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工作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通讯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通讯设备变得极其复杂。电力通讯所涉及到的专业资源是十分复杂而庞大的,其中包括逻辑资源与物理资源、设备资源与线路资源、智能资源与非智能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的发展,其传输管线的数目在逐渐增加,传输系统的容量也在快速增大,同时增加了电路调整与网络管理工作。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即微波通讯设备、光纤通讯设备分析电力通讯自动设备的设计,进而提出电力通讯自动化的工作模式。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设计 目前,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通讯、微电子和计算机则是这场新技术革命的主体和核心,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化阶段向信息化阶段发展,通信产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通信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设计 1.微波通讯设计 根据微波站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微波站,而且根据微波站类型的不同,其使用的设备也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终端机、收发信机、微波配线架、蓄电池和电源等。收、发信机: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微波信号和群路信号间进行频率的变换。在发信通道中,频率的变换过程是将信号频率往高处变,也就是上变频。在收信通道中,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频率往低处变,也就是下变频。终端机:在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将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所有用户使用的话路信号,按照一定规律重组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的信号,按照对应的规律解出每个话路信号。 2.光纤通讯设计 光纤通讯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光端机、光中继机和数字通讯设备。①光端机:其是光纤通讯系统的重要设备,由光接收机和光发送机两部分构成。光端机存在于PCM光纤传输线和电端机路之间,光发送机由光线路码型变换、光发送电路和输入接口组成,光接收机由光线路码型的变换、输出接口和光接收定时再生组成。光中继机:在长距离的光传输中,因为受到接收机的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和发送光功率的限制,所以光端机间的传输距离是有限的。数字通讯设备:数字通讯设备由高次群复接设备和PCM基群组成。PCM基群是指通过调制模拟话音信号,将其变为数字信号,再使用数字复接技术,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经过相反处理过程,还原为模拟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光端机中还存在其他的辅助电路,例如告警、输入分配、公务、倒换监控、电源区间通讯等。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经常使用热备用的方法,使系统处在主备状态下开始工作,正常情况下使用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产生故障问题时,可以切换到备用的部分工作中,目前普遍应用的是一主一备的方式。光端机中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中接收到系统送来的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为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传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转换为适合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其包括自动温度控制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光驱动电路。光驱动电路将变换后码型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传送的光脉冲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放大,清除码间的干扰,改善脉冲的波形。定时再生电路:由两部分组成即再生和定时提出,从均衡的信号流中提取定时器,再经过定时的判决,产生波形线路码的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的线路信号还原为普通的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通常使用条架结构,单元框得方式。在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在不同速率下工作,其单元框组成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二、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工作方法 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和传送信息。目前,虽然有多种信息形式,但是通讯系统的组成通常可以概括为:信源是信息产生的来源,这些信息指的都是非电信息,要想转换为电信号,则需要变换器,也就是输入设备。交换设备指的是发送设备和沟通输入的接续装置。它可以有效的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使用率。发送设备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信息的电信号使之达到信道传输的要求,并且经济有效的使用信道。在目前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大电站、超高压输电线路、大机组等不断的增加,电网规模也越来越强大;通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装备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更新周期在逐渐的缩短。移动通讯、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特高频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数据网、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扩展频谱通讯等新兴的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以逐步的推广。 1.微波通讯设备 微波通讯具有见效快、造价低、易维护、占地面积小、工期短等优势,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微波通信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②模拟制向数字制发展③由低端通信频率段由向高端通信频段发展④由人工网方式向自动网方式发展。 2.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信系统是由光发送端、光接收机、数据源和光学信道组成。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发送端将传送的信息变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激光器将此信号发到激光束上,使光强度可以根据电信号的变化幅度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出;在接收端,检测器将收到的光信号后转换为电信号,经调制后恢复为原信息。 光纤通信系统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光发信机是由调制器、光源和驱动器三部分组成的。其功能是调制电信号对光源发出的光,将其调制为已调光波,然后将已调制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纤中传输。②光收信机。是由放大器和光检测器两部分组成。其功能是将光纤传输进来的光信号,通过光检测器将其变为电信号,然后,再将电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放大,将其转送到接收端。③光纤。光的传输通路是由光纤构成的,其功能是将发信端所发出的光信号,通过光纤远距离传输之后,耦合到收信端中光检测器上,完成传送任务。④中继器。中继器是由光源、判决再生电路和光检测器三部分组成。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正性波形失真的脉冲;二是对光信号在光纤传输中所受到的衰减进行补偿。⑤光纤无源器件。由于光纤长度受到光缆施工条件与光纤拉制工艺限制,并且光纤可拉制长度也是有限的。因此一条光纤线路可能存在于多根光纤相连接中。于是,光纤的连接、光端机和光纤的连接,在光纤中使用无源器是必不可少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高压输电线路、大机组和大电站数量的逐渐增多,电网的发展规模也在日益壮大,使得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迅速,通信装备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移动通讯、数据网络等多种新兴通讯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浅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摘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网络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 关键词:电力通讯通讯自动化自动化设备工作模式 引言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1.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 1.1 微波通讯设备 当前,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微电子、计算机与通讯相结合的电子信息技术则是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和先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作为信息社会基础之一的通信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通信技术水平,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微波通讯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见效快、占地面积小、易维护和不需人值守等特点,在通信行业中有特殊的地位。 目前,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由模拟制向数字制方向发展。 (2)由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 (3)通信频率段由低频段向高频段发展。 (4)组网方式由人工网向自动刚发展。 1.2 光纤通讯设备 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光纤通信系统基本构成如下。 1.2.1 光发信机。 光发信机是实现电-光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源、驱动器和调制器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于电端机的电信号对光源发出的光波进行调制,成为已调光波,然后再将已调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纤或光缆去传输。电端机就是常规的电子通信设备。 1.2.2 光收信机。 光收信机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检测器和光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将光纤或光缆传输来的光信号,经光检测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将这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到足够的电平,送到接收端的电端汲去。 1.2.3 光纤或光缆。 光纤或光缆构成光的传输通路。其功能是将发信端发出的已调光信号,经过光纤或光缆的远距离传输后,耦合到收信端的光检测器上去,完成传送信息任务。 1.2.4 中继器。 中继器由光检测器、光源和判决再生电路组成。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补偿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受到的衰减;另一个是对波形失真的咏冲近行政性。 1.2.5 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 由于光纤或光缆的长度受光纤拉制工艺和光缆施工条件的限制,且光纤的拉制长度也是有限度的(如1Km)。因此一条光纤线路可能存在多根光纤相连接的问题。于是,光纤间的连按、光纤与光端机的连接及耦合,对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1.3 电力载波通讯设备 电力载波通讯设备是一种在高压输电线上传输话音及非话音信号的载波终端设备。电力线载波(PLC)是电力系统特有的、基本的通信方式,电力线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由于使用坚固可靠的电力线作为载波信号的传输媒介,因此具有信息传输稳定可靠,路由合理、可同时复用远动信号等特点,是唯一不需要线路投资的有线通信方式。 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可以进行模拟(语音信号)或数字信息(如:家居控制信号)双工传输,可广泛应用于家居自动化、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通讯(互如联网、内部信件、游戏、音频(MP3)、视频)等领域,具有普及效果、节省费用、安装方便、应用广泛等特点。作为通讯技术的一个新兴应用领域,电力载波通讯技术以其诱人的前景及潜在的巨火市场而为全世界所关注,成为世界各大公司及研究单位争相研究的热点。电力载波通讯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线载波机。 采用明线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机。传输线为线径3mm的铜线。明线载波机复用频率可达到500kHz,可传输40个话路。明线载波机通常采用双带二线制。 (2)对称电缆载波机。 采用对称电缆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24 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机。电缆为线径0.9ram~1.2ram的高频对称电缆。对称电缆载波机在通信容量、抗干扰和保密性等方面均优于明线载波机。电缆载波机大部采用单带四线制。 (3)同轴电缆载波机。 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机。铁路通信使用的小同轴电缆,同轴管尺寸为1.2/4.4,即内导体的直径为1.2mm,外导体内直径4.4mm,物性阻抗为75Q,一股由60kHz开始使用。小同轴电缆载波通信采用单带四线制。铁路通信使用的小同轴电缆载波机有300~U960路,其增音距离分别为8km;~D4km。 1.4 数字通信设备 数字通信设备包括一个带有混频器的接收器并且该混频器和一个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相联接;一个联接至接收器的解调器;一个和解调器联接的微型控制器,用来提供一个频率偏移值,而该频率偏移值是一个代表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的输出频率的频率值和一个代表欲选频率的频率值的差值;一种根据频率偏移值来调整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的频率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微型控制器处理频率偏移值,使得长期频率偏移和短期频率偏移相分离,并且此频率调整装置还包括一个随被分离出来的长期频率偏移而不断更新的频率调整参考值。 2.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 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3.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浅析 【摘 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网络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载波通讯;微波通讯;光纤通讯 1.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1.1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1.2微波通讯设备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1.3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2.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3.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谈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载波通讯;微波通讯;光纤通讯 论文摘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网络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一)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二)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三)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 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二、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 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三、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浅析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 摘 要: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进行了分析;现电力系统通讯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力通讯设备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进行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徽波通讯设备、光纤通讯设备、电力载波通讯设备和数字通信设备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力通讯 自动化设备 工作模式 电力系统通讯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力通讯设备越来越复杂,通讯线路也越来越多,这就给通讯设备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1 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 1.1 微波通讯设备 当前,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微电子、计算机与通讯相结合的电子信息技术则是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和先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信息化阶段,作为信息社会基础之一的通信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通信技术水平,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微波通讯具有造价低、工期短、见效快、占地面积小、易维护和不需人值守等特点,在通信行业中有特殊的地位。 目前,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由模拟制向数字制方向发展。 (2)由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 (3)通信频率段由低频段向高频段发展。 (4)组网方式由人工网向自动刚发展。 1.2 光纤通讯设备 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光纤通信系统基本构成如下。 (1)光发信机。 光发信机是实现电/光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源、驱动器和调制器组成。其功能是将来自于电端机的电信号对光源发出的光波进行调制,成为已调光波,然后再将已调的光信号耦合到光纤或光缆去传输。电端机就是常规的电子通信设备。 (2)光收信机。 光收信机是实现光/电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检测器和光放大器组成。其功能是将光纤或光缆传输来的光信号,经光检测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再将这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到足够的电平,送到接收端的电端汲去。 (3)光纤或光缆。 光纤或光缆构成光的传输通路。其功能是将发信端发出的已调光信号,经过光纤或光缆的远距离传输后,耦合到收信端的光检测器上去,完成传送信息任务。 (4)中继器。 中继器由光检测器、光源和判决再生电路组成。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补偿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受到的衰减;另一个是对波形失真的咏冲近行政性。 (5)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 由于光纤或光缆的长度受光纤拉制工艺和光缆施工条件的限制,且光纤的拉制长度也是有限度的(如1Km)。因此一条光纤线路可能存在多根光纤相连接的问题。于是,光纤间的连按、光纤与光端机的连接及耦合,对光纤连接器、耦合器等无源器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1.3 电力载波通讯设备 电力载波通讯设备是一种在高压输电线上传输话音及非话音信号的载波终端设备。电力线载波(PLC)是电力系统特有的、基本的通信方式,电力线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由于使用坚固可靠的电力线作为载波信号的传输媒介,因此具有信息传输稳定可靠,路由合理、可同时复用远动信号等特点,是唯一不需要线路投资的有线通信方式。 电力线载波通讯技术可以进行模拟(语音信号)或数字信息(如:家居控制信号)双工传输,可广泛应用于家居自动化、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通讯(互如联网、内部信件、游戏、音频(MP3)、视频)等领域,具有普及效果、节省费用、安装方便、应用广泛等特点。作为通讯技术的一个新兴应用领域,电力载波通讯技术以其诱人的前景及潜在的巨火市场而为全世界所关注,成为世界各大公司及研究单位争相研究的热点。国外许多著名公司和研究单位都在对此进行研究,并开发出相对应的器件和产品,如:Intellon、Thomson、Atmel等等。而国内的许多的企、 也紧随国际步伐在利用电力线传输信息,特别是在远程抄表系统方面已逐步形成应用研究的热点。电力载波通讯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线载波机。 采用明线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机。传输线为线径3mm的铜线。明线载波机复用频率可达到500kHz,可传输40个话路。明线载波机通常采用双带二线制。 (2)对称电缆载波机。 采用对称电缆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24 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机。电缆为线径0.9ram~1.2ram的高频对称电缆。对称电缆载波机在通信容量、抗干扰和保密性等方面均优于明线载波机。电缆载波机大部采用单带四线制。 (3)同轴电缆载波机。 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介的载波 机。铁路通信使用的小同轴电缆,同轴管尺寸为1.2/4.4,即内导体的直径为1.2mm,外导体内直径4.4mm,物性阻抗为75Q,一股由60kHz开始使用。小同轴电缆载波通信采用单带四线制。铁路通信使用的小同轴电缆载波机有300~U960路,其增音距离分别为8km;~D4km。 1.4 数字通信设备 数字通信设备包括一个带有混频器的接收器并且该混频器和一个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相联接;一个联接至接收器的解调器;一个和解调器联接的微型控制器,用来提供一个频率偏移值,而该频率偏移值是一个代表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的输出频率的频率值和一个代表欲选频率的频率值的差值;一种根据频率偏移值来调整本机频率产生装置的频率的频率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微型控制器处理频率偏移值,使得长期频率偏移和短期频率偏移相分离,并且此频率调整装置还包括一个随被分离出来的长期频率偏移而不断更新的频率调整参考值。 2结 语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一种新型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 [摘 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包括无线远程控制系统、调度监控控制中心和调度显示屏以及监测设备,无线远程控制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信号与调度监控控制中心相信号连接,调度监控控制中心与监测设备相连接,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防盗监控模块、可编程存储器以及电源管理模块分别与监测服务器相信号连接,监测服务器通过CPU模块进行信号处理,CPU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发送给调度监控控制中心。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检测系统;无线远程控制 一、研究背景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现场电力系统参量的采集和处理,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其基本结构包括调度中心、远程终端和信息传输通道三大部分,主要目的是确保电力系统各设备按照调度要求的运行状态的安全可靠地工作。因此调度自动化的设备本身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目前使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本身的监测主要依靠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监视,出现数据不刷新、数据不正常、通讯中断、遥控动作不响应的情况,按照调度人员的经验判断出现故障的原因,部分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设置了设备状态显示屏,但是该显示屏仅仅显示了现有调度自动化设备的连接关系和静态情况,为调度人员提供判断故障原因的参考,不能动态反映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 另外,现有远程电力控制大多采用有线方式,通过电力载波将控制指令传送至被控端,其安装麻烦,随控制距离增加有线传输方式的成本将明显增加,有的虽采用无线通信模块方式,但通信距离短、易受干扰,设备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报警。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其能够实现无线远程智能控制并且实现调度自动化设备故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包括无线远程控制系统、调度监控控制中心和与调度监控中心相连接的调度显示屏以及监测设备,所述的无线远程控制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信号与调度监控控制中心相信号连接,调度监控控制中心与监测设备相连接,所述的监测设备包括监测服务器、CPU模块、报警装置、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防盗监控模块、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和可编程存储器以及电源管理模块,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防盗监控模块、可编程存储器以及电源管理模块分别与监测服务器相信号连接,监测服务器通过CPU模块进行信号处理,CPU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接收模块发送给调度监控控制中心。 所述的无线远程控制系统包括GSM 模块和控制模块以及手机控制器,手机控制器通过GPRS信号与控制模块相信号连接,控制模块与GSM模块相连接,GSM模块通过无线信号与调度监控控制中心相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采用此种系统,能够实现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时监控,并能够根据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诊断出各种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故障工作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产生故障的原因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三、基本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对装置进一步说明。 四、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所示的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包括无线远程控制系统1、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和与调度监控中心2相连接的调度显示屏3以及监测设备4,无线远程控制系统1包括GSM 模块11和控制模块12以及手机控制器13,手机控制器12通过GPRS信号与控制模块12相信号连接,控制模块12与GSM模块11相连接,GSM模块11通过无线信号与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相信号连接,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与监测设备4的无线发射接收模块46相连接,监测设备4的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44、防盗监控模块45、可编程存储器47以及电源管理模块48分别与监测服务器41相信号连接,监测服务器41通过CPU模块42进行信号处理,CPU模块42通过无线发射接收模块46发送给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该监测设备4可以固定安装在远程终端设备的位置,也可以为便携式装置,当怀疑监测设备4出现故障时,利用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44进行对设备检测诊断,然后通过无线发射接收模块46连接的调度自动化设备发送测试数据,将测试数据反馈给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调度监控控制中心2将数据发送到手机控制器13进行远程控制。 采用此种远程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设备的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时监控,并能够根据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诊断模块诊断出各种产生故障的原因。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分析 摘 要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可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以及经济运行。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的综合管理中,电力通信和电网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分析了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关键词 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电力通信作为行业的专业网,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改革的实施,传统的电力管理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管理要求,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是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使用,实现了电力系统运行和电气设备的最优管理,达到节能、高效和经济的目的,因此,加强对电力通信及自动设备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优点的分析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可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益,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益。 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的管理,一般的业务信息都是自动化完成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是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输送,在这个过程中,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员工进行手动的处理,因此也就减少了员工的操作,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系统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实现了对数据的综合管理,提高了数据的运算效率和运算速度,使得员工的工作也更加的轻松。 2)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加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采用的是自动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电力通信管理来说,该系统更加的智能,科学技术含量也更高。因此,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配电化自动管理也更加的安全和可靠,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便是发生了故障,也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提高了整个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企业的服务质量有了保障,其竞争实力也就提高了。 3)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实行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更好的实现经济目标。首先,通过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有效的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就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使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信息管理,使得电力管理更加的规范化,各个设备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的总投入,节约了成本,也就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集体采集和集体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节约了人力资源,也就节约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 2 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措施 电力企业要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就要实现现代化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和全面掌握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现代化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不断的进行改革,革新管理手段。面对当前的新形势,电力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也要不断的加强对管理的改革。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作为当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也要加强对此的应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在服务城乡配电网改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乡配网改造的重要技术。因此,电力企业要革新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也是适应当下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方式,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该管理方式的运用,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 实现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供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电力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配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在配网基本架构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来建设。常用的连接方式有环网状接线、放射状接线、树状接线等,其中,经常用到的是环网状接线,该接线方式具有形式方便、范围广以及供电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基本架构的建设中,可以加强对环网状接线的利用,提高配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了解自动化管理条件。 电力企业要实现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就要加强对自动化管理条件的了解。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对运行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该系统运行环境中的温度一般要保持在0℃到55℃之间。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设备除了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以外,运行环境的湿度、散热以及雷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在安装该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终端设备对环境的要求,满足该系统的运行环境。同时,还要保证该管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中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面对当前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加强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提高配电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现代化管理。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探究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的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利用电力通信自动化优质可靠的通信手段,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电力通信的物理结构和服务对象决定了电力通信与电网密不可分。本文在分析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电力通信;设备;管理;自动化 随着电力越来越被重视重视。目前,传统的电力管理系统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网不断建设和完善,在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管理中,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对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运行的最优管理,进而实现配电系统持续可靠、高效、低耗运行。因此,研究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1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有利于达到企业经济运行目标。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配电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使得配电设备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这样就降低了总的投入;最后,统一数据采集的方式,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收益,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电企业也不例外。对企业而言,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采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事故,也能很快的处理解决好,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的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务质量上去了,竞争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3.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电力通信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的业务信息就不是通过人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使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更多地是借助网络来进行输送,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手工操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还可以综合地掌握业务相关数据,使得运算效率、运算速度极大提高,进而使工作的运行更加准确高效。 2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 要想实现配电自动化管理,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是关键。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要求方面,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设备必须在0℃―55℃之间运行。除了温度,终端设备还会受到湿度、散热、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安装的时候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加以支撑。另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于终端设备的稳定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稳定性不够,会给终端设备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2.建设好配电的基本网架 建设好配电基本网架,是实现电力通信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为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在配电网架建设方面,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最常用的配网接线主要有几种形式,包括树状接线、放射状接线、环网状接线等,其中环网状接线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看作是树干式的另一种接线形式,环网配电供电能力强、范围广、形式方便灵活,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将配电网环网化,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稳定性,都会有一定的保障。 3.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与传统的电力通信配电管理系统相比,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属于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进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合理安排,从而使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达到最佳效果。 3结语 总之,随着配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相信不断提高电力通信及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在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之下,整个电力系统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工作模式浅析 随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电力通讯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电力通讯作为一门多领域的学科,其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涵盖了逻辑资源、线路资源、设备资源、职能资源等内容。随着网络的不断壮大,电力通讯设备的传输量和传输线路都在不断的增大,其高速度传输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就通过实践工作对电力通讯自动化的设备和工作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力通讯 自动化设备 工作模式 伴随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进步,其向信息化经济不断的演进,决定了电力通讯的发展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技术水平。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就是电力通讯的发展,这场新的革命技术发展,包括通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这是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 1 电子通讯自动化设备 1.1 微波通讯自动化设备 目前,微波站的类型有很多种,其划分的依据是任务的不同,我们可以划分为几部分。不同的微波站所需要的设备也是不同的。微波站分为:收、发信机,其任务是变换频率,变换范围是微波信号和群路信号,变换的方式是在收信时,进行下变频,即把信号的频率变低,在发信时,进行上变频,即把信号的频率变高,这种变换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频率的变换。终端机,其设备是复用设备,其方式是发信时,将全部的使用用户的话路信号组合成群频信号,在收信时,按照同样的规律,将群频的话路信号分解出各个话路信号。还有其他的类型,比如微波配线架、蓄电池等。 1.2 载波通讯自动化设备 根据功能的不同,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中的载波机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载供系统,调制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和振铃系统。由于载波机的类型迥异,所以各种类型的系统实现原理是不同的,其实现的方式也存在差异。此处以典型的两种为例,比如,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设置此系统的目的是改善各个因素带动的传输电平的变化,调节波动。在单边带载波机的设置中,要注意中频调节,发信的一端要利用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功能将中频载频传至载波频道,而且要送至中频调幅器,收信的一方则是利用窄带滤波器通过筛选得出中频,经放大整流,实现对收信支路的增减控制,从而达到自动电平调节的目的。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完成发送载频的分量,在接收端,检波、整流可以体现增减变换的载频分量,从而实现增益高载放大器,最终达到目的;调制系统,单边带载波机,即单边有遏制载频的信号,为了实现原始信号的线路频谱,此过程需要两到三级的调制。双边带载波机,即上下两个边有载频的信号,在实现原始数据的线路频谱时,只需要一级调制即可完成。在载波通讯中,如果变电站距离调度所较远,为了实现高质量和准确的通讯,可以在调度所的侧面安装音频架,并用电缆连接,安装之后的载波机,由于用户线路变短,不但提高了通讯质量,而且也便于调节通讯信号的电平。 1.3 光纤通讯自动化设备 光纤通讯自动化设备由光端机、数字通讯设备和光中继机组成。光端机是光纤通讯自动化设备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由光接收机和发送机组成。在整个传输系统中处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光端机的可靠性能,一般采用热备用的操作方法,实现系统能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的情况下,系统是在主用部分工作,而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的完成备用部分的切换工作,现阶段应用最多的方式是一主一备的形式。光中继机,在长距离的光传输过程中,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不是可以随意变化的,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发送的光频率的限制,接受机器灵敏程度的限制,光纤线路的效率限制等,然而光中继机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而且光中继机的组成部分包括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和光发送机,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不存在输入输出接口的光端机,因此,比光端机简单、实用。为了达到双向传输的目标,每个传输的方向都要安装一个中继,而一个系统中的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可以作为公共部分的。 2 电力通讯的工作模式探究 电力通讯在实际的工作中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工作方式。每种工作方式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电力通讯的目标。以上提到的三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选择设备设计模式。 电力通讯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和交换。信息组成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信息源,信息源一般是非电信号,电力通讯工作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其转换为电信号,此时需要一种输入设备来实现。发送设备的任务是通过对电信号的进一步处理,使之能够满足信道的传输条件,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传输通道。交换设备是一种接续装置,目的是实现输入设备和发送设备的连接。其作用是能够提高发信装置的使用率。信道作为一种媒介,分为有限信道和无线信道,在传输中承载着信息转换的通道作用。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噪音、无用信号等,都会影响有用信号的传输。接收设备的作用是,接收线路中的信息,发送设备的作用是将处理过的信号恢复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目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光纤传输。随着电力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电站的不断建设,电网的模式越来越复杂,就需要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更加完善的装备做支撑。移动通讯、高频通讯等在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通讯业的不断壮大,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满足电力事业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电力通讯自动化系统,我们要不断的研究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并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工作的模式,整理出一套符合电力通讯业发展的工作模式。在复杂繁多的电力系统中,实现高质量、高可靠的服务,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谈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通讯所占据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信息传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涉猎的专业资源庞大并且复杂。本文就此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工作模式 引言 电力系统通讯自动化的迅速发展促使着电力通讯设备愈来愈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与之俱来的是通讯线路及其种类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就会给通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因此,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的种类 1.1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由数据源、光发送端、光学信道和光接收机组成 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在发送端首先要把传送的信息(如话音)变成电信号,然后调制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上,使光的强度随电信号的幅度(频率)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光纤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检测器收到光信号后把它变换成电信号,经解调后恢复原信息。光纤通信系统基本构成。 1.2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 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2、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2.1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假如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和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2.2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功能,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和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功能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2.3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功能如下,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功能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3、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和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功能和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功能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和应用。 结束语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以及科学实施多种网络的核心基础上,怎样经济地发展电力系统,从而提高质量优质科学的服务,对于电力通讯行业的更好发展,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浅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摘 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网络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载波通讯;微波通讯;光纤通讯 1 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1.1 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1.1 载波机 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1.1.2 音频架、高频架 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1.2 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2.1 收、发信机 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1.2.2 终端机 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1.3 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3.1 光端机 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1.3.2 光中继机 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1.3.3 数字通讯设备 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2 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3 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解析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电网的规模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故障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的升高。而各类时间记录装置可以有效的分析电力系统故障中各个电力自动化设备动作,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NTP;电力自动化;时钟同步 NTP是一种网络时间协议,可以使计算机的时间同步化,通过对计算机的时钟源同步化,可以对时间校正的精准度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中,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电网事故的发生,都离不开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另外,要想分析各种电力系统故障,就需要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那么为了达到较高的分辨率要求,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站内全球定位系统对时的方法,也有其他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会出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网络时间协议的方法,它比较简单和经济。 1 网络时间协议的概述 具备了一个标准时钟和NTP服务器,就可以利用网络时间协议来对时。从UTC上,NTP可以对标准时间进行获取,可以从因特网上来获得UTC的时间来源,也可以从卫星、天文台等方面获取时间来源,这样NTP拥有的时间源就非常的可靠和准确,通常在参考时钟方面,选用的是GPS时钟。一般情况下,将客户/服务器作为NTP服务器的结构,提供分层服务。客户对NTP服务器进行对时时,利用的是NTP,具体方法是利用标准时钟来对NTP对时,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用被对时的设备和NTP服务器对时,要严格控制标准时钟和被对时设备的误差。 NTP的实现方式:一般情况,可以采用三种方式来同步实现NTP,分别是无线时钟、时间服务器和局域网。如果采用无线时钟方式,通过串口,将一个无线时钟连接到服务器系统,当前时间是利用GPS的卫星发射信号确定的;采用时间服务器的方式,则是利用网络中的NTP时间服务器来同步网络中的系统时间。局域网内的同步则是以时间源来进行同步时间,时间源可以从局域网中选择一个节点的时钟来实现。 NTP的工作原理:在时间网络协议中,参考时钟层为最高层,时间服务层分别是下面的一二三层,上层服务器的客户就是下层的时间服务器,下层的对时可以要求与上层进行,由此可见,参考时钟可以进行分层服务。客户端将自己当前的时间和对时的请求融合在数据包中,然后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之后,就会在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写入接收时间,然后客户端就可以依据接收到的返回数据包,对传输时间计算。一般情况下,这种过程需要持续几次,这样得出来的统计数据才足够的准确,之后方可以进行对时。也可以采用广播方式或者点对点的方式来进行NTP的对时,要想达到要求的精确度,一般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为了对NTP初始调解时间进行缩短,当时间误差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就需要作步调整;如果比时间误差较低,那么就需要进行慢调整。同步的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延时以及网络环境的影响,因此就需要保证局域网中的路由器不会过量。 2 采用NTP进行时钟同步的优势分析 通过上文的叙说我们可以得知,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对于时钟同步的分辨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在对时方面,应用比较普遍的是主站向远动设备软对时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只有很低的分辨率和精准度。通常情况下,利用主站向远动设备进行软对时的方式,都有着较大的时间误差,往往会在100ms以上,那么只有很小的几率可以实现较高的分辨率。如果采用站内GPS时钟向站内设备对视的方式,时间的精准度虽然可以达到要求,但是采用这样的对时方式,需要标准时钟和被对时设备之间只有很短的距离,并且这种对视方式需要的接口以及电缆都是单独的。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网络时间协议,它有着较广泛的运用范围和较高的精准度与分辨率,可以运用于标准的操作系统以及局域网和广域网中。通常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毫秒的级别。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以太网的逐步推广,NTP时间同步方式将会更加广泛的运用于电力自动化设备中。 3 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 在变电站的自动化中运用NTP为例,变电站的间控层和站控层之间只有采用了局域网的方式,方可以在变电站自动化中运用NTP。 首先,需要将相应的客户端设备配置于带有GPS时钟的NTP服务器,保证客户端设备可以运行于标准的系统平台中,比如windows、linux等平台,网络时间协议都可以得到实现。如果系统平台不是标准的,那么客户端的网络时间协议功能就需要厂家来实现。在变电站自动化的设备中,可以在每一座变电站里都设置一台NTP服务器,将GPS作为标准时间,只有这样,方可以达到网络时间协议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可以使变电站内部的其他自动化设备或者其他计算机同步于这个带有GPS作参考时钟的NTP服务器。要想让网络时间协议更加的可靠,那么就可以同时设置两三台这种装置的NTP服务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NTP同步的那台NTP服务器就会是有着最好性能和最高时间同步精准度的那台。如果变电站计算机是标准的系统平台,那么在这个系统平台中应用网络时间协议最重要的就是系统的后台程序。这个后台程序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客户和服务器中同时运用。 目前,一般将RTOS系统运用于变电站自动化设备中,它可以在确定或者指定的时间内及时响应同步或异步的时间。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RTOS系统中的QNX系统已经可以达到网络时间协议的实现。在变电站自动化装置中,为了延长对时的间隔,在客户端方面,可以选用具有较高精度的晶体振荡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时间同步的精准度。 4 结束语 众所周知,各类时间记录装置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有效的记录自动化设备的事件顺序,分析各种电力系统故障。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将NTP对时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是可行的,具有较大的优势。它可以有效的简化系统结构,如果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应用的交换机如果有着较好的延时性能,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对时性能。本文简要概述了网络时间协议,然后分析了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简介:谢宝云(1979-),女,本科,福建泉州人,汉族,研究方向: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浅谈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 【摘要】随着配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利用其独特的发展优势越来越被社会重视。目前,传统的电力管理系统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网不断建设和完善,在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管理中,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因此,研究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电力;通信;自动化 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利用电力通信自动化优质可靠的通信手段,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电力通信的物理结构和服务对象决定了电力通信与电网密不可分。可以实现对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运行的最优管理,进而实现配电系统持续可靠、高效、低耗运行。本文在分析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以期指导实践。 1、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1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有利于达到企业经济运行目标。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通过自动化的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配电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进—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使得配电设备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这样就降低了总的投入;最后,统一数据采集的方式,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从而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想要取得良好的收益,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电企业也不例外。对企业而言,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采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配电自动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事故,也能很快的处理解决好,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的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务质量上去了,竞争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1.3 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电力通信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的业务信息就不是通过人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用化的发展,使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更多地是借助网络来进行输送,这样就减少了很多手工操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不仅如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还可以综合地掌握业务相关数据,使得运算效率、运算速度极大提高,进而使工作的运行更加准确高效。 2、防雷设备接地电阻与屏蔽 通过介绍雷电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其对通信自动化系统的危害,提出了通信自动化系统的防雷方法。 2.1 接地良好的接地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因此,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接地电阻。通信调度综合楼的通信站应与同一楼内的动力装置共同接地网并尽可能与防雷接地网直接相连。通信机房内应敷设均压带并围绕机房敷设环行接地母线。在电力调度通信综合楼内,需另设接地网的特殊设备,其接地网与大楼主地网之间可通过击穿保险器或放电器连接,以保证正常时隔离,雷击时均衡电位。接地的其他方面均应严格按有关规程办理。 2.2 屏蔽 为减少雷电电磁干扰,通信机房及通信调度综合楼的建筑钢筋、金属地板均应相互焊接,形成等电位法拉第笼。设备对屏蔽有较高要求时,机房大面应敷设金属屏蔽网,将屏蔽网与机房内环行接地母线均匀多点相连。架空电力线由站内终端引下后应更换为屏蔽电缆;室外通信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要接地;对于既有销带又有屏蔽层的电缆,在室内应将错带与屏蔽层同时接地,而在另一端只将屏蔽层接地。电缆进入室内前水平埋地1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6m;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埋地10m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若在室外入口端将电力线与铁管问加接压敏电阻,防雷效果会更好。 3、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 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在电力通信及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中,完善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即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建设好配电的基本框架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 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 要想实现配电自动化管理,了解自动化管理的条件是关键。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要求方面,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终端设备必须在0℃~5℃之间运行。除了温度,终端设备还会受到湿度、散热、雷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安装的时候就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加以支撑。另外,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对于终端设备的稳定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如果稳定性不够,会给终端设备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 3.2 建设好配电的基本网架 建设好配电基本网架,是实现电力通信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为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在配电网架建设方面,根据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最常用的配网接线主要有几种形式,包括树状接线、放射状接线、环网状接线等,其中环网状接线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看作是树干式的另一种接线形式,环网配电供电能力强、范围广、形式方便灵活,能够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将配电网环网化,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稳定性,都会有一定的保障。 3.3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是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与传统的电力通信配电管理系统相比,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属于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进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合理安排,从而使电力通信自动化设备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随着配电化自动管理的深入发展,电力通信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克服了传统和现有管理系统的不足,其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等一系列的优点日益凸显,使网络管理更加集中维护和方便及时,并且这种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越发完善。相信不断提高电力通信及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在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之下,整个电力系统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电力“大运行”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浅谈 摘要: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国家电网调〔2012〕263号)及大运行体系技术支撑相关要求,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印发《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功能规范(试行)》(调自〔2012〕101号),明确了实现变电站设备远方监控的技术原则和工作要求。结合实践经验,重点对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工作为重点,阐述电力“大运行”体系建设自动化设备有关工作,积极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 关键词:“大运行” 自动化设备 接入及传动 0 引言 “大运行”建设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对电网传统运行业务的整合和优化,涉及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为全面贯彻落实网省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战略部署及相关要求,统筹安排“大运行”体系建设各阶段工作任务,明确职责、任务和时间节点,安全、有序、高效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大运行”建设主要是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功能的实现,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等特点。而自动化分站接入及传动工作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结合地市级“大运行”建设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工作的一些经验进行梳理和交流探讨。 1 组织到位是开展“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大运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技术工程,严格遵循《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指定负责部门和人员,成立五个工作小组,高效有序推进“大运行”建设工作。 统筹协调组:“大运行”体系建设自动化工程施工节点控制计划编制,远动设备升级改造方案制定及大修专用技术规范编制,通信网及调度主站建设;变电站远动信息表规范编制;大运行部门工作信息沟通,信息收集汇总及;整体改造危险点预控落实;“大运行”碰头会组长责任制协调。 物资保障组:负责“大运行”体系建设相关设备硬件、施工电缆、施工工具及材料的落实。 现场实施组:调度专网汇聚层、接入层设备施工;城区远动设备升级改造接入调度“双平面”;变电站后台监控图形界面优化;接入D5000主站系统及传动;500千伏及220千伏图形网关机施工;县域远动设备升级改造,调度数据专网建设;县域变电站接入调度D5000系统及传动。 技术支持组:施工总措施、分措施、施工步骤、施工标准、验收标准、危险点预控、验收质料标准化、辅助技术资料编制及。 现场监督组:负责各工作的现场安全技术监督及验收,主要有:调度数据汇聚层设备、接入层专网设备安装、调试;500kV、220kV、110kV变电站接入省地调D5000系统及传动;500kV、220kV变电站图形网关机安装调试;变电站后台监控图形界面优化;县域变电站设备施工;信息点表技术标准编制;日会商召集、记录,部门大运行体系建设文字资料、事件记录整理等。 2 统一技术路线是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关键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国家电网调〔2012〕263 号),规范变电站调控数据接入方式,国调中心组织编制了《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国调中心组织编制了《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调自〔2012〕101号),于2012年5月8日印发。本规范对优化调控实时数据、直传设备告警信息、远程浏览变电站全景画面、强化调控指令安全认证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统一技术路线,严格遵循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开展工作,按照“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梳理调控业务需求、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明晰监控数据接入方式,通过优化调控实时数据、直传设备告警信息、远程浏览变电站全景、强化调控指令安全认证,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远方监控,满足“大运行”体系的技术要求。 为适应大运行体系建设相关要求,提高监控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和设备安全运行,按照《关于全面推进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要求,国调中心对监控信息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规范,2012年12月20日组织编制印发了《500kV变电站典型信息(调监〔2012〕303号)表(试行)》、《220kV变电站典型信息表(试行)》。 本信息模板主要有:①本信息表根据《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调自〔2012〕101号)要求,在“典型500千伏变电站调控实时数据表”的基础上,结合调控一体化集中监控需求对信息进行了细化。②本次编制工作基于国内500kV变电站典型接线配置,对信息名称进行了统一规范。③本次信息名称中的调度编号仅为参考,实际以调度命名为准。④按照交互规范要求,典型信息表中每个设备间隔增加了“一次设备故障”、“一次设备告警”、“二次设备或回路故障”、“二次设备或回路告警”四个合并信号。 3 实施过程掌控是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的保障 面对“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施工环节多,工作千头万绪,人员与设备短缺,任务量大等因素,哪一部分工作可以先行施工,哪些工作可以重叠实施,在各省、市“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齐头并进时,在理清工作思路、组织到位、统一技术路线后,抓工作执行力、完成情况显得格外重要。 工作顺序:按照主站建设、子站设备改造、通信网建设同时开展的原则,子站设备与主站系统进行联调接入及传动工作。 工作内容: 主站建设:地、配调业务分离;值班场所布局改造;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等。 子站设备改造:对变电站自动化、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按照两个规范做技术分析报告,重点分析当前不具备“调控一体化”条件的设备,做好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收资”,并制定变电站无人值守改造实施方案并改造。 通信网建设:现有变电站通信网,应能够满足自动化信息的网络化浏览、信息直采的要求,需对现有通信设备及通道情况统一排查并改造。 接入及传动:编制信息表、主站分站调控参数配置、信号逐点传动、模拟量逐点核对、开关、刀闸遥控实传等工作。 工程施工必需与网调、省调、地调、集成厂家、通信等密切配合,搞好协作,方能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施工任务。施工过程中注意尽量减少对运行系统的影响,把握施工顺序。 4 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是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核心 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工作是在主站系统基本建设、通信网改造、子站设备改造后,开展的一项耗时耗力的复杂工作,关系到“大运行”体系建设核心业务,因此前期工作为自动化主、分站“接入及传动”工作打下基础条件,基础的牢固程度决定“接入及传动”的实施效率。 “接入及传动”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进行。 编制信息表:信息表编制严格按照两个规范执行,调取变电站监控系统所有信息,针对两个规范进行筛选、合并、分类,生成调控信息表。信息表中各项信息逐级部门审核把关,形成调控信息表,便于主站、分站同时录入,生成数据库“四遥”参数。 主站分站调控参数配置:在完成调控信息表后,主站人员根据信息表进行图形画面制作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分站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一方面按照信息表逐一进行筛选,形成远动转发信息,另一方面图形网关机严格参照国网公司生产管理系统基本图元范本,制作标准图形界面,将筛选、分类处理的信息关联到系统中,与变电站监控系统采用DL476协议通信,通过调度数据专网与主站系统通信。 信号逐点传动:主站分站调控参数配置全部完毕后,挑选一些模拟量和信号量进行核对,验证设备规约及参数序列的正确性,确保传动工作顺利。 模拟量逐点核对:模拟量工作较为简单,一般采用监控后台与监控核对的方法进行,对有功、无功、电流、电压、档位、温度等模拟量验证到位,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做好主站、分站记录。 开关、刀闸遥控实传:为确保主站、分站、现场设备等遥控回路的正确性,遥控传动首先采用模拟验证方法,遥控验证最为危险,现场退出遥控压板、断开刀闸电机电源、全站测控“远方”、“就地”把手打至“就地”位置,主站系统进行“同性质”遥控操作。 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在“接入及传动”实施运行后,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和处理,特别是信息归类问题、信息不全问题比较突出,随着不断的开展缺陷处理工作,“大运行”自动化设备将愈加完善。 5 结论 通过“大运行”自动化设备接入及传动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为下一步变电站调度监控权限移交提供了技术保障,全面提升了调度自动化可靠性和业务保障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新一代智能调度各种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设备论文: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电网事业的迅猛发展,电网的覆盖面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电力系统故障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对电力系统故障进行分析时对时间分辨率要求颇高,它是判断电力系统故障信息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保证电力系统时间分辨率精确尤为重要。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满足了电力系统的要求,文章简要阐述了NTP的特点及优势,重点对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NTP;电力自动化;时钟同步;优势;应用 NTP是一种能够实现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的网络时间协议,它可以对电力自动化设备的时钟进行同步化,以此来提高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对时的精确度。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多种电网事故都与时钟同步记录状况有着密切联系,时间记录错误或者误差较大会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判断,从而引发电网事故。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广泛应用NTP尤为必要,它是实现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的重要条件。 1 NTP特点及优势分析 1.1 NTP特点 NTP中文称之为网络时间协议,要利用其进行对时需要一个标准的参考时钟与NTP服务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NTP所呈现的标准时间是从UTC中获取的,其获取UTC的时间来源较为广泛,既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天文台、卫星及原子钟等等,NTP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拥有准确可靠的时间源,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GPS时钟作为NTP的参考时钟。其次采用NTP服务器能够实现分层服务,NTP用户可以通过NTP向NTP服务器进行时间校对,缩小了标准时钟与被对时设备的误差。 1.2 NTP优势 就目前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应用NTP的效果来看,NTP是现今相对比较简单且经济的时间同步方法,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在城域网、广域网及标准的操作系统中都可以应用。并且应用NTP可以大大提高时间同步的分辨率及精确度,通常可以达到毫秒的误差。电力自动化设备对时钟同步的分辨率要求较高,然而目前一些电力设备仍然应用主站向远动设备的对时方式,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分辨率及精确度都比较低,无法满足电力设备对时钟同步的要求,因此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应用NTP势在必行。NTP主要以GPS时钟作为参考时钟,运用站内的GPS时钟向电力设备对时,其时间精确度可以达到1 ms。 2 NTP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式概述 2.1 NTP工作原理 运用NTP,其内部的GPS参考时钟可以实现分层服务,最高层属于参考时钟层,其他皆为时间服务层,下层时间服务器可以作为上层时间服务器的客户,而下层则能够提出与上层服务器对时的要求。客户端发送数据包中当前时间及对时请求,服务器户会将接收时间录入接收到的数据包中,并将该数据包传输给客户端。客户端接收数据包以后会及时计算其在此过程中的传输时间。那么为了保证对时的准确性,需要多个数据包进行交换,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传输统计时间等相关数据。 2.2 NTP的实现方式 NTP的实现方式不具有唯一性,其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时间服务器、局域网与无线时钟。采取时间服务器的方式可以实现网络系统时间与网络内部NTP时间服务器的时间同步;采取局域网的方式则主要是在局域网内部选择一个节点时间作为NTP的时间源,以此来确保时间同步;无线时钟则是利用串口连接无线时钟,让无线时钟接收GPS卫星发生信号来获取并确定当前时间。 3 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的应用分析 3.1 NTP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 NTP应用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需要在变电站站控层与间控层采取局域网的方式,保证带有GPS时钟的NTP服务器与客户端设备相匹配,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在标准的系统平台中安全运行,比如UNIX、Linux、Windows及VMS等平台都支持客户端的NTP功能,然而电力自动化设备时钟同步中采取的不是系统平台,那么就需要相关厂家实现客户端的NTP功能。 3.2 设置多台NTP服务器 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要实现NTP的性能指标,仅仅依靠一台NTP服务器是不行的。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可以在每座变电站系统中设置一台NTP服务器,变电站中的其他自动化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应与GPS参考时钟的NTP服务器进行同步计时。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要想保证NTP应用的可靠性,就需要在设备装置中的NTP服务器上设置2~3台服务器,并使其进行同时运行。在这种状况下NTP在电力自动化设备中会自动搜寻时间同步精确度最高且性能最好的NTP服务器,而后实施同步操作。 3.3 NTP故障解决 当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若电力自动化设备中应用了NTP,那么可以采取手动方式将NTP服务器启动,在系统平台图形界面下点击Action菜单下的Start Ntp,另外还可以直接在图形界面输入命令,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NTP对时服务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若发现GPS参考时钟与实际时钟的对时相差较大,此时不应进行NTP服务器重启操作,这样极有可能会引起对时信号中断,从而影响NTP服务器对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当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在运行中出现对时故障,可利用手动对时的方式实现GPS时钟与NTP服务器对时,保证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时钟同步。 3.4 NTP服务检测 为了充分发挥NTP在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时钟同步中的作用及影响力,应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时钟同步内部的NTP服务进行实时检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snoop命令对NTP服务数据包进行全面检测,时刻掌握NTP服务实际状况,从而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中NTP服务的准确对时。 4 总结 由NTP的特点、优势及工作原理等方面可看出NTP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在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中设置系统平台,能够提高NTP服务对时的同步性与精确度,保证了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时钟同步。NTP操作简单且投资较少,使整个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的结构趋于简洁化。就现今NTP自身性能及其在电力自动化系统设备中的应用现状来看,NTP对时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长输管线中的应用 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多起输油管道被打孔盗油或者是腐蚀穿孔的事件,长输管道运行中泄露油料作为主要的故障,给国家造成了极其大的经济损失和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还极大的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问题。所以只有对长输管线自控系统进行改造,及时发现泄露油料,从而及时进行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采取自控系统是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做打算。要实现及时的监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机场长输管线和库站设备之间的安全连锁和异常性报警,从而这些关于长输管线防盗、管道渗漏、管道破裂和达到动态监控的管理等等困扰多年的问题,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控状态和一系列关联的设备的安全,与此同时进行深入的改进工艺和提高生产绩效,提高生产率。于是就有PLC的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长输管线的自控系统设计 长输管线是将卸油站中油传输到油库中去,长输管线自控系统主要是设定了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分别是卸油站工作站系统以及油库工作站系统,同时它们分别对长输管线的两个操作端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两个工作站相互相通,既能独立进行作业,也在同时对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通讯,并且全天候的进行数据交换和操作。若是两站之间的通讯线路发生问题中断,两个站迅速转化成本地的系统操作方式,即使连接中断,也不会影响本地的正常操作。 根据长输管线的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在输油管道的始端和末段都设置了一套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它们主要的构成是分别在始端和末端设置一套控制器系统,在始端的控制器系统主要是由一台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等的流量传感器,以及一些泵机组监控仪组成,而末端的控制室主要是由工控机、工业交换机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传感器等组成,其中不包括泵机组电压电流监控仪和泵机组。在始端和末端的系统数据通过通信的不断交换来进行闭环式控制,若是通信中断,则两个系统就会自动变成单机的模式进行监控。 二、自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长输管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说整个系统设计中全部都是采用的进口器件。相应的配套软件也需要进口的产品,导致最后的工程造价也偏高,对于这种情况我国也自行的研发了一种计算机和PLC的串行通信技术,这门技术在思想上,软硬件、使用方式上,可靠性、性能价格比上、兼容性上都是比较好的,能够适用市场上不同型号的计算机和PLC。 在硬件上来说,我国现在市场上一般都是使用PLC和通信借口上采用RS422或者是RS485,然而一般的微型机都是采用的RS232接口,当计算机和PLC通信需要选用RS422到RS232的模块进行转换,若是遇到恶劣的工作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坑干扰的要求,并且这种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隔离和放大的功能,但是这些都是一些高性能的进口模块,所以相应的工程造价也是比较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都是采用利用普通的通信电缆去替代进口的通信模块,只是用先进的电路设计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来达到信号方法和隔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通信的效果依旧很好,造价也比较低。 四、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 在计算机控制软件在Windows2000系统操作的平台上进行,能够在完成监控的同时还能对生产的控制参数进行修改,数据上的查询,参数的设定、操作运行的管理,历史数据和纪律的管理,数据库报表的管理等等。 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长输管线的管理方式是不相同的,都是根据管道内压力的变化来进行判断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管理人员才能在得到反馈的同时迅速做出反应,把这些异常情况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在输油的状态下,若是监控到有任何报警的提示,系统均会在1秒钟内自动停止输油,达到对长输油管线的保护作用。 在全天24小时之内能够同时进行异地的同时同步的通信功能,对库站间的输油管线的压力、温度、流量等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长输管线的异地紧急停泵作用。 结束语:长输管线输油的监控操作和保压监控进行全自动化的操作,对流量和管线保压等进行泄露上的检测,全面解决长输油管线的安全和设备的有效监控,提高供油设备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水平。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简述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可以对光纤的低损耗窗口进行划分,即划分为多个信道,利用分波器可以对不同光波实现分离或者耦合。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 1.无线通信的优势 一般来讲,数据传输的方式分为有限传输和无线传输两种方式,将此二者进行比较看,无线传输相对有线传输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1 小成本大制作。有线通信方式实施的基础是必须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掘电缆沟方式搭建,这就对人力及物力提出了高要求,人员投入要多,物力供应要及时。而无线通信方式只需要在每个终端与无线数据传输电台进行连接以及架设有一定高度的天线即可,相比之下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 1.2 施工周期短。若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将相隔几十公里的远程站点进行互相连接通讯时,必须要架设电缆或者通过挖电缆沟的方式,这样工期会延长,达到数月之久;而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则无需考虑其外在因素,几天的时间就可搭建通信链路,工期短且有保障。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热点 2.1 全球微波接入系统与无线高保真技术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无线高保真技术只能实现300米距离范围的信号连接,而微波接入系统能实现4828.32米距离的信号传输,且网络连接速度远远超过高保真技术。 2.2 超越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uwb。作为时域通信的一种手段,采用超短周期脉冲调制。频谱密度较低,抗干扰的能力则较强,架构简单,成不低廉。uwb作为无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或是更小的微微秒级别 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在比较宽的频谱上进行低功率信号的传输。uwb还具有抗干扰、高传输速率、极宽的带宽、电能消耗小等多方面的优势,应用也较为广泛,例如:室内通信、家庭网络、无绳电话、雷达、安全监测等多个领域。 2.3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已日趋成熟且普及率较快,可预见的未来时期,无线通信技术仍作为主流发展趋势。它具备频率简单、容量较大、通信质量好、复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3. 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从早期的红外传输,到蓝牙通信,再至现在的3g传输、wlan传输、wimax等等。下面将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进行以下介绍。 3.1 红外技术 红外技术是最早出现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在诸多领域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红外技术可以简单的搭建一个个人局域网环境,实现打印机、pc机、手机、传真机等设计的连接,达到简易办公的目的。另外,红外技术还具备安全级别高、传输辐射低、安装简单、功耗小等优点。而且使用红外技术不受无线频率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小型的办公领域或者家庭中,红外技术具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3.2 蓝牙技术 蓝牙的名称是bluetooth。在本世纪初就被应用在一些高端手机中进行数据通信,很多人认为它是红外技术的升级产品或替代品,但两者之间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任何联系,蓝牙技术是以短距离数据通信为实现目标,以终端设备的无线接入为实现手段来完成没有线缆连接情况下的数据通信的。蓝牙技术在全球有着统一的工作频段,由于自身定位为短距离通信,因此,蓝牙通信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弱,一般能够接收的距离大多在十米左右,当环境收到干扰时蓝牙通信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但这些弊端并没有影响到蓝牙技术的发展,它的传输速率一般在1mbps左右,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笔记本、平板、手机、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另外蓝牙技术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并且在全球有着统一的规范。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蓝牙技术也已高速的通信传输为无线通信开拓了方向。 3.3 3g技术 3g技术是专门为移动通信终端设计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自2006年以来,我国移动通信厂商就开始在手机中尝试加入3g技术,2009年,中国工信部正式允许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开展3g市场运营,短短三年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规模上来讲,中国移动的td-scdma技术属于国外技术的转型再应用,收到了国家的搭理支持,也是我国投入使用最早的3g网络。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3g标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网络传输速度也是最快的。中国电信则采用cdma2000技术是我国最早开展3g商业化应用的技术之一,借助中国电信宽带领域的发展,使其完成了有线和无线的平稳过渡,目前,cdma2000已成为我国3g网络覆盖面积最广的移动通信技术。 4. 无线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文中作者简单就无线通信的特点以及现状作了简单介绍,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呈多角度趋势发展,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实现手段品类繁多,这些特点都说明无线通信技术具备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有目的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可以帮助它尽早实现自身的实际价值,下面就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概括。 4.1 办公领域 办公领域是电子时代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无 线通信技术和网络覆盖面积的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网络通信宽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光纤等有线宽带入户成本费用较高,无线通信必然会加入其中实现网络应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宽带技术和无线传输进行合流是未来应付网络办公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4.2 数字生活领域 时代主要讲究以人为本的宗旨,那么人性化的应用将是延续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线通信技术应加强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需求满足,利用现有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综合型网络应用,向特色型服务项目通信领域发展。 4.3 移动应用领域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移动终端种类越来越多,手机、平板、电子书、相机、录音笔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的电子产品,众所周知,这些产品如果要进行数据通信必须连接电脑,以电脑为传输中介来完成数据传输,有些设备还需要复杂的安装驱动、硬件识别等过程才能实现,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接口不匹配,无法实现产品对接的局面。那么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这些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将有效解决这些设备连接繁琐的弊端。目前随着我国3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用户的规模正在不断加速,也逐渐改变了我国移动应用领域的格局。智能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移动应用领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必将加快互联网发展的进程。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论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由于其受到其损耗、带宽、串音等多种弊端的影响,使其越来越无法适应通信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光纤通信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的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光纤通信形成时,即已摒弃了传统技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缺点和弊端,所以在技术上,光纤通信具有绝对的优势。 1光纤通信技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量非常低,轻易不会发生损耗,所以其中断距离的长度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2光纤通信技术使用了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使其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所以利用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其容量也是非常大的。 3在光纤通信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即是由石英做为原材料所制成的光纤,通过对石英经过各种技术性的加工的制作使其具有绝缘性,所以光纤具有非常好的抗水性,不怕雨水的侵蚀,同时电磁也很难对其造成干扰,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好的保密性。利用光纤通信技术来进行信息传输时,不会发生串音的干扰,同时在光缆的外面,光纤所传达的重要信息也无法窃听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光纤通信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波分复用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其特点如下。 1波分复用技术:不同的信道光波具有不同的频率,运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可以取得充足的宽带资源,参照不同的频率及充足的宽带资源 文秘站: 2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器具有众多的优点,如体积较小,防爆性能好,耐腐蚀性强,耗电较少,可以宽频带等等,因此通常将光纤传感器分为功能型传感器及非功能型传感器。 3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处理窄带业务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多媒体图像等业务问题。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1光纤技术的应用 光导纤维不仅能够将阳光带到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实施机械加工。目前,汽车配电盘、机器人、计算机等选择使用光导纤维进行图像或者光源的传输。光纤技术与敏感元件的组合,则可以制作成多种传感器,充当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对温度、颜色、流量、位移、压力、光泽等实施测量。光纤技术在信息传输及能量传输方面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光纤技术在医学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光导纤维内窥镜可以导入患者的脑室与心脏,同时可以测量患者的体温、患者血液中氧的饱和度、患者心脏中的血压等等。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 目前在通信行业中以光导纤维作为介质进行的光纤通信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在应用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在本地通信、国际通信(越洋光缆)、城域通信、氏途通信等重要的通信行业的传输媒介基本上都选择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已逐渐的开始进行扩展,成为当前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对通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力通信网主要由卫星电路、微波以及光纤等组成主干线,各支路可以运用特种光缆及电力线载波等相关电力系统所具备的通信方式,同时选择无线、电缆以及明线等各种通信手段,联合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多个设备构成多功能及多用户的综合通信网。我国的光纤技术在通信产业的应用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电信传输网、电力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方面的应用更是十分广泛,有效的推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光纤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进程。目前,广电综合信息网的规模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程度也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电综合信息网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广电综合信息网设备故障的判定与排除也愈来愈困难。对此,可以选择ATM+光纤或综合SDH+光纤等构成相应的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而其传输网则可以选择链路传输系统,环网传输系统,或者构成多种形式不同的复合网络,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多种综合信息传输的需求。而环网传输系统则具备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宽带多媒体网络已成为可能,但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其还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只能在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下,通过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不断升级及改造,从而一步一步的使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也得以完善,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虽然以上我们提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几点应用,但在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从而使光纤通信技术得以真正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铁路通信技术的展望 1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 1.1有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主要是用在固定的站与站之间、固定的设施之间的通信,有着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有线通信技术最常用的主要是基于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进行组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使得数据传输、图像传输及程控数字交换等及时而有效的传输,传输速度可达80Gbit/s甚至更高。另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ATM交换技术以及IP通信技术等建立主干网及接入网,使传输更加安全和高效。 1.2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在铁路系统中列车是铁路运输的主体,而列车的通信主要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所以无线网络技术在这一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常用的无线通信接入主要是在列车即将出站或行将进站的这一小区段,实现管辖区域内列车车长、司机与站内调度室管理人员之间的实时通话功能;而在列车行进区间基于节约资源和减少频率干扰的考虑则不进行无线通话。这就使得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系统中的应用较为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建设更加先进的、与铁路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完成列车与调度室之间、调度室与指挥中心之间、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通话功能。 1.3集群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是由具有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特点的集群通信系统组成的集群通信共网,为多个部门、单位等集团用户提供的专用指挥调度等通信业务。集群通信系统结合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与微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集通信、交换、控制于一体。在铁路系统中,采用集群通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频率资源,降低损耗,弥补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缺失,尤其适合应用在铁路车辆调度、指挥以及抢险应急灯的控制等,采用动态频率,因而很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的分配问题。但是这一技术不能与公共网络进行有效融合,容易受到干扰而使信号不强甚至有信息丢失现象,在指挥中心与列车之间的双向数据通信过程中很难做到数据的原真性和保密性,因此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2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网络结构的优化。根据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要使铁路通信实现通用化的要求,并提高信息容量和数据传输速度。要在有线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集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采用信息一体化技术,实现各指挥中心和调度室之间的信息共享。鉴于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缺点可以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这一技术是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光传输,由于数字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信号的“零衰减”使得信号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同时又具有节能模式,可降低运营成本,故可作为铁路通信技术发展的可靠性选择。 2.2与公共网络系统融合。当前的铁路通信网络一般独立于公共网络而存在,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使得铁路通信的速度提不上去。而如果铁路通信网与公共网络得到有效融合,则对铁路的通信领域的改变将是革命性的。因此,铁路通信网络与公共信息网络想融合应是一个发展趋势。当前的铁路通信技术不论是传统的无线技术还是集群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不足以与公共网络融合在一起,因此必须开发新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3铁路系统现代化监控系统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就必须要对铁路系统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对重点环节和重要设备要进行实时监控。未来的铁路监控系统要结合各种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重点线路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实现对各车站购票旅客密度的实时监控以及对各信号楼、各作业区域的全天候视频监控,将实时数据和影响反映到计算机显示屏幕上。除此之外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报警并制定改进方案,使铁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均安全、有效地运行。 铁路通信系统的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可有效提高铁路运行效率、使行车更为安全。随着动车、高铁等的大力建设,当前铁路通信技术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通信网络,与公共网络进行逐步融合以及发展现代化的监控技术,为铁路的运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对高频通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高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1.1低截获性 由于高频信号具有在较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密度极低等特性,所以干扰者很难对其进行监测控制,被截获的可能性很低。 1.2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指在电波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反射体(例如山脉、大气层等)影响,会在这些上发生反射或者散射,接收到的这些不可抗拒的信号和预期想要的信号进行混合,从而不能区别开来,相互影响。通过增加高频解调功能同时利用高频信号具有的独特的序列特性,在信号接收时把预期想要的信号从多路径信号中区分开来,或者将那些具有相同序列码的多路径信号进行重叠,从而达到对干扰信号衰减的目的。 1.3保密性好 在特定的发射功率情况下,高频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匀称分布,其有用信号的密度极低,所以即便是有很强的外界噪音干扰,或者有用信号甚至被淹没时仍然能进行高质量的传播,使外界人员很难截取、窃听想要传送的信号,如若想要对这些信号进行参数特征分析,就难上加难了,所以高频系统具有良好的保密性。 2高频通信技术的应用 2.1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 通信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使通信电源得到快速发展,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关电源的应用,它是现代通信系统的本质方向。在其发展中,我们通常把将交流(AC)转化为直流(DC)的高频开关装置称为一次电源;为不同设备对电能的不同需求,将主电能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电能的装置称为二次电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我们对电源模块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电源模块小型集成化目的,这同时对高频电源技术也有了全新的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体现:将信源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变换、在模拟器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仿真数据研究、将微机系统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转换成仪表控制以及多个磁件实现集成化管理。为了减少变换器的体积,实现电源开关频率以及电源开关的使用功率的增加,就必须考虑使用元件的尺寸大小,达到频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开关的消耗能力增加,以及驱动的消耗能力也增加的现象出现,而软开关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开关的消耗率。在目前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有源钳位零电压开关技术、零电压开关移相技术以及信号整流技术。 2.2高频通信在通信中的发展 在我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高频通信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卫星通信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使得个人通信将实现全球化,当今社会光纤通信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通信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信道稳固的特点,所以高频通信技术面临被忽视的形势。在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把卫星通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在航海战争时发现高频通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注意力也相对有所转移,动用重大资金应用于高频通信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就是显而易见的实例。其他国家对于高频通信也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在舰艇、汽车等其他可移动设备上,高频通信技术仍在其中广泛应用。 2.3高频通信技术在在超视距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主要采用的是卫星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以及高频通信等。其中卫星通信主要是将卫星作为中介,在各个国家和平时期很好应用,但是在战争时期卫星被破坏等现象也是会出现的,在战争时期把它作为主要通信手段也是十分不利的。其他那些通信主要是把大气电流层作为反射条件,相对与卫星通信,它们受到被破坏的可能性极低。由于电离层通信对距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以上几种通信中,高频通信有很大的移动特性。高频通信的价格低、应用范围大,对通信距离没有限制,所以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适合应用。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高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实现持久发展,我们还应当结合原来的技术不断研究创新,达到更好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应用 论文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OGbps。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由于光纤通信具有以上的独特优点,其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 3. 光纤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极其迅速,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的急速扩展,促使光纤光缆用量剧增。广电综合信息网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全网的管理和维护,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可以采用 SDH +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该传输网可以采用带有保护功能的环网传输系统,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可以满足各种综合信息传输。对于电视节目的广播,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可以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需数字,通道设置成广播方式,同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地都可以下载,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控制不同的站下载不同的电视节目。 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各地已基本形成,在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实现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用少量的投资来完善和改造它,满足人们的目前需要。很多地区的 CATV已经是光纤传输,到用户端也是同轴电缆进入千万家。但是现在建设的CATV 大多是单向传输,上行信号不能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中传送。可以通过电信网 PSTN 中语音通道或数据通道形成上行信号的传送,也可以通过语音接入系统来完成。将电话接到各用户,这样各用户间即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利用广电自己的综合信息网中的宽带传输系统构成广电网中自己的上行信号的传送,组成了双向应用的Internet网。 现在光通信网络的容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还有许多应用能力在闲置,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信息需求也必然不断增长,一定会超过现有网络能力, 推动通信网络的继续发展。因此, 光纤通信技术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 一定不断会有新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探究电力通信技术发展思路 1我国电力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方面 虽然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且通信网络发展的也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相对于全球的电力通信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的话,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力通信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不能满足业务发展提出来的要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主要是以星型和树型的结构模式为主的干网络,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较为明显,但是互联性却极差,增加了电路迂回构成的难度,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具备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比较差。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网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1.2管理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用户在与电力通信网络接入时,会处在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电话线的接入方式进行的,电力系统的用户大部分是通过模拟式信号的接口与电力通信系统相连接的,无法对里面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调整的处理。我国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能通过分路监测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控制。但是在电力通信网络中,通信规约和接口都不统一,因此,这就大大限制了设备和通信方式的发展,阻碍了它们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中传输网络体制的发展,给收集网络管理所需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不够完整。 2我国电力系统的业务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电力通信网络被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因此电力系统中的业务也与电力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也会不断的出现新的业务形式。目前,我国的国家电网比较重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由于特高压技术具备距离长和控制范围较为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长距离和大范围的传输自动化数据业务和继电保护等。根据国家标准IEC61850建立的并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都是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来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的数据传输,能够对故障录波数据进行实时的传输,能够推动电力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主要业务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中。进行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种:实时性强的业务包括EMS/SCADA系统、继电保护数据、水调自动化以及电力市场实时数据等;准实时性的业务包括EMS网络分析数据和电度量计费系统两种;非实时性的业务包括很多种类,例如,调度计划等。电话业务分为两类:调度电话、行政电话。通用广域网络中的业务包括的种类也较多,例如,数据业务中,包括企业管理信息数据、电力市场数据等;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又包括会议电视、电子邮件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类型。业务的发展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例如,与特高压应用联系较为密切的数据业务,包括继电保护数据与自动化数据等。新业务中还包括与根据标准IEC61850建起来的变电站有关的数据业务。 3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措施 电力通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服务,又由于电力通信的发展是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服务。就目前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使用新的通信网络技术来推动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3.1网络技术 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还包含着逻辑网,逻辑网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所具备的功能和效益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进行各种业务传输信息时的质量。就目前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设备来说,应该在实现网络化上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并与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同步数字传输体系技术中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的解决,并将网络同步技术也解决掉。 3.2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都较小,被进行逐级的划分之后,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资源就显得较为紧张了,且利用率不高。如果要想改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以综合通信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电力通信网络,并对与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其中包括ISDN协议转换和接口标准等问题,是窄带ISDN逐渐向着宽带ISDN的方向过渡。异步传输模式技术是决定宽带综合通信平台实现并应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技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ATM技术的利用,来实现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关键业务。 4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网络平台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通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远程保护和远程遥控等与远程有关的业务。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分布着很多的多点联动分布式网络、保密与非保密等子系统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我国点来看I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为电力通信技术指出了发展的趋势。由于电力通信业务具备较为鲜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些较为特殊的业务就需要将网络底层作为直接承载进行工作,而有的业务则需要通过上层的IP来解决,还有一部分的业务则需要使用到电力通信网络中间的某一层进行,因此电力通信网络并不是与公网完全一样,它也有要满足电力通信的要求而发展来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力通信技术都向着电力系统网络中的某个局部通过适当的技术就可以组成电力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子网络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子网络使用网络互联技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平台,但是如何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局部区域进行划分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电力通信网络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还具备局部优化的功能,能够将电力通信网络锁具备的互联性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宽带城域网会成为我国电力通信网络未来发展的趋势。 4.2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成为我国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光缆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在对ADSS进行施工防护以及监视的施工时,需要用OPGW带电施工技术带更换地线。只有施工人员掌握的施工技术较为全面了,才能够提高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灵活性,最大努力的降低制约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存在。在对光缆进行选型时,需要根据纤芯的性能、成本、市场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纤芯种类 。不同的生产厂家在制造纤芯时,所使用的制造工艺会对光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要尽量需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光缆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公网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逐渐发展出具备自身通信特点的业务出来,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推动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以及相关技术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论析 在目前的配电网通信方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配电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是主要的两种有线通信方式。其中的配电载波通信又可以划分为低压宽带载波与低压窄带载波两种,该种通信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满足配电网络双向通信的需求,并且采用该种通信方式,不用进行通信线路的另外铺设,对于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抄表来说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该种通信方式的技术非常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也具有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的缺点,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并且受电磁干扰的现象比较严重。光纤传输通信具有安全性能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靠性好的诸多优点,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下,组网的成本较高,并且组网方式不灵活,这些缺点导致其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电网中采用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建设其通信网络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信方式不够灵活,这使得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在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有GPRS、CDMA、430M数传电台等,下面就对这几种无线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通信中的优劣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1.1430M无线通信技术 430M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组网灵活、组网成本低、单站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将该种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的通信中,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1)在电力行业中数传电台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常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透明的无协议传输模式,不能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也没有响应的纠错能力,所传输的信号很容易被截获,这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2)该传输方式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轮询,并且其周期是随着监控点的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现行增长的特点的,对于配电网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无法满足。(3)各个传输节点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也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同步,信道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在通信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1.2GPRS/CDMA20001X无线通信技术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网络覆盖面积广、成熟度高的特点,但是该技术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1)资费比较高,运营商所采用的计费方式是以比特为最小的计费单位,导致其自费较高。(2)该通信方式中的节点连通率较低,该传输方式中的传输网络中,主要的传输任务是语音传输,这就会导致电力数据业务在传输的过程中连通率较低,容易发生断线。(3)该传输方式中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该传输方式中是租用相关的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配电网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的要求。(4)无法保证网络延时,在该种通信方式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网络延时,而配电网数据传输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与配电网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中的优点 配网中的自动化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总量大、信息节点分布广、单个节点的信息量小;并且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传输带宽、时延、速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通过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其传输特点正好能够符合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要求,尤其是BWA技术,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带宽分配机制非常的灵活等优点。通过对BWA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1)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零散分布的配网监控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覆盖,并且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点信号交叉覆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各个监控点的传输可靠性。(2)通过窝组网的架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双向数据传输,限制业务性能的只有带宽。(3)能够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该种分配机制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不同业务需求。(4)带宽非常的大,具有很高的吞吐量,对于配电网的业务开展非常的方便。(5)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线宽带技术中采用了MAC地址绑定、地址/协议过滤、防火墙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密功能。(6)基于全IP架构,因为是采用这种架构,使得该传输方式能够兼容任何基于TCP/IP协议而进行开发的配电网业务。正因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采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可靠的,下面就对目前使用的两种主流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劣性能进行比较。 3各种主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比较 WiMAX与McWiLL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流的BWA技术,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的是宏蜂窝组网技术,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整体上来讲,McWiLL相对于WiMAX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McWiLL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较大的链路预算;(2)McWiLL采用的是CS-OFDMA技术,成功克服了OFDMA技术在窄带业务上的缺陷,这使得其能够进行宽窄带业务的良好融合,并且该种通信方式在进行大量的窄带并发业务的处理时,具有非常高的通信效率;(3)McWiLL采用的码扩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McWiLL技术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WiMAX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进行引进,在国内已经没有频率资源,虽然两者的技术水平各有特点,但是从相关的政策扶持上来看,McWiLL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分析,McWiLL的主要市场是行业市场与专网,其联盟成员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而WiMAX技术的企业联盟数量非常的庞大,尤其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的迅猛。随着国内外通信网络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WiMAX技术还是McWiLL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必将在配电网通信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配电网中的数据通信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目前配电网中的主要的数据传输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缺点,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中的优劣性,最终对应用于配电网传输中的主流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配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为立足点,首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最后以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参考,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对以电力为代表的诸多能源所具有的依赖性变得越发明显,因此,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进行收集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存在故障进行排查与解决的效率。因此,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电网技术与之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配电网技术也开始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电力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的自动化技术指的是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为基础,通过将三者加以整合的方式所产生的综合性技术,现阶段,自动化技术主要被用于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过程中[1]。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时的平稳程度,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想要将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展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保证工作人员协调控制的能力,实现设备的平稳运行;及时收集并整理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必要故障的出现;保证对电力系统所具有技术要求的高度满足,实现设备所具有经济效益的准确体现;在对设备安全性能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将自动化技术作为首选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对电力工程而言,保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时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在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还是远程监控的过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稳定程度进行了提升。下文以电力工程为立足点,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1光互连技术 对电力工程而言,光互连技术主要被应用在以继电和自动为基础的控制系统之中,也就是说,该技术由于具有不受平面和电容性负载限制的特点,通常被用于系统监控以及系统集成度提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互联网的有效拓展以及编程结构的科学重组,工作人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电子交换与传输技术加以应用,保证电力系统灵活程度的提升。由于光互连技术对磁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对于处理器干涉力的强化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光互连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了电力系统之中[2]。除此之外,该技术所具有的数据控制、采集、计算和处理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作人员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2.2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指的是,通过将处于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设备和智能装置进行科学连接的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多向信息网络,从而保证对计算机、数字通信以及传感器等进行结合,最终使其融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阶段,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通过对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对用电量进行准确、及时的收集,并且完成在计算机上对所控制信号进行集中的工作,然后再通过计算的方式确定最终指令,将其发送至相应的控制设备之上,实现电力的自动化。对电力工程而言,现场总线技术所具有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对电力工程所具有控制功能的分散,以及对被控设备信息进行处理两个方面,工作人员只需要完成计算机和信息的连接工作,便可以通过信息调度的方式,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3]。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在电力工程之中对现场总线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上位机和前置机配合的默契度,还可以从下方对电力工程进行控制,保证针对电力系统所开展控制工作有效性的提升。随着电力调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能够对系统所具有多元化需求进行满足,以及对系统所包含信息进行及时共享和交换的现场总线技术而言,将其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是保证电力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2.3数据库技术 通过对对象技术以及触发机制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据库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并且保证经过处理的信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为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便利。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据库技术所具有功能的复杂程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利。对电力系统而言,数据库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在于对监控自动化程度进行提升,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数据库技术与之前相比变得更为完善,可以说该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软件技术变革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电力系统所具有的供电能力也随着该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显著提升。需要工作人员明确的是,信息技术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针对以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仍旧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3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1变电站 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通讯技术与计算机进行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及对电力系统的优化。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不同系统所对应连接配置加以简化的方式,提升操作便捷度,实现电网的自动化建设[4]。除此之外,对数据监控工作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系统模块故障所具有识别效率的提升,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程度。 3.2电网调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对电力所具有的需求都变得越来越大,电网调度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现阶段,电网调度过程中所应用技术主要为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说,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实践结果表明,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可以保证对电网信息进行监控的实时性,从而提升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保证用电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降低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想要保证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安全性能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的方面,通过对电能产量的提升,保证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金涛 单位:国网河南宁陵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在很多行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工程是我国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当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很晚,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因此大力发展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变的刻不容缓,本文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阐述,分析国内的发展现状,并且提出建议措施,促进国内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电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工程的关键,国内取得了一些突破之后,大大的缓解了用电的压力。但是我国的用电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到了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大面积停电或者电压不稳定等现状,一些核心的技术还是要从国外购买。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力工程在高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突飞猛进,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有关部门去克服。下面,文章将对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促进这个行业绿色发展。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组成,主要包括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我国电力的稳定运输靠的就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扶持,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表现的方面 (一)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的核心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一些电路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一旦发生了事故或者是安全事件,电网调度技术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此类技术可以对电路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采用一些措施确保电网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转。电网调度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另外就是可以减少对电力的消耗,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即使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了,电网调度技术也可以妥善及时的应对。 (二)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一般情况下,电路的信息十分的复杂多变,分析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能力,可以巧妙地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对看似复杂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的、集中的分析。而且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可以对整个电网进行系统性能上的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过程也相当的简单,操作起来显得比较轻松。对于一些故障问题,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还可以精确地锁定,并且及时的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我国的城乡配电网一直存在着弊端,很多的地方存在着能耗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缺点,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对城乡配电网进行了优化,大大降低了运营的成本,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还可以对电力使用者的计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对一些故障进行精确地查找,避免事故的发生,电力运输的过程中对电量的降低。 三、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目前这个极度依赖电力的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显得非常的重要,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远程监控的能力,对整个电路系统的监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方面功不可没。 (一)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就是利用自动化的装置连接各种设备,形成一种多样化的网络系统,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依据国内目前的情况可以发现,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运用到电力工程中去,首先是将各类电路信息给收集齐全,然后再发出相关的信号,借助数学模型,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实现电力技术的自动化。而且此类技术并不是对全场进行控制,而是针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此类的技术还可以很好地将前置机和上位机给完美的匹配好,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所有电路系统的信息会连成一片,共享信息。如果电路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现场总线路技术还可以及时的发现、补救,为我国的电力实业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严密的监控,还可以对电路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电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其安全系数。目前国内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革新换代势在必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可以很好地对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和封装,对电力系统是否稳定、安全的运行也了如指掌,加上及自动化技术具有智能监督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力部门的工作量,节约成本。 (三)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光互连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发现编程中的不足,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以确保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下去。但是此类技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电力部门选聘技术精良的技术人员才可以胜任。 四、总结 电力工程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重视,不断地进行技术的革新,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系数,降低成本,促进国内电力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张保华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越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与电力工程生产中。其中干扰问题作为电力自动化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电力自动化中干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接着就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以期能对相关人士有所裨益。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电力自动化;研究 0引言 伴随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与电力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工程在发展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当前电力自动化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基本实现高度自动化特点,而干扰问题最为电力自动化是否正常运转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其的处理,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人员自行处理的层面上。如何加强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工作者首要面对的难题。本次试验所研究的电力自动化中应用的抗干扰技术,简单而言,就是针对干扰处理的专项技术,能够自动发现干扰、分辨干扰的类型,及时发出相应的干扰警示,从而达到对干扰问题的快速、有效处理,避免干扰反复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干扰问题对电力自动化的影响分析 电力自动化装置其特点主要为高度自动化,增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极大的降低因人工疏忽而导致的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电力自动化系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给电力工程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其中以干扰问题最为常见。其产生原理简单而言就是电力自动化附近会有电磁场产生,如果它的强度超出限度范围时,将会对电力自动化装置形成较大的干扰。详情见下图1。 1.1对电源回路的影响电力自动化装置电源回路通常具有多、乱、繁杂的特点,一旦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那么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对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都会形成威胁。虽然干扰源多种多样,很难判断,但只要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无论哪种干扰源都会使得电力自动化监控设备产生破坏,使其出现画面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计算机保护子系统通常也存在干扰问题,计算机保护子系统作为电力自动化实现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一旦其受到干扰,对于其自身或者电力自动化装置的整体运行的正常运行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图1使用屏蔽信号电缆增加抗干扰示意图 1.2对模拟量输入通道造成影响尽管我国电力自动化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已取得较大成果,恶性循环问题尚未产生,运行水准相对较高。电力自动化系统虽是通过很多设备来实现的,但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虚拟的情况,模拟量输入通道是数据、信息的关键通道,如果一旦有干扰源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畅通性。甚至产生极大的人员、设备、经济损失。结合生活实例,干扰源如果变强,那么对于设备、装置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1.3对CPU和数字回路的影响数字回路和CPU是支撑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核心部件,它们中无论哪个受到干扰,另一个都不能正常工作。其中数字回路出现干扰问题后,其程序控制系统很容易发生混乱,数字程序也很难正常控制,进而使得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此外,电力自动化装置重要的支撑部件CPU,如果存在干扰问题,将会直接拖慢在CPU的运行效果与速度,使其很难在完成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所需的运算处理工作,在固定的时间内,从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的整体协调性、加工、生产都会产生影响。当前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统都表现为大型的情况,数字回路在受到干扰源的消极作用后,产生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2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对策 2.1抗静电放电干扰抗静电干扰是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装置中较为常见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虽然相较于其他干扰源,静电放电干扰对于电力自动化运行相较于其他干扰源而言,相对较小,但发生频率却很高,对于电力自动化装置会产生反复的影响。对于部分对抗静电放电要求较为严的大型机构,对于静电放电有着一套严格的治理标准。这是因为静电放电干扰问题反复存在后,其消极作用也会不断增长,如此反复后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所产生的威胁也是不可小觑的。下列本文将进行一个小实验来对抗静电放电干扰问题进行简单介绍,详情可见下图2。图2落地式设备静电试验示意图结合笔这多年工作实践发现,人体静电放电形式可进行电力自动化装置干扰试验。且实验结果显示,静电放电现象电力自动化装置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干扰问题。且一旦电力自动化装置将电磁信号发出,会导致电力自动化装置中的一些设备或要件产生破坏,使其无法发挥原有色作用,进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产生干扰。当前防静电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一是采取面板全面覆盖隔离的方式,通过全面覆盖面板上的全部装置,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静电放电的干扰;二是最大限度的移除放置在面板上的装置,通过移动位置,来减轻或消除装置内部因干扰信号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三是对金属面板的机箱进行有效利用,抛弃以往的插件式金属面板而由整体式的金属面板或所取代,以保障机箱与面板间的导电作用能够有效发挥。 2.2抗瞬变信号干扰干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除了抗静电放电干扰外,瞬变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也表现为日趋严重的情况。现下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其运行的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足够的信号支持,才能完成对电力系统的全面掌控。瞬变信号干扰在发生作用后,虽然仅仅是在短时间内造成干但这足以导致很大的损失产生。为此,抗瞬变信号干扰问题的解决,依然要通过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来完成。例如,在抗瞬变信号干扰时,可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完成,如图3所示。图3瞬变电磁仪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建议在抗瞬变信号干扰的处理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可以利用多层印制板防止瞬变信号的影响。多层印制板抗干扰性极强,其可以利用电源回路,对干扰脉冲进行有效阻断会缓和。并且,由于多层印制板上器件布局空间较大,所以需对其进行整理,保证其整齐,从而使得串扰耦合率能够降低。第二,将电源开关设置在一个合理于的区域,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减轻电源回路上的干扰问题。其中在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出线应当分别进行,假设电源开关是放置载面板上,那么其连置线就应当位于滤波器背面,且通过屏蔽线牵引。其三,回路配线与布线工作都应到位,线路布局也应进行科学的设计,布局完成后,应通过器件尽快进行隔离。布线长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假设布线过长,很容易和其他线路混合在一起,影响操作进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对于保护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降低其损耗,提高电力自动化水平均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所以,相关电力运输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抗干扰技术在电气力动化中的应用,充分了解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抗静电放电干扰、抗瞬变信号干扰技术的具体分析,对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力自动化水平,推动电力自动化工程的高效、和谐发展。 作者:朱伟铭 单位:广东电网茂名化州供电局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的加快,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电力工程中,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和发展,并对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做了深入的探究,以供相关负责人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发展;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都离不开对电能的需求。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迅猛的发展,给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电力工程中,使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在电力工程中广泛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从而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主要是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电力工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远程管理与监控技术,而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实现电力工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就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满足电力工程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能够对电气设备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在电力系统中出现了电能运输问题,就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其次,要确保技术的安全性,防止因技术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还要加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有能够辨别异常数据的能力,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情况下,要减低运行成本,节约能源。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由于是最近几年,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1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电网调度系统,用来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最终实现设备的故障处理和安全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下达和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电网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电力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又能够控制电网损耗,把电网的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另外,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还能及时有效的提高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发展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已经势在必行。 2.2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并能够对变电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最终对变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采用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仅能够满足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使操作更加的简便。此外,在对数据进行监控时,还能够加强系统内单元模块的故障识别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城乡配电网进行的改造,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实现电网的自动化,从而实现电网的长久稳定发展,并确保人们的用电安全,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配电网技术时,主要是对用户计量表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找到设备的故障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设备故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量的损失程度,最终提高用电能力的效率。 3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加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作用非常的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电力系统的可靠和稳定运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都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3.1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现场中,把电力设备的各项设备同自动化装置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的多向、多站和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在变送器收集电量数据后,发出信号,在计算机收到信号之后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实现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不是要对现场整体进行控制和分析,而是需要针对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控制。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还能够提高前置机和上位机的配合度,同时可以通过仪表进行控制,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控制目标。相信在未来,现场总线技术会更加的完善,并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共享,一旦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就能够及时找到这些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是用来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计算机储存技术,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我国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就必须学会创新,不断的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重视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采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不仅能够对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封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还能够起到自动化监督的作用,大大节省了数据库数据输入和传输速度,给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我国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更加的完善,从而保证电力工程的监督控制需求。 3.3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使用光互连技术,也是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电子信息的传输,可以完善编程的不足,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能及时解决,并挖掘数据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最终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一般都是在电力调度室应用光互联技术,因此,对于调度室里的工作人员技术要求非常的高,在使用光互联技术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电力调度,从而保证人身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既能提高用电效率,又能减少设备的使用。因此,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必须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电能的产量,最终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珏飞 王全兴 王军凯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国网河南登封市供电公司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组”渗透“岗位群”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移动通信专业是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如何让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移动通信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经过提炼、整合和归纳,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系统化的课程组开发,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色。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组;工学结合 移动通信是目前最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工具,它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通信的愿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近年来移动通信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3G技术的巨大市场及3G网络的巨额投资给移动通信相关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数量也随之剧增,作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技术工人、移动通信行业中的低端工程师、移动通信相关第三产业员工。 本专业应始终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走校企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办学道路,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优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与合作企业对专业进行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方及时沟通,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应基本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行业岗位认证资格标准,围绕校企双方联合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 本专业应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群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为: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规网优、光传输技术、GSM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技术、CDMA2000技术这6门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岗位的需求,实现工学结合。具体的核心课程与对应的岗位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及对应岗位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向职业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被纳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学生可以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兴NC认证作为出发点,中兴NC认证与目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吻合,可以确保学生的通过率。 为了让课程组能够更好地体现岗位的需求,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学校的专业课程老师要送到企业进行定制化培养,保持学校教师对行业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由校方专业教师、企业讲师混编师资来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核心课程由混编师资共同教授,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均由双方共同讨论完成,整个课程的开发,既符合本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又与企业进行紧密对接,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对课程的教授,专职教师以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企业的兼职教师以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基础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法,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企业主体的职业素质与技能训练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就业等均以企业方为主导,企业对学生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接受的教育贴近行业、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积极加大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要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网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充实以及企业专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办学条件,实践教学课时大幅度提高,突出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本专业还应开设了岗前综合技能培训课程,本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来担任,采用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来完成,有利于企业灵活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用工淡季,本课程在校内完成,由企业兼职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仿真软件进行综合项目的培训,让学生能够把零碎、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用工旺季,本课程在校外完成,由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从三门实训课程中任选其一来完成,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我院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通过分析在移动通信专业设置的“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参赛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实训项目开发、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等五个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移动通信;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在信息化领域中显示着重要作用,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编制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推动三网融合工作全面展开、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了几届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不仅可以检验和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根据大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前后对照如表1所示。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大赛改变了学生的命运,点亮了学生的人生。对参加比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能举一反三,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大赛是团体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合作精神。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技能大赛,踊跃参赛。通过大赛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大赛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提高就业层次。有些参赛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和企业签了就业意向,由于在比赛中得到了与现场工作一致的训练,一毕业到企业上班就成为了企业的专业骨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近年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下,通过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增加学校之间的交流,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探究 摘要:本为以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例,对其现状进行的分析,并针对现实情况,探究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法,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设置内容;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关键字:课程体系结构;移动通信;纵向;横向 1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现状分析 1.1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变化快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兴技术产业,近20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通信模式从1G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移动通信电话从非智能机到高端智能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发展为全面的网络信息通信工具。移动通信行业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变化快,覆盖行业广,整个移动通信有很大的人才需求,并且不断的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何根据行业特点和现状,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类毕业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2学生差异性 作为高职教育,培养大专生和本科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高职的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能力有高低;擅长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擅长技术,可从事硬件或软件类工作;有些学生擅长和人沟通,更能胜任销售服务类工作。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3课程体系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内容陈旧,对当前行业现状分析不充分,无法把握到岗位,新型人才的缺口。2、培养目标过于单一,移动通信行业就业岗位类型广泛,学生之间又存在差异,单一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毕业后就业受局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3、培养目标过于广泛,以至于学生只学到皮毛,任何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4、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没有遵循一套合理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或者顺序混乱,使学生陷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困惑之中,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能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对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 本文探究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目标紧随行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性;课程设置针对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课程实施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社会能力;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开发适用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开发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交叉分析。纵向以行业调研为出发点,逐层分析行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设置的课程,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设内容的制定,如图1所示;横向分析以岗位设定出发点,以2~3个岗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能力进阶为导向,将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完成课程体系结构中课程开始顺序的制定,如图2所示。 2.1课程体系结构纵向分析 (1)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企业考察、访谈行业专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和满意度调查, 从而掌握行业现状,把握人才需求情况。为岗位的设定收集充足的信息。为此我们对以下通信相关行业与部门企业进行了调研: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中兴通信、洪山移动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实训中心等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对业内专家进行了访谈;电话联系了往届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除此以外还与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共同研讨。 (2)岗位设定 根据行业调研,确定若干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内涵,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责, 这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 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各项工作。[1]移动通信专业制定了三个就业领域为培养目标:岗位A通信电子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岗位B移动终端软件、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C客服,产品销售和业务推广。以岗位A为例,岗位任务包含:电路设计,绘制电路图,PCB制板,电路焊接,问题电路检测与维修。 (3)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解析与重构学生所需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析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为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要求,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汇总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能力的分析对课程制定至关重要,能力需求分析准确完整了,后期的课程开设才能做到合理,充分。以岗位A为培养目标,学生需要的知识包括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编程语言,移动通信产品特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的操作,电路图绘制,软件编程能力,制板,电路焊接,电子仪表使用,电路检测,编写开发文档,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需要的素质有,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设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开发,与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岗位A这个目标而言,开设的课程有:综合电路实训、单片机、手机维修实训,校外定岗实习等。教学过程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例如综合电路实训这门课程,它贯穿3个学期,将传统的模电、数电、高频电路等理论教学融入到工作任务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任何一个岗位的能力培养都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断培养起来的,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根据以上的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进阶的步骤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横向模块。 基础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的程序语言的应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核心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导向,学生实践为主的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一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是各个岗位必备的核心内容。;综合能力培养;以综合项目为驱动,对前期所学知识的综合训练,巩固以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同时还包含一些行业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融入现实社会,规划职业未来。为毕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2] 图2课程体系结构横向分析 2.3课程体系结构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结构不能一成不变,社会需求在变化,学生在变化,课程体系结构也要与时俱进。每两三年就必须做一次整体调整,从行业调研到最后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大的变化;每学年要做一次细节调整,根据上一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岗位对能力要求的细微变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设定进行优化。 3 结束语 以上是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法的探究。纵向从行业调研出发、通过岗位设定、能力分析、逐步完成课程内容设置;横向从能力进阶角度,将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完成课程开设顺序的制定;并且提出了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周期和方案。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为本科层次的“克隆”,提出了一种全程全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全程全网实训基地,实现全真的实训环境,改善授课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促进专业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移动通信 全程全网 通信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已进入包括传真、可视图文、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等多项技术在内的新阶段,使得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网络的接入、交换、传输及相关应用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同时,以3G、NGN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实践 现代通信网络由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等基本网络组成。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应拥有和实际对应的能够在多个用户间相互传递多种信息的网络。然而,大多数的通信教学采用的是通信实验箱上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搭建的模拟通信网络,它们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缺少与实际岗位环境贴近的实训条件支撑,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由于现实的通信网络必须保证服务质量,不能有中断发生,因此学生到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网络进行现场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我院通过与通信公司合作,对主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无线基站等)进行二次开发和改造,以其最小配置在学校构建了一个全程全网综合通信实训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一种适合于通信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宽带接入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互联网业务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工程渗透专业基础知识,在动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由于完成实训目标需要整体协作才能做到,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全程全网在通信中的重要意义,因此,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含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又突出了一线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可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可以及时调整和更新授课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打通高职教育和就业的通道,实现零培训就业。全程全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2+1”和“2+0.5+0.5”相结合的形式开展[1]。前两年在学院学习,第三年由企业通过初步考核,获得资格的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进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岗前强化培训、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即为“2+1”模式;其余学生组成某企业“××班”,第五学期学院积极引进企业课程资源,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和修改教学计划,制订模块教学标准和教学设计,进行岗位培训。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实习考核结果,由企业方和“××班”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 2 全程全网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学生的未来将面对一个完整又错综复杂的通信网络,其子系统之间有众多的关联,为了增强学生对全程全网的理解和提高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能够整合各种专项通信技术,突出全程全网的整体性,并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2]。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网络环境和有步骤的工程为目标,依据专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 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素质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移动通信工程实施、GSM、3G系统维护与优化、传输交换设备安装与维护为核心,按照学期阶段性能力设置递进的课程链[3]。 第一学期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是移动通信专业的入门认知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通信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学期学生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数字与数据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工程实施、宽带接入网技术等课程,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在这两个学期中,以整个全程全网通信体系为载体,将相关知识按工作过程划分关键技术,提炼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了学习要点、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考核要点和能力拓展等内容。主要课程有:网络操作系统、交换与路由技术、IP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GSM、3G系统与维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光传输设备开局与维护、防火墙技术与配置、数据网规划规划与实施等。第五、六学期是专业拓展阶段。第五学期可以选择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以拓展专业技能;也可以参加某企业“××班”,培训一个学期,第六学期在企业岗位顶岗实习。 3 通信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通信专业要不断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并依托实践教学大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内容工程化”[4]。学校与通信企业联合建设通信实训基地,可以树立通信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学生通过实践真实通信网络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实现合作双赢。保证了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真实运营网络浓缩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对实际通信网络及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达到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动手能力、对通信网络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全面深刻了解的目的[5]。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引进通信界知名企业的培训理念,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考虑到一个通信局的系统构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全程全网的思想,整个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电源及布线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由于我校高职通信人才的就业的岗位群主要定位在无线基站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及无线网络的测试和优化等方面,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只需建设基站收发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并使用最小配置,就可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且可节省大量资金。该系统能满足30组学生同时实训的需要,包括课内生产实践、验证、毕业设计,也能较好地满足毕业班学生实习的需要。 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实训项目设计了基本实践(验证性实践)和提高型实践(综合性、应用性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实训:(1)系统实训,提供话音通信系统、图形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实训。(2)传输系统实训,提供PCM、SDH、PDH等实训。(3)交换系统实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软交换等实训。(4)接入系统实训。有线ADSL2+、宽带认证计费等实训。(5)移动通信实训,提供GSM或CDMA系统的BTS、BSC等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实训。(6)数据通信实训,主流路由器、三层交换机、IPV6及二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各类组网实训。 4 结语 基于“全程全网”理念下,以建设通信综合实训平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了通信技术的实训条件,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院的教学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通过与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引进通信行业先进的企业教学模式与理念,弥补了通信技术实训抽象造成的职业技能缺失,逐步建立起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 【摘 要】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共同开发基于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包含5种技能模块、3个层次的模块化、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开发一整套按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双证教育,设计“模块组合、双轨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电力特色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合作企业,完善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力特色;Android;专业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2012年,全球智能移动终端出货量约7.2亿部,其中,谷歌Android开放平台架构的终端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被大量应用,社会上以及电力系统为Android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大量岗位。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1]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立足于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依托电力行业,并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Android软件开发方向)专业,为社会及电力行业培养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校企合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自身特色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2]我院在专业开设前对区域经济、我院特色、行业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定位,并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了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 1.专业定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根据移动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及智能电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需要,针对移动通信和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中智能移动设备程序开发与系统支持岗位,面向社会软件通用方向以及电力通信方向,培养具有Android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及Java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能,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及Java软件开发流程,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中的校企合作 我院在专业建设的初期就与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校企合作方案,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我院与新龙公司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 移动通信技术与谷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加入了谷歌公司的“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分享谷歌公司的优秀课程建设资源,参与谷歌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师资培养、大学生挑战赛、创新项目等。通过与谷歌公司合作,及时了解Android架构的发展与变化,培养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专业,我院与电力公司人力资源与职工培训部门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指导专业的建设。我院定期派遣专职教师到供电公司下场锻炼,深入了解电力行业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岗位的职务需求,同时培养移动通信技术的师资队伍。学生顶岗实习与综合训练阶段,派遣学生到电力公司指定岗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技能以适应生产世界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二者的有机结合。[2] 本着课程不仅是教育还是培训的目的,我院针对培养方案,经过与合作企业技术部门和培训部门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两条主线、六个阶段、四个方向(数据库、java开发、Android开发、电网通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既具有软件专业通用性,又具有我院的电力特色。在不同学期根据情况安排企业人员进行专业引导与教育、课程项目全程贯穿引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职业素养培养等,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考核。 1.教学内容建设 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依据通用性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将整门课程设计成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情境,既考虑到实用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一些毫无关联的小程序来理解与掌握程序流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一筹莫展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开始学习程序设计时就理解未来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概念和问题,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本着“必需,够用,切实可行”的原则,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目标。打破学科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把理论、实践内容进行充分融合,把多种相关技术整合成一门课程,强化案例式教学和知识的模块化。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建设 (1)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网络资源、电子平台和第二课堂等多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学生和教师间均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利用一体化教室构建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环境,课上教师讲完理论部分,亲自动手做演示,带领学生动手完成本次课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源代码等资源对学生全部公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手头的教材,及时复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内容,预习新的章节。 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师生座谈会,由系部安排教师与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除面对面的交流之外,电子邮件、BBS、E-mail和QQ、MSN等均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些手段,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和反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2)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所有课程考核都是以能力为中心,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为了有效考察学生的项目能力、动手能力、理论知识、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专业课考试方式的改革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对传统笔试一考定终身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做了完善,加大了平时对学生考查的力度,设立了多处考查点,将平时上课的评价成绩纳入考核体系,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而非考前突击。 其次,上机考试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考试题目,且多是一次考试布置一道完整的项目题目,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再次,针对每学期末的项目实训,采取项目组答辩的方式,除了对项目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定之外,对每组的成员个体也要单独考查,从技术能力、团队合作到精神风貌、语言表达,都会有一个综合评价。 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由企业出题并派监考教师来考核学生,试卷或者上机项目由他们来组织评审,这样一方面题目更贴近真实,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考分离。 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选取教材上尽量选用面向工作过程思想编写的教材,使用任务驱动,围绕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步骤,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最终完成工作任务。教材中选用的任务和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代表性,选择了在程序开发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作为程序案例,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能直接利用相似的程序功能。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积极选取企业教材,并按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与就业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另外,每学期期末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企业。 三、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实践教学学时为1990个小时,占总课时的62%。所有实践课程都制定了相关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分阶段,循序渐进分为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三种实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过程。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由我院与合作企业——河北新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基本技能实训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但其中的课程项目贯穿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在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1个或多个项目。专业技能实训以校内“双师型”教学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来共同承担。兼职教师主要是设计项目实训内容、提出项目实训要求,进行项目实训验收或答辩;日常实训过程的指导、辅导主要由校内“双师型”教师来完成。岗位实训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承担教学工作。校内教师主要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训过程的检查和实训结果的验收;企业兼职教师(软件研发工程师)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厂中校),按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带领学生完成至少2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2]我院根据专业需要,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用实训室;二是班级综合实训室;三是专业特色实训室。每个实训室都由品牌机构成,并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有6个公用实训室,根据每个实训室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同,所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也不同。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成了4个班级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具有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重功能。平时上课保证人手一机,课堂练习以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阶段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根据情况可在班级综合实训室完成,也可在公用专门实训室完成。班级综合实训室的建成,为学生充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实践能力、创新性实践以及承接一些软件开发项目,起到了保障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最后,专业还建有一个专业特色实训室。实训室除了配置有PC机外,还配置有企业捐资和自购的多种型号、品牌、类型的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生参与到一些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中来。 四、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3]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主要由10名校内专任教师和6名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由博士、硕士组成,占教师总数的70%,主要负责教授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由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承担职业素质拓展和企业实训等课程。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水平,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从理论、实践操作到考核认证都必须达到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的水平。[4]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从建设初期就注重鼓励教师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和锻炼。三年以来,专职教师下厂锻炼3人共计23个月,其中两名教师分别先后到合作公司软件开发部下厂锻炼半年,学习企业的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开发理念;一名教师到电力公司下厂 11个月进行锻炼调研,了解电力系统的需求,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以便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更加紧密的结合,为社会与电力行业提供服务。 五、结语 根据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域特点及电力行业背景,以Android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电网快速建设为契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多名学生在全国“蓝桥杯”大赛、“天翼华为杯”软件大赛、河北冀软“安博杯”软件大赛以及谷歌手机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奖项;手机初级开发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电力系统下属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通过与电力公司进行合作,为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移动终端培养了开发、维护人员,得到了电力公司的认可和好评。今后需要继续广泛调研和深入调研,紧跟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快乐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过程。根据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快乐教学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并通过教学实践来让师生体验到融洽、愉快的课堂环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快乐教学法 教学效果 综合评价 1 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教是为了学,一个教授在课堂上讲得再有水平,但是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这样的教学应该是不称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这就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应该说,各个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美誉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改方法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与实训模块化教学法等。至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课堂竞赛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都被归纳到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中。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将某一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这个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变教师单项传播的呆板,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给的项目不能够太难,这样造成有的学生已经做完,而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做,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另外,不是每次课都能够变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看不到具体的成果的,因此许多时候,项目教学法是流于形式的。 实训模块教学法让学生有完整的一、两周时间来进行教学模块的实训,这个应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了,学生也比较喜欢。但是这个要求有比较强的实训条件,另外还必须实训老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要强。事实上,在真实的实训中,老师是没有给出实训的标准的,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因此直接成为废品。 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教学模式有一个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必须找出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然后转变成为许多典型工作任务,而这个工作非常耗时、耗力,关键是最后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也不一定得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讲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老师都乐于接受呢?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个人认为快乐教学法是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的。 快乐教学法,同样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许多已经成熟的教学法的组合,比如课堂竞赛法、团队合作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但是它不像项目教学法那样强调最后的成果,也不像实训模块教学法那样强调实训场地与设备,也不像行动导向法那么严谨,那么程序化。快乐教学法的内涵就是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 2 快乐教学法的标准构建 快乐教学法的具体构建如下: (1)没有快乐的教师,就没有快乐的学生。每一次课,授课教师必须是微笑的,必须是真心关心每个学生的,乐意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的。 (2)必须成立学习小组,而且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3)授课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必须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让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每个任务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看书、网上搜索或者动手操作、实地勘测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4)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内容,老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先给组长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再去指导本组基础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保证小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基础差的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来把本组的答案公布出来,并说出理由,而当每个小组给出答案后,授课教师要给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对相关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5)授课教师在下课前要进行小组的评价,给每个小组表扬或者鼓励,让学生期待下一次课能够快快到来;课程的考核不再以期末闭卷考试等形式来完成,而是以小组完成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答辩环节,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来回答一个问题。 (6)上同一个班的老师都必须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每次课都能够得到快乐的体验。 3 快乐教学法在移动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实施 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共有125名学生,男、女各占一半。当中有文科生60名,占48%,体育生3名,占2.4%,艺术生与跟读生6名,占4.8%,他们都没有学过高中物理,因此学习基础较差,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如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呢?我们决定在2009级移动通信专业专业课程实施快乐教学法。下面以《3G移动通信系统攻略》课程为例来介绍实施过程。 第一节课,老师跟大家讲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后通过几个思考题来考察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最后让学生上台去展示团队的队名、口号与队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每个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肯定每个队的表现,对当中害羞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 第二节课,强调教学方法,公布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办法,同时让学生清楚:只要你融入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原来没有基础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第三节课,开始正式上新课——初识3G移动通信系统。老师已经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现的是五个任务: 工作任务一:请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3G。 工作任务二:请各个小组通过网络快速搜索3G的准确定义。 工作任务三:确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什么样的企业。 工作任务四:小组讨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系统LOGO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五:小组讨论3G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用途。 然后进行小组间课堂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地动脑、动心、动手过程中进行学习。每完成一个任务,老师都进行点评,先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记笔记,然后再给小组加分与表扬。 在距离学期结束还有三周的时候,老师给六个学习小组安排期末大作业的项目如下: 项目一:GSM移动通信系统构成分析。 项目二:WCDMA系统优、缺点分析。 项目三:TD—SCDMA系统信道分析。 项目四:TD-SCDMA的天馈系统的特点分析。 项目五:CDMA手机功能概述。 项目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然后要求各个小组有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但是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找材料,怎么表现,不进行内容的指导。最后一周让每个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展示,并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提问,最后由四个老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最后的分数。 4 结语 快乐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法,在中小、学普遍都采用的愉快教学法跟快乐教学法就非常接近,但是愉快教学法更强调学习的兴趣,而快乐教学法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快乐教学法并不排挤其他的教学法,相反,只要是能够达到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互动融洽、85%的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融入快乐教学法中。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比,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实施起来也不是特别难,只要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小任务、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的,而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针对目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优化 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国家对通信行业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扶持,移动通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国内电信业资本支出同比增长11%,达到3710亿人民币。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1.1亿,移动基站207万,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中国联通在2012年投入约1000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及优化,新建10万3G基站,2013 年资本开支当中35.5%将用于3G业务,25.8%用于宽带业务。即投资主要用于宽带网络和3G基站建设。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 根据我国的通讯产业发展规划,我国通讯人才仅3G上马带来的缺口是每年5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我国的移动通信从业人员将要达到350万左右。 从以上数据可知,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将以更高速度发展,因此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现在移动通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工,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工需求与人才的培养严重脱节。因此,移动通信专业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我校在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时,经过前期大量的社会市场调研,通过与工作一线的工程师、行业专家的共同研讨,发现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移动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具体表现有: 1)许多开设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有一些学院主要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即手机)为主,侧重于手机的维修,实际上,现在移动电话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没损坏就已经淘汰了,故这类终端设备的维修市场逐渐萎缩,社会需求量已不大。 2)还有一些学院,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移动通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以传统的试验箱为主,由于试验箱只能做验证性的、或者模拟式的实训,与实际工作场景与设备相差太远,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胜任相关工作,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需企业再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多年不变,但由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更新较快,我国目前2G/3G/4G多制式、多网并存、设备种类繁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因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逐步优化与完善,通过对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调查,企业对我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认可,每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许多企业在大二时就与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最大的职业岗位为主要培养方向,保证学生就业率。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近几年三大移动运营商资本支出重点是在移动无线接入与宽带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个方面产业链所涉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维与优化等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并重构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从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工程为基础,进而设置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二、实训室建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衔接 根据通信网络的结构,搭建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我校移动通信实训室整体投入400万,专业实训室完全按照中国联通现网运行的3G(WCDMA制式)基站和传输的设备建设,设备选用的是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深圳华为公司的产品,设备包括DBS3900分布式基站、BSC6810基站控制器、OPTIX OSN1500、OPTIX 155/622H传输设备、通信电源、配线柜等,能够进行相关真实职业岗位技能的学习,规避了传统试验箱与实际通信系统相差甚远,无法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无法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弊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够接触到实际运营网络设备,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始终贯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 例如:《3G移动基站设备安装与维护》这门课,就以工程现场3G移动基站的开局为一个项目展开,再将此项目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在任务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实施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育“准员工”人才 由于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猛,从2G?3G?LTE,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岗位的需要,只有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引进工作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具体措施有: 1)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我系先后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怡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东山穗微通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雅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在广东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通信企业合作,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订单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 例如:我系与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网络优化订单班”,采用1+0.5+1+0.5分段式教学设计,即大一时在学校完成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在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整个两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由企业安排工程师现场讲解,系部老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学生对本专业实际工作有一定认识后,再回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企业文化、岗位技能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目的性更强了,同时也提升和改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态度。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践,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共管、共担”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构建技能型“双师”教学团队 由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范围广、更新快、设备多、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为保证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行业工程师、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安排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并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专题讲座和研讨。另一方面“送出去”,根据每位老师的专业方向,学院定期安排下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合作,要求教师均要参加企业认证证书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不断探索与改革。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弊端,把CDIO工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了“项目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师素质,完善了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从事3G网络建设、维护、管理等人才。然而,面对移动通信产业的巨大用人需求,各高校毕业生却表现了技术薄弱、缺乏技术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项目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实践能力,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实践,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过多过早地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又把学生推向了技工的行列,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3G通信)专业本着“学知识,练技能,教方法,育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1]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提出“项目为先,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项目构思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作为整体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不断扩大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项目为载体,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确保向社会输送有项目实践、有创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有素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CDIO工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大学、瑞典国家工学院、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过程中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CDIO的12条标准不仅是把CDIO的教学模式推行到各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并配以相应的试验环境、试验项目。为了适应相应的教学需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综合培养的方式使毕业生的能力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移动通信专业CDIO教学模式的探索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移动通信专业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站建设等岗位,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 在课程安排上,以3G移动通信专业硬件方向为例(见图1),除了高等数学、英语、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有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现代通信网、通信英语、移动通信原理、数据通信调试、无线网络优化、程控交换技术和室内分布技术等。课程安排由简入难,采用项目阶梯式教学,即把整个教学任务当做一个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建设项目,每一门课程就可以当做其中的子项目或者是整个项目的一个阶段。各门课程又互为其他课程的基础或是延续。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依托,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通信建设项目,从构思到设计、预算、施工、调试、网络优化,整个过程就是项目的进展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新安排,并完成相应的项目需求,推进整个项目向前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项目和教学的需求,学校编写了一些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课后训练都依托项目为背景,更多地重视实践和实训。 2.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使各门课程很好地接续,各任课教师采用集体备课、交互授课的方式。一个教研组不再仅仅由多名教师组成,而是由一个教学团队组成。在开课前的一个假期,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切磋,讨论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依托关系,力争把每一个教学重点放到项目中反复实践。提出的口号是“备课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备课不再是传统的把教材备熟练,而是怎么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对于有些课程采取相互助课或听课的方式,不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了解整个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整个专业项目的推进。 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不仅重视科研能力,还重视企业实践能力。移动通信专业群中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学校老师每年都有两次到企业参与实践或工作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应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从企业中引进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名校教授走进课堂。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真正称得上是能力强、观念新、实践创新性强的团队。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通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学改革就要与时俱进,以适应通信市场人才需求。这就要求对专业教学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基础教学改革 虚拟化教学 项目教学 1 改革目标 主要培养目标是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维护及通信业务类、服务类型人才。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 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课程总体内容改革。从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多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在进行理论教学中以够用即可,原理简单化,侧重实训教学环节,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特色。 (2)专业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为巩固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及提高专升本学生升学率,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强化训练,采用适当性、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如《工程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具有实际用途、针对性强的章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内容采用“层进式”量化课程内容体系,按照行业需求在掌握基础技能后,以多元化形式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并能够模拟实际工作进行操作,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2.2 课程体系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它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要实时按部就班地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研究,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课程体系不断改进,适应通信行业人才需要。 (1)认真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衔接性。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转变,整体课程体系要系统化、层次化、递进化,即每门课程教师之间要认真研究课程内容与下一课程的衔接。 (2)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法”,最终考查效果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体现出来,使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 (3)让课程多元化,删减老旧课程,增加新课程来满足通信行业需求,扩大就业面。如从市场人才需求上来看,在学生考取技能证方面,将《手机维修》及《市场营销》转变为符合大多数通信行业要求的《电信业务员》,就可以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从通信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加了《天线技术》、《通信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性。 2.3 教学方法改革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1)“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最先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此种模式,教学效果良好,逐渐形成一套移动通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的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很多无法实现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模拟,知识结构更加清楚,学生接受较快。 (3)在一些专业课程中采用虚拟化教学手段。例如在《单片机》这门专业课程中,利用虚拟教学将真实的单片机电路用虚拟软件在电脑中运行程序,并进行效果演示,即节约了仪器购置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起来易懂好掌握。 (4)项目教学法。最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在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其特点是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教师在讲台上源源不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讲解着,学生在下面听,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与教师有互动,而多数学生都在消磨时间,一学期下来没有任何收获。项目教学法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要产生互动,教师需要抓住本节课要点、难点对学生发问,学生要靠自学过程解答问题,注重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组进行计分,加强学生团体意识。项目教学法实施时要以专业教学体系为整体构架,各科课程也要分阶段的对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并检验,最后通过毕业专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设计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检验。 2.4 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方法的改革力求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项目教学法将考试成绩分阶段进行考核。例如《通信原理》、《通信工程制图》等课程,根据章节或项目划分内容实时对学生考核,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期利用短时记忆背题蒙混过关。 (2)实行期中实训考试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有些课程如《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因为实验内容较多较杂,将课程的实训考试分成期中、期末两次完成,两次各占实训总分的50%。目的是提高学生牢记知识要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永动性,避免学生在考试考查过程中投机取巧。 (3)毕业前专业大综合考试。通过一次专业大综合考试,了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对3年来专业知识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初步性的认知。具体方法是在各科专业课程中提炼精华,建立专业题库,给学生分发复习范围,并从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由专业教师集体判卷,将成绩进行排榜,并作为学生应聘优选条件。此做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学生就业信心和对自己就业方向有所选择。 2.5 课程建设改革 (1)精品课建设。在学校带动下,加速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组织好精品课团队,向省级精品课迈进。 (2)教材建设。选取适合高职特点,配有实践内容的教材。由于国内移动通信专业的高职教材不多,为了更好的面向我们学生的教学,在教材建设中鼓励专业教师自编高质量适用于高职现状理实结合的教材。 2.6 实训室建设改革 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做好实训室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要求各专业教师对所授实训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根据专业需要组建新的实训室,如光纤实训室。 移动通信专业论文: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市场分析 摘要: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IP行用的新阶段。现在无论是在电信市场还是在企业网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IP+移动。 关键词:3G网络 IP通信 IP存储 1、通信技术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G网络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月15日,TeliaSonera宣布华为和爱立信将承接全球首个4G网络。在企业网市场,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业务开始广泛应用,“标准、融合、开放、增值”成为网络建设的主导思想,存储、安全、无线、多媒体应用等基于IP架构的产品大规模应用,将网络建设带入了全IP行用的新阶段。 2、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解读 按照国家的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完善、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三项都需要大量的IP通信专业人才。下面我们从运营商和企业网两个市场方面分析一下。 2.1 运营商市场3G建设大规模上马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22日称,2009年中国3G建设总投资为一千七百亿元,三年内投资将达到四千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称,中国电信正在对CDMA网进行网络升级和优化,2009年首期投资约三百亿元,计划三月底将在共100个大中城市提供3G服务。中国联通2009年首期投资三百亿元左右,计划今年上半年在56个省会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提供3G试商用服务,年底将服务范围扩大到282个城市。中国移动准备2009年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六万个,年底将在238个地级城市提供3G服务,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根据三家企业3G网络建设规划,三年内3G建设投资预计约四千亿元,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大部分县城和发达乡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G用户计划发展目标均要达到五千万户左右。 2.2 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2.2.1 IP存储 市场研究机构IDC针对中国存储市场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磁盘存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24.2%,收入为11.418亿美元,收入年增长率达27.5%,磁盘容量达149.3PB。同时IDC预计,2011年中国存储市场总市场价值将达到112.4亿元,从2008年到2011年的市场价值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0%。 2.2.2 网络安全 尽管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则小得多。尤其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于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市场放缓的影响,中国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2.2.3 无线城市建设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蓝海沙龙第36期活动(主题: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准备就绪)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大陆已经有十大城市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这十大城市是,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扬州,庄梓新称为“若干有代表性的无线城市”。实际我国还有更多城市都在实现无线覆盖。 2.2.4 IP多媒体应用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以IP监控为例,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1.76倍,其中IP网络视频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将占据整个视频市场的66%。 3、移动通信技术专业IP通信方向学生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市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和企业网IP行用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需要大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反观现在的高校课程设置,3G内容几乎没有涉及,网络专业仅仅局限于基础网络建设,无法满足未来市场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增设的IP通信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IT通信相关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规格人才。 在3G网络建设方面,主要培养WCDMA、CDMA2000、TD-SCDMA网络的基站建设工程师、网规网优工程师等。 在企业网方面,主要培养存储、安全、无线、监控等具备数据网络基础的专项工程师。 下面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个简单分析 3.1 3G网络前景 我们打开互联网各大招聘网站,可以发现3G设备安装、调试、网规网优、建站等岗位大量出现。我们再搜索3G人才培训,可以发现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集中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工程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3G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是“钱途光明”。 3.2 企业网方向前景 我们以存储工程师为例: 目前国内网络存储市场发展蓬勃,应用、维护等存储岗位不断升温,人才紧缺。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网络存储技术领域人才2007年的需求量为120万左右,中国市场今年需求大约为15-20万人。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现在能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2,000人,人才缺口尤为突出,高薪聘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在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搜索企业系统管理员等职位,都明确提出熟悉存储系统的要求。而在智联招聘网站已“存储“为关键字搜索近期所有相关职位,职位数达2156,招聘职位有存储专业服务工程师、存储顾问工程师等。
电气制造论文:浅谈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的发展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钢性需求的增加,高压电气开关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新一轮的基建和农电升级,必然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市场大浪陶沙式运作中,市场推动了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将出现少数几家类似于西门子、abb的国际型企业,这是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制造企业生产逐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多元化转化为产业化,产业最终转变成国际化。 关键词:高压电气开关;发展;国际化 根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十一五”电网建设投资15000亿元,比“十五”增长84.62%,输配电相关制造业受益颇深。 “十一五”期间,220 kv及以上级别变电容量新增9.9亿k·va,“十五”期间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增加4.4亿k·va,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十一五”比“十五”增长139.1%。电网投资中输变电领域设备投资增长139.1%明显高于电网基建投资增长84.6%,输变电领域是未来输配电行业投资重点。在输配电行业中,高压电气开关订单占据大头。2010年我国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达到18.4亿kva,2005年此数据仅为8.5亿kv·a。从具体年度发展情况上看,2006年全国新增变电容量1.5亿kv·a,2007~2010年完成8.6亿kv·a,年均完成2.3亿kv·a,未来五年220 kv及以上变电容量将远高于2006年完成的1.5亿kv·a水平,随着输变电行业发展,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 高压电器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输变电领域中电压等级越高增长率越快,而高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与低电压等级增长速度差距有变大趋势,输变电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电压等级差异明显。在产品分布的结构方面,高端产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低端产品增长速度不仅表现在电压等级上面,且表现在同一个电压等级产品中高端设备的占比。国家用于投资电力基础的资金不断加大,电压线路等级从35 kv跨越至1100kv,经济发展对电力设备需求一次次增大,尤其是在国内gdp高速增长下,输变电项目不断的追加投资。2010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3年左右时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总体投资规模2 200亿元左右,约三分之二将转化为对电力设备的订货。这也刺激了无数厂家在朝着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涌入。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2010年1月21日,浙江正泰电器挂牌上市;1月28日,西安西电集团上市。此外还有4月8日开始网申的金利华电、南都电源等多家涉电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实力再次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制造商同台竞技的时代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新资本涌入电力制造行业,这种开放式无节制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竞争,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资金、技术多方面的配置不合理化。然而,我国的电力技术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电力的市场化应用程度尽管很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电力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普遍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各个地区发展差异极大,致使各种阻碍电力技术普遍开展的技术还没能研制出来,这样就使得全国各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均享受的服务不足,导致全国发展不平衡。电力技术的差异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 2 案例简析 目前国内输变电企业非常之多,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厂家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龙头的企业,也有着后起之秀。随着国内外广阔市场竞争不断地恶化加剧,价格战一次次开起,但国内缺乏像abb、西门子这样顶尖的企业,每次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批量标中,总会有大部分订单落入合资企业高价口袋中,反思下,为什么订单不能给中国的企业。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我们输配电产品还存在着技术差距,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自顾自身的效益,反复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2.1 案例一 电力系统一种电力设备110 kv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也称sf6全封闭组合电器。110kv gis是110 kv变电系统中的开关设备的心脏。gis设备自20世纪 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广泛运行于各地。gis不仅在高压、超高压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特高压领域也被使用。与常规敞开式变电站相比,gis的优势之处在于结构紧凑、单位土建成本小、三工位开关的可靠性高、各元器件配置灵活、现场整体安装方便安全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检修维修工作量很小,主要部件的维修间隔不小于25年。最初国内就4个厂家在生产这样设备,即西高、平高、沈高、北高。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些民营企业看到了利润,不断涌进市场,2010年数据显示国内至少40个厂家在生产,但实际国内只有6个厂家(平高、西高、泰高、沈高、北高、合资公司)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厂家增多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速度,随即而来的是价格战争,各个厂家不断扩大投资上gis生产项目,甚至有的厂家在上500 kv gis生产线,利润下是无序竞争。忙于上生产线的同时各个厂家忽视了技术的高层次发展,当国内厂家恶性竞争的同时,abb、西门子这样的跨国企业此时只做了一件事情,不断的科技化集约化,惰性气体绝缘,光电控制系统,正在颠覆传统的sf6绝缘,使gis不断的增加科技含量,当国内厂家掉头发现的时候,技术应用上已经又落后了数年。毫无疑问当企业技术落后的时候,用户的资金肯定会选择有性价比高的厂家。 gis生产厂家众多只是电力制造企业中发展的冰山一角,我国电力设备进出门槛需要提高,低门槛任意厂家都可以进来,犹如河里有鱼打一网,无鱼晒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修建水库,搞大型规模化的渔业。国内电力生产厂家过多看中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电力开关制造企业需要时多元化的支持,不仅要提高gis、断路器、隔离开关有所发展,有较高话语权,而且在低电压行业也要有勃勃生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35kv以上电压生产能力,更应有35 kv及其以下的配套生产能力,因为辽阔的中国2/5电力市场一半在城市,2/5电力市场在乡镇。 目前的电力制造企业比较混乱,竞争无序,以至于达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地步。企业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盲目上项目。在短期内,恶性的竞争导致电力制造企业的效益极其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和无序建设。在长期内,由于电力制造企业缺少规划和战略布局,致使大量的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目标和核心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企业产品没有市场销售渠道,资源浪费严重,效益较低。因此,只有紧跟国家农电升级的步伐,才能促进国家农电设备的改造升级,在国家农电产品饱和的时候,才能适销对路,不至于没有营销渠道而导致电力产品资源浪费。只有建立强大的完善的海外营销体系,多条腿走路,才能更快更稳的发展。 2.2 案例二 平高集团始终以高压开关设备为核心,不断强化各种高压开关设备技术含量,平高除gis领域拔得头筹外,在低压农电领域的开拓有很多值得关注地方,其35 kv断路器占有率达到35.9%,农网智能开关设备在不断开发,城网10 kv柱上断路器,开关柜,负荷开关一直紧跟市场,时刻准备国家农网升级改造,但弊端平高没有变压器,交钥匙工程时候不容易协调统一,需外协采购,且变压器在合同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此外中压35 kv真空断路器由于其优良的灭弧性能和少维护、免维护的特点,尤其是小型化、低重燃的真空灭弧室的应用,在户外配电断路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柜内断路器品牌,平高品牌有高度的市场认知,平高需要完善化专业中压电气生产基地,断路器是核心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不断完善改进,未来配网,农网中的需求量会大量激增,只有赶上这般列车,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低压无功补偿迅速转化进入市场,降低产品成本,配电系统产品引进成熟产品不断更新技术改进,紧跟市场的动态调整,实行产业化经营。 随着市场对高压开关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对高压开关设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许多研究、国内企业设计和生产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基础理论、材料技术、生产工艺、加工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高压开关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逐步要求必须有一个产业化的企业。以平高为例,新平高在规划新的基地,配套电力试验研究所,平高有着良好的设备基础,市场品牌认知,基层技术人员水平扎实,但也有着困难,产业需要配套化,多元化,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这是最大的难题。一个 造基地必须有很强的龙头产品和全面化产品。 纵观国内几个大的电力制造厂家所在地,其中平顶山是个新型能源基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周边配套厂商众多,地方经济富有很强的活力,统一协作能力较强。如果国家产业部门牵头,组建大的中国电气产业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目前只是靠平高自己发展,成长成能跟abb、西门子抗衡的企业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3 结 语 为了适应今后电力发展的需要,高压开关设备的发展必须更快,向着国际化的产品靠近。龙头型的企业还需加大研制开发力度,以求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高压开关和低压领域的发展情况,在设计中如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国内先进的高压开关设备。展现未来,高压开关设备将向超导、无触点方向发展,届时电力系统将不是现在的概念和模式。相信我国的龙头制造业会早日在国际舞台上同跨国集团一争上下。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运用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采取电气自动化技术大大的减少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时间,并且节约了人力资源,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运用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企业;有效运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所占领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缩短了机械加工制造的时间;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弥补人工制造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提高品质的同时还能减少材料资源浪费。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应用及特点 1.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当中,对钣金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钣金加工是生产电气产品的一个关键环节。钣金加工的对象通常是厚度上较为轻薄的金属板材,它是通过切割、冲裁、弯压等步骤加工完成的。并且在当今钣金加工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配合。通过编程语言将电气自动化和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生产线。此外,因为其成本费用比较低廉,所以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购买使用[1]。 1.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特点 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一些生产设备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在其用电设备上分别装置了配电室和电动机的控制中心。但是其处理的信息数据的工程量比较的浩大,再加上电气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工序的复杂性,导致其维修工作难以进行并且维修难度较大。然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点是传统手工技术无法具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低频率供电可以维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转,并且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后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工作状态,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操作,提升了机械制造企业的工作效率。再者,因为机械设备都是依靠电力支持进行机械制造工作,所以机械制造企业的用电量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若出现电压失稳的情况,除了不能正常进行机械制造工作外,还会导致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损坏,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通过以上情况来看,电气设备需要一定的保护系统,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运转[2]。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 2.1钣金加工自动化的应用 工业生产当中,经常运用的技术除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外,就是自动化机械化技术,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中,钣金加工自动化的应用时非常普遍的。钣金加工自动化除了将机械自动化生产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外,还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程自动化操作,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中,在钣金自动化加工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数控自动化的冲床,它能够提高工业机械化生产效率,并且也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 2.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钣金加工方面在机床本体、专用模具上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对于现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来讲,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自动化技术的革新。通过技术上的改革,优化了配电设计,促进了电力传输的合理配置。使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效率达到了最佳状态,并且保证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稳定性,同时还充分的考虑了用电量过大导致的电压失稳的安全问题。此外,为了促进电压平稳,还设置了接地装置和防电击设备,且不断的完善现今的管理技术,保持电力的稳定的大前提之下,进行管理方案的优化设计,降低了设备的运营成本和减少了资源的消耗[3]。 2.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需要改善的地方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现代技术进行改善。一方面,应该加强管理上的监督工作,在电气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当中,虽然一切机械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水平,但是电气设备的一些外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电力设备的损坏,所以加强监督工作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外在隐患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加强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无论是钣金加工方面的技术还是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运用的研究,可以得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帮助机械制造厂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产品品质上也比传统的手工技术更加的优秀。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还需要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使其能更好的为机械制造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作者:陈永建 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策略探析 摘 要:不同于建筑生产,电气开关柜的生产过程受外界干扰较少,并且,因开关柜制造过程涉及的人力、原材料、设备、工艺等多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机制,实现开关柜制造过程的科学管控,并且,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比较重要。文章从材料、采购、设计、操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对制作开关柜过程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方式。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企业管理 目前,电气开关柜在我国各领域中广泛使用着,于是,“开关柜具有良好的质量、以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不受危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开关柜制造企业可进行高水平质量控制尤为关键,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重视,从生产方方面面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合格。 1 节省材料,优化成本 第一,在开关柜设计中,设计者可对结构进行优化,以尽可能的节省材料。铜在开关柜制作中需要量较大,为优化开关柜成本,可对利用铜母线情况进行合理设计,设计者应对母线绝缘支撑位科学安置,以实现柜体结构的优化,节省铜母线,如,在馈线柜的设计中,可在接地开关与互感器间搭接电缆管,这样可有效节省铜母线,并于二交感器存在时将一绝缘子省下; 第二,设计者可在保持产品性能前提下,使用规格较小的材料; 第三,设计者可将高价材料替换为低价材料,同时保证产品使用不受妨碍。比如,可替换不锈钢板为铝合金板,使开关柜成本被降低,等等。 2 原材料和电气元件采购的质量控制 首先,对总体设计产品的要求,如采购材料或元件的质量标准、型号、规格等指标,采购者应当掌握清楚; 其次,在确定供货方时,应参考从前合格分供方材料,若材料上无记录,应开展市场考察,其中,生产方的质量保证水平、市场信誉等内容应重点考察,比如,可为获知企业是否有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收集一下用户评价其产品的内容等; 再次,采购产品的商标、合格证,执行标准类型等可与采购前检验清楚; 复次,对所要购入产品的各类技术指标仔细查验,以确保符合本方设计要求; 最后,做为最后符合要求的判定,开展检验试验、或抽样鉴定。 对于原材料质量、采购电气元件因合同纠纷、合同失误等受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为防止企业因不当运输、责任不明、参数不清等受到损失,各类拟购入产品的质量要求、技术指标,供方运输形式、交货形式、采购方验收形式等内容必须在合同中列明。 在电子产品制造中,采购原材料及电气元件是基础内容,尤为关键,企业应在产品质量控制考核中将此工作明确列入,若采购者出现拿、卡、喝、吃等不良行为,或存在考虑不妥、工作粗糙等现象,应适当给与处罚。为严密控制采购过程,企业必须将完备采购管理流程建好。 3 设计试制中的质量管理 为保证开关柜制造质量合格,必须加强对设计试制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对于竞争对手状况、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开关柜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应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在产品质量目标的提出、制订应符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上,要做到科学、先进; 其次,先行开发,如,试验研究等的工作质量应符合标准,并在经济、技术上严密论证设计计划,并对工装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水平进行严格审查; 最后,产品试制鉴定应组织严密,以使产品技术文件、设计图纸质量和最终定型产品的质量受到保证。 4 制造开关柜中的质量控制 4.1 使用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 目前,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客户也不断着提高者对产品功能、质量的要求,加工设备、生产工具的持续完善与创新也受到了推动。若所生产、安装的电气产品不同,所需的设备、工具功能将存在差异,设备或工具质量水平在机械作业中尤为关键,其于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的优劣。和其他行业产品比起来,电气产品的生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需要的工具、设备更新速度快,因此,为保证产品质量、获得客户青睐,必须确保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加工设备。 4.2 强化工艺管理,明确工艺规程 质量管理者应当对各工序标准清晰规定,保证工人在生产时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并且,还应及时更新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的领先性。 目前,组合式开关柜为国际领先的低压成套配电装置,其优点在于:通用、省料、省工,且具有适合标准化设计的零件,大量存储、表面处理方便,技术性能佳,生产效率高,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等等,而在中国当代工业生产中,焊接柜已显然不合适了。 4.3 为防止不合格品出现,做好工序控制 若想确保产品质量突出,必须提高工序质量,管理者应以先进的管控方式,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实现问题的及时发现及解决,以保证环境、工艺方式、原材料、设备、操作者等决定产品质量的因素不存在偏差,以杜绝不合格品的出现;在实践中,一些制造开关柜的企业不具较为严密的工序质量管控,特别是对关键工序的管控存在不力,其未将质量控制点设好,就无法将质量信息反馈做好,于是就导致了产品质量不佳。 目前,ABC管理法在我国开关柜制造企业中普遍使用着,其优点是:适用面大、使用灵活便利、方便掌握、且效果明显,可行性较高。 4.4 操作者加强技术能力 除了持有生产工具、在车间对加工设备进行操作的技术者,对自动生产线进行管理的技术者、对加工设备进行程序操作的技术者均为操作人员。操作者应同时具备优良的技术能力和高度责任心,才会顺利进行流水线生产。企业应时常培训、考核操作者的工作技能,并经常带领其进行学习参观,还要将其收入与自身业绩联系起来,以适应电气行业的要求;而且,应不断增加操作者的知识储备,并致力提高其实践能力;最后,为顺应时代需要,应组织培训,提高操作者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 4.5 做好质量分析 管理者应将各类产品质量原始记录做好,并进行严格统计,目前有些制造开关柜的企业没有认识到质量跟踪的重要性,结果造成原始记录的不全及缺失,特别是,无法及时提供重要工序原始记录,分析产品质量受到了妨碍。因此,制造企业应采取优良措施进行质量分析,并科学管理不合格品,为便于质量分析,工作人员应仔细检查不合格品、并做好记录[1]。 4.6 完善相应制度和规程 企业应健全完善其工艺规程、规章制定、并致力严格执行,同时,应对生产产品过程进行规范,使其较为高效、合理,以适应生产需求。为保证产品有着合乎要求的质量水平,必须对员工工作过程加以规范,以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综上,优化产品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标准并严格执行。比起建筑等行业,生产电气开关柜过程受外界影响少,其是以流水化作业、工厂化生产进行的,推行以上内部控管机制比较合适。 5 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 不同于其他产品,“不仅要试验、检验所有电气元件,还应整组试验成品,保证各元器件匹配度良好,且具合乎设计需要的整体性能”是电气开关柜检测要求。为保证一切产品均具满足有关要求、标准性能,一切成品在未出厂时均应进行一系列试验,如整组传动试验、各类测量仪表试验、回路功能试验、高低压回路绝缘试验,等等。 对于产品质量,企业的外部检查监督及内部质量试验、检验的意义较为重大,包括:①鉴定产品最终质量;②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且利于用户,企业“忽略长期发展、片面追求眼前效益,不抓产品质量现象”可被避免,有助于管理效果的提升。安全问题在应用电气产品时最为关键,若质量不佳、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将会严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给企业、客户带来较大危害[2]。 6 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节能降耗 制造开关柜企业内部可能会存在资源、材料、能源浪费的情况,管理者应对各部门承担的质量管理权限、责任及任务划分清楚,并保证各部门在良好配合下进行节能降耗:班组、车间会大量使用能源,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对其资源、材料、能源使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以防止浪费;材料购入是节约成本重要环节,采购部门应对优质供货商进行有效吸引和确定,同时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在最优时机进行材料采购,并在第一时间套期保值重要订单,实现成本的有效节约、风险的有力控制;技术部门应持续开发新材料、新配方、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不断优化;营销部门须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收回,预防、减少因坏账、死账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企业运转顺利、资金稳定;而行政部门应对企业水电、办公、维修等各方面费用进行控制,做好资源的节约控制,等等[3]。 7 做好考核与激励 管理者可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并健全考核方式,以确保产品质量较为优异:第一,为保证质量考核具有依据,企业可制定完备考核标准;第二,企业可规定合理的产品质量评选标准,对现场制造水平、成品质量进行合理评定;第三,在考核生产工艺、工序上,企业应有明确规定,并出台清晰、可行、操作方便的量化标准;第四,为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应做好员工激励,在完成考核后,给与合理的奖励和处罚。 8 重视客户意见 顾客评价包括:①产品各部件连接状况、总体形象等外观感觉;②使用状况,如非预期发热状况、噪音、维修概率,或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某些潜在需要等,企业在计划管理过程中,会将以上等客户评价考虑其中,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改进电气产品。做为重要的产品质量控制环节,在客户评审程序中包含着顾客评价,与客户建立信息沟通途径、收集、处理信息、改进决策、实施提高为客户评审程序的内容。通过循环程序的形成,产品质量得到逐渐提升,进而满足客户需要。 9 结 语 开关柜制造企业可在设计时尽可能的优化开关柜结构,并做好各类规划、控制,实现材料成本的节约,并且,在健全机制的约束、激励下,企业采购及生产过程应当合乎有关标准、设计要求,此外,产品的质量检验及测试也尤为关键,不可疏忽,在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下,生产的开关柜质量才可受到确保,并让使用安全性得到保证。 电气制造论文: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广厦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内涵与特色,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广厦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素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2015年5月18日《中国制造2025》。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机器设备是否我完善功能;是否能在网络化的未来产业链中实时监测、追踪各类数据,并归纳分析和利用。谁掌握了世界制造的脉搏,谁就将决定未来世界制造业的格局。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广厦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内涵与特色,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广厦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基于“中制造2025”电气自动化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庄西真在职教论坛2015年10月中的《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科技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在今后的智能化制造过程中,整个生产模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应用电子、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对在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需要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 为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状况,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教研室对浙江和上海10多家企业单位(以校企合作单位为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调查显示企业的工业生产线、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故障诊断,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需要大量的电气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业自动化装备设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企业新一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嫁接改造的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控制和工艺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整个生产线的连续生产工艺控制,还是单机生产控制,无论是单个工艺指标的检测调整还是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PLC、DCS、FCS、工控机等技术与设备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一些重要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线,没有自动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整个生产就无法进行。 智能制造是关键。近几年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合理组织供产销各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地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地推动。PCSMESERP的紧密集成,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的实施,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相关的各层数据的网络传输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当今的自动化已经不仅是单一的控制功能,同时还将控制参数的采集、变换、传输、存储和管理溶为一体。 (二)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随着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在迅速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是在现代企业中,设备更新、管理方式现代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岗位群的构成发生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逐步取代岗位操作者;二是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原有技术岗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快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需求。三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产品设计又熟悉生产工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不可缺少的。 我们还对其它地区和其它行业进行了调查得到的信息是:大量事实证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集约化、生产技术的精密化和高度化、生产设备的复杂化和信息化,更依赖于大批高级生产过程自动化人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培养了大批自动化高级技术人才,为运用科技成果,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最终为形成自主技术提供了人力条件,才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企业劳资部门普遍反映,由于行业背景和国有用人体制的束缚,能适应高技术含量工作的各类、各层次毕业生极为短缺,特别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生产适应能力,拿得起、留得住的人才更为难求。 二、应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趋势 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的实际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与行业紧密融合。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二)对接中国制造2025,优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 在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先进行与电气相关的行业、企业调研,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提升基础课程水平,整合和优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结构,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基本技能实训与“岗、课、证”融合,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确保基础核心课程质量,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对接智能化制造产业,加强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主动谋求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条件建设,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比如与浙江图维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校企合作为期一周的实训,有企业派出校外导师和提供相关的实训设备,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 (四)对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事“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线上+线下”为路径的融“教学做考”为一体的数字课堂建设模式。 1.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学生真正称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设计项目,对项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接触时间。 3.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精品课堂工程。积极推进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三、结语 对照“中国制造2025”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出的新的要求,改革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入手,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课堂教学改革,校企深度合作,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目标,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电气制造论文:谈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摘 要:电气开关柜是一种常用的电气设备,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以及国防等诸多领域。近年来,电气开关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电气开关市场的发展,一些制造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由于市场监管不严,秩序混乱,许多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电气开关柜充斥着整个电气市场,不仅给采购厂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市场的信誉。因此,加强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引言 电气开关柜的生产制造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因此要想从整体上保证其质量,必须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引发质量问题的常见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对电气开关柜的制造实现了全过程质量管理,有效提高了制造效率和制造质量。 1 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常见因素 1.1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材料质量存在问题 与其他制造行业(机械制造、模具制造)相比,电气制造行业具有精度高、做工细、专业性强等特点。一个普通的电气设备往往内部包含着大量的细小元器件,对于制造细心程度要求较高。而电气开关柜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断路器等元器件,整个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因此对于各个元器件的质量、型号要求都相对严格。 首先,材料采购人员在进行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元器件对于电气开关柜整体质量的的重要影响,放松了对元器件的质量要求。以断路器为例,常见的品牌有西门子、施耐德和ABB等,其种类有真空断路器、产气断路器以及磁吹断路器等。但是原料采购人员在选择购买时,没有严格按照采购清单上的规格、信号要求,导致一些不适用的原料进入制造车间,给电气开关柜的制造质量埋下了隐患。其次,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厂家出具产品说明书、质量合格证书等一系列证明文件。电气市场的发展和丰富,也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滋生土壤,如果采购人员自身的专业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商家的低价诱惑,很容易降低材料质量要求。 1.2 生产制造工具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相关行业对电气开关柜的需求程度不断升高,电气开关柜的生产速度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当前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的限制,很难保证数量与质量的兼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制造厂家放松了制造过程中对电气开关柜的质量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虽然在短时期内保证了订单完成,获取了可观的产品利润,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必然制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 除了设备、技术等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当前电气开关柜的质量需求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制造过程中细心程度不够也是影响电气开关柜整体质量不达标的重要因素。首先,从整个电气开关制造行业来说,缺乏严格的人员准入机制,由此导致一些专业能力不强、细心程度不够的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其次,相关企业负责人对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在职培训工作。众所周知,电气制造行业的技术、设备更新程度非常之快,往往在数月之内就可能研发出新制造设备。但是基层的制造人员很少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水平与行业潮流逐渐脱节,新的设备不会操作、新的技术没有掌握,也容易导致制造质量出现问题。 2 加强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严把电气元件和原材料采购质量关 第一,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第二,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第三,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第四,要对照设计要求,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第五,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 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重视顾客的反馈意见 一个电气产品质量的优劣,一般用户的评价不外乎就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外观感觉因素,如产品的整体形象、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等;二是使用情况,如维修几率、噪音或非预期的发热情况,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一些潜在要求等。所有这些往往作为顾客的评价被列入企业的管理与计划工作之中,作为改进与提高电器产品质量的依据。 这种顾客评价包括在顾客评审程序之中,它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顾客评审程序依次包括:建立与顾客沟通的信息渠道、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决策改进、实施提高。形成循环程序,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 2.3 电气开关柜制造与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工具或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其技术含量较高,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参观学习,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除此之外,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逐步对其进行完善,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 结束语 电气产品的质量管理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和标准以外,还有按国际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电气产品的生产质量。当然这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企业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尽早实现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电气制造论文:浅析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要: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提升,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如何应用。 关键词:电气技术 机械 制造业 应用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提升,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产品既要价格合理、质量高档、外形美观,同时对自动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时展,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生活质量要求,对于社会的产品就要求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电气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的一个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由于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因此,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底子薄,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在内的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几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呈现出显著发展的态势,尤其体现在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方面,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在整体提升。尽管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在不断地开发、创新,也在不断地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而且产品的工艺、质量和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创新、管理和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气技术的发展,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电气技术的支持,而同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同样推动着电气技术的发展。因此,电气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机械制造业要想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而这一过程就离不开电气技术的支撑。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是一项普遍应用,随处可见,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例如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传统的加工过程完全靠人工实现,其加工的难度大并且合格率很低。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只需要动动手指在机床上输入所加工零件的操作流程,机床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实时采集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自动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其生产批量大、合格率高。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初始的设置工作以及完后的回收工作,其余过程完全不需要人为参与,这样就使得生产效率及合格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传感器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对产品的检测在机械制造业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程。在传统的检测中,大多采用人工测量的方式,费时费力,效率还很低下,甚至有些重要数据人为测量无法进行,这就跟不上如今大规模的生产过程。而电气技术中的传感器为数据的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传感器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的测量,比如通过超声波测量液位、红外线探测热轧钢板的缺陷等等。通过传感器测量使得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测量更加准确,测量范围也更加广阔,检测速度也明显提高。机械制造业要想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离不开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规律,更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担任大脑、中枢神经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的大型数据处理及计算,信息技术对数据的采集,成为了机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核心。例如,在数控机床的使用中,由计算机开发的系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测试,将一整套程序应用到机床的操作中,通过机床内部计算机系统的计算、分析来发送指令进而控制机械手臂的操作。通过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现场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反馈到计算机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了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操作。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技术也逐渐融合,形成智能化、系统化的一体化技术,这种科技的结晶势必会为机械制造业带来光明的前景。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会逐渐形成机电一体化,这会加快电子产品和更新换代,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电气制造论文:伊梅尔特:通用电气制造业的创新回归 作为科技创新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性人物――托马斯・爱迪生,他所创建的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被世人尊为世界工业领域的丰碑。百多年来,GE的业务领域几乎遍及了人类所有的工业领域,将爱迪生先生那种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石,不断寻求构建美好世界的方式,秉承公司创立时的信念走向未来。笔者有幸采访了这家伟大企业的现任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 掌舵GE是件艰辛的事情 伊梅尔特向笔者坦言,人们都将GE视为伟大的公司,自己的前任――杰克・韦尔奇亦被业界成为最伟大的企业家。自己就任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也被媒体冠以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可只有他自己深深地了解,执掌GE其实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情 自从2001年伊梅尔特上任以来,他整整花了13年才摆脱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的影响,终于可以把这个行业巨头引向新的发展方向。按照他的说法,这家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先生创建的工业型公司里,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工程师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地位不如通用资本部门的同事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GE虽然在金融业方面收益颇丰,却正在偏离企业应有的正确发展方向。伊梅尔特认为只有不断地坚持科技创新,全力回归制造业,才是GE长盛不衰的正途。伊梅尔特成为董事长的四天后,“9・11”发生了。GE很快感受到了影响,公用事业支出的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国防领域。他对笔者表示:“我刚上任时,做梦也没想到GE会遇到那么多风险:‘9・11’、安然丑闻、卡特里娜飓风、福岛核事故和全球金融危机。” 尽管伊梅尔特上任不久就开始大谈GE战略的核心主题――全球化、增加调查研究的支出及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但在他出任董事长的前几年里,却放任GE的金融业务继续猛增。此外,房产泡沫虚涨时,通用资本扩大了它的按揭贷款规模,大量买进公司债券,还进军商业地产项目,这些都让它在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后显得脆弱不堪。事已至此,伊梅尔特不得不向巴菲特求助,巴菲特给通用电气投资了30亿美元。似乎在那时,伊梅尔特意识到GE需要一场彻底的改变。 在韦尔奇掌舵通用的最后时期里,GE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自2001年伊梅尔特接管公司以来已经下跌了三分之一。这几年GE正在恢复,但股价还只是韦尔奇在位时期最高值的一半,而现在的排名跌至第六,第一名的位置已被苹果取代,通用的价值仅是苹果的一半多一点。 把GE从一个温和而偏重金融的集团,转型为一个偏重制造工业设备的集团,伊梅尔特为GE确定下来这个坚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GE在缩小它的金融业务。2016年开始,通用金融业务的利润将降至25%以下,其2013年的金融业务利润为45%。 2009年3月,在投资人会议上,伊梅尔特提出减小通用资本的规模和丰富度的计划。那时,通用资本并没有全面放弃金融业务。通用电气解释道,可以通过向中小型企业贷款来实现公司增长。 尽管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以后,通用资本一直获利颇丰,但是投资人普遍赞同缩小通用金融业务的战略。事实上,一些投资人认为GE在这方面进展太慢。GE在集中发展最大的业务――能源、水、交通和医疗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迅速,或不够彻底。消费金融业务即将缩小,收购阿尔斯通将在风力发电、洁净煤技术等方面给GE增添力量。 伊梅尔特似乎终于得以按照自己的计划重整公司。从金融领域转向重工业的另一大关键,是借助鼓励研发的手段,让GE重回它善于发明创造的传统中。在韦尔奇时代,鼓励研发的支出下滑到总收入的3%。伊梅尔特在2010年将其提升至4%,2011年提升至5%,以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 押注航空业结出累累硕果 伊梅尔特要GE全面回归制造业的决心可谓坚定不移,从其豪赌GE9X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就可见一斑。2013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仅用两天时间,他治下的GE收获了400亿美元的发动机订单―― 几乎相当于朝鲜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成绩令其竞争对手普惠(Pratt Whitney)、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几乎颗粒无收。采用全新材料、冷却技术、气动力设计的GE9X发动机是此次航展当之无愧的明星。作为波音777X系列飞机的唯一选型发动机,GE9X是通用创新研发的集大成之作,其60:1的增压比创下燃气涡轮航空发动机历史之最。其叶片数量仅16片,是目前所有的双通道客机发动机中最少的。由于其核心机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与金属部件相比,强度增大一倍,耐热性能亦显著提升,而重量仅有其三分之一。借助GE9X,每架飞机每年可为航空公司节约1100万美元。 GE9X发动机堪称伊梅尔特王朝的皇冠。“当你乘坐飞机的时候,往窗外看会发现巨大的飞机发动机,那可是GE而不是Google做的。世界上也只有两家公司在这个领域基本接近GE所做的事情。”伊梅尔特骄傲地对笔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伊梅尔特远见和豪赌的产物。仅2014年一年,通用电气用于GE9X的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其研发历时超过十年之久,且几近夭折,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最具戏剧性的决断竟是伊梅尔特最艰难的时刻做出的。 9・11事件发生前三天,伊梅尔特接任通用电气 CEO。当时,航空业面临灭顶之灾,多数人对其前景顾虑重重。令人惊讶的是伊梅尔特却并未因此陷入恐慌。相反,通过贷款和其它融资方式,他拯救了一些濒临绝境的航空公司,并对其加大赌注。通用电气的飞机租赁业务也迅速壮大,并与全球超过200家航空公司有业务往来。此外,它还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引擎生产商兼引擎维护服务供应商,80%的订单来自除美国之外的市场。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伊梅尔特仍孤注一掷将航空领域的研发增加一倍。此举使得通用电气每年而非十年能够推出一款新型引擎和燃气涡轮机。“你想在行业持续领先就要有很好的承诺,在特别困难时,你要能够做艰难的决定。我们这样做赢得了客户信任。” 伊梅尔特说,通过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GE在喷气推进技术领域处于前沿地位。这其中就包括为波音777提供动力的全球最强劲的发动机――GE90。这款发动机在过去20年里影响了所有喷气发动机的设计。GE还将复合材料引入应用到喷气发动机的制造,GE90把碳纤维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引入航空领域,而GEnx发动机(适用于波音787和波音747-8飞机)是第一款采用复合材料风扇机匣和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发动机。复合材料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发动机重量,从而直接提高飞机的燃油效率。GE为C919提供的LEAP发动机将是历史上首台在热端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部件的喷气发动机。它不仅质量很轻,而且耐热性极佳。 GE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于研发的持续投入,GE航空集团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亿美元,并且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永不减缓。此外,GE航空集团与知名大学以及GE全球研发中心密切合作,这些合作对于GE航空集团在当前和未来的行业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GE全面看好中国市场 当谈到GE与中国的关系时,伊梅尔特则表示,过去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这对中国至关重要。基础设施投资一旦完成,就可通过服务提升各个行业的生产率,这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培养更多人才。 伊梅尔特认为,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基础设施,可在此基础上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这是中国的一个巨大优势。现在要加上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中国有很多机会进一步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使其达到峰值效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对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将是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领域。此外,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等应用也会大有用武之地,在中国都会催生出优秀的公司和行业,不仅会提高生产率,也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虽然,此前伊梅尔特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耿耿于怀。但他坦陈,中国“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本土化创新,更符合GE的胃口。2010年伊梅尔特在北京承诺,未来3年内将投入超过20亿美元拓展GE在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建立合资企业。这20亿美元在其全球技术开发200亿美元投入的篮子中占了十分之一。 伊梅尔特称,这几年GE与西电、中航工业、华电、南车等多家国有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进军医疗、能源、电气化、高铁等多个领域,“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投资,也不排除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可能”。今后还将与中国企业共同研发高铁技术,并携手开拓北美高铁市场。 GE与中国未来战略思维的对接,不仅体现在产业创新的选择上,还体现在中国的区域选择上。2012年,GE成都创新中心的建立拉开了GE全面投入中国市场的大幕。伊梅尔特认为成都是“中国西部的大门”,GE的中国新布局重心正渐渐远离东部沿海。在5亿美元的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中,GE第一阶段选择了成都、西安、沈阳三个城市,逐步带动GE在西南、西北、东北区域的发展,并与公司在上海、北京和无锡的研发机构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是伊梅尔特最为倚重的市场。“GE需要有新战略来去适应在中国的发展。”伊梅尔特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和技术都能够在这找到市场。”相对于每年1000余亿美元的全球销售收入,GE在中国的业绩只贡献了不足10%。伊梅尔特对此却并不气馁,“我刚当CEO时只有10亿美元,现在已增长了好几倍。”伊梅尔特说,GE在中国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电气制造论文: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探讨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作为国网公司试点单位,在电工电气制造企业中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就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其解决办法及建议。 关键词: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所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2014年7月,在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的领导下,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公司”)对区内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 根据国网公司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宁夏公司在宁夏隆达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缆公司”)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电缆公司建厂已有20余年,年产值不足亿元,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截至2014年底,完成了对该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 1 宁夏公司的实践及成效 1.1 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方式和依据 按照企业自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全性评价,具体做法为:首先由电缆公司先组织自评价,然后公司安质部再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组织专家查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试行)》和《国家电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依据(试行)》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 1.2 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开展情况 电缆公司依据国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从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开展自查、自评,汇总编制电缆公司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宁夏公司安质部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负责组建专家组,并分成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四个专业组。专家组通过听取电缆公司安全性评价自查评情况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测等方式,从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入手,形成安全性评价专家查评报告,并就查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整改意见及建议反馈至电缆公司。 1.3 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电缆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试点,成果显著。一是发现了电缆公司人员、设备及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做好事故的超前防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管控作用;二是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及安全生产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三是为上级部门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四是增强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确保安全管理工作长期健康发展。 2 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第一,在安全性评价自查工作中,电缆公司虽然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及四个评价专业小组,负责安全性评价的指导检查和具体实施工作。但从试点的工作情况看,由于电缆公司缺乏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四个专业小组职责的区分也不够明确等原因,使我们对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力度不够,四个安全性评价专业小组工作的开展不均衡,影响了安全性评价的效果。 第二,国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此类企业所有的工作范畴,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安全性评价自评价和专家评价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评价工作,又不能顾此失彼,所以,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又要兼顾重点,确实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国网公司系统集体企业中,中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集体企业无论从规模、安全生产及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按照目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宁夏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要求过高。 第四,宁夏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专家组,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负责组建,虽然行协专家普遍是电力系统退休的老专家,多年来从事电网运维、施工安装等专业工作,但对电工电气制造方面的设备管理、质量和技术管理等颇为生疏,是“门外汉”,作为安全性评价试点,评价专家在查评过程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准确地按照电工电气制造专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开展评价 工作。 第五,在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中,从自评价到专家评价的所有表格的统计汇总,均是手工操作。自评价由班组汇总统计至车间,再由车间汇总统计至电缆公司,形成自评价报告。 第六,从使用的评价标准来看,笔者认为,国网公司现行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要求过高,且对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3 解决办法及建议 第一,针对电缆公司自评价缺乏工作经验和组织机构职责不清的问题,电缆公司在下阶段开展安全性复评价工作中,应建立更加严密的组织,严格区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各专业小组、各部门的职责,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配合和协作,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走向制度化。 第二,针对如何做到广泛性和全面性,又要区分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根据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区分出不同的类别等级,将有限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安全有严重影响的项目上,进行重点的查评,并适当缩短相应的查评周期,做到经常性的查评;把安全影响等级较低的评价项目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查评周期。 第三,针对采用统一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部分内容不适合宁夏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国网公司应针对经济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地区,分三种评价标准的版本,由电工电气制造企业根据企业所在的区域及自身状况进行选择使用;二是由各省(市、区)电力公司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照国网公司评价标准,制定适合本省(市、区)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标准。 第四,针对专家在电工电气制造方面的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等专业不精通的问题,应由各省(市、区)电力公司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专业精通、信誉好的安全评价咨询机构,严格把关,聘请具有电工电气制造各专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确保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质量。 第五,针对安全性评价汇总统计采用手工操作的问题,建议电力电气制造企业应在今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积极开发和引进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安全性评价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使用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增强客观公正性,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干扰和影响安全性评价公正性的问题。 第六,针对现行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要求过高的问题,建议对目前使用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适时进行修订完善,其中对一些不适合集体企业实际,又对集体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没有实际意义,且资金投入较大的安全性评价项目,在修订完善时予以取消。 4 结语 第一,通过对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的研究,找出了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建议,便于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第二,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还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安全性评价工作。 电气制造论文:谐波对电气设备制造的影响 【摘要】根据对供电电力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限定高次谐波,存在于不同的用电设备中。本文主要分析高次谐波产生的原因及为限制高次谐波在相应电气设备设计制造时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傅立叶级数;高次谐波;绕组接法;非线性设备;高次谐波预防措施 引言 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电气设备的布局、设备的结构、设备性能、相关创新技术的应用等。其中电力传输设备如变压器等在结构设计时不能忽略电能的传输质量。变压器的的高压绕组通常设计成星形接法,低压绕组是角形接法。在大容量变压器设计生产时绕组接法基本如此,目的是为了抑制高次谐波的干扰。 1.谐波定义 谐波是指电流中所含有的频率为基波整数倍的电量,一般是指对周期性的非正弦电量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其余大于基波频率的电流产生的电量。从广义上讲,由于交流电网有效分量为工频单一频率,因此任何与工频频率不同的成分都可以称之为谐波。 2.谐波的产生 现代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及应用无处不在。电力系统在生产及传输电能过程中,用到很多相关的电气设备。交流电网中,由于投入电网运行的很多设备是非线性电气设备,使得电压、电流波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弦波,而是不同程度的非正弦波。 非正弦波通常是周期性电气分量,根据傅立叶级数,可分解成基波分量(频率50Hz)和高次谐波分量。 2.1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分解 根据电路原理知道,电气线路中会遇到非正弦周期波形信号,如常见的矩形波。由高等数学知道,非正弦周期函数,用傅氏级数展开后,含有高次谐波,镜对称的周期函数作傅氏级数变换后是奇谐波函数,满足f(t)=-f(t+T/2)规律。其表达式为: 2.2 非线性设备 电力线路中产生高次谐波的非线性设备主要有:含铁芯设备,变流设备,电弧炉等。下面分别介绍。 2.2.1 含铁芯设备 电力变压器、电动机的铁芯具有非线性磁化特性,为了提高铁芯的利用效率,通常变压器的额定磁通密度B都设计在磁滞回线(B-H曲线)的临界拐点,从而造成变压器的励磁电流i0为非正弦波,其中含有大量的奇次谐波。 由电路理论知,磁路中的磁通与励磁电流是非线性关系。所以,交流电流作用下,磁路中的磁通与励磁电流服从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 当主磁通正弦变化时,励磁电流曲线具有尖顶波形。如图1所示。主要含有三次谐波及其他高次谐波电流。当励磁电流正弦变化时,主磁通具有平顶波形,主要含有三次及其他高次谐波磁通。如图2所示。 图1 不考虑铁耗时的励磁电流波形 图2 励磁电流无三次谐波时主磁通的波形 2.2.2 变流设备 变流设备,指的是电力电子电路,对三相交流电进行整流变换,以满足要求,如整流,逆变,变频等。从整流或逆变电路原理及输出波形分析易知,为了获可调的直流电压或调速要求,根据控制角的大使可控硅或功率管导通,造成输出形非正弦而产生高次谐波。变流设备是高次谐波的主要谐波源之一。 2.2.3 电弧炉 电弧炉一般是三相式,通过专用电弧炉变压器供电。电弧炉工作时,因三负荷不对称,产生很多高次谐波。 电弧炉工作在熔化期时,炉内填料未融化而成块状固体,电弧阻抗不稳定电极之间通过炉内金属块状导体形成极间短路,短路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弧炉变压器的阻抗和串联的电抗器,因为熔化阶段三相电极频繁的短路断路,加上阻抗不稳定,从而产生高次谐波。 3.谐波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3.1 对变压器结构的影响 变压器构造上因有铁芯,所以在传输变换电能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高次谐波。从供电质量上讲,希望输出谐波越少越好。而变压器的输出谐波大小与绕组的连接方式及铁芯结构相关。 我国变压器常用的连接组方式有:Yyn0,Dyn11,Yd11等,电力变压器多用芯式柱状铁芯结构。 由电路理论分析知,三次谐波电流因构成零序对称组,而不能存在于无中性线星形连接的对称电路中。因而对于Yyn0接法三相变压器,一次侧的励磁电流不可能含有三次谐波电流分量。而根据傅氏级数可知,谐波次数越高,幅值衰减越大,若不计幅值不大的五次及其他高次谐波,励磁电流就呈正弦波。前面已分析,由于变压器磁路的非线性特性,正弦波的励磁电流,必激励出平顶型波形的主磁通。主磁通中就含有三次谐波分量,如图2所示。将平顶型波形以傅氏级数等效展开也可得出这一结论。三次谐波磁通及其影响多大,取决于变压器磁路系统的结构。这也是变压器在设计制造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次谐波电流因其幅值、相位、角频率都相同,构成零序对称组。对于三相变压器芯式铁芯结构而言,三次谐波磁通也是零序对称组,三个同相磁通不可能在芯式铁芯内闭合,和三次谐波电流不能在Y连接的三相电路中流通类似。但磁通和电流不同的是,磁通可以存在于铁磁物质中,也可以存在于非铁磁物质中,只是在非铁磁物质中因磁阻很大,数量很小。也就是说三次谐波磁通虽不能存在于三相芯式变压器器铁芯中,但可以经过油、油箱壁、铁轭形成闭合路径。又因为磁阻很大,使三次谐波磁通大为减弱,从而相电势中没有明显三次谐波电势,波形接近正弦波。三次谐波磁通经过油箱壁,感生涡流,产生附加损耗,降低变压器效率引起局部过热,因此这种绕组接法只适用于中小容量变压器。 对于Dyn11接法,原绕组三角形连接,三次谐波电流形成回路,即励磁电流中含有三次谐波分量,由前面分析知,主磁通、原副绕组感应电势波形很接近正弦波。可以看出这种接法变压器传输电能时有利于改善输出波形。 如果是Yd11接法,副绕组为三角形接法,原绕组的励磁电流是正弦波,则主磁通和相电势会有三次谐波分量,而副绕组三角形接法使得呈零序对称组的三次谐波电势产生三次谐波环流,三次谐波环流产生的磁通抵消了原励磁电流产生的三次谐波磁通。效果上改善了主磁通和相电势的波形,和Dyn11接法相同。这种绕组接法在中大容量变压器中常见。 3.2 对电动机绕组分布的影响 我们知道,脉振磁势是异步电动机各相绕组的磁势分布规律,以两极电机分析容易理解。由异步电机工作原理知,旋转磁场是电动机之所以通电转动的关键,旋转磁场的建立依赖于旋转磁势的建立。从旋转磁场的强度要求讲,周向旋转时磁场强度要求大小不变,即磁势旋转时也要求不变,旋转磁势由三相基波磁势合成时最佳,这就要求各相绕组的脉振磁势中高次谐波分量越小越好。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是沿定子周向按极距均匀分布的,为了便于分析绕组磁势的规律,引入分布系数概念。分布系数表示同样匝数的分布绕组,其基波磁势比集中绕组的基波磁势减小的倍数,或者是把绕组各线圈排列分布后所引起的基波磁势的折扣。集中绕组指同样匝数的线圈集中在一个槽内。通过分析,得出5、7次谐波的分布系数比基波分布系数小得多,即采用分布绕组,虽然基波合成磁势减小,但5、7等高次谐波却消弱更多,也就是说,分布绕组的合成磁势谐波分量比集中绕组小得多。这也是异步电机绕组采取分布排列设计的初衷。 3.3 对电弧炉变压器结构的影响 电弧炉变压器工作时,由于二次绕组工作于短路状态,且炉料阻抗不稳定,极易产生高次谐波。为了减小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干扰,二次绕组通常是角形接法。电弧炉变压器要求二次电压具备很宽的调压范围,而二次绕组匝数少,电流大,二次侧调压不方便,通常在一次绕组带负荷调压,通过三角-星型切换或改变抽头等方法,即一次绕组有星形或三角形接法。电弧炉变压器的绕组联结,小容量的接法为D或Y,d0-11,中大容量的接法为Dd0或Yd11,Ynd11。 4.结语 由上述高次谐波的产生及为了减小高次谐波影响,电气设备尤其是电机自身绕组的联结、绕组的排列分布做了针对性的设计,最大程度减小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附加产生的谐波污染。抑制高次谐波还可以通过外加滤波器实现,本文不加详述。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电气制造企业近年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放在企业的重要规划上,以促使电气制造企业上下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更来效益。本文从电气制造企业展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作用着手,分析了当前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电气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电气制造企业 人力资源培训 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时代,电气制造企业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从提高员工工作技能、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水平做起,深入了解员工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在把握企业发展所需和员工自我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立足电气制造企业当前运行现状,以解决电气制造企业当前面临的人力资源培训严峻形势。 一、电气制造企业展开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培训及管理关乎到电气制造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运行,而且与企业人事部门人才机制设立有着密切关系,处理好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工作为企业运行减轻许多负担,同时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首先,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可以使得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价值观,同时认同企业的文化建设,愿意在企业发展指标的指导下共同努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让员工从培训中感受到企业惯例的制定缘由,并且培养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定,能够上下团结一心处理一切难题,携手并肩获取努力成果。 其次,提高了员工的整体技能。电气制造企业一般组织的培训都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和技能水平的,经过了培训,员工的整体水平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高要求,经过不同岗位技能培训和规范技能训练后,员工的个人能力会得到提升,能够胜任企业交待的工作任务。 最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很多员工在企业不甘心总是做一些反复枯燥的事情,因此,企业考虑到了这一点,为员工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学习、出国进修、到社会上机构进行历练及在员工休息时为员工提供一些技能锻炼机会等,员工通过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其他企业,认识到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就会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 二、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缺少系统组织的培训规划。很多电气制造企业觉得只有员工在平时工作时多积累经验,就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和组织,只看到了员工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没看到员工个人对技能、知识的高需求,企业通常是为了应付检查做个样子,走一走流程,准备一周或者十天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根本没有做好培训规划,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其次,培训太过注重理论方面。电气制造企业中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培训中总是会涉及到生产时所要更新的技术知识和企业运行知识等。但是,很多企业都是在培训时讲的十分清楚,但是没有给员工提高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缺少一定实践性,与电气企业实际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最后,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电气制造企业展开员工培训不是为了提高员工技能,而是一种行为安慰,因此,很少电气制造企业会展开培训目标及培训过程的细致分析,缺少专业培训指导,往往是凭借一时需要展开员工培训,忽略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培训比较盲目、比较一概而论,培训质量不理想。 三、提高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对策 首先,电气制造企业上下员工树立正确的培训观。企业要率先提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培训理念,要从每一位员工的需要出发,结合员工岗位技能所需、个人知识所需做好培训规划工作,结合员工未来的岗位发展提供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能够积极认真参与到企业组织的培训当中。 其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展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不是说要摒弃到传统的旧观念,而是适当将培训理念加以更新,吸收旧培训观念的精华,融入新培训理念,从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入手,对不同岗位和特点的员工制定相对应的培训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为主,加强培训实践环节,促使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根据员工需要制定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培训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培训效果,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有力手段,因此,可以适当制定激励机制,让培训过程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相挂钩,比如推出具有人性化的“培训积分”机制,培训效果与员工的个人表现积分相联系,积分高可以与薪酬相挂钩,也可以获得企业的奖金福利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员工能主动参与培训。 最后,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只展开培训远远不够,还要针对培训进行切实的效果评估,从评估中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员工在培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过评估才能为今后的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实际可参考的评估数据。 四、总结 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确实不能一朝一夕看到效果,要经过漫长的工作后才能看到效果,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因此,电气制造企业应该谨慎对待人才培训,明确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制定培训的规划和方案,才能促使企业员工整体技能有所提高,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电气制造论文:基于电气装备制造业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仓库设计与探索 摘要:由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仓库逐渐成为生产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立体仓库逐渐向小面积方向发展,逐步取代了空间的利用率低的平面仓库,这种替代促使仓储物流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柔性 电气制造 系统 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 仓库 1引言 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已经成为了柔性制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助于推动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实用化进程。同时,随着柔性制造系统在汽车工业日益广泛发展的今天来说,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制造企业对教学、科研以及技术服务开展了研究,并且相继的开发出了许多模拟柔性制造的训练基地。根据实际运行结果证明,对于所构建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需要完全满足柔性制造系统的高效性实用要求。 2柔性制造系统的总体组成与工作流程 2、1柔性制造系统的总体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的构成通常包括:数控车床、AGV运载机器人、自动输送线装置、六自由度行走搬运机器人、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六自由度焊接机器人、CCD形状检测系统、加工中心以及相应的附属设备。对于系统的运行总线以及开发型组态软件等网络通讯技术来说,要使得总控单元对各个单元设备来进行集成控制,最终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得到相应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软件设置方法来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适宜多种品种以及中小批量的生产。 2、2柔性制造系统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开始工作之前,通过人工的方式要将不同的工件和托盘按照相应的规划好的各个零件毛坯区域送到原料的库货架中去。对于工件或者是毛坯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原料仓库中取出来时,要通过AGV按照预定的相应轨道来进行运行,最终到达取料的位置。然后,通过出库的平移台,将毛坯由AGV送到自动的输送线中,再经过六自由度的搬运机器人送到柔性的制造加工单元中,再按照工序流程的程序,在数控车床或者是加工中心来进行再加工工作。最后,在加工完成之后,要通过机器人来取出工件,通过输送线和AGV进行同时运行,最后将工件放回到入库的平移台上,然后送入仓库的成品库货架,最终完成。对于所有的软件要进行相应的信息记录,从而更好的便于管理,完成一个工作流程。 3立体仓库的工作原理 立体仓库中都配有中央服务器和一台监控计算机及数台的管理计算机作为信息系统硬件,执行系统配有几台巷道堆垛机和其它的辅助设备,从而更好的完成出入库作业所发出的指令、监控以及库存管理等。对于其设备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接受上级的计算机控制调度及单机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还有能够自动定位的控制系统等。对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来说,其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分离式、集中式及分布式。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是分布式控制方式。 对于整个柔性制造系统中,其中某个工位向系统提出了入库的要求,就必须要求其具有零部件名称和数量等等。在系统响应之后,要根据指令的形式来相应的通知对应的仓库。对于仓库来说,在接到入库的指令之后,要对库存内的信息进行检索,一旦有相应的空间,而且相应的装置都处在正常的状态下时,应该随时进行入库准备,并且同时反馈给系统,此时,系统应该做好了入库的准备。在系统确认之后,要及时发出准许交接的信息,将运送的装置、堆垛机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次序来进行动作运行,并且要将零件分别的存入仓库的缓冲区内。在进行交接完之后,要将递送的一方向系统发送完毕信息,也要向系统反馈收货信息。对于仓库内部,应该将零件通过传递装置放置到安排的单元里,并且要对库存信息表进行修改,在完成之后,要向系统发出正式的入库记录表。仓库在接受出库指令时,要执行与上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出库操作,同时还要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对于出现货物的种类、数量不相符合的时候,要及时的向系统反馈出相应的信息,并且由系统来做出处理决定。如果仓库的机构中出现了故障,就要及时的通过传感器来检查和翻译具体的信息,然后通过系统网络来向上一层管理系统发出故障信息,还要向维修部门来进行报警维修。 4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与控制 4、1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 通常,对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的组成构件来说,主要有挂壁式的码垛机以及相应的两套仓库,同时还需要有两套出入库的平移台和托盘,以及仓位的传感器等等。同时,两套货架和挂壁式码垛机和传感器可以共同组成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对于仓库的货架上来讲,每一个货位都有安装相应的机械微动开关和激光定位系统,同时还要在货架的上方来装有巷道装置。 对于出入库平移台来说,主要负责在仓库单元和输送线之间来传递工件,同时由铝合金型材来进行搭建,这样可以使用直流电机加减速器来进行驱动,对于上面安装对射光电传感器感应工件的位置,由同步带来传送工件,最终完成出库和入库的动作行为。 4、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对于柔性制造系统的总控制单元的构成,一般包括主控制机,其中的主控制软件是为操作人员来使用的前台程序,最终使用组态王软件来进行开发工作。通过对各个分站动作,可以同时的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接受用户控制,其中的操作分为连续自动和各分站手动控制两种方式。 仓库单元都是通过通讯模板和主站的控制计算机来进行通讯的,主要是通过主控软件的设定,最终来控制码垛机的运行系统。码垛机的出入库动作一般是由PLC来进行完成的,当码垛机接收到了出库的请示时,就可以将码垛机从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来进行扫描原料库的各个仓格,同时还要对扫描到的第一个有工件的仓格来进行出库操作,这样才使得出库运行的状态达到最佳。 5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具有集信息、储存以及管理融为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对立体仓库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使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型便捷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电气开关柜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型便捷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我国目前从事电气制造、尤其是工业电气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多, 尽管国家对电气产品的质量有专门的标准, 但还存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它的产品必须是质量过关的, 而且是一流的。本文简要分析电气开关柜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1采购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原材料和关键部件存在质量问题 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容易在合格供方评定及原材料、 外协件、 外购件进厂检验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 ①对合格供方的评定, 追求低价政策; ②对采购件分 A、 B 类时, 不是按照产品部件、 材料重要度分级表中规定的重要程度划分, 而是根据产品采购的价格划分, 将主母线、 绝缘气体 (SF6气体) 等关键部分算作 B 类物资, 铜线没有检验尺寸, 不定期对含铜量及电阻率进行检测, SF6气体不定期进行合格测定。外协件、 外购件的进厂检验只检查外观, 或以供方提供的质量证明为检验依据, 而对其性能和技术参数不进行复检和抽检等。 电气制造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 制造企业分工精细、专业化强, 一个成品电气产品往往由很多电气元件和材料组成, 这样一个企业或单位一般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 而要在市场上进行采购。因此, 采购质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一, 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 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 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 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 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 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 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 第三, 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 第四, 要对照设计要求, 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 第五, 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 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 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电气元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非常重要, 它是制造电气产品的基础环节。要把这项工作列入产品质量管理考核之中, 可以对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工作未做精做细、考虑不周和在采购中吃、喝、卡、拿的不正当行为, 分别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 2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企业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设计图纸编制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如:①设计文件无方案图示;②对新标准信息掌握不及时, 执行作废的过期标准;③产品技术条件与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参数、 结构不对应; ④技术条件中要求的试验参数与实际检验规范中的参数不一致; ⑤设计总图缺失、 图纸绘制错误; ⑥工艺文件中工序卡与作业指导书混为一谈;⑦对一些不断出现的新工艺不能及时编制工序卡,无工装夹具等质量控制手段, 未编制作业指导书,却在制造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高性能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严, 无工艺纪律考核制度, 产品组装过程的每一步骤未明确合格标准, 导致所有问题都依靠最终检验去发现。 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及设备: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 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 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 工具或设备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 其技术含量较高, 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 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人员不仅是指那些在车间亲手拿生产工具以及操作加工设备的技术人员, 还指通过电脑控制程序操作加工设备的人员和管理自动生产线的一线技术人员。现代化流水线生产, 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 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 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参观学习, 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 要拓宽操作技术人员的知识面,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 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 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工艺规程: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 逐步对其进行完善, 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 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工作质量, 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要求。总之, 执行标准、健全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工厂化生产、流水化作业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 基本不受外界环境(与建筑行业相比)的影响, 更适合这种内部管理机制。 3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对于检测设备,存在检测设备没有按国家规定校准和检定,或出具检定证书的机构不具备相应资质 以及自制的检验设备未进行鉴定就使用情况。检验人员只经过简单培训,对检测标准不十分清楚,没有高压作业上岗证,焊接人员无焊接作业证书,缺乏操作基本常识等。 电气开关柜与其它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除要对每个电气元件进行检验试验外, 还要对成品进行整组试验, 检验各个元器件之间互相匹配是否合适, 整体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以在出厂之前, 所有的成品都要进行高低压回路的绝缘试验、耐压试验、各回路的功能试验、各种测量仪表试验、保护定值整定及模拟试验、整组传动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 确保产品的所有性能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 不管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与试验, 还是来自外部( 政府质检部门) 的监督检查, 对产品的质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对产品最终质量的鉴定(合格或不合格); 二是对用户和企业长远发展负责。它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也有利于防止某些企业领导只重眼前利益, 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只重视效益, 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短期行为。电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 安全是头等大事, 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 就会使企业与顾客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4 忽视客户意见 一个电气产品质量的优劣, 一般用户的评价不外乎就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外观感觉因素, 如产品的整体形象、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等; 二是使用情况,如维修几率、噪音或非预期的发热情况, 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一些潜在要求等。所有这些往往作为顾客的评价被列入企业的管理与计划工作之中, 作为改进与提高电器产品质量的依据。这种顾客评价包括在顾客评审程序之中, 它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顾客评审程序依次包括: 建立与顾客沟通的信息渠道、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决策改进、实施提高。形成循环程序, 逐步提高产品质量, 满足顾客需求。 结束语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其发展前景也会非常广阔。这就要求生产制造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加强其质量管理。 电气制造论文:浅谈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的发展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钢性需求的增加,高压电气开关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新一轮的基建和农电升级,必然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市场大浪陶沙式运作中,市场推动了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将出现少数几家类似于西门子、ABB的国际型企业,这是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制造企业生产逐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多元化转化为产业化,产业最终转变成国际化。 关键词:高压电气开关;发展;国际化 根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十一五”电网建设投资15000亿元,比“十五”增长84.62%,输配电相关制造业受益颇深。 “十一五”期间,220 kV及以上级别变电容量新增9.9亿k·VA,“十五”期间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增加4.4亿k·VA,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十一五”比“十五”增长139.1%。电网投资中输变电领域设备投资增长139.1%明显高于电网基建投资增长84.6%,输变电领域是未来输配电行业投资重点。在输配电行业中,高压电气开关订单占据大头。2010年我国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达到18.4亿kVA,2005年此数据仅为8.5亿kV·A。从具体年度发展情况上看,2006年全国新增变电容量1.5亿kV·A,2007~2010年完成8.6亿kV·A,年均完成2.3亿kV·A,未来五年220 kV及以上变电容量将远高于2006年完成的1.5亿kV·A水平,随着输变电行业发展,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 高压电器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输变电领域中电压等级越高增长率越快,而高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与低电压等级增长速度差距有变大趋势,输变电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电压等级差异明显。在产品分布的结构方面,高端产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低端产品增长速度不仅表现在电压等级上面,且表现在同一个电压等级产品中高端设备的占比。国家用于投资电力基础的资金不断加大,电压线路等级从35 kV跨越至1100kV,经济发展对电力设备需求一次次增大,尤其是在国内GDP高速增长下,输变电项目不断的追加投资。2010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3年左右时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总体投资规模2 200亿元左右,约三分之二将转化为对电力设备的订货。这也刺激了无数厂家在朝着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涌入。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2010年1月21日,浙江正泰电器挂牌上市;1月28日,西安西电集团上市。此外还有4月8日开始网申的金利华电、南都电源等多家涉电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实力再次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制造商同台竞技的时代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新资本涌入电力制造行业,这种开放式无节制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竞争,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资金、技术多方面的配置不合理化。然而,我国的电力技术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电力的市场化应用程度尽管很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电力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普遍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各个地区发展差异极大,致使各种阻碍电力技术普遍开展的技术还没能研制出来,这样就使得全国各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均享受的服务不足,导致全国发展不平衡。电力技术的差异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 2 案例简析 目前国内输变电企业非常之多,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厂家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龙头的企业,也有着后起之秀。随着国内外广阔市场竞争不断地恶化加剧,价格战一次次开起,但国内缺乏像ABB、西门子这样顶尖的企业,每次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批量标中,总会有大部分订单落入合资企业高价口袋中,反思下,为什么订单不能给中国的企业。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我们输配电产品还存在着技术差距,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自顾自身的效益,反复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2.1 案例一 电力系统一种电力设备110 kV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也称SF6全封闭组合电器。110kV GIS是110 kV变电系统中的开关设备的心脏。GIS设备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广泛运行于各地。GIS不仅在高压、超高压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特高压领域也被使用。与常规敞开式变电站相比,GIS的优势之处在于结构紧凑、单位土建成本小、三工位开关的可靠性高、各元器件配置灵活、现场整体安装方便安全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检修维修工作量很小,主要部件的维修间隔不小于25年。最初国内就4个厂家在生产这样设备,即西高、平高、沈高、北高。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些民营企业看到了利润,不断涌进市场,2010年数据显示国内至少40个厂家在生产,但实际国内只有6个厂家(平高、西高、泰高、沈高、北高、合资公司)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厂家增多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速度,随即而来的是价格战争,各个厂家不断扩大投资上GIS生产项目,甚至有的厂家在上500 kV GIS生产线,利润下是无序竞争。忙于上生产线的同时各个厂家忽视了技术的高层次发展,当国内厂家恶性竞争的同时,ABB、西门子这样的跨国企业此时只做了一件事情,不断的科技化集约化,惰性气体绝缘,光电控制系统,正在颠覆传统的SF6绝缘,使GIS不断的增加科技含量,当国内厂家掉头发现的时候,技术应用上已经又落后了数年。毫无疑问当企业技术落后的时候,用户的资金肯定会选择有性价比高的厂家。 GIS生产厂家众多只是电力制造企业中发展的冰山一角,我国电力设备进出门槛需要提高,低门槛任意厂家都可以进来,犹如河里有鱼打一网,无鱼晒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修建水库,搞大型规模化的渔业。国内电力生产厂家过多看中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电力开关制造企业需要时多元化的支持,不仅要提高GIS、断路器、隔离开关有所发展,有较高话语权,而且在低电压行业也要有勃勃生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35kV以上电压生产能力,更应有35 kV及其以下的配套生产能力,因为辽阔的中国2/5电力市场一半在城市,2/5电力市场在乡镇。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几个要点,简述了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气质量;开关柜;管理 1前言 开关柜中的接地开关是作为检修时保证人身安全,用于接地的一种机械接地装置。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对于可能送电至停电设备的各个方向或停电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都要合上接地开关(或挂上接地线),这是为了防止检修人员在停电设备(或停电工作点)工作时突然来电,确保检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可靠安全措施,同时开关柜所断开的电器设备上的剩余电荷,也可由接地开关合上接地而释放殆尽。下面就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写出来.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搞好电气产品质量管理这个问题。 2 严把电气元件和原材料采购质量关 电气制造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制造企业分工精细、专业化强.一个成品电气产品往往由很多电气元件和材料组成.这样一个企业或单位一般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而要在市场上进行采购。因此.采购质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一.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第二,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第三 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第四 要对照设计要求,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第五.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 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电气元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制造电气产品的基础环节。我们把这项工作列入产品质量管理考核之中.对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工作未做精做细、考虑不周和在采购中吃、喝、卡、拿的不正当行为.分别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 多年来我单位已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购管理程序.使采购环节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 3电气开关柜制造与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制造与安装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使用生产工具及设备的先进性 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工具或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其技术含量较高.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操作人员不仅是指那些在车间亲手拿生产工具以及操作加工设备的技术人员.还指通过电脑控制程序操作加工设备的人员和管理自动生产线的一线技术人员。 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参观学习.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要拓宽操作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 (3)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艺规程 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逐步对其进行完善.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 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要求。总之.执行标准、健全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工厂化生产、流水化作业的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基本不受外界环境(与建筑行业相比)的影响.更适合这种内部管理机制。 4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 电气开关柜与其它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除要对每个电气元件进行检验试验外.还要对成品进行整组试验.检验各个元器件之间互相匹配是否合适,整体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在出厂之前.所有的成品都要进行高低压回路的绝缘试验、耐压试验、各回路的功能试验、各种测量仪表试验、保护定值整定及模拟试验、整组传动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确保产品的所有性能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 不管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与试验.还是来自外部(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产品的质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对产品最终质量的鉴定(合格或不合格):二是对用户和企业长远发展负责。它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利于防止某些企业领导只重眼前利益.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重视效益.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短期行为 电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是头等大事.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就会使企业与顾客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5结束语 开关柜接地开关安装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防误闭锁装置仅是防止电气误操作必要的补充措施,但是单纯的依赖防误闭锁装置是完全不够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电力行业标准,采取严格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首先依靠组织措施保证操作人员按正确的程序操作,而万一疏漏,则由技术措施来有效的制止误操作。应加强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坚持操作票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等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电气制造论文: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 摘要:通过对几家有代表性的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运行状况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行业内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预防性维护。 关键词: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预防性维护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基础设施日益不能满足公众需要。近几年,政府引导投资,搞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给电线电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电线电缆企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内部电气系统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复杂。由于使用的环境、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过程和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电气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故障,故障的发生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一些负面影响。作为设备、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气系统,它的可靠程度是关系整个企业内部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的关键。对于业内从事电气维护、管理的人员来讲,系统地研究企业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性维护,是保证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环节。 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此定义适用于一个系统,也适用于单台设备或一个单元。 预防性维护是指为了降低设备失效或功能退化的概率,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或规定的标准进行的维护。 1行业内电气系统的现状分析 电气系统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动力系统,一是控制系统。对动力系统而言,也就是从低压配电设施、配电网络到最终的用电设施的整个供电通道。这之间是一个串联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导致供电的中断。低压配电系统整体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型的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而言,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行业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对电力设备进行定期的停电试验、检修和维护。这是一种计划检修,是按照预试规程所规定的试验周期、到期必修。这种模式运用在国家级电力系统中,保障国计民生,无可厚非。但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很经济。企业本身是一个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这种养护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一部分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气仪表、检测元件、控制网络等组成。典型的有:仪表、PLC、工业电脑、中间继电器、接近开关等。由于它们的兴起,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工厂运营成本。对于电线电缆行业来讲,这些已经开始融入到我们的设备、设施中。它们的运行状态,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生产线的正常工作。同时这些设备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体封装的,也很少出现故障。比如PLC的输入、输出触点,使用寿命达到几万到几十万次。由此易使我们的维护人员走进一个误区,出现两种心态:①觉得没有必要预防性维护;②知道需要保养但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保养,重点需要关注些什么,进而造成检修养护不足或者找不到重点。同样造成非必要的浪费,又不能有效控制设备故障的发生。 1.1电气设备故障统计 为研究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分布和规律,以减少定期检修的盲目性和增强检修的针对性。以一家合资企业为例。 2009年度,电气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如下:电机发生故障13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3次;变频器发生故障7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仪表发生故障8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加热元件发生故障40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1次;接触器发生故障4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2次;开关件发生故障3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电位器发生故障2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其它故障25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3次。预防性维护发现故障比率为9.61%。 由此可见,当前实施的预防性维护并不能有效地防止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所以要求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可靠性分析,及时掌握设备的状态。 1.2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 由于电气设备在设计之初、加工生产、使用环节都有导致故障的可能。故障模式很多,其可靠性的分析也比较复杂。设备的故障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大多具有一定的发展期,在此期间会产生各种前期征兆,可以表现为异声、振动、发热等现象。在进行必要的可靠性分析判断后,根据各种征兆,对设备、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和判断,从而尽早发现潜在故障。 我们追求的是通过现场的监测、故障数据统计分析、可靠性分析等手段,在保证安全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维修停机损失最小为目标。也就是由原来的随机故障,变成可控的规律性的检修排除故障。正如目前业内部分企业推行的TPM(设备的全员维护)中所追求的零故障率。通过有效开展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可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1.3提高电气系统可靠性途径 提高电气系统可靠性途径:①认真从事电气系统可靠性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可靠性要求;②改善电气元件/设备的使用环境,电气元件对使用环境比较敏感,有效的控制环境因素,可以大大降低电器元件的故障率;③可以适当降低元器件/设备的负荷,现实工作中,很多故障来源于过设备/元器件的超负荷运行,适当减轻负荷,能够有效地预防故障发生;④尽可能实现电气系统的简化,元器件/设备越多,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越高;⑤重点关注使用时间较长,可能存在老化的元器件/设备,减少因为设备老化这种可控因素带来的故障。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预防性维护工作。 1.4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工作的前提是基于我们的统计数据或者历史数据。预防性维护计划的拟定,需要我们平时统计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进行计划安排。这些维护计划,都是我们根据历史数据,在下一个在故障发生前,完成故障检修。这中间存在一个假设的故障。预防性维护,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能力,使得故障发生可以控制,或者提前消除故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1.5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管理与预防性维护的基本任务 (1)分析电气设备运行可靠性。 (2)以可靠性指标来检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环节。 (3)研究和制定可靠性目标。提高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水平。 (4)做好各类故障和检修停运的统计分析,可靠性指标预测,尽可能地将预测和分析结合起来,对比分析找到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因素和设备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相应的技术改造工作。 (5)根据统计数据,结合可靠性指标,完善预防性维护的计划与实施。 2实施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的好处 有效的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主要表现为:①消除设备因故障引起的非计划性停机,减少应急维修带来的额外费用;②增加人员的利用率,电线电缆行业维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量普遍不足;③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非计划停机;④改善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⑤降低公司日常运行成本。 3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可靠性监测分析系统本身运行可靠性欠佳。例如:大部分企业实施几级分工维护保养。一线操作工人实施日常监测、保养;现场保全人员实施周期性巡查;专职维护人员实施维修与保养。如此很难做到协调管理,尤其是涉及跨部门管理更难。可靠性检测设备很多处于缺失或者半缺失状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加大在线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设备自检能力,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故障隐患。 (2)电气运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的初期故障,使得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复杂化,在这方面要通过专业业务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在选择设备时也要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 (3)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易于推行可靠性与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企业可先从某一台关键性的电气设备开始逐步推行可靠性分析和预防性维护,在取得一定经验积累后再推广。 (4)建立合适的管理章程,确定相关责任人,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电气制造论文:摩恩电气:特种电缆的专业制造商 上海摩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摩恩电气)――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特种电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等专业领域,公司主导产品为电力电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缆中的特种电缆,包括变频电缆、屏蔽和耐化学药品功能电缆、耐油耐腐分相综合护套电缆、耐高温电缆、金属柔性护管设备电缆、耐寒电缆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能或特殊结构的电缆。同时,公司也生产少量普通电缆作为特种电缆的配套产品销售。报告期内,公司特种电缆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平均达87.07%,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达29.59%、32.93%和32.27%,保持较高水平,显示公司产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水平 摩恩电气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将技术研发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拥有一支包括国内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资深研究团队;公司还建立了信息工程、客户信息和产品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技术发展趋势。针对石化、冶金等行业不断涌现的新型需求,公司相继研发出耐油、耐腐、耐高温、防火、耐化学药品、变频等十几个系列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行业难题,其产品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特种电缆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创新,摩恩电气在特种电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产品技术秉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优势,其主导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专业化定位 客户基础稳固 摩恩电气根据电缆行业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确定了差异化和目标集聚的竞争战略,明确定位于为石化、冶金等目标行业提供专业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特种电缆产品,报告期内,石化和冶金两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平均为86.52%。另外,相对于普通电缆产品,公司的特种电缆产品毛利率水平较高,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摩恩电气的专业化定位和服务意识已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并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已与石化和冶金行业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包括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中冶集团、鞍钢集团等及其下属企业确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特种电缆领域市场需求旺盛 电线电缆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配套产业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煤炭、石油、冶金、建筑、通信、船舶、汽车、国防等领域。近年来我国电线电缆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其中,特种电缆因其具有特殊功能而应用日益广泛,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建筑、交通、通讯以及大中型城市的供电部门等都规定使用环保型电线电缆;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十大高新技术项目之一,变频电缆正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行业将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风能电缆、光佚电缆、核能电缆等特种电缆需求量剧增,特种电缆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摩恩电气在巩固石化、冶金两个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外,正在向机车电缆、风能电缆、石油平台电缆等细分领域拓展。此外,该公司特种电缆在中高压领域的延伸,将有助于完善公司特种电缆的品种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摩恩电气此次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铁路机车车辆、风力发电及海上石油平台特种电缆和交流变频调速节能电机电缆两个项目。我们认为,募资项目与现有业务密切相关,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扩张和延伸,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中。铁路机车车辆、风力发电及海上石油平台特种电缆项目的实施,将在实现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在特种电缆研发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开发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交流变频调速节能电机电缆项目的实施,除了使公司产品结构更完善,质量更可靠外,也为公司积极开拓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公司业务能拓展至新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本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 工程专业论文: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时,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学科,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设立了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于1981年设立了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收农村能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82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业机械化硕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向,正式招收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并于同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的农业机械化博士学位点设立了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研究方向;1996年经国家批准,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设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点。在1998年的全国学科调整中,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和农村能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合并为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至此,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体系已经在我国形成,学历层次为学士、硕士、博士3个层次。目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这些单位涵盖了东、中、西部和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地区,初步形成了面向我国不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分布,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布局打下了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能源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1)专业建设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得以生存与发展?(2)学科及专业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内涵和发展空间?(3)如何在学科结构调整、本科生及研究生层次上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与时俱进、共同努力,继续深入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现代化农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 二、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及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总体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全方位推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保持专业培养特色,合理修订符合可再生能源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可再生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1.指导思想(1)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提高质量的有力抓手,把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推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核心课程设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毕业生。(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体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 要求,有利于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教育,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体系。2.培养目标和模式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坚持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设置,设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教育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并根据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安排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加强课外多环节实践教学,实行具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培养特色。(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规范专业核心课程,调整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的改革方面,严格修订了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完善。选修课主要依据创业教育、专业拓展和综合素质3个教育模块进行设置,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生导师及班主任等要加强指导,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潜能。选择之后,将进行分流培养。分流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合理安排,以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为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即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和农村能源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取得的经学校认定的各种证件均可按规定获取相应的奖励学分。(三)专业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业建筑环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工程”两大专业培养方向[6],河南农业大学一直将可再生能源工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特色和方向,在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积累了一些专业建设经验,形成了一些专业建设优势,长期坚持将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等作为支撑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三大主干学科,并确定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等课程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十大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育人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比重,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7][8]。实践教学环节有教学实习及课程实验。主要实习有工程制图实习1周、金工实习4周、太阳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生物质能工程生产实习2周、锅炉结构实习3周、沼气应用实习2周、课程设计2周、毕业实习14周,共计30周,毕业实习写出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论文,教学实习写出实结。开设实验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太阳能工程、生物质能工程、能量有效利用、燃烧学、流体力学、风能工程、农业建筑概论、热工测试技术、环境工程等。(五)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加大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力度,为提高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采取自编教材和选用教材相结合的原则,自专业创办以来,本专业教师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教材9部,形成了自编特色教材与选用国内一流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使用机制。河南农业大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先后承办了两次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国家统编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有关院校专家就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和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研讨,首批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方向)专业的10门全国统编系列教材(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能量有效利用、热工测量技术、生物质能工程、太阳能工程、风能工程、农村节能工程等)经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可再生能源系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后全部交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转观念,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强化专业特色意识,促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使本专业教师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组织开展“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长期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尽量让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最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既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又显着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工程专业论文:怎么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以培养从事药物制造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技术学科沛药工程学科涵盖了原有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专业,是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1999年,全国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并招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沛药工程专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国已经有二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制药工程专业日。天津理工大学于1997至1999年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了三届化学制药专业方向本科生在此基础上,1999年正式申报了制药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于200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规每年招生约70人,已毕业十二届、近900名本科生。2011年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获批天津市品牌专业是我校13个品牌专业之一。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四。近年来我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般情况下每4年修订一次,经过院系相关专家的认真讨论以及组织国内相关高校专家的论证沛订了2013年版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修改和完善。 一、与时俱进科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整合理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进行体系构建和课程设置,通过学习,要求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药物的研制、开发、生产、检验、流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013年我们对一些课程做了适当调整,删去《仪器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合并到《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中蔗分析化学》 学时由32学时调整为56学时蔗分析化学实验》由32学时调整为48学时。在学科基础课方面增加《制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状况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为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取消了《杂环化学》课程的选修。同时在教育理念上改变过往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座谈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的期望与需求股置了《药学服务》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执业药师及其准入制度等相关知识增设了《新药注册与GMp认证》课程实现《药事管理学》和《新药注册与GMp认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国内新药注册以及生产企业GMp认证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欧美国家新药申报的程序及中药国际化的艰难历程进一步拓展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加强课程建设提供优质教育“产品”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有机化学》市级精品课建设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已培育《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无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为校级精品课。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使它们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借此推动我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产品”. 二、改革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焙养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专业实验课普遍存在诸如实验课传授知识多,能力培养少脸证性、重复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要适应现代制药技术对“创新型、工程型、应用型制药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一)突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不仅是制药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而且还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药物合成实验大都是传统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字生感觉枯燥无味。从“阿司匹林的合成”到“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药物的制造过程有了整体认识而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肩利于他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类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尝试设计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增开了设计性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我们开设了“硝酸咪康哇软膏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实验前我们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哇的物理性质、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了咪哇类局部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基于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结合我院教师最新研究成果“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哇及其软膏”,学生开展了设计性实验“硝酸舍他康哇软膏的制备”,评价了软膏刺激性、锥入度等技术指标通过完整的半固体制剂制备及评价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汉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验兴趣。 (三)加强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根据医药发展最新动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基于我院教师研制的国家二类新药“抗癫痈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新药研究成果役计了“加巴喷丁的精制”实验项目通过与“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进行对照做到了实验内容老药与新药 的有机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知识使学生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加巴喷丁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的实验的教学在掌握压片的操作工艺基础上评价了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时限及溶出度等指标,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验的热情。 三、加强实习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包括仿真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完善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建设我院引入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并开展了青霉素发酵工艺和青霉素提炼工艺仿真教学。通过计算机仿真实习使同学们熟悉了青霉素生产流程掌握设备操控要领了解故障处理原则实习结束后系统会自动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仿真实习有效缓解了实习中难以动手操作的难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通过建立多种工业化典型流程的仿真模式可以丰富学生对不同生产流程的操作经验为学生服务不同制药生产企业奠定基础。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包括河北省九派制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华栗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第六中药厂、天津市敬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实习内容涉及到原料药制造(化学合成、中药提取、发酵等)、质检、制剂、包装、环保、营销、动力以及GMp规范与认证等多个环节,与我院理论课程紧密衔接。实习基地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平台,同时强化了学生对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三)落实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为了加强校企联合技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开区政府、天津博爱医药技术有限公司2007年打造了“天津理工大学博爱生物医药科技园”2010年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天津市静海县经济开发区共同签署了“医药产业科技园区”的合作协议。通过以合作联盟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联系实习企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探索出了一条产学合作办学新路子。 四、结语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措助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的优势近年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成效显着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深厚、学术造诣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工程专业论文:对环境工程专业中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概述 《给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侧重和关注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3.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这两种方法,一定做到扬长避短,互相补充,而不是将二者相互对立、相互隔离起来。在《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优化设计、污水雨水管道设计计算实例等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部分知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虽然讲解速度比较慢,时间消耗较多,但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环能量方程组求解、哈代-克罗斯算法、污水、雨水设计计算实例重要知识点。本课程其他以文字为主的概念、规范、标准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排水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有较为抽象晦涩的基础理论,又有较高的工程设计要求。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补充最新工程实践和学科研究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系统深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目的。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能巨大。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给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各级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办工厂和公司,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办工厂和公司,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水、气、土壤等),使得人民的健康遭到威胁。因此,环境保护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生产领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保应用型创新人才。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好坏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环保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是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 当前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基本属于知识的验证和重复,缺乏试验技术、设计和方法等训练,缺乏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很难形成创新研究试验能力。与“985”和“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相比,本科院校中教学经费的紧缺,长期形成试验设备少、学生多的现象。课程所开的实验中不少实验只能是一两个人能够做,其他在旁边看的情况。在重要一个教学环节——实习环节中,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单位没有热情接待,学生很难对现实的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了解。在课程设计等环节中,大多数情况属于积木式拼凑和模仿。这些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动手能力的人才。 2.思维能力差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智力发展的现象。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讲授。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真理。认为知识学好了,智力自然会发展,创新能力也随之具备,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形成了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习普遍以模仿、重复练习和背诵记忆为学习方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既毫无兴趣,索然无味,又磨灭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引导,缺乏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有积极作用的启发式和互动式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利用。根本不顾及或少有顾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满足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培养。 3.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 在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本科院校中一般定位为教学型的学校,承担着培养大众化应用型社会人才的教育任务。这类学校通常招生量很大,主体为本科生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承担者,被繁重的教学任务捆绑住自己的手脚,严重妨碍着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了依赖书本的教书匠,耽误自己,耽误学生。另外,这类本科院校科研平台较差,科研投入也少,申请各类政府的科研经费也极其困难;还有,各级科研项目的评审专家和学者也多数是重点院校的教授,从心里就看不起本科院校,同时,也不相信这类学校的能力,因此,项目基本上都被各类重点大学拿到。本科院校只能艰难度日,或者给重点高校打工。没有科研项目,许多教师的科研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没有很好的科研业绩,横向的项目也很难获得,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很难获得提高。呈现出教师科研能力越差越得不到项目,越得不到项目教师能力越差的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培养和发展,也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考核评价存在问题 在本科院校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考核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以最终考卷的分数为评定依据,只要能够考出60分就认定合格;在各类推优、评先进等荣誉活动中,也常以分数作为主要参考;甚至在特困生的推荐中也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参考。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一切以分数为追求目标,必然促使学生用尽脑力追求分数,背书本、啃书本的死记硬背现象普遍,无法实现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 在问题。在本科院校中,师生比例很高,一般都在1:25或更高,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每天被课程围得团团转,疲于上课;管理部门评价教学效果,一般都以班级的最终成绩为依据,考查班级的及格率、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课堂的一些讲课形式也有具体要求,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的互动等要整齐划一,要规范等;在科研考核上,也多以数量考核为主,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很难出现。教师的时间基本上在忙于上课,忙于写一些文章,难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难于培养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本科院校教学方面存在的通病,下面就笔者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与同行探讨。 1.课程形式上的改革 笔者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课,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紧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社会调查两个部分。课堂讲授:每章开始都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情况和我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结合书本内容,加入当前发展的技术和设备情况,仅以书本为参考(PPT或视屏形式);每次课设计讨论题(1~2个),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或演讲(10~20分钟);设计一套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图,并进行讲解说明。社会调查方面:布置任务(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大作业)调查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源头、收集、运输、中转站、回收处理、资源利用、最终处置等环节;分组和分区域,把所在城市按照区域划片进行;撰写调查报告和完成一篇文献综述;设计出自己思考后的最优工艺流程图或设备参数;自己设计完成固体废弃物成分分析和理化指标的分析实验,以报告形式提交。 本课程最终的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60%),课堂讲授为次(40%)。通过实践,同学对这样的教学改革感觉很好,积极性很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是关键。首先,在人才引进上要把好关。引进在环保企业有较长经历的一线工程师(5年以上为宜),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是兼职的,学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一名教师做辅助工作。其次,内部加强培养。本科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中难以对接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师要寻找条件与企业接洽,进行工程实践培训。在选择企业方面,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对象,这些企业对技术的开发有迫切需求,容易接受教师实践。我们制订教师实践规则,主要是给企业提供服务,不要以收入多少为目的,如:垃圾电厂的教师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厂家提供垃圾成分分析等实验工作服务,企业就容易接受教师的实践培训。同时,教师培训时间不能太短,一般以1年为宜。学校院系领导也要积极开拓环保市场,与企业对接,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服务;同时,为教师搭建产学研的平台,我系在江苏宜兴市与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机会。通过不断的社会服务使得教师的培训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氛围。 3.考核评价方式 院系在评价体系上要大胆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形成。仍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课程的考核进行有益的改革。首先,在分数的形成上分出几个构成部分:课堂讲授(40%)和社会实践(60%)。在课堂讲授中,期末一卷考核所占比例大幅降低(占20%),补充平时成绩的权重(8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60%)、平时测验(一个章节一次)(20%)、课后作业(2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必考虑对错)、课堂演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出问题的新颖性等环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重点考核学生对环保专业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逻辑能力的体现情况。其次,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时,以改革后成绩为依据,包容学生的个性,重点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另外,在教师考核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机制。首先,不盲目扩大招生,基本上环境工程的各个专业都稳定在一个班的学生数。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以全国“211”或“985”高校的博士为对象,大力引进人才,降低师生比例(逐步趋近1:16);院里领导要有包容心,允许有个性的教师存在,既然引进就相信其知识的能力,给其正确引导和提供帮助;在科研考核上,不以数量为指标,以目标和进程为考核,院里学术委员会每年以科研的进程为考核内容,只要与所定目标吻合就通过,重点在研究能力和创新方面的思维和表现。在职称评审方面也可以过程材料为考核内容。为教师营造敢于创新、肯于创新、利于创新的考核机制和环境。 只有大胆的改革才能形成学校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不断出现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员工,也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才能不辜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四、总结 本科院校经过扩招后都面临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难题。以社会赋予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坚持培养人才的改革,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当务之急。学校各个专业都要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改革措施和办法,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之所需,高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试点专业改革模式的探索 工科院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专业改革要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以共建师资队伍为核心,共定课程体系,共管教学环节,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我校作为石油石化工科院校,肩负着为辽宁省重工业基地乃至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工程型人才的重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通过试点专业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工程人才。 一、建立有效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改革要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我们筛选出抚顺石化公司、抚顺石油研究院等10余家具有与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的主流企业,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在:一是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介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二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培训,请企业工程师、技术员进课堂,建立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使他们相互沟通,发挥各自所长。三是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并将实验、毕业设计、实践等环节进驻到企业中。四是优化实习基地,搭建企业实践的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五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 (二)优化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从2012年开始,以强化工程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为主,以石化行业三废处理处置为核心,校企联合课程为切入点,环境领域服务为拓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础原理理论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完整、新颖的知识观念,以利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 在保证专业核心理论基础上,加强专业延伸拓展,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行业岗位的能力。我们根据抚顺及辽宁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最新动态、专业教师科研特色,在培养方案设置“专题选修课程群”,各设置3门课程组成专题选修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在熟悉共性知识基础上,掌握一种先进实用的技术方法,以符合环境工程试点改革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我们制订了企业培训计划,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通过进驻企业,教师熟悉了担任课程领域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并将其及时引入课堂;组织召开项目对接洽谈会,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开发实用技术、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的科研课题及项目合作,使专业教师处于行业实用技术的前沿,提高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与企业务实合作,建立常态、高效的兼职师资队伍 在双方务实合作基础上,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另外,聘请了10余名中高层领导、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兼职教师承担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清洁生产等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实现了课程教学的企业化、应用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深化教学改革,体现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一)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工程人才培养标准 1.理论教学 我们以校企联合课程为核心,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企业生产案例、工程创新成果、最新工艺,并采取校内授课与企业授课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以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校企联合教学课为主体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满足学生网络学习需要。 2.实验教学 我们调整了专业课实验项目,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根据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更新实验内容,一是将相关企业成型的生产反应过程、污染物处理过程微缩化,设计成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二是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工程创新成果带入实验中去;三是将一部分实验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生产设备、原料完成实验。通过以上的实验改革与实践,丰富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3.实习、毕业设计 重新修订了实纲,细化了实习内容,落实了实习项目与相关企业的对应性、可操作性;通过改革丰富了实习内容,真正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了锻炼提高。毕业设计主要增加了企业生产实践内容的比例,并采用“双导师制”,通过毕业设计,锻炼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 练 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灌输式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基于项目和典型工程实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和研究型学习方法,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 环境工程基本理论是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应该学好学扎实。我们采取组织教师编制习题集,让学生多做多练;组织开展专业理论竞赛,通过竞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我们采取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式,设定工程案例、科研项目进行研讨,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参与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并在大学生竞赛中获奖。 工程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本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高频实验教学应采用的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电子线路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二) 高频电子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里就其浅谈一下对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1 高频实验教学的方法 首先,针对设备的老旧及维修问题,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可以维修的器件进行维修,破损严重或不可维修的设备再进行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除了配置的实验箱外,应当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及辅助工具。 本校在设备的维护上有专职的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在课程的安排上。将数电、模电、信号与系统等基础理论课程,放在高频课程之前,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的渗透和吸收。而且,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外部采用单独的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以及一些辅助工具。避免了设备的单一化,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对一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作为专业课实验,应结合电子线路基础课程,通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更加熟练的掌握电路的连接,及一些基本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2.2 高频实验教学的手段 针对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手段: (1)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手册,放置于实验台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设备有损坏的现象,就在手册中进行填写,这样既有助于维护人员的工作,又可以达到及时维修的目的; (2)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的预习;在实验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按步进行操作。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及予以分析;在实验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 (3)将实验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中分离出来,实验室在休息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进行实验的复习或者自主设计电路; (4)为了维护设备的清洁。应制定好实验室的值日计划,定期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清洁。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应当佩戴鞋套。 (5)加强考试的力度。在实验考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做的实验,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实现相应的功能。 (6)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对于部分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又能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工程专业论文:基于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 生产实习 实习模式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一门重要实践课,应分析新形势下生产实习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的探讨。 由此提出加强校内外实习,结合多媒体教学,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仍然就业压力大、应用能力不强,这不仅因为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还因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1] 本文分析了我校生产实习环节的现状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实习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笔者认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习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7学期初,学时为2 周。而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学期,实习期间,有的专业课教学计划还没完成,甚至有的课程还没开始授课,许多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没有讲授,学生对环保治理设施工艺原理还不了解,使得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的效率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虽然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动员时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讲解,但这样做效率低,好多知识学生似懂非懂。最佳的生产实习时间应该安排在专业课学习计划结束后,此时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学生渴望通过实际工艺设备实习来巩固和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 另外,许多学校安排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符。安排实习单位时没有事先沟通,学生对实习内容事先没有接触过,实习带队教师不能深入给学生讲解,甚至有的带队教师并未讲授过环境主要专业课知识,学生实习不能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目的。 (二)实习基地不稳定 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学校选择实习基地是根据实习基地是否满足实习要求、交通是否便利、费用是否适中等因素来考虑的。目前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有已签协议和未签协议两种,基本能满足实习要求,与生产实习内容一致。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实习带队教师通过个人关系联系的,目前未签协议的实习基地占大多数。由于实习带队教师与校外企业联系不多,还有实习经费问题,使得我校能提供学生长期稳定实习的基地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议,两者之间并无硬性约束,实习单位的例行检修情况与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冲突,且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比如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实习带队教师不固定,实习单位领导更换,造成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存在困难,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确定。另外,由于扩招,实习人数增多,安排生产实习环节计划时实习小组人数增多,但实习基地的现场讲解人员以及指导教师人数不变,造成部分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2] (三)实习经费不充足,实习内容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但我校多年来实习经费仍按学生数每人100元下拨。实习经费包括租车费、实习联系费和讲课费等,由于实习地点较多,实际实习费用超出计划经费,讲课费偏少,实习单位不够热情,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往往满足不了实习内容的需要,难以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实习质量和效果。[3]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时间安排、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模式上进行改革,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 在做专业计划时,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提前,一部分放在第6学期,一部分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生产实习和对一些选修专业课或与实习内容联系不太密切的放在第7学期后半学期,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4]实习教师和单位就能灵活安排生产实习环节,使生产实习更有针对性,从而优化生产实习效果。 最好由有一定威望,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专职教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做好实习计划,实习前与实习单位事先沟通,协商好实习时间、内容、目的、要求、经费问题等。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 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后顾之忧,企业提升了社会声誉,这对双方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是选择距离学校较近、实习内容和要求都符合教学计划的环保企业签订协议,保持相互的利益和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进修、攻读学位的便利,以及进行科研实验和开发的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供学生进行生产、操作实习,提供工程技术并进行讲解;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后,企业挂牌向社会公示。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同相关未签协议的环保企业保持经常联系,通过组织联谊赛等形式加强沟通,培养校企双方感情,在条件成熟时鉴定协议,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5] (三)进行多方面实习模式探讨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实际能力有重要作用。 1.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实习方式。校外生产实习可以采用调查、参观、跟班操作等模式,尽量争取实现跟班操作方式,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备、工艺操作,了解新工艺、原理、方法。建立校内实习环节,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校外取水、气、固废样品,利用校内现有的试验模型、教师科研项目等资源,进行测试分析,模拟仿真试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实习费用,提高实习效果。 2.实行多媒体专题片教学与模型结合的方式。利用以往实习拍摄的实习照片和搜集的工艺模型结构资料,丰富学生知识。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大量的工艺模型图片及动画模拟对学生来说既能接收大量的知识,又能对环保工艺、原理生动的演示过程加深理解。现场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多媒体详细的动画演示可以弥补实习的不足。例如,学生在现场只能看到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的外部形状,如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等表面,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其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内部构造,演示其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加深对工艺原理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队老师可以通过每年生产实习的拍照、摄像,搜集企业本身的宣传、培训资料,然后利用实习期间某个时间进行播放,与生产实习现场互为补充,达到巩固加深实习效果的目的。 3.实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一些带有参观性质的工艺较集中的环保设备、污染治理设施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节省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也便于实习老师集中讲解,提高实习效率。针对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联系多个实习单位,采用小分队轮流调换实习单位的做法,让每个学生跟班实习。这样就不会出现实习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必须联系更多与实习内容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校企关系。学校可以根据每个实习单位的接纳能力,安排实习小组进行分散实习,便于实习单位协调管理,这样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学生加深污染控制、治理设备工艺原理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增强他们对环保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建立工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正确协调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行实习模式改革,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带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探讨更加合理的实习模式,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 工程专业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 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专业学生的软件能力直接影响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本科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通信软件综合实践规划有助于将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关联起来,使得对学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对通信软件设计的整体把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工程专业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1 改革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应有的鲜明的特色,也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要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我院坚持“举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道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要改革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2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往高职机械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法等沿袭了“老三段”的教学方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机械的恪守教学大纲,照着书本满堂灌,学生机械的被动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和学生很难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2.2 在实践方面,实践教学学时远远少于理论教学,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出了校门进校门,实践能力差,校方在实训方面投资少。多数高职院校处于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实训学时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三不足”现像。 其后果是:出了校门的高职学生,由于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不高。 3 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多元化模式 3.1 以加工过程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重在贯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以综合素质和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理论方面强调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在专业方面突出针对性、应用性,专业课程建设按基地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根据生产的“加工过程”确定“岗位能力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向技术型、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发展。(以机制专业为例) ①一般零件加工过程: ②操作者应具有的能力: a:识读图样及CAD能力 b: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和维护能力 c:刀刃具选用和使用能力 d:数控编程和CAM能力 e:零件检测能力 ③满足上述能力所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 3.2 不断探索“实训基地与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我院在2008年与大连固特异公司签订紧密型实训基地合作办学的协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上午在实训基地参照固特异公司的生产设备,产品工艺流程的现场讲解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传动,电气控制等门课程,下午学生结合教师讲的内容,在仿照企业的设备上模拟实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拉近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的距离,既提高了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生产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另如数控实训教师,根据实训中心给某企业加工机井盖等零件的机会,结合该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所用到金属材料,零件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加讲解,这样使学生在实训中又学到了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3.3 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学到与企业产品相关的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中心来进行,一切围绕教师转,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教授为主,缺少行为引导和能力训练,主要表现为:以传统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目前,我院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一些新颖而实用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等来达到培养新一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实施》的教师把整门课程设置六个教学情景,用情景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机械制图》的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来编写教材,把过去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体系设置了七个项目,如将“物体表达法”项目设置为画机械上常用“阀体零件图”,这就让学生在没学习专业课之前就了机械中的零件。 4 小结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此目标下,高职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是长期而艰巨的。由于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多,面又广,又与其他课程紧密相连,所以,我们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总结,并加以完善。 工程专业论文: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发展环境学科和建设环境专业较早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通过学科建设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和实践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99年招收第一批西南交通大学非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010年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明确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推荐材料,2009年全面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开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原则。(1)课程内容: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2)课程量: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原则是三个学期全部完成,并注意第一学期课程安排的饱满度;(3)课程结构: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采用课程类别设计思路,切实增强工程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培养、增强工程能力。 2.学分设置。全部课程按课内16学时计1学分。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业期间获得学分总数的基本要求为32学分。 3.课程学习。环境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应用课程有机结合,学校聘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设置方案。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必修环节。课程设置方案中公共课程特增加知识产权和信息检索两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基础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素质;选修课程重点考虑各类学生的研究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进而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必修环节主要为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设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前沿知识讲座和实际案例分析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四)学位论文 学院应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编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设计过程分,即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论文过程的中的态度、进度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不合格者取消其答辩资格。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工程型教学人才资源建设是建设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根据环境工程行业特点、根据依托单位的自身特点,拟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建设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反映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国内外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立体化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型教学团队。 (二)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企业教师队伍建设实行考核聘任制,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多,层次高的特点,在今后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在总量上适度增加的同时,重点在师资队伍的层次上进行提高,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提升企业教学的质量。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体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应用需求,在教学 主管院长领导下加强原有工程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 三、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建立教学全过程动态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环境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 (二)建立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考评机制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环节,必须面向工程应用、依托工程资源开展。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专业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 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计算机工程论文: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的优化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逐渐渗透进了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性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了更多的弊端,网络工程软件控制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给用户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网络秩序,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1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的概述 1.1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指的是在计算机中可以承载网络活动以及数据通信的软件。网络软件直接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可以与其他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体验。网络软件一般包括五种,分别是协议软件、通信软件、管理软件、操作软件、应用软件等。 1.2工程网络控制 工程网络控制指的是利用通信网络装置建立一个以上的闭环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对其操作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处理。一般情况下网络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通信网络中间,对系统信号进行快速的分配和处理。 1.3网络控制软件 网络软件中包括网络控制软件,良好的使用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工作效率,主要是由管理人员来操作和使用,以便实现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提高网络工作效率。 2网络控制软件的应用及弊端 2.1网络控制软件相关应用 计算机网络控制软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1).狭义从狭义方面来说,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根据其控制对象分为设备管理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种形式。其中设备管理软件主要来源于各个设备厂商,最终目的是加强网络设备的管理效果;系统管理软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2).广义从广义方面来说,只要是存在的网络的地方就需要利用网络管理软件对其进行网络管理。眼下有很多的企业都有实行网络管理,例如:银行企业、电信企业等等。 2.2网络控制软件存在的弊端 网络的兴起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难免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对互联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计算机运行卡顿,网络系统安全性较低,宽带级别过低信息传输堵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决定着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网络控制软件进行优化和改进。 3如何对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进行改进和优化 随着眼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应用的需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面对这一趋势,网络控制软件逐渐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此外网络工作人员也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首先对应用的网络进行安全性测试,一旦发现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理和排除。很多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使用一些软件进行漏洞修补。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于运行的软件越多,漏洞产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必须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运行软件,定期进行扫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电脑运行速度,避免产生漏洞的产生,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除此之外,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式除了指定的网络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能够破解。一般情况下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在网络维护和系统运营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可以对网端安全性进行有效的保障,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3.2优化网络配置 (1).信息资源分配使用SNMP来询问路由表,接口表,地址表和ARP表等。(2).利用管理协议更改配置利用SNMP协议进行网络设置更改,由于绝大多数的制造商都不允许将访问资源表明,因此主要是通过登录系统进行,这样就可以直接实现对系统配置的更改。 3.3实行分布式管理 眼下的分布式管理技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移动技术和CORBA技术。对网络实行分布式管理首先要建立多域名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不同域名的不同管理,同时保证各个进程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协调,进一步促进网络全球化管理的实现。使用分布管理不仅可以将网络管理负荷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时间,提高网络管理效果。 3.4实现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专家系统、分级智能系统、学习智能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系统等。智能控制可不经过任何人工操作,就可以直接实现设备自主操作的控制形式,其主要就是依靠模仿人类智能从而实现具体操作。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控制软件中可以进一步实现电脑控制自动化,不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同时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眼下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要求不断提高,相关网络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加强管理和控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工程网络控制软件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软件使用性能,促进网络集成化、智能化发展,保证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效果。 作者:颜滨竹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交通管理局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与优势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的快速普及,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快。网络环境的开放式管理得到人们的认可,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工程应用过程中往往受计算机应用的影响,需要对工程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体优势方案,按照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逐步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管理标准,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生产效果,实现对计算机工程优势化的管理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优势 计算机发展与网络信息发展相互适应,通过资源数据信息的共享,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快速应用水品个,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应用的优势提升。根据计算机工程应用分析标准,对计算机实际的发展形式和发展类别进行准确的分析,充分研究计算机实际符合需求的应用范围,按照计算机应用实际工程领域标准,重点分析计算机工程存在的各种优势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的安全可靠化的管理,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问题 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应用,逐步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过程,提高计算机工程化应用标准,对计算机工程的相关安全问题进行逐步探索分析,明确计算网络应用对人们的关注度。加强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的分析过程,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相关应用问题进行判断,确定实际网络信息问题的快速分析和解决。 1.1受病毒黑客的侵扰 在计算机工程网络化应用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网络安全标准。黑客如果恶意的攻击或干扰,就会对计算机应用造成负面的影响问题。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需要以数据、物理构成以及功能应用为安全管理标准。在计算机应用中,逐步加强实体的安全化管理。计算机应用需要与外围设备相互适应,逐步完善计算机实体的安全规范控制范围,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储控制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实际不同类型用户的非数据存储标准。根据计算机实际优化配置标准和存储能力,准确的分析用户操作规定范围内存在的违规行为。根据计算机有效控制标准,利用计算机体系的运营标准进行负责建设,明确数据文件的存储和检测方式。按照数据结构化的输出量,对管控标准进行全面的责任化分析。计算机往往是以口令识别身份的,根据口令的生成、信息的等级、期限的规范等数据进行严格的管控。对于系统可能存在的自动识别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明确实际文焕有效应用的标准登记范围,采用全面识别的方式确定终端量。计算系统记录中的相关内容,对计算机系统的节点、用户名称、口令、终端、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应用,确定实际数据操作判断的标准类别,明确实际数据的信息登记过程,确定有效识别数据信息的方案。 1.2信息安全通信的平衡关系 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分为低、中、高三个安全级别。按照实际不同信息等级,准确的分析安全保护的有效策略方式。根据安全实际的数据信息保密特征,合理的分析计算机信息传输、存储过程中的相关标准,保证实际可见的数据信息动态量。一班计算机往往受电子数据邮件、个人资料信息、口令录入等内容的工具,网络服务器无法及时对计算机终端进行安全化管理。根据计算机实际工程程序标准,对程序的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的修正,确定实际终端的安全漏洞问题,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人才存在的匮乏现象,适宜的完善管理信息的安全漏洞。 2计算机网络应用存在的优势效果 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得到有效的扩展,根据计算机实际应用效果,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进行分析,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的优势特点,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进行处理,提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应用效果。 2.1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以合理的建筑标准进行支持,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的传输协议,保证信息系统的合理规范。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处理,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输性,完善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升信息整体发展水平。 2.2计算机网络科技教育的优势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对实际的应用范围进行分析,按照计算机网络应用标准,采用合理的教育科研活动,大力开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提升教育新发展的拓展水平。按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标准教育范围,逐步完善我国教育综合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平,拓展教育范围,提升教育背景,实现教育整体效果水平的提升。按照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采用远程化教育形式,全面构建合理的教育手段,提升教育发展促进的积极性,实现教育体系的快速建设。例如,在教育科研中加强虚拟数据的分析应用过程,按照实际数据分析标准,对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管理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实际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标准,依附传统数据分析过程,确定相关预期的分析效果。按照实际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的基本原则,结合网络虚拟分析方式,逐步提升数据的分析效果。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快速应用 按照网络信息的传播发展途径,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的标准,为互联网系统提供合理的拓展空间。以因特网、信令网、光纤分布、数据接口分析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加强信息数据的快速拓展,逐步提升信息网络数据的安全级别。 4计算机网络公共服务的安全体系 社会服务信息体系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管理进行拓展,逐步提升公共服务网络结合的效果,改变传统公共服务的应用标准,对人工数据的输入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升整体服务拓展水平,降低服务效率,造成大量的数据安全隐患。依照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对公共服务系统进行技术支持,提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改变性意义,实现传统信息公共服务模式的拓展和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支持,逐步拓展社会发展水平,改善计算机各个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拓展社会的发展进程,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的快速拓展,保证计算机综合性应用水平的提升。加强计算机公共信息应用服务的管理方式,改善计算机技术应用标准,对实际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准确的分析,逐步完善实际计算机优势拓展办法,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优势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艳艳 丁乐 单位: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学院发展设想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成立了。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整个学院在深化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深信,这对我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总体目标 我们将经过五年努力(前三年打基础,后二年初见成效),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有创新,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突破,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创造,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有革新,总体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应用技术型本科计算机类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培养质量位于重庆市应用技术型本科前列,把计算机学院建设成在全国有影响,在重庆为一流的民办应用技术型二级学院。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坚持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执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国家意志,并将国家意志转化成我们实际行动;我们将不予余力的坚持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坚持开门办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将不予余力坚持质量强校的方针,切实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努力。我们一定统一思想,积极推进,把计算机学院办成高层次,高亮点、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二级专业学院。为实现计算机工程学院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之梦而奋斗。 二、具体发展规划 1.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着重体现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体现重庆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需求。加强和国际国内ICT公司合作,使设置的专业方向显特色、专业内容上层次、专业群集有体系。经过三年努力实现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全覆盖,同时突出在IT领域社会人才需求的关键的几个专业方向:软件体系、软件技术、软件开发应用和云计算技术及信息系统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方向。打造完备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群,使人文科技学院成为重庆IT专紧缺人才示范校。到2017年成功申报5个专业:有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字媒体、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热爱教育事业,有人文素养、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核心。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学校支持下,下决心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招贤纳士。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师资队伍配备和学科发展要求,到2017年教师总数达85人左右,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尽最大努力趋于科学合理。 3.学生招生数 为了从学生规模上体现专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特色专业、亮点专业的较大发展,以适应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专业的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软件工程专业(设三个方向)招生250名;网络工程(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物联网工程(设二个方向)招生100名;智能科学与技术(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数字媒体技术(设一个方向)招生100名。到2017年,在校学生达2000人左右。这将有利于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特征,有利于学校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 4.研究生教育 为了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提高我校在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积极与ORACLE公司、微软公司、中兴通信公司和思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教育资源、成果资源,快速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首先是办好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只要条件成熟就全面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为我校专业硕士的培养做出贡献。 5.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体现。通过与ICT公司的合作,三年内建设完备的优质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就有如下特点:第一,体现专业特色的鲜明性,工程技术的实用性,知识架构的先进性。第二,结合重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我们的实情,使课程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并与我院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第三,充分利用全球教学资源,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把课程设计与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库。使我校在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列。 6.建立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治理体系 将充分利用我院的合作办学的优势,强化国际现代教育思想,用三年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治理体系。包括: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各项治理条例,教育教学各项激励机制,教育教学的各项保障机制,教育教学各项约束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使我院教育教学管理科学有序、教育教学规范育人、教育教学发展持续。 7.建设5大工程实验中心 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建立配套的5大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试验中心、软件工程试验中心、网络工程实验中心、物联网工程试验中心和云计算工程试验中心。把工程试验中心建成集专业试验、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开放性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工程试验中心的内涵管理,用三年时间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运营机制;通过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支合作精神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团队;力争建成重庆市级重点实验室。 8.加强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彰显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力。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方法。我们将以MOOCs为改革的突破口,组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二个MOOCs教学攻关教研组,用二年的时间,对MOOCs课程脚本的研制、课程多媒体的制作、MOOCs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上作出示范性的成果,推动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的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同样是高等院校重要任务。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活动中,这对提高教师深刻地掌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科学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能力至关重要。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用二年的时间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教改和科研激励机制,并制定配套的实施意见。实现每年每个教师1-2篇,讲师以上的教师至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每个专业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教改或者科研项目1-2项,并获得专利或著作权1-2项;每个专业三年内完成1-2门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经过三年努力,在教改和科研成果方面位居重庆市民办高校前列。 9.构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应用型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及其重要的模式,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研究新形势,提出新问题,创新新机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型上来,作为产教结合的行为指南。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六方面,即:产教结合的机制、产教结合的形式、产教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型、产教结合的师资队伍、产教结合的课程体系、产教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建了产教结合的科学体系。我们的目标是:用一年时间初步形成产教结合的体系框架,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再花一年时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产教结合体系构架,并完成大部分相关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的制定。第三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产教结合体系构架,实现较成熟的产教结合机制、体制、制度、方法的有机融合,为产教结合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走的路很长很长,但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目标坚定不懈的走下去,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汪林林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相对应的软件技术及硬件技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程序化应用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由于计算机工程技术本身是一种较为固定的程序模式,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其创新设计的理念,而是直接按照计算机工程技术中的程序进行应用,因此,才会使得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应用中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他的价值及意义。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高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等,但仍然会存在相应的弊端,如:计算机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需要工程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我们认为,计算机工程技术想要得到合理、深刻的运用必须要将其弊端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所有使用者对其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与不少工程师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工程的设计还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意识和责任感,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热衷于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我们必须要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展示出来,让工程师了解实际工程设计中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要将计算机工程技术与实践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例如:专业的工程师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上会了解该工程的每一项细节,如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及原理等,再者,利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来进行准确性计算和设计,最后再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最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判断计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展示出来,还能够让使用者了解到它的真实性能[2]。 二、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 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帮助工程师解决各种设计及计算问题,使得工程师和相关工程审核人员的观念及思维都处在了一个高科技水平的阶段之中,有的人会认为,不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是与现今时代脱离的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想法,致使部分工程师自身对于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缺乏了应有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以建筑工程为例子,大部分的工程师都会借助计算机工程技术来对建筑面积范围进行计算,然后再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其中就包括了所需要使用的原材料等等,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都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来实行,手工的操作逐渐减少,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得到保障。完全地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而不参与手工预算,对于建筑的安全会形成一定的威胁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操作过程中,建筑工程师应该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实践中找出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整合和修改,最大程度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如:站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角度上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设计出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传统的手工分析,提出多样化工程设计方案,最后,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在一起,再将设计好的思路整合,运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来设计出最终的程序[1]。 三、合理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 计算机工程技术虽然存在弊端,但其实用性极强,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时也应该扬长避短,合理地运用它来开展工作。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以一些适合的自动化工作内容经过高科技转化来进行,对于工程安全性及威胁性问题则要求工程师手工进行预算,控制工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偏差,确保工程具备足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如:在实际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规范、数学的原理等知识,假设工程师因为缺乏这类知识将使得其难以判断工程技术是否适用于工程,为此,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时要有选择性,才能够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四、结语 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实际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使用者探索出解决途径,以最大的限度来推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合理应用。透过全方面的了解,有意识地选择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确保自身的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尤其是建筑工程等领域,要确保其设计的安全性,真正地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 作者:王玉峰 单位:赤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分析 1概述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促进了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逐步演变成数字化时代。