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论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对理论课所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进一步得以理解和巩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别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西北牧区由于地处偏远,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西北偏远牧区十五所民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对问题根源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微型化学实验 西北牧区民族教育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实施国家“两基”工作目标以来,基础教育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从每年招收的预科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分析中发现,来自牧区民族中学的学生化学成绩普遍较差,尤其是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全方位考察中问题较多。使我们感到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牧区民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我院承担起了改革牧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任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牧区化学实验教学和管理提出一点肤浅的改革思路,以供参考。 1调研内容及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牧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索更加符合偏远地区实际的教学模式,我们利用送教下乡,教师培训、毕业生顶岗支教等方式,选择了十五所民族中学,从实验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学生基础、学习兴趣、实验意识,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和调研方案。 1.1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和师资队伍——教师层面的反应 (1)各校均建有标准化实验室,上级教育部门按教学要求建设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基本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2)学校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常用的化学试剂和必要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补充更新,严重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3)各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操作熟练的实验教师。(4)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规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基本上没能掌握。(5)学生实验中化学试剂用量普遍失控。往往“以量取胜”的意识来进行操作的现象突出。(6)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化学实验的习惯,从理论方面无法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达不到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目的。 1.2教师教学技能、工作责任心、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情况——学校教务负责人、学生代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反应 (1)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检查指导学生预习情况。(2)学校缺乏教研活动,教师对实验内容缺乏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的分析和解释,长期以往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信心。(3)教师自身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以课堂演示实验代替实验教学,致使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无法完成,实验开出率较低。(4)学校缺乏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往往把教学任务轻、身体状况比较差的安排在实验室管理岗位上,影响教学质量。 2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目前牧区民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经费不足,管理服务不到位,学校把实验教学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在安排实验教学任务时,把教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教师放到理论课教学岗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验教学的现象,大多数学校缺乏懂业务的专职实验员,实验室管理较混乱。特别是化学试剂的管理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部分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舍不得投入,实验设备和化学试剂严重短缺,无法保障正常的理论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教学,更谈不上严格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各学校平均实验开出率仅为教学大纲规定的60%。往往出现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二是对学生缺乏实验意识方面的教育。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上化学实验课前,首先自己动手准备安装实验仪器设备,称量好实验所需试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教师在黑板上详细讲述实验过程、现象、原因分析、实验结果处理等。通过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对实验课十分好奇,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也具有神秘感,但经过几次实际实验课后,感到在实验课上他们无所事事,在没做实验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实验现象、原因等,长此以往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失去了兴趣,教师过分的强调实验中存在的危险隐患,出现了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想亲自操作没机会,故意浪费化学试剂以及逃课的现象,这样的实验课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开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以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作用。 3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步伐 在地域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我们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探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积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3.1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领导重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实验室教学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和职责,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合理的制度管理人、教育人、引导人,制定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验教学计划和设备、试剂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格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实验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特别是要组建一支实验教学研究队伍,组织好实验教学创新研究,攻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制教具开发学生自主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2重视教师职后培训,不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育者要有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和个人素养的思想,其自身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教师业务知识更新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学校有计划地进行职后培养,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适当的离职培训,通过离职集中培训,有利于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进行知识的再学习、再补充。另外,通过培训,能和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进行坦诚的交流学习,掌握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大对牧区民族中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实验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有一些反应速度极快或极慢,反应过程无法观察,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速度可以调控的优势,放慢或加快演示速度来展示反应现象,这些都是弥补传统实验不足的手段。 3.3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师生创新理解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是要理性的分析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弊端,改进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其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好适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3.4树立环保意识,合理采用微型化学实验教学 在增强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的今天,微型化学实验已经在实验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微型化学实验由于所用仪器设备进行了微型化的设计和改造,在实验过程中消耗的试剂量少,产生的废物较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相对减少,也可以节约开支,因此,在各校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微型化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探索,多开设实验教学内容,争取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研牧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在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照耀下,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基础教育一定会蒸蒸日上。 作者:任永丽 董海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中学化学实验综合考查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的起源与发展均得益于科学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供学生完成,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此同时,实验综合题通常被视为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实验教学与科学发现过程以及实验综合题考查过程的融合,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生实验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1.该校学生实验综合题得分率分析 高考(模拟)化学试题的大题基本包括四个部分:有机综合、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综合。通过分析该校2015年高考大题得分率可知,相较于其他题目而言,学生在实验综合一项上得分率最低(一模、二模的情况与高考相同,即实验综合一项上得分率最低)。 2.该校学生实验综合题各部分得分率分析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以及模拟题可知,实验综合题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内容: (1)常识知识考查学生常见物质的性质或常见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回答这类问题主要依靠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因此常识知识部分学生的得分率较高。 (2)提出假说考查学生当实验现象与预期现象不相符时,自主提出假说的能力。这一项学生的得分率最低,说明学生自主提出假说的能力亟待提高。假说是基于现象提出的假设,是设计实验的依据,因此如果学生无法有效地提出合理的假说,那么在随后的设计实验环节也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3)设计实验考查学生依据提出的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的能力。这一项学生的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可提升的空间较大。学生在设计实验一项上遇到的困难一方面源于提出假说的合理性较低,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实验作用的整体性把握。换言之,即学生往往不明确此设计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4)结论现象考查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的现象以及通过现象推导出的结论的能力。这一项学生的得分率较好。结论中的现象往往是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时其形式发生变化,但其涉及的主要物质或主要反应基本相同。因此,只要学生关于实验的基本常识掌握的较好,这一类问题答对的几率就会较高。通过统计分析我校2015年化学二模实验综合题各部分得分率可知,学生在提出假说和设计实验两项内容上得分率非常低。 二、教学建议 1.融合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指导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思想、意识、方法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形成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因此,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在于将实验教学融合于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即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的过程应当与科学家完成科学发现的过程相一致。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当充分融合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将学生视作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大胆提出假说,并通过实验的设计佐证或修正自己的假说,最终合理地解释现象。 2.挖掘实验综合题中的素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综合题的考察过程与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换言之,学生完成实验综合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纸张上”完成科学发现的过程。因此,实验综合题中涉及的素材往往是真实的实验情景以及发现过程,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其背后的素材,以此为据设计实验,融合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考察过程。 3.返还学生实验时间与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将实验教学融合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必然会延长实验教学占用的时间以及增加学生实验的次数。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仰赖于长时间的实践与反思,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将原本属于学生的实验时间与空间返还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每学期进入实验室的次数非常有限,而在实验室中学生几乎完全受控于教师,即实验药品的选用、仪器的搭建、实验的实施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均是教师事先告知学生的内容,学生进入实验室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既定安排完成实验即可。因此,返还学生的实验时间与空间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应当融合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实验综合题的考查过程。教师应当以上述两者为依据设计实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假说、设计实验、生成理论等多方面能力。 作者:马玉强 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大荆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实践 【摘要】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以提升化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思考;实践 一、创造性人格教育 1.创造性人格的思考 在心理学领域,人类的人格组成包括两方面,即感受性系统与倾向性系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存在辨证关系,人格主要由倾向性系统机能进行主导。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条件是人具有极其强烈的创造动机,有动机才有活动的开展。个体将自己的智慧运用在某种或某些内、外部材料中,进而经过多种反应后会产生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就是创造活动。化学实验中种种新奇或有趣的实验现象虽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但由于部分学校对化学实验研究乃至化学学科教学的长期不重视,学校领导和老师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化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轻实验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系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往往得不到有效实施。这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不良影响,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受到阻碍。 2.创造性人格培养实践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笔者在日常化学实验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相关讲演,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实验的背景,操作流程,该项实验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同时为学生介绍创造该项实验的科学家生平,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多次探究化学实验的坚毅,以及科学家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发展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样的讲演中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挖掘其对化学实验的真正兴趣,进而产生创造动机,强化学生的实验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思想。例如我在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研究氮气密度的实验时,特别强调他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分解含氮物质所制得的氮气的密度之间只存在极其微小的差异,但他本着对科学实验认真严谨的态度,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介绍却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对待科学必须锱铢必较,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科学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也许较之一个具体的实验更为深远。 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 现阶段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基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进行方式为依据还可分为演示性实验、随堂操作性实验以及学生实验三种。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学的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比重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大多数教师认为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而学生所学化学知识过少,不足以进行探究性实验;其二,相比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实施过程相对复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易受到实验室条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大部分学校中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难度系数较大;其三,探究性实验缺乏实用性,其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连贯性较小,开发后在实际生活中也多是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对探究性实验的重视程度偏低。其实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并不在于知识的多少,即便只运用一些简单的知识,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能力。究其根本就是转变学校领导、教师这种滞后的教育观念,从而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2.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 为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学习,笔者以科学研究过程和中学教学特点为依据,制定出两种探究性实验的教育方式:第一,提出问题———介绍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解释———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第二,提出问题———介绍实验事实———学生提出假说———进行假说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而第二种方式学生接受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有待于到高中阶段开展实施。笔者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以及与稀盐酸所发生的发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此外在进行初中教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创新,添加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一下pH值,直观的将化学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两者均呈碱性,且碳酸钠碱性更强。此外还可以进行添加Na2CO3和NaHCO3受热后实验,结果为前者质量不变而后者质量减少,为高中化学奠定基础。高中化学可以先设问“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酸碱性如何,谁强谁弱”。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进行系统的解释。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问题,我们可以先设问:“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如何,谁强谁弱”,然后创新设计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图,最后再进行比较,并加以解释。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基础掌握情况,同时还让学生对液体滴加以及加热试管等基础性化学实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结合教材知识,利用实验事实以及科学解释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创造了基础结构,进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化学实验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方面做一个睿智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践行者,从而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贾旭炎 单位:靖江市靖城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1.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对于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因为化学实验并不像化学理论知识学习那样枯燥乏味,其具有神奇性、趣味性及奥妙性,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将有机会动手进行实验,从而使得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参与者,在化学实验中感受化学反应的神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如此便充分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事物和信息、吸收与获取相关知识过程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化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等等,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化学教育意义的体现,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实现。因为化学实验正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很多化学反应和化学表象是在短时间内体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反应或现象,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通过实验论证化学理论知识。所以,在对中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穿插化学实验非常必要,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现象本质,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当然,化学实验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盲目观察实验的情况,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此次化学实验目的、步骤与结果。其次,在师生共同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从化学实验目的出发,对重要的现象予以观察,如仪器的正确运用、实验规范操作、化学现象等。最后,学生将所观察的内容准确记录下来,就可以有效地完成化学实验及化学理论的验证。 3.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很多化学物质或是食物中的一种组成成分、或是某种物质的组成成分、抑或是某种产品生产的原料。学生对化学物质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对化学物质及其使用进行的学习,往往很难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化学实验直观的展示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所以说,化学实验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准确掌握化学知识的有效措施,对于强化化学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4.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产生浓重的化学学习兴趣,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将积累更多学习经验和学习知识,学生的化学成绩将有很大飞跃,这也间接促进化学教育水平提升。这充分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而这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非常符合,促使中学化学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好地实施。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5.结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中学化学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等等,促使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成为祖国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才做铺垫。所以说,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守艳 白聪 单位:靖远县第四中学 靖远县刘川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环保视野下中学化学实验论文 1师生一起,培养环保理念 中学的化学课程还是在教师的演示和指引下进行实验的,如果教师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处理出现问题,那么,学生也会不加注意,甚至会模仿。因此,首先我们要注意教师在实验演示中的各种行为,以及对环保理念方向的宣讲。比如我们在做稀硫酸与锌的反应的化学实验时,教师除了对实验过程的演示讲解以外,还要注意渗透,实验结果所产生的硫酸锌溶液应该妥善处理,否则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实验的新奇很容易使他们忘记实验后对残液的处理,如果老师在上课时不断的提示和宣讲,学生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这种良好的环保理念,不至于一个随手的动作对环境产生破坏。 2注重实验室建设 作为化学教师,要不断的根据实验产生的残留物,对不同的实验垃圾进行回收,哪怕是一个小的纸张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在进行气体类实验时,一定要打开实验室的排风设备,保持实验室不被有害的气体污染;在做液体的化学实验时,我们要放置残液搜集桶,以便在实验结束时对残液进行有效的回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并使学生在生活中就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再有,在做一些容易产生有毒或有害气体的实验,教师要尽量开动脑筋,能用无毒药品能演示出效果的尽量用无毒药品实验来演示,如果实在没有别的选择,则可以通过减少药品的配比来实现实验的效果,以保证环境不被污染。 3注意实验与生活相结合 虽然说化学实验大多是属于基本的化学元素实验,但如果任课教师能够精心准备,好多还是可以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当前,不少家庭都采用天然气来为家里提供能源,而未来的理想能源则是氢气,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分子式和反应方程来进行对比,为什么氢气是我们未来的理想能源,这样,在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环保理念的培养。另外,我们在进行盐酸的实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一些如氯化钠等来让学生们了解盐酸和酸盐的差异,并养成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习惯,真正的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再有,我们在讲解氨的特性时,还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气体是有毒的,但对庄稼的生长又是十分有益的,化学药品就是一个双刃剑,既可以有益处,也可以有害处,关键是你选择使用的地方一定要准确,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4注意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 在我们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多使用药品,实验效果就越明细,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要经常督促学生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量,用最少的化学药品进行实验。这样,不仅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少产生化学残物,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再有,在做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时,教师也一定要叮嘱学生,一定要注意药品的比例,不可随意增加,否则不但会影响化学实验的效果,也会对学生们的安全与健康产生影响。再有,在养成教育方面,教师要不断叮嘱学生不要随意的使用药品,否则不断实验失败,而且可能还会产生危险。比如我们在做反应剧烈的镁的燃烧实验时,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会造成危险。还有在使用酸液时,虽然我们实验室的酸液在浓度上都是低的又低,但如果我们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一旦学生用此来嬉戏的话,很有可能对学生皮肤或眼睛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多多叮嘱学生,告诫学生,不让做的实验千万不要乱作,否则会给实验室和学生本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课堂,许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被变得简单,所以,在我们进行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长处,使之能够为教学更好的服务。比如我们在有些化学实验的演示时,有可能这个实验反应的很剧烈,学生还来不及看就已经结束;而有的则反应的很慢,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反应,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把实验的情况演示给学生,就会在适当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各种化学元素的特性,同时也减少了二次实验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还有一些我们课上无法演示的,容易产生有毒或有害气体的式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这样,既让学生们能够看清楚实验的整个过程,也防止了有毒有害气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无论对环境还是学生都是十分有利的。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保的理念下,我们的化学实验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把规定的化学实验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节约、环保意识,并注重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我们中学化学老师才能够在完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的同时,来培养起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独有的热爱,从而产生对环境的热爱之情,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不容忽视。 作者:果会金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第十三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学化学实验论文 一、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变抽象为直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有的概念、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较为抽象,因此,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述和传统常规的实验使学生较难理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原电池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就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的特征和变化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此外,工业采用接触法制作硫酸流程;工业制硝酸的流程;石油分馏产品;钢铁的冶炼,工业合成氨等内容,单一语言表达和挂图展示,学生的感知认识度不高,此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传统教学创设了形象性的教学情境。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补充传统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常规实验演示中,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不显著,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譬如,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及固体的溶解等现象,学生观察效果并不明显。假如把这些实验的演示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展示,充分运用它具有的定格、慢放、放大和重播等功能,来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颜色的变化、沉淀的析出和气体的产生等现象。再譬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由于反应过程较快,学生不易观察,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来辅助此实验的演示,使整个反应过程清晰起来。另外,像钢铁腐蚀这种现象,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来演示这种腐蚀过程。这样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了演示的效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传统实验方式,增强实验的环保安全意识 有些化学实验若不遵循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生危险的现象。比如,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点燃氢气前必须要检验纯度,不然可能引起爆炸。那么如何来展示它的危险性呢?在实验前先插入播放制作好的动画,展示点燃不纯氢气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直观且形象的反映出它的严重后果。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再例如,浓硫酸稀释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操作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借助动画、声音等来模拟这一后果。通过多媒体的如此演示,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进一步明确实验操作必须规范、科学和安全的重要性。另外,有些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那么如何把它的危害性降低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新传统实验方式,模拟这些实验。比如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硝酸反应;苯的性质实验;苯的溴化实验;苯的硝化实验等等。选择地替代某些传统实验方式,既演示了实验的整个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又达到绿色环保实验的目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方式的补充,必须坚持辅助性的原则,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老师,屏幕也不能替代黑板,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极大优化了课堂结构。不管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都必须服从于教育教学目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只有把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孙润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化学实验 一、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 化学实验的改进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为本,结合校情、学情,积极探索研究,大胆开拓创新,力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节约试剂、低碳环保、安全高效,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特色。 1.“依标务本”原则。实验的改进要紧扣化学课程标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规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化学实验的改进应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成为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化学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载体,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历经多次改版、修订,形成了系统化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实验内容是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高校专家、一线教师、实验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大部分的内容都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权威性、科学性。因此,对实验的改进必须明确课标要求及教材编写者的实验设计意图,弄清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验教学规律,不违背教材编排的科学性,思索实验改进的可能性及内在价值,使改进有利于阐释化学原理,有助于形成化学概念。 2.“开放性探究”原则。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探索新知,亲自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规律。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利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验训练学生科学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现行教材实验设计探究性、开放性得到了一定体现,但在具体形式和程度上,还需作深入的思考和斟酌,精心设计,设法提升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教学过程的启发性与思考性更强。如近年来对于喷泉实验的各种改进及简易普发工容的改进装置,还有各类尾气吸收装置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探究和开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3.“联系实际”原则。实验的改进应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切不可为改进而改进,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新授的实验常以单独实验为主,亦可以将设计相关知识的实验进行整合。例如,可将SO2的制备、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尾气的吸收等设计成系列实验,一气呵成,效果良好,而复习课则可增补成设计综合性系列实验,若能以实验为线索引导学生复习,复习课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4.“简约易成”原则。改进实验要力求实验装置简化,实验仪器简单易练,实验药品节约,可见度高,实验结论易得。同时教师应探究实验原理,寻找最优化的反应条件,研究反应物的数量关系和形态,考虑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提高实验成功率,使实验准确及时完成。例如,铝的燃烧实验直接加热铝箔效果不甚明显,改用浸湿的滤纸沾上铝粉后晾干再行燃烧,现象就非常明显。又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改用W形管,然后水溶加热,药品用量少,反应迅捷,现象非常明显;再如,现行中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刚的实验室用氧化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被氢气还原的,现象多数较明显,也易成功,但耗时过长,若用经灼烧完的铜丝来代替氧化铜粉末,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 5.“安全环保”原则。中学化学教学中涉及一些易燃、易爆,有毒及腐蚀气物质的实验。实验改进中要确保师生安全,防中毒、防污染。这可从改进仪器装置、增加防护措施提高实验技巧方面加以研究。把有毒有害物质参与或生成的敞开式、暴露式、半封闭式的化学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将物质的制备、多种性质实验的反应装置、尾气的吸收转化装置进行综合考虑,适当组合,让整个实验装置处于封闭、可控的安全状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消除易燃易爆隐患,杜绝有毒有害物质的任意排放。近年来有关溴苯的制备、SO2系列实验的改进等在安全、环保方面均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途径 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旨在提高现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使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辅助服务效能更优化,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化学反应原理和原有实验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创新主意,巧妙构思,广辟途径。 1.从“反应条件”上着手改进实验。化学反应的发生与进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反应条件的研究与控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与程度实验中,常见的客观条件有:反应物的浓度,用量的配取、温度、纯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反应体系及外界的压强、温度、光照,反应介质的pH,实验的顺序,溶剂的种、电流强度、电压等。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铜氨纤维制备的实验改进可从不同浓度的氨水溶解脱脂棉的影响、不同温度的硫酸对铜氨纤维制备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硫酸对铜氨纤维制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选择了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验。 2.从反应原理上着意改进实验。受制于中学化学实验的条件,中学化学很多实验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反应原理欠妥。如用亚铁盐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亚铁,虽然采取多种措施,诸如:溶液表面覆盖植物油、加热溶液除去氧气、长滴管伸到溶液中滴加等,但还是很难得到白色沉淀,若采用电解实验即可解决此问题。 3.从实验装置上着眼改进实验。改进实验装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作用,而不是为改而改,标新立异,只新不优。改进实验装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简化实验装置;根据日常用品、本校仪器配备、本地常用器具特点,更换实验器材;针对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高的实验,改进实验装置;增加必要的装置,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的实验技能大赛中很多优秀参赛作品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进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用“百事可乐”碳酸饮料或泡沫灭火器制取二氧化碳;在进行燃料电池的实验时,把两根碳棒平行插入硫酸钾的溶液中,用导线将碳棒和干电池连成闭合电路,进行充电,充电时产生氧气和氢气,再把碳棒连接在音乐卡片上,音乐响了;又如模拟酸雨使植物变得枯萎的实验,用植物的汁液作出的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的溶液,用做标准比色卡等。改进后的装置简易性、材料的廉价性、性能的可靠性方面收到了普遍好评。尤其是部分一线教师在注重改进科学性的同时,因地制宜采用代用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方便、实用、美观、廉价的化学实验仪器,既节约了经费,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废旧利用、变废为宝,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符合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如注射器、青霉素瓶、矿泉水瓶等经过改造或直接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污染小、取材广,深受追捧。 4.从实验方法上着力改进实验。从实验方法上对化学实验加以改进,从而达到相同的实验或更好的实验效果,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开放的思维方式。例如,中学化学中的氨的喷泉实验可利用减小压强的方法,也可以改用增大压强的方法形成喷泉;还可用物质反应减小压强;亦可采用热敷法排出气体减小压强从而形成喷泉。 5.从其他学科上着想改进实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已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明显特征。化学实验教学也应该走出传统的自我封闭体系,借鉴相关学科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根据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原则和方向,引入一些新的仪器或电子元件,使实验操作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华南师大附中将手持技术、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引入中和滴定实验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实验等教学中,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能力。 三、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发展趋势 现今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应该说是异彩纷呈、亮点迭出,但更多的是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其科学教育的功能发挥上有较大欠缺。伴随着科学实验的科学思维过程是更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化学实验教学要力争能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明确思维方向、形成思维依据、体验思维过程,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内化、综合与概括。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2.将简单试管实验进行整合,更能体现科学思维; 3.引入正交试验,更重视对数据、图表、图像等信息的采集、复合、整理、收集、利用,更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4.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增加合作要素,强调就地取材,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能力,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制宜开展研究的能力。 作者:梁六珍 彭传宽 黄长亮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科院 湖北省安陆一中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岫岩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实施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化学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对岫岩地区初三学生和化学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岫岩地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题;建议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对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有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既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的内容、手段和途径。化学新课程标准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现行的初中学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安排了大量的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学生理解的课堂实验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课外活动。化学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当前这些实验、活动开展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如何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岫岩地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岫岩地区4所不同学校共320名初三学生和20位化学教师参加此次调研活动。其中,教师组成中市级骨干教师2人,校级骨干教师15人,其余是普通教师;4所学校的情况为:1所重点中学,2所一般中学,1所条件较差的中学。调查方法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共向学生发放320份问卷,收回316份。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2)对教师的访谈:包括学校实验仪器配备、不同化学实验的处理方式、学生做实验的个数、分组情况以及影响实验课正常开展的各种因素等。 2研究结果分析 整理调查结果基本情况如下:新课程改革以来,多数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得到了改善;80%以上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感兴趣,50%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想动手亲自做实验,但学生实际动手实验的机会还很少;90%以上化学老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能意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开发自身的能力持认同态度,但由于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各项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及“家庭小实验”没有达到开展要求分别占50%,70%和80%,大部分教师多用语言上的叙述和黑板上板书完成相关实验。而开展“调查与研究”的情祝更差,仅有个别学校的个别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3.1传统教学和评价观念 受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做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对实验课重视度还不够。素质教育的思想己提出多年,但受中考风向标的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一个学校、老师重要的指标,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旁观,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甚至有时候教师的演示都少。虽然中考加试化学实验操作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了实验的教学训练,但仍有不少学校的老师临时突击应考,只讲述实验原理、操作过程、现象和结果。这种重理论,重记忆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2实验资源及师资力量不足 多数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实验药品数量不足,这不仅影响演示实验效果,也给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即使是仪器、药品配备比较好的学校,也是多名学生一起做实验,学生很少有独立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多数中学没有设置专职实验员,实验员皆是由任课教师兼职。从走访的学校情况可知,中学化学教师人均授课3~4个班,每个班化学周课时为3课时。面对课时紧,任务重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实验、研究实验。更谈不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 3.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更关注的是考试成绩。教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多做习题来提高学习成绩。虽然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感兴趣,也能正确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培养动手能力上的功能和作用,也想亲自动手做实验,但面临中考,各科作业较多,没有时间进行家庭实验和课外调查研究。 4提高实验教学的策略 4.1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场所[2]。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应尽力为实验课的开设配置必要的设备、仪器和试剂,为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4.2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独立做实验,以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精心构建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并概况结论。通过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驱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3积极采用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因其具有实验仪器微型化,试剂用量少,节省时间,减少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微型化学实验应用到课堂教学,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把一些演示实验开发成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微型实验,让学生全面参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及解释,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 4.4合理使用媒体,实现最优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使得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呈现手段创设学习实验的教学情景。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使复杂与微观抽象的化学概念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再造逼真的情景来表述,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它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最直接的手段和最好的感性材料,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微课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所授知识组成的基本单位由段变为点融入到视频课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4]。 4.5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实验 课外实践实验是对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加深,组织好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化学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体现化学社会价值的最新科学技术,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师生的人身安全。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验习惯,分析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给出了实验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保障学校及学生和教师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这些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离不开化学实验。由于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中学化学实验常见的安全隐患 (一)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引起的安全隐患 化学实验室应由专业人员管理。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紧缺,部分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缺乏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能科学、系统、实事求是地管理实验室,易造成安全隐患。表现在:一是随意往下水管道排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堵塞下水管或使水管受腐蚀破裂而污染环境。二是药品存放不正确。化学药品要按照性质、属性分类存放,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药品不得混放,强挥发性、易分解的药品应低温避光保存,否则会变质,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爆炸。三是废物、废渣处理不正确。如把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顺手倒入有易燃物的容器中。四是药品、仪器管理不严格。学生把实验剩余的诸如金属钠、钾、电石、过氧化钠这类与水剧烈反应的药品带出实验室,埋下安全隐患。 (二)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埋下的安全隐患 实验室通风设备和上下水对完成化学实验非常重要,因为化学实验经常会产生或使用一些有毒、刺鼻的气体或挥发性液体,若实验室通风不畅,不能及时将有毒物质排出或用空气充稀,易对人体造成极大损伤。还有实验室水管松动或锈蚀漏水,电源插座、开关等电器设备安装不合理等都是安全隐患。 (三)实验操作不规范引发的安全隐患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安全的保证。实验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或不按规则操作实验,都容易引发安全危险。如稀释浓硫酸时,把蒸馏水加到硫酸中,操作不当,溶解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发生爆炸;做钠与水反应实验时,钠的用量太多剧烈反应也会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时,没有检验纯度而引发爆炸;检验气体或挥发性液体气味时,直接用鼻子对着试剂闻;往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燃料易引发火灾;用试管加热液体时对着他人;还有玻璃仪器的使用不当,等等。 二、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认识,正确对待化学实验 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把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一是制定具体的实验安全守则、危险化学药品使用制度,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二是合理利用反例来强化学生认识;三是认真辅导,实验前不仅要给学生讲清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流程,还要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要求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学习化学实验。 (二)树立安全意识,有效进行化学实验 为安全进行化学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解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操作,并写出实验设计预习报告。做到熟悉实验仪器、药品,对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有所预见性,了解实验意外事故的一般处理方法,严格按实验设计流程有效进行实验。 (三)教师把关,科学系统地进行实验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举动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即使是常用仪器的使用也要做到规范认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还要严格监督、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之,只要我们了解各类化学实验事故发生的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 作者:马克勤 单位:化隆县第一中学 中学化学实验论文: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在化学的教学中离不开实验这一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提升,实验对于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实验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看到反应现象,又可以增加初中生对于现象的记忆,并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在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的中学,其条件的不成熟让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奢望。本文主要就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化学教学;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在一些较偏僻、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教师资源本身就比较缺乏,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念也相对落后,很多教师根本没有关注到实验所带给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甚至一部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本不是化学专业毕业,对于化学的授课工作非常业余,这也造成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老师的教学任务以及管理实验室的任务繁重,其教学的精力明显不足,导致对于实验教学力不从心,只能用理论教学来代替实验教学。 2.实验教学环境差 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中学对于实验的条件和环境并不具备,这种情况一部分造成教师只能重视理论教学,另一部分也表现在教师的力不从心上,没有实验所用的工具,没有实验所用的教室,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环境较差,教师难以给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验机会也造成了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3.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考试成绩,实验对于并没有什么兴趣和吸引力,这也成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缺少对实验的兴趣,也导致其丧失了很多实验的时间和机会,同时,教师为了安全考虑,在学生缺少实验的时候也并未对学生进行督促,更没有对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促进,部分实验的安排也是因为课程的需要,或者必须要进行实验而实施,或者对书中的理论进行验证。这也造成了学生进行实验较少的原因。 二、关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建议 1.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 在我国这几年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于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是对于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有所欠缺。化学教学所需要的化学药品以及实验工具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比如量杯、酒精灯、试管等等化学必备器材,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难以达到更好的水平,就需要政府的帮助建设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实验增添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实验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2.注重生活中化学实验的挖掘 教师的能力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对化学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要挖掘生活中进行实验的工具,让化学实验走入到学生生活中。比如:在生活中白糖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调料品之一,就像白雪一般。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就可以将其瞬间变成为“黑雪”。此时,我取白糖5g放置于烧杯中,再滴入浓硫酸,学生们看到白糖瞬间就变成为一堆蓬松的“黑雪”,并且空气中还冒着“黑雪”发出的热气,随之“黑雪”的体积还会逐渐变大,甚至会溢出烧杯。通过这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心,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将会更浓厚。而这些有趣的实验需要教师从生活中不断挖掘素材,并将其在课堂上进行灵活运用。 3.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因为农村学生相对而言获得的外界知识较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环境。比如:教师在进行《物质性质探究》教学的时候,对于化学物质的特性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寻找带有相应元素的物质,并对物质进行探索,对各种金属的性质进行探究,比如为什么烟花燃放会那么美丽?是因为其中含有镁元素,那么镁元素的物质特性是什么呢?我们所使用的铁工具具有丰富的铁元素,那么铁元素的物质性质是什么?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家庭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结语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其不仅需要通过政府等一定的支持来实现,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智慧来实现,在当前城市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农村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甚至应当加大对农村山区的实验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化学,通过实验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让实验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助力。 作者:司红梅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教研室
课堂讲解变成资源演示这种授课方式的变化,将促使教师的主动教学变为学生的主动建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吸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应届初中毕业学生,年龄大多在15岁左右,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教学或辅导人员,主要就业方向是面向城乡各类幼儿园、早教中心、学前班或从事幼儿保育、保健等岗位工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该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幼儿教学、幼儿保健等基础知识外,更主要是对音、体、美、舞、手工、口才等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各个学校对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占有较大分量的比例。 二、社会需求与学生实训课的矛盾 从2010年起,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政策的逐步落实,新修建成立的一大批幼儿园,等待大批量优秀幼儿教师的补充。社会岗位需求也极大地刺激了中职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随着在校生的不断增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就对专业实训室的设置与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舞蹈、美术、手工等各个实训室的设置不仅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更是占用了较大的教室面积,若要降低教学成本,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各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就造成了招生越好,学生越多,反而生均实训室的利用时间在下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时间就会减少,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呈现出负面效应。 三、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将计算机、手机、互联网、WIFI等媒体设施和网络联合起来,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教师制作的各种音频、视频媒体资源中,形成了集各种知识点、操作难点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丰富、易懂、易学的知识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有动力去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讲,真正成为了学生建构主义学习的引导者。2.可实现“远程教育”功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因各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高低有差,“远程教育”的相关资源可共享优秀教师的课件、实操演示、难点讲解等,使得学生获得全方位的知识教育。3.降低办学成本。学生可在任意的时间、地点,参看课上相关专业的教学音频、视频、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弥补课上未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对知识点未能完全理解,又缺乏时间练习的缺陷。4.简便易用。以前的网络教学需要网络专业技术的支持,现在只需要手机端的公众号、群等简单的设置应用,就能够满足不同要求的专业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设置。5.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同龄的学生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自信,单曲弹奏害怕出错、出丑,使得一些学生不敢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给这些学生设置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可以“在背后”百般练习,“在人前”展现技艺。 四、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要求 近年来,随着微信、群、公众号、小视频、网盘、校园WIFI等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一些简单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在手机端便能实现,这同时也给相关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来说简单、易用、方便,但在其背后,是教师们的辛苦录音、录像,编辑、剪辑、上传等的繁琐操作。这些操作不仅对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更是耗费了大量的预备、准备时间。有些教师,为录制一段优秀的视频,往往要重复几遍录制过程。 五、信息化教学对专业课的促进作用 1.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演变成引导作用。课件中简单的动画演示、视频中复杂的动作、音频中美妙的声音,都胜过教师的讲课语言,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符都在刺激着学生,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2.信息化教学利用了丰富的色彩、图形、动画、音乐、影片、视频等等媒体,利用学生互动、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自主地开启眼、耳、手、脑的接收功能,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对专业表演要求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远超过教师授课讲解。3.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掌握,张扬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解放了教师课上需要多次重复演示的体力劳动。4.课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主确定学习的项目内容、难易程度和学习进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反复观看学习,也可以将资源下载后,长期保留。5.评价及时,增强互动性。信息资源的学习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现在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其展现自我的能动性,多用鼓励的语言评判,从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之,信息化教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对任何学生而言,只要给了他们想象的自由发展空间,定会获得一份回报。 参考文献: [1]何欣竹.信息化教学资源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旅游专业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1). [2]郝光.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J].时代教育,2016(20). 作者:王锐 单位: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任何课程都有自身的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如此,虽然其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无二致,都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学科是现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应该按照相应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寻找德育切入点,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内容 (一)重视网络安全教育,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体现在物理和逻辑方面,详细论述,还包含了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完整性。核心素养下,基于信息技术中的德育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为重点。当下有的学生无法辨别负面信息,容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主动承担教育职责,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针对性授课,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正确判断信息的对与错。因此,教师着重讲解应该如何保证文件的安全性,理解何为病毒,怎样进行预防,若遭病毒入侵会受到怎样的负面影响。教师始终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避免病毒的无限扩散。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区别于文化课程,但是教师仍能以简单的提问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认知。 (二)倡导遵守社会公德,提高个人文明素质 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讲述现阶段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让学生养成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例如上机实践时,将爱护设备、遵守计算机使用规则作为一项基本职责,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的小事做起。例如,教学时发现有的学生粗鲁关机,随意敲打键盘、删减资料等,还有学生将鼠标偷拿回家。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以事实为依据,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为主,针对随意关机的行为,教师告诫学生经常这样操作会导致系统崩溃,影响后续的学习,并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式,引导学生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优秀小学生。 (三)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修炼形成合作能力 现阶段,人和人的交流愈加紧密,合作与竞争意识同在。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一分子,要想获得成长,需要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目前,针对个别小学生沉迷网络世界,缺乏自主交流的良好意识,教师应该在课程互动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信息技术中软件的开发为例,任何一款软件都需要多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就需要依靠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等级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让学生以分组交流的形式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健康向上的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检索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能力,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保证信息的检索效果。引导学生从资源获取的角度分析,重新看待网络信息存在的意义,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从整体角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带给学生生动且形象的震撼效果,体现信息技术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让学生搜索“钓鱼岛”相关知识,将爱国理念渗透其中,结合主题,组织学生制作电子视频;以“五四运动”为出发点,学生上网查阅历史资料时,也能将爱国思想印刻于内心深处。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众多,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五四”精神的高尚之处,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例如在“声音片段截取”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制作PPT的时候联系配乐,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人士的科学态度;结合《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搭配图像、声音,让学生理解小英雄的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一)实践调查中渗透德育知识 实践调查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让学生从实践调查的过程中认识身边存在哪些道德问题,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法,真正区别善恶、美丑。首先是让学生发现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及时发现身边的某些现象,联系社区禁毒宣传的知识点,提问:禁毒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新型毒品?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是什么?通过设置对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开展实践调查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问卷内容,接着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统计得出的结论,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毒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确定了社区禁毒宣传的重点方向。整个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对新型毒品的综合认知。最后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创作活动,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制作成宣传片,从而引导更多的小学生认知这一社会现象,扮演禁毒宣传小能手的角色,对一些毒品进行大量报道,着重体现宣传的效果和作用。通过对学生实践调查结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理性看待自己的作品,也能认识他们的闪光点,实现自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中渗透德育知识 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搭设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创新性的教学互动,确保学生在合作实践时的自我能力得到肯定,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一,完成资料收集任务。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提供学习理论,课前资料的选择由教师完成,包含了电子档案、学习平台的应用等,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操作时间,尽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在“资料搜集和整理”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素材,将德育元素渗透其中,构建对应的学习情境,如垃圾如何分类,按照分类要求,开始完成信息收集任务。除了要求学生搜集关键素材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社会规则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实际讲解时一一论述分析和引导。第二,分组活动。为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分组,一般是四人一组,平衡各个小组的基本能力。组员A负责版面规划,组员B负责搜集信息进行美术编辑活动,组员C处理文字,组员D进行概括、总结。小组内的每位学生都有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交流,真正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合作探究任务。第三,评价活动。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感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对活动内容的综合评价,要设置不同的实践评价小组,完成探究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一份神秘奖励。通过这种形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任务驱动中渗透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的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技术性的知识是什么,主动思考德育的渗透要点,设计对应的教学情境和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以“认识画图软件”这一小节的知识点为例,教师让学生设计有中国元素的服装,提出了以下几个目标:利用画图软件进行操作,软件中保存文件,设置图形的颜色和形状。围绕三个确定的目标开始服装设计互动。设计阶段,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动手实践,试着操作,跟着行动。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感受实践的快乐,建立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任务设计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对知识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德育元素渗透其中,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以学生周围的某些事件为出发点,确保对学生有极强的代入感,使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综合性的实践任务,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为其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知识 从构建主义的角度分析,教师应基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特点,为其构建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元素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结合,达到以境触情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熏陶。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存在的双面性,以及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主动联系德育,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而情境构建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准备,搭配合适的音乐,唤醒学生的潜在认知,以主体身份思考和探索问题,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选择以作品展示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感性认知,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试着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德育资源,抓住时机,为学生思想素质提升提供良好平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中,以情境构建的方式渗透德育知识,对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树立良好的自信心,都有着积极作用。 (五)网络环境中渗透德育知识 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人们开始进入全新的网络时代,但网络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容易为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为德育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所以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德育渗透工作。首先,从根本上纠正对网络的偏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网络存在着许多有价值的现实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料的获取,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网络中的某些道德问题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令家长抵触的网络垃圾,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所以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弊端,还是在于使用网络的人。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有限,面对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很难做出正确判断,但是这并不能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是应该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接受道德规范,还要有极强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能力。因此,净化网络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德育同等重要,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让学生以更为积极、健康的心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庆华.把德育内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策略研究[J].速读:下旬,2017(04):41. [2]林罗.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学科渗透教学与课外德育体验的整合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12. [3]沈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核心素养[J].吉林教育,2019(44):57-58. [4]张桂兰.德育潜入课育人细无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新课程,2017(07):219. [5]简惠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6):37-39. 作者:娄颖 单位: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关于高职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音乐赏析》课程,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核心,其教学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在真正进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内容之前,若能用几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使这一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 P, 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需要靠听觉才能欣赏,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1979年版,第79页)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辩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赏者要能够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组织而形成的调性、调式、曲调、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音乐表现形式有较高的辨识力。 而这种辨识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例如,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乐音、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色。欣赏者应该了解乐音的音级,音程,调式理论体系中的大、小调音阶,半音和全音等相关的知识;了解节奏的不同类型的强弱规律,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节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而二拍子的节奏具有进行性,因而二拍子是进行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了解和声的形成,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协和和弦、不协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种和声类型的不同音响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乐谱(五线谱和简谱)是如何记录音乐的,乐谱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号和一长短符号、调性和节拍记号,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复、省略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各有什么样的含义和作用等等。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乐作品的的谱例,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水平让他们视唱一些谱例,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内在精神。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视唱表现姑娘们欢快舞蹈的主题和表现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时热情奔放的主题,在视唱姑娘主题时,可加上打瑶族长鼓特有的节拍:X XX,边打节拍边视唱,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要唱得轻柔,连贯,使他们感受这部作品的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易于理解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部作品了. 第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合唱与指挥))、《电脑歌曲写作基础》、《歌曲写作基础》等课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是以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集体美感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以外,还必须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但要能够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而且还要能够自己根据歌曲的拍号打着拍子视唱,并_且能够富有表情地按照谱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种记号进行变化。 第三、教学中不应存在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可教可不教的观念。忽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问题常常会发生在欣赏课和合唱课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等等,首先从欣赏课来看,从教材这一方面来说,有的教材除了对乐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同的教材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响音乐赏析新编》,虽然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是其欣赏的范围限于交响乐,并且内容的起点相对而较高,同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就说明这一教材比较不适用于音乐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而更适合于用作教师的参考教材。而从教师这一个方面来说,有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作用,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个个音乐作品放给学生听就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么多的音乐术语则不太关心。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学。其次从合唱课来看,有的教师简单地根据合唱教材上课,认为一个学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几首合唱歌曲,教会了指挥手势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合唱课,这样的教学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不理解,令他们觉得听不懂这些音乐,或者产生“音乐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没什么内容好学的。学唱歌的时候也只是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渐渐地就对音乐失去兴趣了。结果,不但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终目的,反而使学生将他们所不了解的音乐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课程中接触到能够接受得了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他们就有可能明白,音乐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们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足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们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也有可能更加认真地、热情地上音乐课,也就能够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给学生上欣赏、合唱甚至歌曲写作等课程无异于让一个文盲欣赏小说、写诗歌。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通过音乐教学提高职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教育 音乐作品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而音乐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我感觉要求更是相对高一些。对于促进这些处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智商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己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怎样更好的利用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艺术实践课对学生进行更大程度的品德教育。下面就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就此提出如何在职业教育的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所应作出几方面的努力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必要性,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德育建设首当其冲。职业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出路。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成绩差,考中学大学无望的孩子的不得己行为。而没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担负着培养社会上大多数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时一个人的品质已成为单位用人的首选条件。例如在大多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首先以各种方式考察应聘者是否孝敬,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节俭、以岗为家等等。也对,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负责那么他还会对谁对哪个岗位负责?而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大多数是各种素质都有待于提高、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却自认为很了解社会,看待问题很肤浅遇事莽撞易冲动……基于种种意识和实际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德育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改变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利用各种音乐元素的协调组合,从而达到与听者产生听觉和心灵上的共鸣。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二、抓住上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的人格指数得到升华 想给职校学生上好一节音乐课不同于给中小学的孩子上音乐课,它除了包含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元素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并融入相关的企业文化和此阶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我们要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上好职校的音乐课对学校和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说来音乐课包括音乐欣赏课和歌唱课两部分。通常音乐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决不能排斥健康的流行音乐,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既领略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对比,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便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又有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他的八个乐章反映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的无比灾难,最后团结反抗联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斯侵略者发起总攻,号声震天、激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另外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中也不乏德育的较好作品,如由蒙古歌手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具有浓郁的蒙古风情的《天堂》,它悠长舒缓的音调、起伏跳跃的音程,加上特有的装饰音,极富抒情性色彩。给听者展示了辽阔的草原景色,让学生仿佛看到一副蒙古草原的美好图景和勤劳彪悍的牧民形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歌曲教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我们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体会和感受,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简单的说:我在教唱《国歌》时,先向学生介绍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深入理解、体会、表现。唱后讨论感受时,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想到了我国运动健儿在我们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时,运动场上每次伴着《国歌》响起,升起五星红旗时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决心刻苦学习,勤奋锻炼,也要为祖国争光;还有的同学说听到国歌声,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在 《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伟大祖国60岁华诞庆典时的宏伟壮观场面,想到我们的国家也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二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利用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德育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适当组织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组织一些联欢汇演、大合唱、卡啦ok比赛等。当学生高兴时,就会在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到歌唱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歌唱活动需要的是一种氛围,把个人的表演行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作为演员参与,这样就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让歌唱成为学生们的乐事。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的影响力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列的事业心。职业教育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同样也是关键。一个音乐教师同样也应做到教书育人,要想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我们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常识和技巧(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咬字、吐字);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键盘的演奏技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以身作则,随时都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总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对我们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任务。这就不断要求我们勇于打破程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这也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对学校实体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更多的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让我们群策群力,利用我们的音乐艺术课大力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振兴我国的职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中专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应如何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逻挥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超,上好一节音乐理论课进行了阐述。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如在讲节奏,节拍时,用列队行进中的整齐步伐来比喻节拍,用千变万化的鼓点来比喻节奏,突出了强弱和时间的概念。在拍子的分类中,根据“单”、“复”、“混合”、“交错”这些词的含义,来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明确目的,掌握规律的好处。 (4)精讲多练,解难释疑。上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楚,讲正确。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模凌两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对一些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疑点,则要讲仔细,讲透彻,如讲大小调中的音程及和弦时,对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就可以讲得深透些。对于旋律大小调就可以讲简单些。在自然大小调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调,因为自然大调是关键,是基础的基础,把自然大调中的音程,和弦讲透彻,自然小调就可以根据关系大小调的理论而讲明白了。关于和声小调的音程及和弦,则要抓住由于导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抓住关键和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图示板书,精心设计。上课,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其次的就是板书。精心设计的图示板书,可使教材的重点,关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如讲和弦的结构时,把音程结构标出,这样四种原位三和弦,四种常用的七和弦,从名称到结构,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体。③字迹工整,色彩鲜明等。这样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综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的一点见解,望同行多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传统舞蹈 舞蹈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导入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有点随意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让他们在唱游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一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发现,有一次上课时用童话导入欣赏乐曲,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欣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话导入欣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果用童话导入唱游课里的发声练习、听音训练、乐理学习、歌曲教学、歌表演、以及综合活动,是否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久以后的实践证明:用童话导入唱游教学,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小学一、二年级中用童话引发学生的唱游兴趣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体会。 最后,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还碰到什么东西声音长,什么东西声音短?你会模仿一下吗?这样一来,学生在童话的引导下,通过听辩和模仿,很轻松地掌握了分辩长音和短音乐理知识。 五、 童话导入歌曲教学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看书朗读歌词,或者反复地跟老师朗读歌词,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因此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成童话,在学习歌曲之前,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唱好歌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唱游第一册第八课歌曲《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演唱起来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蒲е鞠颍?媸且痪俣嗟谩?BR 六、 用童话导入歌表演 在一、二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学生都能当堂学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我常用童话先行导入,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应做的动作和表演的顺序,从而使歌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学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四课《大鹿》的歌表演时,我编了下面一段童话:在一个美丽的清晨,森林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小鸟、蝴蝶等许多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它们都在早锻练呢!瞧,大鹿站在门后边也在做健美操。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出场了,它跳到门口,慌慌张张地向大鹿求救。门开了,大鹿把小兔拉进“房”里,又把门关上。不一会儿,另一只小兔又慌慌张张地跑来敲门,也被大鹿拉进房里,大鹿手拉两只小兔的手,高举过头,表示从猎人手中脱险了,它们在跳跃欢呼,庆祝胜利。 讲完童话以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情景 表演一下呢?”学生们齐声叫道:“想表演!”于是,学生们戴着头饰兴奋地边唱歌曲边表演起来,兴趣特别高。 七、用童话导入综合活动 唱游课,唱游课,有唱歌,有玩耍,玩中学,更轻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兴趣,我也把童话介入其中。例如:在二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六课玩玩《草原之声》时,我根据玩的内容编了童话:我是一片云,飞呀飞呀,我飞到了大草原上。听,小鸟在“叽叽、叽叽”欢快地叫着;风在“呼——呼——”柔和地吹着;鸟声中还有小河水在“哗——哗——”地流动声;水声中夹着牛和羊的叫声:“哞——”“咩——”;鸟声、水声中夹着马蹄声:“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天边。哎呀,草原的风光真是美丽极了! 说到这儿,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会不会用你的嘴和打击乐器来模仿一下刚才的《草原之声》呢?”学生都说:“我们会。”于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学风在吹;有的学鸟叫、牛羊叫;还有的用双响筒学马在跑,配合老师的琴声,尽情地表现草原上的美妙声音,那种表演欲和兴奋状态一直保持到了下课。 总的来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唱游教学中,采取童话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体验音乐美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农村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农村的音乐教学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音乐教学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 农村音乐教学首先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 一是形式要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要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欣赏《十送红军》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堂设计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2 农村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唱歌” 唱歌教学是农村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呢?我认为: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音阶训练,要反复唱。学生在反复体验中,不仅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且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并能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学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进一步抒发,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深刻的审美体验。 3 农村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教学活动是音乐活动的教学,而音乐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现代的音乐教学观念,是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邮递马车》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 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马车、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建设,这修养包括音乐、人文修养,自身建设,主要就是专业技能的建设,像键盘、声乐、舞蹈、乐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和强化,这些也是作为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这些专业魅力更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发挥利用音乐对于德育教育的功能,对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确立学校课程体系中音乐的地位,培养学生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中学德育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五个方面的教育。它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把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优美和谐、感人深沉的音乐留给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音乐教育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如歌词、标题等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演唱与演奏来激起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样的美,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正能量。音乐以声音来表情达意,无论演唱、演奏、创作,无不要求一个“诚”字。敞开心扉,任真情随乐声而流泻。优秀的音乐如清纯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渗入心灵深处。学校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和谐”之美,感悟“合作”的力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使学生体会“和”的重要性,一个班级的荣誉要“和”,一个学校的兴旺要“和”,一个家庭的幸福要“和”,一个国家的富强更要“和”。透过音乐的“和谐”之美去体悟音乐对人生的自我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教育激励功能。 三、利用音乐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1.歌唱的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演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演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感情和意境,特别是“起来!起来!起来!”这一连串的递进,运用渐强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 2.作品欣赏。欣赏作品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歌曲《游击队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画出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3.歌唱、演奏过程,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音乐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与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 器乐演奏则更严格地要求学生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照顾整体,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4.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人格品性。音乐训练由于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深爱学生的喜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同时在演唱、演奏中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 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对调皮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时时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的嗓音条件,让他欣喜若狂,他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外,还在声乐上刻苦学习,得到了好发展,成为一名很有特色的校园小歌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总是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联系的。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让学生懂得音乐知识,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 【摘 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牛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精心设计好的“一场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可见,对于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境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新课内容之问的距离,使学生在音乐与肢体相溶的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情趣适度,动作难度不大的律动。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时,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民族的头饰及自制打击乐器作为教学道具,然后让同学们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作不同民族的简单代表性动作。最初让学生自由做,随后老师稍作一个小总结,把动作简单统一,带领学生一同由慢到快、边一起喊节奏边一起跳。最后,放音乐载歌载舞。学生们听到好听的音乐,跳着喜欢的动作,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首歌曲,并且还初步体验了解了各民族的风情,懂得了祖国大家庭的道理。 通过律动参与法,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 二、形象设疑,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马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称之为非语言艺术,但她又是语言的尽头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来表现,他虽不能表现“十二个半音阶”这种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活泼的孩子在跳 动。特别是对小学生,在形象设疑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狮王进行曲》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又如《魔法师》中魔法师念咒的样子,都很生动具体,让学生通过乐曲的形象去想去构思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设疑是为了解疑,当谜底揭开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上通过音乐形象去设疑,给孩子一个具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情境诱趣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诱趣法,即是可借用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道具,如画面、音乐、舞蹈、大自然风景等,或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相关联的作品为纽带,对另一个陌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的形状、颜色及所代表的意义。学生们立刻对国旗充满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国旗。用情境进行导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联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爱的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牛天真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比老师上来就直接讲授新课要容易和喜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时,教师讲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课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在上课时,其中的一位小同学忘记带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学带了 两块,他毫不吝啬地取出一块借给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这样,两位小同学在下课时手拉着手又成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约 好不忘记带橡皮了。故事讲完,我发现同学们都同桌之间相对微笑着。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听《拉勾勾》,由此把学生们引入到本课教学当中。 通过故事导入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还说出了今后如何与同学相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件,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领悟能力。 五、悬念的设疑,引导学生探索的欲望 悬念的设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创设悬念,并以此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新课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用来设计悬念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设疑必须由浅入深,另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设疑问题要加大难度,发展其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欣赏《红河水》之前教师先不说曲名,但事实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给学生设置一个启发性的悬念提问,你听到之后情绪如何?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才能进行专注的思考,第二次复听音乐,再次提出问题:“请问分几段,每段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什么意境?” 通过设置这种程度不一的悬念问题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并对这首作品进行思索分析,判断总结,使思维得到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提高并吸引学生的听辩能力,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利用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学 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三、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利用很多的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我在我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对我的学生进行熏陶。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的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大胆实践,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应以什么为核心?这是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注重在演唱技巧、乐谱知识、演奏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的艺术思维训练和艺术文化渗透 论文关键词:音乐 艺术思维 训练 艺术文化 渗透 论文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研究 摘 要: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中的几种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课堂 提问 方式研究 中学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音乐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学问,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奥秘;是艺术,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这里笔者仅仅概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 2.揭疑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 3.曲径通幽式 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即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4.由此及彼式 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联想性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学生展开相似、相近、相对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远程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要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育远程教育网络 前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网络化与虚拟化;2.公开化与国际化;3.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提高到20__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__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广播电视大学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__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 无法完成的。 1.4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NetworkOperationCenter)及网管系统(NMS:NetworkManagement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__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__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__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 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远程教育论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陈仓区潘溪二中语文教研组周胜利 内容提要远程教育资源是我校语文教师学习的重要辅导材料,是全体语文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深入的理解和自觉积极的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之一。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更新观念提高能力服务语文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法教好学生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我们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校是此项目的受益者,作为语文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力所能及地使它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本校的素质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利用远程教育中关于课程改革的资源,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三年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改变着教师的专业生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一位语文教师更新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与新课程同行,担负起新世纪赋予教师的时代使命。远程教育资源中安排了较多的关于课程改革的辅导材料,这给我们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的机会,文秘站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自觉学习、积极实践、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加了通式和语文学科新课程的培训。在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每周教研会都坚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和研讨,不断深入领会,提高认识,拓展思路扎实理论基础,开展以“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教学研究”为核心的语文教研活动,确定主要发言人,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既从理论上有提高,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逐步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二、利用远程教育下载的语文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1.利用语文“示范课”,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因此,实行课程改革也就自然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积极参与的行为了。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示范课”给我们师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我们组织学生与教师一道观看这些名师所授的课堂实录,教师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去授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从“示范课”中的学生听课中获得启示,学会如何学习(这可是当今教育中的热点话题)。笔者曾组织全体教师和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示范课”——《背影》,整节课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没有故意做作和精心妆扮之痕迹,显得那么质朴而实在,不象常见的那些“示范课”,凡是学校有的媒体一股脑儿地搬上来。同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当了主角,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投入、主动。他们不仅通过探讨解决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自己发现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最终在教师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看了以后我们和学生的感受都非常深刻。从这以后,每个班的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逐步改变以往上课只是一味地“听、读、记”的习惯,把对教师的“等、靠、要”的毛病渐渐地改掉,连从不肯在课堂上发言同学也能在课堂上举手了。同学们的被动地位发生了改变,我们也感觉到上课比以往既轻松、又有趣得多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课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改变着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统一了认识,语文教学焕然一新。蔺小龙老师主动承担学习成果汇报“示范观摩课”,在比较中我们能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集体研讨,根据校情、学情和教师的自身优势,突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特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教研组长周胜利带头上示范课,中年教师王淑娥,青年教师宁红刚、鲁勤芳等积极授课,掀起了人人争上示范课的热潮,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2.利用“同步课堂”资源,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 在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同步课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是经济薄弱地区,条件不好,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手头上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都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展对教育的需要,而远程教育却可以使我们与发达地区实行资源共享。对于中学语文来说,仅靠一本教课书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在“同步课堂”中,语文教师应当用好以下一些内容:一是直接使用其中的有关资料,如作家作品、语文知识。特别是阅读材料,从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笔者在教初中语文九年级文言文单元《出师表》时,就在多功能教室里利用“同步课堂”中的资料让学生欣赏了《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三顾茅庐”的flash动画、武侯祠的相关资料。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把“同步课堂”中的相关课件稍加改变或者直接使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教《沁园春·雪》时,我利用下载的动画课件配以朗诵录音,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听得如痴如醉,教师没有多讲,同学们却理解得很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体语文教师能够从可转换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三是参阅其中的学习目标测试内容,恰当运用,以帮助教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四是参阅整个课堂设计的思路,用较新的教学程式组织本课学习。当然,这些内容的合理使用必须从一种正确的观念出发,那就是教师是从中“学”而不是“抄”。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课件,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教育媒体,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们这些繁忙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少有机会外出学习。我们不等不靠,一是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 培训学习,认识、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熟悉了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均已取得二级证书;二是教师互助帮助、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技巧。远程教育下载的资源中,大多数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的,学习起来并不是十分难,如同前面所说一样,我们语文教师对某些课件可以稍作改变就能使用,还有些则是我们学习的绝好范例,每一位教师都能经常学习、使用,已经掌握课件使用、制作的要领,基本达到自己也能制作课件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学会游览网页、甚至制作网页等一些较深的计算机知识。我们利用教研会,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内容的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就操作中的技术和技巧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电子备课室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4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能够自己制作课件,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利用蔺小龙老师参加了省级培训的经验给与全体语文教师切实地指导,使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在我们正尝试微型授课与现代教育媒体的结合,适应教育教学新的研究趋势。总之,在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视野开阔,要有建构主义的眼光,要审视社会生活对语文课程的影响,自觉地学习并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结合网络资源做好语文资源整合,从而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承担起现代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远程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现代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观看一些教学实录,使我体会到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和使用让我懂得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是服务教学,而且是服务自身,有利于自身进步。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内部矛盾斗争,逐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呢?教育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远教手段,发挥远程教育的教育功能,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好方法。 一、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明白道理 道德认识是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首要条件。远程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能协助教师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并能再现历史,描绘未来,拓展时空,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供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因而,对世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中学生脑海中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能力。 二、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启动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对一件事物或一种行为的赞成或反对,追求或舍弃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富于情感,情感往往胜过理智。因此培养情感尤其重要。远程教育在创设德育情景,宣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奇效。如我在教学《为集体添光彩》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之情,明白维护集体荣誉祖国尊严之理。我找到《申奥成功》、《天安门升旗仪式》、《运动员勇夺冠军》、《2008年奥运会传递火炬》等视频资料给学生放映,让学生感受那种狂欢而又庄严的氛围。伴随着视听传出的消息,教室里越来越静,最后好像只有呼吸声。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契机,稍加点拨,这种情感将化作无穷的力量促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远目标。 三、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锻炼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还很薄弱,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经过复杂思想,行为斗争,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远程教育能优化课堂结构,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接受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意志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比如,学生要看懂一部影片,在时间上学生必需做出意志努力;要完成影视评论或观后感等作业,没有意志努力也是不可能的。 四、远程教育资源能帮助引导行为 远程教育可连续动作,展示过程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比如我在上《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一课时,采用远教资源,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把事情的重要情节连续展示出来,并下载CCTV公益广告,抗震救灾片段、《陨落》等有关视频资料,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学生深深为影片中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别人的行为所感动。然后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美的,善的,什么是丑的,恶的,教育同学们分清生活中是非善恶。最后教师及时总结指出:“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心灵美,行为美的好孩子”。这样引导学生的行为来得自然,易让学生接受。 总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育人作用,将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远程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改革规划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推动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精心组织,各地积极努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由集中连片试点到全面启动实施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地在进行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和深远意义,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校的一个重要职责,对于促进校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我校教育工作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思想文化观念,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我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步伐。 (二)我校基础薄弱,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信息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就很难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我校的教学中去,有效地解决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三)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我校教育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常年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更大一些。现代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也在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从而带动我校教育面貌的深刻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在我校的广泛深入应用,必然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草原、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 二、把我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我校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老师们说得好“宁可用烂,不能放坏”。我们要高度重视工程的应用,千方百计把远程教育设施普遍地用起来,持续地用下去,深入地用好,下大力气抓出实效。 第一,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我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评价工程的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只有一个,就是它的应用效益。在初步搭建了硬件环境以后,如何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提高我学的教育质量的目的。 第二,加强应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要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与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解决问题,真正见到实效。一要充分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专题活动、每周安排学生观看一场爱国主义影片或其他专题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要把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优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起来,解决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三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在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形式,使我校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 第三,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快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 三种模式中,通过电视机、DVD播放机播放优质教学光盘是成本低廉、维护简便、易于操作、最为简捷、最容易覆盖大多数学生的手段。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在我校更多的教学班迅速普及开来。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将教学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光盘辅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优质课程,我校教师也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教学光盘在实景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优势。 第四,充分发挥为农服务的综合效益。在思想上要强化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在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协调,兼顾学校教育和为农服务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平台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为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服务。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镇党委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阵地,成为本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依托场所,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双促进,两不误 ”,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与效益。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 一要加强领导,切实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要实行分层次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带动教学应用的普及。要采取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通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专题培训等方法,深入农村教育第一线,指导我校教师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要加强工程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形成适合本校的教学应用模式。协调发展将会出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习惯势力。要结合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结合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课程改革、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革新等进行整体思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三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推进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机制上,要逐步建立起普及性培训与个别化培训相结合、面对面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要逐步将教师培训的重心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让教师认可和理解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适应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四要高度重视资源建设,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快能满足和丰富我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作,采用自主开发、后收购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整合资源,保证我校播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快光盘资源建设的步伐,动员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制作适合农村学校使用、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要尽快建立起涵盖九年义务教育各年级的课程资源和各类专题资源的基础教育资源库。 五要切实解决运转经费问题,为工程持续广泛应用提供基本保障。要担负起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保障教学应用的责任,切实落实运转经费。在“一费制”中包括了信息技术费的地区, 要认真测算,切实把这部分钱花在刀刃上。 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应用管理。要建立健全关于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完善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储和共享制度,从制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教师的奖惩结合起来。要把教师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应用水平怎么样作为教师在考核、评优、聘任、职务职称的晋升等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使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成为我校的经常化、制度化的正常教学活动。 七要加强检查评估工作,形成激励机制。要建立对我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督导评估机制。把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作为考核我校远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并落实奖惩措施。学校要将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 远程教育论文: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 摘 要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出现不仅是教育技术的改革,更是几千年传统学院式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形成基于的网络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育的未来将是形成一个全球化完整的网络教育体系。体育教育兼具体育与教育在新千年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寻求体育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尽快实现现代远程体育教育,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在世界与中国的发生、发展,对体育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融合、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尝试性探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 网络 前 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 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 网络化与虚拟化;2. 公开化与国际化;3. 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 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 ,提高到2010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 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 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10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 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 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 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 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 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 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 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 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 ;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 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 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 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及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 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00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 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公司,公司以及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探讨了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特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进而就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 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 ,!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 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远程教育论文:论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论文关健词]远程教育 多媒体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远程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远程教育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软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少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谈谈远程教育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不具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老师深思。 远程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模拟 采用远程教育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全等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模拟过程,形象生运描述图形全等肉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运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知识。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分层显示 利用远程教育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和和辅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三、演示实验 利用远程教育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己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知识。 四、控制模拟 利用远程教育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影视演播 利用远程教育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资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在阅读材料中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了解最新的数学发展动态。 总之,远程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远程教育论文:农村牧区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农牧林区信息化、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提出了运用远程教育开展活动的要求,再一次强调了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现代远程教育课题调研组的成员,我们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了解其他旗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全面分析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建议及对策,也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理清了思路。 一、市远程教育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自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远程教育站点覆盖率,在“建、管、学、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远程教育工作步入了自治区先进地区行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终端站点839个,其中卫星模式站点670个,电信模式站点169个,使站点覆盖率提高到80.6%,课件储备达到了3000多个小时。同时在全市重点培育和树立了161个示范站点,在农牧民家中设立了2600余个远程教育电视硬盘播放点,并通过开通远程教育流动播放车,实现了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对不通电及偏远牧区嘎查的有效覆盖,基本达到了“建一处站点、强一个支部、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一)以高素质的站点管理员打牢了远程教育的基础。市通过选拔大学生村官、回乡务工青年、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担任专兼职管理人员,在全市范围组建了一支900人的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为了使管理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选择莫力达瓦旗、海拉尔区的先进站点举办现场交流会,组织全市的组织部长、电教中心主任、基层管理员参观学习。每年各旗县组织部举办2期培训班,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远程教育服务队还深入到终端站点,对技术不过关的站点管理员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传授工作方法,指导基层开展工作。牙克石市采取轮训的形式,对管理员分批分期进行操作技术辅导;满洲里市采取“走出去”学习的形式,带领管理员赴大连等先进地区参观考察;海拉尔区以技术大比武的形式,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能力;阿荣旗采取聘请专业教师集中讲学的方式,对管理员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还建立了远程教育“qq论坛”,以在线解答的形式,及时解决基层站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管理员的能力。 (二)以丰富的教材资源提升了远程教育的水平。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生命之源,是开展远程教育的根本。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就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宗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市通过接收远程教育课件、引进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建成了《实用技术》、《典型经验》、《政治理论》等十几个资源库,储备了3000多个小时的课件。通过开发本土课件、乡土教材,拍摄制作了大量集思想性、艺术性与一体的优质课件,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蒙语课件需求量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新巴尔虎左旗投入100万元,创建了内蒙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先后译制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草原法》等80多部电教片,还为177个牧业嘎查村免费发放教学光盘36000多张,满足了牧区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 (三)以新颖的教学形式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市把远程教育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新农村牧区建设相结合,与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利用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推行远程教育“集中学习日”制度,每个站点平均每月开展2次学习培训活动,根据群众的学习需求,因时、因地、因人、因需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农业旗市选择规模大、影响广的示范基地作为实践课堂,组织农民群众参观,通过现场看、现场听、现场学,转变思想、开拓视野,促进学用转化;牧业旗市通过远教流动播放车和移动硬盘,把牧民需要的知识送到蒙古包,解决了牧民无法集中学习的难题。市结合农村牧区党建“双百”工程的实施,选派200名科技特派员、农牧业技术人员,与200个基层站点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嘎查村学习适用技术、发展特色产业、现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旗旗组织38个科局举办了15次科技大集活动,下发实用技术课件9583个,文字信息2万余条,培训党员群众7万人次。旗利用科技大篷车,把“政策法规”、“适用技术”、“典型经验”等方面的光盘送到牧民手中。海拉尔区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先后举办了期各类讲座,把培训班搬到农民家门口,把专家送到田间地头,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四)以突出的学用效果扩大了远程教育的影响。市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中,把定为“远程教育学用年”,积极推广“站点+基地”、“站点+示范户”、“站点+协会,“协会+群众”等学习模式,与涉农涉牧部门共同培育“五新”示范基地,培养出一批学用典型,有效增强了学用效果。各旗市根据产业结构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在农闲季节启动“远程教育服务月”活动,将政治理论、 适用技术、典型经验等方面的课件刻录成光盘,送到农民群众的手中。莫旗把“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开通远程教育专用频道,每天定期播放远程教育课件,农民坐在自己家的炕头上,就学会了实用技术。今年春天,该旗种植的大豆发生草地螟虫害,通过学习远程教育课件,农民掌握了防治方法,消灭了虫害,大豆取得了丰收。根河市居民通过课件,学会了黑木耳栽植、梅花鹿养殖技术,发展特色经济。海拉尔通过远程教育积极推广青贮技术、太阳能温水养牛技术、马铃薯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看到市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以及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此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上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建的伟大创举,是掀起全社会学习新高潮的强劲动力,是教育和培训农村广大党员干部、造福亿万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但是,部分领导和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对远程教育工作存在“漠然置之”的态度,认为远程教育只是党员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可有可无,从而导致远程教育工作缺投入、少支持,使远程教育工作迈不开步子。 (二)针对性强的教材资源不足。我们调研时发现,有些远程教育设备利用率不高,原因在于教学选材及教学内容贴近农牧民实际需求的不多,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都有所欠缺,地方特色教材及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开发力度还不够,“老师”教的不是农牧民要的,而一些农牧民想看、想学的知识,却没有“老师”教。 (三)部分站点管理不严。部分站点设备管理不能很好的落实“六防”(防雷、防火、防盗、防病毒、防潮、防尘)。卫星模式远程教育设备维护成本较高,存在着易坏、操作复杂、信号不够稳定等问题,很多站点因为没有财力维修,损坏的设备只能闲置。 (四)一些管理员积极性不高。目前一些站点管理员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部分管理员存在着业务不熟练、思路不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远程教育管理员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一方面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管理员既担负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又承担着远程教育工作职责,存在着精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受经济等条件所限,大部分站点管理员的待遇普遍偏低,莫旗登科特办事处几个村的站点管理员每月的补助只有100元,在市没有补助的管理员则占了大多数,而远程教育工作又十分繁琐,这就造成了站点管理员工作没有热情、不主动、缺少创新。 三、建议及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获取知识的“百科全书”,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空中课堂”,推进新农牧区建设的“致富宝典”,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关键。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到党建验收考核细则中,和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每年定期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表扬或批评。通过加大对地区、乡镇、行政村负责人的考核力度,增强各级负责人做好远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召开远程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并组织协调宣传、科技、财政、农业、劳动、科协等有关部门履行好各自职责,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远程教育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二)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根本。本着“以需定学”的原则,在乡土教材的开发制作上继续加大力度,多制作一些符合民族地区党员干部、农牧民实际的教材,党员干部、农牧民想看什么,我们就播放什么;党员干部、农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充分挖掘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到团的精神内涵、先进经验,制作成精品课件,达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还要充分发挥蒙语译制基地的作用,把牧民群众急需的课件翻译成蒙语教材,使每部教材贴近农牧民的生活、贴近农牧民的生产、贴近农牧民的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党员干部、农牧民收看和参与的兴趣,最终把灌输式的强制学,变成主动式的我要学,从而达到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基础。不断抓好站点管理员的选配、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信息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组建由联通公司、广电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为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正常运转提供网络支持和技术保障。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注重培养一支能够长期服务的本土化站点管理员,做到每个站点至少配备1名管理员,少数民族聚居区配有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管理员。逐步提高管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增强岗位吸引力,留住人才,保持管理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四)加大载体创新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手段。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市还处于推广、扩大影响的阶段,需要基层站点工作再大胆一些、思想再开拓一些、方式再灵活一些,要因地制宜,找准远程教育工作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活动载体、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特色站点,注重和中心工作、基层党建及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构建出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远程教育的效能,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阵地、提高党员素质的新课堂、增强农牧民致富技能的新手段、传播先进 文化的新途径、促进中心工作的新载体,达到使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地。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保障。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发挥出作用。站点建设要做到六有: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设备、有活动,经费保障就要跟得上去,要单独列支远程教育专项经费,确保站点运行养护有常规性经费支持。在准确计算每一个站点运行养护费用的基础上,建立站点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科学化。同时,鼓励多渠道筹措站点运行经费,逐步建立“财政适当补贴,乡镇自筹,站点创收”良性运行机制。 (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是推进远程教育的措施。针对少民族地区信息闭塞,致富缺门路、缺技术等实际问题,开通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建立“农村牧区在线”服务网站,实行“网上订单”,把本地集购市场与外地统销市场连接起来,把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搭建起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围绕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开展实用技术及劳务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搭建起远程教育培训平台;通过远程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农牧民家中,搭建起政策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远程教育“好使、管用”的目地,真正深入农牧民心中。 远程教育论文:浅析远程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 教学资源 技术平台 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正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技术平台搭建以及课业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2.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远程教育学生容易将实际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贴近实际的论文选题,为了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撰写与完成,指导 老师还可以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科研和管理一线的科技人员。 通过毕业设计的监控系统,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过程监控。通过毕业设计网上交互系统实现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在线交流。答辩可以采用现场答辩和远程答辩,答辩评委老师通过网络“亲临”答辩现场,解决了老师和学生的时空阻隔,从而也提高答辩质量和答辩时效。 远程教育论文:对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4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论文:浅议远程教育及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摘 要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现代远程教育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的论述,说明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现代远程教育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广阔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自1999年以来,以教育部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为契机,以电大教育系统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在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现了电大教育向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约为190万人;特别是2004年,在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下,注册进行网上学习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当年全国招生总数的17%,约为93万人,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理念 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建立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基础上以学习为社会主导生活、生产与发展方式的社会发展形式,是人人学习、时时、处处都充满学习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全新价值在于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生活,即生活本身结构中不可剔除的内容,因为它把动态的学习过程导入社区建设。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学习是一个开发过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体现。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模式是把政府、企业、家庭和机关团体有机的联合起来,建立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依据开放的发展理念组织学习实践、发展人力资源,以期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基础。 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被全社会成员认同,人们对待学习已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主动,从过去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行为,如“学而优则仕”等,转变为寻求知识、探索生命的自觉行为,并落实到每个人一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之中,教育也从一种社会义务变成人人应该享受的权利;社会的所有教育资源都向所有学习者开放;社会实行鼓励学习政策,不仅重视学历文凭,更重视真才实学,营造才尽其用,并根据才干获取相应报酬的环境,学习活动从个体扩大到群体,社会的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成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等等。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发展的学习系统的理想,在信息社会或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必然客观地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为在职或失业人群提出知识更新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再学习和就业的机会。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发展的标志。在先进的学习型社区建有现代的信息网络系统与国际国内教育机构联网,可以不断为学习型个体提供新的科学知识和信息资源。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学习系统,学习作为主体的一个整体的,持续的和全面的生活过程,其学习与主体生存的紧密关联性表明了尤其是在开放性的信息化时代没有人拥有的不必学习的特权,人人需要学习。 2 现代远程教育及发展趋势 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分离或准分离状态的教育形式。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它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零距离教育,打破了时空、地域和对象的限制,能直接有效地伸向社会各个角落,面向社会全体人员。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其共同特点有: 2.1 独立设置的远程大学的层次在提高,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 1969年英国建立开放大学之后,一批以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远程大学在西欧、北美、亚洲、南美各地建立,极大的推动了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独立建制的远程高等院校约有150所。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对投资现代远程教育感兴趣,开放大学的数量将会进一步的增加。由于各国政府对远程教育的重视,这些已建成的远程院校在不停的发展壮大,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其中已有10所“巨型大学”的注册在校生都超过了10万人,且还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其办学层次逐步提高。以英国开放大学来说,20世纪70年代重点发展本科学位教育,70年代末期本科生注册人数近6万人。80年代该校在继续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包括适应职业更新、个人兴趣及为解决社会和社区问题而开设的高级证书课程、短期课程和特殊短期课程。80年代后期这类学生人数已与本科人数相当。到了90年代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迅速扩展,1996年研究生数量达到3.7万余人。 2.2 普通高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优势互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走进了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的行列,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远程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近期调查表明,提供远程教育的普通高校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在加拿大已占60%,在法国占40%,在英国占75%,而瑞典和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在开展远程教育。有些高校既开设传统面授课程,也开设远程教育课程,也就是说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有的要到学校学习,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对不用到学校学习的课程,则采取远程教育方式学习,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形成了优势互补格局。 2.3 高技术的应用更新加快,现代化程度在提高 从卫星电视技术到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远程教育中日渐广泛,大大丰富了教学信息传输方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形成互动的教学情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编制的教学软件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合成起来,构成人们使用听觉、视觉甚至触觉的交互环境,使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强烈刺激下进行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结合形成开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凡网上用户均可共享教学信息。在网上可虚拟课堂、建设电子图书馆、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做作业、做实验并接受测试和课程考核,还可通过留言板BBS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3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形成产生的作用 3.1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在全社会成员中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保存、传播、发扬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最终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基础。 3.2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在1979年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则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及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党和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把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提高和开发人力资源潜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措施。不仅从宏观政策上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2003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系统建成。CERNET已建成20000km的DWDM/SDH高速传输网,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主干网总容量可达40Gbps,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Gbps。中高速155M地区网已连接到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1 000Mbps速率接入。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建成并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加上参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67所高校,以及原有的覆盖全国的电大教育系统,一个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传输渠道已畅通无阻,从而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3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系统服务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出现了办学层次多样化、办学类型多元化、办学门类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习形式自主化的局面,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学历层次包括研究生进修、专升本、高升本、普通专科生和第二学位等;专业设置已覆盖了十大类的57个专业;正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通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国际现代远程教育的经验相结合,我国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个人主动化,社区集约化,学校联动化和社会学习化的大教育格局;我国教育结构及教育资源都正在相互整合形成了各种形式教育之间的横向流动、自由转换,构成相互结合有机联系的全社会的教育网络。这个教育网络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系统服务。 3.4 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公平教育的手段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之间的有着巨大的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不同阶层子女的教育权利发生了明显变化,加大了社会不稳定,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现代远程教育是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学历,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入学,使人们的教育权趋向公平;师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师的教学信息可以传递给任何地方想学习的人,使人们的教育机会均等;可选择最优秀的教师讲课,使地处偏僻的学生也可以聆听到最好的教师讲课,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趋向合理。有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在强大的资金及技术支持下,有效的扩大了教育规模,推动了教育大众化,形成了公平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创造出公平的学生价值,公平的学生价值创造公平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学习型社会的公平。 国家高屋建瓴的现代远程教育战略,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同志曾特别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要,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信息文明的结晶,它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开放,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才能形成社会化、开放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泛的途径,才能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探讨了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特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误区,进而就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远程教育论文:浅论从成人学习特征看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成人学习 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 发展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有其特殊性。思想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求知欲望、求知理念到求知目的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学习时间安排、学习途径选择和学习手段的采用上有显著差别。本文从成人学习的特征和成人学习的目的阐述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从产生时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在职人员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卓越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必须要尽快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的需要。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各方面都不相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试图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课程、课本、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才的目的。结果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矛盾,使教师和学员都常常感觉到无所适从。 首先,外语课程必须取消。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得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本科学生在知识的现代化建设中,固然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知识,但不要企望每位同学、每位工作人员都要通过学习,尤其是不脱产的成人教育先学好英语,并且可以熟练掌握英语。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的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其次,专业课程数量应该减少,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第一, 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第二,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工作实践的人员。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 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再次,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由教师讲解部分(教师讲课的声音和图像)与讲解相对的文字素材以及大量多媒体资料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所有的这些方式和技术,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应当取消 现在远程教育学员的毕业论文其实已经形同虚设或者说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取得毕业证书的形式。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采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式要有严格的区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学位教育中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式。从严谨的角度去理解毕业论文的意义,要从毕业论文的定义、概念、设置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指导性、二是充足的习作性、三是鲜明的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过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收集、材料的取舍、文章结构的设计等等能力都远远超出现代远程教育指导教师所能达到的目标。据此,对学员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没有实质意义。而现代远程教育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内容是否可以被学员应用论文的形式来解决具体问题,以此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条件上看,第一,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部分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在正规大学教育中参加过论文撰写和答辩,甚至没有在正规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独著的论文。第二,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第三,层次性做不到,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利于很少的时间要完成学校布置的论文撰写工作。绝大部门学员论文只能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拼凑,还有一部门论文干脆就是指导教师已经发表或者尚未发表的习作。个别学员在答辩席上竟公开说,论文来没来得及看,是指导教师的。并不是学员没有能力撰写论文,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论文布置太仓促,选题太狭窄,所以虽然部分学员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或者是正在撰写论文,甚至是正在岗位上搞科技公关,却写不好我们需要的毕业论文。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搞,也是搞不好的。 三、增加非学历教育 减少学历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在职人员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教育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同时成人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通常全日制在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以至高等教育,都不过是阶段性的,不是教育的终结。无论是体力、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文化基础如何,当他走向社会以后,都需要进行持续性教育,即从“一次性教育”转向“二次性教育”,以至“多次性教育”,最终实现终身不间断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产生、更新是无限的,人们的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不仅尚未受过基础文明教育的人,要补习必要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基本读、写、算能力和至少一种专业技能,即使已经受过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人,也要进行不断“充电”,进行科技业务知识的补充,完善与更新,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开拓性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最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教育形式,它非适时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海量的教育资源,以及开放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适应工作中的人员设置的。但是,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劣势也暴露无遗。比如,由于不能和老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弊端致使学员理论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奢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研究能力,应该着力于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能达到的目标不是提供给学员系统的学历教育和完整的大学知识灌输,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更新在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能力;提高在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实际能力的水平;提高在业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将现代远程教育的力量集中于学位教育无疑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如果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派发学位的工厂,那更是对学术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现代远程教育不应该建构为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和方法重合,进而与普通高校形成竞争态势,而空空耗费社会资源的普通高校的翻版和影子。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到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上,与普通高校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为在职人员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各种各类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采用的是新的教育方法,所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事实上,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我国唯学位论、学位本位主义严重。所以,但凡教育唯学历教育、唯学位获取为终极目标。现代远程教育也没有能脱离这种思想。从现代远程教育伊始,学历教育就成为其主体,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设置上盲从普通高等教育,使得学员被动应付各种教育形式,而将真正提高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却置于形式之后。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在学历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也一再照搬传统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用自己的优势技术去适应别人的目标任务,导致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弊端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远程教育论文:浅析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之比较 论文摘要:无论在传统教育中或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都起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文章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变化论述入手,揭示了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地位所具有的共性,厦其独特的个性。从而阐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所应有的支持服务现念和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个性;共性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可以说,始终伴随着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旨在使人适应其生存环境,使人从物质性存在向精神性存在不断地超越、发展。对于动物界来说,遗传、环境是决定其生存的两大因素,但对于人类来说,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因素,这就是人类的创新的倾向和技能,而这些又要依靠教育加以引导和强化。其中,教师就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史载,我国夏代已经开始建立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这里阐明了夏、商、周学校名称的不同称法和作用。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簖,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箭师学戈,衡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这就是说,凡是教育世子和学士,按四季安排科目。春夏二季教授持干戈的武舞,秋冬两季教授持羽蒋的文舞,都在东序进行。由小乐正教授持干的舞,大胥助教;由篇师教授执戈的舞,篇师丞助教。大胥掌鼓击南乐。春天讽诵诗歌,夏天以诗配弦乐,都由太师传授。在秋天里于瞽宗(殷学名)学礼,由礼官教授。冬天读书,由掌管古籍的官员教授。由此可见,西周的教师是由相应的官员充当,体现了当时“政教合一”的教育特点。 春秋初、中期,很多奴隶主贵族没落为士。这些人由于失去了世袭的特权而流入社会,于是成了历史上第一批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士除了给统治者出谋划策外,也以自己的知识传授他人换取生活费用,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士”承担了教师的职能。而春秋末期逐渐出现的私学,预示着中国教育重心的大迁移,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教育的新模式、新阶段。私学不像官学,隶属于政府机关部门,而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其经营者并非官吏,而是专门化的教师,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者。他们以教书育人为谋生之道,以造就人才为自己的专业责,因而使“师”区别于历史上旧形态的王官而获得了新的意义。随之,教师成为一种从事教育的特殊职业者,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 《苟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语不仅表明师是礼之本,而且将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又《苟子·修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这里苟子又把教师作为“正礼”的准绳,使教师的地位超过了礼的本身。 《吕氏春秋》则提出了具体的“尊师”问题。《吕氏春秋·尊师》中有:“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渡,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絮;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这是说,对老师,“生则谨养”,“死则敬祭”。老师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弟子尽职范围。并要求侍奉老师必须和颜悦色,恭谨庄重。对老师所教,必须言听计从,“听从不尽力,命之日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日叛”,认为“说义必称师”、“听从必尽力”才是君子之学。而“背叛之人”,则不得任官交友。可谓把教师的地位推到了至高。这种师道至尊的思想也为汉代“师法”之严作了先导。 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很兴盛,学生不断增多。为了提高私学的办学效率,有的经师采取“次相传授”的方式,即先生直接对高业弟子传授知识,再由这类弟子传授给初学弟子。史载董仲舒“下帷讲诵”,有些弟子靠“次相传授”,从未见过老师的面。经学家郑玄拜马融即是这样,竞至三年未见师面。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学生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如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注册生”)两种。前者以直接向先生请益,商讨学术,论辩经义。后者慕大师之名而来,请老师著其姓名,承认他弟子的身份,以后则伺机请教。其“师法”之严可略见一斑。汉王充针对汉代儒生治学,好“褒古毁今”、“信师是古”提出了“距师”,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但其“距师”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孑L子门下所以能出现七十二贤人,就是归功于老师的“引而教之”。 汉代至唐代,师道衰微。当时,一般士大夫议论拜师之事,辄“群居而笑之”,人们更“耻学于师”。于是韩愈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苟子以师的地位高于礼,韩愈则以道的地位高于师,这反映出在传播道、礼手段进步后(唐代书籍已可刊印),师的地位有了变迁;也说明教师的地位在经学衰落、文学勃起后,毕竟再难与先秦、两汉相比。及至宋、元、明、清,教师的地位时起时伏,虽有“九儒十丐”,以及后来的“臭老九”之说,但总体来讲,“尊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定格。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导致了全新的教育环境与教学模式。随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教师的地位”的改变,引人注目。有人提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应是由“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路边的向导”,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我们说,将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定位为“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转变为“路边的向导”,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不无偏颇。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载体。其教学的设计、实施都是由教师担负完成的。尽管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已经从教师个人扩展到了一个教育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有相关的网络教育设计人员、网络教育技术人员和美术设计人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和教学载体的中心地位没有变化。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是“传授知识者”,其使命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其“道”、“业”不同罢了,其“解惑”的手段更加现代化而已。比如西周时期的乡学,其“授业”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授”,其授课内容主要是“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类似现代远程教育所讲的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其次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时至今日,如果把教师定位为如上面《苟子·礼论》、《吕氏春秋·尊师》所言,以及“讲台上的圣人”,显然是不现实的。至于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路边的向导”,也是值得商讨的。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站在“路边”作“向导”,还应置身其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的相互交流”、“BBS”讨论等。这里所说的“组织者”,也要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教辅人员分开。 这样说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严师”是否还有必要?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是说,凡是学习的途径,尊敬教师是最困难的。只有教师得到尊敬,道理、学问才为人所重,道理、学问为人所重,这样百姓才知道尊重知识、学问。这句话强调了尊敬教师的重要性。只有尊敬教师,才能尊重知识、学问,从而学到真正的东西。所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尊敬教师仍然是学习好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也有个“民”(学生)不知“敬学”的问题。反过来说,要想使学生“严师”,教师必须有值得学生尊重的地方。这就要求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或者称手段)。 首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理念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忠”、“孝”、“敬”。今天虽然没有哪一位教师还拥有这种思想,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中,“尊师”还是挥之不去的。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有可尊敬的地方;另一方面必须有丰富的有关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有可供学习的内容,以便做好学生的“良师”;同时,还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益友”。《吕氏春秋·诬徒》:“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也就是说,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起点,要学生所做的,必可反推及于己身,这样才能“得教之情”,才能称为“善教者”,也才会使“学业彰明”,“道术大行”。所以说,那种不分教育对象如何,一本教案讲终身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和行不通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这句话是讲教人方法的。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就是没有条件到门直接接受教育的,也会以自身的作为影响那些私下仰慕自己的人。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看作“私淑”自己的人。生活中,我们对自己从没见过面的某某教授敬仰,是因为他的人格或学识影响了自己。《苟子·劝学》:“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其意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爱好教师再快速了。这就告诉我们,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影响学生,使他们喜欢自己,以便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讲,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随时更新要快。因为时展变化快,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求自己精通业务,还应捕捉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以便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及时地吸收那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新知识,尤其是对那些变化较大较快的专业知识,更应如此。这里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 二是专业知识因人更新要快。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成人,而这些人在学习中无疑有着诸多困难。《礼记·学记》上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时一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他们的自学为目的。 三是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作为一位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我们说,未必要成为一名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家,但是必要的、基本的、常识性的多媒体技术还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传播手段有所选择和有效地利用。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提高、合作意识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是要用新知识启发学生。在具体的授课中,无论面授或网上授课,都要注重用新的材料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深入浅出,不故弄玄虚,并切忌浅人浅出式的庸俗化。另外,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还要经常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问题,开展书面讨论或网上讨论,并适当地给以引导,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达到学生“好之”、“乐之”的理想效果。从而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模式。 五是要有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态度,解惑准确、及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是否便利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还必须能够更多地担负起指导学生的担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提供较好的学习方法。另外,要将自己的联络方式(如电话、E—MAIL、BBS网址等)告诉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自己提问。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要认真、及时地进行回答,做到有问必答,力求准确无误。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带有研究性的问题,要适时进行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些思维方法,重在“导疑”、“导难和“导法”,而不是具体的内容和答案。如果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教师这时得到的回报,无疑是学生的信赖,或者是仰慕。由此,现代远程教育中“严师”风尚的形成,也就不期而至,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总之,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虽然说从载体到教学方法等均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来讲,还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教师起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地位虽具有较大的变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也有着不可否认的共性。 远程教育论文:试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开发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各种有效途径并实施,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以逐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论文关键词:隐性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 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对学生隐性教育的实施。但是,远程教育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给各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为了学校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也要重视其教育教学质量,重视远程学习者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换句话说,现代远程教育进程中也必须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而隐性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它具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和隐蔽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知识技能、价值观、认识导向、品德培养、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包括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表现形式 1. 教育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育。例如,网络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等,教育者努力为学习者打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习者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再如,班级中选举学习明星,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意识的,但是受教者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接受了某种教育。 3. 教育者是无意识的,受教者却是有意识地接受了教育。例如,教师在网络授课或答疑时,可能会扩充一些内容来加强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学习者可能对此新知识点产生了兴趣,而有意识地转向它,并去关注它、研究它。 4. 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和学习者可能都是无意识地随意地高谈阔论,但是,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使学习者无意中受到了熏陶,从而促进其内心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网络教育形式,其特点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实现双向互动,是一种以远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而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对远程学习者身心和个性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社会形象是指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信誉度。一所学校若在全国或某一区域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学生就读该校会获得较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有了这种心理认同,学生就容易接受显性教育和形成自我教育。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选择就读于哪所网络大学及其学校的社会形象也是尤为重要的。 2. 网络学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主要的隐性环境有交互环境和学习氛围等。隐性交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其可以促进知识的构建,即通过以前的认知来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新知识还可能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人际交互。良好的人际交互可让学习者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减少孤独感。人际交互可以导致学习者社会性知识的构建。三是自我交互。学习者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会产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的心理活动而形成自我交互。 学习氛围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借助于网络技术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群体的智慧,从而营造一个更公平、更民主、更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探究、分工合作,呈现自己的观点,开展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各自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到对所学内容全面、深层的理解。 3. 网络校园文化。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是指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网络学院在其网络学习平台上所建设和营造的网上校园文化。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同校园文化一样也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一个好的网络校园文化,会使远程学习者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受到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使远程学习者有一种归属感。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每个远程学习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氛围,对消除网校学生因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产生的孤独感、养成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格、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社会环境。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社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既深刻又久远。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物质水平、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但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大多在职就读的远程学习者来讲,影响其素质发展最直接的应属家庭环境,其次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环境。家庭的积极影响与和谐相处以及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冲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使学习者无意识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无意识中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 师生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育,其具有特殊性,即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这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网络虚拟社区共同构成了远程学习的网上生态系统,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是这一生态系统下的共生的双主体关系。在网上交流环境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或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健心,所以学生对教师会“察其言,观其行”、“择善而从”。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等无形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痕迹。反之,教师如果师德形象畸形,必然在学生心目中威信下降,教育作用减弱,甚至会造成对立情绪或公开顶撞,导致教育失败,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远程教育绩效是极其重要的。 四、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师生分离的特点,学生是在业余进行个别、自主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学习能力等到底如何是很难掌握的。笔者认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 有些学习者的学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远程学习者大多是在职就读的成人学员,所以他们一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兼顾学习,甚至还要照顾家庭,所以对他们来说,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时间和精力而导致自学不积极、面授课不到场、平时作业拖沓或者学习方法使用不当等。 2. 学习态度不端正,为了追求文凭而学习。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远程学习者虽然起初的确是为了多学一点知识,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态度改变了,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拿文凭,而不愿为学习而吃苦。 3. 有些学习者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差。有些成人学习者由于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担;有的是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差而感到学习困难吃力。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学习者中途辍学或延迟毕业等现象。 4. 师生之间交互性差,使学习者处于孤立的状态。由于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指导教师不可能会及时地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差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不敢向指导教师提问,从而使学生个人处于学习孤立的状态。 5. 远程学习者辍学(主动申请)、沉淀(推迟毕业)、流失(中途中止)现象严重。在对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因素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学习者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辍学、沉淀或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急需对这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更多个体获得学业成功。 五、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远程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可以得到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显性教育解决不好的,例如,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态度、情感、心理教育等,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有隐性教育方式的辅助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实施隐性教育,使其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也是必要的。 1. 加强网络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 (1)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平时的学习基本在网上进行,所以建设一个栩栩如生的网上,校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这个校园网络应该富有人性化,带有清新幽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亲和力。其次,网上校园网络应该功能齐全,具有互动性、灵活性,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再次,网上校园的内容应该非常丰富,除管理信息、教学资源、在线答疑外,还应包括学校概况、校园新闻、网上校园活动(助学活动、庆典活动、表彰先进活动等)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建立一批学习子网站,使它们成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室、素质教育基地和课外活动基地,从而形成一个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使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渗透力与有效性得到提高。 (2)开放教育的办学机构要努力完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自己的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通过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3)要努力打造虚拟校园。在虚拟校园中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会使学生感觉真正走进“大学城”。虚拟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且有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2. 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术,更要传授信念,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教师形象塑造和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特殊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3.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学习者健全人格。心理咨询服务可以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及心理素质也不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聊天、电话沟通等方式,或以匿名的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通过显性的语言交流达到隐性的教育效果(如心灵感化、思想观念、价值观转变等),帮助他们解决并有效缓解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逐步摆脱困境,走出心理误区,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渗透到学习者的思想中,这样在德育方面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建设一个更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实时交互。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所以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动力等。要开发一个好而切实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就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站主页面要简单、清晰、整洁、美观,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特色栏目,突出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第二,校园新闻及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及时更新,使学习者能及时获悉学校近况及最新学习动态;第三,加强虚拟学习社区建设,能够更有力地吸引学习者在网上参与交流、讨论,而且还可以适当地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在线讨论等,把学习社区变成学习者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的网上家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5.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远程教育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强师生人性管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尤其是考试作弊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发挥远程教育的真正作用,从而也使学生感到学习紧张,产生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也就相对提高了。 远程教育论文: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目标定位及质量观浅议 摘 要 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任务,只有科学定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才能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就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及应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远程教育 目标定位 质量观 质量问题是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也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同样,对现代远程教育而言,质量问题一样是它的生命线,是其发展的关键。质量问题解决不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就无从谈起。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极端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所谓远程教育质量观,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历史时期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是远程教育目的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反映。由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使命、教育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质量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显示出的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的发展与传播依托网络的高速发展,显得更加便捷。人们对教育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教育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给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又带来了一个春天。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有意识的知识传播,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远程教育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运作途径和手段与传统教育有很大区别,这就容易使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和社会组织,在接受远程教育的时候,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认为远程教育的质量应该与传统教育的质量看齐,并且由此引发了对远程教育质量的怀疑和担忧。 1 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 要解决上述的种种困惑,必须要理解远程教育的使命,明白远程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它的出现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1.1 现代远程教育担负着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艰巨任务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公认的数量指标,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基本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截至1999年只有9.5%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除去成人学历教育所占人数,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5.6%,距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1%)和达到大众化阶段的最低限(15%)都还有相当距离。我国要在2010年使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任务相当艰巨。大众型、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传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远程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一样,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担者。《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远程教育发展作了宏观上的规划,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认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因此,远程教育主要应定位于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 1.2 远程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任务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应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结构也正迎接着战略性调整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精英分子,更多需要的是拥有各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远程教育是培养此类人才最好的承担者,它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1.3 远程教育承担着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强调知识信息处于爆炸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从事任何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大量的不合格人员需要重新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能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相比,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要求远程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实际难度比较大,可以把远程教育定位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上。 2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不可否认,现代远程教育确实和传统教育在质量上存在差异,要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疑虑,除了明确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新型的质量观。所谓质量观,就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各个历史时期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质量观是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伴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改变,它的形成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现代远程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远程教育只是为了满足求学者的学习需要,提高广大求学者的知识水平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其质量标准只要达到各类专科层次标准、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可以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高等专科人才。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质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远程教育不但要培养各类高等专科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培养具有高等水平的本科生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并且要有一定的特色。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观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多样性,还要有特色性。 2.1 建立相对统一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应该有符合一般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即必须有包括基本学科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潜在发展素质方面的基本指标。决不能因为远程教育自身具有的特殊性而认为它可以在这些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指标上搞特殊化,乃至降低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而且,在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上,包括教学、课程、讨论、作业、辅导、考核以及实验和各种实践环节,都应该强调和落实这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一般要求,而不能由于是远程教育就采取忽视的态度。但是,这样的统一也不是绝对的,它也应该具有远程教育的特点,或者说在上述各个指标和环节的具体内容上具有远程教育自己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这些指标和环节的具体内容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始终强调创新精神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潜在发展素质熏陶中要求突出个体的自律性。当然,这些特点应该通过远程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总结。这就要求在确定远程教育评价标准的时候,既要有统一的一面,又不能强调完全一样;突出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共性的一面,又不能忽视远程教育的个性。 2.2 树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现代远程教育多元质量观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存在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的差异,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要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这些方式的质量评价标准也就不完全相同。同样,提供远程教育的学校也存在着差异,每一个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不尽相同,这些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不同高校远程教育质量的现实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决定了质量标准不是整齐划一的。在树立质量观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高校现有实力基础的情况,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为自己定好位,确立不同的质量标准,同时办学方式也要灵活,开展多种多样的远程教育。 2.3 建立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观 远程教育的质量观应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或者说不断适应整个社会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和新的特点。网络和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对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决不仅仅是体现为一种量的增加,而且更加体现为一种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它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仅仅单纯地依托传统的现实空间,而且创造和提供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也正是远程教育中新的教学形式——网络教育生存、依托的重要基础,也是远程教育发挥自己长项的地方。同时受教育者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接受知识、学习如何运用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自身整体素质、个体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由于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它的确比其他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加满足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任何地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需要”等特点。而这也恰恰是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的地方,是体现远程教育质量观的特色的地方。由此,远程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将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促使个体与社会共同进步。衡量远程教育的质量高低就是要看它所培养出来的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这种提高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空间的要求,适应过程的长短,以及适应程度的高低,这是有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与传统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还是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集知识与实践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目前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制作,轻设计”的问题,致使学生制作出来的网页粗糙拙劣。本文提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应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为其适应市场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 教学改革 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大多到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故人才培养定位于“工程实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教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流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因此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具有“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该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定位,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 1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及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了网页设计师的从业要求:具备优秀网站设计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类软件设计视觉创意网站,能独立进行平面网页的创意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触觉和美术色彩搭配功底,深刻理解web标准,熟悉CSS+DIV模式,能手写XHTML及CSS样式代码,懂得javascript应用,精通设计与网页设计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dreamweaver等,能独立完成网站的规划和静态页面制作。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师能够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和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网页制作技术实现网页设计的目的,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1]为了培养大一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许多高校包括我校在内,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规划为必修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目的通过本课程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激发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兴趣和热情。可在以往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重网页制作技术的讲授,对网页设计相关知识涉及甚少,即便学生掌握了XHTML、css+div、JavaScript等网页制作技术,可没有遵循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致使学生制作出来的网页粗糙拙劣,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教学安排,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 2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思路 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网页设计能力为根本,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实际网站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和改革。[2]紧跟当前市场需求,及时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特别强调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理论知识,在讲授网页制作技术的过程中注重网页设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渗透,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技术为设计服务”的思想,让这种思想指导其网页设计与制作行为,最后将这种认识转换为能力,最终体现在其网页设计作品上。 3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手段,通过项目驱动,[3]让学生在32学时讲授+32学时上机的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上机项目。上机项目按照具备知识水平由易到难,需求由低到高,设计方案由局部到整体的梯度进行,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结课后,以一个综合项目的开发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后的评价。综合项目的开发,实际上是学生实践和独立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教学内容的编排 按照WEB标准,网页由三部分组成:结构(structure)、表现(presentation)和行为(behavior),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分为四大模块进行讲授和实践。分别为: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XHTML基础知识、css+div、javascript。 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模块: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和核心地位。通过该模块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网站的3C设计原则,即简洁、一致性、对比度。通过一些优秀网站设计案例的展示,使学生对3C设计原则有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其次让学生掌握页面设计要点,包括:精心组织的内容、格式美观的正文、和谐的色彩搭配、较好的对比度、生动的背景图案、页面元素大小适中,布局均匀、不同元素间的留白等。通过优秀网站设计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体会每一个页面设计要点。在随后的课程讲授及上机实践中,通过具体案例,强调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让学生对3C设计原则及页面设计要点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指导自己的网站制作行为。 其他三个模块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技术范畴。通过XHTML、css+div、javascript的讲授及配合各类上机项目的实践,使学生具备认识网页创建站点应用网页元素对网页布局应用CSS美化页面给网页添加动态行为的能力。最后以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为指导,设计开发一个综合项目。该综合项目要求要有鲜明的主题,内容与形式统一,个性突出、布局合理、配色美观。可以看出,通过本课程技术层面的学习,为学生奠定了制作综合项目的技术基础,而其掌握的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又将反作用于其网页制作的行为上,提高其网页制作水平,逐步达到技术与设计的和谐统一。 4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生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的掌握情况。将平时表现,上机项目完成情况、综合项目的开发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考核方案设计如下。 平时表现10分:包括上课出勤,上机出勤。有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额外加3分。 上机实验40分:内容包括:包含文本、图像、超链接、多媒体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包含表格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包含表单的简单网页设计(3分);利用框架进行简单网页设计(3分);利用CSS样式表美化网页(10分);利用表格进行网页布局(3分)、利用DIV进行网页布局(5分)、利用DIV嵌套表格进行网页布局(5分);利用javascript实现网页特效(5分)。 综合项目开发:通过本课程掌握的网站设计原则及制作方法,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与制作。(50分) 设计要求(25分):需求分析充分,栏目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网站深度不低于3级别(5分);主题鲜明,页面布局合理,配色和谐,形式美观,风格统一(10分);logo、banner的设计应突出主题,与页面风格相协调(5分);要有便捷的导航信息。网站内容丰富,具有良好的可读性(5分)。 技术要求(25分):站点文件组织规划合理,主页必须以index命名(2分);代码书写符合XHTML语法规范(3分);用Div对网站进行总体布局,局部布局可用表格(6分);用css进行页面的美化,对样式的定义统一写在外部样式表中(6分);多媒体元素运用得当,适合网络传输(3分);页面中包含有JavaScript实现的特效(5分)。 5 结语 改革后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重视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都在强调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用网页与网站设计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制作行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74名学生完成的综合项目开发作品中,符合网站与网页设计原则的作品有62.3%,其中优秀作品比例为 12.6%,较未实行教改前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证明,以“技术为设计服务”为指导思想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在可行,提高了学生网站设计与制作水平,为其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网页设计与制作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落实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操作性特征,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突出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网页设计当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目标在于网站建设,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全新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笔者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着手,借助能力本位思想对当前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现状及其课程特点进行了阐述,突出了就业岗位与课程实施之间的适应性,以任务驱动教学为基础提出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岗位需求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越发关注到自身门户网站建设及维护问题,与此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需求也偏向于对网页设计与制作人才的渴求。高职教育立足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在突出人才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对于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性是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显著特征,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技术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向于对学生实践意识和主动意识的激发,这同时也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对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学科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优势。 1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 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分析,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除了表现在系统化的网页制作理论知识外,还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网页设计能力的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发展,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岗位就业当中。操作性是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特点之一,这就决定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将实训教学应用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当中,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重大。 现阶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中的落实相较于以往网页制作工具教学而言有了显著进步,借助多媒体教室演示教学和实训室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意识,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然而当前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还存在着实用性与理论性相脱节的问题,忽视了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这就使得岗位工作和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高职学生本身在网页制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加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不仅有碍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使得现代工作岗位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差距拉大,课程改革亟需得到落实。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考核方面,仅仅采用的是任课教师出题的方式,具体形式表现为上机操作和理论考核两个部分,而其中学生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却占据了较小的比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被遏制,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涉及到多门学科内容,单一的考核形式显然难以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的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2.1 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结合 从当前企业网站开发团队的角色划分角度分析,通常除了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师和后台开发工程师以外,还包括网络测试人员及维护管理人员。由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对象自身专业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目标的构建也应当与学生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相对应,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这是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原则的集中体现。从具体分类上看,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作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前导课程,这些专业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时可借助自身的编程基础强化在网站及网页制作方面的学习,至于Firework或是Photoshop这类图形处理技术则不作过多要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中学生对于CSS样式表以及HTML语言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借助JavaScript实现对网页特效和Flash脚本的编写,这是对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而艺术专业学生本身对于布局、构图、色彩等内容较为敏感,因此可着重训练学生的制图能力,通过网页制作与设计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立足于网页界面的美观设计,借助Flash使得网页素材的呈现更有动感,这对于学生后期的职业生涯也有着积极的导向意义。 2.2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 以往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仅仅是将网页制作技术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其教学过程中学生仍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学生关注的核心在于某一个案例的制作过程,然却忽略了自身对网站项目的制作及设计。项目驱动型教学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程序及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2.2.1 项目选择 项目选择的过程应当与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控制好项目选择的难度以及知识覆盖面,使得项目教学的实施能够连成一线,突出各环节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教学实践当中首先需要完成学生的分组工作,确定三至四人为一个小组,并确定其中一人为组长,网站主题的确立可由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并于特定时间内完成主题资料收集和网站策划书的编写工作,并由组长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演示,完成小组方案的呈现与阐述,之后由其余小组对其提出合理建议。网站项目确定后需要由教师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开发进度表的制定,细化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 2.2.2 专题教学方式 从网站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分析,除了网站主题确定、资料整理、logo设计以及网站风格选择外,还涉及到配色方案的选择、网页排版、主页制作和网站测试等内容。依据具体的实施步骤,教师可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明确教学专题的开发进度,对基本元素、布局模式及网页排版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对以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后,学生对于网站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在知识点的驱动下完成自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 2.2.3 组织讨论 从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及专业修养的差异性分析,在网站制作技术方面会对教学设计产生一些影响,因此针对存在疏漏的地方就需要对其进行讨论与修改。通过优秀网站欣赏使得学生加深对网页制作的感性认识,能够从优秀网站中获得网页设计的灵感,体现自身创意设计水平,这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 2.3 分阶段型考核模式 这一考核模式将项目开发进度划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学生完成阶段工程汇报后再由师生共同参与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对网站主题和页面布局的考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整体页面的美观性进行评定,检查网站规划中的各项功能以及页面链接效果,具体包括: 2.3.1 网站选题 小组网站主题的拟定可由成员自行选择,在对同类网站进行分析后分析自身技术路线和服务形式的异同,并与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相联系,切实分析网站本身的维护成本及盈利模式。网站策划书是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组成对其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并由师生对其展开评价和提出意见。网站选题占总考核比重的10%。 2.3.2 网站设计 网站设计涉及到网站的色彩配搭、版面布局以及主题设计等方面内容,小组成员需要借助FireWork或是PhotoShop完成草图制作,并由组长对设计理念进行陈述,师生对其提出建议。网站设计占总考核比重的15%。 2.3.3 网站制作 依据草图设计完成对应的网站制作工作,由于页面较多也可采用定期对开发进度进行报告的方式对关键页面进行演示,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演示进度进行控制。网站制作占总考核比重的25%。 2.3.4 网站测试 网站测试的内容除了包括页面文字和图片显示、链接有效性以及浏览器使用情况外,还需要由小组成员完成对应的测试报告,认真剖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网站测试占总考核比重的15%。 2.3.5 网站 在完成主页空间的申请后借助FTP工具对网站实施操作,教师和学生可用各小组提供的域名访问网站。网站占总考核比重的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近年来高职教育新兴的学科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契合。教学内容的丰富及其教学过程富于变化,使得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现阶段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学科教学与企业岗 位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在于与市场就业需求相一致,将企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纳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考虑范围之内,使得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吻合,这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网站管理能力和网页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这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关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一轮研究对于高职网络技术等课程教学模式更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浅谈中职学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职学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过多,结合案例的内容偏少。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力度,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和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 中职学校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浅谈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Dreamweaver CS3 网页制作基础教程》。该教材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精心编排的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章末还安排了习题,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教材中采用的网页制作软件是Dreamweaver CS3。对于初学者来说,Dreamweaver 比较容易入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静态页面的编排,这和Microsoft等可视化办公软件是类似的;二是交互式网页的制作,利用Dreamweaver可以比较容易地制作出交互式网页,且很容易链接到Access、SQL Sever等数据库。 二、学情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职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一)思想观念方面:中专学生一般由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弱势群体组成,他们很少得到赏识,缺乏自信。 (二)现有知识水平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生刚接触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还是很陌生的,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入门。 (三)专业能力需求方面: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直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他们更需要坚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熟练地建立站点,创建和设置文档。2.能在网页中使用图像和媒体,设置超级链接。3.能使用表格、框架和AP Div布局页面。4.能创建表单页面和使用行为。5.能使用库和模板制作网页。6.能使用时间轴制作动画。7.能使用CSS样式控制网页外观。8.能配置动态网站的运行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比、实践演练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养成主动进行学习的习惯。3.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奠定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形式,渗透团队合作精神及研究探索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 这个软件来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 难点:熟悉网站制作流程、分析网页的布局结构、网页色彩的搭配原理。 五、设计思想 (一)项目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门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只是 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先提项目要求,然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或者举手自荐的方法来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讲解。 (二)任务驱动:1.创设情境,引出任务。首先使用与课程相关的动画短片、音乐、视频、图片等素材来创设情境,引出任务,然后提出任务的要求,目的是提供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明确任务。2.思考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将任务细分为若干个小层次,逐个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3.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在思考、分析任务后接下来就是任务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就扮演组织引导的角色,在课堂中巡回观察、指点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六、考核方式的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为适应该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能准确反映出课堂的教学效果,《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项目考核制”为主,即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项目作为该课程的一种考核方式。《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项目考核成绩以及展示作品成绩。 对于一个整体项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主页面的设计风格、子页面的制作、网页中的链接、页面布局方式以及整体效果。要求整体风格统一且有特色,主页面、子页布局完善且合理,文件夹组织有序、标准,文件命名正确、符合行业标准。评分时,教师应结合平时实训的操作情况以及展示作品时其他学生的评价给出一个综合分数。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为完成项目而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层次化和弹性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针对高校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事企业单位需求的问题,文章以整个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将网页设计与制作大方向的相关技术进行整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层分级,将知识分阶段,进行“教传帮带”的层层深入学习。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①同时作为各种教育类机构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窗口,这些事企业单位急需大量的网页制作人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乃至相关的学科内部方向,成为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距离社会岗位要求甚远,无法胜任事企业岗位等问题。② 1 课程改革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高校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与事企业单位用人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开设滞后。教育技术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中,在第二学期开设图像制作课程;但是到第四学期才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而且学时受到压缩,不仅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还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而后续专业课程Flash和C#在第五学期才能开设;社会大量需求的如Flex和Ajax以及后台代码编程的或PHP在第六学期才能开设;而在第七学期开始专业方向训练为时已晚,许多学生选择去考研和盲目地开始实习。 (2)相关教材编写没有连续性。当前大多数网页设计与制作方向的教材都是基础知识的讲解,提供的案例也都相对简单且实用性不强。绝大多数的教材都没有交叉性,无法体现出网页设计与制作作为现今主流的B/S模式下系统开发体系在跨平台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们总认为什么技术都只学个皮毛。 2 深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的探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系,从2011年开始,比照教育技术专业的多个大的方向,将学生分为多个课程组。提出“基础知识扎实化;特长教育持续化;产学研用③一体化”的方针,进行了教育技术方向的“三化”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掌握一种自己的特长技术,为胜任毕业后工作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的全程培养。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讨论、制定,两年来,我们对2009、2010、2011这3个年级的近100名学生进行了分方向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其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培养学生人数为31人。 2.1 基础知识扎实化 选择了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方向的同学,所要求学习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级的体系结构,将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学习色彩与构图、平面图像处理等课程。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提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第二阶段学习HTML、DIV+CSS、JavaScript脚本,掌握网页制作的前台基础。掌握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结合网页实例掌握DIV+CSS的各种布局方式。并对学生教授前端Js脚本技术,使其后续可以进行网站的交互式开发。 第三阶段分两个方向,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基础后选择学习富客户端编程或网页制作后台编程。富客户端选择用Flash进行教学,后续学习ActionScript的Flex编程;网页制作后台选择用C#进行教学,后续学习的编程。 所有学生在最初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组的基础知识。当第二阶段开始时,正规课堂教学开设C语言,小组成员可以同时学习第二阶段的课程。此后正规课堂开设了数据库概论的课程,成员可以在巩固第二阶段的课程后开始进行第三阶段分方向学习。整个过程在1~2年内全部覆盖到。 2.2 特长教育持续化 要求从大一就开始选择方向并持续的开展上述知识的学习。提倡“教学为辅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学以致用的精神。按上述三个学习阶段通过考核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分成同级别的多个小组。 课程的学习都是在正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来完成。教师首先对各个小组提出学习方向和目标,精确到每个星期,并指定教材和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高层次的小组轮流安排学生为低层次的小组进行教学辅导,和布置任务,检查作业。每个星期开会讨论和总结。教师进行大方向的干预。最高层次的小组直接进入老师的项目或老师提供的项目,进行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④ 2.3 产学研用一体化 第一,最高层次的小组成员直接进入老师的项目。可以在项目组中进行后台代码或前端富客户端的开发以及文档的撰写。第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大创比赛,锻炼学生的水平、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第三,积极和事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将这些单位的项目分给学生制作,老师进行全程监控;或者推荐学生到对方单位加入项目组进行实战的开发。 3 结语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讨。学生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方向的实践能力取得了稳步的提高,并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低级别的学生通过学习进入高级别,高级别的同学通过给低级别的学生教学而更加巩固了知识,学生们的实践制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达到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近几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专业知识开发产品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网页设计与制作 教学运用 0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页设计制作技术在IT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被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成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对Html、Dreamweaver、动态网页的学习,掌握网页设计制作的各种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网站的建设和开发。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不仅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应用面广,而且与岗位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任务驱动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建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目标+任务”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掌握单个内容知识点,任务由浅入深,使学生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技能脉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设计任务,创建情境 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初期,教师可推荐一些有特色的网站供学生欣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设计网页、建设网站,由此确定本课程的总体任务――建成一个网站。其次,教师要针对课程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将总体任务细分为若干大任务,如:文本、图像、链接、表格、框架、表单等,再将这些大任务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小任务。任务从易到难,小任务紧密围绕总体任务逐一实现。教师要充分结合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特点,创建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2.2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任务提出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先让学生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提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另一些是没有学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问题的提出时,要采取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办法。另外,学生不可能一次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相应步骤时才有可能提出。同时,也只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才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3自主学习,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要以线索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行完成任务,通过自主探索或团队协作开展解决问题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运用到实际任务中去。教师最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网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有意识将技能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设计主题搜索资料,深入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识的构建。 2.4测评反馈,形成结果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而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及获取的经验与教训。测评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既符合技能教学的要求,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注意,测评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以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对每个学生完成的任务,都要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任务结果做出反馈。 2.5知识转移,自主创新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不同的实际环境之中,实现知识的转移,才能说实现了真正的掌握。在经过测评反馈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鉴于网页设计制作课程的特点,此时应按照不同的网站类别,如:个人网站、公司网站、学校网站等,给学生布置几个完整的网页设计主题,让学生了解常见网页设计制作的流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小制作让幼儿超越自我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能力强的聪明的孩子面对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却轻易地放弃了获取成功的机会;平时自信好强的幼儿在遇到失败后失声痛哭,甚至迁怒于一起活动的同伴,或是活动的材料。从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启示: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是成功者,而性格活泼开朗的普通人却能够成为成功者。科技小制作活动能培养幼儿具有稳定、持久的情感,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鼓励幼儿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去认识事物,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的精神,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一、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科技小制作引领幼儿走入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殿堂,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为孩子们制订出了各种有趣、好玩的科技小制作,如:跳跳娃、魔术大公鸡、纸偶不倒娃、自制桥、果奶帆船、美丽的风筝、飞机、好玩的拨浪鼓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设计图纸、绘制流程图,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制作。就这样,孩子们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发现了其中的科学秘密。 给幼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幼儿充裕的材料,让他们放开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桥”中,我们请来在桥梁公司工作的员工,给孩子们讲述桥的发展、桥的种类、桥的规模和风格,在操作区放置了各式桥梁模型。然后在轻松的谈话中讨论:“你准备做什么样的桥,它牢固吗?”“选择什么材料来制作?为什么?”在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桥,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老师只是参与其中,提醒孩子们:弓形桥用什么材料制作最合适,斜拉索怎样牢固地固定在桥面上,使他们进行更有逻辑、更为严密的思维。 二、让幼儿懂得坚持不懈 现在幼儿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和失败便半途而废。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会碰到一系列的障碍。在老师、同伴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有利于增强其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其坚持性。例如:在制作玩具“各种各样的车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方形的轮子,使他们制作的车子走不了;在制作房屋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过期的电池,使他们的房子通不了电等。然后在他们要放弃实验的时候教育他们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才会把事情做好,如果半途而废,就完不成作品。老师则鼓励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想办法坚持把作品做完,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当孩子完成了一个作品或者有了新的发现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说:“祝贺你,你成功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一定会成功。”在不断的鼓励、赞许声中,孩子的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愉悦,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使制作活动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三、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合作是幼儿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共同操作、共同探索来完成,这就需要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制作风筝骨架时,教师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自发两两合作系绑绳子,又方便又牢固,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又如:霖霖制作好了拨浪鼓的鼓槌,拿起透明胶准备把穿好珠子的棉线粘贴到盒子上。他找到牛奶盒侧面的中心点,把线头按上去,用透明胶去粘住,感觉位置不对,又撕下来,粘了几次,没有成功。他灵机一动,马上向旁边的妮妮求救,很快他们就把两个鼓槌牢固地固定在盒子侧面的中心点上,他高兴极了,忍不住摇动了一下盒子,“咚咚咚”,拨浪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霖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表情。幼儿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优秀人合作。 四、让幼儿形成超越意识 科学小制作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自己的目的。“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因此组织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时,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既科学又美观牢固的作品。 在自制“桥”的活动中,幼儿都喜欢制作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观挺拔的斜拉桥。他们在制作由主塔放射出的斜拉索时,通过实践得到很多的方法:用胶布粘贴固定斜拉索;在桥面上打洞固定斜拉索;将斜拉索绑在每个桥墩上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还提出每根斜拉索要均匀固定,这已远远超越了最初制作的目标。 科技小制作活动,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因此我们要继续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内容,积极地引导幼儿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去尝试,支持他们的想法,鼓励自主探索,使幼儿在制作中不但了解科学知识,而且通过自制作品,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2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科技制作论文:快乐DIY,模型制作在科技活动中的新模式 摘 要:模型课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制作活动类课程,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这些活动能让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带来体验动手的乐趣,同时也成为现代人一种更加休闲、健康的娱乐方式,有着极为广泛的拥戴者。 关键词:科技制作活动; 模型课 模型活动的本身,也有难度与形式上的区别,比如飞机模型,从构造上来看,有用一张纸、几分钟就能制作好的最简单的纸模型飞机;也有要用上千个零件、花几千个工时才能制作好的无线电遥控像真模型飞机。从性能上看,有只能飞几米远、在空中停留几秒钟的模型;也有能飞几百千米、在空中停留几十小时的模型,所以各个学校开设情况不尽相同。模型制作活动的方式也应当做出适时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 一、实现自主设计,海陆空模型制作活动要有明确的动机 每个同学在选择模型课前,应当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制作海陆空模型,你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其次,最好不要每人都去购买成品器材。Do it yourself !对,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的比赛中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模型活动的竞争性。第三,要实现学生的自主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有效手段,不要像文化课那样,把不同的学生教成一个模样。当然,模型课不能上成发明创新课,因为从指定的制作对象来说并不要求我们去创新,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制作技能,而不要期望自己在课程中会新发明一个作品。 最后,要采用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这可能没有创造性,但我们的目的也正在于学会设计,提升动手制作技能,它能使我们同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断革新技术的创造欲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化繁为简,善于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突破制作障碍 模型活动要用到材料学、结构学、工艺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无线电学和电动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一般中学的科技活动课在其他老师与家长眼里只是“剪刀加浆糊”、“锤头加榔头”、“锯子加斧头”,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在中学里学生会有什么高深的技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分步实施。首先可以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教授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当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再重新分组,即把不同知识点的同学组成一个新的小组,那么这个小组通过合理的分工,分别从原理、设计、材料、绘图及动手制着等方面入手,就可以实现针对多知识点的复杂设计与制作,因为这是建立在前面知识基础上的再学习与深化,学生往往能创造出更有技术含量的作品。 在我校,学生们通过自身努力,利用常见的材料,已经制作出了几十件“飞机能上天、潜艇能入水”的作品,这都要归功于学生团队合作的教学尝试。 三、富有个性的设计,是模型课程的灵魂所在,是模型制作中的重头戏 初学者可能会在设计上遇到困难,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可以工作什么不能,但是我仍然建议先设计。设计的好坏是制作成功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作品一定不能进入制作阶段。 模型制作中的设计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选择设计 需汇总制作中所需要的各种附件名称、材质、数量、国标号以及用途等,形成附件材料单。材料可以多方获取。其实作品中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木头、金属、塑料、绳子、电线等)。 2.一定要有尺寸的设计 加工图需明确表明各种加工方式及各部位的加工尺寸,并在需要表达装配关系的地方配组装图,表达要求有三维特点,所有这些应该符合其实际的尺寸和比例。 3.要采用KISS方法,保持简单、目标明确,寻求功能成本的最优化 设计的同学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模型的性价比,力求使整个制作活动的造价与其性能、功能相匹配。 4.一定要是全面的设计 比如设计视觉效果要求,人员分工等。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门人员从事设计工作,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不亚于一份好的制作样品的作用。 5.一定要是可行性的设计 应尽量保证原主题设计风格不变,即车就是车,船就是船,让别人能直接体会到。 6.应该考虑加工的难易程度及装配的可靠方便性,考虑好结构配套是否可以实现该功能,从而制定出更优的配套方案及合理的加工方案;要注重配套五金件、粘胶剂的选择,满足强度的要求 四、选择合适自已的设计工具软件 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的非课本知识量很大,他们总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见解,有很强的设计欲望,但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针对这种情况,如能在课堂上使用“CAXA”或者“SKETCHUP”等一些设计软件,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学年我校的学生在上设计课时就是使用该软件来进行,同学们在前几次的熟悉过程中很容易的学会了大部分基本操作,基本可以很好的把自己的设计意图画出设计图纸来。对于同学们完成的设计图纸,不管是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用徒手草图的形式要好得太多。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 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 利用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经验,我们改进了模型课的教学方式,并进行了近两年的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设方案。 科技制作论文:高科技数字切割设备助力高效商业广告制作 随着数字喷墨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出现在我们面前:UV平板打印、特殊材质印刷、高品质打印、工业数字切割、异形切割……这些新技术也日益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业和我们的生活。 目前,国内广告制作行业许多走在技术革新前列的先锋型商业广告制作企业,如上海康达喷画、上海柏连艾广告等公司近年来都添置了许多新型的数字喷墨印刷设备,近期又完善了印前数字流程及印后的高速数字切割设备,如UV工业平板打印设备、超宽幅UV卷对卷打印设备、Latex卷对卷环保型打印设备、ESKO高速数字切割设备、Caldera色彩及打印流程管理软件等等,以期以完整的自动化工艺流程为中国商业广告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整个行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朝着工厂化、自动化、规范化、流程化、品质化、环保化以及输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全球市场上领先的数字化印后加工技术公司ESKO,拥有从设计、异形排版、成本计算到印后切割的完整流程解决方案,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和完美的跨平台管理模式。ESKO公司的高速数字切割设备Kongsberg(康斯博)是最受欢迎的数字切割机之一,号称工业数字切割设备中的“劳斯莱斯”,是展示架及展板制作生产线的主力军,也是ESKO最为畅销的印后加工系统。它可以提供不同于其他设备的切割材料的广泛适用性,同时智能易用的软件系统保证其生产的自动化、高效率以及精确度。它集合了高速、稳定、精确的切割制作特性,特别适用于那些“24/7”生产型商业广告制作的公司。其每分钟100米的线型切割速度使其成为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从而满足那些批量灵活、快速生产型企业的需要。 Kongsberg系列切割机领先于其他同类型设备的特点在于其高效率、自动化以及广泛的切割材料适用性。同时,与切割机配置的其他工具、如压力控制、高精确度的V切工具,针对瓦楞纸和泡沫的往复式震动刀具,针对固体材料的静态切刀,以及针对包装材料的压痕工具等,也是非常受客户欢迎而实用的工具。这也是针对商业广告和标识道具制作的完美补充,实现了全数字化生产流程的POP展示及短版包装的全套自动化作业。 ESKO的ArtiosCAD(雅图)及i-cut套件,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流程——从设计到印前、再到数字印刷以及数字化印后加工的自动化。即便是印刷公司收到的文档丢失重要信息甚至是出现错误,软件也可以自动地帮助纠正,从而实现有效的版面布局设计以及数字化印刷和印后加工,有利于缩短一些不完整文件的处理时间和减少材料的浪费。i-cut套件包括三个主要模块,i-cut预飞检查PDF文档的正确性,或者在加工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i-cut版面设计和排版保证了加工材料的最大化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印刷次数,全面提高生产率。i-cutVisionpro保证切割与印刷图像的轮廓的完美拼合。 中国商业广告制作市场已经被全球广告业公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拥有完整流程和高效率自动化设备的公司必将赢得市场的先机。高科技数字切割设备也必将成为商业广告制作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该清楚看到这些高科技设备和自动化高效流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让企业摆脱束缚,一同迎接这个新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拥抱新的市场机遇。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的制作兴趣 〔关键词〕 体育教学;科技体育模型;制作兴趣;指导 科技体育运动是指不需要直接的身体对抗,而是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与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展现运动成果和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其主要包括模型制作、定向运动和无线电运动三类项目。