,并配合工作团与下面干部积极分子从各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然后召开各种商人会议,广泛深入地宣传我党工商业政策,同时组织群众性的调查讨论与纠正退款等工作。“如临县商人大会经过宣传教育后,商人活跃起来,有个商人便直接找到刘专员给他们解决问题。”为充分取得群众和商人的信任,在经过宣传教育后,“接着经过群众路线,组织商人的小组会、贫雇农会、市代表会、评议会和商人大会,进行调查评议与反复评议,把过去征税、惩奸和三项工作的偏向与错误加以研究,对商人处理不当或负担过重的,均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各种问题”[4](P72)。通过政府、群众、商民等共同的努力,“五寨城关经过宣传教育已退完,计退户为70户,占负担户的29%。代县共退两次,第一次已退一部分。进过宣传政策之后,即宣布1947年预借税全部退还,并分二期付给”。宣布后,群众皆大欢喜说:“共产党打人厉害(即征的重),退的也周到。”[4](P73)当即有30户准备复业。通过以上努力,晋绥边区由“营业税”过度征缴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相应地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党、边区政府与商人关系得到大大改善,使边区商业重新活跃起来。据临县税务局1948年《关于各市镇目前工商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说:“从2月10日到4月5日,55天中恢复与新增加的就有66家,榆林村高等云等,把数年来没人占而破烂了的六七间铺房都修整起来,至现在二道河与市场街两个主要市场已再找不出空房。每逢集日,街市上也拥挤得很。”[2](P214)再如“代城商人于1948年元宵节前后自动召开了三天繁荣市场大会,调剂物资,供给农民春耕必需品。……大街上,共计有226家,其中66家是整顿市场退款后才复业或新开的。小摊子共有181家,摊上尽摆的土布、山货、农具等农民实用的东西,四乡翻身农民盛赞这一新气象”。可见,工商业者积极性提高,市场得到重新活跃,不仅有利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结语 边区政府为实现农商负担的公平合理,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重对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亦具有合理性。对此两难问题,要做到既合理又合法,务必要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尺度,始终坚持以发展民生为根本。尽管1947年对工商业实行“高压强制”式的营业税征收问题,只是党在某个地区局部执政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但其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发展状况事关民生问题全局,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过重税负不仅会影响经济体的活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影响到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问题。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走向成熟的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发现征税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后,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做法,从而使工商业重新恢复活力和生机。 作者:石攀峰 社会问题论文:贫困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的社会问题与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十多年来,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来,远程教育逐步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许多主办高校通过在地方设立校外学习中心,为欠发达地区的在职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欠发达地区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但是,许多校外学习中心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让一部分学习动机不纯的人抓住了远程教育管理的漏洞,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远程教育的专、本科学历文凭,严重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损害了主办高校的社会形象,破坏了远程教育办学的社会公信力。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远程教育管理中已出现较多不良现象,必须采用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以维护教育的公平。 一、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中心管理现状 为深入了解目前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工作团队走访了15个由重点高校设立的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其中公办学校学习中心3个,占20%,民办学习中心12个,占80%;访谈了15个学习中心的部分管理人员,并设置了15道问卷调查题目,对学生发出了320份问卷,回收298份,回收率93.1%。在有效问卷中,男性167人,占56%,女性131人,占44%;有公职的社会人员197人,占66.1%,企业员工83人,占27.9%,其他人员18人,占6%。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学员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我评价等,同时随机访谈了28人,访谈的问题是社会对远程教育的评价。调查反映存在如下问题: 1.管理人员不足,对学生管理不到位 在访谈的15个学习中心中,当问到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学生人数时(见图1),公办学习中心大多是一个管理人员管理200~300人,而12个民办学习中心中,一名管理人员管理200~300名学生的有6家,300~600人的有3家,600人以上的有3家。试想一个人要管理600名以上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无论多么负责任的管理人员,也肯定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在调查中一些民办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也承认了这一点,这种管理模式必然带来远程教育办学质量的下降。 2.办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落后 在访谈中,公办学习中心办学条件较好,完全符合远程教育中心的办学要求,学生满意度较高,而民办学习中心存在较严重的办学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学生对远程教育的满意度低(见图2),满意的占28%,基本满意的占32%,不满意的占31%,非常不满意的占9%,而不满意的学员,95%是民办学习中心的。 3.部分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存在严重问题 当问到参加远程教育的目的时,为了提升自我的占28%,因工作和单位需要的占35%,目标不明先拿个文凭再说的占7%,纯粹混个文凭的占30%,两者合计37%,再加上单位强制要求的,也难免会有一些是混文凭的,这说明不少学员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动机不纯(见图3.当问到对所学专业课件是否全程跟踪学习与作业完成情况时,有45%的学员表示全程跟踪学习,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38%的学员偶尔上网学习,勉强作业完成,17%的学员从未上网学习,作业是其他人帮忙做的,这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并存在较严重的学习态度问题(见图4)。 4.学员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较差 当问到你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时,回答很好的占18%,回答还可以的占45%,回答一般的占15%,回答基本上没学到东西的占25%,这说明学员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果不容乐观(见图5)。5.社会对远程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在访谈中,笔者随机问了28个采访对象,这28个采访对象中,有教师、有企业负责人、有政府官员,当问到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信任度时,有15%的人认为很好,35%的人认为还可以,45%的人认为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不好甚至很差,5%的人回答不了解,这说明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评价不高。6.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认同度的评价在28个采访对象中,当问到全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的认同度时,在国民教育系列中,对全日制学历认同度最高达100%,其次是对自学考试学历认同度达95%,对函授学历认同度75%,对远程教育的学历认同度只有71%,这说明社会对远程教育学历的认同度不高。 二、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中心管理中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1.大部分民办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管理存在漏洞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公办学习中心管理比较到位,学员的信任度高,教学质量有保证,社会认同度高,而大部分民办学习中心则存在较多问题,如乱收费问题,招生和管理中乱承诺问题,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让一些投机者有机可趁,同时主办高校受招生竞争的影响,对部分学习中心管理不到位,管理的漏洞必然导致办学中各类问题的发生。 2.影响到重点高校的社会形象 目前举办远程教育50多家高校都是211工程院校,是社会各界仰慕的象牙塔,而它们在欠发达地区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必然影响到公众对重点高校的印象,如果这种办学漏洞再进一步扩大的话,这些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就会轰然倒塌。 3.影响到社会公信力的提升 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是社会的一方净土,当远程教育中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扩大化时,民众心中的偶像将不复存在,当重点高校的学历都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不劳而获时,当一部分人手中拿到的学历文凭与自身水平不一致时,社会就会对高校的公信力表示怀疑,这将导致整个社会公信力的进一步下降。 4.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 当部分人通过远程教育的管理漏洞成功获取学历后,他们必然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由此带来更多的社会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现象刺激更多的人去仿效,当这种趋势蔓延开来,必然会带来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信任,这对高等教育的打击将是无法补救的。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质量的对策 要想解决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出现的问题,以维护教育的公正和社会的公平,使远程教育回归正常的轨道,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确保教学质量,以较高的质量来维护远程教育的形象,具体对策如下: 1.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ISO质量标准体系 笔者认为,要构建现代远程教育ISO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远程教育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以此标准指导远程教育办学的各个环节,确保远程教育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关注质量:从理念上探究远程教育质量的概念、定位与发展,从实践上探究远程教育组织为确保质量而实施的质量监控与管理,这包括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保证与质量评估的实施等。二是要提升理念,要将ISO9000标准的精髓即《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融入远程教育的质量体系中来。三要做好识别过程,包括远程教育的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分析远程教育实践中与标准要求相对应的过程,探索ISO9000作为一般质量管理标准在远程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的运用。 2.以现代化技术保障、提升和控制远程教育的质量 远程教育是现代互联网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技术也是远程教育的保障之一,没有了技术或是技术不先进就会影响远程教育的质量。因此,要以现代化技术保障、提升和控制远程教育的质量,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提高远程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与考核水平。对于远程教育办学单位而言,一是要做好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二是要研究平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确保有技术可用、会用技术和用好技术。 3.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远程教育主办高校总体办学质量的监管与评估 目前对主办高校本部远程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是有效的,所以一般情况而言,主办高校本部的教学质量是较高的,但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监管则不到位,所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修改现有的评估体系,加强对远程教育主办高校所有学习中心的检查,尤其是校外学习中心的检查,以确保远程教育所有学习中心的教学质量是一致的,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4.主办高校应以追求办学质量为举办远程教育的根本归宿 高校将办学目标定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社会现象,所以各主办高校一定要端正办学思想,不以规模和效益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而是以提高社会影响力、公信力,以高质量的办学作为归宿,这也是使整个社会回归教育公平、公正,提高高等教育社会公信力的最根本办法。 5.严格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审批与监管 这些问题大多出现在校外民办学习中心,这就要求主办高校在审批校外学习中心时,一定要逐条对照国家教育部对校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要求进行审查,宁缺勿滥,对不符合条件的学习中心坚决不予批准开办,这就从根本上抵制了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已批准的学习中心进行重新审查,条件不足的必须补充条件,否则坚决撤销其办学资格,以保证教学质量。 6.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 以不当的手段取得远程教育的学历,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只有人人讲诚信,人人以诚信为荣,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才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这就要求加强学员的诚信教育,教育他们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调动每个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全社会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用人标准和风气 每一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出现都有其导向标准,这种导向标准就是社会评价标准,当全社会都树立以能力和知识水平为本位的用人标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必然逐步回归。让学习者学习的目标不是混文凭、混资历,而是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全社会实行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用人标准是扭转不良学习动机的最根本手段。 8.借鉴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管理经验 远程教育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其中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其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我国必须由政府主导,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管理,学习发达国家远程教育管理的经验,以确保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四、小结当前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从政府到高校,从高校到各校外办学机构,从高校到学员,到用人单位,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维护远程教育的公正、公平,树立起重点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这也是社会正常运转所必要具备的条件,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最迫切的时代课题。 社会问题论文:剖析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外溢 摘要:世界贸易体制是最为发达的国际制度之一,拥有完备的实体性规范和发达的决策与争端解决制度。出于自身价值的考虑,社会问题领域积极牟取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主要是通过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立法制度来进行本问题领域的制度建设,也通过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制度来保障制度的执行。然而,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外溢对于世界贸易体制自身的稳定和发展不利,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不公平的后果。 关键词:世界贸易体制;外溢;社会问题 界贸易体制无疑是当今最为发达的国际法律制度之一,其发达不仅仅表现在实体性规范的广泛与完备,还表现为包含在立法制度与争端解决制度中的非实体性规范的发达。在国际领域,发达的制度由于自身的需要和外部问题的需要,经常外溢到其他问题领域,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外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制度建设较为落后的国际社会问题领域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力的解决,然而通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新议题的方式,可以形式上成为世界贸易体制下管理的问题,然而在实质上借助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与争端解决制度来追求其原本问题领域的价值或者政策目标。这是现阶段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外溢的主要动力。 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还存在一般制度借用所不具有的迫切性。在管理社会问题的国际法律制度中,有一定贸易制裁的规定作为强制守法的威慑手段和违法的制裁措施,但是由于这种制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再加上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种贸易制裁的实施国和对象国可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从而引起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争端并被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判定要更改为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符。这样的情况,等于剥夺了某些社会问题国际制度的威慑手段和强制措施,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导致社会问题国际制度无法有效地维护其规范的权威。社会问题如果能够成功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运用贸易制裁的强制手段来维护本问题领域的价值。 一、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 非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规定较为完善,再加上其成员众多,大大减少了达成为众多国家接受的国际协议的成本;二是对于因为利益分歧而很难达成协议的问题,可以通过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与贸易问题进行利益交换从而达成协议。这样极大地节约了非贸易问题制度建设的成本,不但直接利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规范,还帮助分歧较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其实质性规范的形成,最终推动本问题领域价值的追求。 社会问题领域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规范当然也具有同样的好处。虽然知识产权问题不属于社会问题领域,但是由于知识产权问题是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最为成功的例子,本文先考察一下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情况。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以前,虽然存在关于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国内法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还是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普遍较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以后,在一些方面提高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而这种提高在非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情况下是较难实现的。 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1条为例,该条的制定对各国国内法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做了严格的限制,提高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该条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要遵守的12项条件,给强制许可的实施增添了困难。而且该条表述较为含糊,可能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妥协的结果,但是含糊的用语也存在进一步加强该条对国内强制许可限制的可能。 在TRIPS生效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明确规定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巴黎公约》第5条是最为普遍适用的关于专利的强制许可的国际知识产权规范,其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承认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并限制了专利的撤销。从专利的强制许可被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承认开始,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针对限制或者禁止专利强制许可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是一直没有对《巴黎公约》第5条中规定的专利强制许可形成实质性的限制,更不用说禁止了。一俟TRIPS协定生效,就对专利强制许可形成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不能产生的规范,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立法制度产生了。 现实情况也说明了TRIPS协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如在药品专利领域,TRIPS生效之前是有超过100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保护药品专利的,但是在TRIPS生效之后,这些国家都要保护药品专利。而2000年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以《巴西工业产权法》违反TRIPS协议为由要求与巴西进行磋商,更是验证了TRIPS协定不但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是给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安装了牙齿。 环境问题是属于社会问题领域中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立法制度最为成功的一个问题,世界贸易体制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总宪章《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在其前言确定不疑地将环境保护、稀缺资源的维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列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此外,各国部长同时还签署了《贸易与环境决议》,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产品协定》、《卫生检疫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提及环境问题。此后,世界贸易组织的部长会议产生的最后文件都要谈到贸易问题。然而,由于世界贸易体制下产生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规范基本上属于不可适用的规范,很难说环境问题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立法规范的借用产生了实际的结果。 二、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最终就是依靠授权贸易减让的撤销来保障争端解决结果的执行。这种经过授权的贸易减让的撤销事实上就是一种贸易报复,争端解决机构在通过的专家组或者上述机构的报告之后,违法成员应该根据争端解决机构的决定纠正自己的违法行为,如果违法成员不执行争端解决机构的决定,那么就要面J临经过授权的受害成员的报复。。由于这种报复机构成员方全体授权,违反成员无法针对授权的报复进行反报复,否则就是对于世界贸易体制和成员方全体的挑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授权报复的有效性。再加上这种授权使得受害方可以在世界贸易领域包含的范围内进行交叉报复,使得受害方的报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戳到违法成员的痛处,进一步增加了授权报复的有效性。如果社会问题制度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报复制度,可以使得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为自己所用,加强保障本制度的执行。另外,如前文所述,如果不在世界贸易组织规范规定的例外范围内,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属于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范的行为,很可能引起世界贸易组织下的争端并被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判定要更改为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相符。在这样的情况下,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能够避免自身的贸易制裁强制措施被世界贸易组织判断为非法。 有人建议世界贸易组织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在适用法律的时候,应该把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当作整个国际法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这种观点如果成立,就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制度中的贸易制裁强制措施在世界贸易组织下违法的问题,使得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制度不再显得那么迫切。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规避其在其他国际法制度下承担的义务,那么其他国际法制度中的强制手段无疑是形同虚设,其权威和效力无疑大打折扣。而且当这些其他的国际法制度所维护的价值高于贸易价值时,或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强行法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于其权威和效力的减损更是不能够容忍的。况且国际法分支数量越来越多,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也越来越多,整体确实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以确保其相互衔接,化解其冲突和矛盾。 然而,在完备的协调机制建立之前,国际法的碎片化现象是不容否认的。而且国际社会并没有对不同国际法规则的位阶达成共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和内涵也颇有争议(贾海龙,2008)。总而言之,现在还没有较好的办法来解决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冲突。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强势地位,就会出现本文导论中鲍威林所讲的“吸尘器”现象,凡是受到贸易损失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管这种损失是否是由于其他合法原因造成,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积极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制度,以求得贸易利益的保全。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其他国际法制度使用贸易措施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属于根据国内法使用贸易措施来贯彻一定的公共政策。而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加入与贸易关系比较遥远的新议题,则可能是一种逆向思维的结果,用以解决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国际法规则的冲突。既然世界贸易组织吸人其他与贸易有关的争端,为什么不以“与贸易有关”的名义,把其他国际法规则、特别是社会问题制度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中,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明确规定这些国际法规则与贸易规则的关系,这样反而能够维护这些国际法规则的效力,实现其要保护的价值目标。而且这种作法不仅仅使这些国际法制度摆脱了独立于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时无法利用贸易制裁作为强制手段的困境,而且在国际法整体协调机制建立之前,干脆使其他国际法规范“钻进”世界贸易组织的“肚子”里,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对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结果的强制机制,增强其规范的效力。 对于非贸易问题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除了知识产权问题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基本上还没有出现过实例。非贸易问题中的社会问题在借助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制方面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绩,不过由于前述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争端解决机制的动因的存在,相关尝试和努力是不会停止的。 三、世界贸易体制新议题的历史与命运 全面借用世界贸易体制的最为典型的尝试一直是通过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加入关于社会问题的形式进行的,由于这些议题不属于传统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所以和其他一些过去多边贸易谈判没有涉及到的议题,被称为新议题。 在GATT的发展中,劳工权的保护一直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推动,但是一直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所以在世界贸易体制中,劳工权问题根本没有被列人谈判的议题当中,其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环境保问题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后引起国际社会的逐渐重视,作为致力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贸易体制,不免要涉及到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问题。最初的接触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前夕。1971年11月,GATT代表理事会同意建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EMIT),其成员资格对所有缔约方开放。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第一次在GATT内部被摆在桌面上。 1971年到1991年期间,环境政策对于贸易的影响逐渐增大,而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广泛,这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提出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农产品协定》、《卫生检疫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中提及环境问题。 不过,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各个国家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讨论环境问题,一直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就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劳工权和环境权的保护再次作为候选议题被提出。 1996年在新加坡召开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次部长会议,由于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有所松动,《新加坡部长宣言》中写入了有关劳工权的内容。到了1998年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演讲,强调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中要包括贸易与劳工标准的“新议题”。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城市西雅图举行,在会议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再次公开提出将劳工标准纳入新一轮谈判议程,并首次表示要对违反劳工标准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这与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部长宣言》中缓和的措词、中立的态度是严重不符的,因此泰国、印度、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不被尊重,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用劳工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强烈反对把劳工问题纳入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议程。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权问题上分歧太大,到了在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讨论劳工权问题,劳工权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文件中就再也没有出现了。从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部长会议开始,环境与贸易的问题都出现在《部长宣言中》,根据启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多哈部长宣言》,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新一轮谈判的正式议题。关于这一议题的新一轮谈判将涉及:现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多边环境协定规定的具体贸易义务之间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委员会与多边环境协定规定的具体贸易义务之间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委员会与多边环境协定秘书处定期交换信息的程序;减少或消除环境货物和服务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此外,宣言要求CTE对下列问题给予特别关注: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TRIPS有关条款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标志问题。 随着多哈回合依然处于休眠期,世界贸易体制新一轮谈判暂时对于生命健康、劳工和环境等议题基本上不可能有任何突破。不过,多哈回合的屡次部长级会议对若干社会问题都有所涉及,所以不能说在非实在法层面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方面,多哈回合发起和谈判过程中进行的新议题谈判努力没有任何作用。 当然,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对未来新议题加入世界贸易体制的影响上,还体现对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影响。以环境问题为例,从GATT时期的“金枪鱼——海豚”案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的“汽油标准”案、“美国——海虾海龟”案及“欧盟——石棉”案,世界贸易组织/GATT的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明显朝着重视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鉴于世界贸易组织/GATT在争端解决中对待这个问题态度的变化对缔约/成员国影响最直接,而且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常设的上诉机构对案件结果及后继类似案件影响巨大。。事实上,如果世界贸易体制的争端解决机构通过案例法确立了追求社会问题价值的规范,那么就等于通过法官立法的途径把社会问题纳入到世界贸易体制下,允许社会问题借助世界贸易体制进行制度建设(ThomasCottier,2003)。 四、结语 世界贸易体制的外溢固然体现了世界贸易体制的高度成功,就像欧洲一体化由经济贸易逐渐外溢到政治军事领域一样,体现了欧洲共同体的成功。然而,又如同欧洲一体化在世纪之交限于停顿,显示了制度外溢存在威胁制度本身的危险,世界贸易体制如果纳入复杂的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世界贸易体制受到拖累,甚至导致崩溃。那么,社会问题不但不能利用世界贸易体制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原本得到较好促进的贸易价值也受到损害。这是世界贸易体制外溢的现实危险,值得我们注意。 而且,世界贸易体制向社会问题领域的溢出,还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利益冲突。一旦社会问题被纳入世界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就要被迫提高其社会问题的管制水平,其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相应提高,并因此对其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而本来国内社会问题管制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则不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相反其成本相对降低。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问题被纳入世界贸易体制,等于世界贸易组织原来的谈判结果进行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修改,这是不公平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允许社会问题借用世界贸易体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是不明智的。 社会问题论文:娱乐业环境与社会问题 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一、从全面贯彻落实的高度认识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抛弃了那种以人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并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则是全面落实的本质要求。所谓又好又快发展,即是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方面,资源和环境是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按人均计算,我国的耕地、水、矿产资源的拥有量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和消费模式,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消耗与高污染基础之上的,据有关资料,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而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则是发达国家的8-9倍。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模式很难长期支撑经济的发展,更谈不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我们的近忧,更应是我们的远虑。 另一方面,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又好又快发展包含着建设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难以为继,还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这样势必会抵消部分发展成果、并严重制约发展。《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指出,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也就是说,当年10.1%的GDP增长率,扣除污染损失,就只剩了7.05%。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 以人为本是的核心,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社会和物质条件为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主要内涵,和谐的社会则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发展内涵。试想,一个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受到污染侵扰的人,其全面发展将从何谈起? 3、加强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和体现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把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一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四要加强重点污染防治。 二、加强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 江岸区是一个老城区,地处市中心,人口密度大,资源条件十分有限,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映突出,尤其是餐饮娱乐业的污染扰民问题比较明显。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江岸“两型社会”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强区、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的进程。 1、江岸区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江岸区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是:空气质量基本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声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削减。具体如下: ——空气质量考核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主要污染物,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年均值则略超过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的限值,但有下降趋势。近几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100的天数(即空气质量为优或良好)逐年有所提高,年为295天。 ——我区地表水体主要包括塔子湖、鲩子湖、长江、朱家河等自然水体,根据监测情况,除长江水质达到III类水体标准外,我区的两个湖和朱家河的水质分别按IV类和V类水体考核均超标。 ——我区域环境噪声55.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为69.2分贝,均已达标,尤其是自采取禁鸣、道路刷黑等措施后,道路交通噪声改善明显。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削减,工业废水中中化学需氧量(COD)削减29.6%、废气中二氧化硫(SO2)削减8.1%,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削减进度目标。 2、各类生活源已成为我区的主要污染物来源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以工业制造为主的二产业比重已不足30%,而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通过多年的污染防治,我区的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8%,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为97%。但是,三产业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其中的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污染负荷比重较大。 根据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2007年,我区复核调查口径的污染源1524户,其中工业源361户(包括制造业、水生产和供应企业),生活源1164户(包括住宿业454户、餐饮业522户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医院等)。 从表中可见,生活源的废水和废气的污染物排放量都远远超过工业源的排放量。同时可见,餐饮业无论事从单位数量还是从的废水污染物排放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源中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医院、浴池等单位的锅炉。由于噪声污染源没有纳入此次调查的范围,因此,主要产生噪声污染的卡拉Ok、KTV等娱乐业未作调查。 3、餐饮娱乐业污染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根据污染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的工作实际情况,生活污染源的污染防治应作为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必须加强,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应加强餐饮废水的治理,综合处置餐饮废油残渣。由于餐饮经营单位分布广,且大多数规模较小、场地有限,餐饮废水大多未进行单独处理,而是排入排水管网到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是,直接排放的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油、残渣等有机污染物,不仅造成水体污染、加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而且易造成排水管网的堵塞,同时,由于管理的不到位,部分餐饮企业的餐饮废油被不法分子非法回收加工再生食用油、餐饮残渣用作喂猪饲料,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应加强餐饮娱乐业产生的油烟噪声污染,减少油烟噪声扰民现象。由于我区是一个老城区,城市规划布局新老交错、功能区混杂,餐饮娱乐行业很难严格地与居民区区分开,因此,餐饮娱乐业的油烟噪声污染扰民问题比较突出。年,我局接受的环境信访投诉共1081件,其中关于餐饮娱乐业的油烟噪声投诉为658件,占全部投诉的60.9%。虽然油烟和噪声扩散和影响范围有限,但其感官影响明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 三、按照的要求推动和强化我区餐饮娱乐业的污染防治工作 1、加快推进餐饮废水治理和餐饮废油残渣的综合处置利用。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壮大,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其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我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及习惯等原因,直接排放的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油,其浓度一般可达到100-500mg/L,最高时可达到1000mg/L以上,是一般生活污水的数倍或数十倍,对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并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负荷、影响其正常运行,容易造成城市排水管网的堵塞。 而且,排放掉的动植物油可回收加工成脂肪酸广泛应用于提炼生物柴油、生产洗涤剂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要求餐饮企业安装废水隔油脱油装置,对其废水实施脱油处理,并引进相关企业对废油进行回收加工,即可较少污染物排放,也可实现资源回收利用。计划通过2年时间,要求江岸区内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企业安装废水隔油脱油设施,并引进相关企业,组建回收网络、建立加工基地,对餐饮废油和残渣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餐饮废水治理——废油回收——废油提炼加工的循环产业链。 2、加大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的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以街道为单位实施区域整治。根据小餐馆多,且大多分布在居民区内的特点,以街道为单位,开展创建油烟噪声治理达标示范街道活动,并在部分街道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对街道辖区内的所有餐饮企业,无论有证还是无证,一律要求进行油烟治理。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油烟噪声整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将油烟噪声治理资金纳入年度预算,采取按设备投入比例奖励的措施,对按要求实施了油烟噪声治理的经营户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经营业主们开展油烟噪声治理,从而有效地推动此项工作。 三是加大对占道早点、夜市排挡的整治力度。首先从经营时间和环境卫生予以规范,并逐步予以取缔。如对主次干道早点经营户和摊群要求9:30之前收摊入室,对社区内的早点经营户和摊群则要求10:30之前收摊入室;对夜市排挡摊群要求确保晚12时以前无占道现象,确保周围环境卫生。鉴于木炭烧烤的烟雾污染较大,尝试取缔夜市排挡摊群中的木炭烧烤,努力引导经营户改为电烤。 四是在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的防治中注重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治理,对有证照、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户,严格按照环保法规的要求进行油烟噪声的治理,安装和完善油烟净化设施;对于无证照的经营户不是简单地予以取缔,而是对具备一定条件的经营户,按要求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办理相关证件,促其规范经营,既消除了油烟污染,又防止了可能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对存在严重污染和占道的经营户,则坚决予以取缔,劝其转向经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利益平衡,必要时通过行政调解,以项目福利对居民利益予以一定补偿,已解决油烟噪声污染问题。 3、完善和创新餐饮娱乐业污染防治的制度和机制 一是严格环保审批防止新污染的产生。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新建的餐饮娱乐单位,从选址、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严格把关,防止新污染的产生。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选址、建设等审批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尊重所在社区和相关居民的意见。 二是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议设立油烟噪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环保、工商、卫生、城管、卫生、监察等部门为成员,强化各部门的职责,并且加强督察,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感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社会问题论文:剖析三枪拍案惊奇看社会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封建道德规范体系仍旧影响着当代社会及公众的思想状态,其原因是未完成世俗化阶段,中国近现代没有哲学家及社会经济发展过快。这一状态的危害是当前中国社会大众不快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当前文化领域对中国社会世俗化进程的一次探索。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世俗化电影 自宋明以来,程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与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统治了中国社会一千年。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禁欲主义。 其后自明朝中叶起,先后有顾炎武、戴震.龚自珍、魏源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山、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纷纷举起“释放人性”的大旗,对这种极端禁欲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揭露、批判与斗争。其后更经的涤荡,这一长达千年的道德规范体系终告瓦解,但残余尚存。 一、封建道德规范体系残余的原因分析 1、未完成世俗化阶段 从文艺复兴的历程看,重构一种道德规范体系,世俗化是一个必经阶段。甚至“文艺复兴的内在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世俗精神”;甚至“文艺复兴的动机就是追求世俗享乐”。只有经过世俗化阶段,才能从思想与文化上瓦解与替代前一道德规范体系,消除最后一丝残余。而且相类似,中国近现代反的不是道德,文艺复兴运动反的也不是宗教,而都是极端禁欲的道德规范体系。 但是中能国的世俗化阶段一直未完成原因有二:一是之前反极端禁欲的道德规范体系的运动的主力是上层文化精英与知识分子,而普通社会大众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教育,不能充分参与这一文化运动。二是中国长期处于积弱积贫的状态,普通社会大众没有必要的财富来催生与消费世俗化的成果。而世俗化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 2、中国近现代没有哲学家 这里不是指哲学学家,而是指能够先于社会历史发展为中国社会与社会大众提供发展方向与道德规范的哲学家。这是一千年来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也是必须引入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上层建筑的范畴可以引入外部哲学,但是组成下层基础的中国社会大众的思想、文化与道德规范则是必须“依靠这一块土地这一个国度”及“这一处水、这一条河、这一日泉”的。但由于中国缺乏哲学家来提供这规范,所以改革开放后处于二千年未有变局中的中国社会大众就表现“失范”了。 3、社会经济发展过快 依靠自我调适,改革开放后一千年来首次掌握了财富且摆脱了人身束缚的中国社会大众也可以慢慢摸索、借鉴、试验从而建立适应新形势的道德规范体系。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太快。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走完了欧洲 二、三百年才走完的路,而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支撑下的中国社会大众对思想、文化与道德的巨大刚性需求则急不可待了。 二、封建道德规范体系残余的危害 1、中国社会大众不快乐 已经掌握了财富,但是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进行消费与享乐的道德规范体系,或者通俗地讲,已经每顿可以吃三碗饭了,但是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却认为一顿吃一碗甚至更少才是道德的,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做的。可是人欲是特质主导的,所以中国社会大众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一边一顿吃三碗另一边却受着一顿只能吃一碗的据制约,所以很不快乐,进而形成了社会性的不快乐。 2、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与封建社会土地创造财富的财富生成机制不同,现代社会的财富生成机制是消费创造财富。而享乐欲望催生消费,但是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压制了中国社会大众的享乐欲望,进而也压制了消费,进而也必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历史地看,道德规范体系是有工具属性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杠杆效应,或者说道德可能是一种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的工具,合理运用会极大地刺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世俗化的标志性意涵 中国社会大众的这种思想空洞化在文化领域催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也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开始了既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又能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积极探索。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是这一探索的标志性体现。之所以称之为标志性,或者之所以由且只能由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来实现这种标志性体现,是因为《三枪》具有三个特殊因素。 首先是张艺谋的巨大象征意义。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张艺谋具有了国家与民族层面上的象征意义与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屡获国际大奖形成的外部认可使张艺谋具备了足以以一已之身与从上往下与国内虽所谓精英但仍处“井底”的话语权掌握者相斗争的资本与支撑:长期的社会性话题纠纷使张艺谋具备了能够吸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注意力与吸引力。这三个有利条件,放眼中国尚只有张艺谋一人具备.其次是张伟平的体制外思维方式。张伟平与张艺谋的结合用当下的任何一种规范来考察都是一件怪事,只做张艺谋一个人的电影,张艺谋去做奥运会开幕式新画面就停业三年,这不是~种体制内的思维方式,更不是体制内的获利方式。但是对任何一种新规范体系的探索其前提是对1日规范体系的逾越,而且从结果看,这种逾越、这种体制外思维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获利方式与获利路径,也使张艺谋获利了坚强的资金支持,更使张伟平获得了巨大的资金回报。历史地看,这一结果是一种新规范体系替代旧规范体系的前期典型特征。 第三是赵本山先前的有效突破与实践基础。赵本山十几年的春晚小品与二人转的火爆,反映了中国社会大众对世俗化表演形式的巨大需求,在产生巨大财富示范效应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这为《三枪》的出台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市场基础。 因此,虽然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与主导思想.但是三种特殊因素的交汇,在影片中强烈地体现出了工具性、导向性与规范性意涵。可以用俗、艳、义三个字来概括。 俗,二人转与小品都是俗的文化形式,但是并不庸俗。电影中既无暴露性镜头也无性的描绘与表达,因此对这种俗的准确定位是世俗。而世俗化是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必由阶段。这种世俗化表达了世俗的享乐需求,是对人的本性的回归。 艳,根植于自然界绚丽色彩的镜头中的绚丽色彩,很动人心神。用张艺谋的话说,这样“生理上让人愉悦”。但这种艳不是单纯的色彩调度与感官刺激,而是一种来自于自然界的,最根本、最朴实也最真实的色彩的挖掘与提炼,因此带给人的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生理上的愉悦”。对掌握了财富的中国社会大众来说,起到了激发享乐追求与消费欲望的社会性功用,是对人的天性的激发。 义,小沈阳在片中扮演的李四,虽然有很懦弱的性格,但是既然与老板娘“好了”,就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非常敢担当,体现了当前社会急需的责任感与契约精神。这不仅是作为人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要求,是对人性的规范。 中国社会大众虽然不掌握话语权,但是潜意识里在强烈地呼唤回归本性、激发天性,而社会经济发展又强烈地呼唤规范人性。这些是《三枪》能够获得高票房的非张艺谋因素。 但是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们的这一探索必不为所谓文化精英所认同,甚至不为部分中国社会大众所认同。其一是因为这些所谓文化精英正是在现行的却是残余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获得了财富、地位与话语权,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的探索使他们强烈感受到了财富获得路径将要转换的现实可能,进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地危机感与恐慌心理,进而进行强烈反击也就是自然而必然的事了。其二是中国社会大众都是在旧道德规范体系残余中成长起来的,当前还受着一定的制约,而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但是在中国社会大众巨大需求与财富回报支持下的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及更多的后张艺谋、张伟平、赵本山们的探索,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进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建立不会改变。 社会问题论文:因特网引发社会问题探要 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扩展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潮在全球的掀起,是世纪之交发生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标志。因特网从开始建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始终保留一些基本的特征,体现出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一是因特网的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让比特的存储、传输和应用不受地域、国界等限制,采用开放性结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充分体现科学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公有主义(communism)传统,使其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全球性)和公有性特点。二是因特网建立的核心技术思想是把网络设计成具有分散式的体系结构,没有传统中央集权控制,具有反集权的分散性。尼葛洛庞帝指出:“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1](P274)同时,因特网的一个核心技术思想,是使网络成为一个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它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实现不同网络互联的标准,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因特网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独立自主性。三是因特网还为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交流、实现“交流的民主化”提供合适的环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种网络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利,它鼓励和刺激人们去参与想象和革新。”“在Internet网上不存在歧视,人们不可能依据你的长相和肤色做判断。Internet网不管你是一个500家大公司的总裁,还是一个农民,它都平等地对待每个人的意见,决定谁愿意听你说话的是你所说的内容有多大价值,而不是你说的主题。”[2] 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如打破地域国家界限的普遍性、共享信息资源的公有性、人际交流的平等性和民主性、结构的开放性、兼容性、分散性和独立自主性等,可以说是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技术上的表征,是现实社会文化在计算机通讯网上的映射(mapping)。产生于美国这一特定人文环境的因特网,由于其技术上的内在特质,的确是为一种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全民性的、真正合乎人性、人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也正是由于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当今的人文社会环境,使得建立在这一技术基础之上的、正在形成的“网络社会”引发出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提出了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只有从认识上、技术上、道德法律建设上正确、妥善地解决所提出的种种人文、社会问题,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使正处于形成中的“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 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由和开放性与全民性,它发展到今天,已吸引了上亿人在网上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它的用途也从军事、科研、教育发展到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今天,大量重要的数字化的信息在公用的因特网上传送,许多存储着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也连接到了因特网上。但是随之而来的,因特网也吸引了一些窃贼、恐怖分子、色情分子、黑客等不法分子,从事种种危害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保护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对全世界的所有执政者提出挑战”。[3](P6) 在网络社会中,人为地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具有高智能高技术、涉及面广、蔓延迅速、危害巨大、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等特点。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美国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法国约为100亿法郎。在硅谷,计算机犯罪正以每年400%的速度上升,能破获的,只10%。据报道,新千年伊始,在2000年2月第2周,黑客持续三天袭击了美国雅虎、电子港湾、亚马逊、微软网络等八家大型因特网站,造成短暂瘫痪,据估计,仅是黑客这一大规模攻击行动所造成美国信息产业的经济损失大约12亿美元。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索尔维克在2000年2月15日由克林顿召开的网络安全会议上说,黑客袭击事件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美国30%的经济增长由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带动,电子商务创造的产值到2003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因此,现在为“数字经济”提供坚实和安全的基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这说明,如何防范黑客入侵和攻击,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重大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特色的关系。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指出:“对于黑客的防护仍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尤其是因为系统操作员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他们既要把自己的系统向自己的用户敞开大门,同时又要防止侵入行为发生。如果系统的防卫措施太严格,系统就会变得太笨重而不便于使用,这样的系统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如果防卫措施太松或管理不善,就会给黑客造成可乘之机。”[3](P61)这里所说的就是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安全的矛盾,指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决不要使网络封闭起来,要继续坚持开放性原则。有些人在谈到网络安全时,想到的就是将网络封闭起来,对进入“网络社会”中来的“公民”严加控管。但是如果没有了开放,没有了自由,因特网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特网建立时提出的“资源共享”的宗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持上述想法的人应该知道,因特网的技术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分散式体系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人们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恐怕都难于将这一网络完全控制起来。克林顿在谈到加强世界互联网安全、防范黑客袭击时说,他希望互联网能继续保持“开放和自由”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技术、法律、道德诸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从技术手段方面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技术,具体包括防止非法存取的技术、查明黑客来路的跟踪系统、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消除技术以及数据密码技术等。但是网络犯罪等危害安全问题并不纯粹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还必须从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治理。 网络立法是预防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规范内进行活动。由于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危害和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活动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跨国跨地区、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带来了立法和执法方面的种种矛盾,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过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可以区分三种情况:一是一套已经存在而制定完善,原与计算机犯罪无关但不需作任何修改便可以应用于信息时代犯罪的法律。例如偷窃内存芯片等有形物品,利有假冒、伪造、仿造的手段进行诈骗等,原有的法律仍然是适用的。就偷窃来说,非法手段取得别人的信息,算不算偷窃呢?根据原有法律对偷窃的定义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信息是无形的,而且并没有永远剥夺原来正当拥有者所拥有的信息。二是将现有法律加以适当延伸,如通过增加特别条款、修正案或依法官判决案例法加以扩展,再应用于信息时代的环境下。例如,关于计算机网上制作、传播儿童色情图片的犯罪行为,在英国1987年制订的《儿童保护法》中把拍摄或准许他人拍摄下流的儿童图片视为犯罪,而且视发行、出版这种图片或有发行目的的行为为犯罪行为。这条法规似乎并不适用于为了个人使用目的而拥有图片的情况。1988年在这些法律基础上制定的《犯罪制裁法案》则明确规定拥有下流的儿童图片的行为是非法行为,而且包括了所有在因特网或电子公告栏上存储、检索、发行或制作下流儿童图片的非法行为,被起诉人包括制作人、收件人以及助长存储或传播的因特网服务商或电子公告栏操作员。三是针对原有法律未能全面概括的、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所特有的高技术犯罪,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有关反黑客法律的制定问题。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曾一度被人用作描述计算机狂的代名词,“黑客活动包括进入计算机系统中不允许进入的区域,或没有使用权的用户进入系统”。黑客作为一类行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统(如UNIX)流行,许多年轻的学生可以随便使用和研究操作系统。他们当中一些人或出于好奇心,或完全出于娱乐性质,或者是出于想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才能,向当局展示他们可以进入其系统。这些黑客大部分情况下攻击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挑战,并没有任何犯罪动机。因此“在1980年初期的英国,黑客活动并不犯法。那些在自己计算机上企图读取其他人计算机或文件的人有一定程度的豁免权。”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字内容的增加,黑客入侵的动机和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其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主要的有:修改网页进行恶作剧或流言恐吓;破坏系统程序或施放病毒使系统陷入瘫痪;盗用服务器磁盘空间建立自己个人网页或站点,传播黄色、反动信息;窃取政治、军事、商业秘密;发动“拒绝服务”的攻击;进行电子邮件骚扰;转移资金帐户、窃取金钱,甚至发展到超越一般贪婪的动机进行恐怖主义的攻击等。这样,黑客攻击,已经从一个天真无邪的、也许相当令人讨厌的、年轻计算机呆子的越轨行为,演变成了犯罪行为。这推动着英、美等国家建立他们的反黑客法律。197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第一个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这项法律对于计算机侵入、破坏或修改数据等犯罪及其惩处做了规定。随后美国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1981年成立了全美计算机安全中心,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这法案把黑客的非法活动分为四类。1990年英国制定的《计算机滥用法》,用更通用的术语定义了三种特殊的犯罪行为。在中国,自1981年起亦开始注意计算机安全问题,1984年初公安部成立了计算机管理监察局。1987年10月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随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些法律的制定,“对涉及到黑客行为的案件,从法律方面做了澄清,尤其是在那些过去曾作为新黑客滋生地的大学。它把这样的行为从简单处罚的道德范畴提高到打击犯罪行为的范畴。”[3](P116)这些法律的制定,为执法机关提供了执法的依据,以便使网络犯罪分子得到查处、逮捕和治罪。 法律虽然为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由于网络犯罪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跨地域跨国界以及特别隐蔽等特征,使得用常规的办法和法律手段往往难于制止这种犯罪活动。据统计,英国1990年制定《计算机滥用法》之后至1996年8月总共6年时间,只有40起法律起诉案。由于制止网络犯罪活动的难度如此之大,以致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制止犯罪惟一真正有帮助的力量是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因此,在法制之外,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提高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4] 二、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全球信息共享”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目标,“全民原则”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真正达到“信息共享”、“知识公有”的目标,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网络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的一种映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将在这一网络上得到反映。有人认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也会反映到网络社会中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受过更好教育、更有文化、更加富裕的人们自然更加容易,它难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产生所谓的“信息隔离”,而且还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扩大信息贫富差距。如果信息和交流使用信息能力被垄断,信息高速公路将变成“信息高速私路”,这将是极不道德的。因此,如何在网络建设的决策和政策中,真正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和普及化,这也是技术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强调“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和普及化,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信息生产者、网上信息和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由于因特网上大量信息和服务被任意免费使用,而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私人目的,这就严重忽视了信息生产者与网上信息和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这一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严重问题,而因特网这一特殊环境则加剧了其严重程度。对于一般社会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所使用的版权法、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等,在某些方面难于适应网络这一特殊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问题,如: 知识产权的覆盖范围不够大。按现行规定,版权法只保护作品而不保护事实。问题是,信息网络中有大量的数据库。数据库所包括的事实与通常的事实有所区别:它便于检索,而检索算法是高智力劳动的成果;数据收集和加工也凝结着大量智力劳动。而且,现在从网络中拷贝下一些数据,将其改装成其他信息产品加以销售并不困难。这显然是对原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的严重侵害。因此,如何保护信息网络中的事实数据,是知识产权专家面临的新课题。现在法律呈现出扩大其保护范围的趋势,例如数据库的保护可能同时包括以下的内容:保护数据内容的选择、数据协调与安排、数据内容本身。 缺乏软件的保护方式。现行版权法规定,新软件必须有足够的新颖性(与已有软件差异很大),才有资格获得保护。对于用户而言,任何新软件如果包含一些人们已普遍采用的协议,使用就要容易得多。可是,软件设计者若部分拷贝别人协议就有侵权的危险,由于害怕侵权,新软件与老软件往往面目迥异,给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兼容性、互用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网络化世界,需要重新研究软件保护方式。此外关于建立电子版权标志符,以区分哪些是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与哪些是可公共享用的内容,这也是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来需要解决的问题。[5] 三、个人自由、隐私权的保护与必要的社会监控 个人通讯自由和个人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保障个人自由和隐私不受侵犯应该说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但是,由于因特网这一特殊环境,使得在保障个人通信自由和隐私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个人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根据多数国家的法律,每个人都有自由通信的权力,通讯是个人的事情,责任自负。由于历史原因,人们通常把入网者的网上行为(网络上传送信息)看作是属于个人通信范畴,对其传送的内容和数量没有给以限定,只有以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的传播内容和数量给予规定,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监督,因为大众传媒具有更大的社会责任。但是,实际上在因特网上,已经很难区分个人通信与大众传媒,一个上网者可以通过网络上电子公告板、在线交谈、新闻组、建立个人和团体网页以及一对多电子函件等达到大众传媒的效果。个人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个人通讯范围,其影响是社会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这就提出了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对个人的网络行为的必要监督。但是现有的法律,对于网络行为的各有关主体(如入网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站点、论坛主持人、网络国际组织、政府网络管理机构等)的权利、义务以及应负的社会责任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当网络上产生和传送一些含有非法内容的信息时,谁应该为这一网络上发送的信息承担法律责任呢?这困扰着各国政府。英国企图通过寻求严格的“自我管理”方式来解决网络上非法内容的信息传送问题,而美国则寻求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措施。美国俄亥俄州爆炸案发生以后,当时所有政党的政治家和新闻界的评论家开始对网站和用户网新闻小组上所存储的大量恶意资料,诸如讲授如何自制炸弹、制造恐怖事件以及色情图片等,表示关注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正是在这气氛下,1996年由克林顿总统签署了《美国通讯改革法案》,法案中包括了由内布拉斯加参议员詹姆斯·艾克森(JamesExon)所倡导的一条法令,试图控制因特网和电子公告栏系统上的色情图片和恐怖主义信息所造成的威胁。艾克森法令对在因特网上传送“明显下流”资料做出了限制,而且使因特网服务商(ISP)对管制网页内容负有直接的责任。对于触犯这条法律最多可以罚款25万美金,并且坐牢2年。这项法案签署后,ISP和民权自由组织立即发起了强烈的抗议活动。ISP认为通过ISP来执行这项限制法是不可行的,因特网和相关的电子公告栏系统上的数据量大得根本无法检查和检验所有数据的“正派性”,因此期望他们能明地里或暗地里控制他们的客户是很不切实际的做法,他们表示不愿充当Internet警察的角色。民权自由组织则认为,这样的控制侵犯了人权,这会导致ISP专制,作为成年人,他们在因特网上选择浏览的内容与其他人无关,对于青少年的保护则是父母的责任。为了证明这种严格的法律没有必要而且不切实际,一些ISP同时提供了家长控制软件,为家长提供技术手段,制止对那些已知含有不良信息的网站的访问。当时整个因特网上,成千上万的主页都装饰了蓝色带状图案作为对此法令的抗议标志。不仅如此,ISP、美国民权自由工会、电子领域基金会以及其他抗议组织还联合发起了上诉。结果在1996年6月,艾克森法令签署短短几个月之后,三个联邦法官支持这一联合上诉,宣布这项法令非法,其理由是因为这项法令是不符合宪法的。从这一法令引起的激烈争论以及最终被宣布为非法而取消的结果来看,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既保护个人通讯自由,又使网络使用者和有关方面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对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加以必要的监控和限制,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看来同样需要从技术、法律、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努力提高“网络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以及发展一种因特网自治的管理方式(一个用户的不良行为受到许多其他用户的谴责)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社会安全的矛盾。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了起来。这是因为,由于电子信息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诸方面,人们在网络上工作、娱乐、交往以及购物消费等,而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服务站点,为了收取入网费和使用费,需要详细记录其客户的行踪;商家也要详细纪录顾客为获取有效服务而提供的各种个人信息;而政府也总可以找到各种充分理由(如为了社会安全、为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等)要求公民提供个人信息。同时,由于电子信息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而使得个人生活被全部细致地记录下来,若加以汇总和分析,个人身体状况、喜好、习惯等个人隐私将暴露无遗,这是件非常恐怖的事。如果这些个人数据不能有限制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侵犯。这是信息网络发达国家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特别关注的原因。为了抗衡滥用信息性权力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侵犯,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立法,二是加密技术。在立法方面,一些国家都从法律上设立了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的规则,其基本原则是,在公共领域,处理个人数据应依法进行(因此也是基于民主一致);在私人领域,处理个人数据应基于与个人协商一致。英国1984年的《数据保护法》规定数据使用者即收集、存储或使用数据的机关组织必须对他们收集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注册,注册以后,数据使用者必须遵守八项保护原则。1995年10月的《欧洲共同体数据保护指导案》中对于原来的《数据保护法》中存在问题又给予了改进。这些法律对个人信息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保护的措施。美国由70多家有关公共利益的组织构成的、其宗旨在于帮助引导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通信圆桌会议也提出:“隐私权应该受到慎重的保护”,他们的观点是,把为特定服务需要收集的个人资料限制在最低范围内,与其他高速公路上的旅行者分享这些信息应该得到当事人的允许;任何个人都能够对以本人为主题的文件进行自由检索并加以更正。199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人隐私保护法(代号HR184),该法案提出要成立一个国家隐私权委员会,负责监督隐私法的实施情况。这些法律都为正确解决好个人隐私权保护和社会安全的矛盾,协调个人隐私保护与社会必要监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正确的原则。不过,在什么情况下公众和政府可以收集、存储、调阅网上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范围应多大?在实施中仍然有许多争议。在加密技术方面,是否应该通过加密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应如何运用加密技术,在个人和商业机构与政府之间存在着激烈争论。个人和商业机构需要隐私、保密和安全,极力赞同加密技术,而政府则借口为防止犯罪和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而反对加密技术,或者主张由政府设计和提供的受政府控制的技术手段。白宫信息技术首席专家、加密技术政策起草者米歇尔·尼尔松(MichaelNelson)认为,公众用来保护隐私的较好的加密技术手段可能被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所利用,用于非法活动。为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法律实施机构和情报机构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即对加密技术增强控制。美国国家安全局曾提出了一份“有条件加密标准”,希望通信和计算机行业遵守,设备制造厂将在设备上安装一块“剪刀芯片”(clipperchip)(通常称主加密芯片)作为标准加密器件,如此加密的信息要有两个90个数字的二进位数字作为解密码,标准规定一个解密码存储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另一个存储在财政部自动化系统局。联邦调查局及其他联邦政府人员可以“窃听”你认为因加密而安全的电子通信。但这一建议立即遭到反对,有数万网络用户和其他用户联名签署请愿书,反对使用“剪刀芯片”。看来如何从技术上、法律和道德建设上既能使个人自由和隐私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护,又能为社会安全或公众利益在适当的范围内,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实行必要的有效的社会监控,求得某种平衡,仍然是今后网络建设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全球网络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特网的迅猛扩展,正在打破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电子信息网络。通过这一网络,人类的交往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大大增强了各国人民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它正在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上走向和谐、为各种文化走向融合以及为减少和避免彼此间的对立和冲突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相互交流的增加,只是为增进相互了解、寻求逐渐消除或缓和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方法提供了机会,本身并不意味着冲突的解决。事实上,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某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比原来范围更加扩大,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次数更加频繁,而且某些方面的冲突的程度更加尖锐。以致有的人又十分敏感地在谈论着“文化帝国主义”、“信息殖民主义”和“新的一场网络世界大战”的危险来了。 究竟如何认识网络世界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这对推动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全球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推动全球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世界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是原有的国家、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矛盾的继续。他们有的是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在经济或政治、军事方面的利害关系之上产生的冲突,特别是某些国家和民族,利用其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企图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谋取霸权所导致的冲突;有的是基于文化上的差异、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所产生的,其中有的是由于文化、语言等不同造成的隔阂、猜忌和冲突,有的则是某种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意地宣传自己的信仰和思想,攻击与己不同的或敌对的信仰和思想,向非已的文化环境中“植入”自己的信仰、价值观所导致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信息时代,在网络世界中,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就是所谓“信息殖民主义”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与非西方的本土文化碰撞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 (一)关于“信息殖民主义” 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在信息时代,在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新表现,这就是“信息殖民主义”。何谓信息殖民主义?根据有关学者的说法,就是指某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利用他在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以达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殖民主义”现象。在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信息安全成了最重要的安全要素,谁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主权,就没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安全。因此,信息和网络成为代替武器的新型征服工具,技术、经济先进的国家和民族会通过这一新的征服工具对技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新式的“入侵”和“殖民化”。虽然我们不能说,新的一场网络世界大战就要来临了,我们马上就会沦为某些信息科技强国的殖民地了,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对信息的操纵与反操纵、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都会存在,而且会是十分激烈的。面对这种形式的“入侵”和渗透,信息技术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如何充分利用全球信息网络,开发自己的信息资源、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拓展自己的信息空间,争取在网络世界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就成了这些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因此,提出“信息殖民主义”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中,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我们的警觉,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二)“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其所处的特定地区、特定环境中,在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文明,形成各自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并作为传统相袭延续下来,使得世界文化花园呈现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景象。在具有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西方文化由于历史造成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先导”和“主流”的地位。由此也产生出一种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不承认异质的文化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也导致了西方文化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长期冲突。 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倡导的文化,独霸网络世界的局面,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美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源地和最先进的国家,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因特网诞生于美国,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通用语和特别通行证。目前在因特网上用户最多的是美国,当今世界上拥有电脑最多的是美国。美国所处的这种特殊的信息优势地位,更激发了某些人独霸世界的野心。他们有的人毫不隐晦地声称,美国的信息优势是“未来的权力源泉”,“能为维持在联盟或特定联合体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信息优势是“美国重要的力量放大器”,利用它能防止中国、俄国及其他大国“对美国产生敌意”,能“防止像伊朗、伊拉克这样一些具有敌意的国家变得强大”;“它还能支持生活在非民主国家的人们争取民主”。声称要“利用自己的国际商务和电信网络优势来突出美国的理想、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加强向剩下的共产主义和权威主义国家传播民主”,“防止新的脆弱的民主政权倒退”[6]。因此,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将会看到,文化霸权主义者,“会驾驶他的战车横冲直撞,对与他们异质文化横加鞭挞。他们会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一切便利,到处去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格,他们会毫不顾忌其他异质文化的特点,试图去‘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而接受他们的文化理念。当遇到阻碍的时候,西方文明会采取各种方法去‘融解’它,同化它,直到摧毁它”。[7](P115)这样,对于处于信息劣势的非英语国家来说,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和语言的保护,就成了一个必须十分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语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象征。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失去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整个民族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此,在全球信息网络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倡导的文化)同本土民族文化之间冲突,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引起发展中国家和某些非英语的发达国家的关注。有些学者提出了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问题,主张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以后的网络世界中,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权得到发展,共同为人类繁荣做出贡献。为了保护各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规范,使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相互竞争、相互推动下共同发展。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外来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愈来愈引起来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建设性意见。 谈到网络世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时,有两点须要提出来讨论: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信息网络时代中的巨大生命力要有高度的自信心。现在有一部分人面对信息网络世界中西方文化(或者说美式文化)强烈冲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表现出了过分的忧虑。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她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于本身具有自组织能力而绵延几千年不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西方文化所没有的优点和特点,正因为此,使得今天西方某些有识之士目光转向东方,试图从中华古老文化传统中寻找引导人们走出“人类困境”的启示。况且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融化于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的遗传基因”,是隐蔽在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宗教情绪、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因素的总和,不会轻易被“连根拔起”。新晨 其次,我们要用开放的、兼容的心态来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正如金吾伦先生所说的:“保护民族文化,不是像对待一件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开来。相反,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去自身传统的特色,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它需要在与外部环境、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中得到锤炼、得到发展,亦即在发展中生存,在发展中繁荣。”[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辉煌的贡献,但应该看到,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局限性,在近代历史上,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技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现代西方文化发展中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造成了各种现代病症,使得一些人的目光转向中华传统文化,固然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推动人类当今和未来的文明进步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宝贵的价值,但是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一‘转向’并不意味着‘科学文化’失败了,需要用古老的中华文化取代之。而是说,它可以作为一种‘制衡剂’(或可以说是‘解毒剂’)而发挥作用。进而,在这两种文化的碰撞、相互作用和交融中,有可能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前景。”“我们是在对西方理性之片面性予以补充,以致在碰撞融合中产生新的文化方向这一角度来谈论其意义的。因而,这只意味着开放、宽容而不可再投入到封闭的、愚昧落后的环境中。因为单有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能造就出现代文明的。在当前,我们着重需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吸收建设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西方文明成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4]这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社会问题论文:对构建和谐社会问题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归纳起来,当前不稳定问题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一是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二是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增多。三是侵财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幅增长。四是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占相当大比重。 (二)信访形势不容乐观,信访总量仍在高位徘徊。一是数量上升,规模扩大。二是涉及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三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呈高发态势。四是城区上访问题突出。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城镇建设全面铺开,触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三是经济发展与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特殊群体情绪不稳,活动频繁。五是涉法涉诉反映的问题强烈。 (四)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等地下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互联网上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也十分突出。敌对分子围绕热点敏感问题大肆造谣煽动,企图将个别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操纵网上舆论,制造思想混乱。 (五)社会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对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危害。 二、原因分析 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 (三)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同志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乡镇、村(居)、村民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子,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章建筑拆除以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奖惩力度,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多样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除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工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的畅通。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民商、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法维护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进一步解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问题。四是注重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逐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未雨绸缪、积极主动,为有效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及时果断地惩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依法严肃查办各类经济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要切实加强网上斗争,深入开展同“”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敏感问题制造事端以及组党结社活动,加大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强化治安管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加大对公共复杂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特种行业、重点部位的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和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四是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原则,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社(居)委会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调处矛盾、化解不稳定因素的效率和水平,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五是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深入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项措施。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法律教育;注重对中小学生结伙打斗、迷恋网吧等不良行为的矫正,防患于未然。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惩治的同时,用爱心启迪他们心灵。 (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牢固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我们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加快发展是政绩的同时,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确立稳定也同样是政绩的观念。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是要注意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二是注意把握好推行力度和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使三着棋子协调动作,避免一着不慎,全局受挫。三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看病上学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真正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深厚的感情,诚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获取无穷的力量。 (四)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于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富裕一方百姓、确保一方平安的战斗堡垒。二是抓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小区、村镇、单位、校园、企业和综治模范乡镇等多种形式的基层创建活动,有效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三是抓好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综合治理,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办和基层防范网络建设,充分调动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大力表彰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多方齐抓共管,人人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新晨 (五)切实加强党对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工作部门的责任,细化目标任务,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与领导包案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维护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实现中原平安崛起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对我们开展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稳定小康社会 社会问题论文:旅游管理的社会问题及整治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一派大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探讨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使旅游管理更加规范,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良好和谐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作者:张英英 单位: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 社会问题论文:我国社会问题形成的公共政策原因及反思 “政策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1]当前我国社会是一个深受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而任何公共政策的产生,不能不说都是由社会问题所引发的。当社会问题出现时,公众总是寄希望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并促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政府往往通过政策输出的形式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消解。因此,公共政策被认为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路径,是政府实现对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研究者在论及公共政策时,基本都强调其对社会问题消解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一些公共政策的持续执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公共政策也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显著原因。公共政策在消解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制造次生社会问题的例子在我国普遍存在。例如,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防止草场退化和沙化所制定的“草场承包”政策,在执行后却出现草场资源碎片化的现象,难以实现对草场的统一管理,导致草场的进一步退化和沙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我国“失独家庭”和普遍“421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得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我国城乡二元户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和“三留人员”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一些旨在消解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也都出现了引起新的社会问题的现象,如收入分配政策与贫富差距问题、城市化与“城市病”问题、产业政策与环境问题、土地政策与失地农民问题等等。可见,公共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生成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从公共政策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的成因,这不仅能够拓展我们原有对社会问题“何以形成”的知识图谱,也能够使我们更谨慎于公共政策可能蕴含的风险。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对此还未充分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基于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审视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剖析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政策缘何又会引致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而对此必须要从社会问题是如何被纳入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议程以及如何转化为公共政策内容以及如何被执行的政策过程中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问题是如何在公共政策输出中被不断建构起来的或者是隐性蕴含在公共政策之中。 一、当前我国社会问题解决的政策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变迁,尤其是进入转型时期以来,社会发展逐渐触及深层的体制和制度弊端,社会矛盾不断摩擦升级,同时科技进步给社会公众生活带来的未来不可预知性也不断增强,这使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存在的风险和威胁呈现递增趋势,宣告着我国风险社会的来临。在风险社会中,社会问题突破了传统边界,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传统意义上我国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性后果,社会公众通过感官是能够自我体察和认知的,其危害性程度能够被每个遭受其后果的社会个体所定义,也容易被处于危害境遇之外的人所理解并引起共识,如失业问题、住房问题、犯罪问题等;而我国非传统意义上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对其危害性的知觉就很成问题,“完全超出了人类的直接感知能力”,[2]需要依赖于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发现其存在并判断其危害。但即便如此,受制于专业知识积累的限制,有些非传统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也可能不会及时和完全地被意识到,即出现了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不知道的未知”,[3]如转基因问题、放射性问题和雾霾问题等。当前,我国社会问题就是传统社会问题与非传统社会问题的重叠交织,加剧了社会的可治理难度。总体来看,社会问题是“公众的问题,即不是个人的困扰,而是社会中许多人遇到的公共麻烦”,[4]这意味着社会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挑战。基于此,解决社会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是群体性的,置身危害之外的社会公众或是漠不关心或是有限参与,而身处危害之中的社会公众则是力量松散且能力不够,这都决定社会难以聚合足够的能量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代议制的治理语境下,社会公众多仰仗政府机构这种“集体保护网”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经过社会公众的不满、社会利益集团的呼吁、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政府加以解决。而政府中的精英们最为习惯使用的并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将社会问题纳入政策路径的解决过程中来。 二、政策过程视角下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 政策过程要经历政策议程设立、政策方案设计、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方案输出、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调整与终结等阶段。政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制造新的社会问题的环节。一直以来,我国的政策过程明显呈现出“党政主导”的倾向和态势,这是党政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谋求发展和稳定过程中不断确立和强化的结果。建国后,面对地理差异大、民族构成多样、发展程度低且地区差异高、社会秩序不稳等经济社会变革的现实基础,以党政为核心的治理结构成为了推动我国改革变迁的最强动力,也是改革变迁得以稳定开展的最重要保障。由于以党政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在我国所取得的惊人发展成果,这使得我国的改革变迁逐渐惯性地依赖于党政力量。而作为推进改革变迁重要工具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就形成了“党政主导”政策过程的局面。因为这样,在我国的政策系统中,对于一个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往往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不仅是从纯粹的知识和技术层面进行的,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干预,而是还要兼顾政治因素的考量;不仅受制于社会各方力量博弈结果的影响,而且更多地还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不仅融入着公共伦理关怀,而且更受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治理思维的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立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并将其纳入政策议程的阶段,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反言之,“政策问题建构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认识和管理的过程。”[5]由于社会问题的纷繁复杂,因而必须要对进入政策系统的社会问题准确地进行界定,避免在相应的公共政策形成之前就犯下“问题建构错误”。若社会问题在界定过程中就存在偏差和错误,那么所形成的公共政策就很可能隐藏着政策风险,进而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而要准确界定社会问题,首先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对其进行审视,包括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归总、对问题的恶性程度进行判定、对问题的消极后果进行确认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前景进行预期等。可以说,脱离以客观事实作为社会问题界定的基础,那么问题就可能被改变,或被夸大或被缩小,甚至是被隐匿起来,尤其对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更是如此。实际上,政府往往具备更多地知识和技术优势能够准确把握社会问题的全貌,而普通的社会公众则缺少基本知识和技术途径的支撑,而在寻求知识和技术帮助时又因为成本高昂而被迫放弃,这往往导致有关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被政府所左右。建国后,我国一直片面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作为指导一切改革发展的重要参照标准,并成为了决定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关键指标,进而不断内化成为各级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追求的“元目标”。因此,在政策过程中,当所认为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所追求的“元目标”相互冲突时,各级政府官员在界定社会问题时就会故意忽视或隐瞒社会问题的恶性程度,或者回避有关社会问题的关键信息,其意图就在于即使存在社会问题也不会对经济发展构成阻碍,同时也不会因为引发社会的高度不安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虽然具有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政府体制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问题意识及信息传播聚集能量的新闻媒体同样是问题界定的参与者,能够补充和修正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客观事实的界定结果,但是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政绩观扭曲的党政领导在问题界定上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掌握着社会问题建构的话语权,这使其难有发挥作为和影响力的空间。基于此,对社会问题本身的“建构错误”基础上所形成的公共政策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界定以及所形成的相关环境政策,若放置在上述的反思之中,可以发现就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而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的结果,忽视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所形成的公共政策的治理效果也难以发挥真实作用。另外,要准确的界定社会问题,还必须要基于社会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事实追问”决定社会问题的客观状况,而“价值追问”则决定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应该拥有的立场。从应然层面来说,在社会问题的界定中,必须要从社会价值角度对其进行审视,这直接决定着政府是否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来建构“他们的”问题,是否重视社会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并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意义,使得社会问题的界定最终能够禁得住“是否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价值追问。而在社会问题界定中社会价值的生成,不仅需要政府本身的价值自觉,更需要社会公众能够在问题界定中具备表达其价值立场并且不被忽视的充分能量。然而,由于我国一直缺乏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状态,政府在问题界定中过大的权能导致其更多偏重从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管理价值的角度来决定对待社会问题的立场,而社会价值在各种价值取舍中常常被忽视掉了。可以说,对于社会价值的忽视也是导致公共政策引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成因。例如,基于我国城市外来人口问题所形成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由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外来人口在问题界定中的“缺位”,政府更多地是基于秩序生成的管理价值的角度对城市外来人口问题进行认知,将其更多地与影响社会治安联系起来,却忽视了外来人口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造成所形成的公共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多是针对对外来人口的管制。随着政策的不断执行,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平等就业等逐渐成为了不断被讨论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方案的设计、抉择与输出是政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对解决社会问题各种备选方案的提出、从备选方案中抉择唯一的解决方案、政策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等政策环节,可以将其统称为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政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决定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形成对社会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的过程。要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为何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就需要从过程维度的决策程序和结果维度的具体政策内容中进行分析。决策程序的合理性是保证政策质量的前提。犹如社会问题界定阶段一样,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同样呈现出“党政主导”的局面,由政府自上而下产生相应的公共政策,对于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的认定往往是由政府单独做出的。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政策风险评估主体,当政策存在严重的社会风险时,难以通过“社会倒逼”的方式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纠正。目前,虽然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采取了听证制度,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却存在着“对听证会的动员宣传不够、听证事项及相关信息透明度不够、有可能被利益集团的成员不恰当利用、听证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大且对听证意见缺乏成熟的回应制度等问题,听证会易于走过场,流于形式。”[6] 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由于决策程序的诸多不合理,常常导致有些政策风险在制定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或被重视,甚至是在明知有风险的前提下政府仍将其付诸实施,而这样的政策一旦被实施,政策风险的存在就成为了制造或者扩大一些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政策内容的合理性是保障政策质量的关键。面对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是面向该社会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思路和策略,其内容呈现出针对该问题解决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资源投入、预期收益以及政策弹性等。对于备选方案的抉择过程,就是对每个备选方案的利弊进行权衡后进行选择的过程,但可能由于政府官员的价值取向偏差、信息局限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等原因导致所抉择的方案并非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理想方案,甚至是与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相背离的,这样的政策出台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调整与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与公共政策制定阶段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衔接和依赖的阶段,是将所制定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实现对社会问题解决的过程。随着政策的不断执行,政策方案效果不断得以呈现和释放,而经过实践证明一些政策方案虽然通过执行过程逐渐实现了对目标社会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在政策制定阶段的认知局限而出现未能充分预测和考虑到的因素和情形,或者由于在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偏差所忽视或放任的一些潜在的隐患和后果,在执行过程中又不断衍生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而一些政策方案则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的偏离或扭曲而致使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从应然层面上来看,当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同时伴生新的社会问题时,基于政策现有的“收益—风险”的综合评估,必须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重新审视。如果政策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形成的“风险等级高且可控性弱,同时社会公众对后果容忍度逐渐变弱时”,[7]这样的政策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甚至终结。然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诸多被执行的公共政策,虽然早已经被人们发现与一些社会问题形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且未来继续执行所形成的问题风险将更大,但是必要的政策调整或者终结在很长时期内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政策依然在持续执行。为什么会如此?合理的解释是,在“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中政策调整或终结的权力普遍掌控在党政主体手中,党政主体对政策效果的评判以及所秉持的政策价值立场是判断或决定政策是否调整或终结的依据。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党政主体认定政策存在的合理性时,往往会利用科学和技术专家关于一项公共政策的综合评定报告或是统计数据为政策继续执行的必要性提供支撑,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政策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没有他们想象中严重。在价值中立的外衣之下,在科学和技术的神圣武装之下,科学和技术专家关于政策风险的“结论”往往使人不能质疑,甚至是利益受损的政策对象在“结论”面前也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要求的正当性,这就使得政策得以继续执行。然而,当“价值中立”的科学和技术面对“不能摒弃掉价值判断”的公共政策时,让科学和技术理性完全排挤掉价值判断,让科学和技术专家的话语权掩盖和取代政策对象的话语权,对政策看似客观性的评价实质上就不够客观了。更何况是,有时科学和技术专家受制于党政主体的明示或者暗示,其对政策的评判或是统计数据也并不能完全呈现出政策的所有“事实”,而只是服务于党政主体政策意志的“道具”而已。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少话语权的政策对象,对于政策的调整或是终结始终是一个局外身份,社会问题随着政策的持续执行而不断恶化。 三、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政策成因反思 按照代议制治理的框架及其逻辑,公众在对社会问题治理不可行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利益通过建立政府来承担相应的治理任务,而政府治理目的就在于利用自身的专业化完成公众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委托。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治理进程中,政府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基本选择。这意味着,政府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着难以取代的优势,至少迄今为止是如此。而作为精英的政府人员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最为习惯而且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政策工具。那么,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如何理解我国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去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社会问题?当然,在政策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政府主观愿望上有不断制造社会问题的追求,因为这样无政府主义就会成为人们质疑和批评政府的理论武器,政府终将丧失合法性。但是,客观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这就表明“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包含着某些自动引发和制造问题的机制。从代议制治理下公共政策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来看,作为政府治理工具的公共政策必须要能够代表和增进作为权力所有者的公众的公共利益。而要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必须在政策过程中对政策全流程进行基于符合社会价值的必要性审查。但是,我国“党政主导”的政策过程所呈现出的党政主体牢牢把持和控制政策的局面,党政主体成为了政策过程建构的唯一主体,而作为权力实际拥有者的公众在政策过程中只是名义上享有政策建构权,但实际上却被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甚至有时缺乏能够对抗和反对不合理政策的充足能量和有效途径。如前文所述,由于垄断了政策过程建构权,党政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霸权以及价值偏差的交织影响都常常致使政策价值和社会价值背离、政策效果与公众所期待的效果背离,而这样的政策过程又缺乏来自社会力量的有效修正,进而导致危害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通过政策而产生。由此可见,党政主体实质上唯一拥有政策建构权常常是我国因公共政策而形成社会问题的关键性致因。因此,要消解为解决社会问题所形成的公共政策可能会引致新的社会问题出现的消极后果,必须要实现政策建构权向社会的回归和扩展,强调政策过程的社会建构,拓展社会公众在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和行动空间。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就是要让社会公众成为政策过程的真正主体,使作为权力行使者的政府和权力拥有者的公众在合作行动中最终能够促成经得住社会价值拷问、符合解决社会问题实际需要以及充分考虑和抑制政策风险的公共政策的生成。对于我国而言,良好的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是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支持性条件。政府质量是一个广义政府意义上的政府质量,包括“现代代议制度、现代行政制度和现代司法制度,在中国还包括现代政党制度建设。”[8]从政府质量角度思考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必须首先关注当下政府治理理念的改变,应该始终以社会价值作为衡量和抉择政府行为的前提条件,应重视和强调三点:社会利益的保护、社会利益的改善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在政府治理理念转变之外,还需要在政府治理实践层面进行一系列以政府质量提升为目的的改革,重点是进行基础制度的完善和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基础制度的完善强调广义政府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建构上重视推进尊重公民权利和公民意愿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完善公共权力行使的违法审查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强政府权力社会监督的法治建设、将政策过程的社会建构纳入法治范畴等,在社会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与社会协同治理下社会力量的培育和壮大;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是指通过社会参与、社会意见吸纳、社会智慧利用等途径促进政府治理中共识、共享、秩序和策略的形成,为此政府需要不断通过提高治理的开放性和拓宽参与渠道为社会参与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基础制度的完善和注重参与的政府治理变革,是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质量提升的关键,能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之符合现代政府的治理要求并具备现代政府的治理能力。有了政府质量的提升,当始终强调社会价值和重视社会参与成为政府治理的新常态,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就有了现实的基础。从社会质量角度思考社会建构下的政策过程,是在实现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下使社会不断获取影响和决定政策过程的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所要求的社会质量,内在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基础上政策参与的拓展、社会整合基础上社会能量的增强、社会智慧增长基础上政策过程的增效。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基础上政策参与的拓展是社会公众认知到在政治与行政生活中的主动参与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从游离于政策过程之外对整个政策过程漠不关心的“消极参与”转变为“积极参与”,为此还能够不断在政策参与中主动培养自身的参与技能并积累参与知识,逐步形成品质保证和自觉遵守的参与模式,这就要求社会本身在公民社会成长下通过民主教育、权利意识的启发以及各种公共生活的参与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公众的参与精神;社会整合基础上社会能量的增强是通过促进异质的社会个体在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中的相互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构筑起相互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每个社会个体转变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有社会公益感的社会成员”,[9]在合作过程中使松散社会越发趋向于整合,实现社会自身力量的不断积聚和壮大,进而在政策过程中能够以充足的能量与政府抗衡和博弈,不被政府所任意忽视或是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社会智慧增长基础上政策过程增效是随着教育水平提升、知识传播媒介广泛被社会利用、实践经验不断累积等过程使社会个体不断实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增长和积累,在政策过程参与中通过社会智慧资源的融入,与政府共同形成最优的政策方案,或者及时洞悉和弥补政府所制定政策方案中的偏差和漏洞。可以说,在社会参与积极性提升、社会能量增强和社会智慧增长等要素推动下所带来的社会质量的提升,是社会本身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所不可或缺的。没有社会质量的提升,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就只是一种治理的幻景和想象,即使政府将其作为治理策略和目标,而社会本身若是在政策过程中表现得力量分散、态度消极且智慧资源储备不充分,真正拥有和具备在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和行动能力则无从谈起,在政策过程中也就难以有所作为。 总之,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的形成为我国制定更能够规避政策风险的公共政策、减少公共问题的政策成因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逻辑思路和行动框架。基于对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的状况依赖,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理想状态的达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值得欣喜的是,各级政府已经开始越发关切社会公众的政策态度、重视社会公众的政策参与并强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如在“决策前举行各种座谈会、听证会以及下基层调查研究收集民情、民意”,[10]在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中前置性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重大决策事项中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制度对侵害公共利益的决策行为进行问责等;就社会而言,非政府组织、民间智库和独立学术机构等社会团体和普通社会公众与各级政府在政策过程中互动博弈也越发频繁,如通过网络和媒体公开地批评政策不足或者政策过程的不合理,通过形成独立的政策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和政策方案等形式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参与渠道和机会积极表达自身的政策立场等。这表明,当前我国被党政主体主导且封闭的政策过程已经打破,政策方案选项的优化“最终将取决于体制内外更广泛的协商和共识构建。”[11]可以说,政策过程已经显露出朝向社会建构的一些倾向和特质。随着政府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升,社会建构下政策过程形成的基础也将日将成熟和牢固。 作者:韩艳丽 单位:燕山大学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居住环境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居住园林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目前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的设计策略,供相关行业人员参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园林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居住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园林规划则更多体现了生态性与舒适性,是对传统城市居住区设计的突破。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单纯为了绿化而进行绿化设计,一些草坪、花坛等尽管能够美化环境,然而周围都有栅栏围挡,人们的活动场地十分有限,这些园林设计难以发挥实用价值。其次,当前的居住区园林规划缺乏创新性,降低了其审美价值,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另外,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不协调的现象,难以给人舒适感以及美的享受。这些都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亟待改进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1.注重景观环境共享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园林景观效果,能够为人们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将现代人工景观设计理念渗入其中,使小区内的各个住户都能够享受到舒心的生活环境。另外,小区的空间范围比较广,要对这些空间进行科学设计,对各个领域进行有效划分,提升层次感,为人们创建能够活动、交流、沟通的场所,使居民能够在享受美好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增进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社会交往需求。 2.渗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在城市居住区的园林设计中也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可以深入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结合,当地涌现的一些历史名人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以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这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另外,也可以在小区园林建设中设计假山、水景以及凉亭等,在假山上刻古代文人的名作,增强艺术气息,而且凉亭等设计不仅可以作为观赏的艺术建筑,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提升了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3.体现园林设计功能性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不仅要具有观赏性,更要体现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亲近自然、文明生态的基础上,增强园林设计的实用性。这在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城市居住区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能够满足人们出行、车辆出行的需求,而且要规划合理,根据居住区的设计情况进行道路规划,车辆行驶道与人行道要明确划分。可以利用线性分割对道路功能区进行区分,不仅具有线条美,而且便于人们出行。在居住区园林道路的周围,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吸收噪音,不仅能够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功能价值。 三、结束语 新时期,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因此,在对园林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生态理念、绿化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居民创建一个优美又具艺术气息的居住环境,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者:陈竞 单位:北京麦田国际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CAD软件是一种新的园林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方案以及方便修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CAD技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不仅科技在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园林规划中,CAD技术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式。CAD技术相比之前的手工绘图,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很多时间,而且还具有可更改性。比如,设计者要设计一个园林建筑面积较小的图纸,不仅地形复杂,并且平面变化多样,如此一来,CAD技术就显得十分便捷,无需担心画错重新改正以及图纸刮烂的情况。 1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在设计行业中,CAD技术已经成为设计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因为CAD技术方便快捷,而且CAD技术还可以将图纸设计、图形绘制以及工程预算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设计人员借助计算机CAD的力量,不仅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制图损耗,还能更好地校对图纸的方案,而且方便修改。设计人员在完成一项工程时,可以将其中对自己设计有用的图样以块的形式存入图库中,当自己需要时,便可以从图库中直接采用,加快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绘图时有计算机进行辅助就可以随时与建筑师以及相应的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相互配合,不断协调。设计人员在使用CAD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模拟生成地面的模型以及建筑的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的软件中进行材质、光源的供应,最后通过照相机对人的正常视点进行模拟,形成一连串的轨迹,达到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完善自己的设计效果,让自己的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乏有其他的信息技术的产物,比如Photoshop、CAD以及3DSMAX等。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手工制图不仅浪费设计人员的大量时间,并且时间一久,还会发生褶皱、霉变等不可预测估的灾难。但是计算机设计并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它可以很科学地对设计图纸进行保存,不仅方便观看,而且还可以进行多次备份,安全性很高。网络上关于园林设计的资源十分丰富,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绿化、园林绿化以及市场上关于这些设计的动态等。因此,设计人员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根据CAD的上网功能得到大量丰富的资源,而且最好的一点便是,设计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整理出来或者搜集到的共享到网络上。由此可以看出,CAD的网上功能对于园林设计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关于园林设计的信息已经成为了可能,与国外设计人员交流也正在逐步完善。 2CAD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园林都具有一种古典美,它不仅是一门关于空间的艺术,并且还是一门关于时间的艺术。我国园林的特点也就造就了曲直蜿蜒的道路要求。但是CAD技术中的线条无论是曲直还是粗细都太过于整齐,没有人工作图的韵美,这也就让设计人员利用CAD设计的图纸缺乏生动性。在我国,设计人员大多设计的是平面的园林设计,然后利用其他的软件转化为三维模型,该模式不仅浪费了设计人员的时间,并且还大大浪费了设计人员的精力、财力,更有甚者是不同软件之间对于两维以及三维之间的转换性较差,真实的效果与实际的场景相差较大。 3制约CAD技术在园林规划应用原因及解决办法 CAD技术在园林规划中相对其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园林艺术的复杂性。因为我国的园林大多数植物都是群植、丛植以及孤植相互交叉,以此来丰富空间。前面已经提到CAD处理曲线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CAD中的栅格控制命令,然后利用PLINE绘出类似曲线的折线,最后再利用PEDIT将折线变成曲线;利用SKETCH时,设计人员在进行绘画之前将记录增量保持为1,这样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面积方面的问题,并且还有信息量较大,因此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根据一些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在进行园林规划时,最好选用配制比较高、内存比较大的主机,工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选用比较低或者比较高的配置,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变低,而且还会让设计者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经常需要对一些资料进行扫描,因此扫描仪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地形,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各控制点的相对坐标来生成。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形,设计人员先要用扫描仪输入,然后进行矢量化处理,转成CAD相应的文件格式之后再在CAD中打开。设计人员在对效果图进行绘制的时候,一般分为建模、渲染以及后期处理3个阶段。在园林的效果图中会有很多的植物图像,但是关于植物的建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只需确定所要绘制植物的位置以及高度即可,至于植物的一些细节留在后面的阶段处理就可以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设计人员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出设计园林的意图,园林规划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当前,园林规划利用CAD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园林的设计人员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应用,并且将CAD的功能特点掌握熟悉,将这门技术变成具有自己特征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相应的软件也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软件都会有大量的快捷命令,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将这些命令熟悉掌握,便可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使用CAD作图,并不代表将手工绘图完全放弃掉。因为手工绘图不仅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空间观念,并且还有设计人员自己的设计思想,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决不可以放弃。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具有坚实手工绘图的设计人员,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而不是软件表现出来的无感情、生硬的味道。另外,现在的园林设计所需的软硬件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设计人员开发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十分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植物图片进行三维处理的软件,这些软件对于今后我国园林设计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4结语 CAD技术的出现以及发展,不仅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的便利,并且也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设计人员在使用CAD的过程中,应当熟悉掌握CAD中各种命令以及应用技巧,同时,设计人员若要提高自身的绘画速度,则需要注意平时多积累经验以及增加练习次数。设计人员每次完成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将里面对自己有用的图样存入自己的图库中,比如,树木的立体图以及园林小品等做成图块,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去用,方便快捷,且可提高效率。相信在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候,CAD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并逐渐取代手工绘图,成为新一代园林设计的工具。 作者:白丽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林业处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探索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今园林规划设计的课堂中难以发挥其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反而逐渐成为阻碍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专业领域进步的一大障碍。本文由“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出发,联系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衔接中的的现状矛盾,创新提出“海绵课堂”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探索和总结,重新审视了当前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期对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园林;中高职衔接;规划设计;海绵课堂 “海绵城市”这是2015年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它是城市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产物,同样的道理,随着新课程改革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关系———不断变化的教学状况与越发陈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为此,笔者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建设“海绵课堂”的尝试性探索,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理论够用,技能够硬”的人才要求。 1“海绵课堂”的建设内涵 1.1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传统课堂”的现状 1.1.1课堂定位的僵硬化。中职阶段,传统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把完成一定量的设计图纸抄绘练习作为课堂合格的“理想状态”,用重复的机械练习切断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中强调的深度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思维纽带,从而逐渐消减了中职学生对于园林专业继续探索的兴趣,导致大量的优秀课程设计资源因学生内心抗拒性的“饱和状态”而流失,过于“饱和”的内心也同时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使其作品缺乏新意而呈现出明显的抄袭痕迹。如此僵硬化的课堂,使得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明显不适应高职课堂更为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前途的迷茫。 1.1.2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先理论后实践”这一存在时间间断性的教学方法几乎成为了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堂存活的唯一命脉,理论知识的“倾盆而下”造成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不知所措的局面。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练习中提到“园林公共厕所应设计在地区主要风向的下风方向”这一理论要点,这一知识点在听讲时极易理解,但是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仍然有85%的同学忽略了这一关键点,从而大大影响了作品的合理性。 1.2中高职衔接中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本质 海绵课堂的本质就是比喻学生在课堂中如同海绵一样,将如雨水一样的知识点迅速吸收、存蓄、灵活运用,以此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蓄存的知识释放出来,从而让本身死板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应用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对于这样的课堂定位,笔者认为应该重新提炼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师生情感交流过程三者的内在联系性,并以之为基础来重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探索的形式,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作为教师更应主动优先地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优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中职院校学生在创造性方面的潜力,让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包袱”转变为实践的“解渴”财富,为学生轻松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绵课堂”的建设途径 “海绵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课堂教学资源的全面开发,以完善“海绵体”———学生个体为突破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高效发展。 2.1“海绵课堂”的建设应可采用优先调研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低干扰途径 中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多积极外向,内心富有想法,虽对学习缺乏耐心,但本身的探索欲望依然较为强烈。因此,在中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建议避免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尤其在设计思路和风格上,应更为关注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并做积极引导,旁征博引来达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化创意的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满足感。机器工厂式的园林设计人员早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年龄和认识层次相对较低的中职学生来说,优先布置实地调研性质的任务将更为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城市街头绿地设计”一节中,可以本市富有特色的街头绿地小组调研为优先教学内容,组织实地调研并形成报告,教师在其中尽量减少知识点或者规范条例的干扰,以监控学生安全为主,将观察的角度彻底还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高职阶段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中,主动探索和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得以延续。 2.2“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 相结合的全方位途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大量辅助参考资料支撑的课程,因此课堂大量的图文资料成为了一柄“双刃剑”。一味的图文讲解将使得课堂中的“海绵体”———学生很快被“榨干”,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极尽所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中职园林的学生也是无法真正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感、空间感、意境感。笔者尝试将课堂置于城市现有园林中,让学生走出去充分吸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记录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解“户外广场台阶设计”中,对于台阶踏步高度、宽度等规范,通过城市中几个不合理的案例来提醒学生关注设计尺度的概念。而高职园林的学生在图文资源和城市资源相结合的“海绵课堂”中将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以扩大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得渠道。 2.3“海绵课堂”的建设可采用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相结合的可持续途径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环进步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专业认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时刻揣摩和反思个人或小组作品这一思维过程显得尤为宝贵。课程任务中涉及一定量的个人任务,同时结合了园林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合作特点,加入了适当量的小组任务,这样的驱动方式更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在课程进度中所需要做出的改进之处,以此来提升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海绵体”之间可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积存的机制,让知识的流动性和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而有利于“海绵课堂”后期的可持续性建设。因此,在“海绵课堂”中,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任务应具有可持续性,中高职院校主动构建一体化的学习机制,使得“海绵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循环。 3“海绵课堂”的建设展望 3.1引入“海绵课堂”的弹性评价机制 “海绵课堂”的灵活性授课必然与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格格不入,纯粹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的设计课是病态的,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看来,弹性评价机制应兼顾考试与考查,闭卷与实践,更强调“海绵体”在知识吸收环节和知识应用环节的重要性,弱化结果表现,促进“海绵体”进一步的二次知识吸收,避免“一棒打死、一榨即干”的现象发生。 3.2引入“海绵课堂”的经费预算体系 多样的教学方法无形中会增加课程的成本,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自我提升的成本和课堂教学的成本成为了新的挑战,学校层面应考虑加强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中高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学习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场地的长期合作开发,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充分利用中高职院校创造的课堂、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减少课后的学习成本,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投入更高层次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中去。因此,详细而不断完善的经费预算体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绵课堂”的发展速度。 3.3引入“海绵课堂”的网络互动模式 “海绵课堂”这一创新型的课堂从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角度来看,必然少不了智慧化的网络构架。作为一门专业设计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要求中高职学生更应该主动增加与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频率,无论是中职学生与高职教师沟通,还是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互动讨论,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对于设计作品的探讨和深化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高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上一对一指导之外,借助现代化的沟通渠道,通过挖掘网络平台的资源,建立“微博互动”、“微信答疑”、“群聊分享”、“美图共赏”等新型互动学习模式,从而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共同智慧地提高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海绵课堂”的蓄水量。 4结束语 “海绵课堂”是中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海绵课堂”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是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延伸发展打下基础的一次尝试。总而言之,在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园林专业教学中应更多地去思考和探索“海绵课堂”的建设方式,形成中高职园林教学衔接的创新特色化发展道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也将使得中高职合作院校的关系更为紧密。 作者:沈杰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因素下,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其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小区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城市住宅小区,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论述 由于我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行业的市场竞争趋势愈加激烈。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充分结合小区自身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 1.当前城市住宅小区的主要特征 1.1规模方面 在通常情况下,现代城市住宅小区都是有多栋建筑物构建而成。不仅在住宅小区内部建有住宅楼群,并且还建设了相关的超市与健身、娱乐等场所,使得人们在居住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多元化的服务,多方面需求都可以得到实际满足。 1.2规划方面 我国政府方面针对市容构建工作制定了诸多标准,从而引起社会方面对市容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我国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在制定园林规划方案时都是以统一为主要前提,从而对布局展开规划,同时针对小区内部设施的不断开发、建设,满足了当前居民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具体需求。与此同时,对城市住宅小区展开的统一规划工作,对小区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小区内部环境得到保护。例如,如果住宅小区的建筑风格属于欧式风格时,可以种植一些高大树木,如雪松、法国梧桐等,并且数木的选择要与小区绿化结合在一起,最好将高大树木种植在道路的两侧,从而达到节能、遮阴的效果,同时还避免对建筑采光造成影响。 1.3综合性光照方面 在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标准不断提升的背景因素下,开始要求室内的光照效果可以得到优化,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的过程中,都会将墙面粉刷成彩色,并且使用玻璃安装在阳台或者窗户中,使得居住环境的光照效果可以进一步加强,即便是居住于阴面,也可以享受到光照。例如以法国梧桐为例,其树冠直径可以达到8米左右,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有效吸收辐射热达到了50%,因此可以将其种植在不挡光建筑的一侧,这样可以降低周围温度,降低小区空调的使用率,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2.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与必要性 2.1功能性与实用性方面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复杂的情况下,某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将自身住宅小区的卖点增加,开始对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展开构建。但是长期处于这一竞争模式中,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与模式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过分执着于传统模式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过于注重形式化的体现,没有考虑到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实用性能与功能性能的发挥。 2.2过于追求表面化 另一方面,我国在规划设计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过程中,模仿意识较为强,并且其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缺乏提升,从而导致住宅小区内部的建筑特色并不能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征鲜明表现出来。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过于注重草坪的整洁统一性,忽略了植物群落的自然美,使得园林内部的整个景观其协调性能始终得不到改善。只是单方面的打造草坪的大面积化,使得小区园林的美感遭到破坏,使得住户无法长期承担对草坪的养护工作。对园林表面化、形式化的过度追求,导致园林内部景观的文化氛围严重缺失,过于含糊。 2.3我国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居民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其生活质量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居民不止停留于对住宅建筑物的标准提升,同时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以及居住质量也不断提出更加高端化的标准。结合当前城市住宅园林的设计观念,城市住宅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性,使得空气得到全面净化,尘土污染以及噪音污染都可以得到降低;另外还可以借助于园林绿化所具备的遮阳降温、防治日晒风吹等功能将住宅小区内部的气候进行有效的改善,从而将节能环保的价值意义发挥到最大。同时,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以利用植物群落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分割、划分,在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园林景观的设计涵义,从而加强生活质量的舒适性。 3.当前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得工程的设计、工作划分等都可以得到明确,以此为根本再进一步将设计理念完善健全。因为园林规划设计所服务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服务主体的主观感受,从而加大住宅小区内部园林规划的合理性与功能性。设计人员在小区园林的空间布局方面必须要做到开合的合理性,加大居民居住的舒适性。同时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拓宽自身的创新思维模式,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设计原则,使其可以加大与绿色植物群落的亲密性。 3.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通常情况下,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基条件以及当地气候因素等,以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地形要素为基础,并加以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使得园林景观的整体内涵可以得到展现。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选择相应的树木加以植栽,使得园林景观与四周的景观设计可以得到有效的融合。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他园林景观案例尽量避免,要考虑到实际的设计状况;加大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性,可以将城市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规划方案实际制定,使得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成本可以得到全面节约,从而相关开发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得合理提升。 3.3重视创新原则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其他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迫切需要延伸创新思维,融入新鲜活力,将传统模式下的设计原则与观念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实施的完善设计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鲜明特色,其文化氛围也可以得到有效构建,使得人和大自然可以得到高效的融合。例如,以小区人行道和停车场为例,传统的规划中该部分一般为人行步道板加沥青路面,如今随着绿化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小区对其进行了创新,选择了镂空步道板的形式,并种上了一些草类植物,从而提高了小区的绿化面积。 3.4文化原则的展现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原理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具体结合生态理论的设计风格,并结合工程想要具体表达的文化风格,使得我国古代传统园林景观中的设计精华可以得到全面传承;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使得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设计内涵得以提升,其风格特色可以得到体现。因为小区自身的园林规划受众群体是居民,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可以过度倾向欧美风格的园林规划,要具体结合我国的状况,做到高度统一。 3.5现代技术的应用原则 在开展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前绿化技术在园林规划中加以应用,使得住宅小区内部的绿地面积范围可以得到整体提升。同时由于园林规划工作自身具备繁杂性的特征,其生态学与建筑学士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设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加强对建筑美感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将其实用性、功能性全面发挥。设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对城市资源加以应用,将住宅小区内部的园林规划与城市特色加以融合,使得居民的居住环境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高度。 3.6经济适用性原则 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条件对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影响。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居民居住的实际需求,使小区能满足居民居住的基本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经济成本的问题。尽量通过巧妙的设计来降低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费用,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7超前原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以后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超前原则就是指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让设计的结果打破现在固有模式的限制,体现未来的设计方向。遵守超前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区的设计风格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落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小区规划设计不一样的魅力。 3.8个性化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是具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和西方国家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也是不同的。从人口密度方面来说,我国人口密度比较大,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参照西方国家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模式。但可以吸取他们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于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区的居住环境问题、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问题等。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要遵守个性化原则,使得小区的规划设计与众不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小区内部的园林绿化也逐渐开始得到规划设计。同时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已经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流程,因此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得城市中的环境资源可以得到全面利用,使得我国节约型社会得到构建,从而推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水平,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构建。 作者:牛完屯 单位:晋城市建筑设计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讨 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地位,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分析了本课程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探讨如何使高职园林技术的骨干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育;改革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如何在机遇及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专业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 1园林规化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要研究一门课程,必须要把课程放在课程体系中进行研究。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技术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院的园林技术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助理及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人员。因而,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更多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培养责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本院分割为园林规划设计1、园林规划设计2两门课程,于第4学期,第5学期开设,前置课程有美术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从前置课程的设计上分析,美术基础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及抽象思维,为学生的设计思维打下较好的审美基础。园林手绘、制图基础等等为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都进行良好的技能训练,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AUTOCAD运用与设计、SKETCHUP运用及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开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只有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表达其设计思想。植物种植设计属于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前,学生通过这门课,对植物的种植、植物的属性已经掌握了很牢固的知识,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这一部分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同步开设的课程分别有园林施工管理、园林概预算等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教师间能有效地配合,加强各们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学生对园林项目工程各个方面工作的程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所有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检视,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本身就已经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性质,因而它是毕业设计的一次提前的体验。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及总结性的课程,其安排的授课时间、授课的秩序与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非常合理并具有逻辑性。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因此,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要符合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将“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的特征,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能成为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主的施工图设计员、植物配置设计员及规划设计助理等。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真实案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调研、前期分析及定位、功能与形式定位,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深化等构建教学内容。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师能力需要持续提升 大学教师是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新进教师为应届毕业生,对教学的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无暇顾及社会最前沿科学知识的更新,更无法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上灵活植入企业实用技能,教师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条件去进行学习、转化。 3.2学生的制图标准不一 每一个课程都有相应的制图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目前由任课老师来制定,任课老师在缺乏生产经验或者长时间脱离社会生产的情况下,其标准或根据个人喜好,或者模仿业内某个企业,或者使用老旧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会使同一老师任教的同一课程作业混乱,还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工作时无所适从。学生的作业成果标准目前也存在以上的问题,虽然任课教师已经对作业成果的图纸内容及图纸质量有一定的规定及指引,但是这个标准如果不参照行业或企业的标准,学生会对方案的图纸表达缺乏全面性,及理解上的片面性。为缩短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期,教师应尽力促进制图标准的统一。 3.3重实践,轻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及重点,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实践而忽略素质培养,这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文文化的培养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给学生时间观念,给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职业道德标准,而这部分内容却恰恰是学生最缺乏,教育中最忽略,学生长久发展最需要。而人文文化培养的缺失,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思考,甚至经常出现“按照老师的想法,我来画图”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使学生缺乏社会责任,不探讨,不理解文化背景,不懂得如何去传承文化,直接把自己限定为绘图员,直接限定人生的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举措初探 4.1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 课程的主讲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应该以本课程为中心,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1)对本门课程的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教师进行整合,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前置课程及后置课程的连贯性,研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制定好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同时,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2)促进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分析园林公司的职业岗位,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环境等,分析整个园林行业的政策标准,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适合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技能框架,并制定规划设计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3)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投身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第一线,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的全过程,逐渐让项目进入教学中,教师作为校方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参与项目,配合企业按质按量完成项目,让学生更具有职业感。 4.2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和学的标准 4.2.1图纸标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用图纸表达设计思想,图纸应该表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符合标准,不应以教师个人的标准为标准,应该以一线企业的行业标准为标准。一张符合园林公司要求的设计图,应该是设计内容符合甲方要求,同时也美观。地形、水体、建筑、铺装、园路、植物的表示方法和技巧,图纸绘制的线型等应引用企业的标准到教学中。把政府部门审核图纸的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标融合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包括图纸所选用的图框等。 4.2.2素质标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不仅是职业能力的需求,更多的是职业素质的需求,例如吃苦耐劳,有时间观念,以集体利益为先,能否与同事进行良好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能否为公司进行保密等素质企业首先看中,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顺利运行的关键。 4.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在深入企业调研时发现,学校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忽视设计的相关文化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仅仅成为绘图员,缺乏人文素养,在这方面,企业难以通过培训使员工所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掺插历史文化教育。尤其在方案规划设计的调研阶段及方案设计初步阶段,应引导学生全面调研分析项目当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背景,了解人文历史、环境历史及当地文化的表达语汇,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具备文献查阅的能力,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掌握分析归类的方法,能基本模仿前人的语汇表达方法,做好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个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4.4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取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强调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让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技术标准和规范,学生在此技术基础上能适应不同企业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应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的认证,参与考证,以社会的标准检测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针对考证内容,划分不同的知识块面,再从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 作者:张惠贻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学生能力分析 1中职园林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心理素质、科学知识、市场信息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中职学院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要以能胜任工作任务为最高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就业创业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对新环境新工作的适应能力和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 2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又包括认知能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体力。认知能力就是能够准确说出事物的概念,了解事物的来由、起因、经过和结果;判断力就是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表面与本质,并能够说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即是在工作中能和人进行得体、流利的交流,能够即席演讲,熟悉常用的公文格式,进行正确写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体魄,保持充沛的体力来胜任工作任务。 3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技能是指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所谓学习,就是学到手就得练习,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专业理论知识熟知,还要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把它们准确无误地运用到工作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4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学生的能力分析 4.1文化基本能力不高 在园林工作实际任务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极高的,然而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无法达到此工作的要求水准。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在与人交流谈话中吐字不清、语言含糊;有的则是干脆语无伦次、顾首不顾尾;有的学生在台上演讲毫无表情,更别提表达感情;还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差,而且书法基础差的也不在少数,硬笔书法不合格,毛笔更是无从下手;还有绘画水平不高,园林设计这个专业是经常画设计图的,然而学生们的手工设计图质量很差,很不美观,电脑操作能力又低。总之,从文化基本能力来看,无法胜任园林规划的日常工作。 4.2专业知识能力不强 专业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广泛度和知识的层次深度两方面来探讨。从知识面的广泛度来看,现代园林专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观赏园艺、经济、历史、建筑规划、环境管理等,是一个大的职业范畴,而现在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了园艺和建筑学上,对园林规划所涉及的其它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有限,从目前的学生情况看,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从深度上说,也就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深度,它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建筑设计、资源环境、人文等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利用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深度上来讲,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又只是表面,他们现在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无法帮助他们渗透到园林规划的深层。 4.3专业技术操作不过硬 大多数学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在学校所进行的实操演练大多是表演性训练,多数学生都对现场实践能力掌握不牢,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不强,在实践中表现为学习的层面也不在少数。 5园林规划工作任务的要求 园林规划分为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和园林预算等方面。园林制图最基础的能力要具备识图能力、构图能力和色彩的处理能力,把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之后还要灵活、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也就是还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具体的就是手工绘图能力和电脑绘图能力。园林设计也同样的需要掌握平面布局能力、色彩处理能力和植物配置能力,也要能够自己动手进行电脑操作。园林预算首先要能看懂施工图纸,可以大概预估一下工程所需资金,还要掌握并使用最新的预算软件。 6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要想把中职园林规划设计做好,需要不断充实中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不仅学好课堂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中职学院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梁莹 单位:肇庆市农业学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景观生态格局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方法能够科学地指导风景园林的规划,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景区的物种及其良性演变、维护整个生物链的物种多样性、保持其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运用生态格局方法是建立生态风景园林的基础,运用其相关理论指导风景园林规划,为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依据缀块、廊道和基底,对风景园林的生态格局的组成单元要素做出具体的指数分析,确定主要变化动力联系空间时空的变化做出动态化分析。风景园林中的单元构成要素包含具体的植被、物种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指数构成,科学地得出其指数特征;结合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在时间和时空变化中的规律,确定主要变化的动力因子,以此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生态格局分析的科学理论基础。对于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在进行生态格局研究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不能教条地搬用已有的经验。明确风景园林景观主体的显著特征,对影响风景园林主体构成的生态格局做出合理的分析。选取风景园林中产生主要影响的带状生态格局,对影响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做分析。在风景园林中这种能全面反映其生态特征的生态格局带,是其不同于其他园林的重要标志。例如淠河河流廊道景观格局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月亮岛滨水景观的主要格局特征,是其不同于六安市中央森林公园的重要特点。这种在分析风景园林景观格局时注重对重要构成的生态格局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时使得对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变得科学和便捷。分析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特征,确定风景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在实际的规划中,不同的园林景观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特征。我们需要通过采用相关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种特征和可能发生的潜在规律性变化,收集相关的景观格局信息,分析其生态格局的构成和推演动态变化规律,绘制园林的景观安全格局图,制定风景园林的规划方案。总的来说包含以下三步:第一步了解生态环境,区分景观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格局分析确定生态保护源;第二步结合实际的阻力面,合理区分景区格局结构,构建景观生态格局。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计算可以明确被研究的风景园林的实际生态格局情况和累积阻力面图,并依据上面的结果绘制景观生态格局图谱,实施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态源的保护,降低人为干扰,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恶性破坏。在生态源的周围构造阻力的缓冲区,降低人为因素对其的不利影响。确定风景园林景观主轴线,合理规划,有序布置各功能区。在园林景观格局图谱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景观分布的主线,进行功能区划分。在进行功能分区布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格局的主要动力因子,明确具体地方景观格局原则,合理有序地规划各功能分区的组团结构。例如苏州金鸡湖景观工程,从起草规划到结束历时4年,其主体规划遵循了生态保护理念,同时基于滨水景观这一实际情况确定了以金鸡湖面为最大斑块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模式。在综合考虑旅游经济效益这一主要影响动力因子的前提下,将全湖面和沿湖面划分为8个功能分区,在功能分区后综合考虑景观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子的驱动力效果,有序规划了绿地、道路系统和建筑群等具体景观和单体。风景园林的规划离不开对园林实体景观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实体进行分析,结合风景园林设计实际情况,为规划和建设风景园林提供理论基础。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建设时,研究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有利于对风景园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作者:袁磊 单位:皖西学院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 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 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 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 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 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 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 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 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今后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应正确把握好艺术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延续了艺术美,艺术美也支撑着生态保护。具体实践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因境而异,有选择地吸收古典园林、西方园林的艺术精华,从事新的创造,应注重综合利用城市学、环境保护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去营造景观,去创作雅俗共赏的园林艺术美,为实现“优良的人居环境、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而努力。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论文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就是要运用地貌、植物、硬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建议 1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2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景观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园林建造也进入了高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也经历了由粗糙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植物的生态性、观赏性、绿量、功能性因素,强调植物搭配的合理性。所以,在现阶段的园林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务实,创造出适宜的绿色景观。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布局;原则 城市中的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文化景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景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影响到这个城市绿色文化吸引力的大小。 1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日益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指标,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植物景观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植物景观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而且要对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效果有充足认识,最终要达到一个既注重植物自身色泽搭配,又注重群落之间和谐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发挥出绿色植物景观的最佳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 2植物景观布局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习性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有着不同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地性植物做主干景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考虑植物在生长方面的需要,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现在的城市由于工业化的大举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同时土地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高楼群集下的园林景观要作特殊考虑,对植物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有充分地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塑造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即要避免单一化和“西化”,也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不宜在大广场中只种植草皮,应适当搭配种植苗木,因此,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因地制宜。 2.2观赏和功能兼顾的原则 在了解植物本身的自然习性后,对植物在形态、颜色、香味、花期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最终要使植物景观在功能和视觉上和谐。例如,植物的形态和原生长的地形要契合,山顶上的植物生长趋势大都笔直向上,比较细小呈现宝塔形。在丘陵的树木多是树冠面积较大,呈现横向发展趋势。在植物设计时要在视觉上做好点、线、面三者协调一致,构建完美的图画。另外,在植物的枝、叶、花、果上也要做文章,例如,树干的粗糙程度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效果,树冠的冠幅大小直接影响到1楼居民的采光效果。植物是否是单生、花的颜色和香味、果的形状都会给观赏效果带来影响。最后,还要注重不同植物群落的季相性变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绿量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是给予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环境。空间内主要的景观是绿色植物,植物的绿量一定要满足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比较低的环境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光合作用良好的植物,它们可以为城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释放出氧气,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给人以好的心情。绿色植物的绿量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在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耐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特别是枝繁叶茂的类型要大力推广,如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等,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污染性气体和降低噪音。乔木和灌木也是增加绿量比较适应的植物类型,在后期护理时候尽量地向地面和构筑物开拓,营造乔、灌、草复合立体化景观效果。最终形成上、中、下相适应的绿量植物层次。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对植物多样性给予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形成多品种组合,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生态群落稳定的宜居环境。 2.4规划和搭配相适宜的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空间来源于不同植物的搭配,如果在设计中不注重规划设计,就会造成景观结构比较杂乱。首先,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搭配,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强调节奏变化。让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可以舒缓转移。其次,增加园林的趣味性,要在布局上有着疏密之分、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分。再次,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性较强、时效性较长的植物类型。一个适宜的园林植物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总结 在园林植物景观布局中要遵循好以上原则,规划建成后,重点工作在于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四季有景、时移景异。另外,维护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品种的类型特征和特性,让园林植物景观可以长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摘 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总结了园林景观在建设、设计、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列举了当下园林在设计与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在买房置业时,不仅会关注室内的研究设施,同时也开始重视室外环境的质量。这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聪明才智,将乡村景观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充分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园林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设计、规划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生态环境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布局与生态优生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园林规划理念更加成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相关结合,根据建设施工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发展现状等实际状况,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二、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规划方法落后、设计理念陈旧等方面,造成一部分城市乡村规划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并且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一些工作态度不够负责的建设人员可能还存在着无视政府规章制度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制约与监督方面的工作,这些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乡村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不处因素。 (二)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缺乏创新几乎是我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乡村景观设计领域来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方法、措施、手段、技术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乡村景观建设中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另外,建筑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建设材料供应不足,间接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作难度很大。 (三)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统一性 由于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相关主以及经验的支持并且思维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将乡村景作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来进行,严重忽视了乡村景观内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提高的城市部分区域观赏性之外,几乎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任何方面的改善。甚至在景观视觉效果上,由于没有充分兼顾到城市的整体格调,乡村景观的设计没有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造成外观上的突兀与不协调。 三、保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基本措施 (一)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来发掘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建设并完善了现代化的乡村绿地系统,建设出了一整套环境优美、质量良好、指标先进的生态系统,结合先进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景观雕塑以及相关的乡村绿化作品,突出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乡村系统绿地的建设上,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布局方式,比如混合式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既彰显的风土人情,也改善的的生态环境。 (二)引进先进的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由于目前我国地乡村景观建设在技术上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提升乡村景观建设水平,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综合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引进的施工工艺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发展,将其他相关学科的思维理念引申进来,综合运用音乐喷泉、仿生学、霓虹灯、电子产品等设施,增加建设与乡村规划的现代气息。 (三)更加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国内许多施工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针对“节约园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通常都潜移默化地将“节约”思维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当前许多园林景观都含有太阳能照明、RED、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污水回收等系统设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内心表露,是普遍情感的再现。 就乡村景观的延续形式而言,要能够在有效摸索当地特有自然元素后,巧妙地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乡村建筑物来点缀空间。设计人员在点缀过程中,看起来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受。 四、结语 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水平,重点在于建设规划的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品种以及园林修建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杜绝以往园林建设规划中出现的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立足于长远,遵循艺术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与基础设施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摘 要]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更多相关的科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着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着;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着。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 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着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着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村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一、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二、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特征,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既要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方案可以以学习包的形成发给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在学习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确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业专业论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近年来宁夏各地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产业化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得要领。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不起来;没有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推进。从宁夏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哪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哪里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得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只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的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所以,许多龙头企业要自己建设原料基地,搞“反租倒包”。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就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 (二)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践都说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不会提出也不会出现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某一个农产品生产,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储运、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的组织。它与龙头企业直接挂钩,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自觉推动农业产业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当龙头企业建立后,马上就出现了原料供不上、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个时候,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唯一选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有序地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又解决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把龙头和龙身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之,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突出龙头带动,狠抓项目落实,区域布局初见成效。特别是4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以(中)卫(中)宁为核心,辐射固原、石嘴山的枸杞产业带;盐(池)同(心)灵(武)滩羊及灌区杂交肉羊肉牛产业带;以吴忠、银川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各地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同时,我们也感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切忌部门直接介入管理,与民争利,一统就死。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组织”,需要“能人”去领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党委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带头,以产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奶牛合作社与夏进乳业公司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园区,夏进公司在园区投资建了挤奶站。入园区的农户按统一要求和标准饲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统一售奶。由于牛奶质量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鲜奶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毛钱,夏进公司每收一公斤鲜奶还给合作社返利8分钱。牛奶质优价高,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公司返利使合作社实现了创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此外,还有企业优惠提供良种,派出技术员指导,在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按照保护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经济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建在村一级,可以建在乡镇一级,也可以建在县、市一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了,还可以组成商会。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 三、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它最终要发展成企业性质的组织,或者办成企业。但现在还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像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商部门要统一登记注册办法,减化登记程序和手续,并减免手续费。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去统的一层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首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三)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农村体制改革的两个飞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第二次飞跃已经开始。党委管农村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当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关立法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放到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务必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认识到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条路非走不可。早走比晚走更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增收。要运用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观摩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把县、乡和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带到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好的地方和办得好的合作组织去参观学习。各级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经贸、供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 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指出创建差异化的民族班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民族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欧阳金琼 刘春风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市场创新发展 1产业集聚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1.1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引入一种新的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一种新的原料(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和制度创新)。可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从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而技术创新的实施,必然要求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变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也总是要求原有市场的深化或者新需求的创造。因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互动的。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等,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在技术进步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和制度诱导。同时,技术进步能诱导相应的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缺乏技术进步内涵的制度安排即使可调动经营主体经营积极性,也毕竟难以维持持久的生命力[1-2]。 1.2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带来直接的“集聚效应”和间接的“基础效应”。“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如下:第一,生产的集聚意味着资源在特定的区位集中。这有利于产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作网络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从而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第二,生产的集中意味着资金在一定区域里集中,而资金的集聚、固定资产的积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生产和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信息和服务在一定的区位的集中,导致信息成本的节约,提高交易效率;第四,生产的集中还意味着人力资本在区位的集聚。间接的“基础效应”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一般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而给企业生产活动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一般地,间接的“基础效应”是随着资源的集聚而产生的,而“集聚效应”的发挥又依赖于“基础效应”的扩张。因此,产业集群促进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加快创新的速度[3-4]。产业集聚将使企业加速学习过程,使知识创造和扩散更加快速而高效,强化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的地理集中还有利于吸引专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并强化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从而使整个区域里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溢出效应是与距离成反比的,创新的知识从原创者扩散到产业区里的其它人员,从人力资本要素扩散到其它生产要素,从核心企业到相关企业,从支柱产业到配套相关产业。其报酬递增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聚集作用,吸引区外其他企业迁来。而更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建立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条件更加完善。由此,产业集聚与创新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2对广东陈村花卉产业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顺德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陈村镇为中心的花卉专业市场。陈村花卉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形成了包含企业、事业单位(如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内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了花卉产业的竞争力。 2.1陈村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陈村镇地处广东省顺德区北部,总面积50.9km2,户籍人口7万多人,流动人口5万多人,素有“岭南千年花乡”和“中国花卉第一镇”之称。该镇花卉种植面积达1500多hm2,花卉种植户超过10000家,拥有大小花场近6000个,2007年花卉产值4.92亿元人民币。这里荟萃了世界名花异卉,花卉种类已由过去以盆桔、盆景、荫生观叶植物为主约2000个品种,发展到传统花卉和时花、仙人球、洋兰、菠萝等高档花卉并举约6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和世界各地。花卉出口占据广东花卉出口总量的1/2、内地花卉出口总量的1/4。为推动花卉业走上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国际化贸易道路,1998年,陈村镇政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原则,以陈村原有的1200hm2花卉种植基地、已有的花卉企业和每年一届的迎春花市为基础,运用“利用高科技,建立大基地,发展大生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花卉产业化发展战略,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筹建陈村花卉世界产业园区。陈村花卉世界规划面积670hm2,目前已开发面积400hm2。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荷兰、泰国、菲律宾、港澳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花卉及相关企业共600多家在园区设立花卉生产、研发、销售机构,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年交易额近20亿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庭院树、盆景和棕榈科植物的交易市场,有着中国最大的洋兰种苗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年宵花批发和零售市场,占据着广东省花卉进出口70%以上的份额。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际盆景园艺赏石交流中心、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最近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陈村花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兰花生物科技园、盆景大观园、综合批发市场、佛山古玩城。经营的主要园艺产品有:种苗(种子、种球、种头)、盆花、盆景、观叶植物、兰花、绿化苗木、园艺设施、园艺资材等等,同时还云集有一批园林工程企业和奇石、根雕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在配套服务上,建设了花卉研发、贸易、物流、会展、信息、培训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快捷的花卉贸易及物流服务、专业化的会展服务、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高效的花卉培训推广服务,形成特有的多样化优质服务体系。 2.2陈村花卉产业的制度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制度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专业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陈村花卉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实现了“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和“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创新。由陈村镇政府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由镇政府专门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对陈村花卉世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招商引资、日常管理和配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小生产分散经营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克服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市场的低效率缺陷。第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经营体制创新。陈村花卉世界采用“政府搭台,花商唱戏,带动周边”的经营模式运作。公司经营市场、市场带动农户的“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十分适合当地花卉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行业特点,是传统花卉产业现代化的一条好路子。在产业区里,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龙头)主要进行各种配套服务,花卉世界园区内的600多个花卉企业(龙身)主要进行各种花卉产品的生产、营销、进出口贸易,带动了周边的6000多个花场和1万多个农户(龙尾)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使龙头、龙身、龙尾各自从事最具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第三,从企业内部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发挥中间性组织的优势,实现管理创新。在传统的观念上,企业往往会通过扩大自身的规模或进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来获取范围经济,但这会带来机构臃肿,反应迟缓等“大企业病”,增加了组织管理费用。而陈村花卉世界产业配套较完整,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经营,可以把视野从企业内部转向整个产业区的供应链,只选择其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进行经营,并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来取得分工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园内企业地理接近,可以通过信任和契约来进行合作,整个产业区成为一个大的中间性组织,提高了产业竞争力。第四、创新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园区内不仅产业链配套完整并得到延伸,同时,还形成了多样化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了物流公司、包装公司、植物检疫站、进出口贸易公司、公共汽车站,并设立了物业管理部、财务室、宣传部、展览部、旅游开发部、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花卉综合批发市场、休闲会所、度假区、大型停车场、展览中心、阅览室等。这样一来,园区附近的中小企业和花农可以获得廉价的公共产品供给。他们在经营上,可以减少对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享受了区域品牌的效应;在管理上,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决策迅速、反应灵活,充分享受了分工网络的优势。 2.3陈村花卉产业的技术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与产学研结合。陈村花卉世界吸纳了中山大学、仲恺农学院、深圳农科中心、广东花卉研究中心、美国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台湾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研发能力的世界一流花卉公司进驻,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由于陈村花卉世界是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的花卉业龙头企业,可以集中区域网络内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辐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覆盖,广东省科技厅因而在此设立了广东省农业(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专门从事花卉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培训咨询和信息集散等工作,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上充分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例如:陈村花卉世界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花卉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高档花卉快速繁殖研究”、“金桔抗寒基因转移的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对花卉危害面积较大的一些主要病虫害(如苏铁灰蝶、兰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通过有关人员现场指导花农提高花卉的品质。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兰花快速繁殖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取得成功,成为市场的著名品牌,加快了洋兰的国产化进程。国际著名公司美国维生公司带来了新品种开发与种子种苗繁育的新理念。 第二,陈村花卉世界提供人才培训、信息服务,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应用。陈村花卉世界建立了“花卉世界网”和《花卉世界快讯》等媒介,宗旨是“关注行业动态,把握市场脉搏,展示企业风采,促进产业发展”,为广大企业和有关人士提供花卉专业信息服务;陈村重视专门人才的培训,建立了园艺职业技能鉴定站,可给成绩合格学员发给初、中、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公司还经常利用各种花事活动的机会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三,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产业区技术交流。顺德花卉协会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县级花卉行业协会,它承担了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与国内及世界各地的花卉业协会和客商进行联络与合作;组织外出参展和外出考察;主办花卉商品展和招商合作洽谈等重要职责。协会是企业和政府的纽带,有利于树立陈村花卉的良好形象、保护成员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陈村花卉业技术交流。通过对陈村花卉产业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出,通过发展专业市场,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答辩的有关问题;外语及计算机要求;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四川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在省农机局,负责全省农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部分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高级职称每年评审一次,中级职称每两年评审一次。现将我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及相关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 四川省农业工程科技干部管理工作由省人事厅、省职改办领导,省农机局人事处负责管理工作。省农机局负责组织评审全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属事业单位、受委托(市、州、县)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农业部和省经委推荐、初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市、州农机局负责评审本地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上级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县负责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 二、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川I职改[2000]37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干部职工根据条件可以申报任职资格;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干部身份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无确定身份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系列已取得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按文件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业环境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整治、农村能源工程等六个专业。凡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推广、使用管理、科技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培训、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的中级技术人员,只要符合有关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评审农业工程高级工程师职务。 三、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担任工程师职务具备博士学位二年以上,或硕士学位四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或省优秀专家称号的获得者.或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或省部级星火奖一等奖项目的评分贡献者,或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等,均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其它申报条件可参照川1人职(1998)15号文件。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 农业工程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程序:由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后,按省农机局当年下发的有关申报文件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提供其它有关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写出推荐材料送市(州)职改办、农机局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审查、评审。个体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向当地县(市、区)职改办申请,经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 五、答辩的有关问题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人员必须参加答辩:不具备规定学历;虽达到规定学历但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未达到规定任职年限;越级晋升:评委会及专业组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答辩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答辩重点了解申报人员掌握有关专业学识水平、该职务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本专业国内外动态等.并通过答辩核对有关情况。答辩结论为:优秀(有效期三年)、合格(有效期一年)、不合格(不能参加本次评审)。 六、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外语条件按照川I职改办(1999)53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级分为:正高A级、副高B级、中级C级等,该文分别规定了外语免试、暂不作要求、考试必须合格及降低一个等次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语考试的有效期:A级4年,其余均为3年。考试不合格者.先评后补人员可作为下一年度考试前评聘职务的依据。 计算机条件按照川I职改(2000)9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分别为高级A等,中级B等,初级C等。有效期:A、B级5年,C级4年。文件提出了各等级对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要求及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人员范围。外语、计算机条件掌握,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参照以上文件执行对应的政策规定。免试人员、先评后补人员需提供相关的材料(如身份证)及证明,并由所在单位和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加盖鲜章。 七、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 申报人员必须报送材料如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单位综合推荐意见、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各l5份。上报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误。论文著作一至二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成果证书、获奖证书;最高学历证明、外语成绩证明、计算机成绩证明、现任职资格证明复印件各一份;业绩贡献公示。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和个人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的内容应当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主要业绩等,要求观点明确,文字在1000字以内.由推荐单位负责撰写并加盖公章。 为使申报材料内容详实地反映申报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应加强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多写论文、讲稿,并积极向有关科技期刊投稿。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在项目管理、获奖人员安排上有必要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社会需求为指针,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复合土地流转政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1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指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部署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当代农业学科办学优势,各农业高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但是如何将上述方面教学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结合,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多方面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现有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学历亟待提高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线农机研发、维修、经营的从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2,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集中在省级机关单位,基层从业者学历普遍偏低,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知识储备量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1]。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向一线生产实践倾斜的课程体系。 2.2教学课程效果质量需要提升 主观方面,因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除应合理安排必要的专业实习以外,因为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效果有所削弱。客观方面,由于技术性强,机械化水平要求高,对于不思进取,学习观念差强人意的学生缺乏条例标准,这无形中就把教学课程课堂化、形式化、应试化,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懂与学不懂一个结果的现状,使学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无法将书本知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实践。 2.3学生业余文化专业实践性有待提高 现有的学生第二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体育类活动为主,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相比较少,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接触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的人数较少,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对接触生产实际的要求,且由于扩招速度过快,师资力量积累成长不足,致使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接地气、针对性、实效化。 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3.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培养适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以改进传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为基础,培养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设计型人才与应用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强化通才教育为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2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紧跟新政策、新形势、新方向、新装备的新要求,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突出以农业机器运用管理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立足于平原区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套和半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开发,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加强通才教育,突出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农业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宽基础教育的特色[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具有鲜明的未来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3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 通过积极与农机生产农业合作社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师生动手实践能力接地气工作,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提高,并结合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通过开展机械创新大赛,生产技能大赛,就业锤炼工程等活动,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为保证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4.1修订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原则,以“实际操作”为要素,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要求,完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与设计型2类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 4.2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实践指导理论的情况下,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促进课程设置的对象化、实效性、接地气,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现代化授课形式,研究出版统一教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数。 4.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的建设,并大力投入使用,使广大在校学生能够在全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每一阶段的学习质量,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效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基层挂职锻炼、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严把毕业设计通过标准、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及机械创新大赛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校外企业、农机生产合作社及相关部门有机联合,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采取课堂上书本教学与安排课下参加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为企业及合作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4.4明确考核机制 以培养应用型和设计型“双型”人才为宗旨,通过教学秘书统一排班、记录,加大院系领导听课制,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个人协调性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更新专业设备,保证师资队伍,改革考试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各项教学环节的学分考核比例。 4.5重视管理制度 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授课环节的检查指导,实行青年学生导师制,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接地气,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科研立项与管理,以科研促进教学,并努力构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科研制度。 4.6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该采取内强外聘的手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整体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从而,逐步建设一支严格锤炼、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培训机构资深讲师等高端人才为专业顾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授课方式,在建立长效协作的基础上,就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从制度模式上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5结论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高校在进行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给学生树立敢于动手的意识,提供勇于实践的机会,增强职业规划的方向,确立人生目标,从而使广大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升就业率的目的。 作者:付大平 王军政 王景立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农业发展论文 一、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二、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摸索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包括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指导学生关注农业创业热点,帮助学生处理难点,理清创业思路;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逐步完善农业专业学生创业基地,开发校内农业实训基地供学生创业尝试,解决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总之,中职农业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一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职业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作为自我的奋斗目标。改革传统观念,探寻真正适合农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谢颖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可行性 一、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 1.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正在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等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闲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系统的构建,休闲农业实践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急需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 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作保障。增设休闲农业专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休闲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农业部门和高等院校尽快采取措施,把握机遇,科学论证,为休闲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休闲农业走向生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出贡献。 作者:常伟 罗剑朝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可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环节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滞后尤为严重,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该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罗攀柱等[1]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作了大量的研究。崔宁波[2]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吉洁等[3]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针对当前招生、就业等环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李茜等[4]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财务能力的建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5]。根据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入相关的农业企业、还是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重要。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通过一些做义工和慈善等活动,增强学生个人责任感,最终达到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要: 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农业院校培养的法学人才对填补农村法治人才真空、提供农村发展外源型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的通病,同时又面临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等困境。本文将基于对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目标 中国法学教育在学历上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为主,法学专科教育为辅的多层次高等法学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下,中国法律业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为顺应时代潮流纷纷设立法学专业,农业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当今绝大多数农业本科院校均设立了法学专业,虽然体现了其全面办学、综合发展的宗旨,但农业院校多为综合性大学,且多以涉农专业为主,在法学专业方面难以像中国政法大学之类独立设置的政法院校般投入大量的资源,加之师资不足、办学经验浅薄、学院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难免会产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如下四种:普通型法学人才、应用型法学人才、研究型大学人才和精英型法学人才。不同等级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较于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郁的综合类、政法类高校,农业院校应扬长避短,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法学专业教学实践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实践教学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各高校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一般实践教学方法有:课堂模拟练习、真实案件、模拟法庭等,其中模拟法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里以模拟法庭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来揭示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模拟法庭是指精选典型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模拟法庭审判全过程。正如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规程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此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增强对法条的运用和把握,熟悉法律文书制作,锻炼辩论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实践课程课时偏少教育部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将法学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部分,其中专业课部分又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以法理学等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了中国法学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而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却被排除在外。因此,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时偏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2.实践教学主体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实践教学之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成任务一样机械地去完成,根据准备好的剧本照本宣科,使得模拟法庭完全沦为走过场式的表演。另外,由于案件中角色特定化的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角色,导致其他边缘角色的同学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部分老师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做教学成绩的证明和点缀,做指导时态度不够严谨认真、应付了事,最终使得模拟法庭形同虚设。 3.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很多指导老师对模拟法庭的总结、反馈只是象征性的加以分析与评价,不能真正起到查漏补缺、逐步完善的作用。而且在案卷归档、设备保管、场地使用等各环节都缺乏规范的管理,有必要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整。 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的“厚基础”是指应扩大基础课教学内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及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就是力求按大一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力求课程门类多种多样,拓宽教育者的专业知识面。具体到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厚基础、宽口径”就是应当重视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面向2l世纪、适应经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是法科学生应当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和知识,是本科法学人才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基本保障,是各高校本科法学教育的最低要求。然而,根据各农业院校网站披露的资料,一些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仅将三大国际法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将全部核心课程列为选修课。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具备法律人独立人格等问题,与法学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相背离,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从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科学安排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认识的规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真知。当前各农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先公法后私法等主张。在此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而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法律却在大二才设立。如此,学生在没有法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去学习法律思维,导致入门难、易失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实际上,民、刑法和诉讼法作为一切法律的基础理论,其理念和方法处处都彰显着法理,而法理则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应用型法律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学校应当将民、刑法和诉讼法等应用性法律课程的设置提前,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设置在大二,让学生在对法律条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法律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实际法律运作和具体法律现象的兴趣,更为老师们实践课程的安排提供了便利。 2.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所谓法律职业技能,就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运用运用所掌握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进行法律实践操作的能力,包括法律解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与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能等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实践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课堂技能训练,增设专门的法律事务性课程,如社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合格法学人才。 3.增设专业实践性课程法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而现今法学教育界的通病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弥补“实践”的短板,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如上文提到过的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但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因此,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增设刻不容缓,如备受英美法系推崇的案例分析和诊所式法律教育。案例分析即通过给出一定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一定法律知识自主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锻炼其综合分析、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其特点在于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其运行通常以真实案例为课堂教材,有课堂教学和案件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辅导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问和反馈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案件获得事实和法律上的认识与判断,除培养其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能很好地提升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案件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深入社会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法律咨询并负责案件的全过程。此方式虽然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但也能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司法实践经验。这几种实践性课程不仅弥补了现有课程的不足,还能以其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仅靠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形式,上课只管讲而不理会学生有没有在听、听不听得懂;有的教师讲课时完全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课本形同虚设,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不知所以,一步落后则步步落后,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内容死板、重灌输轻启发、重书本轻实践,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也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当多多增加课堂互动,例如本课中由学生选定课题再做汇报的方式,这样可以引导大家积极思考,集众之所长拓宽对同一热点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在一开始就分好固定的小组,安排一些实践性质的任务,如送法下乡:若干队员分为一队,各个小队在一个村子里进行活动,宣传的方式可以采用讲座、宣讲、串户等方式。在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尽己所能对农村中的弱者提供法律援助,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有“送法进社区”、“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 作者:江虹 张贵梅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建设 1把握立足点 近年来,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畜牧兽医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标杆,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涉农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涉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群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的“3821”目标,即三项成果、八化标准、两个成为、一个引领。三项成果是制定一个专业对接产业链标准,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完善一套监督评价体系;八化标准就是按照标准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流程规范化、模式创新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自动化、过程信息化、成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教、学、做”生态循环示范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性生产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领现代种植、养殖业新业态。 2抓住关键点 2.1组建职教集团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相关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有关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壁垒,寻找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为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州现代农业高科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六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对接服务三农与优化涉农专业同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同步、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步、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上岗培训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 2.3重构课程体系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接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活动模块”形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相融相通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着重探索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岗证课”融合的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群与岗位群、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开展涉农专业群微课、慕课的探索,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由教师主导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将教学环境由教室延伸到生态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真实现场,打破教学、实训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形成“校中场数字化,做学教一体化”的开放互动的空间教学新模式。近年来,共开发慕课3门、视频课程5门,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包9个;与洞口职业中专、溆浦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畜牧兽医专业“专递课堂”2014年6月已通过省教育厅立项,现正在建设中。 2.5提质示范基地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借鉴本香和烟村模式,建设“猪—禽—鱼—沼气—果—蔬—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训基地,按照“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生猪产业链,自主生产特色品牌、安全放心的猪肉。2014年12月,智能化养猪和养禽生产线已通过验收,2015年初可投入经营化生产。届时,可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5000头,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提质改造后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增收143元。 2.6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学、研、产、训、推”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50项以上,指导周边地区种植、养殖户300余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提升引领点 3.1校企合作紧密进一步加强2013年10月30日,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永州隆重召开。目前,集团有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6所、企业43家。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就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和专业的品牌带动功能,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引进、信息服务,引进技术3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1项,专利1项,开发企业生产标准3个,广泛开展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014人次,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和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3.2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永州职院立足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平台,邀请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职业教育科研联盟,共同研究现代安全生猪产业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猪产业的价值,打破畜牧兽医专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瓶颈,革新了职业院校传统的科研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涉农专业群教师主动深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2项,获得专利1项,2014年我院合作参与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土猪资源综合利用湖南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永州异蛇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均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立项建设。 3.2课程标准进一步贴近生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对接企业最高标准。与本香、唐人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基的同时,促使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企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本香模式本土化标准等,大大更新了专业和课程建设。 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符合湖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涉农专业人才,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构建开放互动“六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 3.5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生猪养猪现代化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办学质量,学院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新建智能化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舍各1栋,总建筑面积约7000m2,采用水泡粪、自动喂料、母猪群养、全年恒温、垂直预热通风、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工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实训基地经过提质改造,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能够更及时地了解生猪生产新动态,学到最新的养猪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指标在原来基础上将大大提高,配种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每头母猪多交保育猪4头以上,每头母猪将多增收1000~2000元,同时可减少劳动力8人,每年节约成本24万元;实训基地改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6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扶贫和致富各种培训30余期,培训课程涵盖了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辣椒大棚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16人次,培养农村致富能手113人,带动周边203个种养大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121次,发送技术资料11000余份,达到了为永州地区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理念和基本技能,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永州地区农户尽快致富的目的。 作者:于桂阳 刘俊琦 郑春芳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群建设 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2.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3.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作者:王开勇 樊华 张凤华 杨乐 潘旭东 庞玮 单位: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资环系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类院校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一、基础特色与定位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发展到今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点。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文才教授就提出过“设有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明确定位,按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修订培养计划,把教育改革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时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酿酒工程专业。拥有“畜产品加工”国家级特色优势学科专项资助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制品研究”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政府合作项目“益得”乳品实验厂。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等5个二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挂靠在本院。因此,结合我区特色乳品肉品产业以及我校优势食品加工与检测,包装专业定位为食品包装。课程设置以包装工艺为主线开展设置,强调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包装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包装贮运、包装容器及包装机械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是历经曲折,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2008年召开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和6位副理事长、副秘书长,教育部包装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领导,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与教师共同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依托食品大学科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优质学科资源,凝练包装工程自身专业特色,建设好这一学科交叉性很强、应用面极广的工科专业。”