如今,计算机工程应用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不可否认,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非法用户有机可趁,随之带来了病毒入侵、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等一系列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挖掘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取得创新,以确保计算机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计算机工程的应用中,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开放共享,病毒与黑客极易入侵计算机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对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包括软硬件结构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的管理。首先,在计算机应用阶段,计算机的实体安全性应该得到有效确保,计算机实体、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应该得到有效控制,使其符合各项安全指标。其次,针对计算机软件设施,应该进行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得到体现,阻止非法入侵和数据丢失。除此之外,提高计算机的存储防护能力也很重要,约束用户的作业范畴,避免用户读写操作跨越规范的界限。对于数据信息管理,设置专人进行数据的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输出管控,实施安全体系监测,有效记录数据及系统运行状况。另外,对计算机传输数据的输出进行全面审核也很重要。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识别身份的方式通常为口令识别,因此,应严格管理用户登记信息,当应用中出现非法请求,系统应实施全面追踪程序,进行有效识别,对非法用户实施拦截。此外,计算机应自动对应用中的日志记录进行全面记载,记录项目包括节点名、用户名、用户口令、使用终端、使用数据等方面,实施对信息的有效保护。在计算机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存在失衡。安全体系的安全水平等级不一,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确保信息与数据的保密性、整体性、可用性。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计算机信息的取用,使用者必须经过授权方可访问,这是确保网络管理信息保密性的根本[1]。在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未经授权用户禁止擅自更改数据,破坏数据的整体性。同时,要体现动态信息的可见性,提高系统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 3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 计算机工程在应用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计算机信息实施安全保护非常重要,计算机工程应用也因此得到发展。例如,运用入侵检测系统,对计算机软硬盘设施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及早发现恶意攻击。对于黑客的入侵和恶意攻击,采取防火墙、防病毒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防火墙可以对网络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防止外部入侵,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2]。运用加密技术,使黑客无法还原数据,从而阻止其恶意攻击。优化端口保护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对单端及双端进行保护,解决远程终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不足。计算机工程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工程的发展,带动起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带动电子产业、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大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让用户安全、放心的使用。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计算机工程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过去,公共服务体系数据需要人工采用手工输入法输入,导致工作效率较慢、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欠佳等想象。如今,计算机工程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服务效率有所加强,获得巨大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相关的安全问题,但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因此,对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不足与优势进行探讨,掌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以解决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不足,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经济水平。 作者:王玉峰 单位:赤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计算机工程论文:一体化计算机工程LVDS显示技术研究 1某一体化计算机中LVDS显示电路的设计原理 根据LVDS的传输线路组成,某一体化计算机中显示电路应由LVDS信号输出、LVDS信号传输、LVDS信号接收三部分组成。在选择LVDS输出电路时,应注意LVDS输出接口的选择。LVDS输出接口也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单路6位LVDS输出接口,RGB信号均采用6位数据,共18位RGB数据; 2)双路6位LVDS输出接口,采用双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6位数据,其中奇路数据为18位,偶路数据为18位,共36位RGB数据; 3)单路8位TTL输出接口。这种接口电路中,采用单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8位数据,共24位RGB数据; 4)双路8位1TL输出位接口。这种接口电路中,采用双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8位数据,其中奇路数据为24位,偶路数据为24位,共48位RGB数据。考虑到实际使用,单路6位LVDS接口就可以满足。而单路6位LVDS接口需要四对差分线来通讯,三对差分线是数据传输,一对差分线用于时钟信号传输。因此,选择了一款支持单路6位LVDS显示输出的COMExpress模块作为LVDS显示的信号输出端,选择一款支持单路6位LVDS的LCD液晶显示屏作为LVDS信号接收端。 2一体化计算机中LVDS显示的实现 一体化计算机中的LVDS显示发送端及接收端选型好之后,还需要考虑好LVDS信号传输的设计,以确保信号质量。 2.1计算机背板PCB设计 从COMExpress模块引出的信号不能从COMExpress接口直接传输到液晶屏上,这需要计算机背板的转接,在背板PCB设计时要考虑好高速LVDS信号的走线,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LVDS信号的匹配阻抗通常为100Ω±10%;2)保证差分线平行等距,一般是将差分线对长度误差限制,尽量使用同层内的差分; 3)LVDS差分对走线应尽可地短而直,避免过孔和大于90°的转向; 4)LVDS信号要远离其它信号。其他信号最好分层布线,若必须使用同一层走线,距离应大于3~5倍差分线间距; 5)不同差分线对间的间距至少应大于3~5倍差分线间距。 2.2传输线缆的设计 从计算机背板到显示屏之间,需要设计有传输线缆。在设计传输线缆的时候,为确保信号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信号传输线缆应双绞、等长; 2)要做好线缆的屏蔽,屏蔽层要接地; 3)信号线缆要注意避开其他信号线,尤其是电源线缆,防止造成干扰; 4)选用的连接器务必要压接可靠,采用的接触件一般为铜材质以保证信号质量。 3调试及故障分析 一体化计算机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进行了生产,在首次测试时,发现显示屏上没有显示,经检查,LVDS信号线路连接正确,在调试板上测试COMExpress模块,显示正常,但在查看BIOS设置时,发现可以设置主模块的输出为单路6位LVDS输出,或是单路8位LVDS输出,默认的是单路8位输出,与液晶屏的输入接口不符,导致没有显示。调整为单路6位输出后,显示正常。在后续一体化计算机的调试、试验中,发生过一些显示故障,总结起来,主要有黑屏、抖屏、缺色现象。通过更换模块的方式进行排查,排除了线缆、液晶显示器的问题,定位是LVDS显示输出异常。然后在发生故障时,测量了故障模块的LVDS信号输出波形,通过对比工作正常时的波形,发现主要是时钟信号波形异常。工作正常时的LVDS时钟信号(TXCLK±).根据LVDS信号的通信原理,在LVDS显示工作正常时,时钟信号的摆幅应满足的要求,即LVDS时钟信号的TXCLK+与TXCLK-差分信号对的差值在250mV~450mV时,判断为逻辑“1”,差值大于-250mV时~-450mV,判断为逻辑“0”,而且同时必须满足峰峰值的要求,在差值最小的250mV时,峰峰值最小应满足500mV,在差值最大的450mV时,最大峰峰值为900mV。根据故障时的时钟信号波形与要求对比,可以清晰地判断出故障的波形不满足中的LVDS时钟信号的要求,从而造成LVDS显示无法正常工作,解释了故障机理,下一步则需要对输出LVDS显示的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分析。 4结论 本文在工程应用中,依据LVDS显示的基本原理,结合了LVDS在应用中的一些经验,成功实现了应用LVDS显示的某一体化计算机,并对调试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供其他需要LVDS显示工程应用的设计者作为参考。 作者:孙懿 单位:江苏自动化研究所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绘图土木工程论文 一、从教师的角度寻找提高专业绘图能力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要结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应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本科学生要有一定的区别。应结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建筑施工图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实践总结,融合进教学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提高专业绘图能力的效果。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过去教师系统讲解理论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计算机工程绘图这一门课程来讲,主要应采用项目引领、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及人机互动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项目引领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并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计算机工程绘图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在进行教学时,以项目引领的方式,使用具体的工程项目教学;在绘制具体的工程图的各个环节,在学生急需知道下一步做法时,传授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最想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学习兴趣也是最浓的。 2.任务导向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建筑工程施工图)为载体,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绘图命令、修改命令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高级操作命令。打破原有的章节顺序,以任务为引领,逐级深入。以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切实地掌握绘图技巧,精确熟练地利用课内知识,以及内容的精准应用为主。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结合课内知识,自己动手并总结经验。这样做的目的,避免学生在绘制工程项目时,由于工作量大,而感到枯燥,并产生厌烦情绪。在绘图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渗透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小任务时,绘图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并且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从而愿意去主动学习。 3.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室整合在一起,采用一体化教室上课,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由同一名(批)教师担任。通过项目引领、任务导向“边做边学、边学边教”,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打破了原来的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是一种非常适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教师多半时间都是在辅导学生,而不是讲理论课。 4.应用广播教学软件教学广播教学软件可以完成:一机(教师机)对多机(学生机)的广播(授课或播放各种软件、课件等)、一机(教师机)对一机(学生机)的辅导、控制和查看学生机的屏幕。应用这种教学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代替了投影仪加大屏幕的多媒体的教学,并且不会受到投影仪投影效果的影响,是一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和飞跃。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显著。 (二)整合教学内容 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绘图的教学内容,不能是本科这门课教学内容压缩或简单地删减,学生不愿意接受或很难接受的理论知识,尽量地少讲甚至不讲,尽量多地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容易接受的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学校的教学内容应以将来的实际工程应用为主。要打破原来的章节顺序,按照工程图的绘制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三)模拟真实的工程实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实践力度 为了使学生的绘图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必须增强实践力度。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模拟真实的工程实例,绘一小型工程的施工图,根据课时量,模拟的施工图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绘制典型的施工图纸,比如建筑的平、立、剖、节点都只画一张等,学生在绘图时,要严格执行各种建筑绘图规范。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参与、独立完成,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土木工程类学生绘图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教计算机工程绘图的教师,最好能具有双师素质,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整合教学内容,以及按照绘制施工图的顺序,重新排列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上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教师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很随意地找到一些极容易画、学生又感兴趣的建筑施工图或结构施工图的相关内容,能够对各种相关规定,把握得相当到位,并能根据新规范、新图集及时修订所教的内容,使学生所学与将来的工作完全接轨。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有时学生的思路,也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并且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因此而受益。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动手能力很强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其计算机工程绘图能力,并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按照实际施工图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其中所有的案例都围绕真实的施工图进行,并且重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学生有了对专业的热爱,了解具有绘图能力的必要性,从而愿意去画图,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去主动练习。按照这样的途径去执行,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作者:谢桂英 张威琪 杨化奎 霍堂霞 王滨生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系统设计论文 1研究思路与目标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集成电路和处理器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多核技术的出现,处理器已经变成构成系统级芯片(SoC)的基本单元,因此,从集成电路的功能级设计层面讲,计算机系统设计实现采用的方法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卓越人才培养的角度,VLSI系统设计是微处理器的逻辑实现手段,而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基础。学生的数字逻辑系统设计能力和VLSI系统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数字逻辑系统设计能力和VLSI系统设计能力。为了切实提高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目标确定为:以数字逻辑设计方法为设计基础、以硬件描述语言为设计工具、以硬件仿真系统为设计环境、以FPGA为系统实现手段、以计算机系统设计实现为目标和主线,将计算机系统设计实践完整地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之中;教学改革研究思路确定为:系统视角、整体优先、设计牵引、讲做结合、注重能力。该研究思路不同于一般的课程群,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审视,是“自顶向下”的观点和“自底向上”的实现的一种结合方法,最终目标是提升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计算机系统设计、VLSI系统设计等。课程各有目标,课程之间有宏观上的先后顺序,有微观上的相互穿插,有内容上的重叠。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各门课程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VLSI课程中会涉及算术逻辑单元的设计甚至处理器设计方面的内容;汇编语言的作用已经从编程工具转变为描述和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有效工具;HDL语言和仿真工具不再专属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领域,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通用语言和工具。但是,由于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分头讲,实验分头做,总体学时不少,最终效果欠佳。笔者的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系统设计为目标,从能力培养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设计与调试、VLSI、计算机系统设计等课程,借鉴CDIO的思想,将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贯穿整个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过程。 2.1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整理涉及的各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对相互影响的重要知识点整体排序,整合相近和相似的知识点,归并出一些重要的专题,提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全线引入HDL语言,全线引入基于FPGA开发板的设计实验,紧密配合理论课、设计方法课、实践课,形成“学习—构思—设计—实现”的完整过程。 2.2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重点是设法强化和提升学生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说明硬件系统的能力,将硬件设计语言的介绍提前到课程的开始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过程中就开始使用硬件设计语言,相当于使学生掌握了一个设计工具,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提供支持,另外,从教学上形成学习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就是学习集成电路设计的理念。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的实验既有使用逻辑电路器件搭建实验电路的传统型实验,又有使用FPGA开发板的设计实验。 2.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借鉴“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教材中的思想,调整了部分课程内容和授课重点,比如,在数据表示部分增加了C语言的整数表示以及比较运算的示例,在存储器部分增加了程序访问局部性原理的C语言示例,在指令系统部分增加了寻址方式的C语言示例等。增加C语言的示例是进行教学视角调整的一种尝试,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C语言,已经初步掌握了编程方法,但是并不清楚程序在计算机内部,特别是在计算机系统底层硬件中是如何表示、如何执行的。通过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一些C语言的示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2.4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的调整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为了更好地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设计与调试等课程衔接。增加多核处理器和多线程调度等方面的内容;对教材中给出的一些具体处理器实例给予更多关注,比如Pentium、PowerPC和MIPS处理器实例等;重视向量运算和向量处理器部分的内容。 2.5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课程把以往让学生设计实现一个有十几条基本指令的微程序控制器改变为设计实现向量协处理器;以PowerPCRISC处理器的指令系统为参考,把设计PowerPC扩展指令协处理器AltiVec模块中的VSFX指令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整个设计任务分为8个相互联系、难度逐步增加的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学生实践、实现设计、完成测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协处理器中的部分设计工作并熟悉完整的协处理器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2.6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开发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结构及相关软件的综合实验,使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计算机综合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嵌入式系统开发实现的全过程,包括完成硬件、软件的功能分配,进行主控数字系统硬件的设计和制作,设计驱动和功能软件,硬件、软件的分别测试与综合测试等。 2.7VSLI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VSLI系统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把实践分为3种类型:课程实验、自主实验和课程设计,3种类型的实验全部基于Nexys3FPGA开发板进行设计。课程实验包括XilinxFPGA设计流程、Nexys3FPGA开发板主要模块接口设计和基于IP的数字电路设计等。自主实验部分的题目类型包括:串—并转换电路、FIFO存储器设计、大数加法器设计和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等。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类型包括密码协处理器设计、数字信号协处理器设计和图像处理协处理器设计等。 3实验室建设 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年建立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所。实验室配备了数字逻辑实验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台、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台(带有FPGA模块)、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台等教学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能够满足常规的计算机系统实验,但对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持还不够。为此,学院2013年与美国Xilinx公司合作,建立了天津大学—美国Xilinx公司计算机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50多块Nexys3FPGA开发板,实验时可以满足每人一块开发板的要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所于2012年引进BEECube公司先进的BEE3系统,该系统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第三代商用FPGA系统,包括4个Virtex5FXTFPGA芯片,以及高达64GB的DDR2ECCDRAM和8个用于模块间通信的10GigE接口。有了Nexys3FPGA开发板和BEE3系统,我们具备了实现学生设计的各种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平台,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指引下,学院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建设了新的实验室,引入了新的实践手段和方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计算机学院教学管理过程化规范化改革”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两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者:张钢 郭炜 车明 魏继增 李雪威 单位: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1.1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1.2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为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并能给出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我们对于C语言、Java课程以机考为主,采用具有自动评价学生程序功能的程序设计上机练习及考试系统,改变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在开学半学期后每两周组织一次机考,采用多次开卷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如果不满意成绩,还可以在学期结束前的任何一次考试中重考。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和机考两部分,期末总评成绩建议按照平时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40%、机考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工程项目设计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设计作品占40%,设计报告占10%,不再单独设置平时成绩,而以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课程成绩的评价采用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式。 三、结语 通过组建由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门课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案例驱动方式深化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全由学生自学C语言语法,突出专业层面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 (2)以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并重的方式深化Java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前半学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调试方法,熟悉Java特性和程序架构,特别是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后半学期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项目设计实现能力训练。 (3)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以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核心,以掌握算法设计基本功能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OJ系统中相应的配套练习,基本达到工程设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 (4)以工程案例驱动和分组数据库应用工程训练方式改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我们通过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将工程设计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系统中,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作者:殷伟凤 瞿有甜 郑珺 徐强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与优势 一、计算机工程应用相关问题 计算机工程应用阶段中,由于较易受到病毒干扰与黑客入侵影响,因此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应首要关注的内容。计算机安全保护主体应针对其物理构成、数据信息以及应用功能进行安全保护管理。一般来讲,计算机工程应用阶段中应体现良好的实体安全性。其主机同外设形成的电磁辐射较为显著,为此应控制计算机实体符合安全规范标准。对于系统软件则应体现良好的存储管控功能,应能够预防用户非法存取各类数据。同时,计算机实体还应具备优质存储保护能力,进而有效预防用户作业超越制定范畴实施读写操作。再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管控功能,进而有效的记录并反映体系运行状况,并做好数据文件存储读取的有效监测。同时,处理数据机构进行的输出管控应设置专人全面负责。传输数据文件至用户前期,应通过数据处理机构的全面审核,同时输出信息发放应具备完善审批手续。计算机对用户身份识别的常用方式为口令,因此应对口令生成、信息登记以及期限的更换实施严格管控。系统应实现对各类非法请求的全面跟踪,并登记该类文件应用状况,对非法终端进行全面识别。另外,计算机系统应具备全面详实日志记录,在每次成功应用后,应登记节点名称、用户名称、具体口令、终端名称,登陆时间,应用数据信息内容以及程序名、实施操作的类别,还有修改之前以及之后各类数据值等。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目标为,在安全以及通信便利性之中寻求一种平衡。计算机总体安全水平应体现出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丰富多层安全体系,并可对各类重要信息、数据制定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策略。其安全特性则表现为保密性、整体性与可用性。保密性为网络资源仅能通过授权实体进行存取调用。而信息储存以及传输阶段中应保持良好的整体性、全面性,不应在没有授权的状况下,由其他方进行修改。可用性则为对各类静态信息应体现可操作性,同时对丰富动态数据信息内容应体现可见性。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还包含一定的漏洞,由于其属于复杂庞大的软件包,因而最大漏洞为I/O处理。基于TCP/IP应用明文进行传输,因而攻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截获实现攻击。还可通过网页口令录入以及个人资料写入进行攻击。Web服务器同网络浏览器则无法确保全面安全。较多人在进行CGI程序编写时,并非做新程序的编辑,而是实施一定修改。进而令其呈现出相似的安全漏洞。安全管理阶段中,则由于欠缺网络管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没能定期做好安全测试、全面监察,欠缺对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监控,进而形成了网络系统安全的一定威胁影响。 二、计算机工程应用显著优势 计算机工程应用常常存在安全问题,同时为有效应对漏洞的影响,则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工程应用向前的发展与推进,并令其呈现出一定优势。例如,为应对网络攻击、黑客入侵,可通过应用加密技术,防火墙系统凸显其安全优势,有效的弥补漏洞,提升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工程系统综合安全水平。还可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做好网络安全的有效防御。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优化端口保护为网络安全防控的首要环节。基于远程终端以及通信线路均为计算机信息安全之中的薄弱问题,因此可应用端口保护凸显优势效能,做好单端以及双端的安全防护,提升计算机工程技术安全应用水平。同时,计算机工程应用安全问题进一步会为网络犯罪创造一定空间,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一定层面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刺激作用,并扩充了就业机遇。当然,该类影响作用我们应有效把握,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积极探寻有效的安全防护策略,激发计算机工程应用的正面优势。例如,应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优势,创建健康、优质、良好的信息环境,令客户不会受到空间、地域范畴的限制。可加快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传输,价值化资料综合应用,并推进个性化、高效性、优质化的电子商务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应用需求。同时,可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平台推进开展丰富商务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令较多企业可实现快速、自动化的商务处理,而无需像往常一样关注内部的具体分工。基于计算机工程技术,较多企业可提供给客户更为全面统一的集成服务,网络则在该类服务之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企业则可令客户具体服务过程转移到网络系统中,令客户通过更为快速、简单、清晰的方式应对各类复杂工作,提升实践效率。例如,将资金由存款户头实现向支票户头转移,还可清晰的明确信用卡的具体收支事项,进行发货请求的详细记录,或是搜集查阅并采购各类稀有材料与产品。该类操作均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快速的完成。由此可见,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开创电子商务系统,可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高效、快速、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对于客户自身以及企业发展,均发挥了显著的优势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工程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同时显现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我们只有针对安全问题特征,变不利为有利,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管理策略,提升计算机工程技术安全应用效能,激发现代化技术综合应用优势,方能凸显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价值,有效弥补安全隐患,促进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快速、科学与全面发展。 作者:王峰 单位:江海证券有限公司 计算机工程论文:巨型计算机工程的创新 1983年12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其命名为“银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以及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也是中国工程创新的成功案例。本文以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为例,着重探讨该工程的决策、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为后人提供有益借鉴。 1工程的背景与决策 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美国CRAY公司研制成功的Cray-1流水线向量巨型计算机,标志巨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并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苏联、法国、英国、西德以及日本奋起直追[1][2],相继研制出各自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先进、功能最强的计算机,历来被首先满足于军事领域的迫切需求。美国国防部以及和军事密切相关的航天局、能源部、国家安全局,一直是巨型机的最大用户,也是巨额研制费用的提供者。1976年,美国著名核武器设计发展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8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台Cray-1机[3],美国三军及战略武器部队的C3I系统也使用了Cray-1机[4]。因此,美国将巨型计算机看作“军备竞赛的基本要素”,决定“不应让这种计算机输出到任何国家”,尤其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禁运。第三台Cray-1机原本是苏联定购的,但被美国国防部一票否决[5]。 中国考虑研制巨型计算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56年中国的计算技术开始兴起[6],经过仿制苏联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等不同发展阶段,先后研制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国家经济、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防科技做出重要贡献[7][8]。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防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1967年9月聂荣臻就提议研制更高水平的计算机。据此,国防科委四局组织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研,准备百万次计算机的研制方案。1968年4月,在北京召开总体方案论证会,9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中科院计算所下达百万次计算机研制任务书,代号1025。1970年11月,十院向国防科委报告,提议中科院计算所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代号723[9]。1972年10月,国防科委根据国家尖端武器、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问题,并向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74年初,中科院、四机部和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提出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巨型计算机研制。1975年10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指示科委机关,组织国内计算机知名单位,进行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对巨型机的需求、国产元器件质量状况、外部设备的生产能力与水平,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情况。但是,由于“”的干扰,巨型计算机工程几经筹划,均未能正式实施。 “”结束后,巨型计算机工程问题被再次提出。1977年国防科委经过一段紧张的酝酿、准备,于11月14日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事》的请示报告,四机部、中科院等部门亦积极争取。此时,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专门从事计算技术研究的研究所,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四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即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另一支是分散在地方和军队高校中从事计算技术教学、科研单位。1978年3月4日,在中央部署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汇报会议上,邓小平决定将研制任务交给国防科委,责成长沙工学院完成[10],规定用六年左右时间(到1983年底左右)、2亿元左右经费,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长沙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1978年10月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回到军队序列。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能够争取到巨型机工程项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研制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国防科委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承担该项工程的经费。二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是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一个9人计算机小组发展而来,尔后逐渐发展成为军用计算机室、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自1958年以来,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军用、通用计算机。1965年,在慈云桂的主持下,率先用国产元器件生产出稳定可靠的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打破“国产元器件做不出稳定可靠计算机”的说法,先后生产30余台,用于国防科委各基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1970年代研制的151-3/4型百万次计算机,在1979年、1980年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潜艇水下发射、同步卫星发射等一系列科学试验中应用。三是与慈云桂的运筹帷幄和不遗余力分不开。在中央决策到底由谁承担巨型机研制任务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研制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该工程直到1983年11月完成)[11];四机部十五所承担的718工程任务,“进展十分缓慢”[12]。此时,慈云桂正在主持国防科委巨型机国内需求及生产的调研工作,虽然也承担着718工程任务,但因前期工作进展较快,1977年下半年就把主要骨干力量抽出,提前进入巨型机的预研和方案论证,从而把握时机,抓住机遇。1978年5月,巨型计算机工程正式立项,代号785工程。 2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785工程的组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工程指挥、组织队伍、建立制度以及政治工作等方面。 2•1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工程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785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马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人认为五年根本研制不出亿次机,即使勉强研制出来也不能工作。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国务院、军委领导,希望制止这种“毫无成功希望”的工程[13]。慈云桂和同事们顶着压力,提出“豁出命也要把亿次机研制出来”[10]。慈云桂参加过1975年、1977年两次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当时无法提供巨型机所需的大规模、高速集成电路和其他相关元器件。如果完全立足国内,从元器件攻关开始,十年也没有希望研制出巨型机。因此,他们大胆提出,785工程不能走闭关自守的老路,必须闯出内外结合的新路,进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工程指导思想:“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尽量以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为起点,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洋为中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尽量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元件,把先进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完成研制任务”。785工程总体方案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1977年,亿次巨型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是瞄准美国1972-1973年研制成的两台著名巨型机Star100和ASC,此方案1978年5月通过。几乎同时,设计人员偶然了解到美国新近推出的Cray-1产品简介。对新技术极其敏感的慈云桂,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认为Cray-1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是先进的,是新一代巨型机的杰作,当即决定把瞄准目标转向Cray-1,重新设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主流机兼容的总体方案[14]。1978年12月,建立在一个较高起点上的785工程总体方案获得批准。 2•2建立垂直的工程指挥系统 785工程立项后,即建立了由国防科委、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所)、研究室和专业组构成的组织系统。国防科委组成785工程工作组,张震寰[15]副主任担任领导、组织协调。张震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便协助聂荣臻、张爱萍组织“两弹”的研制,主抓试验工作。国防科技大学成立785工程领导小组,张文峰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785工程办公室。计算机研究所分为教学、科研两大块,其中,科研人员按亿次巨型机的构成,分成若干研究室,室下设专业组,形成所、室、组三个层次。张震寰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亲自带领工作组定期到工程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经常把电话直接打到计算机研究所下辖的室、专业组和车间,做到处理事情不过夜。工程涉及的境外订货,凭电话“热线”办理,按正常程序需几个月才能办成的事,缩短在几天完成。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也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为保证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国防科技大学组办了“785工程简报”,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在这个工程指挥系统中,慈云桂担任了多重角色:作为副校长兼计算机系(所)主任、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具有行政指挥权力;同时,作为785工程总设计师,直接负责技术工作;此外,上至直接接受钱学森、张震寰等领导的指示,下至深入到研究所各研究室、专业组以及工厂、车间,在整个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785工程上马之时,正值“”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展开,研制、设计、生产人员十分缺乏。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续从校内、外调入近百名技术干部。国防科委司令部从各基地抽调50名战士集中培训,从事785工程试制、调试的辅助工作;招收100名知青经过政治和业务集训后,参加785工程的生产。“大力协同”是对研制原子弹工程的重要批示[15],也是中国成功发展尖端武器的重要经验。鉴于785工程研制力量的短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一方面在校内与各系及相关部门协作,另一方面与校外相关单位协作。这些协作,按其内容、方式及深入程度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即直接参研、提供设备器材、人力支援、给予技术支持和参加试算,共计48个单位。为使研制出来的巨型机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785工程开始不久,用户便派技术人员到计算机研究所参与工程,同步学习、掌握巨型机的使用、操作及维护。为解决这批协作人员的住宿问题,专门建了招待所,称其为“协作楼”。在785工程的推动下,计算机研究所(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体系。77级、78级和79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在研究室研制人员和教员的指导下,大多数是围绕785工程任务展开,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了技术人员,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保证785工程的生产,计算机研究所不仅为计算机工厂[10],抽调培养上百名技术工人,而且从国内、外购入相关设备,大大提高印制板生产、绘图与制板、打孔、层压、金属化孔、蚀刻、抗蚀镀金、外形加工、装联工艺等工艺水平[10],攻克许多技术和工艺难关。 2•4建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国防、军事工程尤为如此。为保证785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计算机研究所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设计、生产、保障等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制定了从设计研制人员到生产、加工、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整个工程期间,要求“严格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各种事故。……决不能迁就敷衍”。在研制设计层面上,所领导定期召开各室领导、各部分技术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解决工程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后逐渐形成每周一次的协调会制度。计算机工厂也建立相应的生产协调会制度。其次,成立器材设备科,负责785工程器材设备的采购、验收及经费管理。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实行“用采合作”方式:由科研人员提出所需器材清单及要求,器材设备科统一采购。涉及国外采购任务时,实行“技贸合作”方式:技术上由计算机所把关,贸易由相关部门专人进行商务谈判。为确保进口元器件设备及时而准确到位,有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10]。此外,还建立器材进出库制度、请领申报制度、元器件老化筛选制度、工具申请登记制度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研究室也有专人负责器材的清理与保管。正是由于这些合理的器材管理制度,不仅保障了785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资金,全部工程支出只为下拨经费的五分之一[10]。再次,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把“三严”作风贯彻到整个工程的始终。为保证生产质量,计算机工厂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人员质量管理职责,对厂长、总工程师、科室、车间、工程技术人员直至生产班长、检验员、工人的质量管理职责,都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严格的生产工艺规程,创下1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等多个工程上的纪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2•5开展“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大工程成功的保证。要想把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知青和政工干部组成的团队,长期集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以创造精神和高超技术团结协作,不断做出贡献,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基础、传统作风,是不可能达成的。政治工作在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工程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大工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计算机研究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全体研制人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竖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计算机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联系起来。在工程实施的各个关键时刻,通过思想教育、动员会、总结表彰等各种方式,强调“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是立了军令状的,是极其严肃的问题”,大大提升研制人员为国增光、为军服务的政治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785工程各基层党组织,始终注重将政治工作与科研、技术与生产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弘扬献身国防、无私奉献和我军优良传统,倡导开拓创新、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科学求实、质量第一和三严作风”这一主题展开。政治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创造性劳动。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全体研制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解决涉及研制人员切身利益的晋职晋级、学习进修、出国考察、夫妻分居、住房改善、子女教育、日常生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解除大家的后顾之优。政治工作者的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正是通过亿次巨型机的研制,逐步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银河精神”: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3相关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顺利完成,与其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组织管理措施,对于当今的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工程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国家支持与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它不仅包含着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而且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巨型计算机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中“用精度高、速度快的巨型机来解决的问题并不太多”,加之技术风险大、研制费用巨,不是某一个部门、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与管理,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银河亿次巨型机正是在国家鼎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下完成的。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巨型机技术的空白,而且在国防尖端技术和石油地震勘探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促进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然而,亿次巨型机工程完成之时,就已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3],其应用也非常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的政治意义大于技术意义。它不仅充分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帮助中国人建立自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高技术领域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亿次巨型机是大工程更是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3•2两弹一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的示范作用 统一领导、行政和技术两线式指挥、总设计师制、“集中力量、大力协同”以及预先研究、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PERT)等,是两弹一星工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决策与组织管理,以两弹一星工程为示范,并加以发展。如“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预先研究+模型机研制”(通过对模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试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避免浪费)等。但有些方面还做得很不够,1979年钱学森视察785工程时就曾指出:亿次巨型机工程,从制定计划到组织管理,要使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如PERT,要提高效率,要进行质量控制。 3•3工程质量与规章制度的可靠保证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也是巨型机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保证。在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质检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三严作风”(严肃、严密、严格)、“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按时保质达成设计目标。 3•4领军帅才与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 慈云桂院士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是亿次巨型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具有战略眼光,对新技术敏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总体方案、关键技术以及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这支团队相继产生一名科学院院士、两名工程院院士,并为国防科技领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发扬我军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银河精神,始终是支撑这支队伍从事巨型机工程创新的理想信念与内在动力。 计算机工程论文:国外高校计算机工程特点研究 1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9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9学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9学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9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9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2)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处理问题的本领。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狭隘的技术知识背景所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6,8]。UIUC、普度大学、西北大学和IIT在课程设上均体现了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思想。UIUC规定学生在技术选修课中必须选1门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外的课程,例如宇航工程、农业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必须选修1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领域以外的课程,以满足工程拓宽要求,可以是航空力学、化学工程计算、噪音控制、核工程导论、材料结构与特性、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环境可持续工程以及运筹学-优化、运筹学-随机模型中的任何1门。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本身就是该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学生除必须选修科学基础选修课中的普通物理-电磁学、普通物理-波现象和现代物理外,还必须在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任选1门。IIT规定科学选修课必须选1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原理,工程选修课必须选1门机械学导论或热动力学。 3)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和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4所大学都十分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丰富的实验课程,而且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IIT有IPRO跨专业实践项目,西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VLSI设计项目(EECS392)等项目课程中必须至少选修1门。普度大学要求学生选修电气工程设计导论(ECE402)、计算机设计与样机(ECE437)、操作系统工程(ECE469)、编译器与翻译器工程(ECE495S)和数字系统高级项目(ECE495C)等项目课程。UIUC则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高级数字系统项目(ECE395)、微处理器项目(ECE412)、数字信号处理项目(ECE410)等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 4)发挥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是这4所大学的共同特点。西北大学为计算机工程学生提供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及软件系统4个不同的学习路径。UIUC、IIT及普度大学则采用庞大的选修课程及明确的课程分类,使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5)坚持课程设置机构的开放性,改变只按学科知识、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做法。在课程设置机构方面,这4所大学均根据产业界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等要求,学生求职的需求,毕业校友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反馈及ABET2000指标体系,成立由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产业界、教育认证机构、学生及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讨论、确认、不断改进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这与我国由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完备性为基础,由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比,在满足学生求职和产业界需要等方面有明显优势[8]。 3改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万人,在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是我国计算机工程教育与计算机工业界脱节较严重,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8]。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计算机毕业生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评价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2)从培养目标上,工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导向转为求职导向,也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使学生能形成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不仅仅是只掌握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要符合大工程观的要求,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和企业实习项目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用中学,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4)评价体系涉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培养符合计算机产业界需要的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师,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就尤显片面。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5)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片面追求高学位和高学历。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鼓励大学教师到产业界兼职、进修和实习,通过必要的产业实践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他们对产业发展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应聘请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工科院校兼课,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指导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目前,产学合作主要体现在校企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今后,我们应将产学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项目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中去。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能力教学思索 1现状分析 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一直是社会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早在11年前,对于工程教育的迫切性就被人提出来[1]。工程教育本身也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被讨论[2]。现在从国家层面在战略上建立了软件学院进行专门培养,各个高校也不断推出新的课程、新的措施方案。在这一领域虽然比过去似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来自企业的呼吁似乎一直反映出诸多不尽如人意。更多的思路希望将企业的力量直接引入到教学,比如实训基地等[3];而国家层面也非常关注实训[4]。但实际效果可能变得流于表面,因为企业往往难以将核心的工作拿给学生做,而其训练的项目也并未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去设计,其锻炼效果就有限了。在软件开发这一领域,由于其具有变化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特点,导致不少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了追逐新技术、新语言、新平台,以能用会用这些流行主流技术为目标。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大青鸟,有些二本的学生在毕业前专门花钱去青鸟学习,似乎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的优势。但另一个矛盾的情况是,往往那些关注员工后劲的公司却不愿意招聘青鸟的学生。如果将目光投向国外的顶级大学,例如斯坦福,其教学上并没有去“依赖”校企合作,以及很热门的“实训”。其核心课程依然是过去的传统经典课程。以一个研究生为例,一学期能修2门课是正常,3门就很优秀。它并没有追逐所谓的新技术。但无人质疑其学生的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2什么是计算机工程能力的核心 什么才是我们软件开发教育的核心知识架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调查过一些非常高水准的软件开发者,发现他们往往在底层软件上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时间深刻的锻炼,然后在未接触的新领域才能非常迅速地掌握核心。例如,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系统分析员曾经“只”在DOS这种原始的操作系统下玩了10年,甚至自己写过一个汉化的DOS。他只有书本上的一点点网络知识时,就用一两天时间解决了一个学通信的研究生1个月都不能解决的网络故障。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没有“实际的”网络经验,什么使得他如此轻松地进入了新的领域呢?而另一个曾就职于vmware、google等顶级公司的程序员,在Unix下只用C语言做了10年系统级编程。当用Java,C++甚至是javascript时,其学习时间只是1天,很快就比做了几年专门java编程的程序员还精通。如何才是软件开发人员的本质力量?什么才能让他们在变化万千的新技术面前屹立不倒,乘风破浪? 2.1计算机工程能力 我们认为计算机工程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核心知识架构;(2)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什么是核心知识架构呢?是反应该领域最基本规律和支撑技术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操作系统、编译、数据库。操作系统将硬件、软件、高级语言和汇编融汇在一起,它几乎包括了软件工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似乎只有面向对象这种“高级东西”才有的虚函数运用,其实在Linux中就有相应的虚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是最为复杂的计算机工程之一。编译融汇了大量的算法,而且能让大家真正看“穿”语言的外表,深入到其内里,体现了最根本的计算机技术。其优化技术,也深刻地和硬件交融在一起,很好体现了底层风范。数据库,不仅是运用算法最多的地方,甚至是超越操作系统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缓存技术到i/o优化,到索引,再到事务处理,无一不是反映计算机最深刻规律。大家可以发现,所谓核心知识架构,都具有两个特点,反映本质规律,体现软硬融汇交织。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下面谈到的“计算机思维方式”。 2.2核心知识架构 为什么我们没包括一些新兴的语言和技术呢?似乎它们很“实用”。而且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按照传统科目和方式学习后,学生在企业什么都不会。这也正是大家关注工程教育的初衷。为什么不强调这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教育还在强调“古老”的“基础”。计算机领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表面上知识更新非常快,新技术、语言层出不穷。这很容易导致当我们发现学生能力欠缺时,将问题归罪于新技术的学习不得力,知识结构老化。但其实目前的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是否是基础教育不得力?分析国外著名大学,如斯坦福、伯克利的课程,我们发现两个特点:(1)关键的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始终是其最重要的课程,并没有过分追逐各种“新潮”技术。(2)学生一学期能修的课程非常有限,一般为3门课。而国内却呈现相反的状况,比如编译原理被降到了选修课的角色,新潮课程层出不穷,一个学生二年级一学期要修13门课。在这种走马观花的状况下,计算机这种具有强烈“手艺”色彩和工程实践的学科,被完全纸上谈兵化。而一些可怜的实验内容,还被学生的复制拷贝所湮没。我们认为,恰恰是这种情况,使得基础核心知识教育没有工程化,没有充分动手,导致了基础知识教育某种程度上的巨大失败。从以下鲜明的对比可以窥见问题的端倪:国内学生反映操作系统课程是文科课程(只需要背条款考试即可);而相对地,国外著名高校操作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实现“小”操作系统。国内数据库只讲其应用(如大量讲解sql等运用,sql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也很容易学习,这也是它被发明的初衷)。斯坦福的数据库课程中有一门需要实现一个数据库系统。在笔者走访的计算机工程上优秀的人才,发现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诸如操作系统或数据库上都有很深入的学习经历,比如前面提及的自己构建过汉化DOS系统,或者在Unix下,做内核以及驱动很多年等。而当他们接触新技术时,之前深刻的经验和淬炼的思维就让他们如虎添翼,快人一等。更有甚者,国外真正的最顶级专家,都是在这些领域有无与伦比水平的专家,从delphi的缔造者,转战到微软并入主.net平台的开发,也可看到雄厚的底层知识和能力的巨大作用。所以“老”知识并不是障碍,而是通向天堂的阶梯。究其原因,就涉及到工程能力的第2个方面,计算机思维方式。 2.3计算机思维方式 对非专业人士它是很抽象的概念,而对真正专业人士,这又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概念。这里限于篇幅,我们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面对在C++中外部代码如何直接修改私有变量的问题,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就是:对象也是放在内存中,只要能拿到对象的地址,并知道对象的布局,那么就可修改。而没有建立这种思维的人,就完全被高级语言的语法所左右,无从下手。一句话,无法看到本质,没有从下而上的底层思维。核心知识课程的有效深入教学和计算机思维方式建立有何直接关系呢?我们认为核心知识因为其反应了计算机本质规律,而且从底层建立起来,所以对其深入掌握运用后,它从开始的逼迫到最后的陶冶,最终潜移默化地让受众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而这正是计算机工程师安身立命之本,就如同音乐家有其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一样。为什么诸如java之类的课程于建立计算机基本思维不太合适呢?因为它更高层,无法让学生看到最下面。而唯有彻底、深刻和系统的底层淬炼,才能真正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 3如何打造强大的计算机工程能力 大家一方面指责基础课程的“空洞”、“无用”、“陈旧”;另一方面在不断开设的海量新课和技术中压得学生更加远离编程,远离实践。即使能培养出熟悉某种语言的学生,也无法看到他们和培训学校有何不同。实训也似乎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往往是那些自己醉心于编程的学生最后有着卓越的表现。让基础知识能支撑和指导实践,而非仅仅“符号”,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践。 3.1“3块连一线”,4门基础课程整合打造核心知识架构 我们将4门基本课程进行贯通式整合,着力塑造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下层的是3门基础课(在上一小节探讨了其在工程能力训练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软件开发环境产生支撑。而软件开发环境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工程实践,从应用角度将3门课程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开发更有机整合在一起。首先,阐述为什么将以上课程整合在一起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什么东西支撑了优秀程序员。在我们的调查人员中,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很深厚的底层软件开发背景。有长期从DOS的Hack入手的;有长期从事Unix内核编程的;有从Windows的driver起步的;有以反汇编逆向为根基的。长期在最底层的经历,使他们建立了最真实和能触摸的系统观,能以计算机的方式思考。所以面临新技术时,他们能透过新形式很快把握其精髓,深刻地把握其实质。“太阳下面没有真正的新事物”,例如号称21世纪最新的重要的软件技术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AOP),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在了汇编一级的软件技术中,它本质就是钩子技术的系统化。在底层的软件世界,我们不仅能够用到那些所谓的最新的技术,而且能看到其本质(我们可能就是用机器码自己构建出来的,而不被新技术的华丽外衣障目)。这些使得具有底层经验的开发者,更有创造力,更能创造,也更能洞察迷乱后的本质,庖丁解牛,解决那些异常复杂的工程问题。举一个笔者遇到的真实例子,一个具有深刻底层经验的程序员(一直只有C语言和操作系统编程经验)和一个只有深刻Java经验的程序员,在同时学习Javascript的闭包概念时,后者一个礼拜都还有些似是而非。前者很快就能自如运用,且最后指点了后者1个小时,后者顿时豁然开朗。这是典型的“新”与“老”,上层和底层经验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对比。既然底层软件赋予我们如此强大的能力,那么哪些是底层软件呢?大家公认,操作系统、编译和数据库由来就是计算机工程自身的根基。所以,我们必须将这3门课涉及的知识好好淬炼。而如何将3门课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的软件开发联系起来呢?如何用它们指导平时程序的开发呢(我们大多数是开发用户级软件,不会开发内核软件,因此许多人认为几乎整个在内核中的操作系统对用户级软件开发无从指导)?另一门课,《软件开发环境》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一条主线,通过反汇编将C语言和汇编串联起来,让系统级的知识从高级语言的面纱下展现出来。同时用逆向工程这把庖丁之刃,将编译、链接、面向对象等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知识块剖剔,让底层与上层贯通一气。而逆向的技术技巧,本身也是非常高级的软件开发技术。因此,我们用“3块连一线”来总结4门课的关系是最好不过了。为什么不纳入语言课程,比如C/C++语言?从我们的工程经验来看,语言只是计算机原理和思想的载体,是表述方式而已。为了表述形式而专门花大力气是不值得的。比如,国外的著名大学很多都不开设语言课,在其他课程作业中必须用C语言编程,学生们就在那里锻炼了。真正的语言的力量并非来自语言本身,而是底层知识为支撑的项目锻炼。我们的思路是以构建式完成大量的完整系统的编写,这样就很好锻炼了软件开发和工程能力。同时,“软件开发环境”本身从逆向层面也对语言有了深刻的剖析,这是纯粹的语言课难以完成的。另外,从大纲安排上,我们在大一就会让学生用C语言来初步接触程序编写,这时并不适合放入太高级主题。而在教学中,语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一个个工程构建中,随风潜入夜了。为什么不纳入算法课程?从某种程度上,“程序就是算法与数据结构吗”?我们认为在系统中运用算法,算法才具有生命力。而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我们专门设立的一些课程设计将全面运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在实战中运用并学习提升才是王道。这也正是构建式学习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精髓所在。算法课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元件,就看你怎么去组装甚至改造。 3.2以构建主义的思路,深度实践的风格改革课程 前面我们论述了底层知识架构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来将它们实际地建立在学生的工程实践中呢?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具体而微的系统”。讲操作系统就构建一个小操作系统,讲编译原理就构建一个小编译器。同时,设计一些跨度较大的课程设计覆盖这些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系统本身就可真实淬炼工程能力,而这些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运用知识点的广度,本身就超越了简单的企业实训项目,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挑战性独特优点。我们需要的是运用团队的思路和现代软件工程的手段,将其开发过程管理发起来,从而熟悉企业级开发的工具链,将软件工程学到的知识贯通到实作中。这也回答了“和以前相似的强调基础课程教育,什么特点使得我们的做法能获得强大的工程能力?”这一问题。以前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现在的做法是回归计算机工程的自身科学规律———实践为王。 3.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强调动手实践 以前我们一直是卷面考试,实验分数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这本身违反了计算机工程的特点。只有改变评价考核标准,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充分锻炼工程。在课程软件开发环境中,我们采取了平时的考试结合期末考试的方式,而两者均为软件编写。期末考试在实验室上机编撰指定题目。不强调对一些函数名等死知识点的记忆,可以用在线帮助。这本身也符合软件开发的规律。 4结束语 我们在计算机工程教育上试图做一些回归本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软件开发环境中,学生普遍认为:“似乎将3年学的程序课全学习了,收获很大”。更有同学,在外企公司的面试中,直接运用了课堂上的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是难以获取的。但整个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所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许多环节需要优化。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探索工程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1-2]。一般工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主力军。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一直认为自己培养的是工程型高级人才,但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轻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和综合性[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感叹找不到他们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在对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们借鉴国外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开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二、国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研究与启示 (一)德国FH“企业主导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FH是德国的一类以培养工程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府,施行的是4年制8个学期的本科教育。FH是德语单词Fachhochschule的缩写,由Fach(专业)和Hochschule(高等学校)两部分组成。FH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德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传统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各级职业教育培养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同时更需要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工程型技术人才。1968年,联邦德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协定来组建FH[4]。为了更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1998年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HRK)提议,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审议,FH的英文译名被正式确认为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即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的FH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学生进入FH后,有2个完整的学期被安排在与今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第一个实习学期安排在第3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提高技能,对未来职业获得一定了解。第二个实习学期通常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学生在此时要承担接近工程师要求的任务,由企业中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FH的教授与企业里的指导人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协调,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5]。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学校能够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目标;企业能够将给FH学生无偿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政府积极地给予立法上的支持[6]。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在理念上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缺乏参与合作培养的热情与责任感,加之政府缺乏必要的立法支持及相关的优惠与鼓励政策,全面有效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很难开展。 (二)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普通教育证书在内的非常完整的在国际教育中独一无二的证书体系。完整的证书体系以及相应严格、标准的资格认证制度,促使以培养工程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以适应科技发展及市场需要,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6]。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教学效果按“国家职业资格”规定进行评定。科学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完善的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是在高等院校中推行“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创建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目前已经开展的有软件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资格认证考试,很多在校大学生都积极参加此类认证考试,但该认证考试还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另外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还很不完善,覆盖面有限,加之一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关注点不同,要真正在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二者的并重还有一定困难。 (三)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6] 加拿大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而是从围绕着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培养方案,决定教学方法、步骤、内容及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较高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我国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工程工程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工科院校,可以借鉴CBE的指导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通过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确立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胜任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并以此开发专业课程,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等。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我国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以上对有关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可满足企业需求、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初步形成了图1所示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图2所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框架。 (一)培养方案 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我们在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下,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来自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意见,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计算机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的总学时数均超过35周(四年累计);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等;根据企业需求,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考核与管理模式。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我们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人才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与企业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西安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以及大连软件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中关村软件园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实训中心成为我们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我们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窗口。根据来自企业的信息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充实调整,如针对社会对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量大,且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日语水平这一现实,我们及时在“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日语课程;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我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课程,聘请企业人事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和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理论教学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认识规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实验和实习,通过认识、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使他们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产生兴趣。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已经厌倦了听课、考试。到了大学,如果还是延续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将完全失败。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加强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把知识传授和实习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科技活动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增强综合素质。例如,近年来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同年级学生中开展相关课程的程序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培养了团队精神,达到了单纯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2•建立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扩招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都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可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拥有一批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他们都具备有坚实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近年来,我们成立了IT工程型人才实训中心,通过中心的窗口作用,与很多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2006年暑假,我们派出四位教师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参加欧美软件外包的相关培训;2007年暑假有三位老师到广州周立功嵌入式系统公司进行为期六周的访问学习,直接参与到企业嵌入式系统项目组的研发工作中去;我们还先后派老师到用友软件公司、西安康奈克软件公司、微软公司、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等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我们要求每一位刚来的青年教师,要么参加到校内的某一个科研项目中去,要么去对口的公司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交流学习。 (三)实践教学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除了加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外,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实验室积极配合,我们积极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各个实验室在完成正常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的同时,全天为学生开放。每门课程都开发了供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选做的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正常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受到了同学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学生自由参加的开放实验外,还成立了十余个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目前,我们的五个实验室都承担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其中“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安排在软件实验室;“FPGA兴趣小组”安排在电科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安排在软件工程实验室;“网页制作及组网兴趣小组”安排在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兴趣小组”安排在硬件实验室。一个兴趣小组常常出现数百学生报名的可喜景象,但由于资源和指导教师的精力所限不得已采取了一些分流的措施。近年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在陕西省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以及各类企业或行业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参加开放实验或科技活动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四)校企合作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是目前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与企业联合培养IT行业的紧缺人才,如针对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人才的供不应求,举办校企联合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都被相关企业直接聘用;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先由企业在三年级学生中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进行培养;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分段接力式联合人才培养,建立“中关村软件园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园提供课程或培养要求,学校按照中关村软件园的要求培养学员,软件园实践中心接收毕业生到软件园实训,并推荐学生在北京软件园区的企业工作;与企业联合建立3+1教育创新实验班,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前三年基本上执行原培养计划,第四年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在某技术领域所需要的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例如,在国内著名的嵌入式系统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与我们共同举办了“周立功3+1嵌入式系统创新教育实验班”,培养当前IT领域很多企业十分缺乏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报名十分踊跃。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更注重人才学历的培养,而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则寄托于自觉。职业素质是人才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说来,人才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一些。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对计算机工程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但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无法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素质培养的大环境,同时,在校教师也并不深入了解企业,无法实现相关授课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毕业班学生中进行了IT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如东软的素质拓展训练,因地制宜,寓教于乐,使同学们从内心到身体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洗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追求的目标更为坚定。这也让包括教师在内的校园一族,亲眼看到、也亲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四、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部、陕西省及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由企业参与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各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实施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 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特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外围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4总结 为实现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确定完整合理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硬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为两方面:一是调整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中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先导,以ISP、SOC技术为主线贯穿于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中把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到32位等。二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的优势。实践表明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高等质量工程建设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划,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也意识到计算机工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许多方面,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MCLA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提出将MCLA模式应用到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中来。分析了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了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后探讨了模式构建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MCLA教学模式;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积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过论证、反思和实践,纷纷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但是,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占我国本科院校总数的80%以上,阵容庞大,是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它们大多扎根地方,面向行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对于应用型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有的甚至还处于踌躇徘徊和选择中。因此,研究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本科院校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然而,高校培养的信息技术类人才面临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大部分院校都是按照专业来设置课程,各专业之间课程相对独立,我校也是如此,几个不同专业之间又分为不同的方向,门类众多,课程繁杂。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由于孤立的知识学习而难以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课程也往往只能做到对特定部分知识或技能的理解和应用,难以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技术类开发和创新能力。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工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二、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中的构建 MCLA是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 ture)的简称。它能让学生在典型的“案例”驱动下,以榜样(教师或专家) 为中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运用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MCLA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的构建,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通过MCLA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探索一条适合我院发展定位的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类人才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实践教学全面引入到课程教学中。 (2)创建基于网络平台、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在新世纪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开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MCLA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开放网络平台中充分发挥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3)进一步拓展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准确把握IT市场需求,尽早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际操作,并以企业实际运作模式来开展项目实训中心的运营;通过项目实际操作进一步实践MCLA模式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MCLA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基于MCLA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培养类型的定位,即如何依据学科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探索“创新型应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体系。 (2)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动态适时完善和调整相应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案等,探索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如何发挥MCLA模式的作用。 (3)在MCLA教学模式理论中,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教师将MCLA模式充分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和积极参与意识,切实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沿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我们以过程学习、反思性学习、开放式协作学习等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引入MCLA模式理论,通过加强教师或专家的主体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构建基于MCLA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 [摘 要]江苏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定位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形成了完备的“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学院社会声誉也得到逐年提升,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学院其他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育基地 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应用型大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在就业阶段尤显突出。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应高校招生与就业竞争形势,改革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调查研究,在试点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前三学年主要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一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1],其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深度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背景 (一)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计算机工程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工程(设两个方向: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媒体技术(设两个方向:影视后期制作和游戏开发)、教育技术学,这些专业的实践性都很强,其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学生成才和能力培养特点。实践内容安排和项目设计、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等都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综合考虑的因素。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四年为一周期,为了以一变应万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现状。“3+1”模式是比较科学和可行的一种尝试,但前提是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实践场所和设施,软件条件是指掌握新技术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就学校现有条件是无法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的,唯有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形成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才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2] (三)计算机人才需求形势严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才快速流动的现状,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项目)经验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而是将目光投放在具有至少1-2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身上。能否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具有相当于1-2年的项目实践经验,对高校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几年的实践表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就某一岗位的实际项目需求进行系统的训练。前提是有训练场地、训练项目和训练教师。就目前而言,学校难以完全做到,但一些相关企业或者培训教育机构可以做到。高校只要与这些企业和机构互利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精心设计合作内容和机制,严格执行合作方案,就能培养企业认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办学历史、生源质量、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决定了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特有的办学模式、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3+1”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而“3+1”模式中第四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工作经验积累的改革必须依靠坚实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五)学生就业 江苏理工学院培养的学生有大部分的毕业选择是直接就业,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使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是学校、家长、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最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我们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唯有校企合作,广泛建立适合各专业就业岗位需求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才能真正实现“零”距离专业就业。 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关键环节 本校计算机类专业涉及5个专业约9个专业方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的内容较多,但以下八项主要环节不容忽视。 1.学校重视,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2.成立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牵头和专业负责人为主要骨干的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小组,保证基地建设重要决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3.广泛交流,深入调研,严格筛选优质企业和机构作为长期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合作的基地必须具备以下主要条件:(1)有合法的开展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相关企业资质;(2)有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3)有安全和完备的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和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4)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5)有先进的企业项目实训教学计划;(6)有充足的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有负责学生职场文化教育和负责学生就业的企业级指导教师;(7)有系统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有序的教学运行体制;(8)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有广泛合作,能够保证人才需求和输送“零”距离接轨。 4.校企签订实践教育基地协议,签订人才培养详细实施协议。 5.校企协商决定基地教学内容。 6.校企协商安排基地教学计划的实施。 7.校企合作成立基地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估小组。 8.基地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追踪计算机新技术)、适用性(针对本科生)和系统性(完整的企业项目过程训练)。 三、实践教育基地活动 学校在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大四学生在第7学期(共8学期)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训,其目的就是通过半年的实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前三年所学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达到提升技能、系统掌握专业核心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学校联系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节点,也是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在基地还会安排其他一些实践环节,如专业见习、社会调查、IT论坛、毕业设计、就业指导、师资培养、各类研究项目联合申报、中高职骨干教师联合培训等。 专业综合实训是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的主要教学环节,本校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流程,即考察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协商制订基地实训方案、安排基地实训带队教师、基地实训项目、学生预报名、宣讲实训项目、正式报名和名单确定、学生提交专业综合实训申请表、学生和基地签订实训协议、学生完成实训、学生提交实训手册、带队教师评定实训综合成绩、基地推荐学生就业或实习、学生和用人单位签署实习/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实训工作总结。 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一是对学校实践设备、场地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二是通过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实践,减轻了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的是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十分有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院建成近40个实践教育基地,涵盖了IT行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去向的主要领域,包括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C++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分布式云计算软件开发工程师、ERP软件开发工程师、ERP软件规划工程师、ERP技术支持工程师、大型数据库运行维护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影视制作工程师、室内设计工程师、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工程师等,满足了各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不同需求。 (二)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通过基地建设,学院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现学院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定期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与学生一同到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兼任实践指导教师,也促进了学校的师资水平;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3+1”人才培养模式计划的顺利实施。2009年以来共有955名大四学生参加了校外基地3到6个月不等的专业综合实训,每届学生参加校外实训人数都在50%以上,学生的总体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逐年提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计算机工程学院2010届参加校内、校外实践的学生进行了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研,统计数据表明参加校外实践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平均月工资高约500多元,离职率低(9%),掌握的IT工作能力高出10%,专业就业率达83%(没有参加校外实践的学生仅达59%)。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所做的《江苏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计算机工程学院2011届和2012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校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两年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都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值。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全校最高(3488元),且超过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月收入(3212元)和全国本科生平均月收入(3366元)。[3] [4] [5] (四)实践教育基地是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学院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风建设意义重大。 (五)实践教育基地是学校IT论坛的坚强后盾。学院每月组织一次IT论坛,做技术报告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基地请来的IT高级管理专家、项目经理或者技术骨干。通过IT论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对IT人才的要求,对指导学生成才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践教育基地更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大学第7学期参加基地的专业综合实训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工程项目实践经验,这样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由基地推荐,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流程,大部分学生可成功选择IT企业直接顶岗实习或就业,毕业时候可以积累相当于1-2年的工作经验,保证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七)实践教育基地是各类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功申报和完成的有力支持者和合作者。2012年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共同申报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计算机类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申报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在2013年首轮检查中“软件工程专业”获评优秀;2012年申报获批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软件工程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2013年申报获批江苏省“信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获批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申报获批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 (八)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是对学校作为国家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工作的有力支持。学院每年都要承担国家和江苏省中高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实践教育基地在师资、场地、项目等方面都能给予全力支持,满足了骨干教师培训的企业实践需求。 五、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改进思路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工科计算机专业和产业、企业无缝对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探讨一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的联动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一体化。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行业应该加大指导和引导力度,企业应该自觉承担人才培养的一定社会责任,高校应该主动和企业深入交流、探讨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行业企业需求、文化以及创新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当中,从而实现全社会机制联动、理念一致、资源共享、质量保证的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类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问题探讨 摘 要: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称为"断头教育",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毕业以后会直接参加社会工作,而很少会再继续进行高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中职、本科3+4这种分阶段培养的教育形式,对于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新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衔接问题是中职与本科分阶段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是分阶段培养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环节。本文就计算机专业中职、本科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 中职 本科 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通常会直接参加工作,而很少能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习,至于进入硕、博方向的中职学生则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断头教育”。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做好中职、本科这种分阶段培养的教育工作,从而在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现,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课程衔接问题作为分阶段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其对于分阶段学生培养的质量以及中职教育能否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其需要中职、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共同的制定,同时这也是分阶段课程教育中实现课程衔接的第一步。中职与本科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中职区别于普通中职,本科也不同于普教本科。此外,在教学层次上,中职教育更加侧重培养实用型技能操作人才,即学生可以有一技之长;但是本科教育则主要侧重管理型、应用性和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也就是培养那些可以工作岗位需要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专业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中职和本科院校需要对于两者的共同目标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确保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例如计算机类专业需要专、本进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明确在知识、技能、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具体培养要求。 二、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 为了确保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将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的认识和设置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中来进行课程标准的统一性制定,从而给课程的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指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程结构的层次性,以及课程内容设计的连贯性,避免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趋同、定位模糊以及各自为营等问题的发生。 在计算机类专业中,体现中职、本科这两个阶段阶段贯通和统一性的会好形式为模块化学习,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活模块、宽基础”的教学原则指导下,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方向入手。此外,对于各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需要结合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内容,并需要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所需要的技术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将其分解为多种教学模块。中职、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均可通过模块化来实现,如对于高级网络管理人员这一工作岗位的培养可以沿着“网络原理――数据通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这一主线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将教学大纲动态化、丰富化。理论上来讲,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技术的更新频率通常比较快,所以需要将这些新的知识和内容及时的加入到与教学相关的模块中来,避免课程内容衔接过程中出现脱节问题,还需要加强各操作和知识单元的衔接性,进而实现分阶段课程的整体衔接。 三、中职院校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确保专业衔接 在专业衔接的过程中,课程设置通常主张“重实践、宽基础”的原则,“重实践”主要是指职业教育需要区别于普通教育,“宽基础”主要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高等教育服务,从而让学生有更大的工作后劲。对于形式类似或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可采取盲目地撤销办法,而需要根据详细的情况来进行安排。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可以有所重叠,但是在深度上需要有所区别。例如,在计算机类专业中,程序语言课程是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开设的,但是,该门课程在这两个阶段过程中的培养目标和语言均不一样。该门课程在中职阶段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思想和素养;而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对于分阶段培养的中职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教授给学生专业课程,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必然会相应的缩减,但是这不是轻视文化课程。如数学等类型的文化课程,它对于学生后续的本科教育中的高等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中职、本科课程教育中出现脱轨问题,要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专业技能课程外,还需要重视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制定弹性化的学分制度 中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将来的专业方向,而普教学生通常需要到了大学阶段才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分阶段培养的学生而言,高校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弹性的学分制度。通过弹性学分制度的制定,建立自有的选课制度,有助于学生全身心的钻研自己的专业内容,这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和关键。鉴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了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计算机类专业中职和本科院校需要建立统一的选课和学分转换机制。例如,如果学生可以获得培训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则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就可以为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建筑统一的共享平台和课程框架,从而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是当下中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好相关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设计,确保课程衔接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分阶段项目的顺利实施。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摘 要 】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就电子商务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计算机类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整合课程体系等几点改革措施。 【 关键词 】 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1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贸易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和一门东南亚语言,能够较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贸易和营销管理等的实践或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对网络贸易人才的需求。 1.1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综合性学科,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主要由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构成其知识体系;要求培养对象在3~6年时间内,完成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管理、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实战训练,达到掌握经济管理、网络贸易、市场营销、在线交易、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商务应用系统规划、可行性论证及评估、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与维护的技能;侧重在分析和规划的能力培养。 1.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运用能力包括:商务应用平台规划、网络集成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应该具备:①掌握软件工程理论与规划方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②掌握大规模商务应用平台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规划、可行性论证、概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设计、设计、测试、培训、评估、部署等方法。 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初期,我院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技术方向,一个商务应用方向。大一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确定其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技术方向的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于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高级语言、商务应用等;而商务应用方向则偏重于会计、营销、管理、物流等专业内容;两个方向的交集是数据库、会计、营销等专业内容。这样,偏重于技术的学生,缺乏商务知识,而偏重于商务应用的又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替代,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被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替代,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学生都无法理解电子商务专业到底能干什么。 2.2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教师,专业教师分别由机电、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领域教师组成;各专业领域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无法明确商务和信息技术真正、合理的切入点,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商务应用知识类课程的随意和简单组合;在实践环节,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培训和应用经历,仅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讲解并引导学生,难免出现教学实践和现实应用的脱节。 2.3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计算机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目标不够明确;例如为便于学生考二级,将Access数据库原理列为基础课程,大二学生要学习高级语言,又开设网络数据库作为先行课程,两种数据库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考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课时均在50个左右,未能考虑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实训类课程,先行课程安排不合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Web站点设计,所需的先行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动态网页设计及网页设计、项目管理等。一般为了拿出更多课时安排商务类课程,将必须的先行课程压缩数个,导致综合实训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成为演示课程。 2.4 实践环节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其培养目标是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但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硬件轻软件,认为组建了实验室,配置了电脑,接入了网络,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思维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 2.5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 综合性实验是高校培训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潜质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理工科教育开始逐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许多综合性实验环节,例如电子器件设计,给学生一个课题名称和内容介绍(或者学生根据课题方向,自拟题目),让学生综合所学内容和翻阅各种文献,完成设计工作,最后提交一个产品,并要求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于许多有创造性实用价值的产品,指导老师会协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通过校企合作推向市场。和理工科相比,电子商务专业在综合实验环节还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环节起步较晚,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高素质实践性教育人才。 3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熟悉商务过程、精通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对象的绝对优势。在教学过程,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课程体系,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的剥离;例如在讲述市场营销、物流、经济管理课程时,可将涉及到的各类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并对各类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架构、服务等进行讲解,同时完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熟悉商务过程,同时掌握系统平台的架构、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2 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平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是整个培养体系的重点,实验环境、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构建各门课程实训任务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性实训平台的搭建,综合性实训平台应作为一项独立实践环节开设,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旨在培养学生参与商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灵活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为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提前做好铺垫。 3.3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侧重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限于学历、职称的提升,应该“走出去”,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甚至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教师的商务素养提升了,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课堂教育。在当前科研氛围浓重的高校,教学过程被许多教师轻视,这种趋势要遏制,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质量,让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站稳讲台。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按学科分类,加强各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促进各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 提高专业教师待遇。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其他专业相比,比较繁重,因涉及到信息技术,要不断学习,在薪资待遇方面,要对其进行补偿,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稳固教师队伍。 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或者学科带头人,创建良好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营造自由学习氛围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突破常规,去除说教思维,根据前沿的商务信息技术应用,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走出学校,加强和商务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取各种应用项目,为学生营造实战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规划、分析、论证、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部署上线、维护等全过程;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在实战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实战过程,可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教学模式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组合团队,并协调团队内部分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5 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集中做实验,密度比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促,学生很难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后,学生要做实验,必须提前预约,学生预约实验就需要提前主动的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验效果更佳,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是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相应地增加了学习时间,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工作量的增大。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为综合性实验科目、独立实验项目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条件。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提出将“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竞争性”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索如何将竞争机制引入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竞争性教学 引言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尽管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外部企业单位的实践需求差距还是很明显,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格的程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反差需要高等院校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来减少与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差距。对于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已经有研究人员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1]有的提出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性机制,并在操作系统实训进行了实践。[2]有的探索专业学科竞赛和“3+1”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还有的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监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4] 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比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容易取得优良的成绩。[5]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成就充满渴望,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 普通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带有强烈的实践性,它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实践课程,也不同于理论课程,而是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功能以及最后熟练地综合应用。但是目前程序实践课程中简单的控制台输入输出效果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达不到实践课程的设置目的。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各自低头开始练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竞争性实践教学方法 纯竞争性教学方法是精英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将占据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性教学方法时应做到鼓励先进,促进后进,以先进带动后进。[7]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程度,设置合理的竞争规则以及实践内容。因而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自身要求更高。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目的性明确,为准备实践课题的限时实践,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准备练习。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及时解决,那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花更多的时间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这些教材中没有的案例。这样,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对程序设计课程要有较强的编程实战能力,能够熟练解决各类程序设计的问题,对所承担的程序设计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要达到应用自如的地步;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前沿程序设计知识与技术,能对相关话题进行解答。 (2)实施过程合理控制。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在实施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控制教学节奏,充分考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和暂时落后的学生。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否则就达不到引入实施竞争性教学的目的。 竞争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需要调整原有课程评价的方式,不能简单地采用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最终成绩评价方式。因为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除了课本知识点外,最为关键的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程序排错调试能力,这些能力的测试在笔试中难以实现。但如只采用上机考试,也存在一次考试定结果的问题,达不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不能依靠一次考试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将评价分解到平时,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真实水平且能激发学生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竞争规则主要围绕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进行设置,具体设定如下: (1)修改课程考核方式。将平时的限时实践所得到的成绩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最终的总成绩,每次限时实践后要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也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计入总成绩。 (2)调整原来的教学方式。平时课堂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而是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来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可以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 (3)精心设置限时测试内容。提供限时实践测试的题目每次需要有2~3题,难度要有梯度,要保证有1题是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即可完成的。测试题需要提供相关验证数据,而且要保证学生间有所区别,防止抄袭现象发生影响效果。 (4)测试结果评价。限时测试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模版,将编写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即时提交测试结果电子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给定测试成绩。成绩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分数,需要使用包括代码和报告规范程度、完成时间、代码质量等指标。 (5)即时综合评价。每次测试完成后,要根据本次测试结果结合前期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并进行综合排名。综合排名中考虑鼓励后进学生,因此综合评价不能简单地将每次测试结果累加,还要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进步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绝对分数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排名的进步。进步指标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计入总评价中,并且每次测试后要将综合结果及时,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6)最终综合评价。最终成绩的评定要考虑排名和综合分值的情况,本方法的最终目标是使更多的学生达到程序设计的合格要求。拔尖、合格和不合格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实施效果 从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实施效果看,竞争性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实践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张,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践任务,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上交实践的过程材料和结果。教师不需要在上课时反复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理论授课的内容,并加强实践练习,因为学生会自觉复习并准备下一次课堂的限时实践。在推行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过程紧张,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实践教学的效果确实有明显的提升。 结束语 竞争性实践教学模式,将由学生自由完成任务转换为限时完成任务,但这一变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要求,并尽可能避免了部分学生抄袭上交实践内容。可在采用该方式的过程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假如能有相关的软件系统配合,则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观和快速的评定,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设置合理测试题目以及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实践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摘 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否成有效,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还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都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经管类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市场对于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变得日益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否成有效,直接关系到经管类学生以后的课程学习,还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都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要求,从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极为有效,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研究。 1 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应用”,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这个词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幻灯片、电子表格、文字处理等基本软件来进行综合实训。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Word软件的应用,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一篇关于对经管专业的认识或者计算机基本组成的论文,论文务必要符合例文要求,格式要求清晰、美观,字数不少于两千字。 任务二,Excel软件的应用,学生用Excel软件来记录自己家庭在过去的一年中的财务收支情况,每月支出、每月收入情况要按照月季度来进行记录统计,然后再将这一年的财务情况制作报表形式,用图形的方式来比较,每个学生的工作簿中的工作表至少要有5个。 任务三,PPT软件的应用,学生用PPT软件来将任务一、任务二的情况展示出来,同时进行必要的解释,要求幻灯片的张数要多于30页, 合理使用声音、动画或其他媒体,PPT文档内容要简洁而清晰,每页的内容和制作方法也要各不相同。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如《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多媒体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之类的选修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广度的需要。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运用逆向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影响,有些学生往往会在计算机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应该注重于加强逆高思维的训练。文章贵在出新,应该在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上机独立完成某些任务作业时,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用逆向思维来提炼观点。还可以自己提出新观点,树立起新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同一任务、同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完成。 3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应该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中数学教师目前还是认为自己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上课只需要听讲记笔记即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 要想突破这个教学瓶颈,教师就应该将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切实转移到学生身上,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力争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题,而应该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结果的检验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建议结合学情,突出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以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力求“点石成金”、给教师以启迪,谨求抛砖引玉。 4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老师。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望而却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应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为了有效地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应该让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联系起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2)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导言课教学设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度重视,将导言课备好、讲好,为培养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3)每节课建议增加课时建议、作业设计等,每章开始的“知识体系”建议细化为知识点内在联系更为密切的“系统概念图”。 5 大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依托互联网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主要由课程交流、讨论和课程学习两大块组成。在课程交流、讨论部分,可以利用聊天室、BBS、微信、微博、E—mail、MSN、QQ等技术来进行多对多、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等相互型交流,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都能够有及时地了解;而课程学习部分则是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能够让学生浏览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极为有效,同时,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还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有效地反馈,能够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较好的参考意见。 此外,大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建设,还为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众所周知,学生在计算机实践能力和计算机知识掌握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均一化教学,效果往往较差。而由于网上教学园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考虑灵活性和多样性,给学生布置不同广度和深度的作业,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时,加大实践条件建设,创建优质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环境。在已有的公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各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资料及其他条件,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为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讨论了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措施和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本科 应用型 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初步确立了“狠抓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时展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实践教师是引导及传授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1]。因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中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又要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从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出发,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障。培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也是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工作。 2 我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师、部分兼职的理论课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组成,现有的队伍结构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新时期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更新难以适应这种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新平台、新技术的实验要求,急需进修提高。 第二,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严重偏低,特别是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实践锻炼,因此,急需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第三,引入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不足,急需构建“双结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我校现有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工作。 3.1 积极开展调研,明确新时期计算机类实践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计算机信息系技术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知识更新很快,技术发展迅速,云计算,大数据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要求。 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间接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对数十家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类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这些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一些要求,其中,企业对于软件开发技术方面,软件架构设计和需求分析方面关注度较高,对于软件编程工具掌握JAVA语言排在了第一位。另外,在我们的调查还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加;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规范发展,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对于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应对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应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要求。 3.2 努力构建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呈现整合为“一”的教师,即除了具备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条件外,还应具备相应年限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双师型”教师能够进行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想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导学生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提升之路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应能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是学校最根本的基础建设之一。 为了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学校层面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印发了“《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暂行规定》的通知”、“《选派教职工出国(境)研修办法》”等,从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鼓励教师提升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学院层面也为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包括: 第一,积极配合学校政策,安排教师参加校级的进修提高以及下企业锻炼。 第二,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有实力雄厚的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训,每年选派3-4名教师到企业进行新技术实训。 第三,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开发项目,在项目研究和开发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 第四,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源,建立先进的学科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师开展校内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 3.3 构建一支“双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这里所谓的“双结构”是指形成校内定岗的教师队伍和企业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队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第二,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产业教授,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来学校开展兼职教学活动。 第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聘请高水平的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软件在本科生工具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工科专业本科生课程《有限单元法》的教学为例,讨论了工具类课程教学特点。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短学时课程教学要点。基于理论与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出实例教学、层层深入、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达到让学生理论“听得懂”,软件“学得会”,实践中“用得了”软件的目的。 关键词:工具类课程有限单元法本科生教学实例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务实。工作经验往往成为一个单位选择职员的主要标准。但作为在校本科生,往往并不具备这一要求。为此,教育部制定新规定,要求所属高校大幅调整本科生的课程时间。简单地说,将原来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转变。以基础课程(如力学课程[1]~[3])为例, 目前本科生的课时量尚不如上世纪90年代相同专业本科生课程量的一半。此外,大部分工科专业都新增了工具类课程、增加工具类课程的学时。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本科生的就业。但另一方面,即不足之处是,后续研究生课程变得更加繁重,尤其以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为甚,以弥补本科期间基础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有限单元法》[4]为例,讨论了此类课程在短学时情况下的教学难点和要点,以期抛砖引玉,为教学改革摸索新的方法。 随着当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地提高,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成熟的场问题分析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核工业、化工、建筑、机械等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本科生有必要进行该方面的理论学习及技能培养。这对于理论复杂、又无法单纯依靠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科生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力学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1]、《结构力学》[2]、《弹性力学》[3]等各种基础力学理论之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他们要面临的困难。学习有限单元法及相关软件则是克服这一困难的捷径之一。 对于广大的本科生,特别是工科生,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仅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不指导他们高效地运用知识则无法满足工程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学习有限单元法往往对于这些工科生的择业至关重要。 作者所在单位已为本科生开设《有限单元法》课程已近20年。尤其近几年,随着“985”和“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落实,我校配备大型计算设备并先后购置了多种大型、通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如ANSYS[5]、ABAQUS、ADINA。这为我校工科学生学习有限单元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近几年,笔者为水利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有限单元法这门课程。针对这两个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安排,有限单元法必须要安排在各种力学、数学[6]~[9]、计算机编程[10]、[11]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即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程度不够深入),但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很难对实际问题准确建模分析)。同时,由于课时有限(28~32学时),因此教学方式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基础与未来需求展开。下面针对该门课程就这两个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特点和效果做分析。 2课程特点 2.1理论繁杂 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则涉及到了数学方面的泛函分析(能量泛函及变分),微分方程理论(微分方程解答方法),计算方法(数值积分等),矩阵分析(刚度矩阵、应力矩阵、应变矩阵、总刚度矩阵及其逆矩阵等)、微积分(变形能积分计算、位移-应变之间的微分关系)等理论以及力学中的变形体理论(梁理论、平面问题、板壳问题或三维实体变形问题)等内容。其特点是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即使力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2.2学时安排受限 与力学专业课程相比,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通常开设的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尤其在第三学年,学生往往需要学习各门与实际相关的应用类课程,而大四学生又往往面临着毕业设计、考研或就业等事情。因此,有限单元法的课程安排的时间十分有限,并且通常仅有30个课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将有限元法的思想、主要概念讲清楚,而又能避免学生只会模仿,不会活用,甚至畏惧排斥这门课程,的确考验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仅理论部分花费的课时都需要30学时以上。没有那么多学时,就只好压缩这一部分的学时数(现将其压缩到10学时内)。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学生通常很难清晰掌握理论、熟练运用理论,更难将其融会贯通。因此,理论分析部分的课时分配须有侧重点,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点有选择地深入讲解。否则,学生面临各种概念,拘泥于细节而忽视整体框架,并不利于后期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 此外,有限单元法课程教学与后期本科毕业设计相衔接较为有效。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包括准备考研的学生,通常考研学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大约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间)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有限单元软件的操作练习中,并基于此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3注重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它。对于大部分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的选择大部分还是去工程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之后,应具备较为清晰的有限单元分析思路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比如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并且,通过不断地加强此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在其后续工作中可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仅分配8~10学时用于纯理论讲解。在此过程中,我们给出整个有限单元分析过程的重要步骤并给出由此形成的分析框架。细节部分也仅讲述了节点、单元物理量的来源及特点、网格划分与总刚度矩阵的特点和计算量的关系等内容,至于更多理论细节仅一笔带过。许多内容被安排作为他们课后自学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以通用软件ANSYS作为讲解有限单元方法的工具。分析过程中则以典型结构为算例,结合算例讲解实际结构的模型化及采用有限单元方法分析时需要的相关理论。这就要求学生须将实际问题和所学理论结合到软件操作与应用中。 3教学特点与效果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有限单元教学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通过软件的上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和深度。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学效果有三点: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了。若7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上述三点,则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3.1学习要求 3.1.1“听得懂” 根据课程安排,学生学习有限单元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力学、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基础。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求解思想是将原无穷维问题转化为求解节点解的有限维问题。把握这一概念展开教学过程中,抓住主要概念、提出重点细节概念、构建知识主线的逻辑推理,和重要知识点的强调反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易于实现学生“听得懂”理论的目标。 “听得懂”并不只局限于理论教学部分。在讲解有限元软件的过程中,由于是英文界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陌生词汇多、专业术语多,甚至许多专业术语的背后就是相关理论。因此,教学过程中,英文界面的翻译随时都要到位。学生随问教师随答。专业术语,如节点、关键点、约束、应力、材料模型等,也必须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因此,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和理论的反馈式学习极为重要。这种学习和专业软件培训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将理论知识与界面操作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弥补理论学时不足的问题。否则,“听得懂”就很难保证,后期学生对软件的活学活用就更困难。 3.1.2“学得会” 上文已提到,除了理论部分困难外,学习ANSYS软件[12]要面临一个主要的困难是英文界面操作。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各种国外CAE软件涌入国内市场,并应用于国内各个领域,以其优秀的功能及售后服务很快占据了市场主流。软件以英文界面为主。使得国内本科生在学习有限单元软件时,首先必须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商用有限单元软件中涉及到的英文又多为专业名词,甚至其中很多对应的中文名词也是在有限单元课程上才刚刚接触。以ANSYS为例,该软件有两个常用菜单,Main Menu和Utility Menu,涉及了逾千条操作,如果不能了解其中的大意,很难进行恰当操作。另外,ANSYS的帮助文件也为全英文。如果学生的理论没掌握,语言也有困难,则很难高效地学习这个软件。 克服英文障碍,除了要有一定的英文功底外,更重要的是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了解菜单是熟悉软件的第一步。只要不怕麻烦,在应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查询,就可以逐渐掌握。另外,在用APDL(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编写的命令流文件中的命令也是由英文简写或首字母缩写而得,加强英文界面学习对程序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能提高学习理解程序的效率。学生应注意避免对命令的死记硬背,工作量大,枯燥且容易记错。 此外,教学过程中,操作主要通过ANSYS软件的上机实习得到掌握。在分析实例时,对结构的建模、求解和后处理要有相似性、典型性和易于重复等特点。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增加学习兴趣,也就容易“学得会”。 我们在利用ANSYS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曾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授课:一种是按照有限单元分析的思路,列清步骤,逐个讲解相关操作。按照有限单元分析的思路,通常包括如下步骤:建模、划分网格、加载、求解和后处理等。即按照步骤,讲解菜单,操作按钮。这种方法思路比较有条理,也更加全面,不会因为实例的独特性而漏掉一些知识点。但这种方法每一环节信息量都比较大,容易使学生难于将各个步骤相串联。故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多学时教学。 另一种是针对具体问题,按照一定步骤,逐步实现。为了加深学习效果,往往要讲解多个不同类型的算例(比如,桁架结构、框架结构、平面问题、板壳问题、三维问题、热结构等),通过每一个算例的相似操作思路,在几个算例的反复操作中体会共同点并掌握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教学,其间穿插一些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技巧的讲解。 3.1.3“用得了” 学以致用在有限单元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起到指引作用。但在“用”之前,所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普遍性这个看上去矛盾的前提。“针对性”无非是指专业限制,如水工、土木专业以结构变形为主,则流体、电磁部分的教学可先放弃。而普遍性则针对专业内的分析对象要具有普遍性,比如平面问题、板壳问题、杆系结构等。如果这些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组合结构的分析就不难实现。学生在针对实际问题时,会主动寻找所需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加以调整实施。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算例很关键。 综合而言,算例选择的思路就是如何在互通的基础上达到最大程度的互异。内容应当由浅至深,第一个例子步骤尽量简单,可以使学生尽快入门并对软件产生兴趣。然后逐渐加强难度,丰富结构、材料和荷载类型。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互通性表现在对命令流的整理上,互异性表现在工程结构的差异上。但往往限于学时,教学过程中对命令流的整理只做简要介绍。要想提高操作效率,还必须经过大量的动手操作。事实上,在目前的低学时下,我们也仅能让学生做到分析简单问题的程度,不涉及更复杂的建模、离散化、加载和求解等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结构分析步骤及操作的学习,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在解决部分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得了这个软件。 3.2软件教学的授课形式 软件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大约占三分之二总学时)。因此,这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在理论课程结束后(8~ 10学时),会专门用2个学时概述有限单元软件的研发概况。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哪些软件被大量地应用于工业、科学研究中。简单罗列部分软件的优点、ANSYS软件的基本情况等。让学生了解到,工程设计领域对有限单元软件的需求状态。这有利于他们提高对后期择业的认识。 其次,在讲授ANSYS软件过程中,我们首先描述软件的基本框架、主菜单与主要功能选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再次,我们在基于具体实例讲授软件操作时,同时使用投影仪(投放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屏幕信息)和黑板。黑板主要用于把算例的模型、参数等主要信息固定放置在一侧,供学生随时查阅。讲授过程中黑板内容与操作结合,使得学生易于接受模型与操作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每次(2小时)授课会留出至少30分钟,让学生自己重复上述讲授内容。期间,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给于指导。 3.3学生分组讨论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其理论基础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学习软件操作,前期基本属于按部就班地模仿,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即将班级学生(30人)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在软件学习过程中,分别负责界面操作、笔记和错误提醒等任务。最初,在我们没有分组前,每名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当学习内容略复杂时,往往出现部分学生跟不上(找不到相应界面和菜单选项)的现象。教师只好再重复一遍。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效率大幅下降,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无法体现。分组后,在我们授课过程中,小组成员同时听讲,但重点是完成自己的任务。待讲授完毕后,他们相互讨论,轮流学习笔记与操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分组讨论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他们协作完成一个小课题。该课题由教师给出。不同小组课题的内容、参数等不同。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方案,最终完成课题。最终,小组成员交一份相同的课题分析报告作为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最终答卷。 3.4教与学的互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尽管这对所有课程都是重要的。但就这门课程而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在上机实习过程中进行。另外,教师还可制作视频演示课件,将这些教学资料(视频,源程序)上传至校园专用FTP服务器供学生使用。这将方便学生深层次学习、自主实践。课后,学生可以通过E_mail随时提问讨论。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学生获得知识、解决疑问,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问题中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知识薄弱点,进而调整进度,注意难点讲解。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特点等不断地调整讲授方案,学生的总体反映良好。尤其在近几年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中,有限单元软件被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为完成毕业设计工具。这表明,通过该软件的学习,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论 通过分析有限单元法的课程特点,讨论了教学要点。在借助ANSYS软件为本科生讲授有限单元法的过程中,强调听得懂基本理论框架和软件操作及界面介绍、学得会基本理论和软件操作、最终在实践中用得了软件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学习这门工具课程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同时,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但提高教学效果,且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近几年来,使用有限单元软件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不断地增加,表明该工具类课程正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基于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创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平台”,引进国际水准的计算机产业技术和知识。 关键词 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专业学士,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本科专业教育。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在国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生产方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制造业进行“庞大存量”的转型之后,人才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获取市场,这需要建立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大量属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十分渴求。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数有限,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开发维护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培养市场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人才定位 (一)与普通本科专业的区别 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学科体系为主线,着眼点是“基础、系统、学术”,面向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相关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计算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着眼点是“岗位、应用、工程”,主要面向技术密集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 (二)与高职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根据其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理论基础,重在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而应用型本科适应面较宽,适应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高职院校主要使学生具备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应用型本科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1],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并按照职位岗位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每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在消化吸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学习情境。突出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培养,强调掌握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注重发展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都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建设主干专业和拓展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复合专业学习平台,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图1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围绕工学必备能力、软件开发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管理能力、基础运维能力和拓展复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办学目标确定上,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和国际主流IT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环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进行高标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 确立“紧跟技术发展,瞄准业内主流”的指导思想,以搭建“持续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在“专业办学方向(目标)的确定、专业办学条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学组织方式(手段)的探索”三个层面,立体交叉、整体推进,全面践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3]。 (三)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与企业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源较好、学生基本素质较高的特点,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项目开发、参与大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师资队伍。共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谋求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合作。 二是国际化协同合作。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将世界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国际水准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了解顶级计算机企业运营模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借鉴其成功经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联动。加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的协同联动,深度进行合作,打造好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平台。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三元互动”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根据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要求,提出能力本位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三元互动;多层次;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德国“双元制”(学校+企业)本土化的一种吸收与创新,增加了“专业培训机构”这个衔接环节,是一种基于就业驱动的学位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校、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有分工、有合作,“三元”相互渗透的专向性培养模式,实现的是“6(学校理论学习)+1(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IT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分段式教育[1]。学校理论学习阶段的“6”(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全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阶段的“1”(学期)是根据IT企业的人才需求,以项目为引擎实施的针对计算机某一专业方向知识的专向化教学;IT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1”(学期)是前移企业员工培训环节、促进学生适应企业环境、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阶段。实现“三元”共赢的关键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构建科学、合理、可行、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1、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指出,要“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学科教育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1)学科型师资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高校教师岗位的,即所谓的学科型师资。具有工程背景或工程能力较强教师的严重缺乏,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在财力和地域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使得绝大部分教师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不适应、知识技能结构不适应、教学方法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难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要求。 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为主,仅限于满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内容基本稳定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很少有综合I生和设计性实验,更鲜见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实验成绩的评定以实验报告而不是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依据;实验设备更新速度慢,很少使用正版软件,严重滞后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现实。 3)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要求。 课程实验均在校内实验室完成,三大实习(认知、生产、毕业)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IT企业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要适应社会需要,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现实和IT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基本运作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还要适合工程需要,强化教学内容使其与科研、工程和企业生产实际运用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符合现代工程技术的要求。由此可见,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三元互动”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体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2.1 实施“三元互动”,确立实践教学新模式 “三元互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企业,即专业培训机构和下游IT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参与兴趣很高,而下游IT企业则不然。学校必须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困难、需求和利益,聘请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IT企业的参与意识,还可提高学校专业的知名度。 1)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本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新途径,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长期以来,学校传统的学科型师资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缺少工程应用背景,而聘请的企业专家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知识面较窄、理论功底不强,两者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将教师输送到企业参观、培训甚至挂职,将IT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等实践岗位作为提升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阵地;引进企业专家来校开讲座、讲授理论课或承担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储备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专业技能双重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通过IT企业的深度参与,建立一批数量稳定、专业水平颇高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实习、就业一体的长效机制。 很多情况下,校外实训实习都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环境与条件。企业基本不得益使得企业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实习基本以参观为主,只是简单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基于“三元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安排经过双向选择的学生到企业进一步实训实习;学生则要参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真正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完成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这实际上是将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前移,既节省学生和企业的时间成本,又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还完成了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学任务。基于“三元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还要求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要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人脉”作用。 2.2 强化能力本位思想,构造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和交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校内实践环节都是按照理论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单门理论课程以及基本的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得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突出层次感。这些都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障碍。 1)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我们应该立足校内资源,依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更新与完善计算机类专业实验教学软硬件系统平台,尽可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融入实验平台,这样既能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又能满足更新实验内容和设计新实验项目的需要,并以此打造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形成层次分明、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实践教学平台。 ①基础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是通过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课程基本原理、锻炼实践动手基本能力的实践平台,要求学生在“学中做”。 ②综合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建设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来配置一定数量的案例库,打造跨学科、跨专业且能够综合或融合一门以上课程知识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乃至其他专业或学科知识的工程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中学”。 ③创新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是通过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业实验室的建设,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实施大学生创业孵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中思”。 这种阶梯状循序渐进的过程,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实现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训与创新研究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 2)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5个层次。 ①认知实习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IT企业等社会组织参观、考察并听取企业管理人员的专题讲座以及承担一些具体事务,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运行模式。 ②课程实验是围绕某一门理论课程设置的课内实验或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独立实验课程,是针对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引发深入思考,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③课程设计是综合与多门课程相关的实验,形成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特点的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独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④毕业设计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设计、团队协作和问题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⑤毕业实习是面向就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切身体会项目设计与开发方法,适应IT企业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 这种连贯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技术水平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系列性、完整性原则与要求。 3)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 针对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 ①第1个层次主要针对所有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实践资源,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通过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分析方法,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素质。 ②第2个层次针对大部分学生,在利用校内实践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IT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探索科技的精神。 ③第3个层次针对少部分学生,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教授和博士工作室等实验开发条件,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进行科学研究或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活动,培养学术型和科研型人才。这种分层次、分类别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有效地推进个人发展。 4)实施就业驱动的专向性实践教学。 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推行市场导向、项目引领的实训实习体系,是“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采取学生自愿参与原则,学校、专业培训机构和IT企业协同配合,明确权利义务,使得多方共赢。 ①“三元”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主讲由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和IT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专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训,并与专业培训机构的助理讲师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②“三元”共同提炼企业和教师横向课题作为实际项目,结合专业方向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进行课程置换。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协同专业培训机构的讲师和IT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实践训练,促使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逐步进入准工作状态。 ③学校专任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下游IT企业,专任教师协同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在IT企业的实际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④学校专任教师根据IT企业实际项目选定部分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并按公司及学校要求安排毕业设计课题进度,按用户需求提出所作课题的要求,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学生的答辩。 完成专向性实践教学的学生可在实习的IT企业就业。这种专向性实践教学为学校提供了天然的实训实习基地,为企业解决了“适销对路”的人才需求问题,为学生创造了零距离的就业机会。 3、结语 自2006年以来,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通过搭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环境,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2年,学院开始实施“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引入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专业培训机构”,确立了Java、a斗等专业教学方向,教师、学生、培训机构及IT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目前的实训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科研任务,数10名学生在全国信息安全竞赛、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奖,有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始创业,而更多的学生已经被下游IT企业看中,很多低年级的本科生也表达了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学习的意愿。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解决,如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专向性教学方向的选择与调整、学校之外的“二元”选择问题等。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与实践,共同改进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新兴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 新兴本科院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其开设的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意见,以期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基础上提高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 选修课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 新兴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现状 1.1 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开设数量较少 新兴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重点精力都集中在本专业建设及计算基础教学方面,对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因此相关课程开设数量非常有限。这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扩展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出现了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程爆满且选课困难的局面。 1.2 教学内容不合理 教学内容不合理是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设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差无几。作为没有学科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很多知识显得晦涩难懂,难以吸收。(2)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为规范教学,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尽可能地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来进行的。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新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陈旧的知识对学生毫无吸引力,从而导致了学生兴趣缺失。(3)过于依赖书本。有的课程内容虽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对中规中矩、照本宣科的专业性课程抵触情绪较大,和他们对公共选修课的期望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是现有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一个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课时数少、教学条件等的限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老套以及不能和专业应用相对接等。 2 教学内容研究 虽然每所本科院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授课的重点在于Word、Excel、PPT等相关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而仅仅这些知识是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计算机相关问题的。多数新兴本科院校为保证招生数量,生源以西部和偏远地区居多,这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较低,由于入学之前接触计算机较少,因此相关技术自学能力较差。基于上述原因,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慎重选择。 2.1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普及 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操作系统认识与维护、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Internet使用基本常识等,这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基础。 2.2 校园网的使用及简单网络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 校园网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很好地掌握校园网络的基本架构和组成,以及校园内网共享资源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可将校园网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引导式讲授。内容包括校园的网络拓扑结构、校园网络使用现状、局域网的基本架构及组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校内课程资源平台、FTP软件共享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数字校园一卡通平台等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各类共享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2.3 信息安全基本常识 Internet发展至今,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位网络用户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开设信息安全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及相关技能,将对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及校园网络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相关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安全类软件使用方法、网络安全基本常识、手机上网安全、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和常见网络病毒攻击原理及防范方法等方面进行知识传播和普及。 3 教学方法研究 3.1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共选修课,因此对于该课程总是充满期待。如果按照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授课模式开课,是很多非机计算机专业学生难以接受的,因为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支撑,有的知识他们很难理解,这将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巨大的打击。故而要成功地开设公共选修课,就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晦涩难懂的原理和技术,与贴近学生生活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深入浅出,用风趣幽默的方法讲述出来。 3.2 注重引导式讲解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如果想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全部的知识和技术讲授给学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每一个问题。要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引导式讲解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授课时应以案例方式为宜,多做操作和演示。直观地操作和演示解决各种计算机应用问题的全过程,将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留出新的问题进行课后思考和解决。反复多次引导之后,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3.3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建立课程资源平台是很多高校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开放的平台能够将课件、视频、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论坛或留言板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讨论的空间。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建立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小结 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新兴的本科院校在这方面依然有诸多不足。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集合学校自身情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升课程的实际效果,可行性强,值得在同类高校普遍推广。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培养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MCLA模式;协作学习;计算机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将长期影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实力,从学科、专业、课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改革和建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应用开发型、技术转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种,其中的应用开发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将计算机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开发方案并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开发型人才需求面广量大,是其他类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能通过大学期间训练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持续学习,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 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_,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一方面是很多软件专业毕业生仍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软件人才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软件企业选不到满意的人。软件企业欢迎的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软件技术人员。而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它的能力培养并不重视,特别是业界所急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的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就是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轻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原因很简单:他们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强。高职院校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他们认真思考了社会的需求,吸收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技术性工人。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为什么本科学生的培养就不能吸取高职和社会办学的经验,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即学习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将这种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共同建构,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参与下开展教学活动。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在于,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协调学生个体差异,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协作学习”理论用于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属性也越来越彰显。尤其是在IT行业,由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后期维护工作已不再可能,往往是由项目团队的各个成员一起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来实施。此时特别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精神。事实上,各大IT企业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团队协作精神。 (2)国外大学对于“协作学习”理论在计算机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提倡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教学中以小组(group)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开发,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MCLA MCLA是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印度NIT公司提出的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MCLA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侧重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模式。整个学习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的流程为:根据业界中典型应用建立案例模型教师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构造与前者类似的问题模型-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解决-学生完成的独立实践-学生最终获得解决该类方法的能力。 MCLA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融合。MCLA方法指导下的教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掌握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以具体案例来驱动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自主学习,提倡情境教学,以便使学生在“学习― 实践_ 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MCLA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 4 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结合 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有机的将“协作学习”理论同MCLA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协同工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对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有如下好处。 (1)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支撑,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集合计算机教育要素,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 (2)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MCLA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理论,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主体区分开来,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知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MCLA学习过程的循环以及“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强调作为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转型,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嬗变所提出的对新时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将MCLA教学模式同“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4)注重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因此,以建构主义、过程学习、开放式协作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和关注学生个体的知识创新和学习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将推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正逐渐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工作岗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作者。但是在传统的育人环境里,由于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高校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可靠的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实训。于是,高校毕业生就缺少足够的岗位技能训练,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出现陌生和茫然的情况。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学生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就无法适应将来的工作。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为高校在新形势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 近年来,很多单位和企业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发展情况给予反馈,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是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再次进行良好的工作培训和技能培养之后开始工作的。其中还包括“985”在内的高校,很多学生在学校中的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参加工作时遇到计算机实际操作问题,就很容易暴露他们的不足。所以,本文探讨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分析当前比较流行的校企合作形式,提出关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课题。 一、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培养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高等教育一般都是以市场的导向为最终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具体岗位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例如,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在未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校企协作过程中的主要思路 目前,我国的企业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想要改善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情况,吸引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环节,就需要高校改变传统观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以高校为载体、以企业为导向,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市场需求,通过高校良好的教学方式,以及与企业之间人才、知识的交换,来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吸收人才的时候寻找到最佳切入点,利用良好的运行机制,合理解决“企业参与到校园教育中,共同育人”的基本问题,最终实现良好的校企育人合作机制。 三、人才培养的模式设计 我国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更应该以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为最终的任务和目标,所以高校还需要面向市场和企业,把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导向。 1.按照市场导向改进教学方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保证校企良好合作的主要桥梁,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高校调整和优化原有的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以市场发展方向为最终导向。由此可见,我国高校需要按照企业的需求,合理改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上学期间能够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面对企业提出的相关要求,教师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刚入校时都存在着基础差异,所以高校应该在前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良好的培训。按照学生的专业水平,合理选择校企合作的有效教学方式,并且按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分层的教学。同时,这种情况也非常有利于老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难易有别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进入企业之后的工作路途更加平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积极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入有效地合作,为在校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成长条件,使在校学生都能够提前接受企业的核心技能训练。同时,高校还需要和企业共同建立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结合高校扎实的基础教育,又能够有效培养出市场中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计算机类本科论文: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探讨 摘要: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是当前国际国内的前沿专业,创新领域也很多,该类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创新活动。该文对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学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因此,高质量地培养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极其重要。高质量地培养,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意识,是一种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意愿,也是创新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结合创新能力探索未知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后,还必须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本科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是申请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等,其中参加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也符合本科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主要是工科专业,但是与其他的理科专业不同,计算机类专业是前沿学科,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计算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抽象与建模能力。而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是国内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授式教学,也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该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计算机专业课的老师基本上都用PPT教课,如果PPT做得好,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否则会使得学生厌听厌学。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老师讲课用PPT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工科课程,对于这些专业课来说,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无法提出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看法,教师也不能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专业问题,这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二:创新自信不足。由于对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和理解不足,数学基础不扎实,对创新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创新是一项深奥且复杂的活动,以目前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无法达到创新能力要求。这一认识误区使得很多学生不敢走出创新的第一步,不敢于面对各项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也就无法接触到学生阶段的创新需求和问题。 问题三:创新渠道不清。对参与创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参加,参加何种活动属于创新活动。由于很多学校创造创新类科技活动的条件有较大的局限,尤其是计算机类的很多创新类科技竞赛经常有新赛事和新知识加入,如果不及时了解和更新,难以及时跟踪创新渠道。而且很多学生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对现有条件的依赖性高,缺乏向知识基础和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同学请教的勇气,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问题四:创新毅力不够。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甚至有些枯燥,它不仅仅是一个纯智力过程,还需要投入体力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兴趣,而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探索。根据我们对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所需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但很多学生遇到一点困难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惰性开始起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参与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很容易放弃。 2 培养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近些年的创新活动参与和取得成绩情况,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的思路。 针对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可以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手:1)在教材选择、课堂授课方式、综合实践实验、专业课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座谈式、讲座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程实验与实践学时,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勤于提问。2)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在课件中增加动画和其他形象易懂的内容。3)对于高年级学生,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主讲教师制,与现场兼职教师配合。4)采用研究生助教制度,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辅导、实践课程指导,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解决:1)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每年在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入学新生中,按要求通过报名、笔试、面试等综合考评程序,选拔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高、求知创新意识强的优秀学生实行“一对一”导师负责制和考核淘汰滚动机制。2)建立ACM班培养方法。采用选拨-考核-淘汰机制,探索和制定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置换体系,在兴趣小组成立、ACM竞赛场地提供和ACM系列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支持。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计算机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术沙龙、专家教授讲座等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针对创新渠道和条件保障的问题,首先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和老师重视。由于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经常有新的技术和理论出现,同时原有的一些技术会过时,所以相应的针对信息领域的科技活动也会经常变化。学生在校主要以学习课本知识和对应的实践知识为主,对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更新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比较滞后,所以老师和学生管理者应该成为创新渠道的提供者,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的指引者,提供参赛设备、场地和知识辅导的保障者。其次是学生本身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员组织能力。通过信息获取,可以尽可能早地获取创新活动信息,并今早准备;通过人员组织和协调,可以把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团队,让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以更高的质量完成创新活动。 3 总结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纵观往年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工作或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要比其他学生更好。因此,重视计算机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探索高质量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快时尚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研究 1快时尚服装企业市场特点与环境 “快时尚”,顾名思义可以从三方面解释它的含义,即新品上市速度快、平价和紧跟时尚潮流。一般“快时尚”是通过一些国际大品牌的最新款会和在其他渠道搜集来的时尚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进行服装的生产销售,最快的时间是1~2天,然而其产品的价格却不及国际品牌类似款式的1/10。“快时尚”每一款衣服的生产数量都非常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单款的陈列,避免一种款式的很多重复,同时人为地制造稀缺,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快时尚”每年生产的服装款式较之一般企业,其数量是一般企业的3~4倍,并且服装产品每周更替,产品售完不会再有重复款上架。快时尚在中国赶上了好时机,伴随着中国商业地产的大肆扩张和零售空间的迅速增长,从2006年Zara在上海南京西路开出首店被追捧,快速复制的快时尚品牌店迅速成为同样被快速复制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们的宠儿。尤其从2012年开始,这些快时尚品牌愈发扎堆比赛一般,加快了开店的步伐。从一线城市深入二、三、四线城市,从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圈到非核心商业圈,截至2013年6月,短短一年半时间,UNIQLO、ZARA、H M和C A以旋风式的速度开出新增门店共计207家。面对着国外品牌的推进,我国的一些时尚类品牌店也竞相地进入“快时尚”这个领域,像我国的时尚类服装巨头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森马等品牌服装店,也紧跟时代潮流,在衣服的款式、样式等方面注入了很多的流行多元素,不断地向国际品牌靠拢。 2我国快时尚下服装企业目前库存现状 我国既是服装的生产大国,也是服装的消费大国。截至2013年,我国服装类商品零售额达9978亿元,同比增长18%。我国纺织服装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5212家,有1290万从业人员,每年生产500多亿件服装。截止到2013年,就服装企业80家上市公司上报数据分析,上半年库存总额671.66亿元,其中66家公司的库存总额超过亿元;有11家公司的库存超过10亿元,美邦服饰、雅戈尔、红豆股份这样的知名企业库存皆超过10亿元。像李宁、kappa等运动品牌,库存都在30%以上。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以森马服饰为例,其近5年的库存量可谓逐年跳升。2007年时,森马服饰库存总量为2.8亿元,2008年增加到5.4亿元,2010年迈过10亿元的库存门槛,2011年稳定在10.9亿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库存量已达14.7亿元,这意味着仅上半年的增长幅度就远远超过了以往,库存量环比增幅就直逼50%。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服装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人们对服装产品的需求不单单是满足日常生活必需,而是逐渐趋向时髦化和现代化。我国服装的生产也逐渐地由单纯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改善,逐渐进入高档服装市场;服装市场商业经营也由数量巨大转向注重质量,从而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3快时尚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市场预测失准, 服装是季节性非常强的产品,并且服装产品种类众多,款式更是繁多,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快时尚下,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更是不确定的。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导致了服装终端市场的调查预测难以落实到位,从而造成销售预测失准。另外,由于服装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服装需求的个性化日益增加,给市场预测增加了困难,对于企业如何把握一个合适、合理的库存量变得困难。 3.2需求逐渐放大 在中国服装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服装企业很难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再加上“牛鞭效应”使得这种需求又被逐级放大,使得本来就需求不稳定的服装市场变得更加难以预测。一些服装企业容易跟风随大流,往往缺乏对实际市场需求的预测,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存货,占用企业的资金,给企业的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3订货模式产生的时间差 现今中国服装企业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订货模式,即单纯地依靠下游的分销商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的市场信息。一般各种服装品牌每年都有春夏、秋冬两季订货会,而服装企业则通过订货会现场模特展示、销售人员引导解说来完成订货,进而根据订货量来制订生产、销售计划。在这种模式下,把真正的需求变成产成品需要较长的时间,与市场需求产生脱节。国内大多数生产商从接单到成品上市平均需要90天时间,时间长的能达到120多天。试想如果消费者在某品牌货架上看到的是3个月,甚至4个月之前流行的款式,那么此品牌商品销量必然会低于预期,导致库存积压则是必然。像我国李宁大部分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库存占用资金较多,导致资金出现问题,大量的服装产品积压,由于快时尚类服装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旦存货较大,服装就很难再销售出去,这样就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国际快时尚类巨头ZARA的供应链平均需要10~15天,大多数服装企业需要6~9个月甚至更久;ZARA每年库存周转达到12次左右,其他运作一流的服装企业也只能达到3~4次,而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是0.8~1.2次。并且还采用延迟生产策略,并且ZARA以消费者需求为引领,在各大时装会上捕捉潮流元素,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新的服装产品,所以它的服装往往能引领潮流,走在潮流的前线,并且有它的强大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所以它的服装产品不会出现大量的积压。 3.4服装企业供应链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在当今快时尚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服装企业之间要变“单打独斗”为“合纵连横”,这样可以避免因市场的快速变化而导致的库存积压情况。正是因为服装企业之间缺乏信息的有效共享,没有资源共享的平台,从而导致了信息交流出现障碍,无法对服装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地把握,导致服装企业供应链之间的彼此了解不够深入,服装企业无法正确、准确地评估各环节的供货能力、库存能力以及库存周转速度等,增加了库存规模控制的难度。另外,服装企业由于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不具备存货互通、转运调拨等交易管理体系,无形中给服装企业增加了库存压力。 4快时尚下我国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对策 快时尚的“快、准、狠”,要求其服装企业建立灵敏的市场需求预测及高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要求其有前沿的时尚嗅觉,要拥有大量的优秀的设计师以及经验。另外,我国服装企业不能完全跟在ZARA等一些快时尚类巨头企业后面,这样的话,永远无法预知潮流趋势,所以我国的服装企业要根据本国的情况,加入本土化的元素,建立适合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有效地降低因高库存带来的风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快时尚这个大的潮流中走在前面。 4.1多种营销模式相结合,建立快速销售及快速生产机制 我国服装企业应当采用多种销售模式,提高其企业销售产品的能力,将产品的销售与生产结合起来,建立快速销售及快速生产机制,从而降低企业库存。服装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包括抛售、特卖会等,而今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销售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应当完善网络销售模式,占领网络的制高点,提高企业销售量及市场占有率。企业应当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快速的运送配货体系,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使产品快速到达客户手中,同时,企业将产品的销售与生产有效地进行结合,实现本企业的供应商、本企业及企业零售商的共赢局面,完善供货流程,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水平,增强客户满意度。 4.2推出“体验式购物模式” 现在传统的卖场模式已经不太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我国的服装企业应当另开门路,建立一种新型的,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样不仅能增加企业的利润,更加可以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有效地控制库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门店内可以通过灯光、音响、摆设等创新设计,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现在人们的个性化越来越强,对于购买产品的体验越来越看重,如果通过这种“体验式购买模式”相信能让我国服装企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可以再融入一些本土化的元素,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就可以准确地进行消费者细分,提升企业竞争力,合理控制库存。 4.3学习借鉴ZARA等快时尚业巨头的运作模式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店零售品牌。ZARA创于1975年,目前在全球62个国家拥有917家专卖店(自营专卖店占90%,其余为合资和特许专卖店)尽管ZARA品牌的专卖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销售额却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其经营秘诀在于以快赢得市场,以快“征服”世界。ZARA全球各专卖店通过信息系统返回销售和库存信息,供总部分析畅销和滞销产品的款式、花色、尺码等特征,供完善或设计新款服装时参考。另外,各门店可以把销售过程中顾客的反馈意见,或者他们自己对款式、面料或花色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甚至是来自光顾ZARA商店的顾客们身上穿的可模仿的元素等各种信息反馈给ZARA总部。此外,在信息收集过程中,ZARA的信息系统更强调服装信息的标准化,为新产品设计和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对一个典型的服装零售商来讲,不同的或不完全的尺寸规格,不同产品的有效信息通常需要几个星期,才能被添加到它们的产品设计和批准程序中。但是在ZARA的仓库中,产品信息都是通用的、标准化的,这使得ZARA能快速、准确地准备设计,对裁剪给出清晰的生产指令。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使ZARA的供应链速度更快。ZARA在信息共享和利用方面表现卓越,使得ZARA的供应链拥有惊人的速度,快速收集市场信息、快速决策、控制库存并快速生产、快速配送的运作模式在ZARA得以实现。这样可以保证较为准确地定位市场需求并且能对库存有很好的把握。我国快时尚类服装企业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太成熟。而国外的一些快时尚类巨头在有些方面做得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快时尚类服装企业可以借鉴ZARA公司的“小批量、快周转、紧追时尚”模式。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到“真正贴近客户需求、引领时尚和以更短的时间提供产品”的企业。 5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我国服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快时尚也将会在服装市场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对服装企业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今后我国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给今后我国服装市场的繁荣带来价值。 作者:张利瑶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中ABC分类法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到库存管理的要求,做出库存理论的研究也不会增加,逐渐得到了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在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还需要更多新的研究创新以满足真正的库存管理在企业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不断向生产与存货控制方面的深入,新一代的管理理论——企业资源计划ERP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企业管理历史发展较早,制度较为健全,如今他们在存货管理工作上一般采取挂签制度和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世纪最先提出的。目前国内理论专家对存货的管理研究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库存模型的不断研究,国内也开始有学者将ABC分类引入到库存管理中。苗燕专家利用了ABC分类法对存货进行高储和低储的设定,从而有效地减少呆滞库存的产生。而崔爱萍将传统的ABC分类法与模糊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并应用到库存管理中,从而实现了ABC的具体分类。张莉还对库存产品进行了以库存资金占用额为分类标准的ABC分类管理,使得A类库存货物的库存周转率更加令人满意。 二、存货管理的含义 库存管理,主要包括库存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以达到有效控制库存,从而达到最终目的的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专家认为库存管理是供应商的库存策略和价值链分析和过程进行比较。一种方法称为反应方法,该方法基于客户的需求,通过某些驱动交付的产品的分销渠道。第二种方法称为计划方法,基于生产的需求和产品,该产品的运输和分布在通道中间的性质。还有第三个方式称为一种混合方法,它是通过逻辑推理的能力,在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响应必须对产品和市场环境的库存管理方法。存货管理的功能。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存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是维持企业生产或销售的均衡需要。 企业仓库储备一定的存货来应对企业随时的生产或销售也是不可或缺的。 2.是考虑采购成本的需要。 企业要综合衡量存货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的存货采购方式和储存数量。 3.是为应付市场行情的变化。 企业的高管会对市场进行考察,考察完后做出分析和判定,估计某类商品的预计未来价格,抢占市场,抓住盈利的机会。 三、采用ABC分类法的必要性 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显然暴露了过去的不足之处,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库存管理的要求。ABC分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事物和相关因素,根据不同的事物或属性或体重要求,统计,整理和分类,分为A,B,C三,影响因素分别在一般,给出相应的辅助管理的不同程度的焦点。对应的库存管理,ABC分类管理是按照品种和占领首都的库存物品被分为特殊库存(A类),库存(B)的一般重要性和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ABC分类法的优点。 1.1节省。大大提高企业存货周转率的管理,从而减少了对资金流动的压力,变成现金,减少利息支出,降低成本,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存货占据相对保存贷款利息。 1.2减少短缺。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库存水平,并设法提高正确库存现货的速度。使用ABC分类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足率。在C类商品有足够的存货在同一时间,你可以为B类商品和船期安排,可靠的控制类零部件可以集中处理,控制和翻身,及时发现这类存货的库存,并迅速纠正。 2.实施ABC分类法应注意的问题。 (1)ABC分析法的分类是人为的,一般是将分析对象分成A、B、C三类。 (2)所述存储系统中的ABC分析,密钥管理的主要实施资金,而不是物品本身的重要性。 (3)ABC分类法是基于一定基础的统计数据,应该是动态分析的,应该随时调节,以获得最大的实际库存的结果。 (4)重要性问题,ABC分类管理都无货可考虑企业生产,有的甚至列为材料的C类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的重要性。 3.控制企业的存货成本。 3.1做好岗位分工强化仓储与保管控制。分清工作责任,建立存货业务;慎打欠条;及时认真做好汇报货物灭失。 3.2监督与检查。设立关联企业,定期检查库存和业务人员;定期检查库存业务授权制度的实施;定期检查,存货收发器存储系统的实施;定期检查库存处理系统的实施;定期检查库存会计制度的实施。 4.实现企业存货信息化管理。 4.1运用条形码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更好的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对商品和供应链管理的现代流通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4.2建立适应发展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根据会计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准确、完整的存货核算能更深对企业信息动态库存的理解,提高库存操作的效率。 四、结语 上述的库存管理方法相关理论阐述了,针对企业的库存管理方法的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在应用信息技术等库存成本控制工作,提出了策略。应强调从库存管理的基本信息获得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促进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我们应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强化企业的库存管理,减少的企业宗旨的综合成本,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对任何点的企业正在试图做的同时也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设计库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促进企业库存结构的优化,提高存货投资的效率,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企业有效地运行。 作者:李诗莉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中小商贸企业库存管理探究 一、中小商贸企业加强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商贸企业而言,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存货对流动资产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存货能够反映流动资产的客观性和公允性,也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反映。 二、中小商贸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1.库存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小商贸企业以私营或个体工商户居多,这类企业往往会忽视管理制度,而仅仅听从于管理者的意见。虽然企业内部制定了相关的库存管理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却不够。第一是缺乏拥有专业素质的存货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库存管理的效率直接相关,只有有能力的存货管理员才能充分发挥库管的功能。第二是缺乏有效监督。岗位的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职责不明会导致员工在工作时徇私舞弊,遇到问题自己盲目预测,造成缺货或积压能问题时又不及时上报,最终造成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困难。 2.库存管理体系不成熟 库存管理不只是简单的对存货的保存、记录和盘点,而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效的库存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而这一点很多中小商贸企业还未能看到。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款,在做账时拖延存货业务的处理或是销售后不结转库存,致使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影响企业制定后续的进销货计划。另外一点是许多企业采购商品时仅采取上期采购情况这一项指标,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和产品结构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不可能只凭借经验就能制定的。 三、中小商贸企业加强库存管理的措施 1.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完善存货的收发、保管、盘点和损坏赔偿制度。中小商贸企业的库管人员要在商品入库后及时开入库单,各类商品分开存放,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将单据进行传递和记录。发货时也要凭单据发货,只有审核无误的提货单才能据以发货,禁止白条抵库。商品出入库要及时入账,可以建立适合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做到账实相符。对于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中小商贸企业在完善库存管理制度时要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采购与付款岗位要分离,销售与收款岗位要分离。只有不相容岗位分离,在发生经济业务,进行经营决策时才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审批人员要严格销售业务的程序和权限,防止销售人员为完成销售任务而盲目赊销导致应收账款成为坏账,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经营。 2.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对中小商贸企业而言,存货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较大,而存货周转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链如果发生问题,对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就以企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来说,如果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无法给供货方提供货款,企业信誉将会受损,供货方将不会供货。而货源中断又会导致无法满足需求方的需求,这样整个经营链条都会失去平衡。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资金预算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来应对存货占用大量资金带来的风险。 3.采用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加强库存管理科学性 采用ABC分类管理法。中小商贸企业的存货一般种类多,数量多,价值不等。管理人员可以将企业的存货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种类型。将资金占用占80%,品种只占20%的存货划为A类存货,重点管理。将资金占用占15%,品种占20~30%的存货划为B类,这类是一般存货,进行适当控制。最后资金只占5%,品种占到60%以上的存货划为C类,进行一般管理。这种方法有助于企业从繁多的商品中找到重点,从而去制定合理的采购和销售计划,减少资金占用的存货周转。进行量本利分析。即进行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盈亏平衡分析。它是以会计模型来揭示商品销售量、销售额、单价、利润、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变量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引入零库存管理方法。在商贸企业中,库存商品的出现是为了防止未知的需求,同时满足现有的销售进度。然而库存过多会导致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商品保管费用过高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能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自身的进销货周期等都很清楚的情况下,实现零库存将是企业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有利的方法。 4.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中小商贸企业要加强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对存货从入库到出库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防止货物被盗、破损,保证货物的完整和安全。在仓库里要安装和放置各类防火防盗设施,对于货物的损毁与丢失要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罚,尤其要防止监守自盗的行为出现。 作者:杨雪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一、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1、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油品销售企业通过合理确定自身的库存量,能够有效降低库存过多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的数量,减少了资金成本。这也是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为物流和库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库存管理的模式也得到了拓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具有特定优势的模式。从库存占用资金的角度来看,油品销售企业的合理库存占用资金越少,相应的资金成本就越小,对企业就越有利。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就是一个既能保证合理库存量又能有效降低库存占用资金的库存管理模式。通过与客户达成合作性的协议,在一个共同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来管理双方的库存。根据协议及目标框架的具体内容,油品销售企业的安全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库存所占用的资金量。当然,这一新模式有着非常严格的实施条件,比如与客户的充分沟通,客户的成品油需求量等。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模式在实施的初期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双方的协议框架可能会经历多次的修订和调整。因此,油品销售企业在采用该模式前需要对其实现条件及风险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在条件不成熟或者风险较高时不能急于求成。 2、联合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原理类似,都是通过与客户合作来合理降低库存量,从而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区别在于联合库存管理是利用油品销售企业一对多的关系,与多个大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各个用油节点上进行充分的协调与合作,制定出一套全局性的用油量和供油量计划,并以此来确定库存量。首先,油品销售企业需要根据用油量和客户信用等来选择几个大客户,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共同的目标,形成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然后,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共同的工作平台,及时共享相关信息,以便对库存量进行及时的调整。此外,还要定期召开供需见面会,对联合库存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提出改进意见。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双赢的库存管理模式,对油品销售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而对客户们来说,则不仅可以提升库存管理的效率,还能够使用油更加有保障。但实施条件较多,前期的风险也比较大,油品销售企业为此需要更加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也需要更加重视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二、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控制成品油的库存损耗 油品的损耗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原因。相应地,油品销售企业也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一)从技术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技术层面来看,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技术不过关,设备陈旧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跑冒漏滴的情况发生,不仅造成油品的损耗,还会污染环境,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就工作人员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安全,必要时可采用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就设备方面而言,则应当及时维护和更新油罐、油车以及相关测量设备和回收系统等,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同时也减少污染,减少安全隐患。此外,油品销售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引入一些新的设备或技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在油品的运送和保存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通过运用这些新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克服一些客观原因,使成品油的损耗降到最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油品销售企业不妨做一些新的尝试,不仅能够节约资源、造福人类,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从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 就管理层面来看,油品销售企业应当主要从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内部控制,杜绝油品的非正常损耗,制定科学的操作流程来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减少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油品损耗。其次,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约束消极怠工的行为,使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工作中来。最后,还应当在企业内部培养控制损耗的文化,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以及减少安全隐患的角度让相关人员认识到控制成品油损耗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控制损耗的良好习惯。 三、结论 在政策变化、消费疲软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油品销售企业的库存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产品的正常需求,同时作为企业又要考虑科学合理安排库存,降低成本,盘活资金,增强企业获利能力,因此,库存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库存管理的改进变得更加迫切。油品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将库存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互结合,并准确测算合理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客户合作,采用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以及联合库存管理等新的库存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减少库存占用资金,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寻求新的增长点。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也是油品销售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油品销售企业应当分别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来控制成品油的损耗,以提升其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李玉环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化工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1大型化工企业技术采购和零备件库存管理现状 化工企业的传统采购比较重视在交易过程中对比各个供应商的价格,从而选择其中价格比较低的作为合作者,这样就需要和供应商之间进行多次的价格谈判,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非信息对策的博弈过程,如果双方都有两个选择方案,那么双方都会为了自身利益来选择隐瞒,而这种互相不信息的谈判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2改进后的集中采购和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传统化工企业在采购和库存方面的缺陷,针对当下在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化工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提高采购和库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集中采购和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模式。 2.1新的采购管理模式 集中采购是指企业在原材料和技术物质方面的采购都是采用集中化的,并且在全国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集中采购平台,为各个子公司服务。由于大型化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大,下属的各个工厂采购都要成立单独的采购部门来满足,并且各个子公司在采购方面有很大的类似性,都要向同一供应商采购,所以采购信息的共享特别重要,集中化采购就是这种统筹安排的体现。详细来说,大型化工企业在利用集中采购时的主要优势包括:第一,降低采购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成本。通过集中采购模式可以由采购平台的人员集中处理各个子公司的订单,这样就取代了以往那种各个分公司单独处理的局面,这在人力和物力方面更加节省。由同一采购组织处理采购需求,还可以减少重复的供应商评估、报价和其他费用,这也就避免了很多重复劳动的出现,对提高采购的效率有非常大的作用。第二,有利于需求量的整合。大型企业下属的各个子公司在大部分物资方面都是相同的需求,所以才有集中采购模式可以将各个子公司的需求量整合为一体进行集中采购。如果供应商在接到更大订单时,在原材料、物流成本等方面都有比较低的报价,这对化工企业来说可以减少大量的成本。第三,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目前市场上在技术物资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而如果各个子公司单独采购,就会在物资品种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就营销了产品的相对标准化。 2.2新的库存管理模式 大型化工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对供应链进行改造,包括改善目前的采购流程、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采用联合采购等具体措施。从改善目前的采购流程方面来看,企业应该有计划的采购,本年度存货采购计划应该根据上个年度来设计,并得到领导审批后才能将各个计划落实到员工中,同时还有采用各个措施来降低成本。从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应该与那些可靠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改善客户用料预算的准确度。其次,建立ERP信息平台。ERP就是企业可以将各个部门通过信息技术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物料、产品等各方面进行管理,也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道路的重要途径。 作者:拾佳 单位: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手机零售企业库存管理论文 一、库存管理的含义 目前的世界级现代企业,都将库存管理视同为库存在整个供应链的行为控制,并且将整个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尤其是在当今的买方市场大环境下,很多供应商为赢得客户而采取薄利的销售策略,如何节省整个物品流动环节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和浪费,就成为整个库存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库存周转慢 2013年,联通华盛零售业务年库存周转次数仅为11次,远低于先进同行年周转 15 次,落后比例高达 36%。 (二)库存贬值损失较大 由于手机更新速度快,产品周期短,以及手机行业串货管理水平不足等原因,库存手机均不同程度存在贬值跌价损失,企业库存管理风险较大。 (三)存在一定部门主义障碍 日常库存管理工作中,各单位库存需求不完全一致,容易产生矛盾。总部采购部门希望大量采购,获得最低价格,全部产品都想全国集中统一采购,但总部集采流程长,反映速度慢,无法快速满足一线业务需求;省分销售部门希望保持采购灵活性,以获得当地厂家分部、国代商分部的资源支持;省分库存管理部门希望保持最低库存水平,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贬值损失;零售门店希望门店库存丰富,不影响日常销售。 (四)库存管理不善 各省分公司库存管理水平不一,缺乏一套有效库存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部分库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没有合理划定库存管理警戒线,没有定期清理长期积压库存,部分手机被门店违规拆包,导致手机因品相差而影响销售等诸多库存管理问题。 三、库存管理提升策略 (一)ABC 分类管理策略 ABC 分类管理是按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企业库存物资种类虽然繁多,但也存在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这一规律,即少数库存占用大部分库存资金,而大多数的库存仅占用极小部分的资金,利用库存与资金占用的这种规律,将库存物资按其占用资金的多少,依次将资金占用最多的物资划为 A类,资金占用较多的物资划为 B 类,资金占用少的物资划为C 类,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推动门店直供模式 实现各级总仓零库存管理联通华盛零售业务按总部、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门店建立 4 级库存管理,总部集采商品要先通过总部总仓省分公司总仓地市分公司总仓门店,物流链条较长,严重影响物流配送效率。经统计,每月库存中,有较大比例的库存存放在总部总仓、省分公司总仓、地市分公司总仓,即降低了库存周转率,又增加了存货贬值损失风险。要提升库存管理效益,就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各级总仓库存,实现管理层级总仓零库存管理。 1、要进一步挖掘专业物流公司配送时效,优化物流方案,改变采购货物先到各级总仓,再层层分发配送模式,实现物流直送到门店。 2、要进一步优化采购模式,严格按门店需求采购。 3、进一步提升门店作业水平,加大门店库存周转管理和考核力度。 (三)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为规范经营管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制定一整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层面、各环节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其次,企业应组织全方位的培训,使库存各级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外,还拥有现代管理知识,通晓手机零售行业管理特性,不断将现代仓储物流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逐步实现库存管理标准化。再次,要结合手机行业特性,进一步细化手机串号管理,实现手机串号实时进销存管控,准确掌握每台手机库存状态,制定严格的定期库存清理机制、门店末端库存日清日结等系列管控手段。最后,进一步理顺公司各级管理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不应出现各单位严重矛盾的库存管理思路,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控制,有效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四、小结 如何改进与提高手机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企业保证生产销售、降低贬值损失、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不断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使库存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作者:万绍亮 单位: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探究 一、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一个指标体系也许很难覆盖到企业库存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建立这一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涵盖到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2.可比性原则 建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适用于评价多个不同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状况。因而,在进行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性,并且保证其统计口径和范围尽量一致,从而保证指标具有可比性。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的评价就是对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的综合评价。在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全部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将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处理,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4.实践原则 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标的可衡量性是建立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不能用于实证分析或者其评价指标很难衡量或量化,那么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将缺乏实际意义。因此,设计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要在综合反映各个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指标,同时要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衡量性。 二、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1.库存控制成本 库存控制成本主要包含了存贮成本、缺货成本、库存信息传递成本等。存贮成本主要是指由产品延迟所带来的费用。具体有:资金占用成本、保险费、保管员酬劳等。订货成本主要指订货时所产生的费用。缺货成本主要指由于缺货而导致的额外费用。库存信息传递成本是指主要指库存管理的相关部门与其他单位之间传递信息产生的相关的软件费,人员补贴等。 2.客户服务水平 客户服务是一项为供货和提高客户满意度而开展的库存管理的综合性活动。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于实现供应链快速响应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客户服务水平是一个关键的库存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客户服务水平时,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先由相关责任部门向其他部门和客户代表发出问卷,然后对其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客户对库存系统的要求一般就是时间是否准时,是否存在差错、货物损毁情况等。因此在选择客户服务水平指标时,可选取准时交货率、交货正确率,订单完成时间、库存信息准确率等四个指标。 三、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 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构成目标层,根据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将企业库存控制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库存控制质量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构成评价体系的准则层;而每一个准则层下面又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就构成了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最终形成LP公司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四、LP公司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构成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变量间缺乏统一标准,只具有相对的性质,为了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特引入了九分位的比率标度,按照既定的要求对每一层的每一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其判断矩阵,并通过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来得出该层各要素的权重。在建立的LP公司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LP公司的库存管理绩效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专家模糊评语集。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的考核等级为4个(即优,良,中,差)。在对LP公司的库存绩效指标权重及绩效管理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后,将LP公司的库存管理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得出LP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各项评估因素的判断矩阵,在确定指标体系中二、三各层权重后,对其所有系数进行一致性检验,设WBK表示第二层次中第Bi个指标的权重,Wij表示第二层i指标下j因子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出W1j=[0.40.30.20.1],W2j=[0.40.20.30.1],W3j=[0.20.30.30.2]。 其次,确定专家评判结果。规定第二层子集内各因素的模糊向量为Ri,从而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4个等级的模糊评判构造成矩阵。然后将模糊向量Ri及Wij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由于综合评判向量hi=Wij•R=(hi1,hi2,hi3,hi4),计算得出h1=[0.180.470.330.02],h2=[0.650.260.060.03],h3=[0.540.350.110],并将模糊评价子集向量归一化。 最后,将考核等级赋值:V=[V1V2V3V4]=[100806040],定义评估向量:ZB=V×HT,ZB=[76.290.288.6]。计算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判得分:U=WB×ZTB=79.88。通过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现状绩效评价的得分,得出LP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评判结果有助于LP公司以此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措施,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 由于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绩效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复杂,因而往往很难以对其作出精准的定量分析,加之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多依赖于专家学者的定性研究及推理判断,而不能很客观科学地反映出企业的库存管理的具体状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将能够相对科学、客观地对企业库存管理绩效进行评判,这对提高企业自身效益和供应链整体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圣兰 单位:三江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浅谈钢铁企业库存管理体制 一、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现状分析 1.原材料品种 钢铁企业涉及的生产环节较为复杂,除了主要的生产原料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生产辅料和零配件,大致将其归为以下4类:(1)主要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碳素产品、煤炭(包括炼焦煤、焦炭和炼铁用喷吹煤)、含铁原料(包括块矿、粗粉、精粉及氧化铁皮等含铁杂料)、废钢铁(包括废钢、生铁及铁水)等。(2)生产辅料:耐火砖、重油、各种化工产品等。(3)生产备料:各种生产设备及零部件、润滑油、劳动辅助用品等。(4)能源动力类:水、电、气等。 2.原材料库存特点 钢铁企业具有消耗大、运量大、运距长、投资大、物资流通频繁、生产环节众多等特点,担负着为其他行业提供原材料的重要任务,所以钢铁企业一般都处于供应链的上游。钢铁企业大宗原料的消耗数量和消耗金额惊人,一般每生产1t钢需要消耗3.0~3.5t原材料。那么,以一个产值100亿元的企业为例,就有60~70亿元左右的资金以大宗原燃料的形态流转,每天就有1500万元的资金、每分钟就有1万元的资金在流转。因此,原材料单品类的单个数量降低1%,累积下来都将是惊人数字。库存管理是企业看似不动但变幻莫测的资金晴雨表。其既可以改善现金流,增加投资回报;也可以积压库存,冻结资金。因此,库存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企业库存量控制最佳,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除了合理安排人、财、物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是锁定单项成本最低,而是追求企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钢铁企业的库存整体可以分为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大部分,本文结合一般钢铁企业产成品库存相对简单的现状,仅对原材料库存进行研究分析。下面总结钢铁企业原料库存特点如下:(1)原材料自身方面——大。采购量大、库存量大、资金占用量大。钢企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燃料相对集中,主要是铁矿石、废钢、煤炭等,但采购资金占用量大,物资供应消耗量大。(2)原材料使用方面——准时。钢企内生产流程严谨,虽然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储存,但工序连接紧密,作业连续性强,对时间要求条件高,若因缺料而导致冶炼过程中断,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原材料提供的准时性要求很高。(3)原材料存储方面——敏捷。由于原材料本身的外形尺寸不同,因此对存储的要求也不同。一部分是类似煤炭和矿石一样的散料,此类原材料的存储多属于露天堆放,存储要求低;另一部分类似于废钢,可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品类繁多,并且需要入炉前预处理(如破碎、筛分、烧结等),因此在原材料存储方面,要求其存储方式具有敏捷柔性的特点,不能单一操作,最好是具有存储场地、加工处理的作业现场、输出的使用料场“三位一体”的功能。(4)原材料信息管理——全。对于钢企内原材料量大、出货时间要求高的特点,其信息系统必须要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采集数据以满足生产管理实时性要求,并能有跟踪功能,不断更新人员、库存、物流等相关信息,详尽统计,辅助管理或调度部门最合理的控制信息。 二、原材料库存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原材料库存问题研究的意义 钢铁企业是典型的产品主导型企业,每个钢铁企业都是以主打产品及其质量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来运行的,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可以看出,不论大型还是小型、不论国营还是民营的钢铁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其物流系统问题进行研究与应用。但从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研究角度上分析,对原材料库存问题的优化,可以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并能科学高效地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节能环保、实现循环经济。 2.原材料库存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钢铁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上的不够重视,现阶段在企业内部原材料库存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原材料采购计划性不强,采购渠道单一,供户管理难度大。(2)原材料价格受市场价格浮动大,资源缺乏,不稳定,易涨价。(3)原材料库存大,资金占用多,周转速度慢。(4)基础设施简陋,存储场地规划设计欠妥,物流设备配套不足。(5)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分布零散,信息标准不统一,容易形成信息孤岛。(6)钢铁企业分散,集中度不高,缺乏协会协调,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弱。(7)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价值流未实现有机协同。 3.现阶段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钢铁企业在原材料库存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就其研究对企业发展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在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原材料库存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培养方面;二是在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三是在企业战略采购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四是在企业自身原材料库存管理方面;五是在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方面。本文将就这5个具体方面提出对原材料库存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的建议。 三、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控制优化机制研究 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结构优化应该结合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结构优化,本文仅就钢铁企业的一般库存问题提出结构优化方向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议如下: 1.强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意识培养 钢铁企业要改变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不重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流通过程,不将现代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做法。提高企业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在中层及基层员工中普及物流概念及相关先进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实现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的全程物流服务,优化路线,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面 钢铁企业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业系统,随着其规模与现代化程度的扩大,企业内部的单据账目繁杂,管理困难,数据不规范导致的信息流动不畅通、反馈迟缓且误差较大。因此,企业要升级,必须要借助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建立企业内部的OA系统和ERP系统,并针对企业内的库存与采购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WMS与EDI平台,优化原材料库存结构。现阶段,钢铁企业内部使用的信息系统平台,主要采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其开发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关键任务企业数据平台、动态开发、关系数据和商业智能。结合不同钢铁企业的状况,可以开发不同的系统功能,例如:企业信息平台的系统整合和开发;系统内不同部门、不同界面的数据操作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内的数据共享;报表的即时打印;权限集中控制与分权控制;web网页信息查询;本地缓存处理;日志查询功能;等等。 3.企业战略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层面 大卫•波特(2003)认为战略采购就是要理解采购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要求每个组织双向、持续地进行流程改善工作。战略采购与传统采购在总价值观与方式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其更看重长远与整体的价值。因此,钢企要实现对原材料的战略采购就必须要调整思路,利用供应链的思想,确定恰当的供应商,采取科学的采购方式对企业原材料库存进行上游控制,具体运行建议如下:(1)积极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供应源头。在全球燃料与铁矿石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都相继采取战略联盟、长期合作、投资收购等方式来控制燃料资源。(2)积极探索与创新经营管理方法,选择灵活多变的采购方式,降低成本,保证供应。如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相结合,自营采购与外包采购相结合,等等。(3)积极采用先进的采购管理方式,如采用零采购和JIT采购方式,将企业采购环节中的库存降到最低,紧密结合生产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达到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零怠工等。(4)积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阳光采购。传统采购环节多为暗箱操作,企业可通过对市场询价、采购组织和流程重组等环节控制,加大对采购的监管力度,采用比价采购、招标竞价、网上投标等方式抓住市场机会,获得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5)通过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模式,实现电子采购。电子采购可以降低采购运营成本,减少纸质作业,提高运作效率,并将逐步形成联合采购的规模优势,为钢铁行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企业自身原材料库存管理层面 物料存储与管理是实现库存管理的基础,其包括物料实际存储方法、物料移动管理、保持库存记录准确的方式方法。库存管理就是要实现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改善现金流和增加投资回报3个目标。钢铁企业的库存管理,主要对各种原材料、燃料、中间制品及产成品等的出入库、库内搬运装卸、盘库和配料等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是缓冲、调节和平衡。在库存管理和控制方面,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将物资产品进行分类后,再采取战略库存与基本库存相结合的库存战略,统一编码,进行物料存储规划和快速反应(QR)库存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和综合调度,加强对数据的挖掘,为企业建立决策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企业危机管理模式层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尤其是各国对我国贸易的限制,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能够很快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全球经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危机的合理控制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危机管理并非根除危机,而是在可接受范围的危机中取得最大回报,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将危机风险降为最低。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员工要提高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沟通及合作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全面的危机管理: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确定市场定位;建立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和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遵循危机处理的三原则并制定危机处理方案。 四、结束语 目前,钢铁企业要适应国内外变化的环境,就要关注企业原材料的库存问题,其关乎企业发展,更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本文以钢铁企业原材料库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认真研究目前钢铁企业在原材料库存方面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系列库存控制的优化机制建议。对钢铁企业的战略采购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实现钢铁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及钢铁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陈宁宁 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民营企业库存管理供应链分析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根据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1.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各自为政的,物流渠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 1.2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ManagedInventory)模式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 1.3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模式 VMI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它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管理库存,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同步化运行。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议下以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由供应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并通过对该框架协议经常性的监督和修正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的改进。 1.4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 Replenishment)模式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2.各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其应用缺陷 2.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供应链末端极少的客户需求可能因为“牛鞭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成为供应链始端非常可观的原材料库存。这一方面,是实力弱小的供应链始端的中小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而另一方面,供应链始端原材料成本(这可能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原材料陈旧成本等)的增加,又会逐级传递到供应链末端,并最终导致供应链末端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2J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 由于缺乏诚信经营的合作基础、缺乏统一运作的协调基准、缺乏信息共享的兼容机理,联合管理库存对于实力规模相差无几、在供应链上一般处于同等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往往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更何况,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是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之中。无论是供应链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为数众多的合作选择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难以让任何两家中小民营企业保持长期的、唯一的战略伙伴关系。2.3VMI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目前,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它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减少事务处理,把需方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但是,VMI也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严格的保密协议和商业诚信等。而且,一方面供应商可能会因为决策过程缺乏足够的协商,为此付出较高的库存代价;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能因为供应商的唯一性,从而面临因为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供应链中断的巨大风险。最近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日本大地震后,受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中断的影响,日本本土车企及欧美车企纷纷作出了停产计划。在欧洲,欧宝品牌于3月21日停产一天;日产汽车英国桑德兰工厂则停工三天;雷诺三星韩国釜山工厂的产量也将削减15%-20%。正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唯一性,汽车制造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者。比如全球78%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由日本企业供应,几乎全部的LCD显示器偏光片保护膜和大量高科技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被日本企业控制。据此,全球性汽车市场调研机构IHS公布的报告指出,预计到今年3月末,全球汽车产量将降低60万辆。地震两个月后,全球汽车产量将下降30%。2.4CPFR库存管理模式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缺陷中小企业选择协同式供应链的方式,既可获得供应链带来的协同竞争优势,也可维护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外界扰动所产生的反应程度一般要大于实力和规模大的企业。因此,在外部市场环境干扰和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目标冲突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复杂性将表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混沌性、多层次、多功能、波动性、非线性和涌现性。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协同的复杂度及难度都增加了。而且,即使在协同式供应链中,也可能存在明显强势的企业,短期利益的驱动也可能使得该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抬头,从而会影响协同式供应链的稳定性。但若供应链中没有明显强势的企业,则该供应链可能面临总体较弱的局面,在和有强势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抗衡时又缺乏优势。 3.中小民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对策 3.1第三方库存管理(TPMI,ThirdPartyManagedInven-tory)模式 与第三方物流相对应,第三方库存管理模式是指供应商和(或)采购商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库存管理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仓储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仓储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库存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3.2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优势 3.2.1保持中小民营企业相对的独立性 TPMI不同于JMI、VMI和CPFR,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共享。因此,在当今社会因为同时存在众多的供应商和采购商而逐渐形成的“供应网”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并不用担心由于和“供应网”上过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而导致最终的信息泄密。而且,因为在第三方库存管理系统中,中小民营企业依然能够对各自的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的全程管理控制,所以企业之间的独立性也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而这对于以家族式管理体制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至于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比如股份制,其最终目标是成长为“非”中小企业,例如义乌本地的浪莎袜业,则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3.2.2提供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 中小民营企业因为自身的实力较弱和规模较小,从而导致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行为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如前所述,大部分企业没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货物的转运、装卸和仓储主要是依靠人力叉车等简单的工具或者人力。而TPMI以合同方式将库存管理活动委托给专业的仓储服务企业来执行,所以作为委托方的供应商或采购商将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专业仓储服务,比如更先进的仓储设施设备、更丰富的仓储经验和更合理的仓储方式等。 3.2.3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在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供应链中,往往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和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是采购商。而每一次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谈判都会产生交易成本。假设一个简单的交易环境中只存在3家供应商和3家采购商,那么就可能产生9次交易成本。而TPMI在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增设一个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供应商和仓储企业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采购商只需要在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系统中进行选择、谈判,并达成交易。此时,只发生3次交易成本。因此,存在大量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供应网”中,TPMI将大大降低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3.2.4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而对于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来说,由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供应商和(或)采购商都将自己的仓储业务进行了合同委托,那么此时因为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其库存管理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此外,义乌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自营外贸的贡献率较低,其自身的外贸出口业务往往受制于人,出口的规模、时间、运输方式等往往难以控制,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库存管理难度和库存管理成本。而TPMI则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之间的仓容量,提高仓容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家企业内部“内、外贸”之间的仓容波动,并进一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3.2.5集约用地,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如前所述,一些大型的或是现代化的先进设施设备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不仅是单个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而且还可能进行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体现在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如前所述,义乌目前有企业2.5万多家(几乎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假设每家企业的仓储设施平均占地1000平方米、平均建筑高度为两层,则全市企业的仓储设施共计占地大约2500多万平方米,仓容面积大约5000万平方米。而以一个最低建筑高度为8层的立体仓库换算,同样仓容面积的仓储服务企业只需要占地大约625万平方米。其节约的土地面积对于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3.3中小民营企业实施TPMI模式的困难及其对策 3.3.1建设难 一方面,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太大、风险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实施TPMI模式所必须的设施设备难以建设。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进行大力扶持。比如在土地政策上可以实施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在税收政策上可以实施“三免两减半”的优惠;在科技政策上可以实施“引进先进设备按一定比例补贴”的奖励等。同时,在政府投资建设的一些大型仓储类项目中,应该以身作则,“高标准、高技术、高管理”,避免低水平建设,避免再次陷入到仅仅以收取租金为结果的误区。 3.3.2入驻难 一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短期内仓储管理业务外包的成本还可能大于自行管理的成本,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入驻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比如积极引导在供应链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后期因为扩大生产规模再次“求地”的时候,适时适当地建设公共仓库,并最终向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转化;而针对在供应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补贴奖励政策或是优惠的合同契约,积极引导它们入驻相关行业协会的第三方仓储中心。 3.3.3管理难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的信息都需要与第三方仓储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共享对接,这同样会存在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最终交易并非最合理的交易,因此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的信用和实力都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针对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加强监督。比如设定一定的筛选标准;进行动态的用户评价;将仓储中心的后期管理与前期建设进行分离,像物业管理一样进行招投标。而企业也可以在对接信息平台之后将若干信息进行技术隐藏;甚或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进行技术提升,由企业自身针对各自的商品直接进行远程管理,而第三方仓储服务企业只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供应链研究 一、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产品原材料提供商、产品制造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产品销售企业,通过统筹产品的制造信息和整个资金的流通系统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整个生产链条上的各个相关企业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通过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有效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总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根据库存管理的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将主要的库存实际管理工作交给供应商来进行,下游的生产和销售企业根据各自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事先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和谈判,在找到各方成本相对最低、库存效率最高的情况下,各方达成库存协议。这个库存协议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协议,参与协议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进行修订,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这种供应链库存模式适合于大宗材料供应商和标准通用件的供应商,可以有效的降低后续节点企业的重复库存,提高供应链企业的综合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原材料是放在供应商仓库处管理,则该库存的保管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就由供应商来承担,这对于供应商的压力较大。如果库存商品价格波动过大,会对整体库存协议的稳定不利。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将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节点的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各自库存集中到供应链的核心制造企业处。联合库存管理制度能使原来分散到各个制造过程企业中的各级库存得到有效的归集,避免各道生产手续的重复库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体库存,从而使供应链上各级生产的总成本下降。库存管理集中到核心生产企业处,能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得到有效保证。联合库存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核心制造企业对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这种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适用于联合生产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2]。 (三)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模式(CPFR) 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模式是买卖双方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管理的综合管理计划。这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起源于零售业,特别是超市行业。在零售行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中,零售的终端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企业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库存方面与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协同规划,在产品设计和生产阶段进行预测,生产企业根据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及时地补充生产。这种模式的供应链库存要求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要互相沟通消息,最好是使用同样的数据平台,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库存管理的销量,降低库存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二、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还是处于粗放型状态。企业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近年来,供应链中的企业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库存管理存在问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不规范,供应链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不清,各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也存在问题。 (一)供应链中企业的利益冲突 供应链是一个对互相协作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效能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参与企业相互协作的程度。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供应商库存、制造企业库存、分销商库存和零售终端库存,它所涉及的供应链的系统协作会比较复杂。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管理措施,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节点都是有自己利益诉求的经营主体,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往往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这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使库存成本提高。参与供应链的企业出于各自经营的安全考虑,彼此之间不能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安全,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安全库存水平。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缺乏信任[3],同时,参与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供应链整体管理下的库存成本优势丧失。 (二)供应链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数据共享存在问题 供应链企业间的生产是连续的,上游企业的生产计划由下游企业的需求计划决定。企业之间的生产数据、库存数据和货物送配数据往往都是根据各自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的。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内部数据统一开发,建立了各自有效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为企业内部的生产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却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带来了困境。 (三)缺乏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总体考核指标 供应链企业在考虑自己企业库存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去考虑,而是从自身的效益最优化去考虑,从而使得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其他企业没有获得协作的效益。很多企业参与供应链,是想利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源和信息优势,但是,当他们需要为参与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多付出。从长远来看,整个供应链管理没有体现其应有的效益。同时,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指标,我们无法评价参与供应链企业的贡献度,这使得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不愿意为其他企业付出代价,因为这种代价是没有办法进行数据化考核的,更无法得到适当的补偿。 三、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加大供应链企业的库存协调管理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没有相应的改变,只是采用信息系统,很难解决供应链库存管理难的问题。参加供应链的企业应将仓库管理部门的职能统一划归供应链总的仓库管理部门,只有通过超越个体企业的库存管理架构,才能充分享受供应链对库存管理的高效协调效应。在库存管理上,由原来的职能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让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的管理层次降低,这样就能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增加整个系统的灵敏性。针对仓管部门上交管理权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利益受损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供应链企业互相持股的方式来解决利益协调问题,保证企业在统一库存管理后的利益。 (二)注重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 相对于其他企业间的协调管理制度,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其对信息处理的高效性上。企业间通过共享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和仓库库存等信息,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决策高效性。企业决策者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提供的信息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生产和库存的对策,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实现柔性对接,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可见,要充分发挥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深度和速度,就必须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参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科学的筹划和布局,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数据输入和输出进行事先规划,然后根据各企业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其次,在数据的采集上要注重整个数据格式的一致性[4]。如果能够将各原有平台进行整合,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整合成本。如果不行,就重新设计。最后,信息系统建立时,数据输入和采集要采用电脑自动化处理模式,降低人为失误和干扰带来的问题。此外,在进行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平台设计时,除了关注现有的管理需要,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发展需要。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未来可扩展的空间会很大,如果我们的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留有升级和发展的空间,就能保持信息系统的稳定。 (三)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库存考核指标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是超越了单个企业管理制度上的跨企业联合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考核指标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的效果,同时也要考虑单个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考核,综合考虑单个企业的指标和整条供应链的指标[5]。供应链库存管理指标制定出来后,要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这个考核体系一定要能体现对整个供应链高速运转做出贡献的企业,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该考核指标为做出贡献的节点企业进行经济利益的补偿,使整个供应链得以长远发展。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广西企业库存管理研究 1引言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保持一定数量的各类库存是十分必要的。库存可以维持企业生产的稳定,应付拖后或延迟交货对正常生产的影响;可以维持企业商品销售的稳定,应对市场的销售变化;可以平衡企业物流,平衡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等。从而大大增强企业组织生产、销售活动的机动性、灵活性。然而,库存又被许多现代企业管理者视为“万恶之首”,因为企业存在的各类过多的库存不仅占用巨额的资金,使企业承担较大的利息支出,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而且过多的库存会增加企业与库存有关的各项开支,如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等,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此外,过多的库存还掩盖了企业生产与各类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因此,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左右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寻找各种方法,以期提高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与全国其它地区企业一样,近些年来广西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促进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广西许多企业效益、效率提升,规模扩大,迅速由“小个子”变成“大块头”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至2011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大指标均突破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1%提升到2011年的42%。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更是成为国内首个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企业,柳钢则跻身全国千万吨钢企行列,柳钢、上汽通用五菱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400亿元,玉柴超过了300亿元,另有十几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100亿元。本文将结合部分企业的库存管理实践,对广西企业总体的库存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广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2广西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2.1广西企业库存管理取得的成绩 2.1.1对库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合理的进行库存控制的意识不断增强。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人们对库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科学地进行库存控制的意识也逐步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广西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认识到了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物流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整个企业物流的合理化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企业库存越多越安全的旧思想,以及只是关注生产与销售环节管理的片面认识,纷纷采取措施,对企业库存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配置,加快存货周转速度,减少资源浪费,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对企业库存的合理化控制与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1.2积极开展库存管理与优化,库存管理与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库存管理与控制对企业降本增效与提升服务能力、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作用,近些年来广西大部分企业越来越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开展库存管理及优化。除了采用一系列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重点管理法、经济订货批量、订货点法、定期订货法等对库存进行控制和优化外,有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还开始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管理库存(JMI)以及精益物流JIT管理等适应供应链环境的先进库存管理模式与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通过与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精益JIT配送服务,追求消除一切浪费,强调零库存、零缺陷,在对的时间,把对的货物送到对的地点,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整条供应链从一开始就透明化、明确化,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库存和废品等一切浪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库存。 2.1.3企业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或构建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近些年来,广西许多企业尤其是100强企业,纷纷采取措施并不断增加对相关软硬件的投资力度,开始完善或构建企业先进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系统。首先,企业加大了对仓库硬件设施设备投入,纷纷购买叉车,建立自动分拣输送系统等,使许多企业仓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其次,加强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纷纷构建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减少运行中不必要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正确性。如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引进国外成熟的MRPII软件,其功能覆盖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能力需求、库存控制、车间管理直到产品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为企业高效库存管理与控制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再次,健全企业库存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库存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想提升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就要有一个严谨的管理制度。如对仓库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均实施严要求,彻底改变广西企业原有的拖、推、懒、散现象以及责、权、利不分的不良情况。如广西电网公司2010年便制定颁布了《广西电网公司物资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公司物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 2.1.4产生了一批现代化的3PL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为广西企业整体库存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近些年,广西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还有如桂中海讯、东星物流、防港物流、玉柴物流、邮政物流等一大批综合型物流企业等。其中有许多企业设施设备先进、服务水平高,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与库存管理服务。如玉柴物流通过对全部汽车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实现运输动态调度,减少空载;而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更是在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方面处于西南地区行业领先地位,它通过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实施紧密合作,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库存管理服务。为此,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①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通过建立顾客信息库,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把由批发商(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与分析功能集成至供应商的系统中。②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要很好地管理库存,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保证自己产品需求信息的正确性和物流的顺畅。③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合作框架协议。供应商和销售商一起协商确定处理订单的业务流程以及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库存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2)实现精益JIT配送服务。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是广西第一家能为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国内大型知名品牌机械制造企业提供精益JIT配送服务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 (3)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为汽车、机械制造业企业提供配送服务。此外公司有很多的仓库,对广西较多的粮产品和日用品进行仓储。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2.2广西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库存总量过大,资金占用居高不下,积压物资价值隐形流失严重。由于物流系统普遍反应能力欠缺,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目前广西企业仍然只能以高库存来弥补缺陷,从而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企业物资超量储存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库存资金占用过大,影响企业资金运转效率。同时,积压的大部分物资中,有的因过期变质失去原有使用价值,有的因工艺结构调整被淘汰报废,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的价值将有增无减。以柳钢为例,在2003年的库存物资盘点清查中,查出的积压物资按无回收价值、尚可回收残值、尚可调剂使用三大类统计,共积压物资2468万元。 2.2.2库存周转时间过长,结构不合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周转天数大多少则十几天,长则几十天甚至数月,周转时间过长。库存周转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甚至与我国其它许多省区的企业相比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大部分广西企业的库存结构也不尽合理。一般而言,企业合理的库存结构应是:原材料库存 在制品库存 产成品库存,而广西许多企业却恰恰相反。目前广西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金额占总库存金额的比率往往小于三分之一,而产成品库存却占到了总库存金额的一半以上,库存结构很不合理。 2.2.3库存管理方法、作业手段等仍显落后。目前,广西许多企业仓库中大量的装卸搬运、堆码、计量等作业仍然由人工来完成,而不是采用叉车、输送设备等机械化作业方式。对物资进、出库及库存状态的记录、统计和核算,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许多企业仍未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忽略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致使库存信息反馈时间滞后,错记、漏记、统计结果与实物数量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库存管理方式也过于经验化,完全凭经验对企业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使整个库存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2.2.4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以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为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与销售,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传统库存管理理念下,整条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库存,即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公司均持有自己的库存,而且各个节点均会采取措施使得自身的库存成本最小化。然而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仅仅是实现了单个节点自身的优化,而单个节点库存量的降低往往是以其它节点库存量的增加为代价的,这样便无法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反而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由于广西的物流业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很多地方,比如上海、北京、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而言,还处于幼儿期。因此在广西,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更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仍然还是以自营库存管理为主,缺乏供应链的整体优化理念,企业仍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实施库存管理与控制,一般还是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保持顾客的满意度。采用的库存管理模式与方法也还是以传统的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订货点法、定期订货法等为主。 3采取措施,推进广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1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库存管理专业化水平 一般而言,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人才、物流管理、物流运作等各个方面专业性更强,其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成本等均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因此,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如能采用第三方物流,利用其专业的运输、配送以及仓储管理功能,可以极大地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广西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业务重组,进行非核心业务剥离,积极引入第三方物流来减少企业库存压力。 3.2注重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企业库存管理作业效率 先进技术与设备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广西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管理现状,加快库存管理设施设备的更新,推广高新技术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比如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技术、GIS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企业应积极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来提高自身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反应能力,从而使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的作业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 3.3加强定量技术在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企业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基础数据缺乏、不准确,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管理采取的仍是一些比较盲目的感性管理模式,管理人员更多地只是进行定性分析,仅凭个人经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库存量,缺乏准确的定量分析,最后往往造成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别巨大。因此,今后一定要加强定量技术在广西企业库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应用定量预测技术,提高企业库存设计的准确性。 3.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高效库存管理的必要条件。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有效的掌控企业准确的实时库存信息,对科学进行计划编制、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广西许多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已经局部采用了计算机管理,但信息的采集、物资的盘点、收发领用等仍然主要依靠手工点数,先记录在纸面文件上,然后输入计算机,所以大量存在信息不准、信息延迟、甚至信息错误等现象,直接导致库存管理的低效率。企业要真正实现高效率库存管理,必须借助条码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ERP等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实现整个企业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库存积压和浪费问题。因此,广西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5推广先进的生产服务方式,实施JIT生产与服务 实施零库存生产是现代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国外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测算,运用零库存管理可以使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平均库存降低40%~85%。当然,所谓的零库存,并不是指仓库中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处于周转的状态。所以,零库存管理只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广西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广采用JIT等先进的生产服务方式,朝企业的零库存生产理想目标迈进。 3.6树立供应链整体概念,采用适应供应链环境的库存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先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现在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库存管理已不再只是单个供应商、生产商的管理活动,企业库存控制与管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应把视野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由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范围来考虑。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库存,不能再以各自为政、局部最优的思想指导库存管理,而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角度考虑库存管理战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实现广西企业库存的最小化,并最终达到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目标。因此,广西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采用一些适应供应链伙伴关系新环境的现代库存管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如: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即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不仅缩短了订货时间,更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柔性。分销商和其他商家减少了对库存的投入,可以把精力转移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来,一举多得。由于广西的服务业不是很发达,主要还是靠工业和农业支撑着经济。生产商生产出的产品采用VMI进行库存管理,不仅减少了各环节的库存浪费,还保持了信息的透明,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先前传统的落后局面。 (2)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简单地说,JMI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相互独立的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管理库存模式强调的是供应链的各个节点都参与到生产管理上来,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消除了传统模式中的牛鞭效应,从而使供应链得到良性发展。 (3)共同预测、计划与补给(CPFR)。CPFR模式涉及从零售商到制造企业之间的功能合作,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共享的消费者需求的库存管理模式。最先运用于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沃尔玛(Wal-mart),它应用一系列的处理手段和技术模型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满意度的目标。CPFR模式的计划、预测、补货主要应用在大型的零售商企业中,而其他的企业都比较难进行。 (4)精益物流JIT管理模式。精益物流的目标是追求为客户提供准时、准确、快速、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这是很有效的物流服务,更是企业降低成本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精益物流JIT管理也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最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法之一。它采用订单驱动的方式,使供需双方都围绕订单运作,信息高度共享,也就实现了准时化、同步化运作,因此在降低库存、优化供应链运作成本上效果显著。 3.7加强知识学习培训,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广西企业的库存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因此,应组织相关人员加强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特别是现代库存管理方法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库管人员的工作素质。由于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紧密相关,所以,必须加强企业所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包括采购人员、保管员、销售人员、市场调查人员、核算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只有全体人员素质提升,并集体参与到库存管理工作中来,才能使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得到真正的优化与提升。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企业库存管理体系创建 1系统需求分析 1.1入库管理 系统的入库管理主要包括:1)还货入库。指车间归还刀具和原材料。涉及到的仓库为原材料库。流程为生产人员根据退还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录入还货入库单。还货入库单由生产部门录入,入库时可以只由在产员输入而不经过车间主任审核,但是车间主任有权查看。审核通过后仓管员验收货品时增加库存相应产品的数量。如发生货数不一致的情况仓管员要拒绝验收入库。2)换刀入库。换刀入库指生产人员更换刀具时凭废旧刀具到刀具库领取新刀具。涉及到的仓库为刀具库和刀具废品库。换刀入库流程为:车间在产员录入换刀单。换刀单须分解为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上要标明换刀单的单号以供查明。换刀领料单相当于领料单,换刀还刀单相当于还货入库单。车间主任审核换刀单时还须审核换刀领料单和换刀还刀单,领料人员凭废旧刀具到仓管员处申请换刀。仓管员需要首先查看库存中是否有备用刀具,没有备用刀具换刀单无效。领料员回车间后需立即通知车间主任换刀失败,车间主任须将换刀单弃审以防止仓管员私自审批换刀单,并且由相关人员填写相应的采购申请单。3)刀具回用入库。刀具回用库存放从车间中淘汰下来但是仍可以再使用的废旧刀具。刀具回用入库流程为:技术小组录入刀具回用单,刀具回用单须分解为刀具回用入库单和刀具回用出库单并在这两张单据上标明刀具回用单号以供查明。刀具回用单由技术小组审核。审核通过以后仓管员须将可回用刀具转存于刀具回用库。仓管员验收刀具回用单同时验收刀具回用入库单和刀具回用出库单。4)成品入库。指生产部门将生产好的成品入库等待销售。成品入库的流程为:生产部门录入产品入库单及每一台产品的流水号。仓管员验收产品入库单时需根据流水号按台验收产品。5)产品退货入库。指销售部门授理产品退货服务后经检验将产品退回成品库。具体流程为:销售人员录入退货产品入库单,检验部门检验产品并在每一台产品后注明产品是否合格后审核。仓管员验收产品入库单。6)采购入库。指由采购业务员采购原材料、外协件、配套件以及外委加工后的材料或刀具入原材料库或成品库。 1.2出库管理 1)领料出库。指生产部门根据加工或者装配需要领取原材料或者刀具。具体流程为:生产部门录入领料单(领料单是指除装配车间以外的车间在产员根据生产需要录入领料需要,包括领料零件图号、数量等)。领料单录入后车间主任审核后由仓管员审批出库。如果领料员领料时库存中没有相应的原材料,领料员需回车间立即告知车间主任弃审领料单以防止仓管员私自审批领料单。领料单审批后库存相应产品的数量减少。2)产品出库。指销售部门销售成品从成品库领货出库。仓管员根据销售部门填写的产品出库单审批出库产品。仓管员需要录入出库产品的流水号然后审批产品出库单,同时系统将自动审批产品发货单并且自动减少库存数量。3)退货出库。指销售部门退回成品库的不合格产品退回车间拆解。具体流程为:技术部门检验产品时,仓管员按产品流水号整理得出退货产品退车间单。退货产品退车间单有技术部门审核,审核后方可由仓管员审批出库。退车间时领料人根据退货产品退车间单上的产品流水号将不合格产品领走供技术部门检验。检验部门根据检验结果填写返修计划后又生产部长审核可以生成采购申请单,采购返修所需物料。4)平库。平库指财务盘点时盘点数量与计算库存数量不一致时对库存进行整理。流程为:财务部门填写平库单,由财务主管和总经理审批。平库单生成以后自动影响库存,不经仓管员审批。5)外委加工出库。将原材料库中部分产品出库以委托外厂加工。6)退货出库。指原材料采购入库后因质量或其他原因要求退货出原材料库。7)换刀出库。换刀出库流程参见前面换刀入库。 2库存管理模块设计及数据流图 本系统的库存管理包括原材料库、成品库仓库管理员的验收入库、审批出库,在仓库管理员验收入库单据的时候可以修改物料的库位情况,也包括财务人员的盘点、平库业务。原材料库的基本业务主要是来自于采购部门和车间,所以原材料库的主要数据流也来自采购业务和生产业务,采购业务员和车间在产员将相应的数据和单据提供到库存中,仓库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验收、审批是否可以进行。原材料库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原材料库采购相关的库存管理主要表现在采购入库,但是多方面的出库也在体现,包括退货出库、外委加工出库等等。原材料库采购相关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3所示。成品库的基本业务主要是来自于销售部门和车间,所以成品库的主要数据流也来自销售业务和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员和车间在产员将相应的较稳定的因素,企业领导也比较信任财务部门人员,而财务人员也不直接与仓库日常业务发生关系,所以盘点和平库工作由财务人员来实现。库存盘点平库管理数据流图如图6所示。 3系统运行结果 系统主要开发工具为和SQLServer2000[4~6],采用了技术,是一个C/S架构的应用程序,可以稳定高效的运行在各种平台上。库存管理系统运行结果如图7所示。点击“库存信息查询”,下拉菜单中包括了库存信息查询的全部内容,如图8所示。图9所示的入库单查询结果显现的就是在2005年8月2日的全部入库单据,操作区中的查看按钮可以用来查看单据的详细内容,系统提供打印、刷新等辅助操作,以方便库存管理的日常业务。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应在每一个数据和单据提供到库存中,仓库管理员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验收、审批是否可以进行,这里的验收要比原材料库的验收要注意的就是流水号的准确性,因为准确的流水号是企业跟踪产品的基础,是企业确保三包服务、销售服务更有效率的基础。成品库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4所示。成品库的库存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销售部分,销售部分有销售出库、三包出库、退回入库这些种,而成品库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记录下来入库物料的流水号,然后根据物料流水号判断物料去向,这是企业跟踪服务的基础,也是企业掌握自己销售信息准确内容的基础。成品库销售相关库存管理数据流图如图5所示。盘点是对企业库存数据进行确认、调整的过程,也是企业进行物料管理,对仓库管理员进行监督的关键方案措施。,鉴于财务人员是中小制造企业中相对比产品上打上流水号。本系统提供了流水号所有入库出库记录的查询,如图10所示。这种查询的意义在于让企业从生产产品到销售到有可能的退货、返修,跟踪整个产品可能发生的流程,这样也提供给了企业一个计算产品质量合格比率的方式。流水号产品有四种状态,生产入库是全新在库状态,销售出库是销售在外,退货入库是退货或者三包入库的产品,可能是合格的,就可以再次销售,不合格的就需要等待返修,系统会记录产品的返修时间。除了产品,企业的其他物料也需要跟踪查询,即物料的所有入库出库记录,这一种查询记录的是按照物料查询进行的,查询某一种物料在一段时间内的所有入库出库记录,并且根据所有记录汇总计算出结果。所研发系统的另外一项重要业务就是盘点。在盘点前,系统可以根据选定的盘点仓库打印空白盘点单,空白盘点单上记录有该仓库所有的物料编码、名称,财务人员进行盘点录入。 4结束语 有效的库存管理是中小企业了解自身库存状况,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结合辽宁某制造企业,通过软件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混乱的问题,开发了一种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及时反映企业库存情况,保证了库存信息传递的准确、快捷,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中小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参考方案。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电子制造型企业库存管理 摘要:传统电子制造型企业库存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困难,变革势在必行。介绍了SOI概念、特点及价值,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SOI在电子制造型企业中应用推广的导入、准备及实施等三个阶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库存管理;SOI;供应链;条码 0引言 电子制造型企业由于完全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得客户与利润,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储备部分关键物资以取得市场的机会窗。企业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若继续采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库存必然是越来越大,导致库存成本过高,而电子材料贬值快,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旨在变革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对传统库存进行SOI管理,有针对性地彻底解决部分高库存的现状,确实提高企业库存周期率。 1电子制造商库存挑战 该行业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杂,材料型号众多,原材料的生产周期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供应商以国际分销商和原厂为主。在原材料库存管理中面临以下问题: (1)该行业使用的原材料种类繁杂,因此合作的供应商数量众多,难以全面提升所有供应商的忠诚度。而且,许多供应商为国际厂商,他们在与国内企业合作时,非常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2)该作业的生产计划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很大,采用传统库存管理方法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常常出现因供应不足导致生产停线或因过多采购带来呆滞物料。 (3)该行业所需要的部分集成电路专用性很强,应用领域很窄,对供应商的供货信赖非常强。这些器件的特殊性导致供应商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提前备货,为保证持续供应,电子制造企业不得不以保有充足的安全库存,以防不测。 (4)部分物料存贮环境要求高,并容易出现元器件过期和寿命终止(EOL)的问题。超过一定时间之后,元器件就会过期,导致库存大幅度贬值。 要应对以上挑战,电子制造企业必须采用新型的库存管理模式,加快库存周转效率,提高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能力。 2SOI基本概念、特点与价值 2.1SOI定义 SOI——SupplierOwnInventory的缩写,即供应商拥有库存,库存物料由需求方管理,供应方拥有库存的所有权,决定库存的大小及计划。属于供应商寄售模式。 以供应链“双赢”或“多赢”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以供应商和用户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库存水准及持续补货策略,其实质就是供应商先将货物送到需求方指定地点,待需求方使用后,再付款的一种管理方式。 SOI整个供应链上只有供需双方两个利润中心,成本由双方承担,利润也由双方共享,不会有第三方来分享供应链的利润,其运作模式如图1。信息共享更直接,成本优势更明显。 2.2特点 较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基于集成供应链思想的SOI具有以下特点: (1)供应链思想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以供需双方实现“双赢”为目标,致力于提高整体竞争优势。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供应方可以获得需求方最稳定的订单与实际的生产、库存数据。 (2)库存决策权由供方决定。用户都是把库存控制的决策权交给了供应商,此点是SOI与其它方式的非常大的不同,供应方直接基于生产实时需求信息而做出的即时拉动式补货系统。 (3)需求方负责实物的日常管理及PULL料、入库信息的及时录入。供应方定期检查库存的状况,具有方相互信任的机制。 (4)库存产权延迟。库存产权的转移点由需求方的收货验收环节延迟到实际生产环节,即实际生产时,才计入需求方的应付账款,如此一来,需求方的库存得到极大的降低,库存转移到前端的供应方。模式如图2。 2.3实施SOI的价值及好处 电子制造企业“先使用,再付款”的库存管理方式,具有以下价值: (1)整合供应链前后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建立与战略合作方的稳定关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SOI库存的所有权属供应方,不占用需求方的库存和库存资金。对需求方来说是以虚拟库存代替物理库存,大大降低了需求方的库存水平,延长了付款时间,降低了库存成本,增加了流动资金。 (3)减少了采购计划的工作量,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需要的地方,同时大大降低了订单管理成本。 (4)缩短了交易时间和库存可供应时间,更易获得最新电子原材料价格。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 库存管理在电子商务企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库存管理能够让企业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因此,对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子商务企业流程管控视角下提升库存管理的措施,可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库存管理 问题 措施 0引言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市场经济增添了不少的商机。同时,也对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得以运行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库存管理。然而,大多数企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对于库存管理的要求,因库存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内部流程管控不当,导致了电子商务企业库存产品数量差异的产生和仓储运作的效率低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因此,企业有必要改善库存管理,设计合理的管控流程,寻求更合理的提升管理效率的库存管理方案。 1电子商务企业库存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因订单流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出入库作业量不均衡,作业能力跟不上,普遍面临库位混乱、库存数据不准确,发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源于电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仅停留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电商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供应商管理薄弱,库存准确性得不到控制 大部分电商企业的货源都是来源于多个供应商,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参差不齐,是导致库存异常问题的源头因素。目前一些电商企业的供应商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供应商不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严重影响仓库的收货及时性以及预先制定的销售计划。特别是在一些电商企业大促销期间,如果供应商不能按期发货将直接影响电商企业的库存数量,造成商品缺货,从而影响消费者满意度。能否规范入仓要看商家对供应商的约束能力和仓库对入仓异常的及时反馈。 (2)供应商提供的商品包装不规范,包装上缺少条码或条码错误。有些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会出现外包装破损或变形,货物包装材料不合格,包装不统一等情况,这对商品入库后的仓储和库存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的还会出现商标贴错、条码贴错等问题,会直接导致在盘点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差异,如果这些情况在入库时并未被发现,在商品出库时极易发生错发货的情况。 1.2库存储量不合理,库存过剩、闲置、积压严重 库存过高对企业来说,是及其不利的,库存过高使大量的资本被冻结在库存上,周转资金减少,加剧库存损耗,增加管理费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储存计划不合理、生产计划改变、销售预算失误、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库存管控策略的简单化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等。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需要实时传递数据信息才能有效、快速的响应用户需求。由于电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供应链上其他参与者的物流信息系统并未有效的集成和共享,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滞后和不正确信息,从而造成生产库存和仓库库存量的不合理。 1.3在库库存管理不规范,库存数据不准确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仓储现场管理普遍存在库位管理不合理,旺季收发货差错率较高,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等问题。库位管理不精细,不能准确掌握货物的库龄,未能做到“先进先出”,从而导致部分产品呆滞、积压问题。在库库存的盘点及对账管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收发货等异常问题,从而错过最佳处理时间。特殊库存管理,流程不规范、不清晰,造成异常问题突出,差异长期无法锁定或解决。 2流程管控视角下提升库存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库存模型,降低库存成本 根据品种分类、预测值、服务率(或缺货率)、费用项目、供应商间隔期、订货周期与订货方式等流程建立合理化的库存数据模型。利用库存ABC管理法和CVA管理法的综合合理运用,对A类商品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商品库存,根据货物的流量和货物的价值合理补货,达到库存成本的最低化,库存结构的最优化。应用“先进先出”的流程管理原则,根据商品进货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效期对不同批次进货的商品进行系统与实物批次管理,在相同商品发货时优先发生产日期最早到货的商品。 2.2规范供应商入仓流程,从源头上确保库存准确 供应商管理体系的搭建对企业销售与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为了促进供应商能够更好的服务企业,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应对供应商的管理制定相关的KPI考核。对供应商KPI考核主要包括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和供应指标等方面。质量指标主要是考核供应商供货来料的质量,主要有来料批次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免检率等指标。成本指标主要有价格水平、报价的及时性和客观性等指标。供应指标主要有交货及时性或交货周期、订单完成率、服务水平等指标。将KPI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选择和管理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实现供应商管理最优化。 2.3建立快速响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流程 库存分类,订货方式的确定,都要基于完善的数据库,没有对数据库精细的分析,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信息化系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信息准确可以使库存合理的流动,可指示出最适宜的库存量,系统的信息化、账务处理的简洁化和清晰化对运作效率的提升及库存数据的准确起到关键作用。建立一套统一的库存管控系统,从工厂源头库存―在途库存―分仓库存―销售库存,实行一体化管理及监控,完善内部调拨及销售出库等不同类别的收发类型流程及~务处理区别标识对现代化库存管理的意义重大。 2.4科学规划仓库区域,合理安排商品储存流程 对仓库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对仓库的分区及库位管理,有效控制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和发货及时性。仓库存储区域划分为待检区、待处理区、合格区存储区和不合格品隔离区,以放置不同状态的货物,将货物进行分区管理,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仓库的每一个库位都要进行编码,每件货物都必须有明确的存放位置。仓库根据同一性原则、先进先出与周转率原则、相关性及重货原则、大类原则、单元化与标准化原则、作业平台与货物摆放方向一致原则,结合产品的重要性、销量、淡旺季优势互补等原则进行布局;库位大小的设置应考虑货物型号及周期数量来具体决策。 2.5制定及执行合理有效的盘点策略及流程,及时反映库存差异 盘点流程的制定依次分四个步E,制定盘点计划、实物盘点与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以及差异原因分析及处理。在执行盘点时必须以实物为依据清点实物的数量和状态,盘点计划除周盘、月度盘点外,可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系统盘点策略。电子商务企业的盘点流程应推广利用RF手持终端,通过系统生成的盘点计划进行盘点和记录。盘点结果核对中如存在库存差异,应及时在系统中记录库存差异的情况及库存差异产生的原因。 2.6加强特殊库存及流程管控,规范退换货流程、非正品管理 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电商企业,都要面临退换货和在库非正品管理的问题,这个在仓库库存管理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而这部分的质量损失在企业的净损失中,并非占据一小部分,同时,频繁的退换货及过多的非正品库存对仓储的管理是很不利的。退换货流程的规范、简单化,非正品的出入库管理、在库保管、返厂、二次出库都对仓储和系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各环节进行流程分支管理,如退换货管理、非正品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制定出适合的标准流程体系,分模块运作,分流程管理,提高物流效率。 2.7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健全管理制度流程 电子商务企业目前的库存管理仍然是以人工管理为主,员工的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库存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建立健全库存管理各项制度及流程,标准化管理和操作,需要经常对员工进行库存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定期进行考核,使员工认识到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库存成本,降低货损率,降低库存差异,提高经济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和合理的库存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对库存管理的流程进行有效的管控,有助于降低仓储综合成本,提升仓储作业效率,以满足销售和资产的高效利用,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关键流程,及时找出并有效的处理关键流程,有效的减小库存差异,有助于流程管控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库存管理的效率。 作者简介:陈玲(1986年11月),性别:女;籍贯:广东河源;民族:汉族;职称:物流管理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历:本科;广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企业库存管理论文: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企业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库存管理作为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础,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云会计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能为企业搜集、分析、处理前端数据,对企业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提供了支持。本文阐述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必要性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从理论上指出云会计较之于传统会计的优越性,重点分析了采购入库、仓存管理、销售出库三个方面的操作流程,指出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库存管理框架构建,必然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方式的改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库存管理 云会计 案例分析 库存管理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两个环节,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库存管理还是物料管理的核心部分,需要及时反馈物料的仓储情况和流向。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身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代,只有通过网络化的视角进行物流管理,及时获取物流信息,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云会计凭借其效率高、易于拓展、成本低廉、可定制性强等优点,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以云会计技术为基础平台,借助物联网,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物品、实时定位、全程监控和及时管理等功能,为企业的大数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云会计、物联网等技术保证了货物信息更新的及时性,而大数据分析中心则是企业库存管理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技术保障。 一、企业库存管理的必要性 (一)库存管理的概念 齑婀芾碛殖圃诳夤芾砘虼婊豕芾怼F笠蹈据现阶段的经济需求,结合库存论的理论指导(例如:是否存在不允许缺货等特殊要求)和当前的库存拥有量,推测出库存需求量和订货量的合理范围。简而言之,库存管理有助于经营者了解企业当前的库存量,并对何时订货、一次订货的数量、如何合理降低库存量和提高存货周转率等问题进行决策。 (二)库存管理的作用 库存管理是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调节剂,它能使物流畅通无阻。因此,为保证正常经营,库存管理业务已然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库存调节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些环节正是因为库存的作用,实现了相对的独立。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目标的不同,库存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往往不能达成一致。所以,为了使库存管理达到最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既要有效发挥本部门的功能,又要以实现整个企业的利益为最终目标。 二、库存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一)库存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1.用户管理与维护管理 系统需要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企业管理和事务决策。用户管理的权限是指企业专设岗位,通过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企业系统的运作,检控数据流通情况,确保其保密性,实现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而维护管理是指数据库数据的恢复、备份等能够保证数据安全性的相关维护管理工作。 2.入库管理 企业的库存入库不仅来源于采购入库,也应包括用户退货入库、生产用退货入库、货物的转移入库等方面。库存入库管理的目的便是将上述入库库存的相关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系统,包括其来源、入库原因和储藏方位,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 3.出库管理 库存出库管理的概念与入库管理的概念相对应,但它主要管理的是出库的零部件和产成品。出库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产领用的出库、维修用料的出库、转移存储的出库、货物销售的出库等。因此,该项管理系统同样要对出库的零部件或者货物进行信息输入、记录和维护,对其出库原因、经办人以及出库的数量要有明确记录,并且仓库管理人员还需及时更新系统中的信息。 4.仓库管理 货位管理、货物专场管理、货物修复管理、货物毁损管理和货物报废管理均属于仓库管理的范畴。仓库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半成品和成品的管理以及仓库中其他零部件的管理。因此,仓存管理对货物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数据的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5.库存查询系统 由于系统初设阶段,每个岗位分配的权限不同,导致其所能执行的操作权限和可查询信息的范围也相应不同。比如,不同的部门查询的范围不同,并且上级的查询权限往往要大于下级,承担的责任也相对大一些。库存查询系统有助于企业管理和决策者决策,所以它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相对更高。 (二)库存管理的新问题以及新需求 宝洁公司在对旗下某产品进行调查时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虽然该产品的顾客需求量和零售量波动均不大,但在其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上层供应商会比下层供应商储备更多的库存量。零售商根据预测的顾客需求向批发商订货,因为是提前订货,所以零售商在考虑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安全库存,这样就使得顾客需求的变动性要小于零售商需求的变动性。而上层批发商并不能获悉顾客的真实需求量,只能根据下层零售商已发出的订货单草拟购货计划,向上层制造商发出订货。因此批发商在下层零售商的订货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由于零售商本身已经在顾客订单平均需求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安全库存量,批发商为了实现与其同等的服务水平,就不得不持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这也使得需求变动性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该产品的分销商向宝洁公司预购货物时,其订单的波动程度远大于零售的波动程度。总之,越是处于供应链上层的零售商或者分销商,其对商品的需求波动幅度就越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牛鞭效应”。且越是上层,库存积压问题越是严重。相对的,库存成本也存在大量的不必要增加、供求关系也很难达成一致,供应链管理没有实现降低库存成本的目标。 因此,为了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困难并且不能共通而带来的超负荷费用和连锁波及等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既能满足大数据处理又能支持数据共享的新平台。 三、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一)云会计的内涵 云会计(Cloud Accounting)根据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会计和云计算的结合体,是云计算技术在会计操作方面的应用,云会计不但能够高效地完成原本传统会计专业工作,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管理层更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从云会计的用户和服务商两个维度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云会计的内涵。 1.云会计的用户 用户能够通过云会计平台获取本企业的所有会计信息,在此过程之中,用户无需下载安装云会计软件,也无需存储相关应用数据,更不需要购买云会计软件的版权。一切活动均由互联网作支持,虚拟平台作框架,用户只需对自身使用的服务应用付费,因而成本十分低廉。企业原先应用的会计系统在使用云会计之后均仍可使用,并且由于云会计平台强大的功能,会计处理将会更加方便和及时。 2.云会计的服务商 服务商负责研究和开发云会计方面的新应用,促使云会计平台与企业原有的会计软件相互契合,并力求做到无缝交接。此外,为了使云会计平台可以高效、持久的运行下去,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和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都是由云会计服务商来完成的。 (二)云会计的应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云会计服务,也就是说云会计服务相对的模块化,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客户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块来使用。企业只要按照选择的模块和使用模块的时间向云服务供应商付费,还能根据服务的满意程度对其进行评价。后期的硬件维修和软件升级均由云会计供应商来完成,企业无需亲自解决。不仅如此,企业还能通过云会计环境寻找更为优质的供应商,开发潜在的客户资源。监督机构也能透过云会计平台获取各个企业的相关信息,更加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 云会计改变了传统会计录入和输出会计信息的方式,纸质凭证也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当然信息录入的方式也不仅限于电脑录入,一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等)都可以录入会计信息,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的更新速度成倍增加。相对的,企业决策者也能通过这些设备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当前的状况并作出处理。 由是可见,云计算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信息传递渠道,在节约信息传递和处理时间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使得实时更新会计信息成为可能,更帮助了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云会计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使用和传递摆脱了传统会计环境下的简单的、静态的二元关系,进而转向多元的、动态的、相对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云会计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或者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也改变或者即将改变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甚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环境,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当然,随着云会计技术的逐步普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会大大增加。 (三)云会计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1.云会计使库存管理的成本更低廉 在确保企业经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是企业库存管理的目标之一。存货短缺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而存货淤积也将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费用支出。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将影响企业盈利。以物联网为基石、大数据分析为核心技术的云会计平台,能够解决数据来源和共通问题。仓管部门根据大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数据,结合相关的客户偏好数据,能够达到库存管理的最优化。 2.云会计使存货控制系统更精确 很多企业为提高运作效率,采用了即时制库存控制系统(JIT)或ABC 控制系统进行存货管理。JIT系统对于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极高,一旦供应商未能及时供货或者准备成本不足,不光整个生产流程会断裂,企业的销售也将受到波及,最终造成巨大损失。云会计系统中运用的物联网技术恰恰可以帮助解决JIT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它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录入商品信息,并通过物联网向企业反馈货物信息。企业和供应商均可通过云会计平台获悉企业当前的存货数量。在数据显示库存不足的情况下,物联网会及时把信息传递给企业,提醒其补给库存,企业根据计划需求向供应商发出订货单。这样便在节约库存成本的同时确保了供应的及时性。对于ABC控制系统,云会计平台先根据企业需求,对先前的各类存货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样就可以更加合理、科学和精确地区分A、B、C三类存货。 3.云会计使库存管理更智能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不同的需求偏好使得企业库存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大数据分析中心将会拟定存货调整方案。企业管理层根据该方案选定最优调拨仓库,进行商品调配。如果有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云会计平台将会自主选择就近的且当前有该商品库存的仓库,智能化生成订单并向该库存点发出发货指令。云会计平台会及时更新物资信息,即使中途出现意外情况,企业也能立即获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物资的安全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四、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库存管理框架构建 库存管理需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物流状况,并为成本控制和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企业要实现库存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就需要实时对货物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企业通过云会计技术平台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如:Storm、Hadoop、Pentaho BI 等)获取数据,然后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如:ODS、DW/DM、OLAP 等)提取企业库存管理决策数据。其中,大数据分析中心分析库存管理的入库、调拨、出库等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支持库存管理模块处理,为采购入库、库房调拨、销售出库阶段及时、精确的决策提供了保障。 (一)采购入库 首先,采购部门根据公司所接到的订单以及订单描述的服务内容或生产周期、具体交货时间等进行系统分析。利用PDM系统,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危再由供应商管理平台针对以往企业采购数据以及企业对供应商的信用评定、供应产品质量评定、供应产品价格评定等的综合指数进行系统分析,生成最优供应商名册。然后,企业管理层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及时作出处理,并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同时下达订购单,待供应商确认后发出商品。从供应商发出商品到供应商品进入本企业仓库的整个过程,射频识别技术(RFID)贯穿其中。RFID扫描录入供应产品的规格、型号等信息。企业通过物联网实时关注物流动向。最后,企业通过电子结算平台核对商品信息无误后,验收入库,入库数据会通过WM5系统进入采购部门信息库。 (二)库房调拨 库房调拨阶段,仓储管理部门根据销售订单,通过SRM/VMI平台,向企业各仓库发出调拨请求信息。例如,当甲仓库库存水平无法满足当前的订单需求时,云会计系统就会自动调节调拨方式,即乙仓库和丙仓库会调拨一部分库存给甲仓库,以补满其需求量。云会计系统借助RFID技术和物联网,能够随时获取企业各个仓库的库存信息。特别是当某一个仓库发生存货预警时,大数据分析中心将会反馈、请求调拨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请求调拨信息结合费用管理平台的最小费用策略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完全共享策略,拟合出最优调拨方案,并把信息下达给各个仓库,以此实现存货之间的相互补给。调拨结果由电子结算平台通过WM5系统反馈给仓储管理部门。倘若仓库之间的调拨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库存需求,或者一旦实施调拨会使成本过高,那么这些分析数据将返还给决策支持系统,然后由管理层来作出处理。同时,其调拨失败的结果仍会通过WM5系统反馈给仓储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云处理为各个仓库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物联网则为企业及时掌握各个仓库的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节省了成本与时间。 (三)销售出库 企业的销售出库,由销售部门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确认客户订单并向仓储管理部门仓库下达出库指令。当仓储管理部门接收到出库指令之后,利用RFID技术将带有条形码货物扫描录入,然后将其发往指定地点,电子结算平台会根据录入的数据及时更新仓储管理部门的数据库。而货物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信息等将由带有RFID技术的物联网,通过电子结算平台和WM5系统反馈给销售部门。销售部门根据收到的物流信息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输。最后,当货物到达合同指定的地点后,销售部门确认收到到货信息,整个出库过程就结束了。 五、结语 对于大数据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已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指标,它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处理、云会计和物联网等技术可以为企业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处理方案,并与同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些是传统会计模式远不能够做到的。因此,云会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必然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方式的改变。当然,处于新生期的云会计技术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库存管理的研究和会计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电气工程论文: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电工理论为基础,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及其过程中涉及 文秘站: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电力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控制理论是在现代数学、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诸学科基础上相互渗透,由维纳等科学家的精炼和提纯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的一般规律,并将其理论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将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电气工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减轻体力、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行硬件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工业控制需要,针对性的选择电子元器件,首先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然后选择外围的辅助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通过线路的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际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可行外,还应该注意现实中的可行性。由于生产线是已经存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在不改变生产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硬件设备的安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设备的体积较大,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加工,要想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设备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通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根据硬件安装和企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软件设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理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的方式,虽然机械设备出现后,人们可以操控机器来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操作机器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二十四小时生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机器可以不停的运转,操作人员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员工,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于是有人提出了让机器自行运转的概念,这就是自动化技术。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防雷接地。雷电灾害给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智能系统、航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中也要十分注意雷电灾害,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将单一防御转变为系统防护,所有的智能建筑接地功能都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2)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建筑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设备,以实现数据处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金属设备对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整个建筑装上必要的安全接地装置,降低电阻,防止电流外泄,这样便能够很好地避免金属设备绝缘体破裂后发生漏电现象,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十分注意电子设备在阴雨或者干燥天气产生的静电,并及时做好防静电处理,防止静电积累对电子设备的芯片以及内部造成损坏,使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师将电子设备的外壳和PE线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屏蔽管路的两端和PE线的可靠连接可以实现导线的屏蔽接地。(4)直流接地。智能建筑需要依靠大量的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出、转换与传输,这些过程都需要微电流和微电位来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也容易造成电气灾害。在大型智能建筑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和电压,还有基准电位,保证这些电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3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1)强化数据传输接口建设。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数据传输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快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才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进行数据传输强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安全。在建设数据传输接口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标准化,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程序接口问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费用,提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全面落实。(2)强化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系统平台,节约成本。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一项比较综合化的技术,要想实现其快速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实现。所以,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系统平台的建设,结合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自身运行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展开操作,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系统平台,是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需求。(3)加强通用型网络结构应用的探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用型网络结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监控,并且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控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可以更加快捷的完成,同时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及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电气工程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新的技术开始采用,电气工程中间的智能化技术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安装控制装置、安装相应的电缆、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装置、安装发电装置等一系列装置,在所有的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我们还要试运行,然后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二、智能化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新技术开始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是众多新技术中间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集合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包括用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图像文字分析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丰富着其他的系统结构,逐渐的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之上加入仿生学、自动化等新的知识,构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既提高了智能技术的整体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设备性能。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器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电气化的领域中间,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电气控制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的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智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比较的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搜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机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间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间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间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间,为整个的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的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间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五、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将加快工程的进度,将更好的节省工程中间的人力资源。智能化技术也还在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间应用的更加成熟。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一、“电机学”现状及问题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三、“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 1.“电机学”关联课程的多样化教材建设 电机学中大量地应用了电路、工程电磁场的概念、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电磁场数值计算也为电机磁场分析和性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更体现工程教育的背景。首先,在纸质教材中,可引入相关电路、工程电磁场知识背景的链接,或者在讲解理论、公式时,介绍其所体现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的原理,力求使学生明白公式的出处,从而自觉地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电机学中的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另外,引入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等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电机学基于磁路的分析方法相互印证和比较,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计算对电机分析的重要性,也开拓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在电路和“工程电磁场”课程例题或习题中,适当增加体现电机原理的工程类题目,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增加电机电磁场数值分析的例题和习题,挺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和纸质教材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电子教材成为纸质教材的有力补充。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电机学电子课件可以和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进行链接,从而方便地将不同课程知识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技术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各课程网站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习题难题解答、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而网站中相关课程内容知识链接可使学生迅速将不同课程间相关知识点及相互的继承关系联系起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电机学软件的开发中突出关联性 开发电机学软件,从工程实用背景出发,可包含电机设计和电机电磁场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将学到的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知识与电机学贯通融合。在运行这些软件时,学生可通过帮助弹出电路、工程电磁场、电磁场数值仿真和电机学中相应的理论和公式,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掌握相互关联的理论,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开发了电机设计软件和电机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学生对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掌握。图3是电机设计软件界面及相应帮助信息。 3.“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改革中的关联性 电机学本科实验以三相变压器参数测定、连接组测定和传统电机如(直流、异步、同步电机)的参数测定、运行特性测试为主,多属于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多新型电机如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电机等的出现,为电机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测定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中内嵌永磁体的剩磁”实验,作为新型电机的参数测定,需要“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而电路实验课程中,也可开设单相变压器参数测定和性能测量,为“电机学”打下基础。三峡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已有意将电路、模拟电字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协调统一设置,体现这些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因此,在更为广泛的相关课程范围内,从关联性观点出发,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有助于包括“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在内的电气工程类实验课程的协调发展。 4.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关联性 课程建设的保证与支撑 关联性课程建设,不是单一课程建设,涉及到各专业多门课程中对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网站等资源、教学软件开发和各层次实验的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这对参加具有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非常熟练,而且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各个课程的关联性。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讨论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在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和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机学”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体系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分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如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研究生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的关联性,提出了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中开展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及共享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发的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对关联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关联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论电气工程基础的教学革新 一、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内容可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个人的设计专题部分)、设计要求、正文以及参考资料、设计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其中,报告正文部分应该包括详尽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析、选择与确定,参数设计、计算与校验,设备选择与各种校验,以及绘制图纸等。设计结束时对申请成绩或评定成绩为中及以上学生进行设计答辩。答辩气氛严肃认真,可由指导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以抽取题签的方式回答问题。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和报告说明等进行总结和点评,认真做好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在肯定学生设计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诸多不足,指出应该改进的方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其今后的学习方向,为工作做好储备。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 1.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 电力系统在线路的传输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的电能,消耗的这一部分电能是由线路上存在的电阻所引起的,如果要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只能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而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是与导线的电流密度以及导线的长度成正比,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的[2]。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1)选取电流密度较小的导线;(2)缩短导线的长度;导线在布线时尽量保持直线的状态,避免出现弯曲的部分,这样可以缩短导线的长度从而达到减小电阻的目的,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3)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消耗。 2.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的无功功率,这样不仅对整个传输线路造成了损耗,也降低了整个电网的电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能的质量以及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而对于使用者来说,无功功率直接表现在功率因数方面,当功率因数达不到供电部门所规定的数值时,使用者就要缴纳相应的罚款,这样不仅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来平衡无功功率,最大限度的缩减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保证电能质量,从而达到稳定电压的目的[3]。使用无功补偿设备时,有以下几点要求:(1)在利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时,电容器容量要根据配电电压的整体容量、负荷能力、平衡度、自然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等数据的计算来确定。如果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谐波,就要利用电抗器的串联来清除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波。(2)为了避免投切振荡、过补偿以及无功倒送的现象出现,在一些相关参数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无功功率。(3)传统电容器的分担形式与投切开关的形式大多数都是利用等容量分组和循环投切的方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开始利用等比例分配、按级投切等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效果。因此,通过不断的创新,利用模糊投切的方式,这种投切方式的适应面极广,且效果显着,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补偿效果。 3.滤波器 整个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会产生大量的谐波电流,当这些谐波电流产生的电压与正常电压相遇后就会产生电压畸变,从而导致电网连接的电气设备发出误动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避免谐波的出现,而目前避免谐波出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有源滤波器。而有源滤波器有以下的特征,例如:反应快,具备良好的动态性能,在无功补偿设备的辅助下可以避免谐波的出现,使功率因数能够达到规定的数值;三项补偿的谐波电流在有源滤波器的前提下可以同时清除 3-50 次的谐波;有源滤波器采用的是并联的运行模式,这样的运行模式可以扩大功率范围。利用有源滤波器清除滤波时,在进行误动作操作之前进行阻止,这样会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促使无功补偿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而实现节能。 4.其他形式的节能 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利用上述的节能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节能方式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5],例如:利用高效光源来节约电能,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在总电能的消耗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选择发光率高、显色性能优秀的高效光源是每个家庭的不二的选择,既节省了电的使用量,也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科研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对电气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近年来,对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种节能技术的出现不仅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要从根本做起,每一步都要在节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节能技术的作用。 电气工程论文:论强化电气工程管制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的审核应重点核查设计图纸中方案性、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审查不严格,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若出现问题,则会造成修改不及时,或者一边建设一边修改, 造成浪费。在第一阶段的审图完成后,就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审核———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单位应该与施工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传递自己的设计想法,做一次全面的图纸说明工作,在这个阶段中,电气部分的审图工作主要包括:1)检查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可行;2)各种设备位置设计是否合理;3)施工图是否齐全、施工图各部分(系统图、平面图、大样图、小样图、通用图)是否统一。4)配管线是否合理;5)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准确无误。 由建设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要认真选择型号、厂家,把握好设备质量。对现场所用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从外观、性能、构成部件等全方位的检验。同时,对于设备和材料的说明书、合格证书、装配图说明等有关材料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与此同时,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果断拒绝使用。另外,要做好设备和材料的储存工作,妥善保管,防止他们因发霉、受潮、损坏而影响工期。 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规范施工。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为了图方便、省材料,不按图纸进行施工。施工中还存在忽略按系统图接线的问题,由于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如果违反原则进行操作,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则会造成连接错误,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甚至烧毁线路。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阶段,应严格检查并加强管理。2)加强隐检记录。 在建筑施工中,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因此,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检查也应该逐段逐层进行,在对每个层级的施工检查中,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不能因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事后集中补填表格。上级单位进行检查时,应认真复查检验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与图纸进行核对,避免遗漏。 加强在电气工程安装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电气安装环境以及条件的要求。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的实现,并做好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调试简单地说,就是对之前的所有工序进行一次检查。调试的第一项工作是电通灯亮,配电箱柜要做好相应标签,明确所控制的对象,在设备调试的过程中, 要注意一定要按照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设备性能指标进行逐项检查,必要时可增加调试次数,确保设备准确、可靠、安全运行。 设备调试过程是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因此,需要调试单位、使用单位以及各专业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另外,还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更新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并强化实践学习,凡是从事电气工程的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指导、验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规范选题程序;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又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1]。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必要准备,其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根据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近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可发现毕业设计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选题不够"新"、不够"实",题目重复率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因素[3]。选题的"新",是指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是一种创新;所谓"实",是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4]。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交流,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或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另外,一些题目多年不变,以及多名学生共同做一个题目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2、学生选题很盲目,且程序不够合理 前几年,学校电气专业先由教师拟题目,之后将选题发给学生选择。因为缺少各个题目主要的研究内容、需要的知识等说明,学生拿到题目后很茫然,基本都是盲目选择。而且,多个学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基本上按照学号的前后随机决定如何调剂。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被调剂,安排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程序缺少双向性。 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不够以及责任心的缺乏 由于各院校连年扩招的原因,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数目的增加也使一部分水平未达要求的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这样就难以确保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就拿学校电气专业来说,指导教师有12人,而每一届学生却有120人左右。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场所、设备方面来看,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学院要求上报题目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就草草上交,导致题目不合适,等到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更换题目;有的老师也保证不了每周至少两次的见面时间。这样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导师没有动员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冲击。目前大部分院校,包括本校在内,在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的时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往往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已经找到工作了,毕业设计的好坏也不影响什么",这样他们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监督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拿学校来说,每个导师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次指导的时间,大致是每周一到两次,到毕业设计结束前一个月左右以系为单位组织督导组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抽查。这样,由于时间安排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而只能等到下次与导师见面。同时,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指导不力、监督部门管理不严都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集中抽查前才临时抱佛脚,做出的论文内容空洞,他们也不可能通过设计学到什么。 6、对毕业论文考核不严 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一般以答辩成绩为主。答辩形式各异,一般分两步: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之后由答辩组老师提问,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老师当场给出成绩。2008年以前,学校电气专业毕业生论文成绩大致集中在"良"档,基本上没有不及格成绩,且全部学生一次通过答辩,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这和具体的考核环节有很大关系,例如中期抽查不够深入、末期的实验验收不够严格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感情因素,大部分老师不愿意让学生仅仅因为毕业设计的原因而推迟毕业。 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考虑到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其与科研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下发给学生之前,组织教师对题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避免一些空洞的题目。多次审核修改后再下发给学生。结合电气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并要求三年内题目不得重复。 2、规范选题程序 在第七学期末提前公布选题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来从事的工作进行初步选题,可以选择两个题目。选择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选择,实现双向选择。遇到同一个题目多个学生选择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保证宏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作为导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在学生做设计之前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讲明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在每个阶段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答疑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督导机构对毕业设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为了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学校电气专业借助了qq群、bbs、电子邮件等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校电气专业每年都要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评优,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 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全面质量要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并切实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不规范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 答辩之前,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必须完成,否则学生不能参加答辩。评阅意见要全面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少于150字,并尽量结合论文提出2-3个问题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答辩要分组进行,分组原则是按学生选题类型划分为人数尽量接近的小组,答辩教师也同样分组,并且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答辩时,学生讲解时间10-15分钟,每个答辩组安排一名老师作为答辩秘书,对学生讲解内容、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记录。今年学校电气专业要求学生制作ppt,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效果很好。 每一小组的答辩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具有一定的百分比,不及格的同学论文整改后参加二次答辩。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对上报题目、选题、开题、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使毕业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卓越电气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 论文摘要:结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的现状,提出了学生经过大学阶段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探讨了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这些知识要素的意义和做法。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四、结论 本文从培养未来的“卓越电气工程师”角度,阐述了几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方式。文中并不涉及“卓越电气工程师”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要素及培养。其教学环节也已在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实施卓越计划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就能牢固电气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学生毕业时分别又熟悉各地方行业所需的各类工程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达到了这个培养目标,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就能满足电气行业中各类产业对大学毕业人才的不同知识需求。而作为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对口行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这些都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卓越工程师”的造就不单纯取决于学生在高校所受的教育和经历,还要有较长期的工作磨练过程,同时需要他具有开拓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此外也受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影响。但高校的工科专业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启蒙阶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工程意识的教育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有相应的知识要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长久发展和真正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 电气工程论文:论述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论述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把好审图关及加强施工阶段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以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管理;电气要求;工程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建设工程已不满足于结构牢固,外表美观,建设工程需要装备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设备,因此,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中的电气工程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的电气部分已不只是埋管穿线,电通灯亮的简单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现代化电气设备和装置的安装使用,已是建筑物现代化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住宅建设必须包括电话,有线电视;高层住宅的高层供水,消防报警及其控制系统;现代办公楼的空调、防盗,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各种生产,科研教育用房的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文化娱乐场所的音响,灯光设备,各类建筑的现代化照明灯光装饰,代步工具的电梯、电动扶梯等等,无一不是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物必须具有的使用功能的重要内容,还有正待或正在开发的新技术,高新技术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机网络系统,高科技通讯系统等的推广应用,使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如发生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质量事故造成无法消防灭火,中性线断开,三相不平衡时,会烧毁电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外是对图纸和设备的技术要求未能深刻理解,布线错误或是一个焊点不牢造成的,因此,加强对电气工程的管理是必需的。 2 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直到最后竣工验收各项工作中都会含有电气工程部分,如需建设单位参加研究的讨论会,也应对电气部分给以足够的重视,以便提供必要的资料。 2. 1 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 篇章设计委托书应包括电气要求篇章,如果设计委托书不能详尽地有效地表达出建设单位对拟建工程的各项电气使用的具体要求,设计单位完成的施工图将是不完整的。委托书应明确施工图设计对电气的要求、功能,应包括各项技术指标,主要设备的情况和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位置方式,各相关专业与其他建筑物电气连接的要求和条件以及使用性质,并包括工作制和工作时间,决定供配电设计的级别及设备用电计算利用系数等。设计委托书特别应对影响保障系统设备起重要作用的参数明确指出,对可燃气体报警器,如不告知气体元素名称,就无法知道它的特性、比重,无法选用合适的探测器,也不能确定探测器安装高度。所以委托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图纸的电气工程质量,作为电气主管人员应该认真参与委托书的起草工作。 2. 2 把好审图关 设计单位提交设计图纸后,建设单位电气部门主管人员应审核电气设计指标、设备布置、强电、弱电电路布线等。第一阶段的审图应着眼于总体性、方案性等重大原则问题。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审图后,第二阶段的审图即为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设计单位整理提供向施工单位做一次较全面的图纸说明,这期间电气部分的审图主要包括:1) 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和可行;2) 各设备位置是否合理;3) 施工图大样、做法和施工图说明是否齐全;4) 配管线是否合理;5) 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清楚。 2. 3 施工阶段加强管理 加强施工阶段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检查施工人员是否按图纸施工、规范施工。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常出现图方便,省材料,而不按图和规范施工。如焦渣层的电线管不给予水泥砂浆保护,布管时该留间距的未留,平行布管给予重叠,不按规范弯管等。施工中还往往忽略按系统图接线,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是进行了“相”平衡的,如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一是可能造成接线错误,也可能造成“相”不平衡,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线路烧毁。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检查。2) 加强隐检纪录。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所以质量检查必须分段分层进行,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格,不能事后集中补填表格,甲方管理人员在阶段检查质量时,同时复核检验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并应对照图纸检查是否有遗漏。 2. 4 做好设备选型、选厂 一般情况下工艺设备由使用单位提供,保障系统由建设单位按图纸要求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质量,严格选择供货单位。现代建筑灯具不只有照明作用,其装饰性、艺术性在建筑物内起着重要作用,灯具选择要特别注意其电气性能指标,使其具有安全、实用、美观的综合性能,灯具必须看样定货,以选择合适的产品。 2. 5 了解电气设备 电气工程管理人员应对工艺设备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其安装的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施工阶段电气工程管理人员要和使用单位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发现设计时未考虑到、审图时没有发现的一些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现象,及时纠正修改。 2. 6 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电通灯亮是调试的第一项工作,配电箱柜要做好标签明确控制对象,设备调试要按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要求,对其性能指标逐项进行,如空调机制冷、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等指标需逐项检查、试验,特别是有关安全的各种控制、操作设备,一定要反复实验,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调试过程是电气专业人员和各专业管理及使用单位密切配合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决不能仅由调试单位进行,要请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调试,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设备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调试为今后的使用管理打下基础,调试完成后还要经过时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才能交付使用单位。 总之,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电气部分管理,那种认为只有主体结构、装修才是主项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一项工程如电气工程质量存在若干问题或隐患,设备不能正常稳定运行,且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这个分项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重视电气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电气工程论文:浅议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它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也有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所有电气工程项目像一般项目一样都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性能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项目,对项目的三大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电气工程项目对三大目标都要同时兼顾,全面平衡。并且要使这三大目标最佳地实现,还要特别注意安全控制。2.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更强调安装与生产同时,要尽量减少动能转供的停歇时间。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及其交付结果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过程。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电力企业中更是如此。一个线路跳闸,都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给电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工企业有必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尤其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项目各阶段的输出结果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项目小组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份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前,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至施工过程中,推行施工现场技术员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检查、监督。根据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职质管员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由质检员、技术员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有关施工实体或人员,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闭环信息网。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就是要通过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监视实际成本执行情况,对照成本计划找出正负偏差及原因,运用各种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使项目在达到客户要求(如质量、工期等)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在电气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之中。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如下:①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电力企业一线生产人员或外包单位是电力施工生产的直接参加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成本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调动一线生产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使职工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②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建立。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包括从项目工程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分配、材料的消耗、实际成本。这些基本数据的建立,就能为我们预测、决策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电气施工企业,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员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3结语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摘要:分析我院在电气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项教学改进措施,即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增加有关电子产品制作方面的内容,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生产实践 1 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 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施工预算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突出,所占造价的比重也在增大。因此如何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部分预算值,关系到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否成功。电气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思考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值的准确度。本文从编制电气工程预算实际工作过程出发,结合08版清单规范的相应要求,强调了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 准确性 08清单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预算的简称。它是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各种现行定额以及地区设备、材料、人工、施工机械台班等预算价格编制和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文件。施工图预算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依据,因此要注重如何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电气工程是由变配电、动力配线、电气照明、电视、电话和火灾报警等部分组成。随着经济发展,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电气投资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例如,高级宾馆的电气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5%左右,所以电气投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由此可见,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对工程造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电气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按照编制电气工程预算的几个步骤,结合08清单计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说明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一、准确识读电气施工图,是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的基础 电气施工图相对于其他图纸而言,图纸内容表现更简洁,表现形式更加抽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第一认识似乎是电气图纸较其他部分图纸较简单,实际则刚好相反,特别是电气照明平面图,只是简单标明平面内的线路走向,对于垂直部分的线路则需要借助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土建相应的数据经过简单计算才能得出,因此难度也更大,对于造价人员提出的相应要更高。电气设备施工图主要由设计说明、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和标准图集中的大样图等几部分组成。电气识图过程中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设计说明统图平面图。 二、熟悉相关标准规范、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工程量 电气安装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造价值的准确性,所以每一个造价人员都应对工程量计算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实际工作中影响工程量的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编制人员素质不够高,对工程量相关的计算规则和电气安装工程的构成特点了解不够,就着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工作,往往会出现多算漏算等现象。其次是由于前期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后期工程设计变更发生的概率增大,而造价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没有能够获取工程设计变更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了工程量计算的不准确。根据以上具体情况,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强调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第一,掌握08清单和传统定额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本质区别。应用传统的定额计价得出的最终的线缆工程量是在净量的基础上考虑适当的预留量和损耗量得出。而清单计价规范要求,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量只是指实体的净尺寸。所以根据08清单计价规范和定额计价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不同,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求重点区分清楚下列三个量:图纸中实际测量出的工程量;各部位的预留长度;缆线敷设施工损耗量。明确各种量的使用范围,以及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准确选择。 第二,注意图纸上没有明确反映的工程量。电气部分图纸往往表现较简单,预算编制过程要特别强调计算工程量时,对于图纸没有直接反映的工程量部分不要遗漏。例如电气工程的电气系统调试部分、电缆头、终端头等内容没有在图纸上直接标明,因此在确定电气工程造价时,不少造价管理人员容易忽略该部分。但是电气调试部分对于整个系统最终能否有效投入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电气调试部分所占费用往往比较高。解决这一典型问题,首先要求电气工程造价人员一定要建立系统调试的概念,明确对于相关标准条文对于调试系统的划分说明。其次注重对图纸的材料表、设计说明的应用,最后要求造价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部分的基础技术知识,多方面着手提高造价的准确性。 第三,强调与施工人员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据此,造价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情况,使造价值能够更好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提高造价值的准确度。 第四,重视图纸中材料设备表的具体作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在进行工程量计算时,一定不能照搬材料设备表,因为材料表中提供的线缆、配管量有一定的余量,不能准确反映实际量。但是其他灯具、开关量、配电箱的数量则相对准确,对于编制者,可以借助该部分材料表中的工程量,作为最终检验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的工具。 三、准确区分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材料、设备 材料和设备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可以混淆。而且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只包含了材料费,并未包含设备费。因此要准确确定造价值,首要就要熟练区分材料和设备。特别是电气工程中材料和设备的种类众多,价值比重大。根据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写的《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及概预算编制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送审稿)》中第6条电气部分的相关规定:其一,各种电力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感应移相器、电抗器、高压断路器、高压熔断器、稳压器、电源调整器、高压隔离开关、装置式空气开关、电力电容器、蓄电池、磁力起动器、交直流报警器、成套供应的箱、盘、柜、屏及其随设备带来的母线和支持瓷瓶均为设备。其二,各种电缆、电线、母线、管材、型钢、桥架、梯架、槽盒、立柱、托臂、灯具及其开关、插座、按钮等均为材料。其三,刀型开关、保险器、杆上避雷器、各种避雷针、各种电扇、铁壳开关、电铃、照明配电箱等小型电器,各种绝缘子、金具、电线杆、铁塔、各种支架等金属构件均为材料。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应参照上述规定,如果造价管理人员对材料与设备的划分这个概念没有分清,将设备当作材料进入预算造价,就会给预算值的准确度造成影响。 四、掌握电气材料的价格 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费用大约要占到工程费用的60%—70%左右,因此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造价值最终准确与否。市场上,建筑设备、材料型号不一,品牌繁多,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导致了同种型号材料价格差距交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市场。因此,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造价人员要多方询价,力求最终采用的材料价格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实际价格。具体要求造价人员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认真了解材料的价格信息,及时收集有关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才能提高工程造价值的准确性。 五、要熟知08清单和定额相关的规定,逐步积累自身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确定单价 有些造价管理人员对电气工程部分定额认识不深,定额子目的选取不准确,最终选择的子目没有反映实际的工作特征,也就无法准确衡量完成工程所需的生产要素的消耗水平。电气工程采用定额主要是要求熟悉第二册定额的相关规定和内容,同时注意配合第十册使用。 08清单的价格形成机制属于国家调控价格阶段,应用范围在逐步推广。在08清单的要求下,首要是掌握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在价格确定上的区别。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提出的是综合单价。综合单价的构成同定额计价的单价有明显不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进行综合单价确定时主要要求参照企业内部定额确定,这一要求也符合调控阶段竞争形成价格的特征要求。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初始过渡阶段,由于企业定额的编制不完善,所以统一定额在确定单价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会立即被取消,在很长时间内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造价人员必须熟悉电气安装工程的定额子目,合理选取,尽可能使得所选子目和工程实际相符。同时必须明确对于施工单位造价人员而言,要特别强调注意自身数据资料的积累,要求能够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消耗水平的资料,才能更好适应在清单计价模式下综合单价的报价要求,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在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编制说明的完善 实践工作过程中,编制说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编制说明中详细的说明在编制过程中图纸中遇到的不确定问题,以及编制人员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足以引起最终编制的准确程度,因此,专业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准确编制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既是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进行造价控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如果工程造价人员不能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工程造价人员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做好电气工程施工图预算工作,就是要求工程造价人员熟悉电气专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造价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08清单规范,强调不断学习,不断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电脑、软件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电气工程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电气工程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宽、专、交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科研成果研制综合实验系统等方式建立了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导师制、创新研修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等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性教学 一、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8-2009年,根据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次修订工作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做到宽、专、交兼顾,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1、公共课程——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课程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占总学分的16%。 2、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程涵盖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课程。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包括:(1)强电类课程(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网络);(3)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仿真技术及应用)。 上述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新要求,使学生基础扎实,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3、专业课程——接触学科前沿,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专业设有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5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层面。专业方向核心课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交叉选修。在专业拓展课中,新开出了5门工程设计类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与实验、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电能参数测量系统设计、网络化运动控制工程设计专题、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设计专题。 二、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无疑十分重要。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同时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由于资金紧张,加之高端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度成为专业建设的难点。为此,专业建设突破常规,提出“高起点出发,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双赢”的实验室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已建立了“哈工大一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一罗克韦尔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到公司和学校投资总计1000余万元,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进入实验室,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研制综合实验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中,除实验室常规建设外,借助专业的科研优势,着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制多套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验系统。目前已基本构建3个综合实验系统。 (1)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包括集散控制实验系统、开放式伺服运动控制及负载模拟综合实验装置、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 (2)电机及其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系统和导弹舵机电动伺服控制系统。 (3)嵌入式及网络监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监控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反映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平台。 3、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真正成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不应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手段,而应成为获取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此思想为指导,为充分利用上述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综合型实验项目,本次培养方案中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门重要的平台课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至24学时,其中8学时为仿真、研究型实验。在对实验装置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出新的设计型实验,并要求学生针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电力系统和楼宇自动化方向专业实验也分别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实验附属于课程,内容分散、单元化的缺点,整合实验内容,开出综合实验。使学生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和研究氛围,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由探究、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已有观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自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此外,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还按照以下途径推进研究性教学。 1、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择导师,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达到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2、开设创新研修课——实现学习、研究一体化。我校自2007年开设创新研修课,本专业已开出23门,课程均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每期选修人数限制在6~10人,课程内容以实践、研究为主。课程内容以教师相应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项目中提炼,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研究,实践了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3、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在2008、2009两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我专业的23个项目中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4、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商品与质量论文:物流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物流商品(Logistics goods),GB:即物品,经济活动中涉及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物流质量(Logistics quality),GB: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质量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物流商品质量、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工程质量、物流工作质量等。 目前,国内对物流质量体系的构建关注越来越大,但大多集中在物流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现笔者就物流商品质量体系进行构建与评价,剩余部分还有待研究与整理。 1.物流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物流商品质量是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尽量避免破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部分来进行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 1.1 商品质量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商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硬性指标,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商品质量需要严格把关,这就可以从传统的质量指标体系中吸收一些指标,如商品的次品率。而物流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则也应保证商品运输途中的完好性,这就需要用商品完整性指标来衡量。物流企业在另一方面也算作生产者,这就需要提供给消费者有足够数量、品类齐全的商品,这也是商品质量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1.2 商品价格指标体系。价格是商品的又一重要指标,有了优惠的价格,才会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同等商品只有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才会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这就需要优惠价格指标来衡量,但进行物流的企业也需有利可得,这就需要靠查商品实际的盈利情况。在这里由盈利价格指标来体现,而在这里面,不同的顾客有着不同的考虑,有的需要物美价廉的,有的需要一些特殊商品,贵点无所谓,这就要物流对浮动价格的应对,即浮动价格指标。 1.3 商品运输指标体系。在这里将运输列入商品质量是考虑到工作质量不能完全覆盖的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指正。物流本意为物的流动,流动就要靠运输,这就牵扯到如何选用合理的运输方式,才能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也同时要保证商品的安全性,普通货物防止丢失,易燃易爆商品则需要特殊运输,我们用合理运输指标和安全运输指标来衡量。 综上所述,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2.物流商品质量的评价主要指标。 2.1 商品质量指标: ①商品次品率:每百万产品出现的次品数量; ②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完好的商品数量/此次物流商品总量; ③品种齐备指数:品种残缺率=缺货品种数/客户所需品种总数; ④数量指标:缺货率=缺货数量/总商品数。 2.2 商品价格指标: ①优惠价格指标。优惠的价格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 ②同等商品价格比较指标。可以做为制定价格的重要指标。 ③商品盈利统计指标。剔除不利商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④商品浮动价格指标。做到这点,才会更好的抓住顾客的心,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2.3 商品运输指标: ①合理运输方式选择指标。 ②合理运输时间安排指标。考虑到具有特殊意义商品的运送时间安排,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合理运输设备使用指标。满载率=车辆实际装载量/车辆装载能力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谈商品房的质量与技术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就商品房的功能质量、实用质量和商品房的技术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品房;质量;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来自“三高”: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三高的基础是高科技含量与高技术集成,这是创建商品房品牌,提高商品房品质的根本途径。特别是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与科技创新的商品房功能质量、实用质量和技术质量,是当前中国商品房建设发展的新主题。 1 商品房的功能质量 近年来,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适用、舒适、经济、美观的住宅是我国商品房质量与技术发展趋势及新指标。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实质是提高住宅的性能价格比。 1.1 商品房的适用性能。商品房的适用性要求住宅的设计要多档次、多样化,满足最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首先,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要完整,布局合理,符合现代生活的行为需求;不仅仅是面积的大小,关键是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住宅的设施配备要齐全、高效,保证居住的安全、耐久、经济和方便。 1.2 商品房的环境性能。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环保。住区环境的营造要注重利用自然的、地理的、社会的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创造出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化忧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 1.3 商品房的休闲性能。住宅建设应体现出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审美文化、居闲文化、养生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体现建筑的个性和人文关怀。 1.4 商品房的舒适性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需求已开始从生存需求向生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转变。住宅的物理性能决定着住宅的居住舒适度。以声、建筑光、热、风和空气质量为核心的舒适度指标直接影响着居住舒适性能的质量。过去由于经济、技术、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住宅的建设对舒适度的要求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住宅的居住舒适度是当前住宅市场需求的显著特征。 2 商品房的实用质量 当前商品房的实用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以功能空间、面积配置、细部处理的合理性为主的住宅实用质量还不高;二是以声、光、热、空气质量等物理性能和设施设备性能为主的住宅实用性能还较低;还有住宅的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住宅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2.1 高层居住的实用性能。目前住宅设计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大城市住宅的层数越来越高,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中小城市也有这种趋势。高层塔楼是否是城镇住宅的发展方向,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修。过去为了出容积率,高层建筑总是过高过密,有的塔楼1 梯8 户,甚至有的达到1 梯16 户,这种居住模式有潜在的安全、健康隐患。美国早在上世纪50 年代,除在纽约等大城市外,已不允许建造高层住宅,其主要原因是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我国城镇住宅不应再提倡建设高层塔楼。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城市应提倡8~12 层的小高层住宅,小城镇以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为主。 2.2 小区大花园的实用性能。许多住宅小区的中心花园越做越大,而且有的大造人为景观,有的开发商认为中心花园大显得大气,能聚人气。从健康角度讲,人群活动过于集中,在环境卫生、噪声污染、疾病传播等方面存在隐患。住宅小区的环境应注重组团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各组团的交往、活动空间。 2.3 户型与面积的实用性能。目前“户型大型化”已成为一种误区。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居住状况统计资料看,户均建筑面积在80~100 平方米左右,是比较稳定、普遍接受和相对看好的户型。日本曾做过一项调查,当流行套型面积增加到130 平方米时,就不再增长,然后回落到80~100 平方米。欧洲的情况也是如此,90 年代以来,100 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住宅已经占到市场新增量的75%,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所以,百姓对户型的需求不会无限制的增长。最近,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所谓“S O L O”袖珍户型倍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大限度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已成为住宅建设的新趋势。 2.4 住宅设计的实用性能。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均好性――要求从户型、居住环境、景观、公用设施、设备配置、材料部品的选择和物业管理等诸方面使每个住户都能受到同等的关注,都能获得公平的价值回报。多样性――应注重小区(社区)服务对象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力争在建筑风格、户型布局、空间组合、色彩构成等诸方面具有特色,反映地方特点和文化传统,避免风格单一和雷同。协调性――应注重住宅与历史文脉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未来发展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完整性――要树立住宅是完整的产品概念。做到住宅规划、建筑、装修设计一步到位。 3 商品房的技术质量 目前,我国住宅质量已进入换代时期,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建造工艺已不能满足现代住宅发展的要求,实现住宅质量飞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现代住宅成套技术包括:住宅建筑体系、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体系、厨卫技术体系、管线技术体系、智能化技术体系和建造技术体系等七大技术体系。 3.1 新型建筑体系技术。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体系有砖混结构、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体系。墙体材料主要以传统的实心粘土砖为主。粘土砖是一种消耗能源和土地资源较大的墙体材料,已限制和禁止使用,发展以混凝土砌块和新型墙板为主的新型建筑体系是城镇住宅建筑体系的方向。同时,钢结构、轻钢体系是当前急需研究和突破的新型建筑体系,尤其轻钢住宅体系在小城镇住宅建设中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很突出,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76 号)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明确规定,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节能缺乏技术法规,2001 年建设部出台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节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建筑节能技术是提高住宅舒适度的关键,是当前住宅技术发展重点。建筑节能技术包括维护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节能门窗技术、高效制冷制热技术、能源控制计量技术、自然能源利用技术等。 3.3 水质保障技术。目前,城镇居民住宅引用水主要是自来水,而自来水水质不断恶化。原有自来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健康用水的要求,自来水的水质已成为住宅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90 年代,桶装饮用水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居民健康饮水的主要途径,这种方式既不经济也存在卫生隐患,再加上定期换水给家庭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桶装饮用水不是解决健康饮水的根本途径。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们习惯喝冷水,管道供水直接达到饮用标准。因此,住宅直引水技术将成为住区健康饮水的主流,大力推广住宅直饮水系统成套技术是水质保障的有效途径,也是饮用水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3.4 垃圾处理技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在居住小区推广应用生化垃圾处理技术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措施。环境绿化技术。包括居住区环境绿化技术、优质草皮技术、节水型植物、立体绿化技术等。包括厨卫技术、整体卫浴、装配式厨房设施、厨卫同层排水技术等,是厨卫技术发展的趋势。 4 结束语 商品房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准确把握住宅发展的趋势,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住房需求新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保护需求、刺激需求、引导需求,促进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议商品住宅全装修质量管理方法与措施 【摘要】根据全装修房的现状,目前全装修商品住宅运作方式,就商品住宅全装修时装修风格和材料的选择、设计理念与管理、全装修施工管理等作出总结,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全装修住宅的调查分析,提出全装修住宅的质量管理措施,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商品住宅;全装修;质量管理;措施 1 全装修商品住宅的现状 2007年底到2008年初对南京市的全装修住宅项目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南京市精装修商品住宅主要是由开发实力强,管理好的开发企业开发建设。2005年前精装修的项目相对比较少,2006、2007年逐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底的精装修商品住宅占总开发面积的7.4%。到2009年底精装修的商品房占总商品房开发量的比例有所明显提高。 2 目前全装修商品住宅运作方式 2.1 装修合同方式 目前装修的合同分施工合同和与住户的装修合同两种。装修施工合同基本上是装修单位及相关专业施工单位与开发商、土建(总包)单位一起订立的三方合同。相关专业包括:组装式的橱柜、大型电器(家庭中央空调、热水器或锅炉、消毒柜)、智能化等。普通水电的施工基本含在装修合同中。由于合同多,造成协调管理难度大,交接界面的质量控制难。 开发商与住户的装修合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在房屋销售契约中明确精装修的内容;第二种情况是补充协议,销售契约是仅仅是初装修的内容,全装修部分是开发商与住户签的装修协议进行约定;第三种情况是开发商指定的装修公司直接与住户签订房屋装修合同。 2.2 装修设计模式 方案确定:装修方案确定通常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主动式,有一定的全装修经验的开发公司,在开工之前先确定装修方案,主体施工阶段水电位置,设备的安装位置,管线的走向等全部按装修方案施工,减少了在装修阶段的改动,减少了因管线改动而造成的质量隐患;另一种为被动式,即在主体结构施工结束,装修方案还未确定,等装修方案确定后,大多管线已施工完成,而与全装修的管线走向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要进行大的改动,有时为了安装设备甚至还要改动结构,留下了大量的质量隐患。 设计文件形式:目前精装修工程设计文件通常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有资质装饰公司设计出图;另一种为境外或国内无相应资质的设计公司设计,以本地设计单位名义出图。多数精装修工程设计图纸未报施工图审查,而部分报审图纸,审查内容也不完全覆盖装修设计内容。 2.3 材料供应的方式 主要材料或设备都是开发商供应;开发商供应主要设备。 2.4 专业施工资质 由具备装修资质和具备家装资质的单位施工。其它如中央空调、智能化等由专业施工单位施工,厨柜安装基本由厨柜公司进行,装修施工企业进行管理。 2.5 全装修工程交付的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一户均检测一点;一种是抽取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测,在交房时将检测结果上墙公示,从年初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装修房的环境检测主要采取这种方式。 2.6 办理监理及质量监督情况 年初调研的所有项目全装修均委托了监理,同时也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 3 质量控制状况 3.1 材料进场的控制 主要材料进场基本上要求进行了复检,但检测批次,检测项目不一,仁恒除了按正常进行检验外,还对地板等材料进行干湿循环检查。所有开发商的材料都走品牌路线。 3.2 精装修与初装修的交接 全装修工程在装修施工前,装修队伍与土建队伍都要进行交接,交接的标准与分户验收的标准基本一致,有些方面相对要低一些,如地面工程的就是这样,色差基本不控制。外窗渗漏、管道渗漏等项目在交接时的控制标准与分户验收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墙面的空鼓、平整度、房间的几何尺寸等控制的标准高于分户验收标准。 3.3 工序验收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个精装修项目都比较重视工序交接的验收,但仁恒控制的最好,每一道工序都制作样板,工序完成后按样板的质量由监理、开发商及住户验收,合格后进行下步工序施工。 3.4 精装修分户验收实施 多数项目均参照分户验收的要求进行了分户验收。尽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比较重视,但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特别成品保护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4 交付后的质量维修情况 全装修工程竣工交付后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报修的量还是比较大,从调研的41栋全装修工程的情况看,维修主要其中在渗水,表面观感、裂缝等方面。报修内容中,其中防盗门和空调是精装修工程新出现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5 精装修工程存在的问题 5.1 精装修工程的成品保护难度大 成批的装修工程由于面大量广,涉及的专业较多,涉及的施工队伍较多,有时交叉施工,成品保护的难度非常大。而住户对精装修的表面观感的要求很高,而表面观感除了施工的精细外,关键在成品保护。 5.2 承包环节多 一般设计由装修单位完成,为完成单位工程的全装修的施工,开发商要与多个专业单位签订合同,这些单位一般没有通过正常招投标确定,都是开发商内部确定。一方面装修队伍与土建总包单位的责任划分较难,另一方面各个专业之间的责任界定比较困难,有时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专业单位多,建设单位协调的难度大,质量监管的难度也大。由于未通过正常招标,办理监督手续也存在一定问题。 5.3 渗水问题仍然是全装修投诉和保修的主要问题 精装修工程的渗漏范围比较广,有传统意义上的卫生间渗水,墙面渗水、窗边渗水,也有由于精装修施工过程或者住户使用过程产生的渗水,如水龙头、管件接头、地漏、浴缸、洗脸盆、洗菜盆、热水管接头等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的渗水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水和渗漏问题占总维修量的26.1%。 5.4 环境问题突出 尽管开发商为了控制质量大多采用品牌产品,就单一产品而言其环境指标符合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但将这些材料组合后的环境指标就难以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要求。所以环境指标的控制是全装修住房的关键。 5.5 精装修工程的验收规范不全面 目前装饰装修工程验收采用《装修装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2;施工采用《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207―2001;《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以及水电及通风空调的相关验收规范,这些规范对全装修的质量规定不全面,验收的依据不具体。大量的质量指标如色差等主要靠经验来判定。 5.6 全装修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全装修的主要参与单位如监理、开发、施工等单位的熟悉和精通全装修的人员很少,大量的管理人员对装修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粉刷上,还没有深入到全装修。另一方面这些单位强调结构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忽视装修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6 采取措施提高全装修住宅工程的质量 6.1 抓住质量监督的重点,增强监督的力度 从已交付的全装修住宅的报修情况看,质量问题主要其中在墙面的观感、渗漏、及主要使用功能上,所以在日常质量监督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与渗漏有关的外窗、屋面、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地面、以及给排水管的接头等部位监督抽查,强化屋面及有水房间的蓄水试验,管道的通水、密封及强度试验,并对这些试验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 6.2 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或试验 对给水及空调管道等容易产生渗水的工程项目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给水管道在施工阶段采用1.1倍的工作压力进行稳压,直至装修工程施工结束;空调管道的各种管道的接口及保温接口在隐蔽之前逐房间进行验收,防止冷凝水导致渗漏。装修使用主要材料进场应强化验收,首先核对质量证明书或性能检测报告是否与进场材料吻合,检查外观及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其次见证取样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使用。 6.3 强化成品保护,保证观感质量 成品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全装修工程最后观感的质量,所以在全装修施工前首先要制定成品保护的专项方案和措施,作为全装修工程开工的必要条件,专项方案和措施除监理审批认可外,还必须报建设单位认可,监理在日常检查时应重点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4 强化分户验收,促进全装修住宅工程质量的提高 南京市建工局对住宅工程的分户验收管理办法已进行了深化,在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对墙面、天棚、地面、防水、门窗,栏杆、给排水、照明、空调、智能、卫生器具安装及防盗门等工程的表面观感、成品保护及使用功能等逐户进行验收。所有工序质量符合验收规范的前提下应组织各责任单位认真进行分户验收,竣工验收时抽取一定数量的房间对分户验收的真实性和执行标准的准确性进行核对。重点对卫生间及屋面在蓄水、外窗在淋水、管道在通水等状况下的渗水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核对。特别是外窗淋水试验,在验收时必须按规定设置好所有的淋水带,验收组随机确定所抽查的淋水带,放水一小时后对窗及外窗进行检查,这样所抽查外窗的渗水情况,才能代表该单位工程。 6.5 强化初装修质量的交接验收,明确质量责任 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组织总包单位、全装修单位对初装修的质量进行验收交接,一旦全装修队伍接收后,相关质量由全装修单位负责。 6.6 强化全装修质量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强化全装修质量人员的培训,社会培训机构也应开办全装修质量检查人员的专项培训班,这样可以提高全装修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7 结语 全装修住宅将是住宅工程的发展方向,也是住宅产业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强化全装修住宅工程的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原材料的质量,从而提高全装修住宅工程施工质量。住宅全装修的开发在南京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全装修工程使用的材料产品更新快,所以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施工与质量管理的经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全装修住宅工程的需要。 商品与质量论文:同一商品质量一致性的类别与认定 当前,各地工商局正在按国办57号文件精神对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加强监测和检查,但是当抽样检测结果出来后,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个抽检结果是否对同一批次商品乃至整批商品继续有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各有看法。笔者试图结合产品生产的特性。谈谈同一商品质量的一致性问题。 在商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同一商品质量的一致性,实际上是样品的代表性。所谓样品的代表性是指抽取的商品在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一批次或者同一规格型号的同种商品之间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样品的代表性是南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自动化水平、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工艺等因素决定,因此,在研究样品的代表性时。应当区分不同生产类型的商品,才能把握其质量的一致性。 1、机械化生产型商品质量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对于先进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定型产品来说。随机抽取的样品具备产品的代表性。彩电虽然是南许多单元零件组装而成,但是每个零件均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挑选,以保证整机的合格性。合格的单元元器件是经过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并经过严格的检验,这样就保证了产品特性的一致性。如果某个零件未达标准而进入组装线,在整机调试时可以调整,如果不能调整,只能换件或作废。每种产品都有合理的差错率,是可以认可的。假如生产不合格率为万分之一,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不合格率几乎为零。抽查是随机的,只要产品生产的设计和工艺流程没有变化,产品的品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仅仅是生产日期和生产的班组不同。如果商品内在质量出现问题,比如接地、爬电距离、漏电、频率特性、电磁辐射等设计上的原因,那么同一批生产的商品都会有相同的质量问题。商品外观等非内在质量问题,可能是运输、搬运等环节出的问题,应不在其内。 2、配方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配方型产品分工业化生产和手工生产两种类型。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如胶卷的菲林(片基)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在菲林上均匀地喷涂乳剂(感光化学材料)是专业配方,下单配料是很严格的,一次配出的乳剂是一个编号,一个编号的乳剂具有同一特性。如果有一个胶卷的乳剂出现质量问题,应该说这一个批次的胶卷可能都有问题。洗发液、洗涤剂、中成药、两药、饮料、润滑油、防冻液、农药、磁砖、化妆品等商品都属工业化生产的配方产品。 配方型产品也有手工生产的。中低档商品或者生产规模不大的生产企业,即便是手工生产的配方型产品也能区分出产品的生产批次,一次配料生产的产品即为一个批次的产品。 配方型产品质量问题有些是人为的。成型的品牌产品应该具有相应的规模,经过产品检验鉴定是合格的,但由于某些人为原冈,有些产品在配料中加入了过量的防腐剂,造成某项指标超标,或者厂家担心消费者对产品的某些添加剂不认同,不标注实际含有的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的含量,隐瞒真实配料含量。 3、原材料加工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原材料加工型产品的特性主要由原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拿电线来说,它是南铜或铝制成的芯线(单线或数线绞合成)和绝缘外皮组成,铜、铝的纯度决定电线的导电率,芯线的直径(规格)决定电线的电流量。芯线的外皮由橡胶或塑料包裹,外皮质量的好坏决定电线的绝缘率。因此原材料的好坏就决定产品的优劣。现今。电线均是大工业化生产,先将铜、铝锭多次拔丝到规定直径,再用符合耐压要求厚度的橡胶或塑料进行机制包裹,成为电线成品。对同型号的定型产品,生产厂家大多以生产日期或数字表示批次,同一批次的电线质量特性是一致的。如果检验显示电线的线径未达到标准要求、绝缘率或者导电率不合格,那将是整批生产的产品均属不合格产品。 纺织类商品也属原材料加工型产品。服装等纺织类商品的内在质量的同一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原材料的质量上,原材料的色牢度、裂度以及棉、丝、纶的含量比等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此外,生产工艺如原材料的织法、纽扣扣眼、缝纫的寸码密度等也会影响产品质量。纺织加工产品的批次排序。有的按一批投料单位,有的按货号,有的按生产日期。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纺织加工产品统一定料、下料、裁剪、缝制,产品特性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的特性。如果服装检测结果是色牢度不合格或是成份含量不合格,就不单是这一个批次产品的问题,而是这一批原料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4、加工食品质量的一致性 加工食品是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成品体现原材料的属性。有些加工食品附加制作工艺,使之原材料特性更加丰富,表现形态更加多样性。因此,认定加工食品质最一致性的标准比较复杂。这里主要谈谈加工食品的三种主要指标: (1)卫生指标。直接食用的加工食品制作时应当无菌操作,非直接食用的加工食品针对其生产企业的加工环境和操作流程不同,对其卫生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但要求产品出厂时卫生指标必须符合要求。