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合理地运用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对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呢?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前,辅导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使学生明确科技体育模型自身的特点,让他们知道其与玩具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应以学生自愿,不影响他们文化课学习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的。要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身心得到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分析与实践能力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因受家长的溺爱,部分学生在家中缺乏动手的机会,其分析问题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很差,做起事来杂乱无章,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制作科技体育模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的条理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认真阅读操作说明,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再进行设计、组装。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可逐步养成科技体育运动的习惯,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活动设计方面下工夫。如,开展手掷飞机制作比赛、美化家园的小能手比赛,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之中。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活动。从细节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导致他们宁愿站在旁边观看其他同学制作模型,也不愿动手动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科技体育模型陈列室,以供学生存放、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并购置一些科技体育模型、模具、科普读物等,从而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身作则,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素养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中,辅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其一,加强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这一活动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科技体育知识及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技能,具备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和科技体育运动能力。其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科学素养,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四、多元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班级是开展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校如果能将这一活动纳入到对班级工作的综合考评中,则会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模型制作兴趣。评价方式要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转变。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严格遵循新课程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考核,评价要点在于学生的活动表现、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提高等。 五、定期比赛,给予学生适当奖励 要培养学生科技体育模型制作的兴趣,教师还应组织他们定期进行比赛。如,手掷模型飞机、橡筋动力扑翼模型飞机、橡筋动力固定翼模型飞机、电动自由飞模型飞机比赛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其间,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对比赛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模型制作优良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从而促进科技体育模型制作活动深入开展。 科技制作论文:从课外科技作品《梦系青花》的制作谈水墨在青花中的运用 摘 要: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由于古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青花瓷在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探究以青花瓷为素材制作的动画设计作品,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视角绽放青花的艺术魅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梦系青花》 水墨 青花 引言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而青花瓷釉质晶莹清亮,白中泛青,给人以清洁雅致之感,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民族色彩。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纹饰优美,色泽清新,幽雅苍翠。尽管只有“青”、“白”两种颜色,但能将写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古人曾用“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作为青花瓷的真实写照。 被誉为“国之瑰宝,瓷质荣光”的青花瓷最能体现文人的诗意、画意和情境。“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未太极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青花明净素雅,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追求浓淡、枯涩、空灵、清远的意境。青花瓷的制作起源和中国的水墨艺术密不可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却十分富有表现力。 一、动画作品《梦系青花》的创建思路 任何一个动画作品都要有鲜明突出的主题,这样才能吸引人,所以制作之前的构思就显得很重要。作者的制作水平和技巧都会在动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认真分析制作思路、制作方向等非常重要。动画作品在制作前要充分设计好动画脚本,即动画剧本,需要制定好所表现的主体,设计好分镜头及每个镜头的表现手法,制定好特效的制作方案,这样有利于后期制作,也有利于团队的分工合作。在《梦系青花》动画作品的制作中,至少有两种思路:一是充分考虑到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而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涵盖了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制作的作品从整体上要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二是强调细部特征的表现特征,在设定好一个动画漫游线路之后,按照该线路所要表现的青花纹饰单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科学的纹饰单体的建模工作。在构思表现手法时,还要突出动画技术优异于实景拍摄的特点,可以利用在实物拍摄中无法完成的以虚拟表现的画面实现方法。 二、青花瓷中的水墨意境 要想在作品中充分体现青花中水墨意境的美,就必须了解中国水墨画与青花瓷的内在关系。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中灵活地运用中国水墨典型的黑白体系表现手法,看似简单,表现力却十分丰富。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中的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青花瓷正是将这种独特的中华魅力巧妙地进行运用延伸,成就了又一个民族经典。青花瓷传承了水墨画的精髓,同样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特点,意境十分优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不仅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还包括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 水墨韵味悠远,变化精彩纷呈,整个创作过程充满无数的可能与悬念。它看似温润、淡泊、平和的外表下实则隐藏了一股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力量。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与律动;它的白,并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低调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疏疏密密、浓浓淡淡、浓浅相映、粗细相交,于一蓝一白间,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绪,幻化出无穷的神奇。 三、青花纹饰中的水墨画 在《梦系青花》作品中青花瓷器纹饰是主要的展现部分。如何在作品中更好地表现青花瓷器中的纹饰就显得非常重要。青花瓷器的纹饰与绘画风格,是一部浓缩的绘画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青花的纹饰。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有序,笔法干练流畅有力,勾勒渲染粗壮沉着。元青花瓷器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得完全,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作品的延伸。 四、在作品创作中巧妙运用水墨的技巧 “墨分五色”主要是指作画时用水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不同物象的明暗、肌理等,所谓“五色”即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这在水墨画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陶瓷艺术中与之相通的是青花分水,即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所显示浓淡变化与中国画的五色一样,在坯上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使单一的色料富有奇妙的变化,达到浓淡分明的艺术效果。因此,无论是中国画还是陶瓷绘画,彼此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是音乐,不论使用什么音符,一样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这就是艺术的相通性。 我们说,现代青花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又结合了一些现代审美理念,所以我们可以在古代文人画的基础上,把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和现代青花瓷的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象。 科技制作论文:初中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物理活动课,不是随意的课外活动,而是课堂内外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师的角色被摆到组织者和总结者的位置,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探究的开放性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等这样一个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使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和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建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学生可以自我选择内容、自由组合、采用尽可能的方式,例如亲身实践、查阅书籍、浏览网页、观看科技节目、求助于家长、社区中心等获得的各方面的知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最后课堂组织形式则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工处理,完成一个小实验、一个科学探索过程或制成一件小制作。例如,在一次学习家庭电路的过程中,林嘉俊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对家庭电路的知识只建立在理论上,感觉很空洞,我想做一个家庭电路的模型。”当天的下午我和他们几个同学把模型做出来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模糊吗?”每一个同学都会心的笑了,那是一种满足的笑。当我们学习到某方面的知识时,我们会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方面的实践活动、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或请有关方面的人物向学生们进行讲座形式的教育。例如:当我们学习到电子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学生参观电子器件的制造工厂,让学生亲眼感受生产线上的实践;又比如学到有关电灯等器件的知识时,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Edison等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一些片段,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中山古镇灯饰发展的情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艰辛,体验家乡建设、发展的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实验教学,为此我们建立了专门的活动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室格局,采用面对面的小组组合形式。 二、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现成的实验套餐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制作。在桌面上和抽屉里摆放着小实验工具“套餐盒”,盒内是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如:铅笔、导线、铁钳、铁锤、铁钉、水杯、胶水、木版、玻璃板、橡皮筋、蜡烛、纸张等等日常的简易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充工具盒,自由选择、结合实验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些物品演示多个课本上的实验和小实验。在此过程中,往往有的学生会制作出很多与课本的实验相关的有创新的制作的。例如:在去年的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中,有部分同学找来了一些大可乐瓶子、打气筒、一些密封的胶水等,加上老师提供的细小玻璃管、橡皮塞等工具,决定做一个“水顶球”(一个利用大气压把瓶内的水压出顶起乒乓球的实验)。他们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多次试验才做成功),然后自己想办法密封、固定,当时发现水柱很难竖直,他们想了很多方法,最后采用了某个同学提出的在可乐瓶子的底中央涂上一点红色,调节玻璃管使管的底部对正红点的方法才把玻璃管竖直了。还有卢淑贤同学在课堂上观看滑动变阻器的演示实验后,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学校的滑动变阻器操作不够方便,老师演示时,由于导体细小,可见度小,我想到一种比它还好的。而且如果成功的话,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自己进行堂上实验了”于是她找到了一些电阻率适合的吉他弦,一些小钉子、几根导线、一个电池盒和电池,我们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她想到的便携式滑动变阻器做出来了。而且在学校举办的小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经过这样的一个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一个来自同一原理但不一样的制作。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些实验的器材最好是一些利用废品和日常工具可完成的,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动手也可以培养他们节俭和环保的习惯。 三、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制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制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思想。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初步定出一个方案,然后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思想的前提下加以修整。定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在实践中的创新过程,必须对学生给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帮助。例如:去年的活动中初二(10)班的陈金龙同学,他从课外书上看到一段关于“失真房”的文章时,他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马上想把它缩小做成一个小制作。他把设想告诉了我,看完那篇文章后我发现把它缩小不会影响到它的失真效果,于是大力的支持他去做,我们一起研究它的构造,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刊物,其间我向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一些必要的帮助。最后他成功地把失真房做出来,而且在这次学校的小制作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后来,他和同班的杨志斌同学两人在一次下雨天回家的路上,观察到雨点垂直落到雨伞中央部位的声音特别大,而落到倾斜的雨伞边缘则小得多,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能否减小雨点打到屋顶时发出的声音呢?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几经挫折,不断完善,终于完成了“消音雨蓬”的制作。“消音雨蓬”在学校小发明、小制作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林嘉俊、杨志斌、卢淑贤等同学所获得的成绩正好体现了科技小制作的成功,他们经常这样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我们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上,小制作活动让我们懂得了研究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公开的评价 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中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尽可能挖掘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平时参加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进行形成性的评价。通过本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节的小制作评比对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等的综合性评价,作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去年我们分别奖励了一批小制作:一等奖“失真房”、“消音雨蓬”等五个项目;二等奖“便携式滑动变阻器”、“水汽火箭”、“一纸顶千斤”、“多功能大气压演示瓶”、“双向楼梯灯”等十个项目;三等奖“投石车”等十五个项目。通过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功并非高不可攀,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特长。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以物理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提高,下面使实验结果小结: 1、通过调查统计:98%的同学喜欢活动课,其中90%的同学认为趣味性强,可以动手实验;82%的同学认为思维的灵活性有所提高;76%的同学经常会有一些创新的想法。50%的同学在课外喜欢动手制作或做实验。全部参加小制作活动的同学都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2、小制作活动的学习和制作,同学们的提出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使同学们养成了实地调查、实验、查阅书籍、浏览互联网、求助于家长等习惯。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问题讨论 我校的小制作活动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完善本课题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许多问题还有待指导和不断改正和实践。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使用Illustrator软件制作科技期刊插图 摘要:介绍了使用Adobe Illustrator获取EPS格式文件的途径、步骤和EPS格式图形的处理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利用Illustrator软件的强大矢量图形处理功能制作EPS格式科技期刊插图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手段,可以明显增强科技期刊插图的清晰度和美观程度,插图的输出质量可以达到与正文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期刊插图;Illustrator软件;EPS格式。 国内科技期刊排版多采用方正排版系统,而其中大多数期刊插图都采用TIF等位图格式,所以图形、线条和字符输出质量都明显不及正文。随着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升级,推出的版本已经支持Illustrator软件生成的EPS格式文件,从而为科技期刊描图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EPS(Encap sulated PostScript)是由Adobe公司设计的用PostScript语言描述的一种ASCII码文件格式。EPS称为封装(内嵌)的PostScript格式,它继承了PS的所有优点,且能够被无损地嵌入到其他PS文件中,所以很适合于用做插图文件格式。 Illustrator系统是由Adobe公司开发的一种矢量绘图处理软件,它能够以又快又精确的方式制作出彩色或黑白图形,也可以设计出任意形状的特殊文字并置入影像。用Illustrator制作的文件,无论以何种倍率输出,都能保持原来的高品质。它的操作界面及常用工具与Photoshop类似,所以,对于熟练使用Photoshop的编辑或描图人员很容易学会并熟练使用。此软件与EPS文件格式出自同一家公司,这使两者具有更好的矢量兼容性。 一、ESP文件的主要获取方式 1.直接调用 如果作者提供单独的矢量格式文件,就可以在Illustrator系统下用“打开”方式直接调用。在Illustrator CS版本下可以直接调用的文件格式有27种之多。常见的科学计算软件生成的矢量格式图形文件,多数都能被Illustrator系统识别,有的虽不能被识别,但只需要利用第三方软件作适当的格式转换,生成通用的矢量格式图形文件就能被Illustrator系统识别。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计算软件资源,也为期刊插图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对打开的矢量文件作适当的处理(后文将介绍)后,即可另存为EPS格式的文件。具体方法为:单击Illustrator选单栏中“文件”“存储为”,出现保存对话框,选择保存路径,键入文件名,保存类型选择“Illustrator EPS(*.EPS)”,单击“保存”,出现“EPS本地格式选项”对话框,设置数据,单击“确定”,EPS格式的转存文件保存。 2.拷贝粘贴 (1)选择目标插图。将目标插图选中,进行复制。选取对象可以是电子文稿中的插图,也可以是图形处理系统中打开的图形。使用相应软件选单栏中的“编辑”“复制”,也可使用方便的功能键“Ctrl+C”直接复制。 (2)在Illustrator中建立新插图。运行Illustrator系统,单击“文件”“新建”后出现“新建插图”对话框,对“版面设置”和“颜色模式”对话框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出现新建插图界面。 (3)粘贴目标插图。在Illustrator激活状态下,单击选单栏中“编辑”“粘贴”,或用功能键“Ctrl+V”,目标插图拷贝入新建插图界面中。 (4)Illustrator下的编辑加工。可对整体图像进行放大、缩小,或对图形对象进行删除或增加,及其位置、大小、线条的粗细等进行精细加工。如不进行Illustrator下的编辑加工操作,则可以跳过此项操作。 (5)文件转存,方法同EPS文件存储方法。 3.底图绘制 有时作者提供的原图是非矢量格式,如果图片的质量再不高,就可以采用Illustrator在原图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绘制,生成的新图片也可以成为EPS格式的插图。 (1)首先启动Illustrator并打开一幅要处理的线条图原稿。 (2)在软件操作界面右边的图层控制面板中新建一个图层,选择钢笔工具,并在画笔选项中设定线宽、顶点和转角的形状;放大原稿(便于准确跟踪路径),用钢笔工具描出原图中的实线。 (3)实线部分完成后,再在图层控制面板中创建一个新的图层,同上设定画笔形状后,选虚线,设定虚线与间隔的宽度,再用钢笔工具描绘出虚线。 (4)如有更多的线条,则通过新建图层和修改笔画选项来创建新的线条。 (5)所在图线描完后,删除原来的底图图层,并在重新描绘后的图上标注文字。 (6)全部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文件存储,方法同EPS文件存储方法。 二、用Illustrator处理图形文件的方法 1.去除游离点和剪切蒙版 由于有的图形可能存在看不见的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必须去除,否则可能影响图形大小,导致发排后的插图长宽比例失调,形状失真,甚至会导致在北大方正排版系统中图形无法显示。去除的方法有两种: (1)选择菜单栏中的“选择”“对象”“游离点”(“剪切蒙版”),此时可以看到图形中看不见的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已经被选中,按键盘上的“Delete”键将其删除。 (2)使用“直接选择”工具(默认快捷键A),框选图形,找到游离点或剪切蒙版位置,再逐个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游离点或剪切蒙版,并用“Delete”键删除。 有时会出现图形比实际可见的部分大很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可见的部分图形较远的位置存在不可见的游离点的缘故(检测方法:按Ctrl+A选中全部图形,此时在“信息”窗口上可以看到图形大小,“W”后面的数值表示宽度,“H”后面的数值表示高度;再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可见的图形,在“信息”窗口查看图形大小。如果前后数值相差明显,则说明存在不可见的游离点)。此时,也可以用“直接选择”工具框选中可见图形,在菜单栏“选择”“反向”,按“Delete”键删除即可。 2.修改图形中的线条 用“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中需要加粗或变细的线条,在工具栏中选择线条的磅数为0.5 pt,具体的磅数大小因不同期刊对图形的要求而异。对于同样粗细或相同描边颜色的线条,也可以使用菜单栏中的“选择”“相同”“描边粗细”(或“描边颜色”)来选中,再修改线条粗细或描边颜色。 (1)修改(或添加)虚线:选中需要修改的线条,在工具栏中可以看到蓝色的“描边”字样,选中“虚线”并设置虚线和间隙的磅数。 (2)修改(或添加)箭头:选中需要修改的箭头所在的线条,在菜单栏中选择“效果”“风格化”(Illustrator效果中的)“添加箭头”,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线条始点或终点的箭头类型。 3.修改图形中的文字 EPS插图需要并且允许配以矢量字符,在输出EPS文件之前,应该对已有的字符进行编辑和补充。通过处理可使作者植入的矢量文字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可以选择跟正文一样的字体。 用“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中需要修改的字,此时在工具栏会出现字体工具,可以通过调整参数修改字体类型和字体大小。图形中的汉字,最好选用与期刊正文完全相同的字体(如方正书宋);字母和数字最好选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如果图形中字母存在斜体,所以字体类型中选择“Italic”,这样所选择的字母即为斜体了。 由于Illustrator中植入的字符有些不能直接在北大方正排版系统中显示出来,所以编辑好的字符需要作“轮廓化”处理。在菜单栏中“选择”“对象”“文本对象”,选中需要轮廓化的所有字,右键选择“创建轮廓”(Ctrl+Shift+O)即完成了字的轮廓化工作。也可通过“直接选择”工具并配合“shift”组合键选择需要创建轮廓的字。这样处理后,字符变成了矢量图形再输出EPS插图,避免字体的嵌入,在发排时也不需要调用终端上的相关字库。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文件保存 考虑到与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兼容性问题,制作的Illustrator文件的保存类型为“Illustrator EPS”,即文件的后缀名为“.EPS”。EPS图形文件主要用于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图文混排,保存的版本应选择“Illustrator 8 EPS”的保存版本。如果选择其他版本保存的EPS格式文件,可能不会被方正排版系统识别,会造成图形显示不出来,发排后的插图将成为空白图形框。 为了方便修改,建议在字符“轮廓化”前后分别保存至不同的文件夹,轮廓化之前的文件主要用于后期排版、校对中方便于对图片中字符的修改,它对保存版本的选择不必特别要求,默认即可。 2.颜色模式选择 由于目前彩色插图采用的是CMYK四色印刷,因此制作的EPS彩色图形要确保为四色模式,否则在发片时会出现错误。在新建图形对象时,在“新建文档”对话框中,要将“颜色模式”设置为“CMYK”。在处理已打开的彩色图形文件时,需要特别注意色彩模式的转换,将专色转换为四色。具体方法为:“文件”“文档颜色模式”设置,将图形对象的RGB颜色模式转换为CMYK模式。 3.处理文字时的图形大小 在图形处理时,建议将图形实际大小调整为排版时的图形大小,这是为了使Illustrator中设置的字体大小,不因排版输出时图形的缩放而造成字体大小发生变化。 4.其他 (1)在排版系统中使用Illustrator生成的EPS图形文件,其方法可参考相应的软件使用说明。如,在飞腾4.0版本中使用EPS文件,方法同使用TIF格式文件一样。在书版10.0版本中使用EPS格式文件的命令为: [|PS,[,][][][][#][%][:]|] (2)Illustrator用来处理Auto CAD、Grads、Microcal Origin、Excel等软件绘制的图形非常方便,这些图形都能被Illustrator以矢量图的形式识别。然而有些作者由于对编辑行业的不了解,以为提供的图片无需修改,从而错误地将原本易于使用Illustrator处理的矢量格式图形转变成位图格式,给插图的编辑加工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科技制作论文:以校园科技节节目制作焕发学校主题活动魅力 摘 要:在组织开展校园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能够亲历体验的好主题,往往决定着一项活动能否成功。校园电视节目由于其画面直观、形象,内容通俗易懂,在为儿童提供多感官体验的同时,也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操,特别受学生的喜爱。优秀的电视节目形式对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非常有教育意义。如果主题活动能以电视节目形式为载体,将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主题活动有效整合,从“定主题、演节目、说新闻、考知识”的方式来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有所收获,不失为一条极佳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电视节目制作;科技节;主题活动;有效途径 校园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传播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对求知欲旺盛的儿童起着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的作用。在校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展意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从栏目的策划、采访到摄像、主持都将活跃着学生的身影。如果能将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形式运用到主题活动中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又有所收获。本文试以学校科技节节目制作为例,探讨开辟主题活动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一、“焦点访谈”法――定主题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必须与社会生活相合。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访谈节目越来越多,而且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比如:“焦点访谈”“杨澜访谈”“鲁豫有约”“咏乐汇”等等。这些访谈节目往往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话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中挖掘主题,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学会与人交往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能够亲历体验的好主题,往往决定着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选择活动的主题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访谈节目的做法,让学生观察和采访学校和当地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人们的不同看法,然后通过讨论确定主题。 比如,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前,我首先组织学生去访一访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家里的爸爸、妈妈等,了解学校和家长目前最关心的问题。结果,对60名孩子的采访中,有48名孩子都表示,最近学校正在开展第三届科技节,科技节活动是学校的热门话题。围绕着科技节活动,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里都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对活动内容、评选出来的“科技小明星”,老师和同学都热衷讨论。于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采访,我们达成共识,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学校科技节。当然,由于是在学生自己的采访下确定的时下最流行的活动话题,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是激情高涨了,并且他们仍然会处在一个继续采访和调查的学习过程中,收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在确定好“学校科技节”这个活动主题后,我按照“焦点访谈”的做法,让学生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命名,如制作《科技小实验》节目的研究小组,命名为“小云访谈”,访一访同学们在做实验过程中的趣事、得到的收获等。在这个访谈节目的策划中,研究小组的成员在准备什么问题、邀请什么嘉宾、如何应对节目现场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使他们养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梦想剧场”法――演节目 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欲望,也都有表演的天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特别渴望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很多人都喜欢看综艺类的电视节目,比如:老毕的“梦想剧场”、李咏的“非常6+1”、还有滑稽的“乡村大世界”等。这些节目都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为广大表演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观众自己唱主角,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我们的主题活动也要增强全员的参与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注重活动参与性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所有学生上台表演创造机会。校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活动方案的制订、节目的编排、录像的采编、拍摄脚本的编写、演播厅的布置、活动的组织、现场主持等工作人员均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无论参与的学生擅长什么,或是对什么感兴趣,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因此,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前,我就借用了“梦想剧场”里的那句经典口号:“梦想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自由选择,建立各制作小组。我要求各个制作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一起合作完成一个与科技节有关的电视节目。一期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经过许多工序,由许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如专题片《自制泡泡水》的录制历时近半个月,有20多名工作人员,5个六年级班级参与其中。在节目准备阶段,大家合作收集电视素材,一起对资料进行推敲,确定节目的形式与风格;在拍摄现场,边拍摄边沟通;在后期,一起探讨片头、特技、配音、字幕等内容,精诚合作,为这期节目出谋划策。在这个自发组织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热情、智慧、能力已经完全得到了证明,他们自己研究体会到的教育更是不可估量。这个“梦想剧场”,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还战胜了自己胆怯的心理,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次活动中,那些后进生也表现得非常积极、突出。 2.注重形式多样化 一个活动主题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形式可以是“说、看、动”相结合,这样就能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从而创设活跃的活动氛围。由于学校科技节的节目形式丰富,播出的内容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加之科技节节目中的演员都是学生身边熟知的人,学生便想看、爱看,极易对此产生兴趣。此次学校科技节的节目形式真是丰富多彩,有专题片《最有趣的挑战实验赛》,学校电视台对“纸陀螺竞时赛”“扔不破的鸡蛋挑战赛”等科技挑战赛进行现场直播,这些精彩的挑战实验吸引了所有观众,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屏住呼吸,期待着实验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有纪录片《“火箭”的诞生》,记录了一个学生从自制火箭到试射成功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这期节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研究探索问题,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家庭DV《鸡蛋的沉浮》,一位学生在家里做这个科技小实验时,请家长帮忙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然后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给全体师生观看,看着这位学生专注实验的身影,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解说,观看电视的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科学氛围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表演的乐趣,还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只要学生有好的创意,且切实可行,校园电视台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与能力的实践舞台。 三、“小强热线”法――说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向公众传递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收看新闻节目,比如“小强热线”“师爷说新闻”“1818黄金眼”等等。因为节目中有大众所关心的话题,并能了解一些身边最新的生活动态和一些奇闻乐事。将这样的体裁,通过学生的编排和创造,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主题活动中。 在制作学校科技节节目时,我模仿“小强热线”的做法,先让学生自己推选一位队员来做新闻主持。结果,大家一致推选一位叫丁晨可的队员来做节目主持人,并将节目取名为“小丁热线”。丁晨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编排报道了一则《城北小学“体验科学 快乐成长”活动在城市广场火热上演》的新闻。报道结合了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与解说同时进行展播,并且现场采访了参加活动的同学,手持话筒的小丁俨然一位电视台主持人的形象。节目主持人的台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临场应变的能力、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不仅仅主持人,其他参与制作和配合制作节目的同学、嘉宾、现场观众,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提升。“说新闻”活动,不但发挥了班级活动的阵地建设,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让学生在浓烈的气氛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四、“开心词典”法――考知识 每一个少先队员都是好胜的,赛一赛、比一比对他们来讲都特别感兴趣。如今这样的电视节目也层出不穷,“开心词典”“超级大赢家”“超级辨变辨”等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小学生喜欢挑战,喜欢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因为知道有知识问答环节,学生的求胜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的一切,并不断地去主动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为求成功而努力。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还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制作学校科技节系列节目时,我们就安排了一期《科技知识知多少》的节目。学生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都认真地做了赛前准备,从各种报纸上、网上和图书室搜集有关资料,还积极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广泛的调查访问、信息收集、专业知识充电、多方研讨等活动来推陈出新,形成了一种非常激烈的学习和讨论的氛围。《科技知识知多少》节目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进取。 综上所述,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就相当于一股“东风”,为我们老师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中吸取构建活动主题的养分。将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主题活动有效整合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定主题、演节目、说新闻、考知识”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共同参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电控部分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研究了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媒体软件Flash、Photoshop、Pro/E、3D max及Director制作了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演示;动画制作;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可以促进教学观念与授课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变革,促进教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就包括教学演示动画。 为了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具体课程,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分析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一、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教学对象从年级上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从专业上分主体应是理工类的学生,此外还有少量经管、人文类的学生。 对于大一、大二的理工类学生,他们还处于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专业课几乎没有接触。 这时他们参加选修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学生科研立项及业余科技活动的好奇。对于经管、人文类的学生,他们能参加这门选修课,除了为获取毕业所需的学分外,更多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总之,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教学对象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对动手实践、参与业余科技活动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专业知识不成体系,不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及缺乏经验,又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 2.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每学期1-10周开课,上课时间为周六全天,上午理论授课,下午动手实践。根据教学计划,每次上课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并且教学模块之间衔接紧密。以电控部分为例,教学模块的设置顺序为:直流5V电源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智能小车驱动板原理与焊接、Protel电路原理图绘制、C51程序设计基础、流水彩灯控制、舵机驱动、直流电机调速等。如果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没有掌握全部的知识点,会直接影响他下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 二、制作教学演示动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4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内,理解、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并在随后的4学时内通过指导动手实践,使学生重现所有知识点,做到真正掌握。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上述目的。例如,在讲解直流5V电源制作的教学模块中,如果单纯依靠电路原理图,虽然可以使学生理解每部分电路的基本功能,但很难对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直观的印象;而且原理图上的符号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子元器件,即使学生掌握了电路原理,但由于不熟悉元器件的特性,在电路焊接时经常无从下手。如果能在电路原理图上用元器件实物照片替代相应的符号,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电源波形的变化过程,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将文字、图片、模型及影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交互式的教学演示动画。 三、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下面以直流5V电源制作为例,简要叙述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原理背景、制作方法及演示效果。 直流5V电源制作。直流5V电源的工作原理是,交流220V市电通过9V变压器后,进入桥式整流电路,电源波形由交流变成直流;220V极性电容起到低通滤波的作用,使波形变化幅值变小;稳压芯片78L05使电源波形稳定在直流5V;瓷片电容104起到高次滤波的作用,使电源波形更加平稳。 在教学演示动画主界面上,用元器件实物图替换了原理图中的符号。在授课过程中,点击不同的元器件图片,会出现相应的文字介绍及电源波形图,按照电流的走向依次点击,可以使学生完整、形象的理解直流5V电源的产生机理。 四、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的应用 对于参加科技创新训练选修课的低年级同学,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他们理解最基本的工程概念,掌握最基本的工程方法。如果单纯借助于文字、理论公式或工程图纸,很难让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概念或方法的本质。交互式教学演示动画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对基本概念、方法做概述;然后运用教学演示动画分部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效果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印象;接下来学生可以参考演示动画及教材进行动手实践,完整地掌握一个教学模块的全部知识点。 在2010-2011年春季学期的科技创新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演示动画融入理论授课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参加课程的学生分为41个小组,最终有34个小组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做出了实际作品(程控小车),成品率达到了82.9%。 科技制作论文:科技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演示型CAI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摘要: 本文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明了CAI课件在该类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演示型CAI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最后以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之一的《生命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的内容证明CAI课件的应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CAI课件 设计制作 教学应用 效果反馈 1. 引言 以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内的综合性教育课程,其中科学知识是有形的可量化的内容,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却是寓于科学知识的传媒之中。所以教与学是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平台支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具有教学信息可重现、表现手法多样化的优点,从而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随着各高校多功能教室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了CAI教学。而CAI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课件的制作,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对教材内容把握全面而又有一定的制作技巧的教师才能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 2. 演示型CAI课件的设计制作 演示型CAI课件是教师课堂授课所用的一种多媒体课件,因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接近,而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不同于教科书和讲稿,其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一套优质课件除应遵循科学性、教学性、可操作性、简约性、艺术性等原则外,还应具有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操作简单直观,便于日常维护与修改的特性。 心理学家Trechler对感官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而获得的知识分别占知识总量的83%、11%、3.5%、1.5%、1.0%。这表明,各种感官都与知识的获得相关联,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单用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听觉和视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这充分说明了视觉和听觉对学习的重要性。演示型CAI课件教学能兼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看课加听课,这种形象、生动、自然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还达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知识。 2.1 课件制作所用软件的选择 用于演示型CAI课件的制作可以基于多种软件,如Word、Authorware、PowerPoint。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 Word简单易做,文字信息及图像信息都能很好地展现,特别是“显示比例”调节功能,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屏幕上字符的大小并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但对于某些科技知识,如生命科学的微观内容的动态画面无法实现,复杂的实验过程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程序无法演绎。 Authorware做出来的课件虽然具有交互性,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不能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及强调重点,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PowerPoint是一种专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利用PowerPoint,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各种文字,绘制图形,加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且随时可以进行修改。上课时,教师只需轻点鼠标,就可播放出预先制作好的一幅幅精美的文字和画面,并能通过设定链接按钮进行调选所需要的文档文件、动画文件、视频文件进行播放。 基于以面授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于100人的综合教学班,PowerPoint是制作演示型教学课件的最佳软件。 2.2 课件内容的收集 通过对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选定及内容把握,在制定了教学大纲及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已有讲稿,界定了文本内容、图片内容、动画内容及视频内容。 文本是课件中不可缺少的构件。包括讲稿中的各标题、知识性概念、定义及必要的解释性内容,如引导性解释、图片的简要说明等。在选择文本内容时考虑到很多学生喜欢满片记笔记,这必将影响听课效果,因此尽量显示少量清晰的文本,做到选择词汇准确、简明扼要、易产生联想。 图片是构成多媒体课件的可视元素。静态图片是课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来源有利用平板彩色扫描仪将所需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中或从网上搜索。 动画是多媒体中一种重要的图像表示法,它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生理现象,快速播放一系列连续图片,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收集过程是将静态图片进行分解,压缩成后缀为JPG的图像文件存储后备制作时调用。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可将静态图片进行分解,再按有序的步骤及路径随鼠标的点击而出现。 视频是CAI课件的辅助元素,选择与教学相关的科学教育影片中的某些片段穿插在知识点中播放,不仅可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还可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知识。利用Windows Movie Maker将与教学相关的科学教育影片中的特定内容进行剪辑制作后保存,即可成为小影片供制作时链接。 2.3 CAI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课件来自于成功的设计,每一堂课都应有核心的内容。如何针对核心内容设计出具有创意而又新颖的教学课件,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意图的根本,也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同时也能说明教师对该堂课在认识上、理解上所独具的特色。例如课程之一的《生命科学》的课件制作。该门课所选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书系中的《生物工程与生命》,该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是向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最先进和发展最迅猛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支撑这些技术的基础理论。鉴于科技知识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不论新旧总是不断地被进行着验证、修改,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扩展。但根据课程的性质,该课程只设置了36课时,这就要求课件制作时不仅要解决生命科学领域晦涩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生命奥秘的微观领域不可视的问题,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实验过程,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原理在课堂中的展现等,还应解决课时与信息量之间不成正比的矛盾。 2.3.1 统一背景的制作 PowerPoint虽有自带的设计模板可作为背景,但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我们自制了各章的统一背景。制作方法是首先选择适宜的图片(均是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细胞、人体身份的认证、DNA结构的确立等),然后新建空白演示文稿,单击菜单栏的插入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图片/来自文件,然后在给出的对话框中查找并选择预先保存的图片。将插入的图片放大到与幻灯片版面等大,打开图片编辑器,单击颜色选项,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冲蚀,即可将图片设置成半透明状。接着在图片的上下各绘制一长条矩形做边框,并为边框选择合适的颜色。上边框的宽度略大,添加上章节的名称。最后将上下边框及图片一起选中,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组合,则一张背景图片即制作成功,将其予以保存以便调用。 2.3.2 投影内容的组织及编排 投影内容组织得好,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讲课思路,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选取和组织投影内容时,可以按以下几点做: 2.3.2.1 简明扼要。 CAI教学课件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一个由丰富、准确的科学内容和鲜明完整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作品。因此应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讲授要点,使投影的内容简单明了,主次分明。 2.3.2.2 合理的页面设计。 良好的页面设计对激发学生使用课件的积极性和有效地与计算机交换信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字颜色与背景的匹配应合理。鉴于多媒体教学投影所用的都是白色幕布,文字投影到屏幕上时其对比度比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要差很多,并且计算机产生的字符属点阵型字符,经投影放大以后字符的清晰度又进一步打折扣,因此字体颜色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投影效果。视觉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研究告诉我们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因为互补色可建立完美的色彩视觉平衡。根据课件背景的色系较浅,字体颜色宜选深色的红、蓝、黑、绿。在文字的字型选择方面我们兼顾了视觉效果和美感,大标题用楷体,正文用宋体,字号选择注意教室后排学生的视觉。鉴于多功能教室的投影屏幕的规格根据教室的大小分别是120英寸(60人)、150英寸(120人)、180英寸(多于240人),经反复对比,根据不同字型、字号在投影屏幕上放大的情况,以后排学生正常视力为标准,选择了幻灯片上标题字为32号(小标题为宋体时)或36号(大标题为楷体时),正文选28号字。 在内容的排列方式上,为了突出重点,把教学内容放在屏幕最显著的位置,但由于在投影过程中难以做到常规教学中的“逐字”展示,而过多的暴露往往会造成学生先入为主的感觉,不利于他们积极地思考,因此屏幕信息的出现是一次操作(单击鼠标左键)呈现一个信息,讲解完毕再进行下一次的操作。对于某些特殊操作步骤则给出有关下一步操作的指示信息,例如:在按钮上注写必要的文字予以说明作用,对于有些超链接则直接选中文本,利用字体颜色的改变加下划线提示超链接操作。 2.3.2.3 使用插图、动画及视频有明确的目的。 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只有当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时,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由于感官与学习的关系中,通过视觉而获得的知识是83%,因此适时地插入与教学内容匹配的图片、动画及视频并配以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的解说,就可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掌握科技知识。 动画是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制作的。虽然这种动画显得呆板,但可以随着讲解分步实现,这对于大学的教学是一种良好的尝试。方法是在幻灯片中插入扫描后经处理、分解及保存的图片,根据需要对图片进行适当的缩放,选择透明背景,再利用PowerPoint 2003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选择进入方式为“出现”及动作路径为“直线"或者“曲线”,并将其定义为“从上一项开始”即可实现。一个完整的动画过程少则4―5个图片,多则十多个图片,因此这对制作过程的细心和耐心也是一个考验,而这种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素材。 3. CAI课件教学应用及效果反馈 3.1 教学过程的应用 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来看,传统的讲解加板书的推理论证过程,才是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详细分析、仔细推导的过程,应该通过使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在大屏幕上现场进行演绎。而生命科学教学中需要详细分析、仔细推导的内容不适宜现场演绎,虽然在制作过程中已表现在幻灯片上,但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可充分利用PowerPoint放映中指针转换功能,对需重点阐述的内容将指针换成画笔,一边讲解一边在投影屏幕上的重点内容处作记号。 3.2 教学效果反馈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清晰规范精练的文字对学生造成了多种感观刺激,不仅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力,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某些理论的解释画面经历了静态画面、动态画面及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板演。为了对比三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蛋白质合成”,来进行教学后的效果反馈(见下表)。 分析: ①所用时间:传统教学用时最长,因为除了必要的板书,还需边讲解边画出翻译元素及过程。静态画面用时较少,是因为省略了板书及绘画过程,但为了使学生的视线、思路跟上讲解速度,每一过程间有一定的停顿。动态画面用时最少,是因为文字和图形随着鼠标的单击操作、教师的清晰讲解而适时出现。 ②课后思考题的正确率:静态和动态的媒体教学相差不多,但与传统教学相比相差最大的是对三种RNA的认识,原因在于直观表象胜于口授,对于指出教材P135所述翻译的错处,动态与静态表现出差异较大,原因是人的视觉暂留生理现象与看课加听课的效应综合的结果。 4. 结语 CAI课件的应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才能制作出适应课堂教学的精品课件。但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意教学方法,当不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科技制作论文:浅议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画笔制作工艺的改造 摘要:画笔在欧美有着广大的市场,学生自小学开始就普遍使用,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更多的人一直保持着绘画的爱好和习惯。国外市场对画笔的需求量很大。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是画笔制造大国,出口量占世界总销量2/3以上。但作为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画笔制作的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达到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工艺;画笔制作 中国的画笔制造行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品种产量大幅增长,以及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中国生产的画笔类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市场,还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客观的分析,就目前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制笔大国也仅就制笔生产的数量而言。2008年中国出口各类画笔12.17亿支,出口创汇仅7 615万美元,平均每支笔的出口价仅为0.063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画笔类产品档次低到何等程度。中国出口这么多的画笔类产品,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一只响当当的中国制笔品牌,因此,改造中国的传统的画笔制造业及其生产工艺已迫在眉睫。 一、画笔及其制作工艺简介 画笔是一种专用绘画工具,一般笔杆多为木制,笔毛为猪鬃,也有少数狼毫和化纤的。得心应手的画笔,能给艺术家的工作带来情趣,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绘画艺术以及家庭主妇和各类艺术爱好者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一)画笔形状及功能 1.圆形画笔:最古老的一种画笔。它有一个钝的笔尖,可用来制造较圆润柔和的笔触;小号圆形画笔可用来勾线,侧锋使用能出现大面积的模糊的色晕,也可用于点彩技法。 2.平头画笔:扁身平头画笔直到19世纪才出现。用于制造宽阔、拖扫式的笔触;可用平头侧边画出粗糙的线条;转动笔身进行拖扫式用笔,可出现粗细不均的笔触。 3.榛形画笔:扁身圆头,又叫“猫舌笔”。兼有圆头、扁平两种画笔的特性,但难以控制。在表现曲线状的笔触时,它是一种更优雅、更流畅的画笔。 4.扇形画笔:属于新型特制画笔,笔毛稀疏,呈扁平的扇状。用于湿画法中的轻扫与刷,或柔化过于分明的轮廓。喜欢薄画法的画家常使用这种画笔。使用扇形笔揉色时,必须保持清洁,否则会妨碍它的灵巧性。 (二)画笔型号与材质 画笔型号与用途的关系最为明确。大型号画笔通常用于制作大笔触肌理和铺大色块,而小型号画笔通常用来画细线与色点。鬃毛等硬质画笔大小型号齐全,貂毛等软质画笔一般没有大号笔,而扇形画笔(多为鬃毛或人造毛)则没有小号的。 1.鬃毛画笔:多为猪鬃,弹性强、结实、有强度。着色时常会留下鬃毛印痕,能挑起浓稠的颜料。可搓、擦、刷,一般不会出现笔毛粘在一起的现象。多用于厚实的有笔触肌理的画法。 2.貂毛或獾毛画笔:属于高级画笔,软硬适中,着色时较柔和、均匀,没有笔触痕迹,适于画面的细部刻画。松鼠毛、猴子毛画笔也属于软毛画笔。 3.牛毛和骆驼毛画笔:属于软毛画笔,多用于罩色。 4.人造毛画笔:具有貂毛、獾毛等高级画笔特性。人造毛可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画笔,这种笔既能柔和局部颜色,又能进行细部刻画。但它不能放入水中浸泡,其毛在水中易变形。 除上述产品而外,通常所说的画笔还包括下列两种型号:(1)板刷:特别适宜画大幅画,有时小板刷可替代大号画笔使用。板刷另外一个作用是给干透的画面上光。(2)绘画滚子:用来铺开颜色和创造质感。使用绘画滚子从刚画过的地方轻轻滚过可以将笔触压平,并使颜色扩散开来,产生其他绘画工具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画笔制作工艺 画笔通常由笔头、笔管和笔杆三部分组成,其制作过程中首先三部分各自独立完成,然后将成型的笔头装进笔管(并由特殊胶水粘牢),最后将它们与笔杆配套,完成整枝笔的组装。 由此可见,画笔制作工艺的要点首先在于对于各种毛色的笔头处理,其次在于对包括铜材、铝材以及塑料材质的笔管加工,最后是木杆、塑料杆以及有机杆等笔杆的表面处理。 1.传统的笔头处理方法纯粹沿袭国画及书法中毛笔的制作工艺:即首先将各种笔毛在水中浸泡,漂洗后再进行梳理,清除浮毛、杂毛,然后开始手工分毛,根据型号大小分出均等数量的笔毛,用细绳或细线扎好,等待装入笔管。 2.笔管的表面处理工艺相对复杂一些:铜质材料通常需要电镀,使其表面发亮,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对于铝质材料而言,仅仅将表面抛光打磨,进行简单的表面氧化处理就可以达到效果了。 3.笔杆的表面处理工艺相对较为烦琐而复杂,也最耗费人工:首先要打磨木质笔杆,使其表面平滑,然后手工打底即上1~2道底色,然后要根据需要在上5~8道面色,要求更高的还要再罩上一层光油,以达到晶莹剔透的艺术效果。 由于上述工艺基本依赖手工操作,除了生产能力的局限性和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就是很难保证产品工艺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因此,要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画笔生产制造大国,能够真正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画笔制造工艺方面花大力气,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文化传统产业。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画笔制造工艺的主要内容 技术工艺,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是否能不断领先于竞争者的重要指标依据。随着中国画笔市场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了解国内外画笔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动向、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及趋势对于企业提升产品技术规格,提高市场竞争力十分关键。 (一)笔头处理方面 用化学浸染法取代纯净水漂洗法。传统的漂洗需要相当长时间,而且未必能够洗净笔毛中的杂质。国外技术人员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和调查实验,发现在水中添加某些化学成分不仅可以加速漂洗时间,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清除杂质和污垢。运用这一工艺处理后的笔毛,爽滑平整,甚至可以免掉原先必不可少的手工梳理一道工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尤其是对高档猪鬃笔毛的处理,在经过高温蒸煮并使用特殊化学溶剂浸泡后,笔毛会自然收缩成环状(即所谓Interlocked),不仅吸墨性能增加,更可以在若干次反复使用后仍然保持收拢的峰型。可以断定,这一技术在画笔行业的普遍运用和推广,必将大大提升中国画笔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并提升中国整体行业的实力和形象。 (二)笔管处理方面 中国笔类产品的表面处理水平明显不及国外。画笔制笔行业的电镀大多采用传统的陈旧工艺,镀层质量不能保证。目前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电镀工艺,如脉冲电镀、高速电镀、复合电镀、震动电镀等,这些高新技术都可引入中国画笔制笔业的表面处理。 针对铜管表面电镀工艺而言,目前国际上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镀行业。应用计算机与近代分析技术结合,对电镀工艺进行控制。除电镀时间、镀液温度外,还对镀液的PH值、金属离子浓度,添加剂的消耗速度进行测定、调整和维护,使工艺能控制在最佳状态,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目前国际上激光技术在电镀中也得到了采用。利用激光能影响镀层结构,使晶粒细化,改善镀层质量,采用计算机控制激光束运动轨迹,还可以得到预期的复杂几何图形,不采用屏蔽便可进行选择性电镀。我们画笔制笔行业也可将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应用于制笔电镀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制笔的电镀质量。 针对铝管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国外已研制成功不锈钢着色工艺。采用化学着色法、电化学着色法、高温氟化法、有机物涂复法,气相裂解法以及离子沉积法等工艺在不锈钢表面进行着色。此项技术也可引人我们画笔制造行业,以提高笔类产品的表面处理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金属漆涂复于铜质或铝质笔管的表面,以提高产品表面的光洁光亮度,从而达到提升产品档次的目的。 (三)笔杆表面处理方面 中国木杆的制造历史已近八十年。如今中国木质笔杆的年产量是全球之最,笔杆的品质处于世界的中游,尤其是笔杆的外观(涂料的涂布与表观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国际名牌油画笔外观铮光发亮,看似塑料涂层,中国的笔类产品外观短期内光泽度和丰满度等尚可,但数月后失光产生了,笔的外观再也没有原先的光亮与丰满。为提高画笔木杆外观的光泽与丰满,防止失光的产生,应当从笔杆油漆、涂料等方面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 1.封闭漆:木材均含有一定量的水分,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它能吸收与挥发水分。虽然画笔木杆的木材经过变性处理及杆面涂布油漆,但木材的吐纳水分的本能未消失。画笔制造工艺规定笔杆制成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涂上油漆,不然就要产生质量问题。虽然笔杆已涂了油漆,由于现行笔杆底漆(配方与材料)的封闭不严密,随着水分的吐纳,木质纤维收缩,表面缝隙加大,漆膜随缝隙下陷而下陷,漆膜下陷之后导致表面不平整。因而表现出光泽下降,丰满度下降,所以应当选择一种分子量大、收缩率小、封闭性好而且抗水分渗透更好的树脂,这样就在基础上防止了木质画笔笔杆的光泽和丰满度下降。 2.底漆:底漆一般都是填充料量比较多的一类油漆,它的作用,一方面提高漆膜的丰满度,使木质的表面空隙部分得到填补,另一方面增加漆膜的厚度,提高表面的平整度,减少面漆的次数。底漆的颜填料也要求有一定的细度标准,只有当颜填料的表面积达到一定数值,才能降低油漆实干后漆膜表面的收缩量,从而保证笔杆表面的平整度。 3.面漆:面漆在木杆油画笔表面涂装中是关键的材料,面漆既为木杆油画笔五彩缤纷的颜色,又给使用者提供一种美的享受,为此对面漆提出如下要求:(1)面漆中所采用的树脂互相之间要有很好的相溶性,而且配方中所选择的溶剂要做到两个平衡:溶剂的溶解平衡和挥发平衡,这样才能降低漆膜实干时的收缩率,保证漆膜表面的平滑度。(2)面漆中所采用的颜料一定要研磨到一定的细度标准,而且要得到一个颜料颗粒分散稳定的体系(储存时的稳定性与涂布时的施工性)。如果颜料颗粒分散不稳定,随着时间的增加,颜料颗粒会出现返粗现象,这样就破坏了涂料的施工性能及笔杆表面的平滑程度,直接导致光泽的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漆膜表面用光漆罩光,一般仍不能弥补光泽度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浮色发花现象。(3)面漆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填充料,因为填充料对油漆有一定的消光作用(它在油漆中仅仅起到降低成本作用),这样虽然面漆中的成膜物质增加了,但漆膜表面的光泽度有一定的损失。 4.光漆:光漆在木杆画笔中是决定外观最重要的涂料,它一方面为笔杆表面提供光亮如镜的漆膜,另一方面为漆膜提供一定的硬度。光漆的耐磨程度和抗划伤性能,同时亦是影响光泽的几多因素,光漆的光泽度与笔杆漆面的平整度有关,更与漆膜分子的结构性质有关。为此必须对光漆提出如下几个要求:(1)光漆中所采用树脂互相之间要有很好的相溶性,而且能为漆膜提供一定的硬度和透光度。(2)光漆中所采用的溶剂要做到两个平衡:即溶解平衡和挥发平衡,使所采用的树脂均处于溶解的稳定状态,而且在溶剂的挥发过程中,溶剂的混合物始终使树脂处于溶解的稳定体系,直至最后溶剂挥发完时各种树脂均能平稳地流平。这样才能保证光漆从湿漆膜到干膜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状态,而不因为光漆中某种树脂析出而导致漆膜的光泽下降。 (3)选择合适的助剂来增加光漆漆膜的手感,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上光以后的其他工艺,特别是不影响漆膜的重涂性。 5.针对其他材质的笔杆如塑料杆、有机杆等,可以采用自动喷涂及烫塑、印花等工艺,增强其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尤其是目前已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流水线喷涂工艺,借鉴到画笔笔杆表面工艺处理方面来,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能够极大地节约工人手工劳动时间,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油画笔制造工艺的主要举措 1. 2010年9月中央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以创新思维带动文化企业的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也是油画笔制造行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主席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画笔制造产业,必须提高创新意识,提高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要用世界眼光调整和改变思维方式,审时度势,提高创新本领,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全球化的重要竞争手段。为此,各制造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必须保证将年销售收人的3%~5%用于科技创新,并不断提高这个投入的比例。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关键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画笔制造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很严重。要在行业内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气氛。要千方百计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机制的力度,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从而促进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大力引进外行业甚至国外的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画笔制造行业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3.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不断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融人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升温,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利用显得十分重要。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决定企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将决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争取主动,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实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地从国外、从其他行业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画笔制造产业,给制笔产业以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科技制作论文:让课外科技小制作在“变”中闪光 当前我国中学基础教育战线上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这种课改在很多方面就犹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意味着处于新课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和调整,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要做到这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于课改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有一种捕捉灵感的思考习惯,哪怕是平时的一个现象、一个物体或书本中的一段话都可能是触发思维灵感的火花。例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外国的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看完后,我被这个看上去似乎是为了引人发笑而开设的娱乐节目深深地触动了。联想到我校课题组在中期评估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猛然有一种豁然开朗、思维突变的感觉。 一、思想上的“变” 分析国外《超级变!变!变》节目中凸显的先进理念――做一名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学习者。 1.这种节目的出发点就渗透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参赛节目不一定要有多少深厚的科技知识,只要能够选用自己身边的材料以最少的成本完成一个任务的演变过程,它可以是一个物体的演变或一个现象的展示,也可以是一个有创新的科技小制作,不管科学成分的多少或档次的高低,只要能让评委和观众在“变”中觉得眼前一亮,就都能顺利过关,甚至可以得到高分。 2.节目的评价目标上也体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在整个节目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有表演者的激情参与,没有失败的沮丧,没有扫兴的冷场,更没有不文明的举动。在表演台上是表演者努力、尽心、放开的展示,而且时不时地在主持人富有幽默感的激励和赞扬语句中掀起一浪浪高潮;在台下,我们看到的是穿着平易近人甚至令人发笑的,但绝对没有板着脸令人胆战心惊的评委。他们同样不时用一些鼓励性举动和肯定评价伴随着身后观众阵阵的笑语和如雷的掌声中送给台上努力的表演者,让他们自然而真实地了解自己设计的节目有多大价值。 3.该节目真正做到了面对全体公民:其广泛程度令人吃惊,在参与的表演者中,既有富有创造精神的主流年轻人,又有很多热情且极为投入的儿童,甚至有老态龙钟但热情不减的老人,这不仅体现了这种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且展示了老一代与新一代在创新理念上的传承和发展。 4.参与者的团体协作精神让人敬佩:在参赛的节目中,既有一个人的创新火花,又有两、三个人的小配合,甚至有七八个人的共同表演。表演分工和难度存在很大差异,但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参与者们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性与团体合作性让人吃惊。在表演中不管你处于哪个环节,有可能是观众关注的,也有可能是观察始终都不能看清脸的配角,但他们从不在乎角色的重要程度,也不在乎观众是否关注自己,他们只在乎团体的参赛节目能否获得成功,这种团体合作精神正是新课改中的一种努力目标。 二、行动上的“变” 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困惑,调整研究理念和方式――做一名思考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者。 反思这些《超级变!变!变》中的先进理念,我想到了我校研究课题《课外科技小制作与创新教学》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困惑,终于得到了解决: 1.在活动目的上要“变”:活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培养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主,活动中的科技小制作作品档次和科学知识成分如何是次要的,我们要倡导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得到主动发展。在活动中要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乃至终身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准备器材、应用相关知识真正自主设计蓝图、动手创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学知识走向用知识,从全盘接受老师、书本的理论到用实践验证这些理论并这些理论为基础走向创新的殿堂。 2.在培养目标上要“变”:对于将在中国土地上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来说,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基本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在活动中必须集中力量认真地加以培养,否则活动的实施就与新课改总的三维目标相悖。 3.在活动方式上要“变”:课外物理科技小制作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结合,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但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听科普讲座、看科普电影、写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的形式辅助小科技小制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还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减负”后不至于无所事事,从而真正达到了“减负”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评价内容上要“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程度,如用小科技小制作展、小科技小制作论文评选、创新奖、学习奖、科技奖、合作奖、进步奖等评价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方方面面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物理课外小科技小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意参加的第二课堂。 科技制作论文: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上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 【摘 要】 在小学生的所有学习课程中,科学课是一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科学课的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求知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兴趣选择。在小学的科技课上开展科技制作的小活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决定了知识最后产生的效用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在开展科技制作的活动时,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技课上开展有效的科技制作小活动,来进行具体的措施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科技小制作;活动开展;策略方法 小学的科技小制作指的是,教师结合课程的一些科学知识与内容,来对里面的某一个科学制作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和实践;或者,教师给定一个课外的主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来进行自主的科技学习和探索。在传统的小学科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往往很少让小学生来进行单独的动手操作,而是自顾自的将一个实验的过程或者制作的方法和学生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演示,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提起对科技制作的兴趣,更加不易从小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许多的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把握整个活动的全局动态,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而整个课堂的大部分的主权需要教师来交还给学生。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在自己课堂上实施的科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类小活动时的方法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实践类的小活动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一定要放在所有教学策略的第一位。兴趣是帮助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一个坚实基础,人们可通过培养自己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性喜欢丰富多彩的东西,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理论的兴趣相对较低。不仅如此,他们处于低年龄段,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展小活动以前,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活动,巧妙地设计游戏的流程,就能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科学制作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习雨衣裙子的制作时,在正式开展科技制作的环节时,我会先将自己提前制作的科技作品给学生进行展示和使用。雨衣裙子是一种简便式的雨衣制作,针对在日常的雨衣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雨衣的裙边被雨水黏住裤边从而打湿裤脚和鞋子的现象,我们会在雨衣的裙边加一圈泡沫的裙边,从而撑起整个裙摆,防止出现这个情况。我在课堂上演示了这个具体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后来的制作过程都能处在一种十分积极、主动的状态下。 二、创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针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出现的课堂单一性的问题,我们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出发,创建一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即将在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的同时,还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关于这个课堂模式的创建,教师主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以及与教学科目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情境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明确告诉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重点是什么。然而具体的情境导入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内容去进行设计安排,在小学的科学小制作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情景的导入使得课堂的教学环节得以轻松、自然地进行下去,易于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三、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法 分组学习合作法是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分配,也是在开展科技小活动时的一个不错的课堂组织方式。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群体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内由组长和组员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要承担的任务。例如,我教一些简易的科学模型制作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分组学习合作法。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法,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平衡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水平,而且让整个教学的气氛达到一个不错的顶点,学生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把控好整个课堂的场面,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意见。 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充满着活力和乐趣。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地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利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中共同、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持久而稳定。也就是说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设立目标,并且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科技制作论文: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陈鹤琴老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提出了方法论。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科技活动中,小制作活动成为一项幼儿喜欢的动手活动,小朋友平时在游戏活动中就喜欢把各种盒子做成一辆汽车、一次性纸杯做成一朵菊花、卫生纸卷筒做成一个小丑娃娃……而这些活动也能使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很快发展起来,动作变得协调而灵活,从而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通过提供多种材料、多种形式的小制作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有效地“导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动手活动中去,感受科技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主动参与科技小制作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导入环节中,教师显得非常的平淡,幼儿就会觉得整节课活动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从而失去了兴趣,导致幼儿不愿主动去学习去动手。 如我们可以设置情境导入科技小制作活动。在开展大班科技活动《魔盒》时,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思考:为什么老师的魔盒能成功放在桌边?让幼儿也产生制作这样一个魔盒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动手的欲望。将枯燥、单调的科技知识蕴含在情境中,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技知识的熏陶,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再如《升降小桶》活动中,鸟宝宝掉到陷阱里了,鸟妈妈该怎样救她的宝宝呢?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让幼儿想各种可行的办法,从而引出幼儿对升降小桶的兴趣,尝试去动手制作它。 除了以上这种方式之外,还可以有提供合理的材料导入活动、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导入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和创设适当的环境导入活动等。只有导入环节设计得生动、巧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合理的材料,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的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摆弄任何东西,而小制作活动正好能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科技区中投放不同层次水平的材料。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自选材料来进行科技小制作活动。 例如:在科技小制作活动“瓶盖溜溜球”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制作完成,自己拧螺丝,自己打结等,那么在科技角内,他就可根据溜溜球的特点选择其他制作“溜溜球”的材料,进一步巩固制作技能。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以选择半成品进行制作,如为他们打好结的绳子等,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技能也慢慢有所提高。当幼儿拿着自己做成功的溜溜球互相欣赏、玩耍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制作活动,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观念 科技小制作活动主要树立一下自己动手制作的观念。激发幼儿自己制作的欲望。在活动中。如果教师看到了幼儿有了一点点的进步的时候,就需要及时表扬。让幼儿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幼儿就会非常有信心。推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小制作活动中,幼儿也需要老师的热情鼓励与积极参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讲到孩子心理特点时也指出“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可见鼓励的作用对幼儿有多么重要。当幼儿在制作完一个作品后,内心一定是非常开心的,他希望与老师、同伴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称赞。此时,如果教师用否定、嘲笑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的时候,幼儿一定会失去信心,会非常伤心,而反之,如果教师用鼓励的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的话,那幼儿一定会在这样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做到想做,从不敢做到敢做。 四、一日活动,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技活动中,幼儿时常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技能。如:我们时常会让幼儿进行撕纸、剪纸的活动,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由于刚接触剪刀,他们都非常想剪好,可是越是心急,孩子们就越是剪得不好,一条直直的线被他们剪得歪七扭八的,但是,我并没有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提醒他们:“小心一点,当心别剪到手哦。”甚至我会手把手教他们。这样慢慢练习了之后,幼儿的剪纸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一条直直的线也基本都能剪出来了。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还会使用到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让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制作技能,强化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科技角中,我们也提供了各种工具,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去尝试、去发现,在不自觉中就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动手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提高的,我相信,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幼儿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 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科技制作论文: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手段也逐渐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所谓的电教手段,意即电化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利用电化媒体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方式包括:电子计算机、投影、电影、幻灯、录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高幼儿在科技制作小活动中的创新探究能力,是值得提倡并加以推广的。 一、电教手段在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教学案例一:自制传声筒 1.创设情境,成功导入 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幼儿教学亦不例外。幼儿园科技制作小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来为幼儿创设情境,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导入。就“自制传声筒”的科技制作教学活动而言,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传声筒,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好看吗,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幼儿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做出回答。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两个人利用传声筒传声的动态画面,并配备相应的声音信息,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传声筒呢?”这时,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会给教师一个肯定的回答,教师的导入目的也达到了。 2.分组合作,情境化教学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两个人一组来完成这次的小科技制作。首先,材料展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投影为学生展示制作材料:线、两个纸杯、一个起子,并把材料发到每一组学生的手中。其次,播放录音。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制作方法的文字信息:①用起子在杯底钻一个小孔;②拿出线,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打上死结。为了加深幼儿对制作方法的记忆,教师要利用声、文结合的方式,把制作方法用录音的形式让幼儿再听一遍。接着,合作实践。传声筒制作成功后,教师把传声筒的玩法用影视动画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并适当进行解说:两人分别拿着一个纸杯,一人把耳朵对着传声筒,一人对着传声筒说话。然后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科技小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并作一定程度的总结。 教学案例二:会变色的花 1.视频导入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小实验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一定的科学小知识。在此之前,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把幼儿的思维引入到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就“会变色的花”这个科学小实验活动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动态视频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入。视频中要呈现以下画面:两朵浅颜色的花,向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一定的液体,接着,注入液体的那瓶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播放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在旁边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说。视频播完后,教师要问学生:“两朵一样的花,为什么其中一朵花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幼儿会根据自己所见,回答:“因为其中一个花瓶中注入了水?”教师接着问:“什么水这么神奇呢,能使花的颜色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幼儿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教师也成功实现了知识内容的导入。 2.实践教学 “会变色的花”是一项科学实验活动,幼儿自然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项实验教学活动中,首先,材料展示。教师利用计算机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图像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两朵浅颜色带茎的花,两个同样的透明瓶,蓝墨水。幼儿在对材料进行识别后,教师把相应的材料发到幼儿手中。其次,展示操作方式。对实验操作方式的展示可以先通过文字信息的展示:①注水。在两个瓶中注入相同量的水,但是其中一个瓶中要滴入几滴蓝墨水;②观察。把两朵花分别放进瓶中,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观察花的颜色变化;③记录。指导幼儿对花的茎以及花朵颜色变化作好相应的记录。但是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需要把其中的文字信息利用录音的方式传达给幼儿,并且教师要对此作一定程度的解说。 3.实验总结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让幼儿对花朵的茎以及花朵的颜色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接下来教师就要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并作一定的汇总,把汇总的结果用视频展示的方式呈现给幼儿。并利用图文声像结合的方式把科学小知识传授给幼儿:播放花朵颜色变化的实验操作画面,配有相应操作方式的录音。然后用声音传达的方式为幼儿展示这次的科学实验知识:茎对植物来说,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维持植物生命的作用,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茎可以由下而上把根中的水分输送给植物的各部分。实验中花朵颜色的变化就是因为花的茎把蓝墨水输送到了植物的各个部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其他植物进行验证,比如说用香菜、芹菜等植物代替花朵来做实验。 二、总结 总的来说,就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而言,科技小制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思维,同时,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电教手段的利用在吸引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幼儿带来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西湾幼儿园 江苏 】 科技制作论文: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运用中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教育从儿童抓起,是“科教兴国”国策在学前教育落实的体现。近年来,我园以“科技”为特色,围绕着“两小科技活动”制订了一系列具有我园特色的课程,以大班年龄段幼儿为主体,以科技小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幼儿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在使用各种流程图中,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参与,老师也不断地尝试,探索出多种适合幼儿年龄的可观察、利操作的流程图,有效地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科技,从科技走向社会”的宗旨。 一、流程图在科技小制作中运用的意义 1.丰富学习内容 在科技活动中加入流程图,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又能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科技小制作不一定强制是课程中知识的活动,只要幼儿的知识层次与能力层次允许,都可让幼儿更多地利用流程图有效地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综合素质。 2.增强学习能力 依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园外,使幼儿离开幼儿园后还能继续学习和探究,这样一堂活动完成并不代表就结束了,也应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采用看流程图、设计流程图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探索,记录下来与同伴一同分享。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是一位旁观者,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促使幼儿来涉猎更广阔的科学领域知识。 二、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重要作用 科技小制作的魅力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让幼儿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完成既定任务,解决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形式多样的流程图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多样化流程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幼儿科技活动中,由于每个活动内容科学原理不同,就需选择合适的流程图来开展有效地活动。比如:大班科技活动“空中缆车”,制作步骤比较简单,这时就可运用照片流程图,形象地展示,依次串联排序,让幼儿观察,他们就能看着照片来制作缆车了。但大班科技活动“会自动行驶的小船”,如果单用照片流程图来展示,最后一环节,教幼儿旋转螺栓不清楚,这时拍个螺栓旋转的视频加入流程图中,这样更有利幼儿自主地进行活动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科技活动。 2.巧妙运用流程图,激发幼儿自主探索 在开设活动前,老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身处地为幼儿设想,使流程图的环节明了化,这样的流程图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快乐地进行轻松操作活动。另外,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老师增加一些自编的操作儿歌,比如:大班科技活动“拉拉乐”中,“小小线儿洞里钻,钻过一个又一个,两个头儿打个结”――老师自编的形象儿歌让幼儿轻松学会制作拉拉乐的基本技能,通过形象语言来完成钻洞、打结环节,让幼儿在轻松自主中习得科技操作技能,获得了小制作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制作教学方式,也更受到幼儿的欢迎,激发幼儿去探索。 三、多样化流程图种类的好处 在科技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流程图的种类上,分为照片、视频、实物的科技小制作流程图。这些不同形式种类的流程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在小制作模型的制作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通过看流程图或是设计流程图来开展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到流程图给科技活动带来的方便,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多样化流程图使探究活动富有多样性、智慧性和创造性,幼儿探究的自主性、创造性也随之提高。幼儿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老师要让幼儿去选择探索的材料,将探究、思考与表达的过程给予幼儿,让他们自主地亲身经历、深刻感受。这样,幼儿才能设计出自己眼中的科技小制作的流程图,表达出当时年龄独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才能亲身经历、感受、体验和表达探究活动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小制作活动中。 四、完善流程图,避免小问题 在科技活动中,流程图的设计与制作中拉近了幼儿与创造设计的距离,使他们的思维分散和扩展,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艺术和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完善流程图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小问题的存在,才能使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得以有效使用。 1.在流程图的设计上,老师应考虑流程图上图片是否利于幼儿观察操作、各个图片之间比例与实际事物的比例相匹配等。让幼儿在观看实物来设计流程图,平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关注一些身边常见物品,才能设计出所用材料的样子和制作相关的步骤。 2.家庭是科学教育中一片重要的天地,老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来关注幼儿的科学行动,和幼儿一起参加科技小制作,记录流程等,有效引导他们到园内外去学科学、用科学。鼓励家长,让幼儿带着自己的成果到课堂中来,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制作流程图,老师让幼儿讲自己最困惑的,认为最难解决的,如果有幼儿不会,就请会的幼儿来帮助,鼓励幼儿合作、互相帮助,一起来解决流程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次又一次流程图在科技活动中的使用,在我们不断地完善中,这样的科技制作活动,幼儿能自己看流程图、自己为小制作来设计流程图,幼儿的主动学习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做做玩玩中,幼儿已不知不觉地开启了探索科学原理和想象的兴趣之门,更全身心投入到这样的科技教学活动中!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探讨 摘要:当前在智能化建筑施工中,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是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建设重点。基于此,文章对弱电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施工规范进行了探讨,能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各种网络通信、设备监控、节能技术在职能建筑中广泛运用。智能建筑由于具有安全、舒适、智能等优点,逐渐成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很多办公楼、政务楼、高档小区等都是遵循智能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的。 1 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弱电工程智能化设计主要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在进行弱电智能化设计时,需要遵循可靠、实用、经济、标准、可扩展等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可靠性。在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时,要保证弱电智能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可以互相独立,保证任何子系统出现故障后不会对其他的子系统造成影响,整个系统要可靠、稳定;(2)实用性。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要可以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图像、设备监控等功能,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互通和生活娱乐以外,还要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3)扩展性。考虑到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为了适应未来的使用需要。在设计时,要注意弱电智能系统的可扩展性;(4)经济性。由于弱电智能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不同的子系统又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在设计时,设计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5)标准性。在设计弱电智能化系统时,要遵循设计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日后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构成 2.1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又叫做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种灵敏度高、集成化、模块化的传输网络,主要用来进行语音和数据的传输。建筑中的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多媒体信息也是利用这个网络系统来进行传输的,综合布线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是整个建筑的神经系统,在布线时要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设计:(1)灵活性。在进行综合布线时,要注意布线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设置。部门和楼层要根据实际要求建立信息传输网络。所有需要的位置都可以连入电话机、计算机、打印机和传真机;(2)适用效果。综合布线系统除了要满足语音网络和数据网络的发展需求,还要可以适应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支持视频、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信息的传输,为建筑控制系统提供网络基础;(3)模块化。在布置线缆时,要根据线缆的性能和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对应的接口和设备都是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日后维护管理和使用都比较方便;(4)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要保证系统可以满足用户将来的使用需求,布线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2.2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又叫做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对建筑中的空调、电力、防灾、电梯、车库、给排水等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目标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监控和自动化能源管理,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设备自动化系统作为设备智能化建设的基础,如果设备自动化不能实现,就更谈不上建筑的智能化,所以,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主要使用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此系统主要由执行器和传感器、总控计算机、通信网络、直接数字控制器构成。控制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图1 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图 在设计建筑设备的监控系统时,一般使用多层次网络系统。对于一些中型系统一般使用由现场设备和管理层构成的网络系统。对于一些大型的系统一般使用现场、控制和管理三个网络控制层。对于一些小型系统,一般使用两层网络系统和单层网络系统。 2.3 安全防护系统 安全防护系统是弱电智能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安全防护系统主要由视频监控安防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访客对讲系统。一般安全防护系统主要布置在出入口、楼层周围、广场、顶层、楼层通道、管控中心、财务部门等。 3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3.1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主要将线缆设计和管道设计完成,包括设备间、进线间、弱电箱设计、电信间、数据网络、语音和线缆的设计。结合当前系统布线的发展要求,系统使用开放式的星型拓扑结构进行布线。 3.1.1 工作区的系统设计:(1)在各个公共区域布置了无线AP的接入点,系统设计时,无线覆盖主要包括了公共区域的覆盖、办公区域的覆盖。无线系统使用加密认证的方式接入;(2)公寓、住宅部分每一户都配备了多媒体智能集成配线箱。在箱中设置了电话、电视、数据功能的转换模块,并且配置了计算机网络集线器;(3)餐厅均预留了一个弱电箱,并且在各个弱电箱中设置了两个语音点和数据点,其中操作间的语音点和数据点主要用来进行语音通信以及厨房打印机进行联网打印。餐饮区的语音点和数据点主要用于收银、电子餐牌和通讯。 3.1.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水平子系统设计时使用可以支持100M带宽的非屏蔽双绞线进行布置,系统的线缆的长度都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电信间中安装的语音电缆、数据电缆、网络机柜都是利用110型配线架模块结构和非屏蔽配线架进行设计,楼板和墙中使用KBG20金属管进行布置。每一个金属管穿入两根五类线,不仅可以达到数据传输的要求,并且可以利用跳线使语音点和数据点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3.1.3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干线使用六芯OM3室内多模光纤进行数据的传输。语音干线使用二十五对电缆,六芯OM3室内的多模光纤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0m,防火等级可以达到OFNR。主干的电缆和水平桥架经过后,连入到各个楼层的电信间。进而组成一个干线系统,外线电缆数据的进线使用的光纤由运营商提供,利用光纤配线架将六芯OM3室内多模光纤转接到各个电信间的接入层中。外线电缆进行使用由电信上提供的光纤,并沿桥架进行铺设。 3.2 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自动化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层和控制层。监控室布置在建筑的空调控制室中,并利用以太网对网络控制器和中心点进行连接。布置于大楼监控设备处的数字控制器使用RS485总线连入到网络控制器上,在竖井和吊顶中敷设线缆金属管。系统使用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层设备按照TCP/I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现场设备按照BACnet标准进行传输。控制器利用控制中心和网络控制器进行信息的传输。当信息中断后,要保证各个DDC都可以独自工作。系统利用RS485接口将DDC连入到网络控制器上,所有设备系统均满足RS485的通信协议。 3.3 安全防范设计 3.3.1 报警系统的设计。项目报警系统使用总线控制结构进行设计,报警中心主要在防控中心和消防中心设计。在出现意外后系统可以及时找出报警位置,将位置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并发出报警灯光。保安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撤防、布防等操作,可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操作,并利用报警管理软件发出警报。有异常情况出现时,控制室中的显示屏会自行切换到摄像机中的画面或者报警区域,从而使监控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此外,系统可以进行报警联动录像、报警联动视频切换、报警联动云台位置预 置等。 3.3.2 视频安防系统。系统安防监控中心在消防控制室中布置,使用数模结合的方式进行安防监控。监控录像根据使用要求进行保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动。系统监控网络传输使用二级架构进行传输,视频监控点的网线均连入到交换机。交换机之间使用网线或光纤进行连接,使用以太网通信技术达到数据传输和数据备份的目的。 4 结语 在智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弱电智能化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本文重点对弱电工程智能化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构成进行介绍,并对弱电智能化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系统会逐步完善,会显著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城市弱电工程的建设与安防 摘要:随着城市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智能城市作为智能化建筑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经将我们包围,是信息时代的美好结晶。它需要根据城市未来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并结合合理的城市规划建造的。尤其智能化建筑在弱电方面的工程质量控制与建设实施是现在城市规划的焦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关键词:弱电系统 建设对策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智能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弱电工程作为智能化建筑运行和应用的标志,对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加大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研究,根据项目管理以及实施重点对工程进行重点建设。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1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分析成果,根据主承包商、业主部门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控制欲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筑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的重要支撑,工程运行开通是整项工程建设的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2弱电系统施工技术协调管理 弱电施工技术人员要对招标的需求说明和技术要求在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拿出初步方案,组织各施工单位召开协调会议,确实施工界面和交叉界面,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确实施工方案,确保各个系统协调交流推进。在系统调试前,要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制定调试大纲,并在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对实施的全过程的各项测试数据要做好记录、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智能化城市弱电工程的建设与安防 1智能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 规定了系统设备(包括主机、网关、通讯设备、DDC、控制屏等)、系统输入设备(包括各类温、湿、压力、流量、电量传感器、水流开关、等现场设备)。输出设备(包括各类风门、执行器、阀门及其执行机构等)的安装方式,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规定了该系统中DDC、新风机、空气处理机、送排风、冷、热源设备,VAV末端设备、给排水系统单体设备、(水泵、水箱、水池等)。变配电、照明设备、等单体设备的调试程序、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要求。并按照BAS系统验收标准的规定进行系统调试与验收。 2智能化建筑安全防范系统 明确了目前该系统由防盗、防入侵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管理系统、访客与报警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规定了各类入侵探测器、摄像机、云台、解码器、监视器、对讲设备、巡更信息钮(开关)、读卡机、感应线圈、机架、主控制设备(台)的安装要求、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3 智能化建筑电气线敷设与接地系统 叙述了支架安装、线槽、电线、管线、线缆(电线、电缆、光纤)敷设电源设备安装、接地系统安装施工的工艺、规范验收的标准。尤其强调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分槽、分管敷设。接地系统除特殊要求外可以共用一个接地体,但弱电系统接地干线必须与强电接地干线分开。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 三、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验收以及质量控制 1在智能化BAS监控系统中,主要规定了网关、主机、DDC、通讯设备、控制屏等系统设备和压力、温度、流量、湿度、传感器、现场设备、水流开关等系统输入设备,以及风门、阀门、执行机构、执行器等输出设备的施工规范、安装方式以及验收标准等。同时它还确定了该系统中新风机、DDC、送排风、冷热设备、末端设备、单休设备、照明设备、变配电等单体调试程序、测试方法以及要求等,通过BAS系统具体要求,对其进行验收调试。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通过掌握防盗、报警、监控、出入口、巡更管理、访客、车库、通信、报警系统组成,规范各种监视器、解码器、摄像机、探测器、读卡机、机架、感应线圈、控制台施工规范、安装标准以及验收成果等,同时对各个子系统、调试、验收的顺序、基本规范进行确定。 在智能化通讯自动化中,通过规定该系统验收、安装调试流程,对系统安装、设备调试、测试初验、交验、移交、割接、测试验收进行规定,其他系统根据验收成果,进行第二部分测试以及最终验收。在这过程中,初验和系统测试包括线路光缆、传输设备、交换机、远程模块、接入网系统、节点机、数据网、电视系统、直流电源以及结构化测试和项目初验标准。智能化办公系统根据办公模型,从而规定了相关网络测试要求。 2 现场施工需要配合土建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加大协调与组织。控制质量主要从设计、材料采购、施工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图纸方案设计。针对于整个弱电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规定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而且对于图纸中特殊图形,图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系统图、平面管线图、室外管线综合图、弱电井图等等都需要完整和合理化。(二)材料采购。所有工程的用料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采购,不可偷工减料或者减少用料要求,决不可用其他类似材料代替和更换,需保证所有用料规格。(三)工程施工。合理施工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条件,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加强施工人员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做好与工程中其他工程良好协调,做好现场监督与后期验收的规范性。 四、加强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的措施 1强化弱电工程施工的管理 智能化建筑的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施工的协调和组织对于弱电工程的施工的管理至关重要。弱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主要内容是施工的界面协调管理、进度管理、组织管理。施工的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现场的全部生产活动的文件,它能够处理主体与辅助、人与物、专业与协作、工艺与设备、维修与使用、生产与储存、供应与消耗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安排、空间布置之间的关系。施工的组织管理要合理的安排弱电工程施工期间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安装人员、调试工程师的数量以及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防止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发生,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应对安装和调试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2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施工之前,要了解智能化工程和各种设备的市场行情,对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不经济之处与设计的一方共同讨论,一起选出最优的方案,会审图纸以后要形成纪要,并且由建设、施工、设计三方签字,将其作为施工图的补充性技术文件。电话、电视、数据传输等应该分开进行预算,而且列出设备的材料清单,包括数量、品牌、单价、厂家、产地、规格等,还要弄清楚工程的报价和相关说明,在终端点必须有相应的视频、音频、图像信号、数据,且要达到有关的技术标准要求。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弱电系统的施工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重视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工艺,做好合理科学,将建筑弱电系统的质量、效能最优化,并往高标准、高技术的弱电系统技术方向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弱电工程; 管理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智能化建筑名符其实和发挥应有投资效果,本文对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弱电工程的施工工艺、规范与验收及工程质量的控制作一分析与探讨,以推进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运行。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智能化建筑弱电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化建筑弱电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 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改善措施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信息传输。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建筑弱电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5.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 1.正确分析功能上的需求以及系统的设计。设计是一个工程的灵魂是前期对于建筑需求的整体综合考虑之后的认定和预先的设计,因此对于功能的定位以及设计的标准进行正确准确的定位,围绕功能,将总体的设计中加入一些特色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具有鲜明主体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工程亮点。 2.承包商决定了一个工程的质量好坏。承包商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和业主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之后对各个子系统集中进行协调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管理,有效控制其各方面的运行状况。现在的智能系统中这样的模式较为常见。因此一个称职负责的承包商是决定弱电系统工程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承包商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以及优秀的组织能力。 3.工程要想出业绩或者是要保证投资回报就需要加强弱电工程的管理或者是维护工作,弱电工程在要弱电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化建筑之所以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因为其功能以及实用性,而要保证这个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达到预期目标就需要使得弱电工程顺利开通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建筑的投资以及回报。弱电工程的验收以及评估虽然是工程的一项验收和评估标志,但是工程的成果的取得还是需要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正确的维护的。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工程的控制与质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并且对建筑使用之后的运行与安全都有着重要支持,为网络、通信、消防、监控、避雷、电子等系统及附属设备保驾护航。当然,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弱电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方法及问题分析 【摘 要】对智能化建筑来讲,弱电布线是非常重要的一道施工工序。本文将从施工工序出发,侧重阐述工程质量中较为显著的管理问题。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具体阐述有哪些管理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布线;施工质量;方法;智能化建筑 目前智能化建筑又称为“3A”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系统(OAS)。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建筑逐渐普及并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综合布线系统是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化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所以综合布线质量好与坏,是保证建筑智能化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 综合布线有这几点鲜明的特征:一是技术性非常强;二是作业强度非常密集;三是线路种类非常多;四是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非常多。所以,实际布线时必须从系统设计、工程定位及专业布线等方面出发,对布线施工做较为全面的研究,最终确定布线的最佳策略。 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主要施工工序的注意事项 1.1 剔槽预埋施工部分 (1)阅读与施工现场密切关联的管网图,从而确定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开槽埋管。 (2)如果遇到PVC管需要弯管的时候,但PVC管口径又非常小,那么必须利用等管弹簧这种弯折方式,且实际弯曲半径必须在管径的6倍以上。 (3)预埋管路时遇到墙面隐蔽的位置,必须要让图纸上标出来的点位跟实际点位误差在15厘米以下。 (4)假如预埋管路要设置在墙面的时候,必须保证管路跟地面垂直。 (5)埋管的时候,注意用防水胶带把管口位置包裹严实,同时做好标记,以便将来找管口较为方便。 (6)假如遇到预埋终端暗盒的时候,要保证终端暗盒的高度跟水电暗盒是一样的。 1.2 穿接接线施工部分 (1)整卷线在穿线前,必须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断线;铁丝拉线时,用力均匀,防止拉断线。 (2)用白胶布在线的两端都标明楼层号和线号。 (3)假如线路是在弱电井内,那么要把线路注明线号,同时按线路类别各自缠绕。 (4)假如遇到需要用接线端子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接的线路是足够牢固的。 1.3 设备安装部分 (1)在施工之前,应对设备进行检验,设备性能应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规定。 (2)由专业技术工程师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样榜施工。 (3)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按照设备接线图接线,色标正确。 (4)所有设备应设接地端子,并良好连接到接地端子排。 (5)设备通电运行前必须仔细检查线路情况,避免线路烧坏设备。 1.4 调试初验部分 所谓调试初验特指:依据国家的具体要求以及规范文件的要求,针对子系统需要做的质量测验。测验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立刻加以修改,从而使最终的施工效果是最佳状态。 2 综合布线系统中布线技术的问题分析 2.1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和图纸交底,全面考虑综合布线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中,有可能发生信息点接线有的不够长,有的线又超长很多的现象,没有达到节约成本与足长中间无断路的目的。造成这样原因是施工不规范,没有按照施工流程来做。 图1 施工流程图 因此,现场管理人员施工前应认真做到充分调查、研究,收集与布线有关的数据,全面考虑布线的事项以及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2.2 认真做好施工物资准备环节,确保布线设备材料正确使用 施工准备是保证综合布线和连续施工的基本条件,现场准备和物资准备直接影响到综合布线施工质量。综合布线的主材、辅材要符合图纸要求。建议在布线中使用一家厂商的系列配套产品。 2.3 弱电竖井中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整体考虑设备布置 弱电竖井是电子信息系统中各种线缆的垂直通道,也是安装机柜、接线箱等设备需要的建筑空间。弱电间应布置合理,适合扩展要求。弱电竖井还应敷设接地干线,预留接地端子。为了满足消防和安防要求,弱电竖井检修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垂直与水平孔洞应封堵。 2.4 认真作好布线标记系统,建立完整安装档案 综合布线中各类跳线(包括电缆),连接正确无误后,标志要清楚整齐,标记要有十年以上保用期。对于信息点的位置及其连接、应用情况应记录制作在同一表格中,便于线缆走向查找。在布线系统安装实施过程中,必须有详细的实施档案,以记录整个工程的安装情况。详细的档案记录对于将来的排错和系统维护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 2.5 要防止互相干扰,认真分清各种接地布线 智能化建筑一般有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网络通讯设备要具有高性能与稳定运行。接地是消除公共阻抗,防止电容耦合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故弱电系统对接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各种接地系统应先自成系统,最后的共同接地点应严格设立。 2.6 智能化建筑应做好防雷工作 弱电系统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线缆从建筑物外进入建筑时,电缆和光缆的金属护套和金属件应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缆浪涌保护器(SPD)。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2.7 长距离的网络配线架连接压线打线要正确,防止打线时的常见错误 通常,连接打线有这几种错误:一是开路的错误;二是短路的错误;三是反接的错误;四是串绕的错误。开路错误具体指:压接时,因为绝缘层没有刺破,使得铜缆导体没有跟IDS端子充分接触,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通路。短路错误具体是指:线缆之间因为有环路的形成而引发错误。反接错误一般来讲包含了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是指一对线中间出现了两根线交叉的状况;第二类错误是指:跨接出现了错误。串绕错误最好用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网络的通信中,本该是线路3跟线路6配对,线路4跟线路5配对,但实际出现的是线路3跟线路4配对,线路5跟线路6又配对。当这种类型的线路错误出现了以后,网络依然是通畅的,只是实际运行起来会非常慢,同时特别容易出现网络一会儿断开一会又连上的这种状况。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智能化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智能化水平也日益提高,成为今后建筑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由于眼下的智能化建筑一般来讲都借助了多种技术,所以眼下的电气设备也就更为复杂。因此对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探究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建筑弱电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衡量弱电技术的主要依据包括: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信号传输的精确程度和可靠度等。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低电压电能。例如,进行控制建筑大楼、报警监控、消防电气控制等,都属于该方面。第二,信息信号传输。例如,有线电视信号、电脑网络和信号接收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二)、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四)、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一)、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电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二)、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 (三)、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四)、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智能建筑的发展给弱电系统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弱电系统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充分的利用好这种机遇和挑战不断的机会,掌握新技术、完善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拥有一片天地,同时也能更好的推进我国智能建筑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管理 引言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建设工程,其中涉及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一个由多门学科作为理论依据的服务系统。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主要对建筑的使用提供各方面服务,这就要求必须把整个建筑包括的界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像建筑内部的机电设备界面、信息网络界面以及建筑前后期建设施工的界面。 一、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概述 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了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我国相关人员进行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并从管理、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提高建设施工水平改善措施。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点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 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结束语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整个系统涉及多个专业,并且要求严格,这样在施工过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避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是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设单位可以就施工单位、设备材料的质量以及各分项系统的相互配合这几点下手,来提高整个系统建设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要点分析 【摘 要】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进步飞快,房地产业和建筑工程业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完善进步,逐步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各种智能弱电工程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这些智能化的弱电工程在我们身边以显性或隐性智能的方式辅助着我们的生活,领先在同行业中。在现行的国家智能化弱电工程中,配套的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制度等并不是系统规范的,仍需进一步梳理改善,因此,本文就智能化的弱电工程,谈谈安装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工程;要点;安装施工;分析 按照电力输出电压可以将电力应用分为强电与弱电,弱电工程包括: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广播及信息系统、有线电视信号以及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系统、停车场建设及管理系统、报警系统、建筑楼宇管理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弱电系统的有机整体。智能化的弱电系统可以提高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能源,有效地保护环境等。从安装施工要点分析出发,以健全的配置、保证质量的手段为要点,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安全以及有效的建筑环境。 一、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前期的要点分析 (一)施工前的总体设计: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最根本的要求是进行一个完善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总体设计来把握弱电工程的全局,在制定总计划时,需要从工程的功能需求出发,制订出能够反映出工程“亮点”、体现工程特色的设计方案。影响施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设计,设计要体现技术、施工时间、效率、组织安排以及经济问题,综合考虑建筑的特性,制定配套的运作流程,规范工程实施、推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实施。 (二)施工的承包商选择: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好坏,除了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来把握全局,一个高水平、称职负责的承包商也是工程安装施工的关键点。从多个工程施工安装的案例研究表明,一个系统的主承包商,能够总体安排对各种子系统进行协调控制、整体管理、安装施工、运作模式多样化的实施效果。选择一个负责的施工承包商以实现工程管理、施工技术、灵活统一的组织。 (三)施工人员的组织搭配:要想确保高效有力,安装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个统一组织与精兵强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总体安排,秉承合理、高效、精确的组织规则,确立一批有专业、有特长的施工人员,组成一组专业的施工团队,具体组队安排可参照以下方案:管线组(负责管路及综合布线,按照综合布线规则合理施工的小组)、设备安装组(安装接线箱,配线架、前端设备及机房设备)、调试组等,可根据实际智能弱电工程合理分配施工人员。 (四)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先进性是智能化的保障,在工程安装施工的前期工作中,选择合理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关键。工程人员在技术的选择时应关注产业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IT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工程设计施工中。同时也要注重设备质量的选择,质量上乘的材料设备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好坏,在选择质量好的设备同时也要注重相应设备的安装工艺、安装方法,不同设备特性和使用范围有所区别,选择时应注意。 二、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中期的要点分析 (一)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集成方式:功能不同,弱电系统的智能化集成方式也有所不同,大致按功能的不同有以下几种:(IBMS)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OAS、子系统设备独立集成、BAS、(BM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 (二)专业与工种的跨领域配合与协调组织:智能化的弱电工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在土木建筑、装饰装修、电气空调、安全防护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都有涉及,因此在安装施工中,各个专业和工种应该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工程现场应做到交流互通,技术互知。尤其是在阀门相关安装时必须做到协调配合。 (三)施工进程的监督及工序之间的检验: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与工程进度,就不能在工程的结尾,再对工程进行工序检验和施工进度验收,应该把它放在工程安装施工的各个步骤之间。在制订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表时,应预留一份交付监督人员,在施工作业之中定期检查,在发现施工延误、不合规定的情况时及时调整,避免一定程度的返工,提高了整体效率和工程质量。工序之间的相互验收要做到规范,在不同施工单位完工之后应做好记录,进行图纸的交接,防止扯皮和保证质量。 (四)弱电线路的合理性与模块线路的连接:环形的链接法是弱电线路连接的保守可靠的方式,在这个方法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备用回路,限制接入量。在弱电线路设计时应该根据现场实际因素,对电缆以及导线的密度、敷设要求有明晰的了解,使之合理可靠。在工程施工中,模块线路结构比较常用,包括数字输入输出模块、模拟输入输出模块。选择的不同模块之间、系统之间接口协议保持统一性和兼容性。 (五)管线预埋与建筑防雷技术:管线预埋的一大要求就是隐蔽性,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进步就在于辅助设施的隐蔽性,图纸设计的复杂性,管线的预埋应和线路结合,考虑建筑施工方位,对管线的隐蔽性以及路线做出规划,以防出现混凝土空洞的恶果。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一大优点是安全系数高,建筑防雷技术是高系数的安全建筑的保证,防雷击技术应对直击雷以及感应雷、电磁波入侵等进行特殊设计,要注重智能化的昂贵设备的防护。 三、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后期的要点分析 后期的工作相比较之前相对轻松,要点在系统测试和设备效果验收上,通过分系统的方法检验可以检验设备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最初设计的目标,是否存在漏洞及需要修改的地方,从而进行返修或维护。效果验收可以采用制定验收计划的方法,编制计划详细步骤具体的测试内容。 在智能化弱电工程系统检验达到初步目标后投入使用,应组织竣工验收,办好相关手续整理工程资料,其中包括:各个系统的竣工文档(工程说明书、建筑智能化工程介绍、操作介绍、设备材料详清单、内部线路图、竣工报告)、系统测试合格报告、验收报告单、竣工报告单、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 四、总结 智能化弱电工程就是针对于建筑工程的一系列工程设计、组织安排、技术控制、制度管理等要点的分析规划。目的在于将建筑工程在实现设计目标的同时提升质量、安全系数、今后的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中,应控制要点,合理施工。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析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弱电系统的施工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重视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工艺,做好合理科学,将建筑弱电系统的质量、效能最优化,并往高标准、高技术的弱电系统技术方向发展。本文对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前言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各种智能设备层出不穷,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重视也越来越强。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仅在我国的新建建筑中,智能系统工程应用广泛,在已建成的建筑中,通过技术改造,也加大了智能系统工程的应用。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清除和明确相关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就是指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对建筑中的强电以及视频和网络用电系统进行管理的电力系统,其最大的电压不得超过36V。在弱电的使用和运行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交换,而对于电压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对于电流的运行频率的要求却非常高。因此,从弱电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现有的弱电的运行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户楼道以及其他的消防报警中的弱电,这种弱电运行的最大的目的在于可以实现低压下的预警,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型的商场和公共建筑中;第二类是以信息的交换为主要目的的弱电,即在现有的弱电的使用过程中,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种信息以及信号的传输,这样就能够根据建筑技术的形式的不同,对建筑内的各种计算机以及电控设备实现有效的管理和通信。 二、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 建筑智能工程设计直接反应出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智能建筑必须以计算机为技术前提。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必须保证一次完工,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不具备反复变动或者多次试验的客观条件。此外,智能建筑还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和进度以及投资数额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技术成熟、可靠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系统。产品和设备必须选择经过市场考验,实际可行的。 2、根据性能选用适当的设备 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与设备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不能盲目的选择价格最高或者技术更前卫的设备,要保证设备系统的稳定性。 3、注重系统的保障措施 通常建筑智能建筑系统投入使用后,会保持24小时不停地运转。这就要求设备与系统必须有实际的保证措施。 三、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1、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布线安装施工工艺 在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中首先需要关注布线工艺,布线需要与建筑土建设计相配合,先从水平出发,然后再开始做主干布线,先做水电设施确定,然后再做布线,先从重点出发,然后从一般出发。布线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交叉,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提前做好布线工作和各项预埋工作。然后,做好线管以及线槽的敷设工作,这项工作应该与土建施工项目同步进行,在土建工程项目完成之后,线管以及线槽的敷设工作应该开始与相关管道安装工作继续同步,合理布局二者的相互位置,在这些工作之中需要注意暗管沉降的时候做一些科学处理,干扰性较大或者重压大的时候可以进行接地,需要特殊保安的场所可以做穿管敷设的方式进行保护等等。三是安装防火封堵、线缆敷设以及防雷相关系统,应该在检查了电缆外观和质量之后保证线缆有合适的松紧,建筑电气智能化的防火封堵安装内部应该采用有机堵料等相应的材料进行防火封堵。最后应该在多家施工单位协调合作的情况之下实现弱电系统布线工作的完成,有效克服弱电系统竖井等布线混乱的不良现象。 2、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设备施工安装 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设备安装的施工工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安装机架设备,在生产厂家安装规定指导之下调节好机架设备的垂直水平度,垂直的偏差度尽量控制在三毫米以内,机架设备要留有清晰完整的标志,确保零件部没有任何的损伤或者留有杂物在内,机架设备与墙体的距离应该控制在0.8米以内,保留1.5米的空间便于人工操作;二是有次序步骤地实现管道和桥架的安装施工,线缆桥架有着灵活、简单、结构合理等方面的优点,有利于后期的保养维修问题,可以为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安装带来通用安全的功能;三是科学合理安装信息插座盒硬件等设备,他们作为布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质量和标准对信息传输的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二者的型号规格需要与接线模板匹配。 3、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电缆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首先电缆系统需要进行自行检测,在施工工艺相关标准流程之下进行,作业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报验。其次,对弱电电缆系统进行验收,并计算其保修期,然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电讯以及网络等相关方面进行调试开通,移交给相关建设部分。 4、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施工工艺 弱电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机柜安装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已经安装完毕的交互设备放在标准机柜中维持平稳,使得交换机可以非常大众方便地安装在不同类型的机柜中,除此之外需要在高度兼容的网络环境下与各类交换机实现特性符合,并对网络设备进行反复调试。 5、智能建筑防雷击技术 雷电侵袭智能系统有直接雷击、侧向雷击、雷电波侵入、雷电感应、雷击电磁脉冲等做种形式。当前雷击灾害由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有了更为鲜明的特点:首先,雷击灾害的对象集中于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则微电脑的设备。第二,雷击灾害损失逐渐增大。由于雷击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逐渐增加。第三,雷击设计到的范围更大,逐渐从二维向三维空间发展。第四,雷击灾害影响的行业逐渐增多,已经从电力、建筑想高科技领域发展。在进行相关施工必须做好层层设防工作,要有泄流、拦截、均衡电位、屏蔽隔离、以及过电压和过电流的相应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综合性的防治目的,真正从以往的单一保护变为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研究和使用心得防雷击技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们队雷击灾害的防御。进行智能建筑施工时,要将避雷带、避雷网与避雷针等多种方式组合起来,从而混合组成接闪装置。然后,以建筑物结构内的钢筋为引线,并将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作为主要的接地装置,还需通过接地线将相应钢筋做好焊接工作。 6、施工过程中做好协调环节 通过暗敷设的预埋弱电线管施工中,会出现随工程主体施工埋设的情况。甚至有的项目中,会由建筑主体施工的总包强电队伍代为敷设预埋弱电管线。当总包强电队伍代为敷设预埋弱电线管时候,只有主体工程结束之后,才能做到弱电分包单位进场后。这是要及时检查前期预埋弱电线管敷设质量,如果出现遗漏或堵管等情况时,要和总包强电施工部门做好技术沟通。在装修施工开始前,或者在装修施工初期,不影响弱电系统穿线的情况下,弱电专业施工队伍需要将弱电线缆穿完。如果不能穿线,做好督促透管工作。还需及时查看是否有堵管情况,这样能确保后期装修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势头强劲,以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这种智能建筑会与绿色、生态建筑逐渐融合。此外,智能建筑还会逐渐向区域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电气工程中的弱电施工必须想规范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系统功能和现状的对策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智能化弱点工程数量特越来越多。本文针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深入的分析了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并且对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工程;系统功能;现状;对策 前言:近些年来,智能建筑为了逐步的与时展的潮流相适应,已经逐步的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在当今社会生活当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关注。然而,在我国国内,现代智能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标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智能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地方,以至于影响了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 一、智能化建筑中的智能化弱电系统简介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通常分为弱电和强电工程两种,其中,弱电主要指信息传输中使用的电信号,而强电主要指为建筑物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及其它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电能。弱电和强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弱电主要实现了建筑物内的和建筑物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功能,而强电则实现了各个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所谓智能化建筑,是以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三大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三大系统都和弱电息息相关。智能化建筑中的弱 电系统和强电系统通过计算机连结起来,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智能化建筑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控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行进行指挥,进而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所以说,智能化建筑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现代图像显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而应用弱电技术的智能化建筑就被称为智能化弱电技术。 二、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 2.1综合管路 为了符合弱电线路的连接要求,弱电系统中必须放置很多桥架和保护管;另外,弱电桥架和墙体的预留空洞较多,所以在管路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系统的要求进行综合设计。智能建筑中线路比较复杂、规模也较大,因而促进了弱电桥架设计和安装的运用。弱电桥架可以有效减少预埋的线路,降低了施工过程中预埋盲目性造成的损失,因此方便了线路的维修和修改。在设计过程中,桥架规模要根据弱电系统走线的容量进行设计,并结合走廊、弱电井和机房的位置和走向,以保证桥架的连通合理性。在基本确立弱电的功能以后,管路设计要尽可能的应用预埋管,这能够得到更多的空间余量。预埋管要选择短且直的,并在安装过程中避免经过建筑的沉降缝和伸缩缝,如果无法避免时,则需要对线管进行必要的处理。 2.2供电 供电是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根据电气工程的要求,弱电系统一般由子系统单独供电;虽然强电系统能够保证弱电系统的运转,但是这两个系统不可以通用,这就更需要加强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大部分弱电系统的单独供电要求是为了保证设备的供电安全性。除此之外,进行强电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供电进线的容量要求。即使使用不间断的电源供电,也需要对单独回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避免系统由于电路混用造成的损害。根据目前的弱电技术发展形式,弱电系统也得到了更完善的发展,现在的弱电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弱电设备的累加。弱电系统要求智能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要求弱电系统的施工承包商必须具备智能建筑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实际建筑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并具备承接智能建筑项目的资格证书。 2.3 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率,为建筑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接地方法中通常包括建筑基础地梁、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各类设备接地,弱电系统要以建筑的接地系统为基础进行设计,接地电阻需要小于1欧姆,接地系统的设计也需要选择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然后根据弱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接地设施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要为弱电系统各个部位提供对接端口。 2.4 竖井及弱电管理间 弱电系统中竖井的安排对弱电的应用环境来说十分重要。传统弱电井通常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线通道,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通信线路不断增加,这对弱电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系线路通常使用铜质双绞线,它对网络带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布线规范和标准进行分析,交换机的双绞线到计算机工作的距离不能多余100米,另外,还要考虑管路弯度、建筑边缘到弱电设备间的距离等因素。因此,建筑物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对网络管理中的弱电竖井进行考虑。 另外,除了对弱电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外,还要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整体规划,即协调处理建筑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的关系,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优化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取代的,但前提是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过程中是不存在缺陷的。建筑弱电智能化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一些工作要点,其中主要包括管线预埋的隐蔽特性、建筑材料方面质量的控制、模块的线路连接以及运用防雷击技术等方面。以下便是从这几方面对智能化系统施工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 3.1 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化结构是最常见, 也是最常被应用到智能建筑工程中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模块化结构中主要包括的模块有: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出模块(D0)、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0)和数字输入模块(DI)等。 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掌握不同的模块及其功能和模块线路连接, 促使不通过模块中所隐含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是控制中心工作更有效率。 2.2 管线预埋要保持隐蔽性 这是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管理的核心因素。大家都明白,在建筑弱电工程中,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线的预埋与传统的电气工程不同,主要表现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比较多,因此施工图纸也会比较多,虽然在单独理解每个子系统的图纸上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将所有子系统的图纸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辨别不出哪张图纸属于哪个子系统的, 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检查,并对管线预埋进行调整和修正。 3.3 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 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可以减少雷击给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带来的影响,其中雷击形式主要有: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电磁波入侵。 防雷击技术主要是对价格比较昂贵的设备进行保护,如:电子器件、微电脑设备等,这些也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破坏的设备。 因此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对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4 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工程质量,因此,在进行弱电施工之前必须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应该做到:①及时掌握建筑材料的信息;②选择最佳的供货厂商;③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 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材料质量的鉴定水平, 以专业的技术水平去加强材 料的验收工作,从而不断促进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是多个学科专业综合的建筑产品。国内外正在逐渐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建设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向着区域化、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保持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技术探寻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使现代建筑业都体现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为我国建筑业作出贡献。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弱电工程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提升我国建筑自动化水平的关键。由于智能化系统日趋复杂,因此对于弱电系统的施工要求也有所提高,本文中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弱电智能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智能;措施 弱电是相比建筑所用动力与其他强电而言的另一种电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建筑智能化弱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有效增加了建筑物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力,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电气化标准。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有效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促进电力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弱电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建筑智能化弱电工程是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语音通讯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消防系统及其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等。 (一)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其主要使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受到了影响,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ATM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无线信号、宽带,这些信息技术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信息传输技术向着稳定化、高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并且,信息传输技术可以保证系统内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 (二)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因为弱电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的工种较多,对各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是保障整个弱电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工程管理技术作为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以建筑施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依据,充分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研制出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案,以此来不断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水平,从而保障弱电工程的规范施工。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改进措施 (一)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全面推行且不断总结改进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更加强调“三全”管理(全企业、全员、全过程),进一步推进项目经理职业化进程。企业明确项目部作为一级经营考核单位,项目经理依照企业政策,在项目实施期内,对其领导的项目团队的考核奖惩、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负直接责任。基于此,项目经理有权在全公司范围内,优先双向选择项目部成员,改变了以往主要由公司分配的做法;有权在公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业绩决定本项目部人员的项目奖励分配;有权参与公司采购部门关于本项目所用材料的产品选型、价格确认,并拥有否决权等等。 (二)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 水平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还有相关的功能设计,设计阶段对建筑弱电最终形成的总体方案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要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使用设备、设计方法、设计功能的规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智能化进行分析,保证智能化的水平。进行弱电工程的设计中,要结合设计的设备对弱电工程的具体功能进行设计,要不点的进行智能化的设计方案和设备的引进,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不断完善,此外,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等要进行相应的研究,保证设计的规范性。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验收 建筑弱电工程中安防系统的施工涉及到多个专业和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安防系统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施工工艺,明确施工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各个阶段的施工。对隐蔽工程施工、线槽开挖、电管施工等进行详细记录,统计技术数据,经常核对施工图纸,避免施工出现不必要失误。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验收的重要性,通过验收工程能够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进而为用户提供最为规范和实用的安防系统设备。建筑弱电会受到湿度、温度、环境、清洁度的影响,如果施工不规范,很有可能会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所以,可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验证安防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当验收工作中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等不稳定的问题,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析、处理和维护。此外,安全文明施工也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三、建筑弱点系统的的应用 进行弱电系统的应用,是保证办公楼连接通信的枢纽,为了实现办公的智能化,要对其进行重视。一般来说,智能化的系统设计要包括以下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政务办公应用系统和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其中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作用是能够有效的实现政府对企业、政府内部的政务的公众工作,一般它是由内部的应用系统和外网的网站通过构成的。一般来说,一座办公楼要实现智能化,计算机系统是其核心,它在网络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监理,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采集、整理和收集,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可以形成完成的使用决策系统。这一系统的平台是专线内部局域网,主要是通过EthernetTCP/TP协议各子系统集成的,系统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一般在0.5秒之内,此系统在办公中的应用主要有:车库管理点、通过电锁控制点和门禁点的设定,这样可以完成有效的开关门的工作,对车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身份进行有效识别,可以形成完善的一卡通办公的系统。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不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和有创新的精神,从而使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得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探析 【摘要】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建筑电气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服务能力,同时,提升了建筑物本身的信息同外界进行交换的能力,间接提高了建筑的电气化标准。本文首先对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施工设计和施工管理两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信息传输;线路;防雷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概述 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 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力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我国相关人员进行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并从管理、设计和施工等方 面,提出了诸多提高建设施工水平改善措施。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的影响因素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二)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三)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四)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要点 (一)施工设计要点 1、注重结构设计 在硬性的施工设计中结构上的设计是它的核心因素。普遍来讲,因为智能化的系统工程往往会受到技术、时间以及经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工作人员要根据建筑物所具有的专业性以及需求性将它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进而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系统集成程度。 2、引用先进技术 若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效果,引用先进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研究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清楚产业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的设计水平。 此外,对智能化的建筑进行施工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现场没有反复变动以及进行多次试验的条件,它的设计需要一次性完成。并且智能化系统的弱电施工要受到工程进度以及周期的限制,那么在投资方面的约束便会更加显著。 3、合理选择机器设备 建筑的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水平的核心便是在机器设备的合理选择上。不管是哪种机器设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使用范围,并且这些设备在不同的施工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智能化的弱电系统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机器设备,进而为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建立良好基础。 5、采用合理的弱电线路设计 对弱电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人员在对弱电线路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施工的现场因素和产品的质量问题,因为这两点因素往往会限制线路的设计。工作人员对线路中的电缆以及导线的密度要十分明确,进而使设计出的弱电线路能够合理可靠。 6、有效防雷击技术 这影响着整体智能化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在运用防雷击技术时,要求研究工作人员要对微电脑设备和电子器件的防护有充分的重视。因为这些机器设备最易受雷电的影响并且有着较高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在防雷工作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便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电位的均衡,有效屏蔽隔离,同时采取对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保护措施,进而达到防雷击效果。 7、模块的连接线路 这是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方面中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所以,研究工作人员在对建筑进行智能化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对不同种类的模块和其中的功能以及线路连接的方式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保持不同种类的模块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送到控制中心,进而使控制中心在调节系统和执行机构方面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施工管理的要点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方面 这是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管理的核心因素。在建筑弱电工程中,管线预 埋同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电气工程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除了这一点,在提高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时,要重视施工的现场对埋设管线路线进行修正和调整,进而能够有效地对出现的混凝土空洞的现象进行遏制。 3、施工建筑材料质量控制 智能化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选择的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对整个工程质量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材料是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研究工作人员要对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主要表现在要了解所选材料的信息,此外,还要对供货的厂家进行优选,进而合理地对材料的供应进行重组以保障建筑工程能如期顺利施工。 4、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正在不断的对当前的社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活条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众多当前的公共设施之中,民众们对自身居住的建筑物提出了较之前来说,更多的是对建筑弱电方面的要求与需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们应当不断的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的弱电智能化等相关内容,进行加强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系统;应用 一、建筑行业中弱电智能化的含义与内容 对当前我国的根据相关的工作人员们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的弱电智能化技术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前提之下,建筑行业的弱电智能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的是我国内部对当前建筑行业进行的全面的规定。主要内容指的是对当前建筑行业中用电的电压的规定与限定,主要分为安全电压。这种安全电压之中,还有两种分类与具体情况,例如:直流电、交流电等。其次,指的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些自身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主要指的是当前的一些语音、图像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等等。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弱电技术 (一)通信系统 (1)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设施可以按照传输媒介的特点分成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而采用弱电技术进行传输的主要是有线传输。有线传输的工作原理:①采用将语音信息转换成电流模拟量形成模拟传输,如普通电话;②利用数字编码的方式将语音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从而进行数字传输,如程控电话交换机。 (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主机、通信线路、路由器和信息资源等。弱电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使计算机网络能够与外界数据往来,建立远程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础系统,是为完善传统布线的缺陷而被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用于满足目前和将来智能建筑布线需求的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工作区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楼宇子系统、水平(垂直)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等。它采用的是组合压接的方法,以星形布线来拓补结构,并遵循EIA或TIA标准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使综合布线系统更加可靠、完整、方便和经济。 (二)广播音响系统 智能建筑的广播音响系统属于有线系统,它包括有两个功能,即音乐背景和紧急广播。如何通过公共广播的特定功能特点,在特定的时间播放特定的广播内容,如:背景音乐、业务广播和紧急事故广播等,并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是各建筑小区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弱电技术是实现智能建筑小区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实现小区智能化的管理。 (三)电视接收系统 电视接收系统可分为电缆电视接收系统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两者的推广与应用解决了高层建筑阻挡和处于偏远地区造成电视信号差的问题。有线电视网有大、中、小三种类型,采用电缆传输方式进行电视接收的是中小型有线电视网,而大型有线电视网一般采用从电缆与光缆干线或电缆电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输。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顾名思义是要利用同步卫星进行电视信号的接收。 (四)安全防范系统 (1)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摄像机、监听器和其它辅助设备来获取被监控现场的信息,并以图像、声音等方式将现场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电视监控系统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各个区域,包括:主要无入口、地下停车场、道路、公共场所等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并进行实时录像,方便事后查询。 (2)防盗报警系统 智能建筑小区的防盗报警系统是由小区周围设置的联动防越报警系统构成的。通过在小区周围重要的区域建立围栏,并安置红外报警测探器,如果小区遭遇非法入侵,那么就会通过管理处的管理机发出警报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发出警报的区域、时间和电子地图等。防盗报警系统是有效防止非法入侵和避免遭遇危险的重要系统。 (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小区利用出入口控制系统对进出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控制以提高小区的管理质量。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分成三个部分:①接口设备,它包括:读卡器、门传感器、电控门、栏杆机、出门按钮等,用于接收出入人员和车辆的信息;②门禁控制主机,它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系统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对比完成后发出操作命令;③包含各个控制器的局部网络,它主要是管理整个小区各个出口的出入。 (4)楼宇对讲系统 楼宇对讲系统是保证小区安全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的作用是在来访客人进入到住户家中之前,住户可以通过双向电话和可视电话确认来访者的真实身份,若来访者是不法分子,住户可以通过遥控防盗门的开头向保安中心报警。楼宇对讲系统在保障小区居民安全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5)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巡更人员的巡更情况而设置的,它的主要原理是在已经规定好的巡更路线上安装若干个地点信息钮,巡更人员进行巡更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巡更棒依次读取信息钮,这样可以智能化的记录巡更人员的巡更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查看各个巡更人员的工作记录,给小区物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不足 科学技术的革新,深刻的影响着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从在改革开放以来,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普遍,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于我们努力的研究和实践,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改变而改变。但是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依赖于优秀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因为他们的技术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质量的高低,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不论从设计师再到施工人员,其专业素质都还较低,从事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涵盖了自动化控制、机械电子、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因此对从事弱电自动化的人员要求很高,高的要求可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或是出现问题可以合理的采取处理办法。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在我国从事弱电工程的人员还比较少,综合素质高或是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更加的缺乏,造成了智能化建筑二Lie程施工质量层次不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施工质量就难以掌控,不能很好的将设计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合,以此来看,这样很容易出现工程漏洞,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②现在的建筑设计讲究合理性、环保性,开发商对于建筑的实用性的关注度开始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新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只重视功能,以面盖篇的吸引消费者,真正谈到具体的智能化,可能就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弱电智能化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还成为开发商宣传的嘘头,没有相关的智能化要求的指导,因此也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智能化设计思想,所以,当下,我们应该加大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建立合理的指导思想,不论从设计还是施工,保证专业、科学,实现真正的住宅弱电智能化。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智能化弱电工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智能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弱电工程作为智能化建筑运行和应用的标志,对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加大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研究,根据项目管理以及实施重点对工程进行重点建设。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质量控制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分析成果,根据主承包商、业主部门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控制欲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筑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的重要支撑,工程运行开通是整项工程建设的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二)智能化建筑项目弱电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1、技术管理 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在技术管理中,必须根据设计以及项目要求,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各个弱电系统进行确定;对机电设备和子系统、装饰专业、土建工程之间的工程范围,以及各种产品供应商、施工单位、承包商职责范围、工程界面进行确定;以及项目实施中,各项目界面调整修改进行再确认。在这过程中,工程界面确定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界面开通的首要步骤,是整个建筑工程弱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界面主要包括:技术系统界面、施工材料供应界面、施工界面以及设计界面。 在施工图纸、技术界面、施工资料审核中,由于弱电工程是一项工种界面广泛、项目设计专业的工程,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对施工设计、项目技术进行审核;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项目工期、降低返工率,必须对监控点表、清单、施工图样进行严格的审查,让每一个监控点在施工图样中都有反映,在监测点、受控点接口匹配的过程中,设备型号、数量、规格必须和设备清单、图纸始终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在完整的硬件设备中,从根本上满足信息通讯、联动以及接口界面要求。 2、工程管理 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中,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除了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在工种和专业配合中,弱电工程主要包括装饰、土建、给排水、照明、空调、供电等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弱电工程属于配合性工种。因此,在建筑工程现场与专业配合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协调,特别是在水管传感器、阀门、水流开关、流量计开孔位置、安装、焊接凸台、执行器和风门配合中,都必须和相应工种进行有效配合。 在强化建筑工程工序验收检查中,由于整个工程配线、配管、槽、线路设备调试安装,由不同的施工单位进行,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在安装表格、施工记录填写完毕后,根据工程验收范围、隐蔽工程以及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验收交接,在做好各项测试记录后,将其上交给工程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从根本上避免扯皮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智能化弱电项目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产品供货方对项目的初期认识会有一些差距,再加上几方的前期沟通或是准备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基本素质不高或是经验欠缺,就有可能给日后的项目实施留下隐患。因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 1、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承包商选择:首先要选择一支信誉好、实力强、业绩多、报价合理的施工队伍。切忌为了片面地追求降造而冒险选用低价投标单位。选择监理单位时同样如此。 深化设计:施工单位一旦中标后,要在招标文件的基础上扩大了解整个工程概况,要把握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并对该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和全面的理解,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施工图纸进行更近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领会设计思想和技术要求,并积极地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更深的了解和明确建设方的功能定位和意图,从而审视图纸中有无错误和缺项,衡量图纸设计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地会同建设方和设计方进行图纸会审,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避免问题暴露在施工阶段,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施工图交底:图纸交底在开工前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交底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准确的实施,关系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以及关系到施工成本能否降低。有些建设单位对此不以为然,交底工作草草了率,从思想行为上给项目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2、工程项目管理问题 应加强技术管理。弱电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通信、计算机、控制以及显示等多项技术含量高、更新发展非常快的现代高新技术。要真正做好一个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不仅要求弱电工程师掌握相关的现代高新技术,还要求对各弱电系统产品的功能、技术参数以及施工、安装、调试等有比较深的掌握,并要对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通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有一定程度了解。加强技术管理,要求参与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本项目相关的有关系统技术、施工技术,以保证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满足业主使用功能、满足系统设计功能、达到系统设计的质量技术要求。 3、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系统的运行操作需要配备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人员。在交工验收之前使用单位就应该请产品厂家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维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设备硬件维护、设备配置、软件管理与维护,系统及主要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设置,以及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方面。除培训外,同时还应请施工单位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交底。交底内容应包括:图纸交底、技术交底、现场工位和系统交底,以及操作中的安全交底。以使操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尽快地掌握操作技术。 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 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这里着重根据弱电工程的特点强调在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阶段设计、施工、调试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必须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要求,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包括功能、信号匹配、设备配置、逻辑等;检查受控对象的设计管线到位,双方信号接口界面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设备清单、监控点表与施工图三者完全一致。 2、施工工程质量的控制 按施工工艺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按图示的施工工艺框图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按施工工艺要点做好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检查表格;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和调试记录。 3、系统调试 包括系统调试前文档检查;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编制调试大纲,经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记录、检查、确认按上述要求的各项测试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提出措施,并经相关部分确认;严格按规范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检查。 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建设中,为了保障应用效益,必须根据施工要求、设计标准,努力做好项目管理,通过项目施工策划管理,加强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重视运行维护,从而建成一个先进高质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满足智能建筑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进而不断推动智能化建筑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论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智能化弱电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弱电智能化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建筑等自动化水平。因此,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实施,技术管理,工程管理也应该作为重点来加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了智能化弱电工程的施工原则和技术,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智能化弱电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现状;发展 引言 建筑行业的发展已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弱电智能化工程在电子辅助设备技术发展的辅助下,逐渐引入建筑建设中。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等其他系统。智能化弱电系统因涉及较多学科,施工中的材料质量、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都有可能对整个工程产生影响,因此,就需要做好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管理,保证好施工质量。 一、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 (一)建设导向片面、不切实际 弱电工程自设计到使用,中间需通过诸多相关单位及人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业主等,对弱电工程的设计内容都存在不同的理解 ,业主渴望追求功能齐全便捷,施工单位希望施工简单易行,设计者则要求高档次、高水准,导致设计一味地拔高或跟随潮流趋势,导致成本的浪费甚至设备在投入运行后无法正常运作。 (二) 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在智能化弱电建筑工程中,一些开发商由于对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使得设计师在规划中往往关注功能性,忽视对技术的关注,使得智能化弱电技术不能充分发挥,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且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使得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中多学科的现状不相符,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质量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实用性。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应该能满足用户的数据、语音、图像、多媒体通信、有线电视的接收、安全防范和设备监控等功能的实现。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基本娱乐生活和信息的互通,同时还能保证用户环境的安全。 (二)可靠性。模块化系统的设计理念应在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得到体现,系统的模块化即指弱电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子系统或者子链路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或者子链路的正常工作,是一个成熟可靠的系统。 (三)经济性。弱电智能化系统涉及了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多个部分组成,如何节约成本,打造一个经济性的弱电智能化系统,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 (四)标准化。弱电智能化系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而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现,因此,本系统要按照目前的相应的标准来设计,以便今后的施工和后期的维护工作。 三、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具体实施技术 (一)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通常可分为以下六个子部分: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千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此六个子部分可以看做六个独立的子单元,任何一个子单元有所改动,均将不会影响其它子单元。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示意图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指的是从信息接口开始延伸的线缆和最终连接的终端设备。一般而言,一个可以设置独立终端设备的场所即可划分为一个工作区。此系统的设置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数据与语音的使用便利程度,在工作区中,信息点的数量并不是按照当前网络的使用需求来设置的,综合布线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冗余布置信息点,这样在用户设备重新放置或者减增时,可以避免需要破坏装修来重新安装布置信息点。 2.水平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接口、信息接口至同楼层相应的电信间的连接线缆以及电信间内的相关电信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在综合布线系统中,水平线缆的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水平电缆总长度不得超过l00m,其中水平布线电缆最大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接线软线和跳线最大长度为5m,其余为工作区电缆长度。 3.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干线子系统应由进线间至楼层的电信间的干线光纤和电缆,以及进线间的相关电信设备和跳线组成。综合布线干线子系统的线缆应根据所设计的工程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一般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4.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主要是由设备间中各种缆线、连接器和硬件设备等组成。此子系统通常包括进线间、设备间、电信间三大类设备用房。 (二)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是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它不仅能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而且能为用户的生活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它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和访客对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其相应的设防区域与部位,其设防区域和部位可参照下表所示: (三)电子信息系统 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用于商业大楼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建筑物出入口等人流量较为密集处,利用网络传输信号,建设一套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通常是在商场的出入口、展厅内等场所设置自助查询机,不但商家能够利用这些设备信息,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查询信息等相关操作。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促销打折信息、重要通知、相关新闻及欢迎词等。对于该系统的控制及管理实现,通常要求能够做到点对点或者群组管理。电子信息系统通常包括触摸查询机、控制器、播放软件及相关配套设备等,通过系统中的相关软件能够实现用户查询等操作并及时相关信息。 三、促进智能化弱电工程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的技术与规范 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基础保障就是做好工程的总体设计,其总体设计分为施工方案设计和功能设计方案两部分。在对工程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经济性、实用性、科学性等,根据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可行性方案。施工方案的部分,要根据具体设备、具体功能进行制定,施工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核设计方案的准确性,保证设计的规范性。 (二)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 弱电工程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包括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电照明工程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等,这就需要各项工种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智能化弱电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与上述专业密切配合与协调,避免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漏施工现象,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三)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 在弱电工程的配套施工中,由于电线、槽、配管以及线路的敷设不是同一施工单位施工,所以,在各个工序施工完成后,需要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对于一些隐蔽工程,要对比设计图纸,认真仔细检查,并做好测试工作,以确保工程质量。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电气工程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合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合理分析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刍议弱电工程在智能化系统建筑中的概况 摘要: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系统 一、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并且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业仅仅依靠人力以及机械是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来进行,并且随着电气智能化的不断应用,这就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 在实现设计功能以及使用功能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与建筑行业相匹配的的各种电气安置设备开始发展起来。智能建筑是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在建筑功能中,建筑中设置智能化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各个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贯穿于其中。电气智能化系统在设计、施工到验收这一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气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点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施工工程管理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4、施工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3、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素质低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一些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漏洞百出等问题,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容易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智能化电气的设计和施工没有科学的认识,影响到电气智能化的顺利进行。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不能选择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 四、不断完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的具体措施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1、从技术管理方面来说 为了能够解决弱电智能化利用率低的问题,企业要严格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合同以及设计方案来进行,并且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好弱电智能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使得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抓好技术以及施工设计图纸以及资料的审核,与此同时要重视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材料以及技术,从而解决弱电智能化工程中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从设计方案来说 在整项工程中,设计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会给工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建筑工程的相关单位要做好设计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整项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确保整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方案中,弱电智能化工程设计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并且在施工之前要审核弱电智能化工程技术以及施工设计,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弱电智能化工程来说,要严格按照图纸上的要求来审核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得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得到保证。 3、从工程检查以及验收方面来说 在弱电智能化工程中包括了复杂的设备以及系统,因此在每一项目完成之后以及各个工种施工结束之后,相关的负责人要记录相关的信息,这样做可以规范工程的验收工作,并且也可以做好设计图纸的交接以及验收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而且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以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从工程设备抗干扰方面来说 在建设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以及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做好系统防干扰的具体工作。为了能够确保弱电智能化应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从干扰源、干扰途径以及受扰设备等方面来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抗干扰性;第二,在选择软硬件抗干扰措施的时候要以智能建筑实际的弱电智能化情况出发,便于最后的实施;第三,综合分析以及判断干扰情况,并且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抗干扰措施,从而可以使得智能建筑系统的正常运行得到保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们在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学前双语专业口语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前双语专业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英语口语教学 合作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教育持续发展,国际化的双语幼儿园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这样也就亟需能够从事中英文双语教学并掌握幼儿教育技能的“复合型”幼儿英语教师。正是由于这种现实情况,众多的高职院校便开设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专业。 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活动,并不单纯是一种语言教学,它是通过双语来组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幼儿园双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有把专业技能和英语有效地结合起来去独立组织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能力。 然而,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高职高专学校生源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很难使每个学生在口语课堂中得到充分的训练。众多因素导致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十分薄弱。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必须进行改革,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1.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合作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活动,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合作学习的小组是由不同性别、不同能力和不同成绩的学生组成,这样就使这个小组更灵活,更具有互补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使学生把交流作为主要资源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模式重视学生的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表达思想、讨论问题,老师只是引导者;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对象是整个小组而不是个人,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就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小组表现最佳。 2.合作学习的原则 首先,合作学习中必须有交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积极交流的教学活动。”(王坦,2003)合作学习之所以会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它加强了学生间的创造性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学会怎样去与别人合作,怎样去帮助别人,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 其次,所有的合作学习方法都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表达和合作,他们是积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不重要了,教师仍然管理着课堂,引导学生不要跑题和防止课堂失去控制。合作学习倡导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再次,合作学习模式评价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体。合作学习模式鼓励教师运用严格的标准和奖惩条例去鼓励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基础稍差的学生不会在活动中太紧张,他们会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为自己的队加分。合作学习模式提供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是合作与自我发展,这种合作与竞争的结合优化了竞争环境。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说英语。学前双语专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有标准的发音,而个别学生因为自己的发音不够准确,就羞于张嘴说英语。合作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通过合理的分组,每个学前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大班授课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训练。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组长会给每个人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出现小组成员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并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确保小组任务的成功完成。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自己的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评论和提供帮助。如学前专业学生在小组试教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要负责的授课环节,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整节课的授课任务。以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说的机会。通过学生们的自己表述,可以很快了解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口语中的表达错误也可以尽快地得到更正,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口语学习的效率。 3.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开始时,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努力学习,但是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他们是小组的一份子,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都应该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例如,在学前专业的学生中,有的学生不是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上也就热情不高,但在小组合作中,她们也都会尽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正如我们常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想拖小组的后腿,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希望学习去赶上其他同学。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学生们会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通过学习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研究并一起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5.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是轻松的。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界限不再清晰,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是平等的,它改变了个体竞争的机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这就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提供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与“队友”在一起会感觉到放松,并且愿意张开嘴去表达,而且越说就越有自信。学前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与其说她们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大家在一起策划一些有趣的活动,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们在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学前双语专业口语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前双语专业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前双语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幼儿双语教师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探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从主要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产生的背景以及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特点。重点从时间安排上、内容、形式、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 见习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见习实习时间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师范类其他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起进行,这样就造成了“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实习形式单一、实习指导不力、实习与考研冲突、实习效果欠佳”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查阅我校各专业大一新生课程表发现,大部分是公共课,而且多为理论必修课,因此各专业的大一新生基本上处于适应新生活的时期,是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一个学期。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相对都比较淡薄。本次研究中,笔者分别从我院09级、10级和11级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年级中分别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80-90%的学生反应大一第一个学期的感觉是“课余时间太多,不知道课后干点啥;也不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有60%的学生谈到“开始对专业课有感觉了,但听课时总是心神不宁的,想听又不想听。不知道现在的幼儿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搞不清楚学习的知识以后的工作有没有用。”70%的学生建议“至少大三让他们到幼儿园去看看,千万不能等到大四的时候直接就去实习了,压根就不知道实习是干什么的。”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专业意识,明确专业方向,提升专业素养。参考其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的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调整为四年一贯制的“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特点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时间安排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从时间安排上来讲,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体现出一贯性和灵活性。连续性是指将见习实习的时间从大一的第一学期开始一直贯穿于大四的下学期,横跨了学生本科四年的整个学习生涯。这样就使得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自然而然的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的结合起来了。灵活性体现在,根据既有教学的需要,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时间安排灵活多样,可长可短。既有短期性,又有长期性的。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从内容上来讲,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既包括课程见习实习,又包括保教见习实习,还包括部分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见习实习,又包括专业实践课见习实习。连贯性是指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内容相互衔接,前一阶段实习的内容是下一阶段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阶段见习实习的内容又是前一阶段见习实习内容的巩固和提升。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内容的连贯性首先体现在先有保教见习,后有保教实习和顶岗实习。其次,从课程见习实习来看,先安排了理论课课程的见习实习,后安排了专业技能课的见习实习。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多样性是指既有集中见习实习,又有分散见习实习。灵活性是指既可以是单独的集中见习实习,也可以是单独的分散见习实习,还可以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即所谓的集中见习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或院系指定的实习基地统一进行。比如毕业大实习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校所规定的实习地点实习。分散见习实习则是指学生可以自己联系见习实习的地点,只要完成见习实习的学习任务即可。比如《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见习和保育员见习。学生既可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到自己所在地市的幼儿园。 (四)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组织的周密性和系统性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涵盖了学生四年大大学生生活,已经纳入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每学期都要预定的1周、2周、1个月、2个月的见习实习时间。其次,它的周密性和系统性还表现在每次见习实习都有稳定的指导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责。比如在课程见习阶段指导团的教师主要包括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室主任、见习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园长、幼儿园的指导教师等。教研室主任和幼儿园园长主要负责协调幼儿园和学院之间的合作事宜。任课教师主要忙于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做好接洽工作,并负责制定课程见习的主要内容和考核评定等,并全程跟踪课程见习活动。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帮助见习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培养计划的具体规定和指导团队的配备上讲,体现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组织的周密性和系统性。 (五)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考核与评价的均衡性和科学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见习实习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战经验,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将学生的见习实习表现和学生的卷面成绩相结合,综合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依靠一张理论试卷。均衡性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性人才”,以及课程教学的目标突出“厚基础,重实践。”也是一致的。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 摘 要:本文从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入手,重点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三个阶段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指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将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见习实习内容的一体化,一方面即将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整合为一体;见习实习方式一体化,即学前教育各科课程见习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整合为一体;见习实习组织形式一体化,即将集中见习实习和分散见习实习相结合;见习实习时间安排的一体化,即将见习实习的时间从大一的第一学期开始一直贯穿于大四的下学期;见习实习考评一体化,即将学生的见习实习表现和学生的卷面成绩统一作为对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实施 四年一贯制“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吸取了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见习实习模式的优点,借鉴了其他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并结合我院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根据每一个阶段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将四年一贯制的“一体化”见习实习过程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专业认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即专业兴趣培养阶段;第三阶段,即专业素养提升阶段。 (一)专业认知发展阶段:丰富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意识 大学一年级。这一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主要侧重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意识。本学年,分别在上学期和下学期各开设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即大一上学期开设《学前卫生学》,大一下学期开设《学前心理学》。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期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接触专业课,尽早培养其专业意识,缩短其专业适应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学前心理学》,这门课既具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期两周的课程见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幼儿的感性认识,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萌发了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热爱。 (二)专业兴趣培养阶段: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其专业兴趣 此阶段主要是指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本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巩固其专业兴趣。大二上下学期分别开设《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大三上下学期分别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以及各领域教法课。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期两周的幼儿园实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消化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基本工作流程。《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见习中让学生观察记录儿童的自由游戏和教师的教学游戏。 (三)专业素养提升阶段:就业实战演习,提升其专业素养 此阶段主要是指大学四年级。本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集中实战演习。这一阶段为期8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于考研的学生,可以在大四上下学期各实习4周,以缩短实习时间,扩展考研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稳定而充实的一体化见习实习周或月。见习实习也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体化见习实习计划应该被纳入学前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呈现在课程表上。比如,《学前心理学》课程的见习适宜在第十周、第十一周进行,这两周就成为见习周。本周学生的教学应该在实习基地或学生自己选择的幼儿园进行,而本周其他课程的教学则全部暂停。有了时间保证,见习实习才可能扎实有效的进行。 第二,稳定而充足的一体化见习实习基地群。为了确保见习实习的顺利进行,自2009年以来我院已经与省内外多家学前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是许昌市学前教育实验集团、建业集团幼儿园等。并与上述幼儿园签订了正式协议,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凡是双方签协议的幼儿园已经在省教育厅备案。良好的见习实习基群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它为见习实习的开展提了物质保障。 第三,稳定而精干的一体化见习实习指导团。一体化见习实习活动是一项持久的攻坚战。每届为期4年,涉及校内外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成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指导团队。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托幼一体化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 要 0~3岁婴幼儿阶段是儿童语言、情感感知以及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们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然而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制度化的学期教育历史发展,0~3岁阶段儿童的教育和3~6岁阶段儿童的教育一直处于脱节割裂的状态。目前,随着社会对人口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凸显,托幼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改革是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一项划时代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托幼一体化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基本关系以及对整体化教育的几点建议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 托幼一体化 学前教育 整体化教育 必要性 建议 1 托幼一体化的含义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托幼一体化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统一管理主体和教育管理模式;也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将幼儿园和托儿所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事实上,幼儿园托儿所的办学规模在托幼园所设点布局的调整下逐步扩大,然而社会对0~3岁阶段婴幼儿的入托需求总量却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很多挂牌为托儿所的实体实际上已经成为只招收3~6岁阶段婴幼儿为主附设托班的幼儿园。考虑到社会就近入托的需要,对于只针对0~3岁儿童为主要招收对象的托班设点布局不能过分集中,因此将0~3岁阶段的婴幼儿招收与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合为统一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实行托幼一体化体系的整体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为了重视0~3岁阶段儿童潜力的开发和科学教养,尊重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整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从而为早期婴幼儿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探索。其实,托、幼的年龄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我国教育历史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教养和3~6岁婴幼儿的教养是由两种教养机构承担的,导致两个阶段的婴幼儿教育发生脱离的现象。下面主要从婴幼儿自主调节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角度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1)婴幼儿的托龄、幼龄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相对完整的,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注意调节三个发展阶段,是从遗传的影响和经验的吸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没有能力到可以胜任的转变过程,从完全依赖他人到自己来管理的渐变过程,最终发展到自己获取必要的能力来管理自己的过程。(2)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由于0~3岁阶段婴幼儿和3~6岁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限制和教育组织机构和形式的不同,0岁-6岁的儿童教育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实质性的制度化体系,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教育应该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深入、系统地研究契合婴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的教育模式,制定合理的托幼教育目标、内容和进程,从而使儿童能够从内心接受与个人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真正实现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自然的衔接和过渡,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基本关系 (1)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实行0~6岁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儿童的劳动力而是为婴幼儿以后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早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年龄越小,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就越密切,如果早期教育仅仅是重视3~6岁儿童的教育而忽视0~3岁阶段的教育,就会扭曲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的生活轨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早期教育可以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应充分了解儿童生活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需求和潜力,有利于其生命成长的教育。 (2)家庭和机构的关系。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其给予儿童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是教育机构无法企及的,无论是0~3岁的儿童还是3~6岁的儿童,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在接受教育后,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教育机构,因此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家庭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机制,通过家庭和机构的协作配合可以使早期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3)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政府是实现家庭和教育机构之间协作配合的催化剂,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影响父母、儿童、家庭以及开展教育工作人员的一切生活和工作,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形成和人的最初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应该针对0岁~6岁儿童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来制定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公共政策,从而达到学前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协调统一,全面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和父母的关系。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和蔼可亲的父母和温暖的家庭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只是辅助场所,让儿童进入全日制的托幼机构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父母和儿童分离的时间太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是3岁前儿童教育的核心。0~3岁儿童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对整体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整体构建教育目标 0~6岁是一个人开始自己人生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发展直觉行为思维的阶段,也是儿童的身体、智力、感知和社会性逐步产生发展相对较完整的年龄阶段,因此实施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手段非常重要。托幼一体化的建立方针是要综合考虑0~6岁阶段儿童的整体发展,不仅仅要考虑3~6岁的儿童处于准备学习的阶段,同时也应该注意到0~3岁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各方面发展开发潜力优势和能力的阶段,0~3岁和3~6岁不同阶段的儿童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托龄阶段和幼龄阶段教育的分层,完全扭曲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因此在建立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两个阶段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既不能将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阶段教育分开,也不应该把0~3岁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的教育目标中,其次应该有目的计划整体教育方案,以0~6岁儿童未来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长久发展为教育的准备起点,注意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累有益的学习经验。目前对0~3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研究是托幼一体化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因为3~6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多,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而对0岁~3岁阶段的儿童教育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未研究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目前针对托幼一体化教育的整体建设目标,主要是要对0~3岁儿童阶段的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案和教育内容策略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育人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 4.2 完善托幼一体化教育机构 世界儿童基金会的西里尔·达莱斯曾指出,为了促进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更好地发展,必须强调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婴幼儿的潜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当然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托幼一体化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协调组织家庭、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作用。其中社会机构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艺术馆、博物馆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对0~6岁的儿童而言,都具有教育和娱乐休闲生活的双重意义,均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良好场所;而教育机构是专门为了实现儿童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的场所,通过教师的宣教可以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间的桥梁作用,及早呼吁立法机构制定《早期教育法》,通过国家对0~6岁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从而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为发展早期教育服务的良好机制,同时还应该督促政府对早期教育综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3 提高托幼一体化教育人员的素质 托幼一体化的工作人员是决定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关键,应该严格制定早期教育的师资准入以及资格准入制度,严禁一切违背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规律的机构和教育行为,从而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未来从事托幼一体化的教育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教师、咨询人员、保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四个方面的人员结构,其中教师肯定是直接负责儿童的教育课程,咨询人员主要是面对儿童的家长,负责家长的疑问解答以及向家长反映儿童在托幼所的具体情况,保育人员主要负责儿童的护理和养育,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就负责托幼所的主体发展方向。每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都有其不同的岗位职责,为了更好地促进托幼一体化工作的实施,必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托班的专任教师应该选择有当过母亲的经验的工作人员,按1:4~1:3的比例来配置保教人员,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具备基本的保育常识,和保育员共同参加一些保健、保育的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 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早前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育人员最关心的话题,打造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在我国掀起很大的热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托幼一体化的实质以及重要性,通过各方力量的相互协调配合,促进托幼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开展,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教学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为保证前景良好的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和谐发展,实现量与质的提升,结合实际学科的特点,在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并全面设计学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将有利于学科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科教学;绩效评价;应用型人才 在国家政策激励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影响下,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艺术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融合了传统学前领域的理论基础与艺术类学科的实践优势下,人数规模逐年递增。考评一个专业和学科可持续发展是质量与规模的有机结合,同时需符合专业特点的适合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一、定位:学科特点与教学绩效评价的实施 教学绩效是主体为实现其目标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高校的学科绩效同样是为实现本学科领域的任务目标在必要学科建设投入上,在教学运作、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输出,因此在设计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时,考虑三个因素:特定学科的办学基础、运作的特性与发展空间、学科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是面向学前领域培养中高端幼教、早教师资,以及科研与管理人才。衡量其学科教学绩效:本质是借助学科教学平台,探求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反馈,特别要关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人在学前领域的教学、管理能力,为此要考虑教学活动中明显的个人意志,由于艺术类学科的形象、表现、立意、审美很难准确量化,因此考量其教学绩效,应在追求相对准确基础上,既要尊重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在教学投入、教学改革、科研创作方面顾及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二、体系:学科发展与教学绩效评价的构建 将学科教学视为一个动态、全方位的教学流程,考虑其流程中的步骤、主体、活动等要素,可从以下基本方面来构建评价体系。 (一)教师层面:教学组织与教学创造并重 首先:备课阶段,重点考究教师对教学文件的研究与运用程度,如:教学大纲,此外考量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教师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与驾驭技巧,教师能否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扩充课程信息量。 其次,课堂授课阶段,重点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材、授众、时间的把控,能否对教学目的、程序,进行整体的构思,以及其他能力。 再有,课后考评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利用讨论答疑、作业布置、技能训练等加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课程,特别安排发散的考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的思维。 最后,学术研究成果历来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主要指标,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创作能力。在学前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学术科研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教师将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科教学领域针对性的论文论著,教师理论造诣水平、基础调研能力,参与课题数量和质量、实践领域的设计与创造力都是考评的重要方面。 (二)学生层面:基本素质与专业修养的全面评价 1.基本素质与学习效果。通过类似儿童故事大赛、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体能达标等通识类知识,考评学生的全面基本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心、耐心、细心的对待学员与学前教育。 2.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该部分主要包括组织教育的能力。通晓学前教育科学理论,能够发现幼儿对象的心理状况,设计探究性的游戏类型,依据幼儿发展和实际经验,及时把握幼儿生活中随机事件,外延学习营养和常见病伤的处理知识,这些对组织教学资料,探索需求发展、维持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实现组织幼儿园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和健康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的目的都起到很大作用。(1)艺术修养与能力。学前教育(艺术方向)有其专业特殊性,评价其教学绩效也应从美术、音乐、舞蹈基本艺术方式着手。布置有艺术氛围的园区环境,具备指导幼儿绘画、制作玩教具、剪折纸、泥塑的动手能力,可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可完成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还需让学员掌握基本的乐理、美术知识,欣赏艺术作品,有能力组织一些活动编排综合艺术能力。(2)科研素质与能力。现代学前领域需要研究型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幼儿教育知识体系,有利于改进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规律,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发。在考评学生能力上,可通过是否善于观察幼儿并解决实际问题,专题研究创新,撰写专业文章的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与辐射力等。 (三)管理层面:动态、开放的评价标准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衡量教学绩效水平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艺术方向)教学实践性和工作对象低龄化,决定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活动、幼儿园管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中是否运用现场管理、实际参观等实践活动,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工作开展。 2.领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文件的程度,并且能够实际运用到对幼儿园的管理中。 3.师生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自觉程度,学校是否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生动化,学校注重道德教育的程度。 三、强化:学科成效与实践教学绩效评价 综合应用性是学前教育(艺术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应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成为重要指标。 1.影响实践教学绩效的投入与产出因素分析。从投入因素分析:实践教学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不同等级的教师结构、硬件设施、信息、软件等软件设施的投入上;教学经费在实践教学中所占比例,合作项目的深入程度上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绩效。 就产出因素来看:学生规模、具备职业资格能力的学生数量,实践课程体系与课时、实习形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基地设施、实践教学成果、社会认可度、毕业生就业率、新生报到率等这些考评指标都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实践教学活动的绩效。 2.制定标准,规范实践教学绩效评价。基于以上诸多投入与产出因素:需制定一套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规范。为此遵循三个依据:依据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要求,依据幼教领域师资、人员的专业标准,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表现。考虑绩效评价具体形式不仅有分散、集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常规,还包括学前五大领域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等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总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带动学科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自觉提升专业素质,坚定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最终成为学前教育学科可持续性发展人才。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可行性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广阔,陕西省创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及时调整方向,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扎实的实践训练、多样的资质证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发挥其职教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体能方向 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 实训基地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市场前景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年的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艺术系要专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举行一场招聘会,到会的用人单位有100余家,其中有很多幼儿园与我系建立长期人才输送关系,成为艺术系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更有一些幼儿园和我系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然而,由于目前很多院校都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方面满足现今市场的需求,如何在众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办出自己的职教特色。目前,西安市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会从西安体育学院招聘体能老师,但这些老师从未学习幼教专业理论知识,未受过幼教专业技能训练,当初来幼儿园只是觉得好玩,但真正投入工作后无法适应,最终辞职,造成体能教师的流失。而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喜欢体能课,甚至有一些学前教育的男生就想当体能教师,可是苦于未能系统地参与专业的幼儿体能课程学习而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产生挫败感,不得不放弃工作机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正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现今社会,人们的教育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些家长会让男孩子去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毕竟男女生的生理结构和性格特点不同,如果男孩子到幼儿园只是担任一线教师,可能真的难以让他们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体能课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发展专业优势,彰显职教特色。 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利用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在改革和探索中有创造性地发展学前教育,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为高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设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保障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职教的特色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能方向的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心理素养好、符合幼教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加强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若开设体能方向,完全依靠现有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首先,请有丰富幼儿园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体能老师作为培训师,对现有教师中有志于从事幼儿体能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或派部分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系统地进行幼儿体能课的学习。其次,从一些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体能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指导。最后,从学生中选擅长体能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并带动其他学生,优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实际出发,保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体能训练比例的平衡,着重突出实践环节,发扬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课主要指平时的实际演练和幼儿园的见习活动,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幼儿园体能课的系统学习,突出体能方向。在教学方法方面,避免照搬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重点渗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观摩、感知、示范、模拟、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扎实的实践训练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体能方向的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观摩讨论、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首先,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优秀体能教师上课过程,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观摩和模拟课堂,使学生更加了解幼儿园体能课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手段。其次,可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相关竞赛,如体操比赛、户外游戏比赛、田径比赛等,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及其启示 【摘要】在丹麦,学前教育是隶属于社会教育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以社会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具有与我国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为我国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丹麦;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启示 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在经历了1992年的一次教育变革后,变成了隶属于社会教育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之一。目前,丹麦有近2/3的社会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儿童相关的领域工作。社会教育专业已成为丹麦高等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专业。〔1〕本文旨在分析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以期借鉴丹麦的经验,在我国构建并发展本土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1.培养目标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主要培养的是在为3~6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为10岁以下儿童开设的服务中心或者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工作的教养员。①学前教育专业方向培养的教养员应具备分析和反思能力;能以反思性实践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特定背景中的行为作出判断;能够理解并把学习定义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具备倾听和交流能力;能够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相联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跨专业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儿童家长等协调开展工作。〔2〕 2.基本内容 下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在整个社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社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模块,其中选修课、实践和毕业论文是与专业领域课相关联的。如果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是学前教育的相关领域,那么相对应的选修课必须选音乐、戏剧和表达,实践和毕业论文方向也要与之相对应。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相应的工作领域。 二、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养员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名合格公民并发挥相应的作用。以社会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都体现出与我国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培养目标是以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为依据制定的。〔4〕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完全由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决定。目前,丹麦共有90000名教养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将近2/3的教养员在为10岁以下儿童服务的机构工作。几乎所有儿童在10岁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养员一起度过的。托儿所、幼儿园以及为学前儿童开设的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纽带,社会对教养员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相适应,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在托儿所、幼儿园、服务中心等机构工作的需要,为学生获得从事教养员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相配套的支持。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既有助于学生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有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彼此配合,避免知识的不恰当重复。同一学科的各年级教师和不同学科的同年级教师会定期进行课程研讨,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以保证不同教师承担不同理论的授课任务,或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理论进行不同阐释。必修课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选修方向,力求使授课内容与其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相联系,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教育综合理论这门课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在经过讨论后,会将其中的相关内容根据知识领域的不同加以整合,从而使相关知识能够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 3.课程实施过程的渐进性和灵活性 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教师有权规划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将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学期循序渐进地加以拓展和细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预习或巩固。例如,除了实践学期外,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学习教育综合理论。在数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使所教的理论能够逐层深入,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渐提高。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室外现场教学,如自然、运动等学科。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程度。 4.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表现在大部分课程内容是以小组练习和项目作业的形式开展的。小组练习是学生学习理论并加以运用的重要形式。课堂问题的讨论或者艺术作品的制作等都需要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项目作业则包括课程进行中需合作完成的项目报告及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学科知识展示活动,即全班同学合作,将学到的知识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出来。小组练习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有权自主分组,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分工,自主决定活动方式,影响整个小组成绩的学生很容易被小组淘汰。项目作业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有权自主选择项目作业的主题和方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性 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性一是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二是体现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三是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考核的,而是注重多维考核。课程考核评价包括对每门学科的单项评价和学年末用来检验学生对教学计划中各门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分学科的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的呈现形式,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评价的主体包括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即学生的成绩由任课教师和聘请的校内或校外的学科督导协商评定,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准确性。学生的实习成绩则由校方和实习机构共同评定。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方向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专业教师, 歌唱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必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设置歌唱教学的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地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安排歌唱教学的内容,弱化专业声乐教学,强化儿歌演唱教学。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注重课程的平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为幼儿园培养综合能力强,实用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业艺术类人才,而是要为幼儿园培养综合能力强,实用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深入幼儿园,了解社会需要 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就必须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调研,让学生仔细观察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了解小朋友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让他们认识到小朋友喜欢的老师要不但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还要能弹会唱。让学生认真观摩幼儿园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了解幼儿园的最新音乐活动动态和歌唱教学在幼儿园的重要性。了解地方幼儿园的教学现状和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前教育歌唱教学的目就是为了满足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做到会唱儿歌、能儿歌表演唱,最后发展到儿歌的自弹自唱。 二、教学过于专业,学不能所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延续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把培养歌唱家、演员作为教学目标,过多的训练各种高深的声乐技巧,而忽视了幼儿歌曲的教学。以美声、民族歌曲为主,幼儿歌曲的歌唱没有引起师生重视,只是在弹唱教学中得以体现。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演唱美声、民族歌曲如《燕子》、《玛依拉》等,却不能完美的演唱简单的儿歌如《健康歌》、《粗心的小画家》等。不能很好的范唱幼儿歌曲,就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儿歌范唱能力。许卓娅教授说,“幼儿园歌唱教学最聪明的办法还是教师做出正确、美好的榜样。”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唱歌曲,而是包括唱歌、舞蹈、器乐等综合音乐活动,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提高音乐的综合素养。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考试时不进行专业考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歌唱的基础。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歌唱基础理论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它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歌唱的声音必须达到一定地规格。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则要求学生做到歌唱的姿势正确,能基本正确运用歌唱的呼吸和共鸣,吐字清楚,语气准确,做到发声流畅、自然,声区统一,能够比较完整、生动的演唱幼儿歌曲。所以我们学前教育的歌唱教学要强化幼儿歌曲教学、弱化专业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 三、依据传统歌唱方法,突出儿歌教学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没有歌唱基础,如果离开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一味去唱儿歌也是不科学的。传统歌唱教学在声音的训练上已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应该吸取利用、传承发扬。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学生在初期阶段要加强歌唱的基础训练,从歌唱的发声方法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幼儿歌曲教学。首先让学生侧重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学习掌握呼吸支点、歌唱的位置、咬字吐字等歌唱方法。把民族唱法中的歌唱的微笑状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方法运用到儿歌演唱中去。有一定的歌唱基础以后就要结合舞蹈加强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鼓励学生做出拍手、点头、耸肩、扭腰等简单的身体律动。提示学生在演唱中要跟着音乐表现情感,注意声音的状态。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歌曲和儿童律动相结合,把儿歌创编成儿歌表演唱。让学生领悟到,儿歌的演唱不仅是唱而已,还要在唱中舞蹈,在唱中游戏,愉悦身心,获得知识。为了满足幼儿音乐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在课下结合歌曲的钢琴伴奏,把弹和唱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做到能够自弹自唱。它的实用性很强,非常符合幼儿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在教学中一般每周学唱一首儿童歌曲,三周学习一首简短的艺术歌曲。选择难度小的发声练习曲,结合幼儿歌曲进行歌唱练习,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歌唱的技巧并尝试运用到幼儿歌曲演唱中,引导学生把艺术歌曲演唱的方法为幼儿歌曲的演唱服务。 四、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和个别辅导为辅 我院学生多,老师少,授课主要采用上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集体课主要是歌唱基础知识的讲授、发声技巧的训练和老师的示范演唱。歌唱集体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影响了教学效果。小组课把存在问题相同或相近的同学聚集到一起进行辅导,让学生互相观摩、各抒已见、切磋争论,小组课上学生所听到的、感受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影响。可以丰富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促进学生对歌唱学习的积极性。歌唱小组课教学,学生通过观看相互的演唱,感受每一个同学的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的不同,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实际指导,解决技能和音乐上的问题,从而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歌唱的判断能力。个别辅导能够使老师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歌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教师工作量较大,虽然能够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问题,但没有和同伴合作竞争、协作的机会等问题。三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就基本上能完成学前教育的歌唱教学。 五、加强横向联系,注重平行发展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歌唱教学,它是歌唱、舞蹈、器乐等综合的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教儿童唱歌,还要在歌唱中给儿童伴奏、载歌载舞,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儿童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教师这种独特的专业,就要求幼儿老师必须具备很强的音乐综合能力。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注重各个课程的“平行发展”,把视唱、声乐、钢琴、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感觉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与幼儿音乐教学的实际应用有一些不吻合现象,现在的音乐教学过于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结合地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编写我们的校本教材做为我们教材的补充。教材可以根据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搜集一些优秀的幼儿歌曲编写成册。同一首儿歌,用视唱教学来学习儿歌的音准、节奏,用歌唱教学来训练歌唱的方法和技巧,用钢琴教学来练习儿歌的伴奏,用舞蹈教学来掌握歌曲的律动。让学生做到不仅能唱艺术歌曲,还会儿歌表演唱、儿歌自弹自唱。自弹自唱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更能体现学生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歌唱教学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幼儿歌曲进行演唱和表现,让学生能“以弹伴唱,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弹唱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幼儿音乐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我们培养的是幼儿专业教师,只有我们在培养过程中重视了歌唱基础理论和歌唱技巧相结合,弱化专业声乐教学,强化儿歌演唱教学,加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幼儿园的欢迎,才能适应国家学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能力构成,并提出了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而提高幼儿双语师资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 模块化 课程体系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鉴于此,我校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双语方向,并且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幼师素质教育,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整合,是对两个专业分析和综合的产物,是对两个专业知识体系的突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成果。它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薄弱,也难以胜任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显而易见,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立双语方向,就是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需要的重大教学改革举措。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职业基本能力,如儿歌弹唱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园教学与管理能力,如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全面英语语言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核心能力。它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英语职业技能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我们应始终把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增强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重在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出所需的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于这种认识,根据幼儿园双语师资需求的变化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公共课”,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毕业生就业中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重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专业课”,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所设置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的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三是“实践课”,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公共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大模块。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公共课程的开发突出多层次,可分为知识层开发,能力层开发,和素质层开发。知识层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层培养职业人所具有的潜在素质;素质层将知识,能力内化为人的有意识的素质。公共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大模块,覆盖了幼教岗位群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板书能力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主要包括学前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语音、英文书法、幼儿英语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文学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英文歌曲与表演、英文故事、英美时文欣赏。专业类课程主要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知识,增强从师技能,拓展兴趣爱好,丰富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实践课分为军事训练、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五个模块。本模块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 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该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吸收新的信息。首先,以“专业课”模块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幼儿英语活动设计,让学生懂得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特点,选择怎样的内容组织学前双语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学前儿童感兴趣的双语教育活动等。其次,我们知道在双语师资培训过程中,必须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又关注文化习俗的了解,多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增加了英美时文欣赏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表达习惯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准确地掌握英语,不至于出现那种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也不明白的汉式英语。 2.课程结构的非线性 传统的的英语语言课程通常是以学科的逻辑结构为框架进行构建的,这种课程呈现一种线性结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课程具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作为主干课程之一的“学前综合英语”,它是由英语专业知识和学前专业知识两个学科相关的元素构成。两种知识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或是其他逻辑关系,而是通过相关的交叉点来显示整个课程目标的整体效果。随着相关的交叉知识逐渐丰富,新的知识不断加入,“学前综合英语”的课程母体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的反映整个课程的观念,具有更加明确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3.课程发展的螺旋形 在该课程中,传统螺旋式的课程发展模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是课程体系中任何一门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主题互相关联的;二是课程总是处于不断组织、整合和应用过程中;三是课程经过课程建构者,教师和学生的反思、考察、批判,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该课程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协调,从而保证课程能够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这是一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宗旨和规律,体现能力本位,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模式,对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浅析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与实践,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和实习5个基本途径,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唱歌、弹琴、跳舞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提高了办学质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5个基本途径,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听、说、唱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培养了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提高了办学质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通过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和生涯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其终身发展相结合,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更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构建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教学与科研并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为我院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摘 要】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为例,从跨界思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界思维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 教育技术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其教育质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出台区域性的政策。广西学前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学位明显不足,教师数量缺口大、素质不高等。据统计,到2017年需新增近50万个学位,需新增6.6万名学前教育教师,才能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截至2013年,广西全区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不到60%,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占比为35.3%,乡镇以下幼儿园仅为22%。 当下,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会,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根据一线幼儿园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前广西幼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多个方向,满足幼儿园对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下面以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为例,透视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一、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精神,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市场需求调研、专家分析论证,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程序。在国家、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及方向进行探索,经过一线幼儿园实地调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详细分析,组织专家充分地论证,决定设立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前教育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信息技能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没有培养专门教育技术人才的计划,导致幼儿园相应的岗位人才紧缺。据调查,幼儿园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尝试了多种解决路径,但效果差强人意。一是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专业技能强,但缺乏相关教育经验,进入岗位后,沟通不顺畅。另外,由于他们专业性技能强,在幼儿园信息化岗位上感觉大材小用,加上幼儿园的工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专业的人才。二是招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教育与技术的知识背景,但他们不懂学前教育,无法带班,只能做幼儿园的教辅人员,在幼儿园的地位较低,工资收入不高,岗位的吸引力不够,离职机率大。幼儿园缺少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信息化方面发展不太顺利。为此,很多幼儿园园长曾多次提出希望有学校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幼儿园开始装备数字化、电子化的设备,如多媒体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这些设备都已经进入到各班级的活动室。而学校办公室都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数字化办公设备已经成为城市幼儿园标配,甚至有些幼儿园已经实现了从入园到离园全程精细化管理,而网络成为数字化设备连接的桥梁。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保障网络与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可见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 (三)目前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幼儿园需求。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由于专业总课时的约束,本科类师范专业为3个学分,而专科类师范专业为2个学分,换言之,学时数只有48或36学时。据调查,大部分报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较少学生购买计算机设备,在硬件上缺少相应的支持,加上课时的限制,而缺少必要的实践时间。如果没有大量的操作实践,要掌握全部课程内容,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其他课程无所谓,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的学习不到位,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技能训练无法落实,以致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的幼儿园,园方需要一些既懂学前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任教师。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难以满足幼儿园需求。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她们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就读,一是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好;二是师范类专业学费较低,相当于同层次专业收费的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她们对技术类的课程兴趣不高,而操作技能的训练光靠上课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希望她们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综上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幼儿园信息化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应开设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招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且拥有个人电脑,对信息技术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培养幼儿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在2008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学科培养体系都是独立的学科,没有关注到‘跨界’培养的优势。”综观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现复合型目标,完成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必须有跨界思维。要整合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两个专业,必须用跨界的理念去思考,从目标设定、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一条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促进专业的发展。 (一)目标跨界,教学与管理双层次。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决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幼儿园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特长,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首先要求保证培养对象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与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开设幼儿园需要的“三学五法”课程,具备一名合格的幼儿园带班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幼儿园日常教育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技能,以满足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二)合作跨界,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师资。专业的发展,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将无法达成培养的目标。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的课程团队,打破原有单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系部与教研室的界限,先从校内进行整体调配,参与部门涉及学前教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信息中心、艺术系等;然后从校外其他高校聘请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授,构建结构合理、理实结合、专兼结合的复合型课程团队。打破原来的界限,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多元化与复合型队伍建设,应特别重视教育技术课程专任教师的历练,可分批次到幼儿园顶岗、跟班或挂职锻炼,加强幼儿园一线的实际岗位的体验,更加明确幼儿园的真实需求,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校园、校校、多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课程跨界,学前为主,技术为辅。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方向之一,决不能脱离母体――学前教育。第一学年应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强调专业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增设专业方向课程,即教育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教育影视制作、课件制作等,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幼儿园对信息技术岗位的相关的要求。如开设幼儿园课件制作,不仅可以帮助同事完成幼儿园教学课件的制作,也可以辅助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实用技术课程,根据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些在幼儿园切实可行而又迫切需要的技术,通过实践强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特别注重与幼儿园的实际结合。开设幼儿园教育影视制作课程,针对幼儿园的宣传与发展的需要,让培养对象掌握教育影视制作的技术,怎么样从幼儿园的角色,从教育的角度去摄影、摄像。这些方向技能课的开设,一是让学生能维护幼儿园内的计算机设备,判断、处理较简单的软硬件技术故障,进行相关的维护;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运行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保障幼儿园园内网络的正常运行;三是让学生能制作较好的教育影视作品,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满足幼儿园教学、活动等录制工作;四是制作较高质量的幼儿课件,辅助支持其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另一方面,必须基于跨界思维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整合,如用跨界的理念改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学前教育领域没有找到把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整合得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根据教学团队多次深入幼儿园一线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打破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建构了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已经编写讲义进行实践。从试用期间的学生调研反馈发现,基于跨界思维的课程内容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方法跨界,凸显能力与合作。根据专业与方向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特别是方向类课程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方式,突出技能培训。依托信息中心强大的实践场所,与信息中心合作让学生分批次轮流实践,以信息中心技术助理的身份参与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让其亲身体验信息化岗位工作。