因此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包装材料、运输包装、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食品及其它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物流、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设置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在科课程设置上,我校采取了模块设置方案。将本科阶段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教育拓展课程、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12个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累计60学分,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在7门可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8学分。同样学生可以根据爱好与侧重点不同在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中社会科学拓展课程最低选学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学4学分,秉承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所有课程围绕设置。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模块(表3)设置了10门必修课程,是本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涵盖食品、机械、材料、艺术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总计28.5学分。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中(表4),除了7门核心课程外,还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论文或设计),生产实践实习达22学分。将生产实践教学放到了核心地位。其中课程设置涉及食品包装、包装工艺、食品包装材料检测、结构设计、印刷装潢、食品运输过程等。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5)设置21门共计46.5学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至少17.5学分相关课程。加大了食品相关课程,涉及乳肉农产品等课程共计10门。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6)设置课程10门其中材料类4门。同时要求学生跨专业拓展课程学修4学分。在该模块本专业拓展课程最低学分要求8学分。课程涵盖面较广泛,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总体来说,模块设置中,学生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力度加大、门数增多、选择机会增加,学生可以根据偏好自由拓展课程。这样对学生知识面拓展,新技能新知识掌握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题组设置为了符合学生拓展要求,同时根据我院师资特色及课程设置特点,设置了四个课程组。(1)食品科学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食品包装安全学、包装管理学、包装防伪技术、包装物流技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物性学;(2)包装材料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包装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高分子、包装材料学、包装辅助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智能包装学;(3)结构与艺术设计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印刷、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设计、包装CAD、广告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环境学、包装工艺学、包装动力学、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基础;(4)工程机械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机械、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制冷技术、运输包装学。课程组由组长统一负责,定期召集本组教师研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及试题研讨与审核,建立听课制度互相学习督促。当然也不仅限于组内交流,更多学科需要交叉讨论。如食品包装机械课程就需要涉及食品物性、材料特性、机械基础、包装工艺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组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分散便于相近课程教师共同探讨授课内容,集中又便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在包装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前进着,都在力争将包装工程专业办好办强。在农业类院校中如何办好包装工程专业也是农业类院校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食品包装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内蒙古农业大学结合本校农业特色,结合本区特色农产品,对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包装工程专业定位于食品包装。因此课程设置上偏重于食品安全,课程设置均结合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包装工艺展开。希望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包装工程专业。诚然,我们的办学还有不足,还需要探索前进。因此将些许的成绩与大家分享,共同探索包装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为包装专业做大做强而共同努力。 作者:孙文秀双全董同力嘎李莉武玲玲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化土地流转论文 1仙踪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户土地流转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由于农民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了解的缺失性和延后性,使他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是错误认识。其表现就是: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并存在被动流转,这就增加了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和矛盾。 1.2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转租给亲戚朋友不签订流转合同的情形很常见。土地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不利于土地后续的流转,对土地流转规模、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农民作为流转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并不了解,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薄弱,致使土地不能大量迅速流转。 1.3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如今,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农业大型机械的普及应用。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的大转移。但对农民来说,土地、粮食是他们的命根子,不断上涨的生活费用和有限的租金,使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愿流转,对土地流转后生活的保障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积极性不高。 1.4土地流转进程不平衡我镇耕地主要分为山坡旱地和水田,水田因为能够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因而受到承包大户的欢迎,土地流转率提高;而旱地因为可种植作物种类受限,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土地流转率就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更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便比较高。 1.5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不发达,失地农户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因素影响,其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资金缺乏,经验不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滞后,推动规模化流转的效果不明显。而农户只关心租金的多少,对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效果好坏漠不关心,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土地流转失败。 2加快仙踪镇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服务“三农”是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搞好土地流转调查研究。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因追求政绩而做了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要打好基础,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2加快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健全农地市场,实行农地有偿转让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土地有法、有序、高效的流转。 2.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水平还很低,土地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高,所以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建立以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2.4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对于优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田地可以给予流转双方较少的优惠政策;而劣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则给予流转双方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政府及时了解掌握农户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接受需求和转让需求,优化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具体环境,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2.5加大对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培育,并促进它们与农民组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我镇鼓励社会各界有资金、有实力的人士,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投资农业、经营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并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经常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引领现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农民可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加入组织或企业成为股东,也可采取公司加农户形成统一体,让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你富即我富,让农民体会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带动更多农民主动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在目前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不宜强力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土地流转需要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还因为土地流转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作者:陈敏单位:含山县仙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工程杂志》2014年第五期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西藏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西藏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西藏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西藏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西藏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西藏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西藏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西藏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西藏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西藏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西藏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离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动手机会不足等问题。未来将继续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探索,以服务西藏地方食品工业发展和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修订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从而为西藏食品行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辜雪冬马长中杨林池福敏薛蓓张国强罗章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业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广泛。在具体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1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先由教师提问,学员小组讨论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问与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设置难易兼顾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员无法回答时,则应进行引导。该方法简单实用,有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作为基础教学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学方法中。 1.2比较式教学方法从农业工程设计的目标、功能、技术要点等方面来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选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们之间不同点,在比较中鉴别各类方案的优劣及其内在原因,可以激起学员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性。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农业工程领域的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采用该教学方法时,由教师提供案例并提出问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点评。该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将学员的隐性知识外显或把显性知识内化,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学员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4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经常将课堂搬进农业工程现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学员足不出课堂就能体验到工程现场一样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将农业工程建设过程制成照片或视频给学员观看,给学员以直观体验,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员印象更加深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探究式、直观式、延展式、跳跃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组合使用,采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农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2.1替代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教师设立学习目标并安排教学,属传统教学策略。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一般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优点是教学推进快、效率高;缺点是学员自主思考时间少,学习深度不够。 2.2自主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重点对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 2.3评价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给予学员自我肯定的教学策略,具有广泛适用性。教师通过对学员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进取心,对学习起到催化促进作用。 2.4合作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小组学员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学习。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一些实验环节。优点是可以发挥学员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当出现分歧时容易产生内耗,降低学习效率。 2.5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在现实中观察教师活动,并通过模仿进行主动学习。优点是学员可以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有力的支持,缺点是过分偏重于实际操作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其主要适用于农业工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农业工程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进一步优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尤滨乾金雪江裴新华单位: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斜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业专业论文:职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四)质量有待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四)提高就业的质量农业专业类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牢牢把握选择就业的主动权,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就业及需求。 作者:张志玲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问题的思考 【摘要】: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抓好工程质量首先须了解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各种因素,有针对的采取措施和方法,才能够行之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前言: 工程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实质性的环节,如何做好工程管理一直是一个困扰房地产开发商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主要问题,将使工程管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工程管理可具体分为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方法技术的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在建设施工中对以上因素的严格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1 人的因素及控制 人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施工过程的主体。人的问题是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甚至有许多属于技术、管理、环境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最终常常归结到人的身上。据统计资料证明:88%的质量事故是人的失误造成的。如何做好人的因素的控制,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调企业领导层、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领导层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高,质量控制的决策能力就强,企业和工程项目的施工就会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控制、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作。当然,质量以及相应的控制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合格乃至优良也就顺理成章;其次,企业应通过择优录用、加强思想教育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强化质量教育培训,以增加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最好的组合,使施工人员在质量控制系统中发挥主体自控作用。 此外,要落实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坚持对分包商的资质考核和施工人员的资格考核,防止因人的资质或资格失控而导致质量活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失控。 2 管理的因素及控制 管理的进行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部运行周期,也是对建设工程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因素,主要是决策因素和组织因素。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系统是否健全、实施任务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无疑将对质量目标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①要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②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方针指引下,贯彻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思想,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③制定包括质量控制例会制度、协调制度、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和质量信息制度等质量控制制度;④建立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形成PDCA循环(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组成的工作循环),不断增强质量能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 材料的因素及控制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也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工程用品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只有材料质量达到施工要求,工程质量才能够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控制的要点:①应在质量计划确定的合格材料供应方名录中按计划招标采购材料、半成品、构件;②材料进场必须检验,以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主要为:材料设备性能、标准与设计文件的相符性;材料设备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检验测试指标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③材料的搬运和储存应按规定进行,并建立台帐;④对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严格把关,正确合理地使用材料,杜绝片面极端地追求经济效益,坚决避免将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中。 4 机械的因素及控制 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所有施工方案和工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应根据工程需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对施工方案中选用的模板、脚手架等施工设备,除按适用的标准定型选用外,一般需按设计及施工要求进行专项设计,对其设计方案及制作质量的控制及验收应作为重点进行控制;使用前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同时,施工技术、操作人员应熟悉机械设备操作规程,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和管理,保证机械设备能正常运行。 5 技术的因素及控制 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方法,它的先进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它的合理可靠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安全。因此在制订和采用施工技术时应从切合工程实际、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①深入正确的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②制定合理有效的有针对性地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专项技术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③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④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分析气象、地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 6 环境的因素及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实行要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所以一个建设项目的决策、立项和实施,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识别与管理所必须考虑的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施工现场自然环境因素,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制度等;施工作业环境因素,如施工照明、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关键是充分调查研究,并根据经验进行预测,针对各个不利因素以及可能出现情况,提前采取对策和措施,充分作各种准备。①根据工程承发包的合同结构,理顺管理关系,建立统一的现场施工组织系统和质量管理的综合运行机制,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处于良好的状态,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和氛围。②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应根据设计要求,分析工程岩土地质资料,预测不利因素,会同设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如基坑降水、排水、加固围护等技术控制方案;对天气等气象方面的影响因素,应在施工方案中制定专项预案,明确施工措施,落实人员、器材等方面的准备,以紧急应对。③认真实施经过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落实保证措施,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和施工纪律,保证施工现场的给排水条件、各种能源介质供应、施工照明、通风、安全防护设施,施工场地空间条件等环境条件良好,使施工顺利进行及施工质量得到保证。④要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不断地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7结束语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因素的简要分析,并做好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探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房屋建筑工程的数量增加迅猛,对于工程建筑的要求也更加规范。构造建筑实体环节过程是施工,对建筑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建立改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更加需要对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高度重视。本文着重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引言 随着不具备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中标后,进入施工生产领域,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通过无底限的低价中标、然后以偷工减料、层层转包等方式获利,这些措施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严重损害工程质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将工程质量作为企业生存的根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从而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员工队伍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具有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复杂、多样施工、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实施难度比一般工业产品的实施难度更大,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影响质量的因素过多 建筑工程的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都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易产生质量变异及质量波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没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没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也没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再加上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工程质量很容易发生变异。 (二)、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及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工程项目的质量存在着隐蔽性;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而且即使发现质量有问题,也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重新更换零件或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项目的施工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较大。如一般情况下,投资大、进度慢,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则差。因此,项目在施工中,必须正确处理质量、投资、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统一。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三、完善房屋建筑质量的措施 (一)、创建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相应制度 根据房屋建筑工程形式,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调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指标体系,积极更新建筑施工规章制度。具体操作可参照《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来成立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做好各个方面的工程管理。项目经理要熟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从日常施工操作环节掌握好工程质量。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大力倡导“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不同政策,只有把不同的规定内容执行到实处,才能借助于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方法控制,是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的了解和掌握。 (二)、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到位 为了从根源上防范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则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工程单位应该重视检查队伍建设,安排专业人员坚持“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实施“讲、帮、防、卡”的科学检查策略,检查人员和施工人员一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下道施工工序负责。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之间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而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完全相同,都应该对用户提供高质量,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如果工程单位在管理时,在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方面遇到冲突后通常都需要将质量管理当成重点。所谓的施工矛盾主要是针对施工工期短、工程量大这一情况,优势工程管理者会忽略质量检查这一环节。因此,必须要树立质量检查人员的权威性以提高检查水平。 (三)、资料齐全、交流经验 施工前期做好工程准备是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开展的基础,房屋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尽早达到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准备。遇到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建筑方需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内部参观,且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广泛交流,安排各个项目部相关人员到场借鉴先进的施工经验等。进过彼此交流沟通后,本单位人员需及时总结其它单位的施工优势,反思自己施工操作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改正。多方收集创优工程的相关资料,将工程范本出现的问题尽快反应,以尽快得到解决。 (四)、抓住难点、质量评判 工程单位要想全面开展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则必须要抓好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执行QC小组攻关活动,这对在改善施工项目实体质量时作用显着。项目经理部需结合具体状况是制定“QC小组管理制度”,以项目质量控制为根本考虑质量管理方式,并以班组为基础而广泛实施操作规范。遇到某些质量通病则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的攻关型活动,将不断改善工程质量为目标进行措施商讨。从取得成效看,这能显着提升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效率。大力实施项目质量承包以及质量否决权制度,用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将质量指标作为否决指标。此活动关系到项目经理部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对于提高他们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积极性很有帮助。 (五)、保证材料质量,设施有效运行 按照国家对建筑行业制定的指标文件,为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层次的提升,工程队单位应该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对于工程使用到的材料全面监督检查,杜绝使用规格、型号、质量不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在房屋工程中实施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房屋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一是采购员,应不但改善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守信,事业心强的采购员,这样能播种建筑材料质量,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二是掌握信息,对社会上整个材料行业开展调查,及时收集记录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还能显着降低材料成本投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需联合制定监督方案,把握好施工各环节的控制。施工项目选择的主材必须经过专业审核,材料要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需经过多方检测、鉴定。 四、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建筑的质量就是从业者的第一要务。虽然工程的施工很复杂,但是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贯穿着整个施工过程。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 严格操作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浅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几个重要方面 摘要:在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建立、运行并动态完善粮油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十分必要,也是发展趋势。本文简要叙述了粮油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中的文件编制、内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体系文件 内审 人员培训 近几年,粮油质量检测工作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中储粮总公司高度重视,对质量检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中储粮巴彦淖尔质检中心,成立于2000年,现有人员7名,全部为大专学历以上,其中高级经济师1名,检验工程师2名,高级检验员2名,中级检验员2名。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技术负责、质量负责人各1名,检测人员3名并各兼内审员、质量监督员、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职务。实验室的仪器均是按照中储粮总公司下发的《分公司质检中心仪器配置目录》配置,现共有检测仪器70余台(套),能满足原粮、成品粮的质量指标、品质指标、部分卫生指标的检测。为保证质检中心检测流程的规范性及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2003年我中心建立了适应本实验室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首次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本文简要叙述了本中心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内部审核,人员培训管理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 1、有效完成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工作 目前,国际通行的实验室认可准则就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1999)。据此基本框架建立的质量体系,是文件化、具体化、规范化、模式化的管理体系。故要把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融入到实验室的实际工作系统中,编制适用于自己质量体系文件,以指导本实验室的工作,确保一切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编制好各级质量体系文件是建立、运行质量体系的关键。 1.1编写培训 质量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实验室的所有质量活动,所以必须要对评审准则进行全员培训。我们首先确定了2名内审员,派其参加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系统学习,取得了内审员资格证书,之后由内审员组织实验室全体人员对评审准则进行了认真学习,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将认可准则中的要求有效地体现到实际质量管理和技术运作中。 1.2 编写方式 我们采用了自上而下依次展开的编写方式,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的顺序编写,并逐年不断修订和完善。 1.3 全员参与,分工编写,共同执行 本中心将手册编写任务分解,集思广益,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之融入到质量体系中。副主任主持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的编写、修订工作。质量手册主要由副主任人编写,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主要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编写,并根据其中的各种要素,同检测人员根据各岗位具体情况,协助完成。如管理要素中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由质量监督员编写;内部审核由内审员编写。技术要求中的设备和标准物质由设备管理员编写;抽样和样品处置由样品管理员编写。程序文件中内部审核程序由内审员编写,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程序由设备管理员编写等。 1.4 谁编写谁执行,减少工作中的推诿现象 自己编写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或质量记录,执行起来更加适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改正。这就有利于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效果比较显著。 1.5 批准宣贯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编写完后由副主任审核,中心主任批准后,作业指导书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后。体系文件后由质量负责人向实验室全体人员宣贯,组织大家学习,使全体人员能理解并贯彻执行,以达到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的目的。 2 有效进行内部审核 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简称内审,它能动态显示质量体系的运行状况,是实验室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是保证质量体系更加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是实验室通向管理评审和现场评审的重要环节。故内审要注意几个方面: 2.1 明确内审目的、范围、职责 目的是验证本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规定和要求的适宜性,以及体系运行的可行性及其效果,为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管理评审提供依据。 范围指质量体系覆盖的范围,一般以实验室组织、场所、过程等来表示。内审时要主次分明,抓重点、难点问题出现集中及频繁的部门展开工作,要围绕与质量有直接关联的部门和要素进行。 副主任负责批准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并具体组织审核,质量负责人和内审员负责组织实施,编写年度审核报告并在落实纠正措施时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质量监督员负责在内审报告中提出的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 2.2 审核时间、审核方法 通常情况下中心在每年末安排一次定期审核,审核内容按管理体系中的内审检查表逐项进行。有时也会进行不定期审核,比如管理体系中有人员变动时。审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问、听、看来实施。 2.3 开好首末会议。 首次会议是实施内审工作的开端,是全体中心人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内审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实验室人员对内审工作的认识、理解和相互配合支持的程度。所以要利用首次会议统一思想,详细陈述内审目的、范围、澄清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审核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的各自任务。 末次会议的召开就意味着内审工作的结束,但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纠正工作,要通过跟踪验证来完成。因此,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把内审员和相关人员集中起来,通报内审情况,统一思想和认识,做好纠正措施的落实和跟踪验证工作。对不符合项做统计、分析、归纳,让大家充分了解质量体系动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积极推动质量体系的完善,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质量,为管理评审打下良好基础。 3 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3.1 培训目的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质检中心工作目标,满足人员的发展要求。质检中心的工作目标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要使培训达到目的,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质检中心目标”的认识,偏重于质量意识教育;二是提高达到这一目标的能力,偏重于技能教育。质检中心人员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经验相结合,将会使其具备或提高“相应的能力”,不仅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也为满足人员的发展需求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2 培训内容 质检中心是为社会提供检测数据和检验结果的机构,其最终产品是检验报告,其形成过程中各影响要素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与否,与质检中心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密不可分,因此,建立对中心人员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是搞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增强整体实力的首要因素。 3.2.1 人员素质的培训 中心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学习和教育。学习和掌握与粮食检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标准、方法、规范和仪器设备原理。 3.2.2 质量意识的培训 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得以建立和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坚持“质量第一”,持续改进工作,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实现质检中心的工作目标。 3.2.3 质量体系的培训 质量体系文件是实施质量管理的依据,质检中心必须通过学习、宣贯,使所有与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与之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程序。 结合实际情况,本中心每年进行一次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培训,尤其是对新分配的毕业生要进行管理体系的培训,要求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进行系统学习和考核。在使用新方法新标准之前对全体人员要进行培训,每次派员工参加完总公司、分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回来,都要求写学结并将自己的培训内容讲解给大家。这样既可提高其他员工的能力,又可创造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 同时也增强了本中心的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国家对商品的粮油食品质量问题十分重视,只有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做好每个质量环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不断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检测数据,为粮油整个流通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探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房屋建筑工程的数量增加迅猛,对于工程建筑的要求也更加规范。构造建筑实体环节过程是施工,对建筑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建立改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更加需要对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高度重视。本文着重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一、引言 随着不具备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中标后,进入施工生产领域,在施工生产过程中通过无底限的低价中标、然后以偷工减料、层层转包等方式获利,这些措施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严重损害工程质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将工程质量作为企业生存的根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从而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员工队伍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具有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复杂、多样施工、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实施难度比一般工业产品的实施难度更大,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影响质量的因素过多 建筑工程的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都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易产生质量变异及质量波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没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没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也没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再加上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工程质量很容易发生变异。 (二)、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及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工程项目的质量存在着隐蔽性;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而且即使发现质量有问题,也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重新更换零件或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项目的施工质量受投资、进度的制约较大。如一般情况下,投资大、进度慢,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则差。因此,项目在施工中,必须正确处理质量、投资、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对立统一。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三、完善房屋建筑质量的措施 (一)、创建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相应制度 根据房屋建筑工程形式,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调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指标体系,积极更新建筑施工规章制度。具体操作可参照《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来成立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做好各个方面的工程管理。项目经理要熟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从日常施工操作环节掌握好工程质量。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大力倡导“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不同政策,只有把不同的规定内容执行到实处,才能借助于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方法控制,是指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的了解和掌握。 (二)、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到位 为了从根源上防范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则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工程单位应该重视检查队伍建设,安排专业人员坚持“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实施“讲、帮、防、卡”的科学检查策略,检查人员和施工人员一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下道施工工序负责。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之间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而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完全相同,都应该对用户提供高质量,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如果工程单位在管理时,在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方面遇到冲突后通常都需要将质量管理当成重点。所谓的施工矛盾主要是针对施工工期短、工程量大这一情况,优势工程管理者会忽略质量检查这一环节。因此,必须要树立质量检查人员的权威性以提高检查水平。 (三)、资料齐全、交流经验 施工前期做好工程准备是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开展的基础,房屋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尽早达到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准备。遇到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建筑方需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内部参观,且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广泛交流,安排各个项目部相关人员到场借鉴先进的施工经验等。进过彼此交流沟通后,本单位人员需及时总结其它单位的施工优势,反思自己施工操作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改正。多方收集创优工程的相关资料,将工程范本出现的问题尽快反应,以尽快得到解决。 (四)、抓住难点、质量评判 工程单位要想全面开展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则必须要抓好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执行QC小组攻关活动,这对在改善施工项目实体质量时作用显着。项目经理部需结合具体状况是制定“QC小组管理制度”,以项目质量控制为根本考虑质量管理方式,并以班组为基础而广泛实施操作规范。遇到某些质量通病则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的攻关型活动,将不断改善工程质量为目标进行措施商讨。从取得成效看,这能显着提升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效率。大力实施项目质量承包以及质量否决权制度,用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将质量指标作为否决指标。此活动关系到项目经理部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这对于提高他们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积极性很有帮助。 (五)、保证材料质量,设施有效运行 按照国家对建筑行业制定的指标文件,为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层次的提升,工程队单位应该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对于工程使用到的材料全面监督检查,杜绝使用规格、型号、质量不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在房屋工程中实施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房屋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一是采购员,应不但改善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守信,事业心强的采购员,这样能播种建筑材料质量,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二是掌握信息,对社会上整个材料行业开展调查,及时收集记录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还能显着降低材料成本投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需联合制定监督方案,把握好施工各环节的控制。施工项目选择的主材必须经过专业审核,材料要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需经过多方检测、鉴定。 四、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建筑的质量就是从业者的第一要务。虽然工程的施工很复杂,但是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贯穿着整个施工过程。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 严格操作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摘要]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日趋完善与提高,但在首营审批、原有供货商及在营品种管理以及购进药品验收三个方面还需要加强控制与完善。 [关键词] 药品经营;质量控制;完善提高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年来对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管理,以及对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的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日渐规范,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得到了保障。但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过程中,以下3个方面还需要加强控制与完善。 1 加强首营企业及首营品种审批管理 公司要不断的发展,就要不断增加新的供货商,维护原有供货商,不断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供货商,不断增加新品种,淘汰存在质量风险的品种。加强首营审批管理,才能降低经营质量风险。 1.1 首营企业审批 首营企业[1]是指购进药品时,与本企业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或药品经营企业。 对于新增供货商必须进行首营企业审批,审核供货商的合法资质和质量信誉,合法资质包括对供货商的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GSP证书等资质的审核,业务人员的身份及法人委托书等信息的审核,对于经营特殊药品的企业,还要审核其经营特殊药品的审批件。除审核所提供的加盖原印章的纸质资质证件外,同时还要上网查询有关资质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例如GSP认证的公告信息等;另外还要查询供货商是否有违法记录、市场质量抽检是否有不合格质量公告等,必要时还要对供货商的生产质量管理情况或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以保证首营企业的合法性及质量信誉保证,为企业购进药品供货渠道的合法性及质量信誉提供保障。 1.2 首营品种审批 首营品种[1]是指本企业向某一药品生产企业首次购进的药品(含新规格、新剂型、新包装等)。对于第一次自药品生产企业购进的药品必须进行首营品种审批,首先审核首次经营品种的合法资质,包括该药品的生产批件是否有效、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否为国家现行的质量标准、生产企业出厂检验报告是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全项检测等,对于生物制品,还要审核其《批签发合格证》,进口药品审核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以及进口药品检验报告或已抽样的《药品进口通关单》等;对于标签、小盒、说明书实样,审核其文字是否与国家或规定的要求一致,包装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审核首营品种剂型或品种是否在供货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规定的生产范围内;当该品种的规格、剂型或包装改变时应重新对其进行审核。严格控制首营品种的审批,降低新增经营品种的质量风险。 2 加强原有供货商及在营品种的管理 对原有供货商要定期审核其资质证照是否在效期内,定期上网核查资质证照更新的信息,网上查询其是否有违法公告、不合格质量公告等。对于有违法行为,资质证照到期未及时更新的,且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的,应立即停止其供货,以防公司药品经营受到牵连。 对于在营品种,建立品种质量档案,定期审核在营品种生产批准文件是否在效期内,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否为现行标准;对在库经营品种定期审核,审核其标签、小盒、说明书文字图案等是否有变化而未重新进行首营品种审批,检查药品外观质量情况,注射剂品种还要检查其可见异物情况,定期上网核查在营品种的质量公告情况等,检查结果及时归档备查。对于药品批准文件未及时进行再注册,标签、说明书、执行质量标准等未及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更新的,应及时停止经营,以确保经营品种的合法性,确保经营品种的质量,降低经营质量风险。 3 加强购进药品的验收管理,保证入库药品质量 3.1 购进药品逐批验收 严格按照GSP的要求及公司规定对购进药品进行抽样验收,必须保证逐批验收,对于双批号合箱的药品必须分别进行验收登记,同时要求验收人员统计购进药品合箱批号出现的机率,如果同一个药品从未出现过合箱的情况,则必须对该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查询。按照药品GMP的要求,各种制剂剂型均规定了药品批的划分原则[2-3],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每批药品时都会下发一个批生产指令,规定批量,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因正常的物耗、装量差异、片重的大小等而使最终成品并非为整件包装,必然会有零头产生,生产企业将本批包装产生的零头与下批药品合箱,包装成整件,便于销售。对于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药品有合箱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合箱,那么该企业有可能存在人为凑整件截批的现象,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混批现象,人为更改批号现象,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更改生产批号按劣药论处[4];如果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合箱信息没有体现在药品包装上的话,那么实际产生的合箱药品从车间到仓库,再销售出厂,势必造成不知哪箱为合箱,遇到药品生产企业因质量问题收回药品时,药品经营企业势必要退回更多的药品,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工作量。 对于从未出现过合箱药品的生产企业,应加强对该品种的控制与管理,有必要时停止该品种的购进,降低购进质量风险。 3.2 加强随货检验报告的审核 根据药品GSP要求,药品经营企业购进首营品种时要求索要药品生产企业购进同批药品的检验合格报告单。对于购进首营品种必须严格审核随货同行的同批检验报告,核对检验报告检验项目与质量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是否一致,或者除质量标准控制项目外增加了检测项目;审核控制指标是否与质量标准一致或高于质量标准。如果检验报告检测项目少于质量标准,或者检验控制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则应停止该药品的购进验收,以防止购进质量不符要求的药品。 对于在营品种,定期向供货商索要随货药品同批的检验报告,并严格审核,以确保购进药品的质量及购进药品的合法性,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该药品的购进与销售。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实施GMP、GSP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质量管理日渐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经营过程中还必须加强首营审批,供货商审核,购进验收方面的控制。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探讨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几个方面 摘要:怎样管理好实验室,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已经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对提高实验室科学管理水平,保证检定/检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可靠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管理 一、前言 管理好实验室是实验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好实验室作用的基本前提。而目前实验室管理的手段和制度还落后于科技的发展,限制了实验室作用的发挥。实验室认可的目的是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实验室的责任,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认可实验室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最终达到法律、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承认,实现检测数据的国际双边和多边的互认。 二、创建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认可准则》提出了对实验室管理和检测能力的通用要求,是所有认可组织、机构对实验室认可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因此,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方式和程度必须结合实验室的类型、范围,规模,检测的难易程度和员工的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找个模式照搬。质量管理体系在线质量监控过程中,可能在很多环节或要素上存在问题,需要根据体系文件的要求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体系的运行符合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并真正起到在线质量监控的作用。 三、保障实验室设施环境 具备必要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任何检测都要通过设备来实现,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的全部设备。设备应有标识、记录、日常维护和控制,有操作指导书,要有校准和检定。溯源的目的就是强调全国和世界范围内量值的统一,都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即SI单位的复现值,它是全球一体化和互认的基础。量值溯源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实验室的环境条件需要适应三方面的要求:1、标准/规程的要求;2、特殊精密仪器设备的需要;3、人员本身能力的需要。实验室应确保环境条件不会对检测结果质量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在实验室的固定场所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测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进行工作的条件可能与实验室内不一样,因此,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设施和环境的技术条件应文件化。在有关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时,或对结果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测、控制和记录,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结果时应立即停止检测工作。 四、提高检定/检测人员素质 在影响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是最重要因素,为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加以策划和设计,应根据当前和预期要开展的检测、抽样任务以及管理体系的要求来识别和确定人力资源的需求。实验室应确保所有人员的能力,包括操作特定设备的人员,进行检测的人员、评价结果的人员以及签发报告的人员的能力。使用正在培训期内的人员时应安排有资格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监督,对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能力要进行确认,包括教育,培训、经验或实际技能的确认,须经考核合格。某些技术领域可能要求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实验室有责任满足这些要求。 实验室应制定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该目标是实验室总目标的组成部分,应予以量化,应根据认可准则及体系文件的要求对培训进行策划,识别人员培训的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应与当前的预期任务相适应,并按照计划实施。培训实施后,应评价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为经过培训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其具备能力,是否真正具备能力应经过评价考核,才能确定培训的有效性,如果培训计划未能按期实施应说明原因或调整计划。 五、实验室检定/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的方法 影响实验室检定/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样品、方法、溯源性、与结果有关的材料等,一般来说,将上述影响因素控制好了,即可保证检定/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然而,任何因素的控制都会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检定/检测结果的失准,因此需要定期对检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检定/检测结果的监控实质上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检定/检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可靠进行实验验证,找出造成结果失准的因素,或者由结果发现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防止结果失准的再一次发生或预防结果失准的发生。 检定/检测结果的监控是一种定期实施的技术活动,应该对每一项检定/检测项目进行监控。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有,第一:采用统计技术开展内部质量控制;第二: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第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相当于盲样检测;第四: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相同样品的检定/检测结果进行监控;第五:可以采用不同的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定/检测,来监控检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六:由不同的检定/检测人员,采用同一台测量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检定/检测;第七:对性能较为稳定的样品,在首次检定/检测后,使用同一台设备进行重新检定/检测;第八:对同一物品不同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相关参数之间的经验公式,从而可以间接地用一个参数的量值来核查另一个参数量值的准确程度。 检定/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的频次应结合实验室往年结果的准确程度,结合结果的变化趋势,同时考虑监控成本和实验室自身风险与给顾客带来风险的平衡,下述情况下应增加监控的频次: (1)当实验室统计的证书/报告结果持续单方向变化时; (2)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变化较大时; (3)测量设备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时; (4)测量设备发生变化,如修理、更新时; (5)检定/检测人员新上岗或转岗时; (6)检定/检测的规程、规范、标准发生变化时,如修订、改版时; (7)样品特性不很稳定时。 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结果已不满意或已接近不满意时,实验室应停止相应的检定/检测工作,对造成不满意或接近不满意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确保实验室提供给顾客的数据是准确、可靠的。当监控结果表明实验室检定/检测结果已不满意时,实验室还应对以往的检定/检测结果对顾客所造成的影响或伤害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应对以往的结果进行追溯,并告知相关顾客,停止使用实验室的检定/检测结果,采取有关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顾客的损失。 七、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和复杂,管理是系统工程,规范管理好实验室,可以为政府部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有力技术保障,为质量纠纷提供准确技术依据,为商业贸易双方提供公证的检验结果,为生产和工程项目出具科学、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为此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胆的创新,探索科学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房地产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摘 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着建筑所包含的施工内容的多样性和繁复性进行管理。对工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专业内容从了解认识到熟悉掌握。系统合理地控制施工中各项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建成后的项目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 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管理的众多方面中, 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 1 注意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和管理 落实责任,明确质量目标房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策划的目的就是要确保五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项目经理部是质量策划贯彻落实的基础。首先要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领导小组,特别是选派训练有素的项目经理, 围绕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组成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其次,对质量策划的工程总体质量目标,实施分解,确定工序质量目标,并落实到班组和个人。有了这两条,工程施工质量就有了基本的保障。重视采购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的质量。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质工程。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项目部必须严格按采购程序的要求执行, 最好从指定的合格物资供应厂商名册中选择厂家进行采购,并做好进货检验记录。对“三无产品”坚决不能验收人库,以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危及工程质量。 2 严把工程质量关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充分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各方质量管理人员要把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要管理好施工质量,首要的任务是按图施工。甲方代表应随时抽查施工方是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该返工则返工,由此造成的损失由施工方负责。但需注意,不可绕过监理单位而直接与施工方进行交涉。其次应检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应责令其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的,施工方应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I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房地产工程具备覆盖、掩盖条件或达到协议条款约定的中间验收部位,施工方要进行自检,并在48小时前通知甲方代表。通知内容包括施工方自检记录,隐蔽工程和中间部位验收的内容、时间和地点,并且请求甲方进行验收。若验收合格,甲方代表要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方可继续施工,倘若甲方代表查验不合格,施工方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修改并重新验收。隐蔽工程未经验收,甲方代表有权对已经隐蔽的工程进行检验。乙方要按要求进行剥露,并配合检查。检查不合格的,甲方代表不能在隐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最控制施工是形成建筑实体的过程, 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房屋建筑工项目的质量, 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阶段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 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 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施工准备的内容只要有:(1)技术准备。包括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编制项目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2)物资准备。包括建筑材料准备、构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施工机具准备、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等。(3)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组织施工队伍 对施工队伍进行人场的安全质量教育等。(4)施工现场准备。包括控制网 、水准点坐标桩的引测:“三通一平”条件,现场临时设施的准备;组织机具、材料进场;拟定有关试验、试制和技术进步项目计划;编制季节性施工措施;制定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等。 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 质量文件有档案。 事后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组织通电、试水。(2)淮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4)组织竣工验收。质量控制的方法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1)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2)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 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3)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检查,认证后方能掩盖。(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愿因停工后需复工时, 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许进行下一个工程项目施工。(6)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和试验法三种。(1)观察法。其手段可归纳如下: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例如墙纸裱糊质量应是纸面无班痕、空鼓、气泡、折皱;手感检查,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检查项目, 如水刷石、干粘石粘结牢固程度,油漆的光滑度,浆活是否掉粉,地面有无起砂等;运用工具进行音感检查,例如对地面工程、装饰工程中的水磨石、面砖、锦砖和大理石贴面等,均应进行敲击检查,通过声音的虚实确定有无空鼓,还可根据声音的清脆和沉闷, 判定属于面层空鼓或底层空鼓。(2)测量法。通过现场实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谁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例如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用托线板以线锤吊线检查垂直度;用测量工具和计量仪表等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湿度、温度等的偏差。(3)试验检查。 指必须通过试验手段才能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如对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对钢结构进行稳定性试验,确定是否产生失稳现象对钢筋对焊接头进行拉力试验,检验焊接的质量等。工程记录单上签字,并要求其拆除返工。 3 确保工期按时完成 在施工进度方面,甲方代表要注意查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合同工期进行施工。是否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对于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的。发现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确实完不成的,要适当延长工期或者督促施工单位加人加班。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对电厂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启示 摘要:从全面质量管理切入,论述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逻辑关系,分析了影响电厂生产安全管理的“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电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质量的保证。无论从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C)方面,还是从贯彻实施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方面,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要求都是一致的。电力企业必须同时坚持“质量第一”和“安全第一”的方针,两者的目的一致,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联系。质量包含安全,安全是质量特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必须坚持重质量、保安全、预防为主的思想。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才能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才能做到预防为主、万无一失、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全面质量管理认为,影响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机、料、法、测、环六个方面,笔者在实践中将其概括为五个因素,即人、机、料、法、环,简称“4M1E”因素。 人(Man):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等;机器(Machine):设备、工具的结构、性能、精度和维护保养运行状态等;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方法(Method):检修加工工艺、工艺装备、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等;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点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和清洁条件等影响。 影响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方面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电厂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同样存在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只要紧紧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经常把握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就会使电厂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就能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就能对电厂经营生产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影响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最危险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人为影响,充分发挥人在安全管理环节中的可靠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安全意识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一劳永逸,而应该长抓不懈。安全教育应该形式丰富,要坚持学习《安全生产法》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经常举办现场《安规》知识问答,组织观看事故现场或录像,建立个人安全档案,举办习惯性违章图片展览,使员工警钟长鸣,时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第二,不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无论是检修工作人员还是运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现场工作质量。安全意识的形成偏重于思想,而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好坏则关系到安全的行动效果。一方面要强调树立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检修工艺规范化,运行操作标准化,不管是何种级别的检修维护、运行调度操作,都能依照科学的工艺、专用的规程去实施。技术管理、技术培训要形成一丝不苟,严谨细实的作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考几道题、问几件事。应该针对每个工作成员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岗位情况,制定详细的、由浅入深的培训计划,使他们真正掌握所管辖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运行参数、维护保养等知识。目前电厂广泛采用的检修文件包制度,就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检修管理方法。标准的文件包对人力组织(人)、设备结构(机)、检修工器具(料)、检修工艺(法)、都作了明确的编制安排,再加上工作票中的危险点分析(环),对影响检修工作质量的五大因素都进行了合理的规定,因此,检修人员既要加强理论知识、工艺规程的培训,更要在检修工作开始前认真学习检修文件包,了解作业点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尤其是不安全因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第三,掌握人员身体状况。《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影响其所从事的工作已经有明确规定。人员身体状况,既指工作人员身体素质情况、精神状态,也包括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工作手套以及其它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在工作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较强,技术水平也比较高,但其身体素质很差,精神状态不佳,或者未按规定穿戴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结果在工作中发生不安全事故,因此,工作人员应该随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遇有身体不适或精神不振时,应立即停止工作或更换适宜工种,这一点对运行倒班人员尤为重要。同时,在工作中应严格遵照《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要求,正确佩戴、使用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机”的因素 设备(机器)是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工作赖以开展的物质载体。所有的检修维护、运行调度操作,都是在设备系统上进行。因此,熟悉设备的各种性能、工况参数,对把握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设备的无知,也就是对安全的忽视。强化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健康稳定运行,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落实设备责任制。将每台设备落实到人,明确设备分工,实行挂名负责制。杜绝出现无人管辖,疏于维护的设备。建立设备档案(包括说明书、设备全套图纸、易损件明细、安装资料等),健全设备台账记录(包括大、小修、维护记录、巡检记录、缺陷记录、异动记录、备品配件消耗记录、设备改造技术资料、润滑油脂更改记录等)。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设备巡视检查制度。从检修和运行两个方面实施设备的定期巡视检查,随时掌握设备状况。管理人员要随机抽查巡检记录,发现记录与现场的设备情况不符,应严格考核。充分发挥检修设备责任人和运行巡检员的作用,使设备系统经常处于被监控状态。 第三,全面推广点检定修制度。实践证明,根据点检标准开展对设备重要部位跟踪监测,有计划地安排预防性检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修人员的工作理念由过去只注重阶段性检修转变为注重设备动态过程控制,由被动的抢修消缺转变为主动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电能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下一步目标,是在继续执行点检定修制的基础上,加大点检定修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细化点检项目和标准,量化各项检修指标,使所有检修范畴的工作更加数据化、信息化、标准化,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目标,就是使设备系统始终处于稳定的满出力运行状态,始终对电厂的安全管理水平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保证作用。 三、“料”的因素 在安全管理中,用“工具”替代了全面质量管理中定义的“材料”(Material)因素。正如商业产品(由某种特殊材料制成)是由人和机器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样,“工具”也是工作人员和设备之间的联系物,即“人”、“机”关系的媒介。其意义涵指检修或运行人员对设备进行工作时所使用的(或作用其上的)一般工器具、测量仪器、仪表、材料等物品。工器具的正确使用与否,轻则影响检修或操作质量,重则导致不安全事故。由于不正确使用工器具而产生的作业事故不胜枚举。有该使用工具而不使用的情况,如不系安全带高空作业;有错误使用工具的情况,如安装轴承使用手锤直接敲击而不使用铜棒;有使用不合格工具的情况,如电动工具未经检验,等等。工具的使用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检修工作开始前,工作负责人应核实检修文件包中规定的工器具规格型号是否正确,数量是否备齐; 第二,检查工器具是否存在缺陷,发现隐患应立即修理或更换; 第三,电动工具、起重用具、电测仪表和一些特殊工具是否经过专业部门检验合格,或是否在规定的合格使用期内。 四、“法”的因素 方法是指生产现场的检修人员或运行操作人员在工作时采用的办法、措施、工艺、技术方案等。当前述“人”、“机”、“工具”等条件相同时,工作质量和安全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在现场工作采用什么工艺或方案。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方法”即是“人”、“机”、“工具”三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可以采用很多方案,关键是如何选用最佳方案。比如拆卸偶合器,既可以利用工装配合千斤顶向外拨,也可以采用特制丝杠向外顶,相比之下,利用丝杠的方法就比较好,因为此办法不易损伤偶合器的铸铝壳体。一般情况下,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都应遵守相关的工艺规程或标准,因为检修工艺标准、操作程序通常是由最佳方案累积而成。《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也正是通过总结生产现场的不安全教训编成的。所以,每个工作成员都应在每个环节严格执行检修工艺规程、运行规程和安全规程,绝不能别出心裁,随意蛮干。各种规程也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以达到对生产现场的作业进行科学、可行的指导作用。 五、“环”的因素 生产现场的作业点总是和特定的环境相联系。工作成员往往重视工作本身的完成质量,而忽略了环境的作用。发电企业执行的工作票危险点分析正是重视到了环境对作业点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工作,如高空作业、起重作业、交叉作用、锅炉炉膛内检修、油区、氢站附近检修、母线清扫检修、雨雪天户外作业等,在安全管理上,对环境的重视和要求更加严格,在危险点分析时应尽可能考虑周全。危险点分析不能被当作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工作成员,通过危险点分析,真正了解所从事的作业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以及如何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发生不安全现象。高质量地、安全地完成一件工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作业危险点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才能创造出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因此,在电厂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应当充分认识到影响作业点安全工作质量的五大因素,即人、机、料(工具)、法、环,每一项工作都会涉及到这些因素。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设备状况健康稳定,工具仪器完好,工作方法得当,工作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就肯定能圆满地完成检修或运行工作任务。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浅谈ERP系统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ERP系统的内涵,论述了企业实施ERP质量管理系统的必要性。文章以我公司为例详细阐述了ERP系统在质量管理方面实施的背景及业务流程,总结了ERP实施后的体会。 关键字:ERP系统、企业质量管理、应用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目前,ERP系统的应用已经在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企业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同时,ERP系统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质量管理的需求,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 ERP实施的背景 质量管理正朝着集成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研究基于过程和知识的集成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企业质量核心数据平台,实施面向过程集成的、符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系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的有力保障。我公司采用ERP质量管理系统完成了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质量管理,形成了基于质量数据仓库的多维数据数据模型和多维分析过程。 2ERP中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 (1)采购过程中的质量管理。ERP 的执行过程是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的。采购部根据公司生产计划制定物资需求计划表,开始采购原材料。采购回来以后,通过ERP系统生成“来料报检单”。质量部理化计量室进行来料检验,验收合格后入库,生成“来料检验单”及“来料不良品处理单”。各生产单位根据本单位生产情况及时跟踪原材料的库存,能够更好的调整生产计划及原材料的采购、检验计划,服务于生产,避免资金、人工、设备及库存的浪费。 (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详细分为产品检验、工序检验,以及产品在库检验三个环节。以产品检验为例,各生产单位根据生产订单从仓库中领取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当产品生产结束,需要通过产品检验,当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生产单位填写“产品报检单”通过质量室进行检验,合格品生成“产品检验单”。当产品出现不合格情况时,生成“产品不良品处理单”。“产品不良品处理单”中详细记录了不良品产生的时间、生产单位、数量、不良品原因、产品特性及产品的走向等。由于本单位生产的产品需要多个工序,在各工序流转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工序检验,确保流转到下工序的产品100%的为合格品,所以设立了“工序检验”科目。同样为了确保在库产品100%合格,设立“在库检验”、“工序检验”及“在库检验”下设科目参照“产品检验”。通过ERP,能够更快、更详细的掌握产品的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 (3)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销售部门接到客户的订单,通过完工库按照订单向客户发货,需要发货检验。当客户收到产品,对产品不满意时需要退货检验。此时,在ERP系统中生成“发退货检验”。发退货检验流程同样需要报检、检验及处理。ERP系统为售后质量状况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为提升企业形象,壮大企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另外,利用ERP的质量管理功能,能够及时的查询及汇总各加工部的质量信息,便于质量部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的结账、对账,和编制质量报告。摒弃了传统收集数据、数据核对及分析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模式,及时、准确的完成质量管理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质量信息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舞弊行为。 3 我公司实施ERP的体会 我公司是大型铸锻件企业,共有四个加工部,且分散在不同的区域,推进ERP尤其必要。 ERP系统的实施,不仅涉及到企业决策层还有大量的质量管理人员参与其中。特别是作为大型企业,摒弃了传统手工劳作的繁琐,解放劳动力;更有效的降低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出现错误的几率。从更深层次上讲,从繁琐数据劳作中解脱出来,让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得到转移,即从对数字的计量和统计,转向产品的实物质量和原因分析,从而有效的降低废品率。 我公司采用ERP系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和企业精益生产的需要。通过实施ERP,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企业资源,为管理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工具。通过ERP提供的功能,在产、供、销、人等方面实现了电脑化、集成化和自动化。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探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伴随着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房屋工程建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数量也随之上升,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想对房屋建造工程的质量进行提升,在对于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质量的管理就现的尤为重要了。就目前房屋建造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管理;探讨 房屋建造工程质量管理是整个项目工程的重中之重,对于工程的按期交工,原材料的合理调配与节省工程费用的开支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项贯穿于整个房屋施工建设的过程之中全面的系统工程。目前,伴随着我建筑规模越来越来大,资金投入更是惊人,所实施的工程项目之多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随后出现的房屋建造质量问题,给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居民生活的不便以及巨额的经济亏损,社会的关注度也渐渐集中在了房屋质量问题上。对此,我们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保证房屋的品质,进度和投资与合同内容一致,对于房屋建造工程的质量必须严格把控和管理,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一、房屋建造施工容易出现的质量管理问题 首先,对于工程质量有影响的因素极多,但是建造成果往往是决定性,整体性的呈现,就施工建造过程中,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阻碍,比如,资金投入,工期短,管理措施,原材料 地域地势等等,都可以造成严重的房屋施工建造问题。其次,质量容易得不到保障,在房屋施工过程中,易突发质量变异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偶然引起的质量变异,比如,材料性能与实际不符合,操作上的微小改变等;二是系统问题引起的质量变异,比如,仪表损坏,机械故障,检验装备的精准度缺失等,想要在房屋建造中控制系统问题,就必须要把第一条首先做好。三是对于第一以及第二的判断容易出错,房屋建造施工项目有交接程序多,环节复杂,隐蔽工程繁琐等特点,要是不能够及时发现实质性问题,过后再从表面看,是很犯错误的。所以在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查收时,对施工过程检查应该加大力度,才能及时发现质量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避免以后验收,对工程质量存在的隐患,内在毛病难以发觉等问题。四是因为房屋建筑劳动施工人员多,工种复杂,施工进程流水分段,相互交叉,主要工种建设过程中相对重复。五是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较大,所以施工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易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在房屋建造项目中,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建筑质量,资金投入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六是竣工以后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有一定局限性,在房屋建造完工以后,检查不便于解体以及拆卸,不像其他行业或者商品一样,可以装卸或者解体进行进一步检验,零件测试,更不可能实行“包退包换”的制度,对此,房屋建设质量的控制要以防范于未然为主要宗旨。 二、房屋建造项目质量管理 (一)施工交底技术的执行 在每个不同项目施工前,有关部门技术交底的执行人员,应该直接对操作的人员做好相关注意事项、施工流程、施工流程等等交底工作。执行交底工作的主要作用是简明房屋建筑工程的特征、了解设计重点、分析清楚图纸审会问题、纠正图纸错误一些毛病。所以设计部位有必要严格执行技术交底的记录工作。 (二)管理体系的完善 房屋建造的企事业单位务须要有一批具有责任心、技术专业过关、组织觉悟高的管理人员,只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是对房屋建筑质量的保证。对此,在施工建筑管理方面上管理层可以根据08标准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来进行管理,严格的执行质量手册和相关文件标准来实现工程质量的监测控制工作。另一方面,施工方应有一套完整的奖励惩罚条例、质量监测制度、各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纠正质量通病方法等等一系列管理规章条例。首先使得工作人员平时工作质量得到保障,从而再全面的提升房屋施工的质量品质 (三)加强采购工作有效执行,提升原材料品质 房屋施工建筑的材料直接决定了房屋的质量,假如没有高品质地原材料,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房屋建筑工程。所有由承包单位所提供的建筑材料,在采购下订单前都应该向监理报告,从原材料的制定,材料进场的的复查,验收等等,每一个步骤必须要按照规定执行,进行严格控制。第一对于采购的业务人员,需要具备诚实、守纪、有上进心、有集体荣誉感、并且业务水平达标以及具有材料鉴定的一定知识;第二点是对于市场信息把握要全面,在质量、价格、供应能力以及有资金保障的供货商,务必要让厂家出示相关产品证明,合格证等等,最好是有一定社会荣誉的供应商,然后进行综合评估,进行最优选择;第三点是对于关键性材料,需要提交样品,进行试验及鉴定,在监理同意过后才能进行货物的买入;对于购入的半成品和配件,必须严格按照批审文件上图纸的要求订购,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第四点,严禁“三无产品”进场,绝对要及时处理,杜绝劣质材料出现在工地上影响房屋工程建筑的质量;对有些存放环境较高的材料,要及时处理,在现进现出的前提下,做好仓库的防水,防潮措施。 (四)注重施工设备的管理 设备的管理涵盖施工机械,建造工具等的管理,根据不同是手工要求以及特点,合理的选择施工器械,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其有效的保养也很重要。在施工工设备选择的方面应该考虑到施工设备技术性能、设备质量、施工效率、维修难度、资源消耗、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些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施工设备的数量以及质量也是对房屋建筑施工进程和质量的保证。 (五)使用先进技术与工艺 对于施工技术,工艺,以及设计各个方面的管理措施的提升。是房屋建设企业单位建出高质量水平工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想要建造出品质更优的房屋工程,新技术以及工艺需要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通过技术和工艺的逐步完善,来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在工程建造当中,建立与技术相搭配的有关工艺流程,质量需求和操作顺序,明确重要工序,重视质量控制点,然后做出相对应的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提升施工效率以及水平,绝不使用淘汰的施工技术,保障房屋的质量。另外,施工单位该有严谨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各级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能,严格把控施工环节,确保施工每一个步骤都不出现偏差 (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每一个高品质工程项目的建设都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如果想要建造出高品质的房屋建筑就需要提升施工人员以及管理层的整体素养以及个人能力,充分的实行团体合作,各级部门的协调监管,充分发挥出每一部门到每一个人的能力,对于个人素质提升,首先要强化施工工作人员对于工程质量的认识,树立起把质的保障放在首位,房屋施工建筑应具有社会责任感,理应把社会效益同企业效益及个人效益放到同一高度。其次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工作学习,在工作进步,专业施工人员拓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反应都很重要,需要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中有效的为提升房屋建筑的质量出一份力,起到帮助作用。 (七)注重施工环境的重要性 施工环境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很严肃的一组成因素,对此,希望施工方可以加大在施工建设中环境管理力度,在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协调,同时对周边文物也尽可能的不损坏,起到保护作用。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就当前我国药品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制度,来对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药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进行介绍,提出了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建议 在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将GSP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加强药品经营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让人们在对药品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然而,从当前我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药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相关的对策来对其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以确保药品经营的质量管理效果。 1 加强首营企业及首营品种审批管理 在医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供货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企业的供货商也在不断的增多,为了保障医药企业的稳定发展,我们就要淘汰一些不合符要求的医药产品,这样就使得药品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降低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1 首营企业审批 所谓的首营企业也就是指,企业在购进药品的过程中,直接和企业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经营企业。在通常情况下,新增供货商在对药品进行供给的过程前,都必须要经过首营企业的审批,在药品质量审核完成以后,才能对药品进行销售。其中我们在对供货商的合法资格和信誉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其中所谓的合法资格主要包括了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证书等。而且在对业务人员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对其相关的信息进行审核。而且在对其相关证件进行审查当中,我们还要通过互联网来对其资质证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实。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使得供货商压迫供货渠道的合法性和质量信誉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1.2 首营品种审批 首营品种是指本企业向某一药品生产企业首次购进的药品(含新规格、新剂型、新包装等)。对于第一次自药品生产企业购进的药品必须进行首营品种审批,首先审核首次经营品种的合法资质,包括该药品的生产批件是否有效、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否为国家现行的质量标准、生产企业出厂检验报告是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全项检测等,对于生物制品,还要审核其《批签发合格证》,进口药品审核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以及进口药品检验报告或已抽样的《药品进口通关单》等;对于标签、小盒、说明书实样,审核其文字是否与国家或规定的要求一致,包装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审核首营品种剂型或品种是否在供货企业《药品生产许可证》规定的生产范围内;当该品种的规格、剂型或包装改变时应重新对其进行审核。严格控制首营品种的审批,降低新增经营品种的质量风险。 2 加强原有供货商及在营品种的管理 在对原本供货商进行资质进行审核的时候,我们都是采用定期审核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并且对其相关的信息进行更加,以避免原供货商在药品供应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违法行为,这就有效的保障药品经营企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当原供货商,在供货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关的违法行为,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停止供货,并且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在营品种,建立品种质量档案,定期审核在营品种生产批准文件是否在效期内,执行的质量标准是否为现行标准;对在库经营品种定期审核,审核其标签、小盒、说明书文字图案等是否有变化而未重新进行首营品种审批,检查药品外观质量情况,注射剂品种还要检查其可见异物情况,定期上网核查在营品种的质量公告情况等,检查结果及时归档备查。对于药品批准文件未及时进行再注册,标签、说明书、执行质量标准等未及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更新的,应及时停止经营,以确保经营品种的合法性,确保经营品种的质量,降低经营质量风险。 3 加强购进药品的验收管理,保证入库药品质量 3.1 购进药品逐批验收 严格按照GSP的要求及公司规定对购进药品进行抽样验收,必须保证逐批验收,对于双批号合箱的药品必须分别进行验收登记,同时要求验收人员统计购进药品合箱批号出现的机率,如果同一个药品从未出现过合箱的情况,则必须对该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查询。按照药品GMP的要求,各种制剂剂型均规定了药品批的划分原则[2-3],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每批药品时都会下发一个批生产指令,规定批量,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因正常的物耗、装量差异、片重的大小等而使最终成品并非为整件包装,必然会有零头产生,生产企业将本批包装产生的零头与下批药品合箱,包装成整件,便于销售。对于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药品有合箱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合箱,那么该企业有可能存在人为凑整件截批的现象,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混批现象,人为更改批号现象,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更改生产批号按劣药论处[4];如果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合箱信息没有体现在药品包装上的话,那么实际产生的合箱药品从车间到仓库,再销售出厂,势必造成不知哪箱为合箱,遇到药品生产企业因质量问题收回药品时,药品经营企业势必要退回更多的药品,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工作量。 对于从未出现过合箱药品的生产企业,应加强对该品种的控制与管理,有必要时停止该品种的购进,降低购进质量风险。 3.2 加强随货检验报告的审核 根据药品GSP要求,药品经营企业购进首营品种时要求索要药品生产企业购进同批药品的检验合格报告单。对于购进首营品种必须严格审核随货同行的同批检验报告,核对检验报告检验项目与质量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是否一致,或者除质量标准控制项目外增加了检测项目;审核控制指标是否与质量标准一致或高于质量标准。如果检验报告检测项目少于质量标准,或者检验控制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则应停止该药品的购进验收,以防止购进质量不符要求的药品。 对于在营品种,定期向供货商索要随货药品同批的检验报告,并严格审核,以确保购进药品的质量及购进药品的合法性,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该药品的购进与销售。 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企业及经营企业实施GMP、GSP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质量管理日渐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经营过程中还必须加强首营审批,供货商审核,购进验收方面的控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药品经营的过程中,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对药品生产、经营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进而让药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 摘要: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环节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施工建设,才能保证建设项目质量。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一直是众多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切实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文中从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质量管理控制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施工;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二线城市快速往一线城市建设发展靠齐。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大,而业主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对于小型建设施工项目的管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良好素质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建设,但是对于目前建设项目的状况, 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依靠标准化的施工流程,科学的管理观念,人性化的体制结构对整个项目进行跟进管理,才能够保证项目能够顺利的完成。 1 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象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 “包换”或“退款”,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三个环节。 2.1 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 2 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2 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2.3 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3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过程是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的过程,这3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工程进度过长,势必会造成成本的提高,而工程进度太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会影响到施工项目的质量。如何能够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下,有效的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3.1 作为管理者应该了解工程的概况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在项目初期,应该研究并且熟悉施工图纸、项目相关的技术规范、项目的设计要求以及其内部细节。熟悉各个项目模块的质量达标参数以及研究其实施方案。掌握施工建设中的重点环节与薄弱环节,有必要的亲自到施工现场去实地勘察,了解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落实施工管理,为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打好基础工作。 3.2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后,在施工前,应该向施工人员交代好施工的任务和施工方法,并且为实现施工目标而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握好质量关,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技术方案进行施工,并且在进度和成本之间作好平衡工作。 3.3 强化组织管理,及时了解施工员工的具体情况,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其集体主义思想,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早会工作,在早会上及时解决当天发生的问题,以及预防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4严把施工技术关,控制工程质量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百年大计,质量策一”。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建设项目工程是一个工程建设从始到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只有认真负责、严格把握好系统工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工程落实的具体细节,才能够正在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论建筑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建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乎着我国经济建设未来的发展。在建筑作业当中一定要坚守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企业管理,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强化工程管理,促使建筑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一、建筑质量管理与掌控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在开展工程质量掌控上,需要对建筑工程的相关质量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把握好工程质量影响性因素、工程质量掌控准则及工程质量责任系统。 (一)工程质量的特征 建筑工程自身的性质及建设生产特征对建筑工程质量特征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通常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建筑产品外形的巨大、投入高、生产时间长、风险性大;建筑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因建筑工程具有的这些特征,这就致使建筑工程质量自身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建筑质量会受到设计水准、材料质量、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 影响到建筑质量的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为此,在建筑空间中往往把这些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统称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4M1E: 人是建筑工程中的中心性因素,人与工程建设决策者、管理者及操作者等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为此,建筑企业开展经营及专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体制。 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材料合格与否直接关乎着建筑结构的刚度及强度、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为此通常会说工程材料是工程质量的根本性因素。 机械因素在工程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指的是组体及配套工艺器械及各种器具;另一类是指运用中的各种器具设备。所以说机械设备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施工工艺方法指的是在工程实际作业中所运用的施工方案,其中包含组织方案,施工合理与否直接关乎着工程的总体质量。 环境因素:工程施工条件因素包含了施工技术环境、施工客观环境、地理环境、周遭环境等对工程质量所造成的环境因素。 (三)工程质量掌控准则 建筑业公认为,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主体监督性作用的是监理部门,监理部门在进行建筑质量掌控工作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准则:质量是首要的准则;其次是以人为中心;较为关键的是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需要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作为参考;预防为主;工程作业当中加强质量掌控;质量标准化;以国家的规范的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 工程质量的责任体系包含了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所参与的各个单位所肩负的质量责任。参加建筑工程各方质量责任包括: 建设单位:建筑工程主办单位事建筑单位,它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建设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体制来对工程各项目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管等服务,对关键性器械、材料采购时按照相关指标来选择。 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在自身企业资质允许的区域内来接收有关建筑工程,供应的勘察、设计成果一定要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施工单位:施工单位一定要在其企业资质允许的范围以内承担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设计图纸及施工技术有关标准来进行工程作业,创建工程质量体制,严格把握施工工序管理。 监理单位:监理单位要在其资质允许的范围内来承担监理任务,同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体制及相关技术标准,代表建筑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 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建筑材料、构件及设备生产供应单位需要对所供应的产品质量承担责任,供应的设备质量要符合有关国家规定及该行业技术准求。 二、我国建筑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一)建筑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建筑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原有的旧制度上,加以完善发展而来的,这必然会存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时代印记,同时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为此就存在一些封闭式管理及内部监管系统,很难将其进行划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上的监督。这样对创建科学的约束制度是非常不利的。有的政府执法单位工作力度不足,造成一些行业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没有很好的制止,这将对工程质量带来很大的不利的影响。 (二)施工单位及施工技术工作者质量及法律理念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建筑企业所需承担的责任及义务,同时明确了建筑企业在施工技术、工程质量管理当中的操作规范及有关程序。但是有的建筑企业及技术工作人员因法律理念浅薄,法律体制不健全,在工程作业中违背了有关操作规范,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图纸来施工,所采取的技术不正确,更有甚者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存在,这样就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质量事故频频发生。 (三)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准入体制不仅有助于建筑市场合理的进行科学管理,且对建筑各方总体素质的掌控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很好的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方面。有的地方单位,因市场准入体制管理上的缺失,建筑企业中有虚假资质的情况存在,或者存在虚假证件、无证上岗的情况,这将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危害,进而对建筑质量管理造成很大的阻碍。 三、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各个政府行政单位一定要加强对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工程质量的管理。纵使是一些工程单位确立的有关规范,但是从未真正的实施起来,为此就会有很多的质量问题存在。伴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前期的现状已经慢慢的产生了变化。所以一定要长时期的宣传贯彻《建筑法》,严谨按照有关法律进行工程建设,着重将乡镇建筑项目加入程序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当中来;对于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建设、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严格查处;对建筑质量事故责任人员严格查处。唯有如此,才可以促使建筑质量管理做得更好,将工程质量放在工程的首位。 (二)各级建筑行政单位一定要加强企业管理,着重强化企业的资质管理,一定要杜绝无资质、低资质的施工单位扰乱建筑市场。真正的执行工程总承包制。承包单位一定要对工程质量全权负责,强化对分包单位的管理,避免不管理、不守法的情况出现。 (三)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质量理念,创建质量管理体制,真正的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强化企业技术培训,严格要求有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完全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四)一定要科学掌控建筑单位的行为,避免不合理压价、垫资施工现象的出现,不可移易有肢解工程机工程的转包,避免减压质量的情况出现。 (五)强化材料检测,钢材、水泥这些关键性的建筑材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掌控,一定要有材料出厂相关检测合格报告,要执行建筑单位监理有见证的材料送检体制,强化施工作业的实际抽检制度。 (六)加强图纸会审制度,提升工程方案及施工图纸的会审质量,完全避免工程质量事故问题的产生。完全避免图纸在会审之前进行开工,与此同时要避免图纸出现会审走过场的情况。 (七)深入加强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监管覆盖率,一定要将建筑工程把握在政府质量的监督区域之内。经过监督检查促使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准。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唯有严格的进行依法性建设,完善建筑企业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理念,加强施工管理强度,才能够促使建筑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促使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探析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的三个方面 摘要:在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能否保证质量的关键,是处理好施工期间的质量标准、施工前的准备、后期质量严格检查及维修等问题。下面本文就从这三方面论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施工质量 检查维修 控制问题 一、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质量标准 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经验,结合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分别从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中的细节问题、严格管理施工现场等三方面加以阐述: 1.1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经济环境也变得比较复杂,施工材料也变得繁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让采购人员产生误导,对于施工的材料而言,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们的采购人员一定要注意这几点;首先,就是选择厂家,必须选择一些经过国家认证的生产企业,具有一定技术经验与资质,并且社会的信誉度比较搞的厂家,不定时的对产品的质量、价格、供货情况进行抽查。其次,要注意产品的质量报告,对产品的原料、设备、成品等都要进行审查,要求厂家出示相关的质量检测证明,产品的合格证等,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 1.2严格控制施工中的细节问题 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部分都应当引起重视,严格的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决定着工程的质量。比如说在市政道路的工程施工中,从撒铺水泥开始一直到碾压结束这一全部过程都应当注意到细节,对时间的控制也要恰到好处,绝对不能超过了水泥的凝固时间。如果时间一旦延误,那么就会导致碾压工作无法正常的完成,严重的降低地基的强度,对于施工的时间细节方面都应当进行合理的安排,把握好操作时间。 1.3严格管理施工现场 在施工工程确定后,首先要做的是在施工现场组建起个施工项目部,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有项目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项目部门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项目的管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作为管理人员还必须亲自多去施工现场,多于工人进行接触,听听工人的建议等,从实际出发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二、 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充分准备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准备好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场地、施工队伍等,组织施工设备、材料、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根据对施工工期的要求,做好工程进度计划,使建筑工程项目的连续施工能够得到保证。要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充分准备,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做好施工设备、材料准备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的材料准备阶段,必须保证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择优选购,不釆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或设备,购入的材料、制品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些性能尚未完全过关的新材料,要慎重使用。对于地方生产的建筑材料,制品及设备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实施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的产品的流人社会。 2.2 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 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除引进急需的人才实现专业功能配套, 采取积极的措施之外,还应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培训,如对员工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和着重实务实用的专题性培训以及实用外语能力培训等,提高员工的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和开拓型能力的,懂设计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3人员和水电等资源准备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项目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是城市交通的枢纽,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人员和基础性的物质准备。对于施工人员的准备,首先要提前组织安排施工队伍,保证施工人员能及时、有序地进场;然后对安排的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筛选,选拔有素质、技术熟练的施工人员进场;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进场交底及技术、质量、安全等教育,对于重要工种和特殊工艺进行提前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要合理的划分施工段。 合理的施工段有利于结构的整体性。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分段应尽量使各段工程量大致相等,以便于施工组织节奏流畅,使施工均衡;施工段数应与主要施工过程相协调,以主导施工为主,形成工艺组合,工艺组合数应等于或小于施工段数;分段的大小要与劳动组织相适当,有足够的工作面。通常有足够的劳动力,但往往同时施工的工作面不多。 三、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维修工作不容忽视 3.1后期检查管理需技术上创新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工序,物资各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繁更乱,这位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而管理技术上的创新,给建筑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形式,这包括工程后期的全面质量严格检查运用新技术手段落实。 3.2严格控制每一道施工工序 在施工前,相关的检查人员就应当有计划的进行施工的规范、操作流程以及质量的标准等等,并且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每一个工序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前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审查,质检等,并对即将需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项的计划,确保每一项工序的质量都能合格。 3.3严格的制定施工质量检查制度 对于施工质量检查制度的制定,首先要进行防范措施,合理的搭配值班人员,对施工工地进行不间断的值班巡查,不跟白昼与节假日。但是要注意的是保住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保住施工人员不疲劳,组织抽查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工程材料进行检查,将每个施工部门的质量要求以文字的方式发放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工程施工的质量。工程结束后,对整个的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的标准,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合同的要求,并提出工程竣工报告,并且经施工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印章。 小结: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质量标准、施工前的准备、后期质量严格检查及维修等问题的探索解析,论述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做到更完备,应该重点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如上三方面控制管理,严格遵守有关施工规范及规程,对阐述的各工序施工检查等按规范严格实施,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断提高,更好顺应时代要求, 高效率完成建筑工程项目。 质量管理方面论文: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方面问题的分析 摘要: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上级政策、技术规范、决策思想、施工工艺、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及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监督各单位的建设行为等因素都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前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下面就此做详细的分析! 1 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1.2 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 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2.1 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2 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2.3 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2.4 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3 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3.1 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3.2 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3 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3.4 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3.5 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4 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4.1 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4.2 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4.3 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5 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当前,要想建立科学、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如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化学与社会论文:低碳时代绿色化学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绿色化学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逐步形成,用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过程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变得可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最优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化学与社会论文: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综合性、学科性、活动性、渐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学,充分发挥该主题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化学;社会发展;教学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体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涉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燃烧、金属冶炼、化肥鉴别、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燃烧条件探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情况调查等活动方面的。该主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受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致使该主题的教学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该主题的教学,供大家参考。 1重视综合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首先,“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重点体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该主题与其它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久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状况、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不仅能加深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科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是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它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该主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仍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燃料的组成与燃烧产物的关系、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3 加强活动性 活动性是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比单纯的听讲、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看,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有许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而没有活动,就谈不上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再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的解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单独成立;而另一方面,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界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才能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既是为了遵循《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体现该主题作为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题特色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化学课程标准》为该主题列出了多达21条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约占《化学课程标准》所有“活动与探究建议”的三分之一。有关活动包括调查、参观、辩论、实验设计、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活动,才能保证该主题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 4 注重渐进性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为例,第1章涉及环境问题时,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些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简单物质和典型事例,并不涉及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章涉及与空气、水有关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空气、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对污染因素的分析也比较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第4章在对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则要求学生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以及燃烧的条件与产物的关系等方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为什么会带来环境问题以及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再次涉及环境问题时,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系统性强,其中既有大气、水污染的问题,又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既有对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又有对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的规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有关环境问题,又要求学生应具有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观。这时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本节在讨论酸雨问题时,不论是雨水pH的测定、酸雨形成原因的探究,还是消除形成酸雨污染源措施的研究,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因此,在处理不同章节中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切忌忽视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搞一步到位。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学内容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5 强调开放性 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中,应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一是要敢于跳出书本的束缚,多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中取材,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对化学高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取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社区,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广大农村,进行参观调研和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所在社区居民家用燃料的状况、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回收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和信息,直接向专家、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咨询和请教,以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空间。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涉足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6 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和能源,无一不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的,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也正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时,必须关注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如在进行《化学与材料》一节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历史和意义,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研制开发的各种新材料及其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要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实例说明化学与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还在于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显示出的特有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如燃料电池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且妥善解决了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 摘 要:课改之后的中考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本文就“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 复习教学 科学素养 能力 “化学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考中的热门考题。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地位及作用 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联系。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主要内容及考查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各地中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主题的题目正在逐年增多。化学与社会主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题目从过去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转向于从化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理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新科技成果,新材料的开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科研和环保检测,更多地关注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和安全,用标新立异的试题考查取代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考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成果、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多,它能够有效地引导考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情感体验、学习的价值在影响着学生。 2.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生动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以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化学信息的迁移能力,注意开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探究性、开放性,突出材料的评价功能。 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平时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好习惯,并且要善于积累化学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知识应用目标 关注自然和社会,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使自己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复习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收集的资料、报刊、电影电视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试题的开放性具有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创设情景的模拟性,主要考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解题要领 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一些背景素材取材于课外,而且要求有比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答所需要的知识仍然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解答这类试题的要领主要有: 1.明确试题特点,克服畏惧,树立解题信心。 2.研究试题呈现的新情境,准确获取与解题有关的化学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化学知识相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并迁移到问题解答之中。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化学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把化学的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化学,时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激发学生把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赵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形势阐述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强调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是必然趋势,既能体现化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也能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化学与社会论文: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前言 社会体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在怀化学院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分析,不仅是对专业目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3.1.1对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依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怀化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指导咨询、组织管理、教学研究以及经营开发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2对业务要求现状分析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为:掌握教育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二级水平,裁判能力达到二级,外语达到准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高校一级水平。但是社会上设置的相关岗位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限制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1.3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为主。 长期以来,怀化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3.2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现状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四大类。必修课覆盖了多个领域,涉及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限选和任选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集众多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 3.2.1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分析 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30%~34%,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25%~26%,通过统计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看出目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偏高,在学校对体育学院规定的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越大,专业课的课时必定相应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专业水平的提高。 3.2.2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分析 由调查得知,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即技术课程)的比例为1.6:1,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的术科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正在日益缩小,基本比例约为2:1,对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当减少术科学分或学时,尽量不减少课程数量,合理安排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3.2.3选修课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课时比例为7:2:1,并向6:2:3的方向发展,但怀化学院选修课在比例上大于国内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各自间的联系不明显,而对学生的引导性又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设置效果。 3.2.4实践环节的分析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实践环节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根据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用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暑期实践时间共六周。随着学生实习目的性的增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给予的指导较为不足,没有对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 4.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在数量上发展非常快,人们对这一新兴专业报有极大的希望,因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未来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质量的需求,应该合理设置必修课,压缩必修课程,选修课宜多,理论课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相应地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优秀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全面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最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课堂教学与和谐社会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方面面。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对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化学1》中氯碱工业、工业制漂白粉、玻璃水泥工业,《化学2》中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电解、电镀铜,都涉及工业生产。化学与制药、石油、橡胶、造纸、建材、钢铁、食品、纺织、皮革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衰荣与共。据统计,大约有50%的工业化学家活跃在这些行业中。 二、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1. 实验装置的绿色化 如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装置存在的弊端: ①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会马上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②另外,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良,改良后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步骤和实验的原理是: ①取一只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②向分液漏斗中加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避免胶塞塞入时酸液外溢,并防止空气残留)。 ③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锥形瓶里反应缓慢发生,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④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此实验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难做的一些问题,在同一实验装置中实现了制备 NO和验证NO的实验,实际演示效果也很明显。 2.实验内容的绿色化 如O2的制取,课本上用MnO2催化使KClO3分解,反应剩余物是KCl、MnO2,反应后需处理产物,而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l2。绿色化学法:可改为用分解H2O2的方法制取O2,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水,不构成环境污染,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3.实验试剂的绿色化 实验试剂的绿色化包括试剂的减量和替代。 如H2O2的分解实验,课本上用MnO2做催化剂,MnO2是一种强氧化剂,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或无定形粉末,它的不当处理会造成污染。若以H2O2酶(切一小块生马铃薯即可)代替二氧化锰,催化效果高且无污染。 三、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 1.新能源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矿物(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它对周围环境也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且化石燃料终有枯竭之日。解决能源问题,一是要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如发展城市煤气、实行城市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推广高效节能的工用和民用燃具、推广沼气和太阳灶、开发机动车节能和尾气控制技术等。二是要积极开发再生清洁新能源(绿色能源),这是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2.新材料 新材料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人们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不同,初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也可按照材料粒度的大小分为常规材料和纳米材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更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信息高速公路是通过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航天材料和光纤材料。各种半导体、陶瓷材料使得电子技术、高温技术得以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等等。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一个飞速膨胀的知识系统呈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思维越发活跃,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化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时所作出的贡献,体会化学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准确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公路经济管理措施 一、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保护公众出行利益 从高速公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公益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完全具备就说明了高速公路时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费是采取全封闭的收费方式;我国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是由于是因为只要运输的货物量是标准范围之内的,或者是能够全额满足交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对于这一条高速公路的消费,在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消费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国高速公路是一种标准的准公共产品,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属于国家的资产,就这一特点就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速公路尽管存在着多个投资主体,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态也各有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这些方面存在着蝉翼,公里资产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资产所有权同样属于国家所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这部分国有资产,去维护好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并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二、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经济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基础和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相对宽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要从改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发,缩小差距。2.其次在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着执法问题,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是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要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资大、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一般的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当缺少企业投资时,政府的压力就相当大,需要发挥其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动员其它企业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甚至政府可以赋予某特定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相关的一些垄断经营权。1.政府药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非营利性特点的特许经营机构,一般企业是不能享受这种特许权的,而是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它的经营授权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签订的合同,对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对于其经营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预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好工程的施工预算,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的,由项目部经理预算的计划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和突发情况下的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 2.改善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 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是按照原先的计划对施工进度和各方面进行安排,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施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如人工消耗费用、现场管理费用和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等内容,从而实现成本计划和降低成本。 结束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同样的,高速公路的快发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和单位都应该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视,它作为国家的重要和巨大工程,加强对其经济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措施方面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经济管理论文:中医院经济管理经验汇报材料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搞好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更好的提供积累资金,不断提高医院两大效益的增长,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本着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行人事、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促发展。 为了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把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作为突破口。 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首先根据人事部门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德、勤、职、能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一旦落聘,限期自谋岗位,逾期将给予院内待岗或转岗处理,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其次,对全院的中层干部实行了聘任制,任期为两年,到期经考评合格后,再进行新一轮的续聘,不合格者将被解聘,彻底打破了终身制观念,增强了职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二是在分配制度方面。我们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拉开差距,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在工资分配上,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临床一线岗位和优秀高级术人员倾斜的绩效工资制。同时,还将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捆在一起,根据完成核定的工作指标情况,通过院科两级核算,由科室自主发放,从而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更好的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三是积极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首先我们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将卫生保洁工作承包给保洁公司,医院与其签订保洁合同,明确清洁卫生的目标、要求、工作范围和费用,制定了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从而减少了管理的环节,提高了保洁质量。其次对物业科实行了院内社会化,人员编制属医院,经济上与医院半脱钩,工资由医院负担一半,另一半根据个人的工作量实行计量工资,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脱离医院,达到完全社会化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核算,增收节支。 近年来,我院牢固树立成本核算意识,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加收入,降低消耗,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制定了严格的物质管理制度和报废制度。加强内审工作,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实行支出“院长一支笔”签字制度,使全院职工节支即为增收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对伙房、小卖部、印刷品及所有土建工程公开招标,明标暗投,由律师和公证员现场监督,增加了透明度。三是在经济管理上实行“以支定收”,采取院科两级核算,两级管理,两次分配,超劳分配与科室经济效益、个人绩效挂钩,实现独立核算、多劳多得。四是对科室所需物资报物资科统一做计划,经院长批准后,统一购买。采购前充分了解市场行情,采购质量好、价格低廉的物资,以达到降低成本,杜绝了盲目采购、吃“回扣”等不良现象。五是实行大型医疗设备监控,杜绝了少收、漏收,避免了资源浪费。 三、加强收费管理,强化自我约束。 近几年,我院始终化大力气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首先,我们加强了对药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严格按照医院财务制度,正确核算药品收[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入和支出,降低了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坚持低进低出的原则,杜绝抬高药价,做到让利于民。其次,在对住院病人实行一日清单制基础上,又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微机管理系统,方便了患者对费用的查询,做到了让患者明白消费。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有关物价政策,规范收费标准,通过公示牌、滚动屏等形式对各种药品和医疗收费价格进行了公示。四是为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我院在社会上聘请了34名社会监督员,并设立了举报箱和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和患者的监督。通过内外监督,使我院的收费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从而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经济管理论文:论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医院运用经济手段,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指导、组织、计划与实施,开展经济核算和经济分析,合理使用财力、物力、人力,尽可能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最大的医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是医院经济管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环节比较薄弱,区域和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的生产流通环节秩序不规范,医患矛盾较为突出。要达到医院和谐发展的目的,必须要有综合科学性管理意识,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现代化医院建设,保障医院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及完善医院管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 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提出了医院现代经济发展,医院决策层的能力、理念、素质和视野决定了医院经济的走向和发展。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处在变革不定中,是伴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关于选择的哲学,医院如何把握经济规律,顺应体制趋势,医院的领导核心层要有变革创新力,具有前瞻性思维、适应性思维和超前的经济管理理念,有效地对医院现代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全面革新管理,找准市场定位,发挥特有优势,这样才能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领导市场潮流等。在实施医院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人本理念、法制理念、风险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服务理念、市场理念等,对各项经济工作进行决策,实现对医院经济管理的调节、导向和控制,实现整体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目标。 二、重视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管理 患者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安全、及时的医疗。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没有优质的服务和质量保障,也难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全体医院人员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监控系统和规章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入院标准等,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规范这些标准,并作为医院现代经济管理的依据,来实现“医疗低成本、医院合理投入、医院合理收益、病人低消费”的新思路。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就医过程中的服务要求及细节更加人性化和复杂,医院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最关键和最重要的部分是医院财务管理,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项业务性、法规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本质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合理处理相应的财务关系,有效安排医院的资金运动,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中财务管理起着导向、启动、控制的作用,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财务管理的功能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体现:为经营活动的资金、保证医院服务活动和医院筹集资金需要;降低医疗经营成本和服务成本,增收节支,合理组织收入;医院的经营决策的参考,预测医院的经营和财务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和医疗活动的分析和检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找出差距,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四、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经济管理 随着日益显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它几乎应用、渗透于整个经济社会。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项目甚多,较繁杂,因此提高现代医院管理实用性和科学性,需要运用信息化建设辅助管理。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实用、快捷、方便的平台,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对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医院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五、积极开拓医疗市场和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医院才能发展与盈利,这就需要医院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完善和改进整体的医疗设备,改善就诊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其次,积极开拓医疗领域和市场,提高医院自我调节的能力。在服务领域里 ,医院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服务空间,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服务、保健、医疗需求。 六、抓好医院人力资源建设 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源的建设,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医院竞争力的核心。医院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其重要受到了医院的广泛重视。为此,一是对高技术的人才加强重视程度。医院的人力资源主体是医生,医院在业内占有的地位以及患者对医院的信赖程度受医生医疗技术的直接影响。要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项目,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最终实现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二是完善奖惩体制,建立医院激励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同时取得患者的信赖,提高医院的形象和信任度。 医院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在新形势下医院现代经济管理树立“高效、低耗、优质”的理念。新医改要求用较低的费用,提供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应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之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 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引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购房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短暂下跌过后,即再次上涨。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虽然销售量有所萎缩,但价格依然保持坚挺。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房地产业快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房 ,! 一、房地产经济管理的现状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基本业务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这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相对薄弱,经济业务的随意性变大,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混乱。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秩序混乱,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扰乱单位会计工作。其次,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识薄弱,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拉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犯罪。企业经营层以及普通员工的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目标都在于尽快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的总体平衡。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现居者有其屋。然而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在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和长期的规划上还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错误的认识.导致政策目标的短期性严重,缺乏前瞻性。同时,政策目标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长期规划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现相违背的现象。政策的不连续性和科学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产整个行业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出现上下波动,不仅扰乱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给投机者带来可趁之机,干扰市场秩序。如经济适用房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住房产业政策等都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思路不清、目标模糊的有力说明。再者,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位置,忙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长期规划,事后调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乱。一放就涨.越管理越升温”局面的出现。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从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的先决条件。在我国。由于房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应是一个从最初的开发、建设、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法。我国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明显落后于当前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需求,导致法律真空现象越来越多。其次,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权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国务院名义牵头颁发的,或是以国家部委办的名义的,如国11条、新国四条等,缺乏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特点。即使在特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建立,但与此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不完备,造成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陷人恶性循环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使得法律应有效力大打折扣。 2.机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已跨过了多个年头。房地产成为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房地产的管理可谓重拳出击,政策短时间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许多政策与规定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执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变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争议。实施细则在制定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原则的制定颁布。我国相关经济管理的措施落实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房地产两级监督、管理、调控职责、范围未划分清晰和明确定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房地产业高收益与低成本的特点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重要来源,也成为地方政府推高地价、拉高房价的原动力。公权力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合作,极易导致内部交易、权钱交易.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操作明显存在失误现象。房地产市场中官商结合的链条若无真正打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国家宏观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难发挥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产市场中最为关键的金融、企业、土地、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上在日常运行中各自为政.协调不足,各自决策,决策相互脱节 ,也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经济管理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和经验的积累。当前。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房地产法律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房地产经济管理行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应以法律来有效制约政府的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避免影响更大的扰乱。同时以法律切实保障我国房地产综合、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继续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尽快出台各相关的实施细则,促成《房地产法》的出台,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务管理及相关的后期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完全纳入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我国房地产行业相关规范政策的层次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调控难以有效解决。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径。要正确认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调整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但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适度的干预,最终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与创新改革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着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着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强化单位的经管创新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取发展,才可以确保单位的利润最优,确保单位的发展顺畅。才能够让企业面临残酷的经济危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所畏惧,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农村经济管理现况及方法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应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的实现对农民负担监管,无法合理解决土地合同纠纷,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调换随意,而人员调换后的空岗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很多农经站共组无法安心工作,很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发展。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农村中很大部分村庄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有的村不能给干部及时发放工资,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村甚至借款办公,陷入了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全靠财政供养。由于乡镇村庄的财力有限,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运转艰难,有些工作甚至无法开展。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1.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相关的经济管理。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依法、自愿和有偿原则指导下,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稳定农民情绪,防范农村经济出现混乱。要明确审计监督工作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责性。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的应有职能。 2.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和机构建设 各地要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配齐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人承担农经管理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能及时专业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过硬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业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各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要合理定编定岗定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而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和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以及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只有带领农民致富,农民才会信任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和部门。各地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根据农村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耕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鼓励农民种植多种有效经济作物,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的信心,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4.增加投入,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经费 虽然近些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还是偏紧。一方面是低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财政扶持,一方面是村级办公经费的短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保持正常的运作异常艰难。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关系到事关农村经济运行的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应保证农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充足经费预算。 5.化解村级债务,确保充足的村级办公经费 要化解村级债务,首先要求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财力补助。在农村义务教育、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建议国家能实施一些政策来化解村级债务。此外,对于现有的债务,可以通过精简机构、资产盘活、纠错减债等方式来化解和减少。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新债的产生。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各种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公益事业或举债工程。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增强社会经济管理 加强完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经济管理机制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经济管理目标,保证经济管理的顺利实施,全面的掌握经济管理目标的实际动向,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的体系,科学的、规范的统一部署,加强各项工作间的联系,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经济管理的稳步前行与创新意识相结合,以完善的体制约束和规避经济管理中不协调的因素,提高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识,完善经济管理的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国利民的的措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日益增多,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中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参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对社会管理中人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各企业、行业间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社会经济管理的根本规律,从中找到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断的积累经验,勇于创新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实效。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质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行工作。要坚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要严把好对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的质量关;要讲求实效,。在经济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创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兼顾,侧重于应用研究,把研究重点放在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上。加强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有较多的不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新阶段的社会经济管理特点必然要遵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督促社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快培养新阶段社会经济管理人才,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建立与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科技水平。以长远性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的规划,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以科学促发展,以管理带效益,实现有新阶段特点的科学的社会经济管理的的稳步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善社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必须对社会管理基本理论、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会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为党和政府完善社会体制、制定社会政策,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经济管理论文:分析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一、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国现代化企业对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完善不够重视。尽管很多企业已经着手建立了一定的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现明显的误区。企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性不足。2.人力资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没有鼓励与约束的环境下,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大大降低,积极性普遍流失。长此以往,企业人员出现大幅度的调动和变换,导致企业正常的生产任务受到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工作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对企业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原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经济管理的滞后,特别是企业对危机处理意识和对机遇的把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管理部门的结构不够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决策者直接进行的,导致了管理过于集中,无法发挥群众的作用,导致管理工程主观性强,失去了客观性。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将会受到很多的问题的制约。因此,管理控制权的下放对于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加强完善管理部门。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企业要在社会发展观的角度上看问题,把以人为本的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才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员工的利益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员工的职能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人员要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深度的了解,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但是企业还必须重视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要明确公司的规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具有统一的企业精神,用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打动员工,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性的工作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加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监督体制。只有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创新型的经济管理方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运用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经济管理论文:基于房地产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1、前言 自从对住房货币化进行了改革,使得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数已经达到了高峰。尽管出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8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现了上涨。在2010年,我国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截止到现在,尽管房屋的销售量减少,但是,房价却没有明显下降。 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因素是长期发展的结构,主要由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调控行为失当、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响。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2.1房地产业调控行为失当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经营形式等的垄断。开发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压缩住房供需数量,拉大供需差距,从而使房价持续上涨。 房价的构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开发费用、开发利润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也可以从中获利,并且还可以从各种税收方面获得利益,土地和税费就占房价的40%。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业和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各个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利用城市优势来不断的壮大自己,然而,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从深一层次方面看,城市已经成为了政府巨大的投资资源。 在国内有些地区,土地的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达到地方预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政府预算收入的60%。出现“土地财政”直接和土地出让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土地通过买断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这样的掠夺式的开发将直接阻碍到房地产的行业的发展。 2.2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失当 由于企业低利润或者是负利润状况的出现,使社会上很多闲置资金存到银行的机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现如今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风险,再加上受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市场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远低于房地产的投资,如果将这些资本都投入到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市场,那么将是和真实的消费者争抢房源,从而变相的抬高了房价,使原来人民的商品房转变为了资本房,这也成为了很多资本商家投机的基地。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实际的供给和弄虚作假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了房价完全脱离了真实的价值,使房地产泡沫形式开始膨胀,同时这又加剧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关的国家住房保障政策 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约束,结果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数建设在偏远的郊区,尽管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例如:交通费用,给中低收入的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3、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学规划建筑用地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我们所说的“炒地皮”,各级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转让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些房地产的开发商通过短期向外出租直接获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长期向外出租来获利,例如:大型商场等。然而,在什么样的位置建设什么样的房子等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和谐城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3.2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 根据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和房市情况,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看,目前,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正处于一个繁荣时期,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上升阶段。但是,从目前的房市状况来看,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进行调整,然而,所谓的调整指的并不是楼市崩溃进行的调整,而是指导房地产进入另一个比较成熟的稳定发展时期,并且出现了很多性价比优越的产品,促进市场走向成熟化。 3.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GDP增长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经济增长所决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经济发展创造的市场需求。其原因主要为房地产行业是土地和金融相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产业,其中土地是严重缺乏供给弹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论上可以无限供给,而且流动性较大。如果房地产行业深入投资因素,那么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泡沫,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突然中断,将会直接导致泡沫经济快速崩溃,同时也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和破坏。由此看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下去。 4、结束语 总体说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科学规划建筑用地、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地价,才能进一步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顺利、有序的发展下去。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强化医院财务经济管理 在医院的财务经济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医院财务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医院综合性价值的管理方式的好坏,因为在医院的财务活动中,能将医院的任何财政上的变化清晰的进行反映。所以,为了促进医院能在竞争市场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全面了解医院的管理内容,并对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有效的财务经济管理策略,保证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一、医院财务管理内容 1.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首要内容就是成本核算,其实也就是制定项目成本,对医院的整体支出费用进行间接的控制。开展成本核算即是让医院的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成本观念,并强化自身的成本意识,所以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性。制定定额成本以及实行成本费用包干是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了使医院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绩效,还可以制定并执行支出费用超出预定金额进行惩罚,节约成本有所奖励的策略。 2.根据医院的相关资料以及收支情况,要随时对医院的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开支。也就是对医院进行财务预测和计划,这是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相当关键的环节,要保证医院能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通过财务的预测和计划控制收支不平衡情况的出现。 3.在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中,为了降低投资的风险,以及避免因为不合理的项目投资造成成本的浪费,医院项目的投资无论大小,都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以此来降低投资的损失,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医院的经济运行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了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新形势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就是如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配。提高资金使用率,防止资产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医院管理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医院要立足于市场,要求生存的同时也要求发展。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当前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几乎都没有对医院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这是由于医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是由医院总部统一进行的,且存在着异地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另外,医院的资金90%以上都是来自于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进销收益,然而医院的一些授权审批制度建立不完善,或者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医院内部经费控制失效,使得医院的经营管理出现很大的风险,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满足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2.医院的固定资产在旧财务制度中规定,在进行会计审算的时候,要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这种规定就会使固定资产在账面价值保持入账时的购买面值。但是,固定资产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和耗费,时间越长这些价值磨损和耗费就会越大,就会将固定资产的账面支架低于购买时的价值,而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反应的就不是当前的实际价值,对资产价值有所虚增,就会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 3.当前,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很大一部分医院都存在着预算编制呈现片面性的问题,在预算管理项目中,没有将应付账款、负债等资产,还有库存物资等计算进去,仅是注重收支预算,这样一来,就会使经费的投用方向出现纰漏,不能全面的进行预算。另外还有医院预算管理不合格的问题,这就出现经费的控制不能按照预算制定的项目来进行,且没有较高的执行率,就会致使经费的预算制定以及预算执行不一致。 4.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分管财务管理方面的院领导都是出身于医学专业,而财务管理这一工作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据有较高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以使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而分管财务的院领导,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基本工作,还有相关的研究业务,以至于对财务管理方面过问较少。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出身于医学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欠缺,就不能将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也不能很好的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也不能有效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在管理层面的作用。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1.为了建立预算编制、审核、执行以及分析、考核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国家要对医院实施“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等预算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医院按照规定程序的预算方案落实到相关的执行部门以及具体的项目中去,有效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并对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校正;另外,医院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就要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进行根本落实,以此来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还需要医院实施标准化的预算编制和审核制度,将在医院的活动中所出现的收入和支出都算进预算管理中。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的预算原则,进行预算编制和审核。对各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结合医院内部和市场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以此来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严肃性以及灵活性。 2.健全医院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就应该对医院的收支管理进行规范,加强对医院收支的核算和控制。首先,对医院的收支分类,要按照收入的来源以及支出的方向进行准确分类。其中,医院的收入来源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医院的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同时,医院还应该加强成本的管理,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并将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成本控制进行最大限度的结合。另外,还要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基础,利用量本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来对医院各类成本的变化进行切实的了解,并制定出相关的标准成本,对支出费用进行有力的控制,从根本上提高 成本管理效率,并增强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医院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财务评价体系,应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结合,以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结合为建立原则。为了保证医院各管理职能部门能切实履行经济职责,应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监督和评价。另外,为了使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客观真实的将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反映,医院要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坚持以医院的长期发展为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能较好的接受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的审计和监督,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4.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也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因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财务工作质量。所以应该拓宽财务管理人员在相关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加强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树立坚持专业知识学习的观念意识,能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满足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需求。 经济管理论文: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现阶段农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经管理工作责权不匹配,开展工作难度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方面较多,管理层级分工不够明确,致使上传下达失真。部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做到责权对等。 2.农经管理工作经费不稳定,组织运转艰难 农经管理工作属政府部门,但除去国家财政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农经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因此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情况下,要维持部门正常有效地运作是有很大困难的。 3.村级债务沉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债务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许多农村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偿还陈债,甚至有的还出现新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村里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偿还债务,更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在党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摆正姿态,正确认识到农经管理的意义,并且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下,许多新的问题厄待解决。为防止农村经济发生混乱,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比如,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都有涉及,但是,专门针对农经管理的配套法规却较少。这也导致农经管理人员执起法来困难重重、无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证农经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行使权力、执行工作,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是与基层人员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职能多,任务繁重,若是管理队伍现状与管理工作本身之间不协调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保证农经队伍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对待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农经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 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不足。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5.加强经济监督管理,化解债务危机 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资产盘活、蹲息降债、纠错减债等方式化解现有债务。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建立村集体借款审批制度。国家在一些大的利民工程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力补助。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化解村级债务。 总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经济才能更还更快的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但农经问题的解决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正确的方针,还有不断地创新与尝试才能正确对待好这个问题。让我们期待和祝福我们的农村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富强! 经济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模型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2003—2005年为国家决策阶段,2006年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认识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明确发展阶段,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律强力支撑,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 其次,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 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因此,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倡导全民参与,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经济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思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 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经济管理论文:论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着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的影响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着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经济管理论文:对企业经济管理不足与措施探索 企业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够具体准确,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重视,同时,企业的制度中又存在着很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各管理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责任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打击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存在许多漏洞,没能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导致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有的则是因为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不明确,很多部门忽视自己的职能,敷衍了事。同时由于当前企业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制度更新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适用。 粗放的经济管理方式由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规模的扩大,然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得到转变,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做出调整,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弱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人员流动性大。企业中的很多员工尤其是新招入的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很多工作不到一年就从企业离开,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第二,企业缺乏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现有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担心自己的培训时白做功或者是为其它企业培训员工,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员工素质难以得到综合提高。第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不够规范,真正的用人方式不是按能定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因此,企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不强。第四,企业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公平性。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稳定。 同时企业要在这些先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改组完善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组织内部各经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从而为企业管理方式奠定组织保障,并为企业经济管理疏通内部信息传播通道,从而确保经济管理的顺利运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将经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纳入到企业经济管理领域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实现程序的规范化。并要确保相应的流程和标准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相冲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以上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住企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采用整合营销方式,拓宽市场空间,减少可控费用。通过实施以上的经济管理方式,最终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也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在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中所占贡献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大相关投入,通过持续不断的员工培训、人才选拔与考核等方式,提高人力管理的成效,增加企业的知识含量。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乡村经济管理服务价值 2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要求,2012年要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再攀新高、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按照这个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总结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体会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服务作用。 1 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体资产与财务、农民负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统计、农民负担监管等,这些都是服务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体现。 1.1 认真做好“三资”委托服务工作 “三资”委托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提升村集体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做到“三资”服务工作不走样。几年来,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主动深入各村走访指导,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做到指导不走样,严格工作程序。如对村集体做到账清、财清、物清及债权、债务清等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一目了然。 二是制定“三资”服务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和推行,形成常态制度化管理机制,如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代管流程》、《“三资”服务工作手册》等。从入账、检查、审计等方面实现一条龙服务,规范“三资”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三资”服务工作达到“群众满意、集体受益”的工作目标。 1.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离开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将成为空话。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就是要在服务中把好土地资产关。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严格把关,乡镇街党委政府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制定科学的土地流转流程。无论是农民经营土地的确权发证,还是土地流转合同、证书、台账等都必须规范合法,并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下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 2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自愿组合,创造、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农民组织,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党中央列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1 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但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素质不高,不懂相关法规和财务管理。因此,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对他们应加强培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主要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科普法》及国家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还要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培训,指导他们依法办会、合法经营。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用积极的态度培育、扶持、发展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已于2010年就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列为农村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管理、有序发展、农民增收。 2.2 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在培育、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服务他们的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规定,指导他们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财务账目,社员、会员账户,交易分配记录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建设中规范运行,长足发展。如做到规章制度齐全、产权名册清晰、各项记录完整及时等。 3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他还强调指出:“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无旁贷。 3.1 管好用好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农村集体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逐年加大 财政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村集体、基础建设的投入;三是村集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慈善机构、企商人士的捐赠赞助资金等。这些资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价廉,注意对贪污挪用的监管,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好、造价合理、农民群众满意。同时,还要统筹谋划农民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积累的关系,创造和谐的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3.2 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解决的问题。通过财务管理,取消不合理开支,确保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完善村级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强化、完善村账乡管制度;强化、完善村级会计报账制度等,在财务操作、核算、监管、审计方面做到规范化。 二是坚持实行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账、民主决策和收支审批制度。 三是加强领导。村级财务管理应作为乡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职时期农村工作重要考核内容,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是第一责任人。 四是加强村组干部财务管理培训和法制观念培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素质和为人民服务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作用,就能做好农村财务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就会稳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济管理论文: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浅谈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等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不仅中央政府的职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必然性政府行为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主体要素,哪里政府行为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反之,政府行为不规范,不能依法行政,不进行制度创新,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就会落败,也无法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政府行为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收入支出行为,但不论是政府管理、服务还是收入支出行为,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化,即缺位、越位或错位,新形势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尽快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要做到到位、适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县级政府职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县级政府必须在实践中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领导市场经济的主动权。当前,县级政府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不到位。在县级政府,有些同志尽管口头上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行动上却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一方面要求政企分开,另一方面还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一方面讲要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却仍用老办法,热衷于向上级要项目要资金,坐在那里“等靠要”;一方面讲要按市场经济的法则指挥生产,另一方面却沿用老办法催耕催种或向企业摊派等。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县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政企分开、还权于企业和搞好服务。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仍喜欢运用手中权力从人、财、物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干预,造成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关系理不顺,政府部门舍不得放权,企业不敢用权。一些企业既想摆脱政府部门过多的干预,又想躺在政府的怀抱里“等靠要”,企业缺乏生机活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在农业上的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撒手不管,农民想种啥就种啥。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很肤浅的认识。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现在强调政企分开,一些企业法人事实上成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由于产权不明和监督机制不全,对企业财产支配和生产经营的监督权力随着自主权的下放和行政干预的减少,企业法人在经济运作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化,导致经营权侵害所有权,这种关系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不协调,制约县级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相当部分县级企业亏损,处境困难。在农村,由于“统”与“分”关系处理不当,重分轻统,土地切块分户承包经营对实行规模生产带来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加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种局限性越来越约束规模型社会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县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思想作风上存在脱离实际,说多干少,不敢负责,短期行为,弄虚作假,贪图安逸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习惯于行政命令,搞群众运动,指导工作一刀切,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思维单一僵化,习惯于按老办法行事。一讲贯彻上级精神就马上想到开大会、传达文件;一讲重视就想到出席会议的人规格高、人数多、规模大;一讲加强就想到要扩充编制,增加机构和人员;一讲抓落实,就想到搞检查评比、统计数字报表等等。这些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方向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任务和具体内容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这次《决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就县级政府而言,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落脚点应放在依法行政和搞好服务方面。依法行使经济管理权《行政许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正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对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经济管理而言,应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产权是经济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如何实现基本经济制度与现代产权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就要求把现代产权制度结合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去,从而使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经济都能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来运作,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运营和产权保护。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就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样做,不是削弱或否定基本经济制度,而是有利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按照这样一种改革思路,不仅企业的财产关系将明晰化,而且整个社会的财产关系也将出现明晰化趋势;不仅公有财产权将得到保护,而且私有财产权也将得到保护;不仅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而且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从定兴县强力水泥、医药公司、华建机械等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实践看,要把国有企业推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个“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体制。只有明确界定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及其责任,才能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企业 充满生机活力。建立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微观经济基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据统计,到20__年底,全国私营企业300万家,注册资金3.5万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2300万户,从业者4600万人。加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约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三成,创造的增加值约占整个GDP的1/3。现在,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使这一微观经济基础进一步得到强化,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念,并且“必须毫不动摇”。第二,在政策上,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其他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使其在诸如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进出口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在政策支持、经济信息、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快捷的服务,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定兴县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放开手脚,大胆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有效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而无力开展建设的问题,现开发商投资兴建的新兴街已经初具规模,彻底改变了旧城区脏乱差、经济滞后的面貌,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实践来看,应尽快制定市场准入的标准和操作办法,以便有所遵循,促进民间资本的涌入,加快发展步伐。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监督,这是企业公平竞争所必需的,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失去有效的监督,就会助长企业权力的膨胀,导致企业经营权越轨,侵害所有权的利益,滋生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转变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模式,把政府从企业获取的利益主要放在依法纳税上,只要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政府就不要过多干涉其生产经营。在监督的同时,还要全力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查处与工农业生产和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假冒伪劣商品,做好对粮油、生产资料等重要物资的价格监测和跟踪,稳定商品价格,打击囤积居奇、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机制和环境抓好统筹规划。加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这就要求县级政府要总揽市场经济大局,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县经济发展思路、规划,包括长、中、近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办法,有效地动员全县人民为实现目标奋斗。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特别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与以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重大课题。只有加强对影响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趋势,才能从统筹城乡、统筹地区、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高度,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符合县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把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县域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定兴县本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工作的原则,立足“人缘、地缘、业缘”实际,结合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组织计划、统计等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规划,并针对优势产业现状,制定出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及汽车产业规划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确保了经济建设平稳有序进行。抓好全方位服务。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首先是强化服务观念,政府及行政机关的义务就是全力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即“纳税人权利中心观”,维护纳税人的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要树立优化服务的发展观,将服务融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目的,重新配置整合服务资源。三是建立服务承诺机制,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四是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起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中介组织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监督主体,确保及时掌握服务状况、监督服务计划的正确执行和及时改善服务状况。定兴县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通过强化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对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上级和社会各界加大对长城、大迪、天马、华鑫等30家重点企业给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发展机遇,开拓市场,引进项目,为企业搭建双向开放、招商引资的平台,一大批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抓好发展环境。县级政府要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权威性领导,要抓好软硬两个环境的优化。一方面,抓好行政环境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诚信度等软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行政相对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要切实负担起提供治安、教育、交通、国防外交、医疗、 环保、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职责,保证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程配套到位的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搞好勤政廉政建设,要做到不批条子,不认条子,一切按规矩去办,提高办事透明度,反对权钱交易,以良好的形象树立县级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权威。政府的实体管理和程序管理都必须公开、透明,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包括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信息网络,做到政策法规信息的及时、及时宣传、及时更新。行政管理的手段要以便捷、多元化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联络方式,如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等,实现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审批、许可、确认、给付的管理高效。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把层级审批改为一级审批,把多部门分别审批改为整体联动审批,把多次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并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要抓好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本着“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外吸引力。搞好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行政区、文体活动区、商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把县城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格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抓好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科技兴企战略,在全社会唱响“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经济要提速、人才是动力”的主旋律,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选任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薪聘请人才,并在投资创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宽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利用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制定各类人才资源供求指导目录,并实现网上,促进人才供求对接,特别是对“两高一急”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打破限制,特事特办,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选拔经营、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把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懂管理、讲奉献的优秀人才推向企业管理的重要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潜能,提高经济效益。抓好科学决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县情又与时俱进的制度和程序,并使之规范化,防止民主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市民接待日等方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等组织,随时为政府出谋划策。 经济管理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速近年的连续下滑,使一度有所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再度扩大之势,这必然拉大城乡全面发展差距,并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做了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__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4∶1。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农民收入太低。对全面实现小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对这一问题作深层剖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__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__年继续扩大到3.11:1,20__年扩大到3.24:1,呈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曾国安的五等分统计法来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5%(而同期美国为4.27%),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15.4%,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30.9%,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47.5%(而同期美国为44.6%),10万亿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额。基尼系数1995年为0.455(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水平,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均状态,0.4以上则为差距悬殊状态)。和其他国家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乡差距过大),而且产生了所谓“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马汰效应。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__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__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农民面临的生产和发展的压力比以往明显加大,收入增长缓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农村内部诸多规律性因素的作用。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不同的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通过“剪刀差”政策手段把一部分农村财富转移到城市,抽走了农村发展所必需的积累资金。通过强制降低农产品价格从农业中获取剩余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是本世纪20年代前苏联经济学家普里奥布拉辛斯基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这项政策通过扶持发展工业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很适用,是我国长期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其本质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移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工业发展。改革前,为完成重工业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国家完全垄断国内贸易,通过对农产品征税,降低农产品价格,获得大量利税为城市工业化投资。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抽走了5823.74亿巨额资金,加上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从农业中抽走了6868.12亿元资金。这些从农业部门转移来的资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剪刀差”被废除,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50年代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所有制的不同。城市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城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几十年来逐渐固化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格局;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 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3、就业层面。政府对具有城镇户口的待业者给予众多就业机会,确保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但户籍制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改革前)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不公平竞争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二)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政策、对农民的税收政策、对农民的税外负担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这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尚有距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三)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人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现实因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是:1、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合适应过程;2、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口增加,国内价格下降,一定时期内会对农民收入带来影响;3、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体系、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4、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民重视不够;5、我国城市化滞后。从农村内部看,主要是:1、近年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而生产资料成本逐年递增;2、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经营,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农业劳动收入很低;3、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得不到好处;4、农民额外负担过重;5、基层政府和乡村利用计生罚款增加财政,使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都得到加剧。三、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同等收入水平上的其他国家(钱纳里“标准结构”中的样本国家)还要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采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的必要性。 (一)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贫困,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紧紧扭住不放”。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同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结在一起的,许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同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有关。只有深化改革,只有经济发展了,“馅饼”做大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才能为公平分配和减轻贫困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改革政策取向,向农民提供平等的国民待遇。要从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逐步建立农民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一是给予农民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处置的完整权益,让农民有一份土地资产,使农民有财产权利的基础;二是要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要有充分的财产、教育,文化、政治权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现阶段“一国两策、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内涵,仍在城乡居民自由迁移、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构成障碍性因素,因此,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务之急是给农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城乡之间要实现人口和劳动力无障碍迁移和流动,让农民有发展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农村最低社会救济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政府反贫困的工作力度,满足农村贫困群众多层次的救济需要。 (三)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制定公正的分配规则。 首先,政府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产出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土地改良、兴建水利等;二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三是支持农民组织发展。此外,政府一般服务支持还包括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建设的大量投入支持。在增加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要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 其次,实现按劳动投入的数量、质量,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进行的初次分配。农民对国民收入的投入贡献很大,而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农民,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基本原因。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并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但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业和农民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调节功能,使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农业和农民倾斜,建立新型的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又一根本举措。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后,企业的会计核算及管理环境发生巨大改变。而内部控制与企业财产物资的完整与安全息息相关,只有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因此,基于会计电算化探究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于会计电算化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会计实务中应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这就是会计电算化,它是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以及统计、分析、判断会计数据信息以提供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具备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检索查询快捷、数据高度共享、准确分析数据等特点,不仅能大量节约时间、人力、物力,还冲击着内部控制[1]。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预防、发现并纠正系统错误、故障、舞弊等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务必要严格遵循几项原则:一是遵循分离不兼容权限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权限,避免操作人员通过不法操作使企业遭遇损失;二是遵循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监督系统操作人员及其输入、处理、输出数据等行为,同时明确企业每一名人员的义务、责任,充分发挥约束与监督作用;三是遵循安全保密的原则,因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与财务安全联系密切,只有遵循安全保密原则,加强管理、控制软硬件,才能避免企业流失机密性的资料;四是遵循内部防范的原则,加强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监管、控制,避免出现个人垄断的现象。 二、企业基于会计电算化加强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分离会计职能与其他职能,保持部门的独立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承担的主要是交易记录职能,它应与企业使用信息、组织业务的部门保持相互的独立性,以便分离其职能。一是由企业的业务部门负责执行所有交易,信息系统、会计部门都不能干涉;二是由业务部门正式书面授权对新的业务应用软件进行开发,或改变企业既有的应用软件;三是指定业务部门行使资产的监管权,信息系统、会计部门只能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资产,而由业务部门负责保存其他业务资产;四是在错误日志中如实记录交易数据中发生的错误,并及时将其反馈到业务部门进行纠正,信息系统、会计部门的人员不能擅自对错误的交易数据进行纠正。 (二)加强和完善程序操作控制,确保信息处理质量 企业应严格制定上机操作规程,对机房内的工作作出一般性规定,并对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过程提出具体的程序操作要求。一是企业无关人员切忌随意出入计算机机房操作;二是录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各种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且具备真实的、完整的原始凭证;三是录入数据的人员如果对数据产生疑问,需及时进行核对,切忌擅自修改;四是计算机机房工作人员切忌擅自将任何数据或资料提供给他人,不能随意将外来的软盘带入机房;五是一旦发现数据输入有误,应按照系统的提示进行纠正,包括编制补充登记、改正冲正负数的凭证等;六是操作人员在计算机开机之后不得随意离开工作现场,且每一周、每一月都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当然,这一系列程序操作控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要随着企业经营的改变而不断完善,只有通过详尽、完备的程序操作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源上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确保信息处理质量。 (三)完善档案管理及控制制度,防范新的系统风险 对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说,会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纸质上,由人工完成收集、处理会计数据的工作,并编制会计报表,查询会计资料也是以纸质档案为基础[2]。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一些记录大大减少,很多经济业务、会计凭证等都依赖计算机进行输入、查询或阅读,且信息源自数据、程序,存储在各种各样的磁性介质上,一些业务或信息处理职能依靠计算机进行阅读。此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极易出现不经批准就擅自更改数据的情况,且改动数据之后不会有任何痕迹留下,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面临新的问题及风险,务必要完善档案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一是严格履行接触控制,只允许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接触数据的存储介质,且安排专人保管档案资料,明确规定档案的归档与借阅制度;二是严格控制环境,落实防磁、防潮、防火、防尘等安全措施;三是加强后备控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财会科技队伍,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提供支持。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安全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信息提出更高的可靠性要求,需要企业严格复查各项经济业务,避免发生舞弊、错误等行为。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查实记录的内容及事实,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查实记录的资料,一旦发现失误要及时纠正。通过两方面复核查实,企业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及记录的真实性等得到保障。同时,企业还应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监督、评价,真正做到查漏补缺,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二是加强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应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其在高层决策机构或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严格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且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关注数据及其处理系统,将安全控制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应明确企业是否制定了与计算机硬件、程序、数据文件及数据的传送等有关的安全规定,不仅要检查企业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还要检查其他的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等,严格检测软件、系统等的可靠性,以保证内部安全控制。 (五)进一步落实病毒防控工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在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与维护中,企业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系统病毒进行防控,增强网络安全性[3]。一是尽量在不需要本地软硬盘的工作站中使用无盘工作站;二是应用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实时监控与追踪;三是在网络服务中使用防病毒芯片等硬件来防治病毒;四是企业财务软件应捆绑或挂接第三方反病毒软件,提高软件的防病毒能力;五是针对外来传 输的数据或软件实施病毒检查工作,严禁在业务系统中使用游戏软件;六是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的防病毒产品应及时升级。不管是一般环境还是网络环境,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都需采取上述措施落实病毒防控工作,并积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坚持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包括计算机知识培训、会计知识培训等,从而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及实施。特别是在对付网络环境下令人恐惧的黑客攻击时,不仅要采取有效的病毒防控措施,还要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力量,致力于从道德、法律及技术等方面加强防范,进一步完善与强化会计电算化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三、结语 虽然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出错率较低,但错误依旧会发生,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会计事业的基础上能够有序发展下去。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探讨加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 摘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就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加强 电算化 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日益重要,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财政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会计控制规范,这说明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已得到了重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1.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一。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一环节,都要经过某些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因而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职能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某些人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2.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二。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之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自动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完全依赖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正因为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固有弱点,所以对内部控制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是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之三。在手工方式下,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质上,增、删、改了的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但实行了电算化后,有形记录较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凭证、经济业务事项的说明和账簿等大多要依赖计算机方可录入、阅读或查询,在电算化会计下,数据的载体不同了。信息来源于数据和程序,并且从一开始就存储在各种磁性介质上。有些业务或处理结果可能不被打印出来,只有依靠电子计算机才能阅读这些数据。如果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那么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大,而且数据改动后可不留下任何痕迹。 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首先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原则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确定的工作区域内工作。各司其职依照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监督,也就是说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由原来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和程序软件控制。 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信息由相关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有必要核对审核的工作,有相当的部分变为计算机自动完成了,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就会使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由于上述影响,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要尽量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三、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监督管理、档案管理等。 1.组织结构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财务部门一般主要从组织形式和组织程序上实行岗位控制,其中,组织形式控制是通过财务部门按经济业务性质分为几个不同的职能组来实现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控制作用;而组织程序,则是通过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实核对以及会计主管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核制度来实现处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尽管会计系统运作的主要原则没有改,但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系统的要求。 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也可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 2.职责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 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3.监督管理控制。监督管理控制的作用则是在明确各职能组织部门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与处理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和执行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督与考核制度,以保证会计控制工作能够高质量的进行和完成。 4.档案管理控制。