有许多加工食品裸装(散装),受运输、仓储、保管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影响,食品可能会受到二次污染,导致卫生指标超标。有些商品要求低温保存,如酸奶、饮料、蜂乳等,如果经销单位保存温度达不到要求,就可能导致商品变质,可以在常温保存或置于阴凉处的商品,如罐头、方便面等,如果保存条件符合要求,没有二次污染的可能,食品的卫生指标应该和出厂时是一致的, (2)添加剂。食品内的添加剂一般是为了保证食品的色、香、味、稠度以及品质的稳定而添加的,含量必须合理,符合标准要求,超过规定标准即为不合格。在生产配方中添加剂均是定量的。工业化生产的定型产品,在同一个批次内产品的内在指标应当是相同的,只要严格按照配方、规程操作,质量一般不会有波动。 (3)标签。按照国家规定,食品标签应当反映食品内在的主要(必要)参数。有的商品不标明添加剂成分、含量或者不标明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一般来说是故意的,属于明知故犯。 商品与质量论文:抽样检验标准与商品质量监测 GB/T6378.4-2008《计量抽样检验程序第4部分:对均值的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等四项新标准(以下简称抽样检验新标准),已于2008年7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商品质量监测的一件大事,是对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意味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将从此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离不开抽样检验标准 流通领域商品监测是一项科学、严肃、技术性强的工作,它关系到国家商品质量监管的效能,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国家的形象。法定机构依法颁布的抽样检验标准,是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的灵魂,是保证商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科学、规范,结论准确、可靠的指南针。 对商品进行抽样检验,目的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对较大量商品质量水平的准确把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设想,在商品量较大的情况下,要准确了解商品的质量水平,如果逐个对商品进行检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这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是行不通的,抽样检验方法便应运而生。商品抽样检验以科学、严谨的统计理论为依据。通过严密精确的数学运算,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抽样规则,找出正确抽取能代表商品质量水平的样本的方式。由于其间的数学运算工作繁杂费力,各类商品的抽样检验程序、规则又都有较多共同的特点,国家为实现这项工作的标准化,通过法定程序,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制定出统一的抽样检验标准,作为抽样检验活动的科学依据和制度规范。因此,商品抽样检验工作必须以法定机构颁布的标准为依据,做出的检验结论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规范的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离不开法定机构颁布的抽样检验标准。否则,其检验结论就难以达到科学、可靠的要求。 反观以往的商品抽样检验活动,恰恰存在对抽样检验标准重视不够的问题。其抽样检验方案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绝大多数抽样检验方案对产品质量标准都有详细列明,但对抽样方法标准却语焉不详,往往是寥寥数语带过,大意是采取随机方法抽取足够检验需要的样本,极少有列明使用具体规范的法定标准,其检验结论往往经不起司法的检验,这类行政诉讼败诉案例时有所闻。 实践呼唤抽样检验的新理念和新标准 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项新职能,即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多年以来,各级工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加大对经销不合格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商品市场环境,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然而,由于缺乏商品质量抽检法定标准,虽经过艰苦的努力,但部分商品经抽检判定不合格的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工商部门只能对这极少部分商品进行下架退市处理,不能涉及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其他同类商品。这对于那些惯于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厂家和经营者,实在无法触及其痛处,更无法使其得到应有的惩处,大大削弱了商品质量监测的作用和效果。因为在市场上清查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犹如大海捞针。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经营者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商品更是成千上万,想在市场上查找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谈何容易。如果能采用规范的抽样检验标准,情况将大不一样,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此,我们必须弄清两种标准的概念。一种是产品的质量标准。一种是抽样方法的标准。前者是管商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产品标准,后者是管如何抽样的方法标准。抽样标准是国家法定机关颁布的抽样规范,抽样方法是抽样方式、方法的总称。必须指出。抽样检验中若只注意使用产品质量标准,而忽视使用抽样方法标准。就是不完整、不科学、不规范的。这就造成我们的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弱化了对经销不合格商品的打击力度,影响了商品质量监管的成效。这种尴尬状况,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和新的观念。它将打破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框框,而适用于整个核查总体。也就是说,只要样本不合格,就可以判定属于核查总体范围的所有商品都不合格。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是对以往做法的重大变革 新的抽样标准之所以能突破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框框,根本原因在于它基于统计学科学的概率理论,通过严谨的计算推导,得出科学、正确的抽样检验方法,使得所检验的样本质量状况能代表核查总体的质量水平,从而证明样本不合格的结论能适用于整个核查总体。由于这个标准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严密精确的计算之上的,因而出现错判的风险能减少到5%以下。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对工商部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和新的思路,是对以往做法的创新和重大突破。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核查总体完全突破了批次的概念。以往的抽样检验由于没有抽样标准,导致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状况。新的抽样标准确立的核查总体概念,是商品质量抽检对象的全部。它既可以是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商品,也可以是不同厂家的同一类商品,具体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根据监督抽查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一旦样本经检验不合格,属于核查总体范围的商品都将被判为不合格,大大强化了清查不合格商品的力度。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确立的监督抽查目标和任务与以往有重大突破。以往进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查出不合格商品,得出抽检商品合格率,并向社会公布,引导消费。然而,由于缺乏法定标准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只能证明检验样本的合格与否,并不足以证明同类商品的质量状况,最多只能推论在相同生产条件、原料、工艺等条件下生产的同一批次商品的质量水平。抽样检验是一种以少量样本判定总体质量水平的活动,其结论真实、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采用了法定抽样检验标准,以及标准适用是否恰当。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规定,质量核查部门没有证明商品合格水平的义务,质量核查工作的目标是发现和清除不合格商品。工商部门正是通过查处、制裁经销不合格商品行为,将不合格商品清除出市场的方式,来达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消费安全的目的。新标准对商品质量抽样检验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和坚持。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提法和新定义,如声称质量水平、极限质量比、复检复验复查等,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理论性强,新概念新术语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随着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的贯彻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必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文章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分析了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和要求,提出了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4个层次和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商品学;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在生产、市场、资金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生产活动全球化,使分工从传统的小而全转变为世界性分工,形成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不同的国家成为世界生产领域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依存与互动;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日益趋强,国际商品贸易品种多样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使质量、环境和健康与贸易关系更加密切,ISO9000,ISO14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形成。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国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带来不利和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兴利除弊,就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研究。 一、“入世”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复合型。入世之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一些国外检测机构已获准在我国设立独立子公司,从事检测服务。由于国际一些著名检验机构十分看好我国这个庞大检测市场和其丰厚的收益,他们进入我国检验市场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当然,国际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检验市场的优胜劣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的质检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我国的检验机构联合、重组;有利于我国的质检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运作;有利于我国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来规范检验市场。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品质量检验涉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广,检测指标越来越多,检测标准越来越高,因此,促进了商品质量检验市场的迅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各行各类商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约有几千家,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故需要大量的商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目前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的人员一般或是食品、或是纺织、或是机械等某专业的人员,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管理人员一般是学习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既懂商品属性、商品检验技术又懂得管理的人员极为缺乏,这正是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也是商品质量检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来看,目前,可以归属商品学专业,以其专业方向招生。 二、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问题,笔者调研了部分高等院校商品学专业(或商品学方向)建设、课程设置和相关的实验室情况,走访了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进出口报关公司、连锁经营企业、保险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用人单位,了解了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重点研究了其发展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明确了其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明确了目前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体是商品质量检验高层、基层管理机构和企业,他们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要有4个方面:为提供商品质量检验社会服务,对人才的需要;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商品检验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在上述4类人才需求中,第1方面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商品质量检验机构涉及领域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服务的触角已伸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到重大工程标准核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装修不再停留在美观舒适上,还要求健康、环保,检测就必不可少;目前,“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服务”的检测市场已初步形成,检测项目涉及环境监测、食品卫生、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第2方面人才需求会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管理职责的健全,市场管理的规范而不断增加。第3方面的人才会随着企业自律意识的加强而不断增多,企业是由利益导向的,如果实现商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即便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也会主动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权威报告,作为产品质量的信用凭证。第4方面人才的需求层次则较高。经分析在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层次上,可将该人才大体上分为4类:一是技术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商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与鉴定,负责出具检验报告,要求他们具有某一专业背景,掌握检验设备的使用,精通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标准。二是管理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检验机构、企业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业务开发、业务管理,要求这类人才不仅懂得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健康管理、进出口管理和物流管理,也要懂得各类消费品生产或服务性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指导型与监督引导型管理。要求在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方面,系统掌握上述有关管理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进出口产品(商品)技术特性、质量管理、环境及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产品(商品)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及其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决策、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三是研究型检验人才,这是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需求类型,要求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以上的两种人才的能力外,通晓检验理论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从事政策研究、标准研究等。四是开发型检验人才,主要从事检验项目研究、开发,检验设备的研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本科应定位于第1、2类,主要是第2类。 (二)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商品知识;检验技术;管理知识;检验行业的特定知识。在商品知识方面,不仅要了解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分类、属性、功能等,还要了解与商品相关的生产流程、工艺等,如机电商品学、金属材料商品学、非金属材料商品学、建筑材料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金属工艺学、纺织品生产工艺学、食品工艺学等等;在技术检验方面,不仅要掌握或了解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生物检验、力学性能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某类商品特定的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还要掌握或了解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例如长度、重量、密度、强度、刚度、硬度、稳定性、耐磨性、化学成分、化学稳定性等等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使用、数据分析等等;在管理知识方面,不仅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企业内部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方面的知识,例如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贸易理论等等;在检验行业特定的知识主要是与检验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单独掌握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均无法满足现代和未来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熟悉商品专业知识、掌握商品质量检验技术、懂得管理基本理论、具有管理基本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和未来社会最急需、最受欢迎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商品与质量论文:市场新业态下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 摘要:本文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本研究思路,以世界通行的“标准―检查―处罚”管理模式为参考,通过对电商商业模式的分析,构建以第三方质量监管和质量信用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以政府、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全过程三级商品质量监管模型,以期有效控制商品质量,规范竞争,促进电商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电商 商品质量 监管平台 信用平台 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正在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渗透。因此,电子商务融入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密集型企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并将很快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2015年初,“互联网+”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想象空间,国家已把电子商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事实表明,电子商务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电商的销售模式是“线上销售”、消费模式是在电脑上“货比三家”、未来的生产模式是“按需定制”。传统商业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 自2000年以来,电商的商品质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规范电商行为,加强商品质量监控,严打假冒伪劣商品已迫在眉睫。本项目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4年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上提出的“研究探索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促进电子商务产品以及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质量提升”要求,依据原科技计划项目YKY2015009方案,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本研究思路,以世界通行的“标准―检查―处罚”管理模式为参考,通过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电商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构建以第三方质量监管和质量信用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以政府、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为主体的全过程三级商品质量监管模型,以期有效控制商品质量,规范竞争,促进电商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为了便于研究,防止商品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混淆,本课题特对商品质量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商品质量是指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或已出售给买家的产品的质量状况,是工厂和商业企业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后续。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经验;而对于电商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在商品质量控制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本课题的研究范畴侧重于从互联网的层面探讨以下的问题:一是电商如何控制商品进货的质量,怎样加强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二是如何对电商商品质量进行监管,这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电商行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电商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是1998~2002年,为起步阶段。此间,因网络还不够普及、网民少,大部分人对网络的使用还主要是新闻浏览和电子邮件。尽管如此,一些社会精英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到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机会,于是创办了一批电商企业,以阿里巴巴、当当、携程等为代表。由于电子商务当时属新生事物,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社会关注度自然不会高,电商商业的氛围和商品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是2003~2011年,为粗放增量阶段。此间,电商快速突破了第一阶段的低谷期。从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完善,使中国电商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商,商品销售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由于管理、制度、法规与电商发展的速度不匹配,所以,商品质量问题也很突出,假冒伪劣商品比较多,制约着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是2012年以后,为优化发展阶段。此间,求发展、求创新仍然是电商的主旨。与此同时,资源整合、优胜劣汰的局面初步形成,行业内兼并成为家常便饭;业务深挖和结构优化成为各电商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商品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多方面的原因,对劣质商品还缺少成熟、可行的办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电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内竞争秩序混乱 我国企业之间最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低价竞争,电商也不例外。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国美等2012年的电商价格促销活动,被誉为“史上最为激烈的电商价格战”。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的淘宝、天猫,更加加剧了电商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势必加大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难度。 2.商品合格率低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10.2万亿元,网店创业人数达962万人。2014年1~9月份,网络零售交易额同比增长49.9%,强劲推动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存在注册地、经营地、服务器所在地、商品发货地不一致的情况,加上流动性、跨界性、隐秘性等特点和部分商家主观上的不规范行为,容易发生商品质量、消费欺诈等问题。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5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开展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合格率为73.9%”。合格率明显偏低。 3.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2010年以来出台的《电子商务信用认证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因体系不全,对行业缺少约束力,导致电子商务市场存在较多问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加剧了不正当竞争。 4.质量信息不对称 电商与在线卖、买方以及企业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直接导致商品质量很难保证。交易时常常出现四种分离:信息与商品分离、商品与售卖网站分离、交易在物理空间分离、支付与商品分离。对此,李波认为:“增强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买方的逆向选择和卖方的道德风险”。如图2。 5.宏观上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欠缺 电商是新生事物。传统的相关机构设置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商场,而电商和企业、商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从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上不可能适应电商的发展需要,所以,电商企业的商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6.把关不严,没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趋利是电商的本性。因此,对购进的商品容易出现把关不严、以包代管、撒手不管等现象,根本谈不上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7.质量意识淡薄 有些电商质量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质量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商品质量是生产企业的事。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形成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假冒伪劣商品现象较普遍;二是存在不讲质量信用的情况。这是电商乃至整个民族工业的致命伤。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电商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 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讲信用就像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企业的上空。国外有句谚语:“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好谷仓的顶棚。”而我们在阴云密布的时候,思想往往还停留在云过天晴上,这是最可怕的。本课题的宗旨,就是要为尽早“修好”中国电商的“顶棚”出一份力。 二、电商问题的主要根源 电商商品质量已成为中国产品质量和商业信用的晴雨表。它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有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要从本质上搞清楚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从人性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但从总的层面看,仍没走出旧题未解、新题又出的迷宫。究其根源,产品质量及质量信用首先属于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范畴,这是导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最难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经济人”假设理论, “经济人”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产品质量和质量信用是“经济人”的市场行为,自然成为企业的经济杠杆。企业作为主体,选择守信还是失信或产品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守信或失信以及质量优劣可能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守信或优质的收益大于守信或优质的成本,则首选守信和优质;同理,当失信或产品劣质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或产品劣质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首选失信、劣质,反之,则宁愿守信和优质。现实中,市场或网络购物时出现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几乎无不可以佐证这一切。 (二)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信息相对较为全面,可以按产品类别快速获得相关信息。但作为交易主体,对信息的却并不充分,导致买卖双方无法准确判断相关方的资质和信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其中,“经济人”的行为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必须要构建第三方信用认证机构。 (三)从质量执法行为科学角度分析 从质量执法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常常有以下集中问题:(1)被动执法。即所谓的“民不告、官不究”的现象,给假冒伪劣者以可乘之机。(2)执法不严。由于多种原因,对违法违规者心慈手软,处罚往往就低不就高,导致假冒伪劣者权衡利弊后,更“痛快”地违法违规。(3)形式执法。在质量执法过程中,常常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不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顺藤摸瓜,导致假冒伪劣之风难以制止。(4)不匹配执法。商品质量涉及各方面的技术,没有技术背景的执法很难适应这一工作,导致能力和工作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形成即使假冒伪劣商品摆在面前,也不一定能够认识的情况。 (四)从电商内部管理分析 有的电商缺少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地认为,商品质量是生产企业的事。因此,质量把关不严,责任主体不清,对供方的质量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五)从现行商品质量监督形式分析 我国现行商品的质量监督形式以及抽样方法主要是针对商场和生产企业而制定的,不适用电商行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神秘买家”购来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以此样本量来判定批次商品质量缺乏科学、缜密的说服力,加之周期长,难免对违法经营活动不能及时查处;二是电商的每天销售数量和销售品种很多,监督抽查只是沧海一粟,达不到全面控制质量的目的,加之监督检查的时效性和电商每天的销售数量和销售品种严重脱节,容易造成同一被抽查的商品,监督抽查结果还没出来、该商品早已销往五湖四海的情况。即使检查结果不合格,造成的结果往往已无法挽救。 三、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的必要性 近些年,中国屡屡发生与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事: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假酒、假药等等,轻则伤身,重则伤命!因此,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尽快把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质量信用认证平台以及电子商务运行规范落到实处,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1.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 电商商品质量的优劣,对资源能否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劣质品不仅效益低下,导致人力、财力的浪费,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以及大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对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防止不合格的商品在电商销售,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经济效益是电商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管,可使电商商品质量得到保证,从而避免由于质量问题而使商品周转缓慢、库存积压,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在加快流通速度的同时,可以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造成的商品质量下降,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 3.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增强电商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商品质量是电商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商家最终要靠质量取胜。特别是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硬的商品质量是吸引和拥有大批忠诚客户的前提,因此,加强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确保商品质量的可靠性,有利于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利于电商掌握生存、发展、取胜的主动权。 4.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电商的信誉和形象 商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商的形象和信誉。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家,只有拥有过硬的商品质量,才是吸引消费者、迎得回头客的王道,才是形象和信誉的第一要素。有了形象和信誉,才能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电商的发展。 5.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能力建设 影响商品流通质量和效益有两个重要因素: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情况。只有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才能有效保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质量。因此,加强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设备设施。 6.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品通过电商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通过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交易行为,严把进货关,建立起假冒伪劣商品的防火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手段。 四、主要对策 (一)成果内涵 如图3所示,可以概述为: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 1.基本内容 一个体系是指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它包括整个图3项目方案架构中的全部内容。其中:第三方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对电商供应链上全部质量活动、质量信息、质量过程在网上实施质量监管,并实时公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已注册和正在注册的企业信息进行整理,验证真实身份,并公示备查。(2)监管平台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直接对接,并按照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经营者严处。(3)通过网络科技手段,如在线电子数据证据、垂直搜索引擎、定制化浏览器、即时通讯工具、智能聚类、云计算等,支持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监管工作联动。(4)监管平台可以和企业联建,以发挥资源的效率。(5)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电商商品质量进行评价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商品质量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品质量的监管和改进。 两个平台是指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主要是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建立起产品质量信用的评价机制。对电商的供应商进行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管理平台,对不同的质量信用等级,实行产品风险分级、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实现差别化监管,做到实时监管、动态跟踪。 一个规范是指行业管理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净化网络购物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2.特色 在现行电商交易平台中,增加了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这是本项目的创新点。第三方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做到对产品质量问题实现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质量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交易主体诚信度、透明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行业管理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强化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的力度和制度建设的刚性,特别是要加大对违规违法处理的力度,促使“经济人”不想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 (二)主要做法 1.总体思路 产品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分线上商品质量监管和线下产品质量监管两大部分。线上商品质量监管要通过“互联网+常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线下产品质量监管要通过“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线下产品质量好,线上产品才能有保证。根据ISO9000标准,本项目质量监管内容覆盖了电商网络购物商品质量的节点;又鉴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常常遇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有,就是无法很好地贯彻与实施的情形。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老板无不为此烦恼;在社会管理时,政府部门也为此而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项目首次引入了“标准――监控――处罚”这一世界通用的交通管理模式(以后简称“交管模式”)。由此我们发现,“烦恼”的根源主要是监控和处罚工作不到位。比如:交通部门的事实标准“红灯停,绿灯行”。在没有智能监控的情况下,不执行这一标准的人很多,交警看也看不住。当采用摄影摄像、实时取证、随即处罚后,结果则完全不一样,不执行这一标准的人变得很少。大量事实证明,“交管模式”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适用于各类与人有关的管理工作。基于“交管模式”的基本原理,本项目在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探讨增加第三方商品质量监控平台,以保证质量监管的实时性和公正性。在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比较可行的“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的监管模式。 2.基本目标 通过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江苏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确保了江苏电商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使质量监管工作在电子商务运行规范的约束和支持下,更有效、更高效;通过行业管理规范的制定,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净化江苏网络购物的环境,进一步促进江苏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为江苏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电商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进货把关能力。构建江苏电商商品质量评价模型和对电商、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品质量的监管和改进工作。 3.实施技术路线 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可以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大致如下: (1)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建设 信用认证平台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电商平台。作为电商产品的购买者,在浏览和购买电商产品的同时,可以看到对应电商产品的信用评级。而这个信用评级则是信用评估业务服务器对外提供的统一接口。一般来说,电商平台上的商户已经在现实环境(工商、质检等)和网上虚拟环境(电商平台信用认证)两方面提供了相应的资质,这些都通过信息评估数据服务器进行收集,并通过信用证书服务器进行留存。如图4。 结合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本身得以上升到新的台阶,即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 (2)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 按照本项目的预期目标,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可以对在线交易的商品进行实时网络监控,降低网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整个第三方电商质量监管平台的技术架构如图5所示。采用的仍然是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应用系统三层结构:最底层是数据库,采用了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有效支持与质量相关的数据的快速增删改查。中间层采取了经典的MVC架构,Model部分负责数据对象映射和封装,表示企业的相关数据和管理规则。事实上,这样的设计,为本平台未来的扩展提供了便利。Control部分输入数据并调用Model和View去完成用户的需求。最上层提供“用户”可见的一些页面和操作,采取了目前互联网应用开发中最流行的HTML5技术。最上层的这些页面和操作,目前支持:①电子商务EDI技术、电子邮件、电子合同、文件传导、视频等,它们是信息交互和供应网络的信息集成质量控制的主要要素。②散布式质量控制。因电子商务供应链信息量大、实时化强,所以需要通过模块化建立供应链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分内外两个方面。外部,要和社会各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就必须在广泛采集质量信息的同时,实现与CAD、PDM、CAPP、ERP及CRM等系统之间的集成,这自然要在信息交互协议与接口规范的前提下;内部,要构建网络散布式数据库。③链路抽查和信息修正,提供给像江苏省质检院这样的质量检测机构,就电商产品质量检查结果信息录入。④以Web Service的方式提供调用接口,供其他业务系统使用本平台信息。例如,电商平台可以调用本平台的质量信息数据,信用平台可以调用本平台的质量历史数据等等。 4.实现办法 (1)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及设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不断完善、改进产品质量的监管体制和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育出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①重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实现统一、高效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监管机构散乱,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执法标准不统一。特别是质量技术监督机构与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分块监管”,直接形成违规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困境。因此,构建统一、高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迫在眉睫。重构的路径是把二者合二为一。这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更有利于全面开展工作,实现资源互补和高效执法。 ②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控体系 产品质量监管要做到全面、高效,必须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以行业协会为配角,以企业组织、民间团体、公民个人为补充的监控体系。要尽快建立起以创新为产品换代升级的主旋律,以标准为引领产品质量提高的新举措的全社会参与的调节机制。对假冒伪劣商品绝不能同情、迁就,而是要从速、从快、从严惩处。 ③实行信息公开 由于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准确地把握产品质量。本课题中信用平台的建立,就是要解决电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时公开信息,帮助消费者适时掌握商家的信用和产品的质量。 ④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督管理,严把平台电商质量关 本课题中第三方质量监管平台主要是为电商平台服务。通过在线实时监控,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的商业活动时时处于监控之中。只有有了第三方的监督,才可能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不敢随意而为,才能保证电商买卖的相对公平,才能促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严把商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商家信誉,维护消费者与生产厂商的公平竞争秩序,也才能促进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 (2)第三方质量信用评级的建设 质量信用平台的有效运行要建立在质量信用评级的基础上。质量信用评级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该平台之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履约能力、质量信用等级等,消费者一清二楚,从而避免仅凭主观判断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增加了对风险的可预见性,明明白白地选择那些信用等级高、质量信誉好的企业或商品。因此,质量信用评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量信用评价的原则是“独立、公开、公平、公正”。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如何监管、如何评级、如何征信的制度等。 质量信用评价的路径是建立质量信用数据库。主要从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以及现场获取能够反映企业和商品质量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及时和动态追踪。 (三)对电商的信用实行分级管理与等级划分及评审办法 1.分级管理 按照交易型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和支撑服务型电子商务企业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等级划分为A、AA、AAA、AAAA、AAAAA五个级别,AAAAA级为最高级,依次降低。 2.等级划分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把五个级别进行量化界定。等级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量化界定的每一个级别制定详细的评价细则。 3.评审办法 组织专业评审人员,按照评审规程进行定期评审。 五、结论 (一)制约电商健康发展的两个最关键问题:一是商品质量;二是质量信用。这是电商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商品质量是系统的社会问题,仅靠亚当 ・ 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预期效果,还必须要借助凯恩斯“有形的手”,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预期目标。政府部门必须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引导和强制网络服务经营者和网络商品经营者正道经营。2014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汇编》。2015年,国标委成立了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望从法律和标准两个层面解决当前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电子金融管理、电子证据等问题,为我国电商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三)在法律法规中应明确网络购物中商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在网络购物交易过程中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方为:①网络购物平台提供方(网络服务经营者);②卖方(网络商品经营者);③买方(消费者)。 电商商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网络商品经营者的主观愿望。当经营者想合法经营,并正道谋利时,必然严把进货关,把来路不正、不合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否则,会尽可能地购进假冒伪劣商品。因此,网络购物平台提供方(网络服务经营者)对电商的商品质量应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和质量连带责任。网络商品经营者作为商品销售的主体,对商品质量负主要责任。 (四)电商作为一个产业,不能缺少第三方监管。现行监管模式无法适应电商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立电商商品质量监督体系。 (五)商品质量的提高不能指望电商商务系统的自身进化。进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商品质量瞬间则可能致电商企业于死地,甚至使整个民族工业陷于危难之中。所以,应加快电子商务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 (六)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和第三方质量监督平台应以省级质监部门授权或批准的独立法人机构为主。一是这样的机构具有平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诸多产品质量的检测鉴定能力。二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作为第三方,公平、公正是他们工作的前提,与相关方不存在利害关系,能够真正代表第三方中立开展相关工作。 (七)当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切入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研究时,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象,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来显现整个电商商品质量控制与监管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从网络销售的全过程和生产关系出发,探究电商商品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关键节点,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的构架,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电商商品的质量,更好地规范电商和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电商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此,本课题组目前虽然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但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一是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构架的形成。它一旦投入运行,对江苏乃至中国电子商务的规范运营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首创了“交管模式”,即“标准――监控――处罚”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适用于各类与人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结论需要建立在以下条件之一的基础上:(1)电商自愿向第三方监管机构开放接口;(2)电商和第三方监管机构协议开放接口;(3)通过法规强制电商向第三方监管机构开放接口; (八)电商商品的质量,一靠电商和企业的自律,这是建立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主要目的之一;二靠法律法规的制约,使电商和企业不敢、不能逆向而为;三靠监督,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做到对产品质量问题实现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质量信息,建立起电商商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这是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功能。通过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一个规范的建立,实现全面、全过程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 从总的情况来看,本项目如期实现了立项时的预期目标,为电子商务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工作进行了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探讨,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现实和未来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有:(1)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监督活动的程序。包括电商商品质量监督计划的制定、质量评价、质量责任的认定与处理等;(2)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检验如何抽样、项目如何确定、检验结果如何评价等;(3)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的监督体系。包括管理、检验和法规等体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本课题“研究――实践――再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商品与质量论文: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针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创新检验监管模式的思考。通过风险评估,将质量风险区分为三种不同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风险防控,构建"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国际间贸易竞争不断加剧,出口商品对通关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在保证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机制,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创新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机制,以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信息为基础,全面掌握与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和质量安全状况评估,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依据产品风险等级和企业诚信情况、质量保证能力实施差别化监管,扶优限劣,提高通关效率。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福州出入境检验检验局选择了较具代表性的出口鞋类商品,前瞻性地开展了检验监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检验监管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同时也对出口法检目录调整之后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模式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一、实施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指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了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就是要识别各类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寻找并引入风险控制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因质量因素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实现出口商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是当前外贸形势的要求。当前出口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受周边国家的价格挤压,产品单价难以提高等等,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对产品质量不可避免地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出口产品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却有增无减,部分发达国家对产品安全性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一种产品可能涉及的危害控制项目往往多达几十种,给出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 其次是促进外贸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12年初就提出了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积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提高出口产品监管效率。通过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外贸出口。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利益相关方风险意识,有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实施主动性、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改善工作效率和效果;遵守国内外质量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减少损失,为计划和决策奠定可靠的基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出口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总体思路是: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通过风险信息采集与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区分不同风险等级,来确定监管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同时依托口岸电子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风险防控,做到"该严则严、该快则快、打劣促好",构建"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新机制。 二、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 风险,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产生严重损失、或是可容忍的损失,甚至获利。从质量的角度讲,风险与危害不同,危害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如有毒物质对人体、环境造成的危害等,危害是造成产品质量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风险。 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需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全面采集出口商品质量信息,并识别出风险。 1、外部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包括各个出口商品输往国的质量法规、标准、行为习惯,以及各种现行和即将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各国对产品危害点的管制不尽相同,同一产品输往不同国家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同,如对产品中重金属铅含量的限制,欧盟国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控制要求各不相同。 2、产品自身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不同产品存在不同的质量危害,由此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相同,需针对不同产品进行梳理和识别。一般而言,产品自身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有害化学物质,如:禁用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盐、富马酸二甲酯、全氟辛酸等等。二是物理安全性能,如:婴儿用品的小附件、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绳带的缠绕,电气安全等。三是卫生性能,如霉变等。四是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要求,如:耐摩性能、拉伸强度、变形、污渍等。 3、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反馈信息的采集。包括出口商品遭遇国外通报、召回信息;出口商品退运信息;遭遇消费者投诉或媒体负面的质量信息反馈;以及对出口商品实施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的不合格结果信息等。 4、企业质量诚信信息的采集。不同企业的质量诚信和质量管理水平也会对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质量文化良好、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相对质量风险低;反之,质量风险就高一些。因此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企业也要进行质量信息采集与风险识别,区别对待。企业质量信息点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在各部门、各机构的诚信记录,质量体系建立及运行的有效性,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情况,质量管理人员配置,产品检验控制,贸易信誉,过往质量记录等。 三、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等级 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可以根据其严重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理想化来说,所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风险,都需要控制。但是不同风险导致的结果的不可接受程度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待,质量保障资源的平均分配或者动用对待关键风险的人力、财力、检测资源来控制低风险的质量项目都是不合理的。通过风险分级,有利于突出重点,节约质量成本,化解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实际工作中根据风险后果影响程度的不同,将风险区分为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三个风险等级。 1、关键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存在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必须被总是监控。它必须是客户、消费者或者政府部门最关注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或者说是最负面的。如输美儿童玩具中铅含量的控制,输欧真皮皮鞋中六价铬的控制等。 2、一般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主要涉及产品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如衣服扣子钉歪了,鞋底开胶了等等。 3、基础性质量风险。涉及企业生产规范、设施、设备保障,以及企业道德、行业自律、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范、社会质量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对质量保障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也是降低产品质量风险的治本之举。 四、出口商品质量风险评估 1、运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中的风险矩阵法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的等级。具体而言,对每一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即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的评估,计算出每一种风险的风险指数,同时将风险指数范围定义为不同的三个区间:可接受区间、检查区间和不可接受区间,分别对应风险的三个不同等级: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某种项目风险频率级别的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被抽查检出的不合格比例,以及被国外通报、退运等数据的统计进行确定;风险后果的级别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 2、关键控制风险的确定与动态调整。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得到某个阶段的关键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可以成为相关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重点质量保证项目,引导生产企业主动在设计、原辅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国,甚至不同环节发生的质量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的判定,从而确定关键控制风险。 风险评估过程是动态的,开放性的,当遇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风险预警信息、国外通报情况、监督抽查检测不合格情况、生产条件,及其他影响风险分析、评价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须及时或定期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关键控制风险进行动态调整。 五、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应对 重点针对关键控制风险,加强质量监管,提高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行政和企业资源。 1、强化关键控制风险监管。对涉及关键控制风险的出口商品加强审核、查验、检测、监控,介入点可以是口岸查验,生产环节的企业合格评定等。如果出现行业性、区域性严重质量风险时,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性措施,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严格控制质量风险。另外,针对特殊商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如出口危险化学品、高风险玩具和稀土等特殊商品,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监管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2、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大服务企业的精准度,相关风险项目的技术指导,包括质量控制方法,生产规范,原材料选择等,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化解质量风险。 3、突出企业责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出口企业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培训,牢固树立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风险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产品风险分析,源头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自检,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开展首件产品确认,并争取客户的有效确认。 4、强化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任何质量风险的控制都需要质量成本的付出做支撑,并在产品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必须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展通报退运后续调查、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等方法手段,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走出低价劣质无序竞争的困境。 六、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改革成效 通过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验证了关键风险控制理论的可行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1、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产品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出口商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虽然监管部门的总体抽检批减少了,但检验针对性提高,有效拦截了不合格商品的出口;同时企业对其产品质量风险点能否进行有效控制决定了其产品通关速度和通关成本,管理的差异化有助于促进一批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促好促快"的良性循环。 2、提高了质量监管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无差别的按比例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高风险关键控制点布控拦截,增强现场施检的针对性。统计数据显示,针对风险点的抽检批占总抽检批的三分之二,集中了有限的检力资源管住管好了该管的,凸显了检验的有效性。 3、提升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中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实现了高风险项目的严密布控、一般风险产品的快速放行和风险信息日常电子化管理。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房施工质量的监理与控制 【摘要】 商品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房产种类中的居大成者了,因此,对于商品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尤其重要,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缺陷,本论文从商品房的施工质量进行分析,揭示了潜在的缺陷,探讨了对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商品房;施工质量;监理;控制 社会的进步,最早的单位福利房已经不复存在,商品房成为后起之秀进入千家万户,占据江山,但是日益而来的则是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诉求的增多,这就对承包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品房的质量的高低直接与监管的过程挂钩,同时,作为监理,就必须扼杀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面了解房地产开发内部的操作流程以及人员操作,这样,对监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做到万事俱备。监理对于商品房的质量的控制应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首先在自身的工作方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监理在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审核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熟悉它并进行内部会审,对不明确甚至可能出现隐患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协商,进行纠正后,做出一份完美的设计。而监理部各个工作人员则必须掌握相关的操作,使大家知道干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是合乎法律的做,这样才能交出符合质量的工程。而审查施工设计的要点是检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可行性、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进度是否能赶上双方签订合同的工期等等。 第二,施工单位太多,导致一些单位偷工减料,而且还没有很完善的质保体系,有的甚至不存在,他们只是收钱,把一些东西直接交给分包商,其余一概不管。而监理人员这时候则成为了那些施工单位的质量员,就更助长了他们的一览性和不负责性,因此,完善质保体系势在必行,一旦发现总包单位不按程序走,监理工程师就可以将其退回,不准其进入下道工序。 第三,交底工作应到位,因为施工单位数量的庞杂,导致许多施工人员是非专业性的,就对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模糊的概念,因此要求单位加强对他们法律概念的培训,也需要施工单位具备有关法规、专业规范及验评标准等资料,监理人员要做的则是在各项工程施工之前 进行彻底的审核,与此同时进行监理工作交底,提出监理的相关要求,使参建人员管理层及操作层理解监理意图,避免不该发生的发生,下面所提出的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要求和监理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地基与基础工程 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开挖工程中出现土方坍塌、回填工程中产生不均匀下沉,桩基工程中出现缩径、混凝土质量差、断桩、钢筋短缺、压桩工程中出现桩身倾斜、接桩部位开裂、成桩质量差、等等。 措施:(1)对于开挖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施之前,检查排水设置是否合理来保障排水的通常,挖方时严禁施工单位贴近基槽边抛土及堆放材料等行为。 (2)回填工程之前检查坑内的积水是否已经排干,是否还有垃圾,严禁回填土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如干土、垃圾等,并严格按照程序走,每一部分的含量都要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3)桩基施工前,要做的则是实习地形,审查所提交的方案是否合理,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桩位控制是否正确,严格保证接桩处上下两节严格控制在一条轴线上,并焊接牢固,沉桩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组织现场勘察,及时解决问题,对一切桩基工程必须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地基采用纯天然的,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钻探,即使做好记录,静审查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墙身防潮层则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那整个工程相对于是一个废物,应做到表面压光无裂、不空不裂表面压光完整无缺,不得用高标号砂浆砌体代替防潮层的工程作法。 2、 梁板柱工程 2.1 模板工程 出现的问题: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断面尺寸与设计图纸不符;模板拼接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脱模剂选材使用不当,拆模时间控制不严。 措施:模板安装后,监理工作人员就按图纸检验城固,要自己检查模板缝隙,不合格者则重头再来,并且施工时严禁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则要刷的均匀,而涂刷之前则应清洁表面。 2.2钢筋工程 出现的问题:钢筋质量差、钢筋制作不规范、不按图纸做,使钢筋尺寸不够、弯钩角度不足。 措施:就像食物一样,对工作场地的钢筋也要检查生产许可证,,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一旦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就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取样、重新审查并做好原始记录,对不合格的钢筋要立即放弃;钢筋断料时,按照图纸重新检查,钢筋绑扎时要对规格数量位置及锚固长度接头位置进行校对,严格作好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铸前,仔细检查垫块钢筋限位撑脚设置到位情况,若有遗漏及时补设。钢筋绑扎的重头戏则是接头,接头的处理要变得尤为小心,必须按章办事,一旦发现纰漏,必须立即整改;而那些可能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箍筋弯钩角度为135度,平直长度大于直径的10倍,监理人员必须加强检查,以防施工单位遗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3 混凝土工程 出现的问题:配合比不达要求,所用材料不合格,兑水工程,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出现问题,钢筋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筋、施工缝有夹渣现象,现浇混凝土柱根部出现烂根现象,构件出现缺棱掉角和表面裂缝,现浇梁板底面发生变形等。 措施:对商品混凝土应该检查的是它的配合比、材料外加剂等等,并要不间断的检查塌落度,决不能出现加水的情况;混凝土振捣前,要仔细检查钢筋的限制位置以及绑扎的情况,注意它的保护层是否达到指标,因为它是一项必须严格控制进行的工程,决不能出现误差,否则,接下来的混凝土浇筑则会出现纰漏。 3、 砌体工程 出现的问题:砌体砂浆强度低,饱满度不足,砌体组砌不合理,出现缝隙,不平整,留槎不规范,局部产生墙体裂缝等。 措施:在砌体工程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首先应把砌体润湿,而在砌筑的时候,铺灰的时间应控制好,不宜过长,灰的成色中严禁使用落地灰、桶底灰和隔日砂浆,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不合格,不能使用过细砂浆,砂浆的使用是保证砌体的密和性的重要体现。砌筑的同时,也要检查组砌是否合理,划画杆是否正确,留槎位置是否已经确认。施工单位也需要做好现场的协调工作,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密切配合,并能做到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对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加强巩固措施;砌体相邻的工作段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但也不能大于4米,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在砌体的过程中,先砌高度差较大的部分,以减少由于沉降不均而引起相邻墙体间的变形裂缝。 4楼地面及门窗工程 出现的问题:楼地面产生龟裂、空鼓、面层起皮等状况,卫生间、厨房、阳台灯地面有水迹等等;木质门框出现弯曲、表面粗糙、变形等状况;门锁不灵活,门五金材质出现锈,铝合金门窗使用铝材厚度不够,氧化膜厚度不足,附件质量差,连接件质量差扇与框间隙大,防护不严,外窗台排水坡度不够导致排水不畅,一些玻璃镶嵌的地方不规范,导致脱落等状况;框体与墙壁之间的开启与关闭不灵活,槽道脱轨,窗框与墙体结构处防水密封膏填嵌不密实、不饱满产生脱离,型材保护不好,表面受损受污染等等。 措施:针对楼地面门窗之间产生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优针对性的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要防患于未然,对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仔细的检查。 商品房,一家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一栋楼居民的生活,监理人员通过这样的质量的控制,一定会交出有品质保障的房屋,减少投诉,增加赞扬。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住宅建设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思考与探讨 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住宅买方市场,打压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的把控能力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参与商品住宅买方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运用价值工程来协调、寻找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之间对应关系的合理平衡点,即能给购房业主提供居住舒适的住宅,又能使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商品住宅买方市场中获得公平的投资效益。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建筑功能是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建筑产品的功能一般分为社会性功能、适用性功能、技术性功能、物理性功能和美学功能五类;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它们通过一系列建筑产品质素来体现对建筑产品的使用要求;功能分析首先要明确建设项目各种使用功能的具体组成部分,划分出主次使用功能,评价和比较各种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是建设项目从策划决策阶段(策划、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和居住、保修及维修阶段直至拆除为止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项目造价和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使用功能水平低,建设项目造价低,使用成本就高;使用功能水平高,建设项目造价高,使用成本就低;而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时,建设项目使用功能水平最合理。 价值工程是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其核心是使用功能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使用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并进行调整来实现优化,使使用功能与成本匹配更趋于合理;并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投资比例较大部分进行重点控制来提高投资管理效率,目的是以建设项目的最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切实可靠地实现建设项目所需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使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使用成本及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合理匹配,减少社会资源消耗,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适合建筑产品类型开发的土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所处地段,使用地块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同(一般情况占30%左右)。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清晰的建筑产品类型,再选择适合的地块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另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适合开发的地块,再选择适合的建筑产品类型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而在两种开发模式竞拍地块前,对所要购买地块的市场定位和盈亏平衡点的测算至关重要。在地块购买后,虽可通过使用功能设置优良的户型、室内全装修工程和室内设备制安工程质量都优良及设备配置档次较高的样板房、调整售房价格、售房包装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等来加强售房促销力度,但地块的位置和价格、区域功能和形象、规划控制要点难以改变。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是根据建设项目使用功能要求,来确定建筑标准、结构形式、空间与平面布置以及建筑物群体的配置等,它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及采暖、电气、智能建筑、通风与空调、电梯、燃气、建筑节能和园林绿化、室外道路、雨污水工程等专业工种;各专业工种设计方案的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在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5%;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在决策和设计阶段就己基本确定,因此决策和设计阶段就成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潜力最大的阶段,而在设计阶段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效果最为显著;运用价值工程,不仅可以保证各专业工种的设计图符合各种设计规范和用户对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能够解决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协调问题,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得到恰当设计标准和合理使用功能水平与整体合理并优化后设计方案的施工图;另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各专业工种的设计施工图的出图时间前后顺序节凑,宜先出结构施工图(结构楼面施工时,安装工程按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预留、预埋孔洞)、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利用厨房设置的吊顶、橱柜和壁柜隐藏和遮蔽设备制安的管道线路和接口,特别是燃气管道线路布置宜力求简捷,避免不必要的绕行对观感质量的不利影响)、建筑施工图(楼面建筑施工图按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布置要求来调整室内建筑平面布置)、然后出各专业工种的设备制安设计施工图,这样能便于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关系协调和各专业工种设计施工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避免将来工程实体不必要的返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各种资源消耗,缩短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工期。 建筑材料一般情况占直接工程费的70%,降低建筑材料费用,不仅可以降低直接工程费,而且也会导致措施费和间接费的降低。在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网络采购中,一种采购模式是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联盟建立联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建筑材料与设备集合竞价的采购模式来控制建设项目开发成本,联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优势是(1)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规模效应降低了建设项目开发成本,(2)把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优良供应商整合到建设项目开发中,从而获得稳定数量和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与设备长期供货保证,(3)能够扩大优良供应商队伍而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增强共同抵抗建筑材料与设备供货市场风险的能力,(4)减少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价格谈判时间,降低了建筑材料与设备供货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化风险的可能性;另一种采购模式是独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自己采购网站的在线采购系统,主要采购大宗低价建筑材料与设备或者是影响建设项目开发的关键建筑材料与设备及其物流配送等服务。房地产开发企业把认购信息到采购专栏上,让建筑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竞价,参加在线采购的供应商能够看到建设项目开发所需要采购的建筑材料与设备的市场价格并验证自己的市场价格竞争能力,使供应商能够根椐自身的实力状况对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和报价作出恰当的判断。在线采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在线上建筑材料与设备供应商参与一系列竞价流程,在线下参与一系列竞价流程的供应商,在订购会上提供一系列竞价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合格质量的样品,经过双方进一步协商,最终确定采购建筑材料与设备订购合同;从而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采购到价格公平合理、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及其物流配送等服务,并节约了较多的采购成本和费用。 商品与质量论文:实现商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商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对商品进行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成为各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商品的质量是其关键因素,同时它也关乎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现阶段,各个企业已经开始向质量高、价格合理、交付及时的商品方向发展。本文从商品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 关键词:商品管理 质量管理 标准化 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中,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是其重要的,也是较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措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都是为企业产品服务的,虽在职能和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两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企业不光要着眼于市场,还要全心全意的为用户服务,搞好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实现商品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 一、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商品的质量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商品生产、流通和使用消费的全过程,即对商品质量产生、形成的实现过程各环节和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计划、控制和改进的各项活动。商品质量包含很多方面,如它的性能、寿命、安全性等,也就是商品其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每一款商品它都有其特定的质量要求,所以它的使用价值大小也不一样。而一件商品从设计到生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高质量的商品是一种增产节约的呈现,也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做好商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实,商品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实时的了解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对商品质量作出的要求;另外,企业的员工也要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将商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积极的采用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对商品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并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对商品的质量做出合理的改进。商品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生产领域,还包括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对商品的质量管理工作。 商品的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管理活动,涉及面广,专业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遵循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机构和 管理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分工协作,吸取国外标准化的先进经验,才能顺利完成商品标准化的任务。它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以及实施商品标准的活动。企业推行商品标准化,最终是为了达到统一,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最佳的市场秩序。商品标准化的内容包含了商品质量的标准化、以及商品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实现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过程 首先,在生产领域中的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所谓,生产领域就是指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在生产企业中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是其管理的中心,看似这是生产企业工业部门的工作任务,但是,在现实中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与其他部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与商业部门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是由商业部门来完成的,所购买的商品也需要按照商品质量标准来验收,同时也需要将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评价反馈给生产和设计部门,以便更好的研究和改进商品的质量。在生产领域进行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对商品进行严格质量把控。在商品的预防控制阶段,采用的是统计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上的质量都尽可能的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产品的质量,然后对产品的质量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检验,对质量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把关,以获得更多的可靠的数据为商品质量的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在消费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实现。所谓的消费领域也就是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进行使用,而后在一段时间过后,其使用价值完全丧失的这一过程。对商品的质量而言,其好坏是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要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对其质量作出真实的评价。在消费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企业要定期对商品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的效果进行调查,适时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以对商品质量的改进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在对商品的使用要求和效果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进行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过程中能否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还有一些在前期商品设计过程中没有预估到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要求等,这些要求和特点都要在商品的实际使用中做好相应的调查,为后期工作提供依据。另外,商业部门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又与消费者的接触较多,对商品的质量也比较了解,能够及时的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质量评价和意见反馈给设计部和生产部,从而不断的改进产品,提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所谓流通领域是指商品出厂后到销售前整个过程,在流通领域的主要任务大部分是由商业部门来完成的,不仅在采购、供应方面,还包括运输及保管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作为商品部门一定要严格依照商品质量的标准来做好相应商品采购和供应工作,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来制定商品质量标准,然后依据对应的标准做好采购和供应工作。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适时的结合商品质量的标准所要求的原材料、用途等条件,再依照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商品的采购和供应,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商业部门要依据商品的质量标准做好商品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进而确保商品的质量与安全。由此可知,商品的质量标准是用来衡量商品质量的准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控好商品的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商品质量,还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处理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关系,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补充,从而使企业更加顺利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获取更多的效益。 商品与质量论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食品商品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对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食品商品学;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食品贸易与技术交流的不断增长,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转变,即社会迫切需要那些既熟悉食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又懂得食品经营管理与贸易规则的人才[1-2],这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商品学》课程带来了契机。 《食品商品学》是商品学课程的一个分支,是以食品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其鉴别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商品化的食品,阐述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特征、规格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食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问题。即: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应用学科[3]。然而,大多数《食品商品学》课程是在商品学相关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商业类大学编写教材,其内容注重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测,这对于已经学习了食品工艺学、食品检验分析等相关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内容重复太多,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4]。如何在《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该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浅议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这目标的要求,《食品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其所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切实起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了解食品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和标准化等商品学基础知识,从商品学的角度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与食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能够系统分析影响食品商品质量的因素;掌握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具备从事食品商品检验、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生产是源泉,流通要监管”食品商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食品商品学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品学原理与食品知识有机结合,以经典的商品学教材思路为主线,将商品学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商品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避免教学内容与所学课程重合,并加强与已开课程的联系,还要结合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及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而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商品学基础知识,包括商品学导论、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和编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等。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讲,对这些概念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加大讲解。第二,食品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解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并介绍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商品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第三,食品商品标准,介绍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各种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第四,食品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与储存、食品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第五,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介绍大类食品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方法。 二、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食品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商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串讲、课程论文、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现由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商品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中,就评价商品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导入“网上购物时”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讲述网上购物的选购经历,就学生之间不同的选购标准进行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物图片、视频、声音,不但可以增加课程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食品商品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有关食品商品,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如在讲解食品商品包装标签的内容中,选择乐事薯片作为代表性商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食品包装标签的组成及要求,并加深理解食品包装标准的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内外,结合教学。在学习了食品包装标签内容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商场或超市的几类食品的包装标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标签是否规范并鉴别真伪,制作电子文档和幻灯片格式的讲演稿,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作发言交流。 三、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真实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只是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判断,因此仅依据期末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就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这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考勤、纪律)占10%,平时的课业占20%,案例讨论发言占20%,期末考试(论文答辩)占50%。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为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查阅资料,分析当前食品商品所出现的问题,制作幻灯片讲演稿,在课堂上报告并答辩。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构建适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食品商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对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住宅工程实施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与体会 摘 要:本文结合《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粤建质函[2010]485号)”的试行,谈了南朗镇锦绣海湾城商品住宅工程实施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给该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品住宅工程;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实践;体会 1 前言 从2010年9月19日,广东省住建厅关于印发 “《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粤建质函[2010]485号)”至今,已历时两年多,就此谈谈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实践与体会。 2 商品住宅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锦绣海湾城工地兴建初期,特别是坡屋面模板和装饰装修分部工程的施工存在较大的质量返工问题。集中表现如下五个方面: ① 坡屋顶模板制作与安装质量较差; ② 外墙泥底和涂料涂刷观感质量较差; ③ 外墙的构造线条观感质量较差; ④ 内墙抹灰的平整度观感质量较差; ⑤ 内墙阴阳角抹灰的垂直度观感质量较差。 什么原因造成这些质量返工呢?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3 商品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建筑劳务市场的恶性竞争 当前,建筑劳务市场本身发育不健全,竞争又日趋激烈,加之企业喜欢采取低价中标的形式进行发包。施工班组为了承接到劳务,报出的承包价格都会较低,便种下了施工质量问题祸根。 3.2施工工人的主观因素 经过调研,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建筑工人大部分来自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体情形如下: ①文化程度程度不高。他(她)们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基本上都是仅具备初中或者小学文化程度。 ②职业技能参差。他(她)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质量技术水平把握不一,职业技能参差。 ③责任意识参差。他(她)们的责任意识参差,由于文化程度低和利益的驱动,基本都会较低。 ④从业经历参差。他(她)们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农村或其他工地来到锦绣海湾城工地,从业时间长短参差﹑施工经历水平也参差。 3.3 施工管理不到位 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建筑劳务都是直接发包给施工班组的。班组头承接到劳务后,都会派驻一个代表进行管理。但是,他们都是班组头的亲戚,根本不具备岗位任职资格,只是代表班组头管理财务和盯着工人干活,导致工人只看重验收的方量而忽视工程质量。 3.4商品住宅工程建设的客观因素 商品住宅工程一般都是施工周期长,涉及多工序和工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之开发商比较看重投资周期和资金周转,施工进度往往比一般工程要快。由于工程进度过快,施工工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参差、责任意识参差、从业经历参差等原因影响,施工质量就会出现较多问题。 4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施 4.1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定义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就是根据商品住宅工程施工的需要,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其他单位就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目的是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的做法。 4.2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施工方案的制定 工程开工前一个月内,最好是在桩基础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施工难点、工序重点以及各责任主体单位认为比较重要的工序和工种,以及《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广州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研究制定出《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方案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与特点; ②需制作实物质量样板的工序和部位(含样板间); ③制作实物质量样板的技术要点和具体要求; ④将质量样板用于指导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具体安排; ⑤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所制定的其他内容。 4.3设定商品住宅工程实物样板的工序和部位 通常,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可以选择如下工序、部位: ①混凝土结构的内容及其细部; ②砌体的工序及其细部; ③屋面工序及其细部; ④门窗和幕墙的内容及其细部; ⑤装饰装修的内容及其细部; ⑥建筑节能细部; ⑦给排水细部; ⑧建筑电气的细部; ⑨通风空调的细部; ⑩其他认为必需设置的工序或部位。 譬如,锦绣海湾城项目部制定的《锦绣海湾城六期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中,就选择如下工序、部位,设立了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 ①钢筋工程:剪力墙、梁、板(含窗台飘板)的钢筋制作与绑扎; ②模板工程:剪力墙、结构梁板模板支撑系统、梁侧模板、构造柱模板的安装; ③砌体工程:砌体的砌筑、顶梁砖的做法; ④抹灰工程:外墙挂网,外墙抹灰,内墙挂网、内墙抹灰; ⑤防水工程:厨房防水、卫生间防水; ⑥ 线条细部节点:阳台反边、窗台线条、外墙线条; ⑦ 饰面工程:外墙饰面砖粘贴、花岗岩粘贴; ⑧室内地面工程:室内找平层; ⑨混凝土细部工程:门窗过梁砼、窗台压顶砼、构造柱砼; ⑩管线敷设工程:室内线管敷设; ?排水工程:室内PVC管安装; ?铝合金工程:平开窗框、推拉门框安装及嵌缝防水胶。 4.4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制作。 根据项目经理部的相关人员,由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组建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实施小组,选定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实施场地,规模,以及负责管理、实施、验收和保护工程质量样板。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关的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图册、本公司历史存档图册以及兄弟单位已经施工的优秀成果。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实施小组根据商品住宅质量样板方案的内容,挑选相应班组熟练技术工人,由施工单位(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其进行技术交底,然后由现场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对其操作工艺,施工过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5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验收。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施工﹑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组成的验收组进行验收。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工序或部位自检合格后,由验收组组织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合格牌,验收合格牌注明验收时间﹑合格状态,并把该工序或部位的技术操作规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悬挂于样板处,供日后使用。 4.6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使用 在每项工序﹑工种开工前,方案编制人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工人在验收合格的样板前交底学习,负责向施工工人交底。这样,大家既可以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成效 2011年下半年,锦绣海湾城工地试探性地取得了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甜头后,划出一块专门区域规划为质量安全样板专区(考虑篇幅原因,本文暂不介绍安全样板的内容),以制度的形式来落实。 锦绣海湾城工地通过建立的工程质量实物样板,施工工人对要交验的质量标准一目了然;依照实物样板进行试工,班组头能够清楚所要耗费的工日指标数量,所报出的劳务承包价格符合自身的施工水平能力,克服了承接劳务任务的盲目性;有了实物样板的参照,可以预控各工序和工种的质量,尽可能地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从而提高商品住宅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所以,锦绣海湾城工地的施工质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6 结 语 通过南朗镇锦绣海湾城工地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表明,推行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就可以提高商品住宅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推行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就是提高商品住宅工程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房施工质量的监理与控制 【摘要】 商品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房产种类中的居大成者了,因此,对于商品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尤其重要,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缺陷,本论文从商品房的施工质量进行分析,揭示了潜在的缺陷,探讨了对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商品房;施工质量;监理;控制 社会的进步,最早的单位福利房已经不复存在,商品房成为后起之秀进入千家万户,占据江山,但是日益而来的则是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诉求的增多,这就对承包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品房的质量的高低直接与监管的过程挂钩,同时,作为监理,就必须扼杀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面了解房地产开发内部的操作流程以及人员操作,这样,对监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做到万事俱备。监理对于商品房的质量的控制应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首先在自身的工作方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监理在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审核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熟悉它并进行内部会审,对不明确甚至可能出现隐患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协商,进行纠正后,做出一份完美的设计。而监理部各个工作人员则必须掌握相关的操作,使大家知道干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是合乎法律的做,这样才能交出符合质量的工程。而审查施工设计的要点是检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可行性、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进度是否能赶上双方签订合同的工期等等。 第二,施工单位太多,导致一些单位偷工减料,而且还没有很完善的质保体系,有的甚至不存在,他们只是收钱,把一些东西直接交给分包商,其余一概不管。而监理人员这时候则成为了那些施工单位的质量员,就更助长了他们的一览性和不负责性,因此,完善质保体系势在必行,一旦发现总包单位不按程序走,监理工程师就可以将其退回,不准其进入下道工序。 第三,交底工作应到位,因为施工单位数量的庞杂,导致许多施工人员是非专业性的,就对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模糊的概念,因此要求单位加强对他们法律概念的培训,也需要施工单位具备有关法规、专业规范及验评标准等资料,监理人员要做的则是在各项工程施工之前 进行彻底的审核,与此同时进行监理工作交底,提出监理的相关要求,使参建人员管理层及操作层理解监理意图,避免不该发生的发生,下面所提出的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要求和监理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地基与基础工程 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开挖工程中出现土方坍塌、回填工程中产生不均匀下沉,桩基工程中出现缩径、混凝土质量差、断桩、钢筋短缺、压桩工程中出现桩身倾斜、接桩部位开裂、成桩质量差、等等。 措施:(1)对于开挖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施之前,检查排水设置是否合理来保障排水的通常,挖方时严禁施工单位贴近基槽边抛土及堆放材料等行为。 (2)回填工程之前检查坑内的积水是否已经排干,是否还有垃圾,严禁回填土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如干土、垃圾等,并严格按照程序走,每一部分的含量都要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3)桩基施工前,要做的则是实习地形,审查所提交的方案是否合理,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桩位控制是否正确,严格保证接桩处上下两节严格控制在一条轴线上,并焊接牢固,沉桩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组织现场勘察,及时解决问题,对一切桩基工程必须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地基采用纯天然的,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钻探,即使做好记录,静审查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墙身防潮层则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那整个工程相对于是一个废物,应做到表面压光无裂、不空不裂表面压光完整无缺,不得用高标号砂浆砌体代替防潮层的工程作法。 2、 梁板柱工程 2.1 模板工程 出现的问题: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断面尺寸与设计图纸不符;模板拼接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脱模剂选材使用不当,拆模时间控制不严。 措施:模板安装后,监理工作人员就按图纸检验城固,要自己检查模板缝隙,不合格者则重头再来,并且施工时严禁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则要刷的均匀,而涂刷之前则应清洁表面。 2.2钢筋工程 出现的问题:钢筋质量差、钢筋制作不规范、不按图纸做,使钢筋尺寸不够、弯钩角度不足。 措施:就像食物一样,对工作场地的钢筋也要检查生产许可证,,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一旦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就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取样、重新审查并做好原始记录,对不合格的钢筋要立即放弃;钢筋断料时,按照图纸重新检查,钢筋绑扎时要对规格数量位置及锚固长度接头位置进行校对,严格作好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铸前,仔细检查垫块钢筋限位撑脚设置到位情况,若有遗漏及时补设。钢筋绑扎的重头戏则是接头,接头的处理要变得尤为小心,必须按章办事,一旦发现纰漏,必须立即整改;而那些可能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箍筋弯钩角度为135度,平直长度大于直径的10倍,监理人员必须加强检查,以防施工单位遗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3 混凝土工程 出现的问题:配合比不达要求,所用材料不合格,兑水工程,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出现问题,钢筋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筋、施工缝有夹渣现象,现浇混凝土柱根部出现烂根现象,构件出现缺棱掉角和表面裂缝,现浇梁板底面发生变形等。 措施:对商品混凝土应该检查的是它的配合比、材料外加剂等等,并要不间断的检查塌落度,决不能出现加水的情况;混凝土振捣前,要仔细检查钢筋的限制位置以及绑扎的情况,注意它的保护层是否达到指标,因为它是一项必须严格控制进行的工程,决不能出现误差,否则,接下来的混凝土浇筑则会出现纰漏。 3、 砌体工程 出现的问题:砌体砂浆强度低,饱满度不足,砌体组砌不合理,出现缝隙,不平整,留槎不规范,局部产生墙体裂缝等。 措施:在砌体工程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首先应把砌体润湿,而在砌筑的时候,铺灰的时间应控制好,不宜过长,灰的成色中严禁使用落地灰、桶底灰和隔日砂浆,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不合格,不能使用过细砂浆,砂浆的使用是保证砌体的密和性的重要体现。砌筑的同时,也要检查组砌是否合理,划画杆是否正确,留槎位置是否已经确认。施工单位也需要做好现场的协调工作,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密切配合,并能做到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对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加强巩固措施;砌体相邻的工作段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但也不能大于4米,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在砌体的过程中,先砌高度差较大的部分,以减少由于沉降不均而引起相邻墙体间的变形裂缝。 4楼地面及门窗工程 出现的问题:楼地面产生龟裂、空鼓、面层起皮等状况,卫生间、厨房、阳台灯地面有水迹等等;木质门框出现弯曲、表面粗糙、变形等状况;门锁不灵活,门五金材质出现鉄锈,铝合金门窗使用铝材厚度不够,氧化膜厚度不足,附件质量差,连接件质量差扇与框间隙大,防护不严,外窗台排水坡度不够导致排水不畅,一些玻璃镶嵌的地方不规范,导致脱落等状况;框体与墙壁之间的开启与关闭不灵活,槽道脱轨,窗框与墙体结构处防水密封膏填嵌不密实、不饱满产生脱离,型材保护不好,表面受损受污染等等。 措施:针对楼地面门窗之间产生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优针对性的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要防患于未然,对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仔细的检查。 商品房,一家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一栋楼居民的生活,监理人员通过这样的质量的控制,一定会交出有品质保障的房屋,减少投诉,增加赞扬。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析商品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质量管控 【摘 要】商品混凝土是指生产部门在运输到建筑工地之前就已经完成混合、搅拌工艺的混凝土原料,商品混凝土具有工业化、质量性质稳定、原材料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备受广大城市建筑施工队伍的欢迎。本文从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在分析了各个原因的基础上,针对这些诱导因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对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塑性裂缝;干缩裂缝;原因;控制 商品混凝土以其集中搅拌、社会化商品供应为特点,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易出现的是裂缝问题。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与抗压强度相比,抗拉强度仅为前者的一成。再加上原材料混合不均,水灰比不稳定,以及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离析现象,使得在同一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不同的,这样的原料用于建筑中,进而导致薄弱部位容易出现裂缝。施工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柱、梁、墙、板等结构构件,特别是厚度较小、表面积较大的墙、现浇板等结构,出现一些不规则微小裂缝,甚至通长及贯通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急需我们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裂缝产生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 1 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由于商品混凝土是半成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和使用单位都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拌制和浇筑、振捣以及浇水养护,才能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混凝土是以水泥浆体为胶结料,与砂、石骨料均匀拌和后胶结而成整体的,因此,原材料本身的质量、配合比、水灰比等便是控制其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让水泥颗粒充分水化只需约水泥重量38%的用水量,而实际施工时出于流动性的要求,混凝土的水灰比(水与水泥的重量比例)大多大于0.38,混凝土浇捣后多余的水分蒸发后必然导致混凝土整体收缩,而当收缩时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或内部就会出现不规则裂缝。普通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水灰比约为0.5~0.6,而用于泵送的商品混凝土,由于要用搅拌车运输、泵送施工,一般要求塌落度大多大于160mm,是一种大流动性混凝土,因此,无论是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在选择砂石料、配合比、运输、泵送,还是使用单位(施工现场)的浇筑、振捣、抹压和养护等过程中,如果不按相关规范、设计要求和施工操作规程操作,就很容易发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的。所谓塑性收缩裂缝,就是混凝土在初凝前的塑性阶段由于失水、失去流动性而体积收缩形成的裂缝。例如:刚浇筑、振捣的混凝土表面泌水,在空气中会很快蒸发,特别是当混凝土表面受风吹、烈日曝晒等因素影响,随着表面水分的蒸发,内部水分逐渐向外部迁移,继续蒸发、失水,造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体积收缩,就会产生大量不规则微小裂缝,如不及时抹压并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水养护,此类裂缝会迅速向混凝土内部延伸,严重时会造成上下贯通裂缝;而干缩裂缝是指混凝土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逐渐产生由表及里的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大多是由于在混凝土养护期内过早停止浇水养护造成的。 2 商品混凝土裂缝的防控措施 如上所述,商品混凝土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缩裂缝,主要是由于它是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和水量多、塌落度大,以及施工现场浇筑、振捣、抹压和养护等工序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能针对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和泵送施工等具体情况,混凝土生产厂家在配制混凝土时,和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把关,认真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和减少裂缝发生的。 2.1 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应严格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规定,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过必要的计算和试配,正确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在施工和易性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和塌落度,一般来说,塌落度应控制在160mm~200mm为宜。 2.1.1 拌制商品混凝土应尽量避免使用水化热大、细度大的水泥,因为太细的水泥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大,因而水化时水泥石的收缩量也大,凝结时易开裂;还应避免使用矿渣水泥,因为矿渣水泥凝固时的收缩量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约大25%。 2.1.2 选择级配良好且洁净的砂石料,并尽量增加单方石子用量。这样,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减少浆量约19L,减少拌和水约2kg;配制混凝土时尽量使用Ⅰ级(优质)粉煤灰作掺合料,其掺量不能大于水泥重量的25%,这样,既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又可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减少裂缝发生机率。除此之外,还应掺加颗粒细度为0.315~0.16mm的石粉,掺量约为砂石总重量的3~5%,即50~100kg/m3,掺入后可相应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和增加混凝土的可泵性、保水性、粘聚性,有利于混凝土泵送施工。 2.1.3 石子中应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的含量。规范规定,在泵送混凝土中,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因为通过试验得知:针片状石子颗粒会增加骨料本身和混凝土拌和物的空隙率,浪费水泥、降低和易性,增加用水量、加大泌水性。 2.2 商品混凝土使用单位(施工现场)的质量防控措施 2.2.1 如前所述,商品混凝土是个半成品,本身具有很多优点,但如果施工现场不严格按照其特点和有关操作规程精心施工的话,商品混凝土本身质量再好,也浇捣不出合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来。因此,施工企业在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结构构件时,务必选派责任心强、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掌控混凝土浇筑、振捣和整平、抹压等工序,根据柱、梁、板等构件特点,有针对性地正确选用振动棒、平板振动器等振捣机械,恰到好处地掌握好不同构件、不同部位的振捣时间,做到既不欠振、过振,也不漏振,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密实性和耐久性;严禁用振捣棒赶料和把振动棒久久放在柱模中央,等混凝土把柱模装满再抽插振捣等懒汉做法。 2.2.2 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大致整平后要及时反复抹压,特别是在混凝土初凝前后,反复抹压可使刚刚出现的塑性收缩裂缝愈合;如表面已开始硬结,人力抹压有困难时,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趁初凝前后水泥石晶胚刚开始形成之际,使重新组成的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密实化,然后再用力抹压1~2遍。 2.2.3 混凝土浇筑、振捣、抹压后,如遇烈日曝晒、刮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帘等覆盖保湿,以免因失水过快而产生裂缝;冬期施工时还应及时覆盖保湿、保温,避免混凝土塑性收缩及受冻破坏。 2.2.4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施工企业绝不能为了加快模板周转而过早拆模和过早在混凝土现浇楼板表面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准备活动,如支模、堆放脚手架板和砖块等,因为这样做会使现浇板产生结构性裂缝和砸伤裂缝,一定要在混凝土强度增长到能确保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侧模;拆侧模时应小心轻拆、保护其棱角,拆侧模后应立即洒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或喷涂养护剂养护。拆除梁、板底模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跨度小于8m的梁、板等结构物,其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75%,而跨度大于或等于8m的梁、板结构和悬挑构件,当混凝土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100%时方可拆模,否则将会影响结构安全。 商品与质量论文: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监督与控制 摘要: 商品混凝土在城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堤防工程等被广泛使用,监理工程师进行的监控应从选择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到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商品混凝土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达到使用对商品混凝土全过程的有效质量监督与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 商品混凝土;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商品混凝土对于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减少环境污染、解决施工扰民和施工现场脏、乱、差问题、缓减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等方面,明显地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商品混凝土在城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堤防工程等被广泛使用。现就建设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进行工程监理、控制工程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2事前控制 2.1严格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 为保证工程质量,有着稳定质量的商品混凝土产品是十分重要的。而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是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在发包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项目业主在发包前,往往早已内定了各分包单位(包括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而施工承包单位为了接到工程项目,往往也就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内定得好,在施工过程中也就避免了不少麻烦;如果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内定得不好,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增加施工和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施工承包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资质等级偏低、信誉较差的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生产出的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不稳定,或产品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造成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大,质量难于保证。因此,除了在体制方面要加大规范建设市场的力度,加强法制监督和管理,杜绝非法分包和不正当的低价竞标外,监理工程师在审批施工单位报选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时,应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并应考虑其地理位置是否合适、生产量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到实地对其进行考察。 2.2 对搅拌站实地考察 商品混凝土是搅拌站集中搅拌,由专业技术人员在独立的试验室严格按照配合比,用微机控制方式,通过电子计量,准确地生产出符合建筑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目前对于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基本上全部依靠供应企业。即对于商品混凝土,只要供应企业提供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的检验报告就可以进场使用,而对于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生产和检测设备、计量系统是否完善很少关心,对供应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因此,监理单位除审查资质等级,还应到搅拌站实地考察,看其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和化验仪器设备是否齐全,生产规模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要。考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搅拌设备是否先进,计量装置是否可靠;搅拌站是否应做到机械上料、计算机计量控制和管理;是否是强制式或倾卸式搅拌机;是否应用散装水泥,并有外加剂和超细活性掺合料的贮存和加人装置;要有与企业资质相适应的实验室,以满足各种性能混凝土配制和拌制的要求;应有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生产场地还应严格控制粉尘、噪声和水质的污染。 3事中控制 3.1搅拌站的监督管理 一旦施工承包单位与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签定了产品供应合同,在事实上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已成为该工程的分包单位。因此,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搅拌站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监理单位,更应担负起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应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除检查搅拌站长时间使用的搅拌设备,是否及时进行维修和检测,计量系统是否标准正常,配置砼时能不能准确按配比单进行;还应看其制度是否落实、管理是否完善、行为是否规范,以确保工程质量。必要时监理单位还应对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 3.2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浇筑商品混凝土前,施工单位要提前做好订货计划,内容包括:使用的商品混凝土数量;混凝土抗压、抗渗强度要求;运料罐车、泵车或输送泵的数量和到货的时间。监理单位应审核施工单位报批的混凝土浇筑方案,并对同意的方案制定全面的监控措施。商品混凝土订货数量的计算,应按设计图纸(包括设计变更)用量加损耗量来计,损耗量可根据施工现场的难度大小,施工部位及工人的熟练程度来确定,但由于损耗量较难确定,一般常按设计图纸(包括设计变更)用量订货。但不管用何种方法,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都要在混凝土浇筑快完成时(大约剩16m3左右或现场定),及时将商品混凝土使用的增减数量反馈给供应单位,防止发生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数量过多造成浪费。 商品混凝土被运至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在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对商品混凝土逐车检查(包括检查混凝土出货单),发现运抵现场的商品混凝土有离析、坍落度、和易性不符合要求或运抵现场已超过初凝时间等问题,应责令其退场。同时,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决不允许发生以下情况:(1)将不同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用错工程部位;(2)为了贪图施工方便,随意加水,改变混凝土的坍落度,以致水灰比过大,结果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3)商品混凝土预定数量不足,到混凝土浇筑快完成时,才发现预订的商品混凝土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若再订货,时间已不允许或是搅拌站不生产少量混凝土。对此,施工单位干脆在现场搅拌混凝土,代替商品混凝土,用于工程中。这种人为地将不同品种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混凝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和收缩裂缝,降低强度。 由于商品混凝土大多在城市或城市周边使用,交通比较拥挤,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此,应注意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按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提供的水泥检测资料确定),避免出现混凝土冷缝。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浇筑中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应留置在梁、板结构中剪力最小的位置,该位置还应便于施工。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如混凝土供料不及时,发生浇筑间歇的时间较长,混凝土输送泵或泵车应在10~15分钟启动一次润滑管道,防止塞管或爆管,以免影响施工。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管与控制 摘要:阐述在工程建设中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把控,以及如何应对施工中常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为提高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字:商品混凝土 , 关键工序 , 施工缝 0引言 现代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是工程建设的重点与质量控制关键。为提高建设工程的机械化施工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指由具有相关生产企业资质实行集中拌合形式提供给建设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拌合物。在保证混凝土出厂质量的前提下,对后续混凝土运输、浇捣、养护的关键工序进行有效把控,对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严格监管并妥善处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1 商品混凝土施工关键工序的把控 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可以概括为运输、浇捣和养护,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从这三方面进行着重把控。可以说,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 运输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从空间上可以划分为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运输过程要求避免分层离析、泌水、砂浆流失和塌落度变化等现象发生,保证混凝土供应、输送和浇筑的步调一致,使浇筑工作连续进行。运至浇筑地点时,为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宜进行二次搅拌,但禁止加水改变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规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25℃ 气温﹥25℃ C30及以下 120min 90min C30以上 90min 60min 浇捣 混凝土浇捣包括浇灌和振捣两个过程。浇筑前应对模板支搭的形状、尺寸、标高以及支架的稳定性;预埋件、管道及钢筋等隐蔽验收合格;清理基槽或模板内杂物,基槽内积水应抽排以防泌水,木模应浇水湿润以防缺浆。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混凝土浇捣时应着重控制以下内容: 混凝土从料斗向模内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否则,应使用串筒或溜槽等工具协助下落,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合理组织混凝土构件的浇筑顺序,应先浇筑墙或柱,待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梁板混凝土,否则,会在梁与柱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应连续进行,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但是在日常建筑施工中,因施工需要、天气影响或机械故障等不可抗力因素常使施工过程中断,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先确定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及接缝处理办法; 混凝土浇筑管道设备应通润管砂浆以防管壁过多吸收水泥浆,造成骨料与水泥浆分离,同时,润管砂浆卸出后应用漏斗收集,再均匀填入墙或柱底部5cm左右,可避免墙、柱根部出现蜂窝麻面现象;管道设备不应直接附着在钢筋骨架上,以防泵送应力牵扯钢筋扰动混凝土,造成混凝土松散而开裂。 混凝土振捣要适度及时,做到“快插、慢拔、三不靠”。振捣器每次振捣时间宜为25秒左右,并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时为准。 在混凝土的重塑时间内进行二次振捣,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消除因收缩沉陷产生的裂纹或细缝。 1.3 养护 建设工程项目中混凝土构件通常采取自然养护,以提供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保证混凝土正常水化作用,使其强度不断增长,所以混凝土浇筑后初期阶段的养护非常重要。否则,会因缺水造成混凝土表面硬化不良,甚至出现干缩裂缝,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自然养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浇水养护。浇水养护期限与水泥的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每天浇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为准,气温较高时也需多浇水。若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前,不准许上人施工作业,以免振动和破坏正在硬化过程中混凝土的内部结构。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商品混凝土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监管 2.1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须留设施工缝,但施工缝对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成为构件开裂或渗漏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不能随意留设,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留设在结构受剪力最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和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留设具体位置如下: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 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 地下室侧墙或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侧壁上。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凸凹缝、高低缝、平缝、设止水带缝等多种。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根据多工程施工实例,发现采用400mm* 2mm(宽*厚)的钢板处理接缝的防水效果比较理想。非防水区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旧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N/mm2 ,否则,待混凝土硬化后再处理。应清除施工缝处的浮浆和松动石子,洒水湿润冲刷干净,然后铺10厚左右的水泥浆一层,最后浇新混凝土,边浇边振捣,尤其是施工缝两侧,使接槎处混凝土密实,并充分养护。 2.2混凝土供应不连续 工程建设施工中,因搅拌站产能不足、交通堵塞、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商品混凝土供应不连续,或引发泵管阻塞。因此,混凝土施工前需进行总体组织,技术交底到位,保证调度顺畅、协调及时。若出现混凝土运输、浇捣过程不能连续的事件,要及时沟通,保证现场问题处理的时间弹性与规范性。 2.3 保护 混凝土构件半成品、成品保护也是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保护”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有具体的保证措施,同时技术交底到位。保护工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同时需要长期监控管理。对混凝土现场保护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雨天气应禁止浇捣混凝土,若获知混凝土施工作业期间有雨,施工前应有预备保护方案,比如对已浇捣的混凝土采取覆盖保护等。 (2)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准许上人施工作业。 (3)混凝土终凝前严禁拆除构件侧模,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方可拆除梁板底模。混凝土强度与温度、龄期的关系可参考下图曲线: (4)混凝土板面上荷载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如因施工需要须布置机具,首先应对构件进行荷载验算,再根据情况采用有效保护措施。 3 结论 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控贯彻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建筑品质。因此,施工过程一定要按施工组织技术方案及相关规范执行,对关键节点、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管和把控,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与整体性。
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电子政务公告系统的设计 电子政务的概念发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现为世界各国所采取。通俗地说,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政务管理。它能够使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更公然、更透明,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利便的操作。 本次我做的电子政务公告系统是电子政务中的1个分支模块,针对于政务管理而开发的网上利用软件,该系统战胜了C/S结构的不足,采取了基于B/S结构的散布式Web利用程序结构。从实际利用问题的需要动身,该系统的设计环境采取了国内流行的MVC软件架构模式,网络开发平台J二EE的SSH框架、DB二数据库系统以及Java语言实现该系统。 通过该系统任何人均可以在网页上能了解到某个公司已经公然的不同栏目(如新闻, 通知等)的内容,和公司内部员工了解自己公司的1个新闻动态,和通知等。各部门可以发表栏目内容(如新闻,通知等),有关负责人对于需要的内容进行审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栏目(如新闻)必需经由审批才能,有的栏目(如通知)则不需要审批就能。该系统共设有4种权限:普通用户、管理员、内容管理、内容审核,系统管理人员要对于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管理。内容管理可以新闻、通知,内容审核则负责评审提交的新闻,普通用户可以阅读新闻、通知。 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将来的1种发展方向,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东西及时到网上,可让公司员工更利便的了解1个政策,和看到公司的通知等、固然这些都仅仅是电子政务的1个小的方面,要想真正做到政务管理,还有良多技术、需求要斟酌。 设计论文范文:浅谈住宅楼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与施工 摘 要:住宅室内燃气管暗埋是现代住房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暗埋没有明确规定。故至今在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仍以明敷为主。笔者从事燃气设计工作多年,对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方式直接影响到住宅室内的装饰效果。对住户来说,墙面光洁、平整是装修最起码的要求。现住宅室内强、弱电管线以及给排水管等已从原来的明敷逐步藏入隔墙及梁柱内进行暗设。但一直以来,室内燃气管道仍采用明敷方式,大大影响了装饰效果,给装修带来困难,被住户视为眼中钉。燃气管道暗埋成为燃气工程设计、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1993年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睛埋敷设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室内燃气管道时,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多栋住宅楼的室内燃气管设计为暗埋式;从投入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现对设计和施工服务方面谈点滴体会供参考。燃气管道暗埋虽有不影响建筑美观的优点,但其造价较高,泄漏后不易发现,易发生事故,且故障处理较困难,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如何处理防泄漏问题 (1)由于镀锌管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接头处容易发生泄漏;因此,我们在管材上选择了10号或20号无缝钢管;接头采有焊接连接。 (2)管道设计走向尽量选择梁底或墙角;并在墙面、楼板埋管位置尽量标明管线走向;以方便维修及防止住户钻孔凿穿管道发生危险。 (3)管道隐蔽前应做强度及气密性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封管,其试验压力应为0.4MPa。 2 如何处理好防腐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后,由于受墙面(或混凝土体)内碱性液和水气的作用,管道易被腐蚀;所以必须做好防腐措施,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具体措施是: (1)采用聚乙烯防腐胶带或热收缩胶带作外防腐层,使燃气管道与外界隔绝。 (2)燃气管道周围不得存在有尖利锋日物体、碎片、垃圾或存积水气;防止防腐层被戏伤或破坏及水气的侵入。 (3)应确保燃气管道被混凝土或墙面批当完全包围,覆盖燃气管道的混凝土或墙面批当的厚度不得小于2cm。 (4)混凝土楼板内的燃气管道引出处应设套管。套管伸出地面5—10cm。套管两端应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密封。 3 如何解决好施工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应在住宅楼主体施工时配合土建工程施工;在早期预埋好管线,防止后期凿楼板、梁、柱及墙面破坏主体结构,增加造价。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管端螺纹应在预埋前加工,并用堵头封日,以免杂物进入管内。 (2)燃气管道不得与其它金属结构(如钢筋)或中性导电体接触。避免燃气管带电的可能性。 4 体会 燃气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业,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应使设计更合理、周到,尽量使各家各户都满意。燃气管道晴埋能使家居环境更整洁、更实用,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得到广泛的尝试、推广。同时,热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规范编写工作,使设计者做到有法可依。 设计论文范文:砖混住宅结构裂缝处理以及加固设计 1.国内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这些技术从一开始引进和出现在国内,就以它们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在新加固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新加固技术规范,在工程实践中正逐步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发展却很迅猛。1997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开始了“碳纤维材料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开发与应用,并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随后通过采用进口的碳纤维材料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了一些实际工程结构的补强加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 纤维复合材料嵌人式加固技术是将加固材料放人结构表面预先开好的槽中,并向槽中注人粘结材料使之形成整体。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在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但尚未应用于工程实践。 2.砖混结构裂缝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2.1干缩裂缝:多发生在墙面抹灰层内,一般沿墙面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条裂缝,这种裂缝开始随时问而发展,以后逐渐稳定。另一种干缩裂缝则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产生的原因有:①抹灰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较大;②水泥安定性不好;③砂浆过稀,抹灰不实;④抹灰层失水过快,养护不好等造成抹灰层收缩较大而形成裂缝。 2.2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① 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阳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②砖墙温度裂缝随部位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有:① 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② 砖墙砂浆标号较低,砌筑质量较差;③结构构造上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 。 2.3地基下沉裂缝:一般共同规律是: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产生的原因有:①地基不均匀下沉;②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一;③平面复杂,转角较多;④ 高低层相差较大,未留沉降缝;⑤荷载与分布不均匀;⑥ 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于湿陷性黄土地区);⑦ 地基施工质量。 3.砌体裂缝的类型和防治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三种。斜裂缝有的发生在有现浇混凝土挑檐的平屋顶房屋和无保温屋盖的房屋顶层纵墙面的两端,一般长度在1开间~2开间范围内,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外纵墙的两端,斜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量较大的方向倾斜,裂缝下大上小。水平裂缝有的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皮~3皮砖的灰缝位置,一般沿外墙顶部连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要消除砌体裂缝。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尽可能在夏季或温暖季节,浇灌屋顶挑檐及圈梁混凝土,一般不要冬季施工。挑檐上最好做保温层,并达到规定的厚度:这样就能减小钢筋与混凝士和砌体之间的温差,避免顶部出现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提高结构刚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减少裂缝的发生。当然,处理好地基是防止墙体底部出现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4.常用建筑补强加固方法 4.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与原有构件同类的材料,通过增大截面的面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对原构件进行加固的目的。 4.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把型钢或钢板等材料包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侧,通过外包钢与原有构件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加固的目的。 4.3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来间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4.4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方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间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为了减小构件的计算跨度,常采用增设支点(包括柱支座和弹性支座)和采用托梁技术,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使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4.5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将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这相当于构件的体外配筋。该项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 4.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方法与贴钢加固法相似,只是加固用的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等。 5.结论 裂缝对结构有较大的危害。论文参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冰冻的影响。混凝土有了裂缝,水可渗入,当气温降到2℃以下时,水分就会结成冰,结成冰的水分膨胀,会导致沿裂缝边缘散裂。冻融循环每重复一次,这种散裂现象就会发生一次,这样裂缝符逐渐加宽:2)钢筋锈蚀 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长期作用使混凝土中性作用物质的碱度降低,丧失保护作用。当碳化到达钢筋表面时,若钢筋上有水溶液、氧和电位差,就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使受力钢筋截面积不断削弱。另外,锈蚀的产物大约是钢筋被侵蚀体积的2倍~3倍,这种膨胀效应足以使外围混凝土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致使混凝土裂缝继续扩张。论文参考。影响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 3)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结构刚度、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发生渗漏 4)加快混凝土碳化脱落,降低抗疲劳能力:5)影响美观效果。所以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不断进步都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设计论文范文: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的探索 【论文关键字】农田水利工程 水闸设计 特点 【论文摘要】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比如说水闸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水闸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水闸工作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开始修建水闸。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更是在农业发展区大力的兴修水闸,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海河以及辽河流域。水闸在进行防洪、航运、灌溉和排涝工作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平原面积广阔,这些地区地势比较平缓,农业发达,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了克服洪涝灾害,满足灌溉和航运需要,我国大部分水利枢纽都需要修建水闸。另外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要想有效的控制河流的流量、水位,防止泥沙沉积在渠道中也要建设水闸。我们可以用水闸挡水,也可以利用水闸泄洪。通过控制闸门还可以调节水位。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水闸建立在软土地基上,但是它也可以修建在岩基或者是土基上。一般来说水闸既可以泄水又可以挡水,而造成水闸工作条件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头低而且变化大!,二是水闸的地基条件差。所以,水闸和其它用于挡水的建筑不同,它有许多自己的工作特点。 1、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1稳定问题 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1.2渗流问题 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1.3冲刷问题 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1.4沉陷问题 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2、水闸的具体分类 2.1进水闸 通过在河道、水库、渠道或者是湖泊上修建水闸,就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发电或者是其他水利事业,而控制入渠流量的水闸就是进水闸。一般进水闸都修建在渠道的渠首位置,所以这种水闸又被叫做渠首闸。 2.2节制闸 一般来说用于调节流量和水位的水闸被称为节制闸。它主要是用于在枯水期截断河流,从而使水位升高,这样就可以在上游进行航运或者是满足进水闸取水的需要。而在洪水期,节制闸可以有效的控制下游的泄流量。由于这种水闸主要是为了拦截河流建造的,所以又叫做拦河闸。 2.3排水闸 一般在江河的沿岸都会修建排水闸。当出现外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时,就关闭闸门,这样就不会出现江河洪水倒灌的现象。如果河水水位推落时就打开闸门,这样就可以将渍水排出。这种闸门的闸身较高,但是底板高程比较低,而且要受到双向水头的作用,这是因为排水闸既要负责排除洼地的积水,又要负责挡住外河水位。 2.4挡潮闸 沿海地区遭受潮水的影响,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入河,需修建挡潮闸。挡潮闸还可用来抬高内河水位,达到蓄淡灌溉的目的;内河两岸受涝时,可利用挡潮闸在退潮时排涝;建有通航孔的挡潮闸,可在平潮时期开闸通航。因此,挡潮闸的作用是挡潮、蓄淡、泄洪、排涝,其特点亦是受有双向水头作用。 2.5分洪闸 在江河适当地段的一侧修建分洪闸,当较大洪水来临时开闸分泄一部分下游河道容纳不下的洪水,进入闸后的洼地、湖泊等蓄洪区、滞洪区或下游不同的支流,以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威胁。这类水闸的特点是,泄水能力大,以利及时分洪。 3、水闸设计要点 3.1拦河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拦河闸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拦断河流和壅高河中水位以保证引水的需要。需要壅高的水位,称为正常壅水位,亦称正常挡水位。对于灌溉取水工程,该水位是根据灌区规划对引水高程的要求确定的。洪水时期,拦河闸则开闸泄水。为了满足泄洪要求,拦河闸应具有足够的闸孔尺寸。泄洪时,闸前的洪水位往往要高于闸前的正常壅水位,故拦河闸的闸前最高水位取决于闸前洪水位的高低。为了满足引水要求而确定的闸前正常壅水位是拦河闸的正常挡水高程,而泄洪量的大小和闸前洪水位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拦河闸的高度、闸孔的型式和尺寸、闸的上游淹没损失以及对闸下游消能防冲的要求和工程量的大小等。 3.2进水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从天然河道取水,按取水方式一般可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闸)取水两种方式。当天然河道水量丰富,水位也能满足引水要求时,可采取无坝取水方式,即直接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当天然河道水位不能满足引水要求或引水流最较大时,由于引水有困难,常需采取有坝取水方式,即除了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外,还需在河道中修建拦河坝(闸 ),拦断河流,壅高水位,迫水入渠,以满足进水闸引水要求。 进水闸是修建在渠首按需要引水的建筑物,当不需要引水时,则关闸挡水,以免河水进入渠道。显然,进水闸不但要有足够的闸孔尺寸,以满足引水要求;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阻挡河中水流和洪水漫顶,否则就不能完成按需要引水的任务。 4、结语 设计水闸必须有正确的和足够的资料,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设计。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有不少工程,由于资料搜集不完善或者不正确,致使有的工程重新设计,有的工程不得不临时停工,或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于造成失事等等;这样的教训不少,应予以重视。 设计论文范文:对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人大许可;制度设计;实践思考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体系下,各级人大代表的言论和人身自由受到法定前提的保护,非经法定程序的许可,相关国家机关不能随便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保障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而设定的“人大许可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溯源于宪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之后制定的地方组织法、代表法也相应赋予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大许可权,尤其是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对这一制度的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下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就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运用谈一管之见。 人大许可的制度设定和不断完善。 我国的人大许可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的确立是一致的。1954年9月20日经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五四宪法”第三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由于受“”影响,国家政体制度受到冲击和破坏,“七五宪法”删除了人大许可的这一制度规定,“七八宪法”也没能及时恢复。经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不断完善。1982年制定的现行“八二宪法”恢复了人大许可这一制度,之后的1979年7月1日经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将这一许可制度扩大到县级以上,当时法律规定要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到1986年地方组织法第二次修正时,才参照全国人大的做法,改为“许可”。1992年4月3日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法,在宪法、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人大许可的范围:一是除规定逮捕和刑事审判需要许可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也应当得到许可;二是对采取法律规定的限制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人大。 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关于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新增了“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受理有关机关依照本条规定提请许可的申请,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的规定,限定了人大许可的审查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了人大许可制度设计的目的:“对代表执行的保障”。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制度设定的法定前提有: 一是许可层级的法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不包括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乡镇一级人大代表只要事后“立即报告”即可,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二是许可主体的法定。在人代会期间由主席团许可,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委会许可。 三是许可情形的法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第二款同时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依法可见,许可的法定情形是“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四是许可程序的法定。透过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的一些关键用词(如:“非经……许可”,“不受……”;“采取……措施”,“应当经……许可”)不难看出:如果有关机关要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必须要先行得到人大许可,否则就程序违法;除非是现行犯罪,才能事后报告,因为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只特别规定:“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五是许可决定的法定,亦称审查范围的法定。代表法新增的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了许可审查的两种情形,即:“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根据是否存在的法定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存在的应依法不予许可,不存在的应依法予以许可。 人大许可的程序操作与实践思考。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的程序应遵循先申请后许可的法定原则。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提出申请。由有关机关向人大提出书面许可申请,这里的“有关机关”是指能够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公检法机关,不包括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因此,实践中出现的对党员干部的“双规”、“双指”,应该不属于人大许可的法定情形。这里的“人大”,如果在人代会期间向大会主席团提出申请,如果是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许可申请的标题可以概括为“关于许可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申请报告”,也可以具体到采取某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关于许可对县人大代表×××依法刑拘的申请报告》。许可申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拟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人大代表涉嫌违法违规的事实根据,拟依法采取何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及后续可能,拟批准采取强制措施机关的审核意见,同时还应附相关事实根据的复印件。许可申请人一般应是拟采取强制措施的同级有关机关,如同级政府的公安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如果是隶属的上下级机关,可以安排或报告同级相应机关提出许可申请;如果是不隶属的异地申请,应商情隶属的相应有关机关协同提出申请报告。 第二步,受理审核。如果在人代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代会秘书处,秘书处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大会秘书长进行报告,并根据秘书长的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相关机构(如:内务 司法机构、代表资格审查机构)进行初步审核;相关机构初步审核后,应向秘书处提出初步审核意见(许可还是不许可)。如果是闭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办公室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进行报告,并根据领导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常委会相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核,再由常委会主任会议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步,审查决定。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对秘书处(或主任会议)提出的许可审核审查初步意见进行审议审查,决定是否许可;并向提请许可申请的机关作出书面决定。 纵观人大许可的实践案例,走人大许可程序仍有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未经许可限制人身自由的问题。媒体曾报道,2012年,河南省横川县人大代表李万均未经许可被商丘市警方网上通缉并于4月30日至5月3日被非法羁押在商城县看守所;后经横川县人大方面交涉,才被释放。虽然说,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下发了《关于严肃查处非法拘禁人大代表犯罪案件的紧急通知》,但仍有少数地方司法机关人员置人大许可制度于不顾,非法拘禁人大代表。为有效避免类似于李万均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司法机关在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实践中,要落实好公民身份询问查询程序,以确认相关当事人是否具有人大代表身份;另一方面有人大代表身份的当事人一旦被限制人身自由,要主动表明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以避免“误会”。笔者认为,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必须坚持事前许可的原则,未经人大许可有关机关绝对不允许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否则就要依法从严按涉嫌非法拘禁罪查处相关责任人。 (二)许可申请被否决的问题。关于人大否决司法机关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许可申请,实践中也时有出现。就媒体报道的李万均事件,横川县人大常委会就票决否定了商丘市警方的关于中止或取消李万均人大代表资格的请求。媒体还报道,2012年8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因投票表决赞成票不足半数,否决了广西玉林市公安机关对该市人大代表叶际宣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许可请求;不过在9月28日,温州市再次召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许可对叶际宣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以上两起许可被否定的案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异地申请,二是投票表决。关于异地申请许可被否决,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有“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关于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否决许可对人大代表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有所不妥。异地申请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应商请人大代表所在地的相应司法机关提出,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相关机关认同和协助。人大许可决定不宜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应依据法定情形予以审查许可,有“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要依法予以否决,否则就应该许可司法机关的申请。笔者认为,法律设定人大许可制度,赋予人大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其目的在于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言论免责和人身自由;人大机关不能滥用许可否决权,更不能让“人大代表”这一头衔成为违法乱纪的“挡箭牌”。 (三)主任会议代为许可的问题。关于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否能够直接许可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过去有过争议,实践中也的确有些地方就是主任会议许可,报人大常委会备案。2010年代表法修正时,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有“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由主任会议决定许可,报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确认。”的条款;但是代表法正式修正还是没有赋予主任会议许可权。笔者认为,新代表法第二次修正后,应该杜绝主任会议代行许可的现象出现,只要有司法机关的许可申请,必须经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许可,主任会议不能越俎代庖。 (四)许可后代表职务的处置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人大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同时,就决定其暂停执行代表职务。实际上,这一做法是有悖法律的。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会议上,该代表的人身自由实际上还没有被限制,即使是要“被羁押”或“被判刑”符合代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情形的,也不宜在同一次会议上决定暂停其代表资格。笔者认为,在人大许可限制代表人身自由后,其代表职务的处置应顺其自然。代表涉嫌违法被许可限制人身自由后,如果“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服刑的。”符合暂停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暂停其执行代表职务;如果被判刑并“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符合代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代表资格终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终止其代表资格;代表因违法犯罪可以自行引咎辞职,也可以依法罢免,终止其代表资格。 (五)身兼多级人大代表如何许可的问题。2010年选举法第五次修正增加了“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梁广镇现象”的发生;但是,担任有隶属关系的多级人大代表的现象还是有的,也是合法的;那么,如何许可限制担任多级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呢?实践中,一些地方只报请最高一级的人大许可,如《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和实施刑事审判的许可办法》第二条第二款就规定“对担任两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或者实施刑事审判,司法机关应当同时向相应的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提请许可,由其中最高一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决定,并由其通报下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但是,这一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合法理。从法理上讲,上下级人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有的只是一定的法律监督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和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只经最上一级的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许可,实际上是剥夺了下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的许可权,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多级人大代表的许可,应依法多级分别进行许可;若出现许可不一致的,应以最高一级为准,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 (六)对许可决定不服的问题。对人大许可决定不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提请机关对人大的不许可决定不服,二是当事人大代表对人大的许可决定不服。如果是属于提请机关的申请报告不规范或材料不齐全等原因被否决的,应按要求补充材料再次提请许可;如果认为是被“莫须有”理由否决的,可以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途径依法有三:申请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再次复议许可;也可以申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复议,因为本级人大依法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之规定);还可以通过上级相应机关申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复议,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同样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如果当事人大代表对司法机关限制其人身自由不服的,可以依法行使公民的申诉权,向检察机关进行申诉,也可以向人大进行申诉;但是,这是涉嫌“罪 ”与“非罪”的实体申诉,而不是对人大许可程序的申诉。笔者认为,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司法机关不能对代表执行职务的言行进行追究,更不能打击报复代表执行职务的行为;人大行使许可权,应依据法定情形作出许可还是不许可的决定,不能“莫须有”地滥用否决权 设计论文范文:五觉设计原理的城市规划初探 1城市特色构成及评价 1.1东城新区城市特色概况 东城新区位于拉萨市东部,而拉萨本身就是一个特色资源富足区。自然生态方面,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历史人文方面,拉萨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建城制度和形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地方特色,拉萨拥有藏传佛教三大寺庙,是藏族朝敬的重要圣地,拉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次,拉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形象共识,“雪域高原、蓝天阳光、藏传佛教、低压缺氧、宁静虔诚”等是外来游客对西藏的典型评价,这为城市特色挖掘与总结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1.2城市特色采集及评价方法 城市特色采集按照“视、听、闻、味、触”五觉感知为线索,对拉萨市东城新区特色资源进行初级搜索整理。本次规划设置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两项,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包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2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4个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包含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2个评价因子。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利用及影响力情况赋予不同分值,最终按照总分予以分档,形成一级(60~100分)、二级(30~59分)、三级(0~29分)三个档次,如表1所示。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评价分类结果反映出了以下问题:(1)一级特色资源集中在自然资源和无形人文资源,即非物质文化资源,这说明东城新区的资源基底优良,有较多题材可以用来塑造城区特色。(2)三级特色资源集中在有形人文资源,即城市建成环境。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东城新区空间布局沿用了现代城市逻辑,因此其城市结构、城市肌理、道路系统、新建居住区模式以及各类建筑布局都与其他现代城市差异不大,仅仅在建筑立面装饰部分传达了藏式信息。在全国宏观层面比较,其特色较弱;在拉萨中观层面比较,与主城区传统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表达的现代风格质量不高,与东城新区形象目标定位还有较大差距。(3)从五觉感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一处环境产生好感往往来自于多感官满足,比如每年4月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游,同时感受了雪山美景、樱花香味、乍暖还寒和拂面春风,所有感觉叠加形成的最佳体验吸引了大量人群。而目前东城新区特色资源的感觉类型过于单一,复合性较差,比如拉萨河、拉萨河湿地以及其他河网体系只能观赏,公共建筑包括二类特色资源中的西藏大学也只能停留在观赏层面,可以引发的感官刺激太少,则其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不具备长期吸引力。 2城市特色规划策略 2.1策略一:“五觉”设计策略——打造复合型感知体验 多感官复合体验,即打破单一的感知方式,根据体验对象特点进行策划,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感知器官,从而加深体验印象。在文化产业策划中,这是常用手段和发展趋势,比如音乐剧、演唱会、四维电影的流行,其舞台画面、完美音效以及观众的现场参与全面模拟了一个逼真的故事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感知特点,根据特色资源特点,将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进行2~5种的叠合,产生多样的城市活动和场景效果,同时从需求角度推动了更多类型的城市空间产生(图2)。策划1:博物之城“博物之城”与“博物馆之城”一字之别,相差颇大,“博物”意指一种城市定位和功能系统,而“博物馆”仅仅是前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东城新区有许多可以展示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每一种资源都蕴藏着一段历史、一个系统、一种流派,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科研、观赏作用,对其的展示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和所寄予的意义不同,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而这样一个“博物”系统的建成,不仅是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梳理保护,对当地居民意识觉醒和自豪感的培养,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财富(图3)。结合东城新区城市特色资源,对其进行策划,如表2所示。 2.2策略二:图底关系设计策略——主题式城市场景设计 控制画面要素比例是摄影构图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因为它与要传达的信息和主题息息相关,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如果把人对城市的移动体验裁剪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即可发现这条摄影构图原则对城市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图4,图5)。让人迷茫的画面多是主题不明确的画面,让人印象模糊的画面多是技巧滥用的画面。同样在城市设计领域,现代城市无特色往往来源于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元素过多,不知所云;二是技巧单一,四海皆同。因此,在东城新区的城市设计中通过主题确定、类型分区、方法设计三个步骤来实现特色塑造。策划2:天空之城高原城市的天空纯净、变幻多端,且在视觉上给人触手可及的感觉,所以有“天堂”之称,这是拉萨的无形魅力资源之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以“天空”为主题背景。对于主题“天空”的表达,根据东城新区不同功能区和空间形式的要求,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分类和要求如表3所示。规划结合“天空之城”的设计主题,在东城新区形成“三双一区、五彩东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图6)。具体空间策划则通过重点地段(包括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的详细设计进行落实(图7,图8)。 2.3策略三:空间自组织设计策略——“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 城市系统运行包括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两种动力。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体配合效率最优化的目标,然而对于社会系统这样一个复杂体系来说,其所表现出的稳定有序性是不可能依赖于一种高于一切的力量予以控制,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多样性更是基于正反馈的自发机制,即在某种约束条件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大量随机过程最终形成了宏观结果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希利尔的空间句法理论及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为自组织规则”观点中均指出自组织结果背后经济、社会、宗教信仰等支撑因素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传统城市中,自组织体现为无数建设个体的利益博弈、规则遵守及行为模仿。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个 体被开发商取代,社会规则被经济利益主导,随之也就导致了形式和空间的疯狂复制,致使城市特色最终消失。因此,在充分发挥自组织多样性优势的同时,仍需要对建设规则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策划3:自在之城西藏传统的建筑与造城原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信仰发挥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自然崇拜——随山就势的造城规则。(2)信仰至上——同心圆式的空间模式。“转经”、“转山”、“转湖”,从藏族习俗中即可看出,其将崇拜之物置于圆心,所有膜拜行为和建造都呈同心圆式环绕进行,这与西方及汉族的轴线式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别。(3)独特生境——围合式低层建筑院落。为抵御风雪、争取最大光照,藏式建筑多采用四面围合式院落或独栋建筑,同时因为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建筑通常采用1~3层低层建筑(图9)。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您期望的住房类型”一题,1201人选择低层独院住宅,占调查总数的60.1%。(4)生产特点——群体性室外休闲活动。藏族传统生产方式至今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如游牧,藏族人钟爱郊外野餐与此有很大关系,在许多节庆活动中也都包含此项内容,因此在藏族生活方式中对城市绿地、郊野绿地的要求较高,这一点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40%(800份)的人认为绿地不够,占到了“影响居住环境主要原因”之首。针对以上自组织原则,规划设计从以下方面做出技术回应:(1)控制城区规模与范围,采用环城绿化带形式约束城市的生长,防止对山体、水系、农田空间的侵蚀,同时作为生态保育用地和安全防护用地。(2)通过全区及片区慢行环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方式体现这一传统特色,满足人行为模式要求。(3)在街区与建筑设计中,引入对传统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现代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这种吸纳不仅包括表皮装饰,更重要的是其生态手法、空间模式以及在这种空间中形成的特色社会关系。(4)根据藏族人群日常与节庆习俗,适当增大绿地、广场比例,在绿地的类型、规模、形式、分布等方面与当地社会习俗相衔接。 3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我们必须强调,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城市应该是其安居乐业的家园,生活便利、就业及创业机会充分、生存安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应该是城市家园的理想品质。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文化认同和空间归属。 设计论文范文:一个商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一个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讨论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策略。本文对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问题处理系统和模型库的组织提出了新观点,给出PPS的功能结构和模型的三层表示法。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来,用三层client/server结构来实现DSS。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商流计划 问题处理系统 模型库 组件技术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一个日趋被人瞩目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目前DSS的研究正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方向发展。公认的DSS系统结构为四库一体,即模型库、算法库、知识库和数据库。在这一结构中模型及其管理是基础,也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知识的四库一体的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SLDSS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系统设计思想和系统结构 商流计划是大型商业企业对本企业商品购进、销售、调配和存储各环节中各种经指标制定的目标规划,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年。商流计划应明确指出下一年度中各个季度,各个月份商品进、销、调、存中各个经营指标。商流计划的范围和内容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应包括进、销、调、存货物的数量和金额,毛利和利润额,各种费用额等。商流计划决策是典型的半结构决策问题,既需要对影响商流计划的诸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又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为此,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对影响商流计划的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尽可能的帮助决策者把握市场变化的幅度,从而预测未来一年的销售总水平;根据预测结果对商品的购进、调配和存储以及企业各种经营指标提出多种商流计划的可行方案。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应尽可能地准确模拟决策过程,所建立的模型也应尽可能是实际决策过程的描述,以期对决策者的支持更有效。另外,系统的设计应向DSS生成器的方向发展,应充分体现基于知识的特征。为此,系统的设计思想为:系统能获取、存储商业领域的经营决策经验(知识),并能准确地应用这些经验;系统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便于修改、扩充;系统能帮助用户建立、集成、修改、查询以及正确使用各种模型;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采用较先进的三层Client/Server系统结构,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来。 为此,SLDSS的系统结构见图1: 在该系统结构中用户(客户端)发送请求,通过问题处理系统(中间层)对问题进行分解后,选择相应的决策模型(服务器端)对问题进行求解并返回结果,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访问各子系统。在这一结构中问题处理系统是关键,它协调各部件的运行。下面分别介绍系统结构中各部件的功能。 问题处理系统PPS PPS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它起着衔接用户与系统环境的桥梁作用,系统通过PPS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并确定问题求解的策略。为此,PPS是反映系统功能的主要部件之一,也是整个系统的窗口。 PPS根据商流计划的一般要求把商品分成了12大类。SLDSS中的PPS根据商品的种类不同分别为用户提出制定商流计划指标决策的解决方案。SLDSS中PPS结构如图2: 识别器的任务是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引导其进入相应的处理入口。 推理机是PPS的关键部件,它根据模式知识,通过协调器调用系统环境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加以处理。其中模式知识是对具体决策模式的抽象化、规则化。模型知识的加工过程也是SLDSS的系统分析过程。协调器根据推理机的“智能”分析,完成系统调用,实现具体问题的构模任务。 系统状态参数是对决策过程的跟踪,从决策过程的非连续性出发,对系统的这种跟踪是必要的。 基于四库的系统环境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模型及其管理是DSS的重要工作,本课题把组件技术引入到DSS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来,把DSS基模型定义为一个结构级组件,把DSS复合模型定义为由基模型经复合运算复合而成。定义如下: 定义1:我们把称为一个DSS模型模式。这里的S表示模型的属性集合,它包括模型的标示ID、模型的类型Type,以及反映模型功能和行为的变量;P可以包括对上述信息的操作和该模型向外界所提供的服务,P对S封闭;E表示模型所产生各类消息的事件集合;I为模型的多重接口,多重接口为模型的连接和了解一个模型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O为模型中操作次序,它是反映模型中操作或子模型标示的一个构造数据类型,对基模型一般为空,对复合模型它反映了求解问题的步骤。 定义2:对任何DSS模型M(D(D为论域),DSS模型M为DSS模型模式的一个实例,DSS模型记为:M=;M=称为空模型,记为Mφ。 这里定义的DSS模型是一种结构级的组件。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定义模型的连接运算。 定义3:设M和N为两个DSS模型,如果修改模型M将影响模型N的运行或功能,则称模型N依赖模型M,记作:MN。如果模型N不依赖模型M,则记作:MN。如果模型N依赖模型M,而模型M又依赖模型N,则称模型M与模型N相互依赖,记为MN。 定理1:设A、B、C为三个DSS模型,如果AB,BC,则有AC。 定义4:设M1、M2、...、Mn和N为DSS模型,如果有M1N、M2N、...、MnN,则称N为由M1、M2、...、Mn组成的DSS复合模型。 DSS的基模型和复合模型是相对的,一个复合模型在构造更复杂的DSS决策过程模型时,又成为基模型。所以,在不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可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使用组件开发工具实现DSS基模型,对DSS复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采用下面策略。 构成DSS复合模型中所用的基模型M1、M2、...、Mn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它们由纯粹基模型构造,并且它们之间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不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其二是由基模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即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成立。对第一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组件容器把基模型组合成复合模型或通过编写程序的方法把基模型复合成复合模型,这里不再讨论。下面着重讨论第二种情形。两个基模型存在依赖关系意味着两个模型之间有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我们可以采用在两个模型之间建立连接器的方法解决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连接器与基模型的关系如图3。 这种DSS模型的调用关系与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关系有所不同。在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中,模型Mi 通常作为事件源,Mj做为事件的接受者,并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而在DSS复合模型中Mj做为事件源,Mi作为事件的接受者,Mi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 作或模型Mj回调Mi中的方法。 SLDSS的模型库管理子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自动建立模型、模型维护和模型的运算。 知识库管理子系统 SLDSS的知识库中存放了两类知识,事实类和规则类。对事实类的知识,如“今年银行利率增加”,表示为“ZJ(利率)”;再如,对于批处理的模型知识表示为GOTO(START,DLMXL);GOTO(DLMXL,JGSC),对规则型的知识以下列形式存放于规则库中,RULE(规则号,[条件1,条件2,条件N],结论)。例如,“如果工农业生产情况正常且银行利率不便且物价变化幅度不大,则用一元回归分析销售量,可表示为:RULE(22,[ZJ(“工农业”),BB(“利率”), BB(“物价”)] ,ZX(“一元回归”))。 SLDSS中的知识库由若干子库构成,不同的知识按其类别存放在不同的子库中,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管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推理机的搜索速度。知识的推理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两种推理策略,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推理都采用正向推理,对系统知识的推理采用了反向推理策略,既方便又迅速。而对专业领域知识采用正向推理策略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算法库、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 算法库的组织及管理SLDSS中算法库存放了一些与模型有关的算法,算法是模型的实现。这些算法以它们的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算法使用的“智能”信息存放在算法库中,通过算法字典统一管理,算法库字典的结构为: 算法库字典是算法管理的主要依据,算法库的维护也就是其字典的维护,另外,算法库字典又是使用算法的事实性知识,系统推理机通过算法库字典的读取来完成算法的选择工作,算法库管理提供的功能有:算法建立;算法查询;算法修改;算法删除。 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SLDSS的数据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企业内部运行数据,这类数据可以采用关系模型加以描述并存储,这里不做讨论。其二是模型描述数据,这类数据描述了模型的属性、调用的条件、返回结果的要求和模型的功能(操作),它实际上是组件的接口。SLDSS中的模型采用三级结构表示法,这种表示法与人工智能中知识的框架——槽值表示法相对应。如线性规划模型,它的三级表示如下: 第一级结构:模型ID,模型名,模型用途,模型类型,算法名,同名序号,结果地址,二级结构ID;第二级结构:二级结构ID,变量数,方程数,同名序号,三级结构ID;第三级结构:三级结构ID,变量上限,变量下限,方程系数,方程系数2,方程系数3,方程系数n。 在上述三级表示中,第二级、第三级结构可以不同,这要根据具体模型而确定,但第一级结构对任何模型都是相同的,它是模型库的字典,是模型库管理的主要依据。 设计论文范文:利用磁场传感器KMZ52设计的电子指南针 摘要:介绍了目前用于定位系统中的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磁场传感器芯片kmz52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用kmz52磁场传感器设计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电路,同时给出了设计中的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关键词:电子指南针;磁场传感器;kmz52 1 概述 指南针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工具,可应用在多种场合中。电子指南针内部结构固定,没有移动部分,可以简单地和其它电子系统接口,因此可代替旧的磁指南针。并以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得到了广泛运用。 Philips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器件KMZ52是一种专门用于电子指南针的二维磁场传感器。它采用磁场传感器的磁阻(MR)技术,并用翻转技术消除信号偏移,而用电磁反馈技术来消除温度的敏感漂移。由于外界存在干扰,该系统集成了几种特殊的抗干扰技术来提高系统精度。 本文介绍了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同时给出了其抗干扰设计以及信号和数据的处理方法。 2 工作原理与总体方案 图1是KMZ52的内部结构框图和引脚排列。图中,Z1和Z4为翻转线圈,Z2和Z3为补偿线圈。由于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系统精度,因此,在高精度系统中,可以通过补偿线圈对其进行补偿。KMZ52内部有两个正交的磁场传感器 分别对应二维平面的X轴和Y轴。磁场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磁阻(MR)组成磁式结构,这样可改变电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中的电阻系数。以便在磁场传感器的翻转线圈Z1和Z2上加载翻转电信号后使之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由于该变化磁场会造成磁阻变化(ΔR)0并将其转化成变化的差动电压输出,这样,就能根据磁场大小正比于输出差动电压的原理,分别读取对应的两轴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计算即可得到偏转角度。 整个电子指南针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单元、信号调整单元(SCU)、方向确定单元(DDU)和显示单元四部分组成。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图中,磁场传感器KMZ52用于将地磁场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输出,信号调整单元用于将磁场传感器单元中的输出信号成比例放大,并将其转换成合适的信号hex和hey,同时消除信号的偏移。对于保证系统的精度来说,SCU是最重要的部件。通过DDU可将信号调整单元输出的两路信号hex和 hey进行放大,然后再按下式计算出偏转角度α: α=arctan煟瑁澹/hex 这样根据抗干扰技术算法对α进行处理就可得出该磁场的偏转角度,最后通过显示单元进行输出。 3 硬件设计 该电子指南针系统的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由于KMZ52内部桥式结构的磁阻输出是差动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可以成比例放大,因此,在测量地磁场信号时,为了将两个磁场传感器信号放大同样的倍数,可以将二者的翻转线圈串联,并对差动电压选用同样的运放结构。翻转信号从①口输入,X、Y轴差动电压信号则分别从②、③口输出。然后通过处理系统对传来的信号进行A/D采样、数值处理和校正后,即可得到所求的角度。 4 数值处理 由于KMZ52的输出信号很微弱,故信号干扰较大。在输出幅值很小的位置上,通常有300mV左右且变化很大的干扰;而在输出幅值时则近似保持恒值。两路信号幅值与角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为使二者的比值接近tanα煟埃鸡粒迹梗啊悖牭谋浠,可以在幅值较大且数值变化较小的角度范围内,使幅值保持基本不变;而在幅值较小且数值变化较大的角度范围内,用一个函数改变其幅值变化曲线。具体实现时,可按照一定角度对曲线进行分段,并对各段用一次函数y=ax+b去拟合。这样,就可以使幅值变化曲线接近tanα。角度划分越细,精度越高。磁场传感器KMZ52的精度为3°,若按15°划分,可将精度提高到1°。若按5°对其划分,精度可高达0.3°。如划分更细,精度还可进一步提高。若采用高阶函数去拟合,也可以提高精度。实际上,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通常以15°划分就可以达到要求。 5 干扰校正 有时候,某些外来磁场叠加会产生一个恒定磁场,这个磁场对系统指示将造成影响。故可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校正: 让整个系统在水平面上旋转一周,干涉磁场与地球磁场叠加会有一个最大值Vmax和一个最小值Vmin,记录下这两个值和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角度φ,再经过校正,即可消除磁场的影响。现以图5所示的干扰校正方案为例来加以说明。 设地球磁场的大小为Vear,干扰磁场的大小为Vdis熢蛴校海郑澹幔颍剑ǎ郑恚幔+Vmin)/2 Vdis=(Vmax-Vmin)/2 这样,由正弦定理Vear/sinφ=Vdis/sinγ可求出γ。然后在α上加上γ角即可消除干扰磁场的影响。 6 结束语 本电子指南针采用特殊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精度。由于系统采用了抗干扰技术,因而减小了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使系统精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该系统本身可测量2维磁场,故可以很方便地与另一个1维磁场传感器(KMZ51)组成3维测量系统,以消除倾斜现象。由于本系统可以采用各种处理平台来实现,因此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广泛用于定位系统,而且可靠性好,精度很高。 设计论文范文:有关企业信息发表与阅览系统的设计 1设计思想 本系统总体设计是客户端实现用户的注册和登陆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利用Socket编程实现和服务器通信,服务器能处理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并能实现消息反馈。服务器实现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添加、删除和修改用户信息,实现多线程支持多个客户端用户同时在线。具体流程如下图: 2系统功能与实现 2.1功能设计 系统要求用户在登陆界面可以随时浏览企业的通知等动态信息,提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日历、计算机等小工具,用户可以收藏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并查看网页排名。用户在登陆前进行注册,为维护用户信息安全,需邮箱确认。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采用C/S模式,通过服务器获取数据信息,减少客户端PC的运行负荷,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提高响应速度 。 2.2模块分析 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四个,分别是:用户桌面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下面对这几个模块进行分析。用户桌面模块:用户桌面模块即客户端,用来显示主界面、注册界面、登录界面。主界面提供输入用户名、密码的登录操作;注册界面提供用户注册时需注册的姓名、性别、手机等基本信息;登录界面提供用户成功登录后显示企业的动态信息、用户日常使用的小工具及用户可以自己收藏的网站等。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数据库模块:数据库模块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存放和更新。后台服务器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实现各模块之间数据的转发,实现多线程,完成数据更新,实现客户端、数据库及服务器三者的交互。 3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配置是采用ODBC数据源加载SQL2008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设计按照确定建立数据库目的和收集数据、建立概念模型、建立数据模型、实施与维护数据库四个步骤。 数据库模型采用关系(E-R)模型,关系模型是以二维表形式展现,对数据进行划分分析后,优化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可分为3张表:表1(用户表)存放用户姓名、密码、邮箱等基本信息、表2(企业表)存放企业的通知等相关信息、表3(产品表)存放企业产品的编号、价格、库存等基本信息。 3.2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是实现的难点。客户端是C#编写,客户端用C++编写。可以采用Socket编程。服务器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完成对数据库SQL2008的登陆连接,保证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通过对于不同权限的用户,设定不同的SQL执行权限,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客户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利用TCP协议、与服务器端统一端口号与IP地址进行连接。具体步骤如下:服务器端: (1)加载套接字库,创建Socket; (2)绑定Socket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 (3)将Socket设置为监听模式等待连接请求; (4)请求到来接受连接请求,返回一个新的对应于此次连接的Socket; (5)用返回的Socket和客户端进行通信; (6)关闭Socket,关闭加载的套接字库。 客户端: (1)用指定的端口号和服务器IP创建一个EndPoint对象 (2)创建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套接字; (3)利用Socket对象的Connect()方法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4)如果连接成功,利用Socket对象的Send()方法向服务器发送消息; (5)利用Socket对象的Receive()方法接收服务器发来的消息; (6)通信结束,关闭Socket。控制流程: 4结束语 本文通过C++、C#语言的研究,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企业信息与阅读系统。本系统在用户登陆模块实现界面友好,添加日常使用的小工具方便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后台服务器端实现多线程编程,支持多个客户端同时在线。该系统可以便利企业对信息的以及用户对有关企业动态信息的阅读。加大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用户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设计论文范文:人工景观湖生态水处理设计 一、生态水处理的社会需求 1、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已经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更多的是期望生活在一个清晨推开窗,能呼吸清新的空气,能听到婉转的鸟鸣,在夕阳夕下,沐浴在如梦如诗的风景中,抛开尘世的烦恼,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里。 仅有翠绿,缺少了鲜活的气息,而精致的水景,使之成为水榭楼台,有了自然的灵气,使自然对人类更加亲近。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小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绿色环保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所以人人都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无论大小,都应考虑到我们的地球村。尤其是设计人员,在整体规划上就应该站在环保的高度,周密考虑。应该在水景水质要求和低耗能绿色环保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循环过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耗能、高费水的设计首先就不应予以考虑。而投加药剂的方法虽然耗能不高,投资也不大,但是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设计,也力求不让它成为现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房地产界的公式: A+B=C A——建设房屋的处理废水、能耗、维修的投入 B——房子建成后,在使用年限期间的所投入 C——全生命周期的投入 传统模式:A=336、B=340,总成本676 新型模式:提高A到390,将大大降低B的投入,B降至23. 即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使后期的投入成几何倍的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降到413.真正的开发高手,增加建筑成本的5~10%,就能带来后期生命周期成本50~90%的降低,节约60~90%的后期管理成本。 采用何种设计能让人类与自然成为朋友,息息相关,和平相处达到环保社会效益双丰收呢? ——生态方式,最原始最自然也是最绿色的方法。 二、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费用多,成效却不显着的结果,水体的水质不稳定,或时而藻类泛滥,或时而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 下面把人工湖、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物理方式: i.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ii.循环过滤的方式。 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可以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 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三、EWT模式(EcologicalWaterTreatment) 生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气象学、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最优化、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生理学、环境概率统计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等等。 简单地说,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在施实之前,进行缜密地规划设计。 (一)了解当地的气候和水生物种情况 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降水量不一,会显着影响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的种类。根据当地的物种,选择适合培养的生物,能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或耐旱、或耐涝、亦或耐低温、耐高温、耐碱、耐酸。在选择物种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这些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态功能,不仅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还必须对整个水体有着净化功能。虽然水生植物都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将其在阳光的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 统中的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食物,但是不同的水生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在吸收能力上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当地的水源水的水质,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离开它,整个生物链不能很好地循环。如果数量过多将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生植物)大大减少,生物链出现断裂;如果数量过少,生产者(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泛滥,生态系统也不会稳定;这些都会影响生物链进行到底。水生动物的数量一定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贝类、各种原生动物等等。将它们引种到水体中,必须考虑到它们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配比;鱼类的食性不同,例如草鱼是植食性的,青鱼是动物食性的,鲫鱼是杂食性的。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生长期,它的食性也会有所改变,例如青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到15cm左右,开始摄食螺蛳、蚬,而成鱼主要以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同一种鱼,在不同季节的摄食量也不同。例如团头舫,一年中摄食量4月~11月最大。相同食性的鱼,摄食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草鱼的食量较大,日食量可达体重的40~70%,而团头舫的摄食强度则低于草鱼。不仅如此,鱼类的滤食特性,也会影响水质状况,所有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二)微生物菌种 生物界菌种的种类繁多,都有着相当复杂的生理特性,例如有固氮菌、嗜铁细菌、硫化细菌、发光菌等等,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它们自然界将堆积满动、植物的尸体,到处都是垃圾。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许多变异的种类,这也是为什么微生物的种类不全部为人类了解的原因。这种变异或者会有利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或者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在水生生态中,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某些重金属等等)加以分解、吸收,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 首先根据人工湖的水源水质情况,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还要能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三)人工湖的防渗漏过程 对于不同水域面积的人工湖,可以根据当地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不同的防漏设计。 人工湖的日常补水量的多少是降低日常维护开支的瓶颈,湖底防止湖水渗漏是人主观上能控制的,所以在人工湖开挖时,防渗漏工作就应该做到位。而降雨量、蒸发量虽然不能为人所控制,但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上了解到相关信息,对日后的补水量的多少和何时会出现补水高峰、低峰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人工湖水位出现大起大落,影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人工湖的景观效果。 (四)人工湖的环境设计 人工湖投放了最佳的菌种,做成了最好的防渗层,配置了各种水生植物,放养了各类水生动物等等,才水质清澈,仅仅如此就能达到梦里水乡的效果吗? 环境设计是人工湖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 诗词有韵律美,音乐要有节奏感,水生植物的造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配合周围的陆地植物、建筑物、人工湖的土岸曲线,以及整个人工湖想体现的主题和气候特点,恰如其分地设计。 在配植构图上,要考虑色彩的调和。清澈泛绿的水色是整个水景的底色,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观赏期,以及观赏部位不同(如观叶、观花等),错落有致,深深浅浅,绿色叠荡,或红或黄的花丛点缀,四季呈现色彩变化,充满韵律感。 (五)人工湖生态处理的优越性 1)无需循环设备的投资,无需额外的设备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费。 2)无需专人管理,也能达到水质要求。 3)整个水体自身调节能力增加,对水质的波动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来进行调整。 4)营造出一个更自然更优美的天然水景 设计论文范文:嵌入式设备鼠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PS/2鼠标的接口和通信协议,介绍了PS/2鼠标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配合点阵LCD显示器,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图形化人机接口(GUI)。 关键词:PS/2接口 双向同步串行协议 GUI 当前嵌入式系统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嵌入式系统的人机接口多采用小键盘操作的文本菜单方式,用户操作较为不便。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PS/2接口鼠标,在点阵LCD的单片机系统上实现图形化用户界面的方案。用窗口菜单和图形按钮取代了传统的键盘操作,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 PS/2接口和协议 1.1 接口的物理特性 PS/2接口用于许多现代的鼠标和键盘,由IBM最初开发和使用。物理上的PS/2接口有两种类型的连接器:5脚的DIN和6脚的mini-DIN。图1就是两种连接器的引脚定义。使用中,主机提供+5V电源给鼠标,鼠标的地连接到主机电源地上。 1.2 接口协议原理 PS/2鼠标接口采用一种双向同步串行协议。即每在时钟线上发一个脉冲,就在数据线上发送一位数据。在相互传输中,主机拥有总线控制权,即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抑制鼠标的发送。方法是把时钟线一直拉低,鼠标就不能产生时钟信号和发送数据。在两个方向的传输中,时钟信号都是由鼠标产生,即主机不产生通信时钟信号。 如果主机要发送数据,它必须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方法如下:主机首先下拉时钟线至少100μs抑制通信,然后再下拉数据线,最后释放时钟线。通过这一时序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当鼠标检测到这个时序状态,会在10ms内产生时钟信号。如图3中A时序段。主机和鼠标之间,传输数据帧的时序如图2、图3所示。 2 PS/2鼠标的工作模式和协议数据包格式 2.1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是:Reset模式,当鼠标上电或主机发复位命令0xFF给它时进入这种模式;Stream模式鼠标的默认模式,当鼠标上电或复位完成后,自动进入此模式,鼠标基本上以此模式工作;Remote模式,只有在主机发送了模式设置命令0xF0后,鼠标才进入这种模式;Wrap模式,这种模式只用于测试鼠标与主机连接是否正确。 2.2 数据包结构 PS/2鼠标在工作过程中,会及时把它的状态数据发送给主机。发送的数据包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鼠标发送的数据包格式 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1Bit0Byte1Y overflowX oberflowX sipn bitX sign bitAlways 1Middle BtnRight BtnLeft BtnByte2X MovementByte3Y MovementByte4Z MovementByte1中的Bit0、Bit1、Bit2分别表示左、右、中键的状态,状态值0表示释放,1表示按下。Byte2和Byte3分别表示X轴和Y轴方向的移动计量值,是二进制补码值。Byte4的低四位表示滚轮的移动计量值,也是二进制补码值,高四位作为扩展符号位。这种数据包由带滚轮的三键三维鼠标产生。若是不带滚轮的三键鼠标,产生的数据包没有Byte4其余的相同。 3 设计与实现 3.1 接口设计 因为PS/2鼠标接口采用双向同步串行协议,时钟脉冲信号以下皆称CLOCK总是由鼠标产生。因此,可以考虑这种方案:鼠标的CLOCK接主机的一外中断线,数据线以下皆称DATA接主机的某一I/O口线,如图4所示。 在主机程序中,利用每个数据位的时钟脉冲触发中断,在中断例程中实现数据位的判断和接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合适的编程,能够正确控制并接收鼠标数据。但该方案有一点不足,由于每个CLOCK都要产生一次中断,中断频繁,需要耗用大量的主机资源。 由于鼠标与主机之间以双向同步串行协议传送数据,若不考虑CLOCK,仅考虑DATA,则其数据帧的时序与单片机的UART异步串行时序类似。所以,采用了另一种方案:鼠标的CLOCK仍旧接主机的外中断,但鼠标的DATA接UART的接收脚RxD。参照图4 DATA改接RxD。在初始化过程中,主机利用CLOCK的外中断和RxD脚的I/O口线功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初始化完成后,切换到RxD功能即UART的接收引脚功能。因为鼠标已处于Stream模式的工作状态,这时鼠标能主动发送数据。这样,主机可以在每收到一帧数据时才中断一次。中断次数大大降低,减少了主机资源的耗用。 不过,在此方案中,必须实现另一个功能: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因为PS/2接口的鼠标一般工作在10kHz~20kHz时钟频率。不同厂家制造的鼠标工作的时钟频率不同。嵌入设备主机要做到与不同鼠标的波特率同步和自适应,才能够正确接收鼠标传送来的数据。波特率的自适应是这样实现:鼠标上电自检时会产生一串时钟脉冲,利用鼠标时钟脉冲产生的中断,结合主机的定时器测量时钟脉冲周期,可以得出所用鼠标的时钟频率,进而求出波特率。通过设置相应的波特率寄存器,实现了波特率的自适应。 3.2 软件实现 软件实现原理框图如图5所示。 (1)鼠标初始化 最简单的初始化就是当鼠标上电自检完成后,主机给鼠标发送一个使能鼠标数据传送命令字节(0xf4),鼠标就会在默认设置状态下工作。主机也可实现自定义初始化,如:复位三次(Snd_CMD(0xff),Snd_CMD(0xff),Snd_CMD(0xff);设置采样率:Snd_CMD(0xf3),Snd_CMD(0x0a);设置解析度(2点/毫米):Snd_CMD(0xe8),Snd_CMD(0x01);设置缩放比例(1:1):Snd_CMD(0xe6);使能鼠标数据传送:Snd_CMD(0xf4)。鼠标每收到一个命令字节都会给出一个应答字节(0xfa)。 (2)两种方案的实现过程 两种方案的软件实现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后一种方案中,初始化时还要实现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关闭时钟脉冲中断和打开串口中断。此后主机利用UART的接收功能接收鼠标数据。 (3)图形化人机接口(GUI)的实现 在点阵式LCD显示屏上实现图形化的人机接口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菜单图标的实现;另一个是鼠标光标的实现。实现菜单图标,显示屏一般工作在图形显示模式。菜单图标有正常显示状态和反显状态,它们都用函数实现:void Draw_ICON(signed int xICON, signed int yICON,unsigned char *pDatICON)。xICONyICON是图标所在位置的左上角坐标值,pDatICON是各个图标及其不同显示状态的点阵码值。反显状态是当图标被光标滑到或点取时才显现的。实现鼠标光标,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层显示的LCD,只能由程序画出鼠标光标。但是,当光标移动较快时,画出光 标的点阵图形需要耗用较多的主机资源。另一种是有双层显示和光标功能的LCD,只需程序控制它的光标移动位置,无需程序画出光标的点阵图形,因而耗用主机资源较少,实现起来效果较好。两种方案简单、明了,容易实现,都已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并且,后一种方案已在某一仪表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总体来说,随着嵌入式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在嵌入设备中接入鼠标,既可灵活使用,也可减少因接入许多按键而占用的口线数,还能使LCD的图形化显示界面更美观、更人性化。 设计论文范文: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要: 设计了并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Tsinghua Ad hoc network Test bed)。通过开发底层网卡驱动、路由算法协议模块,使得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同时通过监测、统计多个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状况获得网络的实测性能指标。目前平台中已经实现对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支持。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 测试平台 路由算法 多跳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由多个独立的具有路由(交换)功能的用户通信终湍组成。网络中的相邻终端可直接建立端到端的通信链路;非相邻终端可动态地搜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最终的目的终端。在自组织网络中,无线信道环境的快速变化及终端的移动性造成了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变化。因此,如何搜索、维护有效的路由成为自组织网络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路由协议草案,如DSR、AODV、SAR等,其性能的评估数据基本上利用网络模块软件如OPNet、NS-2/GloMoSim等仿真得到。由于仿真软件中采用的无线信道、终端分布、终端运动等模型与真实的网络环境相比均有一定的简化,所以在自组织网络技术进入实现商业应用之前,构建实际的Ad hoc网络硬件测试平台对其各层次的网络协议算法设计进行性能测评是十分必要的。但现有的各种无线终端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路由协议。 本文设计并实际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通过加载相应的底层驱动及测试系统软件,使得配有无线网卡的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终端;测试平台对各种路由算法协议提供了统一的模块接口,设定相应的路由算法和测试参数蝗,即可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状况,得到此路由算法的实际性能的统计结果。同时,测试平台可兼容各种无线网卡标准,如IEEE802.11系列、HiperLan系列等。目前TATbed测试平台已经集成了多种Ad Hoc网络的专有路由算法协议,AODV、DSR、SAR、FSR、ZRP等,并可真实地再现Ad hoc网络应用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终端的移动性与客观信道的实际情况),为研究Ad hoc网络在多种环境下的性能与特点提供可操作平台,对进一步研究Ad hoc网络的结构设计和其各层网络协议算法设计的测试、评估、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节介绍测试平台系统的总体结构,第二节介绍系统的关键模块设计,第三节介绍其实际应用和总结。 1 平台结构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开发支持多种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终端以构建实际的Ad hoc测试网络,并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对自组织网络的各种实测性能指标进行统计、评估。 TATbed测试平台由一定数量的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构成。在实际平台设计中,在配有无线网瞳的PC机(笔记本电脑)基础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每个终端依据设定的路由算法协议自行组建Ad hoc网络并进行数据传输。图1为TATbed平台的实际测试示意图。 TATbed测试平台的软件系统包括传输任何生成器、终端处理器和数据统计器三部分。 在测试开始前,传输任务生成器将根据设置的测试参数,生成每个终端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以精确地控制测试过程网络的传输负荷。在传输任务列表中定义了整个测试过程中每组数据包的源发出节点、最终目的节点、数据包数量、发出时间。 测试开始后,每个终端上的终端处理器将读取其对应的传输任务列表,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发数据包流程,处理需要发出的数据包,同时监听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测试过程中,终端软件模块记录下本节点收到和发出的每个包的信息,包括收(发)时间、包头信息、包长度等。 测试结束后,根据本次测试的整个网络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和每个终端在测试过程 保存的收发包记录,数据统计器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测试指标,包括网络容限、节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成功传输率、数据包平均传输延时、延时抖动、数据包传输路径平均跳数、系统路由开销等。 2 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设计 由于现有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网络中由算法协议,因此开发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成为整个测试平台构建的关键。在TATbed测试平台中,通过在装备了无线网卡的PC机上安装终端处理器,使其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的路由算法协议,成为实际 自组织网络中的终端。 在现有的标准PC机系统下,网络层采用IP协议,终端之间的连接地址的标识来判别,应用层的传输任务经过数据打包处理后直接交无线网卡发送,并且只有当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邛树熊处于相互无线网卡信号覆盖范围内时,才能成功发送IP数据包,终端本身并不支持任何路由功能。在TATbed测试平台系统中,终端的MAC层和网络层之间加载了自行开发的驱动模块,以支持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跳传输,形成个虚拟的传输链路,为普通数据包的发送提供传输路由,如图2所示。 终端处理器在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层基础上开发,包括底层接口驱动、路由算法模块和数据包的监听记录三部分。其结构如图3所示。 为测评各种不同路由算法协议的性能,终端处理器中的接口驱动设计为一个自定义的标准路由算法接口。该接口将各种路由算法协议完成的寻找路由、确定路由民系统网络层完成的其他功能,包括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包头内容的填写等工作分离,使得路由算法协议成为需要嵌入的单独子模块。不同的路由算法协议只需要遵循接口定义编写相应的子模块即可。目前,TATbed测试平台系统可支持AODV、DSR、SAR、WRP、Fisheye、CBRP、ZRP等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的测试、评估。同时,由于终端处理器接口驱动中载在NDIS层上,使得测试平台对MAC层协议透明,因此测试平台可根据测试需要选用各种基于不同传输标准的无线网卡。目前系统中选用了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网卡进行测试。 包头的第0~13字节为标准的Ethernet-MAC包头格式,第14~27字节为扩展的“路由信息”域,之后是实际的用户数据。对于来自高层(网络层)的数据包,终端从其IPv4标准包头中读出此数据包最终发送的目的地址并将这一“最终目的地址”保存在“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IP地址”项内;同时调用路由算法模块,根 据其最终目的地址获取其对应的多跳路由信息,并将实际的下一跳的接收节点的地址写入第7”12字节处的“下一跳接收节点MAC地址”项内,然后将此数据包交下一层(MAC 物理层)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来自底层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终端读取“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地址”,如果此地址与其自身地址相符,则交上层网络继续牏如果不相符,则调用路由算法模块,得到对应的多跳路由中下一跳的接收节点地址,然后交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路由算法协议中规定的其他非数据包,如路由搜索包、路由应答包、路由失败包、周期性握手信息包等,则在“包类型”域中标示区别,由无线网卡收发后直接调用相应的路由算法模块处理。3 系统应用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在普通PC机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实际无线终端,以构建一个实际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系统。笔者利用此平台已经成功地对AODV、SAR路由算法在多种实际网络环境参数下进行了性能的实测比较分析。测试结果可应用于实际的自组织网络由算法的性能评估、设计优化等方面。同时,TATbed终端软件模块的设计使其可应用于任何基于Windows内核的硬件设备上,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网络系统性能测量、网络规划优化设计、网络各层次算法协议性能评估等诸多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设计论文范文:红外线感应自动门的理论设计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自动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单片机与门结合的产物即自动门系统。主要应用于通过单片机对步进电机的正转、反转进行控制,从而对门进行开、关的控制。在门的两侧各有一个感应器,分别感应从里面出去和从外面进来的人。当有人或物品进入到感应器的扫描范围内,感应器就会做出感应,向中央处理器提出申请,中央处理器转而 控制电机进行正转,实现了开门的过程。 一、红外线探测器的选择与设计 (1)红外线探测器的电路设计。由电压响应度表达式可知,传感器的电压响应度与入射光辐射变化的频率成反比,因此物体移动速度越快,同样的入射功率下输出电压就会越小,只有达到报警阈值电平时,探测器电路才会有电压信号输出。利用热释电探测器Pspice 等效电路模型设计实用探测器电路原理:当人体进入警戒区,人体温度会引起环境温度辐射场的变化,通过菲涅尔透镜,热释电红外探头感应到的是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信号,则在负载电阻上产生一个电信号,采集的电信号触发外围电路,最终实现报警。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外电路采用的器件:红外探测器专用芯片红外传感信号处理器BISS0001,热释电红外探头RE200B (传感器),及一些外围元件(电阻电容)。检测元件BISS0001 是CMOS 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具有独立的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可与多种传感器匹配,进行信号预处理,另外,它还具有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其内部设有延迟时间定时器和封锁时间定时器。 (2)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探测元件。主要用于电源开关控制、防盗防火报警、自动门等。本次设计采用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BISS0001是由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状态控制器、延迟时间定时器以及封锁时间定时器等构成的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 二、红外感应自动门控制电路的设计 2.1主控芯片的选取与设计 外感应控制芯片种类繁多,如HT-7610系列,WT8075控制芯片,KC778B红外传感专用集成芯片,AT89C51红外专用芯片等。通过综合它们的性能及本设计的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选用AT89C51红外专用集成芯片。 (1)功能特性。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可编程I/O口线,2个16位定时/记数器,一个5向量两极中断结构,一个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其时钟电路。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记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2)接口功能:Vcc:电源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在Flash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检时,输出指令字节,校检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P1口:P1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1接收低8位地址。P2口:P2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16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例如执行MOVX@DPTR指令)时,P2口送出高8位地址数据。在访问8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RI指令)时,P2口线上的内容(也即特殊功能寄存器区中的R2寄存器的内容),在整个访问期间不改变。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2亦接收高位地址和其它控制信号。P3口:P3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3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P3口写如“1”时,它们被上拉电阻拉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作输入端时,被外部拉低的P3口将用上拉电阻输出电流。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它的第二功能。端口引脚第二功能:P3.0 RXD (串行输入口) P3.1TXD (串行输出口);P3.2NT0 ( 外中断0);P3.3INT1(外中断1);P3.4T0(定时/记数器0)P3.5T1 (定时/记数器1);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P3口还接收一些用于Flash闪速存储器编程和程序校验的控制信号;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工作时,RST引脚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ALE/PROG:当访问外部程序存储 器或数据存储器时,ALE(地址锁存允许)输出脉冲用于地址的低8位直接。即使不访问外部存储器,ALE仍以时钟振荡频率的1/6输出固定的正脉冲信号,因此它可对外输出时钟或用于定时目的。要注意的是:每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对Flash存储器编程期间,该引脚还用于输入编程脉冲(PROG)。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中的8EH单元的D0位置位,可禁止ALE操作。该位置位后,只有一条MOVX和MOVC指令ALE 才会被激活。此外,该引脚会被微弱拉高,单片机执行外部程序时,应设置ALE无效。PSEN:程序储存允许(PSEN)输出是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当AT89C51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或数据)时,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即输出两个脉冲。在此期间,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不出现。 2.2红外感应自动门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整个过程由红外探头探测人体红外信号,然后由S源极输出给BISS0001的14脚,1IN+脚为芯片内第一级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具有极高的输入阻抗,极易与外接PIR的源极S相匹配,能将PIR探测到的人体微弱红外信号无损耗的传过来,经第一级运放高增益放大后,由C4耦合至第二级运放再次放大,经比较器,双向鉴幅器后,检出有效触发信号,去启动延迟时间定时器,由2脚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加至AT89 C51的P3.2脚。人体的移动频率一般在0.1~10Hz的范围内,因此在设计放大器时既要考虑需要放大的信号的频率,使人体辐射的微弱信号得以通过,又要考虑抑制其他物体辐射来的红外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混入,故选择0.2~8Hz的低频带通滤波器,计算:f = 1/2 C3R3=1/6.28×103×2M = 8 Hz;f =1/2 C1R1=1/6.28×3.3K×103=0.2 Hz 当f=1Hz时,其单级增益G1为:G1=20㏒2 fC2R3/(1+2 fC2R2)(1+2 FC3R3) 由分析可知:C2=47u;R2=47K;C3=103u;R3=2M;带入公式计算得G1≈35dB,故单级增益为35dB。 同理可计算二级增益。C4=10u;R4=10K;C5=103u;R5=1M;带入公式得G2 ≈ 40dB,故总增益为75dB。以满足后级所须的驱动信号。COP1、COP2为电压比较器,组成一个双相鉴幅器。由于V =3.15V,V =1.35V,所以当V 为+5 V电压时,可有效地抑制±0.9 V 的噪声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COP3为一条件比较器,当输入电压VC 在开门和关门的过程中,系统通过光电编码器,一直监视电机的速度和位移。如果电机的速度远小于期望的速度,我们就认为撞到了障碍物或人,就会立即使门停下,然后执行倒转运动P1口的P1.0~P1.3口与行程开关相连,与行程开关相连电阻提供电流,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其中四个行程开关为两个控制电机减速,两个控制电机停止。P1口的P1.4、P1.5口连接手动开关按纽,与上述同样的原理,作为I口用时,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P2口的P2.0、P2.1、P2.2、P2.3分别连接嗡鸣报警,电机过热报警,电压过高报警,速度异常报警,此时作O口用,由相应的检测模块检测状态,出现异常便输送信号给相应引脚,输出电流,导通二极管,驱动报警器。C1~C12采用RTX-1/8W型碳膜电容器;R1~R16采用RT-1/8W型碳膜电阻器。
艺术领域论文:电子综合艺术在艺术专业领域的应用 【摘 要】通过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的概念、思想、技术,全方位了解什么是电子综合艺术,怎样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电子综合艺术专业为艺术领域可以做出哪些贡献。事实证明,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很好的了解、学习以及掌握电子综合艺术此门新兴专业。这种学习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习者迅速理解这门专业的大意,也让学习者灵活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这门专业。这门新兴专业,对艺术的思想领导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着艺术前瞻性的命脉。培养更多的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学习者,就是为未来艺术领域,甚至艺术与科技或多学科相结合领域,培养了更多的创意型高端人才,引领人们未来生活发展轨迹。 【关键词】电子综合艺术;创意;跨学科;交互;VR;cosplay 1 概念 1.1 新媒体 提到电子综合艺术,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一个词汇,人们听到更多的还是数字媒体或者交互艺术,说到电子综合艺术不得不提的,一定是新媒体这个引领时代的词汇。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大多以电脑方式呈现,以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化。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时代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1.2 电子综合艺术 电子综合艺术,英文名:Electronic Integrated Arts(EIA)是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数字艺术,囊括了:平面艺术,数字媒体,移动媒体,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运用到了绘画、版画、摄影、设计、视频、声音艺术以及一些尚在开发科技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以电子、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背景知识而转化的专业。这一跨学科研究法,致力于研究传统艺术的渗透与数字技术的扩展。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世界各地成为艺术家和教育家,领导着文化话语的新兴领域,为新兴数字媒体的实践和创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研主要课程包含Work and Analysis、Electronic Strategies、Advanced Electronic Arts、Art History/Criticism course。 1.3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被定义为学习者的情绪诱导,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被教导的概念,并通过其对学习者提高部分感官认识。集成的术语用来表示艺术经验到学习过程。综合艺术表现为:感性认识、思维方式的隐喻、利用信息形式的替代。综合艺术也往往是指在新的实践创造和/或组合杂交的艺术形式。综合艺术是实践与新媒体艺术,计算机为基础的艺术,和基于Web的艺术。尽管新媒体更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媒体(综合艺术)通常涉及计算机加上一些其他的方式。举例:涉及新媒体集成技术的一个作品可能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交互式多媒体雕塑去做音乐表演等等。 2 思想 2.1 大胆想象,无限创新 有了以上的专业概论基础,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作思维能力,这也是我在美国所学到的。无论是我自己的研究生课程,还是我担任助教的大学本科课程,美国教授们最在乎的是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例如(电影:LIMITLESS, LUCY)所述,人的大脑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有了良好的“剧本”“创意”才可以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1)要求学生在没有范围、重点、边框的情况下,大胆想象。首先,不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做到,先考虑学生能不能想到。只有想到了,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能想到的,就必定有一天能做到。 2)鼓励教学,艺术无国界,也无死板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不要用传统的“好”“坏”标准去束缚一个学生本应或本将拥有的想象力。抹杀了想象力,或者打击了信心,这是在将来的人生中很难挽回的。例如:在美国,我给本科生当助教的每一节课,主讲教师从未因所谓的“画的不好”“制作的不好”批评过一个学生,无论在大家世俗的眼光中它是个多么光怪陆离的作品,教师以及学生们都能说出这个作品中的些许闪光点,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梵高或者毕加索?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感性的,不要轻视年轻人,互相学习的过程,才是互相提升的最高境界。 3)课堂课后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量,这些学生将来能受用的到底有多少?而是讲究互动,老师讲了今天应该传授的知识,应该用更多时间来倾听以及检验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例如: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什么过于拘谨的气氛,老师和学生围圈而坐,老师自然先是传道授业,讲完本节课的重点,剩下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或是让每一个学生讲述预习内容,比如学生最崇拜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崇拜他的原因,他的优点,作品依据和意义等。或是让每个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业,做课堂点评。普遍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张嘴讲话,每一个作品都要有你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学生自己的,还是同学的,甚至是艺术家的。如若时间有限,也会进行分组讨论,总之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学生,必然有开流的机会,无论是各抒己见,还是提出质疑,或是团队合作。这才是一趟课中,见证学生学习吸收多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2.2 大量阅读,提高修养 课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创意或者有兴趣的理念(有兴趣,自己的创意,学生才会更愿意花大量课余时间做更多的搜索),去阅读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书馆,网上搜索,或实地考察(有些作品需要特定的空间时间以及技术支持,对空间的了解,掌控。涉及物理,工程以及更多学科也需要接触了解,寻找实现方法)。无论是什么,这种动脑、动手、储蓄的过程,是必须必要的。一个人,有了初步的想象与创意,若无真才实学,也是纸上谈兵。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量,再有了充实而闪光,发人深思的内容,才能亘古流传。一切禁不起推敲的创作,终究会被历史所遗忘。(见:3) 在许多学校的综合艺术已经实施并广泛用于教导学生留住关注对象。实现艺术在教育系统中集成的理由,这已经被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有关方面教育的讨论,逐渐形成完整性理论。方法包括让学生去博物馆,让他们去描述对绘画的理解和告诉他们这幅画的背景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英文文章。用艺术帮助教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让他们先读历史的一章,然后要求他们通过这一章的摘要,创作作品。另外,历史教学也可以通过cosplay(角色扮演)法,学生制定的字符类完成。通过五感认知,自主方式,完成原创作品。 2.3 跨界合作,收获可观 有了创作思想,又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可谓胸有成竹,只欠东风。如今社会,地球可以称作地球村,各个学科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只是一味的钻研所谓艺术,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质的飞跃。如果与科技,自然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必然有一番新气象。(例如:MIT新媒体实验室,又如教过我的教授之一,著名艺术家Joseph Scheer,他的作品自然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制约性与局限性。例如,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艺术的领域,他可以通过手绘、电脑绘制,描绘出初步的草图。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3D软件等等,来勾勒出如果这个创意实现后,带来的美好场景,而他不具备的是,他没有学过高数也没有涉及过复杂的编程。如果他与工程学院合作,工程学院根据他之前的想法,构图,视频,实现它的编程。这也许就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更是可以应用到人们生活当中的高级勾勒。(如:MIT Media Lab,他们的赞助商就达到200+,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如:LG,Panasonic,21st Century Fox,eBay,Gucci,google,IKEA等等许多不同行业的支持。) 有跨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似性。结合艺术融入其他科目有助于加快和促进学习的过程。艺术促进创新。综合艺术比在每个区域独立的指令更经济。[3]这种类型的课程的主张是,谁被艺术方法的整合,教过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制定了艺术的欣赏。[4]它也被要求综合艺术活动是它将帮助学生的知识与外部世界连接,并帮助他在转移他的学习有关艺术的许多其他科目。 3 技术 3.1 绘画基础 说到绘画基础,值得提倡中国式教育,即使是毕加索后期创作充分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也有他之前的绘制超写实,出神入化的基础时代。良好的绘画基础,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绘画基础教会人们最基本的比例、审美、光线、色彩、对比等等。如果连盖楼的基础都没有,后期的想象力也会禁不起推敲,即使推敲了,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再没有深入的潜力。这样的教学也能磨练一个学生的细致与耐性。这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的一个值得肯定的重要性。 3.2 历史哲学 作为艺术家,文化基础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一个借口告诉人们,艺术家可以没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犹如盲人,无法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艺术史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通过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了解艺术的产生、进程、精华。而学习哲学,更让人学会如何去思考,辩证的去看问题,从中发现更多的突破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如:中国古代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佛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二重身、既视感。) 3.3 电脑技术 电脑软件,是一个永远在更新换代的电子产物,美国教授教给我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借鉴,不要一味的去学会所有的软件,那样你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工人。而如果想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与思想修为。有了创意基础,再以此为点,去学习要用的上的那部分软件即可。不要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而是为了作品而学。举例:迟至2012年,Final Cut Pro 还是一个炙手可热,非常好用的视频编辑软件。而2013年,新学期开始,Final Cut Pro已全面升级为一个家庭适用版软件,再也不适合专业视频编辑。再到如今2016年,VR的迅速崛起,也迅速的被AR取代,而MR又即将取代AR。“虚拟现实是伟大的过渡性科技,我们需要它来教会我们思考与数字媒体进行交互的新方式,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未成年人无法安全的使用虚拟现实,直到他们的眼睛完全发育。且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很容易引发大多数用户晕动。”即时通讯软件大蚂蚁 (Big Ant)的CEO罗斯西蒙斯(Ross Symons)这样说道。如此可见,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种软件,而是学会这个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思想,有超前的意识形态,根据我们自己的艺术创意,学习甚至创建相关的软件即可。相当一部分软件,就是在艺术家需要创作相应作品需要时,就此产生的。 有了以上三大论断(概论,思想,技术),清楚概念(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思考的创作思维,以及文化等学科基础知识。便向成为艺术家迈进了一大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子综合艺术家,有时候需要非常辩证的去看问题,需要很自信,但又不可自负。不能“皇帝的新衣”,但也不能完全不接受不同见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有团队合作懂得分享的容人之量。以及领导艺术发展趋势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眼界。 艺术领域论文:艺术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南宁市邕宁区,壮族八音、嘹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邕宁壮族八音”作为邕宁民俗文化的精髓,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原邕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一个重要品牌,并于2006年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融入邕宁民间民俗文化,我们课题组将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分成音乐和美术两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头行动,搜集素材、营造环境、创编课程。在广泛采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集思广益创编园本课程,将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我院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和节庆活动中,让民间民俗艺术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去吸引幼儿,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互和谐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三、反思及展望 进行课题研究两年多,我们惊喜地看到:我院幼儿对本土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乐意参加艺术领域的各种民俗特色教学活动,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并对自己的人格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改编、创编能力欠缺。因此,将邕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艺术领域论文: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中式元素”的形态寓意运用原理研究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中国特色元素的形态及其寓意的深层次阐述来验证艺术形态的运用创作规律。以此来剖析中式元素的艺术运用原理,配以实际使用案例来诠释这种规律、原理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创作者将艺术形态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种行为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加以诠释:在记忆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重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形态都和大脑记忆中的图形形态元素有关,只不过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对这些视觉形态进行改变,或重组或复制或分解,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设计,设计才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活动类似于包豪斯理论体系中的重构原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念都是基于这种活动。 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元素信息进行分类输出、重组或者分解,形成新的形态,并将形态融入作品中去,最终以各种实体物品或者视觉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式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完整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将大脑中的中式传统元素重组或者解构或者复制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呢? 1.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复制方式运用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运用方式,即在设计作品中对形态的使用采取忠实的保留态度,目的是极大限度的还原形态本身的寓意及文化特征,保证传达过程的简单准确化。但这种复制并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强调一定要在当前的设计主题与使用到的中式形态在寓意及文化特征上必须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太阳神鸟图案复制运用的案例。该案例中太阳神鸟图形是已经存在的中国古人开发的艺术形态。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该元素形成了新的景观节点,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更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盲目改动,将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纯粹性与严谨性,甚至破坏其原本的寓意,反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2.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重组运用 即将两种以上的中式元素通过一定的主题,有目的的将其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使用。组合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对元素及文化的综合理解、运用过程。这种对形态的重组使用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形态及形态寓意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为之。否则可能破坏中式元素最为讲究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非常经典的中国银行的LOGO,创作者将中国的文字“中”与货币“铜钱”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形式上的组合,既体现了银行这个主体,又体现中式图形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构成上则充分体现了左右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不难看出,重组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但切忌生拉硬扯,强行为之。图形最终要求整体风格一致,自然和谐。 3.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分解方式运用 即将中式元素形态进行拆解,利用局部重新形成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此种行为,设计师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图形中提炼出更多的符合设计意图的形态,每一种元素形态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炼分解出的新形态必须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种形态原本的设计意图,最好能联想到其完整的形态,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让使用者不知所去。更为重点的是,这种由新生形态联想到的原本形态所代表的寓意必须与当前的使用主题是相一致的。即一切分解改变必须保持基本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上述作品将中国文化中关于古建筑的元素从建筑本身中分解开来,取其重要特征,并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既体现了文化性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能合理的运用中式元素形态,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图形。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中式元素的形态影响极其重要,甚至要高于形态本身。试想一下,没有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又如何能称之为中式元素呢。但形式美在中式文化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中式元素图形中,均有力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指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承传,中国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典范。在这些人类不朽的结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以其丰富多样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寓意,加上极其灵活的运用方式及形式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花中四君子”。古诗文、绘画作品中常涉及到的梅、菊、兰、竹,不仅具备千变万化的艺术特征,更能反映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在形象上具备傲霜斗雪的外在特征,内在则是坚韧不拔、不惧困苦的人格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同样傲箱斗雪,芳香袭人,因其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兰、竹,等均有不同的寓意,在此不一一赘述。在如此丰富的寓意前提下,“花中四君子”的艺术形态更是极尽玲珑之心,形态美法则体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是,无论中式元素形态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化,我们都可按照现代图形研究方式将这些形态归纳为三个大类,一为写实,二为抽象,三为写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三种形态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式元素的运用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的运用可以弘扬国粹,传播中式文化,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图形与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式元素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建筑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动漫设计领域等。下面我们对三大类形态的中式元素,结合中式元素的研究理论,以及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分类略加阐述。 1.中式元素写实形态的复制运用 右图是陶器名家肖春魁的紫陶作品,陶是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物品,陶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饮茶离不开茶具。古人讲究饮茶之道,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形态和寓意,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再赋与相应的文化氛围可谓相得益彰。作品中“梅”的运用更能突显饮者君子之意,芳香之意。在这个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口味到的是与中国元素图形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梅”依然是“梅”,本身并没有被改动过,文化依然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中式元素的复制运用方式的体现,作品中“梅”的形态便是创作者运用写实形态与寓意的双重作用而创造的艺术结晶。 2.中式元素抽象形态的运用 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的有缺陷的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层面。在形态处理上,抽象则形成高度浓缩的相对完美艺术形态。 如右图所示,这种抽象形态只是中式元素外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菊”的原始形态本身,更脱离不了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寓意文化。其本意为“菊”,但此菊非完全写实形态的菊,我们看不到菊的通常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有根据的臆想图形。经过创造者的创造发展,成为当前所呈现的抽象艺术形态。其中反映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的艺术形态,这种创作改变后的“菊”形态在各种场合被广泛的运用,如中式建筑设计、布艺、园林设计、服饰设计、饰品等。这些运用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与寓意美。在此类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创造者怎么进行艺术处理,其原始的形态及寓意一定要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抽象艺术,脱离本意的设计是失败的作品。 3.中式元素中写意形态的运用 写意讲究传神,重神似,其次者是形似。可见,精神内在才是写意的核心。 右图所示为杭州某地产广告创意作品,所用元素均为中国特色的写意元素,作品极大的体现出了恬静,舒适,悠闲的生态感觉,该地产商所要体现的产品品质及核心价值观不言而喻。这种表达远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因为我们最相信的自己的感观,而非别人的语言。我们仅仅从图像本身就能体会到这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艺术形态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而非人为强加。这种感染力正是中式元素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式元素的存在与其形式美、学文的寓意是分不开的。对中式元素的运用,需要注意复制、组合与分解几种重要方式的综合运用,更需要深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有中式元素图形对设计作品的影响。要想将中式元素成功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足够的中式元素,充实足够的中国文化。而在元素外在形态的选择上则要注意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及写意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处理。在设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中式元素的文化与形式美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形式美法则创造图形的便利性与科学性,对已经存在的中式元素图形进行二次创造,深度挖掘图形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丰富图形,提升设计的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肖体江(1979-),男, 200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教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视觉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艺术领域论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 摘 要:我们的家乡――建宁,是福建省十四个纯客家文化保护县之一。被称为“建莲之乡”,竹笋圣地,自然资源丰富,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我们应该让本土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arduino控制器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摘 要:装置艺术是非传统艺术,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arduino在其开发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极大的优势。arduino是一款开源的电子原型平台,包含了硬件和软件。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进而利用软件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关键词:arduino;装置艺术;互动;单片机;通信;嵌入式 1 arduino控制器的简单介绍 (1)arduino来源于意大利,是一个开源的硬件项目平台。arduin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互动平台,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和互动产品开发方面。 (2)arduino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功能多样,型号繁多。 1)arduino主控制器的型号有很多,如:Arduino Uno、Arduino Nano、 Arduino Mega 2560、Arduino Due、Arduino Leonardo;每一款主控制板的MCU基本都不相同,工作电压一般都为5V,也有3.3V的主控制板。IO口的数量大不相同,为了配合不同的需要来选用合适的arduino主控制板。 2) arduino有着丰富的扩展板,用来配合各种主控制板使用。如:Arduino GSM Shield、Arduino USB Host Shield、Arduino WiFiShield;扩展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使转GPIO的扩展板,此种扩展板可以通过IC扩充IO口的数量,此种扩展板打破了主控制板IO口数量的局限性;另一种扩展板不会增加IO口的数量,直接插在主控制板的IO口上,此种扩展板上设计又直接插入传感器的接口,无需面包板之类的辅助器件即可完成主控制板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3)arduino的开发工具,arduino编程具有多种方式,可供有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选择。 1)arduino IDE编程环境是官方免费的编程环境,此开发环境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现支持Windows,MacOS,Linux操作系统; 2)arduino还可以在Visual Studio里面进行Arduino的开发,下载Arduino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插件即可,此方法适合熟悉和习惯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的人群使用; 3)ArduBlock开发环境,ArduBlock软件是Arduino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软件下运行,是一款为Arduino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由上海新车间创客开发。此种编程环境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难度,更加的适合艺术生使用arduino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降低了学习嵌入式的学习门槛,所有编程都可以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把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模块,堆砌在一起。最后和Arduino开发板互动, 做出激动人心的装置艺术的效果。 2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 (1)装置艺术需要的创作工具比较庞大,包括硬件电路上的要求、计算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开发环境和编程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材料。设备和软件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关键,程序的编写是实现硬件功能的基础,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全都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创作工具的多样性对装置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arduino可以应用在创意载体为光、压力、温度等形式的装置艺术上,利用光敏电阻以及其他的模块采集信息,与计算机进行通讯传回数据,通过编程语言处理采集的信息从而发出指令,实现装置艺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可以灵活方便智能的控制一系列电机的工作状态,如: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1216颗水滴的经典案例,从天而降的雨滴变化不同的形状并且周期性的反复运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些水滴由细钢丝牵引,水滴的运动可以用arduino间接控制,arduino控制器直接控制电机的运动,从而达到装置艺术的效果。 3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优势 (1)arduino具有操作灵活的优势:arduino IDE可以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intosh OSX、Linux上运行,而其他的大多数控制器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为开发者在购买PC机和安装操作系统上提供了多种选择;arduino具有类似Java、C语言的开发环境。可以快速使用arduino语言与Flash或processing等软件完成互动作品。使操作更加的灵活。 (2)arduino可智能控制装置艺术与环境的交互利用arduino,可以简单地与传感器,各式各样的电子元件连接,如红外线、超声波、热敏电阻、光敏电阻、伺服电机等。支持多样的互动程序,突破以往只能使用鼠标、键盘、CCD等一些外部设备进行输入的装置的互动内容,可以更简单智能地达成装置艺术与外界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具有无需焊接使创作装置艺术更加方便美观的优点arduino具有不同型号的主控制板和扩展板(盾板),还有配套使用的各种模块,无需焊接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与主控制板之间也无需焊接,可以使用插口直接进行连接。使装置艺术作品更加美观,创作者的操作也更加的便捷。 艺术领域论文:农村背景下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园一般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农村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城市相比较低,对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而农村幼儿园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教育水平。本文以A幼儿园为例,调查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对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艺术领域课程 实施现状 个案 课程实施就是将已经制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最为教育的基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村幼儿园教育受到了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调整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幼儿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让农村的幼儿接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将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课程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正面影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方面综合发展等特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是之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幼儿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农村教育业的发展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近年来,课程实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而关于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法,以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了研究,深入到A幼儿园随堂听课,并且对该幼儿园自园长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此来了解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 (一)A幼儿园介绍 A幼儿园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3404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发展到如今有9个教学班,在职教职人员33人,幼儿教师18人。 (二)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1.园长的领导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 园长是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主要负责人,能带领幼儿园的教师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课程的实施,而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A幼儿园园长和副园长教学能力突出,但是在整体的领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是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记录: Q:您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A: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参加过关于课程实施的培训,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一些新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我是持肯定态度,如果完全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对于幼儿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目前园里的幼儿教师却不能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也不愿意改变之前的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Q:您认为贵园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课程实施? A:目前我们幼儿园的教材和别的幼儿园相比已经挺好了,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完整,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的,有的时候出去学习,看到别的地方的幼儿园也有比较好的东西,也想用到我们幼儿园教学中。但是我们的老师平时上课也挺累的,根本没有时间搞太多的东西,只要能保证我们幼儿园在当地的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就可以。 从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园长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教师的态度影响到了幼儿园园长对课程实施的认识,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是直接面向幼儿,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因此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对18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育对于园长的话比较认同,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理念也比较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缺陷。A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都是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的,只有两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毕业,但是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幼儿教师的惯性思维影响,还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实施,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影响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效果。 3.幼儿家长对课程实施并不完全认同 为了调查家长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在A幼儿园进行了随堂听课,先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尤其是中班和大班已经学习的基础的拼音和算术,大班甚至已经让幼儿学习认字和写字,并且还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严重与课程实施的观念相悖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问,访问资料总结如下: Q:目前贵园的大班已经学习到了认字和写字,这个与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否相悖,是否会影响到艺术领域课程的实践?(园长) A:这个问题我们也知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想在办园的时候完全按照课程实施的理念来进行,和城市的幼儿园教育看齐,但是我们园中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的观念和城里的家长不一样。在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孩子家长已经和我们老师反映了为什么不教算术,不教拼音,还说他家旁边的小幼儿园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了,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认识几个字了,我们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教孩子学习这些,每天就领着孩子做游戏、练审美这不是耽误孩子吗?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给出了解释,也提出了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家长并不接受,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是没办法。 然后笔者又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的访谈结果和园长的大体相同。 从这些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受到了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家长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给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带来了阻碍。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特征 1.幼儿活动安排不均衡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需要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的选择上需要全面覆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但是在实际的幼儿课程实施中主要侧重点还是语言和科学,艺术领域课程安排过少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A幼儿园的幼儿课程实施中知识教学比重过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会让幼儿的童年都在学习知识、记忆知识,会让幼儿感到厌烦,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的学习。 3.课程实施名不副实 A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尽管尽量按照教材上的来进行,也加入了一些奥尔夫音乐和蒙特梭利教学,但是收到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这些课程实施大都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吸取到这些课程实施的精髓。 四、对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园长需要提高领导力 课程实施在幼儿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幼儿园园长应该更好的发挥其领导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深入到园中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实践中,而不是花费在财务、人事、后勤等方面。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加强,可以让幼儿园园长多才加相关培训,及时的学习掌握相关课程实施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幼儿园中推进课程实施。 (二)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指导 一般的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由于繁杂的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精力和经费去参加培训,尤其是幼儿教师更是离不开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让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帮助幼儿园克服困难,邀请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定点帮扶,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加以帮助。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活动,而幼儿教师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让幼儿教师能更为深刻的认识课程实施。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实施更好地融入到实施中去,而不是指讲述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城市幼儿园的应用案例,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区的初步重视,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了农村幼儿园教育中,而农村幼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程实施,并且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导致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活动中去,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让农村幼儿也能各项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 艺术领域论文: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审美以及各种感官需求的提高,现阶段我们寻求的是以人的行为动因、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再现表现形式,从而多维表现信息传达的方式。信息交互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深入本质的设计学科,它使公共文化,信息在受众之间缩短了认知距离。因此,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是应用好新媒体的重要方向。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64 艺术领域论文:幼儿园艺术领域舞蹈教学初探 舞蹈是人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舞蹈便先于语言而存在了。我国的儿童舞蹈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专业分类和分级,但在幼儿园里开设舞蹈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指导方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只是艺术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我园作为致力于走艺术特色教育道路的幼儿园,如何让幼儿在保证身心建康又寓教于乐中学习舞蹈?如何让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就幼儿舞蹈教学而言,必须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舞蹈基础培训,让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兴趣,轻松快乐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优美的舞姿来诠释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受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纲要》中提到:要激发情趣,激活兴趣。首先,节奏训练是舞蹈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比起旋律更为基础的是音乐的节奏,节奏也是联系幼儿舞蹈的最得力的桥梁纽带,而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小班阶段,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其重要,因为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我们可以选择拍手、走路、孩子熟悉的儿歌、小动物的叫声、钟表的声音、拍球等,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来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的认识。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在跳跳、玩玩中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其次是模仿能力,幼儿一听到欢快活泼的音乐,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如《虫儿飞》《快乐碰一碰》《能干的小手》等,使幼儿感到好学好记,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阶段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兴趣容易转移,作为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舞蹈活动,让他们体验快乐,并逐渐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引导幼儿,尝试参与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中班阶段的幼儿更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其中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探索与兴趣。这一阶段舞蹈活动的要求在于提高,动作更协调优美,面部表情更丰富,融入有目的的舞蹈学习,但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单调枯燥的,慢慢地幼儿对舞蹈失去兴趣,不愿主动学习。我园每天一小时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法非常实用,让幼儿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保持兴趣的稳定。如学习“进退步”时,为了让幼儿感受动作特点,教师先让幼儿观看触摸摆动仪,再采用小脚向前踩小动物的游戏,踩完要还原,比一比谁踩得快;教“踏点步”时可以脱掉一只鞋,来区分脚步,再感受身体像小皮球一样上下弹动;横叉练习很疼,我们先让幼儿做一只趴在地上的小青蛙,边听歌曲边练习,比一比谁扮演的青蛙像,这样既形象又有趣,无形中幼儿就学会了;舞蹈动作“吸跳步”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在教的过程中表演“找妈妈”游戏,规则是交替抬腿撒娇向前跑找妈妈(老师当妈妈),看谁腿抬得高。孩子们兴致很高,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幼儿通过每天的感受参与,把枯燥的基本动作变为具体事物作模仿,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舞蹈游戏能保持游戏本身的可玩性,还能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同时也能完成舞蹈动作,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技能技巧。舞蹈的游戏性和技巧性相兼容,让幼儿在“活动”和“玩”中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三、感染幼儿心灵,体验舞蹈艺术的唯美 大班阶段,幼儿经过初期的兴趣、感受并参与舞蹈活动,进而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分为游戏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我园的艺术特色教育有效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游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性舞蹈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我园教师运用舞蹈与音乐、游戏、环境创设相融合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活动中教师精神饱满,注重以幼儿为主体,用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轻松愉快地参与表演,从而自如地表现自我,展示舞蹈的魅力。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幼儿在自由表演中的一些动作,创编到舞蹈表演中,从而激发幼儿兴趣,更快掌握动作要领,使幼儿舞蹈水平从韵律节奏、音乐欣赏到舞蹈技能技巧表演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舞蹈表演效果好的目的。观看过我园幼儿舞蹈表演的专家和老师认为:幼儿舞蹈不在乎技巧多么精准,而取决于幼儿陶醉在自我的舞蹈世界里,尽情地享受和展示美的韵味,这就是幼儿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吧!我园编排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在排练过程中,就是把舞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游戏,观看芭蕾的一些基本特点;二是模仿与练习足尖技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意志;三是教师参与舞蹈作品的表演,让孩子们欣赏到老师的本领,坚定学习舞蹈的信念;四是在舞蹈教学中给孩子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创编的机会和空间,用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艺术活动。 舞蹈既有艺术的感染力,又不失童趣、童真的表现力,我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以及老师们不懈的实践钻研,创造出舞蹈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掌握舞蹈教与学的一些技巧,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幼儿舞蹈成为我园特色教育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抹色彩,我们将继续探索钻研,让幼儿舞蹈在快乐有趣的环境里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革新了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使艺术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也给当代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以及当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后,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艺术设计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应用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 (一)数字媒体应用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广泛参与性 数字媒体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最大的益处是提高了艺术的广泛参与性,使艺术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特长,更成为了普通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娱乐。这也真正符合了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而传统的艺术,如雕塑、油画、书法、文学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才能被专业人士利用借以表现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于普通大众,难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想象。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艺术设计的途径,使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设计过程中。例如计算机绘画技术,通过提供一些图像处理工具、图像特效模式,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利用画图工具实现绘画创作,使普通人可以利用绘画表达内心世界和反映现实生活。再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摄影者摄影技术的要求,使没有摄影基础的普通大众都能创作出精美的照片。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开拓了艺术设计的想象空间。艺术家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完成前模拟艺术场景,模拟的艺术场景可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去改善艺术作品或创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房屋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房型、装修配色的模拟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由于其灵活性、虚拟性,降低了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损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方案去尝试,促使了新的艺术灵感的出现,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新。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一)艺术作品对数字媒体技术过度依赖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工具。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同时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它应该是兼具美感和灵魂的。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特效手段、高科技提供了一条快捷途径创造美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作品中。比如随着3D技术的出现,大量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的影片纷纷上映,这些影片在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视觉享受后,由于缺乏灵魂性,难以带来思想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艺术公司或艺术工作人员试图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艺术作品。美感是艺术的表象,灵魂和思想是艺术的本质,但本质一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们发现并欣赏。因此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成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个趋势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淹没在大量虚假的艺术作品中,并使一些艺术人员不去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己,钻研真正的艺术。最终造成了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 (二)艺术作品泛滥、严重商业化 当代世界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对艺术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艺术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被大量艺术公司应用和吹捧。经过高科技技术特效包装的电影、电视剧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利用计算机绘画技术制作的漫画、网络游戏也成为最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而油画、雕塑、文学这些真正的艺术作品却只得到少数人的赏识,商家也不愿意在这些较为冷门的艺术作品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支持。 这种在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发展趋势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大众化、商品化、利益化,使艺术的本质掩盖在大量金钱和技术包装的伪艺术下;另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同一性,大量没有灵魂经过数字媒体技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像是一个个的复制品,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彻底变革了艺术设计的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辅助工具,极大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难度,使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会造成艺术设计的趋同化和批量化生产,使艺术设计缺少灵魂,质量大大降低。另外,要注意商业化模式对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影响,使艺术作品朝高雅、深刻的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在艺术领域中对探究性活动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探究 发现 理解 一、对探究性活动的一般理解 1.探究性活动的内涵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比如新《纲要》艺术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里强调了儿童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活动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2.探究性活动的分类 实际上,探究性活动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可分为接受式探究活动和发展式探究活动。 (1)接受式探究活动 接受式探究活动是儿童主动的直接收集整理现成的信息。如在韵律活动中,儿童对头脑中已有的小动物叫声、小动物走路的单一动作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出《小花猫》舞蹈。这是儿童从现成资源中主动收集的信息,因此被认定是接受式的探究活动。 (2)发现式探究活动 发现式探究活动是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收集,而必须有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儿童没有掌握现成的小猫动作,而是通过自己对猫的观察,创造出了自己想象的小猫的形象动作。这就是让幼儿在发现式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和解读。 3.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性活动的关系 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式活动方式在儿童活动中都不是唯一的方式,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活动中,儿童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的,但都是主动的、积极的的探究性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二、探究性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探究性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必要求太高 探究性活动的重点不是方法手段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引导儿童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探索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探究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探究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 (2)通过探究培养儿童获得自然全面的发展。 (3)通过探究培养儿童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4)通过探究使儿童逐步获得对艺术探究本身及艺术本质的理解。关注的重点正是儿童学习作为探究本身的那些共同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儿童学习中或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方面。 2.探究中要辩证处理好儿童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关系 儿童从幼儿园时的探究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探究,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自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发问到有选择性地提问,从毫无目的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伴随着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和艰辛,兴奋和喜悦等。 那么,教师重点该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内容,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充分,何时提供材料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介入过早,儿童探究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减少儿童自主发现的机会。教师介入过晚,会让儿童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程度,促进幼儿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3.探究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儿童的叙说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儿童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儿童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进行交流时,教师通过倾听能轻易辨别出哪些儿童具有更高的理解与悟性。在倾听儿童语言表达时,能敏锐发现儿童的疑惑,及儿童经验背后已经拥有和仍然缺失的东西。从而决定在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4.在探究中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过程需要儿童之间的合作、理解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帮组儿童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也是培养儿童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基石,这种探究性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幼儿抓起,否则使儿童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5.珍视探究中儿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中儿童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些都是儿童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如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部作品,每个儿童的体验感受不同。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内心感受。会产生千个艺术形象。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要更深刻,在探讨处于特殊的位置,而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更敏锐更自然更真实。因此,要“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综上所述,探究性活动是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等亲身实践来发现知识,并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性活动的心向,学会探究的方法,同时形成主体性人格、合作能力、科学精神等社会性品质。然而,要想转变幼儿学的方式,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的探究性活动中,逐步掌握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获得专业和人格的双重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 艺术领域论文: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一、在艺术领域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在音乐课中,不能只强调技能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创造美和发现美。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活动,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音乐课中首先是初期的模仿阶段,但我很快领幼儿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动作的形式表示高低音,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张大嘴表示高音,闭嘴时表示低音,抬头时表示高音,低头时表示低音,用声音表示高低音时,用大声表示高音,用小声表示低音,老虎大声叫表示高音,老虎小声叫表示低音等等许多有趣的动作、声音或表情来表示高低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示mi/sao/la的高音时,有的孩子画了气球,小气球表示mi,中气球表示sao,打气球表示la,他们唱着356 356 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学习歌曲时,比如学习《表情歌》这首歌曲,按书上要求的歌词,我全部授给幼儿,然后我鼓励幼儿创造歌词,幼儿创造了“我淘气时,我就蹦蹦跳跳”等等。 在美术活动中,我也时时不忘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绘画时我把主题变成了一个小故事,比如在绘画《小墨鱼》时,我首先编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突然停住了讲故事,绘画起了《小墨鱼》,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听着故事,然后开始作画,由于他们还沉醉在故事之中,所以,他们非常富有创造力地进行了作画,姜xx小朋友在小墨鱼的头都画了许多小泡泡,说是被大鲨鱼撞的。于xx小朋友添画了许多小鲨鱼,长着比身体还大的嘴巴,紧追着小墨鱼……就这样,孩子们的一幅幅有趣、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也发挥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的创造力也被开发出来。同时,我还利用粘贴课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一次上课时,我出示花生壳,问幼儿像什么?(他们说像鸭梨、像小鸟、像蚂蚁等等)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节粘贴课,既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像鸭梨,我让孩子们先绘画了梨树,然后想办法把梨贴到树上,画上梨把儿,有的幼儿又用花生壳横着粘贴在树下做毛毛虫,孩子们真的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上吹画时,我让他们随意创造随意吹,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鼓起小嘴巴“呼呼”地吹着,随着颜料的走动,吹出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图形来,有的说是狮子、狗、碗、怪物、小人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创造打下了基础。剪纸课上,我让孩子们剪窗花,告诉他们可以随意折,然后也可以随意剪,他们剪得不亦乐乎,各种图案千姿百态,形状也各不相同,张xx小朋友剪了一个椭圆形的窗花,而且花纹酷似小蜗牛,特别好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在科学的领域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学包括数学和科学,数学课上我教幼儿认识数字0~10。有一次,我出示数字8,问孩子像什么。他们说像麻花、像糖葫芦、像羊肉串、像两个小勺子、像鸭蛋、像望远镜等等,他们的想象力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像一群聪明的小天使,想象力真的是丰富极了,继而,在8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8的排序,效果很好。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天气很冷,到了寒冷的季节,教室的玻璃上会结一层薄薄的冰,俗称冰花,那些图案可谓神奇至极,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品。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看着玻璃上的图案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像什么,针对孩子们的议论,我抓住了时机,进行了一堂“可爱的窗花像什么”的课,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回答像兔子、像大灰狼、像尾巴、像苹果、像小孩子在笑,我借机说,请你们用看到的图案编故事吧,孩子们看着窗花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火柴是孩子们都经常看到的日用品,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小棒棒,于是,我给他们准备了足够活动用的火柴,这下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他们利用火柴棒摆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图案,有的小朋友摆出了鱼刺、有的摆出了火车道,有的摆出了小鱼,有的摆出了小房子,有的摆出了小栅栏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小小的火柴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俗话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时刻不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此后,我还领着孩子进行看天空中的白云想象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才会真正地进入快乐的创造空间,让天下所有的幼儿、教师都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吧!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第二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色彩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色彩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占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色彩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一些变化,常常会因为色彩的改变心情也随之改变,而色彩对于艺术领域来说则更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把它运用好生活才会随着色彩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色彩;艺术领域;运用 色彩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效应是最明显的,色彩的美感和它所应用的范围是非常的宽广的。 色彩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多,比如: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等领域。 每个领域的色彩的运用会给我们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的感知效应。人对色彩的反映是普遍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喜欢的色彩不同,色彩的忌讳也不同。比如在我们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统制严格时期的建筑中,所使用到的色彩都有着非常严格地规定。皇宫建筑里以红墙金顶为主色调,而民宅和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红色的,是有禁令规定的,只能使用的颜色是白墙黑瓦顶。而在西方国家当中,红色一般是天主教的基本象征,称为红衣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会采用红色的坡屋顶与红色的墙壁,这些已经被作为西方建筑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以上提到了拟用红色为代表,简单的阐述了色彩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那么这里也只是说了不同色彩共性里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年龄的变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每人对色彩文化的理解和联想空间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色彩在很多的艺术领域都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色彩与平面设计 色彩在应用到平面视觉艺术领域的时候,其色彩的高效能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些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设计语言,即以鲜明的色彩语言和简洁的形象,构成以色彩为主导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形象凝聚成艺术表现力,体现内涵精神,感染、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色彩应用的造型艺术特点,在色彩与形象艺术表现上,艺术家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艺,充分表现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内涵。不论是用何种艺术形式以及选用何种不同材料,都体现了作品个性化的风格。为了突出艺术主题,在造型艺术作品中,色彩成为各种艺术家通过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来宣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同时注重对色彩语言的气氛营造与形象的完美统一。如美术大师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等等。 二、色彩与服装设计 色彩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如果说色彩对于建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是城市舞台中的主要道具及背景,那么服装各异的人在剧中就应该是扮演着主要演员的角色。服装设计是以人为载体,通过服装搭配能比较充分体现出人的身份、体态以及职业与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反映出其特征及内在气质。同时人车的流动,时间场所、环境的变换,成为城市躯体中流动的血液,充满生机。可以想象,几百万人口集中生活在有限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里,服装上的色彩各异的人们或许漫步在街头、绿地、广场,或许在商场、酒店、舞厅、办公室,或在行驶中的公交车、私家车中,几百万个移动的色彩以不同的频率、速度在流动、交汇,成为流动的景观,在阳光和室内灯光的照射下,与静止的建筑、四季变化的绿色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了城市迷人的色彩景观。服装设计有着它独具特色的色彩艺术,无声地传播着人类爱美的心声,燃起人们热爱生命、渴望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对文化知识、高尚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三、色彩与工业设计 色彩当中的工业产品设计,那么在这个艺术领域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要使色彩彩绚丽夺目,也不是色彩在工业产中所要表达的特征,而主要的是人们对产品的使用功能需求问题。工业产品体现了产品的品质特征,除外形、表面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结构、功能关系,得到满意的整体。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减少劳心、劳力、缩短人与对象的距离,达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因此其色彩是为人的赏心悦目与实用而设计的。例如在我们的产品设计的医疗器械当中,医疗设备都使用的色彩都是比较淡的白色,其原因特点在于白色易于稳定和缓解患者的烦躁紧张情绪。平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重型机械和消防设备,大多采用黄色和红色,目的在于给人们注意信息,禁令人们注意,此处危险不宜靠近。再比如精密贵重的拍摄机器与家用电器,大都是使用的有金属感的银灰色或黑色,原因是这些色彩不易使人产生疲劳,而且还具有高贵、悦目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提高。日常生活当中所必备的一些产品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功能性,还要满足视觉观赏性,这就要求色彩运用的表现力了。因此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厂家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十分注重产品的一系列要求,做到审美与功能缺一不可,多样化的风格并存。如平时普通家里使用的卫生洁具系列、橱具系列、家电系列等。 四、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 色在环境艺术当中的应用,那么对于环境艺术当中的色彩来说应用起来就比前面几个提到的艺术领域要复杂的多。除了要与前面所讲的部分有着密切关系外,其自然环境本身还具有特殊规律可寻。人类创造了各种景观环境,有人为的和自然状态存在的,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色彩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难以预测它的特征。那么其实这些变化都是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整体环境色彩美感的营造。比如我们都知道五月是去日本东京旅游观看日本樱花盛开的最佳季节;二月份的冬天是去吉林观看雾凇的雪景、也是去哈尔滨观赏冰灯的好时候。雨季来临时,色彩也会随着跟着来变换,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出来。不同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说这个季节某个城市的景色又会有什么奇观。比如东北的镜泊湖、贵州的黄果树;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植物园等等。这一切丰富多彩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使人们在饱赏奇妙独特的景色同时,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随着环境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那如同“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更向往高科技的功能,如智能化的建筑坐落在森林、花园之中,会使人们感觉到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加大了对城市建设景观环境表现的力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建设人造自然景观,如增修假山、运河,可以多增设一些融娱乐与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化广场;增加城市当中的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本身自然景观所创造出来的色彩就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很美好的诗情画卷了,这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所赐予我们的色彩本身的独特美观。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 摘 要: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使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Dv;影像空间 当今社会的数字艺术和影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像艺术不但更加全方位的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是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综合。深刻的影响着几代人甚至是将来人们的生活、语言以及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此外影像作为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折射着民族文化精神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像作品的种类繁多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艺术的制作流程,从而改变了影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艺术作品数字化、多元化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技术的超强功能影响着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品的制作,也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帮助增进其作品的品质,数字合成可以让设计者利用器材、工具等声音画面输入,然后进行剪接、编辑、制作不合乎现实的夸张绚丽的特殊效果。 Dv作品是电影对于新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是新兴的影像形式。无疑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它在众生喧哗中“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与新文化的潮头。从摄像设备演化为社会热潮与生活时尚。它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带给了人们更直接、更方便的接纳着技术及艺术、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广泛话题。它就是现代高科技与影像艺术的结果。 Dv是数字视频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将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的图像效果,音质达到cd级别,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而使用器械的体积小、方便携带、操作简便等这些优点奠定了它能够传播迅速的必然性。正如“爱电影”影片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当.斯泰因所说:“现在人人都拥有一部摄像机,有利于他们占领好莱坞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在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华。以便制作出更加精彩的内容。”是啊! Dv这场运动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拒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先后举办过独立影展或作品展。现今高校中大学生日渐成为Dv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新兴的时代,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参与性、娱乐性都在不断的加强。起初电视作为第一传媒对Dv的介入,成为了一些电视台的时尚。当下网络平台成为Dv的传播的主导途径,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早在1997年,北京电台也就是现在的CCTV电视台就推出把摄像机交给观众,鼓励民众拍摄Dv作品。例如《百姓家园》中“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开拍啦”这个小单元就是以吸引民间Dv作品为主。上海电视台也一纪实题材为主开办《新生代》专栏节目,对外征稿活动。香港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制作了一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这个节目得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所高校和全球各地华人的关注与参与,正如凤凰卫视宣传导语所说“Dv就像是我们青年的眼睛,原原本本地观察着周遭,记录着生活,同时也自由而开放地表达着自我。”当Dv作品成为纪实题材的类型,那么以这样的手法来记录则是对纪实美学一次很好的普及。大家都可以拿着摄像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件用独特的眼光来表达。 DV作品的题材也种样繁多,所要表达的影像空间也是多元化的,如上所说的纪实题材只是其中的种类之一。现在的作品都会有剧情的安排,而在潮流中有许多作者执着于影像语言的表达,人文关怀浓重的影片则更受瞩目。按主题意向或风格题材等特点,我们可以将Dv作品划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底层人生的呈现。作者往往把自己的镜头集中朝向了底层人物身上,也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事没处说,说了没人管。但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是最有真实性、最能打动人、最容易被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形象。例如朱传明导演在1998年拍摄的《北京弹匠》,秋冬季节里的北京小区里,住着一个弹棉花的湖南小伙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身在异地的人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品尝了亲情和友情的失落,同时也窥探着这个社会,窥视着首都北京这个地方。杜海滨导演在2000年拍摄的《铁路沿线》,记录了当时宝鸡火车站周围一批流浪汉的生活。他们终日游荡在铁路沿线,影片结尾时已是半年以后,人物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变化。创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常的视角,第三方的眼光来塑造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我们眼中、印象中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活灵活现的灵魂,散发着任性的光彩。Dv运动中不得不谈到是贯穿性人物吴文光,他是Dv不遗余力的推动者,《江湖》就是他用Dv拍摄的纪录片,对象是一裙子哎游荡的人,展现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的出发再寻找。其二;边缘化另类生活。在上述底层人物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物资的匮乏因而导致的生存际遇。那么在1998年拍摄的《我不要你管》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因精神的匮乏而产生的人生存在。此片讲述的是南方某个城市中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故事,片中人物的职业生涯的描述模糊而有限度,更多的是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2001年的《纸飞机》拍摄的是一群吸毒青年,他们与家庭、社会甚至彼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更带有叛逆色彩的记录了一种晦暗的生活,寓意深远!其三;家庭与私人领域。王芬导演2001年拍摄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涉及到的是家庭、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情节,折射着中国很多家庭看似突兀有很普通的人生悲剧。其四;公共空间的社会处境。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主角的影片。是对“公共场所”的再现,作品在空间的游历中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处境、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的理解。这种面向大众的公众话语空间在当下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妨说是“启蒙”过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就中国的大众文化来说,这个探索性的影片是无法代替和不会被这个时代淡忘的。无论是以上关注社会底层人物还是营造公共空间等那些题材,人们拿起Dv开始选择记录他们想记录的内容,不知到那一天这些会成为人们对当下历史的认知。 Dv的发展史一种技术的解放,一种影像权利的解放。一场对影像的革命运动!宁瀛说:“Dv使得人一下子就可以解放了,好像没有束缚了,不管是从拍摄的体制上的束缚也好,制作上的束缚也好,都突然间消失了,我觉得Dv恐怕还带来一场影像的新时代,他可能如电影的诞生,或者说与有声电影的诞生在现代电影诞生中同样重要的一次新的革命到来。”许多优秀的导演都肯定了这一技术,这以技术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制作观念的变化,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观众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数字艺术时代把艺术创作的精神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当然在发展中Dv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目前Dv作品存在着题材过分边缘化、狭隘化、影像质量粗糙化等问题。 20世纪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中在历经了深刻的文化转型之后,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看到了不同文化潮流在这一时期的升华和沉淀。在信息大爆炸的时刻我们要把每一种潮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察,这样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它。作为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无疑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是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 摘要:在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不一样的发展历程。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堪称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又一朵奇葩,它带动着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舞蹈;衍生;发展 一、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 戏曲中的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保留了古代传统舞蹈的许多动作程序、技术技巧及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中各种身段动作,人物姿态造型,大都源自人们生活动作的发掘、提炼、加工,甚至夸张与变形,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达到美化人物造型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戏曲舞蹈在继承前代传统舞蹈与吸收融合当时当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舞蹈语汇,使之更深层次的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样式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一)戏曲舞蹈发展与中国舞蹈的从属关系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以及流传至现今的原始舞蹈形态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舞蹈产生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形态之一。无疑,人类的劳动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术等从其根本来说,他们都从属于劳动。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是艺术最古老的形式。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也充分认同其观点。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的发展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学习,就不可能出现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作品的产生,原始人只有通过模仿学习,才能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明、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发展的因素。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审美趋向、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大武》的出现使舞蹈艺术渐渐的结合着故事情节来更好的抒发人的感情与性格趋向。从而孕育了戏曲艺术的萌芽,从《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了解到戏曲艺术的起源在西周时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坐标”的形式来呈现,横坐标是各姊妹艺术的发展走向,而纵坐标则是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产生出各艺术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的影视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就不可能广在人们视野上出现,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一个趋势。艺术不同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戏曲舞蹈蕴含了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的发展展示出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它的多样性产生于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现自身的情感,表现自身的经历,甚至表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这些充分显示出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而其多元性则是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下,各姊妹艺术(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武术等)也不断的吸收着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戏曲艺术中戏曲舞蹈的发展就是根据舞蹈艺术繁衍而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不经意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他在《戏曲考原》一书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里充分说明舞蹈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戏曲舞蹈在这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兴盛。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的戏曲舞蹈,它的来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戏曲舞蹈的来由:其一,来自前代的宫廷表演性舞蹈;其二,来自民间的舞蹈表演;其三,来自民间武术的竞技;其四,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演故事就成为了戏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戏曲中,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和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就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对戏曲舞蹈的阐述中,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为戏曲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叙事与抒情上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戏曲舞蹈是蕴含在中国传统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戏曲舞蹈对当代舞蹈舞蹈的发展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二、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艺术在滋养中升华 (一)辉煌的独立艺术形式,后成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而舞蹈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工具。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戏曲艺术的发展兴盛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艺术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时代,戏曲艺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其主要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主观条件等的因素。戏曲艺术在唐代以后就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历史条件方面,随着唐代的覆灭,宋代的国力虽然没有唐代强盛,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演变着,那时的民间歌舞盛况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戏《踏摇娘》、《兰陵王》、《西凉伎》等成为唐宋元明清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广为流传,不断的在元杂剧和南戏中表现。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个剧的表演虽然以演唱为主,但该剧第二折中的杨贵妃在盘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戏曲艺术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会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诠释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品。从而加快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以至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时的艺术家就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慢慢的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来表现故事,渐渐的各种艺术形式慢慢地成为戏曲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而使戏曲艺术慢慢地成熟。在主观条件下,戏曲艺术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为在戏曲艺术世界里,既能欣赏到舞蹈、音乐、武术、杂技、幻术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节,因此人们普遍都倾向于戏曲艺术,这就是它的主观条件的产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戏曲艺术一直成为着人们精神娱乐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二)辉煌汉唐舞蹈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汉唐作为我国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舞蹈在那时虽然包括在“乐”的统称中,与音乐、诗歌相互融合在一起,但是,它又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风靡于当时大街小巷,人们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汉代时的“百戏”,如《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夫家人有课,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可见在一般家庭都要以“百戏”来娱乐客人,何况是当官的人啊!在这里我们可见联想到当时“百戏”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在民间盛行,还在当时最能显示汉王朝表演艺术水平,这些都经常出现在宫廷,还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宴会中。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也充分证实了当时统治阶级对“百戏”的需求,以此手段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面向服务架构的ERP软件设计新思路 摘要:传统构架下的ERP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软件架构方法――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理念及其特点,并对面向服务架构的ERP和面向对象架构的ERP分别在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上作比较,最后选取SAP公司的NetWeaver和ESA产品设计理念作为案例,进一步阐述了SOA思想在ERP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SOA);面向对象架构(OOA);软件设计 0 引言 ERP由最初的财务软件逐渐发展起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也越来越齐全[1]。到目前为止,ERP的产品模式最常见的有两种:通用型ERP和专业型ERP。通用型ERP,顾名思义,是适用于多种行业的套装软件。通过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配置,达到满足不同行业的管理信息化需求。它的拓展性好、通用性高,成为目前的主流。专业型ERP,也称之为行业型软件,是专门针对某一特定(或相近)行业设计和定制的,便于满足目标行业的个性化管理需求。 但这两种ERP产品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应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通用型ERP,它的优点也正是它缺点所在。通用代表了缺乏个性,流程固化,不能针对不同企业做出有效的变化,只能通过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来满足ERP产品的需求,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专业型ERP的最大缺陷是它的开发成本高,使企业望而却步,同时适用的企业并不多,所以这种专用型ERP,企业很少主动开发,往往是在目标企业提出某种需求的前提之下,进行定制开发,需要很高的成本。 传统ERP产品存在的这些缺陷,大部分原因是其架构理念的落后,开发方法的局限。现在,面向服务架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这种新的架构理念被引入到ERP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中,为传统ERP产品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为ERP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1 面向服务架构SOA 早在1996 年,Gartner Group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SOA的理念,但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业界广泛接受的定义[2]。IBM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李珉先生说过,不同行业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SOA,从程序员的角度,SOA是一种全新的开发技术,新的组件模型,比如说Web Service;从架构设计师的角度,SOA就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方法学;从业务分析人员的角度,SOA就是基于标准的业务应用服务。 一般认为:SOA――面向服务架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通过服务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这样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其中服务,是指仅基于两个组件接口之间的契约,由一个组件提供其行为方法给另一个使用。 SOA中一般都包含三个角色: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请求者、服务[3]。三个角色是根据对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行使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它们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服务的提供者将它提供服务的具体描述在服务,以方便服务的请求者查询;服务的请求者通过对服务搜索,查找到需要的服务及其提供者的地址;最后是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请求者进行直接的绑定,完成服务(见图1)。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若要在网上下载一首歌,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GOOGLE等,搜索可下载这首歌的网站,获知这首歌的免费下载的地址,最后我们直接链接这个地址下载歌。在这个过程,网站即相当于一个服务,我们是服务的请求者,而最后那个下载地址背后的服务器为服务的提供者。 图1SOA 三者关系图 SOA主要特征是将应用程序功能包装成服务,服务间彼此独立,可单独作为组件使用。它具备松散耦合,提供粗粒度的服务和标准化的接口等。SOA旨在提供一个通用的,可互操作的和有弹性的行业标准架构,可以在软件基础架构之上建立一系列可重复利用的服务,实现企业适应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 2 基于SOA的ERP与传统架构下的ERP的比较分析 2.1 ERP传统体系结构和基于SOA的ERP体系结构的区别 传统的ERP软件在其体系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4]。在这种体系结构下,其客户端访问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表现层在访问业务逻辑层的各个业务对象时,一个客户端可能同时访问多个业务对象,一个业务对象也可能同时被多个不同的客户端访问。因此它们之间关系杂乱、复杂,造成层与层之间的耦合性强;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相互依赖,访问接口不是公开标准的,而是依赖于特定的接口函数,一旦其中的某一层发生改变,其接口函数也要作相应的改变,导致系统地扩展性和维护性差(见图2)。 图2传统ERP体系结构 将SOA思想引入ERP软件的设计开发之后,其传统的三层体系结构,将会在概念上演变为四层结构,包括表现层、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其中,服务层是抽象层,是独立的、由可重用的、基于标准的服务组成。每一个具体的服务包含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其接口部分定义了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进行程序访问的契约;实现部分包含了服务作用和商业逻辑等信息(见图3)。 由图3与图2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SOA架构的四层体系结构,客户端并不像传统的体系结构直接调用业务对象实现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调用一个独立的服务,服务再调用相关的业务对象去实现最终目的。由于它调用服务的接口包含在服务层内,所以,各个层之间都是独立的、松耦合的,没有很强的依赖性。任何一层发生变化,只要接口不变,不会影响服务的实现,有利于系统地扩展和维护。 因此,设想以SOA思想实现的ERP软件,具备很强的弹性,可以根据不用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符合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具体会在后面的实例中说明。 图3 SOA四层体系结构 2.2采用SOA和OOA进行ERP软件设计开发的区别 ERP软件发展至今,它的开发方法由最初的面向过程(POA)的开发方法,发展到面向对象(OOA),至现在提出的面向服务(SOA)的开发方法[5]。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目前ERP软件开发中的主流技术,但它本身存在很多的缺陷。它对编程语言有很强的依赖性,封装粒度小,耦合度高,未形成标准的模型和概念,从而难以形成标准和开发规范,不能达到软件重用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产生了大量的“对象孤岛”。 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对象体系结构的紧耦合,SOA是一个粗粒度、松耦合的面向服务架构,其服务之间通过公开、精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讯,不涉及底层具体编程接口和通讯模型,服务与服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服务可以被重复调用,也可以被任何潜在需求者调用。 以下是某公司针对订购产品这一实务做出的一系列数据处理的例子,分别从面向对象架构与面相服务架构这两种不同架构理念对软件设计开发的不同要求做出的比较(见图4)。 面向对象设计中,公司在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时候,是根据收到的采购订单进行的。采购订单有很多属性,但它的订单编号是唯一的。根据其订单编号,编制公司的销售订单。根据其销售订单中产品清单编号主码,关系到产品清单。最后根据其具体产品编号关系到产品目录,一层一层的处理数据。以上过程,就是软件面向对象架构的最基本思路,对象之间继承关系的依赖性很强,层层相扣。因此,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及编程实现,要求很高,也很复杂。 图4面向对象架构与面向服务架构 现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思想对软件进行开发。可以把所有相关的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从基础的对象层,到由不同对象组成的组件层,至最终的服务层。关于这项订购实务,公司要处理的有四个基本对象,采购方信息处理,采购订单,产品清单,与产品目录;组件层包括采购方信息和单据两个实体;而它们都包含在订购产品这项服务中。那么公司在开发这项订购产品服务的时候,可以把它分为若干部分,从对象这个最小粒度开始,再组合成不同的组件,到最终完成一项服务。这样对开发人员技术的要求会低一点,且不同部门可同时进行软件开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SOA并不是OOA的完全替代,如开发人员对单个对象,或组件乃至整个服务采用面向对象的架构设计,但在整体上是面向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接口的设计。 2.3 SAP的NetWeaver平台和ESA思想 目前,SOA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用于ERP产品的开发上,ERP产品的巨头SAP也不例外。企业服务架构ESA就是SAP基于SOA的思想提出的新产品的模式。提到ESA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另一个产品NetWeaver,因为企业服务架构是建立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的。 NetWeaver是SAP于04年正式推出的一个产品,它是一个底层技术平台,SAP的很多新产品的应用都是跑在这个平台上,相当于一个中间件产品。它主要提供了以下四方面的功能,人员集成,信息集成,流程集成和应用平台。它是由交换架构XI,主数据管理MDM,解决管理Solution Manager等组件构成。它是目前支持所有SAP应用的基础产品,是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同时又为企业搭建一个基于NetWeaver的面向服务的IT架构。 SAP的企业服务架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SOA,而是面向企业层面的,它将原有的ERP、SCM、PLM等模块在NetWeaver这个技术平台上集成,组合成业务流程平台(见图5)。企业在这一个平台上可以共享很多组件,不同的企业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增加或选用不同的企业服务库,或自主开发部分功能,实现企业的个性化。 图5 SAP NetWeaver平台业务组件 SAP的一位主管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将软件的企业服务架构化比作电路的集成化。集成块(IC)本身是功能模块化设计的,但它是更复杂电路的基本组件,设计一个个的集成块,把他们组成电子设备,而不再是从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基本元件来组建电路。以后软件业业一样,要设计这些“集成块”和利用这些“集成块”,这些“集成块”就是企业服务(Enterprise Service)。 这也是面向服务架构思想在ERP软件开发和产品发展中应用的最佳体现。 3 总结 面向服务架构(SOA)得到了各大软件公司的重视,如IBM、Oracle、SAP等,说明其理念是先进的,相对于传统的架构模式存在很大优势。本文也具体阐述了其存在的优势,但大部分也只存在于理论,因每个公司对SOA的理解各不相同,基于此理论设计开发出的产品也是各有特点,没有得到一致的公认。 本文分析了SAP基于SOA思想提出的ESA这个思想,其最终产品仍处于开发阶段,只能对其主导思想略为阐述。现在是SOA乱战时代,但可以预见,随着SOA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在软件业的广泛应用,它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出来,为传统的ERP软件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如何利用嵌入式软件设计SoC 美国Globalpress公司举办的2007电子高峰会议上,举办了一场SoC(系统芯片)的专题讨论会:设计师如何利用嵌入式软件作为SoC器件设计的关键。会议上的专家各抒己见。 完整方案比单个硬件重要 主持人:Gartner公司的高级分析师JohnBarber 软件在嵌入式产品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自2000年来,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以前,主张是器件,即让我们的器件与竞争对手的性能、品质进行对比具有优势,这就是那时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现今,制造商和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器件。我的价值主张,我的鲜明特色,必须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与硬件一块推出的可以立即投入大批量制造的软件栈。 硬件与软件将设法整合到单个流程 Mentor Graphics系统级设计总监BillChown 我们过去所从事的是硬件设计,现在则还需要辅以软件应用方面的大量工作。但这两者的“婚姻”却并不幸福。在两者之间,我们需要填补在基础架构方面的鸿沟,如今的硬件小是从头设计的,需要进行基础架构的复用。需要复用的包括处理单元、内存、接口器件……许多基础设计事先已经被人们所了解、得到了分析和预先进行了配置。我们需要把它插入到系统中,提供针对硬件的软什能力,以及针对具体应用的软件能力。在用户对硬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目标的这两个空间之间,我们必,坝确保能让他们寻求到与他们的具体需求相应的问题所在,但是最大限度减小他们仡存两个空间之间的工作量。 EDA代表电子没计自动化,但我们有时候会迷失,而忘却了“自动化”一词正是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应该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回顾在这个流程中应该实现自动化的对象是什么?那并不仅仅意味着工具的改进,而且意味着我们能通过标准化来简化问题。 总结一下,我们能让人们去做的事情,是从一个任系统空间中的概念设计,一直到完成整个流程。慨念设计上的革新是关键,我们需要灵活多样;随着设计的进行,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不知道我往做什么,就无法去尝试替代方案。所以良好的分析将告诉我,我所做的工作将会把我带向何方。这些不同的任务中的每一项,都对应着每一个团队所从事的领域。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但我们将设法将其整合到一起。在实现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加速、改动,并将来自于不同领域的软件与硬件、系统与验证集成到单个流程中。 软件的关键作用是保证批量 MIPS Technologies公司市场行销副总裁Jack Browne 在SoC设计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希望能向市场上推出种类多样的产品。以MIPS公司为例,有3种不同的微架构系列,10种不同的处理器内核。我们必须具有某种能让我们能投入制造的业务模式,因为本公司的业务模式是基于IP(知识产权)使用费的,我们的年收入的一半来自于授权和版权使用费。客户的产品要达到制造批量,交货则需要3-4年;他们拿到所设计出的芯片,要2年,然后他们再让OEM来设计出系统,而这又要花上2年。所以,该供应链有一个问题:如果我的收入严格取决于制造批量,你应该如何来支付这些开发的费用?费用的支付要延后4年,财经界是不能容忍战略性项目上的亏损的,你必须展示出业务的良好性。 另外一个挑战是,你希望进入不同的、类型各异的市场。其中每个市场的成功的临界数量(客户数量)是不同的。同时你还必须支持不同的OS(操作系统)。你必须有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案。我们的做法是,承认人们有一个平台。软件,无论是Linux还是其他的实时操作系统,一直到应用层次。我们所追求的关键一点,是使用硬件抽象层。从根本上来说,如果我有两家不同的客户,他们决定购买不同的套装,或者甚至不同的USB控制器,则通过硬件抽象层,如你的PC中的BIOS,我可以实现不同的偏好,而不用移植操作系统。 你去考察供应链上的不同玩家的商业模式的话,就会发现,将操作系统移植到另一个硬件平台上的工作并不能提供多少余地。如果你所选择的应用不对路的化,则很难实现足够的产量。如果你考察如今的标准数字电视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些采用了300万行的软件。而你将看到2年后的HDTV将采用500万行的软件,而且其中有16个处理器,用于处理不同的任务。 所以软件的关键作用就是保证批量。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财经运作模式,是EDA、IP公司、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共同努力解决的挑战。 多处理器的软件设计法 Tensilica公司市场行销副总裁SteveRoddy 软件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有人认为市场规模尚小,有些人认为它很重要,另一些人则主张我们处在一个临界阶段,许多软件都实现了移植。 3种现点也许都是正确的,具体取决于其市场。但我想退一步思考一下处理器也许倒也无妨。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今和未来的应用应该需要多少个处理器?这里借用ITRS(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来展示在每个工艺节点对应着的、每个SoC上平均使用的处理器的数量(图2)。当前,ITRS宣称每个SoC上平均有32个可编程器件。我们知道,有些可能数量会多些,有些则少些。Tensilica与Cisco合作,推出了基于130nm节点的、采用192个处理器的设计。所以处理器的数量会出现迅速增长。而软件正是在此之上运行的。 是的,软件的复杂程度和架构的复杂程度都正在增加。即便处理器的数量在增长,它们并不全都一模一样。这些器件上将出现多样化的处理器。 关于嵌入式的设计,很明显的一点是,软件的形式必然迥异于普通的通用型软件。事实上,嵌入式世界迥异于与通用型软件世界。在通用型应用的世界中,如Intel和AMD,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在器件开始推出时尚不为人所知。因此一般采用通用型的计算,对于通用型的计算,人们采用通用的SMP Die Bucket架构。在嵌入式世界中,如果你设计用于路由器的芯片的话,它就是供路由器专用的。优点就在于你知道器件的用途,所以其设计会针对具体应用进行优化,让人们能利用专用的处理器,如可重构的和可扩展的处理器,以节省面积、成本和功耗。因此两者的设计之道大相径庭。拥有许多可重编程的处理器,并不意味着你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系统架构和硬件架构研发者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有几十年了。他们将其称为SoC,现在人们以处理器为单位进行设计,而不是硬件模块,他们在系统中引入了许多软件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设计这些东西的方式上会遇到什么危机。 设计这些系统的风格,仍然具有一个SoC 只有一个处理器的年代的SoC设计、架构所具备的那种多样性。你可以让处理器间具有一个看起来非常传统的联系,采用SMP通用型架构,你可以让处理器之间根据具体应用来建立互动关系,你可以在处理器间建立硬件风格的数据流。事实上,某些处理器甚至根本都不清楚芯片上有其他处理器的存在。这些东西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成功的关键是功能划分,人们可以在功能模块中放入标准、API,事实上,在这些系统上运行的软件,可以造成复杂性极大增长,而我们在实现上仍然感受不到危机的存在,通过功能划分,经过优化的处理器、经过优化的API将通用型的程序与软件的所有复杂性隔离开来。 设计者完全可以利用直截了当的设计方法来掌握如此复杂的,设计数百万行程序的软件工作。 软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Wipro公司半导体/消费事业单位副总裁Siby Abraham 今天,推动半导体业发展的仍然是摩尔定律。对我来说,在设计中如何放入更多的逻辑、在一定的芯片面积上能放入多少个晶体管这一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和挑战一这是技术经理和工程师们关心的问题,倒还比不上呈指数化增长的IC设计成本。源程序的复杂性的日益增长,而成本的上涨幅度超过了硬件的。 如今,逻辑电路的80%都被复用。这意味着SoC上只有20%的逻辑是用来体现其不同之处的。这也就是利用软件来实现SoC鲜明特色的地方。我们所看到的趋势是,根据我们过去4年所从事的项目,我们在软件和半导体业摸爬滚打了多年,SoC的未来在于多核架构方面的改进,而这正是软件发挥其效用的地方。 如今,我们的软件还不能有效而自然地利用好多架构带来的优势。挑战在于,软件工程师如何能利用众多核架构带来的优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在SoC中对软件的多方面的应用。软件的挑战,可以认为与硬件工程师们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需要那些不仅仅把自己划入硬件工程师或软件工程师等类别的工程师们,他们了解更多的专业,从而能利用众多领域的知识。我们看到一个大挑战,有的客户要求在产品供货时就能提供软件。 我们所看到的技术上的挑战,价格、性能、功耗,而如今软件团队也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没有可调试性,硬件团队将困难重重。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虚拟心电监护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在LabVIEW图形化的编程环境下,利用MIT-BIH生理信号数据库和LabVIEW的各种控件,实现对心电信号的采集读取、滤波、保存和回放。通过改进普通阈值法,利用“双阈值+校正阈值”的方法实现自动实时计算心率,对异常心电给予报警提示。同时,本系统设置了众多交互按钮,使得此心电监护系统功能多样、人机界面简洁友好、操作方便。 关键词:心电信号;虚拟仪器;虚拟心电监护仪;LabVIEW 前言 当今心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连续记录或者智能记录并分析心脏活动的心电监护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护。至今心电监护技术经过40年的临床实践和技术发展,其监护内容和仪器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心电监护的发展呈现出模块化设计、长时数据保存、低功耗小型化、网络信息化趋势。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心电监护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LabVIEW是一种基于图形编程语言-G语言的可视化开发平台,多被应用于仪器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领域。鉴于实际心电监护仪难以普及和虚拟仪器的强大优势,我们采用LabVIEW的开发环境、设计了虚拟心电监护仪系统,实现了对心电信号进行采集读取、滤波、保存和回放,自动计算心率并对异常心电给予报警。此心电监护仪可以实现长时间的数据保存,而且操作界面简洁友好,便于掌握。 心电监护系统 此心电监护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读取模块、滤波模块、保存和回放模块、心率计算和异常报警模块,各模块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采用的数据取自心电数据库、不需滤波,因此略去滤波模块;其中“双阈值+校正阈值”的设计方法包含在心率计算与异常报警模块中,引入校正阈值的目的是为了“放大”心电的某些波段,针对性的检测某些心脏疾病。 系统子模块的实现 读取模块 获取心电信号有三种主要方式:数据采集卡现场采集:软件仿真心电信号;从数据库中读取。鉴于开发成本和真实性,我们采用最后一种方法。 我们采用著名的MIT-BIH数据库,其心电数据由.atr.dat.hea三种文件描述。我们采用LabVIEW脚本接口控件MATLAB Script Node,利用读取心电数据的MatLab程序rddata.m,读取心电信号,输出心电波形。 滤波模块 心电信号总是存在各种干扰,如工频干扰、基线飘移、肌电干扰等,噪声严重时可完全淹没ECG(心电)信 号,因此必须消除噪声,对心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由于本设计采用的心电数据基本不需滤波处理,故这里的滤波是为校正阈值而设计的特殊处理模块。我们选用的是平滑滤波器,它能很好地滤除心电信号中混杂的高频噪声信号。 保存和回放模块 本模块是以“写入测量文件”和“读取测量文件”控件为核心,辅以“数据转换”控件,可以实现心电异常时自动保存以及有选择地回放,可以在8道(可增删)心电通道间任意切换,也可以选择保存的文件类型。 这里,“数据转换”控件的运用体现了LabVIEw数据流编程的思想。即每个控件都是对数据流进行操作,但作用的数据类型不同,其间通信必须先转换数据类型。 心率计算和心电异常报警模块 此模块是虚拟心电监护仪的核心,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功能模块。目前ECG自动检测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QRS波,P波和T波检测,ST段检测等方面,QRS波检测是ECG检测中的首要问题。 QRs波群检测方法有阈值法、面积法、幅值法、神经网络法、模式匹配法等。面积法和幅值法易受到噪声干扰。后几种方法较为复杂,运算量大且计算速度较慢,不适用于实时处理系统的要求。本系统采用的是改进的阈值法,可以概括为“双阈值+校正阈值”。心电异常报警就是根据双阈值和校正阈值的检测数据,利用布尔运算判断分析,结果送前面板显示。 此方法的设计原理和思想与普通阈值法相似,即以检测QRs波波峰的个数作为计算心率的依据,不同的是,此法采用双阈值,利用“波峰峰值检测”控件,设置两个不同的波峰检测阈值,一个阈值较大,用于检测R波:一个阈值较小,用于检测过强的T波和R波(本系统的检测阈值可以在前面板中设置),得到两个检测心率,然后利用比较、布尔运算,分析心电信号的异常情况并适时报警。针对心电的某些特征信号、这里设计了校正阈值算法,用于特定心电异常的检测(如高频噪声干扰,可以选用平滑滤波器,设置合适阈值,校正检测心率)。 此算法优点是计算量小,实时性好,便于在线分析;开放性强,可以扩展检测阈值数量,提高分析的可信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校正阈值。此法缺点是手动设定阈值,可以添加自学习模块加以改进,利用自学习算法可实现。 “双阈值”法可以解决普通阈值法中存在的幅度大的T波误检或低压的QRS波被漏检情况,而“校正阈值”能够解决噪声干扰造成的心率误检等(取决于校正算法)。总之,与普通阈值法相比,该算法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噪能力,并减低了误判率。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阈值检测数目、以及采用其它校正算法,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校正噪声干扰造成的心率误检。 该心电监护系统的前面板和程序框图分别见图2和图3。 结语 本文阐述了基于LabVIEW的虚拟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充分发挥了LabVIEW的优势;本心电监护仪实现了心电信号读取、滤波、保存和回放,并且可以自动保存异常数据,实时报警和简易的心电分析。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手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方法探讨 摘要:分析了手机应用运行环境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针对手机中应用程序显示区域小,CPU处理速度和内存容量限制,应用程序的实时性要求和开发环境的封闭性等特点,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手机;应用软件;设计;对策 0 引言 用户在使用手机中无时无刻不在和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打交道,手机应用程序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对该款手机的感受。手机的应用程序的好坏决定了一款手机的内在品质,从而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一款手机在市场上的命运。本文结合笔者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的经验,探讨手机上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1 手机应用软件的特点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分两类: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和智能手机(Smart Phone)。虽然这两类手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但是手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都有如下特点: 显示区域小为了方便携带和按键,大屏的像素点为128x160、160x24、240x320等。 CPU处理速度和内存容量比段小基于成本的考虑,手机上的处理器(MCU)的频率较低,一般只有几十M,智能手机稍高,一般200―400M。内存(RAM和FLASH)一般为8M,16M,智能手机一般32M,64M。 和移动网络的交互密切,实时性强能与移动网络随时随地通信,交换语音和数据信息。对于来自移动网络的来电,短消息,彩信,推消息(Push message)等,应用程序必须能及时提示用户,并能让用户方便地处理这些信息。这一点也是手机产品和其他的PDA,PMP等产品的最大区别,同时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也是手机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关键点和难点。 软件的开发环境千差万别,因而手机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相差甚远现在市场上的手机的开发环境要么是手机的芯片开发商提供,要么是独立的软件公司提供,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开发标准。各个平台的软硬件环境差别很大,在一个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根本不能在另外一个平台上运行。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和平台紧紧地绑定在一起,软件的可移植性极差。 2 手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对策 针对上述手机应用软件的特点,在进行手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时候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预先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项目进行到中间或者最后才发现或者考虑这些问题为时太晚。下面是笔者认为在手机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上总体需要把握好的关键点。 2.1怎样应对应用程序显示区域小 应用程序的界面风格应一致。好的做法是设计一个共用的应用程序的基类(接口),所有的应用程序都从这个基类(接口)继承;设计一组公共的显示控件,这些控件的显示风格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进行设置。这样可以很方便地达到“换肤”的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界面上个性化的需求。 多用图标和简洁文字来表达界面的含义。由于显示区域的限制,手机很难像PC那样利用多重窗口,基本上是一个应用程序占用整个窗口。采用统一的图标和简洁的文字能达到界面意义明确,表达意义形象的目的,这比冗长的文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使人记忆深刻,从而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如果能结合富有表现力的动画图片更好。因此,必须设计的图形控件有:应用窗口类,图片类,动画类,图片标签类,进度条类,单行列表类,多行列表类,单选列表类,多选列表。在手机应用窗口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类来设计有特色的用户界面。 设计一个通用的合理的输入法接口。输入法的设计在手机应用程序中有重要的地位。输入法的设计在实现的时候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有: (1)怎么方便地切换各种输入。例如,可以考虑用#,*键来切换各类文字的输入。另外,标点字符和数字等由于使用的频率很高,可以考虑增加快捷菜单或者快捷键操作的输入方法。 (2)待选字符的安排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例如图1所示界面是笔者设计的中文编辑界面。 说明:如果用户输入xyz所在的按键。则在区域1显示所有的待选拼音/笔画。在这个时候用户可以按左右方向按键来选择待选拼音/笔画。用户按OK键,在区域2,高亮(Highlight)显示的是第一个待选汉字。这时按左右按键高亮光标在待选汉字间移动。如果汉字太多,可以按上下按键来在前一页和后一页汉字之间切换。按OK键,高亮选定的汉字将被输入到编辑界面上。在区域3,是区域2高亮汉字的联想词组。用户可以长按1-9键将显示的词组直接输入到编辑界面(不需要高光选择)。短按一次取消键(C键)删除编辑界面的一个汉字,快速短按两次,删除编辑界面的一行汉字,长按取消键,全部删除编辑界面的汉字。 上面举的例子只是中文的输入,实际情况是还需要英文字母,英文单词,标点符号等字符的输入。所以,输入法的软件设计的细节问题很多,各个应用的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我们在开始设计软件时充分考虑输入法接口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2.2怎样应对CPU处理速度和内存容量的限制 设计或者选定一个合理而高效的系统架构。好的应用程序需要一个好的系统框架。针对手机的CPU和内存的特点,手机的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和PC上的程序运行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用表1总结如下: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手机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当前手机的硬件为基准,采取适度超前的原则来定义系统架构。整个架构不必大而且全,要小而精,并尽量做到架构中的各个部件具有很好的可裁减性。这样的系统架构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硬件需要。 (2)精心设计架构中的每一个部件,消除系统冗余的代码;合理定义接口,系统的架构才能清晰容易被人理解,并且系统的可靠性也高。只有这样,整个系统架构的代码占用的内存少,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占用的内存和CPU资源少。 (3)应用程序可以在PC上模拟运行。一般手机上调试应用程序的过程比较复杂,如果一个很小的改动都要到手机上去调试很浪费时间,同时,在PC上调试程序也比在手机上调试程序方便得多。一个好的程序架构的基本要求是绝大部分的应用都可以在PC机上模拟开发完成。 精心设计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和应用程序的设计密切相关。对于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不同的设计策略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于一个电话本的应用程序,读取所有电话记录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一开机的时候就读;另外一种是在电话本应用打开的时候才读。实际情况是前一种情况较好,因为,这样用户每次进入电话本的时候手机可以很快地显示所有的电话记录,后者则慢得多,在有些系统中可能是难以忍受,必须提前准备好数据。 在设计应用程序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有: (1)程序的处理效率是否高; (2)程序的内存占用和CPU是否太多; (3)用户的操作是否方便,应用的响应速度是否足够快; (4)界面的定义是否美观,和系统的总体风格相一致; 2.3怎样应对应用程序的实时性要求 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话和通信。这些一般和无线网络都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来自无线网络的来电,短消息,推消息等,必须有一个应用来统一调度和处理这些消息和信息。笔者称之为待机管理应用。待机管理应用是底层软件和其他应用程序的调度员,同时它也负责待机界面下的界面显示和其他应用不方便处理的一些任务。如果用图来表示,那么它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 待机管理应用的特点是:(1)一开机就首先运行;(2)总是处于运行或者待命状态,不会退出。 因此,这个应用的稳定性要求就特别高。在软件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功能划分,如果某项功能能在其它的应用中处理,该功能应尽量分到别的应用中去,以免待机管理过于复杂,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待机管理应用的功能一般如下: (1)处理与充电器和电池有关的消息。例如:插入充电器,如果是在开机,则在待机下显示充电动画;拔掉充电器,关闭充电动画的显示等; (2)处理开机动画或者问候语的显示; (3)如果底层协议报告SIM卡设置了PIN码,启动SIM卡的PIN码输入界面;如果还设置了手机密码,则启动手机的密码输入界面; (4)显示待机下面的各种状态图标,网络注册的信息,时间和日期信息,各种应用图标的排列; (5)显示屏幕保护的界面; (6)处理用户在待机状态下的各种按键操作,例如:如果用户短按了数字1所在的按键,则要启动号码编辑应用或者界面,如果用户在应用图标或者菜单中按或者点击了某一个应用,则要启动该应用; (7)显示各种系统状态,例如:未接来电和短消息的提示,电池电量不足的提示,闹钟的提示等; (8)转发底层的各种消息给相应的应用程序,为其他的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简洁的接口。这样做的原因是通过对底层消息的封装和转换,能简化其他应用处理。并且使待机管理应用能及时了解系统当前的状态,并及时通知给用户。 2.4怎样应对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的封闭性 正如上面提到的,现在市场上主流的手机开发平台很多,并且还不断有新的平台涌现,怎样开发能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有很强移植性的应用程序对程序设计和开发人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可行的思路如下: (1)应用的用户界面和实际的处理逻辑尽量分开,将一些可以共用的处理逻辑提炼成共用的函数接口。例如:日程应用的阴阳历转换算法,电话本中的首字母查找算法等都可以放在一个单独文件或者库文件中,这样的代码可以很方便地移植到其他的平台上。 (2)编写代码的时候,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函数的处理要考虑不同硬件平台的差别。一个好的做法是定义一个平台上通用的数据类型定义,而不是直接使用设计语言里面原始定义的数据类型。例如:如果是在C/C++的开发平台上,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文件types.h,它里面包含如下通用类型的定义: typedef char BOOLEAN; typedef unsigned char BYTE; typedef char CHAR; typedef unsigned short WCHAR; typedef char INT8; typedef unsigned char UINT8; typedef shOrt INTl6; typedef unsigned short UINT16; typedef long INT32; typedef unsigned long UINT32; typedef long LONG; typedef unsigned long ULONG; 在程序中,所有数据结构的数据项,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类的成员数据都用上面的这些通用类型,这样编写的软件的可移植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如果可能,多采用成熟的第三方软件或者知名的开源代码库。 手机的应用经常碰到部分模块是自己开发还是采用第三方软件的问题。为了软件的可移植性,加快软件的开发速度,这些模块应该多采用专业公司开发的成熟软件或者采用稳定的开源软件。这比自己重新开发好、快捷方便得多,开发成本也比较少。例如:现在很多手机都支持MP4播放,这样就涉及音视频编解码的问题,如果可能,选择一个经过市场验证,可移植性强的第三方或者开源的音视频编解码库比自己进行开发要合算得多,这样的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比自己在特定平台上全部由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要好。 3 结束语 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现在还是一个比较封闭,与应用程序耦合比较紧密的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相对复杂,对应用的稳定性,安全性,实时性要求也比较高。无论是对手机系统平台的设计人员还是开发人员,只有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本文指出了这些特点并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遥测文件截取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摘 要:为解决大容量遥测数据文件的快速分割,软件针对遥测文件以帧为基本单位且每帧头都含有时码的特点,设计按特征参数截取、按时间截取以及按帧序数截取等三种方法以满足不同的截取要求。遥测参数的解算调用已成熟的动态链接库,对于一些耗时的运算使用了二分搜索等优化算法。该软件操作方便、截取效率高,在型号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遥测; 文件截取; 软件设计; 二进制; 数据图形显示 0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空空导弹的研制越来越复杂。相应地就有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需要遥测传输,这必然导致遥测接收的数据文件较大。以3 Mb/s码率计,10 min的遥测数据就有214 MB之多。数据处理软件往往需要经过异步帧提取,有效位屏蔽,甚至经过费时的字符串处理[1]才能得到最终结果。所以当用户处理这种大文件时往往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如果能够把这样大的文件分割成较小的几个文件然后分别处理,那么处理软件的运行时间就可以缩短到用户可以忍受的程度。 另一方面,空空导弹的发射试验往往比较短暂,从导弹离开载机直到导弹爆炸只有不到1 min的时间。数据分析人员最关心的也正是这段时间的数据。而实际遥测中,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接收,会从发射前5 min开始记录直到遥测信号完全消失才停止记录。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根据导弹发射的特征信号(比如导弹与发射架分离的信号)来截取遥测数据文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实际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按遥测帧数、时间和特征参数三种文件截取方法,并在VC 6.0平台上予以实现。 1 软件设计 1.1 功能设计 在空空导弹遥测中,待传输的信号都是先通过多路复用组装成一个N字节长的遥测帧然后调制传输。在接收端解调后先通过帧同步获得该N字节长的遥测帧,然后在帧头加入8 B的时码(又称为B码)来表示接收到该帧的时刻,如图1所示。这样存盘后的文件字节数是N+8的整数倍[2]。 图1 遥测帧发送接收过程 因为遥测数据按帧存放,所以有意义的最小分割单位是帧而不是字节,对文件的截取最后都要归结到按帧来截取。因此,软件的第一个功能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按帧的起止序号进行分割。 由于文件中每一帧数据的帧头都有B码,所以将该B码换算成实际时间之后也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截取。 数据分析人员一般要求提取导弹发射后到爆炸这一时间段的数据,所以利用导弹发射电气分离信号(ES)的跳变,截取跳变时刻前5 s直到跳变时刻后50 s的数据能够确保覆盖所需数据,同时尽量减小数据文件的大小。 典型的电气分离信号图形如图2所示。 图2 典型电气分离信号图形 (a) ES没有跳变 (b) ES有跳变(c) ES有跳变,信号有野点 (a)图导弹未发射,(b)图导弹发射,(c)图导弹正常发射但信号有野点 通过对图2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ES跳变点需要通过计算的来判决,比如当前数据点与下一数据点之差超过信号范围的2/3,那么就认为当前点为跳变点。但是对于图2(c)中有野点的情况这种判决方法就有可能导致误判。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参与跳变点的判决。软件自动找到第一个跳变点,用户可以通过快捷键[3]找到下一个跳变点,直到正确的跳变点为止。 这种设计方法杜绝了跳变点的误判,同时又能直观快捷地辅助用户找到跳变点,另外还简化了软件的设计。 1.2 模块设计 分割一个文件的流程[4],如图3所示。 分析图3可以得出软件必须的几个模块: (1) 打开待分割文件并自动生成分割后文件; (2) 分割方式选择; (3) 特征参数数据绘制; (4) 起止帧序数选择; (5) 起止时间选择; (6) 是否需要剔除无效帧。 最终确定的软件界面[5-6]如图4所示。 图3 文件分割流程图 图4 软件界面 2 软件实现 2.1 按特征参数分割 按特征参数分割涉及到遥测参数解算。程序运行时首先加载动态链接库dbreader.dll,postpro.dll和eu.dll。在OnInitDialog中调用函数GetTMFrameFormatInfo来获取遥测帧格式,包括遥测帧的长度,码率,同步码位置等信息。然后调用函数GetTMParaAllRecord来获取所有参数在遥测帧中的位置信息,解算方法等。 当用户从程序界面的参数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一个参数时,触发CBN_SELCHANGE事件并调用消息函数[7]。在消息函数中根据参数是帧同步数据还是帧异步数据分别调用GetASyncParaValue函数或EUConvert函数解算出数据,同时从数据中找出跳变点,然后在图形控件上绘出曲线。 2.2 按B码时间分割 要想根据时间信息来查找对应的遥测帧就需要将该时间和文件中各遥测帧头的B码代表的时间进行比较。如果采用遍历查找的方法,对于总帧数为N的文件,理论上需要比较(N+1)/2次,要找到起、止两个时间对应的帧就要比较N+1次。这对于较大的文件来说消耗的时间会很长。 在遥测文件中,每帧数据都是按接收到的先后顺序从前往后依次存放。也就是说,搜索的目的序列是有序的。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折半查找法[8]进行搜索。理论证明,采用折半查找最多需要的比较次数为Иlog2(n+1),搜索起、止两个时间共需比较2*log2(n+1)次。 2.3 按帧序数分割 三种分割方式最后都归结到按帧分割。按帧分割惟一复杂的地方就是剔除无效帧。要剔除无效帧需要将每一帧数据的同步码取出来和标准的同步码进行比较。如果差异位数超过容许值就丢弃该帧,否则保留。很多程序都采用依次右移一位,看二者最低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计数加1,循环直到两个数都为零的方法。 这种方法效率非常低。本文采用了如图5所示的计算方法[9]。 图5 计算同步码错误位数 这种算法的关键在两处:首先对两个被比较数a和b按位异或,结果c的二进制数中为1的位置就是a和b不一致的位置。然后c不停地与c-1按位与[3]并将结果赋给c,直到c为0。通过归纳法可以证明c与c-1按位与可以消掉c的从低位往高位数的第一个1,所以c的二进制值有几个1就循环几次。 3 结 语 本遥测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实现和测试。同时结合遥测文件的结构,实现了按帧序数、按时间和按特征参数三种分割方法,较好地满足了型号遥测数据处理的需求。从软件的设计可以看出,对于较复杂的软件采用自顶向下,逐渐细化的分析方法,分模块设计[10];对于影响程序性能的处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和性能并简化设计过程。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20kg级自主水下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 (中国海洋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266100) 摘要:介绍了用于对20 kg级便携式AUV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的软件设计以及实现。该软件是基于MFC对话框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程序,使用了多线程编程技术和串口通信技术。串口操作线程用于向串口读取或写入数据,并且在处理后把最终结果发送给主线程和导航线程。在主线程中将数据显示到界面上,在导航线程根据导航算法计算出用于导航的数据并写入串口以控制AUV的运行状态,包括AUV上浮、下潜、前进、后退、左转弯、右转弯。实验结果表明,该软件达到了预定效果。 关键词:便携式AUV; 多线程; 串口通信; MFC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代表着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因而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1]。而便携式AUV由于使用方便,可执行环境评估、水文地理、辅助水道测量、港口安全、岩屑区域绘图等工作以及可以用在未来战争中[2],将是未来AUV发展的重点。 本文主要论述了便携式AUV控制软件的设计及其实现,该软件主要用于监视AUV在水下运行时的状态信息以及控制AUV的运行。AUV在水下运行时的状态信息包括位置信息、航向、舱内温湿度、推进器转速、舵的方向角以及在水面时GPS传感器数据等信息,该软件将这些信息显示到界面上最终实现对AUV的监控和导航。 1便携式AUV系统简介 该小型AUV由两个密封舱组成,前舱安置了传感器系统,后舱安置了AUV推进器以及方向舵的控制系统。两个密封舱中间放置的一个垂直推进器用来控制AUV的上下运动,后舱安放了用于控制AUV水平方向的水平推进器和方向舵。系统搭载了AHRS、数字罗盘、GPS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用于AUV的导航。AHRS传感器用来测量AUV的航向角、俯仰角、横滚角、3个方向的速度、加速度;数字罗盘测量AUV的航向角等信息控制软件对一串口进行操作,该串口连接与AUV进行通信的无线模块。将从无线模块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惯性导航算法处理,根据协议将惯性导航算法处理结果发送到AUV,最终实现对AUV的控制。 2串口通信 串口在做文件处理时,简单的应用可以采用查询方式或定时方式,复杂的可以采用事件驱动的方式。所谓事件驱动,即当串口有数据进入输入缓冲区时,自动执行接收程序。利用WinAPI读/写串口操作可以有同步方式与异步方式。所谓同步方式是指发出写命令时,直到有数据写入到输出缓冲区写函数才返回。异步方式的重叠方式是指发出写操作命令后,不管写操作是否完成,写函数马上返回,写操作在后台继续进行,写操作完成后通过某种方式通知调用写操作的线程。这样避免了主线程被挂起,提高了程序的工作效率[34]。 2.1串口通信设置 在实现串口通信时,首先在界面上设置串口号、波特率、校验等信息。单击按钮打开串口,进入命令响应函数OnBtnOpen(),利用API函数打开并对串口进行配置[56]。最后使用API函数CreateThread创建一个线程。由于软件工作过程中需要传送的数据量不大,所以仅仅打开一个串口。 主线程打开串口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打开串口、创建线程流程图在主线程中打开串口的代码如下: m_hCom=CreateFile(m_port,GENERIC_READ|GENERIC_WRITE,0,NULL,OPEN_EXISTING,FILE_FLAG_OVERLAPPED,NULL) 在串口操作线程中使用API函数ReadFile用于读取串口数据ReadFile(hCom,buf,19, Length, Eol);而在该线程中向AUV发送控制指令时使用: fState=WriteFile(m_hCom,buf,19, m_bytes, m_osWrite) 2.2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信必须遵守一定的通信协议,才可实现该控制软件与AUV的正常通信。串口通信数据格式如图2所示,图中Data0,Data1,Data2…代表一个字(2 B)。 图2串口通信数据格式发送或接收的一帧数据最长为19 B,Data0中第1个字节代表指令(0xA1)、请求(0xB2)或者正常应答(0xC3)等含义;Data0中第2个字节代表具体指令、请求何种信息或者某种信息的应答。Data1,Data2,…代表发送或者接收到的数据。开关机指令长度为19 B,第19字节控制8个继电器,1,0分别表示开、关第零位控制总电源。开机、关机指令前18 B分别是: ~A16613579BDF02468ACE13579BDF02468A ~A166DF9B5713CE8A4602DF9B5713CE8A46 开机指令的第19个字节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继电器开启或关闭;关闭指令第19个字节为0x00,所有的继电器关闭。 3软件实现 3.1多线程实现 一个进程可有多个线程,使用多线程可提高软件的执行效率。该控制软件共有3个线程组成,包括一个主线程、一个导航线程和在成功打开串口后利用API函数CreateThread[78]创建的一个串口操作线程(如图3所示)。 图3多线程组织结构串口操作线程读取串口数据,并提取有效数据,接着利用函数PostMessage将有效数据分别传送到主线程和导航线程。主线程将有效数据根据协议进行解包并把数据包中包含的AHRS、数字罗盘、GPS等传感器和推进器、前舱环境参数等数据显示到界面上。当使用摇杆控制AUV的运行时主线程每隔0.5 s从USB接口接收数据,并转换成推进器转速以及方向舵的方向角信息,且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串口操作线程写入串口。 在主线程中创建串口操作线程的代码如下: hThread=CreateThread(NULL,0,ThreadProc, (LPVOID)this,0,NULL); 在串口操作线程中将有效数据发送到主线程的代码如下: PostMessage(*pDlg,WM_MYMSG1, (WPARAM)buf,(LPARAM)Length); 3.2关键算法 由于惯性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估计精度会随时间而漂移,所以导航线程采用基于GPS/INS的组合导航[9]算法,用GPS辅助导航,即用GPS信息辅助修正惯导系统的输出,包括航向角和速度。对AUV的航向角信息修正是通过经典的PID控制算法来实现的,如图4所示。 图4AUV PID航向角闭环控制算法设Ji-1,Ji为AUV的2个节点,AUV即A点从Ji-1到Ji 点运行。设正北方向矢量为k=(1,0),根据图5按照下式可计算出角度θ。角度θ计算公式为: θ=AJie北|AJi|•|e北| =(Jix-Ax,Jiy-Ay)•(0,1)(Jix-Ax)2+(Jiy-Ay)2•02+12 =Jiy-Ay(Jix-Ax)2+(Jiy-Ay)2 在AUV进行Ji-1~Ji段的航行时,AUV根据导航算法不断算出坐标并判断是否到达指定区域,当离指定区域为R时(R很小),即可判定到达指定区域。在到达指定区域之前不断利用AUV PID航向角闭环控制算法修正航向角θ,最终实现AUV的GPS/INS组合导航。 图5航向角计算图解4控制软件界面及实验结果 4.1软件界面 本文设计的软件界面左侧上半部分和右侧主要实现对AUV的控制,界面左侧中下部分的3个仪表盘和TAB页控件显示AUV的各个状态信息。 单击开机、关机按钮将实现AUV的开启与关闭;单击询问AUV按钮,此时应答情况为AUV存在,表示监控软件与AUV的通信正常,否则应该检查无线模块和AUV。单击前舱参数、GPS经纬度、GPS时间、推进器状态、AUV航向角等按钮将持续获得AUV相应的信息;步进电机控制按钮用于实现方向舵的调整,进而实现AUV方向的调整。为了防止步进电机失步,这里还特意设计了步进电机的微调按钮,目的是在步进电机失步时将方向舵调整回原位置。 该控制软件还以仪表盘的方式显示推进转速、罗盘、温、湿度等信息。 以速度仪表盘为例,当从串口接收到的数据中提取出水平推进器或垂直推进器速度信息时,将速度信息存放到成员变量m_Spd1或者m_Spd2。利用API函数得到控件IDC_STATIC_SPD的区域坐标rect2,调用API函数InvalidateRect( rect2)重绘,将进入函数CDspsockDlg::OnPaint()重绘。利用MFC中的函数Pie,Ellipse,SetBkColor,TextOut[10]画出仪表盘背景。最后通过下列两个公式将速度值转换成对话框上的坐标值,调用函数画一条连接该区域中心位置到该点(a1,b1)的直线[11],最终实现仪表指针随速度值的变化。坐标(a1,b1)计算公式如下:b1=60sin((m_Spd1×3/25+150)π/180) a1=60cos((m_Spd1×3/25+150)π/180)4.2实验结果 软件运行期间界面显示如下。图6显示了温、湿度分别是32°,51.5°;单击复位按钮、温湿度指针将分别指向-30°,20°位置处;图6还显示了2个推进器的速度信息,其中水平推进器速度为1 180 r/min,垂直推进器速度为0,此时AUV在水平方向运动垂直方向静止。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实践性教学的内涵,探讨了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环节的组织模式,研究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软件设计;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项目实训 0引言 从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普遍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70%以上的本科学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近30万[1],其规模居所有本科专业的首位。加上专科、高职、中职在内,其数量还要大得多。计算机专业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面对十里挑一的大好形势,却经常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与单位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因而改革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成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必经之路。 1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实践性教学是指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通常有两种落实途径:一是随堂实践,即课程作业、实验、上机操作等;二是集中实践,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及见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作业、实验、实习等环节和集中实践环节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在课程和专业学习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不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考核办法也不相同,但都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前提。对于计算机(包括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设计类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软件工程师,适应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岗位的需要。 1.1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 任何一个软件企业,开发团队都需要这样三类人才:一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人才即系统分析师(高级),二是软件工程师(中级),三是程序员(初级),这三类人员在软件企业的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结构,根据国际经验,高、中、初级软件专业人才的比例应基本维持在1:4:8。通常系统分析师由研究生承担,软件工程师由本科生承担,程序员则由大专生以及专门培训机构的学员完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对应软件工程师岗位,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处于中间层,优秀者可以上升到系统分析员层次。同时,软件工程师也要兼任程序员角色,因为不少软件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细化分工,需要能做分析、能写代码、能做实施甚至用户培训的“多面手”。作为高校,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情况,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主线,也要提高系统分析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代码编写的训练。 1.2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 软件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语言类、开发类、设计类、制作类和工程类课程,共同的特点都是经过系统学习,既能够按照规范独立设计小型软件,组成团队后又能够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大型软件。 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标目的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即独立编程能力和项目合作开发能力。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语言和平台设计小型软件,同时能够按照项目分工,在项目经理(负责人)的统一安排下,在技术上服从既定的设计方案完成模块的开发,并做好相应的文档。良好的责任心、解决问题的独立编程能力和分工合作制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必须重点培养的内容。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如图2所示: 2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组织 按照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内涵,一般应包括3个环节:课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分阶段实施。其具体安排如图3所示: 2.1课堂实验实训环节 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规定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课堂实验实训环节应该安排在学期的前半部分进行,以讲授语法、数据类型、常用类库、开发平台为主。学生所学知识和编程技术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的程序思路,实践环节只能是练习基本功单独完成,以每一次堂或者每一个章节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以熟练掌握语法的基本用法,为后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做准备。老师指导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包括标识符的规范化命名、注释语句的广泛运用、编程语句的缩进格式、帮助文档的使用方法,逐渐形成编程思想。 为了配合实践性教学,教材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最好是采用基于案例教学法或者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材,这种教材往往会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或企业项目组织内容,大部分章节的主题相对集中,围绕项目展开讲述,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教学。如果采用实践性较弱的教材,老师需要自行补充一些实习实训内容让学生当场消化吸收。 2.2课程设计环节 这一阶段十分关键,完全模拟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的设计,一般安排在后半学期进行。这时要求学生停止其它课程的学习,每天八小时工作制,甚至晚上可以加班加点,专心设计项目,其最终成果包括软件和文档以及用户操作手册。以每班30人为例,可以考虑分为5个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安排组长(项目负责人或称项目经理)一人,组长的职责是:组织成员实地项目调研、模块划分与任务分工、接口的确定、进度的监督与协调、集成测试等,组长直接接受指导老师的安排。鉴于组长在在项目设计过程所处的重要地位,老师在确定组长时,至少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能力,二是专业技能的基本功,三是责任心。 这一过程通常安排两周到三周集中在校内机房(实训中心)进行,老师每天针对总体要求及当天的任务进行讲解,然后分小组实施。选择课题时,不宜太复杂,应尽可能让大多数课题组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般选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班级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就业反馈跟踪系统、水电费管理系统等,这些课题的要求大家都比较清楚,在校内即可进行客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为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这时每个人同学都应该至少准备一本项目开发类指导书作为参考,因为涉及到数据库、界面、网络通信、硬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仅仅靠教材还不够。 2.3项目实践环节 项目实践环节是学生到软件研发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全程参与项目开发的过程,一般应安排在学期的最后一到两周或者利用假期顶岗实习,因为经过了课程设计,学生基本掌握了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和一般方法,进入软件公司后就能够较快地进入程序员角色,而不至于胆怯,也不会无所适从。完成本部分实践内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确定好项目指导老师:企业开发与在学校进行课程设计并不尽相同,软件公司具有自己的风格,往往更加愿意采用自己熟悉的开发工具,以达到客户的需求作为目标,并不一定会使用最新技术,这点与教学理念不同。理想的方案是由任课老师带队进入软件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并选择目前正在开发的项目经理担任总负责人(校外实践指导老师),任课老师也参与项目实践并组织学生实施,因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不一定是优秀的老师,能做软件不见得会上课,项目负责人与任课老师共同配合更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便于学生理解项目思想和相互沟通。经过简短的培训后,由模块责任人指导学生设计或者由学生独立完成,一切按照企业的开发规范进行。考虑到软件企业一次难以容纳过多实习生的特点,也可考虑将项目拿到学校来做,或者将项目经理请到学校现场指导,以节省时间和费用。 确定项目指导方法:开发应用项目没有现成的教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和数据字典就是设计的依据,老师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文档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及过程,一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及时组织项目总结: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将同组学生集中起来,针对当天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讨论,这样就能够做到日日有收获,天天有提高,从而锻炼自己的实战水平和组织经验。 3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考核 软件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考核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既要考核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也要考查其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要考虑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纪律性等内容。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效果,最好是分阶段考核,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得到总成绩,可以等级表示,也可以用分数反映。 在课堂实验实训阶段,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每一次操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登记评分,重点考察其规范程度,对于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可以适当加分,并在全班展示,让设计者讲解思路,为其它同学提供启示。 课程设计阶段的考核由指导老师和项目组长组织学生共同进行,首先由组长汇报课题的设计思想、主要技术、任务分工等情况,并演示软件,大家可以相互提问。老师根据项目完成效果确定这个组的等级,然后由各位成员介绍自己所设计的模块,老师重点检查此模块的功能、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界面美观等因素,再确定其成绩或者等级,这时还要充分考虑组长对成员在设计阶段各方面的综合表现。 项目实践阶段的考核由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利用项目汇报加平时表现的形式评定,既要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也要考察各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领悟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合作情况、算法的复杂性、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其主要依据是提交的软件(包括源代码)以及各种文档。 实际上,对于实践性教学的考核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不拘一格,比如聘请行业专家、现场答辩、随机抽题、项目论文等形式,只要能够检查学生的真实技能即可。 4我们的实践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长期坚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战水平、力争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做法。为了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4.1严把教师关 教师是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学生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水平,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是优秀教师的标准。一方面,我们积极将已有教师定期送到企业实地参加项目开发实践,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不断从软件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将他们的成功案例带回学校,同时,每年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考核者才能承担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践的教学任务,并频发相应证书,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4.2实践性教学环节流程化 改革原来的学期一贯制,将一个学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随堂考试,在学期的最后几个礼拜专门安排做课程设计,一般开设两门小课,专心实践,在项目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工具,结合前面所学内容,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小型软件的设计,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完成者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暑假或者寒假以及最后一个学期,老师分批带领学生前往校外实训基地或软件企业从事项目开发,作为社会实践或毕业设计的成绩,并要求撰写项目总结或论文。 4.3实验室环境企业化 聘请软件企业技术人员设计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将原来的布局改造成软件研发中心或者工作室模式,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完全仿真企业的环境,将开发流程和软件文档国家标准打印并悬挂在墙上,并购置专业书籍存放在实验室,让学生一旦进入实验室,就能迅速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氛围,还能方便查阅相关资料。 4.4实践项目规范化 教师和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一整套实践教材,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作为主要方法,将常用软件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编写到教材中,源程序存放在服务器,供学生编程参考。每次课程设计或者项目实践后都要评比出优秀作品,将其全部程序及文档资料保存下来,供以后教学和低年级学生使用。 经过近几年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走入社会即可迅速融入开发团队,胜任软件工程师职责,深受单位的好评,不少毕业生特别是原来担任过项目小组长的学生很快即可成为业务骨干或者项目经理。 5结束语 高校教学与行业脱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幸的是,学校和企业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各高校正在采取积极的举措消除这一段距离,企业已变得越来越务实,不断细化岗位职责。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订单培养方式的持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那时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PBL的改进及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讨论了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介绍了经典的PBL教学法及其不足,对其教学过程设计进行了改进并给出了一个教学案例,另外本文还就应用PBL教学法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PBL;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教学;面向对象;教学方法 “软件设计模式”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抽象难懂,目前的大部分教材仅仅在一般意义上给出了各种模式的定义、结构、代码框架,授课时容易出现内容空泛、言之无物的情形,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比较困难。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软件设计模式教学效果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科学生的特点我们很难改变,教材问题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主观努力,以讲义和补充材料的方式加以解决,而本文则主要讨论软件设计模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即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使用PBL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1PBL及改进的教学过程设计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中学”教学方法,最初是由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和课程设计思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的PBL可以提高学生下面这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解决问题的技能;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技能;计算机运用能力等。 在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法后我们发现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时间消耗量大,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在班级规模较大时,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以小组为单位,容易造成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出现小组内某些学生成为主导,另一些学生则滥竽充数的情况。为此我们对PBL方法作了一些修改,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 提出一个与本次课程要学习的设计模式相关的设计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提出的设计问题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基础较接近,规模适中,是学生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与该设计模式相关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讲授可以贯穿在该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重复和强调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在其今后的设计中自觉运用设计原则,即使不套用设计模式,也能产生良好的设计方案。 (3) 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设计前面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求每个学生自己进行设计,但允许和同学讨论。 (4) 抽取并公布学生的设计方案,组织同学讨论其优劣,对比与事先提出的设计目标的差距并分析原因。 (5) 以相应设计模式的思路,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改进,并给出其简单实现。 (6) 从上述实例中提炼出要讲授的设计模式,总结其意图、结构、角色、示意性代码,分析其可能的变化。 (7) 布置一个类似的设计问题作为课偶作业,要求学生给出完整的设计和实现。 我校“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只有32个学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让学生完整深入地掌握23个设计模式是不现实的。 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选取了其中一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选取的准则是:①是常用模式;②在模式分类中具有代表性。其余的设计模式则留给学生课后自学。 2一个基于PBL的设计模式教学案例 Strategy Pattern(策略模式)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设计模式,下面以该设计模式的教学为例,说明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1) 提出问题。某公司销售打印机时有一定的折扣让利给顾客,但折扣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不打折、每台减扣固定的金额、按售价的5%打折等。现在要为该公司开发销售系统,实现打印机销售时的折扣计算,要能够灵活地选用折扣计算方法,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增加或修改折扣计算方法,而不至于对整个系统的维护造成困难。 (2) 相关设计原则的讲授。本设计模式主要涉及三个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优先选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的软件复用方式;分离变化,并对变化进行单独封装以使得今后对软件的维护局部化。在讲授这三个原则时,各举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3) 让学生解决第一步提出的问题,给出设计方案。设计时尽量运用前面讲授的三个设计原则。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动手,但鼓励讨论。 (4) 抽取学生的设计方案,并比照第一步提出的设计目标进行分析讨论。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方案进行讨论,一般鼓励学生主动提交,主动提交的学生一般认为自己的设计方案较好,此外也可以选一个不理想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学生的设计方案五花八门,图1是其中的一种。 图1 学生的一个设计方案 该设计方案部分运用了讲授的设计原则,如PrinterSaler使用抽象类Printer而不是直接使用具体类HPPrinter等,这体现出学生试图运用针对接口编程的原则;该方案将计算折扣的方法单独抽象成一个接口,但却是用打印机的具体类来实现该接口的,说明了设计者意识到计算折扣是变化的部分,试图将其分离出来,但却没有将它进行独立的封装,因此对改善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折扣方法的灵活选用并无多大帮助,而且由于抽象类Printer没有实现该接口,使得PrinterSaler通过使用Prinetr来计算折扣难以实现。 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一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方案,指出其不足,并一步步加以优化,最后可以得到基于Strategey模式的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Strategy Pattern的设计方案 在此强调由于折扣计算方法的分离和单独封装,就可以通过实例化不同的具体折扣计算类ConcreteDiscount并赋值给Printer的引用变量(假定为Discount),然后通过调用discount.calcDiscount()灵活选用相应的折扣计算方法;折扣计算方法可以被所有打印机类复用,甚至可以被其他类复用;而且修改或增加新的折扣计算方法也不会影响其他打印机类的代码。 (5) 为了使学生有更为切身的体验,给出上述设计方案的实现代码,编译并演示运行结果。 (6) 从上述实例中提炼出要讲授的设计模式,总结其意图、结构、角色、示意性代码,分析其可能的变化。 (7) 布置一个类似的设计问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给出完整的设计和实现,提交实验报告。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面向财务应用的软件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培养既懂财务又懂软件开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根据金融财务类应用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型。融合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学原理以及CMM软件过程体系,构建了教学模式框架。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课程总体结构以及动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该模型适合财务类院校软件复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软件课程设计;财务应用;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计划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软件产业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高附加值、低成本、智力密集型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这给中国和印度等国的软件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尽管中国软件产业已从初始阶段进入成长阶段,一些软件企业正在一步步正规化;但是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几乎没有从事个人消费者软件的企业;大部分软件人才为编程工程师,缺少软件架构师、项目经理、测试员等。另一方面,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能够在一个全新的、统一的高科技信息技术的环境支撑下来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管理。财务软件系统的应用已经普及,但我国财务软件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网络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了财务软件的使用效果和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会计制度体系的变革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是制约财务软件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模型进行创新设计的重要瓶颈,影响了财务软件产业的发展。 财务软件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在财务软件产业发展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财务软件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在财务和计算机软件设计两个领域都非常有专长,成为这两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所以,培养高级的、现代化的财务软件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国财经高等院校和大部分综合类高等院校、成人高校和新兴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和财会专业。但从横向上看,这两个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着“单打一”的现象;从纵向上看,课程的深度,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的结合程度比较肤浅,学财会的学生仅仅掌握数据库的操作和简单的凭证输入及报表编制是远远不够的。从将来培养高级会计软件工程人员的角度出发,计算机和财会专业应互相渗透、互相兼容,让学生“两条腿”跑步,对于这类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更要调整软件课程设计模式, 使学生能够迎接当今财务软件产业的挑战,获得更多的工作机遇。 软件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其通过合理的软件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既要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会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专业理论来解决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如何通过软件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是目前软件教育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使软件课程设计具备灵活的面向财务应用的适应能力,也成为金融财务类院校探讨的热点[1、2]。本文针对培养财务软件设计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结合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学原理[3]以及软件过程模型[4~6]的特点,提出了一个软件课程设计动态模型。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定制裁剪,该模型适合财务类院校软件复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2面向财务应用的软件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2.1 课程目的 面向财务应用的软件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如下: 1) 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设计、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 2) 融合学生已经学过的计算机课程、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务软件行业的需求,适当扩充学生的新技术的容量; 4) 掌握规范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过程,与国际软件界接轨; 5) 财务管理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2.2教学模式的框架 面向财务应用的软件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根据财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教育,同时融合现代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制定相应的教学框架。该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有向边表示各个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各个组成部分描述如下: (1) 软件、财务基础课程 该部分是“软件课程设计”的必要基础条件,应在开设“软件课程设计”之前完成。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过程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 (2) 各类应用模型 主要探讨与企业应用相关的领域模型,不仅仅限于财务软件系统。其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1) 电子商务; 2) 企业资源管理; 3) 客户关系管理; 4) 供应链管理模型; 5) Internet多媒体应用; 6) 财务管理等等。 (3) 研究的软件课题集 根据(2)所描述的应用领域,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培养目标,抽象领域应用模型,形成供软件课程设计所需的软件课题集。每个软件课题既要包括该软件所需的应用领域背景、领域知识、领域模型,又要包含该软件系统开发的所有文档、过程文档、以及学生实际开发过程文档、评测文档、改进文档等等。该部分是该模型的核心,其的构建需要若干周期的软件开发和学生实践才能获得,同时还要考虑软件应用领域和软件技术变化发展的因素。 (4) 当前流行的软件技术 主要包括当前业界盛行的开发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学生完成该课程所需要,而且也是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学生掌握这些技术后,在就业的竞争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这些技术应该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目前主流的技术有: 1) 基于微软.net技术的应用开发模式,如Windows OS、C++、C#、VB、ASP、SQL SERVER等; 2) 基于SUN公司的JAVA2(EJB)、SUNOne技术的应用开发模式,如LINUX、JAVA Bean、JAVA2 EJB、JSP、ORACLE等; 3) 基于OMG的CORABA技术的应用开发模式,如C++、ORACLE、UNIX等。 (5) CMM体系 CMM模型已经在业界得到公认,并且如果软件企业要想获得美国的软件开发资格,必须要通过CMM认证。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了解CMM体系,那么其在今后的企业工作过程中就可以很好地适应企业认证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CMM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PSP(Th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规范;2)TSP(The Team Software Process)规范;3)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规范。由于该体系过于庞大、抽象,学生掌握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重点培训PSP和TSP过程规范。 (6) 课程过程文档集 课程过程文档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载可以参见PSP模型,但又不可生搬硬套。PSP的许多文档过于繁琐,实践证明学生感到其过于单调,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构建过程文档的时候,还要引进PSP模型中的小组过程信息,使过程和软件项目的整体所统一。 (7) 课程评测系统和评测规范 评测系统要根据学生开发的软件产品原型、课程过程文档集以及评测规范来进行。评测不仅要对软件原型的功能、性能进行检验,还要评测软件过程文档的规范性、完整性。更重要的一点,要评测学生的应用领域知识、背景的掌握情况;必要时可以给被评测者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模型,来检测其对新问题的处理能力。评测规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既要检验学生的专业深度,又要考虑其应用知识面的广度;既要定量考虑,也要定性分析。有关具体评测方法可以参见CMM体系。 (8) 课程的实际效果 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应用领域复合人才,课程的实际效果的检验需要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实际工作情况而定。可以建立一套学生跟踪系统,和学生签订检验合同。毕业就业的学生定期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反馈给该跟踪系统,跟踪系统根据这些反馈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动态调整该课程模式的实施。 2.3课程模型的实现模式 在课程模式框架图中,涉及的范围太广,学生很难掌握,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成四种实现模式: (1) 单一技术模式 单一技术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术,同时要掌握个体软件过程技术。根据本模型框架,可以裁剪为如下内容: 1) 具体一门技术; 2) 一个简单的应用模型; 3) 财务系统分析工作; 4) 基础软件工程学; 5) PSP规范、财务管理标准及规范。 (2) 软件开发规范模式 软件开发规范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术,同时要掌握软件过程模型,重点为CMM体系。根据本模型框架,可以裁剪为如下内容: 1) 具体一门技术; 2) 一个简单的应用模型; 3) 财务系统分析工作; 4) 基础软件工程学; 5)PSP规范、TSP规范、财务管理标准及规范。 (3) 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域问题解决能力、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同时要求掌握软件过程模型,重点为CMM体系。根据本模型框架,可以裁剪为如下内容: 1) 具体一门技术; 2) 一个中等难度的应用模型; 3) 财务系统分析工作; 4) 基础软件工程学;5)PSP规范、TSP规范、财务管理标准及规范。 (4) 高级模式(研究生) 高级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域问题分析能力、掌握建模技术、开发技术、管理技术,同时要掌握软件过程模型,重点为CMM体系;这个模式需要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学原理。根据本模型框架,可以裁剪为如下内容: 1) 一个大的应用模型; 2) PSP规范、TSP规范、CMM规范、财务管理标准及规范。 2.4实施部骤 该模型的实施步骤如下: (1) 模型集构建 1) 收集已经完成的应用项目; 2) 项目归类; 3) 项目抽象成应用模型; 4) 给出评测标准(规范)。 (2) 确定实现模式 1) 了解学生基础情况; 2) 测试学生的能力; 3) 选定一个实现模式。 (3) 学时安排包括 1) 新技术培训; 2) 项目开发、评测; 3) 总体评测、评分。 3结束语 企业财务电算化的普及,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培养既懂财务、又会软件设计、同时具备软件过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是金融财务类院校的责任。有效的软件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本文提出的模型对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关具体内容还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化、研究。 软件设计毕业论文:根据社会现代服务业要求建设创意与软件设计专业 摘要:专业建设只有根据社会产业需求进行才有生命力。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创意与软件设计人员,所以重点建设好创意与软件设计类专业,培养适应软件、创意设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有用、适用人才是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上述观点。 关键词: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为加快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动漫产业发展,无锡市政府先后出台《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和相关补充条款。为加快发展我市软件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无锡市政府又制定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无锡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到“十一五”期末,无锡要培育一批骨干龙头软件企业,要成为江苏省内乃至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到2010年要完成软件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全市拥有省认定的软件企业200家。为抢抓国际服务外包转移机遇,加快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把无锡太湖保护区建设成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市人民政府制订了《市政府关于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23”计划的政策意见》,提出到2010年末,全市要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00家,每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年出口超过3000万美元。 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我校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总结现有动漫、软件和设计专业的办学经验,开设创意与软件设计类专业,重点培养无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软件、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类中端及实用性人才。 2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学校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已开设多年,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果,为创意与软件设计类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引进计算机课程教学,1993年设置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并很快开发出软件、维修、网络等专业发展方向。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1999年学校又设置多媒体制作专业。2004年,在全国的同类型学校中,率先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培养软件开发人才。2006年与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游戏人才。2007年增设影视动漫专业,并于同年秋季首次招生。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信息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4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的62%。享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特级教师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双师型教师26人,现已参加NIIT培训8人,参加游戏动漫培训并获得相关技能证书6人。2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校还拥有一支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参与专业开发、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是学校的宝贵资源。 学校坚持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岗位的变化来谋划专业设置,坚持面向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实施课程改革,加强专业建设。2004年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7年“FLASH动画制作”课程被评为无锡市优秀课程。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多次获奖。 学校已建成“三中心五室”实训基地。“三中心”为网络中心、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计算机技能综合实训中心;“五室”为游戏动画制作实训室、NIIT软件开发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多媒体工作室和美术基础实训室。基本满足当前教学需要。 3专业设置方案 (1) 专业设置、学制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培养大专层次的创意与软件设计产业所需的中端及实用型技能人才,见表1。 学制:初中起点五年。 (2) 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将本着配套、实用、先进的原则,加大投入,增添创意与软件设计类专业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并建成1200O的校内实训基地,见表2。 说明:动漫实训基地包括渲染工作室、手绘工作室、模型工作室、美术工作室、动作捕捉室、影视高端实训室、专家指导工作室、摄影棚、放映室、衍生产品工作室等。 基地建成后,学校还将以此为载体,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定;主动迎接企业教育社会化的任务,承接企业订单,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使其成为产教研合作的新平台。 (3) 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教师是关键。除借助国家、省、市已有的各类师资培训途径培养教师外,学校拟针对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实,加强校本培养和培训。一方面学校将花大力气从企业引进有志于学校教育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继续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至少选派一位教师下大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到1年的实践。另外,学校还设想依托已有的“大昭”工作室,鼓励教师搞专业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生成,培养本专业的技术领袖。 (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这类专业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学校将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择优秀教材,并根据前期开设NIIT软件技术、游戏动漫等专业的经验,继续引进与国际接轨、符合企业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将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编写顺应产业发展、适合于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材,见表3。 (5)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所以职业院校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企合作就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选择。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依托企业培养师资和学生,实现“双赢”。 根据无锡产业的发展走向,动漫影视、动漫游戏、软件、创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我们将延续学校近百年办学所形成的厚重文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提升传统优势专业,拓展创意与软件设计等新专业,为无锡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会计制度论文: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混双”模式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财税统一、相互融合,逐步趋向于规范化、合理化,特别是随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税法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不断拉大。会计制度和税法立足于各自的领域,有各自的目标、原则、业务规范或处理程序,因此有必要在不违背会计制度和税法要求的条件下,对这种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的“混双”模式进行探讨,使二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会计;税法;差异;协调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关系的基本模式 会计立足于微观层次直接面向企业,会计的具体目标或直接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同时它也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相连。而税收首先基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而对企业实施征收管理,更主要着眼于现实公平合理的税负和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征收。而就目前在全球范围上处理两者关系而言,无外乎两种模式:财税统一模式和财税分离模式。 通统一模式观点认为,应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或者将会计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就是会计制度只是服从于税法的要求来规范具体经济业务的核算。分离模式观点则认为,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着现实差异,主要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建立以税法为依据的税务会计,不要求税法对会计制度的指导作用。税法和会计制度是独立发展的。 二、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 1、利益主体不同 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不是从来就有的。我国曾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税法、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三位一体,不会出现纳税的调整问题。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企业各相关利益者从自身决策、利益分配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制度下,投资人和征税人不再是同一主体,投资人更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问题,而征税人更注重企业的纳税问题。因此,由于会计和税法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以也就决定了税法与会计之间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 2、遵循原则不同 首先,在税款征纳方面,税法恪守于历史成本原则,而会计更倾向于公允价值原则;其次,会计准则强调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但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大量会计估计税法则不予承认;再次,会计制度频繁使用谨慎性原则,以适应企业稳健经营、规避风险的客观需要,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基本持否定态度,目的是为了避免让国家的税收利益来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另外,会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进行核算,这就是所谓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然而税法在确定计税依据时,更重视发票、索款凭证以及合同等,一般不将财务人员的主观业务判断作为计税依据。 3、规范内容不同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属于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因而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确认和计量标准上出现了差异。现举一个我们在日常会计与税法学习中常见的例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与方法。首先,折旧年限问题,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等机构的批准,可以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而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固定资产都明确了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其次,折旧方法的差异,会计制度规定,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中任选一种都可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而税法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只能采取直线法进行折旧计算。由此可见,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的要求,对会计制度的规定约束和控制。 :请记住我站域名/ BR 三、新会计制度与新税法“混双”模式协调发展 就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的特点而言,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二者高度统一或完全分离。因此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于我国现状的必然选择。所以在遵循不违背原则和法规的基础上,应积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税法与会计制度进行协调。 1、税法应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限制 放宽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有利于会计政策的灵活性,促进企业更新技术和增强竞争力。同时,税法应该有限度地放宽企业对风险的评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又不会伤及税基。因此,税法必须从增收与涵养税源的辩证关系出发,适度地放宽原有的限制。当然税法为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而达到调节纳税、偷税漏税的目的,可以规定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必须报请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对计提各种准备的条件和比例做出相应的规范,也可以规定政策使用年限或处罚条例。 2、会计制度应积极与税法相配合 在会计制度确立与执行中应充分考虑税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确定税法与会计制度统一或分离程度时应区别对待。 3、完善我国税务会计的建设 会计的核算要依据税法的规定。而税法的规定,也要考虑到会计原则。这就需构建独立的税务会计模式。税务会计不仅可以将宏观税收理论转化为税法学的相关体系,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会计方法,将企业应纳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反映。同时,它对于我国税务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将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制度论文:浅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的完善 人力资源 会计的一般目的是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它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使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投资决策,以实现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总需求和人力资源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述。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从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替代成本进行核算,它是按历史成本进行的事后核算。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单独计量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它将人力资源成本中属于资本性支出部文秘站:分进行资产化处理,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对企业来说很有必要。 1.1 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五个成本: 1.1.1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一名新员工的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具体包括四项: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1.1.2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体包括以下三项:上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1.1.3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因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从企业获得的补偿,它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的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三项: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1.1.4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四项: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 1.1.5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三项: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2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中的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合约的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重要,使得一度沉寂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再度呈现。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困难重重。 2.1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观念。 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怎么能与物一样论质论价。人的价值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企业也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论*文*百*事*通 论*文*百*事*通] 2.2 目前的计量方法都带有片面性。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算结果都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因为企业的正常利润同其超额利润一样也含有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此外,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当某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原理。 2.3 人力资源载体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的载体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的变化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2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 3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3.1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传统会计作为当期费用处理的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并将其中的资本性支出进行资产化处理。而有关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数据都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都可以根据发生的结果直接获得,因此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传统会计账内进行核算是简便可行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3.1.1“人力资源成本”账户。 核算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借方登记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转出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所冲减的该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企业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和开发成本的总额。该账户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因为人力资源成本业务大都在借方,所以设置的专栏只反映借方金额,当期末结转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可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3.1.2“人力资源成本摊销”账户。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摊销期限和每期摊销金额的确定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及其摊销可以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进行。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摊销相应的也有个别摊销或集体摊销两种方式:a. 按人员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明细核算的,成本摊销应个别进行。b. 按集体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摊销时应进行集体摊销。 3.1.3“人力资源损益”账户。 核算因企业员工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该账户借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企业在该人力资源身上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以及企业辞退员工时发放的遣散费,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向企业交纳的赔偿金(例如,该人力资源在合同期内违约离开企业,按合同约定影响企业交纳的赔偿金)。期末时,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如果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期末结转后“人力资源损益”账户无余额3。 3.1.4“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 核算企业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的增加额和人力资源投资本期摊销额,贷方登记结转至本年利润的人力资源费用及有关人员离开企业时所冲减的与其有关的这部分成本尚未摊销完的数额。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目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该账户按人员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3.2 人力资源成本披露。 首先,是人力资源成本对内披露。人力资源的对内披露,对内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其次,是力资源成本对外披露。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入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其二认为应将人力资产列示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人力资产的列示应使管理者注意到人力资源的价值问题,为提高人力资源而设计并执行最佳的管理决策。 会计制度论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总结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以现金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况且,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需要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管理理念国际化和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失去了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三、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单位定期进行定资产大修理、设备购置的经费也应在年度单位预算中根据需要安排,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列入支出。至于对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用多少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助长了修购费用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浪费行为。另外,从积累基金角度看,提取修购基金实际上是对年终积累进行分割,是在结转事业结余之前按指定其用途先分割列支一块出来,而事业基金本身就有调节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的作用,修购费用完全可以在年初预算安排出现缺门时动用事业基金进行弥补,没有必要计提并单列修购基金。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核算不当,需改变其核算方法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结余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个却是计入单位收入,而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的核算,现行制度又规定得不清晰,如果也将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作为其他收入核算,这不仅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由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接受未限定用途的其他财物时,实质上是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方法,建议事业单位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 五、所得税帐务处理不妥,应调整其核算方法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情况下,把所得税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应该说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同样是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六、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增加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其资产负债表提供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是静态财务信息,收入支出总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提供结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二者都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提供一定期间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财务信息,表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过程中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说明了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变动原因,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补充和说明。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可以评价事业单位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效地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会计制度论文:新所得税会计制度与税法问题综述 一、新准则和新税法在支出、费用确认方面的差异 (一)研发支出 新准则规定不能资本化的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由此产生了税会差异。如甲企业2010年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1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3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15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550万元。2010年底达到预定用途,形成的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采用直线法摊销)。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摊销方法与会计规定的相同。该企业2010年会计利润为350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除上述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该项无形资产在2010年尚未摊销。甲企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符合研发“三新”条件时,因新税法规定允许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所以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则本例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825万元(550×150%),账面价值是550万元。由于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8.75万元([550×150%-550)×25%],甲企业2010年应交所得税818.75万元[(3500-450×50%)×25%],所得税费用为750万元。上述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在以后6年内才能转回。 (二)折旧费用 新准则和新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上趋于一致,但在折旧资产的范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的确认上存在差异。由于新税法和新准则的不同规定,产生以下二种情况:第一,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使企业所得税费用增加。第二,税法折旧小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可抵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使得企业所得税费用减少。如乙公司于2007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成本为2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6年,无残值。会计上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但企业计税时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得税税率一直为25%。由于企业计税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被要求采用年数总和法,本例中2007年至2012年企业计税折旧分别为60000元、50000元、40000元、30000元、20000元、10000元,这也就是企业在2007年至2012年间可以在税前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而企业在这6年中每年从当期利润中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是35000元。前三年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后三年全部转回。因此,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看,折旧总额是一样的,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也并无影响。但当新准则和新税法对企业计提折旧的方法要求不一致时,显然企业每年都要计算暂时性差异,并进行纳税调整。 (三)职工薪酬 新准则规定的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大了,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新准则规定职工薪酬计入成本费用。但新税法对职工薪酬的界定范围相对较窄。新税法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计税工资标准,超过计税标准的工资性支出应缴纳所得税。如职工福利费支出,新准则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据实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又如职工教育费支出,新准则规定,职工教育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再如工会经费支出,新准则规定,工会经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的部分,准予扣除。 (四)其他支出 譬如业务招待费,新准则规定业务招待费列为“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且扣除总额全年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这一规定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相比,变化较大。新准则规定企业的各种捐赠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冲减当期损益。而新税法规定,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出部分及非公益性捐赠不得扣除。新准则规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可据实列支,计入营业费用,冲减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新准则和新税法在支出、费用确认方面除了上述规定不同外,还有向关联方支付管理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借款费用以及佣金的扣除等项目,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税会差异。这些差异在期末都将进行纳税调整,进一步增加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新准则和新税法在资产确认方面的差异 (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新准则下,多种资产可在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时,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列入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就是公允价值相对于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利润表或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调整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但新税法在确认应纳税所得时不考虑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仍然按原来取得的成本确认。因此这些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期末的账面价值就不等于计税基础。 (二)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金 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并允许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当期的损益。新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已经批准可以提取的坏账准备外(提取比 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的千分之五),其他未经核定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在实际发生年度允许扣除。由于新准则和新税法的规定不同,导致相关资产在期末计价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从而增加了税会差异。为使新准则能够顺利实施并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调税会差异是所得税会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所得税法律法规,增强新税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及时开发与新准则相配套的财务软件。设立独立的法定所得税报表,把有关税会差异的明细项目纳入表内,增加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科学性,减少税会人员的计税难度。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和税务征管员对新准则及新税法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新准则及新税法变动内容。 会计制度论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资产管理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使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一些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了极大的限制作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针对一些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大家都知道,目前,依靠国家政策拨款仍然是社会中各个企业单位的主要的资源来源。虽然,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不断改革,大多数企业已经对财政和非财政收入进行了详细地划分以及核算规范,但是那只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在现实的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收入与非财政收入仍然没能被明确地区分出来。这类问题主要突出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向,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花钱引进了许多贵重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完后,就被放在那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自身企业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 2.企业单位对不用资产的处置不合理 不管是原来的会计制度还是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的处置都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大部分企业单位是在有人检查的时候做一下表面工作,根本都没当回事,而检查者也只是做一下面子工作,走一下规定的流程,也不去了解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是采用将设备搬离甚至直接丢弃的不合理的手法,使得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大多是到了仪器的规定使用期限后就进行报废或者变卖。 3.资产管理的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现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比如有的单位只关心设备的使用情况,但是对于设备的维护和安置工作却不尽合理,甚至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这些事,从而导致了许多工作根本不能开展。更有部分单位就没有企业资产的保险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表面文章,同时,这些工位的形同虚设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才损失。有的企业单位竟让将审计工作视为资料的准备,并不能居安思危,没有做好面对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多潜在危险不能及时解决,一旦爆发,后患无穷。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首先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会计制度,并且要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单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来确保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当企业内部的资产发生变动时,相关的人员要能及时确定变动情况,设计的资金来源、去向等情况,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详细掌握,如果有什么疏忽或者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企业的审计工作真正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完善性。 2.企业要培养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市场人才。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资产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必须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相关人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也能相应地提高人员的素质,要时刻明白,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单位还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加快企业的转型,将之前的旧观念尽快抛弃,真正明白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企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管理。会计人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了解。造成企业单位的资源巨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的预算工作做得不到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的预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高层要充分了解企业中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有效判断,决定企业是否购置一些贵重的设备,对于怎样处置那些没用的但是没有报废的资产,以及对于那些已经到了规定年限的设备该怎样处理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新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已经有一年了,它在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设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的影响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单位内部新制度下进行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性的作用。 会计制度论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帐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尽管一些企业认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耗费,需要核算与报告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等,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准则、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帐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 经营的国际化拓展。(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二)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横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现代会计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若干分支;纵向多层则指现代会计是由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单位)会计、内部责任会计等若干层次构成。以上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等。“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的准则或制度,又要包括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其二,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 尚须指出,无论是“横向到边”还是“纵向到底”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从辩证的观点看,这里的“边”和“底”均是无止境的,理由在于:其一,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会计领域,形成新的会计分支,进而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些会计领域的会计行为,这表明会计制度在“边”的扩展上具有无限性;其二,随着集团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的层次不断增加,这表明会计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无限性。 (三)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1)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 2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 尚须说明,加快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会计规范的国家特色,不容质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规范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具体说,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的要求,特别在目前我国财力尚十分薄弱的环境下,更要首先考虑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国家宏观利益的影响;其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会计主体核算与报告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各会计主体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自我约束具有防范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因而是确保会计制度正常执行的主要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强化会计主体的自我约束,主要是各会计主体应根据国家统一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与本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内部会计制度,以规范内部会计行为。同时,各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应从增进局部利益、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双重利益观念出发,督促会计人员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必要时应将会计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纳入业绩考核,以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规守法。 2 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是外在于会计主体的各有关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等应定期对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和监督,经常性了解各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能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给予各种形式的嘉奖或信贷优惠,而对违反会计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会计主体则视情节轻重、违纪金额大小等给予相应的处罚(如通报、罚款等),以督促各会计主体从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出发,自觉遵规守法。同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即审计部门应在对会计主体的审计业务中严格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有关制度执行方面的问题,应予以指出,并督促企业限期纠正,企业不予纠正的,则应在审计报告中如实披露,以促使会计主体从维护其社会形象出发,自觉执行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论文:关于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 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的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做出各种最优决策,借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可是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部分农村信用社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造成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不仅经营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笔者认为,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全面管理分析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从分级式管理向集中式、扁平化管理转变,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制度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西方国家中,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的会计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推广和使用,表明在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确实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献计献策 投资经营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决策范围很广,既有机构、人员、业务量、业务范围等发展规划方面的决策,以期达到优化布局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又有多项决策,如贷款、资金管理、新业务品种与新技术开发运用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凭证印刷批量等。