这样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让学生增强了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评价方法改革突破学科的评价,以技能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实践顶岗的日常表现,与专业理论的学习结合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学习方法改革结合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以信息技术支撑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索技能,实施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作业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利用自媒体实现资源分享与推送,鼓励学生在技术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尝试用跨界的思维不断摸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势必成为潮流,而教育跨界的实践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将沿着跨界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跨界人才。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摘 要:学前教育事关广大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未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努力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展望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影响无声却有力,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对儿童的教育意义重大。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自古有之,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但是,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影响到具体的学前教育效果。因此,在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时,需要首先对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分析我国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便出现了有关教育学的著作《学记》,在《学记》中,有“禁于未发之未豫”的说法,即认为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要让儿童舒适从容地成长,尽情享受生活,避免各种有损于儿童成长的情况出现。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学前教育理论。而随着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并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观点。后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侵略,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况之下,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并将各种西方现代儿童学前教育观念引入中国。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经受了不少打击和考验,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生了“”,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较大的创伤。“”结束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学前教育理论也得以回到正轨,继续发展。于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取得了发展和观念变革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从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政策对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在较为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开放的政策之 下,学术发展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随着西方教育理论不断传入我国,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都通过对西方优秀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学前教育观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例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开始出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学前教育理论。但到了1840年左右,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却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之后发展而成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古今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古代起,在《礼记》《大学》《中庸》等著作中便出现了大量关于儿童成长的内容,并积极地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师法自然,学前教育的教育观是为了使儿童享受生活。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对儿童的学前教育逐渐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相关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如今,学前教育理论早已完全摆脱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束缚和迫害,处于较为宽松的氛围之中,并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除了为当下的学前教育理论带来一些十分积极的正面引导之外,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儿童教育观念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例如,如今,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对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小农经济意识只看重短期的利益,鼠目寸光,缺乏长远的眼光,看不起书本知识,小农经济意识的这些观点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会对学前教育及其理论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60年代我国发生的“”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遭到重创。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公布,使儿童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暴。“”时期,将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当作一种“封资修”废除掉,并在幼儿园增设了“政治课”,主要教材是“语录”“评法批儒材料”等,从而导致广大儿童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虽然“”事件早已过去,但广大教育工作者仍要注意重大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交流 随着中外学前教育的不断交流,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在积极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良内容的影响,于是,很多儿童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的观念。 三、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 1.古为今用,积极融合古今文化 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陶行知先生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认为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也要积极地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而对幼儿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则是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总结旧时学前教育的“三种大病”,即第一种,“外国病”,即仿效外国,不适国情;第二种,“花钱病”,既然处处模仿外国,样样要给洋人,自然花费过多;第三种,“富贵病”,即所收儿童多为贵族。针对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积极地沿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我国的古代,学前教育理论提倡以德育为主,重视正面教育,并把品德为先作为学前教育的“纲领”。例如,汉代的王修就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告诫他:“未必读书,并学做人。”而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道德培养,认为,对儿童要“自小便教之以德”,并要“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朱熹还在自己编写的《小学》一书中,积极地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促使儿童能积极地学习圣贤之人的德行,“学到做人的样子”。还有贾谊和颜之推等人,也都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学前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语文改革的基本方向及可操作性分析 摘 要: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讨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可操作性,以期促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 从教育目标来说,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从事社会工作,语言能力会影响到其就业情况。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往往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中职毕业生在进入幼儿园后才能快速地融入教学氛围,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 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各学科进行整合和调整,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教材内容基本符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在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材内容不够切合专业实际,需要进行适当改进。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并未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教材和教师的安排。在一般的中职学校当中,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类同式”的教学范式,无论是教还是学基本为一种模式。与此同时,根据笔者近三年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2010年表示对语文没有兴趣者占62%,2011年上升到67%,而到2012年则上升到71%。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一个怪圈――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仅看考试成绩而不看教学实效,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对语文产生了厌倦感。毕业后,学生写作能力差,书写报告时常常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引用不得体。同时,教师也教学无力,课堂气氛非常压抑。 2.原因分析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是各个学习阶段的必修科目。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落实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需要为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奠定相应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但通过笔者近些年来的调查和教学发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进入了怪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整体,语文教材中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少得可怜,且内容陈旧,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2)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这种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很难接受新兴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制,在执行过程中自身具有排斥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难有起色。相应的,学生也提高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3)缺少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中职学校接收的学生入学起点较低,自我学习能力差,语文基础知识不够,难于管理。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技工人才,学生在入学时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项技能,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用心;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交流、识字的能力,感觉没有必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另外,中职语文考评体系陈旧,缺乏竞争机制,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动力。 体制方面,中职学校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资力量,语文教师方面没有很好地进行优选;教师奖励机制上将语文教师排除在外,岗位竞争机制上缺少对语文教师的考核,所以,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缺乏积极性。 (4)语文考评机制陈旧。目前,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语文课程学习的评测管理机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测试模式,无法体现出现代教育下的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只要在考前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有的学校对于语文考试半透明或者透明化,并没有将语文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依据,导致语文课程可有可无。 三、强化专业意识,整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优化 (1)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譬如,可以拿一篇美文,采用课堂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一人一句地进行朗诵,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比对各组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相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教学的效果。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为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说写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而这项能力是中职学生普遍需要加强的。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能够通过听、看、读、写、说五个方面融入语文课程内容的情景之中,深刻体会文章内容,并且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写,教学内容上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真正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世界。譬如,中职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刚刚走入校园的学生难免有思家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使教师和家长都能感到欣慰。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多多安排一些写作任务。譬如让学生写一些广播稿、申请书、调研报告、通知、自荐书等,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3)将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学主要任务。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要结合教学计划,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多说、多看、多写、多听;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听、说、读、写的训练,无形中积淀了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健康地面对人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和生活。 2.提高教学效率,突出实践能力 (1)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现代教育要转变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要充分地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故事大会、文章发表等活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语言技巧,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2)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课时安排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这样,学生就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地研究。但是很多学生贪玩心理很强,不愿意读书写字,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自身素质差,学校及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应该多开设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也要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也就不会迷恋网络。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展览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逐渐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写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从身心上得到发展。 3.改变考试方式,调整学习方向 (1)“化整为零”,降低常规考试所占比重。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笔试中脱离出来,真正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考试制度要对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形成成绩累加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表现的能力,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平台,“化整为零”,形成一种灵活的考试评定标准。 (2)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方面不能够生搬硬套,要走出传统教学的形式,增加与中职院校学生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且对这部分内容着重考评,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考试。考试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考试中,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考试不但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形式单一,而且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所以,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的制定中。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积极开发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上,要以培养学生自身读、写、说的能力为主,通过对原有语文教学传统体制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大胆尝试教学新方法,不断突破,让学生耳目一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张弛有度,让课堂充满温馨与互动。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及发展构想 摘 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重庆电大”)基于自身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凸显,本文在分析学前期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建设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必要性;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英语已成为我国各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英语教育的低龄化也使学前英语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开设英语课程作为一种时尚,打着“双语教学”的招牌。 幼儿园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也使得许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前英语师资作为了重点。自此,学前教育(英语方向)这样一个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出现了。 一、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分析 1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变革――自身发展需要 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应根据变化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整,强调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从2007年秋开始,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从招生数量上来看,2010年春季招生421人,2010秋季招生571人,2011春季招生1682人,2012春季招生6101人(包括开放教育),现阶段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注册人数已超过了8000人,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数量突破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该专业的发展。 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与重庆电大学员的实际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重庆电大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开发出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和课程也成了重庆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双语教育的普遍性――市场需求 实施幼儿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是关键,能胜任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应熟知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他们除了开设英语课外,还能协助其他教师用英语开展必要的活动。同时,教师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 当前幼儿园主要的三种英语师资(即本园教师、外聘英语教师、外籍教师)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本园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幼师毕业后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学前专业大专程度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外聘的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虽然英语基础相对扎实,语音较规范,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和榜样,但由于他们缺乏对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背离了幼儿英语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总体来讲,我国学前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较低,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又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匮乏,合格的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已经成为劳动就业市场的迫切需求。[ 1] 3学前期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学科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越早越好,因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在3〖FGS〗~〖FGN〗6岁,即幼儿园学习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儿童没有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儿童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就会受到第一语言较深的影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母语的干扰越来越大,会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语言学习。因此,让孩子在学前期开始学习外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双语的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拥有双语不单单意味着拥有两套语言代码,双语发展使孩子具有更灵活的思维,能够更好理解跨文化问题。加拿大的兰伯特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对其他民族和文化比较宽容,而且拥有比较开放的心态。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2] 二、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建设发展构想 1专业定位 (1)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亟待提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或想从事幼教工作的高中(包括同等学历)及以上学历者。 (2)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主要培养面向重庆市主城区以及周边的区县、城镇幼儿园以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园英语教师。 (3)就业方向。主要为幼儿园英语教师、儿童英语教育机构教师、社会英语培训机构教师、幼儿园外籍教师配课教师、各类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行政、社区教育服务、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英语教育指导、宣传和管理等相关岗位。 2学前教育专科 (英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定位 (1)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毕业之前英语需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计算机方面应具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汉字录入及文字处理能力、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能力,并在毕业前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教育观念意识。学生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有生命健康教育为首的意识;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树立人本发展意识;要重视对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要重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为幼儿创造力的成长奠基。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以公益普惠和优质特色为发展方向努力推动重庆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2年是重庆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域式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教委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1〕46号)精神,抓紧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公益普惠和优质特色为发展方向,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面加强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大力提高保教质量,有力推动了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6500余个(含附设园),在园幼儿86.7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00所(含附设园)、在园幼儿41万余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9%、48%;民办幼儿园近3300所、在园幼儿45万人,占比为51%、52%。总体而言,重庆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资源总量持续扩大。与2011年相比,全市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幼儿人数取得明显增长,新增幼儿园300余所(含附设园),新增入园幼儿2.5万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二)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数量比例分别为49%、51%,公办在园幼儿和民办在园幼儿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52%,公民办幼儿园结构比例基本合理,初步实现了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三)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重庆出台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措施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共计达2600余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9.3%;在园幼儿约33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8%。其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近1000所,在园幼儿12万余人。(四)优质特色幼儿园发展迅速。在吴刚副市长“名盘+名园”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以优质、特色为办园理念的品牌幼儿园发展迅速,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名园+名盘”幼儿园150个,在园幼儿总数达3万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重庆发展学前教育的几点举措 (一)抓建设,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为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一方面,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让更多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采取新建、改扩建、新增附设园等方式,共计增加幼儿园300所(含附设园),累计增加幼儿学位70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全年民办幼儿园共计增加200所,吸引社会资金约1亿元,增加幼儿学位5000余个。 (二)抓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预算资助范围,建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级财政共计投入1.07亿元,按照生均每年200―400元的补贴标准给予普惠性幼儿园人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孤儿和残疾等儿童入园,给予每人每年2160元标准的补助,免除受助儿童的入园费用,全年市级财政投入9034万元;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共计投入1.02亿元。2012年,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达12.8亿元,有力保障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抓公益,推动普惠幼儿园发展 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严把入口关,积极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600所,给予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资助4.4亿元,惠及33万幼儿。同时,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惠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纳入“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行免费培训,提升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普惠与质量并重”的工作目标,受到公众的好评。 (四)抓质量,鼓励走优质特色之路 一是建设“名盘名园”。全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吴刚副市长提出的“名盘+名园”发展思路,鼓励在小区配套建设优质幼儿园,支持幼儿园走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引进大地、才儿坊、红黄蓝等市外著名幼教品牌15个,培育出巴川中学幼儿园、三色、宜生阳光等10余个本地知名幼教品牌,建设“名盘名园”达150个,在园幼儿达3万人。二是公民办结合,带动民办园优质发展。部分示范公办幼儿园采取与民办园合作办园的形式,探索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如南坪实验幼儿园与龙湖地产合作建设了10个优质幼儿园,江北新村幼儿园与民办园合作举办了6个幼儿园,实现了合作共赢、优质发展的目的。 (五)抓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重庆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抓了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师编制。根据重庆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安排中小学富余师资转岗培训合格进入幼儿园任教,逐步配齐保教人员,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大学前师资培养力度。适当扩大高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源头上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共开举办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班40余个,培训幼儿园教师1800人次(其中民办幼儿园教师500人次),“转岗”教师培训1300人次,置换脱产研修350人,提升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抓管理,全面纠正“小学化”现象 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要求各地各级幼儿园集中力量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市教委对此高度重视,周旭主任、赵为粮书记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幼儿园积极防治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经过清理,各级各类幼儿园不再举办兴趣班,不再统一使用幼儿用书,不集中教授拼音、珠心算等不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提升了保教质量,全面纠正了“小学化”现象。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摘 要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融合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为实现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的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本文从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融合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阐述融合教育对于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和定位转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 职能转变 0引言 特殊儿童教育一直受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问题,保障了每一个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随着特殊教育不断深入,特殊教育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不同环境下接受教育,使得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时遇到诸多困难。所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职能改变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指的是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特质不一样,开展统一教学活动必然是行不通的。融合教育模式下,将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置于同一个环境,对学生进行分班,以互动和教育工具辅助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真正实现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 随班就读是专门针对特殊学生学习需求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与融合教育不同,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盲、聋、哑三类残疾儿童,而融合教育则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目前,对于随班就读的研究和践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方法和体系。从随班就读到同班就读再到融合教育的转型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积极推行融合教育是必然途径。 2特殊教育学校是融合教育的支持者 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已顺利完成其历史任务,到了谢幕时间。如果不改革的话,融合教育始终停留在初始状态。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主要是因为融合教育提倡将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集中教学,既能够有效解决特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拓展特殊学校的教育职能,提高特殊学校的竞争力。在受教育学生中,特殊学生占据一小部分,专门建立特殊学校,大大提高了特殊学生受教育成本,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也会使特殊学生在融入社会中出现问题。新形势下实现特殊学校职能的转变,积极推动融合教育改革,就可以为特殊教育职能的转变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是融合教育最大的支持者。 3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 融合教育下的特殊教育W校职能会发生转变。以往特殊教育学校是以特殊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过于重视特殊学生的未来发展,忽视了对特殊学生心态建设,使得特殊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极容易出现问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不仅为特殊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也让普通学生进班就读,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置于同一学习环境下,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不仅可以使特殊学生从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不一样的世界,调整特殊学生的心态,也能够让特殊学生提前适应普通学生的生活环境,这对于特殊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特殊学校接纳普通学生就读,必然需要根据普通学生的特质和学习特点,积极转变学校职能。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特质有非常大的区别,特殊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质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而普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青睐于融入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实现职能的转变,综合考虑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推动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 4特殊教育学校定位转变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学校职能转变,其中最大的转变体现在定位的转变。主要是因为融合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学校不再是专门针对残疾儿童设立的教学机构,而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体系。首先,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深层次发掘融合教育的内涵,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认知上的桎梏,将教育教学的对象定义为全部学生,积极推动融合教育改革;其次,特殊教育接纳普通学生就读,在实现学校定位转变的同时,还需要根据普通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能够满足普通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实现特殊教育推动融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最后,以往特殊教育中强调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性,以期通过特殊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将特殊儿童“隔离”起来,对这类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得特殊学生心态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在转变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时候,必须认识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共性,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放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下,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 5结论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推动融合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出融合教育的优势,利用融合教育解决特殊教育模式下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实现特殊教育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中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认识与管理 摘要: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影响其融入主流群体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普校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掌握特殊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普校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学生;行为问题 一、前言 融合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具体的困难,其中之一就是普校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包括行为管理的知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往往让普校教师望而却步,不知所措。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特殊学生很难融入班级,被学生接纳,也让任课教师的班级教学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掌握特殊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普校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二、正确认识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 1.认识到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普遍性。不同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的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行为问题。教师首先在心理上要有较为充分的准备,遇到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不能惊慌失措或者产生强烈的反感心理,这种心态将不利于教师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容易让教师从一开始就对特殊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错误地选择处理方式。因此,当班级里出现特殊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阅读与该障碍类型有关的教育书籍,了解此类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方法。如果学生的行为问题对其自身和其他同学无显著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包容,切勿以普通学生的标准衡量特殊学生。 2.认识到行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普通教师由于对行为矫正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处理行为问题时往往希望立刻见效。事实上,一个的错误的行为如果已经上升到行为问题,说明该行为已经存在较长时间,改变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形成时间长短,矫正周期也不太一样。教师在矫正行为问题时务必保持耐心,保持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 3.认识到行为矫正方法的重要性。儿童的行为问题表现各异,行为矫正的方法也非常多样。不同的问题有相对适合的矫正方法,因此,方法的选择很重要。长期以来,许多普校教师对待行为问题更多地会选择惩罚作为矫正手段,而在行为矫正专业领域,通常只有在各种积极行为矫正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惩罚。惩罚只是让学生迫于压力而暂时不敢表现某种行为,一旦环境和对象发生变化,行为就可能反弹。常用的积极行为矫正方法包括:强化、消退、行为塑造、前提控制、刺激链接、差别强化、自我管理、代币管理等,教师可以找到有关行为矫正的专业书籍详细了解。很多时候教师不一定能一次成功选Ψ椒ǎ因此,可以多次尝试,或者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特别注意方法实施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单个行为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找到维持该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移除该强化物,问题行为才能得以消失。 4.认识到特殊学生行为日常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学生都可能存在行为问题,只是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相对较多。对于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等类型,行为问题很难根除。也就是说,某一个问题被解决或者某一时间段内不出现行为问题不代表不会出现新的行为问题。如果教师只是疲于矫正不断出现的行为问题就会非常被动,且不一定会有好的成效。况且,特殊学生是处在班级这个动态的群体当中,其问题行为不仅有自身的因素,也和互动的环境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关注的显然不仅仅是点的问题,更应该是面的问题。因此,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坚持采用一些面向集体的行为管理方法,创设理解、包容、互助、无障碍的班级氛围,点和面兼顾,尽量避免出现引起行为问题的线索,做到预防为主,才应该是行为问题解决的最有效方法。 三、特殊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和管理原则 1.预防与矫正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在行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尽量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教师要具有善于观察的品质,每当发现特殊学生有不良苗头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免火苗燃烧成大火。例如,小敏是个多动的孩子,经过评估,发现小敏的课堂注意力大概在5分钟,快到4分钟的时候,小敏就已经表现出不耐烦,有离开座位的冲动,此时,老师果断采取措施,请小敏站起来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给予她掌声,回到座位的小敏很高兴,又坚持了几分钟。可以想象,如果老师不采取这个小策略,而是等到小敏已经离开座位了,再去拉她回来,处理难度就要翻倍了。行为矫正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行为的形成比矫正要容易得多。因此,预防永远是第一位的,它让教师可以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矫正是行为已经发生,教师不得不被动地应对。要做好预防工作,教师还必须尽可能消除引起行为问题的内外因素,创设积极的环境。 2.从“前提―行为―结果”的联系来理解问题行为。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是行为矫正的必要环节,所谓功能评估就是收集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评估结果有助于推断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1]。没有弄清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无法彻底矫正一个问题行为。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的过程,就是从“前提―行为―结果”的联系来理解问题行为的过程。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奶奶带着8岁的小军去上学,路过冷饮店,小军要奶奶买雪糕,奶奶认为雪糕吃多了不好不愿意买,小军就赖着不走,奶奶刚开始还跟小军讲道理,发现讲不通,就威胁说不管他,直接往前走,小军一看奶奶要走了,情急之下躺地上哭起来,奶奶见此情景只好妥协买了一根雪糕。在这个例子中,前提是:奶奶带小军上学路上看到冷饮店;行为是:小军通过哭闹行为来坚持自己不恰当的需求,要吃雪糕;结果是:奶奶满足其需求,妥协买了雪糕。在这个例子中,结果将进一步强化小军的行为。小军经常哭闹的行为原因在于:小军认为哭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找到了问题行为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对小军而言,今后奶奶应该引导小军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当需求不合理时,奶奶应该坚持原则,不予满足。 3.行为矫正的同时注重良好替代行为的养成。人的行为大多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当目的没有达到时,通常会尝试其他的行为,以期达到目的。对特殊学生而言,很多行为问题其本质是采取了错误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目的达成,这个行为问题就得到强化。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简单地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却忽略教会学生正确的替代行为。以下是个简单例子:学生小鹏是个学习障碍学生,加上平时一些不好的习惯,班上同学在课间游戏时都不愿意叫上他,站在一旁的他很想参与,但是又不知如何参与进去,索性搞破坏,不让我玩,你们也玩不成,结果学生小鹏更加受到排斥。教师得知情况之后对学生小鹏“欺负同学“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类似的行为还是经常发生。以上例子中,学生小鹏之所以有破坏行为,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参与同学的活动,破坏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指出学生小鹏行为不当的同时,更应该指导他如何更好地融入学生,并适当做其他同学的工作,让他用正确的行为替代原来错误的行为以达到目的。行为矫正在消除一个错误行为的同时该让学生养成一个新的良好替代行为,日积月累,学生的良好行为就会逐渐增加。 4.坚持教育的一致性。许多教师会抱怨,行为矫正的那些方法不管用,自己尝试过专业书籍上的那些方法,结果都没效果。事实上,方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一定是没有找对方法或者没有用好方法。从实践的经验来看,教师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处理行为问题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浅尝辄止,不能坚持。总是希望方法一用就见效,耐心不够。第二,无法做到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合作不畅,行为矫正的方法无法得到一致的实施。在这两个原因中,行为管理的一致性因为涉及到不同人员的合作,所以相对比较困难,但也是对矫正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当行为矫正的方法确定以后,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必须多沟通,多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 总之,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在处理策略上通常是有规律可循的。普校教师在遇到特殊学生行为问题时切莫绕着走,或者简单粗暴,而应该勇于面对,尝试解决,总结经验,以获得处理各种问题行为的能力。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摘 要: 伴随着我国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的追求,“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模式逐渐被认可并付诸实践。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视障大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榱烁好地融入社会,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创新创业对于视障大学生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视障大学生创业状况、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就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融合教育 视障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融合教育思想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热议话题,其意识形态扎根于人权和平等理念,倡导者们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把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融入主流学校,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通过《萨拉曼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首次提出“融合教育”理念,并做了重要的宣示。2005年《融合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道路》,给融合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融合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会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反映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普通教育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融合教育涉及教育的内容、途径、结构和教育策略的变革及调整。”融合教育强调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公平,反对传统的对特殊人群隔离式的特殊教育。 随着“融合教育”思想影响在我国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视障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创新创业对于视障大学生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树立“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风尚,从这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就我国视障大学生的创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及问题找到有关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1.我国残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1.1国家政策支持。 “融合教育”思想影响在我国不断深入,很多残障人都受到不同层次的教育,高等院校视障大学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面临创新创业的时代主流。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补偿政策,使残障大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保障其就业的权利。《残障人就业条例》第十九条提出:“国家鼓励扶持残障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障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对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残障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2013年5月,中国残障人联合会《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残障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残障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障人保障法》规定:“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障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我国残障大学生予以不同层面的支持,并对其教育支持的发展进行规范和指导,保障残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1.2残障大学生创业现状。 结合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和中国残障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我国残障人口总数约8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例为6.34%。其中,视力残障占14.85%,约为1263万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显示,残障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非残障人就业率的一半,考虑到残障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情况及扣除在校学生和离退休人员后,残障大学生就业率只相当于非残障人的72.7%,而我国残障人创业率为社会平均水平的20%~25%,而视障大学生创业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及就业创业能力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阻碍,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率及创业率较低,而且创业成功率较低。有学者对在全国残联系统残障人就业服务机构范围的残障人开展了网络创业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残障人网络创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残障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网络营销技能亟待加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物流配送环节存在困难;由于资金不足,限制残障人网络创业的规模;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残障人网络创业发展很不平衡等。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显示,当前残障人创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残障人创业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扶持体系;残障人创业往往缺乏启动资金,残障人创业抗风险差;残障人障碍的消减难度较大。 综述,残障大学生在创业中受制于其自身缺陷及较低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在正视残障人自身缺陷的同时,如何提高残障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当前我国残障人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困难 2.1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帮扶体系的不足。 现行的法律法规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国家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虽然我国制定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就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有关残疾人创业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提及视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此外,在实际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各级各类部门落实的力度不一、具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不足,使得视障大学生在办理创业所需的一系列手续时不太顺利。资金的不足是视障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主要矛盾。首先,某些视障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主要靠奖助学金或助学贷款维持学业,家庭根本无法资助其创业。其次,某些银行不愿贷款给视障大学生,多数被拒理由是因其创立的企业规模小、还贷能力弱、有时会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等敏感问题。因此,有关部门不能充分落实保障政策,更无法有效监督用人单位。 2.2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缺乏。 对于高校学习的视障碍大学生来说,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多数只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热莩氏郑在课外缺少其他的选修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结合社会普遍现象来看,视障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及钢琴调律等相关工作,虽然部分高校针对视障大学生特点设立专业课程,教学人员只是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及行业分析。此外,在课外实践过程中,缺少提供对视障大学生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如果视障大学生自身不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和创业实践锻炼,就会造成创业实践能力弱、理想与现实差异大等问题。但是,由于经费和条件所限,视障大学生参加专业见习、实习实训、考察实践等活动的时间普遍较少,参与有关创业实践锻炼的活动更少。所以在校的视障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实践基地。 2.3视障大学生自身创业创业意识的单薄。 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视障大学生在其求学和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挫折,强烈的自尊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强烈的自卑。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导致他们行事低调、比较敏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在创业中遇到困难,视障大学生很容易情绪低落、信念动摇,抗挫折能力不强,缺乏创业风险意识,缺乏创业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此外,因身体上的原因,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存在很多障碍,所以视障大学生交往的圈子比较小,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对狭小和闭塞,与健全人的交往和互动并不是很频繁,这就形成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所以主观上不太愿意和正常人交往。以上种种原因都会成为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困难。 3.视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3.1为视障大学生创业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的法律,如《美国残疾人法案》。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但针对残疾人就业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的国家并不多。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法》以法律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条款。虽然法律法规不能实现残疾人的全体就业,但它的号召力与强制性在残疾人就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2007年我国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提升为法律,使得残疾人就业得到有力的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如:北京市实施了《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北京市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个体就业暂行办法》、《北京盲人保健按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业的政策。在视障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常面临的是资金不足的困境,应该加强对视障大学生的贷款支持,为他们创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除了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外,还应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通过社会保障金对视障大学生给予财政上的援助。 3.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学校应该结合视障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帮助他们克服不健康的心态,帮助视障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创业观念,以帮助其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建立自信。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针对创业,应系统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必要时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的讲解及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并组织视障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多交流、多参加聚会,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实施意见。还可以通过学校社团活动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3.3帮助视障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实践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应该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在如今融合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各高校每年招入的残疾大学生逐渐增多,视障大学生的在校人数随之增长。从学校角度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在创业教育中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为目标,赋予创业教育创新、创意以新的内涵。可以结合视障大学生的特点,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其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为视障大学生系统讲授创业知识。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视障大学生创造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机会,实际到已经成功的创业人士的工作地点学习考察,提供与其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残障创业者来校举办创业讲座,分享创业经历,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视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融合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模式初探 摘 要:实行融合教育能为残疾学生构建一个优秀的交往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扩大残疾学生社会的交往范围和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融合教育、协助教学的方式,消除残疾学生自卑,孤独的负面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完成指定的任务让学生们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己,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因此我校针对培智6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我的装机历程》实行了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装机历程 一、选择课程内容 《我的装机历程》是一门简单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不多,对轻度智障学生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就可以接受的课程。所以在本课程实行融合教育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教学的时间为一个月,共16课时。课程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了解多媒体计算机”,活动二“设计购机方案”,活动三“安装计算机软件”。 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一是让学生明白自主购买和安装计算机,首先必须对计算机的结构和硬件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二是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品牌机和组装机的选购,通过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能够自主判断并作出选择;三是对计算机完整的装机过程有个粗略的认识,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 二、课前准备 (一)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我的装机历程”的三个活动,必须要有安全和专业的设备。本次安排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机教室配有20台计算机及一台拆解实验计算机。计算机教室里有投影仪,可以演示装机过程或者播放录像。工具准备包括:螺丝刀、手电筒、防静电手套、教学用正版软件等。 (二)师资配备 根据轻度智障生与语言康复生的生理特点,选择了配备两位教师,一位是培智6班班主任,另一位是会手语的信息技术教师。两位教师在同一教学场所组织教学,都具备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学生准备 采用融合教育模式教学,对语言康复生、轻度智力障碍生和教师都是新的尝试。在实施之前向聋、智障生介绍双方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融合教育的动员,让学生做好心里准备。 (四)教师准备 1.制定学习任务 在制定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融合教学的特殊性,轻度智障生和语言康复生在同样的平台上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状况,对于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硬件的介绍避免过分理论化和专业化,力求通俗易懂,易于操作。避免语言康复生容易完成而轻度智障生无法完成的现象。 2.准备教材及课件 教材选用的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科书。该教材比较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并且书中配有dvd光盘,里面有所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图片、课件等,更适合融合教育。 3.计算机专业术语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只要求懂得经常使用的硬件名称,如:显示器、鼠标、键盘等。 语言康复学生:专业的手语打发以《计算机专业手语》为准,查不到的在课前与学生约定好以指语或组合手语代替。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学习准备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制订学习目标,讲解活动内容,把握学习难度。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学习教学内容。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内部结构。2.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3.了解装机的一般步骤。4.了解计算机的原件知识及安装。 (三)学习任务的实施 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装机的一般步骤开展活动,以选购计算机为手段,综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在了解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通过网上调查比较,确定一套购机方案。本活动从设计上来讲应该属于实践活动,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从网上调查到确定购机方案,在明确了活动目的后,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三是按照装机的流程,在购买了计算机以后,需要进行软件的安装工作。通过活动三,引导学生了解软件知识,说明软件安装的必要性,分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逐渐展开,最后举例说明应用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的方法。在这三个教学活动中,全部采用语言康复生辅导轻度智障生的教学方式及流程。以学习活动一为例,学生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均按以下流程进行。 1.学生按要求分组。以两名语言康复学生和两名名轻度智障生为一组的组合方式组合,16人共分成4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个语言康复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每组选出一名语言康复生为组长,负责教学活动的实施。 2.教师采用示范教学模式,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结合教材的图例展示,和教师的讲授过程,来了解计算机的组装方法。教可以多收集展示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在介绍的时候,尽量结合当前比较流行和主流的硬件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尽量做到语言康复生全部掌握操作技能知识,不然无法帮助轻度智障生掌握操作技能。 3.由组长带领大家复习活动一的内容,组长进行示范和讲解,并指导组员完成操作和回答组员的疑问。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当组长语言不清晰,轻度智障生听不懂时,由手语教师当翻译来帮助学生之间沟通。另外,也可以将沟通的内容写在纸上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两位教师不停的巡视和观察学生的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注意轻度智障生的理解是否到位、操作是否正确,给予及时的提示和指导,但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纸观察和记录组员之间的写作情况及发现问题。 (四)学生作业验收点评 当学生在活动一教学结束时上交完成的购机方案后,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购机方案,进行评价交流。先由个组自己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的方案,再由别的组来评价此方案,最后由教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及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比如:cpu与主板的接口是否相同;电源功率大小够用不够用;玩游戏和上网计算机的配置是否合理等建议。 (五)教学活动总结 先由学生总结,如果是语言康复生,必须用口语加手语的方式,手语教师在旁边翻译给轻度智障生。最后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做最后总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促进团队合作的学习,实现课堂的融合。 融合教育论文: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遭遇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在肇庆市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文章分析了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开展阻碍,并为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学前教育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缺失,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困难,兴趣狭窄及行为刻板重复。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多,自闭症儿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指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里一起学习,并获得所需的相关服务和支持。经过多年探索发现,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都有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响应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开展有效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必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研究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调查研究少,地区差异大,研究范围窄。其开展过程遭遇较大的困难和阻碍,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缺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第二,缺少幼儿园的行政支持;第三,缺少幼师的专业支持。在肇庆市里,患有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态度积极,而普通幼儿园却有心无力。本文对公开发表的43篇关于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中主要采用个案融合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干预后,学前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呈现了积极的变化。笔者经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到相关机构的观察记录,与教师的沟通访谈,试图探讨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并针对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从国家、肇庆市幼儿园和幼师这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和遇到的阻碍 1. 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现状 (1)调查研究少。以“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学前自闭症全纳教育”“自闭症儿童全纳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分别获取的检索结果是22条、235条、2条、63条。经过对检索结果的整理与筛选,获得24篇符合本文研究方向的文献,其中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和阻碍”的文献仅有13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的文献仅有10篇。 综合分析:随着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融合教育的研究工作,但是专门针对3~6岁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调查研究却很少。 (2)地区差异大。朱娜等采用文献法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地区分布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得出结果是52%的研究来自华东地区;刘晓艳同样采用文献法对我国学前随班就读的研究地区分布进行了综合整理与分析,按照经济区域的划分得出的结果是65.1%的研究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而本文采用文献法获取仅有10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得出的结果是40%来自华东地区。 综合分析:总体而言,我国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地区分布差异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在华南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广东省在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也是缺乏的,仅仅停留在相关的报道而已。 (3)研究范围窄。在10篇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文献中发现,研究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成效有4篇,研究融合教育中的具体干预策略有5篇,研究融合教育中的同伴关系有1篇,研究融合教育的困难有1篇。其中,魏寿洪的个案研究内容包括了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沟通、社交、行为问题的教育成效,也包括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过程中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训练策略;李丽娥的个案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幼儿教师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对自闭症儿童如何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学。 综合分析:目前为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内容较单一,研究范围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前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成效研究,以及融合教育中的具体干预策略研究,而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极少涉及的。 2. 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阻碍 (1)缺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笔者查看了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国家政策法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务院关于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整理分析发现并没有具体提及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只是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第四点意见中提到“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年版)中第二章的幼儿入园和编班中提到“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等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有专门提到对“随班就读”的相关保护规定,具体是在第三章即第十九条“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是当前,国家的义务教育不包括学前教育。 综合分析:通过对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保护条例是完全不完善的,甚至是严重缺乏的,并且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相关保护条例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并没有法律保护作用。可见,我国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缺乏有效、具体的政策法规支持。 (2)缺少幼儿园的行政支持。杜泽星的调查研究得出,在重庆市内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机构招生困难,在已开展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调查发现,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比例不足3:1。熊絮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不同省份的246名自闭症儿童,发现属于学前阶段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63人,占了总数的66.2%,可是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的仅有21人。靳敬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行政支持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行政支持现状分别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认为幼儿园的行政支持较好,而家长却认为幼儿园的行政支持较差。 综合分析:尽管现在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幼儿园不愿意接受自闭症儿童进入园内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因此,幼儿园行政支持的缺乏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阻碍了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进行。可见,幼儿园的行政支持会直接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能否正常开展。 (3)缺少幼师的专业支持。杜泽星等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里,教师的专业结构并不理想,教师的专业技能缺乏。在两所已开展了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调查得出,在幼儿园的教师专业结构中,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都低于10%。叶增编等在进行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进行融合教育过程中因缺少专业技能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尽管幼儿教师对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持认可态度,却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合分析:幼师能够为幼儿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是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幼师普遍缺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会导致在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中幼儿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从而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 二、肇庆市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 1. 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中看现状 笔者和小组的研究人员来到肇庆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围绕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对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非结构式访谈。在访谈中负责人提到,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对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不大。并且还提到,目前肇庆市有一些幼儿园是接收过自闭症儿童的,但是当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后,普通幼儿园仍然是按照已有的教学方式,因此,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只是随班就读而已,并没有做到理想中的融合教育。她们希望能够和普通幼儿园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但是目前为止,她们联系过的多个幼儿园都拒绝了合作。 综合分析: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目前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普通幼儿园不愿接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识不强;②在有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普通幼儿园里,自闭症儿童只是随班就读,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指导;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国家政策相当缺乏,而且相关的国家政策对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2. 从普通幼儿园中看现状 笔者和小组的研究人员同样围绕肇庆市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开展现状,对肇庆市内的一家省级幼儿园的园长进行了一次非结构式访谈。当问到在幼儿园里是否有开展过自闭症融合教育的时候,园长表示,到现在为止,幼儿园还没有开展自闭症融合教育。一般情况下,在入园前,幼儿园会提前了解入园儿童的基本情况,当发现入园儿童出现自闭症症状的时候,幼儿园会建议让家长选择专门的康复训练机构。园长提出,自闭症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个别化的干预指导,但是目前,幼儿园内缺乏专业的有特殊教育背景的教师,而且在幼儿园里还没开展过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缺乏经验的积累。幼儿园如果接收了自闭症儿童,也不会不管不顾,仍然会给予关注。 综合分析:经过对园长的访谈,笔者了解到普通幼儿园开展学前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基本情况。现如今,肇庆市并未开始实施真正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而且要在肇庆市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普通幼儿园有心而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幼儿园从未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缺乏实践经验,不敢贸然接收自闭症儿童;②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需要专业的干预指导,幼儿园缺乏从事关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教师。 三、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对策 1.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 现在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却是少之又少,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强有力的后盾,因而国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法律法规。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有《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具体的、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甚至还有具体的地方法规支持,如《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然而这些都是关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相关法规,并没有涉及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急需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第二,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管是落实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幼儿园拒绝接受学前自闭症儿童,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追究,因此,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发挥法律保护作用;第三,国家也应简政放权,让地方有更多的权力能够制定符合地方实情的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地方法规。在肇庆市,是否也可以拥有一些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具体有效的政策呢? 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护,同时也需要地方的相关部门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严格监督,期望国家能为肇庆市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为肇庆市的普通幼儿园打下强心剂,让普通幼儿园_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迈开第一步。 2. 幼儿园应转变观念,积极响应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幼儿园直接影响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而肇庆市内的幼儿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观念,接受融合。肇庆市大部分幼儿园负责人拒绝接收自闭症儿童,开展融合教育,因为他们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意识不强,认为开展融合教育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同时也害怕耽误了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治疗。其实开展有效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无论对自闭症儿童还是对普通儿童,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转变肇庆市幼儿园对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积极与自闭症康复机构合作。肇庆市幼儿园和相关机构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商讨可以弥补各自专业的短板,自闭症康复机构提供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指导,普通幼儿园提供关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指导,这必定会大大提升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质量;第三,积极组织园内幼师开展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探讨学习活动,加大对幼师的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3. 肇庆市幼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肇庆市有效地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离不_幼师良好专业技能的支持,因而肇庆市幼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主动学习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必定需要幼师进行干预,但肇庆市幼儿园大部分幼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是不清楚和不熟悉的。实行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时,幼师应在掌握普通儿童的教育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更多关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知识;第二,积极参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课程实践探索活动。现在为止,关于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具体课程还没有系统的安排,幼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关于开展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效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在融合中促进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共同发展。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送教上门是指教育部门或机构针对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重度与多重残疾儿童采取的一种补充教育模式,即教师及其他相关服务人员进入学生家庭,定期向送教对象提供教育与康复训练、开展家教指导、提供相关支持等服务。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也是残疾儿童、少年共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我校在“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理念指导下,为重残孩子提供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等送教课程,并实行科学评估、纳入考核、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等管理方法,探索了送教上门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送教上门;特教中心;专业评估;师资 唐红清是一位住在三台县潼川镇谭天巷的智障孩子,性格自闭、内向,因为身体的原因至今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可是从本学期开始,她也上学了,因为每周末来自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钟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唐红清家,教她读书、认字、画画,有时还会带来同伴陪她说话、游戏。现在的唐红清变得开朗、快乐,最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书、画画,因为她说家门口的路通往大街外面,每次钟老师都是走着这条路来到她家,她要坐在门口等钟老师的到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我针对自己本学期的“送教上门”实践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让送教上门有保障。“送教上门”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组织开展,全体教师具体操作实施。该活动服务对象为三台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中,不能接受教育,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着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开展、免费教育的原则,侧重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注重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和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以此来提高残疾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指导工作。为顺利开展“送教上门”此项工作,三台县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送教工作,确定了送教服务教师成员,并于9月上旬召开了相关人员会议,商讨送教具体情况。会议布置了送教任务:每个星期特教老师给送教对象进行一个小时的服务,语文、数学穿插进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送教计划,特教中心安排两名分别负责语文、数学教研活动的孙倩老师和陈川宁老师前往三台县康复中心对焓焓同学进行摸底了解。焓焓同学是一名患有听障、智障的多重障碍学生,因该生行动、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焓焓母亲陪同两位老师前往孩子平时进行训练的场所,老师们找到训练师,向他们了解该同学三个多月以来的训练情况。回到病房,两名老师又分别从语文、数学的角度,通过让该生指认数字,模仿写字等简单易懂的方式,测试该生的语数能力。通过这次摸底,送教教师知道×××的基本情况:他看不懂老师的手势语,没有口语,会认“1”到“9”,会写“1”到“7”,能模仿写的汉字只有“一”、“二”、“人”。送教老师制定了送教计划,安排了相应的送教内容。三台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秉承“给每一个残障孩子一个春天”的服务宗旨,努力把最温馨的服务带给每一位需要的孩子。 第三:专业评估,找到残疾儿童、少年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听障学生,可以多用文字、图片,甚至手语等来呈现教学语言;对于视障学生,则可以通过放大的阅读材料、盲文、有声的计算机或录音磁带呈现学习内容;对于智障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实物、图片、视频、沟通板等来呈现学习内容。选择学习内容要注意:1、功能性:满足适应环境的需求、实用、从生活出发。2、适龄性:考虑他们的实足年龄,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智龄。3、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些日常的选择。 第四:专业送教上门师资是送教上门工作的质量保障。1、送教前,送教老师要写好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残障情况,要进行的学科知识教授、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写好教案,准备好送教物资。2、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做到活动有跟踪。3、整理并收集关于家庭特殊教育系列系统知识,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4、鼓励家长认真学习教育残疾子女的信心,让他们有信心、有干劲参与对子女的教育中来,做到不放弃、不遗弃。自本学期九月份以来,“送教上门”教师深入残疾儿童家中,逐个对被送教儿童的适应性行为、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估和综合分析,并填好情况调查表。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对被送教儿童进行行动康复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工作中,老师们在面对这些重度残疾孩子特殊的突发情况时,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悉心地教育孩子、包容孩子。送教工作虽然艰辛,但老师们的送教之路风雨无阻。 第五:加强工作督查考核使质量得以促进。截止目前,我校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在特教中心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已完成了对全区11个镇、街19位重度残障少儿新学期送教评估工作,为每一位送教对象制定了新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老师们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坚持一人一周一次的“送教服务”,并将每次的送教情况以书面的形式上报特校“送教服务”QQ平台各查,特教中心进行动态管理与评估,切实提升每次“送教服务”的质量与成效。 一学期以来,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们在这平凡而艰辛、朴实而伟大的工作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抛弃,不放弃”的诺言。用行动延续爱与责任,一个都不落下,让所有残障少儿都能享受公平与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与理想。 融合教育论文: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摘 要 本文报告了一项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在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的配合下对一名普通小学的三年级孤独症学生进行为期八个月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干预,分别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与文化介入(PC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在干预过程中发现同伴介入的游戏干预效果最为明显。本干预个案研究说明,同伴介入的游戏干预既有利于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普通儿童仁爱之心的培养,对孤独症学生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会交往 游戏与文化介入(PCI)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同伴介入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晓东是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基本情况如下: (1)性格特征:该生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听从老师指令,待人友善。容易兴奋,情绪容易波动,有些刻板与固执。 (2)家庭情况:该生是独生子,父母均是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曾系统学习特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 (3)学习情况:该生堂上表现较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会和同学说话。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思考问题难于转弯,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 (4)确诊及康复训练情况:该生三岁时于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其父母就带他去医院及特训机构做康复治疗,持续到小学一年级。曾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地板时光(DIR),游戏文化介入(PCI)等多种方法训练,多年的康复训练预后效果明显。 (5)医疗机构量表测验结果:该生于2015年8月在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4、92和81,其百分比分别是4.70、30.50、10.40。受试者的言语智商较操作智商弱,差度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研究对象社会交往行为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生有较强的社会交往意愿,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但是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感觉比同龄人天真幼稚,不容易得到同学的认同;行为有点刻板固执,在同伴游戏中容易出现分歧而不懂得处理,因而不受到男同学们的欢迎,班里也没有好朋友。而与老师交往,因为老师的包容性使他表现出较大的社会交往的兴趣。 该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差。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该生不能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较难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同龄人。 (2)刻板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症儿童病症之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刻板地遵守自己认同的游戏规则,不会灵活改变。该生在游戏时只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玩法来玩,而不会改变自己去迁就别人,因而不易受到同龄人欢迎。 (3)社会交往技能薄弱。社会认知障K及引发的社会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儿童固有的核心问题。该生有强的交往意愿,喜欢和小朋友玩。但在眼神辨认、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较弱,缺乏交流的技巧,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失败告终。 3 确定行为干预方式 针对研究对象的上述情况,拟采用以下的干预方式: (1)视觉文本干预。重点干预措施是心智解读,通过心智解读的训练来引导儿童,增进他们对社交行为的理解,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技巧,提高他们在社会适应与人际互动的能力。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心等生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表明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顺应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 (2)游戏与文化介入(PCI)。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3)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在评估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触发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其习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 4 干预研究过程 4.1 干预研究阶段 本个案的干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16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个案观察记录阶段(2015年9月),对个案个性、学习、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细致调查研究,分析个案的在社会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确定行为干预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视觉文本干预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重点是心智解读:运用不同的相片或图片做辅助引导儿童辨认基本情绪表情,再根据实际情况辨认与愿望有关的感受,正确表达自己要求与情绪。 第三阶段为游戏与文化介入(PCI)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在集体游戏中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如轮流、合作、分享、互让等。 第四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根据个案的测试结果,选择《儿童人际关系活动手册》第二级学徒第五阶段至第七阶段的内容开展干预训练。在这一阶段引进同伴,教导对象要负起责任去维持与同伴互动的协调性。 基于三种干预方式各有交集,在干预过程中会按实际情况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 4.2 干预研究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对个案干预研究是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五16:25-17:15(见表1-4)。 5 干预效果评估 (1)个案自我评价。现在喜欢和班里的几位同学玩,放假也想找他们玩,称徐xx同学是自己的“兄弟”。 (2)个案班主任的评价。个案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动语言变多,会主动和他人打招呼、问好并且会赞美别人如“你今天好漂亮哦”,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我不喜欢”,会寻求帮助,与同学们交往时分歧减少。 (3)个案父母评价。个案之前不接受游戏规则的变化,同小区的两位小哥哥交往相处容易闹矛盾,现在可以跟随两位哥哥的变化玩新游戏,相处比较和谐。个案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会主动关心父母,看见妈妈生病吃药会倒水给妈妈,同理心增加。 (4)研究者评价。个案在表情解读与情绪理解方面能力增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猜测别人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刻板行为减少,可以接受规则与环境的改变,情绪比较稳定。 (5) 医疗机构量表测验评估。个案于2016年5月到中山三院进行测验。受试者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C-WISC)结果分析软件》中获取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77、95和84,其百分比分别是7.20、35.50、15.40。与干预研究之前的测验评估相比,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数分别提高了3、3、3,证明干预效果明显。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次干预研究针对个案的社会交往中的实际问题采取了视觉文本干预、游戏文化介入(PCI)与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每种干预方式都至少持续了两个月,结果表明:这三种干预方式对于改善个案的社会交往状况都都有较明显的效果,而游戏中的同伴介入干预效果更为明显,在训练过程中,同伴可以做到很好的引领,个案能模仿同伴,社会交往技能得到提高;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的积极干预对个案社会交往状况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2 建议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全纳与融合。如何让孤独症学生不再孤独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师生观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对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应该是接纳与宽容,而非视为负担。学校应该对师生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有正面的引导,还应该普及关于孤独症的基本知识。老师要教给孤独症学生具体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常识,还应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既使孤独症儿童提高社交能力,也使普通儿童懂得仁爱互助。 (2)专业特教人员的介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开展随班就读的学校投入专业特教人员,以促进融合教育的真正实施。目前开展随班就读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在硬件(资源教室)与软件(特教人员)上都严重短缺。例如,增城区全区小学143间,目前只有5间资源室,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就难以针对特殊学生开展普特结合的教育工作。 (3)家庭干预的增强。家长在家庭及日常生活要积极干预。邹小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展行为中心主任)认为:治疗孤独症,父母才是最靠谱的康复机构。家长应该坚持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干预活动,节假日应该多创造机会给孤独症儿童与同龄人交流玩耍,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干预,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体育课程与科学的高度融合,以学生的健康观念构建、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可见体育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于各类教育教学之中的。 二、以融合的视角反思当下体育课的现状 1.“人人会教的体育课” (1)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活动所占用,缺乏“有分量”的教育内容 中央七号文件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当中的核心课程地位。但是在学校w育学科的价值依旧没有体现,学科地位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除了人们对体育长久以来的无知与偏见以外,很大原因是体育课缺乏鲜明的学科特点,没有“有分量”的教育内容。当下的体育课被大量的游戏所占用,学生玩得很开心身体也都动起来了,但是追问一句这堂课到底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基本技能,锻炼了身体的哪一部分?往往学生是回答不出的。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体育课就是游戏课,谁都能带孩子来玩,只要安全就可以。 (2)只要学生在课中“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当下的体育课却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只要学生“快乐、繁忙、安全”就是有效教学。这种以学生安全为第一,形式大于实质的体育课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低知识和低运动量”。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预设的所有活动都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大家都动起来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可是大多数教师却不懂得如何检测运动强度,也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了。 2.低知识低运动量的“体育课” 大多数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体育课自然会存在中高强度的运动量,只要按照预设的内容完成,学生自然会学到知识,身体自然得到应有的锻炼。其实不然,只有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安排这些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新认识体育教学 1.融合让体育课不再是人人都能教的活动课 (1)体育课必须是以体育学知识与身体练习相融合的教育过程,而不是运动训练过程 体育课是学习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不是运动训练的过程。将知识性、教育性和健身性融入体育课堂才是体育教学的宗旨。 (2)体育课内容须有独到的特征以及富有挑战性 专家们经常说体育课要有“体育味”。这个“味”是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能让旁观者一眼就认出这是体育课而不是活动课或者游戏课。那么体育课必须具有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要想凸显这四个特征就必须将知识性身体练习和技能方法融合起来。 【实践】“快速跑”主题认知融合性教学:(以学生的本体感受为本) A.理解快速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生存能力”,体验到“跑得快是一种实用和令人羡慕的能力”。深入领会快速跑的实用价值――提高人的“移动速度”和“无氧耐受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价值――以游戏方式去体验) B.探究“怎样才能跑得快”。引入“边际概念”,如: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无氧运动、动作效率(步频、步幅)等,以挂图、模型、记录表等形式呈现。(基础性与实践性) C. 本体感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跑速,知道快速跑对身体的意义,知道自己在提高跑速方面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例如:腿部力量不足时,知道如何通过练习来加强腿部力量等。以测验、老师点评、自我评价分析等方式记录在册。(基础性与实践性) D.掌握几种适合本人特点的快速跑练习方法并进行一定运动量的练习。自行收集并记录在册。(实践性与健身性) E.懂得发展快速跑的能力需要一个艰苦训练的过程,为自己确定一个可能的目标和训练计划。学生计算、计划、实施、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实践性与综合性) 2.融合让体育课富有知识性和健康价值 (1)改变从“洗脑”开始 “练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句话充分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体育认知的落后和偏见。由此可见在改革体育课程之前首先应转变人们对体育的看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SPARK课程创始人约翰.瑞迪的实践与研究正是改变人们对体育“病态” 认识的一剂良药。他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说道: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励脑。这一观点被不停提及和证明。书中谈到一种叫BDNF的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一种蛋白质),它可以促进神经新生和保养神经回路,是“大脑优质的营养肥料”,并且BDNF是思想、情感和运动之间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纽带。而运动是促进其合成的最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运动让大脑变得更聪明!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这一观念灌输给学生,并通过学生传递给家长乃至社会,那么体育课将重新走向神坛并为其他学科所尊重。 (2)体育课的所有学习任务必须建立在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基础上 在融合教学中要想达到运动与学习知识的完美融合,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运动强度。根据美国北卡罗那大学陈昂教授的研究的观点,体育课强度以中高强度为宜。所以通过实验和对比综合起来看,中高强度的运动量是合适的,它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负荷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健康知识。但是现有的教学把更多精力用在班级的管理、纪律的维持和技能教学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很难收到良好的运动效果。因此,必须科学预设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也只有如此体育课才有其价值,学生的体质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南京锁金一小 江苏】 融合教育论文: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融合教育考察记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新闻学的一个核心词汇――无论在实践、理论还是教育层面,尽管人们对它的概念还莫衷一是。国际报业主任Kerry Northrup说,媒体融合就是由技术和信息经济带来的媒体环境变革;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rk Deuze教授认为,新闻学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在不同情形下指代不同的事物,媒体融合最常见的就是以前不同部门的新闻编辑部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与互助;《奥兰多前哨报》副总编辑Keith Wheeler指出,媒体融合就是使用报纸媒体资源在其他媒体上培育产品,它的整体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公众,以各种形式尽可能传给更多的人……随着来自各个层面和视角的解读的增多,人们越发认识到,媒体融合事关新闻机构的生存和改变(Stephen Quinn,2005)。 在业界,《坦帕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等报纸率先展开了媒体融合的实践。“他们积极改进传统采编方式,以便高效高质地向受众提供新闻服务,培养记者为多媒体平台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致力于探索数字化内容的转化与再利用,并希望从中获利” 。如在《坦帕论坛报》,原来将新闻中心分为三个部分的出版、广播与网络部依旧保持编辑职能上的独立性,但是这三个平台在新闻采集上展开全面合作,并自由共享信息资源。论坛报记者可以出现在电视上,WFLA电台记者同时可为报纸写稿,而在线记者则为各个平台服务。这样,每个部门由于其合作者的支持而得到增强(Thelen Gil,2002)。 在学界,美国堪萨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于1999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2002年最早启动了媒体融合教育计划。 从1998年到2002年,大约有60%开办新闻专业的学校开发了新课程或修订了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为跨媒体平台工作的能力。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1908年创办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在2005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媒体融合课程,并同时创建了媒体融合专业。笔者借访学之机,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做了一些考察、体验。 媒体融合教育的出发点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学府,至今依然保持着每两年修订一次教学大纲的节奏,以便时刻对业界的最新动态作出反应。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新媒体环境,利用现有的正在融合的各种平台为受众制作新闻,或者和受众一起来制作新闻。尽管关于媒体融合已经有很多种诠释,密大新闻学院认为,他们培养媒体融合方向的学生基于这样三个出发点 : 1.受众希望在任何时候使用方便的媒体获取高质量的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 2.现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娴熟于使用各种新式媒体或与传统媒体互动,他们逐步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与装备。作为全职记者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并且善于利用由这些“受众”所创造的机会和资源。 3.年轻记者既应当学会做新闻的各种方式和技巧,更要树立媒体融合理念和意识,深刻理解媒体融合,以便将来成为媒体团队中有力的贡献者。 可以说,以上三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媒体融合教育“为什么”、“教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密大新闻学院才确立了其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建构起自身媒体融合教育的方式与特色。 教学内容与特色 密苏里大学的媒体融合课程并不是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一个“大杂烩”,而是积极探索迥异于传统的授课内容,逐渐树立学科的特质。就媒体融合报道、融合编辑与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而言,没有对应的教材可循。据笔者总结,教师主要围绕以下十个方面展开“融合报道”的教学: 1.社交型媒体(social media)的学习与实践。社交型媒体是近两年在新媒体领域最受关注,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类型,像Youtube、Facebook、Twitter、Flickr等网站在美国非常流行。在媒体融合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讲解社交型媒体具备的一般社会功能,还着重分析其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大力倡导学生以具备专业精神和融合技能的公民记者的身份,使用、体验各类媒体,成为各类社交型媒体中的积极活动者和舆论领袖。学生在社交型媒体上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也被视为课程成绩的一个参考因素。 2.新媒体新闻工具的使用。主要侧重新媒体环境下对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及各种可应用型工具的学习。如教师光是对Google这一常见的搜索工具的讲解就用了一个课时,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其高级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筛选、定位网络上的公共资源,包括各级政府网站,各类官方网站,各类专业数据库、各种特定格式的文档等;还用几次课时介绍了如何利用网络收集电视媒体的收视率数据、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数据,以及如何绘制新闻地图(news map)等,形形色色的网站和功能的介绍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学生搜索、利用信息的能力。 3.采访技巧与拓展训练。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至少占有8个课时,可见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依然是媒体融合教育的重心。除了对采访规则和注意事项的一般介绍,他们的课堂实践与教学设计值得一谈。比如在一次采访课程上,教师要求学生两人分成一组,围绕一根香蕉提出自己所不知道的“关于香蕉”的任何问题,一轮之后将自己一组的问题与另外一组学生对比,将大致相同的问题划掉,这时还有组学生保留高达46个问题。当然教学设计的重点并不仅在于此,教师继续要求将问题进行归类处理,明晰采访思路,然后随机抽取学生提出最想问的问题,再由全体学生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涉及到哪些采访对象,去哪里寻求答案。这样,农业部门、高校的农业学院、农业科学家、香蕉种植员甚至运输工等不同的社会系统和成员都会被发散式思维“激活”,构成一条生动的“报道链”。这种实战演练式的授课技巧可以说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种惯用方式,也是值得我们的新闻教育特别借鉴的地方。 4.主题教学。主要分三个单元:新闻图片在个人媒体、网络、报纸媒体中的不同应用;视频新闻报道技巧;什么是成功的广播新闻报道。 5.案例分析。在对一些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时,教师要求学生不但要指出作品的好的创意有哪些,还要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并假设如果由自己来负责会有哪些改进。这些互动式的探讨归结到最后就是给学生加强“什么算是一个好新闻故事”的认知。他们特别强调“批判式思维”的运用和折衷的实用主义,让学生不断探索优化的新闻报道技巧的同时,避免掉入理想主义的陷阱。对这种平衡性的把握,就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培养与形成。 6.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的基本技巧。关于这个主题,教师并不是讲解技术操作要领,而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强调在新闻报道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新闻摄影对细节的把握和发现,新闻摄像中对人物采访时背景的选择,强烈光线的规避,以及多用固定镜头等技巧。 7.专题学习与指导。比如针对当前突发事件频发,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战争、灾难类新闻报道的指导专题。由教师团队的成员之一,曾获2005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一等奖的Jim Macmillan负责,内容涉及自身安全,采访设计,镜头、语言选择,人文情怀等方面。 8.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或专家的讲座。 9.新闻道德与伦理观念的探讨。 10.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探讨。 关于“融合编辑与制作”这门课程,系主任Lynda Kraxberger女士将其内容总结为三大板块:新闻融合编辑室是什么样的 如何发现新闻源并与新闻提供者保持良好关系 如何使新闻故事多元化、吸引人 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编辑部,每节课由学生带来各自的选题,或者上一周完成的作品,然后老师与学生就选题对象、标题设计、内容表现、故事来源等展开充分探讨,并推而广之,延伸到网络环境下新闻标题的设计与制作,如何利用网络协助报道,以及如何在媒体机构中当好一个中层管理者等话题,使学生获得全面认知和不断提高。 由上可见,密大媒体融合教学始终很明晰自己的定位和开展背景,其课程始终是强调在一个各类媒体高度融合的平台――网络环境下做新闻,但不是仅仅针对网络媒体做网络新闻,而是做在线新闻(online journalism)。“在线”变为了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新闻融合的具体操作环境,采、写、编、拍、录都要求在线流程化操作,不论是将社交型媒体列入教学内容与实践,还是教授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特色。 教学方式与安排 在美国,媒体融合教育基本上有四种方式(Auman, Ann;Lillie, Jonathan,2008):一是团队协调模式(Team-coordinated models)。在这种模式中,媒体融合课程被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但板块之间相互连接或通过共同项目建立连接关系,这种合作带给教师较高的教学自主权;二是联合学习团队(Federated learning communities)。在此模式中,以一人为主讲者,其他成员负责讲授分散知识点,主讲者通过个人能力整合所有知识与技能;三是协调学习模式(Coordinated studies model)。这是最富有合作性的一个模式,教员根据课程安排及教授内容等方面协调与合作,有时会同时出现在课堂上,这种高水平的合作与协调性最需要花费教员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经验;四是团队分散模式(The team-dispersed model)。在此模式中,教员每周与学生进行两至三次会面,但只有第一次以团队方式出现。在每周的第二或第三次会面时,教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分批式教学,由不同教师负责不同领域的学生,学生通过团队项目进行专业互补,教师则在每次团队会面时互相学习教学理念、技能和方法。 密苏里大学媒体融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属于第三种――协调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所强调的高度合作和协调性既体现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业界专家之间的搭配,也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整个教学团队构成“3+N”组合:系主任Lynda,编辑出身的Karen Mitchell副教授和摄影记者出身的Jim Macmillan三人作为稳定的教师团队,以常态共同出现在课堂上,并按照个人专长和课程内容主题决定每节课的主讲,其他教员则做有益补充,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其次,密大新闻学院因为与业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几乎支撑了KBIA广播电台、KOMU电视台和《密苏里人报》等专业媒体的运作,所以课堂上也经常请来第一线的人员给学生讲述实践所需的经验,形成与理论的有益互补。“N”就代表来自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师或业界的专家,几乎每周都会安排一个课时的讲座(利用上课时间)。他们所讲授的内容也是与教学安排相统一的,与教师所讲的主题形成呼应。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融合教育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启发、提问、激励是老师惯用的手段,而学生的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则来自于从小学、中学就得以培养的优良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作用更在于开展好组织教学,真正的知识是需要学生课下付出努力去自学的;第四,学生为了在这两门课程中取得好的成绩,更需要通力合作。因为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就将参加“融合报道”课程的学生每3~4人分为一个小组,再从参加“融合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同学中选出一人作为其项目主管。他们要一起经历从选题、采访前准备、联系采访对象、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最后将课程作业(新闻作品)以小组名义提交上来。其中“融合报道”小组主要负责新闻制作,项目主管主要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由于一切都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所以每个人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保证按时提交作品。综上,不同的教师发挥不同的擅长,业界专家带来鲜活的想法,加上学生的努力和合作,从而保证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改进与提升。 密大媒体融合课程的安排情况为每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专指核心课程“融合报道”、“融合编辑与制作”),每周三次课(基本安排在周一三五早上8点至10点),每次课为两个小时(两门课程连上,每门1个小时),总共大约100个课时。其中,周一、周三的课程为理论课,采用课堂教学;周五为实验课,由三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媒体融合实验室讨论选题、采访准备情况和评析完成作品。其课程考试方式为:平时测试(5次,占10%),媒体实践(20%),新闻作品(60%),课堂出勤(10%)。其中新闻作品会以团队合作评价、能否按时完成、创新性、新闻专业性和音视频技术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 教育理念及特色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密苏里方法”的确立者、首任院长――沃尔特 威廉姆斯一直给美国、欧洲名校的高层管理者写信,寻求有关新闻教育的课程、办学条件的信息,也就教学方法的问题听取了诸多当地及海外出版商的建议。 最终威廉姆斯从医学、法学和农学专业的改革途径中找到了获得新闻教育合法性的方法――“从做中学”(hands-on)的教育模式,即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新闻业,不仅要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还要去实践它。威廉姆斯认为:“既然将新闻确立为专业,它就既不能不强调通识、整体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废了实践经验所能赋予的训练。新的教育方式就是将专业课程和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选择的学术课程结合起来”。 媒体融合教育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第一,课程上保证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合作。虽然学生在学习媒体融合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技能(选修该课程的大多为大三学生和研究生),教师还是经常建议学生去选修与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的研究型课程,比如经济、法律等,并强调某些课程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特殊价值;第二,将学生放到报社、电台和电视台去实践。由于每个参加课程的学生都会得到KOMU电视台 制作的特殊的采访证,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像电视台记者一样获得采访、录像许可。每周的选题讨论和实际指导,也有助于学生做出达到播出水准的新闻节目。一旦作品成熟,就有机会安排到电台或电视台播出,这种“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手段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注重引导学生从技能到理念的回归。媒体融合自然要求学生对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技术、网络技术等有全面的掌握,然而如果对技术过多地强调,则有可能使学生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教师一直主张“实践,实践,还是实践”,事实上,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不仅是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新闻理念的植入。系主任Lynda介绍说,如何确认一则新闻故事 谁关心它 为什么它是重要的 这才是媒体融合专业的学生所真正要学习的最难的技能。 针对融合教育会让学生变得肤浅,以及“要求技能的全面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 的批判,Lynda说,媒体融合教育不会让人们变得肤浅,只有肤浅的人自己才会让自己变得肤浅。他们培养的学生并不是要和专业的某一领域的记者去竞争,比如摄影记者或者学者型记者等。而是认识到在当前媒体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形下,很多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要借用新媒体的力量,这就引发出很大的就业空间。他们培养学生全面的技能,就是使他们能适应这一趋势,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地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立足之地。 通过考察密苏里大学媒体融合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我们得知:媒体融合教育不是将电视、广播、报纸的技能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使用互联网的技能与新闻专业主义相加,也不是用浅显的技术对付专业的媒体要求,而是旨在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向受众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的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媒体融合教育的种种理念、方法,对我国的新闻院校不乏启发、借鉴意义。 融合教育论文: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与分析 摘 要: 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融合教育 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回归主流”运动,即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置在一起实施教育,为特殊儿童创造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让残疾幼儿与普通幼儿一起享受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2]。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明确规定:让所有的残疾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其中也包括孤独症儿童,并需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更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而且将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能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和沟通技能的发展[3]。尽管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提供了更多机会让障碍者与非障碍者沟通和社会互动[4]。但诸多问题行为、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严重的社交障碍,又使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选取了一名在康复机构中普通班级上课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观察研究,探究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影响,以进一步寻找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具体途径。 一、个案基本情况 阳阳,男,2002年3月5日生,江苏省南京市人。他是个足月剖腹产儿,出生时未见异常。其家族没有类似病例。父母学历都为大专,且有稳定的工作。2006年被诊断为孤独症。随后到国内一家儿童行为矫正中心进行过康复训练。又于2008年3月将其转入江苏省某市一所融合教育机构继续训练。 通过对阳阳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与家长、老师进行访谈,对阳阳的行为评定如下。 1.课堂注意力的维持。 阳阳在康复机构普通班级上课,注意力较弱,总是东张西望,需要提醒才关注老师,对周围同学做小动作。阳阳的数学较差,课上需要老师及时提醒,稍一不注意他,他就拿笔乱涂鸦。 2.社会行为习惯。 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想听课就随意离开座位,而且不会主动返回座位。下课后听到哨声不会主动回教室,需要老师提醒。为了逃避学习任务,他们会有一些故意行为。如:把书本丢进抽屉里,把铅笔盒弄坏,要么就一直要求去厕所。对日常生活的指令掌握不好,如对其下达“把水杯给我”,“把毛巾给我”等指令,没有正确的反应。 3.同伴互动。 律动课上,听到音乐不模仿老师的动作,而独自做没有节奏的扭动、蹦跳,也不与其他小朋友拉手或配合小朋友。下课喜欢在园内骑儿童车绕圈,而且不载其他小朋友,也不让他们骑。有时趴在秋千板上荡,只低头看着地面。尽管阳阳在老师询问时,能说出每个小朋友的名字,但不主动喊他们,也不主动和他们玩。 二、融合教育措施 通过对阳阳平时观察记录的分析,并与家长和所在班级的老师(后称为L)进行访谈,针对阳阳的情况共同研究制订教育训练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训练。 1.融合教育:注重行为习惯培养。 L老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她认为这样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有助于建立集体意识。“在普通班阳阳可以体会到正常孩子的思维与交流方式,从而促进他对社会的认识”。 在融合班级,L老师注重对阳阳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教育。给阳阳制订的律动计划(《捞鱼》《吹泡泡》《火车开开》《幸福歌》等),首先从他喜欢的音乐、简单的动作开始,L让阳阳先模仿她一两个动作,如:听到“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阳阳模仿老师拍拍手。在阳阳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后再逐渐增加学习任务。其次,L让阳阳在讲台上跟老师一起做示范,引起同学们对他的合理关注,积极表扬他,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之后在阳阳熟悉整个律动过程后,让两三个普通儿童与他组合,听到音乐后,模仿同伴的动作。等阳阳适应这种模式,再慢慢增加普通儿童数量,让阳阳逐步融入这个集体。由普通儿童带动他的积极性,邀请他走入普通儿童的世界。这样阳阳有了更多时间和普通儿童在一起,他更多接触到的是普通儿童的世界,而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的自我世界,从而和同伴逐步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同时,一些社会规则也会通过身边儿童的示范映射到他身上,让该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为模式,如懂得遇见困难去寻求帮助,学会依恋老师、家人、朋友等。 2.个别训练:满足特殊教育需要。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个训课是重中之重,而且老师的及时提醒能让阳阳的注意维持较长的时间。我把阳阳的学习任务划分成更细小的目标,让他一步一步完成,最后达到总的目标。制订相应的计划,系统地训练,进一步融合课程,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课程安排为: (1)注意力和指令训练:鉴于他喜欢雪花片,就让他坐在桌前用细线穿雪花片;结合游戏,调动阳阳的积极性,保持注意力的专注,如:套套圈,一定要把十个圈全部套在玩具上才算完成。二、三步指令的练习,如:先摸头后拍肚子,先摸头后指鼻子再跺脚等。主要训练阳阳规范行为和学会遵守基本社会规则。 (2)模仿训练: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如:随老师跳房子,手指操等。先从简单的一对一模仿开始,使阳阳学会“看老师”再做动作,以便能在律动课上学会跟随老师。 (3)书写和数学练习:因为在普通班级的练习时间较短,老师关注力度也不够,所以利用个训课指导阳阳在普通班级所学的课程,加强练习,一对一地进行巩固,对阳阳掌握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语言训练:普通班级无法开展最基本的发音课程,为提高阳阳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特安排此课程,内容包括:纠正个别发音、模仿句子、儿歌等。每天20分钟。一对一地纠正阳阳的发音,通过反复的模仿句子,进而掌握句式,变成自己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还穿插折纸、画画等活动到课程中,利用辅助、提示、泛化、示范、听音乐、观看录像等方法手段调动他的积极性。 3.家庭教育:融合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与阳阳的父母访谈中获悉,其父母很赞成对阳阳进行融合教育,并希望阳阳能进入普通幼儿园。他们每天让阳阳对在学校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积极辅助孩子完成幼儿园老师为他布置的家庭作业,还会抽出时间和阳阳一起预习第二天的内容,让阳阳对新知识有个预热的过程。喜欢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的发育障碍,表现为缺乏交流技巧、异常的游戏兴趣等[5],所以他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乐场去玩,同时做阳阳的解说员,为他解说所见所闻,刺激语言,帮助他拓展视野,拓宽思维方式。这对阳阳的康复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其父母总是借生活场景对阳阳进行即时训练,比如在2010年春节期间,为他讲解春节的意义和习惯,让阳阳参与包饺子、贴对联、挂中国结、放鞭炮等活动,还带他走亲访友,多和小朋友接触,增强了他的社会意识。当面对阳阳逃避学习的行为时,他们也是很严格地进行处理,还会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三、结果 为阳阳进行六个月的融合教育干预后,通过观察,我与家长、老师访谈,对阳阳的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如下。 1.课堂表现的进步。 当研究接近结束时,阳阳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转移,可以听从老师的指令,跟随大家一起朗诵《咏鹅》《锄禾》等古诗。可以演唱《小毛驴》和《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儿歌。能够独立完成抄写一篇简单的生字或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私自离开座位的现象几乎消失。 2.社会行为习惯的改善。 阳阳对日常生活指令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并且主动帮老师分派小朋友的水杯,午饭后帮助老师收起小板凳。在律动游戏中有了初步的规范性和纪律性,随意的蹦跳几乎消失,并会有节奏地模仿老师简单动作。听音乐主动做韵律操《小手拍拍》《幸福歌》和《开火车》《分果果》等律动小游戏。 3.同伴互动的增加。 在和同伴配合的活动中,尽管还不太合群,有时还会把同伴“丢下”跑开,但多数情况下还是能跟小朋友一起完成协同性游戏,较为突出的是可以和同伴配合搭建20块积木的小房子。而且在《捞鱼》游戏中,能拉住小朋友的双手,并举起来做“渔网”。 四、分析 开展融合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所起的帮助和积极作用是明显的。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有可能逐渐成为引导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重点教学形式。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发展参差不齐,但有很大一部分是智力接近正常甚至超常的孩子,融合教育可以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正常儿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逐步形成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能力,使社会性、独立性和纪律性得以发展。融合教育成功与否,教师的作用很关键。融合课堂的个别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沛的爱心、持久的耐心;个训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亲和力等教师素质都是关键的因素。然而,孤独症儿童自身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造成对其他同学的干扰,给普通班级带来麻烦,此类问题是急需我们研究解决的。 融合教育不仅仅是改善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关系的过程,也需要家长和老师观点的转变。研究表明,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融合教育是一种为孤独症家长较为乐意接受的受教育方式,且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使孩子融合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国情下,正常儿童的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很重要。该研究不仅仅得到了老师们和阳阳家长的帮助,还得到了部分正常儿童家长的同意和认可,对于阳阳的进步他们也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孩子。所以,让家长支持融合教育需要为他们指明积极努力的方向。 融合教育:发掘差异背后的价值 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差异显著的学生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和同一个班级时,怎样实现所有学生的平等、和谐与共同成长?面对学生素质、家庭教育背景和理念迥异的现象,我们如何有效实现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融合教育?这既是流动儿童群体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家长担心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把“融合”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心点,着重从学生与学生的融合、家庭与学校的融合两个方面入手,推崇多元文化敞开、接纳和认同的教育,提升学校品质,深受家长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 生生融合,互补“缺失的一角”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原本只有一个校区的文清路小学发展成三个校区,学生6500余人。人数的增加,生源的变化,无疑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009年年初,学校对全校学生家庭主要成员职业背景、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结构大致呈现“四分之一现象”:比如1/4的学生来自公务员家庭,1/4的学生住在高档住宅区,1/4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源结构复杂。 面对复杂的生源问题,学校倡导生生融合。我们倡导的生生融合不是优势一方对弱势一方单向的付出,而是互有优缺点的双方互相帮助。“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这才符合人际交往的规律,才能实现生生之间真正的融合。 基于这样的生生相互融合理念,学校把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均衡分到各个班级,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交往平台。“密友行动5+1”就是让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结为“密友”,通过“制作一张交友卡,接纳新朋友,送朋友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朋友家做一回小主人,办一次见证友情大展示”五个行动加上“评选一批‘友善之星’”,让学生平等结识,互相了解,消除身份歧视和排斥,感受和认同文化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品行融合、文化融合、心理融合。“四个一”展示活动即“每月一场音乐会、每月一次书画展、每月一个学科活动、每月一场专题报告会”,给兴趣、智力、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发掘学生差异化特点,鼓励学生差异化发展。是“差异”带来了生生之间真正的融合,融合教育的目的也不是消除差异,我们反而突出学生差异特点、发掘差异背后的价值,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相互学习的教育素材。 彭晨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才女”,曾多次荣获全国作文大赛金奖。她性格活泼,在学校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然而回到家中,身为独生子女的彭晨却感到十分孤单。自从学校开展“密友行动5+1”后,小区门口的学妹雅惠便成了她的好友。两年前,雅惠一家从周边的小县城来到赣州,在彭晨所住的小区门口开了一家打印店。雅惠在课余时间经常帮助妈妈干活,所以练就一手快速打字的本领,在微机课程测试中,她一举夺得“打字大王”的称号,但说到作文、生活习惯等方面,就是她的弱项了。 在交往过程中,彭晨每次写好作品,总是第一个与雅惠分享。雅惠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助彭晨把作文打成电子版,还配上插画。这一来一往,彭晨不再孤单,雅惠的写作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学期末,当彭晨把自己的《作文集》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她感激地说:“谢谢雅惠,是她的巧手让我的《作文集》闪亮登场!”雅惠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也在彭晨的影响下慢慢改掉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每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时,雅惠都会骄傲地说:“彭晨姐姐是我最好的朋友,是她帮助了我。” 家校融合,致力于“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流动性较大,教育的一贯性成为难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实现一贯性。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的两股主要力量,只有当这两股力量具有一致性时,教育才能产生合力,方向明确,事半功倍。因此,我们着力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在家庭与学校的融合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有强烈的意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却往往因为对学校生活不了解、不熟悉而无从问起。学校应该在家校融合过程中做主动的一方,主动交流,主动开放,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 清晨,老师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学生,跟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招招手;下午放学,老师牵着孩子的手交到家长的手中,聊聊孩子今天课堂上的一次精彩发言,唠唠孩子在家的表现;学校活动时,面向全体家长征集义工,请他们亲身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学校教育。当更多的家长恰当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来,从学校教育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当有更多的教师能够从家长的眼中看清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时候,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融合便加深了。 家校融合应该是双向融合,不仅家长要了解学校,学校也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文清路小学强调家访的重要性,推出“教师访千家”活动,主动走进学生家庭。 芷碹是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由奶奶负责她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在家访过程中,班主任周小红老师发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腿脚也不太灵便,但她对孙女的教育问题从不放松。只是老人不会用手机,更不会上网,平时找不到什么渠道与老师沟通,更不了解学校教育情况。于是,周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奶奶使用电脑,让老人家可以通过校园网、校讯通、QQ群等多种渠道了解学校信息和沟通家校情况。奶奶也非常用心地学,从前连手机都不会玩的奶奶自学了拼音打字,现在几乎每天都跟老师保持着交流。 周老师还与芷碹奶奶沟通交流了学校“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奶奶也将“快乐学习”吸收进家庭教育中。为了让芷碹学得更加快乐,奶奶专门买了一块小黑板放在客厅。她们有时一起在小黑板上比赛做练习题,有时奶奶抄写古诗、芷碹按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意境。练累了、画好了,祖孙俩就拉着手跳个舞、唱个歌。 懂事的芷碹没有辜负老师和奶奶的期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期末测试门门优秀。谈起孙女的教育,芷碹奶奶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是与老师的交流给我提供了很多新鲜的信息和理念。我虽然是‘家长’,但是只要不断学习提高,就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好家长呀!”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背景下聋教育学校的英语课堂知识建构 【摘 要】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提出,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环境,使特教学生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文化。英语成为聋教育中的一门学习科目,拓宽了聋生的语言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回归主流文化,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聋教育学校中英语课程是聋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英语知识的建构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关键词】融合教育;聋教育;英语知识建构 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不但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中,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离不开融合教育的支持。英语学习,不仅关乎于聋生走进大学,更是其走入社会应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聋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源自于课堂,帮助其整合英语知识与知识建构,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生回归主流文化 融合教育与回归主流或一体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殊教育是为使特殊教育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特殊教育教师要探索与总结适应与特教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其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与生活中更应为其提供更多的应用与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其中,成为真正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头脑的多种官能,这样随着人生的发展,学生能够运用训练好的头脑应对他所遇到的种种情景。”当特教学生们掌握了这种应对能力,便是通过融合教育帮助其回归主流文化的目的所在。 二、聋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人们更可通过掌握一门语言,更多的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与其表述的文化历史。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因此英语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更能融入现代文明之中。英语语言的掌握不失为是一把打开世界文化的钥匙。“一个人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他自己的意识。”聋生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增进,英语作为通往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其踏入大学知识的殿堂,而当其走向社会后,抑或是现今的生活中,英语的掌握可以使其接受更宽泛的理念与文化氛围,且可为其日后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能力提升空间。“人的文化的一个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之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了解过去、掌握过去的要求是人出自己获得的可能性从而要成为自己要求的体现。”通过语言为媒介而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失为陶冶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英语也成为聋生应用更多一门语言接受全面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聋校英语课堂知识建构 1. 情境化教学建构 弗兰德指出,融合不仅是指残疾儿童在物理层次上的融合,还应该能够让残疾儿童实现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社会中的融合,既要让残疾儿童走进普通教室,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与课程中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班级中全部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要求教师要在采用正常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应本班学情的应用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设英语学习情境,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明了地感受到英语的使用环境。胡壮麟指出,导致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能力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在我们国家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学生离开课堂后很少有机会接触操英语的本族人,并用英语和他们交谈。平时不用,待到用时当然会力不从心。因此在课堂中注意创设情境化教学,乃至课后,还应注意多加提供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虽英语学习常学常新,但更应再每一次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进一步的提高。 2. 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建构 自新课标以来,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化,教师变为辅助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建构主义者从知识的主观建构出发,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而非给予的过程;理论不是权威的特权,应该是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传递与给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参与、共同经历、自主探索的知识生成与发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起到帮扶与指点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有善引善诱的能力。文秋芳指出,英语学习方法系统由两大子系统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学习者通过自身体验和外界影响所形成的学好英语的看法体系。策略,用在英语学习上,它指学习者在观念的指导下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英语课堂是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观念,自主形成英语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探索能力。 3. 教育信息技术对英语知识的建构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由于这些新技术,明天的社会将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模式。”信息技术创造了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探究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在其已有知识水平上通过网络探究学习等建构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的呈献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清晰的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使特殊教育学生回归主流文化,还需有一段漫长的路。融合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的平台,加速了他们回归主流的步伐。“教育是关涉人的灵魂的活动,是个体的生命情感孕育、生命情怀舒展、生命体验充盈的过程。在教育这种有目的地将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引向高处的事业中,自古以来,我们都赋予它心灵转向的神圣使命和促进生命生长的重要地位。” 在聋生的成长中,教育对其灵魂活动的引领起着无可厚非的作用,英语知识的建构是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为其倾力关注的问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为聋生提供平等的教育环境,英语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为他们的知识能力储备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与文化创设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的现在与明天。 融合教育论文:“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强调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共同分担的责任”,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与理论研究,现今“融合教育”的思潮被推向最高峰,“完全融合”概念随之而出,倡导将所有残障学生都安置在普通学校之中,由此促使特殊教育专家思考:“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如何做到融合教育?”实际上融合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残疾学生能完全参与并从中获益,透过适当的评估以保障教育绩效,以达到真正融合的目的。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了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于是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普通教育学校除了普通学生外,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受到关注并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经过特殊教育的聋儿学生随着语言的发展需求及心理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渴望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得到社会各层的正常交往与认可,另一方面聋儿的家长强烈要求,孩子经过特别的个训之后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环境中学习。教育是公平的,所以聋儿学生的“随班就读”呼之欲出。 一、“随班就读”既是聋儿学生的个体需求,又是公平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班就读是设置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有特殊需要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聋儿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业语训师的早期语言个训,语言交流的能力已基本具备,其语言的深入学习成为聋儿语言发展的需求,特殊教育学校把聋儿推向普校的阵营,回归语言的主流区域,有意识地让聋儿参与这种正常的、大的母语环境中自然地学习语言,有利于聋儿听力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当聋儿作为随班就读生走进普校时,需要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定期为普教家长作讲座,让他们了解普通孩子与聋儿在一起不仅不会受影响,反而有助于普通儿童的认知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可以给普教教师及普校家长发送特殊教育方面的资料,帮助他们了解聋儿,掌握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为聋儿提供更好的教育。随班就读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特殊教育模式,帮助聋儿以平常心态参与普通学校的生活,逐渐实现与社会的融合,让特殊儿童分享到教育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与普通的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为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二、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做法 随班就读的聋儿个体发展情况与特殊需求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聋儿的特点确立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制订个别教学计划,采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让聋儿得到较大的发展。 (一)全力为聋儿打造各种良好的环境,陶冶情操。 1.为聋儿创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良好的精神氛围是影响聋儿健康成长与学习的积极因素。特校教师协助普校教师创造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以及无歧视的平等关爱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正常儿童逐步学会接纳交往,愿意与聋儿学生交往,一起参与各种活动的互动,使聋儿学生感受温暖,形成同情、关爱的班级氛围。 2.创设聋儿学生喜爱的班级环境。在创造班级环境时,为聋儿学生留有展示的空间,例如:展示聋儿学生的特长作品,或者和同伴共同活动的生活照片,使其在这里寻找心理上的安慰,体验到同伴的关怀。引导聋儿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的创造,显示他们也是班级不可缺少的成员。 3.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让聋儿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感受普通班级环境。采取随班就读,既为聋儿学生提供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又不影响普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在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中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模仿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为聋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 随班就读的聋儿学生通常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智力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同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随班就读的聋儿学生和其他学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机会和条件,帮助普校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知识,参加特殊教育培训,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并派遣特殊教育教师定期了解聋儿学生的近况,辅助普校教师想方设法照顾和教育好聋儿学生。 (三)做好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管理工作。 由特校与普校共同邀请特殊教育专家,组织聋儿随班就读的班级任课教师及家长共同制订聋儿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对随班就读聋儿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搭建交流平台,获取普校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许多普校学生的家长担心聋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打消这种顾虑,特殊教育学校携手普校开展家校之间的互动活动,增进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抓住每个与家长们沟通的机会,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为这些聋儿学生的家长着想,让他们明白聋儿学生的加入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尊重与爱及平等。 (五)做好随班就读聋儿学生家长的工作。 由于聋儿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与正常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往往担心孩子被正常孩子嫌弃,甚至排挤,心灵受到伤害,特校教师与普校教师共同利用家访、电话沟通、网上交流、联系便条等形式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研究对聋儿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另外,重视聋儿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在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家庭教育成为聋儿学生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三、聋儿学生“随班就读”的另面现象 聋儿学生的随班就读已初见成效,但也引发另一种现象:聋儿学生回归主流教育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因出现难以适应而重返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学习,再融入普校学习。鉴于这种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是特殊教育与普校教育的完全融合,这就要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长期为普教提供特殊教育措施与方法,在普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办公室,由特殊教育专家坐镇,随时指导聋儿随班就读出现的问题将是万全之策,也更有利于聋儿的学习与成长。 融合教育论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社会条件 家庭是构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家庭对其子女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 影响。 1.父母的职业地位比较低 农民工所从事的是脏、累、差的职业,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他们往往会受到歧视,这种现象在媒体上屡有报道。因此这明显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合,也给融合教育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努力消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卑、不满。 2.经济收入较低 虽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与自己在老家的劳动收入相比有较大提高,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他们在温州所住的环境也相对较差,一家人挤一个房间更是很常见的事情。 3.父母的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有限,一些父母采用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责骂、惩罚较多,也会影响亲子关系以及子女的人际处理方式及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这种差异的不利在于“这种变相的贫困文化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上进行复制并传递,文化的贫困加大了其城市生活、学习和城市社会的融合过程的难度”。 二、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是农民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环境复杂的地方,城市社会具有法治性、多样性、开放性,农民工随迁子女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设施便利、文化多元、追求变化、人群陌生、温情稀薄、高度变异的社会环境。 1.社区环境 尽管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存在着空间区隔,但一个社区全部为农民工群体的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以温州为例,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的混合还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老城区。虽然城市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他们又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社区是一个给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城市学生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接触机会的平台,这个平台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校环境 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除了监护、满足子女情感交流外,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融合问题尤为重要。 (1)学校层面。为什么温州市特地创办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是更好地为了清晰指导融合教育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重要性,减少城市居民差异、学生文化水平差异、家庭生活条件差异等问题对他们心灵的伤害。 (2)教师层面。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者,如何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本地的文化教育、适应本地的教育理念,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师素质和教育能力以及拥有大爱、感恩、责任的教育理念。 总之,只有我们首先认识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实施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融合教育其结局应该比较乐观,城市社会唯有放低姿态,抛弃那些苍白的偏见丢弃歧视,伸出友谊的双手,去握紧农民工兄弟那双老手,这样一个可爱、和谐的社会才会到来,我们的融合教育才能大成。
课程论文:浅论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争创全国百家示范院校,课程建设成了高职院校改革的重重之中。本文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内容,并对如何实施以及评估做了介绍。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教育示范院校 一、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特别是在目前各地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院校的评估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更显的尤为重要,结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二、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高职教育实施的是高中或中专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与人文融通。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要有别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业课。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算法内容,侧重围绕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指针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 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指纸质课本,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试题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录像、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学生或教师从一门课程进入网络,可以找到很多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案。教材要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新开设专业的教材只是技术书籍,不能做到以“学”者为本,语言复杂、理论化。 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要多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五、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课程建设的六个方面,那就是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实验、一流的教学管理。 课程论文:从课程功能的转变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进入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功能转变的角度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文秘站: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 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一些教师担心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差距会变大,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别更会加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在同一水平上发展。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方式,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这样就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表现得比另外一些学生突出,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学生只是达到最基础的要求。因此,就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但这种差距加大与两极分化是不同的,这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是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一些同学有较快的发展。有这样一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大数目”,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在课上学生分组交流时,有学生说我是一粒一粒数的,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100粒,放在一个小瓶子里。10个这么多就是1000粒,再放在一个大一点的瓶子里。10个大瓶的大米就是一万粒。而另一个学生说数出100粒大米,然后放在桌面上。10个这么大面积就是1000粒……这时有同学说,一粒一粒数不好,太麻烦,还是后两种方法好。但有一个学生却说,一粒一粒数准确,但比较慢,后两种方法虽然快,但不准确。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很少谈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怎样,学生都经历认识大数目的过程,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一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想的问题更深刻一些,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会变大,但这种差距表现为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的内容,与两极分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差距变大就是两极分化。 课程论文: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音乐欣赏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类公选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载体。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然而过去,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适时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性的听记,师生之间交流甚少,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够显着,学生学习态度较被动,大多数学生为了较容易获得公选类课程的学分而上课,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从多年来各高校沿用的常规教材来看,涉及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介绍、曲式分析、谱例等较多,涉及中西音乐不同流派、风格及音乐文化背景的阐释较少,大学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形成的是单一层面的思维方式,甚至觉得音乐研究与创作仅仅是少数学习专业音乐学生的使命,音乐文化的认知和音乐实践等与自己距离遥远,高不可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音乐教学与多学科知识融合,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全面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目前高校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课程体例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音乐课外实践”音乐欣赏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高校学生普遍对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教学中需要把涉及过深的乐理、和声、曲式及音乐作品的技术层面分析等进行合理的简化,把这些音乐专业知识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侧重对音乐作品的多元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方面分析,突出音乐性,避免过多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较深技术层面的剖析。 二、深化音乐课程性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然而音乐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深化音乐欣赏课程的性质,将此类课程上升到作为高校传播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来认识。音乐欣赏教学中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宗教、哲学、文学、建筑、绘画等多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与拓展,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有益于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完善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形式 全国各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适时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性听记等教学方式。近年来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并没有引起教学方式方法的太多改变。如何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中主观能动的主体,如何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推进研究性探究式教学 课程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布置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研究性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认识,强调学科交叉互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演示并积极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师生之间进行愉悦而多层次的音乐文化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手段建设,开创公选课教学“音乐会现场”模式 由过去课堂听音频看视频,改革后根据教学内容每学期可多次邀请专业音乐师生或音乐特长生来课堂为学生现场演奏或演唱,每节课相当于在教师专业知识引导下观看了一次小型音乐会,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课后很多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乐器,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想法。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体验模式,提供给学生音乐实践的平台 把理论引入教学实践,注重综合实践训练,注重挖掘公选课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下业余时间挑选出课上具有艺术特长及对乐器演奏感兴趣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进行音乐的实践学习,教师对学生定期义务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音乐社团,课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排练,音乐特长生带着音乐演奏零起点的学生进行声部分排,音乐零起点的学生经过实践练习后每学期能够完整演奏一至二首小乐曲。每学年,组织参加第二课堂的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校内音乐欣赏教学实践展演,音乐会前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排练,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的协作意识、舞台表演经验,丰富了校园文化 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展演,提供给学生更多施展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的平台。 (四)教师发挥个人专业的特长,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合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创作与课堂教学欣赏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编曲和录音演奏演唱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充分发挥公选课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师生共同创作完成曲目。在学生表演水平日益成熟的时候,可参与校内校外各类文艺演出。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获得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学生从而获得音乐实践锻炼,提高了音乐实践能力,给予学生创造施展音乐才华的平台,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升华,适应培养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并行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改革教学中师生的传统交流方式,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考核方式 音乐欣赏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多元评价。可由过去的闭卷考试改革成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谈自己所学专业与音乐的联系,或撰写音乐研究性论文一篇,或创作、演奏、演唱与教学相关的音乐一首,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及对音乐文化引发了积极的思考。 (二)改革答疑环节 除在课上和课间进行及时答疑外,每次课后利用固定的一段时间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答疑,解决公选课学生多年来对于音乐多方面不解和感兴趣的问题。 (三)建立课程互联网师生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师生交流,开课第一周开始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腾讯等社交方式的联络,学生平日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音乐课程内容的交流,师生间学习交流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对课程进行宣传,转载与课程相关联的国内外音乐网络资源,音乐会信息采集,考核内容说明,课后作业说明,网络课程的等,使学生获取音乐前沿信息与解决疑惑更及时,学生对师生间这种交流方式非常欢迎。 (四)改革点名方式 针对公选课学生选课人数多的特点,每节课前教师发给学生不同颜色小卡片,让学生签名并写出对本节音乐欣赏教学的感受,教师在课后进行出勤统计,节约了大量课堂点名时间,教师也可以获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及时反馈。 以上所构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音乐课外实践”音乐欣赏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本人通过多年从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中获得的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以期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之用。 课程论文: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 [内容摘要]如何很好地使写作融入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中成为当前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一大难题,下面我将从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要性,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的困难,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等方面来论述,运用优势互补理论,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而提出一些见解,初步形成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的观点的基础。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 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课程论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准备 摘 要: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相对平均而普通高中时差距拉大,笔者认为这和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裂不无相关,并试图搭建一个递进式的阶梯以弥合这种断裂,即构建出一个包括:自我认定和对象认知两个方面的心理准备;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图书角在内的物质准备;兴趣小组,读书报告制度,新型评价制度等组织和制度准备四个方面的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努力帮助所有同学迅速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期普通高中的教育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 关键词: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 准备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然而综观现行的初高中语文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相对平均,而经过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教育之后,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语文成绩之间拉开了一条巨大的分数鸿沟。这是否意味着普通高中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理念已经被为选拔人才服务的精英教育所取代,大多数学生已经被排除在普通高中教育的面向对象之外? 很多人看来,这种理论无异于煽风点火,学生们坐在同一间教室,享有相同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何谈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普通高中教育因为并没有对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语文学习的断裂。一小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及时适应了分属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的转变,从而成为显性的教育对象而享有教育资源;然而大部分学生的状况是无法自行适应这种转变带来的学习过程中的困扰,被这个断裂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貌似平等的教育资源对于他们形同虚设,“有”而未“享”,从而成为隐性的教育对象被排除在外,难道这也能称其为教育公平? 当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整体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语文素养质的飞跃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可非议。关键在于如何为这两个断裂的层面之间搭建起一个递进的台阶,让大众的学生能够到达更高的层面而不是被阻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普通高中教学内容渐次展开之前,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组织和制度准备在内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以弥合这个断裂。 一、心理准备 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中生,仅通过两个月的暑假摇身一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学生自我学习水平的认定和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来完成转换角色,也即心理准备。 所谓自我学习水平认定,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正确的认识。需要区分的是,许多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不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因为大多数学校举行考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分出好坏,贴上标签,分层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绩,于是考察形式,试题内容和结果都与笔者定义的自我水平认定相差甚远,现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自觉地帮助学生完成认定,应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区分度的学业水平测试来完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课程目标的相关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分别以笔试,面试,报告三种形式实现。既要有全面反映现有知识水平的区分度,又应该具有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挖掘的开放性。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测试结果,完成对相对自我和绝对自我的学习水平认定。 所谓的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是指教师在学习内容正式展开之前,对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什么,怎么学。具体的,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对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内容、必修课教材体例及主要教学手段、选修课程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作出宏观的介绍,并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给予微观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明确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明白的学才能学的明白。 二、物质准备 除了心理准备外,初入高中的同学们需要做一些切实的物质准备工作,方便未来三年的学习,它们是: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和建立班级的图书角。 普通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当然不能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的3500常用字,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视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学生准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课程目标中积累作为其中一项,占有重要地位,要学生明确语言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道理,认识并实践摘抄要求,而不是应付了事。关于摘抄内容,可由老师推荐,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大家名篇乃至歌词广告,生活语录等,以交换阅读的方式敦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独立思考,适当排解自我的能力方面,记周记是个不错的途径。但是周记的内容和数目不宜作硬性规定,更不应该由教师检查,让周记成为作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课标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并对课外读物的总量做了具体规定。建立班级的图书角,可以降低阅读费用,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扩大阅读覆盖面等。关于图书角的建立,涉级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图书来源,可由学校或其他公共图书馆租借轮换,向学生征集借阅,以班级的名义订阅或由社会善心人士捐赠等诸多途径加以解决;而关于图书的选择,可以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论语》《哈姆莱特》等中外文学名着,《谈美书简》等理论着作,《明朝那些事儿》等流行读物,自然,社会等其他科学类读物等,要以宽容的视角以满足学生的阅读为前提,教师可通过推荐卡片,星级评价等方式积极予以指导;而管理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行管理,让他们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的一套规矩。 三、组织和制度准备 普通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时期语文学习的一个显着不同在于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明显增多,配合新的学习体制,学习方法和组织教学 的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自主读书是这一观念的很好体现。但是自主读书并不等于教师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敦促学生读书,读好书和好好的读书。 结合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自行组建报刊小组,戏剧戏曲小组,书画摄影小组等兴趣小组,确定明确的小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以戏剧戏曲小组为例,可设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工作统筹,组员若干,协同完成小组活动。活动方案可参照选取学生喜欢的戏剧戏曲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戏剧戏曲赏析为始,配以表演台词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观察认识生活并在台词表演层面欣赏戏剧戏曲。然后将学习兴趣重新导向文本分析,掌握戏剧戏曲集中的人物场景和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和戏剧戏曲的思想倾向。继续深入对戏剧戏曲发展历史,戏剧戏曲批评和创作理论进行探讨,积淀学生文化素养。继而开展评论及剧本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最后,以戏剧戏曲汇报演出做结,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全面展现小组活动成果。 希望通过整套学习准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了解并逐步适应普通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衔接,弥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裂,完成角色转换,进入学习状态,优质高效的完成普通高中的语文学习。 课程论文:幼儿园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大大小小幼儿园都或立足于本园,或为赶时髦纷纷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掀起了一股园本建设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我园始终在冷静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园本课程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呢? 反思我们原有的教学实践,我们使用统一的、高结构的教材,教师缺乏对孩子的观察了解,缺乏对孩子原有经验的了解,以目标为中心,把预先设计的教育程序完成好,课后考虑有没有达到教材预定的目标,这种“教教材”的方法,看起来效果很好,孩子确实也学到一些东西。但教学活动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学与幼儿的生活隔裂开来,孩子们缺乏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个性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就如我们以前的比喻,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花朵”始终任由园丁来裁剪、来造型。我们还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对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认识不够,使孩子难以很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再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则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娇庞溺爱,万事包办,对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无原则地满足;二则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酷的优胜劣汰,我们的家长不自觉地把社会需求提前引荐给了孩子,各种课外辅导热不断升温,外语、艺术考级、珠心算,成了众多儿童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到了大班,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显得非常焦虑,最好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拿到幼儿园来上,但他们对生活上的包办代替却愈演愈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很少关注,以至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试问: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有好处吗?我们的孩子能生活得快乐吗?我们的办园宗旨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通过分析,通过反思,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对“三个一切”的深刻理解。我们最终提出要构建与实施生活课程,指导我园生活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四个字、一句话”。 四个字:快乐生活。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能快乐生活;其二是为孩子将来能快乐生活打下基础。 一句话:努力提高置身于生活课程中每个孩子的生活质量。 一、生活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依据新《纲要》、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标,制订了本园的生活课程总目标,共分为五大块:“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社会小主人”。这五大目标既与新《纲要》相符,融合了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的目标,又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目标的内涵。(具体如下) 健康的体魄: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发展协调、灵活。 2、了解身体保健知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4、能活泼、愉快地生活,发展良好的个性。 劳动的能手: 1、掌握生活劳动的基本技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2、初步认识劳动者的伟大,珍惜劳动成果。 3.体验劳动的快乐,并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科学的头脑: 1.对生活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认识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形、量、时空间,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艺术的乐趣: 1、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3、能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社会小主人: 1、初步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体验关心社会、保护环境的情感。 2.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关注身边的人与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二、生活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通过生活化主题活动实施生活课程 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思考,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真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内容。关注幼儿的生活,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生活化主题活动成为教育目的实现的载体。 1、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生成主题 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孩子愿意活动、喜欢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观察我们的孩子。熟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点。杜威曾指出:“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这些兴趣必须作为显示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加以观察。它们预示着儿童将进入那阶段。”生活化主题活动实施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幼儿在他原有的水平与基础上得到发展与进步。教师只有对他们外显的行为给予不断地观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才能知道儿童需要什么,用什么方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来学习。 观察本身并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要取得一些信息。发掘生活化主题活动就需要教师把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进行分析,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其实,观察也是我们教师“向孩子学习”的方法。 主题活动:“小手帕”就是教师在盥洗室里,观察到孩子们洗手时,总喜欢用肥皂把擦手的小毛巾搓呀、洗呀,俨然一副做家务的大人模样。洗手帕既是培养幼儿生活劳动能力,热爱劳动情感的需要,其洗涤过程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小手帕”的主题就产生了。 2、抓住日常生活环节的教育时机挖掘主题 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重 要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从中发掘生活化的主题,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案例: 蔬菜很有营养的,多吃蔬菜身体好!而实际上我们却不难发现,孩子们无论对蔬菜的认识程度还是对蔬菜的喜爱程度都是不多的,很多孩子用餐时会悄悄地把蔬菜拨在一边……那天,有部分孩子又把番茄扔在桌子上,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开展“我们喜爱的蔬菜”这一主题,以引起孩子对蔬菜的兴趣,以及饮食健康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课程就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教育时机有机串联的时空整体。 3、在计划的设计与再设计中调整并产生新主题 在教育实践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往往要越出教师的预设轨道,将兴趣点转移。作为教师必须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将幼儿生成的主题进行计划的再设计。 例如,中一班正开展着“我的玩具”的主题活动,教师预设计划请每个小朋友从家里带一样玩具来园与同伴分享。浩浩肩上扛着一根黄澄澄的“金箍棒”,神气活现地走进教室,他得意地扫了大家一眼后大喊一声:“我是孙悟空!变!”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的“金箍棒”猛的变长了许多。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全粘在了浩浩的身上,大家吵着、嚷着,谁都想玩那根闪闪发光的“金箍棒”…… 望着孩子们惊奇的目光和动人的笑脸,于是教师说了:“我们一起来做金箍棒吧!”并从储藏室取出许多废旧挂历、彩纸,师生共同做了好多彩棒,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兴奋。《有趣的棍棒》这一主题就产生了。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定会阴止幼儿,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回到“我的玩具”主题中,继续分享他们带来的玩具,甚至没有人会对这种阻止感到奇怪,或是认为应该阻止。因为在大家的意识中,课程就应该这样,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安排好课程目标、内容、进度、分配好课时,教师就是计划的严格执行,否则就是“跑题儿”了,所谓教学没有达成目标了。 而现在我们开展了生活课程,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从原先的追随计划逐渐变成追随儿童、生活课程正是以儿童为本的课程,提倡“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程。 4、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拓展与深化 生活化主题活动视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幼儿作为主体而参与活动中,它的实施要求教师敏锐地提供和捕捉师幼合作及幼儿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由于幼儿缺乏经验,他们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对主题探索往往无法扩展得更加深入,甚至会放弃该主题的研究而转向另外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采取适当的策略,运用多种方式拓展、深化主题。舟山海岛就是一个渔场,又是一个国防重地,因此每年的9月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月,向幼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幼儿对“学习解放军”的主题总是百学不厌。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拓展、深化了主题活动、开展切合生活课程总目标的“学会生活、学习独立”为主题的大班幼儿军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折叠被子、衣服、整理军容、学习坐、站、立正、稍息、走路、跑步等,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观看革命故事片,还有一晚留宿幼儿园。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赖成人,依赖父母的独生子女娇气。军训活动后,老师家长都反映孩子如家长大了许多,饭也吃得快了,被子也叠得整齐了,人懂事多了。 二、通过区域活动中的生活区来实施生活课程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正在成为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使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近年来,我园在如何创设区域环境,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性的区域活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建筑区、娃娃家、动物饲养区和自然种植区等,区域活动的内容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游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在无拘无束的区域游戏中孩子们显得特别快乐啊! 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我们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时特别加强了生活区的创设,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能力和发展需要确定目标,投放材料,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小班的孩子,刚刚来到集体中生活,他们对家庭生活非常依恋,所以小班的老师在创设区域时,注重的是温馨、温暖的感觉,她们尽量把家的氛围带给孩子,如:在生活区,让孩子给娃娃喂饭,穿衣,扣扣子,为食堂的叔叔阿姨剥豆子,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技能,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互相接触、互相观摩中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而中大班教师创设的生活区,一方面有自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模仿成人的劳动,有使用筷子,寄鞋带,编辫子,还有织毛线,刺绣,缝衣服,烹调等等,有些传统的手工活动如编席子在幼儿园得到再现,编完席子,孩子们又在席子上画画、粘贴,制作一幅幅“工艺品”,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光顾的地方。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有:可乐瓶、包装盒、废弃的电线、布料等,孩子们一有空就来到生活区进行制作,一些看似幼稚的作品如:纸编的鞋子,自己织的围巾还是很有创意的;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的活动需求。使每个幼儿的生活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们的饲养区和种植区,让孩子形成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孩子们通过亲手实践,观察,记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培养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同时也培养一种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通过游戏与儿童自主的探索活动实施生活课程 要使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一是指游戏,二是指儿童自主的探索活动。 无论是《规程》还是《纲要》都反复强调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让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即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可以发挥教育最大的利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就是生活化,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还提出:“在生活中快乐探索,在探索中快乐生活”,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的探索。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探索电珠发光的现象,在饲养角孩子探索蜗牛吃什么,在自然角孩子探索装进塑料袋的花卉会枯萎吗?等等,孩子探索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发现。培养了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与家长共创生活化课程 孩子的生活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组成,以幼儿园、家庭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有幼儿园单抢匹马、独自开展。教育效果就会削弱,甚至抵消,所以生活化课程必须融入孩子的全部生活,发动家长和我们互相支持,协同作战,促进孩子长远发展。 1、让家长了解生活化课程的意义及培养目标 通过家长学校、家园小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向家长 宣传我们的生活化课程 2、让家长亲自参与生活化课程的实施 通过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成立家长义工团,亲自参与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我们的亲子运动会、亲子制作、亲子植树、亲子生活技能比赛,增加了家园沟通,以进一步让家长了解生活课程的内涵。 3、借助舟山幼儿园的网站,一方面向家长宣传:汇报我们生活课程开展的近况;另一方面在园长信箱里与家长互动,听取家长的意见。 收到成效: 1、积极为开展生活课程提供材料,我们的饲养角、种植角、小制作大多有家长提供有部分家长亲自参与种植和饲养。 2、参与家园活动积极性提高。 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的人数增多,而且对我们的活动提出中肯的建议 3、改变了部分家长的观念 强调培养自活能力和良好习惯,强调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会感受的家长增多,要求教师多教些计算、拼音等小学化倾向内容的家长减少 五、生活课程的价值反思 (一)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的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二)对课程实施途径的重新思考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尤其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更不能缺少生活的参与。例如,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三)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 在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新的定位,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时时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生活化的课程具有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教师也可能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教师还可以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 六、存在的问题 1、陶行知的教学理论我们已深入学习,但我们如何正确运用这伟大的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这需要进一步研讨。我们对“生活教育”框架及目标体系较明确,但地方特色不够明显,有些研究内容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到位。 2、感受体念生活是生活课程的基础,但现在的孩子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春天时,我们想让孩子去寻野菜,这种场所很难找到。秋天时,我们想让孩子去看棉桃、稻穗,这对城市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生活环境的单调,生活范围的狭窄,使孩子的生活体验过于单调,影响生活课程的开展。这与我们的家长工作还不够到位,社区联系不少有关,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 课程论文: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 一、国际商法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商法课程属于我国高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地位。该课程主要研究关于国际商事组织形式、跨国投资、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国际支付、国际商事仲裁等方面的各种法律规范。 二、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很难产生教学互动。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所掌握的知识既不深刻也不牢固,教师也难以把握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就不能及时地调节教学节奏的快慢和内容的深浅。 (二)教学语言种类单一。国际商法的涉外性和国际性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知识的运用都将面对多语言环境。但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仅采用中文教学,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学习和专业建设都是不利的。我们要培养熟悉多语言环境下处理国际商业问题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 (三)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国际商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无论是学时分配,还是教学内容都过于倾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四)学生商法基础知识薄弱。要打下深厚的商事法律知识根基,学生应该经过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法理等相关课程的培养。由于国际商法课程主要向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先修过的商事法律相关课程十分有限,这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课程的过程中感到对相关知识十分陌生、难以理解。 (五)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局限于闭卷考试这样一种唯一的方式,这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未经消化理解和实际应用的知识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三、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除了课堂讲授而外,教师还可以将师生相互问答、小组辩论和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应用到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能够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环节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而合理安排备课和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二)在条件成熟的高校积极推进本科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和学生外语基础是实施双语教学(通常为中英双语教学)的两大主要条件。要顺利开展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首先应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如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培训或进修,与国内外商事组织合作交流;然后要重视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真正能消化、吸收、理解双语课程内容。另外,在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适当增加国际商法课程的实践或实验课时。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可以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社会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的国际商事法律关系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模拟审判员、律师、原被告、仲裁员,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审判程序和仲裁程序,并且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商事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四)强化学生商法基础知识。高校可以为学生学习国际商法课程开设相关先修课程,如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法理等。学生在具备了深厚的商法基础知识功底后,在学习国际商法课程的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国际商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生只有既掌握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又掌握各种商事法律,才能对该学科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学好国际商法这门课程。 (五)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在保留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考核方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应用情况的全面检验。 四、结束语 国际商法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对于我国高层次 外贸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应该得到我国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鉴于国际商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作业批改环节、考核评分环节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深入改善。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任何教学成效的取得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风气也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国际视野,我国各个高校应加强与国际商事组织的合作,为师生提供亲历国际商事法律事务的机会。 课程论文:地理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探索 一、对学生评价的理论思索 (1)量化评定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合理易行有效的转化机制。对教学中的识记内容采用量化评定,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关注结果;对需要较深入理解的地理事象、地理问题、地理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如区域差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等)采用质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沦本身,还关注结论的形式、结论得来的过程等。 (2)多次评价机会取代一次评价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设置题库,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考试,允许学生多次抽答,直到他满意为止;考试时设置多份试卷如基础卷、分类强化卷、提高卷等。基础卷着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分类强化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基础卷考得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3)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地理课程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地理课程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子关注、我们可以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各项非学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挖掘井总结出来,列一清单以引导,提醒自己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敢于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表现了学生的自信;提出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学生的创造性等。 (4)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首先,评价者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要以公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评价他人;其次,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小适合多主体评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适宜多主体评价;最后,在多主体评价中,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 (5)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实效性。对学生的激励,往往易流于形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不佳。你给学生激励语言,我给学生大红榜;你给学生小红旗,我给学生大红花。这些短期内也许还有一定效果,但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廉价”,学生肯定会感到乏味。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井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 (6)评价方式不能统一,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性格、观念、思维灵活程度、心理需求等往往都不一样例如,有的学生并不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但他很可能在乎自己的特长,人际关系等。 二、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评价工具 (1)探究活动。这里的探究活动指计划性、组织性、探究性、开放性都较强的探究活动,不包括随机的探究;包括解决地理问题、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的研讨。可以所有学生参加也可以部分学生参加;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课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都行,行动方案由教师或学生制定或是师生共同制定,也可各小组制定。 (2)评价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细化、重组。评价等级分为6级:A(创造性强),B(相当于优),C(良),D(中),E(及格),F(糟糕)。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等级体系。设定评价等级的目的不是对全部学生分等排序,主要是针对个人的,其功能主要是诊断,让学生反思,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不够,从而让学生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评价标准部分用语说明。①信息源—包括两个方面:现成的(如报刊、杂志、网上等的资讯)和原创的(通过实地观测、自己调查等手段获得),当然后者应得到更大鼓励。②结论的关联性指课题与结论的关联、结论与资讯的关联,广度与深度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解水平。③评价学生得出结论的方法手段,还要评价学生是否勇于尝试还没掌握的但更有效、更先进的方法手段。 课程论文: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平时考勤(10%)、理论课堂表现(10%)、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20%)、研讨课课堂表现(20%)、期末考试5个部分(40%)组成。平时考勤主要以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纪录为依据,理论课课堂表现主要由学生课堂发言、课堂作业表现构成,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报告与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考核,研讨课表现主要以学生发言、研讨论文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使研讨课程更加合理,每位学生的研讨成绩由研讨课小组得分(40%)、课程PPT、汇报得分(30%)、个人贡献度(30%)构成。 课程论文: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构成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本文就高中历史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文本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利用者。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对自我提出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课程就是教师本身。在课程标准以前,中学教师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按照专家们设计好的体例、内容去授课。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程的自主权交还给中学教师。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因此,如果每位教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万门富有特色的历史课程。 其次,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挖掘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不能仅以教材作为全部授课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时事热点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思想现状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情景,新的学习氛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再创造再开发而非刻板地“照本宣科”。 如在讲对长征的认识时,我就给学生讲:在着名文学家魏魏的笔下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美国文学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看来,长征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看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长征的艰难及伟大意义。 二、文本资源的主要来源与处理方式 (一)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文本资源。 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历史教科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做到:在认识上,打破历史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神话,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知识,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在过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体验、批判、感悟,让其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在新课程下如何处理四个版本的教材呢?我们学的是以岳麓版教材。下面就以岳麓版的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挖掘。 1、围绕课标和考纲挖掘教材。 课标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我们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利用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1)对于课标要求有,但教材不全的应运用其它版本教材适当补充。如元朝的行省制度。七届二中全会等。用什么版本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根据课标要求灵活运用教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2)对于课标要求没有,教材却做了补充的。我的观点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因为学生知道的越多,他的思想和思维也就越深刻。如夏商的政治制度 乌鲁卡其那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忽必烈改制(中央官制与地方的行省制度) (3)对课标要求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问题。如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史实有很多,旧教材用了一册书的内容来讲解,哪些算是主要的革命史实?我们四个版本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叙述。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课标的要求,比如五卅运动,岳麓教材有两三行在小字中提及了一下,而我认为五卅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也算是个主要的历史事件,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碑高37、94米,碑基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碑座四面嵌着反映中国现代史进程的8幅大型号浮雕,是世界上稀有的巨型浮雕之一,内容分别是销毁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五卅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4)对大小字的处理问题。如《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原先是小字,当时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就如何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组内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事实证明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是正确的,现在新版教材已改为大字。再如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等。现在也改为大字。 2、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大的方面讲,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使历史知识显得相对分散,教师应整合教材。 一是深入浅出、梳理主线。如模块一第七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模块二第五单元“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模块一第六单元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模块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都是左倾错误不断激化的结果,还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历史性转折,应该整合在一起来思考。 二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迁移。通过的知识迁移,弥补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理清模块间、专题间的关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概念、观点。 如模块一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第16课 “辛亥革命”和第17课 “”。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迁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我们就很难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什么能够一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的不足,成为一次声势浩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 3、多维地思考教学内容 如模块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这块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从毛泽到到邓小平,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道路……。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把蛇融合到模块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之中。这样可以给我们展示出20世纪世界经济史上三次改革调整的机遇,给我们以历史的启迪: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调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 4、依重图片,活化历史 我个人认为,“看图说史”、“看图说话”,是处理教材,活化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讲《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时》我用了多达十几幅图片。从为人物到护照,从行政区划到欧盟旗帜,从货币到条约文本,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填的空白图等。使枯燥的文字内容“活了起来”。 再如讲到文化《笔墨丹青》一课时。这用郑板桥《竹石图》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文学和艺术形式?你能简单概述其来历吗?上面诗、书、画、印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基本全在这儿了。 5、深化情感,完善素养 历史因情感而多彩。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说过:“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我国着名的史学家翦伯赞也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态平衡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要屏弃历史学科单纯的知识性的特点,真正挖掘历史学科人文教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道德感与使命感。 如我们可借有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所引用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顾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决不信也。呜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撼哉。” 来弥补岳麓版教材在这方面素材的不足,让学生从从历史中能享受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 再如可借用梭伦的一段话“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来欣赏到古人对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这样的情感因素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应该充分借鉴利用,不能随意放过。 (二) 图书馆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必须重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因为当历史教育摆脱了教科书的局限,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展的课程教育时,广泛的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可以方便利用到的资源,将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通过小研究课题的形式加以开发利用。 下面是我们参照初中课标有关内容搞的一个小研究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变化 目标:学习制作图表的方法,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活动过程: 步骤一:查找1979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如全国或本地的工业或农业生产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数据。 步骤二:了解不同图表的绘制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绘制。 步骤三:展示和讲解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回答同学的问题。 资料来源:史料、史书、期刊报纸、档案馆、绘图工具。 利用上面的小课题,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资源,这样做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培养了多方面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研究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等。这对历史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一方面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适当向学生介绍一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怎样利用二次文献(包括目录、索引、文摘)和三次文献(包括年鉴、综述)等。同时,教师有必要针对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出一些图书馆资源,推荐给学生,同时制定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阅读要求。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正因如此,《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并且通过每个学习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调整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合理配置相关方面的书籍,包括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艺术史、科技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刊,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课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三)家庭文本资源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有人说:历史距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同样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近代学者梁启超就很推崇家谱、族谱的史料价值。其实,又岂止家谱、族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资料,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历史事件的小彩图和说明,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有益于历史学习,这才是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所在。 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从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所拥有的丰富课程资源来看,开发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教师在开发本学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对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组织,从而达到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历史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新教材中 的提示语有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着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2、可学性原则。即教师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但如何来鉴别和筛选这些资源?我认为首先要考虑这些资源是否适合本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选择野史作为主要的资源,也不能选择带有明显主观痕迹的材料,更不能选择伪造的东西。这一点是属于原则性的问题。 3、前瞻性原则。即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思考、把握和设计自己的未来,从而为学生的明天做好准备。 4、社会、生活与个人相统一的原则。新教科书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又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要求、个体需要和学科发展三者的关系。 四、开发历史学科课程文本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却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习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何以致此?笔者认为其中固然有多种因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但是应该说,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是有很大关系的。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因此说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历史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2、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突出了发展性的精神,为师生的教与学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等,这些安排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那么,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课程论文: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和新策略 高中生物课改的实施已近6年。回想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是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笔者感到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虽有一些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 一、生物教材编写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材编写的视角看,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生物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例如,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最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受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对学科和课程思想认识的限制,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生物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教师要本着“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的原则,丰富教材的内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编、重组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材成为“学材”。 案例2 在讲授高三选修教材中“人的体温及调节”时,笔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导入主题:请同学们回想冬天在室外时,脸和手被冻成什么颜色。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紫。”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红。”笔者又会接着问:“冬天我们刚刚从浴室洗澡出来,脸色和皮肤颜色如何?”大家说:“红彤彤的。”立即有学生说:“怎么都是红色的?”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该节课的学习。 3.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内容省略了探索过程,只给出了结论,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可以对结论进行问题化处理,通过铺垫性知识,列举实例等把结论细化为系列化的阶梯问题,重视生物学史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层层探究。 案例3 “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进行设计 师:为了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究竟是全保留的还是半保留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该实验的关键是不同复制方式子代DNA的双链组成不同。然后教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 问题1:若要区分母链和子链,可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2:若要标记母链、子链,可选用什么元素? 问题3:若亲代DNA是的,放在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子一代、子二代DNA会含有哪种氮元素? 问题4:若是全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进行离心后,DNA会如何分布?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生物课教学的新视角 从生物课教学的视角看,生物课改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生物教师只有在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轮回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课改的关键是改课。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倘若不改课,课改则流于形式。改课既是课改的本质要义,也是课改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因此,课改必须改课,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改革生物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讲,必须变无效、低效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必过于琐碎,结构上不必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以便在课堂上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师生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备课方式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转变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转变为思考注重实效的“教学结构”。 案例4 记高一生物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周四下午,高一生物备课组办公室) 主备人:张老师 课题: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辨析 张老师: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两种细胞分裂过程图像的理解与辨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全由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肯定不行。一下课,黑板一擦,学生就会基本忘掉,那如何来突破这一难点? 潘老师: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应尝试通过学生建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总结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规律。 朱老师:我认为潘老师讲得很好,我去年教这部分内容时,就先采用了这一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发大小相同的白纸12张,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Ⅰ,减数Ⅱ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的细胞轮廓,并在每张白纸的右下角写上具体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提供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用于染色体的构建。 刘老师:我认为用细铁丝来代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时把细铁丝绕在铅笔上形成螺旋状,变短、变粗。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表示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以及解螺旋再形成染色质的变化过程,效果很好。 2.生物教学设计要采用“双案制”, 除教案外,还必须设计好“学案”和作业。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思维时间,要求学案必须提前1~2天发给学生,先学后教。教师要精选课后作业,倡导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5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学案结构(节选) 学习目标(略) 知识准备:复习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中的叶绿体相关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 (2)填写表格(略),比较光合作用2个阶段的异同点,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实质。 (3)从光合作用变化的过程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率?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位农民朋友,那你在大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叙述理由。 (2)填表: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 适度拓展: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有叶绿体吗? 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常规化的惯例和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的生物教学行为。如果一位生物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其旧有的观念和不当的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教学就可能长期维持原有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深入推进生物课改的今天,尤为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从“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进行反思。“备课”中的反思称为“行动前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称为“行动中的反思”,课后的反思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无论何种反思,都必须“针对教学事件并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在生物教学中推行反思教学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 案例6 教学反思:我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 三、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视角看,课改培训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培训者只有创造性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中受益。 当前的课改培训往往存在一些倾向:要么就高,高到大谈教育理论而不言课本;要么就低,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也就是要面对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就是马上要发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教研的重心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 2.要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课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教师面临新课程,既是专业发展的机遇,又是对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个体需要不尽相同。通识培训是必要的,集中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有这些还不够。培训必须有层次性,要分层解决每一类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培训活动搞得很热闹,但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效益低下。 案例7 笔者所在学校生物教师分层培训计划(节选) 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培训主要以“单元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研究。这一类教师要以“单元”为载体,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及要求,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经验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龄5~10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培训主要采用“主题式”研究活动,通过解构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断,探讨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总结应对办法,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理解式”研究方法。“理解式”即理解教育经验、改造教育经验。培训旨在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队伍。培训的中心是“理解经验”,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为视角表达、展示、整理、理解、改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生物考试评价的新视角 从生物考试评价的视角看,课改与评价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考试评价只有真正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课改才能真正摆脱“镣铐之舞”。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从总体上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与课改相适应的考试评价至少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是有效生物教学的基本表征,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实现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师生交融互动度、师生行为有效度、学生主动发展度等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过程、能力等也应该成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这方面我们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2.教学效益评估要科学完善、操作性强,既要抛弃唯成绩论,也不必谈分数色变。一提考试有人就说是搞“应试”教育,一提成绩考核有人就说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离。这种观点是“简单线性”思维在作祟。毋庸讳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来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从目前看,这些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与课改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笔者认为,只有广大教师在评价的主体、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不懈探索,考试评价终究会回归正确的导向,课改终究会摆脱“镣铐”,自由挥舞 课程论文: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观;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1.网络课程及其特征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四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五是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框架图 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如图1所示): (1)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具备国家规定的化学学科基础学力,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应有的化学素养。 (2)拓展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知识体系和容量,发展思维能力,具备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学科基础。 (3)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按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构建的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1)横向结构 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 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 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纵向结构 教学管理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资源管理区: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讨论交流区: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练习测试区: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四、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特征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图3所示):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本着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其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E-mail、BBS课程论坛、O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搜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6.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五、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论文: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房地产行政管理是房地产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1],它主要研究在房地产经纪领域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作为房地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对于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了解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级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分析和解决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搞好这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课程教学方案 制定课程教学方案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首要任务[2]。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开展毕业生职业岗位适应情况的专项调研为基础,全面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对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课程组的成员,以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全面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系统思考和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目标是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的基础和落脚点[3]。《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以“懂”与“会”、“学”与“做”、“知识”与“能力”的跟进关系为主线,主要设计了掌握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流程;依据目前建筑市场特征,能够实际进行市场调研、分析,项目实践的参与,对房地产管理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实务、案例、实际调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目标规划,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咨询公司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针对岗位任职要求,共同研究、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房地产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和具体授课计划,合理选择教学场所。 (2)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架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模式转换。 (3)结合房地产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要求,在分析典型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模块化教学、模块化考核。 2.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1)教学内容 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针对房地产行政管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科学创设学习情境,认真选取教学内容,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的原则,根据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细化的要求,将《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情境确定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和物业管理政策与制度等。为了确保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及渗透关系,使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一体化,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秩序化。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创建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实例+实战”教学法、“沟通+鼓励”教学法、“项目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和“学+做+考+创”教学法等。在教学组织进程中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写、做的能力。随着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开发了与课程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现了专兼教师在网络空间内共同组织教学。