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有关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应定期对所存档案进行备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二)数据资源控制 1.完整性控制。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完整性控制,主要通过现代数据管理系统的完整性控制机制来实现,当前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能够对其管理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关系上提供语义参照关系机制,来检验和保证数据库系统中的有关数据,在进行了相关控制应用操作后,仍然保持逻辑上的语义完整。 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策略的实施,主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加密和存放功能实现;其作用不仅维护了数据信息的保密,而且使得合法操作人员只能通过系统规定的程序实施操作和控制活动。 (三)日常控制 1.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控制,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鉴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以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2.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验,如总数控制核验、平衡核验、数据类型核验等。 3.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就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保管工作。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此外,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证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非常必要。就目前我国开展电算化的应用现状来看,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应用水平上。因此强化的内控管理,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经营之道,立命之本,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尤其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应讲求“诚信为本”。信誉成为社会经济系统赖以运行的润滑剂,它提高了制度的运行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朱铬基总理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这十六个字,对此也作了最好的诠释。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是做好财会工作的基石。 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后,应用计算机处理财会账务运算速度非常快、计算精度特别高、提供信息十分全面,极大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处理速度,对于促进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核算、审计、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系统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薄弱环节和管理上的漏洞进行的贪污、舞弊、造假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损失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鉴于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特殊性,建立并不断完善一整套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漏洞 一般而言,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是指某些违法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工作之便、违规操作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都会造成计算机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出现问题,恶意进行破坏、修改、偷窃等行为时有发生。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舞弊者手法多种多样,防不胜防。 (1)篡改基础业务数据。这是舞弊行为最为常见,手段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情况下违法人员利用掌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便利条件在基础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者录入过程中,通过篡改数据、删除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贪污的目的。 (2)改动软件程序或文件。这种舞弊手段比较先进,技术含量也比较高,也比较难以发现,舞弊者通过对财会电算化系统软件、财务应用程序软件进行非法改动,直接或者间接篡改计算机终端中的数据。 (3)篡改或窃取输出成果。此类舞弊的方式主要有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输出报表送给公司竞争对手或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 (4)其他非法操作。盗取密钥或磁卡非入侵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非法操作。 2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财会舞弊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舞弊属于高科技、高智能犯罪,违法者大多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实施财会电算化犯罪,罪犯要掌握相当的计算机技术,需要对计算机财会电算化技术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能逃避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复杂性、匿名性、发现概率太低、损失大,对象广泛,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持获利和探秘动机居多、低龄化和内部人员多、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等特点。 3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会计软件的缺陷问题不容忽视。再互联网上搜索“财务软件”一下子能搜索到1100万个相关信息,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财会电算化软件有数百种之多,财务管理软件模块大体有凭证管理、账簿管理、报表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日记账管理、银行对账、往来账管理、部门核算 管理、辅助核算项目管理、成本核算、自动转账、超级转账、外币核算、期末调汇、合并报表、汇总 报表、财务分析、票据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会计制度管理等等,各个软件公司都瞄准了会计电算化软件这块肥肉,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舞弊者有机可乘。 4 防范措施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舞弊虽然隐蔽且智能化较高,但只要严加防范,采取得力的控制措施,让舞弊者无机可乘还是能够实现的。 一是要选择好的财务软件二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职能分隔制度。五是授权控制制度。六是防错纠错制度。七是计算机档案制度。八是建立操作日志制度。九是加强审计监督。十是健全相关的法制建设。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使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同时,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对于人员职责分工,数据备份和保管,软硬件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强化内控管理,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解决电算化实施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程序操作控制,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采用制定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的办法,这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加强系统安全控制,限定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这项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的各种资源,以保证各项资源的正确性、完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和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企业的特定状况。通过设置防火墙、监控系统来保护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论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不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了会计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会计电算化在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真探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 在传统会计的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经济业务处理,通过凭证传递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完成的任务,并在传递程序中选择控制点进行内部控制。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还要包括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软硬件环境控制、安全保密控制、会计软件维护控制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正确性控制等,会计电算化扩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 2.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组织体制,会计工作组织和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根据会计事务的性质设置的各业务核算组已经被撤销,与之相联系的各岗位之间的职权分离、相互制约的牵制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新设置的会计部门由总会计师、数据准备组、操作维护组、财务管理组、会计档案组和系统开发组等组成。其中,财务管理组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核心部门,岗位划分比原来更细,并提高了财务管理要求。所以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必须构建内部牵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形式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内部控制形式已无存在的意义,如科目汇总、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整个处理过程分为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可以一气呵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没有非法操作收稿日期、修回日期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是不会出现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试算不平衡现象的,所以数据正确性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了数据输入环节。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内部控制的许多方法和措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如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操作权限控制等。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它可以克服人工控制的随意性。总之,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已部分被计算机所取代,由人工控制转移为人机控制。 4.网络财务的应用和发展给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网络财务也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财务不仅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而且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财务部门走向整个企业,走向企业外部,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目前的网络财务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结算、远程报账、远程财务控制、远程报税、远程报关、远程审计、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等。网络财务使会计介质全面发生变化,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这些功能的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使原有手工会计核算方法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作用,它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进行,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及时提供正确可靠地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投资较大,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也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变革。所以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从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论证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资本预算和效益评估,必须经过领导和专家的批准和认可。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在新系统使用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在新旧系统转换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人员从新配置、清理账目、准备初始数据、规范电算化方式下的各种核算方法等。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一般可采取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以检验新系统的正确性。如果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会计软件进行维护,就必须对会计软件的维护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软件本身错误或软硬件变化而需进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提出申请,如果需要扩充系统功能或因会计核算制度方法变化而需要进行维护由会计部门提出申请,由会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和企业领导对会计软件维护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由专职会计软件维护人员进行修改维护,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对较大的修改变动或功能扩充性维护,应事先制订具体的维护计划。软件修改后要进行试运行和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并正式下达使用通知后,修改后的软件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2.组织控制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 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必须进行重新调整,会计数据的处理将集中在计算机操作部门,要重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制度。一是要进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控制,系统开发组、系统操作组、系统维护组、财务管理组等各级之间的不相容职责应当尽可能分离,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处理范围。如系统操作组负责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不能进行系统开发、程序维护,而系统开发组和系统维护组不能有会计软件的操作权和会计业务的决定权等。二是要进行部门相邻的岗位分工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其重点是系统操作组内部的岗位分工,同时要加强对系统开发、专职会计员、档案员等的控制,应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出现舞弊和欺诈行为。如系统操作组内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及维护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明确划分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不能兼任。三是要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某些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分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 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本文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2.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 (1)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 (2)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 (3)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 正确等。 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登账条件检验,即系统要有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控制,即对已人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控制,也就是说,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己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3.输出控制。控制措施包括:控制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从而达到限制接触输出信息的目的;打印输出的资料要进行登记,并按会计档案要求保管。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完善 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对于我国的企业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其能够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保持稳定、持久的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会计工作出现错误。 下文主要针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首先,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所组成的人员应当直接从传统的财务工作结构转变成为由会计专业人员、财务、计算机数据处理人员所实构成的财务部门。其次,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转变,促使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处理范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按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企业财务安全、系统信息精确度、企业目标等,其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并且务必要保持自身的完善性,其中所涉及各个方面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较而言,更加的复杂。 1.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之中,其会计财务、业务之间的处理办法、程序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不同,而各种不同类别的会计凭证、报表的具体生成方式、存储方式、存储媒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正是由于现代电子会计中所存在的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无纸化交易等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推行,而当每一项交易在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其交易中所涉及各个方面信息都会直接输人到计算机之中,并且计算机会对这方面的信息进行自动记录,而以往在进行财务工作核对、审核等方面工作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将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直接交给计算机计算来完成。 所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以及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而其中所存在的控制重点己经逐渐从以往的对人控制,转变成为直接对人、机进行控制的作为主要的目的,并且其中所存在的控制程序也务必要和计算机的处理程序保持完全的一致性。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一般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在当前的网络会计环境之下,其程序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务必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如此一来,才能够在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影响之下确保其内部的制度更加健全,这对于会计信息的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不同程度的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周边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促使信息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 2.2、监控与操作相分离的内部控制,实施实时监控 在电算化系统中,由于计算机自动高效的特点,许多不相容的工作都已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这样就形成了内控隐患。 这就需要分设操作员与监控员,并对操作员的操作权限和操作规程进行控制。 3、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加强和完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3.1、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业务人员组织控制。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对财务软件的开发人员、维护人员和会计业务操作员、出纳员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力U强组织控制。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应直接纳人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 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选用与培养,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达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诚信。 3.2、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执行主体的控制 加强会计财务软件的研发和维护。在软件研发之前要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评估。系统设计时要坚持高内聚、低糊合的原则,保证软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编程阶段,运用标准统一的程序语言进行编程对最终产品的程序原代码进行编译处理,并进行加密。测试阶段,运用黑盒测试模型和白盒测试模型对软件进行测试渣找设计、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到达数据输人与运算输出的结果相对应,达到需求分析的目标。应对在用软件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软件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并不断完善财务软件的功能。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采用数据加密、回响检查等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管理以防止由于遮阴问题、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以及不法分子非法拦截盗用财务数据信息等安全隐患 ' “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安全运行。 3.3、加强电算化会计信忠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人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核人员对系统侮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从源头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避免因错误或舞弊异致的连环性、重复性错误。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输出控制。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的查询、打印,并进一步的核对、检查可以有效地预防利用计算机犯罪。系统输出的会计资料中,有些资料属于机密文件,未经批准授权任何人不樱接触机密文件,并应建立严格的文件保管和登记制度,以防止恶意窃取和损坏重要机密的会计数据。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全面实现电算化成为必然趋势,国家财政部根据经济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需求提出。 到2010年要使我国80%的基层单位实现电算化会计。但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电算化的特点,在电算化的环境下,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本文主要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进行研究。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信息处理工具、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差异,电算化给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主要带来如下几点影响: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原来的单纯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共同控制,部分交易几乎没有“痕迹”,数据保存介质是磁性介质等等。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的案例增加,给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加以保护,则会由于浪费、贪污盗窃等行为,而使资产蒙受损失。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就是要防止企业资产流失。 ⒉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可靠。会计信息是反应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数据资料,它包括各种会计记录、账册、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必须准确可靠,这不仅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所需要,而且也是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进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讨论 〔摘 要〕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新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立使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在会计电算化的前提下,分析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表现和原因,谈谈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 一、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 1 会计存在无纸化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下内部控制的转变 1 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如编制科目、凭证汇总表,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在电算化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其部分内部控制功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平衡检查等功能。因此,内部控制也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2 增加了内部控制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3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三、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 加强对操作程序的控制 制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严格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如出纳),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4 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保护程序和数据的安全,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5)机房的工作 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软盘专用及防病毒感染。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5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6 实施人才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实施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应用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7 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思考 一、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会计内部制度应有的认识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致使众多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理论及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也可以说是知识层次尚且跟不上这项制度的要求。另外,大多数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重视不足,无章可循以及有章不循的现象比较突出。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或者是不尽合理的问题,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更严重的是有章不循,在遇到原则问题时往往以灵活性为由不按照既定章程行事。 2.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财会人员的需求以及财会队伍也在不断扩张,然而财会工作人员准入制度、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培训体制却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大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前财会人员在应对现代化的会计内部控制体制时综合素质相对欠缺。甚至有部分财会工作人员无视会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贪图利益、弄虚作假,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并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说,企业想要建立起高效、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内控制度的先进性、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去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企业会计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欠缺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致使目前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尚且不能很好的制约与监控企业会计决策、会计人员行为以及会计业务;而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销售、轻管理的工作理念,也使得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上升到企业管理战略的高度来实施;企业内部会计击鼓岗位责任控制意识薄弱,使会计事项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及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并未建立起内部审机构或者是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 4.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电子通信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大范围普及与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企业资源规划、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财会管理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概念和技术应用在企业层出不穷。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会对企业的组织性形式、控制要点、管理体制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结合这一形式发生转变。然而,我国却有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这一新情况时,并未能及时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致使内控制度信息化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其监督、监管、检查作用的高效发挥。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管理者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基本而言,内部控制运行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良好。而在这些企业里,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决策者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因此,领导者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培养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鼠目寸光,只重视产品与市场。另外,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主动、自觉的遵守,为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做好榜样。还有,对于从事内部控制的相关人员,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不能任人唯亲,要从良、从优选拔,并且对他们进行完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择优选用。最后,对于管理者来说,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力度,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营造优良的内部控制氛围与环境。 2.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财会工作人员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能力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等都是决定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就需要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所以,企业既要引进各种优秀的会计人员,也需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另外,会计人员也需要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适时把握我国市场经济的动态,并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保证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把关,从事科学、有效的审计工作,以便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各级财政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查审计工作,加大检查、监督以及执法的力度,从而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实施与完成。最后,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协助企业,帮助、督促其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从而帮助企业规范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行为。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程度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稳定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决定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开展的效率和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能力,具体的措施有:企业应加大信息管理方面技术、人才的投入和财政支出,加快企业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步伐,比如有信息系统的组织、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信息资源的共享控制、系统的设备更新、日常应用的控制等等。有了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加强了信息传达的效率性、准确性、广泛性,而且还减少了人工在信息方面的操作,减少了 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其他的工作方面,使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的保障下实现良好的发展。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发展、内容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等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职工素质是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问题措施总结 一,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董事会独立性受到干扰,监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司职工和股东代表组成,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股份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公司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司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不少公司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的现象。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内控执行不力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还有许多误解,认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人为制造矛盾,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麻烦。大多数企业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即使订了制度也只是一种摆设,对领导基本上不起约束作用。更多的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三)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甚至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二是偏重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惩处,导致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三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也导致其管理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没有能力制订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制订的制度环节过多、成本过高没有操作性,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健全性。 (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我国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缺乏起码的独立性,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人员就怎样办,无原则地顺从领导意图办事,从而内部会计控制失控在所难免。 (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力 制度的执行必须要有监督。会计控制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文秘站:)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受制于企业负责人,同时,还有不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这就造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根本无法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 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一些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从局部和本位出发,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突破制度法规红线,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处理,致使监督严重弱化。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把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的原则 1.合法合规性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合法合规性原则,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展开。如一切会计凭证都必须由会计人员认真审核,把不合法合规的经济业务坚决予以揭露和制止等。 2.权责对应 原则:即对一个部门和一个人员,在授予其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并且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 3.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即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样能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预防和及时发现错弊行为的目的。常见的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4.成本效益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应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关键控制点。但这样并非意味着控制点越多越好,一些理想的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采用。因此,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力争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不过,管理当局在建立内部控制时还必须注意,控制程序不应对工作效率或获利能力有不利影响。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是企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资产,也是惟一能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是涉及面最广、应用最广泛,并且极容易发生丢失、短缺和被盗窃等现象,最容易被挤占和挪用,甚至产生舞弊行为。因此,所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避免现金不足和过剩所产生的不良现象,不能因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益。为此,财政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保护企事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的意义。 2.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它是指为了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对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等物资,很有必要进行资产安全控制,企业实物控制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限制接近,即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接近资产,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 (2)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应及时记账,做到日清月结,确保账实相符; (3)对于实物资产的管理必须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随时反映实物资产入库,发出和结存情况; (4)建立安全、科学的保管制度,在选择库扯、库防设施、安全保卫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制度; (5)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妥善处理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6)做好财务会计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有关业务资料归档以后应妥善保管。 3.建立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4.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师的职能,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一种职能。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者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企业员工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不同企业由于其业务性质、经营规模等各不相同,内部控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明确设计主体: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企业管理当局。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设计者既要熟知企业经营政策和业务性质,了解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还应熟悉内部控制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企业内部具备这样的人才,企业可自行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否则应聘请外部专家来设计。 2.找出关键环节:在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前,应首先分析在企业当前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多、漏洞最大的环节有哪些?在这些环节或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或纠正。只有找出企业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的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 3.明确控制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 4.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因此,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5.关注人员素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为使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按预定的目标正常发挥,必须配备与承担的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即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是完善的,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败。所以财会人员要具有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良好素质,同时,要建立定期轮岗制度,避免一人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这样既可使财会人员能学到新业务、新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还可能使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因工作交接而揭示出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 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浅谈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 摘 要 计算机的应用,给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给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通过对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分析比较,就如何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财务指标 会计 电算化 内部控制 1 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原来传统手工完成的会计工作,与手工作业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检索查询快捷、数据计算准确等特点,可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地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也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造成极大冲击,使其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研究和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就十分重要和紧迫。 2 关于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应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期末根据账簿和其他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都有直接的责任人,因此,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一般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手工会计的财务部门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各种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分成若干不同的智能组,如出纳组、资金组、成本组、往来组等,这种分工使得各智能组成员只能负责一个特定业务领域的管理与核算工作,并接受有关人员的稽核,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各岗位和不同的会计人员均有特定的工作范围,人员之间不得越权,在会计主管的监督和指挥下,形成比较严密的会计内部控制网,因而不易出现错误和发生舞弊行为,即使是发生错误,也可以通过核对会计记录,在明确责任后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2)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及复核。手工会计的组织机构中,应分别确定管理者的授权范围及执行人的权限与责任,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是经过有关经手人、证明人签字,经主管人员的审批,并由另外一个到多人进行复核,以预防和及时发现业务发生时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 (3)账簿体系的相互牵制。在手工会计中,凭证、账簿、报表按一定的程度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记录、登记和编制,且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和往来账项进行核对,要求做到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并保证其相符。这样,对各种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相关人员无形中增加了控制功能,此外,会计主管和各职能组负责人随时可以通过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观察经济业务的合理合法性。 3 关于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 在电算会计下,会计业务统一由计算机完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的差错,但会计工具、会计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通讯代替了凭证和数据的传递。因此,有些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方法已难以发挥作用,产生了新的电算会计内部控制,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包括两方面: (1)程序控制。这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软件)对会计核算进行内部控制,以实现系统地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更为有效,主要包括:输入控制,保证输入到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并且所有的会计信息都是正确的。它还包括原始凭证错误的拒绝输入、更正和再输入;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各种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输出的接触人员仅限于经过授权的人员。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一般是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施的,即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监督会计部门实行,以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安全运行,免遭外界干扰破坏。主要包括: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但这些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修改、完善。 4 分析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 电算会计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相比,由于电算会计仍用复式记账法,其内部控制的目的没有变,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方法依然没有变。但是,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的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其凭证、账簿、报表都是由不同的人员审核和登记的,不经授权的人想要浏览全部信息是比较困难的;电算化后,由于功能和知识高度集中,导致职能集中,原来手工操作中不宜合并的岗位,在电算会计中可以合并,某些会计人员既可以从事数据的输入处理,又可以负责数据的输出报送,他们可能在数据的来源的相互关系、如何处理、分配及输出的使用等方面具有详细的知识,也熟悉内部控制的缺陷,这就可能使他们在未批准的情况下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和操作处理,加大了出现错误与弊端的风险。 加强手工会计中人员的职责分工,不同的账簿由不同的人员登记,互相牵制,几个人同时出现同样错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对账过程中会发现记录数据的错误;而电算会计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记账凭证,只要一次输入或转入,系统就会一气呵成,自动进行多项工作,虽然不存在账证、账账、账表不相符的情况,可一旦出错,将引发会计凭证、账簿甚至报表的一系列错误。另外,手工会计存储数据主要是用纸质材料,电算会计中数据文件的存储介质大多是磁性材料,存储在上面的数据文件只有经过相应的设备方可阅读,其直观性较差,并且修改、擦除和复制均不会留下痕迹。 此外,磁性介质在受热、受潮或强电磁场等的影响下,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手工会计在纸质材料上记录数据,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包括经手人、审核人、负责人都要签字,出现差错容易追查,电算化后集中于电脑系统,追查责任困难。这些导致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必须在系统设计和管理制度上加以控制,随着电算会计的越来越普及,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控制: (1)严格 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2)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过程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和软件维护,硬件维护主要包括: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件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3种。 (3)建立计算机房管理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及恒温等方面的规定等;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修改会计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件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4)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这里的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变化,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经济全球化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建立完备的、崭新的会计体系。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思考 电算化会计系统能显着提升会计办公效率,减少因人为疏忽造成的失误与损失。极大的提高了会计核准的精确性等问题。当然,电算化会计系统也存在着其他问题,也形成了由于在电算化会计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确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同时,建立一套适应电算化管理特征的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减少因电算化会计系统造成的新问题是十分必要也十分有用的。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主要特征 实施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目的在于实现会计工作的准确、有效,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与其配套相关的内部控制则是要贯彻我国的会计法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性法律法规,确保能使企业或单位的资产安全。并通过会计管理的升级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因此,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简化了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 在传统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的会计部门内部之间彼此分工明确,没人具有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从而形成一个由会计人员组成的网络式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内部控制十分的严密,虽然在效率上没有电算化效率高,但是在防止舞弊纰漏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其自身特有的弊病。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是首先将企业或单位的数据整合,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在进行的会计工作中。使得传统的会计人员分工形成的内部控制的模式无法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电算化会计形成了数据处理环节分组的方法,形成对于数据的收集、编审、处理、管理、系统维护等链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在自身的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复杂性的特征 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与传统会计模式也截然不同。这种性质决定了对于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方式也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其内部控制的广度与深度范围也扩大了。例如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上,避免不了的存在着开发过程中的会计控制问题。以及在对于数据编码的控制,这些都将增加对于内部控制的工作难度。 (三)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模式造成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控制风险加大 从形式上而言,传统的控制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的需要,但是新的工作模式又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与弊病。在控制手段和方式上,应当将传统的控制模式与新的问题结合起来看,既要保留传统控制模式中的有用手段,又要增设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控制手段。这样从侧面反映了电算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特征。 二、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是通过财务软件实现其目的的,而往往这些由于不同公司开发的电算化的财务软件之间缺乏数据的内在衔接。造成在具体工作当中的效率不高的问题。而管理性软件的开发难度更高,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多。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会计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集中储存的,即使是通过加密等各种现代安全措施进行保存,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保障难如人意。 (三)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综合能力不足,在逐步实现电算化会计管理的今天,单一只能完成会计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其工作需要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维护以及深度会计电算化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高级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多。 (四)由于目前处于电算化会计管理的起步阶段,往往出现秩序混乱、责任不明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但是存在着数据处理中随意篡改而不易被察觉的漏洞;以及电子数据的天敌,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会对企业会计信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电算化管理的首要方面是健全会计授权的制度以及对于数据处理的安全性检查。 1.优化健全组织结构,使会计人员职责与权能明确。严格管理会计处理信息的授权职能范围,将能有力确保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对于数据的可控性操作。 2.重视对于会计人员的网络安全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对于网络安全预防能力,使会计人员不仅懂得会计业务,同时还要能够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与维护。 (二)严格执行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职能管控,将阻碍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不能融合的职责与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在实际操作中的监督与检查能够防止错误的发生以及查漏补缺。 1.从结构上对数据信息处理部门与用户之间的职责相关联的分工问题,对于产生原始数据在不兼容的情况下分离其职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从职权范围上对于会计人员的职责发挥进行可控性管理,能有效平衡部门之间的权责制约现象。使之在后台操作中通过进销存方面业务在财务入账中体现制约与监督作用。 四、结语 电算化会计系统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日常工作当中,通过实现电子报账、记账、核算等步骤,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会计工作步骤,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办公方式。社会的高速发展也需要会计工作从原来的方式中解脱出来,这不仅仅是节约了劳动成本,也是企业发展中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要和其进行会计数据分析对于企业进行决策管理的高效能力的发掘。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加强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县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 本文从建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组织体系构建、职责划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报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以规范县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 会计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风险; 监督检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为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企业实施会计内部控制,能够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控制风险,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何实施和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规范严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制度来制约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等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二、确定关键控制点,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防范风险 (一)从货币资金控制入手,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1.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定期实行岗位轮换。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领导报告。 2.在货币资金业务过程中,应当按照“计划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计划申请。办理采购、维修等业务时,应提前根据年度批准的财务预算编制带有连续编号的计划明细表,由责任部室领导签字后按照审批权限呈主管局长、主管财务局长、局长审批,责任部室将审批后的计划报财务部备案,作为以后办理款项结算的依据。(2)支付审批。报账时,填制报销单,同时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审批人有权拒绝审批。业务经办人员对票据及业务的真实性负责。(3)支付复核。财务部对批准后的支付凭证进行复核,复核支付凭证的批准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票据是否合法有效,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4)办理支付。出纳人员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凭证,按货币资金的管理规定办理支付手续。 3.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建立定期对账制度,由记账员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将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并对未达账项逐项进行追查,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 在实施货币资金控制时,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出纳人员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二)从实物控制方面入手,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1.明确实物资产管理岗位的责任,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审批人员根据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对于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同时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2.在实物控制方面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程序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单、发票等项资料的相互核对工作。 (三)严格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授权人员、经办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物资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1.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两人以上参与,不应有脱离监督的经济行为。 2.在开户银行的预留印鉴,不能由出纳一人保管。 3.会计 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工作。 4.会计核算人员负责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但不能管理货币资金、不能管理实物资产。 出纳人员负责管理货币资金,但不管理账簿(除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外)、实物资产、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 5.会计核算人员应及时与出纳核对库存现金余额,发现账款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会计核算人员应每月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对未达账项,应逐笔核实,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6.物资核算人员应每月与仓库保管员核对物资收、发、存的数量,如有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组织体系,进行职责划分,明确责任,使责权利有机结合 为预防和及时发现在执行所分配的职责时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应做到办理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一项交易的执行、记录以及维护、保管相关的资产应该指派给不同的部门或人员。一项交易执行的各个步骤应该指派给不同的个人或部门,从而实现各相关工作岗位的相互监督与制约。 (一)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监督制约 不相容职务岗位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岗位。会计岗位设置中应注意横向与纵向关系上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舞弊,做到防患于未然。管理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将某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每一人的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者更多人的工作,使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安全、规范、健康有序地运行。 设置高效的会计机构,为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按照规定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在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下,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分工,保证各会计岗位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了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收入及成本费用管理与核算、存货管理与核算、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纳税管理与核算、社会保险管理、财务报表、预算管理、审核、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档案管理等会计工作岗位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不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了会计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会计电算化在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真探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有重大的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 在传统会计的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经济业务处理,通过凭证传递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完成的任务,并在传递程序中选择控制点进行内部控制。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还要包括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软硬件环境控制、安全保密控制、会计软件维护控制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正确性控制等,会计电算化扩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 2.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组织体制,会计工作组织和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根据会计事务的性质设置的各业务核算组已经被撤销,与之相联系的各岗位之间的职权分离、相互制约的牵制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新设置的会计部门由总会计师、数据准备组、操作维护组、财务管理组、会计档案组和系统开发组等组成。其中,财务管理组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核心部门,岗位划分比原来更细,并提高了财务管理要求。所以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必须构建内部牵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形式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内部控制形式已无存在的意义,如科目汇总、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整个处理过程分为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可以一气呵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没有非法操作收稿日期、修回日期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是不会出现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试算不平衡现象的,所以数据正确性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了数据输入环节。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内部控制的许多方法和措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如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操作权限控制等。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它可以克服人工控制的随意性。总之,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已部分被计算机所取代,由人工控制转移为人机控制。 4.网络财务的应用和发展给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网络财务也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财务不仅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而且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财务部门走向整个企业,走向企业外部,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目前的网络财务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结算、远程报账、远程财务控制、远程报税、远程报关、远程审计、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等。网络财务使会计介质全面发生变化,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这些功能的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使原有手工会计核算方法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作用,它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进行,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及时提供正确可靠地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投资较大,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也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变革。所以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从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论证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资本预算和效益评估,必须经过领导和专家的批准和认可。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在新系统使用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在新旧系统转换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人员从新配置、清理账目、准备初始数据、规范电算化方式下的各种核算方法等。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一般可采取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以检验新系统的正确性。如果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会计软件进行维护,就必须对会计软件的维护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软件本身错误或软硬件变化而需进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提出申请,如果需要扩充系统功能或因会计核算制度方法变化而需要进行维护由会计部门提出申请,由会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和企业领导对会计软件维护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由专职会计软件维护人员进行修改维护,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对较大的修改变动或功能扩充性维护,应事先制订具体的维护计划。软件修改后要进行试运行和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并正式下达使用通知后,修改后的软件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2.组织控制 实现会计电 算化后,会计部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分工必须进行重新调整,会计数据的处理将集中在计算机操作部门,要重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制度。一是要进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控制,系统开发组、系统操作组、系统维护组、财务管理组等各级之间的不相容职责应当尽可能分离,划清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处理范围。如系统操作组负责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不能进行系统开发、程序维护,而系统开发组和系统维护组不能有会计软件的操作权和会计业务的决定权等。二是要进行部门相邻的岗位分工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其重点是系统操作组内部的岗位分工,同时要加强对系统开发、专职会计员、档案员等的控制,应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出现舞弊和欺诈行为。如系统操作组内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及维护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明确划分工作范围和职责权限,不能兼任。三是要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某些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基于医院内部审计与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 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说是保障医院实现经营流动性、安全性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的机制。医院的内部控制以及医院的内部审计是医院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相对薄弱,医院相关的领导人以及负责人对于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应检查以及执行就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缺乏相应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这就会使得医院的内审部门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医院内部审计以及会计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才能进而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医院得到整体的不断发展。 一、医院内部审计与会计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医院的内部审计应当建立在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 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一重要区别是现代审计要在评审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对审计重点加以明确,并不是对所有的账目都进行详细的审查。控制风险就是要先对医院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然后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审计风险。所以说,医院要想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做到事半功倍,就应当评审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医院工作的两条平行线 医院的内部审计不是内部控制上的一个环节,其实,内部审计与医院的内部控制是医院诸多工作的两条平行线,其实这也是医院内审独立性的部分体现。内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或者是不定期的进行抽查,抽查医院各财务管理部门其内控制度的相应执行状况。并且要做到对于重要的工作岗位做到经常性和日常性的审计。此外,对于医院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疑点和问题,要进行及时的现场内审,内审部门应该对内控制度的改进和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三)医院内控部门与审计部门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 从一定程度上讲,医院的内部审计是要减少或者防范医院错弊损失的产生,医院的风险控制就应当要将可能的损失以及作弊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医院的内部控制以及医院的内部审计是医院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并不是风险管理的全部,由于医院的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尊有事后性、内向型等特点,在对政治风险、技术进步风险等外部风险的控制层面,医院的内部控制与医院的内部审计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 二、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就目前状况来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相对薄弱,医院相关的领导人以及负责人对于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重视,有些医院还是比较重视医院的经营、医疗技术,但是对于财务的管理就不怎么重视,再加上医院的自我机制还不够健全,就会使得即使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作用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另外,加上医院对于外部环境以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疏于管理,就不能及时的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制度,进而就会导致医院的相应业务无章可循,造成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不到健全。 (二)人员素质不高、配备不够 医院内部的内审人员应当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执行者和主要负责人,但是在现实情况下,有一部分医院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有时候为了应对上级医院的需要,会设立相应的内审部门,但是这些内审部门以及科室也只不过是挂靠或者是兼职而已。这就会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应检查以及执行就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缺乏相应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这就会使得医院的内审部门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三)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应认识程度不高 当前有些医院以及领导对医院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认识程度不高,有些医院甚至会将医院的经济责任制当成是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效益指标以及相应的质量指标制度,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提升经济责任制的考核,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经济责任制只能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种而已。有些医院的管理者比较注重医院的经营,而忽视医院的财务控制。其实,一套较为完整而有严密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会涉及到医院的多个部门,每一个科室、每一位员工,只有在医院全体上下达成了共识,才能进一步确保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严肃性以及约束性。 三、完善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较强审计监督,提升经济管理能力 作为服务单位的医院,是社会生活中的公益事业部门。当前因为我国的财力有限,这就使得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投入较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医院也只能依靠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说,在这种情形下,完善内部的控制管理机制就会显得格外重要。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以财务预算、财务收支状况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进一步掌握医院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而为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其次,要进一步检查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状况为主的效益审计,这一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监督医院的管理制度落实状况,通过此审计,可以严格控制医院各项费用的标准,进而可以使得医院费用降到医院费用的最低水平。再次,要不断检查以浪费损失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其目的主要是将被审计部门浪费的原因以及过程检查清楚,进而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二)开源节流,重视日常审计监督活动 医院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在医院的一收一支上,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经济活动的资金运行也主要是在一收一支上,所以,对于医院来说,真正做好医院的收支情况的监督工作也并非易事。针对于审计机构中不同专业的人员来说,应当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来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监督活动。首先是对亿元资产的负债项目进行审计。但是并不能只是审计资产负债项目的存在与否,还应当进一步审查医院的门诊收费室、挂号室以及出入院处三大窗口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挂号室要检查挂号员对收据的管理以及对现金的上交情况。收费窗口要仔细检查所收到的现金是否足额、及时的上缴。对于入院处来说,要重点检查相应预交金的管理。只有仔细审查这三大窗口才能够进一步防止贪污以及挪用公款的现象发生。才能在发现不良状况时,及时地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进而避免相应的经济损失。其次,要对医院低值易耗品以及卫生材料进行相关审计。对于卫生材料来说,要重点检查高值耗材料的使用以及 购买环节是否合法,是否有异常的情况存在。如若发现有异常情况存在的话,应当及时进行反应,以免对病人加重负担,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等。再次,要对医院内部的敏感问题进行审查。比如医院内的奖金分配问题,就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计检查,力求检查公正,从而进一步加强医院奖金分配的公开化以及透明度,使得医院审计监督工作及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医院的审计监督,维护医院财经纪律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医院的各种违规、违纪以及违法的现象也不断地发生,并且其犯罪的方式以及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升级,所以说,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监督就会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检查出医院内部的各种违法案例。只有通过医院内部审计的事前以及事中参与,才能发现医院的违纪苗头,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预防医院内部的经济犯罪问题,进而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医院得到整体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说是保障医院实现经营流动性、安全性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的机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应当有相应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与之相匹配,但是其目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比如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人员素质不高、配备不够;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应认识程度不高等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医院内部审计以及会计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系统施工管理论文 1施工组织管理 园林工程施工必须进行科学的组织安排,材料、设备、人员、工序都要有统一的安排,各部门之间要达到通力配合和紧密协调,所以施工组织在园林工程中十分必要,只有在统一领导下,工程建设才能顺利有序进行,不至于杂乱无章。在进行实际施工组织时,工程开工前就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预算、场地、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都要按照设计规划落实到位,为开工建设做好充足准备。一切准备就序,就要按工期的要求,合理安排材料、设备、人员等有序进入施工现场,再综合环境的需求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使施工能连续进行。在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施工组织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定岗定员,权责明晰,分工明确。 2施工现场管理 园林工程的质量水平与现场管理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现场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早期的园林工程管理相对比较粗放,多数都是粗线条的,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决定的。因为以前经济水平不高时,园林工程也只是简单的种种草、栽栽树,夏天能看到点绿色就可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早期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园林工程建设的要求,对现场管理的不重视,也难以满足现代园林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导致工程施工中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技术水平低等问题的出现,所以作为园林企业,必须要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认真重视园林的现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实行园林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满足现代园林的品质要求。 2.1施工现场工作 施工现场工作主要负责四个方面,即施工准备、具体操作、完工验收和后期养护。前期准备主要是按照规划设计落实施工单位,明确人员,安排材料购进、设备的进场等。在具体操作阶段,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对一些技术措施进行落实,现场检查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组织综合施工,对施工情况进行控制,比如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同时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反馈问题。工程在进行中和完工后,要做好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做好预检、隐检及签证,编制总结材料,制定保养计划并监督落实。 2.2现场施工项目部 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基本都是采用工程投标制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共同完成,在工程中标后都要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对整个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现场施工项目部主要是为项目管理服务,它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最大功能,能提高整体效率,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方面作用巨大。项目部的建立根据情况不同,有大有小,但都必须本着高效、精干、协调、责权一致、命令一致的原则组建。对于一般的小型园林工程,项目部多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上至下实行垂直领导,统一指挥。而对于大型园林工程,则采用矩阵制项目部,施工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从而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结合。各种形式的项目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园式工程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工程项目能够高标准完成。 3施工成本管理 园林工程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成本管理,在整个园林工程中,项目众多,“跑、冒、滴、漏”现象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使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必须进行施工成本的科学管理,在项目的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物资消耗、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限制,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费用的目的。主要原则是进行全员、全过程、中间环节的控制,实行目标管理、坚持节约。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采用内部招投标、重点监控项目中的大比重开支、根据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成本、实行现场标准化、采取考核办法进行赏罚等,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项目施工过程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项目成本。 4结语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懂工程原理,还要具备现场施工方面的知识,对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能了然于胸,才能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高水准地把园林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进行有机融合,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又能建造具备艺术美感的园林景观。 作者:王莹莹 王彬彬 单位:沈阳市东陵公园管理中心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第一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第一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第一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第一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赵新英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管理论文 1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园林工程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园林工程对于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有利于保证园林工程质量,从而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整体水平,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2我国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园林施工队伍结构比较单一,施工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有些施工人员对园林工程存在着认识上误区,认为园林工程与一般工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简单地铺铺草、种种树,对园林工程不够重视,导致园林工程质量下降。同时园林工程的利润颇丰,导致很多人涌入园林市场,造成有些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图纸,不能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2.2设计人员与现场搭配不当 高质量的园林工程需要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做好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工作,但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认为这是施工单位的职责,因此该单位相关人员很少到施工现场,因此不能准确了解施工现场情况,以至于施工现场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同,有些施工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握设计意图,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根据施工经验进行施工,而不是严格按照图纸。 2.3工序质量管理不严格 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土壤和植物进行有效处理,导致园林工程建成后的植物存在生长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园林工程,造成园林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3加强园林工程管理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3.1调整施工队伍结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园林工程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认识到园林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是简单地种树、铺草等。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并组织其进行定期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园林施工还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此外,施工人员还要明确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施工,出现问题及时反映,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效果和质量。 3.2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做好园林工程建设,园林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快速发展的园林事业,加大其投入力度,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 (1)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不能单纯地按图施工,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了解与掌握设计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严格把关材料采购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不仅要做好水电材料、土建材料的采购工作,而且还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因此必须做好苗种数量和质量的检查工作,同时在与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植物的防护工作,减少或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园林工程施工的最终效果与管理人员密切相关,因此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我国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合格,如园林项目的管理人员由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监管,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导致园林工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气候自然环境,掌握当地树种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园林工程植物的栽植。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按时完工。 (4)加强工序质量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园林工程的施工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和严格按照图纸,如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必须考虑到苗木栽种的季节及栽种后的养护工作,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修剪、养护,从而实现最佳的绿化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也随着不断发展。建设优美的园林工程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当前园林工程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园林工程建设,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园林工程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有效发展。 作者:张师强 单位:苏州市景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现代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1做好招投标管理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园林施工企业为了取得园林建设的合同,往往采用压缩建设成本的方法以极低的价格取得工程的建设权,这种建设方式表面上看是为招标方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于报价较低使企业获得的利润相对减少,如果企业不能够通过合理的渠道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的话,就会选择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节约建设资金,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这些方法虽然节约了建设资金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却影响了园林施工质量,另外这种投标方式也极大地扰乱了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秩序,极易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并且对正常的资源配置也会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此外这种投标方式还对投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果园林工程出现问题,相关的建设单位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就会推卸应当承担的责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纠纷。 为了避免发生此类事件财政审核部门可以通过出台适当的政策与法规,对超低价竞标的行为进行限制,如可以颁布最高限价法规,中标价格的确定可以依据交易中心上一年度的同类招标项目的中标价格记录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方法是首先取得上一年度同类中标项目的平均值平均,然后再下浮几个点作为中标价格,然后从众多的中标人中选取一个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施工要求的中标人完成园林的施工建设。这样就避免了超低价中标带来的恶果。 2严格控制原料的采购,降低园林建设的资金投入 任何工程的建设施工都离需要购进原料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园林施工建设也不例外,园林施工建设需要采购的材料苗木采购、水电材料的采购以及土建材料的采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苗木的采购工作,苗木的采购质量关系到园林施工建设的质量,所以在采购中对于购进苗木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要选择壮苗进行栽种,弱苗、病苗坚决禁止入场,并且要对苗木的数量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苗木的数量。另外水电材料与土建材料的采购也非常重要,如果采购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也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采购中应依据施工设计图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采购工作,在采购中对于产品的质量也要进行严格检查,要选择质优价廉的厂家的产品,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又节省了建设资金。 在园林建设中降低工程的造价,使施工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园林施工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非常多,比如可以对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进行限制与监督,还可以对物质资源的采购与使用进行有效控制,使施工成本交到最低。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可以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管理、技术、以及经济,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组织管理活动以及实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成本管理;技术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等,来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核算等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当然降低工程造价不等于牺牲工程建设的质量,要在满足施工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及时竣工的情况下降低施工建设的成本。有效的实施成本管理就要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成本管理工作,从项目签约开始直至施工工程的竣工都要贯穿成本管理工作。甚至于园林建设的后期养护管理方面需要进行成本管理,使养护费用得到有效地降低。成本管理是园林施工项目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 3结束语 园林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提高园林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园林降低园林施工建设的成本。提高园林施工的管理水平可以从园林做好招投标的管理工作、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工作以及建立高效的施工控制体系着手,通过加强以上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园林企业的管理能够进一步的想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跨越发展中的障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萧伯祥 宋百放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风险管理 1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的风险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的重心是在工程建设的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园林工程竣工之后风险管理的任务就已经完成,可见,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一直持续到园林工程建设竣工的阶段,在工程竣工后,要积极全民的对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总结出该过程中一些经验教训,还要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做好验收的工作,严格的审查园林工程完工之后是否有与质质量检查部门要求不相符合的地方,期间需要对这些工作作出详细的记录,以便给日后的园林工程的建设工作提供借鉴,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此外,还要对园林工程完工后的投入使用情况就进行一段时间的监督,观察园林建设中设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正常的起作用,倘若出现了问题,还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实现风险对于园林工程后续风险的控制。 2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研究的措施 由于园林工程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对于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为了提高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最重要的就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这样才能保障园林工程的质量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 2.1加强对于园林工程中组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园林工程中风险的管理,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加强工程承建单位内的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施工人员的建设经验以及管理经验要有适当的要求,要求园林工程的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园林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详尽的分析,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和改进,其次,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进行实地的考核,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合理的规划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规定实现的效益,方便目标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强制性的安排落实,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的执行。 2.2增强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难度最大的就是在施工阶段对于工程的风险管理,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十分的复杂,管理工作执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也就加大了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执行的难度。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主要是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建设现场的施工人员对于工程风险的质量观、工作积极性、社会责任感等等都影响着园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在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使得施工人员在技术操作上不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失误。此外,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对于建设现场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管理,对于建筑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和设备的维护,重点考虑到园林工程的特殊性,增加对于园林内植物生长的控制与控制,对于不同苗木的生长进行充分的了解,采取合适的方案对园林内的植被进行培育,避免出现园林的植被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园林工程出现过大的经济损失,以此来提高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对于风险因素的不可靠性的控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的损失。 2.3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的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园林工程的施工时间相较于其他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并不是很长,通常大约是在半年左右,但是对于园林工程项目交接所需要的时间则是较长的,大约在两年的时间左右,在这一阶段,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后期维护以及风险管理的工作是不能懈怠的,对于园林内的植物的成活状况的考察,对于植物的照顾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一阶段加强对于园林的风险控制,才可以真正的完善园林工程的功能,真正的降低园林工程的风险,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 2.4建立专门的园林工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园林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成立了风险管理的部门,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管理工作的滞后性,对于工程的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对于改善园林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数量多,组织结构复杂和项目的跨越大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当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还可以加强园林建设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对于园林风险的认识。 3总结 园林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风险阻碍着园林工程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对于园林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园林工程开发的质量,真正的做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者:方芳 单位:百盛联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的现场管理探析 1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要注重抓主要矛盾,重点控制施工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质量,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质量,确保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材料选用的控制,取得显著效果。如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配合,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现场施工,施工现场的施工工序要按照土建、铺设、给排水、绿化、养护的顺序进行,在做好各工序衔接的前提下,充分注意施工材料的进场、管理、清理、退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在实现对园林绿化重点环节和重要节点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安全隐患的存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耗费,有效防止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跑冒滴漏,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在体系建设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体系建设事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成败。 第一要树立牢固的服务宗旨,防止工程不合格质量现象的发生,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外部形象。 第二要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稳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制;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计划,约束随意行为,加强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成效。 第三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相互的交流管理实践经验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第四要大力培训绿化养护技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利用率和观赏价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规范和施工标准,全面落实施工单位各项施工现场管理措施的落实,科学配置施工现场管理资源,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队伍的选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最重要的方面,直接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等控制。不但要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扎实的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运用熟练工程建设知识,而且还要对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流程相当熟悉。因此,必须在选用和培训高素质、复合型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上狠下功夫,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年富力强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分配到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线,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为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发展提供推动力。(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胡志 单位:合肥佳洲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城镇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管窥 一、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分析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重点 (1)园林设计的准备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建设,他们希望能够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优美的景色、宜人的风景。因此,无论是风景区、公园、城市道路还是办公场所、住宅小区等都要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互动操作,这样也能使施工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工作是搞好园林景观工程的关键。具体来说,包括工程项目、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工程量、工程利弊之处以及施工方案等方面。与此同时,也要确定劳动力的来源以及组织施工团队的职责分工、范围等。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和质量标准,有计划地将电源、水源、道路交通等布置到应有的位置之上。 (2)园林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地势、山水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后者主要是指园林附近的生物及非生物流,例如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风等。整体来看,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是生态学、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结合。 第二,技术的使用。其实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技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直接反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摆脱了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例如,用电灯取代自然光,用地基和墙体阻隔水流和风等,这些设计从使用角度来看,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如果使用过多,则会失去设计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特点。 第三,色彩搭配。作为景观设计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之一,色彩能够赋予一个事物最鲜明的特征。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色彩三要素的组合搭配可以使园林景观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画面,给游人以视觉美感,使其从心理上和视觉上对看到的事物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色彩点缀人们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五彩缤纷。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色彩的运用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理上、生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当人们看到黄色、红色或者橙色的时候就会联系都火或者阳光,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暖色系。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色彩为园林设计服务。 第四,生态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原则基础上,从生态平衡角度来针对山景、水景、绿景以及石景等进行综合设计和搭配。第五,经济性。国外的一些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多经济实惠、崇尚朴素,甚至有些设计根本不需要铺张设施,就能够体现出原本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2.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案例 近些年来,山东省城市绿化投资每年都高达5亿元,多处彰显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恐龙公园、潍河公园等建设项目,不仅彰显出了城市特色,也使得该城市的绿化量有了突破性的增加。2011年,山东省全社会投入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就高达150亿元左右,环比增长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高达16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市、县、镇三级完整的园林城市体系。据民意调查显示,山东居民对其周边绿化满意度高达96%,对创建园林城市的支持率几乎达到了100%,充分表现了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确确实实有了可喜的成效。整体来看,山东省城市景观园林绿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且园林设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绿化发展模式上,山东省园林绿化由量的扩张转到了质的提升,重点强调增强城市景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落实绿化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制、质量监督制和监理制,并加强城市绿化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环节都提高了科学技术含量。 第二,绿化建设模式上,山东省增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节土、节能、节材、节水等措施,使有限的能源和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分配,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绿地植物配置上,山东省开始实行生态型绿化,将植物配置转到复层配置模式上来。据研究表明,复层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坪要高出50倍以上。因此,在当前城市景观园林绿化设计中,一般会首先确定植物密度,并形成乔、灌、花、草各类植物相结合的多样性格局。 第四,绿地结构布局上,山东省较为强化绿化的均衡性,加强旧居住区的绿化改造和提升工作,增加绿地面积,补植大规格苗木,并着力于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绿化水平; 第五。在绿地管理上,山东省一直致力于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精细化管理上来,完善植物配置,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二、结语 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工程设计人员是最直接的指挥官和领导者,在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且百战不殆。 作者:殷亚波 单位:内蒙古平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及控制措施 一、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组织协调、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管理和环境与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 二、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工程是一项综合性较高、涉及内容较广的建设工程,要保证园林工程项目在完成后达到设计的要求规定,就要加强对园林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通过对园林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内容的控制管理可以提高整体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园林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三、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1.对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 施工成本是企业效益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控制好施工成本,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的预算也要准确,投标报价要经过市场询价、估价和报价后才可以预算出直接成本。交由公司的上级管理人员,再由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成本费用。具体可以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的支出,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的使用费用。特别是对施工材料的控制要加大力度,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家。对施工项目中资金投入比重较大的部分要进行重点的监控,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在甲方同意的条件下,对施工机械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协商实施补贴。 2.进度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问题较多的一个部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进度跟踪,检查工程的进度情况,并与计划的进度表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针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各个击破,适当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理单位和其他的相关单位进行工程进度的调整修正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保证工程项目可以按期完成或者在不破坏工程质量和增加造价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3.质量控制 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施工方法和外界环境,这五方面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下面,主要研究施工前、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质量控制措施。施工前要认真研究和会审图纸及技术交底工作,提前了解好设计者的意图、施工的重难点,要制定完善的技术文件,进而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成本,物质和劳动力的准备要充足。施工过程要对人、材料、机械等进行控制,规范施工操作流程、质量要求,对操作人员、材料和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和验证,做好验证的相关记录;对操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对违章乱纪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比较重要的因素,对材料的供应商要严格的考察和评审,加强对材料的质量验收;对成品的保护,可通过覆盖塑料布或者锯末等方式防止外界因素对成品的破坏和污染,也可以采取局部封闭的方式进行保护。竣工后也要对质量进行控制,对有遗漏或者需要修补的工程项目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验收部门要根据设计图纸、竣工验收标准严格的进行验收检查,并进行鉴定和评定工作,作为竣工交付的凭证。 4.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规定了施工合同的当事人、发包人及承办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合同订立前的管理、订立中的管理和履行合同时的管理,也包括发生合同纠纷时的管理。应该健全和完善园林工程的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园林市场的行为,完善管理的评估制度,推行合同管理的目标制。合同管理是否运用综合管理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合同管理中常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普及合同法制的方法,对合同管理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建立起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开展对合同履行情况的评比活动,促进施工部门对合同的重视程度,达到不断规范园林工程施工行为的目的。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信息传输是关键问题,信息管理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和处理。通过对各项工作和各种数据的控制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信息可以方便有效的被工作人员获取、储存和存档,对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为了通过对信息传输实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进而为项目建设的增值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其中的核心手段是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企业要对技术人员进行技能的提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知识。 6.安全与环境管理 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按照规程是项目管理中要注重的问题,要保证施工企业在获得安全施工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才可上岗,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要对工作人员普及安全教育工作,严把施工安全关。地下管线的安排布置工作也要认真,杜绝违章操作行为。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环节要及时遏制。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也要齐全,使用的机械也要经过安全检查后才能投入使用。 7.竣工验收后的管理 园林工程在完工后还要经过验收检查,这个环节是投入使用前的重要步骤,它对工程的使用功能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确保园林工程在投入使用后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验收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在工作的范围内,对园林工程的数量、质量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确认,同时做好记录工作,作为正式验收的参考依据,这也有利于承接单位进行整改工作。 8.招投标管理 招标和投标是一种贸易方式的两个方面,这种贸易方式既适用于采购物资设备,也适用于发包工程项目,它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工程项目任务分配给符合资质要求并能保证各项工作指标的承包公司。招投标工作应该本着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招投标双方应该切实履行招投标的规范要求,并按照合同规定行事,对违反合同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招投标进行管理也是合同管理前的一项准备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当前计价管理的动态管理内容。 四、结语 园林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园林工程进度计划、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园林工程合同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控制管理,规范工程施工中的各种行为,可以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作者:逯燕 单位:吉林美城美景绿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新技术与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好园林工程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园林工程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不断促进园林工程建设。基于此,分析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并探究其应用途径。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技术和工艺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园林工程建设,因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园林工程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提高城市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因此,生态化、低碳化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园林工程建设。 一、园林工程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一)网络图技术 网络图技术是以流水施工为基础的作业方式,即将不同的施工类型分成若干个施工段,按照一定的施工顺序同时进行施工,这能够使得在同一时间进行平行施工进而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省施工时间,而且能够在加强施工连续性的基础上把握整体的施工进度。实际上,网络图技术将整个园林工程建设施工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施工工序、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等都是系统中的构成要素,网络图技术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园林工程建设,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人力资源和施工设备利用效率。因而,网络图技术能够更好地调动积极因素和更加利于现今园林工程管理。 (二)铺地技术 园林道路建设是园林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园林道路不仅起到美化园林和提高园林格调的作用,而且作为园林工程中的基础建设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因而,园林道路建设应当达到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园林工程中的道路施工工艺具有新的突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真空吸收工艺。在园林道路施工中应用真空吸收工艺即在真空负压的情况下进行脱水,改变了混凝土物理性能,从而增强路面混凝土的紧实程度,能够有效处理混凝土强度与使用时间的矛盾。真空吸收工艺的运用不仅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路面养护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路面工程施工效率,使得路面能在短期内投入使用。 (三)GRC和FRP塑山技术 短线强化水泥(GRC)和玻璃纤维强化树脂(FPR)作为一种新型的塑山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假山、瀑布和雕塑。不同于利用钢、砖骨架进行塑山存在易裂和褪色的问题,GRC和FRP具有轻便、廉价、耐用和造型塑造性强的优点,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塑山技术的缺陷。GRC和FRP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性设计,从而达到石块定位和设计创新的目标。此外,由于这两种塑山材料运输方便和分隔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广泛地应用于园林工程建设中,为园林工程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途径 (一)改良设计 设计对实际的生产施工影响重大,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3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哪种设计都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高效率的施工,从而达到所需的设计效果。现今的园林工程设计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如在园林工程中经常利用CAD进行工程平面处理,进一步使得工程设计更加具有现代化气息;利用3DMax进行立体建模,使得整个工程设计更加立体;利用Photoshop对立体模型进行染色。 (二)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首先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施工设计,如假山、瀑布、植物和建筑等都应结合相应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设计。在面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时应当灵活地应用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比如在平地中施工建设假山等景观可以利用GRC技术。与此同时,在多样灵活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时,应当注重对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园林工程建筑水平。 (三)重视科学配置资源和后期养护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空间上和整体的资源配置。一是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施工需求,合理安排建筑、假山和植物等的区域位置,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效果。二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景观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对于园林设计建设完后应当注重园林的后期保养。首先,园林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园林工程中的植物和假山等维护周期较长,从施工设计起到施工完结后,园林工程都需要不断地管理养护。因而,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技术实现园林的管护。例如,病虫防护技术、修剪整形技术和更新改造技术等的运用。 三、结语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且针对其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园林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更加完善和贴切实际需要。园林工程建设主要的目的是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味,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休闲舒适的地方环境,从而不断地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不仅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与施工需要,而且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进行优化运用,从而提升园林自身的应用价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作者:毛玉华 单位:大连衡意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 摘要: 指出了地产的风景园林设计与地产的成本控制存在着制约以及依存关系,地产景观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是房地产项目销售的一种手段,所以在风景园林工程上要考虑成本。提出了在风景园林工程的管理中,要加强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设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正确的成本管理体系。 关键词: 地产;风景园林;成本管理 1风景园林在地产项目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过去,修建居住项目尚未有景观工程或风景园林的概念,仅仅是院落小区种植几株苗木,堆砌一些花台,占整个项目成本估计不到1%或者忽略不计。然而,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园林景观工程虽然只占总成本的3%~5%,根据项目定位及业态的不同相应占比会更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已经成为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如何在设定的投资造价范围内做出最为理想的景观效果,设计定位控制、质量效果控制和施工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特点和难点入手,论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的各个要素及提高地产景观工程管理过程的性价比控制的重要性。 2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 风景园林工程成本的构成,主要以形成方式和构成要素两种方式划分(图1)。 2.1按形成方式 按形成方式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表1)。(1)风景园林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费一般又分为:硬质景观、软景(乔木、灌木、草坪等)、安装工程3大专业部分,而各分部分项工程费以分部分项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进行计算。综合单价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以及一定风险范围内的风险,而价格涨幅风险一般考虑为材料5%,施工机具使用费10%。(2)措施项目费主要是指完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非行程工程实体的费用。措施项目费总结为以下几类:安全文明施工费(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安全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增加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保护设施费;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脚手架费;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等。(3)其他项目费:暂列金额,一般考虑为整个风景园林工程的15%、暂估价、计日工、总承包管理费。(4)规费:社会保险费如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程排污费;其他未列入的规费按实际发生计取。(5)税金增值税 2.2按构成要素 按构成要素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表2)。(1)人工费是指支付给直接从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作业的生产工人和附属生产单位工人的各项费用。(2)材料费是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工程设备的费用。(3)施工机具使用费是指施工作业所发生的施工机械、仪器仪表使用费或租赁费。(4)企业管理费是指风景园林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及园林企业自身情况,一般以人工费取一定费率计取费用。(5)利润:由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并结合市场实际自主确定,在税前工程费的比重一般按5%~7%计算。(6)规费、税金:与形成方式中规费、税金的一致。在地产项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按前述的行程方式进行表达、分析、对比、管控、评估等工作,从而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3风景园林工程各个成本构成的细部组成 风景园林工程是投资,必然会涉及到成本问题,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费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其中的分部分项工程费又是重中之重(表3)。 4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浅析 4.1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是指覆盖风景园林工程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必选、概预算编制;招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发承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招标控制价或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与决算等。(1)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策划是指将建设意图转换为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具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高智力的系统活动。工程项目策划主要包括建设前期项目系统构思策划、建设期间项目管理策划和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策划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策划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不仅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而且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风景园林工程设计阶段是分析处理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协助其处理好工程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在初步设计阶段,要按照投资估算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按照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确定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优化设计方案;同时,通过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化设计,有效控制成本。(3)风景园林工程的招标和投标工作的完善贯穿于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活动的全过程,能够让风景园林工程高质量、高效益地发挥作用。风景园林工程招投标阶段过程中成本控制,只要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招标文件和施工现场的实际,做好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市场的行情和招标对象的条件,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工程成本,根据预测结果来制定招标决策,在这一阶段,应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确定这一阶段成本控制的目标。(4)施工阶段是实现风景园林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索赔、工程计量方式的差别以及工程实施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使得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在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应通过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及时进行工程计量与结算,预防并处理好工程变更与索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承包单位也应做好成本计划及动态监控等工作,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环保成本等全要素,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5)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工作。一个工程只有竣工结束后才能正式编制该工程的最终造价。并经审核后,作为该工程结算费用的依据,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一般根据原有施工图合同造价为基础,根据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对照原有资料,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作为竣工结算造价的方法。 4.2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的平衡关系 有时候,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确实是一对矛盾。但一味地强调降低工程成本,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若由此造成大量工程不合格或形成返工,那么,所谓的降低工程成本会得不偿失。一味地强调提高工程质量,可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企业应在既能保证工程正常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又能避免工程质量过剩的前提下,对工程质量进行合理定位,并将其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开支,降低消耗,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降低工程成本与提高工程质量这一对矛盾由对立变为统一。 4.3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关系 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项目间确实有其相似的一面,这里所说的相似,指风景园林工程的景观小品、园林建筑,如亭、廊、园路、栏杆、景墙、铺装、景桥、驳岸等所使用的钢筋、水泥、木料、砂、石子方面的建筑材料相同,及由此所套用的施工规范相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风景园林工程中也包含着土建部分。虽然风景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相似的地方,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区别使得两者间存在质的差异,也正因如此才构成了风景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风景园林工程的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各种季相彩叶植物、花卉、乔木、灌木、草本的栽种与搭配以及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达到清洁空气、吸尘降温隔音的目的,营造与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风景园林工程是源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却又有别于林业与其他种植业的一门特殊行业。要达到良好的风景园林的景观效果,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需要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因此,风景园林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并且对于如何实现风景园林工程土建部分的质量审核问题,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与掌握土建部分的施工规范,对于较大的园林建设项目,还必须配备土建方面的专业人员。 4.4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房地产行业里,风景园林工程通常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出现,但因其规模较小,且工程量分散又不便于监督管理,所以常常会看到这两种现象:①少数业主认为风景园林工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最多是植物生长不良,因而把对风景园林工程的投资控制预算到不合理的程度,甚至主张谁的标低谁中标。这种情形恰巧迎合了社会上出现的“投低标”风情况,给工程质量监管留下了严重隐患,更使管理处于一种两难境地;②因为风景园林工程量小分散、战线长,往往使工程出现管理方案不全面的问题,甚至使一些质量没得保证的施工单位做一些不合理、不恰当的施工,因而极难全面控制工程质量。上述现象对业主的生活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给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增加了很大压力。从目前风景园林工程在房地产中的作用来看,风景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面临着一大挑战。风景园林工程的植物材料,其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难以准确把握;其栽植劳动定额,国家目前也无统一的标准规定,各地的计算法也不很一致。有人认为园林绿化工程利润丰厚、风险不大,于是出现了“挂靠”现象。其结果是,一旦中标,付给出面招投标单位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便由他们自行组织管理施工。工程开工后,现场管理“五大员”迟迟不到位,有的甚至连施工的基本规范、基本程序、基本资料都不清楚。试想,这样的施工,哪能确保实现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极少数施工企业,中标后为了图省事,只收取一定的比例费用,干脆将工程转包他人施工,这就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剥皮”现象。这种现象同样会给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造成较大的危害。 5结语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地产建设的必要环节,其建设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地产的效用,因此做好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全方位多要素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加深成本管理意识,严格杜绝项目工程的浪费和滥用现象,节约资源,跟随社会的发展,促进地产项目风景园林成本管理的前进。 作者:刘杨 辜彬 单位:四川发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 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与管理是现代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保护环境、为人们建造一个非常适宜人们安逸生活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工程在其中占据着很关键的地位。加强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园林建设中各种相关资源能被有效利用,最终确保园林管理更够更加稳定有序地发展,所以注重园林建设中的各种核心要素,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核心 1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有一般工程的显著特点,还具有美学的功能,是一种将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工程建设。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现在的园林绿化工程已经不是简单的种树等工程,其更是属于一种综合性。大型化的园林工程,通常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有各个不同工种的交叉进行,所以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更加的高。 2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要素 1)水体。水是园林的灵魂,无水不成园这句话更加体现了在园林工程中水景的重要意义。在园林施工建设过程中,水景能够与植被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感,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大自然与人们的亲近感。2)植被。植被在营造绿色环境,净化空气上至关重要,因此植被种植及维护也是作为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点。①苗木搭配与选择:要想确保园林工程的优良性,必须要确保灌木、地被、乔木之间的不同习性,保障苗木和植被等的成活率,尤其是要在种植和选择过程中使用乡土树种,最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②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植被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木成活的重要因素。在浇水过程中,要一次性浇透,做到的见干见湿。尤其是在早春季节,应当使用有机肥,以此做基肥,然后可加入适量的磷肥,最终确保目标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园林苗木的抽芽生长期内,则应当以氮肥作为主要的施肥原料,最终促进园林苗木生长的质量;③土壤:需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不能过软也不能出现固结的情形。对于园林植被的生长而言,植被根部的稳定发展需要突然保证适当的硬度,这样植被可以更好地扎根,而且其透水性和通气性也较好。而且园林建设中,为了确保植物生长处于良好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要在注重土壤的PH值。在对土壤进行改良时,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肥的方式来加以改良,这对于植被的吸收则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帮助植被的根部生长提供较好的养分;④病虫害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进行监测和观察。针对植被的生长习性,以及病虫害危害规律,做好对其的预测工作,最终保证园林绿化苗木的正常生长;⑤补植和更新品种:苗木补植和更新品种是春季绿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做好绿地苗木的补植工作,抓住有利时机进行补植、更换,并及时浇透水,确保新栽苗木的成活率;其次要做好良种苗木的更新,绿化良种苗木是提高绿地景观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一些生长不良的树种已不能适应绿地需要,必须及时更换良种。3)园林小品。要确保园林工程能够为广大的居民营造一个十分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显著提高当下我国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趣味价值,必须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园林小品作为方便游人休息的重要建筑设施,一般园林小品的体量比较小,而且也有别致的造型,园林小品不断能够达到丰富园趣,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也能帮助游人从中受到非常美的感受。所以,园林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必须要在施工细节上多加把握,方可确保所有的园林小品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3加强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探究 1)注重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了确保园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对于园林施工单位而言,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对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分析和解决,管理中需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行为加以约束,最终确保其提高思想认识,履行好自身职责。2)加强对园林工程的规范化建设。必须要结合园林施工的实际特点,实施动态化、全过程的管理。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工序的控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其各项操作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一切按照合同约定来执行。在园林隐蔽工程中,施工前必须要确保监理方进行检查,在检查完成之后再做好记录,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作业。当前有一些园林绿化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来进行作业,认为工程内容比较琐碎且技术含量不高,也不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报验,最终因为擅自做主导致产生比较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园林施工建设单位来说,规范施工程序,能够显著避免上述损失。3)重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监控与管理。园林建设过程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园林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意义。施工人员在建设过程中,保证施工的质量,不但需要有明确的巡视制度,施工前期划分不同的建设区域以及结合施工的重难点针对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并进行整改。对于园林建设中的细节问题,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工程现场中亲自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水体、园林小品之类的建设,则需要注重细节,确保整体建设风格与整个城市的环境相融合,达到整体上和谐的程度,最终确保质量的显著提升。 4结束语 总的说来,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工程,园林施工的专业性较高,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对于管理者而言,还应当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好设计与施工环节的衔接,最终保障园林工程朝着高质量和高水准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和裕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园林管理处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园林工程建设中保障措施的作用 摘要:园林工程属于观赏性公共设施,因此其工程建设的重点要从工程质量和观赏度两方面共同入手,其难度可见一斑。而保障措施是工程中必然应用的质量监管手段,对整个工程合理运作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正向作用。本文就本着探究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开始,逐步分析保障措施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手段,以从全面思考的角度探析其具体作用。 关键词:保障措施;园林建设;作用探析 1园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1进程协调 园林工程开展之初,考虑到园林景致基本效用的观赏性,一般承办方都会聘请专业人员将园林预成果和工程步骤结合起来制成完整的工程设计。而后工程中所有的行动都要依照着工程设计给出的具体步骤开展作业。且一般进程为了保证效率都会使用两组或两组以上人员同时行动,因此如若过程中管理人并未调节好分节进程开展时间及步骤,就会造成施工混乱造成成本时间反作用流失。而保障措施能够实时对工程步骤进行管制和调整,可站在先决角度对工程整体运作进行考量,充分利用其协调性控制进程运作。 1.2成本控制 一般工程总预算都有定量,定量标准为进程开展前专业人员对所用设备或材料及人力成本的综合指标运算,分节进程若超出预算则其他分节可用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工程完结收益。保障措施能够有效监管预算流动过程,可对不定项资金走动采取调查措施,及时将不规则预算支出摒除在分节工程外,提高工程资源利用度。 1.3质量管理 质量是决定工程施工意义的关键指标,合理质量的形成由设备选用、设备施用、设备养护维修、人员素质、操作手段等施工规程内容决定。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被严格控制在标准行动范畴中,反之就会影响质量整体。并且工程存在不定项偶然性,项目繁多致使分节监管人员出现监管纰漏,而保护措施可串联工程整体时刻监控质量运作流程并可提前对危险项目使用风险预测措施,有效革除质量影响因素。 2以具体施工内容为例,对具体保障措施进行简要论述 保障措施应用于工程中具有全面性及阶段调控性。且措施可根据监管内容的差别而分离,采用适用内容的监管手段以完成保障作用,下文将以工程大范围监管点为例开展作用论述。 2.1时间保障到位 对于时间节点的控制标准,一般工程设计中都会有具体阶段数据。此数据自身有弹性但必须将横调时间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部。且常规工程多为在预定时间前赶进度,以留出更多的返观时间打磨园林景致细致工程。因此工程设计时对工程所用时间要尽量在合理范围内设置宽松一些,而后利用协调手段将工程内容合理编排,将分部施工区间与返检时间错开,将可能存在的剩余时间剔除以将计划时间留给打磨环节。 2.2施工人员保障到位 施工人员的计划要从两方面考虑。①选员专业技能,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点,技术水平高就代表职员可充分保证工程阶段的稳健运行且对突发状况也有处理能力;②个人素质,素质决定其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对阶段质量尤为重要。故工程方可对企业固定人员采取考核上工的措施,筛选技能素质最优者,并对选员采用培训考核淘汰制时刻督促工程质量准则。同时也可用丰厚待遇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全面调动其专业效能。 2.3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保障到位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充足供应及机械的正常使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没有材料的正常供应、机械的到位,工程建设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因此园林工程在施工机械的选择方面应本着节约、环保的原则选择,在充分的考虑施工日期的基础上,吊车、铲车、运输等机械设备的运用都要求实行安全管理制度,而且为了保证在世园会举办期间施工的顺利进行,中层管理人员都应上岗上位。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人性化”的管理应用,也保证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的的正常供应,对于园林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4施工过程中的低能耗材料供给应保障到位 在现今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呼吁下,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材料的选择及工程建设技术的使用都主张低能耗、低消耗。园林工程建设作为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绿色环保”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所以,在园林工程的建设中,要优先选择环保的、能耗低的施工材料、技术及应用设备。如,对于绿地照明设备的使用可以选择由5W的节能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在原地形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各类铺装设计,这样能够减少大量混凝土、砂浆等高碳材料的运用。 2.5园林土建施工质量的保障 在园林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土建部分就是栏杆(还有园路、广场铺装及简单的亭、廊、架、绿地给排水)的建设,栏杆的设计运用一方面要能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不会打破园林的和谐,而且能够起装饰作用。其次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园林池岸的建设。园林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对于水色景观的设计,水色景观的设计能够对整个园林工程的建设起重要的衬托作用。 3结语 从上文中保障措施的应用范畴中可看出,保障措施的作用范围分布较广,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工程进程,并且其覆盖的时间阶段也可从施工前延展至返修打磨期。由此可得出结论,若想保证园林工程技术手段能够得以充分施行、工程预算可在计划中被取用,质量工程能够完美成型,就一定要利用好保障措施。 作者:刘洪 单位:深圳市山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工程毕业论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 摘要: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工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场所和途径。风景园林工程不仅使城市的环境更优雅,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资金支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既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又能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施工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1]。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一直备受瞩目。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涉及多方面,项目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及质量,而且要控制好成本,对所有的人力、物力及费用开支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调整和控制,争取将成本最小化,利益及质量最大化。 1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风景园林企业的长远发展。再加上风景园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与施工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政府及相关单位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施工监督及管理力度不够,管理理念发展较为落后;②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在园林设计、施工、验收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也不严格,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施工质量不高[2];③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导致其在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在材料选购时挑选一些便宜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看似控制了成本,实则加大了后期的维护费用,弄巧成拙。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 2.1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 要想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首先要认识到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树立起意识,将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贯穿于整个施工中,从而将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在风景园林施工中,政府要充分了解、掌握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仔细过目施工方案,核算工程预算,做好有效的监督。施工单位要及时的转变施工管理理念,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制定出合理的施工工序,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将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施工人员的职责。同时,在施工中,施工单位要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奖优罚劣的制度,以此提高工程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2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想切实提高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前,要对工程的组建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予以资格上岗。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挑选具有专业的风景园林建造知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以及灵敏的思维的人才,以防发生差错和失误时,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理[3]。另外,施工单位要加强培养施工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加强对施工过程中人力、设备及材料成本费用的预算、分析和对比,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选择成本低、质量好、运输方便的材料供应单位,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剔除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合理有效的堆放、利用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工期,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2.3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竣工后,要做好竣工验收材料的整理及完善工作,仔细的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并上交给单位进行审核,对整个施工中的操作及技术标准进行全面的考察,注意施工质量的验收,根据项目支出数额及施工质量验收的具体情况实行奖优罚劣。同时,对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交付,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使风景园林工程顺利验收。 3结语 风景园林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的标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施工管理与大量的资金支持,施工单位要想保证施工质量,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采取提高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风景园林工程验收过程中的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措施,从而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梁韵芝 单位:广东彤日园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论文:分析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安全管理论文: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管理 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成分比较单一,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政府可以通过较多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加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企业自我约束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当安全生产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更关注效益。近年来事故有上升势头,尤其是严重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依法治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法律规范各种经营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依法治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过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些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加快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健全完整的、适应的法律体系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监察的重要作用,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和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是监督的主要对象,检查的重点应放在企业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上。企业的法人代表重视安全,在工作中真正坚持了“安全第一”,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满足需要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能够搞好的。为此,还应推行企业法人安全管理资格证制度。 2.合理运用经济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追求效益最大化决定了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投入大,效益又不是短期就可以见到的。不重视安全生产同发生事故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但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讲,也存在着偶然性,概率不高,事故损失多少不定,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利益的驱使使其更加重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在安全上不愿意投入。因此,违反安全法律法规后,应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且应保证这种制裁结果的损失大于安全投入,即使不发生事故,在经济上也是划不来的,消除利益的驱动力。 3.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文秘站”版权所有 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安全技术,如危险的辨识与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系统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等等。特别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生产,逐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4.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各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安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对安全问题认识的飞跃,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者有效的推动,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并把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最终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向往与追求。当前,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大事来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大力构筑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应用探讨 电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的构成元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际运营状况将会对系统管理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要想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从而保证电力行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从而保证电力行业实现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发展措施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也开始不断提升。[1]但是,其安全管理技术和发展现状相比较存在一定的悬殊,这就导致当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运行面临较大的挑战,其安全性能逐渐下降。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若能够选择有效的管理技术,必然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受到影响。 一、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运行发展速度,也为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影响因素,若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排除,将会导致系统受到破坏、瘫痪等现象。例如互联网络中的计算机机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影响,导致计算机硬件资源或者信息系统软件遭到破坏,泄露行业内部发展信息。 电力行业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管理操作时不能够按照具体的规定来实施,导致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2]整个行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个别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技术和资金加以支持,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设备相对落后,导致很多病毒通过邮件实现传播。电力系统管理网络所设置的接口防火墙只是装配包过滤的一种规则,无法满足电力企业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工作需求,从而导致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无法实现。 二、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一)提升网络操作系统发展安全性 首先,要能够保证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性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安证整个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外部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网络体系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控制系统访问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到影响。[3]在运用操作系统时,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对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扫描和检测,并对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补丁和漏洞加以安装,降低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让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二)做好病毒预防工作 在互联网网络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诱发计算机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因此,做好病毒预防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病毒入侵的几率,还能够让店里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系统维护需要投入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强化病毒预防工作力度满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电力行业要能够不断提升系统管理运行的安全性,并将网络防毒工作和单机运行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网络防毒体系,避免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 (三)做好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系统运行中存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个别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上面较为随意,从而导致整体管理人员质量较低。例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管理工作出现任何问题之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推卸责任;其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够熟悉操作程序的运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4]因此,做好管理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应对系统故障的综合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在电力企业计算机系统实现升级之后,要能够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力度,并对其技术理论加以培训,通过严密的考核来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强化管理力度,从而保证其今后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来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系统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安全科学的/!/网络环境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实现更大的进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压力,从而保证企电力系统能够实现安全运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应当分为两个层次:1个层次是从国家强制角度的安全管理,这就是立法以及制订相干的技术标准,由执法机关来监督施行;另外一个层次是利用系统使用单位本身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应当在下列的几个方面斟酌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1、电子政务体系中各层面上的安全管理;2、电子政务系统中保护的安全管理;3、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4、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安全管理。 认证中心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流动中,传统白纸黑字的认证方式已经不存在,网上的身份认证是必须的。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症结环节。 证书中心的任务是要解决下列的问题:一.身份认证服务。为进行电子政务业务的实体定义惟1的电子身份标识,并通过该标识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身份的真实性。二.数据完全性服务。保证收发双方数据的1致性,避免信息被非授权修改。三.不可否认服务。为第3方验证信息源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完全性提供证据,它有助于责任机制的树立,为解决电子政务中的争议提供法律证据。 所以证书中心自身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甚至所有网上流动安全的症结环节。必需解决证书中心应当由谁来建,怎么建,谁来管理的问题。因而,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对于证书中心的建设与运管及责任与义务作出规定。证书中心建设的立项以及审批必需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未患上到公安部门安全许可的单位不患上树立这样的认证中心。 证书中心所采取的技术,目前来讲已经经不是问题,但采用甚么样的技术,采取谁的技术这是个问题。证书中心必需树立在咱们自己的技术平台上,这是1个瓜葛到国家主权以及安全的问题,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确。 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首要的,否则安全就患上不到保障。应当由公安部门对于证书中心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必需有严格的人员审查机制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 保护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中的利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保护、首要装备保护等大都触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以及技术队伍”。 电子政务的鼎力加强,必然致使系统保护工作量的大大增添,然而目前的公务员队伍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必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至关多的人不懂计算机,这是目前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中极其凸起的矛盾。此外,从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保护性工作全由政府部门自己包起来的做法也不妥帖。1方面政府会增大开资,而另外一方面,1个单独的政府部门也难以在某1领域内进行深刻的钻研,所以也不能更好地使电子政务事业患上到发展。而专业的保护公司,可依据本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加大钻研的力度,可以更好地为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也会为政府节俭至关大的开支。但这样就会发生1个矛盾,即保护外包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从政府的某1个部门,很难解决这样的矛盾,但可以从行政法规进行某种规定,从立法的角度来解决这1问题。对于这类从事所谓“电子物业”的公司进行相干的管理。从事这种服务的公司或者其他单位应当拥有下列的前提: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内部有较好的管理机制;所有的员工均在接受由公安部门进行的安全培训并在公安部门备案;由公安、服务拜托方(政府的某部门)以及受托公司签安全保密协定;受托方公司的每一1员工也要签相干的安全保密协定,知道自己应当承当的义务;公安部门对于受托公司委约的不按期的检查;制订相应的罚则。 安全产品的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安全产品的使用,对于安全产品的管理应当在目前的水平长进行加强。 一.安全产品选择的管理 安全产品同其他计算机产品1样,也存在着安全漏洞、后门、隐秘信道等问题,所以在安全产品选择以及采购等方面要进行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安全专用产品的采购除了了必需相符国家各方面的相干规定,如公安部的许可证,国家保密局对于触及国家秘密网络使用安全产品的规定等外,还必需选择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 二.经销环节的管理 安全产品不同于网络产品或者其他计算机产品,服务是无比首要的。安全部系建设应当是个性化的,要依据用户的“利用”来制订完整个性的安全策略,并构建安全部系。对于于相同的行业用户,即便是有相同的“利用”,也要斟酌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现在有1种做法,许多行业以及部门,为了降低费用,常常采用从上至下选择同1种安全产品。这实际上存在着1种弊病,行业外的用户袭击咱们可能会有较好的防护,但在行业内,掌握相同安全策略的人在不同的部门中会有良多。就会呈现,多个防盗门用的是一样的锁、一样的钥匙,而这样的钥匙且掌握在多个人手中。 这类依据“利用”来制订安全策略的方针,其实是树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不同的网络利用对于风险所造成后果的容忍程度是不1样的,应当基于风险分析患上出的结论来制订1个公道的安全策略。寻觅风险与安全投入的1个最好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类策略的制订应当是公道的。不公道的安全策略,不但挥霍了投资,同时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后期服务与进级。安全产品的售后服务是10分首要的,对于1般的计算机产品可能有备机、备份的数据、备份的系统,就能够完成1般的灾害恢复。然而,对于于安全产品的后期服务来讲,就不能靠单纯的备机来实现,除了非是硬件破坏。如果呈现如黑客袭击酿成的灾难时,安全策略的从新制订就是必须的. 安全管理论文:运输企业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 新余市汽车运输公司机安科廖玉青 [摘要]:本文阐述了安全长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让安全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正文]: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可是,如何搞好安全管理,让安全生产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所共同思索的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制约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时段的安全管理局面,发挥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目的。本文从六个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请记住我站域名,企业要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分明,权责一致。 从企业管理层到各基层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到每个驾驶员、每辆车都要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并要制订各员工各工种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工作时,就能较客观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以我们新余公司为例,制订了总经理负安全生产总责,各车队车站负安全生产具体管理人责任,驾驶员和每位员工负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安全责任制。总公司与各车队、车站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车队与司乘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车队班子成员还必须实行分别按车到人承包责任制,确保每一辆营运车都有人盯有人管;车站与例检员、“三品”检查员、出发车登记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状,车站班子成员对上述人员实行按人分岗承包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就是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列入企业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考核评比和奖罚办法,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使责任人吸取事故教训,承担事故责任,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我们新余公司近几年就相继出台了《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公营车辆行车事故处罚规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表》、《gps监控管理暂行规定》、《总公司星级服务考评实施细则》等,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gps监控车辆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各基层单位对司乘人员、站务员,维修人员实行星级服务评比,总公司年终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且总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总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得以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得以完成。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机制 上级有关部门经常对运输企业进行各类安全检查,企业内部也会对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引起的各种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检查方式,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和复查等。要保证检查的实效性,就应当深入现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1、检查基层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否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检查各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则是否健全完善,通过现场检查可以察看到员工操作行为是否正确;检查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通道、安全标识及曾发生事故的部位;检查车上设施、车容车貌等等。2、要做好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区域责令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改进落实是安全检查中最关键的环节。 四.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体现,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机制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可以说,现场管理机制就是将其它机制应用于现场的过程,企业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管理的内容 现场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车辆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健全车辆例检制度、应班发车登记制度、“三品”检查制度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现场管理包括健全安全消防检查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车辆发班管理、车辆回场检查、 gps监控管理制度等。现场管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①车队长跟班指挥,他们对本单位各方面情况都非常了解,在现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班组管理、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的双重作用,直接担负现场安全检查贯彻的程度、隐患整改的责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③驾驶员和员工的自我保护,驾驶员和员工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督促检查,可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足,督促其改进工作。 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基本手段,我们运输企业都已经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作为一项制度订立下来,目的是让驾驶员及时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 2、同时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规范与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①驾驶员的安全学习教育,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驾驶员的职业特点,思想动态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员工刚进入企业上岗前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存在的主要危险源,防范措施等。③岗位教育,企业要加强以岗位为主的安全教育,特殊岗位工种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④召开班前会,班前10分钟,根据当班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和进行指导。驾驶员发班前的安全督促和叮嘱,针对性比较强,日积月累,能够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隐患处理能力。⑤事故分析会,发生事故后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对事故进行通报,其中一个不放过就是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⑥安全宣传,宣传是制造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张贴标语、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学习班,安全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通过健全的安全宣传机制和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建立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运输安全和旅客的及时疏运。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演练,并要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使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总之,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先进的科学装备和科学的管理,对这个系统不间断的完善,并要持之以恒,重在坚持,为企业效益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管理论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定位和补强研究 从安全到公共安全,再到城市公共安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由宽到窄的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这个人口、建筑物、各类活动密集的聚居模式出现后,这个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在城市发生的,不在城市发生的,发生在空中的、水上的、实体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各种风险,构成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自然顺应了这一特点,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分散化的特征。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对大量文献作综述性概括,只沿着全过程管理的路径做一初步审视,提出深化的方向,更深入的研究留作日后展开。 一、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简要回顾 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相应的,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概念研究,如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水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支撑体系、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等;规划管理,包括风险源定位、排查、分布、优化、隔离、监控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聚焦某一环节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支撑的各类研究,还有人防、技防、物防、犬防等手段的运用研究等。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方兴未艾。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根据兰贵兴的定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则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1]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防患未然,使公共安全事件不发生、少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防范,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和准备、加强管理,从而控制和降低城市风险;[2]二是及时的应急管理,也就是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从内涵上来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两部分。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查明风险、消除隐患、消灭诱因。应急管理的重点在于编制预案、充分演练、巡查检验、及时反应。 二、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评价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进入了法律有依据、机构很健全、体制很顺畅、体系很完备的良性阶段。 (一)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 如果从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看,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已经达到顶峰,无以复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立法进程。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常管理由《安全生产法》来保障,应急管理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相对我国立法、修法十分缓慢的进程,这两部法的出台是十分顺利和快速的,足见立法机构和中央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二是依据两法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一把手安全责任制。每当一次安全生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一把手都是亲临现场指挥,而且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重大事件中央还组成工作组现场调查,有些情况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还要亲临现场指挥并慰问。历次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爆炸、滑坡、井喷、透水、踩踏等事件,一把手承担安全责任而辞职或被罢免的并不鲜见。 (二)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已经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而且是大部分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行业管理组织还设立了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员联络制度等。如原建设部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建筑企业的安全员联络制度,可以做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到人。日常工作中我们每个员工、家庭成员经常收到安委会的各类提示,包括交通、用电、用火、用气、防盗等。 安全评价通过危险性识别及危险度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目前安全评价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别从风险因素、灾种、环节和过程等多种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3]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约束环节。 (三)从上到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我国正式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开始的,2003年我国战胜SARS疫情之后启动了全国性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全国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4]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以“应急预案、法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成立了政府办公厅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北京为例,2005年4月25日,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2006年底,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完成,绝大部分街、乡、镇和社区等都建立了应急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机构设置,如深圳把相关四个局合并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 既然各级领导和各层各面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又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人祸或是应该控制而 没有控制的事故或灾害局势呢?吉林爆炸、昆山爆炸、天津爆炸,北京踩踏、上海踩踏,克拉玛依剧院火灾、哈尔滨仓库火灾、上海高楼大火、央视大火,北京淹了、深圳淹了、广州淹了、武汉淹了、济南淹了,东方之星沉了、湖南邵阳渔船沉了、西沙渔船也沉了,广州九江大桥塌了、湖南凤凰大桥塌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塌了,这说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肯定还有重大领域或者重要环节没有触及。我们的系统研究认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基础薄弱和过程管理脱节。管理基础薄弱是指整个社会对城市的认识不深入,对城市的运行规律不熟悉,对城市功能属性和空间属性没概念,对各类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作用机制不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危险和风险诱因的漠视,既不避也不管,任其恶变。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论述,可参见《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本质、功能与体系再认识》一文。[5]而过程管理脱节,可以反映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多个环节。 (一)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很重视,但如何重视、重视什么没有细化 各级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会议和文件,召开会议传达精神,文件部署措施,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如何重视、重视什么往往没有细化。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看,因为绝大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是兼职机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开不开会、发不发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会议连连的工作方式下,没有时间思考哪个环节更应该引起注意。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大部分“应急办”作为内设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厅,平时迎来送往,每天脚不着地,忙个不停,哪有时间思考风险和危险的发生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全日制专家团队和系列的专门研究支撑,应急办很难判断危险来临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也就难以判断启动应急响应的确切等级。 也就是说,无论事前事后,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面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单用战争年代的死命令、军令状是难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会议和文件传达部署了,不能跟上具体的落实措施,或者落实上错位缺位,加上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很多没有取得避免灾害和事故的明显效果。类似的事故此起彼伏就是例证。 (二)公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危机宣传还有很多空白 社会公众是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力量。城市社会蕴含大量危机因素,不被认知很容易诱发或衍生事故和灾难。但政府在公众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行为引导等方面往往是面子工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热衷于安全宣传的社会组织又缺乏经费维持义务宣传,应该宣传提示的领域缺乏经费投入,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没有规则意识,对公共设施的使用缺乏常识,对公众安全缺乏起码的认知,遇到公共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能力。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住所、工作场所附近是否有避难场所,很多人在盲道上停车甚至建临时构筑物,很多人不知道在加油站打电话很危险,很多人不知道遇到火灾应该匍匐逃生和用湿毛巾捂嘴,很多人过马路与机动车抢行,很多高空作业的人员仅凭一条纤细的绳索维系安全,很多人不按规章乘用自动扶梯。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虽然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但几乎没什么效果,人群依然继续向前,对风险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不足,监管流于形式,评估成为赚钱工具 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与评估是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的基础。在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遍布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安全监管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全覆盖,这个工作不需要低成本运转,因为市民个人没有专门知识和专用设备加以鉴别,例如普通人没有办法分辨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日常吃的生姜很难辨别是否浸过福尔马林,空气质量凭感觉难以识别是否有害健康,不一而足。 当前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是程式化和工具化,前者表现为简单套用,脱离针对性分析,管理者看到报告就盖章,编制者交了报告就完事儿,走个程序罢了,后者表现为编制者为了经济效益,把评估报告作为赚钱的简单工具,评估的科学性被抛之脑后。加上技术手段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吝啬,整个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效果很差。每次事故发生后都有大量的质疑,安评哪去了?安监何在?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应急预案抄袭和部门化现象严重,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于2003年抗击SARS之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应急预案编制。这就应了“萝卜拔了不起泥”的俗语,抄来抄去,连灾害种类都抄了去,响应模式大同小异,经过多次大灾和事故检验才有所调整。目前仍有部门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部门协调配合、资源信息共享、指挥平台统一有要求,没落实,遇到事件踢皮球。这次天津爆炸事故前几次新闻会就能让人有此猜测。如果把企业的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的应急预案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更多值得协调的环节,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五)应急演练按照规定次数执行,但流于形式、装备储备作秀演戏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部门配合协调、物资设备完好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可惜的是,很多演练强调演练本身效果的完美,不愿暴露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前打招呼,使演练参与者有了准备,最后变成了一次彩排,真正的演戏作秀。有的学校被定为演练示范校,专门迎接参观和参与接待,对该校的学生培养应急意识有一定帮助,但对扩散安全知识和培养社会应急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避难场所本该存有与设计人数和容留时间相匹配的物资储备,但一些过期食品、残次品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更有一些地方电力和供水无法保障,或 出现清单与实物不符,并缺乏定时检验检查的现象,一但发生天津爆炸这样的事故,周围避难场所根本无法启用。 (六)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 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百分百确保安全的倾向。影响最大的应属2012年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该事故发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宇通双层卧辅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导致客车上的36人死亡。该辆客车是一红眼班车,意思类似铁路的夕发朝至列车,只不过由卧铺大客车运行在高速路为主的两地之间,很受一些暂时没有高铁或动车链接的城市间乘客的欢迎。事发之后,为了达到百分百安全的目标,省长当即就表态取消省内省际所有红眼班车,最后不仅陕西省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被交通运输部借鉴,要求大客车夜间不能上高速行驶。该事故不仅牵出了“表哥”杨达才,还让国人体会了因噎废食的典故。结果是很多旅行团为了顺畅搭接航班,长时间夜路奔波在国道上,经常引发参团游客不满,这也是国务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吧。类似的因应之策不少,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补强措施 (一)夯实基础,把握城市运行规律,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忽视造成的。夯实基础是指提高管理者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对安全事故依托物的深入了解,防范就无从谈起。城市运行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多,易发危机的环节多,主管部门必须始终保持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切因素高度警惕,不断引导科学研究,对可能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实时监测和预判,把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把问责机制和责任环节一一对应,增强防范的针对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专家对城市中各运行环节存在的各种可能风险隐患进行排查、筛选;合理配置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将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要认真分析既往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事前防范的长处和短板,事中处理的到位与缺位,事后救援与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等,及时调整目前的工作方式,改进预防和演练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使重视落到实处。 (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强化依法处罚的教化作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进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快速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差异大,更加大了适应城市社会的难度。一方面要潜移默化,从幼儿园开始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掌握大量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影响家庭。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中国公民法不责众的心理强烈,必须通过大众媒体,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宣传,让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知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威胁公共安全的个人行为高额处罚。酒驾入刑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把应急车道占用入刑,这类堵塞救命通道的行为必将大大减少。 (三)安全监管和前置许可必须落到实处,与反腐败紧密结合 我们说安全大于天。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地方领导一把手全责,这些都不为过。但是,老百姓看到听到的却是一个个安全事故、一批批有害食品,甚至怀疑政府有没有作为。其实我们不是人手少,也不是检验检测设备不先进,而是机制设计出了问题,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的设计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于产品,抽样检测和送样检测肯定不代表全部,抽样检测还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送样检测一定是投其所好或有权钱交易;对于服务机构,一次性核定资质,任由机构把关,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另外,这样的监督机制无法扩大监督面,通过举报机制和惩戒机制的配合,才可以扩大监督面,变机构监管为社会监管,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监管局面。惩戒机制的配合在于使用重典,也就是发现安全事故和事件,当事人承担难以想象的重责,美国一个公司违法可以罚款200多亿美元,深圳汽车违章罚款1000元人民币还引起舆论关注,这不利于法律重典的引导和治乱作用。反腐败让大家看到了对以权谋私的严惩,但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还没有重刑加以引导和威慑。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严惩已成定局,但在规划环节、安评环节、环评环节负有责任的人员也用酒驾入刑的思路绳之以法,这样的悲剧至少会少得多! (四)应急预案应该尽快梳理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提到的爆炸、塌桥、淹城、沉船、大火灾害绝大部分发生于2003年启动第一轮应急预案编制之后,换言之,很多省市和企业的应急预案都经过了事件检验,已经有可以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建议在灾害种类、风险分级、联动配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一指挥等方面梳理修订。 灾害种类应把可能的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的公共安全事件纳入,并依次进行风险分级。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之后进行的风险分级,把恐怖袭击、化学爆炸等列为最高等级风险。联动配合应该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部门预案还是企业预案都必须把医疗、交管、通讯等的配合作为基础。另外,应特别强调把安全和应急管理专家支持纳入预案。信息互通、统一指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都需要一定时日的统筹,但却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五)应急演练要增加次数和覆盖度,提升整个城市社会的实战能力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随机实战演练。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反应培训,通过实践演练,检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覆盖面、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提高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优化调整安全提示、避险标志、引导标识的位置、大小、明暗、颜色等,增强实用性。改变很多场所 只满足于有无标识、有无灭火器的状况,强化遇火匍匐逃生有导引、人多拥挤可见标志、任何起火位置都可以便利拿到灭火器的基本要求。培养自救能力和把有限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的互救意识。美国在新奥尔良飓风之后频频启动应急预案检验,确保任何位置和任何层级的应急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值得我们学习。 (六)细化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责一一对应,真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不是为了责任而责任。要避免因噎废食和难以确责的尴尬局面,就必须认真分析城市运行的条条块块,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环节处,细分到每一个责任人。上层安全管理者有权根据形势需要调整具体管理措施,避免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出现和促进应急管理的切合实际。香港曾发生黑色元旦事件,它催生了香港一整套安全防范体系的出台,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港铁在繁忙时段采用人流管理措施,包括间歇性关闭部分入闸机,安排更多的职员在月台上不断提示乘客排队。可见,把责任追究延伸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权责对应不是事后追究,而是权责履行在日常管理中。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规避和解决,而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则主要在于下述几点:首先,要以施工安全管理为途径来确保工程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开展,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能够提高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工期;最后,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作业人员能够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优质的工作环境。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其中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电力工程中存在很多隐患,各种小事故频发,对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极为不利。虽然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离不开客观因素,但主观方面对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则是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在思想上比较忽视,也有部分管理人员走形式、走过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细致,导致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企业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不过有些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由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投入,但安全管理工作对企业所形成的效益是无形的,且通常不被人发现,因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往往阳奉阴违,只注重外表而没有进行深化;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比较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现场施工的情况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更加准确的把握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甚至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导致施工安全管理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此外,电力企业的员工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会产生思想懈怠的情况,对待企业和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在各自岗位上无法独当一面,而是消极被动的工作。而这些情绪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则使现场施工不符合规定和流程,对于各种安全检查工作存在很强的抵制心理,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安全施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并追究责任时,有些人已经将这种错误的操作规程认为是“应该的”、“合理的”,长久形成的错误意识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麻木,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安全意识 在安全意识的强化方面需要注重下述几点:首先,需要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层,都需要提升安全意识,使安全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和实施;其次,要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需要努力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这些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能力来提升整体的作业效率。同时,要拓宽引进渠道,并且对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将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施工安全方面,要通过专业化水准来规避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此外,对于安全培训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甚至可以与个人绩效挂钩,从制度方面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3.2强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项目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需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落实。对于现场管理而言,首先要对现场的材料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施工材料的渠道引进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同时这些施工材料也要符合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对材料的验收工作要严谨细致,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材料要及时更换,避免出现由于材料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风险。在现场管理中,对于材料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做好防锈防污等工作,确保材料质量不发生损坏和变质;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管理。要严格贯彻和落实工序验收制度,通过细致的检查来规避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材料或工序要进行认真比对和认证,避免对后期施工产生影响。以往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管理,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因而需要采取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的模式来提升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为现场施工创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电力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因而对于安全责任管理必须要进行强化,使之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且要将这种责任进行细化,使之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落实。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各种责任都能够在每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身上得到体现,从而更加使责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安全绩效较为突出的员工,不但要在经济方面实施奖励,同时还要提倡精神方面的奖励。而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情况,如果对企业造成损失,则要在其安全绩效方面有所体现,减免其相关福利待遇,情节严重者要对公司损失悉数赔偿。通过这种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与安全施工的热情。 4结语 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等问题,必须要转变思想,对安全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采取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得到提升,将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完全的体现出来。 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对高校及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公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因此学生公寓的安全成了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生公寓有关的安全工作主要有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卫生安全、政治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间在公寓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学生宿舍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差,造成学生公寓“险象环生”使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2月,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楼失火,原因是使用热得快烧水,离开后忘记拔掉电源,水烧干后自燃引发火灾。 防范火灾是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公寓周边社会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治安状况堪忧。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脏衣服堆放很长时间不洗;有的宿舍内一次性饭盒、饮料瓶成堆,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学生入校后进行的体验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高校虽然进行了严格的体验,但病情轻微的仍然留在学校,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学生在宿舍内经常接到散布反动言论的电话,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学生公寓区附近有不法分子发放反动光盘、传播反动思想,加上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引起重视,会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高校学生公寓的交通安全问题不是很严重,交通安全松懈。相对来说。但也因管理不严存在隐患。学生生活区内如食堂、商店,车辆进出频繁而又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有些学生骑自行车在学生公寓区乱闯乱撞,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部分高校基建施工车辆也在生活区穿行。 许多高校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这些安全问题的存在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安全制度不全、基础管理薄弱有关。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学校内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工作一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改革,大力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学校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如何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改进的新课题。 二、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学生公寓在服务与育人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课堂“[2]但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寓的各项职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以公寓的安全稳定为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公寓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防治结合。 学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无论哪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前学生公寓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受损害的都是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防止盗窃、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三)党政领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公寓转到后勤系统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因此,一些党政领导把学生公寓简单地看成是后勤系统的一个普通部门,忽视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马家爵事件”等一批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党政领导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公寓安全建设作为学校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列入工作重点,摆上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安全 文化建设。 存在于集体和个体中的种种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3]公寓安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通过公寓安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公寓管理。要把公寓安全管理寓于公寓文化建设之中,把死板的条条框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发动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让他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互动的管理模式。 三、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公寓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等工作,做好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由公寓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保卫处要把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放在全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此外,应成立学生安全自律组织,主要承担自我管理和信息反馈任务,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寓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院系、学生处、学生会等沟通,虚心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矛盾和问题,通报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争取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与理解。各方面的协助与监督,会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完善公寓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一般应有以下制度: 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治安保卫制度》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学生公寓电梯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值班服务制度》学生公寓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检查 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力度。学生公寓的安全检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寓管理员日常巡查、值班员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每日水电巡查、学生寝室查房、重大 节假日安全检查等。检查可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日常检查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白。要建立公寓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对公寓安全进行抽查,要定期听取一般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 (四)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培训、公寓管理值班操作规程、学生心理常识辅导、现代管理设施与技术运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紧急情况逃生与自救常识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居安思危,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强化保障设施。 用一流装备确保公寓安全。工作中要对常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加大公寓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检查与及时更换;消防通道的畅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寝室门锁、家具设施的检查与及时维修等等。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安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安装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安装门禁系统等。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不及时,突发事件是影响公寓安全的重要因素。措施不得力,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建立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妥善处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处理原则,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校、院(系)组织网络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安全管理论文: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了中转站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人、设备、环境”这三个风险源上:一是员工达到了四个增强,即:责任心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增强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二是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了,站内环境得到了改观。三是形成了六六站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了人人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大好局面。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1世纪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的世纪,安全与环保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检测、评价、预警与监控,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大事,我们也将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安全监控做到辩识和预测危险,控制和消除事故,不断探索新思路,好办法,将企业安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安全管理论文:水上安全管理经验材料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从认识态度上直面问题,集思广益。 领导干部深入现场蹲点,与码头业主、船户直接交流,聘请主干航道沿线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行风监督员,城区处还在各所办公大楼设立了处长联系信箱,第一时间了解船户的心声。通过政务信息这一形式,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如实反应当前水上管理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数十条信息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批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亲自牵头,召集有关部门,使许多海事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从内部管理上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通过年度考核、双向选择等手段,对末位执法人员实行待岗或淘汰,把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现场管理需要的辅助执法人员予以辞退。城区处还专门出台了一项“绩效考核制度”,每月末根据出勤、完成任务、内部管理三个方面对各科室、所(点)进行考核。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备和更新,先后制定了《110、12395接警工作程序》、《辅助人员管理规定》、《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特别一提的是在《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辖区所所长在上报险情而未得到回馈指令期间,应当机立断、积极主动地做好排挡除险工作,不应因消息传递时间消耗而贻误战机。 三、从海事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现代化水平。 城区海事处根据航道发生堵塞的规律以及环城河限航管制后船舶绕道通行的实际状况,投入150万增设吴淞江胜浦、车坊、苏浏线唯亭、京杭运河望亭、苏西线西跨塘、太湖元山海事值勤点,将通安海事所迁移到相成区元和镇,负责苏州城北面及阳澄湖水域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力量和值勤点、现场监控点的分布更加科学,大大提高了出警、处警速度,有效降低发生航道堵塞的频率。 三年来,投入600万元,用来新增顶拖、排挡的大功率海巡艇5艘、快速反应艇17艘以及50名辅助执法人员,还更新通讯设备,添置救助打捞艇1艘,建造2艘具有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等设备的搜救海巡艇,建立覆盖太湖湖区的无线电中转台和搜救基地;在当前通航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改善的情况下,现场监管、巡航检查设备和管理力量的增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从现场监管上防控结合,推出新举措。 “防”在前:对易堵区域的值勤、监控点,投入20艘海巡艇、80余名执法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排除堵航险情。为使巡航检查措施落实到实处,领导轮流带班上航检查,并实行定人、定任务、定责任的制度,有效保证了巡查的工作质量。 “控”在后:继组织实施了“三无”泥船专项整治、四超船舶专项整治、古城河客旅船专项整治。04年以来,特别针对辖区大量“三无”、超载运泥船拥入主干航道航行、严重碍航这一情况,制定了《土方运泥船舶和“四超”船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相对集中的园区土方业主和运泥船船员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有力肃清了水运环境;同时,以苏州市政府2号通告为契机,开展了京杭运河、苏申内港线、苏西线、苏浏线等干线航道沿线装卸码头的综合整治,使用码头协管员,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维护通航秩序,对符合通航安全规定码头颁发《苏州市船舶安全靠泊评估证明》。 安全管理论文:基于建立石油勘探安全管理制度的思考 石油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是必不可少的,它获得“黑色黄金”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社会各种交通工具和机械所必需的燃料是它提供的,还有服装、医药以及塑料制品等等日用品的生产也离不开它,石油供应的情况和价格的一点点波动都能左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节结束一直到今天,导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因素中都有石油的影子,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例如在上个世纪的中下叶,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的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石油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由于石油的短期内不可再生性和其他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的难度,进行石油的勘探成为很多石油企业的第一任务。 1.石油勘探的过程及风险 由于地表附近的石油早已经被开采完,现在仅有极少数的地区还存在,大部分都是埋藏比较深的或者在海里的石油,在勘探某地是否有石油的存在时,可以用很多方法,但是要证实勘探结果的准确性最终依靠的是钻井,钻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由于井喷、泄漏、溢油以及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一旦发生会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以井喷为例,井喷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技术方面和操作人员方面,技术方面的漏洞所造成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当使得井喷发生是值得石油企业深思和反省的,井喷时,所喷出的油气流高达数十米,原油数百至上千吨极易引发火灾,使得机毁人亡,而且泄漏的原油和伴生气都会给大气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勘探工作秩序,影响到全局的工作进度,增加处理的难度,还会对地下的油气资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时能导致油气井的报废,喷出的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其涉及面之广,灾害之大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2.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安全生产是石油钻探企业的核心任务,石油钻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为基本思想。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飞跃,自从1940年提出“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原则之一,从以前的“听天由命”到注重“局部安全”和“本质安全”,再到今天的“系统安全”和“大安全观”的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大多数企业过于强调法制和规范,而忽视了对员工本身的管理,据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引发的,员工的责任感不足,麻痹大意,技术知识不过关等都会为安全埋下隐患,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员工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加强对员工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的灌输,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坚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和加强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安全监察机制”的实行可以监督企业在进行勘探工作中是否安全操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自我约束机制则是为了增强个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减少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就可以将安全指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避免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使得每个人都建立起责任感。企业对遵守安全操作的部门进行激励,尤其是对全年未发生过任何人身伤亡事故的钻井队、作业队、试油队等特别要重视安全的部门要分别给予重奖。同时也要对发生事故,重伤死亡超标的部门进行惩罚,赏罚分明,也是推动所有员工加强安全行为的推力。 3.如何减少石油勘探的风险 石油勘探的主要工作就是钻井工作,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钻井作业HSE操作,即Health(健康),Safety(安全),Environment(环境),那么如何削减钻井作业HSE风险呢? 3.1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3.1.1为了保证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的进行,必须要将钻井HSE风险防范保障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加以完善。 3.1.2准备进行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等,制定一个采购和保护工具和设备的计划。 3.1.3对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HSE风险都加以了解,以便于识别,并制定防护和削减措施。 3.1.4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都分别制定应急计划,以减少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影响。 3.1.5将钻井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成规章制度,并下发到各个工作队中,指导钻井工作的进行。 3.1.6制定发生事故后的恢复措施。 3.1.7实行监控制度。 3.2制定安全生产指南 安全生产指南的内容主要有:钻井作业的安全规程、井场动火管理、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井场用电安全规程、关井操作程序、常规钻井安全技术规程、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 3.3对钻井HSE实行管理检测 在实施钻井风险管理措施的时候,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测试是必须的,还要将检查结果保存下来。 4.结语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随时监控和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微杜渐,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安全管理论文: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建设中以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体制,忽视了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影响。但近几年案例表明:企业缺乏针对内部人员的系统安全管理体制,是导致网络交易过程中泄密和企业利益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以高效、便捷、方便的优势和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经营环境吸引着广大用户,为世界经济赋予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针对电子商务的各种犯罪活动也19益猖獗。国内外调查显示…,52.26%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可靠性,超过6O%的人由于担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而不愿进行网上购物。加强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的安全,可分为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种类型。所谓技术安全,是指通过各种黑客手段窃取企业的用户lD、密码以及相关的机密文件,甚至网络银行帐号、密码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管理安全则是指缺乏对参与电子商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的管理预防手段,最终导致的电子商务安全事件。从美国的花旗银行和中央情报局到中国的某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过由于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导致数据被篡改和泄密的事件发生。 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安全案件表明:人员是网上交易安全管理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大都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有的竞争对手利用企业招募新人的方式潜入对方企业,或利用不正当的方式收买企业网络交易管理人员。有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从本企业辞职后,迅速把客户资料、产品研发成果等机密出售给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重视,但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加强技术措施,如购买先进的防火墙软件,采用更高级的加密方法等,很多企业认为:员工泄密的安全事故只是偶然现象,很少从人员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出现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通病。由于管理手段不到位,很多先进的安全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很多企业管理高层对人员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将电子商务网络作为一项纯粹的技术工程来实施,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只是被动的使用一些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实中没有一个网络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因此,安全管理措施必须渗透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和企业组织的~个层面,只有构建一个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得安全。 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有计划地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企业各部门、各下属机构都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信息安全强调的是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公司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公司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业务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各部门和各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配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没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且具有信息网络知识、信息安全技术、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就不可能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该从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不够。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9O%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疏忽所造成。如有些企业不限制内部人员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载体,如U盘、移动硬盘以及笔记本等移动办公设备。 3、加强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建议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表明,大多数安全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还牵扯到国家法律和商业规则。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改变lT系统不等于改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要使企业信息尽可能的安全,必须在技术投人的基础上融人人在管理方面的智慧i同时,不仅要防外,更要防内,即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但又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阐述了信息安全的本质。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保证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网上交易安全管理,应采用综合防范的思路,一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但必须明确,只有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二是必须加强监管,建立各种有关的合理制度,并加强严格监督,如建立交易的安全制度、交易安全的实时监控、提供实时改变安全策略的能力、对现有的安全系统漏洞的检查以及安全教育等。为了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易受攻击性,盲目相信国外的加密软件,对于系统的访问权限和密钥缺乏有力度 的管理。这样的系统一旦受到攻击将十分脆弱,其中的机密数据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调查,目前国内90%的网站存在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少或没有安全意识。某些企业网络管理员甚至认为其公司规模较小,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如此态度,网络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应该定期由公司或安全管理小组承办信息安全讲座,只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能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由行政领导、IT技术主管、信息安全主管、本系统用户代表和安全顾问组成的安全决策机构。其职责是建立管理框架,组织审批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指派安全角色,分配安全职责,并检查安全职责是否已被正确履行,核准新信息处理设施的启用、组织安全管理专题会等。还应建立由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等组成的安全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起草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执行批准后的安全策略、日常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定期的培训和安全检查等。如果需要,还可建立安全顾问机构。安全顾问机构可聘请信息安全专家担任系统安全顾问,负责提供安全建议,特别是在安全事故或违反安全策略事件发生后,可以被安全决策机构指定负责事故(事件)调查,并为安全策略评审和评估提供意见。 (3)制定符合机构安全需求的信息安全策略。电子商务交 易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客户认证策略、加密策略、日常维护策略、防病毒策略等安全技术方案的选择。安全执行机构应根据本信息网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策略中应明确安全的定义、目标、范围和管理责任,并制定安全策略的实施细则。安全策略文档要由安全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并和传达给所有的人安全策略还应由安全决策机构定期进行有效性审查和评估: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现新的脆弱性、组织体系或技术上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进行安全策略的审查和评估。 (4)人员安全的管理和培训 参与网上交易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企业的命运,他们承担着防范网络犯罪的任务。而计算机网络犯罪同一般犯罪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因而,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在人员录用时应做好人员鉴别,人员录用或人员职位调整时,一般要签署保密协议。当人员到期离开或协议到期、工作终止时,要审查保密协议。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安全策略和规程方面的培训。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在岗位职责中明确本岗位执行安全政策的常规职责和本岗位保护特定资产、执行特定安全过程或活动的特别职责,对违反网上交易安全规定的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第四,贯彻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括职责分离、双人负责、任期有限、最小权限、个人可信赖性等。 (5)增强法律意识,促进电子商务立法 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可依,使得部分违法犯罪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近几年里,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在全国性的立法文件中,《合同法》的部分条款可以看作是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此外,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电子交易管理条例》这个地方性的法规可以看作是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对主要用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政务等其他应用应该有新的适用法规。 尽管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很不健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保护缺少直接性;相关立法比较分散,而且效力不高;对新出现的情况缺乏适应能力;立法速度慢。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共同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环境建设。 4、结论 快捷的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认识,很多企业都把其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作为一项技术工程来实施,而忽略了交易过程中,各种参与人员对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安全防范意识、管理组织体系、信息安全技术策略、人员管理与培训、电子商务立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在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时代,只有管理与技术并重,才能确保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安全管理论文:论煤矿安全事故与矿山监察安全管理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见解 本文主要是叙述了装饰饰面工程,它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饰面装修中的外墙面涂料工程、外墙干挂工程、外墙面砖工程等重要的施工要点,主要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谈谈施工过程工艺。 关键词:装饰,饰面,工艺,,质量控制 1、引言 本文对常见的装饰饰面工程进行介绍,如何才能做到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2、外墙面涂料工程 涂料饰面是指利用各种涂料敷于基层表面,形成完整牢固的膜层,起到保护墙面和美观的一种饰面做法,是饰面装修中最简便的一种形式。 2.1 装修内墙涂料分类 目前室内装修内墙涂料有以下几种:①低档水溶性涂料,是聚乙烯醇溶解在水中,再在其中加入颜料等其他助剂而成。为改进其性能和降低成本采取了多种途径,牌号很多,主要产品有106、107、803内墙涂料。这类涂料具有价格便宜、无毒、施工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耐久性不好,易泛黄变色。②乳胶漆,它是一种以水为介质,以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类聚合物的水溶液为成膜物质,加入多种辅助成分制成,其成膜物是不溶于水的,涂膜的耐水性和耐侯性比第一类大大提高,湿擦洗后不留痕迹,并有平光、高光等不同装饰类型。乳胶漆的特点是遮盖力强,色泽柔和持久,容易施工,可以清洗等。③多彩涂料,该涂料的成膜物质是硝基纤维素,以水包油形式分散在水相中,一次喷涂可以形成多种颜色花纹。④仿瓷涂料,其装饰效果细腻、光洁、淡雅,价格不高,只是施工工艺繁杂,耐湿擦性差。 2.2 涂料施工方法 在内墙涂料中,乳胶涂料占有较大比重,通常采用辊涂、刷涂的施工方法及防御措施。 乳胶漆在施工前,墙面一定要处理好,否则乳胶漆涂刷后会引起脱落、开裂、起泡等严重问题。现在许多人施工时,腻子仍然使用821腻子,其实821腻子很不耐水,当墙体内含水时,821腻子就会吸水起泡,从而造成乳胶漆大面积起泡、脱落。而且乳胶漆性能越好,成膜性越好,问题就越严重。因此,使用乳漆时,先使用封底将墙面密封,然后使用耐水腻子,从而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乳胶漆在施工时,应搅拌均匀,尤其是使用色彩鲜艳的产品时,如果不搅拌均匀,当涂料中色浆分散不稳定或由于长时间储存后色浆析出,这时施工就会造成饰面发花,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另外,注意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刷涂、辊涂和喷涂工艺,以上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需要调好乳胶漆的黏度,黏度以在施工时容易涂刷,且刷后无明显刷痕为宜。黏度太大刷痕明显,黏度偏低,则易造成流渣、遮盖力差等弊病。施工完毕,工具应及时用水清洗,否则乳胶漆干燥后,由于漆膜的耐水性,将很难清洗干净。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监管与控制 1环境因素 我国的地质复杂,很多地方那个天气多变,而很多时候建筑施工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受环境制约很大。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往往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决定了施工的质量和工期的长短,所以环境必须被高度重视,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利的环境因素对建筑施工的影响,最好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不完善质量检验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质检工作力度不够,检测范围不全面、不及时,质检的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烈,使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不能够及时发现、处理,种种的监察措施不能够完善起来,没有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原因所在。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2.1对于人员的管理 对于人的管理控制,首先要有一个健全合理的人员编制制度,无论是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实施人员,不但要求其拥有专业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领导者,要求其要有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要能够以长远目光看待问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全局掌控能力决定了施工质量的高低;对于技术人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这样才能保证计划方案在通过审查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实施;还有,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针对于一些施工建设人员技能掌握欠缺这一情况,施工方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监督,最大程度上杜绝因施工技术问题而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产生影响。总之,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的使用,即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要保持好对外的形象。 2.2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工程施工场所的施工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工程中最要的物质条件就是建筑材料,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采购人员个人的专业问题,很多时候容易在采购施工材料的时候,采购人员不能够做到对材料的各项指标了熟于心,更不能够做到按照流程去测验材料的质量,所以很容易让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其次就是在现在社会,经济至上的环境下,各种违规和以权谋私现象层出不穷,材料采购环节中对采购人员的各种诱惑往往导致采购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选用职业操守坚定的采购人员非常重要,要求采购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采购的时候做到对材料的鉴定,以保证施工材料的合格使用。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使用及保管措施,要建立健全的材料使用及消耗制度,做好监管措施,健全奖惩制度。并且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监察,对材料使用过程中违规操作现象应进行处罚。 2.3对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高度充分重视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气象灾害等因素,尽量避免高温、狂风、暴雨、寒潮等天气的影响。在施工前,根据建筑工程的当地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针对建筑工程所在环境做出一系列预防方案,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施工作业。同时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清洁工作,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4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在每一份项工程施工前,要做到方案预先通过审核才行,并且要针对方案的做出系统的、严格的审核措施。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建筑施工的一切都是按照方案进行的,所以方案的审核以及样板的修改是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的,科学的进行检查,要完善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专项整改,及时修改方案,不断完善,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能出现脱离方案的现象出现。 2.5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工作是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筑公司首先要做到完善监察制度,建立健全的监察及奖惩措施。并且将这种制度从始至终的执行起来。监管制度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应加快推行监管制度,提高建设工程监管地位,同时还要完善监管制度的各项配套设施,以法制加强对监管的约束,实施质量奖惩制度,加强对监管人员资质的审查,对滥用职权、严重失职的监管人员,要立即取消其监管资格并追究责任。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事故的责任主体和相关监督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水平。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祖国的百年大计,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要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经济化管理,这样才能使建筑事业不断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利益。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施工之前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施工之后的维护工作等。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施工技术较多且较为复杂,其中主要的施工技术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保证混凝土的良好配置 1.配合比的精确换算 一般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是在各种材料完全无杂质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使用的各级骨科料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存在的,没有超逊径颗粒,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各级骨科料中多少都含有一定量的超逊径颗粒,因此,为了能够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准确的配合比换算,必须在施工之前,对混凝土配料进行抽样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换算。 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必须保证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而混合物之间的保水性、粘结性和流动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就是和易性,如果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就会容易出现离析或者振捣不实的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缺陷。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配置混凝土的技术人员,往往会选择一些坍落度低、水量低、高强度的振实工艺等对混凝土质量进行确保,但是这种方法的采用容易造成孔洞和蜂窝等现象的出现,这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掺入高效减水剂的方式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浇筑振实,从而避免产生泌水或者离析现象。 (二)注重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 在完善混凝土的配合比之后,最需要重视应该就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因为在整个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浇筑和振捣时这一过程中最主要工作和环节,如果没有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加以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过浇筑的墙壁在外观上容易出现孔洞、蜂窝、麻面和气孔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很容易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墙壁内部出现的一些孔洞和蜂窝则容易被施工人员忽视,按照危害程度来说,墙壁内部的孔洞和蜂窝比表面上的孔洞和蜂窝危害更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首先对振捣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整个振捣过程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为了防止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应该在振捣之后,通过采用放射性探伤的方法对振捣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 (三)防止混凝土的变性和裂缝 混凝土性能的变化,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导致混凝土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变性;(2)因温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性;(3)因湿度的变化出现的湿胀干缩变性;(4)随着自身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混凝土的变性会在各种影响条件下出现干裂现象,例如,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逐渐蒸发,这时候就会出现体积收缩的现象,最终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 加强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的重要措施包括:(1)在使用材料方面应该选购安定性较好的水泥,只有经实验验证合格后的砂石才能投入使用,砂必须清洁,其中含有的杂质必须在规定范围之内。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选择水泥的温度,对于配合比的换算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水泥和水的用量,并且确保搅拌的均匀程度;在浇筑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浇筑时间;在对混凝土施工结束阶段处理时,不应过早拆模或者加荷,拆模之后应该对其进行养护,避免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破坏等。 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交流 任何建筑在施工之前都会对施工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而设计图纸就是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技术实施和质量控制的保障,只有保证拥有完整和良好的设计成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与图纸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全面交流,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标准。制度规范、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以此,保证设计人员能够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进行推测,并将这些推测录入设计图纸和计划中,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 (二)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 钢结构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进行编制的,因此,严格审查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对钢结构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审查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保证这些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钢结构施工组织计划的人员有无进行严格和全方位的培训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水平能否满足施工现象的实际需求进行严格审查;对新工艺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新工艺的有效使用;对施工计划能够满足施工实际的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过程中,要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最后是要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的正确。 (三)加强钢结构工程主体的质量控制 在安装梁柱时,应首先检查底板下部的垫铁是否平整,螺栓的牢固程度和摩擦面的清洁程度等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这些工序都符合规定要求,验收合格后便可起吊梁柱。安装完成钢结构之后,必然会形成固定单元,这时候应该用膨胀混凝土对基础顶面和柱底板进行第二次浇筑,以保证其密实程度。一般情况下,普通螺栓的连接地方使用的垫片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下,如果在特别情况下,需要扩孔,一定不能够使用气割,并且拧紧后的外露螺纹不得少于两个。在使用高强度螺栓之前,必须对其按照出厂合格证和复检单进行验收,安装过程中应该保持板叠基础面的平衡度,使得整个安装过程自由穿入。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今,社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新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具体运用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已经势在必行。而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较多,系统性也较强,除了本文所描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和钢结构施工技术,还有很多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除了吸取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借鉴其他有效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浅议 1 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的弱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①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③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应对策略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促进资金的回笼,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量通病。质量通病的存在,对施工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等都是巨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1)预埋件根部渗水现象 预埋件根部渗水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美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进行预埋件的安装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在装饰墙外部安装预埋件时,有时会造成新老材料产生冲突,造成结构的开裂。另外,如果安装后的预埋件没有及时填洞也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 (2)屋面出入孔渗漏水 屋面出入孔渗水的一般在雨季较为突出,会造成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的现象,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防水层的质量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平时缺乏保护,使得防水遭到破坏却没有及时的治理,因此容易在下雨时出现渗水的现象。同时,缺乏对屋面的有效管理,在相关的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健全,缺乏对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建筑物遭到破坏时没有及时的维修。 (3)变形缝部位渗水 变形缝部位发生渗水现象,对建筑物室内的装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变形缝的设计本身就不符合相关的设计现象,缝内有堵塞现象,对变形缝原有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导致沉降不均匀,甚至造成墙体的开裂。另外,如果变形缝内部使用的防水材料质量较差,或者是盖板的设计不符合使用要求,则无法达到支撑变形缝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造成盖板的开裂,而导致渗水的发生。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问题是所有通病中沉陷频率较高的一个质量通病,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中,由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验收等工作往往都由同一个单位来完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偷工减料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工程施工的标准方面,都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容易导致路段结合部位发生断裂,劣质的施工材料也容易造成桥台表面的沉陷。在路面洼坑的地区,与建筑物之间的填充物不够坚实和牢固,会导致建筑物由于填充不饱和而发生沉降。 (5)建筑电气工程通病 在室内电气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材料的质量和施工顺序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比如箱盒的安装高度不一致、箱盒的开口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等。如果箱体内的箱盒位置发生了移动,没有及时将其高度进行整理,也没有及时对箱体进行整理,造成了箱盒中杂乱无章。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预埋箱盒时缺乏有效的固定措施,或则是安装人员为了一时的方便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装,擅自改变了安装的标准和要求。 二 对建筑物通病的应对策略 (1)预埋件根部渗水防护 对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对预埋件的数量、质量以及安装的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要做好固定措施,确保其不会出现移位或者松动。在对铁制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事先做好除锈工作,确保预埋件与墙体紧密切合,不存在缝隙。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预埋件产生冲撞作用,以免其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动,产生裂缝。 (2)屋面出入孔渗水防护 对建筑物屋面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砌好低层屋面上的附墙,铺贴防水卷材的附加层,卷材头要紧紧的粘贴在附墙上保持稳固。 (3)变形缝部位渗水防护 对于变形缝的施工,要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变形缝内部不存在杂物,保持其畅通。同时要保证变形缝的设计符合施工设计要求,防水层的设置要使用弹性密封材料,保证变形缝的水密性。 (4)路基沉陷防护 对于路基沉陷的防护,首先要确保其施工土基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在面对土基弱的土层要采用挤石砂桩、碎石砂桩等处理办法。形成有足够的强度支撑。 (5)建筑电气工程防护 确保箱盒的位置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安装时要对线盒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且确保其与墙体密切的贴合,不产生缝隙。而且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对线盒做好防护措施。 三 结束语 综上说书,施工质量通病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其影响着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质量通病的产生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或者减少质量通病的产生,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请记住我站域名/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基础上,重点就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于今后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事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筑业蓬勃发展,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复杂多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的施工规范、标准和各省、市地方法规已颁布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较多,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我们怎样搞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 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形势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受到不同气候影响,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而且是人员集中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安全管理系统不能及时适应配套跟上,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筑市场的开放,乡镇建筑队伍发展很快,这些队伍由于没有很好地经过安全培训,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低,自我保护能力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致使乡镇建筑队伍重大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减轻伤亡事故带来的损失,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动态管理刻不容缓[1,2]。 2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组织管理 施工现场(工地)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应视工程大小设置专(兼)职安全人员和相应的安全机构。成立以工地负责人(项目经理)为主的,有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等参加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并成立安全管理网络。施工现场要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检查、安全设施验收和事故报告管理制度。工地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要向班组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总、分包工程或多单位联合施工工程,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和管理安全工作,并成立以总包单位为主,分包单位(或参加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生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 3 一般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一般工程的施工,开工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详细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运输道路、临时用水、用电线路布置、各种管道、仓库、加工车间(作业场所)、主要机械设备位置及工地办公、生活设施等临时工程的安排,均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工地四周应有与外界隔离的围护设置,入口处一般应有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名称牌、并设置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概况表(或称“施工公告”)、安全纪律(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使进入该工地的人,能够对该工程的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注意安全忠告。施工现场的一般建筑器材(包括建筑材料、预制构件、施工设施构件等)都应该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地点分类堆放整齐稳固。各类材料的堆放不得超过规定高度。严禁靠近场地围栏及其他建筑物墙壁堆放,且其间距应在50cm以上,两头空间应予封闭,防止有人人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施工现场的安全设计,如安全网、洞口盖板、护栏、防护罩,各种限制器、保险装置必须齐全有效。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部位还必须悬挂按照GB2893-82(安全色)和GB2894-82(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坑洞等处还应设红灯示警。 4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殊工程系指:工程本身有特殊或工程所在区域的特殊性或采用的施工工艺、方法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其基本要求是:(1) 编制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向参加施工的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2) 特殊工程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护,要有出入制度并设门卫(值班人员)。(3) 强化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做好安全日记。(4)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在进入作业区时要进行安全检测,作业时应设置监护。(5)施工现场应设医务室或医务人员。(6)要备有救灭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器材物资。 5 施工现场防火、防爆管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是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建筑工地与一般厂、矿企业的火灾危险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切不可疏忽和掉以轻心。防火的基本要求在于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方案时,应有消防要求。施工现场要明确划分用火作业区、易燃、易爆材料堆放场、仓库处、易燃废品集中点和生活区等。各区之间的间距要求要符合防火规定,工棚或临时宿舍的搭建及间距要符合防火规定,临时宿舍尽可能搭建在离建筑物20M以外,并不得搭在高压架空电线下面,应和高压架空线路有安全距离,工棚顶高度一般不低于2.5M。每幢宿舍居住人数不宜超过100人,每25人要有一个可靠、可直接出入的门,门宽不少于1.2M.同时必须外开。爆炸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6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资料管理 单位工程的安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程序是:根据工程特点进行安全分析、评价、设计、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实施中收集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的技术调整或巩固安全技术效果。 6.1 施工现场内业资料即技术分 析、决策和信息反馈的研究处理。这不仅是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指令性文件,实施的依据和记录,而且是提供安全动态分析的信息主流,并且对上级制定法规、标准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位工程安全技术管理基础资料,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施工安全检查岗位负责制;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管理。 6.2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生产规章制度;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知识竞赛、守纪律和奖罚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新工人进场培训考核资料,进场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和每月安全学习资料);班组安全生产活动记录(包括班组班前安全检查,安全交底和安全学习资料);安全评分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记录;各类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及进退场登记册;工伤事故及处理记录。各种资料应手续齐全,字迹清楚、并设专人管理。 6.3 施工现场和外业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作业部门(班组及人员)都必须遵守经审定批准的措施方案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各项外业安全设施如: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模板支护、塔吊、安全网、施工用电、起重垂直运输、洞口防护,临边作业防护等的搭设及其防护装置完成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安全有效。 7 结语 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标准的制度,实施及对实施阶段所进行安全监督活动的总称,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标准是衡量施工现场的具体准则,它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的级别报经主管标准化:工作部门机构或有关领导单位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不同级别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安全管理标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同时我国标准化法规定为强制标准和推行性标准。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它是保障生产者健康和人员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 实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是强化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的有效途径,标准化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标准规范每个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行为,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物的角度来看,标准化是一种技术准则,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立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和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强化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试论建筑工程施工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 论文关键词 外墙保温 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 由于气候特点限制,供暖始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季的头等大事。但随着近年来“电荒”和“煤荒”的一次次集中爆发,节能这一老生常谈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在建筑施工领域内,对当今非常受欢迎的钢筋砼结构墙体保温设计就具备了技术创新和节约能耗的双重意义。 我国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对建筑工程进行了墙体传热系数的限值规定,即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考虑墙体结构的传热系数,又要同时考虑到太阳辐射对建筑物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建筑施工要选择不同性能的墙体材料,必须使材料的隔热和保温性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而钢筋砼结构因为其材质的特殊性、结构可行性、布局的灵活性以及刚度和延展度等多方面优点,现在被广泛的建筑项目所采用。 1 我国墙外保温技术常见问题归纳 外墙保温技术优点众多,比如:可避免外墙受冷时结露、可延长建筑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可避免“热桥”现象的出现、可大幅度的减少温度应力、不会占据很多的使用面积等等;但它也有着自身突出的“硬伤”,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一,火灾隐患,尽管现在广泛的应用自熄型乙烯板,但当发生火灾时保温层内的聚苯乙烯仍会被燃烧,导致火势蔓延;第二,在高层建筑中,高楼层(尤其是背风面上)所要承受的风力非常巨大,连带负压所产生的吸引力有时会造成保温板脱落的情况;第三,在室内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容易由于水汽外渗导致墙体与保温层间产生“结露”现象。而钢筋砼墙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小或避免这些外墙保温施工中常见的硬伤。 2 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 对于墙体外保温的防火设计要求为:首先,对常规粘贴式聚苯板(无防火设计)的使用只可用于十层以下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其次,10~19层的建筑施工项目所才用的墙外保温用聚苯板必须具备防火设计(如:添加防火浆料或设置防火槽)。对于墙外保温的防火设计通常会采用一些防火涂料——也就是吸水性和不透水性比较适宜的涂料,这样可以使水蒸气顺利的进行排除。但防火涂料的寿命一般是有年限的,要及时的进行补刷才能达到预计效果。 3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要求 3.1 所选材料要求 首先是对所选用做保温层的聚合物的要求,常规的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聚合物材料大多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粉末状的,这类聚合物在施工现场直接按相应的比例放入水,然后进行充分的搅拌便可以使用;第二种是由部分粉末和液态胶体组成的,使用时用水泥按比例的混合粉末以及液态胶体成分,再进行充分的搅拌就可以使用;第三种是由石英沙,水泥以及供应商提供的悬浊液组成,将这三者按比例进行融合搅拌即可。其次,网装编织物的选择。通常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选用的网状编织物,是由防水聚合物和耐碱纤维编织混合而成的,它具有增强墙体外保温强度及增强其抗裂能力的作用。最后,锚固件的选择,在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锚固件是用来固定保温板进行拼接的,常选用的有塑胶钉和有防腐蚀涂层的金属钉。 3.2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施工要求 第一,出于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后裂缝产生情况因素的考虑,施工操作进行时气温应满足大于或等于5℃;墙外风力小于或等于5级的前提。要避免施工作业墙表温度过高,切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第二,进行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消防系统、各种管线(水、电、天然气等)、墙体中必须的的各种埋件、门/窗口均以施工完毕并经过检验。 第三,对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基墙要求,必须保证其表面光滑,无凸凹;保证其与找平层粘连牢固无“脱层”现象和“空鼓”现象的存在;同时基墙墙体湿度应达标,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的进行。 第四,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中相关粘贴技术要求:在施工前要进行聚合物胶的调配工作,采用手动或电动搅拌器对配制好的聚合物胶进行充分搅拌,观察其粘稠程度用水进行找平处理,然后静放几分钟后,重复一次,其粘稠度以不流淌,黏度适中为宜。而聚合物胶的调配量,以3小时内可用完为标准。在粘贴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点粘施工法时,用胶刀按板背面抹好胶液,宽度视胶刀规格而定(常规为45mm~55mm),厚度应适中不可过薄或过厚,沿板长途留两开口,在板中均匀点6点~10点,涂胶面积不得小于板面积的1/3,由于点粘施工法对墙面平整度的要求比较低,所以是当前比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当采用条粘法时,需要用锯齿胶刀,在整块板面均匀涂满胶液形成胶条,此方法效果好,但对基墙的平整度要求比较高,视情况而用。另外,粘贴施工时,板侧不可留有胶液,如有则立即清洁。当粘贴施工完成后,要在胶液干涸后用砂纸将不平整的地方进行打磨找平。 4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的具体施工方法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中现在比较广泛的施工方法是:在完成钢筋砼骨架后在它的外侧覆盖一层保温板,然后再依次的进行常规的支模和浇注砼程序,这样的就可以使钢筋砼、保温板的符合结构在完成拆模工序时与外墙体融合为一,最后再对保温板进行常规的外墙装饰步骤。其具体的步骤为: 1)根据具体的建筑施工要求设计并加工出外墙所需求的钢筋 同时根据窗口的相关数据加工或拼接成各种所需求规格的保温板,有对接需求的地方必须加工成企口板,并对其进行细致的编号,方便施工过程的进行。将施工中所要涉及的部位进行基层清洁,比如:门/窗口、松散砼、弹墙等。 2) 根据外墙墙体的模板进行保温板的安装 所有的保温板对接处必须用胶粘进行密实处理,防止缝隙出现,其中当保温板进行拼接时要注意锚固;当进行锚固时,如出现锚筋伸出钢筋砼墙体外的情况时,一定要记得对外延部分补刷防锈涂层;其中当钢筋砼外砼浇筑到建筑顶层标高时,要在墙体外侧留出与楼板厚度相同的企口;其中在各规格模板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模板的校准工作,以保证模板拼接的坚固性和紧密性,在此过程中切忌保温板与模板的相互压靠。 3) 进行钢筋砼浇筑时要注意层次 要做到分期,均匀,连续,每一层浇注时不可过薄或过厚(常规浇筑厚度范围为80cm~1m);钢筋砼浇筑下料时要从两侧同时进行,并保证下料的高度在同一水平线。当浇筑高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将上表面进行平齐处理,浇筑完成后进行监测当砼强度达到标准时(如掺杂防冻剂时注意砼强度的规范增量)可进行拆模步骤,由外而内,要注意对边、角等部位的修整工作。如出现部分保温板材的掉落或缺失,则要及时的用相应的保温材料进行添补。 4) 湿度监测及质量检测 当拆模步骤完成后,要对抽样点进行定时的湿度监测并记录,如果湿度过低则要进行喷水处理。最后要进行质量监管,砼表面必须平实滑润,不可出现掉渣、露筋、凹凸不平、孔洞频繁等情况。 钢筋砼墙体外保温施工工艺在我国正处于萌芽阶段,只有注重它的每个施工细节,严格的把握好质量关,才能使它稳定充分的发展,为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施工发挥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摘要: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 施工管理 1 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 (1) 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由于工程产品固定,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变化意味着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 (2) 施工期限较长。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这给露天施工作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缩短施工期限,可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等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施工期限。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3) 工程项目个性化强。不同工程项目因其用途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特点,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 (4)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因而必须加强项目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时间、费用、质量和信誉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单件生产、环境多变及严格而密切的配合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 2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网络计划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但其在我国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不容乐观。 2.1 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很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 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3) 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2.2 原因分析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1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多变、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2.1.2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1) 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 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 (3) 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3 提高应用水平的对策根据上述分析,施工企业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除了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3.1 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2)完善项目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定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2 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制定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管理规程,统一画法、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推广和应用。 (2)多途径培养人才。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对施工企业的技术领导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高等学校要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即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施工企业应通力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实用的网络进度计划与控制的通用软件,培训使用人员。 3.3 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施工企业是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2)受的采用易于接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横道图形式去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3)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4)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项科学的施工管理理想、方法和手段,它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项目管理体制和同项目有关的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实践,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外部提供良好环境和加强引导是企业提高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建设项目参建方涉及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诸多企业,项目实施流程从设计,到施工,到竣工,到保修等阶段,文章仅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角度,结合一些在实践中的经验谈谈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建筑质量;投资成本;施工组织;提高效益;团队合作 0前言 建设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南于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工程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建设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l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求成本最低化,同时还应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施工定额还应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经常地进行调整。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现象。 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4)目标管理原则。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譬如有偷工减料或者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2进度控制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调配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而应按照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对实际施工进行适时监控。正确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若工期滞后,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在每周监控的基础上。每月、每季或者每年进行一 次工程进度总结。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一经确定。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上不提倡赶工期。进度计划是在施工单位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赶工期无疑将增大资源的投入。而投标报价是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1.3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1.3.1人的控制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将这些充满不同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同一个工作,其管理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就像罗卜和大棒一样,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大棒的威力相比萝卜是很大的,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但绩效评估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评估的也是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他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1.3.2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的买卖原则。 1.3.3机械使用的控制 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施工机械的程序化操作。对施工质量有保证。建筑工程是一个劳动力非常密集的行业,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的机械化是趋势,在工程上的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 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期。制定保养计划时,应根据每部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并规定专人负责。 2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含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另外。尤其关键的是施工单位应与施工各建设主体单位、兄弟单位以及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设工程核心单位.处理好这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关系,离不开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3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 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二.对保修范围外的项目,对于紧急抢修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第三,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应组织相关建设单位进行现场会诊,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看来,工程项目后期的管理工作丝毫没有因为工程的完工而懈怠.一个企业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善始善终,千万不能虎头蛇尾,这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竞争力。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浅谈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几点认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质量管理 法规 强制性 建筑企业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需要各方面、整个过程和相关人员参与的质量控制,需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的强制性标准,需要正确搭配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分析了建筑企业本身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指在建设工程质量法规的强制性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包括施工单位指导、控制相关机构协调并改进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质量的策划及质量的控制等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当中,工程质量是该施工项目的建设核心,对于该工程建设的成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是建筑施工工程要完成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投资、进度)的重点内容。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实施积极有效地监控,将可能或已对建筑工程质量构成的影响例如管理、技术及人力资源因素等置于领导的控制状态下,实现建设工程应有的效益,是当前建筑企业所应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1、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不按照相关法律文件执行。部分工程违反法律规定建设的相关程序,未办全相应法律文件就盲目开工建设;有些工程还层层转包,转包企业资质的审查也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些工程的施工图纸未经审核就开始施工建设,一边施工一边设计,仅仅是为了追求施工进度,留下了较多的质量问题。验收作为该工程的最后一道关卡,最初是由政府的监管部门把关,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工程质量由业主负责,开发该工程的企业在验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些质量监督部门监管不到位,竣工验收时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2、施工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建筑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管理职责得不到落实,设备资源配置不合理。多数的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得不到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其所拿证件的验证上,忽视对其实际技术含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与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3、工程质量的监督不到位。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经验和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部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落后以及自我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及深度,直接减弱了政府部门的监督有效性和权威性,有待改进和完善。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在以上列出存在的问题中,本人认为第二点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监管部门只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建筑企业本身才是建设一个优秀工程的基础,只要严格按照设计和相关法律行事,这些监管部门就形同虚设,因此下面我将从企业管理方面来提出一些提高施工质量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施工人员的安全,要比工程的安全更重要。如果工地上发生了安全问题,不仅仅影响该工程的进度,同时也会在施工人员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严重影响了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做好对工地周围人员的保护。即便做好了这些保护措施,还应安排专门人员对施工周围定期巡查,及时排除隐患。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最终实现“零事故”。 2、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的管理。 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各种资料管理从施工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进而使得该计划和实际之间即使发生偏差,也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得身上。同时还要做好材料的档案管理,对每种材料的产地、供应商、验收人员、存放地点及使用状况等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得公司领导对每种工程材料的具体情况能够一清二楚。 3、强化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建筑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说,都是要求参与施工的人员应具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相应人员具有的“资质”。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领域,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相对比较低,实践有余,但是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从更高层面上把握和指导施工质量的管理。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过硬的工程项目。因此,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4、采取措施,加强施工技术方面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的敲定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待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达到设计要求才能执行。同时还要对技术方面的进行准确控制,包括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程重难点部位施工技术、编制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工程施工中要建立严明的交接班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相应标准对部分项目及单位工程定期进行质量检验。对于那些质量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工序检测手段或检测技术比较复杂的,一定要在交工前把好质量检验这一关。材料的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创造正常有序的施工条件,也是实现造价和进度控制的前提;要对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同时,应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查验收,确保材料、成品、构配件的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当该工程竣工以后后,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整理各种材料的实验检验资料、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 5、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责任制,明确自己的责任。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个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相应工程的特点,最终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该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一开始,就应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施工质量,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工程竣工之后,还要对质量较好的工程项日,企业应组织各个项目部进行观摩学习,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及工程创优运行情况进行交流;对创优工程验收时,应组织其它项目部相关人员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对照他人找出自己的差距。 三、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不仅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还需要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保证每一个环节不会出现问题,只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管理,是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其中建筑材料管理就是其关键性内容,建筑材料质量高低,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材料使用存储等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和施工水平,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中的材料管理工作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类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材料管理建议,希望对同行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策略 前言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程施工的基本条件。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可从基础上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如何降低建筑企业风险,使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成为建筑企业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类型分析 建筑工程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即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专用材料泛指用于工程防腐、防水、防潮、隔热、保温等;结构材料包含混凝土、石材、水泥、复合材料、陶瓷等;装饰材料有油漆、各色瓷砖、涂料、贴面、镀层等。根据建筑材料的性能将其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其中有机材料属于天然材料,同时也存在人工合成的材料,无机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同材料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材料的用途上还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承重结构用途材料和特殊用途材料,承重用途材料有混凝土、钢铁、砖、石、砂浆等;特殊用途材料有防锈漆、吸音板、彩色水泥、耐火砖等。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作为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会对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坚固性、耐久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整体费用中建筑材料费用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要严格把控建筑材料的组成、原料、特性,只有通过层层筛选把关的材料才是经济合理、高质量的材料。此外,同一类型的建筑材料还有标号和等级之分,根据材料等级的不同,其质量标准也不同,材料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材料强度、规格、技术指标、尺寸等内容,建筑材料在出厂、验收和使用等环节中,都必须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验,检查材料质量是否与标准相符。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建议 1、合理掌握建筑材料价格变化 (1)完善材料监督制度,合理控制材料价格 建筑工程施工中所引进的建筑材料必须由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严格把关,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材料坚决取缔,杜绝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建筑材料质量监督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监督制度,将该项工作彻底落到实处。对于建筑材料价格要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以低廉的价格采购高品质的材料,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总之,建筑材料价格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建筑材料管理中要将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材料价格的同时材料质量也不容忽视,建筑材料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如违反国家规定则不可入场使用,为做到万无一失,材料使用单位还应对材料进行二次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材料运输成本合理化 建筑材料的运输费用在建筑成本中占有重要位置,运输成本降低是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建筑企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运输成本合理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在订购材料时要全面考虑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能否满足材料采购方案,在价格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应就近采购并合理安排采购线路。 2、严格把控建筑材料质量关 (1)严格控制检测,提升检验人员工作水平 对于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水泥材料,在进场时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对水泥质量进行检查,仔细检查水泥材料的质量检测报告和合格证,只有出示合格证才能够确保水泥材料质量,在监测时要认真核对,如发现假冒商品要立即退货,坚决不允许其进场。钢筋作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与水泥材料有所不同,钢筋在装载时很不方便,需要专人检测钢筋标准,如有不符合要求钢筋投入生产,则会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对检验人员也要严格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工作人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避免各类问题的发生。 (2)材料购买计划 在建筑施工中为提高建筑材料购买率,要选择购置高质量、低成本的材料,所以购买前的采购购买计划很重要,要制定有效的购买方案。购买建筑材料前,需由专业人员对材料市场进行调研,有利于低价高效购买建筑材料。 (3)建筑材料检验 建筑材料在入场时需检测两个流程,第一,严格检测建筑材料质量,确保建筑材料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保准,杜绝劣质建筑材料投入建筑工程使用,同时重视起建筑材料的二次检测,以确保投入建筑中材料质量。第二,建筑施工中,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对施工进程和标准进行检测,如发现违反要求要立即纠正。 3、加强建筑材料存放及发放管理 首先,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要有专门的存放库房,做好建筑材料的妥善存放。建筑材料库房要符合相关存放标准,否则会对建筑材料质量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如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要存放在避免雨淋和潮湿的位置,钢材如果受到雨淋或堆放在潮湿地方,钢材则会被锈蚀氧化,这样便降低了钢材的使用寿命,如果水泥材料被雨水冲淋,则不仅仅是降低其使用寿命,水泥材料则无法再使用。其次,建筑材料要清楚标识,并对其进行分类存放。建筑场地的建筑材料较多,相同材料还存在不同规格,钢材从直径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种类有十余种,同时钢材还有带肋和圆钢之分。水泥材料有带有r与不带r、标识高低之分、立窑、硅酸盐、悬窑、矿渣之分,根据建筑物浇灌部位的不同,其水泥设计的标号也是不同的,切记不能混用及错用。最后,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原则。对于建筑材料的发放,无论是分公司、项目仓库还是项经部所发放的,都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推陈储新原则实行,项目部物资耗用要根据分部和分项工程的核算,实行限额领取材料制度,施工前由项目施工人员按照栏目要求开签限额领料单。对于用量较大和贵重的物品,要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凭领料小票多次发放,如遇易破碎物品,则要由材料员发放时详细验交,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确认。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材料管理是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和控制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材料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工程各项工序有效进行,从而降低建筑材料损耗,减少施工成本,将建筑企业的有效收益提高。因此,只有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完善建筑材料管理方法,才能强化项目管理条件,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意识,进而确保建筑项目的低消耗、高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更好的服务。 建筑工程施工论文:刍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其相关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措施探讨。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一、施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意义 1、施工技术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即使施工方案、准备工作做的再完美,只要施工技术的运用不当,工程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施工技术影响着建筑的成本。施工技术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往往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也就意味着节省了人力、物力,最终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 3、施工技术和建筑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建筑物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建筑师将建筑工程作为一项艺术品来看待,施工技术成为成败的关键因素。精湛的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建筑的细节,能够促进建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提高施工测量精度的措施 转变错误观念,将测量工作提升高度进行看待。通过人才引进、设备购买的方式来提高测量水平,对于这项基础工作而言,应该适当倾斜来留住人才,同时敢于不断应用新技术。建立并完善和测量相关的管理机制,对设备、人员、成果进行科学管理,形成测量管理体系。 2、加强钢筋技术的对策 在对钢筋采购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钢筋的价格和质量,选择价格合理并且质量性能高的钢筋。在进场前,要对钢筋进行质量验收,一旦检测到不合格的材料就应该返厂处理,只将那些合格的材料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对钢筋进行有针对性的存放。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施工材料较多,短时间内很难用完,因此必须针对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出钢筋的使用、存放计划。同时,做好库存记录,以免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偷工减料,造成经济损失。 3、混凝土施工问题的改进 一方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进行试验检测,包括坍落度、配合比等,合格后方可施工。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握搅拌时间,适当进行调整。使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时,一是要根据混凝土的数量和工程部位控制好振捣的时间;二是要控制插入的深度,一般为50mm以上;三是要控制移动的间距,大概在400mm左右;四是要掌握快插慢拔的技巧,防止产生气泡和分崩离析。 4、打桩技术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固的基础是优秀建筑的必备条件,桩基因其所具有的高超承载力和良好稳定性成为了很多工民建的优先选择。桩基对整个工民建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一旦桩基础发生质量问题,后续工程项目势必会受到影响。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承载力和沉降两个重要因素,只有准确的掌握这两个因素才能保证桩基质量。在打桩进行前,首先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清理,完全清除施工场地内的障碍物、杂物,并准确的确定桩基的施工范围、施工平面标高、保护桩头长度以及实际桩基施工的打桩长度。打桩设备包括长螺旋、静压桩等多种类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打桩设备。另外,对桩基的选择也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桩基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然后根据桩基的长度和密度确定具体的打桩顺序,保证打桩的质量。含水作业的桩基础施工,应注意施工现场排水系统的通畅。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全面管理的对策 1、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其施工技术 只有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才能解决施工项目的整体协调问题。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施工人员培训体系和相应的考核体系,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掌握施工任务所要求的技术。第二,要充分挖掘各个施工环节的人才,使他们参与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从而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肩负起责任,与此同时,也使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使工程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这也是实现团队合作的基础。第三,要招贤纳士,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将其分配到相应的施工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进整理的同时,强化企业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各个环节领导人员的素质,保证领导人员能够敬岗爱业,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职能,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2、完善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 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关系到工程的能否顺利完工、并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完善对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体系,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建筑施工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的具体要求制定完善的质量体系表,并将工程质量的目标作为工程施工的核心标准,按照工程质量的目标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制定完善的应急方案,保证一旦出现违反质量问题的事故,就能够立即采取最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又不耽误工程的顺利进展,使工程能够在合同规定的交工日期内完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责任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实现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生问题,能明确责任倒各个部门的人员,从而端正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组织的工作态度,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与此同时,要针对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其工作开展的成效,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排除工程施工环节的所有质量隐患。第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管,iso9000是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要求工程的质量监控要具备预见能力,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同时,管理层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对施工项目要有整体的规划,从施工整体出发,杜绝施工安全存在的任何隐患,保证施工环节的顺利进行,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低碳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定义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保护地球的气候环境,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最低,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发展污染程度小的新型产业。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计划实施纲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将传统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到底能不能达到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许多专家对其都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1休闲农业和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崇,是因为其具有许多好的发展理念,例如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等。它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通过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研究的结果,主要目的就是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共建全球绿色生态圈。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的支持,国家加大了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积极引导人们群众,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做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休闲农业是一项特殊的农业工程,想要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做到两者产业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休闲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在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经济和环境的良好统一。 2低碳经济要求下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 (一)低碳原则是基础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要坚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原则。这就要求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减少碳源的释放,就是说要减小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的农业发展在减少碳源方面做得好不够好,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就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秸秆资源要进行清洁经营活动,不能再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那样的就地焚烧。所以要积极探索,推广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和农村使用沼气,这就可以极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让更多的植被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低碳环境的要求,这就需要园区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让园区被更多的植被所覆盖,净化园区环境,创造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 (二)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树立的是低碳发展的观念,所以就要实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自然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就会慢慢恶化,休闲农业就会丧失的原有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也会因为自然资源的不足而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休闲农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开发和保护的结构调整,只有科学的做好开发和保护的调整,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品牌特色、实现科学有序发展 品牌特色是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休闲农业在同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优势非常重要,要想实现品牌性产业,首先应该分析当地的地域性、人文性、季节性、历史性特色,找到当地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并将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包装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要做好旅游期间的配套服务工作,让游客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能极大的产生品牌效应,长此以往就会建立品牌特色。另外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做到定期优化完善,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长久不衰。 3低碳经济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建立生态发展为前提下的资源节约型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建立在促进生态发展的前提之下,现代生态农业所倡导的是五中共生、能量多级循环、互利共生的理论原理,其主要实现了传统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结合,同时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优势性生态产业,利用新兴的工程技术手段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和生产,最终实现生态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高产化、优势化的产业目标,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然而休闲农业的开发不是只是简单的照搬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是多个生态农业的整合性产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到全力以赴,早日实现生态发展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二)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共创绿色休闲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扮演者多重的角色,其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一个游客旅游观光的场所,所以实现农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十分困难。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就不得不在园区内实施节能减排的活动。首先应该进行活动方案的规划和制定,这就得建立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之上。其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实施建筑节能。在休闲园区内,有很多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建筑群,其中有办公区、管理区、游客服务区等。这就要求园区在将进行这些区域建筑的建造和设计使用过程中,要以节能减排为基础,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各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在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实行节能减排,园区内还要鼓励农产品经营者积极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来为节能减排活动尽一份微薄之力。现阶段,我国在各种新型能源的发现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逐渐实现了绿色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个发展模式让我们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未来绿色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传统的化石能源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休闲农业园区要积极利用新能源,例如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为园区进行发电,从而满足园区内的日常用电需求。第二,要实行低碳交通。现有的交通工具中汽车数量最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汽车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休闲园区内要积极发展步行或者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在设计建设园区道路时要尽可能多的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从而满足人们低碳交通下的出行要求。另外,园区内可以增设自行车租赁点,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交通活动中去,来减低汽车尾气对园区环境的污染。 (三)使用高新技术开展高效休闲农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之所以被人们所淘汰,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农产品品质。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利用高新农业技术为指导,来发展高效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高效休闲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使用高新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从农田到顾客的餐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的加工,所以为了将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休闲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以就要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技术和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建设更先进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要做到立体种植和养殖相结合,通过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创造效益最大化。例如:在鱼塘旁边种植桑树、在农田周围种植柿子树或者桃树、在田间种植蔬菜或者鲜花等,这样就能增添田园的风光,让更多的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实现了旅游和美食的共享,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园区内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要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从而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低碳休闲农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应加大对低碳体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去,其次,国家应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标准,建立特殊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机构,从而实现对休闲农业的科学监控和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投入资金,做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补助,并要求全国各地方都能够在资金方面对低碳休闲农业个体户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在资金、信贷方面能够放宽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让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低碳休闲产业投资的开发建设中去。 (二)创建低碳文化引导低碳消费 低碳时代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和人民生活的低碳化。要想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就需要全国人名的共同努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共同创建低碳文化体系。低碳文化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的低碳现象,所以休闲园区要及时在园区内普及节能、环保、低碳的知识,引导农产品经营者和广大游客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引导游客购买绿色无公害蔬菜、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者筷子等,这就能从污染的源头杜绝污染,最终实现低碳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5结语总而言之,低碳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进行总体的发展规划和设计,能够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从而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从根本上做到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 作者:詹艳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注重发现现有研究中的共性,通过第一手数据资料,了解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对该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部分,消费者调查问卷共计37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经营者问卷调查主要依据调查地区居民总户数进行固定比例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居民分布状况为刘家峡镇157户、盐锅峡镇125户、太极镇146户、八盘峡镇122户。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得出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86,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说明调查得到的数据有效性较准确。 二、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永靖县政府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3年,永靖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库区经济的发展,永靖县政府官方的数据就2011~2013年三年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统计如下:2011年全年接待129万人,总收入4.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7.8%;2012年全年接待168.2万人,总收入6.19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8.75%;2013年全年接待217万人,总收入9.3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32.85%。据相关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休闲农业的GDP份额早已超过5%,2013年GDP份额更已经超过了30%,已是永靖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虽然,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上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库区休闲农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诸多负面问题逐日递增,严重影响了库区休闲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正确引导永靖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妥善解决该地区休闲农业内部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统一性规划 对永靖县库区的休闲农业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库区的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库区休闲农业缺乏长远性统一的管理规划,使得该县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显现出分散性和间断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合作的局面。导致休闲农业缺乏规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休闲农业在永靖县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发展起引导作用,而当地相关部门却没有给予休闲农业规划方面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研究分别对永靖县三个库区附近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了关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调查,针对经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永靖县休闲农业还有30%没有处理污水的设备,65%还没有用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60%还没有用上自来水。针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69.4%的消费者认为设施陈旧,72.9%的消费者认为休闲农业的路不好走,72.7%的消费者认为种植大棚设施简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休闲农业的投入仅来自业主的自有资金,而业主的收入却很微薄,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资金补贴方面,调查显示,95%的业主没有得到政府关于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财政补贴,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技术人员稀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还是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做决策,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的功利性和浮躁性愈发显著,而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缺乏农业技术人员来对作物生产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库区居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不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甚至产生生态污染。 4.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恶化 在对永靖县休闲农业调查走访过程中,游客以及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都有待加强,垃圾处处可见。据调查,88.9%的游客在游玩时看见不文明的行为,其中只有52.8%的游客会提醒该种行为。而对经营者关于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时,80%的游客游玩后都会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垃圾。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公众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重视,目前库区附近山体地质地貌已发生改变,如果相关部门再不加强防范措施,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产生不堪设想的恶性后果,这将抑制库区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一)政府加强扶持引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是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2011年正式实施的《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与休闲体验活动的对接结构,发展库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休闲农业发展享有信贷、投融资等优惠财政政策,扫清休闲农业发展路上的障碍。要本着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的始终,保证整个产业在长远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延续性。 (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人才是关键。近些年,国家一直提倡科技兴农,2012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深入研究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服务水平。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当地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量,增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提供经营业主外出学习或考察的机会,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还可以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相关农业技术组合,建立高效、低耗、安全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三)废物循环利用,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永靖县休闲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生态污染。但有研究证明,畜禽粪便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可以充分再利用这些废弃物,例如,积极开发新能源———沼气,直接为农户提供能源,以“使用—回收—循环利用”为原则,形成养殖与种植业紧密相连的循环生态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力推进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凸显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当地政府也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宣传生态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建造生态文明宣传牌,时刻提醒游客注意坏境保护;强化库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从政府,游客以及库区居民三个角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化,共同为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论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凭借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优势,休闲农业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但资源具有稀缺属性,要保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相关政府部门、游客以及当地居民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有能力将永靖县库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胜地。 作者:刘佳 刘燕华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城乡统筹中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2.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3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杨晓娜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层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业标准引导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杨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区位不具有优势,使得杨凌休闲农业发展难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困难。因此,杨凌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当前,受限于财政收入等原因,杨凌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优化。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业、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从休闲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谁都不管的局面。当前,杨凌缺少一个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沟通协调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 1.2企业经营层面 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当前杨凌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杨凌是农业高新示范区,每年的农交会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杨凌的休闲农业企业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辖区休闲农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在杨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由于经营者缺乏休闲管理经验和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1.3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在国内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围还是频率都是比较不错的,但在农业休闲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各方面的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很难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导致休闲农业的盲从发展,资源浪费,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促进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2.1政府层面 一要充分重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促进杨凌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政策扶持。杨凌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辖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应该对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管理与资金补助;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使资金、市场和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三要优化管理与服务。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农业局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建立“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辖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辖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责权分离、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营者层面 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工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领域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经营者应该更新理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息服务、辅导服务和宣传服务上下功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二要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该强调个性体验,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旅游特色和营销主题培育,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旅游特色产品组合,举办各类特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人员推销等工具,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结合杨凌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三要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杨凌休闲农业企业要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大做强,就要致力于规模化,坚持走产业化道路。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经营内容的区域,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避免一哄而上,更要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提供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类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广泛联络各地休闲农业企业,各级涉农、涉旅部门和地区间休闲农业界、学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优势,发挥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科学、健康、有效的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的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鹤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借鉴范式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问题 1.1发展特点及历程 “休闲农业”最早于1989年在中国台湾学术会议上提出,但其自传入中国大陆后,由于专家和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在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的“荔枝节”为我国内地休闲农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随之兴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4]。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独特的发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再向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②依托从城市转向景区。起初是出于自身考虑发展,如今已向景区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③形式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功能发展。过去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如今已赋予它新的内容,并且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为一体。④从自发地发展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的自发发展管理不规范,如今已对休闲农业予以定期评估,分为一、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互动。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密切结合[5]。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改革开放前期,一些农村依靠区位优势,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举行农业节庆活动。②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休闲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和农户们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环境和饱含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兴办各类观光农业园。③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闲农业在功能上得到升级,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了综合农业的特点[6]。 1.2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产品的季节性特别明显而且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观光休闲农业并没有克服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淡旺季之分,旺季人来人往,淡季门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占全国乡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项目雷同,粗放经营,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都用网上“开心农场”经营方式运行,没有特色[7]。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指导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区都未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备持续发展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其经营者大多是农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差。同时,政府也缺乏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关系问题的政策,资金补助力度不够,缺少对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③不合理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很多农民开发新产品时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内涵和价值[8]。④缺少专门性的休闲农业法律。目前,涉及休闲农业方面的法规只有旅游类的,对休闲农业只能打“擦边球”,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9]。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是中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1990年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各个方面支持了休闲农业的发展[10]。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971~1989年)。最早在台湾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现观光果园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和购买农产品,农民也获得很大收益,由此证明观光农业大有可为。②成长阶段(1989~1994年)。1989年台湾“农委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③拓展阶段(1994~200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休闲农业出现法律规章和现实脱离、部分经营者经营方向偏离的现象。为了及时步入正轨,台湾“农委会”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闲农业办法》,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④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台北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在“国际观光水准”,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4个阶段的发展历时30多年,一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台湾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特点:①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直在进行策动、规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收益颇低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才得以立足。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台湾休闲农业将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同时突出主题,使经营具有自身特色。项目形式多样化,有休闲农场、农业公园、观光公园、教育农园等,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则走生态旅游路线,水资源丰富的则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区,各地形成不同休闲农业主题。④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服务周到为经营特色,产品设计别具一格,将奇观、风景、氛围、主题融为一体,同时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实现持续发展。⑤建立中介,加强服务。台湾农民独树一帜,自主成立了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11]。台湾的成功发展无疑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楷模,它的发展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首先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过研究法国农村旅游业,证明旅游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12]。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发展,大致经历萌芽(19世纪初)、发展(20世纪中后期)、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阶段[13]。但是不同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观光村。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专门研究乡村旅游,表明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西班牙参与乡村旅游的多为25~45岁购买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体,这些乡村活动包括运动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活动。1962年后,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度假农庄和观光牧场为主,而且成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中,近2/3的人参与过休闲农业,90%以休闲为目的,可见,休闲农业在美国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亚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推行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包括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进行的插秧、割稻、挤奶等体验活动和学生在假期进行的农林业实习等活动。日本典型休闲农业包括:体验式农业生产与观赏性农业生产两种;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作为休闲农业特区,可进行风筝节、插秧比赛等活动。三是农民根据当地习俗和自然资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15]。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只是模式和项目大多相似,但也给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4对策与建议 4.1“点-线-面”式经营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具规模阶段,而且各地独自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不同步,因此提出“点-线-面”式经营模式。①“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和人文条件各自发展,使自己的产业独具特色,在竞争中加强竞争优势,使自身条件成为软实力,具备一定品牌效应。②“线”。实现相邻地区的合作,在产品上和项目上加强协作,在各个节日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③“面”。将全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色,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形成优势并走向世界,打开全球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共同富裕无疑是有利的,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解决技术壁垒,农民对于当地文化相当了解,稍微培训即可参加休闲旅游。 4.2对策与建议 4.2.1克服季节障碍,推出特色产品,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有些地区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赏荷,秋季可看菊,让各个季节的旅游都不会“冷”,在各个季节保持均衡。就像台湾一样,在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需要更加丰富的供给。各地可以将原有的观光发展成为游客实际参与的活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样也可调动游客积极性。可在休闲农村设立婚纱摄影,学生也可去写生和进行林业实习。休闲农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改变自身模式,积极创新,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水。美国休闲农业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也可将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此外,加大政策优惠,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优惠,也可吸引社会积极投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6]。学校可设立观光农业专业,专门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帮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能力。各省也可设立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使休闲农业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7]。总之,要把从事休闲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相关标准,让休闲农业做到诚信经营、创新经营,使其发挥品牌效应。 4.2.3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在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结合实践,可采用生态型种养方式,如稻田牧鸭、桑基鱼塘等,在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同时美化环境,同时应该设立有机垃圾回收机构,用于发酵工艺[18]。借鉴日本经验,坚持绿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而不是人为改变。在创收益的同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4.2.4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条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只有旅游业相关法规,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规,因此需要制定专门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但是休闲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可将农业和旅游法规相结合[19]。只有有了明确约束,让经营者无孔可钻,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5结语 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漫长,不应该一味追求速度,还应注重效率,同时应防止恶性竞争和对自然资源的恶性开发和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长久之策。加强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要前提,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就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方向,是我国走向富强的新希望。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外部性分析 一、引言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来说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期,以散、多为特征的行业,所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决定休闲农业存与亡、好与坏、大与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竞争,大都以散户经营为主的地区,为了节省成本服务质量低下、消费者满意度低,这就造成了地区信誉度下降,口碑上不尽人心,所以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阳光培训,增加农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一批地方从事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2.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逾3万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农作物种类繁多,栽培作物约600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设计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同时,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 2.2居民消费观念改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向往优美的环境,渴望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的生活。 2.3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人们休闲时间多,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定节假日(包括双休日)约占全年的1/3时间,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4交通运输发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出行可以选择高铁、火车、民航、汽车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条件也大大改善。此外,人们外出休闲也不局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私家车带来的便利。 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等[3-5]。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观光农园 经营范围包括花圃、成熟的茶园、果园、菜园等,游客可入内拔菜、赏花、摘果、购买及参与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3.2乡野畜牧 以自然方式饲养家畜、家禽,提供土鸡、土鸭等供游客食用、购买,为游客提供挤牛奶、剪羊毛、骑马、抓土鸡等趣味农家劳作及活动。 3.3农村民宿 在农村地区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住宿、休息,并且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生活、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等,如一般民俗村、农庄、渔村等。 3.4科技农园 这是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很多人不熟悉基因农业,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建立观光的基因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技术,如温室栽培、基因农场、水耕栽培、药膳农园及阳光农园等。北京朝来农艺园就是观光休闲农业的一个实例,该园有花圃、菜园等,提供给游客入内赏花、摘果、拔菜、购买等活动,享受乐趣;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基因农业、温室栽培等,增强游客的农业知识;还有各种动物可观赏;还能使游客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等。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这一切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湖南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发展现状 湖南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到2010年,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长株潭”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 (2)存在问题 目前,湖南休闲农业开发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旅游、乡镇企业、环保、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体制不顺、对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较强的调控能力等问题,使得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利益时,协调工作量大,很难付诸实施。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休闲农业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时大兴土木建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分依赖非自然、非农业技术手段,人工化痕迹明显。现有的休闲农业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涉农单位、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行业标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此外,绝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化经营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有的还存在圈地占地和掠夺性经营的现象。休闲农业大都位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游客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游客的休闲热情。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1)自然环境和乡村景观资源丰富 湖南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类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49%,尤其岩溶山水、砂石柱状峰林、丹霞风光和花岗岩高山雄景等特有地貌景观地位突出。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和暖湿性特征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省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森林景观季相变化明显。全省水系以湘、资、沅、澧四水为骨干,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达5341条,且径流丰富,水位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湖南的乡村休闲和绿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湖南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如,洞庭湖的大水面养殖和捕捞、大面积的粮、棉、桑、麻种植,以及大型农业机械操作等,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以多样、优质、高效为特征,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协调的魅力;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湘东的客家村寨等,体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 (2)农业基础良好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产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超级稻居国际领先地位;优质稻、杂交棉、“双低”油菜、湘研辣椒、湘云鲫(鲤)、蚕桑等在全国有明显优势。大宗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橘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全国第六,棉花和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湘南脐橙和湘西桠柑纳入全国柑橘产业带,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14个,国家棉花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淡水养殖基地县4个。 (3)交通网络较完善 湖南现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省会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高速公路已通车,从长沙到各市州的时间不超过4h。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休闲农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主要指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而长沙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1.04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2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美元。湖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825元,增长9.2%,其中人均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42.2%和24.99%。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且消费群体会日渐增大,将会成为乡村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的主要客源。从湖南区位来看,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虽然距湖南相对较远,但也不可低估其潜在市场。 (5)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投入积极 湖南在全国首开先河,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200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明确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湖南率先成立省级休闲农业协会,成为联系广大休闲农业企业和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农业投资主体,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用创意手段改造提升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是依托于大都市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圈不断提升的消费理念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休闲农业的发展面对资源同质、产品雷同等一系列问题而渐渐呈现下滑趋势的今天,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升级,也为了在休闲农业中营造优质生活的高雅氛围和体现休闲农业的时尚气息,在规划设计时除需要满足人们对乡野生态风情以及休闲的需求外,还必须改变打造手法,融入创意元素,使休闲农业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从而成功转型升级,引发新一轮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 (2)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应以创造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造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产品,创造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造性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站在加快富民强省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和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省、市、县级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结合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湘中南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风景区观光农业和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环洞庭湖区重点发展水乡特色的农渔风光等特色体验休闲农业,建设观光、保护于一体的湿地休闲基地;湘西山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业,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5)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理顺休闲农业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规划、文化、交通等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制定休闲农业发展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星级休闲农庄评定办法,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应把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积极性。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涉农公司、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农业的开发。 (7)加大宣传,塑造休闲农业品牌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也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要注重塑造休闲农业品牌。不仅要注重休闲农业公共品牌的培育,还要注重休闲农业企业品牌的塑造。 (8)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既增加景观和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阶段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互相促进。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路径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途径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广安休闲农业发展意见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植物园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1兴隆热带植物园概况 兴隆热带植物园由国家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开发管理,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推广、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可拉、瓜拉那、神秘果、卡瓦胡椒等功能性热带植物,菠萝蜜、面包果、番木瓜、火龙果等特色热带水果等。植物园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境内,占地面积42hm2,距海口176km,三亚97km。1951年,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建立,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在这里安家,不同地域、国界的生活与文化,形成兴隆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先后到农场视察,早在20世纪50年代,兴隆就已成为海南著名的温泉旅游区。 2兴隆热带植物园建设休闲农业的优势 1995年,香饮所开始探索立足自身优势,走以热带农业科研为基础,特色产业为依托,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并于1997年创建了“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2.1气候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8°45′,东经110°13′,年均气温24.5℃,积温约8800℃,最冷月均温>18℃,平均极端低温8.0~9.0℃,绝对低温6.2℃。年均风速2.2m/s。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年日照时数为2196h,年太阳辐射总量121.5KJ/cm2,光合潜力为63.75~60t/hm2[3],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绝大多数热带、亚热带植物在这里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有着我国其它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气候条件。 2.2科研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与香饮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香饮所自1957年成立以来就以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积累了丰富的特色物种资源和丰硕的科技成果,至1997年,已收集保存各种特色热带植物300多种,鉴定验收成果24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并研发生产白胡椒、兴隆咖啡、香草兰豆荚等特色产品,这些资源和成果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3市场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地处兴隆温泉旅游区,距兴隆温泉旅游区仅约3km,由于兴隆丰富的温泉康乐、东南亚华侨文化等的吸引力,自上世纪90年代始,到海南3天以上的旅游团,其中必有1天入住兴隆华侨农场[4]。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到兴隆温泉旅游区观光游览的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年以上,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垫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兴隆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设计思路及内容 3.1设计思路 经过综合分析,兴隆热带植物园确立了以国内旅游团队为目标市场,运用休闲农业基本原理,制定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作为核心,特色热带植物资源为依托,在参观游览线路中按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体验为内容,设计配置相关物种和景观,让游客享受“五官体验之旅”的休闲农业产品。 3.2休闲农业的内容 3.2.1视觉体验 (1)利用植物园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从绿化、美化,园林化,生态化四个层面确保植物园的优美景观,发展休闲农业,确保植物园绿化率常年在85%以上,环境整洁优美,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是冰天雪地,但植物园区却仍然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绿意葱葱。(2)利用植物园的资源优势,在不同线路上均配置了奇特花果物种,如:以观果为主的菠萝蜜、尖蜜拉、木瓜、榴莲、山竹、炮弹果、鸡蛋果、可可、椰子等;以观花为主的火炬姜、龙船花、三角梅、垂花火鸟蕉等;以观叶观茎为主的母生树、大王棕、圆叶轴榈、红刺露兜、小叶地不容、锦屏藤等。(3)利用植物园的科技优势,设置了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的标准化示范园,整齐规范的园区既普及了这些作物的标准种植方式又能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4)注重各种热带植(作)物的配植,根据植物对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的需求,合理利用空间,使乔木、灌木、地被等热带植(作)物高低错落,使园中每个区域均有特色热带植(作)物供游人观赏。 3.2.2听觉体验 (1)植物园配置了专业的解说员对热带植物知识进行科学、生动的讲解,主要从3方面进行讲解:①以热带香辛饮料和特色植物为主的热带特色植(作)物知识,主要有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椰子、苦丁茶、糯米香茶、玉兰花、橡胶、香叶露兜等;②与热带植(作)物相关的旅游产品知识;③生动有趣的植物故事,如见血封喉、旅人蕉、神秘果等。(2)园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园区内常年不断的花、果、水等资源吸引了周边地区许多野生动物到园区憩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内有各种鸟类、昆虫等野生物种300多种。这些丰富的鸟类、昆虫资源为进入园区的游客提供了美妙的听觉享受,每当晨昏、午后或夜晚,各种鸟鸣、哇声、虫啾组成一曲曲动听的旋律。(3)在主要游览线路设置小溪流水,既保证了园区空气湿度,又制造了园区优美的水声效果。(4)在主要线路设置环园音箱,定时播放与环境相协调的优美音乐。总之,走进园区你就能在鸟鸣、流水和美妙的音乐声中,聆听美丽的植物故事、特色热带植物知识,让你在充分享受听觉的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3.2.3嗅觉体验 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和特色热带花卉散发的自然香气为核心,辅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品的天然香气或加工过程散发的特有香味,使园区不同区域弥漫着不同的芳香气息,让进入园区的游客随时分享特色热带香辛饮料植物的芬芳。如咖啡花、玉兰花、茉莉花、九里香、米仔兰、栀子花、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散发的天然香气,咖啡、香草兰、胡椒、糯米香茶等作物产品加工过程散发的香气等。 3.2.4味觉体验 利用植物园自有成果,自主研发具知识产权的各式具有浓郁热带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园区统一设置休息接待品尝区,免费为游客提供自主研发的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系列产品的品尝服务,让游客亲身体会一种惬意而又难以忘怀的服务。 3.2.5触觉内容 植物园四季如春,花果常在,是富有魅力的植物天堂,是花的世界,是果的田园,是树的王国,是绿的海洋,游客在这个奇妙的热带植物世界里可以随意地、零距离地同各式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珍稀特色热带植物合影留念,让你真实体验看得见摸得着、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感觉。 4兴隆热带植物园取得的效益 4.1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效益 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建立,填补了我国热带农业科技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1997~2010年,植物园共接待旅游者1362万人次,年均旅游接待增长率为31.3%,除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影响,游客量下滑外,2002年后园区游客量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游客意见评价根据2002~2010年抽样调查,植物园综合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等平均游客满意率达94%,美誉度和亲和力较高,并受到旅游界和专家的认同和好评,被海南省旅游局等授予“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被中国社会调查所海南分所授予“社会公认满意旅游景区”。 4.2较高的生态效益 (1)引种保存的植物种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引种保存的物种数量仅为300多种,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大引种力度,至2010年共收集保存2300多种特色热带植物,年均引种增长率达47.6%,有效地保护了园区植物多样性,并促进了热带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1997年以前,植物园内野生动物较少,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对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维护,园区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在此停留栖息,细心的游人都有机会看到敏捷的壁虎、蜥蜴、可爱的松鼠、美丽的蝴蝶、燕子和神秘的猫头鹰等。(3)园区物种保存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面积从1997年的12hm2扩建为现在的42hm2,修建了3座共约4000多平方米的温室保存大棚和7000多平方米的网室大棚,组建了种质资源研究室、种子库、组培室等,大大增强了植物资源的保存能力。(4)园区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成果不断涌现。为不断增强科研对休闲农业的支撑作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2778万元,建成“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工程、购置科研仪器设备76台/套,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园区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共引进各类人才4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30多人,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加强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科技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至“十一五”末,共取得科研成果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1项、480余篇、出版专著3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8项,研制出八大系列、40多种特色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系列产品。(5)园区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逐年增强,游览参观线路由原来的1条增加到了5条,设置了专门的电瓶车通道和贵宾通道,修建了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休息的生态型休息品尝区、15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300多平方米的司机导游休息室等,接待能力由1997年的50多万人次/年上升到现在的200万人次/年以上。 4.3产业带动作用 兴隆热带植物园从提高农业附加值出发,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热带作(植)物相关的旅游新产品研发,增加了园区销售量的同时,带动了咖啡、胡椒等作物的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进口量的增加。同时对其它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如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等产业也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1)园区产品销售总量逐年增加。1999~2010年,销售咖啡、胡椒、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可可等系列产品共2062t。带动相关产业销售量万余吨。(2)1998年之前,植物园自产咖啡销量较小,甚至海南省每年的咖啡销售总量也不足50t,1998年以后,通过休闲农业平台,植物园咖啡销售量逐年上升,至2002年,园区咖啡销量达到86t,2002年以后,虽然园区咖啡销售量没有显著提高,但海南省整个咖啡产业年总销量超过1000t,同时带动了我国咖啡进口量,1999~2010年,中国咖啡进口量不断增加,2010年比1999年增加了1978%[5]。目前海南已涌现出多个著名咖啡品牌,如兴科、上岛、太阳河、怡然、侨乡、南国、春光、福山、候臣、力神等,为咖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3)胡椒是植物园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市场上胡椒销售价格一直呈波动状态,市场销售价格最低仅8元/kg,最高时则可达80元/kg,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制约了胡椒产业的发展。1999~2010年植物园利用自身的平台,通过休闲农业的特殊市场,自产的胡椒价格始终保在100~120元/kg,胡椒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的胡椒产量比1999年增加了95%,带动中国胡椒进口量1999~2010年保持上升态势,大大拉动了海南胡椒业的可持续发展。(4)自1984年起,香饮所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掌握了香草兰产业化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技术,在海南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建立示范基地,并陆续开发出香草兰绿茶、香草兰天然香水、香草兰精油等一系列产品,伴随着香饮所香草兰系列产品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带动了整个香草兰产业的发展,使香草兰产业成为今天海南主要的特色产业之一。(5)椰香脆饼是流传于兴隆地区百姓家中的东南亚风味传统特色小食品,一直未形成产业。1999年植物园通过休闲农业市场,自产自销这一独具特色风味食品,既让游客领略品尝到这种只能在海南兴隆当地才能品尝得到的美食,又极大地带动了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1999~2010年(表1),植物园椰香脆饼年均销售量达18t,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年销量达100t以上,并涌现了太阳河、南国、春光等椰香脆饼品牌,相信未来该产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6)苦丁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由于其特有的保健作用,素有“绿色黄金”之称。1997年之前,全国苦丁茶市场并不景气,销售价格仅40元/kg也少人问津。通过植物园的宣传介绍和免费品尝,广大游客了解苦丁茶苦后回甘的特点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的作用,苦丁茶的销量与日俱增,销售价格也在逐年攀升,至2010年,仅植物园苦丁茶的销售量就达到18t,整个海南苦丁茶销售量则超过了100t,销售价也超过了600元/kg,大大促进了海南苦丁茶的种植和销售业,使海南苦丁茶市场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4.4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开发农业科技旅游,植物园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54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70个。1997~2010年,植物园年均就业人数增长率为18.9%,较好地解决了香饮所富余人员、家属及其周边居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了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2)1998~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年均增长率达256%,为地方财政做出较大贡献,并带动兴隆地区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旅游行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3)发展经济的同时,植物园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植物园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2002年又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双认证。通过对上述体系的宣传,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文明素质。同时,通过员工的行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前周边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如不讲卫生、言语粗俗、偷盗、懒散、酗酒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植物园周边农村的精神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 5结语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颗明珠,已迅速发展起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兴隆热带植物园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五官体验之旅”的产品形式展现给广大游客,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更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将发展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合理统一,探索休闲农业与植物园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为海南现代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三门峡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整体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对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各地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就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从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并根据三门峡市实际情况,科学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作者:杨莹莹 艾雯静 叶琼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文化性强、大自然意趣浓、乡村特色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增强城乡交流、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途径。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休闲农业在我国城市周围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目前旅游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休闲农业以其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的农家体验和简便的旅游方式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研究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和现象的描述上,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随意模仿状态,缺乏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科学规划,发展模式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低,亟待从理论上对其加以“梳理”。因此,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调研分析,来探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中的某些规律,便成为本文的研究动机。 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现状 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投资主体和空间分布,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和空间分布模式。 1.1开发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类型多样,通过笔者调研,可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来分,主要分为三类: 1.1.1农业观赏型开发模式 (1)自然景观观赏型。这类开发模式是以当地的原生态的农业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属于观赏型休闲农业,经营主题以农业景观和当地特产为主。郑州市北临黄河,有丰富的沙滩和较好的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如雁鸣湖生态风景区、黄河生态游览区等,这些景区由于具有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得到了市民的青睐。 (2)畜牧养殖观赏型。具有观光性的养殖场、牧场、森林动物园以及有关畜牧养殖场所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及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此种观光类型开发较好的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管城区的南曹金鹭鸵鸟观赏园,还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的新郑野生动物散养园等。 (3)现代农业观赏型。这一类型主要是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和农业的最新成果。如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金水区庙李镇的蔬菜科技示范园、河南绿色中原食品公司等。 1.1.2参与体验型开发模式 (1)农园采摘型。主要是开放成熟期的瓜果园、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赏、摘果品尝和购买,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乐的果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等。这一类型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的樱桃和葡萄采摘园,以及新郑大枣观光园等。 (2)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河流等水体进行观光、垂钓、驾船和水上娱乐活动,游人除享受观光休闲外,还可以学习有关渔业养殖及捕捞技术,并品尝水鲜。郑州市可供观光休闲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市区内就建有尖岗、常庄、金海、龙岗等水库,还有西流湖,其不但是郑州市的城市供水源地,而且还可以供人们休闲垂钓。 1.1.3综合型开发模式 主要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为主,兼顾餐饮、休闲度假、农业观赏体验、休闲娱乐、企业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区。园区内规划比较合理,分区明确,有农业观光体验区、儿童游乐区、现代化餐饮区、烧烤区等,受到郑州市民的青睐。这一类型主要有: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黄河生态游览区、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等。目前这些园区已成为郑州近郊的旅游热点,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园内的游客平均每天可达2万人,门票收入近百万元。由于园内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优美,现已成为企业培训、生意洽谈的理想场所。这种类型一般由企业投资,发展比较平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此类园区多为旅游景点式开发,往往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大,有的甚至还会侵害农民的利益。此外,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园区人工化严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2经营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模仿性,从投资经营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见表1):一是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如在城市近郊的旅游点及鱼塘附近,由农户组织兴建以农家风情和吃乡村饭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园,富有特色和灵活的吃住形式,深受都市人的欢迎,如金水区黄河渔场休闲垂钓园。农家乐园在满足城市各种层次消费者休闲、娱乐的同时,让很多农民能以离土不离乡的便捷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城乡互动,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一些企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项目。如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金鹭鸵鸟游乐园等。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在原国有资源(如林场、湿地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如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 1.3空间发展模式 从郑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地域布局来看,主要分布在以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6区为主的郑州市近郊,均属于依托大城市来开发的近郊型模式,距市中心大多只有30-40min的车程距离,不少园区已有公交线路直达,交通条件较为方便。郑州市的休闲农业分布极具地域特点(见图1),可表现为“两圈、一带”:以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为主的近郊休闲农业圈;以中牟、新郑、巩义、荥阳、登封、新密6县市为主的中远休闲农业圈;以黄河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带。由于郑州紧临黄河,形成了特有的黄河滩地、湿地,是休闲农业观光的好地方,因此许多休闲农业园区都建于此,形成了特有的空间分布模式。 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知,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初步成型,但由于尚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模式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探究。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所处发展阶段及郑州市各区、县市的现状,今后一段时间郑州市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思路如下: 2.1以观赏性、体验性休闲农业开发为重点 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制约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保持优势项目的条件下,应开发更多的项目类型: (1)农业科普教育型。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园区不少,但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型园区却不多,因此,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型园区应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在建设上注重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的挖掘。 (2)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托生产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兴建起来的,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还可以购买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是对农业企业的宣传、产品的推广,二者相得益彰。这类园区在郑州市发展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今后发展应注意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旅游活动促进农业生产,同时要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观赏性。 (3)特色农业基地型。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目的,依据地域特色、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围绕市场需求,集中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而形成的适当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基本点就是要满足游客求“特”、求“奇”的心理需求。这类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因此,该模式应得到大力开发,更加注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增加游客的安全度。 (4)农家游型。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家活,是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市民参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参与家庭养殖的农业休闲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享受由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农作乐趣,在此过程中农民得到一定的收入。农家游现已成为许多城市人双休日消除身心疲劳、远离都市喧嚣的一个常设旅游项目。目前郑州市农家游型模式开发的深度不够,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今后应注重保持淳朴特色,维护农家原本的“绿色生活”,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2.2适当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人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需求变化,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休闲农业品质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因此,郑州市休闲农业应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在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适当发展高级综合休闲农业,以适应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目前,郑州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传统农业休闲项目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项目偏向于城市游乐公园,偏离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郑州市不宜开发较多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否则,会造成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3经营模式的选择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投资经营主体不同,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种: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而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由于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模式来考虑。因此,鉴于郑州是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考虑综合条件,笔者认为今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如下: 首先,在政府引导下,发展以分散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即可以在不破坏农业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由政府引导,在有条件的农户自有农业资源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符合休闲农业的开发原则。但在我国,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农户没有能力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制度的创新,来增强分散农户的投资开发。如可以引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这样不仅避免了农户交易的市场风险,还降低了农户交易频率,减少信息成本和农户经营的交易风险损失。从而使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投资经营模式,最终向以“农民经济组织+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转变,农民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真正主体。 其次,在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下,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政府应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具有一定资源条件,但并不侵占农用耕地的地方(如黄河滩、盐碱地、荒草地等),可考虑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但不会侵占优良的农业资源,还可以对不良的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休闲农业整体的合理开发。企业也可以降低其承包土地的费用,集中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最终能够形成效益的外溢,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4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旅游经济学研究表明,游客流在空间上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休闲农业旅游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据此,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以30km为半径的近郊休闲农业区和以80km为半径的中远郊休闲农业区。近郊区主要包括郑州市的6区以及荥阳市的东部、新郑市的北部、新密市的东北部以及中牟县的西部地区。近郊区是城市居民观光休闲消费最为活跃的地区,观光农业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观赏、园艺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特种动物养殖等休闲农业项目;除上述以外的地区,可以称为中远郊区。中远郊区平原可开发教育农园、观光采摘基地、农家游,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远郊山区自然景观特征明显,风景优美,休闲农业应结合原有的知名旅游景点,开发休闲农场、度假疗养村、民宿庄园等休闲农业项目。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乡村休闲旅游视角下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创意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该文以成都邛崃“中国酒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特点,分析了在乡村休闲旅游背景下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者包容协调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论文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概述 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由于土木工程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建设,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就决定着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当今时代的潮流就是借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来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的大量建设,尤其土木工程的大量建设,造成很多没有科技管理水平的单位的进入,拉低了整个土木工程的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到了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不安定的隐患。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原因。比如没有专业技术的员工进行操作,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而且一些非法的单位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部分验收单位蒙混过关,给不合格的土木工程项目放行等等。这些行为都非常可能影响土木工程项目的正常有序的管理。 二、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第一点是由于当前土木工程项目较多,造成了很多没有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加入到土木工程施工中去,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下降,也就是很多的豆腐渣工程,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效益。没有资质和能力单位往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盲目追求工期,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工程的长期安全性;第二点就是我们的施工单位表面上打出“安全第一”的旗号,事实上没有实际的付出行动,没有在施工单位内部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制定详细可行安全标准,而且对于破坏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个人和行为,没有严格的制止和教育。而且在质量和工程进度相冲突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工程进度为先,所以会导致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三点就是我们的工程建设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居安思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在施工和操作中,不带安全帽,不遵守操作章程,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置若罔闻,不仅对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认识,更重要的是没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往往在事故发生后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我们的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在践行安全第一的理念,更是保证土木工程施工项目长远质量的实现。因为只有安全管理,安全的施工,我们土木工程所建造的项目才不会盲目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质量。而且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能够创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更能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就是加强土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施工单位发生人员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还能提高工作的品质和效率。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管理理念落实到工作的中去,当每个员工都在践行安全管理时,整个施工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就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因此施工企业必然拉大和不注重安全管理的企业的差距,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毕竟施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长此以往,必然会生产出质量安全的产品,建造的单位也会长期稳定,那么施工企业的信誉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所以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施工单位越快行动就越快有效果,安全管理的效果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回报,也能促进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行业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1.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开始前,要召开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对于土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一一做出相应的备案。同时对设计图纸仔细研讨,确保设计图纸不存在诱发安全隐患的问题。然后便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并且制度要以人为本,不能过高或者过低。当然安全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标准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遵守,所以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必须召开相应的大会,让所有员工都能理解和认同安全规制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并且根据跟单位的不同情况,组织单位员工认真学习相应的内容,通过一些列培训活动,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相应的采购部门,必须做好安全物资设备的采购贮存,做到供应充分及时。以上就是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前期准备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从物质基础和安全理念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实行分阶段,分区域的针对性安全管理。土木工程施工中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比如在混凝土施工阶段,要重点做好水泥和钢筋的安全监测,规范操作平台的设置,注意相关车辆的进出管理,纠正其中的一些不合理搅拌技术。比如在后期验收阶段,要统筹兼顾,对施工建筑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尤其是平时不留意的细微地区,认真检查,不放松一点安全标准。至于分区域的安全管理,要求不同施工区域的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安全标准。在管理上也有所区别,比如经常夜间施工的区域和单位,必须做好灯光的照明和噪音的控制,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夜间施工带来的影响。 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做到赏罚分明。对于违反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个人和单位,不论身居何种职位,还是哪个单位,都必须按照规章严惩不贷。如果施工企业放纵这些行为,并将引发整个施工质量的剧烈下降,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遵守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施工企业应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单位内部大力宣传,争取在施工企业形成全体员工争创安全标兵的氛围。只有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发挥制度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才能逐渐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进而提升施工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整个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全社会凝聚共识,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推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同时,我们更要做到以人为本,无论是安全管理的目的,还是安全管理的决定力量,都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总之安全无小事,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作者:高婷单位:黑龙江哈尔滨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油田项目承建的安全管理形式探究 1油田项目承包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职工分工非常混乱 对于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来说,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职工的分工混乱、权责不明的情况发生。有很多施工人员上虽然拥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但却并不了解自己对于施工任务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很多环节和工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脱节或者是衔接不完善的情况。因此,一旦有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能立刻就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很多职工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因此对于事故的责任都是采取相互推诿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的拖延了事情解决处理的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底下,很多工作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从当前我国的油田项目承包建设企业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细节问题仍然做得不到位、不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1.2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造成油田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督部门及人员不能严格、认真地对工程作业安全性进行全面、有力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监督部门及人员对油田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的认识不足,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工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态度散漫、消极,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对油田作业工程开展安全监督工作。再加上相关人员对安全管理的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度不足,最终造成安全监督工作的失效。 1.3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管理基础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油田企业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基础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在作业中的安全防护用具、防护技术、机械设备等较发达国家落后很多,其作业安全的工业化、定型化、标准化程度又特别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对油田生产安全的技术研究工作薄弱,安全科技的成果用滞后,缺乏能够有效的解决油田作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性技术。 2分析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 2.1明确甲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模式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甲乙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做到权责分明,将每一个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起来。 2.2管理人员一定要多面协调 如果要想有效率、更好的完成一个项目,那么就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多面的协调,加强各个方面的合作,使每一个部分都能很好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成的战略合作体系。比如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单纯的依靠设计公司,同时也要吸收施工方的意见,讨论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方案,让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这样才能将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下去。 2.3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重视钻前准备 比如,相关油田项目承包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多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和调研,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即将到来的项目做好准备。对于项目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周详的计划和安排,不论是从时间方面、还是从资源管理方面或是从费用以及沟通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并应该筹备出几种不同的方案,这样在项目真正实施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利。 2.4在进行科学油田项目承包安全管理的同时注意创新 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不管什么方面都要拿出科学的数据,进行理论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整个的施工过程变得更加的精确,不容易发生偏差。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油田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吸取之前项目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注意总结,但也要把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需求,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不要让项目的建设成为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存。 3探讨油田项目承包的安全管理方法 3.1提高安全意识,降低风险 在各个行业之中,油田项目承包工程并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建设,这是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具有非常多的危险性工作。因此,安全管理问题在油田项目建设当中就成为了首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确保安全,才能保证项目建设更好的进行下去。而如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那么不仅项目本身会收到非常大的损害,同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油田项目承包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安全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不仅是管理人员要将安全意识放到第一位,同时还要让施工者认识到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在工程开始实施之前,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检查,力求排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从意识上加强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建设的进行。 3.2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油田项目承包建设的安全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在项目的实施中成为一项必须执行的制度,让大家能够充分的重视起来。这样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工作人员就能够做到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安全管理不再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明文规定的制度。这就在无形当中让工作人员对于安全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同时,如果一旦有安全问题出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发现在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 3.3强化安全监管,职责明确 由于油田项目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建设,具有特殊的危险性,因此在油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更要注重安全监管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对于施工项目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的安全监管,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指定的负责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同时还能提高职工自身的责任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另外,作为工程监管人员不但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还要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符合施工要求和工程标准。油田项目承包在强化安全监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来看,专职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负责人员一般都是负责项目的整体安全工作,但却很难深入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当中。但是,这些细微的环节以及工序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这些细微的环节都做得更好,才能使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油田工程项目承包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通过优化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技术上可行、安全上有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并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工序交接时,考虑增加安全施工交接一项,工序交接应报请有关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人员参加。 3.4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因为我国当前大多数油田工程项目承包的一线生产作业人员文化层次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其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技能不完善等特点,给油田生产作业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因此,油田企业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的为他们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在生产作业中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身防护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打造一支安全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的油田工程项目人才团队。 4结束语 总之,为了全面落实油田企业项目承包建设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油田企业还要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民效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油田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 作者:邢洪涛刘江涛王麟汉单位: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华北物探处大港油田第二矿区管理服务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环境工程项目质量的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对于环境工程项目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况且在现代化社会当中,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在满足业主需要的同时还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其中不论是经济性、安全性、适用性还是与环境的协调性都应该得到保证。所以对于参与到环境工程项目当中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来说,都是需要保证项目的质量。环境工程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工程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建设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其用户也需要全程参与到建设当中,因而这也就对其资源和方法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卫生工作的关注程度远远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的社会当中,地球上任何生物的进化、演变以及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作为生态系统运转当中最高级的生物,人类以其高智商和高操作性具备更大的能动性和创新性,这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备更大的优势。在现阶段当中,经济发展还需要与环保相结合,所以在对环境工程进行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于项目当中的所有阶段和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和科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对其工程实施质量有更好的保证,同时还能够保证其与环境的协调。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 观念对于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在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时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从目前社会观念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来看,环境卫生工作和环保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体面,因而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非议或者是不公对待,长此以往在环境工作当中工人们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而影响实际的工作质量。所以不论是在岗前培训还是实际工作阶段性管理当中都需要注意到这些工作人员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调节和纠正。况且人们认识一个城市更多是从城市面貌开始的,而环境卫生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舒适度,所以就需要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环卫工作对于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路面以及公厕当中的卫生脏乱差,那么便会在潜意识当中拒绝与该城市的经济或者是工作进行更多的交往。通过这种环卫工作重要性观念的树立,不仅能够让环卫工人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质量是与城市文明程度相关的,同时还能够从心理上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况且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卫工作人员在平时工作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街道和路面进行的,因而在工作过程当中来往车辆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工人们长期与垃圾或者是其他污染物接触,因而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生理安全,所以工人们在工作之前就需要做好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工作质量和个人安全。 二、层级管理,明确责任 从人的本性来看,“三个和尚没水吃”在工作当中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人的心理和潜意识当中都存在一定的惰性和私心,因而如果在工作中不能够对工作任务和项目进行明确安排就很容易会导致工作人员对于工作项目和区域相互推诿,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工作项目完成的质量,同时还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从整个城市的工作岗位来看,环卫工人承担着最为重要且最为繁重的任务,而且由于环卫人员的数量比较多,因而在工作当中的管控性并不是特别科学合理。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层级化的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将区域化的环卫内容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同时还能够通过一定的奖罚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责任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因而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对从事路面清理、车辆对路面保洁、垃圾收运以及公测卫生保洁等内容明确到人,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各司其职,而且由于从事某一内容的长期性和经验的积累也会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有效,工作质量会更高。 三、加强事后的监督管理 环境工程主要是惠民的,由于它的整体性和内容的庞杂,因而就需要定期对于工作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进行考察和总结。环境工程项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对于它的监管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加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对于环卫工人所使用器械的质量和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这样才能够从其内部减少环卫工人工作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百姓才是环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也应该在人民基层设立监管委员会,这样才能够从外部,从建筑工程的直接受益方加强工程的监管,促使其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够做到内外兼修,从两部分加强监管的力度才能够有效避免管理混乱。况且事后的监督管理能够督促环保工作的质量意识,而且采取专业部门进行验收的话能够保证其质量。四、小结本文是基于我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在文章当中分别从树立正确的质量和安全观念;层级管理,明确责任以及加强事后监督管理这三个梯度对环境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阐释,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王冀 单位:青岛李沧环境卫生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分析化工项目的特点、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项目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阶段的安全管理,突出上下游之间安全管理的相互影响,明确各阶段安全管理的要点,探索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关键词】化工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 1引言 化工项目一般具有工艺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管理要求高等特点。目前,针对化工建设项目,国内外通常选择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工程公司通过优化设计,项目各阶段的合理交叉与融合,达到减少投资、缩短工期的目的。在安全管理方面,工程公司受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安全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站在项目的整体角度,从前期、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环节全过程考虑安全管理,进而提高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这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项目前期阶段的安全管理 2.1总承包投标阶段 2.1.1全面了解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工程公司应通过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现场踏勘、投标澄清等全面了解与项目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如项目所在国、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宗教、环境、医疗卫生、治安等环境;项目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水纹、地质、自然环境;项目建设装置的周边设施和环境、地下设施情况。 2.1.2合理设定各项管理目标全面了解关于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后,根据业主的要求,投标时合理设定工期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管理目标(创优与否),不应为了中标而向业主承诺违背建设客观规律的工期目标,造成项目中标后项目存在先天性不足,为项目实施带来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 2.2项目策划阶段 2.2.1全面识别安全风险不仅要对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各环节、各工作自身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还要对外界因素给项目执行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战争风险、疫情等。根据识别出的安全风险,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然后依据风险控制原则制定有效、可行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 2.2.2组织上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成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时,应保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在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上能够全过程深入参与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等各阶段工作,消除各阶段安全交互管理之间的障碍,保证各阶段安全管理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 2.3设计安全管理 2.3.1提高设计的本质安全在项目设计、施工、采购、试车、开车、运行等生命周期内,相较其他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消除装置的不安全因素是最简单、最可靠和最合理的做法。在投资、工艺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性、试车和开车安全性、运行安全性及操作便利性,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事故预防优先原则、可靠性优先原则、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尽可能达到“本质安全”的目标。 2.3.2从体系上保证安全设计设计安全管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设计安全管理的依据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具有较强的法规性、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工程设计质量是建设项目质量的基本保证,严格制定并认真执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设计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公司应给予充分重视。 2.3.3改进设计理念在制造能力、运输条件和吊装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设备尽可能模块化、壳装化,甚至对装置进行模块化设计,减少现场施工活动,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2.4采购安全管理 2.4.1采买阶段做好设计人员和供货商人员的桥梁,确保设计的各项要求能够准确地传达给供货商;根据运输方式、装卸次数等情况,明确设备材料的包装要求,确保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选择大型设备制造厂时,既要考虑厂家的设计制造能力,也要考虑厂家的地理位置。 2.4.2催交和检验阶段项目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制造周期对项目的总体进度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应高度重视核心设备、长周期设备的催交和出场检验、运输前包装检验,必要时应派专业人员进行驻厂监造,监督厂家的制造进度和质量。进度拖延会引起现场赶工,甚至会改变整体的施工策划,大大增加施工安全风险。 2.5施工安全管理 2.5.1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1)施工招标阶段。施工招标文件中应明确、细化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提前让投标单位了解施工阶段应达到的安全标准,以便在报价时考虑达到相关标准所需的安全费用;明确投标单位的安全资质要求、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的任职要求;对投标单位、所选项目经理、安全经理的安全业绩进行考察,对不重视安全和所执行项目出现较大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淘汰;合理划分标段,尽量减少中标单位间的交叉作业,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2)施工动员阶段。在施工动员之前,完成安全预动员,审查施工活动的范围、与活动相关的安全风险、安全管理计划,特别关注现场动员工作的早期阶段。保证HSE管理体系是可靠的、有管理和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组织结构。确保所有监督人员清楚项目的安全要求。 2.5.2施工实施阶段1)施工组织要合理。加强施工分包商的监督管理,严禁施工分包商将工程层层分包;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劳务分包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劳工的流动性;统一协调各单位的施工时间和施工空间,尽量避免垂直交叉作业和多单位在同一区域的横向交叉作业;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能在地面上完成的工作就不安排到高处进行,尽量避免高处作业。2)管理关口要前移。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这一方针,将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控制,将工作重心由事故管理、应急管理转为事前预防和控制,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通过完善的制度、有效的宣贯和强力的执行,施工前做好各项安全措施。3)进出管理要重视。施工现场应进行封闭管理,场内道路尽可能人车分流;施工现场出入口应设置门禁系统,由专人进行管理,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加强进场前检查,避免存在缺陷的车辆、施工、机具、设备进入现场。4)培训监管要强化。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经过入场安全培训;改进培训方式,通过亲身体验、真人演示、视频动画、图片、案例分享等更直观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重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更要重视劳动技能培训,这是降低个人违章和操作失误的根本保证;加强作业过程中的行为观察和监管,找出作业人员发生违章的原因,即安全意识差、劳动技能差,还是兼而有之,以便对症下药。 2.6试车、开车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特点。试车、开车期间安全管理具有风险隐蔽性强、不可控性强等特点。试车、开车的风险除常规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外,还包括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液体、高温高压气体、高压电源等。安全事故的原因除试车、开车工作本身产生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游工作的不到位引发的,给风险控制带来困难。2)专业人干专业事。试车、开车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专业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完成,即专业事由专业人干。3)统一协调指挥。试车、开车工作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且工作程序复杂。为了使试车、开车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应成立包含各试车、开车参与方的组织机构,以便统一协调指挥。 3结语 化工项目各阶段的安全管理,即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必须站在项目整体的角度考虑安全管理,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试车、开车工作的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安全管理,才能降低项目整体的安全风险,提高项目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化工项目安全运行。 作者:孙宝亮 单位: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水利水电项目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作业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因此对安全管理工作也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部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部;安全管理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由具有综合功能的水工建筑物群组成,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同时涉及大型明挖爆破、立体交叉作业、金属结构安装、地下洞室开挖及其它多种专业领域,而项目部作为工程现场的实施主体,是水电行业施工企业生产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体。如何在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面多的水电工程项目中保证生产安全,使之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是评价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2安全对于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它是确保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基础,如果因为安全管理不善发生事故,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效益。 3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措施 水电行业工程项目一般工期长、工作面多、现场环境复杂,客观上造成不可控风险因素增多。因此,在这种复杂环境下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不能仅仅依靠项目成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感,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我院从事的工程项目均必须按照国家、行业和公司的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来规范生产行为,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体系、隐患排查和治理体系、设备设施管理制度、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等。只有把这些体系和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生产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并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制度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探讨如下。 3.1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各级组织机构、各级负责人、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质量安全部门和安全管理人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各作业组组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并将项目部所有成员都纳入到安全管理的范围。项目部负责人与各岗位成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每名员工都认识和牢记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作用。 3.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项目部建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使安全理念和价值观被项目部全体成员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安全教育工作应长期系统的进行,培训内容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其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也应有所不同。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方法,一线员工的培训重点是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安全教育切忌只注重表面形式,不注重学习效果,培训内容“假、大、空”,使安全教育效果流于形式。所以,安全教育培训也要不断推出新颖活泼的教育方法,让员工容易理解接受,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3危险源辨识及预控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因素、产生条件,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只有对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项目部应建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并对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或危险后果进行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并编制应急预案。危险因素预控必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定期检查。所制定的措施必须注意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随时加以修定、补充和完善。 3.4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情况,贯彻执行国家、行业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必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会议主要内容包含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检查上阶段安全生产要求落实情况、部署下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落实解决措施和办法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5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也是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建立了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设备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建立设备台账,对每台设备的正常使用、调校、维护、故障、处理等情况逐一记录备案。 3.6全员参与、共同监督 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如果缺乏全员参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热情,使员工们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是一切与生产有关人员的共同责任,动员他们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从各部门负责人到作业班组直至操作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安全职责,分解安全生产目标,共同监督安全措施落实情况,避免上紧下松、层层衰减,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3.7落实安全生产费 用必要的安全投入是项目安全管理有序可控的一个重要前提。安全生产必须有相应的投入作为保障,在新《安全生产法》中将安全生产投入及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列为企业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体现了安全生产投入的重要性。项目部一般按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划,保证专款专用,并建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台账,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3.8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由上级主管部门或项目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对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安全管理实施计划的落实情况等的要求,得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实施PDCA循环、不断提高安全绩效]。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相关部门和岗位兑现奖惩,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形成“人人管安全、人人重安全”的群众性氛围。 4结语 安全管理与项目部的所有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参与。安全管理的内容、方式也很多,关键要结合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全员参与,共同监督,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邬昱昆 谢新宇 赵元忆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城市生活,对居住条件的需求逐步增多,建筑行业随之迎来了发展期。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安全问题频发,不但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损失。因此,建筑单位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度带来的是安全事故频发。影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筑单位应该明确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和顺利竣工。 1影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的因素 人是决策者和操作者,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水平的强弱,都直接影响着施工进程和安全性。建筑材料是决定施工项目安全性的决定因素。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过关,不但容易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安全事故,也会给居民的日常使用留下重大安全隐患。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与安全施工紧密相关。明确的规章制度,不但能进行指导性规范,还可以形成约束和制约,保障施工安全。施工预算体现了建筑单位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品质,对施工安全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2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树立安全意识 明确的施工安全意识,是土木工程安全施工管理中的首要指导性思想。建筑单位在组织建筑队伍,准备启动工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宣传安全施工的意义,为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安全生产。如果中途有临时加入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也要单独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对于频繁变换工种的施工人员,建筑单位要及时对其进行安全培训,传达新工种的注意事项,使施工人员熟悉操作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加深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筑单位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施工宣传。比如,悬挂安全标语、绘制安全生产板报等,营造安全施工氛围;编写安全生产之歌,在开工前由所有施工人员共同演唱;组建安全生产指导小组,定时开办安全讲堂;利用节假日开办小型安全生产晚会等。 2.2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除了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要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制度,将规章制度落实到纸面上,以制度规范行为。安全管理制度要以工程的实施进程为基础,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确保能够得到有效贯彻。首先,建筑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时对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过程,明确施工中较为危险的岗位,将其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同时,施工人员按照工种分组,定时组织安全生产自我检查和安全生产建议会,形成详细报告,上交安全生产负责人。其次,在土木工程准备施工前,应制定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规范。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中准备应用的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只有通过审批后才能投入使用。在土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前,技术人员须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例如,向相关施工人员提供技术资料,跟进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进程。当出现违反技术要求的施工行为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纠正指导。当出现技术缺陷时,要马上修改或完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由于某些因素发生变动时,要立刻制定或调整相关安全生产措施。再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单位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设立安全生产监督岗,派专人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最后,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根据土木工程施工进程,建筑单位可以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对遵守安全生产制度或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违反安全生产制度的,则视情节轻重进行惩罚。 2.3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环境的好坏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环境、施工场地的管理。首先,施工现场要保持规范、有序,建筑材料的摆放需井然有序,道路要保持通畅,确保安全通道的疏散作用。其次,建筑工地中不必要的设备和多余的材料,要及时清理。施工产生的废物、垃圾等要尽快清除,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避免发生磕绊。再次,建筑单位要对危险设备进行安全处置。对于施工用电、危险设备等,要上报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审核验收,只有审批合格的设备才能投入生产。 3结束语 如今,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事业高速发展。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施工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建筑单位应该明确这些问题,树立高度安全意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 作者:房贤亭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中外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比较 [摘要]现今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状况较之以前已有了大幅度改善,但仍然有些不足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和一些发达资本在安全管理上的差异,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进一步提高我国安全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比研究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中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差异 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的国家经过长足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关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体制、法制以及机制上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的理念不同。安全理念也叫安全价值观,是在安全方面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2)相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不同。英国健康与安全法律拥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美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相关法律属于整个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的一部。美、英两国的法律体系在基于职业安全与健康基本法律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职业安全卫生基本法律的要求进一步制定了相关辅助的条例、标准、规范等,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统一的综合安全法规体系。我国自建国以来,针对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约,只有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够强和存在着交叉重复等现象的缺陷和问题。 (3)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程度不同。我国对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条件无明确规定,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中缺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我国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配备多是依据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承揽工程的建筑面积来确定配备人数,而以施工作业人员人数为配备依。 (4)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力度不同。这里所指的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主要指在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和现场安全设施四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情况。英国建筑业用于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要占工程造价的6%,国外最低的投入率也达到2.74%。而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投入率平均为2.26%,低于国外最低标准。 2对中外项目安全管理差异的启示 (1)树立更为清晰明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管理是要做到尊重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所以安全理念中应更多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零容忍”的安全理念。 (2)完善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合。还要做到查缺补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填补相关空白。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效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情况。对不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从严处理。 (3)促进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加强监管的力度。 (4)增加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保证相关安全投入,如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已落实,并做到了专款专用。只有如此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也能做到细致周全。 3结语 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无疑给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捷径,只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加以甄选扬弃,就能有效解决我国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秦炜 熊晓强 王峥 牛欣欣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石化工程项目承包商安全管理探析 1承包商安全管理问题 1.1施工人员素养不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民工与外包工进入施工队伍,这些人员的进入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力,为建设施工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不过,这些农民工与外包工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工程施工培训,在施工安全方面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农村与城镇的非工业劳动人员,这些人员不但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培训,还缺乏劳动安全保护能力。由于工程现场中临时人员占据较大部分,如果务工人员不能掌握安全施工要求,会使工程质量产生问题,还容易引发现场施工事故的发生。 1.2工程转包影响质量 在项目建设工程中,常常会出现工程项目层层转包的现象,工程转包的情况将会降低工程质量及安全控制的能力。所谓的工程转包就是一些有项目建设资质的企业将承揽到的工程项目转包给了其他施工队伍,在工程转包的过程中工程承包价格将会降低一部分。在这种层层转包的过程中,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将会大幅减少,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石化建设项目中承包商一旦也进行这种工程转包的行为,将不利于石化建设项目实现安全管理。 1.3施工偷工减料 一些项目工程承包商在投标、招标中,由于财政方面存在压力,在工程投标中,迫于财政压力为了迅速获得资金,容易接受较低的报价,以低价中标后为了弥补低价中标,在施工中会通过偷工减料,牺牲质量安全作为代价。另外,每个项目中合格供方不能少于两个,而一般供方数量要在三个以上。由于合格供方单位数量少,通常会出现施工方投入资金少的情况,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监管,承包商会减少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在追赶工程进度中为工程项目安全留下隐患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承包商管理 2.1选择承包商 选择安全管理能力强,具有责任感的承包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在施工之前应做好承包商选择工作,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评审,保证进入企业的施工单位合格。承包商的评审首先要审核承包商的施工能力,营业执照、施工资质证书等。不但要评审承包商的施工资质,还要看其安全管理资质,对其安全管理机构、应急体系、特种作业操作证明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等进行审核。对承包商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评价,在选择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不具备安全管理能力的承包商淘汰,选择最优者。承包商通过资格审查进入承包商的名单后,才有参加项目招投标会的资格。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承包商后,要签订正规的施工合同书,同时还要与安全环保部门签订施工安全管理协议书。企业与承包商通过法律程序来确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分清权限,以免日后发生纠纷难以寻查责任人。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向企业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风险抵押金,这样一来在承包商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有所约束。企业可以通过风险抵押金来对承包商的施工进行有效的规范。 2.2加强合同管理 承包商成本石化工程项目是根据与石化企业签订合法合同后,建立了合法的合同关系才能够进行施工,为企业进行服务并获得经济收入。企业与承包商合作,是经过严格专业的审核,并通过招投标方式来选择出了满意的承包商,因此双方才签订了完善的合同,企业应保证在合同中必须有安全协议,才能对合同进行盖章,合同中的安全协议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在石化工程项目中,施工节奏快,工期紧张,要办理的手续繁复。为了节省时间,一些企业在工程开工之前就与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与长期合作并有良好资质的供方签订年度安全协议,建立长期合作。 2.3对承包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企业要组织承包商的管理进行工程安全讨论会议,对承包商管理者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承包商具有安全知识、重视施工安全对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石化工程项目中承包商的安全管理需要人来完成,工程承包商在与企业进行交流后,应该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到工程项目安全的重要性,对自身队伍进行安全管理。承包商管理者在对自身队伍管理上对员工的能力进行了解,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组织员工接受石化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针对不同职级和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交底,一定保证参建项目的全体员工对石化工程项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有所了解,并对其岗位工作的性质、内容、特点和潜在的危险因素都有详细的认识。为了使施工人员建立安全责任,承包商员工应该签订安全承诺书后再进行作业。 2.4建立安全监控部门 为了使工程施工能够得到有效的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工程安全监控部门,对承包方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协助办理各种手续,对承包商员工进行培训。另外,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有效,安全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检查。以往,施工现场管理工作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执行,但是当前石化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项目负责人为了尽快完成项目重视施工速度而忽视质量安全。因此必须派遣专业管理人员监督,发现现场的施工隐患后,必须采取措施并监督补救措施的进行。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安全监控人员对项目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防止项目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承包商应该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作业管理控制流程,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及时汇报,让施工环节与管理监督良好合作。严格遵守工程项目要求的规范性、安全性,对承包商的施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保证石化工程项目质量安全。 3结语 石化工程项目复杂而且具有危险性,自进行施工中不注意安全管理将产生威胁,甚至是酿成工程事故。对承包商进行安全管理是从施工源头进行把关,承包商注重安全施工,遵守安全准则不但能够使工程项目顺利完成,还能保证项目用于良好的安全质量。 作者:朱梦楼 单位: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安全监督站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1“合理双赢”模式 “合理双赢”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寻求自愿协议均衡的一种模式,它将缓解企业与政府双方之间的矛盾,减少由于安全评估标准不同,安全评估要求不明确等等问题所带来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混乱。这个模式是将政府和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参与当作一种投资行为,政府和企业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利弊平衡,然后双方确定收益分配和风险投入,最后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后,开始遵守合约履行各自相应的职责,全方位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中,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2“安全小区”模式 “安全小区”模式是建立在整个建筑项目系统上的,由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上的,而在法规之外,我们的项目负责人很难对安全管理实行自己的权利,一般项目安全管理是由专人来负责的,而施工现场工作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导致不必要的冲突等等。此模式是要求建筑项目各关系方共同建立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施工员,工人组成,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都必须严格履行,否则将受到委员会制裁,由监理单位和国家相关安全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整个建筑项目就像一个小区一样,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在我们的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要完善制度,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 1建立权责分配制度 我们必须遵守权利与义务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对等原则,使建筑项目各方都可以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当然这是建立在履行相应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上,否则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对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有设计,勘测,施工各单位,我们可以直接将法律上安全许可条件列入到项目安全管理中,明确三者对于项目安全的长期责任。而业主单位也有保障项目后期维修和落实事故维修的责任。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第三方的直接监督等等。 2完善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随着保险业加入到建筑安全这个大家庭,建筑行业伤亡事故受害者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出建立一种及时赔偿保险制度,其特点就是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索赔程序而可以及时快速的得到保险公司应有的赔偿,同时通过事后的事故调查组来确定责任分配,此时需要国家政府强制性的进行“赔偿再分配”,如果企事业单位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可需向相应企业要求退回部分赔偿款,这当然需要国家司法机关的保障。同时,我建议企业的安全业绩与“赔偿再分配”挂钩,如果业绩比较差,可在原分配上再增加分配比例,否则反之。 3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 建立安全业绩评估制度,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国家评估机构,其次是制度的建立和加强,要求必须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制度,而且要求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上,必须是详细的、系统的评估制度,结果应在国家相应机构存档。 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领域所表现的现象和突出问题,本文结合了目前国内的制度做出了探究性的创新方案,从模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究,希望能对目前的安全管理的提高有所贡献。(本文作者:程敏 单位: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电力企业也重点发展电力项目。但电力工程项目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这就导致施工过程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通过实践工作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发生安全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整体施工效果。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日渐加快,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也被重视起来,这影响到电力工程能否稳定运行,并且也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还不是很完善,还有一些没有结局的问题,所以,综合目前工程施工管理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这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应对其高度重视。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案例的基本概况 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中型变电站工程,此工程属于当地的首个全室内变电站,具有土建工程楼层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工程的作业面比较广,需要较大的施工量,是施工单位以往所没有遇到过的,不管是质量方面、工期方面还是安全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考虑到此工程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正式施工前通过项目经理对本项目施工管理进行了规划设计,特别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设置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成立了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包括专门的技术人员、专职的安全人员),策划组织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以及重大安全风险专项应对工作等等。虽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安全情况分析,但是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建设不力 以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团队来说,很多都不能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确含义,被传统管理思维框架严重影响,不仅是管理方法,也包括管理手段,都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要求。并且,合同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经济效益观念也比较浅薄,这直接关系到施工管理工作的效果,容易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质量问题,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2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 众所周知,在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职员比较多,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专业以及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进行更好的开展电力工程施工。但是,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还不是很理想,业务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运行部门,分割单独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相应的协调管理,出现了“多头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导致资金流动性差、材料供应不畅,施工进度慢等现象,使电力工程施工整体目标和任务很难达成。 2.3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流程不合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果,我们就要确保施工管理流程的合理性,但我国现代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整个流程还有一定的不足,有时较为混乱,不具有合理性,大部分流程存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这就容易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使整个工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2.4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 安全施工是输电线路能够能否正常运营的先决条件,更是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重点项目。不过在输电线路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出现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在施工管理中没有对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安全理念,在施工中没有使用合理的安全措施。并且在有些电力工程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施工防护措施,一些施工单位只考虑经济收益,安保措施并不落实,导致施工人员不具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发生安全事故。 2.5忽视施工现场管理 输电线路中现场施工管理一般是指,对施工进度,施工材料以及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顺利合理施工。有些时候施工管理不是很全面,一部分输电线路施工中容易发生施工工艺问题以及施工材料问题,导致施工质量不不达标。在施工中也进行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因为一时的管理不善,某些职员偷工减料,直接导致输电线路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整体施工质量。 3优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做好工程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中的根本依据,不过电力工程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图纸设计工作也比较繁琐,导致图纸会审工作就尤为重要。所以在施工之前,组织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要对图纸内容进行审查,对图纸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施工过程发生图纸变更的现象,并且也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能保证工程质量。 3.2做好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 工程的初始工作就是招投标工作,选取施工单位施工尤为重要。①着重考虑相关单位的施工资质;②观察其在类似工程中的具体表现、信誉、经济效益等。在实际招标的时候,要保证招标文件内容的合理性,在制定内容过程中,主要是对施工内容、资金结算方式以及安全问题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也涉及工程进度、质量要求等相关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开展现场答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招标文件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合理,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出参考作用。 3.3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施工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监管就非常重要。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对每个环节的施工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施工的规范、合理性。并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力开展施工监督管理工作,进而为提高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认真总结工程施工管理的经验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可能护设计到一部分与施工管理相关的资料,主要是施工合同、工程图纸,施工设计、招投标资料、会议记录、发现的问题处理记录以及验收报告等。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从中总结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改正不足,进而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重视安全管理 输电线路作为整个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到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也涉及到输电线路的安全供电。一方面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一些缺乏施工经验的人员可以由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指导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完善安全管理措施,输电线路施工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同时还需要注重材料的管理,确保施工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3.6注重输电线路的现场施工管理 电网建设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在对输电线路管理的时候,要重点管理好混凝土施工和架线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标准比例施工,架线施工必须选取最适宜的材料,最合理的技术施工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做出相应的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在输电线路施工前,设计出完善的施工计划,把各项施工任务进行规划,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输电线路的施工中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多,主要是天气,地势以及施工技术等,在实际施工的时候,要对施工进度定期进行考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工作计划,改变工作方式,尽量避免出现工程延期的现象。 3.7强化技术培训力度 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来说,在单位内部选取技术高超、具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协助培训。同时,也可以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也选取一部门人员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交流。这批培训员要把他们参观学习到的先进知识,通过培训的方式分享给单位其他职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培养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在具体施工中,也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演习、演练,能够使员工更好的掌握事故应对方法和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本身,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3.8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 在实际施工中,队每个环节的责任进行仔细划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身上。这样才能使管理责任更加到位,进行安全施工的重点就是明确自身的责任。在电力施工型企业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并且,由于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是以国家整体全局去考虑的,然而每个区域都有所不同。所以,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所有部门和管理人员都需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使安全施工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也更加规范化,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这样能够保证施工企业所有人员具有工作积极性,确保施工安全。 4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也日益丰富,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就要大力建设更多的电力项目。这就使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现场实际施工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一些细节问题,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方案。并且电力施工人员要在施工中总结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保证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邓松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市游仙供电分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路桥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桥梁交通也发展迅猛,由此而引出的道路桥梁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和城区市民的生活精密相关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口号的提出以及“亚投行”的成立,道路交通和桥梁事业发展迅速,国内以及国外市政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因此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备受各方重视。道路与桥梁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设施工程,其施工技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道路安全的好坏,道路与桥梁工程事关日常民众出行的便捷与安全,因此,对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探讨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分析。 关键词:道路与桥梁;安全管理;工程 1路桥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1.1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路桥工程飞快发展,道路与桥梁工程扩建迅速,然而,与工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却并未完善,工程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疏于控制,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路桥工程参建各方单位在对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设计方、监理方与业主方签订合同没有将各方安全职责划分明确,以至于出现安全隐患时,各方互相推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参建单位的人员资质审查、单位业绩、劳动力方面审核不严谨,对于建设方开工报告以及工程招投标过程有时候疏于管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后期的安全管理工作。 1.2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化 在施工现场,作为生产技术工人,往往“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对于现场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方面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虽然现场施工受到监理、施工方的监管,但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起着重大影响作用。施工技术人员要了解施工现场概况、设计人员的意图、工程的施工进度等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安全问题。比如高空作业、雨季施工、基坑开挖作业、降排水工程等等。往往有很多安全问题,现场作业人员因意识淡薄,没有及时发觉并反映解决。 1.3现场机械安装设备管理不到位 道路和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和设备。像挖掘机、铲运机、泵送运输车、钢筋弯曲机等等。这些机械设备对于整个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运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施工单位有时候总是没有注意对施工机械的保养和维护,为追赶施工进度,使得机械出现重复作业,造成机械超负荷运转,使得机械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2现场安全管理的组成内容 2.1安全政策的制定 道路与桥梁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安全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应保证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且减少发生经济损失和承担责任的风险。安全政策的制定能够影响施工单位很多的决策,包括资源和信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现场废弃物的处理等。 2.2安全管理计划和实施 优秀的施工单位是能够按时完成所制定的安全政策,计划和实施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过程当中的事故损失。计划和实施的重点是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并强有力的去实施和执行,确定清除危险和规避风险的目标以及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先后顺序,建立有关标准以规范各种操作。 2.3安全生产管理业绩考核 任何一个施工单位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实现订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测量,以发现何时何地需要改进哪方面的工作。施工单位应采取涉及一序列方法的自我监控技术,用于判断控制风险的措施成功与否,包括对设备材料、系统程序、个人行为的检查评价,也可通过对事故及可能造成损失的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识别安全控制失败的原因。 3提升路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要增强现场从业人员对于路桥工程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定期对现场从事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让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对于不合格的特种作业人员要予以转岗或辞退。每个工程项目要视规模大小配备安全员,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2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 在现场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强化对机械设备的规范管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制度,加大机械设备投入经费,对于机械设备的租赁、购买都要选择正规厂家,并开具相关发票。要根据每台机械设备的人员配备要求,合理配置作业人员,做到不浪费,有效的降低工程投入成本。 4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增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道路与桥梁工程势必会走出国门,其安全生产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也关系到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道路与桥梁工程涉及的单位、人员和施工环节众多,政府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工程参建各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施工各方在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及相应制度的落实,齐心协力、目标一致,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陈帅冰 单位: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探索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管理非常关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的程度,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可是目前在我国施工单位并未意识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令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力较低。文章对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自身属于十分繁琐的工作,周期较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是为了把施工项目合同目标良好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系统工程的问题,安全管理中风险防控最为关键,减少安全风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性问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予有效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提出了一些意见。 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城市的规模在持续扩张,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安全生产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为了可以达成预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效益,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现场安全管理能力。如此才可以掌控好安全生产的状况,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 1.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的根基,也是审查施工现场管理能力的主要方法。假如施工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问题,会提高项目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施工从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削弱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名誉及效益。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作业技术,能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我国政府与施工单位均十分注重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可是在国家经济的繁荣下,建筑企业逐渐增多,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达到承建项目的标准,让未参与过正规安全教育培训、不具备安全防护意识的务工人员担任建筑施工现场作业的一线人员。1.2.2国外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创建了多元化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条例,以免建筑企业追求最大化利益,忽略安全生产人员的利益,确保安全生产可以依照程序操控。安全生产法规融会于整个建筑施工生产当中,为安全生产的执行给予法律保护。根据各类施工作业人员的特征,建立专门的培训方式,从而进行现场技术操控。政府和安全生产相应部门应当创建全面的工伤保险制度,监管工伤制度,强制性要求建筑企业对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建筑工伤保险。需要所有建筑企业均应针对预防工伤事故,制定出具备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安全生产技术制度,对工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工伤事故的伤残人员给予妥善赔偿。 1.3建筑安全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施工当中的安全事故时常出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以及建筑行业对安全生产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与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结合,创建层次结构清晰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事故的责任主体,从而达到全面细致的管理。通过现代化智能体系给予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把最新的安全管理信息融会到建筑安全管理当中,通过建筑安全平台中大型的生产数据,创建一体化安全综合管理。 2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 2.1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透过经验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诸多相关法律法规随之出台,可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在当前现场管理工作当中,检查不到位、违章办事、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均不是透过制度、法规实施工作的结果。并且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安全管理制度均趋于形式化,有些地区政府太过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略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2建筑市场紊乱,分包、挂靠状况普遍 透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十分紊乱,诸多无资质单位与承包团队为了获得不法利益,挂靠在具有资质的单位中,以此完成越级承包工程,在这一状况中,会产生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还会酿成各类安全事故。最为普遍的状况则为把大型工程项目分别进行转包,欠缺安全管理机制,诸多各自为政的状况为建筑施工留下安全隐患。对于挂靠小承包队而言,其不具备施工专业管理团队、技术较差、制作粗糙,比如施工当中的钢索、缆绳不符合标准,安全防护网质量较差,在运用塔吊、升降机时,会酿成安全事故。 2.3建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均源于农村的农民工,这些人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地缘、血缘、业缘等原因汇聚到一起,透过其亲友介绍而跟随包工头进行工程的承接,从而无法谈及高素质、专业施工技能等方面,对如此特殊群体而言,不但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并且就业状况也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理念而言,农民工具有较差的安全防护能力,不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所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通常会威胁到生命。 3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3.1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的规范化 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规范化,则需做好以下工作:3.1.1运用好PE线,由于PE线通电当中的漏电电流通路,是确保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的硬件。如果PE线欠缺或出现问题,则较易产生触电问题。3.1.2将二级漏电保护工作做好,通常漏电保护设备均设定于总电箱或开关箱当中,其与PE线相互配合,一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给予保护。3.1.3将三级配电工作做好,最关键的为确保布设线路层次的清晰度,不但对后期维护与修理工作十分有利,还可以确保发生线路故障,从而确保其他分路的安全运转。3.1.4将四大保护功能做好,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电施工工作做好,对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的体系尤为关键,确保内核功能的正常运行,保障施工人员与用电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将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工作做好 透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分析,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并未有效规划和掌控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运用时间,这是因为档案不够完善。通常来讲,对于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而言,需要归档的方面包含了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时间、机械设备在平时养护与工作操控是否符合标准、机械设备在工作中的运用强度、机械设备的级别乃至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拆装是否符合维修标准等方面。以上均会对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使用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忽视了这些数据的采集工作。对于以上问题,需要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选购一台全新的机械设备,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档案,档案中需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以及产品合格证;其次,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养护记录、改造运行问题乃至做好定期维修记录;再次,生产安全问题的记录与隐患排查问题;最后,机械运转的次数以及使用方法。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工作 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首先,对一切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均需进行严格把控;其次,依照实际所需,创建较为全面的可行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控体系与制度,从而在施工当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管现场的状况,且对监管记录以及汇报工作做好。可以通过设定条例的方法,提高对安全事故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控制违章状况,降低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时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施工现场危险处设立警示牌,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安全属于尤为繁杂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安全管理难度,技术风险持续提升,在人员数量有限的状况下,将建筑安全施工工作做好,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在工作方法中投入较大的力量,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重点,加快安全施工整体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去除行业内落后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把经济利益与安全管理相融合,令相应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重视,打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此防范安全事故的产生,加快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作者:姜勤 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安全管理论文: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作者:常江 单位: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优质护理论文:护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体会的实施与调查分析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在开展优质服务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为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对53名二级医院补贴岗位级别的护士进行访谈、现象录音,按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提出五大主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价值;杜绝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护士的肯定。 从2012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无缝隙的服务。在做好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笔者通过近2年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实施,进行调查与分析,旨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加深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12年1月——5元,对全院53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访谈。入选标准:①护理骨干。科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并在护理岗位上工作10年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②临床护士。在医院各个优质护理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53名访谈对象均为女性,护理管理及教育者8名,年龄(35.87±5.22)岁,工作年限(15.56±5.78)年,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3人。临储护士45名,年龄(25.56±6.89)岁,工作年限(10.59±7.36)年,学历:中专25人,大专25人,本科3人,职称:护士30人,护师12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根据53病例访谈对象预防后的结果修订而成,为开放式问题即:“请谈谈您对优质护理开展的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的流程?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满意度?护士的分层管理有什么意见?绩效考核的意见及建议有哪些?您认为目前的开展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1.2.2资料收集与分析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研究法为指导,采取板结构或个人信息表,访谈提纲,说明反弹目的、过程,再次澄清保密原则,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访谈时间为20-30mm/人次,谈话过程中应对方谈对象放松,避免访谈者引导、暗示、访谈对象鼓励受访谈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做好录音。 2、结果 得出5个主题:优质护理活动使护士主动转变了观念;优质护理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缓解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活动的适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 2.1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转变了观念;在访谈过程中多名护士提到作为一名护士心理上不能接受给患者到大小便,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不够〔2〕,思想上不能接受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一部分。①学习领会文件主动转变观念,在社会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刚开始困难较大,组织大家认真领会、学习文件,从转变概念开始,通过医院、科室的宣传、讲解,慢慢地接受,可以主动去做,更好地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心中。②通过身先士卒年轻护士转变观念;护士长和资深护士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她们不怕脏,不怕累,我没有理由不去做,从而转变了观念,其中一名新上岗护士说:“作为一名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我觉得不应该给患者倒大小便、擦洗等,认为这都是护工的工作,在看到护士长和老护士都能放下面子为患者做这些,我慢慢也接受了,现在做了以后就适应了,也不为难了。” 2.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①排班模式的改变 APN排班以来,人人成为责任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无缝隙的护理工作,特别是改善了中午班能够及时拨出液体,满意度明显提高。②收到了护理锦旗,表扬信。最早都是患者给医生及全科医护人员送锦旗及表扬信,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接到了患者给护士的锦旗,还受到了无数表扬信,赞扬了护士工作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③融洽了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护士每天帮助卧床患者做晚间护理,轻病人送水到床头,增加了沟通。信任度明显增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擦身、洗发、喂饭,患者及家人很感动,送锦旗、表扬信,护士们觉得非常自豪,护理组长们说:“我现在指导下级护士工作,自己则护理更多的患者,我自身的价值终于有了体现。” 2.4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为患者做基础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主动与护士沟通,讲述身体上的不适,及时提供病情。①通过APN排班,患者的呼叫铃明显减少,纠正了不及时拔液体现象,降低了患者的不满意和投诉,保证了护理质量。② 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把护士换给患者,我们就有时间边护理边与患者聊天,从谈话中发现与并且有关的问题,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 2.5优质护理活动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①患者的费用问题,经济条件差,不愿意接受。②素质低,没文化沟通比较困难。③人员不足,薪金不高等使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信心不足。护理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这种状况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④大部分护士只有治疗做完后才能做基础护理,很累,如果待遇能提高,更能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3、讨论 3.1优质护理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帮助护士掌握护理理论,了解社会和护理的发展,认识护理专业及护士个人在当前社会健康服务重点作用和责任,实现自觉的观念转变。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全体护士是一次考验,低年资护士(80-90后),开始不接受,通过高年资护士带教,自己先亲自做,她们也就能接受了,而且做得很好,人人被动转为主动。 3.2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和护士满意度。优质护理的各项措施拉近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增加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满意度,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对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最终目地让患者受益,让患者满意。通过APN排班,分层次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士待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3.3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通过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了病情的动态信息,通过分层次管理,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有力提升作用,保证了医疗安全。 3.4患者每个人素质会有不同程度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进行。如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是好事,但费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配合,经济条件差者不接受,工作也较难做。护士需要不断的与患者沟通,讲解优质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理解护士,觉得护士很亲切,同时护理人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参与,去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3.5优质护理活动存在个性化服务。重视“以患作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患者入院时就介绍服务内容及项目,知道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患者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当然,还要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种族习惯去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论文: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近些年来,医患关系不断紧张,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心血管的发病率提高,使得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护理理念的更新与护理方法的改善是护理工作升级的必然方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融入到于优质服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选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加强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 要使优质服务应用于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培训,使其护理思想得到改善。医院应当对优质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使护理工作人员了解应用优质服务进行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医院更要引导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使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力求使自己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在进行优质服务理论教育之时,培训者要帮助护理工作人员发现自己的护理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护理方法。对于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要进行重点培训,将其结合为骨干小组,进行重点提高。心血管内科要就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定期开展思想大会,让护理人员交流护理经验。只有这样,护理工作人员才能明确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思想素质,找到护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与目的。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是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2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优质服务的应用,需要护理人员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支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能力与护理技术水平,是培养其提供优质服务能力的基础。在心血管内科科室之内,要组织拄人员进行医疗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交流护理知识与技术。在进行交流与学习之时,科室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护理情境进行打种过,使护理人员角色扮演,配合着完成护理训练。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真实的护理案例,让护理人员就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这对于护理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进行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之时,要将练习分成技术提高、思维提高等专项小组,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专项讨论与实况学习以及院外进修学习都可以作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方式。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优质服务才能有真正的实施者,得到贯彻与落实。 3 加强护患沟通关系的改善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与护理工作的成果有着影响。要进行优质服务的提供,护理人员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深入到患者的生活当中,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需求。一般来讲,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心理现状等方面对患者进行了解。护理工作人员要自主提高自己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从患者的文化水平出发,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只有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平等且和谐的交流关系,才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有效的护患交流还能使患者更中听护理人员的医疗意见,提高护理成效。在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为患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比如,每天要给患者一个微笑,带给患者一句真心的问候,与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等等。在工作之时,护理人员最好表现出主动性,对患者进行主动的询问与关心,主动发现患者的合理需求并满足等等。只有这样,护患通过言语与日常行为的交流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使优质服务自然而然地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4 加强优质服务竞争的力度 为了使优质服务应用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竞争制度,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优质服务应当作为一项工作必要内容。首先,心血管内科科室内部要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应用的目标。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标。科室内部要建立起明确的竞争机制,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选出优质护理工作者。其次,要促进优质护理工作者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性的激发十分重要。科室内部要利用考核标准来营造出一个服务至上,技术至上的良好工作气氛。在进行考核标准的制定之时,要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思想与优质服务实践进行双重考核,严格工作竞争。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优质护理工作人员,科室要为其设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其工资薪酬与日常工作表现相关。只有这样,优质服务才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思想与护理行为的双重考验。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护理工作的升级,更是医疗工作改革的重要实践。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利用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于优质服务的重视,将其应用于日常护理工作当中,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心血管病人的快速康复。 优质护理论文: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优质护理 工作模式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医院临床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推动护理服务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2]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人。 2 方法 2.1 动员学习 科室在接到护理部下发通知的同时第一时间召开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对基础护理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行研讨,并组织学习全市其他医院为强化基础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我院及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吸取可借鉴的经验,以加深护士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认识。另外,纠正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既不是严格管理家属,禁止探视并陪伴患者的表面化、肤浅化做法,也不是硬性禁止患者自聘护工的简单化、武断化做法,而是要让护士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落实好基础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从而扭转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2.2 人员调配和排班方式的改变 根据科室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特点,进行老中青相结合、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在原有责任护士负责制的基础上,根据病房病床数建立两个责任小组和一个行政小组,每个护理责任小组负责20名患者的护理,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组成,其中以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小组组长。每位组长负责2名患者,其余每个责任护士负责6名患者,护理组长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一组患者服务。