在实践中,任何一个金融企业都应在充分调查、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投资和经营决策,而管理会计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如趋势预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经济计量法以及线性规划技术、概率分析、调查分析法等为决策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2、全面提供管理信息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不但自身的财务活动,而且开户企业的经济活动、居民的投资活动等都要在信用社的财务及各种报表、资料中反映出来,因而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中,拥有大量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非数量关系,这种关系有的可按统计的货币单位计量,有的则不能,从而形成多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又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管理信息,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不受有关法定会计规范和固有会计处理程序及规定格式制约的特点,它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对从各种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汇集、加工、整理、分析,使之成为能满足管理者开展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项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例如可依据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营业机构网点进行保本测算及利润预测,为机构的设置、撤并、人员职数的确定等提供依据。也可根据成本习性将某项新业务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揭示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的依存关系,为领导者评价有关方案,制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考评经营责任目标,实行监控 为加强和提供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水平,完成既定目标,就必须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全过程和结果进行严密的跟踪和监控,及时地对各项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进行检查与考核。将预算数(目标任务)与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和检查考核,找出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根据指标分析落实到部门甚至个人的方法,查清造成差异的责任,从根本上杜绝良莠不齐的局面,使每个责任部门负起应负的责任,业绩优秀者一据可奖,业绩低劣者有案可罚,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责任制度与本社的经营目标相连结,个人的收益与本人的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内部各部门乃至全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预定计划而共同努力。 二、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现代化的方法,因此管理会计的方法内容非常丰富,融合了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突出动态分析的特色,从动态上提供有关信息,为经营管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本、量、利分析,通过预测和决策分析编制全面预算,推行责任会计。 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为,对于企业收益和形成与取得,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进行控制,会计人员不直接参与,也无法直接获得有关资料。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在农村信用社所有成本构成中,按照成本习性可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农村信用社的成本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各种存款利息支出;②金融机构往来支出;③综合 费用;④其他营业支出。其中:前两项称之为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属于变动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资金总量和利率水平,而且也取决于资金成本构成项目的内部结构比例。在资金总量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高利率资金来源占比减少,而低利率资金来源占比提高时,整个资金成本呈下降趋势,反之则呈上升趋势。 而综合费用和其他营业支出中大部分项目属于固定成本,原因是在机构人员一定的情况下,这些项目的支出水平不受业务量或资金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而在单位成本中,却与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变化成反比,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成本还可按其支出数额是否能改变,再进一步细分为“酬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前者是指管理层的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这些成本支出的多少视企业的经营需要而定,管理者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要求做出增减的决定。后者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职工工资等等。这些成本是维持企业生产能力必不可少的最低成本,具有极大的约束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影响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利润的是资金来源的结构,而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信用社利润的则是贷款的质量结构。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来源结构与信贷资产质量结构的动态管理上,努力要求最佳负债结构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资金成本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 2、实现全面预算制,加强财务控制 预算在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但新的观念是将其看成“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所谓全面预算就是采用货币计量的方法,把农信社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换句话说,编制全面预算就是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农村信用社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情况,把涉及农村信用社战略目标(目标利润)的所有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并规定如何去完成的方法,使农信社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在计划期间应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用来代替“长官意志”和主观臆测,保证农信社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实行责任会计管理,完善经营机制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它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信用社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信用社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划分责任中心,确定权责范围。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可将农村信用联合划为以下6个责任中心:以计划、资金、部门为主体的成本责任中心,负责筹集资金和优化负债结构;以信贷部门为主体的利润责任中心,负责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保全、利息的及时收回,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结算和经营目标综合考核责任中心,负责各项经营目标的规划、监控、考核,使全面预算得以贯彻落实;以行政、工会等部门为主体的后勤责任中心,在精打细算的前提为职工提供工作、生活保障;以审计、监察、保卫等部门为主体的安全保障责任中心,负责纠错防弊,为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以人事、教育部门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责任中心,负责干部的选拔、业务考核和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 ②确定责任目标。责任目标是责任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完成的经营任务,是全社总体经营目标的一部分,实行责任会计时,应规定每个责任中心相应的责任目标以及完成一个责任中心相应的每个责任中心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工作任务落实,保证全社总体经营目标地按质按量完成。 ③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差异调查。成本控制报告将使人们注意到偏离目标的表现,但它只是指出问题的线索。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原因,分清责任,才能采取纠正行动,收到降低成本的实效。 ④考评业绩编写业务报告。每个责任中心都应编写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使每个责任中心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绩与不足,也使社领导了解各个责任中心的表现和预算数与实际完成数的差异,以便及时调控,促进下阶段能够按所计划目标改进,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 会计制度论文: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改革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会计制度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指引会计制度改革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将制度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许多规定都是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上检验其效果并经过修订后,再推广到全国所有企业。因此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缩影,其代表性是令人信服的。本文试图按时间顺序描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探索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展望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未来。 一、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首次突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经济体制改革刚向市场经济开了一条门缝,股份制就悄悄地溜了进来。从1984年起,上海不少企业纷纷向职工集资,有的用于和乡镇企业联营,有的用于兴办第三产业,股份制的萌芽由此出现。为了规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及其集资行为,198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制定了《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同年8月10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办发<1984>58号文件)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有关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地方法规。到1986年年底,上海共有符合该法规要求的小型股份制企业807家。这些股份制企业都是内部集资,所发行股票不能上市流通。持股者均为本企业职工或关联企业职工。发行股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福利,且职工对本企业或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很熟悉,因此股东对会计信息并无需求。股份制企业虽已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却未建立。当时规定只有新办集体企业才能发行股票,所以这些股份制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集体企业会计制度。以上事实证明:只有当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需求。为了避免制度创新的成本超过制度创新的收益,如果股东不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就可以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原有非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就没有变革的必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指导思想也使人们忽略了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的重大发展。同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1000股,每股面值50元,按面值发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发行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其中一张股票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赠给美国总统布什)。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信托部经批准办理股票转让业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布什总统访沪时曾亲自到该交易柜台将邓小平送给他的股票办理过户手续)。中国股票市场宣告诞生。 1988年,深圳也建立了股票交易柜台。到1990年年底,深圳已有股票交易柜台12处,上市股票5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9168万元。深圳的股票交易总额1988年为400万元,1989年为2330万元,1990年为17.6亿元,股票市场发展迅猛。 到1990年年未,上海的股票交易柜台已有16处,交易点40余个,上市股票8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7100万元,1990年股票交易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然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却未有丝毫变革,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不按“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公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却按“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的公式编制“资金平衡表”,股东权益无法单独列示,资本保全根本无从谈起。会计制度改革严重地滞后于股份制改革。 会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尚在争论“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为了防止股票市场姓“资”,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较多,股票市场上仍然保留着较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例如,关于股利分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按不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计算股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并由董事会视公司经营情况决定红利(在企业所得税后列支),但股息与红利之和最高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15%。又如关于股票价格,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股票均按面值发行,股票交易价格为股票面值加上成交时预计的股息和红利(与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类似)。1987年以后虽然取消价格管制,但投资者仍然习惯于用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来判断股价的高低。1990年股票市场供不应求,股价暴涨,政府又恢复价格管制,限定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1%。 在股价和股利的双重管制下,投资者只需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市价/股利比率判断股价的高低,而不必以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当时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脱胎而来的,既然投资者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小,而制度创新的成本却很高(要冒姓“社”还是姓“资”的政治风险),那么原来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就没有改革的必要。1990年1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严格限制股票发行和转让的通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寻求理论上的突破,意识形态领域中关于股票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使得制度创新的风险极大,阻碍了会计制度改单的进程 。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时“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争论的否定。同年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维护股东权益,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仅有8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尚未制定,所以这8家公司只能沿袭股份制改革以前的所有制形式以及行业管理,分别执行6种会计制度。它们分别是: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凤凰化工、飞乐股份、真空电子)、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豫园商场)、集体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延中实业)、集体商业企业会计制度(飞乐音响)、合作社会计制度(爱使电子)和乡镇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申华电工)。这些适用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根本不适合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各公司之间报表项目缺乏最起码的可比性。建立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然而制定会计制度的权限在财政部,证券交易所无权制定会计制度。1991年5月,上市公司披露1990年年度报告的法定期限已过,但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仍未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只能运用法律赋予其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权利,在不改动8家上市公司6种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一种名为《经营状况说明书》的简表。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结构分析表”中,仅有“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7个项目。在“经营成果分析表”中,仅有“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4个项目。上市公司各自将原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调整并汇总后填制上述两表,以此作为1990年度财务报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试刊号上半公开披露(该专刊为内部刊物,不能公开发行。当时在上海街头零售,属于打“擦边球”),此时已是1991年6月7日。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初步尝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办法虽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却反映了当时制度创新的艰难。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继续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共有5家上市公司(发展银行、原野实业、万科企业、金田实业、安达运输)。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试验田和中国大陆第一个经济特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会计制度改革也较为大胆。深圳本地的5家上市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适合股份有限公司运作的会计制度。从深圳胶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布的1991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其财务报表的内容及项目的排列已相当接近当时国际公认的通用格式。在资产负债表中,针对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设置了“坏账准备”项目。存贷计价采用“市价与成本孰低法”,设置了“商品削价准备金”。允许对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以重置成本进行重估并调整账面价值,重估升值部分记入“资本公积”科目。在损益表中,则按行业分别列示营业收入、费用和损益,并将存货跌价损失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列作“存货折价”。 1992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发表重要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胜利,使会计制度创新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推动了会计制度的改革。 1992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将8家上市公司按计划经济体制下6种会计制度编制的1991年年度“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有关指标重新分类并汇总,转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格式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于1992年2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上半公开披露(当时该刊仍未获准公开发行)。虽然这只是会计报表形式上的转换,却是会计制度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尽管如此,上海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仍然落后于深圳。深沪两地会计制度改革的差异,与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相关。1991年下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逐步取消了股价管制,股票交易十分活跃,5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数千万元,最高时曾达到上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9月6目的45.66点上升至11月14目的136.94点,上涨了约两倍。而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187.35点上升至237.46点,涨幅仅为27%,8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仅为数百万元,最低时成交量不足百万元。原因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仍实行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个交易回收盘价1%的管制,股价波动较小,股票交投清淡。直到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完全取消股价管制。从深沪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中,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根据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推理: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股票交投活跃,所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股票市场发展导致日益增长的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发端于股份有限公司,而深圳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又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会计制度改革的扩大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传供境外投资者买卖并以美元报价和结算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2年2月28日,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A股和B股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股票市场从此有限度地对外开放。同年2月,上海公开发行股票认购证207万份;同年3月27日,同时有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1992年5月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1个月以来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为了适应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各自发展远程通讯系统,将股市行情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全国各地,吸引全国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各大证券公司也在全国大中城市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全国投资者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许多投资者既买卖深圳股票,也买卖上海股票。但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得许多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给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很大困难。股票市场的扩大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从地区扩大到全国,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更需要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向国际惯例靠拢,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惯例接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时,提出要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由财政部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登会计制度,有史以来是第一次。1992年6月25日颁布的会计制度却要求从1992年三月五日起实施,有史以来也是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一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问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名为会计制度、实为簿记制度的重大突破。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受到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约束。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根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存量;通过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增量。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二章“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隐含了会计个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规定了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重要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稳健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在其余各章中,则分别规定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在信息披露上,要求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披露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还要披露财务状况变动表;除了编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并报表。 五、会计制度改革的发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股票市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92年11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朱熔基亲自担任证券委员会主任。证券委员会下设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此举标志着原先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区域性股票市场,发展为由中央政府管制的全国性股票市场。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即着手准备推荐国内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这是继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了适应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需要,财政部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又于1992年11月颁布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92>财会字第58号文),于1993年4月颁布了《关于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执行何种会计制度等问题的通知》(<93>财会字第19号文)、《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93>财会字第18号文)等一系列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中的会计处理方法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分述如下: (1)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投票权资本总额20%以上,但少于50%并对该单位有重大影响时,或虽不足20%但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原规定50%以上采用权益法)。 (2)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除因永久减值作出亏损准备,可以按成本计列,也可以按重估价计列(原规定只能按成本计列,不能作出亏损准备)。 (3)短期投资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计列(原规定只能按历史成本计列)。 (4)年度终了后至会计报表报出前,如发生国家外汇牌价调整幅度较大,而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实质性的影响时,应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但不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原规定要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这次发行H股是“先立法,后上市”。与数年前相比,反映了改革者日渐成熟。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只股票。此后,又有不少公司陆续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了进一步规范外资股发行和上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1996年4月,财政部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处理补充规定的通知》(<96>财会字第7号文),规定“在香港地区以外的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其会计核算遵照在香港上市公司有关会计处理的规定”。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上市公司纷纷组建企业集团。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1992年度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不足10%,而1994年度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达到90%以上。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集团编制的是报送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汇总报表,财政部从未制定过有关合并报表的会计制度。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1995年2月,财政部颁布《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股份制试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格式》。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规度,股票市场发展又一次推动了会计制度改革。 六、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要突破: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在中国大陆,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1998年1月27日,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取代《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序言中称:制定本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工作,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股票市场发展再一次推动了会计制度改革。 新制度为了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1996年8月发生的“渤海集团”事件(股票停牌两个月),以及1997年3月发生的“海南民源”事件(至1999年3月股票仍被停牌),起因之一均是以尚未完成法律程序的资产重估的巨额增值(金额达数亿元)计入资本公积,然后以新增资本公积大量转增股本,导致注册资本虚增、投入资本不实。为了防范此类事件再度发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明确规定:资本公积中的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价值、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投资准备等部分,不能转作股本。 另一个弓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投资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要求发行外资股的上市公司必须执行以上规定,其他发行内资股的上市公司是否执行上述规定则由公司自行决定。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一方面是股票市场对外开放、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会计制度改革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制约。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还要求以“现金流量表” 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导致这一变更的原因之一是,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逐渐加强,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资金流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使投资者认识到有必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来消除利润表中可能隐藏的利润泡沫,有助于正确判断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维护股东权益的重要性。为此,《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增设了附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共有四十个报表项目,要求上市公司详细列示股东权益各明细项目的增减变动。根据投资者的普遍要求,对公积金转增股本、公积金弥补亏损、职工住房周转金变动、购建职工住房支出、公益金的使用情况等一些容易侵犯股东权益的事项,要求公司作出充分披露。 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1998年年末,财政部又颁发<98>财会字66号文件,就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作出解答。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资产重组,然后将股权购买日提前到年初,把被收购企业的全年利润“装”进报表,名为资产重组、实为“报表重组”的利润操纵行为,66号文件特别强调:“公司购买其他企业,应以被购买企业对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实际上转让给购买公司的日期作为购买日,即以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为标志”,并规定了确认控制权已经转移的四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十五大”报告允许和鼓励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契约——会计制度,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创新,继《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之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里程碑。 七、会计制度改革的突破 会计制度在形式上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名为会计制度实为簿记制度,这种形式是有效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这种形式无法避免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对那些不能纳入会计科目体系的事项就无法作出规定。例如,关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披露,在会计制度中就难以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又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及时披露这方面的信息。 1996年12月,海南民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关联公司签订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虚构利润5.4亿元。公司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与大股东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于1996年报公布前大量买进海南民源股票,在年报公布后乘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纷纷追高买入之时,大量抛出,以牟取暴利。公司股票从1997年3月起停牌,至1999年3月尚未恢复交易,公司股东损失惨重。 1996年2月,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干达承包的欧文电站工程遇到了严重困难,被迫终止合同而面临违约诉讼,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然而在1996年4月底公布的1995年报中,公司对如此重要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竟然只字不提。年报称1995年公司每股收益0.54元。在1996年8月公布的1996年中期报告中称,1996年上半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上半年每股亏损0.77元。中期报告公布当天股价腰斩,令市场人士震惊,许多持有该股者挥泪斩仓。 上述两起重大事件发生后,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财政部又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两个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1998年1月1日起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一起实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是对原先会计制度一统天下的突破。 会计准则在形式上是按会计要素、按经济事项分别制定的,相对会计制度而言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可能将某项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清楚全面,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所以不可能像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来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会计准则逐步取代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到1999年年底,财政部已公布了九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 八、会计制度改革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指引会计制度改革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对新制度的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股票市场发展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简言之,本文的结论是: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会计改革发展,股票市场需求推动会计制度创新。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预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1)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人民币迟早会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股票市场迟早会对外资完全开放。同一家公司发行并且在同一家交易所上市的A股和B股迟早会同股同价,同一家公司发行并且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和H股一定会缩小价差。随着股票市场逐步取消“内外有别”的政策,会计制度“内外有别”的差异将逐步消除。根据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发行A股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都应该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要有可比性,这是股票市场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随着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进一步完善,“内外有别”的差异将会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而逐步消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制度改革。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职工的“生老病死”实行“统管统包”政策,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将职工的医疗支出列入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将职工的住房支出列入负债类科目“住房周转金”的借方。由于医疗费用逐年上涨,多数公司的“应付福利费”出现了较大的赤字;由于按房改政策向职工出售住房的收入大大低于住房的账面价值,多数公司的“住房周转金”出现了更大的赤字。这些赤字“挂账”造成了对股东权益的侵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逐步推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付福利费”和“住房周转金”将成为历史,股东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改草案已经提交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二十年来会计改革成果的结晶,对今后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会计制度要向会计准则过渡才能担当此重任。股票市场对外开放,也要求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规范形式。但是会计准则不可能立刻取代会计制度,我们不得不考虑制度创新的成本。一方面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健全。会计制度逐步向会计准则过渡,并与会计准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双轨制”的方式同时运行。根据中国国情,这显然是制度创新成本最低的一种改革方式。 财政部一位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权威人士最近指出:资本市场的扩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近期发 布实施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实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度和准则将同时并存。企业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若会计准则已作出相应规定的,以准则为准;若会计准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的,仍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同时,不断地协调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的内容,俟会计准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从统一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本文预言: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的第四个里程碑。我们坚信:只要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制度改革,我们期盼着中国会计制度的第四次创新。(蒋义宏) 会计制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 由于、“”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上述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实施,使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走出了混乱状态,满足了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后,我国还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如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2.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努力开创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在财务会计工作领域,我国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日益完善。1982年到1987年之间,我国先后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严格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 《折旧条例》)。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有关规章制度中。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要求,难于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施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1985 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并实施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为了配合 《折旧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8年5月19日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折旧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折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使用。 第二,制定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成本管理条例》)。建国以来,对于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国家规定了其成本开支范围和主要的费用开支标准,制定了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也大量存在。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财政部从1981年开始就着手拟定《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3月5日,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于1985年先后制定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设业、商业、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当时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为了配合 《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6年12月23日制定了《成本核算办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成本核算办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和强化企业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成本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3.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制定实施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不相同。当时我国制定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其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其经营方式的要求。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要,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3月正式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从该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它的制定与实施,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4.制定实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行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股份制也悄然出现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之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延中实业等几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上市的上市公司。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后,国有企业还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地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境外上市。 为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2年5月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的与实施,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重大事件。无论从该会计制度的内容,还是从其形式来看,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模式,是一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由于这一会计制度实施于《企业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制定之前,实际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前奏,对于促进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27日在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在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 5.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实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建国四十余年来,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部门所属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第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实现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1992年11月如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 第二,制定行业会计制度,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体系。我国传统企业会计制度,是按照所有制成份,分别不同的部门或行业设计制定的。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对既存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按照企业所属的行业设计制定会计制度的原则,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后,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过程中,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自1994年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13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6.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自1997年起,我国先后进行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与此相配套,按照上述财政、税收、外汇等体制改革实施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配套的改革,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第一,配合新税制改革,制定实施新税制会计处理办法。从1997年开始,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税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撤并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种。为了配合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了企业税制改革的会计核算,根据有关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于1993年12月至1994年6月先后制定了新税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包括《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关于资源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新税制会计核算办法。这些会计处理规定的与实施,规范企业新税制的会计核算,保证和促进了新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扒对外汇管理体制作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决定。为适应外汇体制改革需要,规范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2月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并于1994年7月2日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就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国有 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7.配合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宗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殊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单设一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同时对公司、企业容易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的问题作了禁止性规定。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令第287号)(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的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二、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 本人认为,从上述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 “”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笔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在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此后进行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 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申,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 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会计制度论文: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 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会计改革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讨论,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求更全面、更明确地回答这些尚问题。 —、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者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了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体制来说,国家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人、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帐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 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帐,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帐,职工福利欠帐,环境治理欠帐,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在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用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那个主体进行分配,在那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环,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向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增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按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总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的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 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理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体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面认识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实践的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固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组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内在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结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现为以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的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 在卜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 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其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的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 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已有利的方式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是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求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是大股东,对小股东有着潜在的损害,所以往往要有一定程度的政府于预,比如定期公布信息,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 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帐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营业税的会计处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现实差异,分别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而且还应当确认增值税等其他流转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 分摊,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井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义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帐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和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 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配,不失为一种 尝 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科写期竹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从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 standards 或accounting 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底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研 讨会上达成一致意见,今后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理顺,从而形成 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业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簿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外,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 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80年代末开始搞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个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帐户设置、记录内容和信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的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 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帐户的规定,比如,单设帐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屋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帐户的设置、帐务处理程序、帐户对应关系、帐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帐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帐务处理程序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 committee;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用会计制度(即Plan General Comptibles;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 Accounting 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 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所以棒供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鉴于目前会计制度种类比较多,不便于检索和执行,建议适当加以归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簿记水平的提高,加之会计准则指南中提供了各类业务的相关会计科目和记帐方向,会计制度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什么时候会计人员感觉到这套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这套会计制度也就自动取消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在准则与制度的存废上花太多的精力讨论了。以上方案如果可行 , 那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新模式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有人认为,会计准则偏重理论,会计制度偏重实务;会计准则是抽象的,会计制度是具体的,会计准则是原则,会计制度是方法。这些观点,显然天法正确界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改革实践也是有害的。 鉴于会计准则目前还主要是在上市公司执行,建议先在上市公司试行这一模式,非上市公司暂时仍主要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但应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逐步扩大新模式的适用范围,最终过渡到新模式。 来源: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会计制度论文:金融电子化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各家银行市场竞争及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试从银行会计电子化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方面谈点看法。 一、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狭义的金融电子化又称银行电子化,反映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监督的电子化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而反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方面,则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建立起银行枣客户电子联系网络。 西方各国均将银行业务电子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逐年成倍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技术性投入每年以21%的速度增长;日本银行业在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上70年代初投入为10亿日元,而到了70年代后期,投入已达25000亿日元。预计在2000年,国际银行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将达2001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快推动银行业务电子化是当前国际银行业抢占客户市场、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从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全面开发应用阶段。目前,计算机、通迅技术已在银行柜面业务、清算业务、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一卡通、企业银行、流动银行、网上银行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新产品不断推出,电子化也正日益成为各家银行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电子化起步早、投入大、开发力量强、应用水平高,其本外币、公私业务已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联网;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本外币一体化方面保持领先,其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已实现与海外信息和资金清算的实时化和一体化;建设银行的个人电子汇兑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农业银行的“缴费通”正逐步实现产品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贸易正呈爆炸式增长,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网络革命”。“网上交易”、“网上银行”成了目前银行电子化工作中的又一热点。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的四大网上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虽然与国际网上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提供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如网上支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也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成为现代银行业跨入新世纪的一个新特点。 未来银行业将更加面向客户、面向效益,以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主旋律,不断更新金融服务手段,改进银行内部管理,并将给金融业的相关领域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金融电子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会计核算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知识,而且要懂得各种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因为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与其核算过程紧密结合,在很多方面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就是处理业务的过程。比如支付结算业务,柜面人员在办理诸如汇兑、银行汇票等业务时,既为客户提供了支付结算服务,也处理了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而这些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业务和外汇业务,其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要求相当严格,对柜面会计人员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上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不仅对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柜面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电子及通讯技术在银行领域全面应用后,一方面更新了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处理流程特别是会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将柜面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要求用电子化的手段在会计核算电子化系统中加以固定化,使银行柜面核算应用系统逐步智能化。这样,对柜面一般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应降低。如以前柜面会计操作人员在办理业务前必须了解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甚至设计业务处理方案;而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前台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就好比只须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就可以在EXCEL系统中制作和处理一些账表,而无须去学习软件编程技术一样。由此可见,金融电子化的趋势将把银行会计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设计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内控措施以及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另一个层次是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他营销技能。 2.对柜面劳动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银行对会计储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他们受理各自分管的开户单位业务,控制账面存款、登记账簿,柜员间的信息是封闭的。在银行电子化条件下,各家银行都对各自的业务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发出能处理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将银行的数据集中,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公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银行界称之为综合柜员制。这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柜面劳动组织方式,它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彻底改变了银行以前柜面劳动组织形成。 3.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完毕,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总分核算体系。前台柜员根据凭证登记分户账,抄制余额表;后台综合人员则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编制日计表,并通过相互间的总分核对、平衡以保证账 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了便于前台柜面的分工协作,银行的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笔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就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以后,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计算各种收入和支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这种双线核算的账务体系给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却制造许多不便与浪费,如在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各种日常交易记录、分户账记录的存储外,还要设计源自于分户账的总账的存储,并且日终处理时还要进行总账和分户账之间的核对,增加了系统的出错概率。在应用上,目前银行除了打印必不可少的纸质流水账、分户账外,还应按制度的要求打印总账、科目日结单,按科目整理传票、核对总分账务,在人、财、物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如上所述银行的每个柜员可以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4.对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在手工操作情况下,银行柜面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诈骗、抢劫等。对内部会计核算上的风险,在手工操作模式下可通过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实现电子化后,随着技防手段的提高,应对诸如诈骗、抢劫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对电子化系统风险以及智能型犯罪的防范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电子信息替代了银行手工账表凭证,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而且内部的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如系统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系统的运行是否可靠,网络是否安全,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授权控制措施是否严密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系统网络化进程加快,“黑客”对网上银行、电子联行、通存通兑、金卡工程等银行网络系统的攻击,也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安全防范课题。 三、对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基本上是适应手工操作而产生的,随着银行会计电子化的普及和深化而亟待改革。笔者认为,应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应区分会计人员和柜面操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电子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包括电子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和系统运行的监督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前者是银行会计柜面业务系统的构架者和应用工作的监控者,应该明确:A、他们在银行会计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负有全面贯彻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B、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通信、网络知识和银行业务、会计业务等知识水平;C、对他们应提出诸如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料的保管、移交等要求;后者则是一般理财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要求还是传统的。而柜面受理票据,收付现金的柜员应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别,因为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下,他们主要是按照既有规定进行操作,就如同大型超市里的售货员一样,对他们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而不是会计知识和会计责任。 2.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所谓新型的银行柜员制是指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形成,在西方商业银行普遍推行,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它也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用和推广。但是,国有银行采用这种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规定,对其分类、分工、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还不十分严密。银行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以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的管理和监督者。 3.应对银行会计账务组织进行调整。目前银行实行的双线核算账务体系不适应电子化要求,应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一是应按照信息化要求改造银行账务组织体系。银行会计信息应满足监管方、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的需求。针对会计电子化系统运算速度快、数据集中处理能力强、网络传输速度快的特点,简化原有的综合核算体系,即取消总账、科目日结单等综合账务,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原来为统计、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登记簿、台账纳入银行电子化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如为计算分析、控制资产质量的贷款、应收利息卡片账,为计算、分析负债成本的存款卡片账,为进行内部责任会计核算按员工、部门登记的存贷款、中间业务收支明细账等都应纳入明细核算体系之中。二是应从简化业务流程、节约成本角度改现行银行单式记账凭证为复式记账凭证。银行单式记账凭证是为适应手工操作模式下柜员分工而设计的,应用电子化系统以后,单式凭证已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基础,因此银行业使用复式凭证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就目前银行实际情况而言,使用复式记账凭证的基础已基本具备,实行综合柜员制的银行外部业务由一人操作,采用复式记账凭证可以完成整个业务流程,银行内部业务完全可以用复式记账凭证处理。三是改按科目顺序为按业务流水顺序整理会计凭证的档案管理办法。这是简化综合核算体系的配套措施,也是在银行国际业务中已采用的方法,切合业务操作实际。 4.应对风险管理采取措施。随着电子技术的运用,电子化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上对所有的银行交易及其对象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损失标准,使银行会计电子化系统适应目前的信息社会的需求。如对小额交易、小客户,这些业务在银行整个业务量中占比较大,但金额较小,对它们的风险控制措施要求可以相对较低,允许的风险损失比例可以高一点,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电子化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成本,使系统更具适应性。对大额交易、重要客户,通过采用系统自动处理和后台手工操作的双重安全措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其次,应建立电子化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会计电子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金融业务创新的过程,而任何创新都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先期设计的成本,还包括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控制风险而付出的组织成本,另一部分则是针对系统固有风险而计提的风险准备金。银行电子化风险准备金应作为银行会计电子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在银行会计制度中给予确立。此外 ,在银行电子化系统设计中,还应规定用于安全设计的投资比例。 会计制度论文: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探讨 目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多,实务探讨少,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可操作性差。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尚不能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的信息。因此,尽快建立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解决对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问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标及基本概念 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目标,旨在传统会计的概念框架中融入人力资本的新观念,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信息。为使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取得突破,强调可操作性是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其范围包括人天生具有的才能和后天获得的能力,还包括运用和继续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等,它是相对于物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 从企业的角度看,人力资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生产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生产能力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产品的能力,这是一种较低级的人力资本,其所有者一般是企业的工人与普通的白领职工。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打破传统的习惯,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工具,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级的人力资本,又可称为技术型人力资本,其所有者一般是科研人员。资源配置能力是指人们感知、正确把握和采取行动重新配置资源,应付非均衡状况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资源配置能力是指针对改变了的环境重新调整生产要素,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成果的能力。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标志,这种人力资本又可称为管理型人力资本。 二、会计恒等式新的内涵 在传统会计恒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指物力资本所有者,这是由恒等式最早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当时物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自己经营企业,物力资本的稀缺性以及他们对主要风险的承担能力决定了由其享有剩余索取权是实现最高社会效率的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理革命的兴起,掌握企业控制权的不再是物力资本所有者,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管理能力(管理资本)的经营者。那么经营者是否有资格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①从稀缺性上看,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经营的复杂性的增强,使得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一个特定企业来讲,这种资源的稀缺程度甚至高于物力资源。②从风险承担方面看,经营管理企业的复杂程度使得经营者退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企业的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发达的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一旦经营失败,名誉声望毁于一旦,就其个人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损失。因此管理资本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于物力资本所有者。 考虑到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会计恒等式中的所有者权益应一分为二: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即: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三、对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拓展 会计假设是构成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它表明了财务会计的环境特征。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假设也面临调整,否则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有用性。知识经济到来之前,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主要对象是有关物力资产的价值运动,物力资产的数量与质量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产的信息纳入会计报告,由于人力资产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很难全部用货币进行计量,非货币性的表述也是向相关利益者传递人力资产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中,货币计量假设演变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表述并用的会计假设。 四、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确认与计量原则 1.按重要性确认的原则。出于对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对人力资本的确认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即只确认管理型人力资本与技术型人力资本,对生产型人力资本暂不确认。这一原则也与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管理型与技术型人力资本十分紧缺,企业所拥有的管理型与技术型人力资本的情况才是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所以将管理型人力资本纳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具有现实意义。 2.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目标是为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取得人力资本所支付的招募费用、培训费用等历史成本的信息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有用性,因为人力资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工作的实践、团队的合作、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而经过权威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根据历史业绩预测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从而评估出人力资产价值,则能够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人力资产未来效用的较可靠的信息。由权威机构进行评估还有两大优点:①避免由各企业自己评估所面临的技术难度;②避免由于各个企业评估方法尺度不同造成企业间信息的不可比。 3.逐年评估,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人力资产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受个人健康状况以及社会进步所导致的知识更新的影响,其效用的发挥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公允地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必须逐年评估,发生减值时要计提减值准备。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人力资产不同于固定资产,其价值不一定随着使用而发生减损,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与学习,人力资产可能发生增值,所以对人力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尚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确认的条件及相关账务处理 对人力资本不是自其进入企业就在会计上予以确认的,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才予以确认: 1.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人力资本的确认是为了兑现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而其对哪部分剩余收益拥有索取权呢?剩余收益索取权划分比例取决于三个因素:①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企业时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关于受托经营责任的契约;②人力资本所有者就完成受托经营责任之后的剩余收益部分与物力资本所有者讨价还价的能力;③物力资本所有者为达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果所考虑到的对方心理接受能力。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企业,使其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利润率,是他进入企业时就承担的受托责任,完成受托责任的报酬已经以工资和固定年薪的形式领取;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只能对完成受托责任后的剩余收益拥有索取权,即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来共同分享企业超过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因此,人力资本的第一个确认条件为企业利润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否则不确认人力资本。 2.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享有的剩余收益以期权等形式再投资给企业。当经营者将所享有的剩余收益以提取利润分成等方式转移出企业时,不确认人力资本。 有关人力资本账务处理的思路是:①企业支付招募费用、培训费用、工资报酬等费用时,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计入当期费用。②年末当企业利润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时,由权威人力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人力资产价值,按评估值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人力资本”科目。③人力资产评估减值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人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④管理人员退出企业时,借记“人力资本”科目、“人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人力资产”科目。 五、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使用者为物力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拟对企业进行投资的利益相关方。 由于人力资产的信息相当复杂,所以披露宜采用表内披露与附注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年终报告中要披露人力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 资产负债表是按流动性来排列的,由于一个成功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的时间往往长于一般固定资产而短于无形资产,另外考虑到人力资产类似于一种无形资产,所以对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单列项目予以披露。 会计制度论文:关于软件企业管理培训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软件作为产业核心地位地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诞生。但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许多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如何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软件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责任会计制度是按照可控原则,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核算、控制、考核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核算和控制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其内涵来讲,它侧重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所负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责任会计的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经济核算制度和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则,对于软件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地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13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质量是基本的保证。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一个软件提供功能的多寡、界面的优劣而且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益者的需要。要使受益者满意,软件企业必须在软件开发、供应、维护的所有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责任会计中的“例外管理”原则,有重点地抓住典型项目和特殊情况,跟踪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差异,尽早采取措施,近年来实施的IS09000族标准为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其次,在软件企业管理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在管理中,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这是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 为此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必须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责任中心应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承担经济责任的实体——责任者;二是有确定经济责任的客观对象——资金运动;三是有考核经济责任的基本标准——经济绩效;四是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条件——职责、权限。责任中心既是法律主体,也不是财务会计主体,如何建立、建立多少,完全取决于内部控制、考核的要求。软件企业责任中心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责任分为三类: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这些责任中心有权控制、决定、影响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实现或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并应对所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成本中心对可控制的各项费用支出承担责任,其责任可由开发部经理一总需求师、总设计师、总实现师、测试经理、支持经理、技术经理一计划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三级承担利润中心以销售部门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权控制成本,并且可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作出决策,销售经理应为实现一定的收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具有决定并控制其本身(包括下属)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权力,决定本身业务发展的自主权.而企业领导人则应对本身及其下属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经济效果承担总的责任。软件企业实i亍层层承包,能够调动各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整休优势依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管理U标,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授予权力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要求其承担责任,则必须以授予相应的实际权力为条件。各责任中心既要各负其责,互相之间又不能脱节,要处理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立科学的责任预算是实施责任会计的重要前提。责任预算是从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层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数量化,以可控成本、收入和利润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效绩的依据。软件企业的责任预算町按其责任者的责任内容和控制范围分为:责任收入预算(包括软件产品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责任成本预算(包括劳动力成本、开发成本和税成本等)和责任利润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基数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和闪素测算法。只有科学地编制责任预算,才能为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各责任中心要定期编制预算,如软件开发中心要对开发成本按月、季和编制预算。各责任中心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不尽相同,如开发中心编制弹性预算,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可编制滚动预算.只有定期编制预算,责任会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建合理号核与评价各责任中心的指标体系足保障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晕要条件在责权对等的基础划分的设置责中心只是使企业有可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至于各责任中心是否在实际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各自的实际成绩和设果加以准确地测定和严格地考核,最终作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各责任中心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各不相同,因而对绩效的衡量、考核和评价也就采用不同的标准(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收益总额(主要包括边际收益、可控收益和直接收益)和资金报酬(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利润)等三类指标如软件开发责任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编制成本预算,则可将实际成本与预算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 依照激励原则,建立绩效考评和责任仲裁制度,是提高责任会汁工作的有效措施各责任中心要制定出能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日常控制中要及时表扬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在责任考评和奖惩工作中,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责任中心及职工的多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各责任中心和职工的积极性。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帐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责、权、利方面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常设责任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做出裁决,以保障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收益。责任仲裁机构本身必须具有权威性,因此,软件企业的责任仲裁机构负责人应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层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仲裁机构还应有专业人员参加,如会计人员、计划人员、程序分析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等,以有利于责任仲裁机构从各专业角度对经济纠纷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意见,最终作出正确的裁决。 再次,在软件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实行责任会计的软件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各个部门、单位的责权范围和界限极为明确,任何问题一旦发生,必有一定的部门和单位去负责处理,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这也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前提。 责任中心的设置并不意味着责任的逐级下放,而只是责任的共同分担,从而使企业的领导人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事务解决重要问题,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领导人均应承担总的责任,决不会因为实行责任会计而有所减轻。 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体系,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这是当前软件企业管理的~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软件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
电气一体化论文:探究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摘要】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重点,细致的阐述了一体化设备和管道安装的工作要点以及设备调试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 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具有便捷性高和运行内存小的优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生产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早已无法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要求,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因此而产生。各生产企业在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使用时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安装设备上而不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企业对设备进行维护虽然对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有很大帮助,但是要想利用设备进行安全生产,必须要科学的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下文是设备安装工作应着重注意的内容。 1 一体化设备安装的事前准备活动 相关负责人员只有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能对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万全的准备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而且能够降低设备对后续工作质量的影响。安装人员在进行准备活动时,第一步要先确认设备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以及技术性说明的内容,保证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与设备的安装要求相符合。第二步,由于一体化设备必须要经过运输才能到达购买单位手中,设备的质量经常会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破坏,所以工作人员在设备达到后要立即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1)放线就位调平。首先,安装者必须要对设备轴线和基准线的位置进行核对,不准确的基准线位置会降低设备的安装质量,工作人员必须要准确的划定基准线和轴线的位置。其次,要想完全消除基准线划定工作的误差,参与划定工作的员工在必须要在确定基准线位置后对位置的准确性进行复检,通过复检工作找到测定的偏差。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体化设备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降低设备发生移动的几率。工作人员必须要合理的设计地脚螺栓的长度并保证实际使用的螺栓与设计相符合,增强地脚螺栓的作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设计者除了要以一体化设备安装图中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对螺栓的长度进行设计外还可以使用一下公式确定地脚螺栓的长度。L=15D+S+(5~10)其中L是地脚螺栓的长度,D是其直径,S是基座、螺母以及铁垫高度的总和。其测量单位均为mm。另外,工作人员应在埋放误差低于1%的条件下垂直的对地脚螺栓进行埋放,如果中心距误差超过了螺栓直径的10%,地脚螺栓的固定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2 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过程 2.1 装配找正 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需要在找正设备装配完成后进行,提高设备安装工作的质量。设备装配的找正标准是生产设备的企业规定的零点,只有严格执行此工作标准才能提高基配点的准确性。另外,工作人员必须要在相关文件上标注出设备基配点的基本信息,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2.2 装置的放松 螺栓在一体化机械运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一旦螺栓受到外界冲击机械设备的运行就会出现故障。如果设备在一个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中运行,螺栓在强烈的冲击下出现松动,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可能会因此被降低。 2.3 键的连接装配 键是机械设备的一个重要零件,具有连接多个轴的作用,在键的作用下经过连接的两个轴更加灵活。一旦键的装配工作出现了问题,两个轴之间的连接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轴向力无法通过轴传递出去。所以,要想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在对键进行装配时一定要多加小心,保证键的装配质量,防止轴的连接出现质量问题。紧连接和松连接以及一般连接是键最主要的连接方式,工作人员必须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开展工作,检查键的连接是否符合规定。工作人员在对键的连接工作进行检查时主要检查键槽和轴心线是否对称,键的直线度是否符合规定,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上报。 2.4 安装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作为一体化机械设备的核心零件,能够将设备上的所有转轮连接在一起,因此是在一体化设备的日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滑动轴承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但是滑动摩擦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轴承的运动,所以要想提高滑动轴承运动环境的在稳定性,工作人员必须要将润滑油均匀的涂抹在轴承表面。如果轴承在缺少润滑油的环境中运行,不仅加大因为摩擦而产生的噪声,而且还会减损滑动轴承的寿命。 3 管道的安装 施工人员除了需要对一体化设备进行安装外,设备管道的安装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设备管道的安装工作必须要在最后进行,成败在此一举。如果管道的安装工作出了问题,前面所有的工作将功亏一篑,所以技术人员必须要重点注意此项工作的质量。管道的质量如何受其材料好坏影响,材料购买人员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价格次之”的原则,在源头上保证管道的质量。另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管道安装的质量,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安装的管道质量比较高。企业要尽量雇佣技能水平比较高的技工参与管道安装工作,促使最终安装的管道能够满足设备的要求。工作人员要以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图纸为依据对安装方式进行选择,卡套方式和扩口方式都可以保证管道的安装质量,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保证安装质量。 4 设备的试运行 设备安装完成后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只有经过试运行检查合格的机器才可以进一步的参与到生产工作中去。一般地,我们主要利用单机空负荷和成套空负荷以及带负荷等试运转方式对设备的安装效果进行检验。试运行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设备真实的工作效率并做出记录。工作人员必须要在试运行工作开始前检查设备的各个零件,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作出处理,消除试运行工作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要做好设备运行条件和操作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各个部分的检查工作,保证设备质量,为试运行工作创造一个正常、安全的环境。 5 如何优化一体化技术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 各个企业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对企业理念进行创新,利用新型的机械和电气安装思维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一体化设备的质量,促使其应用率得到提高。 (二)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培训机构的缺失致使我国各企业的设备安装工作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要想解决这一现状,各企业必须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促使更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6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由不同的步骤组成,每个步骤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旦有任何步骤的工作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设备可能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对操作者和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基于此,施工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工作,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和高质量材料的配合,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 电气一体化论文:在数字化新形态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初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环节,归纳总结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效果。为我国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态;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纸质材料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强烈冲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在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开发数字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 1 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快速发展趋势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和发展进程比国内快速很多。第一,国外熟悉互联网的年轻新生代逐渐步入各类学校,同时,国外数字化教材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持续改进。第二,国外的版权保护状况较好,民众普遍具备知识产权的理念。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商在21世纪纷纷进入数字化教材的发行领域。目前数字化教材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种是出版商和阅读器电子公司合作。例如,皮尔森教育集团的Addison Wesley公司已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种共13500本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类的大学教材。另一种是在线出版的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与Wize Up合作出版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学习者可以登录相关的Web网站阅读或下载相关图书。还有一种是在提供数字化教材的同时,配套相关的延伸服务。例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不但提供在线自学评估课程,还提供了相关课件。 1.2 国内数字化教材发展现状 国内大部分出版的教材都配有各种形式的数字版教材和教辅,但一般都采用光盘形式。国内也尝试过特定文件类型的数字化教材与阅读器集成的数字化图书,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薄弱,很难将这种形式的数字化教材商业化。国内也在学习国外发展在线学习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百家教材出版社合作,将英语教材放到“100e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制作出语音课本,让学习者进行付费在线学习。还有以在线学习为基础,延伸多媒体教材与在线教学辅助的模式。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着手搭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作者客户互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营销平台。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具体环节如下: 2.1 内容、资源一体化设计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应具备传统教材的全部特点与功能,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还要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库、视频操作、动画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导航。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传统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内容应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要求,表现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同时,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教材边白设计,做好资源标注,还可以利用关联技术和手段,帮助学习者将纸质教材的内容与对应的数字资源联系起来。 2.2 相关资源同步建设 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不能脱离音频、视频、文本、动画、图片等相关资源的同步建设和持续更新,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处理与加工。 2.3 科学的资源标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支撑,应符合教学规律,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应对相关数字资源的名称、类型等进行科学标注,以便归类和检索,还要进行有效的关联。 2.4 关联路径需通畅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联路径一定要畅通,这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当下主要关注与线上资源、线下资源、二维码资源的关联。 3 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效果 目前,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新形态教材,特别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被全国众多职业院校采用并广受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开发,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教材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对查找和利用网上资源,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弥补纸质教材不足,保证教学时效性。纸质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再版周期一般是3-5年,在制度、准则、技术等出现变化时,纸质教材的内容不能实时反映,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而数字化资源则可以及时更新,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3)避免纸质教材太厚,降低印制成本。通过关联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在拓展纸质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将部分内容从纸质教材移至在线资源,减少纸质教材印张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避免纸质教材单一学习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开发 “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丰富的在线课程数字化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能通过自测、答疑等方式实现互动学习。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经是形式所趋,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出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电气一体化论文: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维一体化管理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以往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建立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全过程,最后就管理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用电总量的不断提升,配电网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大力促进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陷,使各项工作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性,促进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主要策略 在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设备的操作要和维护同步进行,从而使操作和监视形成一体化管理,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除此之外,配电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问题,能够及时科学的进行解决。由于操作设备的能力不断加强,停送电的时间也会相应的缩短,提高电网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极大的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 1.2 管理范围 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需要参考相关的电力法律法规,尤其是在一些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遵循电气企业规定的安全操作方法和程序,不能够擅自进行改动。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贯彻并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参与部门一般包括运检部门、调控中心以及营销部门。 1.3 管理目标 首先,要对各个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重组,这样能够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实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物质,加快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电力人才,尽可能满足一岗多用的要求,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促进配电电气系统的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实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从配电设备开始投入运行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每个设备都要建立运行和维护档案。加强日常的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运行故障,能够降低影响范围和经济损失。在配电检修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降低成本[1]。 2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2.1 制定分期目标 一般来说,运维一体化管理是需要逐步进行的,可以将管理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第一,近期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在当前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将普通带电测试、设备简单维护、易损易耗件更换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安全风险较小,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够掌握该技术的维护性检修工作纳入到运维站的工作职责里面。第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实现之后,需要进一步拓展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的范围,可以把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带电测试、专业巡检以及设备消缺等不需要停电进行维护的工作逐渐纳入到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之内。第三,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是在前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到两年之内,将变电运行和维护实现高度的专业化融合,运维人员要全面掌握运行以及维护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各项装备配置需要到位,最终实现配电电气系统运维管理一体化的目标[2]。 2.2 明确维护职责 根据现有的维护范围,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的配电运维职责和界限。主要职责包括:相关责任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倒闸操作、工作票签发、故障抢修以及工程管理。采用统一协调的方式加强对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的管理,提高对现有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人员配置,最终的目标是将现有的两个班组合并为运维班组。 2.3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管理 运维班组建立完成之后,要开始对配电运维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处理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得注重提供其工作责任性和对自身工作职能的认识程度。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也就是说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按期进行,比如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为培训周期,这样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并根据配电系统运行的需要,制定培训内容,提升整体运维班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2.4 进行反馈分析和相关的完善工作 定期举行运维一体化工作会议,各个部门的人员将配电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每个问题都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讨论结果进行存档,方面以后随时可以调用,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实时问题的解决效率。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进一步完善运维一体化管理系统[3]。 3 运维一体化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之间的业务具有较大差异性。两者比较起来,操作班组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但相对来说,综合性知识能力就比较弱,相对的,运行班组虽然综合性知识能力强,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是要求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对运维工作人员培养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加强对运维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实践,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满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需求。其次,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性和业务能力,这是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关键。因为采用该制度,能够缓解因为工作量和工作风险增大而给运维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行能够大幅度的提升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行检修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帮助电力企业节省成本,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收益,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主阵地,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面对电子电气类企业技术人员的紧缺和富裕劳动者双重矛盾的不断突显,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该文从职业教育实际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在电子电气教学中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进行了充分论证,并结合实践证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子电气;教学探索 电子电气专业是介绍设备构造、介绍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电气工作特性,传授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方法和素养的学科。因此,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实用、科学、高效为基础,从特定教学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通过任务逻辑建构教学内容,从教学任务的准备、教学、总结到教学效果的认定与测评,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才能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就业率,达到企业满意、社会认同的良好效果。 一、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电子电气主要包括电器组成、工作原理和维修等专业知识,涉及内容多而枯燥,理解难度较大。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物理基础差,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想消极、不感兴趣,而且课后看书很少,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课程设计很重要。 (一)课程设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电子电气教学中,教师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教师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在学习中体验理论,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例如,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结合本课程相关的章节内容,将知识点划为模块,提出典型任务。在上课时,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以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在实训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相互协助、讨论,对学生不明确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在评价中,教师要通过学生自评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触类旁通。通常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竞赛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场所要求 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实训设备、工具等,配备电气试验台、实教板、电路板以及各种检测和拆装工具。 (二)教学时间安排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师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训练,直到整个过程结束、评价完成后方可进行第二个教学模块。 (三)教学实例 《起动机控制电路》教学计划:教师讲解汽车起动机控制电路时,先讲起动机控制电路的组成,用视频显示汽车发动机起动系的电路图,结合起动系的实物以及连接电路实物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了解汽车起动系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各部件的功能。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及职业精神。 (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有显著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参赛学生都取得优异成绩。在先后5次比赛中,共有41名学生参加10个项目的比赛,其中32名学生获得全部比赛项目的一二三名,远远超过平行班级平均成绩,同时3次获得集体奖。同时,二届毕业生就业率的到极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8%和72%。学生个人对岗位及待遇较为满意,也得到用工企业的肯定。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有两名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两本,并主持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两项,1项现已结题,1项正在研究中。1名教师在全市教学能力大比拼中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公开5篇,引用次数较高,受到有关学者和专家的一致认可。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断加强,实践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提升。 总之,电子电气“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紧迫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任重而道远,既要有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拓宽与用工企业的合作力度,建设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还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专业模拟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只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发展,学校将会培养更多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电气一体化论文:关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子电气专业中的应用 摘 要:该文从课题组的目标任务出发,在查阅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结合课题组在临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五步”教学新模式和注重“六”原则的学生评价体系,同时对课程的研发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的“3343”模式,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克服三种不适应和形成“T”型知识结构的策略。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技术学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讨论颇为热烈,从不同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但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和办学水平、师资、学生来源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全部采用“拿来主义”,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灵活选用,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经济社会建设者和服务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子电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3月23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指出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有很大比重,通过职业教育,广大青年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经济社会的快速化和市场化要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知识兼技能通用型人才,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合二为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同时实现“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放缓,就业难度的增加,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问题有招生生源不足,就业率低,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当前职业教育满意度低。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从基础设施、经费保障、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扶持措施。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实出发,开拓创新,寻求一条加快职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路子。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为了有更加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可靠的数据,从中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本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对研究的问题分类分别罗列,制作统计表,由课题组对同类职业学校、企业进行调查。 (二)问卷法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征求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意见。为增强问卷调查的可操作性,在问卷中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同时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也设置了少部分开放性问题,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文献法 课题组主要通过查阅近期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程度,增加知识和能力,拓宽思维视野。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概念的内涵,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材体系的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及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近年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在电气电力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改革实践的经验,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为一体化的教学法。根据研究成果,不断实践、完善、总结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电子电气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得出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结论。 (一)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五步”教学新模式 具体来讲,该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1)专业理论知识;(2)实验训练;(3)创新课题、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4)实习、实践和社会调查;(5)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教师课题成果发表或出版。五个层次的教学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具有完整性和实效性,能够实现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二)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培养克服三种不适应和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克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受知识面的影响、受实践太少的影响三种不适应。能力培养则指既能教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或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广、专业知识深的“T”型知识结构。 (三)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3343”课程开发模式 具体包括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开发、改革公共基础课程拓展、系统构建保障体系;头脑风暴、分析开发、探讨确认、决策计划;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四)为构建电子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法,提出了注重六原则的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以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为基础。在评价过程中,坚持目标性、过程性、全面性、多元性、因材施评和主体能动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融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不可一蹴而就。只有在实践中完善,完善中创新,不断总结、交流,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之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火力发电厂电气―热控一体化控制技术 摘 要:随着大型、特大型火电厂不断出现、单元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加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要求火电厂要具备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所以,一些发电公司将数字化电厂的理念提了出来。数字化电厂目标的实现需要电厂自动化化设计为其提供保障,在火电厂中的电气与热控这两个自动化专业中,二者是不能独立发展的。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规划电厂的自动化系统,实现电气-热控一体化。本文主要对设计的方案进行探讨,并对相应的技术进行分析,为电厂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智能电网;电气-热控一体化;构架 1、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高速双向通信、集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及控制方法建立起来的智能电网,实现了电网的安全、可靠、高效及经济性能,智能电网主要包含激励、自愈和包容用户、提供用户需求及抵御攻击、允许各种形式的发电设备的接入等特点,为电力市场的开启及优化资产的配置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化及自动化的特征,其中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在其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发电、输电、变电、配电、调度及用电,实现了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电力企业要想搞笑的发展,发电厂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的必须也不断发展。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火力发电布局,其允许各种类型的新能源的使用,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化电厂的发展,对火力发电厂的控制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出,智能电网建设也将促进节能调度和绿色发电技术的发展。 2、火电厂现有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电气、热控专业的分离 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发电厂自动化建设需要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现在热控自动化与电气自动化都独立的发展,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功能出现重复建设的浪费,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优势也被局限,如图1所示: 图1 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现状 信息化的建设与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没有有效的结合,与生产管理相脱节,电厂的整体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这也就导致了电厂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缺乏精益化的管理,给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智能电网的发展不相适应。 2.2电气自动化 在装置功能及其性能方面,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的进步较大,但是各部门只对于自己相关的领域不断进行自动化建设,对与自己没有关系的环节缺乏建设的力度。电气自动化包括的环节较多,涵盖了ECS、NCS、电量计费、故障录波、保护装置、厂用电管理及自动装置等,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在信息的集成、控制等方面达不到要求,最简单的电能平衡实现起来都较困难,导致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电气自动化系统也没有与热控系统在信息共享方面形成统一,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热控自动化 近几年,热控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较快,但主机的控制范围没有较大的变化,在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方面的变化最大,由以往分散的控制变成相对集中的控制。随着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大,设备对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大,在设备状态分析环节,提供了装置状态数据。在DCS中,逐步纳入了耗差分析系统及机组性能计算系统,为管理人员及运行人员提供了参考数据,系统的配置也变得简单,数据的可信性增加。随着机组经济运行和电网调峰的需求,各发电公司逐步对机组优化控制进行推广,在DCS系统中,机组优化控制功能也逐渐融入。热控自动化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主厂房DCS控制与辅助车间控制没有统一,依然相互独立,如图2所示。没有形成较好的信息互通,在信息共享方面尚未完善,对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十分不利。 图2主机与辅助车间热控控制系统 2.4电厂信息部门对电气、热控自动化的业务界限不明确 由于对电厂信息化及自动化各自的业务范畴没有明确,导致部分工作出现重复或者管理方面的真空。自动化建设没有真正的服务于信息化建设,造成电厂的信息化发展缓慢,数据精确度较低;对电厂生产过程及生产管理方面,信息化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盲目的从自动化系统中提取大量的数据,造成系统信息的不稳定。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信息人员及自动化人员要考虑全局,构建数字化电厂的蓝图,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或业务重复的现场,这样就不至于使大量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效果。此外,电气、热控自动化在业务需求方面,其流程还不够完善,需要进行重组,这样信息化及自动化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技术的实现 3.1火电厂自动化建设规范及标准的制定 目前,火电厂的自动化发展还较为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的管理层及权威部门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一现状进行调研,综合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与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套适合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规范及标准,对一体化的实现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将火电厂自动化系统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提高火电厂的经济运行,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电气-热控自动化一体化控制方向 为了应对电力市场及智能电网的发展,火电厂自动化水平就要提高,火电厂必须抛弃传统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与热控自动化系统分离的模式,从全局出发,将火电厂的整体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监测系统与各独立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电气、热控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热控主机、辅助车间一体化控制的实现;电气-热控自动化系统过程信号的处理等。 3.3电气-热控控制一体化实现方案 要实现一体化控制,需要将拓扑结构的网络控制器设计及数据库管理进行升级完善,以解决电气、热控两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概念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控制层、厂级管理层、控制管理层几个部分,并留有电厂MIS与到调度的接口,该方案主要根据电气与热控两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对电气与热控的设备状态及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层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电厂控制的需求,由各种控制器与相应的电源装置及通信装置组成,实现了对基本功能的控制,使现场总线设备的信号及通信分离开来。控制管理层主要功能是对个工程师站、历史站及操作员站等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在该控制层的控制管理主要针对大部分高级控制机设备故障的诊断及分析。厂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机组之间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给外系统所需的信息及数据。新方案在成本的控制、设备运行效率、数据的共享、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是值得去推广的技术。 结束语 电气、热控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构建,使NCS功能、ECS功能、现场总线设备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独立控制的局面,实现了控制系统对全厂信息、数据的共享,有效的提高了火力发电厂的运营效益及管理水平,为数字化电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气一体化论文: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常态下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以及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校生就业岗位大多是从基础装配工作做起,为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新常态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确立专业职业岗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电气产品的开发等;机械与电气联合制造产品的装配、运行、维修、调试等,比如数控机床电气设备。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同一课时内,由一名或者两名老师共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使课程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非常抽象,理论性强。技工院校学生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有必要优化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PLC、触摸屏、电磁阀、汽缸等都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以项目为单元安排一体化教学。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PLC、触摸屏、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等设备设计成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这种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要求教师更多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比传统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项目设计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应用性,具有典型意义,否则会失去“项目”的意义与价值,项目的确立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一体化指的是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处理好学生学与做的关系。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岗位剖析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等。技能证书主要是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等。 2.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文化等;电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 AutoCAD、PLC、供配电系统维护等。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能力,会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测试工具,会运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简单电气自动化工程图,会对简单电气工程系统进行设计、调试与维护。 3.考核评价一体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具体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由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并且把项目评价结果告诉学生,该项目过程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发挥笔试以及平时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辅助作用。这种一体化考核评价是一种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以及笔试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4.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技工院校应该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贯彻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产学研发展。 五、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探讨出适应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电气一体化论文: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重点说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确定任务、组织实施、改进项目考核模式。 关键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技工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大多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组织,理论课老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点,实践指导老师教会学生职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隔,教学效果并不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介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技工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门课程实践性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可以了解典型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学会组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特别要提及的是,该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多,知识涵盖面比较广,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非常吃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采用理实一体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低压器相关理论知识点时,可以现场提供一个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实物的形状、结构组成、铭牌信息等,采用这样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能够将枯燥难学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观加深印象。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任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用于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可以将项目分为三大模块,即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在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模块中,常用低压电器包括电气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教学目标是能够说出常用低压电器的类别、性能、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电路中符号表达方式等。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安排如下。 (1)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会安装与调试常见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2)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会安装与调试自锁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3)教学内容:两地控制点动连续混合正转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设计电路图,会安装与调试元件。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2课时。 (4)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5)教学内容:顺序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正确安装两台电动机顺序。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6)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降压启动控制电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7)教学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学习目标:安装与调试反接抽动控制线路。课时安排: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模块中,主要学习内容为CA6140型车床、M7120磨床、Z3040摇臂钻床、X62W型卧式铣床、T68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检修。 2.组织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确定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平均每组安排三四人。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操作能力强弱者搭配安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性,依赖性比较强,一般要等到老师示范后才会动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过去实行的“组长化”,即在汇报小组成果时,不再固定于组长汇报,而是采用抽签制,小组内人人都有可能被抽选汇报小组成果。在有一定的压力下,学生就不会再有等靠的心态,都会主动参与到小组任务中,这样学生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项目考核模式的改进 传统教学考核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法忽视了实践教学,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后,建议在课程考核中量化实训成绩,比如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这种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积极性、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还包括在项目任务中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情况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和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就要求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也需要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本文就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要点展开讨论,帮助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要点 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机械电气一体化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也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领域之一,为了提高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质量,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对机械电气一体化安装质量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就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要点展开以下探讨。 1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在机械设备安装技术领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安装技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传统的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的。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具有相当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应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 2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技术 2.1安装准备 对于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高质量的安装离不开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好准备,才能保证之后的安装工作顺利有效。安装准备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施工条件的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施工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技术文件,对机械电气设备的安装来说,理论规范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些科学的理论支持下,安装才能正常进行。 (2)检查设备: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和损坏,所以在安装前必须要对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机器设备处于正常安全的安装状态。 (3)合格的施工人员: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必须由具有专业技能的施工人员进行,因此安装前必须考核施工人员,只有合格的施工人员才能进行设备的安装。 2.2安装阶段技术要点 (1)放线就位调平。在安装前,应先核准安装时的轴线位置和基准线等,保证每台设备对应的位置的基准线都有准确的划定。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是设备找正、调平的关键。可以减小水平方向上的误差,确保安装前的精准度。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能够使设备牢固,不会轻易发生异动。是设备的重要部件,因此是安装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件。安装时应该注意规范,保证其精确度。机械安装图中有规定的,则地脚螺栓的长度应该符合安装图中规定。如果没规定,则根据公式L=15D+S+(5~10)进行确定。式中L是地脚螺栓长度,D是直径,S是基座、螺母及铁垫高度的总和,计算单位是mm。在埋设地脚螺栓时应尽量保证垂直埋设,偏差小于1%,中心距的偏差要控制在直径的10%~15%。 只有正确的安装地脚螺栓,才能保证固定设备不随意移动,为后续安装打好基础。 (3)机械设备装配。 安装过程中的设备装配是对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进行的整体组装,与生产厂家的设备装配有很多区别。在装配过程中应该注意,装配人员应该在装配前对设备的零部件和组合件的尺寸、精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出现尺寸、精度不匹配的情况。另外,厂家在设备上安装好的零部件是不可以随意拆卸和改动的。 a.装配找正。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正常工作,必须需要正确的进行找正。为了使基配点更精确,应把厂家的零点作为设备找正工作的主要标准。施工人员应使用测量法准确标出基配点位置及高度。 b.放松装置。放松装置主要针对螺栓连接。螺栓是设备中重要部分,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可以承受小的震动,这时的螺栓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如果工作环境变的不稳定,螺栓承受较大的震动,会使螺栓有一定的损坏。所以,应该在螺栓处安装放松装置,减小损害。 c.键连接装配。轴与轴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键连接来实现的,键连接能完成轴与轴上零件间的轴向固定和转动。技术合格的键连接装配,能很好实现轴向固定和传递轴向力,而不合格的键连接装配则会产生严重影响。键连接分为较松键连接,一般键连接,和较紧键连接。在进行键连接前,必须对其直线度、键槽对轴心的对称度和平行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键连接无错误。 d.滑动轴承的安装。滑动轴承的主要作用是在滑动摩擦下减少摩擦,保证工作平稳、可靠、减少噪声影响等。轴承表面被液体润滑包裹,滑动表面被液体分开,减少了摩擦和损耗,还能减少振动,增强对冲击负荷的承受能力。设备运转部位,安装滑动轴承,保证了机械有效运转。安装过程中,也要保证轴颈可以在轴承孔内灵活转动,防止卡死。除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油路畅通,同时做好防止润滑油泄露的工作。 (4)管道安装。 做好准备工作和其他设备安装后,要进行管道安装。这是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要求最严格的一部分,所以在选择材料、技术和人员上都有将强的要求,需要十分谨慎。一定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过硬,必须有足够娴熟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进行此步工作。另外,管道的材质和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质量过硬的管道才能满足管道安装的要求。由于管道安装有不同安装方式:扩口式、卡套式等,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必须符合安装设计图的要求,严格按规范进行安装操作。 2.3试运行阶段。 进行试运转之前,必须对机械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验收,保证设备在安装技术上达到规章规范的标准,重点关注运行时的条件、内容、操作系统、控制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和加热系统等,只有这些都符合标准时方可进行试运行。 对设备的试运行包括三个阶段:单机空负荷试运转、成套空负荷试运转和负荷试运转,通过无负荷和有负荷的测试来确定机械电气设备是否具备工作能力。 3结束语 由上可知,机械电气一体化的安装过程每一步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者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拓展思维,对机械电气一体化的安装技术不断创新,使得安装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电气一体化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职业岗位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必须构建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和满足需要,为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探索一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 电气自动化 职业岗位 教学模式 早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河南、山东、江苏等7省市的索尼、西门子、新飞电器、宇通客车、济钢集团、开封火电厂、广州索尼等27家企业进行现场调查,调研分析表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应用与运作,如高新电气设备的维修人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护人员、高新技术控制设备的操作人员等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大中型企业的厂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等。 1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基本认识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4)处理好三个不同层面的关系 学校:理论与实践(搭建工学结合模式平台)。 教师:教与学(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学与做(以做为主,做中学,学中做)。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教学中,将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2.1 以岗位和职业资格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1)岗位分析 从事岗位: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及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技能证书:电气工程师、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单片机工程师等。 (2)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制造业、流程工业、电力行业、新兴产业等。 就业部门:机械制造公司、自动化仪表公司、自动化系统公司、电气安装公司、电器设备公司、电力公司 就业岗位:电工维修、电机拖动系统设计与检修、自动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系统设计与调试、高低压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变配电室值班等。 岗位证书: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 (6)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足够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3.2 依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1)知识结构及标准 ①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会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②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③掌握电路、数电技术、模电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④掌握AutoCAD电气工程制图、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PLC应用系统设计与安装、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等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获取本专业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自学能力;②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及电子测试仪器仪表;③会熟练使用AutoCAD绘制并识读机械零件图及电气工程图;④能胜任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⑤能胜任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改造等工作等。 (3)素质结构及标准 ①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③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4)专业技能及认证 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一种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国家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外,还须获取本学院自己组织的本专业的精湛技能证书。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能够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电气一体化论文:DCS构架下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及其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为了生产的高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基于自动化与一体化的改建。在这个过程中电厂生产区域具有高温、高压等特定,对于一体化自动控制更是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若干种构建模式中,DCS构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对于其构建原理以及构建环节建设已经有了系统的研究,这对于后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本文以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为主要的研究目标,总结其利用DCS构架的构建过程,并对近些年DCS构架下的一体化设计与技术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电厂一体化设计与实际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也能够为后续的电厂技术改造提供方向选择的依据。 【关键词】DCS构架 电厂电气一体化 设计思路 技术发展 1 引言 DCS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它能够同时完成相关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并对一定设定范围内的数据进行保存与调取。适应于各种一体化建设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同时,由于其对于设备的支持强度相对较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电厂的生产环节对于自动化体系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电厂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具有高温、高电压、高噪音、高辐射等恶劣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电厂的生产需要根据电能负载对锅炉以及发电机等主要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进料保障等体系来保障其生产的连续性与顺畅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厂的控制一体化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针对DCS的应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应用模式,国内外学者也针对其具体的应用与体系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电气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以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为目标,对其中的DCS构架发展现状与技术革新进行阐述,并对电厂电气整体的一体化设计提供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类似的项目建设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2 DCS构架简介 所谓的DCS是指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国内的一体化建设体系中又被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与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方式相比是一种更为新型的控制体系。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模式是采用单一计算机对全部的电气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的模式来进行,而此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计算机的负载,更是由于其控制模块之间的通道堵塞而使得控制效果尤其是人机互动效果有了显著的降低,对于大型厂区与设备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构建不利。而应用多电脑分布控制的模式很难做到不同部分的数据联通、共享与同步。DCS构架的产生正是为了弥补这个问题。为了很好的对一体化建设进行支持,DCS采用了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统一的系统内来完成分散的控制流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一级机的人机交互来达到对设定参数的控制,比如炉内温度、发电机负载、除尘设备运行等;而二级机则为具体的控制单元则根据一级机的指令讯号进行自动化操作,如当人机互动对于炉内温度进行提升操作时,一级机的指令仅为炉内温度提升(数控讯号)而二级机则更具预设的终端对不同的设备进行预控操作,包括进煤量的增加、进氧量的增加、出烟口扩大、除尘设备功率提升等。通过上述体系的构建能够将统一的工作分解为具体的设备管理,进而降低了计算机的负载,能够更为有效的完成相应的设备控制。 3 电厂电气一体化体系构建 所谓电厂电气一体化设计主要是实现电厂整个运营周期内的数字一体化建设,并通过数字一体化体系达到对电厂进行监控、与控制的目的。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分为自动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等两个层面。其中信息化建设为自动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并为后续的电厂运营提供数据依据与决策辅助;而控制自动化则是电厂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对于电气控制一体化的构建来实现对于电厂各个生产环节的集中与远程控制,提高控制效率与生产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分为如下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是指通过传感器对相应的生产与运营数据进行采集,此阶段通过电厂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包括炉内数据采集、辅助设备数据采集以及运营参数采集的若干个部分。通过数据采集能够为后续的运行监控以及具体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是基于DCS构架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数据采集模块收集的各类信息在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内进行支持与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主要分为数据处理以及虚拟电厂的可视化处理两个部分。所谓的数据处理是通过基础的信息收集来计算或者评估相应的可视化数据的过程。一般是由计算机后台来独立完成的。通过相关函数以及参数的设定来计算出合规的数据体系。如利用进口处氧含量以及出口处氧含量来评估炉内的燃烧效率;或者计算二氧化硫去除效率等。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人机互动目的的可视化模拟电厂的数据分析过程。利用软件预设等方式对电厂的可操作部分进行模拟,构建出3D的模拟电厂环境,并根据不同的控制节点对其进行系统的数据整合,来方便人机互动式的可视化程度与操作便利度。 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模块是指在数据处置后需要对操作过程以及操作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其中操作步骤以及运营数据的保存更为重要。在具体的实现环节中主要通过独立数据库或者计算机终端的方式对一定时间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保存。通过此种方式解决数据调用与控制一体化系统的冲突。 数据控制模块:主要是指通过人机互动平台来实现对一级机内参数的控制,并通过通讯系统达到一级机对二级机以及其他下级机的控制,最终达到对设备控制的目的。 其他辅助模块:除了上述的模块建设之外,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包括电气弱电支持、无线通讯支持等辅助模块,这个可以根据电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 4 DCS构架技术发展研究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电厂电气一体化是保障电厂正常运行,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而在整体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中DCS系统的技术开发与发展对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DCS技术发展进行总结。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结构变化的发展。传统DCS是采用单一的上级机对下级机的讯号传输来实现人机互动的,而下级机则是通过与相关设备的继电联系来实现对特定设备进行控制的。而此种构建模式对于通讯质量以及设备运行的可靠度由较高的要求,即当下级机出现设备故障时,上级机则无法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DCS采用了网状连接的方式来进行,即在下级机水平内构件备机的模式来应对下级机的设备故障,同时采用多台下级机对于有限设备进行共同管理的方式来保障的系统构建的合规性与有效性; 第二,安全体系的发展。电厂系统是一种对于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信息外泄或者控制源漏洞则会对电厂的运营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电厂采用非联网的方式对DCS进行构建;另一方面也采用了核心部件加密加壳的方式来予以保护,尤其是对于虚拟电厂等人机互动的可控制核心的保护进行升级改造,通过限定通讯IP、限定通讯位点等方式来提高其安全性。 第三,对控制一体化进行构建。DCS除了传统的一体化建设之外,还对于区域内的无线控制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接口,尤其是数据查询等单项的传输通道可以采用开放式接入的模式来进行。此种技术升级方便了电厂的相关员工对于设备进行现场检修的便捷度,在现场则可以通过开放式端口来实现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实施监控,进而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效率,也方便其在具体问题层面上的判断。 第四,对于变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枧、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数的控制等。 5 结语 DCS构架是构建电厂电气一体化的核心。本文以电厂电气一体化为研究目标对其具体的一体化建设过程与模块构建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找到了基于DCS一体化建设系统的优越性以及基本过程。并结合现阶段DCS构架技术的发展对其先进技术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体系建设以及现有体系升级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摘 要: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技工学校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重点阐述了实现该专业电工基础理论实训一体化课改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改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技校来说,学生的基础薄弱,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无法得到好的效果。因此,各个技工院校都在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地开发实用性、有价值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探究性学习能力强,可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上课地点从教室挪到了实验室,先是讲一大堆的理论,然后老师做示范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再模仿老师做一遍,没有掌握的,教师会再做一次示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后的工作中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而真正的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训练,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现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在传统教学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者分段实施,在教学上各成体系。理论课程在教室里完成,理论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而实训课程在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虽能动手操作,但对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训课程并不在同一时段。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统筹,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一体化设备及场地开展实训活动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以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先要开发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了具有本专业特色并适用于电工技能工作室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电工技能工作室配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采用任务引领、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卡片张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工作。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还必须具备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可以尝试开发电工技能工作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而且融入企业现场管理的诸多因素,将工作室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实作区、理论教学区、物料管理区、讨论区、信息检索区。 实作区:可以在原电力拖动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扩建而成。实作区共设实作小组10个,每个小组配备电动机实训工具2套,实训操作电路板及元器件2套,可供4至6人完成操作与试车。 信息检索区: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在实作区新建信息检索区。主要由与一体化教学相关的文字资料组成,包括各类专业教材、参考资料、学术期刊等,可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也可供学生深入研究。 理论教学区:可设理论教学教室一间,供10个教学小组完成教学,期中每个小组配备桌牌一套,由组员自行令名并写上小组座右铭,以此共勉。教学区还可配备多媒体教学用具与白板一块,用于教学和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在相应区域内学习和工作,体验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电工技能工作室多媒体主控台的设计非常实用,该主控台除了控制工作室内各工作岛及其他教学设备电源外,还备有视频网络系统,教师可随时监控工作室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备使用异常情况。另外,多媒体主控台的VGA切换器课也可方便切换投影不同电脑设备的画面,在展示环节的应用十分便捷。在电工技能工作室,可开展“照明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动力系统电路安装与线路敷设”“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装调与维修”“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装调与维修”“机床电气线路安装、测绘、运行与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子任务的教学活动。针对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这门课,学校选取了“家庭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公共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工厂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户外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 授课过程中,每次上课,教师都会引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接到任务以后,分组讨论怎样完成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问题,思考“怎样做和为什么做”,再通过查阅、收集咨询区资料来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还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团队意识。最后的评价打分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此外,企业7S管理制度在一体化课堂中的融入,让学生提前体验了现代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为主动学习,课堂的主体也由老师变成了学生。学生真正体验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效果显著。 电气一体化论文:浅谈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摘要】作者在本文当中主要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环境和背景,对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应用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机械电器 一体化 设备安装 安装技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机械电器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是一项较为先进的机电技术之一,其能够极大的方便企业对新购置设备、更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从而节约了企业用于设备安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我国企业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在这一市场当中取得优势地位,不仅要在资源、渠道上取得优势,而且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战略来对企业的采购、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成本管理,以便使企业能够在较低成本下实现规模经济,以维持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经营。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已经被我国较多的企业所熟知和应用。但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由于资金较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从而对该项先进技术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基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本文当中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环境和背景,对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应用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企业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分析 (一)设备安装的准备阶段的分析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之前,首先应当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以方便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1)对整个安装环境进行仔细评估,并准备好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所需要的说明书,以及其他与该安装过程有联系的技术类文件;(2)在安装之前准备阶段,应当注意对整机安装所需部件、材料等进行盘点,以判断是否在运输、装卸等过程当中有缺失、损坏等情况。 (二)设备安装阶段技术要点的分析 在进行准备阶段的工作之后,就可以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对整个设备进行安装了。具体需要进行的步骤和流程如下列示: 1.放线就位和调平。在进行安装工作时,应当对安装时所需要安装轴线的基本位置进行计算,并且对计算得出的基准线进行反复的核准和审查,以便能够有效的确保在进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时将整机的每个组成机械安装到位。 2.安装地脚螺栓。地脚螺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已经确定了基本位置的机械电气装置能够更加牢固和稳定的固定在需要安装的位置。在使用地脚螺栓时应当考虑使用螺栓的长度、硬度和材料,以便在进行实际安装时能够快速达到稳固的目的。 3.机械设备的配置。在对机械设备进行装备时,要注意采用机械电气一体化设备安装技术的设备组装与生产厂商的组装方式有所不同。该技术指导下的安装是对整体机械设备的安装,其不仅要考虑每台机械的先后顺序、维修频率、相互之间的功能作用,并且还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整机的体积,节约企业整机安装空间。其中应当注意以下四个方面:装配正确;放置轻松;链链接的装配;滑动轴承的安装与调试;对齿轮和滑到的整体和安装等。 4.管道的安装。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的安装之后,还需要对整个机械之间链接管道进行安装。管道的安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注意管道安装的正确度;对于管道与机械链接点应当配备熟练工程师进行焊接,以防止管道内气体或液体的泄露;严格按照管道安装规范对管道进行安装和调试。 (三)设备安装后试运行阶段的分析 对安装后的设备进行调试,一般需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单机的空负荷试运转;第二,整机的空负荷试运转;第三,整机的高负荷试运转。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对整个机械电气的安装提出准备的运行后判断和评定,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正,以减少实际运行过程中给生产线、加工线带来的停工损失。 三、对我国企业优化使用该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 为了更好的提升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在各个企业当中的普及和应用。我国企业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扭转传统机械、电气安装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开拓企业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技术水平。 (二)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 我国现有机械电气安装企业并不缺乏单一电气或机械安装的技术人员,但是对于整机安装确是缺乏有关培训机制的,从而致使该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为此,我国企业应当积极的组织行业优秀人才进行机械电气一体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提升其整机设计技能、整机放置技能、管道安装技能等,从而不断促进该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的广泛应用。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大大减少了企业日常用于设备安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耗费的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竞争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作者在本文中将设备安装氛围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安装阶段和安装后调试阶段)介绍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并对该技术在企业当中的应用和推广提出了两点建议:(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构建机电一体化安装体系;(2)更新人才库,提升人才专业技术水平。谨此希望能够提升该项技术在我国企业当中的应用范围,不断加深企业自动化生产经营的理念,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整体利润,增加企业的价值和声誉。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是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定义以及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途径、意义进行了探索和实施,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实施;教学评价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探索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在职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通常由于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的缺乏,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的理论、实操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 二、探究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强调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模块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培养。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因此,一体化模块教学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三、《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我校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现有电工电子实训教室多间,包括:家电维修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维修电工考核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实训室基本上可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电力拖动等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为教师从事科研开发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备。 (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1.制订实训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面对生源素质越来越差的窘况,必须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依据,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提高其创新能力。如在实训课程任务时,主要以电工中、高级考证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为依据,让学生缩短学时,增强其技能为目的,突出维修电工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在电力拖动实训教室实训设备齐全,同时配有白板用以理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介绍,一边展示实物,供学生熟悉电器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与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教学的有序开展: (1)小组合作 实训内容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辅导。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技能”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 (2)任务驱动 按所要学习内容选取课题,然后将课题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蕴含在若干个具体任务中,不断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良性循环。在《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课程中采用任务引领教学中,以课题为主线,进行了课题设计以及任务设计。 3.重视教学评价 重视过程评价,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 四、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意义 通过一体化教学,不仅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激发,因操作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也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空间。 电气一体化论文: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云南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阐述了在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与认识,并结合课程改革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施中对制度建立、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师资队伍、实训环境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气自动化 理实一体化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强调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就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有机组合的教学,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这样的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因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职业技术的教学。云南技师学院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对“理实一体化”开展了若干实践。 一、传统的技师教学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技师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这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有许多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大部分理论课教师不会教实操课程,不知实操课涉及哪些理论知识,仅仅根据学科逻辑体系和个人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所讲授的理论在实操中用不到或已经陈旧过时,而一些实操中必需的理论学生却没有学到或学得不深不透。受技师学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和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水平的限制,脱离实践的理论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也就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二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师院校的学生学习动力最主要来源于实习操作或是实践应用,即学习兴趣具有明显职业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动力不足。失去理论的实践教学,只能变成简单重复练习,单调枯燥,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 三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现代生产活动要求技术人才不仅能操作机器,还应该懂得生产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理论基础。脱离理论的实践,把学生变成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使学生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能力,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教学制度体系,是学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生实现自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键。对这方面的工作,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其一,积极制定与电气自动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制度管理规章,结合专业特征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和调整教学的目标、方案和制度,为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强调“以生为本”,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 其二,建立健全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保证对教师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的综合成绩去考核教师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并且以此去实现教师绩效考核。这一套综合考核体系不但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对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其三,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电气自动化创新活动,对在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实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设置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着科技进步、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使用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已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很多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现以技师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可分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例如,“交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每天安排6节课(其中理论课2节,实训课4节),4至6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采用在实习教室授理论、边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练的方法上课,或在短时间(几十分钟至几节课)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即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如,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模块又分为转速负反馈、电压负反馈、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负反馈等小模块,每讲授完一个小模块后立即进行动手操作;讲授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模块后,也进行实际操作。 这种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3.编写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师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可以说,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编写一体化教材时应依据教学大纲及国家技能鉴定的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具体如下: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偏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 (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 (3)遵从技师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4.开展好校内实训活动 虽然让学生走入生产一线现场,接受企业一线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对于技师学院来说,企业实习时间跟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集中安排的企业实习不能帮助学生及时应用、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效果。基于上述认识,可以通过校内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地投入到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进行实践,也可以及时接触电气自动化所需要的器具,让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地深刻地渗透到学生们的头脑之中,从而为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校内实训基地可分为电气自动化实训室、设备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基础实训室等等。在每个实训室中都摆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应有的工艺实体,从而让学生更生动、具体地接触电气自动化工作实际操作过程。 5.建设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从教师的专业技能出发,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兼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否则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为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必须对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教学要求,更多时间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同时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还应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学教师展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具有专业技能,获得相关的高等级技能证书。再者,技师学院在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电气自动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授课,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再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掌握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贵州民族大学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本文从贵州民族大学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本院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分析了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探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贵州民族大学 机电传动控制 教学改革 一、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背景简介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是本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交直流电动机、步进电机、各种伺服电机及常用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性、应用场合和选用方法;利用继电器和PLC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电机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的控制;掌握各种常用控制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了解最新控制技术在机电传动控制中的应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原理和应用并重,元件和系统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类生产机械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本院结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制定了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了由冯清秀、邓星钟等编著的《机电传动控制》第五版教材,开课时间定在大三的春学期。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合理 本院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程,大三秋学期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这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容重叠现象的出现。如教材第七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教材第八章电力电子学基础在大二及大三秋学期已经学习过,如果严格按照所选教材章节进行授课,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讲述的现象,导致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状况。同时占用了宝贵的课时,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授课教师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所有内容从头讲到尾,致使学生分不清重点,不能有效吸收,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2.教学形式单一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中涉及到的接线图、电路图、特性曲线图、程序图较多,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减少了课堂上板书画图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图形直观动态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授的单一灌输形式,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出现。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实验及实践创新不足 本院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只象征性地开设了三个观摩实验,而且由于新老校区交通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仅仅是按照实验大纲给定的电路图接线,观测实验现象。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不能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调整 针对电子电力学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两个章节,采取带领学生快速复习的方法,压缩授课时间,教学重点放在应用PLC技术对电机的控制上,并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结合工程实例,给学生布置调研报告或者实例课题设计,锻炼学生解决简单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考核方式改革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考核环节决定着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这通常是学生们最为关切的。本院现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考勤10分、课下作业10分、实验10分以及期末试卷70分。在该模式下学生只需到课,按时完成作业,参加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参加期末考试即可,不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不能评估学生平时对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对考核方式进行渐进性改革,针对14级学生采用期末成绩7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5分,实例设计报告5分,作业5分的模式,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讨论、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针对15级学生,将采用期末成绩60分,实验10分,平时考勤5分,课堂表现10分,实例设计报告10分,作业5分的考核模式,进一步强化学习课堂表现和实践应用环节,调动学习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 3.授课方式方法的改革 3.1 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由教师单一灌输的形式,采用师生互动-角色转换的教学方式,适当增加知识回顾和总结环节课时比例。以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为例。首先,授课教师先通过PPT课件结合一张直流电机简图A向学生讲授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接下来换另外一张简图B让学生分组讨论,指派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台下同学就简图的每个部件进行提问,并对部件结构质疑,如极靴电枢铁心表面为什么冲槽?极靴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作用?试讲同学针对问题一一解答,授课教师最最后点评并进行知识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加深了知识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应变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采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机械零件和电器元件,导致对电机结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实际应用及控制方面知识匮乏,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本院下一步将计划采取设备器械进教室,学生进平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器件、设备带进课堂;在机电传动实验室基础上建立如“全方位移动机器人”“无人机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挖掘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到机电项目中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勾连起来,使机电设备深入学生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结语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机电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明确其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c积极性,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探讨 摘要:根据机械电子专业新入校大学生的专业认知问卷调查,显示新生在入校前对专业的认知途径有限,入校后对本专业的认知普遍较为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由此可见,开展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专业认知;机电专业;大学新生;认知度调查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机械电子专业是三峡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上于2014年新设立的学科专业。该专业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知识,涵盖面广,要求学生视野开阔,这给新入校大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带来了难题。 一、现象观察 有许多新生刚一入学,甚至在新生见面主题班会上,向学长、辅导员或班主任,咨询如何才能转入本高校的其他专业[1、2]。通过与众多本专业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转专业诉求是盲目的,甚至是基于入校后的一些道听途说。他们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而且对所期望转入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也不甚了解。针对上述现象,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如何应对或补救,是一个亟须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主观臆测的影响,笔者在自己熟悉的专业方向上,开展了机电专业新生专业认知度的调查。 二、认知度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机械电子专业的新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份。男学生122名,占总数的94.6%;女学生7名,占总数的5.4%。 1.报考前专业了解程度低、信息获取方式有限。进入专业学习前,仅13%的学生对机电专业比较了解;不了解甚至很不了解的学生高达45%;剩下42%的学生则宣称在选择本专业前做了一般性了解。这表明,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且在进入大学前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通过对他们在高中阶段了解本专业的途径分析发现,高达75%的学生宣称了解本专业的途径主要仍为课堂讲解。而在这75%的学生中,宣称还通过课外书籍、电视、网络及向父母咨询等方式获取过专业信息的仅占41%,另外高达59%的学生报考机电专业获取信息的方式仅是课堂教学。一般认为,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与20世纪末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方式应该更加快捷、多样。但从此项调查分析来看,与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出入很大。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手段仍然较为传统,缺乏主动获取信息的动力或是缺乏良好的信息引导。 2.更喜欢实习,对专业讲座兴趣不大。仅有21%的学生认为学院组织的专业认知讲座有益,而高达76%的学生认为没收获或没有兴趣。而对实习的必要性调查显示,仅有1名学生认为没必要,其他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通过对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所有同学都认为实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帮助。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有56%的学生认为实习能增强自己对机电专业的认知;39%的学生认为实习让自己更加喜欢机电专业;33%的学生认为实习让自己对将来从事机电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6%的学生认为实习使自己学到了实践操作技能;22%的学生认为实习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对专业讲座兴趣不大,而对实习则比较喜欢。 3.承认课堂教学有作用但学习计划不明确。对于专业的学习,有29%的同学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65%的同学则认为对将来的就业有辅助作用;而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的仅有3人。与此相对应地,有26%的同学认为所有专业课程对就业都有帮助;61%的学生则认为只有个别课程对将来的就业有所帮助。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承认专业和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作用,但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仅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同学的访问,多数同学表示,专业的学习只是敲门砖,要找到满意的工作,主要靠家庭的人脉和个人的努力。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仅有16%的学生有较为明确和详细的学习计划,近一半的学生(47%)有模糊的计划,33%的学生知道计划的重要性,也想做计划,但最终没有做学习计划。通过对同学的访问显示,制订了详细学习计划的同学大多表示,明确的计划有利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可以通过设置时间点进行自我考核与自我督促;制订了模糊计划和想做计划而没做计划(即80%)的同学大多表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政策朝令夕改、计划赶不上变化,与其制订详细的计划疲于应付,不如少做计划随机应变。 从上述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偏向“实用”,整体的学习氛围也偏向于“浮躁”。 三、专业教育探讨 下面内容以上述统计分析为依据,展开机电专业大学生专业教育方面的探讨。 1.专业认知教育应以认知实习为中心展开。针对大多数大学新生报考前对专业认知度低的现实情况,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及早介入,重视认知实习的重要作用,并改进认知课堂的教学方法。认知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业生产的直接认识,在实习中学生通过深入实际,能够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在调查中,学生对认知讲座和课堂教学的评价较低。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他们普遍认为认知讲座的形式过于单调,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兴趣。学生产生这种感观的主要原因是现在认知实习与认知讲座是分离的,因为大多数新生对机电行业少有接触,一时信息量过大,往往导致思维中断现象,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认知教学应重感性认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轻理论教育;要注重认知讲座与认知实习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认知讲座应围绕认知实习的相关内容展开,以便加深学生对认知实习的印象,强化学生对本专业一些常识性问题的认识。 2.专业认知教育应注重综合训练。强化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专业综合素质的教育。机械电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的课程教学是分门别类的,缺乏知识的串联,或者说是缺乏知识的系统集成。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心理,导致他们看不清专业前景,从而失去学习的目标。除了毕业设计外,可以考虑设置中期设计。中期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以涉及一些未学课程的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设计。尽量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开拓专业视野,促进学生尽早制订学习计划。 3.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首要环节是职业方向定位,专业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学生的职业方向难以聚焦。职业定位与专业信息之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实习教育,还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思想与职业方向的引导。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作用,通过开展就业性格测评、知识技能分析、职业发展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活动,充分挖掘大学新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对自身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本文通过开展专业认知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机电专业的大学新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普遍较为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建议专业认识教育应及早开展并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入学初期,应以认知实习为主,并以认知实习为中心开展相关讲座;在整个大学阶段,则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导师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挂牌?跻身“大学”行列 “岁月如歌,薪火相传。三十六载,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十六载,弦歌不辍奏华章。”日前,在院长曹小其动情的发言中,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揭牌仪式正式启动。自此,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正式升格为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成了义乌市的第二所“大学”。 36年前,浙江省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以一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为开端,开启了义乌市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序幕,成为义乌市蓝领精英的摇篮。如今,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挂牌,不仅实现了学生从普通技工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跨越和提升,更为学校构建起高技能、高学历“双高”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服务义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揭牌仪式现场,该学院一位在读学生自豪地说:“以前,我觉得大学很遥远,现在,才觉得其实大学距离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很近。” 今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将围绕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创建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群,推进系部制建设,引进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知名高职院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视野的技师学院,更好地服务义乌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义乌国际性商贸名城建设和浙江省的制造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理工科的机电类专业对这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对创新科技团队建设培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团队培养方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科技团队建设的思路,并给出了可行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机电;创新;科技团队;建设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1世纪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各类专门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具有创造和开拓新思想、新成果、新领域并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深化改革,具有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机电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以便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完成岗位的任务。这就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团队当中,进行一定的科研、团队协作训练,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 1 科技团队培养方式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已成为大学生第一素质,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首要能力。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DP)和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认为引导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组建大学生科技团队,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机制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对当今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 如何建设大学生创新科技团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大学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我国学者也对创新团队建设作了大量的研究,曹小华等提出以制度为导向的课外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建立开放型创新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加强实践环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团队培养模式[2];蒋永荣等以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独立科研立项为依托,建立导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模式,研究与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3]。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如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设立课外科研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常设机构和科研基金,制订假期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等,为我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机电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学生的科技活动参与率较低。科技团队建设没有完整成熟的培养模式,没有形成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规模和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创新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4],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研究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建设模式和方法,以培养机电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科技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2 科技团队建设的思路 (1)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 (2)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 (3)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3 促进科技团队建设的方法 3.1 保证科技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大多是在申报科技课题时临时成立的,而且这些团队从组建到学生毕业,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团队之外学生的创新积极性[5]。部分学生申报科技课题是凭一时的热情,把科技项目当做一项具体的活动而不是当做自己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机会,课题申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申报后也缺乏长期从事创新活动的耐心,使科技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这种方式属于精英式创新人才培养,受益的只是创新团队内部的学生,对同年级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影响不大。通过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参加创新活动很耽误时间,有可能因此挂科,影响学业,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在研的课题数量和针对学生的科技活动数量有限,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参与研究。 为了提高机电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科技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调研与研究,决定成立一个科技协会,以协会的方式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协会有了开展活动的房间与一些常用仪器设备(包括计算机、科技创新制作必要的原材料等)。协会由各年级中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分子组成,这些成员除上课及日常生活之外,长期在协会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样一个固定的场所对开展科技活动以及内部的相互交流十分有效。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教师负责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申报与实施,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具体活动则由科协主席负责执行,协会负责主题科技活动的开展,包括电子设计知识讲座、电子设计制作、机械创新设计、三维设计以及机电一体化设计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机电相关类学术报告等。 协会采用“传、帮、带”的模式培养学生。首先由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协会成员进行创新设计,培养协会成员的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协会;其次由协会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带动协会的纵向发展;最终通过协会成员辐射到整个专业的学生,形成传动链,创建实现整个专业学生热爱创新这一良好局面,而且保证整个科技团队的延续性。 因此,以科技协会的形式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可以利用有限的科技项目对绝大多数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具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学生,形成“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2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科技创新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教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教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首先,学校要形成政策支持,对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对长期在一线指导学生的教师提供一定的课时补助,评职称时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对创新比赛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予以物质奖励等,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承担科研课题。在团队中教师主要起团队管理、项目方案决策的作用,而具体任务则可以进行分解,让学生分层次地去完成。本科生科研团队往往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形成了创新实践梯队,导师重点带大四或能力较强的学生。 3.3 建立完善的团队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除学校已有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外,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两个主要主观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防止学生对科技课题“三分钟热情”现象的出现,鼓励渴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首先,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工作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文件,为大学生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奠定政策基础。(1)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并维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边上基础文化课,边进行实验实习训练,到大学二年级时,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的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并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学分。(2)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学生以创新团队为单位申请科研经费;科研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负责经费的管理。创新团队也可以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3)使用政策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并完善科技创新评估制度,引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中产出的成果充实到教学、实验实习和科技创新实践中,使大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激发探索精神,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地培养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其次,对大学生科技团队的管理主要是把工作做细,进一步激发团队成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科研和创新。(1)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记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情况,按学校科技创新学分制度计入相应学分,并载入学生档案;(2)鼓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阶段性成果报告,并整理成,以获得更多学分;(3)学生可以将所承担的科研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完成,直至毕业,将大四阶段的短期毕业设计(或论文)扩展成大学期间的全程毕业设计(或论文)训练,不仅充分保证了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质量,而且为大四考研和求职留有充足的时间。 4 结束语 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我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建设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完善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就事业提供知识和技能保证,同时为推动我校新形势下机电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有益经验。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专业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机电类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了由工程能力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和企业工程能力培训组成的全新机电类大学生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效果较好。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培养模式 大学生工程能力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对工科大学生能力需求的必然。工科学生的工程能力特指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力,这也是今后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国内外的各大高等院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进而按相应的知识点构建课程体系。国内高等工科院校在办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外的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方面都走在了我国的前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学院创建至今,针对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工程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他们强调回归工程教育,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地位,重视人文教育,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产学合作或合作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偏离工程应用实际;(2)培养模式与企业需要不对应,对工程意识和素质培养不够重视;(3)工程训练等实践环节明显薄弱;(4)工程教育模式缺乏特色。因此,本文针对以上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学校和老师自身的具体科研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能能力。 一、培养模式实施研究 具体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注重三个时间段的三件大事。它们分别是大三上半学期的工程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大三下半学期的工程能力实验室训练设置和大四一学年的具体能力培训。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相关理论课程的优化设置。该阶段主要侧重于加强大学生对工程能力的认知,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主要是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训练手段是课堂教学。其实施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开设《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PLC控制技术应用》等工科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另一方面,引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将知识理论融于研讨、参观和项目设计教学中,积极实施工程图纸进课堂,实施工程实际计算课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充足的工程理论知识。 2.第二阶段:实验室工程能力训练。该阶段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小规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于各位老师的科研试验台,训练手段是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试验台调试工作。以机电控制方向为例,实验室工程能力培养一般包括电动机断续控制、PLC逻辑控制和交流伺服控制技术。其实施方式是:教师申报项目专题和进度计划;然后双向选择挑选学生;接着是直接让学生参与并完成试验台的电气图纸设计;最后是进行电控柜的连线和负责一部分子程序的编程调试。通过这么一个过程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能力。 3.第三阶段:企业工程能力培训。该阶段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现场工程能力,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本阶段的训练项目来源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项目,训练手段是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工程现场完成项目。其实施方式是:教师联系项目合作企业,结合学生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内容,将学生安排进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培训;然后让学生跟随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调试;最后让学生针对项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选题,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经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从事工程实际项目的经验。教师具有较强的从事工程项目的经历,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才明白如何将深奥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梳理和讲解出来,才能较好地应对学生们的各种工程能力相关的问题。 2.教师要有每年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意识。教师每年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意识,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具有每年都主动更新实验台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们解决在搭建实验台时所遇到的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 3.教师与企业要有长期技术服务合作基础。教师与企业要有长期的技术服务合作,是实现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因为只有具有合作企业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到企业培养的机会,在保障学生人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技术部门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较好地结合企业实际,指导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具体工程能力训练,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上多给予关怀与帮助。 三、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共计完成了40名学生的培养。随机抽取了班级上10名学生,得到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下: 1.95%的同学认为能使课程内容更加明了易懂,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2.95%的同学认为使自己的工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正确判断、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广泛交流、有效沟通和精简总结的能力。 5.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设计、开发和调试复杂技术系统的能力。 6.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提高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协调合作能力。 7.95%的同学认为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 8.100%的同学认为自己提前认识到了工作的艰辛。 本文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能力思想出发,提出了由工程能力理论知识讲授、实验室工程能力培训和企业工程能力培训组成的全新机电类大学生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调查,效果较好。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论慧鱼模型对机电类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摘 要:慧鱼模型作为一种开放性、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业实验模型,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论述了慧鱼模型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及其对机电类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慧鱼模型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慧鱼模型在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慧鱼模型;大学生;能力培养;作用 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加之近年来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激增,受教学条件和经费的限制,此问题显得愈发突出,致使在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现象。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快速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工作的开展。显然,这对于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影响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进程。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他认为,至少应当采取3个措施:一是改革旧的教学大纲,删繁就简,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新课;二是增加实验课、实践课;三是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和案例教学。从而把大学生从“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我校是以林科为特色,以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现有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其中机电类学生约3 000人。机电专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传感器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尤其需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为此,我校于2011年选购了德国原装生产的慧鱼模型教具。 1 慧鱼模型简介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fischertechnik)诞生于德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技术类智趣拼装模型,其主要零部件采用优质尼龙塑胶制造,可以反复拆装;其构件具有工业燕尾槽设计,六面都可拼接,可实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和扩充。慧鱼创意组合模型主要有组合包、培训模型、工业模型三大系列,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气动、汽车、能源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利用工业标准的基本构件(机械元件、电气元件、气动元件),辅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软件,可以实现工业生产和大型机械设备操作的模拟,从而为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生产流水线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可能,德国西门子、德国宝马、美国IBM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都采用慧鱼模型来论证生产流水线[2]。 2 慧鱼模型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1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机电类学生在大三之前主要学习的是专业基础课,尤其是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型一般比较笨重,不方便教师携带;即使携带,也只能是单一的零件或机构,无法体现零件或机构在整个机器中的应用和功能,因而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慧鱼模型的组合包包括所有常用的机械零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不仅可以实现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给学生直观地演示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搭建各种典型机器,展示机器的工作原理,体现各种零件和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做到活学活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慧鱼模型进行创意性开发,搭建各种机电一体化工业模型,结合相应的知识进行讲解,锻炼学生对于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学教授“轰”走创始人 身价直逼10亿元 在《晶盛机电:“伪外资”发迹史》一文中,本刊曾详细报道了晶盛机电在发迹过程中,巧用外资身份套取逾2000万元的税收优惠,由此完成原始积累一事。 发迹之后,晶盛机电以最快的速度申请上市,若成功上市,则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邱敏秀将在一夜之间身价逼近10亿元,而在6年前,邱敏秀只不过是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在晶盛机电前身晶盛有限成立之初,61岁的邱敏秀毅然离开工作达28年之久的浙江大学,应晶盛有限大股东金轮公司的原实际控制人毛全林的邀请,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组建浙江有限。所谓“技术入股”,是指晶盛有限成立时,邱敏秀缺乏自有资金,但却是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毛全林与邱敏秀达成协议,前者提供资金、厂房等并承担创业初期的风险,后者则凭借在学术界的影响,牵头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着手进行单晶硅生长炉的研究,为晶盛有限提供技术支持。 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毛全林是晶盛有限独一无二的实际控制人,但蹊跷的是,在即将上市的晶盛机电的股东席位中,毛全林早已被挤出实际控制人之列,持股比例仅为2.27%;而以技术入股的邱敏秀却摇身变成晶盛机电的最大股东,实际控股比例达23.99%。 毛全林是何时失去对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时间追溯自2008年5月,此时距晶盛有限成立日不足一年半。 当时,毛全林突然“提出”对金轮公司股权作出调整,此时的毛全林仍为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经过调整,毛全林在金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从90%巨幅将至12.17%,而邱敏秀则受让了29.92%的股权,转让价格为原始出资额。在此之前,邱敏秀在金轮公司和晶盛有限中的持股比例均为零。就这样,邱敏秀成了金轮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随即成为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之一。在金轮公司进行股权调整的时候,晶盛机电另一实际控制人曹建伟也顺势进入了金轮公司。援引晶盛机电在招股意向书中的描述,晶盛有限“设立后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为了实现资产和业务的整合,晶盛有限遂全资收购了曹建伟旗下的企业慧翔电液。 金轮公司是毛全林的产业,晶盛有限更是毛全林一手创立,然而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毛全林同时失去了对上述两家公司的控制,并且转让金轮公司股权的时候,转让价仅为原始出资额。若晶盛机电在招股意向书中对于金轮公司及晶盛有限的描述属实,则此时的晶盛有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营业绩并且前景向好,较之于账面价而言,晶盛有限的资产价格应该出现了溢价。作为晶盛有限的控股股东,金轮公司亦应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况且金轮公司此前经营铜管加工业务多年,应有盈余,即使毛全林因种种原因不得已出让金轮公司股权,转让价格理应在原始出资额之上,否则,毛全林就是折价出让。然而事实上,毛全林确实是折价出让,转让价仅为38.9万元,令人大惑不解。 毛全林将晶盛有限实际控制人的角色拱手让与邱敏秀之后的不到2年时间内,晶盛有限即完成股份制整体变更,为冲刺上市做准备;而5月2日,晶盛机电以33元/股的发行价、34.73倍的市盈率实施申购。从金轮公司股权调整的2008年5月份到晶盛机电实施申购,正好4年,而就在这4年,邱敏秀从零持股变成了晶盛有限的实际控制人,身价逾8亿元;而毛全林为了当初出让股权所获得的38.9万元,与22亿元财富失之交臂。 时至今日,毛全林2008年出让金轮公司绝大部分股权的真实原因尚是不解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不是为了区区的38.9万元。业内人士表示,毛全林当年出让股权或是迫于无奈,所以尽管当时晶盛有限业务已经转向正轨,且当时国内光伏热渐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毛全林只能忍痛割爱,放弃晶盛有限实际控制人的地位,只能屈居小股东行列。 另有人士猜测,毛全林2006年力邀邱敏秀出山时,并未对邱敏秀技术入股作出合理的评估,以致邱敏秀表面上在晶盛有限没有股份,但由于邱敏秀贡献的技术对却是晶盛有限不可或缺的,因此实际上是晶盛有限的核心人员,掌握巨大的“无形资产”。一旦该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超出毛全林的驾驭,那么毛全林被“逼宫”也是不难理解的。 在邱敏秀等人分享胜利果实的同时,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即超日太阳(002506)、赛维LDK(LDK.US)等光伏企业或业绩持续下滑,或深陷裁员风波,晶盛机电的命运又将如何?本刊将作进一步的报道。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基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实践与反思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进行了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本文阐述了外语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分析在该校开展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探讨了高职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外语 分层分流 实践 反思 1.引言 现阶段高职学生中,学生来源复杂,外语水平差距大,给高职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很多高职院校提出并进行了分级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大学外语教学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特色,开展“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课题研究与实践,应用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方法对高职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 2.分层分流教学的定义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模式。分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内的分流,即针对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某项技能;二是外语语种的分流,根据广西发展水平的特色、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的意向,开设其他语种如越南语、泰语、日语等的基础课程供学生选择。 本院实施的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水平较齐、目标较统一的班级进行教学。分流分层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如大学英语B级课程、四级课程、英语口语基础课程、英语视听说课程,既是分层也是分流。 3.本院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可行性分析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学是校级教改项目,从现实方面来说,符合本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的现状,同时也适应广西经济、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近些年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之时,对外语实用型人才需求也日益提高。本院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开设东南亚语种中较受学生欢迎的越南语等基础课程,给予各专业学生了解、学习该语言的机会,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广西经济需求、未来发展需要的外语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理论看,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Actual development level),二是潜在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要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王文静,2000)。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于1982年提出了监控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认为“需要通过足够的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来学习语言”,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i+2)或低于(i+0)学习者现有水平,都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Krashen同时还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因素,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如果语言输入内容远远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学生会产生焦虑,失去自信;内容太接近或低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则因缺乏挑战性而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Krashen,1982)。 4.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的实施方法 本院大学外语分层分流教改实施“两步走”:2007―2008年在电气系进行试点,在对试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后,于2008―2010年在全院范围内铺开实施。 4.1课程设置 目前开设了大学英语B级、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视听说、英语基础口语、实用英译汉基础、越南语入门、日本语等课程,不同的课程难易层次不同、针对性和目标也迥异。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强调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至少达到B级要求,本院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教学在新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即首次参加B级考试获知过级情况后开展:要求尚未通过国家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已经通过大学英语B级考试的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作为大学外语必修课。原则上要求每门课程选修人数不低于30人,如选修课程人数低于30人则建议其选修其他可开设的课程。 对于外语必修课,学生必须而且只能选择其中一门课程。因为涉及到教材的征订,原则上要求学生在选课前对所选课程进行详细了解,首次选课后允许试读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内确实不适应该课程,可对原选课程进行更改,一经确定则不再变更(而后通过B级的学生例外)。 4.2教学实践 外语教学是一个统筹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立体系统工程。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年龄、性别、情感和语言水平等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不同学习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何培芬等,2005)。 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针对不同课程制定详尽具体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B级班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最少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相当于B级的校内考核水平;越南语入门班则要求掌握该语言的基础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能够自我完善知识框架,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注重教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灵活选用教材,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颖的英语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开展英语故事接龙、英语电影角色模仿、英语情景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和运用能力。 4.3考核评估的开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的各种英语考试的指导思想也从“考核语言知识为主”向“考核语言的应用能力”转变(廖凌志,2009),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不应以英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来衡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多采用笔试,每学期进行一次期考,以期考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学生水平差异的分层分流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目标、授课内容,采用口语考试、听力考试、笔试等考核方式,参照学生平时表现、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总评成绩,如总评成绩=平时表现(20%)+阶段考核(20%)+期考(60%)。以此进行多层次检测和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5.反思 本院外语组对参与实施此项目的师生作了《大学外语基础+分层分流教改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师生对外语分流分层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效显著,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受益,又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本校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过级率来看,选修大学英语B级班的学生相对以往分散在自然班的学生,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考级辅导;而对于大学英语四级班来说,选修学生也得到了专门的训练,在做题技巧和语言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据本院外语组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参与实施大学外语分层分流的电气系07级和全院08级学生,B级过级率屡创本院新高;过四级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选修其他课程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高,不但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和戏剧比赛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收获成效的同时,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以下就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对策,提出建议。 5.1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在本院全院铺开实施分层分流教学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占很大的教学比例,而外语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上课,实训与外语教学在时间上存在较严重的冲突。 5.1.2因分流分层造成学生成绩分数上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难度不同。高层次班级的考试题偏难一些,学生的分数普遍偏低,而低层次班级的试题稍微容易一些,学生的分数偏高。这样一来,原来在自然班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选修的课程难度大,考核分数反而比原来基础较差但选修难度小的课程的学生成绩低。而学生的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等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不公平。 5.1.3学习榜样的缺失。分层分流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班级,彼此相对陌生,缺乏相互促进的学风,学习后劲不足,逐渐地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也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长此以往,该班的授课教师工作态度也会变得消极,丧失工作热情。 5.1.4教师工作量的增大。由于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本院在实施分层分流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选课改课情况、考核,以及问卷调查等的统计,都是由参与此项目的外语教师来承担。他们不但要兼顾这些工作,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相对增大。 5.2解决对策和建议 以上问题影响了分层分流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作用,需针对以上的问题进行整改,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如下。 5.2.1要注意外语课程安排的时间和分班,调整实训时间相对统一、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到同一班级,尽量减少和避免与实训时间冲突。 5.2.2奖学金评比制度。可引进学分制,不同难度的课程,学分要拉开差距,用一个标准换算学生的百分制成绩为绩点,再乘以学分,以此得到的结果相对比较公平。 5.2.3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各种方式增进学生的交流,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相互促进。 5.2.4正确认识外语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引进师资和设施,减少外语任课教师的其他工作量,使其更加专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6.结语 本院的大学外语分流分层是解决高职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困境所做的一次改革。它是在充分考虑广西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当然,在教改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亟待更多的专家、校方领导和一线教师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实施与监控,以此让高职院校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更好地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为当地和国家的新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大学机电毕业论文:大学生机电工程创新探索 摘要: 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第二课堂为核心,把学生课堂、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了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了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专业社团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开展的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和“用工荒”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已自成系统,实践教学、工程训练体系缺失,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时间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背书本、记公式,实践动手的机会少,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缺乏创新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第二课堂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以“学生讲堂”、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为抓手,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第二课堂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社团。以电气、电子专业为主的“电子爱好者”协会、以机制专业为主的“非常设计联盟”社团,每个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每个社团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专业社团为主体,每周末开展学生讲堂,学生轮流讲课,自愿参加,以课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课下应用于实践的形式展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单一模式。每节课后都会留作业,作业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指导教师每节课要全程跟着,都要对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内容、教学质量进行点评。社团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增长见识,相互促进。各社团成员每个学期开始提交学期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以及小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二)第二课堂以学科竞赛为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能力,机电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社团小组形式组队参赛,邀请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小组每天一起研究学习,相互探讨问题。校内每年举行一次比赛,社团成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由专业教师进行打分点评,指出不足,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比赛。经常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大赛”“单片机大赛”“挑战杯大赛”。参加比赛,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还能获得各种奖励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在每学年的评奖评优中参加大赛的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分。 (三)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为主渠道,教学互长,提供创新训练平台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拿到第二课堂中来,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同将社团成员推向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学生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实现学生从本科开始与专业教师做课题的大步跨越。在科研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超前的理念,增长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需求情况,为教学查漏补缺,一举多得。教师所做科研项目,一般为实用性价值高的产品或者专业前沿的产品,这样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专业前沿以及社会中专业的现状,以引发深入思考,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第二课堂以企业实践基地为延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 目前社会上小微企业因为实验资源、技能人才短缺,研发项目受到限制。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为微小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项目问题,由社团成员成立专项小组,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把关,群计群策,在短时间内将研究成果交予企业,此中不涉及利益关系,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同时社团成员也得到了实践锻炼。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分别到唐山市滦南县、石家庄市无极县以及廊坊市工业产区为当地企业完成生产研发与技术支持,与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真正对接。我们的此种做法与国家目前的政策完全相符。 (五)第二课堂以阶梯培养为基本模式,在实践中稳步推进 由指导教师统筹全局,将每个社团分成若干小组,优秀党团员作为骨干担任小组长,参加教师课题的研究,以及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低年级社团成员与小组中的高年级社团成员可以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有利于吸取与分享他们的长处。例如,欲报考硕士的成员可以分享学长的经验,取长补短;参加大赛的社员可以从学长那里学到大赛的比赛经验等。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电子爱好者”协会每年都义务为学校师生维修电子产品,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积极组队参加,到地方去免费为地方老百姓服务,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并连年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小分队、市级先进小分队和校级先进小分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在学风建设中第二课堂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因为没事做而逗留在宿舍玩游戏、睡觉,而是积极地走出宿舍到实验室去学习,做实验,参与教师课题,利用暑假到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进行实习。在就业中,这些学生的优势就会突出,不再是企业挑他们,而是很多企业争抢他们。机电工程学院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具有机电工程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模式,此种以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骨干学生的授课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可以向学生迅速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结语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势在必行的手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的一种创新型教育环境,将学生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玲 郭立新 付晓娜 常立生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论视觉传播中图形设计的技术及特征 一、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技术与方法 设计工作者应该紧随时展的脚步,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科学工具,将最好的设计思想表达给大众。此外,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影制作与广告方面,均要求运用到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而且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也能利用不同的工具,对图形的清晰度进行适度的调整,进而让大众获得不错的视觉感受。 1.提炼客体 图形设计的创作来源主要是客体的表现以及对其的观察。然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抓住客体主要的特性,忽略不重要的特性,运用最简单的图形将其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在对客体进行提炼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握物体的共性,还必须注意其个性。图形设计在提炼客体时涵盖了两个方面的思想:提炼设计的任务;提炼和主题思想有关的图形。 2.重组图形 所谓的重组图形就是把图形中的构成部分进行科学有序的结合。图形的素材就好比是产品的原料,还必须对其进行生产加工方能成为最终的成品。其中最具决定性的一个部分就是图形结构的安排。对图形进行不一样的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图形,现今最为常见的重组形式有置换、同构以及轮廓线的矛盾、共生等等。所谓的同构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象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目的就是依托某个图形形象表现出其他图形的特点。在同构的作用,能够使图形形象更为厚重,有内涵,营造更为新奇的感觉。 二、视觉传达系统内图形设计的特征 1.明确的主题思想 设计人员在对图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就必须对其基本内容进行规划,明确主题思想,也就是确定自身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例如美的冰箱的广告都要求突出一个作用,即保鲜,那么设计人员在图形设计中必须抓住的关键思想就是鲜活,这一特征不但是该广告设计的目标,同时是图形设计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必须具备独特性,能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有助于大众去选择该产品。主题和图形应该相互作用,主题的主要载体就是图形,而图形的灵魂就是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通过图形体现出来。 主题思想在初期形成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是不明确的,例如表达形式的多元化、视觉元素的多样化以及受众喜好的多样化等。以上述中“鲜活”主题来讲,运动场等视觉元素均能表达该特性,但在表达形式上可以采用不一样的方式,例如影构、置换以及同构等。另外,站在目标受众角度来看,家庭主妇是冰箱使用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调查,了解其特征。设计人员将这些因素都结合起来,分析所要设计的主题,最后明确恰当的表达方式。 2.图形设计的任务 在进行视觉传达系统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图形设计任务的提出均有一定的原因,例如商业广告的设计,它是在经济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包装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宣传企业文化、形象或者是打造产品形象;公益广告的设计,其目的向广大受众传播一种思想与信念。而所处社会的经济状况与大众的接受水平对图形设计任务的提出有一定的影响力。图形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例如当时的风俗、文化等。在对图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图形的内容和形式与上述客观背景相配合。 3.形象生动 图形设计与绘画是不一样的,绘画时必须确保物和物的协调统一,因此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须先了解所画物体的形象。但是图形则并非如此,图形设计必须选取大众所能接受的物体,这就说明图形设计过程必须选取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作为载体,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方能让大众记住,并且让大众所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国家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头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系统设计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所以,人们只有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更新,不断的对视觉传达系统设计进行分析,进而将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所以计算机图形设计应该与时展相适应,以便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与视觉传达系统设计有机结合时,应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那么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发展。 作者:丁永林 单位: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传播技术论文: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新闻的传播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得到大众的关注,做到直观的、时效性的信息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更多地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阅览和收集,从而使电视媒体技术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渐地从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体当中退出。如何保持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开发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作用,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局限性分析;改革路径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电脑,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快捷和便利被人们所推崇,并逐渐地成为大众依赖的主流媒体,电视媒体逐渐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不再是主流媒体中的佼佼者。作为新兴的媒体技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有自身的先进性,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依旧不容忽视。如何在保持这些优势的同时,提高电视媒体对新闻传播的能力,使其保持更多的受众,做到更好地传播新闻,是当前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目标。 一、当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上个世纪兴起并迅速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因此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且这种高速的传播方式,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日益革新。作为时效性最强的新闻信息来说,信息时代成就了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分享。但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信息时代严重地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一部分新闻传播优势。为了保证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电视媒体技术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当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迅速、沟通更加快捷。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受到的冲击 电视媒体技术受到的冲击主要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带来的,对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是当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新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新闻信息可以在高速的环境下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越来越多人依赖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忽视了电视媒体技术。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使电视媒体技术一度发展停滞,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相比较。 2.2数字信号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电视媒体技术需要信号发射塔和接收器,电视信号会受到天气、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则是由计算机技术衍生而成的。具有更高的信息传播能力,稳定性和信息传播数量也较传统电视媒体技术更强,对传统电视媒体技术的影响巨大。 2.3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一同发展,相辅相成,在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计算机用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而新闻信息在网络上的受众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计算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是电视媒体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新时代下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根据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电视媒体技术也随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并将信息时代作为自身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在电视媒体技术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电视媒体技术以新的形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首先,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从片段式转变成为螺旋式,将新闻发生背后的故事以及后续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同步报道、实时报道,充分利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将新闻信息通过更加高效、更加具有连贯性的方式展示在受众面前,不再片段式地播报新闻。而在新闻传播的灵活性上,电视媒体技术将新闻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受众可以在新闻播放过程中随时地快进和快退,并选择重复播放等不同的功能,这对满足不同用户不同的新闻需求有极大的提高。在移动终端方面,许多电视台都进行了APP和移动客户端等软件的开发,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开发了新的受众群体,在移动终端中进行不同界面、不同版块的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版块中找到想要的新闻。 四、当前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4.1互动性差、传播单向 当前的电视媒体技术在传播时,主要利用线性传播技术,该传播方式只能将信号传播进电视当中,无法与电视前的用户进行互动,这与网页版的新闻传播途径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在交换信息的同时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使得电视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无法满足受众的评论需求。 4.2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往往都是大同小异的新闻内容,对重大新闻的播报形式完全相同,也无法做到对新闻进行有效的编辑和深入,许多媒体都模仿央视新闻的播放形式,无法做到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从形式上也无法做到实时性,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传播。 五、提高电视媒体新闻传播的能力对策探究 5.1增强传播透明度 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的透明化,人们对新闻的了解也趋向于更加灵活和透明。为此,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将新闻传播更加透明化,利用百姓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做到“以人为本”的传播形式。更加透明化、人性化的新闻传播方式,有利于电视媒体增加其受众范围。 5.2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电视媒体技术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的主要劣势在于,电视新闻媒体技术无法与使用者和观看者互动,这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不强。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电视新闻媒体应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微博、微信等相关活动类型进行新闻的互动、发表意见、参与节目,并将观众的意见和想法在直播中播出,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5.3增强存量资源 网络的海量存储不单单给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电视新闻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存储能力进行资源的存储。利用网络存储丰富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特别是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将自身的新闻内容能够在其他类型的媒体上消费,为新闻媒体带来更大的利润,帮助新闻媒体提高效益。 总结 电视新闻利用电视媒体技术将新闻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是广大受众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的收集和传播表现出了新的需求,对传统电视媒体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对电视媒体技术进行革新,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帮助电视新闻媒体更高效地服务于大众。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加大与网络的连接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广阔的空间,扩大新闻的传播面,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益,帮助电视媒体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中作用巨大,也是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力量,积极地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革新,也是改善电视新闻传播能力的关键。综上所述,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当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应不断革新,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作者:黄璐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 传播技术论文:媒体影像传播技术对动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通过一个物质性的载体来表达,物质在技术层面的进步,必将影响其艺术的发展。技术是艺术的载体,艺术通过技术不断地发展、更新,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媒体影像技术对于动画艺术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传播技术;动画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影像技术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传统的动画艺术形式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就对传统的动画艺术形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以及更加多样的美术风格。 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发展概述 1、传统媒体时代的动画 人类文明的发展除了直接用身体和口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各个方面的需求,总还需要其他的物质载体来记录或传递信息,这种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或技术手段就是媒体。“媒体”又称媒介、传媒或传播媒介,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实体。譬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很大程度上就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开放,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以纸质媒介作为依托的报纸、杂志、周刊、书籍,一直演变到现代社会。这一时期手翻书就是一个典型,纸质书作为一种媒介的存在,同时也是最开始的动画雏形的出现,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连续的画面快速播放起来达到一定的速度时,运动的画面就出现了,这就是视觉暂留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的艺术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突破性的理论发现给后来的动画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参考。纸质媒介作为最传统的媒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也占据了媒体时代相当长的时期。电影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动画艺术的视觉化效果,从开始的无声动画、有声动画、彩色动画、CG动画、iMax大屏幕动画。技术的成熟直接导致了现代动画产业的繁荣。此背景下的动画开始大放异彩,出现各种早期实验性极强的动画短片,到后来慢慢形成生产模式。从温瑟•麦凯的《恐龙葛蒂》到迪斯尼的《汽船威利》、《花与树》、《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们能够看到媒体技术和制作工艺的进步以及表现手法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主要技术突破是以制作动画的透明赛璐璐片的发明和运用。他的出现实现了动画制作过程中的背景分层绘制,这就大量减少了动画制作的周期,从而使动画得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赛璐珞片的应用解决了动画背景的分层问题,成为促进动画长期发展的一项关键性因素。今天的动画制作软件所广泛采用的分层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分层原理。随着经济发展,如今的商业动画电影逐步形成模式,它是伴随着动画的制作脱离了个体创作转而以资金为纽带的一种集中、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所以这就要求动画制作团队或创作者在开始制作动画之前,必须开展市场调研来推测受众是否能够接受这部动画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迪斯尼的动画长篇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随后战争等政治性因素使得影院动画开始走下坡路。而电视作为家庭娱乐的媒介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影院观众的大量流失,使得好莱坞影院和动画制作商们开始挣扎摆脱日益严重的财务问题,一方面进行内部改革,裁员来减少开支,减少战后的动画电影制作计划,大量资金投资在电视娱乐频道购买、主题公园的建设、连锁经营等领域。这使得迪斯尼在这一时期制作的动画片屈指可数。在媒体时代的转折点,迪斯尼洞悉到了传统影院媒介的衰败和电视媒体的兴起。而这些应对措施,迪斯尼都成功的将动画产业与旅游业、商务出版等其他领域相结合,成功的扩宽了动画的发展路径,为以后的动画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电视媒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随之而来的电视动画和动画剧集蜂拥而来,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日系电视动画和以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为代表的美国电视动画抓住了这一契机成功的将剧集动画的发展推广到电视媒介上,最终促成了以连续剧动画为样本的电视动画的成功发展。 2、桌面电脑时代的动画 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电脑图形技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合成技术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被陆续研发出来,这些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艺术的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使动画电影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电影与生俱来的制造梦幻的天性推到极致,从而使电影产业转危为安,这一革命性的技术使得影院动画重新具有竞争力,成为与电视媒体抗衡所采用的重要商业策略,与此同时传统影院动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化的冲击和影响。 3、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动画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视频媒体门户网站的构建,以及微信、微博等各大渠道的完善,直接导致了新视频媒体的流行。“微视频”、“微动画”开始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的新宠。网络媒体不仅能够给大众带来随时随地的观看享受,而且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端下观看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网络动画由于有这样的便利性所以在现代的广告、信息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应用广泛。 二、新媒体技术对动画的反思 无疑,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快捷,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下这些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的一些其他问题。随着计算机外围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数码绘画等其他电脑技术,无论在软件硬件,都提高了制作的效率,但是也使得作品缺失了原始的质朴感和时代感。现代技术难以预料的后果和风险必须被人类社会当作挑战来看待。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零售业、报刊出版业还是娱乐业,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体给我们的挑战。 三、结语 麦克卢汉说过:“任何新媒体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新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新媒体会将旧媒体边缘化,这自然也包括依附于旧媒体存在的漫画杂志、影视、电视动画。但新媒体同样也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传承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文明在,动画这个诠释和表达人类思想和观念的最有力的形式会一直存在。 作者:魏婷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浅谈技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9世纪的工业发展,以1870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发生在英国,主要表现在煤和铁的使用规模上,它带动了英国工业种类的扩大和传统行业的迅速兴起。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企业主们开始满足于现状,与雇员之间原有的融洽关系,在工业技术方面卓有成效的相互合作日渐消失;理论科学和技术发明之间也缺乏一种审慎而系统的联系,这两个原因致使英国后来逐渐地丧失了领导的地位。在1914年之前,“技术改进的空间是永无止境”的观念在英国实践家的心目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立足点。 第二阶段则比较分散,主要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技术方面主要是对各种材料和各类新能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爱迪生和福特在美国发挥了阿克莱特和瓦特在英国所起到的作用,大量技术工人和移民的涌入更加速了美国现代化的进程。德国工业化的发展与美国并驾齐驱,两国都通过建立铁路运输网络来开采和运送内陆的矿产资源。德国的化学和电气公司开创了由大学专业人员组成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先例,将理论和实践切实的结合在了一起。政府部门也扩大了管理范围,对市场进行调控,利用铁路税率等关税来鼓励国防和相关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发展的模式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认可和接受;19世纪下半期,则是由不断吸收技术传播的成果、更为先进的德国模式开启并推动了东欧与南欧的工业化进程。 19世纪中叶,穆斯林、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几乎同时出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西方思想通过先期的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主义坚硬保守的外壳,待亚洲和非洲对西方思想的侵蚀失去免疫力的时候,就开始凭借其技术竞争上的绝对优势,让技术传播成为促进地方文化环境转化的媒介。结果,技术的传播以其不可预知的方式改变了旧的社会关系。欧洲殖民者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扩张,到1914年时已经控制了整个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地区,对古老文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非西方世界为了适应或迎合欧洲19世纪思想和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在努力地调整或改变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19到20世纪中叶,运输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类居住地域的形态。政治力量中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西方兴起并逐渐统领世界,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始彰显出来。更为便捷与可靠的钢结构机械动力船的出现,体现了海上运输的重要性。位于东半球十字路口的苏黎世运河,由于中东重要地位的重建,在欧、亚、非三洲地缘政治中开始具有重要影响。铁路、汽车等陆路运输方式的改进,使西欧的实力暂居全球首位。新兴的美国、俄国紧随其后,凭借机械动力的陆路运输网络,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可以横越北极的空中航线与最遥远地区的人们取得联系。由于地球上主要的人类都居住于北半球,因而,全球的战略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了北部地区。现代技术广泛使用的第二个结果是全球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粮食供应的增加、政府职能的提升,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连结在了一起。 对于麦克尼尔技术传播的全球史视角,学界评价不一。有些学者认为麦克尼尔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开创了宏观历史社会学研究和当代历史比较分析论著的先河”,对此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全球史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有人批评说,“麦克尼尔以技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作为全球史的视角和切入点,但是,“在论述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衰落和游牧民族的兴起等内容时,他时常背离技术传播的主题,转而以重要思想的发展变化作为论述的线索”。对此,麦克尼尔认为,“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之前的研究成果被新的理论或观点所取代是一种必然,作为史学家应该时刻与时俱进”。 尽管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但从技术传播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这一新颖独特的方式毕竟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与指引,为我们开拓了一条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路径。历史学理论只有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才能解释当今世界变幻莫测、层出不穷的各种新事物和新现象,才能真正体现出历史学的生命价值和时鉴意义。 作者:张虹单位:云南大学 传播技术论文:数字技术传播理论探讨 摘要:我们已经不能再把艺术设计理解为一个狭隘的概念,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在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和谐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①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 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②,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 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③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性交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④ 三 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转第123页)(接第128页)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⑤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传播技术论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植保工程中农业传播与沟通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植保工程;应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突变频率和危害趋势不断加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风险增大,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绿色农业转型,突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及时准确农作物病虫情报,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实施“绿色植保”战略,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强化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农药监管,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植保公益职能,努力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需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农业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认识并利用好农业传播信息与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现就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 :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 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应用情况: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晋源植物医院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农民对其中的农技员极为信任。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晋源五府营村、小店示范区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带动周围村镇,植物技术应用辐射范围广。 2.8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 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 缺点:组织耗时,投入大。 应用情况:每年参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宫大型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植保工程内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召开“山西省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太原)现场会”。 2.9村喇叭 优点:村委会组织,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弥补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不到位的不足,报纸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 缺点:应用范围仅限村级类小单位。 3结束语 农业植保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多元化,不能是一个模式、一刀切,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手段,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植保信息建设应以网络为主,着重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等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有线广播、小册子、村喇叭等渠道将植保信息送到农户,应用不同方式传播植保信息,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传播技术论文:科学技术传播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技术论文:科学技术传播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技术论文:作品网络传播权保护中的技术中立原则 摘要:技术中立原则在当今版权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形成的过程同时体现着数字时代科技发展的进程。但对技术中立原则的内涵仍存在争议,“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并不能等同于技术中立原则,美国DMCA避风港规则才是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此外,技术中立原则在立法上的体现与局限也亟待讨论,我国版权法移植避风港规则后从整体层面上对相关法律条款的规整仍任重道远。以技术中立原则的形成为主线梳理其内涵对研究其适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作品;网络;传播权;ISPDMCA 一、技术中立原则的概念 数字时代,随着互联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深,作品的网络传播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核心,也从传统的复制权转移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当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形下即从网络扩散,作者的著作权尤其是网络传播权随之受到损害,而技术中立原则主要被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用于面对权利人侵权问责下的抗辩。技术中立原则意味着: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本身不具有自主倾向性;技术作为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陷而无法满足所有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为技术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体现在实践中就是使技术的持有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免于承担由于技术的特性而与法律碰撞所产生的侵权责任,目的在于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技术中立原则在版权法领域并不自始存在,从认识技术中立的精神到最后体现于立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技术中立原则在保持自身基本内涵稳定性的同时,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索尼案”提出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是技术中立原则的起点,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所提出的避风港原则是现代意义上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在现阶段,技术中立原则主要以避风港规则的形式进行体现。 二、技术中立原则的形成与限制 (一)起源 版权法领域技术中立原则产生的“源头”是“索尼案”。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该案时借用美国专利法中“普通商品理论”确立了版权帮助侵权的免责规则: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根据该原则,只要一件技术产品具有一种“实质性非侵权”的用途,也就是“可能被广泛用于合法的、不受争议的用途”,则无论其是否能够被用于非法目的,制造和销售此种技术产品的行为不构成帮助侵权。因此有人认为“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就是技术中立原则。不可否认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在美国版权侵权认定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直接等同于技术中立原则是不严谨的。虽然限于造法者对未来技术的不可预见,使得对技术中立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为原则本身所有的基础特征则是可以得到稳定的。技术中立原则应当具有而不限于如下要求:(1)目的为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2)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技术环境下的适用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立法者从而无需在短期内制定特别法。“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当然具有“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效果,但它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这个要求。实际上,索尼案中之所以将美国专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则”应用于版权法领域是具有前提的,它只是为了针对在该案的一个错误的思路而进行针对引用的,也就是为了解决“录像机的使用量中有多少属于侵权成分,来作为行为人是否涉及帮助侵权的判断的标准”这个问题而采用的,也因此它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具有稳定内涵的、可以长期适用且具有一定程度上超越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的整体性概念。此外,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具有内在缺陷,它要求只要具备一种潜在可用于合法目的的功能就能使制造商和销售商免责,为以增设可用于合法用途的功能为手段而实现最终的侵权目的行为打开方便之门,使得帮助侵权这一概念形同虚设。只能说,“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正是技术中立原则曾经“构成”的一部分——但并非真正的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只起到了“引发”的效果。索尼案以后美国在“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基础上所追进的立法及判例实践,如Grokster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认被告的P2P软件符合“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创设“引诱侵权”概念,认为“以诱使版权侵权为目的而提供设备,并已通过清楚的表述或者采取其他确定的步骤促使侵权发生,ISP应当就第三人导致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不用考虑产品本身的合法用途”,在此基础上认为ISP的行为符合引诱侵权的要件——都不能认为是对“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本身的扩充或发展,因为“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在提出之时即已限定了内涵。因此,“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不能代表技术中立原则,技术中立原则也不是并且不包含完整意义上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只能说,技术中立原则包含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的中立性特征。虽然不能将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直接等同技术中立原则,但将其看作技术中立原则的起点则是完全可行的,“起点”的意义在于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中立原则开始引发——它已具有了判例法上的“影子雏形”,但既没有在判例法上形成成熟的概念,亦没有被立法所认可。 (二)形成 事实上1988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所提出的避风港规则(SafeHarborProvisions)才是现代意义上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DMCA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根据用户的指令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系统缓存、根据用户指令存储信息、信息定位等情形提供免责事由,使符合法定条件的ISP免于承担相关的网络版权侵权责任。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修订)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自动接入和自动传输、自动存储、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以及搜索和链接四种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也是对避风港规则的借鉴。技术中立原则通过避风港规则在立法上得以体现,它免除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主动审查义务,使鼓励技术创新与保护版权人的利益达到某种平衡。 (三)限制 技术中立原则不意味着绝对的“中立”。避风港规则虽然给予了ISP一定的责任限制,但不意味其可以在一切情况下都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实上,如果ISP明知存在侵权行为、能根据明显的事实或情况推断得出其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或在已发现侵权信息存在的情形下没有及时进行移除,则需承担侵权责任,使其无法再以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抗辩。实践中,往往以“红旗标准”判断ISP在网络版权侵权争议中的主观状态。DMCA将红旗标准表述为当侵权事实的存在已经如鲜红的旗帜一般在ISP面前飘扬,若ISP仍然保持沉默如埋头如沙子中的鸵鸟般视而不见,则应认定ISP知道或至少应当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此外,直接提供作品的行为会构成直接侵权,而无论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具有过错;为直接侵权提供帮助的行为,在具有明知或应知的过错时承担侵权责任,不再适用技术中立原则。 三、结语 如何将技术中立原则更完善地应用于实践仍需要探讨。以技术中立原则作为基础理念的“避风港条款”,在适用时由于规定之初的不明确性,往往产生争议,例如对“红旗标准”的法律定位认识,对“通知-移除”机制实际效果的质疑和适用局限等。此外,将DMCA的避风港规则移植到我国版权法后,仍需要在整体上进行法律条款的规整和梳理,使得无论是“避风港”规则的适用还是技术中立性原则的体现都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作者:高远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传播技术论文: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抗干扰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科技的力量逐渐壮大,电视机现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电器,而电视的传输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收视的效果。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过程中会经历信号采集、传输和管理等步骤流程,要确保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途中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保证广播电视网络节目的收视效果。这些年来,我国不断的加大资金提供后台支出,但是在实际的广播电视工作中易燃存在一定的困扰。本篇文章结合我们广播电视传播的现状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广播电视传播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供今后作为参考资料。 【关键词】广播电视;干扰因素;抗干扰技术 1前言 广播信号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太空的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向地球发射一对多点的传输,卫星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具备较稳定长距离传播的能力,并且能完成高质量、大面积的信号同时传播等优点,所以,这种卫星信号传播方式成为人类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需要。不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缺点,在雷雨天气和太阳的电磁干涉下会造成传输信号的干扰,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信号源的中断。还有卫星信号作为一种公开性的通道,没有强大的抗扰功能,容易遭受有意性破坏,造成信号传输的瘫痪,目前,针对广播电视的信号传播安全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探讨。 2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的干扰 2.1自然因素干扰 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难免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了太阳粒子和雨雪天的干扰。众所周知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变得足够接近时,此时太阳发出的电磁波较强,会对卫星通信信号造成影响,对于这种烦扰现象,目前似乎还没有研究出一项有效的避免方法,只能提前预测信号是否会在某个时间段受干扰,然后提前通知到各个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球接受站的天线口径和提高其灵敏程度,尽可能的降低太阳粒子对通信信号的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传播在雨雪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不过这个干扰的过程是个渐变的过程,可以在上行进行补偿或者是下行做好余量的准备,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有助于降低传播途中的干扰。 2.2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 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个是地面接收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另一个则是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对于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可以通过切换备用的器件进行解决,如果设备损坏较为严重时,以上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应当及时更换转发器或者是转星解决;若是因为地面的接收设备而造成的信号干扰,则可以由相关部门进行干扰源的及时排查,确认是否因为受某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信号屏蔽,尽可能的降低其他因素对信号的干扰。 2.3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指的是受到干扰后造成设备性能降低和对设备产生干扰的干扰。广播信号传播所受到的电磁干扰主要是雷达信号和微波中信号的干扰,为了降低这类干扰,要实时对电磁信号进行监控,出现波动时可以对频率进行合适的调整改善或是对电磁信号屏蔽的方式来解决。 2.4太空信号干扰 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源时可能会受到附近临星的信号干扰,这类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行信号干扰,另一种是下行信号干扰,一般的处理是对于上行的信号干扰可以和运营商进行协商调节,另一种下行的信号干扰则要降低其他信号的上行功率,可以通过对天线的调整或者是万向图的性能进行相应的改善。 2.5人为干扰 广播信号的人为干扰可分为因人为处理出现失误而造成的干扰,还有恶意干扰和同极、反极化等。人为的不正当处理造成的干扰一般是可以避免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手法,并且制定一套全面的预警处理,与此同时,不断的加强设备系统的智能化,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造成信号干扰;对于信号的恶意干扰,一方面要加大上行功率对非法信号进行压制,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的抗干扰技术,从技术层面杜绝这类干扰的发生;同极信号的干扰要及时制约用户的使用超频和超功率使用,反极信号干扰则可以对用户进行合理的极化调整来控制信号的影响。 3目前抗干扰技术的分析 随着我国的技术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对广播信号的抗干扰工作就越要可靠,对于目前广播电视信号的干扰主要是一些非法信号影响,针对这些不同非法信号的干扰,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干扰信号源的识别,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抗干扰技术的合理筛选使用,以下我们就对目前一些较为重要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3.1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我国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高强度上行信号的使用,使得信号源大幅度的增强,以降低非法信号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二是通过使用低增益转发器,将转发器设置为低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工作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三是使用MCPC上行信号,减少单路单载波信号使用,为防止转发器进行多载波输出过程中处在输入补偿的状态,与此同时,要适时降低用户的射频信号的强度。用户的选择使用上应尽可能的采用多路单载波信号,以最大程度上增强射频信号的功率。 3.2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在我国的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有多种,比如有在上行是通过固足赋行波束进行接收,在接收信号上可以对合法的信号进行有效的覆盖,对于可能存在干扰的地区不设有信号的覆盖。另外,这项技术在临界地区的信号强度要做到足够高,否则可能会受到临近的高强度信号的影响,造成信号干扰的产生。还有可以对上行信号采用可变赋行波束进行接收,提前设定接收的频率,降低其他信号源对其影响,可以通过设计不用波束的天线,在传输过程中波束受到干扰的时候可以将天线对可变形波束进行变更,转变为另一种波束进行传播工作,从而实现抗干扰的效果。 3.3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种隔离抗干扰技术主要是对上行信号频率进行相应的改变达到实现看干扰的目的,当星上转发器收到干扰信号时,会及时改变接收的频率,从而降低信号的干扰。与此同时,在地面发射信号频率也要做相应的转变,从而达到合理的信号传输对接。 3.4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类的抗干扰技术有多种实现方法,对地球站进行直接序列扩频装置,在星上也配备相应的对应设备,对于直接序列扩频的性能而言就能屏蔽掉其他信号的影响;还可以对上行信号施与加密处理,在接收器上设计相对应的解密装置,即可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信号的干扰。 4结语 在目前的社会中,卫星广播电视使用较为广泛。如果卫星在受到恶意的干扰或是破坏时就要严重影响到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所以,如何确保卫星装置在受到攻击时还是稳定的传输信号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受到恶意干扰时,要及时准确的选择相应的抗干扰技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的同时尽可能的减低播出成本,不仅是提升了节目的播出效率,也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前提。 作者:蔡慧明 单位: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 传播技术论文: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与病毒防御技术 摘要:由于当前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与防御研究也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当前计算机病毒的现状,其后进一步研究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式。最后则从计算机单机病毒、局域网络病毒、广域网络病毒与电子邮件病毒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防御措施。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帮助大量网络用户做好网络病毒防御工作,进一步维护网络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病毒防御技术 1、前言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通过网络全球互联的方式在各个网络系统内进行传播,进而逐渐变为危害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大威胁。世界范围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理解普遍包络两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病毒仅仅只能在计算机网络内存在,即有效使用计算机网络结构以及体系做起建立合适的传播机制、方式与途径,并且病毒针对的核心对象也只是网络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不论该病毒针对的具体对象是网络还是计算机,若其能够存在与网络层面传播,并产生破坏,就能够将其叫做计算机网络病毒。 2、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式 2.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对于计算机技术中的网络技术、网络中的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的公司或者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的袭击以及入侵,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的扰乱与篡改的一组指令的相关代码。最易传播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U盘,再次是光盘,由于硬盘一般在机器内,不会传到其它电脑上,除非是把有毒的硬盘换到其它机器上。传播是通过网络,可以通过系统漏洞,IE,办公软件漏洞,无需运行病毒服务端,直接可以获得最高权限,从而控制对方机器,还有一类网络攻击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主机(一般通过网页方式),在被访问的网页中植入病毒或恶意代码,客户通过访问这种页面就会中毒,传播面很大(知名网站的访问量也很大),一天之内(也可能更短)可以传播到全世界。其它的传播模式是通过E-MAIL,在图片中植入木马等方式用得也多,不过危害面比第一种稍小,第一类网络传播途径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钓鱼”网站,就是不法分子通过收买,自建一个网站,伪造一个某官方网站(一般客户看不出真假),通常是一些游戏、银行、购物网站被仿冒,目的是为了骗取账号密码,赚取钱财或个人隐私!受害面也大[1]。计算机网络病毒愈演愈烈,破坏性与日剧增,越来越猖狂,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在程度上的破坏,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互联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2.2网络病毒的多种传播方式 如今,各种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普遍,方式多样化,涉及面广,比如,通常用的最多的两种传播方式就是用Email来传播病毒和所能扫描或能查取到的系统漏洞来传播相关的病毒。其中,通过Email传播网络病毒的方式有七个步骤:第一,在电子邮件中插入有关代码。而把网络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中的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用已经编好的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中,附加别的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和将已经编写好的代码URL连接附加到电子邮件中,因此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受后,计算机网络病毒得到传播[2]。而另一种将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的方式是寻找网络病毒将要传播的相关的计算机邮件的地址,将相关的病毒代码复制到电子邮箱的发送与接受的历史纪录,当收到相应地的地址后病毒将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病毒携带的隐蔽性不同,所以有的网络病毒可以直接随着邮件信息的发送而发送,有的网络病毒则隐蔽到邮件中进行感染和传播,或者是修改邮箱的设置和系统,然后入侵电子邮件的格式,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发送。当今社会都普遍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网络病毒的传播也会随着这个人们普遍运用的沟通软件来进行传播。最后,当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负载到电子邮件所发送的邮件地址上后,利用多种欺骗性的方式来诱导计算机用户进行点击网址,从而达成入侵目的。 2.3网络病毒的传播结构分析 在大部分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属于一个固定连接的集合,因此在连接的角度上大部分的存在相同的结构和特点。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大部分都需要载体来帮助传播,例如E-mail。同时网络病毒需要的各种途径和条件又不一样。因此,传播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环境结构,随机结构和同构混合。当病毒处于网络内,每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邻,被感染的概率相同,所以每个节点很容易互相感染,但是每一个节点都没有发生感染,都存在相同且相邻节点也已经被感染。终上所述,网络病毒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和确定性。该传播模型的基础是生物病毒,通过同构环境的根本特征来进一步设计完成,也可以称这种模型为处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内的白箱模型,而随机结构的实质是用户原本固定的手段做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个体联系特征是各部分相邻节点,这些部分其实是属于计算机网络,大部分产生的联系事件都具有随机性。可以将该模型的设计要求分为预报、描述和分析模型;从客观的角度可以将该模型分为黑箱、灰箱和白箱模型[3]。 2.4入侵监测技术 入侵监测技术是通过监测和管制的方式来实现的,是网络安全防卫技术的关键,通过对入侵监测手段加以掌控,可以使网络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入侵监测是一种病毒威胁预警系统,其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的文件和数据流,用来监测网络病毒代码以及其入侵行为。通过分析网络入侵者遗留的信息痕迹,例如登陆记录、失败的网页链接等来比对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可以通过从网络关键点或日志等文件信息搜集出相关的数据,最后综合分析所搜集到的数据,以此监测出入侵痕迹,从而挖掘出网络或系统中的非安全行为或即将遭到恶意入侵的征兆。 2.5防火墙 防火墙也可称为防护墙,它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系统,位于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采取病毒隔离等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对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定期监测与修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病毒的入侵行为。如若受到病毒、恶性软件等网络攻击时,也可以采用防火墙的隔离特性对其进行干扰,从而保证网络数据流传送的安全。防火墙除了拥有过滤与网关监测技术以外,还可以采用身份强化功能和数字密钥功能等,能较为有效的预防与抑制网络病毒攻击。 3、网络安全与网络病毒的防御 3.1网络安全测评 网络安全测评是指利用远程的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其更注重于网络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监测。该系统是用来测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攻击或受攻击概率的大小的一种技术手段。就安全状况特征性进行比较,该安全系统所存储的单机病毒防御策略,是一种用来确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某种入侵或受到某种入侵的概率有多大的技术。对于网络已经受侵或正在受侵的行为,安全测评系统无法进行作业,它只能用来监测系统与网络的安全状态,以此来测定网络是否受到攻击或病毒入侵。防火墙或其他受侵监测系统则可以用来监测正在进行的入侵活动,当攻击者在尝试攻击时,就能监测出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测评可以随时监测网络的安全,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隐患,网络管理员会第一时间发现安全漏洞或病毒入侵,能迅速修复系统漏洞,及时反馈于用户,确保了网络运行的安全。 3.2邮件发送病毒的防御方案 在很多政府以及科学研究单位的办公系统里,病毒经过出现的地方,都会有使用邮件服务器当作集合的传播地,仅仅在这样的集中内部服务器把病毒杀掉,至于有关的邮件要经过安全过滤,就可以保证内部网络的用户接收到安全并且没有病毒的邮件,加强维护内部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让用户放心。 3.3局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对于局域网来说局域网服务器要匹配预防病毒的有关软件,特别是较大型的局域网管理中心,病毒的监控能够让整个网络的病毒可以集中监控,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也匹配对应的监控,能够让病毒得到更全面的监控和管辖,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多服务器或者工作站的网络来说,也可采用软件的自动发送,使管理网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减轻。 3.4广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建立在局域网防御基础上的病毒防御系统就是广域网。这是一种针对本地以及远程病毒的查询防御系统,是经过计算病毒的类型、发生次数以及发生地等有关信息的汇报总结,由单机终端病毒防御到局域网的集合监控,广域网的总部管辖系统的防御方案是最终的。经过对于网络传播病毒的特征来分析与探究,使用对应的防御方案,来保证网络的安全和正常的使用,从而使网络发挥自身的优势,制造一个安全又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4、结束语 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安全防御领域,可以有效的对病毒进行检查测验的技术还没有特别完善,计算机网络病毒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与防御的探究依然有必要再提高。 作者:杨火金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抗干扰技术分析 摘要: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中会涉及信号管理、采集、传输、处理、强弱电驱动等流程,只有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保证广播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维持广播电视的运行,但是在具体的信号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传播现状以及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播;干扰因素;抗干扰技术 广播电视的信号传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想要完全去除这些干扰因素是比较困难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广播电视信号都需要卫星传输,就导致很多的干扰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手段以维护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干扰因素分析 我们把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干扰因素具体分成以下几类:自然条件的干扰、故障设备的干扰、电磁干扰、邻星干扰以及人为干扰等。 (一)自然与人为的干扰 1.自然干扰。自然对电视广播信号的干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日凌和雨雪衰的干扰。一方面,对于日凌的干扰,我们一般很难以有行之有效的方式去避免,常见的都是卫星公司提前将日凌的时间通知到各地,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通常我们可以采取改变地球站天线口径的大小,来增加接收信息的敏感程度,以达到缩短干扰时间的目的。另一方面,由雨雪衰引起的接收信号的恶化是一个长时间的渐变过程,所以对于雨雪衰来说,我们一般从上下行链路进行改善,一般可以对上行链路的雨衰损耗进行补偿,下行链路的雨衰备余量准备充足,最大限度降低雨雪衰带来的损失。2.人为干扰。在日常的广播电视传播中,人为干扰主要包括人为失误、同极或反极化以及恶意等干扰类型。其中,人为失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建立一个严格的关机制度以及故障处理预案,同时加强智能化的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由人为失误造成的信号干扰。对于同极化干扰,我们常常使用卫星公司来对用户的超频范围以及超功率使用进行监视以及控制,尽可能减少信号干扰。对于反极化干扰,我们常常会在天星上行之前就要求用户进行极化的调整。最后,对于恶意干扰而言,我们可对卫星的转发器采取降低增益档的手段,还可以加大上行功率使非法信号得到压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不断加强对抗干扰的新型卫星的研究,以最大限度从源头降低恶意干扰情况的发生。 (二)其他的干扰 1.故障设备的干扰。故障设备的干扰,主要有地面设备故障所引起的干扰和卫星故障所引起的干扰两种类型。由地面设备故障带来的干扰,可以通过卫星公司对干扰源进行排查以及确定,或者保证相应系统和传输过程的电磁屏蔽效果来降低干扰对广播电视传播造成的影响。对于卫星故障所引起的干扰,我们可以及时地进行备份设备的切换,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可以进行转星和转发器的更换。2.电磁干扰。一般来说,电磁干扰主要有雷达信号以及微波中继信号的干扰。所以,我们解决电磁干扰时,可以通过电磁进行频率的协调或是进行电磁的屏蔽。3.邻近卫星的干扰。由于科技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卫星投入了使用。临近卫星的干扰,主要包括上行与下行两方面的干扰。如果是临近卫星的上行干扰,我们可以让卫星公司与运营商进行协调来解决;如果是下行,则要借助地球站来调整天线的指向或者降低相邻卫星的上行功率。 二、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抗干扰技术研究 (一)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相对来说包含的种类较多,其中,突出的就是上行通过固足赋形波束来接收,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地区不需要进行覆盖,而对于不会产生干扰的地区需要进行上行站地区的覆盖。 (二)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信号压制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强度上行信号、低增益转发器、MCPC上行信号。首先,可以使用高强度的上行信号增强转发器输入的信干比,降低非法信号的干扰。其次,可以将转发器放置在增益档,采用转发器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小值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最后,采用MCPC上行信号,这时候要注意尽量减少单路单载波信号的使用,以防止转发器长期处于输入补偿的状态,降低用户射频信号功率强度。同时,可采取多路单载波信号,尽可能地增强用户射频信号功率。 (三)隔离抗干扰技术 隔离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和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其中,频率隔离技术,是指当上行信号受到干扰时转发器对信号传播频率进行改变来避免非法信号造成的干扰,或者通过地面上行站进行信号发射频率的改变,使得转发器可以对信号进行正确的接收与转发。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是对传播信号进行加密或者对信号进行转发,用户需要对传播的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得到需要的广播电视信号。 三、结语 由于卫星信号的传播距离远、覆盖面积广、传播质量好,广播电视传播中大多采用卫星来进行中转的无线传播。但是,微型信号的传播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因雨衰以及日凌等天气条件造成运输终止,因故障设备的干扰、电磁干扰、邻星干扰以及人为干扰造成运输质量较低,以及由卫星信道干扰造成广播信号传递受损。所以,确保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为此,我国也通过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隔离抗干扰技术以及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整治。 作者:何龙 单位:洋县广播电视台 传播技术论文: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广泛应用。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是主要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其信息传输迅速,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使得传统的电视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技术的优秀都得以发挥,同时还规避了其自身的缺点。本论文针对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应用 引言 新时期,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性技术而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加之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目的信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电视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使得电视媒体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得以发挥。但是,新闻传播中采用媒体技术,还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电视媒体技术多元化发展,与其他技术之间相互融合。电视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其发展特征是螺旋式上升的,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具有同步性、跟踪性和实时性。当进入到电视媒体信息多元化传播的时候,使得电视媒体技术的多元传播适应了时展环境。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中,不仅含有信息技术,还含有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电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媒体技术被用于应用领域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使得信号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都受到影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使得电视媒体的信息处理功能更为强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更为有效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当信息传播中,信息技术被用于电视媒体中,对于电视的数字信号就会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电视信号的传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当电视信息处于传播状态的时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即只有具备了技术保证,才可以让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均能够安全地运行,新时期对新闻传播中电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使得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受众接收电视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观看电视机,而是登录网络电视平台,就可以用电脑观看节目。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这种新闻传播方式迎来了发展机遇,伴随而来的就是挑战。 2.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创新。电视新闻媒体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更新信息传播技术。这就意味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挑战。 2.1电视新闻媒体以单向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互动性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是单向线性的,传播信息的形式是以电视台为中心向四周围覆盖。这种单向传播使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并不能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反馈。电视媒体的地域性是非常强的,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电视新闻媒体与终端的受众之间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使得信息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都会有所降低。 2.2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内容单一,缺乏原创性 从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雷同性。新闻节目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要借由热播的节目提高自身的收视率[2]。但是,电视媒体没有以自身的新闻特色吸引受众,而是采用了模仿的方式,就会导致新闻内容单一化,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从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上来看,内容单一是一大缺陷,很容易让受众感到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就会逐渐地失去受众群体。 3.电视媒体技术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种媒体实现了融合,电视媒体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实时性,而且还实现了跟踪传播、多元传播,并且还实现了同步传播。对于生活节奏快捷的受众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传播意识,同时还可以随时与电视媒体之间互动交流。新时期是微电子技术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电视信息信息传播技术。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电视新闻信息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电视媒体大量地吸收数字化技术,使得电视新闻的信息化程度加强,且传播速度加快,使得电视媒体能够高质量地传播电视新闻[3]。其次,现代的媒体技术促使处理数字新闻信号的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新闻信息在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信号持续而畅通,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4.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新闻传播中使得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受众的,使得新闻传播中所传播的内容和所传播的环境都逐渐地焕发。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新闻媒体。 4.1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可以使得传播透明度得以增强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是新时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其还会导致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性,即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逐渐地,就会失去大量的公众群体。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提高电视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调整传播策略,了解受众所感兴趣的话题,能够通过新闻切实为受众解决民生大事,让受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国情,使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传播热点信息[4]。此外,在新闻信息传播上,还要增加电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使得受众能够获得话语权。 4.2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传播的沟通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不止于用电视传播,现行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实现了互动传播,即新闻信息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出去之后,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使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将互联网有效利用,开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与受众近距离接触,让受众有机会在观看新闻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间接,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在民间有各种类型的微信息源,具有一定的受众群,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对这些民间的资源吸收、整合,让他们加入到电视节目的编辑和制作中,成为媒体人[5]。民间的记者与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对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时掌握,从而使得电视天新闻传播中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增强新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 4.3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将网络储存充分利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就要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力求内容新、形式新,将自身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出来。提高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电视新闻媒体要将网络信息平台利用起来,提高新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能力,扩大节目存储量,一方面可以使新闻被重复消费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使新闻品牌在其他媒体上传播,有助于后期工作的推广。 4.4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资源整合 新媒体技术不仅快速地融合到电视媒体中,而且还不断地升级并更新换代。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新闻媒体要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时还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将各种新的媒体技术以利用,将各种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包括各种手机电视,诸如IPTV、移动电视、CMMB等,都要根据电视媒体的实际需求利用起来,对于新闻信息资源要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整合,以使得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符合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做到新闻信息有效传达。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新闻传播中能够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力予以重视。处于传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需要新闻传播中所采用的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信息传播手段,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传播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台 传播技术论文: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本是新闻信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信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信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络和视频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信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终端设备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信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对象,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图像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信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信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信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信息的交互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络媒介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络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络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信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存储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信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信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信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短信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序员、新闻记者及数据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容易识别的数据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件、软件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信息。 (三)提升新闻信息的可视化、交互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信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交互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信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用户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作者:黎晓蕾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航空航天论文: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运用 《舰载武器》2011年第11期 摘要:碳密封材料是空间领域中的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摩擦密封材料。本文主要对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种类和工业领域相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碳密封材料;航空航天;应用 制备工艺航空航天工业是事关我国国防事业的重要工业。在航空航天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研究人员开始对应用材料的密封可靠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密封材料的性能是密封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碳密封材料在这一领域有着优异的特性。 1航空航天领域常用的碳密封材料 1.1柔性石墨密封材料 从石墨自身的性能来看,它可以成为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常用的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主要由石墨纸、柔性石墨卷材等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是天然鳞片石墨进行特殊加工的产物。它具有着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和耐热性。这种材料的化学惰性相对较大,可以抵抗酸碱盐溶液和一些有机溶剂的侵蚀。因此,它可以替代一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石棉材料和橡胶密封材料。柔性石墨密封材料中的柔性石墨材料可以用于低压静密封。 1.2增强石墨密封材料 在航空航天领域,增强石墨密封件主要应用于动密封、机械密封件的摩擦副和旋转接头之中。这种材料主要由多孔石墨浸渍而成。浸渍过程应用到了加压浸渍工艺和真空浸渍工艺等多种工艺。俄罗斯科学家将高强石墨密封环应用在了航天发动机的涡轮泵中,这一材料具有着高强度、高密度和低摩擦系数的特点。 1.3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由碳纤维-柔性石墨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树脂浸渍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组成。这种材料有着良好的耐磨性和独特的自润滑性。它可以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涡轮的轴径部位。这种碳密封材料具有着导电性、耐腐蚀性,对电波和X射线也具有有效抵御的特性。它也可以适应中高压静密封环境的要求。 2碳密封材料制备工艺的应用 2.1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复合加工工艺建立在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工艺和超声电火花加工工艺等工艺基础之上。超声振动辅助切削加工可以在降低切削温度的基础上,强化加工表面的质量。超声电火花技术是在电机中应用超声振动的一种加工方法。它主要利用电极端面合适的放电间隙来提升火花击穿概率,也可以提升加工孔的加工稳定性和加工效率。深化复合加工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2.2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的抗氧化工艺涉及到了这一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单涂层技术和两涂层技术等技术。氮化硅、氮氧化硅和相关混合物可以有效强化碳密封材料的低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化。与之相关的后处理技术也可以有效解决碳密封材料可能出现的微裂纹问题。 2.3碳密封材料的耐高温工艺 与航空航天事业有关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工艺主要由以下工艺技术组成:法国航空宇航公司所采用的一种与SiC有关的制备工艺;二是与离散碳纤维有关的隔热结构制备方法,这种制备方法中应用了乙二醇、丙三醇和石油油料等多种材料;三是由美国企业研发的一种建立在仿氧化硅基树脂技术基础上的碳密封材料耐高温技术。在对这一工艺进行应用,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在航天非隔热层的建构过程中得到推广。 2.4碳密封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碳密封材料生产领域所采用的高强度碳密封材料制造法是以固体可流动颗粒状聚合物为压力介质的制造方法。碳密封材料先驱体的固化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除此以外,热压成型法在碳密封材料中的应用可以让这一材料的致密性特征得到强化。它让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密封材料的制备过程与含碳纤维符合材料和研磨沥青等基质材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在经过电阻加热以后,压制而成的碳密封材料的密度可以达到1.30g/cm3。 2.5碳密封材料的防裂解工艺 防裂解工艺可以为碳密封材料在航红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保障。具有梯度碳化物涂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可以借助传统的气相沉积法完成碳密封材料的制备工作。在这一方法应用以后,图层标称的热胀系数要高于地层的系数,表层到底层的热胀系数也会表现出渐变分布的特点,这样,在高温环境下,航空航天领域所应用的碳密封材料不会出现断裂的问题。 3结语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密封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碳密封材料的应用已经受到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关注,例如航空发动机对轴间密封材料的强度、抗氧化性和导热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对碳密封材料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的探究,可以发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更适用于航空发动机主轴密封环之中。碳纤维编制方法和相关的工艺参数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所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可以让碳密封材料应用于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泵密封件之中。碳密封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创新相关制备技术是对这一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善的有效方式。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碳密封材料也会在这一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作者:陈至锐 单位: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 航空航天论文:无氰酸性镀镉在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应用 《航天工业管理》2016年第12期 摘要: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结构,包括金属基体、预镀层、中间镀层、镀镉层以及钝化层,其中所述金属基体为钢铁基体和铝合金基体。对镀层结构进行中性盐雾试验2064h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盐雾性能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这种保护层在耐腐蚀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航空航天零部件;无氰镀镉;镀层结构;高耐腐蚀性 引言 传统的氰化镀镉溶液性能稳定,镀层质量优良,因此,航空航天、航海以及一些特殊电子零部件采用氰化镀镉工艺制备防护层。氰化物是国家严令禁止使用的污染物之一,用无氰镀镉代替氰化镀镉已成为业内进行研究的热点课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修改版)》的要求和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淘汰部分含有毒有害氰化物电镀工艺专题会议纪要》(黔经信专议[2013]67号)工作部署,贵州省内电镀企业在2016年底前淘汰氰化物镀锌和氰化物镀镉有毒有害生产工艺。应贵州省装备制造业协会表面工程分会的要求,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开发了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提供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零部件的高耐腐蚀性镀镉层。NCC-617镀镉电镀废水用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沉淀处理后,镉离子的质量浓度小于0.01mg/L,满足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1镀镉工艺 无氰镀镉溶液成分及操作条件。 2制备流程 2.1钢铁基体镀镉钢铁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钢铁零部件进行碱性化学除油水洗碱性阳极电解除油水洗酸洗水洗阴极电解除油水洗活化水洗的工序。 2)镀镉。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按GB/T13346-1992标准在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3)钝化。镀镉层经2%~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2.2铝合金基体镀镉铝合金基体镀镉具体操作如下: 1)前处理。对铝合金零部件进行化学除油水洗浸蚀水洗出光水洗的工序。 2)浸锌。第一次浸锌水洗退锌水洗第二次浸锌水洗。 3)化学预镀镍。在浸锌层上采用专用的碱性化学镀镍溶液制备化学预镀镍层。 4)镀镍。在化学预镀镍层上采用瓦特镀镍溶液制备镀镍层,其δ为5~10μm。 5)镀镉。在电镀镍上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镀镉层,其δ为6~20μm;然后200℃对镀件进行除氢处理20h。 6)钝化。镀镉层经1%~3%的硝酸出光水洗铬酸盐低铬彩色钝化水洗干燥60℃老化15min,钝化层δ为0.3~0.5μm。 3镀层性能 3.1耐腐蚀性 钢铁件按上述工艺制备的镀镉层,按照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进行中性盐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CC-617无氰镀镉工艺制备的镀镉层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氰化镀镉工艺,测试2064h镀件表面无白色腐蚀物生成,耐腐蚀性比航天工业部标准QJ453-1988《镀镉层技术条件》中96h中性盐雾试验的要求高21倍。 3.2柔软性 用弯曲法定性检验镀层的脆性,采用δ为0.2mm的黄铜片按NCC-617工艺镀镉,镀层δ为23.7μm,将试片弯曲180°,镀镉层无爆裂,镀层柔软性较好。 3.3结合力 按JB2111-1977《金属覆盖层的结合强度试验方法》,以热震试验法测定镀层结合力。将镀件放在烘箱中加热至190℃,然后取出放入室温水中骤然冷却,镀层没有起泡和脱落,结合力良好。 4结语 NCC-617无氰酸性镀镉工艺是为满足航空航天企业的要求而开发的,使用的添加剂与配位剂,克服了含EDTA无氰酸性镀镉工艺存在的镀层性能差和废水处理困难的缺点。在贵州省航空航天企业的应用表明,NCC-617无氰镀镉层耐蚀性、柔软性及结合力等性能均满足航空航天工业部标准的要求,并且废水处理能够达标排放,尤其是镀层的耐腐蚀性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能大幅度提高航空航天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受到了航空航天企业的青睐。 作者:陈建锐;郭崇武 单位:广州超邦化工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高校课程改革的航空航天论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 首先,高校应尝试互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说教、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只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认同、在实际中践行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形势,实地调研政策效果,从而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最后,高校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依据时事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得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当下的国内外实际,从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作者:宋晓东郑海涛贾国柱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航空航天论文:国防电子形势下的航空航天论文 1现代装备环境下,自动化测试系统越来越重要 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一台电子系统或装备,都会经历从研制、设计再到生产等多个环节。而在这所有环节中,都会涉及到测试测量和验证,这也就意味着在全寿命周期中都会有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身影。所以,在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电子领域,随着电子装备系统的不断进步,无论在装备保障还是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自动化测试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动化测试系统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自动化测试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应用在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在应用过程中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第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测试这一概念,由仪器替代人工来实现相关测试任务;第二代测试系统则引入了通用化、标准化的概念,使得仪器系统更加综合化;第三代测试系统更以“开放化”为核心,引入先进商业技术和货架产品,降低测试成本。这些推动了自动化测试系统在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虽然历经了几代技术的变革演进,时至今日,自动化测试系统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境:1)高昂的拥有成本。针对复杂的被测对象,测试系统在保证测试质量的同时,还要完成繁复的测试任务,这往往意味着长周期的开发时间和昂贵的系统费用。而且一旦被测对象发生变化,测试系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升级和更换,会带来更多工作负担和费用。2)通用性不足。各个系统独立设计完成,没有统一标准的规范,导致测试系统型号繁多互不通用,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因为系统间的不通用,也会带来重复设计、重复投资的现象,间接提高测试成本。此外,还有“用户端的测试数据和设计端测试数据无法连接”、“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等问题。综合看来,这些问题所涉及到的不单是测试技术本身和仪器技术指标的问题,更多的是仪器系统架构的问题。 3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与“合成仪器” 正式因为这些困难和挑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已经参与到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对自动化测试系统共同的要求就是:1)降低全周期的开发维护费用;2)增强通用性和互操作性,提供最大的系统灵活性;3)进一步提高测试质量。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NxTest”(nextgenerationautomatictestsystems)系统概念。此系统概念关注于:如何降低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全周期费用,如何提供系统灵活性和互操作性,如何降低系统开发、部署和升级时间,以及如何减小后勤保障规模和占地空间。基于这样的目的,“NxTest”提出要采用开放的软硬件体系及商用标准架构为构建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到,随着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的提出,对系统架构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也在这时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合成仪器”架构即采用标准的测试硬件模块组成通用的仪器系统,测试测量任务与升级完全由测试软件来实现。在这种架构下,自动化测试系统将由原先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会格外强调软件在整个测试系统当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架构改变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借助模块化硬件的优势,系统本身也更加灵活和冗余,通过简单更换模块来更新或者升级系统,节省了大量硬件投入成本,也为系统的通用性奠定了基础;2)仪器系统将会更加小巧,在有限空间内集成度将会更高,以适应更为复杂的测试任务;3)模块化系统的背板定时同步功能也使得基于模块化仪器的系统拥有远好于台式仪器系统的系统性能。这些优点有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模块化的硬件平台的应用。也正因为如此,作为“NxTest”概念实施项目之一的海军型“eCASS”自动化测试系统在2012年就采购了NI公司的PXI模块化仪器平台来作为其系统硬件架构核心。类似的,BAE公司也采用NIPXI平台替代原有VXI平台实现“合成仪器”概念下的新型测试系统。同时,在“合成仪器”架构下,软件相比于以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有仪器功能和任务的定义都用软件来完成,实现由软件来“决策”在何种测试任务下调用何种测试硬件资源,同时“实施”复杂测试任务的管理和优化。软件层面将会倾入设计者的更多心思,来考虑如何保证系统测试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减少系统日后的升级负担。软件也从原先测试程序开发的单一层次过渡到集成系统服务、测试程序开发和测试管理三者一体的架构上。考虑到这些因素,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其“LM-STAR”项目中运用NITestStand测试管理软件和NILabWindows/CVI来实现开放式的软件架构进行系统的构建,有效继承了以往测试程序集(TPS)的同时提供了足够的系统灵活性。 4结语 随着电子装备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自动化测试系统与技术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在这一形势下,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被广泛讨论,其中核心之一就是“合成仪器”的架构概念。而这一架构概念改变了以往台式仪器系统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仪器系统的模式,同时强调软件的关键作用。下一代自动化测试系统概念已经开始融入各个新型测试系统项目的构建,也在预期的未来会更多地应用到航空航天与国防电子领域,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刘旭阳单位: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 航空航天论文:本科临床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目前全军只有一所军医大学有航空航天医学这个专业,培养本科生,每届培养100多人,其中有30人到北京空军总院实习,其他的人留在其附属医院实习。航空航天学员大五开始实习,一共实习45周,其中外科16周,内科13周,专科16周。实习的环境有病案讨论、专题讲座、临床技能培训等等。 1.2研究方法 一、二级指标参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方法》(2010版)及总参、总政《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体系,从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四方面形成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座谈、个案分析(第四军医大学)等方法,总结空医专业本科临床教学体系的构成特征;对照《军队院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具体指标,构成空医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形成28个三级指标。因此,为了评价该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为:评价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评价结果由28个三级评价点组成,每个评价点可以被评为A、B、C、D四个等级(其标准见细则,只列出A和C等,B等介于A和C等之间水平,D等低于C等水平),最终评价结果标准分为:优秀:A≥23,且D=0;良好:A+B≥23,且D≤1;合格:A+B≥18,且D≤3;不合格:A+B≤15,或D≥4。最后使用指标模型,应用于某军医大学的航空航天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中。 1.3数据收集 1.3.1根据指标体系初稿,设计“航空航天医学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确定及细则判定表”,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按医学教学:教学管理:卫勤管理=3:1:1,比例,选取了15位专家,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汇总意见,统计数据,最终形成指标体系。 1.3.2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检阅某军医大学每个三级指标,其结果得分25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 2研究结果 2.1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首先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将评价指标按它们的性质分成若干层,构成一个以目标层、中间层及备选层所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目标层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备选层为:教学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和质量效果。 2.2指标体系模型及其结果 2.2.1采用德尔菲法发放15份咨询表,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否定三级指标数7个,否定细则标准数9个,修正7个三级指标,修正9个评分细则。综合意见,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2.2.2发放第二轮咨询表15份,收回有效咨询表15份,统计结果为,大家一致同意所有指标及评分细则。并最终形成"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为A1教育设计、A2教学条件、A3质量管理、A4质量评价,二级指标为B1专项规划、B2人才培养方案、B3课程标准、B4教员队伍、B5管理队伍、B6教材建设、B7教学装备设备、B8信息资源、B9质量保障、B10制度落实、B11档案管理、B12学员学习情况、B13教员授课情况、B14服务部队、B15内部反映,三级指标为C1改革项目、C2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C3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准、C4高职授课、C5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C6学员队干部、C7临床教学教材、C8空勤科、C9其他空医专业特色临床教学科室(心理评测、心理学选拔、心理健康维护、高压氧疗法)、C10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C11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图书数量、C12质量保障体系、C13日常见习、实习制度、C14空军特色科室课程实习制度、C15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C16档案室建设、C17档案管理制度、C18空医特色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C19校首长听查课成绩、C20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C21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C22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C23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C24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C25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C26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C27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C28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 2.3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 经过查阅相关文件、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听查课、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最后得分为24个A标准,得3个B标准,达到优秀标准(见表1)。 3讨论 “指标体系”,设计合理,评价客观,应用性强,能够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需求。 (1)设计指标体系时综合考虑了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的影响和作用,按目标一中间一备选模式,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及指导性原则,使航天航空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相互协调发展; (2)表征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指标可为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大系统,其又由共计28个单项指标组成。单项指标选取能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或专业轨道相互比较的指标.。 (3)构建上述指标体系时,应当做二轮以上问卷咨询,对问卷内容进行调整,并且集中专家意见,使其最终获得满意的协调一致性。 (4)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时,应当注意指标上、下限的选取。下限要以基本满足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指标为界;而上限可分远期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发展方案进行界定。 (5)对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其他学校、教学医院、专业或者轨道进行比较,确定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中间层为ABCD四个等级。系统层为:办学定位、教学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可持续发展近期及中长期方案。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6]。 4讨论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军医大学某学年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14-16]。教育设计[17]。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改革项目,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标等。教学条件[18]。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高职授课课时比例、师资结构、教学管理干部工作经历、学员队干部工作经历、专业教材、空勤科、专业科室、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专业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等。过程管理[19]。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质量标准、质量保障、质量评价、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奖励、日常见习、实习制度、专业课程实习制度、空军常见病、多发病专题学习制度、档案室建设、档案管理制度等。质量评价[20]。分析出来的具体指标包括:专业课程见习、实习考核成绩、校首长听查课成绩、教研室主任听查课成绩、督导组专家听查课成绩、学员履行空医历史使命的价值观、学员履行空医岗位责任或重大活动表现、教员对院校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教员对以教学为中心的机关各部满意度、教员对学员学习风气的满意度、学员对临床教学保障的满意度、学员对教员授课质量的满意度等。综上所述,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某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监控质量是否达标,分别从教育设计、教学条件、过程管理、质量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促进临床教学的管理规范性、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增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临床教学的授课环境。 作者:袁玮卿董晓建鲍臻朱靓殷进功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论文:大学医学航空航天论文 1努力提高“转变思路”能力,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同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常面临讲授过于简单、学员兴趣较低,讲授过于深入、学员难以吸收的问题[2]。这就要求教学组全体教员科学备课、精准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1.1集中优势,补弱固强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年开学前,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汇聚精干力量,选定任课教员。并安排年轻教员试讲,全体教学组对年轻教员的试讲提意见、挑“毛病”,确保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理论课上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内容;实习课上以理论回顾为主线体验实践,并适时调整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理论课的衔接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2全面学习,强化自身 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体教员的高度重视。要求年轻教员,尤其是以前未接触过航空航天医学知识的非现役教员、带教实习课的研究生,进教研室当年不参加大课和小课教学,只作为辅讲教员随堂跟听每一位教员的授课。同时要求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充分准备,并在教案中体现教员本人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在提高教员专业水平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师资储备”能力,确保丰富教学形式 基于专业课教学“练为战、学为用”的特点,教学方向问题尤为突出。教员必须始终把好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教研室教员数量太少,同时部分同志出国留学、不在岗,造成主讲教员人数偏少,且有职称断层现象。只有提高师资力量的储备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1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各教研室每学年开学前,会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外请本学科专家前来做专题讲座。如教学对象为本科学员,对航卫保障工作一片空白,则外请专家多为常年工作于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军医、卫生队长和场战医院院长等。如教学对象为进修生,他们大多来自一线航卫保障岗位,则外请专家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或空军医学研究所的同行专家。这一举措弥补了“内”部人员不足的矛盾。 2.2处理好“专”与“兼”的关系 军事航空医学需要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问题。近年来,教研室从实际出发,与对口航空兵部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选取工作正规、制度健全、业务建设较好、卫生工作基础好、卫生人员素质较高的航空兵部队具有相应的航卫保障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卫勤领导和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教研室的兼职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有较丰富的航卫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员们反映良好。通过“专”业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2.3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在教学布局上,教研室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板块和专题,在教学中注重将创新理论、本专业研究进展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照研究生工作安排和科研进展,有目的地选择对本课程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员组成课外科研小组,由教研室内学校评定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指导,进行文献查阅、撰写综述和课外科研实验等活动;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论文答辩,扩大教学内容。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利用学员的新颖思路和创新思维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3努力创造“良好氛围”能力,确保促进教学工作 3.1发挥工作动员优势 航空航天医学系在每学年的教学正式开始前都会组织开课动员,提高教员的教学热情和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室也会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动员,组织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并通过先进教学个人、优秀教案等评比,激励教员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 3.2运用先进教研室成功经验 学习先进典型,是激励教员的强大动力。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员跟听其他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特点,并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进一步制定符合本门课程教学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教研室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所突破,保证课程质量稳步上升。 4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需求 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各级教学相关部门树立“以学员为本”理念,建设高效的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任务需求。对于教研室和教学组而言应该从以下做起。 4.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多年来,我教研室积累了大量航空兵场站航卫保障工作的录像片,为学员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使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医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可满足航空兵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4.2探索从工作实际出发的途径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是在学员即将进行实习,来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时机开展的,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在航卫保障中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教学工作应该从适应航卫保障工作的角度去完善。实习课为学员提供动手操作、贴近实际工作的机会,教研室教员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学员们受到极大鼓舞。外请专家、兼职教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航卫工作的敬业精神,使学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员对基层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热情。 4.3注意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在教学准备中,尽量协调争取学校和系里的投资和申请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教研室拿出部分经费,不断补充新近出版的专业书刊,丰富专业资料。增添新设备、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航空航天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建设提供专业实验室;不断补充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为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请领部分装备部队的最新航卫保障装备,为学员提供尽早接触、提前适应部队航卫保障工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总之,经过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员的共同努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专业课学习使其对飞行员、航天员卫勤保障有了深刻的体会,为做好未来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协作,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为培养合格的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做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工作。 作者:王文岚1常耀明1李金声1袁鹏2工作单位:1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航天卫生与卫勤教研室2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航空航天论文:全市船舶工业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提供2013年底和今年1-8月份数据)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目前,全市涉航企业有48家。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22亿元,同比增长92.6%。 2、主要产品 通用航空、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大件加工及部件组装、航空机电、客舱设备及内饰件、宇航级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等。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14家。龙头企业5家,铝业有限公司、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纤维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航空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市精密合金厂有限公司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大型精密浇铸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全球第3家(中国第一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2013年超纯净镍基高温合金系列产品实现销售2.6亿元。 5、品牌 中国驰名商标:“绿扬” 著名商标:华阳及图、彤明、“DSLY及图” 6、区域布局 初步形成“一城两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航空航天产业城、市航空航天产业园、京口航空信息产业园、京口航空航天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句容航空复合材料产业基地、丹徒航空航天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 二、为什么作为重点产业? 1、产出规模,增速,发展前景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拉动效应强等鲜明特点,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为1:10,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的增速为25%,远超同期GDP的增速。未来20年,我国共需要ARJ-21同类飞机1000架、国产大飞机C919同类飞机2700架、军用运输机230架,对应市场容量分别为300亿美元、1350亿美元、161亿美元,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美元,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为快速上升的战略性产业。 2、财税贡献,占第二产业份额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长107.7%,利税11.3亿元,同比下降79.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实现销售123.09亿元,同比增长12.5%,利税5.17亿元,同比下降49.0%,利润8.87亿元,同比下降74.4%。 3、提供就业情况 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 4、投资规模,市场导向,企业家信心 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在建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达204.46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国家出台的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规划将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推动层面,给予宏观政策支持,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5、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 研发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园区载体支持(土地、环保) 三、我市如何培育重点产业政策建议 1、产业规划导向,定位准确,布局合理,保障有力 总体规划、单项规划,用1-2年时间制定产业规划 2013年,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制出台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我市航空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目标。2012年,为加快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编制了《市航空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如何强化政策扶持 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政策 3、要素配套保障 人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 1、产业规模,产出,投资 全市拥有船舶及配套企业95家,其中,造修船企业30家,具有万吨以上造修船能力的企业7家;船舶配套企业65家。201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3.1亿元,位居南通、泰州、扬州、南京之后,列全省第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5%,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家。2012年1-8,实现销售188.48亿元,同比增长16.3%,利税9.4亿元,同比增长4.5%,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3.6%。截至目前,全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建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94.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75亿元,同比下降33.62%。 2、主要产品 船舶产品:海洋工程船、全回转工程船、液货运输船、散货船等。 配套产品:中低速柴油机及发电机组、螺旋桨、船舶电器、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船舶救生装置、船用锚链、船舶辅机、甲板机械、舾装件、海洋系泊链、海洋平台吊机及救生装置、海洋工程大型结构件等产品。 3、规上企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型企业 规上企业44家,龙头企业5家,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新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船设备有限公司、鼎盛重工有限公司、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 4、市场份额,至少20%以上,单个企业产量,技术 省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技术海洋工程船和全回转工程船两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创造了27项中国第一,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实现销售共计20.1亿元,利税6.5亿元。 中船设备的中速柴油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3亿元元,利润1.20亿元元,同比增长16.4%,连续四年利润总额超亿元。在柴油机及动力系统集成、发电机及电气系统集成、海洋工程机电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电板连续五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进入国际前列,2013年,实现销售3亿元,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的船舶螺旋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2013年,实现销售5亿元,在螺旋桨与轴系设计制造、船舶动力打包集成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正茂集团的海洋工程系泊链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13年,实现销售3.1亿元,在海洋工程系泊链设计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5、品牌 省著名商标:“蓝波”、“赛尔尼柯SaierNico”、“三星及图”、“三山”图形 名牌产品:“威和”桥式起重机 6、区域布局 船舶建造:初步建成润州龙门港及高资港区域、京口区新民洲区域、扬中市团结港至胜利河区域三个船舶建造集中区。 船舶配套:形成了润州工业园区和新区为核心的国家级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是指航空航天行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水平和效率,最终提高我国航空航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的各个环节,诸如CAD,CAPP,CAM,CAE,PDM,PLM和ERP等单项技术与系统的应用比较普及,产品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设计制造质量显著提高。 1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作用 航空航天行业方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研制与制造的协同及产品研制能力的提升3部分。 1.1 企业总体的信息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在航空航天企业中,由于需要涉及整体调动和资源整合很多,ERP作为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可以使航空航天行业达到整体的资源规划统一。 1.2 研制与制造的协同 在航空航天行业,信息化主要为科研生产服务。该行业的重大工程是1个多学科综合、多专业集成、多个子系统集成和多单位跨地域协同的庞大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研制周期以及研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需要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约束;其设计与制造中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并且需要在严格的流程管理控制下实现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以支持并行的协同设计和制造。设计研制过程中会涉及到成百上千个子系统、多种BOM表和多种变更管理。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数据分散存放在各承担单位,大多数分系统和单机的研制生产数据没有实现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上下游间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有效重用。同时,近年来航天企业的研制与生产并重,设计与制造间的协同需求也很迫切。如此众多的系统、流程以及异构的数据协同实现集成需要1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和集成环境。 航空航天行业又与其他行业不同,对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零部件要能追溯生产制造源头。 PDM主要针对的是产品数据管理。它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的数值处理过程、资源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技术。PLM则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全局信息的集成框架,可有效实现资源集成和协同研发生产及精益化管理。所谓集成框架,即在异构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能使企业内各类应用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的软件系统。PDM和PLM可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制造创造协同工作环境。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设计人员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 重点需要实现下列两个方面的集成:(1)PDM,PLM与CAD/CAPP/CAM的集成;(2)PDM,PLM与ERP的集成。ERP与PDM,PLM的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企业全部信息系统。将PDM和PLM技术引入航空航天企业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对改进现有技术和管理流程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制过程中信息与流程的集成与管理及协同。 1.3 实现航空航天产品的三维全数字化定义设计与制造集成,提升产品研制能力 CAD,CAPP,CAM及CAE主要针对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发及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加工的集成上提升产品的研制能力。从技术角度看,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过程涵盖现代科技的诸多领域,如机械、材料、电子、力学、声学、热学和能源等;多学科多性能的要求致使各种CAE之间需要协同,而在CAE仿真后进行的优化也需要CAD与CAE之间实现协同。 在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技术方面(CAD和CAE),通过数字样机的建立,可以实现部件或整机的虚拟装配运动机构仿真、装配干涉检查、空间分析管路设计、气动分析和强度分析等。总体而言,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中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三维数字化定义、三维数字化预装配和并行工程,建立产品的数字样机,取消全尺寸实物样机,使工程设计水平和产品研制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幅度降低干涉、配合安装等问题带来的设计更改。 CAPP与CAM则指航空航天产品的制造协同。CAPP包括工装设计系统建立和工艺系统,在工装分类和典型化基础上,建立各自的工装设计资源库;开发基于工装族和有工艺知识支持的专用辅助工装设计系统,加强工装标准化、组件化和系列化工作,显著提高工装设计效率;实现产品模型在工装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提高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协同程度;进行基于三维模型的计算机柔性化组合夹具工装研究,使工装快速组合装配,满足型号不同研制阶段和状态的快速工艺准备需求。工艺方面,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铸造、数控加工、钣金成型、焊接等关键工艺过程,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工艺方案的评估及优化;最终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CAM方面,运用CAD进行制造过程的前期设计,利用CAE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CAM方式与过程的优化。 总之,设计人员通过CAD完成设计,由专门仿真人员利用CAE完成设计多性能之间的协同仿真优化,通过CAD得到最终设计;而后通过CAD,CAE与CAPP,CAM的协同完成航空航天产品制造的过程。同时,运用两者之间的沟通,通过对航空航天产品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建立起CAD设计知识库、CAE仿真知识库、CAPP和CAM的制造工装知识库,使其成为航空航天企业在研发、制造方面的宝贵经验财富。 2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交互运用和协同,可以实现航空航天行业的管理、资源、设计、制造的全方位信息化工程,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1)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速度,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2)确保整体信息流的畅通,如产品各方面性能的仿真协同、设计协同等,有效开展工艺与设计的网上协同工作; (3)提高总体设计能力,建立航空航天行业的设计知识库、仿真知识库和制造知识库等; (4)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工艺管理平台。实现制造过程计算机化,工艺流程管理及工艺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优化工艺和制造过程; (5)建立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平台;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共享,形成基于网络的、可视化的、高效的生产管理平台。 3 结束语 航空航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航空航天行业在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两方面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进程。在信息化进程中,技术的应用向前推进一步,管理的改革就必须深化一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应提高一步。技术、管理、人的素质是信息化生产力的3个要素,只有这3要素协调发展,推进信息化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航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化进行适应和调整,不断克服一些不利因素,保持信息化建设持续的推动力,从而达到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航空航天论文:现有光学互连技术与航空航天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历程,简述了为满足航空航天应用要求,业界所进行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光学互连技术;航空航天;应用;发展 引言 电子和计算机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对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传输运算速率及效率(误码率)等的要求。为了解决非模块化结构和电缆作为数据传输通道时系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局限性大这个问题,一些装备逐步采用光学互连系统来代替铜基传输系统,光纤和接头等光学元件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如图1)。另外为了降低发送、接收、转换和互连技术的价格以降低传输成本、摆脱铜基系统带宽的局限性,一些企业增加了在光学元件上的投入。经过多年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系列新型光学技术投放市场,大幅降低了网络系统中的光学数据传输成本度,推动了因特网等系统的快速发展。 吸纳了大量投资的商用光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应用的机遇,许多商用光学方案可以再利用,以满足军事需求。在一些航空航天系统中,设计师开始尝试采用光学元件。但是过去为商用开发的光学元件通常是比较粗劣(性能低、可靠性差)的产品,即使再提高其成本也不能提高其综合性能,很难达到航空航天应用的要求(商用/通信与军事应用/航天部分要求比较见表1)。因此一些公司着手进行现有光学互连技术在航空航天应用方面的研究,例如Canon公司就尝试将用于通信业的低成本、高性能光学互连技术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其研究成果同时具有军级元件的耐用性和商用元件的低成本优点。 现有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系统中的应用历程 虽然材料(塑料)、封装形式(非密封)、环境条件(湿气、灰尘、振动、冲击)等因素限制了纯粹现有光学技术在系统中的直接应用,但是光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依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在NP-3C航行器、F-35JSF等系统中对数据传输系统的重量都有限制,而且由于光学传输系统的传输数据的能力强,可以使航行器能够正确接收传感器、传输系统和目标系统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光学互连方案,在将来的军用领域,对光学数据传输应用的要求将逐步加大。 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师们一直关注光学互连技术的发展,并想方设法在新的系统中采用这些技术,来提高装备在严酷空间环境中运行的可靠性。他们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用质量轻的光学系统代替沉重的铜系统,来减轻装备自身重量,提高装备灵活性和承载能力;二是用光学系统代替铜系统可以降低装备对电磁场辐射的敏感性,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三是提高数据控制能力,提高装备的性能和精度。波音的F-18改进计划和Lockheed Martin的JSF是光学互连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关键转折点。在两个平台中如果存在光学元件方面的维护能力问题,那么将来所有的飞行系统将可能仍然使用低成本的铜基结构而放弃光学互连系统,所幸没有出现上述问题。同样,美国海军第二代驱逐舰“DDX”对光学元件在海洋平台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次公开展示。这些计划的成功,增强了光学互连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MIL-T-29504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特殊光学终端系统(如图2)。虽然这种方案的机械连接方案成本较低,但因光学终端的成本高造成网络成本较高,另外,该系统的光学性能也非常差。例如,62/125mm光纤的典型插入损耗超过0.4dB,最大值接近1.OdB。所以存在需要增加使用昂贵的光学放大器或不能实现方案的模块化的缺点。为了解决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这个问题,使其能满足军用要求,一些公司纷纷推出替代传统MIL-T-29504光学终端的新方案,其中Canon公司推出的PHD光学互连产品成本低、性能优良,可以军民两用。 其他一些光学互连产品的插入损耗性能也较差。这在F-18平台上的试验已经得到证明:在F-18改进计划中,多通道光学连接上应用了公差不严的电连接器壳体是链路性能低的根本原因。详细的统计分析表明:实际的腔体位置失准(如图3),应控制在与标准的MIL-C-38999键和腔体相差0.068英寸范围内。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而Canon公司则是通过生产非常特殊的38999连接器组件来解决MIL-C-38999互连问题:绝缘体组件精密对准、而且壳体采用昂贵、精密的CMC加工,虽然减少了问题但增加了成本。 空间环境对光学互连发展的促进 光学互连结构的最大难点不是保持连接点高性能,而是在两根光纤连接时,如何使环境对其影响减小的问题。典型的环境影响包括机械(冲击,振动)、温度和污染。大多数原始航空设备制造商尝试继续使用高弹力、质量轻的终端及不采用抛光角方案的物理接触光学系统,来解决冲击/振动问题;通过对所配套的装备和单个通道口的清洁和维护来解决污垢和污染问题。例如,Lucent的LC连接器耐冲击环境的性能超过65g,这种特殊的LC连接器的啮合力在原来的(1.1磅)基础上又增加了10-20%,因此提高了该连接器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而对于商用互连来说,由于受到锁紧机构机械特性的限制(如塑料制成的锁紧机构在啮合力较大时会损坏而失效),所以在巨大的冲击环境下的工作能力的提升则受到限制。 减轻终端重量 众所周知,减轻终端重量要通过减小尺寸或密度、或二者同时减小来实现。由于塑料套管重量轻、成本较低,所以业界对其在高性能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在多模光纤领域的应用进展很小,而单模领域根本没有进展。很多厂家转而开始制作陶瓷套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陶瓷套管可以做得很小,如为Telcordia GR-326小型光学互连.方案研制的氧化锆陶瓷套管基本尺寸仅为1.25mm有些厂家也进行了0.80mm陶瓷套管的尝试,但由于在啮合时容易损坏,所以大多数系统设计师不采用此方案,但是在将来的高压力、剧烈冲击/振动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航空系统中的应用将会非常大。 改进端面结构 推动端面角抛光方案商业应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对噪声反射灵敏的系统中期望得到非常低的反射损耗;二是由于在封装密度许可的条件下,期望使用带状结构。对一般的系统设计师来说可以采用角抛光方案,但是在大多数航空应用的带状结构内应慎重使用端面角抛光方案,因为在严酷的振动环境中,这种方案会加大不对准性,即使是稍微有7~8度的端面角,也会直接导致纤芯不对准而使性能降低。使用劈槽陶瓷套管终端方案,可以稍微减轻这些问题,但是必须注意选择端面的啮合力,减小套管槽的开口尺寸。而带状结构连接器受端 航空航天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嵌入式系统产品发展十分迅猛,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估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所带动的相关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我国嵌入式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相对落后,并进而影响到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2学年开始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下面对该课程的建设情况作简单介绍。 1 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各种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在嵌入式计算工程领域研究和开发奠定相关基础。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传输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反映该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和典型开发工具。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面向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将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思想和架构的前沿性相结合,重视将计算机系统自底向上的各种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接口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孤立的课程呈现相互配合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实际的综合系统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课件设计上,采取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涵盖“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技术讲座+ 项目实践”四大模块,突出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应能够熟悉一种典型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一套主流的开发工具和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门开发语言,使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目前该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1)嵌入式系统概述;(2)嵌入式硬件基础;(3)嵌入式操作系统;(4)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建模;(5)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分析;(6)专用接口和硬件加速器;(7)分布嵌入式系统;(8)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等扩展内容。课程的实验包括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驱动程序的开发及对开发工具链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则要求学生面向某综合应用(指定或者自主提出)而进行设计、编码和调试并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作业和小测验20%,基础性实验40%,综合设计实验40%。 经过四年的建设,该课程的已整理编写完成配套的教案、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指导和考核体系,建立了以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课程负责人,以博士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以博士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为教辅人员的教学团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高度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在学生的作品中创新成为主题,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嵌入式方面的竞赛中屡创佳绩,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品课程创新点 (1)本硕一体化设置。 课程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从理论课到实验课都设置了基本、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听(或选做)具有不同加权值的内容(或实验)。突出体现了学院本、硕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 (2)兼顾理论,重在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不断更新最新的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课程理论授课部分,每一章都有设计实例,这些设计实例大部分来自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并且随着科研工作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实验课时也占到了整个课程的一半时间,实验课本身加强了指导力度,由骨干教师加多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助教组成的指导队伍,负责整个实验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紧密结合企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动态调整,都是在充分分析当前国际上有影响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最新的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较大程度地体现了嵌入式领域的热点,是企业界普遍关心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出业界需要的人才。课程前沿性则表现在:一、课程的主讲教师是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根据技术发展动向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地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到课程中。二、及时地对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目前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卡耐基・梅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安排适时调整。 (4)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与产品和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创新性,加强未来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重点之一。具体体现在:一、课程只对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对一些具体技术和环境则通过课外参考资料和网上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二、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实例分析中,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三、加强综合设计性及开放性实验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创新性是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标准之一。 (5)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 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采用“讲授+分析+案例+演示+大型作业+实验+查阅资料及撰写综述报告+小课题”的教学模式,改善了这类综合性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 讲授: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力求讲清概念内含和外延、基本原理的思路,实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分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内容较多,对于某些书本上只提其然而不提其所以然而又比较重要会影响系统级设计理解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逐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案例: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逐步实现,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原理解决问题。 (6)完整的实验体系 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严格的考核体系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亮点。 课程的实验由精心设计的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组成。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基础性实验是一组实验集,包括了必做的和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做的。目前针对Xscale硬件平台基于WINCE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分别设计了四大类共24个实验,针对EIA平台设计了4个基本实验,学生可以任选平台,除了3个必做的实验外,每个人按要求选做1~2个实验。综合实验是启发式的引导性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以及前导实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演示度的嵌入式系统,原则上不限制硬件和软件平台。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给出了一些备选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 航空航天论文: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为例 摘要:OA对高校图书馆办公方式的改变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介绍了Web2.0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AO平台为例,提出了一个基于Web2.0的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办公室自动化;OA;Web2.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6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之后形成的系统。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实践,高校办公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空间的泛化,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必须实现决策系统高层与基层的信息系统互联,从而有效缩短决策信息下传的途径,保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WEB2.0概述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Web2.0也慢慢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总之,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dget、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着它的成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本质上与互联网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这样的WEB2.0技术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采用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两年WEB2.0技术将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的变革:OA更应该让用户互动参与为主,而不是一个公文下达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是用于图书馆内部自动化办公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的综合平台。通过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引入目前流行的 Web 2.0 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出稳定、实用且智能化的综合办公平台,从而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改善内部员工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 2.1 建设目标 1)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办公信息的平台,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讲座通知等,为图书馆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传递机制。 2) 运用Web2.0技术建立稳定、安全的图书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图书馆互动参与为主的内容系统。 3) 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版块管理的系统管理。 2.2 模型和功能设计 建立以图1所示的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平台系统结构模型: 1) 信息交流: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沙龙通知等,实现馆内政务公告网络化。通过馆务公告通知、公告等电子信息,馆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取代了以往书面传阅的通知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2) 内部办公:通过馆内各业务、行政部门的主页面,对各部门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服务内容进行揭示,提供部门工作记录的撰写、存储和读取平台。 3) 个人管理:馆员可以通过实名登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资讯、网摘、照片、活动等版块内容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日志管理、版块管理等。设置用户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完成系统每天各种数据的备份,提供版块更改管理等功能。 3 Web2.0在图书馆OA平台上的应用 工作免不了与他人协同完成一项事情。因此,与他人互动是必要的。过去,我们都存在电脑操作系统故障,或者对方的办公操作软件版本不合的困扰。运用Web2.0应用解决方案,就再不需要在电脑中储存任何办公操作软件,电脑操作软件故障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不用怕其他同事的办公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不可兼容这类问题,所有操作系统同基于Web2.0应用平台上,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够上网,就可以与同事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办公资源。 1) RSS订阅技术的应用:RSS就是对新闻列表的订阅,馆员在办公的过程都想了解单位外部的信息,比如:重大新闻要闻、外部媒体报道、行业的情报等等,在OA中我们只要把RSS新闻列表作为一种元素被纳入到单位门户里,这样只要设好自己关心的关键词就可以很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所关心的外部的新闻。 2) BLOG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已经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工作、生活记录可以通过BLOG技术在OA中展现出来,一来可以让馆员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相关知识集中在一个BLOG页面上体现出来,二来公司的单位的领导对一个馆员的了解得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完全了解到这个馆员目前的状态。 3) Wiki技术的应用: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在Web的基础上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同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馆员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4) SNS的应用:SNS可以简单定义为虚拟社区网络,而对一个人数众多的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这样的虚拟人脉关系圈来促成项目或者计划任务的完成。在OA中馆员可以通过根据图书馆行政组织来定义不同的虚拟组织,并形成虚拟组织内部的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共同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5) AJAX技术的应用:AJAX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让可以让WEB化的OA软件,更加易用。例如在WEB上拖拉、自动保存、随时验证,OA作为一种单位内部的办公平台对AJAX的需求十分旺盛,因为AJAX全面带来协同办公系统易用和人性化,让冷冰冰的WEB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 6) widget技术的应用:widget可以是一个图像的部件(小插件)、新闻阅读插件、日历显示插件,也可以是图形背后的一段程序,可以嵌在网页上,来帮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所以在OA软件中也同样可以把互联网上各种丰富的Widget纳入到其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馆员OA的功能性,而且这样的功能可以被不断更新。 7) TAG技术的应用:TAG技术目前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目的方便馆员对自己关心内容的归类,同时可以让馆员对这些有用价值的归类进行共享达到知识和事件的共享协助。 4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因而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业务过程,设计了实用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Web2.0应用模式,将internet作为平台,使得馆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办公处理,个人事务处理,以及其他OA应用,所有办公信息与资源可以与其他同事或者个别授权同事共享,使系统更加人性化。 航空航天论文:南太平洋的航空航天与防务盛会 亚太区域著名的澳大利亚航空航天与防务展――阿瓦隆2017,于2017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卫星城市吉龙成功举办。墨尔本是素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的首府,曾多次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阿瓦隆2017航展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包括航空航天产品和防务装备两大类。这种组合,构成了南太平洋地区最盛大的航空航天防务盛会。对澳大利亚而言,这也是一次全面地介绍与展示其航空航天及国防现状的独特机会。 “空中力量在行动”是阿瓦隆2017航展的主题。军方以极强阵容参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所属的大部分机型悉数参展,同时还有海军及陆军直升机部队的支持。大量海外的参展飞机及各种老飞机、运动机、试验机前来助阵。无论是航空航天工业的专业人士、军方人士,还是航空爱好者或其他参观者,阿瓦隆2017航展都提供了精心准备的各类看点及近距离观摩的机会。 激动人心的公众开放日首日,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新锐战机悉数闪亮登场。有2016新购入的波音P-8“海神”(Poseidm)海上反潜巡逻机、2017刚入列的波音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洛马公司的F-35A“闪电Ⅱ”战斗机,这些作战平台展现了澳大利亚政府为创建一支敏捷而又强大的空中力量所做出的长期规划的―部分。 除了澳大利亚军方,维多利亚地方政府也是这个航展的积极参与者。这里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诞生地,也是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可以说维多利亚州沉淀了澳大利亚丰厚的航空文化。以航空文化和航空产业引以为豪的州政府,很乐意在2017年的阿瓦隆航展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平台。据悉,此次展会有600多家参展企业和30多个专题研讨会。除了澳大利亚本国的军机外,新西兰、新加坡、法国、加拿大空军都有飞机进行展示。同时参展的,还有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湾流公司和达索公司等生产的60余架公务机和50多架通用飞机。丰富的展品吸引了超过15万人次的本地游客和国际航空爱好者。 阿瓦隆机场所在地吉龙有着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吉龙是个海港城镇,通向著名景区十二门徒礁石和国家公园古老的热带雨林。很多与会者充分利用他们在维多利亚的时间,沿着著名的冲浪海岸,借机进行一次完美的旅行。 澳大利亚采购的首批F-35A战斗机在公众日首次亮相 本届阿瓦隆航展的最大看点,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从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采购的第一批两架F-35A战斗机首次飞抵澳大利亚。为此,几个月前国防部与当地政府就已做足了宣传。 航展公众日首日,首批交付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两架F-35A(垂尾编号为刚、D2,机身标识为A35-001与A35-002)进行了抵澳后的首次公开飞行展示并举行了交接仪式,其自然成为本次航展现场最吸引眼球的明星! 当日,为举行交接仪式和新闻采访,阿瓦隆机场保安早早封闭了跑道中段出口连接停机坪的道路。当地时间上午10时左右,刚刚跨越15000千米航程抵达澳洲的两架F-35A编队飞抵航展现场,进行通场展示。因这里靠近海边空气湿度大,F-35A的翼尖拉出了白色的凝结水汽,在晴朗的天空下极具观赏性。第一架飞机顺利着陆后,第二架的飞行员同现场观众开了个小玩笑。飞机在进行一次通场后进入着陆程序,然而当现场的解说告诉大家飞机即将降落时,飞机却收起起落架做了个复飞。盘旋一圈后,最终在观众们的喝彩声中平稳着陆。 两架印有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袋鼠”标志的F-35A战斗机一前一后缓缓地滑向采访区域,负责安防的士兵持枪带着警犬警戒,准备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兴奋的人群早已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澳总理特恩布尔也亲临航展现场,观摩澳大利亚自己的四代机F-35A交接仪式,并与两名飞行员亲切交谈,陪同的有国防部官员及空军高层人士。 当年美国邀请澳大利亚参加了数十亿美元的F-35联合攻击机研制项目。但由于飞机单价昂贵,以致该机在澳大利亚国内备受争议。据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准备投入170亿美元购买72架F-35A。其余战机预计将于2018年底陆续交付澳大利亚,并于2020投入使用,进而逐渐取代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现有的F/A-18机队。 之前,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有4名飞行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卢克空军基地进行F-35A的飞行训练。首批交付的01号和02号两架F-35A,就是由其中两名飞行员安德鲁・杰克逊和大卫・贝尔驾驶,从美国卢克空军基地飞抵澳大利亚的。 最新接收的EA-18G飞抵航展现场 EA-18“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皇家澳大利亚空军武器库里最新锐的武器之一。航展专业日首日,两架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鱼贯降落在阿瓦隆机场,人群欢呼雀跃,其中一架飞机被拖到采访区,接受媒体和国防部长及皇家空军高层的观摩。 澳大利亚是除美国外,唯一装备了EA-18G的国家。澳大利亚国防部长佩恩表示:最新一批“咆哮者”的到来将使空军的联合电子作战能力得到重大飞跃,电子战将是一迅速发展的领域。空军高层人士介绍说: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的功能和用途仍在探索,但它的到来被认为是一个绝对的“分水岭”式的变化,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国家防务新的十年的开始。佩恩还宣布,澳大利亚将与美国海军合作开发装备下一代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的“咆哮者”,并投入2亿5000万美元用于研发。 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是在美国海军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EA-18G不仅拥有新一代电子对抗设备,同时还保留了F/A-18E/F全部武器系统和优异的机动性能。先进的设计使得其无论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能较好地完成电子攻击任务。专家们评价说,“咆哮者”既是当今战斗力最强的电子干扰机,又是电子干扰能力最强的战斗机。“咆哮者”的主力干扰电子吊舱一直是ALQ-99,在一架“咆哮者”上,最极限的挂载方式是5具吊舱(10台ALQ-99)+2枚导弹。但是否能挂那么多台ALQ-99是个疑问,毕竟吊舱的用电量大得惊人。有关ALQ-99的干扰能力如何,官方给出的数据是518千米2,大约是一个半径为12千米的圆。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很理想,但采用点对点干扰模式,即所有的能量可以集中在一个小扇区范围内时,干扰距离可提高到60~70千米。当然,此时的干扰范围会大大缩小。多架同时使用效果会更理想。 近年来,凭借诺斯罗普一格鲁门公司为其设计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和新型ALQ-99战术电子干扰吊舱,EA-18G可以高效地执行对地空导弹雷达系统的压制任务。与以往拦阻式干扰不同,EA-18G可以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并采用“长基线干涉测量法”对辐射源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以实现“跟踪一瞄准式干扰”。此举大大集中了干扰能量,首度实现了电磁频谱领域的精确打击。采用上述技术的EA-18G可以有效干扰160千米外的雷达和其他电子设施,超过了大部分现役防空火力的打击范围。不仅如此,安装于EA-18G机首和翼尖吊舱内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的系统。 美国军机倾力助展 “猛禽”再次回归阿瓦隆 为了支持南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盟友,美国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阿瓦隆2017航展。 此次有20多家美国航空与防务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包括无人机系统、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雷达和传感器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波音也来到了这里,但推广重点是军品而不是客机。 静态展示区,停放的4架F-22“猛禽”战斗机,似乎想要告诉参观者,这些曾经于2013、2015年到访过阿瓦隆的“熟客”又回来了。在这里公众可以近距离观摩到这款经典的第四代战斗机,美国大兵则趁机在飞机旁兜售着各种与“猛禽”相关的纪念品。这4架来自第3战斗机联队(驻阿拉斯加埃尔门托夫空军基地)的“猛禽”,在参展前与皇家澳大利亚空军在澳洲的北领地进行了空战训练。 此外,静态展示区还有不太常见的B-1B“枪骑兵”轰炸机、P-8A“海神”反潜巡逻机、C-17运输机、KC-135空中加油机,以及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除静态展外,飞行表演才是重头戏。美军飞行表演的主角,无疑是F-22“猛禽”,担任表演飞行的驾驶员,是美国空军赫赫有名的空中秀首席飞行员迪金森。韩国航展、英国纹身会航展、迪拜航展,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动态表演时,单价高达1.5亿美元的“猛禽”,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上演着一系列惊险的飞行动作。当“猛禽”低空高速掠过时,机身便带起强烈的水汽,被阳光照射形成了虹彩,翼尖亦拉出两条白色凝结水汽形成的飘带。 相信任何看过“猛禽”飞行表演的人,都会说其为最壮观的战斗机表演之一。美军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第四代战斗机,使用了隐身外形设计、吸波涂料等技术,能够有效屏蔽雷达信号。该机飞行性能也十分出色,装备的普惠F119涡扇发动机,是决定F-22“猛禽”成为世界最先进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阶段其他国家四代机难以超越的一项优势。F119涡扇发动机保证了F-22“猛禽”可以不开加力进行超声速飞行(即超声速巡航能力)。二元矢量喷管使得F-22具备了优异的过失速机动性能。 同台献艺的F-16C“战隼”与“猛禽”比起来似乎稍显逊色,但飞行表演的观瞻性却丝毫不差,给人感觉三代机暗中在与四代机较劲。相对F-22“猛禽”,F-16C战斗机的表演则尽显凶悍霸气。现役第三代战斗机中全球产量最大的F-16直到现在依然在产,也是美国不遗余力向外推销的机种。 最新型的AH-64E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轻盈起飞,在跑道上贴地飞行,暂短的通场似乎没刻意要进行一套完整表演的意思。AH-64是目前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主力武装直升机,最新的E型大幅提升了数字信息分析能力。 中国运载火箭首度亮相南太平洋地区重要航展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代表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受到国外客户的广泛关注。此次中国航天最新成果在阿瓦隆航展的亮相,将为中国航天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寻求国际合作新模式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台,位于航展一号厅的显著位置。据悉,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与澳大利亚展开了合作。当时中国运载火箭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第一个重要的客户就是澳大利亚。此次赴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以及现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及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都在展出之列。除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长征系列火箭1:20比例模型之外,还设置了长征五号全息展示内容。 中国最新火箭产品参加此次航展,意在展示中国火箭的最新技术水平以及提供发射和轨道交付的服务能力,探索更加适合国际化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模式。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由于受美国政策限制,中国目前不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带有美国零部件的卫星。不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寻求国际合作新途径。 阿瓦隆2017现场感受 “阿瓦隆航展”全称为澳大利亚国际航空航天与防务展,最大参与国是美国,在军用飞机、军用航空技术及机场技术等领域占主导地位。首届阿瓦隆航展于1992年10月举办。自1995年后定为每逢单数年的2~3月份在墨尔本附近的阿瓦隆机场举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阿瓦隆航展已经逐渐成为亚太地区最为著名的航空航天及防务展会之一。阿瓦隆航展分为专业日与公众日(各为期3天,合计6天)。专业日只对展商和专业观众开放,需要进行专门的申请。专业日内飞行表演极少,除少数熟悉场地的飞行训练外,大部分是参展机进场。与国际排名靠前的几大航展不同,这里的商业活动并不活跃,所以专业日会场略显冷清。主要的飞行表演只在公众日内进行。公众日期间,大部分商务展商已经撤展,但洛马、波音、空客等公司的展台依然还有工作人员坚守。 本次航展的主办方为观众们提供了多种交通方式前往航展现场。从墨尔本市中心的南十字车站(southern CrossStation),有经停Lara车站的火车,观众可以在Lara车站转乘航展快线前往阿瓦隆机场。除此之外,也有从市区直接前往航展现场的大巴。可见,阿瓦隆航展对于观众到场的交通安排还是非常细心的。到达Lara后,有工作人员指导着观众上车,航展快线的大巴供应也很充足,]有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自驾来会场的参观者占大多数,这里的停车场大得一眼望不到头,因为澳大利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阿瓦隆2017的展场有3个主展馆,所有展馆都是临时建筑,看上去十分简陋。这虽然体现了澳洲人崇尚简约实用的风格,但似乎与南太平洋地区最大航展的称号不太相符。除了3个主展馆,还有无人机展馆、半露天的老式飞机展馆、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及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 陆军武器装备展示区有大量澳大利亚陆军目前使用的主力装备,如陆军的M777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113装甲输送车等。二战背景的战争模拟区则向公众展示二战时期所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还有别开生面的盟军与德军阵地作战的模拟表演。现场烟雾缭绕,枪炮声不绝于耳;一名德国士兵刚爬出战壕即被当场“击毙”;阵地后方的战地医院里,几名漂亮的大妞穿着当年的护士服,正在为一名手臂“受伤”的士兵包扎,桌上地下被丢弃的“断腿断手”,警示着战争的残酷。栩栩如生的战争场景,让观众恍若置身于二战时期的某处战场。 阿瓦隆航展不仅展示当前先进的海陆空武器,也有重上蓝天的老式飞机以及专门进行特技表演的运动机。主办方在现役飞机飞行表演间,穿插安排了古董机飞行展示和民间特技飞行。阿瓦隆航展展出的澳大利亚航空发展史上的经典机型,让不少航空爱好者甚为着迷。如今这些飞机虽然已经告别天空很多年了,但当他们再一次飞上天空时,仿佛让人们又回到了往日的那段峥嵘岁月。 其中几架经典飞机在澳大利亚航空史有着特殊的意义。CA-12“回旋镖”战斗机,为数不多的由澳大利亚自行设计制造的战斗机,曾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主要机型。“哈德逊”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研制的海上巡逻机(美国陆军航空队编号A-28/A-29),二战时期为皇家澳大利亚空军采购作为轻型轰炸机使用,并有击沉日本运输船的记录。洛克希德公司的L-1049“超级星座”客机(super Constellation,昵称“Connie”)与澳洲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和澳大利亚民航运输业渊源颇深。澳洲航空曾用其执飞澳大利亚本土到英国伦敦的远距离越洋航班任务。参加航展的这架“超级星座”属于历史名机复原协会(HARS),目前处于可飞状态。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用现役军机模拟空中突袭夺占机场的表演也很吸引人。开场由3架F/A-18“超级大黄蜂”发起攻击;接着E-7“楔尾”空中预警与控制机飞临,实时掌握周围态势,利用其先进的探测和通信设备指挥其他参战飞机,执行战场管控任务最后,一架C-17“空中霸王”军用运输机降落在已得到安全管控的机场,后舱门打开,两辆装甲车迅速从机舱内驶出,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后舱门冲上跑道,散开成警戒状态,C-17在轰鸣中迅速飞离。30分钟的模拟突袭作战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落日余晖下充满仪式感的“夜间飞行表演秀” 阿瓦隆航展的另―特色,就是“夜间航空表演秀”。传统上历届阿瓦隆航展在公众日的第一天都要安排夜间飞行表演和燃放礼花,在黑暗中制造觉和音效的特殊氛围,使得该节目一直以来备受观众追捧。 白天的表演项目逐渐接近尾声,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在夕阳的映衬下两架大型灭火机在观众前方倾泻下壮观的水幕,顿时让疲劳了一整天的观众们再次兴奋起来。落日余晖中,大家期待已久的“夜间飞行表演秀”正式开始。 两架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C-130H“大力神”运输机在夜幕中突然释放出一串串红外干扰弹,刺眼的火花瞬间照亮整个天空,人们的尖叫声也同时响彻了整个展场。 被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的滑翔机,飘逸在空中,优雅缓慢地翩翩起舞,从翼尖和尾部释放的礼花弹在空中炸开,好似天女散花。 当滑翔机在公众的欢呼声中徐徐降落后,跑道对面便开始燃放礼花,只见礼花弹在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礼花燃放了近半小时,观众们则随着华丽绽放、转瞬即逝的烂漫烟花一起欢呼、赞叹,享受着“夜间飞行表演秀”独有的节日气氛和欢乐感受。 笔者曾参加过比利时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与之相比,阿瓦隆2017航展的“夜间飞行表演秀”规模更大、仪式感更强,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如果你有幸来澳大利亚观看阿瓦隆航展,一定不要错过首个公众日的这出压轴大戏。 航空航天论文: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摘要: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在各个领域被广泛推广和利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文章分析了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对先进复合材料进行了简介,分别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航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探析了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1 概述 现阶段,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航空航天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应该研发新型、高性能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其具有多功能性、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构整体性以及可设计性等众多特点。将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航空航天器的性能,减轻其质量。和传统钢、铝材料相比,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减轻航天航空器结构重量的30%左右,在提高航空航天器性能的同时,还能降低制造和发射成本。现阶段,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为飞船、卫星、火箭、飞机等现代航空航天器的理想材料,同时,先进复合材料已经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并列为四大材料。因此,文章针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对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实现了从次承力构件向主承力构件的转变,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军机、民机、航空发动机、新型验证机和无人机、卫星和宇航器、导弹以及火箭等领域,即先进复合材料已经进入到实践应用阶段。但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制备方法、加工设备、生产工艺以及应用规模等都相对落后。例如,我国军用战斗机中复合材料的用量低于国外先进战斗机的复合材料用量,仅有少数的军用战斗机超过20%,例如J-20其复合材料的用量约为27%。我国成功研制的C9型民用飞机,单架飞机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用量超过16吨,标志着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水平在不断提高。 3 先进复合材料简介 3.1 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是由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若干种材料采用复合工艺组成的新兴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保留原有组成材料的特点,还能够对各种组成材料的优良性能进行综合,各种材料性能的相互补充和关联,能够赋予新兴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简称ACM,指的是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相增强的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的多种性能都优于普通钢、铝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轻航空航天设备的重量,同时赋予航空航天设备特殊的性能,例如吸波、防热等。 3.2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 先进复合材料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3.2.1 多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了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生物性能以及化学性能,例如防热性能、阻燃性能、屏蔽性能、吸波性能、半导性能、超导性能等,并且不同的先进复合材料的组成不同,其功能性存在一定的差别,综合性、多功能性复合材料已经成为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3.2.2 经济效益最大化。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减少产品部件数量。由于复杂部件的连接不需要进行铆接、焊接,因此对连接部件的需求量降低,有效地减少了装配材料成本、装配和连接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3.2.3 结构整体性。先进复合材料可以加工成整体部件,即采用先进复合材料部件能够替代若干金属部件。某些特殊轮廓和表面复杂的部件,用金属制造的可行性较低,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3.2.4 可设计性。采用树脂、纤维、复合结构方式,能够获得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复合材料,例如选择合适的材料、铺层程序,能够加工出膨胀系数为零的复合材料,并且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优于传统金属材料。 4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飞机制造以钢、铝、钛合金为主要材料,而传统飞机上应用比例最大、构成轻质结构主体的铝合金正在被越来越流行的复合材料所替代。我们所指的复合材料主要是以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体,用树脂作为基体将纤维粘结在内部并固化成型的高性能塑料。随着复合材料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先进的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关键应用部位和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碳纤维材料具有耐高温、密度低、强度大等特点,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运用最为广泛。与密度达到2.8g/cm3左右的铝合金相比,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一般在1.45~1.6g/cm3左右;而拉伸强度可以达到1.5GMPa以上,超过铝合金部件的3倍,接近超高强度合金钢制部件的水平。这种密度低、强度刚度高的优势,使飞机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在获得与先进铝合金部件在强度刚度等综合性能方面相当的水平时,重量可以大幅减少20%~30%。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中的应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用于受载不大的简单零部件,可减重20%;第二阶段是应用于承力大的部件,可减重25%~30%;第三阶段是应用于复杂受力部位,如中机身段、中央翼盒等,可减重30%。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器的外饰和内饰部件,如飞机的一次构造材料:主翼、尾翼、机体,二次构造材料,副翼、方向舵、升降舵、内装材料、地板材、桁梁、刹车片等及直升飞机的叶片。根据统计,小型商务机和直升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已占55%左右,军用飞机占25%左右,大型客机占20%左右。 4.1 军机上的应用 为满足新一代战斗机对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及隐身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战斗机全部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结构。先进的复合材料也大大增加了军用运输机的有效载重,增大了军用飞机的载油量,克服常规材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因此,先进复合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在军机上,例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军机主结构、次结构以及特殊部位等方面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军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减重效果;再如,F22由于存在超声速巡航需求,飞机外表面会长时间与空气高速剧烈摩擦,因此在机翼复合材料上放弃了环氧基树脂,而使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以获得260℃的最大工作温度。 4.2 民机上的应用 民机和军用飞机不同,民用飞机作为以载客飞行和运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对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更加严格。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大量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对材料工艺稳定性和有关试验数据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应用较多含量的复合材料需要大量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民航上的复合材料应用受限,使用分为两类:结构件用复合材料、舱内材料。 以波音787为例,每架飞机的结构比例中有50%是重约35吨的复合材料,这意味着它从材料密度上就减轻了15吨左右的重量。而空客也不甘示弱,新的A350客机改名为A-350 XWB,XWB意为超宽机身,复合材料的比例达到了52%,是现在所有大型商用飞机中最高的。A-350XWB的机体比B-787还宽13cm。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大型商用飞机研制巨头,波音、空客先后推出复合材料占结构比例50%的主力型号,这意味着大型客机结构设计以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波音787等新一代复合材料飞机上实现的性能提升,并不仅仅是依靠低密度材料减重得来。实际上复合材料在工艺、结构力学设计上,都有着传统金属材料所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复合材料可以做出超大尺寸的整体结构部件,而且尺寸大小不会随着温度高低而产生变化。 国产大飞机在复合材料的应用上还比较保守,公开的报道显示,复合材料的使用量约占C919飞机结构重量的20%。飞机上使用的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它们具有高耐腐蚀、质量轻等特点,在这些性能上的确要超过一般的金属材料。通常复合材料的价格大约是常规铝合金材料的几十倍,即便是我们看起来已经很金贵的铝锂合金材料,其价格也比复合材料低得多,所以C919仅为波音737价格的1/2左右。 4.3 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对于航空领域,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制造而言,高性能系统所需的轻质和耐高温等特性越来越重要。航空发动机产业是指涡扇/涡喷发动机、涡轴/涡桨发动机和传统传动系统以及航空活塞发动机的集研发、生产、维修保障服务于一体化产业集群。新的材料和工艺不断研发以应对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GE-AEBG公司、惠普公司在制造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时都采用了先进复合材料,主要包括风扇出风道导流片、风扇罩、推力反向器等部位。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3.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将碳化硅陶瓷纤维与碳化硅基底材料复合后,再涂覆一层专用涂层提升其性能,密度仅为金属材料的三分之一。由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的耐高温属性,因此在发动机流道中使用空气代替,在发动机高温区只需要较少甚至不需要冷却气体,涡轮扇发动机大幅减重,意味着发动机运转效率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燃油经济性和高推重比。F-35战斗机使用的F135发动机是有史以来战斗机上安装过的推力最大的喷气式发动机,F135使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主要用在F135-PW-600喷管的外侧部分。 以GE航空集团为例,陶瓷基复合材料在GE航空集团的技术路线图上是一条关键路径。通用电气航空集团将于2016年新建两个复合材料制造厂,用于碳化硅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批量制造,这两种复合材料都是制造喷气式发动机零部件的必备材料。GE公司是所有厂商中第一个决定使用CMC制造旋转叶片的,通过把陶瓷基复合材料叶片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它们已经证明了旋转CMC叶片的性能,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3.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降噪能力强、耐腐蚀性强、耐疲劳能力好、比模量高、强度高等众多优点。通过将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冷端结构、反推力装置以及发动机短舱等结构上,不仅能够降低发动机的重量,还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耐腐蚀性、抗疲劳性以及强度等。例如,JTAGG验证机的进气机匣利用PMR15树脂基复合材料,该种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传统铝合金进气机匣的重量降低了25%。 4.4 新型验证机及无人机上的应用 现代战争理念的改变,使无人机倍受青睐,无人战斗机是未来航空武器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无人机除在情报、监视、侦察等信息化作战中的特殊作用外,还能在突防、核战、化学和生物武器战争中发挥有人军机无法替代的作用。无人机的发展方向是飞行更高、更远、更长,隐身性能更好,制造更加简便快捷,成本更低等,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超轻超大复合材料结构技术是提高其续航能力、生存能力、可靠性和有效载荷能力的关键。和传统的铝合金混合结构相比,以复合材料为结构的无人机,例如“全球鹰”“捕食者”等无人机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以“全球鹰”为例,该种无人机的机翼、尾翼都采用石墨/环氧复合材料,采用该种复合材料制造的无人机,和传统铝合金混合结构的重量相比降低了65%。再如,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研发的X-47无人战斗机,为了满足生存力、机动性、隐身性能等特殊要求,该无人机除了接头部位采用了少量的铝合金外,几乎整个机体都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依靠复合材料,设计师还可以做出传统金属材料所无法达成的气动力学设计,比如超声速飞行的前掠翼飞机。 5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5.1 卫星和宇航器结构材料 卫星结构的质量会影响对运载火箭的要求以及卫星功能,卫星结构的轻型化设计已经成为卫星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国际通讯卫星中心的推力桶采用先进复合材料,该种推力桶质量比传统铝结构的质量降低了30%左右,降低的重量可以增加460条电话线路,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卫星的发射费用。欧美国家卫星结构的质量为总质量的1/10,其原因就是大量的应用了先进复合材料。现阶段,我国神州系列飞船、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等都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总体重量,同时发射成本也显著降低。 5.2 导弹用结构材料 现阶段,美国已经将先进复合材料作为导弹弹头结构壳体、级间段、仪器舱等部件的主要材料,洛克希德导弹与宇航公司指出,采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制造的导弹比传统铝结构导弹的重量减轻40%。现阶段,采用先进复合材料的导弹发射筒也被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在战术、战略型号上,例如,俄罗斯的“白杨M”导弹、美国的“MX”导弹都采用复合材料发射筒。因为先进复合材料导弹发射筒和传统金属结构相比,其结构质量显著降低,能有效地提高战略、战术导弹的灵活性。在战术导弹领域,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导弹发射筒更加灵活、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现阶段,我国也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结构的战略导弹和导弹发射筒,还研发了先进复合材料仪器舱,有效地提高了战略导弹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应用效果良好。 5.3 运载火箭结构材料 国外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代替传统的钢壳,例如,美国的“北极星A-3”潜地导弹,采用纤维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壳体,其重量比采用传统钢壳的“A-1”轻了55%左右,随后研发的“MX”“三叉戟1”的三级发动机壳体,全部都采用芳纶/环氧复合材料,该种结构形式的壳体质量比纤维缠绕成型玻璃体壳体的重量减轻了50%左右。随着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其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的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先进复合材料被应用在三叉戟Ⅱ、德尔塔Ⅱ-7925运载火箭等型号中。现阶段,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制造业逐渐的开始应用先进复合材料,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4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发,已经成功地将芳纶/环氧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应用在运载火箭发动机壳体中。先进复合材料在运载火箭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重量,同时提高了运载火箭发动机的性能。 6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前景 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评价航空航天器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提高航空航天器结构先进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技术。由于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已经进行大量投入来强化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其发展前景良好。未来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6.1 智能化 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和结构的研究,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能型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外表的应用:在未来航空器表面增加各种传感器,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全面、智能的检测,同时为通讯系统、电子战以及雷达系统提供瞬时模态,以此保证航空器能够安全、稳定地飞行。 6.2 多功能化 在减小航空航天器体积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航空航天器的突防能力,许多结构部件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能够赋予航空航天器新的功能,现阶段,多功能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从双功能型向三功能型方向转变。 6.3 质量轻、性能高 目前,我国先进复合材料能够减轻航空航天器的质量占总重的20%左右,和国外25%以上的减重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该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较低,并且结构的整体性相对较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复合材料强度、韧性以及整体性等方面的研究,研发整体性好、强度高和韧性高的先进复合材料,同时使复合材料的减重率超过25%。 6.4 低成本 成本较高是限制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应该对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科学的制造工艺进行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尺寸以及形状的加工和制造,同时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提高先进复合材料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成品率,以此降低先进复合材料的成本。 7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部分先进复合材料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研发人员和生产企业应该加快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解决我国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各种难题,以此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的各种性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全面、高速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 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大省陕西省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针对陕西省十六年来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总产值、新产品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与其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E-G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结论对进一步推动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 一、研究背景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防现代化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着力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对于深度军民融合及区域经济良性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基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国防科研生产横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等六大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发展最为显著的。目前,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拥有30余家工业企业,40家科研机构,近8万从业人员,7千多研发人员,以及超过25亿元的资产总额。并通过资源整合大力建设了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三基地一园区一院”的发展格局。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样本为1996―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分别作为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衡量指标,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代表其在基本建设的投入指标,新产品产值NPO代表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指标,然后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固定资产投资额FAI、新产品产值NPO与陕西省GDP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为剔除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首先运用GDP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航空航天器出厂价格指数对GDP、FAI以及AMO、NPO的原始数据分别处理,使之成为以1996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可比数据。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这4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运算,分别记为LnGDP、LnAMO、LnFAI、LnNPO,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研究,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动的一种性质。本文基于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LnGDP、LnAMO、LnFAI、LnNPO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从下页表2可以得知,LnGDP、LnAMO、LnFAI、LnNPO 4个变量在原水平下其ADF值均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故为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新序列DLnGDP、DLnAMO、DLnFAI、DLnNPO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其ADF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个变量数据均为平稳性数据。