英语教学论文:对于旅游英语教学感受海外文化差异论述 旅游 外语是为适应旅游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发展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旅游专业外语,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融合文化、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一、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着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 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交融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事业,旅游外语教学就是直接为涉外旅游业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会常常在课堂上、课文中有所反映。我们在旅游外语教学中,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介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候想起文化知识,这种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的办法,比起我们为学文化而学文化、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在讲到《饭店服务英语》餐饮部分中的TAKINGORDERS的时候,会提问学生诸如:“Be-foretakingordersforguestswhatdoyouusuallyof-fer?”“Howdoyouaskthegueststoorderanaperi-tif/starters/maincourse?”“Iftheguestorderssteak,howdoyouaskhimhowheprefershissteakcooked?AndhowdoyourecommenDSPecialdishesofyourrestauranttotheguest?”的问题,我们就会结合相关的问题,给学生讲解中外饮食文化,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自然而然地把中外的饮食文化介绍给学生,也使学生对中外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给客人推荐什么,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使人们对中外语言的差异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更为敏感和关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到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和使用该语言。其实,旅游外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旅游外语这一工具,实际上是一个既学习这门语言又学习该语言文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完满了,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外文化的交往、交融。 四、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播先进文化。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祖国各地遍布历史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兵马俑、十三陵、岳阳楼、赤壁……这些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观。我们要通过旅游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通过旅游活动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因此,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外国文化,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不能把与我们文化不同的外国文化看做是荒唐可笑的东西,反过来,也不应该以外国文化作为标准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且,各民族的文化还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补充。因此,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中外文化的差异,努力做文化传播的“大使”,自觉宣传先进文化。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旅游外语教学中,通过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如本人在旅游日语教学中给学生讲到以下这段话:张:冬の西瓜は珍しいので、少しくらい値段が高くても、买う人がいます。田中:もう今では、野菜や果物を见ても、季节がわかりませんね[4]。我们自然会提及季节语,就要给学生介绍“旬”和“初物”的文化背景。在日本,蔬菜或鱼贝类的旺季叫做“旬”,在“旬”期最初收获的蔬菜或捕捞的鱼等叫做“初物”。日本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食用“初物”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对此特别珍重。“旬”期的蔬菜或鱼的名称,还多作为“俳句(はいく)”中表示季节的“季语(きご)”使用。“旬”和“初物”都是表达日本人重视季节变化的词语。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了,蔬菜、水果在塑料大棚里栽培,鱼在养殖场养殖,什么时候都能得到,季节感淡薄了。因为蔬菜、水果在“旬”期以外的季节上市能卖高价,出现了“旬”期反而物品减少的现象。例如,从5月西瓜就上了市,到了炎热的8月不仅数量少,味道也不好吃了。这是过去以“旬”为乐的人们意想不到的。通过这样的文化背景介绍,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宏伟业绩。 英语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行英语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例如,JEFC第三册介绍了美国发明家Thomas Edison童年的故事,SEFC第一册又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动画片大师Walt Disney的传奇经历,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精神。 又如JEFC第二册第39课中有个关于乘电梯的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文中也没有列出标准答案。因此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寻求所有可能的答案。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New Concept English 第一册第75课时,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大胆地指责shop assistant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单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大纸板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我拿,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 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说:“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这些正是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东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 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 e be” 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又如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发现worse, word, world, work这些词中的or 都念[Y+::],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 只要放在w后就发[Y+::]的音,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子,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设计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四、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英语教学论文: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及前景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最佳教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CALL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计算机辅助的有机结合,求得最佳学习效果。目前,CALL的研究和实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北京中小学英语教学中CALL的研究和实践已处于起步阶段,近期的研究涉及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现有教学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使用以及校园网、国际互联网和远程教学的利用等。这些研究和实践预示着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CALL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1. 硬件环境 北京市最近对380名中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其中有215名教师的所在学校配有专用计算机教室或电化教室,占学校总数的56.58%;有162所学校的外语教研组(或年级组)配有电脑,占42.63%;380名教师中已有153名教师个人购买了电脑,占教师总数的40.03%。目前北京市已有数十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北京市双向远程教学网也已开通。1999年10月,第一节英语远程教学课通过北京教育信息网顺利进行,位于市中心的一所重点中学的师生和北京怀柔县一所中学的师生共同上了一节初一新课,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解决边远山区教育资源不足开辟了新路。 2. 软件环境 在对北京市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38个课件的调研分析中发现,教师对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热情。教师自制的课件中有针对一项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五至十分钟的短小课件,也有为一单元而设计的完整的交互式学习软件,有适合教学演示用的软件,也有为师生和学生之间交互练习用的软件,从这次教学课件调研中我们发现: (1)运用自制教学课件针对性强,能够直接为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服务,有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够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够改善教学环境,能够优化教学结构; (3)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4)目前自制的教学课件多为教学演示型,提供给学生的训练机会较少。课件设计偏重为教师的教服务,忽视为学生的学着想。课件缺乏为学生设计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缺乏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的个性化学习材料; (5)多数自制教学课件演示和训练的内容缺乏创新,重复课本内容较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意识不够; (6)有些课件的内容和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其它媒体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 (7)课件的制作技术尚不成熟,仍有诸如前页和后页操作不便、长时间等候以及点击喇叭不出声音等故障出现。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现行的各种教材都提供了配套光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教学软件大多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只可用来辅助教科书。 目前,各软件公司制作的英语学习类软件品种繁多,有为专门目的研制的学习软件,如旅游英语、办公室英语、商务英语等;也有训练专门技能的软件,如“听霸”、“随心所欲说英语”、“阅读与理解”等;有供中小学生课外自学用的软件,如“儿童英语乐园”、“初中英语一点通”、“中小学生日常英语”等;还有大量练习和题库类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大多无法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且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软件,教师也只能从中摘选一些作为教学辅助之用。 网络教学正在起步,各类网校进行的各种课内和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但目前网校学习内容大多围绕教材和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余地不大。 3.亟待解决的问题 (1)英语教师对CALL的了解和认识不够。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思想准备不足,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有不少教师对CALL持观望态度。在问及“您认为哪类自制教学课件最有用?”时,被调查的380名教师中有192人认为“课堂讲解演示类”最有用;有91人认为“测试类”最有用;而认为“学生交互练习类”最有用的仅有63人。可见,CALL旨在实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思想并未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另外,现有资源没有和到充分利用。如Internet上的许多英文资料可以供教师业务提高和备课时参考。但是对38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3人使用过Internet.计算机使用水平不高也是影响CALL进展的一个原因,不少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还仅仅用作文字处理。在被调查的314位使用电脑的教师中,有180位只是用电脑来编制试 卷和练习。 (2)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开发缺乏科学性,课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比如,把be careful和look out的用法区别作为小学教学课件的内容就偏离了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课件的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突破教学难点和完成其它媒体难以实现的教学环节。 (3)对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的评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对市场上的各类教学软件缺乏评估监督机制,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由此造成教师对CALL的利弊认识不一,以致阻碍了CALL的研究与实践。 (4)当前迫切需要的是为教师提供实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建立围绕教学内容的素材库和软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的共识。软件系统的可重组性和对课件的包容性都体现了教学软件开发的一种新概念,它可以免去教师寻找资料的奔波之苦,使更多教师轻松地投入CALL的开发研制工作。但是,不少教师制作课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产出不成比例,甚至造成浪费。应当考虑自制教学课件的教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必苛求所有教师都去制作课件。 (5)局域网、因特网和远程教学网的利用刚刚开始,网上如何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如何利用Internet资源?利用远程教学网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未来英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也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突破点和新起点。 二、CALL研究和实践的意义与潜力 1.师生的观念和角色在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技术可以用来设计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和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 ,它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地融为一体,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促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要辅助“教”,更重要的是要辅助“学”,CALL的本身含义就是辅助language learning.从这个意义上讲,CALL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生在教师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会改变。在CALL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启发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学会学习。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在实施双向远程教学中,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聆听大城市或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师的讲课,可以提问,可以和远距离的学生交流,共同学习,改变了学生只听一位教师讲、只在一个班上课的传统方式。 2.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特有的优势 不少教师开始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从而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英语教师利用Internet为教学服务具有天然优势——无语言障碍。Internet可以提供电子邮件传递,可以通过万维网(World Wide Web)浏览和搜寻信息,可以阅读和参加新闻组的专题讨论,可以订阅各种论坛的讨论内容,也可与同行交谈。这些都为提高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提供了条件。 Internet提供的是一个完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学生坐在电脑前就能感受到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Internet上的丰富资源也方便了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国外现有的英语教学软件也是一个应当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因特网上提供的英语学习教程数不胜数。例如,适合语言学习的World Lecture Hall(www.host.cc.utexas.edu/world/instruction/index.html), International House()和Net-Lnaguage()等;适合教学研究的TEFL-China(www.yale.edu/yalechin/tea), TESOL online(www.tesol.edu)和Internet TESL Journal(www.aitech.ac.jp/iteslj)等。尽管这些资源不一定都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它们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为教师提供现代英语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三、CALL的发展前景 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在66%的时间里,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用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布丁(H.Budin)进行了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合作写作的研究,并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和美国夏洛特北卡罗来那大学的学生进行过一项为期八周的有关语言运用的网上共同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邮件手段合作学习,完成了在国际英语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小学的网络教学已在探索,学生扫照自己的计划,有目的地从网上获取信息来学习课程将会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Intdernet的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必然会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结构和学习模式提出挑战。虽然目前还刚刚起步,但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已经兴起,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一定会使中小学英语教学产生根本的变革。我们应有前瞻意识,“我们有必要对Internet如何成功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出超前的决定。”(Singhal) 中小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资源是丰富的,前景是广阔的,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终身学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资源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计算机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可有可无,而只是谁先谁后。我们相信,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会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将CALL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新的水平。 英语教学论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许多语言知识的根源,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文化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这三方面构成西方文化的基石,也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导入这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西方文化素养;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重要及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但笔者认为语言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使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能课,而且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使命。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也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康有金,柯可,2012:177)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大学英语是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如果大学英语只注重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那么它将退化成一门“纯技能课”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对此,《大纲》还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诚然,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熏陶,阅读和历练,提高文化素养也非朝夕之功,但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贯穿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以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素养。 二、在大英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文化素养 1.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渊源。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不仅为西方文化带来取之不竭的文学素材,而且古代希腊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传统和罗马时期的法制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历经数个世纪,后铸就了西方文化中民主和法制两块基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和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贡献具有着积极意义的。古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典故非常生动有趣,对英语初学者大有裨益。如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赛》第8卷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特洛伊人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使希腊士兵理应外和攻破了特洛伊城,遭到了亡国之灾。谚语Do in Rome as Romans Do(在罗马,就按罗马人的方式办)也非常常用,意思是“入乡随俗”。Salt不仅指食用的“盐”,还指“社会中坚;优秀分子”。在古罗马时代由于技术所限,盐的开采并不容易,因此盐是很珍贵的,古罗马士兵的军饷就包括盐,合格的士兵被认为是“worth his salt”(称职,值得他的俸禄),“to earn one’s salt”意思是“to earn one’s living”(谋生)。 在大学英语课文的选择因为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并没有和希腊罗马神话直接相关的主题,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节为学生介绍一些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典故,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一个当前时事的presentation,在根据presentation 内容择机发表一些评论,导入一些文化典故。例如学生谈到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因为脚伤退赛的事情,教师可以评论:这伤对于真是刘翔来说就成了“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点)。教师进而可以解释Achille’s Heels是源自荷马史诗Iliad的故事。并借机介绍“阿基硫斯的脚踵”这个典故。另外,也可以在一些主题讨论导入这些古希腊罗马传说和典故。例如,在谈论大学校园生活时,可以因势利导“as for you, college conpus is just like the garden of Eden. For most of you ,You don’t have troubles of making a living. What you should do is to pursuit your interests fully and get knowledge.(伊甸园)”然后说明the garden of Eden 意思是 “伊甸园”现在比喻 “无忧无虑的乐园”。 2. 圣经文化 《圣经》原是基督教的经书,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许多西方文化典故均出自圣经,因此,在西方它被奉为“万书之书”。圣经对西方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倡的“个人自由”的理想。基督教在把人与上帝联系起来时,给每个人的命运带来了个人的价值。灵魂得救被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圣经所提倡的基督教精神反对将个人的成功与出身,财产,等级或荣誉联系起来,承认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幸福。这被视为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另外,圣经对于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许多流传至今的着名的文学作品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班扬的《天路历程》,英国诗人的诗剧《该隐》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是都受到《圣经》的影响。 因此,不了解圣经就不了解西方文化。鉴于圣经的积极意义,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将一些圣经故事及其积极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 大学英语课文中也不乏出自圣经的典故。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1.Text A“Writing for Myself”中作者贝克在描述他自己的写作经历使他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时写道:“In the eleventh grade,at the eleventh hour as it were, I had discovered a calling.”“at the eleventh grade”字面意思为“年级”。但我们分析后发现贝克在第一段中就已经陈述过当贝克接他们班的英文课时他已经是高中三年级了,根据西方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学制,应算为12年级,这是怎么回事?其实“at the eleventh grade”并非十一年级的意思,而是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典故。我们知道圣经旧约是古代犹太人的史书,古代犹太人把白天分为12小时,那么,白天12小时工作日的“第11小时”,就是最后一小时,喻指“最后时刻。” “at the eleventh hour”这个比喻“在最后时刻”并被引申为“在危急之时,在关键之时”。 许多圣经中的典故和格言对大学英语学习也都非常有用。 例如Moses 摩西,比喻杰出人物,领袖。根据圣经记载,摩西是是希伯来人(即古代犹太人)的首领,他曾带领希伯来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在上帝的帮助下战胜身后百万追兵,越过红海,最终促使希伯来人和上帝订立“摩西十诫”,被希伯来人奉为“领袖,先知”。今天在英语中“Moses”的意思是“领袖,先知”学生们了解这些,对学习一定是大有帮助。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这个成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英语中有关goat的成语,也多为贬义,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闹);to get sb's goat(触动肝火)等。 学生如果了解这些有趣的语言文化知识必定兴趣盎然,比起死记硬背的效果要来的好许多。 3.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 美国梦现在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梦是指美国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出身,阶级,种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成功。只要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从小木屋走向白宫,取得个人的成功。在美国历史上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有林肯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等人。美国梦强调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价值。这和圣经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有共同之处,原因在于美国和欧洲社会曾有有共同的历史渊源,且都是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当今世界,由于美国国力称霸,美国文化遍行天下,因此学习英语的学生了解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深入了解美国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英语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美国梦的主题课。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4 The American Dream text A 中 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 讲了意大利裔的贫民Tony Trivisonno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无业的贫民最终成为一个小农场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在讲解之前应先安排一个热身的问题“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 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cinsidered as the idol of American dream in history?”。在这篇文章讲解之后后应应安排一个深度讨论 “Why is it so important to America?”“What factors contribute to American dream?”以深化学生对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相信对这一价值观的必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化,并在未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结论 西方文化文化知识和素养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对这些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西方文化的兴趣,从而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许多语言知识的来源,使外语学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从而使外语学习活起来。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知道语言使用的禁忌,这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文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素养的养成首先需要不断的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知识需要内化和升华才能成为素养,这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配合和努力。 英语教学论文: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总部《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推动解放军理工大学教育转型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军队人才 随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和安全形势发展,我军国际交往和执行境外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全面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对军官队伍英语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总部《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解放军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全面启动教育转型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就宏观而言,拓展了教育时空;就中观而言,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班级授课的单一模式,改变了教员、学员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就微观而言,使得教员、学员与教育管理人员的思维、行为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因此,许多英语教学者已经或正在把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推广到英语教学中,以促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深刻地影响英语教学实践。 一、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员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理念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meaningful input),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员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员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黄必康)正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开发出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材,包括纸质平面课本、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本是根本,呈现语言知识、学习方法等,强调语言信息的有意义输入、任务型训练及有指导的操练等。光盘则是辅助,充分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所展示的仿真环境,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听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学习内容的扩展,学习者可以选择相应练习,加强语言训练,在线完成作业、参加测试、与教员或同学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体系。我校充分利用这一理念,结合军队院校教育转型要求,紧密围绕 “三个能力、一个意识”的培养目标,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通用英语课程、通用军事英语课程、军事专业英语课程和对象国文化课程四个课程模块。根据各模块教学目标,开发了通用军事英语课程模块中军事英语读写译I、II、III,军事英语视听说I、II、III;专业军事英语课程模块中军事作战指挥英语、军事通信英语、军事信息工程英语、军事电子英语、工程兵专业英语、军事气象英语、军事海洋水文英语、军事伪装工程英语、高级军事英语口语、军事科技英语翻译;对象国文化课程模块中英语国家军政概况、军事题材英语影视赏析、英语国家战争文学、军事文献阅读、时事军事英语、高级英汉互译等立体化教材。既拓展军事、文化视野,又贴近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需求,强化教学的军事特色,提高学员岗位指向英语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推进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为我校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夯实基础。 二、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长期以来,军队院校大学英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教员讲授为主,教员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学员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员检查或学员自我检查,即“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造成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信息获取能力不高,信息获取渠道不畅,语言应用能力差的结果。我校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顺应教育转型,更好地为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军队输送高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把大学英语教学由通识能力培养转向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语言信息素养和创新型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防语言信息化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基于国防语言资源库建设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基础上的全新教学模式,以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指向,融合“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多情景式语言信息处理与利用”为一体,强调信息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开放性。通过基于国防语言资源库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彰显学员个性与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切实提升学员利用国防语言技能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生成并创新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员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员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学员自我评价,学员相互间的评价,教员对学员的评价,教务部门对学员的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我校在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上,吸收美军国防语言水平测试体系和北约标准化6001系统的合理因素,制定了学员英语交流能力测评系统,实现网络化考试,使教员与学员随时随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题 目进行测试,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可增加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师生互动、群体学习的效应。考试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不但可以进行书面测试,也可以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的口试。人为评估与机器评估有机结合,最大化地协助教员与学员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客观评测学员岗位指向英语应用能力的达标情况。 四、教学环境的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我校积极投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建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除了互联网带宽不断增加,校园网、局域网改造基本完成之外,我校建立了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共计1236机位,总面积约1300平方米,软硬件配置先进,能够满足大学外语网络化教学需要及网络考试要求,为学员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引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网站和教学软件系统,2011年与雅信达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外语教学平台,配有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大学体验英语教学系统、网考仿真系统平台,教学软件与电子资源能够保障学员个性化、网络化学习的需要;建设了具有军事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实现全校外语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浓厚学员网络自主学习氛围,提高学员的信息获取能力。依托良好的教学软硬件系统,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全面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复杂的和多样的,因为知识结构是教育对象有效地履行教员职责的基本条件。作为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和教育信息化下的大学英语教员除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对象国文化、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外,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首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这是搞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具备编写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技能,这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最后能建立自己独特的网络资源库,形成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这要求教员要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以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继续坚持学历提升、岗位培训、外派进修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内容上,加强教员队伍,特别是文职教员的专业知识、信息素养和军事文化素养的培训,解决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与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岗位业务素质。形式上,增加大学英语任课教员出国访学机会,每年安排1-2名教员赴外军院校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充满朝气、在军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力量保证。 英语教学论文:融体验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体验教育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体验教育?教师作为实施体验教育的灵魂人物,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呢? 一、因势利导,让儿童体验异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了准确、地道地使用语言,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英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1)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文化和习惯。如:我在讲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1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义:“Mr Zhou,Wang Bing其实根本没有帮Yang Ling的忙,为什么Yang Ling还要说‘Thank you’呢?”根据这一问题,我向学生解释了这是英语国家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是不管你是否帮了他们的忙,就出于你对他们热情相助的心,而表示感谢。并顺势引导学生也应该学学外国人的那种思维方式,学学他们的懂礼貌,学会多说“Thank you!”。之后,当我问起学生“How are you?”学生便会说“I’m fine.”并不忘说“Thank you!”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正确使用,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正确形式,而且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对于语言的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指出来,有意地展示两种交际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逐步培养这种跨文化意识,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如:中国人碰面常问“have you got a meal?”,而西方人常会talk about the weather(谈论天气)。又如西方人在谈论时,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如年龄(女士)、收入(男士)、婚否及住址等。学生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在role play,pair work,game,competition等语言活动环境中,表演会更加惟妙惟肖。 (3)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体验。如:在各班的黑板报,宣传栏,或小学生园地内,布置与教学进度相一致的英语儿童画系列。例如,教学问候语时,就让学生在美术、英语老师的指导下画出相关图,这些画面随着教学进度的不同而改变。再如,充分利用课堂前两分钟让学生讲述与英语国家有关的习俗、历史、宗教信仰等,可用英语也可用汉语讲述。这样,课前学生精心准备、收集资料,经过自己加工后进行语言实践,体验了丰富的异国文化。 二、活化教材,让儿童体验生活 牛津小学英语课本重语言交际能力,课文多以对话为主,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捧着书本朗读对话,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1)利用教材,创设情景,体验生活。如根据教材需要,开展情景教学语言实践活动,设置购物场景,虚拟打电话情景,安排人物介绍场面,模拟问路情景等,让学生在不露痕迹的体验氛围中,从不同角度感受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3A Unit2 Nice to meet you时,我安排Tom和Mike在机场初次见面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所学句型。又如学了3B Shopping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几个购物区,让学生分组进行买卖东西,论价钱,再现并扩展会话内容。再如,学了Asking The Way后,我利用教室的桌椅,布置成为一条条马路,个别同学头戴建筑的头饰,让学生像走到马路上一样,使学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虽然,学生的交流是极其初步、浅显的,但这样的交流体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初学者在体验了生活的同时,自然习得语言知识。 (2)超越教材,引导实践,体验生活。我每两周开设一堂英语交际实践课,根据所学内容,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应资料,自主设计语言情景,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的主体意识。如:在学习了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s your home?等问题后,由各小组自主设计会话内容,展开角色表演。有些小组带来了面具,营造了新朋友见面的情景,避免了假交际现象;有些小组模拟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写病历时的情景,融合了生活内容;还有些小组演示了警察核对公民生份证时的情景等。各小组构思巧妙,表演引人入胜。通过这种合作型的实践方式,不仅能发挥优等生的才能,对“潜能生”的成长产生助力,而且还能发扬团队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3)开放性作业,儿童的体验在延续。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一些开放性作业。如:在学了3B Unit3 Family members后,发动学生写英语小作文,描述自己的家庭。虽然篇幅短小,但能足以体现各自家庭的特点。之后,邀请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另一位学生的英语小作文,并让下面的学生猜:“Whose family is it?”最后,再来比一比谁猜对得最多,谁的作文写得最好。这样,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在实践中创新,巩固所学知识并得到新的体验。 三、照顾差异,让儿童体验积极情感 (1)寓教于乐,让儿童体验学习英语的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学科具有的内在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趣味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随时培养、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蘸满甜蜜的果酱”。如在词汇教学中,除一些机械式的跟读、齐读之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歌曲、顺口溜、游戏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游戏时,可分配好工作,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一个学生当裁判员,把整个游戏放手给学生自己管理或组织,而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与。又如在句型教学中,教师可先作示范表演,再让他们根据范例有创造性地改编,发挥各自特长。如在教授I like…这个句型时,我利用已学单词,作了一番安排。事先准备了一只箱子,装入hamburger,hot dog,banana,pear,ruler,toy bus,robot等实物。之后,展示箱中实物,并引导学生用I like…答问:“What’s your favorite thing?”这时,所有孩子的目光都会聚到这“百宝箱”上,纷纷举手,有几个学生还自告奋勇扮演了教师的角色。这样,一句枯燥的句子竟变得如此生动,课堂气氛也由此而变得生机盎然,意犹未尽。课后,居然有一位潜能生冲着我叫:“I like Mr Zhou.”。看来各层次学生学得了真知,培养了兴趣。 (2)因材施教,让儿童体验自信。自信心是学生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广义地说是因学情、教情和教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施教;狭义地说是正确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距”问题。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可接受性教学原则去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使尖子生、中等生、潜能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如:在课堂教学指名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任务的难易“指名”不同能力的学生来给大家做示范:读单词让读音准确的学生来示范,游戏让那些好动的学生来带头,复述让记忆力好的学生来引领。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才能,用正确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心,使他们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3)成功激励,让儿童体验成功感。不同的学生,特点也各不相同。因而,在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成效的显著与否时,都不能以合格与不合格为界限,而因按英语分级要求,看学生是否在实现英语低级目标的同时,向更高目标迈进。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发展,就应该获得教师的肯定与承认。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坚持以鼓励为主。例如:在教学apple时,我让学生用该词造句。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下列不同的答案。(1)I have a apple. (2) I have an apple. (3) -Is this an apple? –Yes, it ’s an apple. (4)-Is this your apple? -No, it’s Li Yan apple . (5) My favorite fruit is apple. (6) I like apple very much…学生的答案尽管有许多语法错误,但我没有刻意地去纠正。相反,我总是不断地用“Well done!”“Perfect!”“Wonderful!”去鼓励他们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我进行评价的最终目标与尺度。 教有定理而无定法,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手段,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融体验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正是实现了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也使我深信:我能更好地教儿童学好英语。 英语教学论文: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方法应用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运用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领域的研究。 一、情感教育需要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沟通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教师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感情交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会交流情感。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师生彼此间情绪交融,相互调适,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温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建立起来。在英语课中,为了活跃气氛,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演的游戏,此时的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能控制自己而随意讲话,此时教师如果及时正面的引导,会使学生改正身上所存在的缺点。课余生活中所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往往有力地促进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所学范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利用情感教育进行英语教学 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多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在英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会有许多的小对话、小故事供学生表演,而这些对话中也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师把这些内容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认识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以What do you like?I like...的句型学习动物名称,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然后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之间的情谊。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里,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能使他们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果,快乐的教学气氛是师生共同创设、共同调节的。情景教学在英语情感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使英语教学趣味化、形象化,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是常用的方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巧设情景。利用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如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eat?时,可让同学们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和食物,有了具体的东西,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利用情感教育进行合作学习、成功体验的教学 “情景教学”、“活动课教学”、“任务型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合作。通过合作性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给他们创造合作的空间,利用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和任务型教学,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和学生也要建立融洽,民主的互动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到教学相长。如在课前教师可设置一些自由表演的情景对话。在对话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表达思想,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觉。成功与表现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利用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身的潜力。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Read and Act和 Ask and Answer部分,给每个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得到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性格,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学习,以帮助他们处理好情感因素的影响,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心。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该从每位学生身上找闪光点,要多给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总之,情感英语教学应努力把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把学生学习的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品格、语言能力等的全面教育。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论文: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盐城市解放路实验中学 卞采群 关键词:转变观点 树立 教师观 学生观 评价观 学习观 内容摘要: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从教数年的高中英语教师来讲,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及家长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中考150分怎么说也考了140分左右,高一刚入门怎么定语从句就无从下手呢?考到单词的用法咱就束手无策了呢?初中我们也写作,怎么高中书面表达总分25分,咱只能得14-15分呢?教师也抱怨高中学生怎么就不得入门, 不会学习呢?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了,咋还不会呢?还加上一句以前我也这么教的,怎么……。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研究,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一无所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授课往往流于从语言到语言,乏味单调,使学生处于一种“学外语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课标下怎样走出这一困惑,使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使教师乐于教,学生轻松地学呢?我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原因,查找问题 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英语难学,实际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他们对英语学习还不适应,尚未习惯。在初中阶段,教材浅易,对话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一些简单的词组和句型如:would like to do sh;be busy (in)doing sth;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The park is south of the mall.等等能倒背如流。即使他们不能说出语法上为什么,他们能依葫芦画瓢地运用,在考试中能得分。 但是到了高中,情况却不同了。教学内容颇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课时相对减少。对于阅读理解材料往往是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才能结束。加之词汇量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课后自习时间不足,没有计划,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再者教材的不衔接,初中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是牛津版。这样就无形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只是客观原因。从初中到高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试问这样的状况能学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教者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 二、转变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 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恰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言,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正如新教材的编者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课堂上 提问学生问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 ,不发难,避免学生恐惧、焦虑、紧张,尽量少点名,避免后进生觉得“我不行”,怕出错误而不敢参与等消极心理。应鼓励全班学生参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了!)、“Very good!” (很好!)、“Good”(好)、“well-done”(不错)、“Take it easy.”(别紧张)、“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One will succeed by correcting mistakes.”、“It doesn‘t matter, 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语,让成绩好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成绩差的同学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这些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习效果,教师应以激励其更加努力为出发点,从表情和语言传递信息,尽量不打“×”号,指出存在问题,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 英语考试后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师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正面鼓励和激励,挖掘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 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及时改进教法。 5、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面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更开放的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自主学习机即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再为能满足或裹足于过去“蜡烛”角色,例如:“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给教师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圣人”,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一味地燃烧只会越烧越短最后也只能以熄灭告终。更何况教师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生活和发展。与其比喻成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再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隐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钢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然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想象和创造空间。 “教师是园丁”反映的一种农业模式,则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无论怎样努力浇水施肥,也无法将一株玫瑰培养成一棵紫荆。与其比喻成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体、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迪,相互作用,相互协作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各组学生要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们必须朝着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进行有效的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首先,我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班内学生按其学习成绩从最高至最低排名次,而后将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别担任主持人(Leader),记录员(Secretary),报告员(Spokesman),检查员(Inspector)的角色。其次,我经常改变他们的排列方式,使之有利于小组合作于交流。第三,确定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我多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并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协作技巧,如怎样相互表达赞扬、同意、建议和如何进行提问和应答等。 合作学习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多种变化。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①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依据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的表演;②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尽管《新课标》已实施了一年多,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英语教学论文: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我的课代表的英语成绩是全班第一名,而其他学科却不一定好。 每个教师心灵上都有一架天平,用来衡量评价每一个学生,如果这架天平上的刻度线只与学生的成绩分数相应的话,那么,这架原本非同寻常的天平就会倾斜,就回失真。 现实中,有些教师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漂亮的孩子,认为他们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所有的表扬与奖励都集中给了他们,而忽视,甚至歧视那些"丑孩子",差生从早到晚耳边萦绕的都是责骂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成绩只是检查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的一种办法",更何况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呢?而且"除了极少数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以外,人都是可以由教育培养成人的",常人的智力都相差无几。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记得曾有人对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在"你认为你学好一门功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中,选择一个自己最赞同的。最后的调查结果是:除极少数学生是出于兴趣和其它原因之外,绝大多数选的是"因为这门功课的任教老师对我好"这一选项。这看似简单的一个结论却给了人们并不简单的思考,也再次有力的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爱学生,给学生以北更好的关心和责任,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前几年,那些曾被分入差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最终取得了好成绩,这样的例子不也屡见不鲜的吗?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以教育他们"。师爱,应该是无私的,它更应该象太阳那样,以同样份额的光和热传给所有的人,是公平的。 有为哲人说:"孩子的心灵是块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播下充满爱的,富于期望的种子吧,因为"丑小鸭"也会成为"白天鹅"。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影视作品和大学英语教学 一、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重视阅读,轻视听力;重视背诵,轻视运用;而且往往让学生学到的只是脱离生活的一些英语语法规则,缺乏实际的情景运用能力。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实用性英语教学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突出和加强听说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英语原声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它英语教材无法比拟的。寓教于乐,提供真实地道的宽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上如果穿插一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电影片段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通过英语原声电影,学生可以学习到地道的口语表达 在日常的英语授课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书面用语。书面用语对于在各类书面考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语四、六级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而影视作品往往采用的是真实的语言,与精读和视听说上面的材料有着明显的区别。影视作品语速快速流畅,应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等,那么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学到这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要学到地道的英语需要接触大量鲜活的当代英语。而电影文字简单,生词较少,几乎都是一些日常会话的句子,但发音标准,快速,流畅,语气变化多样。另外电影场景真实,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他英语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置身于说英语的环境中。例如在影片《罗马假日》中,有这样几句话:life isn’t alwayswhat one likes,is it?(生活并非总是如人所愿的,不是吗?)live dangerously.take the whole day.(活得刺激点。玩儿它一整天。)那么在日常英语交流中学生可以张口就来。 (二)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我国的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外语学习更应该是这样。我们知道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该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兴趣是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高度注意,就会主动的学习,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我们应该不断的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创造一种自由交际的气氛,让学生置于有交际的环境里,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在交际中提高交际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目的。寓教于乐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电影自然的融合多种介质,把学习者融入到声、光、色的综合体中,从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大部分学生看英语电影的热情很高,并且想把电影中的表达法用在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高。都希望把英语学好,然后可以观看原汁原味的英语电影。 (三)可以促进学生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语言与文化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学生可以借助电影来扩展生活,打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割裂开来。而英语电影反映了英美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多习惯和习俗与我们的文化差别较大。在情景剧《老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那种尊重个体,个人主义凸显。总之,电影可以了解英美社会和文化,接触鲜活地道英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胡文仲教授曾经说过:“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尊重个人的想法,尊重个人的隐私,不要求每个人一致,重视个体差异。 二、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观赏电影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非娱乐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作好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介绍所要欣赏的电影的基本情况,例如电影的类型,主要演员,剧情介绍等等。比如在欣赏影片《西雅图不眠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所看电影的类型:喜剧片。主要演员:汤姆·汉克斯,梅格·莱恩。剧情介绍:建筑师山姆经受丧偶之痛,与儿子约拿移居西雅图。约拿在圣诞前夜打电话到电台要为父亲寻找新伴侣。报社记者安妮深为山姆所感动,他毅然飞往西雅图,但两人的缘分似乎总是擦肩而过。最后,在约拿的坚持下,三人终于在 情人节相遇在帝国大厦的顶层。在观看影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课堂活动。 (一)模仿和重复 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曾说过:“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看电影时用心模仿,时间长了,就可以脱口而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片《西雅图不眠夜》中marsha:don′t answer that.let’s get into thatright after these messages.sam?jonah?don′t go away.lf you′ve just tuned in,we′re talking to sleepless in seattle.and we′il be right back after this break with your listener response. 玛莎:先别回答,广告节目后再见。山姆,约拿,别走开。现在您正在收听的是:“西雅图失眠人。”稍后请听听听众意见。 以上是很酷的一段话!是不是昕广播最熟悉的句子?读诵顺口,当个临时dj何妨! (二)记笔记 有些对白语言幽默,用词精确,学生也可以记录下这些经典句子或电影对白,在日常对话中应用。比如:影片《阿甘正传》jenny: are you stupid or somedung?你是傻还是什么?forrest:mom said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妈说傻人有傻福。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women age quicker than men.女人比男人老得快。that iscertainly a wonderful part of being a married man.he wouldnever ask you to marry lum because he has got married彳艮显然,那是作为已婚男人的好处之一。他们已经结过婚了,就不会要求你嫁给他。the only possible excuse is that l amnot quite myself tonight.唯一的借口就是我今天有些失态。 (三)提问和讨论 在观看前可以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检验学生是否看懂,能看懂多少。观看影片的过程是丰富的语言输入过程,看完电影后,可以就影片中的某些内容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是英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讨论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形式对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在欣赏完《西雅图不眠之夜》后,我便给学生两道讨论题:l.ln this film, men mock the emotionalism of women.women bemoan the scarcity of men.do you believe this istrue in our daily life?2.radio-call-in shows have gainedgreat popularity-some people call in to express theiremotions and problems.others hold negative views and saythey invade one′s privacy!what′s your opinion? (四)词汇 众所周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英语学习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单纯枯燥的词汇记忆,成为那些基础不太好,兴趣又不高的同学的拦路虎。通过看电影能够学会大量的新单词,帮助掌握某些单词的用法。这些单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率很高,实用性很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扩大及巩固学生的词汇量。《西雅图不眠之夜》中marsha: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曾经沧海难为水。由此句中的truly love联想到真爱是true love,真皮叫genuine leather,真迹则是authentic signature。虽然是同一家人,但却不能混用。 (五)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 培根说过,使人准确。只有语言的输入,没有语言的输出,是学不好语言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而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是提高英语写作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给予学生应用课堂所传授语言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英文电影对于英语学习有上面谈到的好处,但是当英文电影用于英语教学与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平时在观赏英语电影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要选材。根据英语电影权威网站的分类,影片类型包括动作、西部、战争、动画、喜剧、悬疑等27种。首先我们要选择那些具有清晰故事情节的影片。如果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学生们就会感到迷惑,注意力很容易从语言转移到影片的故事中。所以可选择那些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的生活类影片。例如:《情归巴黎》《之声》《阿甘正传》《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另外也要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因为除了学习语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对英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爱国者》此片可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背景知识;《阿甘正传》可以了解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体现了美国的精神。第二,所选题材语言含量要大,图像、风景过多,对话较少会耽搁教学时间。发音要清楚地道,不要带有浓烈的口音,不要带有太多的方言。第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同一题材太多,语言难度太大学生会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电影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课堂使用,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材料。从整体来讲,一些经典的奥斯卡影片是不错的教学材料。另外,影片内容应该尽量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本学期给学生选择了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以及《魔法灰姑娘》,学生非常感兴趣。 (二)影片字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影片应该选择不同的字幕形式。比如语速不是那么快,语音清晰,表达不是那么复杂的影片,可以不带任何字幕。对于情节起伏较大、语速相对较快的作品,单纯依靠声音和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与欣赏,而且会使学生畏惧,导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学习英语兴趣的降低。这时,汉英双语字幕应该是最为理想的作品。一方面,避免了只有中文字幕给学生带来的依赖感,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作品。另外,教师要注意这些字幕的质量,如果字幕有错误,会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得。 (三)一定要坚持原版电影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影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质,千万不要让学生只顾沉浸于欣赏精彩的影音材料,而忽略语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只为了娱乐,为了所谓的视觉享受,那么就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出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 总之,在外语学习中,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源泉,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凭借着生动的形象,音与画的结合的动感优势,精心设计的电影课必定会使学生获益良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21世纪地球村时代,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而掌握英语则是首选。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最近,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每位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也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Howard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二、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IT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近年来,IT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IT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洪恩软件《从零开始学英语》就运用IT技术,把英语学习的情景 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布置一个展览中心,computer等包含最新词汇的科技展品,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放在展览中心的某个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创意练习“intend/plantodo”;“Therebe…”等句型,操练词汇。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其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②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克林顿早就提出,在美国,12岁的孩子要学计算机,18岁的年青人要上网。邓小平早就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掌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特别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地球村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③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 四、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没有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我们往往都是由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所以,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陈玉琨:《当代英语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在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 ②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五、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方式是一个完善性的提法 我们提出新型英语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把以前的英语教学斥之为传统英语教学而一概否定。如同我们讨论素质教育一样。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现行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现行教育有着许多优良的传统与好的作法,但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探索新型英语教学也是一个完善性的口号,而不是一个否定的批判性口号。新型英语教学是现行英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它不否定现行英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总结多年来我们英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只有带着广泛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本文提出的新型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更加完美。(文秘站整理) 英语教学论文: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该文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模式的解读,对新形势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指出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使用网上信息,以达到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是一个由工业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时代。正是由于深刻认识到新世纪给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英语课的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英语也就是《大纲》中的基础英语,它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综合英语课通常贯穿于前四个学期,在每周学时数为14-15的一二年级,综合英语在各高校每周就占到了6-8学时,可见各高校对综合英语的重视程度。那么,在新形势下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大纲》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虽然《大纲》已经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引导,但是由于综合英语是一门传统的课程,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并不是用几句话进行宏观的引导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实际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尝试把课堂的时间部分地交给学生。比如:几年来很多高校都推行了一种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小节目“FreeTalk”,即“自由发言”。在每次精读课上,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是新闻、个人感悟或者是经历、趣事、故事、天气等;课文理解部分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课文精讲时,让学生读课文;课后练习部分,由老师挑学生来做,等等。这些尝试和努力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但是简单地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把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错误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综合英语教学存在的教改空间,但因未接受过英语教学法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教学视野狭窄,苦于无从下手。而且,对于多样的综合英语教材和多变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并不能娴熟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主导课堂,未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交际法奠定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关于第二语言习得(SLA)的研究在80年代得以蓬勃发展以后,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也随之在更广阔的范围铺开。美国心理学家Bruner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外语学习是与学习者个人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分不开的,而且主要依赖予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正如科德所言:“有效的语言教学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教的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他的话说明了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作为学习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和设想并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pair work”、“team work”、“role-play”、“class discussion”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综合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大纲》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一)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the task-oriented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通过主动、有目的地获取 学习材料来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综合英语课堂不像口语课堂,每节课可以有明确的交际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综合英语课程的时候,依据课文内容或者主题思想来开发各种各样的任务,以此主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任务。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课The Green Banana为例。此课的主题思想是拒绝种族中心论,尊重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把此节课的任务设定为:了解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和它们的差异之所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认识,然后自由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第二册第十一课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该课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爬山时发生意外摔断了腿,努力保持清醒,冷静地进行自救的故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创设发生意外的场景,并进行自救和互救。笔者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急救措施,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传统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增加了“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学生产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要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这些还远远不够。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在备课阶段,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信息或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查课文中的生单词;在课堂陈述阶段,让一个或两个学生共同组织全体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并发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进一步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课堂讲述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每一段落的大意和知识点,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总结阶段,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从该课中所得到的收获或者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巩固练习阶段,由学生讲解和分析各项练习,有时也可让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试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 虽然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和任务,但笔者发现当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动机也很强。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时候,他们总能很有创意地开发出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的教学模拟试验中,学生设计的各种活动形式,反映出了他们对综合英语课程的理解,以及学生对综合英语教学效果的期待。学生的模拟教学试验让笔者也受益匪浅,正所谓“教学相长”,笔者在此过程中也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 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是新形势下我们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后者。事实上,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能很容易地学会这两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综合英语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地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信息的交流。虽然英语的专业课较早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但是英语的基础课仍然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道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度,对于综合英语这样的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的改革限制就更大了。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线互动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中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其显着的优越性:多媒体可以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内容用形象化的、动态的方式加以表达,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素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情景、课文、图片、词汇、词组、课文朗读、板书要点、课后习题和参考答案等设计成课件,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任意调用,反复重现,大大地节省了板书和讲解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容量的练习;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通过网络的监控、对讲、切换功能,随时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监看,控制学生的学习,与个别学生对话,提供个别的帮助。这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使精讲、多练、多反馈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教学多媒体软件层出不穷,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验证假设的真实的语料库也在陆续建成,这都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我们能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就能自学、自测、自评,充分体现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的时候,并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相反是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当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需要准备的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适时正确地给予解决和引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形成 平谷中学 张建国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人能从别人的语音、语调、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等准确把握别人要表达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七、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教师的责任。为实现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与促进,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提出以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科研成果促教改;科研骨干上讲台等为切入点带动会计本科教学团队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会计科研 会计教学团队 教学水平 地方财经类高校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特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师资的建设是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师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在某方面形成特色。因此,创建和打造卓越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优秀的教学队伍,成为地方高校应对大众化背景下教学使命危机的重要举措。 一、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科研是提高会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校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有研究的教学。有了科研不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但没有科研必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科研依托的教学,可以把课讲得很漂亮、很花哨,但却因不了解会计学科的学术前沿而缺少内涵。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制度、准则及处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师通过科研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但可以摆脱单纯进行基础教学的拘泥,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 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会计专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会计科研是形成会计教学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单兵作战,依照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自行完成教学任务,同事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这种孤立的、相对封闭的、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工作方式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在缺乏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的情况下,更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教学成果。随着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样化和教学平台日益增多,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科研纽带组成的会计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在协作的氛围中相互沟通,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和凝聚力,成为综合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高起点的教学组织,而且以教学的学术性作为团队融合的切入点、将研究性教学引入会计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会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并保障教学的发展。而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会计科研和学科的探索。 (三)会计科研是促进会计教学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因此,教学团队存在的价值是教学,但发展的源泉却在于研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在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及时交流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前沿的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而且在让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各种问题,这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进而在本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依托学科优势平台和科研实力,积极实施科研教学互动,扶持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科发展,是会计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二、基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加强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一)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推进团队教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教师所从事科研课题多来自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会计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外,在科研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把成果入课堂是一种涉及面更广的实现科研资源的开发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途径。团队教师可以将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实践案例等引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甚至可以汇总整理为自编案例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为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在职高级会计师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出台会计政策作会计专题报告和讲座,如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化,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时,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打造“硕导论坛”、“创新群体论坛”、“博士论坛”等系列会计论坛;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通过课堂内外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培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促教改——集中团队优势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发展。随着会计工作的客观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教育也将与之相适应。因此对会计教育而言,教改也是一个永恒的、常讲常新的话题。作为教师,要真正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一些成绩,除了要有改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头脑和能力,要有正确的思路、要有可行的方案。而教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探索在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即以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作为一个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该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财务会计实验中引入模块组合法,将财务会计实验内容按企业一般工作岗位分工分解成不同模块,以模块为实验单位来组织实验过程等等。在此基础上团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的规则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此外,团队成员可集中智慧,将多年关注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提炼,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并进一步把会计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和会计职业水平。 (三)科研骨干上讲台——培育团队成员,并引领学生成长 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作为实务性很强的会计教育,通过科研骨上讲台,在教学中将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以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形式展示,使学生在了解自己身边企业情况的同时,直接从实践中掌握会计的精髓,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科研骨干上讲台,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拓展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如采取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学、共同探讨与学生总结、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学生限时发言与大家评论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相长”中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动心、动手和动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不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刺激科研灵感与科研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讲台泛指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途径。因此科研骨干上讲台,还可采取在各年级中结合班主任制度,推行科研年级导师制。具体由高职称、高学历、出国留学人员等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组成科研导师队伍,采取定期的年级导师讲座、不定期的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从人生规划、个性塑造、科研素质、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并对有科研潜能及科研兴趣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点和帮助,引领学生成长。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中外本科财经类教材比较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我国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差别很大。实际上,在教材方面,中外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国内已经有若干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教材内容方面,冯婉玲和孙宏斌分析了国外若干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管理的三个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下设的20多门核心课程共80种教材,归纳出国外工商管理教材在内容上有五大鲜明特点,在教材形式和视觉效果上有较为明显的十大特色。进而,对国内工商管理教材编者与出版社提出了八个方向性建议,即编写理念特色化,并围绕教学理念选择和组织知识点;对象定位明确化,即教材的知识面、深度、侧重点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注重内容更新,即跟踪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并推出新版本;提高案例质量,即从学校自建的案例库、MBA报告中,以及上市公司资料中获取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资料;充分利用“前言”表述教材特色;以及改进教材编排设计。徐丽萍对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某些建议。在教材内容编排和设计方面,张恰和马云鹏对国外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探讨,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在教材具体选用的权限方面,朱云仙和真虹对中美高校教材选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也指出借鉴意见。还有学者分析了国外教材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与纸质教材比较,电子教材有自己的优势。在价格上,电子教材一般比纸质教材便宜50%甚至更多,甚至许多图书馆免费提供电子图书。随着教育费用年年增加,这个价格上的优势越显突出。在编写方面,电子版教材更容易编写和及时修改、更新。上述文献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关于中外财经类教材之间的差别。 二、中外财经类教材的差别 (一)“教材”概念上的差别 中外高校对“教材”一词,各自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大陆所指的教材主要相当于美国的textbook(教材、课本教科书),而美国大学教材的真正涵义是teachingmaterial(教学资料),比textbook要宽泛得多。teachingmaterial包括textbook,也包括其他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目录等。国内高校教学中所指的“教材”,一般指的是某门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讲课的蓝本和考试的范围。课堂教学有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或基本要求与教材相吻合,甚至是高度吻合,基础课程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每门课程必须有一本教材,并且只能是一本教材,不可有两本、三本等。美国高校中只有基础性课程才有比较严格意义上的textbook,而且,与我国同类课程教材相比,其系列配套、各种媒体相当齐全。在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基础层次和专业层次,一般大学与名牌大学,一般教授和知名教授之间,使用教材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上面只是对一般情况的归纳。另外,电子版教材已成趋势。例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Economics),到2005年,已经在全世界被翻译成41种文字,在无数国家的无数大学里用作教材。在2010年出版的第19版,也就是萨缪尔森修订的最后一个版本,也有了电子版(Economics19e)。 (二)教材内容方面的差别 首先,由于国外“教材”概念远比中国宽泛,所以国外教材的内容也是十分宽泛。一门课,可能有多种教材,甚至可能把与本专业有关的著名杂志和报纸也列为教材,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英国的《经济学家》。而在中国大陆大学里,一门课只指定一本教材,其他只能是参考书目、阅读资料等。其次,在教材具体内容方面,包括选用的案例等,中外教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外教材在政策研究与评价、案例等方面,一般是讲本国的事情,而不是讲他国的事情,很少涉及到他国。例如,美国学者乔治·E·雷吉达(GeorgeE.Rejda)编写的教材《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SocialInsuranceandEconomicSecurity)(1999年第6版),通篇只有一处提到其他国家(加拿大),其余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美国的,这本教材应该叫作《美国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而在中国大陆大学教材内容,不仅主要概念、原理、模式等是从国外搬来的,而且大部分内容,甚至大部分政策分析、案例等也是关于外国的。也有的大陆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只是单独列出某一、二章,专讲国内方面。出于某些方面考虑,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国内这方面的教材的书名了。 (三)教材编写方面的差别 国外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照专著格式编写的,十分严肃。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引用文献,严格加注。第二,有带有页码的关键词索引,甚至包括人名、地名、国名。第三,有词汇表。词汇表基本是带有解释内容的。而国内教材,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东西,许多教材只是在内容的最后,笼统的列出一些参考文献,看出在正文哪里引用的、引用的什么内容、引用了多少内容。(四)教材形式方面的差别国外大学教材在形式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形式灵活。如文图并茂,图表彩色印刷。以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2010年出版的英文版第19版电子版《经济学》为例:正文627页,本人粗略统计一下,其中与正文内容有关的图表有408个(一个图形中,包括A、B、C等多个图形的,按照多个计算),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形有156个(这些图形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合计564个,几乎每页都有图表;前言和附录中,还有5个较大的图表;在色彩方面,目录的章、节的标题都是用红色的;正文中的章节标题(即一、二级标题)则是黑色的,正文中的三、四级标题则是用红色的;重要词组用斜体表示,重要内容用红色表示;所有图表都是彩色的。二是纸张质量高,几乎是用相当于国内正规画报纸张印刷的(国内翻印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版,仍然是普通纸张、黑白图表)。国内财经类本科教材的图表较少,彩色印刷的教材就更少了。 三、改进国内财经类教材的建议 (一)更新“教材”观念和讲课及考试模式 首先,必须更新我国财经类本科“教材”的观念。教材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也可以是基本教科书。教材可以是纸质的,但是在现代互联网时代,还应该有多种形式的电子版教材、资料等与之相匹配。其次,要更新教学与考试模式。应该看到,我国教材之所以单调、单一,是与满堂灌讲课模式相关的,也是与死记硬背的死板考试模式相关的。再次,按照课程属性区分考试方式。基础课必须实行严格的课堂教学,课时不得随意压缩,并且实行闭卷考试,如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选修课,可以不考试。操作性课程,必须提供操作条件和设备,实行严格的操作和训练,否则,这样的课程还不如不要。但是,操作性课程不应该有闭卷考试。 (二)改革教材内容 人们经常讲我国的教材和讲课内容与实际脱节,误人子弟。这个判断基本是对的,但是其原因还是较为复杂的,人们很少探讨为什么脱节。其原因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和课堂讲课方面的原因:如上所述,教材中大量充斥着国外的理论、模型、政策、案例等,却较少有国内的这些方面的内容,似乎“言必称希腊”。这必然造成与中国的实际脱节。教师讲得再好,也命中注定是脱节的。所以,我们的教材应该主要讲国内的内容,尤其是讲国内正在实行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方面是高校围墙之外的社会原因。我们的社会几乎是一个畸形社会:到处充满着潜规则,我们的教材和教师只能教育学生去遵守规则,而不会教唆学生去破坏规则,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遵守规则就难以存活,这怎能不脱节! (三)改进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官僚化制度 第一,改进教材的内容,少写国外、多写国内。第二,提升教材的内涵,多分析政策、少罗列概念性的内容。有些教材为了讲一个概念,花费大量的篇幅,像是一篇研究论文。第三,教材也应该按照专著的写作要求来写,如参考文献应该是实注,应该有词汇表、关键词索引等。这一方面是尊重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严谨对待学习和学术的需要。第四,取消“国家规划教材”之类的官僚化教材制度。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中国特色了。实质上,教材编写得好不好,主要不在于是否是领导、名人主编的,而在于编写者是否真正了解社会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财经类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由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四)改善教材的外在形式 在文图并茂、彩色印刷等方面,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早已进步,大学教材反而这些方面进步不大,似乎应该向中小学教材学习。 作者:王洪春 王东亚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建设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设置 学校在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提升实践创新”的原则,设置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贯通、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四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平台;两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具体学分分配见表1。学校目前蒙汉双语授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学三大类,具体学分分配见表2。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生态文明与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利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科教学建设实践 (一)专业建设学校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做强优势专业,保护巩固基础专业,稳步发展新兴专业,经过持续努力,我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学5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金融学、旅游管理2个学科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获准建设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1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二)课程建设为适应社会需求与教学要求,我校在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删除重复,加强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2011年,开课总量2500门左右,其中双语(英汉双语、蒙汉双语)授课课程100门左右,课程资源上网达到100门左右,实践教学课程68门。2011年,资产评估、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财务会计(高职课程)等4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学校有27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2门入选校级精品课程,200门课程入选院(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形成了院级、校级、自治区级三个层次精品(重点)课程建设格局。目前《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语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在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个性发展模块。 (三)教材建设学校一贯重视以专业发展带动教材内容更新,以教学改革促进教材体系优化。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汉双语教材10余部。引进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包含系列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仪器手册、设计应用资料、设计应用方案、工具软件、电子书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校2000多门课程中选用国家、部省、校级规划教材约70%以上,选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对内容更新速度快的课程,自编教材讲义200多部,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还特别重视民族财经教材的编写工作,如2011年,金融学院有5部教材获得教育部蒙文统编教材计划资助。 (四)实践教学学校重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融会贯通,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业创新实验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养和个性化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得到培养。学校还重点建设了46门实验课程,并进一步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管理,建立毕业论文的奖励制度和“防抄袭系统”。为进一步推进民族班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班学生外语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数民族多语种资源库、少数民族汉语、英语语言训练中心。 (五)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创新创业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有关系统知识。通过入学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相关专业课授课中的有关案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多次聘请学校毕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以他们工作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工作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受益匪浅。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体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近年来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一方面出台了诸如奖励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养、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机制,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2011年,会计学、市场营销学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011年,学校还积极开展校内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加强蒙汉双语民族财经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七)国际合作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蒙古等国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协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与合作院校的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办学途径,学校自2008年开始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招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及会计学等五个专业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见图1)。 (八)校园文化建设在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艺术及学术修养。1.大学生读书活动积极贯彻执行《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和大学生读书活动,实行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提升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读书活动列入学生必修学分,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方案要求,从2008级学生起,向学生推荐100部经典著作,开展大学生读书活动,并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且为必修学分。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精选书目,精读书目要撰写读书报告,由指定教师进行批阅,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2个学分。2.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热爱内蒙古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四届“呼思乐”杯蒙语授课班学生基础知识竞赛,举办了内蒙古财经学院第二届“草原雄鹰”搏克大赛,举办了第三届“奥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赛,举办了“天骄之声,唱响校园”蒙古族长调走进大学系列音乐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学生社团活动本着“学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的思路,调整了学生社团布局结构和规模。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各社团能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点活动。社团联合会先后举办了“回忆四季放飞梦想”为主题的2011年毕业生歌会、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体育节、内蒙古财经学院第六届电影节、社团联谊晚会等大型活动。萱原文学社举办的“学满萱原文扬财院”文学知识竞赛活动、星探天文社举办的“天宫一号”学术讲座活动、飓风话剧团举办的“放飞青春梦想,展现话剧魅力”主题汇报演出、爱心社的“爱心之旅”、马头琴协会的专场报告演出等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学分制改革会议精神以及《内蒙古财经学院教育教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深化学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过到区内、外兄弟院校调研,广泛汲取学分制改革经验,已形成《内蒙古财经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草稿)》,成立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专业分流办法,在2010级本科学生中实施“2+6”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针对本科三批学生招生范围仅限管理学学科门类现状,制定《内蒙古财经学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学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暂行)》;在财政税务学院推行“双证”、“双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重新修订双学士学位管理条例,把双学士学位教育与副修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4个自治区级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会计实验室;1个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学院3S联合实验室;3个校级实验室:语言训练中心、民族语言训练中心、职业学院教学实验中心;1个资源库:多语种经济管理资源库。此外,还有各学院实验室如测量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实验室、网络模拟审判实训室等等,还建设了大量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学校特别重视“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心围绕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细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活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明确了实验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运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经济现象分析、业务过程仿真模拟的虚拟实验环境。构建起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初步完成了与实验教学目标协调一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并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实验教学管理等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积极采取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经费资助等措施,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更新观念,主动探索、研究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011年,共立项校级教育教学项目58项,其中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45项。在研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子课题。从多学科视角,结合实践,逐步开展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校已有多项民族财经教育立项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民族财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少数民族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1年学校又有10项校级民族教育课题立项。组织相关教师继续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从预科生培养、管理与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民族班和预科班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加强与西部地区财经类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学习其民族财经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加强对这些院校的实地调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财经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针对民族财经教育教学的更多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我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推进。 (四)促进跨学科专业融合学校按照学科间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跨学科的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融合,架构跨学科的边缘专业,集中力量办学。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这3个与资源学科、环境学科、技术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交叉关联的专业统一起来,成立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有益于学生多维的、综合的和跨部门思维的培养。 作者:吕君 窦建华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专业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基本都开设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保险法等多部门法。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基础,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抽象的经济法理论和多变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法理论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和实际结合起来,科学解释和全面理解生活中的经济法问题,实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经济法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遵法守法的观念,是每个法学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财经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误区:将法学类经济法与财经类经济法混淆 经济法学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作为部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被法律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经济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程序类法律。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经济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其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国家对土地、货币、税收等进行管理的法律,也归于经济法体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与经济法体系相关的经济法课程。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不同,经济法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主要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等相关内容。[1]这一点与财经类经济法课程以“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为主”有着本质的区别,财经类经济法主要包括总则与分则,总则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分则主要讲述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该课程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破产法等多部门法[2],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经济法课程。所以不能把二者混同。实践中,多数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教学误区:经济法课程内容的讲授侧重实践,忽视理论 法学类经济法一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经济法学,而财经类专业由于把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通常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由于低年级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或鲜少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民法的基本理论,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理论,以及对民事行为的认识等,或商法的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的法学理论的积累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会使原先就属法律门外汉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更加迷惘。在有些学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的经济法教学甚至由非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教师本身欠缺法学训练,则把经济法教成经济学或把保险法教成保险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些教师认为,既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是不可能使其在经济法理论上有过多的探讨和获得较深造诣的。通过一些案例介绍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只重视实践运用环节,而不就一些法学理论做过多的讲解。法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法学的教学方法,逻辑推理、案例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开课误区:经济法课程不分专业,内容雷同 法学类经济法学包括的内容,国内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是大同小异,基本包括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面对法学类学生,授课教师主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讲授内容即可。而财经类经济法由于不同的版本的教科书与学者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各个高校安排课时多少不一,内容的取舍不容易确定。不过无论何种版本基本都是侧重于经济法与商法的一些部门法介绍。对于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客观原因,由于学校在课程考查、考试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考试课,会出现不同专业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而造成授课内容的雷同,如果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误区:重视试卷成绩,轻视平时评价 对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大多数做法是以闭卷考试作为主要的测评手段,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考试题型简单。经济法课程考试一般以闭卷方式进行,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客观题型较多,主观题型较少,由于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考试中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二是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考试前几天集中时间进行机械背题,达不到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对于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包括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本科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本科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关键。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应侧重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宽口径的培养教育;后者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的教育。因此,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确定是经济法学的学习,还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如果是经济法学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造成与法学类经济法学内容的一致,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根本完不成任务;而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少法学专业素养,接受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是经济法或商法介绍则会造成与高职高专学生教学内容的一致,达不到教学效果。通常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3] 综观以上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或商法介绍,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设置与取舍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总体设置上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特别是理论内容的设置,而不是仅仅注重实用性。要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法内容,而且包括商法内容。然后按照这一体系,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理论内容,而不仅是法律、法规的介绍。例如关于公司法,一般的财经类高校经济法课程里都是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但事实上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是很少介绍该部分内容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商法里学习的。因此该部分就要求教师要介绍商法的基本理论。由此引申介绍公司的产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思考问题,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介绍,达不到该目的。第二,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专业要有所不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经济法课程里关于劳动法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习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以及专门学习金融法律、法规,经济法课程里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合同法、担保法的内容为重点。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因教材施教,一本教材到处讲。[4] (二)强调理论传授与案例教学并重 在经济法课程的概述里以及部门法内容介绍中,笔者认为对于财经类本科生不能忽视理论的内容,例如在总则里关于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与法的关系,经济法的各种学术观点等要给学生讲清楚。在分则里以产品质量法为例,要介绍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方概况等内容,不能仅用几个案例介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内容,而忽视理论的介绍,否则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符。课堂理论讲授虽然重要,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上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时,可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分析该事件中所包括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各法律主体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各种教学体系中,课堂理论讲授主要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宣讲经济法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授水平、讲授技巧以及教师对经济法理论的把握程度。而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客观上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疑、引趣、启思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研究。一般选择的案例要本着生动逼真、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种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进而能诱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案例教学已成为目前多数高校法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少的环节,法学教育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理论讲授、课堂案例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案例分析得精、深、透。例如在讲授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时,举三鹿奶粉事件的案例,要讲清楚以下几点:一是“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三鹿奶粉事件涉及什么法律问题?三是三鹿奶粉事件应由什么法律来管?弄清以上三个问题,基本上对经济法的重要作用就会深刻理解。另外,经济法课程属于法学教育,理应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公司参与实践或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才能达到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三)侧重考核方式上的理论与实践性结合 高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法学专业的考核方式,法学类经济法学考核,基本上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唯一选项。因为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领域广泛,条款繁多,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一般应通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为主,闭卷考试的内容为辅。只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采取闭卷考试,其他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查,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 摘要:实验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室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了合并组建后的广西财经学院为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大胆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财经院校;实验室整合;实验室建设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兴财经类本科院校,由原来的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在成立之初,学校的实验室也存在着和其他文科学院的实验室一样,存在着几个共性的问题。 1 合并存在情况 1.1 合并的几个校区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重复雷同 在学院东区有16个计算机实验室,在西区有15个实验室,在各个系部分别有多个实验室。在各个实验室中,模式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通常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算盘企业管理软件、股票行情观看软件、金算盘财务软件、金碟财务软件等,在系部的实验室中,由于管理隶属于教研室的传统做法,无法摆脱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从而忽视同类型实验室建设的整合,造成重复投资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1.2 实验室利用率过低 在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各系部都是从本系部的课程实际出发, 提出各自的建设和设备配置方案。在建设时较少考虑设备的利用率与共享性,在硬件方面往往追求高档配置,并重复添置在学院其他实验室已有的各种设备。在软件方面往往由于购置时信息的不畅通而导致不同的实验室购买相同的实验软件,或者用户数仅能满足该实验室的现象。有的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使用量很低,而有的专业实验室则很高。计算机是时效性很强的产品,不用就意味淘汰。同时,各实验室负担不平衡也将导致利用率高的实验室计算机过度使用而降低使用寿命。 1.3 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激励困难 在财经类院校中实验人员隶属于教辅系列。实验人员的地位和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实验人员的考核难以激发积极性。实验员经常从早干到晚,加班加点,有参与实验指导也就没有课酬津贴。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室大都是刚新建的, 实验员也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验学科带头人,教师与实验人员关系的不密切性,所学专业与所在二系部不对应,实验人员的科研开展困难重重,实验人员得不到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创新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1.4 实验评估资料难以收集齐全 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和《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必须做好六大项实验相关资料和表格的收集工作,即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安全和管理规章制度的全部资料的收集工作。但由于实验室过于分散,而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致使很多资料收集不齐全或找不到。 2 规划建设 在这两年,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室工作,相继召开了几次大的实验室工作会议,部署实验室工作,使学院向专业类财经学院进军。 2.1 学院首先提出类双平台,多体系的工作策略 “双体系”即是指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校一级管理的实验室。学院设立三个实验教学中心:基础教学实验中心、ERP实验中心和财经科学实验中心,把所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所有的实验室全部整合在东区的实验大楼,实验室分布在大楼的7层里面,共有23个计算机实验室,所有的实验室有一个特点:通用功能。即实验室可以供全院所有系部的学生进行上课实验,突破了系部的限制,节约了大量资金,集中进行管理,使专业实验室也具备了上所有文科实验的要求。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辖全院所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由以下7个专业综合实验室组成:经济仿真实验室、贸易与营销实验室、财政与税收实验室、银行与证券实验室、保险实训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与审计实验室。ERP实验中心管辖ERP实验室。所有实验室都在一栋实验大楼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 2.2 实验教学的管理 学院设立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院实验室建设与改革进行总体规划,对实验教学的重大改革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研究讨论和协调解决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实验室评估等工作。其日常管理实行归口管理责任制。教务处负责制定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审定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下达实验教学任务,核算实验教学工作量(或经费),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评估等工作。现代教育技术部负责实验教学所需场地、设备的基础建设和规划、实验室安排,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教学相关数据、材料收集以及建档等工作。学院各实验中心负责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教学课程开发、实验课题研究以及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在各实验中心的总体规划和总体规范要求下,各有关系(部)负责本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负责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方案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并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对实验教学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档等。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各系(部)实验室的使用必须在安排每学期课程教学时提出计划报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的实验室进行统筹安排使用。 2.3 在实验人员技术人员上 学院成立“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优先地位;队伍建设。“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素质人才,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实验室队伍,不断完善实验室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日常维护和基本实验教学;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实行流动编制,负责课程教学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并同实验室专职人员共同完成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和实验考评等工作。目前,中心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骨干教师相对稳定,通过兼职实验人员的流动形成了动态平衡。 2.4 制度保障 学院批准并印发了《财经科学实验室2006-2010年建设规划》,制定了《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物资设备管理制度、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岗位工作职责等。2006-2010年期间,学院计划每年投入财经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预算为300万元,改建、新增实验室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增至2500万元。发挥实验室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学科背景。资源人才优势,促进优势学科间的联合和学科间的交叉发展。除了使原有优势学科得到交叉发展外,还对其他学科进行开放,辐射到其它学科,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校把重点实验室当作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综合办学能力的大事来抓,以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良性循环。 2.5 设立网上实验教学与评估平台 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网站,网站设有实验教学中心相关信息的,提供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相关信息的查询,建立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网络平台,部分实验项目还实现了网上共享实验,比如: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税收模拟实习、会计模拟实验、电子商务等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自主选择做实验。采用CAI、网络教学、课外实验和演示、仿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实验教学服务,激发校内外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学校的教务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全面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 3 今后的发展目标 实验室建设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的几年中,我院将抓住本科评估的契机,以评促建,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广西财经科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成为财经科学研究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 财经研究中心――依托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良好的硬件设施,重点开展财政基础理论与政策研究、广西及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东盟各国会计政策研究;开展财政和金融理论与实现手段研究,会计与审计信息集成与分析实验,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重点建设经济与社会系统仿真平台,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经济与社会的运行与制度的演变,为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为开展财经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骨干队伍,积极引进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承担区级和国家级财经类和实践性教学重点研究课题。发表具有高水平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提升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各实验分室建设成为一个集会计、审计、金融、财政和税务等多个专业融合一体的实验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叉融和、互相依托的全新格局,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在同一个实验平台上进行探究性、实战性地实验,形成四个层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1)面向课程的验证性、单一性实验项目;(2)面向专业涉及多门课程和多种技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3)面向学科涉及几个专业的设计性、拓展性实验项目;(4)面向经济管理类涉及几个学科的探究性、实战性综合实验项目。 服务社会及信息中心――成立培训与服务中心,针对企业、社会及学校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对企业进行管理咨询服务,进一步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加大基础研究,完善项目实施。建设“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与管理团队培训中心”,为进行管理团队和企业家才能开发培育提供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研究与模拟平台,为培育高端管理人才提供社会服务。利用基础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开放实验室,为企业、机关和其他院校的会计、审计、金融、保险、财税的科研和培训提供实验服务。建立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流动机制,鼓励院内和院外的科技人员到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一个财经科学研究和财经人才培养基地。 4 结束语 财经类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我院坚持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和谐建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技术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按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加强教学基础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更好地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专业文化建设视角探析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 (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而专业文化建设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的建设要凸显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和体现专业、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本文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阐释了专业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行业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专业活动宣扬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精神。最后对该类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从专业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文化 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经类 特色专业 作为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助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近年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导致了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而这种错配的矛盾反映在人力市场上就是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看似“供过于求”,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很多用人单位也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才难求”,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一、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 特色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认知、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必然选择。特色专业的界定,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从哲学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价值取向,二是从管理视角分析特色专业的建设,三则是从比较角度分析特色专业的优势。总体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系统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R滴幕是指在专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提炼出的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该专业组织有关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人际交往的规约中,同时也体现于该专业组织成员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自觉行为中和该专业组织的教学场所、教育环境中。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端正其职业观念,养成其良好职业习惯。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的打造离不开专业文化建设,后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核心和主要推动力量,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目标,必须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和专业气质,奠定学生未来的从业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专业文化不仅体现在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学环境,而且更加注重建设体现专业和职业灵魂的专业文化环境。财经类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立足于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紧密融合。笔者以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措施。 (一)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铸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文化 学校重视专业文化的建设,根据ISO9000质量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课程质量标准、教师考核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了专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经贸学院在这种文化建设的背景下,经过专业文化培育,专业特色凝练、专业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汇通国际经贸、重在经世致用”的学院文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立足于校园文化,凝炼本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娴熟的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和突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观念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教学环境和专业文化环境两方面打造专业文化,以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目标。 (二)聚力校企合作,共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 (1)结合行业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共同凝炼专业文化精神。专业文化秉承大学文化的精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其专业信念,养成其专业气质。根据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我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外贸行业企业的特点,在专业建设平台的基础上,与多家外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文化,凝炼出本专业全体师生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国贸专业文化精神: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开拓进取、“乐贸”精神(LEMO:Love、Easy、Money、Open),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国贸专业教学团队在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专业文化精神,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外贸企业专家座谈和为外贸企业制作报价单等环节,使学生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外贸行业的团队合作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中加入“外贸B2B平台实战”、“速卖通”创业实践等项目,帮助学生发扬“乐贸”精神,拚搏进取,培养创业意识;课程教学中采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形式,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课程的改进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技能,更培养其养成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外贸技能和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外贸职业文化的渗透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养成内心强大、全面发展的优秀外贸人。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融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于专业文化建设之中。我院国贸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共同调研分析专业、论证专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考核。通过了解和学习行业、企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建设。与阿里学院、济南世纪天邦汽车进出口贸易公司等企业共同设立“阿里学院订单班”和“汽车贸易订单班”,对学生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原有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企业选派有经验的外贸经理,给学生讲授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外贸实战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目前我专业已与多家外贸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接触企业文化之后,对外贸行业结构特征、外贸行业员工的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加深了对专业文化精神的理解,从而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准确定位,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同时,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感,往往会激发创业激情,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3)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实施“课岗融替”教学模式,加深专业文化认知,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学校于2011年与阿里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采取学校提供场地,阿里学院提供业务培训,行业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运作方式,成功实现了“校中企、企中校”。基地内的“外语外贸人才就业创业孵化区”设置了200个学生工位,引进了13家外贸企业将外贸部设在学校,建设了外贸网络客户开发区、校企联合授课区、国际商务接洽区、外贸产品认知区、外贸单证实战区、礼仪形体训练区六大功能模块。通过入驻基地的企业实施“课岗融替”的教学模式,即学校、阿里学院、企业三方根据外贸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孵化基地 ”,结合三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外贸人才成长周期及外贸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课程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上午课堂授课,下午企业顶岗” 。通过实践加深对外贸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外贸实战水平,养成外贸职业素养,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外贸业务,具备一定外贸职业能力的外贸应用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办公区域均张贴企业简介、企业标准、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等,每个工位张贴有学生照片和个人简介,学生顶岗上班时间要求穿西服套装,打卡上岗;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考勤,不允许迟到早退,一律按照工作规范上岗,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氛围,塑造其专业品格,培育其专业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 (三)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进一步深化专业文化建设 (1)组织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为创设良好的专业氛围,我们积极举办国贸专业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如举办专业辩论赛、外贸知识竞赛、外贸单证制作竞赛等,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 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宣扬专业文化,向学生渗透专业精神,不仅激发了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也使得专业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得以推广。 (2)建设专业团体组织,宣扬专业文化。将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团体组织建设相结合,融专业文化理念于扶持学生团体组织建设过程中。通过团体组织开展各类国贸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使优秀的学生得到进一步锻炼,传播专业文化。本专业先后扶持成立了“外贸SOHO俱乐部”、“乐贸”创业工作室和“模拟商务谈判兴趣小组”,并与阿里学院及阿里巴巴会员企业共建“国际商务礼仪培训基地”、“英语电影发烧友俱乐部”等专业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学生团体组织的建设,带动一大批同学积极投入到专业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的建设。 (3)多渠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外Q职业素养。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他们听取专业教研室主任为其做的专业介绍专题报告,使他们能够对专业和专业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产生专业兴趣;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使其进一步了解专业,深化专业认知,培养其专业价值认同;不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和在校学生座谈,听取他们汇报自己的就业或创业的经历,激励学生见贤思齐,树立专业精神。 在校园内设立“专业-职业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国贸专业精神文化、专业理念、行业发展现状、优秀毕业生快报等内容,张贴企业最新招聘信息、国际经贸专题讲座海报、专业活动海报,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 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主要考量的因素。为了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性”, 专业辅导员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围绕“和谐发展”、“诚信意识”、“协作互助”、“职业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组织举办以“学习、友情、理想”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倡导和谐、文明的宿舍文化,营造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建设良好学风、校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多措并举,为专业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深职业认知,树立职业理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国贸专业成立了就业指导小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同时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逐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个人价值的存在,培养学生终于职守、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职业道德观,强化诚信、守纪、敬业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服务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乳山中非论坛,负责外事接待工作,参加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认知,使学生能主动融入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3)成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促进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为了将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保证专业文化及专业建设的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外贸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为专业文化建设把脉,并实施全方位评价和监督;定期邀请国际贸易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外贸企业业务经理举行国际经贸文化专题讲座,为师生汲取新的学术思想、积累实践经验搭建平台。这些举措不仅保证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化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也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财经类专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和多样性,必须提高专业文化建设水平,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长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文化建设引领专业发展。而专业文化建设必须提炼专业理念,注入企业先进文化元素,走校企合作之路,打造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 (1)强化职业道德观,培养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依赖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树立。人文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未来从事的职业,萌生职业情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从事将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为避免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脱离,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理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2)进一步营造职业氛围, 融合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提升职业认同感。专业文化建设要引入先进的行业、企业文化,并融入专业的土壤中。学生快速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业观,对其工作情绪、业绩和效率有深远影响,最终决定其社会竞争力。对于财经类专业建设来说,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进一步细致思想教育,注重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欲做事,先做人”;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进行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文化研究,向学生传递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并根据行业、企业具体情况,共同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整体规划,不断拓展内容和视野,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融合。 (3)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建专业实训室。实训室的硬件和环境尽可能贴近行业、企业工作实际,营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相关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以进一步缩短就业时的适应期。实训室内墙悬挂本实训室功能介绍、各业务窗口的角色标牌、各岗位工作职责及工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实践操作要求、优秀企业和优秀师生的图片简介、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以此传递企业的理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稳固其专业思想,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进而使其产生专业学习的动力。 财经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依赖于专业文化的建设,后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端正其职业态度,塑造相关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育人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章在对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 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 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的一个初步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方法,为以后升学深造、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本科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财经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方案。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课题组对保定某高校2016届财经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大致了解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现状。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 1.选题与专业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相符,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 2.选题的来源与内容。课题组统计调查问卷时,将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分为几个方面:(1)对社会某个经济现象或热点进行调查分析,例如《大学生网购市场营销对策研究》《康师傅方便面大学生市场营销对策研究》等。(2)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丰宁富兴大酒店内部控制问题研究》《L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及防范》《XH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北京新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及建议》等。(3)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涉县花椒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顺平县桃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满城县草莓产业化经营研究》《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等。(4)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或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例如《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及提升对策研究》《华谊兄弟融资问题研究》《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等。(5)泛泛地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型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探讨》《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等。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专业目标相一致,而且绝大多数毕业论文是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实习单位经营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而撰写的,这与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相符的。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1)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85.4%为互联网,44.8%为统计年鉴,39.2%为实习单位,16%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1.5%通过政府部门获得,13.9%通过亲戚或朋友提供。(2)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得难度。调查结果显示,23.3%的毕业生认为难度较大,74%认为难度不大,2.7%认为比较容易。(3)论文撰写时间的充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9.7%的毕业生时间充裕,47.9%时间够用,2.4%时间不充裕。(4)撰写论文期间哪些事情耗用了毕业生的大量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4.5%的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各种考试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分别为24%、25%和11.8%,20.8%的毕业生选择其他。(5)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5%的毕业生态度认真,17%态度一般,0.3%态度不认真,3.1%心有余而力不足。(6)论文的写作难度。调查结果显示,11.8%的毕业生认为论文写作难度很大,55.9%认为写作难度较大,31.9%认为写作难度不大,0.3%认为论文容易写。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获取实际数据资料的难度不大,实际数据资料的获取过多地依赖互联网,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对待论文的态度认真,感觉撰写论文有一定难度,找工作、参加各种考试等牵扯了毕业生的精力。 (三)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收获。 1.撰写论文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28.8%的毕业生收获很大,66%收获较大,5.2%收获较小,没有收获的毕业生为0。 2.撰写论文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收获。(1)论文编辑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毕业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会了排版,65%学会了制作图表,2%的毕业生回答没有收获,原因是自己早就会排版和制作图表。(2)论文写作方面的收获。调查结果显示,82%的毕业生学会了查阅文献资料,76%学会了拟定提纲,62%学会了写选题背景,64%学会了研究方法,15%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0.7%没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收获,掌握了编辑文档的技能,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构思论文提纲、收集实际数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为以后升学深造或者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财经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了解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课题组设置了几个问题。 1.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的讲解。(1)撰写毕业论文前,指导教师是否讲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等内容?59%的毕业生回答详细讲解,40%回答进行了简单讲解,1%回答没有讲解。(2)指导教师讲的论文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对撰写论文是否有帮助?40%的毕业生回答帮助大,43%回答帮助较大,16%回答帮助不大,1%回答没有帮助。 2.教师指导论文的方式。(1)毕业论文的指导方式,74%的毕业生回答教师进行了当面指导,64%回答教师采取E-mail方式指导,48%回答教师采取电话方式指导,39%回答教师采取QQ方式指导,21%回答教师采取短信方式指导。(2)哪些指导方式效果好?85%的毕业生认为当面指导效果好,48%认为E-mail方式效果好,32%认为电话方式效果好,24%认为QQ方式效果好,10%认为短信方式效果好。 3.论文开题阶段的指导。(1)关于论文题目的确定情况,5.2%的毕业生回答论文选题是教师确定的,14.9%回答论文题目是自己确定的,79.9%回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2)论文提纲的拟定情况,87%的毕业生回答论文提纲自己拟定后教师进行了修改,10%回答自己拟定,2%回答是教师拟定的,1%回答是亲戚或朋友帮助拟定的。 4.论文写作阶段的指导。(1)指导教师对论文修改的要求,67%的毕业生回答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修改论文,而且教师亲自动手逐字逐句修改论文,71%回答在修改论文过程中教师要求重写某些段落,38%回答教师要求修改论文标点,2%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2)论文修改了几稿?6%的毕业生修改了一至两稿,81%修改了三至五稿,13%修改了六稿以上。 5.希望教师怎样指导下届同学。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55%希望指导教师多付出精力指导论文,46%希望在拟定论文提纲时教师给予指导,46%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44%希望教师带领同学到农村或企业调查获取论文第一手资料,15%希望教师给毕业生指定论文题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是认真的,在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指导开题、修改论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指导方式,当面指导和E-mail方式的指导效果较好。极个别教师付出的精力不够,体现在不讲解论文写作方法和要求、对论文不提任何修改要求、只要求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一两次修改等方面。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不当。调查中发现,少数毕业论文存在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题目太大,例如《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邮政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餐饮企业成本控制分析》等;有的题目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例如《中小型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管理与策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有的题目是纯理论研究,例如《电子商务会计研究》《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计量问题》《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及防范》等。选择这些题目的毕业生一般从年鉴、互联网、知网中查找资料,拼凑资料完成论文,论文的质量不高,毕业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有的毕业生由于考研等原因没有去实习,无法收集资料,有的毕业生由于能力有限,收集不到资料。 调查中发现有16.7%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不相符,这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一是毕业生实习工作不是所学专业时,选题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因而论文选题与专业方向不一致;二是本科生论文选题没有像硕士论文那样强调论文题目必须与专业方向相一致;三是财经类的某些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多,在专业教师指导不了的情况下,将学生分配给其他课程的教师指导,因而学生选择了指导教师所在专业的题目。 (二)过多地借助网络影响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毕业生过多地借助互联网收集实际数据,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实习或问卷调查获得实际数据。虽然通过互联网获得论文所需数据省时省力,但是毕业生不接触社会、不深入生产实践、不与人沟通,无法实现通过毕业论文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的目的。 (三)就业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8学期,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为就业参加各种考试和面试。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回答撰写论文的时间充裕或比较充裕,但这些事情牵扯了毕业生的很多精力,势必对毕业论文质量产生影响。调查中3.1%的毕业生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就是就业压力大造成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难度大。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难度较大。毕业生乍一接触毕业论文,对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整理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写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摘要等,感觉把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困难。对教师而言,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教会毕业生做这些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本科日常教学中没有对科研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而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科研学分,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有“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耶鲁大学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等。对我国的本科教育现状而言,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培养学生做科研写论文的能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五)少笛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调查结果显示,有0.3%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持不认真的态度。教师普遍反映,每年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同学写论文拖拖拉拉,不积极想办法收集实际数据资料,不下功夫写论文,不认真修改论文,论文质量不高,教师三番五次督促也没有效果。而在论文评定成绩时,指导教师往往心软,不忍心由于毕业论文的缘故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只要学生提交了论文,尽管论文质量不高也往往给予通过。 (六)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个别教师不认真。 1.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宽裕。调查结果显示,74%的毕业生曾接受指导教师的当面指导,85%的毕业生认为教师当面指导论文效果好,71%的毕业生希望教师多跟学生见面沟通。调查结果说明指导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充足。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课程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平均指导每个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时间少。 2.个别教师不认真指导毕业论文。调查中发现,1%的毕业生回答指导教师没有讲解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的毕业生回答教师没有提出任何修改要求,1%的毕业生回答修改了一稿。调查结果说明个别教师没有认真指导毕业论文。 三、加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对策 笔者认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本科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本科生设立科研导师,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本科毕业生分配办法、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本科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因此,各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毕业论文拿出来参选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教师指导的论文都有机会评优,盲审可以杜绝评优中的教师面子问题,使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优工作做到公开公正,使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论文真正优秀。 6.对毕业论文实行末位审核制。毕业论文末位审核制,就是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低的毕业论文,提交给学校或学院进行审核,学校或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盲审,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7.建立本科毕业论文观摩学习制度。由于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能力和宽严程度的把握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在本科毕业论文资料装订归档后,学院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使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宽严程度如何把握达成共识。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博弈论是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基于《博弈论》课程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包括采用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关键词:博弈论;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决策主体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 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的研究是古诺(1838)、伯川德(1883)和埃奇沃斯(1925)关于垄断定价和生产的论文,但是这些都被视为特例而没有改变经济学家思考大多数问题的方法。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在他们1944年著名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引进了博弈理论的思想,书中提出大部分经济问题都应该被当作是博弈进行分析。[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阶段。纳什在1950年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这一基本概念,解释了博弈论和经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和夏普利分别提出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吉利斯和夏普利提出的合作博弈中的“核”的概念。泽尔腾于1965年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到动态博弈,提出了“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于1967年把不完全信息引入博弈论,并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公共选择等。 由于博弈论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我校也开设了《博弈论》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而且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博弈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数学描述比较抽象。博弈论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形式的表达。博弈论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数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比较严谨的数学表达和数学证明。例如,20世纪50年代纳什在证明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时就使用了泛函分析中的不动点定理。学习博弈论,通常需要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泛函分析等数学基础。[3] 2.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由于博弈论的概念和定理均采用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从简单直观的例子出发,引出博弈的抽象数学模型。简单直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博弈的思想,但随着讲授内容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再到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最后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得越来越复杂,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也越来越困难。 3.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使得博弈论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在微观研究领域,交易机制的设计涉及博弈论;在中观研究领域,劳动力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中都有关于企业要素投入品市场的博弈论模型。最后,从宏观的角度看,国际经济学中有关于国家间的相互竞争(或互相串谋)选择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的模型;宏观经济学中也有货币当局和工资、价格制定者(厂商等微观单位)间的战略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模型。[4]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案例支撑。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案例的趣味性、贴近现实生活的程度、学生参与案例的程度、与知识点的结合程度等。虽然博弈论的教材中提供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财经类学校的本科生而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其与自己对经济社会活动的观察和认识相融合,以提高分析经济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丰富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偏重于理论教学。以往的博弈论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方法,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而且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只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考核形式单一。目前的考核形式仅限于笔试的方式,比较单一。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笔试并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们对博弈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有的老师采取让学生做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进行打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选取的论文的难易程度很难掌控。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考核形式并且让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三、完善博弈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1.采用案例教学法。由于博弈论的数学描述通常比较抽象,老师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博弈论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应用,既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博弈的规则;其次,要注意选择契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有的案例不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再次,要注意案例选择要尽量的多源化,由于博弈论在各个领域包括商业、政治、外交等均有应用,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应尽量选择不同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博弈论的应用。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我们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博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内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博弈参与者,他们之间进行竞争、讨价还价或者合作。博弈实验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于博弈论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仅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笔试的基础上丰富考核形式。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整理成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课堂汇报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分数奖励,提出的问题质量越高,分数的奖励越大,被提问的学生回答地越好,课堂汇报这部分的分数也将越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地进行建模分析,认真地准备课堂汇报,也将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汇报中。[5]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将借助于博弈论进行分析。因此,财经类院校的本科生学习博弈论,掌握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及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博弈论课程的特点,然后指出了目前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将为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博弈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解决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弱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推广建议。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影响因素 目前财经类大学生普遍理论分析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成为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这在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2014年就业难题并未明显缓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对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任务,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动手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国外的多种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工科类本科教育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财经类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理工类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鉴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显著特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克服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弱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Lave、Wenger等人的情境学习理论[1-3]。这些理论主张由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建构知识,夯实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各种综合能力,从而为立足于通过项目设计、实施等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Katz与加拿大教育家Chard正式提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4],并引入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于2001年引入我国后,国内研究表明[5-6],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工类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逐步推广开来,但在财经类本科教育领域还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日益迫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愈发凸显其价值。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投资、管理、营销等财经类人才的任务,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组织为项目来传授,有着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天然土壤,但我国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足,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支撑。辨析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广应用于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科学模式,是财经类本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是课程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应用性、一般性/专门技术性、定性/定量等属性)。一般而言,与现实应用接近的课程,“项目化”相对容易,而理论性越强的课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项目的难度越大,增加教师在项目设计、组织等方面的成本。 二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等)、学生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课程的偏好程度、职业取向等)、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等。教师因素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内容熟悉、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能力相对更强。学生因素则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接受方(参与方)的能力基础、主观偏好,学生理论基础越好、参与兴趣越高,则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越明显。用人单位因素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效应,与用人单位工作性质吻合程度越高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面向用人单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就越有针对性。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对讲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学习过相关课程的本科大学生、用人单位调研,分别回收问卷156、1342、393份,共1891份。 (二)统计分析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 (1)应用程度。教师问卷所涉及的213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不同问卷的课程名称可能相同,此处只是把问卷列举的课程数目相加,学生问卷也是类似),授课过程中采用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有44门,占20.66%,约为1/5。学生问卷所涉及的6514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包括产业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企业投资学、公共投资学等,教师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有1581门课程,占24.27%。可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比例偏低,仅为1/5~1/4之间,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2)应用效果。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四个等级。156份教师问卷中,选择“优”有43份,占27.56%;“良”有97份,占62.18%。1342份学生问卷中,选择“优”有585份,占43.59%;“良”有646份,占48.14%。这意味着,有89.74%的教师、91.73%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在“良”以上,认可度较高,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推广。 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1)课程属性。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相对明显的属性特征。①理论性/实践性。74.36%的教师、66.13%的学生选择“实践性”(16.2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76.0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践性”更重要。②基础性/应用性。76.92%的教师、54.84%的学生选择“应用性”(13.6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5.39%的用人单位认为“应用性”更重要。③一般性/专门技术性。69.23%的教师、52.09%的学生选择“专门技术性”(4.62%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4.12%的用人单位认为“专门技术性”更重要。④定性/定量。66.67%的教师、65%的学生选择“定量”(11.7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而用人单位选择“定量”∶“定性”的比例是52.42%∶47.58%,几乎相等,意味着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说明,一方面,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应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门技术性”的,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课程属性相一致。从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多数的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侧重于“定量”的课程,但用人单位对“定量”、“定性”并无特别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可应用于“定量”,亦可应用于“定性”课程。 (2)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教师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156份教师问卷中,认为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一位(最重要)的占56.41%(为反映多数人的看法,给出的是排第一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下类似),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二位的占51.28%,认为“学历”排第三位(最不重要)的占92.31%。1342份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一的占61.55%,认为“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二的占55.59%,认为“学历”最不重要的占85.17%。这表明,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及“教学方法”被认为高度相关,“学历”则关系不大。 (3)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学生因素。156份教师问卷、1342份学生问卷中,53.85%的教师、50.07%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56.41%的教师、43.14%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的偏好程度”排第二位,71.79%的教师、61.33%的学生认为“职业取向”排第三位。这说明,由于学生对职业取向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缺乏清晰的定位,还是基础知识、偏好等当前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 (4)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用人单位因素。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获得的信息,156份教师问卷中,48.72%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43.59%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居第二位。1342份学生问卷中,49.03%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排第一,41.43%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二。此外,41.03%的教师、39.2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三位。这说明,如果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度越高,培养实践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越强,学生越重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越好;而综合能力涵盖面宽泛,难以在一门课程中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度最低。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不够普及 依据调研资料,不超过1/4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未接触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未能形成适应于财经类课程由理论基础到应用的完备体系 与理工类课程不同,财经类课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性,外延宽泛,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等流程随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还仅限于按教材来构建教学思路,对案例、习题、现实问题等做一般性的分析,而非将完整章节的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教学项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的教学项目策划能力有待提升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项目设计、实施、分析、评价等都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教学的属性,逻辑性和流程性强,要求将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与财经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所需的能力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软肋所在。 五、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理论基础及应用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结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构筑项目提出、设计、实施、控制等支撑理论。以此为基础,借鉴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适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成熟流程。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熟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强化项目专业化能力;二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项目的流程链,完善实施环节,提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能力;三是立足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点,修正、补充项目方案,提升学生的项目融入度和参与积极性,增强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项目技巧化能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项目。 2.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的知识量,优化二者的匹配与衔接,防止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知识点脱节等现象。依据笔者的经验,理论知识点尽可能做到条理化和简单化,围绕理论以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理论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过多的偏重实践则不能让学生领会到在本科层面应领会的理论知识点。 3.发现教学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好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4.丰富教学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实验对比,采取以大作业完成项目、案例PPT制作、项目团队讨论及展示、学生课题申报、实地调研等方式,效果远胜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 5.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方式及参与节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蕴含于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6.本着项目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运行越接近越好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培养其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在讲授《企业投资学》时,将项目选择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学生认为收益良多,参与热情高涨。 六、结语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提升财经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但鉴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面临系统的基础理论缺乏、规范的项目流程未建立、教师的项目化能力不高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在遵循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应分析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针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流程、环节,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达到预期的提升财经类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因此,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对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而且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哈尔滨金融学院,成为一所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其设有10个教学系部,拥有涵盖经、管、文、法、工5个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学院升本以来,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不同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要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和维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培养应用型、多样性人才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新建财经类本科院校应顺应时展规律,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选择。 哈尔滨金融学院作为刚刚升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立足服务地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注重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编制了《哈尔滨金融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上上下下全员参与、分项落实,明确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二、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财经类行业、专业的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两大要素。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覆盖一定的“面”,使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所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后劲。一方面,构建基础教学平台,“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职业拓展课”。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不忘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对学生分层施教,设计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进行设计,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捆绑的课内实训或实验的形式,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教学内容;可依托实验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实践等形式,独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自主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甚至学校可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开放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技术实施创业项目。 (三)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其培养训练的模式相对灵活,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例如,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学科研究方面技能的训练,辅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也可以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增加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经历;还可以通过党课、团课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文明修身,还可以通过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各类文艺团体活动来培养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设置时,应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要针对行业特点、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岗位需要、能够有效应对社会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哈尔滨金融学院自2010年升本以来,各系部围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适应情况,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了各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了全部课程教学大纲,对部分专业课程开设学期、学时、学分、实验课学时等进行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搭建校企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寻求政府支持、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将“征信知识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该院。该院与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签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与银行业协会在前期培训、咨询业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创办金融人才培养基地,与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中投惠民(北京)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金水木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尔滨)实训基地等单位签署了3+1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为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学院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北京中信金融服务中心、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这些单位来我院选聘毕业生在500人左右。这一系列校企合作,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院的双赢。 (三)以实训改革为契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有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知识理论向实践的跨跃。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改革和创新,哈尔滨金融学院一直继承优势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坚持在本科教育中实行“五能三好”即打字、点钞、识别假钞、书写、口才、服务礼仪职业能力等金融行业基本功训练。把银行等业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入职条件及新行员技能培训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同时,金融系的模拟银行已建成投入使用;管理系自主研发的跨系跨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已连续两年投入运行,还推广到了金融、商务英语等四个系部进行认知实习的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模拟金融综合实训中心、会计审计综合业务能力实训平台也已经开始筹建。学院还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实习指导,将学生分组安排到金融机构、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四)以质量为生命线,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哈尔滨金融学院制定《二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术活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陆续出台并实施了20多项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分和课程认定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教学经费核定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不断推进学风、教风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现代大学的建设要求。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学院陆续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观摩、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奖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和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极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方式对于修正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与社会需要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院从2011年开始陆续对全体本科生实行了英语、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改革。经过试点和推广,发现分级教学在学生成绩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小班授课,实行学业导师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 结语 加快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新建财经类本科高校能否乘势而上,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注重办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走“约束性发展”、有内涵的特色强校之路。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 摘 要: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在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学逐渐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开始自身的专业建设。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为例,开发翻译本科专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素养训练的项目,探索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为财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科;生涯规划;职前课堂;职业素养 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achelo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BTI,专业代码:050255S)。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在校人数万余人。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规定,高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性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和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贸易、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因此,财经翻译本科专业是要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季羡林先生说,“我国是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对财经类翻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金字塔型”转变成“枣核型”,需求量激增,同时也在职业胜任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财经翻译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外语类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前课堂”项目就是针对这一需求,结合当前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特点而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 项目概述 “职前课堂”项目是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训练项目。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早,更要规划得合理。这既需要理论作为指南,也需要实践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 该项目是学院依托学校财经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开发的教育工作模式。它以第二课堂的“全球课堂”德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平台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翻译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有创新能力、有文化素养、有财经内涵的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 内容方案 该项目根据翻译专业“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从大学本科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依托第二课堂,协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专业综合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等进行开发与训练。其中,生涯规划能力包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综合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等。职业实践技能包括求职材料设计技术、求职渠道选择、招聘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1.生涯规划能力分析 这部分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动向、岗位素质要求等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能,具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且能切实指导自我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能力。 2.专业综合素养分析 素质是对个人发展、企业未来成功以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所要求的人的核心能力的描述。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语言基础的学习关系到今后学习的深度。因此,包括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在内的“基本功”是一切外语学习的基础。“翻译+财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翻译专业高端人才而言,良好的调研能力、宏观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3.职业实践技能分析 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和水平,还需要有好的求职策略与技巧。求职的应聘策略涉及到应聘材料设计、求职渠道选择以及面试策略与技巧等。 训练路径 该项目的训练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按学期开展,从大学一年级贯穿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第七学期、第八学期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通过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有情境角色模拟、特定主题工作坊、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如考察实习、行业现状调查、职业人物专访、素质拓展训练、个体和团队咨询等,这也是该项目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 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组织训练营的系列活动来完成,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及量表,如生涯兴趣量表、价值观问卷等。通过自我剖析法、成就事件分享会及测评工作坊来了解自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校友及人物访谈分享等途径来认识职业社会;通过SWOT分析表、撰写规划书等活动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2.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训练 学生专业能力主要由语言学习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知识运用能力等组成。主要通过组织开展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如英语角、语言基础类竞赛等来加强;通过举办“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讲座、选拔赛及交流活动等途径来开发跨文化交际等能力;同时,学院还建有外语学习网络资源库来辅助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挑战杯”系列比赛、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锻炼学生的通用能力。 3.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 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主要通过模拟训练的途径来开发,如组织模拟面试比赛、模拟商务礼仪比赛、简历及网申工作坊等,通过反复的模拟练习,强化学生对求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分享会,总结求职招聘经验,加深学生对求职招聘的体验;通过组织参加校友论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放日等活动,了解职场从业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过渡。 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翻译市场联系起来。该项目通过加强与社会上各翻译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汤森路透公司等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打通教育渠道,共同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翻译人才。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看到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巨大需求,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目前已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和深化及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社会实际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非财经类高校如何依托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够形成对财经类院校的有力竞争已是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曾经是非常抢手的,就业是非常轻松的。很多高校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一些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此专业,据统计,截至2012年已有将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又恰逢国家的扩招政策,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日益庞大。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处于改革瓶颈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深化,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际就业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其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首先梳理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这些问题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最后为非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建议。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3.3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在引进师资时,不能仅看重人才的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应加大引入虽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二是由于会计学科较强的实践性和实务性,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业绩考核不能“唯科研论”。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可以提供一些资金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丰富教师的实务经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会计实务界的专家来校与师生做交流,使师生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工作的情况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财经本科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就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创设音乐课堂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措施创设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生活环境、思想水平都不尽相同,而对于我们教师,面对诸多不同差异的学生,如果没有更多的角度,没有丰富多彩的方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得面面俱到,也就谈不上把每一节音乐课都上得圆满、成功。我们只有广泛地学习,充分掌握资料,透彻地分析教材,熟练地掌握大纲,才能抓住每一个不同问题的关键,做到多手段、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情境创设中,可以采用语言带入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等方式进行,借助生活情境体验音乐,在故事情境中理解音乐,利用多媒体再现可视情境,挖掘乐曲本身内涵,感受音乐的真谛,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体会音乐。 一、语言带入情境,体会真情体现 在音乐教学中,作为老师,语言的艺术性和生动感能够启迪学生,老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将学生逐步带入音乐的意境之中。在备课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给学生欣赏、教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时,结合我们在遭遇到冰雪灾害、洪涝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难时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终战胜困难的感人事迹,用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把学生的真情调动到了高潮。真情流露了,学唱歌曲就非常快,情真意切地投入演唱,达到了以情带声的效果,课堂成效不言而喻。 二、画面、图像再现情境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展所趋。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可以将抽象、枯燥变为形象、生动,将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即时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欣赏、学唱《青春舞曲》时,为了增加学生对维吾尔族音乐的认识与理解,我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播放了一些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民情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及所反映的地方自然、人文特色,为什么音乐具有西域风情的道理。通过介绍一些音乐产生的背景、历史,让他们对少数民族有所了解,进而产生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曲的欣赏中,使同学们在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下更深一层地感受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情绪,感受 了少数民族音乐那种独特的魅力。 三、创设生活故事情境 在故事情境中理解音乐,这种情境创设很适合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运用得好的话课堂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时,我运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欣赏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课堂上,我给大家讲述了贝多芬创作“命运”的故事,概述了贝多芬的一生,简介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精讲的是贝多芬完成作品的前后。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困难条件下,没有被病魔击倒,在创作其它作品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写正下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一段音乐大师的人生历程、一段生动的描述把同学们带入了贝多芬时代,接着响起了命运的敲门声:03 33 1-︱02 22 7-︱……他们带着我讲述的故事,潜心感受音乐,从他们严肃的面目表情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搏斗的情景。通过《命运交响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创造命运,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收效很大。 四、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要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体会音乐。如在欣赏《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孤独的牧羊人》中,我结合另一首主题歌《do re mi》,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好,认为这样进行音乐教学和学习很快乐、很轻松。这就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利用空间和人为创作下进行的情境音乐课,让每个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体会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总希望老师能发现他、重视他,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成功和赏识。因此,音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扮演、体会情境的机会,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更宽广、更美好的天空。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和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其比别的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这需要教师自觉地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挖掘审美情趣,精巧创设情境或再现音乐情境,让学生沉浸到美妙的情境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也体现出音乐课堂的特色和效率!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音乐课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要将集中教学转为适时渗透,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多角度理解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笔者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人们的身边。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要求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教学应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本体出发,挖掘歌曲的内涵,有步骤地解决重点难点,最后达到对歌曲形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兼具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探讨,只有教师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交流主要是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教学中展开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有效提问 在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和听课评课实践中,我发觉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中有的缺乏精心设问的技巧,有的实施了精心设问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或回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缺乏有效又及时的牵引,有的课堂提问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其实,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课堂提问更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和课堂实践中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反馈,这样我们提问才能达到最好和有效。 一、提问要适时,注意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的有机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我在设计小学三年级执政党教学《萤火虫》的时候,我先和同学们交流了萤火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然后在征第一遍静听整首歌曲的时候,在媒体上打出了这样的设问: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在第一个班级试教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说:音乐的情绪是愉快的、安静的、幸福的……在第二个班级试教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音乐带给了我无限的惆怅和哀伤。我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归纳说:原来这位同学考虑到萤火虫的生命周期很短,过了夏天萤火虫就直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感觉到音乐的伤感的。第二班级学生的回答有其思维和逻辑的道理,但这却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看似音符“不和谐”了,看似教师的归纳肯定了音乐是“伤感”的,教学片段似乎很顺利地过去了。然而我课后却悟出:《萤火虫》的音乐情绪真的是既愉快又伤感吗?伤感和愉快是两个反义词啊。其实,整个音乐静听下来,我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说哀伤可以在歌曲的连续下滑旋律“17 65 65 31| 2---”中稍有惆怅的意境,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捕捉旋律中的特别情绪的。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觉所谓的差生被提问的次数是很少的,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思维灵活者来回答,而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三年级的某个班我试教《萤火虫》一课时,问:通过欣赏《萤火虫》,你们是否喜欢萤火虫这个小昆虫,如果喜欢就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有的说喜欢它是因为它能发光,有的说是因为生于腐草却身姿优美;有的说是因为它在夜晚默默为路人和怕黑的孩子带来了光明和快乐;有的说是是因为自己从来也没见过真实的萤火虫…….回答是真实且朴实的,他们用不同语言道出了萤火虫是个“爱的天使”,而老师的提问只是“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这多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啊,如果这节课在初中二年级上老师就可以直接提问:萤火虫身上凝聚着怎样的人格精神?我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甚至考虑提问的阶梯性、深浅度。 三、提问要环环相扣,并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反应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等。我在上到初中音乐教材《阿里郎》的教学导入时问:有谁知道阿里郎的故事?竟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知道。我用欣赏的目光指向学生,并邀请她讲故事:今天老师上了感觉同样内容的音乐课,你是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的同学,你的举手让我很惊讶,让我们给她一点掌声!当一个学生回答出“x·x |xx”的附点节奏是为了表达思念的音乐情绪时,我喜悦地说:“你的回答真是画龙点睛,道出了音乐中最典型的节奏,那么有没有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接着又有学生说“5-5|5 3 2| 3 23 16 |5 - - 这个节奏是舒缓加紧密再舒缓,这样的节奏比多次出现的附点节奏更能显现思念的高潮情绪。”我马上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她指出 的这段旋律,我们是否能在视唱中感受到那种思念的情绪?接着又问:我们能否在视唱的时候注意三拍子的强弱特征,更好地表现无限思念的情绪?一遍下来,学生真的能动情地视唱。看着学生们投入的样子,我心里,别提多乐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一连串的设问中迎刃而解了。 四、提的问题要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据了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只有15分钟,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叫《小雨沙沙》,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问了:你们知道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滴答滴答。我再问:滴答的声音很轻,几乎听到滴答声,我们用什么象声词来表达呢?小朋友一下子说不出来,我就播放了一个春天下雨天的无声视频,播放前提问:歌曲用“沙沙沙”来表示小雨的声音,老师来视频配音歌唱,想一想作词者用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在练声的时候我请分学生作种子的造型,部分学生用手势作小雨的样子,短短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发声练习追求“轻声”的要求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音乐教学中的提问还有许多学问,比如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言简意赅、启发思维、抓住关键、把握线索……”许多许多,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总结。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试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鼓动交流 自评互评 多元化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断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符合《街课标》精神的全街的教学评价体系,滚动和改菩学生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晾合素质,我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两方面进行探究。 《音乐课程标谁》的诞生,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要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的反应出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优良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更能陶冶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丰富,使人的思维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新课程中提出的音乐评价,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得以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发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及时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音乐课程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进步,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评价,总是用“对”和“错”来评价学生,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长期下去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呢,那么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案,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基于对《新课标》评价原则的理解及课堂教学评价的了解和探索,现设计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案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来鼓励和激励的,“鼓励评价法”是日常教学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法,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自己的学生是我们的高明之处,对不够自信的学生,我们适时的鼓励是对学生进行的“助推剂”,例如:在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完歌曲《花蛤蟆》时,我热情地说:“你们唱的太好了,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荷塘月色之中,一群可爱的花蛤蟆在开演唱会呢!景色太美了,再来表现一遍怎么样?”学生热情高涨。这远比教师说“你唱的真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感受歌曲所描写情景。在学习“跳吧、跳吧”这首新疆民歌时,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另一部分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舞蹈创编,看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肢体语言认真的表现歌曲内容时,我由衷的说“你们跳的太好了,都成了小舞蹈家了,可以教教老师吗?”就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堂课的气氛热烈而又高涨,学生学习劲头高,远比教师说“你跳的真棒”要好的多。语言反应出一个人的心声,只要诚心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关心、赞赏和鼓励的语言,合理的评价学生,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又能使学生心存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只要看到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用手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认可,都能使学生得到温暖和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学习《拍手,拍手》这课时,因为这首歌曲比较欢快,又需要学生拍手表演,所以学生学习气氛热情高涨,我注意到平时最不好表现的一名学生,也怯怯的演唱着,我走到他的跟前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微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看到他高兴的笑了,演唱的更带劲了。那么通过不断的激励,培养他的自信心,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肯定能自信的上台演唱,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给学生很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培养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在学习中有的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也不要过分的批评,可以看准时机用暗示的方法,婉转地提醒学生需要纠正的地方,这样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会自觉的改正,学习的兴趣会更高,不会对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阴影。例如:在学习《杨柳青》这课时,这首歌曲是江苏民歌,地方色彩浓厚,我安排学生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有一个学生拿着乐器乱敲,我说:“这些乐器乱敲我们都会,那么怎样才能把它们敲好敲准了呢?同学们按照节奏自己设计伴奏型,咱们分小组上台展示,看看谁的表现最好。”我说话的同时用眼神向这名同学进行暗示,让他知道自己乱敲是不对的。老师没有批评他,用语言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使他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这样不仅为课堂营造了一种积极上进、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又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和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进取心,有利的发挥了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提局。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而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现别人的优点,诚恳的提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帮助其他学生进步,并且在帮助其他学生进步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例如:在学习《花蛤蟆》这课时,我安排学生自评环节,有的学生说:“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有的学生说:“我认识了倚音记号,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有的学生说:“我以后要多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好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相互关心,我常常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互评,集体互评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竟争,安排小组互评和集体评价,学生互相提意见,我让学生先说优点,后提出缺点,引导学生知道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会先看到别人的长处,同时让学生诚恳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新课标》强调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生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着眼于评价的教育,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发挥评价的多元性,切实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每一个孩子。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探讨 【摘 要】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音响语言功能外,教师语言艺术化更能突出音乐教学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美 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不把自身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程度。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受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它是由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来决定的;而“强弱关系的交替是节拍规律的体现”,两者内涵截然不同。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因此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的好,应用的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 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四、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例如在讲授完单纯音符及休止符后,可为学生们出一则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打一音符名称),同学们对猜谜很感兴趣,总想猜得又快又准。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好胜心理,编一些谜面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音乐教师课堂态势语语言的美。 所谓态势语,即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也将对音乐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身对文学内涵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 贵州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于2008年秋季开始,课改后,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结构将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音乐鉴赏》模块为必修模块。新的课程理念提倡音乐教学要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高一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音乐鉴赏,要求一学年完成全部学时,共2学分。下学期的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西方音乐历程和中国音乐历程。在欣赏西方音乐方面,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唱起来,勇敢地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来上好每一堂课。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高二年级以歌唱教学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在练声与歌唱的中间穿插一些音高与节奏的训练,这些训练以游戏式的集体参与方式出现。如,可先听音高1、5、3、6,然后就这些音以一小节编出不同类型的节奏型,例如:2/4 1111 — 5 5 5—3 33—6 6 先让学生打出来每一小节的节奏型,等对准拍点后再连贯,然后加入音高全部唱出来。这既缓解了练声与歌唱之间紧张的情绪,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贯穿到音乐的其他领域。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就唱歌教学为例,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 音乐教学除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一点上,音乐与其他学科是相通的,音乐不仅可以寻求美,也是缓解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压力的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艺术的参与性和愉悦性,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艺术审美愉悦体验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我们知道:艺术是创造,创造是新奇,新奇是强刺激。这种高级形式的刺激经常不需要反复强化、反复操练便能长期有效,而且还是速效、高效。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正是基于此原理,即通过教师对自己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进行艺术加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给学生以美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加进去,自觉地力求一般性的听、看、唱,讨论、联想升华到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在音乐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中,变苦为乐,化紧张为轻松,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对每位学生有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从歌唱表演、合唱指挥、乐理知识三个方面考核,效果良好。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美的旋律,让每一个美妙的音符萌发出美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田的沃土,茁壮成长为美的新芽,让美的花朵开遍语言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的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细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体验音乐的美感应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创建一个良好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聆听环境是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去组建的,首先应该有完美的音响设备,因为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的重要设备,音乐是纯净和秀美的,在教学中,无论教师怎样讲解,都不如真正优美的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更有效果,只有通过美好音乐的聆听,让学生自己感受云月的美好,才更有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能感受音乐的美好,教师理论讲解再高深,也是没用的,只有学生亲自感觉到音乐的美好,在心中树立了音乐的纯净与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相反则是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聆听音乐时,一定要注意音响设备要过关,因为只有好的音响设备才能表现出好的音乐质量,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学校要为音乐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环境,在设备的购买上要注重音响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在音乐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只有好的音响效果才能达到好的聆听环境,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音乐背景 在讲解音乐时,一定要注意讲解音乐的背景,因为每个音乐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只有讲解明白音乐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如果没有明白音乐背景就去讲解音乐,那么多半是很费力,而且效果也很差。例如,在讲解贝多芬的作品时,一定要讲解贝多芬的复杂背景,包括他的人生的起落悲喜,贝多芬的生活历程与情感矛盾,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给学生讲解完贝多芬的人生传奇后,通过他的音乐,学生们会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 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示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完整的听。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尽量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 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再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四、教师应该重视音乐的升华和提炼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所以,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教师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课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 结语 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将聆听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这样,,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和舞蹈虽然具有各自的特性与价值,但两者却同根同源,节奏和情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融合起来用来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实施。另外,舞蹈律动的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不同,它不以训练系统的、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的,也不需要高超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内心的表现欲望;帮助儿童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儿童对音乐的表现力。特别适用于小学生(6—12岁的儿童),可以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培养儿童的性格,塑造儿童的人格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特性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只让儿童聆听音乐和学唱歌曲。其实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当儿童在音乐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这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随着聆听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新课标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激动;对具体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意志品质较薄弱。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通过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儿童的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身心也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舞蹈律动的合作互动中,会使儿童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为自己能够独立创造舞蹈律动而感到骄傲,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从中懂得配合与尊重他人。比如,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堂节奏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划上4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里站一位儿童,此时的节奏为“哒、哒、哒、哒”,然后在一二三四的预备口令中四个儿童可以自己随意变化组合,坐在下边的儿童用“哒”读出所变化的节奏。如第二个圆圈里的儿童随着口令跑到第一个圆圈里,节奏就变成“哒哒、空、哒、哒”等,随着节奏熟练之后,可以增加儿童的数量,但是圆圈的数量不变,这样节奏就更为复杂丰富。这样台上儿童不停地创造节奏,台下儿童根据台上儿童的变化读出节奏,非常直观。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的课堂教学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乐理知识能够更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也会很快地感知和理解复杂的节奏形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开启儿童注意力阀门的钥匙,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刺激儿童多层次的感官感受、多维度地开拓儿童的审美视野。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示他们很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给儿童呈现的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单调乏味的音乐欣赏。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让他们随着身体的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讲解、仅靠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深刻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体验音乐,不仅能足以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儿童的音乐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和戏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儿 童想象和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并让儿童根据在生活中所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律动。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三、能充分发挥儿童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充分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由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舞蹈律动主要是儿童用肢体语言来模仿教师或者视频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这样可以比聆听音乐更直接也更直观地表现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够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欣赏踢踏舞《大河之舞》,老师可以运用柯达伊的声势律动理念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手脚等肢体、或者身边随处可拿到的道具(安全的道具,比如本子、笔等)随着音乐打节奏,让儿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音响,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很直观地把作品的节奏表现出来。即兴的肢体律动可供儿童的思维天马行空,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自由的创新发挥。每个儿童的性格、生活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他们模仿、创造和表达音乐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令儿童们兴奋不已,也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作品”充满好奇。 总之,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不利于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利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把舞蹈律动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单一学习方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动静结合的双向教学方式,唤起儿童喜爱音乐的天性和本能,激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从而更愉快地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而新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则为其搭建了一个有效发挥的平台。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为此,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比其它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亲和性和趣味性。要利用教材课例中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实践机会,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其次,把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统一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做到爱的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方。没有尊重关爱学生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而缺乏严格要求的尊重关爱,也容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放任。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都要容纳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和改正错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二、巧妙设疑培养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为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应结合新课程巧妙设计,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疑:为什么每当奥运会健儿取得金牌时,会升国旗、奏国歌?为什么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人会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通过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推进音乐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三、自主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与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 能力的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多,如在低年级开展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的活动等。这些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音乐课上要使用许多打击乐器,上课前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练习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边演边唱边击的形式,用朗读、拍手、拍腿、跺脚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节奏。在实践操作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发挥音乐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以小学五年级欣赏教材《童年》一课为例,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再以视听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再如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四幅图画,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简言之,创新,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浅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也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 兴趣 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创造的机会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赛龙舟》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喊:“加油、加油”。同学们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热闹了许多。接着我又激励学生畅想:赛龙舟的的场面可热闹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我问:“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呀?”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 [ 内容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 音乐 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身 发展 ,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形式、评价 方法 的根本诠释为出发点,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例子,阐述了自己的评价观点。 [关键词] 评价 发展性评价 音乐评价 新世纪的《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要求构建一整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成功的教育教学包括三大要素:课程、教学、评价。而评价则是 影响 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开发的关键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学生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体现 社会 发展,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可行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 学习 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一、明确音乐教学评价原则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为了获得理想的评价效果,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教学目标评价的原则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写道:“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面制。”根据标准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或每课教学目标评价。按照这种目标,既要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馈、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考虑音乐能力的评价,又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2、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原则 评价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反映学生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教学。任何评价,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的评价,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建立一种评价自己和改进自己的标准、原则,以求得更新的理解。因此,评价应当与学生和课堂实践密切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评价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的自身评价,对于评价和事实是否有距离,不必苛责,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的理由就可以了。例如:在学唱《两只小象》这首歌后,我请学生评价自己时,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对自己很满意。”这位学生虽然没有说自己怎么唱得好,可我已经能够想象到,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的学习态度一定的积极的,因为他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信心。 2、自主参与 全面 发展 的学生评价是纵向、横向交错,动静结合的评价活动。传统教学中受传统学生评价观念的 影响 ,评价过程往往是统一 考试 与抽测,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及受制于他人的评价的现状。新课程评价观创造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空间和环境。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教师用描述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也可有效提高学生 音乐 学习 与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方式相结合实现学生评价的多个纬度的结合。学生自评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 总结 、回顾和比较,承认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关注自我发展。如“班级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活动表现音乐特长,学生吹、拉、弹、唱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一次评价前,学生自己选择唱(奏)得最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评委,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奏),客观地自我评价并给每一位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另外,每一次学生的音乐活动展示与音乐要素阐述,都是学生进行 分析 与评价的机会。为了评价的深入、准确, 自然 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能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内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内互评时,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探讨着去评价,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内互评,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 课堂上,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时,总不失时机的去指导学生在互评时,除了要向那些课堂表现不错的同学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用一句鼓励的话,去调动那些课堂表现不自信的同学。学生听了小组内的评价后,自然而然的在心里就形成了一种积极要求进步的想法,使课堂上学习氛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4、师生互评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对学生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评价的针对性要强、体现个性、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一般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形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的体系。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注重质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被量化为僵硬的数据,教师可以用诸如档案袋评定、研讨式评价等等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关于音乐课堂评价的探索肯定为步履艰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符合素质 教育 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途径。 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研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开放大学的教师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的内涵、教师文化的特点、教师文化的建构等层面讨论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远程教育教师文化是远程教育教师经过积淀、整合、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是远程教育教师在长期的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信念、态度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1、现代性。 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强调教师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不仅是技术的现代化,而且理念和思想都要现代化,来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要求教师应时刻关注 世界、国家远程教育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及其指导性意义,关注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等等,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2、复合性。 远程开放大学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教学设计者、教学资源开发者、学科领域和远程教育领域的行动研究者、自主学习的导学者和促进者、实践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和学习动机的增强者、教学共同体协同员”。 3、终身学习性。 开放大学大多数学习内容实践性很强,学习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很多新知识是需要教师先学习,后传授的;在远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必备手段,需要时刻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作为学习者的一个体验过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所以教师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特点 1、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文化具有积极的互依性,合作者间关系融洽、共享信息资源。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电大的开放教育教师是不同团队组成,但对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教师团队。因此,开放教育教师要求是个合作者。 2、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化。 我们把现代远程教育看做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不只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带来教育手段的改变,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取代单一的、刻板划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远程教育本身的师生分离特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服务文化 远程教育教师文化建设强调教师具有服务意识。远程教育质量就是远程教育服务质量。 首先,教学设施方面,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依托卫星、电视和网络三级平台及天地人三网合一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其次,对学生学习指导方面,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课程考试等内容。 最后,学务、学生活动等方面。如学籍注册、学分管理查询、教材、证书发放,信息提示、学生座谈会。 三、远程教育学校教师文化的建构 1.制度支持 (1)争取办学自主权,增强对教师的权力支持。 (2)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办学,充分发挥教师在开放大学教学管理等中的作用。 (3)创建学习型学校,完善培训和进修机制,提升社会对远程教师的职业认同度。 (4)为教师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创造沟通和对话机制。 2、师资队伍建设 (1)根据职责专门分工的原则,探索开放大学课程教师团队运行机制,合理界定团队中教师的职责和角色,细分各种角色的主要职能。 (2)探索多元、自主选择的教师角色定位机制。 (3)基于民主、分工的思想建设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师团队,增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3、教师专业化水准提升 (1)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鉴别、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本土化、实用化、职业化改造的能力。 (2)加强教师对成人学生知识的储备。使教师善于根据学习对象的知识来改造学习资源。 (3)增强教师在“引领成人学生学习自觉性、形成其合理价值观、锤炼其思维方式、改进其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责任感,增进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4)优化网络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促进教学相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提升。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西藏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实施,让农牧区中小学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区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定作用,首先,围绕应用为核心,资源应用的渠道必须畅通。其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规范管理,为资源应用提供坚强的后盾。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局面,真正让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关键词】西藏 农村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巩固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成果,最重要的是在提高应用效益方面有所思路和举措。尽管我区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我区不同地区和学校开展的三期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试点工作被认为是“抓典型,促应用”的重要举措,但并不意味着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就此走上“坦途”。冷静审视和总结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时,恐怕还是存在不少制约应用的深层次问题仍未真正得到解决。笔者在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资源的现状,对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探讨。 影响我区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及电教员对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认识不足。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日益得到应用,教师传统观念和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合于教育教学实际的资源短缺,特别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藏语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农村中小学基本处于“班班通,堂堂用”我拿什么来用你的尴尬局面。 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我们必须确立“围绕一个核心,做好三件大事”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核心,做好三件大事”就是以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效应用为核心,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做好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做好“抓典型,促应用”工作。 一、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水平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关键。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针对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实际和有关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对于培训工作,从管理层面讲,笔者认为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抓好校长及学校电教人员的培训。中小学校长要把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应用工作摆到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一个学校的电教工作能否走上正常的轨道,教学资源能否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关键在校长,责任在电教员。因此,为保证教学资源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要把中小学校长和电教人员的培训摆在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认识校长和电教人员在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总体发展中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和电教人员的培训,以转变校长的意识,促进电教人员的能力发展,使校长和电教人员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者、指导者、服务者和实践者。全面提高他们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 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及资源应用服务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中小学要教师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各项目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自治区、地(市)县级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和“堂堂用”进入教学常态为指导,以“使用、保养、管理、应用“为主要内容,重视校本培训,帮助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能及时获取网络资源,并正常进行网络与计算机的维护,更新教师观念,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堂堂用”进入教学常态。 二、做好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广大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而学习所需要的教育资源是最直接的需求。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的渗透和融合,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资源是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我区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有国家lp数据广播、购置配发和自行研制的三种渠道。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双语”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应用。因此,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要在“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现有中国教育网和科研计算机网、卫星教育电视网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制、合作开发、挖潜改造、积极引进等方式,加快符合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资源建设。我们紧紧把握我区双语教学的特点和现实教育水平、区域文化、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师、学生背景特点来收集开发教育资源。 2.我们以藏语资源建设为主,兼顾汉语教育资源的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团结协作、扩大开放;坚持引进与开发、翻译“三结合”的建设原则,积极开展现有国家教育资源的应用与翻译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与效益。 3.资源开发尽量与教材内容相统一。资源与教材内容互不配套将直接影响资源在教学中应用。当我们制定资源开发项目时,要广泛征求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与一线教师参与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 三、做好“抓典型,促应用”工作 “抓典型,促应用”是任何新生事物推广普及的有效手段。虽然我们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三期的应用试点工作,但如何将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方面尚未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推广价值的模式。这方面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过去试点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使我区中小学都能用好、用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抓典型,促应用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三种模式”的应用模式,形成应用有模式,推广有典型,普及有榜样的良好局面,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找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切入点,把好的经验加以推广。 总之,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为核心,加快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规范管理,为资源应用提供良好的平台。再次加强教师在资源应用中的难题,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局面,让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学与教”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网络课程体系中“学与教”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探索。通过现代网络课程实施过程,从学与教的角度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教学目的与手段、教育思想、技术路线、开发工具、网络课程通用功能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阐述了如何在网络课程中运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建立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对网络课程“学与教”的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远程教育 一、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课程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或因为某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及稳定的专业方向,这个群体接受教育成功与否,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传统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和媒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开展教学活动。从单一采用教材、学习辅导书等印刷品以邮寄函授为主形式,到运用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传播,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因此,把远程教育架构在当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网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和素材库的建设,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至为重要。 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教育意义上学习者的范畴,教育实施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网络上广泛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资料。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试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而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又是重点和核心。 1.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通常应遵循下列几个设计原则: 交互性原则:教学软件既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师生讨论的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的目标; 教学设计原则:不仅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方式,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课程导航技术以及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① 满足在internet上运行的条件,并具备安全、稳定、下载快的特点。 ②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表现力,方便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与相关背景资料相链接,适当使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 ③ 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 ④ 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练习题、测试题。 ⑤ 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要,对学习内容(如范例的参数等)进行修改,或改变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⑥ 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执行可视化操作,为学习者的实物实验作好前期预备工作。 ⑦ 提供课程答疑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 3.网络课程的通用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以html网页为主、包括图形、动画的网络教科书。课程内容丰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路线和学习层次。 按节提供自测题,按章提供练习题库。 以email方式提供个别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问题讨论。 以ms sql server建立学习者数据库,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情况。 以ms sql server建立课程数据库,主要包含知识点及其属性(难度、区分度、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度)。 使用java访问数据库。 4.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面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知识点数据库包括课程知识点、难度、区分度、各知识点关联度;练习题库包括各题的题型,所属知识点,分数等信息;学生数据库包括学生的一般信息,课程学习记录,测试练习记录等。 5.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1) 采用html、javascript语言制作课程web页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为web语言编辑器。 (2) 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动画。 (3) 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用snagit制作成gif图形并用photoshop进一步处理。 (4) 使用photoshop5.02处理图像。 (5) 使用java进行数据库访问。 三、 网络课程中“学与教”的实践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观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几年的远程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将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还必须基于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支持。 1. 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突出社会需求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 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将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师的角色,把教师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鉴别和测验成就的判断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设计、学与教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也即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从计算机、美术、音乐、教与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在网络课程中贯穿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3. 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体现 在网络技术兴起之前的,远程教育一直难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动,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较昂贵的双向交互系统。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已趋成熟。然而面对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网络课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在网络课程中课程材料包的组成 课程目标:描述应清晰而简洁,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阐明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或本章节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学习指南:考虑到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编写课程学习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南中应包括对本课程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简单描述、学习目标、难点和重点、例题及解答等,此外还可给学生建议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参考书:除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并注明每章节相关内容在学习参考书的具体位置,哪些是必须购买,哪些是可以选择性购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知识的掌握范围及深度; 自测题:远程教育学生是以自主学习这主,所以学生应对每章节知识掌握情况明确了解,每章节都应有自测题,自测题能够覆盖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 充分利用导航系统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选择。同时,学习者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进程的过程中,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机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或自导式学习方式。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应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从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反映课程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页面组织、重要内容的导航点、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理的历史路径的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设计导航系统,实现远程教育课程指导。 四、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网络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考试环节实行在线监控,正确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信息,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指导教师,才能及时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进行调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几年的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传统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存在时间滞后;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收集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教学进程等进行监控和修正。 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以下指标组成: 1)每章节、单元自测题,能及时反映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明确; 2)采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主观命题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结构评分方式,将考试结果与平时成绩加权,综合考虑; 3)考虑到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特点,小论文及实验均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实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每学期进行教学信息问卷调查,以电子邮件或其它方式发给每个学生,内容涉及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因此获得真实的教学信息反馈。 以上课程评价体系组成一闭环系统,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的实际情况,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远程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不等于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不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本文通过对上海电视大学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回顾和剖析,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规律和需求相融合的必要性、渐进性和实用方案。 关键字:现代远程教育,新型教学模式,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的新型教育方式,近年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和长足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成人教育培训的教学手段,而且正在进入各种教育领域:校园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与这一教育模式一起到来的将是一系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革。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大显身手的特定领域,技术如何与教育融合,为教育服务,推动教育的变革,筑建起现代远程教育的架构,还有大量的难题和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上海电视大学自98年秋季起,在以开放式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中全面展开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以寻求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满足日益扩大的开放教育的需求。总结和分析两年的实践,并与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 上海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背景 u 教育需求 上海电视大学创办于1960年,1966年因“”停办,1978年复办。自创办以来,主要面向上海地区的成人学历教育,以大专层次为主。至1999年,共计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7万余人。图1显示了历年毕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至2002年的数据是根据目前在校人数和统计毕业率计算的预测数据。继恢复高考后形成的80年代学习高峰后,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第二次学习潮已经初见端倪。 每当社会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80年代的教育需求促进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并催生了自学视听、自学考试等新的教育模式,得以将需求高峰实现为教育高峰。然而,基于当时的经济及技术环境,80年代的远程教学手段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在世纪之交的教育热潮中应运而生的成人本科教育、注册视听、开放式招生等新型办学模式,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目前经济、技术环境下的教育需求。 基于对上海地区人才状况和需求的分析预测,上海电视大学于1998年秋季起在上海地区开设开放办学的“专升本”金融专业,第一年即招生2000余人。第二年起开设开放办学的专科专业,入学人数大幅度增长,招生专业逐年增加。应社会需求,自98年开办起每年春、秋两季招生,目前在校的开放办学学生20000余人。 u 地区信息化环境 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并将迎来信息技术及建设的更大飞跃,城市信息港的建设已被列为2000年上海重大建设工程的一号工程,便是明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条件无疑已经具备。 但是,上海信息化环境尚处于“厚积”过程中,这也是无疑的。因此,认真分析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构建一个实用、有效的本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前提。 地区内通信条件:目前的上海城域网基本是窄带的(小于1m带宽),地区内各网络的互连尚未完全整合。家庭上网则通过isdn或普通电话线路拨号接入,带宽在33.6~64k之间。isdn通信已在包括郊区在内的范围中全面推广,宽带城域网正在建设中。光纤化工程、“三网合一”工程及其他整合措施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上海地区较快地进入宽带时代;adsl、有线电视电缆双向化将成为家庭用户宽带入网的主要途径。 internet建设进程:近年来上海的icp在量和质上都有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网站,随之而来的是“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公众对internet的进一步了解。但是企业上网尚未普及,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网上实用的和及时的信息不多,使得internet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中尚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首先接受internet的群体与远程教育对象有一定的重合度。第二,it企业充分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是信息道路拓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始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在观念和策略上有较大的突破。第三,金融、证券等少数行业的内部网络化和信息化得到率先发展,办公自动化在大多数管理部门已经推广,但总体处于单机阶段。 it普及教育的开展:上海地区自1994年以来由市政府倡导、组织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普及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是地区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社会基础。至1999年底,累计231万人次参加了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统一考试,其中134万人次获各级证书。随着上海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学习热潮逐渐发展为全方位的it普及教育,新项目不断推出,各行业纷纷制定行业it培训目标。it普及教育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促进了家庭上网的增长。 u 前期探索和技术准备 上海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特别是1978年复办以来,逐渐建成了一个覆盖上海城郊、渗入各骨干行业的教学网络。这个网络包括36个教学点,行政独立,但在专业设置、招生规划、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考核评估等教育工作上受市电大的统一领导。二十多年的运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远教管理体制,造就了一支比较成熟的远教管理队伍。 目前上海电视大学在常规招生的本、专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自学+电视教学+面授辅导,由于电视教学资源的易于滞后和质量不尽如人意,以及对学生的自学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有向面授为主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对教师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上述教学模式的支撑,其要点为: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集中教学研究,分散教学辅导。由此可见教学网络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海电视大学自1996年底起进行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97年3月建成市电大校园网,在校内逐步推行办公网络化,逐步完成了电大系统内教学管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并开始通过web网站向学生提供教学管理信息服务。97年5月,引入视频会议技术,在试点教学点之间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教学试验。同时,以较大的投入建设了cd-rom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系统,研制了若干课程的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这些新的信息技术,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现有技术和教育相融的程度,及需要改造之处。 上海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技术准备,上海电视大学自98年秋季起,在首届招生的开放办学金融专业(专升本)的教学中全面尝试一种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网络基础上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我们的目标是:为学生所接受,达到现行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并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更适合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u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地区信息化环境、现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远教资源、师生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试行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多种媒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综合使用。以四种不同媒体的教材,支持学生的自学;通过六种交互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仍然使用传统的各种教学手段,但应在当前技术环境下,根据现代远程教学的特点和组合使用其它媒体的需要,进行改造。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在分析媒体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组合,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各自优势,而且发挥了综合优势。 精心编写适合远程学习的印刷教材。远程教育中使用的印刷教材应不同于校园式教育使用的教材,应更注重对学习的引导效果、更适合于独立学习,这些应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体现。 让学生共享精彩的课堂教学。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是该领域的专家,并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将主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过程摄录下来,通过电大系统远程教学专用宽带网络及internet,向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学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接入internet,就能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接受该课程领域中的优秀教师的授课。上海电视大学于99年10月起采用这一方式,目前向学生提供的vod资源达350多小时,除了开放办学的专业课程外,也用于大量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课程。 