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责任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除担任一般责任护士工作之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在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办公室护士确定职责后,在兼顾患者的需要和大多数护士意愿的基础上,调整护士排班模式,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各时段护理工作量的不同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使得基础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患者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作为首次接诊护士迎接患者入住本科室,并向患者介绍自己及其的管床医生、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在5 min之内通知管床医生,待医生作出诊疗计划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医嘱。对饮食、用药、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病房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应有责任护士一一完。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出院时责任护士讲解患者回家后注意事项,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爱心卡”,便于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 2.4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 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购置了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器材,并在康复室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我们病区还为患者配置了电磁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术后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为脑瘫患儿送玩具;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 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3.4 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改变护理模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质护理论文:学习全国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马部长讲话的体会 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卫生部对护理事业的高度关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会议中马晓伟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当前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我们开创护理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厚、清晰的思想基础。对我们护理战线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其中的会议精神,更是为整个护理队伍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必定引导着护理事业科学、持续、快速地发展。 基础护理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们是能够达到统一认识的。凡是在临床一线工作过的护理同志都知道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也正如马部长所说:护理就是护理,就是对病人的照顾工作。基础护理做好了,才能带给病人安全与舒适,才能预防和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也才能真正成为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者;推行包餐制,实现无陪化,更是我们心中向往的一个良好、温馨的治疗、护理环境。所有治疗、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都由护士做,这样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就更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这不仅对于改善护患关系,还是对于病人疾病的恢复都是十分有好处的,从而也就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工作中,我们也在努力地与病人多接触,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治疗所需,给予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都好好地运用到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实事上去,争取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一体化的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改革排班制度,调整班次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在向着“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这一目标迈进。我们都在很努力地去做,但还是未能达到那样的一种理想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为什么达不到?因为不够时间;为什么不够时间?归根结底就是人力的问题。人力不足,护士的时间不够用,这种情况下护士只能优先为患者解决首要的治疗与护理,也就滋生了陪护的市场。或者会说:国外为什么就能做到?人家就能做到无陪化,基础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可以有很多时间陪着病人。去人家那里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但人家的人力资源是怎样的呢?比如美国的人力配备,是一个护士管三到四个病人,而我们国内的普通病房通常是一个护士管十个左右的病人。虽然,近年来我们护理队伍的数量有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欲望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大医院,这种人力配置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同时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我们需要书写的交班表格也更多更细。所以,人力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力上去了,我们不仅能做到,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的护理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发展。我们的护士队伍已从以中专层次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达到51%,整体素质在提高。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和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提供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分层次护士培训、各种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近年来派往香港国外学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回来后发展成为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士很重要,马部长的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要协调发展。三基三严时时抓,年年抓,也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发展创新,这就有赖于专科护士的发展。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新技术,结合我们国内的实况和专科特点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患者。将学习领域、应用领域、研究领域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中山一院神经科派往香港学习的专科护士回来后把吞水试验和良肢位这些专科操作推广、应用于临床,大大减少了患者由于饮水呛咳而导致的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提高患者愈后的生命质量。这对于专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行业价值的专科价值。但我们护理行业的价值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共同实现,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学习,有交流,才有发展与创新。 “咱们的护理队伍的同志绝对是好同志,给点阳光就灿烂,不给阳光也灿烂。”马部长的这句话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和鼓舞。我们护士从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实实在在,挥洒青春和热血;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变得成熟干练;尽管内心挣扎过但头脑清醒,从不放弃;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对她们来说已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工作常识;她们甘心忙忙碌碌于小小的舞台,多少次为了大家舍小家;在非典中,汶川战场中,她们又是巾帼英雄,如钢铁般的战士守卫群众、拯救生命。到为止国内已有54为优秀护士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这一国际护理界最高殊荣更是一个有力地 诠释。近年来,护士待遇在逐步改善,合同制护士待遇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其实她们的压力还很大,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在福利待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合同制护士在护士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还将会越来越大,这样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体护士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将一些激励机制运用到位,缩短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的待遇差距,保障全体护士的权益。 通过对马部长讲话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关心与鼓舞,同时对当前的护理形势和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全体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必定秉承此次会议精神,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向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护患关系零差距,病人护理零陪护”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优质护理论文:典型材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医院广泛动员宣传,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创建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乳腺科病房为试点,转变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夯实基础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如今乳腺科病区有整洁、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热情真诚的微笑服务,专科特色功能锻炼健教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深深植入医护人员的心,并使其进一步的融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这种人文关怀服务从医生护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中让患者有温暖如家的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护理服务亲情化 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使护士工作由管“事”到管“人”。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获取患者病情及心理等相关信息,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全程的医疗服务。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会送上温度适宜的开水,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护士会为其进行床上擦浴,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床上小便难以排出,护士会为她按摩腹部,会阴冲洗,促进排尿;术后患者卧床,护士会主动为她们热好饭菜,端到床边,协助进食;化疗患者呕吐、无力,护士会为患者擦净污物,递上一杯温开水为其漱口,安慰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过生日时,全体上班的医护人员会到病床旁送上生日贺卡及祝福;出院时送患者至电梯口;出院后,责任护士会给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康复指导。 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舒展眉头,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病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乳腺科病房,你不会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只会看到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 二、真诚关怀行动化 在护理的过程中,乳腺科护士心有所感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指导。将“关爱、尊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关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到她们真诚的服务。每个护士都用自己的承诺服务患者,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相互交流提高。对手术患者,交清患者的引流及切口敷料情况,化疗患者当天治疗及夜间睡眠情况等,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放心。 三、追求技术完美化 为了减轻患者扎针的痛苦,护理部送派乳腺科主管护师陶瑾同志到外院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乳腺科护士长辛云辉为解决沙袋加压易下滑的问题,亲自缝制专用绑定胸带,并指导乳腺科护士的按摩手法,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辛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院内院外进修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以身作责,使实习生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乳腺科带教老师注重讲导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她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四、专科健教特色化 医院也投入资金为乳腺科创建了多功能活动室。乳腺科医护人员针对乳腺癌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康复指导。墙上安装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并在墙上粘贴健康宣传版面,住院期间乳癌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护士逐个指导,结合视频的锻炼方法亲自手把手教,从而更加完善了专科疾病康复及健康指导工作。责任护士根据乳腺癌不同阶段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不同的健康宣教。术前为病人播放乳癌术后康复操,使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有一定的认识。术后针对患者手功能训练情况进行肩梯、滑轮、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康复训练。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材室是乳癌患者术后的一个很好的康复场所,让患者患肢锻炼从根本解决。良性患者多数担忧以后的增生问题,乳腺科护士就加强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起因,指导患者学会疏导压力,怎样在恰当的时候自查乳房、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的合理、衣着的穿戴,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放松心态轻松看待疾病,定期复查以达到控制增生的目的。 五、满意服务远程化 优质护理服务展现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我们将遵循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工作目标,升华我们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让患者通过我们的关怀和体贴的服务展现她们最坦然的微笑。我们相信这最坦然的微笑就是我们美丽的梦想,而这份美丽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向前探索、实践,从而为之努力奋斗! 优质护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事迹: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纪实 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作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兵团医院将示范工程定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可行的活动方案,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院长办公会例会报告制度,对每周工作重点及落实情况进行研究、部署。同时,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总体目标,医院紧紧围绕建立“岗位公开、条件公布、定编定岗、动态管理”的用工制度,从各个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并通过具体的工作以点带面,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称赞。 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 起初兵团医院将消化肝病科、肾病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关节脊柱科4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实行岗位公开、责任包干制等,并把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基础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纳入院务公开。所有分级护理的具体情况,医院都会在试点病区制作相应的内容公示牌进行公示,并在每个病区、病房悬挂相关内容。“以前的护理服务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之后,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接受护理,明明白白地消费了。”患者李军高兴地说。 每月调查患者满意度 为了切实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兵团医院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把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尺。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敢提意见的情况,医院在每个病区设了优质护理服务征求意见箱,由领导小组成员拆封、统计并反馈。同时,每月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表,征求患者的意见,及时召开医护患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寻找差距,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已收到表扬信40多封,建议15条。“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切实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患者能切身感受到广大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德安如是说。 全程化护理服务跨过三道坎 为了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化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要求各科室跨过三道坎,即优化护理模式、把时间还给护士、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 医院建立了强大的护理支持系统,在时间和人力上有效地保证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比如医疗服务中心在承担全院各临床科室24小时患者做各项检查的全程陪送工作、取血、夜间急用药物的配送基础上,增加了配送病房使用的口服药品、静脉用药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下收、下送;后勤办公用品和医学工程部所有耗材也下送到各科室;后勤加大了对保洁公司的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掀起一个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改革重要举措的工作氛围。 通过落实责任包干制,探索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实施小组负责制整体护理,实施责任组长竞聘上岗及护士的分层使用,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8名患者,医疗组与护理组相对固定共同的患者,以团队的形式为其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探索了适合各专科特点和满足护士意愿的弹性排班方式,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方便了护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查,护士对此模式的满意度是99%。 为了让一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医院简化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工作,从原来书写每一位患者护理记录需要30分钟以上减少到现在不超过5分钟。提高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待遇,相同职称护士的岗位津贴高于非临床科室,夜班费也增加了一倍。同时,医院高度重视对管理者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先后选送25名护士长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进修学习,选送造口专科护士、PICC资格护士、健康宣教护士前往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内地及疆内大医院进行专科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不断提高,以此来保证护士队伍的稳定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医院不断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与优质护理服务相适应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整个护理团队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为兵团医疗护理事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我科的实施与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示范工程 ;实施体会 本文介绍我科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做法及体会。(1)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2)促进了三基训练的落实。(3)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性。(4)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及护医关系。(5)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护理的落实。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学习新模式 医院护理部派护士长参加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研讨和学习,科室组织骨干培训。院内各科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主任多次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专业学习研讨,使全体护士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科室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充实了护理新知识。 1.2 制定有关措施 包括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各班人员的职责、评价标准。鼓励和带领全科护士认真实施好这项工作,将各项工作分配给大家,相信和支持她们完成这项任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她们看到了成绩。工作有了信心和勇气。 1.3 简化各项表格 为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我们简化了各种表格的书写,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应良好。 1.4 实施方法 (1)组织分工:根据科室的特点及人员结构,科室竞聘了一名护士长助理协助护士长实施这项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分成两组,选出组长负责,协助组员完成护理工作,并检查指导工作。(2)上班方法:就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我们将晨间护理由早上8点提前到早上7点,根据每个护士的能力,负责一定病人数量的护理工作。(3)将各班工作职责做了重新调整,使护士能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职完成各项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2 体 会 2.1 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形成了科室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认真执行各班的交接制度,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工作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全科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就加强了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性,进一步加深了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熟悉程度。使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落实到实处。 2.2 促进了护理三基训练的落实 三基是护士的基本功和为病人服务的基本要求。要真正实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具有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及良好素质。通过临床实践,使全科护士在新形势下,自觉的抓紧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全程化优质护理实施使护士明白操作培训不单纯为考试而训练,而是更好的服务病人。全科护士均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大专或本科职业培训班,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大家都积极参加,使科室的业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3 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这项护理改革,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扩大了护士的工作范畴。提高了护士对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认识,健全了完整的护理制度。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对病人有利、对护理质量有利、对护理专业发展有利,正确认识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是搞好现代化护理的前提,是促进我院护理发展的必要措施,护士从独立为病人解决问题中,看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服务意识。其次是掌握用人之长的原则,使护理人员处在最佳发挥才能的位置上。我科选用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长,遇有问题找她们商量,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的作用,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的思考问题,使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和医护关系 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时时刻刻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现在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病人病情及所需,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工作细心、周到,与病人关系融洽。充分体现出了护士围着患者转,医护、后勤围着临床转,为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 总之,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我院护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肩负着新世纪发展护理事业的责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这一护理目标,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的进取完善,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院情的新型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护理管理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卫生部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本院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房活动,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了护理服务与患者服务需求、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管理者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1充分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促进护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把握契机,为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深刻领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促进现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的重要意义,把握契机,借助活动开展的平台,通过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重新塑造新时期护理工作者形象,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实际护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扎实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作为护理管理者,要立足本院实际,围绕“示范工程”活动主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逐步加以实施,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推进提供保障。 1.3科学选定试点病房,注重氛围建设和环节管理效应,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结合本院各科工作实际,通过自愿报名,领导小组综合分析论证把关的形式,确定适合于开展“示范病房”的试点科室,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共同进行“示范病房”氛围建设。如组织召开活动启动大会进行积极发动,示范病房护士长在大会上做倡议发言,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明显的示范牌,公示服务项目及服务监督方式等,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氛围,同时要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心,注重环节管理效应,引导环节管理者结合本科实际以动态思维抓好活动开展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迈好活动的及时启动、稳步推进、有效开展关键的第一步。 1.4通过召开“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解读培训会,教育引导培养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让全院护理人员特别是试点病房的护理人员明确工作思路,懂得要以整体护理的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才能达到优质护理标准,才能真正提升服务满意度,杜绝盲目工作、生搬硬套现象,为活动开展的有序、自然、流畅、有效提供一定的思路支持。 1.5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主要切入点,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倡导推行“亲情式”服务理念,护理管理者组织召开“亲情式”护理服务座谈会,让每位护理人员谈自己在设身处地工作的同时,将每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呵护的思路认识与感受,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树立起优质护理服务新形象,有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1.6依据考评机制,认真考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总结改进提高工作,为下一步优质服务工作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依据考评细则,对示范病房工作进行阶段性考评,及时发现影响示范工程工作的不利因素及需改进的不足,同时综合患者、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意见及建议,召开阶段性工作总结分析会,该改进的工作及时改进,不断促进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为“示范工程”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应注重的几点效应 2.1领导重视效应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活动开展的思路,注重氛围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做到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全院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参与,主动服务,营造起浓厚的优质服务氛围。 2.2环节管理效应注重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念,引导环节管理者要立足本科室实际,以动态管理的思维抓好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每项细节管理工作,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2.3积极引导效应做好环节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培训引导效应,让每位工作者深入了解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主动服务,积极工作,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阶段性总结,持续改进提高效应做好活动开展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通过督查、考评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及时做好持续改进提高工作,为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结 本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将此次活动作为全院抓服务、树形象的契机,视为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管理、积极引导,真抓实干,使护理人员主动工作优质服务意识发生了明显改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开展活动的预期目标,此次活动的开展,夯实了本院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对树立行业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手术室护士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和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护理质量。方法 运用“五个加强”法从术前访视,护理质量,手术室环境,护士业务技术,服务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并进行实施。结果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手术室护士与手术病人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中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83.7%上升至98.5%。结论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深受伤病员欢迎,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既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增进了护患友谊,规避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2010年6月我院在部分科室正式挂牌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我们手术室虽然没有挂牌,医院要求我们也应随之跟进,因此我们根据手术室的护理特点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做到了“五个加强”,即:加强术前访视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由于做到了“五个加强”,使我科的伤病员满意率由原来的83.7%上升至现在的98.5%,取得了较好成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术前访视,做到三落实 1.1 人员与时间上的落实 在护士配备上严格按照手术床与护士之比配备,1∶3的比例配制,除护士长外,设有一名住院总护士,三名小组长,护士按新老搭配的方式分别安排在三个小组。当每天手术安排出来后,护士便会于当日下午深入到病人床旁与病人交谈。若护士手术尚未结束或手术拖台太晚,会由小组长或住院总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真正做到人员上的落实。时间上的落实:按常规每天上午11点前,次日的手术就安排好了。之后手术室护士便可在术前的这些时间中抽空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每次时间在30~40分钟。 1.2 内容上的落实 我们在术前访视上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做到认真收集主客观资料,认真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并在交谈的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我们手术室自制了一张术前访视单,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候,让病人感受到亲切并表明来意,第二部分为手术前要请病人做好准备的内容共9条,第三部分为进入手术室后要做什么,让病人心中有数,共10条。第四部分为手术结束后应该做什么共3条。 1.3 效果上的落实 我们采取边做边问,一问一答的方法,以及边讲解,边让病人复述的方法,巩固落实要让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内容。通过图片让病人自己能够说出,明天手术前应做什么,应如何配合。对于儿童和老人,我们要让家长和亲属了解重点掌握的相关知识。 2 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到三坚持 2.1 坚持每日考评制度的落实 根据护理部的考评标准,结合我们手术室的工作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了手术室护士考评细则共150条,每日的工作均实行考评制,并且考评结果与奖罚挂钩。考评人员由老护士,小组长,住院总护士,护士长担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通过严格考评,在考评中认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确保护理质量稳步上升。 2.2 坚持每月书面式个人质量分析的落实: 从今年1月起,我们开始实行书面式质量分析,每名护士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过去一个月内的工作质量,找出制约自己工作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书写时运用pdca循环认真分析总结,每月月底上交记本上接受护士长的检查指导。 2.3 坚持每月科室质量分析会议制度的落实 质量分析会我们科已经坚持多年,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便是质量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查找制约科室护理质量提高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多数同志在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提出别人的问题和科室应改进的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决不允许再次发生,此举与奖金挂钩。 3 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做到三把关 3.1 把好人员进入手术室这个关,做好进入手术室人员的岗前培训,进入手术室严格控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手术室保持良好的秩序,做到更衣前认真检查手术人员的手指甲,头发,皮肤等,合格方发放手术室无菌洗手衣裤,在手术人员洗手,穿衣戴帽等严格把关。以确保环境不被人为污染。 3.2 把好手术室物品进出关,做好种类物品的管理,凡是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全部脱掉外包装,并按有效期进行分门别类放置于指定位置,无菌物品走无菌物品专门通道,出手术室的污物通过污物专门通道。使手术室物品管理规范有序,并有定期监测报告,确保手术室物品的安全。 3.3 把好清洁卫生消毒灭菌这个关,手术室环境要达到无菌必须先抓好卫生清洁制度的落实,我科保洁员有5名,根据我科的工作要求我们特别给制定了手术室保洁措施,有具体分工,有达标要求,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层流滤网坚持每周清洁两次。坚持术前30~60分钟的空气净化,确保病人进入手术室安全。 4 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做到三到位 4.1 理论知识学到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从三基抓起,每次科室来新同志,都从三基入手要求打好基本功,每年在理论学习上都有安排和计划,每月都逐一落实,对年资高护士的要求知识要有提高,对职称高的护士要有科研论文等。以丰富头脑用过硬的知识赢得病人尊重。同时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2 基础操作练到位,在手术室基础操作上,十五项技术操作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护士从进科室的第一年开始便逐项过关,参加医院或科室组织的考核,直到过关。在手术室专科培训上做到坚持岗前培训,从手术室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到基本操作培训合格之后方可进入手术区。并且每月有一次教学查房,这是一次较为生动的培训课,授课老师由本科老护士担任,制作多媒体教案,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培训。另外组织并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操作,如急救技术,战伤救护应急突发事件等的操作技术。 4.3 日常检查考核到位,检查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早交班提问,周考试,月考试,跟班检查等形势,检查教学培训的结果,看看护士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成绩总结评估教学质量,为下一步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考核也能有效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找出不足之处,有利于学习上的提高。并且考试成绩与考评奖励挂钩,有效地起到了监督落实作用。 5 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做到三经常 5.1 经常与病人接触,学会与病人交谈,要走出手术室深入到病人身边,多为病人服务,不仅仅限于术前,在病人的整个围手术期都可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存有些什么问题,利于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2 经常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及言行举止,我们让护士亲自在手术床上体验躺在手术上的感受和各种体位时的感觉,如果我们自己都感觉不舒服,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会舒服和安全吗?采取演绎的形式,将平时不注意说出的生硬话语,表现出来,让大家体会感受。通过这些形式帮助护士提高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5 3 经常想想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如:小朋友患者大家想到了准备一些小玩具,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可以用小玩具哄哄,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体位垫应更柔软,更应体贴入微。在对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做到嘴甜一点,心细一点,爱多一点,温柔一点,礼貌一点。在做工作时做到行动快一点,动作轻一点,脑筋活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凡事都以病人为主,凡事都为病人着想,真正让病人感受到良好的报务。 通过以上五个加强,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我们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做了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广大伤病员的一致称赞,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我科和院里每月到病房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满意率逐月上升,病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明显升高,由原来的平均83.7%,上升至现在的平均98.5%。我们深感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手术及疗养环境,使病人早日康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为此将不懈努力。 优质护理论文:试论外科骨科的优质护理服务 【摘要】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善,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病人的需求得到尊重,带动了护理方式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字】 骨科;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护理模式的完善。优质护理服务除了包括关乎病人身体健康的基础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活动以外,逐渐转变为同时致力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将医疗护理与病人心理及社会密切联系,建立起新的护理模式。 外科骨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病人的恢复和减少身体残疾等后遗症的发生,病人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最佳身心状态,提高疗效,促进恢复。 1 优质护理理念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理念是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要综合考虑医疗效果与病人反应两个方面,是一种整体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病人身心的舒适感,以病人为中心,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病人对医疗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外科骨伤病人多为意外事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使病人的情绪得到稳定,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指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在治疗中,医护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规范言行举止,给病人足够的尊重,用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详细向病人说清楚,疏导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医患沟通中要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帮助病人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提高康复的效率。 2 注重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的效率、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心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术。 骨科病人大多需要卧床治疗,护理中主要保障卧床病人的舒适度,一般术后七至十天病人需平卧,可以用柔软物体垫高受伤的肢体,以减少压迫。在输液时,应考虑病人肢体的活动度,对上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下肢输液,下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上肢输液。护理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除了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注重病人对护理的感受及评价,给予适当调整。骨折创伤处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情绪。医护人员应该观察病人的病情,综合考虑,评估其疼痛的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通过疏解情绪使其心态放松,必要是需给予止痛药。因病人卧床无法运动,护理人员应当时常帮助病人按摩腰椎及肩胛部位,并指导病人在保证身体不受损的前提下活动健康部位,促进血液流通,有利于促进康复进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是优质护理的基础,也是护理有成效的前提,基础护理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骨科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进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操作、专业护理、合理沟通,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 优化住院环境 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也是病人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优化的前提。优质护理服务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性关怀。要确保房间的每日清扫工作按时进行,为病人提供方便的饮水和饮食服务,尤其对于骨科活动不便的病人,要保证其生活所需物品。被服要勤于换洗,以免出现褥疮等症状,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情绪健康。优质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治疗,有利于康复。 4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也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增进与病人的交流,帮助病人了解其病情,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病人要加强劝解,鼓励和支持病人,使病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纠正,使情绪趋于稳定。 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得当、行为得体,增强服务意识,确保病人接受优质护理。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不同情况。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消除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这既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护理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5 人性化护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精神。确立“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提供优质优先服务”的宗旨,确保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需求能获得最大的满足。门诊分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面带微笑,主动了解病人的要求和期望,用真诚的关心和蔼的态度服务于病人。查房时,主动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舒适为前提。提供的一切服务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制订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制订质量控制标准,详细说明对服务的要求,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求护士一视同仁,尊重病人,尊重其生活方式、人生观、治疗意愿。其次要以病人的病情特点为着眼点,提供质量高、有效、经济的护理。针对不同的病人,充分考虑其体质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护理模式,使其恢复到最佳状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在于规范护理技术及行为,从基础上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然后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提升医疗工作者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护理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56例患者实行全程护理服务。首先动员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在护理活动时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交流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常识,在醒目的墙壁上粘贴用藏文翻译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提供方便患者做饭的地方。改变服务流程。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结论 创优质护理服务,能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需求,增进医患关系,556例中无投诉、无医患纠纷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优质护理服务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自3月份卫生部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院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试点病区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多,生活习惯不一,卫生习惯差,文化层次不一,部分患者听不懂汉话的特点,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注重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通过爱心护理,提高基本素质服务于患者,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1 临床资料 从今年4月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556名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手术患者130名。民族结构:藏族387名,占69.60%、纳西族85名,占15.29%、汉族69名,占12.41%、彝族11名,占1.99%、回族4名,占0.72%。 2 实施办法 2.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邀请资深专家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让大家从思想上明确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每位护士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医院组织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项操作均须通过严格把关的考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礼仪培训,并通过媒体向全院医务人员及全社会展示护士的礼仪规范,使全院护理人员意识到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因此,护士们在行为、形象方面有了新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标准,随时接受广大患者的监督;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护士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单纯完成工作变为现在一切为患者着想,护士与患者的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2.2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操作培训并严格考核,开展晨间提问;要求护理人员人人掌握《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并编制手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护士假如没有爱心,缺乏理解与包容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1]。 (2)试点病区实行分组包干病房,病人落实到责任护士。充实人力资源1:0.6。科室护士分各质量控制小组分别承担各自分担内容的督查工作。每位护士发挥主人翁精神,同时虚心接受同事意见,相互合作,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规范言行举止,尊重患者,从患者入院开始笑脸相迎,热情介绍,细心处置,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4)规范病房交接班流程。所有值班护理人员进行病员床头交接班,交班同时帮助病人整理杂物,进行适时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于及时解决。每班如此,不厌其烦。 (5)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和交流,知识宣教。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根据专科情况在走廊粘贴宣传画,每月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用藏文翻译宣教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把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6)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舒适。定期检查病人三短六洁,指导、协助患者的清洁卫生,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根据不同的皮肤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按摩预防压疮,加强管道护理,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尽量减少插管时间。 (7)关心手术病人。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其它病人长,心里压力相对较大,因此更需要得到护士们的关心与帮助。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耐心讲解手术知识、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 做好术前指导,术前训炼。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帮助他们做好术后锻炼,讲解康复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使他们尽早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8)每月向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了解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并在下一个月加以完善。 2.3 人性化管理服务,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其中心就是创新一种人性化理念,创建一个家居环境,奉献一片爱心[2]。 (1)营造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病房布置以方便、舒适、实用为原则,每间病房安装数字电视;根据本地民族特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热饭菜、打酥油茶的地点;为患者家属提供夜间使用的简易床和被褥,以及收纳此类物品的房间。 (2)以细节体现品质,从细微之处体现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为病人打打开水;给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送顿早点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不遗余力的满足和帮助他们。 (3)工休座谈会是医、护、患三者沟通的纽带,是拉近护患关系的桥梁。每月组织一次工休座谈会,医护人员真诚对待患者,患者敞开心胸对医护人员讲真话、提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或清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支持。 2.4 公示分级护理服务标准项目、分级护理服务标准要求。护理暂理,党员公开承诺服务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3 讨论 在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一个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和沟通,利用藏文健康知识宣教。推行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率由原来的925%上升到100%。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论文:综述医院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措施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科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入院护理 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并备好床单。护送患者至床前, 妥善安置,通知医生。及时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及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通知护工送第一瓶开水。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2、 晨间护理 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必要时更换床单,手术衣。腹部手术半卧位(护士摇床至适当高度)。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积极进行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疼痛,通气等情况,了解肠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 3、 晚间护理 整理床单,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根据季节开窗通风或紫外线灯管病室消毒1次/周,出院后进行彻底消毒。 4、 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肠内营养患者要求护士做好饮食指导,调配,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5、 排泄护理 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6、 卧位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并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 舒适护理 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胃肠手术每天协助泡脚1次。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8、 术前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风险,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其禁食禁水时间、戒烟戒酒的必要性。如需要则给予备皮。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9、 术后护理 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做好各种管道标识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0、 患者安全管理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对危重、躁动患者予约束带、护栏等保护措施。危重病人使用腕带。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11、 出院护理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护送患者至电梯口。做好出院登记。对患者床单进行消毒。并通过家访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工作[1]。 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以病人的最终满意为目标,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通过与每个病人互动交流,了解其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病人量身订制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通过以上护理措施,使护理服务不断完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权益有所保障,创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医院环境[2]。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护理查房,创建优质病房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提高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护士长统筹安排,责任护士汇报病情,护理组长补充指导,所有护士共同讨论,护生提问等方式,进行床边护理查房。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结论 开展护理查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护理查房;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优质病房 近年来,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大家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科于2011年5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查房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护理查房的目的 1.1.1 跟进前期(班)护理工作,关注护理重点对象。 1.1.2 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要。 1.1.3 建立层级查房,形成临床护士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 1.1.4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为接班或交班做准备。 1.2 护理查房的重点对象 1.2.1 新收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治疗患者。 1.2.2 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多端患者或病重、病危患者。 1.2.3 诊断未明确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潜在安全意外事件的(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 1.2.4 压疮评分超过标准的患者、院外带入ⅱ期以上压疮、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等。 1.3 护理查房的内容 1.3.1 全体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患者情况,提出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护理组长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1.3.2 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格检查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书写病历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格检查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促使护士真正关注、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1.3.3 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让患者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咳嗽咳痰、picc管置入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1.3.4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并且以患者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它既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又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4 护理查房的组织形式 1.4.1 病房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科室共有护士16名(不包括2名助理护士)。职称结构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3名,助理2名。学历结构为:在读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学历4名,中专1名。将全体护士按职称、学历划分为5护理小组,护士与护师参与管床。 1.4.2 查房组织形式 本病区患者总数40人,分为5组。每组由护理组长统筹安排、指导,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共同管理,于周一至周五每天医护交班后分别对一至五组的重点患者进行床边的护理查房。 1.5 护理查房的方法 1.5.1 做好查房资料的收集 每天查房前,分管护士详细了解本组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护理、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1.5.2 查房形式 要多样化,有提问、回答、补充,还要有实习护生的共同参与。对实习护生可采取互动的 式,护士长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名词定义、观察要点让护生回答,护生也可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疑点向老师请教,鼓励护生积极发言, 形成一个全员互动的查房氛围。 1.5.3 查房站立位置要求 主查者和护理组长站在病床的左边,便于检查,护士长位于床尾,全体护士按职称依次站在病床的右边。 1.5.4 查房程序 ①听:由主查者提出查房的目的,责任护士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心理状态、护理计划、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提出现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应优先解决哪些护理问题(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病情报告的质量,也是反映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②查:查体、查病历,主查者根据护理记录记载的情况进行护理体检,并向患者进行询问,以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者的阳性体征判断是否正确。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观察再次收集患者资料,运用视诊、问诊、听诊、叩诊的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分析判断护理问题打下基础。分析护理问题的准确性、护理措施的正确及时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护理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在与患者的交谈时,也能了解宣教工作的开展情况。③讨论:组织全科护士有导向地进行讨论,必要时进行提问,对不正确的护理问题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现存的护理问题,根据护理诊断修订护理计划,并做好该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素质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3 讨论 3.1 护理查房的优点 3.1.1 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4]。在收集患者资料时,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交谈时应注意沟通技巧的训练,提出护理诊断时必须有心理、生理、社会等问题提出;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通过这一手段,培养了护士整体护理观念和能力,规范了整体护理工作,促进了整体护理的开展。 3.1.2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理人员(如主管护师)能对下级护理人员(护师、护士)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优质的护理[1]。 3.1.3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运用护理程序三级查房,使护士的专业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竞争意识[6]。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3.1.4 推动护理病历书写内涵的发展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虽然在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但与其相关的指导丛书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合作性问题的预期目标的制订不应超过护士能力范围,应局限在护理能力范围之内。如血小板减少患者预防出血预期目标应为:①患者学会观察是否出血的方法。②能复述预防出血的要点。③能避免加重出血或诱发出血的因素等。这些目标适合护士,贴近临床,且在制订护理措施时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护士在合作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教学查房的深入开展,护理病历书写内涵正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5]。 3.1.5 加强护患沟通,创建优质病房 通过查房使护患关系得以融洽,恰当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同时也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宣教,使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患者满意,共建和谐、优质病房。 3.1.6 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护士长通过对护理程序的应用给予补充和修正,对疑难的护理问题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促进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3]。 3.1.7 有利于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士地位的提高 因传统的护理教育使得临床护士的学历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查房让大家将压力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打破了医护附属型关系,变为医护合作型,患者发生问题,医疗和护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个病例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将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从而推动护理学的发展[5]。 3.2 护理查房注意问题 3.2.1 与患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比如,查房开始前要礼貌性问好,与患者做些简单的沟通,查房结束后整理好病房,感谢患者的配合。 3.2.2 若需要做相关辅助检查,注意剪好指甲,以防指甲损伤患者。检查的时候动作轻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3 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顾忌患者的感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诊断,我们要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3.4 查房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不要过度喧哗,以免影响到同病室的其他患者。 总而言之,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调动了护士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程序,提高了专科护理工作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对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在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及护士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促进了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临床经验的交流,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服务满意率[2]。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是创建优质病房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1.1 实行弹性排班: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弹性排班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工作秩序井然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均受益。 1.2 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科室质量目标与个人工作努力方向,量化护士综合素质,并合理引入激励机制,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工作,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了医护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手术室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1.3 实行分层级培训: 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水平不一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按护理人员的资历与工作能力分为n0级助理护士、n1级初级责任护士、n2级高级责任护士、n3级专科护士四个层级进行培训,高年资护士是低年资护士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护理人员个人所需的培训落实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培训的成效,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我科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从基础知识到法律法规、新技术、新业务等,并及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潜在的护理工作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定期向手术医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医生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 礼仪培训: 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帮助医院医护人员塑造医护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体现出医护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医院邀请礼仪老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科还开展护士礼仪讲座,让我们用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 3 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服务手术全程 3.1 术前访视温馨,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在探视时间访视患者,术前访视不仅要与患者沟通,更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使家属协助患者减轻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与患者沟通时先作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等,交代注意事项,我们将各种体位、为何要禁食等事项制成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便于接受。并指导家属手术当日在手术室外休息室等候,以便术中出现特殊 况及术后看标本时能与家属直接沟通。 3.2 术中护理用心,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 3.2.1 微笑服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热情迎接,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安慰体贴关心照顾患者,缓解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3.2.2 音乐解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播放手术室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降低以此出现的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理应激反应。 3.2.3 握紧我的手,跟我深呼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手术室护士握紧患者的手,嘱其深呼吸,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尤其是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因疼痛不停的叫喊,手术室护士可握紧产妇的手,嘱其深呼吸,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的患者,时不时与患者的握手,与其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全麻患者复苏时,手术室护士陪护在旁,握住患者的手,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主诉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及苏醒期。 3.2.4 陪人等候区人性化 我科在陪人等候区的墙壁上张贴不同麻醉的患者手术流程,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大致步骤,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杂志、报刊柜等设施,为患者家属提供减压环境。患者家属也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2],因此,责任护士定时向家属告知手术情况,让家属放心。 3.3 术后访视贴心: 术后1~3天,巡回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护理经验,另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术室的社会效益。最后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4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病人得到实惠的优质护理服务[3]。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从传统的机械性工作流程中解脱出来,尊重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激情,扩大科室内涵。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护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配合,而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服务,由原来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激发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化工工艺论文: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研究 摘要:针对经典的污水处理生化工艺的缺陷,提出用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证明:经初沉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当接触时间为3 h左右时,CODCr、BOD5、S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92%、94%和60%左右。理论分析亦表明此法在污水生物处理方面前景良好。 关键词:污水处理 充氧 中空纤维膜 生物膜 载体 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微生物氧化水中的有机物。为保证氧气供应,一般采用向污水中充氧的方法。生物膜在氧化有机物的过程中,由于溶解氧的浓度梯度方向与有机物的浓度梯度方向一致,造成生物膜的底部出现厌氧层,导致生物膜脱落而混入处理水中。因此,要设二沉池进行膜水分离。 若想获得一种高效、经济、紧凑的生化处理系统,关键是找出一个能“静静”地将氧气溶解到水中的方法,而微孔膜和选择性透气膜材料的出现与推广使得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成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无泡充氧法。无泡充氧法即用疏水性的微孔膜或选择性透气膜材料将液、气两相相互隔离,根据Henry定律,气体可借助于气、液间的分压差透过微孔之间的气、液界面或选择性透气膜而溶入或溶出液体。这一过程中没有肉眼可见的气泡产生,氧气自然也可借此充入水中完成充氧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设计了一个将反应器与沉淀池合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污水净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外径0.8mm,内径0.5mm,微孔最大孔径0.2μm,开孔率80%,由天津纺织工学院提供。 1.2试验装置 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反应器用玻璃量筒改制而成,内径60.3mm,有效容积1.27L。中空纤维组件兼充氧及生物膜载体双重功能。该组件用塑料片做成支架将中空纤维盘绕其上制成。中空纤维组件间水平间隔5mm,上下层间隔5mm,交错布置。膜总表面积为416cm2,总体积为504cm3(相当于生物膜载体堆积体积),折算成比表面积为82.5m2/m3,空隙率97%。试验在室温下进行。 1.3 试验水质 原水为唐山市西郊污水厂一沉池出水,其水质为:CODCr=100~300 mg/L,BOD5=50~150 mg/L,SS=100~150mg/L,pH=7.0~7.3。 2 试验过程 试验分为对中空纤维特性的测试(包括耐压性能和微生物生长试验)和污水处理试验。 测试中空纤维浸在水下时内部充气最大安全压力的具体作法是:将几根中空纤维两端用环氧树脂封在玻璃管中,然后向浸没在水中的中空纤维内充气,同时观察中空纤维表面是否有气泡出现。结论是内外压力差≯4.5kPa就可以保证安全运行,且无气泡产生。 微生物生长试验是将上述试验用水换成污水。为提高充气效率,须提高中空纤维膜中的氧气分压,故向中空膜中充入纯氧并维持内外压力差为3.0kPa。在向污水中加入从污水厂曝气池中取得的活性污泥进行接种后,发现靠近氧气进气端的中空纤维表面微生物膜生长较好,而远端则较差,封口端甚至不长。将封口端也接通氧气后,该端附近的生物膜生长情况好转。经分析原因有二:①中空纤维内充入的是纯氧,其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压为零,故水中的上述气体会从水中溶出而进入中空纤维内部使其中的氧气分压降低。在远端随着氧气溶入水中导致氧分压降低幅度较大,使得向水中充氧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 ②中空纤维内气体的溶进与溶出是沿全长进行的,所以中空纤维内氧气流动速度在封口端为零,进气端则最大,这样就会将已溶入中空纤维的氮气等气体带至远端。所以在中空纤维内沿长度方向氧气的浓度(分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并且由于进气端氧气流动速度最大,产生的湍流也最强,因而氧气渗入水中的条件最有利。 根据以上分析,在气路中加装一个循环泵后得到了沿中空纤维全长均匀生长的生物膜。 污水处理试验过程则是将装置按流程装配完毕之后接通氧气,注入污水并加入活性污泥进行接种。为了加快生物膜的培养过程,在污水中还加入了用可湿性淀粉、肉汁和一些无机盐组成的营养物质。经2周的培养,生物膜的厚度稳定在约为1.2 mm左右,出水变清后停止添加营养物质,并让生物膜在原污水中适应一周后开始测试。 3 试验结果 3?1 去除有机物和SS 用本法处理污水前后BOD5、CODCr和SS的结果见表1。 表1 对BOD5、CODcr和SS的去除效果 水样 编号从而堵塞载体或滤料间的空隙;其次,因为厌氧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质的作用,导致生物膜脱落;另外,为了保证给微生物足够的溶解氧,一般采用污水流速较快或曝气的方法,这也易使生物膜脱落水中,所以要在其后设一个沉淀池将其分离。 在本工艺中污水的有机物和氧气分别从生物膜的两侧进入,即二者的浓度梯度方向是相反的。这对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很有好处,如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机物浓度最大但溶解氧浓度最小,而在生物膜的底部则恰好相反,这样好氧微生物的两个生长控制因子得以相互协调和抑制,其结果是使生物膜协调地生长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厚度范围,不会因有机物的浓度大而过度生长形成堵塞。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生长状态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污水进水端至出水端,有机物浓度相差逾十倍,生物膜的厚度却基本一样,仅仅是生物膜的密实程度进水端较出水端密实一些,颜色也略深一些。同样因为本工艺充纯氧,生物膜上不存在厌氧层,全部生物膜都是活性生物膜。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一个微溶解氧层,在该层有机物的浓度最大。这一情况极适于衣球细菌生长,这种细菌对有机物有着极强的分解能力。试验中观察到生物膜的表面从进水端到出水端附近约三分之二一段生长着一层白色丝状菌膜,根据任南琪等人的描述[1],此即衣球细菌菌膜。这一现象在其他工艺中是不多见的,笔者认为这是本工艺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的关键。 4.2 SS的去除 从工艺流程中可看出反应器内水流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可将其视为一个竖流式沉淀池与一个接触氧化池的组合体。由于试验的接触时间是3~4 h,上升流速仅为0.018~0.024mm/s,只相当于一般竖流式沉淀池所采用上升流速的1/10~1/5,所以污水中所挟带的悬浮物除胶体外几乎全部可以通过沉淀作用而去除。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靠近进水口处的混浊程度明显大于其上部,这一现象佐证了上述分析。另外生物膜吸附也去掉了一部分SS。 4.3 去除氨氮 由试验结果可知,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处理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在增加,到45d时,氨氮的去除率已达到60%,但亚硝酸盐氮浓度增加量与氨氮的下降量并不一致。按照硝化过程: 氨氮的减少数量与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数量应当是对应的,但在本试验中并非如此。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同时还进行着另外两个过程: 由于出水的pH值并未显著降低,猜测以过程(3)为主,但因条件限制,本次试验未能就此加以验证。 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原因与本工艺中微生物所处的特别环境及其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分布有关:在生物膜的最内层即与中空纤维相接部分是溶解氧浓度最大的部分,而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经过外层微生物的降解后抵达此部位时已经大大降低,在该部位污水中的C/N比值也大大下降,这非常有利于硝化微生物生长。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他工艺不同,在本工艺中硝化作用不仅仅是发生在反应器的末端,待污水中总有机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而是在原污水接触到生物膜一段时间,当有机物浓度略有下降后就已经在其后的生物膜内层开始了。如果原污水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则可以认为几乎全部生物膜内层都有一个生长良好的硝化细菌膜存在。所以得出结论: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氨氮在本工艺中是同步或部分同步进行的。 本工艺脱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纯氧,这可使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数倍。 4.4 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本试验中进水的有机物浓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2.5倍,但出水的BOD5数值波动不大。每次受到有机负荷冲击后经2~3d的适应,出水水质便恢复良好,这说明本工艺与其他生物膜法一样,有较好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4.5 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的关系 本试验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关系如图2。从中可以发现,只要接触时间>3h即可分别得到90%(BOD5)或80%(CODCr)以上的去除率。 4.6 生物膜的老化与更新问题 常规生物膜法存在生物膜老化与更新的问题,因此需设置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其原因是生物膜底层有一层厌氧层,该层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要透过好氧层向外逸出,结果是使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膜净化功能下降,即出现老化问题。又因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其载体上的附着力,造成脱落与更新问题。 但就本工艺而言,生物膜中没有厌氧层存在,部分老化、死亡的微生物停留在生物膜上被氧化掉,因而只有少量的生物膜脱落,但它们不会随着处理水流出,而是沉入反应器底部与沉淀的SS一同排除。 4.7 进一步研究、改进的展望 ①本工艺的一次性投资比较高,主要是目前中空纤维膜的生产并未形成规模,所以售价比较高。随着膜工业的发展,这一问题会得到解决。 ②本工艺除有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功能外,尚有良好的硝化功能,但这并未完成污水脱氮过程。如能对中空纤维组件加以改进,使中空纤维外侧或附近有一些能让厌氧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普通载体,则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实现脱氮,同时也提高了氧的利用率。 ③虽然本试验在中空纤维中充入的是纯氧,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气体循环回路中的气体已不完全是纯氧,而是混有许多在分压差作用下从水中溶出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在气体循环回路中充入纯氧仅提高了气体中的氧分压。这就有了一个启示:可否直接用空气进行充氧,其结果将会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④由于本工艺中微生物种群分布的特殊性,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可能与其他常规微生物法有所不同,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本工艺的完善找出生物学的指导依据。 5 结论 ①用本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可以在一个反应器内使BOD5、CODCr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3%和94%。 ②本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良好,去除率可达60%。 ③本工艺有特殊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和种群分布,使各类具有特殊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都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可以将生物膜厚度自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而无堵塞问题,所以运行管理非常简单。 ④本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非常少。 ⑤本工艺采用的无泡充氧方法可使污水处理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问题探究 摘 要:萃取作为化工工艺流程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手段,主要是利用萃取剂将两种不同溶解度及分配系数的溶液分离。在分离过程中萃取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萃取工艺成功与否,而且影响到其经济性及实用性。为此选择合适的萃取剂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先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并重点探讨了选择合理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原则;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原料处理(净化、乳化、混合)、化学反应(氧化、还原、聚合)及产品精制(去除杂质及废弃混合物)三个步骤,且每一个步骤都有固定的流程和要求,涉及到催化剂、萃取剂、原料选择等诸多内容。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重要地位,而萃取剂的正确选择是保证萃取工艺安全运行且经济合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旨在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 萃取作为一种经典的分离手段,利用萃取剂把化合物从一种溶液中有效转移到另一种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根据多年来的化工生产经验,总结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要遵循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良好等原则,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原则。化工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为此需选择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的萃取剂,减少对化工工程生产流程的影响,保证萃取质量。 第二,毒性小原则。随着化学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化工生产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优质、高效、经济安全、毒性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各项生产工艺,减少毒性。另一方面选择毒性小的萃取剂,减少化工生产整体毒性,实行安全操作。 第三,选择性良好原则。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性要良好,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分离系数,且分离系数越大,萃取剂越合理。 第四,经济实惠原则。现代社会提倡节能环保,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也不例外。在保证萃取剂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萃取剂,节约成本,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2.1 正规溶液理论选择萃取剂 正规溶液理论作为萃取剂选择的一种常见手段,具有形式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用范围有限。具体来说,正规溶液理论可以根据纯物质的性质直接判断混合物的性质,在中低极性混合溶液中应用较多,可作为非极性分子(分子力为色散例)判断的重要手段。但不适用于极性分子,主要是因为极性分子间力相对较复杂,可见该理论对萃取剂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很多学者建议在极性溶剂中采取内聚能形式,利用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计算极性分析相关数值,在某些极性分子检测中获得成功,适当扩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但仍然有使用限制。 2.2 unifac模型选择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主要由有机物组成,虽然有机物类型多样且混杂,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由几十种基团组成,于是很多研究者着手研究从几十种基团中判断混合物的性质,从而选择萃取剂,这就是所谓的unifac模型选择法。 unifac模型选择法有两种基本概念:①基团溶液。基团溶液主要是在基团贡献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②局部组成。局部组成概念是在拟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使用该概念的是uniquac 法。随着时代的发展,unifac模型开始被提出并不断完善,如gmehling 的修正模型、hooper 的修正模型、kikic 的修正模型等。其中以第一种修整模型最为重要,具有参数齐全、适用范围相对较大等优点。随后gmehling等人对该修正模型不断改进和创新,最终得到简化公式,根据该供述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萃取剂选择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且精确度高,可作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的重要手段。 2.3 nrtl 模型法 nrtl 模型是由prausnitz提出的,他意识到液体混合物中局部组成且混合过程不是随机的,因此他增添了非随机参数,提出基于液相分层的nrtl 模型法。随后相关学者(如意大利学者vetere)对该模型法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得nrtl 模型法除了在含 水体系中应用外,还可以在其他体系中运用,且预测精度较高。 2.4 选择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 利用萃取剂进行化工萃取工艺时,若萃取过程中环境受到影响,那么萃取物质也容易发生变化(从有机物质转变为水),这就要求萃取剂具有较强的反萃取能力。为此需根据化工生产工艺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萃取剂,且保证该萃取剂具有化学性稳定、毒性小、物理性质良好、经济实惠等功能。 2.5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萃取剂的含量。对混合物进行萃取时,应严格控制萃取物的容量,即萃取期间,其单位容量能够对强保留分离物进行保留,该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单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除此之外,萃取剂还具有保存有效成分的特点,即萃取期间,可以分离原材料中的杂质和有效成分。目前,市场上的萃取剂种类非常多,例如:醇、醛类中性萃取剂、羧酸类酸性萃取剂、螯合萃取剂、季铵盐类胺类萃取剂等。由于萃取剂的过程存在差异,其萃取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实际萃取期间,根据萃取需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如利用萃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时,可选择环乙醇类、苯等萃取剂。本文笔者主要采用多种萃取剂处理酸化废水,发现环乙醇类的萃取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萃取剂。因此,笔者认为,当废水的ph≥7时,可采用乙醇类萃取剂处理。 第二,低互溶性。基于对材料的萃取功能,应保证萃取剂的密度与材料的密度存在差异,即两种物质相溶性较差。萃取剂具有油溶点低的特点,而水溶相对较好。取萃取剂对材料(水)进行萃取时,可以促使材料分层,有效避免乳化现象。因此,工业人员应基于材料的密度,选择与其密度差较大的萃取剂进行工业萃取,能够充分保证萃取质量。 第三,保证萃取剂化学性质稳定。萃取剂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熔点、沸点、相对密度及腐蚀性等,保证上述这些化学性质符合要求,如熔点及沸点要低、相对密度要小、腐蚀性低等。举例来说,煤化工污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酚,需通过合适的萃取剂把酚含量有效降低。目前煤化工萃取剂主要有重苯、二异丙基醚、粗苯等。其中重苯、粗苯等物质易挥发,易造成二次污染;二异丙基醚相对上述物质具有乳化性弱、挥发性弱等特点,因此煤化工污水处理可选取二异丙基醚。 3 结束语 萃取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萃取分离工艺的正常运行及经济合理性与萃取剂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根据化工工艺流程生产实际情况选择化学性及物理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高、经济实惠、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同时严格按照萃取工艺标准或要求操作,安全高效地分离化学物质,充分发挥萃取剂及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中的作用。 化工工艺论文:浅谈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 摘要:焊接的质量控制是石油化工管道施工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焊接质量的控制管理也是相当的复杂,如果焊接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焊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管道焊接的方法与工艺,再针对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阐述,并且提出其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利因素较多,管理难度大;由于石油化工管道介质种类繁多,多数介质是易爆易燃且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 1、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焊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施工单位技术、质量管理力量不足,不能及时采用近年来管道施工最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如:单线图管理、焊接与无损检测的软件化管理、管道的工厂化预制等,管理水平几十年徘徊不前。 (2)焊接施工过程中存在未取得施焊项目合格证的焊接操作人员,或者没有在合格证核定的项目及规定的期限内承担焊接作业,造成焊接质量失控。 (3)焊接技术交底不清楚或焊接工艺指导书执行不严格,容易产生焊接工艺参数失控。有的施工工人随意改变坡口的尺寸及形式,改变电流电压等参数,为了早点下班甚至加快焊接速度,使焊缝产生诸如裂纹、咬边、气孔、夹渣、未融合等多种超标缺陷。 (4)焊接材料的种类很多,因为焊材的烘烤、发放、回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彻底的跟踪管理,当班剩下的焊材不能及时回收,或者没能及时重新根据规定烘干,导致焊材的混用和焊工随意取用焊材。也有的焊条保温桶的使用不规范,致使焊条受潮,以上所有这些都会对焊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5)管道施工焊接的场地不断变换,焊接设备不断移动,引起设备零部件损坏,从而导致焊接参数改变,最后影响焊接质量。施工环境管理不当,不能根据现场的环境变化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这也会妨碍焊接质量。 (6)管道安装大多是露天野外作业,地点很多且分散,技术、质量管理、无损检测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点口错误,控检比例不够,无损检测找焊口困难、无损检测结果滞后、不能根据缺陷情况及时制定返修工艺、返修不及时等,都将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2、常规的管理措施 从当前全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施工及焊接的实际情况看,管道工程大多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2.1加强焊工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焊接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工业、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焊接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压力管道的焊接质量。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焊接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焊接工人的需继续教育,即结合项目工程实际,时常组织焊工进行学习。另外,还应该建立焊工管理档案,实行奖罚制度,勉励和促进焊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作业水平。对那些焊接一次合格率高且稳定的焊工,委派其担任重要管道或管道中重要工序的焊接任务,使焊接质量得到保证。 2.2建立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是确保压力管道焊接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一般来说,安装单位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如材料(焊材)验收入库、保管发放回收体制、焊接管理体制、焊接设备管理体制、焊接检验与返修管理体制、各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制度、焊工入场考核规定等相关质量管理程序及规定。 2.3焊接前的施工准备及体系审查 焊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中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编制详细的焊接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计划;编制相关的焊接工程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规程(wps);提供满足现场实物需要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认真验收材料,特别是管子、弯头、法兰等的材质、规格、尺寸偏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实物标记应与质保书一致。检查焊接设备性能及完好状况,有关计量仪表灵敏可靠等。项目质保体系建立情况的检查也是必要的,各责任人是否到位到岗,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于不能胜任者必须调整。 2.4焊接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针对石油化工厂生产特性,压力管道焊接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所有的焊材是从焊条烘干室领用的,并且由焊 本人签字,具有可追溯性,防止焊接材料发放、使用错误;再者是环境防护的检查,特别是有风、雨雪等恶劣环境情况下,必须检查其防范措施是否有效,如果环境情况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就必须坚决停止施焊;另外,要加强焊接过程中的自检,对于在焊接过程中发现违规情况,要立即处理。 2.5焊接后的焊接质量及管理控制 首先,焊缝外观的检验应在无损检测之前进行。可以采用标准样板、焊接检验尺、手电筒和工程师镜等,对其进行100%的外观检测,对压力管道焊缝余高、宽度、咬边与母材的过渡、接头错边量、棱角度等进行检查,并做好焊接检查记录。不同标准对不同级别的管道外观合格的判定宽严程度是不同的,必须熟悉相关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其次,焊缝内部质量的检验通过无损检测方法来判别,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比例要满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及时对射线探伤底片、无损检测报告进行检查,对于需要返修的焊缝,应严格执行返修工艺,并做好返修施焊记录。返修必须是在热处理和压力试验之前进行。 3、近年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3.1加强工厂化预制 鉴于管道工程大多数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的现实,自2000年以来国内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大力推广管道的工厂化预制,如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由中国石化集团投资,在距离安装现场2km~3km的范围内征地,建立了五个大型管道加工厂,即使是管廊上的管道也都在加工厂预制,连直管段也是将两根定长12m的管子焊接在一起再拉到现场安装,这样算下来管廊的管道预制量也超过50%,装置区的管道预制更是到达75%以上,极大的保证了焊接质量和施工工期 3.2推行单线图管理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工程公司就将单线图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带到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消化吸收,目前国内设计院3d模型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也基本确立,也最终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公司所接受和推广。单线图管理从材料领用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实现材料的集约化管理,极大的减少材料浪费;将焊口号在开始预制之前就经过转化标注在单线图上,作为班组施工的依据,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前瞻预防作用;班组在预制过程中再将管线号、焊口号、焊工编号标注在预制的管段上,将焊工编号、焊接日期、管子、管件的炉批号等信息标注在单线图上,真正实现材料的可追溯性管理;班组依据无损检测比例申报无损检测焊口,确保焊接质量,最后所有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硬度检测等信息都标注在单线图上,形成一份完整的交工资料。 3.3采用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 大型石化装置的管道往往上百公里计,焊接量更是超过千万达因(寸径),管道施工工程量的统计和焊接质量管理难度很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焊接/无损检测管理软件应运而生,投资不需很大,却能极大的提高管理的软环境。具体实施时由施工单位的技术员按照单线图采集各班组焊接完成量,将管线号、焊缝编号、焊工号、焊接日期、施工班组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监理公司完成焊缝外观检查、指定无损检测焊口号信息输入计算机,无损检测单位将无损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从而可以实现焊接完成量、焊接质量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实时分析与输出,为焊接质量管理提供有力工具。 结束语 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质量。所以,建立完善的焊接施工质量管理体制,大力推行工厂化预制、单线图管理、焊口标识管理、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关键因素层层把关,严格过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石油化工管道焊接施工质量经济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化工工艺论文:五味子水溶性多糖提取及纯化工艺的优化 作者:姜波,孙静,刘春,范圣第 【摘要】 目的研究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参数及参数的评价方法。方法用水提取醇沉法提取五味子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对多糖得率的质量评价和含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同时进行了多糖的纯化研究。结果提取温度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最大,固液比、提取时间对五味子多糖得率影响较小。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含量计算五味子多糖得率与单纯用多糖质量(所得沉淀)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条件更准确。结论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3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 h,提取3次。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关键词】 五味子 多糖 提取 纯化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得名五味子。五味子是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益气主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养五脏,除热,止呕逆,补虚劳,明目,壮筋骨,除烦热,解酒毒,生津止渴,补元气不足等[1]。临床多用于久咳虚喘、津亏口渴、遗精、自汗、久泻、神经衰弱、肝炎等症[2]。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发现,五味子还具有保肝、抗衰老、耐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活性[2,3]。 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抗辐射等功效[4~8],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水提取的方法,研究了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进行了粗多糖的纯化及多糖含量的测定。在人们常采用的通过依据提取多糖质量的多少(所得的多糖沉淀的质量除以样品的质量)来判断提取工艺条件[9~11]的同时,本文又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测得的多糖含量乘以提取多糖质量除以五味子的质量)来选择多糖的提取条件,并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最佳条件更可靠。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wfj21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uv-92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天津市泰新特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奥豪斯公司),恒温水浴锅(金北得工贸有限公司),tdl80-28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精密仪器厂),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材料五味子:市购。 2 方法 2.1 材料的预处理 将五味子在65℃烘箱中烘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于棕色磨口瓶中存放备用。 2.2 五味子粗多糖提取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五味子粉于具塞三角瓶中,按实验的设计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水浴中按一定的温度浸提。冷却后,以4 000 r/min离心20 min,所得提取液浓缩至原体积的约1/5,然后加入5倍体积的乙醇,摇匀后,在4℃冰箱中放置24 h,以4 200 r/min离心18 min。所得沉淀蒸干乙醇后,在70℃烘箱中烘至干燥,所得固体即为五味子多糖。 2.3 粗多糖的纯化方法 五味子预处理蒸馏水浸提离心浓缩sevage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醇沉离心干燥研磨干燥检测。 质量比多糖得率(%)=提取的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100% 为了便于区分这个得率以下称为质量比多糖得率。 2.4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用葡萄糖作为标准测定多糖含量。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10 000 g已干燥的标准葡萄糖,溶解后至100 ml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到刻度。用移液管分别取上述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1.0,2.0,3.0,4.0,5.0 ml,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μ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 从上述已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中分别取出0.6 ml于10 ml具塞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苯酚(w/v)溶液1.2 ml,迅速加入浓硫酸4.0 ml,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水浴中放置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01g粗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分别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与标样测定相同的方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 通过标准曲线测得样品浓度后带入以下公式可得到0.01 g粗多糖中多糖含量,再乘以粗多糖干燥后产量可得到2 g五味子中粗多糖量,最终可算出五味子多糖得率。 多糖含量(%)=样品浓度×稀释倍数×样品体积多糖试样质量×100% 五味子多糖得率(%)=粗多糖多糖含量×粗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2 g)×100% 2.5 单因素实验固液比(m/v)选用1∶10,1∶20,1∶30,1∶40,1∶50五个条件,提取温度采用75,80,85,90,95℃ 5个条件,提取时间为1,2,3,4,5 h 5个条件,提取次数为5次。 2.6 正交实验选l9(33)正交实验,以确定五味子中水溶性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水平因素见表1。表1 水平因素(略) 3 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经紫外光谱扫描确立多糖测定的最大吸收为486 nm,测得的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线性方程为y=0.006 9x。 3.2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提取多糖的量,本文除了采用人们普遍使用的直接利用提取的多糖质量与试样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计算方法来考察因素外,还利用定量分析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继而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进而指示各因素的优劣。这样可以避免提取的多糖质量高,即提取的多糖质量与样品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高但多糖含量不一定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明有的文献中出现的异常数据,使各因素考查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3.2.1 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固液比实验。结果见图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加,多糖得率逐渐增加,但当固液比达到1∶40后,质量比多糖得率却有所下降,但经过多糖含量测定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单凭由质量比多糖得率来确立提取条件的不准确。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些研究中随着固液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反而减小的现象。由图1可以看出,当固液比达到30%以后,五味子多糖得率增加缓慢。 3.2.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3 h条件下,进行提取温度实验。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选的5个提取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的提取率随之升高,到达90℃时最大,而当温度95℃时提取率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提取使大分子多糖的糖苷键断裂造成了多糖的部分损失。提取温度考虑为90℃。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2.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进行提取时间实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看出随提取时间的增加多糖得率增加,到3 h后增加幅度缓慢。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时间增加缓慢增加,而质量比多糖得率当提取时间为5 h略有降低。 3.2.4 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5次提取次数实验。结果见图4。 由图4可见,第1次提取多糖的得率最高,第2次次之,第3次以后多糖得率较小,实验提取次数3次为宜。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3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定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3。表2 正交实验l9 (33)结果,表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略)。 比较3个因素的极差r值,rb>ra>rc,可看出温度对提取多糖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固液比,最后为浸提时间。最佳工艺组合为a2b2c3,即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在此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得每2 g五味子多糖高达到69.39 mg,五味子多糖得率为3.470%。 3.4 多糖的纯化采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纯化多糖。首先用活性炭处理。将提取液在水浴中加热至90℃,活性炭与提取液按1∶5(w/v)量加入,搅拌30 min,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活性炭层4次,合并滤液后,浓缩。然后用sevage法脱蛋白,氯仿∶正丁醇比例为4∶1(v/v),与提取液的比例为1∶5(v/v),用力振摇30min,4 200 r/min离心15 min。醇沉后,得到精制多糖。 3.4.1 活性炭处理实验结果 用紫外光谱在280 nm下测定多糖提取液的紫外吸收,活性炭处理前后的吸光度见图5。 由图5可见,活性炭处理除掉了大部分的杂质。 3.4.2 sevage法脱蛋白用sevage法除蛋白,共做了5次,每次去除蛋白情况见图6。 由图6中可看出蛋白质含量在经过1次sevage处理后的吸光度有所减少,但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差异不明显。说明多糖中的大部分游离蛋白已去除,多糖中可能存在结合蛋白而不能单独去除。 3.4.3 纯化后多糖含量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提取的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得其糖中多糖含量为43.48%,纯化后的多糖含量为66.43%。 4 结论 在提取水溶性多糖过程中,因素水平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顺序为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提取3次。 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加硫酸后立即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放置水浴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显色稳定,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 通过测定提取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比用单纯的质量比考察各因素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通过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化工工艺论文: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实验研究 作者:郝建萍 孙静 王昌利 苏卓,朱玲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参数,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葛根素含量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对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该制剂处方进行纯化实验研究。结果采用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纯化方法较为合理,需3bv的70%乙醇即可洗脱完全。结论该纯化工艺参数合理,方便可行,重复性好。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可有效除杂,从而降低服用量,同时保证药物制剂疗效。 【关键词】 复方龙脉宁; 纯化工艺; 葛根素 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1]。复方龙脉宁滴丸由葛根、穿山龙等4味中药提取加工而成,具有通络活血、消炎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症。该制剂的基础研究相对成熟,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得到了重复性较高,较为科学、合理的提取工艺参数。为了降低服用剂量,对该复方进行了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实验研究,通过纯化处理制备的滴丸剂,服用量大大的减少,初步的药效学观察,该制剂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复方的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hitachi液相色谱仪:l-2130泵、hitachi检测器、orgnizer色谱工作站。甲醇为色谱纯(天津康科德化学试剂),水为重蒸水。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52-9907);其余试剂为分析纯。葛根、穿山龙等4味药材混合提取药液(自制)。ab-8大孔吸附树脂(上海树脂厂有限公司,批号20080505)。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的提取将葛根等4味药按处方比例和最佳提取工艺提取。 2.2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ccurasil c18(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25∶75);检测波长250 nm[1];柱温为室温; 流速1 ml/min。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定葛根素对照品10.0 mg,加30%乙醇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摇匀。精密吸取1 ml葛根素标准品溶液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摇匀,即得浓度为0.008 mg/ml的标准品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2]。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c=0.008 mg/ml)2,4,6,8,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值面积,得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葛根素含量(μg)为横坐标计算回归方程为:a=22 158c+14 157相关系数r=0.999 4,线性范围0.016~0.080 mg。 2.2.3 含量测定精密吸取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的提取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得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3]。 2.3 纯化方法的筛选 2.3.1 纯化方法本实验将静态吸附-动态洗脱与动态吸附-动态洗脱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优选最佳纯化条件。以处方中葛根素的含量作为评判指标。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吸附,吸附后倒入重蒸水进行冲洗,加70%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洗脱液每5 ml为一份,测定每份中葛根素的含量。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动态吸附,流出液速度为15 d/min,洗脱方法同静态吸附-动态洗脱。 2.3.2 洗脱结果按“2.2.3”项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每一份流出液中葛根素含量。结果见表1~2,图1。用tlc的方法验证每一份流出液的葛根素含量。结果见图2~5。结果显示第10份流出液葛根素含量极低,可认为已洗脱完成。表1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表2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 3 结论 将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的含量测定结果结合,综合比较选择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方法较好,需3bv的70%乙醇即可将葛根素洗脱完全。 4 讨论 复方龙脉宁滴丸中所含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含有葛根素、薯蓣皂苷元、阿魏酸、黄酮等多种成分,故有效成分的富集,精制,纯化存在一定的难度[4~7]。如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精制度要求,又能在大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是中药产业工程化之关键。作者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葛根素,从实验结果看,其对葛根素洗脱完全,因此大孔树脂适宜于葛根素的纯化,并通过中试研究证实了该技术放大生产亦是可行的。 化工工艺论文: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张体祥,刘捷,张萍,马丽,卢奎 【摘要】 目的研究板蓝根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醇沉时间、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液料比是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三氯乙酸法脱蛋白,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分离。结论板蓝根多糖得率25.63%,多糖含量76.42%。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正交试验 提取 纯化 分离 板蓝根为 中国 传统中药,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用于瘟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等症[1]。板蓝根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研究发现, 板蓝根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3], 此外还有降血脂作用。 随着人们对多糖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意识到板蓝根多糖可能是板蓝根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的主要作用因子之一。 目前,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大多采用水煮醇沉法[4,5], 提取的粗多糖溶液为胶体溶液, 性质差别很大, 提取得率和多糖含量并不理想,这为多糖的的进一步开发造成了困难。为了提高多糖的活性, 本实验以北板蓝根为原料, 采用正交实验对板蓝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对提取的粗多糖脱蛋白, 通过sehadex g-100凝胶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以期为板蓝根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 板蓝根,购自郑州仟僖堂药店。 2 方法 2.1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路线[6,7]其流程如下所示: 提取:板蓝根粉碎称量乙醚脱脂热水浸提离心取上清液残渣重复浸提两次合并上清液减压浓缩透析测含糖量乙醇沉淀有机溶剂洗涤真空干燥板蓝根粗多糖 纯化:粗多糖溶液 se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液浓缩乙醇沉淀冷冻干燥精制板蓝根多糖 2.2 正交实验优化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选择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8]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为基准物作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 计算 多糖含量。 板蓝根多糖得率的计算公式: 粗多糖得率(%)=多糖质量板蓝根粉末的质量×100% 2.4 脱蛋白方法称取一定量板蓝根粗多糖,加入蒸馏水溶胀2 h,在100℃下煮沸1.5 h,离心,浓缩。本实验采用了4种去蛋白方法: sevage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一定浓度的氯仿-正丁醇溶液,混合振摇,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滴加一定量的三氯乙酸,剧烈搅拌20~30 min,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hcl法:用hcl调节粗多糖浓缩液至ph=3,10~20℃静置过夜,离心除去沉淀液,再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正丁醇-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试剂,振摇10 min,于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收集下层的水溶液,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2.5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将一定量的脱蛋白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上样,0.15 mol·l-1 nacl进行洗脱,流速控制在0.3 ml·min-1,洗脱液由分布收集器进行收集,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分别合并出峰的流出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醇沉、过滤、干燥,即得精制多糖。 2.6 纯度鉴定将sephadex g-100装柱,用nacl平衡1 d。上样,nacl洗脱,按3 ml体积部分收集,用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配制一定浓度的板蓝根多糖溶液,以二次重蒸水为空白, tu-1800pc紫外分光光度计于190~800 nm的范围进行扫描。 3 结果 3.1 液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7 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1,10∶1,20∶1,30∶1,40∶1条件下提取。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液料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呈上升趋势,当液料比达到25∶1,多糖得率变化不大。如果水用量过多, 不利于以后的浓缩分离。因此, 选择液料比在25∶1左右。 3.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按照液料比25∶1,提取时间7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60,70,80℃,90,95,100℃温度下提取。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提取温度从60℃升高到90℃时,多糖的得率迅速增加,超过90℃则多糖的得率变化平缓,而温度达到95℃之后多糖的得率反而有所下降。若温度过低,溶剂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差,多糖不能有效溶出;温度过高虽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增大,有利于多糖的浸出,但是会导致多糖裂解,使得多糖得率降低。所以, 提取温度选择80~95℃时效果较好。 3.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25∶1,提取温度为90℃,醇沉比为4∶1,醇沉时间为24 h, 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6,7,8,9 h下提取。结果见图3。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多糖的得率逐渐增加,到7 h后多糖得率增加缓慢。故提取时间选择6~8 h时效果较好。 3.4 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乙醇与多糖浓缩液比例的增加,多糖得率呈增加趋势,当醇液比达到4∶1后,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因此,醇液比选择4∶1~5∶1时效果较好。 3.5 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醇沉时间的延长,多糖得率逐渐增加, 24 h后多糖得率降低,但是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影响不大。因此, 醇沉时间选择16~24 h之间。 3.6 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作为实验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表,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表1 因素水平(略)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板蓝根多糖得率因素的顺序为:液料比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最优工艺组合为a3b2c1,故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水比为30∶1,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6 h。表2 正交实验(略) 3.7 验证实验按照板蓝根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h,醇沉比例4∶1,醇沉时间24 h进行验证实验,板蓝根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为76.42%。 3.8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 3.8.1 脱蛋白方法的选择为选取最优的脱蛋白方法,以多糖含量和a280吸光值作为指标, 分别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法、hcl法、正丁醇-三氯乙酸法4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正丁醇-三氯乙酸法的a280吸光值最小,多糖含量最高,除蛋白效果较好,但是多糖得率较低,;三氯乙酸法的多糖得率较高,多糖含量达到91.46%,a280吸光值为0.106,除蛋白效果也较好。综合各方面因素, 本实验选用三氯乙酸法去除板蓝根多糖的蛋白质。表3 4种脱蛋白方法的比较(略) 3.8.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 板蓝根多糖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的洗脱曲线如图6。出现4个洗脱峰, 收集其中含量最高所对应的5~7号管, 透析, 浓缩, 加入3倍体积95%乙醇, 离心分离, 冷冻干燥, 得到板蓝根多糖。 3.9 纯度鉴定对sephadex g-100层析柱上纯化分离得到的5~7管的板蓝根多糖组分在190~ 800 nm范围进行扫描,结果见7~8。在260 nm和280 nm处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产品中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所得的峰形状为对称的单一峰,表明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 4 结 论 利用水煮醇沉法从板蓝根中提取水溶性多糖,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板蓝根粗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达到76.42%。 对脱蛋白方法进行了优化, 采用三氯乙酸法去蛋白的多糖得率43.87%, 多糖含量91.46%, 脱蛋白效果好。 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对板蓝根粗多糖进行纯化分离, 收集主峰。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单一组分多糖, 不含核酸和蛋白质。这为下一步对板蓝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含羞草中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乔文涛,张静,俞凌雁,马婷婷,袁珂 【摘要】 目的研究提取纯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含羞草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超声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吸附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提取物。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分离富集,以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流速为5 ml/min,收集40%~60%乙醇洗脱部位并减压浓缩得总黄酮提取物,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结论优化了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方法,为含羞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 参考 。 【关键词】 含羞草 总黄酮 提取 纯化 含羞草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的全草[1],又名知羞草、怕羞草、喝乎草、刺含羞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湿地、路旁,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肺结核咳血、血尿、结膜炎、跌打损伤、带状疱疹等症[2]。含羞草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包括黄酮类、酚类、生物活性多糖、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其它微量元素。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3~5],如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降低血脂、抗菌抑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超声提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分离,并结合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等方法对含羞草提取物进行分离与纯化,以期为 工业 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uv-2102pc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龙尼柯仪器有限公司);kq-250b超声波提取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njl07-3型实验专用微波炉(南京杰全微波设备有限公司,额定功率800w);millipore simplicity型超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re-52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真空薄膜浓缩装置[6](自装);101-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微量分析天平(eettler ae 240瑞士),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芦丁对照品( 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1.2 材料与试剂 含羞草于2003-05采自海南三亚,由海南大学植物学教授黄世满鉴定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的全植株;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干燥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2.8 mg,加60%乙醇(体积分数,下同)溶解并定容置100 ml的量瓶中,摇匀得质量浓度为0.128 g/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芦丁标准溶液0,1.0,2.0,3.0,4.0,5.0 ml于6只10 ml量瓶中,用60%乙醇补充至5 ml,各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摇匀,放置5 min后各加入10%硝酸铝0.3 ml,摇匀。5 min后再加入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4 ml,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10 min后于510 nm处测吸光度,试剂为空白参比,以芦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行回归,得芦丁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回归方程:a=9.049 1c+0.006 4, r=0.999 7。 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得率及总黄酮得率的比较 2.2.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比较 称取粉碎并过60目筛后的含羞草原料4份,每份20 g,分别选用50%的乙醇、80%的乙醇、甲醇、70%的丙酮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溶剂用量均为200 ml,提取时间为5 h。分别将提取液浓缩至稠膏状移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重, 计算 得率。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及得率的比较(略) 2.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总黄酮的得率比较 分别吸取一定量由不同溶剂提取所制得的含羞草提取液于10 ml量瓶中,添加60%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0.3 ml 10%硝酸铝、4 ml 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液的吸光度,重复3次测定,并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总黄酮的得率,计算平均含量及rsd。结果见表2。表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得率比较(略) 由表1可以看出,由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以70%丙酮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为最高;由表2可以看出,以80%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得率相对最高。虽然以70%丙酮提取得率最高且总黄酮的得率与用80%乙醇提取相当,但考虑到乙醇与丙酮相比,具有无毒安全,廉价易得的优点,故提取溶剂选用80%乙醇。 2.3 超声提取工艺的优选 2.3.1 样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分别精密称定干燥并过60目筛的含羞草粗粉9份,每份20.00 g,以80%乙醇为溶剂,按正交实验表中所选取的因素水平分别进行超声提取。分别吸取一定量含羞草超声提取液于10 ml 量瓶中,添加80 %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亚硝酸钠、硝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8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测定吸光度, 计算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2.3.2 正交设计通过正交实验,以芦丁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紫外法对超声提取方法进行正交实验,以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选用l9(34)正交方案,以超声时间、超声次数及溶剂用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实验方案。结果见表3~4。表3 考察因素与水平(略)表4 正交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略) 2.3.3 超声提取最佳工艺 从表4中的直观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提取的最佳组合为a1b3c3,即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2.4 分离纯化工艺优选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特别适合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因此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对含羞草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具体操作为:取药材1 kg,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按照以上最佳工艺进行超声提取,得到的粗提物经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加2%活性碳室温超声脱色2次,20 min/次。抽滤,除去滤渣后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得提取物。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湿法装柱(色谱柱:6 cm×80 cm,柱体积:450 ml),以水、20%乙醇、40%乙醇、60%乙醇、80%乙醇、乙醇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控制洗脱流速为5 ml/min。分别收集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液。将各部分洗脱液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真空浓缩至干燥粉末,计算得率。同时按照上述的紫外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5。表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实验结果(略) 由表5可看出,用中等浓度40%乙醇洗脱效果较好,总提取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7.38%;从洗脱情况看,总黄酮主要集中在40%~60%乙醇洗脱部位,水洗脱部位经理化检测发现除含少量的黄酮外,还含有较多的多糖等大极性化合物,可将这部分弃去,而20%乙醇、80%乙醇及乙醇洗脱部位相比之下则含少量的黄酮类成分。因此,按照以上方法对含羞草总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富集与纯化,收集各洗脱部位,将40%~60%乙醇洗脱部位合并,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即可得到总黄酮提取物,经紫外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 2.5 最佳提取纯化工艺 由实验得到最佳提取纯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新鲜含羞草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室温超声提取提取液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浓缩液加2%活性炭室温超声波脱色2次抽滤除去滤渣脱色液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上大孔树脂diaion hp-20柱用水及乙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将40%~60%乙醇洗脱液合并减压浓缩至干干浸膏样品检测含量成品。 3 讨论 本实验选用芦丁作为对照品,因为芦丁是黄酮化合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其b环的3,4-邻二酚羟基部位发生紫外吸收,可以通过测定芦丁对照品的吸收度,从而求算供试品中总黄酮的含量。这是总黄酮含量测定实验中比较经典的方法。 通过实验证明,提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分离含羞草中的黄酮类成分,选择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得出40%乙醇溶液洗脱效果较好,总分离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达到87.38%。另外水洗脱部位得率较高,含少量黄酮,还含有较多的大极性化合物。在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含羞草总黄酮时,可先用水洗脱,除去大量的大极性化合物,减少影响,再用40%乙醇进行洗脱。 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未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为进一步研究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更好地开发利用含羞草资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改革探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l.精选内容,整合课程,自编教材 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知识+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工工艺论文:关于化工污水工艺处理流程的实验与分析 摘 要:利用气浮-水解酸化-sbr组合的工艺去处理含有8000mg/l的ss与5000mg/l的codcr的高浓度的废水,完全可以有效地除去ss、n、codcr和p。出水的指标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它还有着剩余污泥少比较少,耗费成本比较低等特点,本文根据实际工程案例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探讨了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生产废水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解酸化 抗生素废水 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抗生素的工业产生的废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污染物浓度高、残留的抗生素大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加上它的色度大、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很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它属于典型的难以处理的污水类型。本文总结了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些重大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具体案例,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分析了在不同的工艺处理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1 工艺流程 在工艺流程中为了确保生物处理环节的有效性,再加上工业污水的水质复杂不均以及ph值变化过大,所以在工艺设置上,多采取中和调节-沉淀-气浮预处理的工艺流程来降低ss浓度和调节ph值的大小。通常还根据工业废水的污染物杂质的浓度过高,导致了可生化性逐渐降低的趋势,我们选择了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以便有效地提高废污水的可生化性,为提高后继的处理环节中污染物的除去率目的。 2 工艺选择 2.1 气浮药剂用量 经过一些学者的实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的气浮药剂,据试验的数据显示,这些药剂处理高浓度的抗生素工业废水的能力都得到了很高的ss与codcr去除率,国内的有些学者才用分散型水介质阳离子pam处理ss浓度68500mg/l,codcr浓度50000mg/l硫酸庆大霉素制药厂所产生的废水,ss与codcr的去除率分别高达到98.7%和75.9%。与它不同的是本工艺流程处理中对气浮药剂的选用是采用聚合氯化铝和阳离子型的pam。聚合氯化铝配制浓度为1%,pam配制的浓度为0.03%,将配置好的聚合氯化铝分别加入浓度200mg/kg, 150mg/kg,100mg/kg,把pam分别加入浓度为10mg/kg,5mg/kg,3mg/kg,然后进行气浮药剂的实验,测定出、进水中ss和codcr浓度。 2.2 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对控制污水的酸度、停留时间将厌氧消化反应控制在酸化和水解阶段。它是利用产甲烷菌与产酸菌的世代周期、ph值以及生存环境等条件的不同,经过水解酸化的不断处理,流出的工业污水中那些较为难以分解的一些大分子就会逐渐降解为一些比较容易分解的小分子颗粒,从而确保了抗生素生化毒性的降低,保证了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的可能。本文阐述的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中设置了2个5m×5.3m×5.3m的反应器,他们的有效容积达到120m2;每一个反应器底部3.4m~1.5m处设有xy型弹性的药剂填料层,填料占空间占整个反应器容积的40%左右,当水解酸化的反应器里面布设了填料,既可以通过挂膜的方法,进行废水的上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可以阻留和过滤细小的轻质杂质污泥,从而大大降低了出水cod浓度、ss以及污泥的流失率。然后通过2台抽水泵的运行,不断地向2个反应器中注水,让气浮后的工业废水能够在水解酸化的反应器中长时间的停留,停留最佳时间为分别为26h、13h、6.5h。然后在测定出、进水中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及出水中的所有的有机挥发酸(vfa)的浓度。 2.3 sbr负荷 sbr工艺流程具有厌氧与好氧两个过程不断交替进行,它的优点是耐冲击负荷性能强、脱氮除磷处理效率高、各工序可根据水量、水质灵活调整,无须二沉池、占地省、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等特点。它主要是用于那些间歇排放以及小流量污水处理工程。高浓度的抗生物废水通常都是采用好氧-厌氧等多种方法进行联合处理,好氧性反应器的主要作用就是进一步地处理那些在厌氧环节中出水,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标准。本工艺流程中对sbr采用了2个5.2m×6.3m×5.4m的反应器,他们中最大的有效容积为125m3;污泥的浓度高达2000mg/l;排出比为35%。排水1h,沉淀1h,进水1h,通过不断地加入自来水或调节池的储水,就可以调节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500mg/l,1000mg/l,通过调整操作的时间分别是8h,6h,4h,可以调整污泥负荷0.05kgbod/kgss·d~0.2 kgbod/kgss·d,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出、进水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确定sbr对负荷的承受能力。 3 结论 运用气浮-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是切实可行的,不同负荷处理结果表明系统抗冲击性能较好。本工艺较适宜的运行条件为:气浮工艺pam浓度5mg/kg、聚合氯化铝浓度100mg/kg;水解酸化反应器废水停留时间13h;sbr反应器污泥负荷为0.14kgbod/kgss·d。在此参数下运行,出水水质能够达到cod 150mg/l、bod5 50 me,/l、nh3-n 20mg/l。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思考 摘要: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见化学品的影子,我们依靠这些化学物质来使生活质量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继续发展。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化学品的生产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本文是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化学生产中的工艺技术方面进行解析,对化学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走向加以探讨。 关键词:工艺;化学工程;化工生产 在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工业中,化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虽然不像航天事业那样惊喜动魄,也不如军事可以直接用来保家卫国,可是化工却能渗透到很多行业中,其中很多都是足以值得我们骄傲的行业,化工通过提供优良以及合适的材料,来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基石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以化工生产作为入手点,将生产化学物品的新工艺融入到化学工程里,以寻找到更加安全环保的方法为目的,以便研制出更多又好又新的材料。 1目前化工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间环节的化学生产工艺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纯度、原材料的利用率并要严格控制环保,确保无污染物排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确保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也是衡量国家化工行业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准则。我国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起步有些晚,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对比较多,最主要突出的就是环保方面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化工生产率比较低 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都在迅速发展着,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的化工产业在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而在化工生产时,对于压力以及温度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要非常达标才可能有较高的产率。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在生产肥料时,器皿温度是否达标是一项很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目前的反应器皿大多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温度状态,温度不足会导致化肥在生产时反应进行的不够充分,导致废料产生过多,即对原材料是种浪费,也会污染环境。而更严重的事情是,由于生产时反应不充分,会直接导致产品合格率很低,无法达到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造成了能源以及资源方面的浪费,这直接导致目前化工产率较为底下的现状。 1.2化工厂的环保能力低下 在进行化工生产时,如果环保的能力较低,则会直接导致空气以及环境污染。这也是造成我国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之一。像印刷、造纸、印染、重金属以及纺织业都属于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废水检测结果,一般都是重金属超标非常严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指数。这些重金属污染型废水的排放会严重影响我国人民饮水的质量以及土壤的质量,使得生态环境失调。 1.3不能使化工生产过程连续化 众所周知,连续性的生产过程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能极大地节省人力财力,同时又能最为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但我国的化工行业却存在化工生产过程连续性不好的问题。生产过程可能会因为连续性不佳而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脱节,对化学品的成品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并造成原料的浪费,这也是化工生产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2关于化工生产工艺的研究 我国工业是由化学工业、机械设计制造工业和煤矿工业组成的。而化学工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化工工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吃的粮食是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组成的,我们穿的衣服是有纤维或者尼龙等化学品制成的,我们用的工具更是由化工材料做成的。 2.1努力改善反应环境和条件 作为化学工程中的起始工作,反应环境和反应条件对化工生产过程的产率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反应条件,它既关系着反应是否能顺利进行,又关系着化工生产过程产率的问题,反应条件好了,自然可以达到高效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出,提高原料产率。综合以上原因,为了能够达到高效生产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能够有效地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能垒,增加反应的速率。 2.2合理处理废弃物 在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环境固然重要,但废弃物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国家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使得人均资源占有率很有限,为了以后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合理处理好废弃物。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一定不能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另外,对有毒废气也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大气中。被污染水质的排放应该严格采用化学原理对其进行化学处理,等到指标合格后,才能通过专用渠道,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比较简单的则是通过基本反映,利用沉淀的方式,将重金属离子转变为化合物沉淀下来,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而废气则应该在排放装置的中部和顶端设置有效的废气处理系统,过滤掉有毒的粉尘和气体,之后再排放到空气中。 2.3优化化工生产的工艺技术 除了这些工艺以外,我们还要真正改善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对化工反应的一系列的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进行研究。例如,乙烯的合成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裂解石油品也可以将乙醇脱水,还可以将长的碳链断裂成短的碳链。出现多种方式时,我们就需要研究哪种方式更为节省能源,哪种方式的原料来源更广,怎样的工艺流程设计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最高的产率。不同的原料,所需要的化工原料和生产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使得这些流程能更好的适应工业化生产,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并且达到绿色环保高效的目的。 3结论 在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是很重要的过程,只有保证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性,使化工生产的工艺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要提高生产设备水准,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提高产量。要将小的化工厂进行合并,组合成规模比较大、在处理污染方面更有能力的化工厂,同时也要提高化工生产工艺的水平,使工艺在进行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连贯起来。 作者:吴艳鹏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 摘要: 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也正是随着这些理念的出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工艺以及加工生产技术逐渐走进化学工程当中。综合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两个点,化工生产应该在环保化的基础之上促进高效化发展。将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工生产工艺;化工技术 目前,化学生产工艺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而化学工艺的研发在近几年却变得逐渐火热起来,其护腰原因还是因为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持续火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重,因此,化工生产就应该及时做出改变。在过去,化工生产的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化工废料污染的排放,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1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 机械工业、煤矿工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三大工业主体。之所以化学工业能够成为三大工业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化学工业能够生产出大量我们生活所需的物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肥料是支撑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很多程度上维持这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但是,在化学生产过重,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废料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尤其是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 1.1化工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三大工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化学工业这方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化工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不能达到正常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进而导致化学反应不充分,最终导致废气问题出现。另外,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那么最终形成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就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使用需求。 1.2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化工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重金属和化学废料的污染。从化工厂附近的水源当中抽取检测发现,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土质,导致范围内的环境出现失衡问题。另外,化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违反国家的环保法律,直接将一些化工废料排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造成大范围严重的化工污染。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生产的连续性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化学工程反应迟缓,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这就会导致化工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导致脱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化工生产工艺不合格所导致的。简单来说,我国的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生产效率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处理不科学和化工生产技术低下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工生产的发展。 2降低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的措施 从分析我国化工生产现状发现,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还存在缺陷。而针对这些问题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而从化工工艺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呢?笔者经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解,要想降低化工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优化反应环境,强化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最高效的化工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料的出现量,反应条件就必须做到最好。所以,提升化工生产质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高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条件。所使用的催化剂必须在一定反应时间之后才能够使用,进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降低化学废料的产出量。 2.2做好废料环保处理工作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重度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另外,还有我们常见的废气,这些化工生产废料都应该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化工生产废水的排放必须采用化学综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通过沉淀的方式过滤出来,进而降低废水的污染度。 2.3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 只有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才能够从化工生产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生产氧气的方式有很多,那么哪一种生产方式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呢?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生产环境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料的选择更是应该灵活应对。 3结论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技术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还未找到,因此,则应该更加努力的加强研究,对传统化工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罗泽鹏 刘森 都颖 刘思乐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工工艺论文: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分析 0引言 石化工业在我国所有重工业行业中,是能耗较高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内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能耗已经开始逐渐降低,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当前整体的能耗降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化工产业技能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还有不小的空间。 1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 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是当前石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很多的石化工业企业都在致力于对节能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一系列新型节能技术的投入使用,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双赢。目前我国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处于不断升发展阶段,但是在节能技术领域的探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最关键一年。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开展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提出,未来化工行业要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说,总体上还是朝着节能工艺的方向在发展。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也必将影响到化工工业,传统的化工生产制造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从技术到市场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定的变革。 2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进展 化工工业技能技术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大致情况。下面笔者将举例阐述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的发展。 1)环氧氯丙烷新技术。来自于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所研发的环氧氯丙烷高温氯化法环化新技术,这一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通过了中石化集团的技术检定,该项技术相关的设备装置优化了操作,同时提升了环化反应收率,污染以及能耗都得到大大的降低,该项技术曾引进日本的生产技术,同时结合其它国家的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得技术指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化工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聚丙烯新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由山东东明恒昌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回收和低温精馏丙烯回收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经过一定的改造与升级后,大大降低了聚丙烯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降低的污染与能耗,除此之外,操作便捷也是其一大优势,综合起来让这一技术成为集合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势技术。 3)无动力氨回收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的节能降耗是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利用深冷原理开发出了这套技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不需要额外动力合成氨,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与使用。这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出的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调研,不断的尝试,最后总结出不少技术经验。这项技术投入使用,适合合成氨企业的合成氨回收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成本,每年至少多出几百万的经济效益。 4)新型合成氨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推进。合成氨工业企业除了面临上面所提到的回收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高效氨合成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就是当前合成氨企业技能减排的一个大的方向。由浙江工业大学等研制出的新型氨合成催化剂Amo-max-10型氧化型等催化剂,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很多的合成氨企业。 5)异丙醇胺制备新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有南京宝淳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对提高我国烷醇胺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也降低了能耗,作为一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从以上阐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化石工业的节能技术正在不断的推进与发展,很多的企业致力于对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化工型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也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 3结语 化工业作为我国重工业的刚需行业,在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化工行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些年化工业节能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能够提升的空间,技术改进后,大大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为化工企业的“双赢”局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当前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与运用的力度,才能让我国的化工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岳雷 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探讨 近些年,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和形势日新月异,尤其是自美国兴起的MOOCs席卷全球,其影响力逐步扩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传统的工科教育,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已经成为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其主要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首先就业形势的逐年恶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学科,由于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加剧了求职的难度。其次,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由于多年的连续扩招,大学已经走下神坛,学生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特别是对于省属院校,由于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生源质量处于相对的弱势,教育效果和质量更大大折扣。因此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热情,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1,2]。化工工艺学,作为传统化工学科的专业课,其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信息量丰富,理论要求高,与实际生产联系密切,是化工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形势和总的课程设置。比如,目前专业课学时数相对压缩,课程内容大幅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再比如,尤其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多,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变得更加重要。 1教学形式改革—先实践后课堂 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内容灌输,而是先进行工厂实践,实地考察化工企业,对于工艺流程有简单清晰的具体认识,将大大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顺序改革—先设计再讲解 将典型的工艺流程放手交给学生设计,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以及基本化工原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深深植根于实际生产。 3教学手段改革—借鉴MOOCs的优点 大力提倡网络信息化教学,拓展教学的思路和深度,使得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结合平日的资料搜索和自我学习,尤其是借鉴和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典型工艺的历史教学 比较典型的化工工艺流程,比如合成氨工艺,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如果在课堂引入该工艺的历史教学,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以及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合成氨类的典型工艺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授课方式,首先分段讲解各个工艺,比如原料气—氢气的制备工艺,然后将整个工艺穿成主线,最后丰富整个的工艺流程,从而使学生对于整个合成氨工艺,甚至包括制氢、压缩、循环工艺等流程有深入而细致的了解。 作者:尹振 刘秀军 高建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分析 1当前化工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化工生产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当前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1化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很多化工生产都一味追求“量”,而忽略了对“质”的要求,就造成了化工生产的效率低下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和化学反应的生产设备有关,而且还和化学反应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同时,还存在着反应不充分的问题,反应的不充分一方面造成了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而且对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1.2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目前,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重金属的排放。在化工生产中,很多企业都是为了节省成本,对有害气体和重金属超标的废水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空气、水的污染,而且对土质也带来了破坏。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周边都出现了河水的严重污染,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用水。 1.3生产工艺不合格 另外,当前化工生产中工艺的不合格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2有效加强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的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化学工艺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笔者就将结合这些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强措施: 2.1改善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环境 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素,如何有效改善化学反应条件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务必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催化剂等所需的条件做严格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坚决不能用于化工生产。同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废料不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以保证化工生产能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中。 2.2依据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调整 对生产工艺的改善,并不是仅仅从反应条件入手,是要对不同的反应原理等都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制造氧气的工艺来分析,我们要仔细考虑采用哪种工艺才能生产中高效、利于投入生产的氧气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2.3对化工生产产生的废料进行合理处理 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来说,产生废料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合理地对废料进行处理,开发出有效的程序及治理系统,则需要我们去仔细进行考虑。当前,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在我国的相关的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对于废水来说,要经过相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将水中的重金属采用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这样就避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带来危害。而对于废气的处理,要在废气的中、顶部设置废气处理过滤系统,这些过滤系统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等过滤掉。在废水和废气经过处理后,还应该对处理的水、气按照相关的标准做出检测,使其满足国家相应的标准后才允许排放到环境中去。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生产所带来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工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理念,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依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改进,敢于尝试和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即使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等的国家要求,也要对后期的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化工生产工艺不合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绿色生产。 作者:王杲 吴晶 单位: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化工工艺论文:催化裂化工艺化学工程论文 1引言 催化裂化具体的工艺过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操作条件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操作条件的调整范围。但就反再系统来说,操作条件就包括诸多方面,如温度、剂油比、停留时间、催化剂的预提升与预提升介质、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两者的混合与流动、两者的分离、反应的终止、催化剂中油气的汽提、催化剂的性能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条件等。尽管操作参数众多,但平时可调整的却屈指可数,有些参数,反再系统工艺路线已经确定,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不能再调整或无法调整了。 2操作条件的影响 催化裂化在接近常压的低压下操作,在这个压力范围内压力对热力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较低的烃分压有利于裂化,不利于生焦,因而是有利的。最小总压取决于后续分离系统,目前在300l(Pa以下。烃分压可以通过喷入水蒸汽的方法来降低(一般喷入水蒸汽的量占进料的1~5%),也可以将一部分轻烃气体打循环,但循环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性来确定。 3焦炭燃烧动力学 催化裂化焦炭的收率一般在4~8%之间。在再生器的典型温度条件下,富氢化合物要么挥发,要么裂化成可挥发性组分和焦炭。催化剂再生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由焦炭的较慢的燃烧速率决定。焦炭燃烧的活化能约为147kJ/mol。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烧焦时间与温度之阃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该函数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确定了催化剡的总量与再生器的大小。减小再生器的大小与催化剂的总量很重要,原因有两个:FCC再生器在整个装置的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减小其大小有利于降低装置的投资;减少催化剂总量,不仅有利于减少操作费用,而且还有利于根据原料与产品的变化迅速改变催化剂。FCC装置是一个“热平衡体系”,热催化剂为裂化反应提供了部分热量。FCC装置的热平衡与催化剂的活性、原料性质、原料的预热和反应温度有关。此外,热平衡还与再生烟气CO2/CO的理想比例有关。焦炭燃烧的一次产物有CO、CO2和H2O,CO与CO2之比是温度的函数。CO与O2反应生成CO2是自由基反应,在有固体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会减慢。如果烟气中含有过量的空气,则只要一没有固体就会燃烧。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这样。为了促进CO的燃烧,现在都加含有Pt等贵金属的助燃剂。使CO转化成CO2也可以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实现。CO均相燃烧生成C02的活化能较高,约为293kJ/mol,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在7000C以上CO可以完全转化。从热平衡的角度,达到7000C以上的再生温度毫无问题,但是再生器的材质和催化剂限定了最大再生温度。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烧结,也易于水热失活。当然,如今的催化剂可以保证在高达850℃的高温条件下不会造成烧结破坏,但水蒸汽的老化作用要求温度要比该温度低得多。设计者在迸行反应器设计时,在降低再生温度以减小水热失活与提高再生温度以减小再生器大小之间权衡。另外一个减小催化剂水热失活的方法是采用两段再生:在第一段,在较低的再生温度条件下,进行富氢焦炭的再生;二段在较高的温度下操作。燃烧所需的停留时间是根据等温反应计算得到的,而FCC再生器并不总是等温的,尤其是催化剂颗粒温度不均匀。再生过程中质量传递的影响要降低到最小,以便催化剂颗粒内部温度不超过气相温度。燃烧过程中的扩散控制是反应速率快造成的。扩散速率是催化剂颗粒直径的平方的函数,而反应速率则是温度的函数。颗粒直径需要在200岫1以下,再生器才能在6500c以上操作而避免颗粒内部产生高的温度梯度。固定床反应器的最小颗粒为1mm,移动床反应器的约为3mm,只有流化床反应器的催化剂颗粒直径小于200μm。对于焦炭收率很低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稀释空气、由此降低绝热温升的方法保护催化剂。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空气量太大,有一定的问题。 4结语 本文介绍反应的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和催化剂的再生等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了解催化裂化工艺相关设计问题具有一定帮助。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经济统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 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对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经济统计论文: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也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需要开展创新性的统计,企业统计提供的是统计信息,在统计工作中使用创新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与时代的共同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起源的时间还算比较早,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前苏联是这项工作开始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时期,统计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但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统计就作为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统计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为基础,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这些表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企业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变化,但统计的原有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新的统计中,统计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统计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企业各项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要不断的探索统计工作的创新方式,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统计工作,但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工作状态欠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过于重视工作中要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大多数都是应付心理,由于统计数据比较复杂,以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在实际的情况下,有些数据可有可无,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够实现统计工作的人机结合,从而保障企业统计工作的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企业经济统计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给予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在管理科学领域,ERP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数理统计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3、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4、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作为实体经济的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始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课题,因而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这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的创新 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统计理论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把完成国家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作为经济统计功能和作用的体现,导致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的经济统计观念尤为必要。 1.1科学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统计工作,必须明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场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经济统计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大型的有着海外业务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国外市场的信息。另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3风险观念 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2、企业经济统计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基本内容的不断拓展,并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还包括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的反映和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的反映等。 3、企业经济统计功能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的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需要判断和测评,这种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业的统计人员应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4、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创新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企业经济统计的人才管理创新 统计人才在管理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人才要在素质上创新,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要能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现代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结束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论文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我们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循环经济涉及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并由专家按以下四项原则进行赋权: (1)3R相关性原则。相关程度大则权重大。 (2)可靠性原则。数据来源可靠性高则权重大。 (3)关注性原则。百姓、政府关注的指标则权重大。 (4)可控制原则。相对可控度高的指标则权重大。 依据上述赋权原则,首先对13个二级指标所属的大类确定大类的权重,考虑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主体与扩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四类的权重分别为:0.1、0.3、0.3、0.3。然后对类内的每一指标分别给予权重,具体见表1,每一指标也可直接计算权重。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法 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在计算每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个体指数,乘以对应的直接权重(大类权重乘指标所属类内权重之积)之和,即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两类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强调科学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统计指标由于未列入现行统计体系,缺少相关数据;二是实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少而精为基本起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表中指标进行排队和筛选,对号的指标建议分步实施,具体处理方法:操作试行期(三年),在指标体系中列举,暂不进行计算;完善补充期(两年),对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相关核算的内容,核算时暂利用现有相关统计指标替代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如采用小范围的重点调查取得相关比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基本情况的资料;正式实施期(第五年起),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统计制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核算,评价体系应随着时间及具体问题逐步调整,以便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1)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这七个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比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龙江、四川,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发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广西、辽宁、陕西、安徽、江西、重庆、新疆,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评价综合指数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内蒙、贵州、山西、宁夏、甘肃地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造成其最终指数最低 经济统计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研究 近些年来,经济统计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统计职能、统计范围,还是统计手段、统计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显着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较好的增长势头,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这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经济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长。这些经济增长数据正是来自经济统计的结果,在有关经济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统计的身影。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统计核算作为企业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企业统计正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相当于是统计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说,企业的统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统计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和手段,使得企业的经济统计能够很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撑。经济统计是企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随时对企业经济相[:请记住我站域名/]关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规模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计划还是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经济统计结果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来科学的监测和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来说,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我国企业都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业统计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现状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国采取了正确、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来进行体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够断的向前驶去。经济统计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滞后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当我国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我国企业也发展得快,规模也扩张得快。但是企业的经济统计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虽然从整体上来讲,企业的经济统计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统计的发展是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即使是到了现在,我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可以给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依据。企业的统计方法,也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统计的缓慢发展。很多企业现在采用的经济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运用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来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统计。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针对经济企业制定的,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适用。 (二) 企业的经济统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而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统计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长期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和学习,陷入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渐变弱,也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统计口径不仅很细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现代经济统计的概念更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而是一种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统计。 三、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也对经济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来推进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 (一)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 企业经济统计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是评价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统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统计软件,来展开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运用合适的工具来对企业的现在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尤其是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描述功能则是统计功能的基础功能,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准确描述和把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将统计指标全面化、深入化,对传统片面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 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先进、科学的经济统计方法。现在是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经济统计中,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企业资源计划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 (三) 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业经济统计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而不再是依赖企业统计报表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要从思维上打破这种局限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构建并且运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统计,形成“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得我国经济统计能够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 总结 经济统计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遇到了好时节,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好时候,所有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排除,经济统计更是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本文中,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于比较浅的层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讨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济统计论文:探析企业经济如何更好的实现创新性统计 【论文关键词】 企业发展 统计工作 创新性 【论文摘 要】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领域内,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骑着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经营决断、发展走向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创新性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性统计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贸易经营活动往来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日将激烈。此外,原有的传统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经营行情,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任。 1.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进行科学化的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更需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机制。 1.1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1.2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2.1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2.2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3.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3.2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3.3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3.4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所包含的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某些过时的、已没有实际价值的指标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等,对这些部分应当合理的舍弃。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拓展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以进一步体现新经济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企业科研能力与水平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统计论文: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经济统计论文:浅析基于GIS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技术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数据共享;空间分析;可视化 论文摘要: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统计领域,通过制定统计行业空间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系统与现有统计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统计数据空间化处理、空间统计分析和多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体系,从农村统计业务流的角度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原型并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证明,建立时空一体化的信息支律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地理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资源整合已成为数字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作为政府信息服务的窗口对数据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更及时、更完善的统计服务。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部i7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作为信息标准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综合各种普查地图开发了TIGER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统计电子地图浏览,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制图。日本统计局在1990年就开始陆续进行普查地图数字化工作,并开发了普查绘图系统(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统可编辑并绘制各种地域统计地图。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还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我国统计信息空间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十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全国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地图和2004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统计数据的浏览、查询、数学分析和图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国家统计局组织研发了“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重点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及统计数据可视化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农村统计业务中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导致数据在各个部门难以共享,统计数据通过文字图表进行展现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描述统计对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及其空间现象和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农村统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基于GIS技术实现农村统计业务对象和内容的时空集成与整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和开发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1.1数据的标准化 制定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包括农村统计单元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题地图产品制作与规范四项统计行业标准,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系统与现有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各级农村统计部门之间多源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1 .1.2融合政务工作流 系统功能设计要符合统计部门的政务工作流程,将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复杂统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简单化。 1.1.3良好的扩展性 组件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复用和健壮的版本更新。利用组件技术将系统功能封装为GIS组件对象和业务逻辑组件对象,通过组件对象的连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1.1.4数据的安全性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前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统必须建立严密的密匙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的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1.2总体设计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部分。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统计数据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统一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通过ArcSD〔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应用层将数据层与表现层连接起来,实现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表现层将应用层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统计信息展现给用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 1.3据库构建 系统数据库包括统计数据库、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权限数据库四部分。统计数据库存储农业统计普查数据,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统计报表数据和重点调查数据。由于统计标准和方法频繁变动,在统计数据的组织上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抽象出的对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将统计数据独立存储,使用元数据描述统计数据的时间、名称、单位等指标体系信息,当统计标准变化时只需维护元数据即可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存储分年全国各级统计单元代码以及分年统计单元变更信息,统计单元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查看变更情况。空间数据库分年存储全国省、市、县、乡、村5级统计单元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单元代码进行关联。用户权限数据库定义了不同用户类型的数据权限和应用权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数据的使用权限,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实现 2.1统功能模块 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对统计数据的时空一体化查询、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和多维可视化四部分。运用组件技术对模块功能进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建立通信机制。 2.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系统后台数据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码管理、统计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时空数据查询四部分。基于标准的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管理完成了统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数据编辑和数据验证;时空数据查询包含同期统计数据查询、历史统计数据查询、统计单元变更查询与空间数据查询,实现了时空序列上的高效数据检索。 2.1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地图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不同用户给与不同的操作权限;地图管理提供图层的导入和删除、图层的显示控制、图层的顺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统界面工具栏与显示窗口控制、专题地图模板与统计图表模板的加载与删除等功能。 2.1.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包含统计分析、空间分析、ESDA分析和统计模型库四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同期和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多种数学运算,提供运算结果输出并完成与空间数据的地图关联。空间分析功能提供数据的空间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对分析结果制图输出。ESDA分析封装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通过COM接口可以讲分析结果与统计地图进行有效交互。统计模型库对多种数学模型、统计业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封装,用户可以对模型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业务模型以满足复杂的统计应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输出以便重复使用。 2.1.4多维可视化 多维可视化模块包括专题制图、统计图表、三维地图和可视化集成功能。专题地图功能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制作各种统计专题地图,并可对专题地图进行输出打印。统计图表功能对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制作多种图表数据,并支持图表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地图通过对统计数据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的为宏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可视化集成功能将系统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统计数据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的集成展示,二是与系统与Google Earth的集成,实现系统数据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视化。 2.2系统界面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组件平台结合Oracle 10g数据库在VC++6.0平台下进行开发,并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进行示范应用。系统界面设计遵循美观规范、风格统一、操作简便的原则,主界面由六部分组成:菜单栏,状态栏,统计专题,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如图4。 3、关键技术 3.1变更单元时空数据查询 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检索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发生合并、拆分、划拨、代码变更等变化,导致难以将一定尺度上的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对比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对统计行政单元和空间数据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对统计行政单元代码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双向链表存储结构设计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树搜索算法可以追溯农村统计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这种存储和查询方式简化了数据入库操作同时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统计业务中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数据变更问题,如图5。 3.2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统计部门不仅是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更应提供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等服务。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将GIS技术、空间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克服了经典统计学中数据相互独立带来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统计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统计现象的变化规律。系统运用组件技术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封装为ActiveX控件,与系统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分析。 3.3统计模型库 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描述出的简明映象。统计模型库提炼了系统业务逻辑,采用开放的模型接口构建,利用COM技术将统计业务中的传统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组合封装,可以将传统统计数学模型与GIS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创建新的统计模型,并允许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模型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自动化集成。这种开放的结构使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简化了复杂统计任务的操作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进行从空间分析到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一键化”操作。 3 .4可视化集成 统计指标具有时空性,因此将统计数据加入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可视化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统计数据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Google Earth实现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无缝显示,具有开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点。因此GIS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集成为统计数据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将统计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关联,然后通过数据转换算法将系统空间数据转换为KML数据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载显示,用来监测较大尺度下的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地区、指标异常地区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图6。 4、结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现象,必然要考虑统计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状态以及统计对象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GIS技术运用于农村统计业务,实现对海量统计数据的时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统计部门提供深层的信息从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制定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不仅实现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下属各部门统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决统计业务中因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统计数据时空查询以及空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系统模型库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提炼,使系统操作简单化、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技术工具,将各种存在形式的预防医学档案转化为数据化的档案材料,从而使预防医学档案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存储和交流都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预防医学数据的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普及,以及数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尤其是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着预防医学档案的数据化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更好的促进预防医学理论研究;第三、有利于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医学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理论体系,预防医学档案盒预防医学研究成果,理应造福于全人类,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促进不同国家间交流的同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预防医学论文:传统案例教学结合预防医学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1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根据不同的教学板块,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们认真选择案例,选取医学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常见性案例进行讲解,着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二,指引学生们从医学文献中找出典型的反面案例,例如在设计、实施等出现错误的案例。学生们所选的案例主要限定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临床科研实践,以及近期公开发表的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素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没有固定的答案,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和辨别设计思路的能力。第三,综合运用专题讨论法、选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讨论来提高学生积极地学习性。相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们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这一方面能有效的诱使学生们进行深入学习,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职工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1.2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学生们的学习素材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讲师们传授的内容以及有限的专业课本上。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下,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提高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来源。一方面,院校应当为学生们建立齐全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和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网站给学生们享用。这样学生们能够根据查阅的教学资料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利用邮箱、在线解答等方式与教师们沟通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另一方面,院校应当加大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资金物质投入,建立预防医学的实践场地,帮助学生们完成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真正跨入预防医学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原则上来讲,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两方面。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下,考核内容应更加侧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评价,并相应地增加案例讨论内容所占的比重,拓宽案例讨论的考察范围,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考核的形式应当突破单一的试卷测试,根据案例讨论的教学和课程特点,考核时应当兼顾学生对案例的收集整理能力、撰写的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试卷理论考试、课堂答辨等多样式手段来评价。例如,由于采用了案例式和传统法教学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被用去很多,因此,适度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日常对学习的投入。 1.4重视教学反馈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得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在对案例的分析下充分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由于学生们自身的知识有限,不能深入分析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为此,院校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真监督教学的每个进度和环节,做好回馈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2结语 预防医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院校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们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达成的提高,同时,也促使教师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纳,各院校们应进一步的尝试和完善,为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史莹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1.1重点部位构成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内镜检查室、门诊换药室、急诊抢救室、观察室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患者多以治疗为主,在这些地方停留的病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大,获得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注射室一旦消毒液体、注射器具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感染,因其感染的群体性,波及面广,对病员造成危害也较大。口腔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自身的感染风险较高;手术室、口腔科的各种器械较多,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也会给消毒灭菌带来困难。 1.2内镜室感染预防问题 内镜室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和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都有可能经内镜传播,其中胃肠镜以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假单胞菌;气管镜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假单胞菌感染为主[2]。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1.3门诊手术室和换药室感染管理问题 近年来,门诊手术数量增加,控制门诊手术室、换药室感染也成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手术切口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保持门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换药室也要尽量保持相对无菌。 2医院重点部位感染分布 2.1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何多多等报道[3],感染与患者年龄呈“V”形分布。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感染病种广,感染率高,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且多伴基础疾病,是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性别分布:牛凤梅调查发现[4],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但某些部位感染有性别差异,如泌尿系感染女性较男性高。③患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1996年监测报告,以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最高,达9.5%,其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患者,发病率为7.1%,而良性肿瘤及未定型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较低,均在3.0%以下。④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无危险因素者高[5],如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插管患者,插管时间4d以上者为4d以下者的20.1倍,手术时间5h以上者为5h以下者的3.7倍。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7%其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炎菌血症和其他部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42.0%和24.0%。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8.0%,以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这4个感染部位占整个感染部位的70.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分别占33.0%和21.0%。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随手术切口的不同而异,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愈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愈高。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1自身因素 高危科室患者从年龄上看,老年科、儿科由于老幼体弱者较多,机体抵抗力弱;从住院时间上看,神经内科患者病程及治疗周期长;从接受药物治疗看,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3.2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可成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导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许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激素用量过大、过滥使机体免疫力有下降趋势[6]。 3.3环境因素 病室是病员密集的地方,由于通风不够造成交叉感染机率大,加上陪护人员的增加,致使环境中微生物含量升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如对出院患者的床单元终末处理及晨晚间护理不符合湿式打扫要求,也使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增多。 4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和问题 4.1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旧的病原微生物抬头;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广泛使用静脉置管,导管菌血症占全部医源性菌血症的75%,菌血症发生率达4.2%[7];机械通气设备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再加之患者抵抗力的下降,卫生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是构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4.2存在的问题 各医疗机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医院中心供应室存在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陈旧,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不严。 5、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控制的管理思路 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医院自身已很难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通过卫生系统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以笔者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确保以下各项管理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方能确保医院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 5.1加强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应摆在首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分工明确,实现目标管理。院感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各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 5.2加强院内预防隔离措施,深化“标准预防”理念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实施[8],但我国尚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执行措施。目前,各种相关的隔离措施已被广泛探讨,正在逐步将“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5.3严格无菌质量的监控 各科室的无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为了提高无菌效果,主要对各种器械、物品、布类的消毒与无菌进行质控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无菌质控,对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根据消毒液作用时间的长短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保证消毒液无菌合格率达100%。搞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各个诊疗室空气、各类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5.4重视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护理 5.4.1重视护理单元管理 对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护理单元,严格规范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范围,操作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5.4.2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的陈设,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资料显示,患者用过24h的床铺上可以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9]。因此,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适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5.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特别是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导尿、吸痰、切口护理等,可提供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机会。因此,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可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程社会实践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社会实践效果 医学社区实践不仅对人文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可启发今后的工作思路,学习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管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基层居民的医疗卫生知识比较缺乏,了解到中医药在基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学会了医学生的一项最重要的沟通技能,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同学们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坚定了学好中医学专业的思想。 作者:衡明莉 步怀恩 赵铁牛 李戈 陆征丽 王泓午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预防医学论文:刍议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课的革新 1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2)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②脱离专业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2.2实践教学改革 2.2.1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上机操作,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6)应用多媒体,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措施。 (7)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2.3.7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笔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口试,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作者:李研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医校预防医学的案例教导探索 建立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1.培养“预防为主”的思想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思想”。下面以预防医学案例来谈对以“预防为主”思想的培养。某某男,年龄49岁,职位为企业经理,在重要商务会议上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死者家人介绍,某某男成年后仅住院3次,最后一次为踝骨骨折。在2008年-2011年,某某男体重飙升,长期处在繁忙工作、巨大压力和商务应酬的环境中,并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的习惯。某某男的两位哥哥体检出高血脂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假设自己为医务工作者,思考某某男延长寿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某某男在最后一次就医时候,应该咨询医生关于保健的方法,让医生纠正其不良习惯,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上述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将“预防思想”植入学生的思想中。2.明确自然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预防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明人类需要依据自然环境来延长寿命。预防医学任课老师将预防理念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和中医预防思想有机结合。诸如,“夙兴夜寐,洒扫廷内”(《诗经•大雅•抑》),提示人类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定期打扫其居住场所。又如,“弗洒弗扫”(《诗经•国风•山有枢》),批评人类不讲卫生的坏习惯。[6]预防医学任课教师在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时,列举众人熟知的公共灾害,并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灾害发生的原因、致病机理、患者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老师的详细陈述,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7]诸如,任课教师可以将1952年英国伦敦煤烟雾事件与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任课老师可以将1925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另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的事件展开讨论,诸如,2011年5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8月云南铬污染,2010年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等有关预防意识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职业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教学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出现,中国职业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农民工人数的扩大,职业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预防医学需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机理、致病因素、影响健康的程度和预防措施,以此对职业病进行有效控制。任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病知识,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找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职业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任课教师在讲授“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时,列举在2009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并通过讲授、引导、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特点、诊断依据、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4.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教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在神农氏时代,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无毒的植物可以食用,有毒的植物必须避免。“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内经》)。由此可见,中国早已认识到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三氯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红心鸭蛋、牛肉膏猪肉、地沟油等,这是都是预防医学老师可以引用的案例。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图书馆等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预防医学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方式可以培养了学生事件能力,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任课教师在讲授食物中毒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设计一场商务宴会。在商务宴会过程中,客人出现大范围的中毒现象,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客人进行救治。在这场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预防医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8-9]。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独立的考试规则、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事件分析,所以案例教学法比较侧重于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与案例交流。在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掌握占总成绩的60%,案例讨论和分析占总成绩的20%,信息收集占20%。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使预防医学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另外,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比较浅,不适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中医院校中,女生比较多,女生大部分都比较内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案例教学法的这方面不足可以由其他教学法来弥补,所以预防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教学目的要明确案例的选择要符合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更要符合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这是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案件中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最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10]。2.案例要有代表性预防医学教学中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一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要依据教学情境,将教育学、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深入分析案例的本质,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来了解预防医学理论。3.案例要有可操作性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模拟案例环境,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预防医学理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定具有实践性。调查研究显示: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积极性,在分析实际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作者:王爱莉 张建辉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难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董菊 陈全良 李国春 秦蕾 王均琴 吴娟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1.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3份,其中有效问卷691份,有效率为95.57%。由表1可知,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其所学专业有关并对将来发展有帮助,分别占76%和65.7%,但对该课程兴趣强的仅占8.8%,32.8%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 2.对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表2可知,被调查学生中,73.7%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总体评价很满意或较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3.对预防医学主要教学内容的评价。由表3可知,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需要深入学习的,食物与健康部分的人数比重相对较高,为36.6%;比重最低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为14.5%。对各部分内容学习效果满意情况的调查出现和上述相同的趋势。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82.6%,其次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认为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也是以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61.4%。4.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采用开放式问句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建议,结果有384人作出应答(有效调查人数691人),应答率偏低,约为56%。由表4可知,应答学生中,建议增加教学实践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各种建议人数的49.2%,其次是培养学习兴趣,增加互动与讨论。 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大多认识到预防医学的相关观念与方法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一定关系并可能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帮助,但仍有近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兴趣,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多方面的:首先,人们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得到有效转变,造成了不少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疾病的预防与自己无关,作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因而不重视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迫使很多学生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考级拿证书、考研上,从而无暇顾及该课程(包括一些其他课程)的学习;此外,上述调查结果也表明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可能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关改革,以改变目前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缺乏兴趣的状况。在对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中发现,73.7%的学生对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满意或很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目前,我校(包括其他一些中医院校)该课程教学采用的《预防医学》教材是西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下的不同分支学科内容的一个融合和简化版,涉及内容较多,知识体系比较庞杂,既包括各种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又包括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内容,由于内容多,而学时数有限,有些内容就不能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让学生对教材的适用性产生怀疑。并且教材内容中真正和中医知识相联系的部分较少,这可能是部分中医类本科生对教材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满意度也较高。预防医学本是一门应用型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真正的掌握。比如流行病学和统计学部分内容,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对研究思路、数据分析等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增加实践教学可能是提高中医类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最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满意的教学内容均为食物与健康,最不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差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并且教学方法最需要改进的是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这些结果表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乐意学习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而对一些方法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原因除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有关外,还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理科知识功底比较薄弱以及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如医学统计学内容的逻辑性强,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如果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背公式和公式推倒演算过程上,不但学的辛苦,而且很难学好。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所用的记忆式学习方法,并多结合实际案例来介绍方法学内容,这样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的调查中发现,应答者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提出要增加预防医学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开展一些调研活动,开展实验课学习统计软件等;此外,还有较多学生提出要多增加互动与讨论、多增加课外或生活中的案例等建议。这表明在今后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尽量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并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可借鉴其他高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案例、PBL教学法[1],或通过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2-3]等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成效评估 作者:金佰明 祁艳波 钞虹 钱学艳 李继媛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成果 1一般情况2009级实验班学生51名,其中,男生14名,占27.45%,女生37名,占72.55%;51名学生均为英语考生,其中四级通过45名,通过率为88.24%,六级通过24名,通过率为47.06%。 2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英语水平、中英文衔接、重难点讲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互动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3学生对双语教学认同的效果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在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满意度、英语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4对双语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 4.1学生对双语教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51名学生中,有3.92%(2/51)的学生表示完全能听懂双语教学的内容,有29.41%(15/51)的学生认为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60%~80%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仅能够听懂60%以下的内容。 4.2学生双语教学前后专业英语掌握情况对双语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35,P 0.001),表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3。 讨论 1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多数(74.51%)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口语发音与专业水平良好,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本院在教师英语能力培养上的成效,教研室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学习,强化教师的专业外语与口语水平。黑明燕等[2]报道,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之关键在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彭伟莲[3]的研究显示,我国医学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其与国际间的信息和学术交流,为此,还应继续加大对教师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中英文比例及衔接“良好”评价的比例为64.71%,表现的中规中矩,尚需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授课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良好的比例略有偏低(50%左右),在这些方面亟需改善,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做到生动、形象、直观,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英文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68.63%的学生对布置预习、复习、思考与讨论等方面给予“良好”的评价,每次进行双语教学前,教师都将双语教学内容涉及的关键词汇、概念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就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且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疑难单词、重要概念重点加以解释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双语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认同方面,鉴于预防医学自身的特点,专业术语较多,相对起来不易理解:80%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效果、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0%~70%的学生对教学进度与综合英语能力提升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是比较认同的,另外侧面也反映了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54.9%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的压力,另有50.9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不是很感兴趣。双语教学是一种中英文不断切换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理解与接受的满意程度,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双语教学的预习、复习上,自然会感到压力所在。如果双语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双语课堂趣味性的缺乏,学生听起课来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作为双语教师,一定要将双语教学课堂成为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充满趣味、激情活力的课堂。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成为授课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4]。 3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说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侧面反映双语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来学,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5]。鉴于双语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应加大推行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流,通过学习医学英语、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以增强学生基础英文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本身的目的和要求。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专业开展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分析,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课堂师生互动,以及中英文的比例与衔接等方面问题突显。 通过双语教学,笔者体会到了双语教学过程的难度和复杂性,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尚属尝试研究阶段,只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才能探索出适合预防医学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逐渐使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步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素质情况调研 作者:孙亮 孙锦峰 吕全军 付晓丽 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 调查结果 1.身心素质方面。 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偏高,特别二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高,需要加强教育(结果详见表1)。 2.学习素质。 在学习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对当前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有230人认为学习不满意的方面为“看不清前途”,占到调查人数的59.4%(结果详见表2)。3.情感发展素质。在情感发展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和视野开阔度均较好,但艺术修养、成功指数和社交能力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结果详见表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各指标评分均在0点附近,说明学生各项素质总体水平在标准范围,整体素质较好,但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还有待加强,学习满意情况更不容乐观,近六成的学生因“看不清前途”而对学习产生不满情绪。因此,预防医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应更新和转变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2]。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预防医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预防事业热爱与献身精神。 再者,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在校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倾向,明确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教育[3]。在当前社会“重临床,轻预防”环境下,预防医学专业其社会认知度不高,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非常困惑,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从入学阶段就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确定大学时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目标及分阶段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其次,应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社会实践。预防医学生课程较多,除要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预防专业课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走向社会,所以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学生外向度和自信心不强。因此,要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合理优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课程,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特点,从而使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好的相结合。 最后,还应分阶段进行差异化的素质教育。有文章指出,按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分层次、分阶段地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次调查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各素质指标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合理规划任务及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育革新探究 作者:王思喆 杜玉开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预防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借鉴美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培养的学生有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部分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因此,应增加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所占比例,将与公共卫生联系不紧密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在保持原有核心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对专业课实行模块管理,每个专业方向中设有必修课、限选课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应尽早开设预防医学基础专业课及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相关课程,开设SAS和SPSS统计软件应用和文献检索类选修课程及一些反映本专业新进展的选修课。 (二)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普及。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板书和讲解不能完全被多媒体取代,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学生课堂设计→相关单位高资历人员带教→实际开展工作的科室人员指导→现场实施”的规律,逐步深入、控制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定期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者来校开设讲座,注重培养本科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车辆驾驶等技能的培训机会。此外,要对当前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加以改革,把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报告都记入平时成绩,并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重。取消题库和多年重复的题目,在试卷中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和开放式答案的考题,将答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作为评分标准,从过去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要求毕业生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提炼总结、撰写流调报告及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三)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实验、实践改革。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课,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本科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将实验内容整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分别设立实验点,由兰州市疾控中心和学院教师共同带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学校或院系可设立基金,开放部分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保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边上课边实习或在理论学习结束后马上进入实习,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还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设暑期学校,严格实习管理及考核制度,保证实习质量。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等级的专业研究,学习操作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现行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检验检测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的进行分析和报告。 (四)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应重视素质教育: 据资料显示,1998年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时比例只占总课时的8%左右[4],到2004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相关课时比例一般在10%左右[5],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在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可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开设讲座,通过结合医学史、校史、院史对学生加以教育。强调预防医学在促进公众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唤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训及适应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学生成长[1]。研究显示,很多院校都由博士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校里,即使有能力从事教学的教师也更热衷于科研,过去五年中55%的学校这种师资状况持续恶化[6]。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使授课教师兼顾科研和教学,鼓励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最新进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可选择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学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培训,融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有领导才干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开设公共营养师、职业病医师、家庭保健员等培训课程,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及发展边缘学科。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要尽快完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包括推广精品课程,建立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系统,邀请毕业生在校园网开设论坛,使学生有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学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共卫生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联系,发展社会关注的边缘学科,为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实习的思索 作者:汪靖 李跃平 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实验室管理水平尚有欠缺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全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其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登记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有关文档和技术资料收集不完全等不足,导致对本科生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实验室重要性认识不足1.开放性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放性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测试与检测就足够了;二是开放后增加了许多管理工作量和设备维护数量,大大提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实验中心教师存抵触心理。2.学生及时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对具体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验证课题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研究过程。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选择是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目前,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指导教师有时会抱怨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放松了对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的重视,等临近提交论文时间,学生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现象。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开放性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开放性实验是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学习中的思考为出发点的自主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更广泛更复杂的问题,学生操作仪器时会出现更多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需要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提供保障。例如:实验室开放后,实验试剂和耗材消耗就会增加,试剂和耗材领用与管理的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治安、防火和安全检查问题;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的问题;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合理规范,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遵守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的重点,光有规章制度而不执行,规章制度也就只是一个幌子。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满足毕业实习的需求基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开放性实验室应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配合毕业实习。1.开放性实验应与本专业毕业实习内容相结合。例如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开设了“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评价”、“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及“常见食品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测定”等8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中涉及到许多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在毕业实习中得以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检验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项目就能熟练掌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有机会再次进入实验室,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那些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2.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不但项目众多而且周期较长,学生一旦选定实验项目,就需要实验室全天候对其开放,从而给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造自由进入实验室的条件。这就要求实验中心教师不仅要付出更多时间,而且要采取更加合理且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应密切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配合是否密切。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毕业实习的项目和具体实验内容。对于实验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与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联系,有效沟通,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毕业实习阶段必须建立例会制,构建实习指导教师与实验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时间,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设计、写作、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5],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效 (一)学生对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本科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对预防医学专业而言,本科生可对自己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探索与求证,并由此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通过对2008-2012年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基本情况的归类分析,得出2008-2012年实验研究占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之比呈“U型”变化,结果见表1。产生上述“U型”变化的主因是我校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自2007年开始逐步搬迁至大学城新区,本科生实验研究的条件受限,导致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逐年下降。2011年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后,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大幅提高,到2012年达到63.57%,体现了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 (二)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近年来,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开设了8个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逐步由单纯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到“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近5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在各类期刊共发表10篇实验研究类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论文,学生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p#分页标题#e# (三)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价值[6]。实验室开放工作与本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8-2012年我院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倒置显微镜及图像处理系统、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总使用机时数达422小时。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基层单位同行对满足中外文资源需求的途径并不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做好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预防医学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世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信息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预防医学情报人员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密切跟踪和掌握各类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抓住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给预防医学情报工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预防医学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长远、更实际、更具专业效益的服务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图书情报室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咨询能力,为促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预防医学论文:小组拼图法与预防医学综述 作者:邵爱玉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以高职高专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病例对照研究”为例,说明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课堂教案名称:病例对照研究。本次授课共4学时,180分钟。 1情境引入(3分钟)预防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首先必须要明确病因。流行病学揭示病因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以及理论性研究。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析性研究中的一种:病例对照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占主导地位,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揭示病因呢? 2展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学会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2)培养与人沟通能力;(3)培养忍耐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6)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7)培养文字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设计(175分钟) (1)分6个主题,提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①何谓病例对照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分几种类型?③病例对照如何选择?④资料如何搜集?⑤资料如何分析?⑥病例对照研究有何优缺点?(2)采用小组拼图法分组讨论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①初次分组,进行专题讨论(30分钟)。上课开始时教师先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8人。教师将印有上述6项任务完整答案的学习资料(每张纸上只有一项学习任务内容)分发给对应的小组(第一项学习内容发给第一小组,以此类推),各小组分别学习、讨论本小组所负责的研习内容。②再次分组,进行所有问题的综合讨论(50分钟)。 从以上每个小组中每次抽取1人,组成1组,每组6人,共8组。具体操作办法是在所发放的6种不同学习内容的任务纸上,分别画上太阳、月亮、星星、大海、大雁、小鸟、香蕉、苹果8种图案,拿到相同图案的学生组成一组,共8组,分别称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将上述6个问题综合起来,共同讨论,不明白处可以咨询教师。③小组提问,代表发言(30分钟)。 教师赋予其中一个小组如星星组提问的权利。该组可要求其他任何小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被提问的小组成员也可给予补充。教师也可提问,并最终点评、总结。④教学效果检验与评价(6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涵盖上述所有知识点的案例,以第二次划定的小组为单位讨论15分钟,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邵爱玉(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师点评(45分钟)。⑤教师布置作业(5分钟)。 利用所学知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一个常见病或多发病的调查方案,以便查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下次上课前提交方案,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并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法教学),成功后赴现场开展社区健康状况调研。 应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过去在学习“病例对照研究”这部分知识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整体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气氛活跃。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在具备“双师”素质的同时具有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小组拼图法并不适合任何教学内容和所有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还应以讲授法为主;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生太多的班级,此教学方法不适合。在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转变教学、学习观念,同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应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检查登记制度,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验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类危险化学试剂、高压气体钢瓶等重点防范对象的管理要指定专人专管,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汪靖 李跃平 李昱辰 汪家梨 陈建玲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堂教学论文 一、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材教法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列表比较法、类推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等。例如,从现场调查法来看,预防医学重视现场调查,而现场调查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并总结现场调查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列表比较法主要应用于教学内容相同与相近的地方,通过列表比较,以找出相近内容的异同点,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区别。例如,职业性慢性中毒中的铅中毒与汞中毒,它们同样都是慢性中毒,而却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为病因与中毒机制不同,而且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前者以铅中毒贫血、多发性神经炎和腹绞痛为三大特异性症候群;而后者则以汞毒性口腔炎、震颤、中毒性脑病为三大主要表现。通过列表比较区别开了易混淆的内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殊性,因此,其本身的基本概念众多,而基本概念的教学常用类推法,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基本概念具有包容性与相似性。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内部,改变了环境的组成与状态,破坏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空气、土壤、水体、食品等。因此,环境污染作为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总纲,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对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则是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环境污染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只有把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了,就以此类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的概念即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姜新峰