基于此可以判定,序列LnGDP、LnAMO、LnFAI、LnNPO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顾名思义,协整关系则是指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基于“两步检验法”的思想,对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的检验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LnGDP与LnAMO进行回归估计,可以得到: 从上述统计指标判断,Prob值都在0.000,显然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F值为1 006.313,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以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R方和调整R方都在98%以上,说明该模型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DW值为0.99,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 通过下页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基于协整检验的思想,本文认为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1)为LnAM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而前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取对数运算,故回归方程的系数代表了弹性的概念。因此,通过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增加0.82%。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判断我们可以得知,此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而且,方程各系数和方程整体均具有显著性。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也不存在序列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通过表4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说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根据协整检验的观点,可以认为LnNP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2)为LnNP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则增加0.59%。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同理,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方程拟合效果较差,方程整体和方程系数都不具有显著性,而且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存在2阶自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3)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10%下的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 根据协整检验的思想认为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协整检验,只是对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相关检验,而其对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方向等问题,并不能给出更加合理清楚的解释。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使用水平值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考察。然而,滞后阶数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若滞后阶数不同,则所得因果关系也会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利用较多的滞后阶数进行多次检验,将会获得更为全面合理的结果。 选择滞后阶数从1~4,对俩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6)。 下页表6显示,当滞后1期时,拒绝原假设,LnAMO与LnGDP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当滞后阶数为2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LnGDP到LnAMO);当滞后阶数为3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LnAMO到LnGDP);而在滞后期为4阶时,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难看出,在较短时期内,主要存在的是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地方经济增长到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而在滞后3期时,存在反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鉴于LnNPO与LnGDP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使用水平数值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7)。 由下页表7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均存在由LnNPO到Ln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滞后四期的时间内,都存在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需要对平稳序列进行差分之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8)。 由表8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LnFAI与LnGDP之间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且差分后的数据,表示了变量在前后年份之间的波动,因此这一检验结果可以解释为,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波动与陕西省GDP波动之间在滞后四年的时间内都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以及新产品产值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平稳的均衡关系,且二者弹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59,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还未形成平稳的均衡关系。(2)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时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新产品产值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形成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的原因。总体上看,二者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也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及结论,为了深入推行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点扶持优秀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分批上市。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且以上市企业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完善科研机制建设,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深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不仅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得以更好地推动,“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被更好地建立。(3)政府应该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并通过增加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资等方式,加速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科技人员的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进而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4)努力探索本地区其他产业的支撑。例如,本地其他产业部门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帮助,及对国防科技产业管理创新提供的意见等,所以应大力促进区域产业部门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航空航天论文:欧美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建设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并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满足经济建设、增强国防安全和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航空航天类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是服务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关键。当前,以美、俄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国都建设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专业院系,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论文旨在通过材料的梳理,了解国外航空航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总结经验,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国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国是世界上航空航天类研究最发达、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国家,其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其国内的大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教学与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负责,下设三个部门,分别是信息部、航空系统部、飞行器技术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统有关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技术,如卫星通信、高空侦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统等,负责教授导航、制导、控制、通信、网络、实时软硬件系统等课程。航空系统部门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复杂性系统的设计、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优化方法、故障诊断、系统容错等课程,建有人机实验室、空间系统实验室、国际空运中心、操控台研究中心、复杂系统研究实验室等。飞行器技术部门负责计算方法、流体力学、推进技术、材料科学、结构技术等的研究和教学,建有宇航计算设计实验室、空气涡轮实验室、宇航微小结构协会、空间推进实验室、先进材料和结构技术实验室等。 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系隶属于工学院,承担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空气弹性变形及流体仿真、飞行器设计与控制、应用航空动力学、空气声学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动态系统计算、机器人控制、复杂材料与结构、湍流模拟、推进、高超声速流体、导航、控制系统辨识与优化、卫星工程、湍流与燃烧等。 (二)俄罗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罗斯也是航空航天强国,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主要学院有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建于1930年,拥有12个学院,56个系,128个实验室,3个设计局,几个计算机中心,一个实验工厂,一套运动航空训练设施,一个莫斯科附近的飞机场,两个科研机构(应用力学和电气力学,低温研究)。该学院通常以数字编号代替学院名称,从一院到十二院分别为航空工程院、发动机院、控制系统院、信息与电力院、无线电电子学院、经济与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院、应用数学和物理院、应用力学院、人文科学院、预科院。西伯利亚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空间研究及高技术学院和航天技术学院,设置了飞机制造系、航空发动机与能源装备系、飞行器管理系统系、航空导弹技术系、飞行器无线电技术系统系。 (三)欧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其工学院设置了航空系,主要负责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包括航空动力学与航空结构学两个研究方向。航空动力学方向包含流体基础、航空飞行器设计、控制、生物医学、环境与工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结构学方向包括计算力学、冲击与损伤、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国国家高等航天航空学院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欧洲航天业发展的中心地带,致力于培养顶尖的技术工程师,在研制协和式客机的工程师当中,有许多就是从法国高等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的。学院下设5个系和一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空气动力学、能源、推进系、结构与材料力学系、光电子与信号系、语言文化艺术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一)学位与专业设置 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数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国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罗斯不同,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预科1年、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年。在学位设置上,各个院校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工学学士、航空航天工学学士、航空工程理科硕士、航空航天工程学士、航空与宇航工程学士、航空学理科硕士、航空与航天学理科硕士、机械与航天工程理科硕士。 (二)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课程体系 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与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世界闻名。MIT航空与航天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方向: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专业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础(核心)课程上,下面分别以A和B代指这两个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和系课程构成。全校统一要求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课程(6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2门)、实验课程(1门);系课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试验与进展课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课程包括一体化工程I、II、III、IV,计算机和工程问题求解引论,自动控制原理、动力学、随机系统分析、微分方程;专业课程中专业A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推进系统引论、航天工程中的计算方法,专业B包括航天系统的评估与控制、数字系统实验室介绍、实时系统与软件、交互系统工程、人为因素工程、自主决策原理;试验与进展课程包括飞行器工程、空间系统工程、试验项目I、试验项目II、飞行器进展、空间系统进展I、空间系统进展II。 (三)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组成。课程学分组成考虑教学环节,如MIT飞行动力学课程,总学分12分,构成包括课堂3分、实验1分、预习和复习8分。另外还有无学分课程,课程必修但无学分,如普林斯顿没有学分制、强调上课门数,斯坦福大学基础课程要求5门航空航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选3。英国大学一般不设立学分制,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 2.学分要求。美国大部分学校有明确的毕业学分数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据培养计划设课程学分,又分成4类,分别是核心课(core)108、专业领域课(professio- nal area)48、实验和综合应用(experiment and Capstone)30、非限制性选修课(unrestrictived elective)48,总学分大于234学分。但是在学分数量并不统一,差异很悬殊,如密歇根128学分、MIT大于234学分、宾州州立132学分。航空航天专业必修课比例很高,有的高达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亚理工、普渡。另外还有只要求课程而不要求学分的,如普林斯顿毕业要求共36门课。 3.学时要求。有些大学要求学时达到一定数量,如悉尼大学本科至少192学时,研究生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至少144学时。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门数要求,其他按学时要求,数学(6个学时)、技术选修(12学时)、人文社科类选修(45学时)。 三、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专业培养特色 归纳起来,国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专业培养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俄罗斯、乌克兰等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二是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教授授课。三是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在通识教育上,在课程设置中有重视科技写作、科研道德规范、表达与交流、团队协作、人文素质培养和工程师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上,强化多样化实践环节、注重专题课程和生产实习。四是注重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培养。例如南安普敦大学设置有工程管理与相关法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在工程实践中如何领导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与风险评估、做出决策以及熟悉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还会从工业部门请来客座教师来协助授课,并安排有相应的实践环节。针对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选择基数。 四、总结 航空航天类本科人才是高层次航空航天类人才的基础,是航空航天类研究生人才的后备军。论文主要对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学位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点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航空航天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煤炭类论文:煤炭类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而目前针对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高校则较少。因此,加强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 0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煤炭行业性较强的传统工业,如何摆脱长期落后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实现全面信息化生产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信息类人才是关键,尤其是软件人才。按照国际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今后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软件人才大量需求为特色性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培养适应行业性信息产业最新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软件人才将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煤炭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为加快煤炭工业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进程,自上世纪末,国家就构建了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战略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现状。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多数煤炭企业还处于利用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的层次,而对于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内部管理系统化的层次只是大型上市公司才能达到的。因此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市场化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一系列与煤炭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要求信息化从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见未来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采矿信息化、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和生产调度指挥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由于煤炭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业类信息化人才的匮乏。2000年前后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计算机的大量人才流失,尤其是既懂计算机又精通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流失,加之缺少新进专业人才,企业自身也未看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的极大挑战,不注重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等诸多原因,形成了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局面。可见,未来煤炭行业迫切需要高校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整体开发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矿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2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的原则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市场欢迎,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因此作为行业性特色明显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走企业、高校、IT公司三方联合运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满足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尽可能的缩短与煤炭行业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和磨合期,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2以煤炭生产+企业信息化双重人才为标准的原则 目前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对口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因此矿业类特色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凸显行业特色,即煤炭生产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煤炭企业信息化知识面宽,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计算机知识突出的综合型人才。该类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应打破目前一些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框架体系的限制,在保证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裁减、调整,并在公共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煤炭类主干课程。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煤炭生产方面的知识,又懂煤炭生产信息化方面的知识。 2.3以实践操作能力强、煤炭行业信息化管理知识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从近年来企业对软件人才反馈的信息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存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自我适应能力差等不足,因此难以胜任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甚至需要企业很长时间的强化培训才能适应。可见,煤炭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熟悉煤炭生产信息化需求方面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建设原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对我国煤炭生产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进展主要障碍的认识,才能保证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 3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 根据当前煤炭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现实分析,目前各大煤炭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即具备煤炭生产、制造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系统应用、开发、管理知识的信息化人才。所以,如何充分融整合计算机专业与矿业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具备煤炭行业信息化领域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的交叉型复合人才,为煤炭行业输送一批煤炭专业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应是我们矿业类高校把握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为此,根据矿业类高校办学水平和实力,我们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就如何培养矿业类软件人才提出构想,为进一步推动各矿业高校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基本要求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困难众多,煤炭勘探、开采等领域也需要许多专业化的系统软件。而这些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维护都需要既懂软件开发、设计又懂煤炭生产的专业人才。此次人才培养构思的宗旨,就是解决培养既能从事煤炭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又能从事煤炭开采等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面向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软件工程技术与软件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业务要求达到: (1)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煤炭行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3)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4)具备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学生通过软件工程知识课程、煤炭行业知识课程、人文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学习,将成为专业(软件、煤炭)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将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尽量缩短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磨合”期,力争培养出满足煤炭行业信息化实际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煤炭企业软件人才的特色 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需求缺口很大,这是我校实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在。因此我们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在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其软件工程项目优势主要集中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类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加强与煤炭企业集团的横向合作,针对煤炭系统信息化建设将是我校创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色。即通过组建现代化的产-学-研基地,利用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于一体,直接面向我国煤炭系统,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并从中获取优厚回报,产生实际效益。通过鼓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人才、科技与煤炭经济的结合,提高矿业类大学在煤炭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渗透力。 3.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煤炭专业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两种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且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将就业,从事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就业的各种职位决定了对相应知识点的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的确定,针对煤炭类软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应注重煤炭生产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以煤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模块、方向性选修课程模块进行主干课程排列组合。确保学生掌握煤炭生产、煤炭行业信息化的关键知识点。 4展望 4.1取得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在探索,煤炭类高校设置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可为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也为高校履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拓展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可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缩短我国与国际软件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社会提供大量紧缺人才,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行业整体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4.2利于形成学研产结合、校企联盟的煤炭行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必然要把产学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和企业界优质教育资源,采取主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业界著名专家、高级软件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为学生开设专业教育、专业讲座或讲授某些技能型课程。同时实习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与IT企业紧密合作,突出以企业实际项目训练为主线,结合辅助授课、案例分析和实用讲座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企业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为指导团队,着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企业化管理为基础,培养真正的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软件人才,这样必然形成了校企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 4.3能够取得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和推动煤炭企业信息化进程通过组建软件学院和软件专业建设,必然要引进一定高水平的软件科研人才,打造学术团队,这样在实时监控软件、ERP产品、OA系统、生产调度等管理软件产品;矿床数字化模型、工程设计、地压管理、开采过程模拟、GIS软件等领域完全可取得一批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在煤炭企业中有影响力的软件产品,无形中加快了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软件成果或产品的传播和推广的同时提高社会对煤炭类高校人才的关注度,从而提高煤炭类高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煤炭类论文:煤炭将成为能源类贷款组合的风险触发点 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达20.6%,这个速度高出了规模工业增速。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10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 上述行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较高的特点,银行信贷资金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现象在西北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陕西省某商业银行已审批贷款的总量中,能源产业占比为32%,而出具贷款承诺函和意向书的总额中,能源产业竟占到70%。对于这一与国家对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相背离的趋势,央行《金融时报》表达了担忧。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担忧甚至超越了信贷资金安全的范畴,聚焦到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消极影响上。 从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偿债能力的角度看,不难解释商业银行对于这些高耗能产业的青睐。况且将贷款沿着产业链向下分布,理论上还可以接近“封闭运行”的效果,也算是规避系统风险的优选策略。但如果注意到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行业的共同特征――它们是最重要的煤炭消费行业,煤炭作为能源类贷款组合风险触发点的特征已经非常清晰。目前在煤炭总需求中,电力约占54%,建材约占15.57%,冶金约占12.81%,化工约占5.99%,四大行业约占中国煤炭总需求的88.7%。事实上,无论从需求还是政策层面,煤炭对于中国经济、下游行业和银行信贷风险分散能力的重要性,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 从长期的角度看,如果原油价格继续在高位盘整,甚至还有上升的动力,能源结构势必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天然气、乙醇等替代方案具有清洁、环保的独特优势,但考虑到成本,最先体现这一变化的未必是回报率并不明朗的新能源。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5月下旬的《2007国际能源展望》报告,煤炭将是世界上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平均年增速将达到2.2%。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煤炭消费规模已达到美国的2倍。2005年,中国煤炭产、销量分别占亚太地区的66.43%、64.74%;占全球煤炭产、销比重分别为37.4%、36.9%。可以预计,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必然在中国明显体现。而国内目前的重化工工业特征和资源结构决定了煤炭需求的刚性,这已经表现在不断增长的煤炭产、销量上。 由此可见,煤炭作为统筹解决资源、环境和投资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有关部门实现多重调控目标的基础。根据近日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将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并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尽管在能源消费中增加环保成本是全球范围内的总体解决方案,但2006年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两个目标均未完成,显示仅依靠关停产能和推进排污处理设备建设的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目标。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对煤炭的控制,来增加高耗能产业的运行成本,遏制一次能源的过度使用,不失为一种可选方案。 从神华、兖矿集团近期卷入的“煤制油项目被叫停”传闻可以看出,煤化工在环保、水资源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很可能成为今后的政策焦点。类似火电项目的“上大压小”或“有保有压”,是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在扶持煤化工产业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曾经指出,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在建规模高达11亿吨左右,已接近去年全国近半的煤炭产量。在如此巨大的产能扩张背后,对应着以煤炭为主拉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许多地区,电力、冶金、煤化工等高耗能项目的先决条件,都是对煤炭资源的跑马圈地。换句话说,制止了对煤炭产能的投资冲动,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对下游行业的调控效果。 我国煤炭产业的布局是,生产地集中在中西部,煤炭主消费地又在沿海和东部地区,巨大的坑口和消费地价差,意味着运输成本属于产、销之外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制约消费地经济布局的客观条件。数据显示,4月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3187万吨,同比增长7%;煤炭铁路运量完成9808.6万吨,同比增长7.2%。随着以铁路为主的物流条件的改善,运输这一成本约束有弱化的趋势,使得煤价本身越来越多地承担了“调控”的角色。 煤炭在能源结构和国家资源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能源类贷款组合中难以回避的环节。在西部地区经济重心逐渐向资源开发调整,但中央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已经明朗的复杂局面下,商业银行如何规避能源产业链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煤炭在贷款组合和贷款协议设计中的把握能力。 如果能够借鉴基础设施建设中较为普遍的银团贷款方式,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否则,银行需要上调煤炭资产在产业链中的比重,并在下游行业的贷款计划中对煤矿资质和煤炭储量作出明确要求,或对于采购成本和合同的执行情况设计相应的负面条款。 为了对冲煤炭价格长期上涨的风险,银行应在组合中尽可能包括煤电一体化或交叉持股、联合出资的项目,收缩对于下游用煤行业的贷款规模。对于非煤炭产区的消费企业,是否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应该成为信用风险评价的重点。 在具有技术风险的煤化工领域,项目回报能力的底线在于配套煤矿的盈利能力。从平煤与蓝天集团的合作,以及神华与伊泰集团的竞争来看,只要双方能够形成互补,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利益可以统一。如果双方形成直接竞争的态势,民企在煤矿资源获取上处于不利的位置。 如果地方经济规划被迫将利润在产业链中合理分配,以平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压力,目前正在进行的省级产业重组可能为将来的政策导向、执行力度发出了信号。未能进入这个代表了地方相关产业主要经济利益实体的企业,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利用和环保双重支出将难以避免,是银行信贷应该尽量回避的环节。 笔者认为,在资源价格、节能政策、环境压力和新技术应用的交叉压力下,煤炭作为调控重心和信贷风险触发点的双重地位已经确立。对于煤炭产区的相关银行来说,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敏感性、信贷比例向煤炭行业的倾斜程度,以及对于下游行业要求风险补偿的能力,将成为检验贷款组合风险管理成效的试金石。 (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煤炭类论文: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摘要: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显得日趋重要。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 基于2011年度的财报信息,对煤炭行业上市公司10个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从中提取出具有一定含义的因子, 评价了公司的综合经营业绩。评价结果可以为投资者投资、择股提供帮助, 并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煤炭行业;因子分析 煤炭是我国的基本能源和重要原料,中国的煤炭具有资源储量多,分布广,品种较全的特点。它不仅是燃料动力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民用能源,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显得日趋重要。 一、文献综述 绩效评价是从开始发展到现在有了几百年的历史,随着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该绩效评价水平也在不断发展。绩效评价理论最先被西方国家研究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绩效评价更加注重,所以对其研究也比中国深入。Markides、Wiiliamson对战略资产、核心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业绩评价时应注重对战略资产的评价,并设计了战略指数来具体进行评价。彼得说过管理是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杜胜利针对传统的财务性绩效评价体系偏重于对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提出对这些成果做出某些战术性反馈,以控制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为综合的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了依据。张蕊探讨了企业战略经营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挑战以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体系的设置,其中着重探讨了企业非财务层面评价。马璐对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的理论构架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综合上述国内外评价方法,早期的企业经营评价由简单计算方法、简单指标。对于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外现有的成果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特别是现在应用比较成熟的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等绩效评价模型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比较盛行,而且其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绩效评价理论起步比较晚,而且基本都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探讨其在我国特有国情下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而且国内对于资产与企业绩效方面的研究还不很全面,主要集中于对资产重组、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分析,没有从资产的各个方面对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总的评论。 二、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取 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约有35家,本文选取以1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浪财经,采用SPSS18.0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见表1)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简化数据指标体系总结出公司的综合影响因素,根据计算的最终结果,找出不同公司之间的比较优势所在,有利于各煤炭公司取长补短,发挥企业的特长。在分析数据结果的过程中发现,18家煤炭上市公司的10个因子得分都存在负值,这就说明每个上市公司都存在不同方面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要提高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煤炭上市公司的管理。 1.加速资产的合理流动 由于资产的质量具有相对性,加速资产的流动,可以使一部分劣质资产变为优质资产。比如对企业闲置的厂房和土地应首先考虑其增值的潜力,如果增值潜力较大,可考虑对这部分资产进行出租和以资产参资入股的方式进行投资,以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入。一旦流动比率增加,就能提高煤炭类上市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 2.加强存货周转率 对企业闲置的积压物资和废旧物资进行统一处理,增强这部分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将物资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化,使存量资产变现为资金注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之间欠款现象较为严重,那种靠应收账款带动销售的办法会将企业引入资金恶性循环的误区。企业应采取老账逐步清理,新账不能再欠,销售必须现款交货的办法,并及时召开应收账款分析会,通过落实清欠责任制,强调谁造成的欠款,负责清欠,制止不负责任欠款的发生。 煤炭类论文:煤炭类上市公司资本运营探讨 摘要:近几年,煤炭企业正处于组织结构调整、跨地区扩张兼并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不仅迫切而且极为重要。本文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优势特征、资本运营的必要性及在资本运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以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使大家对资本运营对煤炭企业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煤炭企业;上市公司;资本;运营模式 一、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优势及特征 (一)股本规模庞大 目前证监会煤炭采选业27家上市公司股本平均数为254042.85万股,明显高于深沪两市平均股本173587.93万股(2011年10月31日数据);对于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来说,巨大的股本可以增加投资的流动性,减少兑现成本。 (二)煤炭类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 目前我国煤炭采选行业上市的27公司,都是大型的煤炭企业,而且煤炭主业鲜明且突出。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可以说这27家煤炭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业绩表现。是煤炭行业的“晴雨表”。 (三)煤炭上市公司业绩优异,是明显的蓝筹股 目前的煤炭类上市公司是煤炭行业中的优秀公司,近年来煤炭板块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明显好于整体A股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数。2011年前三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合计同比增长40.8%,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合计同比增长18.3%。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四)未来集团公司优良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分拆上市,煤炭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较多,未来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以及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收购集团优质资产从而实现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五)煤炭股走势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由于煤炭公司盈利模式趋同。股价随煤炭价格走势也趋同。因此在没有其它特殊事件(例如重组并购、意外事件等)发生的情况下,煤炭板块股票价格走势也是趋同,是明显的同涨同跌趋势。 (六)煤炭上市公司国际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煤炭企业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煤炭企业海外煤炭资源开发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神华继成功在澳大利亚、印尼等国获得煤矿开采权之后,近期又获得塔本陶勒盖煤矿西区40%的股权;兖矿集团以33亿澳元资本收购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权:开滦股份注册成立加拿大中和投资公司,开发加拿大优质焦煤资源。 二、现代煤炭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我国最新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称:“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为7.4亿吨/年,到2015年煤炭生产能力为41亿吨,产量控制在39亿吨。“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 本次煤炭“十二五”规划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继续坚持推进煤炭生产的集约化、大型化。规划指出。我国将继续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将目前8000家以上的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到4000家以内。大型煤矿的产量要占全国约60%,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家以下。 国家发改委指出。煤炭生产的集约化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煤炭生产开发,引导非公有制煤炭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改造;重点支持煤炭、电力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参与运煤通道建设,促进煤电运一体化经营。 继续推进大型基地建设、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淘汰落后产能将给大型煤矿企业带来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机会。煤炭企业的做大做强,将有利于降本增效,有利于企业掌握价格的话语权,同时还将给内地的大中型煤炭上市企业带来新的投资亮点。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对资本进行优化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结构,多渠道融集资金,稳固煤炭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煤炭类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本运营的认识较片面 具体表现为:一是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二是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三是脱离主业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 (二)政府干涉较多 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听从于政府的意愿,服从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虽然政府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它影响了资本运营的效率。 (三)产权界定不清 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流于形式的,并无实质性改进。他们依然执行政府部门的职能,而非真正的主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仍由国有母公司说了算,而往往忽视了小股东的利益。这种情况在煤炭类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此外煤炭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多为国有企业,这些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老煤炭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且人员多。这已经成为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四、提升企业自身资本运营能力的途径 (一)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 在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中。大部分企业在资本扩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多元化的弊端。为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应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运营方式。且在不同的时期应选择不同的运营方式。 (二)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在资本扩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应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搞重复建设。二是资本运营应注意无形资产的运营。三是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率都很低,通过相应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手段,有效地达到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的统一。 (三)拓宽企业筹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一是深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优化融资结构,根据市场环境及所投项目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及融资规模,实现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和资金使用的高效性。三是加大公司内部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和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审核力度。慎选项目。科学评价。 煤炭类论文:生涯辅导理念下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探究 摘要:煤炭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此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区别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显著特点,依据这些特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将取得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和生涯辅导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煤炭类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生涯辅导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在专业选择、就业观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在价值观上呈现一种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主体自我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也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应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生涯辅导理念的提出 职业生涯辅导(Careef Guidance)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是职业指导的新阶段。美国生涯发展协会把职业生涯辅导定义为:“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学校的“潜在职业人”的指导,也包括对社会“现实人”的指导。帕森斯在1908年首次提出“职业指导”这个概念,即帮助求职的个体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正确选择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实践活动。萨帕在1951年对职业指导作了全新的定义: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与此同时,职业指导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指导的时间范畴呈纵向延伸;指导的内容不断深化;指导的主体性更倾向受指导者。生涯辅导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的一生,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迁,了解社会职业的变化方向,规划和决定个体生涯发展的目标;生涯辅导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个人一生的发展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它以发展为主,注重辅导的探索功能,强调个体生涯知识、技能及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帮助个体达到生涯成熟的目标,注重辅导与教育的结合。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大学生日益高涨的自我发展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如果仍然按照旧的模式进行,显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学校的就业指导需要逐渐从单纯的职业选择纵向延伸到职业生涯发展,不能仅限于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升学对策和就业去向的指导和帮助,它更倾向于发展人的个性和生存能力。 二、煤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文中所述“煤矿类专业”不仅包含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专业,也包含地质、土木、电气、机械等具有煤矿行业方向培养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矿业特色的本科院校。由于专业性强,相关用人单位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使得该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工资待遇也较高,但其专业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其从业环境相对艰苦,工作中需要重视安全生产。目前,此类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经斟酌的草率签约后,遇到待遇稍好的单位又急于毁约;二是一些毕业生工作后,总觉得从业环境艰苦或不适应,就选择跳槽或转行,工作存在不稳定性;三是学生选择工作时功利性过强,只看重薪酬待遇,对未来发展及其它因素思考较少;四是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对煤炭行业存有偏见,认为工作环境艰苦,有很大的人身安全隐患,所以抵触去煤炭行业就业;五是煤炭类专业的女生在求职时会受到不公正对待,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适合女性岗位较少,不多的岗位又需留给内部员工用以安置子女,因此,在就业过程中这类专业的女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性别歧视,即便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女生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煤炭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生涯辅导发展较晚,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生涯教育正处在探索期和高速发展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少有效的生涯辅导,自我规划意识淡薄,择业时存在很强的盲目性、从众性。 1 选择专业带有一定的肓目性,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高达76.3%的学生在填写升学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对于报考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一知半解。许多报考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是考虑到近几年煤炭类专业就业形势好,并未从自身兴趣和发展来考虑就业方向。同时,煤炭类专业的从业环境相对艰苦,学生对煤矿安全存有偏见,许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这类专业,并未报考此类专业,这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存在厌学情绪,专业思想不稳定。 2 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单薄,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薄弱。通过笔者对所在高校工科煤炭类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33.4%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13.5%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感兴趣,其中低年级的大学生占多数。另外,调查中还发现煤炭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经济压力大。所以他们读大学就是希望毕业后尽快找个好工作,尽快改变家庭现状。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把薪酬作为重点考虑因素,盲目签约’而未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也有部分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理想”,表示“买房、买车”是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路径的设计方面,大学生们同样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较多的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路径,也有部分学生把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发展路径。 3 职业生涯辅导缺乏针对性,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人员较少,教育模式多是照搬西方,尚没有形成一套适合国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很多高校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辅导。同时,高校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师资人员,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学生,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大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个别咨询和指导,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发展。 煤炭类论文:“产学研”合作:提高煤炭类高职毕业综合实训质量 摘要:针对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就业日益突出的矛盾,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岗位技能胜任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毕业综合实训,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本文详细阐述了依托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方法和途经,通过实践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煤炭类;高职;毕业综合实训;就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矿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煤矿企业对安全“零容忍性”要求的管理措施加大,使煤炭类高职院校的真实环境下实训成为教学的“瓶颈”,而煤炭类高职院校以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高职教育中,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不能与本科生相比,专业技能又不如技校生,造成“上下夹击”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是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胜任能力差。为此,笔者提出了依托产学研合作开展毕业综合实训,以达到强化综合技能训练,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目标。 毕业综合实训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一,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各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综合实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都在积极摸索有效管理措施和方法,实际情况是适用性差,制度和措施方法总是滞后于实际的发展变化。首先,对学生完成的毕业综合实训过程考核与质量监控难度大。“2+1”毕业综合实训由过去在固定的教室内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的单一工作内容,改为在图书馆、资料室、微机室、实验(实训)室内多地点进行为期一年的多项工作内容,并通过多次修改完善,才能完成任务。工作地点分散、时间跨度大,考核与监控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次,对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不能按制度执行,其原因是:扩招导致师生比增大,合格的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办学经费不足又使教师业务培训缺乏,梯队断档,担任指导的教师知识、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让不具备指导教师资格的年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因此不能把握题目的广度和深度,导致质量不高。 第二,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加大,造成教师指导学生的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时间无法正常保证;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指导学生好坏与奖惩不挂钩;有些教师自身就没有科研或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历,只能指导学生选一些与所学专业和社会实践偏离较远的题目。 第三,学生认识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毕业综合实训与就业无关,可应付了事;部分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各类资格考试中,另有少部分学生因学分不够无法正常毕业,则用毕业综合实训时间来复习不及格课程;有的专业平时就对学生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若不能有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将导致岗位胜任能力差。这种情况在文科专业中尤为突出。 第四,就业时间与毕业综合实训时间冲突。随着求职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等因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进入第三学年初就着手安排进行不同层次、专业的招聘会。这时正好是毕业综合实训时间,以致学生投入毕业综合实训的时间不够,精力不足。 第五,扩招使生均教学资源和生源质量下降。第一,由于扩招,学校的师资严重不足,教学经费紧张,对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产生较大冲击。毕业综合实训已不能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保质完成。第二,因每年可招的生源是一定的,扩招使各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不但高考成绩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地方类高职院校更为明显。 第六,毕业综合实训选题陈旧。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训所选的题目以验证、论证为主,大部分滞后于企业实际,源于实际应用的很少,并且每年都在重复,导致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另外,选题中毕业综合实训的虚拟题目多,真正服务于生产实际的题目少,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七,过程与实际、实践相脱离。经调查发现,毕业综合实训普遍存在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是毕业综合实训质量较低的另一重要原因。如我校在进行教学水平质量评估期间,调研了多所同类院校,调阅了全部毕业综合实训的档案资料,发现只有6%的毕业综合实训项目源于实际,是通过实践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得出结果,其余都是由验证性的结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 构建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初期发展至今,其在合作模式、功能和指导思想诸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开展毕业综合实训工作,第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强化责任意识。第二,可为企业提供具有决策性的建议,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本着“联系区域经济更紧密,体现区域特色更明显,服务区域经济更直接”的原则,走实训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等相结合的模式道路。 以“产学研”合作形成的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毕业综合实训,由学生基本独立完成,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指导,既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矛盾,又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学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训后,可以决定是否到该企业就业。企业通过毕业生完成毕业综合实训质量情况以及考核结果决定是否录用。 (一)“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方法 严把毕业综合实训立题关 依托“产学研”合作完成毕业综合实训时,应对题目的立题进行严格审核,尽可能达到“四个统一,一个鼓励”。(1)选题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定位相统一。为了加强专业建设项的工作,我院对煤矿开采技术、煤矿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25个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重申了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面向、知识能力结构,以及毕业综合实训的细化考核指标要求等内容,这是保障毕业综合实训质量的首要任务。(2)选题与“产学研”项目内容相统一。在充分调研以及与企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归纳出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以及急需或长远规划涉及的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科研项目等因素,制定出毕业综合实训题目的短期题库和长远规划题库,既可保证“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性,又可保证毕业综合实训选题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内容相统一。(3)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内容、方向相统一。依托教师承担的纵向、横向课题,支持和鼓励教师的研究题目(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与企业签订的项目或子项目)作为毕业综合实训的题目让学生参与完成。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科研工作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培养责任感。(4)选题与就业相统一。根据企业要求和学校政策,支持进行毕业综合实训的学生在即将就业单位完成综合实训任务,企业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成为“准员工”。这样,学生可提前适应就业岗位。在此过程中,由企业配备的工程师学生进行指导,而学校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充分掌握对企业情况,为毕业综合实训内容和题库提供新的内容。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设备不足等问题。(5)鼓励学生提早参加招聘会。积极依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前开办的就业洽谈会,同时结合毕业生家长的社会资源,鼓励和积极支持学生提早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出面与用人单位联系,为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及时到将要就业的单位进行与毕业综合实训密切相关的岗位实习争取机会,并且争取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工程师作兼职导师。实施以学生毕业综合实训为核心的全方位绩效考核,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方共赢。 煤炭类论文:浅谈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继续教育开展思路 摘要:机电类人才是煤炭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人才,现代化煤炭生产、开采下的机电设备全靠这类人才使用和维护。换言之,机电类人才团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煤矿生产经营的命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机电类人才也必须定期优化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最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煤炭企业 机电类人才 继续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陷入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尤其是在企业纷纷改制的情况下,生产技术层面的比拼显得更为关键,作为能源企业,机械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好坏直接关乎企业生产经营大局。因此,企业要多在机电类人才培养、管理和继续教育方面下功夫。 1、现阶段煤炭企业需要的机电类人才结构 由于机电设备的不断升级改进,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需要的是机电一体化人才,主要包括设备操作、维护、维修和装配岗位。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属于低端劳动力市场。现在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农民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包括高职毕业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本科生也进入该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职工的知识技能,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除了生产产品的专项技术以外,懂一些电子、电工、机械装配等通用知识,基本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开采企业,一般要求操作员能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全面了解,对装置的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气缸、各类电机、PLC等能够识别,对器件的工作状态能区别,能根据报警信息处理报警,能对装置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 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对知识、技能、工作经验都有要求。首先这些员工必须对生产很熟悉,对工艺流程清楚,因此,这个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从操作员开始培养。对学历也相对有较高要求,通常要经过职业院校培养。随着社会整体学历的提升,现在的煤炭企业开始使用本科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机电一体化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要求较高,应该是传统维修电工和机修钳工两个职业的复合和提升。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是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中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分工有所不同。在大型企业中分为机械装配、电气装配、整机联调和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岗位,在一些中小煤炭企业,只要求员工完成整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分工明细企业的技能型员工学历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和技校生。这些岗位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各比例最大,高职毕业生占比重相对较小。但随着职业教育的格局变化,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加大,与中职毕业生逐步持平。 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偏重。有偏重于机械装配,能够依照图纸按照安装工艺的要求,达到装配精度完成装配;有偏重于电气安装,能熟练使用机械装配和电工工具,实现电气设备安装,会用专业仪器检查安装效果;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应能完成整机的联调和项目管理,并能完成用户使用培训。 2、新时期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培养思路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人才结构已在上述章节予以论述,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所需的人才技能及不断优化机电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以企业学校为依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对机电类人才团队的培养教育: 2.1树立符合时代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继续教育理念 要以企业学校为着力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切实把教学质量抓上去。要号召参与培训的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推进,狠抓落实,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培养创新型机电人才为重点,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机电技术人才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投入得到更大增长、教学管理得到普遍加强、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2.2加强行业之间交流学习,实施产学研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机电类人才继续教育必须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立足行业,服务行业,保持与同类或兄弟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面向行业开展教育培训。企业学校必须明确自己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企业学校必须根据行业和地区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机电类技术岗位继续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企业学校依托行业办学,可采取产学研合作形式,加强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结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单位联合建立生产教学校外实习基地。让参加培训学习人员更多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切身体验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实际运作情况,培养参训人员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机电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将生产一线的信息带到课堂中来,提高参训人员学习的兴趣。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煤炭企业生产的新发展。 煤炭类论文:提高煤炭类国企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 摘要:由于受国企自身体制以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运用相关原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 绩效考核 建议 一、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煤炭企业在绩效管理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员工的收入与其贡献大小不成比例,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统一。我国煤炭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存在如下缺陷: 1.理论浅薄,缺乏系统性。多数煤炭国企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仍未彻底根除,不仅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考核层面,也还是停留在作为一项普通管理行为的认识上。未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角度,全面学习了解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概念,自然也不能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实现有效“链接”。 2.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方法粗糙。多数煤炭企业在考核指标设计上重定性、轻定量,指标、权重体系设计不科学。实施过程简单粗糙,主要以定性考核方法为主,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存在指标分解不到位和权重设计上的“大锅饭”问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差。 3.考核结果运用单一。目前煤炭企业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通常仅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而很少与晋升、人员培训等方面结合起来。因此,造成各级人员只关注考核结果,而轻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在整个绩效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为考核而考核,反过来抑制了考核工作有效开展的动力。 二、对策和建议 1.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理论基础。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的培训,更好地理解绩效考核的概念、作用,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部门绩效目标间的关系,是目前提高企业绩效考核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对基本原理掌握的基础上,还应着重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培训:一是了解考核可能存在的误区。即通过培训,告诉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误差都有哪些,目的在于防止这些误差的发生。特别是在考核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心理偏差,如晕轮效应、第一印象误差、近因效应、对比效应、过宽或过严倾向、趋中效应等。在进行培训时必须努力纠正考核者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偏差,才可能将考核顺利实施下去。二是了解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即通过培训,让考核者熟悉在考核过程中将使用的各个绩效指标,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向考核者提供考核时的比较标准或参考的框架。 2.明确绩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公开民主的原则。即考核制度(包括指标、权重、考核方法与程序、考核结果等)必须公开,指标制定要尽可能吸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也要给被考核员工解释和申诉的机会和权利,让考核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二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以行为导向为原则,有清晰的方向性,明确地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必须以岗位分析所明确规定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考虑岗位的类别、级别而有所侧重。三是立体考核的原则。即对员工的绩效做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把上级评定、同级评定、下级评定和员工自我评定都结合起来,在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再对员工进行绩效评定,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考核者的个人好恶所产生的偏差,保证考核的客观和公正。四是结果挂钩的原则。即强调考核结果应用的目的性,坚决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职务升降和培训挂钩,以达到激励员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五是指标设计可操作性的原则。即考核标准应当可以直接操作和量化,尽量避免一般性的评价,而考核的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核评语,在薪酬、晋升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以保证考核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 3.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科学、有效开展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清,用人没有标准和规范,因人设岗、人浮于事,要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岗位分析及配套的岗位评价,是一项不可逾越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评比与估价,形成一套完整的岗位评价说明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工业技术论文:国内汽车工业技术规范化建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由于从多国引进产品基础,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使中国汽车工业面临严重的技术标准匹配、整合问题。繁杂的技术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和中国大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在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体系与中国汽车工业配套原材料工业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这一问题尤其突出。随着我国大汽车公司纷纷与跨国公司合资,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分化成四个系统:遵循欧美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日本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韩国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基本遵循我国原油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四大系统受制于不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家具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分割、分散的状况,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难以实现战略联盟,严重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整车生产企业也难以在本集团内实现零部件的规模生产,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生产。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中国汽车工业虽然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在许多整车、汽车零部件、原材料领域,仍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有些领域甚至由于批量小、标准混乱,不得不依靠进口;大汽车企业集团难以整合自己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我国汽车工业标准的问题 2.1我国汽车工业大企业在技术标准方面的以来和跟随状态,加大了我国汽车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路径、制造工艺和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以来。例如,在产品国产化方面就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企业的话语权,汽车零部件认证要到跨国公司总部去,按照对方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因此,技术标准以来对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了多方面的束缚,使自主创新成本增加,创建自己的产品平台更加困难。 2.2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缺乏协调的问题。在我国政府中,参与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部门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环保总局、交通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乃至卫生部等部门。由于多头管理,导致技术标准出台缓慢,同一领域存在多个标准难以执行,修订技术标准之后,有些技术标准相互冲突,难以从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问题。 2.3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空白。例如,在汽车电子零部件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在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欧洲汽车安全的概念已不仅是保护汽车乘员,2006年10月1日欧洲颁布“行人保护”标准,要求汽车设计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汽车相撞的行人的安全。中国的汽车安全标准无疑落后很多。我国国内目前的安全法规甚至没有规定汽车必须安装安全气囊。政体而言,我国的碰撞安全标准和欧洲相比,还有一到两代的差距。 2.4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在执行中,由于受到地方政府保护有关企业,检测试验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不认真执行、多头管理等原因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到严格的执行。技术标准对汽车工业本应起到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也未充分发挥其对落后生产力的淘汰作用。 2.5配套工业的技术标准之后于汽车工业的技术标准。汽车工业的配套工业在水平提高的速度上滞后于汽车工业,尤其反映在技术标准的滞后方面。例如,汽车工业用渗碳钢的技术标准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达到国外目前的技术标准,而且还存在较大的离散度。由于多来源引进技术,导致技术标准复杂、混乱,因而使配套工业面临由于品种杂、数量相对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标准从整体上尚处于引进、接轨阶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支撑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今后十年的目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足以对其汽车市场形成技术壁垒,阻止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入。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产品水平和技术标准的提高,将逐步提高我国汽车产品在上述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也必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作者:杨嘉龙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技术论文:生态工业技术形势的建构 作者:李江利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美国学者里夫金所著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出,技术创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类有害的垃圾。巴里•康芒纳指出,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现代技术的失控。美国学者弗•卡普拉在《转折点》中指出,现有的污染仅仅只是科技作用于自然的一些明显表现,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作用带来的危险可能更大,技术正在毁灭我们的生态体系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的反思,把批判的触角伸向了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批判。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的本质是与“全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针对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超越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的,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革命性的批判。同时,也正是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为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社会的建设开辟了道路,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了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中必然会面临经济发展、技术条件、人类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能从宏观上指导,还缺少很多微观层面技术系统的支撑。当人们将发展的希望寄予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联系到人们选择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来满足自己的目标要求,“技术不仅可以使我们免于自然的暴戾,而且还能慷慨地授予我们更加富裕的生活。” 这些观念使得人们过分地依赖技术,从而也就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过分提高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而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正是辩证地看待技术与环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技术理论的生态缺陷,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时,落实生态化技术的载体便成了下一个要面临的课题。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学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所选择。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由美国的Lowe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重新定义了这个概念。较为统一的定义是: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园的第三代工业园,是目前工业园的最高级形态,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践形式。它是由自然、工业和社会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系统,系统成员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其中,第一代的工业园区又称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园区主要是以应用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目前我国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前两代。这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现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仍为少数。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模式仍然主要以线性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伴随的必然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自然是环境和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好克服以上的缺点。它是以循环的物质流动生产过程为主。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各个生产过程的副产物和废物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循环和交换,能量也有着梯级利用,同时还可以重新整合生产力要素,使园区内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不仅如此,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变废为宝、物质的循环利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副产品的利用、资源的使用等可以增大企业的交易费用的优势;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可以实现资源集成的共享优势等。这样便实现了高产出、低排放、低收入的运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也就极大地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压力,最大化地缓解了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处于初始阶段。截至2010年4月,我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共有30个,其中只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园区通过了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被正式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这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技术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面临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是生态工业的载体,脱离了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因此,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反过来,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又会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和生态工业园区的良性运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生态化实现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生态化”已经不单单是指生态学层面下的生态化,而是指哲学层面下的一种生态化。这里的生态化从内涵的层面来讲,应该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外延的角度理解,应该包括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态化,而不单指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技术生态化的实现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生态化实现过程,其中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以及技术成果的生态化。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较之于传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体系。这样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引入生态的观念。这个生态的创新应该包括工艺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资源的生态创新等。它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在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从而使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尽可能地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正是在企业和社会的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要求在基础设施、资源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区域循环经济。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内较为完善的生态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内倡导的绿色意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自身所具有的示范功能、带动功能、产业集群等特点都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实现的一个必然要求。 技术生产的生态化不仅包含技术层面的生态化,还应该包含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在技术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生态技术,实现环境污染和资源破环的最小化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指的是建立一种生态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它的本质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贯彻进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层面的生态化不仅包括合理调整生态生产关系和经济生产关系、组织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还包括使用生态的组织方式,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资源,从而使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同样需要在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实现。系统、效率、相互协调等显然是描述生态工业园区的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制:在园区的层面要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层面要求其自身实现生态管理;在产品层面要求其开发的产品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生产力要素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园区内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实现新的突破,进而达到生态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协调。因此,生态工业园区也是技术生产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成果的生态化指的是技术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生态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产品对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破环。然而,技术的异化是生态技术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为例,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各种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由六部分组成:甘蔗田、制糖厂、酒精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肥料厂。其中包括甘蔗田制糖厂(甘蔗渣)造纸厂的生产链,制糖厂(糖蜜)酒精厂(废酒精)肥料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泥)肥料厂,肥料厂甘蔗田这四条生态链。它们之间相互耦合,又整体闭合,从而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充分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阶梯使用,尽可能地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生态化。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是技术成果生态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不论是技术创新、技术生产还是技术成果,都只有在一个开放式的动态系统中,才能够达到一种相互协调、平衡相依、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化状态。而生态工业园区便成为这种生态化实现的重要途径。然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又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尤为凸显。我国生态技术的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生态技术都还十分落后。这些都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创新生态技术,加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因此,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重要途径,而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工业技术论文:加强改革工业技术建议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实施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实现中部工业上水平、东部工业求突破,西部工业调结构,大力度、宽范围、多路径地开展技术改造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面提升工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以上,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提高到以上。每年滚动实施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项以上,实现“四提高一优化”。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以上,重点企业达到,拥有科技机构的比重达到。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由家、家增加到家、家以上。重要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突破。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普遍得到改造,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超过,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以上。 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中国驰名商标由项增加到项。工业增加值率由增加到。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消减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消减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提高到,装备制造业占比由提高到。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到以上。 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重点 在省七个技术改造专项的基础上,增加小巨人培育专项。每年滚动实施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创新能力提高专项-项、“两化”深度融合专项-项、重点企业壮大专项-项、小巨人培育专项-项、产业聚集升级专项-项、产品结构优化专项-项、节能减排增效专项-项、安全生产提升专项-项。 医药:支持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规模化、医疗器械国产化、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化。改造升级现代中药产品,推进生物医药规模化生产,原料药升级改造,增加化学制药制剂品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配件和材料国产化、规模化。支持医药物流业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药、中成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 装备制造:支持矿山设备、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通用飞机、工程机械、高效电机、纺织机械、粮食机械、农业机械等整机装备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关键配套件工艺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扶持金刚石工具、泵业、阀门、风电组件、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铁路电气化配件、核电等配套件加快发展。建立完善轨道交通、汽车、通用飞机、专用设备、金刚石工具等产业链。 石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扩大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推进产品深加工。鼓励石化企业向园区搬迁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延伸与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 纺织:改造落后纺纱织造工艺设备,发展优质高档精梳纱、无接头纱和无梭布,发展新型纤维、新型面料。提高服装设计及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扩能升级,增加品种。推进印染行业向园区集聚,提升高档纺织品、新型环保纤维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进印染、化纤行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高档纺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信息机电等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培育物联网技术、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光电产业、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延伸与完善信息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物联网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 食品:扶持发展营养、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样化的产品。支持优势产品提质扩能。提升粮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饮料、乳制品等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加快应用新型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食品加工、果品饮料产业链。 建材: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水泥、陶瓷及玻璃生产线,淘汰落后窑炉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余热回收,推广以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支持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重点发展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产品。鼓励玻璃深加工和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支持发展特种玻璃、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产业链。 轻工:支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工艺建立资源循环链,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支持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增加特色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伸皮革产业链。 节能环保:加快高效节能、节水技术及软件和装备、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进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建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链。 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的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提升技术水平、扩大规模,加快新材料研发及成果转化步伐。延伸新材料产业链。 钢铁:推动重点企业落实《省实施意见》要求,同时支持开发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表面技术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及企业转型。发展优质高速工具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技术改造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管理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年《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明确当年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做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工作,严格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简化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市统计局要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市、县技术改造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加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年设立亿元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奖励,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改造工作。省财政激励性返还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支持资金向对标示范企业倾斜,对不开展对标行动的企业不予支持。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订《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实施技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市有关部门(环保、土地、规划、税务、海关、工信、发改等)要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需经国家、省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汇报,跟踪落实,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五)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对使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绩效评价等,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六)实行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目标责任制,分解下达年度投资目标。每年对县(市)区技术改造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对前名县(市)区政府、家先进单位(企业)、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新晨: 工业技术论文: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 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国防工业技术发展 论文关键词:国防工业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军民兼容技术领域工业技术民用产品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在普遍结合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认为普遍结合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军民兼容、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开始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由于往重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不仅使国防工业技术成为民用工业技术发展的垂要力量,维功了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技术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函均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注意了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能正常、有效地发展,其技术水平也能迅速提高;什么时候忽略了这种结合,国防工业技术就会处于一种畸形发展之巾,严重影响自身及弗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是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对于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结合的基木目标等还缺深入研究,木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由于民期片面奉行“军工优先”的技术发展方针,我国的国防工业技术不论在实际水平还是发展速度,由于长远领先于民用工业技术。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究队伍,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研究设备和较优越的技术开发条件,对于民用工业技术构成了较大的技术优势。因此,要真正实现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首先应当加快现有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转移,推动民用工业技术及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这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转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发展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 ①利用国防工业领域较强的技术能力,开辟民用工业和技术的一些新领域,提高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②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帮助民用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 ③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富裕的生产技术设备,直接开发或生产民用工业品。 (2)技术成果的转移。把国防工业技术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推动民用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国厉工业技术成果(待别是一些尖端技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强调技术保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为了保密而把国防工业技术局限在国防工业领域,限制其向民用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使大量国防工业技术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建立来相应的解密制度,使国防工业技术研究成果在一定的保密期之后及时地向社会解密,使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和新材料迅速地被民用工业所采用,促进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 (3)技术人才的转转。使国防工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直接进入民用工业技术领域,从事民用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发展国防工业和技术。 在加速国防工业技术向民用工业和技术领域转移的同时,伐们还必须充分利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国防工业,弥补国防工业技术的不足。由于技术发展的相关性和互补性,不同领域的技术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相互利用。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也完全可以直接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和开发。这样,就能大量地节约科研经费,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使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国防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地。3、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复台。 自80年代以米,世界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趋势,不同领域和部门的技术之间、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日益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多用普适技术群,它不仅使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使传统技术具有了新的价值和功能。在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潮流,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相互转移和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复合,使国防工业部门和民用工业部门真正实现伎术共享。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多层次的整体的复合。它包括. (1)机构的复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一除了各个技术领域的某些特定技术研究机构外,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实现一体化。 (2)功能的复合。不沦是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还是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部门,都将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转变。使之既能进行国防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能进行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功能的复合化。 (3)技术成果的复合。在机构和功能复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国防工业技木与民川工业技术成果的一体化,使国防扣民用工业部门实行技术“共有”,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复合创造条件。 只有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整体复合,才能不断少日石新的技术领域,获附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共同女展,真正实现两者高层次地、普遍有玫地结合。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复合,既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普遍结合的最注方式。 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根本目的无疑是:使国防工业技术既能跟上世界军事技术的友展步伐,满足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之纳人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体系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国防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目标: 1、“以军带民”。即利用国防工业技术领域开发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军事高技术)带动民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开辟民用工业技术的新领域和民用工业的新产业。 目前,我国正加紧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利用国防工业技术发展高新技末产业,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普遍结合的一个基本目的。促进民用工业企业门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所有成型技术已有将近一半在民用工业中推广应用,待别是一些过去长期处于保密状态的尖端军事技术也在近年陆续步入民用工业领域,这些技术汪民用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中友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民用工业和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以民养军”。即通过向民用工业领域进行技术转让或直接开发民用产品等方式,实现国防工业技术的经济价值,获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资金,保证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 (1)直接将国防工业技术有偿转让给民用工业领域,获得开发资金。近年来,我国每年向民用工业领域转让的国防工业技术成果有近万项,在促进民用工业和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资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技术转让已成为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利用国防工业及技术领域富裕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开发和生产民用工业品,以获得必要的开发和生产资金。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防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国院工业的各个部门都开始了民用工业品的大规模开发和生产。到1984年4月,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一半。 1985年,兵器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核工业部这几个主要国防工业部门的直属企业的民品产值,已由1970年的18%上升到43%。到1990年,国防工业的民品产值已接近其总产值的80%。国防工业民品产值的提高,既为社会和国民生产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设备,也为国防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资金。事实上,仅依靠国防工业技术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开发是难以完全满足国防工业生产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要的。在国防工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大量国防工业技术作基础,也需要许多相关的民用工业技术作文撑。而要使民用工业技术能为国防工业所用,就必须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3、“军民兼容”。即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使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实现一体化,达到兼容共享之目的。 从目前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实现“军民兼容”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国防工业生产的“军民兼容”必须以国防工业技术的优先发展为前提,通过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来实现,这是我国国防工业能否真正完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这一战略性转变的关键。 诚然,在国防工业技术与民用工业技术的普遍结合中,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推动我国国防工业技术的正常发展。 工业技术论文:机械工业技术政策 一、研究开发技术 1、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2、机械产品可靠性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3、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4、精密成形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5、表面功能覆层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6、数控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7、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8、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9、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基础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10、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技术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11、传感器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12、自动测试技术 开发VXI总线、GPIB总线、RS485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13、电力电子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15、高能束加工技术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 16、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17、系统管理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18、重大工程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19、环境保护工程装备相关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20、节能节材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二、产业化技术 1、典型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和计算软件 适用于机床整体静动态特性预测和结构的软件包,包括八个功能程序段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个单位,效益良好,适宜在机床行业推广。 3、树脂砂铸造成套技术 包括连续式和间歇式混砂机系列及树脂砂再生设备。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质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铸铁件生产。 4、钢水净化技术 适合国情的钢水精炼及保证铸钢件内部纯净度的全套装备及工艺。已用于十几家企业,适用于核、火、水电及石油化工设备中的各种铸钢件生产。 5、典型精密锻造件生产线成套技术 根据企业提供的典型件和生产纲领,提供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及单项技术、装备或软件。对节材、节约工时、节约投资、提高锻件精度有重要意义。已在4家企业使用。 6、先进模具选材、设计、制造成套技术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应用技术、模具的现代设计加工技术和模具的配套技术。已在4家企业使用。适用于汽车、摩托车、轻工、仪表等行业所需的各种模具制造。 7、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及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 包括热壁加氢反应器内壁、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拼焊及耐气蚀堆焊和宽带极高速堆焊技术。在焊材及工艺方面有节约外汇的效果,已在3家企业示范,适用于加氢反应器、尿素合成塔、电钻锅炉等设备的内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装备成套技术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术。对提高焊接强度和质量有重要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种材质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气氛保护加热淬火与微机控制系统 包括CNC系列变压吸附制氮机组、TC-89系列微机控制系统、保护加热淬火工艺技术。有节约投资、提高质量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碳钢、低合金钢的热处理,轴承、齿轮等零部件淬火、渗碳生产等。 10、可控气氛真空热处理成套技术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炉生产线和连续可控热处理生产线、真空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成套技术。经5个厂试点效益显著。用于汽车齿轮、轴承和标准件、高合金钢、不锈钢、低合金结构钢、轴承钢的渗碳及淬火等工艺处理。 11、先进刀具、工具系统 用于车床和数控镗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经企业试用,对提高工效、节汇创汇有重要价值。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 12、自泳涂料涂装生产线成套技术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剂及颜料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与现用的电泳涂装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稳定、节能、节材和省投资、涂层性能好等优点。可提供工艺设备设计、制造及调试交钥匙工程。用于汽车车身及家电部件的底漆涂装。 13、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及关键技术 车间物流自动化立体库的系统设计、成套设备、控制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大中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经多厂试用有节省占地和投资、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14、可编程序控制系统成套工程技术 包括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和编程控制及监视软件,适用于机械、汽车制造业的控制系统,经多厂试用有节约投资、缩短维修时间之优点,经济效益显著。 15、普及型和经济型机床数控成套系统 包括以工业PC机为基础的总线模块化、开放型体系结构和以步进电机驱动的经济型数控系统,适用于机床配套及现役机床改造。经多家工厂试用效果明显。 16、超声波涡流在线自动探伤设备 将超声波探伤和涡流探伤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机组,可同时检测内部和外表缺陷及几何尺寸,可用于机械零部件、管棒及锅炉制造厂检测,试用效果好。 17、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PMS 该系统吸收国外MRP-Ⅱ之精华,按职能部门、业务分工数据处理方法、等分为18个模块,集产、供、销、存、人、财、物管理为一体,各模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集成,还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讯接口。适用于多品种、大小批量及单件生产或混合制造。经企业试点,对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18、漆雾及废气净化成套技术及设备 包括成套技术与设备(3种净化装置),适用于机械设备喷漆,经厂家试用,涂漆雾效率高,符合劳动卫生标准和环境标准。 工业技术论文: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一、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88%,而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不到1%,其中石化只有0.28%。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原材料工业研发投入存在的差距明显。以石化产业为例,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一般占其销售额的4%以上,有的高达10%。而我国即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超过1%。而且,我国原材料工业尚有75%以上的石油与石化企业、80%以上的化工企业、90%以上的建材和钢铁企业、85%以上的有色金属企业没有R&D活动。(二)技术创新效率低。2014年,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参与R&D的科技人员59.42万人,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总数的16.4%,而申请的专利数仅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总数的10.3%;原材料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8581.8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0.4%,低于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同一指2017年11月中41标2.51个百分点;新产品出口2297.6亿元,占工业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91%,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一指标10.92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于整个工业,更低于发达国家的产出效率。(三)原始技术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原材料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现有技术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薄弱,已开发的技术大多是跟踪创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主导系列产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材料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关键核心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原始创新较少,没有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我国钢铁产业的自主创新大多属于模仿创新,尚未形成在世界钢铁界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专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石化产业的大型生产装置仍需引进关键技术;建材产业中的高端设计、节能减排、智能化\自动化、产品品牌影响力等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一些关键部件和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四)研发资源分散,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缺少联手合作的平台。目前,我国原材料工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在隶属关系上事各有其主,且主要宗旨是为所在企业服务。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研发主体都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因此从体制上客观造成了资源的分割和机制的个性化。一些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技术靠单个单位单打独斗是难以完成的,从而导致了关键技术的大项目拿不动,只得面对现实,局限于现有技术层面的完善提高,结果导致重大的专项和真正带动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研发缺乏合力,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二、推动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 要推动我国原材料工业从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迈上中高端,亟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制约我国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和关键成套装备依赖于人的局面,大力提高我国原材料工业的低碳生产技术(如直接还原炼铁新工艺、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节材综合技术、关键品种市场的工艺技术、高端成套装备生产和系统集成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绿色产业升级技术。具体到产业来说,应重点突破以下关键核心技术:石油石化产业: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极地等新领域勘探开发技术、高效定向催化、先进聚合工艺、材料新型加工和应用、催化气化、加氢气化等定向气化和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工程化技术、通用树脂高性能化产品技术、高端通用合成橡胶及高端通用合成纤维专用牌号及合成新技术、特种纤维高端产品及工程化关键技术、陶瓷纳滤膜材料工业技术、环保透明抗冲聚丙烯技术、双向拉伸聚乙烯产业化关键技术等。建材产业: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建材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洁净气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钢铁产业:复杂难选铁矿石预富集—悬浮焙烧—磁选技术、低碳炼铁技术、炼钢二次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钢铁全流程一体化组织控制技术、改进型热带无头轧制短流程工艺、装备及产品、薄带铸轧短流程工艺、装备与产品、无酸洗涂镀制备热轧涂层板技术、新一代钢包喷射冶金工艺、高品质连铸坯生产工艺与装备、热轧钢材组织性能控制技术、极限规格板材先进热处理装备及工艺技术、高精度冷轧板形控制技术与装备技术、先进连续退火与涂镀技术、真空制坯轧制复合板技术等。有色金属:一步炼铅和闪速炼铅成套工艺装备、锌冶炼清洁生产新装备、湿法(原子经济法)再生铅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及氨氮无组织排放控制技术、短流程炼铜、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合金相图技术、深井高应力诱导破碎及矿山数字化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硅酸盐矿物分离科学、生物提取金属、熔盐电解直接提取稀有金属新技术、二硼化镁(MgB2)超导材的研究、高效能源材料成矿理论研究等。 三、提高原材料工业迈上中高端的技术支撑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用战略联盟,提高原材料工业整体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链条、一个网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是一个“三级跳”,哪一个环节跳不好,就会出现木桶效应,让整个体系都运转不畅。当前,对原材料工业来说,要解决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既要加强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生产环节的协同,又要加强企业之间、科研院所和下游用户之间的协同,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培育产学研用创新联盟,通过完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等相关政策措施,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自觉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视与下游用户的合作,联合相关下游用户共建产品研发应用中心或实验室,建立跨行业的“产—研—用”平台,使企业创新能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科研院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项目落地为标准,提高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能力。(二)科学统筹创新资源,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行业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科学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各行业各领域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带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加大对原材料工业具有全局性、带动性、影响面大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布局和投入,推进原材料工业自主创新。(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有关单位重视和加强专利和标准化工作,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科技重大计划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培育和提升行业、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支撑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牵引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全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重视对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首的创新团队。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支持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吸引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作者:周维富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技术论文:煤炭工业技术经济的透析 本文作者:黄盛初工作单位:煤炭科技究所 各国煤炭储量分类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煤炭储量级别意义不尽相同,储量数量差别较大。国外共同的趋势是把开采经济性放在首位,即以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作为国际上煤炭储量比较的基础。世界能源委员会公布1994年末世界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为10438.64亿t,美国位居第一,为2405.58亿t,中国位居第三,为1145亿t。由于管理体制不同,各国对矿井建设周期没有统一概念。在我国,矿井建设周期是指从立项开始到建成投产为止的时间。对井工矿而言,建井工期概念比较明确,有一定可比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煤矿建井工期最短,一般为2年左右。井筒施工机械化程度 主要有两种计量指标,即原煤产量和商品煤产量。除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印度采用国内外煤炭工业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井筒施工机械化是指在凿岩、装岩和提升等各工序中使用机械作业。目前钻爆法施工仍是各国并筒施工的主要方法。采用钻井法凿井技术则实现了井筒施工完全机械化。联邦德国井筒施工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化配套技术装备,而钻井法凿井所占比例也已达39.1%,居世界领先水平。 矿井井型指矿井年生产能力。随着现代开采技术的发展,矿井井型有增大趋势。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建设的矿井一般年生产能力为45万t或60万t,而近年建设投产的大柳塔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0万t。英国赛尔比联合矿设计年生产能力1000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德国鲁尔煤炭公司对老矿井实行改造和合并,合理集中生产,该公司所属14个煤矿平均年生产能力300万t以上。 煤矿开采方法分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大类。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均以露天开采为主。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煤层埋藏较浅,适合露天开采,同时采用现代化大型露天开采设备。1994年美国露天产量为6.17亿t,占总产量的“%。美国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煤矿均为露天矿,年产量超过1亿t。而我国露天产量仅占总产量的3.2%。在地下煤矿中,主要采用房柱式采煤法和长壁采煤法。房柱式采煤法是最传统采煤技术,其应用范围在逐渐缩小,目前只有美国、印度和南非等仍然以房柱式开采为主。长壁综采是现代采煤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美国长壁综采起步较晚,目前综采工作面虽然只有80多个,但所采用的综采配套设备和生产管理均属最高水平,单产和效益也是世界最高的。了采煤机械化程度采煤机械化程度是指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占采煤工作面总产量的百分比,是表示现代化采煤技术应用程度或者说手工作业减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联邦德国西部、英国和美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均已达到100%。其中联邦德国西部和英国全部采用综采,而美国综采则只占36%。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2%,综采占47%。如果将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考虑进去,则这两项指标将比上述数字低得多。8掘进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反映掘进机械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两24个,即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和综掘机械化程度。国内外关于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概念和统计范围基本一致。只要掘进和装载工序采用机械作业,其进尺都可以计入,因此各国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指标差别不是很大,例如俄罗斯和中国1994年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4%和72%。采用部分断面掘进机和全断面掘进机掘进称为综合机械化掘进,是现代化掘进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各国研制的掘进机一般只适用于煤巷和半煤岩巷掘进,而岩巷掘进一般仍采用钻爆法掘进。综掘机械化程度更能反映掘进技术的先进。我国综掘机械化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1990年英国综掘机械化程度已达86%,1994年俄罗斯和中国该项指标分别只达到48%和n%。而且我国把使用掘进机、液压钻车和反井钻机掘进均计入综掘进尺。 随着国际上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的重视,煤炭洗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原煤入洗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市场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德国原煤入洗比已达到95%,而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入洗比为46%,全国平均为22%。10精煤质t在国际市场上,精煤质量主要是指灰分,精煤灰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煤炭洗选深度和洗选技术水平。美国精煤质量最高,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7%和17%。中国精煤质量较低,1995年炼焦煤和动力煤灰分分别为9.88%和22.43%。11选煤厂处理能力选煤厂处理能力是选煤厂处理原煤的数量,也称为选煤厂厂型。目前各国选煤厂厂型趋于大型化。1993年羌国共有270座选煤厂,平均小时处理能力达716t,最大选煤厂小时处理能力为3200t。而我国除有一座年处理能力1500万t特大型选煤厂外,大多数选煤厂年处理能力只有200万t左右。12百万吨死亡率联合国劳工组织公布各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百万吨死亡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主要采用百万吨死亡率指标,它表示每生产100万t煤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煤国,百万吨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94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5,而同年中国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18。如果考虑到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事故,则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在世界主要产煤国中是最差的。一般露天矿百万吨死亡率远远低于井工煤矿。美国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属露天煤矿年产量达1亿t,没发生死亡事故。百万工时死亡率表示在工作时间里发生事故的频率,它反映作业地点安全状况,与百万吨死亡率指标相比更严格。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先进产煤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很低,他们主要采用百万工时死亡率指标,对煤矿安全状况进行更严格的控制。的原煤作基数外,多数国家以商品煤作基数。各国对煤矿人员统计范围存在一些差别。1995年南非、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煤矿全员效率分别为283.3t/工、64t/工、48t/工和42t/工,而中国煤矿全员效率仅1.78t/工。13效率多数国家以人班效率(t/工)表示煤矿生产效率,即每人每班生产煤炭吨数。有的国家还用全员效率、露天效率和井工效率来表示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南非和波兰等国对煤矿基本生产成本的定义为生产1t原煤的费用。它包括基本建设费用、生产费用、矿区使用费和税。我国煤矿生产成本不包括煤矿建设时期的基本建设费用和资源税。1989年澳大利亚和美国长壁开采矿井生产成本分别为25.34美元八和16.67美元八,露天矿生产成本分别为9.98美元八和6.08美元八。1995年中国煤矿生产成本为107.03元/t。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构成中所占比重分别为47.5%、40.5%和30%,说明我国煤矿工人的工资标准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成本构成中的最高项,说明我国煤矿普遍存在用人多的情况。 工业技术论文: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工业技术研究 【摘 要】我国现在虽然国民经济发展快速,但是由于不控制污染物的外排甚至是不达标的污染物的排放,这样就严重造成空气质量的下降,所以我们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中硫化物是空气中的严重污染物,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硫化物排放量的控制,对于烟气中脱硫技术我国的现状还不容忽视,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从而可以整体提高脱硫技术。本文针对活性焦干烟法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如何提高活性焦干烟法技术对于脱硫的效果。 【关键词】活性焦;烟气脱硫;二氧化硫;水蒸气 我国之前对于污染空气的指标没有硬性的要求,导致现在空气污染严重。硫化物中尤其是二氧化硫的含量最多,不仅会对人们造成重要的危害,而且还会对空气产生影响,然后是造成酸雨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所以对于这方面我们国家也更加的重视,颁布几部法规进行约束企业的行为。在对于脱硫技术中,以活性焦干法最为有效,所以下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活性焦干法的现状,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这一技术。 一、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一)活性焦干法的原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运用活性炭或者活性焦来吸附烟气中的硫化物,这样可以降低硫化物进入空气中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空气的质量,其原理包括两方面,第一是通过把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将二氧化硫吸附进去,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量,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物理性质;第二是要利用活性炭的化学性质,把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加速二氧化硫、水以及氧气之间的化学作用,最后生成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危险的物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二)国内的活性焦干法脱硫工业技术的现状 我国用活性焦来吸附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二氧化硫的工艺种类繁多,根据其工艺的中对二氧化硫的吸附装置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床工艺另一种则是移动床工艺;根据其活性焦的性质来分类可以分为水洗再生工艺以及加热再生工艺等分类方式。 (三)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一,首先介绍一下这种方式的优点,活性炭是经过煤炭而提炼出的产物,这种活性焦有很多的好处,稳定性强,在各方面的指标都比活性炭的性质更好,有更强的耐压性,有更持久的抗持久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能够吸附更多的硫化物。第二,了解一下这种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虽然活性焦相比于活性炭来说吸附硫化物的量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就需要通过增大吸附装置来提高整体的吸附量,这样就增大了其体积,造成更大的耗能。另一方面就是上一方面说需要的量很大,所以成本就会提高,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对于活性炭还需要进行解吸再生的方法来减少耗用量,这样投入的资本也不会小,还会造成活性焦的磨损。还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能够完整的了解到活性焦的化学反应的具体情况,所以经过反应之后生成的气体我们也不确定,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 二、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的技术研究 (一)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量的影响 上面讲到活性炭来吸附硫化物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分为化学还有物理方面,经研究表明,是先发生物理反应之后进行化学反应,来进行对于硫化物的吸附程序。对于内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是内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量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活性焦粒的粒径对于吸附量的影响是活性焦粒的粒径越大吸附的量也越大,但是有饱和的粒径,同时减小粒径也就较少的吸附量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活性焦的粒径吸附效果最好。第二,外扩散对于活性焦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实质是气体的流速对吸附硫化物的影响,其流速越大吸附的硫化物越多但是也同样存在饱和度,所以我们一般选取的是粒径在60目到80目之间的且气体的流速要大于2m/min。 (二)床层的温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 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床层的温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较大的,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床层的温度的提高,吸附的速度和吸附量都是逐渐降低的,这是由于在进行反应时是首先进行物理反应在进行化学反应,而物理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前提,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物理反应的进行,所以化学反应也进行不了,这样相当于整体的效率都在减弱;另一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水蒸气的浓度,这也是在温床温度升高中的一项现象,这样产生的三氧化硫和水蒸气结合就会生成硫酸,这样会堵塞空隙,降低其吸附能力。 (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对于吸附量的影响 物理反应不需要其他的物质参加,而化学反应需要其他物质一起参与才能发生,有氧气、二氧化硫以及水蒸气。第一是氧气的浓度对于其吸附量的影响。据了解可知活性焦的吸附能力会随着氧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也是会出现饱和的现象,当氧气的浓度到达一定的浓度后,再提高氧气的浓度也不会增加其吸附量,相反还会降低活性焦的吸附量,所以要注意氧气的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以免出现影响活性焦吸附的量的情况。第二,是考虑二氧化硫的浓度对于活性焦吸附量的影响。同样的道理也是二氧化硫的浓度提高会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但是这方面没有饱和的程度提高的越多就会促进吸附量的增加。第三,水蒸气的情况和氧气类似,水蒸气的浓度对于活性焦的吸附量的影响是,在一定浓度之前是随着水蒸气的浓度提高活性焦的吸附量会随之提高,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点,随着水蒸气的继续提高就会使活性焦的吸附量降低,所以对于水蒸气的浓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就会出现副作用。 (四)活性焦脱硫效率的研究 可知在活性焦进行工作的刚开始期间,对于脱硫的效率也是很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活性焦的吸附量以及吸附能力都会下降,时间长了之后就会使其脱硫的效率降低,要换或者进行在加工才能进行之后的脱硫效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及时的改进,我们也要积极的研究其技术的改进提高的方法,我们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活性焦干法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对于工业中实际应用。 工业技术论文:漫谈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对新竹科技园区和台湾产业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工研院与创投业、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并列为台湾科技创新体系的“三驾马车” 工研院的功能定位 工研院是依法设置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其职能是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20 世纪70 年代,台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转移给民间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1973 年,台湾颁布了《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研院有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1. 根据产业界的需求,从事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以加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向产业界推广研究成果和技术。 3. 落实政府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措施,辅导中小企业技术升级。 4. 为地区培育产业技术人才。 工研院最初是由台湾经济部所属的3个研究院、所整合而成的,后来,又根据产业界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院所。到目前为止,工研院共设有电子、光电、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生物医学等11 个研究所和中心,以及7个专门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技术转移、会计资源、系统硅片技术及产业经济与信息的服务中心。 与一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相比,工研院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工研院的研究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而不是基础研究,其紧密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其次,实现规模化研究开发,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工研院共有6281 位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设有独立研发运作的专业研究所(中心), 以及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和信息的服务中心,形成了完整而高效的研究开发与服务体系。 工研院在台湾的技术研究开发、转移和产业技术升级中起到了领航作用,并为创投业培育和孵化出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潜力的科技项目。仅在1997 年~2001 年间,工研院共转移技术1522 项,受益企业2277 家次;合作研究开发957 项,合作企业1509 家次;委托研究3825 项,委托企业4459 家次;获得专利1998 案,共计3131 件;讲习和培训5589 场,共计353521 次;产业技术服务256804 项,服务企业127999 家次。 工研院的发展战略 为了带动产业技术发展,工研院始终贯彻三个基本战略: 1. 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为了加速岛内产业技术的发展, 建立新型科技产业,工研院加强前瞻性及创新性技术研发,提供领导型技术,帮助企业摆脱技术追随者的弱势。 2. 强化产业服务。工研院主动发掘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助企业研究开发,并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措施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技术转让及各项工业技术服务,协助企业提升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开放实验室与建立创业育成中心,推动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投资。 3. 推动国际化。为了应用国际科技资源,工研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前瞻性技术信息交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领域;还通过举办科技展览,吸引国际创业投资等方式,帮助企业掌握和取得国际科技资源。 工研院的发展阶段 工研院的任务是帮助产业界提升竞争力,因此,必须根据产业界在每一阶段的竞争力特点而提供服务,工研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1979 年~1986 年,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为主。在这个时期,工研院主要引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成立衍生公司,建立了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如联华电子、台湾积体电路、台湾光罩等多家世界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2. 1987 年~1995 年,以规划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策略联盟为主。这个时期,工研院与外国公司组建了液晶显示器企业联盟、台湾钢铁公司硅晶厂、关键零组件基地等。 3. 1996 年以来,以利用高技术创业投资促使产业转型及培育新兴产业为主。为了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成功机会,工研院开放实验室,建立企业孵化中心,并成立了创投公司,进行高技术创业投资。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与现存企业开展联合研究开发,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工研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工研院不仅为企业提供研究场地与设备,还提供资金、商业计划援助、管理咨询和培训、技术支持、商业网络等服务。企业与工研院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利用工研院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工研院在合同期内按市场价格收取租金,没有初始投资和场地空间限制。成立企业孵化中心的目的是吸引企业家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研究院的设施创办企业,生产新产品。1996 年以来,进驻孵化中心毕业的企业有67 家。 工研院的运行机制 工研院的基本运作模式是依法设院,政府支持,企业化自主经营管理,其运行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工研院是财团法人,其创办资金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捐助,主要收入来源于合同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在工研院开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直到它能够收支平衡。1973 年~1983 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支出费用的60 %。但是,工研院在确定专业方向、研究活动以及经营策略上,具有自主管理和经营权。经过10 年的成功探索和运作,工研院通过“适时和适当”的商业方式向产业界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到1984 年,政府停止了补贴。 工研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研究开发项目经费和技术服务经费。1998 年以来,研究开发项目经费约占总经费的50% 以上,其余都是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收入。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科技项目和企业的合同研发经费,政府项目经费约占50% 。 工研院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带动更多的企业,工研院与企业建立联盟,研发项目大都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为了促进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政府资助工研院的研究项目经费一般不超过该项目预算支出的50%,其余通过与企业合作研究或转移技术收入解决。 2. 集中引进和研究开发技术,向产业界转移和扩散。工研院进行的大都是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开发成功以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转移。实际上,工研院承担了开发初期的技术风险和人才培养工作。比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台湾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目标。1976 年,工研院选派了一批优秀人才赴美国RCA 公司学习半导体制造技术,以及半导体企业的厂务、会计、生产作业等一系列技术管理、经营、生产流程控制等。工研院利用从美国RCA 公司转移来的技术,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电子表等产品所需的集成电路。这些技术随后被转移和扩散到企业中,促进了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项目中,政府资助的经费只是预算支出的50%,其余都靠对企业的服务合同和技术转让收入解决。 工研院不仅及时把消化了的成熟技术和人才转移到产业界,而且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这种集中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或研究开发)、转移扩散技术的做法,既加快了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减少了企业的风险,又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育技术,孵化创新企业。工研院成立了孵化中心和投资公司,培育可以商业化的技术和创业企业,进入孵化中心的企业都是设立时间不超过18 个月的新企业,其技术必须是创新的或者在台湾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将对现存产业和企业起到重要影响或带动作用的。孵化期为3年,工研院提供场地和部分初始投资。场地面积不超过2000 平方米,租金标准在市场价格基础上折扣5%~25%;初始投资不超过8000 万新台币。进驻企业成功后,通常将一部分股权或捐赠作为对工研院的回报。 工研院孵化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驻孵化中心的企业不仅可以使用工研院的办公室、实验室和试验设备,孵化中心还为进驻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法律和信息服务,以及投资、技术服务、培训和行政管理等项支持。孵化中心还帮助企业从政府获得研究开发资助,并且由投资中心提供风险投资。 4、建立以转移和扩散技术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和产业化为目标,在既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移办法。 工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定:①工研院员工的职务、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归工研院所有;②对于工研院员工利用工研院资源或经验形成的发明、创造、商业秘密等,工研院可以优先实施和使用;③工研院委托或接受委托,以及与他人合作研发技术时,其知识产权的归属依合同约定;④为实现工研院辅导企业或向企业转移技术的目的,无论是工研院拥有的产权,还是共享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工研院应有再授权的权利。 5、实行技术与人员向企业整体转移和人才流动机制。工研院在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或将成熟技术推向社会兴办企业时,往往是技术和人员(包括技术和产业化管理人员)整体向企业转移,流动率在12%-30%。在人员转移的同时,工研院不断从大学和留学人员中吸纳新人,增强活力。 工业技术论文:浅谈煤炭工业技术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是一种资源,其开采具有危险性,属于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煤炭工业,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安全生产 一、我国煤炭工业概况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甚至可以说,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建国以来,至今,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都在50%以上,并且将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保持较高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工业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原煤产量仅有6亿吨左右,而改革开放之后达到数十亿吨,并且在不断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第二,煤炭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高,逐步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的大型煤炭矿井,建立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于一体的技术保障体系;第三,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政策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 煤炭行业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煤炭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煤矿产业的整体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总储备量;其次,煤炭开采具有危险性,因此它是高危行业,纵观历史,煤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业部门中事故率、死亡率最高的一个行业,而我国目前大约九成以上煤矿的主要生产能力仍然是矿工开采,并且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第三,煤炭是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由于煤矿的开采环节十分复杂,因此煤矿井的建设投资比较大,运营周期比较长,效益回报比较慢。 二、采煤工业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备受关注,而且始终作为矿山开采学科发展的主题。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中国的煤矿储藏也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发展各种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及丰富的经验。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采煤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我们将采煤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以及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程序的合理布置,逐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科学管理。相应地,相关设备人员需要针对新的煤矿开采技术,设计开发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设备和设施,改进工艺和装备,最大程度地实现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和自动化。 总之,煤炭属于一种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工业领域进行无限的传递和辐射,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当前我国采煤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是煤炭开采技术大多处于比较低端的模式,煤炭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存在很大的冲突,而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在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煤炭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 (一)煤炭资源储量及后续保障存在较大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煤炭的品种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储备是有限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基本上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不足50%,个别小型矿井的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而且,我国煤炭的可开采储备量较少,人均占有量较低,开采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对生态环境以及水文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采煤工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存在着装备差、效率低等缺点。第二,我国煤矿存在超能力生产的现象,煤矿的超强度和超能力生产虽然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缩短了煤矿开采年限,出现了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第三,煤矿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程度不高,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水平;煤炭企业的负担过重,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煤矿开采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及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整个煤炭产业存在严重的安全形势,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显著高于世界其他主要产煤国家。我国各地煤矿的矿区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10%左右,累计堆存煤矸石数十亿吨之多,大量占用农耕用地,甚至造成矿区地面的塌陷、煤田自燃火灾等危害,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四、煤炭工业发展策略 基于煤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作用,我国应该通过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保障煤炭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生产技术方面,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煤炭行业必须淘汰粗放型生产方式,摒弃落后的采煤技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优化生产技术结构等策略,加强现代化新矿井的建设和现有矿井的技术改造,建设高产的高效煤矿,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在产品结构方面,应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在产业结构方面,针对我国煤炭产业目前存在的集中度低、安全生产条件不足等缺点,应该重点抓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投资。具体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以及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善。 五、结束语 煤矿工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因此,我国加强对煤矿工业的改善研究,理性分析其未来发展策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工业技术论文:德国实施面向未来的工业技术创新项目 网络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将对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联邦部门正联手推动《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4.0”项目,支持工业技术领域新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十分巨大,已成为推动经济创新最为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可以预计,互联网经济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现在仅仅是开始。 互联网引起技术发展的融合。几十年来,技术系统和设备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如今趋势变了,无论是机器、消费品、家用电器还是车辆,其联网数量都在快速增加。以往相互独立的行业和产品领域几乎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新的通信渠道。物联网由此发展起来。在物联网中,各种物体(如日常用品)可以自动地相互交换信息,也可以与人互动。物联网在分散式控制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应用潜力,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状态的实时监控。未来几秒钟之内就可以监控整个价值链网络,并使其得到最优控制,特别是在消费方式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为导向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商业潜力不仅存在于工业流程的优化,还在于其产品和服务具有众多应用。 “工业4.0”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范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应用程序模式是能够说明这一发展趋势的常见例子。这种模式在零售市场上提供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将为复杂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创造额外的价值。 在网络世界中加入新的维度对于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例如,网络化的智能传感器和3D技术能实现可靠的环境监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看到、感觉和体验远处的物体和日常情况。未来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还可以使所谓的智能对象、智能服务和智能网络能够独立自主地应对复杂任务。拥有认知能力的服务机器人可以成为智能助手,能独立、安全地处理事务,并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嵌入式智能技术还有新的具体应用,如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商会受益于与质量相关的信息反馈,用户可以自动获取售后服务,如必要的维修措施、新的应用程序和新的服务。 总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为加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机遇,为工业流程和工业服务创造了新机遇。 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旨在奠定德国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顶尖地位,继续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信息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几乎是所有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器。在《高技术战略2020》的行动计划中,德国联邦政府为未来项目“工业4.0”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德国要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即网络物理融合式生产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发对于确保德国未来的生产技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实施未来项目“工业4.0”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与政治考虑。在软件密集型的嵌入式信息系统领域,德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汽车和机械工程行业。网络物理系统(CPS),即嵌入式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以及与互联网的联接,对于工业生产与服务的重要性加大。在工业流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中,除了更高程度的工业自动化外,智能监控和自主决策对于企业和整个价值创造网络也很重要。生产和物流还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创新的商业模式有待开发。此外,在高技术战略中确定的交通、卫生以及环境和能源等重要需求领域,还要开发新的应用服务。 “工业4.0”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该未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推动工业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抓住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进行改造升级这个核心环节,山东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加大研发投入,为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原本生产家电模具的济南小鸭模具公司,三年前转型从事车轮装备后,伴随着订单的剧增,原有的生产线却让企业犯了难,眼看着守着大堆订单吃不上饭。小鸭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照斌说:“订单的增加,产能和产品的质量成为我们的一个制约因素,假如不进行技术改造,将使我们的企业走向非常危险的边缘。”为此小鸭公司成立专门研发团队,投入4000多万元,填平补齐技术洼地,设计生产了新的生产线。完成技改的小鸭模具已成为国内知名车轮装备配套供应商。仅三年时间,公司年产值就从不到1000万提高到了近一个亿。 近年来,山东工业技改着力向重点行业、领域、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倾斜,力求把弱的做强,把小的做大。 在阳信县的一个小工厂里,一根“针”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这根“针”叫做塑封高压硅堆,是电子整流器中将交流变成直流的关键。中环山东封装厂负责人张植菡说:“通过我们对芯片的技术改造呢,它的耐压性能更高了,可靠性更好了,但是产品的外形更小了。”凭借这根针,企业成功打进了日本的电子市场,塑封高压硅堆年出口达1.2亿支。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规划与技术改造处副处长俞刚说:“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一直是工业发展的两个车轮,尤其是技术改造,见效快,工期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统计表明,仅去年一年全省新开工技改项目7000多项。1-11月份,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8564亿元,同期增长18.8%,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7.5%,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多。 新的一年,山东初步确定工业技改投资力争突破万亿大关,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工业技术论文:山东日照东港工业技术改造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山东日照东港不断加大工业经济“转调创”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效益增强,科技创新的拉动力进一步显现。1—9月份,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6亿元、利税7.66亿元、利润4.78亿元,分别增长22.7%、8.8%和3.2%。 在今年国内经济“三驾马车”增速放缓,大量企业效益下滑的大形势下,东港区工业企业坚持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激发内生活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目前,共申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家,拥有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14家市级技术中心,84家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开展了科研合作。1-9月份,全区完成技改投资22.7亿元,在建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88项,有20项技改项目列入市百项重点项目。其中,1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 海恩锯业有限公司的圆锯片基体热处理回火炉集中智能化控制系统被列入2012年度山东省经信委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由荣信水产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东升地毯的扩大高档环保机织地毯项目、洁晶药业的双口管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改造等也正在进行中。9090该区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创新,加快高新区“北进”、“西扩”步伐,投资近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一区四园一基地”发展格局;统筹1.5亿元工业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培育重点企业、新产品研发;设立了5000万元“过桥资金”,联合建设银行开办 “助保金”贷款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骨干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每年安排100万元,组织辖区企业家到浙大、北大等高校培训学习。 经过不断技改创新,东港区工业经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1-9月份,传统资源加工型产业完成产值47.6亿元,增长34.1%;电子信息行业实现收入3.9亿元,增长43.2%;医药化工行业实现收入15.5亿元,增长12.9%。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景论述 当下,无论是在国家、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层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飞跃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超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其无论在运算速度、开发成本和使用性能尚都得到了质与量的飞跃。每一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带来软件工程、材料科学、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高。 现在计算机已经运用于各行各业(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社会公用事业等),走进万千普通人的家中,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计算机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当下计算机时代中,信息便是最重要的元素,通过对互联网和计算机,将会加快信息技术发展,人们传递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对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不仅会拖动和其相关茶叶的法阵与进步(如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还会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促进科技是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愈加明显突出。而信息对于个人来说,通过网络与计算机,人类的劳动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类可足不出户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工作,让人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在各方面均会得到一定的解放,如行动或者思想。在将来社会中,计算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计算机也会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未来我们将可以通过计算机做许多事。 势 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是一片生机,前景广阔.计算机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们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将会使他们在21世纪的计算机发展史上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1.生物计算机 生物家算计在1994年11月美国的异位博士便提出,其以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使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食管内使用控制酶,使得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变化和反映,从而实现数据的运算。阿曼德在杂志《科学》上公布了DNA计算机理论,引发全世界各个方面的学者关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计算机意义几乎和物理芯片一样,但是阿德勒提出DNA计算机,不仅拓宽人类对计算机的了解,而且计算机也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性质的操作,还增添了粘贴、复制、剪切、插入等方式。就在2013年的3月,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将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的mp3文件和相关数码照片编入了DNA序列,储存密度达到了惊人的每克2.2PB(1PB=1024TB)。这条消息引爆了人们对信息存储概念的认识大转变。基于DNA的存储技术诞生以及得以实现,给人们对生物计算机的构想以坚定的信念。 2.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指处于量子状态下的原子,将其作为CPU和内存,使用原子量子特性进而对信息进行处理。因为原子具有在同一个时间点,可以未出不同位置之间奇妙的特性,使用0和1表示处于量子位的原子,而处于量子位的原子可以同时使用0和1中间的值进行表示,所以不管从处理的角度还是从数据存储的角度,量子位能力,量子位能力是晶体管电子位的2倍。有人这样比喻:一个老鼠在绕过一只猫的时候,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若是从左边过,那么便不能从右边过,左右两侧只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然而若是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老鼠.可以同时从猫的左右两边绕过。 3.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芯片计算机比较可以看出,光计算机可以使用光速来提到电子进行存储和运算等工作:其将会以不同的波长来表示不同数据,并以大量的棱镜、透镜以及反射镜将数据从芯片之间进行传递。研制出的光计算机摄像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便已经被提出。在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究出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备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从采用的元器件看,光计算机有全光学型和光电混合型。1990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的那台机器就采用了混合型结构。相比之下,全光学型计算机可以达到更高的运算速度。但是,若是想将光计算机研制成功,则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控制另一条光的光学“晶体管”。而现在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且较为笨拙,若是实用现代的“晶体管”制作出的光子计算机,其体积将和汽车一样大。所以在短期内使用光子计算机,比较遥远。 4.模糊计算机 有些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好和坏、黑和白、美和丑、瘦和胖、暗和明等等,即使他们意思相反,但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进行邠,类似这些没有明确的规定的界限食物及表达形式,则将其成为模糊概念。所以科学家设计出模糊计算机的制造,此种计算机不仅具有普通计算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和人一样,用脑思考、对话、判断和学习等等,此种计算机便是第六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1984年,日本是第一个提出制造模糊计算机的国家,同时因其非逻辑、不规则函数作为制作的基础,并进行设计、研制成功模糊集成电路,从而使得当时的计算机体积有明显的下降。若是想要成功的研制出具有人脑功能的模糊计算机,则需要将大量的学科进行整合和开发,如大脑生理学、电子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此种具有人脑功能的模糊计算机将在2000年之后研制出,但是一旦研制成功出此种计算机,将对对社会及人类各方面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计算机科学将会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各个阶层的人们生活中,使全球进入经济时代的信息阶段,让使得计算机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大的突破,为社会发展及人类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张锋张云涛王永杰单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管理 【内容提要】本文对存在于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能动作用”这一知识与概念发展的普遍模式,即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在不同领域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而且应当明确肯定这种关系的能动性质。 【正文】 1引言 这一文章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第一,表明数学哲学在20世纪中与两个很不相同的领域,即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包括人工智能),产生了重要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三个领域都由这种相互影响得益匪浅;第二,作为对于这种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文中提出了“能动作用”(dynamicinteraction)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事实上代表了知识与概念发展的一个普遍模式。 为了讨论的方便,以下先对“能动作用”这一概念作一较为具体的刻划。笔者认为,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在两个先前被认为是互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可能发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联系; (2)这两者都由这种联系,或者更精确地说,由这种相互作用,得益匪浅; (3)这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关系,特别是,先前处于次要地位的领域可能转而占据主导的地位,反之亦然; (4)在保持相互联系的同时,对立双方又都应当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事实上也就是主次地位发生变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在本世纪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成上述“能动作用”的第一个例子:在本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显然在这两者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例如,维也纳学派就是由数学哲学(这在当时主要是指数学基础研究)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基本思想从而发展起了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后者并曾在很大时期内一直被看成是科学哲学领域中的正统观念;然而,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已逐渐取代数学哲学而在两者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例如,主要就是由于科学哲学的影响才导致了数学哲学在现代的革命性变化。对于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这种能动作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作出具体分析。 其次,在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我们也可看到同样的“能动作用”。事实上,计算机科学的一些奠基者,即如冯·诺意曼(VonNeumann)和图林(A.Turing)等,先前都曾直接从事数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而且,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年中,计算机科学家们更不断由数学哲学中吸取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后者并在以后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然而,计算机科学的现展,特别是所谓的“机器证明”,则又对数学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哲学的现展,这样,作用双方的主次关系也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于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能动作用的具体分析即是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显然,以上的两个实例也已表明:“能动作用”的概念具有一定普遍性,从而可被看成知识与概念发展的一种模式。 应当提出的是,“能动作用”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即可找到很多类似的思想。 例如,《老子》中的以下论述显然就是与上述关于“能动作用”主要特征的分析直接相对应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五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另外,除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早期萌芽外,现代的一些学者也曾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例如,特别重要的是,美国女学者格拉斯赫尔茨(E.Grosholz)就曾对数学领域中不同分支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逻辑与算术(1981)、逻辑与拓扑(1985)、几何与代数(1991)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格拉斯赫尔茨的结论是: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如果在互相作用的同时,相关的分支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就最为有益,与此相反,如果力图将一个领域完全化归成另一领域,则就可能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从而,尽管格拉斯赫尔茨并没有能明确地提出“能动作用”的概念,也未能清楚地指明作用双方主次关系的能动(变动)性质,但上述的分析仍可被看成对于她的相应观点的必要深化和合理发展。 2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能动作用 众所知,就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逻辑实证主义(更为准确地说,即是维也纳学派),而又正是数学哲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地说,对于维也纳学派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去进行分析: 第一,维也纳学派提出了关于哲学本质的一种新的观点,并突出地强调了逻辑分析方法对于哲学的特殊重要性,从而事实上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即分析哲学,后者曾在英语国家中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 例如,上述的立场在维也纳学派的“宣言”,即《世界的科学观念:维也纳学派》这一著作中就有着明确的反映:“哲学的任务在于问题和命题的澄清,而不在于提出特殊的‘哲学的’命题。这种澄清的方法就是逻辑分析方法。”([11]p.8) 第二,只是通过维也纳学派的工作,科学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只是通过这一学派的工作,科学哲学才获得了明确的意义,并有了确定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事实是,尽管科学哲学的内容和范围等有一个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但是,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观却曾在西方学术界中长期占据支配的地位,以致被看成科学哲学中的正统观点。 就数学哲学对于科学哲学的影响而言,我们显然应当集中于上述的第二方面,但是,由于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的工作是与他们的一般哲学立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后者作为背景来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此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工作的性质以及数学哲学在这方面的重要影响。 例如,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为自己所设定的工作目标,因为后者事实上就是其基本哲学立场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即是由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所直接决定的。具体地说,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对(或者说,对于经验主义基本立场的坚持)和对于逻辑方法的强调无疑是维也纳学派(更为一般地说,就是逻辑实证主义)最为重要的两个特征,而这一基本哲学立场也就直接决定了其在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主要目标,即是要通过逐级的化归,直至那些处于最低层次的直接涉及“直接给予”(immediatelygiven)的概念和命题,以对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意义进行澄清(与此相反,如果一个词项不可能借助于直接给予得到建构,那么,所有包含这一词项的命题就都应当被看成无意义的,也即应当被看成形而上学的伪命题从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另外,从整体上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以直接给予为基础去建构或重新建构出全部科学(这就是所谓的“统一科学”)。 显然,我们在此即可清楚地看到数学哲学的重要影响:正是逻辑主义的基础研究,也即如何以逻辑为基础建构或重新建构起全部数学的工作,为维也纳学派提供了直接的范例或样板。 然而,就如逻辑主义者把全部数学化归成逻辑的工作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维也纳学派建构“统一科学”的努力也并非一帆风顺,并因此而引起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特别是人们开始深入地考察以下的问题:科学的经验基础究竟是什么,是个体的经验,还是公共观察的记录?另外,在所谓的“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究竟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论命题可以由相应的观察得到确证? 容易看出,相对于科学理论的具体建构而言,上述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任何一个特殊的科学理论的具体建构,而是科学理论的普遍结构。从而,这事实上就代表着维也纳学派科学哲学观的一个重大变化。后者可简单地表述为:科学哲学即是所谓的“元科学”。 从而,这也从又一角度清楚地表明了数学哲学的重要影响,因为,归根结蒂,“元”(meta)这一概念就是由数学哲学中直接借用过来的:它直接渊源于希尔伯特的基础研究,也即所谓的“元数学”。 综上可见,源自数学哲学的概念和思想确曾在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就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而言,我们就应当说,在本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自40年代开始,数学哲学进入了一个“悲观和停滞的时期”;与此同时,科学哲学却已逐步摆脱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发展时期。从本文所采取的角度看,促成后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尽管科学哲学在此之前曾长期处于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的直接影响之下,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哲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科学哲学始终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问题。由于后者是与数学哲学中的基础问题不很相同的,因此,正是围绕这些问题科学哲学逐步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例如,在此首先有逻辑实证主义者与波普尔(K.Popper)关于什么是科学与非科学命题划界标准的论争,即这究竟是可证实性还是可证伪性?其后,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又可看到逻辑经验主义与历史主义学派关于科学本质的争论。最后,所谓的新历史主义学派则又对先前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整合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合理性的新见解。从而,从整体上说,科学哲学就已脱离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在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中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新的概念、观点、问题和方法,因此,这就对处于困境之中的数学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在后一领域中工作的学者们迟早会想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即如我们是否应当把那些在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概念或思想推广到数学哲学的领域?又如,有些问题已被证明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在数学哲学中我们是否也应当去讨论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 例如,正是这样的氛围中,克伦瓦(M.Crowe,1975)、默尔顿斯(H.Mehrtens,1976)和道本(J.Dauben,1984)等就曾先后对库恩(T.Kuhn)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在数学中的可应用性进行了分析。另外,更为一般地说,托玛兹克(T.Tymoczko)的下述言论则更可以被看成集中地代表了在这一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的共同心态:“科学哲学看来确实处在前进之中,数学哲学为什么不前进呢”?([7]p.127) 尽管上述方向上的研究在最初主要是一些推广和移植的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这种来自科学哲学的影响对数学哲学的现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与数学哲学自身的动力因素一起(后者主要是指对于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的深入批判以及关于应当如何去从事数学哲学研究的自觉反思),事实上造成了数学哲学中的革命。[15][17] 从而,就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而言,这清楚地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变化:科学哲学现已取代数学哲学在两者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最后,应当提及的是,拉卡托斯(I.Lakatos)的工作可以大致地被看成上述转变的实际转折点。具体地说,在60年代初,拉卡托斯曾通过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推广应用到数学领域从而发展起了自己的数学哲学理论,而这事实上也是科学哲学的思想首次被应用到数学哲学的领域。另外,除去上述的工作以外,拉卡托斯又曾在相反的方向上进行了工作,也即是以“数学发展的逻辑”作为基本的概念框架发展起了新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4]从而,拉卡托斯就不仅最早促成了上述的变化,更从这种“交叉研究”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综上可见,就本世纪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能动作用”得以实现的。 3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能动作用 数学哲学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以下的事实:一些源于数学哲学(数学基础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在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此可以首先提及(一阶)谓词演算理论:这是由弗雷格(G.Frege)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语言》中首次给出的,而后者则又常常被看成数学基础研究的实际起点;然而,这一主要是为了数学的严格化(更为一般地说,即是思维的严格化)所创立的概念工具现已成为计算机科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特别是,谓词演算的一种特殊形式(theclausalform)更被证明对于人工智能(即如机器证明)的研究是特别适用的。 另外,由图林所给出的“图林机”(Turingmachine)和“通用机”(universalmachine)的概念则可说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具体地说,这两个概念是由图林在1937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引进的。正如这一论文的题目——“论可计算数及其对于判定问题的应用”——所清楚地表明的,图林之所以引进这两个概念,主是为了解决希尔伯特的“可判定性问题”,而后者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规划”的一个部分,即其直接目标仍在于如何很好地去解决数学的基础问题;然而,这两个概念后来却又在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是基于“通用机”的概念,人们才最终构造出了现代意义上计算机,即带有内存(程序)的计算机——由于后者较好地解决了早一代计算机(即如美国在1946年所建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所存在的“计算”快、但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编制相应的程序的弊病,因此,这确实代表了一次真正的进步。 最后,我们在此还可提及罗素的“类型论”。如众所知,罗素之所以提出“类型论”,其直接起因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悖论的问题,罗素并以此为基础而提出了关于逻辑主义的一个新的纲领,即是如何以逻辑为基础去开展出全部数学,同时则又可以避免悖论的威胁。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完全源于数学的哲学思考的概念现也被证明对于计算机科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计算机的程序语言通常是分类的。这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混乱,在给出一个函数时,我们应当具体地去指明其中所包含的变量的类型。显然,这事实上就是类型论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源自数学哲学的概念和理论曾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就如前述“能动作用”的模式所表明的,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主次关系现在似乎也已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计算机科学现正反过来对数学哲学的现代研究发挥着实质性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计算机科学对数学哲学的影响而言,机器证明可以说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四色定理的机器证明(1977)就可被看成上述主次关系转变的实际转折点。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这真是破天荒的一个事件,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得到了证明,而且,后者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在此被用于对各种特殊情况的检验,由于后者的数量如此之多,相应的检验又是如此之繁琐,因此,如果不使用计算机,所说的检验过程就不可能得以完成)。但是,人们又不禁要问:这种借助于计算机的证明能否算是一个真正的证明?这样,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就直接导致了如下的哲学思考:什么是“数学证明”?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数学证明”的本质? 自1977年以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但是,上述的问题却象一个幽灵一直缠绕在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的心头,因为,计算机在数学中的应用现已不再是一个偶见的现象,而且,这种应用的性质也已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如果说在四色定理的证明中计算机只是充当了某种较为次要的角色,即只是具体地去实施某些细节性工作,而主要的证明思想仍然是由人类所事先设计好的,那么,一些现代的证明机器(即如由LarryWos所设计的)就不仅可以对一些已知的定理设计出某些新的、也即从来没有为人们所想到过的证明,而且已成功地证明了某些人们所一直没有能够证明的重要的数学结论。 事实上,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可被认为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因为,计算机不仅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应当明确,所说的工具作用不只限于计算和逻辑演算,而且也包括其它的功能,如图象显示等),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数学研究方向或重点的转移(例如,由于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大量过去无法实现的计算成为可能,这就不仅使一些传统的研究问题得以复活,而且还直接导致了一些新的研究分支,如“计算数论”、“计算几何学”等,另外,也有一些概念和理论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变得特别重要,即如算法的概念和离散数学等)。再者,计算机的使用并导致了数学观的重要变化,即如人们对什么是数学问题的“满意解答”的看法等。从而,总的来说,计算机正在改变整个数学(包括数学活动)的面貌,而这当然也会引起相应的哲学思考:什么是数学?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数学的本质? 在笔者看来,以下的事实也许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由于计算机所导致的变化的深刻性和重要性:一些自称为“实验数学家”的新潮数学家现正试图创立一种新的作数学的方法,即主要通过计算机实验去作出新的发现。由于所说的方法是与传统的作法很不一致的:“传统数学家设想证明,实验数学家设计实验;传统数学家用手进行繁复的计算,实验数学家把例行的计算交给计算机去快速地完成;传统数学家所作的例行推导和证明许多也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因此,在这些数学家看来,计算机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18] 综上可见,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正在对数学哲学的现代研究发挥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的程度将会不断得到加强。从而,总的来说,我们在此看到了关于“能动作用”再这一发展模式的又一实例。 4结束语 卡尔纳普(R.Carnap)在其《思想自述》中曾经这样写道:“倘若有谁对那种依据传统的学术界线划分而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不会如他自己所期待的那样,被当作学科之间的桥梁建造者而受到欢迎,相反,他将被双方同时视作局外人和令人生厌的入侵者。”([9].p.11)由于以上的讨论显然即已表明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事实上,卡尔纳普本人的工作也已清楚地表明了“交叉研究”的积极意义),因此,现在确是改变这种态度的时候了。 计算机科学论文:信息时代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各领域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本文主要针对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深度的研究并找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发展;技术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计算机具有广泛性、智能性、实用性的发展特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性,扩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世界第一台由美军方制定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采用17840根电子管,长80英尺,宽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为170kW,特点为体积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价格昂贵。技术方面使用的机器语言跟汇编语言来编辑程序。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晶体管为主要的元件,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级。特点是体积比一代变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开始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集成电路也因此被制造出来,特点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体积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价格也没之前昂贵了,并开始应用到文字的处理和图像处理的领域中去。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至今)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积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开创了计算机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应用逐步向人们生活进步,在生活、工作、学习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计算机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从一开始到后面的家喻户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智能性,极度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为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无限的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计算机在教育、办公、经济管理等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明显的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例如,将应用运用到办公系统中,无纸化办公不再是柯南一梦,防止了纸张的不必要浪费,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人们只要将资料储存在计算机里,方便使用与快捷传送,有效提升人们的做事效率。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性 2.1广泛性 现在人人会使用计算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想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网上购物,不出家门竟知天下事,收集资料,图片与文字的编辑等,无一步体现出计算机的广泛性。 2.2实用性 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在线交流,使用编程控制机械的生产。 2.3智能性 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由台式计算机,更有便携式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利于办公。2.4网络化互联网将计算机串联在一起,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化。 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3.1科学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由美军定制用来进行计算弹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学计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和、数值计算、自动控制、翻译等。数值计算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解决人们无法算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地震的预测、天气预报、火箭发射的时间与轨迹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来进行高快速的运算。 3.2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使得电子控制产业的功能强大。生产率提高,计算机的发展对控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控制技术这个方面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起步比较晚,计算机的技术又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对控制着科技的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快运算会迅速的将数据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并发出指令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这样自动控制的操作理念既节约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和人们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满足生产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业应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其次还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预订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踪、道路的查询、紧急救助和跟踪系统等;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的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一体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坐席预订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船票等,购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业减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集成系统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下,分析数据,提供相对于的信息需求。 4总结 在人们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发展的同时业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出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计人们的生活水平被计算机所改变,人们的社会文明也被计算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我国必须健全对计算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必须重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深入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理论,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会有更多的发展,是无尽的,多方面的,创新的,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成为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子盟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方面,尤其针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如今在我国各个学校当中,都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且我国很多城市,也逐渐的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后期在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是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于我国教育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国之前的教育当中,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变为计算机教育方式,这种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具体有着哪些作用,下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1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计算机,在我国各个学校的日常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体现着简洁、高校等特点。并且,在实际运用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对于在校的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琐碎问题,而利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以及远远不满足于现在时代所对其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处管理方式,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对在校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来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学校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上,通常来讲,都是由老师先布置之后,学生在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最后在由课代表或是相关的人员统一收上之后,在交给教师来进行批阅,而在教师批阅之后在发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去管理学生日常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琐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通知平台上布置学生的作业,很好的免去了学生以及老师在布置作业上的环节,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业以及发作业当中的浪费的时间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而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其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不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的特点,并且计算机网络自身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阅、上传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以及方便了各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要求。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的搜索功能,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庞大丰富资源,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此外,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着差异化的,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间的差异化的,使其灵活的调整整个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将与本堂课与之相关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资源,同时还能够节约教育的资金成本 在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丰富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整个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计算机在拥有非常庞大的资源时,自身还具有节约资源的这一良好特点。如果,在我们把原来的教科书,逐渐的变为电子稿的形式,并且将学生在日常考试的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笔试换成为机考,这些不仅能够节省掉大量的纸张资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因为这些资源所投入的人、物、资金等方面的开销。而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将,在有效的降低整个资本成本的同时,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一些学习内容,反而是将基于原来教学内容上在使得变的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使用,所以它还具有随地随时使用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进行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资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对于音频上还是对于相关的视频上甚至一些动漫上,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广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朗诵课堂变得更加具有乐趣性。 4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进步. 作者:田雅菲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教学占有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所造成的阻碍和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软件的无形性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从客观上分析了实际的影响结果,以及培养软件思想的重要性。接着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人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件无形性;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教育影响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软件行业已经发展的较为不错,论其发展方向也比较全面,且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软件工作人员也在逐渐的完善和搭建自己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架构。那么这样看来只有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这两个学科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自己从事到软件工程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软件工程行业的整体市场需求以及工作要求,这样才能对软件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有所实质性的帮助。 1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1.1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主要是研究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相关的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包含和各种计算相关以及信息处理等等方面的内容。 1.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主要指的是对使用工程化方法来构建和维护,使得软件保持高效实用的效能的一门科学。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等等交互设计。 1.3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高科技主导的社会。因此几乎各个行业都会涉及到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应用。计算机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在工作方面也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分析比对,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效率。我们在了解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联系后,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两者的不同,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科学更多的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软件工程则更偏向于实践的运用,在实际工作和软件开发中对应用软件和设计系统的维护和处理,主要强调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这是理论和实践两个区别很大的种类学科。从理论的本质来看,软件工程主要是同时在实践操作后扩展且是进一步的扩展,在实践方面的应用比较多。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科学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就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强调理论研究,那么在进行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两者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充分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重点是要关注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取得一定效果的进步,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2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2.1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软件思想 本文探讨的是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那么其实重点还是在于教育,也就是最受关注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如何引导相关培训人员,也就是未来的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对于软件思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之后的学生如果日后能够从事并投入到软件开发的工作当中去,这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和赞赏的事情,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尽其用。考虑到由于个体都具有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每一个程序员相应的就会有属于他自己的软件思想。这种软件思想是在不断的工作和磨练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是非常宝贵和难以学习到的经验,通过这种常年积累的软件思想,程序员在设计软件程序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和不自觉的使用这种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的积累的经验。软件思想对于设计程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来,往往刚开始从事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对于实践工作任务都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相关经验和自己的软件思想,在一开始处理工作时往往摸不着头脑。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经验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软件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培训人员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软件思想重要性的强调,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于软件思想的主动培养的相关意识。 2.2正确的教授软件思想的方式 在上文中提到,软件思想是需要长年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工作磨砺出来的,由于软件思想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和相关培训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将软件思想的具体内涵和要领表达出来。在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软件思想的情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阐述,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任务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这几种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软件思想,逐步的形成软件思想。设置一些时间任务或程序设计,当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他发现了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思考解决程序问题的过程中,他也就逐步的使用了属于他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软件思想,那么这样才能正确的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才能为我国源源不断的输送相应的软件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软件思想也是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软件思想虽然可以应用在程序设计之中,但是软件思想的应用是需要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下才能实现或者是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程序设计员才能使用软件思想对程序进行设计,对于整体的运行系统进行维护和推动。由软件环境,软件设计和软件思想三者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是同时运作的,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此外,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软件的无形性和软件思想的复杂性对于在日常教学中所造成的阻碍和负面影响,并对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可以多听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经验,增加丰富而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对提高教学质量做出真正的改变。为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人才作出贡献,维护我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 3软件思想的教授方法 在日常的软件思想的教授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沟通,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能够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并且能深入浅出地对软件思想和学习方法进行阐述,对于如何将抽象的软件思想生动形象的使用具体的案例或相关的实践表达出来,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的,甚至对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如果没有对相应的软件思想进行较深层次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仅得不到保证,还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使得学生也难以理解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投入实践,真正的接触软件设计和系统维护,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相应的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相应的问题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相应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意见或策略。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使得学生们都尽可能的全面发展,提升自己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能力。3.1利用案例介绍软件思想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比如在课前准备一些小测试来测试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习功底,他们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的讨论,逐步的向他们过渡软件思想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在熟悉这个过程后,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观察,对他们所进行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作出相应的指导和点评,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并且在加深对软件思想的理解方面加以重视,多下功夫,鼓励他们在课后可以适当自学一些相关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更好的铺垫。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遇到的困难使得很多人有挫败感,在这种较为枯燥无味的教学中,也很难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提高课堂的气氛和活跃,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2运用反向思考方法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课堂上,可以多使用一些奇特的教学方法,比如反向思考法,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逆向思考,对于一些软件设计的逆向推导,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进步,还对他们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方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在学生今后熟悉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后,对于所给的项目或者是实践应用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和维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长期下来的教学成果将会非常瞩目,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软件的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所带来的阻碍和困难,对于软件工程思想的抽象与复杂性的解释这方面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花心思和下功夫的,这些都可以向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请教。从当前市场现状的整体情况来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是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市场的软件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助于推动我国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我国建立高新科技产业园,以及接下来走高新科技发展道路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教育给予相应的重视,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再开发表明立场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质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作者:涂中明 单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看到高新的技术已经占据了世界知识市场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普遍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化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计算机技术当作了国家高端发展对象来看待。我国教育部曾表示我们要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普及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我们要尽我们能够尽到的最大的力量去把这件事办好。信息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要看到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经济发展;多媒体教学;智能辅导 1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 2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2.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2.2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 3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 3.2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作者:刘小松 单位:西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论文: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领域中,相关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求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革,以此实现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应该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并且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进行,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从而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计算机的更好发展。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改革,将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和帮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背景 计算机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更好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且着力于该行业的人才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始慢慢兴起,并且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用以为该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人才培养过剩,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情况的出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更好进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1专业发展与就业之间不平衡状况明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的培养上面,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有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数字编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面,出现了专业发展和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的现象。首先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是比较庞大的,但是真正能被社会所吸纳的人才只有五分之一,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的符合社会的需求,使得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 2.2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很多高校都较为注重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是较为缺乏的。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向社会进行输入,相应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些人才出现了严重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人才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2.3专业发展滞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否则就难以推动IT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该专业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内容、模式上的更新,因而造成了对人才培养的滞后。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1拓展学习的领域,培养综合性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不仅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融入,还需要拓宽学习的领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和提升。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组织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入职业道德的培训、公共科目的学习等等,促进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帮助。 3.2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 课程的改革是高校推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进行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走之路,在课程的改革方面,高校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敢于转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科建设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都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同时,要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保障课程的改革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3.3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 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和实验的融合与结合。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方面,应该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下功夫,让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平台。实验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促进教学和实验的融通结合是必须的,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 3.4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凸显出人才培养的精良化,提升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丰富基础知识的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建设,使得人才凸显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强对某一方面的专注钻研,打造专业型的人才。 4结语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的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于计算机行业而言,人才的培养要与现状进行结合,从而结合实际的情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好地改革和创新,使得人才的培养模式能真正推动人才培养的进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行。 作者:徐丽涛 罗昊 单位:保山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的应用逐渐增多,计算机技术趋向普及化发展。计算机教育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计算机教育必须紧随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计算机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旨在全面提高我国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前言伴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成为教育部门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产生的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必将使得计算机教育迈向新的高度。因此,笔者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扮演者越来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势和计算机教育的特征,将二者有机整合,必然产生积极的效应。 1.1改善教学管理层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作,涉及到系列的管理活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教育有效的整合,能够使得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使得原本复杂化的工作通过计算变得清晰明了化[1]。 1.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层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终结了计算机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上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计算机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的进行查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 1.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层面 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将计算机教育中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成生动化、趣味性的课件或者视频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多媒体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节约了纸张等教学成本,符合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变革传统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中指出,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变革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学观念[2]。①需要全面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全新的技术进行应用和整合,而且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创新中谋得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创新。 2.2规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观能动性对知识形成自身的建构;另外,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时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最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不要追求过分的美观和形式,忽略了教学内容,也不要因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视使得课件过于生硬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3]。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 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与计算机教育整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主观上接受计算及科学技术,进而保证学习的高活力、高兴趣,使得计算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结语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全面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提高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教育部门和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工作只能够,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整合先进教学技术,根据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出适应我国个教育阶段学生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路线,全面提高受教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做出新贡献。 作者:朱岩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多面化,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计算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就业、学习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时,必须融合当前时代的先进性,将计算技术融入到教育中,让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1计算机科学技术再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1可以摆脱时间限制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遍,现代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将影像资料储存起来,然后供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强大之处不仅是其具有极快的运算能力,而且还具有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一切保证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系统中正常实施。 1.2可以摆脱空间限制 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延伸教育空间,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各个高校教育信息的最新成果。信息成果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分享,当然也可进行网络下载,然后供不同地区的人学习。网络课堂作为在线专业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可突破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更能有效加快教育改革开放,促进全球信息共享以及相互交流。 1.3可促进教学交流和沟通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比较好的沟通作用,其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规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保持沟通畅快,整个过程不需要承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教育在师生沟通方面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计算机教育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种互动式、动态教学过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自由性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使得教育各个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且不受约束即可参与。计算机技术使得现代教育能充满到社会各个角落,能满足学生自己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取合适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则可通过计算机技术选取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空间、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等。因此计算机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教学的自由性,为参与计算机学习的学生带来更多选择。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预习环节应用 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模式教学进行对比,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效解决学生预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开课之前,教师可指出相应的学习重点,并在课前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计算机来查询资料,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而增强学生预习深度为课堂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2.2课堂教学环节应用 课堂教学始终是当前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丰富性等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环节离不开黑板教学,而计算机则可以替代黑板省略去了繁琐的板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课堂教学中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2.3远程教学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计算机教育之中,可避免传统教育束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教学的机会。计算机教学允许学者能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不限教学规模地域开展学习。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像正常教学一样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做好记录,针对重点知识需做笔记,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4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堂由多媒体音频、多媒体数据存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更加注重媒体与教育相结合,既要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此来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也会相应提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优势,为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支持。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升计算机教育水平。 作者:孙慧青 单位:九江外国语学校 计算机科学论文:办公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 实际上,办公信息系统不管是在科学技术或是社会属性表现方面都与众不同,需要配合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社会、经济、知识工程等专业内涵解析,并且在最近一段时期,办公信息系统开始向计算机科学制定更多挑战性课题方案,相应地令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发人员始终不敢产生任何懈怠心理。 1办公信息系统内涵机理以及具体服务对象论述 所谓的办公信息系统,实质上就是利用电子会议进行信息传输的行为模式。涉及此类体系架构内部必备设备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文字处理媒介、印刷设备等,当中计算机终端被视为核心支撑引导单元。此类系统基本上长期围绕人类行为、计算机系统、通信技术学科等内容加以灵活穿插,并且作为一类人际交互式调节资源,其对于各类数据、软件等保留高度依赖特性,但是最终决定权始终维系在办公人员素质、技能层面之上。截止至今,其所调试的数据内容,已经开始透过以往单纯样式的文本,朝着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态过渡延展,借助以往国际办公自动化主题研究会议结论对比论证,如今此类系统分析职务会在地理空间、人类行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项目方面投入适当探究精力,相信至此过户,一类以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准提升为动机的人机交互式系统必将大展身手。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系统内部指导思想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否则涉及一切硬件、软件维护和系统管理应用工作都将难以顺利开发延展。在探究此类系统具体服务管理对象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开始主动整理以往信息搜集、存储以及高效传输工作经验,发现以往创造的各类社会、经济效益,都不可脱离办公人员信息服务单元而独立扩展疏通。实质上,办公信息系统自从全面推广沿用过后,一时间使得各类办公机构以及内部业务流程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尤其在内部人员技能和素质规范方面更提出前所未有的限定要求,相对地更是一场全新的就业机遇。归结来讲,此类系统架构具体服务对象,基本上包括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技术操作主体、秘书和不同层级领导等,其中单位较高层级的领导始终承接内外战略化发展决策制定和公布职务,也就是说其核心注意力始终投射在宏观信息分析结构之上;而特定机构领导在内部战略决策上发挥着独特引领功效,其往往关心本机构的管理信息内容;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则是进行各自业务调节与管制;最终秘书与技术操作主体负责监管办公信息系统下层的事务操作环节。 2目前我国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应用状 况研究截止至今,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各自小局域网内部布置运行各类样式的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并且内部主体程序始终沿用ASP(ActiveServerPage)与数据库技术交接而成。透过目前此类事务规划发展状况解析,相关技术人员决定配合WindowsXPServer+IIS(InternetInformationSystem)+ASP予以协调改造,确保有关网页查询、数据添加以及删除功能得以顺利实现。其基本操作理念就是借由后台数据库客户端进行服务器请求信息发送,之后利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及时接收并精确处理各类用户请求,并将最终处理结果直接下载到客户端浏览器,最终客户、服务器终端交互操作流程也算告一段落。 1)网络信息传输途径改造层面我国社会已经全面步入计算机信息科技时代,不同事业发展期间对于信息资源系统化开发和多元化利用需求不断增大,尤其是在计算机、通讯技术细致交接背景下,使得处于分散空间的数据库集中化检索功能变得更加完善。透过国外相关实践操作经验观察解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市场已经飞速发展,特别是利用HTML语言作为媒介的WWW技术广泛沿用过后,使得信息服务在国际化反应热潮处于急剧澎湃之势,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朝着多媒体模式方向过渡延展。相对地,我国在计算机技术专属应用研究起步时间不是很早,自从实现网络TCP/IP连接指标过后,有关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开始自由启动,当中包括北京地区的ChinaOnline,上海地区的公共信息网,以及广州的视聆通等,开始向社会基层大众提供各类信息精确查询、电子邮件快速发送与接收等多项业务。对于各类办公用户来讲,其只有保留计算机以及网络内外传输媒介,就可以透过入网手续办理享受当中特定服务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长期实践调查,发现技术人员在进行ISP期间经常会出现以下突兀性问题:首先,服务中继线选取不够精细,经常会令办公人员登录期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其次,不同ISP单位在对应服务费和网络用量计费方式上都所有区分,需要办公主体在沿用前期多加审核。 2)远距离信息传输通讯软件开发与补充层面现如今我国办公市场内部提供的通讯软件种类繁多,包括WINFAX、QuickLink等软件,布置沿用期间一旦产生任何瑕疵迹象,就会使得既有应有界面变得不够友善,再就是因为内部资源设备配置环境过于复杂,加上办公人员操作技能水准的低下现象制约,都会令既定办公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功能难以顺利呈现。之后经过相关部门验证调节过户,有关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程序得以覆盖拓展,经过一定时间考察研究过后,发现尽管其隶属于英文软件,但是综合控制实效相对稳定,对于今后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事务中的科学沿用成就提升来讲,支撑辅助意义极为重大。这里所陈述的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主要是由美国CHEYENNE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开发完善的远程通信媒介,其最大特征便是不会对计算机设备资源提出过于严苛的规范要求,并且远程通信功能设置上十分齐全,使用方式上也相对简易一些,可以提供给我国办公用户更为理想友好的操作交流界面。归结来讲,此类软件安装工序不是十分复杂,办公人员只要确保自己的计算机内部保留SETUP.EXE运行程序,就可以根据上部提供的向导信息进行自主安装调试。 3)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运行控制环境层面目前此类程序已经针对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下辅助功能,包括传真高速传输、灵活接收,以及EDI功能等。首先,传真发送功能调试层面。主要便是应用Windows程序进行word、excel文档直接发送,并且可以借助BITWARE附加传真封面概述信息。如若因特殊状况,要将同分资料一起给不同接收主体,则可以利用软件赋予的接收者小组自由定义功能,进行传真发送时间确认过后,等待自由传输。再就是存储文件格式一般被定义传真文件,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后期转发、浏览和打印工作的流畅化交接结果。其次,传真接收功能控制层面。其实就是将BITWARE置于接收传真状态后,继续你在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的工作,当有传真来时,可自动接收传真。之后拔出电话来接收传真,如果有一电话接在FAX/MODEM上,就可自己拔出电话并用手动接收功能来接收传真。这种功能貌似多余,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还不得不用此功能。第一,接收传真前需要与发送者交谈。第二,对方电话是由接线生接转的分机。第三,接收来自“后台传真”服务的传真。最后,EDI功能补充调试层面。涉及EDI技术,实际上便是BWV3.24F/D最实用的功能,也是在未入网的情况下实现远程文件交换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它传输的文件可以是电子数据表格、WOERD或其他格式文本,甚至是应用程序。利用BWV3.24F/D实现远程文件传输指标包含多种调节途径。第一,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初始阶段便是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接,单击“TELEPHONEBOOK”,选择想呼叫的远程计算机的号码后,单击“DIAL”即开始呼叫远程计算机,自动应答后,即建立连接,此后双方可用键盘“对话”,当在屏幕上看到对方输入的信息后,说明已建立连接。之后等待接收方准备接收文件。第二,以主机模式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主要是借用BWV3.24F/D设置为主机模式后,在离开计算机后,如果有远程计算机呼叫时,机器可自动建立连接,远程计算机可以显示“欢迎信息”并要求输入口令(如果在主机模式上设置了要求输入口令的话)。此后,远程计算机可以对主机进行UPLOAD(发送文件)或DAWNLOAD(接收文件),发送或接收的文件只能在BFPROXFER目录下。 3今后我国办公信息系统内部各项计算机技术科学调试策略内容解析 1)覆盖和实施串联式的计算机系统架构单元透过我国现代化企业核心办公区域基本形态观察,始终延续着总部-基层排列规则,尽管说当中异质化单位关联特性较强,但是在处理特定事务上还是会清晰划定职责范畴,避免一切冲突事件的重复上演。也就是说,如今大部分办公活动会主动选取DBA集中化管理方案,其核心指标便是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不同区域角落的数据资源细致搜集整理,确保当下全局都将得以共享。毕竟此类数据样式冗杂,无法全面迎合办公信息系统协调发展需求,就算是将全局计算和后期管制难度因素加以忽略,想要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主动贯彻办公信息系统多样化环境改造指标也是不现实的。随后,有人立即提出联邦式系统架构设计理念,并且经过长期开发试用过后,的确为办公信息系统成功转型做出协调支撑贡献。其旨在有效沿用输入、输出数据端口,使得下层不同用户都可以结合当下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其余单位数据吸纳共享;并且依照其余单位输出数据类型,开创本单位独特形式的输入数据渠道,配合联邦系统标准化语言协商机制,进行自主化发展和协作项目灵活架设,尽管全程不存在统一性控制系统单元,但是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办公规范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各类多媒体信息科学管制、调试手段的精确设定如今信息技术狂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使得我国既定办公区域和设备资源样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各类管制单元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等材料传输、接收,一时间为日后办公信息流程安定和谐秩序做出优异疏导贡献。现如今办公文件资料样式五花八门,需要技术人员根据音频、视频资料特性加以精细化存储和灵活抽取沿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多媒体信息资料在物理表示形态上没有固定规范要求,但是单纯凭借以往数据模型格式化处理手段加以调试,又很难彰显时代科技多元化发展特征。因此,需要主动围绕办公市场和科学技术灵活发展诉求,进行内部处理人员技能和素质有机培训拓展,督促其在进行信息整理期间,在精细分解抽象数据前提条件下,进行日常办公机制内容捆绑搭接,规避以往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突兀状况。客观来讲,其在规划理念上始终不存在创新性突破成就,长期以来仍旧沿用信息封闭式管制方式,其实就是借助抽象形态将已经整理的信息内容向社会大众公布,使得特定用户在进行筛选沿用期间,能够事先将内部数据操作过程或是任何不须用户注意的信息屏蔽,必要情况下委派信息整合单位进行现场资料存储单元维护。此类手段可以有效克制以往用户信息沿用期间冲突性问题广泛衍生迹象,同时经过办公信息系统开发市场有机发展背景影响,使得各类商品化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在客户眼前。相信此类结构单元经过合理开发和改造过后,有关内部一切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制系统,都将顺利过渡成为办公室内部信息精确处置的核心手段。 3)通信技术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多元化改革发展前端,市场竞争氛围十分激烈。企业在与洽谈合作项目期间,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自身库存状况加以精细化查询,但是如若流程交接速率过于缓慢,合作另一方便会考虑另觅其他协议,这不单单会令该类企业损失一单生意,同时会直接落于市场竞争下风。由此看来,办公信息系统内部的通讯质量控制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此类通讯改造工作期间,技术人员需要尽量稳固信息完整特性,避免一时大意而令企业最终落入竞争失败困境。关于细致化应对策略,就是在确保通信内容完整性前提下,主动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克制信息整合漏洞迹象,为企业经济效益全数获取提供高效指导经验。4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市场竞争氛围产生更加强烈的牵引作用,各类企业如若想要在其中保留自身独特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主动开展自身业务办公信息系统细致化改造活动。事实证明,唯独稳固计算机技术整体创新改造效率,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办公信息精确化处理竞争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笔者经过上述内容系统化论证过火的由衷感言,希望能够得到相关办公信息系统规划工作人员的关注和灵活引用。 作者:温泉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 21世纪以来,社会科技领域的发展给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创造了可能,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在教育领域中凸显其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作为一门渗透力强大的新型教学方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双重角度辅助应用 步入21世纪新时代以来,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发展和科技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教育改革,为社会新发展全面提供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生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关注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观的形成。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观。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型科技的发展,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一个信息量更加丰富、知识体系更加新颖、眼界更加开阔的区域界线不复存在的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的现代化教育,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从双重角度辅助计算机教育教学,即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以及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双重角度发挥作用。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辅助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可以从学生角度辅助学生的学习,以终端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给学生的计算机作业操作提供平台,辅助学生完成并检查计算机作业,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辅助其进行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例如,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时候,计算机可以提供数据库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绘图处理软件等多种学习实用软件,辅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的测验和检评操作,计算机教学质量便能得以保障和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开发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应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是计算机教学预期效果的必要保证,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程序上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统一管理、对学生计算机学习质量的统一测评管理以及对班级计算机教学的日常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教学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完成,其管理的繁琐程度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交流的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教师教学管理创作性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管理的繁琐程度,减轻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量,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地时间和机会,交流效果更加理想,计算机教学质量也能得以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远程开发应用。 就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等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远程教育是其核心,也是计算机教育和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的综合性体现,是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应用。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逐步引人关注;其中,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发展,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电视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开发的远程教学实时性更高,适时交流效果更为理想。在这种远程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将生成的图像和声音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多种信息转换工作,学生可以适时适地查询到自身想要查询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资料更加丰富便捷,学习进度更加灵活,计算机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真正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并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我们不仅要将高新科技应用到教育工作之中,并且需要进一步地应用于企业中新技术的开发,助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作者:雷巧娟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学生预习环节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有效解决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即课前,教师可指出学习的重难点及课前预习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展示课前预习课件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难点,由此增强课前备课的目的性,并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及拓展知识面。 1.2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课堂教学环节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成功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如此可使教师省去繁琐的板书工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教师制作出极具吸引力及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且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及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极具参与性及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维护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 1.3远程教学过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教育免受教学时间及教学空间的束缚,因此能为各类求学人群提供开放且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开放性教学及远程教育逐渐兴起。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允许求学者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及办学规模的束缚而开展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如教师把制作好的网络课程上传至教育网站,以便求学者结合自身学习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求学者亦可就疑惑点与专家或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此外,教师可借助视频传输技术对求学者进行远程的实时性指导或建立在线答疑系统,以强化教育活动过程师生的交流,从而方便教师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更具目的性的教学管理活动。 1.4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堂由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多媒体音频输入设备及控制软件组成,具体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现代教育的教学要求,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不仅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亦可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专项指导,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工作效率及现代教育的效用。 2结语 尽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具体实践过程,务必要主要下列事项: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效性,以免误入形式主义的困境;强化人机交流的同时,切记不可小觑师生面对面交流及教师面对面指导学生的重要性;教师“教”法革新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学”法的同步革新,以强化课件的交互性;多媒体课件材料的制作务必做到“内外美”相结合,切忌过分强调华丽的外表,而忽视课件内容的合理性,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作者:柳善文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科学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在初中的计算机教育中,需要为学生以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本文就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探讨,提出提高初中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对策,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初中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改变过去落后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的创新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使初中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等到提升。 一、改进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中,在教育的改革进步中,教育的理念的改变是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理念进行改进和改革才能促使教育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提升教育的创新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要求教师摒除过去落后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创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和掌握的,需要教师去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和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以倾听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对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学习观念,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创新。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念,而促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念就必须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也是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期学习时不像数学等学科那么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计算机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多是在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中进行,为了提高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时刻营造出创新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创新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初中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相当浓厚的时期,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遏制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有了新奇的想法,不能一概而论地粗暴批判,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同时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也必须要告诉学生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随着不断地探索会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初中学习计算机的前期阶段,对于计算机的学多是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为主,同时计算机的运用和操作十分的灵活,对于同一个操作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引导,不能将计算机的学习刻板化。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法或是同一个做法有不同结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探索精神。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计算机学习中就必须要注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等方式来提升课堂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真正地使学生喜欢计算机,达到社会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创新能力的要求。 作者:李芹 单位:滨海县第三中学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积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除了课程实验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践领域,扩大综合型实验的比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通过预习报告、讲解演示、上机实验、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实行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的多元式实习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将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第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工作做充分的训练与准备。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对于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由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等四个各具特色的模块组成。各模块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基础型实验重在加强对本课程内的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综合型实验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可融性,渗透多个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研究型实验是培养部分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把实训实习工作进行分解,分成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等几个环节,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双轨交叉。通过校外短期见习开阔学生视野,在见习中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增强实践动手意识。通过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学校开设的大实践课程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校内单项实训,增强学生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外综合实训和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校外实训和实习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和应用部署,增强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和应用的能力。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陈付龙 罗永龙 郭良敏 孙丽萍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文章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应用进行探究,分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一体化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字化 1信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基于情境的信息获取整合服务、基于数字产业化数据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基于社交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基于“平台即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基于统筹分析的信息安全技术等几个方面。 1.1基于情境的信息获取整合服务 此种信息技术能够将虚拟的数据信息实现同真实的世界实现对接。依托对此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内容的高效整合。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决策依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稳定增收。 1.2基于数字产业化数据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 此种信息技术依赖于企业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完备情况,企业通过对自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并且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特质,从而实现同其它企业之间的信息高速共享,进而改变企业以往的数据信息单一获取模式。由此来看,依托对此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企业实现更多途径的数据信息获取,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决策效度地提升。在未来一个时期,企业能够依托数据的多途径获取,从中整合、遴选对自身战略实现有益的相关数据信息内容,进而使企业依托数字化产业化建设,实现组织绩效的明显增进。 1.3基于社交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现代企业营销战略选择情况来看,尽管当前多数企业仅仅将社交媒体视为自身产品推广与服务推介的渠道。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此种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企业能够依凭其实现客户沟通、合作伙伴交流的关键工具。 1.4基于“平台即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 “平台即服务”(PaaS)架构不仅是企业节约成本的一种模式,未来还将对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aaS提供商将逐步提供3项附加内容,即可重复使用的商业服务、整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 1.5基于统筹分析的信息安全技术 此种信息技术在于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数据安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同客户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便利,提升了企业的运营与生产效率,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所易于引致的企业信息数据安全问题。通过对此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使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处于安全状态,进而规避了网络黑客、木马病毒对企业数据库的侵入,避免了企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审视当代信息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能够看出,计算机技术较比先前已经一日千里,具体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①计算机技术在研发应用方面实现了性能的不断提升,运算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整合能力也突飞猛进;②随着周边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所涵盖的技术广度不断扩大,从而便利了公众的生活;③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同智能化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发展。总体而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前述三个研发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未来计算机技术必然使人类的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观。 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一体化发展 通过对结构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使计算机研发技术实现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对计算机运算速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数据分析、整合方面,也将提升计算机数据分析、整合的精度与效度;依托智能化技术在计算机研发技术中的应用,将使计算机技术能够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智能服务,从而使以往需要人力方式完成的工作被计算机有效取代,实现对社会生产力地解放。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处理和运算之后,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一些高危行业也将成为历史。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存在着潜在性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重视网络安全修复工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还需要做好黑客攻击危害预防工作,避免出现不可挽回损失。 4结束语 从当代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情况来看,依托对周边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升级与应用范围拓宽,从而使计算机数据分析、整合能力较比先前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升级与应用范围拓宽,有效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随着现代公众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倚重,计算机技术必然改变社会公众现有的生活方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事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石爽华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二十一世纪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及充分性的运用。广大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与以往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对比来看,逐渐向便捷、简单、容易接受的方向不断演变。对此,本文针对二十一世纪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具体运用及作用进行论述,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运用;作用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介绍 1.1信息技术基本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的方式促使信息实现顺利地传输、接收与处理。这些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一个正确的了解,将信息理解为一种可传输性的信息。通过对其严格地标准化运用对现实情况中潜存的不稳定因素、突发情况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信息通过电子数据运动的方式促使信息得到有效性的传输,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迅速发展。 1.2信息的概念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信息作为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形态,属于一种物质的客观属性。二十世纪末期信息论正式形成,在这一时期,信息指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进行相关的概述,把信息当做与物质同等重要的内容,同时纳入到哲学体系当中。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信息并非是消息,而是指,消息内容中的重点信息;然而,信号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为信号荷载的重要内容。 1.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是有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共同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科学研究大体上包含有: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其中,计算机科学主要是对数值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性设计,对相关理论的有关研究。 2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 2.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计算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亦为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二者是在历经长期实践与真理考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其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人们对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利用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目前的利用成效的改进与广泛化利用演变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主流。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势必会运用到各行业信息的采集、全球资源一体化实现、国际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有人预言,未来人类有可能定居到其他星球,实现地球人与其他星球间的超远程通信。与此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促使家庭设施不断向人性化、电子设备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2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研究 通过对信息本质属性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前提下,需要针对生物、人类相关信息的获得-转换-传输-处理-运用-控制等客观规律开展具体的研究,同时需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深层次的研发,这样才能够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化的运用,促使其作用得到有效性地发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属于一种复合型的学科,其中涵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然而,信息的本质属性是物质性,为此需把信息与一般性质的物质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才能对信息的本质属性进行正确地把握。 2.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关联性 计算机科学与数据有着根本性的联系,以数学的思维方法及相关理论实现对信息科学的深入性探究,具有其他信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培养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信息科学人才,为未来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强大的作用。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促使其彼此间的关联作用得到充分性的发挥与展现。 2.4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也获得了快速地进步与不断地发展。随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了解早已成为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随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在社会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科学运用过程中一系列安全问题不约而同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逐渐演变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严重地甚至会危及到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譬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黑客,对现运用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攻击,这种攻击不仅会危及到信息使用者的安全,并且会借助计算机对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断地破坏,这种形式造成的破坏是无法挽回的。为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够促使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得到稳定性的可持续发展。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3.1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 企业在会议当中通常会选择视频对话、视频会议等方式,这些方式中都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此种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将沟通交流的时间显著缩短,为广大企业、个人提供实时性的交流平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视频信息处理技术能够促使人与人间的交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中,无线网络演变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此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传统的办公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无线网络作为基本前提,无论是哪一地区都能够变成灵活的办公区域,企业可利用无线网络的独特优势,对办公自动化实施深入性的探究与浅析。 3.2信息技术在物质流通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增快。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物流工作供应了一种非常便捷的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物流成为物品及时成功转移的一种关键性媒介,一般是非常复杂、麻烦的,可是,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其供应极大的便利。譬如:条码技术,能够促使物品在储存、管理上变得更加简单、方便;GPS定位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最为便捷的路径;采集数据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能够给物流的繁琐复杂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由此可见,信息计算机技术在物流工作当中的实际运用将会促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目前已步入到网络化时代,因网络化,我们可成功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与全世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目前互联网技术是一部通过通信线路将世界的所有网络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机器,并且促使我们全人类成为机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此构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区域,为此,信息技术设备的联网将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4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早已演变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学技术,特别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大范围的有效运用。我们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步入到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出,其为二十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目前的国民经济当中,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被社会各界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八大网络信息系统、各企事业单位信息体系等都在逐步创建,由此可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相继融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并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5结束语上文是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及作用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可以了解到,信息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信息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及广泛性的运用的现状下,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始不断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工作也正在从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工程的创建及运用上不断受益。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并非是那么简单、容易理解的。若想要更好地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有效性地运用,促使其对我们的日常工作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则一定要正确地掌握先进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促使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智通终端已经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已经得到很多优秀教育的实践与探讨。地方高校因历史原因,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也制约教育资源投入。而想要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在新时期更好发展,我们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具体结合计算机技术的美术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带来较为充足的动力。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技术;美术教育;地方高校美术教育 现阶段地方高校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口口相传,教授亲自示范,学生临摩教授作品,是其具备的主要特征,虽然这一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了不俗的效用,但随着现代教育与学生规模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开始逐渐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多元化、实用化、高效化需求,而为了较好扭转这一现状,正是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及高校美术教育展开的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明晰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而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优势概括为时效性、多维度、灵活性、立体性、互动性等五方面。 (一)时效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凭借着自身的超时间性质能够较好满足高校美术教育的需求。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能够通过大量资料的展示为学生展现美术相关的历史变迁、流派风格演变,这种展示不同于以往的少量资料总结,而是能够通过大量信息的对照与系统化介绍,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认知。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较为便利的收集富有时代感的教学内容,具体高校美术教学的实用性也将因此大大提升,以往学生距离美术较远的距离感能够由此消除,高校美术教育自然能够实现更好展开[1]。 (二)多维度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除了超时间特性外,其还具备着多维度的特性,而将这种多维度特性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就将脱离小小的教师束缚,异国他乡的导师通过计算机技术为高校学生授课也将得以实现,这自然就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灵活性大大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更好展开也将获得有力支持[2]。 (三)灵活性 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说,其本身还具备着自由灵活的特性,而如果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的这一特性作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开展美术相关学习,终身教育也能够由此成为现实。在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下,高校学生能够脱去家庭出身、地位、财富的束缚,平等的参与到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会因此大大提升[3]。 (四)立体性 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图像、色彩等因素能够通过集合形成多媒体立体信息,而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性的最好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性影响下,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将以往很多抽象、复杂的美术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美术相关学习兴趣就将因此大大提升,这也能够将高校学生以往的被动美术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主体性意识参与的创造过程中,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实现更好展开[4]。 (五)互动性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互动性也是计算机技术的特性之一,而这一特性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交互性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美术教育自由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而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较好人机交互也将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直观的了解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所能够发挥的优势,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策略能够为相关高校美术教师带来一定帮助。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来说,这一计算机技术的组成能够在素描、色彩、构成、美术欣赏、装饰图案等多种教学中实现较好的应用,这里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这一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为例。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这一教育本身更倾向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开始具备声、文、图、像的综合性内容,这就使得美术欣赏相关的教学得以更好展开。在具体的《欧州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欣赏中,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时代一般会通过课本与教师准备的资料完成这一环节教学,但在多媒体设备的支持下,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设备,依次进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段、文艺复兴时期画坛巨匠作品的播放,而这些都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成果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相关教师如果能够辅以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相关小故事的讲解,就能够将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较为直观的传递给学生[5]。而在“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中国雕塑作品的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办法接触实物与仿品,这一欣赏教学仅仅通过书中的图片进行自然不能较好相关目标,但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屏幕能够将相关雕塑作品360度无死角的展现于学生面前,而这一过程中如果辅以民族音乐,学生就能够更加全神贯注的参与到欣赏教学中,这一过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因此大大提升。 (二)数字交互技术的应用 除了多媒体技术外,数字交互技术同样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之中。在很多大型博物馆中,我们常常能够见到可识别人动作的数字书籍,这就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数字交互技术,而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特点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美术教育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较好提升自身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对于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抽象空间相关的美术知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没有办法亲自进入这类抽象空间进行体现,相关抽象空间的教学自然无法实现较好展开,而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就可以利用三维技术,建设相关抽象空间开展教学,这一教学在数字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将使得学生如身历其境般参与到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将由此不知不觉的融入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有效性自然能够实现较好提升。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很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始着力研究结合数字交互技术的美术相关教学设备,而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数字交互技术将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效力[6]。 (三)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外,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也能够较好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而这一应用存在着传统与创新两种应用模式。1.传统应用模式。在传统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应用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戴上三维光闸眼镜,教师应用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开展相关美术知识的讲解是这一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内容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够在三维光闸眼镜与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支持下,亲眼观看三维立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也能够由此更加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自然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得以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的传统高校美术教育模式较为适用于艺术概论、雕塑理论课、速写、色彩和素描等理论教学。2.创新应用模式。除了传统应用模式,三维虚拟互动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还存在着创新的应用模式,这一创新的应用模式需要在VR设备的支持下才能够得以顺利展开。具体来说,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VR设备与空旷房间,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VR设备真正感受古人的衣物、西方宫廷内部场景、敦煌石窟壁画等虚拟真实场面,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无线蓝牙数据手套,学生所参与的虚拟现实美术教学就能够在手套所提供的压强和重量下,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真实性,高校美术教学也将因此实现更好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应用的三维虚拟互动技术较为适用于高校美术教学的欣赏教学。 三结语 在本文就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交互技术、三维虚拟互动技术三种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策略,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能够发现,计算机技术想要更好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支持,其本身就需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相关教师也必须掌握结合计算机技术的高校美术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有效性的较好提升。 作者:黄小成 代国娟 单位:武汉大学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水利工程项目中由于要涉及比较复杂的环节,例如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等。这些都很难通过人工进行操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具有高效、操作简单便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完成这些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也在不断扩大。水利工程项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项目的分工也很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任务比较艰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高效、准确、守时、保质地完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2.1控制工程所在地水流情况 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大多建设在水势迅猛的江河区域,要求对施工场地做好严格的水流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流水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对施工安全的威胁,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如此,在进行工程施工时,还要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稳固,这样才能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提高成功率,避免多次返工,重复维修,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为了充分控制水流,防止以上不良后果出现,专业人员需要对施工场地的水流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水流进行合理地控制,同时还需要对防渗、承压等重要问题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相关标准,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够保证工程质量[1]。 2.2准确应对气候变化 水利工程周期长而且全部都是室外施工,所以对气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温和的天气变化,会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一旦出现恶劣的天气就会使工程被迫中断,更有严重的情况会让工程毁于一旦,所以,能够准确估计天气变化,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预估天气,要求准确、及时,同时在预测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能够充分应对不同的天气变化,保证即使在恶劣天气到来的时候也依然能够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2]。 2.3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 水利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其对保障民生、确保水流安全、改善全国各地水资源分配,提高国家经济发展,保证水流发电等各方面都有重大意义,相对于其他的普通建设工程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更加受到老百姓的关注。水利工程一旦崩塌,对于周边甚至是全国的居民将是一场灾难,中国的经济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 3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 3.1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性 同其他行业一样,水利水电行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近年来,水利水电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为了追逐利益,纷纷进入水利水电行业。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市场上的水利工程企业大量引进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刺激了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顺应了当今信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水利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市场份额,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节约成本,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3.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决定计算机技术在具体运用中,所创造的价值必须要大于开发时所花费的成本,否则,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失去了意义。为了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所创造的价值,这就要求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用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阶段。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能够方便管理人员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计算机技术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设计系统性极强,设计过程中涉及数据搜集、分析及处理环节,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本文具体从水利工程设计前和设计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 4.1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的应用状况 在进行水利工程方案设计前,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的地质勘探。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缺乏立体感和动感性,勘探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造成偏差。而三维动画技术和CDA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勘探技术的缺点,它能够更加有效、真实地发现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发现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要点和难点。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为水利工程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模型支持。 4.2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计算机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指的是在应用过程中,以计算机作为支撑,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模拟和显示。GIS的运用可以掌握水利工程的地理信息和周边的环境状况,从而能够了解整个水利工程的概况。另外,GIS能够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实现数据的搜集、分析、加工和储存,从而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GI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加形象化,因为GIS的运用可以采集到水利工程周围地质和地域的情况,能够使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比较形象地了解工程周围的地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水利工程项目;(2)有利于空间分析,GIS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反映工程的情况,从而施工单位就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出施工的位置,也有利于引水、排水路线的设计。 5政策建议 目前,计算机技术虽然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实现计算技术与水利工程更好地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 由于水利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如果通过人员操作,不仅花费的成本大,而且也增加了错误率和工作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利用其高效、准确和简便的特点来处理这些复杂的数据,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能够顺利、高效地开展。 5.2开发和引进适合水利工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软件公司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开发创新时,不仅要关注市场的需要,也要注意与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计算机技术虽然在市场上非常先进,但不一定适合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公司在引进计算机技术时,也要做好检测工作,不要一味地追求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引进计算机技术所耗费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实施难度的程度和适用性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有效融合。 6结语 水利工程的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首要环节,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工程设计中由于要涉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等环节,工作量比较大而复杂。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建立模型,然后读取信息,最后进行分析和处理。 作者:王先富 单位:滨海县水利勘测设计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我国也跟随世界各国的脚步实现了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然后在成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应用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家也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去研究计算机的各种程序,并且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入了计算机技术,这也成为当下计算机领域研究人员最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还能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本文主要以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分析 国家的发展依靠经济水平的高低,但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创新,其也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建筑业作为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项目管理趋于信息化建设也十分重要,在建设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是主要的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且管理更加全面和仔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还能够让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加快施工进度。然而建筑施工管理包括很多中方法和内容,必须通过更加精细的工作,才能够让建筑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更加有效,让施工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管理要求 1.1概念 由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在高职高专层次的一个专业,计算机用用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和传播信息管理工作。但是一般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两个含义,一种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提供某些服务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成果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1.2计算机管理的要求 计算机的管理要求一般分为五点,首先是对网络的要求,应该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计算机的相关应用才能更加普遍,能够有利于数据和文档的共享,交流更加便利;其次就是要求数据必须是电子化数据,计算机可以当做通讯工具使用,能够处理和传递电子化的信息,但是在储存数据之前需要进行电子化操作,数据电子化后才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还有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才能发挥出计算机最大的作用;再者就是计算机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对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操作才能实现;最后就是对信息管理系统化,统一资源、费用和质量,进行单项管理,每个单元之间需要进行交流,确定项目后进行编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改。 2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概述 2.1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它是在工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组织、规划和协调工程建设的整个阶段,管理手段具有专业性的一种活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通常较为复杂,工作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工程开发商、施工单位、工程投资方、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2工程项目管理的难度 工程项目管理难度一般分三种,首先是文档管理难度大,由于工程中的一些纸质文件,例如图纸和资料,数量较多,给查找和保存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一般工程进度越靠后,资料越多就越容易丢失,一旦保护出错,就可能对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需要的大部分资源都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项目的动态,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项的目标来处理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一般很难去掌握,随时向上级汇报掌握的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3.1网络技术的应用 如果有些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远程工程监控系统,例如在施工地点安装监控装置,例如摄像头,将拍摄到的图像经由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监控人员就可以在监控中心通过屏幕了解各个施工环节的情况,对于违规操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另外需要不同部门合作(图1),参与讨论,才能够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实行管理,企业和单位可以为全体人员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这样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对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派相关任人员进行汇总,向上级反馈,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全体员工反映的问题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整改,让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根据计算机在过程中的运用,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机,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可以自动收集检测,同时将检测到的数据做好录入工作,工程师可以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这样还能检测生产过程,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发生生产事故的概率,让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日渐增高。例如多媒体沙盘技术,是利用投影设备结合物理规划模型,让多媒体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对目标进行准确对位,制作出动态的平面动画,投射到物理沙盘环境中,进而营造逼真的氛围,让以往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一进入多媒体沙盘环境中就能够迅速投入到新的环境,适应新身份,进一步提高项目执行和管理的质量,加快项目的进度。另外我国国的硬件设施大体上能够让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的水平,所以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已经尝试用实物图形的方式去展现工程实践的软体。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即使可以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幅度的加快,然而这一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大风险。针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来说,工程项目管理多媒体技术软件系统较为复杂,且是开放性系统,管理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可能单位和企业内部也会影响管理效果,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效益大打折扣。 3.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异常复杂,关联到的内容非常多,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计算的方法,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对于管理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状态。单位和企业可以联合推出一款软件,专门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利用这款软件,管理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设计划、计算数据和绘画工程图纸等,还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在知晓施工进度的同时,能够做大程度优化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和设备设施,让工程项目的施工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也能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4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1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导致工程项目管理原先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管理,例如管理工程成本、质量和工程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现在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管理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主要有工程原料的采购、项目设计、合同管理等,由于管理内容多元化,无法只靠人工计算完场管理,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可以让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让企业和单位应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更加从容。 4.2提升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 一般工程项目规模较大,导致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技术风险逐渐增大,如果想项目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得到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项目管理措施得到完善,且计算机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还能处理相应的问题,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达到标准,这也是我国项目管理的最终趋势。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能够及时收集和统计工程项目的信息,且对这些信息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5目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去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且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却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5.1项目管理技术人员方面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就是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和单位十分缺少水平较高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就需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其既要掌握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都是将一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精英调取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这些人员虽然都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却没有能力去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化发展滞后。 5.2硬件问题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了让计算机技术应用更加全面,企业和单位就需要从市场中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包括电脑、电缆、网络设备等,且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设备的安装。由于硬件问题容易解决,很多企业和单位都愿意投资,这不仅让工程项目的形象得到提升。对于各类评比和检查制度也能应对自如。 5.3软件问题 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软件。优良的计算机软件能够让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质量和价格不成正比,导致找到适合的软件极其困难。所以企业和单位应该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让其研究出一款适合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6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工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对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找出对应的方案去解决,这样才能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徐宇宙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的发展突飞猛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也需要合理的应用。现如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样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概况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设立了有关机械制造的学科,给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开发的功能性技术,在高校的理论学习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中,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得到了质的提高,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的综合学科,主要包括了工业机械、设备以及机电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同时也包括了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以及企业相关管理技术的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以机械制造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的各种现代化难题,推进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被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机技术在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了些许的调整,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已然影响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地位,其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对于行业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本行业的发展是极为关键的。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概况 现如今,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举例来说:各种大型的施工设备的研发与建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调控,而工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各个机械、设备的运作;在精密设备和零件的制造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制造出的集成电路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存储器的容量也越来越大;在高尖端的行业中,如航空航天行业、武器装备的制造都是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应用实例。总而言之,计算机可视技术、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可视技术的作用是可以将抽象的机械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来转化成直接的、容易计计算统计的数据及信息,这样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直接的、便于计算的数据及信息开始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能更有效率的了解制造出的机械产品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且能及时了解和改善产品的不足之处。计算机可视技术相比于人工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避免了人工设计可能出现的缺陷,减小误差,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精确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的速度,不但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时间。计算机的虚拟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与现实工作环境几乎完全一致的虚拟环境,然后利用虚拟技术,将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模拟出来。因为虚拟环境能够模拟出各种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情况,所以能全方面的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保证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加强人对机械设计制造的控制,还能减少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进行检验校核的时间和成本。计算机仿真技术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设备来展现机械模型,通过此种手段能更加直接清晰的描述出产品的系统形态、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接下来的设计、制造的流程。运用好计算机的仿真技术,能够加快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进程,推动行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微型化发展 微型化发展是目前科技进步的主流走向,微型化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就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机和电脑。运用好计算机技术,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具体来说,比如在将产品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的同时,优化其使用功能和质量。目前这种发展方向已经初步有了雏形,现代的机械产品设备综合功能更强大,使用环境也更加灵活。 (二)智能化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正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就代表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开发使得目前的很多设想都很有可能实现,比如定向感知设计者的理念、智能感知外部环境等功能。 (三)网络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另一大发展方向就是网络化发展,在机械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宣传过程中,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推广、宣传。相比与传统的宣传手段来说,网络化发展不仅能大大节约宣传成本,还能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提高宣传的效果,扩大市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也同样如此。在本行业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能简明直接的展现出设计方案,还能自动检测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修正。另外,计算机技术还能对设计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模拟出实际应用时的情况。综上,要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皓东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广泛的运用到了机械设计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在市场方面的竞争不断增加,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便使得机械设计不断优化,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竞争水平,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需要技术人员的深入讨论与研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方法研究 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设计图纸方面,由于传统的方法是由人工根据要求画出草图,然后编入计算机来转换,这样的话便增加了时间和难度,致使效率不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便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现在的图纸由人工编程,由计算机自己制作,并且反映在显示器上,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仅仅节约了时间和难度,并且为相关技术人员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控与改变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样更容易对图纸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图纸的其他设计方面也都大大的得到了满足,保证了效率。 1机械设计现状 机械设计以往都会有许多不足,主要的方面表现在技术方面,对于机械设计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很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实行计划,因此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很大,多数情况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来根据设计方向进行计算和估计,而在假设的情况下对于用量和质量难以把控,因此随意性较大,所以对于设计者的经验水平要求很高,而将计算机技术引进机械设计中之后,这种情况大大的发生了改变,首先是在设计方面,计算机的准确率非常高,误差很小,因此在对于数量与质量的把控更加准确了,其次就是在设计手段方面,有了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机械设计的种类多样化,并且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在许多方面的限制条件也渐渐的消失,因此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计的作用极为重要,机械设计的核心便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便事半功倍,保证了机械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了市场竞争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入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过程的难度也逐渐增加,在机械设计中加入了许许多多的高端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便是机械设计的需求所致,而高端技术的出现更加有利于人机一体化的发展,人机一体化的出现让机械设计变的更加智能,使得机械设计的水平逐渐上升,这样一来,市场的需求更加促进了对机械设计的综合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出现了CAD技术,这项技术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中,CAD技术采用了高端的程序设计和精准的计算程序,保证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数据的准确性,CAD在二维动画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更加方便了人们对设计图纸的观察与研究,将各种复杂的符号进行转化,使用不同的简单符号进行表达,更加容易的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且CAD技术中拥有与数据库相关联的系统,确保各种符号都可以在数据库中轻易找到,为机械设计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之前的机械设计相比较,现在的机械设计变得更加的准确与便利,在除了一些相似的方面以外,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精确的设计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大大的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保证能够在市场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除此之外,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应用,可以对机械结构进行三维立体的分析与研究,保证分析过程中的准确与方便,对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更加清晰的看到相关零件,有助于对结构的了解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节省了时间,增加了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节约设计时间 CAD技术一经出现,便开始广泛的应用到了机械设计上,CAD技术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三维立体结构的使用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清楚的看到各个结构的动态了分布,并且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以集中精力针对相对复杂的地方,保证了设计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对产品的交流,增加真实性,给人实用的感觉,另一方面体现在设计便利方面,CAD技术可以将机械设计过程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并且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设计人员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很多的时间,尤其是对新型产品的设计和对大型产品的设计,效果更加明显,因此CAD技术的出现对机械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它帮助了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机械设计,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2及时修改产品结构设计 在零件装配的工程中,运用CAD技术,可以方便的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并且在设计新零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设计,CAD可以大大的提高设计的准确度,零件的设计主要依赖于CAD技术,当需要设计一个盖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罐口的大小,直接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盖子,这样大大增加了效率,除此之外,若在设计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根据设计的步骤去查找错误的步骤,每个设计过的零件步骤都会统一存在一个查找器中,当不知道哪个步骤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打开查找器进行查找,并且点开相对应的设计步骤进行分步查找,找到之后直接进行修改即可,有了CAD技术,零件的装配与设计都变得简单方便,所有需要的步骤都会有记录和存储,保证每一个步骤准确有序的进行,因此CAD技术对机械设计起着很大的作用。 2.3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 将CAM与CAD技术结合后,实现了两者一体化,可将CAD结果应用于数控仿真与数控加工程序生成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信息集成化,有利于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企业应用CAM与CAD技术后,有利于在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自身企业竞争力。 3结语 机械设计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机械设计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只有将计算机技术发展放在首位,未来的机械设计业也会一片光明,因此应该对计算机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以后的机械设计奠定基础。 作者:王攀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是明显的表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也就更为关键了。因此,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其已经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和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时间和技术有限,所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计算机自动化水平有限也是制约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计算机技术辅助功能的应用 受过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性十分有限,工作效率较低,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计算机技术必须要发挥其重要的辅助功能,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依据。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陌生,其中制造业、服装业等都是主要的应用对象,而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机械产业制造加工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提高其精细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工分析,将机械产品的形状、结构和尺寸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应用还能够将产品制造中存在的问题直观的显现出来,从而保证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二,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纸的设计,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图纸的设计更加的清晰直观,这样才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精细度,减少产品设计和加工的失误。第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应用,与传统的编辑和汇图技术相比,其不仅提高了重新编辑和修改的准确性,也能够避免重复工作增加图纸设计的重复性。 2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是与传统机床的对比,而数控机床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发展,所以说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就要对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计算机数控机床的应用主要分为数控软件和数控编辑两个形式,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编辑,而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服务机械产品的加工和制造中的,尤其要应用到复杂的、零碎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中,然后利用数控软件对运行的程序进行编制,然后在利用数控机床对软件进行加工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控机床上,而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计算机语言技术和数控编程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更加的简便和突出,而数控机床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发的明显,将成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和自动化行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3计算机技术中3D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D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能够使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而3D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是在产品设计上对产品的大小、尺寸、规格和特征等进行全面的、立体的分析和模拟,这样才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设计方案、发现产品的设计问题,从而在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对机械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计算机3D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产品的加工完成之后,因此计算机3D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产品的色彩、位置和物理信息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对比进行产品质量的完善,以此来保证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1]。以往的机械设计制造,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要通过物理或者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改进,但是自从3D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之后,不仅能够将产品分析和改进的效率和成本降低,还能够改善以往检测方法的弊端和不利,从而使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4计算机技术的仿真技术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实现了可视技术和虚拟技术,但是其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些数学模型能够对机械产品的应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还会使模型的更改和操作更加的便捷、高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将虚拟技术与现实结合起来,然后进行仿真模拟的实验,然后对各种数据参数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的缺陷值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分析,以便在仿真技术的应用中使得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结构的不断完善。另外,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是保证产品准确率和功能性的,而对于不同材质的产品所使用的模拟软件也是不同的,所以仿真技术应用高效性的提高要调整产品的生产参数,以此来改善机械设计制造中成本高、难度大、质量低、修改难等问题[2],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便捷、高效,从而保证机械产品设计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计算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而且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功能、计算机数控机床、计算机3D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的具体应用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逐渐向着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了。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中的应用,更加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也增强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得机械设计制造业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了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罗垚煜 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工业设计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其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工业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二者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工业设计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分析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着重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希望以此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显得异常重要,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顺利和便捷。可以说,工业生产离不开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更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只有妥善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有可能促使工业生产长远发展。 1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1.1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外观设计、包装以及广告设计等。从深层次来看,工业设计不再局限于学科内在的部分,而是深入地延伸到了产品的服务领域。工业设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要的核心成分,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创新中达到二者的统一。工业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工业产品的更新,使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物质文化,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 工业设计在初期是一个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和落后阶段。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工业也随之发展和变化,不管是设计还是生产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逐渐向着一个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将工业设计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理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之中。在科技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工业设计也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不断地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将人文设计理念运用到其中,加快了人性化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3工业设计的意义 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较为复杂长久的发展过程,其基础较为薄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工业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在研发产品中,工业设计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经济大门的钥匙。(2)工业设计能够促使工业生产向着一个更加个性独特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更加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向着一个高档、健康、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工业设计缩小了我国和世界的差距。大家知道,和一些国际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新兴的工业设计打破了旧有的认识,使得我国企业在设计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新的设计,可以说,工业设计促进了我国市场向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工业设计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设计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包括了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2.1网络的工业设计信息系统平台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使得工业设计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工业设计向着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变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能够充分地建立起一个信息平台,主要是为工业设计进行展示。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各大企业提供足够充分的服务,将企业和客户有效地联系起来,为客户提供新型的方案。但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之中,需要有效地保证其安全性和通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 2.2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主要是为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从人们的生活来看,传统的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创新技术,加快计算机对于产品的辅助设计,例如应用于CAD制图中。通过技术人员利用网络进行协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整体的思维,在产品的设计中能够有效地加入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利用信息平台来对工业设计进行造型。 3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实体造型、形式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这3个方面来表现出来的。 3.1实体造型 工业设计应用于实体造型,主要是采用了计算机中的三维立体模型,以便准确系统地了解产品的形状、大小以及结构。在造型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一系列的设计图,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绘制好产品设计图,进而运用合适的软件来进行渲染,以此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体造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观察,使得表现力更加直观。 3.2形式设计 形式设计中的色彩渲染对于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于色彩的评价则需要着重考虑对称感、突出感和稳定感。在判别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比较模糊的系统去评判所在的布局,而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形式设计中,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形式美的设计需求。 3.3人机工程学 和以前相比,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环境中,如果仅仅注重产品的外观,那么显然会使得人们对于市场产生一系列的审美疲劳。而大众对于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审美这一方面,更是在质量方面。这就是人们所提倡的符合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是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随着工业设计渐渐形成一种文化,将会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推动社会向着一个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4结语 工业设计作为连接产品和价值的重要的纽带,其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我国的制造业等工业发展较为困难,这需要企业发挥创新精神,用心经营,灵活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期企业在新时期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作者:张永安 单位: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 时期下,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行业中,而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促使远程教育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教育行业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远程教育;计算机技术;应用;分析 新时期下,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为重要基础,通过视频以及音频信息,将教学资源共享给学习者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异地资源共享和通信成为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从文本信息的传输逐渐过渡到视频信息以及音频信息的传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呈现多元化,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给学习者,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意义 1.1引发教学变革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势必会引发教育变革,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体现了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从学习集体以及学习活动中分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教育过程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开展并且取得成功。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完整性,而我国传统远程教育主要采用电视授课以及函授的形式,其在交互性以及时效性方面,都不具备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1.2体现技术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将不同地点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有效组织在一起,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其具有独立性、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超空间性的优势,让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学校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3解决学习和工作矛盾 现代远程教育是当前我国新兴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廉价、广泛以及公平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制约,所有优秀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学习者还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有效解决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 1.4让学习更加主动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不受教学进度以及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在遇见学习遇难后,可以向教师网络求助,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2在远程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作用 2.1创新远程教育思维 新时期下,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教育辅助技术,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指导,并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和享受。 2.2完善远程教育理念 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提供基础平台,并且进一步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完善评价管理体系 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为远程教育的教务工作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评价管理体系,促使远程教育的管理更加智能化以及公平化,为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3在远程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建立安全的网络课堂 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修改网页源代码,致使学习者不能直接获得源码,对网页内容进行有效保护,进而实现网页保护以及文本保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学习者构建安全的网络课堂。 3.2管理课件素材库 课件素材库主要是根据素材内容,将其以数据可的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其是一种管理、储存以及组织形式。当前,素材库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视频类、动画类、音频类、图形类以及文本类。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对素材库的有效管理,并且对素材进行下载、删除以及增加。同时,素材库还有利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浏览以及检索,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3.3视频观看 视频观看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连续的声音和影像经过压缩后,传送到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一边收听、观看,一边下载,不需要将文件下载后,才能进行观看,实现在线观看的整个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后期处理,并且将其进行加工,制作成教学课件,传送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根据自身需求随时观看。 3.4实时视频 实时视频可以充分解决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的问题,在实时视频技术下,教师和学习者只需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话和电脑,并且安装相关浏览器,就能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进行一对一以及一对多的教学,为学习者创设拟真的教学环境,体验真实的课堂气氛,成本要比课堂教育更加低廉。其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作业修改功能、交作业功能、发言功能、讨论功能、授课功能、管理功能以及点名功能等,而上述实用的功能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同时,实时视频还拥有学生反馈、在线考试以及录制重播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功能。 3.5在线答疑 在线答疑是计算机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关键环节,其不受地点以及时间的制约,通过网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学习者能够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不定时的回答问题,属于一种教学网络交流。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远程教育中也逐渐实现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应用,而合理而科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同时也是远程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只有提高远程教育的科技含量,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让远程教育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作者:吴达 单位:吉林省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探索 [摘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开始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将信息管理纳入自身的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以此来促进产品的快速生产与销售。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与普及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目前来看,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难以避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信息化管理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 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计算机不仅是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大量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并将掌握技术作为自己升职和提升收入过程中的砝码。不管是在各个商业领域还是科研学习之中,计算机所发挥的作用开始越来越明显。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以及组装技术。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必须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以此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减轻企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之中的压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企业现代化的管理,保障企业能够真正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一)文字处理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首先文字处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现在的企业管理大部分直接采取网络的手段来进行各项资料以及文件的收集和打印,因此如果能够将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结合,那么就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能够突破传统管理的桎梏,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其次,这种直接在网络上所进行的管理能够将信息的失误率降到最低,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数据处理 在对各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时,数据处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这种重要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对信息数据的采集输送以及分析和整理来进行一系列的企业资料管理和运用。从国家所的重要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在采取计算机技术管理的过程之中直接进行数据的收集,通过后台的处理来完善各种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既能够保障大范围的覆盖,还能够极大地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各种数据以及票据的处理,及时地进行数据的结算,真正地实现电算化会计,突破原有传统会计模式的桎梏,实现全方位的高效管理,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三)信息传输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技术能够解决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诸多难题和不足之处,将不同的单位和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与处理,对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各种资料进行实时的传输,保障信息处理人员能够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高效率。 (四)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计算机技术运用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辅助教学辅助、制造以及辅助设计。其中辅助设计主要是指计算机使用人员直接发挥计算机的特性来进行设计,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的质量,并减少设计成本和时间,从整体上提高设计的现代化水平。计算机的辅助制造则主要是采取一系列的图库来进行不同部门的运用,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将设计成本降低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障整体设计质量的提升,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降低管理成本 计算机技术除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之中的各种支出成本,能够保障企业突破原有的人工管理。开会作为企业搜集资料、了解员工工作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所涉及到的资料较多,如果缺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那么只会造成工作人员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企业在开会的过程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来解决一系列的资料处理问题,有效缩短资料的打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二)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在整体的运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调控,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管理与质量,缩短管理时间,这一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难以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管理,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会议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及时地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并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三)丰富现有的管理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企业的管理者不仅革除了已有的管理模式,还将全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之中,保障管理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企业的高效和军队化管理。传统的管理直接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但是在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之后,企业还可以采取人脸识别以及指纹打卡的方式来实现考勤,从而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 四、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一)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尽管计算机的大量运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大部分的员工并没有计算机教育的背景,因此难以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有待完善,这一点直接导致许多计算机技术难以在实践的运用过程之中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的计算机管理应用过程之中,除了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外,还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计算机操作的认识,保证员工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 (二)计算机投入力度不足 计算机应用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现在许多企业管理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为计算机的运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不同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因此在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进行各项设备的完善时往往过于谨慎,难以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尽管已经完善了现有的计算机配备,但是许多员工并没有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现有的计算机普及水平还较低。 (三)计算机应用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在现代化的企业运营过程之中,除了需要增强自身抵御外界压力和风险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对计算机网络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保障自身信息的安全性,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运用的过程之中,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1)首先是计算机网络自身所存在的各类隐患以及安全。在企业的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大部分的信息资料直接在网络之中进行各种操作,这种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因此极易被外界盗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信息管理的认识,难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的信息已被他人所窃取。其中一些非法入侵者可以直接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来入侵企业的内部局域网,最终造成企业信息的泄密,并为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损失。 (2)计算机内部系统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美国微软公司所提供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在运营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更新,因此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和漏洞。特别是一些直接进行无线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之中,非常容易导致各种信息的泄露,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并给企业带来经济大量的损失。 五、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除了需要大量地运用各种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之外,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巧水平。如果操作者缺乏对计算机的深入认识,难以掌握基本的操作,那么则无法发挥计算机的充分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需要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培养和学习,保障员工能够掌握基础的操作技巧,积极地学习各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加大计算机的投入力度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之中,企业除了需要为计算机的大量普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需要充分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保证员工能够积极地参入整个计算机的使用过程。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保障计算机的大量覆盖,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提高现有的技术装备,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自身的资金难题,以此来完善基础设施,保证计算机技术的大量运用和普及。 (三)对员工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企业的管理者除了需要了解计算机技术运用对其他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之外,还需要针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对员工的后期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保障企业员工能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巧,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范来进行管理与操作。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之中,必须注重网络安全这一板块的培训和学习,员工必须在企业的引导之下了解各类网站的具体运作以及系统的操作知识,从而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一系列的信息泄露行为。其次,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的同时能够按照行业内的标准规范地使用各种计算机。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采取各种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那么就能够真正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之中,企业的实力不仅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让企业突破现有发展的瓶颈。但是从目前来看,在计算机技术运用的过程之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出现了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难以提高现有的技术应用水平,无法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曹津梅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摘要】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也逐渐地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种单独的辅助设计技术用来辅助各种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使得机械设计更加简单高效。机械设计领域自从有了计算机技术的加入开发周期大大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重要作用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机械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自从开发出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迅速占领市场,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场技术改革风暴,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悄然潜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指通过程序员编程设计一些绘图软件,设计师们利用绘图软件进行设计工作。在机械设计中一个大型机械的设计往往需要画很多的设计图,传统的机械设计都是设计师手动绘制设计图纸,这不但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绘图功底,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设计思路中出现了一些误差,想要修改就要重新绘制图纸,极大地浪费了设计师的精力,而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师只需要学习简单的软件操作就可以快速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大大地缩短了图纸的绘制时间,减少了设计师的精力,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并且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调整及时地在软件上进行修改操作,有效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并且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软件模拟设计产品,及时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足,使设计产品更加合理。机械设计通常需要很多的步骤,传统的手绘图纸工作量很大,现在全部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实现,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已经相对成熟,在机械设计中大量应用,对机械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2.机械设计中主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方面 2.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有效进行二维绘图 机械设计中经常会用到绘图,图纸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让设计师使用一些绘图软件绘制图纸,比如PROE、CAD等软件都可以有效绘图,这样就使得图纸绘制的时间大大减少,图纸的质量也可以保证,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2.2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建模 建立一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要经过一下步骤:(1)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化模型通常采用的是.prt文件,但是.prt文件有很多模版,不同的行业使用的不一样,因为不同模版的单位、参数和出图格式不一样,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模版;(2)设置模型参数,主要是齿轮厚度、齿数、变位系数、齿根圆角半径、压力角和模数,这些参数都有一个初始值;(3)根据基圆、节圆和齿根圆等建立一个模型;(4)使用ProE软件使用方程画出渐近线。 2.3图形和符号使用更方便 机械设计通常会使用到大量的符号,设计师需要牢记这些符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容易混淆,但是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些符号编成符号库储存在电脑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经常使用的标准化零件编入一个库中储存起来,绘图时候稍加调整就可以使用了。 2.4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也可以用在三维造型和工程分析中 传统手工绘制图纸的三维立体效果很差,但是计算机处理出来的实体造型效果明显,立体感觉很强,设计师可以清晰的看出立体构型。计算机也可以进行辅助分析,这样分析起来更加方便,通常可以制成报表和文档等方便查看。 3.在机械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优势 3.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大缩短了机械设计的周期 以前设计一个机械往往要花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特别是一些机械零件的几何结构非常的复杂,用手工绘制图纸的时候难度很大。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用简单地几何体组合成复杂的结构,这样机械设计的速度就能大大提高。 3.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设计和修改零件 有时候设计出的零件不能满足实际情况,因此需要调整零件设计,传统设计方法修改起来非常麻烦,需要重新进行图纸绘制,而在计算机软件中修改非常方便,可以提前试验零件,确保零件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并且通过计算机软件我们能够看到零件设计的过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出现问题的部位,再根据问题进行修改。 3.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看出零件装配过程 相同的零件经过不同的装配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计算机辅助可以把零件装配后的效果演示出来,可以及时调整错误的装配流程。计算机辅助技术还可以展示出零件的运动,这样就可以及时地调整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得零件的安装和调配更加合理,最后提高机械设计的质量。并且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先进技术结合设计出更加完善的作品。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作用巨大,在生活中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而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自从应用在机械设计中,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设计周期,并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更加完善。 作者:寻耿 单位:湖南省浏阳第一中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企业管理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呈现迅猛发展,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中。而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现代化的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为管理更加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了便捷,以此来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主要对招标企业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招标;企业管理 前言 现代社会呈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而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载体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人们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获取及掌握提供有力保障。招标企业主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转变,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通过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壮大。 1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1有效统计和分析信息数据 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辅助性工作存在,在存储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招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可实现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和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制定可行的决策。一般情况下,领导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而保证信息或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决定领导决策能力的关键,此时,现代化科技手段就需被应用到该过程中,从而保证其分析和判断的精确率。与此同时,对磁盘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时,可实现数据查阅速度和效率的大大提高,从而保证客户所需资料或信息的全面性,以此来促进招标企业的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1.2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任何企业都应对本企业的员工数量、组成结构、工作效率等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有效的对人员进行调控,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对此,可通过计算机的空间大容量,来完成存储企业的基础数据资料,一方面,是为了管理者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基本情况及岗位调动情况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方便查询和提取员工的技术水平、人员结构、岗位分布等,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客观规范管理,有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员工配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作出相应的协调,以此来促进人才分配、调动的合理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用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1.3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做好财务工作有利于促进招标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的运营经济状况都在财务工作中体现出来。而财务工作的开展难免会对大量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处理,并涉及资产、报表、工资等诸多方面,若仅依靠人工处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实现会计的电算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常只要将所需计算和统计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并保证其输入格式的正确性,软件系统便会自动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有利于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减少,进一步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从而为企业经济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从而保障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4计算机技术在评标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评标方面的应用仍处在未完全发展的阶段,主要是在计算机中输进评委已打好的分数,且计算机能够自动对结果进行统计。而而广州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开发出来的评分系统可分为:①技术评标。不会公开投标人的相关信息,并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利用计算机的相关应用,实现对投标书之间的横纵向比较,能够对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有效查询,从而保证了评委评分的客观性;②经济评标。首先对投标格式进行统一,评委主要通过计算机和工程量清单的方式对投标人所报的单价进行比较,且计算机对投标人报价的高或低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从而为评委对报价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依据。经济评标系统能够有效保证评委对投标报价进行分析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以此来实现“三公、择优”的目标。 1.5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通常,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其中广域网是遍及世界的网络,相比而言,局域网主要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近年来,网络功能逐渐强大和完善起来,企业内部可将局域网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中间层次,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方便员工对企业整体状况进行了解,要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各个部门及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2计算机应用于招标企业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招标企业管理信息化中仍存在诸多尚未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设计不合理和实施工作不到位这两个方面。导致计算机信息化设计缺乏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有: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不到位、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不熟悉等。而设计不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施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一方面是由管理信息化的更替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对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有限 各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益不同,由于在计算机的应用上投入的资金较多,所以,每个企业的管理层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未能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因此,部分招标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用到的软件及硬件方面多投入的资金较少,造成计算机应用进行企业管理未能具备齐全的设备及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体现出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强大功能。 3计算机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3.1对计算机应用予以重视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招标管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工作效率的快速提升,从而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然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提供较为有效的数据信息,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管路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因此,要对计算机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保证其在招标管理工作中强大作用的有效发挥。 3.2加强计算机在招标企业中的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招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其应用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未来稳定发展下去。因此,企业要对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工作予以重视,尤其是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企业核心发展部门中的应用力度。另外,招标企业还应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和开发,大规模招揽符合企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从而为招标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人才基础。 3.3加大招标企业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基础就是具备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若计算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话,技术装备的水平较低,可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将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主要用来购置计算机设备设施上,保证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使得每位员工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计算机。另外,国家针对计算机保密技术和保密管理这两个方面具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因此,企业除了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外,还要加强对涉密信息的保密安全。而提高企业计算机安全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企业在计算机硬件上的资金投入。 4总结 现代计算机信息化呈现迅猛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招标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保证信息检索的智能性、高效性及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研究成果的充分利用。 作者:刘忠明 单位: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 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管理发展 摘要: 图书馆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在信息交流检索及远程服务中已普遍使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应用 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图书管理的日常工作需要。一般来说,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对外的管理与对内的管理。对内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图书馆内部的业务管理,对外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读者完成信息的检索与电子图书的阅览等。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一)取代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对一些文献与图书进行必要的整序、集存以及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进行教育和智力的开发等。这些工作在传统图书馆中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通过人工来对一些文献与书籍进行相应的收集、统计、登记以及整理等,这些工作比较繁杂,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很难实现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中都在不断地追求程序化的管理、自动化的管理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必然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为了实现对图书馆进行高效管理,我们便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不仅方便了我们对文献的收集与登记,同时还构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目前,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我们不仅大量地使用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同时还专门根据图书馆的管理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的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与硬件,实现了对书籍与文献的采编及图书借阅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库,并能够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处理以及数据统计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人工进行编录所产生的漏编、漏录以及错录等现象的发生。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编录的准确率,并能够及时对一些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而发生变化,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使用专业化的技术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库来分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与数量等,合理进行图书的采购。 (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在进行图书馆的借阅与归还时,均是采用人工登记,不仅效率低,同时还不利于对借还进行管理。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借还变得更加简便,手续也更加便捷,而且不易出现借还错误,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借阅图书之前,使用计算机登录图书馆服务器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通过该系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借阅时间、借阅期限等情况,同时还能够查询到图书馆内现有的书籍、藏书位置、藏书数量、所需书籍是否在架等。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在各个阅览室盲目地寻找,借阅图书更加方便,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文献的处理限制。对于现代化图书馆来说,已逐渐趋向于社会化,也越来越开放,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再受时间及区域等的限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跨区域传播。 (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形式,同时还改变了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形式,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和人性化。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对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让读者能够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获取信息也更加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速。此外,数字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是在不断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资源,而不像传统图书馆仅局限于书本。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注重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图书馆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的管理。 (一)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信息资源勘探技术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在线分析与处理。这一过程广泛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情报检索,并根据以往经验组建专家系统,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及模式识别等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勘探。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现代化图书馆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地使用了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评估以及预测等,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分组和关联规则等。这样,便可以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处理等。使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馆藏资源进行统计,并能够对流通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在经过数据分析之后,还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便可以科学系统地对图书馆中每一项的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够为课程编排、学科的设置、课程统筹以及教学活动等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并方便了读者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 现代化的图书馆大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收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而传统的图书管理员不具备这些技术技能。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引入一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且具有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必然会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图书馆业务,还要有图书情报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技术,同时还要能够对图书馆信息系统进行熟练操作;不仅要能够进行联机检索与网上查询,同时还要掌握数据库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不断地深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同时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四)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使用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为了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数据库、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的质量。为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的手段与模式,要努力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服务,让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准确,并不断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完善。此外,在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采编与扩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读者需求,更加主动、专业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作者:侯永青 单位: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 摘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涌现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论是人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将这两种技术进行融合也是适应时展的潮流。所以本篇文章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展开讨论。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我国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通信技术以电话机的出现被大众而熟悉,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而电视的出现更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计算机的出现无疑是为人类的生活增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助手,帮助人们生活与工作。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够离开的技术,这两者都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将这两者进行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也是计算机中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计算机的技术很广泛,不仅有系统方面的技术,器件方面的技术,还有部件技术与组装的技术,下面就一一介绍这几种主要的技术。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整个计算机完整系统所应用的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配合,一起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系统结构技术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提高计算机的性能,使得计算机有合理的价格性能比率。而系统的管理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系统的管理是由操作系统来实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吞吐能力与解题的时效,使得计算机更加容易操作,工作的性能更加可靠。系统的维护技术是帮助计算机获得更高性能的保障,包含了系统实现的自动维护程序与诊断程序。此外,计算机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还包括了系统的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是具有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与应用相关的两个方面是程序设计自动化与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器件技术 在计算机的系统中,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就是电子的器件,计算机中的“与”“或”“非”门都是复杂的基层线路,而这些基层的线路会组成较高一层的线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组合逻辑线路。一类是时序逻辑线路。这两类逻辑线路都是由电子器件所组成的,也是通过电子器件来实现功能的,计算机的划时代标志是以电子器件在其技术上的变革来进行划分的。 1.3计算机部件技术 计算机系统是由多个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这些部件有不同的数量与品种,每一个部件又是一个精密的小系统,有着其独特的技术要求。一方是生产这些部件时,需要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这些部件在工作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如运算技术、存储技术和输入输出技术等等。 1.4计算机组装技术 计算机的组装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信息传递的延迟性还有生产的工艺性等。计算机的电子器件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与更新,电子器件的更新对计算机的组装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自发展以来,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换代,为了能够将计算机发展的更好,为了能够与计算机的换代相协调,组装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微型的方向发展。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广,所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但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还没有改变,通信技术一直都重在实现信息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内的无失真传输,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指通过通信技术,使得处于不同形态、不同地域的信息,实现了跨地区的转移,并且在转移的过程中,信息是安全的、准确的和快速的。这样一来,信息就能够从一个地方无误地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发出者到达了接受者。 2.1通信技术的历史与现代通信技术的产生 以往的信件传送都是远距离的传送,不仅是国家的管理,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远距离的传送信件所完成的,但是随着奴隶制度的国家出现,远距离信件的传送越来越频繁,因此出现了由国家主要承办的邮译制度,其就是邮政的前身。什么是邮译制度,就是利用了实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古代就出现过类似邮政传递信息的方式,比如通过烽火台来传递战事信息,通过信鸽来传递信条等等,这些都是通信技术的历史。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是在1835年,由莫尔斯发明的电报为标志。莫尔斯在随后确立了莫尔斯电码,它的出现标志着有线电报的问世。在1835年附近,出现了很多有关现代通信的技术,例如电话的出现,无线电报机的出现,都为通信技术增加了宝贵的财富。信息论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 2.2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最近这些年,通信技术在不断完善,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的通信技术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主要有数据传输信道的发展,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还有最近的多方向发展。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而传输信道的发展又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有光纤,同轴电缆,还包括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等。卫星通信为地球的人类与其他星球构建了联系,也通过卫星通信接收到很多的电视节目。现在人们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卫星通信进行接收与观看的。数据的传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包括了基带传输,同步技术与数据的交换技术等。早在20世纪初期,通信技术就呈现出了多向发展的态势,如电报、电话等等都相继被人们使用,而在21世纪,这些技术仍然在使用,但技术已经实现了更新换代,如电报已经发展成了智能电报,而有线电话也发展到了远程、智能的电话,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移动无线通信,多媒体的技术和数字电视等,这些通信的技术都是人们现在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无限的便利。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也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行业,所以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发展,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高更好的服务。 3.1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从其名字来看,可以看出,这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是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产物。就目前阶段而言,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集中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三个方面。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但最为直观的则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区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通信。从实际的应用层面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运用于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以及不同地区计算机和各类通信终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例如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打印机与计算机的连接,进而进行交互使用和无线打印,又如,计算机与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数据交换等等,也都是运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这些过程中,实现了文档、表格、图片、影音等信息的交换共享,这些通过计算机处理器的处理,大多以二进制数据流的形式存在,借助通信技术实现了传播。对于简单的通信而言,只需要计算机与终端的设备就可以实现,通过计算机和终端设备的串并行口,使用电缆将串并行口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了,但是这只适用于近距离的传输。而针对远程复杂的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很多的计算机和通信的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连接,然后通过介质进行数据的传输。一般的计算机通信系统都是由终端的设备,数据通信的设备,传输的信道和通信软件所组成。 3.2信息技术 现在人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关键的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并且促进着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直在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两位数增长的惊人成绩。众所周知,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有力证据,全球的GDP中,有很多的产值都是由信息行业所创造的,现代的信息技术涉及了很多的方面,在内容方面也是极为复杂丰富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一直都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处理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收集数据,整理与加工数据的,所以将计算机技术成为知识的“加工厂”。 3.3蓝牙 蓝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蓝牙是一种无线连接技术的称呼,它的成本很低,实现短距离的无线连接。蓝牙可以在十米的半径范围之内进行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传输和声音的传输,例如人们将蓝牙与手机进行连接,然后在与他人进行对话。蓝牙的技术主要有蓝牙专用IC和蓝牙无线通信协议栈两部分组成。蓝牙专用IC是由基带处理块和射频模块这两个部分组成的,这两者形成了蓝牙收发器。蓝牙无线通信协议,主要有SDP等部分,这些协议在主机上运行,或者是在产品主处理器上面运行,它的方式是采用嵌入式的方式,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对设备与服务的发现等的安全处理方面,还有主处理器与其基带处理IC之间通过HCI接口而实现的通信。现阶段蓝牙的应用已经可以在电脑与手机上进行应用,蓝牙技术的实现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将其进行了融合,不断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进行发展。 3.4宽带技术 宽带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对于数据的传输速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宽带事业的产生,信息的传输速率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目前宽带技术还融入了光纤与无线和以太网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计算机离不开宽带技术,人们工作和生活也离不开宽带。不同的宽带技术有不同的接入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也存在着不同的数据传输质量。宽带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尤为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现在的光纤宽带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也在体形上面实现了更小,更轻便的目标。 4总结 网络是未来无处不在的主要形式,网络关乎着人们的一切生活,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实现网络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都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符合当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必然趋势。两种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建设,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会更满足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新技术的需要。 作者:关晴 单位:渤海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研究 【摘要】 20世纪是技术型社会,更是信息型社会,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状况,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本文立足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二者的融合现状进行解读。 【关键词】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纷纷应运而生,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了整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网络通信技术在中国也实现了极大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及技术手段被统称为计算机技术。其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按照计算机的生产顺序可大致分为四类,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组装技术。其中的计算机部件技术又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而计算机软件又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程序和运行程序文档。为了突出重点,笔者仅从计算机系统技术与计算机部件技术进行阐释。 1.1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是一种兼具整体性与全局性的技术,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管理技术、系统维护技术以及系统应用技术。①系统结构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另一方面又能使人们获得合理的性价比。②系统管理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既方便使用,又降低了计算费用。③系统维护技术是计算机系统进行自我诊查和自我修复的反映,是人工智能的物化表现。④系统应用技术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程序设计自动化及软件工程技术。 1.2计算机部件技术 谈及计算机部件技术,首先要对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进行理解。计算机硬件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运算器以及储存器。输入设备是指接入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摄像头;输出设备是指经计算机经过计算后输出给用户各种信息的设备,比如我们常见的打印机、显示屏、绘图仪、磁记录设备;控制器则是计算机的核心机构,是控制CPU的中枢部门;运算器的存在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技术数据的精确性,是保证科学研究严谨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基础;储存器是负责记忆的重要机构,通过内部储存器及外部储存器实现了对于各种信息的保存,从而为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前提。 2通信技术 20世纪是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最为耀眼的阶段,轰轰烈烈的信息革命与科技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更给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局。电话的出现及普及使得遥不可及变为近在咫尺,相隔万里的人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个微型设备进行通畅的交流,从此距离不再是阻碍信息沟通的障碍。电视机的发明则使整个世界变得可视、可听,有了电视机的陪伴,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电子计算机可谓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成就,它将单一的线性生活组装为多维度的棱镜,透过它可折射出大千世界、万般时空。纵观通信技术的历史变革,无数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为通信技术和通信手段的改进与完善默默奉献,不仅促使通信技术的超越,更促进了社会的突围与颠覆。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尤其以数据传输信道与数据传输技术的更新为主。①同轴光缆、光纤、微波信道、越洋海底电缆、短波信道、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渠道的拓展为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稳定性提供了保障。②在数据传输技术发展方面,逐步实现了基带传输、频带传输、调制技术的突破,并通过同步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多路复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地刷新了传输安全性及便捷性的新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报发展到电话,再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及数字电视技术,通讯产业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后,便催生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如今,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主要集中于光纤通信及第四代无线通信服务技术,在程控设备、移动基站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建设性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变革,4G技术是对3G技术的一种批判,在原有技术上融合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与IP的核心网系统。4G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数据、音频、图像的传输更为迅速,而且在画面的清晰度与保真度上也有提高。此外,基于4G技术的应用,各个领域都得以围绕“人本”核心而拓展业务,在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之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实现了与客户更加积极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通过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融合,人们在工作、交往、购物、娱乐、学习方面都更为便捷。 4结语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人们获取大量信息奠定了基础,二者的日益融合也必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潮流和先导。在国际竞争中,只有抢占信息渠道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继续推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为资源共享搭建坚固平台。 作者:姬婷 夏倩茹 张可健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计算机技术论文: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分析 [摘要]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不论是在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还是审计管理方面都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金审工程”的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工程审计周期长、投资额大,涉及的相关人员较为复杂,因此,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较为有效的开展。对此,本文结合高校工程审计的实践经验,探究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赵郁茹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增长动力浅析 【摘要】轨道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高效、运载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在高铁建设的拉动下,中国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出现快速增长,加之城轨地铁的大规模投资,带动轨道交通装备需求上升;但进入2011年以来,受铁道部高层人事调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等因素影响,高速向前的铁路投资出现了降速的现象。受此影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收入增速明显下降,资金链趋紧,经营压力增大。中长期来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力仍显不足,未来铁路建设将继续推进,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也将增长。 【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需求;动力 1、引言 轨道交通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高效、运载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趋势。轨道交通主要包括铁路、城轨、地铁等运输方式,相对应地,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需求主要来自于铁路和城轨地铁建设需求,以及海外轨道交通的投资需求。近几年,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依托铁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充分消化吸收轨道交通装备的先进制造技术,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2、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现状 作为国家轨道交通运输重大技术装备的提供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这使得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内竞争程度远低于一般装备制造业。同时,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涉及国计民生,铁道部对行业内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并对铁路机车车辆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产品验收通过方可出厂;国家对城轨地铁车辆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控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整车制造企业,以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 2000年,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总公司分拆为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并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是国内主要的两大综合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凭借较大的经营规模、完整的产品线和领先的技术优势,两大集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5%,行业集中度高。此外,由于产业政策和技术准入壁垒的限制,国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尚不能在国内独立开展整车生产业务。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国外知名企业通过合资设厂、技术输出、联合投标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占据了国内少量市场份额。此外,随着铁道部的取消,后续招标权将逐步下放,地方铁路局的自主权不断加大,可能致使行业竞争趋于加剧。 城轨车辆、高速动车组制造所需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率较低,比如城轨车辆中的信号系统、直流供电牵引设备以及高速动车组中的传动及减振装置、网络控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部分进口零部件生产周期较长,从外国企业进行采购时的订货、生产、运输等问题会对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针对国内供给能力较差的关键零部件类别,外资企业往往会定价较高,从而对行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垄断性决定了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行业主要客户为铁道部及其所属的地方铁路局。铁道部不仅决定着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需求总量与结构,而且还决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政策。由于铁道部对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采取“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使得相关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铁道部的结算政策会随资金状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资金周转产生较大影响。 3、国内铁路建设需求 铁路建设方面,近年来,中国铁路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原有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十一五”后三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资获得爆发式增长。2008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75.54亿元,是“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倍,同比增长88.6%。201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74.59亿元,同比增长17.8%,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作为铁路投资建设的主要部分,高铁投资从2004年的4.50亿元飞速飙升至2010年的4,415.90亿元,其中在2008~2010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铁路投资的主要方向。2011年以来,受铁道部高层人事调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追尾事故、铁道部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当年完成基建投资4,610.84亿元,同比下降37.58%。 进入2012年,随着事故影响的消退、铁道部资金压力的缓解以及“稳增长”目标的强化,部分停工铁路项目陆续复工,但受资金安排与落实的时滞影响,1~9月投资额仍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2012年1~9月铁路基建投资累计完成2,920.51亿元,同比下降15.8%。四季度,在铁路投资计划不断上调以及铁道部资金逐步到位的影响下,2012年四季度完成铁路基建投资2264.5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9.97%。在四季度投资大幅走高的带动下,2012年全年完成铁路基建投资5185.0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年投资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2013年,铁道部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5200亿元,车辆购置投资1170亿元,整体投资规模与2012年基本持平。 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方面,由于铁路运营的公益性,铁路运营的盈利能力较低。2011年和2012年前三季度,铁道部营业毛利率分别为11.16%、8.63%,净利润分别为31亿元、-85.41亿元,铁路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为缓解铁路建设资金紧张问题,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成为政府支持债券,同时,给予该债券利息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将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铁道部完成债券融资2,000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债券的发行规模为1,500亿元,发行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度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不足1,000亿元)。此外,根据2013年3月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铁道部将实行“政企分离”,原有行政职能将划入交通运输部和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原有企业职能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考虑到铁路仍处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承担着较多公益性职责,预计融资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其融资能力。 2012年5月以来,多省先后披露了铁道部下发的《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信息,该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规模超4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之前初步确定的规划为4.5万公里),形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铁路运输网络。将该规划确定的总体建设目标与之前初步制定的铁路“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比较发现,除快速铁路网由4.5万公里调整为“超4万公里”外,其他总体目标基本一致,因此初步估算的“十二五”期间总计约2.8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规模预计将不会有太大变动。 铁路建设属于基础性产业,其投资规模大、工程复杂,涉及到土木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车辆设备、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多个方面,其中车辆装备作为铁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投资额约占总投资规模的16%。近年来,随着铁路投资的快速增长,铁路车辆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速,铁路机车车辆年购置规模快速上升,从2004年的不足200亿元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1,0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根据已有铁路发展规划,预计“十二五”后期,铁路机车车辆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10%~15%。 4、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 城轨地铁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常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交通体系压力巨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绿色环保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轨道交通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数量已达到55条,运营里程1,500公里,近几年来城市轨道车辆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从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国内城市与主要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未来对轨道交通建设的需求仍然巨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9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其中有30座城市获得批准,计划至2015年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公里,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考虑到国务院对拟申请轨道交通项目城市的基本条件是:地区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城区人口300万人。由于申请门槛不高以及轨道交通对其他产业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会积极投入到轨道交通建设上来。2012年9月,发改委审批核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总投资约3.3万亿元。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城轨地铁车辆需求的增长,按照每公里平均5辆的密度计算,2013~2020年的车辆年均需求约3,300辆。 5、国际市场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运输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份额将持续升高,从而拉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德国SCI Verkehr铁路工业信息咨询公司的相关统计,2010年全球铁路市场容量为1,310亿欧元,其中轨道装备的市场容量为743亿欧元。其中,亚太、西欧地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三个市场。预计到2016年国际市场对整车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至2.5%;对修理服务的需求增长略高于整车,年均增长率约为2.9%至3.4%,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出口海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总体看,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作为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运力仍显不足,未来铁路建设将继续推进,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铁路车辆装备的需求也将增长。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城轨地铁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铁路投资、城轨地铁建设和海外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未来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PLM系统在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 摘要:随着竞争的加剧,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创新性等业务需求是企业当前面临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实施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PLM可以有效地提高收入和降低直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PLM;ERP;实施;数据模型;工程资源;工艺数据;集成;编码 一、PLM简介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是一种新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一种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的技术。它覆盖从产品的设计阶段一直到产品报废的全过程。它打破了限制产品设计者、产品制造者、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技术桎梏。通过实施PLM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PLM提供了从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生产、使用维护到回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管理的功能,已经成为了制造商整合和改进产品生命周期流程的有效工具。 二、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实施PLM系统的背景 (一)图纸资料的管理较困难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产品技术资料,包括电子图纸和文档资料,图纸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关系,都是采用手工管理,管理难度大,而且在每个人的计算机内都保存和自己相关的电子图纸和文档,不能集中统一管理,新产品设计需要借用已有产品中相关图纸,设计人员需要经常查阅已有产品的设计图纸,由于图纸资料和文档资料的检索十分不便,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二)产品数据修改后唯一性差 由于图纸的借用,很难实现一处修改后,所涉及的产品同时修改,这就不能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图纸更改的及时和唯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图号相同的图纸可能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运用于不同时期的产品之中,设计人员在对零部件作图纸作更改时,下发时采取旧图换新图的方式,但这也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三)编码不唯一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目前还没有任何编码系统,所有的编码都是人工编码,编码规则不标准,多人同时编码,难免出现错误以及重码的现象。 (四)数据共享不方便 出于图纸安全性的考虑,设计部门不能将产品图纸和相关数据以电子的方式传递给工艺部门,工艺部门在进行工艺卡片编制和工装模具设计时,只能依据设计图纸进行重复画图。还有设计处往往是设计好图纸以后才传到工艺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五)ERP的数据不是由PLM传出 目前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使用用友ERP系统进行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生产领用、委外加工、物资存储管理、存货成本核算、存货占用资金控制、销售管理、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各方面工作,但是ERP系统的数据是靠财务人员依据设计图纸和工艺部门的工艺信息进行手工录入的,不是直接来自于PLM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这就造成了重复劳动,而且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六)没有统一资源库,数据靠手工处理 没有现成的材料库,材料的选用只能依据设计手册确定,费时费力;对于同一种材料名称存在不同的人员不同的叫法,使用不够规范,造成下游部门辨认的困难。 工艺编制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每个工艺人员技术水平不同,手工编制的工艺文件缺乏一致性,编制不规范;典型工艺、借用件难以利用;没有统一材料定额计算模块和材料特征库,工艺部门对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计算方法与标准不统一,同一部件,不同人员算出的结果会有差异,而且汇总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采用手工统计容易出错。 三、PLM实施过程 2006年1月,工作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成立,随后编写了需求分析报告,邀请八家在国内来说实力较强的公司来竞标,每家软件公司用两天时间做调研,然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厂长和总工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选型的问题,最后决定买国内软件,因为国外软件虽然成熟,但它的二次开发能力差,不能满足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需要,最后选择三家参与工厂项目招标,项目小组决定根据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情况,出了几道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问题,看看那家公司的产品适合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仔细的分析,最后选择北京清软英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我们的实施PLM系统。 2006年9月实施人员正式进厂,和工厂的相关业务人员组成了实施小组,我担任系统管理员角色,和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一起开始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调研,和业务人员反复讨论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系统理念的培训,使设计、工艺和标准化人员对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进行软件和数据库的安装和调试,进行系统模型的定制,包括各种数据模型的定义,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种文档模版的定制,权限的分配,电子签名的制作,流程模版的定制,工程资源的定制,工艺数据的定制,包括各种工艺卡片模版的制作,工艺文件的模版的定制,在定制过程中要和相关的业务人员讨论方案、模版的样式,经过反复的修改,测试,直到适合业务人员使用为止。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系统使用培训,做使用说明文档,操作录像。 基本模型搭建结束以后开始录入基础数据,由于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先上的财务软件,好多基础信息ERP中都存在,但由于不是设计人员录入的,数据比较不规范,经过数据整理,导入PLM系统,同时设计人员开始搭建产品结构,导入图纸,这期间又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编码的问题,左右件的问题,无图件、紧固件的问题以及明细表是否下图的问题,经过实施小组和总工、处长以及各个组长仔细衡量,反复讨论,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为了尽快让设计工艺人员设计熟悉系统,选择GQ70车型在系统里模拟,从搭建产品结构、导入图纸、跑流程、划工艺分工路线、做工艺文档,把所有的功能都应用一遍,为了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方式,选择新设计的低压液化气车型作为系统正式应用的数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PLM系统和以前的工作方式同时进行。 和ERP进行集成,以后产生的新数据都在PLM系统里产生然后传到中间库,由ERP进行接收,新增的设计自制件由设计人员直接编码,新物料编码采取走流程的方式,由财务审批,最终给码。由于ERP里没有批次的概念,设计更改的也传到中间库,由ERP决定是替换还是新增。 四、实施PLM系统以后的效果 (一)图文档管理 为已有的产品数据提供一个管理平台,大量的已有资源有效管理起来,提供便捷的产品资料库,由于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三维造型、二维图纸及与该产品相关的工艺信息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正确性。 (二)产品结构管理 根据产品结构随时自动生成产品明细表,提供给工厂的其他部门,工艺部门进行产品工艺设计、工时定额核定,财务部门进行物资采购、成本计算等,建立由设计到财务的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数据链。 (三)产品流程管理 实现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电子化,对产品开发过程和设计更改过程中的所有节点进行监控。工作流管理强调对数据和文档生命周期的管理,数据的校核、审核、批准、归档等都是通过工作流程实现的。下游的设计人员可以提前查询设计图纸,并作相应的准备工作,并行地进行产品开发工作。这种并行的产品开发模式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及时纠正设计缺陷。此外,工作流和过程管理还提供辅助管理功能(如警告、提醒机制等),可以提高工作流和整个设计过程的管理效率,改善管理质量。 (四)和ERP的集成 设计部门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可以查询现有库存,对现有库存进行优先选择,防止库存积压,工艺人员在进行做工艺的时候可以实时查询ERP中的库存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时间。新产品设计完成后,将产品结构和新增物料导入中间库,ERP系统进行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避免的财务人员的重复录入,可以对新物料提前进行采购,缩短了生产周期。 五、还需改进的方面 (一)流程功能不够强大 现在的流程不能很好的适合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模式,在一个流程中不能实现无问题的图纸到下一个节点,有问题的返回。返回的路径唯一,不能返回到上一个节点,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二)基本数据库没有搭建起来 录入已有车型和新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借用另一种车型的某个部件或配件,由于部分已有产品没有进入系统和配件库不完整,导致了重复工作。 (三)项目管理功能不能满足工厂的需要 PLM系统自带的项目管理功能模块太简单,不能满足工厂的需求,如果采用和Microsoft Project 进行集成的话,还需要购买正版的Project软件,而且要进行对Project软件的培训。 六、结论 PLM系统实施以后,建立了产品研发平台,形成各种资源库,缩短了研发时间,提高了新产品的设计效率,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能方便调用产品的设计资料和相关的工艺资源,从而加快了工艺设计,还实现了产品研发与ERP系统双向信息传递。使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铁路高职院校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这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分析铁路高职院校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总结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以为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服务;校企合作 铁路高职院校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服务于中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紧密地围绕着铁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铁路高职院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对铁路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铁路高职院校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结合紧密度很高的教育类型之一,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反映很灵敏,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铁路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国家、省、市全力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高速列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公里,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湖南省政府提出“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地方政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制定了扶持政策。株洲市政府在《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并制定了《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具体确定了对骨干企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供应、财政、税收支持做了新的安排,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所在地田心高科园、金山工业园二期铁路货车与铁路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及河西电力机车电子器件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等,以园区现有产业公司为基础,由株洲市国投公司、高科集团及有关社会民营机构协助其整合筹措资金。从2010年起,建立了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课题组对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一线行车企业或制造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人际交流能力、个性品质、创新素质。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取决于高职教育本身,更取决于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探索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的目的,在于将行业企业员工特质与学院人才素质培养对接。铁路高职院校有必要将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指标,根据员工的特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高职学生特质培养,切实培养一大批能够达到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铁路高职院校应有目的地将公民素质、科学思维能力等6大特质纳入铁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以特质为重点开展人才培养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行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铁路高职院校服务于产业发展,无论是在服务的方式还是在服务的程度及服务的深度等方面,均难以达到行业或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专业设置没有对接行业需求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对接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自身的特色不鲜明,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正在呈现集群式发展,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群的变化调整专业。围绕产业的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产业集群的重要体现。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技术结构会有所调整,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高职院校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有力举措,其方法一是调整专业结构,二是拓展专业方向,三是丰富专业的发展内涵与知识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一批铁路高职院校是由“三改一补”升格而来,因此,在师资力量及课程体系重构方面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带有本科“压缩饼干”式的特点,受到中专的“发酵馒头”的思想约束,师资的“双师”素质还不明显,课程还是以学科型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应主要在提升师资水平、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方面下工夫,以此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要通过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定期送教师到企业跟班培训等方式,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要完全按照产业群中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企业真实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而不是到了企业后再进行培训,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得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通过构建适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可优化企业间的关系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关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问题。本文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和特征入手,探讨现行产业结构的市场绩效,并从改善绩效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面向全球产业链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产业结构 价值链 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重大、核心技术问题;二是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产业链;三是有助于解决前述重大、核心技术问题,有助于构建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需产业链的产业组织问题。本文将着重研究产业链及产业组织问题。 一、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 从产业链的结构来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国内有其完整的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之间不存在主要环节和工序的联系,而是与全球价值链并行共存,二者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如图1所示。 1、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原材料等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上游 在产业链的最前端,专业的研发设计企业、专业的零部件生产商迅猛发展,如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他们接替了部分整车厂商转移出来的生产和研发任务。这些研发设计企业根据理念设计新车型,同整车企业一起进行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关键零部件。因此,整车企业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专业化设计、零部件的竞争性采购,低成本组装。而品牌设计、差异化营销、金融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则是从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中剥离出来的重要环节。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都位于产业链的上游,有着较高的附加值,能为制造企业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促进自主创新量的增加,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差异化营销,最终提高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2、整车车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位于产业链的核心 近几十年,由于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市场已趋于饱和,行业合并重组和集中化趋势明显,各跨国公司向全方位系统集成公司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公司,其下属的北车长客、北车唐车、南车株洲机车、南车青岛四方、南车南京浦镇等企业主要从事车辆的制造,共同垄断了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业95%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 3、物流、维修以及租赁等售后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下游 随着区域化、专业化的企业间分工模式的深化,维修、租赁、物流等细分行业也逐步从整车厂商剥离出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 我国机车车辆的维修体系主要包括大修、中修、小修和辅修四个层级。一般来讲,辅修、小修和中修由铁路运输系统的机务段和车辆段完成,而大修一般由铁路车辆厂完成。另外,机车车辆的各种耗材是按照损耗程度进行更换的,主要包括车轮、车轴和刹车片等。这些都属于整车产品的售后环节,位于产业链的下游,但又和零部件、整车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形成铁路客车、动车组、城轨车三大检修系列,多品种的检修格局,发展成为国内铁路客车修理的龙头企业。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基地,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矿机车制造基地。 二、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分布特征 1、通过资源整合,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已经形成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资源整合,成立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两大公司,其下属的北车长客、北车唐车、南车株洲机车、南车青岛四方、南车南京浦镇等企业主要从事车辆的制造,共同垄断了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业95%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工作。 2、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模式不断深化 从专业化分工来看,车辆和零部件相关的研发部门、整车车辆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主要是在中国南车、北车两大公司内部进行的分工,增压器、调速器、缓冲器、紧固扣件、通信信号系统等其他车辆配件、零部件的市场结构则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包括几百家企业,已初步具备完整的产品系列生产和研发能力。 这种专业化生产的产业组织模式已经具备了模块化、网络化的基础,其理由是各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已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特色明显。例如,北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基地,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矿机车制造基地;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形成铁路客车、动车组、城轨车三大检修系列、多品种的检修格局,发展成为国内铁路客车修理的龙头企业;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铁路罐车设计、制造;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铁路电力机车检修和K系列漏斗车设计制造;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电传动装置产业化基地;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建有国内最大的拉铆钉(销)试验检测中心和制造基地;南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则是国内轨道车辆空调的第一大供应商等等。 三、现行产业结构所取得的市场绩效 1、从单个企业来考察市场绩效 最能综合反映市场竞争有效程度的指标应该是市场绩效指标,主要包括利润率和人均销售收入。如表1所示,以中国北车集团下属某公司(由于资料保密性的需要,此处的公司名称以“某”表示)2004—20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企业的从业人员数基本稳定,但工业产值和利润额均增长迅速,人均销售收入从35.64万元/人增长到61.57万元/人,销售利润率也从0.37%增长到4.3%。 将历年人均销售收入与销售利润率两项指标纳入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人均销售收入还是销售利润率,其大幅度地提高都出现在2008年以后。究其原因,这与我国近年来发展高铁和城轨的内需增加密不可分。但数据也表明,从2007年开始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的,至少提高了下属企业的市场绩效。 2、从中国北车集团来考察市场绩效状况 据表2数据计算可得,中国北车股份公司2010年的人均销售收入平均数为80.63万元/人,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47%。股份公司的人均销售收入较高,平均销售利润率则相对略低。 但可以看出,人均销售收入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有长春轨道客车、唐山轨道客车、大同电力机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及大连机车车辆等企业;销售利润率高于整个产业平均水平的企业也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大连机车车辆和西安轨道交通装备等企业,说明这些企业的市场绩效也相对得到了改善。 四、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平均销售收入水平较低 如表3所示,2003—2010年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从311.77万人增加到573.72万人,工业产值和利润额均增长迅速,人均销售收入从35.33万元/人增长到95.02万元/人,销售利润率也从7.06%增长到8.91%。相对而言,2010年人均销售收入明显高于整个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就只有唐山轨道客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和大连机车车辆等企业,说明整体的平均销售收入要远低于整个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行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是以利润总额除以销售收入计算得到的,而表2中中国北车股份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则是以净利润除以销售收入计算得到的。在公开的有限数据资源中,只收集到大连机车、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总利润”数据,可分别得到销售利润率(以总利润计算)大连机车为6.57%,西安轨道装备为9.84%。从这两家公司的销售利润率指标来看,市场绩效还是得到了改善,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市场绩效改善较为接近。 2、缺乏有特色的龙头企业 面对综合性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我国缺少能与之抗衡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在规模、融资能力、成套工程能力方面,还无法与国外GE、三菱、西门子这样的巨型公司相比。由于两大公司在市场上势均力敌,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和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导致产品结构相同,重复投资改造严重,而研发与人才资源又得不到整合,这和一般的寡头市场相去甚远,难以协同一致对付外部竞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等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仍需技术创新 同时引进多国技术和多元化的体系标准,行业力量分散,各主机厂总体把握能力与协调能力有限,在实际转让过程中,关键技术都内含在部件中,如电机和电路控制等核心技术,外方并不交底,工厂只是装配而已。尽管目前我们在以下关键技术上处于全球相对领先的位置:高速线路技术、高速动车组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速牵引供电技术、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客运服务信息系统、安全检测技术。但是,我们还有10%的零件需要进口,主要集中在轮、车轴、轴承三部分。尽管比例较小,但它们都是核心部分,而且属于耗材,是下一步国产化的关键。例如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我国还需100%进口,国产高铁轴承真正配套至少要两三年。 五、构建面向全球产业链的国内价值链 1、国内价值链的构建模式 通过构建适合国内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可优化企业间的关系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由于关系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问题。如图3所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国内价值链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进行。第一,水平关联拓展。凭借拥有的战略资源,从提供运输产品到提供关联产品,如承揽大型企业所拥有的专用铁道和专用线的运营、维修和管理业务(包括组织社会共用),参与跨国铁路收购并负责运营管理等。这主要适用于主机厂商的高端嵌入,他们致力于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向生产服务业延伸,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的方式嵌入全球产业链,与其他制造企业巨头形成水平竞争局面。第二,纵向增值拓展。各配套的零部件专业化厂商(涉及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等)通常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群,则应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提升在嵌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所处较低端环节的价值和利润。当然,在高端嵌入路径方面,应当鼓励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实力、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手段,与跨国公司在R D、设计、高端制造、营销、品牌运作、市场服务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并最终形成对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能力。 但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劣,关键在于产业链上的主机厂商和其他厂商之间是否形成契合度较高的配套协作关系。所以,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立与新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否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以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和竞合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对外与合作伙伴共建能力中心重点关注系统化的复用、知识的分享与经验的传承以及员工技能的不断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构建国内价值链需要注意的问题 (1)研发组织应采取企业主导与开放式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从传统的组织模式来看,研发活动不外乎是政府主导的培根模式,或是市场主导的斯密模式。培根模式多用于公共产品研发领域。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属于竞争性产品,所以应采取企业主导的市场研发模式。但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下,应结合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来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以深化原材料产品加工发展,创新行业整体的商业模式,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浅谈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租赁业的发展和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的发展实际, 分析了融资租赁业务在国内外铁路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现状,对租赁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 轨道交通装备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其中,资金的获得与投融资渠道的拓宽成为当务之急。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方式灵活、政策限制少的融资手段,是解决铁路运输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装备等移动设备需求与资金矛盾的有效方式。 一、现代租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租赁自50年代在国外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趋势,融资租赁是其主要标志特征。1981年4月,中国第一家现代租赁公司——中国国际信托公司旗下的中日合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租赁业的诞生。中国现代租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过去3O年中,中国租赁行业几度沉浮,融资租赁业务初被引人国内时曾一度兴盛,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应收账和坏账激增使得国内租赁业濒临行业性破产,此后租赁业在中国陷入长期沉寂。直至2007年银监会颁布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银行获准涉足租赁市场,租赁业才浴火重生,在国内再度受到各方的关注。 为促进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商务部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的重要意义,提高融资租赁交易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提升融资租赁业的地位,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拓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意见》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行业监管,研究出台一系列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截至2010 年,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总交易额超过4200 亿元,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7000 亿元。融资租赁服务领域日益拓宽,融资租赁逐步渗入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新能源等行业和领域。直接租赁、联合租赁、售后回租等交易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租赁公司融资渠道拓宽,金融债券、基金、信托、上市等融资模式得以尝试和采用,中国融资租赁业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外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务发展现状 世界范围内,欧美国家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最为发达。 1.美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美国有世界上最为成熟的租赁市场,租赁种类繁多,租赁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在铁路行业,美国很早就开始了机车和货车租赁。美国铁路运输设备租赁市场中,承租方主要是美国铁路货运公司,出租方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制造厂商。这类厂商在生产、销售铁路设备的同时,也开展租赁业务,其中一些大的厂商通常通过合资或独资成立子公司来从事租赁业务。对制造商而言,租赁既是业务的拓展,更是一种有力的促销方式。美国重要的租赁厂商主要有GM EMD、GE、TTX等。其中GM EMD通过与GATX铁路子公司合作,建立合资公司开展机车租赁、维修、零部件销售等业务。GE公司可供租赁的铁路产品包括机车和货车。TTX等公司作为货车生产商同时提供多种类型货车的租赁服务。 二是银行、银行下属企业、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芝加哥货车租赁公司、康奈尔财务有限公司等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专门租赁公司。这类出租方有的从事多个行业产品的综合租赁,有的专门从事铁路设备租赁。GATX和CIT都是比较有影响的综合租赁公司,而GATX的铁路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罐车和货车租赁商,它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和管理的铁路车辆超过16万辆。CIT的铁路子公司则可以向美国I级、II级和地方铁路提供多种类型的货车租赁。 美国大部分铁路运输设备租赁公司提供的租赁形式多样,既有融资租赁,又有经营租赁;既有单一投资租赁,又有杠杆租赁;既有直接租赁,又有转租赁、回租租赁等。对于美国铁路货运公司,租赁是融资和获得设备使用权的一种经常性手段。 2.英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英国铁路机车车辆租赁有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市场结构形式,它以3家租赁公司为绝对主导,这种市场格局的形成与英国的铁路改革直接相关。1994年英国铁路改革后成立了3家机车车辆租赁公司,接管英国铁路的机车车辆,几经转卖,最终3家银行分别成为这些公司的最终投资者。3家公司分别是Angel Trains(投资者为苏格兰皇家银行)、IISBC Rail (投资者为汇丰银行)、Porterbrook Leasing(投资者为阿比国民银行)。铁路客运特许经营公司、货运公司通过与他们签订租赁协议获得机车车辆使用权。据统计,1996年到2011年英国国内新购供出租的机车车辆为5259台(辆),其中4850台(辆)(占90%)为以上3家公司所有。 英国的特许经营机制,促使运营商追求特许期内机车车辆使用效益最大化,经营租赁因而成为最普遍的租赁形式。这在一方面满足了运输需求,另一方面不需要进行巨额的残值处理,有效利用了资金资源。对于租赁商,除了向客户提供已有机车车辆租赁、改造和维修、购进新车出租外,有的也开展回租租赁业务。这样,既使运营商获得了有效融资途径,又使自身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3.德国铁路装备租赁情况 西门子和Adtranz都是闻名世界的机车车辆制造商,这两家公司在德国铁路网络开放不久,就设立了商业机车储备库(Loco pools),大力开拓机车出租业务。Vossloh一直在从事小批量机车出租业务,2000年它又与英国一家机车出租公司合作,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机车出租的子公司,实力大增。在德国150家独立铁路公司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财力有限,自购机车车辆一次性投资过大,在财力上难以承受,租赁机车车辆便成为它们的首选。而一些从属于大型企业的独立铁路公司,拥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和一定数量的机车车辆,随着业务发展,自有的机车车辆已不能满足需要,但为了避免资金积压,它们也往往选择租赁。由于日益增长需求的拉动,德国铁路机车车辆租赁业欣欣向荣。 国外机车车辆租赁总体特点是租赁机构多元化,租赁形式多样化。另外,随着租赁业务的深化,特殊目的机构(SPV)等租赁证券化方法开始采用,不少租赁公司,同时开展租赁、贷款、风险投资、信托等多种经营,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三、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租赁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在我国航空、海运、工业装备等领域已有30多年的应用,飞机租赁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租赁的典范。融资租赁对于飞机、船舶等运输业和大型设备制造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相对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例如单架飞机或者轮船的造价往往达到上亿美元,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很难拥有如此巨大的资金来完全的购买它们,国外通用的经营方式就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现在,世界上大型的船舶和飞机的租赁率达到了70% 左右。从事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银行系租赁公司.即金融租赁公司.主要由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受银监会监管:另一类为厂商系租赁公司.主要由相关产业集团投资设立.受商务部监管。 铁路轨道交通装备与飞机、船舶等大型设备特点相似,但租赁业务起步较晚。1998年,广深公司引进瑞典X-2000摆式列车,在广深线以“新时速”命名投入运营。自运营以来,“新时速”就以良好的服务质量和较低维修费用,打响了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得到了业内外好评。 “新时速”采用的是典型的融资租赁模式,广深公司从1998年8月到2000年底两年多的时间里,以固定年租金租赁该列车,2000年底转租赁为购置。租赁期内,出租方提供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广深公司除支付租金外,仅支付一定的技术支持费和极少量的维修费。购置后,广深公司与出租方签订了“新时速列车技术支持协议”,根据协议出租方有偿继续提供维修技术支持。 “新时速”开创了我国铁路以租赁方式利用外资的先例,使我国以少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获得了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租赁期内平稳、可预期的资金流出,出租方提供的全面技术支持,确保了企业合理成本预算和安排,促进了我国对先进技术装备的认识与掌握;以固定的价格,最终获得租赁设备所有权,集中体现了以租赁实现外资融通,以租赁促进新技术采用,以租赁实现技术结构调整,以租赁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优势。 近几年,我国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中国南北车集团、中国铁路物资集团均成立了投资租赁公司,业务范围涉及铁路和城轨交通领域,并已有几年成功运作的经验,但规模还不大。如铁物租赁公司2008年租赁给集通铁路公司34台DF8B型内燃机车,融资额为2.8亿元;2010年至2011年租赁给集通铁路公司大型养路机械,融资额近1亿元。 在当前国内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需求稳步增长的形势下,许多企业都有参与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业务的积极性,也提出了开展融资租赁、经营租赁、联合租赁等多种现代租赁的实施设想。银行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系统的租赁公司也一直高度关注铁路行业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投融资改革的进展,参与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积极性较高,也开展了一定范围的研究与尝试。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铁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开展大规模融资租赁的时间较短,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还不完善,经验还不足,因此,还难以准确、全面地把握融资租赁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融资租赁的管理部门,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往往受到很多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状况。同时对于市场机制、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响了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同时,为了促进企业的融资租赁的合作和发展,国家应当制定融资租赁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灵活的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融资租赁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目前铁路行业没有制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规章制度,虽然小范围开展了装备租赁业务尝试,但资金规模小,操作比较简单,还不具备指导大规模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条件。要更大范围、科学有序地推进融资租赁业务,还需要建立必要的配套政策法规,使管理程序有章可循。 3.开展装备租赁业务模式比较复杂,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实施方案,但要求经营主体对目前已有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才能使融资租赁方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装备的投入产出分析,并与其他方式进行比较。因此需要研究分析铁路运输财务清算体制如何适应融资租赁的开展问题。 4.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资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保证产品运用在安全、质量、检修等方面的特殊要求,需要认真研究制造、运用、维护等相关专业技术管理和责任主体方面的问题,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5.我国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有效的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业务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由于人才的个人素质之间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融资租赁方面的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五、租赁业务发展建议: 1.深入调查研究。为积极稳妥地开展铁路轨道交通装备融资租赁业务,需要进一步对装备融资租赁业务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进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融资租赁理论和案例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比较,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适用对象、政策框架与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先在部分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再作推广。 2.发展多样化租赁方式。租赁方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租赁还主要是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形式过于单一,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不同情况。发展多样化的租赁方式,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服务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的需求。 3.加强理论研究、培养现代租赁人才。行业主管部门、各种金融和经济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应开办现代租赁业务课程和各类培训班,加强对现代租赁业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培养一批懂金融、经济、管理、技术的高素质的现代租赁人才,为我国现代租赁业健康发展服务。 4.提高租赁主体综合能力。我国租赁企业资金筹措渠道狭小,租金拖欠问题导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性差,背负较高经营风险;租赁行业从业人员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要提高租赁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租赁企业注入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鼓励业绩良好的租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扩大筹资渠道。在企业自身增强竞争力,抵抗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租赁信用保障制度,比如租赁保险,担保等,从外部加强租赁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护租赁业稳定、健康发展。 六、结语 总之,融资租赁资产是金融资产中安全度相对较高的资产之一。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会使承租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使出租人获取安全性较高的投资方式、同时也会使供货商扩大销售渠道。目前,国外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对融资租赁的认识和利用上还不成熟,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金融实际,大力发展现代融资租赁业务。