发挥web快速响应的优势。web上的导学资源不应该是印刷教材或cd-rom课件的网络版,web的优势在于它的快速响应能力,可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的课程,或对传统课程补充新的内容。好教师每一次讲课都是不同的,每个好教师的讲课也都是不同的。那么,web就是教师的网上课堂,学生到这个课堂来,每次都想接受一堂最新内容的、个性化的授课,而不是在教材和课件中也能得到的不变的内容。因此,上海电视大学的网上课堂设计为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动态模式,要求教师按进度陆续导学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状态及时地调整后继的学习指导。 以cd-rom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由于在目前的信息化条件下,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学生的上网学习能力也有差异,cd-rom除了用于部分课程的多媒体辅助学习课件外,更多地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发挥作用。新生入学时,每人得到一张“远程学习入门光盘”,内容包含:远程学习方式的介绍、上网操作教学视频录象、上网操作辅助学习课件、上网学习所需软件、第1至4周的网上导学内容。这张光盘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远程学习方式的适应过程。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每学期进入复习考试阶段时,将得到一张“远程学习辅助光盘”,内容包含:本学期全部课程的网上导学内容、复习课视频录象、专业领域最新参考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后备方式和辅助手段,c d-rom发挥了很大作用。 个别交互和群体交互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方式,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都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个别交互;而bbs和网上聊天室则提供小组式的讨论,实现群体交互。上海电视大学为开放办学学生设立专用电子邮件服务器,每个学生有独立的电子邮件帐号。组织好网上小组讨论,则是对主持教师的一个挑战。 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并重。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及bbs实现的是非实时的交流,电话和聊天室实现了实时的交流,而最真实的远程交互是双向视频交互,即将视频会议技术引入远程教育,可以进行两点或多点之间的实时视频、音频、数据的交互。各种交互手段互补,是远程教育各个不同环节的需要。鉴于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尚未采取讨论式教学,交互的需求主要产生在学生消化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因此主要提供各种非实时的交互方式,学生随时可用,并在一定的期限内得到教师的回答。每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安排3至4次的实时交互,利用网上聊天室进行。双向视频交互则用于期末的复习答疑,学生能直接得到课程主持教师的指导,解疑答惑。 u 建设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分散进行远程学习,一方面就近选择教学点接受面授辅导和双向视频远程辅导。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上网学习机会,教学点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远程学习的环境。上海电大系统以较大的投入建设各教学点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统一规划,并作为开展开放办学的必要条件。 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进行个别化远程学习的各种手段,每周开放30小时以上。要求配置10台以上可以独立接入internet或市电大校园网的远程学习终端,具有声音输出,可以使用cd-rom,安装流式视频播放软件和电子教案播放软件。对新入学的学生,教学点的远程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掌握远程学习方法的机会。 多功能远程教学教室。要求配置大屏幕投影仪、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学生发言系统、多媒体教学电脑。双向视频远程辅导课及面授辅导课均在这里进行,视频会议采用 isdn拨号通信,多点广播式。有两种规格的远程教室:教学中心的教室和教学点的教室。教学中心的远程教学教室要求更完备的教学演示设备,如实物投影仪、智能化电子白板等,并配有摄像录像系统和视频压缩编码服务器,以便将课堂教学课程制作成视频点播资源。 建设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随着远程教学中的视频传输需求的出现,对电大教学网络的带宽要求越来越高。99年下半年,上海电视大学在上海电信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电大系统宽带教学专用网络。部分教学点就近接入电信atm光纤网络,构成远程教学虚拟专用网。宽带远教专用网投入运行以来,大大改善了电大教学点之间的网络通信环境,改善了宽带教学点学生的远程学习效果,也为进一步采用新的视频远教技术创造了条件。 远程教育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两年多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这些收获对今后的进一步探索将有什么指导意义? u 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什么? 进一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的“准分离”状态。现代经济发展造就的生活工作节奏要求学校教育,特别是成人学校教育,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大开放办学学生数量大,分布广,同一专业同时入学的学生最多达2000余人;90%为在职人员,遍布全市城郊,就职于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工作时间差异大、变化大。 在传统的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后,交互困难、反馈缓慢,成为阻碍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交互,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准分离”状态。并且使交互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多种交互模式:一对一型、一对多型、多对多型,等等。 教育是一个过程,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教育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准分离”状态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世界正在进入移动时代,它给教育带来的又一个新的挑战是学生不但是远距离的,还可能是移动的,即他们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过去,学生的工作变化往往不得不造成学习的中断,现代远程教育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当然,推动世界进入移动时代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同时也使学校有能力来满足远距离移动的学生。 共享最优秀的教师资源。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使世界变小了,人们可以突破种种限制,共享更多的资源。这对于地域宽广、发展不平衡、尚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有更积极的意义。在上海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近期目标,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新专业新课程的不断涌现对教师资源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远程教育,能够使优秀教师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从而得以在大规模的教学中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在实现大规模教育的同时发展面向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育。只有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里,才能将“个别化学习”、“集体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实现。当学生的学习目标、知识基础、智商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时,远程教育把学生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采取多种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个别化。因此,远程教育作为最个人化的教育形式,更适合在日益个人化的社会中实现终身学习。 应该让学生有多种选择。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现代化,还在于其丰富性、多样性,在于其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用。 u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渐进的 信息化环境对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现代远程教育不必等待条件成熟之后再上马,它是可以与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前期,无疑需要较大的投入。教育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与it企业联合建设,是一种实际、有效的发展模式。199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组织下,上海电视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小学信息中心等教育机构与上海电信系统改变过去线路租用的关系,采取联合建设、联合办学的形式,走出了发展上海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可喜的一步。这一发展模式需要通过教育机构及it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推广到整个教育领域和it行业。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选择,不断取代落后了的方法,做到原来做不到的事情。逐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实用,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成熟的技术,不断更新。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学生有关。远程教育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年龄、职业、专业背景、学历背景、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人数庞大,差异就更大。教学模式的变化要为整个学生群体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大量的引导,也需要等候外部条件的成熟。 从对第一届入学学生的远程学习状况进行的跟踪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进行远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远程学习的方法。相比美国多所学校的情况,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internet环境的优越,学生远程学习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各种网上交互手段的使用比较普遍。99年秋季,我们在新生中开设了“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的课程,加强了对学生远程学习方法的宣传和训练,并在第一学期上半学期集中学完“网络使用基础”的课程。学生的远程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u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最终由教师来实现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教育专家、it专家的研究,需要各类管理、技术人员的参与,但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要由教师来完成。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要加强教育意识。优秀的教师和领域专家并不是同样的概念,优秀的远程教育教师也比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多了许多含义。他/她并不是it专家或教育学专家,但是他/她必须具备必要的it能力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识,才能同时驾御好实际课堂和虚拟课堂,并设计好多种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使用。现在在教师,即使是远程教育教师,中推行现代远程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困难,这与一贯以来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较强、教育意识较弱有关。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教育和教育技术意识。 需要两栖型人才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it/教育两栖型人才的任务是:探索和研究适用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创造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实际教学的成功范例,指导本地区或本学校建设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和培训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教学范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模式设计思想的成功范例,设计就是空想,它永远不会为教师接受并变成教学行为。设计者自己去创造应用范例,然后进行推广,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设计者只有在完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得到实用有效的方案。设计若与实践分为不同的人来进行,只会延长探索的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关于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看其在孔子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摘要:孔子学院承载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使命。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遇到了许多瓶颈问题,如师资不足、办学场地不足,以及学生分散等问题。本文试图从远程教育的特点看其在孔子学院发展中将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能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帮助。 论文关键词:孔子学院 现代远程教育 文化传播 1孔子学院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需要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然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如何加快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借鉴英、法、德、西等国家语言推广的经验,从2004年开始在海外支持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共机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insittute)lip孔子学堂。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学是不一样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在国外设立的一个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共机构,由外方申办中方批准,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自2004年l1月21日世界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09年,已在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发展相当迅速,这一点从孔子学院的数量上足以证明。孔子学院受到各国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教育部、国家汉办就“孔子学院发展情况”答问中,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说:根据原来既定的且标,2010年应该是达到500所。许琳女士还说目前师资问题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们可以预见:到2010年孔子学院的数量达到500所,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将会更大,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养出这么多对外汉语教师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同时还有办学场地不足以及学生分散也会制约孔子学院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随着计算机、信鼠技术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如交互性、自主性、全球性等。可见远程教育将在孔子学院以后的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 2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现代远程教育由于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使其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对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孔子学院将会有很大帮助。现代远程教育和传统的面授教育有很多不同,由于其借助的教学媒体的特点也使其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如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1)开放性,即不同于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上、空间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在一个教室中),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而是相对分离的。我们知道孔子学院的学习者在空间上来说是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教室的,因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时间上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职业,时间上取得统一也是有难度的,可见如果完全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不现实的,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实行常规的面对面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难度。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打破了学生物理的(如场所)、社会的(职业、地位)障碍,使“有教无类”和“按需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选择地点。可见这一特点对在孔子学院报名的学习者(包括在校的学生、商人等)在时间,空间上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交互性。面对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我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主要问题。我们的宗旨是办一所就要办好一所,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大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面对匮乏的师资,欠完善的教材,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孔子学院的继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交互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代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远程教育集成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卫星、交互视频、语音复答机、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和/" bbs、网络聊天、e—mail以及电话等进行网络交互。交互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或“交流”,它是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者的双向交流。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性,缩短了远程教育与“面对面”教育的差距,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师生间如果缺乏交流、缺乏信息反馈,必然导致其教学质量低、效果差。 3)自主性。2005年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随着汉语学习热潮的不断升温,目前海外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4000万人,而孔子学院的学习者数量也是很庞大的,职业更是不同,有在校学生、商人、企业主管、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等。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学习者主要是工商界人士和外交使节,而伦敦商务孔子学院与金融经贸界开展密切合作,学习者主要是许多大型企业的高管。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学习体,需要一种可以让学习者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而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主体化,让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灵活开放的、自主性学习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寻找自己需要的课程和感兴趣的信息,并下载自由组合,然后在最适合自己的时空中自由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使自我规划、自我调整的独立学习变得更容易。这样,每个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和能力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组配知识结构,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场地,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完善和发展自我。 4)全球性。从孔子学院的分布来看,目前,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已经在全球落户。2010年将达到500所,可以说分布在我们“地球村”的每个角落。面对这样一个分散的局面,对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面对学习者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情况。现代远程教育全球性的特点正好切合在全球安家落户的孔子学院的发展,必将为孔子学院又快叉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互联网是个连接着世界各地的巨大网络,任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获得所需信息,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诚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完美无缺,没任何问题,现代远程教育也不例外,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地方网络还不够健全,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可能不能及时反馈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基础理论研究与网络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品牌——孔子学院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试析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直线型管理体制、阶梯状教学模式、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第三方评价制度等。 [论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一亿人左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及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数量庞大,学历水平和接受职业培训状况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尽快对他们进行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他们渴望得到教育,但潜在的教育需求要转化为显性的教育需求,还需要对现有成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现有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有“富平学校”模式、农民工培训券教育模式、返乡农民工远程就业创业培训模式、长期的成人学历教育模式等。其中富平模式是至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农民工培训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民办公助”的培训一就业一权益保护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办学方向、教育内容、运作方式科学有效,但存在教育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分析现有模式,农民工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教育性质必须是职业教育;第二,内容实用,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第三,学费低廉;第四,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现代远程教育符合农民工对教育形式的要求。 (二)现代远程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承认学历的网络学院共68所,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迅速扩大教育范围,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弹性学制、非实时教学互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学习,它正在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网络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特性不足、教育成本过高、管理模式僵化、学习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就要对现有成人网络教育和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深入改革,构建新型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模式。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职业的、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模式的构建中,对现有网络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前提,对教育理念的改革和职业教育性质的确定是基础,对专业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核心,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教育模式的含义。《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模式解释为“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杨金土认为教育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形式,它包含了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相关单位的责任设定、任务分工、时间分配等。本文中,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是基于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含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等。 (二)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包含的内容 1.直线型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多元主体,都应具备参与管理的话语权,应构成以学校为主要责任者、政府导向、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是一个全国性的教育项目,覆盖面广、管理机制较为成熟的电大系统显然是承担此项目的首选。但应是依托电大系统,独立管理,外部结构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一管理委员会—管理中心一学习中心的直线型管理体制。确定某国家部门为此项教育的管理部门行使政府权力,进行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组成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主要行使“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综合权力,负责决定教育的重大事项;依托中央电大,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教育的全部工作;管理中心下依托电大系统设学习中心,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直线型管理体制兼具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性和在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实性,可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 2.阶梯状教学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各个层次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形式,形成阶梯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活动: 第一,层次和学制。2009年,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在26%以上,即近7400万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他们要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就需要接受中专及以上层次的补偿教育。这需要我们增加中专层次教育,并按中专、大专和本科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期限的弹性学制。 第二,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明确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是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的学历教育。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转变当前网络教育目标在于学历提升的思想,树立以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观念。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为企业培养不同类型劳动人员为原则,不同层次教育设计不同目标。中等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主要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级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大专以上高等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目标是以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具备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创业者。 第三,专业和教学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职业大类为设置专业的基本原则,从中专到本科由按职业大类划分专业,逐级细化到与岗位对接划分专业。在各阶段都进行就业教育,在大专以上阶段加人创业教育内容。在就业教育方面,以“技术+文化”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内容,不同层次和专业进行不同内容和知识层次的组合,由低到高逐级趋向于专业化。这需要对现行网络教育的专业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其中,职业特定技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我国划分为1838个职业;行业通用技能可以理解为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技能和知识要求,可以确定在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三百种左右的范围内;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中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较为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大专层次教育,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培养他们某一行业的从业能力。本科层次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教学内容以“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职业道德”为基本结构,在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某一岗位的从业能力。 这样从中专到本科的专业与教育内容,就形成了一个从职业大类对接到职业岗位对接的阶梯状教育结构,可以使学生从适应性强的一般从业者,逐渐成长为具有行业和职业特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在大专和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把有关创业方法、创业艺术、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和创业者如何获得这些方法、艺术、能力和素质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准备创业的人,使他们学会如何创业。 第四,实践教学。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力开展实地实践教学,引导学员有意识地在工作中进行工作实践。开发教学实践软件,建设网上虚拟实践环境,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教学。学员通过计算机网络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第五,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力度,提高远程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吸纳社会和企业某方面的专家进入到教师队伍之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是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第六,教学形式。现在的网络教育中,学生几乎完全处于自学状态。实践告诉我们,在这种自学型的远程学习中,学习者很难从枯燥的学习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引发学习兴趣,也无法体验学习活动中的社会性建构过程,更无法与教师及时讨论和交流并得到反馈,学生往往因为这种学习的盲目性而放弃。所以说,仅仅提供学习环境还不够,还需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辅导和支持。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引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 在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型教学为基本形式。教学中,应聘任课程责任教师、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和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在管理中心选择各科的专家学者作为课程的责任教师,负责课程讲授、资源建设、考试出题、教师培训、接收反馈信息完善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等。按照地域和学生人数划分区域,聘任区域网上课程辅导教师,负责整合资源、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负责区域内学生作业管理和考试试卷的评阅,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并将情况反馈给课程责任教师等。学习中心课程辅导教师要负责面授辅导,并以多种方式对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和追踪管理。教学中,不同阶段主导和主体占有不同地位,形成教学形式的阶梯结构。在中专阶段,教学主要依赖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注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较低。大专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比例提高,但自主学习课程应主要集中在难度不大的基础课和动手要求高、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实践软件建设较好的专业课程。本科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中心职责主要在于管理,与现在几乎完全单向资料获取型自学不同的是,每门课程都要配备区域网上辅导教师,全程引导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此项教育依托电大系统展开,电大拥有着相当规模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各阶段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要求,因此这种阶梯状教学形式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学习效果评价。注重技能型考核,同时在不同阶段逐步加大文化理论考核所占比例和难度。这需要对现有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较深程度的改革。 3.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从广义上讲,一站式服务就是当客户有需求时,进入某个站点就能够获得某一领域内可能需要的所有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站式支持服务应包括两个层次的一站式服务,一是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 以信息服务平台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政府、企业、教学和学生信息构成,政府的政策和企业发展及用工信息分别由政府、企业传递给管理中心,教学和学生信息由管理中心组建、汇集,所有信息由管理中心统一传输进入平台,政府、企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的全部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第一,是政府、企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四方联系的平台,为相互支持、监督、评价提供服务;第二,是提供全部毕业学生和企业基本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第三,是汇集所有教学信息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程教学服务;第四,是全国性的教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学生个人状况,学籍管理做到一地注册,全国无障碍地参加学习、考核。 以学习中心为站点的一站式服务,由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平台共同构成。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整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信息,同时输入相应信息,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学生、政府、企业从学习中心获得所需信息,把学习中心作为主体,并通过学习中心对教育的整体进行监督和评价。学习中心的作用在于:第一,提供面对学生的支持服务;第二,提供面对企业的支持服务;第三,承担由政府和社会进行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的主体。 4.第三方评价制度。由政府、社会、企业、学员共同参与,制定并实施监督评价标准,委托教育评价中介机构完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形成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同时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也对政府管理、企业、学生和中介机构做出评价。双方定期把评价结果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公布,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评价的完整机制。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模式,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的,包括直线型管理体制、阶梯状教学模式、一站式支持服务模式、第三方评价制度等内容在内的大众化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模式,将可能极大地推动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试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性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开发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各种有效途径并实施,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以逐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论文关键词:隐性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环境 在我们不断强调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隐性教育已经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对学生隐性教育的实施。但是,远程教育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给各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为了学校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也要重视其教育教学质量,重视远程学习者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换句话说,现代远程教育进程中也必须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而隐性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它具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和隐蔽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知识技能、价值观、认识导向、品德培养、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包括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表现形式 1. 教育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育。例如,网络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等,教育者努力为学习者打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学习者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再如,班级中选举学习明星,通过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意识的,但是受教者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接受了某种教育。 3. 教育者是无意识的,受教者却是有意识地接受了教育。例如,教师在网络授课或答疑时,可能会扩充一些内容来加强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学习者可能对此新知识点产生了兴趣,而有意识地转向它,并去关注它、研究它。 4. 教育者和受教者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和学习者可能都是无意识地随意地高谈阔论,但是,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使学习者无意中受到了熏陶,从而促进其内心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网络教育形式,其特点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实现双向互动,是一种以远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而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对远程学习者身心和个性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隐性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学校的社会形象。学校的社会形象是指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信誉度。一所学校若在全国或某一区域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学生就读该校会获得较大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有了这种心理认同,学生就容易接受显性教育和形成自我教育。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选择就读于哪所网络大学及其学校的社会形象也是尤为重要的。 2. 网络学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主要的隐性环境有交互环境和学习氛围等。隐性交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其可以促进知识的构建,即通过以前的认知来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新知识还可能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人际交互。良好的人际交互可让学习者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减少孤独感。人际交互可以导致学习者社会性知识的构建。三是自我交互。学习者在网络的自主学习中,会产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的心理活动而形成自我交互。 学习氛围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借助于网络技术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群体的智慧,从而营造一个更公平、更民主、更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探究、分工合作,呈现自己的观点,开展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各自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到对所学内容全面、深层的理解。 3. 网络校园文化。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是指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网络学院在其网络学习平台上所建设和营造的网上校园文化。远程教育中的网络校园文化同校园文化一样也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一个好的网络校园文化,会使远程学习者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受到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使远程学习者有一种归属感。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每个远程学习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大力加强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氛围,对消除网校学生因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产生的孤独感、养成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格、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社会环境。人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社会性,社会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既深刻又久远。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生活习惯、社会文化、道德准则、物质水平、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但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大多在职就读的远程学习者来讲,影响其素质发展最直接的应属家庭环境,其次是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环境。家庭的积极影响与和谐相处以及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冲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使学习者无意识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无意识中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 师生关系。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同于传统教育,其具有特殊性,即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这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网络虚拟社区共同构成了远程学习的网上生态系统,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是这一生态系统下的共生的双主体关系。在网上交流环境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聊天工具或者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健心,所以学生对教师会“察其言,观其行”、“择善而从”。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等无形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痕迹。反之,教师如果师德形象畸形,必然在学生心目中威信下降,教育作用减弱,甚至会造成对立情绪或公开顶撞,导致教育失败,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远程教育绩效是极其重要的。 四、现代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师生分离的特点,学生是在业余进行个别、自主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学习能力等到底如何是很难掌握的。笔者认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 有些学习者的学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远程学习者大多是在职就读的成人学员,所以他们一般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兼顾学习,甚至还要照顾家庭,所以对他们来说,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时间和精力而导致自学不积极、面授课不到场、平时作业拖沓或者学习方法使用不当等。 2. 学习态度不端正,为了追求文凭而学习。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远程学习者虽然起初的确是为了多学一点知识,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和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态度改变了,即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拿文凭,而不愿为学习而吃苦。 3. 有些学习者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知识基础、专业技能差。有些成人学习者由于同时面临着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担;有的是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差而感到学习困难吃力。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学习者中途辍学或延迟毕业等现象。 4. 师生之间交互性差,使学习者处于孤立的状态。由于远程教育中师生是异地分离的,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所以指导教师不可能会及时地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差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不敢向指导教师提问,从而使学生个人处于学习孤立的状态。 5. 远程学习者辍学(主动申请)、沉淀(推迟毕业)、流失(中途中止)现象严重。在对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因素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学习者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辍学、沉淀或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急需对这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帮助更多个体获得学业成功。 五、现代远程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远程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可以得到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显性教育解决不好的,例如,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态度、情感、心理教育等,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是很难解决的,必须要有隐性教育方式的辅助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实施隐性教育,使其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也是必要的。 1. 加强网络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 (1)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平时的学习基本在网上进行,所以建设一个栩栩如生的网上,校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这个校园网络应该富有人性化,带有清新幽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亲和力。其次,网上校园网络应该功能齐全,具有互动性、灵活性,能对学习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再次,网上校园的内容应该非常丰富,除管理信息、教学资源、在线答疑外,还应包括学校概况、校园新闻、网上校园活动(助学活动、庆典活动、表彰先进活动等)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建立一批学习子网站,使它们成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室、素质教育基地和课外活动基地,从而形成一个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使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的渗透力与有效性得到提高。 (2)开放教育的办学机构要努力完善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开发自己的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通过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来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3)要努力打造虚拟校园。在虚拟校园中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会使学生感觉真正走进“大学城”。虚拟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而且有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使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2. 注重教师素质提高,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行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术,更要传授信念,教给学生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教师形象塑造和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一特殊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教育绩效。 3.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学习者健全人格。心理咨询服务可以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及心理素质也不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聊天、电话沟通等方式,或以匿名的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通过显性的语言交流达到隐性的教育效果(如心灵感化、思想观念、价值观转变等),帮助他们解决并有效缓解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逐步摆脱困境,走出心理误区,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也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渗透到学习者的思想中,这样在德育方面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建设一个更好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实时交互。远程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所以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动力等。要开发一个好而切实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就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站主页面要简单、清晰、整洁、美观,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特色栏目,突出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第二,校园新闻及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及时更新,使学习者能及时获悉学校近况及最新学习动态;第三,加强虚拟学习社区建设,能够更有力地吸引学习者在网上参与交流、讨论,而且还可以适当地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和在线讨论等,把学习社区变成学习者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的网上家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5. 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远程教育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强师生人性管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尤其是考试作弊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发挥远程教育的真正作用,从而也使学生感到学习紧张,产生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也就相对提高了。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试析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从电大的特色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描述了我国和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动态,指出了电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煤体;现代远程教育 广播电视大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媒体的先进性。早在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拍板从国外购买通讯卫星解决电大播课问题。20年后的今天,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目前正式启动,这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人民日报》1999年6月15日报道:未来3年我国将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框架。教育部副部长韦饪出席全国教育信息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集中通报了教育部编制的《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重点讨论如何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中国四大互联网之一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已初具规模。全国主干网建成1个国家级网络中心和8个地区网上中心,结合“211”工程,省级教育科研网正在加紧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网主机30多万台,用户达到70万户。卫星电视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拥有3个卫星频道、104个省级和市级教育电视台、上万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教育网络。过去20年里,我国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网络为200万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提供了在职培训,培养了230万名电大专科毕业生。据统计,全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中小学有7万所,装备各类计算机80万台,所装机器已由单机向网络化、多媒体发展,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中小学生超过千万人。中央电大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培训中心联合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和金融专业。电大近年来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已和全国44所省级电大初步建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这次试点将注重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教学。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当前,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兴起,改变了知识的储存,几张光盘可以代替一个图书馆,一根头发丝那样精细的光纤可以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传递《华尔街日报》创刊以来每期报纸的全部内容;电脑网络上的“校园世界”,使人足不出户可接受各类教育。我们知道,信息储存容量非常大,一张光盘的存储量在600兆字节以上,能折合成3亿多个汉字。这么大容量的光碟可以将该专业所有的教材、参考资料、参考论文装入其中。该专业学生只要拥有这样一张光碟就可以随时找到自己需要的辅导老师、参考书和资料。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所以,只有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的教育模式不能不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因为语言交流只能是面对面,解决不了师生异地交流的问题,而现代繁忙的生活节奏很难使异地师生天天见面;文字沟通虽然可以跨时空,但却不可同步交换信息;电话当然能远距离会话,两两沟通或一多沟通,但也不能大众化同时交流。 教育媒体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演进。从传统媒体,即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画、模型、实物教具等到媒体技术,即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音室等再到信息技术,即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其中,传统技术与媒体技术都有其弊端。只有网络沟通能达到多主体交流。那么,网络技术给现代远距离教育带来了哪些益处呢? 第一,促成了师生永久分离中的互动,消除了不同地域障碍。例如电脑遥控大学,利用光学纤维和电脑网络,提供崭新的遥距课程。学生只需要拥有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解调器、一条接通学校电脑网络的电话线,就可以通过电脑报读学院的课程,与导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接收功课及有关教材,甚至交学费。还有虚似和电子教室,即通过卫星或压缩视频信号技术或通过带宽联系起来,使得远距离面对面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看见出现在教室中的学生,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的学生。所有分散在各地的学生都可以看到教师以及在系统中的所有其他学生。远距离下面对面的相互交流通过电子装置又重新呈现出来了。 第二,更有利于学生扩大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多方面的实际需要,择时、择地、择校、择课、择师并自由地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配知识结构,更有助于知识的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需要有大量教学软件支持,单独一所学校很难建立门类齐全的教学软件资料库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而网络技术连接了学校、家庭与教师、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机关,可传输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更加多祥化。据《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4日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远程教育卫星广播已正式开通。教育部电教办以现有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开辟远程教育的新途径。首次播出的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卫星英语课堂》。教育部副部长韦任在开播仪式上要求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组织好学校的接收工作。 第三,解决了师资、资料不足的困难。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物质条件与技术保证。大容量的高速通信网络的建立,把所有入网学校、教育机构、科研所联成一个整体,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可以便地从公用网络教育库中获取各地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信息。像虚拟教室和数字化电视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利用电视频道播放传统的高质量的节目,而且扩大了地区教育范围,能向周边地区传送现在教学情况。这样的学校不但可使异地之间节省资源,而且也使学校本身控制不应有的资源浪费。据《人民日报》1999年3月12日报道,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恩格尔伍德的琼斯国际大学,获得美国中北部大学的认可,成为美国第一所有权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网络大学。它通过因特网向学生们教授有关商业通信领域的课程。这个网络没有校园,也没有图书馆和教室,只有几间办公室和9名全职工作人员,这使学校费用降到最低。 第四,网络技术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它使教师从讲台上的辅导者退到了幕后,变成了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师形象物态化了,即学生启动、控制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日益增强。教师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实际体现于这些物态化了的教学软件之中。教师由面授辅导者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终生导师。可见,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 鉴于此,1999年1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六大工程之一。建立网络学校,开发教学软件,使更多的学校、教师与学生上网,形成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网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从整个世界教育发展来看,各国都在加快网络建设步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62所重要的研究生大学已开始通过联机提供视频网络课程;韩国大学1998年也已实施卫星远距离教学;据《人民日报》1999年4月15日报道,教育部已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为首批现代远程教育学校。清华大学也提出了一个创办现代远距离教育方案;北京师大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所利用pc交互式远程教育系统和江苏电大联合举办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这是北师大首次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远距离教育的有益尝试;1999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开发成功了掌上移动数据库,该系统具有数据收集、更新、浏览、查询功能;中央党校也于1999年9月建立了包括校园信息网和卫星远程教学网两大基本硬件系统,包括教学科研信息、党校办公管理自动化、远程干部教育三大软件系统。1999年9月,我国已有人接受远程开放式高等教育,这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重点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根据国际电信联盟1997年9月7日报告,截至1996年底,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与互联网接通,用户已超过1600万户,而使用者多达6000万人。预计2001年,其用户将达1亿户,使用者将超过3亿人。这更证实了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个论断:现代传播使当今世界正成为一个“地球村”。 总之,在第三代远程教育中,双向视频、双向音频交互系统,使相隔很远的师生用不着定期会面。个人智慧将与全人类相通。第三代软件提供了针对本机用户的开放功能,更提供了校园网与因特网用户的开放性功能,教师不仅可据需要将系统所附上万个课件任意组合成自己的新课件,完成备课工作,而且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自制课件平台将其他图、文、声、像素材进行合成,创作出新成果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我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刍议 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在我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市作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试验点,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因此,如何组织好这项教育工程,逐步提高我市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值得每一个站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展开 现代远程教育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而诞生的新一代教育发展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程度相对领先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发动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当前我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倡导和实现“三个转变”,是推动此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谓“三个转变”,即从以重视硬件设备建设为主转变到重视管理和应用为主,从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从教师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教学转变到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为此,需要全力做好下列重点工作: 一、狠抓培训,建好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抓好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是组建高质量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及管理队伍的关键,必须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培训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做到师资、经费、教材“三落实”。首先是要通过各种方式,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形成培训的骨干力量。第二是要开拓思路,到远程教育工作扎实、技术力量和教育工作比较先进的地方,去选取培训教材,进行学习参考。第三是要保证培训经费的及时足额划拨。 二是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有效方式。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集中讲座式的基础性培训、任务驱动式的应用性培训和问题解答式的针对性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机制,实行以校本全员培训为基础的分级负责制,明确市、县、校三级培训责任,提高参训人员对三种模式的应用能力。 三是严格培训考核,确保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激励机制,将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情况列为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狠抓主线,突出应用,推动远程教育教学工作扎实开展 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要求我们狠抓主线、突出应用。要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坚持以面向学生推进教学应用为核心,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把设备和资源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1.切实抓好基本应用。例如,对于比较边远的农村项目学校来说,应充分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观看光盘教学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实现光盘中的教师、学生与教室中的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全国优秀教师讲课,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城市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学校来说,则要抓好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存储与利用等基本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县、跨地、跨省网上教研、网上学习辅导等应用发展工作的研究和试验,为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奠定基础。 2.推动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目前,在我市城乡已经有一些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包括: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将从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建立符合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项目学校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一些学校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在尝试与探索中开展“三种模式”综合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以及义务教育的巩固与提高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各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与特点,充分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要把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的优秀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起来,解决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要利用远程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改革培训,使广大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各地可以尝试建立“三种模式”教育教学应用的示范校以它们为基地,开展教育教学观摩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校普遍开展教学应用工作。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谈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全新内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资源 主动性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全新内涵。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丰富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资源的直观性。 现代远程教育如一股清新而强劲的东风,吹进校园,以其全新的内容和快速的传播占领教育制高点,使广大农村学校教师改变了“手捧书本、手拿粉笔,全凭一张嘴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过去,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由于受教育教学资源与自身素质的限制,只能单纯依靠课本和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往往强调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很难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操作界面直观,好学易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远程教育资源充足、精美,在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景,渲染了课堂气氛,在课堂上适时利用视频,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分类》,在学生认识了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几种三角形之后,出现了flash动画(几个三角形的介绍),学生既感到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还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节省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在学习《春潮》一课时,对于远离黄河、长江一带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无法想象江面开河时的壮观景象。可以从网上找到这些视频让学生观看,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减轻教师负担,增强了教师备课的机动性。 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学校远程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下载了很多和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现在你想讲哪一课,便可查到需要的教学课件,只需略加改动或再补充一些就可以了。这些教育资源的应用,让农村的孩子也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教学研究上,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开阔教学视野。传统的备课方式“少、慢、差、费”的做法使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案的书写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参,学习课标,更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有效的教法和学法。现在,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中的优质课程资源、课件进行备课,给教师们的备课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大大增强了他们备课的机动性。同时,电子备课的实施有助于教师们共享备课成果,教师之间可以利用光盘或优盘无限次数、高质量地拷贝教案,借鉴使用,也可以利用网络与同行交流备课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备课水平。 四、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远程教育为农村学校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机遇,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进行数学教材中有关几何图形的教学时,采用远程教育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就便于学生切实理解,产生特有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他们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原理都很抽象,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但利用图形、图像、声音、三维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采、形象生动,一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网络的使用,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互相交流,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总之,远程教育技术在农村学校的应用,以其广泛的资源、便捷的速度,创新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为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伴我成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工具等图片、音乐、视频、动画融为一体,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有效应用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一、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在“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教与学的资源,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得以充分使用,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教师备课系统光盘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诸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然要体现学生老师互动学习、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体现多种媒体资源的利用。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准 初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可由于自己操作水平较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注视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萌生了学好、使用好这一技能的想法。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教师本身,只有教师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才能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得灵活自如。如果要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水平,这是用好程远教育资源的先决条件。 所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信息技术学习计划,首先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买了一台电脑,并在家入网。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接触电脑。把自己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边学边想,碰到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在休息的时候就常去书店转转,在书籍、杂志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从最基本的办公软件word 文档打制试卷、演示文稿ppt 制作、excel 电子表格的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扫描仪的使用等入手,后来我学会了系统的备份、安装,常规软件的安装方法及使用方法。 笔者陆续学会了photoshop coreldraw、dreamweaver、flash 等软件操作与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课件制作和远程使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我在远程资源的运用上就得心应手了。能变远程资源为自已教学所需,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在数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部分内容是抽象的,给很多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而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将远程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后,我的课堂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大大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例一: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将分数融入到小狐狸给小猪分饼的故事中去,学生看了小狐狸给小猪分饼的故事,都想帮助它们,于是积极动脑思考怎样才能分好饼。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想到了只有“平均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为什么要平均分,从而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这样根据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用他们喜爱的故事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使用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中的视频,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课例二:在教学《估算》时,我借用了一段生活中的视频,学生看了估算中“大估”“小估”两种情况总结出:在制定计划时要“多估”,也就是“大估”;汽车过桥时,要考虑到桥身的承重能力,汽车的载重量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汽车的载重量要“少估”,也就是“小估”……把身边的事与学习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使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也就加强了。 总之,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自身一定要多动脑、多探究。只有在自己熟悉教材与软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灵活地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策略探析 论文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策略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远程教育为个体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培养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增强其生存的能力。本文从入学导学、过程助学、实践教学三个角度就现代远程教育如何提高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分别进行阐述。 所谓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具有的、在整个一生都起作用的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个体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人们进人21世纪所要具有的一种生存技能,利用它可以使个体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持续、全面地完善自己,从而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由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功能。因此,作为以成人为对象的现代远程教育(此处仅指远程学历教育的范畴)在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毅然承担起这一时代使命,即培养广大学员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以入学导学为契机,培养个体获取知识的技能 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在线学习是个体持续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技能。而对于以网络在线学习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而言,就应该充分利用人学导学机会,来培养学员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之工具性手段的能力。 1.通过现代学习理念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个体的基本信息素养 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是现代社会个体从事学习的一种新途径。它首先要求现代远程教育要培养个体的基本信息素养,增强其在巨大的网络信息媒体面前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在学员人学报到时,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培训,向学员介绍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现代信息社会的挑战,帮助学员转变传统的、只靠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观念,引导学员树立网络在线学习的新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对学员网络在线学习技术的指导,教会学员如何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电子布告牌系统(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电子邮箱系统、网络社区、留言板、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来索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网络在线学习。 2.通过平台操作演示培养个体使用专业信息工具的能力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每位学员都拥有一个“学生工作室”,这一平台是个体在学习期间实现网络在线学习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渠道。不仅如此,学员毕业以后,在其他形式的教育或培训中也会用到类似的平台系统。因此,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人员要借助入学导学机会,把个人工作室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给每位学员进行详细地演示,包括登录个人工作室的方法、帐号和密码以及如何在个人工作室中进行缴费、选课、学习、完成作业以及查询相关的通知公告、课程成绩等信息。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带领学员亲自到机房中进行现场练习,直至学会为止,尽量减少学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以后类似的平台使用中不至于束手无策。 二、以过程助学为依托,提升个体的学习能力 当个体超越屏蔽知识宝库的藩篱、面对知识本身时,如何顺利吸取知识从而变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将是个体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的要素,这就是学习能力。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在教给学员知识本身的同时,还要通过过程性指导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 1.通过个别学习辅导培养个体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没有他人的帮助,由个体自身引发以评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由学习者自己系统实践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价值观、促进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自学活动。因此,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掌握使个体终身受益。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无论在实现其本质功能还是其延续性功能方面,都应该通过个别辅导来培养个体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诺尔斯主张以“契约学习”的形式来构建成人的学习,即拟订学习计划;寻找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等四个步骤。借鉴诺尔斯的“契约学习”程序,在具体的个别辅导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帮助学员通过网上自测题进行自我诊断,以此了解个体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在此基础上由辅导教师通过网上留言或远程视频系统帮助学员制定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并让其参与制定个别化的学习计划;其次,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为学习者在丰富的资源库中选择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再次,要在学习的全过程督促学员围绕其学习目标完成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如果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可以通过在线留言或视频答疑系统与学员进行双边性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后,在单元或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要为学习者提供在线测评试题,帮助学习者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使个体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效果。 2.通过小组学习辅导培养个体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cl)是指个体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自学,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学习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分组较多采用异质性分组的方式,因此它更适合在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以及经验差异较大的成人群体中使用,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学员创造了交互性、可视化、协作性的学习环境。基于此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发挥集体协作力量,更易于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通常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为:呈现教学任务;确定异质小组;组间交流;组内交流;成绩评价。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小组教学辅导中,辅导教师要跟踪小组学习的全过程,随时介人学习小组,对个体和小组进行学习指导和监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证学习任务的如期完成。其一,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员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其二,根据学员的学习目的、知识基础、工学矛盾性等因素,对学员进行异质分组,使他们在网络社区中组成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习者制定小组学习及个人学习计划;其三,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不同小组中承担共同部分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进行组间交流;其四,组间交流以后,小组成员回到组内,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在组间和组内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员及时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介人小组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监督;其五,由辅导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对个人和小组的成绩分别做出横向性和纵向性评价,检查个体和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以及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三、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培养个体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多元的学习手段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个体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这只是个人在学习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将是个体提高生存能力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不但要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指导,培养他们如何通过自身拥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创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1.通过现场实践指导培养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渗透在欧盟委员会所倡导的“八大终身学习能力”中的一种能力,是成人个体希望通过学习最渴求获得的能力,是其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也是成人个体最具功利性的目的。使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发挥效应,解决实际问题,是个体求得持续生存、进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因而也是个体终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虽然网络在线学习是学员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也不能忽视现场实践教学的作用。因为现场实践是和成人个体的工作零距离的,是个体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的现场实践能够诱发个体把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通过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难题。在现场实践教学安排之前,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首先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把实践的场地、主题内容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传送给每一位学员,以给学员有个大体的了解并做好准备。在现场实践中,可以选派现场专家围绕实践主题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员掌握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现场演示和讲解后,让学员亲自进行操作和训练,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对学员加以积极地引导,不断拉近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的关系,以实际行动来解决现场问题。在现场实践结束之后,让每位学员针对实践的体验写一份学习感受,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辅导教师,辅导教师通过学员感受现场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做出反馈,不断激发个体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培养个体知识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对于个体而言,创新更是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赢得胜利的一项重要法宝。所谓知识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科学的整合、重组和迁移等加工从而产生新思维、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创新能力是智力效能的最高表现,是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完成,不仅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衡量学员对所学知识整合、创新程度的重要珐码。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对学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加强指导教师对学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监督力度。就指导教师而言,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之前,首先要组织学员召开网络或现场小组会议,指导学员进行科学的选题,让学员将论文的主题与自身的工作实际及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突出其新颖性和创造性,这是保证论文具有价值性的第一步。进入写作阶段以后,指导教师应经常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学员取得联系,时刻了解论文进展的程度和质量,关注论文的创新点,指导学员如何围绮创新点科学地展开论述;学员也要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征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力求做到论文的创新性与价值性。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试析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师教学 质量评价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建立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休系意义深远本文主要就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简要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完善而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1冬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人们终身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现在,世界各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空间覆盖而多数已超出主办国,如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南非大学以及西班牙国立远距离大学等代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覆盖面已经超越本国,延仲到国外,印度莫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已将其课程发送到波斯湾和印度洋地区,并计划为尼泊尔、马来西亚、南1卜和美国学生提供课程,法国、澳大利亚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也正在将他们的教育向亚洲和全球扩展。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也取得了广泛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作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于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参照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建立起来,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怎样评价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并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诚然,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不一,经济实力不一,国民素质不一,民族文化不一,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层次层面上,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因此,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放在国际大背景下。以历史的、民族的视角发展地进行考察。 比如,英国开放大学提出的质量评价指标有: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教与学检查考核,学生学习进步和成果,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和指导,学习资源,质量保证和完善机制等。他们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四点:①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材;②对每个学生给予个别指导;③有效的服务体系;④教师开展科研。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在《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研究报告中提出,远程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估系统可分7个方面,具休有学校支持、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服务、教师培训、数学效果等。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价系统:以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为代表。该项目于1999年启动,在6年内完成。2002年,对该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相应制订了中期评估指标休系;?00}年对该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相应制订了总结性评估指标体系;中期评估的二级指标有19个,其中涉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有(前带“”号的是核心指标):试点工作思路,试点工作地位,试点人员培训,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共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文件的制定,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支持服务,加强素质教育,试点教学工作的管理,(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课题研究)阶段检查和成果。总结性评估的二级指标有18个,其中,涉及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有(前带“”号是的核心指标):试点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深化试点的思路,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教学资源的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成果,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教学支持服务,教学质量,毕业生与社会的评价等。可以看出,与中期评估相比,总结性评估指标体系有进一步的深化:已从对试点项目的认识深人到对电大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从试点项目设施的创建深入到实施情况的分析、完善和经验推广;从试点项目的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深人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确立;从试点项目重视质量保证措施深入到试点项目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信息应用技术的提高。因此,可以说,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起到了某种引领和示范作用,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从以上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和评价的主要方面可以看出,它们之问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或者,准确地说,各有“侧重点”),这充分反映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共性或普遍性,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个性或特殊性。 从共性来看:都重视课程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资源、重视教学内容和过程,重视教学支持服务,重视实际教学效果(五“重视”)。 与国外相比,日前国内更重视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和运作。通过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服务、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等儿方面比较发现: 在教学组织上,国外的教学管理者允许和认可教师的个性差异,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其中,师生就作业批改和反馈达成一定协议指.标就是这种个性化的体现。 在教学活动方面,由于技术手段设施建设方面的差异以及对网络教与学关注点的不同,国外的评价般对教学设施并未列出完备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在此基础上的优质网络教学活动。 在教育服务方面,国内外都提出向学生提供培训及帮助服务,所不同的是国外还建立学生投诉制度。 教学效果的差别,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国外定期检查,较频繁,形成了随时反馈教学效果的习惯。而国内,终结性考试还是最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探索刚刚起步,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对教师批改作业和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还需要更明确的规范。 在教改科研方面,国内比较全面、详尽。但只是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国外更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是由于教师自己的科研和工作融合在一起。我国国情需要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并对教师评价上适量规定师生合作研究的内容。 由于影响网络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在其质量评价内容中既有关于教学源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也有检测教学的效果标准等。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如今,现代远程教育越来越有国际化的趋势。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树立先进的办法理念,与时俱进,特别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总之,我们要立足国情,继承和保持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彰显自己的个性;又要面向世界;吸取国际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长处;“中外互补”、“洋为中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在目前网络技术与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助力之下实现了创新性的改革。从现阶段来看,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导致管理效率并不高。但是在正确的应用对策引导以及对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可以发现,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的管理模式可行性仍然很高。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一、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建立新生档案 其中包含新生入学网上注册登记的基础信息表,例如,报名表格、身份证、学历证以及录取通知书等,都应归纳到学员的档案中。 (二)学习阶段的档案管理 学员在正式的学习阶段时,档案中的学习管理资料会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学籍表、学籍卡、成绩表、毕业设计以及论文等资料。 (三)学籍变更的档案管理 如果学生由于工作变迁、地址搬迁等原因需要申请转学或是转专业时,学籍变更所需要的档案资料由学员提出申请和审批通过备案的相关资料等。 (四)课程注册的档案管理 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与发展需求等情况,去选择学习课程注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产生各个教学点对应的学生课程注册的信息档案数据。教务管理中心的学期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课程注册信息进行档案管理,这也是教材征订以及教学安排、考试安排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与凭证。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的创新之处 (一)完善学员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学员档案管理中的制度化管理,需要依据上级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具体制度方案可为:(1)所有需要保管的资料一定要全部进行多重审核,确保所有资料的真实;(2)制定严格的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必须按照制度执行,对档案不能随意进行更改,如果确实需修改则必须完善相关手续;(3)毕业审核以及毕业证的办理与发放一定要严格按照政策执行。此外,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还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学员档案管理是一项不容出错的工作,且须严格按照法规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 三、探究学员档案管理的方法 1.原始档案在学员档案管理中有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日后方便查阅,一定要规范与科学地对学员档案进行管理。(1)规范化管理。将各种档案以相同的标准、式样、内容以及时间进行监理,并且要做到及时地归入档案,避免发生遗漏的现象;(2)科学化管理。将不同类目的档案管理建立总目录,并实现分类管理,使得档案大致内容做到一目了然,日后查阅时更加快速方便。2.现代远程教育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因此学员档案管理也应实现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接轨,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了传统管理方法需要用到的大量人工;对档案信息调取更加方便及时,缩短了学员办证、查询等相关事宜的时间;提升了档案的准确性以及降低了随意篡改的可能性;通过网络实现档案数据的互联,节约了出差时间、人工以及成本。此外,对于进行学员档案管理的高新设备一定要定期维护与保养,且不断进行更新升级,紧跟现代化管理的潮流。 四、优化学员档案管理投入与队伍建设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1)要进行专职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高其管理素质、管理意识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技能。(2)要重视兼职管理队伍的建立,为了充分调动兼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承认兼职档案员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职责、考核、培训以及晋升等方面作出有效规定。(3)完善对学员档案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并且不断地进行培训与引导,提高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五、加强档案管理中的相互合作 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工作有许多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仅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校方应加以重视。在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中,一定要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与格局,抛弃传统中的落后观念,用灵活多变且针对性极强的服务面向社会各界人士,拓宽学员档案管理的工作思路。 六、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 由于学员档案的管理涉及面较广,各个领域之间要做好联系工作,尤其是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有效沟通,要及时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员档案管理的最新要求以及政策。在校内工作中,各教务部门应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与合作,保证各学员的档案信息不能出现任何纰漏。综上所述,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现代远程教育学员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也逐渐众多教育学者的重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提升以往的管理工作效率,对推进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任秀程 单位:山西省孝义市教育局
幼儿教育论文:民间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 计算教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幼儿大多不感兴趣。我认为,很多民间游戏却能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可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民间游戏中的很多儿歌都能够证实这一点。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儿歌:“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荷花朵朵开)。这首儿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数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又快又好地接受了不少知识。 记忆中的小勺子、小铲子、小水桶、小碗儿、小瓶子、小盖子;印脚印、做馒头、盖房子、建桥梁;挖一挖、埋一埋、捧一捧、堆一堆……玩泥巴、垒长城和小石子的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在玩泥巴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堆泥巴、铲泥巴、抚摩泥巴等运动能锻炼手的大小肌肉以及细嫩皮肤的触觉,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呈现出幼儿的意愿构思,所以这类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发展幼儿感知觉,提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活动,它给幼儿以快乐,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扮演鸡妈妈的幼儿体验着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教会孩子躲闪。当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体验到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如果失败了,幼儿在游戏中也不会有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情绪情感永远是真实的,孩子不会假装,也不会装样子,“妈妈”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交替”由衷地关心怎样更好地指挥来往的车辆。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是有益处的。 “编编编,编花篮,变出一个大花篮。编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鲜花开。”两人并排而立,用相靠的两脚弯曲钩紧对方,相邻的两手臂互挽同伴,边念儿歌边旋转跳,两人一致跟着节奏跳,同伴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幼儿彼此合作,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的好习惯。还有些民间游戏需要分组进行,并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同龄伙伴的不足。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民间游戏在征服孩子的同时,更给予孩子多方位的发展。民间游戏的价值魅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确是一把“金钥匙”。 幼儿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视唱教学 教材内容 内心音乐听觉 心理准备 论文摘要:视唱教学是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音乐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的普遍情况, 视唱,是通过对乐谱符号准确?生动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取向。它既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整体音乐表现的最直接体现。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情况,在音乐视唱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专业特色相适应 教材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被学生同化,成为其内在物对她们将来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产生影响。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音乐理论及音乐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不仅使之“学好”,还要使之“好学”“乐学”,以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材内容的选用,除了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之外,更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与她们的专业特色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相适应,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二?注重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准?节奏感不强,视唱易走调,视唱速度不稳。除了她们自身的音乐素质之外,是由于还没有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还没有获得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准确性的指导能力。因此视唱时不能判断各种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在视唱教学中,通过“默唱”与“背唱”的练习,是强化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手段和有效途径:“默唱”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寻求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过程的支持。唱是用“心”听,听是用“心”唱,要逐渐养成用“心”听,用“心”唱的好习惯。“默唱”练习,首先应跟着钢琴慢唱,通过正确的视唱练习,先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之后,再进行“默唱”练习,这样才能保证内心音乐听觉的正确性;“背唱”可以使各种音高?音值之间的关系在感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能够熟练?准确地读谱视唱,其间是和大量的“背唱”练习分不开的。“背唱”练习是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注重学生视唱心理准备的指导 视唱曲谱是检验音乐表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容易紧张?怯场。在视唱曲谱过程中速度不稳,重复较多,视唱不完整。要做到流畅?完整地视唱和表现曲谱,除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之外,音乐心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视唱曲谱时,首先要看清谱号?调号?拍子等乐谱上标明的记号,再将乐曲的音高?节奏在心里默唱?默读一遍,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其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速度,做好视唱曲谱前的心理准备。在视唱的过程中,要求掌握“眼快口慢”的技巧,也就是说眼睛看谱的速度应比视唱的进行快一些,当唱到这一小节时,眼睛已看到下一小节,为即将到来的曲谱调整好气口?音高?时值等方面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视唱曲谱时,要做到“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宁肯慢而通顺,不要快而结巴,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力求完整表现音乐作品。 四?注重学生看谱唱词技能的训练 看谱唱词对于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是实用性很强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需要专门进行训练的识谱技能,它要求能将乐谱的音高?节奏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看谱唱词可通过两个预备环节进行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念词读节奏。使用“da”的衬词把节奏读出来,是练习节奏的通常做法。第二个环节是用“la”唱曲调。用“la”音哼唱曲调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在认识音高关系时对唱名的依赖,为下一步将曲调准确对应歌词做好准备。前两个环节,注重的准确性,而这一环节的练习,应更多地侧重于完整性。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一些小的失误,而要坚持持续不断地把音乐进行下去。这样才能获得快速读谱唱词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视唱教学,才能使她们的音乐视唱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论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对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建设本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实践教育课: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各安排一周,共3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周。教育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要求加强管理,强化指导,严格考核。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内容有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咨询服务、勤工助学等,集中时间安排5周,其余安排在节假日开展。通过这些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热爱幼教事业。 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领域的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 人文家境 专业渐成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 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 探寻真知 赵寄石勇于正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儿园实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的理论和陈鹤琴等的课程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这种思想。“综合教育”的提出,在当时过于一统化的采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对于当时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是一种重大的震动。综合教育的实验研究,拉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对解放学术思想,促进教育观念更新,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起到了重大作用,当然也对幼儿教育的成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然,对综合教育的研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赵寄石教授很平静地说,我们是在为孩子做事,我们继续为孩子做事。在“综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她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在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很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在城市幼儿园综合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赵寄石教授带领一批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的研究。赵寄石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农村,有时跟随孩子们来到村庄和田间,观察农村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园活动,关注农村的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从80年代末起,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扬州邗江、南京江宁、常州武进、无锡锡山和宜兴、徐州睢宁等地的农村幼儿园。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有些山路还要坐拖拉机进去。赵寄石教授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90年代初,课题组出版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发表了近二十篇相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1992年OMEP大阪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在赵寄石教授的带领下,90年代中期,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又开始了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研究。该研究一方面试图整合过于分散的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学科整合为相应的领域,同时确保经验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使重要的学习经验不至于遗漏,使幼儿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为组织线索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在随后展开了更大范围的实践研究。近年,对幼儿园领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更多的关注不同领域之间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刚出版的由赵寄石和唐淑教授领衔主编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对领域课程的一种改进和完善。 在实践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还深入讨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理论问题,系统的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经验。在幼儿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机制、幼儿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的学术论文,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赵寄石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设总有一种宏观洞察和高度把握的能力,先后提出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生态学的观点”和“持续发展的观点”等理念来研究幼儿教育,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赵寄石教授在《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幼教科学努力奋斗》、《我国幼教科研的发展与展望》、《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等相关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她对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见解。如,她在80年代末提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原有体系中的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理论基本要素重新进行考察,加以确定、调整、更新、充实;同时,对原有体系的基础理论,即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新发展加以探讨并吸收,从而构建基本理论的框架。二是80年代借鉴吸收国外新的理论观点,直接用于指导幼教实践。对这些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概括,探讨其中的规律,就能建立起技术理论的框架。赵寄石教授的这种理论建设思想,一直是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 广泛沟通 积极借鉴 在关注本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从80年代起,她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接触国外幼儿教育专家。198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同中国建立幼教合作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期唯一的与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单位,作为该项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赵寄石教授积极推进各项合作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及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还亲自关注资料的翻译工作,并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官员的高度评价,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多次赴国外考察及参加国际幼教学术会议,为中国幼教界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考察交流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思考。比如,8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随学校考察组,访问了墨西哥、美国及英国,回国后,她一方面介绍在国外看到的先进的实践,与此同时,她也比较分析了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赵寄石教授起草的国外考察报告中,都有思考和启示的部分,也正是在不断对外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在对本国现状不断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孕育了她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想。赵寄石教授深知了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她自己亲自为本科生开设“外国幼儿教育”这门课程,还编写了讲义及外国幼儿教育文稿,并积极扶持国内的年轻学者编写相关教材。赵寄石教授的“外国幼儿教育”课,资料详实,“说”与“思”并重,任何理论观念最后都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之中。 扩展领域 辛勤拓荒 在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界,赵寄石教授德高望重。她从事幼教工作半个多世纪,把全部的生命与幼教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十年,赵寄石教授又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她引导年轻的研究人员关注比较教育、教师教育,并努力为年轻教师的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她自己又向新的研究领域迈进。她特别关注托儿教育,经常深入托儿所关注一岁半至三岁孩子的活动。她和托儿班的老师一起研究托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研究托儿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她们的研究成果——《托儿综合教育课程》已于90年代出版,并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实验研究。赵寄石教授高度关注家庭教育,她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理性中透着浓厚的情意,循循善诱又言之成理。她认为,在学龄前这个关键阶段,成人的不同态度会给孩子以不同的导向,造成以后不同的结果。若能在幼儿阶段因势利导,支持鼓励,放手培养,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独立性;若事事包办代替,孩子自感无能,必然导致依赖性。从小养成独立性,一辈子受益,依赖成性,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她特别强调要珍惜幼儿的自主性,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她的《育儿之道》及《家庭教育小议》等家庭教育手册,深受家长和研究者的喜欢。赵寄石教授在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并受到了很多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当我们看到80多岁赵寄石走进幼儿园、托儿所,当我们看到她在一群蹒跚起步的孩子中间,不时的与孩子们交谈,不时的倾听和观察,我们无不为这个场景感动!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生活。正是这个老幼亲和的世界,不断地激发着赵寄石教授的思想和智慧,让她向着一个又一个专业领域前行。 博爱谦逊 扶持后学 赵寄石教授的博爱与谦逊感染了很多人的心灵。她总是为他人着想,谦恭宽容,远离功名。她总是耐心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肯定别人积极的方面。从大学的同事到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从城市的幼儿教师到边缘山村的代课教师,都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的胸怀和博爱的品格,都能在与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关爱、尊重和激励。有些农村甚至边缘山村的幼儿教师突然造访,赵寄石教授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积极鼓励,有时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只要给赵寄石教授写过信,不管她(他)深处何地,总是能收到赵寄石教授的回信。 我们这些在赵寄石教授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过她的真切的关心和帮助。赵寄石教授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她对大家没有远近亲疏,对任何人一视同仁,都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关心。9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领导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被幼儿教育国际大会接受,作为第一作者,赵寄石教授放弃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并帮助年轻教师准备发言提纲,修改英文稿。有些教师身体不是很好,赵寄石教授总是利用外出的机会,为他们寻找相关的资料、保健品。这类事,在赵寄石教授的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国内其他的师范院校也有很多教师得到了赵寄石教授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可以说,只要在赈灾、救助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赵寄石的善心、爱心。赵寄石教授的为人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她的品格和学术思想将会指导和激励人们为幼儿教育事业的辉煌而不断奋发努力! 幼儿教育论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对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建设本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实践教育课: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各安排一周,共3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周。教育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要求加强管理,强化指导,严格考核。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内容有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咨询服务、勤工助学等,集中时间安排5周,其余安排在节假日开展。通过这些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热爱幼教事业。 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视唱教学 教材内容 内心音乐听觉 心理准备 论文摘要:视唱教学是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音乐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的普遍情况, 视唱,是通过对乐谱符号准确?生动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取向。它既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整体音乐表现的最直接体现。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情况,在音乐视唱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专业特色相适应 教材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被学生同化,成为其内在物对她们将来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产生影响。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音乐理论及音乐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不仅使之“学好”,还要使之“好学”“乐学”,以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材内容的选用,除了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之外,更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与她们的专业特色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相适应,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二?注重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准?节奏感不强,视唱易走调,视唱速度不稳。除了她们自身的音乐素质之外,是由于还没有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还没有获得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准确性的指导能力。因此视唱时不能判断各种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在视唱教学中,通过“默唱”与“背唱”的练习,是强化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手段和有效途径:“默唱”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寻求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过程的支持。唱是用“心”听,听是用“心”唱,要逐渐养成用“心”听,用“心”唱的好习惯。“默唱”练习,首先应跟着钢琴慢唱,通过正确的视唱练习,先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之后,再进行“默唱”练习,这样才能保证内心音乐听觉的正确性;“背唱”可以使各种音高?音值之间的关系在感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能够熟练?准确地读谱视唱,其间是和大量的“背唱”练习分不开的。“背唱”练习是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注重学生视唱心理准备的指导 视唱曲谱是检验音乐表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容易紧张?怯场。在视唱曲谱过程中速度不稳,重复较多,视唱不完整。要做到流畅?完整地视唱和表现曲谱,除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之外,音乐心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视唱曲谱时,首先要看清谱号?调号?拍子等乐谱上标明的记号,再将乐曲的音高?节奏在心里默唱?默读一遍,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其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速度,做好视唱曲谱前的心理准备。在视唱的过程中,要求掌握“眼快口慢”的技巧,也就是说眼睛看谱的速度应比视唱的进行快一些,当唱到这一小节时,眼睛已看到下一小节,为即将到来的曲谱调整好气口?音高?时值等方面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视唱曲谱时,要做到“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宁肯慢而通顺,不要快而结巴,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力求完整表现音乐作品。 四?注重学生看谱唱词技能的训练 看谱唱词对于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是实用性很强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需要专门进行训练的识谱技能,它要求能将乐谱的音高?节奏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看谱唱词可通过两个预备环节进行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念词读节奏。使用“da”的衬词把节奏读出来,是练习节奏的通常做法。第二个环节是用“la”唱曲调。用“la”音哼唱曲调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在认识音高关系时对唱名的依赖,为下一步将曲调准确对应歌词做好准备。前两个环节,注重的准确性,而这一环节的练习,应更多地侧重于完整性。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一些小的失误,而要坚持持续不断地把音乐进行下去。这样才能获得快速读谱唱词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视唱教学,才能使她们的音乐视唱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论文: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没有公告 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一、家园同向教育应当吸引家长参与教育的全过程 要保持家园同向教育,就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首先,幼儿园应当重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吸引家长进入教育活动之中。要让他们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目标,了解幼儿园教育实施中的各种具体想法,另一方面要主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想法和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家长的角色就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也使他们关注的重点从零星、片段转变为对幼儿整体发展的关注。吸引家长参与教育全过程的基本做法有: 1、完善家长会的指导作用 方法一:将拟订的班级计划分发给家长,听取他们对班级计划的建议。然后一起修改、完善。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班级幼儿现状,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提出每月活动的目的、活动构思以及教师和家长所要担负的教育责任。 家长会后,将经过完善的班级工作具体安排粘贴在孩子的成长记录册上,便于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同时及时配合幼儿园,发挥家长作用。 方法二:先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与教师一起分析幼儿的发展现状,拟订研究话题。 家长会以探讨家园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主,共同寻找可操作的教育方法。 2、拓展家园联系册的教育作用 首先使家园联系册定位在“幼儿发展记录册”上,它包含幼儿入园前基本情况介绍;家园日常联系;幼儿个案追踪记录;学期评估;学年评估等几大部分。 其次完善记录内容,一是真实记录孩子在 幼儿园中的细微变化、活动过程,并由描述、判断、理解的语态替代原来的定性描述、定性分析,在记录中不断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转变。二是针对孩子在园和在家中表现的两面性,教师可通过打电话给孩子以教导;或约好在某段时间教师直接上孩子家中“检查”孩子的行为表现;或当家长缺少教育对策时,教师将一些教育资料推荐给家长。 最后以手册作为联系的桥梁,家园相互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增进家园共识。 3、提高对幼儿园与家长合作意识的认识 幼儿园与家庭同向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家长是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观察与指导者。 二、丰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内涵 利用周围资源,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呢?从操作过程看,除了利用家长提供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之外,还要有效的利用家长的智慧,充实完善教师的认识、思考和知识体系;利用家长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消除教师的思维局限;利用家长的多种才能、才艺,丰富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从而丰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内涵,使家园同向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1、家长是活动计划的设计者、参与者、总结者 家长从学期初的家长会上就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他们与教师一起进行活动构思,提出自己的设想,探讨教育过程中各个主题目标的实施与操作过程并推荐有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的家长协同 教师一起开展工作,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家长的直接参与使孩子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家长的参与一方面使孩子有了活动的兴奋点,愿意主动的接受活动内容,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接触与沟通,互相可以从中发现、了解对方日常不易接触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孩子为父母的表现而骄傲、自豪,在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主的学、独立的想、大胆的尝试。家长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也能够时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现他人的教育长处。 3、教师获得了家长的有效支持 当教师与家长有了密切接触后,彼此之间产生了信任感。特别可贵的是当教师看到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家长发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经验。因而,双方的教育目标不断趋于同向,互相协调,成为教育合力。2005年9月20日 幼儿教育论文:如何把握幼儿教育的随机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既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又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积极引导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在系统教育计划之外,随客观环境提供的教育情景对幼儿临时进行组织教育(即随机教育),正是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的艺术性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一个好的教育时机,需要有心人去寻找或者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兴奋、激情、求异、殊遇、疑惧、荣辱等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1.兴奋时机 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出兴奋点。它有一定的引发条件,具有突发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我们再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以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带小朋友们到操场上进行室外活动,刚要走出教室,发现教室里灯都亮着,于是教师一边随手关灯,一边说:“我们都出去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多浪费啊,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对吗,小朋友,如果以后老师忘了关灯,请你们提醒我好吗?”这一举动、这一番话给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些孩子不仅注意了出教室要随手关灯,在家里也会注意随手关灯。关键是教师要想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首先必须在头脑里牢牢地树立起随机教育的观念。 2.激情时机 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和反映是多方面的,其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取的必要条件。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一位教师在班上的金鱼缸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当天中午美术课时,教师意外发现几个小朋友都在画小金鱼,询问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们班有这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很快乐,可是小金鱼独自一人,很可怜的,我们给它画更多的朋友”。孩子的纯真善良很感人,老师缓过神来想,这不正是激发、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大好时机吗?最后老师对小朋友们如实说:“老师被你们的爱心感动了,你们的的心灵真美。小金鱼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一定是很感谢你们的,以后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小金鱼吧!”“好!”小朋友热烈地响应着。从此孩子们对小金鱼,对小小自然角倾注了更多充满童趣的爱心。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机会,就会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种下人类真挚、美好的情感。 3.求异时机 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这也是有利教育的时机。如一名托班幼儿吃饭时发现大家吃的炒鸡蛋都是一色的,便问:“老师,我姥姥炒鸡蛋有白的有黄的,幼儿园的鸡蛋为什么都是黄的?”老师笑着说:“幼儿园的鸡蛋太多了,是用打蛋机搅拌均匀的。家里炒鸡蛋时,姥姥年龄大了,打开鸡蛋要用筷子搅拌,不容易搅匀,鸡蛋炒出来的颜色也不匀。可是味道一样香,是吗?”全班幼儿既明白又开心地点头说是。 4.特殊时机 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的经历。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境况(也许成人感觉不到有多么特殊),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要给幼儿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如雨后出现的彩虹;游玩时地上突然发现的一条蚯蚓;由于几天忘记浇水,自然角里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的即将枯死;走在路上,突然飞来几只蜜蜂;游玩时发现有打架等等。这些没有预料到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引导幼儿认识事物、培育良好品质的时机。 5.疑惧时机 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有一次,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做饭饭”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盘子给打翻了,桌上的一些东西摔到地上了,盘子也坏了,小朋友们都涌向这边,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表现的很镇静,先组织并招呼小朋友一起整理好物品,接下来,以游戏的口吻对大家说:刚才主人不小心弄翻了盘子,以后你们做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人帮助了你,明天你可要好好的准备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啊。”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闯了“祸”的小朋友使劲地点点头,紧张害怕的心理消失了,小朋友的情绪也都稳定了。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品行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 6.荣辱时机 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享受到荣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也会推动他们努力向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幼儿品德的随机性教育。变不利因素,协调好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定势,为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努力工作。 幼儿教育论文:浅谈美国卡登幼儿教育及启示 麦·卡登(mae·carden)女士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其创立的卡登教育采用特别的阅读教学法和艺术教育课程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艺术修养。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的卡登,幼年就读于檀香山的公立学校,大学毕业后,来到法国和意大利潜心研究艺术、音乐和文学。经过三年欧洲宏伟艺术和音乐的熏陶,卡登感受到了古典艺术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回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流行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欣赏能力,于是决心创立一种全新的、能激发孩子潜能的教学方法。 1934年,卡登在纽约创办了第一所卡登(miss carden)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卡登教育法,尤其是以语音学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卡登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根据卡登教育法,幼儿从幼稚园开始学习母音、子音及发音变化规则,从而使幼儿可以念出每个生字;卡登幼儿教育不只注重阅读,对幼儿品格塑造和艺术修养也十分重视。经过七十五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全美已有八十多所卡登学校遍布美国的二十三个州,数以万计的幼儿在享受着卡登教育法带来的学习的乐趣。 一、卡登幼儿教育理念 (一)尊重每一个幼儿 卡登的教育哲学就是尊重每一个幼儿,肯定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卡登学校为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确保孩子在幸福、鼓励和自由的氛围下和谐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给予每个孩子所有的艺术科目,唤醒他们对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强调教师的职责 卡登女士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格来影响孩子,而不是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心胸宽广,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和学习,并且尊重孩子的纯真。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卡登的著作《品质教学,成功学习》一书里写道: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学习的能力——一个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应该时刻了解最新的信息并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品味,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所卡登学校的教师都经过严格考核,至少获得大学文凭或者是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接受卡登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指导。他们必须定期参加由卡登教育基金会开设的卡登方法训练营,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专业素质。专业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对卡登教育方法有充分的理解,保证了卡登学校的独特性和高品质的教育成果。重视艺术和品格教育 (三)重视艺术和品格教育 受欧洲古典艺术的影响,卡登非常重视音乐和艺术对幼儿的影响,卡登幼儿学校的孩子一进入学校就接触大量的文艺作品,借此发展学生的文学和文艺的修养;同时,重视对幼儿品格的培养,认为得当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很小的时候养成自信、独立等品质。 “高贵、优雅是每一个卡登学校的教育主旨”,1992年卡登教育基金会派送给卡登学生家长的第一份简报中如是写道。受欧洲古典艺术影响甚深的卡登认为培养优雅的公民是每个学校的目标之一,就像她曾说的:真正的教育,包涵了对良好性格特征的坚持和有价值的公民修养的忠诚,它使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生活并实现个体的真正价值。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见闻广博、有文化素养的个体,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二、卡登幼儿教育特色 基于卡登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卡登幼儿教育充满了温情和关爱。卡登幼稚园没有政治色彩和种族偏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个幼儿。学校环境优美,温馨而安全。一般来说,卡登幼儿教育包括学前三岁班、学前四岁班和幼儿园,有的卡登学校还招收学前两岁的幼儿。 (一) 课程安排 卡登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卡登阅读法。卡登认为具备良好阅读素养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那些能专心聆听、清晰表达、准确阅读、成功书写的人具有一种他人无法剥夺的社会交往信心。 卡登幼儿教育的课程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基础科目,以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carden school of sacramento)为例,其幼稚园课程包括:语言艺术学科(包括文学、演说、语言、诗歌、拼写等)、艺术(包括艺术欣赏和幼儿动手绘画)、音乐、数学、科学、体育、法语、计算机、实地旅行考察等。具体来说,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 语言艺术学科:在卡登学校,幼儿从三岁开始接触《晚安,月亮》《我是一只老鼠》《窗子下面》等文学作品,以学习词汇、发展想象力和记忆力;学习准确的发音,提高讲话水平;通过《谁喜欢》《爸爸的花园》等语言课程,学习语法和词汇,同时培养独立自信的品格和谦虚的态度;通过学习字母的名称和发音,以及一些字母游戏认识字母,为阅读做好准备;同时,幼儿还会进行诗歌的朗诵,以获得良好的语言韵律感。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通过字母游戏和口头阅读等方式进一步学习辅音字母的拼写;通过边读边写的训练,进行两个元音字母单词的拼写;同时增加了书写课,学习字母和数字的书写。值得注意的是,卡登幼稚园的读本上没有任何图片,教师要求幼儿在心里将每个字和句子的意思想象出一幅画,并将其描述出来。卡登认为,这种方法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艺术:卡登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培养,认为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人思想充实、举止优雅,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幼儿从三岁开始接触一些艺术大师比如拉斐尔、莫内、罗丹等的作品,幼儿园的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这些名家作品的复制品、照片、雕塑等,以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四岁时,幼儿除了继续欣赏大师的作品外,还要学习泥土雕塑,绘制蜡笔画,油彩画等,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培养创造力和独立的个性。进入幼儿园后,教师会鼓励幼儿尝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断探索,以此来感悟艺术,表达自我。 音乐:幼儿三岁时学习手指游戏、律动以及关于季节的歌曲;进入幼儿园之后,会进行古典音乐赏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的欣赏活动,并学习一些乐器的演奏。 数学:幼儿从三岁开始认识数字,学习有关数字的词汇,从操作各种实物操作中掌握数字的概念;进入幼儿园后,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学习书写0~100的数字。 科学:幼儿三岁时通过《妈妈爱宝宝》、《去动物园》等活动学习宝宝的名字,认识各种动植物、昆虫、鸟类;四岁时,通过《动物宝宝》、《小鸭子的种类》等活动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到幼儿园,幼儿学习天气、水以及热量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卡登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学前班幼儿除了学习跑、跳、投掷、抓握等基本动能技能外,还要养成公平比赛和排队等候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体育锻炼的项目也随之改变,进入幼儿园后,幼儿每天要进行三十分钟的日常体育锻炼,练习手眼的协调性,并注重运动习惯的养成。 计算机:卡登学校在幼儿四岁班上开始应用计算机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巩固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鼓励幼儿及早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希望通过鼠标的操作来促进幼儿细微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法语:法语学习也是卡登学校的特色之一。幼儿从三岁开始就进行法语的学习,先是有关颜色、数量的词汇,然后是日常的对话以及简单法语歌曲的学习。 (二)着装统一 卡登学校非常重视礼仪,每个幼儿都穿有学校精心搭配的制服。在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幼儿的服装以海军制式为主,上身为印有“卡登”标识的水手领长袖运动衫,外加海军v领背心或者套头衫,外套则为带有同样“卡登”标识的白色v领开襟羊毛衣;下身为海军制服裤子或者短裤,女孩还可以搭配白色的裙子。每周的周五可以穿牛仔裤和印有卡登标志的polo恤,但牛仔裤要整洁合身,不能穿松松垮垮或者有破洞的衣服。 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还规定:鞋子应有鞋带或者搭扣,而且不能露出脚趾;袜子应该是白色或者海军蓝色,袜边最好露出鞋子;上体育课要穿专门的运动服,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只更换合适的鞋子。 卡登学校认为,孩子每天穿戴整齐的来到学校会让他们重视学校和学习,遵守学校的纪律,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统一的着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自然而然的端正自己的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举止优雅自信。 (三)家长参与 卡登幼儿教育鼓励和欢迎所有的幼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谦逊、合作、诚实、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不同的卡登学校会根据学校的特色、家长的意见等采取不同的家园合作方式。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设有专门的家长俱乐部来组织各种家园活动,以保证父母与学校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而弗雷斯诺卡登学校(carden school of fresno)则建立了家长志愿者方案(the parent volunteer program),要求每个学生的家长每学年为学校志愿工作20个小时。工作的内容可以是为学校职能部门提供帮助,或者在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担当教师助手,甚至合法的捐赠也可以作为志愿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卡登幼儿学校还会举办亲子夏令营、家庭野餐等活动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使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学习的重视。卡登学校相信,家长越多的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孩子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借鉴之处 卡登幼儿教育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差异带给我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幼儿,带给这个世界绚烂多彩。每一个幼儿教育者首先要从内心深处尊重这些差异,接受差异,而不是用固有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求幼儿。在卡登幼儿教育中,孩子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卡登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好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别人的观念,孩子应该得到彰显自己真正想法的机会。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才能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反之,则会打压幼儿心灵发展的积极性,给其发展留下阴影。 真正的愉悦来自内心的平静,而教育带领幼儿找到那条通往内心平静世界的道路。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幼儿学习的知识技能不应该成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道具或者用来炫耀的资本。卡登对教育抱有远大的理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体会到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对人类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快乐是帮助别人之后得到的回馈;人生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成就丰功伟业,而是要满足内心的愿望。 卡登幼儿教育是开放而自由的,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幼儿在保持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的基础上获得充实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素质,发展的文学和文化的内涵,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就像卡登所说的:生活是快乐的,学习也一样。 幼儿教育论文: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探微 摘 要: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编著了大量书籍,将宋明理学的理论和儒家的道德规范推行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状况,以德、律、乐为立足点,倡导“习与智长”的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词:蒙学; 德育; “小学”;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时代的哲学家;作为实际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礼记》:“人生十年曰幼。”朱熹则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朱熹将人的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之前为“小学”阶段,十五岁以后为“大学”阶段。朱熹的“小学”是包含在古人所说的蒙学教育理念之中的。同时,身兼大儒和大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朱熹,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断句教学,更从深层意义上结合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教育理论,注重道德体系的建构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首先,德为先。以传统儒家理论为依托,加上宋明理学本身对道德规范的强调,朱熹的幼儿教育理论是以德行教育为前提的。《周易.蒙》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和“君子以果行育德”,这都是对教育中道德情操培养的要求。朱熹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优良德育传统,强调幼儿教育时期道德教育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I格不胜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其次,律为行。朱熹强调幼儿教育中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是根本。他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朋凡为人子弟,当栖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他特别强调对纲常伦理的遵守,“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当然,这与宋明理学本身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纲常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这种从启蒙就开始强调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训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公民,更有利于其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认同。 最后,乐为归。他在《小学》中引用程子的话说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必须喜欢,愿意为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通过历史故事等,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一定要从兴趣到自觉,最终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他在《小学》中收录了很多先贤和圣人的故事,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他说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朱熹的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代,也丝毫不嫌过时,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等理论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学界将视线的焦点都放在朱熹理学的功与过上面,对朱熹教育理论的成就关注远远不够。我国当前正处在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引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理论到推行西方的教育规则和方法,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的优秀资源发掘却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缺失。朱熹幼儿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不管是以德育为立足点,还是强调自律性和快乐学习,都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和谐,甚至在细则上的具体施行要高于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我们在摈弃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论的同时,要反思其可行性,使其更好的为今天的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合作学习”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教学中要操作娴熟,运用自如,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 运用 分析 改进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校幼儿教育专业以一线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方向,考虑到幼儿教师工作的合作性,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进入幼儿园后,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向同事学习,更快地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人在《活动设计与实践》课教学中,一直坚持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愿学、要学、乐学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技能。 一 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我在教育活动设计课和教育实习中,尝试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课程内容;其次,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具有不同能力水平和特长的学生一起学习,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再次,教师要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干预,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辅导和支持;最后,师生对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分数,小组成员分数相同,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在集体教学中曾经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变成了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积极参与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腼腆女孩也愿意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争持不下时主动请老师指导,自信心和合作能力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某些小组的活动作业其实是个别同学的劳动成果;课堂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总是无所事事充当旁观者,作业模拟时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任务,对答上就好;组长往往忙的不亦说乎。这些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为此我组织了高三的全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和不计名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她们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和感受,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 合作学习的效果分析 1.合作学习的益处彰显 小组成员的产生是自由组合而成,小组长的产生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志同道合有利于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小组讨论有利于拓展思维,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参与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同伴交流,促进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能集思广益,提高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 对于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合作讨论能让自己获得同伴的理解和共鸣,还能在合作的同时学会思考;有利于集中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顺利完成实习;共同备课、共同反思不仅能集思广益,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还能让学生熟悉各类型、各领域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尤其是共同评价、共同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和让学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2.合作学习的弊端暴露 小组的自由组合有时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组合,能力弱的同学组合,达不到活动的高效;有的小组长缺乏领导技巧,讨论有分歧时难以协调;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有些人来说小组活动比独自学习耗费的时间更多等等。 三 合作学习的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我在组织合作学习中的思考认为:成功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具备足够的合作技能,能够集体制作合作目标,优化整合资源,进行科学分工,组长能发挥极强的领导力。对于统一评价所产生的矛盾,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就必须探索出一种对每位成员都具有激励和制约作用的评价方式,同时不能违背合作学习的本质——小组成员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对未来的合作学习做以下改进:(1)教师应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干预和支持,对缺乏合作经验的学生,要单独交流,让其明白合作学习的目标。(2)采取科学的方式分组。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合理调配: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能力相当的同学各抒己见而达不成决议,而苦恼、低效。(3)明确组长的职责,组长要领导小组制定目标,分工明确,让组员树立团队意识,组长有优化组合组员的权利,有被淘汰的组员,老师要对其进行培训后再申请加入。(4)小组人数应控制在3~4人左右,以往小组人数太多容易出现个别人浑水摸鱼的现象。(5)评价方式改为组长、组员、课代表、老师共同参与的打分制,通过小组汇报任务时的表现、小组活动讨论发言次数、小组采纳其意见多少,在小组共同得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5~10分左右,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6)呈现目标成果时,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每小组4人,4次活动的主讲不能重复,避免对他人产生依赖。 在对“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和实践后发现,合作学习在提高中职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减少学习焦虑,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教育论文:论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玩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育语境 玩教具 幼儿教育环境 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玩教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玩教具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玩教具的有效运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面对这样一个语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幼儿教育的理念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幼儿为中心、从以往的以“教”为本转变为现在以“学”为本、从以往的幼儿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幼儿主动与自主学习。这几个转变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以往统一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整体转变为从每一个孩子的现有水平、个性差异为基点出发,尊重孩子的差异与个性,进而有效地引导、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与提高。在这种新教育的语境中,有效运用玩教具,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一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心智与创造力大多是“玩”出来的,让幼儿玩玩具能够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幼儿可看、可听、可吹,对于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功能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玩教具的直观形象以及仿造生活的真实性,则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玩教具可以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玩教具可为其提供具有各种感、知觉刺激的、可操作并且是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到,玩具不仅仅是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是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教具本身所具备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玩教具是幼儿学习的适宜性“课本”。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配置必要的玩教具,为幼儿游戏、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让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游戏、学习内容,营造具体的适宜幼儿兴趣的环境,积极开发、创造玩教具,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幼儿存在着天生的内在生命力,幼儿教育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计洗碗、做饭等情景活动,将小罐、小碗当工具,让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有机会去模仿大人。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增强注意力,学会对细节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玩具,不是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还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意识提供条件。近年来,新理念指导下的玩教具已经融入了“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从玩具使用者“变成”玩具的制作者,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玩教具。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举起,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是第一性的,要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制作、思考、再制作的过程中,制作出自己满意的玩教具,就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主动学习、制作的乐趣,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立足园本研究的实践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本研究;实践 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积极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探索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沙依巴克区幼儿教育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启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领导重视抓保障,积极召开项目启动会与园长研修班。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关于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通知》,确立了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二)开展园本项目,开拓园本教研新途径,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 ①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园本教研”催生了新的教研方式,教研室从教研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专业引领,分别有展示教学活动、问题提出、分组分片区讨论、运用课件讲座。在教研过程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反思与互助相结合,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 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使教研走近了教师,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学习化组织的建设。 ②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丰富学识、提高教育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的氛围在幼儿园逐步形成。在区级开展“读书是这么好的一个件事”演讲比赛和图书展览活动,使幼儿园教师在读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园本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研室积极组织基地园利用教育部《新思考》网上在线机会,与刘占兰、华爱华等专家对话零距离接触,提出问题请专家解答。将园本项目开展工作阶段总结以及教研员、园长、教师论文、反思等发到《新思考》网上和沙依巴克教研网幼教之窗进行登载,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们开展园本项目的积极性。 ④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园和小学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与学校建立手拉手,组织幼儿园园长、教师到小学观摩教师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观看小学升旗仪式和参观学校,使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幼儿初步感受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幼儿园园长、教师与学校校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平台。 ⑤构建幼儿园、园长、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1)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组织基地园参加自治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教研室教研员和基地园分别进行了交流。组织沙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基地园进行了交流,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促进发展。(2)组织有实效的现场会。根据全国教研员研修会精神和内容,积极跟进。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现场教研活动,教师们以群体的智慧来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园本研修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新理念。 ⑥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在幼教改革的新时期,要求教研员必须坚守改革的核心价值,引导教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改革的正确导向。通过教育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使教研员明确了园本教研中教研员的角色是定位在与幼儿园的关系之中,教研员必须专业引领、专业支持、专业合作。因此,教研员坚持深入一线,服务一线,定时到基地园参加教研活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学习、共同探 、共同提高,学会教研工作的反思,在促进幼儿园园本研究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 (三)立足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肯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幼儿园根据沙区“十一五”课题指南积极申报,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新疆维吾尔民俗民风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大班主题区域活动”,乌鲁木齐市驻疆空军蓝天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保育员素质,提升保育服务质量”、“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乌鲁木齐市园林幼儿园“开展体育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乌鲁木齐市电信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途径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石油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方法”课题分别进行了立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科技局、教育局对立项的重点课题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已顺利结题。 二、“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一年多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逐步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培训方式从理论向实践转变;三是评价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四是教学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观念里机制;二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四是完善管理机制;五是完善教科研机制。 1.基地园园长、教师在具体实施园本项目中,加强了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不断深化对园本项目的认识,园领导认真组织,积极支持广大教师研究、实践、交流、创新,使项目工作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 2.基地园在园本项目推进中各具特色,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园本项目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也是项目研究所追求的根本价值。 3.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勇于开拓、善于科研的园长和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园长们在项目实施中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并适时地给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们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并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与教育改革中。 三、对策和建议 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发展。 1.继续加大对“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领导、指导力度,形成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基地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划、制度、办法等,并认真实施。 2.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研究与日常实践的关系:进一步让研究走进常态的教育现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工作要求。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金革(1967-),女,辽宁海城人,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幼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探析 在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日后的成长,其中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看,他们具有活泼性与好奇心,故此,在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与课程的相互整合,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探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两者融合的好处与融合方法。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眼球,提高其学习兴趣。游戏是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类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这可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操作材料来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2)游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其多方面发展。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为幼儿粘贴各种棋盘,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还可添设迷宫、沙包、跳绳等,这些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会让幼儿受益无穷。 二、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的好处 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要接受大量新鲜事物,教师如果给幼儿传授间接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每天需要的,幼儿擅长想象和模仿,其在虚拟环境中游戏的同时,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幼儿模仿的东西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加入很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因此幼儿享受游戏的同时在学习,也在创新。但是离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在教学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发展的特征、规律,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根据地进行他们的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当然,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过,这种指导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物极必反。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使游戏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还能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幼儿园中只研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程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 三、实现幼儿教育和游戏更好地融合的措施 (1)为课程配置适合的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两者要互相关联、自然过渡。幼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内容相符的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2)安排符合条件的游戏环境。环境作为游戏的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很快融入游戏的环境中。同时,适宜的环境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冬天来了》中,教师可着冬装来给幼儿制造冬天寒冷的氛围,便于幼儿感受冬天的气候特点。(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拉近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能使教师和家长得到良好的沟通,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充分的了解。(4)采用新颖的游戏方式。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只用弹唱法教歌,幼儿会感到乏味,如果采用新颖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很多。(5)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幼儿更喜欢自由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幼儿自由发挥、探索的天堂。(6)从游戏本质出发。在游戏与课程的相互融合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以及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针对具有情节性、内容性的故事,在引导幼儿听完故事之后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设施,形成决策游戏资源等。比如,在“图书节”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参观图书馆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在游戏中加以表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与幸福。(7)从幼儿现实出发。毋庸置疑,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且健康的人格,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拥有游戏性态度,并且能够将这一态度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比如,在游戏当中要告诉幼儿,游戏是娱乐的一种,即使失败也不要难过和悲伤,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能有浓厚的竞争性,需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感与归属感。 四、总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只有将幼儿课程和游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 作者:李慧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要练就一身“接抛球”的技巧,利用有效的回应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让幼儿的“学”更有价值。 一、尊重赏识,燃起自信火焰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集体教学过程中,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十分重要。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积极正面的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地做出肯定鼓励的回应。如小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中,教师提问:“谁拿到苹果了,怎么拿的?”幼儿答:“袋鼠拿到了苹果,它是跳起来拿的。”教师回应:“你说得真完整,还学着袋鼠跳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教师的回应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幼儿以观察、思考的信息,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温馨的拥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是对幼儿的回应和肯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信。 二、巧妙衔接,顺势开展活动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在集体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幼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回答,也会生成不同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应尊重他们,顺应他们的需要。如开展小班语言活动《七彩象》时,教师说:“小白象忙了一天,回到家又累又饿……”幼A:“老师,我给他拿很多好吃的。”教师:“嗯,吃饱了就不饿了,会更开心的。”幼B:“老师,我给他端椅子,请他坐下休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让幼儿自发地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当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活动时,幼儿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三、关注差异,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面对不同性格与发展特点的幼儿,教师的回应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引导、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如面对知识经验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幼儿,教师可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其回答,教师在回应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说得很好,如果……就更棒啦!”让幼儿学会带着问题和要求进一步思考,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对于胆小、不敢举手主动发言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正确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如果幼儿没能回答到关键点,教师可以慢慢启发引导,帮助其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语言、眼神、手势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小朋友在说些什么?”“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集体讨论的话题中。 四、积极追问,紧扣教育目标 集体教育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回答不是让人意料不到,就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偏离话题,面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在紧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利用追问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如当幼儿表述不够清晰时,教师可用追问帮助幼儿明确表意。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观察后,幼儿说道:“它们中间有张纸”,教师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开会。”,“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因为什么事开会?”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答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当幼儿的回答单一、重复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幼儿说要送给她冰激凌,紧接着,幼儿纷纷列举出各类好吃的,教师随后追问:“除了送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让朋友感到开心?”当幼儿的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幼儿重新找回方向。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幼儿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接着说道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教师提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追问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了谈话的方向。 五、画龙点睛,及时归纳提升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但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要善于概括总结,帮助幼儿抓住要领,培养表达能力。如教学中班语言课《小兔怕怕》,在讲到小兔荡秋千害怕得大哭时,教师问:“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不哭,感到不害怕呢?”幼A:“给她吃青菜萝卜。”师:“给他吃他最喜爱的食物,让他平静下来就不怕了,等有力气了再玩。”幼B:“后面装一块板,就不会摔下来了。”师:“就像小椅子一样,好办法!”幼C:“前面一把椅子,后面一把椅子,左边一把椅子,右边一把椅子。”师:“四周都围住,位子更大更舒服,对吧?”幼D:“把绳子换成钢丝。”师:“这样就更牢固了,好办法!”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话语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规范的语言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有效评价,培养反思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指导性评价。如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教师可给予提示:“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和有效的启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引导幼儿寻得答案。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委婉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可以对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训练幼儿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珍视幼儿的疑问,面对疑问,教师可以给予反馈,也可以让疑问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在质疑、讨论、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每一次的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的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的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的提炼。教师应从研读幼儿开始,认同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想法,让每个幼儿从教师的回应中有所得,有所获! 作者:肖满运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故事教学重要性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万春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幼儿园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提高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 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3)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学生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熊熊燃烧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除了政治原因外,有的说可能是经济原因,因为朱先生是穷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家庭发生了经济危机;有的说可能是文化原因,因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围剿”比较厉害,应该有孤立无援、愤懑不已的感受;也有说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说到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把它形成一个小课题的形式,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又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常称许广平为“广平兄”。也许我们一览而过,没有留下疑问,反转一想,许广平是他的妻子,学生,何以称她为“广平兄”呢?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有它的“层次性”。问题由目标、条件、障碍三要素构成,目标――表明“问题”解决的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条件――面临“问题”,你已经拥有哪些主客观条件?障碍――面临“问题”,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有无解决途径?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问题,就形成了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一般性问题,目标明确,条件充分,障碍不大,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解决;后二类是最容易形成课题的,但过去我们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重要的发展因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目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深度了解信息技术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利益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包括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为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现状;作用;应用方法模式;变革 让信息技术充分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既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乃至未来社会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它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预示着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传统教育。要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信息技术合理充分应用,做此项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此研究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信息技术、高中语文、应用研究为关键字进行了检索,下载并整理了35篇相关文献,提出16篇为重点研究对象。 1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从图1的柱状图中的线性趋势我们可以得出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视度越来越高。文献主要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科技信息、新课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方法模式、在不同教学内容(古诗词、写作)中的应用方法或模式、信息技术下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误区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 2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如陈争京提出信息技术让原本死板的语文课程变得生机盎然,拓展了作文教学,改善了传统作文教学方式,扩大了高中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语文素养[1]。王招平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动画、文字、图形、声音等)和高效、及时的反馈;培养研究性阅读;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2]。张笑则发展性的表明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杨蕊则直观概括为8句话:浓厚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外知识;利于答疑解惑,实现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4]。 多位研究者以自己的认识讲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中的巨大价值,但是各自所讲述的价值是相对模糊的,浅层次的价值反复搬弄,而深层次的价值无人去仔细挖掘。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支持课堂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动静结合、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活跃课堂,是教育界新型有力武器,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展示 3 不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的应用与变革 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工具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变革。信息技术下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全新变革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3.1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改变写作工具、写作过程和写作形式。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介入为研究性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最有力、最便捷的支持。如:WebQuest、ThinkQuest、MiniQuest、BIG6、基于问题的学习、主题学习等探究性学习的模式[5]。 3.2 教学环节 4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误区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4.1 应用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课件上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可以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6]。 4.2 存在的问题、误区 信息技术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1)强调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2)课件成为课堂中的主宰,学生不能作为一个课件的观看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3)注重直观,忽略文本的解读品味;[7]4)课堂教学模式“形聚而神散,看不到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真正改变和创新;5)人机对话导致师生产生交流障,多媒体技术却喧宾夺主[8];6)课堂随机生成应对乏力,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的“线性”特点和在随时调整方面的技术困难,要求课堂必须按照教师预设步骤来有序地实施[9];7)信息技术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8)片面追求信息技术;9)过分强调教学的多样性;10)一位注重教学设计过程精细化[10]。 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举不胜举,其中时尚化(片面追求时尚,失去教学目标),琐碎化(缺乏关联性),低幼化(展示表面的信息,抑制思考),过分追求多样性最为突出。 4.3 解决措施 笔者提出学生应该应用现代网络技术,阅读量,促进感官认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努力做到:1)改变教学观念,改进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2)拓宽教学思想,提高备课质量;[11]3)更新教学观念;4)课前有效备课;5)提供方法指导;6)开发并利用好教材实例;7)实践教学案例对比分析反思;[12]8.改变教学模式;10)师生互动活跃;11)信息技术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12)教给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13]提高教师素养为“第一要务”[14] 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事情,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 更是一种理念。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1)处理好资源浏览与文本阅读的关系;2)处理好语言感悟与感官感受的关系;3)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4)处理好人机关系。 5 应用研究建议反思与发展趋势初探 1)应用研究建议反思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改进势在必行。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多媒体技术的组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15]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很多地方学生都没有去过,很多事情也都没有真正体验过,有的内容很陌生,学生凭现有的阅历难以理解。而我们的语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15]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帮助学生丰富头脑中的表象;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生活,多找一些合适的媒体资源如:文字、实物、图象、声音等来丰富课堂内容。[16]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光、电、影像组合和立体动画效果,弥补传统教学中用语言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难点,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既有利于身心发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发展趋势初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将走向高度融合发展的道路,语文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也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衬托。 6 结语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下雪语文,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反思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离骚》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无痕德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当前备受争议的重智轻德的教育背景下,人们所期望的德育是道德观念在自我意识下愉悦地接受,道德情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先生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语文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因道存,道以文显”的说法,“文”和“道”是不可分割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并非是直接的,但它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受到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陶冶,从而无形之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离骚》一文隐含的德育主题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前人的思想文化的结晶。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还能激发爱国情感,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离骚》作为中国古典诗文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德育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从人教新课标版的选文来看,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纳出这些德育主题: 1、热爱祖国的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离骚》的主题,也是屈原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秋万世同日月争辉,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一要求,也是德育的主旋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无痕德育的重中之重。 2、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看待屈原爱国忠君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屈原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两千余年,他的作品必然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要科学和全面地分析研究《离骚》思想倾向。同是爱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在列国分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爱国,很难与我们当今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导致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难以分辨。三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之时,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则可能是腐朽的名节观念。 3、树立目标,刻苦学习,提高修养 屈原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情况下,又坚持美政的理想,“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刻苦自励,提升自我,这对高中生树立目标和刻苦学习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4、创新精神 从政治层面上说,屈原敢于变革,提倡美政,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从文学的层面上看,他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结合楚地方言,开创了楚辞新诗体,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5、自尊自爱,诚实正直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屈原出淤泥而不染,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怀瑾握瑜,为人正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使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其高尚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二、在《离骚》教学过程中渗透无痕德育要把握六个环节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上,就应该明确:通过学习和鉴赏《离骚》诗句,体悟诗歌中“香草美人”的意象,总结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不可或缺 屈原为实现楚国一统诸侯的大业,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屈原遭到群小诬陷和怀王疏远,最后被顷襄王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之间。《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里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屈原生平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欲望,同时也使屈原这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形象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3、充分利用诵读法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集体朗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朗读准确,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情境,对于情绪激昂的地方要读出抑扬顿挫,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对奸佞小人的严厉呵斥都要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诵读,既加深了对必考篇目的记忆,又对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4、通过细节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设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加以剖析,如:诗歌开篇强调自己的先天禀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5、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辩证的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是本篇学习的重点之一。应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屈原的情况下,对其人物形象做具体的、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屈原出身显赫、自尊自爱、品德高尚、才能卓著、勤于修能、追求真理、忧国忧民、洁身自好、怀才不遇、忠君爱国、嫉恶如仇。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斗争精神。然而就屈原一生的政治表现和刚烈的性格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先求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实现抱负的第一要义。屈原在心理上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遭遇困顿时过于苛责环境,而没有从自身找问题。他性情严厉、因此孤独无友。这些弱点是导致他在政治上难以成功的内因。 6、通过开放性探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信念 一是对屈原投水自尽的探讨。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乐观,热爱生命。应明确: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然而,就算他出身贵族,他的理想也只有在君王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屈原的自沉是黑暗的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从另一方面来看,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他的心理有其冲动和脆弱的一面。战国时期,有许多政治家如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反而有更大的作为。屈原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屈原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随波逐流,如果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但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生命高于一切,要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是正确看待屈原的爱国之情。应明确:屈原的爱国思想究其根源,是一种“忠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矛盾,战国群雄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策略,是要在保卫楚国的基础上,实现楚国的霸业,这是争夺对诸侯国的领导权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敌侵略,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存君兴国,我们不必过于拔高理解。但是,我们也不能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人。国家动乱,民生艰辛,屈原心忧如焚,奔走呼号,尽管爱国之情有古今之别,但爱民之心却无可非议。 闫达尉,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摘要: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较普遍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还开展得很不够。笔者近来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一些肤浅的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学习;初探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较普遍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但探究学习似乎还开展得很不够。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近来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1.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例如:《麻雀》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部分段落:"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让学生反复领会"紧张、绝望、发抖、嘶哑"等词所表达的含义,体会此刻老麻雀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于是学生发问了:"老麻雀为何害怕?为何要冒险救小麻雀?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经过一番讨论,学生领悟到了:爱――伟大的爱,是它冒险的真正动力。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人有没有?在什么条件下,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在问题情景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其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2.1读中生情,情中感知。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的过程中,有任务的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2说中有辩、辩中探理。说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这里仍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到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学生迅速分成两拨儿,激烈地辩论起来,最后双方选出代表各抒己见。反方说:没有必要,因为他已经体验了小路的险,而且看日出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冒险。正方说:很有必要,列宁再走小路是想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样的锻炼机会不多,列宁认为很有必要再走一次。正方的人数、气势、道理明显压倒反方,但反放并不示弱。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列宁的话所包含的道理:"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反复朗读、辩论之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列宁再走小路,很有必要。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深思:意志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意志?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懂得了意志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需要意志。 2.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它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学习的最佳境界。例如:一个小组在导学《猎人海力布》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力布把自己打来的猎物都分给了乡亲们,说明他不贪财。可是他为什么又要龙王的宝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他们在考试时,还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海力布没有变成石头,会怎样(续写)"。这道题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真正实施"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有两种评价:一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出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可引起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论,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另一种评价是"归谬法"。就是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时,为了让他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我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利真知。 在上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人和事中的情和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语文学科教学 摘 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多时候这类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比较重要的。技术的应用往往在学科的教学中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更多则可能是观念和思路。 关键词:教育技术;优化;语文学习;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其在学生认知发展和能力形成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利用如今现今的技术手段来对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1] 1.关于教育技术的概述 广为人们认知和认可的教育技术概念是这样的:教育技术就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而就目前而言,在学科教育教学领域被人们广为认知和普遍接受的则更多地集中在一些信息技术或者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和实践。 教育技术既是教育也是技术,教育是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技术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特有的学科,并有很多的工作者、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深化,它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且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发展、拓展中。 2.语文教学中的教育技术 语文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语文教学历来也被教育界所重视。很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因为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特有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而这些人也大都成为了教学名家,换句话说,从事语文教研工作的人员更容易在实践中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精英。[2]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教学方法的可选择性更大、课堂表现形式的受限制因素也不是那么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或者说教育技术手段是可行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知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是相对较高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教育技术手段往往能节省很多的时间,也更能帮助学习者直观地理解一些知识和内容。[3]当然以上这些都是相对的,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也许情况也不是这样的,这里所说的只是一个总体上的情况。 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是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的,以语文教学为载体能够更好地实践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语文教学中对于教育技术手段的实践和应用,对于进一步丰富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等方面也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对于技术的改进也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应该说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其具体在实际行业、领域内应用的,这点对于教育技术也是同样适用的,教育技术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需要植根在具体的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内的。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1)在语文教学设计环节中,充分做好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方面的设计。教育技术手段是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的,但是如果应用不好的话教育技术手段则会形同鸡肋,完全失去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对可能用到的教育技术媒体、素材等进行充分整合,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具体有效地应用。 (2)开放、自主化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应用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这样的模式下需要教师主导,但是教学“教”的角色被淡化,学生“学”的作用是主体。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可以起到一定替代教师“教”的作用的,而且这样的“教育者”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充分发掘新技术、新理念,贯彻实践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需要被教师关注,在对这些技术进行关注和认识的过程中,重要的还是需要对这些技术与语文教学如何结合进行探究,当然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条件,可以作为参考但是绝不能将其当作一种硬性的指标来看待。[4]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教育技术手段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实际的应用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具体情况,不能单纯地将其当作一种指标来看。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高段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障碍及对策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进步和发展,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新课程应改变“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根据课堂实际变化不断调整教学,使课堂具有明显生成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学实效的认识和做法。 一、确定目标,以趣引路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那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直接关系到课堂实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教学目标,结合生成及时调整预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设计二年级上册《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一课的导入时,我围绕紧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升旗时的庄严隆重”这一目标,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的生活经验,提出:“升旗仪式上我们学校的旗手们的表现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在这样鲜活的情境中,了解“庄严隆重”这个抽象概念也就容易多了。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手”,因此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以疑寻知 课标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身心得到解放,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一旦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疑问困惑,就能激发他们去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三年级上册的《鹬蚌相争》,学生在观察插图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鹬和蚌怎么会这么傻被打鱼的人轻易捉走呢?”接着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它们“傻”在哪里。这样寓言的寓意就被学生疑问带出来了:不能互相争执不下,不然结果就让第三方捡到了便宜。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而寻求到的知识是学生记忆中最深刻的,这样的知识已成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三、优化课时,以点带面 提高教学实效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充分利用。虽然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但是我们应将教学活动聚焦在有限的目标内,抓住关键点,以点代面,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我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紧扣“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二个关键词,让他们把体现这二个词语的优美词句以提纲形式罗列出来。学生动手摘抄的时候不但加深对这些好词佳句的理解,而且对于这种以中心句提纲挈领的形式有所领悟。这样的课程结构,教师所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巧借错误,以思促悟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动态资源,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待、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悟出真理。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阅读到课文第五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马是听老牛的话对还是听松鼠的话才对呢?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班里分成了三个阵营:赞成老牛的、赞成松鼠的、还有徘徊在二者间的中间派。在这有趣的格局下,我让各方代表陈述理由,最后在激烈的争辩中悟出了道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全对,小马要自己下河去试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巧借错误,既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分析、查找出错误的原因,又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丰富我们的教学机智。 五、适度拓展,以浅入深 《新课标》非常重视语文课的容量,重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把“拓展”和“延伸”列入了课堂模式之中。例如在教到三年级上册《好伙伴》这一课时,我注意到主人公“猎狗”和“乌鸦”两个好伙伴之间虽然有着感人的故事,可是文中却不曾有二者之间的对话。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我给学生一道题目:在猎狗掉进枯井后,乌鸦怕猎狗被饿死,一次又一次地叼肉来给它吃时,会如何鼓励猎狗?猎狗又会如何感谢这位好朋友呢?请结合这个情境为它们设计对话。下面是学生的设计方案: 猎狗:乌鸦,我的好伙伴,你这样飞进飞出为我送食物,真让我感动! 乌鸦:猎狗,你要坚持住,马哈多会来救你的。 猎狗:井太深了,夜晚来时我特别害怕,真想再回到你们身边啊! 乌鸦:你很快就能出来的,主人也在四处找你了,他已经看到我朝这边飞来了,一定会发现你在这儿的。 猎狗:你真是我的救世主! 真没想到学生的构思不仅能紧扣文本,还把自己的理解加入其中。对话充满了童真童趣,把二位好朋友友谊的境界升华了。 综上所述,真正的课堂又是生成的,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课堂,必将超越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语文老师要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所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最为重要。 二、语文老师要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的古典名著。以《西游记》为例,谈自己是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 三、语文老师要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找准融合的整合点,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和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达到无缝隙的的融合。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解决学习中单调枯燥的问题,学生既感到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文本,从教学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精选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精心地研究,把它作为整合课的整合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并逐渐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为了保持并端正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使用的教学课件应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双方的随机交流,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得学习的互动性增强,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开放,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生命力所在。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图景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体现。 2.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1突破难点,拓宽视角。课文中的难点单凭教师讲解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先进的电教媒体形象的演示,能清楚的把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不易理解的科学规律等变得具体化,化难为易,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空间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开发和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整体感悟训练中,彰显出其独特的导思引悟优势:一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的多面式学习内容,奠定整体感悟基础;二是能提供多感官综合刺激,导思引悟,激发情感,有利于学生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爬山虎如何向上爬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了解,因此可以制成爬山虎向上爬的课件,以动画为主进行展示,让学生仿佛真真的看到爬山虎长叶、茎上伸出细丝,细丝触着墙头上变小圆片,巴住墙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全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此时只要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教师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课件,或构建相关"资料库",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在线讨论的实践,在线测试的检验等相关链接,增大知识储备容量,拓宽了视角。 2.2借助图像,放飞想象。运用信息技术,在设计课件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情节处理,采用有所跳跃,有所省略的方式,特意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将课件中的动画定格,请学生们延伸想象,续说故事,可有不同的结局,这无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好的教学手段包括: 3.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3.2摹拟试验。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教师可以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与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整合中协调统一,使学生听说读写加强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了,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活力之所在。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双赢的新型教学模式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与整个社会更精彩。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对比分析 同样是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语文学科教学丰富的教学理论内涵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异同,指出二者可以相互借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热”不断升温,世界各个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现如今,不但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到我国来学习汉语,而且在国外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爱汉语,他们渴望学习汉语,接触中国文化。持续升温的“汉语热”直接导致了对外汉语师资的扩大。迄今为止,我国多所大学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汉办每年从高校中选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国外的孔子学院任教。 一、教学对象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指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其教学对象大都没有汉语基础甚至是零基础,这些人不熟悉汉语与汉字,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而语文学科所面对的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一直都使用汉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会写会用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使用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所教的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会比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生困难的多。因为在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都是同一年龄层,有着相同的文化环境。但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都对词语的掌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择生词和对词语的掌握程度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高中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生词“阜盛、敕造、紫檀、雕梁画栋”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生僻,在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会细说这些生词,认识生词往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对外汉语高级教材《我们天天在说谎》中的生词列出了“大手大脚、将心比心、炫耀、无所不能”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不会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但在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时,教师需要落实到每个字的读音,例如“手”是第三声,学生可能会发不好这个音,教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示范并且一遍遍地纠正读音,直到他们读准。除了要学生读准读音外还需解释字词,“大手大脚”这个词学生会理解为人的手和脚都大,对外汉语老师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大手大脚”的引申义为花钱、用东西都不节省,比如说“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的”,这是在指责这个人浪费钱,不懂节约。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会着重讲解生词,要求学生会写;初高中阶段,教师只会指出那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很多是学生提前自学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生词的学习是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够正确使用词语进行对话。对外汉语的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程度在于能否正确运用,学科语文中对于词语的掌握不同于对外汉语的要求,它还需要学生了解词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词语的色彩意义,比如虚伪是贬义词。 第二,两者的学生都会接触到语法学习,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而语文学科教学接触到的语法知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就”这个语法点,语文教师会简单地说明它是一个时间副词,而对外汉语教师会在其词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它的用法,包括“就”在句中的位置和经常跟它搭配的词,也会归纳出其在句中的结构“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用“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者事情发生的早的时候句子末尾要加“了”,这时结构就是“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可见,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知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从小接触汉语,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汉语,但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规则,而汉语中很多词语有不同的用法,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这方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汉语使用的规则。 第三,两者都要求学习者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词义,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中级课程《小议食文化》中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是锻炼学生的猜词能力,“阿里来中国留学三年了,他说的汉语很地道,大家可以向他学习学习。”这句话中的“地道”一词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需要学生根据词所在位置的前后句来推断词在文中的意思。再如《雷雨》中周朴园用了“贤慧”、“规矩”来形容梅小姐,这对于有着牢固的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却不容易,更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在讲解时便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 最后,语文学科教学是将学生的终身发展纳入教学目的,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更多的是将汉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工具,这是两者教学目标差异的根本所在。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要教语言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应用汉语。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往往是因为没有选对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就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二者的差异首先反映在教学目的和任务上,任何教学方法都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交际,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发音语法教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二者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二者存在着区别,但又有些方法却都适用于它们两者,只是在运用时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像情境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学生没有到过三峡,他们很难想象有关三峡的画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到不同时间段的三峡时,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在脑海中出现秀美的三峡与险要的三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同样,练习法也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多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小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选择题,如“地道的菜要做几天几夜( ) A、道理B、真正的C、地下通道D、好吃”,或者是给学生一个句子“这幅画很出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让学生分组讨论“津津乐道”的含义。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当然,有些教学方法更适合一种教学内容。比如语法翻译法,因为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它并不适合语文教学,但是它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听说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形式是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教学,而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加之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同。语文课堂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中国的课堂正在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迈进,讨论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语文学科教学历时长,实践多,经验足,无论是理论的积淀还是实践的总结都能给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接触到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语文学科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语文学科教师取经的同时,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也可以对照对外汉语教学,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夏琰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 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认为这两句话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概括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同时也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诠释了教师工作的特点。教育学生的目的不仅是要都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交往。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所谓“育人先育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如果一个学生连起码的道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全面发展呢?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也有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样也是把“德”放在首位。可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这样。因为语文学科的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所决定。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要完成基础教育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只靠每周一节思想品德课,一节班队会或开展几次活动来完成是不够的。那么主要阵地是什么呢?是各科教学!这才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是德育与传授知识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也是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一直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并有了一些体会。 运用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情感因素丰富的学科。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人间真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是非曲直”等都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陶冶。在教学中要有目的会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把教材的中心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我在讲《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中,我就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学生不仅懂得了宽容、谅解,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和认识。在班上同学们积极互动,说说别人的优点,找找自己的缺点,谈谈如何去宽容、谅解别人。如何去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样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交往。我相信这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感人心者莫乎情”。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能使文章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我想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实现了德育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才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传到作用,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就能收到“迁情入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现状与分析 摘 要: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效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调研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现状,分析了学科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科整合;语文学科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语文学科得到较多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给学科教学创新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课程教学进行整合,已成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 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深度上,各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通过统计分析教育信息化领域三大核心刊物(《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教》)近三年发表的论文,共得到181篇涉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论文。其中,各个学科所占的数量与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众多学科中,语文以18.3%的比例位列第二,仅次于数学学科。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得到了较多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教师和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教学整合较为重视,并且该学科的实践过程和应用效果更具示范性,因而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成果较为丰富。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识字造句、阅读理解或作文,而是要通过构建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3]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具有的优点,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事物,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4]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自觉选择。 2.存在的问题 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程度更高的数学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距离学科教学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产品 在数学学科中,几何画板是被绝大多数教师所熟知的教学支持软件。在大多数师范类高校的数学教育相关专业中,几何画板已被设置为一门专业必选课或选修课;基础教育阶段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也把几何画板列为首选软件。在语文学科方面,相关的教学辅助软件、资源库、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不少,但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和较广范围的使用。 (2)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少 在现有大量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多,实践应用方面的文章较少。有些论文动则模式研究,概念名称混乱,充斥着大量套用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原则和方法”,却很少有结合具体课程教学的应用过程和效果分析。一线教师若真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整合时,却发现无从下手。 (3)实践应用的深度较浅,范围较小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从最早的e-Learning、Webquest、Blend Learning、Mobile Learning 到Moodle,各种各样的整合都有,看似热点频出,但事实上这些整合应用的范围较小(大都是某几个教师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中进行的),时间短(一两节课),因而应用的深度有限,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大。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经典成功案例――小学语文“四结合”[5] 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做了很多工作,但教育效果上并没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底子较薄,前期工作主要以硬件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为主,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研发面向具体学科教学需求的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和方法等。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以下简称为“四结合”)是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践的一个经典成功案例,它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由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李克东、谢幼如(华南师范大学)、王本中(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总课题组负责人,根据需要还吸收了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参加研究。试点校涉及几百所小学,遍布全国20多个省。 “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该试验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识字、查字、编码、打字”四结合,其具体目标是:①研究一套能实现“四结合”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探讨实现“四结合”的教学理论问题。②编写一套实现“四结合”教学的新型小学语文文字教材。③研制与“四结合”教学配套的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多媒体软件。 由于第一阶段试验的反映效果很好,试验进一步扩大。从小学扩展到中学,加上计算机硬件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四结合”不仅仅停留在认字打字的阶段,还发展到为第二阶段四结合――“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 “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手、耳、脑并用,通过计算机手段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和需求充分结合,为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改革找到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4.语文教学中主要的信息技术手段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知识点零散而广泛,一个单纯的软件难以满足学科教学的所有需求。 通过调研市场上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可以发现,信息量大的资源库(包括资源网站和平台)和满足语文教学某一个方面需求的软件是面向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两个最主要形式。以下分别对语文资源库和相关软件进行介绍。 二、语文资源库 1.资源网站分类 在卓越、当当网,可搜索近百种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软件类产品。其中面向小学语文教学的居多,中学的少;资源类产品多,平台工具少。按网站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6] (1)门户型网站 门户型语文网站是指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网站。这些网站资源丰富,全方位地辅助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交流到分享,从素养到应试,可谓一应俱全。门户型语文教育网站不仅是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平台,而且是加强各地语文教师之间交流的一个枢纽,同样也是辅助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一个舞台,有中华语文网、三槐居语文网、语文超市等。 (2)资源型网站 资源型语文教育网站以提供优质语文教学资源为主。这类网站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地存放于网站之中,以供广大语文教师检索下载。这类网站就像一个语文教学的数据库,提供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资料。这类网站为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因而也是目前各类语文教育网站中最受欢迎的一类,有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资源网等。 (3)论坛型网站 这类网站重在交流、信息。由于教师大都希望直接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不是讨论学习。这类网站受欢迎程度较低。 (4)博客型网站 博客的最大好处是能让普通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助于同行之间沟通交流。但目前大多数普通教师写的博文,访问者寥寥无几。一些名师的博文受到追捧。 (5)主题型网站 办大型综合性网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一些小网站专攻某一方面,突出主题特色。譬如有专门搜集诗文朗诵资源的网站,有专门辅导学生写作文的网站。 2.资源分类 上述这些网站资源大致可分为识字写字教学资源、阅读教学资源、写作教学资源、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综合性学习资源以及语文课程评价资源等类型。 (1)识字写字教学资源。学习语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识字写字阶段,它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方面的资源比较齐全,譬如对于常用汉字,都用动画形式给出读音、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五个部分。 (2)阅读教学资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学作品的阅读。网络可提供大量免费的电子书,并且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相比,题材更加广泛,呈现内容更加丰富。 (3)写作教学资源。网站为写作提供素材、个性化的指导及交流平台,以往很难发表的学生作文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公开发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4)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口头为语,言之为文。可见,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网站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资源、范例资源以及教学方式资源。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热点新闻进行讨论,或者是下载朗诵资源进行模仿。 (5)教学评价资源。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新的语文课评价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潜能和多元化的评价。 三、语文教学相关软件 1.汉字宫 《汉字宫》把3500个常用汉字,依据汉字的“相似原理”,用古人造字的神话故事,运用现代数字影视技术,采用故事电视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观赏中愉悦身心,玩耍中学习汉字,是具有创造性的汉字识字方法。《汉字宫》具有如下六大特点: ①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特征和认知事物特点,激发儿童潜能,开发儿童智商。②倡导兴趣教学,使儿童在看动画的愉悦气氛中学习语言知识,既在学中玩,又在玩中学。③全新的幼教视听教材形式,充分调动儿童的多重感官,使儿童牢记语言知识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④语文内容极其丰富,全面与小学教育接轨。涉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人体、器物、自然环境等领域3000多个知识点。⑤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使孩子在较少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下,也能独立学习,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⑥综合了多名幼教专家、儿童心理专家及优秀幼儿教师的经验与智慧开发制作,并得到实践的验证,科学性和操作性极强。 《汉字宫》荣获2004年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新星奖最佳创意奖。 2.翰林汇智能题库:高中语文(软件) 翰林汇智能题库产品包含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地理、高中生物、高中历史等8门学科。学科试题总量超过6万道,集全国特高级教师的经典试题和优秀一线教师的大量新题。其功能主要包括:①试题管理,可增加、修改、删除或输出试题;②智能组卷,可快速生成不同类型的整套试卷;③手动组卷,按需手动组卷,使试卷完全个性化;④试卷分析、添加、修改、收藏和输出;⑤开放性设计,开放的出入口,如自建题库、增加、修改、删减试题;⑥试题可随意导入导出;⑦查询性能,查询简单、准确、快捷;⑧应用领域,考试组卷、试卷分析、题库设计、题库管理。 3.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小学语文(软件)[8] 《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堂》系列光盘是由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联袂打造而成。 该课例集汇聚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观摩大赛的全部精华,集成了众多一线名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体会与感悟。这些精品课例可以在实践中指导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开展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4.初中语文多媒体备课系统七年级 《初中语文多媒体备课系统七年级》由文字资料(电子书)、图片素材、视频素材、音频素材、课文朗读、素材下载、网络升级等7大类内容立体化构成。目前新课标、新课程给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些新情况,该软件产品以“大语文”的意识组织框架,进行系统性、多角度、多维度的编纂。 5.备课好帮手:(语文八年级上册)(软件) 开放式多媒体教学课件《备课好帮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东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全国数十位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著名特级教师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倾力研发而成,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研究项目。它包含备课资源和示范课两部分。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七-九年级)6CD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学软件由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和河北远东博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邀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数十位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教研专家及教授(其中数位是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核心成员)研发而成。它以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教学为技术环境,以PPT电子课件为基本平台,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与视频为基本元素,把各相关的课程标准、知识要点、重点难点、知识阐发、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整合成一个多媒体教学辅助平台。 7.小学语文词语智能记忆训练 包含了成语的拼音、解释,同、反义词,例句等,还有近2000个词语的近、反义词,多达2000条的成语例句,2000个成语的真人发音。 该软件在词语的学习、辨识、记忆方面提供了多种便捷手段。软件包含多用户(身份)记录、词语跟读、成语互义,成语与词语的同义词、反义词、单词卡管理等16种功能,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记忆成语、词语。具体包括拼音,解释,读音,根据成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根据解释选择正确的成语,根据成语、词语选择相应的近、反义词,根据给出的近、反义词选择成语、词语等。 此外,该软件还有58首经典唐诗和45首经典宋词,以及每首诗词的内容、作者、注释、说明、译文,再加上50道诗词的相关练习题。 8.小学作文金钥匙 该软件汇集了100多个作文题目与命题分析,收集了全国各地、各个时期的优秀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并对学生写作起到启发和开拓思路的作用。该软件主要包括四个模块:①词语小天地,按照写景、写人、写物、其它分门别类地汇集了极为丰富的词汇,使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做到词语丰富、语言生动;②作文赏析园,以写景状物、记人、记事、议论、说明、应用为标准,对每类文章,按照写作的知识点,给出了完整、实在的写作方法的指导;③作文精品屋,准备了20篇优秀获奖的作文作为模块,供学生欣赏和模仿;④作文小题库,汇集了100多个作文题目,对其进行了较为贴近小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浅显易懂的分析,对提高小学生作文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相当的参考借鉴价值。 9.汉语拼音互动学习 该系列学习工具和资源由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多名一线优秀教师共同开发,从认、听、读、写、练等多个方面帮助小朋友学习汉语拼音知识。 汉语拼音互动学习工具主要功能包括:①认识汉语拼音的字形、笔顺;②准确发音,认识和掌握标调号的规则;③掌握复韵母和鼻韵母字形;④认识、读准整体认读音节;⑤学会汉语拼音的两拼法和三拼法;⑥正确区分易混淆的声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各种需要,但是,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认识到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而找到整合的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9] 应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关键是找准点。何克抗先生主持的小学语文“四结合”之所以产生很大影响力,就是找准了切入点。在90年代中期,能够将小学生认识汉字和计算机输入汉字结合起来,就算是非常前沿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汉字读音和框架结构具有显著帮助,并推动了我国国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中,语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整合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语文教师要有灵活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要培养自己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提高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和研究,要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的环境,授之以渔,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10]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单单是教师一方面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配套工程。正如何克抗等总结的那样,任何教改实验要想取得成功,至少需要具备如下四方面的条件:[5]①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②明确的目标;③有效的组织管理,包括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④教师的积极参与。 五、建议 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已有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以及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我们给出了可供下一步实践和应用的两个具体方向: 1.语文网络实验室[11] 为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可建设一个资源和服务集成平台――语文网络实验室,以满足不同教学阶段教师的需求。该网站可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1)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文学史、学习方法、课件等。 (2)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3)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4)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的建立,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并且,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值得关注的特殊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耳聋学生学语文[12][13]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耳聋学生来学习语文,是一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已有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个方向。 耳聋学生不像正常学生那样,学前已有口语基础,入学识字后依语学文。他们无论是学语还是学文都从入学后开始,依文学语,以语学文,是他们学习语与文之间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对于聋生而言,字音、字形、字义都要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即要通过学才能获得,而这种学又几乎全部依仗眼睛来完成,所以聋校的语文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尤其是抽象类字词的传授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信息技术能为语文课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耳聋学生学习语言的欲望,拓展耳聋学生的想象空间,促进耳聋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并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对耳聋学生学习语文带来的优势甚至比正常学生更明显。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浅析如何提高农村学校语文学科教学之成绩 我从毕业至今一直担任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复习等三个习惯,既是当前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本要求和努力方向,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工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配合、努力实践,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活动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学科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强调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 ――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二、小学语文都是要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等,学生读好这些文章在整个小学阶段至关重要。要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在校在家经常阅读的习惯,保证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要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要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安心读书。同时,作息要有规律,该阅读时专心阅读,该休息时及时休息,该游戏时快乐游戏。 三、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有些小学生存在坐姿及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字体歪斜、不工整、字迹潦草,缺乏书写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等问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增强书写的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往往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句勉励的话语都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要辩证地对待学生书写的问题和不足,正面地、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点评、打分的时候尽量放宽尺度,逐渐增强小学生书写的自信心,养成喜爱书写的习惯。其次,要培养书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事实表明,小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是做不好的。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须培养浓厚的书写兴趣。要上好习字课,强化学生书写训练;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看谁写得好”、“争当小小书法家”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提高。再次,教师的书写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心态和情绪,因此要给学生树好榜样,让学生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 四、农村小学语文都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文学习要战胜遗忘,就不能忽视强化学习即复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获得牢固的知识,不仅要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课堂上的练习,更关键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复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填空,根据课文想象作画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趣味性的、开放性的作业对旧知识有个整体的、及时的回顾,从而逐渐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另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以免学生遗忘,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重点是培养两个习惯:一个是课后复习的习惯。教师应该针对各学习环节的不同特点给学生适量布置听、说、读、写、背方面的作业,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游戏式、趣味化,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己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不懂就问,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个是阶段复习的习惯。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及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描绘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学生的未来搭建一个基础和平台,供孩子们在今后广袤的天地间翱翔。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对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再思考 自进入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语文教学逐步回归理性,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失误。例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统一,语文姓语问题,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应用等。上述的这些问题无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笔者就上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学科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他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内在的一致性[1]。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该怎么去理解呢?“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其中有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质疑批判探究能力,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应该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事实上,语文课程又是充满人文性的课程,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本位的价值取向。语文的人文性更多地表现为学习的意志、品质、责任感、人的情感态度和对母语的挚爱之情等。 然而笔者在听课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的老师在教学时轻工具性重人文性。正如有研究者所言:“自1997年‘语文大讨论’以来,大家逐渐认识到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又出现了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而且日趋严重。”一位教师,在教《春》时,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写春的诗句,然后逐个展示关于春天的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春天美丽的图片,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地展示了春天,学生大呼:“哇,春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学生有的用绘画汇报,有的用唱歌展示,有的用朗诵展示。整节课非常热闹,互动非常高。然而这样的课好像只是媒体展示课,活动课。这样的课堂刻意追求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学情境的变换,盲目追求多学科的整合,却脱离了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架空了文本和语言,其实凭空追求的所谓“人文性”,也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人文性。教师必须明白,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并不是空洞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人文性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人文性是在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当学生在认真阅读、品味那些文笔优美、富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时,自然会受到感染熏陶,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 语文课的基本属性不是“人文性”,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当教师大力弘扬人文性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语感、理解词语、训练思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在人文关照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与工具性相统一的人文性。过去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那种肢解文本、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不仅扼杀了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 所以,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是两者的统一,两者的联结。语文学科教学应坚持“工具性”这一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应该不断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熏陶。 二、新课改下语文姓语问题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就是应该要姓“语”。语文是基于语言的学问,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2]。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积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鉴赏。但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情感熏陶、内心体验,而忽视了语文必要的读写训练。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深究文本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教师不范读、不板书,这样不仅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让很多非语文的活动占据课堂。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教学就应该要重朗诵、重语感、重表达、重写作,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训练中自己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 语文教学要重读,这对于语言的积累、揣摩、感悟、品味和鉴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提倡读中思,读中悟。读是手段,在读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文章人文的情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轻重缓急,让学生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常言说得好“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信如神。”想要与文本深入对话,更需要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读出作者,读出理解,读出情感。所以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都十分重视读,读的分量很重,形式也很多,都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相互读,扮演角色读。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课堂上书声琅琅,却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显得有点机械与虚浮,表面上的抑扬顿挫,却缺少了对文本的真切体悟,显得空泛与肤浅。老师应该勇敢地担当教师的引领作用,以老师良好的语言面貌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教师应对文章的背景、难点作必要的介绍和疏通,对段落层次的划分、句式的特点进行点拨,让学生真正读出抑扬顿挫。但是又应切记讲的过细、过多,因为许多东西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领悟。学生熟读、背诵多了,语言的积累也就越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正在影响并改变着语文的教学活动。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能让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等等。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更努力地去寻找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它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 科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工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视频等功能,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极大地改变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如果运用不科学、不恰当,为“用”而用,盲目乱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这会使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会阻断学生个性化感受和体验之路。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画面直观、形象,便于理解,但却剥夺了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品味、想象语言文字的机会,从而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良好语感的培养和个性化的感悟也成了纸上谈兵[3]。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很大的,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对话都应围绕文本,或者说以文本为基点来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到底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注重内容的展示和评价及讨论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思考、合作等等,从而让学生凭借影视画面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用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特定的人物和事物,以达到增强课堂教学真正互动性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想做到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引导学生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品味、想象语言文字。按照文本的要求与特点辅助性地使用多媒体才是正确使用多媒体之道。 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教师在反思的同时,更应该积极思考,合理建构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努力,语文教学定会革除弊端,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新时期请重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 摘要:新时期,高中阶段语文新课改在广大教师的倾情关注下.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不可否认,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能高效吗?我们一直反思,并且不断地努力,只为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育教学 课堂 导入 主体 环境 分类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是目前课堂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有效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理性和语文教学之本,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阶段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优质的导入是优质课堂构建的关键 不容否认,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都是相当枯燥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质的导入显得格外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课堂开始之前,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专心的听讲,更加用功的听讲,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考察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笔者认为优质的导语首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其次,要突出重点。