旅游毕业论文:高校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研究 摘 要:由于观念与技术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在专业和行业界定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以致人们对于旅游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旅游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出现严重误解。科学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参考相关旅游增加值,正确统计高校的旅游就业范围,符合国民经济就业统计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端正人们对旅游就业范围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旅游卫星账户 高校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部门极为重视的问题,2008年2月19日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贯彻以上通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提高旅游就业能力。作为大综合性和强带动性产业的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行业之一,是高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一文中,将以旅游业就业概念分为3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即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就业人数[1]。这与传统的旅游业就业关联109种行业观念相比,明晰了旅游业的就业范围,确定了旅游就业新的测算方式。与技能服务的旅游就业相比,高校旅游就业重点并非是服务应用型,而是中层管理型就业。中层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与高校旅游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界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和界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岗位,不仅关系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确立,而且对旅游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政府《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其中第四条规定:“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没有确定,其工种的认定必然存在偏差,那势必影响其在上海户口的申办工作。)。 一、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范围的研究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发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从国外来看,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和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旅游统计问题,包括旅游卫星帐户的研究和开发、《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数字的收集和编纂》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手册的。关于旅游就业统计方面,Raphael Raymond Bar-On、Consultant和Ramat Ha-Sharon(1998)[2]、Neil Leiper(1999)[3]、OECD(2000)[4]等学者或组织分别在相关几篇文章中探讨了旅游就业的类型及层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等问题。这些探讨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对于高校旅游就业,Bob Mckercher,Andrea Williams Ian Coghla(1995)在Career progress of recent一文中追踪了澳大利亚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了研究生就业率问题,性别在旅游就业选择中的影响,在后期晋升中旅游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技能训练的必要性[5]。Neil Leiper则进一步指出,出于为成员企业争取降低跨国集团的税收以及开放领空之类的有利政策考虑,WTTC和很多旅游组织夸大了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这可能影响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会误导学生或学校加大对教育方面的错误投资。从现有文献看,对于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与统计目前还鲜有涉及,这可能是研究者们认为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套用统计旅游就业的方法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旅游就业存在岗位层次多、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点[6],仅仅使用一般的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还不足以真正反映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情况。 从国内来看,学者们对旅游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整个旅游业就业方面;二是关于高校学生旅游就业方面。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指标,学者们也开始有了关注。事实上,随着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日益显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和关联效应问题,也开始对我国的旅游就业统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国家层面上的200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研究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的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等;地方政府层面上则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2003年的《上海市旅游就业容量评估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课题和2005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旅游发展与就业增长研究》等。一些地方省市,如广西和秦皇岛,也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旅游就业的类型和范围进行了界定。这些无疑都是政府、业界和学者们逐步关注和重视旅游就业统计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有关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 (二)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口径 1.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 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与层次问题,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大致认为旅游就业分为3个层次,即直接旅游就业、间接旅游就业、诱发旅游就业。直接旅游就业是指那些明确由旅游供应和旅游服务需求所产生的就业,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餐厅和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就业都属于该就业范畴。此外,在旅游院校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也属于旅游直接就业统计范畴。具体来说,旅游直接就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旅游者提供六要素服务的组织;另一类是为旅游活动发生提供服务的组织[6]。间接旅游就业是指就业于那些为直接就业行业做辅助性工作的行业,如为旅游饭店提供床上用品的行业,为旅行社提供行李包、行李帽的行业。此外,就业于如航空服务供应,为旅游企业提供洗涤服务等类型的行业,也属于旅游间接就业。诱发就业是指就业于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提供服务的行业或有关部门,如为旅游者或旅游企事业服务的城建、卫生、医疗、邮政、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 2.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类型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一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方面,二是行业方面。专业就业统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旅游专业的就业,这是衡量旅游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指标。专业学生的“有业不就”,实质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至其它行业就业,其实质也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要统计非旅游专业的旅游就业,也就是看旅游行业对相关专业的就业影响,旅游行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根据调研得知,地理、历史、经济、中文及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如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有6名地理科学毕业生选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以及旅游商务咨询公司就业;2008年有2名地理科学学生选择旅游饭店就业,地理信息系统4名学生、资源与城市管理2名学生选择旅行社就业(注: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学工办提供的就业统计资料统计。)。 行业就业统计范围可以借鉴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即从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诱发就业3个层次进行。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注:选择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毕业生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该学院是中国旅游建校最为悠久,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师资最为集中的旅游院校。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分析,可以较典型的认识中国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统计。)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2002到2008年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见表1),直接到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旅游企业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是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与旅游无关的组织机构就业,这使得旅游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浪费。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学工办提供的2002年以来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以及诱发就业的分布(见表2)。 应该看到,旅游业的服务特征致使旅游就业类型呈现多样性,随着导游等弹性工作制的出现,旅游就业也有了全日制就业与非全日制就业两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现有统计结果看,高校毕业生旅游就业往往呈现高就业率,但实际毕业生的签约率并不高(见表3),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就业季节性与行业性特点,另一方面反映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过于宽泛,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三)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的症结 高校旅游就业现存的统计范围、统计指标等理论和技术非常薄弱,因而导致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实际工作中出现或宽或窄的严重偏差。经查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关于《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资料(注:见2004―2007《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开始把二级专业目录修改为三级专业目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仅仅限定于高职层面。),发现作为指导上海高校未来就业走向的资料在旅游就业统计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第一是学科统计不合理。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是按照我国教育部划分的11个门类学科和二级专业门类学科进行的,这样的统计结果是不可能出现旅游这个专业的,势必旅游就业统计结果归属于工商管理就业范畴。实际上,全国的高校旅游专业划分院系与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尽符合(如表4)。这样从大学科角度进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由于旅游学科没有出现在就业统计目录中,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根本不可能得以体现。由工商管理替代旅游管理必然会出现统计数字不符现象,如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旅游管理毕业生85人,但是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上海师范大学工商管理毕业生仅51人,可见目前关于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不足。此外,我国其他专业部分毕业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也难以体现。 第二是统计单位行业门类不足。我国高校就业统计涉及的单位行业标准基本是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在199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手册。根据该手册,毕业生将流向制造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采掘业,其它行业等16种。该分类是我国目前行业分类最具权威的方式。但在这本分类手册中,将代表旅游业特征的旅行社归类于社会服务业,将体现旅游六要素之一的“餐饮业”与批发和零售贸易归于一类,脱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旅游业。统计门类不足,必定会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压缩在一个很狭小的行业范围内,不利于客观评价旅游就业统计。 第三是统计就业过于宽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将升学人数和出国人数列入到已就业范畴是不合理的。升学之后的毕业生只是延缓了就业的时间,而并非是解决了就业的根本问题,这与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有着本质区别。出国之后,毕业生是否依旧回国就业,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如果将出国都归于高校就业,那显然存在着统计范围的过宽。其次,虽然我国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考虑到了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情况,但是却忽略了考生回到生源地后会选择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是旅游行业,也可能是与旅游没有太多联系的单位。所以,忽略回生源地的实际就业情况也必然会夸大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二、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观念偏差 1.狭义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观 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方面,人们存在着一种狭义的就业统计观念,也就是人们总是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视角集中于旅游管理专业。事实上,高校旅游就业统计,除了关注旅游专业学生是否就业,而且要关注旅游学生是否就业于旅游行业;其次,高校旅游就业也要关注非旅游专业的旅游行业就业,要树立“大旅游”就业观。高校大旅游就业观的树立,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旅游就业,有利于正确评价旅游专业的就业,也能有效评价旅游行业对高校就业的贡献。 2.高校旅游就业扩大化观念 2004年开始,教育部将高校就业统计由“报到就业”扩大为报到就业、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升学与出国等范围,这样的高校就业统计人为的夸大了高校就业的效果。如我国许多高校都对外公布其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但实际上是旅游专业学生签约率不到总人数50%,有些学校旅游专业的签约率甚至低于总学生数的30%。签约率直接反映该专业的就业效果,也反映这个专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人为扩大化,导致旅游就业数字的虚化,人为高估了旅游专业的就业效果,会使高校热衷于设置旅游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旅游产业构成认识偏差 旅游产业构成偏差造成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误差。对于旅游产业构成,存在着“局限论”和“宽泛论”两种观点。 “局限论”对于旅游产业构成的限定范围过小,仅仅把旅游业中的个别行业作为旅游业整体看待。如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1998)》认为旅游业仅仅是旅行社业,而住宿业、景区景点、娱乐行业均不属于旅游业;再如国家旅游局统计中的旅游产业,仅仅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贸易公司和其它旅游企业等,旅游景区和社会旅馆并不在旅游业统计的范畴之内。这种局限论的旅游产业观念,体现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就会使得统计数字保守,低于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宽泛论”认为只要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应该划入旅游业的范围中。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认为旅游业不仅包括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这些核心旅游产业,而且还包括诸如批发零售业、农林渔业、纺织业、供水供电等行业。显而易见,如果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以“宽泛论”的观念为主,那么高校旅游就业将会被无限扩大,就会高估高校旅游就业效果[7]。 (二)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技术偏差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上的缺陷是因为旅游行业的产业性质决定的。产业概念源自从供给方出发,生产同一类产品、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即并非根据生产某些类别的产品与服务加以定义,是根据某类消费者消费活动的特征所确定的产业。旅游业从需求方加以定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在国民账户体系拥有同其它产业同等的地位,造成了旅游就业统计困难。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涉及的广泛性,导致不可能把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包含到旅游业中。这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旅游就业,当然也没有一个衡量高校旅游就业的客观统计方法[7]。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还表现在旅游核心概念如旅游、旅游者、旅游产品等的界定不一,这势必加大建立在这些核心概念基础上的统计范围混淆。当然,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也受到这些核心概念的影响。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根据旅游者对产品的消费情况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色产品、旅游相关产品和非旅游特征产品。根据上述旅游产品的分类,相应地就将旅游行业分为直接旅游行业、间接旅游行业和诱发旅游行业。因此,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必须建立在旅游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上。 三、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有效界定 (一) 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 旅游卫星账户是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把旅游业作为整体国民账户体系之外的一个单设、虚拟的卫星账户。这个卫星账户是在不破坏旅游业自身完整性的基础上,把旅游业与其它行业进行对比。旅游卫星账户最初的设立就是将与旅游有关的相关部门的旅游增加值记入该帐户中,从而可以清楚看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实际上,旅游卫星账户就是在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下延伸出来旅游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关于旅游就业,有的人是全职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兼职的,可能他的主业并不是旅游相关产业,但是他在一定时期接待旅游者,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时间性[7]。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根据旅游就业的特殊性来计算出在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状况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整体框架。首先,测算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哪些是旅游产业提供的,哪些是非旅游产业提供的;其次,根据旅游活动涉及的产业,将旅游分为直接、间接、诱发产业;再次,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区分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旅游者;最后以旅游产品的明细类分为纵轴――供给方,以旅游者的明细类分为横轴――需求方,建立起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旅游卫星账户。第二是进行数据整理,填充旅游卫星账户。首先区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找出究竟是哪些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体现旅游业对不同地域的经济贡献;其次,测算出任意产品i的销售收入对不同区域经济的贡献。第三是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即根据已知的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产品i的平均消费额,核算各产品的旅游产品率,然后运用旅游卫星账户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最后核算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旅游就业率[8,9]。 (二) 确定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是指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真正对象。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范围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住宿设施、旅游交通企业、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为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接待服务的行业。此外,政府旅游行政管理、监督、服务机构、旅游协会等部门,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报纸、杂志、书店、出版社,旅游电台、栏目和频道,旅游网站,驻外省市和国外的旅游办事机构,旅游高校和职校,旅游科研、规划机构,旅游投资、开发机构,旅游培训机构等为旅游活动发生的服务部门也是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6]。对这两类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统计,才是高校旅游就业的有效统计。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 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单位:1.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2.安徽大学商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原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通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等途径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 [关键词] 旅游管理;职业忠诚度;高职毕业生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高职旅游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员工忠诚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较多,但具体到高职旅游专业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理需求,把握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忠诚度,为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调查现状 (一)调查结果 在进行《辽宁高职服务类专业创业型实习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80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40位实习一年的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40位实习生中,接近80%的学生考虑实习结束之后跳槽,55%的学生考虑离开旅游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80位毕业生中仍然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仅占40%,其中认为旅游行业很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仅有11人,毕业时间全部在四年以上,所处岗位基本属于基层管理者,其中有7人工作企业为旅游景区,3人来自旅行社,酒店岗位的仅有1人;接近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现在的行业,希望有换工作的机会,有接近90%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0%的人跳槽两次。120位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流动性大非常正常,选择行业企业更看重工作回报预期实现及岗位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职务越高,对工作的认同感越强,刚上岗的实习生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旅游行业中景区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酒店行业的人才职业忠诚度最低。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R档难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会把服务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学生的心中,把一线服务岗位当作“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职毕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将旅游企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有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方式的岗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 服务业一线岗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毕业生通常只具有单项的服务技能,缺乏管理能力及服务意识。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往往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即可就业,这就直接决定了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在物质上满足人才。满足人才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就是福利待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缺乏专业技能强和高执行力的人才,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前瞻性及自我管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很少,当高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升职空间有限或遇到企业内人才激烈的竞争时,学生选择规避竞争失败的捷径就是换岗位或换企业。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人才招聘时,旅游企业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一些高素质但缺少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被企业拒之门外或不被重用,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及潜力发展。在员工的任用方面企业更愿意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忽视员工的团队意识;更重视员工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员工对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忠诚度。 三、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的途径 (一)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及职业思想素质,是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就业岗位,在岗位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包括对客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支撑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服务类专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职业化、岗位化,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准职业化”,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力和规划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在职业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让自身发展与职业、行业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适应人才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及职业兴趣,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职业优势,树立行业认同感,改变就业趋利观念。专业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的动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了解行业就业特点及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行业竞争及企业人才竞争。 (三)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很难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问题,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要依靠多方合作。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专业就应该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忠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协调作用,让学生在入岗之前充分熟悉旅游企业的文化及岗位工作要求,在实习实践期间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创设职业氛围,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 企业应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旅游人才管理中,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不以人才为重,人才自然外流。旅游企业应将培训与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留住人才。通过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规划,使企业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融为一体,给予员工完善的职业发展。 旅游业的季节性明显。在淡季时人员流动大,在旺季时旅游企业不得不招聘临时人员,很多员工觉得自己是临时的,随时可能离职,缺乏工作热情。旅游企业要减少员工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及工作质量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员工签订合同,建立旅游企业人才互聘(借)制度,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人才可用,在淡季的时候减轻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导游人员,可以推行旅行社导游管理网络化,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行社в稳瞬抛试纯猓合理、高效配置旅游人才资源。 (五)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 当某种职业为个体带来的社会尊重及福利较高时,职业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形成,因此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应从优化职业环境入手。旅游企业提升福利薪资,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人才的待遇。社会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应提高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保障,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服务业工作,营造尊重一线服务人员,尊重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服务业工作的职业形象。旅游企业建立民主机制,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让企业的利益与员工收入相挂钩,在物质层面让员工将企业视为一个利益体,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 传统观念认为,服务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业的员工年龄大了就得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国外,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被视为更有经验,服务意识更强,修养更好,更值得信赖。旅游企业应放宽年龄界限,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尽可能多的为旅游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延长人才在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职业寿命,稳定人才,降低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提高人才职业忠诚度。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探讨 [提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问题近年来一直比较突出。本文首先分析高流失率现状,然后分析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措施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已由最初的接待型“事业”蜕变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迅速壮大和蓬勃发展带动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高专等院校为1,068所,共招生11.08万人。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高流失率的特征,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现状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些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生并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高等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仅仅占30%,甚至更少,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相关统计显示,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两年后流失率就高达20%,远超出了一个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据统计,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仅有20%~40%,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到90%~95%,即在5年后只有不到5%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仍留在旅游行业,这种现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原因分析 受过旅游高等教育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偏高或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要求等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对工作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流失率的背后除了就业期望偏高等原因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一)社会认可度较低。旅游行业已由最初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变成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最初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已不复存在,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对从事旅游工作的意愿,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考虑在行业内就业,毕业后在行业内就业的学生,工作时间不长也往往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旅游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增长十分迅猛,但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还较差,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特点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低、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产业发展中各种负面事件层出不穷,如所谓的“导游宰客”行为、强迫购物行为、“零负”团费现象等问题都与旅游产业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这些也是产业发展成熟度低的具体表现。 (三)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不高、薪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使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使得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人才流失严重。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涉及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相关课程,学校也以培养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占了相当比例,这些课程对高职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往往有一定比例的实际操作课程和企业实习,但专业训练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并不太强,也不能使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企业除了需要旅游类专业人才外,也需要营销、财务、烹饪等其他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类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反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建议 (一)改善行业工作环境。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工作环境不佳是导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改善行业环境,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赢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并提供保障。学校、企业和社会也应帮助学生和毕业生培养和提升旅游服务工作的认同感,降低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毕业生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旅游企业也要使员工的工作强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旅游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所从事的多是一线的服务岗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也与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选择标准有很大关系,结合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是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稳固的专业思想;三是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四 是紧跟旅游市场发展的节奏四大基本职业素养,学校应重点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学生来讲十分必要,毕业生要避免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之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高流失率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比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围绕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综合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因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职业问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关键。旅游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为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定期由讲台回到企业中去挂职来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信息,实现教学与行业的连接。也可引进旅游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资源壮大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导向型的选题探索 本科论文选题是论文质量保证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好题有可能事半功陪。以 2007-2016 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选题方向、选题来源和研究范围分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特点,在总量上看,旅游开发与规划类方向的题目居多,但选题比例出现下降趋势,旅游文化类方向选题波动比较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指定的课题多些,但近年来也有下降趋势,尤其结合毕业实习选题呈增长态势;研究区域以小尺度为主体;总之,这些选题凸显了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将是本专业选题的主要方向。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刍议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真把握毕业设计现状,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对策 毕业设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利于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持续加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原创性、毕业设计的答辩流于形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进而找出导致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合理的选好题,就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选题不合理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没有针对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避繁就近,即繁难题目选择主动放弃,就近于参考书和网上能找到相关资料,如:《某酒店管理机制模式研究》就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二,所选题目范围把握不够准确,不是太小就是过于宽泛,太小则无法体现专业所学,过于宽泛则研究主题难以确定,这都将会对毕业设计造成阻碍。如:《某市的旅游研究》《某省旅游旅游开发的对策》等;第三,立意创新不足,容易落入陈俗旧道。由于学生在选题时参考的资料都是确定的内容,选择《某旅游景区问题分析》等旧题目时,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没有新的观点和论据提出。 (二)缺乏良好的设计指导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某旅行社或者酒店进行岗前实习或培训,这给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具体表现为:第一,指导老师和学生就毕业设计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大多情况下是通过电话、微信等移动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无形中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二,学生被动应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指导老师不联系,学生就不问,导致毕业设计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长期在校研究理论而疏于实践,导致学生在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碰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毕业设计进度的监控有待提升 根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如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选题、下发任务书、书写开题报告、列提纲、完成初稿、检查、校改、定稿以及答辩等。不过,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岗前实习、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同时,企业目前对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完成的质量如何等问题关心不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沟通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认识发生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四)形式主义的毕业设计考评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答辩和成绩考评,主要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考评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多,如毕业设计流程缺失、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等。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关联。一方面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和毕业设计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效完成,导致毕业设计的考评容易走过场。最后,答辩过程中,老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无法针对论文中的细节把握,只能抓要点而疏于毕业设计考评质量的把关。这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得不到端正。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恰当选题 恰当选题是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题: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毕业设计的理论保障,所以学生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或者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充分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如:《浅论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都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素材,从酒店管理工作中积累毕业设计的素材,比如:《酒店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最后,就如何准确选题,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环节,采用发现教学法提问导游行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在设定问题情境的同时,又提出了选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掌握毕业设计选题的关键,选择《我国导游业高离职率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这个题目。 (二)实行双导师双向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失,学生无法有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进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建立新型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既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增加了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双师指导制度以后,两位导师应该始终参与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双师制度的作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双重指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由于实习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显得非常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形成制度,明确责任。企业应该就毕业设计考核问题给予学校一定协助,特别要强调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次数的考评。第二,应用网络科技,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不同时期在网上对自我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汇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联系。第三,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制度,以降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公正、创新的毕业设计制作氛围。 (四)建立校企考评体系 企业以往对毕业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并不关心,或者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是否优秀也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阻力。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严加要求,以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首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评价方面,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但是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又这样才能体现出毕业设计的实际意义。其次,在毕业设计考评的方式方面,不仅要重视流程的完整性,而且还要确保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加强工作的落实,从而真正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 三、总结 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学生自身旅游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其日后工作影响较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论文提出的实际问题,重视毕业设计的作用,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保证高校学术力量的提升,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简介:王春丽(1982-),女,湖南衡阳人,本科,硕士,讲师,教务干事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10-2014五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探索通过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解决河北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调研 为了做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明方向,我们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与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教师等分别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分析目前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学生的就业意愿,学校促进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意在辅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就业,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提供借鉴。 一、河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侧重四个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毕业生工作情况、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评价、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调查样本确定 调查对象限定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届-2015届五年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本专业负责就业辅导的教师。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设计好的调查表并收回,与教师进行的访谈作好记录。 根据我系学生管理办公室统计,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1040人,设定抽样人数为50%,原则上按每人一份进行统计,应走访人数520人,实际发放问卷520份,收回问卷493份,回收率为94.8%,其中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达到93.4%。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两地,河北省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业单位集中在私营、民营、外资企业,专业对口率高,薪资水平多数在3000元以上,1―2年晋升一次比较普遍,感到个人发展前景一般的占多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首先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对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特别对于高职高专这种中低层实干人才需求量较大,相对发展空间和机遇较多,这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在北京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承德,距离北京较近,气候、饮食、文化、生活方面和北京也有相似方面,所以对北京没有陌生感,融入速度快。 其次,毕业生在承德学习生活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承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承德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对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所以留在承德的毕业生相对较多。也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增加就业安全度,回到家乡就业,有一定的基础,将“稳定”作为自己就业的重要标准。 再次,去国企、党政机关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说明这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创业观念较弱,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最后,从就业单位地点与工资待遇两项交叉比对,发现留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工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从个人发展前景与晋升空间两项交叉比对,我们发现80%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多数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 表2 毕业生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我系的职业能力培养持肯定态度。我系所授专业课符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开展的各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活动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系在教学方面仍存在实习与实践课课时不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系应着重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讨,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持肯定态度,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好。通过职业能力优势与单位晋升考虑因素这两项相比对,发现最欠缺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恰恰是单位晋升员工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能够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课程及活动。 二、河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从调查来看,总体上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从整个就业情况来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少,私营、民营、外资企业是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力度,从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对学生择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就业方法的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外,学校就业处应注意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建立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联系,建立高效运转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毕业生求职及用人单位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快速溶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导师制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实训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系从新生入学开始,除正常班级编制授课外,通过兴趣爱好分类,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精品班,进行特色培养。我系开设的静雅班、茶艺班、导游班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与净雅集团、北大勺园、诚信旅行社等企业的合作,聘请了长期服务于企业的一线员工,要求他们带着所在企业的新一代培训软件为学生上实训实习课,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习,使学生熟知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业设计。由于整个创业设计过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系为每组学生分配专业导师,从学生选题、设计、完成等几个步骤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导师们也要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岗位教育与职场引导,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优良的职业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论文针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从管理组织者,老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了解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案。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技能的形成,高水平的知识运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良好学术道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组织者、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提出具体的对策。 二、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的调查,发现旅游本科专业在毕业设计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但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但在执行中不规范、不合格。监管力度也不够,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监管制度不严格,许多教师的工作态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有时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对学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使得成绩评定难以反映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一些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往往抱着走形式、混毕业的心态对待毕业设计。 (二)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 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近年来毕业设计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硬件条件不足,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无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涉及到硬件实现时往往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使毕业设计止于理论分析的层面,很难做出高水平的论文。许多指导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指导教师投入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精力有限。甚至有个别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与学生见面讨论的次数很少,毕业设计指导上往往敷衍了事。关于学生,由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压力使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各种招聘会上,部分学生还要参加考研复习和出国培训,这使得学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自身能力不够 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有一些专业负责人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不足,导致毕业论文工作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得流程设计、执行、控制失当;答辩记录等重要信息缺失;情况汇总,沟通不充分不及时。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论文题目选取指导不到位,论文的框架也不规范,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指导也不够。这些因素同样影响了毕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不足则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会查找、运用资料。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熟知本专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事实上,能真正有效使用文献资料的学生寥寥无几。二是文字表述的能力差,无法用精美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造成论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错字连篇。三是写作训练不够,动手能力差。由于专业写作知识指导和训练不够,在毕业论文中几乎都是文字叙述,缺乏必要的实验和实际数据、统计图表和及具体的分析过程。同时也出现借鉴、引用他人观点不作标注,排版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较差等问题。 三、提高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分析,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以下的策略。 (一)关于学校管理者 1.强化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者不仅要自身意识到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要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可以把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职称挂钩,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教师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工作上。对学生应该使毕业论文与就业和考研复试挂钩。使毕业论文的专业性与企业用人相结合,成为推荐就业的一个方面;在学生考研复试时,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考核因素,算入复试的分数中。 2.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学投入是扩招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工科毕业设计来说,实践环节多,很多毕业设计有硬件方面的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如果仅依靠现有条件,很难满足毕业设计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一方面是要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当前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同时合理调配和利用已有资源;除了学校担负一定的经费外,还可以争取企业、事业和政府单位的支持。 3.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从题目申报到最后完成答辩、资料归档包含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与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息息相关。要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必须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职责,答辩成绩的评定等环节规范化,统一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其次,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成立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机构,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的执行进行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管。最后,设立毕业论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 (二)关于教师 1.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指导教师应重视选题。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使得学生通过综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题目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题目要争取联系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指导力度,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选题自主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2.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责任心、学术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毕业论文的质量。这首先就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际问题上来。其次,指导教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对指导教师在职称上和业绩上提出基本的要求,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同时采取开展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邀请老教师传授经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体会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指导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掌握一定的指导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文献资料的检索,研究方法的运用,论文格式正确使用上给予培训和指导。从大一开始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意愿等,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较早得将学生带入专业领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创造学术气氛。在论文写作中期,指导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帮助改正。学生撰写完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达不到毕业设计规定要求的学生,不给予答辩。要坚决杜绝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三)关于学生 1.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学生是论文写作的主体,使学生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前提和根本所在。首先,学生应通过学习和教育,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白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其次,学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最后,学生应认识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完成与答辩是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应去除浮躁,在毕业设计的课题中努力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融合,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有效的、有价值的准备。 2.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其质量的提高应是建立在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学生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教研室等已有的资源,学会检索文献,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搜寻资料。从大一开始,就要不断加紧训练,通过写一些小论文增强文字的表述能力,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和发表,积累经验和资料,将平时的学术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并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向,开阔自己的视野。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具备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作为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根据其从事工作存在的跨岗位、跨职业现象,提出了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改革对策。 前言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能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目前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在学界尚未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其内涵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跨职业、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前者是作为劳动者从事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复合技能等)通过社会实践转换而来。后者是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也称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由于综合职业能力能真正体现学生从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针对毕业学生面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工作流动性较大,就业从事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结合广州市旅游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2015年底,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了解近几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便进行专业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为478人。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6.36%。调查问卷共计问题22项,便于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其中6项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分析 关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并未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毕业生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行业相关程度分析 关于2010―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具体工作岗位与旅游相关的占问卷调查的32.04%,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占问卷调查的68.87%。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是比较熟练的,如沟通与应变技能、旅游产品销售技能、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但旅游产品设计策划技能、旅游英语听说技能等选项一般的比例达到42.45%、44.34%,显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此题为多项主观填空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根据在工作岗位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爱岗敬业能力198(93.4%)、社交礼仪167(78.77%)、团队合作能力146(68.87%)、自我学习能力113(53.3%)、岗位技能105(49.53%)、组织管理能力99(46.7%)、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92(43.4%)等。这和在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中关于旅行社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时最注重沟通能力、技能水平、合作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等因素基本一致。 (五)毕业生对学校的各方面评价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情况,对学校设施普遍满意。但在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六)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普遍获得认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 二、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旅游行业相关程度等问题的分析,学生已大多数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面对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专业偏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 (一)制以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由行业、企业、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过程,对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从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论证,再依据论证结果设计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制定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岗位群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考证内容与职业资格内容对接。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并围绕专门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目标、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所需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并围绕这些素质开设相应的素质课程,融入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素质等基本模块,对应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3)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能力训练的学时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以上。 (三)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旅游企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匹配,整理成课程的素质点、职业岗位能力点、职业核心能力点,形成学习性任务。(2)根据学习性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任务,将相关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项目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内容。 (四)构建适应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以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2)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实训(习)体系,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课堂内外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形体塑造、应用写作、沟通交际、社交礼仪等能力。(3)注重校外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职业理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升。(4)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发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实践考核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6)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参照旅游类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7)开展系列讲座、科技活动、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能力。(8)通过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业等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优化以教师能力为要求的“双师素质型”队伍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教师是关键环节。在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即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型”教师除了“双证型”,还应主持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具有较广的行业视野,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较新的行业理念的教师。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通道策略,优化和提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双师素质型”队伍。(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行业从业水平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增加企业从业经验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2)大量“引进来”行业企业一线具有高技能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担任综合职业能力的校外指导和考核评价等。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循环农业论文: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及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它不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七点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为此,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农产品价格、土地承包、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等,从而调节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刺激农民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需加大对已制定和即将制定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为民众熟知,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守法,同时也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尽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学、针对性强同时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生产管理、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等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4]。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其实是生态经济,这就要求发展农业经济时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进而寻求农业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如: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利用及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绿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另一方面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小型生态农业园。具体说来,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同时,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个支持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就业;督促城市下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农村提供新的力量,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地适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循环经济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整体力量的推动。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使循环经济在农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农业论文:关于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论文摘要:循环型农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它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农业环境和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人类同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协调的现实情况下,为寻求一种更适合人类持久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必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荷兰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的共同特征是人多地少,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具有明确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荷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发挥着基本载体的作用。它在农业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和供应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表现在:一方面基于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另一方面合作社采取多重会员制,所有的参与者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于自己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采取完全的自愿和协定原则。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采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不仅为农户提供了金融方面的良好服务,而且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都提供了满意度极高的服务。荷兰目前的农业信贷中,已经超过90%的份额来自于农业合作银行,保证了农业生产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农业是风险性高的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就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4.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通过积极制定和有效贯彻执行政策来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例如荷兰,针对稻米生产优势的弱化而提出了保护性政策;针对稻米生产过剩和财政负担沉重而提出稻田转作政策。二是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中,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力量。因此,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可以被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荷兰政府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的严格制定和执行以及交易制度的公平化来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荷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营销制度和比较系统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可见市场体系十分完善。不可否认,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平的交易环境、有效的交易方式和快捷的物流系统。三是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的保证。荷兰农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政府也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来引导农业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食品的安全检疫、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等产品监督工作。四是贸易推动。比较优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成长中的基本原则,农业结构调整要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和组合生产。国际自由贸易是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产品转换,才能实现在比较优势原则下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五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足大多数农业生产者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非排他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这些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这些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结构调整与适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的农村道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等。六是科技支撑。农业的发展和成长、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支持。在荷兰,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很高的素质,能够赶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得农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荷兰政府每年都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循环农业论文:浅谈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应重视制度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拳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经济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改造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它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的经济活动为行为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人—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自然资源投人品都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建设融为一体,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在此种经济行为中,人们以农副产品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为驱动力,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将农业资源过度掠夺开发。同时,采用粗放型、低利用工艺生产,不仅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而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危害和问题日益严重。 1.资源耗竭。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3.8% ,人均耕地为1.5亩,不足世界人均面积的1/3,每年耕地面积还在以7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1953--2008年,我国耕地减少了2000亿万亩,耕地数量已逼近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耕地持有水量低于世界年均水平30%左右,人均占有水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的4% ,1 /3--1/2和1/7;草地资源退化,绿色屏障功能削弱,人均占有草地量仅为4.8亩,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有13亿亩草地退化,30亿亩草地处于风沙的威胁之中,每年还在以1500万亩的退化速度增长。 2.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面积共达5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8%,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流失肥料约50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国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3亿亩,而且每年仍在以2400万亩的速度递增,即一年荒漠化一个中等县,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荒漠化大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急剧增多,由此而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以上;环境污染加重,由于co和so2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全国每年受酸雨危害的农田达399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3.农产品质量低劣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品质低劣的农产品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合理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的1—3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部分农产品巾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农产品污染严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随之降低。 三、制度建设是重塑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证 1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断裂的症结所在我国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大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消化.如秸秆被用做肥料、饲料及燃料.产生的畜禽粪便被用做肥料,少有固体废弃物排放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先进的,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技术上却落后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正在萎缩。由此使我国农村发展偏离了循环农业的轨道.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农业发展路径,大量原本是宝贵资源的农业废弃物反过来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导致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业、农村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机肥占肥料养分投入总量的90%以上.1980年为47.1%,2000年为30.6%,2006年已降到25%。农业废弃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有机肥施用比例不断下降.化肥用量迅速上升。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这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表,对我国农村变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我们缺乏应对措施。当农村经营规模缩小、专业化生产加强、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价值提高以后.有关农业废弃物的有机肥加工利用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没有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致使其利用受到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也就随之断裂了。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对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政领域的强制性规范问题。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主要是规制工业污染.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规制.第23条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第24条规定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34条规定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发展生物能源第35条规定发展生态林业这些规定除第23条属强制性规范外.其他都是指导性的,笼统而不具体,实践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在立法、司法系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仍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立法的理念并未达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在立法和司法领域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仅在行政系统提升国家意志.其力度是有限的。 2制度建设对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有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的过程只有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才能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基本前提是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所要规范的行为和内容.但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决定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优越的制度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建设高于技术设计。 制度建没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至关重要我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现在.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过度刺激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产生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不利后果.所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弱化了速度要求而增加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解决环境经济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作为.但主要取决于制度建设和政府决策国家是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制度建设做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命题 制度建设对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是可靠保证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具体过程发生在基层.但监管的权力来自于国家的法律授权。目前,农产品质量管理上“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是同时存在的.执法不严也与法律制度规定有漏洞相关因为在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轻.处罚程序漫长.这不仅对严格执法是先天不足。而且与相关制度设计有密切关系。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施生态管理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可以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使激励和惩罚制度并重,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市场制度建设对重塑农村循环经济是重要的目标取向要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新观念,按照农业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实现农业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是动力.而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能够促进竞争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竞争又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因此,要加快农村科技创新的市场体系建设.其中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市场、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科技信息交流市场等,使那些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尽快进入市场,用制度规范市场.使之成为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 制度建设对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一种非绿色的经济核算制度.它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这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既不相适应.也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为此推出了绿色gdp困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它是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绿色核算.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以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对我国而青,也可以促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因此.我国加快推进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建设,尽快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更有利于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浅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 农业 循环 经济 意义 模式 [论文摘要] 在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进程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概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列举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 历史 任务,同时也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应以循环经济来探索我国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1]所以,研究如何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去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认识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指在人、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从直观上来讲,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无偿供给和保障的前提下,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弃物,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即呈现出“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的(“三高一低”)特征, 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不仅制约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旨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运行过程,其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意义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重庆市万州区探索了三种循环 经济 的模式:牛(羊、猪)—沼—果—林模式、畜—沼—稻—果—鱼—加工模式、畜—沼—稻—鱼—桑—蚕—纺模式,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沼气为纽带、种植业为重点,从而提高了 农业 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大量 社会 资源,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 农村 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 成本 、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为核心、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 工业 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基本实现村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45元,农民增收305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共带动农户5 615多户, 机械 化的使用及龙头企业生产需求,促使全村887位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人均每年在企业工作的直接收入达9 600元,既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保护农村 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北京郊区留民营村发展以大型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将鸡粪便转化成为沼气,使全村炊事用能不再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还可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为养鸡场提供 电力 能源。同时,沼渣和沼液是种植业的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其有效施用使全村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0.9%提高到目前的2.7%,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 药 污染问题。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农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而农民观念相对保守, 投资 意识不强,投资实力有限,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加大了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其任务艰巨,所以,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扫除障碍,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1.加强宣传 教育 , 树立示范典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农民更多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同时,要建立典型示范工程,认真 总结 典型经验,加以推广,以发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循环经济,也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湖南农村在推广沼气建设的初期,在政府给与补助的情况下,修建家庭沼气池的农户还是寥寥无几,经过村干部的走访和宣传,以及在第一批使用沼气的农户效益示 2.依靠科技,加强 农业 循环 经济 技术开发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 环境 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通过产学研结合,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如 农村 垃圾多为有机物,任意堆放或弃置会造成难以控制的污染,收集并加以科学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沼气,以补充或代替其他昂贵能源,还可以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进一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绿色食物。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为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加 工业 ,以及新兴的 旅游 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原理连成生态链或生态圈。 3.完善政府政策,以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除了在 法律 法规中体现出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其顺利发展。制定有利的投 融资 政策: 税收 政策 方面,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的专用设备 投资 给予抵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循环经济专项投资机构和商业 银行 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上采取相应措施,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推动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发展。 财政 支出政策方面,用政府贴息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和宣传 教育 。 金融 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贷款业务,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对允许增添农业循环设备的农业企业或农户享受技术更新贴息贷款优惠政策,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对生态农业或其他生态项目的用地政策上,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只有政府帮助农户扫除障,解除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安心地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循环经济。 循环农业论文: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分析及其模式选择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淮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针对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选择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淮安 农业循环经济 模式 1. 绪论 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通过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保持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物质循环的多级利用体系,使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在农业系统内形成一种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系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淮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针对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选择模式进行了探讨。 2.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从理论上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3. 淮安市农业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稻田生态养殖 稻田生态养殖可以依靠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大大减少农药及化肥的施用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轻污染,增加无公害产品的产出,2005年淮安市推广稻田养虾、蟹面积达2.2万亩,年均每亩增加收入1 200多元。这里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1)金湖石港万亩农业综合养殖示范区。利用稻田为鱼、虾、蟹提供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又利用鱼、虾、蟹对稻田具有的一松二除三增加(即松土、除草、灭虫、增肥、增氧、增温)作用,促进水稻增产。石港镇生产无公害稻谷1 100万公斤,增收虾蟹等绿色水产品1 364吨,仅此一项,全镇3万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2)盱眙县水冲港镇。采取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不但节约和降低种养成本,同时也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生态环境。将农作物茎秆粉碎后用于生产食用菌,利用嫩枝叶、烂果品、人畜粪便发展沼气,仅沼渣、沼液作为无公害优质有机肥返田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或降低成本30万元;而沼气供农户照明、煮饭,每年也可以使全镇农户家庭开支节约10万元。同时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取得双赢。 (二)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 淮安市探索出猪-沼-果、猪-沼-菜、猪-沼-厕等多种链接模式。淮安市开发沼气历史比较长,主要以农村户用为主,相对集中在涟水、金湖、淮阴区等地。到2007年8月底,淮安市累计建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6.5万户,依托沼气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3万公顷,年出栏生猪60多万头以上,建设区农民年增加收入4500多万元。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7 600多万元,其中国家和省、市、县补助2 130万元。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4 100多处,受益农户达8.5万户。根据淮安市涟水县、楚州区生态家园建设情况调查,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建设,拉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使原有的农户经济在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种养业之间养分循环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且深刻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农户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4. 淮安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一)变废为宝 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的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物质和能量低利用。而循环农业强调“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的理念,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两低一高”,即资源低消耗、废弃物的低排放、物质和能量的高利用。 (二)利用高科技开发农产品 针对淮安市目前农产品的开发水平,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利用高科技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是达到节约资源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过去大豆榨完油的豆粕,一般只能作为猪饲料,或粉碎后施到农田里作肥料。如果把豆粕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再加工成天然纤维,就可以成为当今流行的,并被国外纺织专家誉为“21世纪舒适型的‘绿色纤维’”的新型纺织品原料,而剩余的豆渣还可以综合利用生产颗粒有机肥,循环用于农业生产。 目前淮安市已拥有150多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年产值达163亿元,带动农户30多万户,户均增收300~400元。通过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中心城区生鲜超市对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与流通机构等措施,积极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个体经营贸易的农副产品已占全市农副产品总量的80%左右。 (三)推行套种套养模式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部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物的自然生长以获得收成。传统农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掠夺性的,往往形成“先掠夺、再补充、再掠夺”的恶性循环,造成农田肥力下降,降低产品品质,并形成大面积污染。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耦合效应,有效利用不同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互补、互利因素。 循环农业论文: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业 ;循环 经济 ;对策;创新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必然和现实的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有关政策、法规建设,通过财税支持、技术创新及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面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问题。为此,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 农村 发展难题,大胆探索可持续 发展战略 指导 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 环境 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法律 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四) 市场 需求不足。由于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对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等许多问题,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因此,在选购时他们很少会从产品是否受到污染的角度来考虑,往往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标准,而由化肥、农 药 、饲料、温室等培养出来的农产品都有很好的外表及较低的价位。另外,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志体系不健全,无法判断产品的品质是否达到生产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也使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 (五)农民 文化 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循环农业的发展。 (六) 财政 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合理。现 行政 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 环境 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 税收 、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的效果。缺乏明确的立法来实施 农业 支持政策,致使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系统、不稳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利于农业循环 经济 的发展。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我国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尚未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因此,现行税收优惠基本遵循了“末端治理”原则,不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另外,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税收优惠手段还比较单一。如,对清洁生产、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采用减免这一措施,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措施。对涉及环保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三是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循环农业与循环 工业 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大多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不仅 投资 基础薄弱,而且以个 人力 量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 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一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教育 。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及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是当前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 传播 。根据我国 农村 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树立和强化农业循环经济观念,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二是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和新的发展理念。增强政府、企业及 社会 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在发展观上,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要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生产观上,要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消费。 (二)构建农业循环 经济法 律法规体系。一是加大农业循环经济 法律 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加大对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民众所熟知。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民众守法的自觉性,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抓紧制定一部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引导和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资源回收 管理 条例》、《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 农业 循环 经济 的技术创新。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特别是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体制,建立全 社会 、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不足。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国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 市场 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工作中来。按照“谁 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产业集群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政府应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农业信息服务方面投入,鼓励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根植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园区建设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及产业布局,应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规划,打破传统行业和部门割据,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几个集团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 成本 、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五)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 文化 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 教育 培训力度,尽快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要尽快普及和巩固 农村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善 免费 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生产经营能手和能工巧匠,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以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就业;鼓励城市下岗、内退、退休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这样,才能为新农村提供新生力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六)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 财政 支持体系。在农业 税收 制度创新方面,要继续推进 农村税费 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应在加大对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向达不到 环境 标准的农 药 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因为农业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药残留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农民喷施农药,而是生产的产品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课税主体应是生产企业而不是农民。在农村 金融 制度创新方面,要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要适当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中选定的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及 银行 在资金上应有选择地给予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循环农业论文: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 [摘要]在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农业循环经济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农业实施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邱县为例,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成功做法,并总结了农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要点,旨在发挥其标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示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圈;实现路径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化肥、农药过滥使用,导致土地板结酸碱化、肥力下降;同时,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在此情况下,农民很难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而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河北邱县为例,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受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在进行有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及其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e)准则。 2.农业循环经济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环流动。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朴素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传统农业中,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轮作、间作和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并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56—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历程 邱县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总人口只有23万的传统农业小县。2009年,全县gdp超过20亿元,其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总量的80%以上,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很低的地区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几年后,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邱县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摸索到豁然开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最初的想法是把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在县域内,完成多次增值过程,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态资源,使资源实现再循环、再利用。从2002年开始,邱县以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和污水治理两项基础性工作为起点,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就地取材,打造产业链 邱县坚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打造了四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第一条链条是“棉花———秸秆发电———工农业生产”链。邱县为充分利用全县皮棉年产量4万吨以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增上棉花精深加工项目,形成棉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棉花秸秆的潜能,引进了年发电1.32亿千瓦时的秸秆热电项目。 第二条链条是“棉籽———短绒———棉浆粕”链。该县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2亿元的棉短绒提净加工项目,年加工棉短绒6.7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第三条链条是“种树———林下种植养殖———畜禽粪便还田”链,积极推广林棉、林菌、林鸭、林鸡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林下种养与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条链条是“养殖———沼气———农业发展”链。 为实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种植业的良性互动,邱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并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棉、果、菜等生态农业。 2.废物利用,构建循环圈 邱县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将同一产业链条的节点企业集中放置,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再转化,使产业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邱县引进建设的总投资13.49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秸秆热电、县城供热、速生基地林四个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3.补全缺口,激活循环网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河北省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邱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使90%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集中处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水的需求,是整个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同时,邱县积极谋划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日供中水2万吨,为华林纺织、秸秆热电等用水大户企业提供水源,年可节约地下水54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如图1所示。 图1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 邱县农业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2009年邱县万元gdp能耗1.110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2%;与2005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cod削减201吨,削减率11.8%;二氧化硫削减63吨,削减率10.05%;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2009年,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增长7.8%;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新建与开工,还有效地吸纳了退—57—王玖河王鑫: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出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邱县农业经济链条吸纳就业达到4万余人,占了全县人口的近1/5。 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 (一)一个主导 1.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确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 2.协调控制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 3.宣传教育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两个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村。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创新型科技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保障。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 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颁布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推广创新科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方面,要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另一方面,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 (三)三个支柱 1.龙头企业的带动这里所说的龙头企业指那些由农业衍生出来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如邱县的服装厂和家具厂等,循环经济能否运作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借助于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增值,形成了链条的集成效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行业趋势,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与客户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创建自有品牌。 2.科技人才的参与 循环农业的开展,需要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从外界聘请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其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总结,降低实施循环农业的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对于某些高尖端技术以及管理职位,可吸纳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为企业注入知识血液。 3.以循环为导向的合作 农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循环可大可小。 传统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为“小循环圈”,如:玉米———秸秆———牲畜饲养———粪便———玉米; 以农业产业为起点,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放置,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再转化,构成“中循环圈”。通过建设重点项目,补缺短板,盘活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则可形成“大循环圈”,如图2所示。 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链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应将视野放宽,不能拘泥于县域内部,一个县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看到其他县区的资源优势,与自身情况形成互补,构建出一个更大的循环网络,对于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与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将优势集成化,把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五、总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21世纪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众多农业县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范式。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自身情况,吸引外资,补全经济链条,逐步提升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就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循环农业论文:关于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这种新的增长方式的推广需要相应设施的建设、相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些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哈尔滨循环农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且存在政府支持有限、融资渠道窄、融资环境欠佳等问题,因此,大力推动金融支农势在必行。本文从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就金融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到位的普遍现象,找到存在问题的环节,归纳与总结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促进哈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金融 哈尔滨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金融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走的粗放型道路,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而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农户和企业大多资金缺乏、投资基础薄弱,而且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多,盈利少,私人部门对此积极性不高,且政府资金有限,只能发挥补充和引导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改革融资环境已成为焦点问题。这时就需要金融资源投入该领域,金融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三、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总量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而个体农户资金缺乏、投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 (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困难,有的因亏损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受政策性制约,农村的民间金融因经营行为复杂、监管困难,始终没有得到良好发育,近年大热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哈市也没有得到发展。除此之外,拆借、票据、存单、证券、黄金、外汇、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发展不健全,租赁、典当等服务不规范,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重低,风险投资缺乏,也不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循环农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循环农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存在高风险性,又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导致支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其次,各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存在问题: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业务面窄,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商业化经营,农村营业网点迅速减少、从业人员逐渐精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且积累了大量的呆坏账,严重影响正常经营;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支农资金大量“体外循环”。 最后,贷款额度小,只能满足简单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且还款期短,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信贷投向失衡,大部分投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而农产品转化加工业投放额度却很少;农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业务发展缓慢。 (四)融资政策不足,社会环境欠佳 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循环经济服务,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本金、央行再贷款、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有更多的倾斜和优惠;缺乏健全担保体系且抵押、评估、登记和公证手续繁琐、时间较长、收费较高。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融资条件不足 哈市当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有效抵押不足、自身资信质量不高且缺乏有效担保,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无法评级、无法授信。 四、金融支持哈尔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制定有利循环农业融资的优惠信贷政策和加大财政转移支持力度,从而吸引和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还可通过不同的金融信贷倾斜政策作为商业金融机构资金选择投资重点的重要指示信号,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优先支持和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严格控制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 (二)各主要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发挥自身支农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要以低息或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农业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尝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产品协会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放贷款。 农村信用社要提高信用社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支农意识;加强业务创新,除保证以往的小额信贷外,要加大放款力度,增加大额、中长期信贷,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保证方式;与其它商业银行加强联系,开展资金拆借、票据贴现业务;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好进一步改组为商业性银行的准备。 农业银行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重任,政府通过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 (三)进行金融创新,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 积极支持循环农业企业上市融资,适当降低其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标准及给予优先核准;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适当放宽发行债券条件限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支持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的并购活动,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风险;鼓励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循环农业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方式投资;加快实施产业创投计划并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对于哈市循环农业的大型项目建设应大胆、灵活使用项目融资方式。 (四)加强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体系的建设 由于哈市的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风险,要实现循环农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完善的农业保险机制,构造政府主导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具体为:开展法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制定农业保险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加快农业保险品种的开发。 (五)完善担保和准入体系 进一步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改进信贷担保方式,丰富担保品种。推广专业担保公司承保;积极探索新型抵押方式,如采用林木、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等作为抵(质)物;可建立“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发展保障基金”,业务重点面向大宗农业贷款,为其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也可向金融机构提供利息补贴。加快研究独立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同时,建议各银行适当降低该类企业贷款准入条件,增大企业融资的可选择性和可行性。 总而言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为农村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使哈市的农业循环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合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融资问题分析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经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新的增长方式的推广需要相应设施的建设,相应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融资渠道,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资金需求。这要求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化的融资环境和融资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从合川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合川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农业融资 1 引言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而农业经济本身一直存在的融资问题却成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目前如何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改革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环境是目前解决循环经济资金出路争论的焦点。在这里,本文以合川为例,分析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问题。 2 融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经济活动与融资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发达的融资渠道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循环经济,特别是农业循环经济更需要健全的融资体系的支撑。地方农业融资渠道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足。另外,农业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更为复杂,往往交叉涉及了多个科学领域的成果。对设备、原料要求更高,技术更新更快。这些都需要保证资金融通渠道的畅通、稳定以及多元化来满足资金需要。因此需要健全和建立多融资渠道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有利的金融支持。 另外,循环经济也强调跨产业循环,因此对于金融要发挥作用还可通过建立金融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互动来实现,使融资作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一个环节。目前,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下列五种: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以及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在这些已有的循环经济模式中,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园模式为重点,在区域农业生产中逐步建立起生态型农业基地,以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和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针对农业企业、农户等相对较小的经济主体来发展。融入融资环节后可发展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如: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引入金融手段,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因素,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初始融资支持和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以此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次序,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或有损生态的产业、行业实行限制性发展政策,通过金融手段促使其自然退出循环经济圈;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贯彻供给引导型为主导的金融发展逻辑,从多方面引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循环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实行需求尾随型与供给引导型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金融发展路径,金融通过多方面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进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断提出新需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金融总量增大和结构优化,以此推动金融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循环发展。 3 合川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现状 3、1 资金总量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需求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期,必然有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沼气池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建造等都需要资金。而循环农业的主要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个体农户,不仅投资力量薄弱,而且难以满足大规模整体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资金需要。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企业由于自身的风险和资金需求规模的庞大,也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目前,合川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和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融资支持渠道狭窄,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薄弱是我区亟待解决的状况。 3、2 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业务范围限定限制循环经济 一直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机构,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还未形成。2006年合川农村商业银行提供农业贷款余额117753万元,占全区农业贷款的95.06%。并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内部业务体系也还未完善,对于农户的融资服务还无法实现个体化、差异化,农业经营者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资金。同时金融机构在防范和处治风险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加上农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认识不够,使得正规金融业务难以普遍开展。另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由于初期经济效益不佳,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审批前提条件,限制了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 部分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没有正确认识地方循环经济建设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看到循环经济蕴含的巨大商机。发展循环经济,以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这就为金融机构贷款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甚至是将融资体系也纳入到循环体系中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繁荣了,居民富裕了,又为金融部门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循环经济与金融业应是和谐互动发展的关系。 另外,在循环经济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过分依赖间接融资来满足需要是目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融资形式。由于直接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供给。 3、3 有效的融资政策缺乏,对循环经济支持有限 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这三大特点来看,对于循环经济投入的资金具有风险高、规模大、收益有限的特点。因此对各融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限的收益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免税等补偿政策,加上资金逐利避险的本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渠道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循环经济的公益性特点没有在金融政策中得以完全的体现。 4 发展和完善融资渠道的对策 4、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对已开发技术进行全面的推广。目前沼气池的普遍推广,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另外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解决农用地膜再利用、农业废水循环再利用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进行研究和推广。这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循环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即技术研发的补贴发放,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同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改善种植生态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出现农业财政资金预算不落实、农业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农业财政预算执行进度慢等现象,切实提高农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4、2 完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运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另一个资金途径必然离不开金融机构这条重要资金渠道。 首先,要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农业发展银行本身有着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实施的义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弥补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的问题。另外应该把对偏向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条款纳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其他渠道如财政、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渠道对农业的投资全部统一由农发行负责管理。 其次,要继续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作用,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通过政府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吸引银行把支农贷款投放的重点向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倾斜,向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倾斜,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同时,各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实际,不断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完善对循环经济的差别化服务。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拉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信贷担保机构,逐步由政府主办走向商业化,引人民间资金或外资,扩大循环经济融资来源和总量。 4、3 努力提高循环经济主体自身造血功能 由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受益人是农户和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他们的自身造血功能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经济上困难的农户,一方面对陷于贫困的保障对象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动员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健全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经济,促进其自食其力。为此,首先必须做好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具有“造血”功能。其次加大劳务输出,使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户能实现就业,有一个固定的收入。再则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多元化经营,向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减少农业资源污染和增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多途径融资。 5 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合川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仍然面临资金渠道单一、资金数量有限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合川市作为重庆市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应通过政府引导,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的挖掘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满足合川农业循环经济资金需要。 循环农业论文: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解决对策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应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呢?这是学术界和政治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给出了探索性的思路。 [关键词]江西省 农业循环经济 障碍因素 解决对策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使江西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江西农业发展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对农业掠夺性经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忽视了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江西省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江西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现代农业进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是全面实施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连成一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领域“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江西省现代农业进程,使农业融入时展的潮流。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省和谐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历来是人们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会导致经济后果的不同,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单一追求高产出,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的不可持续模式。而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推进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有效推动江西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渐突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了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 二、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掠夺性经营,片而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江西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制定和实施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于推进江西循环经济建设、促进农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江西省近几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在于以下几方面。 1.农业资源相对紧缺且利用率不高 江西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耕地面积占全省上地而积的20.81%。人均耕地而积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50%,世界人均耕地的15%,人地矛盾严重。1985年以来江西省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且每年的递减幅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耕地用地率为22.5%o,全省复种指数为17.37%。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不太好,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而积的78%。在这有限的耕地中,土壤质量下降或土壤退化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2.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江西是我国南方水上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土壤流失总量相当于0.83万公顷耕地被毁,一些地区被称为“江南沙漠”,有的地方一度呈现“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的荒凉景象。据统计,2005年全省水上流失而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其中,轻、中、强度水上流失面积约各占总流失面积的1 /3。同时,江西是暴雨多发区,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65亿吨,相当于损失8333公顷耕地20cm厚的耕作层,所损失的养分折合有机质约200万吨,氮、磷、钾等无机肥约225力万吨,其中,仅无机肥损失量就相当于江西省3年的所需总量,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亿元以上。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工矿“二废”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江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地区间不均衡性也相当突出。。江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江西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农技人员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以及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少,农技推广项目与科研成果脱节都造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农村和农民之中还普及,人们还没有充分领悟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所在。例如,据了解,江西省吉安市沼气发展在江西算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可是在最近的沼气普及当中,许多农民并不是乐意接受,他们对开发沼气持怀疑态度。 三、发展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的解决对策 针对江西省上述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障碍,下面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探索性地给出了几条路径。 1.要让政策制定者及实施者和农民科学全面地理解循环农业 对于循环农业不能作形式上的理解,认为循环经济就是“闭环”经济,循环农业就是“闭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核心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废物排放”。并不是说不消耗资源、不排放废物。如果对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不能科学全面地认识,势必影响循环经济,包括循环农业地发展。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农业生产要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放量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农药生产国,每年农业生产使用农药面积达2.4亿公顷以上,80%的农药直接进入周围环境。此外,我国农业生产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325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化肥每公顷使用化肥225公斤的安全线。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使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而且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要发展循环农业,就应该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尽量使用有机肥,在农科物病虫害防治上多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3.大力发展沼气,桔杆气化及自然能利用技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桔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目前江西沼气业发展态势良好,现在只需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农村能源建设就能够得到较快发展。发展农村能源,充分利用生物能和自然能,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循环农业论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 2.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3.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3)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循环农业论文:论资源约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业 循环经济 资源瓶颈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循环农业论文:浅议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发展 摘要: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只有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定位才能更准确、视野才能更开阔,提出的发展对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对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 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物质支持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农村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基础上的,具有集约、高效、持续的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比较收益,也就具有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测土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生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科学施用技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适时揭膜技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等,在这些技术的应用中都体现着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作用。正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使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循环经济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服务支持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资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农民能够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农村循环经济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 4.农民素质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能力支持 农民素质的提高能够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的提高使农民认可、接受农村循环经济,并且具备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农民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以及可持续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掌握,必将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经济能力就逐步增强,农民就有经济实力购买相应的机械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采用相应的技术。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有意愿去尝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设备、新的生产技术,以期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就会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环境意识会逐渐增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 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1.农村循环经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现代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虽然由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环境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却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坏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成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 2.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延长 按照循环经济的观点,废弃物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使原有产业链中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变废弃物为资源,把原来的废弃物纳入到新的产业链中。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立体种养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农膜的回收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产业链延长,而且新形成的产业链藕合到原有的产业链中,使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3.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提高 农村循环经济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农村循环经济使农村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了保护,农业的持续生产能力也得到了保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势必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地提高;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也势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长期持续稳定地改善。 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 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而农村循环经济使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发展顺序上不存在先后的问题,而应该协同推进。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农村循环经济只不过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没有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农村循环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的协同推进,才是最优的选择,也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想从生态恶化的状况中挣脱出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关系 农业是与自然界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现代我国农业困境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致富的可行途径;是整个社会实现大循环的必要环节;是解决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之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以往我国政府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弃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用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 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虽然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名词,但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生态专家王如松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人创造的,我国具有7000余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他的论述表明,国内具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在我国农村与城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作为。 2.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我国城郊融合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尽快实现城郊融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城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郊区经济结构大部分已实现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农争地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的收益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热点,尤其是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优化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生态农业。 3.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问题。由于多年来片面地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带来的消极面是农业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改善修复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走循环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之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农业体系方面,要求以“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为主,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杀虫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按照我国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在未来的20年里再翻二番,然而,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开发 资源与能源利用率高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因此,我国政府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减量化的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走发展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尽量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难题,使新农村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遏制了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可以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要统筹规划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进行总体规划,对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肥料、农药、能源、饲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真正做到“吃干、榨净、无害回归自然”。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各种各样的循环链式发展模式,促进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建设的需要。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及废弃物通过衔接,使农业生态产业链得到延长,并形成了闭合循环、协调发展的产业链。这样的一条产业链能够将单个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强化、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村,推行的仍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模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是以个体的身份,通过选举、民意测评、表决等方式参与农村的发展决策,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影响的程度相对较低。通常情况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民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就越多,农民的意愿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决策中获得的体现就越可能充分。 农业循环经济是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 循环农业论文: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管理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下,尤其是工业,市场对矿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比如煤炭、铁矿、铜矿等,从而极大促进采矿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安全问题均应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做好安全问题,才能确保生产活动的继续开展。本文从采矿工程的通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先分析其重要性,然后阐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通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采矿工程 重要性 通风安全管理 在采矿工程中,“采矿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如果缺乏良好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会影响井下采矿作业的有序性,而且还为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近年来,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采矿工程的安全性随之提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基本的安全措施中,安全通风管理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在采矿工程中,需重视并加强通风安全管理。 1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排除有毒气体 矿石深埋地下,在开采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气体,如果未能将其及时排出,工作人员吸入体内后,会出现中毒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死亡[2]。除此之外,一些有毒气体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进而引发爆炸。实施通风安全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通风系统,实现井下与井外空气的交换,排出有毒气体,将新鲜的空气送至井下。 1.2供应氧气 氧气是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元素。实施通风安全管理,维持矿井通风的正常性,可以确保井下氧气的充分供应。 1.3确保安全生产 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要想其高效生产,安全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如果没有安全生产步骤,则会导致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断积累,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将通风安全管理用于采矿工程中,可以改善矿井的通风能力,调节井内的气候环境,建立安全生产的作业模式。 1.4完善自动化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采矿区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完善自动化管理机制,井下通风管理体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可以有效反映出采矿业的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在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下,井下通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加快自动化管理的步伐。 2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的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施工人员问题。与其他工作相比,采矿工作的难度较大,且风险性较高,属于一项苦力活。因此,从采矿人员来看,大多是一些农民工,他们缺乏良好的业务素质,且未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综合业务能力较低,进而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机械设备问题。要想保障安全通风,高效的机械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煤矿企业资金有限,在通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通风机械设备比较落后,且缺乏维修,出现老化现象,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安全理念问题。在采矿工程的开展中,一些企业将目光一味放在生产方面,只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忽视安全问题。如此一来,在采矿作业中,重视施工进度和效益,没有做好通风安全措施,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强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针对目前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确保采矿安全,推动我国采矿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提高安全意识。第一,采矿企业领导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重视通风安全管理问题,保障通风安全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第二,采矿企业在选择施工人员时,需聘用专业的挖掘人员,在施工前,需开展针对性地培训工作。第三,建立紧急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2)建立相应的通风标准。在采矿工程中,由于每个矿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4]。具体来讲,需要适当调整作业的方式、标准,从而有效提高井下活动的安全指数与标准。对于特殊的区域,则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现场探测,了解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来建立相应的标准,降低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3)建立自动报警机制。据调查显示,在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中,缺氧、中毒、有毒气体爆炸的比例较大。因此,在采矿工程的通风安全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控制力度。 在采矿区域内,需编制安全系数较高的采矿作业流程,比如安装自动报警器感应装置,一旦出现问题,则立即发出警报,告知施工人员危险状况的降临,从而可以及时逃离危险区域。 (4)重视采矿施工的质量。在采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其安全性,还要重视并加强井下通风设施的质量检测。必须是由专业化人员组成的团队,可以及时发现井下通风系统存在的质量问题,或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根据相关的讨论、研究,形成相关的检测报告,并将其及时上报,然后再派遣专业化的人员进行调控,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来操作,一旦出现违章检查或是敷衍了事的情况,则需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追究。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风安全管理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比如应用先进的、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先进的设备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可以排除有毒气体、供应氧气、、确保安全生产、完善自动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中,还存在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机械设备落后、忽视安全生产等问题。鉴于此,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提高安全意识、建立相应的通风标准、建立自动报警机制、重视采矿施工的质量,促进我国采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煤矿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源保障。然而在采矿中,安全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矿采矿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针对目前煤矿采矿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归纳并总结出一些加强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采矿工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能更好地应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安全管理 采矿 工程 问题 对策 为了加强采矿安全管理,必须要以预防为主,避免安全隐患或者是施工事故发生。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生产的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整个采矿过程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分析煤矿采矿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在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对策,从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煤矿采矿施工中的效率,推动煤矿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必要性 由于安全管理问题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直接影响整个煤矿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提倡“安全第一”,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以及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煤矿现场管理的难度比较大,采矿过程中难以预知地质条件以及自然环境,这就使得在制定安全应急措施中不能全面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安全隐患。最后由于采矿一线技术人员整体素养不高,缺乏理论知识而无法确保采矿工程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在提高煤矿开采效率的同时,确保采矿进度的安全性。 二、煤矿采矿工程中不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层缺乏安全意识 煤矿企业具有特殊性,只有注重安全问题,才能提高采矿的质量和进度,但是由于目前煤矿企业中,更加注重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安全问题,虽然在施工现场,以横幅“安全第一、管理第一”但是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却只是为了加快生产进度,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最终造成煤矿安全隐患屡屡不断。 2.缺乏安全知识的培训 由于一线采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低,这就为安全问题带来了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安全问题,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没有应对措施,这就给工程以及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些原因是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安全培训知识造成的。 3.施工现场缺乏安全组织 煤矿采矿现场施工中,呈现的是复杂性以及多变性的场面,另外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现场配备不足,造成管理混乱,在出现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足时,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利于煤矿采矿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的应对措施 目前,煤矿采矿工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安全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个煤矿的正常生产,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解决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具体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资金保障 为了确保整个煤矿采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的投入,引进高科技技术,对矿区进行改造规划设计安全井下环境。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每增加煤矿采矿工作的安全系数就会使得煤矿采矿的安全管理能够更有效率,另外还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针对采矿的设备、技术参数等方面分析,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加强安全宣传,严格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 要求管理人员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安全准则进行操作,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要增强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宣传,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管理第一”的理念,构建安全宣传机制,为工人普及安全知识,确保整个企业在安全生产机制以及规范现场操作人员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细则以及安全应急措施,为采矿工程提升安全系数。 3.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 针对煤矿采矿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建立安全责任制,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将工程的责任进行层层分解,明确个人责任,另外企业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责任制,需要与员工签订相应地责任书,每个员工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前提下,能够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操作,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从整个矿区的实际状况出发,阐明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针对采矿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本文具体从加大煤矿采矿区的安全设施以及资金保障上加大宣传,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以及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来实现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真正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采矿区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采矿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提高矿区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矿采矿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 摘 要:由于矿石埋藏在地下数年,结构成分复杂,所以在地下采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毒性很大和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有时可能还会遇到易爆炸易燃烧的气体。因此,必须加强煤矿资源开采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而保证煤矿资源开采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是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要时刻保持通风。安全通风不仅可以排出有毒气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还可以为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带来新鲜空气,保证施工人员在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关键词: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管理;重要作用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只有工人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了,才能继续活动的开展。采矿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良好的安全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保证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避免意外安全事件的发生。随着世界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基本的安全措施还是安全通风管理。在煤矿资源开采作业区进行良好有效的通风操作,不仅可以降低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排出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异味,还能时刻向工作区注入新鲜有利的空气,使工作开采人员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不仅保证了施工开采人员的自身安全,还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进度与效率,促进了我国煤矿资源的发展。所以,通风管理的相关有效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设备落后。高效的机械设备是保证安全通风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煤矿企业资金力量不够雄厚,导致所用的通风机械设备落后,甚至多年不换不检修,出现老化现象。通风设备的不先进致使通风管理也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1.2 施工人员技术欠缺。由于采矿工作艰险,是一项苦力活,所以从事采矿开采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这些农民大多是直接就上岗,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技术培训。所以,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精湛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比比皆是的。 1.3 重发展,轻安全。有的煤矿企业急于求成,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而重视煤矿开采的进度而忽视煤矿开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种观念导致的煤矿安全事件也时常发生。因此,不论是煤矿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部门,都应该时刻大力地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1 提供氧气。氧气是保证人们正常呼吸的重要物质,但是在采矿过程中随着挖掘深度的增加采矿作业区的氧气浓度降低,施工人员一旦缺氧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矿井中进行通风处理就会使采矿作业区的空气流通加快,这样施工人员就会得到充足的氧气进行正常呼吸。 2.2 排出毒气。在采矿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气体,通风体系可以使有毒气体向外扩散,这样就避免了有毒气体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对于易燃易爆的气体,通风操作还可以使采矿作业区的温度降低,使开采区的温度降低到易燃易爆气体的着火点,从而避免了气体爆炸所造成的危害。 3 采矿工程中通风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符合施工现场的通风标准。各个采矿区以及一个采矿区的各个位置的地理特征和环境性质都不相同,所以,在建立通风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采矿区的不同特征来确定,不能盲目地制定统一的通风标准。当然,某一采矿区的通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采矿区的地理特征发生变化时,其制定好的通风标准也要随着变化,总之,通风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施工现场的特征。另外,在建立通风标准之前一定要对采矿区进行全面仔细的勘测,只有对采矿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才能根据采矿区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通风标准,从而避免采矿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3.2 建立自动预警和报警系统。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施工人员中毒或是易燃易爆气体发生爆炸,若安装预警和报警机制则能有效预防爆炸事件的发生。对采矿区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进行含量检测,当有毒气体的浓度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时,检测系统能够发出预警,及时对采矿区的浓度进行通风处理,减小有毒气体的浓度,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易爆炸的气体能够进行时时监控,当温度达到易燃易爆气体的燃点时预警机制应发出警报,使施工人员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及时对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查。通风系统安装好之后不能不管,一定要随时对其进行专门仔细的检查。检测人员一定要是专业人员,检测过程中一定要全面仔细,不能随便糊弄。检测标准一定要符合施工标准,不能自作主张随意更改。发现任何通风安全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并请专业人士针对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对通风系统的安全检测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差错。 3.4 重视通风安全隐患的管理工作。通风安全管理的相关人员对任何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记录和上报。对于违章操作,忽视安全管理规定的事件要进行严格的处理。重点是对通风系统的检查,检查通风系统是否完好;检查通风筒是否抗静电,是否阻燃;检查通风机的运转情况并记录;检查挖掘程度和通风强度是否适应等。对于一系列的通风情况都要全面仔细的检测,对于其中的任何问题都要时刻记录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努力将通风安全隐患概率降到最低。 3.5 提高工作人员的通风安全意识。采矿企业不仅要尽可能地聘用专业挖掘人员,并且还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在施工人员正式入岗之前要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挖掘技术,管理,安全,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紧急事件的辨别能力等。另外企业领导要时刻提醒施工人员通风安全的意识,将安全牢记于心。 3.6 落实四方安全责任制。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责任。建设单位和施工项目部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各自对自己的员工负责,同时对公司和上级部门负责。建设单位与施工项目部、施工项目部之间均是一种安全制约互利关系,无行政隶属关系。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建设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各施工项目部接受工程所在的建设单位的监管。 3.7 定期更新通风安全设施与设备。在检测通风设备时,若发现设备老化或安全功能减弱的一定要及时替换与更新。对于高科技的强有效的通风系统设备,煤矿企业要及时引进,不能因为投资费用大而拒绝使用,这样不仅会影响矿产资源的开采,还会造成重大的不可弥补的安全问题,这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更大,结果就是得不偿失,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不惜重金引进高技术的通风设备。 4 结语 通风操作是保证采矿施工能安全进行的重要方法措施,但是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通风系统的操作,努力将通风安全管理有效的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相关的采矿研究机构应继续努力地对通风系统进行深入地研究,将通风管理系统更好地应用到采矿工程中。随着我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风管理系统会更加强大,会更好的服务采矿工业,为我国的采矿工程做出巨大的贡献,促进我国煤矿工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采矿工程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矿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机电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从影响矿产安全生产的要素着手,重点做好从业人员的管理、机电设备的管理、作业环境的管理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采矿机电管理;安全生产;对策 在矿产企业素有“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这种说法,可见矿产机电管理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矿产机电技术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做好机电管理工作更为重要。机电管理在矿产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机电设备管理、机电技术管理、电气防爆管理、配件及材料的管理、技术资料的管理等方面,管理范围从地面到井下,从大型设备到小型电器,几乎覆盖了矿产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近2/3的人员直接参与机电管理和设备现场操作,如果机电管理某个环节稍微出现漏洞,极易引发机电事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矿产机电管理进行对策研究,进一步做好机电管理文章就成为矿产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 1机电管理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矿产机电管理,有效保证操作人员安全,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笔者认为应从影响矿产安全生产的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着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电管理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矿井机电管理水平。 1.1从业人员管理 1.1.1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机电管理工作,是维护矿产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大局,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从业人员是矿产生产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在机电管理和设备操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业人员能否重视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机电管理的成败,赋予从业人员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工作平台,使其在机电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并不断提高矿产机电技术水平和机电管理安全意识,全心投入矿产机电管理之中去。1.1.2建立健全机电管理制度,规范专业组管理,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机电管理制度,规范专业组管理,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并落实到机电管理的全过程。例如:①实行机电设备包机制度,在设备安装地点,悬挂包机、责任牌板,从设备的使用操作,到维护保养,直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关键地点、关键人员的责任,建立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实行机电管理与从业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加强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的管理,如矿井提升运输、供电、通风、排水系统等的机电管理,有效的保障矿产核心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1.1.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机电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结合矿产机电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矿产机电管理、维护、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术、业务管理知识培训,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依托矿产安全培训中心,完成对机电管理和操作、维护人员的岗前教育、特殊工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机电管理业务素质,使矿产机电教育培训工作行之有效。 1.2机电设备管理 1.2.1设备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矿产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搞好矿产安全生产的永恒主题,矿产机电管理也不例外。机电管理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认真做好预防性巡查、检修、试验、测试等工作,及时发现并排查机电安全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维修处理,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采取有效安全超前预防机制,来保证机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1.2.2做好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工作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利用机电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机电管理水平。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机电前期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机电现场管理、机电维护管理、机电维修管理、工单管理、特种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机电技术管理、供电管理、机电培训管理、机电管理分析、系统管理等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涵盖了公司管理层-职能科室-现场三级管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彻底改善了设备多,种类繁杂,流动性大,设备管理处于台帐、卡片、牌板等较原始的管理状况,实现了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解决了设备管理手段落后、状态信息不准确、资源不能共享、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为决策层和相关技术科室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共享,提高了设备利用效率,促进设备经济、合理运行,更好地安全生产服务。1.2.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鼓励矿产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机电装备水平,加快对机电设备和安全设施的更新、改造,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相关安全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确保机电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例如:我矿积极采用“绳带绳”换绳新工艺,完成对副井摩擦提升系统首绳的更换;改进、完善副井安全门闭锁,实现液压自动控制;积极采用变频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购置真空智能型馈电开关,替换井下中央、采区变电所低压配电开关;更换井下油浸式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实现了采区供电的本质安全化等等。 1.3现场作业环境管理 1.3.1抓好“双基”工作,全面开展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抓好机电管理“双基”(基层和基础)工作,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按照矿产企业《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中的内容,逐条进行机电标准化管理和进行安全评价。做好机电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不具备和不足的条款,拿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完善,并进行复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限期处理,直至完全符合评价标准;从生产环节和岗位的标准化抓起,规范安全操作行为,坚决杜绝“三违”和井下机电设备失爆、漏管、脱管等现象,从而实现了机电管理安全化,有效避免机电事故的发生。1.3.2进一步做好作业环境的整治,营造安全作业环境通过加强现场作业环境整治,逐步改善作业条件,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改善设备操作人员作业体位,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科技创新,不断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使机电设备操作更简便、效率更高,运行更安全,更好的为矿产安全生产服务;不断提升现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从业人员感知现场作业环境更舒适、更有安全感、更具人性化。 2结语 通过对矿产机电管理对策研究与分析可知:矿产机电管理是矿井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全员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只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深入到矿产机电管理的各个环节,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进一步做好矿产机电动态管理,机电管理水平就会得到稳步提高。 作者:杜中军 马世伟 杜斌 单位:微山湖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永胜煤矿 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探析: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煤矿采矿工程中安全管理不到位严重威胁到了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原因就是因为开采技术落后、管理人员没有安全意识,直接导致了很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加强安全管理来确保煤矿的正常发展和职工的人身安全。 1煤矿采矿工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1开采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社会对煤矿行业都有错误的认知,人们普遍觉得开采人员需要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对开采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所以很多煤矿企业在对开采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都没有了解施工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反而过多注重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到位,在煤矿采矿工程开采前就不能预期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方案,对于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准确进行判断、没有应对的方案,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有直接影响。 1.2生产管理和执法部门之间没有清晰明确的界线 虽然国家已经规范了煤矿开采安全相关的制度,但是由于执法部门和生产管理者存在朋友亲属关系,对司法的公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人员开支,就会出现煤矿监督和煤矿生产管理集于一人,这样就不能够公开公正的进行法律和体制的决断。执法部门的形象也会遭到人们的怀疑,检查结果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得到怀疑。一些地方鱼龙混杂,工程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中标的机会,就对相关的政府行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就会不断出现[1]。 1.3开采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开采人员对煤矿施工的危险性不了解。煤矿施工这个工作的危险性是很高的,根据据统计得出的结果,每年施工工程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其中之一就是煤矿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并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人员也没有形成很强的风险意识。煤矿采矿工程施工之前,开采人员的风险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告诉施工人员该如何正确使用安全防护器具,这就导致了施工地区安全事故的经常发生。一些开采人员对于新技术和设备的操作无视劳动法律,靠着以往的经验以自己为主对施工进行违规的操作和指挥,从而不能保障工程的施工安全。一些煤矿采矿负责人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对施工人员安全的设备不重视,对一些出现问题的设备也照用不误,对设备的性能没有及时检测,不能及时更新,这样会加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使得开采人员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2]。 1.4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问题 1.4.1法律管理的落后我国现如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法律管理起步比较晚,思想比较落后,理论知识没有基础。煤矿采矿工程相对于其他的工程来说更加复杂,更加危险,所以安全问题是煤矿行业最需要重视的,但是我国在《矿山安全法》仅仅只有50条规定,对于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在理论上的制度很少,实际可以操作就更少了。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法律条文中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问题,这样就会让煤矿企业产生不良想法,趁虚而入,钻法律的空子。而且,由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条件,传统的法律条文已经不能实际进行运用了,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不能进行好的的处理。 1.4.2对煤矿事故的处理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每年发生的煤矿事故越来越多,对于煤矿事故的处理,不够严谨。太放松,对煤矿事故的负责人没有严格的惩治,遇难家属得不到相应的赔偿,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对于煤矿事故的发生,相关政府部门对煤矿采矿的安全管理依然不够重视,还是没有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 2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2.1加大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力度 每年都会发生很多的煤矿事故,发生事故之后很多人就会互相推诿,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由于我们对相关负责人处罚力度不够,煤矿安全管理并没有被重视起来,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不明确,没有明确了解自身的负责,致使事故不断增加。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对相关的负责人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的责任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对于负责人的职责可以在布告栏中展现给大家,这样出现问题直接找相关的负责人,让他们没有机会推卸责任。 2.2增强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了可以安全的进行煤矿采矿工程,提升煤矿施工人员的安全和风险意识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煤矿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课程,让开采人员了解施工期间存在的潜在危险、明白该如何去防范危险、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去做。在煤矿采矿工程进行开采之前,开采人员必须要带好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具,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的检测和更新设备,对于有问题的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及时更新。对于安全知识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开采人员意识到工作的危险性,并做好相关的防御。 2.3提高管理和开采人员的专业素养 由于煤矿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不够专业,煤矿企业必须要对煤矿工程的管理和施工人员制定相关的课程和内容,定期的进行培训和检查,提高煤矿管理和施工的专业知识。煤矿企业在选择施工人员的时候也要对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选择相关人员的时候,不能只看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基础的文化知识也要进行考核,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企业必须要选择有才华、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的青年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2.4完善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煤矿企业是比较混乱的,在管理方面没有一个有效、全面的体制系统[3]。基于此,我国必须要完善煤矿行业的法律法规,不能在法律上出现漏洞,让煤矿企业出现不良竞争。首先就是要将执法部门和生产管理者分开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责,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的状况才不会出现。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心,真正做到严格法执法。 3结语 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中占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将它重视起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提高相关的人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可以保障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才能使煤矿行业健康的发展下去。 作者:梁永昌 单位: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安监局驻灵新煤矿安监处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1.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弊端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认识与思考 摘要:水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工作,不仅可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本文根据实际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对策,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创效;质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也纷纷开展。在这种背景下,水利施工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造成了企业实际经营效益并不高的现状。 一、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各类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存在差异 由于企业不同的体制类型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各类型水利施工企业管理目标并不相同。一方面,国有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本身资本雄厚,而且各阶层员工众多,企业只注重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督,而忽略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导致实际经营效益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规模较小,各方面管理相对灵活。但多数个人控股的水利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工程施工质量问题,长此以往,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二)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我国水利施工企业近些年业务不断上涨,各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扩张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各环节管理工作逐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并从中暴露许多问题。人力资源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人员较少,部分企业中存在一个管理人员肩负多职的现状。面对繁重的压力,不仅会降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若是薪资没有分配到位,甚至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并且一些水利施工企业管理阶层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这些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和时代脱节。 (三)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水利施工企业没有明确工程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深入监督工程施工质量。一些企业在施工质量监管者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各个施工细节中。另一方面,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或成本控制认知不全面。一些企业只注重施工前的成本控制工作,如材料购买、施工方案设计等,没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而导致成本控制管理难以发挥实质效果。其次,缺乏完善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各岗位职员权责没有明确,同时没有做到管理上的统一,最终导致管理涣散,各环节管理工作较为独立,并造成施工管理效率低下。 二、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施工质量监督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发展。做好监督工作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对策:企业的监督工作要走入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才能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并做好相应的改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因为施工单位是最了解工程项目的具体细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结构上的错误能立马发现,并能找出施工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设计人员走进施工现场,可以进一步引导施工人员工作,对施工人员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能及时解答。不仅有效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督,还从侧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强和外界监督单位的合作,如国家工程质检单位。因为外界监督是站在客观角度来分析问题,避免了主观角度监督上存在的“视觉盲点”;完善监督体系。做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监管。首先是设计环节的监管工作,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没有问题时才可进行下一环节。其次,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上几点。最后,做好施工结束后的验收工作。设计方、施工方、外界助监方共同协助,积极排查工程问题,确保无误后,才能竣工。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 完善成本控制管理具体可从一下几点出发: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系统的预算。结合当地实情和市场环境,对水利工程的材料费、设备租赁费以及人工建造费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该项工程的盈利指标,并在后续的施工阶段监督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做好执行情况的分析工作,若是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做好相关调节工作,从而保证后续施工阶段的预期任目标顺利实现;做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对施工材料妥善保存,避免材料受损造成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管理,做好内部控制。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要仔细核实,并做好监督工作,避免出现挪用公款、贪污腐败等问题。 (三)做好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创效的重中之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法律、社会责任。做好安全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安全规范。其次,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积极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及时改善。总之,只有水利施工企业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并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经营的第一守则,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避免事故发生。 三、结束语 过去阶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上的缺陷。只有不断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完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并促进企业发展。 作者:郭晋君 单位: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一、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三、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程天凯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市政施工企业管理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在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管理创新,提高抗风险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强化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国有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因此,应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国有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b)对企业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思想、目标、重点和对策等要素按照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2制定企业定额,加强经营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全面推广,由投标人在全面考虑工程情况、自身实力、市场行情、利润、风险等因素基础上,对拟建工程进行自主报价的模式,与以往“统一定额”计价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清单计价模式在创造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环境和自主报价的前提的同时,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普遍习惯,大多数施工企业仍未足够重视“企业定额”的制定,仍习惯于依赖政府制定的统一定额,然后进行不同程度下浮,不顾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导致投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只有在施工企业建立内部定额后,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情况,只有以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为计算依据,企业的报价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产生利润。建立企业内部定额是动态发展的,在应用中必须随时监测,定期地进行修订与补充,逐步予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和体现企业的实际水平。企业内部定额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竞标决策,科学地控制工程实际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竞争,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定额标准的建立完善,对快速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精确制定人员、材料和机械计划,以及建立公平奖惩制度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长此以往,将积淀为一种企业习惯和企业文化,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为了推进国有市政施工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打破以往的经营模式,对工程实行内部招标,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常用的方法,它是在项目法施工理论指导下产生,吸收了目标管理和责任制管理等理念,结合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核心任务就是项目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工程中标后,采用内部投标竞争,即根据中标工程具体情况,公司设定项目承包限价及工程量清单,各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招投标文件、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成本分析后报价,价低者优先;也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直接委托具有经济实力强、承担风险能力强、项目管理经验丰富、争取利润能力好、且在工程投标过程中做出较大贡献的项目经理部。这样,公司直接与项目部签订责任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关系,项目部不单独设会计,其成本核算由公司财务负责,分项目建立台帐。每月按工程项目编制月成本报表上报企业财务,以使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项目部的经营状况,了解工程进度和成本控制。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考核盈亏情况,按合同进行承包兑现。 4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 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来运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合理在于:对于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人员流失严重,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a)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等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b)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c)事业激励。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由于特殊的分配体制,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优秀人才,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d)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内容建设上应结合企业战略做到“避虚就实”;另一方面,在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上必须做到“说”和“做”的高度一致。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想在复杂的多元化市场环境中觅得先机,作为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有着清晰的头脑、危机意识和大胆创新的能力;应努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机制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文化理念 一、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战略的作用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系。人先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初步或成熟的看法与认识以后,才产生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到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如何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一是通过构筑企业的共同理想目标,告诉员工“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战略目标那样能够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但必须是一种宏观的承诺,能够想象到达标后的收益,让员工激情澎湃,觉得虽然高远但可以达到,愿意全力为之奋斗。二是塑造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什么事至关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该怎样行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的共同价值观,是进行决策,确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企业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四个层次,因此,企业文化对建设企业战略支持渗透,关健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塑造最高层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上,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总之,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绝对不能分割开来,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实现双赢的先决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文化对施工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的原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作业层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新员工参加工作起,就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价值观的认识,明确员工的责权利的关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企业管理的关键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先进文化对企业先进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而且还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在质量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是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因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加强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分析和验收,实施文明施工。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工序质量,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四是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优”和“新”,“优”就是在工程的各级验收和各类评审中均应达到优良,“新”就是有意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体现新工艺、投人新设备,并将规划、措施和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五是营造浓烈的创优气氛。创一个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为载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表彰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气,教育员工,让员工知道精晶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业文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不仅导致企业微薄利润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将失去信誉和整个市场。因此,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导人,主要是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在实际施工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特点、复杂程度和现场条件、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等等,制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合同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做到合理地安排施工流程,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劳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好技术和物资供应,保持均衡施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内外施工管理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劳动纪律和完善施工组织,实行员工劳动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智能和潜力。三是节约材料消耗。首先要加强施工材料采购计划性,尽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在加强材料管理的同时,在广大员工中倡导节约,创造每个员工从自身做起的“我要节约”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要合理组织施工机械的配套使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要求员工管好施工机械设备,提高其完好率与利用率,尽量减少操作、修理费用。五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遵循“精简、节约、效能”的原则,通过这种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准则从事工作,引导员工为企业的节约的目标上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挖潜增效、精打细算,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 五、企业文化对施工环境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人们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关心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等方面。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对施工企业来说,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施工企业在文明了地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方面也厂了不少功夫。有的单位还对文明工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防止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杂物飘散:减少施工对市容、绿化和环境的不良影响;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和排水河道。有的还对现场及施工人员作出明文规定: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和其他浑浊废弃物,未经沉淀不得排放;施工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应堆置在规定的地点,不得倒人河道和居民生活垃圾容器;施工中不得随意抛掷建筑材料、残土、旧料和其他杂物;进人施工现场和高空作业必须要有安全帽、安全绳和安全网等安全措施等等,这些措施和要求都是以按照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程序规范控制处理。由于施工企业的整体环境是人们对企业最直接、最容易观察到的文化内容,因此,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在具体工作中的体现,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核心分析 一、重心移向项目管理,符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建筑企业,企业管理的职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但是建筑企业的产品具有与工业产品不同的特点,即产品的多样性和固定性。建筑企业的产品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是固定的,与现代工业企业产品的批量生产不同,新建的工程项目不仅类型各异,而且规模大小不一,所处的地点、季节、条件不尽相同,受外界制约因素多,•…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和管理,表现在:建筑市场的需求是以具体工程项目一一特定的产品来体现的,建筑市场交易也是以某个工程项目为对象进行招标投标,建筑企业围绕工程项目与建设单位签订承包合同,按承包合同规定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的特定场所,也是最基层和基本的生产单位.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须臾都离不开工程项目,企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对众多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素质的写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心移向项目,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特点所决定的,反映了建筑施工生产管理的客观规律性。长期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沿用一般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采取公司、工程处(工区)、施工队(工程队)分级管理的形式,虽然把现场管理列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节约、安全以及协作配合进行指挥、协调和控制,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并没有把工程项目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加以重视和展开。迄今相当多的建筑企业一般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分解、落实、考核到工程处(工区)或施工队,很少落到项目上,工程项目的综合性调节和控制职能一般都由工程处或施工队来担当,而工程处、施工队的经营管理目标只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工程项目或建设单位负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项目一一建筑产品的施工(生产)全过程,自始至终缺乏专人负责,造成管理职责不明,工程多头指挥、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就企业而言,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情况下,主要靠扩大任务量(施工面),扩大队伍规模,靠高投人、低收益、过多的人力物力消耗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注重于外延扩大,忽视了内涵提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因此.要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就得遵循建筑施工生产自身的规律,把施工管理的重心移到工程项目管理上,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的综合性的调节和控制。 二、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有利于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不断调整完善 项目管理就一个工程施工项目来说,是一次性的事业,因此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应该是一次性事业部模拟型的以成本为中心的经济核算单位,而不再是固定的,有一定级别的行政性单位。这种项目管理体制是以实现工期、质量、成本的完全统一,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为此必须建立项目核算体系,变原来的二级核算或三级核算为项目成本核算,保证工程在承包合同或协议范围内产生相应的效益。项目管理是施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要求项目主管或项目管理班子具备包括计划、合同、预算、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核算、施工组织、内外协调等比较全面的业务知识.项目主管作为生产要素的全权组织者,可以根据基本素质要求,或委派或引人竞争机制进行选聘,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派出,受项目主管和业务部门双重领导,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由习惯采用的直线职能制改为矩阵职能制,并相应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序列和机制。总之,推行项目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通过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新调整组合,完善经营机制,形成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新的企业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建筑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重心移向项目管理,是强化施工企业管理,提离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开展的“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是推动企业重视和强化管理的一种激励机制和手段,目的是以企业为对象,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攀台阶上等级.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通过管理升级工作,企业的基础管理得到夯实,专业管理的各项保证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逐步推广应用,创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新的奢理方法店从商保证了质息物耗、残益等井级考核指标的达你升位沂改善了企业素质•但是还巩叱业产品多样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以及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施工企业的管理调节往往受到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与管理升级大致划一的内容、要求存在不少矛盾,一些以企业为对象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管理要素难以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地直接地落实下去,更谈不上巩固、完善、提高,形成规范化,一些现代化管理成果往往是“开了花,不结果”,企业升级指标水平很不稳定,波动很大,企业效益差仍然是当前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因此,切实强化企业管理,在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走内涵挖潜之路,仍然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升级机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升级工作的实践证明:“升级要从管理抓起,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广义上说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项目管理。即要把升级的着眼点从企业管理转向项目管理,升级工作的重心也相应下移到项目施工现场,以项目为对象健全基础管理工作,形成保证体系,升级工作的效果要落实反映在项目管理的水平上。项目管理法,是按承包工程项目的需要,组织生产要素.以人为主体,对投人项目的人力、机械、器具、物资、资金和技术优化组合,对工期、质量、成本、安全这四项指标相互矛盾的诸方面,进行协调控制综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严格施工工期[]标.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与开展升级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而施工企业管理的总体效应,一般说来就是各个项目单体效应的总和.所以,抓好工程项目这种建筑特殊产品的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综合(整体)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基础夯实、深厚,大楼才能盖得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重心移向项目管理也体现了企业管理必须强化基础工作和加强生产现场管理的升级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等七项内容,每一项都须围绕项目展开,在项目上加以落实.离开了项目,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工程项目强化基础工作,才能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高效地运转,才能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文明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秩序,达到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至于企业质量、物耗、效益女全和惠想政招土作保证体条的韶氛后卖以知现代花管逸方法的应翔户奋与项自施工密木可分,一也必须按项目组织展开,加以落实。通过项目管理的实践,还可以结合培训和传帮带,锻炼和造就一批项目管理人才,使项目管理逐步扩展壮大,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一、正确处理好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关系 1.投人与产出的关系。作为企业投人就是为了产出,而且产出一定要大于投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并非易事。有的施工企业为了片面追求高的产值,有时候无原则的让步,毫无根据地大幅度降低中标价,结果造成工程本身亏损;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一项工程,本来是有一定利润可赚的,但中标后只重施工进度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最后一算帐成本倒挂。