综合管理论文:对海南省社区综合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有关概念的定义、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出发,建议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对海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以积极建设。 论文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建设 综合管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当前,海南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观念变化,势必引发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产生着不协调与不平衡,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这需要社会管理发挥作用,以实现社会服务、社会控制和社会发展之功能。社区综合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如何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下海南各级政府、广大民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社会工作?根据百度百科,代表性的定义有6种:一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活动;二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四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五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六是对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定义。过去海南学界对社会工作研究不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源于之前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展开,受国际定义的影响,为教育界所认同的专业社会工作。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事研究社会工作多了起来,于是有了专业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甚至包括从事社会建设的其他工作的不同角度的探索。本文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来使用社会工作的概念的,是指在社区管理中,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等,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整体性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于2006年12月18日发表了《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文章,把社会工作人才界为“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中组部在2007年3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题研究班,将社会工作界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建设、减灾救灾、慈善事业、优抚安置、扶贫开发、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流动人口服务等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二、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海南省共有社会工作人才11814人,队伍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1)年龄趋于年轻化。35岁及以下的4306人,占36.45%;36-45岁的3818人,占32.32%;46-55岁的2721人,占23.03%;56岁及以上的969人,占8.2%.(2)素质相对较高。研究生学历413人,占3.50%;大学本科学历4650人,占39.36%;大专学历4007人,占33.92%;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2744人,占23.22%.(3)大多由政府支付报酬,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街道、社区和农村的社会工作人员。(4)城乡分布不够均衡。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占65.50%,分布在乡镇、农村的社会工作人才4076人,占34.50%.目前,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一)社会工作人才匮乏,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根据海南省民政厅2011年统计,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仅1676人, 占4.99%,社会工作相关专业5792人,占17.24%.竖在职在岗的11814名社会工作人员中,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均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工作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难以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及时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起步晚,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由于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直至2012年3月“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才在琼州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省唯一的一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公办高校。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2011年7月出台的《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适应和谐海南建设的要求”,预计至2015年,我省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6万人。至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2.1万人,实现所有在社会工作岗位的就业人员,都系统接受过专业教育或取得相应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显然,仅靠一个教育培训基地,是很难承担起这样的建设任务的。 (三)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海南省由于条块分割体制存在,社会工作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下派任务多,提供支持少,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规范,任职条件标准低,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专业人才进不去,管不好、留不住,社会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进程缓慢。 (四)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评价认同度低目前,海南省关于社会工作人才以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保障为一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开展社会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不浓厚,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业岗位渠道不多,工资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下,社会评价认同度低,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到社会工作队伍中来。 三、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推进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必须结合海南省情,从社会工作职业体制、教育培训体系、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体氛围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出符合海南省情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来。 (一)建立高标准的社会工作职业体制首先,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包含职业资格认证、从业规范、教育培训、登记管理、考核评估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第二,建立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服务。第三,政社分开,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由定量拨款向定性拨款转变,由人头计费拨付向服务质量拨付转变,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办法,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根据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服务诉求,设计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第四,实行社区治理任务责任区域网格化。按照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团队等主体权责,运用网格地图技术,对包括居住人口、区域公共设施在内的300-500户的标准划分成立体网格单元进行空间定位,实行管理与服务。 (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平台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是海南未来社会工作实现专业普及、提升的必然选择。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社工任职培训、社工继续教育等立体式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根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要求,在各类专门院校设立教育培训基地,全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改革;二是整合现有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教育培训资源,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建立实训基地,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终身学习培训机制。三是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探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要使社会工作人才进得去,管得好、留得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各类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按用工渠道不同,采取多层次的薪酬保障机制。以公务员岗位录用的,按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待遇;以事业编制录用的,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录用的,按学历、资历、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体系,实行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其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二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机制。健全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规范职业资格条件和程序,创造合理的职业晋升空间,保障社会工作者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员数据库和信息网络,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定期举办社会工作人才专场招聘会,及时人才信息,搭建供求双向选择平台,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四)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社会整体氛围社会工作是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社会认同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要借力宣传媒体,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先进典型推介、宣传报道、总结表彰等,让广大民众了解社工作用,接受社工模式,参与社工活动。另一方面完善志愿者、义工队伍的管理。完善志愿者协会,培育和组建社会工作不同领域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逐步推行义工登记制度,开通义工服务网,为专业社会工作开展储备力量。积极推动“社工带领义工,义工带领群众”,扩大社会参与率,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助人意识。 综合管理论文:对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要点探索 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和集控技术的成熟,以集控中心为依托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先后投入运行,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诞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门新型技术、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较少,又无部颁标准;系统怎样运行、怎样维护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管理变电综合自动化经验,与大家商讨,以求共同提高。因能力有限,文章观点难免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1、汉中电网变电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的现状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继电保护专家系统是监控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有以下特点:(1)组网方便: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保护装置连接起来,通过远动通讯装置把保护信息上送控制中心。(2)投资小:常规变电站仅增加1~2套远动前置机。(3)SCADA数据库小。(4)远程维护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远程调取保护定值和采样值并能在线修改保护定值和投退保护。(5)报文信息丰富,便于远程故障诊断。(6)管理方便。维护人员只需定时检查,不需实时监控。 4、结语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广泛运用,以集控技术为基础的远程维护、故障诊断、实时监控功能的完善,为我们变电运行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作、管理模式。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管好、用好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电网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的运行。 综合管理论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管理思考与研究 【摘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 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 26 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 28名,住院床位800张。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 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 ,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 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 “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随着 “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 ,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 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 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 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 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 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 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 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 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 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综合管理论文: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评价 摘 要 在分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优缺点给予了评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现代审计有着重要意义,应积极应对。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 审计 2004年9月29日,美国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了《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即ERM-IF,简称“ 框架”),描述了适用于各类规模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框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1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二分法评价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开发时正值企业丑闻与失败的高发期,而企业丑闻与失败使投资者、公司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遭受重创。之后,改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颁布新的法律、规则及上市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冀望由此提供关键性的原则与概念、共同的理解基础以及明确的方向与指导变得日益迫切。COSO认为,此份《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填补了上述需求,并预言它将会被公司与其他组织(实际上所有的股东及利益相关方)广泛接纳。 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划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组成部分运行提供了平台和结构。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在目标制定的前提下,企业需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件识别,进而对识别的事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驱动风险反应,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前面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修正。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只是一个直线过程,即一个组成部分只会对下一个部分产生影响,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几乎任何组成部分都能够并将会影响另一个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不是局部的修补和简单改良,而是在理念上的本质突破,体现在从“控制环境”到“内部环境”。这一修改使得企业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控制方面,而是从更宽阔的视野更综合更直接地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强调管理层的责任,这在如今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欺诈和舞弊泛滥的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制定中增加“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风险评估”扩展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不是对原“风险评估”进行简单的细化,而是代表着企业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和积极主动管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地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并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主体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所有主体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层的挑战便是确定在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须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同时代表风险与机遇,即侵蚀或增进价值的潜在性。企业风险管理强调应对所有事件既包括正面事件与负面事件进行综合识别,并且应该将其以适当的组合方式加以看待,而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综合评估做出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企业风险管理能使管理层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当管理层制定战略与目标,在增长与回报目标及相关风险之间进行最佳权衡,并在追求主体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率、有效益地配置资源时,便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①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即管理层在评价战略方案、制定相关目标及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②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享以及风险接受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精确性;③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企业面临无数风险,影响组织的不同部门,企业风险管理促进对相互关联的影响作出有效反应,对多元化风险作出综合反应;④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总的资本需求,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的上述潜在能力有助于管理层实现主体的业绩与盈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并遵循法律与规则,避免损害主体声誉及产生类似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帮助主体实现既定目标,避免过程中的陷阱与意外事件。 企业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赞扬,在理论的层次上它也许很完美,但很明显,它的可操作性有限,它特别强调战略的高度,这也特别要求一个由责任心和有能力的领导,毕竟人的行为,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可观测的,作为经济人,必然会考虑个人效用,从而使整个管理体系不能有效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的失效,可以说战略目标的要求既是这个框架的优势,也是它的软肋。同时,它的实施成本是很高的,中小企业实施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面对高昂的成本,大企业的操作也可能流于形式。 2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现代审计的意义 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自出台以后,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在评估审计风险后确定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并把有限的审计资源在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和低风险的审计领域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事务所的效益。然而,从它实际在“四大”(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而解体)事务所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却不是很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内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安然公司破产案不仅撕破了安然的假面具,而且也揭开了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暗箱操作黑幕。随着案情调查的不断深入,安 达信公然违反公认会计原则,丧失起码职业道德的恶行昭然若揭。安然事件爆发后,许多新闻报道的资料显示,“四大”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迫使普华支付了1亿多美元的赔偿,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90年代加州奥然治县破产案、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也把毕马威、德勤、永道卷入了代价高昂的诉讼;最近发生的施乐公司、朗讯公司、山登公司等重大恶性案件,“四大”也都牵涉其中。人们在对“四大”的审计质量表示担忧的同时,也对被“四大”广泛采用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提出了质疑。 (1)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高度考虑战略目标,强调行业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行业的特定知识,客户的特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全才,全才导致通才,对各方面都了解,但对行业的评价就没有深度,那么有必要按行业分类吗?这种专业化可以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审计效率,但是专业化也会带来垄断,垄断会造成腐败,进而造成低质量。另外,要求注册会计师有能力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这对内部高管都有困难,更何况外部审计人员。 (2)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因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持续的、大量的培训和再教育,这会巨大的增加成本,从而使规模小的事务所可能不堪重负,使小所面临破产和被并购的危险,是否会引起新一轮的制度变迁的混乱呢?事务所考虑成本效益,是否会采取更简化的审计策略,从而造成审计过程中的“偷懒”现象呢? (3)在风险导向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很容易把审计当成生意而不是职业,这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注册会计师缺少应有的职业判断。审计判断是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精髓,然而,一旦注册会计师把审计当成生意,其审计判断就会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考虑成本(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成本既包括审计费用,又包括因民事诉讼而承担的赔偿责任。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实质在于风险控制,而与审计相关的风险最终都体现为客户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如果客户不会出现经营失败或其他重大事件,注册会计师通常不会承担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忽略了审计判断。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及赔偿制度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失去应有的职业判断,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②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医生和律师不同(医生只是对病人负责,律师只对当事人负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惟一委托人”。鉴证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能,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为社会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如果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不实的审计报告,将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甚至无效,给公众带来的损失将是惨重的。因而,注册会计师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一旦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只是生意,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会淡化甚至消失,这将是整个社会的不幸。③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诚信原则大致包括诚实、信誉、正直等与道德标准有关的一些内容。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各参与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各自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追求。在市场中,尤其是资本市场,充满着机会和诱惑。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有的人会用道德约束自己,而有的人会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而置道德于不顾。如果市场参与者不讲道德,那么,再完美的制度安排、再严厉的制裁措施也是没有作用的。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公司、投资基金,或是律师与会计事务所等,除了必须达到必需的专业标准外,还必须在道德操守上做到诚信。离开了诚信二字,市场经济也就谈不上效率与公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出台,既给我们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南,也带来了挑战,它有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因素,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应对。 综合管理论文: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综合管理 安全生产培训是以达到安全生产为目的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是提高劳动者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作为安全生产培训的主体,主要任务就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增强从业人员防范与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促进地方的安全生产向可控性目标迈进。 随着国家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安全培训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安全培训机构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正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但是各地安全培训机构现实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政府重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其次是企业关系摆不正,责任不落实,培训投入不足,这都给安全培训机构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教学理念陈旧,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培训文秘杂烩网方式单一等均多问题。重形式、轻内容;重培训、轻考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安全培训机构管理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成。 作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如何提高安全培训的教育质量,加强安全培训的综合管理,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安全生产培训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相比较,更有着专业性、强制性、科学性、成人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培训观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安全培训,要树立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观念,切实推进和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培训机构,更是要有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观,确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主导、提高教学质www.量达到学员基本满意为标准的办学宗旨,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针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经营生产单位,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分析、设计工作,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目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多实行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提问式、答题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无论是安全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普通管理人员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势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所以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1、政治思想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每一位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都应该充满热情,坚持原则,尽职尽责,与时俱进。 2、基础知识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学科,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都没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学、教育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安全培训管理知识、有关安全知识及安全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更是要长期坚持学习。 3、业务能力要求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有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要有开发培训项目的才能,要有进行本文来源:文秘站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评价评估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组织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满足新时期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目前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责任心不强、兼职偏多、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培训机构也是在多渠道寻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包括到人才市场招聘,或者选拔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资质培训班。最重要的则是要花大气力做好现有师资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师资培训将比学历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地安全培训机构要尽快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在职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素质的再提高教育。 要贯彻以在职进修为主、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要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专业技术培训双管齐下,同步前进,实现学历上(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上一次性合格。 四、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每一级安全培训机构都应该根据国家安全培训相关法规制定出完善的安全培训制度,推进依法培训。坚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教 考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档案管理、学员工作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检查,落实培训责任。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机构的织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合理的机制才能保证培训资源的最大利用,促进培训的规范化。 综合管理论文: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发展方向 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的系统法子久长以来1直请求在1种进程环境中实现各个商务功能的统1。1个企业投人、出产以及产出的管理传统上体现在采购、运作以及配送各个功能上。跟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咱们假定这些商业功能现在必需以及组织在供应链中的投人与产出相互制约、抉择。因而,这类综合、统1对于供应链管理是致关首要的(引自Schary一九九九),其专业特性树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 l、为创造附加值而存在的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瓜葛 协约达成的(引自Macneil 九八0),而且一般为互相依赖的结构性供应者瓜葛所致使的结果,这类瓜葛使各个组织为到达商业的发展而提出共同的目标、付出共同的努力(引自Fungl 九九九)。 二、发展精干型组织结构以便在供应链中实现高效的商业运作进程(引自Elfrm一九九一)。 三、着重于终究消费者,把供应链看做1个单独的实体(Houlihan一九八五)。终究用户所请求的质量特征的总体性在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中是1个首要的抉择因素。相应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等功能拥有了更广义的内容,在这里,各种有关结构性供应者瓜葛、精干商业组织以及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等问题的信息性决策、运作性决策以及战略性决策患上以作出。 这类现在被称为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总体与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是同义的(引自c/f Cooper and Pagh,一九九七)。表略 现在,在先进的企业中,综合物流管理的功能规模愈来愈广泛,咱们在这里提出1个改良综合物流有效的法子。 表4:改良综合物流的法子纲领 略 供应链管理法子着重于终究产品以及症结组成部份,也包含总本钱评估内、外供应链成员所带来的产品以及进程本钱也包含在内。 结论 物质管理以及物流毫无疑难已经经进入了1个新时期。负责传统的采购、运作以及配送的经理人员必需从新认识他们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中的作用。供应链中的综合物流管理需要来自上游以及下游各方面合作者的努力来实现减少本钱、改良质量以及快速反映的共同目标。在各个组织之间并不是没有冲突,所以在各个供应链合作火伴之间需要达成共鸣以及欲望,使他们能够为了提高所有成员的竞争力的长时间利益作出短时间调剂。致力于提高自己综合物流运作水平的组织必需对于现存的物质管理政策以及实务作出能够反映新思想的调剂。这类调剂是在1种相互支撑的、信任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必需反应1种相互学习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实现职员个人负责。 综合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探讨 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大小是与其经济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的,我国整体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也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应该大力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并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想要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做出准确有效的评价,必须要建立非常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企业的管理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新管理实力、经营管理实力和企业形象实力等等。所以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是要对其中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想要知道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以内的管理竞争力系数是多少,就要建立函数的方法来进行评价,通过计算之后得出指标值。评价值要在0~1之间,数值越大,就表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越强。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 (一)企业管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影响企业管理竞争力的因素: 1.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看,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管理竞争力,就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充分的管理,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在企业进行经营水平的提升具体工作时,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核心,顺应市场的发展潮流,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办法,保证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的支出,从而减少企业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建立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电算化管理制度,用信息的发展来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切实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在企业的形象实力上看,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对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形象管理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形象为主,来建立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内外在素质的。所以如果企业在产品形象管理和员工形象管理上多下功夫,就会给外界一个更加优质的企业形象,那么企业就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更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会使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和提升。 3.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上看。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核心,所以企业通过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发展潮流。现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所以企业在经营的时候如果可以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不断创新,就会更加适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果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就会让企业内部更加充满活力,让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以上三种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合理分析就会让企业管理竞争力体系更加完善。 (二)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要坚持的原则 一个企业想要建立其管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就要根据很多原则进行构建。只有在原则上十分严谨,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所以在构建企业管理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坚持系统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系统性是指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要对评价体系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要对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进行合理的协调与调配。在企业内部的调配中 ! ,要让企业中的每个管理环节进行整体的结合,在资源配置上要进行系统性的调配,不能在过程中出现某一环节漏掉的情况。在企业外部的调配中,要对外部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采取更多模式的融合方法才能够构建出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合理的外部环境。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企业在管理上要使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会让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处于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市场经营水平也会根据科学性的指导而逐渐增强。另外,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可行性原则就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办法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针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制定,保证企业可以完成,从而达到评价体系的合理实行。 (三)企业管理竞争力指标的评估 企业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分析指标比较繁杂,所以要这些指标进行定时定期的评估,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指标。所以就可以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让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实时地对企业的管理竞争力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发现企业的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就要对问题及时的解决,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一)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能力观分析 运用能力观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势,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把企业的管理竞争力当成是企业的一种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能力观分为两种能力:一是核心能力、二是动态能力。两种能力进行紧密的联系和配合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的整体能力体现在核心能力上,如果企业的核心能力较强,就证明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非常强。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企业在管理中的所有能力,还包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有累积的经验,这些能力通过企业产品、内部个体与企业组织等载体进行展示,企业的产品是让企业更加面向市场的基本物质保证,所以对企业进行考验的时候,企业产品形象质量就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标准。内部个体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行的机构,这些机构必须要在企业运行中发挥其管理能力。企业组织是指在企业运行中的管理组织,对企业的事务进行严格的管理。想要对核心能力进行深刻的了解,就要对影响核心能力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技能因素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就能够切实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时掌握社会的发展需求,再对技能进行一些调整和完善,通过管理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调配,更加科技化地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企业的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知识水平比较高,那么它的发展方向也会更加宽阔。所以企业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丰富企业的知识集合,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自信。同时还要掌握比较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保 证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才能在如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提升其竞争力,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外生论分析 对企业外部资源的管理调配工作可以利用外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来源大部分是通过外部资源的组织整合来实现的,竞争者和外部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者所注重的问题,在管理中只有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关注,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管理措施。所以想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就要尽力维护外部环境的安全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才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发展特色。外生论分析方法有效地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让企业有更多有利的条件来赢取经济利益。只有企业禁得住外部环境的严格考验才能让企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还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种的可能性。外生论的外部因素会影响企业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外部因素的影响力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力也就越大。但是企业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将作用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其管理竞争力。外生论的竞争者因素会让企业的进行更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在竞争环境之中,企业要对外部环境充分的适应和尊重,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等方法才能确保企业不被外部环境所淘汰。所以切实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组织能力,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情况,了解管理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从而发挥其优势,对劣势进行改善,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竞争力,以优越的管理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综合管理论文: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的现状,讨论了综合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指导思想、建设内容和系统功能以及在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自来水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从90年代初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等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长期的应用实践,已经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与此同时国际供水企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城市供水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信息系统机制薄弱,体现在:生产的安全性低,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差,资产利用率低,输配和管理成本高。 2. 企业体制、机构和人才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一些城市供水企业的领导在理念上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4.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的实际意义 自来水企业的业务性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它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管理着全市范围内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和大量设备。因此,所研制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为安全稳定供水的严格要求服务,必须要为做好用户服务这个工作宗旨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这就要求自来水企业必须以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将企业运营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自来水运营模型的要求,统一规划,构建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响应国家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自来水信息化不仅适应城市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自来水企业的企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自来水企业“数字供水”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 三、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按业务内容、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自来水企业目前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下面几个部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业务申报受理、业务投诉受理、用户服务热线等);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代收自来水费数据处理);GIS系统(自来水管网运行管理、维护等);ERP系统 (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供应管理、工程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经营计划等);SCADA(包括自来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供水调度等);企业门户网站(展现公司形象、提供用水常识、安全知识等)。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见图1。在这个关系图中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GIS、SCADA和GPS系统是公司内部生产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思想 建设高水平的自来水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调动企业内外多方的力量,运用行业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整个运营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先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整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业务创新,以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现自来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息化建设原则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 1.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标准。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自来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前要制定建设规划,统一规范标准,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做到结合实际、重点带动、分步推进、按标准进行建设,让信息建设与管理建设同步进行。 2. 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自来水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分散在整个城市的特点,采用方便、安全、可靠的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整个系统的规划要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信息产业几乎每年都要更新换代,所以做系统规划的时候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性的同时必须采用国际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3. 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十分注意开放性,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平台,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相关系统中留有相应的软件接口,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在实用性方面,随着人们管理意识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追求实用效果,要完成人工作业,还要完成很多过去人们想做而无法做到的工作。 4. 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提升服务素质,最终提高社会满意度;因而便民利民应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保证系统简单易学,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建立用户自我服务系统。 5. 系统的安全性。在地球村时代,安全性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 (二)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成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 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 建成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以完善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的顺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宏观决策和计划指导,同时建立信息中心实施对数据交换中心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等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 3. 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重点建成急需的应用系统。这包括营业收费管理系统、GIS系统、SCADA系统、客户服务中心、ERP系统、OA等。 4. 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产业链上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经营的社会化和系统增值,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飞跃。 五、自来水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各个子系统功能 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是以提高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内容包括多个面向具体应用的应用系统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 (一)系统体系构建 自来水企业信息系统体系应根据自来水企业目前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和状况,考虑以下方面: ①适应自来水企业目前的应用背景和现状;②保持与IT新技术的同步发展;③建立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主流的VPN形式的信息网络。 该系统体系结构比较适合自来水企业的应用要求。它以数据库为核心,在企业内部网上(Intranet)将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统一共享;在企业外部网上(Internet)与政府、银行、用户相关联,适应社会信息化要求。 (二)统一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重点是建立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全公司的VPN虚拟局域网络,建立起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各类客户端信息访问机制等。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利用计算机的三层结构技术,实现自来水企业集成平台与现有各类计算机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平滑过度,以及今后新增系统的数据集成。 (三)营业收费管理系统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几乎覆盖了直接面对用户的所有业务,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水费代收数据处理等。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是自来水企业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自来水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城市的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不反完成营业收费的管理工作,系统的数据将直接共享应用于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四)客户服务中心系统 客户服务中心是自来水企业与用户和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这部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着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五)ERP系统 ERP系统包括自来水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六)生产运行管理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主要由GIS、SCADA、GPS等构成。这是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和GIS两个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管网模型和GIS系统的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可以科学地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以及对管网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六、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管理系统,过去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自来水企业的“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在信息技术相对成熟的,新的管理系统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因此老的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必须适应新的信息化系统。在这个互融过程中,建设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体现出的几个问题是系统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 首先,最高领导一定要亲自挂帅,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是要体现领导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管理思想的,所以企业“一把手”和其他主要领导不亲自抓是搞不好自来水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的。 (二)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 搞好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 (三)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四)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自来水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涉及到大量的信息编码标准化工作,这既是提高应用水平,信息共享的需要,也是满足今后扩展的前提。重视基础数据开发,实施信息挖潜,是项目成功的保证。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整理、改进、补充完善传统业务的规范作业制度,形成一套规范的基础数据,达到编码技术标准化和管理业务规范化。 (五)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各类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系统模块的应用,力求操作的快速和数据录入的准确,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七、结束语 自来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信息化工作是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指导下实施的。同时,信息化工作是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过程。 综合管理论文: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 摘 要 在阐明智能化建筑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观点;在分析智能大厦的实施基础上,提出工程设计的实现需要前期仿真的观点。 关键词 分布式系统 综合化 动态化 前期仿真 1?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1]。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2],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3],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4]。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1]。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3?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 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 4?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5?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2]。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7],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综合管理论文:激励机制在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越来越注重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深感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研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然而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天不仅要处理大量的医疗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使得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大为减少。因此,能否帮助医务人员发挥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就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建立适合院情的科研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1]。 1 激励机制的涵义 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制定政策或采取某种方法对所期望的目标进行激发和鼓励,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 2 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 激励是促进医务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励是通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较高,事业心和成就感较强,对于他们工作和学术上取得的成绩,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成。同时还应看到,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过程对医务人员的才能要求越来越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适时实施激励行为,以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事业上蒸蒸日上。 激励也是实现医院科技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兴院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将医院的科技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研究激励的心理活动过程,想办法激发动机,强化动机,运用动机的机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把医院目标变成每个职工的个人目标,把集体利益与个人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广大科技人员为实现医院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2]。 3 医院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3.1 激励措施的制定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其制定有具体的过程,首先是要进行调查,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科技人员,而他们的情况各异,其需求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他们需求的内容,需求的强度与结构等;其次是总结分析,主要针对需求分析激励的范围、力度;再者就是制定措施,制订奖励办法。这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考虑。在物质激励方面,对承担课题者实行津贴,对专著、论文、专利、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科技开发、新药临床试验等科技活动实行奖励和提成。在精神激励方面要注重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这样一来,所制定的机制就比较合理,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从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3]。 3.2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医院从多种途径为科研事业争取资金,除课题本身的专项资金外,医院每年按卫生预算差额的3%拨款;将科技合作、技术转让等纯收入的7%及企业社团或个人捐助都投入科研基金,以保证资金的来源。例如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霍英东先生捐献给我院800万元人民币,我们就将其全部投入到科研基金中去[4]。 3.3 落实激励措施制定以上措施之后,医院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院,除了日常工作中按制度进行奖励外,医院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科技人员,还通过光荣榜、宣传栏、院报等形式,对在科技工作中有贡献的有功之臣进行表彰,营造一种科技兴院的良好氛围,使科技人员受到鼓舞。 4 实施激励措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激励机制的引入和应用,推动了医院科技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在激励的具体运用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要注意实事求是 激励要把握正确的导向作用,应体现实事求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励为医院做出贡献的人,重成绩、重贡献,以扎扎实实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奖励的效果。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人都有一种追求公平的心理要求,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把自己对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进行比较,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到,科技人员在衡量自己“投入”和“报酬”的相对值。这里实际存在着攀比心理。如果彼此的“投入”差别很大,而管理者却给予相同的物质待遇,就会失去激励作用。 4.2 要注意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追求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充实。因此,要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既要运用好物质激励,又要注意精神激励,他们是激励因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科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比较高,它们的事业心、荣誉感等精神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会胜过物质需要。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善于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地结合起来。 4.3 实施激励措施要及时、适度 对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 实施激励要注意时效性,以使他们及时得到鼓励和鞭策。要激发情感,把激励的着眼点放在激发人的上进心、调动积极性上来。 适宜的激励措施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激励、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科技活动中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创建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了医院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医院科技发展的基础。 综合管理论文:浅谈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 关键词:综合布线 智能 实时管理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二、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 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 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 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办公人员变化很快,如果还是到设备间去跳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这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会很严格。管理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区的点与配线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即《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设备间、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接地线等都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员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线缆上贴上标签。用户可以通过每条线缆的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 目前,由于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布线系统,而且用户通常自己负责布线系统的维护,因此一般标识使用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进行识别。现在尽管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面板插座时预印了“电话”、“电脑”、“传真”等字样,但大部分业主建议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这些图标。因为,首先这些标识信息不完全,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线基础设施将不再具有通用性,随时可能发生变更。到一段时间后,设备间跳线乱成一团,标签脱落现象等很严重。 三、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计算机市场中,已经有多种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帮助网络管理员来监视网络的连接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网络层,而非物理连接层,它只能告诉网络管理员哪个逻辑链路断了,哪个设备不能连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诉管理员物理错误的位置和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电缆断了还是插头脱落了。传统的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是通过跳线完成的。竣工时候的跳线一旦发生更改必须由人工改变图纸加以记录,以备今后查询。配线架的端口仅代表着客户端端口,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难度高,跳线在今后改动中难以查询所连接的端口;另一个问题是,交换机的端口由于改变需要经常插拔,容易导致昂贵的交换机设备的损坏。一个统一实时的物理层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实时监视和相应的文档,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能节约时间,使业务中断达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设备,能精确完善的记录文档,能在修复故障时降低中断时间,对有计划的 MAC (Move 移动、Add 添加、Change 变更) 能迅速作出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使用了网络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单位中也多了一个部门--电脑部。传统企业中的电脑部的职责也从文字处理、计算机维护转入了网络维护为主的新时代。在网络维护中,除了对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的状态监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根据其他部门人员变更,提供网络(包括电话等)连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档管理。 随着时代脉搏的加快,人员变动,乃至部门的变动都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网络变动跟上这日益加快的节奏,同时又要保持文档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传统的由人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难以承担这项工作。例如,电脑部人员变动造成新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若将整个企业比作一个机器,那么,这时的网络系统将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面对一个混沌的网络也束手无策。服务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物理层的管理有没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 四、构化布线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 传统的网络连接有这样几个部分: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连接、客户端端口到终端设备(电脑、电话机等)。一般情况下,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在最初的安装中完成,很难在今后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系统的硬件部分: ·电子配线架:分超五类性能、六类性能和光纤配线架,在每个配线架端口上方具有内置传感器,是24位实时接口的一部分,在实时布线中,端口传感器和接口电缆连接器用于提供“实时”网络连接信息。 ·主扫描仪、副扫描仪:用于实时管理现有的基于RJ45的设备。 · 实时跳线:实时跳线设计一根第九条导线,这条导线的长度与跳线的长度相同,其每一端接有一个监视针脚,实时跳线在实时配线架端口传感器和扫描仪相连接并提供电子触点。 ·实时链路电缆:在每一个电子配线架的背面都有一个扁平电缆接口,它是用来和扫描仪相连接的。 另可配一保安控制器:能使整个系统连接远端的装置,如门锁、门开关、风扇等。保安控制器有密码进入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整个实时布线系统从实际场所到控制平台变的更安全。 系统的软件部分: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的软件是一套典型的CLIENT/SERVICE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工作站端构成标准的体系。它的服务器端是构件在MICROSOFT SQL SERVER7.0基础上的数据库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客户端是一般为自行研发的系统,承担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员之间的交互式地管理职责。 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要求。服务器端最小要求为:PENTIUM II 400MHZ,128M RAM, 2G FREE SPACE;同时需要安装WINDOWS WORKSTATION/SERVER 4.0 并安装了SERVICE PACK 4以上的补丁;INTERNET EXPLORE 5.0以上,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 7.0,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户端的安装需要配置为:PENTIUM II 300MHZ以上,64M RAM,500M FREE SPACE;并安装了WINDOWS 95/98/NT WORKSTATION/2000操作系统。 五、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查和监视通信机房或者设备间内跳线面板和交叉连接的变化。设计时在标准机柜里设有电子配线架,还有它的硬件设备扫描仪,扫描网络配线架端口状态设备。安装在机柜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管理许多个端口,配线架上所有端口的移动、增加、改变在机房主机一目了然,网络管理人员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状态跟踪报告记录,并能辅助技术人员进行跳线管理。它的连接方式为:从交换机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而客户端的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代表着交换机上个各个端口,而电子配线架(二)上的端口则代表着各个客户的端口。管理员需要做的就是将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和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如何实现连接,即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分配。这样,当需要改变连接时,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在配线架和配线架之间,减少了交换机的端口更改次数,同时也便于将各个厂商的交换机集中进行管。 目前,这类实时管理布线主要有:美国AVAYA公司的SYSTIMAX SCS的iPatch系统;Panduit泛达公司推出的PAN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以色列RIT推出的PATCH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ITRACS公司推出的iTRACS系统;美国Molex推出的实时布线系统;南京普天智能布线物理层网络管理系统。 六、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布线系统与管理系统通过智能配线架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得网络管理和布线系统管理同步,但目前该系统并未大面积推广,其功能,技术并不尽人如意,一个大楼采用智能布线系统将比一般的布线贵50%左右。一般的业主、建设方不愿在此投资。而目前最先进的布线应是在智能布线管理的基础上有自动跳线技术,它是智能布线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有美国DynaTrax系统。用户只需移动鼠标,就可以进行布线的移动、增加、改变。可在现有的各种网络上运行,并支持现在网络将来的升级。 网络技术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技术,是一项飞速发展的技术。网络技术中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更好的技术。电子配线架技术到现在也只有短短二年时间,在技术上、工艺上一定存在着漏洞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扫描仪就牵涉到扫描速度,系统稳定性等因素。但是,一项技术只有被实践,才会有改进和再发展的机会。网络技术不是纸上谈兵的技术,是实际工作的技术。希望电子配线架能成为网络技术中一项成果,改进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概念、管理效率和管理方法。 综合管理论文:关于综合仓库管理方案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入库 仓库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定义入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仓储,是指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转移过程中,在一定地点、一定场所、一定时间的停滞,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因订单前置或市场预测前置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1]。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2]。如果借用运筹学的观点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我国,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的仓储管理中存在着数据获取不及时、错误率;库存位置不能准确管理;操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大;报表部完整及时;人力物力资源安排不合理,影响效率[3]。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文章针对商场仓库的实际情况和集中采购、物流配送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一个快响应速度、降低库存成本的物流仓储系统。 1权重入库出库原则设计 仓库库存按照各自的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波动库存(或称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文章研究所涉及到的库存主要包括波动库存,投机库存,预期库存和批量库存,不包括运输库存。 就仓库的管理要求来说,一般而言,入出库需要满足三个要求:确定调度作业合理的响应时间和作业顺序,保证作业任务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入库,二是确定合理的库位布局,使得货物的出入库时间减少,并保持货架较高的稳定性,三是无额定合理的作业路线,确定合理的作业路线,保证机械操作效率。此处文章主要是结合信息系统技术知识,对货物的摆放位置进行设计,保证在摆放和排列时能够以最高的综合效率完成出入库的工作。因此设计了一些入库准则。入库时调度基本原则如下: (l)就近原则 先低层后高层,先左排后右排,先近列后远列。这一原则可以提高效率。不同频率、重量的货物在仓库中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按就近原则,入库时在相应的区域内寻找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出库时寻找时间最早又最靠近出口的货物,这样使出入库时间最短,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 相同相关的物品放在一起或附近。例如有一货物A(部品号3011000)要存储,首先搜索在库是否有同样的部品号为3011000的货物在库,如果有同样的货物则计算库位剩余空间是否可以存储该批货物,如果还有存储空间就将货物优先进入该库位,如果存储空间不够则搜索该库位附近是否有空库位,按最近的库位入库。如果没有同样的货物在库,则按就近原则搜索相似的部品号为3011****货物,并在附近寻找空库位入库。 (3)产品尺寸原则 根据产品的尺寸确定物体的存储位置,例如对于小件货物,不提倡放在下层,入库和出库都比较复杂,而大件货物同样也不宜放在高层,以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存储空间。在物品信息数据库表中建立物料的尺寸信息,在入库中根据物品的外形尺寸来分配库位。但由于物品外形尺寸以及外包装情况比较复杂,加上各物品存储的特殊要求(例如能堆高的层数要求),即使通过长宽高的设定也很难通过算法来确切计算库位的实际存储数量,所以需要在库位物品限度管理数据库表中预先设定该物料在不同的库位最大限度的存储数量。物品除了尺寸的要求外,物品重量也是存储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需要在综合物品的外形尺寸、重量以及存储要求的因素下,预先进行人工设定最大存储数量。 一般而言,在货物保存时,根据这些处理原则可以确定货物存放位置,但是由于商场和一般的单纯仓库不同,除涉及波动库存(安全库存)、预期库存、运输库存、批量库存和投机库存外,还和销售情况是紧密相连,因此在入库时会存在一些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上述原则来处理。 例如,将货物简单地放在最靠近入口的空货位,如果该货物长时间不用,则放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则弊大于利,但对于投机库存和预期库存而言,如果是短期保存或是出库时间确定,一旦时间到,立即出库,则采用上述原则处理较好。但是某些时候对于一些货物而言,同时具备以上几种库存的特性,例如,某种典型产品月销售量为1千件,每月库存将收货1千件。如果均匀地消耗掉,则平均批量库存就是五百件。为弥补需求的波动,可能再额外持有250件作为后备或安全存货,因此该物品的平均总库存量将为750件。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某个假期,那时工厂将关闭,可能要给库存再加上250件,这就是预期库存。 上述这种状况如果简单地根据就近原则、物品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原则和产品尺寸原则进行入库处理,则效果非最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一批货物有着不同的用途,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同一批货物根据存储目标分为三类:即其中平均批量库存500件,采用一般的原则处理方式进行处理,预期部分则按照预计的时间,寻找和预期时间相近的货物群进行堆放,而对于后备存储,一般而言主要用于以防万一,可以保存在在仓库的后备位置,其中对于后备存储的具体位置选取时,还需要保质期等原则,如果是电器类不易损坏的货物,则可以对方在入库和出库操作比较复杂的位置,如果是食物或者易被淘汰的衣物等,则必须在后备位置中再次采用就近原则、保质期等原则等。 2系统设计 仓库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前端开发工具为JAVA,后端数据库为ORACLE9I。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系统设计的入库步骤如下: (l)当货物需要入库时,首先通过编码系统对货物进行编码处理。对己贴有条码标签的标准件,沿用原来的代码,否则,按编码系统进行统一编码,并在货物上贴上条码标签。在进行编码设计时,可以根据物体的类别和预估存放的时间,以及实用的用途进行编码。 (2)录入入库任务完毕后,将入库命令缓冲区中的记录写入入库历史记录中,以备以后查询,更新库存中的资源信息,并对该货物做相应的描述。 (3)更新货位占用标注情况,如有新的货位被占用,则将货物代码与货位代码建立对应关系,并将信息写入数据库中。 (4)由托盘等搬运设备将货物放到指定货位,然后将信息进行统计后传输到上一级管理系统。 3结论 文章通过定义入库出库原则,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仓库管理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文章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完成了一个用于大型综合商场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协调解决了现有流程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所产生的总体效率不高、物流信息不一致造成的仓储、配送不协调、水平不高的问题。 综合管理论文:试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问题 【论文摘要】2005-2010年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电站和电网,投入的人力、物力达到历史之最。同时网架结构得到加强,规模不断扩大,驾驭大电网能力不断提高。在电网建设方面,为了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与可靠性,除了新变电站的建设,对老变电站也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虽然投入的资金比建新站少得多,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的质量直接影响日后的电网安全,同时也为日后变电站集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以往的改造过程中,没有人真正去研究工程的控制过程,人们只是按照口头命令去施工,管理人员也是只拿个笔记本,工程的人员分配、物资供应、各个活动的过程控制等等一切都在脑子里。这种凭记忆施工,常常造成一小部分人干活,大部分人无事做的局面,因此急需规范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改造过程中为了追求工期,认为工期短、一次送电成功就是好工程。往往在工程竣工后需要追加投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查疑补漏工作,维护难度大,在经过实际运行后,部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值班。通过本文的研究,针对变电站改造工程过程管理的问题,提出一套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过程管理方案,对于保证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供同类项目参考借鉴。 【论文关键词】变电站改造;排序;历时估算 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主要着眼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即成本、质量、进度和项目过程的控制,目前的项目过程管理注重数据分析过程和量化管理,以达到预控目的,使得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处于一种可控状态。在国外各种案例的分析与应用中,都是以一些大型的工程和典型的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应用在大型电站建设的项目中。 1.国内外变电站改造过程管理的现状 项目过程控制理论在国内的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也有不少,但过程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改造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供人们参考的范本,也就是没有经过系统分析与研究。在国内的一些期刊(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技术 等)上也有不少论文,江震勐在 2007年3 月《电世界》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自动化改造方案和一些二次回路的改进措施,如二次回路的事故音响改为在后台设置延时等技术问题,在 2006.1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一文中提到的是在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如生产厂家设备技术标准、不同厂家的接口问题、设备抗干扰和通讯规约等问题,《在电工技术》2007/2 期 “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工程实践”中讲述的是站内直流系统这一部分接线方式与组件配置及功能的实现, 其讨论的主要是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很少涉及改造的过程控制的详细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规范自动化改造过程,为改造过程管理提供一个有科学依据的过程控制作业指导书,项目管理者可以依照其进行科学、有序的工作。 在我国,项目管理已成为一门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项目管理范畴发展为全寿命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有新突破,在理论上已形成复杂性系统(高度不确定性、多目标、多维变量)的决策和各种资源配置与控制运行等理论;在方法上,与计算机结合形成项目管理系统(PIMS)、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中,从项目开始一直到结束,人们侧重研究技术层面的理论和方法,比如通讯规约、技术改造方案、不同厂家的接口等问题。从管理层面考虑较少,在过程管理中,能偶尔的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能对项目过程的进度进行历时估计,工程进度表就是甘特图的一例应用,对工程的各方面协调与配合研究较少,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常常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才开始梳理工作中的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工期延长、工程质量不高。总之,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的研究现状还处于很少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阶段。 项目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经历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应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要发挥项目管理过程管理理论的作用,必须要研究应用领域的运作过程和特点,这样项目过程管理理论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项目过程管理与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实际项目调查和近年参加的多个项目现状分析,深入研究变电站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设计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并根据变电站改造项目过程管理指导书要求进行项目控制和实施。 2.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的过程管理含义及原则 2.1 项目过程管理的含义 项目过程的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质量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力、设备设施、物料和环境等资源。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2.2 变电站的改造过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工作计划和控制 改造过程中很少有科学的控制方案,只有一个非常粗略的工作顺序表,经常导致加班,但有时又没事做的场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够做到把工作内容想清楚并安排相关人员落实。但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做到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组织人员拟定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进度、成本、质量标准、资源配置等工作计划。做好计划工作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浪费、降低成本、加快进度,起到以最小的代价缩短项目运作周期。 2.2.2 工作协调方面出现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在改造过程中,各个活动配合不协调,经常有部分人等待、部分人在加班,不能有效的解决活动间、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专业人员与应用人员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项目经理与组员之间配合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茅盾或误解,造成项目质量的降低和进度的拖延。项目经理需要从项目一开始就保持各方面密切的沟通。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得以解决。 2.2.3 缺乏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考核 由于项目的实施基本上都是以具体的工作负责人为主,项目的计划、时间安排、进度的控制往往不由项目经理决定,所以项目经理处于被动位置,造成项目经理对项目进程了解不多,对预期的结果缺乏直观的认识,只能听信具体的工作负责人汇报,对过程中问题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对项目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很不利。 2.3 项目过程管理实施的原则 (1)以人为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2)以预防为主“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2.4 建立变电站改造的过程作业指导书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规范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应用项目过程管理理论编制变电站改造的过程管理作业指导书,可有效改善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劳动效率,能有计划的对工程中的人力资源、时间、和各个工序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概述及其作业指导书设计 3.1 通辽市河西220KV变电站改造项目概述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是于1999年7月份投入运行,采用的是东方电子的DF1331系统,能够实现遥测量、遥信量的采集与转发功能。设备运行近十一年,且设备功能已经不适合变电站的发展和系统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 3.2 河西220kv变电站自动化改造项目工作分解 河西220kv变电站工作可以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第一部分是厂家联调,监控设备在工厂生产出来送至调试车间进行组屏加电调试,对各个屏上的测控设备进行组网,加入模拟量,进行遥信、遥控传动。待所有厂验功能进行测试完毕后,进行设备组屏包装,运往施工现场;第二部分是准备阶段,首先是确认新设备到站日期,进行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编写、审批。协调改造期间人员安排、后勤资金安排、确认甲供材料是否到达现场,进行临时雇工人员的安全合同签订、对运至现场的设备进行拆包装、核对设备数量、获取安装调试资料;第三部分是调试阶段,对调试厂与厂第一次通讯的设备、调试其它设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调试完毕编写调试报告,注明可否开始安装; 第四部分是安装调试部分,进行准备工作、查看工程物资到位情况、核对工程人员是否到位。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在核对现场保护盘的布局时还要考虑1)核对主控室内每一面保护屏内的每根线的作用及每根电缆的走向;2)将改造时可用的电缆做好标记,并核对其上面的电缆芯长度是否合适;3)核对室外端子箱内的电缆走向,并将可用电缆做好标记,尤其是交、直流混用的电缆,在 2000 年前的变电站当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电缆。第五部分是办理相关手续,包括编制改造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和停电计划、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向变电站值班人员办理工作许可手续。第六部分是安装,包括以下部分1)打开电缆通道(全站改造的变电站建议将电缆沟全部打开,为日后安装可快速进行创造便利条件;2)敷设电缆;3)提出停电申请并得到许可4)拆除旧设备;5)安装新设备。第七部分是调试,对新设备进行调试,并交付使用,办理工作结束手续。第八部分是验收送电部分,依次进行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在进行逐项实验的时候,要首先得到安装调试人员完工答复;继而对所有设备外观检查均无异常;进行逐项试验;尤其对交、直流、信号回路绝缘测试,符合要求,并核实开关、刀闸远方/就地操作动作正确,其中最重要保护装置带断路器传动,检查控制回路的完好性。同时保证保护装置同监控系统得通讯畅通、正确;检查信号回路同保护装置、监控系统一致、信号动作、命名正;必须在现场进行升大电流试验,检查电流回路的完好性、验收合格、最后要安装人员交付调试报告。第九部分是合闸送电,作为变电站改造成功的标志就是送电成功,送电成功代表整个回路正常,一、二次设备没有问题。在送电前,需要安装调试人员与值班人员一起检查一次设备和二次回路带电后情况,并确认良好。第十部分收尾部分,工程结束后,需要整理旧设备、工作现场,并与与值班人员交接所有资料,还需要将施工图交回设计单位已备初竣工图,最后,撤离改造工作现场。 3.3 项目活动的排序设计原则 项目活动的排序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如能排列出科学合理的活动排序,那就为以后改造工程的控制和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过程管理应用于改造工程时,不能完全照搬项目过程管理理论,还需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排序。具体应用时有如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1)坚持根据最佳实践来确定活动间的软性逻辑关系 (2)进行排序前要熟悉工作流程,更要具有项目管理知识,排序工作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共同参加和协商后方可定稿。 (3)活动排序方法有很多,在工程中要使用符合人们习惯的方式方法,如箭线图法符合人们的习惯,应用起来方便、易于被人们理解。 3.4 变电站改造项目活动历时估算 说明:该设计参考改造变电站规模为220KV为双母线,6条 220KV线路;66KV为双母线,14条线路;两台主变,一台站用变,4台电压互感器。保护装置全部为微机型保护。在自动化改造中历时估计的活动清单就是WBS的分解结果,约束条件是安装和调试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数量的限制等。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技术人员水平和数量,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在估算时充分考虑完工的最乐观时间、最保守时间和最可能时间,对于每一种活动: 都采用三种估算值、乐观时间、悲观时间和最可能的时间、每种活动的时间则取决于加权值,加权值为: 我们把关键路上的工序的始节点依次记为 1,2,…,n。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完工时间的概率,或有一定概率值的项目完工时间。 下面分析变电站改造过程的安装调试过程。安装调试过程由前期准备、安装设备、调试等工序(或称活动)组成。各项工序需按规定的顺序,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有工序完成后,安装调试工程告以结束。 并计算出最可能完工的概率,下面的时间是通过收集每个活动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是通过近两年的变电站改造数据得来的),采用专家评定和类比估算的方法,最终得出各个活动的历时估计。 (1)在厂家联调阶段,具备调试的情况下,调试时间可按下面计算: 220KV 线路保护装置:8小时/套6套共48小时 主变保护装置:8小时/套2套共16小时 66KV 线路保护装置:2小时/套14套共28小时 PT 并列装置:1.5小时/套 2 套共 3小时 小电流接地、消谐装置:3小时/套1套共3小时 这个时间已包括厂家处理问题时间,这是2个人在调试时边调试边处理问题所用的时间,共用时间86.5小时。 (2)安装调试阶段,具备安装调试的情况下,时间可按 323.0小时计算。 (3)验收送电部分 共用时间19.5小时 (4)收尾部分 共用时间4小时 整个工程用时528小时。 经过以上研究得出的结果,在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已经的到了良好的效果,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达到了在控、能控、可控的状态。 4.结论 项目管理在我国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很少应用,本文通过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尝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期望对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对规范这一工程的过程控制产生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根据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所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方针。本文基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现场,并记录其改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国内外过程控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达到深化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过程的应用与研究。 (2)本文设计的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对该项目实施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指导书给出变电站改造过程的详细设计内容。即改造项目的工作分解、历时估算和进度的安排。经实践检验该指导书易于掌握、务实高效,具有前瞻性。 (3)本文设计的实施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控制方法科学、合理。本文所设计(方法),该方法解决了施工工期长,过程不受控制等问题。 (4)本项研究的局限性。河西变电站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仅限于控制指导书设计和实施。有关项目过程管理中的组织管理、绩效管理、质量管理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综合管理论文:基于GIS的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初探 摘要: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水资源进行规划管理。该管理系统包涵了节水型社会“水问题”的各个方面内容,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水资源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水平。系统设计基于GIS技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网络结构,从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 GIS 系统设计 1、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国家提出创建“节水型社会”,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已开发的一些针对水资源在某一领域的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应用单一、与其它系统信息传递不畅、数据异构、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节水型社会的管理需要,要实现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开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水体具有空间属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基于GIS技术进行系统开发,能实现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定量、定位、可视化管理,而且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的使用、水环境分析、灾害分析、预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2]。本文就如何应用GIS技术来设计一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出探讨。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中应起的作用 地理信息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了管理空间数据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空间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理信息系统是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公软件结合起来开发出面向具体部门、功能更为完善的应用软件,可以完成整个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各个阶段所能做的工作。 (2)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解决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编码等问题,具有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所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有效关联,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3)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专业数学模型以及系统优化模型,以便进行深层次分析,使系统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和决策数据[3]。 3、系统设计方案 3.1总体设计 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和水资源工程等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诸多方面,因此系统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应用,从对水体本身的评价分析到水的应用管理,再到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的评价,几乎囊括一个城市的所有“水问题”,是一个资源系统工程。在系统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依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标准,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如图1。 3.2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基础地理信息子系统、水资源管理及辅助决策子系统、防洪减灾子系统、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子系统、水务管理子系统、水价体系仿真子系统、电子地图或三维显示子系统,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数据库是系统的数据源,是系统运行的关键。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水资源专题数据等空间数据,还要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相关法规,以及面向各部门的专用属性数据,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这就要求在建库之初要进行深入的需求分析,针对各个子系统的需求合理设计数据结构,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和交互通信[4]。 3.2技术路线 3.2.1系统软件结构 用Oracle数据库来管理海量数据,基于ARC/INFO系列软件,用V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制定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数据和属性数据。利用Oracle Spatial建立以要素为单位与比例尺无关的集中统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存储。 (2)逻辑层:采用VC编写应用程序,安装Oracle Client,通过Oracle NET请求数据层服务实现对图形数据的修改。将Oracle下载的空间数据类型转换为ARC/INFO对象,再传给客户端。逻辑层将数据层与客户端隔开,负责识别用户身份、传输数据的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有效和便于控制。 (3)客户端:安装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图形数据的显示和浏览、图形打印以及图形的编辑处理。客户端与上层采用TCP/IP联接,没有安装Oracle Client,减少系统的开销。 3.3.2网络拓扑结构 考虑到系统的应用范围、业务规模和区域的地理分布以及相关部门的业务特点,建议采用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结合的方式,将系统建成资源共享、又可灵活拓展的实用的GIS系统,并为上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系统提供接口和服务支持,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 4、结语 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宏观上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实现水利信息化,达到水资源合理分配使用,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在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将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由于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解决如何设计好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上级网络的接口,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5]。 (2)由于系统涉及地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的存储与更新,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难以适应,因此,在系统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考虑将空间数据仓库这一最新技术应用到开发中。 综合管理论文:简析基于元数据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论文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元数据;SCC- IIMS;DC;图书馆;XML 论文摘要:分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据特点和文化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基于元数据和I I 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型,建立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用户分级管理和针时单位统一收费的模式,阐述了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框架的设计思想和相关技术,并对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试验系统进行了测试。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7号)精神,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保护我国优秀文化资源,向广大城乡人民群众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提供各种文化信息服务,活跃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组织和实施的文化资源信息化与共享应用工程。共享工程基于网络,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下,通过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以虚拟文化社区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普及等文化信息服务,其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各种服务通过建立在Internet上的以国家中心为核心、省级分中心向基层中心扩展、基层中心到终端用户、覆盖全国城乡乃至全世界的网络中的各种应用加以实现。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网络建设目标是实现以国家中心为龙头、省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骨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作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平台的核心,利用省级骨干网络,主要承担全省各级用户基于省分中心的数据交换和应用逻辑以及典型数据应用。本文以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11MS)为例介绍系统的框架设计及其相关技术,最后对框架系统进行了测试。 1系统设计需求和设计原则 1.1设计需求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基本设计需求主要由共享工程提出,除一般系统的要求外,还包括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和资源索取四部分。其中资源查询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元数据提供查询功能;资源服务实现对省级分中心存放的对象数据提供应用服务;资源发送实现响应基层中心的索取要求,提供相应数据;资源索取实现向国家中心提出资源索取请求,并将数据装人省级分中心资源库。另外,为使共享工程步人良性循环,系统可以提供有偿服务机制。 1.2设计原则共享工程是一个覆盖范围广、涉及机构多、数据情况复杂、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技术含量高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设计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开放性和扩充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兼容性和经济性、免费服务与付费服务相结合等原则。 2系统总体构架 2.1技术思路对异构、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巨系统的重要支撑,基于元数据技术设计系统框架是一个总的设计思路。 2.1.1元数据。共享工程共享的是由无数文化珍宝数字化而来的海量数据,它们的数据类型不同,并以不同方式存储在不同位置、不同存储介质上,在组织上具有异构、分布的特点。在这样的数据海洋中高效、准确地查找数据,使用简单的SRL查询方法是困难的。元数据(Metadata)是“数据的数据”,是从大量对象数据集合中抽取出来描述这类数据特征的属性数据。相对于大量对象数据来说,元数据的数据量要小得多。查询时可以根据要查找的对象数据的特征,先利用元数据找到这类数据集合,最后加以确定。这样,不仅查询速度快,准确率也很高。为方便元数据的生产和查询,各行业都需要建立元数据标准来规范元数据内涵,如图书管理中普遍使用的有MARC/CN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2.1.2元数据的综合管理。由于利用元数据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准确率,因此对象数据应该以元数据为线索进行综合组织和管理,既要考虑元数据库的建立和对象数据的归档,还要考虑对象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维护性,这样才能保证对象数据提供者能提供适当的数据,数据使用者能得到需要的对象数据。目前市面上已有具有这些功能的商业系统,IIMS( Inform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就是一种。IIMS可以进行信息的检索、集成、归档、共享和,主要由提供服务的IIMS服务器(DMD元数据服务器和DSD数据服务器)、用来进行元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的IIMS工具(服务器端管理工具和客户端工具)以及用于二次开发的API接口三个组件组成。 2.1.3数据。基于元数据的数据系统涉及到元数据和对象数据两方面。由于元数据来自于不同异构系统,且必须适应于各个应用系统,因而建议用XML作为中间格式保存,具体应用系统再对它进行释读和。 2.1.4收费与用户管理。I IMS用户分为IIMS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三种,具有对数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权限。由于系统覆盖范围宽、用户复杂、免费与收费兼有,因此可以利用IIMS对用户权限的管理策略,使用户管理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机制,以便制定统一收费政策和管理用户。 2.2系统概念设计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的体系,如图3所示。数据层实现数据的生产、获取、注册、更新、维护和数据备份;管理层提供管理功能,支持分布式、异构、多源文化信息的综合集成、交换与快速检索机制;应用层为社会公众提供共享信息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各类应用。其中,每层都通过相应的规范和协议来保障功能目标的实现。 2.3系统总体构架 2.3.1系统结构模型。基于IIMS的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元数据服务器作为其核心,存放所有对象数据的元数据、提供元数据查询和用户访问控制;数据服务器存放对象数据和对象数据下载;WWW服务器提供绝大多数用户的访问人口,提供元数据查询、对象数据下载和收费管理等相关逻辑。用户可以相应权限通过广域网和局域网操作数据。 2.3.2数据管理和应用逻辑。基于图4的系统模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逻辑如图5、图6所示。 2.3.3用户 管理模式。基于I-IMS的功能特点和有偿服务的考虑,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模拟现实社会行政管理方式对所有用户进行划分和管理,即采用虚拟单位和普通软件用户分组的方式管理用户,形成了图7的用户管理机制。其中,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系统的建立和维护、系统初始化、非单位个人用户账号管理、单位费用查询和管理、单位日志查询与管理等;单位数据管理员可以提交元数据、管理元数据等;单位管理员可以管理本单位个人用户账号和费用、查询本单位费用和日志等;单位个人可以权限查询、接受服务、更改密码查询自己的费用和日志等。系统管理员针对虚拟单位制定收费策略,兼顾了收费的灵活性与统一性。 3系统实现 3.1试脸系统拓扑结构作为文化信息绿合管理系统的特例,基于元数据的四川文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SCC一IIMS)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依托单位建立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试验系统,试验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如图8所示。 3.2试验系统逻样结构SCC- IIMS试验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其内部逻辑结构如图9所示。 3.3实例在元数据技术基础上,利用Java,XML等实现了元数据的管理、查询、对象数据应用、收费管理等,达到了设计要求。元数据查询实例如图10、图11所示,其中查询系统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建立导航树,元数据采用DC标准。 4结束语 对异构、海量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元数据对海量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设计重点考虑了信息可管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试验系统来看,系统能实现数据的可控共享和信息服务,并具有系统移植性好、可拓展性强、数据管理维护方便、数据查询效率高等特点。 SCC - IIMS是共享工程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四川省共享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综合管理论文:谈以经济核算为中心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设备管理 水务 预算 资产 运行 维修 质量 论文摘要:论述以经济核算为中心,,从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和选型管理等方面构建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对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建议。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的大型现代企业,担负着深圳特区90%的供水任务,供水能力达187万t/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42万t/日。公司下辖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分公司、泵站管理所等生产经营单位,各类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分布分散。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资产扩张,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从设备计划人手,从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维护管理、设备选型等方面逐步适应合资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一、加强设备资产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实时动态管理 1.投资有预算,成本有控制 自供排水合并以来,公司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线的预算管理。各单位必须提前申报第二年的投资和改造计划,经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公司领导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经过审批的项目无特殊情况的必须按计划实施。成本有了明确的控制,资产更加明晰,加强了设备管理与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2.设备信息网络化,跟踪预算落实 因设备资产数量多,分布散,资产管理工作非常艰巨。为此,公司开发研制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设备数据库,实行资源的优化管理,把设备台账、管理报表及相关的采购信息等都纳入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内部信息网,使设备的分布、构成、变动、利用等情况得到及时反映,把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各二级单位均可查阅。 为保证设备资产的准确性,公司设备部配置了设备条码识读系统,通过对现场设置的条形码扫描,可准确了解设备的详细信息及与台账的对应情况。同时每年定期与财务信息核对,确保了设备资产的准确有效。 二、完善设备的运行管理,注重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强化设备“三级”巡检制度 巡检制度是一项保证机械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基本制度,在详细调研各厂生产一线状况的基础上,逐步配置了红外线测温仪、轴承分析仪等巡检设备,推出了《般备巡检管理规定》和备分类管理规定》,把三级巡检制度化,运行班组为第一级,维修班组为第二级,技术室为第三级,对A类设备的三级巡检周期和巡检部位作了详细规定,并要求各厂对其他各类设备结合具体状况制定相应办法。在实际点检中,重在检查、清洁与润滑,变被动的“修”设备为主动的“养”设备,大大减少了重大故障,而且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 2.完善二次加压泵站及设备的管理 因接收供水中间层,公司目前已有146个二次加压泵站,仅2006年就接收约50个泵站。相当部分的加压泵站在接收后因前期设计和建设的缺陷,需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为了减少泵站施工和运行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公司临时制定了泵站改造标准,选用低噪声水泵,加强自控系统的建设,由分公司对片区泵站运行集中监控,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同时建议负责具体泵站管理工作的单位设立岗位进行定员管理,保证泵站的运行安全和设备维护,提高服务质量。 3.积极利用专项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电费是公司供水成本的重要部分。基本电费是根据报装容量来计算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实际用量与设计容量有一定的差距。在经过调查后,对用电容量进行了调整,调整生产应对“峰谷用电调节”政策,利用优惠电价,半年节电数百万元。近年来,根据供电系统对不同类型用户的用电政策,结合水厂实际生产情况,对部分用户采取由大量用户改为高需求用户等措施,电费支出减少上百万元。 4.完善考核体系,真正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 过去对设备管理的考核集中于设备完好率、用电统计等指标上,近年来各项管理制度趋完善,相应增加了设备巡检制度执行情况、主要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台账准确性和及时性、应急预案的建立和落实、主要设备零配件库存等指标,对主动解决问题的给予一定的鼓励加分,完善了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长效考核机制,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三、完善集中维修体系,降低维修成本 1.不断推进集中维修,提高维修水平和质量 水厂和污水厂同类单位的同类设备较多,但各单位都设立了各自的维修班组,造成人员和工具配置的浪费。为此公司设备部会同维修中和各生产单位,以使用量较多的潜水泵和供水泵机组为突破口,根据需要配置了激光对中仪、动平衡机、喷砂机等,并完善了检查、派单、配件供应、检修、试运行等各个环节,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维修质量。2006年检修保养水泵数十台,基本满足了生产单位的需要,降低了维修成本。 2.依靠专业化检修市场,加强重点安全设备管理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有的设备检验项目,如起重机、压力容器、阀门的检测及维修保养已经非常专业化。深圳市提高特种设备检测标准后,公司克服了原始资料缺乏、设备陈旧等困难,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程序。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和相关专业厂家和专业检测机构建立了顺畅的联系和合作,不但减少了使用单位的工作量,又保证了年检质量,设备质量和运行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3.进口设备与配件的国产化探索 公司目前污水处理中的大型潜污泵以进口机组为主,供水泵也有部分是进口设备,其机械密封、轴套、密封环等损耗性配件如完全进口,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通过不断尝试,公司现已基本实现机械密封和轴套的国产化,大大降低了配件成本,缩短了维修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叶轮修补方面,损坏严重的,联系国内厂家按样制作,小面积或局部损坏的,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小型泵的叶轮基本可满足需要。 4.发挥技术实力,自行研制非标设备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格栅除污机也是污水泵站和污水厂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介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腐蚀严重,设备选型和维护存在很大难度。在泵站初建时,有不少格栅机选用了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产品,运行数年后耙齿、链条、链轮等配件都需要更换,价格昂贵,有的使用时间较长的已难以找到配件。有的已不适应现在的工况要求。公司维修中tl,结合以前的制作经验,对各种工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研究,听取了生产单位的使用意见,不断研究和试制,对无使用价值的部分设备逐步更换,现已陆续更换为回转式、高链式、网箅式、转鼓式等多种型式、适合不同工况的格栅机,成本大大降低,使用效果良好。链条等关键配件也找性价比较好的制作单位,以保证提供合格配件。 链条回转式刮泥机是近年来国外使用较多的一项工艺设备,公司使用台数也较多。在对进口设备剖析其结构和原理后,经国内多方研制,关键部件已实现国产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成本仅为原进口产品的1/3。 四、加强设备选型管理,加强质量检测,降低运行成本 1.设备选型结合经济性分析,重视寿命周期成本 随着生产自动化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每年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改造,在除臭、消毒、深度处理等方面的新设备不断增加。设备管理人员不但要考虑设备的初期投资,还必须考虑设备的运行费用和环保要求。因此,不拘泥于设计的初步选型要求,编制了公司水厂、污水厂建设技术要点,对各种设备的运行效率、环境噪声、适应性、材质及耐腐蚀性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项目实施时,要求各使用单位的设备管理人员在调试阶段逐步介入,对试运行的设备,必须在运行参数和工艺指标达到要求后方予以验收,避免了在设备试运行中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可能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了设备的运行质量。 2.加强质量监测,保证进网质量 阀门是管网上用量最多的设备之一,由于阀门生产厂家众多,价格和质量差距大。此外,由于使用周期长,其质量问题可能多年后才会暴露出来。而目前的招标采购机制对选型有相当的限制。因此,在前期加强了对供货厂家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的考察,在后期加强对材质和强度、密封质量的检测来进行控制。为此公司成立了阀门检测中心,杜绝了劣质产品进入管网。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 监理机制 工程 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 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 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四、结 语: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地质勘探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地质勘探工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的地质勘探工程中,随着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地质勘探的相关设备进行的渗透形成了地质勘探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地质勘探领域的技术不足问题,对我国的地质勘探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要点;应用 1概述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也逐渐加深,所有的工程领域几乎都开展了技术改造与革命。而机电一体化就是以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为基础,多种学科相互交融、渗透,互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地质勘探则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探测、勘察,以便确定适当的持力层,并根据其承载地基的承受能力,确定地质的基础类型,计算出基础的参数以及相关数据的调查活动。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调查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发展,对相关设备的规模与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也从侧面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地质勘探概况 (1)地质勘探领域的主要任务。地质勘探主要是以地质测绘为基础,通过地质勘探,可以深入到地下深层岩石中,取得相关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这是一种查看地质资料的可靠方法。地质勘探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地质物探、坑探和钻探等。其任务主要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构造与相关岩性;划分地质层次确定相关的接触关系;查明岩石的风化、侵蚀等程度,划分地质风化带;对岩石的裂缝发育状况、产状等进行研究;对岩层破碎带、褶皱和断裂情况的空间变化与分布进行研究[1]。对地质的水文条件进行探究,即对隔水层、含水层的性质、埋深与分布等进行研究,还要查明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2)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地质勘探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矿业先行的口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大部分地表矿产都被查明,容易勘察的矿产也随之减少,加大了对地质勘探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质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增多,我国引进了一些新的勘探技术与方法,而且国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者,也在新工艺的基础上,研发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仪器等,促进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 3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许多领域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指将相关设备的动力、控制、信息处理等功能引入电子信息技术,把电子化技术与软件和机械设备相结合。发展到今天,机电一体化已成为有着独特体系的学科。从相关系统出发,综合使用传感、机械、软件、电子、信息转换、接口等技术,实现特定的价值与功能,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并降低损耗,发挥多种功能,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化的要求。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使用的技术要点 (1)系统整体技术。指在设备运营目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整体系统出发,从系统的角度和立场对整体进行研究,对系统内各部分的职能进行研究并合理的进行调整,改善系统内部结构,使系统的各部分之间配合合理,相互协调,从而提高整体的系统功能,使系统更好的发挥作用[2]。(2)机械技术。机械技术与设备的使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挥功能的基础,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设备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使机械设备与机电一体化更好的配合与协调,促进系统的优化与提升,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和运营质量。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的为地质勘探服务,满足需求。(3)信息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在运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与传递,并对其进行计算,根据结果了解相关系统的运营状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相关设备的良好运转。机电一体化技术内使用的设备在运营时直接被系统命令信息所控制。 5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探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表现为使用微处理器以及集成电路技术,把相关设备中用到的控制与传输系统与仪表器等衔接起来,提高整体设备的功能,从而确保地质勘探的质量。常见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全液压岩芯钻机与瞬变电磁仪。(1)全液压岩芯钻机。由全液压进行驱动的全液压岩芯钻机使用先导控制方法,对设备的负载和电液的比例进行集中的控制,可以提高对设备控制的准确性与精度,是地质勘探领域内使用最广泛的机电产品之一。可以在丘陵、平原等复杂的地形中工作,还可以抵御严寒、高温的侵袭,对相关非金属和金属矿床的勘探非常适用。还可以应用于煤气与天然气、地热井与水井的勘察,矿山内坑道和排水通风口以及工程的抢险施工等。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紧凑,操纵集中,方便灵活,动力头使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钻口孔口偏离主轴,有利于绳索取芯及其他相关机具的运行,桅杆前部配置夹持卸扣器,有利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降低了操纵者的劳动时间与强度,提高了效率[3]。而且,其操作者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并带有导正器和孔口液压夹持器等。此应用的技术特点:a.钻进程序自动化。可以通过钻探数据库,对不同深度的地层进行钻进参数,钻头的类型,泥浆的性能及配方的优化,在进行钻进时,只要按下按钮,机械就根据相关参数自行进行钻进活动。b.钻杆的自动化装卸。所有的钻杆都装在钻杆盒里,通过相关的自动系统,可以进行钻杆装卸的自动化,有利于提高效率。c.孔口自动化操作。钻杆的自动化装卸可以使钻具孔口实现自动的拧卸,使人手从繁重的拧卸工作中解放出来。d.液压系统故障诊断。钻机上有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可以对钻机的液压系统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获得其工作状态,一旦有故障,及时进行排解。e.远程数据无线传输。远程数据可以使用无线网系统进行数据的传输,方便远方驻地人员实时掌握现场动态。(2)瞬变电磁仪。瞬变电磁仪在目前类别繁多的电磁法、电法仪器中使用广泛,在地质勘探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应用于石油、地下水、地热的勘探;矿产、活断层的勘探;地壳构造研究与地质填图;地震评级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勘探。近些年,随着我国的发展,瞬变电磁法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磁法仪器软件与设备等都有很大的进步。瞬变电磁仪最大的特点是它把一次磁场和二次磁场相分离,只观测纯二次场,这是电磁法的根本特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FEM中的主要噪音自动的被消除,其装置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实际要求选择不同形态的装置。而且其不连接地回线,可以在各种地形上测量。其测量所得信息比较丰富,有利于对资料进行解释。目前,瞬变电磁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还比较初级,要实现在这一领域的成熟,还需要进行更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为地质勘探服务。 6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使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许多科技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也随着地质勘探事业的进步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把不同领域的技术集中在相同的设备里,对不同的技术合理的进行设置,以便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的功能,提高设备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需要大力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扶持,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推动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作者:张占光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管理机制改善对策 1运行机制概述 在地质勘查行业运行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的勘查单位之间,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就可以称之为勘查管理的运行机制。所以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运行机制简单的看,就是规范市场、政策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制约。运行机制本身就形成了对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制度。在这个体系中政府的地勘部门是权威的主管部门,而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和从事地质勘查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就构成_r被管理的客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整个地质勘查的行业管理要素。从现行的运行机制看,国土资源部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勘查行业的管理机关,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相关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规划、政策、技术指标、市场准入门槛等,以此保证勘查市场监督和信息服务质量,并指导两个客体的运行。省级的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本地区的地质勘查行业进行具体的监督和服务,维护地区性勘查_市场的秩序,指导当地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和改革。各地地质勘查的行业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是政府与勘查企业之间的桥梁机构。主要负责的是促进行业规则建设,开展市场调研、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研发等,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意见。各个勘查企业则负责具体的勘查工作,为市场提供地质信息和资料,以此获得相应的利润。 2我国勘查行业运行机制的弊端 我国的地质勘查行业一直受到经济模式限制,其运行模式一直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因为国土资源的国有化和计划惟管理,导致地质勘查行业的计划经济色彩浓重。而且到了今天,一些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国有地质管理的影子,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面对市场经济时就显现出明显的弊端: (1)因为勘查工作的主体为事业单位,其工作主要是围绕计划进行,而且对于勘查的结果不需要负担经济责任,找矿的效果与效益没有关系。首先,勘查企业只能按照计划完成“工作”,没有盈利的能力,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动力;其次,企业对勘查工作的资源投入逐渐减少,因为经费制度的影响,虽然是勘查成果与经费相互挂钩,但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企业有固定的经费支持,“保本”的心理导致勘查资源投入减少,形成了:费用低一投入小一成果少一经费减少的恶性循环。 (2)勘查内容的界限过于分明,按照矿种进行划分管理部门,隔断了地质勘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系,影响了地方政府对勘查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也使得勘查部门和企业不能融人到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与外界环境脱离导致了基层勘查单位对计划经济机制的依赖,不能向市场化迈进。 (3)国家计划对勘查机制的影响。计划性勘查指导制度,影响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进入到地方勘查部门(企业)中。首先,多年来我国的勘查工作一直由国家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公益性和商业化的勘查项目混合运作,勘查企业按照计划的为企业和市场找矿,而形成的效益与勘查企业无关,所以找矿的效率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排斥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往勘查中起到的正面作用,造成了勘查和开发需求的脱节。其次,勘查企业不能自主创收也导致了某种程度上的资金占用和浪费。最后,地质勘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投资的主体较为单一,不利于市场经济对勘查行业的优化作用的发挥。 (4)在勘查中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勘查队伍,也容易造成勘查生产力与地质条件脱节,使得某些勘查单位在没有矿的区域内长期无事可做,导致效益的下降,消耗了本有的优势技术、人员、设备资源。 3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策略 (1)从政府角度整合勘查管理部门在勘查行业运行机制的改革中,首先应当按照政府和市场向分离的原则对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职能调整。将政府级别的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到宏观调控的高度。而消除其对基层市场和企业的过分的干预。利用构建协调和沟通机制消勘查行业管理交叉的问题。利用职能转变将政府部门提升到宏观高度,即提高从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明确政府级部门监控的重点,从行业标准、t场规范、准入制度、监控措施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体系,以此从第三方的角度管理勘查行业的市场环境,并可以有效的控制其发展。 (2)利用行业协会辅助执行国家调控政策行业协会和学会可以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资料和数据,并可以从基础层面对勘查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管理和指导。虽然是基层组织单位,但可以起到联络平台和与政府沟通的作用,是国家对行业管理的终端和参谋。发达经济体的行业协会都可以起到带动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规范化的作用。我国对勘查行业管理中也可以借鉴此种模式。适时的指导转变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提高其在勘查市场中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勘查协会,并按照市场化模式制定管理规范和工作目的,以此保证行业协会和学会等起到上下沟通协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3)加快政企分离的进程勘查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与其深厚的计划经济背景有关,因此将勘查单位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是建立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政企分离是必要的步骤,而且此步骤应当加快进行。征完成政企分离的时候应当符合市场规律,即将勘查企业市场化的时候,应保证其成为市场的主体,即一面扶持一面分离,通过对原有的勘查计划的市场化运作,利用投招标的方式将“计划”项目推向市场,以此刺激勘查单位进人到市场化运行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其原有的优势形成市场中的龙头企业,以此实现勘查单位的市场化。 4结语 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形成有序而科学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就应当建立起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勘查行业管理运行机制,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建立市场与调控并重的运行机制才能满足我国的矿产管理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矿产地质勘探运行机制 随着市场体制的革新,矿产地质勘查运行体制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加之矿产地质勘查业自身的特殊性,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使得现有机制下的矿产勘查运作出现了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使矿产勘查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就必须从矿产地质勘查投资运行机制现状着手,分析矿产地质勘查投资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并根据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出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规划。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现状 一直以来,矿产地质勘查投资都是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矿产地质勘查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有一些外因。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势来看,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投资机制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要将风险投资进一步深化,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总金额还是在稳定中增长,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善,投资的渠道也在一步步的拓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投资的主体也要从单元化逐渐朝多元化的格局变化。要让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朝着法制的、开放的、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比较大,特别是整个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发育还不健全,因此投资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革新。从各种实际情况综合起来看,主要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投资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在很多投资的工程当中,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风险,即是外生性的非对称信息,也就是应为投资领域高度专业性进而导致客观存在信自不对称。另一方面就是主观上的风险,那就是双方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或者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导致最后的信息不对称。 2.2投资协议履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风险投资的时候虽然需要签订协议,但是在履行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法律风险,在现有法人治理结构及勘查运行机制机制下,勘查实施主体和矿业权人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很容易造成某一方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对等而造成违约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某一方的权利受到损害。 2.3资本不能流转带来的风险 对于矿产勘查来说,无论前期投入如何巨大,工作做得如何细致,但是都不可能完全掌控矿产勘查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高风险性。一旦勘查没有取得成功,就不可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那么整个勘查的结果都将失去价值,都不可能带来获利。因此,投资者在关注合同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退出机制,也就是他们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如何退出,并要求自己拥有随时退出投资合作的权利。 3促进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虽然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正在改善,但是还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想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体制。 3.1拓宽后退的渠道 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现实中的退出。如果退不出而套进去,那就势必造成严重的亏损。因此,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就要考虑如何退出,要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投资。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比较狭隘,这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大力气改善。 3.2构建更多的矿业权市场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中介,矿业权市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矿产地质勘查中介。只有这些市场得到了发展运用自身高效灵活的特性,引入中小型的高风险勘查企业进入,才能够提高勘查行业的高收益,才能够融入到风险投资市场中去。当然,要实现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些条件作为保证。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任何行业和任何企业做任何事情,如果得不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推行下去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对于矿业权而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如果矿业权的交易旦成功,但是收益分配上面却没有•个合理的措施,不但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还会严重挫伤一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这样就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到市场。最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矿管秩序。一个市场交易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易秩序,就会导致整个交易市场•片混乱,这也会大大的挫伤投资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为交易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矿业权市场。 3.3引导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化 要加快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加强这些企业进行企业化经营理念,进行行政指导与理论指导。引导中小型勘查企业面对不正常现象和改革的方向性等问题,让他们学会应该如何处理。 3.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在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尽快制定出战略方针和中长期的规划。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刺激措施,提高中小型勘查企、的积极性。不但要制定勘查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还要完善矿业权的流转市场。 4结语 矿产的地质勘查本来就具有风险高、收益高的特征,而且现在的技术都在朝营高新方向发展。这些方面都显示了l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不像一般行业,稍有慎就很难获得融资的渠道。因此,我们只有研究和借鉴已经存在的成果,结合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的自身特点,大胆的进行探索与创新,才会取得进步。 地质勘探机论文:透析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监理机制工程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煤田行业是能够为我国提供能源的行业,煤田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民生质量。煤田地质勘探是煤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煤田行业探明储量、调查地质结构、研究开采难易程度、发展衍生矿藏开发提供重要依据。煤田地质勘探作为煤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勘探过程中如何减少或预防机电事故,提升工作效率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运用 1 引言 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不当,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低下,设备老化等问题,会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将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入手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其次结合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地质勘探机电管理的关系,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将提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2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就是完成监测、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地质勘探相关信息的任务。该系统主要是由故障管理、维修管理、资料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组成。地质勘探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与工人的管理有条件实现数字化。其工作原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将操作模式规范化、格式化,用图形数据等测绘出监控与分析决策图,以此监控设备及工人的生产。一旦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可以通过系统专家提供的决策恢复功能,再根据分析报告,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意义在于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通过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机电设备管理,通过系统实现管理不仅可以以规范的形式明确分工,还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整合故障、维修管理、巡检管理等外在功能,使机电设备之间高度共享,流程更加规范,工作效率也有所提升,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机电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能够减少一定数量的人力成本,实现机电设备管理的有序性。 3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机电管理的关系 机电设备在煤田地质勘探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机械化水平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许多煤田企业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针对煤田的生产与开发环节,如煤田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等。但是,煤田地质勘探单位相对缺乏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监控与指导。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企业应该通过地质勘探的检测系统、卫星定位等,对施工地及周围设立通信系统,以此监控地质勘探中的作业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远程监控、预警等,减少员工的风险。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监控器,收集并分析信息,提高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突发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煤田地质勘探生产中的安全性。 4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功能 4.1 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具备许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有序管理。该系统会将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整合,上传到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中,以便于维护人员的查询和管理。若有新的机电设备引入,技术人员会将该设备的相关数据和参数记录下来,同样上传至管理系统。其中的参数包括使用时间、注油Q油情况、更换周期等,这些设备的使用工艺和运行模式也会记录在案。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进行实时记录和更新,如出现设备故障,系统可以智能地对故障进行恢复,若超出可恢复的范围,故障专家就要根据系统中的数据进一步排除故障[1]。 4.2 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检测 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能够安全生产,就需要机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在机电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且识别出设备的异常之处,以报警形式告知管理人员,避免意外事故发生[2]。传统的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无法实现实时化,只能定期进行巡查,检查之后由专家来对故障进行一一排查,这种方式严重耽误了生产效率,使煤田的生产不能稳定持续进行。而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并及时将故障分析成报告,为专家提供检修依据。该系统对于煤田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主要包括温度、电压、电缆、机械疲劳、设备破损等问题,这些功能都是通过监测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通信设备等实现的[3]。 4.3 监测机电设备的运行气候及地质环境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机电设备管理中,还可以监测出机电设备的运行气候及地质环境。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系统对所处环境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得到气候及地质条件后,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对应的操作行为,并判断操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在安全可行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系统会将监测结果反馈至机电技术人员,机电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一结果,判断出生产的区域环境,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设备预防保护措施。为了提高系统对于气候及地质环境监测的精准性,可多方位设置监测器,以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高效性。 5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虽然可以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但是,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机电设备的故障发生率,在具体的操作中仍然有一些部分需要注意。第一,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要对引进的机电设备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其规格满足国家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安全使用标准。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巡视,确保设备的小问题在生产前得到排查,对需要更换的设备零件提前更换更新。第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工作前,要对工作区域内的线路及架设问题进行检查,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持续。第四,煤田地质勘探单位要定期对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使工作人员规范的使用系统,认识系统,同时,要随着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升级,及时地对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以适应对机电设备功能的检测。 6 结语 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田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含义及意义入手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接着,结合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机电管理的关系,对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和功能展开了论述。第一,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第二,对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检测;第三,检测煤田地质勘探机电设备的运行环境。最后,本文提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在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煤田地质勘探机电管理中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地质勘探机论文:针对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 要:地质勘探对后期工程项目的影响较大,加强地质勘探的维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地质勘探工作而言,机械设备的性能、结构是决定设备质量、使用寿命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对机械的全方位维护管理。该文针对国内地质勘探工作的条件、受力状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勘探机械的管理、维修措施,并对国内现存问题提出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械 维护管理 措施分析 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勘探技术的辅助,地质勘探工程对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均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一般勘探借助对应机械进行处理,必须采用满足规定规范要求的机械进行施工,避免工程质量缺陷、安全隐患等问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满足对应工艺需求,必须加强对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更新控制,提高整体勘探质量。 1 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状况及相关性能分析 地质勘探的设备一般包括钻探、坑探、施工设备几大方面,一般为户外进行,因此,设备零件的稳定性与工作状况、设备性能的相关性较高。 1.1 勘探设备的工作机受力状况分析 一般情况下,设备零件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高温、低温以及交变温度等均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此外,地质勘查设备的机械受应力种类、应力类型及大小的影响较为明显,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等进行合理分析,保证其类型的合理控制。最后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地质勘探机械、载荷分布等均与对应介质有关,静载荷、冲击载荷、循环载荷的影响不同,一般需要保证野外工作的介质具有无腐蚀的条件,且零件的润滑性良好,满足一般工况的运行需求。 1.2 地质勘探零部件的相关性能探讨 对于地质勘探工程而言,需要对传动轴类的零部件进行合理分析,保证其性能合理、指标满足工程需求,必要时进行相关指标的实验分析;针对齿轮类的零部件,一般需要对其芯部、表面的强度和韧性进行核验;弹簧类的零部件一般需要核查屈强比、弹性极限、屈强比和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时的疲劳极限等;紧固螺栓类零件则应该及时检查和分析屈服强度、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布氏硬度;工具模具类则应当检查和分析其硬度、强度、韧性等;滚动轴承则要检查弹性极限、抗压强度、对称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表面硬度等。 2 国内地质勘探行业设备维护状况分析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各行业的进步,地质勘探行业作为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的重要辅助部分,对施工具有基础指引作用。国内施工作业人员一般延续传统设备机械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对其维护、检修等保养工作较为忽视,少则引起工作效率低、施工质量差,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勘探环节的意外事故发生。为此,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分析,提高设备异常状况下的警戒处理,是避免后期勘测设备引起意外伤亡的基本举措。 现代地质勘查行业施工中,对机械设备一般会进行事先检测,保证其满足施工要求,但是需要引起业内相关作业人员重视的是,机械设备的使用环节,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设备自身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突发故障状况,必须进行及时更换、维修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使用。但是目前该行业的维修工作无法保证高效性、及时性,主要原因是修配机构未进行对应维修处理的材料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勘探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行,已发生零部件老化、断裂、损伤等性能受损的状况,如齿轮折弯、壳体开裂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相对较为复杂,如:冲击载荷过高易导致断裂状况,过度摩擦会引起零部件的表面受损、龟裂,高温挤压会引起细小部件的变形等,这些均需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 3 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分析 为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稳定进行,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维护管理控制,从基础环节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程度。 3.1 加深地质勘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意识 地质勘探的工程一般任务量大、成本高、范围广,引起设备的应用频率、应用强度相对较大,对机械设备的损害较为明显,为此,提高勘探设备的维护管理意识,加强设备维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勘探设备的损害对工程进展具有负面影响,对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安全性、合理性影响较大。加强对地质勘探工作中各个工序的合理设计,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工程质量的关键。国内地质勘探工程的运营,缺乏对应机械设备的维护理念,对设备的损害程度较高,严重影响了设备维护、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后期设备的维护成本,为此,加强对设备的维护意识,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 3.2 加强预防措施分析 提高设备维护意识后,需要进行预防措施的全面落实。制定预防措施时,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对细节的有效防范,避免易损害部位的故障,定期进行监督、巡视处理。一般具体要求分述如下:(1)施工暂停期间,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清理,保证对应操作人员在与设备的接触环节中,不会发生零部件磨损、松动等负面状况;(2)定期对核心零部件进行检测,避免后期发生安全事故问题;(3)加强责任分工管理,在特定区域特定部位的监管需要满足对应规章制度的要求,因个人原因导致的监管失衡、设备故障等问题,需要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对应维护制度的明确规定,保证细节问题、措施要求等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根据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化控制监管,实现各个细则的详细落实,对不同勘查设备的维护管理需要保证频率周期的合理性,全面落实维护制度的各项要求。 3.3 施工前准备工作分析 地质勘查工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设备种类、工程特点进行可能故障的合理预测,做好对应准备工作。(1)应当携带相关的修理工具,不仅应当准备设备的专用工具以及修理设备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扳手,还应当准备在户外修理中可以起到部分车床作用的工具,如焊枪、割枪、大锤、大斧等;(2)提前准备好设备运行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零配件,如不同规格的螺丝螺母、各种密封圈、油封、摩擦片等;(3)修理机械设备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辅助材料,如铁钉、铁丝、钢丝绳、电焊条、金属粘合剂等;(4)准备小型发电电焊两用机,不但可以很好地照明,同时也能方便快捷地进行焊接和切割;(5)应该配备一些精通所有设备并且可以正确修理这些设备的修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3.4 修理方法的灵活应用 地质勘探工作一般是户外作业,突发状况较多,需要相关维修作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检修经验,能进行高效处理。对于一般的裂纹可以采用双重修补法,让金属粘合剂配合电焊设备对其起到封堵密封作用;借助零件位置互换、安装形式改变进行有效修理,具有高效性,满足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要求;此外,借助现场可用材料进行有效替换,是避免零部件受损延误施工进度的常用方法。 4 结语 地质勘探行业中,机械设备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工程投标结果、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等关键要素。为此,加强地质勘探机构的设备维护管理,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定期进行维护检修,是提高作业效率、控制投资成本的关键举措,可以促进勘探机构的经济效益不受负面影响。勘探单位需要根据工程状况、社会需要不断进行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技术管理水平,优化设备的维护管理,进而实现国家对应勘查项目的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钻头失效机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等资源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地质勘探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钻头失效情况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地质勘探钻头失效的形式,分析了钻头失效的主要机理,旨在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失效形式;失效机理;钻头本体;硬质合金齿 目前地质勘探钻头冲击破岩主要是利用钻头轴向冲击和钻头回转刮削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造成钻头不仅要承受高频的冲击应力,还要承受岩石的剪切反力,受力情况极为复杂。另外在实际工程工作中,地质勘探工作环境恶劣,钻头失效情况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因此研究地质勘探钻头失效机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勘探钻头失效形式 地质勘探钻头失效部位主要是勘探钻头本体以及钻头硬质合金齿。地质勘探钻头本体失效是指钻头花键和钻头冲击端面失效,花键失效主要形式是花键侧面塑性变形之后受压剥落,而钻头冲击端面主要失效形式是断面金属冲击疲劳。钻头硬质合金齿失效形式主要是合金齿磨损、断裂以及脱落等。 二、地质勘探钻头本体失效机理分析 (一)勘探钻头花键部位失效机理。钻头花键是钻头冲击岩石进行地质勘探的轨道,将钻头与冲击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对钻头工作时的花键进行受力分析,可知花键侧面在钻头冲击过程中既会受到由于变化的剪切反力造成的脉动压应力,还会受到脉动压应力带来的摩擦等,容易造成花键失效。通常来说钻头花键失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钻头花键本身的硬度较低,通常花键材料与钻头母体材料形同,但在脉动压应力下花键侧面容易产生塑性变形;第二钻头花键配合间隙不均匀,花键与冲击器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间隙配合才能保证钻头正常的往复运动,但由于金属加工、运输以及安装等原因,钻头花键齿与冲击器之间的配合间隙不够均匀,花间配合间隙大小不一,若是花键配合间隙过于小,则此配合花键齿上应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花键失效,若是花间配合间隙过大,则花键在钻头回转时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应力从而产生塑性变形。 (二)钻头冲击端面部位失效机理。在实际工程中,钻头冲击端面部位失效主要是端面受活塞撞击导致金属冲击疲劳。由于活塞与钻头冲击端面不能全面接触,其作用力方向不一定与钻头轴线重合,在大量的冲击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偏心撞击,使冲击端面产生塑性变形。在冲击端面多次塑性变形后端面会出现裂纹,裂纹向内倾斜,并由内部折向冲击表面,这样裂纹上部分的材料脱落形成麻点,大量的麻点形成麻坑,麻坑进一步扩展造成部分浅层脱落,脱落部位被活塞冲击打平,再次产生裂纹,如此反复,直到冲击端面脱落达到2毫米以上时,活塞已经不能够有效传递能量,钻头冲击端面失效。另外若在冲击端面产生塑性变形后,活塞多次冲击作用在冲击端面上,可能会使裂纹源出现在端面最大切应力处,进一步冲击使得裂纹扩展到表面形成凹坑,裂纹垂直于端面时会造成大块深层脱落,裂纹平行于端面时则出现端面浅层脱落,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冲击端面失效。 三、勘探钻头硬质合金齿失效机理分析 (一)硬质合金齿的磨损研究。地质勘探钻头一方面利用冲击回转力破碎岩石,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合金齿与岩石之间的两体磨粒磨损,另一方面依靠高压气流排出岩石岩屑,这时会出现合金齿与岩石、岩屑之间的三体磨粒磨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将硬质合金齿的磨损分为四类,一是两体磨损时出现的合金齿表面刮削磨损,当高速旋转的合金齿遇到岩石尖锐的棱角时,合金齿圆弧处将受到非常高的压应力,表面出现压痕或者是脆断,当脆断后的合金齿表面与岩石大角度相遇时则容易出现刮削磨损;二是高应力碾碎磨粒磨损,在钻头破碎岩石时,若是硬质合金齿与磨粒之间的最大压应力超过了磨粒的极限破坏强度,则会将磨粒不断碾碎,在接触点处产生集中压应力,该压应力反复作用使硬质合金齿出现疲劳破坏,也即出现高应力粘碾碎磨损;三是磨粒在硬质合金齿表面滑滚进而出现推挤、碾压等磨损;最后一种是三体磨粒磨损时高压气流排出岩石岩屑的冲刷磨损,这种磨损不易发现,需要在特殊的合金齿表面形貌下才能发现。 (二)硬质合金齿断裂研究。在实际工程中,硬质合金齿断裂进而导致合金齿失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冲击剥落, 根据相关理论介绍,在应力冲击波通过硬质合金齿传递给岩石时,将出现反射波,反射波会以拉应力波的形式返回到钻头处,若是岩石与合金齿接触不良,拉应力波将加大,合金齿抗拉强度比抗弯强度低很多,再加上合金齿两侧面受到很大的岩石剪切应力,因此硬质合金齿中存在着不平衡的应力场,并且在该应力场作用下,硬质合金齿颗粒将会形成微孔,微孔不断长大聚合就会形成微裂纹,微裂纹不断增加则会出现大面积的合金齿断裂,在宏观上看来就是硬质合金齿表面出现很多剥落坑以及由很多剥落坑连接形成的沟槽。第二种是冲击疲劳,在大量变化的冲击压力作用下,金属表面会产生疲劳裂纹,而疲劳裂纹不断增长会导致合金齿局部剥落。第三种则是冲击热疲劳,当钻头冲击回转时,岩石和合金齿之间摩擦将产生冲击热,进而导致硬质合金齿出现冲击热疲劳,这种热疲劳要在足够的热应力和大量磨损平面使裂纹充分发展才能够看到。 (三)硬质合金齿脱落研究。一般来说,硬质合金齿脱落齿数大概占到所有齿数的20%,大多发生在钻头边缘部分,其发生原因主要有:首先是钻头本体磨损,这是造成边缘部分脱齿的重要原因,在钻头工作时,钻杆振动导致钻头偏心旋转,进而造成钻头某一位置瞬时应力很大,使得钻头本体部位磨损,暴露出合金齿的齿根部位。其次是合金齿的松动问题,地质勘探钻头本体材料硬度比较小,在冲击载荷的不断作用下,合金齿与钻头本体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尤其是边缘齿松动更加严重,其齿孔可能会出现塑性流动、点蚀以及周边疲劳裂纹。另外还有高压气流携带的岩屑等固气混合流体对钻头的冲蚀作用,不断地磨损钻头本体和硬质合金齿和活塞冲击产生的入射波对合金齿拉伸作用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地质勘探中钻头主要失效部位是钻头本体和硬质合金齿,因此要想提高地质勘探钻头的使用寿命,就要做好钻头花键和冲击端面的保护工作,减少硬质合金齿的磨损问题,延长钻头使用时间,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地质勘探工程是当前多数建筑工程都会用到的一门工程技术,它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桥梁、道路、管道等方面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地质勘探工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就是勘探机械,只有合理采用符合规定的勘探机械进行施工前的地质勘探,才能使得工程满足工程中所用到的各种工艺的技术要求,同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地质勘探单位也随之发展,因此应当对勘探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满足当前工程施工前的各种地质勘探需求。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械维护;管理问题;应对 1导言 地质勘探工程主要应用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与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地质勘探机械保证地质勘探工作实施的基础,是施工的主要装备。高质量、高性能的地质勘探机械的应用能够满足新施工工艺的实施、施工速度与施工质量要求。 2地质勘探概述 “地质”在文学方面又被称为“地质学”,但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地质”的叫法,所以一直延续下去。地质学是七大自然科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发展史及其地势变化。地质学在现今社会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应用地震预测、矿产勘测和地势分析等等。在生活中,地质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比如建筑在地面上的物体在建筑之前,都要搞清楚地下的情况,要了解是否是水的源头或者土壤是否疏松等问题。但地质勘探是当今社会最具备技术含量的应用。地质勘探主要用来寻查地表或岩层是否有矿产资源,并对勘测到的资源进行开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矿产能源。 3地勘设备机械维护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相应的地质勘探单位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当前的施工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并将这些应用在当前的施工中,他们比较侧重机械的使用,却忽略了对机械的正常维护和管理,而这些都会引起机械勘探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故。并且地勘设备操作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临时招来的员工,他们对施工中所使用的设备机械以及机械的性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机械设备发生异常的时候,他们就无法及时发现并停止勘探。 同时虽然事先对机械设备都有检查,且符合当前的施工,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机械零件往往会由于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原因发生损坏,因此操作人员应当及时更换或是维修,更好的满足当前的施工要求。而且多数修配车间没有充分备好维修工作中需要的一些材料。 4解决地质勘探机械维护问题的方法 4.1提高对地质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 地质勘探机械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所以使用频率与使用力度都比较大,对机械造成的损害就相对更大,这就需要提高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重视机械的维护工作,严禁因勘探任务重、时间短的问题忽视了对机械的养护工作。因为勘探设备的损害,不仅影响了地质勘探工作的进程,也影响了勘探的准确性,增加了地质勘探工作的危险系数。在地质勘探工作中,每一道工序都要求高质量的完成,而勘探机械则是保证勘探工作质量的基础。缺乏勘探机械的维护意识,就会加重机械的损害程度,影响工作效率,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所以要提高对设备的维护意识,才能保证机械的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2加强预防措施 在提高了勘探机械维护意识后,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机械损害的可能性。在制定预防措施时,要做到从整体出发,注重防范细节,提早预防易损害的位置,定期巡视与监督,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具体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四点: 4.2.1在施工暂停的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清理人员在和勘探设备接触中,如果发现设备有零件松动、磨损问题时,要及时处理。 4.2.2定期检查机械易损伤的零件,因为细节往往是引起问题产生的关键,所以定期检查易损伤零件,避免引起重大的机械事故。 4.2.3实行责任分工制,加强责任管理。在某区域或某部位要安置专业人员进行监管,要求及时发现机械存在的问题,并能找出解决对策;如果因个人原因使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机械发生问题,就要追究其个人责任。 4.3建立完善的维护制度 在提高维护意识与做好预防措施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维护制度是必然的。制定的维护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维护细节与措施要科学合理,并且还要设置操作者与监管者,保证制度的每一条细则都能被落实;对不同的勘探设备,要根据其性能与使用频率,安排合理的维护周期,保证维护制度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4.4提高维护人员的维护技术 维修人员要想解决勘探机械维护管理中的问题,做好机械的维护工作,就要不断的提高对机械的维护技术,常用的维护技术有: 4.4.1双层修补法。这种修补方法主要是把金属粘合剂和电焊设备配合使用,修复常出现的机械裂纹,具有良好的效果; 4.4.2互换修理法。就是改变或互换某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在不影响机械性能的基础下,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成本; 4.4.3替代修理法。机械在施工中,若出现故障,需要更换机械配件时,若临时不能找到原装配件,也可以在施工现场寻找替代材料,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结论 机械设备是地质勘测施工单位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勘察单位在投标中是否能够成功。地质勘探单位不但应当具备足够的机械设备,同时还应当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定期维护和检修,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勘探单位的经济发展。同时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配置高素质的专业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的对当前的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更好的满足单位承担大型勘察项目和紧急勘察任务的需求。 地质勘探机论文:新常态背景下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将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地质勘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员工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剖析当前地质勘探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从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创新,建立公平的激励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最大程度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关键词:地质勘探企业 员工激励机制 策略 人力资源是地质勘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地质勘探企业都在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当前,地质勘探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员工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地勘企业员工长期的“大锅饭”、“铁饭碗”等特殊的成长背景,表现出工作效率低下,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项目开发动力不足等慵懒浮拖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企业当前目标,也将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怎样激励人,开发其内在潜能,成为企业目前最为关键和最困难的事情,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地质勘探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是地质勘探企业摆脱困境、参与外部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员工激励的作用 地质勘探单位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等激励措施来吸引所需要的人才。面对当前煤炭市场的强烈冲击,地质勘探企业发展步履放缓,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干劲和创新驱动力,再加上地质勘探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危险性较高,员工很容易出现消极怠工情绪。高效的员工激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另外,员工激励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创新驱动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符合地质勘探企业发展实际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状态。 二、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激励机制认识不到位 地质勘探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欠缺,他们普遍认为激励就是涨工资、发奖金,认为物质和金钱的激励是最有效的员工激励方法,对激励机制的内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建立的激励机制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成为激励因素,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成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的性质及人的满意情绪有关,保健因素是指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由此可见,单纯的涨工资是不能让员工满意的,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首先要注重保健因素对人的激励,规避员工的不满意情绪,同时更要适时利用激励因素,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发挥其内在潜能。 2.忽视激励对象的需求 在对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员工的差异化需求,激发人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地质勘探企业自身体制问题,企业的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和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者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往往并未从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再加上管理者水平的局限性,对所有层次的员工采用相同的方法来激励,忽视了每一个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忽略了同一个员工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差异化需求。 3.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制度方法滞后 当前很多地质勘探企业对内部员工激励采用传统的物质、金钱激励方法和“一刀切”的激励模式,甚至存在着没有激励机制或激励作用体现不出来的问题。管理者认为员工就应该好好干工作,给不给奖金都是应该的,甚至制定的激励措施根本没有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激励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难长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地质勘探企业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不够健全 第一,地质勘探企业中的人员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而薪酬设计过于笼统和简单,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真正体现绩效与薪酬挂钩,缺乏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第二,当前,地质勘探企业受到煤炭市场经济低迷的冲击,为了控制和压缩人工成本,他们大多会从缩减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着手。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只会让员工对企业发展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而整日忧心忡忡,工作效率低下,严重时还会引起员工和地质勘探企业之间的激烈的矛盾。 第三,缺乏全面薪酬体系的概念。薪酬过多的考虑货币类报酬,而忽视了非货币类报酬即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因素。 4.缺乏公平、合理的激励环境 地质勘探企业前身是事业单位,虽然改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相当多的管理制度还沿用以前的老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机制,大多时候,讲究的是论资排辈。所谓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晋升渠道只是针对部分人员,很多优秀、有能力的年轻员工得不到重视和锻炼,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影响了工作绩效和企业长远发展。 三、新常态下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策略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地质勘探企业应该找准定位,创新理念,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以员工的动机作为提升地质勘探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发力点。本文试着从激励的主体、激励的对象、个人和企业目标的达成、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激励的时效性等五个方面分析,以期更好的解决地质勘探企业员工激励问题。 1.转变传统的地质勘探企业管理观念 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探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以人为本”,健全激励制度,创新激励模式,完善配套的激励方法和绩效考核机制。在新时期,要加强管理者的管理理论学习,打破粗放式管理的僵化思想,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全方位设计激励体系,使得地质勘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薪酬福利体系更加合理,激励机制更加实用。 2.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是社会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和劳动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公平感是影响人行为倾向和激励强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在企业中员工都会把自己所得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的投入-所得比率同过去的投入-所得比率进行历史比较。当员工通过这种心理比较发现自己的收入-所得不成正比的时候,内心就会感到紧张不安,不公平感增加,其不良情绪甚至影响身边其他同事的情绪,出现逆向的或者消极的行为,他们往往表现出“消极怠工”、“推卸责任”、“窝里斗”、与部门领导“矛盾激化”甚至辞职等。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做到一视同仁,使收入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奖惩措施、人事管理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开化、透明化。 3.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1)制定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制度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低层次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就越强烈。五个层次的需求是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一个人的需求强度、显露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需要,从而促使他优先考虑某种需求。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体差异和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于地质勘探企业而言,要达到激励的效果必须对企业员工的基本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沟通机制,通过对收集的所有员工资料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得出详细、准确的人员信息和需求,便于制定以员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从而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切入点对员工进行有效地激励。 (2)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采取的所有激励措施都是以企业盈利目标为宗旨的,只有在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才会无怨无悔的付出,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员工实现了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了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在现代企业中,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发展计划负责,这就需要员工准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优劣势,找准职业定位,并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充电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企业通过深入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和职业兴趣,为设计适合企业的组织目标进行人才盘点,引导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使员工感到企业时刻关注和重视他,做到人尽其才,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同时使企业与员工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措施 (1)完善薪酬待遇激励与物质奖励 薪酬福利在员工激励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它就象一个杠杆,通过激励能不断使员工发挥最大潜力,薪酬福利等激励作为一种外在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是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因此,在薪酬体系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薪酬体系设计应公平、公开,体现岗位差异化并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和文化,系统科学的考虑各项因素,真实反映员工工作绩效和价值,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其次,在基本薪酬设计上应该依据员工所处工作岗位在组织的重要性、能力要求及工作条件的差异核定,在项目津贴设计上要体现员工所参与项目的技术要求、难易程度和绩效评定等因素按比例分配;最后,引入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员工持股的长期激励机制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们对企业有一定的拥有权,进而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加努力工作。 (2)加强精神上的长期激励 物质上的激励只是一种短暂的激励,长效的激励是一种可持续的引导,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作为一种内在激励方式,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果,且能持久。精神激励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包括企业文化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多种方式。要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就要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把人为主观性降到最低,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软硬兼施”,最大程度的发挥激励效用。 第一,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要革新传统管理模式,摒弃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陋习,提高管理层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意识。在事转企的过程中,管理思路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其次要秉承地质勘探企业“努力奋斗、献身煤海”的优良传统文化,加大企业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激励年轻人向老一代模范职工学习。最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十三五”规划转眼在即的紧要关头,更要创新企业文化,增强员工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使员工之间处于竞争合作、相互鼓励、互利共赢的工作环境和和谐、友爱的工作关系中,为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利保障和支持。 第二,情感激励。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物质供给越来越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追求逐渐满足后,人们会不断的增加精神方面的追求。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情感激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员工有一种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一直被领导关注,从而建立起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第三,荣誉激励。人都有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的动机,员工非常重视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和声望,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荣誉有时候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员工。因此,企业应该了解人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通过提高员工在单位的职务、授予荣誉称号、宣传表扬等方式鼓励人积极工作、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3)职业生涯发展激励 为了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要求,并在煤田地质行业保持竞争性和创新性,企业要充分开发员工个人成长动机,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方面在企业现有足够的职位层次基础上,为员工提供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各种先进知识和技能培训机会和进修平台,另一方面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上升通道,同时建立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把受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让员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5.激励要有时效性 选择激励的时机很重要,因为不同时期进行激励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激励越及时,激励的效果越明显,员工得到的满足感就会越强烈,越能促进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以某地质勘探企业年终奖为例,由于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拖延、滞后比较严重,员工真正拿到年终奖已经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了,这种年终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使员工想当然的认为年终奖和每个月的工资一样,是迟早都要发的,而不是说只有努力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年终奖。相反,如果员工还没有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之前就进行激励,员工对激励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会认为只要干活,都会得到奖励,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无所谓,那么激励机制就形同虚设,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准确掌握激励的最佳时机,使得激励机制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在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要合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就要正确运用激励理论,掌握每个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采取符合地质勘探企业实际情况的多元化激励措施和手段,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激励,挖掘其潜在能力,鼓励创新,为地质勘探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地质勘探机论文:机械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运用到了地质勘查中,为地质勘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间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证。本文对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条件与性能分析,同时对机械零件选择及机械设备维护作了要要阐述,提出机械设备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质勘探 机械设备 零件材料 维修管理 一、 地质勘查机械设备种类 当前,国内地质勘探机械种类有钻探机械(地质钻机、勘探钻机、岩芯钻机、工勘钻机、水井钻机、地热钻机、灌浆钻机、引孔钻机、深孔钻机、水平钻机、隧道钻机、矿山坑道钻机、锚固钻机、全液压钻机、履带钻机、取芯钻机、多功能钻机、拖挂钻机、钻塔、泥浆泵)、钻探工具、静力触探、锚固机具、水利机械及通用机械设备等。 二、地质勘探机械的工作条件与性能分析 地质勘查机械的钻探险设备、坑探设备、工程施工设备均在野外工作,零件损坏形式与其工作条件密切相关。 1、 勘探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与受力情况: 1.1零件的环境温度:工作的温度状况,低温、高温、常温或是交变温度。 1.2零件的应力情况:工作应力的种类、大小、分布、残余应力及应力的集中。 1.3零件的载荷性质:可分为静载荷、冲击载荷、循环载荷等。 1.4零件的工作介质:有无腐蚀性氛围、零件润滑条件等。 2、机械零件的机械性能分析: 2.1对地质勘探机械传动轴类的零件,通常要注意分析其疲劳强度、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等。2。2齿轮类则要求重点分析表面硬度,心部强度及韧性。 2.3弹簧类零件则要求弹性极限、屈强比及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的进的疲劳极限等。 2.4坚固螺栓类零件则要求屈服强度、对称拉伸或压缩应力的进的疲劳强度布氏硬度, 2.5工具模具类则要求硬度、强度、韧性等,流动轴承则要求弹性极限、抗压强度、对称应力时的疲劳强度及表面硬度等。 3、地勘设备机械维护管理情况 3.1传统的管理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现在的施工单位,重使用轻管理现象严重,这种管理思想与行为往往是造成机械产生更大的故障或责任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3.2操作人员多为临时工,对设备零部件机械性能缺乏整体性了解,不能保证及时感知设备异常。 3.3在使用的过程中,设备的机械零件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损坏或失效,需要更换或修复。 4、造成地勘设备机械零件损坏的各种因素 4.1断裂,如螺纹拉断、拨叉断裂、齿轮轮齿的弯曲折断、壳体开裂等,造成断裂的原因包括静载荷、冲击载荷造成的断裂、疲劳断裂、应力腐蚀断裂等‘ 4.2表面损伤:包括磨损、胶合、点蚀损伤等,造成疲劳麻点、表面龟裂、使零件降低甚至丧失工作能力。 4.3变形;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过量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高温的蠕变等到,造成机械零件的损坏面不能使用。 4.4功能失效;某些原因导致零件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失效,如钻机传动皮带打滑、机架坚固螺纹松脱、离合器盘压溃等。 三、地质勘探机械零件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修配车间主要问题 1、机械性能的要求, 在维修地勘设备时,零件材料的选择,首先应满足机械性能上的要求,因为零件的机械性能,是保证地勘设备工作安全可靠和经入耐用的先决条件,是地勘机械零件材料选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般零件在选用时考虑的机械性能包括强度、塑生、硬度、耐磨性、冲击韧性、多次冲击抗力及疲劳强度等。 2、 物理化学性能的要求包括密度、导电性、导热性、耐热性、耐蚀性等到, 在材料成份一定时,材料的金相组织状态则靠热处理方法决定,因此,用钢材制造机械零件时,常需要进行处理以改善物理学和机械性能,所以,地勘机械零件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应根据零件的工作特性,同步提出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常用的热处理有退火、正火、淬火助记词回火(调质)、表面淬火、渗碳淬火等。 3、 材料工艺性能的要求 地勘机械零件的选材,在首先满足零件机械性能要求的同时,还应兼顾材料的工艺性能,使所选择材料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4、 机械零件材料的性能在地勘设备系统中的优化。选择机械零件材料,不能只能以某种材料的某种或几种性能来评定它是绝对好或差的材料,而应全面分析所选的地勘机械零件材料在整个地勘设备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即不仅要考虑某种材料是否适合作地勘机械的某种零件,还应考虑它在整个地勘机械中是否合适。 5、 材料经济性的要求,要满足零件使用性的前提下,选材时还应降低零件的总成本。 四、维修工艺制定及维修方法 在地勘单位修配车间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合理地选择维修地勘设备零件的材料,并根据所维修的地勘设备上的机械零件材料的不同性能,制定合适的加工工艺和维修手段,使地勘设备的修理达到优质、高效、低成本。 1、维修工艺制定 1.1外修工人在现场做好清洗打扫,只有经过认真的清扫,通过与设备近距离亲密接触,才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 1.2认真细致的检查工作,对每个螺丝、螺母、第个油嘴、第条线路、每个表针和每个触点等都要细致入微地检查。 1.3严格监督操作规程,任何都有自己的最大承载能力,修理人员和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要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1.4设备运行的现场监测,修理人员要经常和操作人员一起对设备启动运行过程进行监测,提前采取预防维修措施。 地质勘探机论文:论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探究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地质勘探的整体概况,其后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做出有效的探究,最后总结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实践应用,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字: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电磁仪;岩芯钻机 正文: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对而言也显得比较缓慢。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相关方面也日益显得成熟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当今社会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使用,也是显得越来越广泛,受到地质勘探单位的对其的重视。基于此背景,笔者对此做出下文阐述。 一、地质勘探的任务 地质勘探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它可以直接深入地下岩层取得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探明地质情况的可靠的方法。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其主要任务为探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地层并确定其接触关系;以及基岩的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研究岩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探明水文地质条件。溶岩的规模及发育程度;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性等。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从钻孔或勘探点去岩土样或水样,提供室内试验、分析、鉴定之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地质勘探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地质勘探设备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地质勘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设备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在高质量、低能耗、多功能、高可靠性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多种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与拼凑。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实践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全面应用,笔者经过总结将其分成两种常用的设备进行阐述,主要有瞬变电磁仪以及全液压岩芯钻机。 (一)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利用电磁法、电法种类繁多的仪器中的一种,是地质勘探中应用普通,效果最佳的仪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近5~6年电磁法和电法仪器设备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新一代仪器设备的最大优点是,噪音低,分辨率高,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多功能,灵活轻便,低功耗,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结合。当今一流的电磁法和电法仪器必然是高超的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集成,多功能,低功耗;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施时显示结果。 (二)全液压岩芯钻机 全液压岩芯钻机集多种功能与一身,在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的机电产品之一。能适应平原、丘陵地带、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固体矿床勘探、煤层气、天然气、水文水井、地热井、矿山坑道、通风排水孔及工程抢险施工, 是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冶金、有色、石油、水文、工程等行业,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为主,满足绳索取芯、顶驱钻进等多功能钻探要求的性能卓越的钻探设备之一。 它的特点是全液压驱动,钢履带行走,组合式桅杆,动力机、主、副卷扬机、泥浆泵等一体布置,结构紧凑,集中操控灵活方便;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负载传感,电、液比例联合集中操作控制;动力头给进与提升采用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提升力,给进力均较大;动力头主轴回转采用双马达驱动,辅以三档机械变速箱,并有效地满足了高转速大扭矩的高效施工要求;动力头采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主轴偏离钻孔孔口,便于绳索取芯和其他机具的施工;桅杆前端配有夹持卸扣器,便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者操作需求及带有孔口液压夹持器、导正器等。这些特点给地质勘探中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缩短勘探工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更方便,更安全。 四、综上所述,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所以,针对地质工程的发展,我们需要适时的采取有效相应的措施,对于勘察数据的准确化和科学化要不断的进行有力的加强。因此,在实践中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独自孤立的形式存在,其在社会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是许多科学技术不断进行发展融合于一体的结晶,也是当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要求,然而地质勘探在社会但中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也是其必然存在的结果。有效的将机电一体化在地质勘探中加以有力的运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做好地质勘勘探工作,真正有效的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 地质勘探机论文: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地质;勘探;机电;系统;控制;技术;发展 引言 现代的科学技术正以迅猛之势进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机电一体化就是不同领域之间交融的产物。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应用在地质勘探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已经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 一、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概述 地质勘探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开展相对较晚,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但经过多年发展, 也日趋复杂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2.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等有关技术,使机械、电子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技术原理和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技术群(族)的总称。 2.2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由若干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和电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满足人的使用要求的最佳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主要是指机械系统(或部件)与微电子系统(或部件)相互置换和有机结合,从而赋予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有良好的人机协作关系。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执行装置、动力源、传感器、计算机这5个要素构成。 2.3机电一体化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的综合集成,即给定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目的功能”与“规格”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体系。机电一体化工程是系统工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2.4机电一体化思想体现了“ 系统设计原理”和“综合集成技巧”。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思想相当于“一体化”思想。它带来了诸如光电机一体化、机电液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人机一体化等技术及其产品。 三、发展现状 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四、发展趋势 由于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技术交融的技术,因此其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制于其相应支撑技术的发展,同时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4.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其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思维和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4.2模块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让它们自由地交换信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因此有必要研制具有标准机械接口或电气动力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果机电产品能够象“搭积木”那样让需求者根据要求自由组合,那么无论是对资源的节约,还是服务于各行各界,都有着其巨大的作用。 4.3 网络一体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而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控技术,让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System,CIAS),使人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能随时享受各种机电产品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_体化产品无疑会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4微机电化 微机电化指的是机电系统主要装置的特征尺寸在亚微米至亚毫米范围。微机电系统产品由于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航空、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5 绿色化 绿色化主要是指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而且是低能耗、低材耗、协调而可再生的产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日益丰富的需求而不断地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变革创新并且使它们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因此,研究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的监理机制 摘要: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中引入了监理的概念,有效的发挥监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对现代化企业全面进行管理控制。地质勘探作为一门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工程勘探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将现代化科学管理方式融入地质勘探研究工作中来。推动地质勘探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阶段,也是对地质探勘基础工程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地质勘探 监理机制 工程 质量 一、地质勘探引入监理机制的意义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指出:“开展地质勘探项目监理工作不仅是保证地勘项目质量和提高国家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探索建立地质勘查运行新机制的需要;它对加强我国地勘单位队伍建设、提高勘查质量和效益,都将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因此在综合规模化的勘探项目中。出现了施工单位多,分项、分部工程繁杂等局面,现在的工程项目工期要求紧,跨阶段性施工。如此重叠、烦乱的项目组织必须依靠监理机构,通过专业、科学的管理才能为项目方带来稳定、安全的项目收益。 另外市场对地质勘探需求的增加,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勘探组织纷纷涌入市场,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水平降低,出现以进度为主要指标,存在安全、质量等潜在隐患,勘探、研究结果限于形式化,导致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而未能得到预期的研究成果。因此,监理机制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正是为了更科学化、正规化的进行行业监督管理,保证地质勘探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 在地质勘探中实施监理机制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质勘探中的各个环节,保证规划的专业性、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确保能得到最可靠、完整、科学的地质勘探资料。以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为例的监林理机制的运用,分析该地质勘探工程中监理机智的运用。 胜利煤田东区二号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10km。面积42.4km2,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69500m,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测绘和地质填图等工作。该项目投资近亿元,是在原普查基础上的跨阶段综合性勘探项目。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交可靠、完整的地质资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负责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和地质资料的提交进行全程监理。 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及甲方要求,制定监理工程实施细则,并将地勘行业相关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汇集成册,成为监理工作指导标准。随后由总工程师负责,地质、钻探、测量、水文、物探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设计审查小组,参照技术规范,对该工程设计进行审查。该工程中审查结果:设计钻孔量由原设计403个调整为259个,工程量由169500m,减为121600m。在进入野外勘探施工阶段,重点对进场钻机进行审查,要求钻机及配套设施符合钻探深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实际中查出2台钻机不符合要求,对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清除出场,保证施工技术和能力。监理过程中,重点依据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理工作日记和每次会议内容。有利于对掌握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提供详细的详细的资料。在东区二号露天矿的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中,先期开采区以200×200网距钻孔施工,保证钻孔布局的合理,同时严格控制无效进尺,按设计要求控制钻孔打到终孔层位15m内终孔,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材料,及时的通知钻机及指挥部终孔测井,保证更加合理的使用工程量,为投资方节约了资金。根据《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坚持按时编写监理旬报,对每旬中关于施工质量、生产进度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投资方和施工方进行通报。为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对未按要求和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方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书,要求整改停钻,整改达标后经监理人员验收后方能复工。在案例的野外施工中,共编写通报监理旬报8期,对施工井队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书18项,对指挥部下达建议书2项,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监控。 三、地质勘探工程的监理机制 通过该工程对监理机制的应用可以发现,监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程水平,规范工程。监理机构对建设的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参考专业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工程设计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建立完善的管质量、技术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重点对于进场施工的钻机等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对现场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停钻整改,对现场问题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监理机构要根据设计的施工情况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表和工程进度表,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运用过程来看,地质勘探监理机制的主要是:施工前期准备,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的控制工作。 四、结 语: 地质勘探监理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的完善,为提高地质勘探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下,需要对监理工作和市场进一步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质量、进度、资金控制等监理工作,使监理工作更加科学、全面。才能让地质勘探工程监理在规范的范围内。合理的使用资金、控制质量、实现项目的经济价值。 地质勘探机论文:浅谈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 【摘 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是指在地质勘探设备中引进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提高地质勘探设备性能,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如何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论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 地质勘探工作是在抵制测绘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各种勘查手段和方法,获得地层构造以及矿体分布情况,并确定矿体开采相关数据,是我国采矿事业的基础保证,同时在矿体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开采方法方面起到指导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应用在提高地质勘探设备使用性能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保证了地质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广泛应用有力的推进了我国地质勘探事业的进步的发展。 1 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将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设备各组成部分例如动力、传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建立由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微电子技术、传感测控技术、信息交换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设备的多功能化、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对于实现设备或机构的预期功能,实现设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地质勘探设备的动力、控制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等工作中,实现勘探设备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勘探设备自动化程度与使用性能,从而确保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与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水平、保证勘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意义主要体现为:(1)实现地质勘探设备多功能化。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综合使用增加了地质勘探设备功能种类,实现地质勘探设备多功能化,有效的提高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效率。(2)提高地质勘探设备工作精度。机电一体化技术采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设备工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设备误差,实现了地质勘探设备高精度、高效率运行,保证了地质勘探工作质量。(3)优化设备结构,提高设备可操作性。传统的地质勘探设备采用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重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设备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设备运行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增强了设备的可操作性。(4)提高设备稳定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设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综合使用性能,此外,机电一体化材料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在地质勘探较为恶劣的环境中,有效的保证了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3 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要点 3.1 系统整体技术 系统整体技术是指在设备功能和运行目的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出发,利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系统整体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进行合理的调整,优化系统结构,保证系统各组成部分合理配合,共同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3.2 机械技术 机械设备与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自身功能的基础保证,为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行,必须积极引进先进机械技术,机械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配合,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综合性能和稳定性,减小系统体积与质量,提高系统精度和运行质量,保证机电一体化满足地质勘探工作的需求。 3.3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信息的采集、传递以及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了解系统运行情况,输出相应的指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是直接受控于系统命令信息的,因此,信息处理技术是设备运行的关键,提高信息处理技术水平,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全面的处理,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证。 3.4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对设备各部分进行控制,保证系统各部分有规律运行,确保系统不同组成部分预期功能的实现。自动控制技术涉及到设备运行的多个部分,例如设备运行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以及位置控制等,为确保控制系统实现对设备系统整体的控制作用,在完成系统设计后应进行系统仿真,确保设备安装方案的准确性;在设备完成安装后,设备运行前应进行现场调试,及时调整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避免系统运行失误。 4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具体体现为利用电路集成技术以及微处理器,将地质勘探设备的中需要用到的传感器、信号传输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仪表等连接在一起,提高地质勘探设备的整体性能,保证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地质勘探过程中,常用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包括瞬变电磁仪和全液压岩芯钻机。 4.1 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基于电磁法以及电法的原理,具有应用范围广、测量精度高的优点,普遍应用于矿体勘探、石油勘探、地热能勘探、地下水勘探等地质勘探工作中。今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瞬变电磁仪也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新型瞬变电磁仪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实现瞬变电磁仪低噪音、高分辨率、宽频带、低能耗、功能强大,有效的提高了瞬变电磁仪的综合性能与地质勘探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4.2 全液压岩芯钻机 全液压岩芯钻机是全液压驱动,设备结构紧凑合理,钢履带行走方式以及集中控制系统提高了设备的操作灵活性,是多功能化、应用范围广的设备,适用于山区、平原、丘陵等多种地形且温度变化的影响小,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煤炭、冶金等多个行业。 全液压岩芯钻机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方式,实现了设备负载以及电液比例的集中控制,提高了设备的控制精度和准确度。动力系统中,进给系统采用的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有效满足了设备运行所需的进给力和提升力,双马达驱动的主轴回转系统为设备运行提供了高转速、大扭矩的动力。此外,在桅杆前端设置夹持卸扣器减轻了地质勘探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地质勘探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液压岩芯钻机各部分配置参数符合地质勘探工作特点,对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确保地质勘探工作安全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多个领域的知识集中在同一设备中,将不同技术或设备进行合理的设置,确保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并提高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我国自动化控制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地质勘探业的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发展方向也逐步向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模块化发展,这是实现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建设,提高地质勘探水平与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地质勘探机论文:小议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小议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地质;勘探;工程;技术;机电;设备;应用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不同科学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引发了几乎所有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而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学科技术交融渗透、相互结合的新兴学科——机电一体化,正逐渐变成了当今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地质勘探概况 1.1地质勘探的任务 地质勘探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它可以直接深入地下岩层取得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探明地质情况的可靠的方法。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其主要任务为探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地层并确定其接触关系;以及基岩的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研究岩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探明水文地质条件,即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厚度、性质及地下水位。溶岩的规模及发育程度;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性等。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从钻孔或勘探点去岩土样或水样,提供室内试验、分析、鉴定之用。 1.2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落后,国家提出矿业先行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了大量的大型矿产基地,我国的矿业有了很快的发展。上世纪60、70年代,随着不断深入地进行地质找矿,近地表矿和露头矿大多都被查明。尤其是较发达东部地区,地质勘探程度比较高,容易识别的矿愈来愈少,寻找矿的难度亦愈来愈大,逐渐转向勘查已知矿区的周边以及深部隐伏矿;在地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持续进行对浅表矿的寻找,另一方面也在采用新技术勘查隐伏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矿产资源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有关的国际交流大大增加,特别是引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了寻找隐伏矿的主要手段。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及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也在自主研发一些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新仪器、新方法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构成 2.1机械技术 机电产品的功能和作用大部分都是由机械本体来体现的。本体材料的优良、结构的新颖、精密的加工技术,能够使机械结构重量减轻、体积变小,改善其快速响应特性,提高零部件的精度、刚度和可靠性。 2.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技术,它将所测得的各种参数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信号转换为统一格式的电信号输入到信息处理系统中,并由此产生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决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形式。 2.3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及输出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是受控于信息处理装置的,因此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4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就是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自动控制技术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最优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2.5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通常由许多要素和子系统构成,为了确保各个要素与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必须在它们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条件,而这些条件统称为接口。这些接口既可能是硬件,也可能是软件,或者是两者的结合。 3.6驱动技术 驱动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执行元件分为电动、气动、液压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多采用电动式执行元件,驱动装置主要指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其主要以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 2.7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功能单元,找到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并将其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的综合应用技术。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在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根据地质勘探的需要,围绕微处理器,把、工控机、仪表、数据通讯及传感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制成的一种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应用广泛。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两种设备。 3.1 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利用电磁法、电法种类繁多的仪器中的一种,是地质勘探中应用普通,效果最佳的仪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包括石油勘探,地下水勘探,地热能勘探,工程勘探和选址,矿产资源勘探,活断层勘探,地壳上地幔构造研究,管线探测,地质填图,地下埋藏物,地震安全评价,地下污染范围界定以及环境勘探等。 最近几年来瞬变电磁法在国内发展很快。目前国产瞬变电磁仪有重庆奔腾的WTEM,中国地大(武汉)的CUGTEM-4,长沙白云的MSD-1,西安强源EMRS-ZB等。国外生产的瞬变电磁有加拿大Geonics公司的PROTEM系统,凤凰公司的V8,美国Zonge公司的GDP-32。其中Geonics公司是专门研发和生产时间域电磁仪器的专业公司,有PROTEM瞬变电磁仪,时间域金属探测仪,大地电导率仪,井中瞬变电磁仪等。 近5~6年电磁法和电法仪器设备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新一代仪器设备的最大优点是,噪音低,分辨率高,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多功能,灵活轻便,低功耗,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结合。当今一流的电磁法和电法仪器必然是高超的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集成,多功能,低功耗;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施时显示结果。 3.2 全液压岩芯钻机 为满足地质勘查市场新的需求,深度更深、自动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的一系列新型号钻探设备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比如机械传动岩心钻机,全液压岩心钻机等。 全液压岩芯钻机集多种功能与一身,在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的机电产品之一。能适应平原、丘陵地带、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固体矿床勘探、煤层气、天然气、水文水井、地热井、矿山坑道、通风排水孔及工程抢险施工,是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冶金、有色、石油、水文、工程等行业,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为主,满足绳索取芯、顶驱钻进等多功能钻探要求的性能卓越的钻探设备之一。 它的特点是全液压驱动,钢履带行走,组合式桅杆,动力机、主、副卷扬机、泥浆泵等一体布置,结构紧凑,集中操控灵活方便;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负载传感,电、液比例联合集中操作控制;动力头给进与提升采用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提升力,给进力均较大;动力头主轴回转采用双马达驱动,辅以三档机械变速箱,并有效地满足了高转速大扭矩的高效施工要求;动力头采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主轴偏离钻孔孔口,便于绳索取芯和其他机具的施工; 桅杆前端配有夹持卸扣器,便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者操作需求及带有孔口液压夹持器、导正器等。这些特点给地质勘探中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缩短勘探工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更方便,更安全。 结束语 地质勘探中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地质勘探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自造的地质勘探一体化设备也在朝着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的方向发展。这些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勘探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质勘探机论文:透析地质勘探行业工作的危机及解决策略 摘要:我国现代的地质勘查虽然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尤其我国在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利用规模将持续扩大, 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持续增加, 市场对矿物原料旺盛的需求和我国现有矿产资源供给的不足, 使得矿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发现和勘查新的矿产资源是必然的选择。本文针对我国地质勘探现状进行分析,从发展方向、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地质勘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地质勘探;现状;问题;策略 一、 地质勘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质勘探的现状 地质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矿产资源稀缺性就体现出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显现出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力度有限,作为世界产煤大国,同时也是煤炭消费大国之一,煤炭在我国国民生活中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力量。我国煤炭的储藏量高达6000亿吨,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对我们煤田勘探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思考,怎样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煤炭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复杂,西部资源丰富但是行业技术发展滞后,东部需求量大,东西交通发展不平衡。由于煤炭发展的不平衡性,就造成了现如今煤田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地质勘探全新技术的实施,为煤矿多角度,全方位建设提供了细腻,全面、准确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资源信息数据,快速地促进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为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 1 、 探矿权的新登、 年检、 经营工作难度明显增大 地勘单位的探矿工作出了成果,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探明了资源, 增加了税收, 引进了资金, 积累了地质成果资料, 改善了交通条件,最终发展了经济。 拥有探矿权是地勘单位开展地勘工作的唯一合法前提。 但各级人民政府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国有地勘单位持有探矿权是为了垄断资源, 不利于今后矿权流转中地方的经济利益。 近几年地勘单位的年检工作遇到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极大阻力, 新登探矿权更是难上加难。地勘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将探矿权进行整体转让、 引资合作或自主申办采矿权时, 自身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个别地方政府要求地勘单位无偿退出探矿权或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探矿权, 使地勘单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经济损失。 2 、 公民法制意识淡薄 许多村民、 私营采矿主及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导致不断发生侵犯地勘单位合法权益的行为。如对探矿权缺乏正确认识, 以为只有采矿权受国家法律保护:随意阻扰地勘单位的正常勘查施工甚至破坏勘查工程:不择手段地采取匿名信、 张贴大字报等非法方式攻击、 诬告地勘单位领导:无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法律事实,误认为矿产埋藏地决定着资源的归属; 个别个体采矿主更是目无法纪, 武力抗法, 公然藐视政府和法律, 一副占山为王的派头 。 人力资源短缺 就目前而言,以前的那种从地质队干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地质队伍自己培养的地质勘探人员越来越少,地质勘探人员的主要来源成为地质类高校或地质类专业学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两低一差”(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低、野外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使得近年来地质类专业的招生和基层地质类单位人员供给不足。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倾向于留在大中城市。 4、 侵犯探矿权人合法权益等违法案件查处不力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 尽管地勘单位积极向各政府反映、 向社会呼吁安徽省也加大了矿业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整体而言, 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不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没有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5 、 协调机制不健全 优化地质勘查工作环境涉及到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勘单位、 当地村民、 私营采矿主、 省外矿业公司等。谁来组织协调、如何协调、 协调不成时如何解决分歧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而道远。 6 、 经济利益主体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大 地勘工作环境恶化的背后是利益冲突。随着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矿业投资的利益空间进一步增大, 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升级。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 摘 要 在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当中,超级计算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计算、存储、通信以及编程方面,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实际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背景 超级计算机 数据处理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已成为了当代潮流前线的主流技术,所谓大数据,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各种大规模的数据,具体来说是指难以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常规软件以及技术进行收集、统计、储存以及管理的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新型处理模式才可将其决策力、洞察力、发现力以及流程化进行充分发挥、具有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实时性强、高增长率以及多元化等特征的信息资产。由此可见,大数据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数据的信息化数据资产,仅仅应用传统的软件或工具进行统计或管理是难以显效的,我们必须针对大数据的特征以及需求设计一款超级计算机,用于满足大数据的计算需求。 通过超级计算机来构建大数据处理中心,是现阶段最为主流的应用趋势。相比于传统计算机来说,超级计算机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为大数据提供高效的计算以及处理服务。超级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被很多国家作为了一种战略性资源而进行使用,在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现阶段,超级计算机技术基本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科技水平以及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由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而成的,它实现了每秒钟三点山九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并以此成绩蝉联五次夺得全球运行速度最快超级计算机奖项。但是,超级计算机虽然具有如此高效的运行速率,它仍然只能在自己所擅长的以科学与工程运算为主的领域中发挥作用,例如一些计算密集型的任务中。此外,超级计算机具有计算模式单一的特点,它的处理过程通常由批量处理计算、流式运算、迭代运算、图运算等数据密集型运算方式组成,因此传统上的超级计算机很难直接被应用在大数据的计摘 要 在大数据应用时代背景当中,超级计算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计算、存储、通信以及编程方面,因此基于大数据的实际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背景 超级计算机 数据处理算以及处理中。 1如何基于大数据特征以及需求进行超级计算机设计 显而易见,大数据的出现给人类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超级计算机具有十分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极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它将海量的信息高度集中在自己的系统当中,并通过工具媒介、数据存储等多元化角度对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及应用,由此可见,不同的超级计算机在对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时所呈现出的性能水平也是有所差异的。我们之所以要通过超级计算机来实现高性能数据计算,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数据计算效率,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来增强通信效率。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来设计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超级计算机。 1.1硬件体系结构 信息量大以及操作简单是大数据应用的显著特征,大数据应用能够确保计算指令维持在一个相对来说较低的状态,实际上间接增加了数据访问所需的成本,由此可见,在使用超级计算机管理大数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数据吞吐率与数据计算效率之间的失衡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重点以两个切入点进行解决,一是针对片上缓存实施彻底优化处理。大数据应用指令等级相对较低,跳转频率较高,且不具备充分的局部性,再加上大数据通常只能使用一次,我们可以基于上述特点来降低指令缓存,并构建一个连接处理器与二级缓存的通道,以确保数据吞吐率与计算效率之间的失衡状态得到相对改善;二是提高大数据计算能力。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信息逐渐呈现出高密集化状态,这使得传统的处理器已无法满足信息处理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超级计算机来部署一个具备良好实时性的处理器,其中异构并行处理器是一项很好的选择,具体来说,也就是把R档募铀倨鞯既胫镣ㄓ么理器核心当中,在加速器的推动作用下,使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数据并行的效果。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频率相对较高,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改善节点计算效率并强化通信效率。顾名思义,大数据就是代表庞大的数据信息量,因此相应的储存模式也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数据储存模式为集中式存储模式以及分布共享式存储模式。为了较好地应对大数据通信频率较高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提高节点与节点或与设备之间的连接效率以及。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后得知,要想有效解决大数据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加大互联通信技术层面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在节点连接效率优化方面的研究力度,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为研发一款软硬件结合的多借口网络芯片,另一种为通过光互连技术来改善数据传送过程中的问题。 1.2硬件体系架构 在大数据中包含着海量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这三种数据类型对应的存储方式也各不相同,结构化数据通常使用数据库结构实现存储,而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则更多地以依靠于不同文件与系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来实现。数据处理与数据计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在数据计算的过程中,当数据加载已经结束时,则需要对各系统之间的交互频率进行合理地调整和控制,所以说应该选择单一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实现。而针对大数据的处理方式则相对来说更为丰富,同时也更加复杂,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数据处理方式有图处理以及批处理两种,这样据必须得到不同文件与系统之间的良好配合已结支持。由此可见,在设计超级计算机时,单一的文化系统完全不能满足计算机运行需求,应将多种文件组合在一起进行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它所使用的存储结构通常为分布式文件系统。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处理效率,Google对大数据储存的文件系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具有扩展功能的GFS文件系统,创新后的文件系统在对应用层的运用下实现了对控制流以及数据量进行分离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即使面对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该文件系统也能够实现高校的储存以及处理。GFS文件系统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分别为若干块服务器、单一的主控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本论文以GFS文件系统为出发点,对目前已研发上市且具有代表意义的阿里巴巴分支ADFS系统进行了分析。在阿里巴巴的ADFS系统中,主要针对HDFSNameNode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单点故障以及内存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实施优化,工作原理主要为将内存中不属于热点范围内的数据转移至外部数据库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NalneNode所承受的内存压力,从而提升数据的处理质量以及效率。而在对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在存储方式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共性特征,他们通常都优先选择数据库以及分布式表结构作为存储方式,只有一些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的半结构化数据更倾向于选择Key/Value分布式系统,其中较为典型的为亚马逊公司的Dynamo系统以及Facebook的Cassandra系统,亚马逊的Dynamo主要是运用Key/Value作为数据存储模式,这一存储模式相比于其它模式的优点在于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用性。Facebook的Cassandra系统同样也是采用Key/Value作为数据存储模式,通过对这一存储模式的运用进一步实现了数据存储可扩展性以及一致性的增强。 2大数据时代应用背景下编程模型的设计 在大数据时代@一背景下,编程模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日益凸显出来,传统的编程模型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动力不足趋势,并无法满足大数据的编程要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基于大数据的特征以及需求来设计一种有别于传统编程模型的全新的编程模型。大数据时代下的编程模型必须满足简单易操作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性能水平,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编程抽象,确保程序员的编程工作能够更加顺畅,在这一过程中,程序员并不需要关注程序在集群中运行的具体状态以及情况,只需要针对每一项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即可。在新的编程模型中,程序员的主要工作与任务在于关注一切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此来确保编程过程中各项任务的清晰化、明了化,同时还可以使代码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得到极大程度的简化,使程序员的工作更加方便、简洁、高效。此外,在构建编程模型时还应考虑到系统数据计算能力以及处理能力提升的目的,我们不仅要确保程序能够在集群上实现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也要保证不同类型的作业与任务能够在集群上并发运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有效率。但是在这一模型下,我们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后期通过探索与研究进行慢慢攻破,例如如何有效处理异构性问题、如何提升本地数据的有效利用率等。因此在基于大数据应用背景下进行新编程模型构建的同时,我们的考虑内容不能过于单一,必须综合衡量各方面的影响与利弊,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取舍以及判断,从而构建一个简单、便捷、可靠、高效的大数据编程模型。 为了使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超级计算机一般来说都会选择应用并行编程模型,例如Open MP以及MPI,其中,Open MP通常会与共享存储模式的融合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对称多处理器等架构的相关设备当中,而MPI所涉及的编程模型则相对来说更为复杂,一般来说需要在切换至信息通信计算模型下,要求编程工程人员针对所有的程序问题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一一分类,随后再将这些分类号的问题映射至分布式进程集合当中。Open MP以及MPI等并行编程模型并不适用于大数据的计算以及处理过程中,因此一些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会根据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来研制具有针对性的大数据处理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数据应用的有效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之下,对于超级计算机的设计可以适当导入一些高效模块结构,例如多核结构以及众核结构等。此外,宽带网络速度的提升也有利于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改善,为其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要想使数据处理以及计算速率得到有效提升,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所在,并取消以往计算机系统中的计算密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密集模式。笔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大数据应用背景下的数据处理以及计算问题自会得以有效解决。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 摘 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国内非计算机专业设计领域的最高水平赛事,分设软件应用与开发类,微课类等十大类。本文以2016年微课类的获奖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详细阐述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思路及制作方法,微课中微视频制作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技术;微课设计;微视频;基因 一、引言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作为基于网络的全新快餐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微课的理论、设计、开发与实践应用研究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在微课的探究实践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范建丽[2]等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余胜泉[3]等基于微课设计、教学信息描述、微课聚合和开发模式,提出了基于学习元的微课设计思路;祁博[4]从微课的优势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出发,详细分析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微课研究主要是在“纯粹”性的微课设计基础上,以传统教学加之DV录像,旨在讲述知识,但微课设计方法不够新颖,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未有关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作品设计指导报道。 本文以2016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获奖作品《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全面介绍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和流程,详细阐述设计方法的创新点,为高校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提供指导。 二、计算机技术 1.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 (1)软件介绍 PowerPoint2010 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演示文稿软件,用于制作演示文稿和放映幻灯片,能够有效清晰地展示信息[5]。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利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演示文稿,再次利用工具栏中的字体功能,smartart功能,动画功能等将演示文稿的字体大小,图表布局及播放效果设计成自己所需的样式,美化演示文稿。 (3)软件操作 微课件完善大致经历五步:字体修改,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背景设置,动画设置。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为例将较难掌握的段落修改,文本框格式设置,动画设置具体操作过程作以阐述。 ① 段落修改包括对行距及首行格式的修改,首先在开始工具栏中选择段落组栏,然后点击段落组栏右下角的箭头,最后根据界面提示依次选择所需的行距及首行格式,段落修改界面如图1所示。 ② 文本框格式设置是对微课件中的案例进行逻辑分块,使问题更加清晰,演示文稿界面更加美观。图2为《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使用文本框格式设置的界面效果。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在插入工具栏中选择文本栏,在文本栏中选择文本框输入所需文字,再选择格式工具栏,对文本框进行修改。 ③ 动画设置是对演示文稿中的文字图片等播放效果及顺序进行处理,使幻灯片按照期望播放。其具体操作步骤:首先选择动画工作栏,然后打开动画窗格,根据提示选择符合要求的动画效果。 2.视睿录屏剪辑软件 (1)软件介绍 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是基于触摸屏操作的微课软件,适用于课堂教学素材录制,能够完成录屏、编辑、一键导出保存等强大的互动教学视频制作与编辑演示。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该软件以麦克风为辅助,将已经做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视频录制及配音。 (3)软件操作 首先将要进行录制视频的微课件打开调整为播放模式,然后将睿录屏剪辑软件打开,选择屏幕录制功能,接下来根据界面提示完成视频录制工作。 3.Aegisub字幕制作 (1)软件介绍 Aegisub是一款高级字幕制作编辑工具,完整支持Unicode,也支持超过30个地区的语言编码(ex: Big-5、 GB2312、Shift-Jis)。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微课制作过程中,利用该软件制作剪辑视睿录屏剪辑软件所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字幕。 (3)软件操作 首先确定微视频中每一段配音的时间间隔及画面,然后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中的设置字幕输出格式,然后设置时间点及字幕。比如将“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这句话设置在00:01:56.29至00:02:00.00时间段,首先,在文本输入栏输入“各位同学们,大家好”,然后在时间栏的开始位置设置00:01:56.29,结尾位置设置00:02:00.00,如果需要对字体进行修改,可在字体栏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最后将最终字幕以*ass格式保存,字幕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在整个微视频中的字幕设置方法同上所述。 4.魔影工S (1)软件介绍 魔影工厂是一款使用简单的全能格式转换工具,它是海外流行的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面向中国用户推出的官方中文版 。具有广泛的格式与移动设备支持、最完善的视频格式支持、真正高速的转换过程。 (2)在微课制作过程中作用 将配音字幕利用该软件导入视频中,利用该软件将视频进行剪辑及合辑。 (3)软件操作 首先选择魔影工厂的字幕功能,再将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所完成的字幕导入,这就完成了给微视频匹配字幕的所有任务。接下来根据微课所需,利用魔影工厂的视频剪辑功能对微视频做最后的修剪(比如微视频时长,格式等),以达到赛事要求。 三、设计流程 好的微课,都要经过确定课题,制作教学设计,制作微课件,制作微视频,布置微习题五个步骤。其中,确定课题与制作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制作微课件是关键,制作微视频是核心,布置微习题是保障。现以计算机技术“基因”为基础,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详细阐述其制作过程。 1.教学设计的制作 (1)设计动机 根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比赛相关要求及微课内容特点,教学设计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是微课《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的基础,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因此,做好教学设计将对微课的走向作以简单的规划,从而达到掌控全局的作用。 (2)成果展示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出微课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性。下面是该类型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① 选题 微课的教学内容以 “精短”为特色,因此选择微课内容一定要以基础性,典型性,可推广性为基准,突出特色,形成一条线式的教学思路,使得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② 教学对象分析 微课最终要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它能够借助于PC手段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认知,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设计出各类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传输模式,从而更符合各类学习者学习需求。 ③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微课所具有的“快餐”式教学特征,知识点针对性强,因此设计者应当在对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分析后,合理安排重难点,将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循序渐进,达到“快餐”抵饱效果。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将微课内容设计的更加形象化,对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播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④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中指出,微课知识点针对性比较强,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更加具体细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微课的教学特色,从而达到微课所具有的即学即懂教学目标。 ⑤ 教学策略设计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因其微视频界面美观,在知识点处理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美化等因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吸引学习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⑥ 教学设计实践 在以上5点具体分析的指导下,以《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为例制作教学设计,现把该教学设计传入百度云盘。 ⑦ 教学反馈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微课也不例外,由于微课广泛传播性,我们应建立线上线下回馈机制,积极收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建议,进行充分分析并加以改进,才能够使得微课具有鲜活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信息反馈,我们可以对基于计算机设计技术基因的微课与一般微课作以比较如表1。 2.微课件的制作 (1)制作动机 微课件就自身作用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实现学习目的。微课件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将教学设计的内容再一次的精化,从而有利于后期的视频录制。 (2)成果展示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制作微课件,微课件界面如图4所示。 3.微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处理 (1)制作动机 微视频是微课最终的产物,微视频决定着微课整体内容的质量。微视频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利用视睿录屏剪辑软件和麦克风将微课件录制为有声视频,接着利用Aegisub字幕制作软件将录制的视频中的配音加入字幕,最后利用魔影工厂软件将字幕导入,进行视频合辑。具体操作方法在上述计算机技术中已作介绍。 (2)成果展示 由于微视频不能在文章中展示,现把视频传入百度云盘。 4.微习题的布置 (1)制作动机 微习题继教学设计,微课件,微视频之后,在本文的《基于微分方程的犯罪动机分析》中处于保障作用,保障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成果展示 四、微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 微课从初始的定义 “针对某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到“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再到目前兴起的 “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大体沿着“微课构成要素―微课实施过程―新型PC微课”轨迹发展,不难看出,由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不断推广,一种新型的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即将发展起来[6]。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研究方面多以传统制作方式为主,以计算机为基因的微课设计方法还未成为主流,这就使得在微课这种“快餐式”教学活动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作为微课设计者,根据本人心得体会,有两点建议:① 建立健全微课反馈机制:在核心内容“微视频”及其他辅助性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要提高创新意识,正确处理好微课建设实施及效果反馈之间的关系,即利用计算机设计技术正确处理好微课中的授与受之间的关系。② 突出计算机使用能力,提高创新分:从参与以计算机设计为基因的微课类比赛来讲,顾名思义,凸显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计算机技术含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运用计算机完成,且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慎用传统手段。 五、结语 以计算机设计技术为基因的微课设计将会成为主流,它符合当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在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类赛事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及学生特别是师范类的教师学生将以此为契机,为我国的微课教育事业奉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以实训为核心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革新 摘 要:随着我国对文化创意类和设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了实现技术与艺术平衡的关键。应用技术型高校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应以现代设计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教学思维转换、课程内容更新及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三个层面来对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研讨,希望能做好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储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设计艺术类;实训教学;设计软件;实战案例分析法 1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机制,拔尖创新人才,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重技术、轻实训,重视“基本功”而忽视认知过程和实训过程的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于多数院校。 普通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应以“理论教学直观,实践教学模拟”的教学模式来为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与技术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即坚持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重点进行实践教学的模拟性,最大化缩短普通院校与民办高校教育存在的距离。 2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革新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及开创性的工作。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正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从设计实践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占主导地位,这正为高校设计软件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1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思想的改革 存在于许多院校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应用技术型高校对于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视。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首先应不断进行教学思想转变及教学思维的转换,其次应调整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设计软件课程设置,如增加《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或《设计软件测试周》等课程。最后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以适应社会转型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对教学思想的改革途径有两点建议: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自由操纵电脑,不断研究电脑和软件的新功能及其应用扩展,以适应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要求。其次,明确电脑设计作品,不能参考、借鉴和模仿,要突出设计创意。这就要培养学生直觉、发散和聚合等艺术设计思维,才能在构思和设计表现上突出个性。 2.2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内容革新 自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即为中国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课程内容应增加计算机图形学和软件工具的内在逻辑性结构。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计算机位图和矢量图的定义方法、RGB、CMYK色彩模式、通道和路径的概念;在《AutoCAD》教学中阐释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及管理方法;在《3DMAX》教学中对三维空间建模等基础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内容上由简到繁,选取针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解设计软件中常用命令键,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个别代表性的问题,可以重点分析。 第三,认清设计的核心是创作,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能仅局限于掌握软件,更要增加综合知识运用。因此,教学大纲应增设诸如色彩与图案关系,构图发展与色彩理论、美学修养及BIM实训等内容,突出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构思和意念等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应用实践水平。 2.3 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要灵活将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讲解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套设计方案制作流程,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发展现状和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可采取实战案例分析的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紧密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制定整个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并针对每节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最好能在实例教学和知识讲解后,安排一个综合性任务。例如,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对套索、路径、图层和色彩调整功能的基础讲解后,安排一个照片合成任务,随后组织并指导学生作品参加设计类比赛;在《AutoCAD》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三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命令等功能后,安排绘制一个建筑物三维立体图的任务。 第二,提倡学生自己创作素材,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计本身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活动,学生通过手绘稿或是自己拍摄的素材再经过软件调整设计,不仅可以利用设计软件来创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还可以突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第三,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引入实战案例分析的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设计软件课程设计》中采用BIM实训系统,使学生通过对具体实际工程案例的模拟,在经过分析、辩论、演绎和推断等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过程的了解。学生运用《3D MAX》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训练则需要与实际社会工程案例接轨,按照实际工程定性法则要求,去规范化设计要求与作图要求,使设计在现行社会法则中具有可行性。 3 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设计实例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提高自身艺术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要形成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构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东西方审美理念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符合应用技术型发展趋势的设计人才。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设计方案研究 摘 要 本文讨论的主旨是就是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冗长设计,首先介绍的是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原理,接着是冗长方案的设计和实现,最后探讨的是选择数据共享的方式。 【关键词】CPCI总线 控制计算机 冗长设计 控制计算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组合部分,可以实现控制信号的发送,以及采集和判断控制信号,并且还能够对外部通路的电阻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还可以捕获外部设备网络的地址,还可以对相应的IP地址进行动态的分配和管理。上面提到的是控制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典型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应用没有被写出,但是这也并不影响控制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的重大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研究问题。 1 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原理 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优势来源就是冗余设计,冗余设计非常精巧并且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冗余会有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按照在系统中位置的不同,冗余有原件级、系统级、部件级之分;还可以根据冗余的程度将冗余分为1:n的冗余,其中n可以取非零的正整数;除此之外冗余还有工作方式的区别,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冗余还可以被分为冷备份的冗余和热备份的冗余,由此可见,冗余设计可以采用的方式非常丰富,这也是为什么冗余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各样工作的需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1:1系统级冷备份的冗余方式,这是根据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特点,尤其是模块化的特点来考虑的,此外这种冗余设计对整个系统有很好的适应性,并且还可以简化装置,这些特点是其他冗余设计所没有的,和其他冗余设计相比较,1:1系统级冷备份的冗余方式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使用的范围很广泛,下面本文就依据此系统来介绍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CPCI总线下冗余设计控制的计算机系统总共有两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计算机构成,并且这两台计算机都有自己的I/O信号,这样如果其中一台停止工作,就可以切换控制电路完成的信号,然后转接到另一台计算机的I/O信号接口上,使得可以工作的计算机信号接口对外进行连接,由于两台计算机的软硬件配套都完全相同,所以可以进行任意自由的连接,来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其中计算机系统中的扩展板装置,在CPU板的CPCI总线控制下,可以根据系统工作的需要,来设计控制的接口,整个系统设计的时候共有4个扩展板的槽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还可以再增加三个扩展板的槽位,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设计的有两个储存器,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原理可以用图1来表示。 2 CPCI总线下的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 2.1 双电源互锁的设计 互锁技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两个部件在同一时间段都进行工作,这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系统运行的障碍,互锁装置的设计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只有一个部件处于工作的状态,只有在其中一个设备出现故障的情r下,另一个部件才会进行工作,互锁设计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所以系统的两个计算机系统都有互锁设计的应用,下面我们根据具体的设计图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2所示,互锁设计采用的双电源,每个电源都可以有不同规格的电压输出,一般情况下有+5v和3.3v两种,本文介绍的系统是以+5v规格的电压输出为例子的。每个电源都有相同的输出端口,具体包括的有EN使能端、DC28v输入端、互锁控制信号的输出端、+5v输出端,其中的EN使能端能够控制电源的转换模式,只有DC-DC的模块进行转换之后,电源才会启动,EN使能端还有一个作用是和另一个计算机电源上的互锁输出信号端口进行互联。EN使能端的运行受到其他情况的限制,当处于低电平或者外部的输出电压为28v的时候,电源是不能够输出+5v的电压的,也就是说整个系统是不能进行工作的。但是当EN使能端处于低电平,输出+5v的电压的电压,系统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互锁控制的信号输出端是处于低电平的。总结上述说法,双电源互锁设计的工作方式是,当电源1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时候,如果外部的接入电压为28v,电源2就会输出+5v的电压,这个时候处于工作状态的还有DC-DC的控制电源的转换模块,并且互锁控制信号处于高电平的状态。 2.2 切换控制的设计 切换装置指的主要是两台计算机之间I/O信号之间的相互切换,不管是那一台计算机进行工作,切换装置都处于工作的状态,我们根据具体的工作原理图来对切换控制的设计即兴介绍,切换控制的工作原理图如图3所示。 两个电源能够进行不间断的工作的原因是2JT5-2继电器选择器的使用,这是因为两个电源输出的+5v和3.3v的电压输出信号都可以被继电器接收,这就能保证不管哪一个电源处于工作的状态,继电器都可以输出相应的电压来保证整个装置的正常运行。切换电路中切换器件可以有以下几个选择:不同的切换信号选择是不同的转换器,如VGA显示信号选用的是MAX4885专用切换器;一般的信号采用的是MAX4761切换器件。但是以太网信号不适合采用切换器件,所以对于以太网的信号切换设计了四条切换电路,来专门用于以太网信号的转换。 2.3 测量板和控制板的设计 测量板的设计需要考虑外部通道的电阻值,这是因为控制计算机要借助电阻的功能,但是系统的设计不适合设置直接测量电阻值的接口器件,所以对于这个问题,采用的是DA转换电路,其功能是为需要测量的设备提供电流的信号,并且为了测量电阻值,还需要用到AD转换接口,其目的是为了采集被测量设备两端的电压,测得电压和电流之后,运用欧姆定律,来就算需要测量设备的电阻值。为了减缓计算机CPU的压力,还在测量板上设计了FIFO缓存电路,同时还设计出了DA输出测量的电路,输出测量电路的作用是为了将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的信号,这样便于AD电路的采集,实现自动测试的目的。 控制板的作用是为了采集和判断对外控制信号的输入和输出,为了实现局部总线和CPCI总线的连接,采用的是PCI9052;为了实现寄存器的分配、地址的译码、以及始终的调频等,FPGA采用的是EPM7256。信号输入输出电路都由两种不同的电路组成,其中光电隔离电路和信号的驱动电路组成了信号的输出接口电路;信号整形电路和光电隔离电路构成了信号输入接口的电路。其中对于通道的测试是设计控制板的重要工作,设计的原理是使寄存器产生TTL高电平的信号,这种信号最终是要被传输到需要测量的通道上的,但是在那之前,信号还需要通过光电隔离电路和驱动电路。 3 数据共享问题的讨论 数据是对每一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如果系统的复杂程度比较高,还需要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冗余设计有两套计算机系统,并且两个计算机系统是彼此的备用,所以并不会同时处于工作的状态,但是每一台计算机在投入使用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的数据,为了保证整个设备的完整运行, 需要将两个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共享的设置。传统的共享方式是使用第三方储存器将一台计算机里的数据拷贝到另一台计算机中,这个方法的原理非常的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并且需要的操作技术也很低,很容易被人们掌握。但是这个共享的方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运行的时间比较长,并且还可能影响其他零部件的使用,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数据不能拷贝的情况下,这个共享的方式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所以为了使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得到更好的使用,设计出一种新对IDE信号的切换方式,这样保证了不管是哪一台计算机处在工作的状态,系统都可以访问两个储存器。这个设计的原理是,因为两个计算机系统的储存器都配有下相同的操作系统和相关的若干软件,这样就可以通过任意一个储存器来启动系统,并且当系统启动之后,另一个储存器中的稻菀部梢员环梦剩这样就获得了两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全部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保障了整个装置的正常稳定使用。 4 结束语 CPCI总线下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主要指的是冗余技术的设计,这个设计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工作,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虽然从一方面来说,冗余设计在系统中的使用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也会消耗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我们要从整体看问题,总的来说,冗余设计给系统的带来益处还是大于弊端的,其中最显著的还是系统可靠性的增加。所以,控制计算机系统中引入冗余设计是非常明智且有必要的。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基于DSP和FPGA技术的导航计算机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提高导航计算机的精度和处理速度,降低导航计算机的功耗和体积,采用DSP+FPGA的小型化设计捷联惯导计算机平台。FPGA完成传感器信号采集,实现对传感器信号的数字滤波和外围接口电路逻辑,同时实现导航计算机控制逻辑。采用高性能TMS320C6713为核心处理器完成姿态信息解算和温度信号采集和解算。经过调试验证本设计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且实现技术先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TMS320C6713B; FPGA;IMU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惯性导航系统主要是借助对航行体运动期间的实际加速度情况进行测量之后,所求得准确速度以及具体位置的系统。就构成来说,该系统由控制显示装置、惯性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组合而成。惯性导航系统是推算导航方式,也就是说从已知位置参照连续性测得的载体航向角以及实际速度来进一步推算接下来的具体位置。传感器根据安装方式上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捷联式传感器以及平台式传感器[1]。具体来说,捷联惯导系统通常情况下是将惯性传感器安装到载体中,摆脱了机电平台,这种情况下,惯性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惯性传感器直接安装在载体,在实际应用中导航精度易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导航精度在设计中采用DSP和FPGA技术实现采集惯性导航参数及惯性导航参数的数字滤波、导航参数解算和外部通信。同时该技术方案采用FPGA实现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扩展部分,提高了导航计算机的集成度,增加计算机可靠性,减小导航计算机体积重量。 1系统结构设计 惯性导航系统当中的惯性传感器关键组成部分有里程计、陀螺仪以及加速度计。在实际导航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加速度计来获得载体速度以及最终的位置信息,之后再借助陀螺仪对载体姿态信息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并有效控制显示器的导航参数[2]。 导航计算机可以完成以下工作:对陀螺计中的信号、速度计中的信号以及里程计中的信号进行定时采集,然后输入相应的测温阻值。还可以通过及时处理数据信息实现导航解算功能;通过专业化的RS422总线来准确接收命令以及参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惯导系统实施定期修正。本设计采用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硬件平台设计 2.1DSP功能单元设计 导航计算机实时采集加速计和陀螺计信号等导航数据,对导航数据的解算和处理要求导航计算机必须具有高精度的浮点处理能力,设计中DSP采用了TI公司TMS320C6713B高性能32位浮点运算DSP芯片,工作主频为200MHz,处理能力为600MIPS/1200MFLOPS,外部支持8,16,32bit寻址,EMIF总线支持512Mbytes的寄存器寻址空间,可与SDRAM,FLASH存储器无缝连接[3]。SDRAM采用容量为16MB(4M×32bit)的MT48LC4M32B2TG-7IT芯片,用于DSP在导航数据解算中大量矩阵和积分运算。FLASH采用容量16MB(8M×16bit)的S29GL128N10TFIR1芯片。DSP的引导方式配置采用16位外部ROM引导Boot(默认ROM时序)。DSP 上电复位后将外部FLASH存储1KB空间的Bootloader程序搬到DSP内部RAM地址为0x0空间,执行Bootloader程序实现FLASH导航解算程序加载到DSP内部RAM中执行。 外部时钟电路采用40MHz的晶振作DSP时钟输入。经配置内部锁相环倍频后作,在由炔糠制堤峁CPU和其他外设使用。 DSP工作需要3.3V的IO电压和1.2 V的内核电压电源。供电电源采用TPS70345电压调整器,对上电顺序进行控制,首先完成内核电压上电,然后上电IO电压。本身DSP的工作电源上电顺序可以不考虑,但从系统设计考虑保证DSP的I/O buffer 接收到DSP的内核有效输入早于输出buffer上电,防止与其他系统产生总线竞争。 2.2传感器接口信号滤波设计 由于导航计算机采集的传感器信号品质差(带有噪声),为了便于后续信号采集处理,降低信号计数误差对采集传感器输入信号进行滤波、整形和驱动隔离处理(处理电路如图2所示)。滤波电路根据需滤掉噪声频率设计RC滤波电路参数。整形电路采用施密特触发器实现信号整形,经过驱动隔离进行电平转换后输入FPGA。 2.3惯导传感器信息采集集成技术 在惯性导航系统中,导航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包括将导航传感器信号采集并进行处理。同时根据系统配置将通过CAN总线和RS422接口与其他系统设备进行导航数据通信。导航计算机采用Sparatan-IIE FPGA实现对输入惯性传感器信号进行采集处理。首先对输入的惯性传感器信号进行了数字滤波处理,然后进行计数,对标频信号进行分频处理,由分频信号对各个惯性传感器信号计数器值进行锁存,同时产生中断信号到DSP,DSP可以通过EMIF总线访问FPGA的内部寄存器。 FPGA对实现对输入惯性传感器信号滤波、计数处理工作原理如下。惯性信号输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和里程计信号等。陀螺计信号(陀螺计数电路原理见图3)的处理是本设计的关键部分,因此下面对陀螺计信号处理进行重点说明。导航计算机共有三路陀螺计输入信号(X、Y、Z),每路陀螺输入包含两个相互正交的方波信号,AX超前BX信号 90°时计数器应增加,BX超前AX信号 90°时计数器应减少。在设计中,每路陀螺的两个信号在FPGA外经过施密特触发器,进入FPGA后首先进行数字滤波处理,滤波后的信号再进行鉴相,产生两路四倍频的可逆脉冲信号,然后对可逆脉冲进行计数,当频标信号分频产生定时中断时,将计数器中的净计数值锁入锁存器中并由DSP进行读数。 为了去除信号中的毛刺,信号在进入FPGA之前,先经过施密特触发器过滤掉低电平的噪声,然后进入FPGA后经过一个4位延迟数字滤波器[4]。数字滤波器的输入信号必须在三个连续的时钟上升沿保持同一电平,才能够通过4位延迟移位寄存器,因此小于两个时钟周期的噪声脉冲都被抑制掉。同时,保证输入信号通过滤波器的条件为tS 3tclk,tS为输入信号高电平或低电平的持续时间,tclk为clk的时钟周期,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时钟频率fclk 6finput。 每路陀螺的两个信号经过数字滤波器输出后,进入鉴相电路[5],经过处理后,变为四倍频的可逆脉冲信号。以X陀螺输入为例,两路输入信号AX、BX分别经过两级移位寄存器, AX经过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输出信号分别命名为A、C,BX输出信号分别是B、D,最后输出分别得到正、负通道信号+X和-X,+X=(AD)(BC),-X=(BC)(not(AD))。这种鉴相电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AX或BX输入上有噪声信号通过前面的滤波电路,也会在+X和-X上产生对称的脉冲而互相抵消掉。 以上功能实现采用了高速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利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在一片FPGA上实现数据采集,脉冲计数和数字滤波以及多路串口协议处理等功能,对惯导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的处理。该设计降低了导航计算机功耗,减小了导航计算机的体积。 2.4测温电路设计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惯性导航系统精度下降,所以在导航计算机中设计了测温信号处理电路,将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转换,DSP根据解算AD转换数字量进行惯性导航系统传感器温度控制或温度补偿,保证导航系统的精度。 测温电路采用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进行环境温度的测量,测温电阻与模块上3个高精度电阻组成电桥,电桥两臂中点分别接入运算放大器进行跟随处理,再经过后级放大后由AD转换芯片采集温度测量结果,DSP通过McBSP(Multichannel Buffered Serial Port)接口(配置SPI工作模式)读取A/D转换结果进行解算。 3导航计算机软件设计 导航计算机软件开发环境采用TI公司推出的Code Composer Studio v3.3。包含TI器件的编译器、源代码编辑器、项目开发环境,调试器及其他功能,与C语言有良好的数据交互接口。 导航系统平台的数据采集和解算通过软件来实现的。DSP在该设计中主要用来完成IMU实时数据的处理,解算获得姿态信息,即完成大量的数学运算功能。DSP程序包括两部分:一是TMS320C6713的Bootloader程序,实现将导航解算程序从FLASH中加载到DSP的内部RAM中,导航解算程序从DSP炔RAM中执行;二是导航程序,实现整个姿态算法,包括对IMU的通过RS422总线接口加载初始对准信息,环境温度对采集传感器误差补偿,姿态解算和导航结果输出等。 航姿解算主要是指及时处理好IMU信息数据,进而得到载体速度、载体位置以及载体姿态。当惯导上电之后,DSP上电初始化从FLASH中加载导航程序,然后运行导航程序,接收IMU数据进行导航信息的初始对准,对准完成后进行解算,最后输出姿态解算结果。 4结束语 采用TMS320C6713高性能32位浮点DSP作为捷联惯导平台的核心处理器,利用FPGA的实现5路串口协议逻辑和采集导航信息的数字滤波和计数,该设计实现了体积小,功耗低,姿态解算速度快、精度高的捷联惯导平台。通过试验调试和应用验证设计达了捷联惯导系统的技术要求。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的组织实施 摘要:该文介绍了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的开展情况,对校内参加新疆赛区的大赛作品征集、参评等环节的组织实施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开展产生积极作用,为今后在各校开展相关大赛工作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实施;新疆赛区 1 引言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教指委为提高大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所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赛事[1]。大赛自2008年开始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十分关注这项赛事,在其努力下,新疆医科大学从2010年开始在校内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此项赛事。这项赛事促进了新疆医科大学校内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校内大赛的组织和实施 2.1 校内大赛组织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自举办计算机设计大赛以来,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通知及大赛章程等文件精神,在校内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机构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负责全校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组织报名和评审工作,机构人员主要由教务处处办和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兼职构成,教务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及新疆赛区计算机大赛组委会相关参赛文件和信息日常沟通工作,确保大赛相关文件上传下达,计算机教研室教师负责全校参赛作品评审及上推参赛作品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工作。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于每年12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动员工作,在下一年的4月中旬进行校内参赛作品的评审及上推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公示工作。 参赛作品在校内评审阶段,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将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参赛作品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由校内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过程中使用了相应回避原则。 2.2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工作 校内大赛作品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件参赛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比,为确保参赛作品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2-4],校内大赛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严格按照新疆赛区及国赛大赛章程和参赛指南执行,参赛作品选拔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参赛作品校内评审选拔阶段和公示阶段。为了保证校内大赛评审阶段顺利进行,都规定了参赛作品提交的相应时间节点。 校内大赛各阶段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校内参赛作品评审选拔。校内计算机设计参赛作品评审,由大赛办公室推选的校内专家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议,参照新疆赛区及国赛相关章程和参赛指南,选拔出优秀的参赛作品。校内评审工作需要审核校内参赛作品是否有超项,作品质量和内容复合参加新疆赛区和国赛参赛作品要求。通过评审,评审专家组将代表学校推荐出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并通过国赛报名平台完成参赛作品报名工作。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 第二阶段,公示。完成上述作品评审工作后,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办公室将会在全校范围内对推荐参加全国赛的参赛作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在公示期间结束,对公示作品无异议的情况下,才最终确定参加新疆赛区大赛的名单。 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不设立奖项,最终只负责推荐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名单。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根据学生类型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评审中分类进行评审。 3 校内赛的特色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举办校内赛,为学校的各专业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平台,学生都积极踊跃参赛,作品除了结合所学的医学专业外,学生参赛作品也体现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主体包括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这样在校内大赛评审过程中也将参赛作品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参赛作品根据作品内容和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作品分类参评,确保大赛公平和公正。 4 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开展,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中动画处理、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处理等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了网页制作方面教学内容。大赛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发挥学生自己专业特长,提炼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把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新疆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将各种元素体现到参赛作品中去,提升了学生自己的技能、极大激发了学习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 大赛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改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基于大赛平台,教师们相互学习,同时增进了疆内和疆外高校师相互学习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沟通。 5 结束语 新疆医科大学通过组织和举办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促进了校内计算机教学改革,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增加了疆内教师与疆外教学相互学习交流。校内大赛平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赛也推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充分展示计算机教学成果,大赛通过不断自我完善,必将成为校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赛事之一。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ARCS 动机设计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者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痴迷于网络等方面,学生存在厌学和弃学现象,并结合ARCS动机设计模式,总结出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ARCS动机设计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1984年,凯勒对大量动机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ARCS”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将教学设计宏观理论与学生的自我效能、心念态度及成就动机等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型。他认为影响人们动机的原因一共有四个,分别是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1]。 1.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源状况 目前看,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的“高危学生”。詹森说过: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被称为苦恼。而这状态是难以根除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其知觉焦点会被缩小,并妨碍人的记忆,降低人的创造力,从而阻碍其社会能力增强。因此,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会降低。中职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1.2中职老师 因为这些“高危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对学习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因为实施教学改革,给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巨大压力,往往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挫败感。另外,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1.3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都与小学和初中重复。另外,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很多内容过于老旧,与社会脱轨。 1.4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校还在采用传统教学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2. ARCS动机设计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实践 2.1维持注意力 以维持注意力为牵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悬念,并提出问题。如在对Word中的图文混排进行教课时,首先教师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几个运用Word排版制作成的精美图片,然后让学生对其仔细观察,提问学生,贺卡上不同内容是通过Word中哪几个功能制作而成的。学生通过思考,并回答,从而其注意力被集中在课堂学习内容中。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方法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的时间,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强调相关性 在运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图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之前学过的“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绘制图形”等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巩固和熟悉操作中要掌握的技能,并演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然后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目标。接下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反映,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练习任务。这项任务可以是安排学生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制作要求,然后开始制作贺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之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并将其与新知识相结合,了解新知识的用途。 2.3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没有足够信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当学生利用Word制作贺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布置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当学生认为这个任务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要为其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练习。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学习积极性有所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有些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但不管怎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提高,并且牢固掌握课堂知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或者表扬。学生得到相应的表扬,自信心倍增,对计算机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2.4教师为学生创设满意感 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完成以后,教师应布置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对彼此作品进行评价,并在这些作品中评价出一个优秀的作品,然后让这位优秀作品的制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成过程做出一定的阐述,讲述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是怎样解决的,从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在课上的练习积极性及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3.结语 上文通过对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应用分析,得出一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对计算机教学有明显的效果,对其他学科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模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 ARCS动机设计模型是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Keller在1983年提出的。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为四种: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 注意是指教师应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并吸引注意力。相关是指学习内容与过去的经验或以往学习的知识或某种利益有关联。自信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满足是指学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获得满足感。本文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探讨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现状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高校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我院面向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课。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接口技术和应用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各类接口部件功能及其与系统的连接、建立计算机系统整机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技术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本课程仍然采用“理论+实验”的方式进行授课。即主讲教师先以讲授几十个学时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入门,然后由实验教师讲解并开展若干个学时的实验-引。各实验项目的设置主要基于DICE-5212单片机综合实验箱,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传送实验、多位数加法实验、查表程序实验、数据排序实验、外部中断实验、定时器肘数器实验、串行通信实验等。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亲自动手完成的仅仅是一些接孔连线,而这些硬件接法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不必动脑思考只是机械的照做即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这种授课方式导致在结课以后,大多数理论考试分数较高的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甚至不知道微机芯片为何物,更谈不上利用芯片进行系统设计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如何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是目前课程组改革的重点。 2.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断系统历来是微机原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断及中断源的概念、中断系统结构、中断允许控制及优先级控制、中断处理、外部中断的实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等。该部分内容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尤其对于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来说,教师讲起来难以生动,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选择避开不讲,或只是简单介绍。但该部分内容在许多场合都有实际应用,若讲授方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平台。以下具体介绍如何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应用到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课堂教学之中。 2.1选择恰当实例,吸引注意力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一个因素是注意(Attention)。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选择恰当的实例,为此课程开始开门见山的举出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抢答器的设计。由于大多数同学都观看或参加过知识竞赛,对抢答器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实例更贴近生活实际,所以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明确学习目的,强调相关性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二个因素是相关(Relevance)。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后,教师要马上告知学生,现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与他们过去的经验或以前学习的知识是有关联的,而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本次课教师要强调抢答器的设计涉及到以前学习的按键开关和指拨开关基础知识、LED数码管基础知识、蜂鸣器基础知识等。而且本次课的内容对以后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电子竞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3合理设置任务,建立自信心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三个因素是自信(Confidence)。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起自信心,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所谓合理指的是任务即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太复杂”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太简单”学生又不会获得成功感。如何掌握“合理”这个度,本次课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原理。 第一层次先讲解一个单一中断控制LED的程序。要求通过开关K0实现单一外部中断,开机后点亮8只LED,当有外部中断0发生时,8只LED闪烁5次。注意此时要重点强调K0连接P3.2引脚,表示控制外部中断0。教师要在课前利用ProteusISIS绘制好系统硬件原理图,然后在课上通过Keil软件工具讲解如何编写程序,并产生目标代码文件,添加到硬件电路的主芯片中,运行后学生可直接看到仿真结果。这样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单一中断源的设计。 第二层次练习两级中断控制。教师在第一层次的硬件原理图中,现场添加一个开关Kl,连接P3.3引脚,控制外部中断1。之后在Keil中调出单一中断的软件程序,在初始化程序中讲解如何设置优先级,其中外部中断0为低优先级,外部中断1为高优先级。然后要求学生自行编写外部中断1的中断服务程序,为了便于观察仿真结果,可编写8只灯中的两个灯左右移动4次,之后恢复闪烁。通过此实例学生巩固了中断源的设计,同时又深人理解中断优先级的概念,为学习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三层次进行8路抢答器的设计实例。有了前两个层次的基础,在第三层次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由学生自行完成设计任务,教师从旁指导,重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设计主持人按键,控制是否允许抢答;二是抢答成功后,蜂鸣器响,同时可显示座位号;三是优先级要按时间优先原则,还应考虑多个按键同时按下的情况。 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实例学习,学生的自信心呈阶梯式增长,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4给予外部激励,获得满足感 ARCS动机设计模型第四个因素是满足(Satisfaction)。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时,及时地给予外部激励,如适当地表扬、设置平时成绩加分等手段,以强化学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3.应用效果 将ARCS动机设计模型的思想引入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也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大部分同学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下很好的掌握了难以理解的多外部中断源系统设计的问题。参照这种教学模式,可在其它章节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分析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 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对于当今社会的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关系到旅游企业对外宣传旅游线路和产品信息,展示企业实力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做到将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应用来展示一个完美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对于当代的旅游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一个宣传环节。本文就从计算机应用设计网站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阐述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 说道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它所指的就是通向互联网信息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使用系统。它的综合性体现在多方面,包含了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的多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应用的平台和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在这个系统之上可以提供多用途的旅游产品,例如出行线路、文化观光景观、导游展示等。这样的统一界面规划可以为客户带来方便的浏览,并可以给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供良好的信息传达的平台。由于旅游企业的的门户网站可以在互联网上被大多数的客户和企业接受,因此,企业的经营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对于门户网站的计算机应用设计,可以利用设计软件和其他相关的技术来进行,例如JSP、MySql、Tomcat等技术综合进行旅游企业的门户网站设计。 一、前期的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求的规划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和良好的界面设计,因此,门户网站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子系统来进行探讨。首先是前台子系统,它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脸面部分,包含了大量的旅游公司简介、历史概况、旅游线路图、产品信息、景区风光、票价信息、最新旅游概况新闻等,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是前台子系统,是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宣传节界面,可以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信息咨询和浏览,掌握企业的文化和概况,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突显企业的实力。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将前台界面的设计力求简单而美观大方,界面的设计结合企业的标志和宣传口号进行界面的搭配,体现一个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界面的文化感。其次,就是后台子系统,它包含了企业的新闻展示、产品的用途以及一些客户与管理者的交流留言功能等,这事一个信息传达和交互性的平台,是一个具有信息延续性的和可扩展性的内容延伸。 二、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概况设计应用 由于旅游企业网站的功能定位,要求客户可以有效地浏览到前台子系统的旅游企业的各个功能和简介,要求将产品信息和旅游规划路线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可以给客户提供信息的支持,此外,网站的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功能基础上实现新闻的管理和产品的管理,实时进行规划和调整,使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化的配置。 三、旅游企业门户网站数据库应用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的数据库设计还包含了诸多的设计模型,将其开发成满足客户需要的实体结构,通过实体与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这样的系统规划可以形成产品实体、类别实体、新闻实体、客户实体等多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实现了特定模式下的数据逻辑应用。一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就使用了MySql数据库,使概念变成了数据表,形成了用户表、产品表、新闻表等多种形式。 四、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设计中的功能模块 旅游企业门户网站一般分为前台和后台的模块设计,因为功能不同,前台的模块设计是为了展示企业文化特征所需的,它结合了网站的内容,目的是为了使大多数的客户浏览网页和界面,因此,在网页的界面规划上要体现出旅游企业的功能特点,使主题鲜明,内容突出,让其印象深刻。例如,网站首页的设计就包含了企业的标志、概况、产品特点和服务内容、用户登录、管理员登陆等链接内容,在首页的处理上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如信息浏览量、中心产品的内容、动态的信息展示、企业新闻和企业产品的窗口等内容。产品的展示这块可以将产品和旅游者所关注的新闻相结合,通过兴趣可以进行搜索,来浏览相应的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新闻模块就尤为重要了,网站体现出了产品的信息特点。后台的模块设计主要是针对登陆、新闻,产品这里来进行设计的。后来登陆设计可以视为进入后来管理界面的窗口,在此可以进行管理员的登录名和密码输入,通过进入可以验证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如出现错误会提示我们相应的错误信息。新闻模块的设计,就是管理员进入后来管理界面时候,可以进行新闻的分类、新闻管理等,当新闻分类、新闻管理等链接进行增添和删减登操作的时候,会出现相应的者。新闻名称和内容等,会有相应的字数限制。新闻管理的界面也可以调整成为具有增加和删减信息操作的步骤,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产品模块的管理与新闻模块的管理大同小异,也是管理员进入网站后台进行操作设计,实现产品的更新和就内容的删减,还可以添加相应的分类搜索和显示功能,这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产品的类别、产品的描述、产品的详细信息等,可以自由选择相应的属性进行选择旅游产品。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计算机设计大赛对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重要意义基础上,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是学生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参赛难度,不仅要了解计算机,还要通过了解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出有新意的参赛作品。其次,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相一致。 对学生而言,要想完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作品,单靠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从完成学生的作品出发,完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授他们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有效促进课程与专业融合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规则中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类别划分。这也体现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无论在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上也一样,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作作品开展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 例如,中文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一个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画作品,能在一个作品中体现两个专业的特色。在这个组合中,中文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作品构思、材料准备、文案等工作,动画专业学生根据中文专业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操作,完成技术准备、作品实现等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对完成整个作品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 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3.提供有效的课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设计大赛正好给予了大学计算机教学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类别选择、计算机软件选择、构思、资料整理、完成作品等准备工作,具体如下:①客观分析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确定作品创作中会运用到的其它知识;②为完成作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满足创作所需;④综合运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构思的参赛作品;⑤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存档。 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期末的学科竞赛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培养内容,使其与我们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 计算机设计大赛,既符合我们层次教学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首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小竞赛,主要是依靠综合实验教学,比赛相对较容易;一种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主要依靠项目实践教学,比赛对象是综合运用水平较高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2.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教予的知识,还能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设置实验室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改革,将校园实验室真正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首先,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和学习。其次,丰富实验室的实践内容,准备有意义的实验和竞赛课题,由专业的教师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实验课程.通过在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完成实验主动搜集资料、构思作品、寻找完成方法、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所学专业,为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竞赛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参赛设计思路和方案,尽管有时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作为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讨论、争论让学生明白参赛方案存在的漏洞及不足,并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多次不完善的方案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 创新是一种团队运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形成团队创造力。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组成学习竞赛小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比拼,形成老带新的和谐学习画面。 学长制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高年级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学习经历,可以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策划能力,在帮助低年级过程中,要对团队的任务进行分配,明确团队纪律,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了他们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基于MATable的一种连杆机构的计算机设计 摘 要:连杆机构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机构,运动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和困难的问题,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几何综合法,解析综合法。文章以MATLAB语言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几何法和解析法的所带来的设计和计算难度,设计效率高,效果好。 关键词:连杆;MATLAB;运动分析 引言 MATLAB是一种高级技术语言和发展环境。是用于分析数据开发算法和应用面向函数的语言,可以方便的进行工程数值分析、优化分析、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也可以实现计算可视化,图形绘制图像处理、仿真等功能,在工业和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逐渐成为优化领域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MATLAB快速解决传统解决办法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优势。 1 设计步骤 (1)针对连杆运动,建立连杆机构数学参数模型。(2)根据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Mtable进行编程,确立主程序和子函数并进行调试和运算。(3)输入相应的参数,估算初始值。利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函数,得到结果。 2 连杆机构的设计分析(给定连杆极限位置和最小传动角) 上面式中表明了连杆机构的运动几何关系,共有8个参数,已知极位夹角θ(行程速比系数K)摇杆长度 l3和摆角Ψ的条件下,再补充最小传动角γmin 曲柄长度l3,机架长度l2等结构参数中的其他条件,通过非线性方程得到未知其他杆的长度,以及在左极限时摇杆的位置Ψ0。 3 实例分析及结果 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1.2, l3=200mm,Ψ=30°,要求机构的最小传动角γmin?芏40°。该设计中已知参数4个,求解4个,采用传统的不管是图解和综合法在效率和精度上都存在很大困难。考虑采用Mtable计算机辅助分析。先建立运动几何方程函数文件,输入极位夹角,摇杆长度l3等已知条件,估计待求初始值,运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求解FSLOVE 函数求解。 程序文件和运算结果 4 结束语 针对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解析法和综合法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根据机构运动几何关系,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ATable中求解非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组和优化计算功能,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美学欣赏课程;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日俱增。可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缺乏美学欣赏能力。为了培养的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种工作能力的应用人才。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 1.2 专业基础较弱 专业基础较弱是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在未进入学校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就业前景盲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中美学欣赏的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美学意识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涵盖学生终身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2.3 注重在美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学欣赏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学欣赏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学欣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学欣赏课程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2.4 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 2.5 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是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欣赏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美”的理论指导“美”的实践,产生“美”的艺术,帮助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设计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的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的构成必须要能够符合电力系统的内在规律,并且继电保护会在电力系统中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从而形成继电保护的系统性,而整定计算就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计算,整定配合,以此来满足继电保护配置需要,整定计算方案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着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实现。本文主要是对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关键词:面向对象;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网规模也在逐渐的趋于复杂化,同时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技术,一些超高压、交直流等技术都频繁出现,这对于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的要求逐渐的增高。而整定计算则是对电网的各种原理、结构以及接线的方式都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并且对各种情况下的电流以及电压进行分析,整合整定方案,从而保证结果的精确,避免出现故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整定计算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以此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设计。 1.继电保护以及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的特点 1.1发电厂继电保护的主要特点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的稳定运行能够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对电能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发电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电气元件,必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故障以及性能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1]。由于发电机的保护配置十分的复杂,发电厂主要是对于元件的保护,其中保护的主设备是以差动为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阶段式的保护,在时间上能够进行配合。另外,发电厂的保护整定原则十分的不统一,其中保护的类型很多,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继电保护方式,所以电厂的整定计算十分的复杂。在实际的整定原则中,由于运行的条件以及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电厂保护配置的要求,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中采取通用性的原则,以此来解决传统的整定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2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的特点 目前,面向对象以及图形化的程序设计整定计算软件逐渐的问世,并且与传统的整定计算的软件相互比较,具有很大的优点,主要是可视化以及图形化,用户能够直接浏览电网的结构,并且能够完成相应的数据信息的输入,同时也能够对故障进行设置。同时在进行计算完毕之后,能够直接查询到相关的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效率,操作也十分的简单。 2.系统的构成 2.1图形模块的构成 对于图形模块的构建,能够使用户对系统直接方便的使用,并且用户能够能够通过图形界面直观的了解到电厂的结构以及设备的信息等,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修改以及管理[2]。在图形模块上主要是用户提供相应的绘图工具箱,其中包括了发电机、变压器以及断路器等设备,这些被统称为图元,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绘图设置,在设计时,能够输入相关数据,以及图元的各项参数。在具体的设计中,必须要对电器设备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其属性进行分析,主要是利用VC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在本程序中,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对象和类别的组建,并且各个元件都具有自身的属性,因此将其进行定义为一个虚基类,作为元件的父类,这样各图的元件将会派生出来,在图元中的数据以及功能将会以成员变量以及函数的关系封装在各个类型的图元中。 2.2数据库模块 数据库是系统中的基础,在后台数据库中主要是储存发电厂电网结构参数以及设备的参数,并且其中的设备参数主要是包括多发电机以及母线电器参数的保护配置信息[3]。在系统中的每个模块都是利用ODBC接口进行访问后台数据库,同时在任何一个模块中进行数据的修改,其结果都会在其他的模块中进行显示,以此来有效的保证系统中饭数据的一致性。ODBC是VC提供的一个数据库访问技术,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方相应的数据库类型,同时ODBC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都是统一的,使其访问任何ODBC驱动程序的数据库。在数据库界面的设计上,主要是分为列表说明以及详细说明,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由切换,列表方式主要是以表格的方式对数据记录的显示,详细说明方式则是对具体的数据进行记录,利用一些单选框以及编辑框等空间,对各种数据进行使用。 2.3短路计算模块以及整定计算模块 这两大模块是发电厂主接线的基本界面,主要是在短路计算模块以及整定计算模块中添加了短路计算以及整定计算的方式,用户能够点击图元进行计算,但是在这两个模块中,用户无法对图元进行删除以及移动。在模块中是利用多种控件的方式,使界面内容十分的丰富,并且能消除用户在使用时的单调感,从而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这两个模块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模块,短路计算模块能够计算出电网系统中的故障,并且能计算出带那里系统的运行方式,将计算的结果通过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整定计算模块能够对发电机变压器以及电动机等设备进行全面的计算,将其以定值单的形式显示出来。在对其设计中,两个模块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设计思路,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的短路计算以及整定计算程序,简单的将其中部分进行修正,使其转变成函数或者是子程序,并且在相关的主系统中调用,主系统是利用VC6.0编写的,因此最好是利用混合语言编程程序对其进行编程,这具有很强的优点,能够有效的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工作效率。 3.结语 以上主要是对面向对象的发电机保护整定计算机设计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计算机设计毕业论文: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和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四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的系统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计算机设计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电气专业论文:建筑电气专业综合布线课程改革方法研究 依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行业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对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对已有就业的学院毕业生所从事的技术岗位技术要求调研,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培养目标与依托 《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设置,联合黑龙江省安防协会、楼宇智能化行业指导委员会以及省内知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行、企、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评估与论证,力争做到课程学习情境的典型性、完整性和通用性。在学习情境的设立上,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情境思路,并参照工程实际设计学习情境。课程内容与企业施工工程项目相对应,将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2.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2)参照综合布线实际施工进行课程设计,使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贴近工程实际。 (3)在教学工程过以工作角色进行考核,以真正楼控公司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体现职业性。 (4)学习情境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扩展性,每个情境都有基本部分、扩展部分和学生自由发挥的创新部分。 3.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1)课程定位与改革目标设定本课程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或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综合布线的基本概念、综合布线的结构、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技术、网络连接器的制作、配线架的安装等相关内容及技能。 (2)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改革设计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原则: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根据行业相关岗位工作需求,满足职业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整合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媒体资源库,合理设计工作情境和任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标准开发:依据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合理制定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综合布线工程技术应用》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模式选择情境设计教学法,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根据工程实际应用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课程环节分为如下内容:①认识综合布线系统;②办公室布线施工技术;③办公楼布线施工技术;④小区布线施工技术;⑤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设计;⑥网络测试与验收。 (3)课程资源建设设计设计并建立教学资源计划,开发课程任务改革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相应的虚拟资源,建立习题库以及辅助网络平台。 (4)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①以实训基地为课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而是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对课程进行安排。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找相关技术和应用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企业的案例分析中,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②尝试“校企合作”共育模式,参考企业培养模式。参考企业中培养工程师的过程,分出能力等级。引入企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大纲,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安排讲授内容和实训环节。 4.课程改革的特色 本课程坚持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解决本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性较多的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学习,能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化学习,以及在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寻求突破,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1)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要全面接轨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把先进、实用的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布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综合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五大关键能力,即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网络综合布线设计能力、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管理能力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能力。 (2)始终贯彻“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安排以项目任务过程为导向,贯穿整个课程,任务设计以真实工作需求角度出发,符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管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符合行业资格要求。 作者:谢吉龙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自控与电气专业论文 一、建设实践 1.课程体系建设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构建了融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把西门子国际化认证SMSCPLevelIMechatronicSystemsAssistant中课程与LevelIIMechatronicSystemsAssociate中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移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和《机械基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和《PLC控制技术》。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这几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电气工程基础应用和工业控制器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教学始终坚持7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活动或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四是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过程;五是教学活动面向差异化人群,因材施教;六是教学场所多样化,包括企业生产车间和学校的实训室;七是教师呈现团队化。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教学,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用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考核评价。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由电工电子平台、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和新能源研究室等组成,可以面向校内学生教育教学、面向企业人员技术培训、面向校内外职业资格认证和科研创新。其中,电工电子平台不仅能满足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群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还可以开展低压运行维修电工、维修电工中级和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由电工、电子、电气拖动等1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组成。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由PLC、过程控制、液压气动、变频调速、组态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全集成自动化、安全型控制系统和PCS控制系统等20余个实训室组成,配置有西门子s7-200、300和400PLC,MM440与G120变频器,TP177b触摸屏等,同时引进了罗克韦尔、施耐德、三菱和欧姆龙控制器和驱动器等。该中心不仅能实现校内学生“熟悉一种、会用一种和了解一种”工业控制器应用的基本目标,还能面向SMC、博世力士乐和北京地铁等国际化大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通过与清华同方和南京康尼等企业合作,建设了新能源研究室,引进了高效电机节能实训设备,建立了校中厂的产学研一体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变,让教师和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去,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3.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平台,是打造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抓手。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建立了“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层级技能大赛”工作机制,成立了学生比赛梯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校级和市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各个系部负责,国家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学院统筹。学生以能参加比赛梯队训练为荣,采取第二课堂学习的方式,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实训室学习和训练,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自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5个项目的全国比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其中一等奖第一名3项,一等奖第二名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电力行指委新能源专委会2014年“康尼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参加2014年第九届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通过比赛,加快推进了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4.柔性化人才培养 柔性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根据教学目标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或几天在学校几天在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和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简称CNCS)开展了学生跟岗实习,11机电班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周休息一天、三天在学校、三天在企业——周日、周一、周二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周三、周四、周五在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企业为每位学生上保险、提供工作午餐并补贴生活费800元/月/人。在学校,学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学生要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跟岗,介于认岗与顶岗之间,与德国双元制相似,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过程创新。跟岗,对学生来说,让学生更早地知道为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跟岗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学生身份的双元化——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指导老师的双元化——有时是学校老师教授理论和实训,有时是企业师傅带着实践操作;学习场所的双元化——有时在学校实训室,有时在企业生产岗位。这样,学生要把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用学校的“学”来指导企业的“用”,带着企业“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走进学校“学”的课堂,并把学校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在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探索了多学期分段式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集中式、交替式、阶梯式和柔性化安排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1—企业认岗—学校学习2—企业跟岗—学校学习3—企业顶岗”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构成。集中式是手段,即安排整块时间到企业实践,更便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管理。交替式是过程,即把学校的“学”和企业的“用”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阶梯式是目的,指一年级认岗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跟岗训练综合技能,三年级顶岗训练生产技能。“柔性化”的基本要求是“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其特色是理实一体化、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化、教学场地多样化和考核评价元素多元化。 5.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和压担子着力打造师资队伍。近几年,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共派出14名教师到德国、芬兰、台湾等地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和进行国际化交流,共派出15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派出2名教师作为专家参加潍坊地区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外出业务学习与技术培训达600多人次,邀请专家和知名学者到校做高水平报告讲座20余人次,引进高水平人才11人。启动“名大师软引进”项目,邀请机器人农民发明家吴玉禄走进校园,和校内教师一起组建团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产品系统运行与维护平台,开展科研合作。 二、结语 秉持“专业建设成就个人发展,个人发展推动专业建设”的理念,成立了专业教学团队,谋划、落实和推动各项工作。以企业员工培训、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改和科研立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等活动为抓手,鼓励大家勤奋工作和精诚合作。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市级先进个人2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1人被评为教授,6人被评为副教授。 作者:黄敦华 刘增辉 张文涛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建设工程电气专业论文 1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关系 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主要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对电能加以分配的工作。土建施工则较为独立,据建筑本身的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从而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电气专业中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电气管线铺设与土建专业密切相关。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具有各自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配合。 2电力建设工程中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配合施工重要意义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包含许多专业工程,需由不同专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施工过程的。这些专业有着多方面的相互关联,只有这些专业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才可以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关系密切,具体施工中,电气专业相比土建专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不相互配合,则会出现干扰、影响对方工作的情况,十分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目的协调与配合,对于顺利完成整个施工项目十分必要。在展开施工时,必须对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的配合施工给予重视,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3现阶段电气专业安装施工和土建专业施工存在的问题 3.1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现阶段,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需要对所有材料进行及时验收,实现严格质量把关。土建工程中的施工材料质量问题会导致电气专业的绝缘性差、温度系数大而熔点低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3.2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并不具备专业施工技能,设备操作不规范。目前,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很多电气专业施工人员掌握电气专业知识,而对于其他专业的施工知识并不了解。还有一部分电气施工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电气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于施工设计图纸理解不足,经常导致电气工程的预留管道位置错误等。在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在预埋管线和电力设备施工时,其施工人员要有一定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通常,土建专业的施工人员属于土建施工人员,并不能够顺利完成电气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和管线预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彼此之间了解不全面就会导致相互影响、彼此限制的情况发生。 3.3施工过程的问题 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配合施工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电气专业的管线和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留下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反馈检查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培养具有现代施工安全管理理念的施工人员,做好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电气专业的管道铺设、设备安装等及时检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4电气专业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建议措施 4.1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之中,不仅需要可以看懂本专业施工设计图纸,还需要看懂土建专业施工设计图纸,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保证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协调。同时,土建施工人员必须对电气专业的预埋管道和预埋件等进行及时了解,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提醒电气专业施工人员进行调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施工人员了解并熟悉非本专业的施工知识。组织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相互配合施工,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协调能力,实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相互密切配合。 4.2加强对施工材料的审核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施工材料不合格问题。在电气专业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选用电力施工设备,保证电力设备正常运作。同时,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要提高现场设备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有效提高工程整体进度。 4.3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配合 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设计阶段,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应向土建专业设计人员提出自身的要求。在土建工程施工展开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应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施工图纸开展共同审查,减少差错的出现。电气专业的安装人员要全面、深入了解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学习与土建施工进度相应的施工技术,对于梁柱及屋面、地面的连接方式熟悉掌握,将连接方式与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进行校对检查,确保工程中电气专业的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在展开土建工程施工时,应提前准备好电气专业安装过程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和预埋管道的准备工作。 4.4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展开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进度要求逐步开展电气专业中预埋管件和管道预留工作,这是电气专业施工工作的关键。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完成搭设模板之后,主要的工程就是放线工程,放线工程应根据预留管道,大型设备、配电箱盘、插座等的位置及尺寸放线。在底筋铺设完成后,就可以开展管道铺设,对预埋构件合理放置并充分加固。最后的封模工作之前需要对前两个工作开展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有效修正,同时做好土建专业和电气专业施工的交接。确保各处符合相应要求之后开展浇筑混凝土工作。 4.5电气专业与土建专业施工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配合 在土建施工后期阶段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的加强配合,还应体现在完成墙体防水之前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防止电气专业设备安装过程破坏建筑的防水层。同时,应一次性完成穿墙布设电缆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导致土建施工发生返工现象,防水处理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专业安装人员应事先提前核对好施工图纸。 5结束语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是一个专业性强、高度复杂的施工过程,需要多种专业安装相互配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完成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加强协调管理。从而使电力建设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专业和土建专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两者的配合施工,从而保证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和工艺。 作者:林远洋 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 电气专业论文:教学改革电气专业论文 一、电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使学生理解电类课程对其以后学习、工作的意义;其次,应结合电气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表明所授电类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从观点,更从知识点的交叉来说明该门课程和电气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联系,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1.电类课程的理论讲授。理论讲授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最为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知识体系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三年来在数字电路课程的讲授经历发现,很多学生的前期电路理论知识薄弱,甚至对模拟电路中的相关知识及二极管、三极管的基本理论也不扎实,如果直接讲授课本知识,将难以取得效果。于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先将整个数字电路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区域划分,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本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前期的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的知识也加入进去进行二次划分;同时在具体讲授所划分的每一个部分时,不仅给出此部分的知识点与本门课程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给出电路理论和模拟电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的体现。而限于自身单门课程讲授时间的限制,最后更是应针对性指出与本次课程知识相关的其他电学课程的知识点的章节,强调学生下课复习。笔者的这种讲授方法,在本校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学生普遍反应,虽然课程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较为容易,效果也较好。2.电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基于笔者的数字电路及电路理论相关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数字电路,教师更偏重EDA软件的教学;虽然EDA的发展使得可编程逻辑器件越来越流行,但电气专业的学生应该加重硬件电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先理论教授,然后再利用Spice相关软件进行仿真以使学生建立理论知识的联系,同时将电路知识形象化。以数字电路教学为例,具体做法是,课堂讲授时,从数字信号开始,逐步讲解门电路的具体组成形式(如TTL、CMOS门电路的构成形式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然后引入模块化的概念,以功能模块的形式来讲解整体功能性电路的构建形式,最后以具体的数字芯片来讲解芯片的构架、使用以及芯片与芯片连接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每一个部分,只要涉及到电路的组成形式,都要求学生使用Multisim或Pspice进行电路仿真,从而从基本的电路理论来了解电路中每一点的电流电压参量,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理解。而在扩展到芯片级别时,则采用系统电路仿真,从而使学生从关注单个元件的功能到关注器件功能,进而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在完成上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后,针对每一部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同时,辅以作业、答疑、课堂讨论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等多种方法来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在讲授完所有部分的知识后,再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地串联回顾复习;这种讲授方法更容易降低甚至于消除学生对数字电路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笔者的课堂上,只要是按照上述流程走下来的学生,一般都无需专门进行课前预习,即可掌握本门课程。 二、评价体系改革 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实行多重考核制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评价方式具体为,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作业占10%,课堂讨论(含小测验)占10%,实践作业(主要为仿真)占10%,期末考试占60%;三年来,学生听课认真程度和到课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到课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学生也更重视课程的学习,课堂气氛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相当大的改善。电气专业电类课程的教学是一项艰巨工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将电类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指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经验,给出所讲授的知识在实际研究和工作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必能使得学生良好地掌握各门电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引入思考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结合素质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建 吴玉莹 单位:湖北省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分层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1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4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5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课程改革的探讨 1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3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若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分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理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哈斯花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自动化系 电气专业论文:校企合作电气专业论文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创新 成立由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跟踪电气技术发展,定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本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气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理念为办学主线,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国家统编的教材,由于国家统编的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学内容较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致使有些内容学而无用,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打击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材改革应该遵循“以产品带教学”、“以实验带教学”、“以技能带教学”的原则,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确立的教学体系,以教学模块为单元编写出版相应的校本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三、校企合作,为教师的业务锻炼和业务提升搭建了平台 通过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校采取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专业能力水平得到回报;专研能力提高更有动力;教师亲历实践有利于教学内容实用;同时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各专业教师通过进厂学习锻炼,业务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形成稳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为企业储备大量的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小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力,企业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劳动者,他们熟知企业文化,懂得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定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基地顺利运行 为建立稳定运行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效果好质量高,在校企联盟平台下,由专业直接与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共同负责,达成利益共享、相互支持配合的互惠互利机制,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机制,管理机构共建、基地运行共管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基地实习实训管理中心,制订各岗位职责,各司其职,校企及时沟通,保障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校内职能部门配合基地管理中心机制,教研室负责实习实训计划及专业教师具体操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实习实训项目化制度、实习实训基地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 作者:李凡伟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技工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电气专业论文 一、意义 以上问题的出现,虽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已不适应目前电气行业的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落后,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不适合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从中等职业教育出发,把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作为一个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创新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阶梯式”培养模式用于实践中,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推广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并为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撰写数套实用的校本教材,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确立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阶梯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电气行业相关知识技能;主干学科编撰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操作,加大学生实习力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 二、成果 1.形成了电气专业“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了0.5+1+0.5+1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实行分学期、阶梯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紧密结合,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生手到硬手,再到高手的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形成学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 2.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理念,校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阶梯式”,结合电工职业标准,开发初级工教材、中级工教材和高级工教材,合理整合了专业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组合课程,增强了专业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对接。 3.“阶梯式”实习计划及考核标准 实现就业学生与企业对接的“零距离”接轨,就必须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制订“阶梯式”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实习项目由易到难,从初级到中级逐渐提高难度。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我们正在实施与完善中,而且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较好。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寻求一种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与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够学为所用。要进行探索和改革,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内容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技能导向,模拟现实,突出实用,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施,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施;开发了电气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阶梯式”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学校将主动探索并实施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创中职电气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庞国辉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电气专业论文: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专业论文 一、意义 虽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素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已不适应目前电气行业的社会需求,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课程体系的落后,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不适合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从中等职业教育出发,把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作为一个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创新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阶梯式”培养模式用于实践中,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推广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并为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撰写数套实用的校本教材,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确立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阶梯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电气行业相关知识技能;主干学科编撰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操作,加大学生实习力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能力。 二、成果 1.形成了电气专业“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行业),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了0.5+1+0.5+1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实行分学期、阶梯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紧密结合,从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始,逐步实现了从生手到硬手,再到高手的过程。创新了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形成学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 2.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理念,校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阶梯式”,结合电工职业标准,开发初级工教材、中级工教材和高级工教材,合理整合了专业课程,形成了模块化的组合课程,增强了专业课程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对接。 3.“阶梯式”实习计划及考核标准实现就业学生与企业对接的“零距离”接轨,就必须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制订“阶梯式”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实习项目由易到难,从初级到中级逐渐提高难度。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我们正在实施与完善中,而且初见成效,学生反映较好。 4.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寻求一种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与提高的教学模式,能够学为所用。要进行探索和改革,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教材内容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技能导向,模拟现实,突出实用,恰当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实施,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施;开发了电气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阶梯式”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标准;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学校将主动探索并实施电气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创中职电气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庞国辉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业教育中心 电气专业论文:项目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一、注重项目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设置项目课程过程中以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设备或系统的结构、岗位、典型工作情境等为逻辑线索而展开。例如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结合工作实际选择了四个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都是经过调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所选定的。对其每个项目的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用四个步骤完成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我们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举例说明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相异步电机Y/降压起动控制项目中:触动启动按钮SB2后,电机先作星形连接启动,经延时6秒后自动换接到三角形连接运转;触动停止按钮SB3后电机停止转动。 2.明确重点和难点:本次项目的重点在根据电路图连接硬件电路,难点在梯形图程序编写。 (二)项目实施 1.理解任务 制定方案将学生以3人为一组分为小组并定好组长,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已学知识完成: (1)项目分析 a.硬件电路分析; b.动作过程分析; c.定时器的应用。 (2)制定方案 a.输入/输出分配表; b.输入/输出接线图; c.梯形图程序。 2.确定方案,师生交流 a.各小组讨论确定输入/输出引脚的选用,完成输入/输出分配表绘制; b.根据已确定的输入/输出分配表完成输入/输出接线图,便于实际连接电路不出错; c.根据输入/输出分配表,结合电路的控制要求编写梯形图程序。 3.项目实施,完成任务 a.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确定的方案,根据接线图连接硬件电路,将梯形图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转换,写入PLC,最后运行; b.首先在不带负载的情况下运行,通过程序监控并对照I/O分配表及接线图验证程序是否正确性; c.程序运行正常后连接负载,观察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满足控制要求; d.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情况,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量不主动提出,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发现,必须确保线路连接正确后才能通电调试。 (三)项目检查,组组对比 a.各组之间相互检查,对于没有运行成功的小组,其他各组一起帮助检查出错原因。 b.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同时对于在各组检查讨论后但项目实施任然没有成功的小组,教师找出运行失败的原因,同时对典型问题给予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四)师生交流 评价提高教师再次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常犯的错误,同时评价学生表现,对各个小组中程序最简洁,线路连接最美观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二、改变评价方式 引入“三评合一”评价模式传统教学成绩评定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用理论考试的成绩,决定学生成绩的优劣,“应试”痕迹明显。而项目教学法,抛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通过项目过程评价,每个项目、任务都由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组成。评价标准:立足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调一致;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对接,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紧密切合企业实际;社会反馈与用人单位对接,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社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最终,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教会学生轻松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帮助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统一步伐,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刘宇单位:西北工业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编制建筑电气专业论文 一、课程主要内容 1.建筑电气工程识图 根据建筑电气专业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已进行了《建筑电气工程识图》的学习,但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初学者,课程内容包括识图的基础知识和相对简单的电气工程图的识读。而在《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是对前一阶段工程图识读的拓展和延伸,所选案例首先具备一定的深度、广度及综合性,即难度大于以前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照明工程、动力工程、供配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系统等。因此案例必须是同时具备上述系统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图。 2.编制建筑电气工程造价 本项目是电气工程识图项目的后续内容,学生完成工程识图项目后,将编制所给工程的工程造价,这个环节包括: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计价、使用造价软件计算工程总造价。学生不仅要完成工程造价的计算,还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报价,并模拟建设工程招投标,把学生分为建设单位、评委、招标机构、投标单位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各个步骤,按照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候选人。学生如身临其境参与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招投标活动,熟悉了招投标的每个环节,为将来胜任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编制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在本项目中,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上述电气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方面全面系统地巩固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将根据工程的特点,分析各个施工阶段和施工工序,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电气工程各个工序尤其是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并能将绿色施工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施工方案中。所以通过在这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建筑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 4.编制电气施工及验收 资料本学习环节,学生将完成同一个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如材料报验、工程验收、调试等,具体如建筑电气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气照明安装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电缆头制作、接线和线路绝缘测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记录以及各个工序质量报验单等。学生通过学习,结合工程图纸编制完成所给工程资料。通过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工程资料的组成、正确填写方法,并且通过有关工程资料的编制(如普通灯具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开关、插座、风扇安装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巩固了有关电气施工和验收规范,和上一环节的学习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5.电气工程设计 本项目以六层办公楼为例,学生能运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以及《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完成所给多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工程、照明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的电气设计,成果包括系统图、平面图、设计说明、图例、计算书。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比较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设计规范,为顶岗实习或毕业后能够从事简单电气工程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资源 1.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内容既要体现教学体系和结构,又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主要内容应涵盖各个项目的知识信息、图纸案例、任务书、指导书、作业和练习题。 2.硬件条件需有安装造价 软件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作为学生训练使用工程造价软件的场所;电气专业绘图实训室和CAD多媒体教室;各类规范,包括《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安装工程计价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及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综合课程》的学习,整合了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但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高效地学习,促进了其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取的不仅是综合性的电气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电气设计、造价、识图、工程资料和电气施工方面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奉献拼搏和团结协作的品格,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因此,从长远看,《建筑电气综合课》的教学是打开学生就业的大门钥匙,因为它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作者:吕艳玲单位: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选修课电气专业论文 一、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依2014年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下设隶属于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和生物医学工程类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年招生500人左右,在校生现执行2009年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本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德育教育与业务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七个平台,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依专业分别达到21.8%-22.3%,并且重点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已提高到44学分,(附后)因为选修课程数量较多,分散性较广,特别每个平台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故为学生的选课带来了一定的繁琐性以及管理上的纷杂性,特别通过对近两年刚毕业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统计分析情况看,由于修得的选修课学分不够、没有满足不同平台下必要的学分数以及虽学分够但绩点偏低等原因,未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数达到总学生数的5%左右,可参看表2。这个问题引起学校的关注,并且很有必要从中找出原因,制定和强化选修课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二、电气类专业选课要求 按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四年内应修满216学分,即相当于2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理论课125学分;选修理论课4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4学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践模块6-8学分,方能达到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选修课几乎遍布各个学期,故在每学期结束的前1-2周,学校结合培养计划给出选课规定通知和选修课一览表,并且明确规定选课要求: (1)必修课由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统一预置,除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情况之外,一般不需学生再自行选择。 (2)限选课各平台均有最低选修学分要求,各学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或发展方向等同步选择具体的修读课程。比如第一学期在人文社科平台应至少修得2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至少修得7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修得6学分,专业课程平台修得16学分。 (3)任选课基于素质教育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平台,不分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修得规定学分即可。 (4)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专业内修得10学分的前提下,方可跨专业选修余下的学分。 (5)选课流程基于校园网选课平台,采用预选、正选和补退选三个步骤进行,最后补退选环节一般在开课一周内完成。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优化和丰富选修课程资源 学校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应指导各专业强化各平台下的选修课配置资源,给出较详细的课程简介,使学生事先了解,同时教研室要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完善课程组制,鼓励教师一人多开课,一课多人开,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保证每学期提供较多的课源让学生去选择。 2、完善选课平台建设 合理规划选课时限一般放假的前两周均为考试周,学生为了考试很少顾及选课的信息,故学校应合理调整现行的假前1-2周的选课时限规定,利用校园网络选课平台,适当提前公布下学期选课通知以及拟开选修课程一览表和课程简介等,让学生事先了解和掌握,并且在开课前完成“预选-正选-改退选”三个过程,保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拿到准确的选课学生名单,便于教学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3、完善对学生学分及绩点的预警提示 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建立“教务处-学院-辅导员-班导师-学生”等多级联动的预警提示功能,可以在学生进入选课平台时,事先给出各平台下已修得学分数以及绩点情况,对本次所选择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自动核准,重点对大四的学生选课情况以及学分遗漏等问题给出及时提醒,避免因选修学分不够以及绩点偏低影响正常毕业的情况出现。 4、发挥班导师的指导作用 现班导师多数都是由专业老师来担当,从管理角度必须强化班导师的指导作用,要求班导师认真解读专业培养计划,掌握各平台下的选修课的情况以及至少修得的学分数,在学生选课之前,统一为学生认真讲解和指导,并提示选修学分不足的同学,协助做好每学期的选课工作。 5、注意激发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 选修课多数为考查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存在要求不严、讲解内容过于简略、课堂秩序松于管理、考核方式单一等情况,对于学生也习惯出现没有教材、只听不记、自律性差、缺席偏多、只求通过等现象,偏离了旨在是为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而设立选修课的初衷,对此要求任课教师应本着爱岗敬业、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发挥出讲课的优势和长处,确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对学习情况给出一个公平的认可成绩。 四、总结 总之,学分制下的选修课制度是国家高等教育大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分制给予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更好地发挥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抹灭学生个性及兴趣的前提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虽然在选修课管理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但通过校-院-室级的管理层精心设计,加之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一定会在培养社会所需各类综合性人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彭忠利卢秀和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革新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1优化教学结构 优化电气专业的教学结构,将电气专业的教学、实验操作、实践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实践活动的检验,要求每一位中职学生在做实验时,坚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书本上每一章节的实验操作,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电气专业的实验过程中,懂得分析实验故障,妥善处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正确运用电气专业的理论知识。 2改革教学内容改革 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做好及时充实、不断更新,从而提高电气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也将是电气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要素。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充实学术前沿的专业技术,很可能使电气专业的教学工作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紧密结合中职教育的教学大纲,优化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广度、深度上都要有所提高,坚持科学性、超前性、实践性相联系。只有让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才能使其与学术发展的趋势相符,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地给中职学生介绍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从而拓宽中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中职学生努力学好电气这门专业。 3革新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经常局限于书本知识,制约了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发挥。这就需要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等手段来创新教学方法,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中职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电气专业前沿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其知识面,还促使中职学生的观念发生转变,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专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电气专业的进度,及时压缩或延长教案,并在讲授中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电气专业的兴趣。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生动、活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过去传统、呆板的“板书式”教学模式,采取适度的现场讲授,以多元化、层次化的新型模式传授电气专业知识。用课外作业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允许学生持有与专业教师不同的观点,做好互动,形成良性的双向沟通。在电气专业的课堂上适当安排实践活动,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动手,试做电路的专业操作,不断地加以调试,让中职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各种电子元件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同时,电气专业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中职学生进行计算机的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尊重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授课时做好学科之间的衔接和渗透 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电气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电气专业教学要以本课程为中心,添加相邻学科中相同的专业知识,达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这样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授课时,教师应简单介绍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相关数学或物理知识,阐述好重点结论。同时,中职学生应加强记忆,正确理解电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为未来的电气知识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分割为若干个学科。知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6结论 电气专业的课堂教学分析需要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找突破口,始终围绕研究学术前沿、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做好学科之间的衔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电气专业人才。 作者:权志勇单位:北方机电工业学校 电气专业论文:自动控制原理电气专业论文 1“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授课理论性较强授课理论性强不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保证控制理论的完整性和透彻性,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过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原理讲解和公式推导上,就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系统应用实例相结合,造成很多学生误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另外,定单班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就业,没有升学再深造的压力,他们所关心的是所学知识是否会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因此,课堂上讲授过多或过深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1.2缺少煤矿电气背景的相关实例通过与工作后的毕业生交流,发现有一条信息非常突出:大部分毕业生很难将自动控制原理中所学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这主要是因为所学课程大部分实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多数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专业背景不熟悉,导致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死搬硬套,应付考试的现象严重,缺少灵活运用和开拓创新的思路。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弱化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2“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调整 为顺应煤炭电气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煤矿电气特色教学目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对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2.1优化授课的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研究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联系,调整课程授课体系,以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突出煤炭行业背景,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在传统教学上一直沿用自动化专业的授课体系,造成“自动化类”和“非自动化类”的界限模糊。对于定单班该课程学时数少的情况,若按“自动化类”体系授课,只能加大课时信息量,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有效消化,影响教学效果。研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并突出煤炭电气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构建定单班授课体系的关键。参照培养定位,结合后续的相关控制理论的专业课程,从课程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线,调整授课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如在讲述建立数学模型基本内容时,应选取有一定煤矿工程背景的系统,给模型赋予形象的物理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实际模型与抽象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实际系统建模的理解。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这些是控制理论教学的重点,应保留原有知识点的深度。抓住采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响应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这是系统分析的关键。对于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由于培养计划中后续课程相关性较小,可以降低这部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2增加煤炭电气控制系统实例系统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与选取煤矿电气工程中的典型范例,如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掘进机控制系统、通风机控制系统以及排水设备控制系统等,突出煤炭行业背景,从实例分析中去了解系统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生动的工程实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3实施案例 矿井提升机调速系统要求平滑调速且调速精度较高。提升机电气传动系统的加、减速过程要平稳(无超调)。控制系统应保证在额定速度时有±1%的精度。 3.1准确性分析假设提升系统采用恒速控制,选单位阶跃函数作为典型的外作用。由一阶系统分析方法可知,一阶系统完全可以跟随阶跃信号,且稳态误差为零,所以提升系统±1%的控制精度是可以保证的。 4结语 面向电气定单班的“自动控制原理”,采用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突出有煤矿电气背景的工程实例,充分与后续专业课衔接,形成完整的煤矿电气电控类的课程体系,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煤炭电气化领域的探索兴趣。 作者:陈志巧张开如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电气专业论文:人才培养下的电气专业论文 1、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效的影响 1.1有利于学校办学方向的定位过去的高校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完成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跟上社会的发展,电气专业本来就是理工专业中实践性和实时性较为明显的学科,所以滞后的教学课程更加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减轻了实际操作的环节。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实际技能欠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相差甚远。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能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方向,才能深刻的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这样学校也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更大程度的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一定要加强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在平常的教学中占到更大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有方向和目的的调整课程,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完美的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生产、面向社会建设、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还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技能。尽量培育出踏入岗位就能胜任工作和适应环境的技能优秀电气专业人才。 1.2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企业聘请一些兼职老师,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师资力量和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将从企业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其次还能不断培养本校的师资力量,使学校的专业教师与实践加大了接触的机会,因为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还是相对滞后,聘用相关行业一线的工程师或技师,与本校教师开展研讨会,就能很好的为教师提供学习专业新知识的机会,当然有利于教师将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发展生源不足是高校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些学生渴求能够有机会学习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昂贵的学费使他们不能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一旦实施“工学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贫困学生的求学、成才、就业奠定了很大的基础,当然也为学校的招生和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高校实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政策 2.1存在的问题第一,在电气专业中,师资力量和教材等都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有距离,不能完全吻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电气专业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学校的教师队伍必须要拥有强烈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而如今的教师一般是学校到学校,知识到知识,如今社会发展飞速,面对实践性和实时性较强的电气专业,教师的知识难免显得滞后,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这是一个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关键的制约问题。第二,我国对高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也不是很健全,没有很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法律政策进行实时的修改,学校和企业双方往往只是制定好协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文件,对于学生参与劳动时间和质量限制和进行的考核并没有法律依据。第三,企业和学校缺乏合作的有效动力,大多数企业没有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或者结合的层次较浅,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合作,大部分都是学校主动寻求的企业合作伙伴。 2.2提出的建议首先,我国应该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为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发现和制定更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更好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度、课程选择和安排中,可以选拔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定期的进行授课和讲座,使教师和学生都切实的融入到实践知识中。最后,应该建立企校合作的专项基金来巩固工学结合的建设,来保证学生的实践器材和仪器以及实习资金。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入社会的募集资金。 3、总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技能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电气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正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我相信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不断完善,电气技能型人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作者:潘廷茂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电气专业论文:中职教学电气专业论文 1中职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科学首先,大部分学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实际动手能力却较为欠缺。但是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走向了一线生产岗位,而非设计或者开发等岗位,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切合实际需要。其次,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教学内容应当是电气专业和更多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但实际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受传统教学内容的桎梏,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最后,有些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应当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要。 1.2教学、实践设施落后由于电气专业的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其教学和实践设施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规模教学或资金不足,导致其教学和实践设施不足或者落后,只有少数形成规模的或者资金充足的中职院校配备了数量不多的教学设施,例如数控机床、线切割机床、铣床等。但学生数量较多,实际操作的次数很少,加上时间一长,已有的设施变得落后,因此,制约了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 1.3教材内容落后教材内容的落后是影响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所用的电气专业教材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知识,内容脱离实际,并与其他专业的交叉性和衔接性较差。这些问题都对教学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4师资力量匮乏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专业教师,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些老教师的知识结构老旧,且对新知识吸收较慢,另一些年轻的教师刚走向工作岗位,教学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两者都不能很好地教授知识,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上最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 2中职电气专业教学策略 为了让我国的电气专业教学得到有效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当前我国对电气人才的实际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主,偏重实际操作”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2.1.1减少基础课的课时由于电气专业偏重实际操作,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基础课的课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是必学的科目,但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没有必要按照原来的模式安排这几门课,可以按比例减少课时数。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或就业方向等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开设专业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体育、计算机等相关科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1.2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实际操作课程,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例如电工技术、电机和变压器的学习等;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厂房进行参观,理解所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流程;组织学生参加电工等上岗证书的考试,增加就业筹码;在毕业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只有有计划地教学,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保证中职院校更好地教授专业知识。 2.2增加教学、实践设施投入增加教学设施和设备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申请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中职院校为企业优先输出短缺的专业人才,企业为院校提供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互惠互利,获得双赢。 2.3科学选择教材对于知识的基础——教材,应当根据培养目的和方向选择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材。当前的电气专业教材应当更偏重于实际操作知识比例较大的教材,并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更新。另外,还应当注意教材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和连接性。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中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应当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双师型”的师资比例。重点培养、挖掘或引进一些既熟悉电气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或培训,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然后走上教学岗位;还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以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院校的电气专业教学虽然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前景也较好,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电气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应当对其进行改革,以上述教学策略为基础,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电气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技术精湛的电气专业人才。 作者:李晓飞单位:山西省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管理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探讨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实施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料控制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 制造企业 物料控制 论文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得到发展与壮大,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文章拟从供应链的角度,探讨制造企业内部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以减少物料资金占用成本,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制造业巨头纷纷涌入国内市场进行全方位投资,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攻城掠地;随着国内制造企业不断壮大,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相对也越来越小。 众多的制造企业面对如此状况,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要使企业经营状况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企业管理信息(物料流转数据、计划数据、工作中心数据、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物料品种多、流量大,各种物料存放期要求严格。由于缺乏对物料控制精细化管理,企业往往原材料存量大;生产过程中,大量半成品积压,极大地增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半成品过多,超期重新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质量隐患。为此,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资源,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料供应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物流体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 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根据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经营效益的要求,通过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确立流程管理的思路,结合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手段,强化物料供应数量、质量、时间,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过程的各专业、部门、工序一体化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杜绝一切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生产柔性,提高产品质量,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实施 1.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单纯依靠大项目拉动发展转变为靠充分挖掘现有项目和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效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制定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战略目标,力争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重视细节观念着手,在错综复杂的管理系统里落实细节,精细化管理是细节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是细节观念在管理上的升华,它使细节观念充分、深刻地融入到管理之中,使细节的观念充分、持久、深入地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将“精、细、严、实”作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微利时代到来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引入和有效利用。引进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各部门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对物料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物料管理水平,减少资金占用,加快现金流量,构建一个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3.确立“一把手”负责制。要让企业领导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精、细、严、实”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优化业务流程、细化管理制度、以生产现场为中心、全方位降低成本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物料管理;以公司“一把手”为精细化管理项目实施第一负责人,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炼,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在企业全面推行物料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4.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梳理流程,规划物料转移路线、时间、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精心策划,准确制定控制目标。首先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物料数据准确性,提高erp信息数据的准确率。其次要控制源头,理顺流程,彻底规范原材料、半成品移转,最后制定科学的生产半成品控制方法,减少生产物资资金占用。 (2)进行有效的“归口管理”,理顺物料移转数据。原材料的移转,半成品存余的控制手段,物料存量,资金占用,一直以来是制造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精心策划、细节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可操作性强方面着手。首先,确保产品、半成品、原材料(主要原材料、辅助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在制品等物料数据的准确性,梳理流程、理顺接口,规定物料转移路线,规范各种移交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数据的准确性。确保erp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合理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通过严、细、实的管理要求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对物料进行精准的控制。其次,从源头加强管理,将原材料控制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梳理和规范现场各个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关注每个细节,精心策划,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再次,加强对生产过程物料存余的盘点工作,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存余量。通过高标准、严要求,从细节入手,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对物料存余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确保计划的准确性。 通过erp库存管理系统,根据销售的预测进行分析,制定安全库存警戒线,适时调整生产计划,保持合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库存,减少盲目的、不准确信息造成的不必要的库存,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需求的预测和供应链管理控制方法,以减少不必要生产物资、库存带来的资金占用,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增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5.强化计划调度的权威性,细化生产计划的分解和控制,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 (1)强化生产调度权威性,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合理控制物料存余。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多,部门之间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部门本位主义,处理问题缺乏大局观念,更多地考虑部门或局部利益,反应速度慢,造成计划调节相对较差,大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造成大量半成品的积压和加大下一道工序停工待料的时间,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无形之中增大生产成本。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计划功能模块,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实现产品二级还原体系,将成品计划准确还原成各个半步件计划,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计划权威性。打破部门壁垒,增强组织的柔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减少大量物料存余增加的生产成本。 (2)减少非增值作业,消除隐藏浪费。在生产过程中,浪费往往隐藏在流程中,具体的范围大致有检查、移转和返工,这些非增值工序增加周转时间和加工成本;造成瓶颈工序的能力不足,抑制整体发展;各工序衔接不够紧密,加长了等待时间;对供需预测不准,对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和分析的不准,导致计划调度协调性下降;反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所控流程不稳定。具体表现的形式:大量产生的返修、次品、废品;各工序间衔接不紧密致使生产时间等待。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协作,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对问题处理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准确程度,保持物流过程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达到优化信息流和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流转时间和加工成本。 (3)强化管理,推行“四为”现场管理体制,实现“一个流”生产方式,适应(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6页)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精益生产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而精益生产必须积极调动相关资源来服务生产,处理、协调生产部门发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各工序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一切过程都应该是准确、及时的,不应该有“多余”(如物料存余、等待时间、闲置人员),充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要保持企业内部物流的畅通,必须建立“四为”现场管理体制,以现场为中心,以生产一线为主体,以生产职能部门为首统一调度、指挥的现场管理体制,及时协调生产调度、计划衔接、半成品移转、员工劳动纪律等问题,并通过现场走动式的管理,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一个流”生产方式,通过看板管理、jit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充分应用,实现上下工序有序的衔接,将各工序紧密联系起来,严格控制半制品的质量、数量,加强工序之间的协作,形成一个流的作业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生产职能部门的调度职能,确保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实时、实地、适度地解决生产衔接问题,确保半成品适时、适量的同步生产,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使物料的移转、存余合理化,减少因生产协调、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的浪费。 6.全面开展半成品合格率攻关,减少因返工造成的存余和浪费。通过深入现场,对现场比较突出的质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打破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提高处理问题的反应速度,重视细节,切实落实“精、细、严、实”的管理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集中力量,优化资源,组建多部门跨专业联合项目攻关组,提高半成品合格率,降低物料存余控制给生产带来的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7.建立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最大限度压缩物料存余。通过建立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设备、技术、质量、安全等一体化协作模式,突破传统的设备、技术、质量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增强对综合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使设备更好地满足技术、生产的要求,质量保证技术和生产的水平,生产满足技术和质量的标准。 8.开展以理顺现场各种生产要素为目标的5s管理,确保有限存余物料准确移转。组织5s管理宣传策划工作,学习宣传资料,对各级人员进行5s管理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认识到推行5s管理不是搞运动,不是走形式,不是做额外工作。而是通过对现场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升素养,确保从原材料到产品整个物流过程的盘点、收发、转运的准确性,使企业生产运营达到安全、节约、高效的目标。 企业内部物料管理对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来说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企业物料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最终代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构建高效的物料管理是企业经营革新、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论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摘 要:回顾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的产生过程,分析供应链融资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影响,剖析目前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结论。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融资的能力,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供应链融资业务,这样形成企业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格局。