导语设计贵短,切用过于冗长的导语。最后就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高中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因此,优质的导入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奋斗,才能构建优质的课堂。 2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语文实施成功教法的集中体现。不同课堂情境,有着不同韵味。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是不同的课堂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更加要注重运用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等方法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千万不可把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平等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引路人。要十分注重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民主、平等、理解、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愉悦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率。因此,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有理由高效课堂的构建。 3 因人因时而异,进行科学的教学 不容否认,高中时期,是学生的性格特征形成与完善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好各个阶段学生不同发展状况。比如高一、高二、高三。首先要抓紧在高中一年级做好学生性格特征成熟前的培养和教育。继续初中时的习惯。定期背诵诗歌,定期运动等。高中二年级教材选取了许多古典诗歌。教师可以由课内诗歌进行拓展。比如同一题材的,要集中背诵,且要结合名家点评进行分析,理解、感悟其境界。另外,可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作家的资料,由各学习小组成员整理,选取时间进行分享、评比。其次。对高中生进行性格培育,要从提高其认知水平入手。可指导学生多看些气势豪放、大气磅礴且饱含爱国情操的作品。最后,由于高中生的性格类型和特征表现已基本定型,要改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教师要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质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环境;以及因人因时而异,进行科学的教学,从而真正的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初探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 要】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远程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 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构建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一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其特征特别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教学时空,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舞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母语教学规律的新理念和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匹敌的。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时代的需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面是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计算机编写语文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苦事”也就变成了“乐事”了。如何让“苦事” 变成 “乐事”呢?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兴影响,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这种乏味的现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有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通过大屏幕向同学展示。多媒体让课堂化无声为由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境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境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如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把人民群众送总理和灵车和灵车开来的场景制作成课件,伴随着哀乐展示给学生,学生会深刻的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以及人民的心中的悲伤之情。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此时此景,让学生进入人物的喜怒哀乐,自然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将远程教育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学要利用远程教育来弥补不足,这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余,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利用搜索网站进行网上观看,如在学生通过有关网页能对鲁迅的各方面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中学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语文课文中所讲到的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从未有过亲身体验,通过互联网引入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如讲《挑山工》生活在平原的孩子们很难理解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远程教育查阅相关图片,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挑山工的生活及其工作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远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学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他所学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流,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远程教育技术于语文教学,及时迅速的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语文学科课程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信息技术将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而且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论文:教育管理 -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策浅探 内容摘要: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抓好师德建设,建立教师培训、评估、研究体系,努力建设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成长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茁壮成长。纵观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素质较高,通过他们的辛勤耕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不应忽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所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知识需求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1、教育理念变化,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授业”观念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抱着千百年的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观念不放,推崇“师道尊严”,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学生唯师命是从,唯唯诺诺,学生被驯化成无条件服从、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 2、教育目标变化,一些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授课方式。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授课必然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观众”和“听众”、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课,由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一言堂等单向传导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采用考试、排名、训话、惩罚等手段,使学生主体性地位丧失,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3、国内形势发展,少数教师缺乏相应道德情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忽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不少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耐不住清贫,不安心教学,心情浮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同时,少数学校还发生体罚、亵渎学生案件。这些严重影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信息技术发展,不少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提高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领域也要与信息技术结合,走信息化教学的路。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院校教师,他们掌握网络、信息知识有限,导致网络意识和数字化观念不强,不能熟练整合信息化手段于课堂。 二、时代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学教师必须适应时展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道德情操养成,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整合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育理念变化,要求教育者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实施素质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为适应这一思想,教育者必须认真反思自身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依托,进行一场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使自己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互动式教学理念、形象化教学理念、案例教学理念、系统教学理念、愉悦教育理念相互交融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中,我们要防止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片面化、简单化,要明白现代教育是主体人的再生产,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知识含量,更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适应社会能力,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2、教育目标变化,要求老师采用先进授课思想。课堂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中自我发展及对未来社会价值;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采用案例教学,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点拨、诱导、激励手段开展赏识教育;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穿插德育知识,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人生哲理、伦理道德、民族优良传统寓于故事之中,启迪学生心扉,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在这些方面着眼,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更学到如何学习、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为以后适应更高级学校学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教师的道德情操教育。改革开放的发展,面对不少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现象,必须要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情操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者道德情操,是指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德为师之本,师者需德高。进入21世纪,科技日益发展,人主体地位与作用一日剧增,社会活动不仅以丰富知识为基石,更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同时要弘扬中国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正如儒家经典著作《 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这里明明德就是以道德教人。这是对教育者的道德情操提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通过采取制定教师德操规定、改善薪酬制度等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安心课堂,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教育。良好的师德风范是塑造优秀教师形象、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苏霍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喜欢的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好学生的好老师。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灵魂工程师、学生灵魂的缔造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做学生道德“榜样”和“楷模”,无私对学生付出关爱。在这样道德感召下,教师就能更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信息手段于课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初中阶段除了少数同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在这个基础上,迫切需要利用各种实物、图形、模仿各种实物的声音、形状,摸拟各种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道理,达到理论知识的接受和同化,从而降低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难度和梯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开展形象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能力和意识。可以以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参照,逐步建立包括网上讲课、网上作业、网上考评、网上答疑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促使教师、学生通过网络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对教师技术教学手段培训和定期开展讲课比赛以及提供网络平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义下载、作业布置、课后答疑等活动,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激励机制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启发教师自觉、通过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必须从体制上采取有力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1、建立教师质量评估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教育对象的心理、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学校教育必然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教师教学水平、道德情操进行经常性的评估。从教书育人、德操品行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直接意义。通过准确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依据。中小学教师质量评估系统应参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对教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不同层面进行评估。通过细化各类教学目标,采取由教育对象——学生按规定的项目和程序给任课教师打分等途径对教师教育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全面评估,使管理者收集大量信息,全面诊断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准确掌握教师队伍状况,根据教育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状况作出系统分析,判断教师教育水平优劣, 从而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采取重大的教学改革及对教师奖惩等措施建立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教师院校培训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活动是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才施教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理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还要具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缺陷。教师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专门培养和训练,有学问不一定就可以为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而以往教师在职培训只有一些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负责,且只在教材教法上的指导,这就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教师理论上的提升。学校应该依托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创造知识和新的思维的地方,院校科研氛围浓厚,思想观念先进,教师只有在这里接受学术熏陶,才能提高眼界,更新思维。同时可以把教师在职培训与学历提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理论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搭建学校教师科研平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评方式改革等许多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构建一种学习型校园的理念找准教师成长的突破点,认清教学与学习、科研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聪明才智,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营造教师学习交流、科研氛围,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素质教育中的难题,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宜土壤。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研究授课技巧、教学课程、教育理论等心得体会,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学校不仅可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使有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开放式交流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和同行展开交流,共同研究,极大地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小学教师论文: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 美国师范教育现在主要由综合大学来完成,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普通文理知识及专业的学习;另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的养成。这方面的情况,我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美国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中又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的特点,这对我国的教师培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一、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重视师范学生的实际从教能力,是美国教师教育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最近又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一般地,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上。美国务州都规定教育实习活动,通常在教育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因州而异,教育实践活动平均为11学分,占总学分的11%。如全国优秀师范教育委员会(NCETE)和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都建议为新教师进行至少1学年(约15周)的实习训练。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必须和正式教师一样,每周在校工作5天,每天8个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并至少有两周全面负责其所任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规定实习教师每周回母校1次,用2~3小时的时间,组织实习讨论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的实习,讨论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有些州要求,“师范生在从事教学之前,在某一学科完成2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50个州中有24个州对未来教师在执教之前必须完成特定的教学工作做出了规定。 美国的师范学生,平时也经常走进课程,与学生共同相处,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可以很快进入教师的角色,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适应期。如贝勒大学教育学院规定每门教育类课堂都必须有一整天的教学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接触学生的机会就增多了。这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上的东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该院的汤勒博士指出:“我坚信,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孩子和中小学生,将来更能适应教师职业。”德州教师证书委员会介绍:“美国所有师范教育院校,都与有关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重视新设置的课程。这些措施,使教师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从大学走向中小学,强化实践特色。” 最后一点需指出的是,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需经过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个阶段,师范学生进入国家认可的四年制师资培训方案,包括观察、课堂实习和为期10周的实地学习。在毕业之前,师范生必须参加正式的、州举行的涉及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考试。然后,毕业生将在专业发展学校完成一年的合作性教学和学习。第二阶段通过州考试,获得州资格证书。第三阶段,具有二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后,合格教师可以接受国家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的考核。成功通过考试的才可以获得国家教师证书。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是非常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只有这样,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的实践性培训内容才能得以保证和强化。 二、以老带新,增设新教师入职辅导项目 美国学者富勒(Fuller F.)及其助手在20世纪60~70年代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教师关注的问题的变化,他们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职前阶段、关注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效果及校内外影响因素的阶段和关注学生及自己个人影响的阶段。后人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教师从业后的不同阶段及其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通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的复杂性会感到不知所措,产生由专业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距离而引起的失落感以及师生关系的摇摆不定、教学任务安排紊乱等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发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学生、课堂、教案和年度教学计划,并且为同事所接纳,从而产生对工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抵消了前者的不愉快。 美国学者布什(R·N·Bush)也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对支配他以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教学态度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决定他能否在教学领域继续教下去。一些研究也证明,教师个人事业成长最快的阶段为从教后最初的5~6年,同时还发现,30%的新教师在上岗5年之内离开教师工作,并且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5倍之多(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7),但是在对新教师入门辅导工作做得好的!地区,教师离职人数大为减少。 由此可见,对新教师进行入门辅导是很有必要的,为此,现在许多州开始鼓励甚至要求各地实施新教师的“入门辅导”项目,有组织地指导新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如俄亥俄(Ohio)州1998年试点实施两年制的“入门辅导”项目,要求学校为每位新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定出计划对新教师进行系统的辅导。在这两年期间,新教师必须接受一名外地专家的两次听课考核和教案审核,通过课堂教学能力的评定,才可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这项试点已于2001年初上报州立法院审批,然后推广到全州。现在,美国的很多的州的中学都对新教师设置了“入门辅导”项目。 三、应对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培 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近几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把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放在了一个比较主要的地位。 1.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研究,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学习。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理·舒曼教授曾把教师的职业归纳为6个共同的特点:(1)追求重要的社会目的,将道德与技能、理论与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履行服务于社会的义务;(2)增强学术性理解,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支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与判断;(5)从经验中学习特别必要;(6)对教师职业要有质量监控机构。因此,加强教师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培训中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很多教师培训机构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并且注重学员的参与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 旧金山West Ed实验室是全美九大教育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案例研究。据该实验室的朱迪·舒尔曼主任介绍说,这里的教案都是教师写的,实验室里的专家同他们一同研究。教师写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业务,而对研究案例的新教师来讲,能得到很多启迪,避免走弯路。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在教师培训时,所上课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学员写一份案例研究,供大家讨论。如该研究中心有一节有关教育评估与政策的课程。由于美国没有整齐划一的评估标准,不仅国家有标准,各个州也有自己的标准,学校还各自制订了标准。学校的考试内容往往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教师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阐述了相关理论问题之后,播放了一段课堂录像片,其主要内容是中学项目设计和开卷考试的评分过程。学员们对录像案例积极发表各种评议意见,教师进行归纳和引导,然后学员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可见,美国在教师培训中特别鼓励学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培养教师的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引导他们学会思考。 为了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教师本人必须就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能力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师的培训做起,因为“接受过批判思维培训的教师,同样也会加强学生的批评思维的培养,并积极想办法弥补学生的欠缺之处”。有一位教授在大学教授教育学,他在教师培训课程中,进行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多年前,他让一个朋友冒他的名去上一节课,方法是照本宣科,他故意让朋友把课讲得乱七八糟,不合逻辑,但学生还是认真地记录,居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这位坐在学生中的教授举手说:“这些内容都在课本里,为什么要我们记呢?”,冒充的老师说:“等一会儿就知道了!”5分钟后,这位教授又举手说:“我听不懂!”冒充的教师解释一遍,学生还是拼命地记笔记。10分钟后这位老师再次举起手:“还是听不懂!”这时冒充的老师说“我只能这样了,要么你来讲吧!”然后,这位真正的老师才走上讲台开始正式上课。据说这种办法已经试用了多年,其目的是引导接受培训的学员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克服学生上课时一味听讲、不假思索地记笔记的习惯。 四、适应形式的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作为一项国策,提出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Ⅱ)。自克林顿总统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联邦教育部门大力推动下,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00年9月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以“教师21世纪的武器,当今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状况”为题的调查中指出,1999年,美国中小学学生平均每6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1994年,美国中小学只有3%的教室能与互联网联接,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3%。另外,据NCES调查,1999年,99%的中小学教师称他们学校配有计算机,84%的教师说他们每个教师至少有一台计算机,82%的教师家中有计算机,63%的人能在家上网。1999年,有1/3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他们可以自如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题教学,或收集信息、开发课程和辅导学生。 再先进的教学技术,如不唤起教师共鸣,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兴趣往往很大,但有些教师反而比较被动,习惯了以往传统的教育形式,对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漠然。据估计,美国目前有2/3的教师尚不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因此,面对如此众多的教师不擅长使用计算机,美国在教师培训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另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培训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轮回进行,对不同程度需要的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培训。 2.面对存在问题,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 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不少有名的中小学还采取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来培训教师。 在对教师职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提出对信息技术掌握方面的明确要求:在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时请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重视教师对硬件的掌握,同时更强调对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对于专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对的专业培训,并提供各种各样进修提高的机会,而对广大的教师,则努力让他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培训各年龄阶层的教师的同时,突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美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有两大类:(1)工作中的培训。让学校的教师校内开展互助活动,如波士顿郊外的一所学校就是如此,通过让16名在外进修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以使学校的所有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和联机上网操作;(2)职外培训。主要由两类机构举办:即行政当局主办的讲习班和研讨会以及大学和学院为中小学教师开设的培训班。 美国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教育中,非常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了企业的捐助。1999年,Intel公司在教育项目上的投资近7000万美元,其中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为1500多万美元,占22%。该公司副总裁Stephanie Hallford女士表示,今后准备继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 2000年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 的调查中指出,在3年过程中有77%的教师参加了各类计算机教育的培训,平均累加时间为4天即32小时。 小学教师论文:论小学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正确对待 网络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小学教师要想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主动作用,必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行动上学习、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讲究策略让学生乐学,指导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结合实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主导作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摆正思想,认清形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量,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正确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是现代人必具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即使不是专任教师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学,并且要学好使用计算机,广大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结合实际,掌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位在职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动画、影像、场景、音乐、对话等形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生动的演绎表现出来;在数学图形教学中重现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设置对话场景等,使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投入,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 三、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顺势而为,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对计算机,对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以说教的形式教导学生,必将使其觉得枯燥厌烦。要想学生学会信息技术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融入玩乐中。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指法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打得又对又快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有把枯燥的学习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正确引导,认识网络 学会使用计算机其中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与网络连接,从中获得更多的服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错误价值观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引导、告诫学生,每次上网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促进,都说明了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它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它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 实践 探究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培训 问题 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是基于对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培训策略。这些切实可行的培训策略主要包括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培训者要“以身示范”、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材施教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步入信息技术的快车道。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在参与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确切依据,从而避免“培训工程轰轰烈烈,培训效果荡然无存”的局面,也期望对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一、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起,聊城市开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笔者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相关内容,结合聊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制作了相应的调查问卷,试图对聊城市中小学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聊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硬技术”忽视“软技术”。调查表明,有一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访谈中也发现教师普遍关心这些具体的“硬技术”,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等智能形态的技术内容有用。很多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软件操作为主,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内容少之又少。但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时,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否则技术与学习之问貌合神离的联姻,并不能保证获得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尽管技术可以促进许多教学方法的实现,但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更好地设计,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提高。 第二,培训教师不能以身示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依然存在“两张皮”现象:培训教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断灌输给受训教师新教育新理念.却不能在培训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理念支持培训。这种现象导致受训教师对新理念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心存疑虑.对理论的学习自然也就不“感冒”了。 第三,大部分培训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目前的培训大都是培训教师单向灌输与传递信息技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将大批的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里受训,如果没有培训教师进行辅导,就基本无法满足受训教师的即时问题与个性需求。 第四,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科教师.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要求的培训内容不同.如果盲目地对受训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第五.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培训时间受限,受训教师不能消化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培训教师反映培训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的培训教师上课讲解太浅,培训内容过多.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此外,由于培训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认识不足,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在培训中有的培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培训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举的案例与受训教师的教学实际联系不大,使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地用于教学实践。 以上有些问题是培训中可以加以改进的.但是有些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以协调、学校自身加强建设和管理才能够解决的。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训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一些帮助 二、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1.培训内容要“软硬兼施” 教师之所以必须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因为技术对教育的高度影响,但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也无法真正发掘技在教育中的潜力。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技术的软硬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将来的培训中需要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有所调整,要重视信息化教学设计,做到“软硬兼施”。 2.培训者要“以身示范” 培训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培训队伍是关键。教师实践的许多直接经验源自于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应该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愿景方面做出示范。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需采用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设计大量的与教师工作任务相关的练习项目,使技术与各种教学和学习理论得以有效结合。一方面让教师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让教师在理解了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以后.还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发现其应用价值,做到学即有用,用即有效 3.采取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师面临的负担比较繁重,他们除了教学上的压力外,家庭压力也比较大,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采取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方法,将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满足教师们的各种需要,以保证培训取得最好的效果,使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根据课程不同可采取讲座、自学与研讨、观摩与案例探究、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典型示范等方式,把面授学习、自觉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学科学习利用特定工作时间,通过相关活动完成自学自练等实践课。 4.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受训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不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要求的培训内容也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时最好能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和内容,使教师能够较快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另外,受训教师掌握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技术对于已经熟练的教师不具备吸引力,而水平不高的教师也会感到吃力。如果盲目地给他们传授相同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前进行学习者分析,对受训教师依据其所教学科或计算机技术水平进行分班是非常有必要的。归根到底.就是按照教师的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 5.小组协作学习策略 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集中授课时间短,培训进度快.有些受训教师根本跟不上培训教师的步伐。遇到实际问题时更迫切地需要相互交流学习,需要外界相关学术、专业上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应充分考虑建立长期的协作小组。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是拥有学校文化和课堂一线知识并真正了解教育改革和自身需要的人.在长期的工作过程和教学实践中,他们独特的运用教育技术于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无疑是培训中宝贵的资源。与培训教师相比,受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会使得同伴更易认同和接受,所以在培训实践中,应当通过适当的活动设计.组建学习协作小组.在培训过程中.让受训教师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成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榜样。在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继续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在协作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小学教师论文:试析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模式 论文摘要: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在必须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本文分析了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并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模式,同时对培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培训策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把教育技术知识应用于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尔(Ernest L. 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教师(本文指被培者)、培训者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这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也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2)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3)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4)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管理人员构成,成员角色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自由确定,比如当某一被培训者熟知某方面的培训内容时,则这个被培训者可以充当培训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使个体在团队的互动中获益并培养个体与他人有效协作能力。 二、培训模式构建 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模式(如图1)。 (一)培训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1.培训情境 培训情境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被培训者的特点来创设培训情境。被培训者则是培训情境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培情境中,实行“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双主”地位的充分发挥,即以培训者为主导,被培训者为主体,被培训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探究者;培训者是指导者,鼓励被培训者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训者、被培训者与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成员间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学习资源等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同时,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补充修改,从而完善培训活动,因此,整个培训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 3.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培训有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中,以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培训目标,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4.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5.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 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环节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体成员随时进行评价以调整某些要素,适应具体的培训要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侧重成员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注重被培训者共同体能力的发展,应坚持积极观念,多给被培训者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 6.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配备人员,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政机构。该机构通过了解模式中人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情境等情况,以便对培训机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保证培训活动按规章制度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模式的特点 1.该培训模式包含十个要素,包括培训情境、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评价体系等。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 2.培训情境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培训情境周围的培训者、被培者、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四个要素,用环线连接,并通过双箭头分别与培训情境连接,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培训情境相互作用的。 3.环境是开放性的,处在模式的最外围,指社会大环境及其设施。本模式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培训情境在环境中创设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和流程始终要以环境为基础。 三、培训策略 (一)课题带动培训策略 课题小组可以由培训者和若干个被培训者构成,在这个小型的共同体中,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创设情境、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了解成员间的研究状况,一段时期后,可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结合成员间的当前成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 (二)自选式培训策略 培训者事先设计几种培训方案,由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在培训目标和总培训内容都不变的情况下,被培训者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相同的被培训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由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被培训者带领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当学习达到某个阶段时,被培训者也可以要求培训者进行适当的集中授课,以解答疑问。同时,共同体成员间可以通过当面交谈,及时了解成员间的学习情况,当被培训者修满某一级培训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三)综合实践活动互动培训策略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设计课件《桂林山水歌》来检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前提是被培训者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且对被培训者进行分组(注意校与校之间成员的搭配和专业搭配)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按照习得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通过交流、集体备课、辩论等形式达成共识,对课件进行设计、开发、试行、评价,最后得出最终结果。该培训策略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小学教师论文: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终身职及其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摘 要:美国各州有关教师终身职的法律均不相同,但其立法目的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保护优秀教师是十分有利的。各州对于终身职教师的聘任条件、解聘原因及其法律正当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所有这些对于我国实施教师聘任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公立学校;终身职;终身合同;教师聘任制 由于公立学校受到质量下降批评的压力,美国各州纷纷要求提高公立学校的绩效,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方面表现在对教师资格取得的严格设定,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师聘任制上。美国教师聘任制一般要求教师与地方学校董事会(Local School Boards)签订书面合同。聘任合同从形式上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定期合同(Term Contracts),与之相对的是终身合同(Tenure Contracts)。一旦签订终身合同,教师就获得了终身职(Tenure),本文拟对美国教师终身职作一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教师聘任制和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所启示。 一、教师终身职的意义及其实施的一般情况 虽然美国各州终身职法律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立法宗旨大致是一致的。大多数终身职法律是为了保护优秀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稳定教师队伍,同时避免学校权威部门对教师恣意和无常地干预。美国许多法院对终身职法律的立法意图作出了明确的类似上述意思的描述。 由于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教育的权力保留给了州一级政府,关于终身合同的一些法律条款也由州立法机关具体规定。终身合同要求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程序上的正当手续,否则不能随意解聘教师。一旦教师被授予终身职,学校董事会就不能单方面地废止教师合同。如果要解聘教师,至少要事先通知当事人,并要举行听证会,邀请当事人参加。 终身合同包括了法定权利,各州具体的合同程序和合同保护是不同的,因此,一个州的司法解释对于理解另一个州的法律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大多数终身职法规(Tenure Statutes)详细说明了获得终身职的要求和程序,同时也明确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原因和程序。法院在解释终身职法律时,一方面试图保护教师的权利,同时也力图保持学校人事管理方面的灵活性。 在学校董事会与教师签订终身合同之前,大多数州要求对教师有一个大约三年的试用期。试用期间,一般会签订定期合同,但合同结束之后并不一定能保证教师获聘。另外在试用期间,终身职法规一般要求教师提供正规的和连续的服务。例如,马萨诸塞州终身职法律规定,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必须提供三个连续学年的教学服务。在解释这条规定时,马萨诸塞州上诉法院认为,一位只提供了大约四分之三学期教学服务的教师,他的服务是不能称得上为了获得终身职的,因为它还不到一年。 与教师签订终身合同是地方学校董事会的权力,这种权力不能委托,也不能授予其他机构。尽管学校董事会可以授予终身职,但它不能改变由立法机关设立的终身职条款。立法机关确定终身职的根据、资格要求以及获得终身职身份的程序。例如,如果法律条文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有一个试用期,那么聘任双方就一定得认真履行这一条款。当教师满足了终身职的法定要求,学校董事会就不能拒绝履行授予终身职的义务,也不能要求新任教师(new teachers)为了获聘而将放弃终身职权利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只要教师达到了法定的要求,学校董事会就必须授予其终身职。一般来说,如果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终身职是不能从一个学区转移到另一个学区的,这有助于确保学区官员在教师获得终身职之前有机会评价和考察他们。 终身合同虽然使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安全感。但是它并非可以保证教师永远就聘,它也不能让与在特定学校、年纪或学科领域教学的权利。就像解聘一个教师必须在终身职法律有详细具体的原因一样,教师可能被委派到某个已经得到证实且适合他的职位上。由此看来,教师终身职是非常强调专业性的,要求对号入座,不能像商品一样可以随便转移和让与。 许多州限制教学职位的终身职授予,但是却愿意将终身职授予给管理职位和人事工作职位。在这些州,只要试用期服务和其他具体的法定条款得到履行,那么就可获得行政管理的终身职。虽然作为教师的终身职并不意味着可以拥有作为行政管理的终身职,但是大多数法院认定,教师终身职是经过了认证的专业雇员,提供一种持续的服务,当它转为一种行政管理人员时,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教师所拥有的终身职的权利。怀俄明州最高法院解释道:“使人们在行政管理职位拥有广泛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是可取的,甚至是很重要的。如果拥有教学职位终身职的教师在接受行政管理角色时不得不放弃教学职位终身职,那么要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充任行政管理职位是很困难的。”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新墨西哥州最高法院坚持认为,个人为了自身发展自愿放弃教学职位而转到行政管理职位,就意味着放弃了教学终身职权利。根据这个法院的解释,州终身职权利被赋予一个职位而不是被赋予某个人。 二、终身职获得的条件及解聘终身职的原因和程序 获得终身职,教师首先应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认定终身职主体资格合法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次,教师在获得终身职之前一般会有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学校董事会一般会与教师签订一份合同。在合同结束时,学校董事会可能不再续聘教师,无须解释理由。学校董事会也可以在合同没有到期就以充足的理由解聘教师,但是教师的正当程序权利必须得到尊重。既然州法律规定获得终身职必须满足一定的实质性和程序性的要求,那么对于学区来说坚持这些要求是必要的。一般地讲,州法律会确认一个具体的日期,在这一天必须通知试用期教师来年将不再得到聘任机会。不再续聘的通知往往通过挂号信件等形式在这个具体日期或之前送达到大家所熟悉的教师地址。如果学区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可以获得下一年的聘任。当教师在同一个学区完成三个连续学年的工作,如果没有收到不再续聘的通知,那么这个教师就自动获得了终身职。 试用期间是否续聘也是教师获取终身职往往要迈过的一道关口。获取聘任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财产利益。正当程序很少运用到试用期教师身上,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试用是一种受到限制的财产利益。之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一种财产利益,因为试用期间,比较典型的是教师都会签订一份为期一年的合同,如果学校董事会愿意,合同每年是可续的。试用期教师只拥有一年合同期的财产利益,当合同期每年结束时,教师就失去了固有的财产利益,因为教师和学区都已经实现了合同中规定的对彼此承担的义务,如果要表明一种财产利益继续存在,那么正当程序和合适的理由是必要的。如果学区决定解聘合同期间的试用期教师,那么完成正当程序上的手续是必需的,如解聘之前的通知、解聘理由以及正式的听证,因为合同期间的教师拥有财产利益。 虽然终身职教师有助于保护优秀教师,有利于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提升学校绩效,但并不意味着终身职教师就不能解聘。当然解聘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未来生活,也关系到他的切身财产利益,因此解聘教师是一件需要谨慎小心的事情。美国州法律规定,除非基于法定理由,不得解聘终身职教师。在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学区教育委员会负举证责任。根据州法律规定,解聘终身职教师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出示充分的证据,举行正式的听证。总而言之,就是要满足实质上的正当法律手续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 解聘终身职教师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胜任(incompetency)。不胜任是解聘终身职教师经常提出的理由之一。有一些州将不胜任作为解聘教师的惟一根据与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具体的解聘原因都包含其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不胜任往往是指无效率、缺乏技能、学科知识不够、不能或不愿上课、不能跟同事和家长有效开展工作、对己要求不严、班级管理不善、工作态度不好等等。因为法院将教学资格证书视为似乎能胜任工作的证据,因此控告终身职教师不胜任的举证责任往往由学校董事会来承担。能胜任工作的教师,一般地说,他们被认为是有知识、有技能和具有普通教师或者一般智商的人。 法院对不胜任的认定一般是指知识、技能和智慧的缺乏,在有些情况下是指专业性不够。它不仅使教师无法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也妨碍其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学校都为这种教师设计成长和改进绩效的方案,以使他们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帮助教师改进绩效需要及时的反馈,而且要对这一过程保持系统的和持续的评估并记录在案,否则控告教师不胜任是十分困难的。 2.不服从(insubordination)。不服从一般被认为是故意或没有能力服从合适的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指令。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服从的行为比较容易辨别。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次严重的妨碍也可能会构成控告不服从的依据。大多数不服从是指教师的不合适行为已经受到明确的警告,但仍不在意这种警告。如果是这样,不服从的控告通常会得到支持。 只有对教师违反有效的行政管理命令或指令的不端行为有记录在案的证据,才会成功地控告教师不服从。如果将不服从的行为与教学效果和相关的学术问题联系在一起,控告不服从就更有可能成功。如果有证据显示指令或行政管理的命令对教师有偏见或者不合理,控告不服从往往很难立得住脚。另外,命令或指示不能侵犯教师的基本权利,否则这种控告也是失效的。 3.不道德行为(immorality)。美国相关州法律规定不道德行为可以作为解聘教师的依据之一。不道德行为是指违反特定共同体伦理的行为。一些州法律称不道德行为不适合教学、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样板、破坏了道德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法院认为,问题行为不仅在特定共同体标准下是非道德的,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损害。特别是不道德行为有损班级教学的有效性,法院基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任何实际上妨碍孩子的教育和对教师合适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为往往会构成控告不道德行为的依据。法院试图表明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教师的不道德行为是否影响教学绩效和有效性,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决定了教师是否应该解聘。美国有38个州的学校教育委员有权以不道德行为为理由来解聘教师。这些不道德行为包括:同性恋;非职业行为;犯罪活动;对学生有性要求;体罚学生;使用亵渎性语言;有吸毒的不良行为;有酗酒的不良行为;盗用公款;欺诈;撒谎等等。 4.财政危机或职位废除(financial exigency or abolition of positions)。当一个学区在预算开支上大幅减少时,财政吃紧的情况就马上会出现,以致会削减某些聘任职位。当学区碰到入学人数减少,这时某些职位也可能会被裁掉。只要有证据表明合法的财政问题明显存在,学区应该贯彻减员(reduction in force)政策,履行实质上和程序上的正当法律手续,那么法院一般会支持学区裁员的要求。一般地讲,由于解聘是基于一种财政上的考虑,因此对于正当法律手续的期望并没有像因个人或绩效问题被解聘那样迫切。在支持财政紧缩时,法院经常要求学区作出如下解释:(1)合法的财政危机存在;(2)财政危机的缓和与源自解聘的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合理的关系;(3)作出解聘决定必须遵循公平和一致的正当程序。学区在减员中往往也试图确立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通常的标准是:(1)所讲的主题是否需要;(2)教师在学区就教的资历;(3)教师在教学专业方面的经历;(4)获得的最高学位和证书;(5)拿到最高学位和证书有多长时间;(6)是否拥有所讲主题的资格;(7)教学绩效。除此之外,学区也试图通过自愿退休、辞职、休假和调动工作等方式来达成减员计划。 虽然各州规定了解聘终身职教师的各种理由,但解聘终身职教师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这一点对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美国法院认为,学校在解聘一名教师时,必须适用的程序保护有以下几点:(1)必须正式通知教师;(2)必须给教师充分的时间来答辩;(3)必须给教师提供证人和获得证据的机会; (4)必须在做出有损教师利益的决定前,举行听证会;(5)教师有权请法律顾问事务;(6)教师 (或法律顾问)可以出示证据及询问控诉方证人; (7)校董事会的决定必须以证据和听证会的调查结果为依据;(8)必须保留听证会的记录和副本; (9)教师有权对不利于自己的决定提起诉讼。 三、终身职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首先,在公立中小学设立教师终身职的意义比较明显。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和政策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教师聘任制度从合同形式上来看比较单一,主要为定期合同。由于法律对定期合同的期限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实践中有的为三年,有的为四年,也有的为两年,聘期均比较短,造成教师频繁聘任,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稳定。美国教师终身职的实践证明,它有助于确保教师工作的安全感,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始终拥有一支稳定而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另外设立教师终身职有利于保护中小学教师的权利。由于我国教师聘任制除了教育法律做了几条原则性的规定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造成聘任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借教师聘任制之名对教师打击报复。因此设立教师终身职,并规定学校除非法定理由不能随便解聘教师,对于保护教师,特别是那些工作时间较长、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教师的权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教师聘任制一定要坚持正当法律程序。从上述对美国终身职教师的聘任及解聘的分析来看,它们始终都强调正当法律程序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正当程序,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规定:“任何州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法律,来剥夺合众国公民的优先权与豁免权。各州亦不得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即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或在其管辖区域内对任何人拒绝提供法律的平等保护”。美国相当多的教职工因为学校的聘任决定对自己不利而提起诉讼,这些诉讼有的针对程序保障某一方面问题,有的直接针对正当程序本身。在聘任中,法院确认了在聘任关系结束前,有必要以正当程序保障公立学校教师的财产和自由权。如果涉及受保护的宪法权利,正当程序至少可使教师能得到一份学校董事会的解释通知,或者有机会参加听证会。我国《教师法》第17条、第37条分别规定了实施教师聘任制的原则和解聘教师的条款。但是对聘任教师的程序和要求没有作出规定,解聘教师的原因也过于简单,解聘的程序更是一片空白,如解聘之前应予通知、给教师申辩的机会、举行听证会、告知教师上诉的权利等等程序均无规定。 第三,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不宜“一刀切”。美国在实施教师终身职时,并没有由联邦制订一部具体的法律,而是把权力交给了各州,许多州都制订了专门的教师终身职法规。虽然在终身职教师聘任条件及程序、解聘的原因及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大致相同,但是在具体细节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虽然如此,并不意味着联邦不管州了,州法律的规定都不得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否则无效。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差别很大,各地教师的素质也很不相同,因此,国家在制定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办法时只宜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对教师聘任的条件作出一个基本的规定,并强调这些条件虽然可以根据各地的情况往上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再如,解聘教师的原因一旦由国家规定后,各地只可细化,不再增加其他原因。这样的立法既可以照顾到各地的情况,留给了地方发展教育的自主权,同时又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小学教师论文:论对本科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本科 小学教师 专业素质 专业能力 论文摘要: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几点要求入手,提出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探究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升小学教师教育A.4-培养质量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实际认为,提高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之本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思想及课程观念已经不能满足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而,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明晰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思路,重建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提升小学教师专业水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小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林崇德教授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接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可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与之相关的知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对本专业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不仅要有宽度更要有深度,不仅在知识面上要求广、宽、泛,更要有探索精神、研究精神,了解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和专业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娴熟教育技能的教师,才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资源和教学资源,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尤其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教师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应激状态的反映能力,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的压力和挑战,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职业,以高尚的师德情操、宽广的育人胸怀、稳定的情感特征、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自己的小学教师职业。 二、本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特点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我国提高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是当务之急。结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本文认为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小学授课的需要,更大激发、引导小学生智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每个小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授课任务和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教师要熟透教学科目的每个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将学科发展历史、背景资料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都要了然于心,明确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科学、合理、学生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完备的综合素质。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人,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可见,优秀的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一专多能的才干和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应对职业压力、职业强度、负荷度等,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情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小学教学的不同需要,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并且勇于打破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局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此乃“学生之幸、教育之幸、社会之幸”。 (三)熟练的教学技能。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获得和把握,是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强弱的关键。教师教学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教师培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加强和培养的领域。培养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的养成需要从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小学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双重冲击,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压力,突出现象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对小学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变革。仅仅会教的小学教师是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过程、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本地起小学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利用科研结果,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上升。 三、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 提升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要注重扩宽培养口径、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和完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巩固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专业人才。 (一)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加大课程实践环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将课堂搬入小学实践活动、毕业实习、课堂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规范实践课程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开设丰富的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置艺术教研室,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小学教育对综合素质人才需要的实际现状,制定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的课程方案,辅之以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强调了基本理论、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强化训练和表演过程,培养了师范生观察、想象、感染、创新的能力。 (二)开展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的技能特色,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课时量,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丰富性、多变性,锻炼学生多媒体操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传统课堂授课艺术。大学生在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双重指导下,亲自体验小学教育情景,观摩、学习和模仿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而后内化为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的实践活动。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应激能力和课堂活动艺术: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本科大学生投标、竟聘上岗,具有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者,每人都承担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班队管理工作中,将小学儿童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与分析,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对班级发生的问题及时给予妥善处理,培养自己多种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的提升。 (三)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学习。 改革高师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反思、合作学习。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大学生科学地选题、主动地参与、严谨地论证和实验、大胆地实践和探究的一种综合地学习方式和活动。建立大学生学习与科研奖励制度,对学习优秀、能力突出、校内外教学竞赛获奖者予以奖励。 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教学应用是保证“农远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应用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的前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自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已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覆盖了全国大约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3]可以说,工程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农远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使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早在2005年8月,周济同志在“农远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就曾说过:“这项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应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4]所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就成为影响“农远工程”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省市都展开了配合“农远工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如火如荼的热闹表象背后,对于培训的效果却颇多诟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明确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至关重要,它是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传递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规定为以下四方面:(1)意识与态度(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几方面);(2)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3)应用与创新(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技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4)社会责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内容)。[6] 赵勇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关键是要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确定具有相应功能的技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技术与目前实践的一致性与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具备的潜能认识。[7]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视角,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学光盘、卫星IP、计算机等),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卫星IP资源的接收、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或Authorware等;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一层面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实用的一种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能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材料,或是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下载所需资源;对于现有资源或检索结果,能够依据教学需要予以准确的识别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时效性与价值判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重新组合和编辑加工,或者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并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这里所讲的交流涵盖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定期举行的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同校内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工具(如BBS、博客等)等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通过撰写教学叙事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种途径,如家访、电话、班级QQ群、E-mail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6. 社会责任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保证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传授,促进学习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术资源,如遵守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层面尤为重要,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能力,如利用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教学设计能力,即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评价方式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于教学中,如积极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学,IP资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等。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需要诸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培训基地,我们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论文:浅谈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调查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工作满意度 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采用斯佩克特工作满意度量表(Jss)和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对滇中、滇西、滇东北1028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男性教师和年轻教师尤为突出,关注教师的晋升、激励、提高社会支持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工作满意度是一组员工对本职工作各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还影响着教师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和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有着迫切的需要和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帮助社会成员充分了解教师职业、教师工作性质、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师工作任务的艰巨性,理解教师情感,给予教师一些社会支持和合理的社会期望,让教师安心于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第二,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哪些层面满意、哪些层面不满意,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教师各方面需求,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改变目前单调、重复、乏味的生活状况,建立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人本管理模式和稳定教师队伍的人才管理机制。第三,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既有社会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程度,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满意度。2008年至2009年笔者通过问卷对云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生活方式单调、狭隘,幸福感缺乏,他们对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压力巨大、工作过于劳累和人文关怀缺乏等方面抱怨与不满,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整体下降。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滇西、滇东北、滇中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8份,有效率达到86%。男教师475名,女教师553名。被试的平均教龄11.3±7.8岁。2008年1O月至2009年6月分别在不同地区施测,测试完毕,问卷当场收回。 (二)研究工具 1.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本次调查采用美国斯佩克特(Spector.P.E)编制的员工工作满意度量表(JSS)。该量表从报酬、晋升、上司、福利、认同感、管理制度、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这九个要素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共有36道题,其中l9个为负向记分,l7个为正向记分,每个题得分1至6分,每个工作要素得分分布为4至24分,总分分布为36分至216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信度系数为0.89。 2.社会支持量表。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则采用我国学者肖水源先生于1993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别评定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客观支持(2,6,7项)、主观支持(1,3,4,5项)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等三个维度。被试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此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7.5(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对调查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讨论分析与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关注教师的晋升和对教师的激励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首先从全体被调查者工作满意度的统计结果看(见表1),农村中小学教师除管理者、同事、工作本身、交际4个因素的平均得分比理论均值(表示理论上的中等强度)高外,其它因素都比理论均值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居于中等偏低水平,满意度水平较低的是报酬、晋升、利益、奖励和操作程序五个方面。这和陈丽英、潘建华2006年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调查分析结论“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居于中等偏低水平”基本一致。 其次,在工作本身、人际关系和管理者因素上得分较高,即广大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同事关系、上司和工作交流沟通较好。广大教师努力从事着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应有的回报反差较大,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心理冲突,挫伤工作积极性。因此,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资、福利、激励以及晋升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已得到提高,解决了多年来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但教师工作满意度仍未得到改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一种必备的手段和技术。人是有情感的,不能把人当成没有情感的机器来使用,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内在能量。关注教师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生命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为他们的工作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教师有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晋升和提拔的机会,从而证明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 (二)男性教师和年轻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应重点关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高于男教师,差异显著(P O.05)。从各分量来看,除晋升满意度外,其它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男教师,且在报酬、管理者和利益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显著(P 0.05)。这与陈丽英、潘建华2006年对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调查分析结论“女教师在各个因素上的满意度均高于男教师”相一致。 首先女性对教师职业更具认同感,男性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目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一部分男性教师自己也不认同教师职业。这种对事物的不正确的认知以及错误的信念必然产生对事物的消极解释,赫胥黎曾经说过:“经验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因此,男教师要改变认知观念,教师职业不属于女性的专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能没有男性教师的参与和教育。其次,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中和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在工作强度方面,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感工作强度大。因为在高级教师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高级教师的工作压力肯定比其他教师大,加之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占多数,有研究表明在女性占主导环境下工作的男性工作疲劳感会增加,所以,管理者应充分分析男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主观感受,正确引导男性教师,为男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发展自我的环境和阶梯,调动其积极性。 从表2中还可看出,如果按照统计结果的年龄中值(30岁)将被调查者分为年长组和年轻组,那么,年长组教师在报酬、晋升、管理者、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六项因素满意度高于年轻组教师,其中,在管理者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 0.O1),在同事和工作本身因素上男女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从总体来看,年长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年轻组教师,差异显著(P 0.05)。 笔者认为其原因首先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职称的提升,教师进人职业生涯的成熟期,教学日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学术地位逐步得到认可,此阶段教师的成就感会比较强,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其次,随着职称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满意度也逐渐提高。第三,或许是年长的教师更淡泊名利,服从学校和管理者的管理,更安心于眼前的工作,同事关系良好。而年轻教师首先竞争意识较强,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偏高,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当备课的工作量大,担任繁重的班主任工作时,满意度降低,当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时,便容易将挫败的原因归为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理解和对工作本身失去兴趣等;由此进入所谓的“职业挫折阶段”。有研究表明,教师在生涯挫折阶段可能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工作满意程度逐级下降,并进而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正确,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倦怠感。此阶段,学校组织应及时帮助年轻教师分析工作中的挫败,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师学习、培训与研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年轻教师提供各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支持和关心,让他们看到光明,体验到工作成功的愉快,这样,才能激发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社会支持是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有力保障 本研究首先根据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得分的理论平均值(M=44)把教师分成高社会支持组(M≥44)和低社会支持组(M 44),然后比较两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高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除报酬、晋升、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外,其余方面都高于低社会支持的教师,而在管理者、奖励、同事、工作本身和交际等方面高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低社会支持组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分要高,且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从总体来看,高社会支持组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高于低社会支持组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且高社会支持组的教师中女性教师占多数。 在社会支持度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男教师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等社会支持度的各个维度均低于女教师(见表4),其中,主观支持度差异极其显著(P 0.O1),利用度差异特别显著(P 0.001)。总体来讲,男教师的社会支持度低于女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O01)。其原因可能与他们的内心感受有关。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与满意程度,与个体的感受有密切关系。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认为是勇敢者的化身,而当面对外界种种压力时,主动的寻求帮助和支持往往被误认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等等。这种传统的因素使得男性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不愿寻求外援。而女性则偏于依赖、矫弱、受保护对象,感情较为脆弱,她们能寻找到较多的压力宣泄途径,容易获得别人情感上的帮助,使其获得的支持因素也较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常常更多更普遍。 另外,从表4中可看出,在年龄结构方面,以被试的中值3O岁进行分组,组间的社会支持度差异也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高年龄段的教师之主观支持维度和客观支持维度高于低年龄段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0.001);而在利用度维度则表现相反,差异显著(P 0.05)。总体而言,高年龄段教师的社会支持度水平高于低年龄段的教师,差异特别显著(p O.001)。 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主、客观支持的来源较少,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往往单枪作战,30岁及以上的年长教师的主、客观支持高于年轻的教师。他们大多数都组建了家庭,从家庭成员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同时由于社会阅历丰富,长期的工作关系,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使得主、客观支持的来源较多。而在利用度维度表现相反的原因可能是年轻人由于支持源较少,激励了他们进行充分的交往,加之年轻教师思想顾虑较少,思想开放程度大,面子思想不严重,当遇到麻烦和困难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组织、团体、长辈、朋友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帮助,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对社会支持和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见表5)得知,管理者满意度、奖励满意度、同事满意度、工作本身满意度、交际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度的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且相关性极其显著(P O.O1)。报酬满意度和晋升满意度还与利用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水平的正相关。总体来看,工作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度之间存在极其显著(p 0.O1)的正相关。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使教师能够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使教师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尊重、有价值,增加教师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而缺少社会支持的教师则会导致无助感,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造成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因此,首先要完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教师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其次,通过大众传媒,呼吁全社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第三,学校管理既要重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更要关注人性管理,为教师创造一个快乐和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第四,教师在面对外界压力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提高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以提高自身生活与工作的满意感。教师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在学校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教师会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小学教师论文: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 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同时学校也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培训和应用工作进行评价考核,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实现评价多元化,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人评价的范围。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应注意保护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激励。在评价考核的导向下,最终达到教师愿意使用、自觉使用、合理使用教育技术的目标。 小学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整合;策略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整合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其整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优化信息技术, 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保持一致,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动的力量。[1]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 状及具备的能力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1.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该用时不用,或者无人利用,将信息硬件资源白白浪费。如:不会下载远教资源、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2.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意识或观念薄弱,“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依然盛行。3.许多教师缺乏管理教学资源和监控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信息化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弱。 根据以上现状,及时进行课程整合时应具备的能力有:1.拥有随时更新教育观念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从简单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上升到对伦理道德等新观念的研究。[2]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2.熟练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设备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充分了解设备的性能和结构原理,将信息整合、加工,再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3.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各项能力,用知识武装头脑,培养网络能力、协作学习和积极创作的能力。4. 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1)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和加工;(2)收藏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储备教学资源。使用起来快捷、方便、省事;(3)关注优秀教学论坛,获取有效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 由于“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谁也不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整合策略。本文有以下几点策略:[3] (一)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整合。课程整合不仅是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过程,更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课程的有效组合过程。运用多种教育理论,特别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先进模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学校要积极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要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能力, 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高低的集中体现[4]。在设计观念上,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变重 “教” 轻“学”的传统观念 ;在设计策略上,树立系统观和课程融合的思想,使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全面的融合;在设计方法上, 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三)注重信息化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再造,能够促进课程的动态生长。学校要积极和上级教育部门沟通,从多渠道争取投资,尽量使信息化硬件资源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四)正确对待课程整合中的伦理道德。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对师生的伦理道德造成了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等。)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自觉获取有益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有益资源,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5] (五)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各项活动中都有所涉及,检测学生的体系更完善、涉及面更广。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下的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一定的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用于提高整合效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小学要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下让所有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理念、多媒体硬件设配操作能力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操作、课件制作、卫星资源接收使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相关知识的全面培训和学习,努力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因地制宜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学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与理论知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教学实施是集中体现;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伦理问题,做有益的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积极、有效、健康的整合。 小学教师论文:试析激励多样不走样——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新探 论文关键词:激励策略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平行互动 论文摘要:作为学校管理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激励,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思考。从权力分配的纵向关系看,包括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造,也有教师“自下而上”的反馈;从横向关系看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平行互动”,每种思路都各有多种策略值得开发和研究。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要素和资源,学校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即对教师进行管理。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行为,是学校管理者调动教师积极性必不可少的“管理法宝”。从心理学意义来说,“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和心理过程。运用到管理上,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对成员的行为加以强化,采用领导、引导的方式鼓励组织成员自我管理,使其行为加速达到组织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此可知,要对教师进行激励,关键是采取何种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又如何将这些行为予以强化和保持。不同的激励策略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考虑“自上而下”的各种激励策略;又要从教师行为所影响的各主体的角度出发,考虑它们对于教师行为表现的反馈和回应,即结合“自下而上”的激励策略;还要从教师群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增进教师群体之间“平行互动”的激励策略。综合三种维度,形成教师激励的网络,思考如何使教师激励变得更为全面和有效是当前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教师激励策略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由于其扮演的角色或因其职位而产生的行政权威效应,使得他们成为学校最高权力的享有者,拥有计划、决策、监督等权力,相比之下,其他教职工的权力就显得微薄和“低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提出针对教师的各种激励策略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发展的,目的是为激励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条件,营造激励的环境氛围,从组织的视角提出教师激励的策略。 1.使命激励法 使命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运用权力和对未来的憧憬来鼓励教师懂得自己工作的目的和价值,让教师相信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自豪感。其实质来源于学校目标,是目标激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同之处在于使命激励更偏重于教师个体而不是整个组织,是学校促进教师把学校总目标“内化”的一种途径。在与学校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的基础上,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以此来影响教师的行为。同时,教师扮演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必然要担负社会赋予的使命,即为学生发展作出努力,为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这种使命感来自于社会的期望。通过赋予教师使命或让教师树立使命意识,都会使教师产生积极的心理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教师行为的动力来源。 2.发展激励法 发展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教师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让教师看到自己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和能够获得的各种利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事业的发展或教师特长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发展的途径。教师希望发展的方向往往表明了教师的需求,对教师发展的满足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促使教师产生积极行为。如通过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提高,也能够增加教师结识良师益友的机会,从而满足教师人际交往的需求。同时,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充分信任教师,给予他们挑战性工作的机会,让教师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对于社会、学校都是很有价值的,帮助教师开发自身的潜力,增强教师自信心,鼓励教师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同时,运用发展激励法时应注意培养教师的忠诚感,进而使培养的优秀教师能够持久地为学校作贡献。 3.名誉激励法 名誉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师进行各种评价,赋予教师各种名誉作为奖励的方式。一方面,名誉激励法可以让教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任何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获得增进名声的机会可以成为很有效的激励因素;另一方面,名誉的提高也会带来物质上和机会上的奖励。实际上,名誉资本的积累不但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自我宣传效果,而且还能产生一种其他回报的宣传效果,比如,增加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形成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好教师的名誉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并成为其他教师追求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4.环境激励法 环境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努力营造一个让教师快乐的、满意的环境,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心理来使其努力工作。激励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增加积极的快乐感。人作为一种环境的动物,感觉的获得来自于环境的各种刺激,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明显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生活和工作中各种环境的好坏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点也被以梅奥为代表的人群关系学派所证明。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看到环境建设的激励因素,努力营造和谐、公平、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舒适、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工作环境;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帮助教师创造和睦、信任、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自下而上”的教师激励策略 从学校权力的上下位关系来看,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处于“低位”,与学校管理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话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关系。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教师手段,除了需要学校管理者自身作出一些努力以外,也离不开与教师有关的其他行为主体的努力。从这个维度出发,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教师激励的新策略。 1.教师自我激励法 教师作为被激励的客体,本应是被动的但也应该是主动的。任何激励策略都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吸收和内化才能起到激励效果。作为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反思”是教师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前反思,使教师更加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度。课中反思,让教师获得教学过程中交流的欢乐,唤起其心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对于激发和保持教师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后反思最重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教案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要充分利用教学后进行反思的“镜子效应”,不仅能够自觉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且能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有效地达到目标。 2.学生互动激励法 学生互动激励法是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特殊关系出发,学校管理者应为学生与教师互动提供条件和支持,倡导学生对教师工作给予回应和评价,从而使教师从学生(劳动付出对象)的尊重和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行为的动力。具体来讲,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把意见传达给班级干部,组织学生在教师节、教师生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献上学生的礼物和祝福;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在节假日组织学生与教师共同游玩等。无论对教师采用怎样的激励,都不应脱离了学生这一群体,他们是教师全身心工作和付出的对象,他们的肯定会让教师获得欣慰,对教师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每个教师都希望所教的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有较好的学习成绩,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助于教师积极的自我表现和信心的建立,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激励途径。同时,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还能促进彼此更了解各自的需求,从而为以后的再“合作”奠定基础。 3.家长反馈激励法 家长反馈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和机会,增进家长对教师的信息反馈,从而促进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作出相应的行为改变。如学校管理者可以举办各种家校互动的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与教师一起陪学生做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使教师获得交往和尊重的满足感。也可以通过校方组织,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组建家长QQ群、家长和班级互动QQ群、班级博客等,使家长与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沟通,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贡献。还可以在每次与家长的接触和沟通中或者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做一份问卷,了解家长对教师的反馈信息,家长的肯定和赞成能够给予教师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观念和心态,以愉悦的心情投人到工作中,使其行为更富有积极意义。 三、“平行互动”的教师激励策略 学校管理者关注的是如何把握教师的心理,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由群体心理学可知,人际关系对于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在组织的构成要素中‘如技术、管理、经济等),最重要的变数是个人或群体的活动、交往与情绪,它们是行为产生的根源。“平行互动”的激励策略就是是基于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刺激和调整的角度而提出来的。 1.群体形象激励法 群体形象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的规律,把教师按照年级或者科目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正式组织,把每个组织作为一个群体予以激励,即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比较和评价,各群体会有不同的形象展现,对于好的群体形象予以宣传和奖励,不好的予以批评。这种方法不但使各群体之间有意识地展开竞争,且能够使每一个个体意识到其个体形象是群体形象的一部分,用群体的约束力来激励个体维护良好的形象。群体与个体之间是自然的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作为群体的一员,教师会因较好的个体表现为群体争光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反之,群体的良好形象也会使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通过公开的表彰(如上光荣榜、授予标兵群体、模范群体等荣誉称号),营造一种积极的、良性竞争的氛围,使教师之间通过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产生激励效应。 2.兴趣激励法 兴趣激励法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号召教师成立兴趣小组,调动整个团体成员的积极性,是团体激励中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由于该团体的成立是以个体之间共同的爱好、兴趣、情感为基础的,很容易形成一个内聚力极强的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每个个体的教师作为团体的一员,在小组中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彼此懂得欣赏和理解,在这样和谐、积极的群体组织中,教师的个体自尊心得以维护,个体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这个兴趣小组有一个“权威人士”作为领导,这样的小组就具有极强的群体意识和遵从性,如果管理者想对其进行激励,会很容易产生效果。即便管理者没有采取何激励措施,只要帮助小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该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也会产生相互的激励效应。 3.投险激励法 投险激励法亦或称为竞争激励法,是指把教师置于良性竞争环境之中,唤醒教师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奋斗的动力。在学校管理者看来,竞争是激励的法宝之一,竟争观念是激励策略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该意识到教师之间肯定存在竞争,但应注意鼓励积极的、良性的竞争,而制止恶性竞争。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作出正确的竞争行为,当然,单纯依靠激励机制显得有些单薄和不稳定,还要注重竞争氛围和竞争文化的创造,增加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误解和消极的竞争,对于教师激励效果而言会更加具有巩固作用。 总之,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激励可以有多种策略。不论选择哪种策略,重要的是要充分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满足感;教师之间相互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互动促进个体或群体共同成长;同时教师自身、学生和家长也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要在多种激励策略的共同协作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最终促进教师形成积极的行为,这才是激励的本质。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影响因素 质量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各级培训基地在设施、设备、资源、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应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建设标准。结合当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条件,对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作必要的删除、合并、扩展以完成本模块的真实任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学员和学校各个要素的相互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该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保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小学教师论文:关于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我国最初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主要是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则提出具体要求,而英国主要是从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来确定评价指标。 一、英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英国政府于2001年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八个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教师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进步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1.有效地计划教学, 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1)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2)备好教学材料;3)课的组织良好;4)课结束时进行回顾;5)教师在备课时顾及学生的各种特殊需要。 2.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理解。1)教师具备授课所涵盖的全面的学科内容知识;2)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相适应;3)传授的知识对学生适切并让他们产生兴趣。 3.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3)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提问方法;4)讲授和解释明确而具体;5)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注意倾听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6)鼓励高标准的尝试、精确性和呈现;7)应用适宜的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维持高行为水准。1)对学生的好的尝试和成绩经常进行表扬;2)对课堂不当行为作出及时反应;3)公平对待所有男女生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5.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1)在课上通过提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2)察觉学生的错误和误解, 借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3)经常和准确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6.学生取得丰富的学习成果。1)学生在课上充分投入学习,取得进步;2)学生在课上理解对他们的学业要求;3)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结果与课前制定的目标相一致;4)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 7.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1)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2)维持较快的授课节奏;3)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如学习助手和年纪稍大的学生;4)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 8.有效利用家庭作业来强化和扩充学习。1)必要时布置家庭作业;2)学习目标明确, 与正在进行的作业相关;3)后续先前布置的家庭作业。 评价人员根据上述8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但是并不是一定每节课上都会涉及所有标准, 但应涉及多数的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需要改进4个等级。由上表可知英国非常重视对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评价,更为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信息与技术等。 二、中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教学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体且能达到;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炼;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楚。 我国学者金娣、王刚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适度;教学内容正确,密度容量恰当,有机结合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活动面广,正确率高;教学条理清楚,调控应变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板书清楚、规范,设计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方面。综合以上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结合上述英国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提炼,发现中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难度适中”、“容量恰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讲授清楚、富有逻辑性”、“驾驭课堂,纪律良好”、“科学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知识上的衔接”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等”。而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指标的对比及启示 在对中英两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 从两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来看,英国与中国很相似,首先两国都是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来进行评价的,其次是两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观点正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重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最后是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区别在于英国强调对学生挑战性的培养,而这是中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所欠缺的。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两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全神投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此外,英国还注重保持较快的授课节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利用教学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国虽然在有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效果方面,英国不仅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后两个方面正是我国应该学习的。其次,学生在课上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活跃也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另外,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投入也成为英国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而中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做题的正确率高和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英国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英国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差异,强调通过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来对教师做出评价,而且十分注重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都为我国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师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三段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对低年级学生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 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 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三段式 教学 创新 感知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结构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完善的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智能、心理、品质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抓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1]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多样化,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三阶段模式。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小学音乐教育激活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人脑潜力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左右半脑功能各异,左半脑主要是侧重逻辑思维的运行,而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和记忆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是开发人脑潜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锻炼和开发,因而十分有利于人体右半脑的发育。美国心理学家费朗西丝·罗斯特曾经做了一个历时8个月的对比实验,发现“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且持续很长”,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能够在影响科学概念发展的空间智力上平均提高了46% ,同时在语言记忆力和反应力速度上也有明显提高。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们无论是唱、奏、听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调动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感情等各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即所谓“全神贯注”。教学中学生演唱或视谱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而且知觉和动作要相互协调,既锻炼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学生通过读谱与视唱记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反应力的敏捷程度和整体记忆能力。[2]正如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除睡眠外,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人的注意活动问题总是经常地在进行着的。 “注意”可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两种表现,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会表现在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等方面。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和多样化的研究,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 “三段式”教学法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结构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等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前l0分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教学要求必须达到趣、疑、美、奇。在这一阶段中,因为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通过“组织教学” 以引起对新课的有意注意.教学内容一般为基本功训练与师生同练加知识传授;也就是在教学新知识时加以基本功的训练,如发声练习、节奏练习,音乐知识,听觉训练等等。 第二阶段为中15分钟。是利用第一阶段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学生情绪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状态中讲授新课。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推动智力因素的操作,即通过师生双边劳动产生“教学共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阶段是40分钟课时的主要内容。在形式与内容上是丰富多变的。大致可分为三点:1.视唱(奏)练习。2.歌词的处理;3.音乐的欣赏与赏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重新组织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是把“第二阶段” 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完成效果反馈,促进思维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学习时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加深对学习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巩固,它是中段15分钟的延续,但形式不同,年级段又各不相同。一般方法为律动表演、即兴表演、集体舞、歌表演、音乐小品、器乐演奏、创作练习等形式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二度创作,加强对曲子的巩固反馈。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须具有艺术性,要自然、和谐、贴切,要给学生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受。 第一阶段(前10分钟):以听歌曲旋律做律动进教室,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无意注意)。其次,让学生辨别乌龟、小兔子的音乐形象,从而引出青蛙这一形象(有意注意),并且运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青蛙张大嘴巴唱歌这一形象引导孩子们练声(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第二阶段(十五分钟):通过让学生做“摘苹果”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视唱(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然后自学歌曲(有意注意)学会歌曲后,再用“小擂台” 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意注意)。通过以上安排,使这一环节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使学生始终处于饱满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阶段(后十五分钟):作为这一课时的拓展,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歌曲教学之后,让学生进行歌曲表现,让他们自由地给歌曲编配动作或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无意注意),其余学生评价(有意注意)。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以及不足(有意注意)。 总之,每一节音乐课的安排,都要有精心计划,切实做到唱、练、视、动时间支配合理,既要防止课堂教学拖泥带水,顾此失彼现象, 又要充分利用40分钟有限时间,科学地组织教学,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象磁铁一样,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做到了老师教的主动,学生学的主动,进而做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段式教学的启示 “三段式” 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 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进行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导作用在于为主体服务。“三段式教学”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索,迁移内化知识,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等。教师的“导”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师多方设法的引导下, 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 (二) 有效地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法应成为学法的示范。让学生从“学会” 向“会学” 发展。“三段式教学” 中的“探索新知” 这一步就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如学谱的方法、创作的方法、欣赏的方法等。 “迁移内化”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把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学法和规律。这两步是相互呼应,使教法与学法有机统一。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音乐知识,去欣赏音乐的美,感悟音乐的美。例如在学习第六册中《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欢快的音乐,并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视频教师给学生展示出一些美丽的山水风景,带学生到山上去玩。学生首先会被动人的视频吸引,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美的场景,接着产生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引入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会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和学习新歌。歌曲中:“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换上一把小镰刀,再换上几块棒棒糖”等生动的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再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学生会“沉醉不知归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欣赏到了音乐的美,看到了音乐的旋律和韵味。 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审美思维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悟美。每一个学生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沟通中会更加深刻地感悟音乐的美。例如在学习第八册中的《我们多么幸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根据歌词讨论。通过第一段的讨论,学生会畅谈幸福的往事,勾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感受到在祖国怀抱中愉快学习的幸福感;第二段学生会发现角度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在教师培育下学生学习成长的欢乐,从而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谈到第三段学生的心情会非常愉快,心里美滋滋地,他们会明白自己是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是幸福的一代,自己应该去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在音乐的感染中,学生会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张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幸福”是一个很好的字眼,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把它和一些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学生们通过讨论,就会把“幸福”和一些“美好”的事物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理解。在相互讨论中,学生的审美思维也得到了发散和展开,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实现了学生学生人格审美的完善。 三、变化表达形式,触发学生多重感官 音乐主要是靠学生的听来欣赏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听是完全不够的。教师需要启动学生多方面感官,让学生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韵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欣赏到的音乐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学习了第七册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形式去表达对于音乐的理解。学生的欣赏需要从歌曲的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方面去思考。有的学生用诗歌、舞蹈、绘画、小组演唱、打击乐器伴奏、律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了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擅长写作的学生用诗歌诠释了音乐的美,擅长绘画的学生用图画展现了音乐的魅力……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现了音乐的魅力。音乐知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教师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快乐地成长。 四、问题带动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思考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于音乐知识的探究和思考。播放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明白应该从一个什么方向去欣赏音乐。例如在学习第五册中的《只怕不抵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下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演唱呢?你能从歌曲中获得什么信息?有了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就知道了该思考什么,就会进行积极地探究。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歌曲以进行曲的节奏、平稳级进和跳跃交替出现的旋律,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强暴,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学生自然也会掌握应该满含深情地去演唱歌曲。学生思考起来后,对于美的感悟会更加直接和深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总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只有学生的大脑经历了头脑风暴后,学生才会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审美。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操会变得更加高尚,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音乐教师要变化教学方法,用教师的诚心、爱心、耐心将学生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架起一座座美的桥梁,为学生的人生增添几分色彩。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摘 要 20世纪末诞生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多方面地渗透到传统的音乐教育学及音乐活动中,并且在教学与活动中表现出色。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音乐教育,从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及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演出为主)出发,阐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其带来“恩惠”。1、音乐教学中的直观性与音响化——文字、画面与音响的结合;2、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质量有保障;3、缩短教师的准备工作的时间,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 课外活动 说起“电脑音乐制作”或“MIDI”,在当今社会上,对于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来讲,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纪末“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以来,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多方面地渗透到音乐艺术领域中,比如音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歌曲的MIDI伴奏,音乐教育中利用软件进行视唱教学……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业绩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优点多于缺点。本文阐述就是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业绩——“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 在进入主题前,首先让我简单介绍“电脑音乐”。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们就知道“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生产“电脑音乐”的一种方法、手段。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包容MIDI技术与数字音频技术,这两项是它的核心。在PC电脑没有介入音乐前,MIDI就是音乐制作的代名词。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与MIDI技术的融合,就形成了电脑音乐制作系统,对于这一系统的操作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诞生之后,它给音乐教育事业(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恩惠(至于具体的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主要是文艺活动,特指演出)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时您是为小学音乐教师,会使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堂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视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上课时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使视唱教学变得稍微活跃些(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与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课前或上课中抄谱……等)。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如Encore制谱/音序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因为钢琴无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可不一样了。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课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统一认识。 在小学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音序软件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培养更是体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除此而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认识乐器及其音色特点等等。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与课外活动 小学音乐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课外活动,通常我们小学音乐教师所涉及的课外活动大部分是文艺演出。说起文艺演出,音乐教师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乐,什么舞蹈音乐、歌曲联唱伴奏呀……等等。这些都需要去准备。为了避免重复或与别的单位相似,力求创新。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办?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您排忧解难。 利用音乐软件(如Cakewalk音序软件)进行简单的独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进行联唱伴奏音乐、舞蹈音乐的剪辑。如果学校有自己的电化教育教室还可以利用音乐录音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制作,这样有助于声乐节目排练。如果演出经费比较充裕,可以考虑部分声乐节目的音频先期制作——进录音棚(为避免临时突发事件,如声乐演员嗓子哑或不能上场……等问题)——做两手准备。这样一来,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介入可大大提高演出质量,保证演出能顺利进行。 应该说了解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并且会懂得使用的小学音乐教师已经体验到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给我们工作带来的恩惠。我作为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通过以上初浅的论述“电脑音乐制作对小学音乐教学及活动的积极影响”,希望师范院校的同学能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能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为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与交流做些贡献。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改革刍议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对低年级学生我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音乐的美。 从情趣出发,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蒙。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时,教师要把七个音符写在黑板上,用汉语拼音标上唱名,然后再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教学生认识,教师用琴伴奏,学生随着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虽然做到了基本会读,会唱,但是音准,特别是半音还是掌握不好。用这种办法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可根据儿童的特点,以“听”为主激发兴趣。做法是:把学生分成两个组来做游戏。一组学生拍一下手喊4,另一组学生再跺一下脚唱fa;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组就唱la;再拍一下手喊7;另一组学生就唱si……经过这样反复多次,既有音程的变化、组合,又有一问一答式的游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感,而且培养了注意力,逐渐引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刚刚入学的学生特点是好动,如果一堂课让学生坐着不动,他们会坐不住的,所以当学生对一首歌基本上能唱之后,就要选择恰当的动作配合。比如:在教唱《小袋鼠》这首歌时:“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果子放进大袋子,……”我就选择简单而又适当的动作,教学生边唱边舞,结合“体态律动”,弹2/4拍子的音乐,进行训练,这时可要求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摘果子与放果子的动作。摘果子是强拍,将摘下的果子放在篮子里是弱拍。当我把这首歌的动作全部教完时,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歌词和强弱规律,同时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 从育人的目标出发,进行审美教育。我国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多数歌曲,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百唱不厌的优秀作品。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生唱《向着国旗敬个礼》时,先要求听《国歌》,出示印有国旗飘扬的图片导入,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校园的升旗仪式,引导学生认识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然后,教学生读歌词,并根据歌词,让学生找一找这首歌中哪几个词、字要读重一些,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国旗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在升国旗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向国旗敬礼等。我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歌唱,“爱祖国、爱国旗”要求唱得肯定些,“向着国旗敬个礼”中“国旗”两字要求唱得突出些,“敬个礼”要唱得坚定饱满,“敬礼”要求热情。最后教师小结: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爱国旗,尊敬国旗,就是爱国家,爱我们自己。 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我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让学生通过自己行走的步伐“呛呛|呛呛”,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闹钟的走动声“嘀嗒嘀嗒”来认识八分音符的时值。低年级学生没有分数的概念,对八分音符比四分音符短常常不能理解,且易记错。在讲解时我用一张纸,一裁为二,取出其中一张(上面写二分音符),告诉学生一张纸裁开,其中的一张就好比是二分音符。我仍用一张纸裁成四份或八份,分别表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这样讲解,学生就易于认识八分音符确实比四分音符短的道理。为了使简单的节奏练习变得饶有兴趣,我还选了几首儿童熟悉的8小节或6小节的短歌,由学生按练习中的顺序拍手,我在琴上奏出旋律。通过以上练习,不仅可以使单纯的节奏练习与旋律结合起来,增加了音乐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培养了儿童随音乐的节奏拍手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一步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学校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使音乐课更加生动活泼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的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认识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能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既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帮学生们树立自豪感,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自爱、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声音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由耳骨传送的,与声波传送的有所差异。针对这点,我经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的歌声录音,让他们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发他们的演唱激情。 三、教师要用赏识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其次,还要有一颗赏识之心,无论是成绩还是过错,都要用母爱去包容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使他们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能愉悦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 四、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赏识性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本质上是一次独创性很活的精神之旅,是一种从书面知识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赏识评价来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必要。如何在赏识的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学到学习方法?教师的巧妙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赏识”与“引导”融为一体,在激励的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也在老师的褒扬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赏识会让落后的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会让优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备受鼓舞,充满自信。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要让课堂评价的艺术,唤醒他们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一样,不时地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每个学生的点滴精彩鼓掌,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电教媒体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主要通过表演使接受者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小学生为主体,以适合少年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指导和设计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其实质即为审美教育。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仅停留在对学生听觉的作用上,而忽视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形象又是不易直接感知的抽象形象,因此给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活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形成怎样的趋向意境,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是最佳的选择。 电教媒体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指与传递教育信息相联系的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软件是已录制的,承载了教育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像带、CAI课件等。 小学低年级是指小学一、二年级。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详见附表:低年级音乐课程标准)这些目标决定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而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诸多特点这一优势,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受到艺术美的感染,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提高小学生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活动的质量。 一、从理论上与现在的条件上来看: (一)、近年来,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广泛使用,普及电化教育是必然趋势。现在我们北京市的各中小学、幼儿园电教设备齐全,所有教师都正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电教媒体的应用。 (二)、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直接感知到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容易成为学习动力,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形成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 (三)、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特点,低年级学生是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时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只有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把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发掘其内在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感官的作用。 (四)、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ychler)在1967年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获得的。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从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特别是视觉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五)、运用多种电教媒体进行的电化教育又称视听教育,是利用高科技的现代视听工具作用于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加强刺激,以增强表现对象的形象性、直观性,使活动主体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主动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这些形象可感的信息易于转变为容易接受的理性认识层面。 (六)、现代教师大部分具备操作电教媒体的能力。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现在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经过各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都具备了操作电教设备的能力,对电教设备能够正确的使用,并能自己制作一些教学用课件,如:投影片、录象、动画等。这为普及电化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幻灯、投影、录像以及音响等电教媒体相结合,运用到歌唱、音乐欣赏及节奏活动中,帮助学生熟悉歌词,理解乐曲性质和内容,感知音乐的节奏和力度等,并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投影将歌词内容直观化。 低年级学生识字少,直接读记歌词有很大的困难。如:歌词--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将太阳、花儿、小鸟、小朋友、学校组合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图片理解记忆歌词。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前一节课都记不住的歌词,现在用半节课就能记下来了。 (二)、利用可视图片将音乐内容直观化。 学生以前听音乐,就是听个热闹,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一点也不理解。如果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图片,二者结合,就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如:欣赏《 快乐的一天》在音乐播放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音乐内容所表现的图片--早早起、上学了、上课、课间活动、好好睡。音乐是抽象的,但在图片的表现下就变的直观起来了,很多的乐曲欣赏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三)、利用录象、VCD将音乐游戏、舞蹈直观化。 低年级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度的,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生在下边基本上都是不知所措。如果先让学生对动作先有了感知,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的舞蹈动作时,先播放舞蹈动作录象,使学生对与音乐同步的舞蹈动作先有了具体的形象感知,然后通过模仿来学习。这样学生学的即快又好,同时也给教师省了不少做示范的力气,也增强了动作的准确性,对于不善舞蹈的教师来说,更是帮了大忙。 (四)、化解音乐教育的难点,利用录音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特点及情感。 每首乐曲都有它独自的特点及情感,教师的范唱及讲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唱录音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节奏的快慢、乐曲的特点(声音是欢快、是舒缓、是柔美、是诙谐……),范唱带对学生的演唱起到直接指导作用。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象《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欣赏,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感受不同的风格,感受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激发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断的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教学录像带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电教媒体。 (六)、进一步挖掘电教媒体的内在潜力,促进其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优化作用。 创造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表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学目标上就有(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是即兴地做动作。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的要求。因此,利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听音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听音乐,即兴创作舞蹈动作;看图片,为图片配声音;看舞蹈,说出可以用哪首歌曲为舞蹈伴奏。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学生的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上课,一提到自由创作,他们都是兴致勃勃,创作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一段乐曲,由学生创作出的舞蹈就能有很多种。学生们对自己的创作也是充满了信心,表演起来是兴高采烈,其他的学生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创作的记忆也比教师教的要深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这是以后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 (七)、音乐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咱们从小讲礼貌》 学生们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明礼貌的真正含义与做法,比起教师的说教来,要深刻的多。 (八)、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得音乐知识。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都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使用这些媒体来学习。因为现在这些媒体,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家庭中去,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那比起课堂来,将是又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当前音乐教育中使用电教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电教设施浪费的问题。有的学校,电教设备齐全,但得不到恰当的应用,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设备在角落里存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部分教师的素质急需提高。一些老教师还滞留在80年代的教学水平上,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不够,他们对电教媒体的使用情况是表面上的敷衍,没有落到实处。 (三)、电教媒体的使用存在硬件和软件不配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反映,缺少电教资料,自己动手制作的数量太少,也太费工夫与材料,希望教育部门能尽早多提供教育用的软件。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路径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艺术和乐感审美艺术的关键。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就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作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2、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3、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2、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3、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音美结合,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 二、音美结合,酝酿情绪,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三、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结合,鼓励参与,培养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 ,! 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实践 一、校本教研,引领发展 学校要求每位音乐教师每学期必须做到“六个一”,即上一堂音乐公开课、写一份音乐教学案例及反思、分析一个单元音乐教材、制作一个精美的音乐教学课件、主讲一次音乐教学讲座、撰写一篇音乐教育论文。同时,我校规定了统一的音乐教研时间,即每周三上午的第一、二节,教研活动要求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这样,通过扎实的音乐校本教研活动,激发了我校教师的音乐教研热情,使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如2013年3月25日,安溪县小学音乐学科“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蔡雪琴老师执教的《冬瓜和南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二、“请进来”+“走出去” 对于师资缺乏的问题,我校选取了在音乐方面有兴趣特长和基础的教师,通过组织他们学习培训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文化艺术素养等音乐专业内容的办法,多渠道地拓展师资队伍。“请进来”,即邀请县进修学校有关领导、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的开展工作;与其他学校“联谊结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设精彩的专题讲座、教学展示课等。“走出去”,即不放弃任何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如我校近年来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县音乐学科方面学习培训达30多人次,借“他山之石”来“攻玉”,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抓好音乐课堂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做法是:首先,保证课堂教学时间。要求教师严格执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禁挤占音乐课程。对于挪用音乐课的现象绝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由教导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查课,做好记录。巡课结果每周汇总并在教师会上予以通报,同时纳入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其次,做足课前功夫。如要求音乐备课组长组织音乐教师用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编写特点、单元结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重难点,集体磨课,扎实备课。又如,教师在课前应熟练弹奏歌曲,做好循环教材借阅、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准备音乐器材等教学准备。其三,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建立随堂听课制度,了解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这些都将指导教师有效开展音乐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 四、多彩的音乐活动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渠道 多彩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音乐教育的空间,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1.组建兴趣小组。如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口风琴等多个音乐兴趣小组,做到定方案、定老师、定时间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我校的腰鼓队、鼓乐队,每年冬季均为城厢镇土楼村欢送新兵入伍,得到了广大社会群众的好评。2.开展文娱活动。每年的六一、元旦都是学生最喜欢的节日。我校充分利用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几年来,我校“放飞希望,快乐成长”“美丽十一小,美丽土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大型文艺汇演的先后成功举办,令家长们赞不绝口。又如,我们还通过音乐讲座、音乐广播站、音乐墙报、音乐专栏、独唱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音乐素养得以积淀。3.探索口风琴特色教育。我校通过制订《第十一小学口风琴实施方案》、编印《口风琴吹奏》校本教材,组织口风琴教师培训、开展“口风琴进课堂“”班班有琴声”口风琴演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推进“口风琴吹奏计划”的实施。我们还要求教师人人会吹奏口风琴、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会吹奏3首歌曲,以此让学生掌握一种小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巩固课堂中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有特长”的人才,逐步形成口风琴教育特色。如在2013年我校的元旦晚会中,25人的口风琴合奏《娃哈哈》《同一首歌》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作为一所新生的县直小学,我校的音乐课教学之路还需要教师们继续探索和努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音乐王国”里自由翱翔,健康成长。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来理解音乐,为音乐的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提高其音乐素养和丰富人格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学生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回归音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培养;学习兴趣 前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而兴趣则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条件。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学习动机时,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回归音乐,感受音乐之美。《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将音乐情感体验作为载体,运用有效地教学策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人格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教学环境和氛围是紧密相连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使学生沉醉在音乐美的熏陶中,教室的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和活动,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艺术美。例如:教师可以在课间或者课余时间,为小学生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定期举办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教室的布置上体现温馨、优雅和艺术气息,可以运用乐器、歌片、图片等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情境,启发想象力 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理解音乐形象,从而更加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欣赏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相协调,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形象的肢体表演等,启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和震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来,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 创设音乐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插上音乐翅膀的重要手段。当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歌曲欣赏还是演奏歌唱,我都会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所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苏少版新课本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个小兄弟》一课的教学中,先放伴奏音乐,教师与学生一起跟随音乐律动身体,之后让学生表达听过歌曲及身体律动后对歌曲情绪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七个音符,一边听赏,一边表演,使学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鼓励和帮助学生创造其他“乐器”给歌曲进行伴奏,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学生选择了一个瓷碗,用筷子敲出清脆的声音,有的串起一串酒瓶盖,摇出一片轻松的唰唰声;也的是把小石子装进易拉罐,摇动时沙沙作响,清脆入耳。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合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体验到创造的成功与愉悦,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学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就要创造多姿多彩、趣味无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不能墨守陈规,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灵活多变,还要设计别具一格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带领学生走进歌曲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在歌曲学习之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谱,以《我的家乡》为歌名开展填词游戏,然后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填的最受欢迎的。用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家乡是同学们最熟悉的地方,每个人都能通过歌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很快地完成歌词的创作,对最佳作品进行表扬并让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演唱。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和游戏法的教学手段,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身体动起来,思维更要动起来,在主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4.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后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虽然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但音乐课堂并不是音乐教学的唯一途径。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开展音乐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音乐融入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网络等其他音乐资源,将音乐课堂延伸到每个角落,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外活动时间邀请知名音乐艺术家开展讲座、成立学校 合唱团、艺术社团、创办学校音乐网站,定期举办文艺汇演、进行校园好声音选拔赛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场所进行慰问演出,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敢于展示自我,大胆实践,塑造全新形象,为他人带去欢乐。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享受音乐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公益,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教学育人的最终目的。结论 音乐是所有教育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音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规律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学习,体验情感。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回归音乐,真正做到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感悟艺术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的聆听,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地讲解提,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教育形式。音乐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但是要上好一节欣赏课并不容易。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读》指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适应小学生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种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结合课堂教学,总结了几个方法策略。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 ,音乐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上好歌唱教学课很重要,但是音乐欣赏课同样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在这些方面欣赏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感情积累少,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与情绪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去感知与体验,因此欣赏课上学生总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要不就是老师在讲解音乐内容的时候总是出现一付茫然的表情。音乐老师也会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所以上好一节欣赏课是比较难的,导致了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很多老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模式比较单调,导致多数学生会觉得音乐欣赏课“没兴趣”、“坐不住”“听不懂”课堂效率低,我通过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1. 视听相结合 欣赏课仅仅让学生对着黑板聆听是不够的,现在的多媒体手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运用录像、幻灯片、图像、实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上来。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首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来观察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根据这些动物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从而引出他们的兴趣,然后导出今天老师要领着同学们去大森林中看一看,听听里面都有什么声音,利用一些声音片段,让学生听风声、雨声、蛙声、蝉声、以及小鸟的声音。听完这些声音后问问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声音组合到一首歌曲当中,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乐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这样学生就会注意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出现的一些声音,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看动物,模仿声音,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而然接下来就对这首乐曲产生了兴趣。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舞剧之窗中的欣赏课《快乐的女战士》,这首乐曲是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剧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剧中所要表现的形象与场景描述出来,这就需要让学生先来欣赏一段《红色娘子军》的舞剧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场景,人物的情绪,通过老百姓编斗笠送给红军战士的情景,表现人民热爱子弟兵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到这样的情感后,再来让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旋律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然后再进行主题旋律的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自觉地吸引到欣赏乐曲当中。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论小学音乐情境教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人们在学习上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的确,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教学激趣策略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文秘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快乐的课堂中,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而新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则为其搭建了一个有效发挥的平台。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为此,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比其它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亲和性和趣味性。要利用教材课例中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实践机会,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其次,把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统一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做到爱的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方。没有尊重关爱学生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而缺乏严格要求的尊重关爱,也容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放任。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都要容纳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和改正错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二、巧妙设疑培养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为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应结合新课程巧妙设计,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疑:为什么每当奥运会健儿取得金牌时,会升国旗、奏国歌?为什么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人会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通过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推进音乐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三、自主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与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多,如在低年级开展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的活动等。这些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音乐课上要使用许多打击乐器,上课前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练习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边演边唱边击的形式,用朗读、拍手、拍腿、跺脚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节奏。在实践操作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发挥音乐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以小学五年级欣赏教材《童年》一课为例,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再以视听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再如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四幅图画,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简言之,创新,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电影创作论文: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音乐创作属于电影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影声音制作的整个环节之中,其创作基于电影所提供的故事类型、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1]。其次,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整个电影声音的构思中得到发挥,它能够完美呈现出电影的风格与特征[2]。 一、电影音乐创作三符号 概括来说,音乐主体、视听与声音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三大符号[3]。 (1)音乐主体。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相关的音乐语言要素,音乐本体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久性工具。 (2)视听。电影音乐必须通过视听才能够完成一次美的体验,电影音乐实现电影化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视听语法并运用相关的视听要素。 (3)声音。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声音才能将其传达给观众,因此,音色、声强、频率等因素是音乐创作造型的重要因子。 二、电影音乐设计 以声音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首先要避免音乐与音响效果在频率上产生冲突。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此电影属于动作片,整个影片注重于追求大响度,但是导演要求在保持激烈音乐与音响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清晰度。因此,声音设计师与导演的共同意见是通过音响效果与声音之间的切换来避免音频重合,例如在进行爆炸时,不会有中度低音,在玻璃破碎时也不会出现类似小提琴的这样的高音。另外,在处理音响效果与音乐在频率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动作片与战争片这种类型的影片,他们属于在同一时间有多种因素的影片,在进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音乐化音响与音乐的分层处理。其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还要充分发掘电影音乐作为声音造型所需要使用的材料。音乐不仅可以用乐音来创作,也可以采用噪音来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群鸟》中,作曲家与声音专家从鸟的尖叫声与扑打声中设计出了电声学的噪音效果,代替了管弦乐队的不和谐音。电影《精神病患者》中,则通过打破传统管弦乐配器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三、以视听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音乐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与导演的视听需求,音乐剪辑是实现视听表现的源泉。音乐剪辑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观念。在进行音乐剪辑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运动的基本特质,在音乐剪辑的过程中如果丢失了这种特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次,音乐剪辑应该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语法规则。音乐剪辑与画面剪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剪辑过程中,不能够将旋律、节奏或者小节当成画面剪辑中的镜头来进行处理。音乐节奏对电影的视听节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电影《星球大战》中,其开篇序幕的音乐能够有效的固定镜头内部字幕的行进节奏。影片在没有加配乐的基础上,镜头里的三维字幕行进较为缓慢,它主要是为了向观众传达电影的主题与故事的相关背景。在电影中,导演通常会采用MV的形式呈现某些特殊场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的节奏与剪辑的节奏基本会保持一致,并且特殊场景中的音乐也做了音乐化的处理。 四、从音乐主体出发的电影音乐设计 从音乐主体出发的电影音乐设计包括主导音型设计与和声设计。主导音型主要指的是音符在节奏、节拍、时值等方面的核心组成形式。例如《火的战车》这部电影,它的音乐主体旋律线条体现的是从下而上的运动状态,并且在每个小节拍的最后一拍中使用了三连音,使音乐的节奏感与律动感增强。此外,观察副歌部分的音型特点,鼓与贝斯声部均采用的是固定音型,此种音型在节奏与音级上无变化,处在音型上的模进状态,这种模进状态能够促使整个音乐在节奏上充满稳定感与动力感。和声和调式、音区、音程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声色彩的基础为音程色彩,不同的音程色彩也具有很大的差别性,增音程色彩奇特,纯音程较空,小音程较暗,大音程较亮。其次,和声与调式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色彩黯淡的为小调和声,色彩较为明亮的则为大调和声。充分利用和声色彩的变化,能够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与虚构离奇的电影情节。 五、束语 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声音、视听、音乐主体这三个符号具有密切的联系,电影音乐的创作过程就是技术与艺术提升的过程,它能够促使电影音乐朝着更加电影化的方向发展。也能够将电影声音的特性、电影视听的形式美以及电影音乐本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电影艺术的魅力。 作者:尹娜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色彩感受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诗歌《色彩》中写到:“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色彩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感受,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本能上对色彩有着炙热的情感,就像对待生命一样。长久以来,我们在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尽情地使用色彩,包括电影的创作。于是,色彩被人类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暴力、爱情、生命、兴奋、热烈、激情、喜庆、高贵、紧张、奋进;黄色象征着光明、希望、愉悦、阳和、明朗、动感、欢快;绿色象征舒适、和平、新鲜、青春、希望、安宁、温和;蓝色象征清爽、开朗、理智、沉静、深远、伤感、寂静;紫色象征高贵、神秘、豪华、思念、悲哀、温柔、女性。电影诞生之初,人们就期待黑白电影有一天能被附着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因为现实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1954年曾说过“:在黑白电影的时候,我们往往难以辨别演员盘子里的奇形怪状的食物。”[1]人们渴望电影逼真还原现实,这一强烈的动机推动着彩色电影技术的诞生。渐渐地,色彩不仅仅只是帮助电影表现现实,它还被当作是叙事的重要手段。后来,不论是创作电影还是分析电影,都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非常教条地使用色彩和剖析色彩,生搬硬套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例如,当人们看到电影中出现绿色时,就盲目地认定创作者一定是在电影中表现一片生机盎然的场面。然而,绿色有不同的绿色,草绿色和灰绿色传递给人们的感受截然不同。因此,同一色彩的细腻变化所传递出的意义就会有天壤之别。由此看来,不论是创作者在创作电影时,还是观众在分析电影时,都不应该套用人们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而更加注重色彩带给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作色彩的感受性。事实上,人们赋予色彩象征意义的根据就是色彩的感受性以及色彩让人联想的景物或场面。 1色彩的感受性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 1.1色彩的感受性 色彩仿佛具有一种魔力,总是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和情感。不论你来自哪个民族,不论你有多理智,你都逃脱不掉色彩强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有一些色彩会让人感觉温暖、温馨,而有些色彩则会让人感觉冰凉、凄冷。由此可见,色彩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温度,我们将色彩的这一特性称为色彩的温度感。根据实验观察,人们总结出长波色光容易让人感觉温暖,比如红、橙、黄,而短波色光容易让人感觉冰凉,比如蓝、靛、紫。另外,黑、白、灰三色都是冷色。另外,同一种色相,明度越低,越让人感觉温暖;明度越高,会使人感觉凉爽甚至是寒冷。所以,粉色比大红色看上去凉爽,藏蓝色比湖蓝色看上去温暖。画面中不同的色彩看上去与观众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异,色彩的这一特征被称为色彩的距离感。实验证明,暖色调、高饱和度以及高明度的色彩会显得凸出来,因此被称为前进色;相反,冷色调、低饱和度以及低明度的色彩会显得凹进去,因此被称为后退色。这就是为什么红色、黄色最引人注目,并常常被使用在LOGO和宣传画中的原因。黑色服装深受欢迎的首要原因就是黑色显瘦。这说明有的色彩会收缩,有的色彩会膨胀,色彩的这一特性被称为色彩的尺度感。实验证明,暖色调、明度高的色彩是膨胀色;冷色调、明度低的色彩是收缩色。色彩还能影响被它包裹的物体看上去的重量,也就是说有的色彩会使人感觉被它装饰的物体重,有的色彩会使人感觉被它装饰的物体轻。人们将色彩的这一特性称为色彩的重量感。实验表明,黑色的箱子比白色的箱子看上去要重1.8倍。色彩学家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出,明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色彩显得重。法国心理学家弗艾雷曾在他的著作《论动觉》中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结果,即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弹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环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蓝色为最小,依次按绿色、黄色、桔黄色、红色的顺序逐渐增大”。由此可见,色彩仿佛具有某种能量。高能量的色彩能够引起人的扩张性反应,它们让人热血沸腾,脑神经极其兴奋,肌肉的弹力也会增大;而低能量的色彩引起人的收缩性反应,它们会让血液在身体里平缓地流淌,减弱各种刺激,让人淡定平静,这被称作色彩的动静感。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色彩的动静感或者能量的高低取决于:第一,冷/暖色调、饱和度和明度。第二,色彩面积。第三,前景和后景的色彩对比。总之,饱和度高、明度高的暖色以及对比大的色彩搭配比饱和度低、明度低的冷色以及对比小的色彩搭配载有更高的能量,比较容易让人兴奋或者躁动。 1.2色彩的感受性直接产生了色彩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色彩本身并不具有意义,之所以现在色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是因为色彩的感受性。人们在看到某种色彩之后,生理和心理上层面上受到了刺激,有时候也联想到某一特定的景物和情境,然后便产生了特定的感知与情感,于是就赋予了色彩某些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根据前面提到的实验,人在红色光的照射下,肌肉弹力和血液循环的速度都会增大,并且增大的比例最大。所以红色的能量非常大。红色又往往让人联想到血液,所以它常常象征着生命、激情、尊贵,甚至是紧张、暴力。另外,红色属暖色调,又常常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红玫瑰,因此它有时又象征着喜庆、爱情。与此相反的蓝色,不太会增大肌肉弹力和血液循环的速度,蓝色又属于冷色调,因此,蓝色常常象征着清爽、平静、安宁、理性。加上蓝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而天空、海洋给人的印象是辽阔、深邃,遥远,所以蓝色又象征深远、神秘。明度越高的色彩,重量越轻,同时也会让人情绪轻松,有活力,所以白色、粉色、湖蓝色都是一些比较轻盈,又显年轻的色彩。相反,明度越高的色彩,如黑色、暗红色、藏蓝色,重量较大,也就会让人情绪沉重,或者显得沉稳。同样是红色,明度越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粉色,越发显得年轻有活力,所以粉色常常是年轻女性的符号。明度越低的红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枣红色、栗红色,越发显得沉稳和高贵。同样,越亮的蓝色,越显得清爽;暗的蓝色,越显得压抑、沉重。一种色彩由三种属性共同决定,这三种属性分别为色相、明度、饱和度。这三种属性中的任意一个发生细微的变化,色彩就会有变化,它的感受性就会产生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种色彩会被赋予截然相反的两种意义的原因。例如,红色有时象征着特别美好的激情、爱情,有时又象征着让人惧怕的暴力;蓝色有时象征着人们最渴望的平静和安宁,有时又象征着负面的情绪压抑、沉重。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色彩创作艺术作品或者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时,套用既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与其这样倒不如用心去感悟色彩带给我们身心上的影响。 2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叙事功能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很多人都在质疑电影的能力,他们认为电影的画面是具象的,它很难像文学作品一样去表达人们复杂多变的抽象的内心世界。这一百多年来,无数电影人在竭力寻找各种能够将内心世界外化的元素去丰富电影语言,强化电影作品的表达能力,色彩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来阐述色彩在电影作品的创作中起到的叙事功能。 2.1表述人、事、物的基本性质 前文中已经反复提及每一种色彩都有着高低不等的能量,散发着不同的气质。因此在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们也会选择不同的色彩去包装人物、空间、道具等等。观众通过读取色彩传达的信息,便能了解到他们的基本性质、心理状态。例如,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是古代爱情故事中的萨拉和欧内斯蒂娜以及现代爱情故事中的安娜。三个女人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因此创作者给她们选取了不同色彩的服装去包装这三个女人。首先,萨拉服装的色彩以黑色、米色、白色这样的素色为主。这些色彩都属冷色,穿着冷色的服装往往给人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而这正与萨拉孤傲的性格相吻合。萨拉鄙视世俗和传统,特立独行,在保守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显得格格不入和神秘。同时,如此简单朴素的色彩也衬托出萨拉的端庄、典雅和自然之美。而这些正是她深深吸引查尔斯的原因。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欧内斯蒂娜身上的色彩则以粉色、浅蓝色、淡紫色这样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主。总体上,她身上的色彩相对萨拉来说要更加丰富、艳丽,这些艳色显得人年轻、有活力,这恰恰是欧内斯蒂娜最大的性格特征。各种艳丽的色彩包装在一个天真无脑的贵族小姐身上,又略显艳俗。当查尔斯向欧内斯蒂娜提出取消婚约时,她试图挽回,可是当她发现查尔斯去意已定时,她立刻转身呵斥道“:我爸爸会报复你们的。”骨子里的俗气顿时暴露无遗。现代故事中的安娜身上的色彩则是以玫红色、蓝绿色以及紫色这样的亮丽的色彩为主。这些色彩除了标示了安娜活泼外向的性格之外,还表现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特有的奔放,这是她与萨拉与欧内斯蒂娜这两位古代女子最大的不同。 2.2传达情绪、渲染氛围 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3]色彩之所以被比喻成一位“富有诱惑力的女性”,不仅仅在于它诱人的外表,更在于它那震撼人心的气质。色彩能够传达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在上文中我们也反复提及。因此,在电影创作中,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传达人物情感、心理状态以及渲染氛围的有力手段。英国影片《跳出我天地》的创作者对暖黄色和深蓝色情有独钟。片中主人公比利家中的墙面和装饰都以黄、蓝两色为主,舞蹈教室的墙面也被刷成了蓝色,甚至舞蹈老师威尔金森夫人也总是身穿一身蓝色。最为用心的是,创作者将片中的一座跨河大桥刷成了黄色和蓝色。黄色属暖色,它能给人温暖和力量。比利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人,这个原本并不自信、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只有在翩翩起舞的时候才活力四射,也正是他苍劲有力的舞姿震撼了他那已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父亲和哥哥,让他的家庭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温馨。所以比利身处的环境总是有暖暖的黄色,比利就像是黄色一样能量无限、光芒万丈,并且如阳光般照亮了周围的世界、给予了家人无限温暖。蓝色属冷色,无比纯净,它能让人获得安宁和平静。比利和威尔金森夫人对舞蹈有着最纯粹的情感,舞蹈是他们的梦想,舞蹈可以让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同时舞蹈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一部影视作品的情绪和氛围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产生变化,与之相呼应的色彩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于是色彩同影片中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人物情绪的高亢与压抑产生密切关联,从而形成一种色彩的结构和节奏。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身穿的服装的色彩和她所处的环境随着她的心境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前半段,萨拉刚刚被法国中尉抛弃,在莱姆镇声名狼藉,精神压抑,甚至得了抑郁症。她常常身穿厚重的黑色和墨绿色的长裙,所处的环境也是灰蒙蒙的海边和森林。当查尔斯向萨拉表明了爱意之后,在艾克希特的旅馆里,萨拉身穿着一件米色的睡袍。不过此时,萨拉住的旅馆房间里光线昏黄暗淡,并且一眼望去整座艾克希特小城呈现出黑压压的一片,房子、地面都是灰黑色,导演又都选择了晚上拍摄所有在艾克希特的戏,所以夜色下的艾克希特越发显得沉重压抑,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在查尔斯去莱姆镇和未婚妻欧内斯蒂娜解除婚约之后,重回艾克希特准备和萨拉团聚时,萨拉已经悄然离开了。此后的三年里,查尔斯一直苦苦寻找萨拉。影片最后,当查尔斯找到萨拉时,萨拉把他带到在一间洒满阳光的画室里,身穿一件白色衬衫,米色长裙,还佩戴了一条粉色的领带。因为此时萨拉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在这间湖边别墅里过着属于自己的平静安宁的生活,所以她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她身上的、周围环境里的明亮的色彩便将她此时的心情恰当地传达给了观众。另外,这也预示着他们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意大利电影《末代皇帝》《美丽人生》以及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色调上的转换也都是和情节的起伏以及其引起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情绪的变化相吻合的。 2.3表达主题 色彩作为视觉语言的重要元素,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只是表述基本信息、传达情绪和氛围,它本身包含的深层含义还能够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和作品的主题。昆汀•塔伦蒂诺用透着血腥味的血淋淋的鲜红色在电影《低俗小说》中表达了循环往复的暴力这一主题;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红》里用红色表达博爱对心灵拯救的主题,在《蓝》中用幽暗的蓝色营造压抑、沉闷的氛围,通过自由的反题——囚禁来表达自由主题;萨姆•门德斯在电影《美国美人》借助鲜红色的玫瑰花来表达现代美国社会人们对美以及激情的强烈渴望。电影语言发展到现在,色彩在电影作品的创作中早就不只是还原现实世界的元素,它更是承担着表达主题、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等等的叙事功能。能够支撑色彩完成这一重任的原因就是它强大的感受性。如果我们对色彩保有最真诚的情感,就应该用心去感悟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最细微的影响,而不是去生搬硬套大家赋予色彩的各种象征意义。另外,在任何艺术作品中,抽象的色彩都不单独承担表述的功能,它总是和其他元素一起起作用。虽然有很多前卫的艺术家试图仅仅用色彩去表述,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不论在创作作品还是分析作品时,都不可能单一地使用色彩,也不能把色彩从其他视听元素种抽离出来。 作者:叶艳琳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微电影创作选题思路及重要性研究 微电影已经通过互联网被广泛播放,也以一种与传统电影不一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网络微电影,其点击量突破上千万次,比如《老男孩》《百年婚纱店》《带爱回家》等,微电影以一种独特的叙事特点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微电影带来的艺术魅力。而微电影的创作也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影视专业的学生都会采用微电影形式来递交他们的毕业设计,也有很多视频平台以及网络电视台都会举行微电影比赛,以便挖掘更多人才,和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的微其实是web的发音,而微电影就是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下载与上传的视频短片。微电影能够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被播放,不管在移动状态还是在休闲状态,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只要有网络就能被随时看到。而微电影也是电影的一种,具备了电影所需要的一些要素:人物、时间、主题、地点、情节等。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影视剧的播放也在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广泛。好的影视剧面对各大视频网站的激烈竞争,影视剧的价格也逐渐增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这些影视网站开始进行了自制微电影,一方面能降低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让网站运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高科技的发展,许多行业也采用微电影形式来宣传自己公司的产品,比如用微电影形式来提升品牌知名度,用微电影形式来提升产品广告传播度等,未来,微电影形式的发展必将越走越远。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让微电影的发展更进一步,因为微电影简洁、短小的影视模式能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求,也能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对微电影的播放就会越来越频繁,利用闲暇时间就能看完一部微电影,就能感受到一部电影带来的喜怒哀乐,而传统电影由于时间比较长,有些电影前面的铺垫比较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地点。 二、微电影的特点 微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传统电影基本在90分钟以上,但是微电影时间一般只有20~30分钟,有些甚至只有几分钟。这对于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来说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微电影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节奏比较快,由于微电影的时间短,要想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让观众能迅速走进剧情,就应使微电影的节奏加快。一般来说电影都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一个叙事方式来进行,而微电影的重点会在高潮部分,对于开端的铺垫、故事的发展都会进行压缩或者省略。微电影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由于微电影的时间比较短,在开展故事情节的时候会更加简明扼要,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旁白或者字幕的形式来交代故事开始以及故事发展,让整个微电影的节奏更加快速、明了、清楚。微电影的第四个特点就是语言比较简洁。微电影最大的特点虽然是时间短,但是想要拍摄出一部好的微电影,还要会讲一个好故事,而要在短时间内讲一个好故事,就要求微电影的语言更加简洁、意蕴更加丰富,能突出电影主题。 三、简述微电影制作流程 要制作完成一部微电影就需要一定的制作流程,第一,项目策划阶段。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创作设想去完成项目策划,要有详细的拍摄时间、内容、计划,安排拍摄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最终确认项目的定位、项目内容、制作要求、制作精度、各阶段时间安排、费用预算等问题。第二,微电影制作团队的组建。有了项目策划就要根据策划书来召集相关人才,根据需求安排各阶段的人,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排专业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现场拍摄流程。对于现场拍摄要随时做好记录工作,这样就会为后期制作减少一定的工作量,也能按照项目策划安排前进。第四,后期制作,拍摄结束后就应进行后期制作了,后期制作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粗剪、配音、特效、精剪等。第五,作品。现阶段各类视频网站都能被提交作品,有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可以由电影发行公司来进行。 四、微电影题材 在我国,微电影的鼻祖是肖央的作品《老男孩》,这部发行于2010年的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2011年起,微电影开始席卷各大网络平台,微电影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而各大行业也嗅到了里面的商机,投入一定的资金到微电影中,让微电影越来越成熟,更多制作精良的微电影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中,甚至会有一些知名的演员参与其中。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分为几个题材:办公室恋情、城市印象系列、怀旧题材、校园清新、广告定制。基本上传统的电影形式及电视剧形式所涉及的内容都能成为微电影的题材内容。但是这些电影和这些电视剧的内容不能平移到微电影中,因为微电影独有的特点造就了微电影的形式。在这样一个快速消费时代、一个移动的时代,微电影要在这样的形势下脱颖而出,首先考虑的是微电影怎样引起观众的兴趣,怎样让观众愿意花钱去观看,怎样让观众愿意把他们看到的微电影推荐出去。微电影题材类型的好坏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五、微电影创作思路的重要性 1.微电影创作选题是微电影成功的关键 前面说过,微电影的制作流程第一步就是项目策划,也就是微电影制作的前期,而关于整个影片的创作题材构想是微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微电影还不是一个主流的电影表达形式,微电影还不能搬上大银幕被播放,也不会有大量的金钱去支撑整个微电影创作,微电影的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就是播放时长短。而要在这样成本低、微电影故事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简单、能快速进入高潮的情况下,对选题的要求就会更加高。好的选题就能在众多的微电影中脱颖而出。比如,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中,微电影作品《第一百位客人》就获得了特等奖,但是微电影作品的演员也不是知名演员,只是普通人,而拍摄效果也只是一般,但是之所以会获得特等奖,主要是选题选得好,《第一百位客人》描述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的故事,这些人代表了社会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共鸣。还有一些好的微电影在创作选题上比较突出,比如《天堂午餐》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积劳成疾的母亲病故以后,他的儿子为她制作了一顿“天堂午餐”,通过这样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出深深的母子之情,也通过这样的选题来告诫善待自己的父母。比如微电影《多米诺效应》在创作选题上就是表达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对人生观、爱情观、社会观的不同认知。这些优秀的微电影选题都是源于生活,并且能以小见大,在简短的几十分钟之内将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事件与最关心的问题,从一个最佳角度着手扩散出来。这就是选题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选题没有选好,不能引起社会广大群众的共鸣就不能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2.微电影创作选题决定了微电影的作品画风 微电影由于制作成本比较低,相对来说拍摄条件也没有那么好,拍摄的时间也非常短,要在这样一个短时间内拍摄出一个画面效果就有一定难度。这时候要想把微电影拍摄好,依靠的还是一个题材。题材决定了微电影的作品画风,比如《一路走来》这部微电影讲述的就是在校园生活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对大学校园生活的认识,对大学生活青春、爱情、追求的描述。这样的一部微电影题材就是以大学生活的真实模板为例,表现大学生活的青春气息,因此在摄影的时候就要贴近微电影主题,合理恰当地运用色彩、光线、构图来渲染整个画面。比如在微电影《天堂午餐》中,影片最让人动情的一幕就是儿子用精心烹制的饭菜与椅子上母亲的遗像形成了一热一冷鲜明的对比,这个微电影的选题就是为了突出对父母及时关怀、对父母多关心,采用这样的拍摄手法就将该剧情推向了高潮,不仅贴近主题,也能使微电影的中心思想得到升华。而在《天堂午餐》中的开场,又会发现,画面采用男孩做饭与母亲忙碌的身影来回切换的方式,用镜头来表达出回忆,用蒙太奇的方式来让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中。比如微电影作品《多米诺效应》,这部微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分为四个类型:悬疑、狐媚、动作、悲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就会依据这四个类型来拍摄相应的画面,同时也可以借用不同的道具、音乐来烘托出整个画面。在《多米诺效应》整个影片借助手表、眼睛、啤酒、香烟、戒指等在不同情节中表达出主人公不同的状态。由此可见,微电影的选题是多样的,可以是校园青春剧,也可以是悬疑剧,可以是怀旧剧、也可以是喜剧、悲剧,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材,在拍摄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画面以及风格就要贴近故事选题的需要。从镜头的选择、拍摄角度的选择、不同拍摄手法的使用等,获得最终微电影要表现的风格。 3.微电影创作选题能深化微电影作品的内涵 微电影想在短短的几十分甚至几分钟内迅速让观众进入微电影情绪中。打动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现在微电影制作更多的是传媒行业的学生在进行,这些制作者的资金不多,时间不够,演员可能就是普通的观众,他们能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此创作选题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题材,由于创作思路、创作角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也是不同的结果。比如微电影作品《麦田边的孩子》,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里面的内容选取的是两个不同的留守家庭,各自不同的上学情况、吃饭情况、玩耍情况等展示,反映出一个农村留守儿童最真实最原始的状况。一般来说,拍摄留守儿童题材都会用留守儿童眼巴巴地盼望父母回归这样一个角度,可能过着一个艰苦的生活,只有眼泪。而这部《麦田边的孩子》选取的角度完全不一样,通过他们真实的一些生活中的表现,用细腻的镜头描述了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龄人更多的生活负担,更成熟、更独立的生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有别于常人思维角度的微电影创作选题角度,让这部微电影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称。由此可见,微电影的创作选题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角度更能突出微电影作品的内涵。哪怕相同的素材,只要善于创新、善于发现,用一种更能走进观众心中,更能打动观众真实情感的选题,才能让微电影作品发挥更大的魅力,让微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广阔。目前,我国网民已经突破了好几亿,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4G网络的全面覆盖,影视播放已经可以随着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移动播放,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地铁、公交、电梯等移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给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微电影也在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微电影创作中。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微电影的选题尤为重要,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微电影的成功,选题也影响微电影拍摄的手法、技巧以及微电影最终的画风,选题更是能影响微电影深层次的内涵思想。因此,微电影创作选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王佩佩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民族化语言艺术研究 动画的发展走过了170年的历史。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种类,其卡通形象元素,孩子纯真的情感表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在今天的后工业时代仍然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对国产动画发展的国有化,不仅为中国动画的发展,也是全球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中国动画要得到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对民族文化传播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沟通过程中针对不同民族文化,民族的东西往往是最流行的,如西班牙斗牛舞,中国水墨丹青,之所以世界知名的原因是因为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强大生命力,最惊人的是那些东西很民族性格。在动画领域蔓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般公认的国际也含有丰富的民族,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作品。随着动漫产业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数,基于现念的结合,审美和品味,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动画质量的全球竞争力。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化道路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回应美国和日本动画的强势入侵,中国动画也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动画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的动画创作者逐渐形成一个共识:虽然动画是一个艺术世界,一个共同的特性,但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的艺术风格中寻找资源来创建一个民族自己的动画作品。因此,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路径,动画师们特别关注民族文化和学习探索更积极探索许多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漫画,他们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在1957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最成功的,它汇集了最好的人才,包括万氏兄弟,特伟,钱家骏等优秀动画艺术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动漫基地和“中国学派”的起源。最繁荣的几十年就是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将某种民族传统卡通风格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的风格。除了《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的纯手绘动画的产生,也产生了大量的剪纸片、木偶片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因为在中国皮影戏有非常深厚的土壤,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加强了每个地方的一体化的形成。剪纸艺术异彩纷呈,窗花、刺绣在民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开出艳丽的花朵。装饰画和其他强烈的绘画,汲取营养,所以精致的动画表现,微妙,但是又非常的自然,简洁,但是更富有含义,与中国民族融为一体,显得平凡中更加的显赫,它富有中国独特的风格,跟美国迪士尼卡通味道非常不同,在国际动画电影的独特。在一些国内外当今动漫比赛,专家评委和观众也显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化,动画片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 二、新形势下的民族化的动画语言探索 经济非常的发展,实现了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尤其是科技和网络的突发猛进,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了动画片制作中了,并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动画片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动画生产现状,计算机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的代表的角色,它的发展给动画片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发展进步,所以对动画片不仅数量上有很大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动画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传统的方法制作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还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电视卡通动画产业,为动画片的生产效率产生巨大的作用成为动画人员的任务和目标。当今,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已经融入到了动画大片电视剧中,利用二者的优势,使动画片呈现出空前绝后的艺术特色。民族化和现代化是我国动画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在主流电影的商业舞台上,剩下的一些艺术电影,或与计算机技术改造或变态的原始艺术形式结合?是继续维持现状,等待和直接建模如水墨画,传统皮影,剪纸的用途,使屏幕上的图像是移动化,或在继承中创新,应用创新,现代的标准是什么?作为电影发展到现代化的视觉方式相同,适应其性能或动画语言的内容,背景是现代的?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动画师未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和动力。动画在中国几十年来的指导理念就是国有化,一方面,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任何指导思想,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常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它反映了大量的观众,某些错误的理解往往限制了动画导演和创作人探索多种语言的可能性的动画创作过程。虽然许多的电影主题的传统故事,在造型和艺术风格上传承中国特色,可是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镜头,所以行动方式和叙事风格就会变得非常的不适应,动画在视觉上就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甚至没有把绘画的语言转换为动画的语言,这是不符合电影特性的发展趋势和动画世界的同时,由于过度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将导致大量的练习坚持其形式化。一般来说,国有化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猴子捞月”,像许多类似的漫画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表现也用强烈的民族工艺品,剪纸艺术特色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油墨也融入了中国都有的精髓,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中国的动画总是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总是觉得只要是中国特有的就肯定能够打动观众,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到动画片的“动”,没有把中国的特色进行创新,没有转化为民族的语言。对艺术形式进行重视,忽视语言,在动画电影语言的地方,绘画艺术的语言被认为是“普遍现象”在中国漫画的创作,甚至成为另一个“风格”的中国动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漫画在中国被称为“艺术电影”国有化。比如,很多时间和共参与的空间都融入到了敦煌壁画的空间布局里面了,当然心理过程也包含在其中了,因此,“民族化”是不一样的一个符号的“民族风格”,并不是简单的“民族化”为标志的风格使用,并应根据内容创造性地表现材料的选择,艺术风格和运动模式。动画电影的真正独特的浓郁的民族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特色的民族化的审美特征; 2、丰富的现代语言不失独特的动画意义上的民族特色,包括建模,艺术,透镜组,舞蹈,场面调度,音乐,音效等。民族化需要现代化,要做到二者的相互结合,这也是中国动画未来的表现方式。假如,把水墨动画和简化的水墨动画的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把民族的特色用现代技术展现给观众,将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工艺创作动机和技术在近年来的一些短片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些动画创作者将进行同样的创作。优秀的动漫作品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创作工厂中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国家社会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动画艺术在美国、日本发展都较快,可以说,他们在发展中都有很强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民族精神贯穿在动画制作全过程。作为美国工业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支持力度非常大,日本盛为樱桃般的哀怨的美。动画的民族风格是民族的一些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道德,习俗,生活方式,语言和心理决策,在内容,形式,风格,表达,均反映了目前的审美理想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民族文化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不同的种族和其他有趣的人物。当然,深深地植根于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活的基础。国际化势在必行的中国路径体现在学习先进的制作,发行和营销方式和国外动画产业发展中运用的先进体系,以及吸纳外来人才,外国资本和外国主体引进消化等。 作者:孟佳文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农村婚恋电影创作心态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文化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时代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心态也在产生巨大的转变。本文从拍摄电影的情感基调,到研究农村深层的文化和人性问题,到商业娱乐的创作心态,演员选择由精英到大众的趋势,女性的自救与男性的沉沦几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拍摄中婚恋文化的变迁。 一、影片情感基调由悲到喜的转变 三十年间所拍摄的农村婚恋影片,情感基调有喜也有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基本还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状态,而到90年代中期之后,则基本上成了喜剧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的导演充满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悲情与温情,关注人性深层次的东西。他们从俯视的角度审视充满悲剧色彩的传统婚姻制度和荒唐的政治错误,拷问传统的婚姻制度及极权政治给群众的爱情和婚姻带来的伤害,为了表达对传统婚姻与政治伤害的控诉,用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情境与基调来呈现影片的主题。例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许茂和她的女儿们》《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等,将混乱的政治活动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以人物命运的沧桑变迁来呈现,以一种近乎血肉模糊的状态,表达对政治动乱深深的不满与控诉;《苦藏的恋情》《出嫁女》《寡妇村》《菊豆》《香魂女》等一系列作品,则是通过传统的压抑人性的旧婚姻制度与腐朽的旧社会环境刻画一系列被扭曲的人物形象,引起后人深深的反思与同情。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富足,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影片也转向了一种更加明快、富有喜剧性的基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喜剧主题占据主流,如《夫唱妻和》《男婚女嫁》《喜盈门》《丑汉和他的俊媳妇》《同喜同喜》《柿子坞的女人们》《乡村婚礼》《小镇大款》《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以一种喜剧的呈现方式,意在展现农村新时期的婚恋风貌,是在“拍农村片,为农民拍片”。影片主题也少了控诉与反思的意味,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遣,娱乐性与趣味性倾向明显,这也与电影商业性与市场化,以及农民更愿意看到自己生活中喜剧性的一面有关。所以,整体而言,影片的基调氛围是从一种或悲或喜的审视和反思转为喜剧性的呈现。造成这种基调转变的原因,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影片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导演的文化悲悯和社会责任感减弱,更多地迎合主旋律,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喜剧氛围。 二、从文化反思到商业娱乐的心态变化 “经典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也大都抱着研究问题的目的来拍摄电影的……第五代导演,从走上影坛开始,似乎就抱着出人头地、弑父影坛的目的来的,第五代导演除了研究电影的技术问题并力图让技术研究的成果用于罗织声名之外,他们并不研究新时期以来的重要思想问题。”虽然这种笼统的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也指出了一种大的趋势,并不是空穴来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以历史反思、政治反思、文化反思等为主流,通过影片反映农村婚恋在历史传统、政治风云中的状态与问题,以求达到反思等目的,如《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杏花三月天》等,无论是站在反思文化的角度,还是反思政治错误的角度,都试图说明什么或反思什么。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也就是第五代电影导演全面进入电影市场的时候,影片的娱乐性、趣味性等喜剧性方面的呈现成为主流趋势。第五代导演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独特敏锐的眼光,因此除了注重影片本身外,也更注重电影所带来的市场与经济效益,因此也会在迎合观众需求方面花更多的心思。“既可赚钱,又可满足观众的各种道德匮缺和生命欲望,‘雅俗共赏’,皆大快活。”这种趋势反映到婚恋题材的农村电影中,主要体现在影片文化背景、整体基调、人物性格、叙事语言等方面。如《夫唱妻和》《男婚女嫁》《丑汉和他的俊媳妇》《柿子坞的女人们》等影片,与后来的“乡村爱情”等系列影视作品一样,试图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手段呈现农村村民的生活百态,为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以及更多的生活趣味与视听文化的满足。 三、演员选择由精英到平民化的路线 这种趋势的变化,一是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二是体现在影片所呈现的影视形象上。首先,如果说以前的电影是针对精英的创作,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湘女潇潇》《芙蓉镇》等,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电影则表现出一种越来越草根化、大众化的趋势。影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普通农民的形象数量越来越多,形象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具有生活气息,如影片《男婚女嫁》中的新时期民生百态及多层次的村民、《丑汉和他的俊媳妇》中的赌博汉与新女性、《同喜同喜》中的欢喜“冤家”常老三与吴老四、《柿子坞的女人们》中搓麻将的农民汉与禁赌娘子军、《婚礼》中靠结婚手段骗富豪钱财的小桃等诸多影视形象,可谓千姿百态,囊括民生万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农村的婚恋风貌与家庭百态,无论是从影片的整体基调,还是从影片角色的选择塑造,都带上了浓郁的乡村喜剧气息。其次,以控诉和反思等为主题的影片,大都将影片所要呈现的主题投映到某个家庭或是某个人物身上来展开,因此都会有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角,再加上电影本身商业性的需求,演员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明星效应”现象日渐升温,以求观众与票房的大丰收,因此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明星,如刘晓庆、巩俐、姜文、斯琴高娃、蒋雯丽、李保田、李纬等,影片与演员相互成就。而到后期,随着呈现乡村生活百态的喜剧性影片的增多,影片表现场景有所扩大,叙述对象呈现出由家到村的趋势,演员的数量大大增多,主要人物增加的同时,还要有众多姿态万千的群众人物,人物性格也更加复杂多元化,因此演员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多更复杂的普通人物登上银幕,比如后来的“乡村爱情”系列。这种由明星到草根的大众化趋势势不可当。 四、女性的强大坚韧与男性的软弱沉沦 纵观三十年农村婚恋题材的影片,在男性与女性的刻画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柔弱而又坚韧的女性在男性的软弱、父性的沉沦中艰难地前行,并时不时地担任起拯救自己、拯救家庭与婚姻的角色。这是众多影片所体现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不仅来自这类影片本身,而且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传统,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在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时,男性总是最先妥协、最先放弃。其实,抛开强大的社会与家庭压力,很多悲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男性的妥协与不坚持。影片《菊豆》《杏花三月天》《香魂女》《痴男怨女和牛》等影片中对男性软弱一面的刻画,可怜可恨又可悲,比如《菊豆》中的天青,甘愿忍受养父的驱使,甘愿安于世俗礼教的压迫,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备受摧残,有子不敢承认……软弱到让人切齿。柔弱的女性本该得到男性的庇护,而真正面对家庭与习俗等方面压力的时候,男性却比女性更容易妥协,并没有实现对女性的救赎,苦难而又坚韧的女性只能选择自我救赎。至于父性沉沦或是父性缺失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象来支撑的,从影片中反观现实,就会发现影片所呈现的都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二嫫》《丑汉和他的俊媳妇》《媳妇你当家》《巧凤》《暖》《柿子坞的女人们》等多部影片,都或轻或重地描绘出了“父性”沉沦或缺失的一面。《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中,男主人公孙长庚集偷情、薄情、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喜新厌旧等于一身;《二嫫》中二嫫的丈夫———下台“村长”因落下病根,家务都无法处理,全部家庭重担都落在二嫫身上,还试图用二嫫卖血与辛劳赚的钱盖房子;《暖》中那个能歌善舞、灵动美丽的姑娘,也要在现实的残酷与遥遥无期的等待中消磨青春与美丽,最终只能委身于一个哑巴……柔弱而又坚韧的女性,在生活的艰难与男性救赎的缺失下艰难行走,一代代女性始终在坚韧地成长。 五、影片拍摄的不足与反思 首先,影片的编导在影片思想深度的开掘上所做的突破,远不及在影片创作技术上所下的功夫。尤其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刚从政治的恐慌中解放出来,对混乱政治下压抑的生存境遇心有余悸,在新政策的观照下,又迫切地想要倾诉自己苦难的遭遇,于是创造出了一系列关注个体遭遇胜过深度反思社会的政治控诉剧,对政治的反思与批判犹如“隔靴搔痒”,无法完成对历史与社会的救赎,他们“不仅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规避了对历史悲剧的质问与反思,而且以剥夺、毁灭力量的缺席与超人化推卸了经历过浩劫的每个人都无法推卸的灵魂拷问与忏悔……是一种颇带自欺意味的救赎……”③其次,三十年的农村婚恋电影创作中,对女性寄予了太过厚重的期望,勤劳智慧、三从四德、温顺善良、坚忍顽强、恭俭温良、自我牺牲……总之,影片总是试图在构建女性人物性格时倾向于塑造完美女性而非丰富立体的女性。为了表达传统男尊女卑的意识,编导有时候会刻意地站在一个仰视的角度来刻画女性,有些许女性崇拜的意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构出女性的人格独立及与男性平等的历史地位。再次,影片未对建立在“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尤其是21世纪以后的影片,而是更多地关注电影的技巧与市场,商业性与娱乐性太强。而后期随着农村影视剧喜剧化方向的发展,无论是银幕上的农民形象,还是银幕前的农民,都难免给人一种被消遣娱乐的感觉,直到今天,农村喜剧的发展依然担当着娱乐大众的角色,忽略了农民血液里流淌着的纯净与尊严,编导们也是一种超脱于农村之外的乐观的旁观者姿态,并没有深入农村生活去考察农民生存困境的窘迫。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也要切实地反映生活,所以应该在价值观的导向、人的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娱乐性等多方面适当地加以权衡。 作者:樊洁 俞燕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电影创作艺术特色研究 一、引言 在这个时代的电影领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铺天盖地,由此可见,女性个体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鉴于大部分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都是在男性导演的指挥下创作的,电影受众也主要设定为男性观众,电影界的话语权实质上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关锦鹏就是一位以拍摄女性题材而闻名的“另类”导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镜头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对女性个体的塑造。但是与其他拍摄女性题材电影的导演不同的是,关锦鹏的电影中包含着更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尽管本身是男性,但是他却可以运用变换的镜头去捕捉到女性内心深处蕴藏的矜持内敛又复杂深刻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内心的效果。他巧妙独特的刻画手法,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支鲜明的标杆。 二、关锦鹏的女性电影与女性意识 关锦鹏从一开始独立做导演时就拍摄了大量的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他的电影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女性角色,而电影的故事构架也通常都是讲述一个女性个体的感情和命运的故事,电影作品也基本上都是用一些电影女主人公的姓名抑或是与电影主题内容里与女性情感相关的事物来命名,例如《胭脂扣》《阮玲玉》等;有一些会直接采用与“女”字相关的主旨导向明确的命名,例如《男生女相》《女人心》等。由于关锦鹏的女性题材电影大部分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女性作为主体来诠释一个女性个体细腻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她个体命运走向的必然性,加上他的电影画面精致、风格独特、情感细腻,使观众观影之后产生的对女性人物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他的电影作品被影视界的专家们专门划分到“女性电影”类别中。说到“女性电影”的起源得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性独立运动的兴起,女性独立主义的理论和意识渐渐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女性在先进意识的疏导下渐渐开始觉醒,并开始重新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存在价值,找回个体主导意识,在社会里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在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下,世界开始渐渐关注长达几个世纪以来在父权主义社会下被压制和禁锢的女性群体,当这种趋势成为社会一个主流趋势的时候,便有了以女性为主题并体现女性主体地位与自身价值的电影创作出现。关锦鹏的电影正是女性主体电影中的领军先锋,他的电影突破了之前电影领域完全被男性主人公和男性观众单方面垄断的市场,是以女性主体为主人公,围绕着女性个体展开的故事情节和思想体现的电影。“女性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创作途中,会关注女性的情感动向,研讨女性意识,用女性独特含蓄的表达方式声讨父权社会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残酷压制,以先进的人权理念颠覆长久以来一直被男性操控的社会文化,呼吁人们关爱女性。关锦鹏的电影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特点,他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为了烘托男性主体的悲惨牺牲品和陪衬物,而是有独立个性和思维的主体,她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具有道德、审美、独立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凸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区别于男性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两个层面可以体现出来,一是他的电影无论从影片名称还是内容情节上都蕴含和体现了女性独立的个体意识和思维,和女性应享受与男性同等权利,守望相助、相辅相成的平等权利意识。第二点是关锦鹏的电影关于女性的设定并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甚至是玩物和观赏对象,而是深刻地演绎和体现女性在命运沉浮中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思维日趋成熟的转变。这两个特点共同融入电影,能够比较成熟完善地凸显出影片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三、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下关锦鹏的创作特色 关锦鹏的电影总能带给观众一种内心深处灵魂的震荡,那是他电影中真挚的感情和温婉绚丽的艺术风格所带给观众的波动。他的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中渗透的独特风格之下蕴藏着暗流涌动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 (一)温婉柔美的电影表现风格 关锦鹏所缔造的影片中这一个个温婉绮丽的女性故事中,好像永远都渗透着一股温柔的力量,虽然每一部电影内容不尽相同,每一个电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迥然不同,经历和命运也并无相像之处,但是她们灵魂的美都是相近的。关锦鹏塑造她们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她们的喜而喜,以她们的悲而悲,为她们的命运嗟叹,同时也为她们柔美中包含的坚韧执著的勇气而钦佩。电影《胭脂扣》描述了旧时代香港的奢华糜烂、纸醉金迷的景象,这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氛围的设定,似乎就预示着女主人公跌宕忐忑的命运开始。女主人公如花身着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地出场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精致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的如花、纸醉金迷的社会氛围、孤寂落寞的美丽身影,电影中采用了偏向于女性审美倾向的场景和人物设定,在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温婉凄美的氛围,将人们带往那个凄美、痴情的故事里去。再如关锦鹏拍摄的经典电影《阮玲玉》中,导演以他独特的女性视角,极其深刻地解读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和命运。阮玲玉是电影界的红星,她总能吸引最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助和孤寂,因此开始了从花瓶向演员的转变,这是她向命运抗争的开始,可是她终究只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一己之力不足以抗衡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也许她可以在舞厅里自在地独自跳舞,但是曲终人散之后,她还是将被卷入命运的洪流中,任由自己被消磨殆尽。关锦鹏在《阮玲玉》这部影片中对女性的理解和刻画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电影上映之初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电影中好几次出现了“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短短四个字竟是最后谋杀阮玲玉的凶手,她看似是自杀,实则是被整个男权社会统治下制定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所杀害。关锦鹏在电影中几次设定“人言可畏”四字,就为映射整个社会给予一个女性的权利微乎其微,以至于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达到被整个社会所不容的地步。电影中几次出现了女主人公阮玲玉点燃香烟的动作,她以微微上扬的唇角张扬了一种骄傲的妩媚,在弥漫的烟雾之中却又扩散了一种内心极度的寂寞,她在点燃香烟的时刻也是一种向社会无声的控诉。关锦鹏运用香艳华美的点燃香烟的动作设计表达了阮玲玉内心桀骜坚韧的一面,同时又运用缭绕弥漫的烟雾的稀薄画面映射了阮玲玉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茫然,似乎在喻示着她的命运便如同这稀薄弥漫的烟雾一样,燃烧殆尽之后便在袅袅升腾之中彻底烟消云散。 (二)对女性角色自我成长过程的深入刻画与观察 关于对女性角色的自我成长的刻画,在关锦鹏首次独立拍摄的电影作品《女人心》之中便已经有所体现了。《女人心》这部电影就是以女性视角如何看待家庭和人生,以及单身女性在男女相识相知的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为主题的。影片的女主人公宝儿在丈夫长期的大男子主义的压制下内心痛苦不堪,后来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后她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出轨和自私,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其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感情。她既受独立自由主义的影响,向往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但是又不能完全接受和适应独身自由主义者潇洒的生活方式。电影中,关锦鹏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对那些不珍惜夫妻感情和家庭婚姻生活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样,以张爱玲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关锦鹏以一种冷峻凌然的态度描述了一种十分无奈的情感。虽然看起来演绎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实际上关锦鹏在电影中运用了很多种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法,以挑战的姿态向张爱玲发起挑战,因为张爱玲从来不曾赋予她任何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任何女性的自觉性和成长,而关锦鹏拍摄电影的时候却将小说改编成了一个独立女性成长变化,找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当时上映的时候就艳惊四座,一举拿下电影界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等几大奖项。可见一旦女性个体有了独立觉醒的观念,找寻到了自我存在的意识和价值是很让人振奋的力量,关锦鹏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建立了属于自己电影中独特风格的女性表达手法,十分富有感染力。 (三)对女性心理矛盾真挚的理解与宽容 几乎在所有关锦鹏的影片中,都有一个骄傲美丽却又内敛矜持的女性,她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和人生,但是在现实社会和内心理想之间却都有着种种纠结矛盾的思绪,而关锦鹏在影片里给予女性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在《胭脂扣》中,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身已死却心怀执念的如花的魂魄返回阳间来寻找50年前自己心爱的男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却有意隐去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如花的死是为殉情。殉情死后魂魄不散来寻自己曾经的爱人,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怀,但是在影片中,关锦鹏对于如花这样一个深情偏执却又令人痛心的女子传达了他的理解,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守护一段爱情,换来的却是一世的背叛,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无常吧,只剩一个哀伤的女人逐渐散去的魂魄,怨念消散就是重生。对于《阮玲玉》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阮玲玉的心理刻画,关锦鹏拿捏得更为细腻,电影里有着这个鬼才特色鲜明的烙印。比如女人的旗袍,波浪发式,浮在暗色背景中的暗得发亮的脸庞和红唇;男人梳得油光水滑的背头,手指夹的和嘴上叼的香烟,精致的老上海舞厅和家具装饰,带有旧上海气息的老歌等元素。电影中时空交会的叙事手法和戏中戏的框架剪辑得水乳交融,几近完美。在这部电影中,关锦鹏将拿捏情绪和剧情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么多年来世界所保持的那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是以女性的牺牲为代价的,而关锦鹏这部《阮玲玉》夹带着对阮玲玉深深的理解和痛心,向全世界发出源自内心的控诉。 四、关锦鹏电影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凸显 在关锦鹏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意识的塑造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电影之所以会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是女性意识题材的经典系列,是跟他独特的女性角色塑造手法密不可分的。虽然身为男性导演,但是关锦鹏却具备了能够洞察女性内心细腻情感的特质,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他是将自己置身于与女性平等的思想观念中来看待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差异性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男性先天性别优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带入到女性群体中,才能够真正地切身体会到女性群体的内心感受。例如,在关锦鹏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心》的故事构架处理上,关锦鹏就用了这种代入的方式深刻地拿捏住了女性在婚姻与情感纠葛中面临的问题和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地位的现状。 五、结语 关锦鹏运用独有的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法将自己理解的女性角色的情感融入电影中,并渗透入自己对女性群体独有的观点和意识,他的女性意识电影以别具一格的审美和构思及深刻的女性独立自主思想成为电影领域女性电影类别的里程碑,为争取当代女性的平等话语权做出贡献,同时也引领了女权主义类别电影的新风尚。 作者:张鹏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美术电影创作论文 一、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电影美术的作用 在这之前还得有必要阐述一下美术电影的作用,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的一种专门化美术创作,一部影片艺术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觉取决于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因而,电影美术师应该在导演对于电影的整体构思下和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来完成电影在造型上的完美呈现,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时代感、地方感,有一定性格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人物、景物,以便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应。而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与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电影美术史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事先要将文学剧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经过一定的构思与手段转化为具体形象。电影美术师之于一部影片在总体上的造型涉及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这两个方面,也是十分主要的两个方面。电影美术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美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设计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选择与影片合适的外景。第一,布景。电影造型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布景,其提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的一个环境。一部影片造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电影布景制作技术质量的高低。而外景则是现有内景的一个补充和外延,同时也是电影场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电影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与纪实性越来越重视在外景的拍摄,可是在利用外景的时候得注意其应该相对的集中,进而缩短摄制的周期。第二,化装与服装。化装和服装是电影美术中另外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站在艺术角度的层次上来讲,对色彩的如何运用化妆师十分讲究,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三,人物化妆与服装的协调与统一,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保持一致,因而不协调的调子或者过大的反差都会在瞬间影响受众视觉美感的获取与享受。在电影中,服装专门服务于演员角色,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等特征体现出来,还可以凸显时代、民族以及地域等特征,其与影片的题材息息相关。 2.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性与典型性 电影艺术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形象,而电影展示给受众的第一感就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动物以及器物等。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电影作用不仅要有好的导演,而且其内部形象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从而让受众有一种愉悦感。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而且给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让受众觉得电影中的场景似曾相似,似乎还在眼前。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业。譬如《白毛雨》、《地雷战》、《从奴隶到将军》、《高山下的花环》、《黄飞鸿》、《佐罗》、《双面人》、《少林寺》等等优秀影片都具有十分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冷库卑劣的黄世仁、机智勇敢的阿诗玛、顽强淳朴的觉远、善良老实的杨白劳以及正义智慧的佐罗等等都给受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难以磨灭,可以在受众的心中呼之欲出。尽管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可是一旦进入角色后的演员形象就不是演员本身了,一切都是景观化妆师、导演等人员依据剧本的内容而使其美术化、艺术化后得到的一种形象了。因而,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美术对剧本内容的美化作用,对演员形象的美术处理。美术处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美术作品的创作相差无几,也就是要确保演员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创作出和剧本相符合的艺术形象,同时这对美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美术修养,在尊重美术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的形象要给受众一种美的享受。譬如经典作品《哪吒闹海》,这是我国现代知名画家张仃的一部突破传统画却极富装饰意味的影片,可以说是色彩典雅、勾勒十分到位。在这部影片中的哪吒、龙王以及李靖的形象生动而优美,可以说是雅俗共存。再譬如获得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给人直觉上的感受就是大写意的水墨风格,这部作品中牛的形象启发于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而青蛙、鱼虾的形象则是受到齐白石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中的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极度简练。牧童的形象勾勒借助于相当简练的线条,天真可爱小孩形象的刻画还离不开用赭石颜色稍加渲染的皮肤;牛的形象则用的是极为简单的湿墨。这些相对优秀的影片可以为受受众带来一种健康而美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受众思想上的共鸣。可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生动感人艺术形象的塑造。而美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术也处在飞快发展的阶段,电脑技术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影视中,不少电影使用三维形象的动画演员使得其看起来和真实的形象相差无几,这打破了人工绘制过程中无可跨越的横沟而拓展了电影意识所要表现的范围。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借助于美术手段所制造出来的形象更加符合剧本的要求,不仅可以表现虚幻与现实的形象,而且灭绝的过去与将来可能出现的形象也可以得到展现。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美术的发展也将不断提升,电脑制作技术也将会慢慢趋于完善化,而由人绘制出来的电影形象也将更加的真实与动人,表现性也越来越强,慢慢地取代真实演员的形象,这将是电影界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总的来说,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关于文学剧本的编写、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剧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都离不开美术的巨大作用,即便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也还得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注重演员身着服装与场景是否和谐,是不是可以凸显人物的主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影片大放光彩。 3.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较好地确保了影片场景空间与艺术道具的艺术感 在电影这门艺术中,人物重视活动在一定的场景空间中,就连舞台剧也还还需要一定的道具与背景。譬如室内的茶几、下雪的布景等等。而在故事影片中,场景空间也就显得更加关键了。场景需要和人物身份、性格、活动变化以及活动时间相符合,而场景的选择、加工与设计一般都是都美术工作者来执行的。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环境、人物、道具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从而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焕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自然的艺术美感。譬如在《水浒》里面,场景的占地就达到了六百亩,涉及到自然环境、建筑以及人工环境等等。可是按照剧本的内容,美术工作者经过仔细的挑选又将场景具体为:京城区、梁山区以及州县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演员服饰、道具的选择与设计也是由美术工作者执笔完成的,大面积应用灰色系统使得人物淡雅、自然的平民式风格得到了体现。可是当李师师和燕青会面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穿着暖色调的绣花服装,色彩艳丽而不显浓烈,从而将一个身陷风尘而又侠义有情的女子形象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而身着黑色短服、手拿板斧的李逵性格中正直豪放的人物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然而要是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忽视没事字电影环境与道具中的突出作用,电影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也就得到了很到很好的体现。不少电影力求凸显红军长征的题材,可是衣服都是全新的,不仅衣服有棱有角,而且演员娇声娇气,让观众感觉极不真实。如果说道具、形象、服装以及光色更多地注重外在感官效果的话,那么电影中的意境美更加注重的是作品内在的综合性因素。所谓的综合性因素就是演员、衣服、道具、环境以及光色等组建而成的点、线、面、虚实、色以及动静等因素相互影响而达成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综合性关系会对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让受众可能会忧伤、喜悦,可能会激动、愤慨。而调动受众内资情绪的这种综合关系与美术作品中意境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譬如影视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小城故事》等都有不错的意境让受众观而生情、观而又忘情。同时也存在不少影视作品粗俗滥造,这是由于制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美术规律,使得演员大笑大哭,本以为会极大的激发受众的情绪,可是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让受众大生反感之心。 二、总结 总的来讲,电影和美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美术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同时在环境、色彩、道具以及光影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部受受众喜爱的电影,它的构成应该是完美的,应该是无懈可击的。美术的发展对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必将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作用。 作者:张三军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检察微电影创作分析 一、检察微电影的创作 (一)检察微电影的选题 检察微电影的选题更是如此,不同的选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展现检察精神、宣传检察文化。一是通过案例故事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如检察微电影《迷途之警醒》通过梦境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逼真地呈现了男主人公迷途警醒的故事。同时将检察机关的警示教育、构筑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工作等穿插其中,反映出检察机关预防工作的成效。《二十块钱》、《迷途之悔悟》等则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呈现了检察官的人性化执法,关心失足青少年、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故事。通过一件件生动案例,让群众学到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訛譺二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展示检察干警执法为民、敢于监督、廉洁自律的“群像”。如微电影《激情人生》就用工整、富有代表性的镜头记录了全国模范检察官林志梅的预防人生,展现了其敢闯敢试、创先争优的精神品质。《矛之盾》、《一条私信》则塑造了年轻一代的检察官形象,青春靓丽,阳光向上。訛譻这些作品,处处闪耀出检察官敢于担当、尽职尽责的身影,彰显了检察官执法为民、捍卫正义的可贵品质。三是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检察专题工作和创新工作亮点。如《原来如此》通过设计两条线,三个包袱,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检察官,通过将一个一个的误会打开来解释工作内容,形象地诠释了检察院工作社会化的理念,构思别具一格。 (二)利用电影语言表达检察精神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訛譼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用好电影语言才能表达好检察精神,让观众明白微电影在讲述什么,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使观众于无声处接受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检察微电影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检察官形象塑造问题 在影视作品中树立检察官的形象或展现检察官的风采,向来是法制类影视作品中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难题。作为容量有限的微电影,这个问题的处理难度更大,因为很难通过一部长仅十几分钟的影视作品全面塑造出人物形象,只能截选一两个侧面或勾画一两个剪影。作为检察微电影,在时间的限制下,电影更多的篇幅应该与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相呼应,这类影视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应该是坚守法治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的刚正不阿的检察官,譬如不畏权势的反腐者和不惟上命的护法人。这是当下中国特别需要树立的检察官形象。訛譽 (二)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问题 检察微电影也是电影,电影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是不能忽视的。检察微电影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才能吸引观众观看,更好地宣传检察文化、弘扬检察精神。这就要求检察微电影的创作,不能陷入一味说教的怪圈之中,而是要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要用微电影讲好一个故事,用故事打动人心,以情节感染观众,潜移默化地宣传检察文化。 (三)真实性的问题 有些微电影中设计的故事细节不够真实,经不起推敲。例如,微电影《一条私信》中,在主人公接受其所在检察院的检察长询问一些情况之后,检察长顺便说这里有公安机关移送的一个伤害案件,就交给他办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各级检察院,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都不会直接由检察长分配给公诉人的,尤其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检察院成立了专门的案件管理部门,案件移送管理由专门部门负责。如果是外行人拍摄法治类电影,出现这种“硬伤”不足为怪,但是检察机关自己拍摄电影,出现这种状况就很难让人原谅了。所以在检察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细节的设定一定要做到严谨、经得起推敲。 三、检察微电影的创作要点 (一)避免拍成单纯的行业片 有人说,检察题材就是一个行业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行业片往往只介绍自身行业的特点,工业就是工业,农业就是农业,只要顺着这个行业拍就是了,所以其受众面往往只是这个行业的人,而难以为广大观众接受。所以检察微电影只是一个单纯的行业片远远不足以更好地展示检察文化,必须要突破行业性。拍这个行业,拍这个行业的人,但又要跳出这个行业,既要有职业特点,又要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人。展现检察官们人格的魅力,人性的美,这是一个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工作程序。只是简单拍检察官的工作程序、工作情况,是远远不够的。 (二)避免拍成单纯的情节片 检察题材都会写到案例,情节的推进的主线基本是以案例、破案这样一个套路写,但是千万不要陷入到破案片里,也不要单纯写案例,否则就变成情节片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塑造几个人物形象,案例和情节要为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服务,一定要让人物丰富起来。这就是说要立起几个正面、反面人物,而且能够站得住脚。情节是性格的发展史,不能用来推定性格的发展,情节必须服务人物性格刻画。 (三)把握好政策法律的尺度 检察题材可能会涉及敏感问题,在创作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尺度,要符合党和国家当前的方针和政策。另一个就是要抓住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比如反腐题材,反腐是老百姓的愿望,这个题材可能会受到欢迎,但这中间毕竟有一些难度,可能观众的希望和法律规定有时候会有一点差距。但反腐题材本身应该是受欢迎的,所以拍摄的时候就要把握好法理与情理的平衡。 四、检察微电影的发展 (一)加强制度保障 检察微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一是要鼓励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场地支持。二是要多举行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活动,进一步推进检察文化与微电影的融合发展。三是号召广大检察干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检察微电影创作,既不影响本职工作,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四是讲检察微电影与检察院原有的宣传教育工作相结合,创新检察文化宣传和法制教育的新方式,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检企合作,共同制作 检察微电影的创作成本虽低,但也并非没有,检察院可以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一方面减轻自身拍摄成本,另一方面也对企业进行法制、廉洁教育工作。如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检察院与中建六局兴渤海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微电影《和爸爸一起毕业》,就是检企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素材的寻找,故事情节的编排,再到最终演员的确认及电影的拍摄过程,展示出检企双方共同接受警示预防教育的过程。在拍摄过程中,汉沽检察院干警把片场作为廉洁教育的课堂,为参演企业员工释法析理,将法制与廉洁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贯穿剧本始终。訛譾通过检企合作,检企双方能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推进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五、结语 微电影是很适合公、检、法的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案件多,故事性强,可视性能得到保证。这一活动十分有意义,不仅能提高检察队伍的艺术素养,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利用微电影这一检察文化新载体、新形式,更加立体地、真实地记录当代检察官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向社会展示更生动、更丰满的检察官形象,提升检察工作影响力,弘扬检察文化。 作者:孙嘉毅 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检察院 电影创作论文:动画电影创作论文 一、虚拟美学与类型研究 近年来动画电影异常繁荣,除了3D动画,传统的手绘、粘土等动画也纷纷出现,给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具特色的视觉盛宴。但是当我们对全球的主要动画产地进行对比会发现,这是是一场2D与3D、传统与创新的斗争。如今看来,除了日本、印度这样仍保持传统动画的市场外,3D动画已经成了进入世界电影市场的通行证。首先,如今的动画电影已经形成了虚拟美学的审美形态。虚拟美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电影观众的审美趋向,这在我们比较《勇敢传说》和《僵尸新娘》时有很明显的体现。观众觉得三维制作的《勇敢传说》可以将人物的情感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而人偶制作的《僵尸新娘》却看不到人物的情绪变化。由此可见,三维动画不仅是在立体感还是思想性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视觉表现,其创作的虚拟美学是其他动画形式无法企及的。其次,三维动画不能再是仅仅的视觉炫耀。虽然如今的动画电影市场日益喧嚣,但是三维动画也并不是保证票房的万能条件,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还需要独特的核心创意和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全新外延的独创性思维是一部优秀电影脱颖而出的关键,例如《千与千寻》对成长女孩的创意设置。独特的卡通形象则是一部商业动画电影的票房保障,有些卡通形象可以衍生出游戏、图书等周边产业来保证收益。例如我国最新的动画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其卡通形象深入人心,仅仅是自身形象产生的商业价值就是一笔客观的收益。 二、导演创作与语言创新 动画表现是基于视觉暂留现象,而且最初的动画电影也仅仅是通过图像的集成表现的,当时没有有声的语言,因此,动画里视觉语言的表现是决定该部动画电影表达效果好坏的关键。动画的创作融合了绘画的艺术美和漫画的通俗特性,区别一般的电影创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视觉语言也在不断的突破和发展。例如,二维和三维技术相结合,聚集二者的优势和特色创作出的动画电影使人们在是视觉上更有所享受,动画电影《Krapooyo》即采用3MAX和Flash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使得整部影片制作出来的效果惟妙惟肖。另外,多层制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动画电影的创作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同的制作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阶段,整部影片演绎下来运用了几十种的应用程式,最后的表达效果可见一斑。视觉语言是动画表现的主要媒介,动画视觉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站在拇指大的小人的视角,展示了我们眼中所见的世界的另一角度的美,从阿莉埃蒂的角度看,一切我们认为很小的东西,通过电影的展示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不仅是这一部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都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他独有的审美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令人身心愉悦。除此之外,动画电影制作还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颠覆传统观看方式等形式进行着创新。然而,动画电影的语言创新之路还很长远,需要电影制作者不断的开拓,从而在设计制作中赋予动画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很是强大,动画电影发展的起步时期,制约它向前的发展是技术问题,如今动画制作运用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制约动画发展的却是导演的主观创作,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对动画电影的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创作中应该传递真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动画制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产业都是从无到有,然后慢慢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动画电影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的创作的形态也会不断突破,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动画电影落后于其他国家,强化技术自主开发才是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突破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关键任务。 作者:杨帆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城市公益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城市微电影的价值 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旨是“温情”与“关怀”。创作主题涵盖家庭关系、同学情谊、消除歧视、保护儿童、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题,这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家庭亲情,揭示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精心的呵护,对于约束和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使得家庭成员受到情感的触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河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全家福》,影片改编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经常为客户拍摄全家合影工作的摄影师,却从没有为自己家庭拍摄过一张真正的全家福的故事,带着内心的酸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完整而又温暖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有一个温情关怀的文化氛围,公益微电影利用故事情节和画面,展现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坚辛和不易,唤起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心,建立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文化氛围。根据中国乙肝感染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改编的公益微电影《十分之一的幸福》,唤起公众对于乙肝感染人群的关注和了解。 二、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路径 1.弘扬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的主题文化是由城市独有的自然、文化、经济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城市公益微电影契合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使微电影的创作具有惟一性、差异性、识别性,既可使微电影创作有据可依,也能让城市主题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扬。微电影在进行编剧,选角,选场景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要表现的主题文化。例如《花样云南》就弘扬了云南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主题,其在编剧和场景设置中都将云南的特色涵盖在内。由湖北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出品的《桃夭》,展现的是房县著名的诗经主题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房县知名度,对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展示城市的文化符号 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通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得最具城市特色的文化代表,公益微电影创作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微电影场景镜头中,可以充分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化城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是建筑造型、城市景观、如北京的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西安的大雁塔、城墙等。例如,张家港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影片《琴》,全片在张家港拍摄,融入鉴真东渡、茉莉花符号,故事以歌曲“茉莉花”为主线,讲述考古学教授的爷爷年轻时与外国奶奶的爱情故事,充分利用了张家港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符号也可以是城市居民的无形思想文化,武汉首部城市文化形象微电影《月湖琴声》,这部影片以汉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古琴台为背景,以“知音文化”的传承为使命,用故事新说的方式,将一段追寻知音文化、探究古琴历史渊源的情感作为主线,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及古琴的艺术传承为辅线,以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源泉,以美丽的武汉城市景观为点缀,表现出知音文化的渊源流长。 3.展示城市的声音 配音也是微电影进行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包含了角色的语言和背景声音等等,体现在公益微电影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觉。比如,昆曲、越剧、秦腔、京剧、各地方言、著名的地方歌手,甚至儿童的语言都是城市文化的资源,这些声音里集聚着文化的积淀,将这些语言和乐曲配合画面巧妙的设计成对白和配音,既可以增加微电影的趣味性,又可以表现出地域特色。例如,《杭州一家人》中加入了的越剧元素成为影片的亮点。 作者:瞿新忠 段翔宇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城市公益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城市微电影的价值 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主旨是“温情”与“关怀”。创作主题涵盖家庭关系、同学情谊、消除歧视、保护儿童、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主题,这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家庭亲情,揭示家庭的温暖需要家庭每一位成员精心的呵护,对于约束和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使得家庭成员受到情感的触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河南省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全家福》,影片改编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经常为客户拍摄全家合影工作的摄影师,却从没有为自己家庭拍摄过一张真正的全家福的故事,带着内心的酸涩,每一位观众都能体会到完整而又温暖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城市公益微电影关注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有一个温情关怀的文化氛围,公益微电影利用故事情节和画面,展现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坚辛和不易,唤起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心,建立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文化氛围。根据中国乙肝感染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改编的公益微电影《十分之一的幸福》,唤起公众对于乙肝感染人群的关注和了解。 二、城市公益微电影的创作路径 1.弘扬城市主题文化 城市的主题文化是由城市独有的自然、文化、经济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城市公益微电影契合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使微电影的创作具有惟一性、差异性、识别性,既可使微电影创作有据可依,也能让城市主题文化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扬。微电影在进行编剧,选角,选场景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要表现的主题文化。例如《花样云南》就弘扬了云南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主题,其在编剧和场景设置中都将云南的特色涵盖在内。由湖北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出品的《桃夭》,展现的是房县著名的诗经主题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房县知名度,对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展示城市的文化符号 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通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得最具城市特色的文化代表,公益微电影创作必须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符号,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微电影场景镜头中,可以充分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化城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是建筑造型、城市景观、如北京的长城、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西安的大雁塔、城墙等。例如,张家港微电影大赛的最佳影片《琴》,全片在张家港拍摄,融入鉴真东渡、茉莉花符号,故事以歌曲“茉莉花”为主线,讲述考古学教授的爷爷年轻时与外国奶奶的爱情故事,充分利用了张家港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城市的文化符号也可以是城市居民的无形思想文化,武汉首部城市文化形象微电影《月湖琴声》,这部影片以汉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古琴台为背景,以“知音文化”的传承为使命,用故事新说的方式,将一段追寻知音文化、探究古琴历史渊源的情感作为主线,以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及古琴的艺术传承为辅线,以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源泉,以美丽的武汉城市景观为点缀,表现出知音文化的渊源流长。 3.展示城市的声音 配音也是微电影进行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包含了角色的语言和背景声音等等,体现在公益微电影中可以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感觉。比如,昆曲、越剧、秦腔、京剧、各地方言、著名的地方歌手,甚至儿童的语言都是城市文化的资源,这些声音里集聚着文化的积淀,将这些语言和乐曲配合画面巧妙的设计成对白和配音,既可以增加微电影的趣味性,又可以表现出地域特色。例如,《杭州一家人》中加入了的越剧元素成为影片的亮点。 作者:瞿新忠 段翔宇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创作论文:3D数字技术动画电影创作论文 1动画电影创作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情色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2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2.1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2.2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3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3.1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3.2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 3.3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还是平行光轴,以及外倾角,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3.4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必将会有效提升动画创作水平,不管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场景制造方面,都将有效提升动画电影创作质量,3D数字技术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动画电影创作带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动画电影创作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拓展动画电影创作空间,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崔庆炎 施强 单位:上海蝶维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电影创作论文:多媒体与青年电影创作论文 一、电影创作的跨界融合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介绍了数据库电影的相关情况,他认为,数据库电影的位置处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或者说它立足于新媒体但是要包容传统媒体,包括多媒体的融合。数据库电影不太关注讲故事,而是关注搜索、认知和导航。数据库的叙事结构显示出选择和结合的双重过程,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创造一种多故事、多事项,按照多主题联系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信息结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林玮分析了互联网多媒体跨界的三种形式:大数据、众筹和网络售票。他认为互联网的跨界传播的商业模式是可疑的。互联网的思维不过是一个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可能对电影内容的影响还非常低。近两三年来的电影创作的典型特征是奇观在消退,生活在回归,主要原因是创作者生活体验与生活经验的变化。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国富介绍了浙江电影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他指出,浙江电影产业有以下特点:其一是浙江电影制作主体阵容整齐,浙江影视公司将近10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二是浙江影视基地产业链完善,如横店影视基地,资源集中,从电影的立项到最后的审查都可以在横店举办。西溪创业园也有30多家公司,“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有将近200家的影视主体。其三是浙江电影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浙江一年电影立项有100多部,完成制作的将近有50多部。目前浙江电影正开始进入转型升级的时代,浙江本土制作电影正在崛起,并开始进入主流电影市场。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卫东认为,如果青年导演能够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的一些辅导,使他们能够加深对这个社会的观察,这对他们的电影美学可能没什么帮助,但是对他们穿透迷雾,让自己能够更深地呈现很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是发现一些故事是很有帮助的。电影该如何争取更大的受众群体,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青年电影导演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完成创新才能完成剧作。