以上两种现象造成目前施工企业在产值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利润水平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幅度地下滑,甚至出现产值越高亏损越多的现象。因此,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和施工管理中,要处理投人与产出的关系,要尽力追求合理的标价、合理的施工成本和合理的项目效益,只要企业的产出能够大于投入就可以干,投人大于产出的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也不要干。 2.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就不会有规模效益但有了规模,管理不善、成本不实,同样不会有好的效益经营规模只是个手段,而追求效益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规模和效益的辨证关系,在重视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效益的增加.既要改变那种不注重量(产值、承揽任务数)的扩张,又要改变那种只注重扩大再生产,而忽视经营效果,乃至于出现“干的越多、赔的越多”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使企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以追求效益增长速度大于规模增长速度的最高境界。 3.承揽和管理的关系对施工企业来说,施工项目是载体,没有施工项目就不能维系企业的生存,但取得较好的效益是目的,承揽到的任务管理不好,同样会使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造成损失,甚至会给承揽新的_[程项目形成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承揽项目和加强管理的关系。 4.调控与搞活的关系调控与搞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结构体。调控是指承揽任务仁的协调,宏观政策上的一致性,设备人力等要素的合理调配,自觉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等。搞活是指充分赋予各单位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应以接受“调控”为前提,而调控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落在搞活这个基点之上,绝不能出现一“调”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而应在合理有效的调控下,真正搞活基层。 5.项目与企业的关系。项目是企业的派出体、支撑点和效益源泉,企业应是项目的服务机关和“司令部”。项目运作顺畅是企业运作正常的保证,项目的利益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应多为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绝不能凌驾于项目之上,对它的管理应科学,承包和考核指标要合理,而项目则应完善自我管理体系,自觉服从管理与协调,行为要规范,而绝不是“独立王国”。 6.开拓进取与稳健的关系。企业只有不断开拓和进取,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和冒进,应以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为先导,求得企业的稳健发展。当然,稳健不是求稳怕乱,关起门做“太平官”。 7.改革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的改革与生产经营是两件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能偏废。深化改革,特别是转机建制工作,是生产经营的有效动力,而搞好生产经营工作是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可靠保障,可以有效地去推进改革,改革与生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精心筹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行集约化经营。一要切实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改变企业“广种薄收”或“只种不收”的现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能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主要的是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切实提高收益率。二是增加企业中的科技含量。科技投人要加大,并切实落到实处;科技攻关要加强,特别是对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及新施工方法的攻关要加强。三要强化职工的素质教育和岗位知识培训,使劳动力资源得以优化和合理利用。四要对企业中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和调整,必要时相应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引人较灵活的经营方式。 2.积极寻找新的经济方式。一是广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邯钢的主要经验是模拟市场,成本否定,其途径是把市场的价格信号传导和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生产工序和生产岗位。我们学邯钢首先要搞好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并注意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搞责任成本的基本依据是项目的中标价、项目当地的市场因素及有效定额等,以此反推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和各个岗位的成本目标是什么等等。而不能以已上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为基准,按定额顺推和框定各自的目标成本(这种成本管理法没有接受市场信号,是一种在既成现实面前无所作为的表现)。二是要重视资本经营和适度的负债经营。以生产经营去取得经济效益是常规的思维方式,但我们更要认识到,通过资本经营会赢得更大的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只懂得生产经营、不懂得资本经营或不会搞资本经营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人才,同时对负债经营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适度的负债经营(主要以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基准,国外一般为企业总资产的50%一60%)是现代经营方式之一,而不能认为负债就不行,关键是适度。三是管理力度要加大,在减人增效、节支降耗、堵塞漏洞上下功夫。要完善制度、制定措施、建立机制,力争抓出成效。四是有效、科学地组织施工。施工组织不科学会影响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所以,要在不违背施工组织计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切实编制施工网络计划,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做到合理、节省、有效。 3.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认真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搞项目管理(即项目法施工)已有10年时间,应该说成绩是很大的,最明显的一条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千军万马齐上阵、建制随着项目走”的施工方式,实现了动态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但也有不少的教训和问题,当前要抓的重点应是规范项目管理行为。(2)急需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队伍。实践证明,一个项目搞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项目经理素质的高低。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我们需要一大批真正过得硬的项目经理。为此,重点要抓好培训和资质认证,完善激励措施,改革用人制度(即由单一的委任制度变为由自荐考核、民主测评、试岗待聘等相结合的复合方式)。(3)生产要素相对到位是组织项目经理部的基本要求。必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不论是企业自有的还是市场调配的必须齐备。否则,要素残缺、功能低下的项目部迟早要出问题。当生产的规模与生产要素在短时期内难以匹配时,不能勉强,可采用“适当降低收益率、多选择分包形式”的办法予以解决。(4)明确界定项目部的权责。项目管理的本质内涵是它的一次性和动态性。项目经理部是企业的临时派出机构,不是刚性的建制实体。所以,它不是一个利益主体,不存在所谓的项目利益,更不存在项目的自有资金、自有固定资产等。项目部完成承包指标后的剩余部分,仍然是原施工企业本部的,项目部自身无权支配。但派出机关可视剩余额的大小,给予项目经理等人员一定比例的奖励 4.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扩大经营战果。首先,要多营造有利于开展经营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应常抓不懈,具体任务要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对既有目标特别是重要目标紧盯不放。企业内部要做到土下联动,紧密协作;内部单位间要勾通联系,夕让互谅,防止内耗。其次,要继续进行区域市场的滚动经营,区域市场主要是指各个局指挥部的管理范围,这些区域市场应以主要承揽工程任务为支柱,逐步拓宽企业的幅射面,开好窗口,迈好步,扎好根。适时建立本区域的公关网络,增强独立承揽任务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再次,要不断改善经营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目前急需补充的是铁路专业以外的专业人才原有经营人员要加速知识更新的步伐,造就专业知识和经营技能复合型的经营队伍。最后,要认真审视新的区域市场,特别是要注重西南市场的开发,把握西北大开发的机遇,盯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建项目,注意Wro所带来的影响,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向海外市场发展,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摘要:运行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施工的大力展开,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必须积极探究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有效方法,并根据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将高效的运行机制贯穿到管理制度当中,促进施工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解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分析了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企业管理;管理体制 引言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健全和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重视程度,落实管理体制建设的各项战略任务,深刻认识到运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对于高速公路施工企业优化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企业的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同时将多种运行机制贯穿和渗透到管理制度当中,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科学化的管理办法为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 1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 1.1影响功能及优势发挥 高速公路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线日益繁忙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强、功能完善、高速和科技水平高的特征,其功能在于安全高效、快速和畅通,能够满足快速运输和通行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和全立交的,因此它区别于一般公路,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来确保其优势功能的发挥,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其秩序以及有效应用。如果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缺乏对管理体制创新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就会造成管理水平落后,从而出现多头管理、混乱管理或者职责交叉等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功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收益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更能保证建设有质量保障的高速公路项目。 1.2影响多方的合法权益 高速公路的建设会涉及到多方人员的参与,从投资设计一直到施工和投入使用会有投资者、施工者、运营者以及使用者的普遍参与,通过多方参与的形式来确保高速公路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实践应用,而为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必须要完善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各方权益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我国的高速公路大多建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能够有效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经济发达的产业带,这不仅体现出高速公路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高速公路为各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同样也需要管理体制的晚上来提供根本保障,否则不仅会损害高速公路沿线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到施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根据国家的规划,高速公路要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为了确保未来高速公路的平稳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作为推动和支撑。 1.3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也会进一步推动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完善对于国家建设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影响力,进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其重要的组成要素。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体制赖以推进和发展的物质形式,也是实体要素当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而管理规则、体制职能以及运行机制则是确保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软件保障和无形要素,是预定管理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内容。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在完善管理机制时需要从自身管理运营的实际出发的同时,也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现况通过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来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多的指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其在新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速公路是同铁路运输同等重要的运输媒介,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速公路的建设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2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行机制分析 2.1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指的是在工程建设当中各种管理机构、企业以及人员之间相互竞争和比较进而由中选优的一种机制。在高速公路的运营与建设当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而在大多环节上都需要主体间进行不同程度的竞争,进而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时非常必要的。竞争机制能够大大促进高速公路资源的科学配置,并在竞争中促进创新发展和持续进步。高速公路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建立竞争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出发,从人事工资以及劳动三个方面着手深化制度性改革,有效导入竞争机制,促使干部之间竞争上岗,促使其通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薪资设置,在竞争中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竞争机制也可以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可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施工段与兄弟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等层面的竞争对比。在实践中更能客观地发现自身短板并做出调整完善。 2.2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是一种责任机制,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与各方经济实体间签订合同或者订立契约等,以便来明确双方职责,并督促双方按照合约规定履行职责,因此,约束机制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落实各方责任的保障。而在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同样需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最为关键的是在安全方面,施工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而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一岗双责制,要求员工在承担岗位职责的同时,也要担负与之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并有效签署安全责任保障书以及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金,从大局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 2.3协调机制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广泛,管理的主客体也有着丰富的种类,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控和协调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尤为必要。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协调机制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上下级管理机构之间的纵向协调。第二,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纵向性协调。第三,管理机构以内部要素间的协调。在完善企业的协调机制过程中,首先必须确保各个要素之间需要在管理目标上达到共识,确保共同为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并形成上下合力和相互支持的协调机制,从而自如地应付外部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2.4反馈机制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包括着很多分系统和子系统,通过建立反馈机制的方式,能够将各个系统中的资源信息进行交流分享,使得管理行为主体能够科学灵敏地作出反应,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得到深入应用。为了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反馈机制,有效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确保各级之间联络的畅通,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及时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同时,要配备专门的信息员来对反馈机制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定时通报多方重要信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例如针对某路段的施工作业中,实际地质情况有所变化,同施工设计书的要求所有差异,这时通过企业内部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到设计部门,及时进行施工变更,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 3结语 高速公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就必须不断探究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科学化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将资产经营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将运营管理作为主导方向,全面推进多元产业建设,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要将各项科学化的运行机制融入到管理体制当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长效发展。 作者:方志力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管理,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施工企业中,加强对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针对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了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为施工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作用 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具有优良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的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良好评价。广大群众更容易去信赖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的施工企业,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同时体现在企业所进行的施工工程上,一个有着良好企业文化的施工企业,其工程质量也必然是可以得到保障的,施工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就会赢得人们的支持,在人们的心里留下良好的形象,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代表一种精神追求,包括了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所提倡的企业行为方式、所推崇的理念,员工可以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来断定自己是否适合这家企业,在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在施工企业中,企业的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与方向,进而促进员工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直接动力,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灵魂,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断地激励着企业不断前进,同时建设施工企业自身的文化,可以有效的将自身的形象宣传出去,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施工人才,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为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具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文化就起到一种能量整合的作用。一个施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施工企业中的员工沟通起来顺畅,在工作上更加默契,促使企业的凝聚力进一步的提高。5.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所谓环境会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内部的文化如何在每个员工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从企业文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整体情况,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各个方面,如员工的价值观、待人处事、对工作的态度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和谐交流,进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6.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企业当中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提高企业效益,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所在,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凝聚的创造力也是由企业文化来引导实现的。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不断地开拓创新,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而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否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施工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 1.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1.1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其核心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共同价值观,它通过人的观念和思维来发挥作用,其一经内化所产生的强大规范力、形成的良好价值行为导向,会发挥高效管理效应。1.2管理是使企业有效率、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根本手段,管理的核心在人,当简单、机械化的组织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对“人”的硬管理,使职工从精神和行为层面达到知行合一。1.3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互促共赢的,两者目标同向、作用对象一致,企业文化既对管理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又兼具管理工具职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全体职工认同、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引导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成本,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施工企业内部的员工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部队兵转工后的员工及他们的子女,他们大部分受过的教育不高,但这类员工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企业归属感强;另一类是企业招聘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类员工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思想起伏大,企业归属感需加强。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除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对一些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培训,从整个上提高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可以有效的去学习企业的文化,并将企业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3.塑造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内容。诚信、可靠、有质量保障的企业才会是人们信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因此,要求企业塑造良好外在形象,从企业员工的统一服装、行为规范、工作利益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积极打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色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前提和保障。4.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法规和企业经营制度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制度健全、规范、落实的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执行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执行能力的建设。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培育执行文化,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5.打造企业文化的终极武器,塑造“品牌文化”。企业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企业间高层次的竞争。品牌文化是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目的是要与既定的目标消费者产生对于品牌文化认同的共鸣,进而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度和信赖感。塑造品牌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企业系统工程。塑造品牌文化要准确定位市场,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对市场进行把握,要站到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去俯瞰市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结合施工企业的特色和发展前景,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结语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同时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向着现代化管理发展,因此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为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任丽萍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思考 摘要: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自身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企业的管理也有许多特别之处。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人性化 一、引言 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工程施工企业的效益来源主要在于基层一线的项目实施上,若要进行有效管理,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为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对象场所是不确定的,对象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各自独立的项目,企业派出与之需要相对应的人员、设备进驻到项目地点进行项目内容的实施,完成项目合同所确定的内容,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1]。同时,工作几乎都是野外露天作业,人员作业几乎都是在日晒风吹雨淋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比室内作业更加艰辛、困难。工程施工企业及其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采取的管理方法也须因项目而异。因此,如想把一个公路项目管理好,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 二、工程施工企业的主要特点 1.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地点的不确定性,项目不仅仅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的在国外。这就要求员工的素质很高,主要表现在不仅专业技术业务水平要求高,而且还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风俗了解等等。员工出发去项目必然与家人分离,真可谓是抛妻别子、背井离乡。不管分离时间是长是短,在离开家的这段时间内无法与家人相聚、不能对家人进行很好的照顾,心理上必然承受很大的压力,这对工作会产生一些必然的影响。故参建员工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工程项目地点的不同,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复杂多样,这需要参建员工的身体体质对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承受住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要求,否则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譬如,项目在某一较大山区,山上山下气候会相差很大,正如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此员工的身体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气候特点。此外,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真的是“家住十里地,各地一乡风”。对此参建员工要对这些乡风民俗充分了解知晓,尽快适应并尊重当地的风俗,不做有违乡风民俗之事。要处处时时谨慎小心,以免有意无意做出有违之事而招致误会、矛盾,甚至冲突,从而影响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使管理的目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2.对设备有特殊的要求。随着项目地点、内容的不同,施工设备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的设备在这一项目地质条件下很适宜,而对另一项目的地质情况则无能为力。此时,必须因地制宜选取相适应的设备,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施工作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钻孔桩基础施工,在粘土、砂土等地质采用循环钻机设备非常适宜,工作效率很高。而此类钻机设备在卵石、岩石地质则功效很低,此时必须选取冲击钻机才非常适宜。因此,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要随着项目的不同而调整。3.工艺技术的变化多样。对于同一个项目的施工内容,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真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哪一条大路更安全、便捷、高效呢?这又要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后加以选择。在此要考虑的因素有工程特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合同工期要求、工程质量要求、成本投入数量、最终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等。只有经过了综合的分析比较、选取适合的施工工艺技术,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的综合效益。有一个工程案例如下:某市市政桥梁工程设计很高,主桥桥墩墩身为60多米的十字型实体高墩。对此,可采用翻模工艺、爬模工艺、滑模工艺等施工工艺技术施工,而且这些工艺都是非常成熟可行的施工工艺技术,都能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此项目合同工期要求很紧,施工企业现场项目部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采用滑模工艺,既可以节约工程施工设备投入的成本、确保甚至提前合同工期要求,而且可以更好的保障作业人员的高空作业安全。经方案上报审批同意后实施,最终实现了各项预期目标,收效异常明显。4.安全风险大。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业务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是个安全风险巨大的高危行业。说其是高危行业不仅仅是其人员作业操作时面临着许多安全风险,譬如高空作业安全风险、临边作业安全风险、物体坠落打击安全风险、用电安全风险、深基础地下隐蔽工程的安全风险等。其还有许多恶劣的自然作业环境风险,诸如海上工程施工时风浪、深水危险,深山里工程建设时的野兽、毒蛇等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威胁,严寒地区工程施工时的极低的寒冷气候具有的危害,还有高温地区工程无法避开的顶炎热冒酷暑进行施工时的安全风险等等等等。这些安全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作业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只有想方设法尽量规避、防范,无法根本取消这些安全风险。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 三、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 工程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许多行业特有的特点。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其又必须要有自己多特的管理特点和要求。1.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与其他行业企业明显不同,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作业活动分散在各个地方,是各自独立的临时作业组织。项目内容各不相同,项目的人员组成也会各不相同,项目地点距企业总部或近或远,这些都会给企业整体管理带来许多难度、增加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诸如人员、路途时间等投入都要相对多得多。需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投入更多的思考、精力,企业要为管理增加更多的各项投入。否则,企业管理也难以收到预期的目标、效果。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程施工企业的产品制造基本都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现场,广大员工从事着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线实践工作。能够从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并检验、发展、升华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方法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工程施工企业要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掌握、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工法等朱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科技的重视并把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已经是众多工程施工企业日常管理明显特点。3.强化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建筑企业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得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对于建筑安全事故认知及其传导路径,W.H.Heinrich提出事故发生连锁反应理论,认为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并且事故的连锁过程受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五个因素影响。由于施工项目日常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多,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极其巨大。工程施工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的安全管理,几乎都做到了日常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不仅仅是但从事中、事后控制,更加注重事前控制、事前预防。几乎每个工程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投入方面都不惜重金投入,抽调专人、设置专门机构部门,制定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奖惩考核办法,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日常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及时发现、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让施工生产切实处在百分之百的安全之中。力争从源头上控制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从方法上消除引发事故的隐患,实现本质型安全生产。4.注重人性化管理。社会进步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身发展。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由于施工企业项目作业环境、条件的异常艰苦和恶劣,员工付出的要比其他行业相对更多的多,这也就要企业给予自己的员工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要从根本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现场一线员工的各项困难和后顾之忧。企业要让广大员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必须进行充满人性化的管理,要切实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的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大家庭的孩子、让员工把企业真心实意的当作自己的家对待。从而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加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四、结语 一个工程施工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其管理又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要采取特殊的管理方法。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多的体现出人文关怀,要更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注重科技创新,强化安全教育和管理,投入必要的管理资源(人员、资金、设备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清晰的认识、采取适宜正确的管理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熊明祥 蒋磊 熊军 单位:松滋市公路管理局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论文 1软件主要内容 《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是一个集管理、统计、成本核算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软件。它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对工程、材料、人工、管理费用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以达到管理企业运行的目的。1.1软件逻辑统计的依据1)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建标[2013]44号文件),对各项费用进行分类和统计;2)根据专业防水施工企业特点和习惯,对部分费用进行科目调整。1.2软件运用环境1)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XP以上;2)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2000以上;3)软件架构:C/S各操作用户安装软件客户端。1.3软件组成《防水施工企业管理》软件的主要模块有:工程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劳资管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每一个模块分为录入、查询、统计三个通道。1.3.1工程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主要有三个功能:①承接业务后建立项目;②施工产值录入;③施工产值、项目人工、项目材料使用的统计。如表1所示。1.3.2采购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主要作用是,材料采购相关数据的录入。采购并不是入库,材料入库时的入库单据必须与材料采购相对应,否则材料无法入库。采购与付款相关联。1.3.3库存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材料的入库、出库、退回、盘库的录入和库存材料状况查询。如表3所示。1.3.4财务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包括付款、收款的记录,各种开支的记录,应收应付款记录等。通过各种原始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出项目的盈亏情况、企业的利润情况、行政费用开支情况,以及各种经济数据。财务管理模块包括财务信息登记、财务记录单查询、财务查询统计等3个子模块和33个项目,项目明细从略。1.3.5劳资管理模块劳资管理分为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工人工资两部分,劳保支出和股东分红也列入劳资管理。1.3.6基础数据模块基础数据是将一些常用的数据统一归类,以便单据录入时选择。如员工姓名用于工资单制表,材料名称用于材料采购与出入库。另外一些期初数据也在基础模块中设置。如表5所示。1.3.7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权限管理和结账。权限包括录入权限和查询权限,做到数据的录入只能由专人操作,重要数据只能由高级别人员查看。结账是对每月的录入内容确定,以达到按月统计的目的。年度结账也一样,不进行结账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录入。这样避免了数据随意修改的问题。如表6所示。整个软件有7个主要模块,15个子模块,91个项目内容。通过20多个数据的录入,可以得到30多个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企业各部门和相关领导随时可以查询各种数据,实现及时、正确、高效的目的。 2软件主要界面截图 软件开启界面(图形可换)、主界面、工程项目登记、施工产值统计台账、项目人工工资月报表、项目材料耗用台账、工程收款登记、行政管理费用台账、企业成本收益台账等主要界面的截图见图1—9。 3其他说明 1)本软件开发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益为目标,并非财务软件,不可代替财务做账;2)软件在企业局域网上使用。将数据库固定在一台作为主机的电脑上,其他各电脑安装客户端,只要将主机打开,每台电脑的输入数据就录入主机,有操作权限的人在各自的电脑上操作,共享数据。3)主管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人员的录入和查询权限。企业总经济数据,设置只有最高级别领导可以查看。4)在软件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习惯,订制符合企业情况的应用软件,可以扩展或压缩管理模块。 作者:胡骏 俞志刚 单位: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 西楼软件工作室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与预算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1.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不够了解和认识,通常将编制预算当作是财务工作中的一部分,主要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的。多数人认为财务部门同时领导预算、编制预算、管预算,但实际上预算不是专属于财务人员的责任,全面预算和财务预算还是有差别的。从我国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施工企业的领导会直接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给财务部门来执行,上级部门对预算的数据进行批复之后并下达给下级部门,通常只是在财务部门和领导中公布,具体的考核人员无法充分了解预算的情况。 2.全面预算管理编制质量较低 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来分析,施工企业大多数可以合理的认识到企业内部的现状,但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全面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市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编制全面预算时的情况和未来具有较大的出入。只有准确的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够编制出高质量的全面预算。但有的施工企业通常会忽视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准确的搜集相关信息预测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开始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无法确保全面预算的质量。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较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法准确的把握预算管理计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战略指导过分重视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预算管理质量较低。同时,在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缺乏长远考虑。 3.预算分析控制机制不合理 在施工企业中要想有效的确保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就需要在预算批准之后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算分控机制。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预算分控机制设置方面不够合理,对实际的业务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控制。首先,预算管理机构通常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和分析控制不够重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再次,预算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施工企业通过财务部门计量之后,就会定期反馈给各个责任预算单位,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损失无法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二、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系统的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培训工作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对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直接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编制和高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效的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施工企业当中,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以便有效的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2.完善预算分析控制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的作用,进行全面控制,对预算管理中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充分分析预算,对各种差异进行细化和分解,从数据方面分析差异的实质,并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进行分析,在施工企业的业务方面,寻找出差异的本质所在。另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结果采用不同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日常的结果需要采取标准的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特殊但是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使用简式反馈机制进行报告,针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可以用过闪电式反馈进行报告,以便有效的确保预算的重大影响和及时上报的作用。 3.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要想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就需要具备高质量的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员工对预算的认识和重视。施工企业需要确保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和考核部门职责相分离,将考核标准和意见交给绩效考核部门的人员进行制定,以便有效的确保考核质量的权威性和标准性。同时,还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严格的设置,其考核标准设置需要科学合理。通过预算,将公司战略与对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挂钩,促进所有人为公司战略服务。 三、总结 在施工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施工企业需要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便确保施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焦翠林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论文 1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如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规模、水平和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其管理水平相对规模较小的施工管理企业要高,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施工管理中,使得其管理水平不高。 1.2信息应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有关资料显示,现代建筑行业中,很多企业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采用单击操作模式,无法对即时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共享。除此之外,有很多企业对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较狭窄的范围,对材料采购、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无法在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造成数据收集不完整,从而导致管理水平没有提高。 1.3应用管理体制不完善 调查表明,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入了网络信息计划技术,但在实际的控制中,应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编制深度还有待提高。 2如何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 2.1管理人员的重视 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建筑施工管理中,就需要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信息技术。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信息技术应用狭窄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员工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和优化,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得到发展。 2.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真正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做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析及储存,对储存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检索和导出利用。建筑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时有效地落实计划内容,建立起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3高度重视信息共享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大规模的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以及较多的建筑工程文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纸文件来储存信息,不仅有很多层次,工作繁复困难,浪费人力物力大的同时也拉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的各种失误,使建筑施工工作开展缓慢并且困难,拉低经济效益,造成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转。可见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信息共享模块,就能使建筑工程的实时信息有效的传达到各个相关人员的手中,分析和处理工作就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有利于施工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2.4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企业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基于因特网的各种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构建专用数据库,将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构建网络连接,使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全面的信息掌握在网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组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5工期、质量以及成本的控制 要利用管理软件对工程地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在控制工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来显示相关的特性关系,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实施进度进行控制。质量控制极为重要,质量管理软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效果更好,并且耗费的时间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进行技术控制时,模板、深基坑等有关计算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结果快速准确,可以开发一些设计软件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利用管理软件对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成本进行控制,很大程度的节约了人力,减少失误的发生,使工程管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3公司实施方案 我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建立信息库,先后使用了OA办公管理系统,金石建筑工地管理系统,将两个系统结合使用,管理,现场两条线即并行又交叉。成本部门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相关成本控制预算就已经挂在公司建筑工地管理系统上,项目部根据预算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严格依据预算控制每一子项的成本,全程做到有目标有依据的透明化管理;项目部现场通过每天施工日记、采购计划、收料明细、签证记录等工作的实时上传保证现场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可更改的可靠性,使管理工作有精准的依据,各部门按照流程化实施;公司领导则根据具体项目具体情况在宏观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作出调整,保证了每一个项目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优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准确的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到了一种白热化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建筑施工行业站稳脚跟,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革新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再接再厉,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繁荣。 作者:童京贝 单位:江苏盛禾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探索 1项目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现代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展,项目管理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传统水电项目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公司在项目模式、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分包管理等各要素方面还达不到最佳科学的管理,特别是在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项目履约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企业的项目管理成本较高 水利水电施工受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等的影响较大,因多处于偏远山区或者江河流域等地方,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场、人员安置等往往使项目成本费用增高,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整合资源,事前不能做好成本的测算,确定成本控股目标,就很容易在耗费大量资源而最后造成项目不能赢利甚至亏损,影响企业经营发展。 3主要管理策略分析 3.1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将市场开拓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积极主动寻找市场机会,用科学的策划方案寻找市场新出路,积极参与竞争,展现自身企业优势,要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有效资源重新归置,把资源用在实处,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对新市场进行新开发;要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级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开展高端营销,加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区域营销,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市场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营销,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同时顺应发展,在核电、地铁、房建、市政、矿山等非水电领域加强开发,实现合同额和经营领域的新突破。 3.2创新项目管控模式,提升项目履约能力 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根据项目行业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完善项目管控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加强整个项目的过程监控,重点抓好亏损、进度滞后项目的监管,要将风险管控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施工全过程,加强变更索赔管理,提高项目的履约能力和盈利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善项目考核办法,加大安全质量、工期、变更索赔、应收账款、成本控制等指标权重,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项目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消耗,加强在建项目工程款回收和完工项目工程款清欠力度,防范资金风险。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力度,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受控,规避项目管理风险;进一步完善分包管理体系,加强对协作队伍的管理,加强分包履约监督和风险控制,真正让分包队伍按公司要求履约,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的现象。大力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精益化管理。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才强企” 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重点加强项目管控、专业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在资本运作、市场开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党建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员工福利、职业规划等方面合理进行改革,让人才能享受到更多劳动成果,培养熟悉海外政策和环境、善于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管理的国际经营管理和商务人才;培养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留住紧缺人才,用好精尖人才,加快推进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 3.4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对工程中所要消耗的人、财、物力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目标,把账务管理与成本目标 结合起来,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监督检查。要加强项目的成本过程控制,特别是对项目的人才成本、专业设备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只有抓住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企业才可能获取最大利润。 4施工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实例 以新疆博格达山脉南麓的柯柯亚水库为例,它是一座重要的拦河式水利枢纽工程,新疆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本着节约资本、提高成本管理效果的原则,对整个项目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改进。为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耗,第一,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对相关制度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履行监督,并根据实际项目新制定了《柯柯亚水库水电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实施细则》等。第二,企业巩固并优化已有的人力资源,开展相关工程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中因失误而导致的浪费现象,做到合理控制成本。使得柯柯亚水库,通过公司资源整合和优化项目设计,最终整个枢纽工程节约了100多万,也是的整个工期缩短了4个月有余。公司在优化项目投入成本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以优质高效的服务面对市场竞争。同时,新华水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水电项目后期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水电项目作为可再生能源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其水电项目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对于其中的科学方法,我们应及时学习,积累综合成本管理经验,提升本公司的竞争实力。新时期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管理在优化的前提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根据企业发展特点,梳理企业的发展短板,结合国内外市场形势,确定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对项目的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外拓市场,内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和新动态,才能使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崔晨旭 单位:天津中基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企业管理论文: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改革综述 1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原则 1.1民主集中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管理者要尊重基层员工提出的创新建议,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使群众创新进一步融合和酝酿,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1.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中心,是电力施工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1],因此进行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充分肯定员工的主体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舞台,创造机遇,使以人为本成为电力施工企业管理活力的根本源泉。 1.3市场化原则 电力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2],因此,需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对管理创新方向上、程度上的规范,更好地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 2创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方法 2.1建立和健全电力施工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培养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物质激励、帮助激励、服务激励、心理激励等方面激发员工的成长愿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多赢局面[3]。 2.2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现代电力施工企业的标志是全面的财务和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资金是电力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其监督重点是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监督预算的合理、合法性,内控的严密性以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加强企业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条件。电力施工企业管理需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步骤、合理的内容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后续研究者应该在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步骤上加强研究,通过更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真正创新,以便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电力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宋长梅 单位: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
环保教育论文:论化学教育与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大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十分严重,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人民环境意识和国家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教师要把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人类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原文作者:买文慧 摘 要: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因地制宜 了解大自然 投身到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净化环境 保护资源 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环保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生物的意识。所以,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工作实践中的摸索,我觉得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幼儿自然就会萌发保护自然及身边环境的意识,使幼儿成为一个环境的保护者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沙流、风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所以,环保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而幼儿园是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在一日生活中,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激发幼儿环保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利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幼儿爱护环境。 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就是一种适宜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生活环境首先要做好绿化工作,从碧绿的小草到美丽的花朵,从缠绕的绿藤到参天的大树,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设立提示牌布置有关环保内容。如:小草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它;美丽的环境我们的家;在垃圾桶上标有:你不要的都给我。还可以利用远足活动、散步、户外活动等形式,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增强孩子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万物生长离不开好的环境。 在种植区,让孩子把青菜或花籽的种子种下去。安排好值日生,经常浇水、施肥,并组织幼儿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水,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使幼儿感受到美和和谐的教育。 二、环保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着不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界最好时机。如盥洗时常发现不少孩子喜欢玩水、浪费水,可以水为话题,启发幼儿讨论“水有哪些用处。”“沙漠上为什么没有水。”“什么是污水?”等,向幼儿说明我们人类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工厂和生活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湖海洋中,会造成许多河流、湖泊的污染,以至于有水也不能用,好多小鱼、小虾会毒死……通过活动中的议论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浪费饭菜,并通过故事等形式教育幼儿拒食野生动物,知道保护动物也是爱护环境,初步了解人与植物、动物之间的关系,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潜在意识。 三、把握教育契机,与生活中的季节、节日相结合。 环境教育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性也很强,我们可利用节日,时令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注意把握教育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争取多样化形式进一步落实环境教育的良好作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如结合春季的植树节,了解树对土壤、动物、人类的用处,知道树可以净化空气,让我们乘凉,是小动物的家。又如结合4月份的爱鸟节开展“我们的朋友——小鸟”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鸟后,再认识小鸟的家在哪儿,它帮人类做了哪些事情等。再如,秋季开展“给树叶找家”冬天来了一起玩耍,参与“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等大型综合活动,做环境小卫士……借助生活环境及氛围的影响,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大自然,投身到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把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生活之中。 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也是每个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引导幼儿从生活小事做起,与家长共同做一些环保小事,如在外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收集废旧挂历纸做手工材料或用反面画画;外出游玩时不乱丢废物弃物;节约水电,养成洗衣、洗菜水二次使用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为环保尽力。 当今社会上,大家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鼓励孩子参与社区中一些环保活动,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垃圾的不同性质特点,知道各种标志的垃圾分装桶,了解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废旧物品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习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保教育是幼儿园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环保教育论文: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 论幼儿的环保教育 【摘 要】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现如今的地球环境已经出现了危机,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正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环境出现危机与我们所受到的环保教育缺乏有关。正所谓,教育要赶早。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环保教育。对于当代的幼儿教育,我们也应该尽早的将环保意识灌输到幼儿的脑海中。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然而没有环保意识就必然不会拥有环保的行为。本文就重点研究如何在幼儿的教育与生活中,给予幼儿环保的意识,让幼儿在最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环保,懂得环保,知道珍惜身边的环境,给孩子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关键词】 环保教育 幼儿教育 环保意识 1 引言 现在的地球,生存环境岌岌可危,造成这样后果却正是我们这些具有控制地球能力的人类。人们过多的去追求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却在追逐的过程中忘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生存的环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的追逐还是否真的有意义呢?造成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因为教育的疏漏,学生们上学学的都是一些科学文化知识,都在了解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是这些观点中太少包含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或者这种爱护家园的意识太过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让环保意识根深蒂固扎根在每个未来希望的幼儿心里。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 让环保意识萦绕在幼儿的生活中 寓环保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增加幼儿环保知识。一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如在“6·15世界环境日”之际,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带幼儿外出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中色、形、声的美妙,产生对美好环境热爱的情感。同时,通过讲故事、观看录像、欣赏图片、谈话讨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针对四、五月份沙尘暴天气,让幼儿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环境被破坏后,我们的生存条件会变得怎样?”并通过对比,知道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从而,教育幼儿减少废物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及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用水后关紧水龙头的习惯。针对“地球上的水可以用完吗?”等问题,组织幼儿在观看录像“宝贵的水资源”后,找出地球仪和地图上有水的地带,知道海水和淡水,知道水来之不易,如果不节约用水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幼儿园还可在各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故事《窗外的垃圾》教育幼儿环境美好,人人有责;歌曲《小手娟》,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二是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训紧密结合,是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之一。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杂物;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说话、走路要轻;爱护图书,爱护玩具;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平时,多组织孩子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十分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创设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桌椅、玩具摆放整齐,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同时,对活动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一边是题为“绿色世界”的植物园墙饰,一边又是“我为环保出份力”的主题墙画,窗台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长大后的喜悦时,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 三是把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同幼儿观察、实践和行动结合起来。为了激发幼儿环保意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带领幼儿去实地调查,让幼儿听马路上的喧哗声、市场上的叫卖声和朗朗的儿歌声、优美的音乐声,通过比较、感受,明白好听的声音叫声乐,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从而了解噪音污染对人们情绪及听觉的影响。另外,通过观察,增进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到马路边观看车水马龙的情景,让幼儿知道废气的来源,亲身感受到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组织幼儿拾落叶、扫垃圾、为花草树木浇水、整理图书、玩具等,这也正是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体现。 四是充分利用户外丰富的环境资源开展教育。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他们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飘动的云彩、飞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树木、碧绿的小草等都会使孩子乐不可支,流连忘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是兴奋的和愉快的,保护环境的情感便会自然萌生。 3 教师以身作则,环保意识为人师表 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如注意自己的着装整洁、手脸干净,物品摆放有序;看见废物主动捡、看见破坏环境的行为主动管。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会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4 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应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家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如在公共场所不吸烟,不乱扔瓜皮果壳;在家里,听音乐、看电视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园适时向家长发放环境教育意见征求信,虚心接受家长的环保建议,并结合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植树种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随时清扫废物,以此,带动所有的人都爱护环境,保护家园。 5 结语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幼儿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毁坏自身家园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导致这一后果却正是因为我们缺乏环保的意识,也或者是环保意识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深刻。幼儿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未来世界观确定的主要时期,让幼儿从小就了解环保,重视环保,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发展环保的大计。 环保教育论文: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化学教学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讲碳族,可适当穿插碳的氧化物(co、c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温室效应;讲氧族,可适当穿插含硫化合物(so2、so3、硫酸酸雾、硫酸盐气溶胶等)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和酸雨;讲氮族可涉及氮的氧化物(no、no2)的来源危害及防治等。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按照教材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一定环保资料,如环境污染对人体、农作物、生态平衡、气候效应、工业建筑等的危害实例。类例的内容在化学教材中很多,只要教师能提供适当的环保信息和事件课堂上加以渗透,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教师必须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不管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过程中都要提倡学生不仅要有环保意识,更要有环保的行动。有害气体一定要做尾气吸收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行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在环保活动中教师更应时时处处起榜样模范作用,以保证化学实验的清洁化。 再则,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污染空气。再如,液溴贮藏时水加封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 三、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无意识或麻痹失误造成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还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树立起人人、时时、处处、事事的环保意识,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不吸烟,不乱扔拉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使用太阳能,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减小环境污染。 四、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印染厂,制药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用办手抄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渗透环保知识来进行化学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爱护环境习惯的培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观念,真正做到低碳经济,从我做起,这也是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需要。 环保教育论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摘 要:高中化学教材紧扣当今时展主题。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生态的恶化会带给人类严重的后果,教师可从环保的重要性,结合现行化学教材让学生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形成及危害原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环境恶化的本质。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改善环境的方法,在授课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环保教育 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资源困乏……这种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 一、由全球问题看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沼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全民族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现行教材,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氯气的制备、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与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而且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应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的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三、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提高环保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教材,使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教育;生物教学;自然环境;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告诉我们。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让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 一、提高环保意识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环境破坏现状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通过作业强化环保意识 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总尔言之,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 通过作业、课外活动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四、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的意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水俣病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 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具有可行性。 环保教育论文: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摘要】作为当今的中职生、明日国家的建设者,对化学理论和环境污染的认识,将对祖国未来建设产生影响。而环境教育要从现在抓起,从学生抓起。所以,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 【关键词】环境保护;爱护环境;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而现在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各种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化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中职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涉及环保的知识不少,那么我们教育者就应该把这些知识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在讲铅的化合物这些知识的时候,首先可以举例铅中毒的事例。如,2006年1月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港里镇南苏村,全村615名村名中有380名中毒。所有中毒者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便秘、恶心、腹泻、疲劳等直接危险着人们的生命,其原因是旁边有一个铅矿山,在开采铅矿时没有注意到铅的污染问题。在讲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中的烃的燃烧时,我们可以讲温室效应及产生的危害,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迅速积聚,使全球气温升高,使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个国际大城市。在讲二氧化硫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大部分二氧化硫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石油炼制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刺激人们的呼吸道,减弱呼吸功能,并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的各种炎症,危害人体健康,等等。书本上还有很多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例出了。 二、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环保教育: 在我们中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环保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教育的好机会。如:书上《氧和硫》这章内容时有两个与环保有关的阅读材料分别是“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和防治”和“空气污染指数(api)与空气质量”。结合这两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给同学们讲每年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它们单就使我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15亿元等。受中等污染的空气对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影响,对一般人也有可能出现眼睛不适,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当空气受重度污染时,健康的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可能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应避免户外运动。在讲《过渡元素》这一章时书上的阅读材料是“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一些工业废水含汞或铬或镉这些重金属,50年代日本九州水俣湾一带居民吃了被二氧化汞、有机汞化合物污染的海鲜、海贝类产品,使1000多人中毒,200多人死亡,发生了震惊全球的“水俣事件”。因此,工业废水排放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处理,最好是变废为宝。 三、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在制备氯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时,逸出的气体往往会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可将多余的气体或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毒气,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的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同时尽量减少废渣、废液的产生,能回收利用的就回收,不能回收的就应倒在规定的地方。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四、结合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等), 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五、结合选修课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现在的中职学校在上完必修的课之外,还一般开设了很多增加同学们知识、扩大同学们视野的选修课。在选修课中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和明白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就要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他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保教育论文:初中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一、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去 环保教育应该基于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纲,进而实现环保教育的连接和拓展。比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绿色植被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联系到目前人们对绿色植被的恣意砍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充满绿色植被地区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一些植被被大量砍伐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一下绿色植被对于环境健康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通过一些植被破坏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绿色植被被广泛砍伐,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的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环保的理念,因此,老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老师的讲述中渗透环保教育。比如,老师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有关知识点时,通常不会将“在山坡种草来保持水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让学生记住这种保持水土的措施。然而如果要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就不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忽略,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向学生讲述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在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后,再向学生讲述避免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实现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渗透。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的渗透不仅要联系课堂,还应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落实环保行动。比如,学校可以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去海边捡垃圾,组织废旧电池回收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是对当前建立生态环保社会的积极响应,而且将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公德教育的传授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王玲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逸挥基金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思考 一、融会贯通,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告诉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果皮杂物等;爱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教师在给幼儿上语言课的时候,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小故事,幼儿可以获取到各种环保的知识,并且幼儿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平时的手工课上,教师在教幼儿制作各种小动物,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告诉幼儿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幼儿知道,小动物们也有爸爸妈妈,也要吃饭,还有各种小动物如何生活,我们应该怎么给小动物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鱼类,鱼类在水里或者深海里生活,所以我们就要保护水资源,给鱼类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家。还可以在科学课认识水的过程中,穿插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等常识教育,使幼儿了解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的社会现实。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实践活动,强化环保行为 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会受家庭因素、幼儿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类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三个要素紧密联合起来,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并且深化和巩固了幼儿的环境保护行为。健康发展,唯有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并使幼儿的环保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家长的环保教育在对幼儿环保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为幼儿做个好的榜样,让幼儿去模仿学习。比如,在公共场合不抽烟、不随地乱扔果皮、不大声喧哗;在家里或是公共场所看视频、听音乐的时候要把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的生活。幼儿环保教育要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让家长了解幼儿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出环保简报、开家长会等活动让幼儿家长参与进来,使家长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使家长能够积极地去配合和支持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的环保行为和意识。如: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还可以邀请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创设一些家园同乐亲子运动会、郊游活动或区角活动,我们可以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组织家长幼儿观看评比。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展示教师和幼儿的劳动成果,还可以使幼儿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家长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结合当地特色,从身边事物中开展主题活动 不同地区的幼儿对“白色污染”“大气污染”“节约用水”这些书面性、概念性较强的词汇会有不同的理解。城市幼儿可以看到的最直观的就是交通拥堵而造成的汽车尾气排放过多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幼儿“绿色出行”;而农村有许多特色、贴近幼儿生活的选材。如:幼儿经常可以看见的小河,由于乱扔垃圾、不按规定排放污水,造成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漂在水面死掉了。教师以此为课题,与幼儿展开讨论,因其真实性、亲历性,幼儿了解到水污染对环境、生物造成的危害,可以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有如农村烧荒时产生的黑烟,可对幼儿进行大气污染教育;旱季时干涸的鱼塘,抽不出水的井,让幼儿了解水对生命的意义,灌输节约用水的观念。这些选材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容易被幼儿接受,并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教师的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不仅自身要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更要用切实的行动、科学的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指导、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时刻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最得体、最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还如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注意自己的着装、个人卫生,物品摆放有序;主动捡起看到的垃圾、并以自身行为去影响教育身边的人。这样,幼儿就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养成好的环保习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随时密切注意幼儿的环保行为,以保证能做到教育。如果发现幼儿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丢垃圾、随意践踏草地摘花等行为,教师应及时制止并纠正,不断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能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在幼儿时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祖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保护环境,教育为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更加强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幼儿的环保教育。 作者:孙瑜 单位:甘肃渭源县教研室 环保教育论文:分析化学课程环保教育的有效渗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在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化验专业中分析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学生在做各种化学实验,虽然每次排放污染物的量不大,但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累积的污染不容忽视。另外,与化学工业固定生产方式不同,化验专业实验所用化学试剂变化多,学生在校期间将使用数百种化学药品,造成排放的污染物成分相当复杂,可以说每个化学实验室都是一个小型的污染源。如果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必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难以预测的污染,因此,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努力把治理污染转变成预防污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现代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环保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分析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用于环境教育的素材。现行分析化验类教材中,水质分析、土壤分析、气体分析、煤碳分析、石油产品分析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素材,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改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化验知识的兴趣,强化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增加药品回收利用的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药品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如用硝酸银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所生成含银废液,COD 分析废液中含有大量的贵金属银盐及巨毒的汞盐,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既造成大量贵金属银的流失,又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我们可以设计回收贵金属的实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的两面性和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三、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重视对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化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应注意试验后废弃物的处理,强化对处理方案设计的探究。对于危险化学废弃物应尽量先进行减害性预处理,如:含钡废液处理方法,在废液中加入Na2SO4溶液,过滤生成的沉淀后,即可排放;Cr(Ⅵ)不管在酸性还是碱性条件下,总以稳定的铬酸根离子状态存在,将Cr(Ⅵ)还原成Cr(Ⅲ)后进行中和,使之生成难溶性的Cr(OH)3沉淀而除去。分析化学实验教师不但要注重实验课上产生的化学废物的处理,还要教给学生化学废物的处理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每次实验完毕,教师应启示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四、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上运用现代信息及仿真技术代替实验操作,节约环保 现代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平台,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现代仿真技术来实现有毒有害实验的完成。仿真化学实验室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滴定台、容量瓶、试剂瓶、漏斗、导管等这些真实实验室中的器具,在仿真实验室中也有尽有。用户可以自由地搭建实验仪器、添加药品,并让它们进行反应。用户可以完全自由地搭建各种实验设施,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都可以用仿真来实现。虚拟实验室不但可以展示逼真的现象,还能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以供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节约和环保。 五、教师要加大微型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新发展起的一类微型化学实验,引起了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尽量小的实验仪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常规分析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微型化改造,对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微型化滴定实验探索。当试剂用量降低到原用量的1/5时,仍能得到符合常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实验结果,从而节约了实验试剂、实验经费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化学实验微型化是目前教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让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来倡导环保,应用微型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环保知识,注重环保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又认识到环境污染改造的可能性,通过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成为环保的主人。 环保教育论文:加强农村幼儿环保教育重要性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已非常必要。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 一、利用自然资源,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如:在草丛里,幼儿可以观察到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毛毛虫变成蝴蝶、蜘蛛吐丝织网、螳螂怎样捕食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同时增强幼儿保护自然的强烈情感。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就要从生活上的每一件事情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经常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卫生。如通过儿歌、故事、歌曲、游戏来反映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不能再生的和不可缺少的资源;认识垃圾会污染环境,应尽量减少垃圾,为环境减轻负担,增强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 1.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环保教育。我们要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每个教育机会,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游戏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的主体性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树立环保意识,在玩中接受环保教育,从而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3.教学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儿童化、趣味化。 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得更生动、有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组织家长积极参与,让环保教育得到延续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开展环保教育可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环保知识,帮助幼儿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因此我们应努力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配合在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结合主题《环保小卫士》,我们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记,督促家人节约用水用电;请家长带幼儿认识与环保有关的宣传标语,帮助幼儿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并可带到幼儿园进行废品再利用,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利用废品制作亲子作品。另外我们也向家长提出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幼儿萌发的环保意识。 五、教师自身的环保行为是幼儿的环保教育典范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例如在平时的活动中,看见有的小朋友或家长用完水忘了关好水龙头,我就赶快把水龙头拧紧,并教育幼儿不能浪费水。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学会了节约用水。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需通过长期的环保教育,使幼儿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让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环保教育论文:把环保教育融合到美术课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环保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可见,让儿童接受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学生在发现美时想到如何维持美,在欣赏美时懂得如何保护美,在废旧物品前如何来创造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们的学科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几点尝试,现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 一、绘画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绘画是美术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绘画教学中,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范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不仅能直观地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我们的家》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两张范画:一张是山清水秀的美景图,另一幅画的内容是:被砍伐过后的森林,树桩上长着一颗新芽,一只鸟立在树桩上的斧头柄上,低下头在看着前方乌黑乌黑的河水,背景中竖立着冒着黑烟的烟囱。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只小鸟在做什么呢?它是不是飞累了需要休息?”学生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树木被砍伐光了,小鸟没有自己的家了。“”水被污染了,它们都没有水喝了。“”空气也被污染了,他们停下来换气。” “家都被毁了,它很伤心,看着这颗小嫩芽,它幻想着自己的家。”……通过对这幅范画的分析,让学生知道鸟类生活在树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家,我们要保护鸟类,首先应保护树林、河水等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让鸟儿、鱼儿、人类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接着让学生谈谈身边的美景和被破坏的景色,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用画笔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通过这堂绘画课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手工教学,引导学生变废为宝 手工课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手工课中渗透环保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搜集的废旧物品来制作美术作品,将其变废为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各种造型的纸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或者是一个个有趣的小动物;一些废旧的瓶子再加上些其它的装饰就能成为一个实用的笔筒;包装纸盒中的瓦楞纸,不仅可以做出漂亮肌理的纸版画,还能够做成各种立体构成的装饰品等等。当然,站在美术角度来说,环保教育拓展了美术制作的材质,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手段。反之,站在环保的角度来看,由于美术的介入,使得环保教育更生动,更有趣味,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知道了废物再利用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欣赏教学,唤醒学生关爱环境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而环境美又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这一课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好的环境对于动物乃至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动物和环境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大量欣赏各种野生动物的图片,学生们由衷地赞叹于丹顶鹤优雅轻盈的身姿、金丝猴奇特美丽的皮毛、东北虎威武剽悍的体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神态……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解由于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些可爱的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物,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们说:“地球将会变得死气沉沉,人类也会面临灭亡。”这样的欣赏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类野生动物,更引发了他们对野生动物的热爱和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21世纪已扣响我们的门环,我们的地球能否在21世纪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孩子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课堂中落实环境教育这项工作做好。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我们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明天! 环保教育论文:探求幼儿园环保教育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是未来地球的主人,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幼儿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论文百事通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 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我们还积极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发动家长和我园小朋友一起开展变废为宝教玩具制作的活动,让家长认识到活动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的环保意识。让家长与幼儿都获取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的感性知识,进一步加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落实在行动上,铭记在心中。家长们都能愉快地接受并十分欣赏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维护和发展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保教育论文:乡村学校环保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问题以及因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一个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一直坚持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回收,彰显环保教育特色。桥驿镇有秀丽的麋峰山水、悠久的古驿文化、美丽的农庄村落。而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位居其中,学校结合目前垃圾的处理与运行状况,以虔诚之心待环保,就垃圾分类减量等环保教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发环保教育校本课程,让环保知识入脑 进行环保教育,涉及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环保教育没有系列教材,于是,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资源包——《环保与生活》,开设了环保与生活校本课程,对环境污染成因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环保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环保实践进行了认真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环保知识入脑。本套资源包分三册,在每个年级各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实施上,我们做了以下4点:一是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我们将本镇环保的实情作为选择的知识范围,而“本土化”的背景是全世界通用和最新的环保理念。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其具体体现是由专业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化。我们构建了“你说我说”“知识课堂”“相关链接”“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等学习板块来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其中“实践活动”一般包括“小小调查员”“动手做一做”以及“问题探究”等形式的活动,着力于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三是通俗性与专业性整合。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在编写资源包时尽量运用通俗化的、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语言来对环保知识进行二度编辑,并坚持把握本土特色、环保镇情以及当地优势来选取内容。尤其书中所选图片素材,很多来自镇内各学校(幼儿园)、各村(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四是美观性与实用性的协调。资源包的设计力求美观,适合孩子的审美需要。在使用上采取循环方式,体现了“节约”特征。 二、组织环保系列实践活动,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对乱吐、乱扔、乱画现象不以为然,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破坏了生态环境。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教育,让大家身体力行,让环保行为形成习惯。 (一)养成好习惯,崇尚新生活 好的环保习惯能减少环境污染。我们组织了志愿者服务队,学校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站,并有专人管理。2016年下学期,全镇2300名中小学生回收书报纸1840千克、饮料瓶575千克、包装纸1500千克、杂纸1150千克、废电池5000余节……总计获得回收资金5198元,而比上学期同期减少垃圾清运费20%。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与整理,培养了学生好的生活习惯,优化了学校和家乡的自然环境。 (二)坚持常态活动,启迪新梦想 一是举行环保纪念日活动。近年来,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我镇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如今年“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我们围绕“环保”,组织与会者签名、观看环保专题片、诵读《长沙市民文明公约》、表演精彩节目、聆听“环保达人”的报告。大家心灵深受震撼,认识到讲环保不仅是义务,更是责任,我们应该担当。二是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和医疗废弃物焚烧场,当学生得知长沙市5个区和长沙县每天产生垃圾达到8000余吨,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垃圾490万吨时,深感震撼,从而深切感受到低碳生活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三是开展环保征文活动。我们一直坚持开展以“爱我家园•文明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并将征文中的优秀作品编成环保文集《新绿》给学生分享,旨在通过征文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善于发现美,努力创造美垃圾 在高度分类后绝大部分是可以利用的,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变”废为宝。“变”的过程让学生增长了环保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为创作手工艺品、环保服装、亲子环保制作等。通过运用“实践教育”理念,教师率先垂范,学生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中享受到环保的乐趣;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我们从影响一个学生到影响一个家庭,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营造了“人人讲环保、个个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激励考核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曾联合发文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村,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可见,环保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持续性、复杂性的教育过程,是重大民生事业,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让环保意识入心。首先,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我们将环保教育考核内容纳入“文明创建与百姓城管”的二级指标体系一并考核,主要考查4个指标:环保课程设置、环保活动开展、环保习惯养成、环保志愿者服务水平等。其次,建立资金补助制度。为督促班主任带领学生落实好垃圾分类的学习与实践,各班级将回收物品按市场价卖给学校,镇学区校再采取1∶1的比例给予同等金额的资金补助。资金可用于资助特困生、开展班级活动等。最后,建立环保评优制度。 近年来,我们在学生中坚持开展了“雷锋式环保小卫士”的评选;在教师中开展了“雷锋办公室”的创建,形成了长效的奖评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的带动下,现在全镇讲环保的文明之风已蔚然成风,垃圾分类已成自觉行动。我们作为桥驿教育人,以虔诚之心待环保,环保理念已在学校发芽、在家庭生根、在社会开花。 作者:李建宏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学区校 环保教育论文:美术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要点探讨 一、美术欣赏,唤醒学生关爱自然 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欣赏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审美人类可以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关系。美术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细心的美术老师一定能在大量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教育因素。 二、绘画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环保习惯。 绘画创作应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现代的一些中国画家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所以美术教师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呼吸。在这个举国上下提倡绿色环保精神的时代里,我们决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带着学生闭门造车、空穴来风地创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创作一些环保题材的绘画,用画笔宣传环保。 三、手工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促进环保习惯的延续。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环保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节约”正在成为一种逐渐被遗忘的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福水”中泡大的,很多人浪费成性,东西不想要了,“啪!”就给扔掉了,下次用着了再去买。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对此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来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性。综合探索领域涉及美术学习地各个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在与语文、科学、音乐、英语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2.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在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3.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相关因素,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做好环境保护,让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巧妙而有机地融汇灌入,我们期待也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一批绿色环保小卫士正在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作者:托娅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南门外小学 环保教育论文: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现在,社会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问题,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物理学有许多涉及环境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物理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物理教学和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把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我们为什么可以听见来自于周围的声音。其次,拓展到噪音污染。在这里,可以对噪音污染进行一些拓展。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为噪声。最后,用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在1981年,美国举行的一个露天音乐会上,由于音乐声过大,现场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噪声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内一些噪音污染问题,工厂、铁路、飞机场等产生的噪声危害周围居民的事件,让学生清楚噪音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之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或是减弱噪音污染,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内化,实现物理知识和环保问题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要有社会意识,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妨碍他人,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二、物理实验和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作好防护,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需要以激光作为光源,但是激光是一种高密度的光能,微弱的激光直射肉眼,会感觉非常刺眼,稍微高功率的激光,会让眼睛暂时失明,大功率的光强度能直接伤害人的眼部神经,导致失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激光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要用眼睛正对光源观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身受激光的危害。通过物理实验的演示,学生对光学的污染有了具体感知,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介绍一些光学污染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光污染。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太阳光,反射光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会引起火灾。这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所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有所思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环保意识的人才,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三、物理实践与环保问题 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研究课题的提出,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通过实践了解物理,探究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学生近视问题的研究。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教师可以布置研究课题“近视的原因调查和解决方案”,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并仔细分析形成近视有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国情,使学生了解当今环境保护的急迫性,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产、生活中观察体验,懂得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终日笼罩在粉尘烟雾中的水泥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体验邻近机场飞机呼啸而过的噪音,使学生了解噪音危害的严重性。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环境科学知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当前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扛起环境保护的大旗,引导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培养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环境保护教育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李志 单位:江苏高邮市临泽镇临泽初中 环保教育论文:高中学校环保教育思考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高中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仅要传授环保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从而促进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更是我们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环境保护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学生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学校应把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并开展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自觉遵守环保行为规范,成为创建环保型社会的助推力。 二、高中学校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环保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为了让环保意识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应该对现有的环境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让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改革考试方式,通过采取制作环境教学片、环境知识竞赛等形式,来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重视环保。如在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对于二氧化硫、硫化氮等气体的制备,由于这些实验的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教师应对气体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此外,试验后的废品也要尽量收回,若不能回收利用,就应放置在规定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并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将环保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将环保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机融合。学校应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树立环境法规意识,自觉遵守相关规范,小到维护校园的整洁,大到维护社会环境的整洁。2.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诚然,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首要阵地,但是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展开环保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提高环保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教育,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开展环保教育。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造纸厂等,同时对周边环境及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直观的认识,还提高了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对策,环保知识的学习也更深入。3.将环保教育和学校主题活动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和宣传栏,对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进行宣传。同时,联合地理、化学和生物学科老师来开展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专题活动,还可以聘请专家来校担任辅导员,安排相应的专题讨论会,并开展环保知识竞赛,从而实现环保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突出试听功能,学校可以将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环保教育宣传栏,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宣传,让学生能够对环保教育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引起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其次,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环境教育渗透到爱国教育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开展与环保有关的故事、小品、歌曲、知识竞答等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环保知识。 三、环保教育通过社团活动推进 社团活动是以组织的形式借助一系列活动达成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以下社团活动来推进环保教育。首先,在公共环保宣传日印发一些环保图片和环保小知识,借助周末双休日,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发放资料,宣传环保知识。其次,从参与社团活动的每个同学开始,开展节能活动。比如“停止用电一小时”的活动主题,每天固定的一个时间,每位同学都停止使用身边的电器,比如“绿色出行”的主题活动,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或者公交车,并邀请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参与这些活动。再次,开展垃圾分类学习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讲述分类的意义和好处,并在身体力行的同时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参与,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将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做好环保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程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 环保教育论文:中学历史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生存诉求。但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是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专利”,与历史学科无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而现行中学历史文本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还比较匮乏,再加上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历史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与时代的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环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与渗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生态环保素养。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 环保教育,意识现行。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须何日,看蓝天重现,分外妖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惜芥子毒气,范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风骚。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搜狐网)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 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这些素材虽然内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概括内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传输便捷,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网络。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可以将最具代表性的环保素材介绍给学生。譬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钟南山院士的新环保观以及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也可以由教师从网络下载后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班级同学群,让学生及时知晓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环保信息。知识学习,行之不远。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智取胜,知识点再多有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趋势对中学历史教育同样无法回避。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墙、文化角、科普画廊等宣传环境知识,也邀请环保专家到学校做环保专题知识讲座。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环保素养,需要体验 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转化为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环保教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我校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徐州市、江苏省、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社区、乡村、机关、街道。通过参观、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邳州当地的一些污染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近期,随着麦收的进行,许多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严重,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状,通过召开“秸秆禁烧”主题班会,发放“关于禁烧秸秆,禁止公路打麦晒场”倡议书,让家长阅读,用实际行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民的环境行为。当面对农民焚烧秸秆时,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劝阻、向政府部门报告或求助于媒体等各种合法手段,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环境目标。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画廊、国旗下讲话、环保知识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也可以举办环境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宣传生态美好愿景。 环保教育既要顶层设计,又要仰望星空。中学生是最需要进行环保教育的群体,只有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素养,并通过他们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群和整个社会,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与责任。通过环保教育,使原生态、绿色、低碳、有机成为关键词,生态环保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素养。谦虚和谨慎是一种美德。人类对自然界的刻薄态度必将受到惩罚,祸及子孙后代。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点,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活。这说明,环保教育要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善待自然的环保情怀。历史教学在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教会他们敬畏自然,才能重塑学生关爱地球、热爱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要环境污染。”要让民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宋波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环保教育论文: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思考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得到加强”,“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然而,由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不足导致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给人们的生活、生命带来了种种威胁:凶猛的洪水、漫天的风沙、资源的减少……因此,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处于学前期的幼儿,他们的认知、情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从小就了解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他们日后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合自身的实践活动,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环境保护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为此,我们经常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动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幼儿散步时,发现地上有几个废旧的塑料袋。怎么办?有的幼儿建议将它们捡到垃圾桶里,有的幼儿建议用火烧掉它们,还有的幼儿建议把它们埋在地下。为了让幼儿切实感知塑料袋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我带领他们将塑料袋埋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同时,又在旁边埋了一些废纸。一个星期后,当我们挖开土,幼儿惊奇地发现:废纸已经烂的不成样了,而塑料袋却完好无损。亲身经历使他们认识到:塑料袋虽然方便,但它污染环境,埋在土里不容易腐烂,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生活中应尽量不用塑料袋。 又如,一次带幼儿远足时,几个幼儿忽然大叫起来:“老师,有小鸟。”“小鸟真漂亮!”“我们家小区里为什么没有小鸟呀?”于是,我趁机引导幼儿讨论城市里小鸟比农村少的原因。我问幼儿:“小鸟成长需要什么?”“需要虫子”“需要粮食”“需要树”。“小朋友想想,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树多吗?”孩子们想了想说:“不多,城市里都是高楼。”“造高楼时把树都砍掉了。”通过讨论,小朋友知道了砍伐树,鸟减少,害虫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继续讨论:“怎样小鸟才会喜欢住在城里?”他们纷纷表示:不能随便砍伐树木,要保护大自然;要多栽树和花,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绿、更美丽;要爱护小鸟,和小鸟做好朋友。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对环保知识所知有限。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我们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例一,小班语言活动:《鱼宝宝生病了》。活动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对鱼宝宝的关注,鱼宝宝为什么生病?接着,教师将鱼宝宝分别放在干净水和脏水里,他们明白了,原来,鱼宝宝长时间生活在脏水里,所以会得病。通过故事和实验,幼儿知道鱼宝宝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宝宝就会死亡或生病,所以小朋友不能向河里扔东西,要爱护河水、湖水。培养幼儿初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例二,中班科学活动:《宝贵的土壤》。 教师请幼儿拿着小铲到户外挖泥土,引导他们探索土壤里的东西。幼儿从中发现土壤上生长着各种花草、农作物,蚂蚁等小虫子在土壤上跑、爬;在土层下发现枯树叶、树根、草根、死虫子、废纸、骨头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土壤的用处。土壤是小动物的家,肥沃的土壤为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的生长提供养分,这样,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而动物死后,土壤中一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又把动物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通过讨论,幼儿对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具体的了解,知道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由此,引发幼儿珍惜土壤、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设“变废为宝区”延伸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可见到被丢弃的废物的踪影,如汽水的瓶子,食物的包装袋,清洁用品的外壳等,他们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提供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我们将这些不起眼的废品收集起来,加以重塑,使之成为好用的东西。如我在活动室内为幼儿设置了一个“变废为宝”区,以废旧物品为材料,鼓励幼儿自选材料、自主设计、自由操作,为幼儿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借此对幼儿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活动区的创设,幼儿知道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无形中给幼儿变废为宝的启示,让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什么都可以利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赋予废物新的“价值”,创造出另一种幼儿艺术小天地,形成环保新形态。 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提高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在幼儿生活环节中,蕴含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环境保护行为练习的最好机会。如盥洗时,我启发幼儿不要浪费水,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来源,以及沙漠地区缺水的情况。进餐时,我鼓励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从而培养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游戏活动中,我创造环境让他们体验,与同伴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的欢乐。让他们亲身感受自己与周围环境及同伴的依存关系,让孩子们在行为练习中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感受到:环保教育一定要从娃娃做起,要本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从大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使每个幼儿都具有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这样,地球才会更清洁,家园才会更美丽! 作者:郭慧玉 单位:昆山市锦华幼儿园江苏 环保教育论文: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总要求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人们日常的谈吐可以看出:大家都知晓“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但事实上,也是人类自己在糟蹋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现今的“地球世界”是千疮百孔,出现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锐减、沙尘暴、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可见,爱护地球、改善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人类永久性的话题和紧迫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政府做必要的工作外,还得使我们新一代的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小学语文教科书入编的课文中就有很多是与环境相关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教育,发掘课文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融环保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成为能够保护环境且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 一、情境感知,阅读思考,领悟环保的意义 形象和贴切现实生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平素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利用小学生可塑强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课文的内容有机渗透环保教育,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科书中很多的文章都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反复朗读、多次感知,促使他们领悟环保的意义。如,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一文讲了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大河、森林的上空,发现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森林变成了沙漠,河水变得咆哮起来,冲垮河堤,淹没庄稼,最后飞回家———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体会到树的作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到沙漠去植树造林,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来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再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知识,使其了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如河水遭到污染,小鱼失去了家园;人类饮用遭到污染的水源;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导致村民得不治之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这部分内容配上相关的视频,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如临其境地感知不保护环境的可怕、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但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讲环保,这样反而没有什么效果,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三言两语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深度挖掘教科书,紧扣相关内容,巧用计策掌握“火候”。 (一)巧用多媒体,唤起环保意识图片、动漫或视频等,这些都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动漫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引学生用脑思考,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可利用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场景状态与声音之响,再结合“银雨洒金街”的录像,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形成初步印象,产生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二)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保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环保的“危机教育”,促进他们环保责任感的增加和使命感的增强,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参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之中。如,在苏教版第十册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如果你是作者徐秀娟,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壮观场面,你有什么感想?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猎鸟、吃鸟,使得一些鸟类绝种。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教师适时打开网页让学生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只是对鸟的关心,而是上升到人类的命运、地球存亡的角度来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强化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朗读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环保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与环保相关的关键字词和语句让学生进行剖析、朗读和运用,把他们带入优美语段的字里行间中,启发他们大胆地进行想象,将文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愿望。 三、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可知: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长篇大论或高谈阔论,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毫无效果。环保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让他们从小就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和从事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所以,我们应深入浅出地、巧妙地结合文本,有的放矢地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他们从事适当的环保活动。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课文主要描绘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一片新绿,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在体会文本中植树造林给动植物、小河、环境带来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植树节是哪一天?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打算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感悟了热闹的植树场景之后,明确了植树的意义,进而产生植树造林的愿望,争做环保小卫士。教者这样做,可谓是深入浅出,注重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总之,融环保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只要教师遵循新课标和教学的规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找准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就一定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地球公民。 作者:陈明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石化技术论文: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技术特点分析 【摘要】 石油石化行业可谓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企业,它不仅工程作业面积广,并且其工作人员较多、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加之时有泄露等突发情况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所以该行业也是名副其实的危险行业,为了能够保障其生产安全的同时促使自身对突发事件安全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运用无线电通信技术来对其作业流程进行监控。 【关键字】 石油 石化 无线电 通信 安全 生产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及进步速度最快的企业,其发展方向除了要大型化、清洁化之外,还需要格外注意通信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企业随着下跌的油价而相继出现了盈利下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石油石化企业而言是一个预警,警示大家需要为了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质量和效益是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得以牢固生存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并且能够更好的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将具有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石油石化行业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应用概况 石油石化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现场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需要通过能够有效弥补有线通信的弊端,比如说对过程数据中不能或者不方便采集的都可以通过无线电通信来获取,另外无线电通信在采集参数的过程方面相较于有线通信更为经济实惠,而无线电通信在对化工装置安全保障方面却是同样高效的,由此可以看出,无线电通信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说对讲机以及办公室的无线网络都是长期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当中的无线技术,但是对于控制过程中的无线技术应用却是在近年所突破的一大技术进步。 目前,在石油石化行业当中应用无线电技术,主要是从所需要应用的场合、过程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技术因素来对明确无线技术的应用,另外还需要结合无线仪表的安全性、供电能力、实时性和综合性等来对无线技术应用方案进行制定。 二、石油石化行I无线电通信技术特点 2.1 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及其特点 井况、地层状况等是在深入石油开发的工作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而其工作难度也随之逐渐增大,一般应用于现场开发过程的测井方法当中也不乏存在有局限性较强的部分,这就造成动态的生产资料不能体现在测井结果当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来进行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常规测试仪器而言更为广阔,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常规测试仪器的工作环境,它也能够正常的完成工作并获取所需的动态资料。相较于常规的测井过程而言,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不需要通过传播介质进行,无线传输系统、测试仪器和泵一同在油井检泵期间放入井中而对信息数据进行获取,并针对获取的信息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编码的同时由驱动电声转化器将波脉冲信号发送到井口,而安装在井口的探头会收集、整理与处理这些信号,进而对实现对油井数据进行精准、实时监控。传输道路数据是运作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所需要涉及的主要因素,所以说精准、简洁的数据编码是确保其运作高效灵敏的保障。 2.2 无线专网技术及其特点 各国政府在日益动荡和灾害频发的国际安全局势下越来越注重本国的安全问题以及灾难求援工作,但是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公共网络来进行满足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大力落实全国统一的公共网络建设以及能够及时对全国突发状况进行应急指挥的网络系统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构建专用网络,加之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也逐渐指向LTE集群,以致于LTE公共网络已被部分发达国家部署成为补充本国公共安全网络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石油石化行业而言,企业对集群和宽带数据业务需求在规模应用LTE宽带集群专网而得以满足,它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还对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可以说,它在为企业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应用无线专网技术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特点,比如说风险性较高、投入较高并且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等,除此之外,它在长距离的传递信息数据以及大范围的生产指挥调度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特点在处于海洋或者偏远地区的油田作业中尤为明显。 三、结束语 石油石化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它也是我国较早开发建设的行业之一,所以说,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行,尤其是现今社会所普遍应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更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装置有毒气体监测技术的研究 摘 要:在石化厂内,伴随着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的危害问题越来越严重。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系统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设置安全报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分析某石化公司的监控技术及应用,以为石化厂以及石化装置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石化装置;有毒气体;跟踪监控技术 在石化工厂内,存在着很多有毒气体以及可燃性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充斥在整个工厂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几年来,石化行业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例如,爆炸、火灾等。这些事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石化工厂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给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石化工厂要随时监测气体的浓度,将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1 系统介绍 该控制系统的核心是采用了PLC三冗余系统,与现场气体探测器共同组成完整的监控模式。该控制系统由多种配置组成,其包括(2×3)冗余通信控制器、双冗余CPU和DO、AI模块(三冗余)、以及附件配置。其配置数量都达到了SIL3等级配置的标准,其等级达到SIL3/TUV6。PLC可实现数据交换以及通信(上位DCS和双冗余RS-485接口间的通信)功能。通过以太网技术,操作员和工作站彼此间可进行数据交换。在现场,用气体浓度探测器采集气体浓度,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经PLC控制系统整合之后,通过以太网输出到监控计算机。通过监控计算机,可以看到现场的情况以及报警提示。 2 硬件系统构成 2.1 内设故障检测模块 其内部配置采取安全的PLC冗余系统。其系统可实现智能识别故障功能以及自动还原功能。在系统不中断运行的状况下,所有智能模块均可实现维修和更换零件等工作。 2.2 现场采集气体浓度 采集气体浓度的探测器的电流信号为4-20毫安。其电流信号采用“三取二”表决机制,其经隔离栅传入到三冗余AI卡件。这里的隔离栅是特别定制的,其作用是防止电流短路、防止雷击、以及保护滤波器件等。为了避免因硬件问题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其硬件采取的是分离式结构保护以及无耦合设计。通道之间各自独立,其中一个通道若出现问题,其他通道都不会受到影响,能正常\行。 2.3 双CPU处理逻辑任务 系统采用安全的CPU双冗余,两个CPU可以同时运行,其逻辑运算的速度有所提高。系统采用了CPU同步表决机制,若其中一个CPU不能正常运行时,另一个CPU不受影响,可以正常处理逻辑任务。 2.4 输出 系统的输出模块采用的是双冗余DO模块(保生产型)。模块将负载跟OVDC并联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若线路有一条出现故障,其另一端的二极管特性就发挥作用。其模块的控制输出就是有效输出。 2.5 数据处理 通信网络是由以太网、工业交换机和工控机组成,CPU通过通信网络实现了彼此间的数据交换。数据的处理、显示等工作最终由工控机来进行。 3 软件程序的设计 3.1 PLC程序 软件程序的设计包含两部分,分别是PLC程序设计和上位机程序设计。在PLC程序设计中,关于逻辑程序及组态的开发所选用的是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该软件对操作系统有要求,其运行环境必须是基于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操作系统。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提供的系统是完整的,可自动化解决系统方案。PLC程序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系统的冗余、硬件组态、主程序块。 (1)系统的冗余。在GMR Configuration中,采用Prophecy Machine Edition软件设置系统的冗余参数,可对CPU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同步数据区间等进行设置,在机架中,也可对总线控制器的位置进行设置,还可以对AI模块和DO模块的表决方式等信息进行设置。 (2)硬件组态。在硬件组态过程中要完成硬件的组态功能。在以太网模块中,该站需设置一个网络地址。在总线控制器中,控制器间的交换数据空间要根据GMR组态生成的文件进行配置。 (3)主程序块。主程序块包含三大功能块,其主要是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输出的工作。为了对探测器的当前状态进行判断,以及实现报警提示,采用梯形图的方式在主程序块中编写逻辑。在采集数据时,先是读取数字,然后经一系列的处理,将探测器的电流转换成电压值。在处理数据时,为了判断探测器的当前状态,需将转换成的电压值设定高/低报警值。在输出数据时,依据探测器的动态状态,输出对应的控制状态。 3.2 上位机程序 为实现多数据的读入工作,上位机软件读取PLC数据采用的是数组方式,通过脚本程序将性质相同的多个数据以点的方式赋值给对应的程序点。上位机由总貌图、分布图(探测器)、查询功能、系统设置以及用户权限管理构成。总貌图可显示探测器的信息,包含浓度、单位、量程等。探测器分布图,直观的再现了现场的探测器的位置,根据分布图能快速的查找到探测器。查询功能是操作人员可以动态的查询到每个探测器的实时历史报警记录。 4 结语 综上可述,该监测系统,安全性较高,且系统运行情况正常,能有效的监测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实时进行报警,既不影响生产工作,也保证了人们的安全。 作者简介: 崔少飞,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科,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石化技术论文: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襄阳输油处 摘 要 强化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加速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能够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直以来也是(石化企业)一个努力的目标。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主要分析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积极地研究出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新方法,以便于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提供可行的经验。 关键词 石化企业 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教育工作 2010年6月的《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开发水平和加快人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纲要”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设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技能,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等级分类能力教育培训制度,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这是教育培训培训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导方向。近年来,随着石化企业规模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工程建设投入使用,产品升级,技术创新,企业专业人才和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变得十分重要。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很多公司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相对来说较多,但是专业人员技术的达标率却不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当中具有专科学历的人、有本科学历的人以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明显存在有差异。有很多数据表明,在很多的石化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历的人仅仅只能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左右,这就使得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显得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1]。除此之外,中年的技术骨干的知识存在有结构老化的情况,从当前的在岗人数来看许多中年的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毕业学生,那么公司在不断地引进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工艺的时候,他们的专业知识存在有结构老化的情况,这样就急需需要一些知识的更新。还有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以便于使其适应石油化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很多公司在最近这些年都陆续地引进了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年轻的群体能够为企业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但是他们在技术等方面还尚不成熟,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较强的工作无法胜任,那么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他们快速的成才。 二、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并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的制定石化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并且对于全公司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各个单位的培训,职能和职责进行清楚明确的划分,以便于能够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主要主管,以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实施,并且落实各个单位分工协作的教育培训管理格局[2]。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石化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分管办法的制定,以便于规定公司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必须要进行教育培训工作,并且要参加各种教育培活动,并且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学分制度的划分。对于具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各类专职人员,每年进行教育培训,所获得的学分累计不能够少于6、9、12分,并且经专业技术人员寄语教育学完成的情况纳入到年终考核的评价标准当中。对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可有效保证石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培训体系 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不断地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这能有效的对于公司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进行改善,而且能够使高层次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充实。为了有效立足企业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论文撰写和答辩阶段,必须选择双导师制度,每一个硕士班的学员都必须有两位导师,他能够保证硕士班的学员论文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他们在答辩的时候能够将相关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保证在答辩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公司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坚持外送培训的策略,使得“走出去”交流进一步被扩大。公司需要积极地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以便于培养相关的人才,还需要充分的对于中石化集团的培训资源进行应用,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获得教育培训的资格。 需要不断的拓宽视野,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更能够有效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行业前瞻性的要求,并且能够更好地获取一些知识复合型人才。通过对高水平的报告会议的举办,能够使得各个专业的人员了解到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面的覆盖进行拓宽,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能够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更新。还需要有效地促进技术的交流,举办一些专题技术讲座。在公司不断的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进行新的装置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引进,要迫切的使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被迅速的掌握,除了岗位自学以外,可以请一些同行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交流,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坚持发挥专业处室技术的优势,不断地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促进新入职大学生快速的成长。 (三)落实严格考核制度,保证教育培训的培训效果 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去考核,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培训的培训结果得到落实。所以对于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时学分制的管理,需要保证每人都有一本统一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证书,平时通过各个单位的培训人员进行负责保管,并且做好登记工作。每一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外出培训,或者是公司内部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技术讲座以及各种培训班的时候,应该按照相关情况为其折算出一定的学分,并且对其记录在册。教育培训中心应该定期进行各个车间和各个处室的检查工作,要督促各单位的培训人员及时的进行学分登记。每年年终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教育培训证书的统一处理,将其送到教育培训中心,然后通过专门的人员进行核查和验收,对于没有规定修满学分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年终绩效考核当中对其进行扣除奖金等各种处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分析加强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对于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形式的开展,使其内容更加的丰富,可有效的为企业的未来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石化技术论文:公路新旧路面碎石化处理的技术建议 摘 要:相关人员在旧水泥混凝土上添加沥青,在有关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往往会发生裂缝的情况,从而致使路面出现开裂的现象。依据此类问题,本文将某一工程作为案例,从该工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路面采取碎石化的处理手段进行分析,旨在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而且也能够增加使用时间。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公路事业也在日益改变,同时也对其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旧路面而言,倘若在里面添加适量的沥青,会因为在某种程度作用下而发生开裂的现象,对公路的整体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本文主要对碎石化处理手段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人士,从而推动我国公路行业的不断进步。 1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处理的工程背景 就某水泥混凝土公路而言,是属于西南方向的,已经有长达20年的使用时间,是重要的交通道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路面出现了沉陷的情况,并且逐渐处于恶化状态。本次所修复的标段总体长度在20km左右,路面的基本结构形式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石灰土;第二部分是三灰碎石;第三部分是水泥混凝板一起构成的,总体厚度可以达到80cm。相关单位在对该路面进行处理的前期阶段,应当先对路面所出现的情况采取钻孔取芯的方式进行检查,从而为后续施工带来具体方向提供益处。总而言之,相关人员依据钻孔取芯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观察,来对路面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人员将混凝土做好适当的取样,由于破碎状存在较多的数量,占据芯片总比列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并且平均的厚度在11厘米左右,从而很好的反映出路面的具体情况处于较差的状态;(2)相关人员再将二灰碎石做好取样工作,通常都是处于散碎状的状态,进而呈现出基层没有达到良好的成型效果。(3)除此之外,就石灰涂层而言,比较松散,不能达到想要的形状。相关人员在采取钻芯取样的形式来对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勘察,然后依据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对路面产生的病害进行预防,从而有效的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建议 针对案例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情况,笔者认为,要尽量保持为损坏老路面的原状,所采取的修复损坏技术,要尽量不影响公路沿线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同时保证有利于远期公路的升级改造。围绕这些要求,笔者提议采用碎石化技术,在充分粉碎水泥板块的基础上,借助重型压路机碾压碎块,使其压实稳固,增大水泥板块与基层的接触面积,然后利用水稳碎石,调平和补强处理路面,再依次摊铺透层和沥青混凝土。在技术层面上,笔者提炼出了以下多点技术内容: 2.1 破碎和碾压机械的选用 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要求使用专用的机械,这些机械要兼具破碎和碾压的功能,保证将设计深度范围内的路面水泥混凝土板块,进行彻底破碎,并在碾压之,为水稳层提供平整的表面。对于机械设备的选用,笔者推荐自牵引的多锤头破碎机,共同有16个锤头,能以298kW的功率和150m/h的工作速度作业。 2.2 试坑 正式施工前,为了掌握结构层厚度范围的粒径分析情况,需要进行试坑试验,具体的做法时,划分出待破碎区域的68nl过渡段作为试验范围,掌握各个桩号具体时间长度内,破碎的总长度、每小时破碎长度和落锤的高度,最终确定检测桩点好的情况,桩点号K21+94的落锤高度1.4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79.8m/h;桩点号K21+95的落锤高度1_3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68.4m/h;桩点号K21+98的落锤高度1.2m,锤距12m,可破碎长度129m/h。检测结果可见,桩点号K21+98的落锤高度和锤距标准,能够满足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的要求。 2.3 排水系统布置 相关单位使用优异的排水手段对开展破碎化施工带来重要的影响。依据笨工程的基本情况来看,倘若在粒料基层中间存在很多的积水,那么该情况对路面质量破坏而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关人员在采取破碎化施工手段对新旧路面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将基层中所存有的积水清除干净,还应当在路肩的地方做好适当的间隔,并且将碎石盲沟进行合理设置,与此同时将路肩去除掉,从而能够和路面基层处于相同的位置,这样才可以将积水彻底的清除干净。 2.4 沥青罩面移除 本工程破碎化的路段,沥青罩面与水泥混凝土面板的材料力学性能不同,在破碎作用力下,如果未能移除沥青罩面,破碎作用力可能无法有效传递至面层深部,破碎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破碎化之前要移除沥青罩面。 2.5 破碎 按照1.2m的落捶高度、12m的锤距,开始进行整个路段的破碎施工。施工期间,要考虑对交通的影响状态,笔者提议“半幅封闭、半幅施工”的交通限制方式。随后,根据水泥混凝土板块的实际情况,以150~180m/h的行走速度进行锤打,如果板块的强度比较大,可将锤头适当提高0.2m左右。考虑到表面排水的因素,笔者建议,在先将破碎位置定点在车道的两边,理由时车道两边不具备侧向约束力,破碎难度不大。在车道两侧完成破碎后,将破碎点转移到路肩位置,适时需要重点控制的是破碎力度的拿捏,以免过度碎石化。对此,笔者的提议是适当缩小落锤的间距,同时借助横杆保持破碎的位置,保持范围大约一个车道左右。 2.6 压实 相关人员将破碎作业完成以后,就需要利用压路机来进行碾压工作,将颗粒比较大的先进行碾压,提供路面的整体强度。由于碾压工序的施工流程比较简便,只需要使用压路机将其压实两遍即可,就能够实现压实的目的,从而为摊铺新的沥青提供方面,使路面能够具有一定的平整性。相关人员在施工阶段,倘若在潮湿的情况下,例如下雨等情况发生,在对路面进行压实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碎化层压入到相应的基层里面,这样就会对基层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在对路面进行压实过程中应当最大程度确保环境是干燥通风的情况,并且在压实不到24小时的范围内来做好摊铺工作。 结束Z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看出,相关单位采取碎石化技术手段可以恰当的将反射裂缝等相应问题进行处理,并且使用老水泥板能够得到很高的强度,与此同时能够起到施工方便、节约成本的作用,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依据相关调查发现,本文就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背景下所使用的碎石化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依据有关工程的具体情况而做出讨论,倘若其他工程想要使用这些技术,那么就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的使用这些技术,从而将其很好的融入到施工中,为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石化技术论文: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摘 要: 煤炭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常常因为开采不当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煤炭资源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实际的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借助煤化工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率和环保程度。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煤炭化工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种先进的的煤炭化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国石化 煤炭化工技术 研究进展 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和徘徊不前并未阻碍中国企业在煤炭化工领域,尤其是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兴煤化工领域的探索。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是面临着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和煤炭产能过剩的局面,利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探索煤炭资源的全新用途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的煤炭化工技术是将煤炭资源制成化肥、煤炭焦化后做成电石和乙炔,而新型的煤炭化工技术是利用煤炭作为生产材料生产出多种清洁能源和基础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在煤炭化工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突破,在新型煤化工技术和装置方面已经获得国际领先地位。 一、中国石化煤炭化工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1.S-MTO技术实现工业转化应用 S-MTO技术是以煤炭、天然气等作为石油代替资源生产化工产品的一条新型的工艺路线,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新能源资源技术研究开发热点和难点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石化的很多企业不断开展S-MTO技术试验,相继完成了甲醇进料规模为每年1.67万吨的DMTO工业试验。同时在连续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SAPO-34分子筛选催化材料合成技术,流化床催化剂制备技术和反应再生工艺研究方面获得了全新的创新成果。通过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在抑制SAPO-34分子筛硅岛的形成、分子筛形貌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重大突破。此外,通过对分子筛模板剂和合成工艺进行创新,能够更好的对分子的形貌进行控制,能够极大的促进反应物的扩散速率。随着分子筛晶粒的减小,反应物分子的扩散速度逐渐加快。降低催化剂晶体颗粒直径,能够显著推升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2007年中国石化在实验室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每年3.6万吨的S-MTO技术中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MTO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活性强、选择性好、高热稳定性等特点,甲醇转化率、乙烯和丙烯选择性分别高达100%和80%以上,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S-MTP催化剂以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 S-MTP技术是甲醇生产低碳烯烃产品的另外一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路线。最近几年,中石化高度重视S-MPT技术的研究,强化技术研究和装置建设。在S-MTP技术开发研究过程中,核心问题就是加快高选择性、高水热稳定性的ZSM-5分子筛选催化剂材料的研究。中石化在这方面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两个关键性的技术。一个是对酸性的调节。在S-MTP催化剂中如果酸量过多,所生成的产物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会产生第二次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反应体系的反应速率,生成过多的多碳高分子化合物,如汽油、烷烃等副产品,并且目的产物丙烯的选择性不高。如果催化剂中酸量不足,就不能保证甲醇全部转化,催化剂再生周期就会变短。我们通过对分子筛硅铝比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分子筛催化剂的酸量。另一个就是提高了催化剂中的扩散性能。在反应体系中,丙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扩散的相应的孔道就成为影响丙烯吸收率和催化剂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子筛的孔道越短,直径越大,催化剂扩散也就越容易,因此,研究合成小分子筛技术是S-MTP催化剂应用的关键。此外,采用温和手段的碱处理方法对高硅ZSM-5沸石进行介孔化处理,保证沸石表面能够形成规则性的孔穴Y构,从而进一步缩短扩散通道的长度,提高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性能。通过试验表明在整个反应体系内添加了软模板剂合成的样品,已经存在明显的介孔,而经过碱处理之后,在样品的将介孔结构更加明显。因此通过温和的碱处理所得到的样品在MTP反应体系具有优异的丙烯选择性,丙烯和乙烯质量比能够到达10:1。 二、新型煤化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煤炭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煤化工技术的创新能力,为煤炭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最近几年,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在煤化工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改变了过去轻视理论、重视试验操作的研究模式,在兼顾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理论付诸实践。上述两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煤化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体现。我国的煤化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主研发的科学体系,并做着眼于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除的认识到,煤化工技术是一项长远发展过程,我国煤化工技术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研究理念和方法,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利用劣质煤造气,通过电、气、化工产品优化组合,即多联产方案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最佳途径。 总之,当前我国煤化工发展已呈现出过热状态。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考虑环境承载力、生态平衡、二氧化碳排放、资源消耗,盲目扩大各类煤化工产品的产能,不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进一步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对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促进煤炭领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化技术论文:电渗析脱盐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污水处理中的发展现状 摘要:指出了针对高含盐污水的脱盐处理研究,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以膜脱盐、蒸发脱盐和电法脱盐等技术为代表的脱盐减量化技术体系。其中,电渗析(ED)技术近几年已成为石油石化企业含盐水处理的关注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其他行业已经有工程应用案例,研究人员将该技术引入石油石化行业,与自身水质情况相结合,拓展技术处理对象,强化企业推广力度,目标是实现石油石化企业含盐水的低成本高效处理。 关键词:电渗析;油气田污水;炼化污水;脱盐处理 1 引言 电渗析(ED)是在直流电场驱动下,溶液中阴、阳离子通过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定向迁移,实现离子从溶液中分离的物理化学过程,可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精制、提纯等。在电渗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处理目的和需求开发了多种电渗析器,如双极膜电渗析(BMED)、倒极电渗析(EDR)、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无极水电渗析、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 电渗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出水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具有膜易污染、检修维护工作量大、处理水量小、只能除去带电离子、易受到胶体物质的污染等缺点。该技术主要用于苦碱水、海水淡化、高硬度水的部分除盐或以作为深度除盐的预处理等,一般与反渗透、离子交换系统联合使用。 电渗析法从废液中回收酸碱或硝酸铵等可资源化产品的工艺已在工业上有所应用。川化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兴化化学股份公司、山东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剑江化肥厂等硝酸铵装置成功应用了电渗析技术处理硝酸铵冷凝废水,用于硝酸铵的回收。以脱盐为目的的电渗析技术处理石油石化企业高含盐污水的工程案例较少,中原油田的某废水处理站采用电渗析工艺,水的利用率为70%[1]。 2 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油气田污水 电渗析脱盐技术研究在针对油气田污水处理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研究目的,开展相关的小试及中试放大试验。 2.1 电渗析预处理及产水水质 镇祥华等[2]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组件,对大庆油田采出水电渗析脱盐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超滤适宜的膜面流速是3.0~3.5 m/s,跨膜压差0.30~0.35 MPa,工作温度35~40℃。超滤能降低浊度95%,对油及悬浮物的去除率超过90%。在处理大庆油田采出水的研究工作中,超滤能满足电渗析预处理的要求。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油田回注水高矿化度的问题,杨洋等[3]试验采用二级串联电渗析技术处理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含油废水,其TDS为9350 mg/L,电导率为16510 μS/cm,硬度为 627 mg/L(CaCO3)。通过“HCF高梯度聚结气浮+精密过滤器+锰砂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去除水中的油、固体悬浮物以及大量铁离子。试验结果表明,操作电压、淡水回收率对回收的淡水水质有很大影响。 2.2 资源再利用 牛井冈等[4]处理矿化度为 4861.4 mg/L 的大庆油田采油厂污水,得到最适流为 17 A、流量约为700 L/h、脱盐率大于80%,最终耗电量为 1.7 kW・h/m3,最终水的电导率低于 500 μs/cm。电渗析器处理后的淡水可以用于聚合物驱油;浓水可以用于低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 针对樊家油田压裂返排液中化学药剂成分多,具有高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董健等[5]采用“机械格栅+隔油池+聚结气浮+絮凝气浮”的预处理工艺+陶瓷膜过滤+电渗析脱盐的工艺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操作条件下处理后的返排液,COD 含量由10873 mg/L降至3078 mg/L,石油类由103 mg/L降至 4.3 mg/L,浊度则由高于2000 NTU降低至 1.73 NTU,电导率由21.9 mS/cm 降至1.0 mS/cm时 Ca2+、Mg2+、Cl-的含量分别为 2.635 mg/L、1.09 mg/L、219.04 mg/L,初步满足压裂液的复配要求。 镇祥华等[6]在大c油田搭建了300 t/d的超滤+电渗析脱盐处理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对象为经过常规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装置连续运行3000 h,产水水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产水率大于80%,脱盐效率大于80%,出水浊度在1.0 NTU以下,TDS始终在1000 mg /L以下,悬浮物以及含油量均在1.00 mg /L以下,达到了配制聚合物的用水标准,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可以代替清水配置聚合物。 徐俊[7]以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工艺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含聚采油废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中试试验,提出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脱盐对采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其矿化度,将处理后的出水作为聚合物配制用水。进水的悬浮物含量为8.2~15.5 mg/L,含油量为2.6~8.7 mg/L,聚合物含量为210~390 mg/L。经过3个多月的连续运转试验结果表明,出水的浊度控制在1.0NTU以下,电导率基本稳定在600 μS/cm左右,石油类的去除率达98%以上,聚合物的去除率为85%~95%,电渗析对超滤膜渗透液中盐类的去除效果较好,对Ca2+和Mg2+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Na+和K+的去除率亦可以达到79%以上,对阴离子HCO-3、SO2-4、Cl-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67%、70%和85%,达到复配聚的用水指标。 王北福等[8]也是采用超滤+电渗析工艺处理大庆采油二厂聚南八污水站的污水,经“自然沉降+混凝+两次压力过滤”进行预处理后,超滤组合电渗析工艺可以将含聚合物污水处理至符合配液用水的要求。出水的 Ca2+、Mg2+含量显著低于清水,其配液黏度及抗剪切性优于清水,可取代清水配制驱油聚合物,装置的脱盐效率为80%,出水电导率稳定在950μS/cm左右,此时的能耗为0.8 kW・h/m3,产水成本为1.93元/m3,低于清水采购的费用。 王北福等[9]又将处理目标对准了大庆油田聚驱污水,其矿化度约为4000 mg/L,含有大量的K+、Na+、Ca2+、Mg2+等一价、二价阳离子,能引起聚合物较大的黏度损失,所以聚合物只能用低矿化度清水配制。选用电渗析来降低聚驱污水的矿化度,现场试验表明,电渗析能有效地去除聚驱污水中的各种离子,阴离子的去除率为90.6%,阳离子的去除率为95.7%,聚驱污水在矿化度为847.56 mg /L时与清水的配聚效果基本一样,可以改善聚驱污水的配聚性能,从而取代清水复配驱油聚合物。此时,脱盐能耗只为0.95 kW・h /m3,低于购买清水的价格,表明电渗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降矿化度技术,适用于处理聚驱污水。 荆国林等[10]使用三室电渗析处理油田含聚污水,用降低矿化度后的淡水配制1 g/h的聚合物溶液,其黏度比清水所配制溶液高。实验结果表明,用电渗析降低油田含聚合物采出水的矿化度,取代清水配置聚合物,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华北油田设计院针对任一联及任二联采出水的高含盐问题,以电渗析为核心技术开展了现场试验,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经过“加药混凝+砂滤+微滤”然后将纳入电渗析器,采用浓水循环模式,使淡水回收率达到80%,回收的淡水水质达到了农灌标准。运行成本约为2~2.8元/m3[3]。 2.3 上游污水对电渗析膜性能的影响 邓梦洁[12]针对超滤处理后的含聚采油废水中的HPAM和油对电渗析除盐效果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离子交换膜上的静态吸附污染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利用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回用大庆油田聚驱采出水为配聚用水,但是由于超出水中仍含有少量的油和 HPAM 等污染物,会使所配制的聚合物驱溶液质量下降,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膜对油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油浓度、温度和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pH值对吸附亦有较大影响,在pH=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HPAM与油的共存使膜的吸附污染更加严重。 3 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炼化污水 榆林炼油厂为满足电渗析中试装置的进水要求,在预处理部分为“多介质过滤器+袋式过滤器+紫外杀菌器+保安过滤器”,杀灭污水中微生物,且过滤精度逐级提高。重点去除污水中的乳化油、生物黏泥等,以避免电渗析器离子交换膜的污染[13]。朱安民[14]等将电渗析装置连续稳定运行3个月,连续运行期间平均脱盐率为76.18%、碱度的去除率为87.33%、钙离子去除率为83.25%、总硬度的去除率为85.75%、氯离子的去除率为89.12%,产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脱盐系统吨水耗电1.09 k W・h。通过调整电渗析的运行电压,并使用频繁倒极的运行方式,确实减缓了膜的结垢和污堵,确保装置连续、稳定的运行,且产水水质较为稳定,可回用于循环水补水系统。 4 结论 (1)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电渗析装置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倒极电渗析(EDR)、双极膜电渗析(EDMB)等,目前停留在中试试验阶段,无极水电渗析、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新型电渗析大多在国外也仅仅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但因为电渗析技术本身具有操作简便、能耗较低、出水水质较好、浓缩效果好,可以使出水浓水含盐量达到15%~20%等优点,具有非常大的放大前景。 (2)膜的污染依然是膜技术、电渗析技术研究的重点,膜的抗污染性能的提升、膜污染的恢复、耐用极板的开发等关键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会推动膜分离技术未来巨大的发展。 (3)目前,已有研究人员以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了一些试验,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电渗析的进水水质十分的关键,其前端的预处理工艺的设计尤为关键,涉及到后续电渗析装置是否会产生通道堵塞、膜污染、电流效率降低等问题,工艺放大的过程中,预处理单元设计的重要性不亚于电渗析器的设计。 (4)很多学者针对电渗析出水进行了以回用为目的的研究,确定了电渗析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处理的可行性,且经济性较好,试验表明,电渗析技术处理上下游高含盐污水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石化技术论文:防晃电技术在石化企业典型应用探究 摘 要 石化企业生产装置中大量采用交流电动机拖动,主流程关键电动机拖动设备占比也很大,电网晃电会造成关键交流电动机停运,装置生产流程中断,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本文旨在从实际应用出发,详细阐述交流电动机防晃电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及具体实现方法,为石化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晃电技术解决方案,避免因晃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石化 防晃电 延时 控制器 1 前言 晃电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两种,第一种为电压骤变,持续时间500ms以内;第二种为短时失压,持续时间在0.5s至3s的供电中断。在低压电动机控制系统中,采用交流接触器作控制,一旦出现晃电,交流接触器会脱扣断开,使电动机失电停止工作。在石化企业生产中常会因晃电引起关键电机停机,导致整个生产装置连锁停车,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防止因晃电造成的装置停车,对提高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交流接触器防晃电技术及演变 2.1 应用防晃电型接触器 FS电容储能型接触器,利用电容储能的原理,实现接触器延时释放;机械锁扣型接触器采用机械保持,分励脱扣方式,晃电不脱扣。 2.2 直流或UPS控制电源 控制电源取自直流或UPS控制电源,晃电时控制电源不受影响,接触器保持工作状态不变。 2.3 增加时间继电器 在交流控制回路增加时间继电器,采用失压延时断开方式躲开晃电时间,电压恢复正常后接触器保持运行。 2.4 防晃电智能控制器 采用继电电子一体化电路结构,内置电容作为后备电源,晃电时内置电容提供电源保持继电器接点闭合,接触器合闸回路保持导通。电压恢复正常后接触器保持运行。 2.5 电机保护控制器 防晃电功能集成在电机保护控制器中,通过对电压阀值及时间参数的设定,可实F多种形式的防晃电功能。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时并没有对MCC配电系统防晃电功能进行设计,都是石化企业在晃电造成经济损失后增加防晃电措施。这就要求在原MCC基础上进行改造,因MCC间隔空间受限,以及改造复杂性程度,可靠性,投资金额等影响,防晃电型接触器和直流或UPS控制电源防晃电措施不常用;随之防晃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晃电智能控制器和电机保护控制器的防晃电措施被广泛应用,成为主流的防晃电技术。 3 典型应用实例分析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基地化肥一期装置含一套合成氨装置,1996年建成投产。因地处海南省沿海地区,常年多暴雨和台风天气,年均可记录的晃电达12次,投产初期,因无防晃电措施,晃电造成的装置停车事故时有发生。2001年至今相续采取了三种形式的防晃电技术,经过多年的设置完善及优化,现如今3s以内的断电不会造成装置停车。 3.1 增加时间继电器 在交流控制回路中增加三只时间继电器,其中T1和T3为断电延时继电器,T2为通电延时继电器,如图1,此控制回路可实现防晃电及自动分批重起功能,主要在2008年以前采用。优点:此方式实施简单,安装方便,投资少;缺点:控制较复杂,接线较多,T2长期带电易损坏,时间继电器损坏会造成误动。 3.2 DZQ-A智能型控制器 如图2,DZQ-A智能型防晃电控制器具有辅助保持和来电重合双时段控制器特性。辅助保持时段接触器“晃电”跳停后瞬间闭锁器运行指令,来电后接触器立即闭合。若辅助保持时段内电源没有恢复则其运行闭锁指令自动解除,进入来电重合控制时段,当来电达到控制器设置的重合允许电压阀值时,通过延时元件发出重合指令。优点:接线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故障也不好造成误动;缺点:时间内置,不可调节。 3.3 M102电机保护控制器 如图3,控制器检测电压,当电压低于脱扣设定值,根据设定的电压跌落时间长短,自动重起动,分为以下三种情形:情形1:电压跌落时间 4 结束语 防晃电技术措施多种,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器及电机保护控制器成为防晃电技术的主流应用。石化企业需结合所在电力系统特点及自身条件,在实际的应用中优化配置,提供可靠性,不断完善及优化防晃电技术措施,为石化企业避免晃电造成的经济损失。 石化技术论文:谈百得燃烧器油嘴技术在石化系统的应用 【摘 要】百得燃烧器油嘴(以下简称油嘴)从开始使用时,它能把燃油均匀地雾化后喷出并经火焰扩散盘风压的二次雾化送到加热炉燃烧室内燃烧,到逐渐出现燃油燃烧不完和加热炉辐射管结焦的这个过程,在最初形成时是很难被发现和引起重视的。通过对油嘴的结构、有关技术要求和特性参数的分析,以便找出这一过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并引起使用单位的重视,同时提出正确维护和使用油嘴的方法。 【关键词】加热炉;燃烧器;油嘴;油嘴特性参;保养周期;汽蚀;结焦;磨损 在石化管道系统中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上使用的都是由意大利BALTURS.P.A(百得公司)生产的重油燃烧器,共有两个系列:一种是BT75-250DSPN-D系列,另一种是TB0-4N-D系列。这种燃烧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节能效果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实样见(图1图2)。在2007年至2009年这两年期间,石化管道仪长线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由原油改换烧煤焦油以后,百得燃烧器的油嘴、增压泵、枪体组件磨损严重,使用寿命寿命缩短,由于百得燃烧器所有易损件完全依赖进口,购置费用高,因此引起所在单位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重视,开始着手研究百得燃烧器有关使用和技术问题。 油嘴是安装在燃烧器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在石化管道系统每年都有数以万吨的原油通过这个油嘴完成燃烧,以满足加热炉供热需要,因此进一步研究油嘴技术对安全、低耗输油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油嘴结构及有关技术要求 1.1 油嘴结构与使用前的检查 油嘴是由连接体、喷嘴、旋转室、回油管和密封圈五个零部件组成的(见图3)。从油嘴分解实样图看结构并不复杂,但每个零部件加工精度和配合公差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油嘴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能帮助我们在今后正确地拆装油嘴。油嘴组件在出厂时就已经装配好了,用户只需直接安装使用即可,但最好还是要把油嘴拆开检查,主要是检查喷嘴锥面与旋转室锥面是否完全接触。油嘴在出厂时涂了一层防锈油,当连接体螺母与回油管螺栓(见图3)拧紧后,喷嘴与旋转室两锥面之间的防锈油被挤出,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锥面就形成压痕,通过压痕就能大致判断是否完全接触。如果两个锥不能完全接触就会出现油嘴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加热炉辐射管结焦等现象。 1.2 嘴油有关技术要求 油嘴连接体、旋转室和回油管选用的材料均为中碳合金钢,调质硬度为HB240~280;喷嘴选用的马氏体钢,淬火硬度为HRC57~62。旋转室进油槽(见图3图5)三个面的粗糙度与喷嘴120°锥面的粗糙度应相同,以保证燃油通过进油槽四个表面的流速度相同。 2 喷嘴特性参数 在石化管道系统中所有热输泵站的加热炉上使用的都是回油油嘴,它用于比例调节式燃烧器上。这种燃烧器可是根据加热炉的供热需要不断地调节它的耗油量。它在流量最小时启动,然后通过锅炉的自动控温仪器或压力探头自动升到最大流量;然后,按照同样的原理又回落到最小流量。 这种油嘴不是把到达油嘴的油全部喷射出去,而是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回油管返回。 这种类型的燃烧器的油泵压力是一定的,所以喷嘴的送油压力也是一定的。如果改变了回油压力,送油量也相应发生变化。 这种油嘴特性参数有三个,在出厂时厂家把它用激光打标机分别打在油嘴连接体六角螺母的平面上(图4) 2.1 输油量 输油量是指油嘴最大额定的喷油量。在实际使用中油嘴的喷油量只有额定输油量的二分之一左右,这是因为使用的是回油喷嘴,它在满足加热炉供热需要的同时将部分原油通过回油管返回。在石化管道系统中热输泵站使用的加热炉主要有三种型号GW2500KW、GW5000KW、GW8000KW,分别使用输油量为200-275K/h、500-600K/h、800-900K/h这三个系列的油嘴。使用单位应根根所使用的加热炉功率和供热要求在对应的系列中合理地选用油嘴。使用输油量过小的油嘴满足不了加热炉供热需要,还会导致回油压力调节过高,增压泵负荷增加;使用输油量过大的油嘴,则导致加热炉排烟温度高、炉效降低、能耗增加。 2.2 喷射角 喷射角是燃油从喷嘴(见图3)喷出的角度。油嘴喷射角度为30°~45°~80°,一般使用喷射角为45°的油嘴。使用喷射角度小的油嘴,被雾化喷射出的燃油不但细而且长,使用喷射角大的油嘴情况正好相反,使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3 输油比 输油比就是油嘴的喷油孔数与进油口数之比。因为一支油嘴只有一个喷油孔,所以这个数只能是一个为1的常数,而进油口数是喷嘴锥面与旋转室锥面重合形成的进油口数,这个数是由旋转室进油槽的个数所决定的,如图5所示的是一个有5个进油槽口的旋转室,即输油比为1/5=B5。输油比范围为1/3=B3~1/5=B5。油嘴输油比值越大输油量越高,火焰也就越长,输油比大的油嘴用于输出功率大的加热炉。 输油比是油嘴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它还决定了雾化燃油从喷嘴喷出油流的螺旋线的条数。通过观察炉膛燃烧就会发现火焰是呈螺旋状的,如果输油比是B5就有5条螺旋燃烧的火焰线,这就是雾化燃油从喷嘴喷出进入燃烧室火焰稳定、方向性好的原因。 3 油嘴出现雾化燃油不良和燃烧不完全的检查和保养 当油嘴在连续使用时,喷嘴120°锥面和旋转室进油槽的三个面(见图5)中任意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面就会发生结焦或磨损,这时油嘴开始出现雾化燃油不良和燃烧不完全的情况,发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油嘴使用到一定时间后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 3.1 油嘴维护保养周期 油嘴维护保养周期主要取决于所用燃油的物性,其关系见表1。 表1 原油物性与油嘴保养周期 从表1原油物性与油嘴保养周期分析,油嘴保养周期与粘度的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原油中的胶质+沥青含量,当胶质+沥青含量 10时,油嘴的保养周期会更短,使用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油嘴的保养周期。油嘴结焦分为内外两个部份,在这里讨论的是油嘴内部结焦对燃油雾化的影响。油嘴是安装在火焰扩散盘中心处的,它尽管有火焰扩散盘均匀分配的风量和喷出的燃油及回油冷却,但它的表面温度仍然可达到400℃以上,油嘴内具备了结焦的温度条件。由于使用的是回油油嘴,所以油嘴内会产生汽蚀,爱到汽蚀的金属表面呈蜂窝状损坏。 使用煤焦油的油嘴比原油结焦与磨损要严重得多,由于从2009年10月以后在石化管系统不再使用煤焦油,所以在这里不详细介绍。 3.2 油嘴的维护保养 当油嘴使用到保养周期后,将其从燃烧器上拆下,按图3所示顺序分解,用汽油将这些零部件清洗干净擦干。 3.2.1 喷嘴的维护保养 首先加工三个上锥体直经为¢14L、下锥体直经为¢1.2L、锥度为120°、表面粗糙度为Ra0.4锥头,然后用前两个锥头加研磨砂研磨喷嘴120°的锥面,直到锥面内结焦和受损面被磨平为止,再用第三个锥头加抛光粉抛光。 3.2.2 旋转室的维护保养 检查旋转室进油槽(图5)的三个面结焦和蜂窝状损坏程度,先用刀片清除进油槽面上的结焦,再用1800号砂纸打磨槽面,直到槽面的粗糙度与喷嘴锥面的粗糙度大致相同为止。 3.2.3 回油管维护保养 回油管(见图5)一般不会出现结焦,磨损程度也较轻,但要检查回油管内孔的三条螺旋线并清洗干净,以避免原油中胶质附着在螺旋线上,使通过回油管进入枪体的回油产生气阻而导致回油不畅的现象发生。 对以上三个零部件保养完以后,按图4顺序组装后即可以使用。经过保养后的油嘴与新油嘴的性能一样,但这样的保养最好不要超过四次,这是由于喷嘴和旋转室其它燃油和回油通过的工作面不易修复,所以当油嘴使用到这种程度r应及时报废。 4 结 语 百得燃烧器技术含量较高,油嘴仅仅是它的一个重要部件,还应对它各个系统的结构、性能和原理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应用所掌握的油嘴技术安全、经济、节能地使用油嘴。虽然一支油嘴在连续使用5000小时以上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结焦和燃烧不完全的现象,但在石化管道系统所使用的大功率加热炉上能及早发现这一现象,及时并采取措施,节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技术 伴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水平逐渐提升,石化生产对于电机设备的应用安全越来越关注。三相异步电机是石化生产中的重点设备之一,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在具体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当三相异步电机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石化生产停工,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异步电机维护。为了提升三相异步电机的维护效率,在本文中针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维护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石化生产 三相异步电机 维护技术 研究 在实际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充当着动力转换设备,能够将电能转换为生产中所需要的机械能力。同时三相异步电机与其他类型电机相比,其运行效率较高,装置性能较强、电量消耗比较小,比较容易携带。基于三相异步电机这些优势其在石化生产中应用备受关注,因此对于其维修技术进行研究,在促进石化生产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 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产生原因 三相异步电机在石化生产中的应用,伴随着电机的运行有可能会产生电机故障,为了迅速的对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进行维修,需要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2)保险丝被烧断; (3)电机使用不当所出现的电路故障。 1.1 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在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缺相运行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果三相异步电机长期处于缺相运行的状态,将会导致系统出现的故障,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电机烧毁。那么缺相是如何产生的?在进行三相异步电机接触器的配置环节中,如果接触器配置不合理,使得触头的灭弧能力降低,开关接触器的触头直接连接在一起。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具体的石化生产中将会出现故障。 1.2 保险丝烧断 保险丝烧断的问题在三相异步电机运行中也比较常见。如电机处于短路状态时、电机主回路单相接地时都会出现保险丝的熔断。再或者是保险丝的容量比较小,也会直接导致保险丝在线路连接中烧断。 1.3 电机使用不当 三相异步电机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故障,如比较典型的就是金属片烧毁、导线断开等。当点击使用环境不当,同样会导致石化生产设备电机缺相。 2 石化生产中三相异步电机维修技术应用 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进行维护,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维修: (1)在三相异步电机未运行前对于电机进行安全检查; (2)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绕组进行电气检查; (3)从电机运行的电路上进行综合性的安全分析。 2.1 电机运行前的检查 在异步电机在运行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于异步电机的状态进行检查,包含内部电路、外观以及通过物理检查等确定异步电机处于正常的待工作状态。这是保障异步电机能够在石化生产中运行的前提。在实际检查环节中,需要对异步电机的参数数据进行记录,以备电机出现运行故障时按照参数数据进行维修,迅速找到故障点。具体设备检差,可以通过噪声检测技术、电流测量、振动状态等进行分析。这些参数都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判断出三相异步电机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三相异步电机存在故障,需要对其进行拆卸检修维修。先对主要部件进行故障检查,如对绕组进行故障检测,分析绕组是否出现接地故障。通过目测的方式,观察绕组端部以及线槽内部绝缘物是否有损伤,以及焦黑的痕迹。还可以用万用表进行检查,当万用表低阻档读书很小,t说明是绕组接地。 2.2 绕组电气维修 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绕组的故障,需要对电机绕组及时进行解决。首先将绕组受潮的部分进行烘干处理,并且冷却到60-70℃,浇上绝缘漆之后在进行烘干。在处理绕组端部的损坏时,需要在绕组接地处重新进行绕组的绝缘处理,涂漆并且烘干处理。而绕组接地点在槽内时,需要及时更换部分绕组元件,最后应用不同的兆欧姆表进行绕组的测量,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三相绕组除了接地故障外,还可能会出现绕组断路的情况,而对于绕组断路的维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 (1)断路在绕组端部时,需要将断路连接上,并且包裹上绝缘材料,在最为外端套上绝缘管,再烘干; (2)当出现相间绕组短路时,需要重新更换新的绕组; (3)对笼形转子断笼情况采用焊接法、冷接法等。 2.3 电气电路分析 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电气电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流不平衡度保持在2%左右,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状态,电机绕组的绝缘电阻需要保持在100Ω以上,在对于电机绕组电路未检测的基础上不能够进行电机的开机。对于电机电气电路中的电流、振动、转速、噪声等进行观察。当这些参数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电机的重启。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主要面向三相异步电机故障维修,为了迅速的对三相异步电机故障进行检查,需要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三相异步电机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关接触器不稳定; (2)保险丝被烧断; (3)电机使用不当所出现的电路故障。 对石化生产中的三相异步电机进行维护,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维修: (1)在三相异步电机未运行前对于电机进行安全检查; (2)针对三相异步电机的绕组进行电气检查; (3)从电机运行的电路上进行综合性的安全分析。 石化技术论文:舟山石化绿色环保技术需求分析 摘要:石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石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会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近年来,治理和预防石化污染引起了政府和整个石化行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舟山市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并χ凵绞惺化行业在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需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舟山 石化行业 绿色 环保技术 需求分析 近年来,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屡有发生,尤其是去年发生的8・12天津滨海新区危化仓库爆炸事故,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爆炸造成16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元。舟山市属海岛型地区,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石油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会对居民生命安全和附近海域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同时近几年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安全环保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影响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安全环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化行业的安全环保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考验。 一、舟山市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 (一)舟山海岛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舟山是由群岛组成的地级市,国务院于2011年6月批准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使舟山驶上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随着舟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岛陆地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受陆源污染的直接影响,舟山海域成为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形势最为严峻的海域之一[1]。根据2003年至2015年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舟山严重污染海域(劣四类)面积占比从2003年23%上升到2015年48.4%,海域水质环境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超标最多的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舟山海域污染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水中石油、氮、磷等有机物,农业的化肥、海水的养殖等。数据显示,随着舟山本岛及附近岛屿新建扩建油库、油码头数量的增加,油品进出、储运量增加,从而加重了舟山海域油类污染[2]。这些污染也是造成赤潮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 (二)环保法律法规日臻完善,达标排放要求更加严格 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和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些法律、法规定和标准的出台给石化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都对各类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作了严格规定,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含油固体废物属于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处置的危险废物,含油废物违法处置被纳入刑法处罚。2012年,环保部还专门针对化工园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园区规划、环评制度、项目准入、环境管理和防控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2015年4月16日,环保部和国家质监总局联合《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两项石油化工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石油化工各类污染物规定了较以前更为严格的约束性指标。2014年,环保部《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VOCs作为PM2.5的重要前体污染物,首次纳入“十三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近年来,浙江省和舟山市配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要求,无论是石化新建项目还是现有工程,必然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规范环保管理,研究并解决污染治理技术的难题,从而大幅度提高石化“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技术水平和污染物稳定达标的可靠性。 (三)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舆论监督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政府也鼓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环保监督,石油化工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都在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前几年舟山市某石化企业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民众的担忧和上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对其主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都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并规定了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石化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全面履行好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舟山市石化行业绿色环保技术需求分析 通过对舟山市石化行业现状分析,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要求,结合国内外绿色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新进展,舟山市石化行业在绿色环保技术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生态石化基地建设 石化基地生态绿色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石化基地产业链规划与招商,多目标绿色评价体系及化工生态园区设计规范与标准,石化基地环保技术开发创新体系,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产业运行机制,石化基地建设对海岛海洋生态和周边海域潮流的影响。 (二)清洁生产技术 制备新颖绿色原材,以替换石油化工生产中惯用的氢氰酸、光气等剧毒原材[3];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化工过程集成技术,降低水耗、能耗;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有利于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开发环保高效的优良催化技术,防止设备腐蚀,减少废物和环境污染;开发特殊状态的反应体系和超常规状态的反应技术,提高反应效率,节约石化资源;生物质能、页岩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4]。 (三)污染防控与节能减排技术 海洋环境下石化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扩散分析,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三废”污染监控技术体系研究,石化基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集成化石化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石化基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石化基地恶臭污染防治技术,石化基地VOCs排放控制技术,节水型污泥处理技术、特种石化废水处理技术集成及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应用与示范;石化基地净化水回用技术,石化基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储运油泥资源化利用,石化基地地下水、土壤污染监控及修复技术。 (四)石化环境监测与安全应急体系 环境事件危险源识别技术,石化基地污染物排放监测体系,海岛环境下绿色石化集聚区运行安全关键技术,石化基地近岸海域污染监测体系,污染排放浓度超标和生态环境安全预警机制,海岛环境下石化基地安全环保应急体系,石化基地HSE管理体系。 (五)其他技术需求 环境标准与信息化技术,智慧石化基地软硬件技术体系,石化基地舆情引导与社会责任关怀建设等。 三、 结束语 像舟山这样的海岛地区,如何做好发展和环境“双赢”的文章,是极其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课题。开发和使用环境友好石化生产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是解决石化行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全球化,我国石化工业在国际上也面临着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激烈竞争,为了迎接这种技术和产品竞争的严峻挑战,跟上国际上重视环境保护的趋势,也需要发展自己的环境友好的绿色石化技术和优质产品。因此需要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和环境排放标准,加强环境友好石化生产工艺与节能环保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升级,全面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石化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石化行业真正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石化技术论文:论我国的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发展与前景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产生了许多有效的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而且经过实践证实,在页岩气的实际勘探中发挥了较大的价值。为我国石化岩油气勘探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我国石化页岩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石化页岩气; 工程; 技术; 前景 一、页岩工程地质环境描述技术 页岩工程地质描述技术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为我国重点地区页岩油气井钻井优化方案设计,以及可压性评价、完井方式选择,以及压裂方案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 针对页岩地层具有非均质性较强、各向异性突出的主要特点,以测井资料处理以及岩心测试为重点。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测试等,形成了岩石力学特征宏细观分析评价技术,以及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预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大多属于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这些技术的投入使用,为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以及压裂设计提供了更为实际的指导。 2、建立了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 综合考虑岩石的特质,再分析岩石力学的相关参数,岩石中的有机碳含量,以及总含气量等。将地质甜点,以及造成压裂裂缝起裂以及延伸难度较大的岩石脆性特征相结合。最终形成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这种办法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在实施中可操作性较大。可压性指数评价模型如下: 在这个式子中,FI可压性指数,;S为页岩储层参数的标准化值; 为储层参数的权重系数。 这种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运用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块的页岩进行了一定的计算评价,分析到许多区块页岩底层的可压性指数。根据指数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运用。 3、进行了页岩裂缝扩展规律物模实验研究 这种实验研究是以露头页岩岩心为主要对象的。通过对不同井下工况进行了针对性模拟实验,得出更多的理性认识。主要成就在于更新了对岩石脆性与剪切破坏形式等的关系认识。这是进行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 4、初步建立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我国在与国外许多大学进行合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石化页岩储层的主要特征,以及压裂效果等。初步得出了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二、“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通过对国内外“井工厂”技术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并有效结合中国石化页岩气区块的主要特点,有效进行了“井工厂”技术攻关研究。最终形成了“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1、首先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精细的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页岩气井井身结构序列。这种序列在实际运用当中,对于封隔复杂地层十分有效。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钻柱扭矩和摩阻。使得我们在开展水平作业时增加了安全防护。为满足压裂增产措施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2、初步形成了合理确定造斜点、造斜率优化O计技术。 3、根据不同的页岩气区块的实际状况,创造出了优快钻井设计技术。 三、页岩气的开发技术分析 在页岩气的用途之中,最被人们熟知的是对页岩裂缝的填充,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天然气,渗透率相对较低,而且其气流的阻力比纯天然气大,因此,给页岩气的开采带来较大困难。在长期实践当中,人们发现传统的采取方式所能产生的产量十分小,因而需要运用特殊的方式实现增产,同时需要对钻井进行适当地创新。 1、基础的压裂技术 页岩气的储层是十分致密的,因而渗透率也相对较低,如果想对其进行直接生产,难度较大。当前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储层改造、页岩气储存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压裂和酸化。在这两种方式当中,压裂是最常运用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目前常常使用的压裂技术。水力压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能够在储层当中形成十分密集的网络,而且能够合理地改善渗透率,使得天然气更加顺利地进入井筒。为了保障保井能够经受住压裂的压力,从而注入泵率。就必须要在压裂开始之前,对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出具体的受压能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人造裂缝的半长,在对岩井水力压裂的适应中,可以达到76.3~458.0m。 在对页岩气进行实际开采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压裂办法,如氮气泡沫压裂技术、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在这些办法当中,各个办法使用的范围不同。如氮气压裂办法适用于深度较浅的,或者底层压力较小的页岩。多层压裂办法一般适用于垂直堆叠的致密底层。除此之外,还有凝胶压裂办法等。但是凝胶压裂基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发展之后,逐步被清水压裂办法所替代。 因为页岩气藏超低率和低孔隙度,页岩气水平井必须要经过多级大规模水力压裂处理。然后才能实现页岩气藏经济生产。在国外,经常会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包含了以下几种:泡沫压裂、清水压裂、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同步压裂等。 泡沫压裂: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低压、低渗透水敏储层压裂作业。总结该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减轻压裂液对地层造成的伤害力度。而且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返排的效果。 多级压裂:它主要指的是在合理运用封堵球的基础上,将储层进行多个层次上的分隔,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段分裂。这种分段压裂方式是当前页岩气水力压裂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清水压裂技术:它主要是指将减阻剂、表面活性剂以及黏土稳定剂等,加入一定的清水,进而在压裂过程中充当压裂液。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清水中加入减阻剂、黏土稳定剂量,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来充当压裂液。这种特殊的压裂液能够有效改善页岩气的渗透率,提升导流性,有效降低地层伤害。这种技术主要运用在致密储层,它是美国页岩气井最主要的增产方式。 水力喷射压裂:它指的主要是运用高速、高压的带砂体,进行适当的孔射,接着再打开地层连接井筒的通道,使得流体排量得到大量提升,进而实现较高的低层压裂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发育较多的天然裂缝的页岩储层。 石化技术论文:石化企业污水回用技术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石化行业开展节水减排的形势非常紧迫。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化企业在“节水减排、污水回用”方面的工作和探索。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清洁生产,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合理进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治,确保外排废水指标长期稳定达标,为后续的污水回用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石化行业;节水减排;源头控制;污水回用 1 石化污水的特点及处理流程 1.1 污水排放量大 石化企业是工业耗水量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全国工业取水量的5%左右,而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2%。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污水排放量大成为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之一。 1.2 污水水质复杂 石化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流程较长,生产装置又多,在生产过程中因切水、设备泄漏等排出的污水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众多,且含有一定毒性。根据成分不同,污水可分为含油污水、含硫污水、含碱废水、含盐污水、含酚废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水的多样性给后续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石化企业废水是工业污水中比较难处理的水质之一。 1.3 污水水质变化大,冲击性强 由于石化企业污水具有量大、变化快、水质复杂且具有毒性的特点,因此任何水量、水质的波动都有可能给后续处理设施造成冲击,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瘫痪(尤其是生化系统污泥大量死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 1.4 主要的污水处理流程 随着石化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导致的原油劣质化趋势越来越大,造成石化废水水质不断恶化,传统的“老三套”处理流程(即隔油-浮选-生化)已难以满足处理需要,而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从严和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步加大,造成企业外排污水达标困难,因此石化污水处理流程通常采取大马拉小车―通过加大设计能力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耐冲击能力,加长处理流程―有些企业甚至采用三级生化来提高处理深度,确保外排废水达标。石化企业污水处理系统一般分为预处理和生物处理。为了确保生化处理的平稳性和效果,预处理非常重要。 2 污水资源化探讨 2.1 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源头控制 采用源头控制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节约新鲜水,而且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量,减轻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提高处理合格率,为污水回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一些石化企业在清洁生产以及源头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用加氢精制工艺取代传统的碱洗电精制工艺,以柴油产品精制为例,传统的柴油碱洗电精制装置的污水产生量为0.1t(水)/t(油),而采用加氢精制工艺后,污水产生量仅为0.025t(水)/t(油),削减率达到75%,减排效果明显;采用间接冷却和空冷技术代替直接冷却和水冷技术,可以减少水冷设备的蒸发损失与飞溅损失;实现装置间的热联合,回收低温余热,可以减少冷却设备,进而减少循环水的使用量。 2.2 做好污水的污污分流和分治工作,减轻污水 集中处理系统的压力石化企业基本上已做到清污分流,而污污分流和分治工作还需不断加强,后者不仅是污水达标排放的保证,更是污水资源化的需要。将含硫污水、碱渣污水、含盐污水和低浓度的含油污水进行彻底分流,并实现专线专输、专罐贮存、分质限量处理。特别是在装置停工期间,对于清洗容器排出的高浓度溶剂冲洗水,用槽车运至污水处理场专罐贮存设施,避免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冲击。通过上游环保装置、设施的预处理(如污水汽提装置、湿式氧化装置以及电脱盐污水的预处理设施等)来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确保外排废水的净化深度,为污水资源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合理应用水夹点技术,加深污水资源化程度 2.3.1 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 石油炼制企业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水夹点技术应用的实例。以镇海炼化为例,该公司结合生产工艺注水水质的需求,将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顶的含硫污水串级使用于富气洗涤水的注水,将常减压或其他非加氢型装置的含硫污水,串级使用于延迟焦化装置富气洗涤水的注水。通过含硫污水的串级使用,该公司不仅减少软化水的使用量将近30t/h,而且减少相对应的含硫污水的产生量。 2.3.2 汽提净化水的回用 含硫污水汽提装置是石化企业处理酸性水的唯一装置,通过加强酸性水的预处理如增设罐中罐+旋流除油器的组合工艺,降低酸性水中的油含量,为污水汽提塔的稳定高效运行打下好的基础,确保汽提净化水的各项指标稳定达标。目前石化企业已普遍将污水汽提净化水回用于电脱盐注水、加氢精制装置的空冷注水等,某些先进企业的回用率甚至可达85%左右,某些大型的石化企业一年的回用量可达到上百万吨。回用净化水不仅达到了节水的目的,而且直接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 2.3.3 达标外排废水的回用 要最终实现外排污水的回用,必须提高外排污水水质。水质越好,回用的后续处理流程就越简单,回用成本越低。因此,石化企业要在抓好污染源头控制,减少上游装置污水产生量,做好污污分流、分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污水处理场的净化能力和深度,降低外排废水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回用提供合格的水源,真正实现外排废水的资源化。根据目前石化企业的现状,达标外排废水回用可分为直接回用于机泵冷却水和焦化冷焦水,按外排水质情况选择经适度或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水补水,以及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锅炉用水三类。适度处理主要用于处理丰水地区企业的达标污水,特别是水质较软的南方地区。一般经过强化生物处理,如膜生物反应器(MBR)、曝气生物滤池(BAF)等,再经过过滤、杀菌等后续处理,主要是进一步降低污水中的COD、氨氮、油类以及悬浮物,使水质达到《循环水水质控制标准》中规定的COD≤60mg/L,NH3-N≤10mg/L,石油类≤2mg/L以及SS≤10mg/L的指标,满足循环水补水的水质要求。 深度处理主要用于处理缺水或水质较硬地区企业的达标污水,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盐分,降低电导率。根据目前的现状,通常采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脱盐的处理流程,因为流程比较复杂,处理费用较高。处理后的水质好于自来水,一般回用至锅炉用水。水质较硬的企业也可考虑将深度处理的污水部分回用到循环水补水,以降低补水中的盐浓度,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减少排水量,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目前一般深度处理的成本费用为5元/t,而水质较硬企业制取除盐水的费用达到6~10元/t,因此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在北方还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缺水地区而言,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大。 3 结论 实现石化企业节水减排,必须加强节水减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的节水减排和水的忧患意识;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减排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用水管理水平,将用水与排污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指标进行考核;企业在实行节水的同时要减排减污,否则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会使外排污水无法达标,污水回用亦无从说起。总之,要将优化污水处理系统与水资源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石化技术论文:碎石化技术在老路面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一种原位利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手段,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用末期,其他方法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时可以采用。 关键词: 碎石化;老路面;改造 0引言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其使用年限末期,不能再承担服务功能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以建构新的路面结构。国内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理方面方法不够完善,这与我国机械设备制造工艺相对落后有关。国外(主要指美国)在处理旧水泥混凝土板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相对严重时的原位利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工艺。这一工艺能将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成小粒径嵌挤颗粒,从而为新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提供理想的基层。国内在进行老路面改造时,一般采用直接加铺方案、全部破除老路面方案,近年还引进旧路面碎石化技术;本文将通过道县至永安关公路(K0-K12)段路面处治工程对三种方式进行较直观的对比: 1工程概况 S323线道县至永安关公路(K0+000-K8+511)段老路基路基宽度约18m,并且部分道路已于2000年8月建成通车,还有一部分路基已全部成形,但路面仅铺筑了1604m,目前尚未通车。本项目路线连接道县县城与寿雁镇,作为通往广西桂林的交通要道,交通量大,且路线两侧有不少砖厂,超重超限车辆较多,路面破坏严重。根据中南大学检测报告,旧路路面结构为23.5cm水泥砼路面+18~22cm天然砂砾,路面劈裂强度为2.77MPa。路面板的坏板率为17.48%,断板率为11.86%,裂缝度为13.8(m/1000m2),裂隙率为11.41(m2/1000m2),坏缝率为73.68(m/1000m),并有大量的错台、翻浆和角隅破坏,符合碎石化技术的适用条件;综合考虑经济、适用、环保、施工难度等因素,结合国内外多条路面加铺公路的经验,将在老路面上加铺方案(方案一)、全部破除老路面方案(方案二)及旧路面碎石化作底基层(方案三)进行同深度比较。本次设计路面结构为:26cm水泥砼路面+18cm5%水稳碎石+20cm级配碎石。 2路面方案比选 2.1 方案一(加铺方案)旧水泥砼路面的改建技术,关键是修复旧砼板块、稳固松动板块、防止接缝反射、解决板表面水下渗、滞留等问题。在重交通的情况下,半直接式水泥砼加铺层改建技术,施工工艺相对而言较简单,施工进度快,造价相对较低,改建后路面损坏率不大,故采用半直接砼加铺层改建。半直接式砼加铺层改建施工方案主要工序为:处理、修复损坏的旧路面板(旧路面面层、基层)、旧路肩;旧路面板下灌浆处理松动板块;采用土工布、油毛毡、防水卷材、沥青等材料进行老路面防水、防反射裂缝处理;在原路肩部位设置泄水槽以利排水;铺筑新砼面层;新砼面层灌缝。 2.1.1 路面结构加铺路段:26cm水泥砼路面+下封层+油毛毡+粘层;新建路段:26cm水泥砼路面+下封层+18cm5%水稳碎石+16cm4%水稳碎石 2.1.2老路面处理①长距离破除段。对于路面长距离破坏段(连续破坏长度大于50米),采用机械破除路面板。基中K0+081~K0+140段由于以0.3%的纵坡从老路面高程过渡到加铺路面高程,老路面需全部破除,按新路面结构重建底基层、基层; K7+530~K8+500段路面破损严重,而且路基宽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老路面需全部破除,按新路面结构重建底基层、基层。②局部破坏处理。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按路面破坏轻重程度,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如表1所示。③路面防水处理。老路面修补完后铺设三油两毡。④灌缝。应清除旧纵横向施工缝、缩缝中的旧填缝料和杂物,重新灌注填缝料。⑤板底灌浆。基层采用天然砂砾,有的为碎石级配,颗粒大小不均匀,也不平整,基本处于泥结结构状态。对于路面板完好但基底空洞板块应进行板底灌浆处理。⑥板块扩宽。在万家村中桥至寿雁中学段路面宽度只有7.0米,为了防止新老路面板交接处基层回弹模量差异大形成纵向裂缝,右侧路缘带50cm用C15砼做基层。 2.2 方案二(破除方案)将所有老路面板块破除后重新修筑路面。路线平面以路基中心线控制,路线纵坡以左侧路基高程控制。老路面破除时保留老路基层(天然砂砾),再设置10cm厚的砂砾调平层作为底基层,未修筑路面部分采用16cm4%水稳碎石底基层。 2.3 方案三(碎石化方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一种原位利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手段,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末期,其他方法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时可以采用。碎石化方法、震裂压稳和破裂压稳技术都能很好地消除反射裂缝。与碎石化工艺相比,震裂压稳和碎裂压稳技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性破碎得不够彻底。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碎石化是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面板,通过专用设备MHB一次性破碎为碎块柔性结构。通过破碎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降低到一定强度,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同时能够实现两者较好的平衡。MHB型破碎机械破碎后的颗粒尺寸是可控制的,一般来说,颗粒越小其防止面板开裂的效果越好,但强度越低,根据国外的研究,规定其颗粒范围在7.5~30cm之间能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控制破碎后颗粒尺寸可通过控制重锤下落高度来实现。破碎后其颗粒粒径小,力学模式更趋向于级配碎石。MHB碎石化再生技术的主要优势是:通过破碎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同时能够实现两者较好的平衡。旧路面进行碎石化后应具有以下特点:①碎石化能使原水泥混凝土板块在平面上强度分布均匀;②碎石化后仍能保留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定强度;③碎石化可以消除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④碎石化后的粒径合理,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根据本项目特点,碎石化路面用于底基层,在其上铺筑18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cm沥青表处+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新建路段底基层可采用20cm级配碎石,基层、面层与碎石化段相同。 2.3.1 碎石化施工工艺流程水泥混凝土碎石化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清除路面杂物多锤头破碎机安装就位旧路面破碎施工重型压路机碾压密实检测压实度及碎石化程度表层灌浆封浆处理碎石化施工验收进入下一道工序。 路面碎石化之前应进行以下处理:①路面碎石化施工前应先移除所有将破碎的混凝土板块上存在的沥青罩面层和部分沥青表面修补材料,否则会影响碎石化质量。②调查清楚沿线构造物及管线,两侧路肩外5-10米范围内存在建筑物的路段,施工时应降低锤头高度对路面进行轻度打裂,对于路肩外5米范围以内存在建筑物的路段,应禁止破碎;埋深小于1米的管涵顶部路面采用机械挖除换填碎石,埋深大于1米的管涵顶部应适当降低落锤高度。③修复排水设施。在旧路面临土路肩侧设置排水盲沟,靠中央分隔带处可与中央分隔带的盲沟合并设置。④特殊路段的处理。对出现严重病害路段面板进行破除,换填碎石。当土路基存在病害时,也应对路基进行换填处理。⑤交通管制。在路面碎石化之前应制订交通管制及分流方案,满足通车及施工要求。 2.3.1.1 碎石化施工①采用RMHB破碎机进行破碎。施工前先选择长50米的一段路作为试验段确定所需参数,并选取试坑确认破碎效果。破碎前要确定锤的破碎点,一般锤距为50cm左右。路面破碎的形状必须成“锯齿”拼图状,所有的碎粒处于互相啮合,未被打乱的状态,这样可使交通负荷向更大的范围分散;碎粒共同“工作或弯曲”,将负荷分散到更大的范围。经过碎石化后,水泥混凝土颗粒的粒径不大于40cm,且75%以上的颗粒在深度方向的分布满足:表面最大尺寸不超过7.5cm,底部不超过37.5cm。②破碎的混凝土的固定。破碎的混凝土的固定方法是用重型静碾压路机碾压,以重型轮胎压路机为首选,因为钢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在碾压时接触面不均匀,尤其是振动压路机会使一些小型碎块下沉,造成破碎块体更加松动而不能起到固定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50T的重型轮胎式压路机碾压几遍的固定方法对破碎的混凝土碾压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一些破碎后产生的混凝土过分剥落、形成缝隙较大的部分,采用砂浆灌浆及封浆处理,以保证加铺结构层以下没有空洞。破碎与固定同步进行:同步进行主要是利用重型轮胎式压路机对水泥板进行碾压,使旧水泥板完全破碎并与下步结构层充分接触,同时保证水泥混凝土板体保留大部分强度。利用压路机本身的重力及工作时的冲击力来完成的,其工作时压路机碾压力可以达到250T,利用大的冲压力将水泥混凝土面板压裂并将板体压实以起固定作用。指标控制一般采用高差控制,高差的控制方法是在施工前,每车道50米确定一点测定其高程,施工时每碾压5遍测一次,当前后两次高差小于 5mm时,即认为破碎并碾压密实。③碎石化与非碎石化混凝土路面接缝处设置土工格栅。 2.3.1.2 施工质量检测碎石化大面积施工前,需选择具有代表性路段作为试验段,其长度最小100米,在该试验段中安排不同锤迹间距(2cm左右级差)的子区段,每段长度不少于50米,其分界要标记清楚。施工后,需检测回弹弯沉(或回弹模量),验证其是否满足变异性要求。推荐采用回弹模量指标,测试的点位随机选定,并应不少于9个,其指标应在250mp-450mp之间,如果不满足,要增加试验段长度并根据增加落锤高度或减少锤迹间距的方式调节,已使其破碎程度增加,变异性减小,直至达到前述质量控制指标要求。进行大面积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单幅路面长度破碎超过1KM时,在破碎粒径发生突变处挖试坑抽检,验证粒径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要作小幅调整,在此过程中无需继续检测回弹模量指标,而以试坑粒径状况与试验段有无显著差别作为判断是否合格的依据。 2.3.2 施工注意事项根据路面碎石化工艺施工特点,施工质量方面需要注意的环节有:①排水设施的设置及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排水。在路面碎石化前应设置好排水设施。建议在路肩部位设置碎石盲沟,使破碎后的旧路面层、基层和路基处于较好的排水状态,为加铺层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旧水泥混凝土板块在破碎后很容易受到雨水侵入,所以破碎完成后,加铺新路面结构前要做好防水工作。要求后续的摊铺工序在碎石化完成后尽快开始,如果不能及时摊铺,则应采取临时防水措施(如加盖塑料薄膜等)减少雨水侵入。②试验段施工及正式施工过程中对破碎情况的监控。因为粒径于破碎层的强度特性直接相关,所以控制破碎粒径是施工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在正式进行大面积施工前,应安排试验路段进行破碎,详细了解破碎后的粒径分布情况、强度及均匀性,找出能够满足破碎要求的MHB设备控制参数,指导全路段施工。进行大面积施工时,应密切关注混凝土板表面破碎状况。当某一施工路段表面粒径发生显著变化时,应通过开挖试坑的方法核查板体内部粒径分布情况,如不满足要求,应及时调整MHB设备控制参数,直至满足要求。③施工前后对基层、路基软弱部位的处治。根据国外的经验,对于施工路段存在的基层、路基不稳定的情况,应在采取换填等处治措施后再进行碎石化施工。这样可以提高路面基层稳定性,消除新加铺结构的安全隐患,为改造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提供保证。从工艺总体上看,虽然换填工序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但是这种时间耗费是必需的。以上三个问题在碎石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把握好这些关键环节是保证碎石化质量的重要手段。 3经济比较 通过综合比较,采用碎石化技术(方案三)经济性较好,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对消除反射裂缝是比较成功的,且对环境影响较小,故作为推荐方案。 4 结语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水泥混凝土原位破碎利用技术,它一般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较大范围的破损的情况,能成功地消除反射裂纹,国外在这项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了多年的实践,国内自山东省交通厅倡导引进这项技术后,通过多个项目的的实践,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湖南自2007年开始引进这项技术,最开始在浏阳市一个旧路改造项目中实施,本项目是本省第二个实施这项技术的项目。 当然,这项技术也有一些问题,碎石化技术使原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再加铺后可能会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加铺沥青面层后,会出现车辙和纵向裂缝等病害,这需要国内外广大同行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去解决,使这项技术能广泛推广起来。 石化技术论文:浅析大型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以大型石化企业为例,介绍了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污水处理回用现状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技术,并针对大型石化企业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膜生物反映器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的进行相关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流程。 关键词: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1 大型石化企业污水特点以及污水处理现状 1.1 石化企业污水的特点 石化企业炼油污水是电脱盐、常减压、催化裂化等工段产生的污水汇集而成,是一种集悬浮油、乳化油、溶解有机物及盐于一体的多相体系,悬浮物及盐出自电脱盐工艺,油及溶解于污水中的硫化物、酚、氰化物等与原油加工工艺有关。 1.2 石化企业污水治理现状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按治理程度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所用的方法包括格栅、沉砂、调整酸碱度、破乳、隔油、气浮、粗粒化等;二级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治理,如活性污泥、生化曝气池、生物膜法、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氧化塘法等;三级处理方法有吸附法、化学耗氧法、膜法等。炼厂污水一般经二级处理可达标排放。国内采用三级处理即深度处理的企业极少,而国外很多石化企业污水一般都有三级或深度处理工艺。据国家环保局统计,真正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不足50%。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环境因素制约着我石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适宜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使炼油污水循环回用是十分必要的。 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2.1 污水处理概述以及污水回用途经 污水的回用一般要经过深度处理(即三级处理)来除去二级处理(生化处理)所不能除去的污染物(有机物及胶状固体,可溶的无机矿物质氮磷等等)和COD、BOD、颜色、味道、气味等。 石化企业废水回用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作循环水补充水源,二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三是作锅炉用水产生蒸气。 2.2 石化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按照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单一的深度处理技术一般只能去除某一类污染物,几种技术有机耦合才能满足回用水质的要求。 ①物理处理法。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空气吹脱、膜分离等。沉淀主要用于固液分离,澄清水质,去除大颗粒的絮体或悬浮物。过滤主要是澄清水质,可以去除大于3μm的悬浮物、病原菌等。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褐煤、核桃皮、活性炭等。利用活性炭或某些粘土类材料的巨大比表面积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去除色度,降低COD和去除某些无机离子。膜分离技术用于污水深度处理的历史很短,但用途却十分广泛。根据膜材料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几种。②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主要有絮凝、化学氧化、消毒、离子交换、石灰处理、电化学和光化学处理等。絮凝是指投加无机或有机化学药剂使胶体脱稳,凝结悬浮物、絮体等,去除悬浮物和胶体,常与沉淀、过滤等结合使用。化学氧化能去除COD、BOD、色度等还原性有机物或无机物,如O3氧化、H2O2+FeSO4氧化等,常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消毒是指利用CI2、ClO2、O3等杀生剂、45和电化学方法杀灭细菌、藻类、病毒或虫卵。离子交换能去除水中的阴、阳离子,用于咸水或半咸水脱盐。石灰处理用于沉淀钙、镁离子,降低水的硬度,防止结垢。电化学、光化学处理能去除水中的难降解物质,如45催化氧化或辐照处理,电水锤技术、脉冲电晕技术等,常与化学氧化结合应用。③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法在污水回用深度处理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降解多种污染物,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抗冲击能力很强。常用的生物处理法有生物过滤法、生物接触法、氧化法、氧化塘和地层生物修复。 3 大型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选择 3.1 大型石化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选择-膜生物反映器技术 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普遍存在COD、氨氮去除效果差,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等缺点,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把生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组合处理工艺虽然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但处理后的水质情况较为理想,比较适合于大型石化企业。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把膜分离技术和生化技术结合在一起。膜分离技术是4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在能源、电子、石化、环保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某些成分进行选择性透过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许多膜分离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应用水平,拓展应用范围,加大开发力度,开拓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等方面。膜生物反应器一般采用一定孔径的中空纤维膜,通过膜分离,使污水中大分子难降解成分在生物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特效菌的培养,大大提高了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它可以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 3.2 利用膜生物反映器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流程 MBR系统由缺氧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清洗和反洗系统组成。在生化前有均质调节罐、CPI除油、涡凹气浮、容器气浮、匀质罐等预处理设置,主要作用是去除油类和悬浮物等。经过预处理后的污水自流进入MBR系统的水解酸化池、好氧池、中沉池、好氧池、膜池,在水解酸化池中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提高了水的可生化性,在好氧池中进行有机物降解和暗淡的消化作用,在中沉池中进行部分泥水分离和反硝化作用,经过好氧和缺氧反应后的混合液自流到膜分离池,在此进行泥、水分离,污水中绝大部分活性污泥(尤其是硝化菌)被截留残留在生化池内,混合液回流泵提升进入前端生化池,清水透过中空纤维膜在泵的抽吸下进入清水池。反洗系统用来去除附在膜丝上的污染物,保证膜丝有良好的水通量。 反洗过程在一定周期后进行一次。MBR系统的出水中仍含有一些有机物,通过臭氧-生物炭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COD、氨氮等污染物。 石化技术论文:共振碎石化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共振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将旧路面板一次性破碎为承载能力高、反射裂缝控制效果好的咬合嵌挤柔性结构层,再在上面加罩沥青混凝土面层,直接完成路面“白改黑”改造。 关键词: 共振碎石化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 前言: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刚度大、抗压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点,因此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间被广泛使用。随着道路使用年限增长及交通流量的增加,许多水泥混凝土板块出现碎裂、断板和纵、横向裂缝、沉陷等问题,道路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受到严重影响,考虑到很多损坏道路已经基层严重损坏,板块反射裂缝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局部表面维修不能够治理其根本问题,造成维修效果不太理想。传统维修改造方式为:将原有道路面层及基层翻挖,然后再重新做道路基层并摊铺黑色面层,该施工工艺造价高,施工周期长,交通影响大,同时在开挖时产生很大的噪音污染,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还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正兴起并推广使用的共振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新技术之一,该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将旧路面板一次性破碎为承载能力高、反射裂缝控制效果好的咬合嵌挤柔性结构层,再在上面加罩沥青混凝土面层,直接完成路面“白改黑”改造。该施工方法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影响小,节约工程造价,且保护环境。以下就以一工程实例来说明该技术的工艺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金都路(春西路~春中路)道路整治工程,道路全长797.24m,车行道宽度16米,道路较多板块存在碎裂、断板等现象,本工程主要对道路车行道进行维修改造,即对混凝土路面采用共振破碎化施工,然后加铺三层式沥青面层,厚度为16cm,同时对沿线附属设施予以改造。本次主要介绍共振碎石化然后摊铺沥青面层工艺流程。 2.施工准备 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充分的路况调查,掌握路面损坏及路面沿线建筑物状况,认真复核地下管线图纸资料,并在工程实施前召开各管线单位参加的施工配合会议,进一步搜集管线资料,对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开挖必要的样洞,核对弄清地下构筑物管线的确切情况,做好记录,并在管线管理单位的共同确认下,做好管线保护措施,确定共振碎石化方案的可行性。 3.板块补强 根据旧道路弯沉值测量报告、施工图纸并结合现场情况,协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确认损坏严重需要补强的水泥混凝土板块。补强措施如下:将老路结构全部翻挖后,浇注23cmC35水泥混凝土+20cmC20水泥混凝土。 4.共振碎石化施工 4.1工作原理及特点 本工程使用的是美国安迈公司生产的PB500型共振式破碎机,其利用振动梁把发动机的强大功率转化为工作锤头的振动,锤头与路面接触,通过调节锤头的振动频率,使其接近水泥板块的固有频率,激发水泥板块在锤头下局部范围内产生共振,使混凝土内部颗粒间的内摩擦阻力迅速减小而崩溃。破碎后的碎石尺寸理想、均匀,破碎粒径范围为2.5M~15.2M,大部分集中在2.5M~7.6M。实践表明,碎石尺寸在8~20cm之间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碎石尺寸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引起反射裂缝的概率急剧增大;碎石尺寸过小,则会使路面的承载力过渡减小。破碎后的粒径上部较小,下部较大。小粒度可较好地消除反射裂缝, 同时下部的较大的粒度结构也有利于路面渗水的横向排除和阻止下渗。破碎后的纹路规则排列,并与路面成35°~40°夹角。有夹角的纹理结构可使碎石块之间相互嵌合,经压实后相互咬合得更紧,从而使碎石层起到更好的砾石稳定层的作用。破碎深度可控制,不冲击路基,保证路基下的管线设施完好无损。该机械振动影响小,破碎深度可达660L,完全满足一般道路的破碎改造任务,效率极高,由于其工作点很窄,在道路施工时,可单车道施工,不用封闭全部交通,每天可完成2公里左右的碎石化工作。 4.3试验段施工及检测 试验段施工长度100-200m,破碎从道路一侧边缘开始,或者从前面破碎过的边缘开始,并向对面路肩或者向纵向的中线推进。在一次必须摊铺一个车道时,前面的破碎应至少超出将要摊铺的宽度250毫米。在破碎操作初始,操作人员会详细记录下不同的破碎情况相对应水泥路面破碎机械的数据调整,如锤头高度、共振频率和地面行驶速度等。为确保路面被破碎成达到要求的粒径,根据现场工程师要求,在行车道中间挖掘约1.2平方米的试坑,用来判定破碎块是否达到特定的尺寸要求,根据现场情况可以增加测试块。挖开的试坑需要回填,压实需要达到工程师的要求。符合要求的破碎数据应记录备查,施工参数一旦经过试振区确定下来,就可在整个碎石化工程路段内使用。 4.4全路段水泥路面碎石化施工 ⑴交通管制及路面清理 对于共振碎石化范围内的出入口应有醒目的安全标记,对社会车辆进行导行,禁止无关车辆与人员出入。破碎施工须占用两条车道,施工作业区域的两个车道禁止交通通行。隔离措施到位,在隔离处设置明显的交通导向标志,或派人负责协助交警部门指挥交通。施工作业路面需提前清理,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罩有1cm以上的沥青层及沙土层需挖走(2cm振幅下中间介质会将应力吸收无法达到共振效果);为破碎无残留道路两侧30cm范围内堆放物需清走(共振箱体伸出轮胎外沿20cm左右);破损板块无法破碎区域须提前标记或通知现场管理人员。 ⑶共振破碎 碎石化施工顺序一般由外侧车道边缘开始,如果相邻车道沿纵缝进行了切割,也可由中间向两边的顺序破碎。每一遍碎石化宽度约200mm,一条车道(3.5~3.75m)碎石化完需要18~20遍(一个来回定义为2遍)。相邻两遍碎石化区域会有50mm内的间隔或重叠区。碎石化一个车道的过程中,实际破碎宽度应超出一个车道宽度至少150mm。在施工过程中应不断检查破碎作业情况,并根据需要对设备进行细微调整,以确保达到施工质量要求。施工中,驾驶操作员应随时注意观察机械工作情况、锤头破碎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破碎参数,以尽可能达到较好的破碎效果。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据本试验路段的现场施工破碎状况,驾驶员往往根据破碎时的声音来判断锤头工作效果,从而做出必要的调整。 ⑷局部补强 如果共振破碎后出现混凝土块径大于200mm且面积大于2O或混凝土面板共振破碎后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有明显的反弹现象,弯沉值过大区域应采取基础补强措施,具体措施根据设计单位意见及监理单位意见实施。 ⑸施工配合---洒水碾压 破碎完毕后,必须采用高频、低幅震动钢轮压路机(最小15吨)碾压速度不得大于1.83m/s,碾压之前最好洒水车先行洒一遍水,使其渗透深度3公分左右,碾压遍数初步按最三个来回来控制,碾压完毕后,进行摊铺施工。碾压遍数根据现场情况控制在最少3~5遍。碎石化层碾压后,不允许有钢筋外露,不允许有沥青接缝料、补块等存在;摊铺前不允许碎石化表面出现凹陷深度超过2cm。 4.4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碎石化层破碎后粒径宜符合以下要求:表面层1/2厚度部分0~7.5cm,1/2厚度以下部分7.5~23cm;含有钢筋的旧水泥混凝土碎石化层,钢筋以上部分碎块粒径7.5cm以内,钢筋以下部分碎块粒径在23cm以内;碎石化层小于0.075mm含量不大于7%。碎石化层0~10cm以内级配宜在级配碎(砾)石范围以内;0~18cm以内的碎石化层级配宜接近级配碎(砾)石。碎石化层回弹模量、碎石化层碾压应满足相关规定,其它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 5.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施工 在碎石化后,应控制碎石化层上的交通,禁止通行与施工无关的车辆,禁止车辆随意在碎石化层上刹车与启动;同时也要减少施工车辆不必要的来回通行。应及时进行沥青摊铺等工作,尽早开放交通,减少对交通管制的时间。 在道路改造完成约半年后,查看其道路面层,未出现裂缝,通过对其弯沉等测试,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证明了改造效果良好。 6.结语 共振碎石化技术作为水泥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行之有效新技术,由于不需要对老路面进行大规模的翻挖并重新做基层,水泥路面经过共振后形成良好的道路基层,也不需要传统的较长的养护时间,具有工期短、实施方便、节省投资、低碳环保等优点,特别是针对交通流量大的道路,其对交通影响之小,持续时间之短,是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同时,随着其技术的不断完善、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技术将在以后的道路改造中大力推广并广泛应用。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育 1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 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实践基地平台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不仅可以缓减实践基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加强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化学工程论文:对化学工程毕业生教改分析 1毕业生调查结果 1.1在校期间状况回顾 为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效果,重点调查了对专业了解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下:1)对本专业的了解:了解61.45%,不是很清楚36.46%,不了解2.09%。2)获得的能力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培养30.21%,少数几个方面得到培养64.58%,只是专业能力得到培养4.17%,都得不到培养1.04%。3)最大收获:专业能力8.15%,综合能力21.20%,独立工作能力22.83%,动手能力13.04%,组织管理能力8.15%,社交能力15.22%,其他11.41%。 1.2工作后能力自评 学校的专业与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学生工作后的各方面能力上,因此从工作适应能力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3教学印象 为了解设置的相关教学环节的确切效果,调查了拓宽专业知识等5个方面。 1.4对教育的评价或看法 旨在改革教学体系、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适合实际应用需要,调查结果如下:1)课程结构:基础课时多11.72%,专业基础不厚20.69%,专业课太深4.14%,人文课太少26.21%,实践环节弱33.10%,其他4.14%。2)需增加的课程与知识:环保10.37%,安全9.13%,营销9.96%,经济14.94%,企业管理17.01%,公共关系18.26%,人文修养20.33%。