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 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体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第三方物流 物流外包决策体系 核心能力理论 契约理论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原理;接着介绍了在供应链 环境 下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第三方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外包问题的决策过程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外包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来解决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即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从核心能力得出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 市场 化程度不同的外包决策不同。核 心理 论与契约理论相互联系,共同解决了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 第一章 引 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第三方物流越来越成为企业实施物流管理的重要选择。物流 投资 也成为投资的新热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物流业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但已经到了日渐饱和的发展阶段,然而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第三方物流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战略决策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企业需求,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价值。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述了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内涵、功能,特别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从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的流程入手,研究企业在实行第三方物流外包时的决策问题,提出判断是否外包的战略决策理论——核心理论、契约理论,全文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本文了解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 2、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3、提出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从核心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解决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 4、对“外包的战略决策”作进一步的阐释,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物流市场化程度。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2.1供应链 管理理论 2.1.1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造中间品和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与服务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括一些具体的元素,例如生产计划、原料采购、 运输 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这些功能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高效、及时和赢利地把产品和服务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除了企业内部的功能以外,供应链也涵盖企业外部的一些活动,包括与原料供应商、制造中心、经销商和运输商的合作。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这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而是跨越了企业界限,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竞争力,使其从一种运作性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供应链管理[1]。所有文献如此标注! 2.1.2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2]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的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它是物流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是指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充分实现客户的商品使用价值,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并把它提高到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和媒介流的统一体系。 供应链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 材料 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等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其目标是通过业务伙伴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地点(right place)和恰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下,将恰当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以恰当的方式(right way)和恰当的 成本 (right cost)提供给恰当的客户(right customer),即达到“7r”的效果。 2.1.3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有三大优势:(1)有效消除重复浪费及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创造 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整体竞争优势。 2.2供应链 管理 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 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的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 管理理论 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 指导 。因而,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2.1供应链管理的八大原理[3] (一)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 经济 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 市场 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 该原理是供应链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二)系统原理。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何一个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 (三)多赢互惠原理。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 环境 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四)合作共享原理。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五)需求驱动原理。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 材料 (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 成本 ,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六)快速响应原理。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七)同步运作原理。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 (八)动态重构原理。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2.2.2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如果把供应 链中物流的方向确定为供应链的方向,那么供应链的两种运作模式可以分别称为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4] 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的推动力来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适合于 市场 需求量很大而且需求稳定的通用型产品,其 指导 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从产品的功能上讲,能够提供同样产品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因而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适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窄。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柔性较差,快速响应能力不强,不是供应链普遍适用的运作模式。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与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 环境 ,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向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 管理 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支撑下,以订单来驱动供应链的逆向拉动式运作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如前所述,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订单,通过集成化供应链信息系统快速逐级向上驱动,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够准时响应市场需求,物流速度得以提高,供应链总 成本 下降,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3.1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对从来源地到消费地的货物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服务。它也是对相关信息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类物流企业)日渐暴露了诸多不足:如“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 融资 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它们导致了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成本居高不下;周转时间过长;缺货导致延误生产或丢失客户;物资交接不便以致不断发生供货错误、货物损失率高等窘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蒸蒸日上,其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摆脱了物流的束缚,让企业的精力集中在它的核心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 3.1.1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是传统 运输 与仓储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物流运作方式从而完善供应链的过程。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形式,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主要依靠对象是 电子 商务 ,主要特征有: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同分担风险的关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提供者,须为托运人的整个物流链提供服务,供求双方可以在协作中建立交易关系或长期 合同 关系,其它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诸如短期合同、部分整合或合资经营。第三方物流可以广义地定义为提供运输、仓储,产品配送、 财务 等服务,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了 社会 化的趋势,把企业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采用第三方物流来策划,管理与运作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3.1.2第三方物流的功能特点 (1)整合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规模 经济 效益。由于第三方物流对行业特有的敏感性,使得它能更方便地收集到不同物流市场的相关信息、积累大全的相关业务经验;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模式,建有自己内部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其运输、分销体系有效地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准确地送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需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获取信息、付出劳务同样需要成本,但由于它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所以可将成本分摊到多个客户头上,使得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准确的信息、全面和周到的服务加上规模优势,使第三方物流比非专业物流公司具有竞争力。 (2) 供应商一般不保有存货。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存在,使得供应商与分销商的信息传递更为及时、便捷。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多渠道网络分销商实现定单生产业务,还可以参与到供应链中,为供应商提供仓储、生产准备、定单处理等服务。让第三方物流经营存货管理,发挥其专业作用,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3)运输 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公司控制,有助于减少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对 运输 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过程所必需的 投资 (很多企业都有类物流部门,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益也不尽如人意, 成本 还特别高),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人到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企业也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网络体系拓展其业务,从而减少大量的 营销 成本获取良好的效果。企业的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带来财富,达到供应链 管理 的双赢效果。 (4)外部供应商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并拥有第三方灵活性,可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通常,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得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企业通常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础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尤其对于那些业务量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公司,外包物流对企业赢利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例如,对一家季节性很强的大零售商来说,若要年复一年地在旺季聘用更多的物流和运输管理人员,到淡季再解聘他们是很麻烦、很令人头痛的事情。若和第三方物流结成伙伴关系,并加入其供应链,则这家零售商就不必为业务的季节性变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而烦恼。 3.2我国第三方物流 3.2.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 市场 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 社会 物流活动的重点。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 跨国公司 和国内优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国目前已经在 交通 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 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多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行业及军队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拥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带动了包装、搬运等 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世纪 经济 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5]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了四类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储运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 tnt, exel, apl, ooc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占市场份额较小。从2004年起,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各类企业的佼佼者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逐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 3.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吸引客户还存在着以下障碍: (1) 以传统型为主,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陈旧,从物流企业的资本构成看,固定资产占绝大部分。对于部分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属于进入成本高、退出成本也高的行业。现代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 成本 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 管理 和服务。而我国物流企业仍遵循传统的 营销 方式,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 运输 、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滞后。 (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 市场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仍沿用着计划 经济 时期的部门分割、条块 管理体制 ,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 工业 、商业、物质、 交通 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 投资 回报,致使规模小、势力弱、增长缺乏。 (3)缺乏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物流技术有待提高建立一个高速畅通、动态互联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其各项职能相互协调并保持高效, 实现与其他企业联盟使得物流服务整体化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 计算机 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和静态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系统的整合效能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需求。 (4) 服务质量不高。国外物流企业注重全球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全方位服务、全球范围的统一服务标准;而国内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服务范围目前仍限于中国境内,网络化的功能较弱。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5) 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间的战略同盟使得物流要及时早期介入,不仅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而且了解产品生产计划,为客户制订详尽的物流计划,完成大量的物流作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据美国对其高级物流主管人员的 调查 表明, 这些人中约91% 的人拥有学士学位,51% 的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获得物流和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的占24% 。随着信息技术和 管理理论 的发展,物流技术正在不断革新,而缺乏拥有专业物流知识和管理理念的人才是目前我国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 发展战略 [6] 除了高度垄断的行业,单体企业很难改变其所处的市场 环境 ,那么其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并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引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7] (2)强化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这里所指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指的是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 — 客户增值体验、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这三类增值服务相依相存,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业务,能使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具体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这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重视物流技术研究,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日本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都十分注重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是非常方便实用的物流工具,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应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运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不仅可拓展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使得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物 流业的发展。 (4) 与其它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定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企业同处商业行业,水平一体化物流 管理 可使同一行业中多个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 经济 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 成本 。从 社会 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盟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 (5) 利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 电子 商务 网上 营销 必须拥有完善的库存和送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便是电子物流管理(e—logistics)。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直接连接客户的数据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wms),让管理层能在网上及时监管及规划存货的流转及补充。因此,网上物流管理系统不只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让管理层能有效率地管理其供应链资料,有及时了解掌握最新信息的优势。透过 计算机 条形码扫描、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桌上计算机货物追踪、仓库管理系统以及互联网等物流管理工具,充分掌握货物在供应链上的流转状况。 (6)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当企业与其竞争者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时,只有想办法做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长期低于竞争对手,才能在 市场 竞争中最终取胜。在生产制造行业,往往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来分摊管理成本和资本投入,以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则必须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来分摊管理信息系统成本。在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上,当加入一个相同需求的客户时,其对固定成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7) 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就是把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领域,这主要是基于不同的领域在物流需求上会有所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及所处的外部 环境 ,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领域,集中企业资源,打开业务突破口。 (8)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物流 企业战略 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物流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定关系,联盟企业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物流服务由于运作的复杂性,加之一个企业的物流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难以满足物流服务的全球化与综合化发展需要,难以实现物流运作整体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难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优化,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间战略结盟,可以使物流企业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 投资 的情况下,利用伙伴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 地理 覆盖面。 3.3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的密切关系 在供应链上虽然整条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的灵性,所以供应链又具有相对不稳定性。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围绕赢利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主干供应链又相对稳定。所有商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发潜在客户、巩固新客户、稳固老客户的运作,就使得整条供应链变得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第三方物流融入供应链,不但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解决了供应链中各客户间的企业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问题,还创造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这使得第三方物流无形中成为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另一种核心竞争力,达到“7r”的效果。所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的市场知识、网络渠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的优势,可把原本复杂的供应链变得简明化,还可对整条供应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最终使供应链的组成走向稳定化,供应链管理走向有序化。 供应链理论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供求模式,引起企业间相关物流形态的变化。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枢纽,是众多供应链的交汇点,所以在供应链理论的推行中应高度重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外包战略决策流程分析 4.1外包的基本概念 我国的物流业正面临着高速发展,从日渐饱和到总量过剩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现阶段,市场上物流企业遍地开花,许多货主企业在外包问题上徘徊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以货主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影响因素、战略决策、实施控制对于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货主企业需求,加强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增加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意义。 20世纪8o~ 9o年代,为应对剧烈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纷纷采取“外包”战略。“外包” 最先的书面来源于prahaoad和hamel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意指基于契约将公司内部的非核 心职能或任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通过实施外包战略,公司可以集中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管 理学 家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外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外包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8] 9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普遍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准时制生产方式等先进制造理念不断涌现。按照供应链 管理 的精髓,考虑自身物流运作的水平、能力和 成本 ,制造业和商业都纷纷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外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实施物流外包战略,如瑞士的雀巢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95家工厂,但它几乎所有产品的包装业务都要由其他公司来完成,而宝洁公司则将其在华的物流全权委托给深圳宝供物流公司。 目前,物流外包己经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买进行为,它应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一般认为物流外包的优势主要是提高 财务 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物流外包通常给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因为物流外包能减少设备 投资 ,使固定成本减少,尤其是在短期内能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企业从供应商、客户以及专家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从而迅速对 市场 变化做出反应,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将边缘性的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核心能力。另外,物流外包可以刺激潜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能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物流外包的劣势:过分依赖外包,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外包伙伴可能会学习和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从而撇开外包商,自己进行生产制造,间接降低了外包商自己的竞争力;外包伙伴过多,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重复。在供应链管理 环境 下,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抉择,强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这需要物流外包双方进行卓有成效的协作工作:只有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决策体系才能使物流外包尽其利而避其害。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要考虑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要考虑物流外包的原因、障碍因素、决策标准和决策程序以解决是否应该外包物流,整体性物流外包还是选择性物流外包的问题,这是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核心问题和前提,只有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外包下一步战略结盟的思考,如果判断错误,即使战略联盟再完善也无法改变企业决策失败的命运。 下面主要从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出发来解答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问题: 4.3物流外包的内因分析 究竟什么使一个企业能够创造出公认的独特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究竟怎样一个企业才能年复一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发出和他们时代完美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管理文献中的流行理论是:这个组织能够比其它组织更好的理解和开发他们的核心能力。 4.3.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自从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把企业“核心能力”一词首次提出以来,“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 工商 管理 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己经成为战略 管理理论 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在影响物流外包的因素中,我们认为它既是物流外包的内因,又是物流外包的动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它还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prahalad和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企业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从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同时,后者还进一步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竞争优势。 prahalad和hamel在探讨核心能力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比喻,将企业看作一棵果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业务单位(sub)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它支撑了战略业务部门和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核心能力不像核心产品,它不是独立销售的服务或商品而是一种隐身于其后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4.3.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上述对核心能力的论述有所不同,但这些论述都 总结 和突出了核心能力的以下5个特征,对这些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它在 企业战略 管理中的作用。 (1)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整合性。 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在企业长期经营运作中形成的企业整合性知识资产。这种知识资产能够通过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使企业获得超越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 (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的。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 成本 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和效率差异性。 (3)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扩展性。核心能力能够把核心技术扩展到各种最终产品上。由于扩展性的存在,企业可以利用核心能力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 市场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辐射性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动因,而核心能力也应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4)核心能力应当不易复制。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它具有自我保护的特性,其独特的路径依赖使其他竞争者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而获得。因此,它是企业专有的、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5).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应当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它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还要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他所看重的价值。 4.3.3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价值 之所以将核心能力放在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上,是因为物流外包显然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核心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战略价值。 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含有这一条:它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努力。一个企业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成功是以独特战略为基础的。成功可以被认为是有能力获得超常的利润,而不是仅仅活在竞争的产业中。只有有能力避免这种独特性被模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不同于传统战略计划方法将外部 环境 作为 企业战略 的决定因素,核心能力方法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内部,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专长。企业战略选择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是受制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企业才能抓住外部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3大战略价值: (1)核心能力理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竞争、超额利润等问题以及许多大企业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战略行为,为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锐利武器。 管理 实践开始转向对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2)核心能力理论是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修正。以核心能力理论为依托的竞争优势由于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能够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的提出使竞争优势的概念更加完善。 (3)核心能力具有外展性和辐射性,可以被用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使企业战略不再局限于某一产业,能够在多领域实施战略。核心能力理论也成为企业多元化 发展战略 的 指导 核心。 4.3.4物流业务能力层次[9] 在以往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外包的研究中,总有这样一种倾向,货主企业的物流业务要么具有核心能力,要么就是不具有核心能力。如果物流业务具有核心能力就要自营,而不具有核心能力时,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业务应该外包[10],有一些学者认为还应该考虑其它的因素再来定夺是否将之外包。[11]这种倾向实际上是把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能力简单的分为具有和不具有核心能力两大类。而我认为,企业的业务所具有的能力是分层次的,对于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对于业务外包具有不同的要求。依据能力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特性(整合性、异质性、扩展性、不易复制性、有价值性)的程度及这种能力使业务的卓越程度(竞争优势),我认为物流业务所具有的能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1)核心能力。这也是以往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层次,它完全具有核心能力的各种特性,并能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核心能力的业务没有外包的动力。 (2)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拥有一部分核心能力的特性,但是并不足以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基本能力的业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当,既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也不会使企业处于劣势。具有基本能力的业务的外包动力不大。 (3)劣势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很少的核心能力的特性,使业务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上。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和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在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外包动力。 (4)能力缺失。这是一种极限情况,企业根本没有使这种业务运行的能力。除了外包之外,企业没有其它选择。 企业能力层次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相同业务的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平均水平相比得出的相对指标。它随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升高,随着其它企业 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下降。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使自己处在核心能力的层次,从而降低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patrickm. byrne认为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集中在仓储、出厂 运输 和入厂运输上,新的服务正在出现,例如采购 管理 、订单执行管理、培训和产品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等。[12]这些新的服务实际上正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能力的体现。只有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才能形成能力差异,促使物流自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来。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一种针对所有企业的服务,所以无论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哪种能力层次上,一旦外包出去,获得的将是 市场 上统一的服务,这种服务使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相同。所以对于在物流业务上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货主企业而言,将物流外包出去可以使自己的物流业务达到基本能力层次,避免因物流业务缺乏能力而影响到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发挥。 4.3.5企业核心能力—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 相对于物流外包,物流自营可以看作是一种多角化战略。物流活动具有的能力层次越低,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进行调整和变革所需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成功的物流自营这种多角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具有在物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物流自营就好比自己孩子自己管,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得教子有方。我认为这个“方”正是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教子的“方”,还不如将孩子让别人来教,自己无非出点学费而已,这总比把自己培养成 教育 专家来得 成本 低。当然,如果自己就是教育专家或者自己想成为教育专家,那就没有必要再请老师了,毕竟自己教连学费都省了。 从核心能力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这些不同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在那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方面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的范围和领域。由于核心能力是长期的积累性学习、路经依赖和不可还原性 投资 的结果,只有在物流活动具有高的能力层次时,才能大量运用原有的核心能力,对少数不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育和开发。这样,物流自营的成本就会较低,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可以广泛地运用现有的核心能力,可以充分获取现有核心能力的租金,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例如,沃尔玛建立和管理自己的配送中心,卡特皮勒也自行完成零部的供应工作。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能力所及,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外包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当企业的物流业务具备的能力是劣势能力甚至是能力缺失时,物流自营就不是好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没有核心能力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核心能力的仿制障碍,企业开发核心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能否开发出核心能力也非定数。所以这种没有核心能力支持的物流自营开发周期长,而且成功率低,物流外包就是很好的选择了。[13]例如,宝洁、海信等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物流运作移交给了外部供应商。 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少不应是处于竞争劣势上,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否则,不管企业持有多少物流资源,只要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勉强自营物流业务反而会使自己成本增加,服务水平降低,甚至于只要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物流业务仅仅是削减成本的手段和支持性服务,企业就应该外包物流。 在现在的中国,约70%的企业实施物流自营。尤其是,还有一些大型 工业 企业,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而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 调查 ,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实施外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则约70%的企业实施了外包,且外包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这种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物流运作模式凸显出在我国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施物流外包的迫切性。 4.4物流外包的外因分析 4.4.1 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 契约理论是新制度 经济 学 的理论之一。所有的 社会 经济关系都可以说成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契约。双方合作人由于是经济人,或社会复杂人,都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这又会影响契约的顺利进行。契约理论就是研究所有存在契约关系的场景的一般和特殊情况,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14] 对于企业规模,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如果以企业体制代替市场体制能够带来成本的节省,那么企业规模就会扩大;当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停止。物流业务外包还是自营的选择问题本质上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的选择问题,问题答案取决于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和通过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关系。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 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4.4.2 市场 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科斯认为,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 成本 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于以下活动:一是搜寻有关商品的价格、质量信息和潜在买者或卖者行为方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二是签订 合同 的成本以及在对方违约后寻求 法律 救济索求赔偿的成本。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构成了交易成本,这些活动成本的高低就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企业契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对企业成长边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都存在两种费用,即生产费用和组织 管理 费用。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技术和产量的方面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组织管理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组织管理方面考虑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市场机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如市场可以产生高能刺激,它比内部组织更能有效地限制“官僚失灵”现象,市场可以加和需求从而实现规模 经济 ;而企业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理手段,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现象。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选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组织管理费用,当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交易伙伴所需要交流的信息比较少,不确定程度低,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低,市场的组织管理费用就比较低。而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越来越高,交易成本就会变的高昂起来并达到企业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如果资产专用性继续增加,企业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将低于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对于生产成本,当资产专用性越低,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企业体制下的生产成本就会显著的高于市场体制下的生产成本;资产专用性越高,这种规模效益就越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越小:在专用性为无限大时,这种规模效益就会消失,两种体制的生产成本趋于一致。 资产的专用性是从业务自身特性出发来考虑两种体制下的成本差别的,反映了采用市场体制也就是外包的业务本身的内在可能性。实际上采用市场体制是否能使总成本下降还要考虑外在条件,也就是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阶段。它不仅对于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市场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业务的资产专用性很低,但是如果该业务处于市场化早期,那么提供该业务的企业就会比较少,对于生产成本而言,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很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很小。对于组织管理成本而言,会导致供应商的搜索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很严重,成交价格不确定,交易双方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来讨价还价,致使讨价还价的成本高。业务交易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为了减少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交易时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高,致使谈判和契约签订后执行的成本高昂,甚至于能够提供合适的业务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体制也就只能停留在讨论中而无法实现,企业体制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在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提供该业务的众多企业往往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行为成熟规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能够使交易成本得到显著的下降。 4.4.3物流市场化程度——物流外包决策的外因 对于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这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一个指标来反映,那就是业务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业务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出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下的成本高低情况。以业务市场化程度作为这两个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业务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市场体制总费用的直接原因。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一方面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费用就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使得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降低。 (2)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资本专用性的高低。在市场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低,采用市场体制的需求就越大,而在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供给也越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自然使业务市场化程度增加。 (3)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的高低。很显然,在一定的资产专用性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越高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在该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市场化程度的极限值。 (4)业务市场化程度在受资产专用性约束的同时,还推动着资产向通用化发展。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投入于该业务市场的人、财、物资源越多,这种资源会推动该业务的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必然能够进一步降低资产的专用性。 所以以交易成本理论来衡量是否外包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判断业务市场化程度,业务市场化程度低的业务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不仅增加了货主企业的成本,而且这种交易 成本 将附加到供应链的成本中,从而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因此这种外包采用 市场 体制的成本将高于采用企业体制的成本,企业体制才是这种业务的合理选择。而业务市场化程度高的业务才是业务外包的首选。 就物流这种业务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 (1) 经济 市场化程度。经济市场化高度成熟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越低,采用市场化体制的物流外包就会受到越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会使物流外包的费用大大增加。例如,2003年7月12日,上海大众和汽车物流服务商安吉天地签下了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 合同 。在零部件物流整合过程中遇到了对原有分供方整合的最大难题,从头参加了上海大众项目的徐跃峰说:“最大的一个阻力来自原先的物流服务商对我们的挑战。要知道,原先大众有多少供应商就会有多少家物流分供方,而现在既然要让安吉天地来做总承包商,其他分供方在数量上就会有很大的消减。这个消减的过程异常困难。”[15]因为这些物流服务商有些是政府所属企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艰难的谈判和政府高层的协调才能解决,这些谈判和协调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这正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2)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只有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竞争才能激烈,才能推动市场的规范,降低交易成本。 (3)差异化业务的供给。低层次同质性的市场供给并不总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物流市场上,单纯的库存、 运输 服务往往并不能满足外包企业的需求,需求总是多样的,差异化的。差异化业务供给的发达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 (4)市场规范的完善。市场规范不完善会导致企业间沟通的困难,只有在健全的 道德 、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能降低这种困难,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5)业务对接能力。业务外包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业务对接,协同运作。这在供需双方的信息系统对接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既有外购的,又有自己开发的,还有许多是定制的。高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应该能够具有高的业务对接能力,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 4.4.4契约理论——核心能力的补充 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阐述企业能力差异的框架,代表了战略 管理 的最新发展,对 企业战略 管理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 指导 意义。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并非企业所有的优势能力都能够成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只有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战略要求,在企业处于较低层次的经营阶段时,重要的是基本能力的积累而非盲目的设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还需要适应企业外部 环境 ,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抓住外部机会。 单一从契约理论出发,常常会将核心能力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只因为当前企业内部交易还不如外部交易,但这样全面外包的后果是企业失去核心能力,例如以通用电气、摩托罗拉为例,在70, 80年代选择退出彩电业,因为它们已经想不出新产品的主意,而认为该行业已经成熟,这些企业未能分清剥离该业务与摧毁其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区别。它们不仅退出了 电视 行业,而且关上了依赖于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全部将来机会的大门。所以虽然契约理论在物流外包中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对于物流外包决策而言,也就是一定要以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作为物流外包决策的核 心理 论和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又要考虑物流的市场化程度,使物流外包与企业所处的物流市场化程度相适应。 4.5物流外包决策的两个方面的联系 在物流外包的决策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是有显著的差别的,一个强调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谋求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一个强调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但正如langlois和foss (1996)等人认为的那样,企业的能力理论与契约理论是可以“兼容”的[16]。而且只有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既使物流外包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力,同时又使物流外部决策合乎一定的 社会 外部条件。 从核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只有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企业自营物流由于能力的缺失,导致物流环节的低效率甚至于不能满足企业其它业务的需要,企业才有将物流外包出去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需求的顾客化和变化的常态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中,要谋取长期的利润必须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维持与扩大则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则根源于企业核心能力,所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物流外包时必须将核心能 力理论作为首要理论和问题的核心。能力层次作为反映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在物流外包中也就成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从契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 市场 化程度。不同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反映了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中面对的外部 环境 和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资产专用性。像中国这样物流市场化程度处在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里,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对物流外包决策有巨大的约束作用。即使是像欧美日这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他们处在高物流市场化程度阶段,但其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还在发展,市场体制下的总费用仍在不断下降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离及至仍有距离。所以即使是欧美日这些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国家的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时也必须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而像中国这样的中低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企业更得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对于那些经营范围横跨多种物流市场化程度的跨国企业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更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在企业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虽然不会改变企业自身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可以为企业带来 成本 的节省,所以物流外包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中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既不会改变能力层次,也不会改变成本的大小,所以企业选择自营还是外包物流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低于中物流市场化程度时,外包不仅不会带来能力层次的改变,而且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所以物流自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结论 现阶段,我国市场 经济 逐步完善,市场己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而且物流市场发展迅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物流市场化程度整体上是处在接近于中等物流市场化成熟度,但由于中国的物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物流需求甚至于物流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程度。通过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 2、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是企业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 3、物流外包的外在条件是物流市场化程度,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网络经济研究 摘要: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顾客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的供应链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向适应于市场的供应链转变。文章对供应链的内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网络的结构特征、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网络经济;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就必须具有能够对多变复杂的环境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对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进行精确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加强自身对市场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也要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供应链管理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进行智能化管理。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企业供应链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供应链的概念有所了解。供应链是从扩大的生产这一概念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管理教育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然后使用销售网络将制造成功的中间产品和最终成品销售出去,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而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针对单个公司的,它是对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种产品的供应链进行管理。在整个供应链中,该公司处于主导地位,拥有主导权。在这一供应链中,必须明确主导者的主导权及其具体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是否能成为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主导权不够明确,那么一方面会对企业计划制定与实施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转难以维系,更无法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以企业供应链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企业多种产品的各个环节如原料采购、生产、分销、运输等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进行考虑。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是企业将各级供应商的资源如业务流程、技术、能力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于被整合过的价值链。价值链的具体流程是“原料采购—各级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这是一种价值附加传递的过程,而且它能够将原料和产品的再利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而供应链管理就是将这一价值链中的所有组织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协同作业,也就是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装配—运输—仓储—分销—最终用户”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组织联系起来,使其进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组织的网络业务模式。在供应链模式中,产品生产并不是由没有形成供应链之前时制造商的推广式业务模式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推动的。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企业与重要供应商在网络竞争环境中的协作关系。 三、供应链质量形成的产品结构特征 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各项资源进行控制,最后经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具有整体性的功能网链结构。在这一模式中,产品质量具有特定的结构性特征,如信息不对称等。这些特征使得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更为复杂和艰难。具体来说,产品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相关性 供应链产品质量与原材料、零件生产、半成品加工、分销及物流等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而在某一个具体的企业中,产品质量又受到设计、采购、生产、售后等所有部门的影响。再具体至某个部门,例如制造部门,负责产品的铸造、冲压、焊接、装配等各个环节。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在这一包含众多企业、环节及部门的体系中,每个企业、部门及环节的质量都与其他企业、部门、环节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不仅要保证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的质量,还要保证其他企业产品的质量。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在商品质量方面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具有非常明显的隐性特征,部分商品在购买之前能够进行质量检验,也就是“先验商品”,还有的商品购买之前则无法有效确定质量,即为“后验商品”。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采购者在商品质量识别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增加,且往往会出现质量比较、识别、检验及购买成本与产品质量之间不对等的现象。供应链中质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有:一方面,在签订合同之前,由于制造商对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材料的性能并不确定,消费者对制造商多提供产品的质量也不能确定。因此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购买者会更倾向于使用相同且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优质产品供应商就会因为利益受到损害而被迫进行改变,使得市场上的劣质商品增多,出现类似于金融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劣质驱逐良质”。另一方面,签订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者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导致成本较小的供应者会降低产品质量,使得实际交易中的产品质量与合同中的质量不符,加剧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恶化。 (三)双重边际性 双重边际性是指供应链系统中的采购者和供应者是独立核算的法人和实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利益并不关心,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并力求使利益达到最大。当利益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当一方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就会对市场均衡和另一方的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特性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供应链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和分配不合理。这一特性作用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会导致供应链产品质量的进一步下降。这一特性在供应链产品质量事件中的表现为,采购者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不断降低采购价格。而供应者面对较低的价格,必然会降低产品质量,最终出现产品价格及质量都较低的现象。 (四)合作关系不稳定 这是造成供应链中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暂时进行合作,合作过程中对双方关系进行固化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合作成员的可替代性较高。这些特征导致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不稳定性,随时有瓦解的可能。在非长期合作的情况下,各个成员考虑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整体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四、供应链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受到自身结构特征的影响,在供应链模式下,产品将经常处于价格较低质量较差的状态,使得采购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要针对供应链的结构特征,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保证采购者所购买到的商品质量有保证。 (一)建立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采购者与供应商之间对商品信息和质量的了解是由差别的,很明显供应商对商品的了解要多于采购者。在很多情况下,这会对采购者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具体来说,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质量保证金。供应商为了证明自身商品的质量,可先向采购者支付一定的质量保证金,采购者使用之后确认无质量问题后退还质量保证金。而质量较差的供应商自然不愿意支付质量保证金,这样就会淘汰质量差的商品;二是售后包退保修制度,这也是能够对质量较差的商品进行淘汰的方式。 (二)实行跨期支付 针对供应链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的参与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倾向,采用跨交易周期的支付机制能够有效将短期交易长期化。采购者并不是一次性付清全款,而是只支付一部分。在这种机制下,供应商的收入与产品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会使购买者的购买意愿直线下降,从而使自身的利润锐减。因此供应商会对自身所提供产品的质量较为重视,而且这种方式对于想要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的供应商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网络经济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它不仅包括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更包括受到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的传统行业和部门的深刻变革和发展。因此,网络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或者与之对立的虚拟的经济形态,而是一种以传统经济形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在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也会具备网络经济的特征,朝着管理越来越简单智能、管理组织越来越精简、管理速度越来越快、管理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时效越来越高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广泛,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库存、销售等都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导致管理的时间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具体来说,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这一环节,采购商在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可在网上下单,通过网银等形式先行支付部分货款;在商品生产环节,生产设备由机器人进行控制,实际上还是计算机控制,库存装包等也是使用全自动信息技术控制,大大提高了操作速度,缩短了操作时间,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管理的时间与速度都相应加快,从而在整体上缩短了管理的时间。 (二)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生产率越来越高 在供应链商品生产环节,无论是零部件加工,还是商品组装,都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生产。由于计算机无论在操作速度还是效率方面,都远高于人,因此资产生产率与传统方式相比,也会大大提高。且在差错方面,计算机出差错的概率也远远小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错误,这就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供应链中产品质量与资产的生产率都会越来越高。 (三)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 由于计算机能够实现诸多功能,一台计算机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同时取代好几倍人力的工作,并且在质量及效率方面也都有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计算机能够取代的人力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那么自然而然很多人力就会被淘汰,供应链组织中的人越来越少,组织也就越来越精简。组织精简能够使组织管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同时管理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下,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销售及售后的各个环节都对商品及服务质量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由于供应链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导致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商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不断盛行,供应链管理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供应链组织越来越精简,产品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最终促进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的双赢。 作者:黄玉萍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汽车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中,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先比较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之间的不同,然后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从订单计划到销售的集成管理系统。 【关键词】汽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 1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渗透入企业管理领域,并带来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尤其是企业电子商务的Business-to-Business(B2B)模型,不仅仅改变了企业的交易模式,也影响了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互联网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这些流程将关系到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需求。因此,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即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1],它包括顾客资源管理,供应资源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船舶工业,百货业,IT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制造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产销量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远超美国和日本。其中,汽车供应链是各行业中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之一,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交付,总共包括了运输、储存、加工、整车制造、车辆配送和备件供应等流程,这些流程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并且在整个供应链中为一个整车厂配套的供应商通常会多达上百家[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汽车供应链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进行转变。然而,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多个部门和不同经销商之间的计划制定和执行系统是相互独立的,这导致了供应链管理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纵向、横向之间的通信受阻,并因此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资源垃圾。其次,多个部门和不同经销商各自使用自己的管理软件,并且这些管理软件之间没有统一的接口,互不兼容,这就使得无法通过系统进行信息的自动共享、搜集和分派。第三,不同部门和不同经销商的管理软件尽管目前已经连接了互联网,但这些系统的互不兼容致使各自的数据需要先经过格式处理才能导入其他系统中,以至于无法提供完全的、精确的和实时的数据。在本文,我们探讨了能够通过信息搜集、共享和优化来提供真正有效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该研究对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链接到全世界,形成了巨大的价值链。电子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不仅仅服务于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而且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完全的供应链信息服务。这一方面可以解决供应和销售中出现的信息不顺畅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将消费者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分布资源计划和电子商务统筹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4]。信息共享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作为上游和下游工厂的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IT系统提供精确的数据并形成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甚至信息交换。在确保商业机密的先决条件下,数据流会交互式流动而不是单向流动[5]。特别是,这些上下游工厂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节约了人力资源,简化了大量的手工作业和重复性工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根据核心制造工厂的需求来开展工作的,他并没有从上下游厂商中搜集相关的供应链管理数据。但对于供应商或销售商而言,他们同时为不同的制造商提供产品或服务,因此他们只能人工处理相关数据,而这是及其耗时耗力的。但对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而言,因为该系统是基于统一的IT系统工作的,因此数据格式和操作界面是统一的,供应商或销售商对于数据的处理也因此变得简单[6]。 3服务于经销商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也为大型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统一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主要研究了汽车制造商的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包括市场管理,库存管理和顾客管理,以及在汽车制造商的市场系统中的综合管理[7]。在汽车制造商的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从制造商到经销商的管理问题。这包括: (1)建立一个经销商管理系统。 作为下游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交换通道,经销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信息交换格式,以便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高速的信息搜集能力。经销商管理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处理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以及经销商彼此间的关系。 (2)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划方案。 经销商与制造商通过实时协同预测汽车消费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制定和适时修订供应链发展的战略规划,为制造商及其下游经销商提供长期决策的依据,并增强品牌意识,有利于保持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 (3)实现统一的库存管理。 通过核心库存管理,制造商能够实时掌握各个经销商的库存并统一管理和分配库存,这一方面可以确保制造商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经销商的库存开销。这是一个双赢的处理。 (4)整合顾客资源。 通过汽车市场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消费者关系管理系统和经销商管理系统中的顾客资源得以共享。经销商因此可以知道当前的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数据。而制造商则可以对顾客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便定位市场和发展、开拓新市场。此外,在汽车制造商的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还需要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使得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实时掌握他们所经销品牌当前的市场形势,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负担。因此,经销商需要一个专业的市场管理系统。而在过去,几乎没有经销商会考虑购买一个相关管理软件以便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这主要是要么没有合适的管理软件,要么就是太贵了,以至于经销商并没有强烈的购买相关管理软件的愿望。但大型经销商仍然有相关需求,因为他们需要从制造商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而现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产生他们自己需要的曲线,因此大幅改善了经销商的市场管理水平。 4从订单计划到销售的集成管理系统 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彼此联系非常紧密,这需要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各种层面的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地区负责人、售后服务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协同操作。与传统的以整车制造工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相比,集成了从制造商到经销商各种信息资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双向流动,提供了一个值得称赞的信息平台。通过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汽车生产将与市场很好的保持一致[8]。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包括了计划管理,汽车型号定位,汽车市场跟踪,仓库管理,顾客订单渠道,订单确认,装配,广告等等。在早期的进程管理中,销售和生产计划是分离的,然而实际上这两部分是不可分离的,尤其是生产将制造商与经销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集成管理可以很好的处理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包括制造商实时了解市场信息,经销商实施反馈顾客信息以及经销商快速获得产品信息。从订单计划环节到销售环节的集成管理使得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信息集中和快速回应的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让进程管理变得快捷,方便。 5结论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提供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处理以及将这些信息链接到上下游厂商,因此为整个供应链相关的企业提供了真正有效的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成本。该研究能够为国内汽车厂商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杨冬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小型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 摘要: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电子设备制造业财务管理的经验,从企业经营管理全局出发,浅述了小型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系统联动管理机制;计划;备料采购;生产与物流管理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我国大量的小型电子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生存的困境,研发压力、销售压力、成本压力无一不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中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通常我们所说的供应链管理应达到以下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首先,为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应建立系统联动管理机制。联动管理机制的意义在于,相关部门信息及时传递,并做到实时反映。联动管理应基本覆盖的机构部门有:销售部、采购部、生产部、库房、财务部、研发部、运输物流部等。其次,为使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企业应制订严格的流程管控,以降低经营性风险。其中,一些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高风险业务流程,本文将就其中的关键环节阐述部分问题解决方法和内控管理方案。 一、计划 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普遍特点是销售变化大,更新换代快,因此,销售、生产、备料计划是占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保证成本效益最大化,多数企业在实务中选择“以销定产”做为制订计划的基本原则。销售部门做为计划的源头,重点是对订单和客户的分析和分级管理,为防止经营性风险,对于不确定的大额订单,销售部门可在中、短期销售计划中备注,但不应列为有效销售计划。管理层在对销售部门拟订的销售计划确认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计划协调,并下达备料采购和生产计划。 二、备料采购 企业备料采购管理水平是生产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程度做到接近“零库存”管理,是摆在电子制造业者面前的难题。对电子企业的采购部门,业务管理应基本包括建立已选订供应商档案(名录)、备选供应商档案(名录)、物料交期和帐期档案、BOM替代料档案、订制件档案、委外加工记录等。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BOM对物料进行分类汇总,按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一)价值高的元器件每年企业应与重点供应商至少进行一次商务谈判。 在商务合同的基础上,可由供应商替企业储备一定库存,企业定期按需对供应商下订单,并按实际验收入库量根据帐期结算。 (二)小额耗量高的器件按短期计划备货。 企业应建立稳定的小额高耗量器件供应渠道,供应商以本地为主,能够及时对采购订单做出反映。 (三)加强订制件管理。 企业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最大程度缩短供应商交期,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 (2)与供应商谈判协商制订最小备货量,企业定期按需提取,按实际验收入库量根据帐期结算; (3)如订制件需求量较大,企业可与供应商主要上游企业进行三方谈判,协商全链条的备货和采购方案。 (四)委外加工管理。 针对委外加工管理,企业应注意控制以下要点: (1)研发BOM和工艺文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要时,企业研发人员应驻委外厂进行技术和工艺指导和成品抽样检测。 (2)委外物料发放与管理。委外物料中难以准确管理和核算的部分是贴片类物料,由于此类物料不能按需拆散发料,对上机后的剩余物料情况,企业很难准确控制。针对委外物料管理,首先应与委外供应商详细确定每一种贴片料的上机损耗,对已在ERP系统中添加“委外模块”的企业,可在模块中直接按损耗率核算物料成本和剩余物料库存量。没有“委外模块”的企业,应单独设置委外物料台帐,按计划成本法计算物料成本,并定期派人员进行实地盘点,以盘点结果调整“材料成本差异”。 (五)加强采购业务内控管理。 下面本文将针对部分采购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点阐述问题解决方法和实务操作方案: (1)请购制度。针对请购流程,企业可针对自身条件分为ERP线上管理、线下管理、线上线下结合的管理模式。ERP线上管理是现代化流程管理的趋势,企业可利用ERP系统完成与采购管理相关的档案管理、应付款管理、合同订单管理、请购线上审批等多种功能。仅就ERP线上请购管理环节而言,企业可按下列流程完善线上请购管理:设立计划管理部门,在系统计划模块中录入采购计划,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进行MPP运算或SRP运算,试算物料采购量,系统给出采购计划单后,企业可根据系统测算结果结合BOM进行手动调整,采购计划单完成后,在ERP系统中进行线上审批,审批后的采购计划单流转至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接单后应及时响应,企业应制订采购部门对计划的反映期限,以防止物料采购不及时造成的损失。采购人员在与供应商协商一致后应先在系统中录入系统采购订单,并按企业内部审批流程在ERP系统中提交审批。采购人员在系统中收到审批后的系统采购订单后,拟订纸制订单,并提交公章印鉴管理部门办理盖章手续,完成采购订单。 (2)供应商管理:企业应制订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并在档案中对合格供应商按企业自身需求进行评级。企业应制订合格供应商准入流程,首先由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尽职调查,出具尽调报告,由管理层组织相关的采购部门、研发部门、质检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集体决策。决策后,采购部门代表企业与选入的合格供应商谈判签订总商务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保密协议等相关框架性合同。 (3)采购入库管理。企业应设置独立的质检部门,质检合格后,库房根据验收证明办理物料入库。对于物料验收中的异常情况,质检部门应下达物料异常通知,通知详细列明物料异常状态、处理建议,并及时反馈采购部门处理。 (4)应付款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应付款管理均由财务部门全权操作,此种操作模式容易造成应付款管理与业务脱节、影响业务环节进度,加深部门矛盾等诸多弊端。在企业流程联动机制的模式下,应付款管理应由采购部门、计划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合完成。采购部门应做为应付款管理的主要环节,由采购人员根据入库、发票、帐期等相关信息,定期提交付款结算列表。计划部门根据下达的采购计划进行复核后流转至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进行最后一道复核后提交管理层进行审批流程,并根据审批结果安排付款。 三、生产与物流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中销售部门是生产部门的直接客户,为满足销售需求,产线生产能力、产成品与半成品备货量、生产周期等都是决定企业销售能力的重要环节。生产线接受企业内部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计划部门下达的产成品与半成品内部计划生产订单和销售部门提交的发货订单。其中计划生产订单应根据企业流程联动机制管理模式,由销售部门提交销售预测,计划部门定期组织销售部门、计划部门、生产部门、库房部门、财务部门等联合决策,并由管理层审批后,向生产部门下达内部生产订单。生产部门接单后应及时响应,通过生产线内部流程确定交期,并将交货期迅速反馈销售和计划部门。电子制造业物流方式一般分为国内运输和境外运输两种,本文仅就境外物流运输流程进行阐述。企业出口报关和运输是一套很专业的体系,多数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在企业内部设置报关出口部门,而是委托货物企业完成报关出口手续。企业应选择2家以上长期合作的货物企业,并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鼓励客户选择成本低廉的船运和铁路运输。出口报关完成后,货代返回的报关单、箱单等相关单据应作为出口退税的重要附件交由财务部门直接保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型电子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本人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和解决方案。在我国,小型电子制造业虽然蓬勃发展,但因管理方法的欠缺和管理层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很多小型电子企业面临生存困难,业绩大起大落,质量不稳定、售后成本高启、抗风险能力低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今天,相信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研发、销售推广力度,一大批技术先进、管理结构完善的小型电子企业必将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作者:金帆 单位:成都天府泰来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 [摘要]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本文简要阐述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所谓供应链,是指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供应链的总目标。为优化其性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必须以一种协调方式运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环节间的延误或浪费,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实现价值增值,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二、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零售领域中,存在着供应商——零售商——顾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供应链条,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 2.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零售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利于零售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有利于零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5.有利于零售企业改进交付可靠性,缩短交付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6.有利于零售企业成为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交易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矛盾体,而是建立在战略发展思维基础上的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实践着双赢的方针,协调彼此的行为。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零售企业要有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理解供应链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满足顾客的期望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2.明确供应链战略,获取战略匹配 实施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所以在设计和导入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前,正确的做法往往要求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的供应链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互匹配,也就是说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拥有相同的目标。获取战略匹配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理解顾客;其次是理解供应链;第三是获取战略匹配。通过实现战略匹配以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微观平衡。 3.科学设置岗位工作流程,重视人才储备 在供应链设计环节,首先我们应科学设置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环节的有效、严格控制。其次,人才是关键。从零售企业的现状来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最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精通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4.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调整和能力整合 首先变革企业内组织结构。即要变革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运作方式,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这样既有利于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综合管理,又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顾客迅速、有效地开展商品开发和运作。其次进行商品品类管理。按照商品类别来建立项目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在零售业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再者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如EDI、ERP、INTERNET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的信息处理平台,整合了自身信息系统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数据,努力做到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合理控制库存、科学选择、安排运输和仓储设施布局。 6.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如果企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必会使自己陷入“囚徒困境”。为此,双方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运作,将彼此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视为博弈对手。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在美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这对中国零售企业很有借鉴意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事业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因此,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是中国零售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 摘要: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企业可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达到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等目标。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 摘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商品类型选择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对功能性商品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对创新性商品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与商品类型的战略匹配。 [关键词]零售企业效率型供应链反应型供应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的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零售业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零售业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沃尔玛、麦德龙、7-11等著名跨国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零售业只有尽快实施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将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的顾客所组成的供应链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众多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运作层面上,没有将其看成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战略性思考,结合商品类型来构建供应链以获取战略匹配,才能使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产生质的飞跃。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相关费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或者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很强。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供应链战略便是在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效率水平之间的平衡,零售企业一旦确定供应链战略之后,强调反应能力的供应链必须将其所有的职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其反应能力,而强调效率水平的供应链,则必须让所有的职能战略都用来为提高效率做贡献。 二、零售企业商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零售企业的商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性划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性商品。功能性商品是指那些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商品,例如超市销售的各种日用百货、冷冻冷藏食品、常温加工食品等。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并可准确预测,从而使供求可以达到近乎完美的平衡,这使市场调节变得容易,其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零售企业可以集中几乎全部精力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加速库存周转,及时补充存货,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成本和质量,根据市场预测保证均衡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显然,功能性商品要求效率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 创新性商品是指在设计或者服务等方面创新的商品,例如时装、高档电器、时尚用品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能够带来较高利润,但是由于其生命周期短暂和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却很难准确预测,并且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会削弱创新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更加新颖的创新,从而使需求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性商品具有的高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求不平衡的风险,因此其主要成本是商流成本而非物流成本,需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灵活地响应顾客需求。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不是低成本,而是获得速度和柔性;库存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决策不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是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显然,创新性商品要求灵敏反应的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如果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功能性商品却采用反应型供应链,或者经营的是创新性商品却采用效率型供应链时,其供应链战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识别零售企业的商品需求特性 我们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周期、需求可预测性、商品多样性以及市场导入期与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来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一般来说,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两年以上),创新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短(3个月~1年);功能性商品的品种较少(10~20种变形),创新性商品的品种较多(通常有上千万种变形);功能性商品的需求预测偏差较小(10%左右),创新性商品的预测偏差较大(40%~100%);功能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低(1%~2%),创新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大(10%~40%);功能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6个月~1年),创新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短(1天~2周);功能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创新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高(20%~60%)。利用这些判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 2.实施零售商品类别管理 零售商品类别管理是指零售商以某一商品类别作为战略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集中精力传递和实现消费者的价值,以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零售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并将商品类型区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型商品。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商品类别的整体收益最大化。 3.按照商品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对于功能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系统。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对于创新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 摘要: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本文简要阐述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所谓供应链,是指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供应链的总目标。为优化其性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必须以一种协调方式运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环节间的延误或浪费,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实现价值增值,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二、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零售领域中,存在着供应商——零售商——顾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供应链条,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 2.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零售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利于零售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有利于零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5.有利于零售企业改进交付可靠性,缩短交付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6.有利于零售企业成为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交易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矛盾体,而是建立在战略发展思维基础上的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实践着双赢的方针,协调彼此的行为。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零售企业要有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理解供应链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满足顾客的期望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2.明确供应链战略,获取战略匹配 实施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所以在设计和导入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前,正确的做法往往要求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的供应链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互匹配,也就是说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拥有相同的目标。获取战略匹配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理解顾客;其次是理解供应链;第三是获取战略匹配。通过实现战略匹配以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微观平衡。 3.科学设置岗位工作流程,重视人才储备 在供应链设计环节,首先我们应科学设置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环节的有效、严格控制。其次,人才是关键。从零售企业的现状来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最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精通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4.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调整和能力整合 首先变革企业内组织结构。即要变革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运作方式,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这样既有利于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综合管理,又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顾客迅速、有效地开展商品开发和运作。其次进行商品品类管理。按照商品类别来建立项目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在零售业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再者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如EDI、ERP、INTERNET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的信息处理平台,整合了自身信息系统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数据,努力做到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合理控制库存、科学选择、安排运输和仓储设施布局。 6.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如果企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必会使自己陷入“囚徒困境”。为此,双方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运作,将彼此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视为博弈对手。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在美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这对中国零售企业很有借鉴意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事业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因此,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并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是中国零售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与物资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的几点看法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分析框架。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需要企业在把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之间的横向及纵向关系。随着石化行业重组改制,电子商务工作的日益推进,不仅给重组改制后的存续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且推动物资企业营销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就存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如何适应和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建立物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结合独石化供应处三年来经营发展的一些经验,提出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21秘书世纪网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建立 一、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企业内部扩大到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使企业之间形成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战略联盟。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包含5项基本活动: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进行供应链管理要优化和重组企业内部、外部的产品、信息和资金流.最后在其关键领域如库存、运输等环节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缩短工作程序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链逐渐与采购、供应管理相联系,强调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协调供需关系。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了供应商的选择与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供应链注意到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将各个企业看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管理内容也扩展到对贯穿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协调与控制。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表现出一种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此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转,才能使链上所有企业都能受益,于是便产生了供应链管理。 对于独石化供应处而言研究供应链管理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自2000年初集团公司进行重组改制以来,近三年来石化公司电子商务迅速推进,不仅形成与存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分庭抗立的局面,而且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无论是在物资管理职能上,或是在采购资金比例上,电子商务正在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物资供应部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所面临的“严冬”已经切切实实地降临了。2001年电子商务办公室成立后,开始独立组织实施计划审核、采购监督、合同招投标管理职能,2002年电子商务办公室网上采购资金4800万元,2003年网上采购资金6000万元,2004年网上采购资金7200万元,2005年石化公司明确规定20万元以上采购由电子商务办独立操作。为此供应处采购工作量日益锐减,经营形势日益艰难。对外开拓市场、从社会市场上找效益、向物流企业转变成为大势所趋。因此,研究供应链管理对石油存续物资企业实现“两个转变”,提高在市场上生存和竞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物资供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是在“谁可以获得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得和利用上的“异质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企业内部资源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的特征。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也是企业自营和业务外包决策的出发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不同形式的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和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知识,而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企业的特有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2002年供应处在研究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和三年规划时,对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充分立足于独山子石化市场,每年为石化生产所需对外物资采购5-6亿元,这块市场其中蕴涵的商机和机遇无限,而且我们能够控制住投资风险,今年1000万吨大发展项目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二是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企业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结构合理、有创新能力和专业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要从中去选择挖掘。 为此我们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由企业服务型物资供应部门向经营流通型物流企业转变,使供应处、天山石化公司成为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经营效益好,流通与实业并举多元化经营的强势物资供应集团公司。加快实施天山石化公司重点发展项目,物资供应主业能够实现一定的赢利,增强主业和公司盈利能力,保证达到精干主业盈得内部市场、多元化经营发展外部市场的目的。 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性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1、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要把顾客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考虑。以独石化供应处而言,我们的顾客就是石化公司,顾客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市场和商机,为此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每年石化公司热电厂煤炭需求量近60万吨1.2亿元的采购量,从2002年开始煤炭的供应开始出现不及时的问题,尤其是到了冬季供应更加紧张,必须派人进驻矿点坐催到货。为此我们对疆内内几家煤矿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恰好乌苏四棵树煤炭公司正在招商引资,他们具备最好的煤炭矿源,苦于没有资金和销售市场,而他们的问题正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和,于是年产120万吨的八号井煤炭资源合作项目成为油地融合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工报告、储量分割说明书、建设用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关批文都在2004年相继获得批准。经过2004年的积极努力,井巷工程已完成设计工程量的60%;此项目预期2005年9月完成施工建设。今年石化公司大发展项目新建动力站预计年需要煤炭供应量200万吨,此项目市场前景已是不容质疑。 2、竞争的差异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改制以前供应处控制着供货厂家,我们是商家的上帝,改制后随着电子商务采购职能的转移,商家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和我们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但是我们没有厂家的产品、技术、生产规模优势,为此我们必须另辟鼷径、独树一帜。以独石化供应处为例,每年独山子生产和房屋建筑需要几万吨水泥,自电子商务、房产公司成立后,采购管理职能转移了。2003年8月,我们在得知全国推广混凝土集中搅拌技术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市场和现场调研,提前进行技术人员培训取证,2004年3月经过自治区建设厅审批通过,6月份建成独山子唯一一家年产60万方商品混凝土项目,以前几家水泥供应商仍然是我们的原材料供应商,但是我们所销售的却是加工后的升值成品商品混凝土。经过短短的三个多月的运行,实现销售混凝土2.2万立方,实现收入708万元,实现净利润53.4万元。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不断地推出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深有体会,2001年我处在车队修理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动力特车维修中心,经营效益较好,但是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经营范围和市场拓展困难。为再上一个台阶,2003年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备建立独山子唯一一家车辆安全性能检测站,集车辆的配件销售、车辆修理、安全性能检定于一体,实现了一体化的服务,在2002年乌洽会上争取到了德国林德叉车机械、河北合力叉车厂、柳州机械厂北疆地区唯一特约维修站资格。拓展了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004年公司实现收入603万元,实现利润49万元。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集中企业资源与经过认真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业务外包可以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一是分担风险。企业本身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与外部合作伙伴分担由市场、财务等因素造成的风险,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二是加速企业重构。企业重构要花费企业很长的时间,并且获得效益也要很长的时间,而业务外包是企业重构的重要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解决业务方面的问题;三是解决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企业可以将在内部运行效率不高的业务职能外包;四是使企业拥有自己不拥有的资源,五是降低和控制成本。 近几年我们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2000年涉足市场初期,我们陆续开展了养殖业、酒店餐饮、汽车运输等行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大多经营不善,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导致资金分散。为此我们在2003年开始及时进行清理和外包,逐步淡出这些行业和领域,集中人力、财力专注于物流项目和经营实体,整个经营面貌大为改观。 五、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扩展企业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通过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一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共赢”的效果、这种竞争模式将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企业模式。 扩展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核心企业既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活动,对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给外部企业,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力和供应商的竞争力,增强相互之间的依赖,实现共同利益。 其次,扩展企业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以及客户之间建立一种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把他们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作为存续企业的物资供应处,在整个供应链中已不在是以核心企业物资采购部门的身份出现,对供应商来说,我们是用户,而对核心企业来说,我们又是供应商,这样的双重身份应该说更有利于寻求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我们也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如,有稳定的供应厂商,有优质的用户服务体系,因此用优质服务稳定购销关系,用双赢互惠推动供需合作,应该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第三.为了实现供应商——客户在商业和技术信息上的整合,扩展企业都是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运输手段支持路企业的商业活动。 在扩展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维持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键是要建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信任关系。主要是信守承诺,保持信誉度;二是竞争信任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三是双方良好愿望的信任关系。 六、供应链对物资供应企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简捷性原则。为了能使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都应是简捷的、具有活力的、能够实现物资供应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 2、互补性原别。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守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 3、协调性原则。供应链设计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因此,建立供应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关系模型是实现供应链最佳效能的保证。 4、动态性原则。不确定性在供应链中是普遍存在的,要预见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迟延和失真,降低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 5、创新性原则。创新设计是供应链设计的重要原则,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因此,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框,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 6、战略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应有战略性观念,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影响。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的角度考虑,要考虑供应链发展的长期规划和预见性,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结束语:改组改制以后,对于存续的物资供应部门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利用供应链管理对传统物资供应业务进行创新,对于物资供应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之,石油物资供应部门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突出了,困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企业必须应时代潮流而变革,所要经历的变革阵痛也是为了推陈出新,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应变能力。变革是大势所趋,路就在脚下。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论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姜加宏曾奕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也动摇了传统的针对个别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思想和方法。为了弥补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方法,并详细讨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组成、含义及其应用。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绩效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确定了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本企业(供应链)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值,改为无量纲数值;再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到一个反映企业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值。可供选取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分析方法、dea分析法、理想解逼近法等,具体根据评价者的偏好选取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由于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在新型经济环境下,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绩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财务、内部战略、外部战略等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角度详细讨论了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含义及其应用,希望能对新形势下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绩效评估有所借鉴。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 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 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 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 3、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上,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查询业务的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使客户满意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本文围绕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及功能,并讨论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通过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保证供应链的高效合理运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易琦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企业营销论文 1供应链管理下物流营销系统的构成 1.1配送系统 配送系统是快速提高企业利润的关键因素。在进行配送活动时,配送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降低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确保供应;配送的有效性和集中性可以将程序简单化,减少营销的渠道,提高营销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配送的通畅性和科学性可以缩短物流时间,降低营销过程中的成本。配送系统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小型物流系统,它涉及搜集、储存、分类、加工、装运、配送等各个环节,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发挥着纽带的作用,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客户对商品的满意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配送的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准确、快速,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营销过程的核心,当前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竞争。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加快物流企业目标的实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第一,优化物流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信息系统在管理购买、销售、消费者分析等方面应用广泛。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分析和汇总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优化物流程序,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第二,及时做出反应,缩短物流运行时间。信息系统庞大的汇总功能将各种有用的数据信息集中在物流的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再传播出去。庞大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共享,并且对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可以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大大缩短物流运行时间。第三,不断完善物流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在供应链管理下,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沟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物流功能,提高了运行效率。 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一种以供应链为基础,通过客户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消费者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保持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各部门的所有工作程序进行整合,并很好地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出来。该管理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前台服务系统,主要与消费者进行接触,并搜集和消费者有关的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整合储存;另一部分是对后台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的系统。 2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行业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物流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并且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物流企业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1物流企业两极化发展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些中小型的物流企业由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对消费者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导致公司退出物流舞台。在中小型物流企业衰败的同时,大型物流企业由于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较高的管理能力等优势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成功达到世界发展水平。中小型物流企业衰败,大型物流企业逐渐强大,物流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出现的一大新特点。 2.2信息技术现代化成为衡量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物流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最优化为目的。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企业更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企业才会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EOS系统、POS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企业中,这就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3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得以迅速发展,这也是供应链管理下物流企业的一大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对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服务,并通过相关规定来保障整个物流的运行过程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没有对供应链管理下的营销策略进行探索,而一部分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虽然对新的营销策略有所探索和尝试,但是企业对新的营销策略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将新营销策略的作用发挥出来。 3.1物流企业营销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创新物流营销策略的意识并不强烈,只是停留在现有的发展阶段,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物流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3.2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信息、技术等的现代化,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一些私营的中小型物流公司没有现代化的意识,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的管理水平低,没有必要的相关管理制度,这都使物流公司很难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不利于物流公司参与竞争,不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 3.3物流企业的宣传方式落后 宣传方式对物流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宣传方式先进,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就会提升,从而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相反,宣传方式落后,公司的知名度就不会提升,也就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都选用发传单、制作广告等这样传统、单一的方式对公司进行宣传,缺乏系统性和新颖性。同时,公司往往以自身为中心,没有将公司和消费者有效结合,这样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3.4缺乏营销人才和相关法律规范 人才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多数物流公司里,营销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销知识培训,专业素养不高,不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是物流公司健康发展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和物流相关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竞争,不利于物流公司的健康发展。 4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公司营销策略分析 4.1培养企业的营销意识,加大对公司的宣传力度 为了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公司要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营销意识,并且创新对企业的宣传方式,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客户对公司的了解度和企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物流公司要有效利用公共关系、网络等来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尽量满足客户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消费者对物流公司的支持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基础,所以物流公司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要确立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中心的目标,提高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满意度,这样会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等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制定和自己品牌相符合的营销策略,使品牌与商品相符合,从而提高自己品牌在物流行业的知名度,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 4.3拓宽企业的营销渠道,使公司服务多样化 营销渠道在物流公司的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对渠道进行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商品和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同时,在物流运行过程中要为不同的消费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和设计方案,为物流公司树立良好的口碑,使物流公司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这样会为公司走向国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首先明确每位员工的职务和权力。对每个员工、部门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并且明确每个员工、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使其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工作合理、清晰的进行。并且把重要的权利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切勿使重要的权利集中于一人。在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更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做到对实际权利的合理分配,明确每个员工的职责,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立责任、监管体系,把工作的责任明确到每个人、每个部门,让职工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业务风险,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完善的监督体系也会让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建立完整的处罚制度,当出现职员违规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公司的处罚制度对其进行严格处理。 4.5保证会计信息的品质和良好的流通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强,这就需要信息能很好地流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信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流服务的好坏,只有良好的信息才能使物流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物流企业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良好流通。首先要保证网络技术的安全、先进、合理;其次要加强对公司业务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第三统一财务和相关业务,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使财务部门能时刻了解业务的进行情况,并且建立高能力的“指挥中心”对平台进行合理指导;第四要对各个操作点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和整理,对操作点都要进行网络优化,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为管理者正确指引公司发展提供了基础。总之,只有高质量的信息和良好的信息流通,才能使物流企业高效运作和快速发展。 4.6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专业的营销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针对目前营销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这一情况来说,物流公司要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为物流公司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 5总结 综上所述,营销策略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企业利益最优化为目的,选用正确的营销策略,注重整个物流过程中商品的流动,提高企业营销能力的同时保持企业在物流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为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邢同喜 尹晓磊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篇1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目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和网络用户出现在社会上。在大学里,计算机实验室也成为了一个经常去的地方。计算机文化、知识转移、应用知识和技能发展在大学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工程管理对工程水平和工程管理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而,重视并强化各大学的公共工程系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工程系的技术水平,对确保现代教学工具的顺利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所高校都会有许多高质量的人才,优秀的研究人员,而且还设有高质量的实验室,配备拥有高专业水平的实验教师。大学实验室不仅是教授和学生进行实践的学习场所,也是大学和学院培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智力的地方。这也是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进行研究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所以,增强各高校工程系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是全方位提升教学、科研和计算机质量的重要措施。这对巩固中国的知识霸权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正版软件购买问题 有各种各样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会被安装在计算机机房里。除了某些类型的机房管理,大部分软件都是盗版软件。其中一个原因是盗版软件在我国的流行度很高。目前,不使用盗版软件的人比较少,所以不能没有机房;另一个原因,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工程部的建设经费比较有限。如果只是更新硬件和升级机房的费用就已经很多了,更不用说购买正版软件的费用了。工程部通常需要安装至少三十或四十种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以满足各方的需求,并根据需要在不同时间安装新软件。这些软件就算是一千元的,这里也要花三万元或者四万元。但是如果你能花费大量的费用在机房里正常使用这些软件,这也是十分值得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软件会不断升级,可能不再需要为最初的几次升级支付额外的费用,以后的更新还需要支付更多的钱;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软件的使用都会受到用户的制约。比如,在计算中心不可能有超过九百台计算机使用同一套软件。在一个好的情况下,一套软件可以由五十台计算机共享,大约二十套软件需要花费七十万美元。此外,有些软件只能由一台电脑使用,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本,可以建造大型机房。一旦软件被删除,这些资产就一文不值了。不像电脑硬件,它可以用于其他目的来充分发挥热的作用。 (二)管理人员水平和技能尚待提升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位很低。许多人认为实验室技术员的职位是一篇无聊的文章。机房的管理大部分时间都较为简单,一般有关门、打扫卫生、打开几台电脑。机房管理事实上包含了很多实质性的内容,需要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虽然大部分工程人员现在都可以完成这些工作内容,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务必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工程经理会给你这个观点。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思考,去做,去满足现状;其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没有注意到对这些人的额外培训,而且从来没有系统和实际地进行过培训,以改善所有管理人员的业务运作。 (三)管理人员缺乏项目管理知识 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使用了相应的项目管理方法。比如,很多建立或改造实验室的项目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和步骤开展的,主要是因为学校层面对这些问题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是被动地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通常情况下,工程部门的经理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思想。在领导阶层,他们主要会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常会重视与外部员工的沟通,而忽略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员工对所有的领导力决定都不感兴趣关于态度,我认为做决定只是领导力的问题,与后面的员工无关。然而,传统的工程部经理也缺乏积极的主动性、整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使得整个部门在许多情况下仍然缺少凝聚力。整个部门没有正确的绩效管理机制,考核方法较为单一。一般只会在年底或工作结束时进行没有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也没有鼓励下属内在工作动机的具体措施评估。此外,领导者只是让员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 (四)机房环境管理不当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由于机房内计算机和交换机数量较多,此类电子元件长时间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对机房的温度和湿度有着一定要求,通常情况下,温度范围是20℃~25℃,湿度则控制在45%~68%范围内,并且要求机房内部定期清扫干净,没有灰尘。机房受到季节因素影响,温湿度也将随之变化,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潮湿炎热,因此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机房电子设备正常运行。而且机房设备频繁使用,来往的师生数量多,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灰尘杂质,受到静电因素影响,会吸附大量的灰尘,如果清理不及时则会导致电子元件受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计算机房的用电安全至关重要,应该依据标准控制计算机工作电压为220V,上下波动幅度为10%,频率则是50Hz,上下波动不超过5%。机房应该选择专用的防静电地板,并配备可靠的节地装置,避免漏电事故出现,创设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但部分高校受限于资金问题,不仅软件更新频率缓慢,配套的硬件设施也不完善,缺乏专人定期清理计算机机房环境,由于管理不当不可避免的埋下一系列问题。 三、某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优化对策 (一)计算机机房环境优化对策 1.机房的环境卫生。电脑一般都会有很高的卫生要求,在机房里不能有大量的灰尘,因为灰尘会对电脑硬件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电脑的性能。另外,也会影响老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计算机是一种高级商品,具有很高的价格。每个学校的计算机数量都会受到一定限制。在学生进入机房时,必须穿专门为机房设计的鞋套或鞋子,以便保持机房的清洁。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价格也下降了很多。学校的机房开始对外开放,也不再要求学生必须穿鞋套,因为每次进入机房都换鞋本身就十分耽误时间。此外,电脑室也不像以前那样几台电脑。现在电脑的数量十分充足。如果几十位学生一起上课,大家一起换鞋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且现在机房基本上是关闭的,如果有同学不注意个人卫生,气味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尤其是在夏天,天气特别闷热,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机房的卫生问题仍然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隐患。总的来说,在计算机框架中有很大的差距。灰尘很容易进入机架并堆积,这就会严重影响硬盘的安全使用,会给电脑内存和其他硬件造成风险。所以,为了加强对机房卫生的管理,我们应该每天打扫地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这样才能保持室内清洁。只有让机房始终都保持清洁的状态,我们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灰尘对电脑的影响[1]。 2.机房的温度以及湿度。我们需要保证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正常的范围,这样才可以让计算机长期保持正常的运行,为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上工作创造合适的环境。如果机房温度过高,会严重影响CPU和显卡的稳定性,导致机房经常停机;温度过低有时会导致引擎无法启动。如果机房的湿度过高,会造成硬件损坏,可能接触不良的情况;如果湿度太低或者空气很干燥,很容易产生静电并损坏机器。因而,我们务必做好散热通风的工作。在机房里安装空调。在潮湿的天气里,空调的吸水功能会被激活,以减少计算机的老化,保持室内环境的干燥,而且,学生要禁止带食物和饮品进入机房。这是确保大多数计算机部件能够适应特定的温度和湿度而不影响正常操作的唯一方法。此外,由于人流量很大,我们需要打开更多的窗户,让空气流通,以确保室内空气质素,并保障机房工作人员的健康。 (二)各高校机房的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1.防盗。由于学校的公共机房是学校安置的计算机数量最多的地方,相应的服务器在需要的时候就会配备[2]。因此,确保机房的安全特别重要。首先,必须加强防盗措施。机房必须配备防盗网和窗户。必须在机房内小心设置屏幕和服务器。电源电缆、鼠标电缆和键盘电缆(包括网线电缆和数据线)用编织线连接,并锁在主盒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机房可配备红外监控系统,随时监控公共机房,并定期检查,确保正常运行。在暑假、寒假和国定假日期间,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必须派人看守计算机实验室,以防计算机实验室被盗,并对学校造成严重破坏。 2.防火。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强静电接线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管理者务必提升电气安全管理,丰富学生的电气安全教育知识,严格禁止接线。定期检查防爆设施,对空调设备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对于除尘和照明设备,也要尽快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否则,小的设备故障也可能会损坏设备,大故障则可能会导致火灾,给人员和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经常检查电路是否堵塞或者是泄漏,短路或线路是否有老化。值班的工作人员也必须在白天检查电线的质量,晚上下班前关掉主电源。因故障和过载而出现老化问题的线路、开关和插头必须及时更换,防止危险发生[3]。因为计算机房间里的很多电线都会经过地下管道,所以如果出现被水浸泡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地面管道破裂,导致爆炸和人员伤亡。因此,需要经常检查空调的运行情况,以避免空调出现故障,使冷凝器不通畅,堵塞在地下管道当中。高校的实验室必须配备消防安全设施,务必安排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作为消防安全人员。为工程部提供的消防设备应该定期查看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工程部经理需要定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参加消防的实战演习,并学习怎样正确使用消防设备,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或计算机机房的负责人应组织教师和学生安全撤离机房,保持秩序的离开,平时也要注意控制原发火灾,不让火灾蔓延,保证财产安全。为了工程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机房里的电线很复杂。机房里的一些电线挂在地板上,经常被压在桌子底下。有时候,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没有注意到,他们会踩到或绊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日常的机房管理工作中,经理需要常常检查这些电脑的各种电线系统,保证电线外部完好无损,并可以正常使用。当检测到电线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处理,避免在连接计算机时发生安全事故[4]。没有普通的安全问题。每个机房经理都需要有高度的领导意识和责任感,并时刻记住机房的安全问题,以确保安全。 (三)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措施 1.强化机房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1)深入挖掘和提高工程部工作人员的项目管理意识,让他们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同时逐步完善工程部管理方法,科学规范。 (2)通过建立信息基础,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管理实验室的各项事务,采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让管理者能够掌握使用相关管理工具和软件的方法,同时填写完整的工作日志信息,包括员工的轮班工作记录[5]。 (3)倾听老师和学生在实验后反映的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合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果老师和学生可以使用机器反馈模板,就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满意度。 (4)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为了提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水平,应该建立相较于完善的管理制度,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升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成效。对此,高校可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一支专门的机房管理队伍,促使后续计算机教学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可以基于互联网来推动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高效采集和传播优势,保证信息安全性,以此来实现人员行为规范化,有效提升计算机使用效率和机房管理水平[6]。(5)加强计算机机房的维护管理。计算机机房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直接决定了计算机设备是否安全、正常使用,应该始终保持一个正常运行状态,因此需要高校高度重视计算机机房维护重视程度。设置计算机机房维护日志,记录下故障信息和处置对策,对于频发的故障快速处置有着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提高计算机病历日志建立重视程度,依托于实践经验来强化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对于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同样有着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另外,也要做好计算机数据维护方面的相关工作,定期升级计算机病毒数据库,增强计算机的病毒防御能力,打造安全的计算机运行环境。 2.加强绩效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1)进行绩效考核,提高个人的绩效指标。对于机组而言,需要对机房的建造和政策操作进行评估[7]。绩效评估是实验室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项目负责人会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项目启动后的半年向学校提交入学申请,而计算机实验室的运行是基于学年的。通过对施工项目运行结果的评价,工程部可以了解哪些工程做得好,哪些工程没有做得好,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以后的施工和开发。此外,学校将奖励各部门做好机房建设和运行工作,加大对实验室工资的投入,加大对实验室运行和维护的投入,优先实施今后的项目[8]。此外,学校将优先考虑那些在项目建设中表现出色的关键人员,他们将以职业头衔、优异表现和年度考核的形式进行评估。 (2)培训管理人员,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培训,能够增加管理者的计算机知识,有效强化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部门和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计算机部门的培训需要计划和长期的需求。它不是为个人准备的,而是为所有的员工准备的。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邀请专业人士前来授课,介绍电脑或其他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并组织相关的业务活动,向国内外高等院校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人们的精力,降低人们的情绪,影响同事之间的合作,并会大幅降低日常工作效率。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互相帮助,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9]。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激励方法是,一个人可以从他的工作效率中受益,而他的工作效率越高,他的回报就越大。所以我们不应该觉得自己想要吃一个大锅。我们应该做得越来越少,做得越来越好。目前在工资结构中所做的工作不应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应与评估结果挂钩,以便每个工程师经理都有动机做得更好[10]。 3.抓好团队建设,形成高绩效团队 为了提高机房的效率,我们还需要注意建立机房管理团队,增强每个成员对团队的信任度,增强责任心。因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务必由项目组合力完成,所以鼓励项目组成员也成为提高项目进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一般包括:分配适当的工作任务、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团队文化精神激励员工的意愿、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等。团队合作的意识可以创造一个融洽的工作环境。团队合作的高绩效主要表现在完成工作时的高隐性理解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和灵活适应环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关键是成员要相互信任,建立坚固的信任桥梁,合作伙伴只有做到绝对的信任彼此,新成员才能相对真诚,相互鼓励,交流意见,形成民主决策的氛围,并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共同努力。合理化配置管理和维护人员,有助于提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水平。因此,所吸收的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应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依据实际需要合理化配置资源。同时,对于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调整到合适岗位,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活力同时,更好的满足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需要。 四、结语 以一所大学的机房作为切入点,本文全面的分析了机房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为了提高机房的运行质量,首先要充分部署机房的详细卫生、安全内容;其次,做好硬件维护和配置工作。 (二)从三个方面提高机房的管理效率:一是将项目管理的科学理念推广到机房建设和运行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方式;第二,加强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流程,从管理层那里寻求利益;第三,正确处理不利的环境条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在工作中提高绩效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评估绩效。正确的观念、融洽的同事关系、积极的激励和适当的培训将都有助于提高绩效。 作者:吴健 尹婷 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篇2 0引言 起初建设高校计算机机房的最终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为此,高校计算机机房在后期的维护以及软件的优化更新都应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标来入手,例如双语教学中,高校会在计算机机房中安装两种语言的同类软件,但是软件安装过多会导致系统卡顿,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直线下降。为此,如今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机房中逐渐引入使用云端软件平台,平台通常在单机的环境下使用。由于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落实以及我国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门槛也在不断提升,我国不同高校也全部开启学生扩招等政策,为了可以培养更多综合性较强的人才,计算机机房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加强,并为了培育出全方面的人才,为师生提供环境更为出色的场所。但从近些年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高校计算机机房在建设期间,无论是前期的规划还是后期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精力。 1云端软件平台分析 1.1云端软件 目前云端是计算机系统与虚拟内存之间互联的关键媒介,云端软件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教课所需的软件安装至云端虚拟内存当中,这样教学所学的教学软件便不会占据计算机的内存,师生也可以利用云端软件来自由使用教课软件。 1.2技术原理 简单来说,云端软件所运用的虚拟化技术与本质软件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此过程中会使已经安装的软件投放至计算机系统当中,师生也能通过此方式来体会到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且对不同软件的操作也得到了满足。本文的研究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没有及时引用云端软件,例如计算机机房中引入了软件A,那么系统中所有与之相关的文件将会集中在一起。如若开启读写操作,系统中所含的数据会自动储存至相关分区中,具体关联图如图1所示[1-2]。(2)云端软件平台B在引入的过程中处于未激活的状态,将软件B通过云端的虚拟化流程以后,将软件B其中所含的注册表等数据进行分离,最后存放至云端中。如果软件一直没有激活时,储存在云端中的所有数据会自投射至计算机系统当中,并没有占用计算机系统的空间。但是在使用软件B的器件,无论是进入系统哪个环节,系统都将自动认定为这是UN在的,储存系统也没有出现读写操作这一步骤[3-4]。(3)云端软件平台B在引入期间处于隐藏状态下。在云端软件平台的隐藏下,软件B不会继续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注册表以及文件管理系统,而需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软件B中的信息时无法进行查看的,软件B就好比在计算机系统中凭空消失一般。 2怎样才能在高校计算机机房中部署云端软件平台 综上所述,云端软件的核心运行理念就是将虚拟化软件储备至云缓存文件当中,而计算机系统中并不存在这些软件,但计算机系统被启动以后,云缓存文件中所有的软件均会被投射至计算机系统当中,师生可以正常使用软件来开展课程教学。因此,云端中可以安装多个不同的软件,只要每个软件不被激活,正常使用的过程中是不会发生影响,传统高校机房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均得到了有效解决,具体部署方案如图2所示[5]。通常来说,云端软件在高校计算机机房中的部署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硬盘长期处在空间封闭的状态下,内存应按照实际情况来降低,通常为5G到6G之间;②计算机系统中应时刻将计算机中的D盘作为主要缓存盘,且给予大量的硬盘空间;③虚拟软件安装过程中,应提前将硬盘划分出一个E区,把虚拟软件或者镜像文件全部储存至一个特定的区域内;④F盘应适当放逐,最大的用处给学生提供方便;⑤计算机所含的硬盘还原设置应当十分简易,在利用BIOS进行还原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⑥Windows系统应安装在计算机的C盘当中,并确保所有的驱动以及杀毒软件可以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对于病毒可以及时查找并发现。在此期间需要注意,杀毒软件的自动升级模块应给予关闭,并有效的安装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此外,高校计算机机房确定使用虚拟机以后,应合理安装相应的系统;⑦将云端软件安装至计算机系统当中,所需缓存的数据应安装至D盘,此操作是为了日后的安装以及导入,像输入法等软件都会自动跟着系统进行启动。剩下所有的软件将会自动被设置成隐藏,通过此种方式来使计算机的速度得到提升;⑧系统中安装BIO后,要反复进行测试确保可有效产生作用;⑨母机制造完成以后,通过适当的测试来确定系统可以正常运行;⑩将设置完成后的计算机进行整体克隆,并实时监测,如系统运行正常,整体部署活动也就完成。从上述安装部署步骤来看,虽说计算机系统中含有相同软件但版本不同,虽说如此,但没有全部激活之前是可以正常运行的。假如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稍不在意激活了一个版本,但还是想使用另一个版本,首先将激活后的版本隐藏,再去激活想要运行的版本,这种方法不会导致系统出现错乱[6-7]。 3高校计算机机房云端软件的应用与维护 3.1企业版云端 高校机房在运行过程中,要想确保云端软件有效运行,应从校园网络方面下手,以校园网为基础来构建相对的服务器,将企业版服务器在机房内安装,这样机房计算机中所缺乏的软件都会导入至服务器当中,软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云端也会将所有的软件科学划分。如果在上传的过程中部分软件没有上传至云端房中,那么在后期的云端软件使用期间也会产生相应的云端版。首先,将IP地址有效安装至服务器端口,并明确端口码;其次,再决定使用企业版云端软件时,应先在内部将服务器打开,先确保师生在使用校园网期间可以自由出入,后在校园中查阅资源下载。在这期间,如果服务器中含有云端软件,那么在想使用的情况下,只需下载相应的客户端就可以顺利运行,使用过程也因此更加便捷,而且在机房中国的有效性与可用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8]。 3.2云端系统的应用优势 高校如若合理的将现代化管理理念以及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机房中,并以此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成为了当下主要措施。云端软件的运行理念主要是虚拟化技术,通过此技术来为软件平稳运行提供平台,不但软件解压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在使用期间重装的问题也不会出现,所诞生的系统垃圾也少之又少。为此,高校计算机机房中应用云端软件平台的优势如下:①安装时间,高校计算机机房在安装软件期间计算机可能会频繁重启,而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为电脑出现故障并自行开始操作,因失误操作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电脑出现问题以后就必须针对计算机实施格式化操作,然后在重新安装所需使用的软件。以Photoshop软件为主要案例,以往安装时会耗损大量的时间成本,但是受云端软件的影响,计算机在安装软件是利用技术分装来使软件得到承包,而且师生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操作均会自动储存,教学工作进展不会受到任何影响;②安装空间,传统高校机房在课堂中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软件会自动产生垃圾而占用计算机的内存。此外,软件在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均会自动产生大量的无用软件,虽说这些文件并不占据计算机内存,而且会使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下降,师生在课堂中的使用十分频繁。而云端软件在使用期间,软件的卸载、安装均不会在计算机中产生任何的垃圾文件,只需使用云端的一键删除功能就可以将其中的文件进行删除。从上可知,高校机房应用云端软件,不但可以使计算机的整洁性得到保障,而且不会给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带来负担;③有效预防病毒,高校计算机机房主要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使用,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频繁插拔U盘,而这些移动硬盘很有能会捆绑木马病毒。而这些病毒在进入计算机后,很容易感染系统内部,长期以来,可能会导致整个机房系统瘫痪。而云端软件平台技术的应用,可以预防木马病毒,在安装或者卸载软件期间不会出现任何病毒,而且云端软件的整体体系均处在比较安全的环境当中;④保护数据信息,高校计算机机房是面向于全校师生使用的公共场所,使用机房来进行操作的人数较多,而每个人对于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均不一致,如果无法对数据进行合理保护,可能会出现计算机系统彻底瘫痪的问题。基于此,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云端软件的应用功不可么[9]。 3.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避免计算机出现损害,使用寿命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师生在明白云端软件的重要性后,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在云端软件技术平台投入使用以后,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技机房的检修与日常维护,对其检修的过程应及时记录。此外,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计算机良好的操作习惯与行为,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10]。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积极维护机房维护制度,确保学生在使用设备学习的过程中爱惜机房设备。例如,C盘应当少储存软件、少下载游戏等。 4结语 总体而言,高校计算机机房中安装云端软件平台,不但可以使系统与数据科学分离,而且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不会下降。高校计算机机房中云软软件的应用在革新优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此外,软件卸载与安装等计算机操作也更加简易,师生在试用期间只需要依靠激活以及隐藏就可轻松实现安装卸载。在我国未来高校发展期间,相关部门人员应更加重视云端软件平台未来的发展,这样不仅会促使云端软件平台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为我国培养优质人才做努力。 作者:冯玉丽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篇3 0引言 科学的计算机机房管理对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采取更为科学、高效的计算机机房管理方式,解决当前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计算机使用效果,是当前一个热门课题。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虚拟化技术有助于实现对计算机机房的科学高效管理,极大地减少了漏洞,能有效确保计算机机房的安全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1虚拟化技术 1.1虚拟化技术的概念 虚拟化技术能够区分和模仿计算机的不同模块,实现硬盘储存的虚拟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全部技术功能性变化。通常来说,仅仅一个操作系统就能够实现用户在多个子计算机用户端上进行操作,实现对信息文件的集中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 1.2虚拟化技术的应用类型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高性能物理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性问题。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产能过剩或者过度老化的物理硬件和软件设备,则能够应用虚拟化技术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进而充分利用资源,避免出现信息化资源浪费的问题。当前,较为常见的虚拟化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虚拟化、网络虚拟化、虚拟储存等,如VPN等虚拟化网络技术,体现了虚拟化技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中的有效应用。 1.2.1硬件虚拟化 硬件虚拟化技术,是将计算机设备的硬件设施进行虚拟化,促使虚拟化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与真实计算机相同的操作功能,构建起虚拟化模拟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通过应用硬件虚拟化技术,构建起完整的计算机数据和计算机管理体系,常见的包括虚拟记忆使用、虚拟中央处理器的完整寄存器以及虚拟设备的使用状态。 1.2.2储存虚拟化 储存虚拟化技术,是将计算机的实际储存空间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空间,实现桌面显示虚拟化逻辑空间视图与相关信息技术数据的关联,常见的包括网络储存虚拟化和储存设备的虚拟化方式。 1.2.3网络虚拟化 网络虚拟化技术,是将局域网络和专用网络进行虚拟化处理的技术,从而实现对计算机中所有信息数据、软件等的统一化管理,也能够使用户在不同地点、区域连接相应的网络,获取资源信息,应用网络虚拟化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简单、方便的网络连接服务。局域网虚拟化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将大型物理局域网络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小型局域网的形式,同时确保虚拟网络能够与不同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区域网络拓展至整个虚拟局域网。当前,专用网虚拟化是指将各种计算机通过专用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能够极大地减少网络信号的干扰,保证信息安全。这种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计算机管理工作岗位更为简单、便捷。通常在公共机构中大多会应用专用网虚拟化技术,以此能够更好地提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更好地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1.2.4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在提升计算机桌面的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桌面虚拟化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服务器管理,通过使用服务器能够实现多个桌面操作系统的创建,并在终端服务器上构建虚拟桌面协议,将其放至终端设备,使得用户在登录时,仅仅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即能完成虚拟化的请求。这种方式下,仅需要有效记录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在其他移动设备登录相应的系统,且由于所有用户的桌面系统均得到了数据中心的同意托管和管理,能够实现所有用户的无差别使用。 1.2.5文件虚拟化 文件虚拟化是指应用虚拟化技术将多个计算机中的文档数据统一至一台计算机,便于用户检索信息。应用文件虚拟化技术,无须登录多台计算机进行重复操作,仅需要一台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所有文件的检索,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的优势 2.1有效节约成本 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机房管理,能够有效节约成本,确保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安全性。同时,能够优化配置计算机机房中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促使其发挥效用,避免浪费资源,从而降低计算机机房中购买和维护设备的成本。通过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可以结合计算机设备的实际使用需求,开展统一化的管理,避免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进行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性能,或威胁计算机的安全性,造成机房损失等。这对降低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1]。 2.2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上的重组,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来优化系统,能够减轻计算机的负荷,显著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避免因计算机卡顿等而影响学生操作,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机房管理中,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教师能够实现对所有子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从而避免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2.3提升对计算机系统操作的灵活性 在计算机机房中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效率和计算机操作的灵活性。教师只需使用一台计算机,就能够控制整个机房中的所有电脑设备,学生根据安排好的位置,输入学号和密码进入教学系统开展学习,教师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操作过程。且在虚拟化技术下,计算机系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这使得计算机系统在应用上更加灵活,学生操作更加便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2.4有利于资源共享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能够通过应用网络虚拟化技术和文件虚拟化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 3当前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计算机类型众多,维护难度大 计算机机房的设备较多,且分不同批次购买,不同的计算机无论是在系统还是在配置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确保实现对整个计算机机房科学、有效的管理,需要对不同的计算机类型、系统等进行分类管理。此外,由于受到技术和工作人员能力的限制,难以准确识别所有计算机类型,导致在计算机设备管理中往往会出现较多问题,影响了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和修理,进而影响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投入成本。 3.2计算机系统存在老化、混乱 在开展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保证机房内部环境的干净、整洁是基本内容,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维护计算机系统,确保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性能,但是在当前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管理的重视,计算机系统的老化和混乱等问题较为严重,极大限度地影响了计算机的使用性能,降低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当前,在计算机机房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由于计算机类型种类较多,各个计算机的配置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难以有效、全面地维护很多计算机系统,无法保证所有计算机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使得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较多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操作计算机的兴趣[3]。 3.3计算机病毒感染 计算机病毒感染是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使用U盘或者其他类型储存器存储教学内容和交换数据,因此可能会出现感染病毒问题,影响局域网络的正常使用。一旦病毒入侵,将可能会对整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出现文件丢失、系统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导致进一步增加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给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3.4学生操作不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更大的需求。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或者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或者操作失误等,也可能会删除电脑中的一些配置文件,导致计算机系统出现变化,计算机出现故障问题,进而使得计算机系统或硬件受到损伤。在传统计算机机房管理中,除了硬件出现问题时更换外,针对系统的问题,一般采用卸载、修补缺陷或者安装程序等方式,这些操作都需要在稳定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更多采用的是系统还原的方法。但是由于每张还原卡对应的底层配置和功能存在差异,可能会经常出现掉线、传输不正确等问题,造成每次维修都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4]。 4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的策略 4.1实现对多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管理 在实际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版本的计算机需要在不同系统中运行,才能确保良好的兼容性和使用性能。为了解决此问题,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器上安装虚拟化极速验机系统,构建虚拟化计算机体系,并在虚拟化计算机体系中安装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需求的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虚拟计算机系统中,每个操作系统都是独立运作的,互不影响,可以实现版本与系统间的自由转换。在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更好地配置计算机机房中的资源,促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好地满足不同教育、科研要求下对操作系统的差异化需求,促使计算机机房管理更加高效,同时能够极大地减少计算机机房的设备设施投入的财务成本与工作量。另外,针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卸载、修补缺陷或者程序安装、系统还原等问题,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对多台电脑的同时控制,在计算机重启后均可将学生在使用中下载或者添加的文件还原至原始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且避免存储过多内容而造成计算机卡顿等。 4.2网络实验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虚拟化技术在网络实验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极大地提升了网络实验的直观性,实验参与人员有了更直观的全新的体验,有助于加深印象和记忆。在网络实验构建虚拟化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虚拟网卡和虚拟交换机的关注,从而构建起更为有效、科学的局域网络,为网络的顺利运行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此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系统环境安全性的重视,确保各种系统不会受到外部问题的影响,一旦出现相应的问题,需要及时检查和分析原因,并采取更有条理的方式开展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工作,减轻对系统的不良影响,免受不安全风险因素的干扰。此外,在网络实验室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可以为学生搭建起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登录相应的账号,进入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学习,有助于学生高校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所需的技能与知识。例如,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通过应用VPN技术,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场所中登录校园专用网络,进入校园网搜集相应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校园计算机资源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运用。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虚拟计算机开展相应的学习,模拟计算机机房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继续进行相应的改进。 4.3实训平台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虚拟化技术搭建实训平台,利用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例如,网络安全及其系统、网络和操作系统维护等实践教学内容与模拟场所,能够让学生同时独立开展实验,互不干扰,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加强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消化。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转变传统理念,确保计算机系统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保持高效的运行状况,增强学生在实践实训中的体验感,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和文档的储存,将相应的数据与信息存储至管理员的计算机系统,便于实现科研实验数据信息的独立和共享,用户只需要模拟虚拟计算机的数据结构文件,就能实现对文件的复制和转移,更有利于保存和共享数据[5]。4.4病毒防御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病毒防御是一项重点工作。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遇到病毒感染问题,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防护,确保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安全性,避免病毒对计算机的运行造成影响,从而保障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安全性,同时能够确保计算机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便于合理配置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合计算机系统,便于学生使用各种软件系统,提高学习效率。 5结束语 在正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计算机机房管理是一项重点工作。传统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较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计算机的实际使用需求。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多方面的管理,为计算机机房提供全面的管理方式,提高机房管理效率,通过系统管理、网络实验室管理、实训平台管理以及病毒防御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在实现高效管理,确保计算机的正常有序运行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柯艺德.云桌面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2):158-159. [2]李鹏.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机房管理中云桌面技术的运用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2):5-6. [3]王佳君.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实训实验室构建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1(11):222-224. [4]周仁刚.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5):290-292. [5]何春莲,李志勇,胡元.桌面虚拟化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7,15(6):125-128. 作者:黄纪烨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机械手设计论文:智能仓储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摘 要:工业机械手在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文章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机械手技术,设计出一种用于物料搬运,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的机械手的结构。主要设计机械手臂部分和机械手抓手部分的机构。 关键词:机械手;机械手臂;机械手抓手,结构设计 1 引 言 目前工业机械手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成本的高昂和精度控制的不易达到要求。从工业机械手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生产过程的机械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问题。虽然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加工、装配等各生产工序主要是间断的,但自动化生产中装卸、搬运等工序亟待实现机械化,工业机械手的出现便可满足这一需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工业机械手的应用前景广阔,而对机械手使用性能的要求则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多样的产品需求,机械手结构上在向着小巧型,灵活型的方向发展,因此机械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变的至关重要。 2 机械手结构设计 2.1 机械手手臂部分原理 欲满足机械手的搬运功能,即将货物从某一水平高度提升至另一水平高度,可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实现规定搬运动作。本课题应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运动特点,依靠电动推杆驱动平行四边形机构转动实现货物高度上的变化。 平行四边形机构是一种平面连杆机构,由于构件联接呈平行四边形,因此也叫做平行四边形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分析,构件运动一致性好,广泛应用于各种实现平移搬运等功能的机构。 2.2 机械手手臂部分结构设计 机械手手臂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设计的机械手臂为平行四边形机构,由于机械手臂也是机械手负载的主要施加部位,故应具有良好的强度与刚度,保证在机械手工作中不能发生弯曲或折断的情况,同时搬运机构若过于沉重则会影响搬运功能的实现。 工业铝型材表面经氧化处理后,外观漂亮且耐脏,工作中沾染的油污易于清洗,可根据不同承重采用不同规格型材组装,同时搭配铝型材配件,无需焊接,安装拆卸方便,轻便环保,整体机械性能较好,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 本文的搬运机构选用密度小强度大并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手行业的工业铝型材较为合适。机械手手臂结构整体布局及各个部件,如图1所示。 机构中的工业铝型材之间通过铰接的方式联接而成,支撑连杆梁1通过销轴5与固定在底座板材上的连接件联接,由角铝3将支撑梁与联接电动推杆4的横梁联接起来,而电动推杆4与底座板材则通过电动推杆连接座2固定于底座上。 2.3 机械手抓手部分原理 搬运机械手末端的机械手爪是机械手直接与货物接触的部分,机械手爪能够直接完成对货物的拾取和夹紧动作,它可以依据人手动作通过设计实现相应功能,通常机械手爪被安装在手臂的端部。机械手爪结构形式与人手有较大区别,它的结构外形拥有机械式的特点,通过不同部件的联接组合完成指定运动过程,依靠自身的运动而将物件抱住,故手爪即为主要的传力构件。 本课题所设计机械手的手部结构应为钳爪式,钳爪式手部结构包括手指和传力机构。如图2所示,机械手爪1在电动推杆的驱动下向右移动,当左部碰到左侧连杆机构时带动手爪2处,机械手爪的两部分1、2完成张开手爪动作;当右侧手爪在电动推杆缩回时,手爪2在弹簧作用下回复原来位置实现对货物的抓取动作。 2.4 机械手抓手部分结构设计 对机械手爪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机械手爪部件至少要有一定负载承受力,在将货物重量计入影响后,鉴于搬运动作中由于颤动所产生的影响也应适当增大设计强度,避免工件发生松动或脱落的情况。 为使机械手爪和被运输货物间保持较为稳定的姿态,应根据货物的实际外形设计相应的末端执行机构形状。所设计机械手爪主要受到被夹持物的反作用力,必须达到设计所需强度和刚度防止手爪断裂或弯曲变形的状况发生,同时设计机械手结构应该简单,缩小尺寸,尽量轻便以免影响运动过程。本文所设计机械手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机械手抓取动作的通过以下动作实现:由电动推杆1伸长驱动一体式小抓手向右移动,同时与一体式小抓手通过螺栓连接的连接杆4被带动向右移动,当连接板5接触到连杆6时,在连杆机构作用下,连杆8将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直至小抓手突出部分完全缩回连接板9内,此时连接板右端面接触货物,电动推杆1缩回直至右侧一体式小抓手3上的连接板与货物接触并实现夹紧,在回缩过程中,当连接板5与连杆6不再接触时,连杆8在弹簧7的作用下回复原位,两个机械手爪的承重板通过支撑货篮的缺口位置,完成对货篮的抓取动作。 3 结 语 本文主要设计一种用于搬运货物的机械手,在生产过程中的搬运货物环节里替代工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更多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主要进行机械手的结构设计,通过对机械手臂和机械手抓手的结构设计,使整个机械手机构较为简单,维护方便。 机械手设计论文:一种新型空调换热器自动插翅机械手设计 摘 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国和消费国,现在空调散热翅片国内几家大型空调厂的翅片插管大多都还是工人手动完成。本文介绍的空调换热器自动插翅机械手装置就是将空调换热器中的散热片无损伤地插到已经摆好的U型管中的机械设备。从而达到降低废品率,提高劳动效率和自动化的目的。 关键词:空调换热器;自动插翅;机械手 0 引言 作为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国和消费国,现在国内大型空调厂的空调散热片翅片插管大多都还是人工插翅,效率较低。而在国际上,日本的日高集团已经成熟的掌握了空调散热器的翅片插管问题。目前正在推广,该设备从翅片冲压到胀管等几个步骤都实现了全自动,不需要人为干预,废品率已经达到了行业要求。但是价格比较昂贵。本文介绍的空调换热器自动插翅机是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翅片展开和翅片抓取并将翅片插到已摆好的U型管中的设备。 1 空调换热器插翅机工作流程 如图1,空调换热器插翅机包括:接料部分、翻转翅片、翅片展开、插片机械手和U型管循环5个部分,具有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废品率低的特点。其工作流程如下: 接料设备将冲压机冲出来的翅片接到接料设备上的接料针上,每20片一组进行循环,当翅片运到接料设备的取片处时,翻转机械手开始工作,翻转机械手先用接料针插入翅片孔内,然后夹取翅片,进行翻转,使得翻孔面是朝上。翻转过后,翻转机械手将翅片放在展开机构上,然后展开机构将按组等距离展开,每组距离为165mm。然后插片机械手开始工作,将展开机构上的翅片全部插入到U型管中后,U型管循环设备将已插好的U型管运走,并将新U型管运到插片位置,整个设备就这样不停地循环。 2 插翅机械手结构 机械手固定在Z轴上,控制其沿Z轴运动,控制机械手沿Z轴运动用线性模组控制。因为直线模组单体运动速度快、重复定位精度高、本体质量轻、占设备空间小、寿命长。因为我们设计的是20个翅片为一个单位,20个翅片落料的是时间为40s,所以分给机械手的时间为12s(一共要插2次,按一次6s,共12s),为了能跟上节拍,使用了两组机械手。同时进行工作,两组机械手同时从两侧向中间插。Y轴方向也用模组驱动。因为跨距为3000mm,而现有的线性模组,一般行程大都小于1600mm,行程过长会导致模组变形和精度降低,承载量会大幅降低。所以这里Y方向,采用两个线性模组。单个线性模组的行程为1400mm。X方向因为行程过大,一侧用行程为2000mm的丝杠和导轨组合驱动,另一侧用直线滑轨导向。 3 插翅机械手动作过程 插翅机械手有3个动作:夹爪左右加紧收缩,夹爪托住翅片上下运动和下压板的下压运动。下面我们就对这三个动作进行详细介绍: 3.1 夹爪左右加紧收缩 当机械手运动到指定位置,机械手开始夹取放在展开机构上的翅片,机械手沿着Z轴向下运动,当机械手上的定位针和展开机构上的定位针对齐并接触时,机械手夹爪开始运动,夹爪向内收缩,运动的距离为25mm,夹爪底部平托住翅片,一个机械手上一侧有4个夹爪托住翅片,防止翅片有过大的挠度变形,一侧机械夹爪托住的宽度,大约为一个翅片宽(翅片宽18.19mm)。 3.2 夹爪托住翅片上下运动 当夹爪左右手缩加紧完成后,夹爪向上运动,将翅片向上抬起,目的是将翅片脱离展开机构的接片针,接片针的长度大约为80mm左右,这就要求机械手夹爪要抬升100mm左右,机械手夹爪不能和翅片有过大的力作用,不能过分的加紧翅片,否则翅片会容易变形(翅片的厚底为0.1mm,易变形)。 3.3 下压板的下压运动 当机械手取翅片时,下压板不运动,当机械手沿Y轴运动到U型管循处时,机械手整体沿Z轴下降,当机械手定位针顶与U形管上的锥帽距离2mm时,机械手开始运动,夹爪拖着翅片向下运动,当夹爪底端到达U形管口下方30mm处(当一次插20片翅片,20片翅片的总厚度约为30mm)时,机械手夹爪开始向两端展开,展开的距离为20mm,因为U形管的直径与翅片孔的直径相差很小(翅片孔的直径为7.3±0.03mm,U形管直径7±0.1mm),所以翅片依靠自身的重力不一定能完全下落,所以这时,下压板开始下压,使翅片完全插进U形管中,同时还可以平整翅片。 4 插齿机械手驱动原理 4.1 夹爪伸缩运动原理 夹爪伸缩运动是通过连杆机构实现的,气缸(图片中左上角)推动推块(绿色)向前运动,推块是在微型导轨上进行滑动,导轨宽为10mm,推块上有4组推杆,推杆推动着4组夹爪进行左右移动,从而实现了前后运动转化为了左右运动。推杆在导轨上移动,同时推块推动着连杆展开,连杆推动着夹爪在滑道里左右运动,实现了展开与合并运动。 4.2 夹爪上下运动原理 夹爪上下运动是通过连杆机构实现的,气缸(左下)先推动着推块(红色)在直线滚珠导轨上向前运动,同时推块连接着连杆(上下),因为导轨底座被限制只能上下运动,所以,当推块带着连杆(上下)向前运动时,连杆顶着导轨底座向上运动从而实现夹爪的上下运动。为了阻止上下运动的支架不前后运动,设计了挡板,在上下运动的支架两端各安装了一个滚轮,滚轮在挡板的阻挡下,只能上下运动,实现了支架的上下运动。 4.3 下压板的下压运动原理 气缸(中间)伸缩带动固定板上下运动,固定板带动导柱进行上下运动,导柱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上,同时导柱固定在下压板上,所以气缸运动就传动到下压板上,从而实现下压运动。下压运动的行程即为定位针的长度。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空调换热器自动插片机中的插片机械手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该结构的优点在于不需停机的情况下,实现换热器的连续自动插片,减少了人力,提高劳动效率,对于大量依赖人力插翅的当前空调生产线的改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机械手设计论文:光盘库机械手的驱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摘 要:光盘库机械手驱动控制系统是光盘库系统的关键部件,对光盘库机械手驱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使用STC12C5628AD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采用L293及驱动电路实现对机械手电机的驱动控制。按照设计的控制程序流程,进行了驱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移、右移、手爪抓盘、放盘等功能,快速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光盘库机械手性能的要求,对提升国内光盘库的研究、应用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光盘库,机械手,驱动控制系统,电机 引言 光盘库是以光盘作为存储载体的高可靠性的海量、安全机电一体化近线存储设备,对海量光盘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其主要由机械手、光盘架和光驱(CD-ROM驱动器)三部分组成。光盘库广泛地运用于煤矿监控系统,作为数据存储和备份的重要方式,它利用机械手从机柜中选出一张光盘送到驱动器进行读写。光盘库可通过光纤通道或 SCSI 端口与服务器相连,光盘驱动器则通过自身接口与主机交换数据。当用户要访问光盘库时,首先,由机械手将驱动器中的光盘取出并放置到光盘架上的指定位置,为光盘腾出位置,然后,再从光盘架中取出所需的光盘并送入驱动器中。 关于光盘库,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技术相对领先,但由于技术保密等因素限制,相关研究文献很少,国内从事光盘库产业的公司主要有广州影达影像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美佳达计算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福特瑞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鸿瑞智达科技有限公司等,但国内光盘库的起步较晚,他们中大多是外国公司的国内,即销售国外光盘库产品,而真正从事光盘库研发的公司很少[1]。 除了光盘驱动器以外,光盘自动换盘机构即机械手要保证安全、高速、准确地将光盘片从库中取出并送入空闲的指定光盘驱动器中,是整个系统中关键的执行机构。另外,光盘库数据的平均访问时间比磁带和磁盘高很多,磁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在毫秒级,显然光盘库的机械手已经成为光盘库系统的性能瓶颈[2][3]。因此,对光盘库机械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设计的机械手将装、卸盘片的功能设计在一起,在主控制电路设计上,将机械手控制、定位检测部分和光盘驱动器中的光头控制部分结合在一起,由一片单片机控制。 1 机械手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要实现机械手所期望实现的功能,机械手的各部分之间必然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机械手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控制系统使用宏晶科技生产的STC12C5628AD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扩展了必要的外围电子元器件。主机通过TTL-RS232电平转换实现与上位机通信,并和从机保持交换数据。接口板模式下根据上位机传来的指令设置输出,把检测到的数据送到上位机。 1.1 电机驱动控制。机械手各活动部件采用直流电机驱动,单片机发送的控制信号经过功率放大,转换后,控制直流电机转动与停止,各个电机的协调转动。设计的光盘库机械手共需4个直流电机,每个电机上均配有变速箱。一个控制上下移动的大电机额定电压为9V,功率为2.4W;另三个小电机额定电压也为9V,功率为1.1W,分别控制中间支点部分的旋转、机械臂的伸缩和机械手抓放物体。 电机驱动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采用L293及驱动电路实现对电机的驱动控制。L293将2个H-桥电路集成到1片芯片上,这就意味着用1片芯片可以同时控制2个电机[4][5][6]。H-桥电路的输入量可以用来设置马达转动方向,使能信号可以用于脉宽调整(PWM)。另外,每1个电机需要3个控制信号EN12、IN1、IN2,其中EN12是使能信号,IN1、IN2为电机转动方向控制信号,IN1、IN2分别为1,0时,电机正转,反之,电机反转。选用一路PWM连接EN12引脚,通过调整PWM的占空比可以调整电机的转速。 1.2 位置检测。初始位置检测利用主机的P2.2、P2.3、P2.5和P2.6使各部分碰到行程开关,即达到指定位置后断开;INT0和INT1中断来进行位置检测;P1.1-P1.4引脚为电机驱动输出,最后通过P1.0-P1.3口对电机电流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堵转。 本设计限位行程开关安放在机械手的四个运行方向上。限位行程开关在没有触碰时信号处于低电平状态。当机械手运行时,触碰到限位行程开关,信号处于高电平状态。单片机采集到限位行程开关的高电平信号,发出指令,使机械手停止运行,并进行下一个动作。计数行程开关安装在齿轮旁边,计数行程开关在没有触碰时信号处于低电平状态。当电机转动时带动齿轮转动,计数行程开关被触碰处于高电平状态,齿轮每次触碰,单片机记下一个高电平信号,因此只需记录下行程开关的触发次数即可知道电机的转数,从而可控制手臂在垂直方向的位置。 2 控制系统调试 光盘的入库及出库是光盘库自动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光盘入库和出库不仅仅限于光盘的正确插入和抽取,还包括数据库信息的同步更新,保证光盘库和数据库内容的一致,从而准确地返回客户端请求。光盘正确入库和出库减轻了人工操作的负担,保证了系统正常运行,是光盘库自动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按键或者上位机远程控制,实现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移、右移、手爪抓盘、放盘等功能,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在某个Linux终端向机械手服务端循环发送取盘、放盘指令,使机械手满负荷运行。经测试,该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30万次,换盘时间最长为7秒,具有运行速度快、工作稳定等特点,如表1所示。 另外,将光盘插入光盘库后,请求光盘的内容,机械手能正确地定位到光盘,并将请求的文件拷贝到本地光盘正确出库,再次请求光盘内容,提示光盘不在光盘库中。 3 结语 本文对光盘库机械手驱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采用STC12C5628AD作为控制核心,采用L293及驱动电路实现对电机的驱动控制。按照设计的控制程序流程进行驱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移、右移、手爪抓盘、放盘等功能,快速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光盘库机械手性能的要求。本项目是对光盘库系统实际开发工作的一次尝试,对提升国内光盘库的研究、应用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来稿日期:2015-06-17) 机械手设计论文:基于液压驱动的注塑机上料机械手的设计与研究 【摘 要】本文依据液压机械手的组成和运作原理,以四自由度液压机械手为例,设计了一款注塑机嵌件自动上料液压机械手,并验证其功能的可靠性。 【关键词】四自由度;液压控制;机械手;嵌件上料 0 引言 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机械手因其高效和灵活的特点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机械手是一种可以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动作功能,并按照设定的轨迹、要求和程序抓取、搬运工件或进行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尤其适用于较大规模、自动化流程生产和一些复杂的生产环境中;例如高温、粉尘、放射性强、噪音较大的生产环境。机械手的应用对于提高机械生产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一线工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机械手常用的三种驱动方式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机驱动,其中液压驱动以输出转矩大,动作灵敏,可实现无极调速,调速范围较大的特点,多被用于运动速度较低并且扭矩要求较大的工作场合。 随着注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塑料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塑件的工艺和强度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提高塑件的局部强度,嵌件在塑件加工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手工安装嵌件的居多,这中安装方式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注塑机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塑料制品的加工精度,自动上料机械手需求愈加强烈。 1 液压机械手基本组成 本文设计了一款四自由度液压机械手,通过液压缸进行控制,可以实现手臂的升降运动、伸缩运动、旋转运动,以及夹持部分的夹紧运动。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液压机械手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传动装置、执行机构、传感器装置等。其中,机械手的核心部分是控制系统,它是用以控制整个系统具体的运动过程。液压驱动是执行机构运行的传动装置。在机械手的组成中,最重要的是执行机构,而执行机构也同样是机械手内部的主体部分,机械手的执行机构是其夹持部分,主要由拉簧、杠杆、手指、楔块、杠杆支座、夹紧缸体等部分组成,其结构组成如图 2所示。 2 液压机械手运作原理 2.1 机械手运作原理 液压机械手可实现在两台立式注塑机之间交替进行安装嵌件的工作。机械手拥有四个自由度,分别为手臂的升降运动、手臂的旋转运动、手臂的伸缩运动,以及夹持部分的夹紧运动。采用液压驱动的控制方式,以圆柱坐标作为坐标形式,其动作原理如图3所示。液压机械手开始运行,首先手臂下降到嵌件上方预定位置A,张开机械手夹持装置,机械手手臂下降到嵌件上方,夹持装置夹紧嵌件,随后机械手臂上升到起始位置,并顺时针旋转90°到注塑机1上方位置,手臂开始向前伸出到注塑机上方预定位置B,手臂下降到指定位置,夹持装置松开,放置好嵌件后,手臂上升到起始高度,手臂缩回,顺时针旋转90°回到原点位置,注塑机1开始工作;其次手臂下降到嵌件上方预定位置A,张开机械手夹持装置,机械手手臂下降到嵌件上方,夹持装置夹紧嵌件,随后机械手臂上升到起始位置,并逆时针旋转90°到注塑机2上方位置,手臂开始向前伸出到注塑机上方预定位置C,手臂下降到指定位置,夹持装置松开,放置好嵌件后,手臂上升到起始高度,手臂缩回,顺时针旋转90°回到原点位置,注塑机2开始工作,机械手第一个工作周期完成,待注塑机1完成运作,机械手开始下一周期的工作。 2.2 液压系统的设计 机械手搬运物体是依靠液压系统实现的,液压系统是机械手运动的主要驱动方式,是机械手运动过程的核心控制部分。主要用来完成机械手的夹紧/松开、上/下伸缩、前/后运动以及旋转运动。机械手运动过程的液压系统主要由油泵、执行油缸、控制调节装置、以及辅助装置组成。此次设计中系统的主要参数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2.3 液压系统元件的选择 (1)手部夹紧缸的分析计算 3 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液压机械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设计完成一款由液压驱动的、可实现两台注塑机嵌件上下料的四自由度机械手,并对液压机械手的工作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合数据,液压机械手简单可靠,稳定性较好,可实现较重嵌件的安装工作。 机械手设计论文:搬运机械手仿真设计和制作探讨 [摘 要]搬运机械手根据坐标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直角坐标型和极坐标型还有圆柱坐标型以及多关节型等。搬运机械手是一个自动化的设备,对搬运焊接以及装配等有着很大的作用,国内外都在不断研究搬运机械手,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向自动化。本文设计的搬运手主要是用于冰箱U壳的搬运。 [关键词]搬运机械手 仿真设计 制作探讨 引言 机械手主要是代替人的手和胳膊去完成一些动作,根据固定工序进行抓取和搬运物品的一种机械电子装置。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机械手在生产中运用越来越广。 1、U壳搬运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1.1 滑座部件结构设计 U壳搬运手设备也是自动化设备,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冰箱U壳搬运到传送带上[1]。它的滑座部分支撑着设备的水平移动。衡器缸和z轴承载着设备的主要重量,但是它们之间的固定需要依靠滑座部件的中间部分,同时滑座中间部分的右侧还可以控制水平交流伺服电机和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器和齿条的连接需要借助齿轮来实现。滑座在水平移动的最大距离为1.5米,并且滚珠丝不易于加工,以及它在市场上的价格比较高,所以选择齿轮齿条来减速。 1.2 z轴结构设计 Z轴结构是用于竖直移动。Z轴结构的最左端是交流伺服电机,电机是维持设备的安全,因为它具有过载能力且带有抱闸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抱闸系统就可以对电机进行抱死[2]。与z轴相连的是片联轴器,它是有金属制作而成的,拥有减震和无需润滑和维护等特点。Z轴系部件的左边有2个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可以对竖直的载荷进行抵消。Z轴结构中间是丝杠螺母传动装置,特点就是损伤小和效率高。Z轴系部件的设计原理是一端固定一端移动,轴的移动方向是经过严格控制的,它是由固定制成装置完成的。轴的伸缩变化时随着温度变化的,游动轴控制着温度。Z轴两边运用直线的导轨,帮助z轴做竖直运动。Z轴上有两个行程开关和光电开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确定对竖直方向限位和竖直零位。1.3开1.3合横梁结构设计 Z轴和手爪的连接需要依靠开合横梁装置,开合装置依靠六组螺栓就可以实现和z轴的连接,并且它前后有依次有开合气缸,气缸上安装了传感器的端锁,这样气缸的位置就是由传感器进行控制的,端锁是固定气缸,避免气缸在停止运行时还会继续运动。装置的大臂和小臂在直线导轨上的水平运动需要气缸的引领。 1.4 夹爪结构设计 夹爪结构包括大臂和小臂以及手爪挡板。大臂上端连接开合横梁装置,并且连接处需要加强加固处理,这样就可以保证装置安全性能。大臂下段与小臂相连,它们之间的连接需要连接轴来实现的,小臂的转动是需要连接臂和连接轴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小臂上端是挡板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小臂停止转动,减少小臂和大臂阻尼撞击,达到减缓振动的作用。内支撑气缸和直线轴带动手爪挡板装置是用来帮助小臂进行夹持活动。开合气缸带动大、小臂对冰箱u壳进行夹持;小臂上的气缸保证u壳在夹持时,形状是完好的,所以它们的夹持都是由外而内进行的。 2、搬运机械手的仿真设计 2.1 小臂结构的仿真设计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通常将小臂的旋转过程时间控制在两秒以内,气缸的启动回路控制着进出口节流回路,所以通过控制调节节流阀的横截面积就能够对活塞运动速度进行控制,让小臂在两秒之内完成九十度的旋转,因为节流阀会影响活塞运动速度[3]。同时,小臂在旋转过程中,气缸力矩会大于或者等于重力矩,并且气缸力臂是在逐渐变小,重力力矩又不断变大,这就导致小臂的加速度数值越来越小。同时旋转时间越长缓冲力越小,并且负载厚度和负载质量也越大。在这里选取旋转时间为1.2秒时,计算出负载厚度压迫保持在0.66米 ,负载质量要控制在50千克,这时候的缓冲力就是10429牛顿,所以,通常设置小臂运动时间在1.2秒和2秒之间,负载厚度(U壳厚度)保持在0.49米和0.66米之间,这就要求负载质量(冰箱质量)控制在0和50千克之间。这就可以分析出小臂的应力是够满足生产需求。 对小臂结构的仿真设计不仅表现在对冲击力的校核,同时还要对小臂变形与强度进行校核。小臂的强度校核主要是运用相应的模型和ansys静力分析理论来完成的。并运用相应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出,小臂不易发生变形,无论使用环境有多恶劣,它都可以正常工作。 2.2 连接臂结构的仿真设计 连接臂的结构设计也需要ansys进行分析,ansys分析程序包括:设计变量初始化,这就要求在进行分析前处理器应该根据设计变量的初始值进行输入;定义问题,前处理器的主要任务就制定出最优化的有限元模型;执行初始结构状态结构分析,应力和应变;力以及变形量就是来源于状态结构分析;获得计算结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存储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值;进行仿真设计分析,它的任务就是对相关文件以及变量和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输出,根据分析的数据绘制出相应的变化图表。根据相应的理论和运用ansys 系统分析,可以得出在对小臂进行设计时u,它的半径是九毫米,厚度保持在十三毫米之间。 2.3 支撑架结构的仿真设计 支撑架的仿真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支撑架结构的瞬间动力学进行分析,得出它的振动幅度和的速度。在对支撑架结构进行仿真设计时,首先是通过运用软件ansys对支撑架建立相应的模型,并设计支撑架的参数。根据ansys软件分析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u壳材料是Q235时,它的弹性木梁是210000mpa,泊松比为0.3,密度是7850千克每立方米。这就可以对支撑架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并确定支撑架在不同冲击力喜爱振动幅度的变化以及支撑架的其他特点。 3、u壳搬运机械手的控制软件设计 3.1 机械手初始化 机械手初始化包括水平和竖直都归零,同时,所有的气缸恢复初始化。电机归零的方法可以通过对电机2坐标轴安装零位信号,并且在进行归零处理中选择先高速后低速的方式进行归零处理,归零处理一共要进过三次不同方向的瑰丽处理,才能达到让电机彻底的归零[4]。在首次归零处理时,就可以将正向高速归零;接着启动第二次归零程序,让反向的低速也归零,使用puls设置脉冲量,sped决定着是否执行操作;最后一次归零处理时让它向正向低速归零,sped是启动归零处理程序,ini则是让归零处理程序停止,这时候电机就彻底的归零 。同时,归零过程中脉冲值是在触摸屏中显示的,数值通过脉冲传送到寄存器中,寄存器就将数值显示在触摸屏中。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才使得电机归零顺利完成。 3.2 触摸屏控制 搬运机械手的触摸屏控制是在气缸复位和机械手自动循环完成之后进行的,对触摸屏控制主要包括u型伴型号输入界面和主菜单界面以及手动运行和分布运行以及自动运行和坚实画面和系统设置[5]。其中,手动运行包括对伺服电机手动运行和气缸与吸盘手动运行,分布运行时针对自动循环单步运行,自动运行的主要包括:示教点参数设置1和示教点参数设置2以及自动运行调整界面,监视画面是对伺服电机坐标以及气缸与吸盘和系统故障报警实施监控,系统设置是对司机电机速度以及触摸屏系统的参数进行设置。 总结 U壳搬运机械手的设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应用了ansys等系统软件来帮助u型搬运机械手的设计,对支撑架和连接臂以及小臂的仿真设计中分析它们相应的参数。冰箱u型搬运机械手的仿真设计和制作,让冰箱u壳的搬运实现自动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机械手设计论文:基于plc的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文章从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角度入手,在plc可编程控制器支持下,对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结构运动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重点对plc下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与实现要点展开研究,望能够使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更加完善与可靠。 [关键词]机械手 三自由度 控制系统 PLC 设计 在工业化生产中,机械手能够对人的手臂部位动作进行模拟,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机械手运行轨迹,动作程序等相关参数的方式,在实际工况中代替人手执行工件搬运、抓取、以及操持等相关工作,具有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在现代机械一体化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机械手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满足现实工况对机械手操作的要求,当前已经成功研发了基于三自由度的机械手,即3D机器人。此类机械手能够支持对三个自由度方向(包括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旋转方向在内)的手臂操作,在机械化生产中具有操作灵活性好,应用范围广,以及操作范围大的特点。而通过引入plc的方式,能够使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整体功能更为完善,以达到提高其综合使用价值的目的。 1 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结构运动特点 下图(如图1)为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整个控制系统结构具有圆柱坐标型特点。结合图1来看,控制系统内,伸缩步进电机可以实现对机械手手臂左右方向运动的控制,而升降步进电机则能够实现对机械手手臂上下方向运动的控制。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运动则由底盘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机械手的夹紧装置采用关节结构,其夹紧与松开用气压驱动,并由电磁阀控制。图1中,SQ1、2、5、6分别为水平风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的限位开关装置,SQ3、4则为原点所对应的光接近开关以及终点所对应的光接近开关。在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操作程序的方式,实现对工件的搬运、抓取、以及操持等相关操作。 2 基于plc的硬件设计方法 从三自由度机械手实际应用的角度上来说,为了满足不同工况对系统运行所提出的要求,机械手需要同时支持自动工作以及手动工作两种运行模式。同时,在自动控制模式中,需要根据操作需求,支持包括返回原点、单步骤、单周期、以及连续性四种工作方式。 在引入plc控制器的条件下,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优先选择具有晶体管输出特点的plc控制器装置(本文中选择三菱FX2N系列plc控制器)。该型号plc控制器共对应有10个信号输出点以及14个信号输入点,能够满足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对plc控制器中I/O点数的具体要求。且该型号plc控制器为晶体管输出,输出高速脉冲信号最高频率为100kHz,能够在系统运行过程当中直接面向步进电机驱动器提供脉冲信号支持。 与之相对应的输入控制信号地址分配情况为:①复位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0;②步进电机正转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1;③步进电机反转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2;④电机转动停止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3;⑤手臂伸出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4;⑥手臂收回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5;⑦手抓下放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6;⑧手抓提升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O.7;⑨手抓开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1.0;⑩手抓合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1.1;?自动演示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I1.2。输出控制信号地址分配情况为:①步进电机脉冲输出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Q0.0;②步进电机转动方向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Q0.1;③气缸4#电磁阀控制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Q0.2;④气缸5#电磁阀控制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Q0.3;⑤气缸6#电磁阀控制信号对应输出地址分配为Q0.4。 同时,步进电气驱动器选用SH-20403型。整个机械手控制系统的外部接线方案如下图所示(如图2)。 结合图2来看,在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当中,当机械手在最上方(最右方),同时底盘旋转至X3光接近开关,夹紧装置处于松开状态下时,整个控制系统处于自动控制模式下的原点控制状态下。如图2中,X10为系统手动控制按钮,操作该按钮,能够对X20~X27的按键开关进行手动控制。而X11~X15则分别为系统自动控制模式下返回原点状态按钮,单步骤状态按钮,单周期状态按钮,以及连续工作按钮,通过按下X11~X15任意操作按钮并启动X0的方式,能够执行相应的工作模式。 3 基于plc的软件设计方法 在选择以单步骤、单周期、或连续工作方式运行前,整个控制系统应当处于原点状态,若未满足该条件,则需要选择返回原点的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当中,相关操作指令的执行流程应当为:第一步,做上行方向移动至X1上限位;第二步,做右侧方向移动至X2右限位;第三步,做顺时针旋转移动至X3光接近开关装置;第四步,松开夹紧装置。 在 plc系统支持下,整个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自动工作方式顺序功能可如下图所示(见图3)。结合图3,在控制系统对相关操作进行响应的过程当中,可通过对步进电机所输入脉冲频率参数进行调整的方式,实现对三自由度机械手手臂运动速度的合理调整。而脉冲数则决定了机械手臂在沿下行方向以及做性方向运动的距离。而脉冲频率参数以及脉冲数的设计可以在工业现场实际工况中进行设定,具有重复操作的特点。 整个基于plc系统的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在软件设计过程当中以基于plc技术的梯形图顺序编程为依据,脉冲个数基于MOV指令进行设定,脉冲输出则通过PLSY脉冲输出指令的方式进行设定。在指定脉冲输出完成后,指令执行完成标志M8029置1。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基于PLSY的操作指令仅能够使用一次,但控制系统中所配置的两个步进电机需要同时有脉冲输出信号。因此,在软件设计中,通过面向两个步进电机引入外部继电器的方式解决该问题。软件设计中,将Y0点输出脉冲与继电器动触点结合,常开触点则与电机驱动器脉冲信号输出端连接,上/下脉冲控制以及左/右脉冲控制则与两个外部继电器的控制端进行连接,根据这种方式,能够通过操作上/下脉冲控制以及左/右脉冲控制的方式,实现对步进电机脉冲输入的合理控制。 与此同时,从基于plc系统的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复位操作角度上来说,软件设计中可应用特殊存储器SM0.1位以及按键10.0的方式进行控制。在plc控制器收次扫描的过程中,状态取值为1,可直接用于机械手控制系统的上电复位操作。同时,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现场运行情况,对plc控制器所产生的PTO脉冲信号进行合理设置,并经过Q0.0输出点输出信号,实现复位指令。 4 结束语 PLC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领域的电子控制装置,该电子控制装置是基于数字运算操作的方式所实现的。在PLC控制器的实际运行中,具有包括功能强大,可靠性高,编程简单,以及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在工业控制系统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中,从PLC的角度入手,对三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分析,该控制系统实现了电动式机械手与气动式机械手优点的融合,除了具有操作简单,定位精确的优势以外,还有效节约了行程开关以及I/O端口,综合优势非常确切。 机械手设计论文:基于“三自由度关节型机械手”对回转关节的研究与设计 摘 要:关节型机械手是一类具有与人手肘类似的“关节”,可以模拟人手操作的自动化装置。它主要以电气结合的方式驱动,再通过齿轮等进行机械传动。但因为机械摩擦较大,传动部位(回转关节)仍有改进的空间。结合开关磁阻电机的原理,该文探讨了一种利用电磁驱动的新型回转关节。这一设计有效地避免了齿轮传动带来的机械摩擦损耗。 关键词:三自由度关节型机械手 开关磁阻电机原理 新型回转关节 机械手是一种智能装置,能够实现模拟人手的所有动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机械手会按照预先设计的固定程序进行对工件的工位转移等。关节型机械手是机械手的一种类型,但它具有与人类手肘类似的“关节”,比一般的机械手结构更精巧、操作更灵活,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现有的机械手主要以电气(即电动机和气缸)结合的方式进行驱动,应用齿轮等机械装置进行传动。但因为机械摩擦的缘故,传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该课题在对一种现有“三自由度关节型机械手”[1]的研究基础上,对回转关节部位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并提出通过电磁驱动减小机械摩擦的新型旋转关节设计。 1 三自由度关节型机械手的基本情况 1. 1 整体设计 该关节型机械手为圆柱坐标,包含3个自由度,其中机械手在进行工作时完成对工件的两个方向的回转和实现一个方向的转移。机械手运用回转关节实现所夹持工件的前后和左右的回转运动,而运用移动关键来实现所夹持工件的上下的移动,从而实现整个机械手的运动工作。 机械手的整体设计如图1,主要包括手部、腕部和臂部。 手部(亦称抓取机构)是用来直接握持工件的部件,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夹钳式手部结构。其中,夹钳式机械手有两个半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机械手指,手指由驱动电机通过连接传动装置实现其张合以及闭合,从而实现了机械手对所夹持工件的抓紧动作。这种方式的机械手抓具有很好的通用性,能够实现不同外形结构工件的抓紧,所以适用性比较强。 机械手的主要组成部件为手腕部分,手腕在机械手传动中起到传动中介的作用,其连接机械手的手部以及机械手的臂部,实现机械手在臂部的所有动作的转换,有效地实现了手部动作的完成。另外,机械手手腕还可以实现机械手工作范围的扩大化,使得机械手的工作范围有效提高,并对机械手的灵活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手腕的回转动作运用回转液压气缸来实现机械手在空间上270 °的回转动作,液压气缸机构简单,操作方便,很适合机械手的运用,但是,机械手的手腕要求工作严格,不能出现振动等现象。 机械手的臂部主要是对机械手整体起到支撑的作用,机械手在进行工作过程中所有的运动惯性以及自身和工件的所有重量都由臂部来承受,所以,机械手的臂部要求结构强度高、抗疲劳性强等特点。同时,机械手的臂部还能够实现机械手部分动作的实现,一般在机械手的臂部运动采用液压或者气压缸实现。文中所设计的机械手臂部主要包括大臂和小臂。 1.2 回转关节 大臂和小臂的回转运动由回转关节完成。回转关节由45BF005π型步进电机驱动,通过两个啮合的直齿圆柱齿轮进行传动,如图2。当电动机运行时,左侧的齿轮轴发生转动,右侧的啮合齿轮也相应转动起来,再通过轴的带动,与之相连的臂部也发生转动。 2 回转关节的分析 这种传动方式本身所需要的传动扭矩比较小,并且传动精度也比较低,所以在选择驱动的方式时应该考虑驱动源的误差积累等问题,研究者采用的驱动源为步进电机。经过查询资料《机电综合设计指导》中的表格2-11,关于步进电机的相关参数可以看出,此文选择的电机型号为:45BF005π型,其中,这种步进电机的主要参数包括如下:步矩角为1.5°,其中电机的额定电压为27 V,总体质量为0.4 kg,该电机具有外形结构比较紧凑,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等优点。 通过精度验证,机械手在传动过程中,如果只依靠步进电机的传动精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不同的传动机构以及变速机构等进一步实现传动精度的提高。文章中所提及的机械手的传动采用一级减速齿轮的传动,其中主动轮的传动齿数为20,从动齿轮的传动齿数为70,经过查询资料可以得到,该齿轮传动的传动模数应该选择m=1,齿轮的宽度应该设计为20 mm,在传动过程中,由于齿轮传动会有一定的振动,所以此文设计的齿轮的宽度为24 mm。 3 新型回转关节的研究与设计 3.1 电磁驱动的可行性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利用开关磁阻电机原理进行电磁旋转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 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机理基于“磁通总是沿磁导最大的路径闭合”的原理。当定、转子齿中心线不重合、磁导不为最大时,磁场就会产生磁拉力,形成磁阻转矩,使转子转到磁导最大的位置。当向定子各项绕组中依次通入电流时,电机转子将进一步沿着通电相序相反的方向转动。如果改变定子各相的通电次序,电机将改变专向,但相电流同流方向的改变是不会影响转子的转向的。 一类新型的磁旋转地球仪[2]就是依据该原理设计而成的。 该地球仪沿赤道线每隔一段距离会贴上永磁片,通过FEMM软件仿真,可见永磁片的磁场呈对称周期排列,如图3。具体的磁场分布可以通过对永磁体本身的磁感应强度的检测进行分析确定,从而实现所设计的悬浮球体的旋转动作。 综上所述,利用开关磁阻电机原理,借鉴磁旋转地球仪的设计,可以利用电磁驱动替代回转关节本来的电机驱动和齿轮传动。这样的设计避免了齿轮传动机械摩擦的损耗,也避免了电机精度不高的缺陷。 3.2 新型回转关节的设计 新型回转关节利用贴永磁片的圆柱体和电磁线圈替电机和直尺圆柱齿轮。 圆柱体的设计尺寸参考原有的右侧齿轮大小,R=35 mm,h=24 mm。 沿圆柱体圆周中线每隔一段距离贴上小铁片,每个铁片上贴有一圆形的永磁片。在圆柱体周围安装两组电磁线圈。这两个电磁线圈组成一个弧度,弧度的圆心与圆柱体的柱心尽量保持重合。其中一个线圈正对一个永磁片,另一个电磁线圈正对相邻的另一个永磁片,如图4。正常工作时,通过检测永磁片位置,两个线圈同时通电使电磁线圈同时产生相同的极性。通过对流入线圈的电流进行控制,使得圆柱体实现了旋转。若要使圆柱体停止旋转,切断线圈中的电流即可。 旋转的圆柱体与原有的右侧的轴相连,如图5。当线圈通电时,圆柱体带动轴旋转,与轴相连的臂部也随之发生转动。 4 结语 新型回转关节利用电磁驱动的原理,用带永磁片的圆柱体替代本来的电机和直齿圆柱齿轮。这样的设计避免了齿轮传动机械摩擦的损耗,也避免了电机精度不高的缺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囿于研究者现阶段的知识储备与精力,该种设计仍存在许多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电磁驱动能否带来足够的驱动力、回转的精度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等。 机械手设计论文:4轴机械手的STC单片机控制及PC组态监控设计 摘 要:为组建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设计了一种4轴机械手。该机械手的水平移动由直流电机驱动,其它轴由舵机驱动,由一片STC单片机控制各轴运动,该单片机还能够与PC机进行Modbus网络通信。在PC端,通过运行组态画面实现对机械手的实时监控。通过机械手本体设计、单片机软硬件设计、PC组态画面设计及联网调试,对整个系统进行了验证。该设计方案对组建单片机工控网络实践教学系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械手;STC单片机;Modbus;单片机控制 一、引言 本题目是我校2015大学生大创新项目“单片机机电控制及工控网络应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计内容是:用STC单片机控制一台4轴机械手的运动,且单片机的串口与PC电脑通过Modbus网络协议进行通信,PC端则通过运行组态画面对单片机进行实时监控,详见图1机械手实物图。 在图1中,机械手的水平移动由直流电机经齿轮组减速驱动双螺线螺杆,在直流电机轴的另一端安装有光电码盘,以检测电机的角位移。螺杆的转动带动其上的滑块作X轴水平运动。在滑块上安装有一台三坐标机械手,其底盘旋转(A轴),手臂摆动(B轴),夹爪开合(C轴)分别由三只数字舵机S1501驱动。整个机械手由一片STC12C5A32S2单片机控制。该单片机的串口经MAX485与PC进行通信,以Modbus RTU协议实现主从联网。 二、控制电路设计 4轴机械手的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在图2中,STC12的P1.3/CCP0引脚用于接收与直流电机同轴安装的码盘的光电脉冲信号,并把PCA0设置为对该引脚上升/下降双边沿触发中断的工作方式,每当PCA0中断发生,就根据电机转向对码盘脉冲数加1或减1操作,由此确定出滑块(即X轴)的当前位置。P1.4/PWM1引脚的作用是向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发出PWM脉冲,实现直流电机的PWM调速。该PWM脉冲是通过把STC12的PCA1通道设置为8位PWM输出方式来实现的。此外,在X轴两端的极限位置,各安装有一个光电开关,其信号分别接入P3.2/1NT0和P3.3/1NT1引脚。两引脚的下降沿脉冲输入能够触发STC12的1NT0、1NT1中断。P0.0、P0.1、P0.2引脚用于向机械手底盘舵机、手臂舵机和夹爪舵机发出控制信号。STC12的P3.0、P3.1引脚通过MAX485芯片实现TTL/RS485转换,转换后的信号再接到FT232模块的A、B端,经FT232模块把RS485信号转为PC电脑的USB信号。STC12的P3.7引脚用于MAX485的收/发控制。 三、PC组态监控设计 PC端采用uscada组态软件进行上位机监控设计。在用uscada设计监控画面前,要配置串口设备(即从机)的参数和数据区,并进行模拟量和状态量管理。首先,应把串口通信协议设置为Modbus RTU,设置从站地址,该地址应与STC单片机自设的Modbus站址一致。然后再对串口设备数据区进行设置。uscada为从站设备配备了4种类型的数据区:Discrete Input,即DI,离散量输入;Input Registers,即AI,输入寄存器 ;Coil,即DO,线圈输出;Holding Registers,即AO,保持寄存器。在uscada这4个区设置的变量应与在单片机XRAM中DI、AI、DO、AO型变量区设置的变量相对应,但名称可以不同。主从机通信时,单片机的Modbus RTU函数将按照这种 对应关系处理变量。设置好从站的数据区后,就可以 定义模拟量和状态量,并进行监控画面设计。图4为4轴机械手组态监控画面图。 在图4的画面中,分别对机械手的X、A、B、C轴设置了数字框图元,用以显示各轴坐标值,各轴数字框图元右侧的阀门图元用于设定该轴的坐标值。机械手有手动/自动两种工作方式,由图中的档位开关图元进行转换。手动方式下,机械手按图4中左侧各轴坐标设定值进行动作。自动方式下,机械手以手动方式的设定值为起点,以图4中右侧的设定值为终点,进行自动往复循环动作。画面中,滑块起点和终点是DI型变量,手动/自动档位开关是DO型变量,X轴当前位置为AI型变量,其它为AO型变量。当主机与从机通信后,画面即显示出各变量的当前值。 uscada具有串口通道通信数据实时监视功能,图5为主从机通信数据实时监视窗口图。本系统的Modbus RTU从站函数能够处理Modbus 01,02,03,04,05,06,15,16功能码。 四、结语 本文所设计的4轴机械手,首先,具有一个由直流电机驱动的水平移动轴,与全部采用舵机驱动的机械手相比,增加了运动方式和控制方式的多样性,并用到了STC增强型单片机的多种片内资源,是更好的单片机教学与实践模型。其次,本机械手能够通过Modbus工控网络与PC机联网,在PC端通过设计组态画面实现对机械手的实时监控,这就把单片机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到了网络应用的层面。再次,由于利用了STC单片机丰富的片内资源,并通过上位机监控实现人机交互,这就使得系统的控制电路简单,且uscada为永久免费的组态软件,所以使用本设计方案,能够经济的组建具有工控网络应用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系统。 机械手设计论文:博世机械手采用最新D3模块化 设计实现整线自动化 作为针对一次和二次包装技术解决方案的领先机械手技术供应商,博世包装技术最新设计的Delta机械手包装设备,为食品厂家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及提升性能。 最新的GD(齿轮驱动)系列Delta机械手采用开放式的框架和平台,在提供了标准化和模块化方案的同时,又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配置各种可选项。博世包装技术提升了D3机械手的平台,将负载增加至3公斤,从而确保更快的速度来提升拾取率。其快速的产品切换、操作和维护简易的设计有助于生产商降低总拥有成本(TCO)以及减少投资回报期限(ROI)。 据博世包装技术(瑞士)的销售总监Marc de Vries介绍:“随D3平台机械手的推出,我们为一次和二次包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这种新的模块化和可升级的设计提供了结合标准设备模块的多种机械手方案。通过增加模块化的设计,博世证明了其以客户为核心的承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总拥有成本(TCO),同时更快速地推向市场。另外,通过提高灵活性,新的平台可帮助我们的客户利用机械手自动化来形成竞争优势。” 广泛的应用范围,增加多样化 D3机械手平台包含了多种特点用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帮助生产商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品多元化需求,例如:饼干、糖排、巧克力、糖果、烘焙食品以及立式机包装的产品等。Marc de Vries说:“很多客户在寻找能够在同一台设备上包装多种产品的机械手设备。通过提升性能、增加有效负载和工作高度以及可选的用于产品转向的第4轴或第5轴,我们显著地扩大了产品应用范围。” 凭借行业领先的Gemini 4.0 Delta机械手控制器和软件设计,新的产品可以通过线下模拟运行而不需要实物,从而减少了安装和调试时间。更简洁的平台设计增加了产品切换速度和可操作性。 方便清洁,更有助于食品安全 D3平台机械手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它的卫生性和开放式的框架设计,采用了更少的零部件和可视性更强的移动部件,这有助于制造商遵守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电气控制柜被放置在设备的顶部,使得操作人员在设备的正反面都可进行操作,以减少清洁和维护时间。 模块化设计,提高生产的灵活性 作为博世模块化设计和一站式供应理念的一部分,D3机械手可以轻松地与博世或者其他第三方的一次或二次包装设备进行整合。D3机械手的设计是为了增强中小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生产灵活性。这个新的产品组合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可升级的机械手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客户能够更迅速地适应当前生产的需求,同时达成未来的生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博世包装新推出的Paloma D3进料和顶装式机械手将会被整合在Module++饼干包装整线中。 机械手设计论文: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研究 摘 要:机械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其自动化控制,能够实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业操作。文章对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PLC自动化控制下的抓取式机械手的设计分析,注重提升机械手的灵活性和智能性,以期更好地实现工业发展自动化。 关键词:PLC控制;工业机械手;设计研究 前言 工业生产领域中,很多工业操作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并且,一些操作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因此,要想实现工业生产目标,保证工人施工安全,工业机械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工业机械手可以进行一些高温、有毒环境下的工业生产,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人安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将注重相关程序的具体应用,注重把握机械手设计的灵活性和自动性特征,通过一系列编程控制,更好地实现机械手的实际效用。PLC气动抓取式机械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编程简单、功能强大,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1 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的构成分析 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动化发展特征,能够根据相应的程序设计,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在进行设计过程中,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应包含以下几部分: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手部、手腕、手臂和立柱等部件,是机械手完成生产目的的关键部分;气动驱动系统:气动驱动系统是指挥机械手完成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分,利用气体压力进行驱动,使机械手完成任务;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相当于机械手的大脑,对机械手执行任务进行指令下达。一般来说,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主要以PLC自动化工业控制系统为主;相关检测装置:检测装置是进行位置调节的装置,通过检测装置可以更好地确定抓取目标,为实现抓取目的提供依据。机械手的构成,以PLC控制系统进行指令下达,之后由气动驱动系统进行机械能传输,使执行机构能够进行实际行动,并且根据位置检测装置,进行目标操作[1]。 2 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研究 2.1 设计要点 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机械手的抓取性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快、准、狠的工作效果。机械手设计过程中,手臂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在进行手臂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生产的实际情况,使机械手设计能够与生产实际状况符合。关于PLC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机械手臂设计时,坐标可分为直角坐标式、球坐标式、关节式等方式。第二,手臂的升降、收缩和回转运动要保证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生产和抓取情况。第三,手臂的上下升降、左右旋转、上下摆动动作要具有较好的灵活性。第四,手臂要保证五个自由度,符合抓取需要。 2.2 设计方案 文章对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的设计研究,将从手指、手腕、手臂、三个方面进行。 手指设计分析:机械手在设计过程中,要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能,能够进行有效的更换,以实现设计的效率性和多用性。手指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以气动抓取方式为主。气动机械手是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机械手。其特点是方便、输出力小、气动迅速。但是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使其运送过程不稳定,抓取力控制在三十公斤以下。手指设计时,要有足够的握力并且手指间具有对应的开闭角,能够对工件进行准确定位。 手腕设计分析:手腕设计时,同样要以生产实际需要为主,手腕要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生产需要。设计时,若是抓取的物件是水平放置,则可以设置成为上下摆动的形式即可,若是抓取物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就需要将手腕设计成“球坐标式”,能够进行有效地活动,从而完成抓取工作[2]。 手臂设计分析:机械手臂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手臂是进行抓取工作的重要设计点,其速度关系到了机械手手指的抓取速度,文章对机械手臂的设计参数为最大移动速度为1.0m/s,回转速度为90°/s,移动速度为0.8m/s。手臂设计要具有速度性,它是实现抓取效率的关键部位。 2.3 控制设计 控制设计是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机械手设计的难点,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同时,控制设计也关系到了机械手能否发挥真正的作用。在控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机械手的通用性,并且采用点位控制方式,实现精确控制。控制设计时,要注重PLC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关于利用PLC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机械手控制的问题,如图1所示[3]。 PLC在实现这一目标时,需要通过程序编制,并且对程序进行执行处理,才能实现。PLC应用于气动抓取式机械手设计时,主要涉及到了以下设备装置:中央处理器、系统存储器、用户存储器、电源、编程器五大部分。这五个部分当中,中央处理器是PLC系统的核心,对气动抓取式机械手进行控制,电源、线路是实现PLC系统进行相关程序操作的关键。同时,编程器、系统存储器、用户存储器之间,需要通过I/O信号输入,才能实现效果。 PLC控制作用发挥时,需要事先有PLC系统进行命令,并且通过总机的数据处理系统,将指令进行传达,实现信号输送。关于PLC的气动抓取式机械手的工作情况,主要如下:机械手位于初始位置,受到控制系统控制,执行系统将推动机械手进行运动。同时,机械手各个主要部位受到执行系统控制,执行系统通过完成主系统下达的任务,进行机械手控制,完成机械手操作任务。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工业机械手设计,将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国外很多国家已将其成功的应用于成套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中。机械手未来的发展,将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将更好的代替人从事高危险、高危害的工作环境,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PLC的气动抓取式机械手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案、控制设计三个部分内容,并就气动抓取式机械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气动抓取式机械手的设计。气动抓取式机械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这一点,使机械手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满足我国现代工业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 机械手设计论文:基于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现状和程序设计算法分析 【摘要】机械手是一种能自动化定位控制并可重新编程以变动的多功能机器,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驱动方式可以液压传动,也可以气压传动,也可以是电气控制等方法。随着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控制技术发展较快,其中气动技术以经济、廉价、灵敏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的是气动机械手模型基于专用计算机―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机械手;现状;程序设计;算法分析 一、PLC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现状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自动化设备越来越广泛应用,其中机械手的诞生就是基于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是现代生产与科技应用相结合形成的一个重要技术。工业机械手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可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减少危险性生产由人工操作环节,尤其是在一些危险性大的行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实用,如化工生产有存在有毒物质的;如核电厂等存在放射性物质的地方;如烟花等易燃易暴的生产场合等生产环境非常适合使用机械手进行生产。在机械行业中(铸、锻、焊接、热处理、电镀、喷漆、装配等)应用也十分广泛,如在柔性生产线中用气动机械手来搬运上下料材;机械零件的装配生产线中,利用机械手抓零件与另一零件装配在一起;如啤酒生产中用机械手把盖压在瓶子上等等。以上种种应用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适合现代化的生产趋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机械手的驱动方式有气压传动、液压传动、电气传动和机械传动。广泛使用的气压技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具有动作迅速、平稳、可靠、结构简单、较轻、体积小、节能、工作寿命长的特点,特别是对易于控制、易维护、无环境污染场合,因此气动技术常作为机械手的驱动系统的首选。气动机械手与其它控制方式的机械手相比,具有无污染、抗干扰性强、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功率体积比高等特点。在机械行业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中采用了机械手,主要是液压控制和气压控制两种方式。其中气动机械手以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气源,及较低的生产成本受用户喜爱,各国对气动机械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现已发展成为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重要的实用技术。 在工业自动化中液压与气压均有较在应用,而气动技术被称为工业自动化的“肌肉”,其应用灵活,夹持工件的重量越来越重,在各种机械加工行业和制造行业中,尤其在有毒的环境下作业等其应用程序越来越受重视,并得到相应广泛使用。随着科技不断日新月异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不断更新,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形势下,气动技术不断技术创新,以工程实际应用为目标,不断取得巨大的进步。另外气动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廉价的自动化技术,由于其元器件的制造技术以及使用性能的不断提高,并且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不断的降低,气动技术现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工业、医疗业、生产以及输送领域。例如南昌市第一附属医院中引入了气动控制药品传输线,从药房配药师输出到住院部等各部门,每次提高了近5分钟,大大减少人力劳动及工作人员数量。 我国在机械手的应用方面,不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但已经较为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较成熟的技术。基于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为核心技术进行控制的液压机械手或气动机械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较多,非常适合PLC最基本功能,即逻辑控制。如用来上料下料、装卸机械零件、搬动物品等重复性的工作过程。我们国家原来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大多已改造为基于 PLC 为控制器的自动化装置,通过最近20多年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具有强大生命力。研究的基于气动技术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的机械手是现代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线中重要辅助装置,可实现上下、左右、伸缩六个方向的三维空间运动,较适合经常变更批量生产与柔性制造生产的现代加工方法。它能按预定程序和控制要求完成物品、材料、机械零件等进行运送、上下料、搬运等作业,并可以在需要时修改程序实现动作变更。 二、PLC 程序设计算法分析 算法是决解决问题的清析思路的描述,对于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均有算法。当然对于不能解决的方案可能就没有算法可言。在本课题中编程环节要求按照机械手的工作要求实现控制要求,我们通过假定其初始位置为原点,其条件为右边、后退、松开状态为原始条件,基于此条件下实现自动操作与手动操作。 (一)分治法 设计中利用了重要的分治法实现各功能模块。依照气动机械手的工作顺序要求,划分为各小功能模块,如向左伸出与向右缩回、向下伸出与向上缩回、水平伸出与缩回等均可分为小的模块,设计中称为状态。从初始状态开始依次按要求将可画出相关系统流程图。各相关的状态中动作利用步进指令转换为梯形图程序,实现完整的控制功能。 (二)贪婪法 贪婪法的总体思路中把符合控制条件的所有情况均最大限度的列入考虑范畴,从中选取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设计中考虑符合设计要求的思路会有多种,如采用最基本的思维,即把每一步均作最基本的“起-保-停”处理,并线圈内加入限制条件,在最开始作最基本的起动控制程序以实现控制功能。另一种方法可以采用 SET、RST 指令来实现控制功能。还有方法就是后续设计中用的用流程图把所有出现的动作当成状态,设计其流程图并转化为梯形图程序。 (三)递推法 对于设计的程序图中各状态的实现方法,采用逻辑递推法,依次基本逻辑关系递推。如课题设计中关于机械手控制工作顺序中的各状态中执行动作及各状态间转换关系,不断利用这种递推办法,把气动机械手的工作过程按顺序设计其控制逻辑图。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存在各种逻辑限制关系,要依照控制要求反复推敲后加入程序以实现各种功能及相关条件限制。 机械手设计论文: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性能日益加强。在工业生产和其他领域内,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经常受到高温、腐蚀及有毒气体等因素的危害,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于危机生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东西代替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作业的要求呼之欲出,机械手由此而诞生。本文就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手 PLC 自动控制 系统设计 1、引言 随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中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的难题。机械手在工业自动化生产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它不仅灵活多样,而且耐高温、抗腐蚀,可以较强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完成人无法完成的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机械手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是工业机械系统中传统的任务执行机构,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加快的实现了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 2、机械手与PLC的概念 2.1机械手 机械手主要由手部和运动机构组成,可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主要由手部和运动机构组成。手部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运动机构,使手部完成各种转动(摆动)、移动或复合运动来实现规定的动作,改变被抓持物件的位置和姿势。运动机构的升降、伸缩、旋转等独立运动方式,称为机械手的自由度 。自由度是机械手设计的关键参数。自由度越多,机械手的灵活性越大,通用性越广,其结构也越复杂。一般专用机械手有2~3个自由度。 2.2 PLC PLC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在继电顺序控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通用自动控制装置。主要由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编程器组成。PLC的特殊功能模块用来完成特殊的任务。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设计。PLC具有可靠性高、适应面广、控制性强、操作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编程方便、对环境要求低、与其他装置配置连接方便等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3.1 I/O地址分配 I/O地址分配见表3.1。 表3.1机械手控制PLC输入/输出(I/O)分配表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由机械手的工作过程可知,这是一个典型的顺序控制系统。为此,可从机械手的连续工作方式入手编写程序。首先应绘出连续工作时的功能表如图3.2,然后直接列写逻辑表达式,用触点线圈指令编程,也可使用置位复位指令或顺序控制继电器指令来完成。为了将每一步的工作状态显示出来,动画模拟软件使用了内部存储器位 M5.1 、 M5.2 、 M5.3 、 M5.4 、 M5.5 、M5.6 、 M5.7 、 M4.0 、 M4.1 来分别表示①~⑧的运行状态。编程过程中,需要注意特别处理的问题是①、⑤和③、⑦步的动作问题,虽然①、⑤步都是下降操作,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①步下降是空钩下降,而⑤步下降则是夹着工件下降。③、⑦步的上升操作也是这样。 图3.2机械手动作功能表 图3.3机械手控制系统程序结构图 单周期操作的程序实现可在连续工作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修改实现。其要点是是设法阻止机械手在一个周期工作结束后自动进入下一周期,一般在下降的启动回路想办法。 单步操作的实现与单周期工作的实现是相似的。即设法在每一步工作结束后,不是直接启动下一步的工作,而是等待启动按钮的命令后再工作。 以上是在同一个顺序控制程序中完成的连续工作、单周期工作和单步工作的程序编制思路。实际上本文采用分段跳转的办法来完成这三种操作,这使得程序结构如图3.3所示。这种方法编制的程序结构清晰,但程序数量长于前一种方法。 4、系统调试 4.1控制系统的程序调试步骤 (1)对于比较复杂的控制系统,需要绘制系统流程图,用以清楚的表明顺序和条件。 (2)设计梯形图,这是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要设计好梯形图,首先十分熟悉控制要求,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电气设计的经验。 (3)将程序输入到PLC的用户存储器,并查找程序是否正确。 (4)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4.2调试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1)数据线与计算机的接口必须要与软件的端口保持一致,否则运行会产生通信错误问题。 (2)连接PLC上的输出端口对应的动作必须与程序中的输入输出点的定义动作保持一致。 (3)PLC上的输入输出点都必须接入电源,连接的外部模块也必须接通电源与接地线 (4)由于条件有限,外部接线模块中部分用开关代替按钮,在执行点动程序注意执行完应该将开关拨回到停止状态。对于限位开关也用普通开关代替,当执行完该步程序后,进入下一个步,需要将限位开关拨回OFF状态。 结束语 机械手控制系统采用PLC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了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大量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和硬件的接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使用PLC进行控制可以方便更改生产流程,增强控制功能。另外,在实际的生产中,可以设置远程控制,可以利用监控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以提供较为直观、清晰、准确的机械手运行状态。也为维修、故障诊断提供多方面的可能性。 机械手设计论文:仿人机械手的结构设计与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阐述了仿人机械手研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仿人机械手进行了三维建模以及运动学仿真,同时阐明了仿人机械手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仿人机械手;三维建模;运动学仿真 0 引言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而服务机器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尤其是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其原因有两个:第一,世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中国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照顾老人问题即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仿人机器人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中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第二,由于各种灾难和疾病造成的残障人士也逐年增加,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关心和照顾,如果采用专门的人力将严重增加社会的负担。所以对于服务型机器人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有很多服务型机器人,但是没有一个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完成只有人类才能实现的复杂动作,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从仿人机器人的机械手开始研究的。 1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问题 从1960年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制造的造型为两只手指的爪状物开始,为以后的各类机械手打下了基础,到现在为止美国的宇航局(NASA)、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在机械手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我国机械手的研究比较晚但是也做了很多工作,国防科技大学[1]、哈尔滨工业大学[2]也研制出了多指灵巧手。尤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仿人型机器人灵巧手”,2006年5月亮相德国慕尼黑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展览会,以其精美的外观、可靠的软硬件系统等赢得了众多参观者的赞赏,并率先进入了国际市场。 由此可见,目前多数国家和企业高校都在对仿人机械手进行研究与设计,不过现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价格昂贵,实时性不理想,设备笨重,并且大都停留在实验阶段,这些都制约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 2 五指仿人机械手设计 本文设计的五指仿人机械手具有的优势有:采用欠驱动控制方式[3],所以机械系统大大简化,机械手大小基本与普通人手大小一致,便于安装到各种服务机器人的移动平台上;同时每个手指都靠手指末端拉力进行运动,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拉力便可以实现机械手指的人类手指运动方式,结构紧凑、便于控制、动作灵活;材料可以采用塑料纤维进行加工实现,因此质量轻、价格便宜,易于普及;可以采用嵌入式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处理速度快,响应时间短。 本文通过Solidworks对五指仿人机械手进行建模,其单指与整手建模图形如下所示: 图1 单指结构与整手三维建模 本文通过ADAMS实现仿人机械手的运动学仿真,其仿真图形如下所示: 图2 约束添加以及手指运动效果图 3 现实意义 对于仿人机械手的研发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其一,对于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尤其仿人机器人的研究应用,必将对机器人行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二,仿人机械手的研发隶属于制造业,其研制成功与推广,可以增加就业,创造经济价值;其三,其技术的实现可以促进制造业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产品的智能化,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促进制造业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其四,实现服务机器人上机械手的灵活运动与控制,对于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非常有益处,为解决我国社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机械手设计论文:炼胶生产线气动机械手的优化设计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气动机械手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气动机械手的结构进行设计与改善。在 PLC 和气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使其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精准、合理。它由 PLC 控制四个气缸来实现机械手横向和纵向的运动以及气动夹持机构的伸缩动作,利用气动能源分别完成对生产中使用到的工件进行抓取、放置等动作,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特点。 【关键词】气动机械手;气缸;优化设计;PLC 0 引言 炼胶生产线一般包括上辅机(包括胶料、粉料和油料的称量及投送系统)、胶料混炼设备(密炼机)和下辅机(胶片挤出、冷却和称量系统)三大部分。由于密炼机和下辅机之间的胶料需循环返回多次精炼的要求,而气动机械手是传递机构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夹持机构将物料从某一位置和方位,按一定运动轨迹传递到另一位置和方位,且是以空气为介质,具有使用、维修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寿命长等特点,采用气动方式控制机械手机构被很多场合所采用[1]。设计气动机械手的原则是:充分分析作业对象的作业技术要求,拟定最合理的作业工序和工艺,并满足系统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明确工件的结构形状和材料特性,定位精度要求,抓取、搬运时的受力特性、尺寸和质量参数等,从而进一步确定对机械手结构及运行控制的要求。 1 气动机械手的工作原理 图1 气动机械手的运动示意图 图2 气动机械手工作流程图 如图1所示,此气动机械手具有两个弧线升降运动,一个旋转运动和一个直线运动的自由度,将炼胶机的出料搬运至左侧或右侧的炼胶机上。机械手的动作除了左右旋转应用电机控制之外,其余全部动作由气缸驱动,气缸由电磁阀控制,整个机械手在工作中能实现上升和下降、左转和右转、夹紧和放松的功能,是目前较为简单的、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气动机械手。 在主臂立柱底座上安装电机以便控制其回转自由度。小臂a与主笔立柱之间用气缸A控制连接,以便控制小臂a的弧线升降。在小臂a与小臂b之间采用气缸B连接,以便控制小臂b的弧线升降,在小臂b和夹持机构之间采用气缸C连接以便当小臂运动时夹持机构在气缸C的作用下能保持平稳的运行和垂直度,气缸C的充放气特性以及运动轨迹根据气缸B和A的充放气特性来决定。夹持机构的开合和夹紧由气缸D控制。将气动机械手的零点(原始状态)定为开始工作位的回转限位、升降限位、伸缩限位及放松状态。气动机械手为实现移料动作,需要完成如图2所示的工作流程图。 2 气动机械手气动回路的构成及原理 气动回路主要是由气源、各种控制阀以及执行气缸等组成,下面介绍回路的关键部件-执行气缸。 执行气缸包括连接主臂立柱和小臂a的气缸A,连接小臂a和小臂b的气缸B,连接小臂b和夹持机构的气缸C,以及控制夹持机构的气缸D。由于不同的气缸控制不同机械结构,其输出力也不同,所以四种气缸的型号也不同。同时要求气动机械手能够在升降过程中任意位置实现精确定位,精度要求为 1mm以内。由负载性质及气缸运动速度选定负载率β值,即可求出所需的气缸理论输出力P=F/β。 气缸D所控制的夹持机构和物料最大重量约为50kg,气缸C所控制的最大重量约为55kg,气缸B所控制的小臂b的最大重量约为70kg,气缸A所控制的小臂a的最大重量约为80kg。 一般来说,气缸可以保证起点和终点的定位精度,因此,对于夹持机构Z轴方向的定位,应用一般的气缸就可以保证其定位精度和使用要求。而对于小臂a和小臂b的升降精度要求,则可以使用 SMC公司一种新型CEI型气缸,在结构上增加了位移传感器件,使之与气缸浑为一体,整体结构紧凑合理,设计新颖,提高了气缸位移监测的性能,CEI型气缸在杠杆的两侧刻有细纹磁栅,当气缸左右移动时,位移传感部分将以双向脉冲方波形式输出能够实现中间任意位置的定位[4],而且其定位精度可达到1mm以内,因此,应用上述气缸可以满足小臂a和小臂b的升降定位精度的要求和使用要求。根据以上原则和条件,详细选型见下表1。 总体气动系统原理图如图3所示。气源首先经过滤减压阀处理,通过相应的电磁换向阀后进入各个气动执行元件。 图3 气动系统原理图 1、2、3、4―2位5通双电控电磁阀;5―气源处理组件;6―气罐 3 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配置 根据机械手运动仿真方案,机械手的循环动作依次为:上升正转下降伸出夹紧上升反转放松缩回反转下降下一循环。为了根据实际工作环境确定机械手工作时磁性限位开关的位置并调试机械手,对机械手的每一动作设定一个手动控制按钮。同时,为了保证气动机械爪工作时,整个机械手只能执行其一个动作,需要在程序上设计互锁功能。气动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器,电―气控制元件、气动执行元件、稳压气源、传感器和接口电路组成[2]。控制器一般指计算机、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等控制器件,气动执行元件常用的有气缸、气爪、控制阀等,传感器一般指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接口电路指控制器与控制元件、控制器与传感器之间的接口[3]。 气动机械手有两种控制方式:操作面板控制和个人计算机控制,两种控制方式均以 PLC 为主要控制模块,其中个人计算机控制要求 PLC 与上位机实现有效通讯,通过上位机程序的改变来实现 PLC 程序的更新与运动参数的变化。为了实现气动机械手操作面板控制和个人计算机控制两种操作方式,拟采用PLC 为下位机,PC 机为上位机的控制模式,PLC 与 PC 机之间通过 RS232 协议实现通信,完成控制过程中的数据交换[5]。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运行方式是循环扫描方式,而非顺序方式,因此任何一个气缸在条件满足后即开始动作,在机械手运行中遇到突然停电时,可以关闭气源,对工件进行处理, 来电后重新初始化各项个元件与程序。 我们所要控制的系统中,有8个行程开关信号、一个按钮开关信号、一个由定位系统动作结束发出的信号共10个输入点,因此我们选用了西门子S7-200系列CPU224型号PLC,它有14路数字量输入点和10路数字量输出点,具有体积小、处理数据和通讯能力强、存储器容量大等优点。基本位布尔运算执行时间为0.22μs,用户存储器容量SK字节[6]。而且它还具备6路30kHz单相高速计数器和2路20kHz高速脉冲输出可以分别用来接收旋转编码器信号和直接控制步进电机运行。有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高速计数器模块、位置控制模块、数据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等,可以实现模拟量控制、位置控制和联网功能,在功能上完全满足了控制系统的要求,并留有一定数量的FO通道作为照明电路和其它储备用途。 4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气动机械手的执行机构和驱动系统的原理并进行了设计,采用气动驱动作为机械手的驱动方式,通过分析设计执行气缸及其控制阀等模块,以满足相应的动作要求,根据气动机械手的功能要求绘制了机械手的控制系统流程图,使机械手能实现多点连续的控制,同时分析气缸C和气缸B的充放气特性,以便优化两者的先后动作,再结合S7-200可编程控制器,使气动技术在顺序动作的逻辑控制系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的问题 迈入21世纪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想要促进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解决以下几项问题: 1企业实际需求不同,抬升了成本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处在一个综合的领域里,独立性还有待完善。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只能结合目前的技术成果,再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设计成果。从而有的环节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成本,最终工程总的经济投入也就增加了。而且,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整个工程的的完成效果。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效率甚至决定着一切。所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更要紧跟效率的步伐。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要想在这些企业中脱颖而出,效率的提高可见显得十分重要。那个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设计出更让人操作简便,更让人明白的设计,在离成功的大门前就会胜出一筹。哪个企业效率低下注定就是失败的。这个时候,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品就得到了检测。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施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初在工业中形成,并得到了发展与建设。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蔓延到商业领域,商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是很重要的一步。由于目前,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各企业使用的信息传递产品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数据之间的传输和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营成本。所以,在今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工业发展的有力助手,它的的发展能为工业,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与建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前进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把问题慢慢解决,逐渐的去改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定会在世界上立足。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 目前的企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上都是因企业而宜,不同的企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二来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定要突破技术环境的难关,有步骤,有计划的去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首先,在设计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要设计的行业及用户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开发目标。然后,确定设计方案,方案要涉及到实施,运行,维护等每一步骤的完成,同时,运行成本和运行时间也要提前预算好,一定要控制在企业运行的范围内。此外,还要注意商业项目运行的特点以及终端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后做到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统一独立的平台,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2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 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商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准确性和安全性的保证。一个企业包括设备控制,技术监管,企业管理等许多步骤,要想使这些步骤得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就要使这些系统通过网络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通用网络系统,使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得到高效,快捷的交换,促使整个企业的优化发展。 3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标准对接 只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能够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对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系统传递信息才会更安全,更高效。所以,在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从而减少开发工程的时间和费用。 本文作者:刘海蛟 单位:哈尔滨哈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兴起带来的出口利润增加,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的兴起的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逐步恶化,青壮年比率在人口占比中逐渐走低,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工业所需的巨大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有限的矛盾,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应运而生。本文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起源和发展着手,剖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分析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这些发展困难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能够跨入一个新篇章。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意义;发展难题;解决措施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促进剂,是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工业,以求获得快速的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历过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随着机械工程和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便考虑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一种能够为电器制造也服务的科学,于是便诞生了电气工程。(2)第二阶段:随着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工作者又将这一学科的优势有机结合到电气工程上面,通过微波和无线通讯技术对机械的控制,来使机器完成生产工作并满足生产要求,这便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带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3)第三阶段: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的优势也被利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来,于是便出现了通过计算机编程并远程控制机器完成生产工作的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工业生产流程。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意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并融合全球最新科技的过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无论是一个断路器的设计,还是整架航空航天器的研究,都少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身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车间空间得到节省,也减少了车间内人力物力的配置,很多机械产品的加工不再需要工人来动用原始的手工劳动,而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直接控制,这样,一个会控制电脑终端程序的工人便抵得上好几个人力工,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节约。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是可以使生产车间完成流水线的全部生产任务,包括生产零件,组装,包装,流动,检测等整个制造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发展难题 尽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一起很迅速,但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1)电气工程应用的能耗问题。所谓的能耗问题是指来源于电气工程设施的建造和安装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当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建造和安装布置控制设备是必需的,因而这部分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为了降低成本,便只能从降低能耗方面着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照和温度调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还要考虑到系统耗电与厂用耗电的关系,电网的布置等问题,在诸多环节的能耗问题实在值得关注。 (2)电气工程应用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中,有很多工厂为了完成机电一体化控制,但又考虑到成本的节约,放低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使得建造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这样做会导致低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降低,更可能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故障频出,发生灾难性的事故。 (3)数据传输的不方便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对于所编应用程序的控制,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仍然处在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的尴尬状态,还没有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很多应用编程及其有效接收设备并没有国家标准来统一,在商业化的运行中,厂家只能购买某生产商的一中机型来进行控制运用,而不能完成不通机型之间的信息传递,这对商业化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4)电力控制系统的完善效率对工程进度的制约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用来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然而要想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便得结合实际的机械操作流程编写相应的程序通过计算机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同一工程,由于编写程序不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就会有所高低,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工业生产的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 4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方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气工程,另一便是自动化控制;因此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便要从两方面着手,通过实现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有机的、高效的结合来更快更好地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从电气工程方面:从上文问题分析可知,电气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消耗问题和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有效的措施便是企业和政府一起协商制定严格规范的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并且一切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违者必究;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要照搬一般的施工流程,而要根据实际的施工地点的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后再施工。并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要严格按照标准选择适应的材料,施工完成后要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检修。 (2)从自动化控制方面:自动化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数据传输接口不统一,控制程序控制效率有高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的程序设计人员应不断优化反馈设计,完成精简有效的高质量程序编写;然后将最优质的程序在企业内或者行内推广,从而使整个企业或者行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要想设计出优质的程序,设计者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工程的运行流程,通过精简和优化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政府也应该在行业内制定相应的通用的程序接口,能够让优秀的程序设计在整个行业内流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传递和竞争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国家各个领域均得到飞速发展机遇,电气工程发展更在其中占据领先地位。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科技发展某种程度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同时,自动化渐渐变成促进电气工程可持续发展力量源泉。电气工程在进行施工中结合自动化新兴科技,不单对电气工程提高工作效率十分有利,还可减少生产过程各类事故的发生几率,让电气工程更加快速稳健发展下去。由此,相关从业人员务必结合行而有效解决对策应对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理解电气自动化有关技术内容,从而确保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 问题 解决措施 1前言 伴随时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生产中电气自动化被广泛普及应用,变成现如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电气工程自动化属于一类综合性学科,不单包括机电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内容,还包括网络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技术。从电气工程角度出发,作为各类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前提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另外它对于工业行业健康稳定前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如果未能及时解决此类问题,那么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将会对国民经济及电力事业发展造成致命打击。本文对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主要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统一系统网络架构。构建科学有效自动化电气工程系统是自动化建设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众多相关企业当中,因为缺乏统一系统网络构架,容易造成众多企业拥有不同网络架构,限制电气自动化进一步发展。另外因为系统缺少兼容性,造成企业软硬件交替途中,因为接口众多使得信息数据达不到共享标准,自动化电气系统效能未能得以全部发挥出来。 (2)能源不必要消耗的问题。工业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可以说是占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而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对于整个工业生产都有着决定性作用,渐渐变成如今工业生产科学合理运行前提保障[1]。尤其伴随智能化工业生产水平日益提升,各类先进设备也被引进工业生产当中,不但使工业生产总体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对工业行业未来发展还具有一定预见作用。但是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时,还有能源不必要浪费等严重问题存在,不单对全球能源紧缺局面造成更为消极影响,对节能减排愿景达成也没有好处。 (3)质量不达标问题。最近几年,伴随物质精神水平逐渐提升,人类安全意识也明显提升,电气工程建设阶段,人们在电气工程服务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说电气工程服务质量和电气工程使用寿命二者间是具有平行发展关系的,同时和安全使用也不无关系。但是如今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在施工期,因为对建设质量疏于管理,同时缺乏必要安全意识,造成最终过度关注检测结构,但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不利景象,造成质量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不单施工管理无序,具体施工时还不能对质量严格控制,电气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工程建设受到很大制约。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解决措施 (1)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凭借电气工程自动化进程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电气工程自动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应当采取相应对策帮助自动化系统不断得以完善,充分应用当前所拥有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管理目标有效达成。在设备启动和日常运行不同方面,都要力求构建高效工作及管理模式,积极吸收先进管理及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系统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使相关成本费用减至最低[2]。构建自动化系统体系能够推动电气工程事业科学合理发展下去,让不同系统为不同生产需求提供服务,使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能够独立作业。 (2)节能减排建设。进行节能减排设计时,其中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便是设计要建立在实际能源消耗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确保电厂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打个比方,选取电厂中变压器时,尽量选小阻值的,使变压器能源损耗量减下来,就能直接把运行成本降下来,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科学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能使用自然光资源时,绝不使用照明设备,尽可能选择那些高效使用年限长设备,坚持贯彻节能减排原则。要不断对电气工程节能举措进行优化,电气工程整个设计阶段,节能思想都是贯彻始终的,所以要对节能设计实时进行优化。在基本需要得以保障前提下,结合先进技术设备将能源损耗降至最低,满足节能减排发展对策,另外对促进电气工程长足发展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3)对网络结构充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阶段,网络结构其功能与结构对于整个系统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这里所说网络结构能与不同管理系统存储数据自由交换,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安全性与高效性目的,同时这也为网络结构最为重要功能与价值体现。除此以外还要把电气工程自动化有机融合到其它领域与行业当中,加强对技术系统和生产设备监管。原因是通用网络系统要在处理完不同数据信息后对相关资源配置情况予以贯彻落实,所以在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统筹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可以快速安全传输数据信息,让网络结构真正实现互通互联效果。 (4)综合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电厂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性,从而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保驾护航,为此要综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水平。打个比方,电厂可定期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吸纳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加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管理团队科学建设效率,多从那些成功企业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打好坚实铺垫[3]。除此以外,要加强建筑材料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由基础与源头保障电气工程质量。要明确相关材料来源,以使所选设备满足实际发展所需,材料防潮工作应积极做好,尽可能杜绝材料损坏,要加强防火处理,定期派遣专业人员落实质量监管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窥一斑而见全豹,电气工程自动化不单对电力企业收益有很大影响,与国民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也有重大关联。面对该状况,国家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人才充备同时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和创新,除此以外,要积极鼓励那些专业人士加入进来,共同为我国电气自动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孙卓尚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分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发展进入了“电气时代”,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电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庞大的工程项目。而电气自动化兴起与发展,使电气工程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对于新时期工业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要点,对发展现状当中的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以推动电气工程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 1影响 电力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对于包括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一直以来,电气工程都是工业的重要支撑。从二百多年前电力被发明开始,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当前,人们的生活娱乐和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极大的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对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制造”已闻名全球。 2不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生产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待于改进和完善。首先,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从现阶段电气工程的发展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独立性不强,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工业领域的其他行业起到辅助的作用,与其他工业生产方式结合应用。而当前电气工程并没有取得优秀的独立性技术成果,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企业运营当中,自动化水平还不够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优化升级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性的电气设计,有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水平。其次,创新性不足。创新是各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电气工程才能做到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往往都是在原有电气设计的基础上,相应的予以改进。或者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电气自动化水平始终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国外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遵循其先进的理念,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情,自行进行设计,充分做到创新,进而提升电气自动化水平。第三,安全性不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除了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商业领域也创造了不小的价值。但是商业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可以通过通用网络系统以及数据标准对接,以实现商业数据信息的安全传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数据传输效率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对于现代企业运营以及工业生产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展前景 通过独立的技术研发、系统网络的建立以及对接标准化的对接,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都相应的得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社会的未来。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决定着工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领域。将科技元素融入到电气工程当中,能够有效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水平,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开拓更多更广的应用领域,而不仅仅是在工业生产当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在电气工程当中也得到有效的应用。社会生产建设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电气工程在过去的百年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电气改变了世界,对于未来而言,电气工程还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结语 电气工程的发展对工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元素的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将社会生产建设带入到新的阶段促进着包括工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行业的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针对包括自动化水平较低、创新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有着十分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雪松 单位: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机修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 0引言 我校是一所由重庆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本着“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秉承学校的宗旨,遵循“适应需求、服务行业、类群集聚、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强弱结合,以强为主,以弱助强;高低兼备,侧重高压;重专业基础,强学以致用”的专业建设理念。目前,我们专业紧跟学校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步伐,为了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研究与探索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大量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并行、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地位 为了构建良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确定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其基础和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构建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多次对相关企业和部分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嵌套递进、自学创新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构建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独立到融合、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三层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3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创造新型开放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自学创新的环境。增加实验环节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实验环节的课程所占比例增加到70%左右,并且将实验环节的课程学分设在0.5~1.5学分之间。实验教学体系按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三个层次构建,以实验技能和目标整合为实验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项目又按基础、设计、应用三个层面构建。为了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最近几年,本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着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可扩展的原则,陆续改建了电工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单片机实验室等;新建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增加师生到实验室的机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我们逐步改建或新建3~4个具备智能管理功能的高标准开放型实验室。 3.2实习环节 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与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可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获得本专业相关的实际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模块。专业认知实习(一)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专业负责人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如电子工艺实训中心、工程训练培训中心等);专业认知实习(二)安排在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华能珞璜电厂、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判断技术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两周,其形式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自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集中毕业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湖北宜昌葛洲坝电厂培训部和重庆铜梁威斯特电梯有限公司。 3.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作业,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目前我校本专业安排了8门主干课程设计,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均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选题,1~3人为一个小组,2周内完成。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仿真和硬件实验室,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努力开设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方案论证、系统设计、器件选择、组装调试、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4毕业设计环节 整个教学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它是学习知识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高的职业能力。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校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学习的模式,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设计资料,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指导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缩短其适应工作的周期;为了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和质量,限制了每个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并聘请了部分有工程背景的外校老师,规定了每周与学生见面指导的次数,同时采取电话、微信、QQ、E-mail等辅助方式进行随时指导。 3.5第二课堂环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活动的重要补充,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学术社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等。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社团在本专业已蔚然成风,并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成绩斐然。科技社团成立教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以自拟项目或参加竞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打造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平台。社团的学生们既能在学生中有条不紊地自主组织和推进各项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与实体的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活动赞助经费,承接小型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项目引导、竞赛驱动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竞赛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学生从立项到收集资料,从确立方案到动手制作、组装、调试,从一次次失败到最后成功,带给学生的是坚持和自信,为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6“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以及“老带新”方式来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制定并落实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工程实践,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15~30天时间到校外参与实践,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与科研、工程技能与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学、实践科研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合作企业中积极参与或独立承担企业技术指导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具有较高“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3.7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 实践教学教材与教学大纲建设也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构建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赋予了新内容以及实验室引进了新设备等情况,我校本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较高水平的实验、课程设计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学校提出严格的要求,由学校安排校内专家进行审核,保证了实践教学大纲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我校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教材基本上是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直接针对我校的具体设备和实践要求,并且随着它们的改进而不断修订实践教材的教学内容。 3.8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需要加强监控和严格考评,建立一套多层次、多阶段的立体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多层次包括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单位等多个监控和评价主体,各层次主体各司其职。学生如何体现作为监控和评价主体之一呢?例如改革对课程设计、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法。即采取平时考核(占40%)、设计/实习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答辩整个过程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学生组成答辩委员会,由学生自主完成答辩过程中的组织、提问和评价等工作。这样既考核了掌握知识情况,又考核了综合能力,更注重培养了创新精神,极大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见解。而对实验环节则采用“学生签名—学生做实验—老师检查实验—老师点名”的管理方法,杜绝了学生偷懒、不动手、抄写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也相应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4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也不断地深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了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充实和完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罗平 王丽芳 刘胜芬 郑学娜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达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为电力网理论和控制理论,而主要依赖的技术手段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发的目的就是可以用最少的劳动力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总的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产品操作、控制和监视等能够在无人或少人的情况下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相关的工作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是得益于这些优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很多行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当中 目前,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被很多行业认识和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和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等。大大提高这些行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平台向 开放化的分析发展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相关的标准,从而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编程接口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设备的通用性。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仅有利提高代码利用的效率,而且编程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这还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现了分布式应用是技术的一大进步,不仅可以为整个生产现场的设备应用提供便利,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修理更加简单便捷。(四)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相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逐渐实现了融合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一)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断向前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发展离不开人,人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发者和操作者,对其应用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才能提高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竞争力,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的质量。因此,为了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变的更加成熟,各个行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三)建立统一而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 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仍然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不同而建立起来的,这样就会导致系统的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并且会造成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定会建立统一独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平台,当然在建立这个系统平台时,仍然需要兼顾企业的经营目标等一些方面的要求[2]。 (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不断得到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需求程度日益提高,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一定会顺应市场的需求,加强对产品自主研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不断得到创新。 (五)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结构 要想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就必须要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向通用化方向发展。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可以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结构之间更加畅通的传输信息,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消除信息“孤岛”的问题。另外,建立通用化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也是优化社会资源的必然要求[3]。 (六)向低碳清洁方向发展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资源紧张问题的不断凸显,全社会都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顺应这一时展的潮流,逐渐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结语当今社会,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虽然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龚成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0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于我国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小的影响方面包括人们生活中应用的电灯,大的影响方面包括我国的军事领域和航天领域。站在专业化的角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深入分析,自动控制理论是基础,前沿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电气工程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构成成分。本文就是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1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诞生至今,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电气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逐渐发展,有着较多的延伸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等等。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器件由以往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渐渐发展到今天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在我国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金属冶炼、船体推进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中国电力能源的消耗每一年都有所上涨,根据科学数据统计,我国每一年电量要比前一年上涨百分之十。在二零一三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进一步扩增,已经近似于十三亿千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电力领域正在朝着大容量、大电网的方向进军。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我国电力系统的调度、控制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对我国电网的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控,更够更加的促进电力系统调度和控制的统一化,能够实现电网信息的一体化,能够有效的提升电网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1]。电力系统以往主要应用的发电方式就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但是以往的发电形式对于能源的消耗十分的严重,对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我国传统的发电方式对于不可再生能源有着过多的需求。如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注重于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如何开发新能源,并且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渐渐成为电力学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和最佳控制理论在我国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我国电气领域已经渐渐体现智能化、信息化,而且能够自行的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和诊断,而且还具有计算机仿真建模等前沿功能。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无论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还是我国个人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舞台中站稳脚步。学科技术不断更新、改革、发展,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平台也取得了十分有益的成绩,电气设备的运行周期被缩短,设备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PLC工业控制技术,还有单片机技术等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使得我国工业控制更加的科学化、智能化、先进化。而且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建立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集成控制系统,为我工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的诞生使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控制系统更加的方便,而且草果十分的简单,还能很大程度的减少成本花费。对于资金投入的控制是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十分重要的内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就是为了能够减少工业的资金投入,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2]。 2未来我国电气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电气领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已经取得课十分优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特别是一些非常前沿的核心技术只有发达国家掌握。所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要注重对于技术的研究。使得我国也能够掌握前沿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的主权。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所以对于高新技术科学研究人员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研发团队,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发展,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些设备操作人员因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设备运行不当,同时也对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自动化技术会与数字化技术良好的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渐渐会实现通用化,通用型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保证了企业网络结构各个控制系统之间信息的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时的对设备进行监管科控制[3]。 3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各项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很多前沿的核心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电力系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渐渐都会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自动化系统,经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自动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号段进步,并且将其具有的特性全面的发挥出来。 作者:张海波 单位:邵阳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探究 0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深化了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21世纪以来,社会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步伐迅速,诸多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的不足在深化发展的进程中,表现的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其应用价值。因此,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环境,夯实发展的基础,对于新时期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而言,是十分必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也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诸多领域。无论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都突显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平台日益成熟,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逐步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但从实际而言,我国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完备,缺乏独立性的实现。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认识发展问题、分析发展问题,对于推进发展至关重要。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的领域之中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尚未形成独立性,处于综合领域之中的技术形态,不仅弱化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而且增加了应用成本。对于不同的电气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都存在差异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针对实际需求,以更好满足企业及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 1.2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不高,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 创新是新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的现实尴尬,仍是制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呈现出“大锅饭”的发展形势,缺乏技术的导向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脱离现实,滞后于电气工程改造建设的需求。无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设计,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当前“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支撑。 1.3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等领域之中。随着应用领域的逐步广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直接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效应用。从实际来看,信息在传输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存在差异性,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数据对接尚未形成标准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应进一步注重数据标准化对接的方向发展。 2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策略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实现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形态,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迅速,但在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及数据标准对接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强调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着力于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强调创新推动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笔者看来,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充分做好并有建设性的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价值 不同的企业及工程建设,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有不同的要求,强调技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方案设计中,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突破鲜有技术难关的基础之上,实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1)在设计前期,要针对用户及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明确开发设计的目标,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发设计的实效性; (2)设计方案要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实施、运行及维护等环节,要做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运行成本,规范并实现科学化运行。是某城区配网自动化设计中,城北线环网柜改造方案。从中可以看出,该城区117线环网柜未配置DTU。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改造中,通过增加站所DTU柜,并完善环网柜内CT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也就是说,方案的设计、实施,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性; (3)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在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运行成本的最小化,更契合各方利益的追求和质量的保障。 2.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节能优化 在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是新时期狠抓落实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建立通用网络系统,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并且,无论是技术监管,还是设备控制,都需要依托于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确保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通用网络系统的建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着力点,不仅是各系统数据高效的交换传输,而且优化了发展的内环境,对于创新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某电网改造中,骨干网组网配置图。从中可以知道,通过在A边站和D边站中接入一期PTN10GE核心环网,进而实现骨干网的网配优化与调整,确保通用网络系统的完备性。此外,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实现电气工程节能设计,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提高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实现节能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应注重节能设计的落实。特别是对于高消耗的供电系统,应依据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合理选择。通过选择绕组阻值相对小的变压器,在减低电流损耗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变压器的运行成本。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工作的有效落实,更需要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切实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2.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夯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基础 当前,尚未形成标准的数据对接,导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在信息传递中面临诸多的问题。特别是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制约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首先,在与外界建立接口的过程中,应确保接口的无缝连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及实时交换。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而且也是系统控制及制造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在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远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等内容,都强调数据对接的重要性。当前,数据对接缺乏标准化,影响接口的有效建立。因此,应以创新为导向,立足于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做到信息化、科技化和开放化;再次,接口的完美对接,是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元素,对于减少开发时间及费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技术的完善与创新,以夯实发展的基础。 3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化发展的基础、加快发展的步伐,都是新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建设性的优化发展的内外环境;其次,注重创新发展的导向性,切实做到: (1)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独立平台; (2)建立完备的通用网络系统; (3)建立数据标准对接.从本质上,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持续发展。 作者:韦星 陈余寿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以及电机电器技术信息,还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网络控制技术。就电气工程而言,它是我国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以及前提,此外,它还是我国工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严重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本文就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有关论述,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电气化领域的发展。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1能源消耗量过大 21世纪的今天,电气工程在我国工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我国工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重要基础以及前提。随着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科学的电气设备被用到了工业生产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保障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能源消耗量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带给人们的只有无穷的压力,此外,它还会影响我国有关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限制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度不高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已然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它代表的是未来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受诸多因素比如起步较晚、独立自动化等的影响,这种集成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使得系统内各工程、各系统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连接。长此以往,我们就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二、解决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2.1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质量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首先,就电气工程企业而言,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电气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管理,要让企业上下(企业管理者、员工)充分的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要切实提高电气工程企业施工队伍的水平。可以通过展开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技术以及理念,最终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针对建设过程中有可能使用到的各种材料,要确保其质量。企业可以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材料的,此外,还可以安排专业的管理员定期的展开施工材料抽查以及检验工作;最后,管理人员要切实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整个的施工工程要严格按照施工的有关规范进行,既要确保施工的质量,也要适当的对整个的施工进度进行调整,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电气工程的顺利施工。 2.2努力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 上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论述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有关其停业要能够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健全并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系统,进而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可靠、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以及自动化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先进的技术运用进去,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此外,在电气开机以及运行的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与之有关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将那些现代的先进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思想应用到系统中去,不仅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开发,还可以实现电气工程企业的良好发展,提升电气化自动化平台的独立性。由此可见在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融入先进管理模式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它需要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不断落实。 2.3重视引进并培养专业的人才 电气工程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程,涉及我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还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为此,国家、社会等给予了其高度的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问题,这种短缺严重限制了电气行业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促进电气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呢?本文指出,人们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企业,要想实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性、高素质的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当然,这种人才不是企业想有就能够拥有的,它是一个目标,需要企业通过长期的培训以及社会实践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关系到电力厂商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经济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以及相关单位要能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的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制定完善、科学的制度,此外,要切实加强相关的质量管理并努力的建立系统的自动化体系,最后,要重视培养并引进那些专业的人才,旨在更进一步的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作者:王存 单位:江苏金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组成问题。 电气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在整个房建工程使用中,整体电能的使用、供给与分配,也包含了用电及供电两个系统的重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则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基础上加上电器信息系统。但在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往往会遗漏此系统,考虑的不全面,没有对整个房建系统的问题进行思考,直接导致了设计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的长远发展性比较差。 (2)控制问题。 在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时,包含着三种子系统:第一,进排风控制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调节整个房建工程中的空气,改善空气的环境,由新风和空调两个机组组成;第二,供配电控制系统,其主要是对整个房建工程的电气进行控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抢修;第三,排水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出现火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在设计与施工时,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说设计不合理,没有进行整体的考虑,达不到施工的质量要求,因此,在设计时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做好施工的管理,保证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质量。 (3)安全管理。 安全是任何电气工程施工时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重要方面。但进行施工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如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程序部队,没有按照方案施工等问题,最后导致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是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安全管理为题是非常关键的,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安全问题都要放在第一位。 2发展趋势 (1)专业化。 房建电气自动化有很多专业不到位的工作人员,其培训力度不够。这种问题的出现说明了该企业的管理者对专业化地不重视,认为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简单,从而忽略了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施工人员专业的培训。所以,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施工中,应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专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培训,不仅让工作人员掌握操作过程,还要确保工作人员能对运行中电气自动化出现的问题自行解决,把电气自动化的故障影响降到最小。所以,对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专业培养很重要。 (2)平台应用。 只有运用统一的系统应用平台,才能够在进行房建电气自动化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设计、调控、运行与维护等,节约的成本的投资。进一步的实现统一系统开发平台,才能保证应用平台处于独立的状态,满足客户需要的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所以,统一的平台应用系统在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3)技术性。 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即使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施生产基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加强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人员的技术要求,尽快解决房建电气自动化在技术上的应用问题。 (4)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企业或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安全生产的防护措施。但是,我国有一部分的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的投资就减少了对安全方面的防护,导致发生了很多的安全事故。 (5)创新性。 只有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满足不同领域的不同需求。只有创新才能加快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但是在进行创新时,应对引进和吸收的知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6)通用性。 保证房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通用性,对企业管理和监督有很大的作用。若是没有技术的通用性,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行,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7)市场化。 对房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要注意对市场工作的调研分析和社会的竞争合作,及时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改进。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技术与研究的资金投入,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与社会的经济需求。 3发展建议 (1)建立平台。 现阶段,我国的房建电气自动化技术都不同,这不仅增加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筑的成本,还阻碍了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多以,房建电气工程企业应建立一个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独立平台,从而顺利的开展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施工方案。第一,在进行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前,施工人员应了解其特点,确定房建电气工程的工序。第二,在确定电气工程施工的方案时,还要考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陈本投入。第三,在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客户的需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平台,减少运行成本。 (2)建立网络系统。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通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还能提高电气工程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房建电气工程包括设施的控制、技术的管理和企业的监督等方面,因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网络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3)建立数据对接。 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保密问题,过程中资讯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保障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只有建立数据标准对接才能进一步保证其保密性。所以,在目前的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建立数据的标准对接,能有效的减少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施工的时间与成本。 4结语 在实施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中,应以长远性为思考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房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性。此外,在房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在生产时,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出现安全性方面的缺陷。建立网络资源系统有利于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效率,为整个房建电气工程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前景。 作者:李灵耀 单位:宝鸡市旧城改造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模式趋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各大高校之间普遍存在着仿照以及抄袭的现象,大多数学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唯一的差异就是就业的区域以及层次等。各高校的培养模式还是以学分制为主,学年制为辅,与以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多雷同,只是在专业选修课上存在些微差异。 1.2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锻炼,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精英教育正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很多青年教师都走上了教学第一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且大多是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充足的锻炼,缺乏创新能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1.3素质教育尚不到位,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一直大力推行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在高校中,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加入了一些人文素质选修课程还有第二课堂活动等,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实际上,大学的学习依旧是以考试为中心,素质作用仅仅是点缀,因为,为了做好素质教育,建立切实有效的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教育品质的有效措施 2.1树立人才培养质量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在结合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以人才特色彰显专业特色。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要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进行专业核心化整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树立学生为行业服务的思想。在实践训练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进行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在学习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改变以往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标准。 2.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高校要积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研究,合理确定不同课程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专业核心平台+模块”,“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在满足基本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内容改革要深入调查社会对电气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及时开设一些能够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大力推进教材改革,及时吸收电气领域的新研究和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需求,采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教学与生产接轨 很多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践训练中心和实习基地,但是实训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学生无法得到充足的训练和锻炼,走入社会之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因此,高校要不断重视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其配备设备以及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接轨,还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走入企业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等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2.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建设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成才为中心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和老师间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鼓励教师吸收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并对在创新活动和学术科研中表现良好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以及名人讲座等,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借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高校要围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要不断扩展人才引进手段,重点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聘用重点大学刚退休的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高校要支持教师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并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或者基层管理机构挂职学习的机会,以增加教师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建设一支具有相当学术水平,既能从事课堂教学,又具有实际创新创业能力的双栖型师资队伍。 3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在市场竞争以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勇于改革,抓住机遇,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结合学校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作者:周琦越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面对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电气项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的显著意义,不过它在具体开展的时候也面对很多的不利要素,有缺陷存在,这些缺陷在一定层面上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进步。接下来作者具体分析了电气项目面对的不利现象和问题。第一,自动化的能力较于发达国家来看相对较低,效率不是很高,明显的影响到单位的进步。对于电气项目来讲,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提升效率。当前时期,电气项目和自动化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由于单位的性质和自身的能力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它们在使用电气项目的时候水平也不相同。因为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较低,单位要想在整个的领域之中获取成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要想获取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好系统设计工作,获取优秀的自动化体系,此时才可以明显提升效率,获取很好的发展。通过分析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不能继续发展主要是由于本身的电气项目和自动化的能力不高,效率不好等问题。第二,花费的资金增加。我们国家目前的电气项目获取的发展,都是靠单位工作者在本单位不断摸索研究获取的。此时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以及物资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费用成本,导致单位的利润降低,因此无法获取稳定的发展。第三,信息传输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电气项目不单单存在于工业范围内,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以及航天和商业等范围。由于商业领域等对信息的安全性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所以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传输是非常顺畅的。但是在具体开展工作的时候,由于每个单位都是结合本身状态建设的体系,因此在信息交流的时候会导致信息不一致,干扰到信息传输工作的开展,最终使得项目的运作资金变多了。 2.带动电气项目发展的相关措施 电气项目在当前时代有着非常明显的存在意义。它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的进步。虽说我们国家当前的电气项目还面对着一些问题,不过总体上来看还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工作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处理存在的不利现象,尽自身最大努力发展自动化。接下来具体分析几个应对措施。 2.1建立完善的网络 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主要是因为它不但能够确保信息传输顺畅,还能够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如下内容进行。首先单位要把此类技术要素融合到一起,此时就必须依托统一的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和系统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无阻,这就保证了自动化系统的快捷和高效性,从而促使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立通用的网络系统在促进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 2.2创建统一独立的平台 由于电气化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都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而建设的,因为每个企业的应用水平不同就会出现系统通用性不强,没有统一独立的平台,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应用和维护成本投入。所以企业在建设系统时就应该要求和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突破这种兼容性不足的技术障碍,制定详细的计划,按照步骤设计方案,在方案设计之前我们要做到对企业用户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并拟定初期目标;在方案确定之后还要控制好预算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保证整个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能够完成。同时要注意满足终端用户的要求,建立统一独立的系统平台,减少企业成本。 2.3数据对接标准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在工业领域已获得长足发展和完善,也在商业等其他领域得到发展,所以数据信息的流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数据传输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要实现数据对接的标准化,这就大大减少了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投入,也减轻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兼容性障碍,数据对接的标准化建立推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统一,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2.4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电气人才 虽说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电气项目和自动化有关专业,不过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所需的资金太多,加之从教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是很高,导致该项教育发挥不出实际的意义,无法获取高品质的电气工作者。很显然没有优秀的工作者,我们就无法开展好电气工作,就无法带动行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时期,作为高校必须要认真的进行教学投入,要引入优秀的工作者,提升从教人员的专业水准,扭转轻教学重科研的教育现状,鼓励师生开展更多教学相关的研究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高水平、德才兼备的电气人才。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被应用到多个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角色,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研究其中的不足,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有力的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推动相关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崔文 单位:绥芬河市政工程管理中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问题及对策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 1.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成本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电气工程类用品涌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娱乐场所大量的照明措施,城市街道的大量路灯,各个城市冬季的供暖器材。以及供暖所需要的相关石油能源.但是部分地区引进的器材不够质量,现有的技术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大量电力资源的浪费,无形当中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同时相关石油利用率不高,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环境污染物,使其产业在完成相关工作后还要花费额外的资金去进行环境的治理.无形当中造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本的增加。同时,电气工程引进的各类技术装置不能满足当地环境或者生活的需要导致了资源没有合理化的利用,又大大的抬高了成本的价格。所以在很多方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有着许多的成本问题,相关企业和部门必须对这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 1.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技术问题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中,技术的不足,资源信息的不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问题。使之中小企业在信息的传递中出现断层,导致了电气工程水平的降低.同时,由于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起步比欧美国家更晚,导致了各个企业之间处于独立的自动化状态,没有达到资源的共享。再加之各个企业网络构架的不统一,无法建立高效的快捷的自动化系统。系统的集中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传递的速度慢。使我国的自动化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影响了通过软件或硬件进行的信息交流,严重阻碍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电气工程的发展中,相关监督部门们只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在监督方面没有拿好尺度,导致了一些技术不过关的企业也进行了相关工作,从而导致了生产出产品的技术不过关等问题。阻碍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正常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1.3企业中电气工程人才流失问题 在电气工程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单有物质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具有相关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也尤其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不同企业对于专业水平的要求不同,这就导致了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没有被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而电气工程由于要与其他大量技术相结合,而具有全面技术的人员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选择上出现了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同时电气工程又是一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大量经验的一个产业,单单学校或者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够的。人员必须要在社会工作中不断的结语问题,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而往往在社会上能做到这种工作的人又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部分国内公司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各大公司之间的人员处于源源流动的状态,又有部分国外企业重金挖掘人才,导致了企业人员无法达到稳定的结构,导致了市场的不平衡,造成了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2.1电气工程的节能优化 为了应对电气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成本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电气节能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如将娱乐场所的部分led灯转变为节能灯,减少电力的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在城市街道建立起太阳能路灯,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消耗,减少在使用电气工程的用品中能量的浪费,运用先进的智能设备来提高电气工程中的效率。将自然的能量浪费降到最低,促成整个经济的全面提高,解决成本增加的问题。 2.2实现电气工程的信息共享化 由于在电气工程中技术不足,资源不共享的问题,使得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结构(即将不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达到资源的共享,实现电气工程的开放化,无疑会使各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让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信息和其他行业自动化技术信息相结合,可以使资源配置工作更加完善,行业间的进步更加迅速,实现行业间信息和数据的准确传递,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结构的联通。除此之外,加大相关部门对一些小型企业的技术监督,最大限度的对相关企业器材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技术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行限期整改。最大限度的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2.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由于电气工程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与其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相关集合的一个产业,这就要求社会及学校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加强计算机等其他技术的培养。加强全面的技术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国外企业进行优秀人才交流.如邀请相关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加强本企业人员的各项技术,增加企业人员的实践经验,定期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对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组建一支专门培训的管理队伍。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中加强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其也要注意国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全面注意国际动态的发展,及时让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学习.而且,在平时工作中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策略和制度,如奖励制度,积极表现制度,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度。让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服务.这无形当中会促进员工的发展,减少企业缺少员工及人才流失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3结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问题分析与探究,笔者发现电气工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源动力,电气工程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成本的提高,技术的不足,人才的流失,更阻碍了电气工程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但只要各个企业加强资源的共享,网络结构的开放,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进行国际的人才交流,那么我国的电气工程定会有所提高,并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新突破。 作者:尹大勇 单位: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 一、电气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能源问题。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能源问题主要集中在节能设计与使用方面。随着电厂的发展与改革,电气工程管理与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不但要保证电厂正常生产时所产生的能源消耗,而且还要保证电厂建筑的日常照明和温度调节等,这使得电厂电气工程质量和能源利用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2)电厂电气工程中的质量与管理问题。在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很多电厂只注重电气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对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监控,从而为电气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同时,很多电厂在管理方面也较为松懈,使得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顺利完成,工程质量和进度也随之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二、电气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优化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的重点在于既要满足电厂在生产中必要的能源需求,又要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例如电厂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可以选用阻值较小或者低耗节能型的干式变压器,以达到减少电流损耗的目的,有效控制变压器运行成本;在电厂的照明方面,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要尽可能的以自然光为主,减少使用照明设备设施,以及采用智能化的、使用寿命长和照明效果好的照明设备。 2)加大质量管理力度,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电厂要充分认识到电气工程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建设队伍的完善和提高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电厂可以采取专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考核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使电气工程建设队伍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又满足电厂电气工程的建设施工需要。同时,电厂要加强对建材的管理,从根本上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例如电厂要注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证明,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做好材料的防潮、防损和防火处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等。 三、电气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缺乏集成性。提高系统的集成性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但是很多电厂的电气自动化仍然处在多岛自动化的阶段,而多岛自动化存在着功能单一、连接不畅和信息独享的缺陷,这对电气自动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网架结构缺乏统一。电气自动化未来发展方向是构建高效快捷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但是很多电厂的网架结构不相同,对在发展中需要借助借助于网架结构的电气自动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不同电厂单位与商家在软硬件的交换中,由于程序接口无法统一,也影响了单场单位数据与信息的顺利传输和交流,使电厂单位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技术过分受到主观支配。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和开发方面,由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论存在差异,不同电厂单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也存在不同。同时,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到技术人员的主观意识和习惯影响较大,也使得电气自动化在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为电厂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四、电气自动化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1)注重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电厂在进行电气工程建设的时候,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以节能减耗作为出发点,注重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同时,电厂还要在电气工程建设中注重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的技术,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使电气自动化的程度得到加强。此外,电厂单位还要建立统一的电气自动化应用系统,实现科学、规范的技术管理,最大程度的提高系统的利用率,降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2)完善网络结构,实现数据转换。电气自动化网络结构的最主要功能为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互换,使电气自动化更为高效和安全,这也是电气自动化的价值体现。因此,电厂要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采用计算机优化和仿真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的手段,使信息技术发挥在构建电气自动化网络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和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电厂在电气自动化建设中要建立和使用标准化的数据传输接口,增加与外界网络连接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到技术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以使电气自动化平台更为开放,可以使电厂之间顺利的完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将强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监控。 五、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不仅关系到电厂的稳定发展和深化改革,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电厂单位要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真正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节能减耗和促进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和自动化控制一体化。 作者:董建设 单位: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平顶山发电分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韶关新丰供电局 广东韶关 511100) 摘要: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自身明显的优势,社会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就目前而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我国需要加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电器工程是衡量现代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社生产中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相对较晚,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水平相对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各类重大技术的突破应用,科技进步带来社会对电力行业更高的期望以及电力体制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把握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最终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的工作效率,促使其健康精益发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电力网以及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念依据,其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研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力支出,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最终提升电气工程工作效率[1]。总而言之,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工程依靠先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产品进行操作、控制与监测,在无人监管与控制的过程中自动化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同时提升工作质量,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具有这些优势,所以,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相对广泛,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有利的条件。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产行业中所占比重。 图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产行业中所占比重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 2.1 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不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具有高效、快速、安全可靠的优势,因此,其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第范围相对广泛,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极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工作效率的重大影响,工作效率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同行业与企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的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有些电气自动设备相对落后,其电气自动化水平不高会直接影响电气工程效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这同样会促使其处于行业竞争的弱势地位。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产业机构的过程中,自动化应用水平不高的企业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图2为自动化设备。 图2 自动化设备 2.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投入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以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状况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企业要积极探索技术和经验,想要实现这些,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在短时间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不能收回理想的回报。投入较高的成本会打消企业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这会直接制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2.3 信息传递不畅通 在社会不同行业能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重视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当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时,企业通常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这会造成各个企业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传输,造成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投入成本进一步提升,妨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3.1 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平台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大有裨益,但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需要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作用,与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自动化平台体系,促使所有企业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交流,减少企业资金成本,防止企业资源会浪费[2]。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企业也需要进行相应地改革,建立计量系统信息平台,将其摆放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企业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其熟悉应用系统信息的能力,促使工作人员形成第一时间去查看系统平台数据的意识。系统平台会实时地更新客户的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观察数据就能知晓客户信息变化情况,并相应地采取有效对策。 3.2 研发新产品,实现创新 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应该相应地转变,不断提升。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促使企业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特征与功能结合,创设与研发出更加新型的企业产品,建立以电气工程为核心的产业链。如:我企业正准备研究的一项智能电表技术,能实现低压集抄。自动化的发展承担了更多地日常工作任务,可以对线路损坏程度进行分析,实现抵押集抄、停电推送以及数据信息采集等功用。这些功能承担了很多人力工作,也有效防止了人工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有效代替了统计、分析以及抄表等工作品种。 3.3 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 企业在应用于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时,企业需要不断健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企业内容要对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加强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便利的通信结构,对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研究,最终促进企业顺利可持续地发展。 3.4 应用智能与电网技术 通常而言,智能技术是不需要人工进行相关问题检测与分析,这些工作都能由智能化操作进行,在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这能有效地提升电器系统工作的效率。如:有些区域会经常性出现停电以及电路等故障。以传统方式而言,会在区域进行断电以后,修电人员再对该区域断电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故障的发生点。而应用电气自动化操作,其具有良好的智能性效果,它能通过网络监测寻找到故障的发生位置,并通过网络信息反馈,相对简单的问题都能通过网络解决。采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地减少人力以及资金的耗费,同时,这种处理方式更加智能化,工作效率比较高。另一方面,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用电网技术,电网技术具有代替人工、避免失误,实现精益管理等相关的作用,有效地促进自动化一体化发展。当电网系统在运行时,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软件,软件能自动地对电力系统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但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计算机更是推动了自动化的发展,计算机将变电站、服务站等各个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提升电力预测的科学性,提高数据搜集的有效性,便于全面性地管理。 3.5 集成多项技术并应用 促进电气自动化系统统一促使电力系统统一,有利于各种技术合成。就传统的电力系统而言,进行电力管理以及对电力安全进行维护,@些环节都是分开的,需要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3]。但是,将自动化应用到电力系统以后,电力系统管理更加具有合理性,各个部分都集成为一个整体,将多种先进技术都引入到管理过程中,这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技术竞争力提升,兼顾到了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促进电气自动化统一,这能促使项目设计、开机工作以及维护功能都能顺利地进行。在以往的工作环境内,各项技术单独运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与财力,而这种方式能够减少各项技术单独运行时所花费的时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该项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在不断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建立完整的自动化平台、研发新产品、促进创新,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系统,促进多项技术集成。企业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联系与交流,促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江河(1978-),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配电线路设备运维管理工作。
经贸论文: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教学考究 一、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知识平台的复杂性:非母语教学存在欠缺国际经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多个学科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如何用纯英语对其进行正确、生动和传神的讲解和描述,是中国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8.6%的被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英语口语表示满意;65.7%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并理解英文教学的内容;62.9%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需要加以引申和扩展。在全英语教学中,教师无法做到像用中文讲课那样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从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一般而言,留学生任课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而缺乏对讲课内容或专业知识进行像母语一样的扩展、驾驭和引领的能力,存在中式英语的现象。(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性:师生、中外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留学生是一个多元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社会经历。尽管大多数留学生都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其英语交流有着各自的地域语音特色,与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不尽相同,这使得留学生与中国教师之间、中外学生之间仍面临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教育经历也对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沟通习惯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例如,一些来自南非、欧洲国家的学生有着直接而丰富的表现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会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讨论时,经常会因为某个问题与其他同学争论不休。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在西方课堂中比较普遍,但却让许多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学生感到尴尬。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62.9%的被调查者喜欢自己的异国同学;54.3%的被调查者能够与异域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91.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授课中的语言文化沟通交流。因此,如何克服因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理解困难,是师生各方需要共同应对的课题。(三)中外学生学习风格异质化: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凸显由于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影响,中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如中国学生关注知识本身,重视对规则与惯例等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留学生则更关注知识铺陈,重视形象知识的理解,喜欢通过具体实例来揭示或论证相关原理;中国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只在具备必要知识或观察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才会进行实践,而留学生则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会通过个人的反复实践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获得结论;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倾向于与他人合作或向教师求教,以人际交流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而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生则喜欢进行个人研究式的学习,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类型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然而,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同堂教学仍主要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按课本的知识体系循序教学,既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外学生同堂教学问卷调查显示:84.2%的中国学生和56.3%的留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84.2%的中国学生和63.7%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9%的中国学生和43.8%的留学生认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留学生。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但不能满足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国际经贸专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积极推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国际经贸专业推行中外学生同堂合作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推行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中外学生组成各种学习或讨论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角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主动性,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与竞争;其次,精心设计各种合作学习任务,如问题讨论、计算练习、个案剖析、情景模拟等,这些任务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但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顺利完成,从而督促每位成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紧密合作;第三,出于协助教学的目的,授课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将课堂讨论或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分别推选一名中国学生与一名留学生进行阐述,授课教师现场点评,并结合相关的理论要点进一步分析和讲解;第四,教师应注意监控和评估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如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能否与组内其他文化背景的成员有效沟通和合作、对团队任务完成的贡献等,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二)灵活运用多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外学生学习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任务或项目教学、情境模拟、对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对于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货运保险、国际贸易货款的结算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或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报价核算、合同草拟、单证制作等操作技能,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或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和完成,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技 能;对于贸易合同的履行、贸易风险的防范等综合性技能和技巧,可以选取一些现实的案例进行专题研讨,帮助学生将各业务环节的关键点及操作规范联系起来,促进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对于交易磋商、争议解决等实战技巧及规则,可以设计相关的情节和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演练,并由教师进行现场评议和总结。此外,基于教学相长的出发点,可以安排不同国家的学生对本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习惯做法进行介绍,将其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师生共同开拓视野,更好地认识各国对外贸易具体实践的差异性。(三)加强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沟通中外学生同堂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和研究课题,尤其是涉及到对外教育,一定要谨慎对待。首先,应加强与留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学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习俗,在留学生面前展现中国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友爱相助的热情等,通过自身努力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评;其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增强其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中外学生结交朋友,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实现不同文化的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和熟悉英语词汇与实际语境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用双语学习国贸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章小结、关键术语、思考与练习用中英文双语进行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相关知识。(四)进一步增强教学服务理念和完善服务措施中外学生同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语言从纯中文到中英双语的转变,更要涉及教学服务理念和各个环节的转变,如教务安排、学生课外辅导、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文件归档、全英语氛围的营造、教学软件和图书资料的准备等。留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中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差异较大。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经验也比较丰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更为关注。因此,针对留学生的各种教学服务措施,如学分制和双语选课系统的完善、各种行政管理文件的双语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课程配套实验实习软件的更新、课外专题讲座和专家指导、图书馆相关英文资料的馆藏量等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才能有效契合专业课程中外同堂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贸论文: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合作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期。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迎来发展新契机。在现有合作成就的基础上,四川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面临着中俄两国高层重视、两国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双方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四川省的多方位优势,制定对俄开放总体方案,建立对俄协调机构,打造对俄优势产业与品牌,培养对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区域经贸合作运作平台,实现以川俄合作带动并深化川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局面。 关键词:四川省;俄罗斯;经济贸易 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区域经贸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发展增长点。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迎来新的战略发展期。新形势下,四川省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发挥四川省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优势、政策优势,开辟恰当的合作路径,为开创四川对俄经贸关系的新局面,丰富中俄区域合作的内涵,为促进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川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近些年,中国与俄罗斯为满足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高度重视并实施了区域开发与发展战略。俄罗斯提出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战略,中国进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中俄双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一)中俄两国高层高度重视 中俄关系当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对于相互毗邻的两个大国,中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两国领导人会晤时也一再强调两国经贸合作尤其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性。2007年8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上合组织会议上与俄普京总统的会晤中,提出“早日启动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制定中俄地方合作中长期规划”。普京赞同的建议,提出两国有关部门可就落实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全面深化务实合作问题进一步加强沟通,制定方案。2012年9月7-8日,俄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女士一行49人访问四川。会晤时,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希望进一步深化四川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和自主创新合作,欢迎更多的俄企业来川发展,也将鼓励和支持四川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发展。马特维延科强调,俄中两国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地方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俄联邦委员会将努力推动俄地方与包括四川在内的中国地方的合作,希望双方通过建立合作企业、互相投资等方式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这为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合作的拓展与深化。 (二)中俄两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为促进中俄区域经贸合作,两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也积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中国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现为:一方面,国家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深入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会议强调,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2012年12月,作为“十二五”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性文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出台。该规划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和重组,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家分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该规划对“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其中之一,便是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四川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合作。2010年,在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清醒认识四川在西部发展格局中的现状,把“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投资环境要更优,使四川成为内外资投资西部的首选地和窗口;体制机制要更活,成为西部大开发最具发展活力和标志性的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巩固和扩大四川的优势和领先地位。近年来,作为金砖国家及新兴国家之一的俄罗斯,对其外贸战略也做了调整,开始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西方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减缓、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加大,俄罗斯更加注重和加强与亚太地区特别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三)中俄区域合作战略发展的需要 中俄区域合作的实践表明,对于发展经贸合作的国家而言,除开展互补性合作外,还须以此为基础进行全方位互动合作。中国对俄合作,应从近几年客观形成的以北方地区为主的格局,过渡到全国范围内的南北兼顾、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的格局,保证享有信誉的中国商品、技术和资金进入俄罗斯市场。目前,俄罗斯正大力实施开发远东地区的战略,俄政府希望将东部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同中国西部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00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启动。同年6月,俄就宣布俄已决定正式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此后,俄罗斯与中国西部地区政企之间接触逐渐频繁起来。2010年,中国政府进一步确定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四川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改善开放合作的区位条件,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经贸与投资合作。这都为四川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深入发展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契机,并将丰富中俄区域合作的内涵。 (四)俄加入世贸组织对规范川俄经贸合作的有利影响 2012年8月23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的第156个成员国。这将为中俄未来国家间与区域间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机遇。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关税保护水平平均将下降3.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税率2013年将降至7.6%,2014年将降至6.9%,而2015年将降至6%左右。四川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轻纺产品上。“其中,机电产品关税由20%下调至7%,轻纺 织品平均关税由20%~15%下调至7.5%,蔬菜、水果等商品的关税由48%下调至10%左右。”其次,俄罗斯出口到四川的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这将促使俄罗斯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刺激中俄贸易增长。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后,川俄经贸环境将逐步规范化。世贸组织对贸易规则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营造公平有效的贸易环境。各国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和正义。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俄罗斯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如开放市场、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等,以保障其他成员国在俄的商业利益。这都为四川对俄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也可能面临着反倾销的投诉,中国商品将面临着在俄罗斯市场的严酷竞争,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有力对手,等等。但总体来讲,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贸易包括川俄区域贸易而言利大于弊,且机遇与挑战并存。 (五)经贸通道日益完善,为川俄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川省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和标志性的地区,属于经济后发地区,对外经贸通道日趋完善。以航空业发展为例,成都市已逐步成为中国“航空第四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处于欧亚航路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不可复制,从成都中转出发4小时航程可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10小时航程可通达中东和欧洲。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成渝经济区的深入建设和全球重要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的开发,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充分利用欧亚航路中转驿站的地理优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构建起高效、便捷、通畅、安全的现代交通系统和物流体系,建成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中国第四大国家级航空枢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鉴于四川地处中国内陆的地缘特点,其对俄贸易通道的完善也须与其他省市协同共建。2011年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就“大开放的四川”答记者问时表示,四川省非常重视加强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成都到贵阳、成都到兰州两条快速铁路的建设,将以成都为枢纽,形成由广州、深圳经过成都,再经过阿拉山口,到俄罗斯、欧洲的又一条欧亚大陆桥。这就把中国的华南地区通过成都与中国的西部地区联系起来,进而进人俄罗斯、进入欧洲。这一条欧亚大陆桥会使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有更大的空间,也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四川省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利用新的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俄罗斯在经济、贸易、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二、四川与俄经贸合作成就 (一)川俄贸易总体态势较好,成效显着 近年来,俄罗斯已是四川省的主要经贸伙伴之一和重点开拓的新兴市场之一,四川省与俄罗斯区域经贸往来较为频繁,详见表1。 同时,川俄双方举办的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5月,四川省与俄罗斯驻华使馆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作为中国“俄罗斯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川一俄罗斯联邦州区经贸合作周”,俄罗斯各友城州区经贸界二百多人包机前来参加活动。2007年9月,四川省在莫斯科市举办了作为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内容的“魅力四川”系列文化、经贸、旅游推介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实了国家交往的内容,拓展了地方对外交往渠道,达到了“以我为主、展示形象、密切往来、促进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合作方式多样化、产品结构多元化 目前,四川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钻探设备、电视机等机电产品、鞋类和纺织服装。电视机等机电产品所占比例为40%,鞋类占37%。着名的四川宏华集团在俄钻机销售额强劲增长,从2006年的1台跃升到2012年的90多台,每台钻机单价至少千万美元。这也让宏华集团目前在俄罗斯进口钻机数量中排名第一。中国家电巨头企业之一的四川长虹有限责任公司,用骄人的“战绩”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市场的独特魅力,成功跻身于俄罗斯几大家电热销品牌。鞋类是四川对俄罗斯出口的重要商品。人们常爱说起一句话:每三位俄罗斯女性脚上穿的鞋,就有一双来自成都。川鞋在研发、舒适度和性价比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俄罗斯是川鞋出口的一个传统大市场。而四川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及其制品、金属制品、矿产品等,其中纸浆及纸制品的比重高达70%。四川主要对俄出口商品种类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轻工业产品鞋帽等,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速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优化。近年来,川茶对俄出口的份额逐年增加,俄罗斯成为川茶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川茶在俄的口碑很好。据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1年,四川茶叶对俄出口共392.4吨、货值314.77万美元,与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77.8%和118%,川茶出口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大幅增长。 (三)在俄川人口碑较好,劳务合作潜力较大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四川省,每年有大量劳务输出人员赴俄。四川省对俄劳务输出主要分布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及两国边境沿线,大多数集中在农业种植、养殖业、建筑、森林采伐、商业服务、餐饮和医疗等领域。大多数在外的劳务人员技术好,上手快,效率高,在俄罗斯建筑承包和劳务市场上竞争力较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通常受到俄罗斯雇主的欢迎,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以四川菜农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有超万人次的四川菜农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库尔干州、新西伯利亚州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等地,先后在数个农场共承包种植土地、生产各类蔬菜。他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陆续带人当地,以“勤奋”、“专业”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近年来,川俄经贸合作呈现出向多领域拓展的态势,技术合作潜力巨大,对俄劳务输出势头强劲,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基于中俄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强劲发展趋势,川俄经贸合作发展已进入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三、川俄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 应该承认,四川与俄罗斯的区域经贸合作已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如将四川同欧美一些国家的经贸合作规模相比,还存有一定 的差距。同样,在中俄区域经贸发展进程中,四川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海南等省对俄区域经贸合作规模相比,也存有不小的差距。也应该看到,这些差距的存在,说明了新形势下四川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和潜力。笔者认为: (一)须转变对俄开放合作理念 诚然,产生上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双方观念上的原因应引起足够重视。四川省如何从观念上发挥自身优势,更加重视俄市场,实施有特色的战略,是值得思考的。理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对四川对俄经贸战略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对俄经贸应逐步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应扎实去做,规避风险,谋求长远的合作与发展。其次,强化协作理念。四川省外贸企业既要同省内外企搞好合作,也要协同国内企业开展对俄合作。在合作中,应避免“恶性竞争”,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再次,加强质量与法律意识,须进一步提升四川对俄贸易与投资的层次和质量,取信于俄罗斯市场。应加强依法经营理念,摒弃不合法的贸易形式,树立文明经商形象,开展规范贸易。同样,俄罗斯也须从自身角度思考如何更重视和挖掘同内陆大省四川的区域合作潜力,将中俄经贸、川俄经贸合作引向深入。 (二)制定对俄开放总体方案 尽管四川省在积极开展对俄贸易,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推介会、洽谈会等,但若要凸显四川省对俄经贸的优势与强势,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组建对俄对策研究思想库与智囊团,制定四川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措施、方向及不同时期的合作重点。尤其是在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经贸面临新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处于深入实施阶段、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应抓住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凸显四川省多方优势,大力拓展俄罗斯市场,推动川俄区域合作深入发展, (三)建立对俄协调机构 川俄经贸合作是中俄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属于两国非毗邻地区的区域经贸合作范畴。在具体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各地区可能存在着文化地域差异及不同偏好,必须有能够进行协调的务实的机构或部门。这个机构或部门应能以四川省对俄经贸合作为平台,积极推动扩大川渝经济区包括整个西部地区对俄经贸合作的规模和范围。跳出省份对俄经贸合作的概念,发展更大意义上的区域对俄经贸往来。 (四)打造对俄优势产业与品牌 俄罗斯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产业,如航空航天、能源工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等,但轻工业等领域不发达。而四川省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轻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有些技术与俄罗斯存在差距。因此,一方面,应对四川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及先进技术进行梳理,强化并推出面向国际市场的特色优势品牌。另一方面,可研究确立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以实现技术互补和共同发展,打造川俄区域产业优势集群。 (五)树立对俄新形象 多年来,中俄经贸取得了喜人成就,但不和谐音符也时常出现,如双方的误解、欺诈等不规范行为。其中,中国人的诚信与中国商品质量等问题也屡见俄报端。现今,俄罗斯借大力开发东部地区广泛吸引外资,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应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国家实施对外形象战略的框架下,发挥媒体优势,完善自身形象,重塑诚信,吸引俄罗斯的更大关注,从而有效助推川俄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六)培养对俄专业人才队伍 未来四川对俄经贸合作中,迫切需要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对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实施。四川省应以川内高校如四川大学为依托,健全完善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体系,积极构建川俄高层次经贸人才培养基地,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联合建立中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邀请或引进中俄两国一流专家,为双方培养急需的领军人才。 (七)建立区域经贸合作运作平台 平台的搭建要求中俄双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可考虑设立中国—俄罗斯区域博览会、俄罗斯联邦驻成都领事馆等平台运作机制,为各方创建良好的协商沟通渠道。首先,借助每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增设中俄区域合作论坛,为俄罗斯各地区商品进入中国、乃至经过中国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条件,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拓展和深化中俄区域经贸合作。在一定条件下,四川省可协同西部各省区向中央政府建议成立中国一俄罗斯区域合作组织等相关机构。其次,可建议设立俄罗斯联邦驻成都领事馆,争取外交部的支持,邀请俄罗斯各州市及大型企业机构选择在成都开设办事处。目前,俄罗斯联邦在北京设有大使馆,在沈阳、上海、广州、香港设有总领事馆,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则未设领事机构。若邀请俄罗斯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对于深化中俄关系、加强四川与俄罗斯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贸论文:试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经贸合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 文秘站: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 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贸论文:电子商务——外经贸系统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解晨光 摘要:本文概述了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然后着重对我国外经贸系统的电子商务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提出了建设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的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外经贸、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199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商会的权威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简言之就是网上做生意。目前,国际网络商业交易额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世界市场变得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中国“入世”,可以从根本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加入WTO后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子商务,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世界同行的挑战,但从世界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从1993年起,欧共体的贸易方式已正式大量使用EDI方式;1999年,欧洲15国又开通了国际电子商务网。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国内贸易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贸易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1997年3月亚太经合组织40国在日内瓦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 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在1999年初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世界电子商务方式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大趋势,不能及时调整对策,我们将被开除国际贸易的球籍。” 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从目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国内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渠道: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因其有着良好的商誉,加之本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之能够较容易地把其原有的整个供应链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向其他公司包括中小企业开放它的这一渠道;二是新兴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所以国际贸易方面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是将是新创的电子商务网站。事实上,这些新兴网站在目前和今后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和将要承担起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有关媒体调查表明,42.6%的企业目前已是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27.3%的企业正考虑在有关网站注册,另外有30.1%的企业目前还无此打算。在所注册的网站中,40.2%的企业是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注册,29.8%的企业是亚洲资源的会员,23.6%的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网注册,21.5%的企业选择美商网注册,15.4%的企业在阿里巴巴注册。 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 ! 2、 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 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 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阶段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 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经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好处很多,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两增三减”,即“增加贸易机会,增强客户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产品周转时期,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外经贸企业将是国内最先进的开展企业与企业方式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因为: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如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具了解,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优秀的外经贸企业已迫切地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贸易机会,减少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外经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好。外经贸企业员工授 教育程度高,外语水平好,而且已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企业管理。 3、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采用信用证方式,货物交付方式仍然会采用比较传统的运输方式。我国不发达的网上支付、货物配送系统并不构成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的障碍。 经贸论文: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会给两国间的经贸、政治往来等带来影响。中俄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进入2012年,两国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研究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可以规避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促进两国在人文等更多领域的合作,进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文化;经贸 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发现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文化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产生着促进或制约的效应。这样的促进或抑制效应,同时作用于国家间的政治、经贸往来。 所谓文化为一种复合体,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一个地区或民族所具有的整个价值体系,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因此,不同的民族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导致各国家各民族间语言沟通、宗教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风土民俗等等形成差异。 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长久以来文化因素在中俄经贸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2年,随着俄罗斯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俄两国都已经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本文从文化因素的一个切入点即中俄文化差异人手,分析其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并对如何解决文化差异给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意见建议。 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状 (一)两国经贸合作处于史上最好时期 1 21世纪以来中俄经贸合作成效显着 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其间历经数次贸易的中断或不畅。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大形势的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两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往来也频繁起来。2000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0亿美元,此后逐年增长(见图1)。这得益于中俄之间政治友好,得益于两国间交往、交流频繁带来的互信。2004年9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与时任俄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双方均认为,中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作出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并超过600亿元的预想。2006年,国家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再次表明,要实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元至800亿美元的计划。 近20年来,中俄贸易额扩大了12倍,2011年已达到83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互相举办了对方国家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来加强交流与了解,中俄关系进入史上最好时期,中俄经贸合作也因此广被看好。2012年这一美好前景再次被印证。4月,国务院副总理访俄期间表示,力争中俄贸易额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成为中俄两国达成的共识。[论文网] 2 中俄展开多领域合作 回顾中俄经贸史可以看到,中俄经贸合作领域十分广阔。除食品、机械、电子、钢铁、化工业和矿业、轻工业、林业、航空航天等传统合作领域外,还扩展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领域,尤其在煤炭领域的合作近年达到60亿吨左右,未来俄罗斯将成为中国进口煤炭最主要的供应国。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电力资源也在借地缘优势输入我国。此外,物流、金融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建筑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在中俄两国间展开。 在国际大背景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日益密切,加强了两国经贸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多领域合作必然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3 双边贸易纳入世贸组织的统一轨道,更利于未来的合作 2012年8月,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首先,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会更开放。俄罗斯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11年的10%降至7.8%。其中,农产品总体关税水平将从2011年的13.2%降至10.8%,工业制成品总体关税将从9.5%降至7.3%。约1/3的商品从加入世贸组织之日起下调进出口关税,1/4的税目将在三年内调整到位。关税水平下降,有利于中国工农业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 其次,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会取消进出口与国境铁路运输费等的区别定价;跨国企业合作规则也将被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中俄双边合作将更规范,这也会带动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 此外,俄海关管理制度在世贸组织规则约束下也会更加规范,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也会逐渐完善,中俄经贸合作未来会更有序、更良性、更健康。 (二)两国贸易繁荣背后仍存在不足之处 尽管近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文化差异等等问题导致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并未充分体现出两个大国的经济实力。 1 中俄贸易相比中国和其他经济合作体并不突出 2011年,中俄贸易额达到835亿美元,这个数据可谓喜忧参半,喜是这开创了中俄经贸合作史上贸易额的新高,忧是中俄贸易额相比中国和其他经济合作体而言并不突出。中俄虽然政治友好,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但双边贸易额与中日、中韩等国相去甚远。中国商务部官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美、中日、中韩贸易额分别为4467亿美元、3449亿美元和2139亿美元,而中俄贸易额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相较于中俄两个大国间的友好 往来,经贸的合作成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 不仅如此,2011年,俄罗斯才刚刚超越新加坡、荷兰和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而此前2000年到2011年间,中荷贸易总额分别为79.2亿、87.3亿、106.8亿、154.4亿、214.9亿、288.2亿、345.1亿、463.4亿、512.1亿、418亿、561.8亿、681.5亿美元,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仅与中荷贸易额相当。 2 中俄贸易合作还存在很多障碍 中俄贸易的水平不高,是中俄经贸合作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障碍最直接的体现。中俄两国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所难免,双边经贸合作过程中时常出现漏洞,例如“灰色清关”,严重影响了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利益,也导致多年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畅。 在2012年前,俄罗斯一直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而中国早已加入,这就导致贸易上的不平衡。双方时常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贸往来。这也使中国的很多产品无法进入俄罗斯市场。 文化上的差异也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不可忽视的障碍。中俄两国虽为邻国却分属东西方两个文明体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导致道德差异、观念差异、语言差异等等文化差异的存在,进而在中俄经贸往来中出现很多误读与误解。如因文化差异导致中俄跨国企业在对方国经营的难以维系。跨国公司中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投资人、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不断产生各类摩擦和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决定企业生死命运的力量。文化差异导致中俄双方在经贸谈判中对谈判目标、谈判方式等有不同的看法,这会直接影响谈判的最终结果,进而影响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 此外,法律的不完善、贸易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问题,都或多或少影响着中俄经贸合作顺利进行。 二、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文化差异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产业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沿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俄两国在长期的经贸合作中,不仅相互向对方国输出自己的产品,也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输入对方国。经贸行为过程中,产品输出、商务谈判、跨国经营等环节都融入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可以说,在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过程中,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经贸行为本身也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2 促进了多领域的经贸往来 中俄间的文化差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两国文化的互补性,而文化互补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等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以中俄之间的旅游业为例。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服务都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因而中俄两国的旅游资源也存在着差异,存在独特性、互补性。正是一个国家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吸引着对方国游客不远万里而来。 3 文化差异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渗透与冲突逐渐加强。各国文化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给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带来强烈冲击,而以商品为媒介的文化传递不仅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更开发了新的和更多的文化需求。中国具有轻工业、食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应该借此在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寻找新的商机。如将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冰哥雪妹”做成套娃画面,以类似融合了中俄文化差异的产品来带动俄罗斯人的消费需求。 (二)消极影响 1 观念差异阻碍中俄两国经贸合作 中国人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庸、务实、利他、平和的观念,而俄罗斯人坚持个人主义,利己、极端。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而经贸活动最终也是由个体的人来完成,文化差异带来文化冲突,时常导致经贸合作中出现不愉快的情况。尤其在中国人赴俄经商问题上,俄罗斯人依照传统观念将其一概称为“中国威胁”,这样的偏见长期存在于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心中,无法令我们理解,也使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吸引中国的人力、物力时顾虑重重,进而阻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2 思维方式与语言障碍导致两国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出现偏差 思维方式与语言差异问题一直是中俄经贸合作中难以规避的障碍之一。这最直接地体现于商务谈判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性、关联性,注重总体性原则,总是在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条款和细节。俄罗斯人属分析性思维方式,非常注重实证与分析,通过归纳、演绎推导,强调合同的细节问题而缺乏总体原则。这样时常导致谈判陷入僵局。而思维方式、语言、法制观念甚至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还会带来对对方国法律的认知出现误读。不必要的误解与认知上的偏差,时常使中国人在俄罗斯处于窘境。如“灰色清关”事件,它是俄罗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体现,但也反映了两国人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表明在中俄经贸合作领域极缺懂俄语、懂俄罗斯法律的人才。 三、中俄经贸合作中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一)接受文化差异,多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1 政府应加大促进中俄文化交流的力度,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近年来中俄的政治往来可以看到,双方都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最大努力。化解文化差异最为直接的办法莫过于认识到差异的存在,了解对方的文化。近年来,中俄高层领导频繁互访是促成两国文化交流的最好时机,中俄“国家年”、“语言年”和“旅游年”的成功举办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也卓有成效。鉴于此,我国还应该利用中俄互办“旅游年”来增加相互往来的机会,以加强文化交流。此外,在俄罗斯已经有12所孔子学院,这是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加强孔子学院的建设,为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增进俄罗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还应该鼓励民间文化团体互访,并设立常设机构助推中俄文化的交流。 2 鼓励民间以留学、旅游、考察、经商等方式了解对方国文化 赴对方国留学、旅游、考察、经商一直是了解对方国文化的一种具体方式。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的人数并没有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那样多。在旅游方面,受到地缘因素等的影响,俄罗斯人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地多集中在东北三省、北京等地。而中国人赴韩国、日本、美国、英国、希腊等地旅游的人数都要多于去俄罗斯旅游的人数。因此,具备地缘优势的省份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与俄罗斯合作,在赴俄留学、旅游、考察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吸引人眼球的亮点,让更多的人关注俄罗斯文化、了解俄罗斯。 3 建设相关的官网,为想了解俄罗斯文化的人搭建网络平台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这句话依然适用,不同的是,这句话不再用来形容秀才的知识如何渊博,而是告诉我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你想知道的一切。中俄两国一直是国际关注 的焦点,俄罗斯的新闻、消息也屡见于中国的网络媒体之上。 在国内,有关俄罗斯的网站发展可谓良莠不齐,这类网站多集中在北京这样的政治文化中心,或在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但一些过于专业的网站因为受众太少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鉴于此,我们应该整合国内已有的与俄罗斯相关的网站资源,建立具有门户性质的综合性网站,以满足人们了解俄罗斯文化、加强对俄经贸的需要。 (二)多渠道培养相关人才 在商务领域、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参与中俄经贸合作的人应是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俄罗斯语言的人才。在有地缘优势的省份的高校内应开设更多有关俄罗斯的课程。同时将俄语专业的课程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培养更多懂俄语并且了解俄罗斯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研究俄罗斯问题的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外,就是住在边境市县的人也并不怎么了解俄罗斯,更别说了解俄罗斯文化了。建议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定期举办俄罗斯问题论坛、讲座以加深人们对俄罗斯的了解,弥补文化差异给两国间带来的误读。在边境市县可定期举办中俄联谊会、文化展等来营造相互了解的氛围。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寻找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商机 1 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培养新的市场需求 中俄毗邻,有着几百年的邦交史和经贸史,对对方国的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且随着近几年两国间的友好互动更加深了彼此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寻找新的市场需求便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例如,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上下工夫,带来贸易往来与文化互通双赢。在旅游开放方面,尤其是边境省市,应该借中俄“旅游年”之机会,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开辟一些以了解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俄罗斯游客来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人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俄罗斯文化。 2 以文化差异为契机,创造新奇特的产品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对新奇特产品的创造灵感,中俄文化差异性也早被人们熟知,我们如果一味地迁就对方国,总是以生产制造符合对方国品味的产品有时候可能会给人留下没有新意的印象。我们可以利用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同时适当渗透中国文化,将双方差异性文化相结合定会增加产品的新奇特性,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经贸论文:试析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引入全过程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将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活动划分为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过程,并围绕这三个过程就如何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全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 高职经贸类专业 全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指要向用户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就要从市场研究开始,直至将产品提供用户使用为止的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过程方法则是iso9000∶2000族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恰当地识别和划分过程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而过程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任何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看做是一个过程。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性实践,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是高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前的必经阶段。顶岗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具有产学结合性、社会现场性、基地分散性等特征,这又决定了其过程管理对效果取得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管理思想,采用过程方法,细化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深化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过程:准备过程、实施过程与评价过程。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是顶岗实习活动的起点,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这一过程环节多、时间长、牵涉面广、决策要求高,主要包括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编写《顶岗实习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制定《顶岗实习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编写《顶岗实习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建设顶岗实习基地等。 1.制定专业技能标准。专业技能标准是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追求,也预示着高职顶岗实习的行为方向及其结果。因此,科学、准确地制定专业技能标准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存在两类专业技能标准:一类是由政府机构设定的,适用于全国或某一区域同类院校或同类专业;另一类是由各学校或者校内某系、某专业自行制定的,只适用于本校、本系或本专业。 对我国高职经贸类专业而言,可供采用的政府机构设定的专业技能标准(国家职业标准)还较为缺失。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制定自己的专业技能标准时又过于随便,调查研究不深入,使制定出来的专业技能标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存在困难。在这一环节上,各高职院校的经贸类专业应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测评的标准。然后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制定内涵界定准确、易于衡量的专业技能标准。教务处应对专业技能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进行督查,并组织企业相关现场专家对专业技能标准进行认真审核,以确保专业技能标准的质量。 2.编写《大纲》。《大纲》是编制《计划》、组织学生实习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和进行顶岗实习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完整的《大纲》是规范顶岗实习的基础。由于顶岗实习环节的规范性较差,《大纲》编写的难度较大,再加之受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顶岗实习思想的影响,高职经贸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很不规范,一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制定独立的《大纲》。 为规范管理,高职院校应由教务处统一规定《大纲》编写的原则、内容与格式,并由教务处对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收审论证、统一管理和印发。一般来说,《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习性质、目的、任务与要求,实习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与成绩评定标准,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等。 3.制定《计划》。《计划》是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条件而制定的实习教学的具体执行程序。 制定《计划》是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核心所在。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部分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纯粹的“放羊式”模式:由学生自己于第五学期结束后寻找顶岗实习企业,学校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管理,从而使得顶岗实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各高职院校教务处要对各专业的《计划》制定过程加以规范管理,要求经贸类专业制定《计划》,并通过对过程资料的检查来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监管。《计划》一般应包括: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实习时间、方式与地点、实习日程安排等。 4.编写《手册》。《手册》是规范毕业生顶岗实习行为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生实习期间的必备资料,能帮助实习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实习规章制度,记录学生的实习状况。 为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各专业应编写《手册》,明确学校的《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置程序》《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协议书》《学生校外实习安全责任书》《推荐实习(就业)登记表》、顶岗实习期间月度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职场宝典”等内容,并发放到实习学生手中,便于学生实习。实习期满,学生须将《手册》交辅导员,教务处则应加强对《手册》的检查,以推动顶岗实习工作走向正规化。 5.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相对完善、稳定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是做好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必备条件。在基地的选择上,应考虑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分散性的特点,同一班级学生的实习要相对集中,原则上选择在同一城市进行,以3~5个实习点为宜。 对于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各高职院校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成立实训部,对学院顶岗实习基地进行统一管理;二是由各系部自己负责管理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我们认为,毕业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以学院实训部或就业办为主,由实训部或就业办根据各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对全院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开发、统一管理,提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效益。 二、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是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顶岗实习训练过程,并对学生实习训练过程加以指导,以达成顶岗实习预期效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应该强调的是实习指导教师的自我管理及其对学生顶岗实习训练的指导、管理与控制,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只能起辅助作用,不宜过度强调和过频实施。 1.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水平的高低以及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顶岗实习过程效果的主导因素。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没有实习指导教师的认定标准,其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往往是由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其中,许多教师和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为切实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学院应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的相关办法,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认定、职责、聘任、管理与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由系(部)负责根据管理办法尽快建立起一支符合任职资格的以企业一线专家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负责督查,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指导人员坚决不允许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2.对顶岗实习的组织、引导、督促与指导。这一环节是整个顶岗实习活动的主体,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这一环节具体又包括如下几个阶段:(1)组织教学。任何类型的实践训练,都必须做好组织教学工作。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物质上都做好实践训练的准备。具体做法是: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填写考勤表,向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并检查实习所需的各种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2)入门指导。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讲清楚顶岗实习的目的;其次是要讲清楚顶岗实习中技能操作的相关知识、操作要领、操作步骤及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认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次是要有预见性,讲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处理,让学生心中有数,出现情况时能灵活处理,不会手忙脚乱。考虑到经贸类专业定岗实习具有社会现场性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安全管理,包括生活上、操作上和与顾客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确保万无一失。(3)巡回指导。在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的各种技能操作作全面、细致的督查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这是顶岗实习的中心环节,所用时间较长,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生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督促学生严格按具体操作程序开展工作,即使最简单的步骤,也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而不只是简单地追求结果。在指导中既要注意共性的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个性问题作个别指导。(4)实践训练总结。学生每一阶段的实习岗位工作结束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都要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实习效果作出点评,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在实习中掌握的操作技能,分析操作效果,找出消除缺点的办法。 3.提交实习作品和顶岗实习报告。在这一环节中,应该要求每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要在实习结束后,向实习指导教师提交其实习作品(或其通过实习所取得成果的证据)和一份顶岗实习报告(主要包括个人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所取得的主要收获、对今后搞好顶岗实习的意见与建议等方面内容),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和效果评价的依据之一。 4.指导教师总结。这是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在完成顶岗实习过程后,从教学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等方面对顶岗实习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实习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而且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的改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是顶岗实习过程的最后一环,是由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对顶岗实习的效果作出评定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对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过程的评价。 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均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了解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有利于今后的提高。评价工作应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1.学生顶岗实习效果评价。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的过程。学生的实习成绩是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实习成绩评定是整个顶岗实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科学、准确、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进行。 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在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学生的实习成绩往往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凭印象直接给出的,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同时,由实习指导教师直接给出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作为顶岗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并能将之作为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学生实习成绩最好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实习态度。顶岗实习要用企业的要求来要求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因此,这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总成绩的30%左右,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出勤情况、实践训练的表现评分,并由教务处和督导处根据实习指导教师记录的出勤表、教学日志以及学生填写的《手册》进行抽检。(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掌握是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因此,这部分成绩应占实成绩的60%以上。这部分成绩评定应实施指导与评定分离,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材料和实习作品(或成果)作出评定。必要时,直接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评定。(3)实结。这部分成绩占实成绩的10%左右。由教务处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生所交实结的质量进行评定。 2.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评价。(1)过程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检查各种顶岗实习档案,对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规范性进行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应由教务处对顶岗实习档案材料的形成进行规范。要求在顶岗实习开始前,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制定《计划》;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填写考勤表与《顶岗实习日志》,学生必须填写《手册》,顶岗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必须填写实习指导总结,学生必须提交实习作品、顶岗实结和《手册》。最后,由教务处和督导处对顶岗实习档案进行检查,从而促进顶岗实习活动各环节的实施,对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效果评价。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和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测定,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 一般来说,应该在实习指导过程结束后,由教务处在一个星期内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与学生的实习成绩一起作为实习指导效果的评定依据。 经贸论文: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摘要:在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后,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已呈现式微之势。作为相对更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国际经贸专业,其双语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在教学师资水平、学生外语素质及参与主动性、双语教材以及双语教学管理与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贸专业;问题;对策 作为教育部于2001年要求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六个专业之一,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已为各界所认识。随着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国对外经贸领域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精通wto规则以及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规范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在此态势下,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性,通过教学改革实行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双语教学在中国仍属于新生事物。虽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实践,但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制约,近几年来,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正呈逐渐萎缩之势[1]。在此大背景下,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也不能独善其身,其推行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教学质量亟须提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双语教学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认识,分析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对促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有所裨益。 一、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因素,一般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前者指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性质、国家双语制度、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性质与规模、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后者则包括师资水平、学生外语水平、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2]。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背景下,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类似,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更突出地表现在后一类因素方面。 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国际经贸专业师资队伍一般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并正迅速补充以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这样一支教学队伍在常规汉语授课方面已相当胜任,并具备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空间。但双语教学目的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运用外语将课程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以及重点内容等讲授清楚,并通过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了解其掌握理解情况。这对教师的外语口语、听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缺乏在国外系统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其外语能力不全面,语法知识不系统,外语发音不标准,知识内容表达不规范,在授课中难以使用外语与学生做有效沟通,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显得相当吃力。 2.学生外语素质及参与主动性需要加强。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是双语教学能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而这又是以学生的外语水平及学习主动性为条件的。较之其他专业,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应相对较好。然而笔者的直接感受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似亦呈下降之势,且良莠不齐现象明显。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大多数学生仍只是被动地听课、接受教师提问和参加考试,缺乏主动性及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笔者曾就《世界经济》双语课程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关于双语课程教学过程的侧重点所在,仅有少数同学选择“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沉默且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好多唱“独角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缺乏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教材是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没有一套好的、难度适中的教材,双语教学的开展不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要求,高校双语教学要使用原版教材。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教师获取原版外文教材的信息渠道较为狭窄,常常难以做出恰当选择;二是在结构及内容上,原版教材与其对应的中文教材往往不相匹配;三是原版教材价格一般较高,学生缺乏购买积极性;四是原版国际经贸教材通常部头较大,其中专业词汇较多,知识涉及面广泛,对高校师生都存在一定难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又要如期完成教学计划,结果难免顾此失彼,也降低了原版教材的利用率。 4.教学支持条件尚显不足。据调查,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机制,如双语教师培养机制、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教学研究机制等,从而使教师的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推进[3]。由于多数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所体现出的宏观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在培养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较高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及时了解国际经贸理论及现实动态,部分课程还要求教师深入对外经贸实际工作部门,了解其业务流程。这些都要求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目前各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在双语课程方面的付出未必会使其获得期望的回报。此外,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如图书资料、数据库、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二、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当前制约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虽然它们错综复杂且相互影响,但仍属可控因素。通过实施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策,将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推进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1.培养与引进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为提高双语师资水平,应实行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高校现行体制之下,要使双语教学持续系统地开展下去,教学主力只能是在职教师。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其从事的是外语教学而非双语教学;聘请对外经贸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或他校教师,也仅能起点缀或过渡之用。因此,除在职教师需主动设法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外,高校也要创造条件对现有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技能培训,包括选送优秀人员赴国外对口高校接受培训。此外,当前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已学成归国,高校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有条件从中选拔出专业知识理论水平高、外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强并且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现有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中去。 2.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应继续强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使学生切实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后续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教师除要抓好其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外,还可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及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4]。双语教学还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师应根据班级内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情况,确定授课内容中的适当外文占比。应该指出的是,鉴于课程成绩在学生参与评优、保研以及毕业求职等方面的作用,教师需对双语课程考试方式以及外文试题的占比、难度、涉及面等进行综合权衡,以使考试成绩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开发出适用的双语课程教材。鉴于高校的现实状况,笔者以为目前双语教材建设的一种较好方法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的资深学者在选择高质量国外原版教材后,参照对应的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对原版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精选和改编,并在添加注释、名词解释、练习题、小结等内容后汇编成教材。以笔者负责的《世界经济》双语课程为例,由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世界经济》教材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各一本,其在内容上完全对应且篇幅适中,很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当然,广义的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本身,还包括ppt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定教材后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形式生动的教学课件以及从有关外文网站上选用材料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相关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情况等告知学生,充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4.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和支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大力配合支持。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一方面要设置双语课程准入门槛,实施教师授课资格制度,设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将双语教学及其授课质量同教师的业绩指标和待遇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同时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保障。要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材选用、考试方式、学生成绩判定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避免凡事搞“一刀切”。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会同学校其他有关机构,为教师参与国内外进修、异地参加教学研讨会及教学观摩、发表教改论文和出版双语教材等,提供相关信息、机遇以及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双语教学既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囿于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整体上并不顺利。在“全面地用英语讲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这才是双语教学的标志。” [5] 这种“规范的”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的状况下,推行双语教学还需要管理者、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去不断总结和探索。