躬逢盛事,年轻人应该为生在这样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应该准确地、创造性地发现并讲好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二、网生代的创作态势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演进,青年导演的创作环境与传统导演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与会专家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当前的电影导演界出现了多代同堂的格局,既有五六十年代的导演们,他们有张艺谋、陈凯歌等等,也有近五年内陆续崛起的生于七八十年代的新力量,他们中有张猛、滕华涛、徐峥、赵薇、韩寒等等。新生代青年导演的电影美学趋向,既有传承,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延续小人物的悲喜剧的叙事范式,也有创新,汇入了新世纪的时代元素。如网媒电影,它依托国际互联网来发行营销,代表作是《失恋33天》;书媒电影则依托印刷来传递的电影模式,这里有两个成功的案例:其一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其二是韩寒的《后会无期》,这两位富有争议的80后作家,其作品已经培育起数量众多而又相对稳定的粉丝群,正是凭借这些粉丝群,他们进军电影赢得了同样的成功。因此,青年导演的影片是多样的、复杂的,不能一刀切。与其说青年电影趣味正引领中国电影,不如说它正折射这种多样而复杂的电影世界、文化世界,乃至于我们注定要生存下去的生活世界。所以不要简单地用悲观的情绪来衡量今天的电影,关键要看到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做更加细致的区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青春创作蔚为大观是中国电影的新阶段,青年创作力量是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扶持青年是时代需要。青年绝对是主体,青年导演创作明显迎来了意外和良好的局面。电影跨界的主题肯定涉及到互联网,一旦网络新生代成为主体的观众,网络受众的需求将决定着电影的生死。当前的电影生态特征可以概括为跃进性的电影市场、破规则化的电影创作模式、网生代的受众需求、移动媒体造就的电影营销宣传,粗鄙化的娱乐表达。现在的电影产业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良机。电影在高科技和互联网作用下,在新一代网生人和时代迁变的事实面前,在创作门槛放低和创作收益升高的情形下,对于青年创作有什么样的期望呢?第一,要大胆创意不拘一格,第二,要关注时代、追踪现实,这个才是青年人的优势。第三,个性保存,找到潮流。第四,正视长处,规避短板。第五,寻求价值,放长眼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刘浩东从青年导演与资本结合的角度对青年导演的创作做出了相关分析。 他认为,创作群体必须和市场和资本结合,这就是一种博弈。所有导演都有一个用武之地,就是在类型片的市场上寻到自己独特的东西。每个导演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要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类型片,既能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又能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片子,同时使这样的类型片能够输入。此外,电影创作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从编剧到导演,是一个消减与增分的过程。所谓消减,当组建团队彼此合作做片子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导演的每一个构思和演员之间的交流都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设想,这是消减的过程。电影创作同时也是一个增分的过程,团队成员能给导演好的建议,使创作向好的方向发展。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胡志毅以浙江影视创作为例,认为浙江电影的发展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近年来涌现出阿年等年轻导演群,并制作出《感官时代》《邮递员》《来世有缘还叫你爸爸》《我的电影会说话》《爱谁谁》《恋爱大赢家》《我愿意》等影片。互联网时代网生代这一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电影新势力的崛起,因为年轻人本身就是要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指出,浙江影视近年发展势头比较好,得益于其巨大的电影市场和得天独厚的政策的优势。但是,他也指出,浙江电影创作存在短板,认为在今后的电影领域浙江如果不占一席之地,要形成南方的影视中心是非常困难的。他呼吁浙江要从现在开始抓住青年导演的培养,这才是保持后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浙江的影视主管部门要重视浙江本地青年导演的培养工程,浙江要像重视新闻队伍一样重视浙年导演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第二,浙江的企业要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浙年导演的孵化和成才培养的投入。第三,影视专业院校要为浙江培养青年导演做出积极的贡献。北京劳雷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方励从自身制作经验出发,探讨了青年导演的创作路径。他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总结分析,而电影是创作,如果只是分析电影观众的所好,那么这种分析会成为过去式,分析完了,两年过去了,两年以后观众喜欢看什么呢?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是在传播渠道上,电影的内容还是要打动人心。今天的电影状态是缺好电影、缺人才、缺真正能够埋头做事的人。年轻导演不要受市场上资本的影响,要走入观众的内心,不能活在光鲜亮丽里面,要活在大众里面,才有可能打动观众。如果要走职业导演的路线,就一定要有一个团队来做,不要一个人做。青年导演要了解这个时代、观众、历史、时空,经常要生活在人群里面,经常观察行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要多走多看,要多下基层底层,不同的地域,各种生活形态都得熟悉,否则好的东西出不来。 三、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传播 新媒体时代,电影的传播逐渐突破旧有格局,展现出新的融合特征,与会专家们也就此发表了各自观点。浙江东海电影集团董事长倪政伟认为,互联网企业通过大数据介入到电影产业中,电商掌握了用户的知识结构、年龄、文化程度等数据,以此作为下一步制作电影的依据。以后的院线模式、营销模式、观众的观影模式等会不会被互联网革新,这些都值得探讨。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厉震林则认为,新媒体时代,青年导演面临的电影传播生态有下列特点,首先,知识分子的解魅化。青年导演不可能像以前的导演走到哪里都是光环,他们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现在就是一个艺人时代。其次,技术迷思。技术发烧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消退需要一个过程。这是青年导演在技术上遭遇的比较大的问题。再次,艺术取向发生变化。人文精神可能会变成当代杂耍。青年导演要有一定的方向,价值观是很重要的,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审美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认为,烂片高票房的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历史性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因果关系。但是现在的相关性是建立在共识性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横断面。从历史性到相关性是不是一种进化或者是一种进展呢?也不能简单地说,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一个横向的共识性的坐标,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像《小时代》这样一些作品,它的传播有可能是跟这个社会发展到现在整个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话,可能会使我们更完整地看待这个世界。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从“类型”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类型与观众、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类型是一种创作方法,类型是一种营销手段,类型是一种工业属性。从创作角度来说,创作者、投资人和观众,必须是三位一体。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作者、文本和读者必须是三位一体。从作品必须到产品,作品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的投融资过程,是一种创作过程,一种制作过程。通过营销和发行的手段将产品变成商品,从而最终使它有作为商品的价值,作品、产品、商品必须三位一体,最终统一于观众。《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董阳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提出了电影价值观与文艺管理的问题。他认为,电影的价值观与文化管理不仅是政府问题,也是学术问题。电影背后的哲学观念落后,对观众心理机制的科学认识不足,是当前电影传播受限的隐形障碍。很多迹象表明,当前电影观念还停留在机械反映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机械反映论到现代心理学的转变,那么对电影的理解就还停留在前现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创作和管理就会滞后和掣肘。要改变管理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的迎合关系可以从电影的格局观念对观众的认识、文化管理的公共转型、文化管理的系统思路等三条路径加以解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黄钟军分析了弹幕这个最直观的跨界观影形式。他认为,弹幕目前只是在几部影片当中昙花一现,不会成为年轻人主要的观影方式。观众对弹幕电影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弹幕本身对电影本体会带来特别大的破坏,封闭的、传统的电影叙事的完整性被打破了,电影的感染力也消解了。第二,弹幕电影比较适合第二次观影,对一次性观影的观众来讲是不适合的。第三,弹幕电影只是一种群体社交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电影营销手段。《当代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徐辉则着重从电影节的角度分析电影的传播方式,她以法国西部城市拉罗谢尔举办的电影节为例,指出该电影节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吸引大家参展:其一是关于人物的,一般每年会选取几个活跃于当下欧洲影坛的导演,比如说2014年有来自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导演本人会来到现场,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情;其二是发现新导演的作品,培育和发现新人,这是举办电影节一个重要的宗旨所在;其三是经典电影回顾展,通常是关于默片的回顾展,展现某大师级导演的所有作品,并有音乐伴奏,以示对大师的敬意。此外,由于电影节举办地是在海边的一个旅游城市,吸引了很多北欧的电影人和游客,他们纷至沓来,一边度假一边看电影。杭州作为一个风景旅游城市,在今后举办浙年电影节的过程中可以多借鉴国外电影节的举办经验。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第二届浙年电影节麒麟奖评委范志忠,分析了本届青年电影节入围作品的三个生态。生态之一是很多入围电影坚持了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和表达。这一系列的电影都表达了一种主流观众人群,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反映主流的价值观,电影获得当地政府的关注,取得当地政府的投资,并且在特定的频道播出。第二个生态表现为青春叙事,展现了青年电影人的成长、挫折和苦闷。从内容上来说,每个青年人的成长历程,在进入到青春的状态,客观上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就构成了电影的戏剧张力。这样的电影构成了这两届的入围电影的主流。还有一类电影属于类型化的电影尝试。类型化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制作范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青年电影就是通过在各种电影节的展示,而成功实现转型。在互联网之前,电影的传播平台只能在电影院,互联网之后则可以在移动媒体等实现多屏传播,从而很好地拓展了电影传播空间,对青年电影而言,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本次论坛以浙年电影节为依托,聚焦青年电影人及其创作,与会专家对当下跨界性的电影环境、青年电影人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独到的分析。本次论坛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也有细致入微的个体陈述,成功实现了学界和业界的融合交流。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调动各地域的力量。浙江的青年电影节与其他电影节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影响力,共同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意的青年人才。中国需要的不是几个、几十个这样的人才,只有大量的、批量性的人才能够聚集和发现,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实现升级换代,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作者:范志忠 唐朱勇 单位: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 电影创作论文:校园微电影创作论文 一、培养创造力 微电影创作的首要步骤是剧本创作,它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如何让主题和故事情节不落俗套,这就需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确定好主题和故事情节之后,必须把它写成剧本,这种文本格式小学生未曾学过,只有通过网络自学,并改变自己惯常的写作思维和方法去编写,这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的另一种表现。最后,还要把剧本转化为分镜头,对小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最困难的,学生以前未曾考虑过怎样用镜头来表现剧本内容,未曾体会过镜头与文字的差异:有时一段复杂的文字只需要一个长镜头就可以表达,有时一句短短的话却需要几个分镜头来体现。一组学生一般只有一部DV摄像机,这更增加了构思分镜头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像导演一样去思考镜头的机位、演员的表演,以及影片的蒙太奇思维等。这一过程是最具“头脑风暴”的,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此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二、传递正能量 一部微电影,要表达什么、弘扬什么,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对于事件的对错、现象的美丑辨别不清,所拍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的观点,有时连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研究:影片中的人物做法对吗?你对影片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影片结尾对人物或事件的对与错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达?让学生在创作小组中交流探讨,或向家长请教,或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寻求答案。经过思考和探索,学生制作出来的微电影就会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作为创作团体中的一员,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探索,对影片内容深有感触,所受教育也最深,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由于与创作者年龄相仿、心理特点和想法相近,加上影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三、磨炼意志力 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撇开其他步骤不说,单“正式拍摄”就已经花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小学生控制能力差,拍摄过程容易笑场,拍一个镜头可能要NG好几次;一个小组一般只有一台摄像机,对某些多机位拍摄一次就能拍完的镜头,实际操作中学生要停下好几次,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摄的难度,延长了制作时间;学生的拍摄时间一般定在周末,如果其中的某位学生不能如约前来拍摄,那下周同一时间整个团队未必能按时继续拍摄,原因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家长要带小孩出去办什么事,也可能是另一个兴趣班时间有改动等。微电影创作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已经如此耗时,可以想象,完成全部创作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艰巨!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困难而中途放弃了,但也有更多的学生坚持下来并成功制作出一部部微电影,他们的意志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得到了提高。 四、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微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的运作:它需要组织者的统筹帷幄,也需要队员的分工协作;它需要队员有铁的纪律和精确的时间观念,也需要队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大多数小学生所欠缺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让学生“不得不”去建立这种团队意识,否则将无法如期完成创作。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以陈圳晓同学为首的团队,准备拍一个反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微电影《扶不扶》,笔者本来对该团队抱有很大的期望。三周以后,查问进展,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究其原因,说第一次是陈圳晓迟到,第二次陈圳晓临时换角色,一个队员因为自身的角色由男2号降为配角,想不通而闹矛盾;第三次是一个队员没来,原因是“陈圳晓第一次也迟到了”。哭笑不得后,笔者只能把队里的成员全部找来,告诉他们:团队就是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个队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创作,作品虽不太理想,但还算完整。笔者觉得,能够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会去建立起团队意识,也就足够了。 五、提高综合能力 在专业电影拍摄中,场地、饮食、时间、道具等都有专人安排。小学生拍摄微电影,则要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统筹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笔者把以上这些统称为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是逐步培养出来的,如拍摄过程队员内部有分歧,要学会去调解;节假日要进校园拍摄,要学会与门卫沟通;有些镜头需要“群众演员”,要学会去寻找等。通过处理这些问题,每个队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团队组织者无疑是受益最深的,某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表现得异常出色,李煜炜就是其中一个。在拍微电影《青涩爱恋》时,她的团队原定于在暑假期间开始拍摄,没想到女主角临时被家长带回老家去,李煜炜主动打电话与女主角的妈妈沟通,“晓以大义”,最终成功地把人“要”了回来。另一次是她的团队无法在上午完成预定的拍摄任务,下午又有队员要上兴趣班不能继续拍摄。李煜炜果断地决定利用中午时间完成拍摄,但是吃饭成了问题:回家吃吧,不够时间拍;在外面吃吧,又不够钱。她聪明地给笔者打来电话,让笔者代向学校门卫借钱,最后大家吃上了饭,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她们的作品《青涩爱恋》最终代表学校参加了深圳市首届“雏鹏奖”校园影视大赛。在辅导学生校园微电影创作中,笔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拍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的拍摄经历却是最美的。”只有经历过艰辛的拍摄过程,才能体会到个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校园微电影创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小学生综合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德育途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江毓光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东晓小学 电影创作论文:后现代个性风格电影创作论文 一、盖•里奇电影中典型的后现代个性风格 (一)电影的表述更加游戏化 与传统的电影创作不同之处在于盖•里奇的电影表述方式更加游戏化。整个故事的表述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表述的过程中甚少涉及戏剧的冲突,也不引申一些较为深层次的寓意。例如在《转轮手枪》这部电影的表述过程中盖•里奇就运用了很多的杀人场景,这些动画方法成了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游戏化的转变。而在拍摄《偷骗拐抢》的时候,盖•里奇又根据其故事情节的不同选用了非常规拍摄这一特殊的表述方式,可以说将电影的游戏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盖•里奇在电影创作中运用的表述方式的游戏化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其人生经历及其成长的大环境而造就其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正是其后现代个性风格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在盖•里奇的世界里他将自己的电影看成是自己手中的一个玩偶,因此也就可以无限进行游戏。盖•里奇的电影理想与追求就是将无数的观众拉进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观众一起玩自己手中的玩偶,从而实现票房神话。因此在其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他无视社会的使命以及历史的责任,而是专心进行后现代个性风格电影的创作,在努力改革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其更加游戏化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相对较为规范的电影生产准则,从而加工出人们更加喜欢的电影作品。盖•里奇由于中途辍学以及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其思想里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因素,正是这些叛逆的思想所带来的离经叛道的行为与变现方式成为了盖•里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盖•里奇以其玩世不恭的电影创作理念和游戏化的叙事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电影作品。在这些电影作品中夹杂着极度亢奋的视觉影像奇观,成为后现代电影作品的典范。 (二)叙事结构的破碎,情节的无序 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看,盖•里奇的电影大多呈献出的是破碎化的结构,其将一个本应该完整的故事进行破碎化的处理,将其拆分成了多个碎片,如此一来加大了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困难。正是由于其电影创作中叙事情节的破碎以及无序,使得盖•里奇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成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中对于叙事的处理显现出的结构破碎具体表现在对于故事开端与结尾的模糊与不重视,进行故事交代的过程中并没有延续传统的叙事方式,即“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的线型叙事方式,而是将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碎片拼凑在一起,运用多线并行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整个故事。这种叙事情节的运用更多的是将故事内在的结构进行排列组合,并通过零散的、随机的拼贴手法将故事情节凑在一起,显得没有顺序,但是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意味。很多时候人们会在这种破碎化的叙事结构中感到混乱与费解,特别是对于无序的情节更是难以理解,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并没有让这种混乱与费解的感知贯穿整个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叙说及其内部故事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这些零碎的故事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心中的谜团被一一揭开,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与发展,也就更加深刻感受到整个影片的魅力之所在。对于观众来说,后现代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使自己一直处于“介入”的状态,因此看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智力游戏,通过将这些碎片放在特定的位置而完成了一场拼图游戏,最终完成的喜悦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这种后现代的电影创作个性风格不仅调动了观众对于电影观赏的积极性,还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快感。 (三)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 由于盖•里奇并没有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的教育,因此其视听语言显得更加随意,很少有教条式的约束,这也成为其电影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在盖•里奇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受过专业教育人员所无法想象到的炫酷式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主要是通过其多年的MV、音乐录影带以及广告拍摄的经验得来的,转化到电影中就成为后现代电影中炫酷式语言的代表。在电影创作中盖•里奇追求癫狂化、奇观化、游戏化的镜像语言,在类似于玩笑的语言中表现出其粗俗、暴力的夸张处理,并通过不规则的构图、拼接式镜头的运用以及对于相似蒙太奇转场和卡通人物的介入等多种手法营造出了无人企及的炫酷式个人镜像语言风格,体现出了酒神式的狂欢。在盖•里奇创作的《偷拐抢骗》《两杆大烟枪》《转轮手枪》以及《摇滚黑帮》等多部耳熟能详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搞笑的闹剧都是经过导演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巧合与误会。在这些喜剧因素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又穿插进了各种狂欢的镜头与打斗的场景。从而实现了通过表现小人物之间的相互打斗而体现出黑色幽默的同时,放大人们外在的动作所折射出的内心欲望。这也成为了现今影视制作者竞相学习与模仿的一种电影制作的方式。把快乐理解为对于感官刺激和肉体纵乐的另类屈从,从而消解掉属于历史遗迹思想的深度与厚重感。由此可见后现代更多的是运用较为平面、浅层的表述手法,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其对于炫酷式语言与酒神式狂欢的追求与表现,这也是后现代电影中的个性风格的一部分。 (四)人物玩偶化与行为幽默化 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主角人物一般都是边缘人物或者是城市里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隐没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他们可能是赌徒,是杀手或者混迹在黑帮,总之是在从事着种种地下犯罪的活动,例如偷盗、杀人、贩毒、甚至是赌博等等。在他们身上我们无法分出大善与大恶,他们仅仅是一群为了生存而搏杀与争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以及生存方式的艰辛。这群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掌控,也常常疲于奔命。但是在盖•里奇的电影中却将这些人物剥离了现实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如同一个玩偶一样根据盖•里奇的意愿进行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从而为后现代个性风格中的游戏化的表示方式服务。因此盖•里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缺少了其他电影制作者所宣扬的饱满的人物性格,更加像是一个滑稽的小丑。正是这种玩偶化的人物形象使得其人物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动机与故事结局之间出现了间离,通过对电影中角色的可笑行为与失意结果所进行的夸张处理,表现出导演对于社会的调侃。与此同时导演将一个节点的粗俗、暴力以及人物行为继续放大,从而实现扩大幽默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偷拐抢骗》中文尼和阿索两人进入地下赌场抢劫的情节中,盖•里奇就通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情节设置,先是遇到了一位临危不惧的冷漠的女招待,拒绝交出钱款,接着两人在抓狂的状态中乱打一气却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提着得来的一袋硬币逃窜,却不料又被一扇门拦住了去路,两人歇斯底里地对着门又踹又打,却没能打开,正当两人感到绝望之时,黑人哥们儿却从外把门打开走了进来,原来门是向里开的。通过人物在一种抓狂的状态中放弃理性的指引,而流露出最真实的人性本色。 二、结语 由此可见,盖•里奇所创作的电影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个性风格,他的电影囊括后现代电影的所有特点。与此同时,盖•里奇的电影还具有时尚的魅力,因此能够吸引很多现代的观众观赏。可以说,盖•里奇的电影是一个速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后现代电影创作的代表。 作者:李燕娟 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试论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摘要:在对大量素质教育、自我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探讨了包括基础素质、岗位素质、拓展素质等三类主要素质的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素质的评价指标与指标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强调的是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当前,对自我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在素质教育中重要性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而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构成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拟结合已有的高职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自我素质教育内容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讨自我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 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迟艳杰提出了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进入21世纪,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徐静等人在研究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内涵及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自我发展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罗建远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汪建军将高职学生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梁怡认为高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多方面的教育。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素质教育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分析 摘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不同学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区别对待,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立足这三个方面不足,在确立社团评价的原则中,将社团发展目标、不同类型和等级学校的针对性、引入社会力量评价作为重中之重,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体现出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素质教育;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的确立,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龙希利等人认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本身的特质使得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借助学生社团寓教于“活动”的思想教育形式、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功能、职业体验式的发展导向作用以及育人无形的文化浸润效应等功能优势,通过转变理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1]。郭冬娥认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能拓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成员专业的交叉性、社团活动的实践性、社团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学生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实践舞台,建立和完善社团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途径[2]。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思想,围绕的中心在于素质教育开展,评价的核心应体现在制定社团素质拓展评价标准、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引入社会力量的评价等三个方面。文章分析了现有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评价的原则,最终探索出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社团评价标准,确保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 确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性质,分析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在当前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生社团的建设能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向其他学生输入正能量。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忽视不同类型学校素质教育的差异[3]。 2.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 评价指标作为社团评价的核心部分,指标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结合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将评价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加以完善,促使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社团评价中,评价指标所具备的针对性较小,以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社团发展,社团影响力方面、学生参与程度方面并没有受到重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评价信息。然而按照这样的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会造成对社团发展前景不能实现正确、客观评价的后果,最终对社团发展不能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3.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应单一地将学生与学校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往往会存在片面性。在大学生社团评价所体现出的主要现状中,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这一现状较为明显,只是学校或学生的单一评价,而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评价。社会力量的评价被视为第三方评价,所具备的优势较为明显,评价视角较为独立、评价信息较为可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科学的诊断信息。然而社团评价只能以学校与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评价信息过于狭窄,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导致社团的发展不能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互统一,最终会间接导致大学生培养处于封闭状态的出现。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确立中应将第三方评价加以补充。大学生社团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的构建缺乏针对性,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出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社团评价的主体存在单一性,社会评价力量并不能成为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导致社团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二、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 1.呈现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发展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其中,对于社团的评价应体现激励功能与调控功能两个方面。激励功能是对社团内部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从而使社团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空间得到准确的评估,使得社团评价不仅能够根据发展现状加以评价,还能对社团未来的发展客观评价。而调控功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社团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对发展目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使得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构建具备明确的针对性,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各个社团的发展。 2.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应不同 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评价原则应体现出针对性原则,在素质评价的对象方面要结合办学性质、学校规模两个方面,确保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发展方面能够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首先,结合学校办学性质。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团素质发展方面的评价中,评价的原则需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素质、能力、技能、知识的协调统一为原则,在评价指标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而在职业类院校社团的评价原则中,以职业素质评价为中心,评价指标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将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素质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向,显现大学生社团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其次,围绕学校办学规模。大学办学规模决定社团的发展,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与校外团体、组织的互动较为强烈,办学规模较小的院校与校外合作、互动的机会较少,决定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在大学生社团评价原则中,应结合办学规模确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不能一味地强调统一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确保社团发展中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问题与不足,为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3.引入社会力量评价 社会评价力量(毕业的校友和学生就业单位)应作为大学生社团评价的第三方评价因素,评价视角明显存在公正性、客观性、独立性等优势。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颠覆第一方和第二方(学校和学生)评价视角的片面性,评价信息具备明显的透明化、客观性,评价信息中数据的对比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社会评价是介于学校与学生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力量,与学校、学生之间不会存在利害关系,评价结果的显示在能够客观说明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同时,还能体现出社会需求方面对大学生社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为人才培养提出更为客观的诊断。这样就使大学生社团评价的主体得到拓展,评价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征。社会评价力量在大学生社团评价主体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社团发展过程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评价的主体由学校、学生、社会等三个方面组成,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保持相互统一,表露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心声,而中立的评价立场能够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应结合统一的发展目标,并确立不同类型、等级学校素质评价原则,为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客观体现学生参与程度与社会影响力。 三、大学生社团评价的标准 1.社团素质拓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高度的重视,探索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此,在社团评价的标准中,社团素质拓展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目标进行分析,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社团工作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拓展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重要组织之一,是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平台,是大学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对学生的特长发展、多样化领域发展、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对此,在素质拓展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应将知识完善、能力培养、文化提升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表达出社团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知识的完善方面、能力的培养方面、文化的提升方面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中寻求更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更为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推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大学生社团实现全面的发展。 2.社团影响力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能够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团内在影响力可以反映出社团发展的目标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反映出对大学生素质提升所能够提供的动力。众所周知,社会影响力所反映的则是发展规模、社会认可程度,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也不例外,反映出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紧密度,客观体现出为学生素质发展所能够产生的促进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确立中,将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的标准构建方向,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越大,凸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越大。在评价标准中应明确指出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职业类院校中,社团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方面,评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说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现状即未来发展前景。在不同等级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应针对社团本身所开展的社会实践范围、社会实践频率做出相应的评定,客观显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空间。这是大学生社团评价指标有针对性构建的明确体现,有助于全面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价值。 3.学生参与程度 大学生社团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提供的一个展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的平台。现阶段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发展状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社团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专业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学生社团的个性化更加突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作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社团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说明社团能够达到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目的,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社团评价标准的构建中,必须围绕学生参与程度,对社团未来发展前景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高校社团作为大学校园内蓬勃发展的学生群众组织,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素质拓展功能与大学生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6]。结合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将校内与校外活动内容的新颖程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通过数字得以体现,说明社团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7]。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学校,有针对性地确立这一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团组织者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产生相应的启发,带动大学生社团队伍走向壮大。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社团评价的原则与标准的确立,应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重要的结合点,在评价原则中应将社团发展目标作为首要条件,并结合不同类型、等级学校,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原则。并将此作为基础,对评价标准加以完善,使得社团素质拓展、社团影响力、学生参与程度能够成为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生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为推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作者:毛开翼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1.开展“每月五星”评比,增强即时评价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将“种子—花朵—果实”的素质教育三级评价体系更好地实施开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学校印发了《五星手册》,一人一本,自行管理。手册中记录了学生的获奖情况,详细地标注了获奖的时间、项目、奖品以及学生的获奖感悟。教师定期将学生的《五星手册》收发上去,每一周进行一次班级的小结,将那些成绩显著的学生的手册进行公示,在班级内广泛传阅。除了每周一公示之外,还可以组织每月一评比活动,根据学生《五星手册》中记录的学生的获得情况进行“五星评比”,对于学习领先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进步的学生授予“进步之星”称号;对于课外书籍阅读得最多的学生授予“阅读之星”称号;对于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授予“特色之星”称号;对于讲文明、树新风的突出学生个人授予“文明之星”称号。教师把获得“五星”光荣称号的学生照片、事迹张贴于“闪闪五星”宣传栏,积极树立典型,让全体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增强过程评价的激励性 成长档案旨在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为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原始素材。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都一一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是学生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和珍贵材料。具体而言,小学生的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我的名片”,内容是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生日、身高、体重、血型等。第二部分是“我的师长”,记录学生父母亲的基本情况、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里面包含家长对孩子的评语和老师对学生的期许。第三部分是“学海探蹊”,按照一定的学科顺序,将学生的成功习作、学习日志、考试记录等内容进行有序整理。第四部分是“个性飞扬”,将学生获得的奖项、证书等闪光点记录下来。第五部分是“回音壁”,包括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自评日记等。教师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统一收集管理,建立档案,定期下发档案袋让学生进行记录和整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传阅,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提高。 3.搭建“我能行”个性舞台,增强过程评价的导向性 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其各方面特长。为了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我能行”的个性舞台,该舞台分为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以“百花齐放、自由发挥”为主旨,成立了以艺体老师为主要成员的评审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学生和老师推荐,先填写“我能行”个性展示申请表,经审核通过后获得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得到半数以上评委的认可的学生就能获得“我能行”特长卡。学期结束时根据有关获奖证书、特长卡复印件,评出校级、班级的“特长学生”。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项目,使特长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 4.推进纸笔测验改革,增强终结评价的科学性 (1)追求测验内容的全面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非学业内容,但是它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成败。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突出非学业方面的内容评价。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予关注。因此,我们规定学生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书面测试占70%,口头测试占10%,实践测试占10%,习惯测试占10%,各年级分学科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认真考核评定。 (2)追求测验形式的人文性。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做到测试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教师在设计试题指导语时应尽可能地使语言清楚、亲切、富有期待情感;在试卷的首尾,可以适当地附上一些温情提示;可以在关键字的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加强注意,避免审题错误;可以在试卷中设计生活化的知识情境,让学生加强对知识应用的了解,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机会。 (3)尝试测验结果的灵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应试恐惧,使考试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获得免试权的条件。如想获得免试特权的同学可在考试前十天内向老师提出免试申请,并陈述申请免试的理由。老师和同学一致认可方能获得免试资格,一般而言,免试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考试结束后,如果学生觉得结果不理想,则可以申请重考,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总之,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价旨在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构建符合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是顺利、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人人有特长,人人有自信,人人获发展。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以素质教育的实际为基础,不断创新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 作者:闫景莲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评价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要素 1.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人的发展才是主动的、可持续的。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要素整合而成的学习力量,其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核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手段,终身学习意识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终身发展,高职学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2.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强烈的创业精神 创新能力主要涵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高职的教育对象总体心理上大多以高考失败者自居,有严重的挫败感,潜意识中就自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所以,在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先注重其创新信心的塑造、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激活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新创造的成就欲等。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具体涵括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创业个性、创业意志、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等。具备创业精神不仅在就业岗位上会更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 1.项目化实施内容:构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模块体系 素质教育项目内容设计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培养目标因专业而异,就业岗位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和职业升迁岗位。明确界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岗位群后,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新生思想素质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跟踪调查等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解,并经用人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论证,设计出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目标维度表。然后,针对性地构建由“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个模块构成的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三模块素质教育体系中,基础素能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奠定扎实基础。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实用英语、阳光体育、公共计算机、创业教育、法律基础等方面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礼仪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核心素能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突出的技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培养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轨迹对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分析来确定,主要设置核心专业知识、行业职业标准、技术技能训练、工作过程、岗位任务等课程,做到课程与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能。素能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针对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主学习力、强烈的创业精神等培养目标,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设置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设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选修的人文素质、公共艺术、语言表达、商务礼仪、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拓展隐性教育项目,将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项目纳入进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迁徙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化实施路径:对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并将对接融合的项目内容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三个课堂是密切联系和互相渗透的。通过三个课堂的对接融合,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活动中,将第一课堂的专业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兴趣在自主选择中转化为实际成果作品或得以展现,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指导者及共同的课堂参与对象,三个课堂在项目内容体系上相互对接融合,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聚合效应。第二课堂对接第一课堂,针对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应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技术技能竞赛品牌项目体系、活动体系,打造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基础工程和精品工程,营造出崇尚职业道德、实践职业技能、实现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第三课堂指校外的社会课堂,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自然延伸,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社会体验等。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促进学生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志愿服务,广泛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或顶岗实习,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第一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桥梁载体作用。 3.项目化实施评价:优化“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行制度 提高质量是高职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诉求,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素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机制保障。素质教育项目化的有效实施要制订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课程标准设置中突出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技能训练目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清晰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应明确对职业标准、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深入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角度实施素质教育,在坚持课程考试、职业考证的毕业条件基础上,增加素质考核认证的毕业要求。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化和认证化将第二、第三课堂活动项目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专门学分,实现素质教育的项目化管理和规范化实施,推行“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考并重的毕业质量控制制度。一是坚持普遍性的课程考核和职业考证的毕业质量控制。课程考核坚持能力导向和素质本位,明确考试的目的以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力为主。通过职业考证,取得行业职业资格或等级证书,并作为毕业的硬约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具有普遍性。二是增加素质教育学分认证的毕业质量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限定和任选的素质教育项目,达到项目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分的逐级认证,获得规定的总学分数,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作者:周丙洋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素质评价思考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是专门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进行开发,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人才,使之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所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类技工院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一、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法制化、民主化会日益增强,而多元化的经济利益也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增加了困难。招生来源对于技工类院校的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在当下学校教育中仍然占主要地位,初中学生中部分学生成绩不好,因为升学无望,才被中等职业或者技工类院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这部分学生中可能存在一些纪律观念淡漠,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在性格心理存在不服从管理的执拗。因为他们是被“请”了进来,所以入学前基本不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因此入学后不长时间,就有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对所学专业力不从心,慢慢觉得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开始混日子。这部分学生毕业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就会慢慢不能胜任工作,与此同时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矛盾就会出现。这使得用人单位的一些人认为:在目前形式下,技工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全都是技工学生自身的错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如何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技工类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方向必须是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际出发点也必须是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劳动者以及初、中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培训职业技能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了达成这些目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提高他们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对技工学生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开设文化基础课,而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则必须开设专业实习课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训练,来实现制定的教育目标。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文化基础是比较差的,并且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也是很消极的,然而在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训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给技工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学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量多掌握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的,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少安排一些文化课,多加入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就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选择技工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并且经常违反纪律,但是这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的先决条件。 三、对技工院校学生素质评价标准期望值的把握 技工类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工人,但是技工类院校的部分教材比较滞后,教学手段也比较落伍,实习设备比起先进企业的设备更加落后,与生产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可以在社会上无所不能、可以胜任任何工作。但是我们通过努力,必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工作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生活中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学生有了这些基本品质,再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并且能比较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作者:孙晓东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浅谈 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在音乐课上在常常对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不对学生音乐素质进行任何考核就凭大体印象给学生打分。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贯彻落实新《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时,在结合音乐课程目标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在实践中基本、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音乐素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评价音乐档案袋———“我的音乐专辑” 我们评价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审美是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新的认识和美好的心理感受。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在不断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不可以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容易使学生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赋,也许还会更糟糕,对音乐有关的一切事物有所排斥,产生厌恶感。所以中学生学习的音乐知识越多,他就会对自己的音乐艺术素质评价有越多的要求,对其它学科也是一样。让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档案袋,不仅仅使检测更具全程性,还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档案袋的名字、内容、图案、包装、横向纵向的记录方式等等都可以自己设计。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把制作、充实音乐档案袋想象成未来他们长大了自己要出的音乐专辑,有的甚至真的自己写歌、自己编舞、自己编曲录制,可喜的是也有小组合作的创作,本来只是一个记录学生音乐学习成果的档案袋,没想到让学生自己去做比我们老师去做统一的、只有数字的所谓成绩单的档案袋,收获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评价中学生是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测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要以发展趋势作为评价依据,并允许其努力后再一次参加测试。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内容进行检测,在自己的“音乐专辑”中,自我评价、打分,并且说出优点和缺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愿请教师和同学评价(如果不想听别人评价,可以选择不要他评)。完全尊重学生对自己理解的音乐艺术。评价过程中,我让学习过各种乐器和舞蹈的同学进行表演。有的弹电子琴,有的演奏黑管、长笛、萨克斯,有的弹琵琶等,有的跳街舞、有的跳拉丁舞、民族舞等,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羡慕、崇拜的神态,而那些表演的同学更加自信了,因此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了一些乐器,感受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动听的音色,一些同学于是对个别乐器产生了好感。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学习乐器会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自我辨别能力、视唱能力,加强练耳训练,还使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强弱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器官都接触到新的信息,欣赏音乐美的能力、感受音乐美的能力、理解音乐美的能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培养,并且在生生互评时一定要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可以不断重复同学发表过的评价,既增加了表演节目的孩子的自信,又关注了每个欣赏音乐同学的感受。对于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的评价每一个中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是我们终生要学习和研究的一项课程。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它是一门人类文明的基础学科,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我们用各种高端的方式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想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鉴赏、创造能力,告诉学生如何用这种神奇的能力发现生活、体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得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合理全面地进行中学生音乐艺术素质评价不只是为了审核教师音乐课程目标的达成结果,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找到更多好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作者:许杰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学校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探讨 论文摘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家长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激励性语言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对学且的评价方法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对学且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就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可U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睡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郎全面发展。而且,通过对学生实施素质综合评价,百以促进教师素质和品德的提高,促使教师更加适垃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彩不断地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关键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认清了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形势,更新评价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坚持彰育机会的人人平等,是对每个学生寄予成才希望,咳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地去组织及实施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彻底丢掉以成绩论高低、以师生的主观印象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方式,才能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之路越走越宽,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转变家长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基础教育全方位的整体性改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家长历来所认可及重视的就是以学习的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因此,要实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取消对学习成绩的百分制而变为等级制,取消一次性评价而变为“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使家长转变观念。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够理解、支持、全面配合,我们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才能顺利进行。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她上课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积极,但由于她父亲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只有考试成绩高才能证明自己孩子学习好,所以她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以至于只要一有测试她就紧张,成绩总不太好。家长看到这种成绩总是怒不可遏,就暴打孩子,于是孩子就更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家长,先把孩子的优点给家长做了详细介绍,家长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自然容易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借机指出他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家长听了我的分析,心悦诚服,认识到了自己观念的错误,转变了思想,改变了自己评价孩子的方法。孩子的思想负担减轻了,测试的成绩很快提高了。 评价实践中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转变家长评价观念的实效性,因此,我更加努力探索转变家长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我采取了开家长会、座谈会、辅导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认识综合评价,并且注意正确、合理地使用家长评价,使家长支持、配合教师工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中,转变家长观念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观念的变革,使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评价中,学生也应该成为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各项指标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又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学生参与综合评价,能够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及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 1.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方案,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的方案,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更能针对学生的各个方面。 2.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我制定了学生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每周及时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一周来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及时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则由教师及同学帮助他进行自评。总之,通过学生为主的方案制定、自评、互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了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激励性语言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如果用富有情感、充满美和激励性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为学生助跑、加油的作用。饱含真情,切中关键又恰到好处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向灯,其潜在的功效不容低估。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班的孙月同学性格木呐,不善于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通过在她本子上写批语对她进行鼓励,说她的字写得漂亮,作业完成有进步,她就很高兴,便更加认真地听讲,成绩也有上升;于是,我又借此在班会课上夸她有了进步。在这种不断的鼓励表扬下,该同学不断努力学习,期末时她步人了班级前列。 的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认可,一句积极性、赏识性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甚至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事,今天,我们夸这个孩子的手洗的干净,明天他的手会更干净。因此,日常我总是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进步越来越多,自我约束力也越来越强。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纵向性和发展性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让学生和比他优秀的人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应以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为主,以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为辅,以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让学生体验到“只要和自己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就很了不起”。让学生通过综合评价看到自身的成长、进步,看到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找到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拉近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随着学生的年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评价方案、方式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随时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全面,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六、加强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使评价工作准确无误,要经常深人学生、家长之中,了解动态,掌握情况,因为学生、家长往往能够看到班主任老师无法看到的一面。在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的同时,我们还要发动科任老师,使科任老师也参与到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工作中来,科任老师往往能够更为客观和准确地了解班风、班纪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吸收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的意见是很必要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立体、鲜活、公正地实施评价。 总之,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应注重评价过程,灵活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功能;要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使之发自内心的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从而真正体现素质综合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中学生素质教育评价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省新课程改革中心组长刘坚最近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时?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之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因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⑤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迫切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落地生花,成果显著。新课程改革更为关注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全面、有个性、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评价的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评价的模式与标准等问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笔者现就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策略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经常性评价贯穿学生生活 单一的评价必定会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阶段性、终结性考试评价只能会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成为机械的知识搬运工,只会放大高分者的低能而忽略低分者的潜能,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弱化考试评价,使学生生活无处不有评价,使经常性评价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活动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尺,让学生据此检测自己每天的言行,并给自己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同学、朋友,征求他们、的评价意见,此外激发学生“公示”自己在家在社会的表现,以期得到教师、同学的评价,这样评价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会注重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评价,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查找出不足,以促进多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贯穿“星级评比”此类的活动,活动中有主题、有活动安排,在有序的活动开展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二、互动性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中学生敏感且好奇心强,他们渴望得到肯定和赏识,他们在乎不同的人的评价。做好互动评价无疑成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助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学生本人、身边的同学、家长、各科教师、社区人士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最了解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虽然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与课后巩固等内容有较大发言权,因此,学习评价还应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作用。在评价中个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会给学生带去赏识和自信。 三、特色性评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评价要追求策略性、艺术性。评价要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和特色。教师要在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做到有序开展,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校训、校歌展示学校风范、校风、校貌,展示学校风采,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下,教师要力求特色性评价。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不同方式的评价“语言”,要有分数评价,还要有其他试卷评价的形式做有益补充。生活中的评价要自然而然,活动中的评价是学生愉快的要求,互动的评价是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发挥到评价的妙处,学生乐于参与评价才会乐于主动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形成特色评价。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评价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接受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不对”“错误”等否定性语言,禁止使用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重视学生的尊重需要,用能够激发学生自信和自尊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心情愉快地融入教学之中。心灵的工作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品德课上要善于发现美并宣扬美,要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要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进步。这种全面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地形成习惯,形成风格,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中会要求进步,道德品质会向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四、全面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不能分离。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由学科教师合作完成,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品德教师管道德品质,体育教师负责运动健康,美术教师只管审美评价,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认知领域,更要关注学生非认知领域的评价。要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内容全面纳入评价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探索新路,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能愉快充分地表现自我,这样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实证材料,评价会更到位,更有利于教师寻找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良好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方法中,评价功能与评价焦点发生了质的改变,由重选拔到重发展、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同以及原有状态的改善。可见,新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提高、未来的关注。 作者:徐斌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五尧乡总校部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在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及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的参与积极性都较低,同时现有的评价机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了解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研究策略 一、浅谈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健康与运动、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合作与交流、表现和审美以及个人素养这六个指标,我国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时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积极践行素质教育。 (一)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素质教育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和核心,不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量和评价,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而又公正的考核,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积极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落实素质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相比之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落脚点,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动态以及个人的成长需求,老师以及学校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设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保障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这种评价机制还能够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以及途径,老师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励法及小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一点对于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一)评价主体太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科学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情况推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落实,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本文的实践调查以及资料收集可以看出,许多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往往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所有的评价工作,这一点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课业负担,还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工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较低,许多学校以及老师始终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二)过于注重绝对性评价 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老师往往过于注重绝对性的评价,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导致实际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构建以及教育背景都有所区别,因此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差异较大,不管是最终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有着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以一套绝对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那么就与现有的素质教育核心和初衷相违背。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涵,同时过于注重评价的统一性,忽略了每一位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老师以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绝对性的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无法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及素质教育。 (三)教师认识不足 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该环节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帮助我国的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落实情况,以此来检验学校的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部分的思想品质评价工作以教师写评语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既无法反映学生的个体特征,同时也难以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的优劣进行判断和比较。 (四)评价体制缺乏实践性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在落实各环节的工作时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但是现有的评价体制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学校过于注重评价机制的设置,忽略了评价机制以及其他辅助条例的完善,难以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也无法突破素质教育改革中的瓶颈,许多学校的素质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最终的评价结果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大量的评价资源被浪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三、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存在单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突破这一不足,我国学校必须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需要注重老师的课业评价之外,还需要为社会、学生个人以及学校提供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渠道,将老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需要提高评价对象自我评价的比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保障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老师必须要保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为该工作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差异化评价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保障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老师对学生的具体素质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将差异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层次性。其次,还需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参照其他的评价模型,注重对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除此之外,差异性评价能够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能力以及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差异比较,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时空全程化 在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老师是评价工作的践行者以及推动者,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足,往往只在学期末进行素质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我国首先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素质评价理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期中、期末以及平常的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取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最终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四、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意义重大,老师以及学校除了需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注重不同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作者:蔡明真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探讨 摘要:当代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体系。从收集大学生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素质出发,利用SPSS数据分析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大学生的角度挖掘大学生的优秀职业素质,能够更好的建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者:周艳 学生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 一、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 提出“如何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了企业所要求的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已开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却重视不够,各高职院校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本文以工程造价学生为例构建体系。 二、职业素质“3”指标评价 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职人才,提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321评价体系:“3”是指三指标评价,包括职业理想评价、职业道德评价、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理想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施工员、土木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借现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道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职业能力: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指标之一,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按方向的不同分为六类,以水运方向为例,高职水运造价方向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能编制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建设各阶段造价管理、能进行水运工程合同管理、能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竣工文件;能进行水运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具备水运与建筑工程测量与计量能力等。 三、职业素质“2”课堂评价 “2”是指二课堂评价,包括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两课堂评价,针对高职院校评价大多侧重学生智力的评价,忽视了技能的考核的现象,提出首先进行第一课堂职业技能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体系评价,并细化评价的指标。 四、职业素质“1”宗旨评价 “1”是指一个宗旨,是学生须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通过就业单位后访评价来实现,以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进行介绍。提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达到就业单位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企业就能用什么样的人。通过对工程造价对口就业单位的走访,得出相关就业单位的评价指标。 五、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提出的意义 国外学者和教育家对于工程造价职业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认识。杰克.R.梅瑞狄斯和小塞缪尔.J.曼特尔认为:“为了在迅猛变化、急剧竞争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挑战,工程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工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造价人员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为造价人员的培养增加了有力的保障,该评价体系实施后,指导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和客观。 作者:龚静敏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多彩光谱项目带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影响 多彩光谱项目(Projectspectrum)是美国图佛兹大学费尔德曼教授伊eldman.D)和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Gardner.H)根据美国的文化背景,以其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口heTheo叮ofNonunivers公De-velopment)和多元智能理论外eTheo仔ofMultipleIntelligences)为基础,开发的一种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学习和评价项目。它认为人的智力、潜能是多样的,并将其比作光谱上的各种色调,由此得名。它的实施在美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儿童音乐教育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全面进行,研究多彩光谱项目及其指导思想,汲取先进经验,将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乃至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理论基础 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 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噪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 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高潮、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l习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 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 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 “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 “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oJ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 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我国传统教育比较多地重视所谓的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理智能,而对其他的各种智能(包括音乐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等同于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埋没了许多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天赋。“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多彩光谱项目摆正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认为音乐智能和其他各种智能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促进了各领域内容的协调。 多彩光谱项目的学习与评价为我们探索更佳的学习和评价手段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但不论使用怎样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关键是要符合我国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学习特点。 音乐是人类的需要,是欢乐的源泉。音乐使人学会体验,更懂得创造。要想牢牢把握这份宝贵的人类遗产,我们必须把它传授给我们的后代。而学前期是幼儿音乐智能发展和学习音乐的关键期。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广泛进行的今天,我们势必要去探索更加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幼儿从小就更好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让每个人都能理解音乐。如果能将多彩光谱项目的一些好的经验、成果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去,重新审视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将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音乐教育的发展又将为学前儿童的整体教育做出贡献,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参加,能够培养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坚强不屈、善于合作等多种性格的养成。良好性格的培养,是音乐新课标的的教育理念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性格培养 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疏导人的情绪、宣泄人的情感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勤奋、诚实、单纯、勇敢、坚强等构成。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 一、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我关注的态度 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人在音乐活动中直观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儿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是一个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学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儿童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2.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音乐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想学好音乐,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技能的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对钢琴的学习,需要每天坚持练习,需要当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过程。在学习音乐论文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和良好习惯,也会向学习中迁移和延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不屈、和高尚的性格方向发展。 3.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音乐的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特别是一些音乐教学,需要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通力合作,它需要互助友爱、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等都是集体艺术,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从大局出发,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在这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学生领略了集体音乐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都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的观念,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具有集体荣誉感的团队意识,是当今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且,许多性格内向,甚至自闭的孩子由于参加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而逐渐变得开朗、乐观、乐于与人沟通了,自信、热情的微笑表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4.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性格教育的一个核心成分。音乐教育对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意义深远的。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可极大地鼓舞孩子,促使他们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学生日积月累地受音乐的感染、熏陶、学习,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1.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性格。 欣赏从来都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各种中外优秀音乐作品,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都表现出作者顽强不屈的性格及战胜黑暗、追求光明、与命运抗争的信念。这些都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应不屈不挠,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歌唱 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设备,又有歌词的帮助,儿童很容易参与和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唱歌教学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听别人演唱,自已也能放声歌唱,这使儿童感到有趣和愉快。同时,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能给儿童以美的感受。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内容的歌曲,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儿童的想象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学会正确的呼吸、发声、吐字、表情等一系列唱歌的基本技能,并且能使儿童的发声器官具有一定的控制声音,如控制长、短、强、弱等声音的能力,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3.器乐演奏 器乐艺术技能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者对音乐的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受教者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受教者自我尊重、自我表现的愿望。持久的器乐学习,可极大程度地培养儿童自制性、坚韧性等性格的意志特征。在器乐教学中,一般选择一、二种乐器作为学习的开始,每个学生人手一件。在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带给了孩子们一种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些喜欢音乐的孩子天生嗓音沙哑或五音不全或动作不协调或身材肥胖,这一些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在歌唱、舞蹈韵律方面的发展,这时的器乐学习就解决了他们的难题,给了他们成功体验的机会,也坚定了他们认真学习的信念。 4.音乐活动 一是开展音乐兴趣小组活动。可将爱好声乐、希望能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组成声乐小组;将那些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欣赏小组;将有爱好器乐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等等。各个小组之间要开展积极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是定期举办合唱、群舞等集体比赛项目。比如合唱,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既有自我的表现之处,又有整个团队一齐按照作品表演处理的需要。每个人的表现优劣都直接影响着集体效果的表达,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参与者的自尊与自爱,增加集体的凝聚力。三是举办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有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果失败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竞争意识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小学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养成和完善的益处,并提出了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还是素质教育的提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成为一个兴趣广泛,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所以希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含义,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性格、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20世纪,作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重要标志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在当今世界的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卡尔・奥尔夫――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和他的音乐教育伙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潜在音乐资质,强调主动的音乐活动,起步于听觉而不是视觉,把音乐融于某种形式的动作,基本理论就是从儿童出发,走向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并以音乐为媒介,结合各种其它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影响整个儿童的一生。 如今,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正逐渐渗透到当代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中,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影响着传统教育模式,使中国的儿童音乐教育不断更新。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儿童音乐教育趋于综合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讲究综合性的教育,他鼓励学生通过唱、奏、演、跳;自己设计音乐(包括伴奏、合奏的安排和创作)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中完成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并发掘音乐的兴趣、才能和个体的创新精神。如奥尔夫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唱歌和奏乐来进行音乐教育,并鼓励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表演、欣赏、交流等活动中去。这种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机会。而如今的儿童音乐教育也慢慢地朝着这个模式在发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音乐教育的综合性更为凸现出来。从教材来看,长沙的开福区的学校选用了《艺术》这本教材,其中将音乐、美术等进行了综合,每一章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新课改的产物;从课堂模式上来说,与传统模式大不相同,而与奥尔夫音乐教育如出一辙,采取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这种新课改的新理念也影响了大学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兴起了一门专业叫做综合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准老师不仅要会弹、会唱、会跳、还得会画、会写,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奥尔夫音乐使音乐教育慢慢地趋于综合化。 2、儿童音乐教育趋于开放化 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精神实质上讲,它是一个广博、开放、兼容、并蓄的大体系、大视界。他的教学通过音乐打开了一扇“知识能力共同提高”“智商情商协调发展”“体格人格全面进步”的大门。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课堂鼓励教师将多门学科进行汇总,开放式、多元化地让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教学中,执教者可以自主在音乐课堂上植入自然、哲学、工艺美术、心理学等知识。可见上述的奥尔夫教学模式深入地影响了中国音乐教育 3、儿童音乐教育更注重原始性教育 奥尔夫教育要求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这个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儿童音乐教育课堂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如:A:自主式教育。这一点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很多幼儿园都购置了奥尔夫的乐器,如,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还主编了打击乐课例,将简单容易操作的奥尔夫打击乐器介绍给孩子们,不让孩子们被动地听,而借助一些辅助性工具随着音乐的进行,学生分声部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这种自主式的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南京某幼儿园的大班打击乐《木瓜恰恰恰》正是引导幼儿怎样自主解决“轮空”的问题,让幼儿自行讨论,自由尝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式教育。B:奥尔夫游戏式课堂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游戏是儿童少年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在如今的课改里,奥尔夫游戏理念成为了音乐课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使儿童音乐教育更具有娱乐性,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唤起纯真、快乐的心灵。如:《逗牛》这一课例中,将当代的流行音乐《牛仔很忙》与传统的游戏《丢手绢》结合在一起,让课堂不仅只有音乐还有游戏;这个课例不但受到了儿童的喜欢,还给成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笑声。在音乐课中,游戏性和音乐性必须兼而有之,方须能形成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中的游戏不应等同于一般的儿戏,应有明晰的导向,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现在很多的中国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原始性教育观念,挖掘了大量本土的传统游戏,着力开发出适合中国孩子的音乐游戏课堂。 4、儿童音乐教育趋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奥尔夫的教学过程中,即兴性是重要教学环节,从节奏、和声的即兴创作,再到声势律动的即兴创作等。在即兴的活动中不仅拓展了儿童敏锐的听力、精确的节奏感、对音乐逻辑对把握程度、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程度、注意力、协调力还培养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很多教育家提出了“以创造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观”,在这些先进理念的引导下,执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儿童非凡的创造才能,并将这一“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希望将每个孩子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想像力、热爱生活的人。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当代儿童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广阔、开放的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文化艺术的学生。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维护、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造就具有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校)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整合研究 【摘 要】文章是探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价值。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及其重要性的内涵入手,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的价值进行探讨,希望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实现整体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整合研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采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营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情景的创设,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互动和探讨,能够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满足未来开展教育工作的需求。 针对我国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希望能够提出科学的策略实现对学前儿童教学质量的提升。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针对学前儿童的成长特征进行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儿童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针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为未来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述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很多教育学专家的认可。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从学前儿童的心理角度进行观察,多元智能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培养的需求。多元智能的理论包含语言、音乐、数理、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身体运动、自省能力以及自然观察的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智能理论的运用,能够满足对儿童整体思维和能动性的引导,实现对儿童智力的开发,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学目标。不同的个体存在智能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因此智能也存在优势和劣势的情况。多元化的智能理论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工作的素质提升目标[1]。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价值概述 学前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引导儿童成长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对儿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能够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可以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关注当前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的目耍采取科学的素质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成长,满足儿童智力开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学前儿童开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调整教学的结构[2]。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融合 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可以实现对儿童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通过西方研究学者的深入探讨发现,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对教育工作体系的结构能够实现优化和完善。从整体上观察和分析,革新的理论要求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开发的需求。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学实现对儿童素质的培养,激发儿童学习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提升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3]。 五、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并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满足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升级及改革需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体系,能够保证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更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保证完整的教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落实。开发儿童的智力,挖掘儿童学习潜能是多元化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价值,也是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4]。 (一)情境创设 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满足了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在实践中也能够实现其具体的教学价值。具体的实践工作开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得以实现,具体的教学工作在良好的情境下展开具有比较形象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学的情境创建主要是为了进行语言和实际情景的融合需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下培养对音乐内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陶冶儿童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情境中的事物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加上儿童肢体的律动,可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引导儿童行动能力提升的需求[5]。 (二)合作教学体系 在实际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应用过程中进行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体系中进行儿童音乐教学的思维拓展训练,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教师能够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提升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并为儿童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在小范围内为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实践交流的目的。另外,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工作不单需要进行演唱和律动的教学,还可以科学地搭配舞蹈和伴奏同步进行,满足儿童组建团队能力和智商的开发需求[6]。 (三)互动探索体系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互动探索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情境满足对儿童自主能力的开发需求,通过设计问题达成儿童交流的目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专业音乐知识的教育,引导儿童具备相关的技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所具有的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较高的认知能力。 六、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笔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发现: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和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能够对教育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体系。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学习智力的潜能,可以在儿童成长时期为其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动性,并且可以满足儿童未来长久的学习和成长需求。针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应用,是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工作长久发展的基础。采取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师和儿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体系,满足儿童互动学习和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心理需求,奠定优质的学前教育基础。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 摘要: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显然不再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将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笔者现实的工作经验,提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的教学法之一,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对幼儿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能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乐理、声乐、钢琴、舞蹈等知识技能,制定幼涸耙衾纸萄Ъ苹,能设计、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我院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运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本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需求”为主线的设计理念,在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本次课程改革致力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合于高职高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手段,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以幼儿园“岗位需求”为依据,重构和更新教学内容。 本课程要建立适合幼儿园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要根据目前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求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具体措施如下: 1.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学前教育单位特别是幼儿园进行职业岗位调研,获得学前教育的岗位职业标准,并据此建立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 2.学校和学前教育单位特别是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组织联合课程设计小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基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共同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水平和培养目标要求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 3.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现有的需求,适时加入幼儿园使用的音乐教学教材的内容,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二)以进修、交流、科研活动等为途径,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现有师资队伍的现状下,完善教学梯队建设,优化教师的结构,争取实现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实现合理的搭配。具体的措施如下: 1.坚持采取青年教师带领学生下幼儿园见习、实习,并在幼儿园进行实训指导的办法。同时,制定了实训指导的工作要求与工作时间表,使青年教师从幼儿园直接吸取一线经验、获得职业经验、并将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2.以老带新。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由教研室指派一名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在教学、教研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3.顶岗培训。每年都要派青年教师到幼儿园参加实践锻炼,要求每位老师两年内累计上岗实训达4个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授课程,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经验。 4.鼓励教改研究。引导教师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幼儿园联合开展课题攻关。 5.听课。鼓励青年教师组织公开教学活动,相关专业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相互提取建议,在此过程中共同进步。 (三)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将原来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教学模式改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把重点、难点放在学生音乐教法理论与课堂模拟授课、幼儿园实训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上。 2.变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为教、学、做三者结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按照学前教育单位特别是幼儿园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理论引导,实践讲解,优质课观摩和试讲四个步骤,强调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实训室与教室融为一体。 3.将校内外实训有机结合 将课堂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将课堂搬到幼儿园,将幼儿园搬到课堂,学生通过到幼儿园见习、实习、观摩教学活动,观看教学视频、模拟教学等途径,了解幼教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锻炼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4.广泛地采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采用采用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把无法再现和表现的内容在课堂上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教学内容。 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门课程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校内外实训等教学方法,以校内仿真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为上课场所,教、学、做三者结合,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为了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目的,我们根据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对幼儿园音乐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了技能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注重对学生工作过程的整体评价,与理论考试一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并重的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与各个实训幼儿园合作,对对幼儿园音乐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确定技能考核内容为幼儿园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活动的说课与试讲。理论考核内容为幼儿园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 3.制定了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 摘 要:音乐教学分布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就算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同样要接受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是幼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效健康的学前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为使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发挥作用,幼师需要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稳抓小朋友的性格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方法 音乐作为特殊形式的知识载体,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了解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顽皮、自控能力弱的性格特点,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他们之间的差异。良好的学前音乐教学,对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高校音乐教学是本文阐述的主要论点。 一、根据儿童实际情况的不同制订音乐教学目标 身为教育工作者,清楚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是最基本的要求,幼师也不例外。在进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时,需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学习接受能力,对儿童在音乐学科上的理解能力和潜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灵活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修改,以此满足儿童不同的心理期待和需求。幼师要严格遵守幼儿教育的法则,否则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增加幼师和小朋友之间的隔阂,甚至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幼师用音乐带给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完成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调动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有些儿童唱歌很棒,但并不擅长在人前表现,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更放不开,白白浪费了一副好嗓子。对于此类型的儿童,幼师可通过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鼓励其大胆发声。儿童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就会敢于表现自己,展示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如果幼师忽视了这种类型的孩子,任其发展,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难得的音乐才华很可能就会被彻底埋没,甚至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幼师对不同类型的儿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幼师在了解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制订合理的教学发展规划,对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边学边玩”――和儿童开展音乐游戏互动 学龄前的儿童生性好动,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游戏是非常基础的活动形式,它是小朋友顽皮天性主动引发的活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游戏不只是玩耍娱乐,还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因为,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课堂和儿童活泼的天性最接近,很容易激起小朋友对音乐的热忱,学习气氛可以轻松地被调动起来。 学龄前儿童在音乐学习上的游戏特性是由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七岁以前的儿童意志力很薄弱,无法明确意识自己行动的目标,和成人之间的配合也十分困难,幼师设定的游戏场景和过程如果不能及时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再使他们集中精神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就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针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师除了首选一些音乐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外,音乐课堂本身也一定要具备游戏性的互动。幼教工作者将游戏的娱乐性自然地融入音乐课堂的互动情景中,让小朋友快乐地参与课堂,这种生动活泼的学前音乐课堂才真正有教育意义。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传统教育多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学前音乐的教学也不例外。部分幼师只顾把课讲完,忽略了儿童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有裕在进行教学规划时,没有顾及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忽视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始终进行填鸭式教学。儿童在这样乏味刻板的课堂中就变成了只能吸取知识的机器,重复机械地接收老师讲授的内容,不能独自思考,尤其是音乐本身是非常灵活的学科,长此以往,不仅扼杀了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还大大降低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将儿童被动学习知识的情况变成主动学,是幼教工作者应率先考虑的问题。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儿童体验和创作的机会,而不是重复机械地进行模仿。幼师设计趣味性强的课堂互动环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辅助,利用活泼有趣的故事、图画的配合,让小朋友在丰富多元的音乐课堂中学习进步;更要时刻鼓励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欣赏他们的才华,让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小朋友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之中,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四、结语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其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小朋友会唱几首歌会几种乐器,而是让他们感受艺术的熏陶与音乐的美,最终的目的是让儿童在和谐健康的气氛中快乐长大。幼师想要充分发挥学前音乐的教育作用,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与成长,学校教师和父母的努力必不可少,了解每个孩子性格上的差异,以便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学习。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儿童音乐教育的专业审视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重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育内容与要求强调音乐的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但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时常看到类似现象:幼儿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教师让幼儿不断反复练习,直到学会;音乐活动缺乏运动趣味和故事趣味……那么正确的音乐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以几个最常见的问题,一一来澄清音乐教育中的正确观念。 常见问题一:孩子不爱上音乐课 1.困惑:孩子为什么不认真上音乐课? 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之一,从道理上说孩子都是爱音乐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不听音乐、捣乱,或者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总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音乐课才是受孩子们喜爱的呢?我们从幼儿音乐学习的内容出发来探讨如何让孩子爱上音乐课。 2.科学认知:孩子爱音乐内容,不爱音乐形式。 毋庸置疑,孩子们都是爱音乐的,但是一般的音乐教学往往过于注重音乐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内在体验。我们认为,幼儿学习具有嵌入式的特点,音乐经验应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景化处理时,要注意挖掘音乐的内容形象,即与生活有关的故事、游戏等情况,并将音乐经验投放到身体动作当中去。 对孩子来说,音乐学习首先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如果学习的情境与内容不能引发兴趣或不能触动他们的感情,那么对儿童来说就是无意义的。幼儿只有在被激发了本能和需要的情境中学习,才会显示出对音乐极大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激发的学习才能支持儿童持续音乐经验的获得。 3.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幼儿爱上音乐学习? 首先,从音乐学习的内容选择上,要选择生动、有趣的幼儿音乐教学内容。基于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倾向于选择短小有趣、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为幼儿更好地融入音乐,生成、表现音乐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音乐内容的处理要故事化、细节化,让幼儿通过感受细节内容进而感受音乐。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幼儿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儿童对于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到了大班,教师对音乐内容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抽象化,取消一些具象与细节。这样幼儿可以把握音乐中蕴含的更多要素,如音乐中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以及情感。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表达、快乐情绪的感染,通过亲切的微笑和有趣形象的动作等来表现音乐的故事和情感,从而调动起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常见问题二:孩子不爱练习 1.困惑:不练习怎么可能学会音乐? 现阶段的家长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他们只注重音乐学习的成果,认为学会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就算成功了。致使不少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多次、反复练习,直至学会。但是,这样机械地练习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有帮助吗? 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和家长没有注意到:在诸如此类的反复练习模式中,孩子的积极性殆尽,更不用说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了。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怎样练习呢? 2.科学认知:不是不练,而是玩中练。 (1)幼儿是以无意注意学习为主的一个群体。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幼儿的学习动机具体表现为好奇心和兴趣,可能任何东西都会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所以,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来自学习音乐的内容与方式是否好玩。通过有意注意的方式让幼儿机械地练习是无效的。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音乐活动中教学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既保证幼儿掌握所学内容,又能积极地体验音乐情感,学会表现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固然,音乐感受与表现很多时候是借助示范与练习来完成的,但是,这种练习必须是在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等假扮游戏的情境下自然展开,练习的过程是由假扮情境中的角色需要推动的,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 3.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幼儿获得节奏能力? 幼儿园三年幼儿的节奏关键经验是合拍经验,合拍是幼儿与音乐交互的第一块基石,并贯穿所有音乐活动始终。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合拍不是靠语言指令而是靠教师准确的示范。单独通过语言很难让幼儿理解合拍,幼儿感受与掌握合拍主要是在大量动作模仿活动中完成的,所以,教师在动作表演中的稳定拍感是幼儿获得拍感的必要条件。 其次,幼儿园需要提供足量且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让幼儿体验。音乐体验的方式即做中学、玩中学,在假扮情境中投放音乐关键经验,让幼儿在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和能力,真正做到有玩的过程又有获得音乐关键经验的结果。合拍经验一旦形成就能为小学的节奏型经验提供支撑与准备。 常见问题三:幼儿园的歌唱活动像律动活动 1.困惑:歌唱活动不就唱歌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律动? 幼儿园歌唱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最容易进行的,并且经常有这样的误区:只要教师会唱,儿童跟着唱就行了。因此不少教师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记住歌词、学会唱歌上,歌唱教学演变成了教师一遍遍地弹唱,幼儿一遍遍地模仿跟唱。但是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是否应该这样进行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写道:“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本身是被看成一种延伸了的手势,一种由身体完成的运动或者指出的方向。”“幼儿当然会把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他们觉得若不伴以某种身体的活动,是唱不出歌来的。”因此,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应加以适当的律动(身体动作),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消化歌曲。 2.科学认知:幼儿是“不动不音乐”。 (1)幼儿思维刚从动作感知阶段走向具体形象阶段,任何类型的学习离不开动作。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运动感知、前具体运算、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其中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运用直觉或直觉符号进行思维。就音乐符号系统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符号的感知、理解与使用是需要借助其他符号系统的。对2~7岁儿童而言,音乐的核心即节奏。所以,身体动作符号成为感知、理解、使用音乐符号的头号帮手,身体动作与音响的同在使学前儿童运动与联想的双重需要在同一时刻被满足。 (2)达尔克洛兹的研究也证明,人类获得奏能力必须借助身体肌肉(动作),即音乐学习与身体运动不可分割。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节奏完全依赖于运动。它的最原始的形态存在于肌肉系统中。”“这种身体的运动不仅仅是由音乐伴奏,而且是受音乐启发,并由音乐产生的,使得音乐和运动之间互相补充。”因此,学习音乐只有通过操作、动作,先获得肌肉感觉的记忆,然后才是听觉分析,进而理解音乐。 3.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幼儿获得歌唱能力? 3~6岁幼儿的旋律关键经验是有旋律轮廓线地歌唱。幼儿的歌唱是由律动带动的,歌唱中的动作承载三个功能:第一,解释歌词内容;第二,是假扮情境中角色的行为表现;第三,表达音乐的节拍。 对幼儿来说,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身体运动的过程,幼儿的音乐学习离不开身体动作。因此,幼儿园的歌唱学习不能再用传统的“记忆歌词――学唱歌”的机械记忆机制,教师在进行歌唱活动时,要让幼儿进入假扮情境即进入玩中学,在情境中做动作既是记歌词(动作来自歌词)又是合音乐(动作表达节拍)。当幼儿学会用身体动作表达一首歌曲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歌唱的状态,并能更好地感受旋律的美感、表现歌曲的动听。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儿童音乐教育之我见 引言 “音乐神童”莫扎特一直眩晕着家长们的心智,使她们都对孩子期望甚高。实际上,所谓“音乐神童”,并不仅仅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儿童特殊的天赋与音乐教育反馈互动的产物。这似乎应当使其转型成一个更加科学的问题:“儿童音乐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较为成功的结果?”其中一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可寻,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可探。本文宗旨即运用“人文进化学”的理论对如何正确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做初步的思考。 一、人文进化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节律的作用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在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及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的。 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正如日本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所说:“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但是,这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是通过母体的中介对胎儿发生影响。正因如此,所谓“胎教”,是说“教子”,其实是通过“教母”以间接“教子”。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生理发育,正如西人弗兰克・戈布尔在评述“马斯洛心理学”时所说:“幼年时期是重要的时期――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心理的所有学派都殊途同归”。因此“音乐神童”的出现,并非什么莫名的玄妙。所谓“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包括“胎教”在内的“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幼年时人类人文进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这才是儿童音乐教育为何往往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所在。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理论,我们在探讨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时,也就必须同时关照儿童生理发育、社会家庭环境、特定历史文明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就此三个方面比较而言,所谓“儿童生理发育节律以及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从胚胎时期开始,个体的发育一直受一定发育“节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说:“胚胎发育是一种重演性发生的遗传现象”。 对儿童的音乐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乐信息刺激”之外,从两岁开始,便可以让孩子玩弄一些诸如小鼓、小钹等节奏乐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先天”的基础。通过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有节奏的音响之间的“因果性关系”。而所谓“因果性关系”,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础。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直接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关系”,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而所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由部分到整体正是所谓的综合;由整体到部分正是所谓的分析。而“综合”与“分析”,则是人类思维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儿童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感性直接地把握“综合”和“分析”这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运动,将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意想不到地发出“抽象音符”。此时,儿童的音乐理论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由“即兴演奏”升华到“纸上谱曲”。 正是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阶段的制约,音乐神童中,大多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而“作曲神童”则凤毛麟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能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才会初步显露出其“纸上谱曲”才能;真正的艺术杰作,则要在更晚一些时候,才能创作成功。对此天道有常的发育节律,人类只能“道法自然”。 在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贻误时机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均不可取。 二、 “动作实践”的作用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任何一种认识都与动作有关,“实践”、“活动”、“动作”,乃是人类一切智能、一切认知能力的发生之源。人类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物质客体的静观反映,而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动的施加于客体之上的主体自身“动作”的抽象。 儿童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的训练,具有开发儿童“动作思维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在音乐艺术中“操而奏之”、“行而运之”的演奏实践,不仅具有一般的“动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主体自身之外的乐器。因此,无论从“动作实践”(演奏)自身,还是从“动作实践”之“认知图式”的成果(乐曲)而言,器乐演奏都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启发儿童动作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观的潜移默化,而不应是理性自觉的强制灌输。换言之,在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倡一种“游于艺”的原则,而不要过多附加其它的目的。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无非是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并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当然,也可以为某些儿童将来从事音乐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攀比”,一些音乐艺术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标,如“考级顺利”、“比赛成功”,甚至“求职如愿”等等,却往往被过分地强调,并造成了儿童、父母、老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除了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追求“解说音乐形象”等其它内容。虽然不可否认,在整体音乐艺术中,的确存在某些诸如“歌词”、“剧情”、“符号用法”、“特定功能”等等的信息对于儿童而言,则困难尤甚。如果这方面要求过多,便会干扰儿童对音乐的感性直观,诱导一些“幻想型”的儿童产生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任意联想。反之,“联想”的不成功,又会使某些儿童产生“音乐难以理解”的错觉,使某些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实,对于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而言,除了演奏适宜的乐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它内容。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说明,不管是古代罕见的“音乐神童”,还是近代多发的“音乐神童”,大多是“器乐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具体的器乐演奏和动作思考的潜移默化。相对于古代音乐而言,近代“纯粹器乐音乐”大大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担。因此近代“器乐音乐”兴起之后,才为“音乐神童”的出现,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对此加以明晰的说明。 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是一个可以“大做”的“小题”。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独特的角度,更加明晰地透视音乐的本质,了解音乐的审美机制,亦可更加深入地把握儿童的音乐教育;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时期的音乐、不同民族的音乐、不同内涵的音乐及不同形式的音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望更多的同人关注于此,更为精辟的论说面世。 (作者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辅助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所介绍的可视化方法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其优美的艺术设计,更在于其通过将音乐转换为图形从而使听障儿童也能通过观察图形对音乐产生新的理解,并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音频可视化;数字图像处理;听障学生教育 一、可视化技术在音频方面的应用 1.音频可视化的定义和常见形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我们能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以更加清楚直观、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展现出来。音乐可视化是指一种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大众为诉求对象,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等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它能为理解、分析和比较音乐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提供一种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尽管听障人士不能像我们一样聆听音乐,但音乐传达出的数据之美却能转化为图形,同样为听障人士所享受。 传统的方式常用频谱图或波形图进行音乐可视化。音乐的频谱图是指某一单音信号(即瞬间声音的声波)通过物理方式的转换,获得的以振幅(即音量的大小)为纵轴,频率为横轴的频率成分分布的图像。[3]频谱只能表现瞬间的频率震动,不能对整首歌曲进行宏观的把握。多数音频可视化也都是采用类似的方式对每个时间片采样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并以更加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关联的数据都是频谱。音频处理软件中使用的音频波形图也是一种音乐可视化,它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对整个音频的走势和特征有大体的掌握,但更适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缺少动感和观赏性。 2.音频可视化对于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非常必要,它的目的不仅是弥补特殊儿童听说能力的缺失,更在于通过音乐欣赏尝试体会正常人能感受到的美好,增强自信和表达、理解能力,释放不良情绪,改变孤独、自闭的行为方式。[2]音乐活动能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下忘却自己的缺陷,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儿童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促进身心和谐发展。[4] 听障儿童不能直观的感受音乐,通常利用“通感”(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交换,将甲感觉用于表示乙感觉)的形式将音乐带给正常人的感受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现在常见的听障儿童音乐教学法有通过感受物体振动传达节奏概念的“律动教学”、通过手语歌词理解音乐内容、结合律动教学练习舞蹈的音乐教育等等。越来越多的“别样形式的音乐”正帮助听障儿童更好地认识音乐,感受音乐。 二、一种新的音乐可视化实现方法 1.用Web Audio Api提取音频信息并进行可视化。本文介绍的方法基于Web Audio Api,获取音频数据的方法是用audio标签将音乐嵌入网页,并设置analysernode(分析节点)对网页上的音频数据进行实时解析。Canvas实时绘制每个时间片的采样数据,观察者既能经历图形创建的过程,又能在歌曲结束之后对整首歌有宏观上的体会和把握。 图2.1所示的可视化用一个正十边形的雷达图将音频的频域由高到低分成十个部分,并将音频数据映射到其中,反应每个部分的能量大小,数字标号示意了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绘图点距离原点距离越远表示该分段能量越大。这种可视化方法利用了不同音源发声频率不同的原理,后面的分析与比对也将基于这样的数据提取。图2.2展示了其中两个在网页中将雷达图放在艺术场景中进行观赏的情形。将绘制路径颜色与背景相搭配,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进行绘画,这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呢?通过在精心制作的场景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听障儿童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并根据图形的意义体会音乐内容。 图2.3所示的可视化是对当前时刻的频率进行采集、计算并以顺时针扫描的方式绘制。每个瞬间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拼凑起来可以像拼图一样展示出一幅比较完整的画卷。《舟山鼓乐》是一首只有鼓声参与其中的音乐,由于其声音的不连续性,造成多个连续的峰,每一声鼓点的可视化结果都如一个花瓣般非常美丽。听障儿童据此可以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弥补身体上的缺憾。 2.以C++为基础用MFC比对获取的图片信息。分析用数据采用了图2.1所示的雷达图。由于每一帧的绘图结果都叠加在一起,为了对能量大小做加成平均得到平均路径,绘图时设置了透明度。计算时由中心点沿着分段的分界线发出十条射线,将黑色的深浅作为加成的权重。得到平均路径后即可将两首歌进行比对(如图2.4-2.5所示),同一首歌的两个版本差异最小,同一位歌手风格相近的歌曲其次,而风格、内容相差较大的两首歌很有可能在不同的频段各有发挥,如纯音乐能量较小,主要集中在中低频,而热情奔放的流行乐和电子乐在低频和高频部分都大有作为。 3.建立音频数据库对音频内容进行推测。目前有很多音乐检索的方式,包括基于音频分析和索引的内容检索法、基于情感语义相似度的音乐检索、基于歌曲属性关键字的文本匹配法等。[1]这些方法通过提取歌曲中的声学特征,基于音频内容对音乐进行分类和检索,这说明歌曲中的情感和语义是可以由科学的方法分析出来的。基于这个原理,本文用人工标注法构造音频数据库,将不同频段的能量大小作为区分不同类型音乐的识别特征。将同一标签的多首乐曲数据进行平均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图2.6展示了此方法的初步实验结果。 三、对相关方向发展的展望 本文所介绍的方法优点在于新颖独创,有艺术性,缺点在于提取数据麻烦,人工参与部分多,数据库太小,因此准确性尚且较差。目前对于音乐内容的提取及可视化研究还比较少,但“听歌识曲”,“哼唱搜索”等基于音频内容分析的音乐检索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音乐软件中。相信未来从音频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术一定大有所为。笔者作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学识和技巧实在有限,但希望本文提出的观点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对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听障儿童带去福音。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关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龄前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儿童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心理压力的调节、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以及学生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现代学前音乐教育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文中就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此为学龄前音乐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探索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与专业技巧为主,学生家长与教师都在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的一技之长努力,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以及其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音乐教学研究与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应以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为主要目的开展音乐教学。针对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日后的兴趣爱好奠定基础,为学生向着音乐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而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过早定向委培使得学生不能再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迫使学生失去了音乐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学龄前儿童家长与教师必须认识音乐教育的目的,以科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为指导,开展音乐教学工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2.1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分析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内容是针对其教学目的而进行科学设置的,其包括外显内容与隐性内容两方面。外线内容是唱歌、音乐游戏、乐器演奏、音乐欣赏、韵律活动以及简单的乐理知识。隐性内容是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包括身体、语言、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内容。通过娱乐性教学使学生在节能型外显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小伙伴的交往与交流、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思考与意见的发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在进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团体教学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性、纪律性。另外音乐教学过程中身体的活动也能够极大的锻炼儿童肌肉、骨骼、韧带,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对基础乐理、乐器的教学以及乐谱的记忆有效的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呼应了现代全脑开发教育的实施。通过科学设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内容,使儿童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影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关键由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错误使儿童音乐教学过早定向,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们的意识形成的社会导向比较功利,为了孩子能够在音乐领域有所发展,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按照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专业培养。此种方式造成儿童失去了该年龄段所应具有的乐趣,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就采用棍棒式教育逼迫儿童进行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导致孩子学的不好,家长更加严厉的管教,导致恶性循环。单纯的棍棒教育如果可行,那么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的培养也太过简单了。 2.3 以兴趣培养与娱乐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儿童家长必须认识到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开展娱乐式教学,以此达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与目的为指导,修正自身音乐教育的观点后,音乐教育才能向着其应有的方向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娱乐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游戏性教学等方式提高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现。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要积极借鉴和引入娱乐性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儿童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3如何开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 针对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现状与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方式达到娱乐式儿童音乐教学的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音乐美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玻璃杯中装入不同体积的水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探索,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学龄前儿童娱乐性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体验等方式,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动画、音乐的结合,达到儿童视听感觉双重运用,促进儿童音乐教学的开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使儿童跟随着多媒体视屏中可爱的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进行舞蹈能够有效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家长意愿导向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儿童定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导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舆论导向应加强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正确指引,同时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娱乐式音乐教学中使儿童掌握其家长所期望的音乐技巧,避免传统棍棒式音乐教学的不断。通过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达到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的培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 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用音乐丰富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缤纷的生活。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现状 一、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殊儿童的数量只是有增无减。即使科技在进步,还是会有很多特殊儿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万人,在我国特殊儿童中仅学龄残疾儿童就将近750万人,而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人。到2000年为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1539所。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很明显,我国的特殊儿童人数众多,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现状。 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特殊学校,人们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训,和就业接轨的技能知识学习相比,学校更重视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例如我调查过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钥匙、做饭等这类课程。虽然从物质角度上讲很实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儿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需要更加关注,但是现在的现状并没有足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现状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需要人们的关怀,但不是过分的同情,他们更需要人们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特殊儿童有缺陷部分,也一定会有优秀的地方,人生来是平等的。特殊儿童需要像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乐,特殊群体也同样需要音乐。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上的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教学过程,音乐教育不在于最终结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是艺术家,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特殊儿童所需要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让这些特殊儿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丽。特殊儿童的生活会与普通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有时会让这些儿童慢慢地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并不是世界灰暗,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眼中的色彩,让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而是更加色彩斑斓、明亮鲜艳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一张黑纸上有一个白点,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积极乐观的人会看到黑纸上的白点,悲观的人会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不能说特殊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张黑纸,或是一张白纸,但是如果他们能看见白色,他们的生活就不会非常痛苦,痛苦与幸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念上。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从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即使生活中充满苦难和艰辛,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是一种抛弃了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会说话,看不见对方,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特殊儿童的自卑情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自闭,而音乐教育正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比起一切的语言文字更能传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与世隔绝的特殊儿童重新走进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音乐的交流不存在歧视与不平等,在这种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人与音乐的交谈不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挫折,而是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音乐、接受交流,进而接受别人。音乐的这种功能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是拉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距离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是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听音乐过后,在学习音乐过后,会让特殊儿童与音乐发生共鸣,与参加音乐教育的其他学习者产生音乐共鸣,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集体的心灵对话强于语言上的对话。 特殊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需要加强培养,音乐教育恰恰就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关系。有的音乐作品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需要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这就培养了特殊儿童在集体和人与人协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体舞蹈外,独奏、独唱独舞也需要协作意识。在独奏独唱、独唱、独舞时涉及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想让独奏者和伴奏者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也需要有足够的协作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种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不断地加深,使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与集体中的成员形成很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意识培养,他们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当中,并且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 音乐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无论是特殊群体,还是普通群体,只要他们的精神、内心、人格足够健全,就是可以弥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的。音乐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国家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虽然普通百姓觉得这个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不光对社会,而且对周围的人有所贡献,在这种贡献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获得自我满足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体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满,常常抱怨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没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周围的人们作贡献,自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即使是普通人,不为周围的人作出贡献,普通人也是会被讨厌的。特殊儿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道德情操,进而抱着更加高尚的情操进入社会,与人接触。久而久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音乐家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对人和事物的一种真知灼见,以达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当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自然地被艺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进而追求真理,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开展音乐教育,在学校中应该加强集体性质的音乐教育,例如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课程等,这样的集体教育比较适合在学校中开展,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与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儿童集体参与,也可以按年级或是班级进行学习,并且开展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唱比赛、合奏比赛、舞蹈比赛等,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热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音乐教育,学生也能从这种音乐教育中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除了加强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外,还要加强课外音乐教育。普通孩子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儿童中日益受到重视,而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需求比普通儿童更加迫切,但是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人却很少,大家更加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中的集体性质的音乐对于音乐学习非常必要,但是集体中的人数非常多,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音乐知识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课外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要想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只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还不足以达成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还需要更加细致的音乐讲解和学习,课外音乐教育多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习到真正的音乐艺术,学习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让他们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音乐教育,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着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阐明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音乐教师只有把科学的教育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三、总结 在当今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业已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鉴科学的音乐教育法,把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会推动我们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本,以教育为重任的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浅析家庭音乐教育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影响 摘 要:家庭音乐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能培养和健全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可以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感知力、加深其理解力、增强其创造力,是培养其音乐才能的重要手段。从家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入手,分析影响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因素和在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音乐教育;学习音乐;音乐才能 家庭音乐教育(以下简称教育)现在已经很普及,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音乐教育是人类崇高的教育实践,也是最贴近儿童内心的教育方式,而音乐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和走向社会的桥梁。因此,教育是儿童音乐才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今,教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然而,它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发展仍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应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儿童音乐才能的表现及培养意义 儿童音乐才能的早期表现有: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很容易记住一首歌的曲调;能自己发明简单小乐器。 儿童音乐才能的发育规律,历来是音乐教育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松尔曼把儿童音乐才能分为以下4个发育期:1岁时会对声音刺激极为敏感,会引起其注意;2~3岁时开始模仿音乐旋律唱自己喜欢的歌曲;4岁时就会哼出自创的旋律;5~6岁时对乐器产生兴趣,对音乐逐渐表现出定向注意力。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音乐才能大致有三种作用相辅相成:(1)听觉,包括对音乐的知觉能力;(2)动作技巧,包括演奏的能力;(3)智慧作用,包括对乐曲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音乐作为儿童的一种启蒙培养,在婴儿降生后就可开始,家长应从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来培养和促进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因此,音乐才能是儿童一种智力的体现。 音乐才能是人类一切才能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与广阔文化领域有着密切关系的能力。 二、影响儿童音乐才能发展的因素 1.家庭环境方面 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对其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其学会倾听,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其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保持其对音乐的敏感性。如果儿童对一首歌的旋律、音高、节奏、音色、歌词很敏感,对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力很强,就说明孩子的音乐才能很强,家长就可以加强对其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其次,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目的不是培养演奏家,也不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其心灵美感、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培养其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激发其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艺术才能,这才是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意义。 2.家庭经济方面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课程不一样,要学出高水平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如今,虽然有些家庭的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学习音乐的费用还是很高。现在,初学者一节课几十块钱或上百块钱家长还可以承受,等孩子水平稍高些,曲子难度稍大些,学费也涨到一节课几百块甚至上千块,为了参加某个大赛要跑到省城或外省更远的地方,学费、报名费、来回的车旅费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继续学下去,只能半途而废。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虽很重视儿童的音乐素质教育,重视其音乐才能的发展,但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家庭音乐教育。 3.家长自身方面 现今,孩子从小接受一些音乐方面的熏陶是很重要的。家长学习音乐的经历,使他们在为其选择学习的乐器时考虑得更加周全。就会认为学乐器不是跟风,而是充分考虑了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儿童是否感兴趣以及大众接受程度等。例如,家长从孩子已出生就感觉到其对音乐很敏感。孩子听见音乐响起来会不自觉地摆动手臂;看见电视里有演唱会就会聚精会神地倾听等。所以,家长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更容易熏陶和培养其音乐才能。家长必须看到孩子确实具有音乐天赋,并且对音乐感兴趣后才能尽力去培养其音乐才能。从小对孩子进行熏陶,可以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才能,但是如果把自身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但不能培养其兴趣和音乐才能,恐怕还会让其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家长的音乐素养和教育理念很重要。 4.儿童自身方面 儿童学习音乐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家长除了需要耐心的心理辅导,儿童自己的认知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很重要。在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时,注重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有必要,教育也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学习音乐主要是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质,培养音乐才能。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学习音乐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严重,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从而使儿童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并产生恐惧心理,要么心情很压抑很不情愿地练下去,要么半途而废。 1.家长急于求成的现象较为严重 如今,儿童“考级热”现象也十分普遍。一方面说明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教育了,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音乐的热潮似乎又与真正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关系不大。现在,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由于诸多原因而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和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今,我们最终是想让儿童学习音乐而不是让他们去考级,也不是让他们会弹几首曲子。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其音乐素质和音乐才能,陶冶情操,使其感受音乐的美。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才能让儿童轻松地学习音乐、热爱音乐,从而去享受音乐。 2.家长的教育方法不科学 在教育方面,家长对其本质认识不够,认为技能高就是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而且家长还存在攀比心理,认为别人家的孩子能学好,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心里不服气就对孩子采取强迫的教育方式,学好了是应该的,学不好就数落、批评,甚至打骂孩子。许多家长在儿童学习音乐时没有耐心,一做不到或做不好就采用打骂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打击其积极性,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变成盲目学习和盲目表演,而且对家长和对学习音乐感觉恐惧和担心,这样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失去信心,更别说是发展音乐才能了。 3.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统一 家长思想上认为应该好好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行动上有时却力不从心,时断时续或者半途而废。当孩子真正遇到问题时,家长为孩子解释三遍以上就发火,把孩子吓哭;或者看到孩子完成不了就放弃了,最后也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不统一,这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家长应该每天保证其学习音乐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指导,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家庭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才能的策略 1.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家长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乐器有乐器学习的内在规律,声乐有声乐学习的内在规律,儿童学习钢琴应从最基础的乐谱开始学起,而不是刚开始就学习一些钢琴家的乐谱;儿童学习声乐不宜唱成人的歌曲,要演唱歌词简单、音域不大、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长远目标,不要太关注短期效应使音乐教育功利化。在学习乐理知识、音乐文化知识、识谱等内容时,要在由易到难、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建立在儿童对音乐感性的基础上去理解。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其享受音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不能为考级急功近利强迫其学习音乐,扼杀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应多鼓励少打击,从培养其兴趣和自信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其音乐才能。 2.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自然的、深刻的,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成长更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影响。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整体素质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不能带有攀比心理和短期目光的功利性目的。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音乐才能的发展,而且会使其厌烦学习音乐。因此,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运用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相统一。如果不统一会让儿童产生投机心理,所以,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事先要协商、达成一致,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才能促进教育的实施,统一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保证,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一种互动式教育学习模式,多与孩子交流,使其对家长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这都有助于其音乐才能的发展。 4.在家庭中为儿童创设音乐欣赏的环境 音乐欣赏对于儿童音乐才能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的内容要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和需要,应该选择容易被儿童感受、适合儿童的曲目;最后,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因它的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多声部的多种组合形式使其具有多变化的特点,更能够引发儿童的自由想象。舞曲、进行曲和摇篮曲都易被儿童理解并伴随动作参与欣赏。 总之,音乐才能的培养对儿童不仅是一种音乐的专门训练,更是一项开发其智力的途径,对其一生都受益匪浅。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自身素养、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无论是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还是社会音乐教育对儿童的音乐才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 【摘要】当前阶段,在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却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学术界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视觉障碍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主要群体,此群体特殊的生理特点,进一步的决定了音乐学习的必要性。为此,文中主要对视障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教育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意义 视觉障碍儿童 在现有的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文件中指出,需要将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治疗的形式,并认定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即为康复补偿[1]。当前阶段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与普通的音乐教学课程存在诸多的区别,其直属于音乐治疗的领域。因为音乐教育自身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并不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是可以通过音乐方面的治疗,来进一步的恢复自我的正常健康的心理,有效的补偿自身智力以及适应能力方面的缺失,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可以更加高效的适应正常生活。为此,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在于音乐治疗,而是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能力。简单的说,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具有着双重的教学意义。 一、视觉障碍儿童 当前阶段视觉障碍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主要群体之一。视觉障碍,又称之为视力残疾、视觉损伤等,主要包括盲和视力过度低下这两种类型[2]。视觉障碍儿童,主要是由于各种不定性因素而进一步的诱发了双眼视力障碍,并无法和正常人一样进行生活和工作等活动。依据我国2014年对国内残疾人的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的视觉障碍儿童的发生几率已经上升至万分之九。眼睛作为儿童最为重要的视觉感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时80%以上全部都是由视觉进行信息传输的。由于视障儿童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可以失去了视觉这一功能,为此,听觉成为了他们进行交际和感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 1.有利于全面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作用 文中的视觉障碍儿童,主要以盲童为实例进行分析。依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音乐教学课程在特殊教育院校受到诸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大部分特殊儿童都比较喜欢音乐,喜欢在聆听音乐中进行探索。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学习音乐过程中,其学习能力与常人无异,甚至会超过正常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对于节奏的模仿与音乐旋律的哼唱,都优于等正常的儿童,他们对于节奏非常敏感,并在音乐领域中取得了诸多的优异成果。 2.音乐教育有利于视觉障碍儿童康复补偿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一出生或者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造成了自我视觉的丧失。在生存和成长的过程中,出于对自我的保护,特殊儿童在进行走路、倾听、防卫等行为中,经常性的出现耸肩、低头、碎步等一系列的不正常的身体姿势,甚至有一部分特殊儿童音乐会出现挤眼、摆动身体、注视灯光等行为。这一系列的身体行为,被我们称之为盲人正常的形态,即为“盲态”[3]。 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通过将音乐旋律与自我的 身体进行相应的融合,有效的进行纠正了视障儿童“盲态”问题。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认真的倾听舒缓轻快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旋律不自主的放松,并在音乐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完成一系列的学习动作。儿童在进行踏步这一动作时,通过切实的感受音乐的旋律,进而有效的增加了自我的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音乐教师需要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对班级中的视觉障碍儿童进行表扬鼓励,进而有效的矫正学生的“盲态”问题。并充分的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如乐器、声音等,使幼儿可以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进而做出相应的学习行为。 3.不断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前阶段,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的学习行为需要依靠听觉而不是视觉,为此,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学习语言时,仅仅是凭借自我的听觉能力,看不到说话者的具体口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发音不准确或口吃的问题。由于视觉障碍儿童自身缺乏坚实的语言基础,进而严重的诱发了自我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实际物质相分离等问题。 为此,音乐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让视觉障碍儿童进行自主的朗读歌词,并对学生的具体发音,逐字逐句的进行指导。对于一部分班级中学生无法发音准确的内容,运用夸张的口型慢慢进行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歌唱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纠正。部分学习歌曲与学生的内心情感情出现重合时,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于此歌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通过音乐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使得视觉障碍儿童的学习问题逐渐全部被解决,对于视觉障碍儿童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即为音乐治疗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实际音乐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的增强了自我的音乐修养。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摘 要: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临自身应用型、实践型的转型发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转型发展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等是可行的实践教学策略。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心理学类论文:中等师范类学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举例 摘 要: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举例 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它对中等师范类学生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理论课,它很抽象,理论性也很强,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尤其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所有理论学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恰当和有启发性的举例能够有助于开阔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举例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举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与和谐相处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心理学教学中,举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时,通过举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其中;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时,通过举例告诉学生对事物认识要有辩证的观点;讲道德感时,通过举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讲个性时,通过举例把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寓于其中。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感觉知觉的概念时,要让学生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时,针对喜欢体育的学生,可以列举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就得逐个学会这套体操中的每一个单个动作,这是对整个体操中的一个动作的感觉,而当能连在一起完成一整套动作时,这就是对这一套体操动作的知觉;而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则可以列举学习一首新歌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首新歌,就必须先一句一句地学会,这是对整首歌每一部分的感觉,当每句都学会后,能唱出整首歌时就是形成了对整首歌的知觉。 三、典型性 列举事例应选择那些典型的,因为典型的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对事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可以选择三个事例来分别说明。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之所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他在这种行为中体验到了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他的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国际主义情感――道德感的一种;在分析和讲解理智感时,可以举出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他接触和认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并从中得到满足,在日心说的激励下,始终坚持真理,最终被当作异教徒烧死了,这就是强烈的理智感及其作用的表现;而在分析美感时,可以选用一些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 四、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从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将来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学中突然发生的事件打下基础。如,在讲解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时,其中讲到,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往往借助于恶作剧来表达对女孩子的特有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就要求他们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这样遗忘也更慢。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举例解释概念时,运用的事例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并且敏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知识,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讲到条件反射的概念时,我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通过讲解这个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而形成的。 六、适度性 就是说,举例要把握好“度”。虽然事例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由难转为易、由枯燥转为有趣。但是,这并不是说事例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事例太多,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主次,反而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说,在心理学教学中,既要运用事例来帮助教学,又不能过多举例,而应该把握住一个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举例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 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心理学类论文:三类铃声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电子铃代替人工敲铃是时代进步,电子铃准确省力,但缺少了人工敲铃的故事。音乐铃声的容易引起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的问题,也容易千万学生心烦,语言类铃声选择不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相比之下,单击铃声作为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有其优越性。 关键词:电子铃;条件反射;课堂教学 学校的铃声作为一种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给师生上课下课的信号,要求准确、简单,以不影响教学为准。以前在学校里,大都由固定的人来敲铃,一段时间里与特定的敲铃人相联系。不管是求学时还是教书期间,敲铃人的出现与铃声有着同样的条件反射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科技,以往的人工敲铃逐渐由电子铃声代替。相比于人工敲铃,电子铃更简便,节省人力,也更准确,不存在忘记的事(除非没电、或者设备坏了),铃声的样式也更多样化。所以,学校里电子铃声代替人工敲铃是大趋势。 电子铃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传统的三、二、一单击敲铃声,分别表示预备、上课、下课;第二类是音乐类铃声,用各种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作为铃声,预备、上课、下课分别用不同的音乐;第三类是语言类铃声,诸如,“上课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准备上课”、“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之类的铃声。但电子铃并不是全都是优点,不同类型的铃声有它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三类常见电子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给学校在应用铃声方面提供一些心理学的参考。 一、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 模仿传统的单击敲铃声,从形式上来看,与原先的人工敲铃没什么两样,只是节省了人工,但更加准时。学校应用这类铃声比较少,有了高科技的玩意儿,似乎很少有学校还用这种单调的铃声。传统铃声的缺点相对来说,要专人司铃,人工成本较大,不够准时。但相关的是关于敲铃人的那一段学校生活的记忆,或早或晚敲铃的课堂上都会伴随着一些故事发生。那时候农村学校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很少人戴手表,上下课都是听铃声。大多时候,铃声还算比较准,但总会有诸如表慢、不走之类的事情;或者敲铃人回家干农活了,委托别的老师敲,但受托者只顾上课忘记了;也有时候,老师课结束了,也没带表,就估计敲一下;偶尔,上自习的调皮的学生想放学回家也会偷敲几下,但总代表着权威的下课。反正那时我们都是急切地想着下课放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记忆中也是那样地鲜活。但铃声由清脆的金属铃声变成了合成的声音,如果音箱质量不好或者音源音质不佳的话,电子铃声的就有些刺耳了。但敲铃人的故事远比这个机器复杂得多,节约了人力,也简省了孩子们的故事。但相比之下,效率为上、注重结果的时代,过程似乎并不重要,与孩子们的童年一样,越来越“现代化”。孩子们也越来越不会玩了。电子铃声也在为孩子们的“现代化”童年做着贡献。传统的敲铃已经很少见了。 二、音乐类铃声 音乐类铃声像歌曲一样,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让人享受。不同的时间点设计不同的铃声,让人沉浸,甚至忘我。相比于单击类电子敲铃,铃声丰富多了,让师生在愉快的音乐铃声中上课下课。同样的节省人力,准确无误。但音乐铃声也有自己的问题,相比人工敲铃,这个铃声太丰富了,以至于会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相比一首完整的曲子,上下课的铃声显得太短了,让人有些乐犹未尽的遗憾,铃声停止了,学生还在心中吟唱着未尽的曲子;但同样的音乐反复播放,也会使产生厌烦情绪,但换新曲子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对上课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不利;再者同首乐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试想如果学生整天听到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又挥之不去,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设备音质和音源不好,副作用就更明显了。在合适的铃声设备前提下,对这类铃声的选择更要慎重,选择学生喜欢、意境美好而单纯、适合各个时间点的铃声尤为重要。 三、语言类铃声 语言类的铃声大都是预先录好的语音,定时播放。在具备电子铃声优点的同时,它更明确指出预备、上课、下课,并给出温馨的提示,同学们一般还是比较接受的。但这种语言类铃声往往会加入一种教育理念在里面。倘若教育理念有偏差,便会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与老师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比如“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好像上课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老师与学生的心中无形中形成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的观念,需要很大努力才行。它把学习异化了,与生活割裂了,学习只是单纯地上课,不上课了,学习也就结束了,不上学了就不学习了。这与终身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现念无疑是冲突的。这样的语句长期重复,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样的辛苦观念便会自然涌出,放弃学习、讨厌学习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但这类铃声把学习给异化成了很苦的事。所以在选择这类铃声的时候一定要对语言的内容斟酌再三。 铃声本来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信号,弄得太复杂了,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电子铃声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有着传统的人式铃声有着难以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准确,省力,替代传统铃声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在应用电子铃声的时候,应该选择比较好的音质设备,经常检修,有备用电力,使信号正常。相比三类电子铃声,音乐铃声有着铃声之外的信息,容易使学生分心,或者对不喜欢乐曲反复播放的反感,语言铃声有着说教的味道,特别是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下的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而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简单明了、干脆利落,没有附带的不良信息,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更有优越性。虽说相比传统的人工敲铃少了许多故事,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也算是一种进步的选择了。 心理学类论文:信息主管学点心理学系列威金斯的人格环形分类模型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圆形很着迷。圆形很优美,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完整与统一。圆形作为人格的一种可能的表征,同样也吸引了人格心理学家。 20世纪倡导用圆形来表征人格的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利里与威金斯。他们用现代统计技术提出了环形模型(环形只是圆的一个精美的名字)。 个体差异与人际特质 威金斯从词汇学的假设出发,认为所有重要的个体差异均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而他对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使他认为特质术语阐述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类型。有一种个体差异涉及人们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即人际特质。 其他的个体差异被划分为以下的特质类型:气质特质,如紧张不安的、抑郁的、行动迟缓的以及易激动的;性格特质,如有道德的、坚持原则的、不诚实的;物欲特质,如贪婪的和吝啬的;态度特质,如虔诚的、注重精神的;心智特质,如聪明的、有逻辑性和感觉敏锐的;生理特质,如健康的和强壮的。 由于威金斯主要关注人际特质,因此他仔细地将人际特质从其他特质类别中分离出来。然后,以早期研究者的理论为基础,他将“人际”界定为人们在交流时的互动。 界定社会交流的两个依据是爱与地位:“人际事件可以被界定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社会(地位)与情感(爱)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互动”。因此,“地位”与“爱”构成了威金斯环形模型的两个主轴。 威金斯的环形模型分类有三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它提出了人际行为的明确界定。因而有可能在圆形的特定扇区依据“地位”与“爱”的交叉对社会交流进行定位。这不仅仅包括给予爱或是承认地位,例如给朋友一个拥抱,还包括拒绝爱以及否认地位,例如因某人不重要而忽视他,不与之交谈。因此,威金斯的模型具有为人际交流提供清晰而精确界定的优点。 威金斯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环形明确了模型内每一个特质与其他特质的关系。该模型区分了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第一种是接近性,或说特质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模型中彼此接近或邻近的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因此,“社交-外向”与“热情-随和”相关,“傲慢-精明”与“敌对-好吵架”相关。 第二种关系类型是两极性。两极的特质被安置在圆相对的两侧,彼此之间负相关。因此,“支配”是“顺从”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明确这种两极性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每一种人际特质都有与之相对的特质。 第三种关系类型是正交性,指模型中彼此垂直的特质(以90°为分界,或彼此呈直角)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换言之,这些特质之间零相关。例如,“支配”与“随和”正交,因此二者不相关。这意味着支配性可以用争吵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为了达到目的大喊大叫,也可以用更随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组织了一群人帮助我的朋友。 类似地,攻击性(好争吵的)可以通过自信/支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利用自己的职权惩罚敌人),也可通过不自信/顺从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我沮丧时,通常对他沉默)。因此,正交性可以使个体更精确地区分实际行为中表现特质的不同方式。 环形分类模型的第三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人际行为研究中的空白。例如,尽管有许多关于支配与攻击的研究,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却很少去关注“谦逊”与“精明”这样的特质。 环形模型通过提供人际交流领域的地图,引导研究者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威金斯的环形分类模型提供了了解社会性领域内主要个体差异的地图,对人格分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这些积极的品质外,环形分类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其人际地图仅有两个维度。有人认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其他特质也有重要的人际作用。例如,“尽责性” 也可能成为人际特质,在此特质上得分高的人对朋友、配偶以及子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质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当主人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会反应过度,并坚持与同伴离开聚会。 (本文摘自《人格特质:当代人格心理学教材》一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心理学类论文: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摘要: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构建;分类;因果关系 1、引言 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各具形态的理论体系,且每一理论体系都较为全面的揭示某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Parker,2009;姜永志,2012;叶浩生,2003,p.5),然而心理学理论的庞杂使我们难以区分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的时间逻辑标准来区分,很多人习惯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等(当然还应包括当代心理学有影响的其它取向)。人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时间线索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通常会使我们混淆体系之间的联系,如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时间也存在重合,行为主义更是横跨了几个理论学派而仍具影响力。这样看来,理论的时间线索似乎并不能完美的揭示理论之间混杂的关系,尤其是当代心理学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心理学的社会论取向、生态环境论取向、文化论取向、神经科学取向等并行发展(车文博,2010,p.50),这使我们更加应接不暇。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自古就存在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倾向两种竞争的取向,它们在心理学体系中始终处在彼此竞争又难以隔离的状态。虽然实证主义曾因生态效度的问题不断受到攻击,但人文主义却同样因为解释力的问题,无法取代实证主义。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以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简单的理论体系分类似乎是可取的,但这样又会出现方法的模糊交叉,因为实证主义现在也开始注重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而人文主义也在使用实证主义的调查和实验法,这种交叉又会使理论分类体系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所以简单的二元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理论分类。 受实证主义因果关系论的启发,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归类,通过确定因果关系在每种体系中的位置,史密斯(2001/2005,p.3)将其大致可分为四类范畴:(1)机体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机体为中心;(2)环境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环境为中心;(3)社会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社会建构为中心:(4)关系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关系为中心。按照这样的逻辑标准,大部分心理学理论都能以因果关系归为这四类中的一类,但我们发现这种分类仍使少数理论体系无法进行清晰的归类。如,近十几年发展的环境心理学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但却使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定义自身,既可以将它分为环境中心论也可以分为关系中心论。虽然这样的理论分类体系可以使我们明晰不同理论体系的归属,但我们仍为那些不能归为某种类别的新出现的理论取向而感到惋惜。因此,文章将在对四种因果关系分类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内容为指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分类体系,作为对因果关系分类体系不足的补充。 2、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批判性反思 2.1 心理学的机体中心论 机体中心论起源于18世纪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苏格兰的唯理论哲学。它假设我们生存在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内部世界经常被转化为生物基础尤其是大脑,然后产生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自身引发的(夏基松,1998,p.248;杨鑫辉,1998,p.87)。机体中心论通常可以用伍德沃斯SOR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公式能够表示与机体中心论相同的因果关系线性心理结构。其中,s是引起刺激的环境,提供信息输入到0(机体的大脑),R是反应输出或是行为。而O也可以被称为经验、自我、信息加工、认知、伊底、动机、神经网络或其它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结构。这一体系可包括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等。就机体中心论而言,中介变量总被称为意识、心理、大脑或者信息加工而不是环境刺激。心理学机体中心论总是以诸如神经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认知主义)、自我实现(人文主义)以及本能(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假设开始其研究的,并根据这些假设来解释研究的结果(Goertzen,2010)。认知主义心理学始终是机体中心论的主导者,它假设心理机制类似于计算机程序,而不是驱力和本能fGoldman deVignemount,2009;Wetterstein,1975;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因果关系归为自我,而自我是由人本身的本能引起的,如,强调人先天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几乎没有给社会因素留有余地,具有典型的机体中心论倾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还原,将伊底(id)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内部驱力,不注重主体之外的客体对人格的影响(Steele,1979;郭本禹,2007)。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客体对人格的影响,但这些理论也都受到了弗洛伊德或是驱力、或是本能、或是潜意识的影响,仍保留着机体中心论的某些特点(cabaniss Roose,2005;高峰强,2013;郭本禹,2013;王国芳,2013)。进化心理学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机制问题,认为不是行为被选择而是心理机制和本能被选择,强调每一种心理机制的生成都是生物本能对环境的适应进化而来的。这些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都是,都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驱力或本能影响个体的心理与人格。但是,这些理论似乎并不安于被归为机体中心论,如,认知心理学也具有环境中心论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奉行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认知心理学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扯上关系。而进化心理学虽然强调生物的进化本能,事实上它也强调环境在生物心理机能进化中的作用。机体中心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理论体系概括为具有某种典型特征,但它不具有随着理论发展而发展的灵活性。 基于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的相似之处,关系中心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共性:(1)强调双向性,传统心理学大多强调SR或者SOR的心理反应模式,但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却试图用SR来取代传统心理反应模式;(2)反对传统心理学线性因果关系,反对简单的将心理事件归结为内部因素(心灵主义、神经元、大脑结构、驱力、思维等)和外部因素(历史文化、周围环境、客观他人),认为机体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将心理事件简单归结为内部或外部因素,这种简单推论将心理事件还原成了神经网络、无意识冲动、动机、本能、驱力、社会和文化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却忽略了“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3)强调变化是心理事件的主题。辩证心理学提出心理事件是由命题-反题-合题-命题-反题……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构成的观点,交互行为心理学强调行为场的变化决定了心理事件本身也将随之变化的观点(姜永志,2013a)。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承认,心理与世界是处在相互作用中的,如,作为机体中心论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文化差异对个体神经系统及心理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文化神经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心理学关系中心论的又一例证(韩世辉,2011;刘将,2011)。 我们也发现,诸如叙事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这样关注文本和意义的研究取向,并不能准确的归为上述四种分类体系,文本和意义明显趋向于社会中心论,现象学心理学强调意义行为是由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心理事件不能还原为生物和物理事件的观点又使得它与关系中心论有着关联。尽管上述四种体系基本可以概括心理学各理论流派显著特征,但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流派的内部演变,都使这一理论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如,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来,历经三次较大的修正,在经历了早期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励骅,郭本禹,2012),卡伦・霍妮(1950/1988)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外部指向的确认,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将精神分析确认为一种关系取向f王国芳,2007),Schafer(1970)代替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动作语言,以及Steele(1979)将精神分析与解释学融合,新精神分析似乎达成了一个默认共识:即精神分析已经从驱力与冲突的内部指向,转为强调促使个体心灵愈合的外部客体及其关系的解释。其理论和方法几乎完全祛除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按照因果分类体系的划分,当代精神分析既可以认为是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还可以看作是关系中心论。心理学理论发展与融合趋势日趋显现,而这种理论分类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下文,我们将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轨迹为逻辑线索,从研究内容上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希望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弥补中上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不足。 3、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 通过对心理学史中心理学各大流派及理论的分析,从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指向进行分类,可以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四个体系:意识中心取向、行为中心取向、机制中心取向和意义中心取向。这四个体系可以从内容指向上涵盖心理学发展中较大的理论流派,而且不会出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由于时间交叉而出现的模糊和混淆。虽然这种分类体系也会出现个别理论归属于两个或多个类别的情况,不过这种分类的方式却对现象学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和社会建构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归类。这种分类体系旨在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某些不足,并试图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3.1 心理学的意识中心取向 意识中心取向是以意识为研究指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早期的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些心理学理论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机体内部的意识、潜意识或还原为大脑的机能,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以机体内部作为出发点。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前,古老的哲学就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意识。唯理论者笛卡尔认为灵魂(意识)是精神实体的属性,知觉、思维、意志、愿望等是意识的形式,是精神实体的表现形式。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中,意识是一个只能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笛卡尔,2012,p.105)。而英国经验论者洛克眼中的意识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观念、思维、情感、需要和意志行动中(洛克,2011,p.29)。对这些内容而言,意识是一种共同的东西,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性。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各心理学派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对意识的看法。张海钟和姜永志(2011,p.28)就曾心理学各流派对意识的观点主张进行了归纳:(1)意识是一种灵魂观念的残余,是心理学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古老的灵魂观念的表现;(2)意识和心理等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3)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纯粹行为;(4)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副现象,心理学研究主要是行为的活动过程,虽然也有意识伴随,但意识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像人在灯光下所产生的影子而已;(5)意识是潜意识压抑后的释放物的观点。意识研究作为早期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早期的心理学将其定位为意识心理学也不为过。不管是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对意识的关注,还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关注,这些理论及其观点主张都将意识作为心理学领域最值得探究的心理现象。因此,意识是一个观念会战的特殊战场,意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就在哲学会战与心理学会战的辩论中成为学术界无法理清的问题之一。意识维度是人类向心灵探究发出的第一声号角,这将为心理学历史中其他维度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和批判的基点。我们也发现,尽管以意识为研究内容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清晰的归纳其中,但当代认知心理学虽然将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以心理机制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指向,事实上它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意识的成分,不过从整体来看,认知心理学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机制中心取向而非意识中心取向。 心理学类论文:美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图像类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教学课件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实际应用经验,探讨了教学课件的版式设计、文本设计等问题,为教师设计和制作课件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只是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把课件做好、用对,能够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反正则事倍功半。在课堂上,课件从来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方式和教学思路,这也是课件的灵魂所在。课件是课程导入及讲解过程中的有力助手,切不可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适应困难化、学习浮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需要确立一个目标,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艺术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很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就如何推进艺术类大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生)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培养未来精神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一直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状态。 一、艺术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向 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例如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等。由于这些特点,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出现很多适应困难,例如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差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等。 (二)学习浮躁化 部分艺术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仅凭兴趣学习、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出现浮躁化倾向,例如盲目、急功近利、见异思迁、不求甚解。 (三)交往矛盾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艺术生又崇尚独立、自主,使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很多艺术生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四)认知片面化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般从小都有艺术特长,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伴随了他们多年,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 (五)情感随意化 2005年9月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大学生对待婚恋情感问题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大学生比较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六)个性自我化 艺术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行为自由甚至落拓不羁,不易为周围环境接受。 (七)价值多元化 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 (八)就业功利化 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在自主择业时往往导致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加以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所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评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生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他们和谐、健康、阳光的积极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智力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艺术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艺术生敏感直率,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 (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他们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去把重点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所以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同志曾经指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心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播撒“心理阳光”。尤其是针对艺术生这一既敏感又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接受暗示能力强的群体,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提高服务艺术生心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他们“心理阳光”之门。 (一)确立一个目标——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阳光校园的基石是人人具有开放、健康、成熟的心态,实现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展示的是“人的价值实现”。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在播撒“心理阳光”的过程中,贯彻“引导与咨询并重、实践与研究并举、成长与服务并进”原则,突出教育性,坚持积极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全体性,坚持普及阳光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二)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以两个心理健康节为契机推进艺术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都推进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的还拓展到学生宿舍,形成了“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舍楼心理辅导站—楼层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体系。苏州工艺美院于2010年将班级心理委员、楼栋朋辈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三支心理骨干共同组建成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志愿者队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伍立体体系,该体系以“自助、助人、互助”为宗旨服务广大同学。 苏州工艺美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托心理志愿者开展“5.25”和“1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5.25”(“我爱我”的谐音)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2.5”(“要爱我”的谐音)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苏州工艺美院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曾经开展了心灵导航——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我知我心——心理测量、心灵之约——咨询与约谈、心灵友聚——心理志愿者建设、心随师动——名师引航、心随影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灵之港——团体辅导、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心随身动——户外拓展训练、心灵成长——知识竞赛、心的奉献——服务社会等十一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艺术生心理健康、锤炼艺术生心理品质、塑造艺术生健全人格、开发艺术生心理潜能、优化艺术生心理素质、实现艺术生自我价值。 (三)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 1.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包括静态和动态宣传,静态宣传有电子媒体宣传、各类文字宣传、教学和讲座,动态宣传主要指开展各类新生主题团辅活动,例如新生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宣传增进新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潜能开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关注心灵,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概述;适应生活,乐活大学——心理适应;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人格——大学生人格;志存高远,快乐学习——学习心理;管理情绪,快乐生活——情绪管理;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挫折承受;悦纳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大学生爱情和性心理;厚积薄发,设计未来——择业就业心理。该体系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种课程表现形式,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学与生活”“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并举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平面文字、电子影像、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将积极心理知识和理念向更多同学播撒。尤其是心理网站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宣传,“美院大学生阳光心理”网站成为主渠道,包括心闻快递、心灵成长、心灵驿站、心语心愿、心灵友聚等栏目以及心闻预报、访谈预约、新生专栏、毕业班专栏等几个移动专栏组成。版面清新自然、色彩明快,除了活动的预报和总结之外更多地吸纳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力量。 2.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访谈。一是坚持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积极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推进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为目标的一系列集新颖性、操作性、灵活性、提高性于一体的户内户外心理拓展训练。三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关工委“关爱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苏州工艺美院为了发挥退休老教师的热量,从2010年开始,关工委每学期举办一系列的心理沙龙,曾经开展的“2012,你准备好了么”“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如何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收效良好,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心理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3.积极推进新生心理成长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发放心理宣传单、新生心理讲座、新生心理测评、班级心理团体活动等。在军训期间,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新生开设“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品质”专题讲座,从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两个目标、三个重要意义、谨防四类心理疾患、五个重要时期、六条重要指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尤其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创造的个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将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参考价值。军训结束后组织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评、筛选、跟踪、反馈新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指导科学得力、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努力实现四个促进——科研促特色、交流促提高、活动带辐射、爱心托阳光 在科研方面,促进积极心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深入研究艺术生职业价值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等课题的研究;在交流方面,积极加强调研、沟通与合作,走出校门,考察学习优秀高校的工作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提高,例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了苏州国际教育院心理工作者联席会和案例督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国际教育园举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奠定了深厚基础;在活动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以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学生负面情绪和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宣泄、弱化,自身优势、特长、潜能在体验中不断被开发、显现、成长;鼓励心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艺术技能优势,成为心理阳光使者,用充沛的热心、爱心、耐心,走进社区、走入灾区、走进特定人群,奉献爱心,传播阳光心理,用爱心托起一片心灵的阳光。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贫困生心理、外省学生心理、及毕业生就业心理,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教育质量日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往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局限在消极层面的个案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是后期性的,不能很好地被普及和宣传,具有局限性。上世纪末,由Seligma等人提倡的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潜能,也符合我国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所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愉悦地接纳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品质,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容易产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陈淼2009)。2011年,笔者曾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常常背负着家庭的重大望,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容易出现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以及自强独立与依赖现实的心理矛盾(陶霞20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理念。 1.1 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改善对贫困的消极体验 认识贫困的角度是区分真正贫困的分水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贫困的态度。真正贫困的学生认为贫困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自强自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贫困生,本质上已经不属于贫困生(赵青2012)。可见,观察角度影响人的心态变化,所以,给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时,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接受贫困的现实,不逃避,不掩饰,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对待贫困。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高职贫困生意识到贫困带给他们的另类财富,如感受父母的艰辛,感恩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帮助,欣赏自身简朴节约的美德等。 1.2 构建积极的帮扶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作为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提供积极的途径帮助高职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消极体验。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贫困困扰,并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鼓励贫困生直面贫困的事实,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打证明,申请国家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高职贫困生积极行动,靠努力自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外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外省学生年龄在20岁上下,情感体验敏感丰富,出门在外,心理情绪容易往消极的方向发展。2011年,笔者曾于对我院的外省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测试的外省学生中,有12%的学生对目前的状态表示不满意,22%的学生表示因学业压力产生抑郁情绪,24%表示有人际关系压力(戴志刚2012)。所以,在对外省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救助时,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出消极体验。 2.1 引导外省学生积极感受异地求学 高职院校应针对外省学生特殊的心理体验开展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职院校应开展角色转换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到技能型学习的转变,变消极应付到积极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外省大学生积极感受和适应新环境,不要用过去的环境审视当前的环境,不要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外省学生开展积极地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平等和尊重、理解和宽容、真诚与互利合作等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品质。 2.2 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表及里分为4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等;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日常教科研、课外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校规校纪等;四是精神文化层,指学校的传统精神(徐亮2013)。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针对外省学生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可在校园餐厅设立异地风味的窗口,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可带领外省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可以鼓励外省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可开展“我的美丽家乡”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 近几年,我国就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于我国高校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我院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中,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6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在求职过程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狭窄。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而眼高手低、综合能力较差,以及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主观因素(闵琰2012)。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从积极地角度化解就业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培养毕业生积极地就业压力认知和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压力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从就业压力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在积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引导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高职毕业生自我选择和管理,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择业的成功(刘燕2011)。 3.2 开展多层次的积极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用积极地态度和制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一、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岗位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择业观。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就业创业讲座,以积极地经验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三是设置就业辅导课程,强化就业辅导师资力量,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进取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和完善自我,赢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四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来校开展集中招聘活动,不间断地提供毕业信息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外省学生、毕业生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既有特性,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导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类论文:俄语教学中“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心理学依据探析 摘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分类的教学体系。该模式依托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目标,将俄语这一学科内部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其内涵为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所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俄语教学;分类;隐形;教学模式 引言: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外语教学模式,比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就把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国内,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分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颇多。如,从教学活动的强度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等;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看,分为替代性、指导性和生成性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各种类型外语教学中,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国内,俄语课堂教学自然也不断延续着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教学模式的划分无疑在对相关理论的割裂,其划分的标准与依据在个别方面也有些牵强,在具体的实施运用和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国内各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本体纷繁,每个语种本身都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使外语教学的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有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内部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针对于俄语教学这一特有的外语教学门类,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隐形分类教学。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紧张活泼的俄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内驱力。本文仅就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进行相关论述。 一、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内涵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提出不是简单地沿用分类概念界定的。它最初来源于俄语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观察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研究俄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再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其存在的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被广大教师在认知上进行理解。 隐形,即将俄语中存在的各种繁难语法现象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隐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构建和重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取者,让学生在习得中操练言语,进而内化为语言的掌握,再通过语言知识的内化量和知识的层次性加强俄语言语的习得,从而使交际过程由“逃避”到“大胆尝试”,由“交际失误”逐渐过渡到恰当得体。“隐形”顾名思义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学对象一般不能从理论层面解释教师的授课意图,在进行言语训练和知识获取时往往存有一定的“好奇”,而教师则是“隐形”的操纵者,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绝对头脑清晰者。如基础阶段俄语语法中的一个繁难项目主动形动词(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е причастие)变化及用法的知识呈现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些带有主动形动词的短语或者句子,如спящий мальчик, спящая красавица, спящий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 Мама смотрит спящего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а.等。这些短语或者是句子的选取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既要是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呈现后要保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接着进一步呈现相对复杂一些的短语和句子,反复这样训练以后,学生隐约觉得这是一类与动词有一样的词根且与动词支配关系一致的形容词。这就刺激去寻找这些词的来源,从而发现其与动词的真正关系。再通过类比归纳,发现并掌握形动词的词形变化及用法已不是难事。 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将俄语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知识分类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关于知识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本文的学科内部体系知识分类采用布鲁姆(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最新界定的二维框架知识分类,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类别,即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事实性知识是指掌握俄语这一学科或解决具体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具体指一些术语知识,语言交际、语料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等;概念性知识是指俄语这一学科中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知识之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具体指语言框架形成的理论的知识,语料中表达各元素组合情节的知识,它们通常都最具有概括、抽象、总结意义,对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相关的事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简单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新颖的解答,通常指的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恰当完成交际目的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及自我认知的知识。具体包括策略知识、认知任务知识及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对外语学习者发挥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复述语料内容、重新组织和精加工进行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这类知识的运用理解其认知活动的优势及不足。 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人格特征(trait)可以理解为特定的人格元素,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性格特征,它可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统合性。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被沿用最广的是人格的五种分类,即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这五种人格的特征分别表现为:外向性人格热情亲切、爱交朋友;神经质性人格焦虑、感情脆弱;和善性人格温厚、易信任他人;严谨自律性人格组织性和自律性强;开放性人格想象力丰富、有创意。 基于以上阐述,不难理解隐形分类教学的内涵。它具体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 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一)奥苏贝尔(D.P.Ausubel)的“三种内驱力说”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长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提出了对现代俄语教学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理论——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根据此理论,学生学习俄语的动机可大体归为三类:“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出于对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民族的好奇心而产生的认知需求,它是俄语学习者本人的内部学习动机。一般会随着俄语学习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对俄语及俄罗斯民族的认知欲望,但也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过大而消减或消失。比如俄语知识的难度过大,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给予的过高期望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而导致认知内驱力减退或消失。而现代俄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其实,每一位初接触俄语的人都有一种认知好奇心,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保持”,多年的俄语教学实践证明,增强提高俄语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在教学操作者很难实现,俄语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保持,而非使其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和知识属性,通过外部动机来拉动内部动机,这也就涉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另外两种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及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习者为了赢得长辈和权威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把学习搞好的需要,它不来自学习者自身也不来自外部社会,实际上它是成就动机的一种转换体。自我提升内驱力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从而胜任工作的一种需要。通过这些能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是成就动机的另一种表现。通过对这两种内驱力的加强可以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换句话说,这三种内驱力的任何一个得以持续或加强都有利于学习者成绩的提高。 俄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性格特征、已有知识基础实施隐形分类教学。就人格的五种普遍特征来说,具有外向性及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教师可多实施鼓励评价,让学习者感到一种独有的教师期待,通过增强其附属内驱力,保持或提升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尤其要鼓励其多参与言语交际能力,不断尝试错误,接受挫折,每次试误后,教师给予的肯定评价尽量比前一次多,这样学习者学习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对于具有严谨自律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可通过给其布置相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来提升自我提高内驱力,从而保持其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二)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及核心是“习得”与“学得”的区分,以及习得与学得机制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1。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习得”强调自然的交际过程,是无意识过程,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而达到用俄语交际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言语传达的信息,而非语言的形式。“学得”则相反,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结构变化,而非自然的下意识过程。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因个体的差异会有所倾向。如,外向性、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往往采取习得途径学习俄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选择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环境,通常乐意或主动寻找自然的语言环境,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更愿意与外籍教师或者留学生交流。而严谨自律及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往往采取“学得”的途径获取语言知识,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的变化及应用上,习惯追究语言变化形式的由来,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有意识的,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下慎于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交流。而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没有明显的那种途径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学习者可能习得和学得处理的相得益彰,也可能两种途径都处理的不好,既不愿主动参与言语交际,对语言形式的了解也一知半解。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实习隐形分类教学,鼓励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关注语言的变化形式,为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具有谨慎特质和神经质特质的学习者教师要不断鼓励其参与自然条件下的言语交流,为其创设更多的言语环境,如课堂上鼓励其与教师进行俄语交流,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而对于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习者,如两种途径都运用的不好,教师应以一种途径入手,引导其提升学习内驱力。 (三)言语理解机制 交际性原则是俄语教学的重要原则。据此,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言语理解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言语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言语理解建立在所给语料和交际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人们在参与交际活动时,总要对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然而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言语理解也是如此,常应用各种策略,如语义策略、词汇策略和句法策略等。学习者由于自身性格特质和已有知识体验往往会采取不同策略完成言语理解。教师也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及知识的不同分类预设学习者的言语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人的言语理解不仅会表现在采取不同的策略上,还表现在对已给出信息的整合。只有当前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整合后,语料才能被理解,交际才能顺利完成,相反则难以实现。如在讲解及物动词интерсовать时给出这样的句子:Молодую женщину интересует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узыка.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这样的概念:及物动词与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搭配。于是,在看到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时便会与以前的知识整合并迅速从大脑中提取这样的信息:现代音乐使年轻女性感兴趣。如果学习者固有信息中储存的是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这个词,对于及物动词的概念了解不清,当出现此句子时,学习者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интересовать与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有什么不同,支配关系和意思上有何异同等等。学习者不同,已有的知识储备便会有所差异,要想让不同的学生理解给出的相同语料,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若了解这一点便可对症下药。 人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来主动发现或掌握言语意义,这常常要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可以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促进言语理解。如在与学生训练接续句子的练习中出现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2在看到这个句型后不可避免地要做出推论:(你)毫无办法,(你)不得不如何做(因为事情会如何如何)。很多同学都会接续“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здоровье не купишь.”(毫无办法,健康买不来)但也会有一些同学接续成类似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 я выполню.”(意思是:你毫无办法,我来完成)。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类型及学生对言语理解产生推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知语法现象。有的教师迫于课堂教学的种种客观因素而懒于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俄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学科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实施隐形分类教学方能有的放矢驾驭课堂,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定义,对隐形分类教学模式从理论构建上进行阐述,并未对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采取个案研究方法,论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类论文: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恰恰弥补了其不足。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指导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知识分类观 有效教学 一、传统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的局限 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形:按反映的深度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其来源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学科知识分,有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按性质分,有知识和技能等。这种知识分类观是建立在对客体化形式的知识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教育和心理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有限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无法正确解释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二、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的优势 认知主义心理学在知识观上,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基于此,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它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第三类是策略性知识,它用于解决如何高效地办事情的问题。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我们传统教学从未把握的不同知识类型,并指出对不同知识应该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我们使用不同策略对不同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得方式不同,为我们正确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的飞跃,为指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思维的综合或整合加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新审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而认知主义心理学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二是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会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遗忘;三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知识是能力赖以存在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一旦面对新情境、新角度、新材料,学生往往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这部分教学目标大体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掌握规则;第二,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实现从规则到技能的转化;第三,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为了实现对知识熟练运用的目标,我们主张:教学中应重视知识背景的呈现,克服离析性倾向,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过程应有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使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知识分类观,重新审视教材,可以使教师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新审视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步骤,实施恰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阶的划分只是提出教学达到的不同目标,而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些不同目标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结构良好领域及其不良领域知识的分类观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及其基本的方法。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些已有经验,而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教学中通过练习、反馈,达到熟练化即可,这种学习叫初级学习。但是,大量知识则应属没有什么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和方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方能解决,这仅通过练习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这就需要进行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区分结构良好领域或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重新审视学生,审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就成为我们教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基于以上原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参与性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学的起点不应停留在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创设一种基本的情境,在基本情境的展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学类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给飞行学生分类 【摘 要】目的:旨在说明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具有实用价值。方法:调查初教及中教飞行学员中××人,按飞行时间分组(初教与中教)。通过EPQ调查问卷得出的N、E、P、L得分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然后,采用心理干预对有问题倾向的学员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EPQ量表分析,部分学员性格倾向可能对飞行训练安全造成影响,有必要采取心理干预。同时通过赏识教育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飞行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艾森克人格问卷;心理干预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各个公司对于民航飞行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航培训学校之一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来说自然是压力倍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的飞行训练小时记录也在不断刷新。面对如此大量繁重的训练任务,如何保证飞行安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及飞行学员素质成为了民航飞行学院当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飞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学在飞行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飞行经历谈谈我对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 1.了解飞行学员的性格特征 掌握心理动向 及时作出训练调整 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飞行的态度以及飞行中容易产生的错误也不相同。每位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有充分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也有利于提高飞行的安全系数。艾森克人格测试卷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出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一种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对分析人格的特质或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艾森克人格测试详见附录1),而《智力和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与《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试》则可以粗略的对飞行学员进行能力倾向评估。我们对初教和中教的56名飞行学进行了测试,年龄为21-24岁,男性,其中以21-22的人占大多数。中教23人,初教33人。依据飞行小时数进行分组,初教 表1 根据量表标准 (1)E量表:外向-内向,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 高分特征:人格外向,可能是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低分特征: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 (2)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病症。 高分特征: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低分特征: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3)P量表: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4)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高分者,示有掩饰,也可能较成熟老练,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飞行学员中典型型的人群比例不在少数,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到以下对飞行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情绪。 2.量表高分值对飞行活动的影响 P量表分值偏高对飞行不利的表现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在教学上可反应为接受能力较差,在飞行技术的学习上常有主见且较难改变,对人保持敌意从而导致团队合作不协调,固执且常考虑不周。而E量表分值偏高表现在情感易冲动,喜欢挑战及冒险,具体可表现为法规意识欠佳、天气条件欠佳下的危险进近等。N量表则表现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遇到紧急情况下此类人往往反应较晚,处置能力较差,这是作为飞行员比较危险的情绪,初教的学员有15%可能存在这种表现。 3.针对典型性人格的人群的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EPQ量表分析我们看出问题倾向的人群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的。常用的干预方式有:① 心理教育: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有计划地集中安排讲授心理应激预防方法,每批问题倾向学员进行心理教育1~2次,每次3小时。②群体不同心理问题,设计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为开始、发展、成熟和结束4个阶段。干预期间,每周1次,每次2小时。③个别心理治疗:针对性与婚恋问题、人际纠纷等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的就诊者,事故和疾病后康复疗养者及特别要求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者实施。每周1~2次,每次1小时。④对学员进行赏识教育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4.未雨绸缪,培养、增强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 飞行教员可以有预见性的“对症下药”,提前预防,出现问题时迅速解决。充分了解各学员的性格特点,对于提高学员机长训练的安全系数也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机组配合、严谨的驾驶作风、性格上和技术上的良性互补、合理的座舱梯度等都将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学员机组慎重而合理的搭配。 总的来说,将心理学全面应用到航空航天活动中早已成为航空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对于我们,如果能够成功将心理科学利用到飞行的教学活动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升飞行安全和飞行质量以达到持续安全,延长安全周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目标。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状况的访谈 摘要: 为有效地进行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本文作者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他们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信息并进行了定性分析,整理出了艺术师范生心理学学习特点。 关键词: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情况访谈 1.问题提出 公共课心理学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目前,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差,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学习状况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要等问题值得调查,这将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过程 2.1访谈对象的选定。 从邢台学院06、07美术系、音乐系师范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10名;美术系学生10名,音乐系学生10名。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准备阶段 拟定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印象等。 2.3.2实施阶段 个别访谈。通过访谈,获取艺术类学生学习心理学情况的原始资料。 2.3.3整理阶段 对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总结,进行定性分析。 3.结论 3.1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之外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 3.2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心理学课程学习很不重视。 3.3艺术类学生反映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并不明确。他们平常关注的是带有趣味的心理测试、游戏等。他们希望将艺术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穿插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3.4艺术类学生普遍反对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3.5艺术类学生追求考试简单化,期望教师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3.6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的任教教师还比较认真。 4.讨论 4.1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却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学习的随意性强等。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学是单元制,没有固定教材。这些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 从心理学教材、教学、教师看,在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学理论性太强,和专业联系很少,方法又单一,加上自身文化底子薄,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少,造成教师只管讲,学生不怎么听。 4.2对心理学课程价值的看法的个体差异。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价值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完全没用,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如美术系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作画时心态更平静。音乐系一女生也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她增强了唱歌的勇气与自信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心理学对于学习、生活都没有帮助。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5.建议 5.1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要精选教材和教师。 一方面,心理学教材应避免选用纯理论的学术性教材。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要开朗、热情、宽容,有沟通能力。 5.2转变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特殊需要。 教师要从心里接受艺术类学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改以往“发愁给艺术类学生上课”的旧观念。同时对讲课内容要筛选、精选,尽可能与艺术专业学习相联系,尽量贴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实践性和示范性。 