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前沿14.41%,应结合生产实际29.26%,应生动活泼7.42%,应形式多样8.73%,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22.71%,不行、需改进2.18%,还好4.37%,要互动10.92%。4)喜欢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16.48%,采用黑板板书4.40%,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79.12%。5)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材内容与顺序5.04%,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40.34%,注重思维方式与启发54.62%。6)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教学水平29.51%,学术能力15?30%,其他能力3.82%。 1.5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提前进实验室20.00%,开展前沿性讲座22.31%,参加创新活动53?85%,其他3.84%。2)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围绕导师的方向5.16%,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71.13%,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23.71%。3)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理论性强5.16%,与企业生产结合67.83%,个人兴趣爱好17.35%,与个人就业相关9.66%。 2所在单位调查结果 2.1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25%非常满意,69.4%比较满意,5.6%不好说;从用人单位层面看浙科院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89.2%准确合适,10.8%偏低,没有出现过高现象。结果说明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是比较满意的,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是准确的。 2.2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表4中的各方面全面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具有工作负责踏实、敬业精神,合作(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创新意识与勇气;对适应、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也比较看重;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3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表6综合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建议(在回答者中占的百分率)。 3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浙科院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毕业生与单位对“专业素质”和“知识面”认可程度很高,其原因是浙科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拓宽了知识面,使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整体素质的满意度较高,但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有待于增强,因此还需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专业教育 从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看,有38.5%的学生在学校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始业教育进行专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及行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在学校学些什么,需要注意和掌握什么,通过哪些环节培养哪些技能,学校有什么平台和措施,等等。专业教育要通过始业教育、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技术实习、科研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讲座及毕业环节等实现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3.2强化教学环节的效果 从教学印象的调查结果看,除计算机能力较好外,其他环节学生印象不深,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对“拓宽专业知识”宣传不够,重点没有突出,课程的安排反而使学生不知道本专业到底哪些课程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从始业教育开始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适应领域、所学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专业知识而需拓展的相关课程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除实践小分队有实效外,大部分学生留于形式,也没有真正的考核;要讲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前要充分发动,事后总结汇报、评比,既要抓好集体小分队,又要抓好个体的活动,千万不要只填个表、找个单位盖个章。对“科研实践活动”还缺乏发动、组织和考核,只是少量学生在协助教师做科研的具体工作;相关人员要早发动、早安排,使学生要有创新的科技意识,通过申报科技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完成该环节,要避免到毕业时发现缺该环节的学分时找教师填个表来充数。对“专业学术讲座”还缺少气氛,学生的理解、沟通与接受能力还欠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大一大二可以是行业的介绍,大三大四可以是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成功的创新、创业和个人的发展等,千万不能为了营造气氛拉人凑数,学生不知在讲什么,从而就不喜欢。 3.3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部分学生只重专业技术,而轻视文化素质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文史哲、艺术修养不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从在校得到的能力培养与工作后能力自评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没有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工作后大部分感觉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然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竞争创新能力、胜任专业能力还不够。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通过班级组织、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等干部的轮训和竞聘等方式,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重视与创造条件,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各类学生科技计划与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通过各类报告与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的启发式教学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4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做到学以致用;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不多,较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现代经济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大型企业是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专业来定位人才的使用岗位。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时多、但专业基础又不厚实,人文课少,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提出应该增加环保、安全、营销、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及人文修养等课程。增开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期用来增加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知识;要适当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开放实践项目与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3.5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4]。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论是多么的现代化,都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近35%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生产实际,40.34%喜欢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上22.71%要求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79.12%喜欢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53.85%喜欢参加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71.13%喜欢 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和23.71%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67.83%喜欢与企业生产结合,和17.35%喜欢个人兴趣爱好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实际生产应用讲解相关知识,及时更新相关工程应用实例;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采用图片、动画等,但要克服只读电脑课件的弊病;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多启发、要多互动交流、要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使之真正理解,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工程理念,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传授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思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的实践,使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环节紧密结合,并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与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6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更是现代化人才的塑造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教学水平29.51%,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学术能力15.30%。通过提高学历、交流进修、与企业接轨、科研等多渠道来增强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浙科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特别要加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需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要通过下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课堂讲授水平;对现有的低学历和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也要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开展项目研究等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7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值与定位过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作用,如通过教师的个人关系网络为学生联系、收集和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论文(设计)的同时多联系多提供就业职位,多关心多指导多促进学生的就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更强的紧迫感和更大的信心来完成就业。相信只要齐抓共管,一定能将就业率最大化。 4结语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给学校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相信这些数据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所裨益 化学工程论文: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化学工程论文: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化学工程论文:有关办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几点思考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4]。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扩大我校化工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办学影响力,还需要我们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认识水平,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能够很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定会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王牌专业,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基于国内外环境化学工程发展的思考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反应强烈,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加强环境管理,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工艺)和废物利用宣言》,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着眼,从工艺入手,开辟绿色化工技术,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工程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准确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具有全扫描和准确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总结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工程论文: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工艺 1 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介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 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合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化学家不仅发现和合成了众多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非天然的化合物,使人类社会所有的化合物达到2230万个(美国化学文摘1999年12月10日收录的化合物数),并且以几个月就有100万个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化合物的产生是化学工业产品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的进步为设备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许多深度加工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要求化学工业必须不断发展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寻求技术上最先进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流程和设备是化学工业工艺创新追求的目标。化工新技术开发程序是一套科学的程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宗旨,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目的的创新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化学工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研人员以及专利和文献的数量都居各工业部门的前列。 3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是初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化工实验的特点流程较长,规模较大,数据处理也较为复杂。因此依靠计算机处理数据会使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处理是每一个化学工程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实验可以建立过程模型、分析工艺技术的可行条件。但是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若仅仅依靠手工计算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量很大、重现性很高,因此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点去寻找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中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揭示某化工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MATLAB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尝试。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而MATLAB是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能够方便地绘出各种函数图形,一方面可以解决符号演算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数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的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它已成为国际控制界的标准计算软件。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一个数据处理程序:只需输入任意一组原始数据,就可以把实验结果,数据模型以及作图一起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能源短缺的时代,解决由国家提出的节约资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化工教育首先要端正学生和家长对化工产生的片面认识。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各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现代化学工程教育内容既应跨越和涵盖整个化学和化工领域,也仍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特征,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化学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化学工程的学科范式和内涵。 化学工程论文: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虚拟仪器的发展和结构组成 电子仪器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模拟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第四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代虚拟仪器,是通信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三门学科最新技术的结晶,融合了测试理论、仪器原理和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高速总线技术以及图形软件编程技术于一体。虚拟仪器的产生是仪器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革新。虚拟仪器是指将一些比较灵活高效的软件和一些性能较高的硬件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对各项参数进行测试和调节、控制等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平台。一般来说,完整的虚拟仪器系统中有三部分的组成结构,一部分是电子计算机,一部分是仪器软件,最后一部分是仪器硬件。在电子计算机和大型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较传统仪器,虚拟仪器得到了飞跃发展。在基本硬件的支持下,虚拟仪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合理的调用相应的高级软件模块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分析、处理以及结果的存储和显示。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成本低、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短以及出色的集成这五大优势。基于此,本文对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虚拟仪器的技术支撑和特点 硬件是虚拟仪器的基础,软件是虚拟仪器的核心。计算机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硬件接口电路主要完成被测输入信号的采集、放大、模/ 数转换。根据构成虚拟仪器的接口总线不同,主要分为基于通用接口总线GPIB 的仪器系统、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仪器系统、基于V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P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串行口仪器的虚拟仪器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设备的虚拟仪器系统等类型。软件可定义仪器的功能图。虚拟仪器系统的软件结构从底到顶层分为仪器I/O 接口软件、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3 个层次。 虚拟仪器作为新型的仪器种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技术和接口技术,具有方便、灵活的互联性,可方便地同外设、网络及其它应用连接。其次,开放式体系结构,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虚拟仪器开放性构成方式,使其具有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可使用户提高重复利用率,缩短系统组建时间,降低开发费用。最后,“软件就是仪器”,仪器功能由用户定义。虚拟仪器系统中,软件是整个仪器的关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义仪器的功能,通过修改软件,很方便地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打破了传统仪器有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 三、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客户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这也正是NI近30年来始终引领测试测量行业发展趋势的原因所在。它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虚拟仪器可以应用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是由化工领域中以及化学工程模拟领域中。虚拟仪器可以对化学反映系统中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还能通过参数的检测来调整和控制各项参数,以更好地确保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东南大学的王晓等人通过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虚拟仪器开发了换热器试验装置测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功能,包括对各项参数的检测、记录,同时还能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调节,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该系统的研究和推广,使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石油化工领域中也经常需要运用到虚拟仪器,通常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仪器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实例有:通过虚拟仪器,对石油管道的压力进行监测,来判断石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会否出现泄漏现象。化学工程模拟,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化工过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标准的条件要求以及各项参数,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模型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构模拟出整个化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在化工领域中,如果要使用一种新的仪器或者是使用一项新的工艺,需要先依靠计算机对这些仪器或者工艺进行模拟,得到一系列数据,并鉴定其可靠性。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过程的各项参数判断更加具体和直观,有利于判断其对于工程的影响。这方面的应用实例也有很多,例如,新疆大学的付志新等人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全混流反应器的模拟系统,并且模拟计算了其中的不可逆的放热反应。 五、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 虚拟仪器还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工程、汽车、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铁路交通、地质勘探、生物医疗等很多需要高性能测控设备进行科学分析的场合。例如,利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开发复杂的汽车驾驶室模拟仿真系统,汽车ABS 传感器功能测试系统;可以测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噪音,进行飞机发动机测试,飞行控制系统测试;可以用于电力参数的测试,构建电力测量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开发内燃机测试系统,等等。 自从虚拟仪器出现以来,其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向着图形化这一开发平台中的更强适应性、更高级别的硬件模块以及更符合标准的驱动程序等方向发展,而该平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是促进虚拟仪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怎样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就能确保其进行具有强大功能虚拟仪器的使用,怎样让用户轻易地对该模拟系统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判断,或者如何确保用户采用一些系统构成比较简洁的虚拟仪器来对复杂的内容 进行测试,都是虚拟仪器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虚拟仪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除了上述提到的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各种应用,它应用的范围将不断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因此,虚拟仪器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化学工程论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 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七、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项目研究从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立的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特色优势实际出发,构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既有高度概括的模式框架,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办法,为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尤其是是对工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技术及发展动态 一、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 新的分离技术 研究从广义上说,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然后是对生产工艺的强化,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就是: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也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新的分离过程的深入,提高工作效率。 二、传热过程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 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括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 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用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2.4 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化学中大量的计算问题和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解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的主要贡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补充,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利于将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费用更加低廉,并且得出结论的周期比较短,对于应对此类问题计算机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三、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3.1 将化工过程与系统过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性质决定的,其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使其控制因素增多,结构尺度变多,其中结构是对过程工程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简化其结构,使复杂的结构变得简单,更具有使用价值;首先研究特殊系统,然后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推而广之,这些都为解决结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复杂系统不容易被分析的问题,采用整体法和还原法研究复杂的系统有利于把握系统的主要变换方向,多尺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将过程问题转换成平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研究化学工程的复杂结构有好处。化学工程的这一转变趋势预示着化学正在向着应用领域进行扩张,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而非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这也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从只有实验和理论两个过程的化学转换成有实验、有计算最后才产生结论的过程,这就需要化学与数学物理等相结合,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化学过程的更好研究。 3.2 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老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3 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是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大量信息,并对此进行精细的计算,随着大量的数据的 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这些规律可以用来作为提高效率和生产效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预见,将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引领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工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能源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1]。工业污染物处理、生活废品处理等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化学工程是一个新型项目,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对化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处理,促进化工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得到改善。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在传统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导致化学工艺一直处于被动生产。应用这样的化学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资源优化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化学工艺的应用不但导致化学生产污染物成本提高,还导致污染物处理效率严重下降。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化学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其通过对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方法的利用,对化工生产相关污染物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绿色化学原料 在化工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中,化学生产原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化学工程中,所用原料大部分为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些原料不但大大提高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将绿色化学原料作为化工生产材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要研发内容之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绿色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等无染污、可再生的化学原料。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主要有芦苇、苞米杆、纤维植物等。将这些作为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其转化为酮、醇、酸类等多种化学品。在整个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原料仅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而不会有任何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产生。 (二)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化学工程的物质反应中,化学反应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所有化学原料的转化均是需要化学反应才能得以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反应形式可有效促进化学工程生产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2]。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反应原料、环境、时间、特点等均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形式为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有化学原料均会在热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质,因此会大大降低化学品的生产质量。在绿色化学工程中,应用新型的反应形式,这种新型反应形式为烃类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催化物反应催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生产物同分异构反应时间增加。 (三)使用无毒无害催化原料 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将化学反应合理的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均离不开催化剂的使用。将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可有效加快反应速度,缩短法宁时间。所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原料成为推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对催化原料的选择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催化剂得到开发和研制,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原料不断得到改善,分子筛除催化剂等优良催化原料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毒无害催化原料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各工业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均已广泛应用到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该工程中具有的应用性能不仅可有效改善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化工生产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化工原料进行无害、无毒、无废处理,实现原料利用率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化学工程的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在清洁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分别为脱硝和脱硫两种技术。应用该两种技术对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的化学废物、生活垃圾等进行绿色处理,经过相关技术的处理后,生活垃圾可有效转化为沼气。应用自然发电技术来代替传统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应用是清洁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物工程中合理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促进细胞及基因工程的发展效果得到显着提高。在辐射加工中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促进催化剂的作用得到显着提高。 (二)与生物技术相互结合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其技术范畴具体包含细胞、微生物、基因、酶等多种技术。其在各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有生物化工合化学仿生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生物体内,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存在,其具有显着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在生物合成的每个过程中均无法脱离酶的作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对生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使再生资源转化为相应的化学品。早期所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大部分是直接源自动物和植物,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将煤炭、石油作为原材料使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工业酶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作为催化剂。将酶与通常应用的化学催化剂进行比较,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无污染、产物性质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例如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丙烯腈进行丙烯酰胺制备,当使用酶作为催化剂后,能耗消耗量大大降低,反应具有彻底性,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任何副产物产生。 (三)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主要发展目的之一即为为社会生产处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清洁汽油、磷洗衣粉等无毒无害产品。通过绿色化学工程可以生产出与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符合的友好型产品。绿色化学工程生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购买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不仅有效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染污,促进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应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作为原材料,使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应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可有效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产品与生态互补得以实现。因此,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是对当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创新性原则,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本专业特色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要创新教育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突出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探讨化学工程中的结构问题 1 结构的定义及其时空多尺度特征 “结构”在《辞源》中有如下定义:1)连接构架;2)物体构造的式样;3)诗文书画各部分的组织与布局。 结构具有多尺度和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如太阳系由太阳、地球、月亮等不同尺度的星体构成,它们在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有序而不停的运动之中。又如一棵树由不同尺度的树干、树枝和树梢组成,相互依分数维的规律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化学工程同样具有多层次、多尺度并随时空变化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从分子到颗粒的小尺度区、从颗粒到单元设备的中尺度区和从单元设备到系统流程的大尺度区。各区中均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小尺度区中的结构,如超分子和离子液体结构。 2 多相流结构的预测 结构需要若干参数来定量表达,以工业快速流化床提升管中的流动结构为例,需要 8 个参数来描述,分别为密相表观气速、密相颗粒表观速度、聚团平均直径、密相空隙率、密相体积分率、稀相表观气速、稀相颗粒表观速度、稀相空隙率。李静海、郭慕孙在研究快速流态化床的局部结构时,提出了能量最小多尺度作用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快速床中流体用于颗粒的悬浮输送能最小,并以此作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与稀密两相的动量守恒方程、等压降方程、气固两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聚团尺寸方程一起求解,成功预测了反映快速床局部结构的 8 个参数。借鉴 EMMS 模型的方法,结合研究不同床型、内构件、外力场对多相流动的影响规律,可望建立各种类型流态化床结构参数的预测模型。 3 结构—性能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热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与其宏观的物化和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如金刚石与石墨同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则非常柔软。同理,以尺度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的气泡、液滴、颗粒、聚团组成的化工多相流的局部结构与其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 图 1 为离子液体的结构图。各离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网络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黏度。图 2为微乳液中的胶团(水包油)和反胶团(油包水)的结构示意图,虽然其尺度微小,仅 10~100 nm,但结构复杂。以反胶团为例,其核心为自由水,核心周围是结合水层,再往外为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双亲分子层,最外是油相。该结构与微乳液的萃取分离和反应性能密切相关。图 3 是由微观像探头(镜头直径 3 mm)拍摄到的快速循环流化床中的局部结构的照片,从中可见快速流化床中存在颗粒的聚集相(聚团)和颗粒的分散相(稀相)两相结构,聚团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这种结构对快速流化床中的传递与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图 4 是纳微颗粒鼓泡流化床层流化时和断气塌落后的照片。纳微颗粒表面过剩的自由能使其具有聚集成团的特性。从图 4 可见,床下部是大尺度聚团,床中部是中等尺度聚团,床上部是小尺度聚团。颗粒聚团内部的颗粒与气流接触很差,严重影响传递和反应速率。图 5 为气固鼓泡流化床的照片。其中,图 5a 的床中无内构件,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气泡尺寸较大;图5b 的床中有多块百叶窗型横向挡板,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但气泡尺寸较小且均匀。气泡会形成气体短路,严重降低气固接触效率。图 6为工业流化床中设置的组合式横向斜片挡板,可以有效破碎气泡和颗粒聚团,斜片导向可进一步强化气固接触。图 7 为工业萘氧化制苯酐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图,床底的气体分布板可使气流均匀分布,床中的垂直换热管内构件可强化气固接触,减少放大效应。由于这种多相流结构的难以预测性和构效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化学工程采取平均的方法,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 4 多相流结构的调控——散式化方法过程 工业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中局部结构由气泡、液滴、颗粒和聚团等尺度不同的分散相和气、液介质连续相组成。这种分散相的尺寸越小,它们在连续相介质中分散得越均匀,相间接触界面就越大,越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同时如果相间的滑移速度越高,则相间界面越薄,界面的更新速度越快,同样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影响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系统或设备条件(包括颗粒和流体的性质、设备与内构件的结构与形状、外力场的影响等)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液固三相各自的流速与流向、稳态操作与动态操作等)。当前引人注目的微通道与膜反应和分离技术的优势也在于可有效调控结构,得到尺度均匀而微小的气泡或液滴,强化相间接触。 5 多相流结构与计算机模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和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高效计算机对复杂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参数的测量对模拟结果加以验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流化床结构的预测、优化调控以及规模放大的最终解决,无疑应当寄托于计算机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当前用于气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流体模型(Two-Fluid Model,TFM)、颗粒轨道模型(ParticulateTrajectory Model,PTM)和流体拟颗粒模型(Pseudo-Particle Model,PPM)。巨大的计算量使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对含有大量颗粒的工业系统的模拟目前还不现实。两流体模型将颗粒也视为流体来处理,由两套分别描述流体和颗粒相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来描述,其间通过相间作用项来封闭,两相同在 Euler 坐标系下处理。该模型主要是在微观足够大和宏观足够小的尺度上进行平均化,这使得这些微元适于在衡系统获得简单的本构方程,从而可以通过数值的手段预测系统的时空变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局部非均匀结构的存在,真正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微元尺度与反应器宏观尺度相比往往过于微小,目前的超级计算机速度也很难满足其需要,所以不得不采用加大尺度的微元,其内部含有丰富而显着的非均匀结构,这时现有的本构方程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多数具有应用价值的模拟成果都是应用双流体模型得到的。FLUNT、CFX 等以双流体模型为内核的商业软件被广泛采用。 结束语 化工多相流反应与分离设备中存在颗粒、气泡、液滴、聚团,且其尺寸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匀。该局部不均匀结构与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传统的化学工程忽视局部多尺度不均匀结构而采取平均的方法,造成对“三传一反”行为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应引起学术界关注。近年来在结构参数的预测理论研究、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关系理论研究、结构的优化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结构参数与两流体模型相结合的多相流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复杂得多尺度结构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世界万物均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有着极大的帮助[1]。而化学工程正是量产这些物质的工程,因此化学工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千百年来,从河姆渡人烧制陶器到航天飞机飞向太空,化学工程的产品贯穿了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并推进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1 什么是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 化学工程通常应用数理化的基础理论,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在最适化与合理生产量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工业生产中的“放大效应”,并与化学工艺相配合,安排出经济而有效的程序,最终解决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化学工程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研究化学工程迫在眉睫。 2 化学工程所涵盖的领域 由于化学工程是研究工业生产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原理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工业生产,如矿石冶炼、燃料燃烧,石灰烧制中,往往都伴随着物质分解等化学过程和能量流动等物理过程的同时发生,因此化学工程所涵盖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包括矿石冶炼,食品加工,纸张制造等传统的化工产业,还包括生物制药,纳米技术等尖端新型化工产业[2]。这些行业中生产、制造、研究出的产品是我们无法缺少的,因此,可以说化学工程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3 化学工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化学工程也逐渐全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从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就可以看出化学与我们联系的密切性。 20世纪40年代,合成纤维工业开始起步,锦纶、腈纶、涤纶等陆续投入工业生产并快速发展起来。此后纺织工业的原料完全依赖农牧业的情况开始发生了改变[3]。合成纤维不仅可以用于生产服装、渔网、绳索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生产工业用织物、隔音、隔热、电气绝缘材料等,医疗用布、外科缝合线、止血棉、人造器官等医疗用品,它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其地位已经超过天然纤维,广泛的应用于服装行业为主的各个行业中,保证了人们的对“衣”的需求。而橡胶合成和皮革加工行业则为几十亿人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鞋子。 说到“食”,现今社会中,在这个“食”里充斥着的化学产品太多了,这些化学产品中有好的,也有很多具有副作用的,我们要选择性的发展。它们的技术产品革新,特别是合成氨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保证是数以亿计的人的“吃饭”问题。这已足以说明化学工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日日与我们相伴的调味品,甚至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在赋予了食物美味的同时,也保证了他们的新鲜,他们都是通过化学方法所制的,这些也是化学工程对生活的贡献。 在“住”方面,我们盖房所需的钢筋水泥、玻璃门窗,装修所需的油漆石膏、地砖马赛克,日常所需的锅碗瓢盆、肥皂化妆品都是以化学物理原理为基础,通过工业生产而成的典型的化学工程产品。正是这些炼制钢铁、烧制玻璃、配制油漆洗发水等化工工艺的不断提高,才保证了我们“住”的质量的巨大飞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常行走离不开我们的双脚和脚下的鞋,而说到鞋就不得不提我们前面说到的它对橡胶和皮革制造产业的依赖。当然,现代人在“行”方面更多的会选择自行车或汽车这种相对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制造它们必不可少的便是钢铁、塑料、皮革、橡胶这些化学工程相关产品。而汽车想要行驶起来,离不开铺设柏油路的沥青和各种汽油、柴油、添加剂、润滑油,这些都是石油化工的主要产物。所以说,我们的日常交通离不开化学工程的功劳。 谈到国防航天事业,虽说是国家大事,但也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航母的下海,飞船的上天,这已不仅仅是关乎民族自豪感了,而是关乎我们整个国家全体国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事情。但是想要把他们造出来却绝非易事,在太空中或极端恶劣的作战条件下,一般的钢铁材料往往承受不了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较大的自重更会影响其关键时刻的机动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先进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出现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4]。这使其不仅具有抗高温、抗创击能力,又保持了自身的灵活性,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保证了国家的国泰民安。 当然,化学工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贡献还远远不只这些,生物制药技术帮助人们治疗病患,造纸厂满足人民生活学习中对纸张的需求,印染工业则给人们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但是化学工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福利”的同时,也对人类造成了一些不小的危害[5]。众所周知,化工产业一直就是工业部门中的污染大户,且较难治理,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并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化学工程的高物耗、高能耗也在慢慢竭尽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违背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 结语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化学工程在人们的实践与挫折中持续的进步,并一直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着,不断地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着社会的进步。虽然其不可避免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不能掩盖它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化学工程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没有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引言:化学工程是一门用来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设计、操作和优化的工程学科。因为在化学工程方面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对化学工程技术从总体上进行发展探索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掌握研究的动态信息,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1、化学工程向过程工程的发展 过程工程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种控制因素、非线性和非平衡性、结构多尺度的特点。在过程工程这个复杂系统中结构是其中心问题,发展简化的方法是解决思路,才能够在工程中具有实用性;通过对特定系统的研究,发展其具有普遍适应的方法,才能够实现过程工程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要想很好的解决复杂系统就必须采用整体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复杂系统时多尺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过程工程是解决时间或空间上的多尺度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跨尺度敏感性、尺度之间的模型封闭、关联问题。在应用领域内容的扩展所表现出来的是化学工程向过程工程的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包括化学工业、向生物、环境、信息等扩展;研究的内容是 小尺度、大尺度之间的扩展。在过程工程的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由原来的实验或理论变为实验、计算、理论三者结合的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多尺度、复杂系统都是过程工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2、化学工程与材料化学工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新能源、新资源、生物技术等这些新兴的产业在逐渐取代传统产业,化学工程学科面对这一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必须考虑到为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继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以学科交叉的特征进行研究,已经发展了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等产业,为以后化学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些以发展的产业中材料化学工程是发展最快的,并且成为了当代化学工程的热点研究领域。在材料化学工程中另一个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新的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它主要是以新材料作为基础。而在传统化学工程中主要是以设备作为基础,一些具有关键性新材料的突破对化学工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我国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材料的生产问题上得到了解决,并且也为化学工程学科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化学工程的理论发展和过程工程的设备研究的深入了解,并结合现阶段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化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相互交叉,发展以新材料作为基础的化学工程技术,利用化学工程理论进一步对新材料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并为规模化生产做好准备,对我国的化学工程学科以及材料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的相互结合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3、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发展 根据科学的发展来看,科学数据的大量积累可以发现重大科学的发展规律。根据调查发现,在一篇外国化学文摘中记录了分子、化合物等相关数目近千百万种,但是在世界上相关化学家并没有对这些数目有明确的研究。尤其是在化学工程领域方面,这些数目的研究分析,很可能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评估和整理。在我国一些知名大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开展必要的化学工程基础应用研究 化学工程研究不仅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还要进行高科技的发展,开展相关基础研究。虽然基础应用研究具有科研周期长,投资费用高,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但是为了保证化学工程的持续发展,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必须放眼于未来,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开发,完善必要的基础应用研究,并加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化学工程基础研究,避免一些相关问题,如专利技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流程和设备。 三、建立一个具体有效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体制 在我国相关研究所、设计院、企业甚至是一个部门的相关管理和运行机制都缺少活力。并且具体的分工不十分明确,组织困难,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在化学工程方面。所以要把开发工作切实落实起来。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设计所、研究院和高校相互结合的开发体制,组织化学工程任务的相关课题。对化学工程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研究,把握学科前沿,结合自己的相关情况,提出相应的化学工程发展战略,以化学工程作为主线进行先关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相应成果。根据信息、计算机、新材料等这些工业要求以及环境、生物化工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国外化学工程的发展动态,抓准重点发展本学科的生长和结合点,形成良好的分支。 四、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化学行业的不断进步,专业人员已经把化学专业的研究重点从单一研究化学过程、设备等单一方面转而 研究化学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地资源、能源,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通过对现有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分析,研究其技术热点,从而经过理论分析,判断未来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会计电算化及其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在会计无纸化、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与确认、电算化安全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以此爲基础探讨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以确保财会实行电算化後的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脑资料处理技术已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报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会计资讯的及时性、正确性、全面性,但同时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会计电算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1.1 会计无纸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於纸张之上,并按会计资料处理的不同过程分爲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张上的书面资料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这些纸质原件的资料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徵。但是,在电脑网路资讯系统中,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资料被直接记录在磁片或光碟上,由於在技术上对电子资料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然而,在电子资料形成和存储管理过程加强控制和传统观念转换的条件下,电子资料像纸张凭证一样可作爲会计的原件。如果法律上不承认电子资料可作爲资料“原件”,那麽许多资料就要模仿手工操作的方法形成纸张式的原件,会计的无纸化也就无法开展,并进而影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1.2 电子原始资料的审核和确认 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绝大多数会计还保持着传统的纸张式的凭证审核和手工编制会计记账凭证方式,因而,在电算化初期,会计原始资料的审核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无纸”的会计资料,会计人员特别关心的是怎样审核和确认存放在电脑系统中的资料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是一致的。磁片和光碟的资料可通过适当的电脑工具修改并且可以做到不留任何修改“痕迹”,因此,确保这些电子资料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无纸资讯系统的关键。在无纸化的资讯系统环境下,电子原始资料经审核和确认後,就可利用会计记账凭证编制的软体模组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後的电子记帐凭证就不让任何人修改,而且由这些电子记账凭证或电子原始资料直接生成的电子记账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都是派生性的资料,如果所用的软体是正确的,会计系统中的派生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全取决於电子原始资料。 1.3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体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体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软体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以至软体投入运行後暴露诸多安全隐患,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於打开、应用系统软体存在安全问题等。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特别是硬体自身安全性能低,造成的结果是由於硬体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会计应用系统软体的正常运用。另外,还有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电算化财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过程,又包括程式设计、电算账务处理过程。由於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电脑爲主的当代电子资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电脑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资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大生産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手段。 2.1 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1)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没有存在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 (2)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後转移到电脑内了,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馀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可见,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体来实现的,因此,电脑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制度控制转变爲程式控制和制度控制。 2.2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电脑技术的引入,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电脑硬体及软体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电脑操作人员内部控制,以及电脑机内及磁片内会计资讯安全保护、电脑病毒防治、电脑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加强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问题 实行电算化以後,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操作使用。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爲以可乘之机。因此,会计主体的改变,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新的内涵。 3.1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会计核算软体投入正式使用後,对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後的工作岗位可分爲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电脑及会计软体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爲。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3.2 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 操作环境包括系统操作过程以及系统的维护。操作程式控制主要通过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实现。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碟专用以防病毒感染。系统维护包括硬体维护和软体维护,硬体维护主要包括: (1)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2)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体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体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3种。 3.3 建立电脑房管理制度 实行电算化以後,设立电脑房的主要目的是:给电脑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器设备;防止各种非法人员进入机房,保护机内程式和资料的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 (1)对进入机房内 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 (2)保证机房设备安全的措施。如机房防火规定等; (3)保证电脑正常运行措施。如机房防潮、防磁及 温等方面的规定等; (4)会计资料和会计软体安全保密的措施。如数据备份规定及不准在电脑上玩电脑游戏等规定; (5)修改会计核算软体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如规定会计核算软体的修改需报经单位总会计师批准等。 3.4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这些档案主要是指列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软碟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的各种文档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功能是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而档案管理一般通过制定与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 (1)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 (2)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碟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 (3)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於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爲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爲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援。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分析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目标论题,希望给财会电算化的从业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发展;趋势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财会电算化,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财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它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和 网络技术,部分地代替人脑,进行财务工作的收支核算、财务管理;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财会电算化将向更深的层次迈进。 一、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的电子系统作为平台而从事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为商家的贸易活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它不需要企业或者商家有多大的门槛,基于这一点,对许多开拓业务活动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且电子商务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优势,不需要动用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就可以完成交易和洽谈合作;现代企业都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因此都很注意自己企业网站的构建和维护工作,利用网上银行进行业务的结算,并充分宣传自己的企业品牌,期望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贸易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财会电算化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电算化的必备条件,企业的经营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都会详细地记录每一笔开支,并做好档案存储工作;因此这一系列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财务数据和说明资料,如果是人工处理会相当地繁琐,而且出错率也较高;财会电算化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借助多个不同的途径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按照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将这些信息进行存档和进一步加工,形成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传达给企业相关部门,让他们对企业的收益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掌握,让他们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科学的决策,进行有价值的经济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会电算化逐渐向电子商务领域“靠拢”,财会电算化的相关目标和要求逐渐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为主,当然,这是在保证财会电算化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发展趋势上,财会电算化在网络技术领域逐步完善,首先,建立了财会的数据库系统,能够使收集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在网络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加强财会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业务数据能够进行自由、顺畅的交流;第三,建立与电子银行之间的联系,连接财会核算系统和银行的账务系统,使网上的财务交易更加安全,使电子签证提高保密性;第四,制定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参数标准,使财会电算化系统能够具有高效率地监督经济业务的功能。 2.财会电算化向管理会计的趋势演进 财会电算化系统是由不同的版块组成的,不同版块的数据信息的交流和联系才使这个系统发挥着整体性的作用,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连缀而成,不同的环节都具有着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特定信息,方便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有效决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这个综合性的系统对于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提供的信息是真实而具有时效性的;财会电算化系统提供的信息是齐全多样的,对管理会计思想有很明确的体现,兼有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类别的需要;这一套系统具有预测功能、计划功能、并辅助决策和对经营活动的过程加以控制和监督,并作出评价和分析;在成本管理的环节中,包括成本核算、项目会计和利润会计分析等,都体现了管理会计的理念;财会电算化系统的考核管理方式也有所完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比如,在事前要加强计划的制定,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控制和监督,在事后注重评价和反馈;这三个方面在供应链系统中已经有明确的反映;一方面,能够保证资金和产品流通的一致性,能够达到同步记录,因此反映交易情况的时效性是很强的,产品卖出,资金回笼,会及时生成财务资料,这是通过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完成的;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使以前的资金信息晚于产品交易信息的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逆转,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失效信息及时作出有益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管理的一般流程在供应链中体现得很明显。 二、财会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如今网络信息的安全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在会计电算化领域同样面临安全性的问题,电算化系统会受到病毒和黑客的非法入侵,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并且信息 可能会泄露,给企业的信息保密和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完善电算化系统的安全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电算化应用的软件要定期更新和杀毒,及时修复相关的漏洞。 2.缺乏财会电算化的专业人员 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包含了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但并没有将计算机专业和财会专业相结合,因此 ,并没有直接的财会电算化人才;从事这个 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并且,高校和职校应该开设财会电算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3.电算化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财会实现电算化管理,必然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制度来支持,现阶段,企业内部都有一套电算化管理的制度,但问题是没有落实到实处,引起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不够现实,不符合实际情况;二是监督不够,没有切实执行。因此,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电算化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督,保证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总结 以上探析了财会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给财会行业一定的启发,财会电算化正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各个领域应该积极完善财会电算化系统,使财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给企业部门的财务核算带来便利。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业务与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断的丰富。为了满足其需要,会计核算除了使用传统的核算工具及技术以外,还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核算工具及核算方法,在使用这些工具及方法,财会部门要做好电算化基础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其服务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会;电算化;基础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 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 (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 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财会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要失现完善的电算化,这几方面必须失现完美的结合。 作者简介:贾林秀,会计师,现供职于四川省广元市会计财政协会,从1993年开始一直在协会从事财会电算化的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在全国刊物多篇,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及会计电算化。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业务会计电算化影响 [摘要]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融合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中,并且通过计算机来取代人来进行记账或者其他代替人类来完成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工作。包括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等方面。对于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制度的建设,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财会业务;内部控制 一、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无纸化问题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行为都被会计记录在有形的纸上,而这种有形的纸张也就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些凭证和原件。这些纸张上的记录不容易被改动和删除。而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时代,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被记录在电脑的系统当中,所有的凭据和原件都被保存在电脑的硬盘当中,可以随意地进行无痕迹的修改,从而无从区分哪一个是原始数据。另外,这种电脑硬盘中储存的电子数据也不被法律所承认,所以也就无法作为凭据产生法律效应。这也是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都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系统模式,通过这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以往的会计工作,大幅度地增加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运行速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方面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核算阶段。对于电算化的功能不是非常了解,同时对于电算化的使用也不是特别专业。另外,他们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没有足够的了解。 (三)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电算化的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来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看来,会计电算化不过就是用电脑来进行记账而已。同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用,从而无法利用会计电算化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运行效率。另外,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专业人才也非常稀缺,目前来看,这些会计电算化相关人才只是实现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对于财务的知识以及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知识还有待于培训和提升。 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一)财会业务内部控制范围增大 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操作环境当中,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仅仅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并且通过纸制的凭据来进行实施,从而设定行政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在某一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生产总量。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来实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而会计电算化则是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记录,所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也就包含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还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购买和升级、网络安全的管理以及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管理等等。由此可见,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在增大。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升级。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出现,现有的财会部门又新增了财会系统开发部门、财会系统维护部门、数据档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在这些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多新的内部控制方法,例如权限的设立以及对于系统数据的纠错等。总的来说,计算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远远比人工的控制更加稳定以及准确。计算机的管理是建立在程序设定当中的,相对于人类的管理而言更加严谨,效率也更高。所以由于这种高效和准确的管理方式,使得财会业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范围可以增加得更大。 (二)对于财会业务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行政事业单位引进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这种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财会业务环境发生较大的改变。包括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人员的组成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因为在引入了会计电算化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基本都是用电脑来进行财会业务工作,所以原有的财务部门还会增加一些类似于负责销售预测的职位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职位。另外,随着我们国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的信息处理已经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得到了普及。以往一些需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的业务,现在通过互联网,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也能够进行处理。同时,以后由人处理的业务,也会由电脑能自行处理。以往由多个部门来共同进行处理的工作,现在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单个部门就可以完成。 (三)对于会计信息处理造成的影响 以往的人工会计环境中,通常是利用结构控制的手段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并且涉及各个岗位的相互制约。通过多个财务人员分别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账目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核对,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且通过这种多凭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凭证的改写以及伪造。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之后,所有的控制手段以及核对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以往由多个人员进行的操作,现在只需要电脑就可以完成。这种转变也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也更加准确。 (四)对于财会凭证造成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引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当中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业务处理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例如财会凭证以及财会报表的处理方法和财会信息的处理以及存储等。以往的一些通过纸张来进行记录的财会信息都会逐渐减少,并且由电子信息所代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现在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这也就使得一些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直接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当中,一些以往所存在的单据将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些原有的对记录信息进行审核的工作现在也由电脑取代了,从而省去了人力成本。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的内部控制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保护,为行政事业单位做出决策提供好的参考。本文通过对我们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对于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利用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内部进行控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罗晓莉 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浅谈财会电算化的基础工作: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动态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只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用人机制,转变管理职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我国企业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多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形式和直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高度排斥市场的作用,平均主义弊端丛生,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市场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方式,与政府间接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国际经济发展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形式,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管理,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其主要方面表现在:1、管理观念落后。2、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不准。4、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的经济。它打破了地区和部门的封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要求:1、人力资源配置受市场供求的制约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通过市场供求力量来实现合理的流动,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2、人力资源更注重战略性、适应性的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发展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只有建立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时分析内部人力资源需求的情况、市场供求状况、来自企业外部机遇和威胁等重要信息,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才能使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3、转变管理职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必须深化内部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和控制的职能,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发展机制以及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4、建立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市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路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全球性、战略性、服务性、指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面向市场,进一步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才能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1、进一步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竞争的观念、战略的观念和全球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着眼未来,以支持为主,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去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呈出现市场化、国际化的格局,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全球化。2、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转变管理职能传统的人事管理多属于一些行政性的日常工作。企业从传统的人事部门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职务分析,既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性质,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提供基本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后,还要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的、完整的人力资源框架体系。基本框架体系有: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还应注重战略职能。3、适应新形势需要,改革用人制度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就有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身份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破干部终身制,取消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聘用制度是我国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管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使劳动管理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办法,逐步过渡到法律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实行聘用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行政调配方式,建立竞争上岗机制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增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不管干部还是工人,只要有能力有技术,具有一定文化、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符合岗位资格条件的优秀人才,都可以聘用到企业管理岗位上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公平合理、充满激励的薪酬福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员工的重要措施。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承认人力资本产权,特别要注重以核心员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将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参与分配,促进人才价格机制形成。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的不同需求,通过事业发展、增进感情、优化环境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创造无限的事业发展空间来稳定和吸纳人才。总之,只有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满意度,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5、加强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关键在于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要求企业员工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技能。员工只有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进一步增加劳动的智力内容,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通过培训与开发项目改进员工能力水平和企业绩效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培训能使企业员工获得对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开发则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以获得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使员工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某地区有一个服装厂,贷款从美国、日本进口一批先进的电脑控制生产线,但由于没有与此相适应的操作人员,机器只好停开,生产效率比原来还要低,300多人的厂连工资都发不出。这一教训有力地说明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是何等的重要。勿庸置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人的要素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全球性的经济,这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动力,建立人才机制,形成一种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起步较晚。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和演进的。 1. 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 1.1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人力资源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有信息价值观念。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化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 再次是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完整、不及时,或者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形成企业的决策风险;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加大了存货风险及产品设计、开发风险;三是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四是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最后是树立环境价值观念。新经济要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导资源有效配置,环 境和生态的优化与平衡。企业财务人员要善于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公共关系。 1.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理财的最高境界。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新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企业将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人所要求的偿债能力最大化、对政府社会贡献最大化、对社会公众的社会经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个人的资产积累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相比,更有利于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保障职工经济上的直接利益,更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1.3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首先,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新经济扩展了企业资本的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知识型企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应着重考虑“筹知”和“投知”。 其次,无形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财务管理中应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及其评价,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再次,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新经济社会中,利润分配转向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各所有者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大小比例进行分配,按贡献大小并结合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最后,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新经济时代,企业应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2.1融入市场,参与竞争。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参与外部市场竞争,成为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实体,客观上存在着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越来越大,财务管理工作由过去重融资、投资的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由实务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财务转变,由过去单一价值目标的财务向多层次目标的财务转变,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这就客观地要求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具有现代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善于掌握各种市场变化的财务信息,研究分析其变动趋势及影响,特别是对市场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2敢于负重,加快发展。 新经济时代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将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国外资本的进入,使企业融资渠道会越来越多。在资金筹措和运用过程中,企业会有许多获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寻求合理合法的融资形式和机会,就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技巧。所以,财务人员应该全力更新负债经营的观念,要把负债作为筹措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强化经营与管理,提高投资效果,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负债经营也要注意资本结构问题,并非负债资金越多越好,而是要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中财务的杠杆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要有科学合理的融资及其使用观念,调控负债水平,,充分运用好通过负债融通的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2.3创新模式,开拓进取。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 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导致合作更加广泛。这就必然要求企业之间要相互沟通和合作,但合作并没有取代竞争,竞争也不妨碍彼此间的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因此,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总之,新经济的出现,对于每一个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形势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够使一个企业、一个学科保持活力,迎接挑战。要使企业财务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创新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 不同的市场环境,需要不同的财务管理思路。只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思路与经营市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财务管理才能成为推动企业经营的助动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培养面向市场的新型企业理财人员,笔者试作探讨。 一、树立创新观念 供大于求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产品和一定企业而言的。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存在所有生产产品的企业均出现供大于求。这就告诉我们,在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成长、求发展,只有紧紧地把握市场需求趋势,站在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最前沿,以不懈的创新来赢得生存,赢得发展。创造出领导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意培育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经营创新。 培育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笔者认为,应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中实现两个“融入”:一是在“筹资与用资”的观念中融入“筹知与投知”的观念。现代市场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市场,谁先掌握知识谁就先掌握市场。这是知识经济同工业经济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有维护生产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本。企业具有大量的知识资本,就拥有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可以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买方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要求企业紧密结合市场实际,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本的管理,支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二是在“管财与管物”的观念中融入“管人”的观念。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主体,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立足于管人,并与“管财与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把人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二、调整财务目标 传统企业的财务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应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必须同时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财务经营目标提炼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已包含股东的利益和职工利益,而顾客利益则属于社会效益的组成内容;以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现状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的最高境界,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已完全超越封闭经营的历史阶段,企业在创造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脱社会环境的企业活动是无法存在的。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对市场消费的需求,不仅讲求适用,更讲究良好的消费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注重健康的消费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注重自身消费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企业要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较高的信誉服务社会,提升形象。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发展社区服务,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无形资产。 三、加强成本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最大的参考因素还是价格。所以降低成本,创造价格竞争的空间是买方市场下企业制胜的重要手段。加强成本管理,要切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前几年推广“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就是成本管理的市场化。制订企业的标准成本要将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锁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上。二是全面开展“价值工程”管理活动。价值工程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功能分析,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量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创造应具备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管理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造阶段,就注重成本控制,从而能促进企业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三是强化成本分析,实行成本诊断。要定期地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进行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纠正成本管理偏差,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四、制订信用政策 买方市场情况下,要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防范和杜绝经营风险。一要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客户。应该知道,在应收帐款成本中,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客户拒不付款或无偿债能力而造成坏帐成本。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认真研究客户信用状况,为正确确定客户提供依据。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促使客户尽早付款,促使资金尽快回笼,减少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三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明确发货审批权限,责任到人,防止盲目发货或发“人情货”;同时将货款回收状况、合同履约率等指标同营销人员的报酬挂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五、强化风险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一是要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充 分及时地披露内部和外部信息,不能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增加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二是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办法。买方市场条件下,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的知识水平、科学发展进程开发产品,创新管理;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财务经营思路,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要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确定财务经营方向。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面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要实行相应管理措施,使财务经营与业务经营相适应。四是要适应“媒体空间”无限扩大的趋势,调整财务经营战略。“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通加快,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财务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应适应这种变化,制订相应经营战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五是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加快,变化加大,已不象传统投资那样能清楚地划分期限与阶段,使投资风险加大。买方市场下,企业如何在不断创新发展中防范、抵御各种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本文提出了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内容、管理创新的工作步骤。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内容;工作步骤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因此,对于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从建筑企业管理创新内容、工作步骤几方面来阐述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工作内容 1.1管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必须摒弃已经不合时宜的经营管理思想,包括: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要从单一指标型转变为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型;管控的内容要从粗放型转向涵盖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方方面面的精细控制型;管理方式要摆脱传统管理习惯和方式,尽可能减少“人治”成分和随意性,形成权责明晰、奖罚分明、责利统一的层级管理;管理机制要从对企业职工的形式化约束转向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管理目的要从目标相对单一型转向综合成长型,发展企业、造福职工、回报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管理心态也要从固守其成、循规蹈矩转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1.2战略管理的创新。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竞争力。 1.3经营管理创新。(1)经营管理创新要以财务集中为切入点,强化财务管理、核算、监督、结算以及融资、运营等职能,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集中经营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一是推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把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吸收、借鉴、运用到工作中,优化经营管理结构,集中经营管理范畴,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二是加强财务资金管理。要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和集中使用,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快资金周转,防止和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满足正常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流动负债。切实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拨付资金,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加强财务监督,严禁变通预算项目串用、挪用资金。积极开展资金运作和票据理财,努力提高资金收益。(2) 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预算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3)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内部,以企业内部各部门乃至个人为企业内部市场的经营主体,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内部各主体间以经济关系构建业务关系,使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企业的管理机制在企业组织中相互融合,建立起一种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效融合的企业管理模式。 1.4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企业中不断增值的资源,企业应加强管理和开发。在做好人员招聘、职工合同管理、考勤与绩效评估、薪酬与培训等与公司内部有关事项的同时,注重对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创新的重点应是如何把人力资源管理进出工作做实,在此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 ! ,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赏罚分明的约束激励机制,使职工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5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涵盖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 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精神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旗帜。在企业设备、资源、工艺等硬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竞争比的是企业文化的软实力,要做到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以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按照建设现代企业的要求,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建立文化管理的系统平台,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真正融为一体,以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2. 管理创新的主要工作步骤 2.1发现企业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企业管理中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产品及服务质量;企业的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用人制度;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的问题;企业业绩;企业面临危机、挑战及运行上的问题。 2.2寻求相应的对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有多种方法,一是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改革薪酬制度、用人制度等;二是引入成熟的管理技术,如流程再造、平衡记分卡等;三是企业自行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技术。一般来说,以前两种为主。 2.3分析企业管理中的权益关系 。企业管理创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权益关系的调整。管理创新者在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存在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权益关系。 2.4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施及评价。管理创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遇到阻碍。在创新的成效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之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失都不是很清晰。那些有可能失去较多的人就会以各种借口反对。此时,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外部力量的肯定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为确保创新能够顺利地推行,可以先选择影响范围较小,且容易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创新,以尽早取得成效,赢得企业内部的肯定与支持。对管理创新的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原则,只有相关的不满得以消除或减轻才能确认创新成功。评价应注意时滞问题,在创新的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之前就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比如,管理制度创新的效果一般要两至三年才能显示出来。在此之前,完整地评价它是困难的。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制度缺陷与创新 一、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当前企业基本上都是将绩效管理作为其战略发展的导向和基础,利用分解目标的形式让企业的员工与工作人员都能够保持在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努力方面的一致,然后再使用相关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对其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让员工的绩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让员工和企业管理者都能够共同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国企都有效运用了绩效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结果来对自身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落实考核责任,形成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同时也能够建立一个有着强约束性、高业绩和回报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对员工的奖惩机制加入到其考核制度当中,使得国企内的管理者薪酬自定、薪酬增长速度过快以及薪酬降不下来的现象,让国企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让国企的内在动力得到增强,国企的经营效益也有了更明显的上升。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的国企管理着都将绩效考核当成了绩效管理的全部,绩效管理即绩效考核,而绩效管理中的很多步骤都被忽略,这是错误的。这种误解让国企的绩效管理没有了原有的意义,让员工也不再对绩效管理加强重视。其管理者只是简单认为员工的将近、薪酬等奖惩制度的决定因素看做考核结果,进而就能做好绩效管理,而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绩效管理只有通过各环节的过程管理才能确保成功实施。 (二)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管理在国企中实施的考核内容不完善,没有全面性,只是将其考核方向主要放在了岗位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方面,让企业总体目标与对员工的考核目标指标之间没有较大关联性,没有详细的指标和重点,让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目标之间都缺少联系。使得不明确的考核标准导致对其绩效考核的衡量尺度不明确,使得其具体的操作较少,没有定性或定量的判断。如果管理者用模糊、无准确定义的指标来考核员工,自然无法避免实际考评过程中的随意性,难免出现考核中的“人情味”,甚至导致考核中的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绩效管理体系中缺乏反馈制度 绩效管理中有一个环节是绩效反馈,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且对于其企业管理者而言,几乎没人能有效做好该环节内容,大多数甚至全部管理者都将绩效反馈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工作环节。认为考核才是其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绩效反馈只是简单利用绩效沟通方式,让员工对考核不是很了解,从而也没有机会去对考核结果进行质疑或者申辩,也对自身在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与企业对自身的期望的具体情况,进而不能从根本上找到本质不足,也就更谈不上从哪改进了。 三、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国有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以对员工的劳动贡献进行科学的评价。把员工的奖惩制度、用人提人制度等与考核内容挂钩,让员工认识到工作心理的重要性和其发挥的作用。员工只有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才可能出现双赢的结果。 (二)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管理的指标必须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根据企业年经营规划来开展,由企业管理者人员来将其指标分到企业各部门,再有部门向下级一一发送,直至到个人。制定的员工考核制度要与员工的工作内容、性质、特点以及员工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相结合。必须要注重每一个在国企中工作的员工的角色以及责任关系,让各级别之间的绩效管理不存在矛盾。比如国企高管的绩效考核就是以他们在工作中所决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的灵活性和正确性进行判断,从结果方面来对他们的决策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基层员工,他们对结果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来决定,因此对他们应更多的采取行为指标。 (三)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 国企必须将绩效反馈制度建立完善,让企业中每个被考核的对象都能够对自身的绩效进行认识和了解,进而再改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不足之处,从而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同时也能够让员工的绩效和企业部门的绩效有着很大关联性,有助于企业部门间的绩效发展平衡。如果主管人员能够利用绩效沟通,还可以对其部门的任务目标进展情况进行了解,也能够认识到在任务进行时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找出问题原因再解决。让绩效管理的计划能够得到改进和完善,也有利于企业的下个绩效管理的目标的定制和规划。 四、结语 国企是国家国民经济内的主要支柱,必须要重视其自身的绩效管理工作,其是对国企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国企进行长期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利用绩效管理定制自身绩效发展目标,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才能让企业得到更长久、更快、更稳的发展。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基于新形势下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等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建立何种会计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模式倾向于较为松散的“协会型”即以会计职业团!体为会计工作的管理机构,而在计划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政府型”,即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要管理部门。 一、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基于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可将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和管理的交叉型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的统一型管理模式以及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的分散型管理模式。本章将针对于三种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1.交叉型管理模式 我国现代大多数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会计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通过实现人与事两者相机融合,将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行为科学管理原则,使得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呈现“有利争先管理,无利或有害相互推诿”状况,不仅难以充分发挥交叉型管理的高效性,而且还极易引起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混乱性。 2.统一型管理模式 统一型管理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该模式要求将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和执行会计职能职责。企业一经发现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直接追究该责任单位核算机构的责任。 3.分散型管理模式 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分散型管理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和管理,并将会计人员作为核算的第一线,以此,将有助于会计人员及时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充分挖掘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予以纠正和完善。 4.可操作性模式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 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5.动态性模式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实务中出现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可以对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体现实务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制定新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范,将这些规范加入到具体准则的行列,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基本准则,也可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改。所与以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动态性 二、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1.企业会计管理需全面落实内部管理,强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方面是全面落实内部管理。即企业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理论指导,以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为平台,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机制,其中,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检查、会计考核、财务计划以及会计分析等;另一方面是强化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构建,因此,企业需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即增加会计报表披露的次数,尽可能缩短公布会计报表的时间间隔,为企业会计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 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紧密结合企业各时期经营情况和会计工作情况,立足于企业传统会计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构建健全的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大动态会计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企业通过全面落实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及时纠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推进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完善管理体系、发现不足与问题的循环式管理过程,其随着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将达到动态的、时刻检查企业会计工作的、促进会计管理体系完善的目的。所以说,动态会计管理体系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推进企业会计管理科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大力推广会计管理应用软件的普及 会计管理依靠的是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大量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同时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系统,处理信息提供决策。会计管理信息的获得强调及时性与相关性,先进的技术手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电子计算机普及和推广,同时开发会计管理应用软件,加快电算化的步伐,促进会计管理应用技术革新,推进会计管理在我国的有效应用。 4.建立现代岗位认证体系 现代岗位认证体系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企业建立现代岗位认证体系需以对岗位工作分析、工作职责分析及其企业经营目标岗位分析等工作为着力点,将各项会计相关工作层层分解到日常工作中,之后,以周、月、季度以及年为考核周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管理进行绩效考评。同时,企业需实现绩效考评机制与奖罚机制直接挂钩,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对企业会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处奖罚,以此,不仅有助于增强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工 作紧迫感和责任感,而且还有助于充分激发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 5.建立完善的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是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事业单位实施的管理相结合,能充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之,事业单位的评价指标应全面灵活,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价值。 6.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会计管理应用的良好环境 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中,只有当事业单位经营者能切实地承担起对事业单位的受托经营责任,才能对包括会计管理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需要。为此,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事业单位产权的多元化,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促使事业单位经营机制的改变,为会计管理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还要继续强化事业单位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事业单位文化,为会计管理的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事业单位文化氛围。同时,要改进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以获得管理所需要的组织保证。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与实施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是一项耗时长、系统复杂的工作,这就需要企业着眼于自身经营特点分析、会计管理职能分析、会计工作目标分析以及管理流程分析之上,推进统一型管理模式、交叉型管理模式及其分散型管理模式的优势互补,切实为企业构建出更为高效的会计管理模式。同时,全面落实会计管理模式,保障企业会计管理的合法性、科学性、适用性,为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大大增强企业会计管理者相关决策的高效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创新 引言 2008年,曾有全国人大代表谈到靠“三八、六一、九九”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认为三八、六一、九九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农村必须想办法留住人才。那么高投入、低回报、自然和市场风险高的农业,要如何留住人才呢? 农业产业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强大以及要获得与工业相当的收入和利润,使人才看到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但是,一直为大家推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它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农业发展必须强调农民是主体,而不是政府、企业家等投资管理者。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土地流转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集聚。所以,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经营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2002年,日本着名经济学家、日中经济协会首席经济顾问小岛丽逸在访问中国时指出,结合日本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教训,走农业企业化之路,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实力的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因此,农业企业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企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业企业化的定义。最早开始农业企业化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John H. Davis)和其助手戈尔德伯格(Ray A. Goldberg)(John H. Davis,1957)。他们在“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和“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这个说法,同时把它的载体称为“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业综合经营”(Agribusiness)。在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40年代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农业与工业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优势,但只要它的运输和动力等基础产业已经现代化,就说明它的农业已经“企业化”了。 2003年,李达球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企业化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一个发展策略,是根据市场经济特定的规则运行的。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于使农民从小生产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从而改变农业单一、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使其更具规范性和组织性。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对比。2007年,梁贤等经济学家对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对比,农业企业化组织程度较高,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大多都有政府的介入,它关注的是产业的联系,是由二、三产业由外向内带动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它由内向外带动企业获得整体联结的利益,即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与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农业企业化不光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替代战略,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步改革。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005年,郭振宗,杨学成指出,国际上,目前农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另一个是组织形式的企业化。而在我国,农业企业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企业化经营农户;具备一定企业特征的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 企业化经营农户。在我国,企业化经营农户在农业微观主体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大规模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只能保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所以根本无法与具备正规组织形式的其他企业化模式相比,只能另辟蹊径,着力于经营行为的企业化,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传统农户向企业化经营农户逐渐转变的目的。 农业准企业。第二种农业企业化形式是具备一定企业特征及组织形式的农业准企业。它包括:一是具有一定生产要素,具备一定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二是农户联合经营以及合作经营组织。这两者的基础都是家庭承包经营。其中,农户联合经营是集合多家农户,通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承包权的分离,多家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合作经营组织更为正规,它是以土地、劳力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中入股,进行生产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三是不同于合作经营组织的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它是在农业公司中,各农户进行生产要素的入股,从而结成的一种一体化组织。四是农民合作社。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办有实体,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性服务,已经成为初具企业属性的准企业模式。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类型中,一种是农业公司。指在农村地区提供农业产、加、销等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其二是家庭农场。它的基本单位虽然是单一家庭农户,但这些农户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组织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它们可以很好地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另外,目前存在的民营农庄也是农业企业的一种。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与管理创新 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如山东、安徽等地,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但还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笔者将针对农业企业化管理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留住人才,培养农村企业家。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基础薄弱,加上年轻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外流严重,使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准的农业企业家严重不足,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困难。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已形成的多家种田大户和正在兴起的各类农业企业,大部分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而制约其更好地 发展。经营者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否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住人才,培养优秀的农村企业家迫在眉睫。 管理学研究表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正如拿破仑所说,领头人是狮子,他的队伍就是狮群,领头的是绵羊,其队伍就是羊群。可见,企业家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同样,农业企业家这一领头人也必须具备优秀的经营头脑和创新意识。 农业企业家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留住和引入大学生、专科生等高素质人才,以及留住那些在外工作多年,有一定经验和市场意识的外出务工者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加强质量监督,实现“品牌”管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普遍存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问题,面对农产品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品牌效应,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山东“寿光”的蔬菜,正是因为“绿色有机”的高质量监督,才形成了目前远销国内外的品牌效应。 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来加快企业化进程。具体方法是,首先要采用国际认证体系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名牌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培育开发出高附加值、高效益优良的名牌农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营销网络管理。2011年4月,全国物价特别是蔬菜等价格飞涨,但是山东却出现了0.1元白菜无人收购,“菜农”上吊自杀的现象。强烈的对比之下,说明了农户的市场信息匮乏,农产品的营销网络有限的问题,而营销恰恰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营销网络的构建和管理是其核心和关键。 农产品作为必需的生活物品,有着广泛的刚性需求,这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作为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每个市场内部的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因此,除了要加强“品牌”管理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管理,多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利用农产品批发、集贸、期货和网络等市场来完成农产品营销的多元化发展,完善营销网络。 加强战略管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着千万人的生计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中,更要加强战略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调节产量和质量,处理好广大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土地的流转、流通和入股问题,处理好家庭承包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从而保障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内容 摘要:知识 经济 时代 , 企业 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顺应时代的 发展 ,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为此,企业可以从战略化、动态化、虚拟化、信息化和多样化等方面入手,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物质资本和 自然 资本,成为创造经济和财富增长的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树立人本导向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 哲学 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意人的潜能和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源的活力充分迸发。 重视 学习 型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的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营造学习与工作浑然一体的氛围,打造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新型 教育 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知识营造环境支持,并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变革企业文化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成长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重视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学习和创造,形成一种带有激励色彩的开放性文化,使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得以整合成组织的系统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因 企业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企业更为倚重知识型员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变得重要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企业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 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人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如何选拔合格人才、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难题。 组织的变革 知识化和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创造性的工作愈发重要,参与性管理的色彩更加浓厚,人才对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自主权的要求,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会扼杀人才的积 极性与活力。 科学 人才观的要求 在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要求下,企业要变革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本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改革各类人才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传统人事管理的局限性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管理成为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成为竞争力的根本,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管理职能上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业务简单,功能单一,专业技能缺乏,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层次的战略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转为战略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 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 发展 日新月异的 时代 ,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着眼全局的动态管理 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 企业 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市场导向的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只埋头于内部事务,局限于内部的招聘、考勤、绩效和薪酬管理等活动,还要将外部顾客也看作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关注顾客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帮助企业员工了解市场的走向,对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全局把握,建立一个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虚拟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是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 社会 或其它组织、个人承担,并由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 目前 企业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主要有虚拟实践社团、人力资源外包和员工自主服务等几种形式,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最重要的形式。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使企业得到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优势和资源关注自身和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 的虚拟化使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了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 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 应用 先进的软件,结合企业现有的硬件条件和 网络 技术,发展而成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是网络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结合。它大致包括如下功能:薪资和福利 计算 、培训管理、考勤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e化除了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外,还需要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开发方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整理,使企业业务和软件开发相结合,再通过人员培训、系统维护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给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人员基础和组织保证。e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工作平台,不仅改变了员工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增强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让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人力资源管理 方法 的个性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知识 经济 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服务,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浅谈工业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入世"以来,迫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我国工业企业对标准化管理更加重视。但是,工业企业如何开展标准化活动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才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工业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标准化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1.1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取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54年来,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在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标准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第二,建立了专、兼职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第三,建立了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的较为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第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挂钩,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五,为与国际接轨。企业开始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其他区域和行业的认证活动,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中重点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已近70,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六,为适应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企业开始贯彻实施绿色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1.2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暴露出很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标准化竞争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途径。大企业安于现状,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计量检测手段落后,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一些小企业甚至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第二,企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标准修订周期长,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不适用市场需要。第三,迁就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不善于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企业的内控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还比较低。第四,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适应新形势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第五,企业认证搞形式主义。将质量认证当作广告宣传,真正从改善质量管理着想的企业并不多,认证效果不理想。 我国工业企业要想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只满足于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我国工业企业取得标准化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2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1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人世之后,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及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涵义。 企业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必须掌握以下几点:首先,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依据是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创新要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为中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最后,标准化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它不是孤立的,是当前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2.2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 第一,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标准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变进行创新。经过创新的标准化将在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推波助澜,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品竞争,标准先行。将标准化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手段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将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标准作为技术的载体,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标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结果。没有标准化创新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我国民族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我国工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容 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依据,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标准化管理观念,企业不可能实施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理念将标准化管理定位在"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方面,笔者称之为"科学管理"观念,其管理宗旨为"产品合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科学管理"观念指导下的企业标准化工作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它不可能成为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改进与提高。事实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标准化活动上投人了大量资源,通过取得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控制权占领市场份额,其行为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管理"的范畴。因此,鉴于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当前必须树立标准化的"竞争管理"观念,其管理宗旨是通过获得"差别优势",让顾客更满意。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竞争意识,它是"竞争管理"观念的核心。竞争意识表明标准化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而且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 (2)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战略意识,它是"竞争管理"的依据。企业必须进行标准化的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企业标准化战略目标,并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策略。企业标准化战略应与营销战略紧密结合,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服务。 (3)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协作意识。企业营销环境复杂多变,要求企业必须与科研院所、标准化行政 主管部门、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客户紧密协作。尤其是与国内竞争者之间,应结束敌对和争斗的状态,携起手来,结成标准化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和制定相同领域的技术标准。 (4)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超前意识。它要求企业时刻把握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脉搏,洞悉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标准化活动要有前瞻性,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潜在的期望和需求,才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3.2标准创新 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企业标准化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标准的活动。标准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 (1)在标准的确定和使用程序上要有创新。企业要改变生搬硬套国家标准这一传统思路,而应以市场为导向,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企业的内控标准。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潜在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性。然后,研究、建立技术要素与顾客利益的联系,把顾客需求转换成产品的技术特性,通过评价和测试,最终形成产品标准。 (2)在标准的内容上要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与竞争产品相比,除规定必备的质量、技术和功能要求外,要充分体现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反映企业独特的资源优势。[文秘站网-//] 第二,要具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产品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在制定标准时必须把员工的职业健康、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确定和贯彻绿色标准是企业今后标准化活动的必然趋势。不重视员工和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生产经营过程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定要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个性化"和"绿色化"的标准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别优势。 第三,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以及竞争者等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宜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才能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有效突破国际营销绿色壁垒。 第四,标准创新的同时要进行技术创新。标准是技术要素和特性的载体,标准创新实质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标准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把具体的技术要求变成现实。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增加技术创新的资源投人,否则不可能处于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企业竞争实践表明,产品生命周期正随着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而缩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增加资源投人,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重视技改资金投人和产品研发的企业即使制定了高水平、具有差别优势的产品标准,也没有能力付诸实施。 3.3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靠政府意志的驱动。因此,笔者将传统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称之为"政府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的需要,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消极"、"被动"和"落后"的局面。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其标准化主要靠市场牵引、技术推动,政府主要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哪些标准必须执行,发挥的是宏观引导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必然需要制定有利于向顾客提供令其满意的商品和更大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标准。企业需要什么标准,实际是由市场驱动的结果,而不是行政计划。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活动应遵循"市场驱动"的管理模式。 这一新的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产品合格,而关键要让顾客满意。 第二,企业制定标准的依据是顾客的需求特性、竞争者的标准体系和国内外标准化法规及已颁布的相关标准。根据上述三方面要素设计企业的应有标准体系。 第三,通过与标准化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竞争者、供应商、客户或联盟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实有标准体系。 第四,企业标准化应具有差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只有做到这一点,相对于竞争者(尤其是国际竞争者)而言,才能让顾客更满意。 第五,检验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的尺度是"差别优势"和"顾客满意"。 3.4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保证。具体包括标准化管理的用人机制、科研与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内容。 (1)要建立新型的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目前我国企业不重视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很多企业甚至不设立专门的标准化管理部门或岗位,标准化工作由企管或技术人员兼任。标准化管理人员素质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 新型的用人机制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引进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同时培训企业相关人员;二是标准化管理人才的知识面要广、内容要新,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三是借用"外脑",聘任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企业标准化活动出谋献策。 标准化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还要具备计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营销知识;更要熟知国际标准化法规,WTO规则,同时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标准化管理人员应是一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及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企业始终掌握本领域标准化发展动态。 (2)要建立标准化活动的科研与激励机制。这里的科研不仅仅指与技术研发有关的标准化问题,还包括企业的标准化战略、某些专项问题(如突破技术壁垒)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攻关活动。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密不可分,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提升。 (3)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监控机制。为突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在董事会下设立"标准化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企业标准化的科研及管理活动。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设立专职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工作。 (4)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即要定期对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与国内外竞争者相比企业标准化的差别优势和顾客的满意度。差别优势是企业获得比竞争者更高的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是差别优势的直接结果。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我国工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内容,在当前加速我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和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浅论企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类似于生命有机体,需要通过“吐故纳新”和“去芜存菁”与外部进行持续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保持自身的活力,并提高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与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生存手段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人才将成为企业中惟一不断增值的资源。只有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会使企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它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成功发展的根本保证。 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自上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模式,并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创新。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重要的资产及竞争差异因素。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企业环境必然发生重大的改变,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式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定要适应企业环境的改变,以发挥最大的功效。那么,在21世纪,企业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主要有: 员工的转变——新时代的员工的价值观不同,有所谓的“Y时代”或“Z时代”的特征,流动性高、强调个人价值。 组织结构的改变——由传统的功能型的垂直式组织结构,转变为更强调团队合作的扁平结构。 管理模式的改变——由从上而下的集中式规划和控制为主,改变为强调授权、责任、绩效为主。 工作设计的改变——从分工清楚、专项负责的工作,改变为比较复杂的、多样化的工作。 员工训练的改变——从过去的“训练”模式,改变为“学习”、“教育”的模式,强调个人学习能力和责任心,也更注重员工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 绩效评估的改变——从目标管理为主,改变为更强调效果的管理,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也纳入绩效评估范围。 薪酬体系的改变——从固定薪金,以职位、年龄为主要考虑因素,改变为以绩效奖金为主,强调企业的绩效成果和个人的绩效贡献。 升迁的改变——从过去强调绩效结果,改变成强调其能力和工作、个性和工作的匹配性,以及升迁后能否胜任。 中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督导”的角色改变成“辅导”的角色。 高层管理角色的改变——从“领导”的角色改变成“规划”的角色。 企业认清人力资源管理应解决的三个问题 从近一个世纪的企业经营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经历了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演进过程,目前正在进入人力资源导向时代。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导向将成为企业获取成功的基本导向。那么,在企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如何建立一个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引导企业获取成功呢? 笔者认为,企业首先要认清三个亟待去解决的问题。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作为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和技術革新,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多数企业在管理上、经营上、观念上都有应变上的滞后性。 1.机制上的问题。由于机制不灵活,尤其是某种机制下决策者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影响,较难有突破性的举措。譬如,现在尽管是市场经济,但其管理思想、管理模式还不够开放,甚至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2.理念上的问题。知识更新、社会变迁,企业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常常看到企业对有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其实对有业绩的员工采取的奖励方式的效用远没有兑现方式的好。因为兑现体现的是一种合理性、原则性和契约式的严肃性,也就是说这是员工应得的;而奖励的方式体现的是政策性、不对等性、额外性和没有保障性,作为员工会感到假如他再有类似贡献的报酬还得取决于主管(领导)的“研究”。 3.认识上的问题。欧美企业一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普遍要比国内企业强得多,不论是从战略的角度、工作的内容还是对人才的能力发挥方面。而很多国内企业得了“短视病”,看得较近,缺乏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依赖以往规划的一劳永逸的思想,造成静态观念与动态市场需求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譬如,希望员工有工作经验是吃其“老本”,挖人才是希望能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财富,培训怕人才流失,对员工的真诚度、成熟度、完美度及论资排辈、怕抢了自己的“饭碗”等认识偏差较为普遍。很多企业的老总连自己都不知道两三年后在干什么,也不知道某个员工两三年后在干什么,怎么能让大家在公司作“长远打算”呢?到头来也只能是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内的真正民主应从人性方面考虑,营造员工创业、创造价值的氛围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如何建立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主要建筑砌块。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应处于中心的地位,像一个机器的轴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它应该是每个部门经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已有不少大中型企业在组织结构中设立副总裁级的人力资源总监职务,并在其他部门设立人力资源岗位。也就是说,许多企业经营实战的成功都依赖于细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了一批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表明,那些进行了细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司一贯比没有这么做的公司表现得更好。 (一)按市场要求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的 管理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系统工程学、信息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发展、更新是快速的、绝非静态的,因而注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也要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着的。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重于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调动、培训等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关注顾客的需求与市场变化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一点很重要。 (二)变多元化为一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使得员工具有广泛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所用,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能考虑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可以做出更优的决策。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和需求,企业应当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的价值观转变为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共现价值观,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要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可以采用整合和同化的方法。整合是指组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把多元的价值观融合成一元的价值观。同化就是指组织确认一个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达到把多元转为一元的目的。 (三)企业要努力成为“学、教、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就要构建学习型组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搞“学习型组织”,但“学习型组织”只是一个概念,只是一个题材。而这种概念、这种题材又不是完整的。试想,只有学习,学什么?如何学?学了怎么办?因此,笔者认为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学、教、练”相结合的组织,这样才能构成系统循环。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在学习,其合成并不等于是学习型组织,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可能就是为了离开公司。员工的学习从短、中、长期都要围绕着公司共同发展的目标,教与练也同样要围绕着这一目标,企业组织才是健康的。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规划,推动企业知识技能的资本化。 (四)在管理创新中开发人力资源 在学习的同时,当今企业必须用全新的视野来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充足报酬,不仅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要得到职业安全保障。企业最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作业性的内容,如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工作。更加重视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完善,员工的教育、培训、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等等。 (五)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要谨防两个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绝大部分的企业在招募员工时,都要加上应聘者应具有二年以上相关工作背景的条件,强调新招来的员工不需要多少培训,马上就能够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而极少有企业考虑应聘者的潜在素质、道德责任等因素,缺乏科学的人员甄选程序。这样甄选人才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所急需的人才,但从长期来看却增大了企业员工流动率,降低了企业稳定性和增大了技术信息丧失的风险。目前,在招聘工作中可考虑采用以下对策加以改变。 首先,重新规划企业招聘工作。通过调研的方法,了解现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确保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其次,采用恰当的甄选手段。企业在进行人员甄选时,不仅要看重应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应聘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应聘者的潜在素质(操作、判断、决策、人际沟通),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和道德责任感。最后,选拔适合本企业文化的应聘者。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够将知识、员工真正凝聚到一起,共同为企业做贡献,所以选拔适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就成了关键的第一步。 误区二:仍采用传统的考核制度 在传统的人事考核制度中,对员工的考核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业绩考核、能力考核和态度考核。在业绩考核中,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为标准,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超过目标便是优异,达到目标便是合格。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业绩考核很难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在能力考核中,主要是对员工在执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考核,而且着重于对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的考核,而忽视了员工的基本素养和内部潜力。在知识技术飞速更新的时代,员工的任何知识技能都容易老化,而真正对企业持续贡献创造力的却是员工的基本素养与潜力,但现有企业却很少对此进行考核。在态度考核中,主要是对员工工作勤勉性等因素的考核,而现代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的勤勉性却难以把握,有的员工仅仅因为受到约束和监控而表现出勤勉,而有的员工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的热情,而后者方是创造力的根源,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但态度考核却很难对其进行把握和测评。由此可见,传统的人事考核制度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目前,对员工的考核制度可以从三个部分做如下改进: 第一,在业绩考核中,加入风险调整乘数。这能更好地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同时,又让员工对冒险承担一定责任,不至于成为脱缰的野马。 第二,在能力考核中,减少对知识、技能的考核权重,加大对员工的潜力开发的力度。 第三,在态度考核中,引入对员工性格、职业取向和兴趣的测试,把员工放到他最有热情、最有兴趣的工作上去,这既有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同时,又有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总而言之,21世纪是信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中惟一能够不断增值的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才成为企业中惟一不断增值的资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取胜,就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决定因素不放,在“人才”上面大做文章,加大力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多学科融合的、动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及一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对于创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般人对成本一词似乎是耳熟能详,但常因为使用时的背景与所谈论事务的不同,对成本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许多人采用简单的思维,只考虑付出的金钱额度,这样计算成本的方式显然是最狭隘而错误的思维。事实上,成本存在于从物料采购、人力资源规划到提供货品与服务所需的服务,包括仓储、运输、配销等各个环节,而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也可以引导经营人员一步一步做好企业管理的工作。 一、加强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 企业成本控制目的在将各项活动中的预估与执行差异找到,但找到各项活动其预估与执行间的差异,远比找出各活动间的差异会更有执行上的效果。对集团企业日常运营活动的成本而言,每一工作所对应的预算并非一项,故管理人员通常以工作类型为领款的依据,但不一定为成本控制的对照。集团公司要想做到对于成本的很好控制,有必要加强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预算是指以数字来表示的计划,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工作计划与所需经费的配合。预算管理是指预算筹编、审议、执行与控制及考核等过程。其中筹编与审议主要工作为总预算、部门预算等进行筹划与编制,并交由集团公司主管进行审议。执行与控制主要工作为分配预算及监控预算的执行。主管部门在总预算通过后,必须依据预算规章、企业集团不同部门的预算执行要点及集团公司总体的预算执行要点进行分配预算,按月或按季编制分配预算表,并送交主会计处加以审核,以作为年度预算执行与控制的依据。预算考核的主要工作为办理决算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评核。另外,集团公司要持续生存还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内部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有效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这就要求集团公司不仅需要确保企业内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观念转变,而且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规章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也需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相融合,这种融合要充分体现在企业高、中、基等所有层次,保持不同层次员工对其具有共同认识,最终使得全年预算管理工作在每一层次当中顺利开展。 二、做好成本分析工作 成本分析是企业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其正确与否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顺利实施计划制定工作之后,预算编制阶段更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将影响整个企业各项工作执行的结果,有经验的预算编制人员,懂得收集许多相关的资料,无论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控制或是在工作完成后对于决算的管理,都可以适时的作合理的分析判断,并提供明确的数字根据,以做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参考,有助于各项工作的决策质量。而在企业项目施工中,由于其用途、造型、设计及材料都较为固定可循,如果能够对成本结构有效的剖析,其结果将更具有参考价值,尤其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经专业工程人员的分析比较后,往往能够迅速的提供精确的施工预算,来协助产品销售的定价核算及利润保障,这对于企业产品销售条件的影响巨大,因此成本分析及工作预算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就成本分析方法而言,其基本包括:建立成本分析表格;成本结构比较表建立;单位成本比较表建立;成本造价比较表建立。另外,对于企业各项工作成本分析,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依工作性质将成本结构分类;比较同类型工作判断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差异性较大的成本结构剖析比较;市场行情,判断与预估,确实修正成本单价。 三、导入风险管理 集团企业的成本控制一向是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由于成本管理本身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使得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企业成本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管控环节之一。在以往国内营建风险管理的领域中,主要系针对项目的执行面及技术面进行风险管理,但实际上具备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成本控制流程,也应考虑成为风险管理的执行对象。 将风险管理系统的精神(PDCA循环)用于企业工作成本控制生命周期,导入这一序列的成本控制作业要项,并以有秩序、系统化的方式循序执行,以期获得较好的成本控制效益。风险管理过程可分为风险规划、实施执行、检查矫正及管理审查等四大步骤。这四大步骤恰可说明风险管理的执行程序。此外,在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执行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矫正这些步骤,风险管理程序必会获得一些新的信息及结果。通过这些新的信息及结果,又可重新启动风险管理的整体流程,进入新一阶段的风险管控。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成本的效果。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系统导入项目成本控制的要项,仍依照风险管理的PDCA循环,分为风险规划(P)、实施执行(D)、检查矫正(C)及管理审查(A)四个过程。 四、重视成本控制制度的作业基础 现今企业的成本结构,随着交易形态及服务的多样化,直接人工与直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却日益增加。由于传统成本会计对于费用分配的方式,并不够严谨,难以对资源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估,因而可能产生企业成本结构扭曲与交互补贴(cross subsidies)的现象。作业基础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则可以反映不同作 业基础下,真实的成本状况,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针对企业资源所产生的耗用程度,进行成本评估,足以弥补传统会计系统在成本信息上之不足(田林永,2011)。ABC成本法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构面模型(one-dimensional model),主要在于建立产品成本与资源间的因果关系,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以提升成本的正确性,改善定价策略;第二阶段为双构面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为作业成本基础/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的整体改进架构。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分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另一个方面,随着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的自身的财务状况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给出一定的对策的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方法 房地产的开发在我国现在仍然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发展的过程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现在由于房地产的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性以及我国的房地产的企业的发展十分的迅速,在我国的房地产的市场中也逐渐的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产业模式。 一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不断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带来的国外的行业的冲击,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以及市场形势,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慢慢的变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收支的审批的手续以及手续的办理过程都相对不够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收支的标准的混乱的问题,往往都是按照一些相关的领导的个人意志的方向进行班里。这就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上的管理的问题。 其次,一些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的规划的过程中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建设的计划,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内部资金管理的科学性有问题,所以很多的时候就造成了其属下的子公司的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到位的问题,也就无法对这些应该到账的款项进行合理的规划。 第三,我国的房地产的企业在资金的流量上相对比较大,是属于一种资金量比较大,金融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其所需要负担的税务额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我国的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对于相关的税务法律以及在会计上的建制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这就是的其不能够合理的进行税收的规划,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就使得企业自身增加了不少的税务负担。 最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普遍的对于企业的工程决算比较重视,但是对于项目的决策不够重视,在企业的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靠项目本身的负责人的主观上的推断,这样的缺乏科学合理的市场分析的现象必然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干缩接受的项目缺乏一定的可行性的论证,无形中也就使得企业的战略意义降低了。 二 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创新探索 房地产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生产经营的过程比较特殊,所涉及到的面是比较广的,并且其开发的周期相对比较长,投资的额度也比较大,所以在资金的回收的过程中是需要相当的时间的。 首先,要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进行统筹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统筹中,目前因为受到了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就是的其主要依靠的银行贷款的一个资金来源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其次,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全面的成本管理以及在控制的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就必须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工作。 最后,由于房地产企业在具体的项目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多,这就需要企业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正确的控制和对待,带着一定的战略性的原则实现对于项目的过程的全面的分析和控制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以及预警的工作。在工作中要积极的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针对财务的过程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的规避和预警,从而建立起针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的预警和管理体制。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分析新时期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管理的创新 一、会计管理的内涵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传统的会计职能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对会计管理进行革新,相应的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会计职能的创新主要侧重于管理面,具体而言其内容包括:会计管理的组织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机构的设置等等,具体到每项职能则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算、会计分析以及会计控制等四个方面。对一个企业而言,会计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成、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以及会计资料的质量水平;但是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高低不单单会对企业内部的组织运营产生影响,它还会对会计资料的使用者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企业进行宏观调控、经营管理的改善、经营风险的防范过程中,会计资料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会计基础工作未做好,同样会对其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二、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传统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管理职能的行使力度较弱,在传统会计管理中,要对会计的具体工作、管理对象、管理目标加以整合,才能对其职能的行使力度进行全面了解,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未将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第二,会计管理的相关理论有待健全,传统的会计管理只侧重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而新的市场环境下,仅仅用财务管理指标衡量企业会计管理的能力,这种理论是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条件的。第三,会计责任主体不明朗,很多企业在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后,其各单位的会计主体资格却未做出相应的变更,并且会计核算中心与各单位之间的会计责任的界限也不够明确。 三、会计管理的创新 (一)观念的创新 1、动态管理观念的创新 会计管理属于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的范畴,因此也要严格服从于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会计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观念的创新,全面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在动态的分析、比较、选择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增强会计工作的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会计对企业的决策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会计的作用。 2、战略导向观念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会计管理的参照为整个行业及其竞争对手,因此为了防止传统会计管理存在的过于狭隘、无法基于战略的角度考虑成本等问题,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就要积极寻求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从战略的角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企业可以通过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化三种战略方式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时只有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以换取、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经营决策者要基于战略目标的高度来创新会计管理观念,全面考量管理决策是否有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是否可以获取更多的未来利润;是否具有相当的市场价值等。 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创新 当全球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时,所有企业的发展均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突出财富的保值性与利益的整体性。现代经济体制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逐步及,企业决策者要汲取以往的教训,认真领会现代会计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利用该原则指导决策全过程,使得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体制与监管机制的创新 1、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三种模式,即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以及稽查特派员制。其中所谓的会计委派制是国家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利用其管理职能与相应的权限,对企业相关会计人员,比如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主管会计等进行统一委派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委派制又包括三种形式,即直接管理、间接管理与双重管理;要增加会计人员的委派制范围,加大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力度,打破行业也地域的界限。财务总监制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互相分离,所有者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参与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来,对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组织与监控;而稽查特派员制则是向一些重点的大型企业派驻稽查特派员,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等实施监督与稽查。 2、会计管理监管机制的创新 要实现会计监管机制的创新,就要进一步强调内部监管程序,建立起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进一步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求,具体内容包括进行会计预制、制订财务计划、做好会计检查、保证科学的会计决策、有效的进行会计控制、会计考核与会计分析等等,从而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监控与管理。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清理与调整;通过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资产处置、折售选择、提取技术开发费、支配留用资金等各种方式,赋予企业更多的理财自主权;提高财务会计机构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可行、有效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与内审制度。 (三)会计管理内容的创新 1、成本管理 逐渐从管理生产制造成本向产品开发成本转移,管理方法从成本控制转变为成本计划。新时期要创新成本管理的重点,拓展成本控制的视角。产品中所包含量的信息价值、知识价值决定了产品的价值,而技术创新与产品的开发将占据企业价值中的大部分比例,而产品的制造成本将占据越来越小的比例。 2、决策分析与评价管理 基于决策评价的标准而言,传统会计管理主要采用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的决策评价标准,无论是利润、成本或者现金标准均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对于 企业管理目标来说,这些决策标准已经不适用,或者说不全面。要进行决策分析与评价管理的创新,就是基于不确定的条件下重新评估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不再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管理固然要以利润、成本、现金等指标为标准,但是诸多无法计量的因素也要进行综合考虑。 3、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人才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而会计管理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过程中,要将提供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会计管理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积极性都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人在开始行动前就投入积极的行为意识;第二,确定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在操作各项管理措施时可以以科学、准确的人力资源数所为参考;第三,做好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与其它物力资源一样,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 (四)会计管理的手段创新 1、关注会计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 改变环境与组织,相应的应用于制定决策的信息类型、信息用途也会发生改变。这是由于公司治理理论为会计管理的对象、任务、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思路,而且会计管理系统是服务于公司治理的,所以会计管理系统的质量、管理效率均会受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实际情况的直接影响。如果将决策层与管理层分离开来,则会进一步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组织构成与组织功能,从而会计管理的作用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2、管理制度的创新要与规范相结合 在任何管理活动中,创新活动与相关规范均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关系,如果会计管理中创新体制无法得到及时的规范,比如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是否需要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权限与职责的界定问题、其独立性的问题、审计委员会如何通过合理运作与管理会计系统互相配合减少监督成本的问题等等,均需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规范中予以明确,并在实践中全面落实。 3、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从某种程度而言,凡是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会计管理信息均具备公共物品的特性,因为信息披露中体现出一定的外在性,政府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但要对财务会计信息予以充分的关注,更要进一步关注会计信息的规范性,监督企业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和发展 管理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羽翼,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傲视群雄。众多中小企业只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变中求生,变中求财,变中求立。 一、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打造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 任何科技的创新,如果不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不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就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连接、转变与飞跃,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大话,科技知识的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转变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被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增长方式所取代。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市场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企业崛起,也有无数的企业破产和盗版,究其根源在于能不能做到适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不断自我革新突破,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们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立足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实现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众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在适时地努力改变单一家庭经营和管理方式,即雇用职业经理人参与公司经营,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有董事会、股东会,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定,然后再由董事会任用的职业经理人具体实施操作,职业经理人通过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永续经营和正规化管理。 (二)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具有森严的等级结构和规章制度,管理层级较多,且高度集权,效率低,容易产生“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扁平化管理层级少,管理幅度大,效率高,更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三)企业管理方式由依靠人对人的管理向依靠管理信息化转变 以往企业管理都是靠人治和经验,决策的实现通过人找人式的层层信息;现在不管是采购、生产还是营销管理,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信息指令完成,通讯网络改变着营销方式。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借助上下游客户、消费者,甚至是一些外部力量都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来源,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三、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创新要有实践意识、危机意识和激励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到墙上和纸上的走形式、走过程,尤其需要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要体现出充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危机感,才能达到企业管理推陈出新。在实践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创新意识淡薄,在决策上领导拍脑门,搞一言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公开选人用人制度流于形式的严重存在。往往是走形式,导致要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慢慢流失;对员工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纪律松散、人心浮躁,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企业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失去创新和创造力;不接纳现代管理方式和人才,跟不上时代管理的步伐,企业管理者缺少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意识。企业的主动创造性不浓,不思进取,不懂得寻找、挖掘、分析、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者和竞争对手一无所知。在当代互联网信息科技盛行的年代,跟不上时展步伐的企业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在缺乏创新理念和和激励机制的情形下,企业管理创新既无法落实,也无法收获更多的发展利益。 (二)家族式管理长期存在,管理制度真正实施难 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排外现象严重,财经大权不外放,人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唯老板和老板娘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整个企业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现象普遍,效率低下,企业缺乏凝聚力,这使得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有效实施,最终导致部分家族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即使在做大做强之后也可能面临“富二代”“富三代”等分家的风险,内部之间的争斗诉讼会使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企业分崩离析,直至破产倒闭。 (三)企业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众多中小企业只是一味地家族式管人、管物、管事模式,并一味地追求市场的经济物质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和品牌意识。管理方式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迟滞,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只能望洋兴叹,企业决策应对不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就导致市场需求萎缩,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传统管理方式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幅度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从决策到落实效缓慢,企业管理效能低下,不能把当代最前沿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 (四)缺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 企业的发展关键看人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还要有魄力,勇于担当,有丰富的营销才能和决断能力。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是有单一方面的才能,缺失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开拓能力、决策水平都无法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经营者不重视也不了解财务报表,弄虚作假,企业发展中出现问题时不是硬挺就是走违法违规渠道。职业经理人培养进度缓慢,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多。因此。缺少缺失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 文化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实现从传统家族式管理的理念向建立现代集中制企业制度的理念更新,摒弃一言堂、拍脑门的决策方式,科学运用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企业决策。这个时代市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合作互惠才能实现创造出共赢。要引导企业摒弃传统家族式管理、农耕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树立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一是培育创新文化理念;二是培育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培育创富文化;四是积极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五是培育优秀企业的品牌文化。 (二)加强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推动企业实现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全过程信息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科技化,使其成长为信息化标杆企业。根据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向工业经济的渗透。提高管理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对于成果显着的中小企业,政府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总结其成功经验,广泛推广实施应用。 (三)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企业更要注重适时改变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适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使家族企业向股份公司转变,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挥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大型的民营企业,要根据公司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结构和职能配置,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引导企业建立管理创新体系 1.要突出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管理创新上加大投入。 2.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积极应对市场、努力分析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的整体要求推动管理创新。 3.规范中介机构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咨询服务作用。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政府对管理创新的支持作用。要加强和金融部门的沟通,促进政银企合作空间和力度,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扩大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5.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及时组织专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提出合理化、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人才管理和运用,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针对企业存在人才不足、招人难、用人难的问题,企业需要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高技能型人才。一要加强人才引进。摒弃重资历、仪表、处事的观念,大力引进特殊技能型人才;二是人才选拔。采用公开招聘等方式,做到任人唯才,唯实践能力,唯品德,杜绝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等现象;三是人才使用。企业要多给机会让员工施展能力和抱负,并根据绩效给予薪酬奖励。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在企业培养发展人才方面也要加大扶持力度。 五、结语 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面对市场,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要求,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求变求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傲立潮头永不倒,变中求立,同时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西药论文:环磷酰胺的西药效用 【摘要】目的 讨论环磷酰胺的西药效用。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 【别名】 癌得量、环磷氮芥。 【药理】 环磷酰胺抗瘤谱广,是第一个所谓“潜伏化”广谱抗肿瘤药,它主要通过肝的酶p450水解成醛磷酰胺再运转到组织中形成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本品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对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及骨肉瘤也均有一定疗效。 【制剂】 注射用环磷酰胺,100mg,200mg。片剂:每片50mg。 【注意】 1.本品的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故应用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2.本品可杀伤精子,但为可逆性。 3.应用本品可引起脱发、口腔炎、消化道反应以及膀胱炎等。还可引起胎儿畸形、闭经、精子减少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用法:环磷酰胺3~5mg/kg体重,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d,连用3d;左旋咪唑2.5mg/(kg·d),分为2次口服或鼻饲,连用3d;泛癸利酮3~5mg,肌内注射,1/d,连用5~7d。 2.治疗重症肝炎 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用法:环磷酰胺2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注,1/d,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结果:用上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94例,总有效率为86%。在应用本药时,黄疸可一度加深,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能为环磷酰胺毒性反应,随着免疫功能调整而逐渐好转,可不必停药及特殊处理,密切观察。 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报道,用环磷酰胺100~200m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例,l/d或2d 1次,效果显著。采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狼疮肾炎患者16例,用药1个月后大部分病例病情稳定;第3个月时,除1例外,其余病情明显好转。 4.治疗尖锐湿疣 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方法:涂药前先用温水坐浴。然后取0.5%环磷酰胺软膏外涂患处,1/d,便后加涂1次。另有人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尖锐湿疣患者20例,治愈者18例,有效者2例。 5.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采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39例,用药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其中治愈者30例,好转者6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2%。用法:将环磷酰胺40mg,加入生理盐水1ml中混合均匀后,作两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时,针头刺入穴位,在捻转、提插得气后再注入药物,2d 1次,7次为1个疗程。作者认为,应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效,可能与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6.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环磷酰胺可使血液循环中t细胞和b细胞减少,并抑制二者的功能。据报道,应用环磷酰胺100~20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d 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1或2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4例,其中完全缓解者3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8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严重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完全缓解者29例,部分缓解者45例,有效者21例,无效者13例。还有人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例,其中2例并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结果3例均获得长期缓解。 7.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例,获得满意疗效者3例。用法:环磷酰胺20~25mg/(kg·d)(日总量500~1000m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4d。有人认为,对免疫性或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试用环磷酰胺。 8.治疗过敏性紫癜 环磷酰胺可使免疫复合物分裂、解体,从而消除了免疫复合物对机体的病原学作用,故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有显效。应用环磷酰胺治疗14例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全部获得治愈。用法:环磷酰胺,2.5mg(kg·d),分3次口服。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2例,用药5~10d即愈。 9.治疗脑炎后偏瘫 运用环磷酰胺治疗脑炎后偏瘫患者13例,肌力恢复正常者8例,肌力接近正常者4例,无效1例。用法:环磷酰胺5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内静脉滴注,1/d,10d为1个疗程,间隔7d用第2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10.治疗重症狼疮的肾炎 用环磷酰胺(白细胞 3000× 109/l,肝功能异常停用)8~12mg/(kg·d),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lh;2d为1个疗程,半个月重复1次,至总量≤150mg/kg后,3~4个月1次,总量≤12g。用泼尼松1mg/(kg·d),6~8周后,每周递减10%;至0.5mg/(kg·d),用3~4个月后,渐减量,对症处理,保护肝肾功能。多饮水,尿量 3l/d。并内服中药:急性活动期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相对恢复期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结果:50例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32例。 西药论文: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 【摘要】目的:讨论治疗急性角膜炎的较好方案。方法:通过总结病例,取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西药合中药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急性角膜炎;依诺沙星;头孢他啶;四季抗病毒合剂 急性角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因此,我们采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 30例,并随机选15例为对照组,结果疗效显著。现分述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所选用的30例临床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1岁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7人,好转6人,无效2人;总有效数占发病数86.67%;与随机抽样选择的急性角膜炎 15例单纯西药治疗病例总结比较对照,有明显差异。病例总结表明应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有着显著效果.治疗结果,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1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控制或预防角膜感染:清洗病眼后,滴润舒或涂红霉素软膏。 (2)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0.5克,配0.9%生理盐水100ml,一日二次,静脉点滴。7天一个疗程。需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 (3)注射用葡萄糖依诺沙星(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成人0.2克用5%的葡萄糖液稀释成100毫升的药液,一分钟40点的速度。一日二次,7天一疗程。 (4) 中药选用:四季抗病毒合剂(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20毫升,一日3次,口服。 2.2对照组:选用单纯西药,用法如上。 3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关于对急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 疗效标准: 好转:临床病变均不同程度减轻,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低; 痊愈:临床病变均消失,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至正常范围: 无效: 治疗前后病变及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无变化。(数据见表1所示)。 4讨论 4.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之邪毒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驱风明目。用四季抗病毒合剂,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炎退热。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疾患,症见头痛,发热,流涕,咳嗽等。故可有效的抗病毒清热解毒、驱风。 4.2现代医学认为是炎性感染所致。头孢他啶为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强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的细胞壁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药理在于对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常对多重耐毒菌也具有抗菌活动。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属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的大多数菌株具抗菌作用。本品对甲氧西林敏感敏感葡萄球菌具抗菌活性。通过作用于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但注意: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肌腱炎、跟踺断裂、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禁用。 可见,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角膜炎既能杀灭细菌,又能清热解毒,消炎退热,,达到治病目的,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越性。 西药论文:试论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 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 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 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 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 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 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 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 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 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 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 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 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 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 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 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 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 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 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 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 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 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 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西药论文: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试探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 试论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 中药是具有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部分特性,特别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笔者认为,如果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那么,人们就可以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了。然而,迄今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为医药学的未垦地。为了促进医药学的发展,尤其是中西药的结合,建议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现就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法,作一探讨。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 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 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 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 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 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 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 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 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 (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 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 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 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 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 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 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 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 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 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 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 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 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 1. 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 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 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 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 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 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 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 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 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 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 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 4.创立适合研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5.重点选择一些西药和对更多西药相结合而开展研究工作 西药药物种类很多,到底先研究哪些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依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倾向于先研究如下两类药物:第一是那些已开始显露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如前面提到的考的松、阿托品等,再进一步进行全面研究,系统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第二是那些原是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化合物,然后又已作为西药使用的药物。因为它们是中药中的成分,又往往表现中药的一定功效,因此易于反映中药的一些特性和功效,研究起来会更方便一些. 对所有现代所称的西药,都可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但对更多药物来讲,这种普遍性的研究,目前还是以积累有关资料为主,以后再深入地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为医药学打开一个新局面,同时也将会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新贡献。 西药论文: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去年笔者曾撰文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是:(1)仍具中药基本内容,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2)中药基本 内容得以现代科 学阐述,包括物 质基础和生物活性(见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 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3、 中药为天然药物,西药为人工合成药物,二者不是一回事,西药不能中药化。其实,中西药均有天然及人工合成物,如中药冰片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更经炮制的饮片,凡经酸、热、水、水处理者,均会有成分的变化,此为人工所为; 更煎剂入药,要有成分变化,又为人工所为。同时,西药亦有大量天然产物,药典二部所载药物,约40%以上为天然产物。 综观上述,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一条捷径,现在需要的是认识和实施。这是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 西药论文:清瘟败毒饮加大黄配合西药治疗小儿乙型脑炎31例 【关键词】 乙型脑炎;小儿;中西医结合;清瘟败毒饮 2004年6月—2008年10月我们对31例小儿乙型脑炎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进行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61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8岁;轻型5例,中型16例,重型8例,极重型2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9岁;轻型4例,中型17例,重型7例,极重型2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给病人以足够的液体。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对发生惊厥和昏迷的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持续高热,频繁惊厥的患儿将冰袋置于头、颈(一侧)、腋和腹股沟,冰块融尽后及时更换,必要时使用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或静注,每4~6 h 1次(同时严密观察呼吸情况)。使用苯巴比妥钠5~8mg/(kg·次),安定0.3~0.4mg/(kg·次)止痉。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征象或频繁抽搐的患儿予20%甘露醇2g/(kg·次),6~8h 1次,有脑疝者2~4h 1次。对已经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儿做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并推注尼可刹米125~175mg/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生石膏50~80g,生地黄9~15g,水牛角粉9~15g(冲服),川连6~12g,栀子6~10g,桔梗5~10g,黄芩5~10g,知母6~10g,赤芍药6~12g,玄参8~15g,连翘6~15g,甘草2~8g,丹皮6~10g,鲜竹叶6~15g,生大黄8~12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患儿神清者可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变溏后可去掉大黄。服用至热退并巩固3~4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退热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无后遗症;好转:症状体征好转,随访半年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无效: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呼吸衰竭死亡。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1例,痊愈20例(64.5%),好转10例(32.3%),无效(死亡)1例(3.2%)。对照组30例,痊愈12例(40%),好转15例(50%),无效(死亡)3例(10%)。两组痊愈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2.3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31例,退热时间为(3.45±1.12)天;对照组退热时间为(6.75±0.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2.4 两组并发症(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肺不张、口腔炎、褥疮、营养不良、败血症、尿路感染等)总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31例,并发症发生9例(29%),对照组30例,并发症发生15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3 讨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病毒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呈散发趋势。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症状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重症型和极重症型死亡率高,易留有后遗症。西医主张采用对症治疗。乙脑的症候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符合温病的一般发展规律。本病由于感受暑湿疫疠之邪而发病。但乙脑病情演变迅速,各期难以分清。根据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乙脑初期的症候相当于卫分和气分,极期相当于营分和血分证。退热是治疗的关键。只有热退,神志才能逐渐转清,抽搐停止,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清瘟败毒饮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旨在清热保津;黄连、黄芩、栀子共用、通泻三焦火热;水牛角粉、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配合清气法以治气血两燔之证。再配连翘、元参“解浮散之火”;桔梗、竹叶载药上行,大黄泻热下行。笔者体会本病使用本方应注意两点:(1)石膏为本方君药,量要大,一般不少于50g,病情越重,石膏量越大。余师愚说“此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2)应遵循温病下不厌早之旨,早期使用大黄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但应使大便溏为度。综上所述,乙型脑炎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较单纯西药对症治疗有明显优势。 西药论文:浅析西药药品的储藏 一引言 药品具有其特殊性、高质量性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和储藏条件下,能保持药品的有效性及治疗。如不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储藏,则会使药品的含量逐渐下降,疗效也会逐渐丧失,甚至会有毒性增加,以致药品无法使用。室温指10~30摄氏度,冷处指2~20摄氏度,常温指0~30摄氏度。如需低温储藏的药品,绝对不能在常温、室温下储藏,否则会导致药品效价、失效、变质。 许多的医院没有将药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将西药库房的部分药品分存放在地面上,没有充足的湿、温度调节仪器。有的医院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药品的使用和存放,或者没有按规定将需冷冻的药物进行冷藏储藏。特别在药品大量库、急救车、各科室的备用药品情况较为多见。 俗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药品在医疗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药品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对药品进行正确的储藏是每位药剂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药剂师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关于西药药品的储藏,介意来提升药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做好服务。 二、西药药品的储藏 药品必须经过正规的手续,方可进入药房。在验收合格后,首先是摆放整齐、分类分区,进行系统化的存放,做到药品一目了然。根据药品的说明,采取防冻、放光线照射、防潮、冷藏等,及时登记好药品的有效期,并定期进行检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温、避光、密闭类储藏。 一些性质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片剂、针剂、糖浆类的药品,一般只需要在常温下,遮光、密闭保存。例如:治疗高血压的压氏达、缬沙坦;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美迪康、格列齐特等。还有常用的一些注射剂,如:安乃近、地塞米松等也是如此,这一类药品占了大部分。不少药物由于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发生水解、还原、氧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等反应,使药物逐渐失效或变质。例如,维生素类药物,在遭受光线的照射下,会逐渐变质分解。磺胺类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颜色会逐渐变深,因此这类药物需避光、密闭储藏。 2、密闭、凉暗处储藏。 凉暗处即指避光并不超过20摄氏度的环境,有些药品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高温下其化学成分容易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从而使药品变质。一些临床常用的注射用抗生素,例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头孢替安等药物,一些栓剂在较高温度下会发生软化、变形,因此也要在凉暗处储藏,如:达克宁栓剂。 3、密闭、冷暗处储藏。 一些血液制品、生化制剂、抗生素类药品对温度的要求更严格,必须控制在2-10摄氏度的环境中,才能保证其药品质量。例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胰岛素、头孢硫脒等注射液。还有一些片剂如:思连康、贝飞达、妇科用泡腾片辛复宁等都必须保存在低温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这类药品储藏在冰箱的冷藏柜里,但严禁冷冻。 4、特殊药品的储藏。 所谓特殊药品只要是指:麻醉药、毒药、特种药品等,这些药品不同于一般的药品,他们的药性比较剧烈,其药剂的使用对人体的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药品都是由国家明文规定的,在储藏和管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国家药品规定执行,如:麻醉药品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登记消耗,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处方保存备查,医疗单位对违反规定滥用药品者,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零散药品的储藏。 有些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剩余,那么对于这些拆零的药品要做好储藏和保管。以前药品在拆零之后,会采取磨口玻璃瓶进行盛装,但是这样虽然方便储藏,但是由于其密封不如原包装,很容易让药品的药效降低,因此,目前对于零散药品,除去一些不易潮解、风化、避光要求不高较稳定的药品使用少量棕色磨口玻璃瓶外,其余的拆零药品尽量使用药品的原装瓶,保留原包装的防潮剂,铝箔装药品临时挤用等,从而确保拆零药品的质量。 6、干燥处储藏。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在较为湿润的地方,会逐渐的繁殖和生长,而在干燥的条件下,则会抑制其生长、繁殖。因此,易潮解药物必须干燥保存。例如:利血平、各种钙片、含浸膏片剂等。 7、易燃易爆药物的储藏。有些易燃易爆药物对药房的威胁较大,因此只可储存最小数量的此类药品,并以小包装进行密闭,在阴凉处储藏;若药房需大量此类药品,则应设有专用地下室进行此类药品的储藏,严禁烟火,小心轻放。 8、增加储藏仪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效期内的药品,每升高10摄氏度,药品的降解速度会增加2~5倍,未按规定温度储藏的药品,会将其有效期降为原来1/2~1/3。因此,必须重视储藏药品的条件,配给湿、温度仪器、潮架及冷藏设备。 9、加强核对工作。药剂人员应严格核实药品的储藏条件,明确储藏标准。在日常的工作中,每天自己记录和湿、温度表,温度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46%~76%之间。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采取调控对策,保持湿度、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大部分药品在适宜的环境中储藏。同时,定期检查除湿、冷藏、防虫、防潮等设施,保证设备的状态良好。 总之,药品的储藏是药房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药剂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具体的储藏工作,加强药品管理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管理的意识,规范岗位的操作程序,确保药品的质量,保证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维护病人的利益。 西药论文: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中的作用分析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直接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此,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医药工作永远的主题??[1]?。药房库房作为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物质量的第一线,对库房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药库环境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及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本院实际,就如何做好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工作做一综述。 1 药房环境的管理 1.1 控制好库房内环境的湿度 库房内湿度过大,会导致某些忌讳水汽的药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如糖衣丸剂、片剂、胶囊类等药品被患者服用后,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空气中水分含量过高,可导致甲基新斯的明、阿司匹林等药品发生水解反应而失效;另外,湿度过大易使药品包装发生变质和变形甚至霉变,损失很大。但是如果库房环境湿度小,过于干燥,会导致某些忌讳干燥的原料药物,如阿托品、硫酸镁等在空气中风化。因此,要保持库房内适宜的湿度,定期对库房进行通风,采用除湿机等设备保持库房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还应注意根据外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整湿度,以更好地保持库房内良好适宜的环境。 1.2 库房内空气对药品的影响 某些容易氧化的特殊药品,比如含酚类、芳胺类、烯醇类结构的药品很容易受空气中氧气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反应。空气中的co2也会对某些原料药物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影响药品的疗效。对于这些药品应密闭存放或放置于避光及阴暗处保管,尽量避免其与空气的接触。 1.3 做好库房的消防工作 大部分化学药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受热、撞击、氧气等诱发因素下极易燃烧,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发生。例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挥发的乙醚遇火可燃烧爆炸;有机物与高锰酸钾与磨擦可燃烧甚至爆炸;氢氧化物及某些消毒液具有腐蚀性等。因此,西药房库房的消防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严禁在库房中吸烟,禁止安装电炉以及明火照射,库房内应时刻保持通风,并配备各类灭火器。 1.4 对库房定期巡视 确保照明、冰箱、空调、通风、防鼠、防虫、防火防盗、安全设施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维修故障的电器。由于冰箱的内壁容易水分凝结,所以工作人员在往冰箱里放置药品时,应避免靠近冰箱内壁,防止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放置好药品后要检查冰箱门是否关好,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严谨对待,要有责任心,以药品质量为重心,时刻要求自己细心,不侥幸,本着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的思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以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3]?。 2 对药品分类储存及养护 我院药房库房采取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分开放置,把性质不同的药品分开来放;生物制品及疫苗等需冷藏的药品放入冰箱储存;对于某些精神类药物以及麻醉药品应单独放置;把容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放置;放置药品时要按照其有效期的远近有顺序的摆放;不能将不同批号的药物放置在一起;根据不同药品的所需储存环境,分别选择常温库、冰箱及阴冷库存放药品。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储存管理,对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储存管理。药品堆放保持规定距离。对特定的药品进行定期养护,如易氧化药品、临近有效期药品、高危药品、贵重药品、特殊药品等,做好药品养护记录。 3 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 药品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储存环境中所保持的质量和有效性即为药品有效期。一旦超出规定的有效时间,在规定的储存环境下其药效也会逐渐减退,时间过长还可能会产生毒性,药品过期后不得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有效期的长短及时间的先后等来分类清晰的放置,对药品进行详细登记,定期检查,可实施计算机管理。在发药方面应按有效期的长短,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很多差错。对药品的库存情况要及时的掌握,随时与药库负责人员沟通,对将要滞销的药品及时调整??[4]?。 4 加强药库制度化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药品管理办法,加强对药品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各类规章制度,如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出入库制度、有效期临近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的存放制度;药品安全制度以及盘点制度;不合格药品处理制度等。把药品的采购与储存分开管理;严格把好药品的“四关”,即计划采购关、入库验收关、在库养护关和出库复核关,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5 结 语 药品质量控制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是药事管理的基本,同时也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5]?。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是医院药事管理的关键所在。药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库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对药品的入库进行严格的验收,其次按照《药品管理法》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这就要求我们药房库房管理人员要具备药学专业知识,熟悉的掌握每种药品的性质和储存环境。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药学知识投入到药库管理工作中,合理选择药物的贮藏方式及保管措施,保证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西药论文: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1中药学的相关分析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西药的发展和使用要紧跟医疗的发展变化形式,利用二者相互结合的特点推进我国的医药领域进步,对中西药物的利弊分析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西医药物结合的发展,利用辩证的医学分析方式做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统一。在医学研究中要依靠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努力,推进医学的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董波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西药论文:西药房工作质量提升思考 本文试结合我院西药房工作,对药房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严格控制药品流动程序的几个环节 1.抓请领药品质优环节根据药房的药品供播资料,按期作出预算.每次请领药品列表备案,避免药品的过剩和不足.由专人核实药品的使用说明和数据,对不符合标准的药品决不领取。特别是对麻醉药品和毒剧药品要求装里准确,包装严密,标记清晰. 2.抓药品保苦环节药品从库房领来待用,需妥善保管,由于药类、药性、有效期不同,必须分别存放保管,建立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特别是对毒麻药品,设立专人、专柜、专帐管理。另外存放的环境和设备要达到使用要求。 对存放的药品定期进行质检,采用“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发药,杜绝因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抓药品发放坏节药品从窗口发给患者,这是药房药品流动程序的最后一道.我们应该及时地向患者提供使用药品必备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依据处方,向患荀兑明用t、用时、使用途径等. 4.抓发药后的跟肺砚寨环节在现代全面质童管理中,商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其内容之一。所以患者使用药品后的信息反馈,特别是患者用药后发生异常现象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生.药房人员应从观念上和专业知识上朝这个方面努力适应。这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进一步研究、改进治疗方案,使患者早日恢复。 二、树立质l观念全员参与管理 药房优质管理的实现,必须依靠能胜任工作的全体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质量观念,参与管理,才能把药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消灭在萌芽中.药房人员除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操作.保质、按t、依处方发放药品,还必须与其它科室相互协作,经常交流,共同把好药品质量关. 三、提高人员紊质完善内部管理 1.提高人员素质。包括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县级医院药房的实际一般可采取实践中自学为主的途径.但也创造条件,“请进来,派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 2.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科学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代替经验管理. 西药论文:中药联合西药的效果及对经济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及对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采用同样的基础西药治疗,观察组加服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记录不良反应,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变小而HRT、HRV变大(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 关键词:室性早搏;中草药;成本效果比;经济学分析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1],发作时轻者可致患者胸闷、心悸,严重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文献[2]报道显示,室性早搏已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进行危险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3]。虽然,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室性早搏的有效药物,但也同样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一旦使用不合理极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死亡[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中草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理,能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目的[5]。我们通过中草药合理配伍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②Lown's分级在Ⅱ级或以上;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④早搏次数>30次/h,且伴有心悸、气短与乏力;⑤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⑦病历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③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或因药物、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④对药物过敏;⑤合并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⑥研究期间依从性差、失访或因重大事件退出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42~74岁;室性早搏病程2~45d,冠心病病程3~10年;Lown's分级Ⅱ级58例,Ⅲ级118例,Ⅳa级6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18例,高脂血症68例,慢性支气管炎58例,糖尿病2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以及西药治疗,比如慢心律、阿替洛尔、乙胺碘呋酮等。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以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生地30g、麦冬15g、黄连15g、炙甘草15g为基本方,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党参20g、生地15g、阿胶20g(烊)、麦冬15g、麻仁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20g。上述中草药分两次煎煮25~30min后取汤600mL左右,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200mL,中药汤剂于饭前1h温服,西药于饭后半小时服用。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断方法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和《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8]评定临床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缓解。无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无改变,甚至病情恶化。 1.4心电图指标观察方法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手工测量24h动态心电图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HRV包括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的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全部所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1.5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定期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事件情况。 1.6经济学指标观察方法两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和(或)床位费等成本基本一致,只计算药品直接成本,所有费用以2014~2016年本省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和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为准。成本-效果比(C/E)=(治疗总成本/治疗总效果),其值越低说明意义越大。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4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QTd、HRT、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HRT、HR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头晕、恶心各1例,对照组发生头晕、恶心、心动过缓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C/E比较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早搏可于任何年龄段出现,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室性早搏后危险程度相对较高[9]。近年研究认为,QT、HRT、HR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0]。QTd作为一种能反映整体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指标,其离散度越大提示心脏电活动恢复的同步性变化也越大,为折返激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依据[11]。HRT能够反映心脏在室性早搏发生后对动脉压力反射和心脏自主神经的紧张性,尤以TO和TS应用最为频繁,其中TO可作为判断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是否加速的依据,TS可视为是否减速的参考[12]。HRV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其发生是由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活动,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到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调节,导致心脏每搏间期通常会存在的几十毫秒差异,所以可作为评价心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紧张性、均衡性以及对心血管活动影响的指标[13]。基于上述认知,积极筛选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其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途径。近年来,胺碘酮、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或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中应用效果甚佳,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研究也表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无法显著改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存在不同程度风险,且难以于基层推广应用[14]。中药或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能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且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的特色与优势,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5]。《本草纲目》记载:“苦参,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也有“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功效,可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活动落入有效不应期,所以能够抗心律失常。黄芩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升乙酰胆碱水平。党参能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扭转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QT、HRT、HRV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法能调控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中药汤剂应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且,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能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国家政策,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振刚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 西药论文: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在引进数字化管理措施前后的药品发放情况的变化,方法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结果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对于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账实相符率,使得西药的报损率也随之降低,减少了各类失误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程度,推荐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发放差错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务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伴随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近些年,医疗纠纷案例逐年上升,医院接待患者和直接面对面服务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门诊西药房,门诊西药房的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门诊西药房直接和患者沟通药品选择和使用,所以部门的药品管理和药品的质量安全等与药房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科学有序是西药房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回顾了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综合分析了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能力,从而得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总结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其中实验组共发放药品2819例,常规组共发放药品1896例。 1.2方法 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所有的医药分配和管理均采用医务人员人工作业,包括配药和划价、销账等工作。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医院内部采取互联网医药管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电脑显示的病患信息开具电子处方,在得到门诊医生的亲自核对后,运用计算机进行扫码划价,自动进行药品总价计算,电子处方可以自动上传到对应的售药窗口,医务工作人员打印出患者处方,药师据此进行审药、配药、核对工作,检查无误后发药给患者。药品的库存数量和药品的调配详情都会有计数机的系统数据保存,方便门诊药师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信息调取和管理[1]。 1.3评价方式 设计调查表,借助医院的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的相关规范规定,在调查表中设置各项观察指标,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科学分析统计。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实行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药品发放差错原因,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门诊西药房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以及两组药品的库存盘点耗时、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药品报损率等数据。实验组的各组数据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门诊西药房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院重要职能部门,其配药和审药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2]。任何药品的调配和调取的失误和差错都可能成为医院工作失误甚至是威胁病患健康的重要隐患,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调查数据结果,为了应对西药门诊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门诊西药药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门诊西药房的职能,通过科学规范的药品监督管理,结合科学的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药房的服务质量,实现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对于落后的工作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的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定期的考核确保所有医务工作人员都能熟悉和了解制度,积极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和补充制度条款,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在西药药品整理、分类、数目核对时要进行复核,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对于储存环境特殊和敏感类药物要保存的条件达标,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检查,详细记录药品的损坏和失效期限,发现问题要就是处理,避免拖延。数字化管理在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药品配给和发放的出错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建议各大医院门诊推广应用[3]。 作者:吴剑姿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