国际经贸专业由于其更适于实行双语教学的内在特性,在探索和推行双语教学方面责无旁贷。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线任课教师的实践与体会,分析了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不足之处期望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经贸论文:试析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有实现途径进行了梳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扩展就业服务职能以向在校学生提供兼职服务、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等促进校企合作的对策,对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贸类专业 高职 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所有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者所认识,有关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以及缺乏长远合作机制等原因,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较少。特别是由于经贸类专业毕业生具有的就业流动性较强、容易掌握企业客户与渠道等方面核心资源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企业不愿意为他们提供顶岗实习等实践机会,再加上高职经贸类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专业化、大批量特点与企业对经贸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特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经贸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更少。可以说,校企合作实现途径的开发,已成为困扰经贸类各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成为制约高职经贸类专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就高职经贸类专业拓展“校企合作”途径作一论述。 一、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有实现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途径,是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因此,本文所指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要如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而不涉及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方法。通过本课题组的广泛调研,目前湖南省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实现途径有如下几条。 1.以行业主管部门为纽带,实现校企合作。湖南现共有行业主管高职院校30所,接近高职院校总数的50%,而在这些行业主管的高职院校中,开设了一个以上经贸类专业的有27所,占总数的90%。由于这些行业主管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行业举办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不错的中专或职工大学升格或转制而来,计划经济时期多年的行业办学经历,使它们与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有着较好的校企合作经验和基础。正因如此,以行业为依托,以行业主管部门为纽带,成为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行业主管部门早已不再对行业内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其在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内企业保持不同程度的技术交流、协作研究、员工培训、教师挂职等业务往来关系,促进行业内校企合作的实现方面的作用已大不如前,且其影响力有日渐减小的趋势。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行业色彩日渐淡化,服务行业的针对性有所减弱,也使学院与行业内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以学院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为纽带,实现校企合作。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当前校企合作途径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出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示范院校与精品专业等项目建设的需要,动员学院教职员工利用自己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来寻求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对于经贸类专业而言,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贸类工作人员相比技术等类工作人员更注重社会人际关系的营造,社会交往较广泛;另一方面,与理工等类专业的教师相比,经贸类专业教师的市场意识相对较强。因此,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任教师往往与企业相关人员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他们也因此而成为当前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维系校企合作的主要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湖南经贸类专业前期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而实现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很脆弱的,无法形成校企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没有就动用专任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这一特定个人资源建立相关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很多专任教师为校企合作的实现而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使专任教师利用个人资源实现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也使这一桥梁的作用受到削弱。 3.与中介公司合作,实现校企合作。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推进,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以一所学校面对多家企业、一家企业面对多所学校共同合作的“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形式,将有利于化解经贸类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专业化、大批量特点与企业对经贸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小批量特点之间的矛盾,更符合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规律,更有利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发展。同时,鉴于他们掌握着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在促进“多对多”的校企合作关系方面具有其他企业(组织)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当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承担起为企业引进经贸类人才和为高职毕业生联系顶岗实习企业的职责,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企业人才需求共同对专业进行改造,并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输送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协议。由于在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中,企业通过与中介公司合作,可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并可降低在使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管理成本及风险成本;而高职院校则由于中介公司的存在,降低了校企合作中的运作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从而使这种方式为企业和高职院校所接受,迅速成为当前湖南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另一主要途径。但是,在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中,作为中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为了补偿其投入并获取一定利润,通常要从高职院校(学生)一方收取一定的所谓专业改造与顶岗实习安排费用(一般为生均三千元左右),这笔费用的支付,无疑加大了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的经济负担。 4.以校办企业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校办企业是指由学校作为投资人投资发展起来的企业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兴办和直接经营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创新人才以及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办企业在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独特作用首先引起了一些以理工类为主的高职院校的重视,部分院校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为依托,通过独资、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创办了相关企业。在这些院校及专业的示范与带领下,近年来,湖南科技职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也以经贸类专业为依托,开办了校内超市、校办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利用这些经济实体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校办企业成为湖南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湖南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本就极其紧张,能够用于兴办校办企业的资金极其有限,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规模一般都很小,而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招生规模都较大,因此校办企业所能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数量相对于满足经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巨大需求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而且,校办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难以规范、资产监管难以到位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校办企业本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甚至给高职院校的稳定和安全运行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学校办企业这一模式本身就值得反思。 二、完善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对策 1.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是实现经贸类专业校企长期合作的关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是否能赢利是其是否参与任何项目包括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因此,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关键在于能否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享受到实惠,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安排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兼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支付实习生工资费用等,使企业的劳动成本大幅增加;而由于高职经贸类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较低,经贸类专业人才就业的流动性较强,企业很难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直接经济利益,也很难通过优先录用毕业生而获取间接收益。这可以说是目前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反应冷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关键瓶颈。为克服这一瓶颈,我们认为关键是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降低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均将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实行的是“放羊式”的管理,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只要于毕业前能交回实习证明(或就业证明),就给予学生“毕业实习”课程的学分,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实际上是将第6学期作为寻找就业单位的时间,学生的学业并没有按专业教学计划完成。而极少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则以提前就业的学生为参照,对顶岗期间的工资待遇提出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乃至政府相关部门也因要“防止学生成为顶岗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而对学生的要求给予支持,从而使企业不得不放弃接收顶岗实习生的打算。其实,企业接收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不但不能减少原有正式员工的数量以减少用工成本,反而需要派出大量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使企业的协调和管理成本增加。而对于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来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应是其完成学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不应考虑取得与从事同等岗位工作的工作人员同等报酬,而且还应当为完成学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即学费)。因此,降低高职经贸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资待遇是非常合理的,高职院校所应做的应该是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和考核,既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以协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又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落实实习岗位和指导老师,防止企业将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到非专业对口岗位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第二,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运用政策、法规推动校企合作,是不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一。目前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文件虽有不少论述,但这些校企合作的文件大多是针对高职学校一方的,且都属于提倡性的文件,这对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并不具有法律意义,根本不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破解难题,政府部门应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并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以补偿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从而激发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2.扩展就业服务职能,提供兼职服务,是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短期合作的有效途径。经贸类专业的学科背景突出表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作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领域,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服务,行业活动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从业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过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企业,其工作内容与过程也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因此,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应更多地遵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理,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兼职,以更多地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去体验,探索工作技能。而目前,尽管企业的各类短期促销活动、各种展销会与博览会等为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兼职机会,但由于学生平时身处校园,缺乏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获取兼职信息的平台,使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兼职变得比较困难。同时,学生外出兼职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学校对这一行为缺乏应有的管理。为此,可以将学生兼职作为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通过扩展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一方面,加强与各人才服务公司及相关企业的联系,及时兼职信息,为经贸类专业学生兼职提供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该平台,由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就业指导老师联合对在校经贸类学生的兼职加以指导与管理。 3.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是高职经贸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对于一些开办经贸类专业较早的高职院校来说,历届毕业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这些毕业生对促进所在企业与母校进行校企合作、帮助师弟师妹联系顶岗实习和就业单位与岗位、担任师弟师妹的实习指导老师等事项都有着较高的热情。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开发校企合作途径与合作对象,以化解其不可能通过与少数几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来彻底解决的高职院校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持续性大批量培养与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阶段性小批量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一是经常组织跨年级的集体活动,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加强交往与联系,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基础;二是加强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通过他们掌握有效的专业人才需求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并聘请其中的优秀人员担任顶岗实习教师;三是邀请历届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回母校开设讲座和召开座谈会,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四是通过与历届毕业生的联系,既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企(行)业发展动态及其相关工作岗位对技能要求的变化,同时又广泛收集历届毕业生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以此分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贸论文:浅谈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分析 摘要:近年来,借助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佳木斯市对俄罗斯区域经贸科技合作日渐繁荣,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政府和民间经贸科技交流频繁,初步建立了合作技术平台。黑瞎子岛部分回归后,成为政治、经济热点,引发各方对俄贸易投资热潮。文章着重从发展机遇方面阐释了佳木斯市对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扩大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着重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战略通道;口岸;黑瞎子岛;资源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全市总人口252万,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周边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鸡西等百万人口城市,辖区内有21个大型国营农场、2个劳改农场、2个森林工业局,经济区内人口1200万。佳木斯市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优质的人才储备、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对俄通道、独特的旅游景观等诸多优势,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重要口岸。 一、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佳木斯市立足本地区优势,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贸易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35.32亿美元,是2005年的9.8倍,年均递增52.77%,居全省第三位。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对俄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一)对俄贸易口岸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佳木斯市初步形成了对俄水、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总运输能力约400万吨。水运方面,五个口岸现有泊位42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陆路方面,同江至俄下列宁斯阔耶港浮箱固冰通道运营良好,基本实现了四季运营,全年通关,佳木斯-俄比罗比詹客、货运输线路正在洽谈;空运方面,佳木斯市国际航空港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韩国首尔航线,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包机正在办理开通事宜。同时,佳木斯市加紧开通和建设一桥、一岛、三港和两路、两机场。抚远至黑瞎子岛公路2010年建成通车,黑瞎子岛上岛桥和防洪工程正在建设,口岸开通事宜正在会谈中;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2011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同江口岸西港工程项目建成后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600万吨;抚远深水港项目、前进镇至抚远铁路项目在建;已动工的哈佳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佳木斯至哈尔滨铁路运行时间将由6小时缩短为1.5小时。抚远东极支线机场项目、佳木斯机场迁建项目已落实;同江、抚远口岸被国务院批准实施外国人入境落地签证。 (二)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佳木斯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个具有现念、先进经营模式的对俄园区。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成为重点项目,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经黑龙江省常务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总投资额1700亿元,已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其中辟建了110平方公里的对俄经贸科技基地;围绕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设,规划了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围绕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谋划建设抚远黑龙江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作为黑瞎子岛外的出口加工和旅游服务基地;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建设下列宁斯阔耶中国木材加工园,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纳入《中俄共同开发和利用犹太自治州森林资源合作规划》,成为国家级境外园区项目;境内外农业种植基地众多,在俄境农业开发面积已达到74.7万亩,农业合作项目点50多个。 (三)对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佳木斯市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共青城市、比罗比詹市、南萨哈林斯克市、萨哈共和国纽尔巴区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政府定期会晤,经常互访和举办各类经贸、文体交流活动。目前,佳木斯市在俄远东从事民贸、劳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已建境外企业35家,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2010年,全市签订对俄劳务合作合同15项,合同金额3600万美元,对俄劳务输出2305人次。佳木斯大学与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等8所俄罗斯高校建立了互派外教、留学生的交流机制。依托佳木斯大学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与俄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2项,储备国内、国际科技项目368项。佳木斯市对俄医疗合作也在逐步扩大,佳木斯康复医院每年收治俄罗斯脑瘫患儿50名以上。 (四)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1-7月份,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进出口完成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1%。目前,全市拥有外贸主体528户,其中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在5户以上,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8户;全市生产的农机、水泥、玻璃、毛毯、电机等产品在俄远东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并逐步向俄腹地延伸。 (五)对俄合作平台初步建立 2010年4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展业户包括众多全国明星企业236家,参展人员达3万多人,来自俄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及萨哈共和国的260位客商和地区政府高层领导参加了展会。展会现场销售农机3800多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7.9亿美元,其中签订对俄农机农业类贸易与合作项目3.6亿美元。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类专业展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对俄农机展会。 二、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区位优势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抚远县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远东最大城市,也是俄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人口约65万人,占俄远东总人口的10%。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直接深入俄远东资源富集区和主要消费市场。俄罗斯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州的木材、矿石等资源直接由同江铁路口岸入境,比牡丹江绥芬河入境缩短运距近700公里。抚远三角洲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省内货物经抚远港通过江海联运运至日本仅需6天,比经大连港至日本节省三分之一里程。 (二)口岸通道优势 一是口岸众多。佳木斯市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6个,其中,水运口岸5个,航空口岸1个,是我国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特别适合运输进口大宗资源类货物。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和黑瞎子岛上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佳木斯市对俄过货能力将达到305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市对俄贸易额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三)资源互补优势 佳木斯市毗邻的俄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储量大。我国市场需求量大的煤、铁、石油、木材等资源极其丰富。此外,金刚石、金、锰、锡、锑、汞、硼、石墨、水镁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居俄罗斯前列。俄罗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远东地区瓜果蔬菜的70%、日用消费品的60%、肉类的50%依赖中国市场。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匮乏,每年缺口达500万人,对我们扩大对俄劳务合作十分有利。黑龙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佳木斯市与俄远东地区开展多领域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合作基础优势 佳木斯市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机电、食品、轻工业较为发达;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长年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提供充足稳定的货源,蔬菜、水果、大米,佳木斯产品占有率始终第一。佳木斯市各级政府、部分企业人士同俄罗斯各界建立了良好关系,贸易中熟悉俄方有关规则、适应俄方的环境;政府交流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外俄罗斯国情、政策和外贸的人才,不仅是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的优势,更是全国开展对俄合作的宝贵资源。 三、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主要着力点 佳木斯市正面临着对俄经贸合作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强力支持边境地区对俄合作。二是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合作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为继续扩大对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拓展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空间。在《规划纲要》中涉及佳木斯市的口岸通道项目9个,产业项目4个,园区项目1个。四是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和同江铁路大桥的建设使佳木斯市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佳木斯市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大桥两条通道的打开,使佳木斯市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和总量最大的地区,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今后,我们将以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调整为核心,坚持以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两条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四大园区支撑体系,打造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江对俄开放带,带动沿江口岸和内陆县市共同发展,逐步把佳木斯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引领对俄合作的大基地、大通道、大平台,成为全国对俄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力争今后5年对外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俄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佳木斯市已有的对俄合作基础、发展优势,特别是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和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将佳木斯沿江区域开放列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重要节点,将之提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在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一是给予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最优惠的政策,包括岛上经贸区保税政策;岛上海关后撤,实行“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给予中俄公民持有效证件自由往来、自由上岛政策;对第三国上岛人员实行“落地签”政策;简化企业投资手续;将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用地列入国家二次土地总体修编规划;保税区内允许各国货币流通等。二是对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在国家层面建立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高级协调推进机制,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以上领导专门牵头负责,相关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对黑瞎子岛各种项目审批进行综合协调。 第三,解决边境游异地办证问题。佳木斯市于2008年8月,正式向省政府申请在佳木斯市恢复异地边境游办证业务,省政府已向国务院相关部委转发。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要求,已做好准备工作。恢复佳木斯市边境游异地办证业务,必将带动全市旅游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的对外开放。 第四,建立重大项目国家、省、市及边境口岸四级对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会晤协商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中俄双方形成有效互动,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经贸论文:世界经济形势逆转时我国对外经贸战略的调整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逆转 2000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告别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率逐步下降阶段。虽然连续多次降息,布什政府还启动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但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然只有0.9%,第三季度终于进入负增长阶段。在美国经济放缓的同时,欧洲经济也出现放缓的迹象。日本经济经过政府财政的全力刺激后,在2001年第一季度只有0.10%的增长率,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出现了10年来的第四次衰退。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过去20年来很少出现的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同时下滑的局面。而"9.11"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经济本已出现的颓势,对世界经济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事发的当周和美国股市开盘的第一周,全球股市高度震荡。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打击尤为严重。 国际经济形势的这种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尤其巨大。如果说东亚的金融危机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的话,这次的挑战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因为危机之后东亚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而且出口还越来越集中在电子信息产品。但2000年开始的美国经济下滑、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美国的进口下降,尤其是对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口需求大量减少,再加上这次祸不单行的恐怖事件,给东亚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破坏了东亚许多地区的内部经济结构,它们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的坏账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政府能够动用微弱的公共开支之外,基本无法增加经济内部消费和投资的力度。从总体上看,东亚地区虽然不至于出现第二次金融危机,但肯定会出现一次较严重的经济衰退。而且,这次经济衰退和外部市场的出口衰退结合,将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地区原来就存在的内部问题。总的说来,东亚经济(中国大陆除外,但包括香港和台湾)的较长期停滞和重大结构调整是很可能出现的。 二、中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美、日、欧等国际市场的收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同样,东亚其他地区的经济陷入衰退,汇率贬值,进口大幅度减少,也会给中国出口带来更多的压力,但中国同样也获得了机会。 从表面上看,随着东亚其他地区的出口下跌,中国的出口也在下跌。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出口有两个特点:一是下跌的时间更为滞后,二是下跌的幅度较小。从各国出口市场来看,200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对日本增长13.7%,对亚洲整体增长8.3%,对欧洲增长11.5%,对北美洲增长6.1%,对美国增长6.0%,平均增幅为8.8%。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国际市场的收缩和东亚经济的衰退,中国出口要继续保持出口值的增加,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另一方面,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这次挑战,进一步增加自己在第三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这个过程,已经被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的经验所证实了。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看,目前中国出口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东亚其他地区。在美国的进口市场,1996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是6.51%,中国台湾是3.78%,韩国是2.86%,新加坡是2.57%,中国香港是1.25%,四小龙之和是10.46%;到1998年中国大陆上升到7.79%,中国台湾是3.62%,韩国是2.62%,新加坡是2.01%,中国香港是1.15%,四小龙之和下降到9.40%。2001年前七个月,中国大陆的份额为8.10%,而中国台湾为2.95%,韩国为3.04%,新加坡为1.34%,中国香港为0.82%,四小龙之和进一步下降到8.15%,已经与中国大陆的份额相差不大。中国大陆与东亚其他地区的国际市场份额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在日本市场体现得最为明显。1996年,中国大陆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为11.58%,韩国是4.57%,台湾是4.28%,香港是0.74%,新加坡是2.10%,四小龙之和是11.69%;1998年中国大陆的份额为13.22%,韩国是4.30%,台湾是3.65%,香港是0.62%,新加坡是1.68%,四小龙之和为10.25%;2001年的前七个月中国大陆为15.48%,韩国是5.12%,台湾是4.37%,香港是0.42%,新加坡是1.68%,四小龙之和为11.59%,中国大陆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早已超过四小龙之和。 "9.11"事件之后,中国产品,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要在呈现衰退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重复原来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低价优质策略,重演20世纪90年代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成功渗透策略。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内部需求疲弱不堪,市民的需求转向质优价廉的商品,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返销商品和其他商品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每年以0.6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到2001年前七个月已经达到15.48%,与日本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美国只差三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相当多的产品,尤其是价格需求弹性较高的电了信息产品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市场需求越弱,价格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低价位的中国商品的渗透,我们的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企业必须要有这种信心。实际上,石油危机后日本产品能够大举进入全球市场,也是依靠当时的全球经济低迷,选准了市场切入点,形成了优势地位。中国需要仔细研究借鉴日本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市场扩张的经验和教训。 三、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战略性转变 "9.11"事件的发生,可能对世界经济的格局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为"9.11"事件缓解了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压力,重新赢得了和平建设和迅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国可以借这个机会在对外经贸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第一,增加出口鼓励力度,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出口(特别是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出口)肯定越来越难。但这种困难对所有地区都是一样的,如上分析,中国完全可以采取低价策略,在总额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自己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进口市场的份额,目标是战胜台湾、韩国、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受到的财务压力远较中国为大),为未来中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扫清障碍。在具体政策方面,可以增加退税的力度,对出口企业给予更优惠的银行贷款等等,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对出口型企业的帮助,可能更需要考虑政治目的,而不能仅算经济账和财务账。 第二、培养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这是培育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战略管理,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这一主线展开多项管理工作,把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性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上。其次,掌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两种基本方式:整合与创新。外贸企业既要注重从无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创造,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已有的部分核心竞争力。第三,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企业的主体,而目前有不少国有外贸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不清,破坏了企业的自主权,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了难度。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第四,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外贸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建立起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以扩大进口为武器,建构行业性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中国进口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都在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而且这种自由贸易协议以投资和电子商务等行业为主。(与传统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不同)它们在构建自由贸易协议的过程中,往往将大中华地区排斥在外。未来数年,中国完全有可能以进口为诱因,与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可以选择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和投资方面,主要是用中国庞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来交换韩国的技术,同时对中国台湾产业形成新的压力,迫使它们进一步向大陆转移。在与其他地区建构自由贸易区方面,2001年底中国与东盟已初步达成协议,计划用10年时间建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此外,还可以借中美关系相对好转的机会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时机,进口一大批高新技术和设备,加速完善中国的装备工业。 第四,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加入wto的背景和"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安全神话的破灭,将会推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一方面,外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寻找新的金融工具,将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资金和热钱(特别是未来可能从美国撤出来的资金)转变为对中国的长期投资。从这个意义上看,1993年香港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股和h股,1996年的红筹股都有此性质。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应该与香港积极合作,尽快推出新的、具有上述功能的金融工具,为中国进一步引入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加快对外投资和对外移民,提前为中国在全世界的崛起作经济方面的部署。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势必会对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也可能形成某种程度的泡沫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应该坚持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原则,因为中国尚不具备这种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必须主动引导中国资金向外发展,提前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做出战略部署。在此之前,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投资和中国移民持相当强的防范态度,而"9.11"事件以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下滑将给中国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操作得好,可以让大批中国人借此走出国门,到海外定居,从而为10年、20年后中国经济强大和全面走向世界提供支持。因此,现阶段中国应当大力鼓励年轻人到世界各地留学(特别是要到知识水平较高的欧洲和澳洲等发达地区),鼓励中国居民到全世界旅游,鼓励中国个体户到全世界推销(特别是要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时,鼓励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外出投资,特别是到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投资。 因此,全球经济下滑和"9.11"事件虽然可能给中国的外经贸工作带来压力,但如果中国应对及时,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趋利避害,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完成战略性部署。 经贸论文:关于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东盟是福建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福建与东盟贸易在未来也将面临多项抉择。本文根据福建与东盟多年的贸易发展现状,结合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发展契机,对福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经贸合作提出若干发展对策,希望对中国与东盟双方的经贸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契机;对策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在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其支持体系是促进福建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着重提供经济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服务。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应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中介机构在促进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中的地位,协助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引导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研等中介机构作用,为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保障;其次,政府应进一步简化手续,简化项目核准,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六)应充分利用华侨网络 广大的华侨华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福建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全省拥有1000多万的涉外同胞,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相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宗教文化,使得福建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贸易基础,有利于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华人华侨是推动福建—盟区域合作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人脉资源,资本实力雄厚的东盟华人可以为福建—盟区域合作提供充足的资金。福建省要积极主动地与东盟华人华侨组织、机构和社团等建立密切的联络渠道;合作双方要及时调整政策,改善软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能力,适度引导华资转向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型投资项目,在巩固传统产业内贸易基础上,推动产业内贸易的深化发展。 经贸论文:CEPA协议对内地经济及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cepa;港澳:内地:台湾:经济 [论文摘要]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实施加速了香港和内地经济的融合,促进了两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回顾了cepa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分析了cepa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珠三角各地区的经济的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分析在cepa协议的基础上内地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向。 1 cepa协议的签署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kong,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并于2004年1月1目的正式实施。在香港与大陆签定cepa后,澳门也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框架。是区域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新尝试。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实质性自由贸易协定,是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所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重要一步。 2 cepa协议的内容和背景 在2003年6月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之后,又分别在2004年10月27日签署的《(安排 补充协议》;05年10月18日签署的《 安排 补充协议二》;2006年6月27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三》。2007年6月29日签署《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补充协议四》。2008年7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商务部签署新一轮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五也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cepa其核心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最终实现内地与港澳的贸易自由化。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而内地作为香港经济的腹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为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298620个,累计吸收香港直接投资3495.7亿美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着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再提升一个层次,就需要在经贸合作机制和合作体制上有所创新。减少和消除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各项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经济上的融合,成为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3 cepa协议对港澳及内地经济的影响 自2004年1月1日cepa实施以来,促进了香港产业结构升级。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cepa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旅游合作和专业人员资格互认等方面对港澳作出了开放程度较大的优惠安排。 在货物贸易方面,目前已享受到零关税优惠的港澳产品已达2178种。基本囊括了港澳全部现有产品,并为未来有可能在港澳地区投资生产的产品预留了发展空间。截至2008年5月底,内地累计进口港澳零关税产品16.6亿美元,免征关税额12.3亿人民币。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40个领域分别对港澳实施了221项和209项开放措施,涉及内地30多个政府部门。多数行业对港澳投资放宽或取消股权限制,降低注册资本、资质条件等门槛,放宽投资地域和经营范围等。已有2322家港澳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申请投资内地。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内地与港澳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中小企业合作,产业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合作和品牌合作9个方面加强了合作;已有1154家符合cepa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香港公司按照有关优惠条件投资内地;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占同期内地赴香港游客的41%;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累计达439家,市值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8%。 cepa是类似于自由贸易区的协议。遵循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产业有明显差异,互补性较强。在内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内地引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主要来源的就是香港。cepa建立后,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经贸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因而,cepa的积极影响不仅仅限于香港,而是对内地的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粗略分析,cepa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港澳对内地的扩大投资,进一步促进内地产业升级和调整,从宏观层面促进内地产业竞争力;第二,有利于内地和港澳资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由于更低的门槛,鼓励港澳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第四,奠定三地经济—体化基础。 与内地其他地区相比,cepa对珠三角的意义尤为明显。虽然ce-pa打破了珠三角独霸港澳的优势,但是同时也给珠三角与港澳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越条件。cepa协议中的各项优惠条件清除了两地在经贸往来上的制度障碍,使得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珠三角将在cepa框架下寻求新的定位。 cepa对广东省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创造不少新的就业岗位。据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04年广东省港澳企业增长较快,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5066户、投资金额96.7亿美元、注册资本63.1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17.9%、2.3%和7.1%。其中,港澳服务业企业增长迅速,全年新登记1259户,投资总额28.9亿美元,注册资本17.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6.9%、11.6%、14.8%,占全年新登记港澳资企业三项指标的24.9%、29.9%和28.8%。与香港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如位于珠三角东部的东莞、深圳等地受惠更大。 在制造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香港和内地在服务领域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政府的“十五”规划,第三产业规模从2000年的3600亿人民币的增加值上升到2005年的6800亿元,几乎翻一番。而这一时期,香港服务业的强势无疑将对广东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动力。由于香港服务业的介入,广东在印刷业、旅游业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中介、市场调查与咨询等服务产业也将加快发展。更加便利化的服务对广东的招商引资提供的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在2009年1月1日cepa补充协议五的实施,旅游、医疗、教育、福利机构等更多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粤港两地的服务贸易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4 cepa协议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内地与港澳cepa协议的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与内地隔海想望的台湾是否也能够参与自由贸易的过程当中,取得和港澳同等的贸易地位,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自1992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内地投资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密切,台湾是祖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台商主要的投资地。在投资方面,根据台湾经济部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台湾共有36,538件投资项目登记赴内地投资,投资金额达到648亿美元。内地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台商海外主要生产基地。在两岸贸易方面,以2007年为例,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台湾出口至大陆之商品及劳务约为742亿美元;自大陆输入金额为280亿美元,台湾享有562亿美元贸易顺差。但是在目前的两岸四地,香港和澳门都先后和内地签订了cepa协议。四个单独的关税区域中只有台湾没有与内地签定类似的经贸协议和建立制度性的经贸合作机制。所以在货物贸易上台湾也就不能享受诸如cepa协议中出口内地零关税的待遇,即使将来内地依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进出口关税,台商还是会在内地市场与港澳的竞争中以及在区域性分工格局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两岸投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再加上两岸共同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等国际经济大趋势,确实有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彼此经贸往来。构建两岸创新的经济合作机制,在这制度框架下推动两岸的经贸关系深入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的实现给内地和台湾之间经贸来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两岸之间往来便利,降低了相关物流成本及时间上的成本,提升了台湾的产业竞争力。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台湾签订cepa协议是两岸同胞所共同希望的。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政治上的争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自由贸易,形成整个中华的经济贸易区,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两岸四地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经贸论文:聚焦中国与南非经贸关系 摘要: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影响力最大,也是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主要成员。1998年1月1日,中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较快,相继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经贸联委会协定、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动植物检疫检验合作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航空协定、海运协定等经贸合作协定。2004年两国确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同年6月,南非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代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与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2006年6月,总理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纲要》,鼓励扩大双边贸易,以实现平衡、互利的贸易关系,两国将鼓励各自企业寻求发掘贸易潜力的机会,并相互积极支持对方国家企业前来投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与南非迎来了建交11周年,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关键字:经贸关系,双边贸易 一、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现状 (一)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我国在非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78.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总额的16.7%。其中,中国向南非出口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自南非进口92.31亿美元,同比增长39.6%。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南非与传统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大幅下跌,仅中南贸易保持稳定,微跌3,99%,中国从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一跃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南贸易在南非对外贸易结构中的比例从去年的8.45%大幅提高到11.94%。上半年南非对中国出口30.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48%,南非自中国进口38.31亿美元,同比下跌20.25%。中国成为南非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 (二)贸易产品结构符合双方比较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与发展,已经在机电、纺织等行业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大国,黄金、铂族金属、铬矿砂、锰矿砂、钒、铝硅酸盐、钛等矿产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钻石、煤炭等储量也居世界前列。在过去五年中,南非经济增长率达到5%,已经成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之一。中南贸易产品结构反映了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中国对南非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及零部件,电气设备及音像制品,车辆及零部件等,出口金额由2002年的5.4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3.09亿美元,2008年占中国对南非出口总额的55.17%;从南非主要进口矿砂、矿物燃料、珠宝、贵金属及制品和钢铁等商品,且占我国自南非总进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008年占来自南非的总进口额的73.12%。 (三)相互投资逐渐起步 在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两国在投资方面也逐渐起步。截至2008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南非累计直接投资额为8.3亿美元。涉及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纺织服装、家电、机械、食品、建材、矿产开发以及金融、贸易、运输、信息通讯等。中兴、华为、海信、中钢、酒钢和紫金矿业等中国企业已经在南非建立了生产基地,并迅速打人非洲大陆市场。中钢集团是投资南非的最大的中国企业,它在2008年承诺对南非林波波省新增投资4亿美元。此外,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2009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与南非第二大银行集团——南非第一兰特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中非发展基金2009年3月已经在南非设立了办事处,旨在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目前它正为在南非的多个电力和可替代能源相关项目的融资提供评估。 南非对华投资始于1992年。据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南非是少数几个能利用中国国内市场的非洲国家之一。截至2007年底,南非在华投资项目共计594个,实际投资4.75亿美元,南非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规模较大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合作。到2009年底,sasol(沙索合成燃料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神华集团等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煤制油项目的一期投资即将完成;世界最大的优质造纸企业sappi注资约5800万美元扩大在华项目。此外,米勒公司(sab miller)于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时进入中国市场,自那以来,这家在伦敦和约翰内斯堡上市的啤酒企业与其政府合作伙伴已在当地市场赢得15%的份额;南非两家最受尊崇的矿业公司——goldfields和在伦敦上市的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目前也正在中国开展投资;南非最大的传媒集团naspers在《北京青年报》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持有相当规模的股权。随着中国一南非直航班机的启动,南非数以百计规模较小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 二、双边经贸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双边贸易不平衡 按照中方统计,中南双边贸易中,中方一直保持少量顺差状态。然而按照南非政府的统计,南非对中国贸易存在较大逆差。例如,2006年南非对中国出口21.2亿美元,从中国进口72.9亿美元,逆差高达51.7亿美元。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降低对华逆差,南非宣布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实施配额管理,中国与南非政府签署了一项包括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实施进口配额的协议,限制中国对南非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这对处于行业结构调整中的南非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利好,中国政府希望此举能保护南非当地的就业市场,同时也能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健康有序地出口南非,彰现了中国政府对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负责任的精神。按照中方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自南非进口增长率均远远大于对南非出口增长率,贸易不平衡出现了改善迹象,2008年,中国对南非贸易逆差创纪录地缩小至6.38亿美元。 (二)贸易产品结构凝固化 尽管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产品结构符合双方比较优势,然而南非主要对中国出口矿砂、贵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自中国进口机电、服装等制成品,此种结构并非为南非政府所乐见。例如,中国对南非出口的纺织品、服装近年来高速增长。有资料显示,大量廉价商品进口使得南非不少服装和纺织品工厂倒闭。由于南非对中国纺织品进口增加非常担心,中国首次采取了单方面主动限制纺织品出口的做法。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在2008年底之前就31类产品对南非的出口进行设限,并帮助南非纺织业提高竞争力。在南非副总统恩格库卡看来,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协议,代表了双方的诚意。 (三)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南非是非洲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截至2006年底,南非已先后对中国丙纶毯、平板玻璃、不锈钢制品等产品提起37项反倾销调查,其中许多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迫使中国多种产品退出南非市场。截至2006年底,南非对中国产品仍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有14起。 (四)企业投资热情高但缺乏完整投资计划 南非经济的发展以及中非论坛的召开在中国国内掀起了新的南非投资热。正如中国驻南非大使钟建华所说,近期到南非考察的企业络绎不绝,“每一个的口气都很大,一来就都想投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然而,这些企业往往缺乏对南非社会的了解,也无任何完整的投资计划。实际上,到南非投资要认真研究南非市场,选择合适的经营产品并寻求好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一个长远规划,以产品质量和信誉取胜。 (五)投资项目技术含量有待升级 过去几百年间,南非一直名列世界第一黄金生产国,拥有大量的煤、铁、铬等资源。中国企业到南非投资往往是看中了南非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中国中钢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皆在南非投资铬矿,在当地将矿石进行粗加工之后,再运回中国作为生产不锈钢的主要原材料。然而,这一传统做法现在正在受到挑战。2008年3月14日。南非贸工部副部长罗伯·戴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非正在研究改变自己的贸易政策,可能限制矿石或者粗加工矿石的出口,要求投资者将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环节留在南非当地。 三、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南经贸关系 目前,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于2009年上半年跃居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中南贸易还不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l%,约占南非对外贸易总额的10%。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南应积极发挥双边经济互补优势,以及建交以来发展经贸合作的良好政治优势,充分挖掘经贸合作潜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一)拓宽经贸合作领域 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其银行业、保险业、汽车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为南非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南非是非洲大陆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由于其经济稳定发展,自由化水平高,双方经贸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如中国的采矿、发电、汽车等方面的机电产品在南非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双方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对方的市场潜力,必将获得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适时贸易转投资 南非本身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还是进入其他非洲市场的门户。南非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国,在南非投资意味着直接进入南部非洲市场。同时,南非在为非洲大陆提供能源、救济援助、运输、通信和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南非传统上和欧盟关系密切,南非商品进入欧盟市场可享受最惠国待遇,8%的出口商品可以免税。因此,在南非生产的一些产品如纺织品,可以绕过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和配额限制,充分发挥优势。近年来,南非对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南非投资生产的产品除在当地销售,还可向周边国家辐射,甚至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随着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市场潜力的不断显现和投资环境的成熟,中南双方以商品贸易为主的经贸联系也将渐渐转为贸易与投资并存的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 然而,要有选择、有准备地在南非投资,应注意并妥善处理以下问题: 一是社会治安问题。南非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高则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南非的治安状况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投资南非时必须对这一问题有所防范。 二是黑人劳工地位问题。南非政府为提高黑人地位和生活水平,缓解失业压力,要求南非的所有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黑人。然而相对而言,一些黑人办事效率不高,思维不活跃,对数字不敏感。在南非投资,应充分了解当地对企业雇佣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三是劳工权益问题。南非政府非常重视劳工的权益保障,南非的工会拥有很强的势力,罢工现象十分普遍。在南非投资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充分考虑所有不利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 中国与南非互补的经济基础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只要双方妥善处理好双边经贸中的关注点,未来经贸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经贸论文: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分析 摘要:近年来,借助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佳木斯市对俄罗斯区域经贸科技合作日渐繁荣,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政府和民间经贸科技交流频繁,初步建立了合作技术平台。黑瞎子岛部分回归后,成为政治、经济热点,引发各方对俄贸易投资热潮。文章着重从发展机遇方面阐释了佳木斯市对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扩大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着重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战略通道;口岸;黑瞎子岛;资源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全市总人口252万,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周边有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鸡西等百万人口城市,辖区内有21个大型国营农场、2个劳改农场、2个森林工业局,经济区内人口1200万。佳木斯市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优质的人才储备、发达的交通网络、便捷的对俄通道、独特的旅游景观等诸多优势,成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重要口岸。 一、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佳木斯市立足本地区优势,实现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俄贸易稳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35.32亿美元,是2005年的9.8倍,年均递增52.77%,居全省第三位。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对俄贸易发展势头强劲。 (一)对俄贸易口岸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佳木斯市初步形成了对俄水、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总运输能力约400万吨。水运方面,五个口岸现有泊位42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陆路方面,同江至俄下列宁斯阔耶港浮箱固冰通道运营良好,基本实现了四季运营,全年通关,佳木斯-俄比罗比詹客、货运输线路正在洽谈;空运方面,佳木斯市国际航空港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韩国首尔航线,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包机正在办理开通事宜。同时,佳木斯市加紧开通和建设一桥、一岛、三港和两路、两机场。抚远至黑瞎子岛公路2010年建成通车,黑瞎子岛上岛桥和防洪工程正在建设,口岸开通事宜正在会谈中;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2011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同江口岸西港工程项目建成后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600万吨;抚远深水港项目、前进镇至抚远铁路项目在建;已动工的哈佳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佳木斯至哈尔滨铁路运行时间将由6小时缩短为1.5小时。抚远东极支线机场项目、佳木斯机场迁建项目已落实;同江、抚远口岸被国务院批准实施外国人入境落地签证。 (二)园区基地建设全面展开 佳木斯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5个具有现念、先进经营模式的对俄园区。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成为重点项目,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已经黑龙江省常务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总投资额1700亿元,已晋升为省级高新区,其中辟建了110平方公里的对俄经贸科技基地;围绕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设,规划了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围绕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谋划建设抚远黑龙江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作为黑瞎子岛外的出口加工和旅游服务基地;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建设下列宁斯阔耶中国木材加工园,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该项目已纳入《中俄共同开发和利用犹太自治州森林资源合作规划》,成为国家级境外园区项目;境内外农业种植基地众多,在俄境农业开发面积已达到74.7万亩,农业合作项目点50多个。 (三)对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佳木斯市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共青城市、比罗比詹市、南萨哈林斯克市、萨哈共和国纽尔巴区等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双方政府定期会晤,经常互访和举办各类经贸、文体交流活动。目前,佳木斯市在俄远东从事民贸、劳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已建境外企业35家,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2010年,全市签订对俄劳务合作合同15项,合同金额3600万美元,对俄劳务输出2305人次。佳木斯大学与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等8所俄罗斯高校建立了互派外教、留学生的交流机制。依托佳木斯大学建立的中俄科技合作中心与俄方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2项,储备国内、国际科技项目368项。佳木斯市对俄医疗合作也在逐步扩大,佳木斯康复医院每年收治俄罗斯脑瘫患儿50名以上。 (四)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1-7月份,佳木斯市对俄贸易进出口完成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1%。目前,全市拥有外贸主体528户,其中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在5户以上,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8户;全市生产的农机、水泥、玻璃、毛毯、电机等产品在俄远东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并逐步向俄腹地延伸。 (五)对俄合作平台初步建立 2010年4月,在佳木斯市举办的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参展业户包括众多全国明星企业236家,参展人员达3万多人,来自俄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及萨哈共和国的260位客商和地区政府高层领导参加了展会。展会现场销售农机3800多万元人民币,总成交额7.9亿美元,其中签订对俄农机农业类贸易与合作项目3.6亿美元。中俄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机类专业展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对俄农机展会。 二、佳木斯市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优势 (一)地缘区位优势 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对俄开放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抚远县对面的哈巴罗夫斯克市是俄远东最大城市,也是俄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人口约65万人,占俄远东总人口的10%。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建成后,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直接深入俄远东资源富集区和主要消费市场。俄罗斯哈巴边区、阿穆尔州、犹太州的木材、矿石等资源直接由同江铁路口岸入境,比牡丹江绥芬河入境缩短运距近700公里。抚远三角洲是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省内货物经抚远港通过江海联运运至日本仅需6天,比经大连港至日本节省三分之一里程。 (二)口岸通道优势 一是口岸众多。佳木斯市有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6个,其中,水运口岸5个,航空口岸1个,是我国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城市。特别适合运输进口大宗资源类货物。二是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和黑瞎子岛上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佳木斯市对俄过货能力将达到3050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市对俄贸易额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三)资源互补优势 佳木斯市毗邻的俄远东地区人口密度低,资源储量大。我国市场需求量大的煤、铁、石油、木材等资源极其丰富。此外,金刚石、金、锰、锡、锑、汞、硼、石墨、水镁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居俄罗斯前列。俄罗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远东地区瓜果蔬菜的70%、日用消费品的60%、肉类的50%依赖中国市场。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匮乏,每年缺口达500万人,对我们扩大对俄劳务合作十分有利。黑龙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等方面的互补性,为佳木斯市与俄远东地区开展多领域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合作基础优势 佳木斯市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机电、食品、轻工业较为发达;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长年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提供充足稳定的货源,蔬菜、水果、大米,佳木斯产品占有率始终第一。佳木斯市各级政府、部分企业人士同俄罗斯各界建立了良好关系,贸易中熟悉俄方有关规则、适应俄方的环境;政府交流对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外俄罗斯国情、政策和外贸的人才,不仅是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的优势,更是全国开展对俄合作的宝贵资源。 三、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主要着力点 佳木斯市正面临着对俄经贸合作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对俄经贸合作的政策,强力支持边境地区对俄合作。二是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推进对俄合作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为继续扩大对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拓展佳木斯市对俄合作空间。在《规划纲要》中涉及佳木斯市的口岸通道项目9个,产业项目4个,园区项目1个。四是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和同江铁路大桥的建设使佳木斯市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热点,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佳木斯市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大桥两条通道的打开,使佳木斯市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规模和总量最大的地区,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今后,我们将以加快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调整为核心,坚持以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和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两条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江桥头经济开发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四大园区支撑体系,打造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江对俄开放带,带动沿江口岸和内陆县市共同发展,逐步把佳木斯市打造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对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成为引领对俄合作的大基地、大通道、大平台,成为全国对俄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力争今后5年对外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利用国内外资金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到2015年突破100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俄区域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佳木斯市已有的对俄合作基础、发展优势,特别是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和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应将佳木斯沿江区域开放列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重要节点,将之提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在黑瞎子岛的开放开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一是给予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最优惠的政策,包括岛上经贸区保税政策;岛上海关后撤,实行“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给予中俄公民持有效证件自由往来、自由上岛政策;对第三国上岛人员实行“落地签”政策;简化企业投资手续;将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用地列入国家二次土地总体修编规划;保税区内允许各国货币流通等。二是对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将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规划,保证建设资金投入。三是在国家层面建立黑瞎子岛开放开发的高级协调推进机制,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以上领导专门牵头负责,相关部委作为成员单位,对黑瞎子岛各种项目审批进行综合协调。 第三,解决边境游异地办证问题。佳木斯市于2008年8月,正式向省政府申请在佳木斯市恢复异地边境游办证业务,省政府已向国务院相关部委转发。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要求,已做好准备工作。恢复佳木斯市边境游异地办证业务,必将带动全市旅游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的对外开放。 第四,建立重大项目国家、省、市及边境口岸四级对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会晤协商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中俄双方形成有效互动,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经贸论文:国贸专业实施“错位发展”养纺织经贸人才的实践研究 普通纺织院校如何秉承工科优势和本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合理利用产业技术资源形成错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业务分工的细化为全国几乎各类学校均拥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多样化的需求,文、理生源学生应担负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形势的变化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特色。天津工业大学是以纺织强势学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面对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作用的不断变化,实施"错位发展"对提高天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一)确定专业方向的定位和人才能力培养定位 到各类院校、纺织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成立了由政府部门、学校、纺织企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的优势特色、自身的基础条件等,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二)修订并实施了基于错位理念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中模块化设置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必修课主要夯实基础,限选课突出行业特色,任选课体现分层培养。必修课程中增加了纺织产业通识课程。调整了15门专业课的授课内容,使课程讲授紧密结合纺织、材料等行业(企业)实际;建立了针对纺织行业(企业)的包含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案。限选课中,纳入体现纺织特色的课程组;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如海关业务演练、贸易案例实战与开发、模拟博览会谈判、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等;加大实验和实践学时,开设了26个仿真实验和实训。在各类实验实训中又依照基础和兴趣分层培养。任选课中一是增加了《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纺织工程前沿专题讲座》等选修模块,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二是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材料工程等10余门选修课及以纺织经贸为主题的长效化化系列讲座,并建立了课内、课外、校外结合的“一、二、三”课堂结合的大课堂体系,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能力的分类分层培养;三是聘请外教开设韩语和英语口语等,并鼓励学生用英文完成论文和答辩,满足学生更高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和出国留学深造需要。 (三)构建与实施了学生能力错位培养、教师培养、课程支撑、教学质量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能力错位培养平台、教师队伍支撑平台、课程支撑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 1、学生能力错位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校外建立了 “河北海盛威纺织集团”、“盛大雅伦国际货代公司”、“天津市津翔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美国新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和滨西社区、涞源塔儿中心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完成不同人才的错位培养。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新径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清源杯报关业务大赛”、 “华泰杯证券投资模拟大赛”等;二是创办“经蕾杯”英语竞赛、统计知识竞赛、商务谈判大赛、外汇期货模拟竞赛等,每年一次;三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金蝶杯”全国商业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大赛、“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全国高校学生调查分析报告征文比赛、天津市“职场精英”挑战赛等。 搭建外语能力培养平台。每年聘请田纳西大学教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文培训班;每年举办中美文化周,邀请美国教授专题讲座;举办“经蕾杯”英语竞赛;设立英语角、英语桥,免费播放新概念英语视频讲座,开展英语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撰写英文毕业论文和英语论文答辩,近四年共21篇。外语学习平台的搭建取得显著效果,本专业二年级末英语四级通过率始终保持全校第一;仅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二等奖 3人、三等奖 6 人;每年有近10%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05级学生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近三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公开70余篇。 2、教师能力错位培养平台 按学生能力结构错位培养要求将教师合理定位。从事应用型知识能力培养的教师,实施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同时50%的教师完成纺织经济、纺织贸易课程的进修。为培养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自筹资金有规划的每年选派1-2人去国外交流;5-10人参加多层次的学术会议。利用每年的中美文化交流月安排教师为美国学生授课,同时和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团队的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主力。 近四年培养市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天津市131工程第三梯队1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青年理论家)1人,12人次到国外学术交流,其中2名教师受邀讲授中国纺织经贸,获得lincoln fund 1项,fulbright fund 1项,1人被邀主持国际会议分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使近四年学生评教的优良率为100%,中青年专业教师中有电子商务师、物流师、金融分析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占50%;获得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环渤海高等教育“四位一体”合作模式研究》、21世纪初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贸易经济新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天津市教委《天津市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问题研究》、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贸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的研究》、天津工业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等各级别教改项目25项,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并将成果融于教学之中,推动了错位培养体系的实现。 3、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建设。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了课程建设基金, 建立了8个课程团队,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 4、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建立了教学管理团队,构建了以院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课程跟踪检查评价机制。其中跟踪检查评价的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实施课程教学中以分类错位培养为主旨,针对学生的不同定位安排在二、三课堂完成相应的作业,并纳入课程学习考核。研制了一个符合iso9000质量标准的全过程、各环节、多方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通过iqnet和cqm 认证中心普通高等院校iso9001:2000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质量体系的国际认证,后经连续两次复检均合格通过,有效地保证了改革实施。 综上,以“应用型”为主旨,紧密联系学校强势纺织学科所属产业,突出地方特色的实践模式,为该专业错位发展提供前提,高仿真、互动式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创造性模拟公司、自主开发性案例教学场所、常态化竞赛机制等为学生能力错位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对提高天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经贸论文:浅谈对外经贸与外贸英语人才的培养 [摘要] 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本文讨了在如何在外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问题。 [关键词] 外贸英语 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函电是对外经贸活动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培养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外贸英语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功运用商务知识、发挥才能、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钥匙。 一、何为对外经贸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该理论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新一代的语言学家,扩展了语言研究视野,引发了一股强大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交际能力的含义现在发展为: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随着各国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化,为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产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课程。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esp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特定的语言交际功能和学习者交际需要而确定的。它以学习者的目的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学习者的专业或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外贸英语函电就是一门esp课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是成功教学的核心。 二、外贸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1.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的观点,外贸英语课程学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学中英语用于写作符合规范的外贸信件。使用环境涉及对外贸易的公司、企业或招商局。学习者要学会如何与买方、卖方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就贸易中具体环节进行咨询、协商或洽谈。外贸英语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如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交际过程中要掌握清晰简洁、礼貌貌周到等原则和对方本位的立场。 2.培养兴趣 要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对老师的喜爱会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课堂话题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商贸领域生动鲜活的事例或其他领域的话题,只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都可以选择来讨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也可以加以运用,以便丰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 近年来外语交际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esp教学。交际教学法认为教学材料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常用教学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和以及实物教具。函电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前两种。课本提供了大量的经贸信函。教师还可以补充些其他的语言材料。如讲到装船一章时,可以上网搜索国内外海运公司网站,查阅真实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给予学生很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推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4.开展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 根据交际教学法,外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用语言去学”,交际能力的获得依赖具体的交际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精心设计相关的情景活动。任务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多时间,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抓重点。学生基本掌握该单元信函的特点后,单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学生课后自习,可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际事件、交际手段、写作特色、语言重点;或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表演,生动展示交际事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评点,并把学生的作品与课文中相关的范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到其中的差距和优势,能发现各自应获取的新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进行适度的文化导入。讲解翻译练习时,通过对比突现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间的异同,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可通过学生喜爱的讨论方式进行文化导入。 5.抓好校外实践工作,增强商务交际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外语的学习毕竟是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它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在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可以让语言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简化了就业环节。许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加大师资培育力度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外贸英语教学的质量。外贸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 经贸论文: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当前新疆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本文对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双方在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新疆;中亚;现状;对策 一、新疆与中亚贸易的现状 2011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8.2亿美元,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l9位,增长50.8%,增幅为全国第四位,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68.3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8位、西部12省区市第一位,增长61.1%,增幅为全国之最;进口60亿美元,增长11.7%);全年利用外资5.58亿美元,增长21%;境外投资协议额达到4.18亿美元,增长11倍;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4.7亿美元,增长1.3倍;输出劳务6070人次,增长两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我国与其贸易总额的76%;新疆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2%。同时,新疆在中亚五国中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并且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罗斯中部以及外高加索地区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可见,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良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国家就与中国新疆开展过许多合作与交流,双方的合作轨迹基本上可概括为20世纪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年代停滞,80年代恢复,90年代调整、提高和21世纪初全面提升的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方位合作的新局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二十年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合作层次不断提高,贸易合作方式来看,从90年代初的易货贸易为主,到目前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一般贸易为辅,且增加了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展会贸易等形式,如2008年新疆边境小额贸易额188.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4.6%,居于绝对主力地位。就其规模来看,2006-2011年新疆对中亚贸易有了较快的增长,贸易额从2006年的,91.0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28.2亿美元,年均增长50%以上。 (二)哈萨克斯坦与新疆贸易往来中但有主要地位,双边外贸发展迅速 2011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8.2亿美元,其中对哈萨克斯坦贸易占46.5%,哈萨克斯坦仍是我新疆第一大外贸伙伴。2011年,全国对哈贸易额为249.5亿美元,其中新疆占42.5%,新疆仍是哈在我国内各省区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由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经贸合作中的重要性。在新疆与中亚的贸易中,哈萨克斯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所占比重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巨大。 (三)对外投资初见成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便开始利用自身的区位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与中亚国家(甚至在西亚、南亚更大的范围内)开展了双边、多边的跨国经济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随着新疆企业拓展周边市场能力的增强,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已从经贸合作初期的纯贸易行为发展到相互投资建厂。双方企业通过贸易合作积累资金,逐步开始投资合作,进一步推动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新疆与中亚贸易存在的问题 1.从国家层面来看,制约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双方合作机制不健全。中亚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针对国际间合作与开发的相关文件约束性不强,法规建设滞后。②中国与大多数中亚国家都签订了双边运输协议,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致使新疆通往各周边国家的运输线路长、道路设施落后、收费站设置多、收费不规范等。与此同时,客商出入境面临着很多障碍,通关查验不顺畅、口岸通关效率低、货物积压时间长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2.从新疆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信息渠道不畅,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部门和企业的观念跟不上时代变化,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能及时针对新形势、新问题调整或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的部门和中介咨询部门找不到服务对象,具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致使很多商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②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全球化的战略意识。进军中亚的企业缺乏寻求与中亚国家主动合作的强烈意识,缺乏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跨国 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③经济合作的领域主要是边境贸易方面,以能源、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为主,而且商品品种较少,结构不平衡,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的项目很少。 三、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借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式合作 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新疆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层次、规模、结构水平都会不断上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合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参与成员的数量较多,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推进。在这方面,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新疆与中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也应当采取“双边合作,之后统合”的策略。各国应当从本国的根本利益着眼,冷静、理性地处理各国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或者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的建设。只有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中国经济与中亚经济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推动中亚区域经济的整合。 (二)政府在经贸合作中不仅要发挥制定、执行各项政策法规的职能,更应当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提供便利 加强政府职能。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各贸易主体开展对中亚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当前,特别要在争取国家对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及对加快推进中哈自由贸易区、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经济特区建设方面给予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加强新疆外经贸人才培养。总体来说,新疆的外贸人才比较匮乏,应当在注重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提高外贸人才的素质。还应当结合新疆的外贸特点,在培养大量英语人才的同时加强培养俄语人才以及相关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反恐合作,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创造良好合作环境 中国新疆一直遭受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困扰,中亚国家也长期处在外国政权的干涉中,因此,加强各国间反恐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区域合作的目标之一。各国政府应当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上的合作,为经济圈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的贸易投资环境。 作者简介:张双杰(1987-),男,江苏镇江人,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经贸论文:经贸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探究 摘要:通识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回顾了通识教育的历史溯源,系统介绍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从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建立多层级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对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自2015年教育部推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后,高职院校纷纷启动了优质校建设,探讨新形势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线路图,力争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此期间,通识教育在培养技能专精、务实致用、圆融优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受到关注。部分高职院校虽已启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与调整,但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规划不系统、适用教材较少、校际交流合作缺乏等诸多问题,使得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1通识教育的历史溯源 通识教育即西方经典的LiberallArtslEducation,又称作博雅教育、人文教育、文科教育、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原指在西方古典时代一个自由的城市公民应该学习的基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阐释了通识教育,即“广博的锻炼和均衡的发展,而非狭隘的专门化,使学习者不致沦为机械呆板的知识学习”,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的“儒家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进入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面向社会人的通才素质教育,不同于专才教育和专业教育强调的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其更加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理想人格。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最早提出了新式学制的教育目标,规定了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鲁迅先生在1917年《文化偏至论》中也有具体阐述,“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於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直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现阶段,通识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名称虽不相同,但大家都认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2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但其具有明显的“毕业即就业”的“工具性”特点,也因过于功利导致接受了良好知识教育的学生缺乏生活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场拓展空间不足,职业生涯跃迁困难重重。教育管理者随之开始了对高职教育本质的思考和对高职教育功利性倾向的反思,提出高职教育应由“专一精深”向“广博宏通”、“务实致用”向“圆融优雅”转变。[1]llll在大部分地区,通识教育的实施大致分为两种模式,即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和通识均衡选修模式。第一种模式将共同科目定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通识课程设置多个领域供学生选修,体育、军训及服务课程也都纳入通识教育。第二种模式将共同科目通识化之后,调整原有共同科目的内容或属性(列为通识必选课或者完全开放选修),再将课程规划为不同学科领域供学生交叉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通识教育也日益呈现新的趋势,表现为综合型大学愈加重视,开课数量愈趋多元;高职领域新设学校规划配套愈趋完善活泼;全人教育与关怀教育日渐获得重视;课程逐渐融入社会参与社区互动;专业课程逐渐向通识课程倾斜,融入服务学习元素;强调生活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复古趋势明显;三创元素愈来愈得到重视,日渐成为通识教育的内涵[2]。 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体系分析 3.1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苏南镇江商业学校,几经改制和整合,2002年由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改建成高职院校,主要为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历来重视并扎实开展通识教育,已累计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输送了近7万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赢得了“江苏商界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发展美好生活与完善人格的全人教育,成为健康、真诚、自律、慎思辨、明是非、关怀社会、热爱生命且具有创新创意动能的健全现代公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三大类组成,其中正式课程包括博雅通识、品德教育、基本能力三个领域。其中,选修课程中的人文艺术领域旨在启发人的心智能力,增进对自我的了解,培养文学与艺术的修养,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领域旨在了解科技对文明的贡献,注重科学方法与伦理的培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科学领域旨在促进人际的和谐相处,培养对社会的关怀,认识当前社会问题并适当参与,启发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生命关怀领域旨在培养对自我生命的珍惜与所有生命的尊重,促进生命价值与美好人生的实现。 3.2发展趋势 近年来,学校通识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规划与开设更多元、更活泼、更能指向未来社会且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博雅通识课程;追求与专业教育更紧密的融合与汇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为学生蓄积发展的可贵动力,即愿意提升更美好的人生境界、开拓更广远的人生视野、创造更丰美的人生价值的动力;全力推动主动式全生活品格的学习模式。 4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4.1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但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推进方式取决于学校自发层面,缺乏统一的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部分院校还停留在书面探讨阶段。因此,统一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是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4.2建立多层级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 通识教育能够较快地得到全面实施和推进,主要是将综合型大学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成功移植到高职院校,形成多层级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为通识教育的推行创造了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借鉴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不同领域的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制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框架和实施标准。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学校层级的“通识教育中心”,统筹规划实施学校通识教育活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将其提升至一级教学机构。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面统筹协调高职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出台相关制度规定以提供更好的行政支持。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公共任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必修课三种形式。开课教师资质审定、课程评估标准和课程评估方式等均缺少制度依托,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把控。因此,制定和完善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相关制度规定,做到通识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控化,是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4.4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现阶段,高职院校从事通识教育教师的学术活跃度偏低,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造成该领域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鲜见,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和活动的缺乏也让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正在寻求更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的机会。因此,有效提升通识教育领域的学术活性,对通识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校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研讨会、论坛、学术期刊等各种平台和载体,为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保持通识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陈志刚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论文:探索经贸专业职业素质培育体制的构建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描述 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 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将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引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倡导学生科学系统地将专业、学业、职业统一起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生们就能与专业教师和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职业倾向”、“职业近路及职场探索”、“职场伦理测评”等方面的在线测评,分析出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并给出适合的职业选择,形成该学生的“人才DNA资料”。根据测评结果,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来做好职业规划,并指导他们根据所选职业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合理安排好3年的学习计划。 例如,某一经贸类专业新生在入学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暂时选择为“人力资源”,他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学习、选修课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考证,来让自己在未来的3年学有专攻,为自己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自我与社会,着力培养学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合作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明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而且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然成为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办公室是为人们提供办公的场所,办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对此通过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探讨与研究,提高其使用效率,为人们创设高质量的办公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探讨;研究 伴随着科技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大力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各大企业中的客户已不再单单是同城客户或者是全国客户,而是逐渐发展到了国外一些知名企业中,这使得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工作方式表现出了动态化与分散性的特征。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工作思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是企业首选,也是增强工作成效性的关键所在。 1信息技术与办公自动化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技术,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是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也被称作现代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也随此应运而生,办公自动化是通过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融合后而形成的综合体。借助现代高科技将真实的办公场景呈现在计算机设备上,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全权负责。要想实现办公自动化,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配备专业的人员;二是现代化设备。在设备的配备上一定要齐全,满足办公所需。纵观现在各大企业的办公条件,不难发现大都是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过全程指导后开展相应的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功能 2.1扩大和优化办公的区域环境 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大都是工作人员准点上班,完成一天的工作,到下班时间陆续离开,对于一些身体残疾但却具备高技能的人才或者是孕妇来说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在应聘中会被企业无情地拒绝,但企业同时也损失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再加之若赶上加班时,员工不得不待在办公室而不能回到家中进行工作,这种情况会使得很多员工产生烦躁心理,工作成效性可想而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办公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工作人员不用每天按时上下班,而可借助计算机将所需完成的工作随时随地完成,不受地域、时间的制约。这种办公自动化模式也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成效性,各部门信息之间的传递也能在第一时间实现,大大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2.2增强办公信息运用的实效性 处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效率就是金钱,知识信息就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办公方面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帮助企业领导作出科学的判断。办公自动化近些年来受到了很多企业青睐,它可大大增强工作的成效性。网络如今已然变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企业领导可随时随地了解当前对于该行业国内外方面的现状,并及时了解员工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借助计算机软件办公系统查询相关有用的资源,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 传统的办公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资料信息采取纸质保存的方式,但在后期需要使用时查找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有的由于保管不当造成丢失等现象,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可将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中进行保存,当有需要时相关人员可直接点击查询寻找有用的资源。而且公司在正常运行中原有资料的保存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4尽可能地降低办公成本的输出 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各部门之间是紧密配合的,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若采取传统的方式某部门的人员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员相联系的话要走入该部门进行交谈,这样既耗费时间,又会降低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无须在跑动,而只需通过邮件等方式实现及时地交流,对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好协调,这样做一方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节省一定的办公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通过办公软件的应用也可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降低工作中失误现象的发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3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3.1办公自动化中的Web2.0技术 处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这种新背景下对办公模式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Web2.0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中,与传统模式存在差异,Web2.0软件已升级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交流平台,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现在的Web2.0应用软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而且也拉近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让业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普遍。此外,Web2.0软件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可实现用户繁杂的请求,使得办公自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3.2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 办公自动化中的B/S型结构也被叫作B/S模式,它是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下逐渐兴起的。B/S模式的前身是C/S模式,后经过不断扩展而逐渐形成的。B/S模式一般由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组成,首层的C/S模式是接口,它的作用是将用户与整个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借助相应的程度实现某种功能。第二层是后台的Web服务器,它的功能是按照首层所传递来的信息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后进行自动回复,并将处理的最终结果通过代码传递到接口端浏览器的用户处。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是实现数据的即时保存与应用,数据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相结合工作,数据库服务器能够从不同Web服务器上所接收来的指令进行有效处理后得以整合。在这种B/S型结构下,人们可借助IE等浏览页面进行办公。操作者可通过相关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会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后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浏览器中。B/S模式的优点列举如下:首先,可操作性强,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维修也较为便捷;其次,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完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最后该模式对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可随时更新,满足用户的要求,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应用。 4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4.1无线办公环境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办公的地域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一时段、任一地点进行工作。企业的工作人员也不必每天都坐在办公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是可以在户外、在家等其他地点都可以进行办公,这样既不会因为所处环境影响工作,也能够进一步兼顾到员工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另外,利用无线网络化办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密,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这种无线办公环境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4.2工作程序的灵活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使信息的时效性明显提高。同时网络化传输方式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及处理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发的纸质化传输方式只能传输单一的文字,而现在的电子传输既能传输文字,又能传输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5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的效率,一方面使搜集的信息量增加,处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能够建立健全信息系统,使人们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掌握信息,也能够使信息流通更加顺畅。目前,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新科技已经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信息处理更是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模式中的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日趋完善,为企业模式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且也能进一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处于不败之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办公自动化水平日益增强,其应用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因此,办公自动化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依赖性也将会愈发突出。 作者:李兴忠 单位:南通大学保卫处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策略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在应用自动化技术时,需要不断的跟随时代而进步,在各方面予以健全和弥补,减少各项问题的反复发生。文章针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自动化 对于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言,电气工程所产生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如果在电气工程中,未使用先进的技术,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性质发生改变,不能较好的完成建设任务,无法拉动社会水平的提升。相反的,如果能够在电气工程中,持续应用先进技术来施工,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工程的缺失进行弥补,在客观上巩固电气工程的功能,最终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创造出较大的效益。因此,日后针对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仍然要深入的研究。 1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 电气工程在目前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属于一种比较普遍的工程。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电气工程的每一个施工部分,都拥有相互匹配的技术来支撑,且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来确保电气工程可以长久的创造价值。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比较高端的一项技术内容,在技术体系上是比较健全的,与电气工程的匹配度较高,可供发挥的功能较多。针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对该项技术深入了解,为后续的具体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指导。 1.1稳定、持续监控电网系统 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中,电网系统是非常核心的部分,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的电网布置正在朝着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各个地方,均可以完成持续、稳定的供电,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后,能够比较稳定、持续的针对电网系统进行监控。首先,电力调度人员,可以根据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操作方法,将电网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包括周波指标、潮流指标、负荷指标等等,由此来判断该地方的电网运行情况,可投入适当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维护处理,加强供电的稳定性。其次,利用自动化技术的“自动”特点,可以针对电力设备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包括用电指标、用电量等等,搜集到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后,就可以完成对电网系统的持续监控,任何问题的发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提高供电的水平。 1.2保证电网系统开展调取工作的经济性、可靠性 在以往的工作中,电气工程的运行虽然创造了较高的价值,但是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仍然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通过在电气工程中合理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电网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有所提升。首先,每一个地方的电网系统都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先进设备被引入到电网系统中,由此增加了经济上的成本。自动化技术可针对电网系统深入分析,了解到设备的具体影响和使用情况,以性价比做为衡量标准,选购最经济的设备。其次,电网系统关系到很多的社会工作和产业,所以在设备的审核以及观察方面,还必须利用自动化技术,将电网系统的可靠性有所提升,在多个方面进行调取数据和信息,从内到外进行了解,这样才可以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1.3水电厂、火电厂的应用 在我国的发电类型中,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所以各地方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持有情况,建设相应数量的水力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此时,自动化技术就必须在这两种类型的电站中合理运用,维持电站的平稳。首先,在水力发电站当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针对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水轮机装置、调速器装置等进行分析,结合客观上的水资源数据、用电量需求等等,做出系统的调整。现阶段所掌握的自动化技术,正在不断的融合智能化内容,根据现实情况和影响因素的改变,适当调节水力发电站的运行模式,可以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发电成本,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火力发电站当中,机炉主控系统、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汽轮机控制系统等,都是自动化技术的集中体现。由于火力发电站的方法比较特殊,因此所有的设备都要在“自动化”方面有所进步,倘若人工操作无法及时完成,则系统会根据精准的判断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减少设备的安全隐患。 2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2.1管控一体化技术 在电气工程当中,自动化技术既是权威的体现,也是电力研究的必然成果。现下的自动化技术,虽然在应用成果上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可由于社会对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动化技术也必须有所进步,要在未来的应用方向上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的服务电气工程,创造出较大的社会价值,完成可持续发展。管控一体化技术,将会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弥补固有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技术领域上进行拓展。从理论角度上讲,电气工程中的管控一体化技术是指重点针对电气工程的不同通讯环节,通过自动化技术的科学应用,充分发挥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性、集成性优势。而集成控制系统在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中,能够用一种集成的综合的方式把处于正常应用状态下的电气工程所应用的信息控制网络完整表现出来。 2.2状态检修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技术内容,其与电气工程的配合,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正在持续的增长,未来对用电量的需求将会持续的增大,甚至是面临严峻的电力挑战。此时,应将自动化技术当中的“状态检修技术”持续研究、应用,从而在客观上保持设备的稳定运行,长久搜集有效数据、信息,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从应用视角上讲,电力工程中的状态检修技术可以定位为:通过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方式,重点发挥其在故障诊断、状态监视方向的综合功能,并提供状态检修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状态信息和数据,并有机结合该部分数据有效预测电气工程对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潜在的安全隐患或故障因素。根据这种方式,还可以实现由传统的故障检修模式向状态检修新模式的转变。从电气工程的实践应用的角度讲,状态检修技术在电气工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科学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对应的电气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而且有效克服了传统的定期故障检修模式存在的遗漏性问题和缺陷,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总结 本文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稳定,自动化技术的体系和方法均达到了预期目标。今后,应对电气工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各方面来健全自动化技术的具体方案,减少缺失和漏洞,在全局控制上和细节的操控上获得提升。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动化技术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张伟 赵鹏华 单位: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铁路施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科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小型元器件设计到大型应用型设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广泛,其技术发展业相对更加快速。随着铁路建设的开展,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加强对铁路工程建设当中的电气化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对我国铁路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从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着手,详细论述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铁路施工;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 0前言 电气工程建设研究从传统电磁学发展到了现代阶段,并形成电气自动化科学。而现今,我国现代社会事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为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尤其是铁路建设。本文从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着手,并对实际操作阶段形成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电气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从传统技术领域进入到全新技术领域当中,电气工程技术经历了从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到新技术革命时期电气工程技术学科的形成这样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中国时间工业快速发展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为我国现代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电气工程与相关自动化建设已经开始形成了完全独立,更加方便,更加完善的系统。为电气工程走进商业领域奠定了基础。现在中国在处于工业主导经济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大力促进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增加了对铁路交通运输的需求,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也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其他牵引方式,铁路电力牵引无论是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都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因而奠定了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1]。“九五”后期,随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批客货共线铁路客货这些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 2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企业成本提升受到需求影响 由于电气工程建设以及自动化建设目前阶段仍然处在一种综合领域当中。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铁路施工中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铁路建设相关技术人员只能应用已经形成的技术成果,经济成本重复增加的浪费不可避免。创新,是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方面工作效率相对不高 现代社会,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一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方面工作效率低下,就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电气工程建设以及自动化技术水平应当考虑从工作效率方面入手,同时铁道部门也需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3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作为工业技术领域当中的重要部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尽管目前阶段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是最完善的,但是只要通过不断提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3.1形成具有独立性、统一性的技术平台 根据上诉提到的第一点问题,铁路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形成具有独立性、统一性的技术平台。铁道部门技术人员也应该致力于改善技术,完成自动化方案的实现[2]。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操作人员在开始进行设计之前应当对需要进行设计的行业以及用户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再根据实施过程、运行以及相关维护确定研究目标后,需要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运行成本以及时间。一定需要控制在铁路企业允许的范围当中。努力降低企业实际投入的运行成本。 3.2形成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通用性网络系统 铁路建设中铁路企业之间有效信息的交流,准确性以及安全性的交互的实现也是极其重要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通用性网络系统能够更好帮助完成对资源方面的优化配置。要想确保铁路建设中设备控制以及技术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管理步骤与环节,就需要确保设备控制以及技术监管等多个方面的系统通过网络完成关联。能够帮助促使各个系统彼此之间获得的信息数据能够得到高效优质利用,最终促使铁路建设的发展。 3.3形成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的数据标准对接 除了实现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方面的数据信息标准化对接,同时也需要保障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当中的系统相关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在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发展阶段,为了降低电气工程开发当中时间与费用的损耗。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程序接口[3]。 4结语 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建设对工业的推动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铁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它的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对铁路建设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并且随着相关技术平台的搭建,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技术与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得到了保障。铁路施工中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产生的技术难题,不断推进铁路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燃。 作者:李瑞 肖世辉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天津维管段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研究 摘要:当前,在电气工程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其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电气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结合电气工程项目实际,对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更好的自动化控制展开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控制器 在电气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重视自动化控制,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整个电气市场。以往,在电气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应用的是自动化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工程的开展。而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人工智能控制,从而促进电气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利用智能化技术实施控制的阶段,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电气事业正在持续进步,而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技术也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且在国际范围内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从水平特征方面来说,我国的电气工程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尤其是控制器等设备比较先进,促进了智能化的发展。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的智能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1无人化操控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将智能化控制器应用于具体的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相对而言更能得到认同。判断系统控制程度的高低一般离不开下降时间的多少、鲁棒性的变化情况,乃至相应时间的多少。利用这三者进行调节,能够充分利用自动化控制各项具体工作,也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于电气设备而言,应用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能够予以控制,也能够开展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并实现“无人化操控”这一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虽然系统无人控制,但仍可实现自动化调节。 1.2无需控制模型 与传统的控制器不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普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一般体现为紧密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传统的控制器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在技术方面相对欠缺。如果控制对象比较复杂,比如为动态方程,那么利用传统的控制器进行操作将面临难以控制的局面,模型设计环节的开展也将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模型设计这一环节不复存在,而是直接被删除处理。因此,就模型设计而言,不论是无法评估的问题,还是不能预测的问题,应用智能化技术均能够得到解决。 1.3一致性较高 对于不同的数据来说,在处理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智能化控制器,那么将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无论输入什么数据,在智能化控制器的作用下,均可以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准确开展评估。哪怕是一些不常应用的数据,只要输入成功,同样能够较为快速地评估。就各个控制器而言,通过分析其控制对象的特点发现,控制器在变更方面的能力较强,因此,对于不同的控制对象而言,实际所取得的控制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考虑到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全面化这一重要性目标,哪怕利用智能化手段,同样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对于智能化控制器而言,在后续科研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加强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面临的问题。 2电力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在电气工程的具体阶段,应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设备的维修保养,并且针对存在的故障,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②能够进行优化设计,保障电气设备性能良好和电气系统较为完善;③利用科学的形式充分实现“智能化控制”这一目标。 2.1病因诊断 电气工程系统本身较为复杂,在病因诊断过程中,如果运用传统的人工诊断模式,操作过程较为烦琐和复杂,且在结构病因诊断方面,准确率也难以保障。同时,对于工作人员而言,需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一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方面的问题出现。如果一味地采用人工诊断的方法,故障诊断率较低,准确度无法保证,且病因诊断不够及时。因此,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不仅有利于病因诊断,还可以实现定时检测,然后进行有效的诊断,从根本上防止潜在问题的产生。 2.2优化工程设计 在以往的电气工程设计阶段,普遍需要众多人员参与,然后针对实际问题反复修改、不断试验,而某些较为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受到设计人员的重视。如果面临的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真正实现合理、有效的解决。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准,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智能化这一环境下,通过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改善以往的工作状态,并且借助于互联网及相关软件等,电气工程实施阶段能够实现自动化管控。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精准度,还能够进一步丰富设计内容。 2.3控制整个工程 在整体电气工程开展阶段,尤其需要不断完善控制系统。要想实现“自动化控制”这一目标,就要引入智能化技术。在神经网络控制之下,系统包含多层次结构,我们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反向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系统参数进行推断,了解系统转子速度等情况,依靠系统较为出色的性能识别相关模式,从而有效处理信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气工程而言,需要在以往设计的基础上予以不断革新。引入智能化技术,能够使设计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并且在相关数据处理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智能化技术并未完全成熟,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因此,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学习。 作者:冯柏霖 单位:重庆太初新能源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自动化技术运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成熟,有效提高了汽车的性能及功能,有利于推动汽车的人性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当前,由于机械控制系统与电力系统的紧密结合,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已经基本实现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用户创设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文就对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当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汽车机械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其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因此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合理应用自动化技术,对汽车能耗的降低与运行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汽车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 1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自动化技术概述 1.1重要性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中的重要性主要可从两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系统工作的调节。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主要是将工作站存储的信息数据传送到局域网,确保信息的自动化流通。人们可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系统中的工作方式,向系统发送个人意愿和指令,由系统前置机处理指令,从而传输到局域网中,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便捷性,自动化采集信息和调节系统。另一方面是系统软件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效替代了传统的生产机制,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自动化控制生产流程,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计算机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C语言和单片机技术,以不同汽车类型为依据,开发设计不同的汽车软件,提高系统软件的简易性、个性化和适用性。 1.2模块分配 首先在PLC通信模块方面。对于PLC自动控制系统而言,其主要是利用STEP7软件加以编制,具有语句编辑、功能块图和梯形逻辑图等功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使用不同的I/O模块。同时其对人机对话接口加以科学安装,以此提高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性能,便于用户操控汽车。其次在中央控制系统方面。中央控制系统是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微型计算机技术为依据,利用微型计算机的稳定性、功能和接口数量等,满足不同的任务控制需求,因此具有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和功能多等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汽车运行效率的提高。一般而言,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够采集和处理传感器的信息数据,利用自动报警功能和监控设备对系统运行的异常情况加以报警,以此提高汽车系统的安全性与运用效率。最后在传感器系统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监控汽车的运行情况,并利用频分制和时间节点的通道形式进行信息的传输,其中频分制形式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频率,因此不会发生信号混淆现象,能够降低故障的发生几率。当前自动化技术在汽车传感器系统中的应用,能自动采集距离、干湿度、车速和油温等数据,自动对比其与预设的参数,从而对汽车的实时工况加以准确判断,优化调整系统。 2当代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自动化在各项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动化技术,从而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最终发展目的就是主导市场,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技术与产品,汽车控制技术作为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其将会随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一般而言,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实时监测方面;二是安全机制设置方面;三是故障排除与诊断方面;四是配电优化设计方面。 2.1实时监测 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为了使操作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状况的信息,可通过数据报表的开发来实现。这样在数据的实际传输过程中,系统能够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数据打印为特定的报表,并提供多样化的报表形式,从而满足不同用户对其功能的实际需求。可以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便捷性,完善了汽车的使用性能。 2.2安全机制设置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时,往往会对不同等级的安全机制加以预设,而等级的不同使得操作人员具备的权限也不尽相同,能够有效提高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一般该系统要想满足不同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可对不同的密码等级加以设置,只要操作人员密码等级达到相应地权限,其才可对相关区域的数据信息加以查询,否则系统会自动拒绝其访问请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3故障排除与诊断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其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据,有效模拟人类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如果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故障,利用自动化技术能够自动判断、排除和检测故障,并严格按照预设的处理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因系统继续运行产生的损失,有效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其具有更强的使用性与更高的经济性。 2.4配电优化设计 在实际配电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加以综合考虑,优化汽车机械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满足汽车机械负荷容量需求与控制标准。同时对设计线路加以选择时,需要以线路配电负荷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负荷较小时需要采用静态补偿的方式设计配电线路,而负荷较大则需选择动态补偿。当然在优化选择线路补偿时,需要保证系统满足电力的需求,促进配电电能消耗和损失的减少,保证电网电力负载的减轻。此外,当通线线路传播电能时,由于线路电阻因素的要想,往往会产生功能消耗,因此需要优化设计通线线路。一般电阻R=ρL/S,其中S表示的是导线横截面积,ρ表示的是电阻率,R表示电阻,如果S增大则R减小,因此实用导线可选择电阻率小的材料,以此降低导线中存在的电阻。总而言之,在设优化设计自动化技术配电的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分析,严格遵循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设计,实现优化设计的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可从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安全机制的设置、故障排除与诊断功能的实现、配电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出发,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自动化技术具有极大的应用与发展空间,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系统工作和系统软件,从而保证系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促进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实现。 作者:解江浩 曹思琳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各个领域中,它对提高现代工程机械集成系统的整体功能性有着重要作用,这也为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确保系统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广大用户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本文就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有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应用 自动化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门全新的学科,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传统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所以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汽车企业用户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帮助其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帮助企业在新时期有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基于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功能模块 1.传感器系统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有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汽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且基于这一技术理论使整个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出现了两种传输通道形式,一种是根据时间节点进行传输的通道形式,另一种为频分制的传输通道形式。第二种传输通道形式在具体应用中所传输的信号具有特定的频率,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并不会出现信号混淆的情况,并且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具有电路构成简单、故障率低等特点。现阶段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传感器系统实现了对油温、车速、干湿度以及距离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将其与预设的参数进行自动对比来判断整个汽车的实时工况,以便于整个系统可以做出最优化的调整。 2.中央控制系统 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中央控制系统是基于微型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集成系统,由于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数量、功能以及稳定性可以满足多个不同任务控制要求,所以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功能多、控制精度高以及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对于整个汽车机械系统来说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运行效率。汽车中央控制系统在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对传感器采集信息数据的处理,并且整个系统还具备自动报警等功能,监控设备在运行中一旦判断整个系统出现异常则会自动报警,这对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及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 3.PLC通信模块 现阶段PLC自动控制系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这是因为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STEP7软件进行编制,具备梯形逻辑图、功能块图以及语句编辑等多项功能,并且PLC自动控制系统对于不同工作环境来说具有不同的I/O模块,所以该系统中通过安装人机对话接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操作性能,以便于用户可以利用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来完成对汽车的控制。 二、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1.实时监测功能的实现 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为了满足操作人员对于工作状况信息了解的需求,其开发了数据报表的功能来达成这一目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将数据打印成特定报表,并且提供了多种报表方式来满足不同用户对该功能的需求,所以其对进一步提高整个汽车控制系统的便捷性有着重要作用。 2.故障诊断与排除功能的实现 现阶段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自动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成的,可以实现对人类生产方式全过程的模拟。因此,自动化技术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是一项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整体生产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一些突发状况的自动检测与排除,如果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它可以自动判断,并按照相关预设的处理措施进行自动化处理,避免故障发生后整个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继续运行而产生过大的损失,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3.安全机制的设置 基于自动化技术而成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会预设不同等级的安全机制,而不同等级的操作人员也具备不同的权限,因此,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为了满足不同操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分别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密码等级,只有操作人员的密码等级达到相关权限时,他才能查询所对应的区域数据信息,对于没有达到权限的操作人员系统则会自动拒绝其访问请求。 三、结语 对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来说,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综合效益,这是因为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湛青 薛平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汽车机械控制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人们代步工具的汽车已经是很多普通家庭都可以拥有的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被用于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这不只是标示着自动化水平的的进一步提升,还为汽车的稳定以及安全快速的运行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对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做以详细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应用;汽车机械控制 随着自动化技术手段的成熟,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汽车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为每一个使用汽车的家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汽车控制系统中与自动化技术紧密相关的板块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传感器板块、中央控制系统板块、信息的接收以及信息处理板块。下面我就这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1.1中央控制系统 正如公司的领导需要对员工进行工作的分配一样,中央控制系统也相当于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阶层,它需要将信息准确的向其他工作区域传达,保证把信息及时的传递出去,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以此使得整个系统更加高效的运作。 1.2传感器板块 汽车的传感器部分是为了对汽车的机械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加以监测。由于汽车的机械控制系统的差异,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信息的传递。第一种进行信息传递的依据是运行的时间节点,另一种则依据频分制的方法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监测到汽车运行过程中控制系统的状态,并时时刻刻的监测汽车的运行,从而保证汽车运行的安全稳定。 1.3信息的接收以及信息处理 如何准确的接受信息,依赖于技术人员的能力以及上述两个板块的准确工作。信息处理的方法其实就是做比较。计算机系统中储存着正确的数据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已经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正确数据信息加以比较,由计算机控制的汽车控制系统就会在两者差异过大的情况下做出警告,特别是在已经设计好的程序控制下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我们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这些突发状况。 2对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具体应用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来看,自动化是实现汽车机械控制的核心技术。它不仅提高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也可以对在汽车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提高行驶安全性。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安全检测更加方便,同时大大节约了经济成本。为了使大家对自动化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对其做以更加具体的分析。 2.1及时处理汽车故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控制依赖于计算机的使用。对行驶中的汽车实行控制监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数次的尝试,知道达到可以用计算机代替人的大脑来对汽车进行监测的目的,这种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使得对汽车的监控手段愈来愈发达。简单来说,驾驶员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很多失误,而处在监控状态中的计算机会作出实时的判断,同时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就发挥作用,针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突发问题,也会减少很多意外的人员伤亡。 2.2建立安全系统保障汽车行驶安全 保障汽车能够安全行驶是对每一位驾驶人员的安全负责。应用自动化技术来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首要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汽车自动控制系统中建立一定的安全保障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操办。第一,安全保障系统会反馈一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做出下一步保护措施的基础,所以,所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就非常重要。此时,检查接受信息的工作者也需要熟悉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以及技术操作,这个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第二,对于第一步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不同的问题,汽车控制系统需要做出不同种类以及不同程度的安全措施。双管齐下,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汽车安全、稳定的行驶。利用自动化技术对行车进行安全保障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2.3完善自动化的设计配电技术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系统中是否安全可靠是设计线路配电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汽车其他部件的物理性质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在保障汽车安全稳定行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汽车的灵活性。第一,在配电过程中满足改善线路的技术目的,依据线路配电负荷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补偿形式。第二在对线路进行补偿的过程中,也需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选择所需材料的规格,尽量减少对电能的损耗。但是又不能降低设计标准。总而言之,从全方面考虑,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目的。 2.4未来自动化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自动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就印证了自动化在各个领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数据的保密性较低,为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我们必须加强对各种重要的数据信息的保护,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增强数据信息的保密性。 3结束语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汽车企业的经及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仅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推进了整个汽车行业的进步。在汽车机械控制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对汽车领域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与科技更加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还需要再接再厉,共同促进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博 冷秀良 单位:上汽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分析 摘要:分析和研究了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应用,概述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阐述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调试;应用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国家对煤矿运行环境和设备的严格要求,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危险劳动基本上都可以由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来代替,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煤矿开采的难度,而且降低工人工作的难度和危险程度,增加煤矿开采效率,如今煤矿开采电气自动化已经成为一个大体的趋势,也是煤矿开采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本文主要针对煤矿机械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及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提高煤矿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率。 1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概述 1.1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的意义 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煤矿开采技术的新型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煤矿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具有效率高、安全性能高和提升煤矿安全运行效率的重大意义。由于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可以在计算机智能化控制下实现对煤矿开采工作的整体控制和掌握,因此随着社会对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断加大,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领域普及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而且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满足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提高了煤矿的运行效率,更加快了煤矿的整体发展进度[1]。 1.2煤矿电气设备机械自动化调试的基本模式 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工程在基本的应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基本的应用模式,最基本的模式是:a)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煤矿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煤矿开采的整体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煤矿开采施工的基本宗旨和工作指南;b)设计施工部门根据基本工作要求负责规划和安装必要的机械设备,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操控人员,这些人员的基本工作目标就是必须根据实际需求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和高效,在设备因实际工作需要必须调试时要对设备进行申请调试,充分保障设备运行安全[2];c)从整体上来说,在电气设备机械自动化调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对煤矿整体运行机制的监管力度,保证煤矿和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禁止人为原因给机械设备带来损害。 2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提升国家煤矿机械自动化开采和管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主要讨论关于煤矿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提升机械的适应能力 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基础就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因此机械设备自动化的调试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提升机器设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矿开采工作能够顺利、安全开展。关键在于机械自动化的调试可以保证各种机械设备的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检测到机器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而且也能够更加方便及时地处理和解决对这些故障,避免给煤矿开采带来更大的影响,而且提升机械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升煤矿开采和运输效率。 2.2提高煤矿运输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煤矿行业迅速发展,使得煤矿行业一度成为国内的热门行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当时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开采的煤炭运输是困扰煤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井下煤炭运输,但是机械自动化调试的出现成功地改善了这一现状,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专用输送机技术的改善和完善满足了井下煤炭运输的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了社会对于煤矿发展的要求。机械自动化调试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运输机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解决了井下煤炭运输的难题。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在提高煤矿运输效率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交变频器控制技术的提升,交变频技术是对整个煤矿开采过程中电机的控制,之前国内很多大型煤矿事故都是由于对电机控制出现问题造成的,因此可见对交变频技术的控制在煤矿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3]。 2.3在煤矿安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煤矿开采和运行是煤矿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一般情况下煤矿安监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整体的网络化监控、煤矿生产质量监控及煤矿工作人员工作状况监控,实施监控并不是为了监督工人的工作而是为了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机械电气设备的自动化调试技术不仅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监管,而且提升了监管效率,保证安监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安监的精确程度和准确性,优化煤矿管理机构,完善煤矿企业控制制度,为后续管理和控制工作提供了更好的依据,这是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实际体现,这也是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在煤矿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应用之一。 3结语 根据目前国家的煤矿发展现状看来,很多煤矿都存在开采技术不达标、结构和制度不完善等关键问题,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及传统生产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借助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和最佳选择,相信随着国内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不断普及,未来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及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程度都必然会不断加强,煤矿整体运行效率也会得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康旭花 单位: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 自动化技术论文: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煤矿机械设备的效率要求十分的高。为了有效提升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则是必然的选择。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煤矿机械设备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期为我国发展煤矿生产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自动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科学技术,包含了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控制技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煤炭开采设备的不断完善,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技术越来越精细,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向多元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1煤矿采掘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简述 1.1采掘技术的进步以及多种辅助技术的发展 煤矿采掘时,电力牵引是大多机械设备主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多的煤矿采掘设备中应用了多电机驱动系统,安置电机时一般都是横向进行的,且装机容量一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总装机的功率由电机多采用横向安置,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从常见的1MW扩大到了1.5MW,而电机的牵引功率则达到了0.12MW。煤矿机械设备中使用到的交流电牵引电机,具有较强的抗污染的能力,减少对机械设备维护的劳动力的投入,还有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保证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因而备受煤炭生产企业的青睐。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所在则是计算机技术,为了不断提高采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使其运行效率更高,精度更准,更为稳定,则可以辅助故障诊断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此外,采掘机械在不断进步,对于煤矿生产中输送设备的承载力以及多样性要求也就逐渐增加,一些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较早的将双速电机引入到国内,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监控。煤矿能够进行安全采掘的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液压支架,在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后,能够有效为电液控制自动化以及高压提供大量的电液,液压支架的移动速度也不断的得到了提高,达到每架7s,有效改善了煤炭采掘的功率以及提升了煤炭采掘的效率,使得煤矿生产更可靠。 1.2与技术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差距 尽管我国的采煤设备的自动化技术进步的程度越来越高,但相比于那些产煤量较大的国家,我国采煤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落后,与之有一定的差距。煤矿采掘机的最大装机功率只有0.83MW,而液压牵引的功率则只有0.5MW,功率较低,且电牵引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特别是交流电牵引的电控部分则更是进口的。国内对于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发还处于初始阶段,能够应用与实践的则少之又少。电牵引采煤机与工作面输送机连接的强度较差,使得其运输能力较差,降低了传送机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液压支架中的电液控制系统以及对故障进行判断的系统中的微控系统也都不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因此,整体而言,我国煤矿采掘中机械设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仍旧比较落后。 2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煤矿生产产生的影响 2.1影响煤矿的安全管理 煤炭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首要前提就是安全生产,其对于煤矿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核心要素即是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的煤矿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但有效节省了较多的人力,还将煤矿生产中事故的发生率降到了最低,并将煤矿的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畴内。如果以危险源作为辨识危险基础的重要依据,及时的控制并管理采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能够在源头上将危险源切断,因此,采煤中越来越多的应用自动化技术,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就相应降低了。 2.2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率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电气自动化技术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大,改变越来越多。现今的工业控制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融合了三项技术:①计算机网络技术;②自动控制技术;③仪表仪器技术等其他的技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对优化煤矿工业的管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同时,并保证了煤矿的生产安全。 3提升煤矿运输设备的电气自动化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煤炭开采的速度以及开采量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大型煤矿中,胶带运输作为原煤输送的主力设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胶带运输的可靠性,我国加大了对胶带运输中工况监控系统的研发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该监控系统有效地将计算机技术以及PLC技术进行了融合,实现了保护的综合化和系统化,通过使用分散控制系统结构及技术集成,实现了在地面对井下运输系统进行监控,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卓越的功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胶带自动化的保护技术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在日后的研究以及生产中要大力发展该技术。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其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交流变频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致于带动了调速系统的进步。那些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对于采煤提升机的控制技术相对较为完备,控制中心则是通过PLC技术实现的,并有效实现了对工艺、同路行程以及安全回路等进行控制的目标,最终达到全微机监控的目的,设备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了。 4煤矿生产中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煤矿机械设备能够有效运转的一个动力就是供电系统,其对于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机械设备电气化的意义十分的重大。以下就对普通规模的煤矿生产中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简要的分析: (1)通常来说,35kV变电所工程中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基本设备:①5kV线路双回;②两台主变压器;③6kV出线即电机、厂变等X回;④6kV母联2回;⑤35kVPT2回;⑥6kVPT2回等,煤矿电力的供应以及设备运转的需要更与此变电所的保护和监控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相适应,主变压器以及35kV线路则采用集中组屏方式进行设计,将后台监控系统安装在主控制室内,并将6kV保护装置安装在每个开关柜上,每一个保护装置都能够通过RS485通讯接口将信息传到后台监控系统,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操作方便,还能够节约大量的空间,一举两得。 (2)为了对变压器进行保护,通常会使用三种保住装置:①变压器高低后备保护装置MTPR-035HB;②有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MTPR-110SD;③综合测控装置MMCU-10H。使用这些设备能够在匝间短路、相间短路这些变压器内部或者外部发生故障时及时的采取安全应急措施,以便有效的对电器接地,负荷过高,电流过大以及危险情况进行保护,或者变压器本体有轻重瓦斯、温度、压力释放等故障发生时对其进行保护。保护35kV线路时一般使用MLPR-10H2型微机线保护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三种保护组成:①三段式过电流保护;②后加速保护;③单相接地保护。自动化系统为了有效实现母线或单母分段主接线方式下的PT转化,则可以在系统中安置一台微机型PT切换和一台低电压保护装置MPTS-10H,从而具备了两段母线的测量保护、绝缘监视、切换等一系列的作用,也能够对两段没有关联的母线进行监控并对其形成低压保护。 (3)台式监控计算机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监控保护单元,其采用的是隔层设计。②通讯管理机,其是通讯的中心设备,具有能够转换间隔层设备的通讯规约,并对后台计算机进行监控以及对上级调动的功能进行传达的功能。③后台监控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现场采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控,并对设备发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能够有效统计、分析、核对、判断、显示以及打印这些信息,对安全事件形成记录,并适时的发出警报,对监控站内所运转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计算机还具有远程控制功能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以便整个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5结语 总之,现阶段机械行业在不断发展,机械发展的主流已逐渐被机电一体化所占领,机械行业不断发展时也有助于提高煤矿机械自动化水平,从而有效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确保机械操作的安全性。在煤矿机械设备中加入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电气控制系统往集约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促进煤矿机械设备的发展。 作者:赵家臣 单位:广西右江矿务局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技术分析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工程机械工作环境多数在户外,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质量,因而导致专业性较高的控制器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由于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发展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所以当前的工程机械自动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浅析 0前言 所谓工程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机械制造业中利用自动化发展技术,对加工目标进行持续的自动生产,从而达到提升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过程中投物、转变以及传送环节速度的目的。在工程机械行业中使用自动化发展技术,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手工操作的不足之处,并且不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学历与技术,因为自动化的发展技术操作简单,易懂易学。另外,由于在操作中使用机械进行自动控制,所以生产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也较高。因此在工程机械中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高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逐渐的成为发展的重点。 1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定义 工程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在工程机械制造业中,对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使加工目标进行持续的生产,从而提升自动化生产发展并加快生产投物、加工转变速度的过程[1]。在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利用,应经逐渐的成为当前机械制造业中促进相关技术改革、发展与更新的重要目标与手段,同时也成为衡量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是标准。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一方面能够促进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的技术应用与发展进程。 2分析当前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 2.1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我国的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今天,应经从简单转为复杂,从部分转变为全面,并且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增大了工程机械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机械行业的发展背景,不断的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完善。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到当前我国实际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不能过分强调自动化操作,因为这样会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成本,也会威胁到基层劳动力的发展[2]。现如今,既能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行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借鉴国外机械行业的成功经验,引进符合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机械设备进行适当的优化,追求部分自动化,允许人工操作,充分完善自动化信息系统,提升计算机管理的工作效益。这样的解决措施不仅能有效的提升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进程,还能有效的降低成产成本,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根据当前机械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的自动化技术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优异的技术都是通过不断实践中得出的,多数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从而确立了研究目标,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出结果,并将这一结果应用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解决出现等问题。而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这样,“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贯彻以生产发展的需求的基本原则,利用这一原则制定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生产技术。另外,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不能过分追求整体自动化,以求缩短生产周期,这样会导致人工与机械设备工作效率降低。但是也不能不使用自动化技术,因为有很多的工作都依靠这一技术,所以不适用自动化技术将会增大人工工作量,延长生产周期。另外,因为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很多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因此导致生产处的产品质量与实用性较差。所以在完善生产技术时不仅需要几何当前该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还需要在提升自动化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与数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经济利益。 2.3具有低成本、成效快等特质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 当前我国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过高。从产品的研发开始到生产调整,一直到最后的生产,这些环节够很复杂,所以如果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将会极大的提升生产成本。因此我国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预算成本等原因不能引进很多自动化设备,在部分环节中仍然使用人工技术。并且从企业受益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如果大量的引进自动化设备其实并不能马上获得经济收益,有很多企业可能在引进设备进行生产后仍然不能度过亏损期,因此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中小型企业是社会发展主流,并且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就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减少该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本,扩大自动化技术的可执行性[3]。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所以我国的企业可以在自身实际生产机械设备的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将自动化设备与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安排生产流程与设备位置,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动化设备在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人工操作的灵活性,创造出人机和谐发展的生产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最大化的节省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收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如果想在工程机械的行业中发展自动化技术,一方面需要有较高的起点,紧跟时展脚步,吸取国内外机械行业中的成功经验,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应当引进先进的、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将改善与普及进行有机的结合,促使我国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李佳航 李雅男 刘大伟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呈现着科学化、智能化、简易化的趋势。智能化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安全,能够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行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电气工程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介绍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优势;应用 0引言 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逐渐发展成熟,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在控制器方面由曾经的手动人工控制已经能够实现无人化操控,各种智能化技术都有所提升。自动化技术是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能够提高控制效率,它能够将人的想法、行为通过图像识别、语言识别、专家系统等进行分析。对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优势 1.1可以实现无人化操控 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智能化控制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还能够保证操作的准确性。系统的控制器是由鲁棒性变化、下降时间以及相应时间来调节的。通过对着三个因素的控制能够保证自动化控制工作。将智能化技术引入,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监控技术对这些变化进行监控和预判,提高对着三个因素调节的效率,与过去的人力操控相比,智能化设备能够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能够实时操作并且还能够保留数据,通过对着三者的合理调节确保了自动化控制的工作。并且在正常工作期间,操作人员无需进行长时间的操控,只需要设置好数据就能够实现无人操控。在电气工程中实现无人化操控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能够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也能使电厂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保障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1.2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不同数据时具备较高的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智能化控制器在处理输入的数据时能够对数据进行核对、预估、判断。在处理不同的数据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电器工程的控制对象变更行强,各个控制对象都不相同,控制器呈现的效果也不相同。但是由于现阶段智能化控制器技术还不完善以及控制器系统较复杂,被控制对象发生变化时智能化控制器有时无法做出准确的估算,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3简化了控制步骤 过去,被控制对象较为复杂并且是一个动态的方程,所以对传统的控制器来说无法进行精确的掌握,这样就会导致在对该对象模型进行设计时会出现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操作。当数据发生变化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掌握就会导致制作出的数据模型不够准确,这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导致工作失误,子哦对你更好控制的实际工作效率也会降低。智能化控制器减少了对被控制对象模型的设计工作,减少了工作程序也避免了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自动化控制器的精密程度能够大大提升。智能化控制器还简化了工作步骤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正常的生产。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1优化设计 电气设备设计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需要经常涉及到的环节,并且这项工作较为复杂也较为重要,如果仅仅是依靠人工设计在一些细节和计算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要想保证设计数据的正确无误并且能够准确度的进行设计制作就需要多环节的进行计算和核验,工作效率较低。并且这项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员工对电力、磁力、电路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够熟练的运用。过去,更多的是依赖技术人员的不断试验和个人经验完成。但是,依靠智能化技术就能够减少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就能够设计出质量和使用性能都较好的方案。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能够对设备设计进行优化。 2.2故障诊断 电器设备发生故障时经常性的问题,技术操作的失误、设备的老化等人为原因或客观因素都会造成设备问题。但是设备发生问题之前都会有一系列的征兆。尽管在电力企业中会安排相关人员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但是一些设备问题是无法通过直观判断看出来的或者容易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利用智能化技术就能够对设备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例如对于变压器,利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对变压器中渗漏油分解气体进行分析,能够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并且当故障发生时也能很快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智能化技术还能够充当检测员的工作,通过对设备运行的转台进行检测,实时记录设备数据,不仅能够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帮助维修工人找出故障原因还能对故障进行预测发出警报避免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2.3实现智能化控制 将智能化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就能够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无人化操作,减少了电气工程控制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智能化控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电器自动化的控制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3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能够在多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化技术能够将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符合时展趋势。 作者:宋凯 单位: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论文: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 摘要: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应用,就是利用科学的、物理化学效应中各种能够对产品相关信息进行检查、验证、测量,并给予定性、判断的技术手段,它的最终定量对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的精密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检测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应用 1检测技术的概念、组成和特性 1.1检测技术的概念 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对产品的精密度、质量保证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技术指的是应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设备、装置,对与生产、生活、科研等相关的信息进行检查和测量,对其内容进行了解、检验、分析、判断的一种技术。现代各种检测技术的购进费用均比较昂贵,但很多大型机械生产商仍然购买,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从而体现了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生产中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 1.2检测技术的组成和特性 检测技术系统装置的组成有自动信号处理电路、自动显示记录装置、传感器、中间转换装置、自动保护处理及测量、计量等很多设备系统构成,含有敏感元件、输出系统和测算元件,各种检测系统设备具有高灵敏度、分辩率、线性度、测量范围、分辨力、稳定性及回程误差等特点,在检测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搜索查找相关表现的信号,将其与对应自然信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选择最合适点,形成最佳检测结果。在各项组成结构中,主要的3个组成部分就是传感器、中间转换装置、显示装置,自动化机械制造检测技术起到中心作用的部分为传感器,它是传输信息的介质,对各种信息、数据、能量等进行检测并传递,输入中间转换装置进行有效的信号分析后输送,至显示装置。为了能够保证在一定时间上传感器可同时具备高效的符合性,因此在检测技术系统中设计了数学模型。这种设计是一种校正、数据处理、分析的线性系统,它可以微分缩小对表现形式信息分析的误差。检测技术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动化系统运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在满足检测要求的前提下,技术设计应力求简单、经济、便于操作和维修,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指标和自动化。机械设计与检测技术应该相互配合。自动化系统采用机电结合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因此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维护方便等方面协调处理好机械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关系。为确保检测电路可靠地工作,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器元件的工作要稳定可靠,符合使用环境条件。第二,电器元件的连接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在复杂检测控制电路中,某一些信号作用下,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稳定状态,常常有几个电器元件的状态同时发生变化。考虑到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动作时间,对时序电路来说,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而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气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2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2.1检测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目前在对产品检测上,已经逐渐由事后对产品进行检测改进到制造中适时进行检测的先进技术,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对各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成形的产品质量检验固然重要,但若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适时检测,并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制造,产品质量、产品精密度自然更高,更符合人们使用要求。所以现在检测技术很大限度上都已经完成了在线检验、测量的过程,实现了在自动化制造系统中进行定性、定量的高标准,适时与制造条件、环境相符合,体现了自动化、数字化的检测技术,并逐步应用到了大型机械制造系统中。 2.2直接测量装置与间接测量装置的应用 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自动装置,一种为直接测量装置,另一种为间接测量装置。直接测量装置的作用就是直接对设备或元件的尺寸变化进行测量,同时能够自动对机床的运行、设备的完好情况等进行监测和控制,它的装置中有很多部分组成,有量头、杠杆、气动喷嘴、光电传感器、浮动式气动量仪等,实际操作中在自身检测的特点下,依照检测物的区别,可对其孔、外圆、平面等装置进行检测,自动对工件进行定量分析。间接测量装置的监测工作需要在制定好的工序下进行,对直接测量的孔、检验断续表面、平面等进行磨削作用。实际操作中是在调整好的装置下,对刀具系统或执行部件运行进行工作。其中包含信号发生装置、挡销、珩磨头和标准环等各种装置。 3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的作用 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过去采用的检测方法是抽样检测,是对某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抽取检测,对其功能、规格、等进行检测,从而影响着产品的质量问题,检测的过程比较繁琐,使用时间比较长,这样的成品检测存在一定的造假行为,影响着产品的真实质量检验效果。而一旦成品出现问题,面临改进的情况,这样对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逐渐融合了自动化检测技术。检测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生产中便可对质量问题、产品精密度、产品规格等问题进行适时检验、分析,对不合格设备部件直接可进行改进,实现了检测与制造统一化的目标。完全避免了产品成品后检测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检测技术的在线检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数字技术的应用,融合了数码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测量技术、无人直接接触技术等,成功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制造技术统一化,推进了制造业的科技与发展。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企业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能够在繁荣的经济市场上站立地位,对自动化检测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是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选择。利用检测技术,可以应用各种自动化检测设施,对自动化制造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进行适时检测,检测设备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定性分析,将制造中出现的问题、数据、形状、尺寸问题等,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呈现出来,这样企业会根据不足及时对产品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制造目标,提高生产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利用检测技术,可以迅速掌握制造工艺的不足,及时改进,不仅可有效避免人为工作的失误,而且更加精准,对制造过程起到一个监督、检测作用,进而提高产品的精度,确保产品的质量。避免了成品出现问题的整改,大大降低了企业因成品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很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花费昂贵费用购置自动检测设备,充分表明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生产制造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利用率、精密度、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企业对自身制造产品要求提升了更高的标准。在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必须要实现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的统一化,更高的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促使企业站稳脚步,长足发展。 4结束语 总之,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中应用检测技术,对产品的精密度、产品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推进与保障作用,需要企业加强对检测技术应用的重视,才能符合国家对制造产品检验的要求,满足广大使用者的需求,从而促使制造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作者:胡晓芳 曲杰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电力工程系统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和高效率的工作管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力工程系统,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电力工程系统;电力自动化;高效率 将电子技术、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集合在一起的技术称作电力自动化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发电厂、供电公司以及电网调度和信息传输等单位和领域,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根据操作者的具体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相应的远程操作和监控管理,此项技术不仅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1.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对数据库的自动监控需要采用触发机制和对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数据在处理之后拥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利用率,并且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库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生活与生产的不同需要,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应用于自动化监控,经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行业的应用中已逐渐完善,给电力软件系统的转型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我国电力系统的供电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场总线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电力自动化技术中最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工程中有很多全自动的接收处理装置与其控制的设备仪器相连接,连接成功后会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信息收集网络,收集的信息会在电力自动化处理之后被电力工程直接运用,最终将所有的信息数据输入并汇集到总服务器中,这与之前需要电厂工作人员手动收集数据的方式完全不同,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极大的简化操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所有的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均在总服务器上完成,操作人员可直接通过总服务器向各个分机下达指令,分机在受到指令后会即刻执行。经过多次实践证明,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工程各环节的监控,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3.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最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低压,传统的低压补偿技术经常会引发其他一些问题,不仅不能很好的补偿低压,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补偿过多等情况,一旦电力系统出现补偿不足,必然会威胁到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运用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促使电力系统能够一直处于动态补偿的方式,并且随着根据电力运行中的电压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补偿,这种动态的低压补偿方式既能有效的规避电力工程运行中补偿失效的情况,又能完美的解决补偿过多等其他问题。 4.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的自动化以及电力调度区域的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在供电系统中的主要运用。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换而完成,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变电站收集到的数据统一处理,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不仅能够全面实时的监控整个电网运行,而且能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并及时处理;电力负荷控制的自动化主要运用声频与工频这两种控制方式,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总负荷记录生成负荷曲线图,工作人员再根据负荷曲线图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1.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1)结构分布系统化 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是电力自动化监控中的核心,多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电力自动化监控系统,为实现全面整体的自动化监控效果,每个子系统会有一个或多个CPU同时运行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CPU组合在一起的CPU群共同构成一个完成的监控体系,为了让这些子系统和CPU在运行时互不干扰,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是最佳的选择。 (2)操作视屏可视化 电力自动化技术最大的亮点是能够实现无人操作,做好自动化的监控管理是实现无人操作的关键,因此,要做好有关视屏可视化的各项工作,才能令工作人员全方位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监控,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和设备及时处理,提高功效效率并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 (3)运行管理智能化 自动化监控技术中的智能化不能仅局限于常规的自动调节与自动报警等功能上,要将管理智能化延伸到电力系统的在线自动诊断,并且将诊断结果及时反映给远端总控器等。只有将管理智能化全面广泛的应用,才能更好的对电力工程进行自动化监控。 2.远程调度设计原则 (1)功能综合化 远程调度功能的设计需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并且要加强利用数据通讯等其他技术,而不是将重点仅放在调度功能上,只有设计一个全面综合性强并且包含多种专业技术的系统,才能更好的完善远程调度和实时通信与操作等功能。 (2)通信系统的网络化 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通信共享技术进行的远程操作叫做远程调度,通信技术是远程调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技术。因此,只有最大限的提高通信效率才能将远程调度的效率提升起来,计算机局域网络能够很好的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远程调度实时控制中的各项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非意味着取消或替代传统的电力工程技术,而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创新和改良,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的电子科技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工程体系。现阶段,电力自动化技术正在稳步发展,为我国电力工程系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丁旸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特变电工 自动化技术论文: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思考 摘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电网运行负荷不断扩大,给电网运行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施无疑是解决电网运行控制问题的最有力手段。文章围绕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关问题进行探讨,详细地阐述了电力自动化的基本内涵和当前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状况,最后对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应用 引言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最普遍、最常用的能源种类。从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起,电能就以其清洁高效、适用范围广、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被应用到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网络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电网结构和运行情况日益复杂,给电网管理、调度带来很大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力产业迫切需要一种电网运行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以适应越来越高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开展的电能需求。电力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领域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对于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巨大支持,是今后电力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向。 1电力自动化的基本内涵 电力网络的建设涉及到多种现代化先进技术,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对电网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自然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发展,使得电力网络建设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学科的高度繁荣,更使得电力网络自动化得以实现。电力自动化是上述多种技术的充分融合的结果,是未来电力网络监控的主要方式。从技术角度上看,电力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力网络的自动控制,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要求,而且减少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人为因素,对于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电网控制水平波动,甚至是电力调度事故的发生有着极为有力地改善作用。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监测、检查,及时发现其中不符合要求或者超出规定范围的情况并予以恰当处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施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掘电力技术潜力,不断提升电力技术发展水平,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保障能力,降低电网运行成本,预防电力系统运行风险,实现电网运行长期安全与稳定。二是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尽早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加以排出,确保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2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 2.1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关键部分。电网调度自动化体系中,计算机作为控制单元的核心设备,依托发达的网络信息平台对电网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根据各类情况依照既定方案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保证整个电网的良好运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网自动化体系中的广泛实施,使得电网运行调度人员对电网运行状况实时掌握成为了现实,电网运行调度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可靠、切合实际,调度措施实施效果更加有力、有效。电网运行调度系统对电网运行情况的掌控能力得以加强,有利于电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电力资源资料,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2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单位。它承担着将由电厂生产出来的电能以符合需求的形式向用电单位传输的重要职责。变电站也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籍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所实现的信息高速分析处理和科学使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对变电站所涉及的电力资源进行充分优化配置,根据变电站运行实际情况,实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措施,从而大幅提高了变电站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实施,对于电网自动化体系的建设起着促进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它使得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与电网自动化系统相适应。它通过数据监控有效地实现了微机保护功能,一旦系统发现某个模块发生故障会立即采取措施,使对应的功能模块恢复原始运行状态,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2.3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事业的不断推进,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化数据通信、配电网馈线监控终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等技术、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等几个部分,通过以上技术的综合运用,配电网运行、调度管理的自动控制得以实现。除此之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还具有实时监测用户计量表运行状态功能,一旦计量表出现故障,控制中心能够及时受到相关信息,并通过对故障控制器的精准识别以及对断路器的远控操作,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电力损失,是电力企业防范窃电事故的重要手段。 3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电子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两门学科的成果结晶,凭借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管理者对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进一步强化,有力确保了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转,对预防、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是我国电网运营管理体系中的十分关键的一环。下面就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 3.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为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管理而设计、实施的。该技术通过采用先进数字化通信技术,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并汇总至控制中心,凭借控制中心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有效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通过上位机和前置机共同运作、协调配合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控制的。在电力系统运行情况日益复杂的今天,现场总控技术丰富的功能可以满足系统多方面的需求,为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服务。 3.2光互连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光互连技术是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采集、数据控制的重要方式,该技术不受带宽、平面和电容负载的限制,便于互连重构,对于提高系统集成度和控制水平有着明显地促进作用。 3.3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是电力系统实现运行状态监控的重要渠道,主要用于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并承担着系统瞬时运行状态和关键节点状态的输出功能。其中,主动对象数据库对对象函数的分析,是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应用得以实现的基础。在触发机的配合下,数据库监视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节约了数据传输时间。 4结束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是当前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极大地改善了电力系统资源管理局面,提高了电网运行管理效率,强化了电网管理控制力度,是电力系统从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飞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电力资源紧张问题日渐凸显,推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符合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实际要求。电力企业要充分认识电力自动化的重要意义,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夯实技术保障,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作者:任洪伟 单位:庆安县电业局 自动化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办公自动化研究 摘要:在办公自动化中,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手段已经成了提高部门的运行效率,提升部门的综合竞争力的必不可缺的手段。文章将探讨信息技术融入办公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希望对于部门办公效率的提高起到帮助。 1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概述 办公自动化是办公系统自动化的简称,在学术上,办公自动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我们通过对基本内涵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具有共同认识的概述。办公系统自动化就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办公系统中的广泛运用,将许多复杂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运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低运营成本的人机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的设备和机器也更加趋向于创新化、智能化和效率化等特点,这些新式的设备的有效运用,促进了管理结构的优化,平衡了管理机制的配比,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基本功能 2.1办公空间和时间得到了优化 在传统的办公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办公效率比较低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对办公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在空间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平台、数据库的建立,导致办公地点再也不用局限于某一个地方,甚至可以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办公人员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办公,这对于提升整个部门的运行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办公系统平台的建立对于信息的有效交流、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办公人员可以通过办公系统平台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传递。在时间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保证信息在办公人员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传达,及时地收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等,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加快了企业的运行效率。 2.2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效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更好的融合,对于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并从中筛选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大意义[2]。办公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及时地了解到与行业有关的最新信息,了解政府政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在部门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员工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到部门下发的文件,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的办公信息,简化了大量的查询工作。 2.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纸质资料的保存一直作为部门资料保存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的保存相对来说保存资料的包容性较小,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再次查询的效率较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部门在资料的保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存储,不仅存储容量大大增加,所占的空间急剧减小,而且对于再次查询也非常方便。同时,部门将采购、销售等信息通过数据库的收集,存入自动化办公系统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系统获得相应的信息,这避免了纸质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损耗等现象[3]。而相应地,由于办公自动化地广泛应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部门要对增加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确保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安全存储和有效使用。 2.4办公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传统的办公中,部门的办公人员的交流主要通过电话或者面对面的传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门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相关的问题,降低了办公成本。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电子邮件、实时通讯软件、论坛等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减少纸张浪费现象,节约交流成本,优化部门机制,更好地调高办公效率。 3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提升 智能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在办公系统中,智能化的提升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现在信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办公人员现在需要处理的内部数据和相应的业务数据相比以前呈现几何级数地增长。而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也越来越高,各种相应的部门行政或业务软件应运而生。这大大提升了相应工作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增加新型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为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做好准备。下面对公司运用ERP系统开展办公自动化进行简单的举例。我国南部的某公司在运用过程中,组织架构比较简单,集权式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公司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之后,公司在决定引进ERP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在使用的初期,由于对ERP的不熟悉,走了一些弯路,不过总体来说算是成功上线。接下来公司决定加大对ERP项目的投入使用,聘请有关专家对ERP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培训,从公司的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齐心协力,最终完善了系统的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左右。由此可见,当信息技术很好的融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后,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3.2办公系统无线化的使用 现在办公系统的无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随着4G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进一步的放宽,整个办公自动化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人员都可以加入到办公中,成为了最新型的办公形式。 3.3办公系统影像化的发展 如今视频的录制和压缩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影像化在办公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资料的影像化可以加深工作人员对于资料内容的记忆、掌握,对于客户可以达到更好地介绍和宣传作用。其次,影像化在视频会议上具有更好地应用,随着部门运转节奏的加快,所需开的会议也越来越多。通过影像化,实现了与会者在不同地点的参会可能,并且可以将会场环境全面地收录,对于与会人员的想法形成清晰的表达。减少了与会者可能发生在交通上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地提升了整个办公系统的运行效率。 3.4办公系统差异化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办公化的蓬勃发展,办公系统的差异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环境不同,所以对于办公系统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以前的办公软件中,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很多部门采用办公软件后,发现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就能够满足办公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办公软件都实行了需求化定制,即根据办公环境和具体的客观环境制定出满足办公需求的软件,这也是未来办公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整个部门的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整个部门的组织结构的改善,制度制定的合理都有很大帮助。部门要加强对办公自动化应用的重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的了解,明确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和职能,加强办公自动化的应用,促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无线化、影像化、差异化的提升,为整个部门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提升部门效益做出保障。 作者:梁大为 单位:斯塔万格大学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 摘要:在整个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用户供电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供电系统输配电的安全性,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施工安全 10kV配电网作为我国主要配电网络之一,其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纵观当前我国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建设情况,其中始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笔者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1当前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力破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配电网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配电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有10kV配电网中存在很多问题,电力供应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城区网络结构缺乏合理性[1]。原来的电力网络主要由单电源供电,用户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对接线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任意摆放的问题。加上用户用电量的逐渐增多,加上缺少安全用电意识,直接导致了配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力供应需求。 2)闪络放电。 在长期配电过程中,配电网经常会出现闪络放电问题,这是由于线路长期暴露在户外,加上受到环境的污染,这种情况下配电线路绝缘层很容易会出现粉尘,进而对线路绝缘性造成影响。雷雨冲击线路以后,配电线路可能会出现闪络放电的问题,闪络放电形成以后,线路会出现单方面接地的问题,这时两相电压会明显增加,进而使暂态电压增长。通常情况下,单纯电压升高是不会破坏绝缘设备的,然而在运行环境比较糟糕的条件下,设备绝缘性将会大大降低,进而对电路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 3)过电压作用。 实际上以前我国供电设备的总体形成不是很高,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不良环境之下,供电设备长时间运转很容易会出现线路绝缘性差等问题[2]。同时长时间运行期间,供电设备需要对内部过电压作用起到承受作用,进而破坏电力系统。此外,弧光接地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过电压作用,其电压值非常高,成为损坏设备的重要原因。在线路电流非常大时,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防护性措施,就会出现弧光接地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电力系统。 4)人为因素的影响。 当前很多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在配网施工过程中,人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人为因素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中,施工人员的管理很容易会被忽视。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其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就不能形成。此外,当前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知识结构陈旧,这一切都埋下了安全隐患。 2保证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2.1将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做好 在10kV配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一个地区电力负荷增长的情况考虑好,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情况,根据有关供电可靠性的意见展开规划与设计,通过归纳和分析这些问题,为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提供有效保证[3]。 2.2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10k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结合配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技术措施。同时,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并仔细解答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将施工技术控制重点交代清楚,让每个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 2.3增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施工要求展开施工,因此在配网工程建造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对架空线、杆塔及配电设备等的管理。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电力传输环境的规划工作,定期检测线路,以降低不必要的电路耗损。除此之外,在杆塔施工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展开加固作业,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变压器是很容易被烧坏的,进而使变电操作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确定供电系统载荷以后才能实施变电操作,充分保证变压器的正常运转,最终保证电路配电的安全性。 2.4强化配网工程流程管理 10kV配网施工需要由人来完成,施工人员素质会直接关系施工技术的应用。因此,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控,在开始施工之前拟定施工计划。对“签订合同———提出设计方案———竣工验收——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对以下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审查项目设计方案;管理施工工程,探索出更好的的方法,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科学管理工程造价,对设计、预结算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提升投资效益;将安全生产理念贯彻施工全过程中;完善物资管理,保证物资供应。 2.5科学制定安全施工方案 应结合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制定。在配电网电力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将施工范围内线路考察工作做好,对于工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周密考虑,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此外,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停电问题的发生,即使必须要停电,也要对停电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停电对用户生产及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施工困难,必须结合这些问题选择施工技术,同时保证施工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虽然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及施工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因此必须对这方面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深入挖掘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以提升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最终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倩 周国战 吕蓓蕾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完成人工到智能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引入电力工程技术,从根本上促进电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文章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电力工程技术逐渐发展成为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这种情况下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1]。电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电力工程技术水平,就应该针对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结合以后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对电力工程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1智能电网建设的特征 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体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特征。 1)电网绿色环保。 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同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电网结构牢固可靠。 和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整体结构都得到了完善,可以更好的与各种环境和气候相适应,充分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电网经济性。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资源问题,为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全局开始出发,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能源质量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实现[2]; 4)电网交互性。 在能源供应的过程中,应该基于用户与市场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模式,从用户的根本需求开始出发,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以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从而保证能源市场可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2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 2.1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的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通过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对电能的转化与控制,电能的消耗及机电设备的损耗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降低,有效提高了发电机及相关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随着电容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市场上使用的半导体功率元件其容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3],并逐渐朝着高压方向发展。此外,电力工程技术中还出现了大批的高精尖技术,例如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其中具体有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符合当今电力系统运作要求,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2.2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部分的应用 为了充分满足用户不同电器元件及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可以为智能电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电源供应,例如交流电源、直流电源以及恒定频率交流电源等。例如,蓄电池充电通常应利用直流充电技术,但是变电所可以利用交流与直流的充电方式,大型电子技术也可以利用高频开关电源等等。 2.3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完善,很多新型装置开始大量涌现,例如薄型交流变换器等。在遇到输电工程输电容量较大、电路较长时,一些国家利用直流电输电方式,我国通常会利用晶闸管变流装置作为受电、送电两端的逆变阀装置。我国对晶闸管变流装置等设备的应用,不仅使电网输送容量得到了提升,同时极端天气状态下输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解决,例如智能调度技术该技术是智能电网中最关键的技术,可以全面配置优化资源,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实现调度的智能化。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注意事项 3.1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 保证网络结构的灵活性是智能电网建设最为基础的一个要求,具体来说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高压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其次,应该充分加强对我国电网基本架构的建设,第三,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电网建设,第四,对配电网结构进行改进,有效增强配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总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用最佳的策略,有效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 3.2对通信系统进行完善 为了可以使智能电网的整体自动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应该将通信技术引入到智能电网中,与此同时,通过对通信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信息传输过程可以更加全面,具体来说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注意:首先,应改正通信平台使用性能的灵活性,其次,应该对信息的层次进行明确划分,第三,应对信息技术与电力业务进行融合,第四,对信息操作步骤进行简化,第五,保证信息平台可以具有比较好的保密性能,第六,保证信息平台的自我保护性能良好,第七,适当增加通信技术的种类,对通信功能进行完善。 3.3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 为了使电能的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增加电量,对能源进行转变,需要利用比较精良的电力设备,由此来看,对电力设备进行完善很有必要。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常用的电力设备主要有动态电压恢复器、可控硅并联电抗器等。为了有效提高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工作人员还应该在以后的工作加大研究力度,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研制出更多更好的电力设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工程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在我国现代电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在建设智能电网过程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提升输电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者:周国战 吕蓓蕾 李倩 单位:朝阳电力实业开发总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 【摘要】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本文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运用分析 伴随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基础,通过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保证智能电网的环保效果,提高智能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积极探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电力工程技术,切实提高智能电网建设的水平,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 1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的,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智能电网是一种电力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多个配电和输电体系共同组成。同时,智能电网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电力市场的要求,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稳定性,在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同时加入了节能环保的概念,是我国未来电网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我国情况出发,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具有较强的环保节能特性。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对于环保理念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时,电力企业要对节能环保问题更加关注,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来加强电网的环保性能。②电网架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提高电网架设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而智能电网对于架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视。③对资源进行优化。目前,我国电网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给我国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而智能电网能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较好的经济性。智能电网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⑤良好的交互性。智能电网能够在后续的能源供给中建设良好的市场协调机制,从而有效的掌握客户对于电网建设的要求,提高智能电网的市场化程度[1]。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总体应用分析 2.1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能够在电源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包括直流、恒频以及变频的交流电源都有电力工程技术应用的效果。例如,在进行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应用直流电源进行,而变电所进行相关操作时,不仅可以应用直流电源,同时也可以应用交流电源。 2.2电力工程技术在输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对电网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的稳定性。这主要是通过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的结合使用发挥的作用,而这两种技术是电力工程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技术。同时,以电力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超导无功补偿等先进设施的应用,对提高智能电网的无功补偿等具有很好的帮助,提高了电能的质量[2]。 2.3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发电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功能,而伴随电力改革的深入展开,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强电能转换效率,提高管理和操控的水平,减小对机电设施的依赖,进而减少了电量的耗费情况。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3.1能源转换技术 伴随能源的日渐紧张,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也要加入环保理念。而未来的智能电网将主要以环保型的低碳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供给,并通过科学的能源转换技术,在保证电力规模的前提下,增强电能的远程运输能力。当前智能电网的能源应用主要有分布式和可再生式,而分布式则可以再进行细分,分成分布式储能和分布式发电。其中,分布式储能主要通过蓄电池、飞轮以及超导储能等方式实现能源储藏目的,而分布式发电主要通过潮汐能、风能以及燃料电池等进行发电。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的能源,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传统能源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可见,可再生能源能有效的满足智能电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而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对于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2电能优化技术 如今,人们对于电能的质量要求也更高,而优化电能质量也是当前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目标。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对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对电能等级的合理划分,以及先进的评估方法,可以建立健全的质量体系,保证电能的优化效果。另外,电力单位可以对电网运行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从而明确接口方式,在客户中形成有效的客户评估体系,从而在保证智能电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同时,达到经济性的相关要求。 3.3电网架构技术 电网机构的稳定性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电子工程技术提高电网机构的稳定性。在进行电网建设时,电力单位可以通过科学的电网结构,例如针对能源分布不均的现象,通过点对点的送电方式或者特高压送电方式等来提高能源和生产力的均衡程度,从而有效的增强智能电网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电网架构的稳定性。 3.4电力通信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电信通信技术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电力通信技术要保证能够对智能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同时,还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对实时干扰做出有效应对,并制定对策对电力故障进行排除,从而保证智能电网的平稳运行。同时,电力单位要加强电力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要提高电网的监控力度,保证电网建设的自动化水平,而上述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工程技术的作用。 3.5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柔性交流输电能够有效的提高对供电环节的控制力度,提高供电精度,因此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主要是在电子工程技术中的电子、电力以及微电子等技术的发展下而出现的。通过该技术的使用,在供电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增强电能的使用效率。另外,电力单位可以通过在该技术中融入低污染的能源技术,从而对电网参数进行科学调整,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3]。 3.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通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较高的提高换流器的应用效率,提高电能的转换效果,从而从整体角度提高直流运行电力的质量。另外,该技术不仅能够担负长距离供电的任务,在短距离的直流供电当中,例如对我国边远地区的供电任务中,应用该技术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较快,在未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已经开始了比较广泛的使用。 4结束语 在电力网络建设中,智能电网是我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能提高供电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单位要对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引起重视,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提高能源转换,电能优化,电网架构,电力通信,柔性交流输电以及高压直流输电等技术的运用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建设水平。 作者:柯洋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浅谈 [摘要]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及技术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电力工程虽然只是基础建设,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在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中工程技术管理进行阐述,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管理内容;问题及解决措施 电力企业应深刻地认识到工程技术对于电力工程质量的保障,对于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水平。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简析 在最初的电力工程阶段,对于管理大纲的编制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要立足于电力工程的规划以及设计的重点的,要以实际的工程建设作为技术管理的依据,以便进行科学的管理。此外,要由大纲产生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把大纲和监理文件进行整理,形成体系,应用于工程建设。其次是对工程施工前的管理。要对施工的单位进行技术方面的考核,这个考核的依据将会形成投标的文件以及所签的合同,从而判断出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能否满足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要求施工单位所进行的施工组织以及在方案的设计中,都要以工程的要求和目标特点为依据,对施工单位进行高效的技术方面的监督管理。再次,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技术管理依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以施工的环境为参考,抓好技术管理的工作。在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上,需要更全面,更具科学性,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实现,如进行技术监理等,从而达到保质保量的目的。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阻碍电力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对自身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并且管理经验比较缺乏,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无法真正有效的开展。在现实的工作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造价不稳定、无法控制工程的投资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的错误决定,而且会导致一些重复采购和施工的现象出现,对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 2)管理流程需待加强。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工程。其需要多个机构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来完成,从而对工程的质量给予有效保证。但是,每个部门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了繁琐的程序,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导致工程技术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作用。 3)管过实施细节有待细化。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的环节缺乏注重细节,缺乏严谨的态度。如,对于施工单位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的质量是否完全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等;又如,对于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工程责任分配不是很明确,不够细致,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承担者,这些现象都是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方面,注重整体管理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对于细节的管理,以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 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3.1提升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意识 电力工程管理对于电力工程这一项目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将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情况等,进而影响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加强对该工程的管理。首先,需要加强管理人员技术管理的意识,在有了较高的管理意识之后,才可以更好实施管理。当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管理制度也就会不断地完善,促进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 3.2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工程中,除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工作水平需要以外,还需要对施工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开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着施工,也体现在接受管理的程度上。在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引进人才。就是不断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新鲜的学业,改善现有的施工模式以及促进技术人员对于工程技术管理的接受,使管理大纲充分高效实施。二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管理制度能够顺利深入实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 3.3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流程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流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如对于开始施工之前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充分准备好一切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原料的预算、机器设备的预算等,并保证相关的会议正常展开。必须要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完全符合标准之后才可以展开施工。再如,工程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 3.4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现更好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那么就需要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所有的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必须是合格的,具有足够的水平可以进行工作的,而且应当针对现实的情况进行一些特殊技术的培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资格证明进行考察,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较高的工作水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现非专业的人员,应当立即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不能进行培训的时候应当调离其他岗位。在面对处理一些棘手的电力工程项目时,一定不能凭自己的一己之见坚持进行继续施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对电力工程的一些工作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规定,对具体问题建立明确工程施工的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同时可以降低相应的经济损失。制定出责任制度后,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规范电力施工的过程。 3.5监督技术实施过程 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要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中技术的实施过程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于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电力工程建设,是一种非常重视安全的工程建设,所以它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就特别高,而质量是由施工技术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实施过程的监督也是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结语 是电力工程建设在当下时代必不可少的,要想使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立足实际是最重要的条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确保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 作者:姚东 单位:广东电网汕尾陆河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供电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传统的电网建设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需要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进化,而智能化电网就是再这样环境下诞生的产物,它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特点,在输电供电方面更加快捷安全。而电力工程技术作为智能化电网中最重要的技术,其建设与发展对于建设智能化电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其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而分析智能化电网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智能电网,应用研究 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全球进入了能源时代,对能源的争夺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尤其是在经济危机过后,能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智能电网的建设势在必行,国家应将建设智能电网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合我国国情,颁布条例,加大智能电网的建设速度。智能电网之所以被广为看好,不仅因为其发展符合现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因为其兼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特点。而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输电的稳定性,且能加快电网的建设速度,在节省能源方面上也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从智能电网所具有的特点说起,再分析电力工程技术早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一、智能电网的概述及其特征 作为一个领土和人口都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我国的资源分配却很不平衡,根据地区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在几次经济危机过后,人们为了解决电能上的问题开始建设智能电网,最早使用这项观念的是美国,其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与能源紧张的局面,尽快恢复经济进而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开始大力布置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多种配电输电体系共存,相互作用。而在我国的智能电网构建中,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一般都要履行绿色环保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智能电网还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坚固耐用,考虑到我国电能的输送环境,智能电网的架构特别牢固,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不会中断电能的传输,也就使大规模停电额概率降到最小,反之要是网架不合格,就会造成输电中断甚至更为恶劣的情况;智能电网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其高度自动化,在发生问题时可以自我医疗不会发生事故,而且智能电网也避免了传统电网建设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化地使用资源,较传统电网无论是成本还是收益都远远升高;除此之外,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也比传统电网高很多,所谓交互性,就是改变以往的单向传输模式,根据客户的意见来修改,服务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整体应用 基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电力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源、发电、输电三个环节。 1.电源部分。 在电流的分类里面,把其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交流又分为变频和衡频两种,电力工程技术因为可以支持所有电网中的电源设备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所以它可以把两种类型的电流输送到智能电网体系内。 2.发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通过控制电子设备进而控制电能的转化与控制,先进的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发电设备的效率并且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损耗。而随着近些年来技术的不断革新,一些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半导体元件的容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像智能开关,高压直流输电、高压变频等尖端技术也层出不穷。 3.输电部分。 电力工程技术中有两项技术谐波管控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是保证电能质量和电网工作状态稳定的关键技术,其可以使电能在输送过程中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并且不会被环境因素所影响到。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规模输电和输电线路较长的情况,我们一般采用直流输电的方法来保证输电的快捷稳定。而在高压线路输电中,多使用晶闸管变流装置,这项设备的使用可有效提高线路的稳定性,也使得可以输送的电量大大增加,在一些极端天气发生时,这项装置就可以保证不断电或者是电压的稳定。晶闸管变流装置一般是安装在输电和受电两端,作为整流阀和逆变阀使用。由此可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使用对于提升电网输电稳定和效率有着极大的提升。 三、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上述分析是基于电网整个而言的,本节是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作用而言的。 1.质量的优化和能源的转换。 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首先要将电能质量分等级,再建立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供电接口的类型要通过分析经济的方向来确定,而分析经济也要建立用户经济性和技术质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规范市场和满足用户需求来建设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在实现上述前提的条件下,产生了以下几种技术:源滤波器、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连续调谐滤波器等,这些技术在提升电能的质量上具有相当高的作用。根据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些技术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也会较少对周边环境的损害,在节约成本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在能源的转化上,低碳能源将会是以后主流的能源发展方向,无论是在降低消耗方面还是在节省成本方面,低碳能源都比现有的能源高出较多。能源的转化实质上就是实用技术来改善能源的转化方式,多转化为自然类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尤其是太阳能,在采光较好的地区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成本相对于效益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其对环境无污染也是促使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使用是在高压变电输电过程中,输送并且隔离清洁能源。而这项技术在控制输电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其使用微电子、电子技术等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来灵活地控制输电,把清洁能源输入电网中。因此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符合整体的电力工程技术,与我国电网的发展相辅相成,保证电网稳定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在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能力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 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我国现行的高压输电技术体系中,绝大部分是直流输电体系,但是在实际状况中很多环节使用的却是交流电,因此在控制换流器的方面要细致,保证输入的电流是直流电,其中换流器大多有一些管段元件构成来保证输电的稳定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就满足上述所说的实现电流的转变,而且除了上述优点之外,高压输电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可以向偏远地区供电,像一些地处偏僻的海岛和新疆西藏地区。由于这项特性,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其他关键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除了电子工程技术之外,其他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像信息管理技术,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并且其采集范围再大的方面要扩张到整个产业链,小的方面要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智能调度技术则是调节所有人员技术的技术,但这项技术目前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自动化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采用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上运行,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运行格局,在管理系统的调度下这些电源协调运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其对于数据的获取、保护、控制都保证可靠性,这项技术的存在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质的提升。 五、结语 智能电网作为我国发展项目的基础项目之一,由于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供电量和供电安全的需求量增加,使其成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通过上述对电网的概述和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的分析,可以认识到电力工程技术可以提高输电效率降低输电成本等优势,并且其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以后的智能电网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对于电力工程的研究与优化力度,使用低碳能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升我们自身技术。 作者:冯镜昌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分析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分析 前言 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发展迅速,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单位工程较多,需要多种专业工种,而且平面穿插施工较为频繁,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有效管理。 1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其包括的基本内容较为丰富,不仅需要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而且还包括施工计划和设计文件的审核工作。尽管内容较为丰富,但由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1.1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大纲的编写都会在工程施工前完成,大纲通过后则需要工程进行施工时进行监理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及管理大纲的规定编写工程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确保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 1.2施工计划 按照合同的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确保所制定的计划工期与工程特点相符。然后根据施工的资质和要求来明确施工单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及实际进度来对施工技术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能够与实际施工的需要相符合。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械振动和搅拌方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较多,而且在一些特殊线路上还存在人工作业的方式,但无论是机械作业还是人工作业,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而且要做好记录工作。 1.3设计的文件必须要有签字与批准 对于设计文件在通过审核后才能够进行使用,需要由指挥中心、设计商、承包商和物资供应商共同参加施工图会审,做好会审的记录工作。对于需要变更设计文件时,需要由设计商递交变更通知单,明确变更的原因、新的技术方案、工程量和预算费用,而且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签定后才能实施。当电力工程竣工后,设计文件需要与承包商编制的竣工图相符合,同时还需要由监理和指挥中心审核签字后才能通过。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主要问题 2.1电力工程项目组织在整体上缺乏综合素质 当前电力企业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投资效益观念,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知识不足,这就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存在假象,同时在合同中也没有将一些附属设备进行明确注明,从而存在需要重新进行采购的情况,而且采购价格往往存在失控现象,给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安装工程中,由于安装不同其所带来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变电站风电流传感器的安装要选择在开关线路侧或是在母线侧进行安装。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内进线侧和母线侧下来便是开关,然后是电流互感器,如果在安装时两者存在装反的情况,则会给检修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需要扩大停电检修的范围。但对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发现电流互感器本身的一次装反了的情况下,只需要确保电流互感器上二次端子跟着一次接反就不会给检修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 2.2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问题 电力工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涉及众多的程序,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各项工作具有繁杂性。供电技术管理工作可能将众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连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但当前在供电技术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纽带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联系和沟通不顺畅,这就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给电力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3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对于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流程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规划性操作的行为,不仅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而且不利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3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培养电力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等人员的综合的素质 运用现代的技术管理方式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从各方面招收电力工程技术的人才,将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把握好。利用专业的管理软件,满足工程要求。加强对职工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在职人员提供良好的培养和再教育机会,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强化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成本的降低,使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增加。 3.2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通过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流程,并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规章制度、责任机制以及电力工作的程序。当招标流程完成后,要将招投标结果、落实的情况以及图纸,由市场管理中心将其公布给电力技术工程公司的业务部,同时也对其进行存档。先与各相关单位召开工程前的准备会议,对预算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3.3要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只有在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得到安全的许可,后才能够对工程进行施工。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要经过安全资格考察和安全教育,以及签订合同。其中特殊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正式施工。在发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要做到定整修改措施和修改责任人、定整修改完成的时间和完成人,以及定熬修改验收这五种要求。把握好电力工程教育和施工、交底和文明、防护和验收,以及检查的七个标准,制定安全的工程值班制度,并且执行国家电网及电力公司规定的方针和政策,以及法律和法规等。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成绩进行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罚。 4结束语 电力企业建设工程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及复杂性的特点。而且在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也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性,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体制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快电力施工技术改革的力度,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电力企业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对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电力工程任务能够顺利、优质的完成,为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维君 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论文 一、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总体运用 1、发电过程中的运用 电力工程技术得技术含量很高,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和机电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力工程技术中还涌现出同步开断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技术的高压变频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 2、电源领域的运用 不同用户,尤其是大用户往往采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电器元件,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为接入智能电网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恒定频率的交流电源等等。 3、输电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智能电网的运营需要具备电能质量高、电网工作状稳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大批适应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型装置应运而生,比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对于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的输电工程,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直流电的输电方式。而我国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来作为送电和受电两端的整流阀和逆变阀装置,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极大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同时在极端天气下还增强了输电网络的稳定性。这些装置技术含量高,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电网突然断电和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网络的可靠性。因此,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电力工程技术和相关的配套装置是我国新型智能电网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该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对供用电的接口所具备的经济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用户经济性以及技术等级这两个评估体系,并借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来促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经济且优质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的运用,具体涵盖了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得电能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从而具有较大的运用市场。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首先,线路造价低,节省电缆费用。其次,运行电能损耗小,传输节能效果显著。直流输电导线根数少,电阻发热损耗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且传输功率的增加使单位损耗降低,大大提高了电力传输中的节能效果。最后,线路走廊窄,其节约的土地量是很可观的。除了经济性,直流输电调节速度快,运行可靠。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紧急支援,因为直流输电可通过可控硅换流器快速调整功率、实现潮流翻转。此外,直流输电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电压分布平稳,负载大小不发生电压异常不需并联电抗。 3、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国家下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到2020年较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40%,而我国发电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热力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转换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核心。目前,我国着重开发大规模电厂并网技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范围大、运行可靠的光伏发电技术等。但是,我国的能源转换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高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研发能源转换的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建设中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各种并网技术的效率等。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电力利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还出于起步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成果已成为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者:万小彬李鹏飞单位: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微探电力工程技术施工安全 一、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准则 1.1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应该将城市规划作为施工的主要依据,配电网的规划建设应该采用分区规划的方式来开展。在对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该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来开展规划工作,并且保证在主干道中需要一条架空线路,并在主、次干道预留电缆位置。 1.2为了使配电线路防污闪能力能够到达预期的目标,可以将配电网中的10kv架空线路按照20kv的标准进行绝缘设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还能够减少线路检修的工作量。 1.3在10kv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采用“井”型“、T”型或者开环运行的单环网络,并且在每隔2500kVA处进行分段,使用带电压互感器带电动合分闸的分段开关和线路开关。 1.4增加线路的绝缘强度。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绝缘导线应该全部使用专用的绝缘金具,这样才能满足线路绝缘的目的。在对绝缘导线的裸露接头部分进行处理时,应该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加设绝缘罩,然后在绝缘线路的一定距离内加设绝缘接地线夹。 1.5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在供电系统中,如果有比较重要的用电用户,就应该使用功能双电源的供电方式,这样就能提高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对于特级用户来说,供电系统除了应该对其采用双电源供电以外,还应该增加紧急电源,这样就能够满足特殊用户的特殊要求。在应急电源中,经常用到的一般包括蓄电池、发电机组和干电池等。 1.6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随着电网中环网应用数量的增多,不同环网应该使用功能不同的变电站,或者使用同一变电站来作为电源点。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由于变电站的数量较少,并且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可以使用开闭作为电源点。相邻变电站之间的10kv主干线应该使用单环网络,这样就能在检修时起到降低负荷的作用,从而减少因施工引起停电的时间。 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工作。在对10kv配电网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规划中电力负荷增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和有关供电可靠性的一系列意见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就能够为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 2.2定期使用先进的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维护。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应该对已经完成施工的环节进行仔细检查,查看线路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并做好线路的后期维护工作,由于在施工中没有完成全部的工程任务,所以在施工中,应该对已经完工的线路进行保养和维护,这样才能为整个工程质量打好基础。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挑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施工设备进行施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也能够使工程的安全系数提高。在工程具有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带电检测设备来检测施工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时,如果施工中出现施工故障,就能够自动对故障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3对施工环境进行妥善处理。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时,需要施工的配电网一般都会安装在比较偏僻的地点,并且多处于户外,由于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众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为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破坏。在对配电网的杆塔进行布置时,应该合理的选择杆塔的位置,尽量让杆塔远离道路,并且减少不利因素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条件来预防配电网的破坏,就应该适当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在配电网的杆塔附近增设标志,或者涂上反光漆等进行提示,这样既能够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对配电设备所产生的损坏; 2.做好防雷工作。由于配电网一般都位于户外的空旷地区,这就使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有所上升,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防雷措施。例如安装避雷器、增设支柱式的绝缘子、开展地线铺设等,从而起到防雷的作用。如果配电网电力工程的线路经过城区,就需要对路线所需要经过的环境进行考察,避免线路附近出现树枝或者其他障碍物,如果存在这类问题,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然后再架设线路,避免线路出现遭受雷击等情况; 3.对施工中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在开展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区域内,应该查看施工区域内是否存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区,这些污染会给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供电设备进行防腐处理,例如使用绝缘导线,或者采用防污能力较强的绝缘子,还应该定期对配电网电力工程中的线路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位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也有利于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 2.4根据配电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安全施工方案。在对配电网电力工程进行施工前,应该在需要施工的范围内做好线路的考察工作,对于工程中需要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周密的考虑,并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中,应该尽量减少施工中停电的情况,即使必须要停电进行施工,也应该严格控制停电的时间,这样才能尽量减小停电对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三、总结 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施工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施工技术,并且保证施工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保证配电网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我国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和施工领域在不断扩展。所以在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施工中,仍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努力发掘更多的技术和施工方法,这样才能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益提高,同时也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星云单位:佛山禅城供电局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现阶段经济技术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电力的要求,电力行业增加了电力系统的配网建设。配网建设可以有效的保证电能的安全与使用,还可以提升供电质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配网的建设,从而保障电网的顺利使用。文章主要讲述了配网建设中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这些都会对配电网造成影响,要加强对配电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教育,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网的建设。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而配网电力工程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可抗力、工程管理制度的中的漏洞,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因此国家加强配网工程的研究与分析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技术改革可以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 1配网系统电力技术应用特点 在我国的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网系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监督、控制整个电力系统,还可以支持电力的离线操控。配网电力系统可以把用户的使用信息、实施的动态和之前的数据进行结合,通过电网接线和地理图形的形式完美结合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配网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很好,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并与其他的信息系统相隔离。通过这样的管理就可以使配网电力系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通讯汇总的方法和广域网的使用,利用光纤和配电线的截波等方式为无线的通讯方式提供使用的基础。即使是开放式的连接方法,依然可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性。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配网电力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情况与可靠性的分析 2.1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管理 必须保证配网电力的安全及可靠性,它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关键。要对计算机的登录和操作人员进行设置,不能让任何人都随意的进入该系统,主站只有系统的调度员、系统的维修保养人员等可以进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在软件上的设局也是不一样的,在通过管理人员的指挥,针对该用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使用。在对系统里关于数据实行作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实际信息的使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运转更迅速,而系统的后台信息就是在机械设备的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双方面条件下形成的,两者可以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这就是信息数据库的有点。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及技术水平在飞速的发展,也对配电的网络的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系统的工作人员和系统的操作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系统的运行人员就必须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和对该系统的问题进行维修、保养和意见规划进行统一总结。 2.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的停电管理的分析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必定会造成断电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操作人员要随时保持警惕,做好停电的措施。目前停电的出现可能会有以下情况:①计划断电。操作人员在月底了解本月的用电情况后对下一个月的用电和停电的计划进行上报;②临时停电。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人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临时断电情况,对这一情况进行上报;③夜间停电。晚上人们出于休息的时间,在电量的需求不大,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维护、检查有利于减少损失,并且安全性能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线路及时修理,这些方法的缺陷就是不能很好的保证电网使用的安全性,优点是减少对电力的耗损,这样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2.3综合停电主要内容的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系统中软件或硬件的问题出现,如果操作人员工作中存在失误会漏洞,就会使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系统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控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主战机房,它也是工作的中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根据程序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与处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出现断电会有两种情况:操作人员对停电的情况要及时的上报和各班组之间的变动。操作人员根据停电情况的进行申报进行变动,可以考虑在一天之内进行一起作业。也可以安排一个调度室对具体的停电情况向相关的工种进行提醒。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可以及时的进行调整。 3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分析 3.1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根据上面的分析得知,配电网工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可以控制的最主要的就是人为因素。操作人员是整个系统的主观影响,对于配电网的一切操作包括建立、使用、维护与保养都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系统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一影响很重要,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整个技术的培训,这样可以为电网的配电系统正常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根据配电网的具体情况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并进行适时的改变;其次,针对目前所有的操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还要保证定期的课程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结合配电网工程的实际状况,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状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最后,对配电网的考核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这样可以方便对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评价,保证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而且做到每一位技术人员都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要考核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效果,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就要给于适当的处罚,并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奖励,这样有利于整个配电网工程的发展与稳定。 3.2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配电网的线路非常多见,特别是大的城市中各个建筑中线路想蜘蛛网一样繁杂,这些配电网线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由于线路的复杂与繁多就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会对整个配线网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其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对配线网的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优化措施:①将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分好段之后再对每条线路进行多个电源节点的设立,节点的设立有利于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对故障的线路进行维修,而不会干扰到其他线路的正常工作,从而提高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②完善配网电力工程的同时还要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查、探究、维护等进行优化,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专业的解决;③要对配网线路进行积极的管理,针对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 3.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要想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安全,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因此加强实际工作中的配网工程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首先,对停电情况的管理,根据独体的停电情况结合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其次,加强配电网的运营维护的管理,在我国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我国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运营与维护,还能对配网工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减少这个问题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的安全性能带来干扰。 4结束语 在经济技术发展快速的当前社会,关于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所以面对强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配套系统。目前我国的配网电力系统安全性能还不完善,对电力企业整个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根据我国目前情况的的缺陷和限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规划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效帮助公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的优化我国配网电力工程的实用性。文章主要针对配网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有助于在实际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对整个配网电力的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作者:卞许兴 苏达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五峰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要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就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建筑工程的基础就是要保证质量。所以,在实际的配网系统过程中,电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对整个建筑工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就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网系统;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配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的问题,在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配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保证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想要解决城市配网建设及规划存在问题,就需要保证在对配网建设及规划的各个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的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进行提升。 1.目前我国配网系统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极大进步,我国电网也逐渐走向了智能化。对于配网系统来说,逐渐的走向了智能化,其主要的功能特点就是保证了能源的使用时间得到了增长,同时能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智能电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是智能科技技术,智能科技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传统能源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按照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进行工作,进而实现了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2.当前配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结构不合理 其一,配电线路方面有5点缺陷:(1)电网线路的不合理的布局,导致近电远供,迂回供电等。(2)不合理的电网规划,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太远,导致电能输送过程太长。(3)配电线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损、污秽、老化,导致线路不够绝缘,阻抗,泄露等情况也频繁发生。(4)电线导线截面过大,过小导致线路长期运行状态不佳。(5)线路的耗损情况居高不下,跟影响电网流动的无功功率不无关系。其二,需要改进的还有配电设备:①配电变压器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路程太远;②着重利用低耗能的配电电压器;③配电电压器的容量要与负荷相匹配。 2.2负荷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用地一定的情况下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而在进行城市配网规划过程中,管理措施的不当也是引起高负荷的重要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供电流程也在不断增加。当供电系统中供电流程数量较多时,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就会承载越来越多的负荷,此时,电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更频繁。(2)没有及时治理供电用户的违章用电,窃电等现象,也加重了用电负荷的提高。 2.3线路故障 在实际的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因为其会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技术,这就造成城市配网规划及建设会受到外界环境及技术的极大影响,进而导致城市配网建设发生的线路故障也大大增加,在实际的配网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当城市配网建设遇到外界恶劣环境影响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在城市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大多为架空线的方式,这对于正常情况来说,架空线的应用能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优势,但是当架空线遇到恶劣天气时,例如暴风雨天气,就会造成城市电路线路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相应的修复工作也非常困难,这样就不能够保证线路具有良好的安全稳定性。 3.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分析 3.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就需要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素质,而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与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两者是成正比发展的。所以,城市配网建设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电力工程技术进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培训目标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保证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补充学习,尽可能实现对整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3.2优化供电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配网建设规模并不相同,有的地区配网建设较为密集,而有的地方建设则不完善,电网布设也较为混乱。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就需要分别对各个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网建设,并实现对传统供电模式的优化。优化过后的供电模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这就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协调,为以后工作进行简化。由此就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升。 3.3进行配网检查 了解居民的用电情况,经常进行用电检查。一方面开展用电大普查,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用电状况,所以建议供电所要定期检查用户是否合理用电,杜绝偷电漏电等行为,让居民用电更符合规定,也更安全;另一方面是加强用电大检查,降低电损率,解决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输电线路若有线路短路、互感器烧毁等情况存在的话,不仅是安全隐患,也大大降低了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及时发现并早日的进行修复、更换,既保证了居民用电安全,也降低了电损率,同时也实现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3.4简化电压等级 当前,我国所采用的降低电压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对于降压工作还需要逐级逐步的进行,并进行不断的调试,并在调试的过程中实现对电压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想要实现对电压的有效降低,就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对人力物力进行消费,所以,就需要实现对电压等级的简化,进而实现对降压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配网系统中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提高。 3.5重视停电管理与分析 在实际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停电原因进行确定,当出现大面积停电时,就需要提前进行停电通知的下达,并快速有效的进行安排维修,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将维修时间安排在白天,保证晚上用电的可靠性,在维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周边用户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配网系统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配网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电网建设规划就需要具有自身的规划建设特点,并针对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实现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增强。 作者:邹玮平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靖安县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与人们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而当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急剧攀升,电力工程项目逐步增多,且在社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用电安全息息相关,一旦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出现了漏洞,将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严肃对待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1.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1.1技术问题分析 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混凝土技术、钢筋连接技术及防水技术三个方面。1.1.1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是土建工程施工中经常用到的技术,对土建工程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常见问题有裂缝、钢筋锈蚀等,在具体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到位便会产生上述问题,严重危及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比如,因施工技术问题而产生的混凝土干缩效应、放热效应产生的拉力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1.1.2钢筋连接技术。在土建项目施工中经常会需要以绑扎、焊接的形式对钢筋材料进行连接,钢筋连接的质量会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由于钢筋连接技术问题经常会造成接连状态不佳、焊接达不到规定标准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建项目施工质量。1.1.3防水技术。防水技术在土建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些结构处实施防水处理,且该技术是衡量土建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防水技术问题会造成防水结构出现裂缝、空隙等,并对土建工程的下部结构造成损害,影响土建工程的整体质量。 1.2技术管理措施 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2.1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电力工程技术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与电力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材料、设备、机械等因素息息相关,特别是材料质量,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设备、机械、材料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中的各项因素均能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避免因准备工作不足而造成电力工程技术问题。1.2.2加强对技术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需要用到多种技术,而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技术的操作规范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控制。以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例,在土木工程施工前必要对各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防止劣质材料流入现场;根据施工方案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正确配比,确保混凝土结构强度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钢筋连接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钢筋型号和质量是否符合施工标准,检查连接点是否存在连接问题。防水技术的控制要点主要包括检查防水布的完好性及防水材料的特性。 2.电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技术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技术问题分析 2.1.1安装和调试配合问题。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时,调试工作也要同步进行,以确保安装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和解决,然而,一些企业将安装与调试工作进行了割裂,这样的操作方式可能会造成电气设备出现接口死区,从而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良影响。2.1.2工作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只注重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而忽视了调试工作的质量是我国许多企业的通病,由于企业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仅对安装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只将安装质量作为衡量安装人员工作好坏的依据,致使许多安装人员认为只需要将安装工作做好即可,没有必要进行调试,加之部分安装操作人员对电气安装和调试工作的技术要领掌握不熟练,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利影响。 2.2技术管理措施 2.2.1细化安装调试步骤。现如今,先进的电气设备技术对安装调试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每一个细节的技术要领才能确保安装调试工作的质量。为了避免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漏洞,可对安装调试过程进行细化,并规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在操作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给后期的安装调试工作造成不利影响。2.2.2做好安装调试管理。做好安装调试管理是确保安装调试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企业必须要督促安装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程序进行规范性操作,以确保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的科学性及规范性。2.2.3注重电气设备的调试工作。设备调试是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中经常会被忽略的环节,且设备调试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企业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设备调试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一方面,供电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设备调试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因设备调试不到位而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的调试技术人员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测和调试。此外,供电企业要逐步完善维护制度,制定维护检修作业,通过常态化的维护检修工作来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需要用到的技术种类较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给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积极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以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 作者:冯继文 单位:国网新疆疆南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所以为了促进电力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从当前电力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突破,进而对电力工程施工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电力事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来看,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大,并且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电力工程建设的增加,也使得电力工程管理的作用凸显出来,当前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难点问题,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难以加快,质量难以提升。所以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还需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保证所有的环节都得到有效的规范,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可以得到良性的发展,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电力工程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质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电力工程建设的规划、指挥、协调、统筹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部分工作人员对技术管理并没有投入更多的重视,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于形式,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无法提升,对电力工程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难以符合要求。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范围比较广,贯穿于整个工程,包括施工图的审核、施工测量、工程技术交底以及电力技术保护等。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部分技术管理人员由于职责以及技术水平有限,导致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和监督不完善。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由于监督不力,管理人员又难以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而导致电力工程的施工受阻。 (三)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完善,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管理能够切实落实,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更顺利的完成,所以说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对技术管理的落实。但是从当前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来看,很多电力企业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认识,为了降低工程的成本、减少工程的开支,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一些不利的手段进行成本控制,进而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落实,导致电力工程的开展受到影响。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 电力工程技术综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为了更好的推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必须要提升综合管理的水平。在工程管理中需要通过改进电力工程管理流程的方式不断的优化管理体系标准,进而使得工程技术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能够有据可依,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完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和工序进行规范。在电力工程招标流程结束后,市场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将招标的结果以及具体的施工图纸等给技术工程公司,并由技术工程公司对图纸进行内审,审核通过后进行存档管理;其次,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还需要召集各个相关单位对施工的事宜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确认,对工程的预算方案进行再一次的审核,并向业务部门收取一定的预付款,签署施工委托书和责任书,最后为施工企业以及材料供应商拨款。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等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保证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满足施工的要求。最后,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制定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技术管理的能力和意识,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按照流程逐一进行。 (三)落实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最关键的环节是管理的落实,因此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的对技术管理内容进行改进和开发。同时技术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管理落实的重要性,了解技术管理对电力工程的意义,保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的管理内容都落到实处,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对于落实不到位的环节需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而实现提升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影响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进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还需要针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问题,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流程、落实管理工作,进而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作者:陈建新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达州市蒲城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电力工程技术中电网应用解析 摘要: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及其特点,分析了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对电力工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如今人们对电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也愈加的重视,对电网建设中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电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智能电网的概述 1.1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智能电网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智能型新型电网,它提高了传统的物理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在电网的控制系统中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融入其中,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仅能够使智能电网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的强大需求,还可以保证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更加的高效、稳定,做到经济环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作为电力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融合产物,对社会的进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1.2.1节能环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民的人均资源占有率非常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合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物理电网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占地面积较大,资源浪费较多,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能力,比较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2.2智能化 智能电网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它是顺应时代进步的产物,在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不仅仅能够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可以在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实现自我诊断和自我修复,节约电网维护的有效时间,降低电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行成本,保证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稳定。 1.2.3耐久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非常巨大,将会使得电力资源无法正常的输送,智能电网的架构强度相对较大,在面对恶劣的天气变化或者自然灾害的时候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避免出现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停止运行的情况,保障电力资源能够稳定持久的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综合性工程,近年来,为了实现我国产业技术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电网建设上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我国于2016年在电网建设方面基本投资完成额累计达542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7.88%. 2电力工程技术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 2.1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显著的提高电网的建设质量。应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使实现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化,在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控制和用电检查等工作中,可以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来完成对电力用户相关数据的手机和分析处理,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控制信号。因此,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在传统技术中由于人为因素而对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提高电网的控制效率,使电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2.2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强化电力数据采集的能力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改变传统物理电网在电力信息数据采集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电网对电力信息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按照各种电气设备的类别和功能将其进行自动分组,根据分组创建数据收集档案,这不仅仅可以给电力工程中的各类电气设备在运行和维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进而提高整个智能断网的运行水平,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物理电网中,电能的输送都是采用交流电输送的形式来进行,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利用相关的电气设备实现电能的直流输送和逆流输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流的稳定性,相较于传统的交流电和直流电混用的模式来说,高压直流输送更加的经济合理,而且,这种技术还能被应用于一些偏远山区或者比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电能的输送和供应,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具有非常广阔的适用范围,是未来输电技术发展的基础。 3.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采用微电子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力技术等多种技术相融合,展现了电力工程技术中的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交流供电的整个过程,对供电网络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提高智能电网的稳定性,此外,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电损,提升电力系统输送电能的水平。 3.3能源转换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在我国,能源和资源都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他可以通过能源转换技术从传统的高耗能、污染型能源转变为节能环保的低碳能源,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对能量配比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在碳排量最低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能量进行有效的转换,实现能源的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技术在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广大科研技术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4电力能源质量优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电能质量优化是指在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将电能分为多个级别,通过对电能进行评估判定,完善电网体系。在电能输送的工程中,通过对各个供电地区的经济条件以及电力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电能进行选择性供给,提高电网的运行质量,降低成本,使智能电网更加的经济化和优质化。 4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高,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各个活动都无法离开电能的支持,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电力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智能电网的技术水平,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保障,能够帮助智能电网实现其应用价值,而且,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电力能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对电力能源的节约,能够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彦希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常德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技术论文: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类对电力资源提出的更高的要去,而且需求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是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严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更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本文将会分析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探究 前言 电力系统可靠性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较低,那么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会严重影响到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现阶段,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受到外力破坏、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 1影响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可靠性的因素 1.1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才参与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革新中。但是,大部分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无法更好的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需要,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造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原因是电力企业没有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给予专门的培训和管理,从而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外力破坏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配网电力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因此配网电力工程存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些配网电力工程处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配网线路分布在树林、山川之内。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复杂性,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经常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会在配网架空线上悬挂东西,还存在临时接电的现象,这些外力的作用均对配网电力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坏,将会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停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3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管理的影响 要想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据配网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但是事实上却是很难做到,很多环节并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配网电力工程发生故障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当然还很难做到对故障问题的预测,所以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策略 要想更好的确保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可以从配网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方面展开叙述。 2.1提高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配网电力工作人员是配网电力工程运行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配网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是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或者是对故障的处理,均是由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发现并且进行处理的。有时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能无法满足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行的可靠性,此时就采取措施加强电力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从下述三个方面开展:①电力企业应当对配网电力工程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的了解,结合企业自身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对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工作人员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处理所在岗位中电力工程出现的故障问题。②需要电力企业对其配网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技术也在不断的得到优化,所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新的技术有清晰的认识。③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而对于表现不是很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做出一定的惩罚。电力企业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 2.2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 配网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配网电力工程是随处都可以见到的,无论是城市中,还是乡村,配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电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因为配网电力工程的庞大,所以配网电力会遭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这些不良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不合理所致,因此对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进行优化能够很好的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通常情况下,优化配网电力工程的供电模式首先可以对配网电力工程进行分段处理,在分区域时每一条线路上需要配备多个电源节点,虽然某一个节点发生故障,但是不会对其他的线路造成影响,其他线路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所以配网电力工程的可靠性就有了保证。其次,对配网电力工程的检测、探索、维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检测、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配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在维护的工作中,能够使配网电力工程更加正常的运行,进而提高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最后还应当对那些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影响作用的外力因素进行控制,例如对于那些仍旧将物品悬挂在配网线路上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从而保证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 2.3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管理 通过对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运行的可靠性。因此,最好按照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情况来做好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停电是最常见的一种故障问题,所以应当注意对停电问题的处理,通常来说,配网电力工程停电可以划分为计划性停电和临时停电两大类。计划性停电通常是指在配网电力工程规划过程中,会对配网电力工程制定一套有计划的停电方案,这样一来可以对用电企业或者用电居民造成比较小的影响。临时停电通常是指配网电力出现故障而使用的停电模式,其主要是对配网的停电区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查明故障点及诱发因素,以确保停电区域的最小化,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现在多数的家庭或者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是离不开电力的,即使是短暂的停电阶段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降低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和清理作业,尽量不要选择“三主”供电模式,从而有效避免供电效率低下问题的出现,而“手拉手”的环网供电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其供电效率,对于一些重要客户可以为其提供“双电源”的供电方式,并对其供电线路的半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停电范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被运用到了很多的行业中,电力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完全可以将一些合适的新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加强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维管理,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运维管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及时发现配网电力工程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风险故障对整个配网电力工程的影响程度。 3总结 提高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可以确保配网电力的高效、稳定运行,为企业及居民的生活、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够离开电力了,电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只有做好电力的工作,保证配网电力工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够真正为广大电力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电力。本文分别介绍了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然后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供电模式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叙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配网电力工程中,不断地完善配网电力工程技术,提高其可靠性。 作者:蓝品 单位:广西广信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通信技术在煤矿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剖析了我国煤矿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概述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对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构成、功能、应用实例的介绍,对通信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前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通信技术;煤矿生产;系统;运用 煤炭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煤炭的生产调度技术管理的水准,成为保障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石。虽然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但是在整个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上仍然存在分散性、不连贯、不系统等缺点,不能通过运用通信技术获取相关生产信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衍生的各项问题。因此,目前亟需将通信技术运用于我国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去。 1通信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前景探析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4.3%,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0.5%,连续21个多月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说明目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式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但是,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煤炭主产国相比较,我国仍有10倍的差距。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煤炭地下开采量占比高达95%之多,小煤矿占比多,灾害频发,另一方面,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1]。因此,我国亟需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这一目标。随着通信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受益良多,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运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煤矿生产调度是核心工作。传统管理模式中,电话是获取各种生产动态的主要途径,日常各资料统计汇总工作是以手工记录为主,存在着工作琐碎、信息传递不及时、误差大、记录方式不统一、不规范等缺点。基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煤炭生产调度管理平台则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以上问题。 1.1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利用VPN构建一个煤炭企业的内部加密网络,厂矿领导通过对整个VPN网络的控制来实现整个内部网络的有效运行[1]。在内部网络中,各生产部门或者科室是相互连接,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计划科、安监科、通风调度、综采队、掘进队和其他有关部门通过内部网络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完成生产调度信息的各部门采集,获取产量、掘进进尺、外运、瓦斯抽采、煤炭洗选、安全情况通报等信息。其通信连接方式如下页图1所示[2]。 1.2系统功能简介 1.2.1实现数据的分布式上传在保障煤矿日常安全生产、作业人员自身安全上,煤矿重大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3]。普遍应用于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瓦斯实时监测、报警与断电系统等,在预警方面不能及时预警,不能满足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性的保障。因此,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非常迫切。而基于通信技术构建的生产调度系统平台可以通过检测,掌握各项安全信息,并汇总上报,以备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各班次的生产开采情况由采煤队和掘进队通过系统本队组上报数据;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科组织信息上传;矿井安全动态、通风情况、瓦斯情况由安监科统计上传。 1.2.2优化数据统计分析方式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如日、周、旬、月、年生成煤炭产量、掘进进尺、安全情况等数据,使各生产管理部门及时地掌握各项生产信息,对已经存在的生产问题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及时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不断完善。 1.2.3合理分配各项资源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可对作业劳动力,设备、雷管、炸药的使用进行合理调配,既保障了供应,也实现了节约生产,同时可保障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1.3煤矿生产调度信息的生成系统平台可以根据各个单位填报的调度信息日报表,全面系统地显示出全矿的生产情况,相比传统的记录方式而言,查找方便,错误率也大大降低[4]。各项数据清晰明了,对于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掌握相关的生产信息非常有意义,极大减少了信息处理者的工作量,也有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上报。 2利用通信技术构建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解析 2.1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全矿井安全生产信息调用目前,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避险和应急救援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如,基于矿井无限传输衰减大、发射功率受限制、设备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电气防爆、电源电压波动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提出多基站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矿井移动通信与应急通信系统性能要求和方法,研制成功了基于WIFI的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等。这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井下人员与地面沟通联系,及时解决生产等相关问题。该信息可由安监科进行报送,保障矿井安全信息的及时通报、共享。 2.2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井下人员位置的监测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防止工作人员靠近危险区域,对事故采取应急救援,而且可以考察作业人员的出勤率等,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调度提供了保障。基于GPS信号无法覆盖全矿井,以及无线传输在矿井巷道的传输过程中衰减大等,通信技术已经在煤矿井下人员位置探测系统中得到运用。其技术要求体现在: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应大于10m;识别卡位移速度要大于5m/s;识别卡并发数量要大于80个;系统漏读率要小于10-4;识别卡数量要大于8000个等等。其装备要求体现在:将分站安置于每个人员出入井口、开采重点区域出入口,以及以下盲巷等限制区域;为了准确监测持卡人员的移动情况,需设置2台以上的分站或者天线,并且在巷道分支处设置分站或者天线。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利用生产管理部门和厂矿领导及时跟进人员位置信息,做到人员监管实时监测,心中有数。 2.3通信技术在煤炭安全生产远程监控系统中的运用目前,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被使用的煤矿供电、排水检测系统,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等,充分保障了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效减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减少事故发生率、生产工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信息的及时报送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实时信息进行合理判断和决策,保障厂矿生产的安全进行。 作者:李赞 单位:潞安集团慈林山煤业有限公司夏店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的研究 摘要 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是以程控集成平台为核心,通过对现有通信联络系统(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安全监测系统集成,实现了在调度室程控调度操作台的统一调度指挥,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 关键词 程控电话;扩音电话;程控集成平台;通信系统 平煤股份八矿作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力生产矿井之一,井下设备复杂多样、点多面广战线长,给通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造成很大困难。随着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多工种联合流水作业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矿井通信能力和覆盖范围、实现科学调度有效协调,成为企业决策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1通信系统 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采用KTJ119型矿用数字程控调度系统,支持电话门数720门,配置2台工业级2048键触摸屏键盘,可以实现手机,固话,长途电话的一键呼叫,群呼、组呼、电话会议、三方通话等调度功能。配置300路KTA116型矿用电话安全耦合器;使用全通道在线数字录音系统,对所有调度电话进行实时录音、回放、扩音、查询等功能;安装4×12V100AH免维护蓄电池,实现自动切换,保证断电后72h内不中断通话。具备强拆、强插、紧急呼叫、群呼、组呼、多方通话、电话会议、录音、监听、转接中通话、通话中转接等强大的全网调度功能。平煤股份八矿通信系统包括有线电话、无线电话等通讯方式。八矿扩播电话系统是八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斜巷、皮带沿线、大巷乘车点井口、综采工作面等位置,目前为止共计安装26台网关,24台高级话机,6台程控免提电话、26台音箱和167台普通话机(包括采面扩播电话36台)。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化专业调度:目前八矿实现了皮带、水泵、筛分楼储装运的集中控制远程开车,皮带调度、筛分楼储装运专业调度利用扩播电话能实时与现场沟通,做到统一指挥调度,减少和杜绝因设备故障停车而联系不到现场巡检人员的情况。(2)自动化集控:自动化开车过程中,扩播电话起到打点和预警的功能。(3)现场沟通:现场维修、检修过程中便于沟通交流、协调工作,减少因沟通不畅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4)宣传、教育和通知:所有扩播电话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系统可以设定一路或多路扩音电话播音内容和播音时间。通过定时播放新闻、通知和各种规章制度,起到宣传教育和通知的作用。 2人员定位系统 八矿人员定位系统采用KJ250矿井人员管理系统,具有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井下员工查询、员工考勤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等功能,能够对当前井下人员的行程路线进行实时跟踪定位,实时掌握员工的井下活动、停留时间、分布等情况,对个人、集体的考勤进行详细查询、分析和统计。 3“五网合一”的矿井通信系统集成方案 通过前期的建设和完善,八矿的通信系统形成了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这“五网”除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话网实现互通之外,相互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减少矿井通信系统的投入和维护成本,提高矿井通信和调度指挥效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团公司提出了“五网合一”的矿井通信系统集成方案:以程控调度集成平台为核心,通过对现有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的集成,实现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络和互动;通过对各子网设备的规范和接口的统一,实现“五网”集成后的矿井通信系统设备的集成化管理;通过集成,最大限度的融合现有的通信手段,为矿井安全生产、抢险救援、调度指挥提供安全可靠和集成化的矿井通信系统平台。但由于八矿人员定位系统的定位卡和基站不具备接收信息的功能,人员定位部分的集成暂不考虑。八矿基于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的建设于2015年7月初正式完成并投入使用。系统主要由程控电话调度台、程控交换机、SIP服务器、自动应答服务器、VOIP电话网关、程控免提电话等组成。系统通过SIP服务器,实现了无线通讯、扩音广播、扩播电话的集成,通过VOIP电话网关,实现了不同厂家扩音电话系统的集成,通过自动应答平台实现了人员定位系统的集成,完成了安全监测系统瓦斯超限自动拨打调度电话的功能。该系统是基于IP语音交换的通信保障系统,系统以调度主控制台、分控制台为核心,实现扩播电话系统、扩音广播系统与调度中心的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了华宁、华洋、大齐等品牌,采用127V供电,每部扩播电话和扩音广播均安装有可充电电池,经井上下测试,可充电电池在断电状态下,能提供2h的供电,确保系统正常工作。该系统实现了煤矿通信系统的全覆盖,包括斜巷、皮带沿线、大巷乘车点井口、综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井底车场、避难硐室、行人巷道、猴车沿线和作业地点等,具有定时广播、多路广播、分区广播、人工呼叫自动广播、一键群呼、自动播放、自主定制预案、录音等功能,实现分区、分级广播控制管理等控制功能,并且该系统部署灵活,易于扩展。根据八矿自动化建设的情况和“五网”的现状,八矿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扩展和应用,把安全监测系统纳入到系统中来,实现了瓦斯超限自动拨打电话报警功能,把矿井通信系统与综合自动化平台结合起来,实现在综合自动化平台内部计算机麦克风与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播电话和扩音广播之间的通讯功能。通过建设和集成,基于程控集成平台的煤矿通信系统具备如下功能:(1)在程控平台上增加【小灵通】、【扩音电话】、【VOIP电话】和【紧急呼叫】界面,可通过程控电话调度台实现对程控电话、小灵通、扩播电话、扩音电话、VOIP电话的统一调度指挥,可通过触摸屏按钮或者拨打电话实现对以上四个通讯联络系统的直接呼叫;(2)实现了所有通讯设备(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音广播、扩播电话)的区域呼叫和一键呼。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程控电话调度台【紧急呼叫】界面实现对某一区域或全矿井区域内的所有通话设备的区域呼叫或者一键呼叫;(3)通过集成和改造,将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扩音广播、扩播电话融为一体,实现程控电话系统与扩音广播系统、扩播电话系统的互通,矿井任意一部程控电话都可以与网内的扩音电话进行通讯;(4)采用原有的工业环网,利用网络电话技术,实现了井下有线电话网的扩展,结合扩音广播和扩播电话,实现了通信系统在采掘头面、皮带、地面煤楼、大巷、斜巷轨道沿线、候车点等人员聚集点的全覆盖;(5)实现对瓦斯检测系统数据的监视,当瓦斯达到或超过系统设定的报警值时,自动应答平台自动拨打调度电话通知报警,调度员可根据情况向对应区域发出指令进行调度指挥;(6)通过建立自动应答平台,实现了通信系统与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平台的集成,专业调度员在综合自动化控制平台上就可以实现麦克风与任意电话的通讯,为综合调度和高效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结语 平煤股份八矿通过建设、改造和集成,节省了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通信系统的资源,实现了“有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扩播电话网、扩音广播网、人员定位网”五网合一,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基于程控集成平台,实现了煤矿通信系统的扩展和完善,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付耀杰 陶建平 李军鸿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煤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继电器是当时主要的煤矿自动化器件,当时的煤矿自动化也只是简单的开停与闭锁控制,而且控制器不但体积庞大,安全性与可行性也很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晶体管与逻辑电路开始的大量出现,它们的出现取代了继电器成为主要的煤矿自动化控制器件,它们的应用使控制器的体积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小,并且把控制器的功能改进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单片机,由于单片机的运算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强,晶体管与逻辑集成电路控制系统很快被其取代,单片机成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这使得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煤矿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才真正具有了实用功能。但这个时期形成的煤矿自动化系统还属于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简单的调制方式是其内部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直到21世纪初,随着太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煤矿各专用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用高速信息网络来传输,总线传输技术也逐步成为各专用监控系统内部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高速信息通道的建立,使煤矿各专用监控子系统的集成与实时监控得到了实现,使煤矿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矿井通信煤矿的生产指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矿井通信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且作业地点分散,要想用一种通信系统和方式来把全矿覆盖很难。按使用方式可把矿井通信大致分为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按通信覆盖区域可把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防爆磁电电话是我国早期主要采用的矿井调度通信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矿用模拟程控调度通信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了,90年代时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也开发出来了,这时已经几乎能满足矿井调度通信的需求。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露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以及矿用CD-MA通信系统是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形式。其中应急救灾时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局部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漏泄通信系统,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全矿井无线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小灵通系统与CDMA通信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高速监控网络。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很多矿井都在使用。由于专用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几个别的矿井在装备使用,而矿用CEPON网络系统是一种新系统,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都可以传输,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自动化平台软件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两种主要形式。管控软件在控制层的管控服务器内安装,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安装,它们是煤矿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 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矿井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工作面巷道监控中心。 3煤矿通信技术 矿井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矿井程控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与工作面局部扩音通信系统。随着矿井大规模应用网络技术以及IP语音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矿井有线通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矿井IP调度通信系统。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漏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矿用CDMA通信系统等等。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已有多种高速监控网络方案供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这主要是由于监控量大、面广、并且种类繁多是局部生产环节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要想使矿井自动化系统更完善,这就需要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术。 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我国的矿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缆,但大巷是其主要应用的地方,而在工作面上的应用技术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工作面的生产条件更恶劣,易断是普通矿用光缆的主要特点,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很难修复。而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顶板监测系统监控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高,更适合采用光缆传输,为了适应矿井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开发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电参数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是目前防爆开关设备等供电设备主要具有的功能,他们一般都缺乏主动分析故障与报警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把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整套设备争取能够开发出来。 5总结 实现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煤矿自动化技术,而矿井通信技术又是煤矿生产指挥必须具备的手段之一,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钻研,开发出了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但就目前煤矿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它们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为了真正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与提高煤矿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作者:王博翰 单位:陕西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无线通信传播论文 1煤矿井下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 1.1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TD-SCDMA技术是ITU研发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其特点为上下频段统一,能通过对时隙配置提供无线承载。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支持匀速为8kb/s~2Mb/s的所有3G业务。TD-SCDMA系统采用时分双工模式,但是由于载波占用的宽带为1.6MHz,TD-SCDMA系统提供的速率有一定的数据限制。目前,TD-SCDMA矿用通信系统采用BBU+RRU方式,因没有办法直接使用太环网,当某个中间RRU故障会导致整个链上的RRU无法工作,维修、扩容比较困难。 1.2WCDMA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WCDMA技术与TD-SCDMA都是ITU正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规范之一,该无线通信技术集CDMA、FDMA技术优势于一体,是一种系统容量大、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移动通信技术。WCDMA与TD-SCDMA相比,技术较为成熟,并且发展空间大,在扩频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支持所有的3G业务。WCDMA作为产业链最为成熟的技术,不仅可实现语音通信功能,还能提供高速率数据和图像传输功能。但其成本较高,使得多数煤矿企业望而止步。 2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的技术难题 电磁波在矿井隧道中不能很好地进行传播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一直以来,井下通信的技术难题是制约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将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2.1巷道的环境条件对电磁波的影响煤矿井下巷道一般比较狭窄,弯曲延伸,存在多个分支,且分布在不同的地下平面。巷道的截面宽度不同,且巷道四周为煤层,粗糙不平。这一特殊的传播环境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产生重大影响。电磁波频率对传输的速度有较大的影响,巷道截面尺寸对电磁波传输也有影响,截面的尺寸与巷道内电磁波频率成正比。此外,矿井下有照明线、动力线、钢轨等纵向导体,这些线路的存在都会对电磁波的传输产生一定的影响。 2.2井下环境机电噪声干扰严重如今,井下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噪声的强度,但是这一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通信技术中,噪声是衰减和损耗通信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机械设备的作业一般是24h不停歇,因机械设备自身配置量大,启动频繁,所产生的电气噪声频谱较宽。由于信号微弱会导致井下通信困难,噪声问题是井下移动通信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2.3接收点有用信号十分微弱无线电在井下的传播可以被看作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由于电磁波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煤岩层及磁导率的影响,因而其传播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煤矿井下的管道由于表面比较粗糙,且分布不均,这些都会对电磁波的传输造成影响。对于某个接收点来说,接受机本身信号微弱,在干扰之后很可能接收不到信号,这种特性的存在破坏了有用信号的传输,最终导致电磁波传输距离减低为数百米,从而使得井下通信非常困难。 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Femtocell技术的运用 Femtocell是根据3G技术发展和无线技术宽带化发展方向而推出的一种低功率、超小型化的移动基站。它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井下的安全性。Femtocell通过IP协议将用户最先具备的ADSL/LAN宽带进行线路连接,远端由专用网关实现从IP网到无线网的连接,具备安装便捷、能够自动配置、直接使用的优点。 3.1Femtocell的技术优势Femtocell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范围地覆盖宏小区不能覆盖的地方,可以减少来自宏小区基站的高功率开销并提高宏小区基站的性能。此外,辐射更低,手机电池也更耐用,这些优势都优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当前在煤矿企业中,设备供应商主要是将NodeB和RNC功能集成于一个接入设备的扁平化架构,由于Femtocell网关的接口是Iu接口,扁平化架构可以将SGSN/GGSN功能集成于Femtocell接入设备,其技术优势在于符合下一代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并在减少节点时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3.2Femtocell的系统优势Femtocell技术采用的是小型化设备,可以随时使用,并能够维护系统安全,增强灵活性。系统内部采用电信级标准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无线通信能够共享技术的应用,使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大大提高,并能够满足设备的资源需求。Femtocell系统设备运营均衡,工作状态较为稳定。此外,Femtocell技术系统的运用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通信标准设计,设备可与终端设备兼容,并能够与多家主流设备的制造商生产的用户交换机进行交换。 4结语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实现了地面对井下作业的监测和管理,能够有效地保障井下作业的安全。就无线通信技术在井下使用的现状而言,无线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因而,应当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其更好地应用在煤矿行业中。 作者:刘庆伟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管理处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生产调度管理通信技术论文 一、煤矿井下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的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调度系统的工作效率较低,针对现有的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煤矿企业还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来加强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导致出现界面不友好、无法实时查看信息,用户操作困难,数据管理分散的现象,甚至调度管理中的信息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在煤矿生产中,由于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仅限于指挥部门使用,在没有对调度信息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调度部门所获得的信息是不能被其他部门使用的,信息缺乏共享性,致使调度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低下。第二,缺乏完善的信息统计功能,由于调度信息缺乏共享性,这就给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决策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在某个时间段内生产事故等情况不能及时得到统计和处理,其严重影响了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组织和协调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了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第三,无法实现对生产调度台账和报表的实时生成,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虽然实现了基础数据的管理功能,但是,在调度管理系统中还没有真正实现实时生产报表的功能。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调度台账和报表的实时生产不仅可以起到统计作用,也可以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其中,生产调度日报、煤矿井下生产值班情况表及掘进工作面调度记录等报表可以很直观的对煤矿生产进行科学决策分析。第四,无法实现动态查看功能,由于图形信息管理功能不全面,在现有的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其只能实现经验的图形管理,而实时生成的动态图形在现有的调度管理系统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若采用无小型化网络设备,不仅成本高,设备体重大,也不具有支持数据业务的功能,因此,采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安全生产管理调度系统,其可以有效满足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需求。 二、建立基于TD-SCDM无线通信的调度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应用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网络平台经历了终端主机方式到服务器方式的演变。并且在信息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上,也从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时。由此可知,通信技术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井下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调度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工作流程优化的要求,为了有效满足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要求,建立基于通信技术的调度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同时也是促进煤矿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通信技术来建立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规范煤矿生产的调度管理,减少指挥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针对当前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建设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首先应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效结合,采用TD-SCDM无线通信技术,并结合煤矿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提供语音、视频、数据一体的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通过利用通信技术与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其可以及时对井下生产进行指挥,同时也可以及时进行紧急情况的处理。采用TD-SCDM矿用无线通信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先进的无线管理功能,通过搭载无线视频监控和人员定位等数字化建设,指挥调度人员只需要通过语音、视频进行调度或召开会议,则可以进行通信与管理;第二,信息收集与分析功能,对掘进队的生产数据及井下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情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按照年、月、日对煤炭生产产量及安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地、有效地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资源合理分配功能,根据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煤炭生产需要合理分配劳动力,对机电设备、配件、雷管等进行检查;第四,数据资料存储、查询功能,对收集到的生产数据及相关资料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第五,可靠的冗余功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支持单板、设备、网络级等三级冗余能力,在煤矿生产中,若某一环节或节点发生故障,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将会自动进行主设备的倒换,以保证整合系统的正常运行;第六,漫游功能,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上设置多个基站,实现多点漫游和无缝却换的功能,这样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对煤矿井下的生产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各个基站的指挥调度人员进行网络级调度和漫游调度,该系统支持全局录音功能;第七,多级调度功能,指挥调度人员只需权限设置,则可以实现上级调度台对下级调度台的调度,同时总调度台可以对各分调度台进行调度,建设全网多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对多用户管理的需求。 三、结束语 煤矿井下生产是一项具有危险性、施工环境恶劣的工程,为了实现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建设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调度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中起到组织、协调和指挥的作用,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以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涛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开拓准备中心生产指挥中心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设计 一、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所谓WiFi,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化短距离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电信号,也属于一种无线相容认证。WiFi其实是由WECA(无线以太网相容联盟)宣传的业界术语。在迅猛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尤其是相继出现的IEEE802,11g,IEEE802.11A等标准,WiFi逐渐成为IEEE802.11标准系统称谓。其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其无线通信信道,通过计算机上的WIFI链路中心节点FFD1,就可以把救援人员的控制命令进行发送,直接发送到小车上的RFD采集终端。借助于WIFI技术的自组网功能,其新投放的节点会在其2个节点通信距离大于通信范围之后,直接在WIFI网络中加入,并成为其中间路由节点,通常对其通信链路产生延伸作用,对其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证。之后会继续将一些其他节点进行投放,在对其链路进行建立过程中,其救援前端的各种参数也会通过采集终端进行传送,救援中心就可以依照这些参数,对其具体的救援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在煤矿井下发生灾害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将井下电力供应全部切断,其灾害现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就结构而言,救援通信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井下指挥中心、无线救援通信系统以及地面指挥中心3部分。具体救援系统结构见图1,个人终端、井下指挥中心与中继台共同组成煤矿井下无线救援通信系统。就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而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属于无线与有线通信共同结合的紧急救援系统。因为煤矿井下有着非常特殊的巷道结构,在具有局限性空间中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传输的距离接近地面。所以在进行个人终端设计时,通过功放模块的增加来加大无线网络传输距离。此外,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间,依照现场需要,添置中继台。 (二)井下个人终端设计在煤矿井下,语音模块、环境参数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液晶显示模块、WiFi模块、键盘输入模块、MCU处理模块以及无线功放模块等共同组成个人终端硬件。而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图像采集模块、语音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键盘输入模块等都部件都比较成熟,无需独立性研究与开发;我院已研发出环境参数采集模块,而且在设计时,不必对MCU进行单独性使用。WIFi模块以串口方式对煤矿井下环境采集参数信息进行读取,采用G-SPI,即SPI方式与凸显采集、语音模块进行通信。采用GPIO中的IO接口与液晶显示模块、键盘输入模块进行连接,采用RX、TX管脚与无线功放模块进行连接。具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三)中继台设计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之间进行中继通道的构建是中继台的主要作用,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中继台通过双WIFI芯片,定向天线与双功放方案,通过定向天线能够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具体中继台设计图如图3所示。 (四)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煤矿井下所采用的传感器,例如CH4、O2、温度以及CO等,其目前所采用的全部都是频率信号输出,通常是在200~1000Hz,其系统均需要先把各种传感器全部都接入到监控分站,随后通过监控分站向地面中心站进行传送,其不但会对设备成本进行增加,同时在其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距离超过2KM,就会受到电磁干扰,增加系统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在其传感器之中加上WIFI模块,将之中的数据在WIFI网络中进行接入,这样其数据就可以采用WIFI的形式进行发送,同时也能够通过光纤环网进行发送。 (五)移动数字视频设计目前在煤矿井下其监控系统即为在特定位置所安装的摄像仪,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是采用WIFI方式则可以对其有效性进行切实提高。比如说胶带巡检摄像仪的应用,就必须要借助于移动视频视频进行实现。其视频图像传输无线化对传统同轴电缆、光纤图像监视受限制等等进行了突破,其灵活性以及便利性更高。其中WIFI宽带最高能够达到300Mbit/s,其在高码流、高宽带以及高画质的音视频中非常适用,同时还具有超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其可以对视频传输链路进行有效满足。 二、结语 在WIFI技术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此设计方案,能够保证通信距离在5KM。而且此系统在目前依旧处于安标送审状态。基于WIFI技术可用于各类型的煤矿井下灾害救援工作。研究与开发煤矿安全监控始终受到国家鼓励与支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与规程中明确提出煤矿一定要有充足安全装备。所以,基于WIFI技术必会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作者:姜文峰单位: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通信技术应用与分析 1我国井下通信方式 多年以来,对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国内外进行了许多试验。虽然研制出了一些井下通信设备,效果却不理想,因此井下通信较地面通信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炭工业信息化水平低,装备制造技术还很落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组建煤矿井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出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集成设想。 1.1低频导引通信 低频导引通信工作在低频段通常只有几百千赫兹,其传输媒介为同轴电缆。每隔数百米需在电缆上布置一个辐射器,从而电波向电缆内外辐射,最终实现煤矿井下通信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低频导引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为1km左右,在加接中继器的基础上,通信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优点:低频导引通信系统造价低且简单实用。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故信号传输距离大。缺点:由于低频处人为噪声很强,数据误码率高,可靠性低;波长较大,导致天线收发信号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井下巷道的限制,所以天线规格就受到限制;且低频导引通信为模拟通信方式,由于其频率低,故不适合高速数据通信方式。 1.2动力线载波通信 动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作为一种较早应用于井下的通信方式,在煤矿井下控制、语音及信号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矿井机车架空线或动力电缆作为信道,将语音信号调成频率为数万赫兹的载波通过信道进行信号传输。优点:使用简单方便,借助于已有的电缆或者机车架空线,无需铺设专用线路,是煤矿早期实现电机车移动调度通信的主要手段。缺点:煤矿井下机车架空线及动力电缆分支较多,且由于各种机电设备的频繁启动,不易使信道参数保持信号传送需要的稳定状态,且架空线及动力电缆载波频率相对较低,架空线及动力电缆的传输阻抗不易与通信机匹配。 1.3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被称之为“有线”光通信。目前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已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监测监控系统中,光纤是仅次于语音通信的较为理想的高速信道。优点:其容量大、中继距离远、防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质地脆,机械强度差,不适于井下特殊的工作环境;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1.4感应通信技术 感应通信是以普通金属导体为媒介,通过移动电台与普通导体间的静电耦合、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通信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架设专用感应线或利用巷道内已有的导体(如电缆、管道、轨道等)进行导波的通信方式。由于它自身与无线电相似,人们又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感应无线电”,其通信方式与普通电台十分相似。优点:价格低廉、构成简单、无需中继器且感应线敷设简便。缺点:感应通信方式选择较低传输频率来减小传输衰减,但井下通信在低频段的噪音较大,所以通信噪声大,质量不高;井下感应线一般敷设在巷道壁旁,会使感应信号发生较大损耗,从而影响实际传输距离。 1.5漏泄通信技术 漏泄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地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开孔、开槽或采用疏织的方式破坏外导体的完整性,在巷道中起天线的作用,实现移动基站或电台之间的可逆耦合,达到较好的通信质量。具体做法为巷道中架设同轴电缆,等间距在电缆上开槽孔,槽孔周围可形成连续电磁波漏泄信号场,当无线电信号在开槽孔电缆上传输时,信号既可轴向传播,又能沿径向产生电磁波漏泄场漏泄信号场。优点:传输媒介为电缆,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频率高、频带宽、容量大,可满足井下无线式的数据、图像、话音的传输。缺点:灾变事故发生时漏泄电缆可能被挤压发生变形、断裂、短路及中继放大器的损坏都会造成系统的损坏,影响通信安全;在条件恶劣的采掘工作面及掘进头等地,无法架设电缆。 2国外井下通信方式 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矿井通信技术起步早、发展快,现场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相对成熟,已经在安全、生产监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1矿用小灵通 矿用小灵通是针对井下作业环境和安全作业要求研制的一种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能实现有线、无线使用者的调度功能,井下手机与手机,地面与井下手机,调度电话与井下手机,地面固定电话与井下手机间均能够实现双向通话,还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无线及固定用户进行统一编号、混合组网。美国UT斯达康公司于1995年率先设计制造了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能实现矿区移动通信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汇接联网,实现了矿区移动用户、固定用户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2.2分布式天线 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AntennaSys-tem)是一个由分布于某个建筑物内、专门用于提供无线室内覆盖的多个天线组成的网络。这种系统既可以是有源系统,也可以是无源系统。一个无源DAS系统是一个由同轴电缆、耦合器和功分器(用于将RF信号分配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天线)组成的网络。无源DAS系统使用的是漏泄同轴电缆,而不是离散天线。使用漏泄同轴电缆还是使用离散天线通常取决于建筑结构和安装条件。加拿大最先将分布式天线系统应用到井下移动通信服务,采用无线电调制/解调技术原理,工作频段设置在851-891MHz(基站发)和700-825MHz(基站收),将天线布置在巷道中并以一定的间隔距离周期地排列,工作频率为800MHz左右,利于电磁波在巷道中的传播。此种通信方式适用于较长直巷道的矿井,对于拐弯巷道多的矿井,则存在着通信盲区等问题。 2.3透地通信方式 NicolaTesla在1899年就提出采用极低频(ELF)电磁波,通过大地作为介质进行通信的假想,这是透地通信的最早理论构想。2006年,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透地语音通信系统,构建了双路语音透地模型,提出了电磁干扰的容许性、限制的要求和透地深度范围。国外研发的井下无线通信与急救系统(PED)是目前最先进的透地通信系统,已应用于井下急救。 3结语 在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中,通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六大系统之一,是矿井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与国外相比我国井下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抗灾能力弱,在发生特大灾害后井下通信设施失效,无法与井下工人取得联系,影响救援速度。井下通信是目前都在研究的课题,如中国矿业大学徐钊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李恒文教授,坚信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更多高效的通信方式将广泛应用于矿井井下通信。 作者:王岳斌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五阳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井下通信技术的探索 1井下通信的要求 1.1井下通信功能上的多样性 1)矿井生产调度人员在矿井通信系统中应拥有相对的优先权,拥有群呼、选呼、强插、录音等功能,目的是及时指挥井下人员在灾变时撤离到安全区域内;在某些关键通信点上需具备自动报警、双向报警及紧急呼叫的功能,同时提高通信设备应变能力。2)井下通信设备所处巷道狭长且环境潮湿,因此要求井下通信系统须具备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且井下通信系统中的故障设备不影响其余非故障设备的正常工作。3)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时常变动,随着井下通信设备可靠性的完善、成本的降低、通信质量的提高,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将承担主要救灾通信与生产调度的任务,故要求井下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足够大。 1.2井下通信系统性能上的要求 1)在井下通信系统自身的通信效果比较理想的基础上,井下通信设备要适应井下恶劣环境、满足矿井动态生产的要求。同时,井下通信设备自身运行过程不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不良影响。2)井下通信系统需满足系统结构简单、通信设备移动方便,能适应采掘工作面等通信区域的变化,能在相关区域快捷、迅速地建立井下通信系统。3)井下用电设备较多,电磁辐射随着用电设备的频繁启动而大量产生,这对井下通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在井下运行的通信设备必须能适应较差的信道条件且拥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1.3井下通信安全上的要求 1)煤矿井下空气中含较多煤尘和可燃性气体,极易发生矿井煤尘及瓦斯爆炸事故。故要求构成井下通信系统的电气设备、通信设备拥有本质安全型级别的防爆功能。2)煤矿井下电源负荷大,电压波动一般在额定电压的75%~100%之间,波动范围大,因此要求井下通信设备所用电源拥有较强适应电压波动的能力,一旦发生事故,井下电网遭到破坏,要求备用电源应维持不小于24h的正常工作。 2我国井下通信方式 多年以来,对于井下无线通信技术,国内外进行了许多试验。虽然研制出了一些井下通信设备,效果却不理想,因此井下通信较地面通信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炭工业信息化水平低,装备制造技术还很落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组建煤矿井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出矿井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相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集成设想。 2.1低频导引通信低频导引通信工作在低频段通常只有几百千赫兹,其传输媒介为同轴电缆。每隔数百米需在电缆上布置一个辐射器,从而电波向电缆内外辐射,最终实现煤矿井下通信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低频导引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为1km左右,在加接中继器的基础上,通信范围可进一步扩大。优点:低频导引通信系统造价低且简单实用。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故信号传输距离大。缺点:由于低频处人为噪声很强,数据误码率高,可靠性低;波长较大,导致天线收发信号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井下巷道的限制,所以天线规格就受到限制;且低频导引通信为模拟通信方式,由于其频率低,故不适合高速数据通信方式。 2.2动力线载波通信动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作为一种较早应用于井下的通信方式,在煤矿井下控制、语音及信号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矿井机车架空线或动力电缆作为信道,将语音信号调成频率为数万赫兹的载波通过信道进行信号传输。优点:使用简单方便,借助于已有的电缆或者机车架空线,无需铺设专用线路,是煤矿早期实现电机车移动调度通信的主要手段。缺点:煤矿井下机车架空线及动力电缆分支较多,且由于各种机电设备的频繁启动,不易使信道参数保持信号传送需要的稳定状态,且架空线及动力电缆载波频率相对较低,架空线及动力电缆的传输阻抗不易与通信机匹配。 2.3井下光纤通信技术井下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的通信方式,被称之为“有线”光通信。目前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已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在监测监控系统中,光纤是仅次于语音通信的较为理想的高速信道。优点:其容量大、中继距离远、防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质地脆,机械强度差,不适于井下特殊的工作环境;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2.4感应通信技术感应通信是以普通金属导体为媒介,通过移动电台与普通导体间的静电耦合、电磁感应的方式实现通信的目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架设专用感应线或利用巷道内已有的导体(如电缆、管道、轨道等)进行导波的通信方式。由于它自身与无线电相似,人们又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感应无线电”,其通信方式与普通电台十分相似。优点:价格低廉、构成简单、无需中继器且感应线敷设简便。缺点:感应通信方式选择较低传输频率来减小传输衰减,但井下通信在低频段的噪音较大,所以通信噪声大,质量不高;井下感应线一般敷设在巷道壁旁,会使感应信号发生较大损耗,从而影响实际传输距离。 2.5漏泄通信技术漏泄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地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开孔、开槽或采用疏织的方式破坏外导体的完整性,在巷道中起天线的作用,实现移动基站或电台之间的可逆耦合,达到较好的通信质量。具体做法为巷道中架设同轴电缆,等间距在电缆上开槽孔,槽孔周围可形成连续电磁波漏泄信号场,当无线电信号在开槽孔电缆上传输时,信号既可轴向传播,又能沿径向产生电磁波漏泄场漏泄信号场。优点:传输媒介为电缆,传输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频率高、频带宽、容量大,可满足井下无线式的数据、图像、话音的传输。缺点:灾变事故发生时漏泄电缆可能被挤压发生变形、断裂、短路及中继放大器的损坏都会造成系统的损坏,影响通信安全;在条件恶劣的采掘工作面及掘进头等地,无法架设电缆。 3国外井下通信方式 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矿井通信技术起步早、发展快,现场监控系统体系结构相对成熟,已经在安全、生产监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1矿用小灵通矿用小灵通是针对井下作业环境和安全作业要求研制的一种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能实现有线、无线使用者的调度功能,井下手机与手机,地面与井下手机,调度电话与井下手机,地面固定电话与井下手机间均能够实现双向通话,还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无线及固定用户进行统一编号、混合组网。美国UT斯达康公司于1995年率先设计制造了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能实现矿区移动通信网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汇接联网,实现了矿区移动用户、固定用户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3.2分布式天线分布式天线系统(DAS:DistributedAntennaSys-tem)是一个由分布于某个建筑物内、专门用于提供无线室内覆盖的多个天线组成的网络。这种系统既可以是有源系统,也可以是无源系统。一个无源DAS系统是一个由同轴电缆、耦合器和功分器(用于将RF信号分配给建筑物内的各个天线)组成的网络。无源DAS系统使用的是漏泄同轴电缆,而不是离散天线。使用漏泄同轴电缆还是使用离散天线通常取决于建筑结构和安装条件。加拿大最先将分布式天线系统应用到井下移动通信服务,采用无线电调制/解调技术原理,工作频段设置在851-891MHz(基站发)和700-825MHz(基站收),将天线布置在巷道中并以一定的间隔距离周期地排列,工作频率为800MHz左右,利于电磁波在巷道中的传播。此种通信方式适用于较长直巷道的矿井,对于拐弯巷道多的矿井,则存在着通信盲区等问题。 3.3透地通信方式NicolaTesla在1899年就提出采用极低频(ELF)电磁波,通过大地作为介质进行通信的假想,这是透地通信的最早理论构想。2006年,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透地语音通信系统,构建了双路语音透地模型,提出了电磁干扰的容许性、限制的要求和透地深度范围。国外研发的井下无线通信与急救系统(PED)是目前最先进的透地通信系统,已应用于井下急救。 4结语 在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中,通信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六大系统之一,是矿井生产调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与国外相比我国井下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抗灾能力弱,在发生特大灾害后井下通信设施失效,无法与井下工人取得联系,影响救援速度。井下通信是目前都在研究的课题,如中国矿业大学徐钊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李恒文教授,坚信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更多高效的通信方式将广泛应用于矿井井下通信。 作者:王岳斌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五阳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行业无线通信传播的思考 本文作者:于长波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煤矿领域无线通信市场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专网无线通信技术得到极大发挥,涌现出各种新式通讯工具如:WiFi无线局域网、数宇无线对讲、PHS小灵通、SCDMA大灵通,当前最新技术产品为NGP技术。广大煤矿企业如何选择适合的通讯工具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文中对比分析了煤矿企业目前已应用的通信技术的特点。 1应用在煤炭企业的通信技术 1.1PHS技术 又称矿井小灵通,是全球四大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3G/PHS)之一,有国家电信公网商用运营的经历,符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是目前井下无线通讯的主要应用产品之一。该系统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一体化,广泛应用了大量硬件技术像FPGA、DSP。该系统的软件是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它的控制体系采用逐级分布。系统的配置非常灵活,用户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业务功能和系统容量,这都是归功于该系统的数据驱动技术。该系统的另一特点是能够统一指挥和调度矿区内的固定和移动用户,实现公众通信移动网络和矿区通信移动网络相连接。 1.2SCDMA技术 也就是所说的矿区大灵通,这项技术在通信行业里属于边缘技术,因为它不符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从技术层面来看,该技术在煤矿行业应用存在以下局限:第一,该技术覆盖矿井坑道的通信方式是泄露电缆,这样做是为了大蜂窝基站不用在井下多点安装分布网络,尽管节约成本,但信号衰减很大,影响通讯质量;第二,整个矿井仅设一个或几个定点放置的大功率基站,限制了手机定位,无线通讯依赖性强。 1.3矿井无线数宇对讲 此项产品成熟性较高,配套设备及产品产业链完善,在传统企业专网无线通信市场中应用广泛,可靠、实用、价位适当,矿井通信领域使用历史较长,但这种技术受到手持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一播通信方式限制,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缺憾在于:(1)没办法实现一部手机全双工的保密通信,企业大规模的组网无法实现(;2)很难实现电信公网和企业原有的固话交换之间的相互通联;(3)业务信道不足、覆盖面积窄、通话安全性低、手持机功率大等。 1.4WIFI(矿井无线局域网) WIFI(WirelessFidelity)技术,属短距无线宽带数据传输,属于国际电信联盟ITU,为非移动无线宽带数据通信,不支持无线语音业务和移动数据传输,主要应用于无线网片和无线网桥。该技术存在如下技术劣势:(1)缺乏语音压缩算法,只能进行数据压缩传输计算,通话最失真;(2)手机跨基站移动通话常掉线,通讯只能在本基站下进行;(3)每部手机在不恒定的空口无线业务信道带宽的环境下很难保证正常通话。WIFI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光纤环网对接和综合自动化监控数据的传输以及多个网络合并的网关等通信设备中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因为该技术以太网传输和宽带数据接入功能非常强大,所以适合在煤矿开展宽带数据通信。 1.5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NGP) NGP技术具备矿井小灵通通话音质好的特性,同时也能发挥WIFI技术中的数据传输优势,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标准认证。该技术能够提供质量好、速率高的多媒体服务。在煤矿系统,这项技术的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能够满足矿井监控、工作人员的位置定位、提供高质量的通讯等要求,尤其是它的并网传输能力,降低了矿井工作中网络通信的成本。将5种技术具体指标进行对比,见表1。 2当前煤矿各种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趋势 2.1PHS技术 矿井小灵通是当前煤矿通信领域应用最广的无线通信系统,近500家企业采用,具备强大技术优势,如语音通话质最好、移动切换呼通率高、组网通信规范严格等。2011年,小灵通的原有频段将让给3G组网。 分析如下:(1)PHS基站和手机功率小,属于无线微蜂窝通信体制,基站对3G的网络通信影响不大。(2)该技术基站通过自动调整可以确保完成在线通话手机的信道频点无缝实时切换,能够实现动态选择质量最好的频点重新进行业务信道分配。(3)一些商用3G网络建设较成熟的国家,当地PHS和与DECT系统均能实现与3G网络兼容并网,因此可借鉴其先进经验。(4)矿井小灵通通信主要集中在矿井下,对地面3G网络信号不产生干扰;且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不限制20mW以下的无线微蜂窝通信,因此当前矿井普遍采用小灵通在矿井通信中是比较可行的。 2.2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 WiFi技术系统因其部署和调度的强大优势,正在逐步取代PHS技术。在该技术支持下,矿井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上,可以同时完成无线和有线网络通信,网络接入十分便利,井上、下网络通讯可轻松完成。 2.3NGP移动通信技术 NGP技术系统较其他通信技术节约电缆,更具备其他技术难以实现的人员定位功能,还能进行自动监控井下作业,它独特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奠定了矿井多网合一无线通讯的技术基础;该技术的新通信协议可以实现即时精确的定位和上传定位信息,是真正的移动生产调度系统,基站接收灵敏度和井下直线通信距离比传统矿井小灵通更远,具有宽带视频接入和窄带串口数据采集监测分控功能;使用NGP技术的同时,PHS与3G频段不发生冲突,因此小灵通业务可以在该技术系统下继续使用。 3结语 新的通信技术和协议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但传统的PHS由于有悠久的运营历史,尤其在中国,该技术特点和产品优势非常明显。随着煤矿矿井通信要求的提高,新的通信技术如新一代PHS通信技术如NGP和WiFi技术等,将逐步改进和升级原有的通信技术系统,为煤矿通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煤矿通信论文:通信技术与视频监控在煤矿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要:将电子视频监控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中,可以极大提升煤矿的生产安全性。笔者针对视频监控的主要形式、视频监控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开展详细的探讨,希望通过相关介绍,煤矿企业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电子监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视频监控;煤矿;生产安全 将视频监控技术运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可以有效保证生产的安全,视频监控技术是指利用信息交换、集中及共享等操作,实现将多个功能完善且独立的系统综合为有机的整体,实现系统维护以及管理的自动化、软件界面合成、多种信息集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生产技术成为了煤矿智能化生产的重要基础。由于当前煤矿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视频监控技术也逐渐被广泛运用在煤矿生产中,当前自动化控制系统已逐渐成为煤矿生产设备运行监测、设备调控检测和设备运行状态校正切实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依据事前设置的规则开展网络视频安全控制、危机处理、节能减排及生产告警等各项工作。 1视频监控技术 目前煤矿企业对生产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的全新技术,这样可以良好控制煤矿的安全生产,实现生产的高效、稳定、可靠[1]。视频监控系统有着十分完善的运行日志,可以按类型、时间、设备、报警等开展有效的统计。设备时间日志中,用户能够监控某个设备的某一时间段内的运行状况,查看该设备在选定时间段内的报警记录。在事件日志内,用户可以借助日志记录,详细查看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开展综合分析,如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功能是否良好。视频监控测点由于具备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中用户只用选择某设备或测点,自行设置上下限、比例变换、语音文件、报警级别、专家意见等多种信息。 2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 当前视频监控系统产品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分别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及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其中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也包含两种:一是以PC机为主的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切换和控制矩阵主机,借助计算机软件,能针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报警及控制,如在煤矿生产中,借助瓦斯监控系统能有效监控矿井的瓦斯含量,一旦瓦斯超过了安全定值,系统将自动报警,有关人员可以及时疏散并处理相应的事故;借助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能够很好地开展监控。煤矿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分成井上光纤部分、井下光纤部分、电视系统及调度室控制等。在使用中,各种系统能够将井上以及井下的实时信息传输至调度室,从而管理人员能直接分析矿井的实际状况[2]。借助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全面、及时和准确管理矿井的安全生产。 3视频监控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煤矿生产安全包含了很多内容,因此,在设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必须要确保系统具有较强通用性和实用性,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整个业务开展系统有效的分析,业务处理往往十分繁琐,对此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及业务过程明确具体的算法、参数等,并且还要规范相应的业务流程。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煤矿生产中使用的视频监控涉及的主要操作为:分离正常监控视频信息的监控数据,保存系统监控中必须要监控的数据和近期数据。剥离历史监控数据,同时将数据导入备份数据库中,随后在备份监控数据库中再重新构建监控安全系统。实现网络监控生产流程化,具体有效地针对各种种类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设置操作要求及规范,实时分析所有网络监控数据和保证网络监控资料完善、准确[3]。不同岗位的视频检测热点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网络监控流程、信息和进度,班组长要按照监控中心的网络合理开展监控,借助监控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显著提升监控工作效率及水平,实现精细化及人性化监控。伴随视频监控的不断开展和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监测数据相应的也会不断发生各种问题。目前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并不高,因此,往往会发生监控数据查询超时这一问题。要想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正常视频监控的过程中实现监控数据和监控视频数据相分离,同时还要将历史监控数据分离出来,定期导入设备监控数据库,以此来提升监控系统的运行速度。关于视频监控数据的分离工作,主要是指转换并迁移监控数据、分析生产监控数据表、查询变更信息、查询生产监控、统计相关信息、核对并查询日志、确保移动生产安全和查询报警电话等,进而确保生产安全监控有着更好的安全监控系统查询和分析统计功能,而且无需利用众多监控数据就能进一步分析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异常数据[4]。 4监控和通信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4.1矿用无线通信技术 为了防止假冒机电设备运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保证煤矿井下生产安全,可以采用基于物联网的矿用无线通信技术。众所周知,无线传输在煤矿井下衰减程度较大,在地面上可以有效运用的物联网技术难以有效运用于煤矿井下,因此,必须要根据煤矿井下的特点,有效运用物联网技术。针对矿用物联网信息数据进行编码、输送及整理操作;设计与研究煤矿用车、人员等多种动静态目标管理系统;对多数工作及操作人员设计人机环闭锁系统;针对矿用产品和重大设备设计跟踪系统。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煤矿井下多种矿用产品及重要设备都需要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并且利用这一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质量。 4.2矿下人员精准定位技术 煤矿是事故多发的场所,一旦出现煤矿事故必须要及时准确地对矿下工作人员进行定位,从而对被困人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协助救助人员开展高效救援[5]。但是全球GPS定位难以全面覆盖煤矿井下的各巷道,当下我国多数煤矿的井下人员定位技术使用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虽然也能对矿下人员展开定位,但是其定位并不十分精准,难以有效协助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有效结合矿下的具体环境特点,深入和细致研究矿井下的网络定位系统及算法,研究与开发更加精准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为矿下工作人员提供更强大的生命安全保障。 4.3全方位传感技术 为了能够实时检测井下瓦斯浓度,防止瓦斯浓度超过规定值而产生重大煤矿安全事故,要在矿下的各个重要位置布置传感器。传感器的大量分布并不会造成安全投入成本的增加,反之还会有效分担系统工作。实际系统运行和使用中,可结合矿井下煤矿采掘具体位置、巷道风速、瓦斯分布的波动等情况来设计和安置传感器(如图2所示),对各种设备是否吊挂、断电浓度、报警临界值等进行监测,实现传感器的大范围分布,保障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确保煤矿井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6]。 4.4矿下生命探测技术 一旦煤矿井下出现了恶劣的安全事故,借助生命探测设备可以快速开展抢救,加快搜救速度,尽可能减少人员的伤亡。通常煤矿下的环境及条件都十分恶劣和复杂,有些技术无法被有效运用于矿井下,对此为了更好应对出现安全事故后的井下环境,必须要研发高效的定位矿井下生命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穿透煤矿岩石层,及时掌握并了解矿井下人员的生命情况,借助生命探测技术,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率,切实为矿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5结语 在煤矿视频监控系统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合理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加大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并且借助视频监控系统来杜绝各种不安全行为和因素,极大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作者:陈丽 单位:六盘水宏通通讯信息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探讨 摘要:现如今,我国煤矿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好,很多大型煤矿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煤矿开采中,人们应用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煤矿开采工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矿开采融合了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些都是现代化煤矿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煤矿产业的高效发展,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本文将会针对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煤矿自动化技术和煤矿通信技术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现代化发展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煤矿自动化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继电器是一项主要的自动化器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继电器的体积非常庞大,不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其安全性也较差,并不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自动化继电器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进步,主要是晶体管与逻辑电路的发展开始出现,这为继电器的使用给予了有力的保障。后来,单片机的出现开始替代了传统的自动化设备,这些都将会影响到煤矿自动化通信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效设备已经融入到煤矿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当中,并且为提升煤矿开采的高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矿井通信。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内容,为了确保矿井通信设备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保证矿井设备的先进性,还需要保证通信系统的分散性。由于在实际的矿井通信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矿井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矿井通信的重要性,要求矿井覆盖面积达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按照区域覆盖面积将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这些都是矿井通信技术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在矿井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还有一些矿用通信系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的工作效率,常见的有CDMA通信系统、小灵通系统与矿用载波通信系统,这些都是矿井通信系统中能够经常运用的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高速监控网络已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为提升我国煤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都是我国煤矿产业中常见的高速监控网络系统,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少数煤矿企业应用该技术。然而,在矿井装备当中,常用的矿井网络系统会将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到一起,这样的通信效率会更高,也会更加准确地掌握煤矿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所以,综合来看,煤矿自动化系统将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2.2自动化平台软件。煤矿自动化控制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更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主要形式。自动化平台软件之所以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矿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是因为自动化平台软件可以结合很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际的网络化发展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其中,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比较安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自动化控制作用,让自动化平台服务的发展实现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煤矿自动化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必将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与传统的煤矿产业相比,现代化的煤矿产业中,自动化平台软件的发展将会更受欢迎,因为现代化的自动化平台软件不仅大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还会很好地提升煤矿开采效率,为提升自动化平台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在煤矿自动化和通信设备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以及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实际的矿井自动化运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在实际的矿井生产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生产环境自动化是煤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提升煤矿自动化的发展和建设,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技术的科学性,不要一味地运用传统式的技术对煤矿进行开采,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还会严重影响到矿井的未来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矿井自动化发展,就应该从根本上落实煤矿生产环境自动化体系。让矿井实现数字化、工业化的发展。 3煤矿通信技术 在现代化的矿井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矿井有线通信技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IP语音通信技术都应该不断地发展,为推动矿井有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为了推动煤矿产业的高效发展,还应该学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井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的矿井通信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矿井通信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矿井的内部情况。现如今还有很多较为科学的通信技术在实际的通信系统运行中都应用非常广泛。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矿井生产的重要性。很多高速监控网络方案能够为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给予保证。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地让煤矿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地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让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入到实际的煤矿生产当中,为加强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予更有力的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先进技术的力量。无论是在实际的煤矿开采中,还是在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中,高科技技术都是推动煤矿产业前行的有力保障。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煤矿生产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矿用电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煤矿产业的发展。只有将光缆融入实际的煤矿自动化中,才能加快自动化设备的运转效率。因为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对煤矿内部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为了更好地确保矿用电缆的安全,就应该将原有的旧式电缆替换成光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缆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现如今,煤矿供电安全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很多时候煤矿供电设备会出现一些故障,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工作人员和煤矿自身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煤矿的生产安全,就应该充分认识到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强供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为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损失,还应该加大设备研究力度,争取研制出无人监管设备。这样的设备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还会大大提升监管效率,为煤矿供电安全给予更有力的保障。 作者:司志良 单位:安徽恒泰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探讨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煤矿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家和企业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将现代计算机监控和通信技术利用到煤矿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煤矿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一、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是集计算机监控、信号采集、通信技术为一体的实时监控系统,将系统软件程序各个子系统、硬件电路模块化设计,从而便于硬件系统线路的连接,使安全监控系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行,因此,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煤矿生产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对井下生产环境和工人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而且通过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管理人员还能对生产环境做出决策,看井下工作环境是否安全,从而及时停止生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能够将煤矿生产活动记录下来,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生产活动记录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通讯技术则可以将煤矿生产的视频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 二、安全生产监控和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 不同的矿井应该使用不同的监控技术。我国煤矿开采已经进入深井作业,矿井深度达到500~1000米。这种深井作业电线传输的距离比较远,电气设备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爆炸,这种矿井可以使用树形结构的监控系统。如果矿井作业环境很恶劣、电压幅度变化大,很容易影响系统设备的传感器,所以用远程供电的方式代替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的传感器。 (二)GPS定位系统应用在生产过程中 煤矿生产过程的GPS定位系统的技术要求更高:比如井下识别卡安装的总数量不应该少于8000,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识别卡位速度应该大于5m/s;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识别卡与分站之间无线传输的距离不得低于10m。 (三)煤矿移动通信技术 根据矿井作业的无线传输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分析矿井运行环境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对井下作业环境复杂,且电压变化大的矿井,应该采用全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和技术,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的无线网络技术,保证通信信号能够覆盖到矿井每一个区域内。一旦矿井发生问题,能够将信息及时,矿工及时撤离现场。 三、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有不少问题。特别是当下很多煤矿企业已经进入深井作业,这对我们的监控和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可以更多地与这些高新技术进行融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与物联网融合 利用物联网技术整合煤矿生产所需物资,比如将物资的质量、价格等信息进行比较,让煤矿企业选择合适的物资,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优化。同时,物联网技术也便于国家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 (二)建立煤矿一体化通信系统 为了能对煤矿生产进行全方位监控,需要建立一体化通信系统。一体化系统具有生产调度、紧急呼叫、报警联动、应急扩音通讯、位置监测、避险与逃生声光提示、视频、语音、短信等功能。这样一旦生产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煤矿工人通过通信系统能够及时与通信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一体化技术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工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将企业上层指令和思想传达到基层生产环节。 (三)无人地面遥控技术 煤矿采掘面是安全生产的重灾区,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可以利用无人地面遥控技术来完成。遥控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减少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当前煤矿采掘面采用巷道遥控和记忆割煤,这种技术需要有人识别煤层才能完成作业,所以无法实现无人控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煤岩识别技术,提高监控的精准度。虽然目前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煤矿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这种情况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实现煤矿生产的现代化、信息化,从而推动煤矿产业的发展。 作者:张帆 单位:长治技师学院 煤矿通信论文:无线通信技术与煤矿运输安全的关系 摘要:煤炭开采是在移动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因此,应用新技术进行新型煤炭开采和运输势在必行,也是提高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针对复杂、危险的煤矿生产环境,以及应急系统的需求,本文将对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运输安全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对目前使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分析,即系统组网、应急通信、人员定位、安全监测监控等,并阐述其可行性,为将来在煤矿运输中更广泛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无线通信;wesh技术;应用;应急系统;WiFi 针对复杂、危险的煤矿生产环境,以及应急系统的需求,煤炭开采是在移动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的,当一个煤矿开采完毕后,需要将采掘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等转移到下一个矿区。而井下巷道的掘进工作也是面临着不断移动的工作环境,设备规模之大,但同样需要根据工作进度随时搬迁。因此,减员增效是其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及目标。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95%以上的煤矿都是井工进行开采,巷道深、煤炭赋存条件差、开采难,这无疑加大了煤矿减员增效的难度。针对这些基本状况,无线通信技术以其更便捷、更小、机动性更好的技术特征成为煤矿井下工作首选的通信技术。 一、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及研究 迄今为止,我国煤矿井下采用的通信方式主要为有线通信,即采用光缆或通信电缆传输,但井下目前所用的无线通讯仅限于语音通信,多功能无线通信的应用少之又少。我国的语音无线通信方式有感应通信、小灵通通信、大灵通通信、漏泄通信和透地通信等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技术是来源于移动电信网络中被广泛应用的PHS系统,井下及地面的语音无线业务功能主要由其实现;与小灵通系统相比,矿用大灵通通信系统基于CDMA2000技术,工作在450MHz,大灵通在某些方面克服了小灵通的一些特点,具有信号稳定、移动性好、通话清晰、抗干扰能力强、支持无线高速分组等业务特点。当然大灵通也有不足:功能单一、抗灾变能力差、协议标准化差等。而透漏泄通信、透地通信和感应通信都普遍存在着易受电磁干扰、信道容量小、可靠性低等缺点,从而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当然,新兴的3G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但3G系统过于复杂且造价很高,关键是会受到严格的频率控制。所以,以上这些技术都不宜作为未来多功能煤矿无线通信的选择。 二、相关无线技术介绍及应用 1.蓝牙(Bluetooh)技术介绍。蓝牙技术采用扩频跳频技术的无线技术,采用高斯频移键控调制技术,在2.4GHz运行的非授权ISM频段,通信距离为10米左右,其传输速率最高可达3Mb/s[2]。蓝牙穿透障碍物很容易,可以实现点对多点全方位的数据传输。蓝牙技术融入安全的理念,一是内置128位加密和PIN密码;二是采用自适应跳频,可以限制来自其他信号的干扰。2.WiFi,即wirelessfidlity。WiFi被人们习惯用来称呼802.11b协议。该协议规定的发射功率实际为60--70毫瓦,不可超过100毫瓦,因此此类设备可作为符合安全要求的煤矿本质安全型设备[3]。WiFi系统以局域网技术为基础,组网方便,维护较容易,无需备案且不用任何费用,更加便于地面无线网络的覆盖使用,使用更加便捷;WiFi符合发展的趋势,相较于其他设备有更多的通话信道,通话质量更好,扩展能力也更强。WiFi技术具有价格低廉、可移动性好等众多优点,必然成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有效补充,并且在有线接入需要无线延伸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可靠性、覆盖范围和数据速率的差异,WiFi技术作为有线接入技术在宽带应用上的补充。尽管会与蜂窝移动通信发生少量竞争,但是其会成为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补充。不得不说,虽然3G技术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系统,但其弱点是不能保证有效的区域和范围,WiFi亦是3G的重要补充,因此,3G技术与WiFi技术的结合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由于WiFi具有以太网传输和宽带数据接入的强大功能,因此也可以作为综合自动化监控数据传输、多网合一及光线环网对接的网关设备应用,于目前煤矿来说是较好的宽带数据通信解决方案。3.RFID技术介绍。RFID是一种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基本的RFID技术包括天线、阅读器和标签三部分组成;阅读器在解码并读取信息后,由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标签在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由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发送信息,或者主动把信息以某一频率的信号发送。 三、无线通信技术在井下应急中的应用井下应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冗余问题灾害极容易对通信系统的通信基站、线缆等造成直接损毁,要确保网络中单点的设备或线缆损毁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就要求应急通信网络要有多路由的网络冗余功能。(2)通信系统的应急通信问题救援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灾后井下的人员自救至关重要,但通信系统在灾害中易同时受损,如供电停止、线缆中断等。因此,通信系统终端在灾害背景下必然要具备应急脱网通信功能。(3)应急调度的问题应急情境下的常态应用与通信调度往往是很不相同的,出现的的线路拥塞这些情况,必须使应急通信系统具备特有的应急调度功能。上述问题中,采面与掘进面的通信终端与网络冗余的应急通信功能是较难实现的。随着更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运输安全中的应用,使得一切变得更为容易。 目前现有的大灵通、小灵通、透地传输等无线通信系统,均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而WiFi技术和无线Mesh技术以其独有的自我修复、自我有话、无线传输等特点,使得煤矿应急能力大为提高,而这些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煤矿安全生产运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的标准一再提高,这在不断促使着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又在提升着煤矿生产运输的安全系数,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作者:闫自有 单位:云南东源煤电有限公司一平浪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煤矿自动化技术 煤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继电器是当时主要的煤矿自动化器件,当时的煤矿自动化也只是简单的开停与闭锁控制,而且控制器不但体积庞大,安全性与可行性也很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晶体管与逻辑电路开始的大量出现,它们的出现取代了继电器成为主要的煤矿自动化控制器件,它们的应用使控制器的体积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小,并且把控制器的功能改进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单片机,由于单片机的运算与控制能力都比较强,晶体管与逻辑集成电路控制系统很快被其取代,单片机成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这使得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煤矿自动化控制与检测系统才真正具有了实用功能。但这个时期形成的煤矿自动化系统还属于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简单的调制方式是其内部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直到21世纪初,随着太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煤矿各专用监控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用高速信息网络来传输,总线传输技术也逐步成为各专用监控系统内部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高速信息通道的建立,使煤矿各专用监控子系统的集成与实时监控得到了实现,使煤矿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2矿井通信 煤矿的生产指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矿井通信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且作业地点分散,要想用一种通信系统和方式来把全矿覆盖很难。按使用方式可把矿井通信大致分为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按通信覆盖区域可把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防爆磁电电话是我国早期主要采用的矿井调度通信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矿用模拟程控调度通信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了,90年代时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也开发出来了,这时已经几乎能满足矿井调度通信的需求。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露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以及矿用CD-MA通信系统是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形式。其中应急救灾时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局部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漏泄通信系统,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全矿井无线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小灵通系统与CDMA通信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 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高速监控网络。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很多矿井都在使用。由于专用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几个别的矿井在装备使用,而矿用CEPON网络系统是一种新系统,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都可以传输,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自动化平台软件 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两种主要形式。管控软件在控制层的管控服务器内安装,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安装,它们是煤矿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 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 矿井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工作面巷道监控中心。 3煤矿通信技术 矿井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矿井程控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与工作面局部扩音通信系统。随着矿井大规模应用网络技术以及IP语音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矿井有线通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矿井IP调度通信系统。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漏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矿用CDMA通信系统等等。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 已有多种高速监控网络方案供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这主要是由于监控量大、面广、并且种类繁多是局部生产环节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要想使矿井自动化系统更完善,这就需要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术。 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我国的矿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缆,但大巷是其主要应用的地方,而在工作面上的应用技术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工作面的生产条件更恶劣,易断是普通矿用光缆的主要特点,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很难修复。而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顶板监测系统监控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高,更适合采用光缆传输,为了适应矿井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开发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 电参数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是目前防爆开关设备等供电设备主要具有的功能,他们一般都缺乏主动分析故障与报警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把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整套设备争取能够开发出来。 5总结 实现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煤矿自动化技术,而矿井通信技术又是煤矿生产指挥必须具备的手段之一,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钻研,开发出了一系列这方面的产品,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中,但就目前煤矿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它们还远远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需求,为了真正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完善与提高煤矿自动化技术与通信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作者:王博翰 单位:陕西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 煤矿通信论文:煤矿自动化通信技术论文 1煤矿自动化 煤矿自动化,是指在煤矿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都实现自动化的管理行为,包括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煤矿安全保护自动化、监控进程自动化、管理行为自动化等一系列自动化的行为,最终将煤矿自动化的工作内容综合组成一个煤矿自动化运行平台,实现煤矿的生产和管理内容自动化的目标。具体来讲,煤矿自动化的功能特点和关键技术可以根据煤矿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不同任务内容来具体划分为以下内容: 1.1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和管理自动化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早已经实现了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智能监控与管理的过程。将这一新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和机械设备的运行当中,对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自动化进程有着质的帮助和提升。在煤矿的生产以及管理过程中,已经实现运行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包括采煤机、工作面运输机等多项设备,其中采煤机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采煤机各电机及液压系统的控制,实现采煤机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自动化;运输机则是通过对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运输机的智能控制和管理,使其能够自动负担更加大容量、高强度、重型化的工作内容和具有更长使用期限的寿命优点。 1.2煤矿运输系统的自动化 煤矿运输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在矿产资源运输的过程中对有关运输的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管控的过程。当前我国对于煤矿运输系统已经开始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胶带运输方法,随之而来的是胶带大载荷长距离运输对动力系统的高要求,对保护投入的严标准,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主电机和皮带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利用传感器采集并汇集到PLC自动控制系统上,通过上位程序对胶带运输设备进行集中的控制和保护,对相关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地作出预防和处理,保护矿产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煤矿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1.3煤矿洗选系统自动化 煤矿洗选系统自动化是指针对提高煤质去除矸石的洗选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设备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在线监控,使各种保护能够有效的联锁,确保洗选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当前各洗煤厂使用的控制系统不尽相同,常见的系统有美国AB,德国西门子,相比使用人力去就地控制各种水泵、皮带、破碎机、分级筛等设备,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大量缩减人员的投入,减少因噪音、粉尘等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各种保护的联锁投入也可以消除因个别设备的故障造成洗选系统的崩溃,避免机电生产事故的发生,对煤矿来说洗选自动控制系统的参与即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 2煤矿通信技术 煤矿通信技术是指将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煤矿系统特有的通信技术类型。煤矿通信技术根据煤矿生产任务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2.1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 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是指在煤矿井下的生产过程中对矿井的生产过程施行通信管理的一种技术,其通信设备一般包括调度主机、安全隔离器以及本安自动电话机等,煤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以上设备的利用来实现对煤矿井下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即时管理和控制,保证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安全和效率。全矿井生产调度通信技术也有不同的技术类型,例如煤矿井下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和行政交换机相互结合使用的通信技术方法,通过煤矿井下生产调度员的管理来对调度主机和行政交换机综合使用,实现对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比较适用于大型煤矿企业。其他例如不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只使用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或者只建立专用的调度主机不使用行政交换机的通信技术类型则比较适用于较小的煤矿企业。 2.2井下光纤通信技术 井下光纤通信技术则是指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井下光纤通信技术相较于其他通信技术来说具有通信速度更快、通信质量更高、通信容量更大等一系列的优点,具有优秀的防爆阻燃性能和通信抗干扰的能力。目前井下工业环网的普及应用,为煤矿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基础接入平台,使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综采设备运行监控、电力系统监控、视频监控等多种系统进行融合成为了可能,成为煤矿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保证煤矿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煤矿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煤矿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程,实现对煤矿生产与管理过程的有效保护和支撑。 作者:高小川单位: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冯家塔矿业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