5.3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图、文、声、像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开启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组织学生观看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堂教学录像;可设置教学、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寻求解决应对方案,在实际活动中传递心理学知识。 5.4课程评价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结合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实际学习表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个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5.5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肯定心理学学习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课后要多读一些心理学读物,丰富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类论文:“心”风采:探寻心理学类专业 2010年4月14日和8月7日分别突发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讲,这两次灾难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灾难发生后不久,心理专家纷纷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大媒体也不断介绍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有专家表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大楼的重盖、街道的再修,受灾同胞的心灵同样也需要抚慰,灾区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和相关人员,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心理学类专业上来。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三批本科院校和一批本科院校可以纵向剖析。分数偏低的同学可以把眼光定格到三本院校中心理学不错的院校,如浙江大学行知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 其实,各院校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各有特色,不论是一本还是二本,抑或是三本,同学们都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的实践机会。如果有同学想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都是很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方向。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2.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在讲Windows98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就难以接受;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用一棵"倒立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操作实践法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对某一问题反复操作,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操作实践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4.1 课堂练习。比如写命令的练习、建立自动批处理文件的练习、编写程序的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或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4.2 上机实践。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2)精选上机内容;(3)掌握正确的上机方法;(4)加强指导;(5)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和互相协作精神的教育。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机房、关闭电源,教师要做好机房安全检查工作。 5.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 "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对所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大致涉及哪些知识,并分析哪些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目标的设计者。 (2)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上出现了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不都能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 则。并且,任务的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另外,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可考核性、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便于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估。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以致用;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合作互动;课堂评价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 要: 组织高中生活动能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掌握知识,培养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对知识的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样的教学环境促进了高中生的角色变化,从传统的接受者转变为了新课程下的分析者和探究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不仅着眼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交流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兴趣,为高中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高中生愉快地学习。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 “组织高中生进行活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强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组织与高中生学习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的活动和高中生的主动参与,促使其自主学习,最终达到高中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里我们组织高中生活动是促使高中生自主学习以达到增长知识和夯实基础的目的,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高中生学习教学知识点,同时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要强,突出高中生活动的实践性,在高中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为此,在课堂活动中要积极鼓励高中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并通过活动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摸索出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促进高中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又称做高中生学习模式,更好地照顾到促进高中生知识学习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的需求,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而忽略对高中生能力培养的缺点,更符合高中生学习知识和能力成长的需要,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的集中体现。 一、组织课堂活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原因 从人才培养角度说,这种学习模式符合社会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已不再是过去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是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具备较强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同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和高中生学习方式进行颠覆性转变,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能培养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的实践参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高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结果,轻视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注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视高中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教师讲授,轻视高中生探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高中生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简单的接受性学习。高中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被动接受阶段,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高中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则培养出的高中生不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自从提出就迎合社会对高中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顺应摆脱教育困境的需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违背人的发展需求,在传统教学课堂上,高中生的发展不被教师重视,教师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高中生的学习是否按自己的要求。传统教育教学中以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催生教师对高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视,为了追求教学成绩,教师刻意忽略高中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甚至压抑高中生的发展需求,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长此以往,不仅扼杀高中生的能力,更扼杀高中生的创造力,导致传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传统教学不尊重人发展的结果。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对高中生发展的尊重,把教学重点定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这就为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做了很好的注解,同时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 三、组织高中生的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组织和设计高中生活动时要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只有 中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才能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2.高中生活动要突出实践性 我们在课堂上组织的高中生活动要突出高中生的实践性,只有让高中生主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引起高中生的思考,才可能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所以具有实践性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 3.高中生活动要体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活动,锻炼高中生思维的目的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组织的高中生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高中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高中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高中生积极、自主、创造性地进行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在高中生生活经验的范围内组织适合他们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能引起创新的知识点,把生活实际和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析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摘 要: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对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和完善其教学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标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承担了更多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各学科教育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高考为指向,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高考成绩,很多情况下会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很多情况下会不被重视,课时被缩减,教师教学等资源配备不足,使得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改革与发展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1.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吸收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育的有效推进服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要求,教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理论内容,深化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注重信息技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发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人才的培养,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一个命题性的研究活动,通过跟踪研究来发现学生的学习及创新特点,以研究结果来为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 3.教育的改革和完善需要学校管理的不断提升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定期组织集体备课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在沟通交流中实现其教育理念的更新,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综合提升。 4.以有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有益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的不断完善。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探究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早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事做,就开始玩起游戏来;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慢吞吞的,一个简单的任务半天都没法完成,越做越没信心,干脆也就开始玩游戏。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我们围绕这个差异性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差异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表现 1.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的差异 虽然初中阶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由于各个初中学校的师资情况、硬件设施以及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我们高一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存在差异 对于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本来基础就好,再加上对本学科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相对比较高,课堂上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好,成绩稳定;有些学生因为本来的基础不好,则对本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兴趣不高;有些人还可以,但高中阶段重心倾向高考学科,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是所谓的“次科”,虽然有会考但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的,所以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 3.学生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 一个班级几十个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同,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生理上的差异。如甲同学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乙同学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丙同学则长于数理逻辑推理,这样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差异教学”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达到信息技术会考标准,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工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教师不可能兼顾全体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题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整、正确地解决基本问题和一些变式问题,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他们 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区分对待水平不一的学生。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质和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转变,对于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地理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直观、全面、生动的学习体验,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高度融合,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原本呆板枯燥的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资源共享能力,使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利,这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1.教育理念还有待更新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许多学校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下的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并服务于实际教学。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要求学校加大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各类教学软件的购买,以及设备的维护和系统的更新等,再加上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进行持续支持,这都成为了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也是短板问题。 2.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的结合上还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资源相融合,这就使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形成了“两张皮”,虽然投入了很大的物力财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效果。 3.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先进的教学方式必须依靠教师发挥起作用,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学习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能将地理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足所造成。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1.实现新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 一般来讲,学生主要是通过声像去学习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述,教科书,板书等来实现与学生的声像互动,这不便于学生理解知识。而新技术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了一个声像的获取渠道,而且更加直观,更加新颖,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只有将这些传统教具与新媒体教育配合使用,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既便于学生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2.完善地理教学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人、机、教学资源都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一个完善的地理教学系统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得以有效地应用,这就需要学校要根据教学要求,通过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资源,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数据,使教师可以拥有更加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3.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地理教学,教师能力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既要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主动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地理教学信息技术下的新要求,大胆使用新技术,扩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学校也要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培养更多的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最大化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地理教学的积极效应。 作者:刘友新 单位:天津武清黄花店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摘要: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解决问题方面的缺陷较为突出,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依旧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和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本文就当前教学的现状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所具有的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微课程 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但是我们如故深入地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应该说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并不高,无法完成高级的教学目标。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立足于实现分层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导致了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实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行已经经过了一些长久的阶段,但是高中教育始终却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深刻影响。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和家长还是把较大的关注度放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的科目,因此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的现实成为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致命短板。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挂钩使得学生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这门可能得到较高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也严重影响可教学的开展。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这门课程的技术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教师却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教学处于形式化,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另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很好的联系,使得这一学科的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处于孤独的地位。这样的现实就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 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策略 着眼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挖掘课程资源是一个特别惹人注目的措施。应该说我们需要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结合起来,实行具有明显特色的分层次教学。应该注重课程改革创新的弹性和灵活性。我们如果从微课程的最根本的定义与特性出发,就不难发现微课课程的形态恰恰就是具灵活的、动态的。[1]因此要特别重视微课程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学生课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以学生各自的实际基础与个性特殊情况为依据,而提供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得教学视频资源,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实际的学习基础得到充分的照顾。另外,教学视频应该大部分来自一些国内优秀高中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往往能够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另外还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中。这需要在微课程的应用中多采取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素材和例子。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意义 就目前的大形势来说,信息化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概念都越来越收到重视,另外广大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充分地利用教学设备,把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中个性需要关注的现状,以成功地进行教学。[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这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目标。我们仔细分析“微课程”的特点就会发现,短小精悍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是它的主要优势。而这些特点很好地能够有助于实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满足个性化需求;应该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作用过度被夸大,而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往往被忽略,但是“微课程”模式的应用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另外“微课程”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了以往被独立的现象。应该说“微课程”在信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应用改变了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诸多弊端,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关注。也很好地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成建 单位:阿拉尔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契合了新教改的要求,同样也能满足教师最大化挖掘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升学生可上知识内化能力等的需求。文中以“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为分析基础,探讨“翻转课堂”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两者融合后的应用方式等。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教改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按照新教改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的要求,“翻转课堂”所带来的教育改革新潮流,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目标等教改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动力。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诸如学生和教师地位的调整、教学顺序的改变等的不当都会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改革成效。 一、依托“翻转课堂”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辅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着手课堂调节的过程中,需要教学中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启发学生在教师选定的网络客户端的引导下,自行、积极主动的复习和预习。为达成此项目标,教师必须选择对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借助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圈定、诠释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实质也是教师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自行搜索与本节课存在关联性的材料,尤其是视频、动画等以及相关知识,继而保障学生可更好的了解每堂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选择“翻转课堂”来诠释学生自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以便节约课程使用时间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借助自主学习的模式,并使用软件、设备来提升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是以快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在“翻转课堂”辅助下完成身份的互动与互换,共同寻求材料依托共享的模式来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及课程延展性。 二、依托“翻转课堂”推升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高中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区别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动手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直接指向于技术应用。需要学生在学习信息知识的同时,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操作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借助“翻转课堂”在合作学习的辅助下,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视频,整理和分析小细节,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课堂难点,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全面探讨本节课堂的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更可以保障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纳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得到见解和不同看法,这也是提升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并拓展学生思维范围,保障课堂中理论知识可以真实应用到学生的操作实践中,以及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因此建议教师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以便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机会。在“翻转课堂”的课后应用阶段,建议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教师在作业任务法的应用中,可引导学生使用360浏览器和百度浏览器等,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搜集课程中的知识点。而并非使用需要付费的知网、维普、万方等局限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之前,建议教师在塑造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之后,按照检索结果,结合课前和课后的时间跨度,在网络平台中为学生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整理的机会,以便集中到课堂上,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设计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若干小组,选择小组长辅助小组管理及成果汇报,以便于课堂管理及保持课堂探讨阶段的高效性。诸如上文中提到的“关键字搜索”应用方式,如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浏览器搜集相关资料,继而自行设计出不同区域的旅游路线,以供学生和教师在课上交流、探讨。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作为教师结合课堂任务帮助学生构建交流平台的重要辅助,这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可有效拓展,并有意识纠正自身存在问题,继而调动自身课堂设计参与积极性,辅助教师设计“翻转课堂”的前提。学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翻转课堂”的主体,需要在教师课程设计之前,向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难点,及时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交流来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掌握能力。教师“翻转课堂”的设计,其实也是增加学生温故知新和自行拓展、深入研究等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转课堂”的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秉承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翻转课堂”教改。但是并非所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都符合“翻转课堂”设计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区分。 作者:张春华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地理中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摘要: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性功能。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作者:侯萌晗 单位:河南大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 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造成了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大的阻力,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然后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实践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缺乏核心素养 虽然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现阶段教学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仍旧采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模式”,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核心素养,但是我国高中阶段的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软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信息处理,教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的教学当中,很大一部分老师讲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念给学生,对于多美题作品制作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等根本不做解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的缺乏需要引起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能够增强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形式化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会进行教学设计,但是,从教学设计开展的情况和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例如:合作探究这种模式是新课改之后提出来的教学形式,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合作探究”缺乏理解和认识,合作探究成为一种“放羊”状态,合作探究完全让学生自己活动,老师既不及时的进行指导,也不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完之后,结果汇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由好学生进行。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 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对于教学评价模糊不清,他们没有很好的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很好的对两者进行处理,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程背景下演变成为“专业培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模糊化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重视。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明确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仔细的研读和思考,然后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从而推动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主要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等的变化,及时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从而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核心素养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二)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体现时代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三)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推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首先我们应该最好备课工作,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念进行了解和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制定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任务得以明确化、学习过程自主化,从而推动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开展和实施,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最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四)优化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讲授法、发现法、问题法、探究法、任务法等等是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使用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韩海燕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红旗中学新城分校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堂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出发,从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行为分析;高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时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述鼠标键盘的具体功能以及操作规范时,一些学生存在随意操作,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教师接通网络,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查找资料时,有些学生却下载了社交软件进行网络聊天。这些问题行为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同时也降低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而我们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现象入手,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 1.1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这门学科既没有厚重的历史,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虽然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对这门学科给予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其地位却远远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如在理论课程上,教师通常都结合上机实践进行讲解,而互联网的联通在缺乏必要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给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带了更多的“开小差”的机会。 1.2学生的原因: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即在高中阶段,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而有的地区条件落后,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有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多,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这样的差异就导致了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如有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进行网络浏览,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而在实践操作课堂上,就会受网络吸引,将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抛诸脑后。 1.3教师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管理不当的原因,例如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中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中只能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能结合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从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普遍的,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复杂,因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行为分析理论的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2.1从教师教学行为角度看: 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一、不断革新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内容,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深入研究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准确判断学生某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教学调整;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所谓“信其师,亲其道”,学生只有在相信教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接受其讲授的内容,而要想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就应该从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出发,注重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进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三、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敢于摒弃传统,创新教学方法,并主动将网络上的一些热门事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将缺乏目的性的网页浏览行为变为有目的的搜索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整合能力;四、注重实践教学,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实践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五、加强课堂管理和监控,前面已经说过,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开小差”的行为,而在机房内,由于受显示屏遮挡,以及电脑操作的隐蔽性,学生的问题行为很难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监控,针对这些行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监控,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威慑,以提高其在上机操作中的自律性,同时利用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制,让各组组长发挥管理作用,通过后排观察或者课堂巡视,加强对课堂效果的控制。 2.2从学生课堂行为角度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行为分析理论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其在教学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首先,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但是这并不表明这门课程不重要,相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素养几乎成了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基于此,学生应该正确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在认识的指导下积极规范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其次,要对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互联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虽然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引发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高中生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不要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网页浏览、网络聊天上,以降低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3结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课堂管理的顺利展开,进而在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郝超君 单位: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处境效率提升 摘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的认识,处境比较尴尬,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认知和观念,施行多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适当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里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从计算机技术教学发展而来的,从教学实践来看,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处境 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各种政策的倾向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在考核上不占优势,学生和家长也并不太在意信息技术课到底是讲什么,更关键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所有的非高考科目都不被重视,况且,信息技术的考查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许多家长对于信息技术存在误解,认为每家几乎都有电脑,已经无需学校再来讲授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盲目地以为,操作电脑就是信息技术课,对于信息操作、电脑操作都缺乏全面的认识。认识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课程安排的课时少。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学校和教师都尽一切可能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而减少了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分配给信息技术的课时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能上到两个课时的就已经算是多的了,每周有限的课时,不能确保教师顺利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其次,学生差距带来了教学的不便。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都有相同的学习进度,授课内容和进度也容易统一起来。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甚至自学了许多大人都不知道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所教授的信息技术内容简直是小儿科。但是,也有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到高中信息技术课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术语可能都听不明白,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利。最后,课程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给教学带来不便之外,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教材大都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连贯性,基本都是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规划,许多高中生不得不从基础学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首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一方面,这是学生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这也和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管理不严格有关。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信息技术课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把“玩电脑”和信息技术学习区别看来,让“玩电脑”服务于信息技术教学,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时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以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里快捷方便又漂亮炫目的窗口操作,而对于真正属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内容了解不够。这种错误的认识让许多学生陷入误区,使他们仅仅凭借着对电脑的浅显认识就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电脑专业,一接触更深刻的知识,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这里。其次,放手学生,唤起他们的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是技术教学,而不是计算机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必然的,但也必须注意技术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感兴趣,但是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比如,当学习到Qbasic技术编写动画程序时,可以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使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感到所掌握的知识不够用,进而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之后教师再对该技术的原理及程序进行讲解,评价一下学生的操作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让他们主动创造,可谓一举两得。再次,施行多层次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上文说过,因为之前的受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信息技术课更实用,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兴趣进行分组。既可以是技术优先的学生带动和帮助技术欠缺的学生,也可以是相同兴趣、同等基础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计算机的硬件,就喜欢捣鼓各种配件的安装和线路嫁接,有的学生则喜欢计算机的软件,痴迷于制作各种小程序,有的喜欢Flash动画制作,有些喜欢研究网页,教师可以将这些爱好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类教学,当这些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讨论或者请教老师,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三、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网络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毕竟有限,而且课时有限,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而且,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很快,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游戏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有帮助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游戏,并且懂得利弊,以一个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游戏。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做技术控,第一时间把最新的信息技术带到课堂里来,从内容和技术上拓宽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对他们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作者:耿辉英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实践 摘要: 本文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 一、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微课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制作和传播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和视频播放终端,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微课学习的硬件支持。信息技术课集操作性、应用性、交互性于一体,这就要求学生较多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课为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2.微课与高中生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高手”心不在焉,“低手”手忙脚乱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司空见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微课可以改变“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模式,实现“一对一”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微课顺应了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的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问题已制约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效用。微课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微课必将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有力地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微课:落实差异教学的利器。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资源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信息技术水平按需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弥补学习的短板,而且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微课短小精悍,学生能够较好地维持注意,集中注意力,保证学习效果。 2.微课:拓展教学资源的手段。微课不但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钻研教材、定位目标、设计内容、确定表现形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方式和呈现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重难点的突破途径。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参考开发好的优秀微课程,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专业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自己制作的微课来发现、反思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微课帮助教师提高磨课、评课、教学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教师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教研能力。 3.微课: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助手。微课突破了“我讲你听”的模式和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终端随时随地地按需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与“微视频”进行对话,或查缺补漏,或巩固强化新知,或复习唤醒旧知,或突破重点。基于微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微课学习中,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存疑的时候能够借助网络与同伴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以高二学生“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Excel数据处理”这部分内容尽管很贴近学生生活,但学生的掌握情况千差万别,学生倾向机械模仿,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1.难点和易错点分析。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Excel数据处理”部分的难点主要包括:(1)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单元格数据设置格式;(2)公式和函数;(3)分类汇总。学生的易错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内外边框;(2)对公式和函数的应用不到位;(3)合并居中时不能正确地选择合并区域。很多同学不能掌握“分类汇总”操作,将分类汇总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分类;第二步汇总。分类通过排序来实现,让学生要按照“分类字段”进行排序是关键,汇总的时候要设置:分类字段、汇总方式、汇总项。“公式和函数”是该部分的教学重点,但在计算时学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函数计算,而题目要求是用公式计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函数和公式的区别,说明公式的输入方法。“设置内外边框”的时候,很多同学根本不看“效果预览”,直接点击“预置”中的“外边框”和“内部”,然后再去设置“线条样式”和“线条颜色”,结果根本无法实现按照设想设置内外边框的样式,还有一部分同学在设置边框颜色的时候经常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样式的步骤为:先设置线条样式与颜色,然后单击“外框”或“内部”,设置颜色的时候要注意鼠标放在颜色上的颜色提示。 2.录制教学视频。基于以上教学难点和易错点,借助PPT、录屏软件、麦克风进行录制微视频,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适当的编辑和处理。每个微视频都选择一个教学难点或者易错点进行录制,有效地帮助学困生或者是粗心的学生进行学习。 3.辅助教学。微课录制完之后,就要应用于教学,在这个部分微课的作用主要是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思想。在上课之前,我通过教师端程序发给每位同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同时并将微课和课堂操作任务共享在360云盘里面,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 4.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帮助下,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够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方法,笔者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处理和分析数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提取和处理数据,可以说微课在Excel数据处理复习课中得到了有效的尝试。 作者:刘付燕 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资源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这会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教学的内容得到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会更多。除了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一些素材。这可以极大地丰富课本中的教学构成,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与吸收课本知识时更加轻松有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网络资源在利用时要有效筛选,教师可以选取有针对性的素材辅助课程教学,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才能够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辅助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知识教学 网络资源利用的功效有很多体现形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外,也可以给知识教学带来有效的辅助与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本在篇幅上十分有限,很多知识点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对于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展开相对更为细致与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时就容易产生障碍。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化解这个实存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本内容的补充与拓宽,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网络上搜寻相应的辅助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带来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点。网络上有大量的结合具体教学主题的视频资料,还有很多可以供教师参考的课件,这些资源都能够一定程度得到应用。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时一定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选取那些重点突出的视频或者文本资料,也要选取那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可以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带来辅助的资源,具备这些特性的资料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比如,过去在讲组建局域网时,我采用的是先找网络上的教程,下载好后,下发到学生端,学生先看视频后,我再讲解的方法。由于组建局域网相关的设备都要让学生认识,学校学生实习机房有限,在以前上这节课时,每次我边讲学生边动手来做,但是总有部分学生打断你的讲课,部分内容他们没有听下,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在改善这种教学现状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了网络资源的利用,于是在教学革新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我首先在网络上找到和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将视频片段发给学生,学生一次将视频教程看完后,再进行讲解操作,效果比以前的方法好了很多。很简单的一个教学范例,却让我们看到了利用网络资源在改变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可以起到的效用,因此,教师应当更为灵活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上大量的相关资源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平台展开互助式学习 网络平台同样是学生间互助式学习的一个依托,这也是网络资源可以发挥的一个积极效果。教师可以在讲完具体的知识点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对于那些综合程度较高,或者是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对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展开培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网络平台作为依托来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并且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辅助问题的解答,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者目标。每学期我们所讲的网络教程,第三模块的学习通常是要学生自己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借此学习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学生边浏览边学习,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我推荐的内容中有文艺与艺术、中学生学习、体育、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网站,还有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网站等等,学生打开这些优秀的网站,可以看到网站中从整体布局到颜色搭配的一些模式,以及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协调及运用的网页特效等。在学生充分浏览了这些网站后再来鼓励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网站,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协作,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积极的合作意识。 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网络资源中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只有正确使用这个平台,并且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这样才能够让这些资源对于自己的课程学习带来辅助。教师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范畴。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杜绝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严格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不至于让学生沉迷于网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浏览与接触的内容也要给予相关引导,尽可能的让学生接触那些积极正面的素材,浏览那些能够为课程学习带来辅助的资料,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于课程教学的正面推进作用。学生上网最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就很有必要。这些网站将学生引向健康向上的一个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网站的网址发在学生的班级QQ群中共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开这些网站进行课后充电,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打开的网站中使用的心得发在班级群文件中,同班同学在浏览共享文件中共同进步,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一些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可以在网上找寻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将链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浏览学习,自己领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思路。这个过程则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的利用学过的信息资源。 作者:岳波 单位:江苏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尝试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开点。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文秘站”版权所有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那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有意义学习因此也就在深层次上把知和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1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激发其理解抽象与具体关系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老师作为教育实施者要帮助学生在数学情境学习中,掌握学习主动权,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满足、自信的情绪,从而高效地增强学习兴趣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大课堂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统计”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把统计班内人数、学生刊物数量及参加运动会各项比赛人数情况交给学生去统计,而老师在一旁指引。这些广泛而是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加符合小学教学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能更加轻松、活跃并高效地学习数学。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非让数学课脱离情境,远离儿童生活,而是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更好地吸收知识,更高效的学习。 2 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3 小学生学不好数学应用题的原因及策略 3.1 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李林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2000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0.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3.2 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应用题题意。解应用题,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然后把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由于小学儿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思维形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对有些概念容易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例如“除\”和“除以”,应用题中的“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术语,否则儿童就很难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至于不会解决问题。 3.3 开放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内容比以前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有增多,在轻松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高年级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教师可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然后组织让学生小组合作调查自己家和邻居家每月产生白色污染塑料袋的数量,再推算学校里所有学生家里一年丢掉的塑料袋的个数,并动手测量塑料袋的面积,推算一千户人家每年丢掉的塑料袋的面积,接下来学生可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做成幻灯片相互交流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方法。这是一例综合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案例。 4 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正确指导,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又很有成就,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机制健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开始往往要一个情境导入或先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内容,引出本堂课的内容,这时我们若把具体情境或需要复习的重要内容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课件大师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煤体电脑演示出来,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的方法优越,特别是那些适合以自学为主的内容;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自学就有了学习目标。如果课前写在小黑板上也可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电脑制作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易于修改,并可反复使用。 2.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教学 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只能处理一些静止的图形,给学生的观察、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计算 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时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数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直线、线段、射线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加以直观演示: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闪烁、移动、延长等系列动画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从直线中截下一段就是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便于学生切实理解这三种线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平面图形的移、裁、补、拼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 音乐 ,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层练习教学 利用多媒利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在分层教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制作了分层练习。例如在《分数的加减》这一章节的练习课的课件中,把习题总共分成了容易、较难、难这三个层次。学生从容易入手,每做一题都可以立刻得到评分,并及时的得到鼓励。在完成了基础题后就可以向较难、难这两个层次挑战,这样不仅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容易的题目,得到鼓励,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增强探索钻研的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后复习辅导 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等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 电子 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通过带娱乐性的操作演示,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轻松学习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之目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小学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的教学创新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鉴于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呢?笔者就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探究数学活动蕴含的知识和原理,使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思维和探索中,让小数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异呈。 1 联系生活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大桥之引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熟悉而又活泼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因此,教师须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需求、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等,结合学生生活,挖掘内容在生活中的缩影、原型或运用作为导入,学生在倍感亲切中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分数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情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五角钱一个,有时六角钱一个,有时两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地冬天的天气预报引入——你收看了天气预报后,那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如此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作用,对于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 训练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能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它立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倡导地理教学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 现行新教材虽然经过大的改革,已呈现出课程明显的开放性,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吸收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科学地运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学习连乘应用题时,我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创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事例——我们班有6个大组,每个大组有8名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12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事例一出现,学生很快做好了题目。又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之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8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学生因为熟悉感兴趣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由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3 精创问题情景,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学习,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使之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是数学。教学中,我们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凸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活动所蕴含的生活现象及原理,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想使学生对数学课有兴趣、爱学习,就必须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视角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直接的能深入人心的直观的情镜打动学生,以一颗童稚的心和学生交流共鸣。如上例学习分数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老师把一条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3分,红颜色的线段占其中的几分?2份。这句话实在太长了,我们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大家说好不好?引出分数三分之二。接着,我拿出了学生常玩的魔方,展示黄色中出现一个红色,两个红方块或三个红方块分数的读写意义;由于学生对这些参照物耳熟能详,因此学得快,兴致很高。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如此在师生愉悦和谐的合作中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4 走进生活实际,实践学以致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阐明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数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服务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新课标也强调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练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石英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校园、花坛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组织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求课桌讲台的体积;教学简单的统计后,问学生统计表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使他们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以致用的快感。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意识。 总之,只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要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录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配合 一、利用录音激发求知欲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新课引入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录音的运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方面能起到特殊的配合作用。在第三册“角的认识”这节课的新课引人时,我根据小孩子爱猜谜的特点,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中,动脑筋爷爷对同学们说:“小朋友,请您们猜一样东西:‘5兄弟,一个样,个个小嘴尖又长,身体相连头不连,解放军把它戴头上。’这是什么?”动脑筋爷爷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已小手林立,大家都猜出了谜底是五角星。于是,我马上出示一个五角星,问:“为什么把它叫五角星?究竟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呢?”学生无法回答后一个问题。他们一个个睁大着眼睛望着老师,盼望着能得到老师圆满的回答。在这节课的引人中,一个简单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小小的问题紧紧扣住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萌发出寻求知识的欲望。愉快的学习情境的形成,使孩子们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利用录音帮助记忆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学生既难以理解又容易遗忘。要改变学生学习概念时的这一普遍现象,教师除了在教数学概念时注意引导学生理律,还应考虑怎样帮助学生记忆。在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播放了下面一段录音帮助学生记忆:“我有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乘法。相同加数来相加,简便运算就是它。加数写在乘号前,加数的个数在后面。学好乘法用处大,速算巧算顶呱呱。”这段顺口溜,配以较明快的音乐,融知识、情境教学于一炉。学生既乐学,又易记,而且经久不忘。 三、利用录音维持兴趣学习完新知识后,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渐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趋于下落。但这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牢固。怎样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回升,能够维持学生的兴趣呢?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堂练习教学中,我利用录音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作用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的意义,我播放了一段模拟动物叫声和敲击物体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节奏列乘法式。如当学生听到“汪汪!汪汪!汪汪!”这段录音后,就能根据狗叫的声音节奏列出“2×3”的乘法式,当听到“当!当!当!”的录音时,就能根据钟声的节奏列出“3×4”的乘法式。这样的练习形式新颖、趣味性强,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下课后,学生们还三三两两兴趣盎然地做着这样的游戏。不难看出,录音在维持学生的兴趣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人类“结绳计数”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以显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可能性的大小》时,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同学们见过福利彩票销售吗?”大家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因为学校旁边的小镇上有个销售点,同学们都比较熟悉。②“买彩票的人一定能中奖吗?”似懂非懂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没有买到奖票就不可能中奖;有的说,如果每张彩票都是奖票,那就一定能中奖。在一个个问题的回 答中,同学们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能”产生的条件,知道了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③“如果100张彩票中有1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有几种可能,摸到奖票的可能有几种,占几分之几?”学生踊跃回答。④“如果100张彩票中有2、3、4、5……张奖票,任意摸出一张,摸到奖票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起到了沟通实际问题与其数学含义的桥梁及思维杠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笔者在教《利息》一课前,就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银行存款、取款。同学们在存款的过程中知道了存款的意义,通过与服务员的交流,懂得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在取款的过程中学习并初步接触到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及本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几家储蓄机构利率的观察和比较,懂得了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央人民银行根据需要统一调节的。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和基础,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就感觉比较轻松,并感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所 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校内旗杆的高度。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开始了测量活动。一周后,做了详细汇报:①我们用目测的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20米;②我们先测出升旗用的绳子的长度,再加上旗杆顶端的高度,估算出旗杆的高度约是20米;③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先测出几个同学的身高,对应影长,发现影长与身高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值, 然后立即测出旗杆的影长,用比例知识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是22米。显然,同学们的测量办法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我又及时追问:“你能测出直插云霄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高度吗?”“能!”在异口同声的回答声中,同学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小养成事事处处巧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例,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长方体》一节后,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张长4米、宽2米的长方形铁皮,铁匠师傅应该怎样裁剪,才能得到容积最大的长方体无盖铁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让同学们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铁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俨然一个个小小设计家,经过画、裁剪、粘贴,一件件作品呈现出来。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428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36立方厘米;有的从纸片的四个角裁去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500立方厘米;还有的从一条宽边的两个角裁出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粘到另一条宽边的中央,粘成的纸盒容积是1750立方厘米。 荷兰着名学者斯塔尔说得好:“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 要] 当前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本文就如何利用简朴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和深度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 简单;有效;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理性反思,作秀的教风受到人们唾弃,而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教师追棒。如何追寻简约而有效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充盈浓浓的数学味,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每每听名师的课,总会被其幽默睿智的课前谈话所折服。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亲切地调侃,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地启发,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巧妙地引导,不着痕迹地铺垫课文;精当地点拨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分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翻谈话: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喜欢数学吗?很简短的两句话却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莫名的产生一种亲切感。然后她又和学生玩了一个猜数学谜语:考试成绩(分数),再见了妈妈(分母),再见了儿子(分子),七上八下(7/8)。简单的四个谜语不但与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某教师创设了一个趣味的故事导入: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一个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们师徒四人,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吗?”孙悟空答应了,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3吧。”猪八戒一听,急了:“不行,不行! 太少了!”孙悟空乐了,就说:“那就给你吃这个西瓜的1/5吧!”“太好了,太好了!”猪八戒拍手大笑。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星期天小红和同学约好7点钟去电影院看电影,可小红早上七点来到电影院门口却怎么也找不到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课我们就明白了。 用材要“单而丰”。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主要原因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没有精致选材,简化教学过程。华应龙老师一把剪刀一张纸条出神入化教学“莫比乌斯带”,一题三变深入浅出演绎“孙子定理”,黄爱华老师以“俄罗斯方块”、“平移接力”两个游戏就串起“平移”教学,在名师们的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素材用量(或者说是“题量”)较少。但是,他们凭借对较少素材的灵活变化和高效使用,创造出了生动、精彩、充满张力和活力的课堂。 当然,能在课堂上演绎精彩的素材,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强劲的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进行精心的预设,对课堂教学一个环节的处理,一个情境的设计,也许要想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潜心钻研,潜下去,潜下去,“十年磨一剑”,即使生成了素材的雏形,也要像修改文章一样,反复推敲,仔细精磨。 “单而丰”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即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炼,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还出更多的时间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而且相同的情境,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凸显研究主题,包含其中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更是教学艺术。 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某老师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牌,先提出从两张扑克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再追问从三张扑克中任意摸到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从四张扑克呢?五张扑克呢?要使摸到的可能性是1/6刻怎么办……简简单单的几张扑克,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学习活动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大有裨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一副迷宫内写着算式的画面,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迷宫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有些媒体运用过于豪华,浪费精力。例如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 听课教师),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新课程倡导教育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不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彰显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我们应该返朴归真,从“简朴有效”的原则出发,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但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 如某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数学,丰满境界。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当“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达到至纯、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我们终将实现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完美超越,到达数学本色课堂理性回归的美丽彼岸。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观察与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铺开。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都对它是一片赞扬之声,但大家在评价的时候大多时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较好的一面。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三、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四、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要知道在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中独立学习是占主要的,因为生活中需要独立学习的时候太多太多。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能呢 ?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合作的任务取得了很好地效果。首先这位老师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老师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老师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 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地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男生,一个人数女生,一个人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什么误差了。在该例子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而是让学生在发生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地合作效果。再比如,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模拟小小商店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让他们在生活化的任务当中逐渐体会相关知识,在感悟数学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的合作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应当意识到合作学习这一发展性教学策略,给学生个体以及群体发展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能做到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资源,有意识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让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现在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学科教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集中在认知目标上,而忽视情感目标,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无疑,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向上,加强了情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所有心理事实都无一例外地被包括在这两个方面之内:一是结构的方面,即主观的方面;二是功能的方面,即认知方面。从主观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即最低级的以及最高级的东西都是情感;从认知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即最高级的以及最低级的心理事实都是以掌握某些真理作为其内容。正如心理学家布鲁姆所指出的:在某些情况下,要讲清楚是用情感目的来作为认知目的手段,还是用认知目的来作为情感目的的手段,是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也许,公正的说法:我们同时追求这两个目的。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水平,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情感不强烈,意志薄弱时,就难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有把认知和意向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学习效果。 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养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的、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三大因素之一,“学生情感上的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抱负水平低,坚持性差,情绪波动大等等,必然使其学习行为消极化,乃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强化其惰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而不断地产生学习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端正教育思想,消除低估、削弱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的偏差,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实施愉快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教学质量。 2.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要创设这样的情感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形成和谐的共鸣,增进感情交流,建立师生同步的良好数学情感场,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设想一个情绪不好、感情淡薄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②教学要民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别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③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提问、做作业和其他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微小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许多教师的经验说明,通过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这方面,一些教师实施愉快教学,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例如: ①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颖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教师揭示课题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414”,问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经过计算,回答是肯定的。这时老师接着说:“现在我和你们比一比,看谁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使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 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 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 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 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 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 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 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 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 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 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 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 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 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 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 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 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 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 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 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 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 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 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 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 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 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图{图} 由此可见,恰当地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沟通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当然,根据具体问题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会提高思维的效果。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 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 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三)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四)培养一些优良品质: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幻灯投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幻灯、投影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除经常注意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教学内容,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由于可见度太低,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所谓智力,一般认为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者说是认识能力的总和。人的智力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而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智力与知识、能力的关系是: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而知识又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是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幻灯、投影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上有着独特作用。这是因为它能加快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智力和能力的质量。 注意是学生认旧事物、获得知识的前提。形式新颖而生动有趣的幻灯、投影能激起学生大脑的兴奋,引起注意。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矗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加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用幻灯片代替板书、板图,可以有效节省教学时间,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优化教学过程。据统计,小学数学口算练习,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写一题,学生回答一题,一般每分钟只能练2-3题。?采用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每分钟可练10-15题,练习容量扩大五倍。用幻灯、投影来辅助教学,每节课可节省5-10分钟时间。这5-10分钟时间如能合理用于学生思考、练习、拓宽知识面上,不仅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而且还能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 利用幻灯、投影教学,具有声形结合的特点,能较好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得到较好成绩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还注意幻灯投影与其它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如模型、标本、实验、录音、录像、电影等手段,那么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芙蓉区育才小学 任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现在的学生长大后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是现代教师教学中急待钻研的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几年来,我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组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力所能及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具体做法浅谈一下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我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出“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 二、合理运用动画,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 1、把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把圆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四、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娃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娃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判断8+12-5=15与8+(12-5)=15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判断是或不是,再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CAI软件,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实验、失败或成功中发现规律,这就将视、听、做、思统一了起来,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独立地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课堂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越势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快乐教学 1.把游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 理学 的实验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短,一节课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几分针,而且也不稳定,有趣的东西时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使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四十分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调节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中,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上册的统计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老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我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复习旧知 自然 地渗透到 “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 2.在活动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认知冲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在教学统计的新授中,我用动物园要举行联欢会为题,让学生带上兔子、老虎、猴子、小熊四种动物的头饰,并让学生进行统计并填写统计表和作统计图。统计图是一个格子一只动物,当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涂统计图时,学生发现喜欢小兔头饰的人数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来我又提问:“要想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示2人,格子还够不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说出:“不够,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我也因势利导地强调,统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因此,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挖掘教材中“快乐” 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4元9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两个2元,一个5角,两个2角。”另一个说:“付四个一元,9个一角。”还有的说:“付5元,让售货员 找回1角。”孩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现在许多 教育 研究工作者提出“自主学习”、“快乐教育”,使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使求知成为愉快的事。这种愉快反过来成为求知的动力。如果能给学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会乐学不疲。以上我的粗浅尝试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摘要] 电视包装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电视包装 节目 栏目 产业化 一、电视包装的含义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二、电视包装要素 1.形象标志。无论节目、栏目、频道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频道的形象标志,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好的形象标志的设计,能使人过目不忘,深入人心,能使观众快速判断出自己看的是什么节目、什么频道、什么台,便于观众一下子就捕捉到想要看的节目,所以形象标志设计对于电视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2.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如中央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所以其主色调以蓝色为主,凸显一种冷静、客观的形象;cnn基本也是蓝色基调;文艺性的频道和栏目在一般情况下是暖色调,色彩相对艳丽一些;凤凰台是以艳丽黄为自己的主色调。所以,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声音。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诸元素。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音乐应和形象设计、色彩搭配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无需看到画面,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 三、电视整体包装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电视包装的不断成熟,以栏目为产品,以频道为品牌的包装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大家所倡导的整体包装理念。而电视整体包装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 1.统一性原则。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应该遵从整体包装的统一性,首先是识别整体包装的元素包括标时、音乐、颜色等都应该相对统一以形成整体效果,节目包装/栏目包装应该在整体的频道包装统一原则内实现自己的包装特色,节目/栏目形象应从属于整体的频道形象之下。 2.规范性原则。电视整体包装的统一性要有科学的规范化操作作为保证,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落实到日常的节目和栏目当中,才能确保整体包装的具体实现。 四、电视包装的形式 电视节目、栏目、频道包装有多少种形式,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下面一些形式: 1.以形象标志为主的频道标志的位置设置和出现方式的设计。 2.电视台或电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 五、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关系 1.电视包装是电视产业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品牌化战略的具体体现。电视作为中国百姓的精神大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满足电视文化市场的需求,频道在不断地增加,节目在不断地扩充,同时也使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更趋白热化。如何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建立自己的独特专业频道,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这里,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视节目作为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也应该同时兼备形成产品的两大体系,第一是生产体系,第二是营销体系,所谓电视节目成为产品的营销或称为宣传,就是电视包装,而品牌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提升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我们提出了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总体计划,为电视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反过来说,电视包装的品牌化战略会更加促进电视节目产业化的发展。 2.电视包装使电视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电视包装不是节目策划,它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起重要宣传和推介作用。电视包装的基础是包装策划。我们去市场上买东西,总是被外观美观,造型新异的产品所吸引。成功的产品外包装和外部造型会刺激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购买欲。一个产品经过包装后介绍给市场便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这种注重产品包装行为的营销方式,能在顾客心里树立起一种品牌意识。高水平的产品包装能使产品在市场中从众多同类中凸显出来。近年来,包装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包装这个概念,在商品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不断蔓延、渗透,形形色色的包装活动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电视领域,品牌作为一个频道的标识,给频道注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从而使频道在电视节目市场化经营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电视包装论文:浅论中小电视台对频道、节目的包装策略 【摘 要】如今,电视媒介竞争可谓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百多套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静下心来细心观察,最吸引人眼球,能让观众锁定的往往是那些包装精美、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频道和节目。事实证明,包装绽放出的美丽火花,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视觉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且树立了频道、节目崭新的形象和美誉度,提高了频道、节目的广告市场占有率。笔者希望通过探讨中小电视台对频道、节目的包装策略,找到一条中小电视台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小电视台 频道 节目 包装策略 包装绽放出美丽火花,包装精美的频道和节目不仅让观众享受到了视觉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且树立了频道、节目崭新的形象和美誉度,提高了频道、节目的广告市场占有率。在这方面,cctv-3、cctv-10、上海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大台为地方中小电视台作出了成功的示范。与这些大台相比,地方中小电视台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包装意识,但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地方中小电视台如何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台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通过富有特色创新的包装杀开一条血路,有滋有味地活着?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增强包装的有效性。 一、彰显频道和节目的个性 一个成熟和有影响力的频道或节目,它的标识系统、节目编排形式、主持人形象设计以及片花、音乐、演播室背景等等都有其独特的张力和内涵。这种个性化的差异显现出频道和节目与众不同的形象,使观众对其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识给我们带来三点思考: 首先,中小电视台的频道、节目包装应该突出个性、避免趋同,以免在五光十色的频道海洋中淹没自己。比如,cctv-3综艺频道的宣传片就非常有特色,片中交替使用大场面的舞蹈镜头和舞蹈演员的特写镜头,通过特技将舞蹈演员手中的红色绸带演化成“3”字落幅,与综艺频道的特色非常吻合。再如cctv-4的一则名为“cctv-4时刻伴随我”的频道宣传片中,一个小孩坐着写有“cctv-4”的汽车、火车、飞机,骑着骆驼,背着“cctv-4”的背包,从亚洲到非洲,到美洲,到欧洲……十分贴切地表现出国际频道的特色。 其次,中小电视台的包装应突出地域性特点。各个电视台的台标可以说是地域性特点最为突出的,台标是频道最基本的形象定位,一般展现在角标和节目结尾落幅上。它的播出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最具冲击力、影响力,能起到推广和强化频道的作用。台标一方面能增强节目或栏目的段落感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使不相关的节目或栏目融在统一的标识下贯通一气,增强频道的整体性。比如上海电视台用蓝色的白玉兰形状作为台标,是因为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而蓝色凸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特征,以及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干脆就是红色“龙”字,广东电视台也以“广”字作为台标的主体图案,明确了电视台的所在地,让人过目难忘。 二、优化节目编排,使节目和频道整体化 近年来的频道整体包装中,节目编排已经被纳入了电视包装的范围,树立“大包装”的概念已经成了电视包装发展的趋势。据专家的观点,高收视率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可看性。二就是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利用电视包装,可以吸引观众、争取观众、留住观众。 电视包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针对目标观众编排节目,以求得观众的“顺流”(即观众在某一时段内持续收看某一节目),争取最大的“入流”(即观众从其他频道转往本频道),避免观众的“溢流”(即观众从本频道转向其他频道)。最近非常流行的“无缝编排”就是让两档节目之间的“破口”缩小,甚至等于零,使前一档节目无缝隙地过渡到下一档节目,以防止观众转台的一种编排策略。还可以在前一档节目结束后,先播放后一档节目中一些快节奏的、吊人胃口的片段,吸引并留住观众。比如,湖南卫视在晚间连续剧的时段内,往往要插播一些广告,但是他们做得很巧妙,在插播广告时,右下角角标醒目地提醒观众现在正在播放的是什么电视剧,将本来想离开的观众拉回屏幕前。同时在插播广告时,将节目预告结合起来,把明天或今后几天的精彩节目做一简单介绍,这样既减轻了观众的收视疲劳,又吊起了观众收看其他节目的欲望。此外,一些频道还在广告时间段里制作“倒计时”,让观众知道在数秒的广告之后,精彩节目仍将继续,稳住了可能流失的观众。 三、确立节目、频道的品牌地位,推动营销 包装对节目的生存、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今的观众可选择的节目成千上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视觉冲击、形象刺激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观众是否选择收看节目,基本上是在看到节目的几秒内做出决定的。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是否精巧的包装会给观众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观众的选择。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广告商对于电视市场的选择,目前的电视节目的包装水平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栏目包装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参考学习。 央视的《东方时空》是一个在国内最早实行整体策划和整体包装的栏目,它准确的定位,全新的包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栏目有专门的形象宣传片,长达1分钟,片头中有专门的栏目标志,有标版片头,小板块有小片头和广告导语,字幕有统一的规范,主持人有特定的主持环境和统一的主持风格,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 对于中小电视台而言,虽然没有大台那样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收视覆盖范围,但是中小电视台却有接近性强的独特优势。中小电视台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接近性来包装节目、频道。比如中小电视台普遍都有的新闻节目,在包装上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当地特色、反映当地百姓生活,讲述当地百姓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法宝。将这些内容重点包装、强势传播,才能使观众对节目、频道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四、创建一支业务精湛的形象设计队伍 国内电视包装行业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不少专业电视包装制作公司。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包装作品。对于地方中小电视台而言,要进行到位的包装,办法有两个:一是与外部的专业电视包装公司联手,包装节目和频道;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在电视台内部扩大并优化包装队伍,充实包装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养,使之能适应全台节目包装制作的需要。 无论是哪种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内在化包装,必须要加大个人手工劳动在整个包装中所占的比重。培养一支熟悉本频道特色的包装人员队伍,才能将电视包装融入每日的工作当中,让包装常变常新、贴合频道多变的内容。举例来说,湖南卫视总编室下属的形象工作室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自2004年6月整合形成的工作室,现在共有26个人,专门为湖南卫视服务,湖南卫视的这个工作室是完全体制内的建构。 因此,从长远考虑,加强中小电视台内部包装人员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只有属于电视台内部的包装人员,才最熟悉频道的风格和节目的特色,而且也只有他们可以跟随频道和节目的需求,不断对包装进行更新。对于电视台内部包装人员,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向大台的工作人员学习、取经,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电视包装论文: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形象包装和品牌推广策略 摘要 民族文化类栏目在包装推广,形象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化目标。 关键词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 形象包装 品牌推广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是西部省级卫视的特色栏目,是西部省级卫视利用区域性文化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首选栏目类型。一些颇具影响的民族文化类特色栏目逐渐形成品牌,在提升频道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广西卫视的《唱山歌》、《寻找金花》,内蒙古卫视的《蔚蓝的故乡》,新疆卫视的《丝路新发现》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文化类栏目在包装推广、形象宣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加强自身品牌推广,扩大栏目影响力,是民族文化类栏目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西部省级卫视急需改进的地方。只有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化目标。 一、建立特色鲜明的栏目形象识别系统 西部省级卫视的民族文化类栏目大多已经具有一定的电视包装意识,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应该导人ci设计,建立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栏目形象识别系统,突出栏目理念,提高观众对栏目的选择率与使用效度。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往往以传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为特色,个性色彩鲜明。建立栏目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可以将栏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以视觉化、系统化的形式传达给电视观众,使栏目形象突出易记。栏目的形象识别系统主要包括栏目标识、色调、 音乐 、片头、题花、图文字幕等。 栏目标识是栏目理念、风格特征以及整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能够对栏目起到推广和强化作用。栏目标识制作的基本要求是醒目、简洁、特点突出、有时代感。内蒙古卫视《蔚蓝的故乡》栏且以“传播人文韵味的草原文化、展示时尚魅力的民族风情”为定位,以 现代 视角和都市人的欣赏习惯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加以时尚包装,满足受众探奇、求美的心理需求,舒缓紧张工作中的焦虑,拂去都市生活的浮躁与喧哗。栏目名称富有诗意色彩。蔚蓝寓其高远。故乡代表眷恋。名称字体隽永浪漫,人文气息浓厚。栏目的标识设计,巧妙地体现出内蒙古特有的草原文化意境,基本做到了与栏目定位一致。传达栏目理念,形成鲜明的栏目形象。 色调是栏目的表情,使用恰当能够切合栏目主题并展示出丰富的意境,准确传达出民族文化类栏目的整体风格。《蔚蓝的故乡》栏目主体色调使用蓝色,通过片头色调、演播室色调和细节色彩的有机聚合形成视觉上的主体风格,使蓝色成为节目标识系统中的基础色调。蔚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而“长生天”是蒙古民族崇拜的对象,神圣崇高;蔚蓝色意味着高远辽阔,就像蒙古民族博大开放的胸怀;蔚蓝色又是现代、时尚的颜色,代表着理性、睿智。蓝色色调的使用有效地传达和巩固栏目的品牌特色,与栏目名称和栏目定位相一致。 栏目音乐是栏目的声音表情,应与栏目风格协调,达到视觉与听觉的统一。《蔚蓝的故乡》栏目音乐采用时尚化了的女声长调,悠远、明亮的歌声与现代电声乐器合在一处。剔除了原生态长调的忧伤,传达出自由的意境,旋律既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又有现代时尚的气息,能够为观众所喜爱和接受。 精美的电视栏目片头是传达栏目宗旨的导视窗口,在美化电视屏幕的同时,能够使电视屏幕变得活跃。使画面主题得到深化。《蔚蓝的故乡》栏目统一制作了大片头,画面是意象化了的草原,流动的乐谱和飘扬的野菊花突现了草原的神奇与优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比具象的画面更具 艺术 魅力。栏花采用抽象化的云饰图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统一了字幕播出规格,栏目个性更加突出。 电视栏目的形象包装应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包装之外的一种思考,一种启迪。《蔚蓝的故乡》在栏目名称、标识、色调、片花、栏花等方面的包装是值得肯定的,栏目内在的人文理念和精神基本得到了体现。 二、合理规划栏目的编排和播出 编排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质是寻找频道、栏目和目标受众群的结合点。在栏目的编排规划中,节目预告、节目导视、栏目形象宣传片的 科学 、合理编排是一种隐形的栏目包装,对栏目具有预告、提示、宣传、推广的作用,可以强化观众的识别和记忆,扩大栏目的品牌效应。民族文化类栏目在节目编排方面应该加强自我宣传,强化节目预告、节目导视以及栏目形象宣传片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实现与目标受众群的有效沟通,促进民族文化栏目的品牌推广。 “节目预告”和“节目导视”提示栏目内容和播出时间,是频道整体节目编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省级卫视在强化传统节目预告的基础上,应该利用先进的电视编辑手段制作出别具一格的“栏目预告”,以科学合理、承上启下的编排和高频次的播出,增强受众的收视心理期待。制作精良的节目导视多由冲击力强的画面、打动人心的音效、精致的制作手法剪辑而成,有的强化节目中的精彩片断,有的通过悬念设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于播出频率高,既能够起到引导观众收视的作用,还具有强化栏目形象的宣传功能。它是抢占节目市场,提高收视率的强有力的手段,也是树立品牌栏目的有效途径。《蔚蓝的故乡》栏目在上午、下午、晚上以及播出结束前都有不同版本的节目预告信息。并通过见缝插针多次播出的方式来加强预告,起到了引发收视欲望的效果。 栏目形象宣传片是栏目形象的展示窗口,是自我宣传的广告。栏目形象宣传片不对具体某一期节目内容进行宣传,而是着力于推介栏目的整体定位和风格特性,重点凸显本栏目与其他栏目的差异性。栏目形象宣传片需要遵照受众收视 规律 进行编排播出,保证播出频率及时间,实现合理布局。《蔚蓝的故乡》栏目制作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栏目形象宣传片和间隔片花,贯穿在频道的整体播出之中,让观众看到特色鲜明的栏目形象。 民族文化类栏目的播出时间应考虑目标受众群的生活规律和收视习惯,最大可能地按照目标受众群的收视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播出安排。同时还要了解竞争对手的节目编排方案,做到知己知彼,安排有序,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合理摆布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品牌栏目与影视剧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 在不同时段循环播出和适当重播以前的节目内容。能够最大可能地覆盖目标受众,是民族文化类栏目加强栏目推广的有效做法。一些制作精良、反响良好的节目,不要播出之后就束之高阁,适当重播仍会有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避免节目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强化栏目形象、扩大栏目影响的作用。民族文化类节目的选题往往不受时效影响,好的片子历久弥新。可以对以前的节目进行同类项合并、板块式安排,冠以某某栏目“集锦”等名称,对栏目形象的强化作用非常显著。民族文化类栏目往往是西部省级卫视的品牌栏目。加大播出频次,适当重播以前的内容,以及对节目加以重新整合编辑,既强化了频道的定位和特色,同时有利于栏目本身的品牌推广。《蔚蓝的故乡》栏目晚上21:00首播,次日早晨7:00和下午17:00重播,不同时段循环播出增加了受众接触栏目的机会。 三、进行跨媒体联动的立体化传播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鲜明的栏目形象识别设计基础上,在 科学 的编排播出的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传播资源进行跨媒体联动的立体化传播,最大可能地扩大栏目的影响力,为创建优秀品牌做好准备。 民族文化类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应该首先着眼于台内频道资源的充分调动。栏目形象宣传片、节且预告、节目导视不仅应在卫视频道播出,也可以在台内其它频道播放,整合传播资源,扩大栏目影响。内蒙古电视台调动台内传播资源,除卫视频道外,还在各地面频道对《蔚蓝的故乡》栏目进行及时宣传,在固定时段,有计划地进行插片式自宣导视,分段预告常换常新,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自宣导视格局。 此外。可以利用报刊、 网络 等其它媒体,对栏目形象进行立体式的推广传播,丰富栏目传播方式,实现整合营销传播。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可以优势互补,对电视媒体生产的信息产品进行重复利用和开发。报刊方面,可以将民族文化节目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在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或者提炼出嘉宾的精彩观点及拍摄花絮等,以专门的栏目加以发表,用平面媒体辅助打造品牌栏目。还可以将节目内容放在各类相关网站上,供网友在线收看或点播。报刊传播和网络传播可以开辟栏目和观众之间另一条沟通渠道,扩大栏目的影响,也使有收视兴趣但收视时间不允许的群体,有接触栏目的机会。当然,网站上还可以增加栏目理念、主持人感言、节日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栏目的幕后人员介绍等内容,使收看了电视栏目的受众仍然可以获得新的信息,增加对栏目的了解。另外,强化网络互动环节,让受众进行栏目评点、留言,提供选题线索,使网站有平等热烈的讨论气氛。还可以把主持人的个人博客链接其中,与受众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沟通。《蔚蓝的故乡》栏目在内蒙古电视台网站有专门的栏目,介绍了栏目理念、主持人感言,以及编导们的情况。使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栏目有所了解。 第三,以栏目为依托。精心策划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强化栏目定位的同时,扩大栏目影响。事件营销、活动营销作为媒体竞争的一种新现象、新形态,正逐渐被媒体经营者所认同,成为媒体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媒体社会影响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有效武器。西部省级卫视频道可以组织一些以民族文化类栏目名称命名的大型活动,使其在短期内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借此搭建新的传播平台,树立栏目的品牌形象。广西卫视《寻找金花》“一个栏目两套思路”的举措值得借鉴:一套思路是常态节目的制作播出规划,另一套思路是通过活动、晚会和推广策划来提升品牌。常态节目培养观众,晚会或大型活动拉升人气,完成品牌栏目的指认,两者互相促进,保证节目资源的再生运用。内蒙古电视台在策划大型民族文化类活动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针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组织过“晋蒙陕冀二人台电视大赛”、“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第10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颁奖活动”、“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博克大赛”、“八省区蒙古族歌曲电视大奖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征歌颁奖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采用事件营销,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年五、六月份期间,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策划的“世界lo名志愿者穿越内蒙古”大型电视活动经过志愿者电视选拔大赛和历时一个月的穿越、探险活动,聚集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活动本身引起了广泛报道,拍摄的节目在《蔚蓝的故乡》播出,反应非常热烈。这些大型活动与卫视频道的定位相统一,与品牌栏目对接,成为频道整合营销的组成部分,以合力服务于频道的品牌化建设。 电视包装论文: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在专题片题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我们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而实际上,在地方台,我们经常遇到的困扰是常会不知不觉地带着某种主题思想去“强制执行“,其结果往往表现的不是被拍摄对象,而是自己,即不经意间把被拍摄对象当成自己的思想载体,这就与我们的创作初衷大相径庭了。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观众在平等、能动、投入的状态中获得。绝没有强求的痕迹。因此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从观念上找准定位,一定避免一些人为的摆布和虚假的东西,力保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在“以视为主,以听为辅”的原则指导下,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 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归根到底要从创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策划与包装的专题片是暗然无色的,没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无奇的。电视片排斥人为的虚构却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深入挖掘电视表现的潜力,整合人才和声画资源,全方位进行包装。 电视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策划的前提是厚积。“电视策划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个点的集合。它就象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想引擎的作用”。电视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题片的制作人员应当是一个多面手,他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擅长计算机操作。这样才能在节目的定位、创意、制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同时,还要要注意解说词的写作,电视解说词应叙事干净利落,语言晓畅明白,词句短小简洁,语言力求口语化、形象化。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传达画面及同其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电视解说词像一根链条,把电视画面与同期声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写作电视解说词时应尽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解释现象、阐明道理。在论述时应透彻、深刻、富有思辩色彩和哲理。 三、要注意表现细节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含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是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制作包装电视专题片中要注意:采访现场是掘取大量素材的地方,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比如一个火灾现场,嘈杂的人声,霹叭的爆响,撕心裂肺的呼救,比任何手段都能扣紧观众心弦。其次,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尽致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再有,历史资料和空镜头的运用也是专题节目真实再现的一种包装手法。比如在采访历史人物的后期制作上,可以通过画中画等技巧把人物放到历史影片中,缩短了时间差,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在表现贫困学生理想追求时,只安排他学习的镜头会很平淡,可如果用飞翔的大雁,来寻求一种写意的境界,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深化和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总之,电视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包装的专题片,就象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也应注意,电视策划与包装排斥人为的虚构但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种艺术表现强调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但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但拒绝繁冗和堆积。它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真实的人文和环境。 电视包装论文:探讨电视节目包装对电视栏目品牌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 电视品牌 品牌构建 论文摘要:随着电视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电视包装已成为提升电视媒介价值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运用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品牌学和传播学原理,对国内某些电视栏目的成功包装运营方式进行了分析。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经典论断:“一个公司不仅要创造优质的商品,它还应当把产品的优点告诉给顾客,认真地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产品的形象,好的包装和广告能够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或其品牌的立即确认。”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电视媒介市场。在这个媒介市场中,各媒介发挥自身优势,已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向企业化、综合化生产发展,形成了大型的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媒介已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区别不是很大了。 由此,我们大可以“电视媒介”来替代科特勒所说的“企业”,将上述论断改为:一个电视媒介不仅要创造优质的电视产品,它还应把媒介产品的优点告诉受众,认真地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电视产品的形象,好的电视包装和媒介宣传能够引起受众对电视媒介及其品牌的立即确认。 因此,无论是对于电视媒介还是传统的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其品牌的力量决不可忽视。这一点从可口可乐、nike、麦当劳、ibm等国际大型企业的成长和成功中足以看出品牌的力量。目前,国内媒体已经有意地将品牌的概念融入其媒介经营管理中,在国内也出现了像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拥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媒体。但从总体水平上看,我国电视媒介的品牌意识和品牌构建能力还有待提升。那么,如何构建电视媒介品牌?我们的回答很简单——包装。 cis系统导入 电视媒介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且具有系统性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然而这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电视媒介品牌的树立并不仅仅是设计一个台标、喊一句口号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将电视媒介品牌建立在为营销媒介产品服务的目的上。而媒介产品能否顺利地被受众所接受则对电视媒介品牌的成功树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从cis的角度来综合性地看待电视节目的包装。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以民族理念和企业精神为内蕴,包含了理念识别(mi)、活动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tis(television identity system),其实质是对cis理论的借鉴和扩展。 理念识别。理念识别是指电视媒介在包装制作过程中要有一个能贯彻始终的宗旨,是频道/栏目的自我定位,主要包括频道/栏目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等的设计。湖南卫视官方网页有这么一句话:“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简单地说,理念识别要求电视媒介要对自身以及生存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立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大政方针”,并以此作为制定今后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电视媒介的办台理念要始终贯穿所有节目、活动之中,并在保持各个节目有不同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彼此基调相一致。 活动识别。电视媒介的活动识别对于频道来说就是频道播出格式,对于节目来说就是节目流程。2003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专业的24小时连续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开播。它在为中国观众打开24小时持续开放的新闻窗口的同时,也用固定化的播出时间和模式化的栏目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栏目形态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 该公式表明,某种媒介或信息是否会被受众选择,由预期能获得的报偿和付出的代价这两方面决定。预期能获得的报偿指媒介或信息的价值对选择者而言是高还是低,而代价则包括时间、开销、方便程度等方面。营销学家亚历山大·比尔曾说过:“在实际操作层面,消费者喜欢品牌,品牌将‘意味’着打包,这些‘意味’形成了一套快捷方式,使选择变得简单。”也就是说,电视媒介品牌的构建能减少受众收看电视的代价。而从上述公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便利性(或称方便程度)对电视媒介的收视率有重要影响。“人们总是希望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报偿”,因此,电视媒介要竭力使目标受众最便捷地收看到最满意的栏目,其中节目的编播格式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个20分钟的节目,可以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三个或四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精彩内容在片花中体现出来,既起到提示的作用,又为下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对于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的编排工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整点播出。避免出现像19:21、23:42等播出时间,尽可能以整点为分割点,抑或是方便受众识记的时间点,比如19:19。第二,时段固定。一旦确立了节目或是栏目的播出时间,就不要轻易更改。如真有必要更改,则务必通过宣传片或是其他方式使受众了解到更改信息,防止受众流失。第三,编排多样。在确定频道播出格式时,要从传统的“频道=节目+广告”转换为“频道=节目(片头、片尾、片花、预告)+广告+宣传片”的新模式,甚至设计出更多的能够吸引受众的编排方式。 视觉识别。电视媒介的视觉识别不同于平面媒体的vi设计,它除了包括频道识别、色彩以及文字之外,还包括诸如听觉识别系统、美术风格、视觉资产、运动方式和代言人等。也就是说,电视媒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视听优势,传播其品牌形象。 第一,美术风格。事实表明,简单的色彩体系能降低受众的识别难度,如浙江卫视的中国“蓝”、黑龙江卫视红色的龙。 在电视节目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选用应从节目内容的角度出发,依据大众的视觉心理习惯,使节目主题色彩带给观众的联想和视觉心理感受与节目内容相吻合。此外,频道的色彩体系不仅体现在台标上,它在整个频道的形象中都应该协调一致,包括片头、片尾、形象宣传片等。 湖南卫视选择鲜亮的橙黄色作为自己的色彩。这种色彩能给人以明快、欢乐、充满活力的感觉,符合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不仅如此,湖南卫视还将“橙黄色”进行到底,不论是节目宣传的片花还是频道自身的宣传片,甚至连湖南卫视的官方网站的色彩也是橙黄色,营造出一种明堂堂的氛围,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 总体来说,频道的色彩识别体系原则上要求简约,尤其表现在标识中的色彩,但并不排斥复杂色彩体系的使用,具体视各电视媒体需求而定。 第二,听觉识别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群将电视视为一种背景声音,电视是一种伴随行为,这主要是利用了电视媒体中的声音元素。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电视包装中的听觉识别系统。 频道的听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主题音乐、人声和效果声。主题音乐应当符合该频道的风格,如以娱乐为主的频道,其音乐节奏应较快且凸显快乐元素,而新闻频道的音乐节奏应保持简洁明了。一个持续很久的主题音乐能使受众对该频道或节目产生归属感。长久以来,每晚7点整响起的新闻联播片头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闻节目,而是一种“满足”感。 第三,视觉资产。所谓电视频道的视觉资产(visual property),指的是一种被某电视频道率先使用,并垄断性独占的视觉资源。它可以是一种几何图形、一种颜色,抑或是一个卡通造型;它是电视媒介品牌视觉识别的催化剂、视觉激活器。需要强调的是,视觉资产必须要具有独创性,要不断被重复来加深观众印象,要进行多媒体暴露 如果从视觉资产这一概念出发,那么就必须要对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电视媒体中,电视频道版权页是保护视觉资产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电视频道版权页起着保护频道和节目版权的作用。 媒介定位 usp理论及其应用。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是由罗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于1961年首次在《广告实效》一书中提出的。usp又被称作独特销售主张,该理论主张从消费者的角度在产品中寻找一个独一无二的利益诉求点。在电视媒介整体包装中的独特“卖点”指的是电视栏目、频道、节目对应于竞争对手独有的某种特性。这对于一个“综合性”电视台来说绝非易事,不过一旦找到独特“卖点”,媒介就能将其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最大限度地争取受众。 2004年,湖南卫视打出“快乐牌”,喊出“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娱乐品牌”口号,这在当时中国大陆地区是没有的,这显然是个清晰的电视品牌定位。此外,安徽卫视经过调研分析,了解到电视剧在中国电视收视群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对此,安徽卫视调整品牌策略,通过整合全频道资源,不同时段不同目标观众,设置了8档电视剧场,并迅速展开了围绕以电视剧为主体节目的频道品牌构建,从而把安徽卫视打造成了中国首家专业电视剧频道,拥有了自己鲜明的频道定位和市场诉求。 定位理论策略。定位(positioning)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尔·列斯(alries)与杰克·特罗(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的。按照艾尔·列斯与杰克·特罗的观点:定位,是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你自己。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定位是你对产品在未来的潜在顾客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在具体定位策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领导者定位。即将企业或品牌定位于同类中的领导者地位,如“第一”定位。在电视媒介定位中,湖南卫视的“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娱乐品牌”和安徽卫视“中国首家专业电视剧频道”的定位都属此类。 第二,消费者利益定位。强调企业或品牌能给予消费者的利益点定位,一般以独特的利益说辞作为定位进行沟通。众所周知,凤凰卫视地处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凤凰卫视更多的可为空间。由此它的定位便是立足香港,为全球华人提供最优质的资讯服务。从消费者对资讯解读渴求的角度,做了一个“你无我有、你少我多、你慢我快、你板我活”的媒介内容定位。 第三,消费阶层定位。指消费者定位,属于细分市场定位。在个性化消费时代,这种定位战略显示了越来越高的价值。这种细分市场定位策略应用到媒介中就是分众传媒,具体体现在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上面。 整合营销全方位构建媒介品牌 1990年丹·e·舒尔茨在《“新广告”运动》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在混乱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再没有比此时更需要整合营销传播了……对消费者、经销商或零售商做整合性单一讯息传递是很重要的。唯有经过通盘性的统合后才可能让讯息一致地传达给目标对象。”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是指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综合协调、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方式,以最佳的传播方式组合来传递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促进广告主与消费者联系和沟通的系统传播活动。 我们将整合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媒介品牌的构建当中,其主要目的是强调一个媒介品牌的建立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内容,还要注重媒介内容产品之外的东西。即一个电视媒介无论是节目内容、形式,还是单独策划的大型活动,它们在“理念”上总要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要用一种声音说话”。 结论 本文从宏观视角对电视品牌构建的影响因素之一的包装进行了研究,在其中运用了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品牌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本研究,加强了电视媒介对节目包装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具体的包装制作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制作技巧,达到提高电视节目产品质量、提升媒介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目的。 电视包装论文: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像是媒介的一场革命,使传统电视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不我待。电视包装,作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塑造与发展构架下的重要行业,它将是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将介绍电视包装的概念,分析电视包装的发展过程,探讨新媒体对电视的影响,进而从在播包装、离播包装方面提出电视包装在面临新媒体挑战下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视包装;新媒体;电视媒体 一、电视包装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电视包装目前是电视台、各电视制作公司经常用到的概念。什么是电视包装?电视包装的全称可以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包装。根据形象设计论的理解,按照国际广播设计者联合会和国际电视宣传与营销联合会的定义,电视包装是指关于电视频道、栏目、节目的全面包装设计,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两个方面。在播包装是指除了节目内容和插播广告之外的电视播出内容的包装设计与应用,其要素涉及频道标识(id)、频道颜色、频道声音、广告标语、形象宣传片、片头、导视系统、演播室等诸多方面。离播包装是指在非电视媒体以及社会公共环境中的形象设计与应用,涉及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网络、推广活动等。电视包装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为统一性、发展性、独特性。 电视包装行业在中国发生与发展约17年,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95年到2000年,是电视包装的1.0时代,这是电视包装的起步阶段,大家都还没有包装,各电视台的竞争很小。在内容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节目包装,没有频道整包的定位,也没有品牌形象的概念,主要是以独立的视觉设计为主;在制作上处于简单的模仿状态,那时电视台的要求也不高,往往只要片子做的大气好看就行。但当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做起电视包装的时候,各种要求和压力就相继而来,电视包装的1.0时代也就很快过去了。 2001年-2006年,是电视包装的1.5时代,此时第一波蓝海已经过去,而逐渐转变成红海。那时,整体包装设计概念被引入,品牌的定位开始在电视包装中应用。电视包装的内容更全面,从策划到制作到维护,包括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设计;制作上开始走原创路线,并融合了二维、三维、实拍等多种技术。 2007年以来到现今,是电视包装的后1.5时代,现在我国大部分电视包装正处在后1.5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存在很多精彩纷呈的电视频道,尤其是在播包装这一块,设计已经很到位,使得接下去可以定位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现在的电视包装已不能只是在做片子而是在做结构,如果把一个个节目栏目看作产品,那整个频道就可视作品牌,电视包装要通盘考虑在播包装和离播包装,需要具备电视整体包装策划制作、品牌形象宣传管理等综合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在后1.5时代要寻找新的蓝海出口,离播包装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后。 二、新媒体的出现和对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我国电视包装即将步入新的时代,也就是2.0时代。 所谓新媒体,通常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体系上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类型很多,但其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基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平台的新媒体。 较之于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有着它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互动性、整合性、及时性、细众性。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受众的选择度、交流度、参与度大大加强,并可以自由的选择媒体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继承发展和强大的生命力,也给作为被迫收视的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电视受众急剧下降。新媒体较之传统电视的鲜明优势,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分流了传统电视的受众人群。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电视的主要受众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年轻一代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转向新媒体,庞大的年轻群体涌向新媒体,这必然会导致电视受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明显下滑。 电视广告遭遇瓶颈。电视广告长期以来一直是电视收入的支柱,目前由于电视收视率的下滑,广告投放也开始由电视向新媒体分流,而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则处于不断上升的成长期。 传统电视媒体将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危机,然而“危机”一词分开看,既是危险、又是机会。新媒体虽然一方面给传统电视带来影响并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使电视迎来了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将会是未来传统电视的一大出路,也是趋势所在。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体现在优势互补和融合共赢上。虽然新媒体有着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然而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虽然已经处于相对饱和期,但是也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质与优势,使其有着独立的生存空间。电视内容主流化、制作高端化和操作简易化是传统电视之所以不会被新媒体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传统电视和新媒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两者融合发展,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成果。 三、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时不我待。而这其中,电视包装,作为电视媒体品牌形象塑造与发展构架下的重要行业,将是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包装行业传统的那套内容不能放弃,包括在播包装要素的视觉设计、离播包装在传统媒体的宣传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融合新兴媒体形式,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寻找新的宣传平台、丰富和完善电视包装整个服务体系。这也是电视包装在新媒体浪潮下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在播包装的发展趋势。 其实早在1.5时代,电视在播包装这一块无论在制作技术还是制作内容上就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面对新媒体2.0时代的挑战,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播视觉要素的设计趋于简约。21世纪崇尚简单的生活,简单明了的东西也更让人容易接受,于是我们在在播要素的视觉设计上也应该体现出简约化的特点,通过仅可能少的包装符号将频道理念、宗旨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在概念内涵上多下功夫而非一味地追求复杂的画面效果,让设计在简约的同时又耐人寻味;也可以巧妙地从基本几何形或基本色的构成中去挖掘灵感、去抽离元素。 其次,融入新媒体风格的设计理念。例如,节目导航可以设计成游览器的样式,通过输入搜索框带出画面,字幕出现的方式可以犹如鼠标点击一样,也可以配上网络中常用的点击、消息等背景声音,这种仿佛正在点击上网浏览的在播包装设计,融入了目前新媒体互动风格样式,从外观形式上拉近了电视与新媒体的距离。 视觉设计上的简约化和新媒体化可以说是在播包装在新媒体时代合适的发展选择方向,值得从中进一步探索新意。 (二)电视离播包装的应对策略。 在电视包装的发展历程中,相比成熟的在播包装,离播包装还是相对不够完善的。电视离播包装这一块将是新媒体时代的重点发展空间,以往较多地是在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等传统媒体上的宣传应用,但是新媒体出现后,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拓宽新媒体业务,以提升电视频道的品牌形象,将是电视包装行业未来发展的蓝海出口,这里有很多内容可以发展探索: 1.互联网新媒体拓展。 电视和互联网合作,其空间很大。包括频道网站、主持人博客、观众博客、网络电视等。 频道网站。包括节目介绍和预告、主持人资料、频道资讯、论坛社区等。供观众在电视屏幕之余了解频道信息、查阅节目菜单等。频道网站是电视频道在互联网新媒体中的形象展示窗口,使电视频道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形式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主持人博客。以前观众往往只是看到主持人荧屏前的一个形象,很难去了解一个主持人并且和主持人沟通,但是通过博客,观众可以跟主持人产生对话和联系,进而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关注。 观众播客。现在很多突发新闻事件,都是由市民首先在第一时间将第一现场的照片或视频在网络上的。于是,电视频道可以建立观众播客平台,播放一些由观众自己拍的东西,还可以把作者请到演播室同大家分享交流,想必这种互动形式会对频道的宣传很有利。 2.手机新媒体拓展。 如今手机的普及率已近很高,可以说近乎人手一台,借助手机平台开辟新的渠道,也会给传统电视带去良机。 短信互动平台。近年来很多电视节目已经在使用短信互动平台,例如在一些选秀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也可以通过手机参与短信抽奖、短信留言等。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手机电视既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又具有手机的便携性,虽然手机电视前景是美好的,但是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技术、内容、政策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待提高。手机电视业务也将会逐步纳入电视离播包装未来的服务清单中。 3.其它新媒体拓展。 无论是基于数字信号的数字电视,还是依靠无线信号的移动电视,也都是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可取的重要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新的电视播出渠道,以其技术优势使观众可以实现点播、回看、定制收看节目。 电视离播包装在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应用,将会极大地帮助电视媒体提升品牌形象,将成为电视包装在新媒体时代的重点发展趋势。 四、结语与展望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我国电视包装正在或将要面临新的挑战,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但是有着更广阔的蓝海出口等着我们去探索。相信在未来,随着电视包装走向更加完善的机制体系,会让电视荧屏精彩纷呈,同样也在屏幕下锦上添花。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节目包装设计应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包装一词已从对产品的包装渐渐延伸到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包装于产品,是通过对其的外在包装来达到产品内涵,本质的传达,美的包装也是产品自身宣传的一方面。而电视包装,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其外在形式的包装,什么样的节目内容制作什么样的包装设计,每一档节目都拥有自身的灵魂和内涵,因此,包装设计于电视节目,起到了突出节目特点和个性,确定自身节目形象,使观众对节目的识别度提高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或是企业公司对自身的电视宣传包装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数字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样也为电视包装来带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发的高。电视节目包装的第一要素是视觉,视觉上的美感决定了人们对于节目的关注度,电视包装的视觉要素主要包括色彩,图像(、活动画面,固定画面,动画),构成元素等要素。本文以新版《江西天气预报》片头包装为例,来分析视觉设计在电视节目包装中的应用。 一、色彩营造节目氛围 1、塑造节目形象 正确的选择节目色彩,特别是优势色彩,是对节目定位,形象确立的第一步。并不是说颜色的面积要占到多大,而是它能很快的突出节目特色。例如湖南电视台,近几年的包装设计做的非常到位,比如我们现在说到黄色,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湖南台,他们把黄色已经做到了企业的深处,做到别家电视台自觉的不敢用黄色来做颜色定位,黄色和芒果已经成了湖南电视台的标志和形象。它已经是湖南台的特色之一。此次我们江西天气预报片头的颜色定位是以四季为主要线索,以绿,黄,橙,蓝四个颜色代表春夏秋冬。颜色随着时间的转变而变化。根据实时的季节最后的落点颜色也同样是当时的季节。明确了节目定位,传达了我们节目全年365天都陪伴着观众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都不会缺席的节目形象。 2、反应节目情绪 色彩是有灵魂的,红是炽烈,绿是新生,白是纯洁等等。因此,电视节目包装的色彩选择也是节目情绪的表达。湖南卫视一直是打着青春的口号,走年轻人,学生党的路线,黄色是活力的象征。东方卫视一直走着事实,新闻类的方向,因此红色作为他们的节目主打色,体现了热血,民族情怀。这都是色彩体现节目,频道情绪的表现。我们此次节目的片头颜色定位也是如此,从春天绿色代表新生到夏天黄色代表活力,再到秋天橙色代表温柔,最后是冬天蓝色代表静谧。此次新版节目的以这样的色彩设计为线路,体现的是我们节目的新定位,在服务观众的同时,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档只有老年朋友观看的节目,而是一档开放性,各个年龄层都愿意看下去的节目,因此,色彩的转变是第一步,摒弃了老版节目只以蓝色为基调的形式,这次用四季四种色调配合,吸引观众的眼球,反应节目的情绪。 二、镜头运动丰富节目情节 1、三维动画活跃节奏 数字时展迅猛的今天,传统的相较简单的二维动画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三维动画当道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在电视栏目包装,电视广告,影视节目中,甚至是网页设计,虚拟交互设计等等新兴设计行业。三维动画的魅力在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和三维软件达到脑海中设计的画面,再利用镜头的组接和镜头画面内图形的调度,完成一个整体性的包装。《江西天气预报》的片头是以四季为时间线,镜头的运动是以代表四季特色的绿叶,柳树叶子,枫叶及雪花四者之间的变换为衔接,在许多方块组成的代表大地的虚拟承载物上进行季节的变迁,随着镜头的运动变化,最后定格出现天气预报四个字。在各个构成元素的材质方面,我们制作的是当下流行着,明亮,时尚的玻璃材质,镜头的运动也是节奏轻快,鲜明。整体效果是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如果拿老版本的片头相比较,可以说老版的片头是一个儒雅的中年男人,而新版的片头却是一个20出头的,充满正能量的青年人。 2、构成元素引导观众 画面的构成元素在整个节目包装中一般都是统一的,针对不同节目提炼出带有自身特色的构成元素,其统一性体现在内容上,以及形式上。在江西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上,作为代表大地的方块在设计的角度上有序的搭建,方块上不规则的有天气符号,温度,数值等天气元素在上面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断的升高或者降低,还有等高线,冷锋暖风示意图,观众第一眼看就能知道这是一档关于什么类型的节目。在节目传达上期待了很直观的作用。节目中构成元素的学问很大,用的好的话可以使整档节目灵活,用的不好的话会使节目索然无味,反而起不到带动观众互动的作用,例如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在一场选房子的比赛中,爸爸们需要靠自己射箭比赛的排位来决定能否提前选房,比赛分好几轮,依据最后的综合成绩决定。此时制作组在屏幕上用动画的方式制作了一组排位顺序,不断的根据得分的变化来调整名次的排位,形象而清晰的表现给观众实时的赛况。此时这个小动画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机位多,剪辑点多,观众不可能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情况,而且剪辑也会造成一些画面的割舍,因此这个动画在这里充分的让观众一目了然。再配合字幕,旁白的情况下,全方位的了解赛况。这就是好的元素可以使节目更加灵活丰富,观看性更强,更容易吸引观众,方便观看。 三、视觉设计是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 这是一个视觉与互动的年代,人们开始讲究体验性生活,讲究生活品质,动态影像的视觉感受在电视包装中起着先导的地位,视觉设计在电视栏目包装中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当人们得知一件产品,认识一个新品牌,看见一档新节目的时候,不是其内容先展现出来,而是通过视觉效果的外在包装吸引人们的关注,得以传播其产品本质,品牌文化,节目精神。因此,视觉设计于电视包装中,是设计美感,也是传播方式。 作者:刘莉坤 单位: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机结构设计和缓冲包装设计 1脆值的确定及提高产品脆值的方法 经验估算法、试验测定法都可作为脆值的确定方法,其中试验测定法是属于比较精确的方法,但相对其精确度对来说,试验成本也很高,因为这种方法必须具备侧录仪器和试验设备才可以。但是由于脆值试验所具备的破坏特性,对于单价很高,并且更新换代很快的电视机产品来说并不合适。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在结构失效问题上,局部裂纹、表面摩擦损伤等外壳问题占据了主要影响因素,还有由结构失效引起的液晶屏和显像管破损、移位等,因此,在设计产品和包装时要仔细分析液晶屏、外壳和包装三者之间的受力关系,在提高产品脆值的同时,寻求到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之间成本的平衡。 2缓冲包装的力学模型及对包装设计的启示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是泡沫塑料缓冲机理,一般包括 (1)由基体变形产生的能量损耗; (2)基体单元间摩擦产生的能量损耗; (3)开孔泡沫塑料中流体的粘性流动产生的能量损耗; (4)闭孔结构中气体的不可逆压缩产生的能量损耗。因此,在设计缓冲包装时,要想缓冲效果越好,所选取的缓冲材料单位体积吸收能量就要越大。我们可以用C代表缓冲系数,Q代表作用于缓冲材料上的应力,E代表单位体积缓冲材料所吸收的能量,用公式来表示,即:C=Q/E,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当缓冲材料单位体积吸收的能量越多,则缓冲系数越小。在电视机设计中,难以界定易损件。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主体设计和包装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对于能够有效减低冲击响应幅值的阻尼问题,我们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高认识,从而降低易损件对外界的冲击影响。 3缓冲包装设计的传统方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 发泡聚苯乙烯(EPS)作为目前家电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缓冲材料,对其静态和动态特性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缓冲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缓冲系数-最大应力曲线(C-m)法与最大加速度-静应力曲线(G-s)法。阐述了产品设计与缓冲包装之间的关系,对于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目前,作为辅助产品和包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工具,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产品进行仿真跌落分析,从而达到优化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的目的。在产品和包装设计完成后,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前对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设计进行了解,有效优化产品和包装设计。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于跌落时产品和包装的各个位置的应力和变形,及指定位置的加速度曲线,这些我们评价设计的关键指标都能计算出来。当然,实际的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无论使用哪种有限元软件都会有些出入,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比如有限元模型中理论材料参数和产品外壳和包装的真实材料参数之间存在的差异,选取的电视机不同计算部位,结构件之间的联结和接触的处理方法,以及阻尼值的考虑等多种因素。在实验中,因为试验设备和人为操作的元素,有限元仿真模拟的处理是按照理想跌落方向进行的,而试验中对缓冲包装件跌落方向却不能与模拟完全保证一致,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同时,影响试验结果差异的因素还包括试验环境、跌落情况等。因此,模拟数值结果在实际设计中,只能作为参考来使用,不能成为根本设计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在数值模拟方面提出了机电产品稳健设计优化概念的最新成果,对设计人员具有积极启示意义。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的产品设计系统的建立,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将设计经验和数值模拟有效统一结合,通过不断的设计、模拟与试验产生的产品结晶。 4结束语 结构设计和包装设计在实际的电视机产品设计过程中,其关系非常密切。产品的脆值是产品结构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重点关注,从而打好缓冲包装设计的基础。同时,为了产品在运输安全和包装设计的经济性上得到保证,对缓冲材料的特性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就要了解缓冲材料的基本特性和缓冲包装的力学模型。同时有效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争取达到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优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王彬单位:新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电视包装论文:简论电视包装研究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电视包装的重要性:一是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二是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关键词:电视包装电视频道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传输手段的改进和电视频道的增加,观众每天面对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提高电视台和各节目的收视率,各媒体不但注重传播内容,而且还意识到电视包装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眼球经济时代”,好的电视节目包装对于电视节目的形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富震撼力的画面和音效能先行引起观众注意,甚至给整个频道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电视包装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视包装以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说到包装,人们一般会想到是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意思,起到装潢和美化产品的功能。之所以把包装拿过来用到电视上,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包装如同让频道穿上一件漂亮且合身的衣服,在频道包装上,长相可以比做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打扮则是频道的包装。这件衣服如果不经常去整理和维护,它的外表和颜色随时有可能会被遗弃。如果这件衣服维护得好,它会越穿越合身,这也就是说电视媒体不但要重视节目内容,也要重视节目的包装。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现在许多媒体从各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整体宣传风格。比如湖南卫视的包装推行“橙色与灰色”系列的组合,无论是频道各种版式,还是宣传片,都是一贯坚持这种“时尚、年青、靓丽”的风格组合。再如中央电视台形象视觉的文化定位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时又以蓝色为基调统一色,在统一色中变化、演绎、传承,气势宏大,文化底蕴厚重,体现了大台风范。 二、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 电视频道、节目的包装能有效树立频道整体形象,彰显频道风格特色和吸引观众,那么如何使电视频道包装脱颖而出呢? 1.突出其个性。电视频道的包装不仅要定位准,还要有表现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打好特色牌,才能在众多的频道中站住脚。因此各频道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民族民风来包装自己,这样才能避免电视频道包装相互间的雷同。中央台作为国家台,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它必须突出庄严、大气、恢宏的特色。凤凰卫视的两只挥动双翼旋转燃烧的凤凰图案构成了凤凰卫视最核心的形象标识,红色、黄色和橙色是凤凰卫视最显著的频道颜色。 2.坚持“变”与“不变”的原则。这里的“变”指的是频道宣传片、ID、节目导视菜单、收视宣传片可以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与包装,以激发观众的新鲜感,保持频道包装对观众的吸引力。对于频道的LOGO,则要保持长期不变,由于频道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树立频道品牌形象,所以应该确立长期稳定的标识;频道的形象宣传片、色彩风格和音乐也应是保持稳定一些。 3.加强统一性和规范性。电视栏目、频道包装一定要遵循统一,否则看起来就显得杂乱,那就失去包装的意义。频道中各个节目、栏目的包装要素相对统一。无论个别元素在形象设计方面有什么样的好创意,如果没有顾及到统一、规范的要求,都会破坏统一性和规范性。CCTV-5作为中国最大的、最权威的体育频道,为成为最权威的奥运平台进行了改版。改版思路的其中一条就是“统一风格“。规范频道的标准呼号,统一字幕系统,淡化栏目的个性而突出频道的整体感,使频道整齐划一。4.注重形象化和生活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可使观众产生直接的联想,拉进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观众似乎身临其境,融入到电视频道中。所以在电视频道包装中应去掉纷繁的非主题元素,突出形象化、生活化的主题元素。CCTV-2的包装别具一格,众多的红球,跳动在人行道、楼宇间、铁路、公路、鸟巢或麦田中,整个包装简洁明了、直截了当,与话外音“经济频道,就在您身边”不谋而合。 电视包装拼的不是如何改版,而是一种细节维护和视觉品牌的执行程度。做为我们县级电视台,在节目设置和节目资源方面虽不能和中央台、省电视台相比,但我们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方针,注重本地特色,加大节目包装力度,在整包中我们建立合理而完备的导视体系,考虑观众的各种需求和收视心理。例如:观众不希望被广告直接打断正在播出的节目,我们为此设计了“广告开关”;观众希望一开始便能预览节目的主要内容,我们为此设计了“即将播出模板”;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中间进入节目的观众,希望尽快的了解节目的内容,我们为此设计了“正在播出模板”;为了强化频道的属性识别,我们在节目中反复出现频道的“ID”呼号等。 近年来电视频道包装作为电视媒体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业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在激烈竞争的今天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都迅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充分认识和掌握最新的电视手段,尽量汲取节目制作的最新趋势,使频道包装在电视理念上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真切的希望每一个热爱这个行业的人,都能制作出更多被观众欣赏的包装作品,将美丽带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栏目包装探讨 摘要:电视栏目的包装,应该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融欣赏性、文学性为一身,只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创意出别致,打造出精品。随着设备技术的日益更新,特技功能的日趋多样化,包装也会随之越来越精致,它不但使栏目的特色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栏目内容也得到升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文学性 21世纪的今天,包装越来越重要。小到一本书的封面,大到企业的形象设计,形形色色的包装无处不在。 如今,随着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迅速发展,打造精品栏目,并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已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从先声夺人的宣传片,到新颖生动的栏目片头以及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字幕处理,乃至色彩、节奏、动感、形式等等,无不体现包装的魅力。 如何做好电视栏目的包装呢?下面谈一下我的两点看法。 1.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栏目包装,从宣传片,片头到背景音乐、字幕、节奏等都应该和栏目本身浑然一体,给人视觉上的流畅、和谐、自然感。海晏县电视台专题栏目改版时,我也曾为《金银滩》栏目制作包装片头,由于不了解栏目的主要内容,片头制作好后,虽然看起来色彩斑斓,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力很强,但和栏目本身的风格却大相径庭,连在一起也还是片头是片头,内容是内容,十分别扭。经过几次失败的教训和摸索总结,我逐渐认识到栏目包装系统化的重要性。也知道栏目与包装之间整体形象的统一,是一个栏目完整化、一体化的需求,也是得到观众视觉认可的首要条件。 2.个性特征的鲜明凸显 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栏目,就象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一走入人群,就再也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了。所以要想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夺人眼珠,凸显个性的包装就极为重要了。《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县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专题栏目,为凸显“农”字特色,在片头制作时,就以碧云天、黄土地、南飞燕、耕作人为流动背景出现,前景则是鲜红的辣椒、橙黄的稻穗、老农的笑脸、晚归的牧童,以胶片方式,呈两条带状交错飘动。农业、农村、农民几个字则以淳厚朴拙的美黑体贯穿始终,配以热闹而有丰收气息的农家音乐,使人入眼便感受到亲切质朴的农家气息,别具艺术个性。而正是由于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三农节目也很快成为农民朋友们最喜欢的栏目。所以就象看见红绿蓝三条飞光带围绕地球旋转就知道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听到“同样的感受”就知道是《同一首歌》一样,栏目的个性化包装,是一个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的自然标识,也是一个栏目凸显个性的重要条件。 总之,电视栏目的包装,应该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融欣赏性、文学性为一身,只有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能创意出别致,打造出精品。随着设备技术的日益更新,特技功能的日趋多样化,包装也会随之越来越精致,它不但使栏目的特色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栏目内容也得到升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艺术和信息发展的结合 摘要:电视节目包装能更好的树立节目的形象,以及给节目内容的呈现更具有张力,使得节目形式所具有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信息;表现设计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媒体就如同滚滚钱江潮水一般,席卷当下各类媒体。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在经历一场变革,媒体的变革也在悄然地进行中,那是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审美的变革。现如今网络及自媒体的日新月异,对与电视的冲击尤为的显著。在如此激烈和白热化的竞争中,如何在众媒体中凸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形象识别体系,将是电视包装所要思考的内容之一。 一、数字化时代电视包装所要有的表现形式 1.包装的设计是结合构思、图形、色彩、文字、排版等几方面分别加探讨的,然后再从表现形式上考虑设计的核心点—构思。通过表现重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合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去切入目标重点,突破角度以及展现的手法,形式的体现。而电视节目的包装所具有的意义包含有频道ID、栏目整体包装,虽然栏目包装也是电视包装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包装其实并不是栏目所独有的,所以更不能把包装划分到电视栏目中去。如果,一个没有任何修饰过的电视节目呈现给大家,那就不能真正意义称之为节目,顶多只能算是现场的再现,这样不但失去了节目的完整性,连信息的传达也大打了折扣。而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多元的信息化传播空间中,无法用真确的理解对节目内容做出很好的认识和判断,就达不到电视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一个好的电视包装的意义和它的识别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电视媒体纷繁复杂,什么节目能吸引观众、收视率好,谁都去效仿。以至于最后大家名称相近及形式雷同。如果把它比作商品,那么其形式就是商品的本身,而频道的包装和节目的包装,就好比是节目内容的包装盒,起到了商品的介绍、说明和广告的作用。一个识别性高,内容表达更为完整的包装就可以很好地塑造起自己的形象,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新企业纷纷成立,大企业经营趋向国际化,向海外拓展市场,此时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形象塑造方法。就是被大家熟称的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运用到电视包装中可给观众制造出视觉的识别差异和冲击,让电视节目这个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说服力和竞争力,也使电视节目更具有“形象力”。2.随着数字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创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也扩展到电视包装的领域,人类的科技进步时时激发着艺术创业的灵感。如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说明艺术和科学是殊途同归、不可分离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化成为艺术的创作实现的最好的工具。也进一步加快电视包装的设计流程。电视包装设计是一种以艺术形式的呈现。它包含了平面二维设计和动画三维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的诉求点 重点在表现内容上的体现,电视包装设计在一个动态画面中进行,没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要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驻足观看,就有了时间上的局限性。空间和时间的转变要求设计在审美上要符合大众需求,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表现内容的确定,对整个包装形态构成有着至关意义。节目包装是节目形式的外在形象,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一个重点,这将有益于内容呈现。在电视包装中所的重点好比是一个突破口,那呈现的手法可以说是一个战术。好的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就是节目内容的灵魂所在.无论所呈现的方式是怎样,都是在于描述节目内容为重点。广义上看:每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与其它一些事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样,所要表现的一种事物和一个对象,就具有了两种基本本质:一是直接表现描述对象的一定特征,另一种是间接地借助于该对象的独有的特征和特性,来突出事物的特性。第一种被称为直接表现,而后一种则称为间接表现或者叫做借助表现。 三、当前国内电视媒体包装形式的劣势性 当前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扩展着市场的份额,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电视台都意识到电视包装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视观众群主要在中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年轻人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中老年人的领悟力和审美力都不是很强,很多老年观众对电视包装的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所以电视包装的日渐模式化,使之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并没有真正传递到节目内容的真谛。电视包装的理论出于形象识别系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包装创意与设计是视觉识别的范畴,属于艺术设计;理念和行为的识别则可归类于企业管理、品牌策划等等。因此,很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对于电视包装的讨论中通常都带有自己本专业的局限,对电视包装中很多的术语的表达缺乏考量。 四、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和形式的塑造 电视包装是以科学为内涵,以艺术为外显。它利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表现手段与方法,让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的传达。电视包装能强迫观众接受一些信息。想象要新颖、独特但要符合常识,电视包装在创意过程中,要客观反应现实,要从节目内容的特征中,获取那些最具一般意义,并且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既要新颖、独特、形象的塑造,又要合乎常理。任何的的电视包装创意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想象的表现形式,可以使节目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握住联想形式,就有助于包装的创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论是频道ID还是栏目包装,所有的视觉呈现都应该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理念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才能被真正体现。所以抽象的理念需要作用于人的内心层面来完成,图形元素只是起到对外在感官呈现并传达给受众,使之内心得到感悟,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去达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并准确传达信息,极尽最完美的视听表现,给观众以最强烈的感官和审美感受。电视是一种三维的艺术,视听的结合是其主要的传播信息渠道。所要突显的是在感官的导向,在电视包装中要突出身临其境的作用。而包装则是将艺术风格、流派等具有形式感的手法引入电视节目包装中,使电视节目包装呈现出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所以电视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和现场感的媒体,使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和展现的最佳载体之一。因而,那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包装就很难有吸引力。 作者:邵芃 单位: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电视包装论文:电视包装及信息发展的结合 摘要:电视节目包装能更好的树立节目的形象,以及给节目内容的呈现更具有张力,使得节目形式所具有独一无二的识别性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信息;表现设计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媒体就如同滚滚钱江潮水一般,席卷当下各类媒体。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在经历一场变革,媒体的变革也在悄然地进行中,那是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审美的变革。现如今网络及自媒体的日新月异,对与电视的冲击尤为的显著。在如此激烈和白热化的竞争中,如何在众媒体中凸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形象识别体系,将是电视包装所要思考的内容之一。 一、数字化时代电视包装所要有的表现形式 1.包装的设计是结合构思、图形、色彩、文字、排版等几方面分别加探讨的,然后再从表现形式上考虑设计的核心点—构思。通过表现重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合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去切入目标重点,突破角度以及展现的手法,形式的体现。而电视节目的包装所具有的意义包含有频道ID、栏目整体包装,虽然栏目包装也是电视包装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包装其实并不是栏目所独有的,所以更不能把包装划分到电视栏目中去。如果,一个没有任何修饰过的电视节目呈现给大家,那就不能真正意义称之为节目,顶多只能算是现场的再现,这样不但失去了节目的完整性,连信息的传达也大打了折扣。而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多元的信息化传播空间中,无法用真确的理解对节目内容做出很好的认识和判断,就达不到电视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一个好的电视包装的意义和它的识别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电视媒体纷繁复杂,什么节目能吸引观众、收视率好,谁都去效仿。以至于最后大家名称相近及形式雷同。如果把它比作商品,那么其形式就是商品的本身,而频道的包装和节目的包装,就好比是节目内容的包装盒,起到了商品的介绍、说明和广告的作用。一个识别性高,内容表达更为完整的包装就可以很好地塑造起自己的形象,上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新企业纷纷成立,大企业经营趋向国际化,向海外拓展市场,此时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形象塑造方法。就是被大家熟称的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运用到电视包装中可给观众制造出视觉的识别差异和冲击,让电视节目这个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说服力和竞争力,也使电视节目更具有“形象力”。2.随着数字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创新。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数字艺术领域也扩展到电视包装的领域,人类的科技进步时时激发着艺术创业的灵感。如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就是说明艺术和科学是殊途同归、不可分离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达的今天,数字化成为艺术的创作实现的最好的工具。也进一步加快电视包装的设计流程。电视包装设计是一种以艺术形式的呈现。它包含了平面二维设计和动画三维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的诉求点 重点在表现内容上的体现,电视包装设计在一个动态画面中进行,没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要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驻足观看,就有了时间上的局限性。空间和时间的转变要求设计在审美上要符合大众需求,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表现内容的确定,对整个包装形态构成有着至关意义。节目包装是节目形式的外在形象,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突出一个重点,这将有益于内容呈现。在电视包装中所的重点好比是一个突破口,那呈现的手法可以说是一个战术。好的电视包装的表现手法和呈现形式就是节目内容的灵魂所在.无论所呈现的方式是怎样,都是在于描述节目内容为重点。广义上看:每个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与其它一些事物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这样,所要表现的一种事物和一个对象,就具有了两种基本本质:一是直接表现描述对象的一定特征,另一种是间接地借助于该对象的独有的特征和特性,来突出事物的特性。第一种被称为直接表现,而后一种则称为间接表现或者叫做借助表现。 三、当前国内电视媒体包装形式的劣势性 当前新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扩展着市场的份额,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断减少的大环境下,电视台都意识到电视包装的推动作用。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视观众群主要在中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年轻人主要以网络媒体为主,而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中老年人的领悟力和审美力都不是很强,很多老年观众对电视包装的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所以电视包装的日渐模式化,使之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并没有真正传递到节目内容的真谛。电视包装的理论出于形象识别系统,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包装创意与设计是视觉识别的范畴,属于艺术设计;理念和行为的识别则可归类于企业管理、品牌策划等等。因此,很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对于电视包装的讨论中通常都带有自己本专业的局限,对电视包装中很多的术语的表达缺乏考量。 四、电视节目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和形式的塑造 电视包装是以科学为内涵,以艺术为外显。它利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表现手段与方法,让电视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信息的传达。电视包装能强迫观众接受一些信息。想象要新颖、独特但要符合常识,电视包装在创意过程中,要客观反应现实,要从节目内容的特征中,获取那些最具一般意义,并且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既要新颖、独特、形象的塑造,又要合乎常理。任何的的电视包装创意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想象的表现形式,可以使节目内容,转化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把握住联想形式,就有助于包装的创意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论是频道ID还是栏目包装,所有的视觉呈现都应该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理念是抽象的。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才能被真正体现。所以抽象的理念需要作用于人的内心层面来完成,图形元素只是起到对外在感官呈现并传达给受众,使之内心得到感悟,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去达到对抽象理念的理解。并准确传达信息,极尽最完美的视听表现,给观众以最强烈的感官和审美感受。电视是一种三维的艺术,视听的结合是其主要的传播信息渠道。所要突显的是在感官的导向,在电视包装中要突出身临其境的作用。而包装则是将艺术风格、流派等具有形式感的手法引入电视节目包装中,使电视节目包装呈现出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风格。所以电视是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和现场感的媒体,使各种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和展现的最佳载体之一。因而,那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包装就很难有吸引力。 作者:邵芃 单位: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电视包装论文:浅议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包装艺术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广泛,电视行业作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电视行业要不断地对电视媒体的包装元素进行创新,以满足大众需求,增强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体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关键词:包装艺术;电视;节目制作 1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艺术 现阶段的电视节目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把电视节目与电视包装融为一体。电视节目经过一系列的精良包装后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在一定程度上与电视节目包装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也逐渐重视电视的节目包装,并加大了对于包装的投入。电视节目不仅要细化包装,更要对节目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以形成电视台的品牌效应,获取更多的关注。例如,《极限挑战》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这都源自于故事情节的创新,游戏环节的设定,逼真的后期剪辑特效等,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在众多纷繁的电视栏目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电视节目包装的性质 第一,包装的独特性。电视栏目的包装要充分展现其独特性,让电视节目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中独树一帜。第二,包装的规范性。电视包装不仅要有科学、规范的设计,还要与其他栏目相区别,如节目包装的标志、形象、音乐等,通过这些元素的规范统一,以增强观众对节目和频道的鉴别能力,更好地获得观众的认可。第三,包装的超前性。频道包装设计一定要对电视手段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及时地了解电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规律。尽可能获取节目制作的最新趋势,使节目包装在电视理念上站在电视制作的最前沿。要实现一个频道包装的基本要求,超前独特的创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电脑编辑系统的一流人才等都是缺一不可的。 3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包装手段 3.1节目片头、片尾包装 栏目的片头包装,要截取一段最精彩的片断,浓缩栏目的精华成分,吸引观众的眼球,设置悬念。栏目片头包装主要包含栏目的名称、画面、配乐、各种字幕和特效以及现场环境等,将精彩画面和节目主题融入其中,以突显整个栏目的特色。精彩的片尾也是栏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结尾会为整个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起到点睛之用,观众看完节目后会不断回想,意犹未尽。 3.2字幕包装 精美的包装是与字幕分不开的,为了更好地宣传电视节目内容,方便观众收看,有时配合画面与解说,可以更直接地为观众传递节目信息,有助于观众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观众一目了然。 3.3特技包装 必要的特技能够为电视节目的画面增加动感,锦上添花。经过节目剪辑师的艺术加工,画面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效果,使画面和情节更加生动,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 3.4音乐包装 音乐会对电视情节起到烘托作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深化节目主题。在选择音乐时不仅要注意到音乐必须切合主题,还必须考虑到受众对音乐的偏好。 4包装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4.1满足观众的需求 电视节目的包装不仅要吸引受众,还要考虑电视节目的商业特点。做好电视节目中的包装,首先要通过对大众的调查,掌握观众的收视习惯,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4.2明确电视节目的风格和主题 策划电视栏目前期,首先要确定节目的主题风格,文化内涵,做好栏目整体的文案策划工作。只有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一个电视栏目的包装工作。 4.3对多个环节统筹兼顾 电视节目的包装制作对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工作人员之间还要密切配合,只有团队共同努力与积极配合,才能打造出一档高水平的电视栏目。同时,后期制作人员也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视频剪辑技能。 4.4电视节目的包装要结合节目内容 电视节目的包装不仅在于外在的包装,还要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使节目的内涵和外包装高度统一,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形成品牌效应。 5结语 为了适应电视节目的发展形势,满足观众对电视信息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制作人应不断地创新、探索,对电视节目进行高质量的后期制作和节目包装。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和包装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它不但要求制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还要做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从而创作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提升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品位。 作者:黄镇生 单位: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浅谈煤矿井下应急广播系统 【摘 要】文章简单明了的介绍了应急广播系统的总体概要、系统组成、系统的功能特点。详细的阐述了应急广播系统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应急广播;矿井;安全 1、引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客观条件下,国家安监总局了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规范和建设时间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六大系统”建设的煤矿将被关停。[1]为保证煤矿企业遭遇突发性事件时,能以最简捷、最快的途径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并指导相关人员紧急疏散或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做到及时并有效的应急救援,通过结合语音广播现状与发展方向,采用数字技术、单片机编解码技术、高级软件编程技术等开发了数字化可寻址矿用智能应急救援语音系统。该系统集安全播报、调度指挥、安全监测、公共语音为一体,是新一代的数字化语音系统。矿用智能应急救援语音系统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以安全监测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原始数据为依据,以各种应急预案为基础,开发出智能语音告警及应急救援模块。日常可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指定区域播放安全规章、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还可共享安全监控系统有关数据,经过定制,当出现瓦斯超限、风机不能正常工作等情况时,自动在特定区域发出安全告警,指挥相关人员撤离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果检测到安全监控系统告警,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也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材料,播放给指定区域,并可以通过麦克风,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根据需要,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结合数字视频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工况直观图像,做到数据、语音、视频的真正联动。 2、系统结构组成 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由井上设备和井下设备两部分组成。 2.1 井上设备 井上设备由语音通讯服务器、数字中继网关、管理调度电脑、核心交换机、井上基站等组成。 2.1.1语音通讯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为系统提供各种网络和应用程序等服务。实现井上井下通讯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调度通讯行政通讯一体化,用户井上、井下漫游。 2.1.2数字中继网关。数字语音网关一侧连接传统程控交换机,一侧与IP网连接,实现IP网与PSTN的互连互通,将IP网络与固定电话网络、移动网络结合,从而实现对于公网、专网有线、无线用户的综合指挥调度。 2.1.3管理调度电脑 2.1.4核心交换机。将井下光纤网络设备、语音服务器、数字中继网关、管理调度电脑、井上基站等设备接入到统一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 2.1.5井上基站。满足语音通讯的同时还能够为井上管理办公提供无线上网、中短途数据传输等应用提供服务。 2.2 井下设备 井下设备主要由矿用本安型交换机、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矿用本安型手机等组成。 2.2.1矿用本安型交换机。连接井下工业以太网环网。 2.2.2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基站是整个系统无线信号接入点,实现与终端的数据交互。基站采用WIFI通信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扩展性。基站连接可采用光缆、网线、电缆方式,可根据实际环境进行配置。 2.2.3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电源采用三路交流电源输入(AC127V、AC380V、AC660V) ,提供稳定的DC 输出,输出电压为12V、24V,提供给基站和交换机工作。采用不间断供电设计,后备电池可保证井下断电后设备仍能工作不低于2小时。 2.2.4矿用本安型手机。系统语音终端,采用矿用本安设计,轻便小巧,便于携带。 3、系统功能特点 多路广播功能:系统可以实现多套节目同时传输。 音源种类丰富:音源种类丰富,可以是麦克风、话筒、DVD/VCD等传统音响设备,也可以是电脑、MP3等现代数字设备;同时,系统内置FM调频收音机,接收当地公共电台广播节目。[2]当使用电脑进行播放时,可以播放电脑支持的全部数字语音文件,另外可支持网络播放,矿领导可在本办公室内通过电脑对井下广播讲话。 可分区功能:可自动或手动进行按区域或逻辑分组广播、分区域广播(如办公区、井下候车室、食堂),做到单独控制,如单独对办公区播放通知;也可进行全矿广播。 远程控制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单台音箱的开停控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可寻址到点控制。 与安全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有机融合:共享安全监控、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关数据,经过定制,当出现瓦斯超限、风机不能正常工作等情况时,系统自动在特定区域发出安全告警,指挥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 结合应急预案,进行自动或人工应急救援:当系统监测到安全监控系统告警,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也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播放给指定区域;还可以通过麦克风,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 开关量输入:硬件上支持4路开关量信息输入,配合矿业现场其他设备,进行语音告警提示,避免事故的发生。可根据需要设置启动警报点附近的音箱或全部音箱。 传输距离长:可以采用全光缆方式传输,抗冲击、无干扰、高保真、传输距离可以达到60公里,特别适合煤矿井下恶劣环境。 高品质的语音:专业的语音芯片设计,独特的机械、工艺设计,做到声音洪亮,不失真,改变了过去煤矿井下扩音电话音质差的根本问题。 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RF弱信号传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系统传输网络中无功率信号,单只音箱的故障不影响系统工作,整机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自动处于关闭状态,待有启动信号或接收到开机指令后音箱自动启动,无需人员的控制。[3] 传输方式可通过工业以太网:目前煤矿井下工业以太网越来越普及,本系统支持在工业以太网传输,避免了重复布线,节约资源。 数字视频联动:可以和数字视频系统相结合,达到数据、语音、视频联动。 4、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相继应用到原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粗矿的煤矿生产中来,为煤矿生产这个昔日多数人眼中的低水平行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所介绍的应急广播系统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代表,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井下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更大程度的保证每一个矿工的生命安全。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强排系统配电及控制设计体会 摘要:矿井透水事故是危害面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矿难事故。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加透水情况下人员逃生的机会,国家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的策略。潜水泵对于一定流量范围的突水事故可有效控制,为避免淹井或延缓淹井争取时间,保证人员安全撤离和设备拆除;由于该系统采用地面控制,即使排水泵房被淹,潜水泵也能正常运行,为淹井后抢险救灾赢得时间。鉴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诸多优点,矿井在现有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配电及控制 0、前言 矿井透水事故是危害面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矿难事故。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加透水情况下人员逃生的机会,国家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的策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受水威胁严重的矿井,应当实现井下泵房无人值守和地面远程监控,推广使用地面操控的潜水泵排水系统;《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第二百七十三条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应当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或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另外安设具有独立供电系统且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泵。 1、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常用的防突措施主要为设置防水闸门和建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防水闸门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特点如下: 防水闸门是为预防矿井突然涌水造成淹井而安设的闸门。砌筑在通往水灾威胁地区巷道的总汇合处、井底车场和井下水泵房。防水闸门笨重,开启与关闭不方便,虽可利用液压系统进行远程操纵,但防水闸门安装处带压一般较大,大压力等级的防水闸门设置难度大且关闭非常困难,很难保证关闭质量和把握关闭时间,尤其在人员没有安全撤出之前,不能关闭。关闭闸门后,人员及设备不能出入,且水对被淹没区域内设备和巷道影响较大,恢复生产难度较大。防水闸门建成后,可能会对巷道通风、电缆布置,轨道运输、皮带运输存在一定影响;特别需考虑安装地段的通风系统的风流调解,防止在关闭防水闸门后,造成该段巷道通风不畅或盲巷,出现新的隐患问题。另外,防水闸门在地压较大矿井不适用。 防水闸门是带压开采矿井中常用的防治水安全措施,主要作用在一个“堵”字。防水闸门为被动堵水,而潜水泵为主动排水,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矿井的防治水工作。而潜水泵对于一定流量范围的突水事故可有效控制,为避免淹井或延缓淹井争取时间,保证人员安全撤离和设备拆除;由于该系统采用地面控制,即使排水泵房被淹,潜水泵也能正常运行,为淹井后抢险救灾赢得时间。 鉴于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诸多优点,矿井在现有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增设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组成 1)系统的组成 一般情况下,将多级泵和电动机采用固定连接方式组成一体潜水电泵,安装在吸罩内。被输送液体由吸罩吸入经过电动机表面进入泵的吸水口,通过多级叶轮传送,经出水口、逆止阀或多功能阀、电动阀和扬水管排出。当采用水泵控制自动化时,选用电动闸阀或电液动闸阀。目前已有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为潜水泵的自动控制提供了保证。地面或井下控制系统实现多种监控。 综上所述,潜水电泵、阀门、管路、配电及控制装置等组成潜水电泵排水系统。 2)潜水电泵安装方式 潜水电泵安装方式可分为立式、卧(斜)式两大类。 立式安装方式:潜水电泵悬吊在矿井水仓内,水仓的深度应大于潜水电泵的整体高度。优点是受力方式合理,运行寿命长,维修时可以整体取出。缺点是对起重设备要求较高,对水仓内的支撑大梁要求较高,排水井一次性投资大。 卧(斜)式安装方式:安装灵活,随着水位和水源位置的变化,机组的位置可很快的做出调整,缩短排水时间。优点是对起重设备要求不高,对水仓内的支撑大梁要求不高。 3)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 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是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其可靠性是潜水泵的自动控制的保证。传统闸阀存在以下问题:可靠性差、控制复杂、故障率高、遇见突水现象电动闸阀打不开,不能长时间在水下工作。隔爆矿用潜水电动液控闸阀克服了以上缺点,选配防爆潜水电机作为动力源,采用高压液压缸执行装置作为闸阀的开启和关闭装置,可使闸阀长时间在水下使用。该潜水电液闸阀能在地面或井下控制闸阀的开启,能有效控制闸阀的开关速度和关闭力。具有手动、电动液控两种操作方式。 3、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的配电及控制 《煤矿防治水规定》中推广使用地面操控的潜水泵排水系统,在条件具备时,采用地面控制,即配电及控制设备放置于地面,动力及控制电缆直接下井接至潜水泵电机及其辅助设备或传感器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沿井筒敷设或沿电缆钻孔敷设)。只有在受条件限制时(配电能力、工农关系等),才采用井下适当位置控制,潜水泵配电室位置应置于高于潜水泵的安装位置,且留出足够的储水余量,使其不致淹至潜水泵配电室位置,而影响潜水泵的工作。 1)地面配电系统 在地面合适位置设应急强排配电室,两回10kV(6kV)电源分别引自矿井35kV(110kV、220kV)变电站10kV(6kV)不同母线段,两回~380/220V电源引自场地动照网。应急强排配电室内设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采用高压开关设备或软启动装置分别向井下潜水泵供电。 潜水电泵可以全压(直接)起动,也可降压起动。原则上,在全压起动条件满足时,要采用全压起动,因为全压起动是最简单、最可靠、最经济的起动方式。但全压起动起动电流大,在配电母线上引起的电压下降大。 当全压起动条件不满足时,可考虑采用降压起动方式。降压起动的方式有:电抗器降压起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软起动(可控硅固态软起动、水电阻软起动)、星三角降压起动。目前多采用固态软起动,优点是可提供平滑无极的加速和可控制的减速,起动时避免过冲,停车时避免水锤现象。 2)井下配电系统 从井下变配电所引两回~660V低压电源,采用阀门电控装置分别向电动阀门供电。变配电所及阀门电控装置安装位置应高于电动阀门的安装位置。目前设计的电动阀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常开的,在检修时关闭。 3)控制系统 地面潜水泵配电室内设应急排水泵站控制装置,完成信号传输、监测和应急排水泵站设备控制等功能。由低压配电装置、智能控制器、检测传感器及信号控制电缆等部分组成。具有“自动”、“手动”和“检修”三种工作方式,特殊情况下可以退出自动化运行,转为地面手动操作,确保潜水泵可靠起动;具有远程启动、停止、复位和测试功能;并实时显示系统监测的所有信息具备完善的报警功能,对所有被测参数超限、保护动作及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进行声、光报警;能够通过工业以太网向上一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传送生产数据和图形信息。另外可以增加工业电视系统,通信系统等为应急强排系统提供声像信息。 4、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的问题 1)影响电动机起动有线路压降、配电母线压降、电动机端子压降等的几个因素。 《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中规定:35kV及以上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2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3.3 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10%。 《GB 50055-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中规定:电动机起动时,其端子电压应能保证机械要求的起动转矩,且在配电系统中引起的电压波动不应妨碍其他用电设备的工作。 交流电动机起动时,配电母线上的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配电母线上接有照明或其他对电压波动较敏感的负荷,电动机频繁起动时,不宜低于额定电压的90%;电动机不频繁起动,不宜低于额定电压的85%。配电母线上未接照明或其他对电压波动较敏感的负荷,不应低于额定电压的80%;配电母线上未接其他用电设备时,可按保证电动机起动转矩的条件决定;对于低压电动机,尚应保证接触器线圈的电压不低于释放电压。关于压降的计算这里不再赘述。 2)控制信号的传输 对于控制信号能否在长的距离工况下稳定工作,一直困扰着设计人员,于是与太原博世通机电液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针对长距离(1—2km)信号传输及水下潜水闸阀控制做了一系列试验。 (1)长距离PT100温度传感器信号衰减试验结论:三线制传输的信号与实际的温度差值恒定,利用软件可消除误差;四线制传输的信号衰减很小。 (2)长距离接近开关信号衰减试验(加直流24V电源)结论:信号衰减不大,能够驱动中间继电器,并使PLC能够得到反馈信号。 (3)信号长距离控制潜水闸阀水下动作试验(动力电压660V,控制电压24V)结论:很好的实现了长距离远程起动电机和长距离信号传输控制。 以上试验证明,2km以内潜水泵相关控制及监测信号的传输可满足地面自动控制的要求。若超过2km的信号传输,没有相应的试验或应用实例,建议采用井下加隔爆PLC分站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5结束语 我公司开展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在同行业领先,目前设计完成的有单侯矿井、东欢坨矿井、梧桐庄矿井、宣东矿二号井、九龙矿等,另李雅庄、曹村、干河、庞庞塔、马营等矿处在设计阶段。以上设计除东欢坨矿井、曹村矿为井下控制外,其他均为地面控制。以开滦单候矿井为例,原设计采用防水闸门,后经过专家论证改为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后,避免了一次重大淹井事故。 潜水泵应急强排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从国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煤矿防治水规定》到许多煤业集团逐步增设应急强排系统充分体现国家到地方对矿井消除透水事故隐患的重视程度及执行力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以抢险救灾事后处理改变为以事先预防治理。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探究 摘要: 针对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的问题,设计了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该系统采用应急变频装置替代故障的原始变频器来控制电动机:当原始变频器发生故障时,PLC主控单元根据电动机和变频器的故障状态实时控制应急变频装置;当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达到电动机的运行条件时,切换装置立即动作,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转速的稳定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原始变频器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接入应急变频装置,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 关键词: 电动机;应急调速;应急变频装置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变频器控制的电动机调速系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电动机调速系统。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具有快速、稳定的特点,在工业应用中得到了普及,成为主流的调速设备[1-4]。但是,变频器的主电路是由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组成,当发生故障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所以一旦故障就会导致电动机非正常运行,影响煤矿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该系统由应急变频装置、PLC主控单元和切换装置等组成,PLC主控单元根据电动机和变频器的故障状态,采用模糊PID算法实时控制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7-8],一旦应急变频装置的输出达到电动机运行条件,切换装置立即动作,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的稳定控制。 1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应急变频装置参数与原始变频器控制参数相同。PLC主控单元采集并处理电动机和原始变频器的运行信息,用于判断是否出现故障,一旦检测到原始变频器发生故障,即对切换装置和应急变频装置实施控制。切换装置根据PLC主控单元的信号,将应急变频装置与故障变频器进行切换。应急变频装置在PLC的指令下立即启动,并根据PLC的输入信号来控制输出频率,从而控制电动机转速。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若电动机在原始变频器故障后处于转动状态,则切换系统中的锁相环同步控制器。当锁相环同步控制器检测到应急变频装置与电动机同频同相时,将应急变频装置与电动机的接触器闭合,从而实现应急变频装置对电动机转速的稳定控制;若电动机在原始变频器故障后处于停止状态,则采用应急变频装置重新启动电动机。 2系统硬件设计 2.1应急变频装置 应急变频装置为交-直-交结构,其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该装置主要由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其中主电路包括整流器、直流侧滤波器、逆变器。整流器用于将三相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直流侧滤波器用于吸收整流侧和逆变侧的脉动电压,逆变器则用于将直流信号转换成交流信号。控制电路由转速检测电路、运算电路、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等组成。检测电路主要用于检测系统的电压、频率等信息。运算电路主要负责处理反馈信号,得到输出信号的参考值。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保护电路用于保护变频器和电动机。 3系统软件设计 要使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快速、稳定地投入运行,应急变频装置必须具有较快的启动速度,以便及时代替原故障变频器。 3.1主程序 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6所示。当PLC主控单元检测到原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实时启动应急变频装置。应急变频装置导入原变频器的参数和工作频率参数,然后将模糊PID子程序导入其控制系统。 3.2PLC主控单元切换程序 PLC主控单元切换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首先判断原变频器故障后电动机是否停机,若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则切换程序重新启动电动机;若电动机没有停机,在故障变频器停止工作后,延时2s,启动应急变频装置并封锁其输出,通过锁相环同步控制器检测应急变频装置相位和频率是否与电动机一致,一旦检测到同频同相,则切换程序通过控制接触开关控制电动机继续工作。 4仿真验证 为验证煤矿电动机应急变频调速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系统模型,如图8所示。具体参数如下:额定功率PN=200kW,额定电压UN=380V,频率f=50Hz,定子电感L=20mH,定子电阻R=0.03Ω,转子电感Lr=19mH,转子电阻Rr=0.026Ω,转动惯量J=2.56kg•m2,直流电压Udc=900V,电磁常数T=0.016。原变频器在0.5s时发生故障情况下的电动机输出电流i和转速n曲线如图9所示。从图9可看出,原变频器故障前,电动机的电流和转速都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发生故障时,电动机电流降为0,转速也逐渐下降,直至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以图9所示的电动机停机状态为例,在该状态下投入应急变频装置后的电动机输出电流和转速曲线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看出,应急变频装置开始时处于封锁状态,电动机处于停机状态,输出电流为0;0.5s时开始启动电动机并接入应急变频装置,电动机转速缓慢上升,直至达到额定转速;电动机输出电流由开始较大的启动电流过渡到稳定运行状态下的电流,说明煤矿电动机应急变频调速系统具有快速响应能力。 5结语 介绍了一种煤矿电动机应急调速系统的整体设计,在Matlab/Simulink平台对系统可行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原始变频器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接入应急变频装置,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 作者:阮文韬 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对通信系统的思考 摘要: 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属于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矿井的头等大事,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灾害预警起到了一定作用。尽管如此,矿井突发事件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在逐年加大,通信保障在煤矿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对煤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通讯系统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事件 应急预案 通信系统 预警 保障 0引言 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生产的安全事关重大。矿山救护是矿山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员移动频繁、话务量集中、又由于煤矿井下复杂的、特殊的工作环境,固定电话及公众移动电话在救护调度中往往显得无能为力。通讯不畅严重影响了矿山安全救护工作。 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在逐年加大,而应急通信保障也是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通信平台服务于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因此,通信保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矿生产及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矿生产对通信畅通、方便、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地面要高,井下通信的实施较地面难度要大得多,且煤矿灾害频发,发展应急通信是当务之急。建立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1通信现状 目前,矿井的地面大都有固话基站,有互联网及内部局域网;有直通上级部门的无线电台;井下工作地点都装有有线调度电话,直通矿生产调度室;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要求下,矿井也都安装了人员定位监测系统,而该系统大部分是不能直接与地面进行通话的,只有和小灵通一起y梆才能实现通话,但由于价格昂贵,还不能得到普及。另外,现部分矿井正在做矿井监控或矿井自动化建设,井下工业环网已在推广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灾害预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井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时,会造成整个盘区甚至全井下停电,这些系统将全部瘫痪,只能获取停电瞬间前的信息。 由于煤矿井下是一个复杂的、特别的工作环境,井下的通信不同于地面上现有的通信。电磁波在巷道中传播信号衰减严重,整机功耗受到易燃易爆环境的制约,且价格昂贵,因此,无线通信在煤矿井下的普及应用还存在困难。目前,在救灾过程中只有小范围的无线对讲机在使用,与地面调度指挥系统难以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 2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安全为天,预防为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线,一份的预防胜过百倍的努力,早期的预防可杜绝许多事故的发生,可避免人民生命与国家财产的遭受损失,所以,一直以来国家对煤矿的安全投入了相当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煤矿安全状况全面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煤矿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各种监测监控系统正在投入使用或功能正在完善,无线通讯系统也正在发展,这些为灾害的预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尽管如此,矿井突发事件偶有发生。如何迅速组建有效的救灾应急指挥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职工人身安全,通讯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保证通信系统畅通、高效为救灾争取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通讯系统的传输方式多种,不是某个企业能够单独完成或所拥有的,要在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在当地通信公司的配合下,成立矿井突发事件通讯应急指挥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3通讯应急指挥机构职责 3.1 全体人员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通讯系统在抢险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抢险抢修队伍;并且对所有人员要进行操作、维修的培训,熟练其通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技能。 3.2 救灾的设备、材料备件、抢修工具各项细节落实到人,定期查看和测试,不能有损坏或失效,不得擅自挪做它用,抢险救灾后及时补充。 3.3 督促并检查各基站的设备及线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通讯网络系统运行状态正常。 3.4 负责组织定期对相关人员开展预案演练,可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职责落实和能力提升。确保人员在抢险救灾时头脑清醒、技术熟练。 3.5 配合矿方做好预警工作,如:利用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双向通讯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向发射卡发送人员撤离信息;负责督促对各种预警系统的功能完善与系统升级;利用井下防爆对讲机实现井上下通讯(正常情况井下重要地点已放置的防爆对讲机);做好人员的避灾演练工作,提高实战能力。 3.6 在政府的支持下,负责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公众网与专用网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并进行强化管理。 3.7 当矿井发生紧急情况时,在指挥部的组织下通知相关人员立刻到达指定地点,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入预案状态,快速到达事故现场,确保矿井的通讯高效畅通,为事故救援争取时间。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的建立研究 摘 要:从当前实践来看,国内煤矿井下系统中的救援设备比较落后、不齐全,而且应急通信技术、系统比较落后,工具设备布设不合理,以致于煤矿井下安全事故频发。其中,信息通信受阻,是造成救援不利、威胁井下人员生命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严重影响煤矿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当前煤矿井下应急通信技术及其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井下开采强度、深度等均有所增加,生产安全问题相伴而生。据调查发现,煤矿井下安全事故防治、救援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持通信畅通,以便于及时地联系、准确地找到受困者的位置。 一、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及其技术现状 从当前煤矿井下的情况来看,无线应急通信技术多应用在井下事故问题出现时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为井下人员营救准备了条件。同时,该系统和技术与地面救援系统、指挥中心相连接,形成一个临时性的无线通信路线和网络系统。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一旦发生矿井事故,则供电系统就会完全切断电力系统。在该种情况下,煤矿井下救援过程中,难以使用原井下通信系统保持联络。当救援人员下井后获得信息以后,难以给地面人员、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在该种情况下,地上救援时,工作人员难以获得井下的现状信息资料,或者不及时或者不准确,不利于及时救援。井下救援过程中,无法有效了解相关信息,而且救援人员可能会置身于险境。煤矿井下通信系统,关系着井上、井下人员的安全和联系畅通行,保持井下应急系统通信畅通,意义重大。实践证明,切实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能够在救援过程中起到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既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国内煤矿井下作业实践中,井下应急通信以有线通信为主,虽然部分设备配备了先进的井下无线通信装置,但因系统不配套等而难以发挥其作用。对于传统的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而言,其中有线通信主要采用的是调度电话及联络系统。从应用实践来看,该系统属于无源传输,在发生井下事故以后,即便没有电源供电,也可保持正常通信,而且通话质量能够有所保障。实践中,因上述通信模式和手段实际布设成本较其他模式下的布设方案经济成本要高一些,加之井下环境特别的复杂,很难全面把握,而且容易出现变动,所以所用的话机可能无法覆盖整个巷道。一旦发生故障,则造成井下通信出现严重的中断现象。有线通信系统作为一种矿井应急通信系统,虽然可靠、灵活,但是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客观需求。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已经逐步引入无线通信系统,虽然技术水平较之于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或瑕疵。比如,通信过程中容量相对较小一些,而且部分区域的通信受限以及通信距离短和对基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等,甚至无法支持煤矿井下救援任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已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无线Mesh网络系统和技术手段,将其引入到井下用于应急救援通信,并重新设计了新的无线应急通信体系,以此来有效满足煤矿井下作业和应急救援通信需求。 二、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构建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煤矿井下作业和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基本需求 对于煤矿井下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而言,其与地面系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通信环境复杂性 煤矿巷道多存在着一些转角,这就导致无线信号传播受阻,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信号强度影响因素,比如反射、多径衰落以及折射等。 2.线行受限分析 井下巷道一般采用封闭式,在有限空间范围内,内部分支、弯道和上下坡位置,会出现巷道内景复杂多变等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则可能会形成非视距信号通信场景。 3.环境恶劣 当发生煤矿井下事故时,可能会产生易爆、燃气体,而且量比较大;同时,还可以出现渗水现象,对巷道结构造成破坏。基于此,在应急通信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有强扩展性以及鲁棒性,以便于能够有效适应特殊的场景需求。 4.无电源供电 井下事故发生以后,就会将原供电系统切断,整个系统中的所有需电设备均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可能会造成供电设备损坏。由此可见,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解决好自我安全供电问题。煤矿井下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使用环境、场景等都非常的特殊,要求系统质量更高。根据实况,我们结合已掌握的情况,建立切实可靠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第一,系统载频不宜过低。因煤矿井下信号通道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和特殊,如果系统载频过低,则收发信号过程中可能更加依赖于感应线路来实现传输之目的。 第二,多跳结构以及自组织。煤矿井下空间有较多的转折,通信信号受阻概率也非常大,无线应急救援通信系统应当有多跳结构,基于中介转发来放大信号,以确保点对点的通信良好性。在此过程中,还应当设计自组织性,以便于形成网络,并与煤矿井下部署。 第三,体积小、能耗低。煤矿井下救援设备,应当在井下空间内优化布设,而且要严格控制体积,方便携带。整个通信系统的能耗不能太大,可自行解决安全供电问题,确保能够在井下持续供电。 (二)优化设计系统架构 基于上文对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需求分析,以下将对Mesh网络系统应用基础上的应急通信系统架构进行设计。 从整体架构来看,该系统采用了分级无线网络模式,具体由MC以及MR组成。实践中,如果出现了煤矿井事故或者人员受到了威胁,则救援人员只需携带MC和MR进入受难井下巷道,即可展开及时搜救工作。不同的MR之间连接以后,又形成了一个骨干网络系统,此时搜救人员可携带MC,只需与其中一个MR正常连接,即可与地面保持正常通信。对于不同的MC而言,彼此之间的相互通信可基于MR实现转发之目的,由此便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应急通信系统。 (三)优化设计系统硬件 1.器件优选 从功能层面来讲,MR主要用于信号转发及其放大等,对于硬件设备而言,其主要包括控制器、电源模块、存储器件以及无线通信模块和外围电路等。 第一,维控制器。维控制器对整个通信系统、性能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对芯片性能可以有效满足利用场景的考虑,具有一定的运算、逻辑判断等能力,确保外部接口更加的丰富,本文选用的是S3C2440A型芯片,令其作为MR之MCU,实际上是一种精简指令集处理设备,缓存16K、主频400MHz,并且可实现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二,无线模块。对于无线模块来讲,其主要功能是数据信息接收以及发送,无线通信芯片采用nRF24L01,在ISM频段集成的数据链路协议非常完整,而且速度能够达到2Mbps,只需简单的进行外围电路布设即可利用。 2.硬件架构 元器件选定以后,再优化设计硬件整体架构,对于MR整体架构而言,模块核心是MCU,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总线等进行通信、传输命令和数据。较之于MR而言,MC架构有相似之处,只是增加了一些语音通话功能,在整体架构上二者均可利用。 3.接口电路 第一,对存储单元接口进行电路优化设计。本文所研究的通信系统存储单元,主要利用了FLASH以及SDRAM存储器。对于SDRAM而言,主要作为系统内存应用,其频率与总线之间保持一致,能够有效进行快速擦写。然而,实践中应当不断进行刷新,以确保数据的客观有效性。对于FLASH而言,其作为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掉电以后数据信息也不丢失,而且能够随意擦写,一般作为固态存储装置,可存储代码以及相关信息数据。 第二,优化设计电源电路。该系统中的无线网卡需供电电源5V,存储器电源3.3V,MCU电源需1.3V。实践中,为了确保电压的统一需求,供电采用5V电源,利用芯片对电压处理以后,电压3.3V。 结语 煤矿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得以广泛地应用和发展。本文结合井下实际情况和需求,将无线Mesh网络系统和技术设备引入井下,并且设计了Mesh网络应用基础上的井下应急通信系统,其成本非常的低,而且部署也比较灵活,有利于提高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效率的提高。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开发 摘 要: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管理系统是一套集指挥调度、灾害演示、预警预测、快速反应、恢复重建、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于一体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同时,系统将信息管理与GIS平台相结合,实现了重大危险源、重要工作地点的可视化监测监控。系统在信息管理、风险分析、决策支持、协调指挥等方面为集团公司提供了一套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应急管理 救援指挥 信息管理 系统开发 1 开发背景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煤矿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高效、协调、统一的应急救援和救援指挥管理机制。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特研发了该系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产品及技术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管理、风险分析、决策支持和协调指挥等应急管理技术在煤矿应急救援中的研究与应用。美国在“9.11”事件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建立综合性、一体化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方案,提供全国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标准与规范,并从2005年开始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政府都采用NIMS来处理突发事件。德国内政部门在2001年着手建立了“危机预防信息系统”,构造了一个联邦和地方政府的事件响应和公众信息网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提供信息服务。英国RobshawL教授提出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采掘工作面的活力能力。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煤矿信息系统,该系统给企业经理提供了关于煤矿采掘工作面性能的及时、准确地信息。 2.2 国内相关产品及技术现状 北京大学毛善君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平台LongRuan GIS,已经在我国大部分煤矿使用。LongRuan GIS作为完全从底层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引领了我国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1];重庆大学程平等研究设计了煤矿应急救援指挥通信平台[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金城设计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辅助决策系统[3],为我国煤矿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做出了贡献。 3 系统功能 (1)应急救援管理系统可快速、准确地为决策者提供救援预案,以辅助决策者对事故救援作出决策,为救援工作节省宝贵时间。 (2)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按照扁平化、准确性、以人为本等五大原则,分为应急值守、应急救援和事故管理。应急值守实现在三维模型上动态监控安全、人员定位数据,发现危险,及时报警,启动应急救援程序。事故管理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汇总管理。 (3)监测监控系统可实现实时在线的检测监控数据展示、在线查看和危险指标报警,为灾害预警提供决策依据。其人员定位功能更能在救援活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4)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可完成救援人员、物资的综合管理,实现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全面部署的战略规划。 4 系统开发的目标 (1)通过预先设计的综合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其发展,并努力使灾害损失将至最低。 (2)通过研究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对煤矿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全方位服务,使煤矿能及时更新安全信息,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事故的救援效率,有效减少事故损失。 (3)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借助GIS平台,利用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地质模型建模技术[4],实现对井下工作环境的三维展示,在灾害发生时,可直观显示井下实际条件,为决策者对事故救援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4)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 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整体技术实施路线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阶段。 (2)前端开发工具用C#来实现,后端数据库管理工具使用SQL Sreverse2008来实现,数据库系统采用的借口,使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具有异构多源数据访问的能力。 (3)建立煤矿应急救援指挥与管理信息平台,把监测监控预警子系统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煤矿救援的安全、快速、高效和有序,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4)根据系统详细设计编码并调试所有的功能模块,并利用实际资料检验程序的正确性与容错性。在调试程序过程中,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检验功能模块的实用性,并及时加以修改。 6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煤矿井下监测专用软件平台,完成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了系统与监测设备及其他软件系统信息共享。 (2)基于Longruan 3DGIS平台,实现了避灾路线的与救灾路线的可变化。 (3)系统对应急预案在数据库进行拆分,实现了和应急救援流程的无缝集成,实现了应急救援程序的可视化。 (4)把矿山应急救援支护管理数字化,把大多数煤矿依托的纸质预案和传统通信手段提升到应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狂三应急救援指挥的高效、科学和智能化管理。 (5)建立了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集成数据平台,实现危险源三维动态数据的显示及三维可视化救援与值守。当灾害发生时,能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的巷道、硐室、工作面等三维模型上动态地生成事故报告,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还可以根据灾害发生的类型,自动生成最短的救灾路线,在三维模型上动态地显示,为救援工作提供建设性建议。 7 社会效益分析 矿山应急救援指挥管理是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矿山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对预防和应对矿山突发安全生产事件,减少矿山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系统有助于煤矿的日常管理,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强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人员应急反应和逃生能力。煤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在煤矿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提供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摘 要]本文简述了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的实现、区域划分、设点数量及救灾功能,详细分析了系统具体技术要求及系统设计原则,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广播系统;设计原则;技术要求;系统功能 1.概况 姚桥煤矿井下应急数字广播系统(以下简称广播系统)以井下工业以太环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使用光纤或通信电缆连接主、副音箱等设备,实现应急数字广播。该系统覆盖区域总计安装应急数字广播作业地点50处,主要分布在3个采煤工作面上、下两巷,8个掘进工作面,6个人行车场,大泵房,运输调度室,猴车上、下人位置,主要变电所及轨道甩道口处。该系统以各种应急预案为基础,具有智能语音告警及应急救援功能,日常在指定区域可以播放背景音乐、播放安全宣传教育音频。当井下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材料,播放给指定区域,也可以地面调度室终端设备实现直接喊话,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 2.设计原则 广播系统的建设是煤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设施,是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将系统建设成一个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管理和使用的广播通信系统。主要设计原则包括: 高可靠性:稳定可靠运行是矿用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目标的关键,保证在系统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的产品设备,充分考虑冗余、容错和备份能力,同时合理设计系统架构,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的可靠运行。 安全性:煤炭系统作为国家的基础能源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防止内部及外部非法访问的措施,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传输。因此需要制订统一的系统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系统平台的安全性。 网络可扩展性: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网络可以平滑地扩充和升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 可实施性:本次工程将充分分析现有的工业以太环网及既有的调度通信系统环境,充分考虑网络的可实施性。 技术先进性:在保证满足基本业务应用的同时,又要体现网络的先进性。在网络设计中要把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标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网络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高性能:骨干通信节点的性能是整个网络良好运行的基础,在设计中必须保障设备的高吞吐能力,保证各类型信息的高质量传输,使系统成为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辅助设施。 经济性: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的总体投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在保证网络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充分整合矿区现有的各类型通信广播系统。 开放性:相关产品的选择要以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基础。广播系统采用通讯协议应为国际通用协议,并免费向用户开放通信协议,使该系统能与综合自动化系统融合。系统具备二次开发接口,满足维护、开发应用软件的需求。 3. 广播系统具体技术要求 3.1 广播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广播系统以井下工业以太环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上、下人行车场、各甩道口和无人值守猴车(处于静止状态)等主要巷道可使用光纤或通信电缆连接主、副音箱等设备,实现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应满足井下采掘工作面使用通信电缆通信的需要,且数据传输距离不小于2000米。系统建成后应达到井下应急广播的需要,声音清晰、无杂音、单个音箱声音单方向覆盖范围不小于150米。 广播系统应实现双向通信功能,井下人员听到音箱声音后可以通过该系统实现与矿调度的信息传递。 采掘工作面应满足2种方式广播:即可采用环网实现应急数字广播,也可采用现有调度电话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应急通信或广播。 3.2 广播系统的覆盖区域要求 广播系统总共设计安装应急数字广播作业地点53处,主要分布在3个采煤工作面上、下两巷,8个掘进工作面,人行车场,猴车上、下人位置、避灾硐室,主要变电所及轨道甩道口处。 3.3 广播系统的架构要求 ⑴. 广播系统主要设备包括系统管理软件及应急广播服务器、信号传输部分、矿用本安型音箱等。由地面和井下两部分组成:地面部分由麦克风、应急广播服务器、应急广播客户端、中继网关通信设备及相关附件组成。井下部分由矿用隔爆本安型主、副音箱、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电源及相关附件组成。 ⑵. 以井下工业环网作为系统的传输通道,易于系统的建设。 3.4 广播系统的管理软件要求 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向线路通话,播放音频文件等功能,也可以接收井下线路的声音并将通话声音保存。同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权限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整合现有的语音通信系统,统一界面,统一管理。 调度室直接对扩播、调度电话各点进行紧急呼叫或广播各分机点、在线状态显示。 一键通紧急广播(通过设置好的语音报警源直接传输到井下话站音响)。 丰富灵活的软件接口,支持定制开发。 支持软件远程操作运行环境:支持WINXP、WIN7、WIN 2003、 WIN 2008操作系统。 同时具有与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相互联动的功能。 3.5 广播系统的环境要求 ⑴.安装地点:大屯煤电姚桥煤矿 ⑵.海拔高度:地面不大于1000m,井下不小于 -1000m。 ⑶.安装环境:煤炭矿山工业环境。 ⑷.环境温度:地面-18℃~45℃,井下2℃~40℃。 ⑸.环境湿度:井底约95%,井口60%~85%。 ⑹.耐震能力:按8度烈度设防。 ⑺.运行方式:24小时连续工作制。 3.6 广播系统的主要材料设备如下表 4. 广播系统的功能 4.1 支持双重调度管理功能 通过广播系统可组成全矿区广播通信管理系统:当发现井下某个地点有异常情况,通过公司总调度室,即可实现各煤矿的调度通话,也可通过公司局域网访问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对煤矿井下某个工作面直接讲话或播音,从而真正实现公司总调度室和矿调度室双重调度管理功能。 4.2 设备状态显示及故障检测功能 广播系统设备都可显示具体工作状态,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处理。由于终端为网络或通信设备,具备灵活的IP地址或电话号码设置,因此通过管理软件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设备的IP或电话号码,以达到控制音箱及实时显示工作状态的效果。 4.3 广播系统呼叫功能 当井上管理人员要通过广播系统通知井下工作人员时,在调度室操作台上输入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音箱的IP编码或电话号码,系统自动接通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音箱。 4.4 双向通信功能 调度中心可以通过操作台或访问应急广播服务器对井下音箱进行讲话,井下人员也可以通过井下设备终端与矿调度进行对话。 4.5 广播分区不受限制 根据矿区广播系统需要,可以对矿区广播进行无限制分区,使得使用效率最大化。 4.6 音箱音量任意控制 根据井下区域不同,在调度室可以任意控制网络音箱的音量大小。每个音箱具有单独调节音量功能,并且可以任意选择各个网络音箱播放的不同背景音乐和宣传语音广播等内容。 4.7 远程广播系统管理 广播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职守,能够通过广播系统软件实现对整个系统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与监控。可以通过计算机发送语音对井下进行应急广播。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可寻址到点控制。 5. 结语 姚桥煤矿广播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职守,能够通过系统软件实现对整个系统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与监控。可以通过计算机发送语音对井下进行应急广播。界面清晰,操作方便,真正实现了寻址到点控制。通过本系统可组成全矿区广播通信管理,当发现井下某个地点有异常情况,通过公司总调度室,即可实现各煤矿的调度通话,也可通过公司局域网访问应急数字广播系统对煤矿井下某个工作面直接讲话或播音,从而真正实现公司总调度室和矿调度室双重调度管理功能。经过姚桥煤矿井下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生产安全不断重视,尤其是对生产一线的工作者生命安全的不断重视并且国家安全生产政策的不断提出,但事故发生不断并且高频,面对突然煤矿事故尤其是大型事故,怎样有效的处理紧急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建立煤矿事故应急系统,通过各种软件建立效果分析,并且构建该系统框架图,该系统的建立为煤矿事故救援提供了最优处理方案。 关键词:煤矿;事故;比较;系统 1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意义 加强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保证事故应急响应及时、抢救迅速有效,提高应急预案的启动速度、执行效率以及执行的准确程度,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建立一套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一方面,自我国煤炭资源得到很好地发展,矿井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相应人员的配备比以前更多,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提高矿井各项工作效率也是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事故应急信息系统能提供完善的应急救援程序,促进煤矿重特大事故的防范工作,提高煤矿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做到处变不惊加强各部门的联动与配合,充分调动生产单位应急救援的各种资源,临危不惧,从而使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损失降到最低。 2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存在的问题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配备多学科人才,包括矿产资源学、采矿学、应用化学、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学、材料学、工程力学、安全科学、计算机、流体力学、管理学、系统学等;另外,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一门集采矿学与现代管理技术系统的交叉学科,需要大批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煤矿开采领域,这样的人才是很稀缺的,随着国发〔2010〕30文件的,安全生产,但煤矿事故在我国高发,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很有必要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3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步骤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加强对煤矿事故救援的领导,保证事故应急响应及时、抢救迅速有效,提高应急启动速度、执行效率以及执行的准确程度,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3.1 收集整理数据、网络设计 在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之前,就要对该煤矿的人员信息(年龄、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和专业研究深度等)、地理位置、交通要道、设备、本地管理协调机构等信息的综合评价和掌握。这些数据对后面本矿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实现组织、成员及其职责的管理,实现用户管理,完善的用户管理机制,可以对用户设定密码安全认证与操作权限,拥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可以进入系统,高级别的用户可以抢夺低级别的用户的控制权,确保控制唯一性;拥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地对系统配置进行查询和修改,并进行系统维护工作。可进行系统设置、数据整理、备份、恢复等功能。调查本矿所有机构设置,对于管理职能重叠、人员配备不足、人员分管工作不明进行整顿,综合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 3.2 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数据库的选择对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一般可以应用Excel、Access、Microsoft office Infopath、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J++、Visual InterDev、Visual SourceSafe 、FoxPro等软件开发数据库,Excel、Access、Microsoft office Infopath 软件建立数据库前期工作量少,所建数据库直观明确,但是随着数据的膨胀,后面查询会带来工作量增加。考虑到软件普遍、易操作、效率高、快速等特点,采用Visual FoxPro 建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较高的处理速度、利于后面的开发。 该系统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危险源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数据库及其他应急救援数据库的数据输入、编辑和输出。 数据库的设计决定着该系统的性能的高低甚至成败,所以在设计数据库时,按照事故类型进行数据库设计,事故类型分为瓦斯、地质水文、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和通风安全,分类的优势在于事故发生时,按照事故类型进行数据查询,找到处理事故的最佳人员配置和管理结果,把事故的生命和经济损失减到最低。 3.3 数据查询及事故汇报子系统的嵌入 该数据库主要是通过该矿的具体情况(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本矿地质条件等因素)建立的,通过矿上事故处理各领域专家综合考虑然后建立的事故应急救援处理方案,在进行事故类别查询,得到最优事故处理方案。例如,当本矿出现水淹井事故,在该系统查询栏里面输入地质水文,系统查询处理水害事故的最优方案,查询结果里面出现处理水害专家,也及相应的人员、设备配备,还有先前该类事故经验和教训。同时还有出现事故汇报流程,做到事情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运行。 4 结束语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的结果,是一个经济、安全生产的综合项目的研究。同时这个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项目,将随着新技术、新理念、新型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效的、更深层次的稳定系统。但同时也要注意该系统为事故发生提供了很优化的救援方案,与实际发生事故时,系统内部各块能否真正得到顺利,还要定期进行实际演练,各单位达到最佳磨合状况。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煤矿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浅析 摘要:在煤矿灾害发生过程中,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将其应用于应急救援中,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煤矿灾害 应急救援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深,地质条件也将会愈加的复杂,各种事故会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可以控制矿山发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及矿井灾害,保护现场人员及场外人员的安全,将矿井灾害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大量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已被广泛用于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有: 1、标准的信息存储、查询功能。GIS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数据转化成利于计算机存储的内部格式。GIS不但包括各种要素分布的空间位置,也包括其实体特征的属性数据,同时还有明显的时序特征,而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是一种密切的对应关系,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检索空间数据可查询相应属性信息;通过检索属性数据也可以查询相应的空间信息。避免了图形与相应的属性数据分离的现象,给企业资源的全面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图形学的角度来看,GIS实质上是一种便于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的数字化地图或图纸,可以方便地对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编辑、显示、查询、空间分析和输出打印,也可以利用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对各种要素实现仿真模拟,构造一个符合实际的模拟空间,展现各种地物之间复杂的时空关系。 2、便捷的的数据管理功能。一些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公司,如Oracle,Microsoft和SAS等,已扩展了其产品容纳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另一方面,许多GIS软件也包含空间数据库引擎数据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可将空间数据加入到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这样使得大规模的GIS系统与空间数据技术一体化成为可能,便于各种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 3、优秀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特色。GIS系统可以利用其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结合高效的算法进行空间分析。如对距离某一事故地点一定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搜索,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事故处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等。这种空间分析的功能是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实现的。 三、煤矿灾害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和开发目标,煤矿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由矿井相关的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物属性分布组成。基础信息包括矿井基本情况数据库、井下主要设备信息数据库、安全设备数据库、地质条件数据库、主要灾害信息数据库以及实时的采掘工作面分布等。它具有实时维护、更新和管理煤矿基础信息所需的基本功能。? 2、应急预案模块。主要包括矿井灾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救灾设备数据库、救灾专家数据库以及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分布等内容。在矿井灾害应急预案中可以查询到通用的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局制定的矿山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也可以查询到针对本矿井实际的自行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它具有维护和管理整个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功能。 3、灾害处理模块。囊括了矿井灾害从预测预报到控制处理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矿井灾害预测方法、矿井灾害控制方法、矿井灾害处理方法。同时还提供了矿升灾害案例库这一功能,方便查找相关的矿井灾害案例,以期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 4、法律法规模块。此模块提供了矿井生产适用的各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包括国家级及省级煤矿安全规程。能够按照目录、索引和关键字进行查询、打印,同时预留了扩展接口,用户可以随实际变化增减法律法规条文,有效地减少了检索规章制度文件的时间,为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 四、煤矿灾害应急救援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矿井灾害救援制约因素多、情况复杂多变,与其他行业的抢险救灾工作相比,具备更强的技术性、时效性和更大的危险性,要求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应变及时、措施有力,一旦事故发生,需要多支救援队伍密切配合、集中指挥展开救援工作。 建立矿井应急救援系统的目的:一是发生事故后控制危险源,避免事故扩大,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消除;二是尽可能减少事故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矿井灾害应急救援系统不仅要包括危险源空间布局、矿井环境状况、关键设施状况、应急救援力量等实体空间,而且还应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非实体因素,如人员分布、财产分布等。?矿井应急救援作为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其复杂的灾害生成机制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分析工具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系统主要利用GIS开发软件,将煤矿生产工作范围内的电子地图、属性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相结合,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生产工作范围内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和各种机械、安全设备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全面整合,达到数据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同时在此基础上提供灾害预测、控制和应对方案,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灾害处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 五、结束语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矿井基本情况、主要灾害信息、危险源分布及救灾力量等信息的查询、图形编辑、属性更新,确定特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大致预测灾害损失。在灾害应急响应与快速救援指挥中显示最佳避灾路线,调度与管理抗灾力量,对应急预案数据库进行决策支持和数据更新,从而方便生产单位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辅助领导全面掌握灾情并进行救灾指挥决策,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在近几年来已经有所下降。然而由于煤矿工作的环境复杂,目前我国仍然无法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所以,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通信保障和人员救助成了国家的关注重点。由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对于挽救旷工生命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了解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的同时,也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未来应用做出了概括。 关键词 煤矿事故;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研究 煤炭的开采是我国重要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是煤矿事故的发生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事故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对安抚被困人员情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该通信保障系统受困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给煤矿事故的救援带来了一定困难。 1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当一场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通信的中断会导致救援部队无法确定井下情况,因此无法完成制定人员救援的措施,严重影响了救援时间。而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了适应井下的复杂环境,存在着设备小、布设快速、可移动、简单操作等优点,使得井下的通信系统灵活性较高。 目前矿井的主要通信方式有中频感应通信、VHF泄漏通信、矿井蜂窝无线通信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等。矿井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属于有线和无线技术为一体的信息设备,需要建立有线、无线相结合的通信保障系统。目前我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事故发生后,通信设备可以保证井下人员与救援人员的联络,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根据通信数据对受困人员进行定位,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因此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2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1)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 一方面就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的几种主要通信方式来说,其中的中频感应通信利用专用的感应线和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其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VHF泄漏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电辐射泄漏原理实现通信,但是有布线的局限性且费用较高。矿井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虽然在救援时较为可靠,但是其初期规划较麻烦,并且设备较为昂贵。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是利用现在的WIFI网络技术的通信系统,支持多媒体的通信,且拥有成本较低、部署灵活等特点。但是由于目前该技术发展的较晚,所以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急求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求救信息的处理仍然以人对计算机的使用为主。即使安装了应急自动化报警装置,也由于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功能缺乏而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无法使应急通信系统及时发挥其作用。再者,由于井下事故发生的比较突然,人员受困的地点往往有多处,在进行一个地点人员救援时,如果不能及时同步的将救援消息传达,可能导致其他地点的人员伤亡。但是由于目前的井下作业员的通信设备有限,通信同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目前在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的数量统计仍然是以现场调查的方法为主,根本无法让全部矿工的安全得到保障。 2)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 基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做一个大致的总结。一是大力发展煤矿应急信息系统的有线无线技术,降低煤矿通信系统的建设成本,保证先进技术在全国多处矿井的普及。二是建立多个煤矿应急信息系统,防止某处煤矿应急信息系统失灵的状况发生。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立一个集求救、通信、指挥、调度为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高度智能化的系统提高救援的效率。四是通过增设扩音设备或增添多处的通讯线路和设备,保证矿下每处位置都能及时收听到救援的相关信息。五是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增添矿下监控的系统环节,可以实时的掌握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等情况。总之,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不断的确立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新的研究方向,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2]。 3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未来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也会越加完善,在煤矿事故的应用上也会实现更多的功能。监控系统的完善首先可以使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在事故发生前掌握矿下人员的位置信息及人数和活动情况。而在矿难发生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可以通过对求救信号的捕捉,及时做出应急措施,通过广播等通讯措施对矿下其他区域人员做出疏散警告,防止更多人员受困。同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将求救信号通过网络共享给救援部队,并将之前掌握的人员数据提交给赶来救援的队伍,便于救援部队及时部署救援计划。在救援部队赶到后就可以利用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多途径的通信设备联络到每一个井下的受困人员,掌握井下的基本情况。在执行救援措施时又可以通过这些有线和无线的通信设备对其他等待救援的人员做出安排。如此,通过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可以给煤矿救援提供更大的贡献,完成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使命[3]。 4 结论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是完善其应用效果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现状的了解,掌握其存在的问题,才能确定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完成对其各方面的研究。总之,做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才能提高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用效果,为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一份贡献。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基于GIS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 要] 煤矿井下救援工作因为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目前已有的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其他国家的救援系统无法直接应用。本文根据对象分析法, 结合了GIS信息化技术对煤矿井下区域性救援进行了分析,认为分析井下区域性救援系统信息化设计的关键在于对煤矿井下GIS救援的表达,应用数据分析技术,最后GIS救援系统数据模型,利用煤炭井下区域性救援及分布联系建立了井下信息可视化系统。 [关键词] GIS; 煤矿; 事故应急救援; 信息管理系统 1 GIS技术应用在煤矿领域的意义 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软/硬件开发工具的不断更新,GIS 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从最早的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发展到现在的差分定位和广域差分定位;从原先的数据后处理到现在的实时数据处理;从单 GIS 接收机时展到现在的多星座 GNSS 接收机时代。另外,GIS 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更加快速,如汽车导航,大坝、桥梁、高层建筑变形救援,灾害救援及各种工程施工中的定位服务。如今,GIS产业已发展为一项全球化、规模化和大众化产业,因此,大力开展对 GIS 应用技术的研究,对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上世纪 90 年代 GIS 产品引进我国后经过 20 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 2005 到 2010 年上半年就创造了超过 1000 亿元的产值。近年来,卫星导航产业的迅猛发展受到我国高度的重视,在国家 “十二五”规划中,卫星导航被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将在政策、法规、资金上大力支撑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技术,而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将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也成为促进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 GIS 接收机是 GIS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实现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核心部分。GIS 信号救援作为接收机内基带信号处理的第一个环节,是跟踪、导航电文提取和定位解算等后续处理过程的基础和前提。GIS 接收机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与救援算法的性能有关,如 TTFF 和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研究性能优越的救援处理技术对于开发高性能 GIS 接收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正是基于此展开对煤矿区域 GIS 信号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与研究。 2 GIS技术在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智能化救援模式下利用GIS救援系统技术和双缓存技术可建立救援系统实用模型。 2.1 几何数据模型设计 简单来说,系统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开关进入每个手机分配一个IP地址,并存储在GIS中的数据,在管理软件中自动注册到的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在GIS救援系统系统中的煤,不仅要生产数据管理的固有特性,分布的各种数据整理清楚之间的层次关系。因此,生产管理系统模型包括两个属性信息,还包括空间格局信息。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由于GIS救援系统技术系统中各地物设备都是根据点、线、面的几何集合构成,对象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复杂地物类的属性特征和几何特征作出详细的分类与定义。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具备集合特征的数据分类为层次数据与几何数据。层次数据可以带有属性,是把各采集到的图形按照各自的特征、需求归类分层,最终得到的结果,同时也是属性与图形的关键结合点。几何数据则是对地物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进行描述表达的基础数据。 2.2 属性数据模型设计 GIS救援系统信息属性同图形信息关系极其密切。实体对象与图层信息都拥有单向的属性数据。这里首先介绍属性数据与客观数据间的联系。基本属性数据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属性、独享属性、共名或共值属性、可否传播属性、传值属性和传名属性,共计八种类型。本文简要概括了煤炭管理系统中属性特征模型的逻辑结构,因为各数据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映射关系,如需要提取某种设备状态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查找,并根据确定的地理位置,最终获得该的属性信息与图形信息,一举找到和该相关的所有信息,很好地满足了GIS救援系统技术系统的快捷性和简便性。注册后的手持机即可正常通话,并将其调制打包后通过矿用网络交换机送到地面管理主机,呼叫目标手持机接收信号后经过振铃提示并调制成语音给与持机者,完成一次多媒体通话。 2.3 系统交互组件设计 所谓的业务交互的组件,即能够维护和更新信息查询的功能组件,该组件可根据生产设施,设备和管理的运行时间,和其他类型的财产及时的警告信息,设备信息的变化可以更新和维护数据。相关参数,业务交互组件还具有一个设置管理系统GIS维护系统,权限管理和维护功能。缓存管理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服务器访问的地理空间数据检索,空间数据缓存在客户端,消除和更新缓存数据。在使用矢量栅格混合地图服务,空间数据环境的严格划分,并实施管理层,并用矢量网格划分方式存储数据,这是因为空间数据格式存储在系统端口缓存的关键作用。高速缓存管理模块可以结合地图显示模块,用户操作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的要求,经过筛选的几何形状,端口缓存的属性数据,筛选有效的数据提供给管理员。 2.4 服务器端口设计 GIS技术下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不但和桌面应用程序结合应用功能特性极强,而且拥有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交互性强且反应敏捷等优点,同时优化了Web程序交互能力差的功能,通过信息索引客户端,可以获取地图、报表、属性等数据的相应索引号,然后进行请求、缓存操作等。比如在安全操作触及到与原显示区相关范围内时,缓存中已存数据即刻可以提取使用,使用同时还可以把下次要用的数据一并存储。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地克服系统运行的缺陷显示速度太慢。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缓冲区,大的存储数据,提高运作效率,增强服务器GIS性能。 2.5 GIS应急救援的构成与优化 在解决GIS问题的过程中应用GIS应急救援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根据GIS的问题组织学习样本,根据样本来构造与训练GIS应急救援,进行GIS应急救援测试。本节将使用上述算法的改进,GIS计算机系统的煤矿救援的研究和分析。具有较大的离散性的样本数据,并进入了GIS的监测数据也有较大的离散性。基于网络将函数作为传递函数,输出范围为0-1,归一化的数据。通过仿真试验,运用MATLAB软件、GIS监视器来确定隐层节点数和获得优秀的GIS。设定允许误差限度,用改进型的GIS应急救援算来研究三层GIS应急救援结构和学习样本的网络节点数、算法和结构对学习速度的影响,最终达到优化效果。在一些煤矿工程质量观中的不安全因素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通风救援系统的远程检测,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有很好的工程操作,校准程序使用的测试数据,对采矿作业质量指导;也可以事故风险预测,采取一系列预先采取措施,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信息,事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性。 2.6 GIS应急救援的诊断结果测试 建立良好的预测一直是GIS救援与数据的研究,以及是否与经验值的协议;在采用一套新的数据测试,是否符合照顾的规范化;另一组样本数据测试GIS救援,验证其有效性的奇怪的数据处理。如果诊断实验或输出误差很小,满足规范的要求,然后显示GIS显示器可以正确的执行,与实际的可用性。煤炭领域的人员和并发,结合相关的要求,提出了利用煤的综合质量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改进算法训练GIS煤炭铁路计算机救援系统进行救援和基于综合判断仿真。 3 应用效果 3.1 实现导线点的计算、绘图、制表一体化 救援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除了三维形状的模拟,它还可以根据救援数据,坐标,导线点的高程和自主计算的实现,计算快速准确,并可直接对高自动标记的屋顶,并将标记存储在GIS中的数据,避免人体必需的转录错误。最后结果表的输出线,表格的格式规范,信息的完整性,并可以直接打印导线点的计算、绘图、制表一体化。 3.2 实现图形数据和数据线救援的有效管理 分段地图管理不仅简单快速,而且通过数据更新维护,形成线名称检索目录和管理方法,煤矿综合自动化救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自动救援 通过原始数据的输入,可以有效地反映电力系统的真实状态,它模拟了煤矿救援系统的整个过程,在建模计算每个节点的相对位置,在实际的结构和关系,并在基础和方向的道路上标记线,绘制简单的固定环境的轮廓,提高了煤矿综合自动化救援的工作效率。 3.4 可视化界面 系统的可视化界面,可操作性强,救援人员没有特殊的学习或培训,操作很简单。 4 结语 GIS技术作为一种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新方法,以新的救援方式应用在中国煤炭安全生产中,智能化救援应用接口远程计算机服务技术为基础的视频救援,救援对煤炭救援三维可视化的每个阶段的实施,了解各个节点在现实环境救援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它有利于我的中国煤炭行业的技术经济效益,也将为煤炭安全生产做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煤炭安全生产中,基于WIFI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使其必备安全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无线网络发展的空白。基于WIFI网络系统将新技术提供给煤矿应急救援工作,有助于灾后紧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对伤亡人员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IFI技术可靠而先进,同时具备综合性功能,具有鲜明特色,而且在煤矿市场上竞争能力非常强。本文就对其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WiFi技术;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 一、引言 一直以来,国内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旦煤矿法发生意外事故,必须全部切断井下煤矿电力供应,无法正常使用煤矿个通讯设备,以对二次事故的发生进行避免。此外,煤矿灾害区环境和条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恶劣性,因此也就导致在事故发生时,救护队员不能技术和地面救灾指挥部、井下救护基地,取得及时有效的联系,无法对煤矿事故现场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也就对救援指挥工作造成影响。 二、煤矿井下应急救援灾害事故分析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急救援煤矿灾害事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生事故后,紧急救援就成为一项降低损失、减少事故伤亡人数的重要举措。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局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救援人员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抢救,获救100多名煤矿工作人员。2009年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因为抢救及时,所以多人获救。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局在近些年将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提上关键议事日程,并先后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办公室、矿山救援指挥部、煤矿事故急救基地、煤矿医疗急救中心以及煤矿急救研究所等煤矿应急救援与安全生产研究和执行体系。 在发生煤矿灾害事故后,救援人员一定要深入井下,并且直面矿井中危险环境,尤其是矿井中环境比较模糊的状况下,这就更加剧了救护工作人员的工作,严重威胁着救护者的生命及安全。因此,为提高煤矿救护者生命安全性,避免发生救护工作者伤亡事故,在具体救护工作中,让救护工作人员更加便捷的获取煤矿灾害环境及其个体体征参数等非常有必要,能够帮助救护队员与地面指挥人员采取针对性救护措施,保证安全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我国煤矿紧急救援工作依旧存在通信信息不畅及救援设备落后等问题,无法与煤矿整体救援需要相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样是改善与加强煤矿安全的有效措施。因此,煤矿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煤矿应急救援安全检测与通讯指挥系统的研发刻不容缓。无线通信技术一方面直接关系着我国煤矿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与前提。 三、WiFi技术下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所谓WiFi,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化短距离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电信号,也属于一种无线相容认证。WiFi其实是由WECA(无线以太网相容联盟)宣传的业界术语。在迅猛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中,尤其是相继出现的IEEE802,11g,IEEE802.11A等标准,WiFi逐渐成为IEEE802.11标准系统称谓。其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其无线通信信道,通过计算机上的WIFI链路中心节点FFD1,就可以把救援人员的控制命令进行发送,直接发送到小车上的RFD采集终端。借助于WIFI技术的自组网功能,其新投放的节点会在其2个节点通信距离大于通信范围之后,直接在WIFI网络中加入,并成为其中间路由节点,通常对其通信链路产生延伸作用,对其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证。之后会继续将一些其他节点进行投放,在对其链路进行建立过程中,其救援前端的各种参数也会通过采集终端进行传送,救援中心就可以依照这些参数,对其具体的救援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 在煤矿井下发生灾害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将井下电力供应全部切断,其灾害现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就结构而言,救援通信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井下指挥中心、无线救援通信系统以及地面指挥中心3部分。具体救援系统结构见图1,个人终端、井下指挥中心与中继台共同组成煤矿井下无线救援通信系统。就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而言,煤矿急救通信结构属于无线与有线通信共同结合的紧急救援系统。因为煤矿井下有着非常特殊的巷道结构,在具有局限性空间中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所传输的距离接近地面。所以在进行个人终端设计时,通过功放模块的增加来加大无线网络传输距离。此外,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间,依照现场需要,添置中继台。 (二)井下个人终端设计 在煤矿井下,语音模块、环境参数采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液晶显示模块、WiFi模块、键盘输入模块、MCU处理模块以及无线功放模块等共同组成个人终端硬件。而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图像采集模块、语音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键盘输入模块等都部件都比较成熟,无需独立性研究与开发;我院已研发出环境参数采集模块,而且在设计时,不必对MCU进行单独性使用。 WIFi模块以串口方式对煤矿井下环境采集参数信息进行读取,采用G-SPI,即SPI方式与凸显采集、语音模块进行通信。采用GPIO中的IO接口与液晶显示模块、键盘输入模块进行连接,采用RX、TX管脚与无线功放模块进行连接。具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三)中继台设计 在井下指挥中心与个人终端之间进行中继通道的构建是中继台的主要作用,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中继台通过双WIFI芯片,定向天线与双功放方案,通过定向天线能够使其通信距离得以延长。具体中继台设计图如图3所示。 (四)监测监控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所采用的传感器,例如CH4、O2、温度以及CO等,其目前所采用的全部都是频率信号输出,通常是在200~1000Hz,其系统均需要先把各种传感器全部都接入到监控分站,随后通过监控分站向地面中心站进行传送,其不但会对设备成本进行增加,同时在其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距离超过2KM,就会受到电磁干扰,增加系统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说在其传感器之中加上WIFI模块,将之中的数据在WIFI网络中进行接入,这样其数据就可以采用WIFI的形式进行发送,同时也能够通过光纤环网进行发送。 (五)移动数字视频设计 目前在煤矿井下其监控系统即为在特定位置所安装的摄像仪,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是采用WIFI方式则可以对其有效性进行切实提高。比如说胶带巡检摄像仪的应用,就必须要借助于移动视频视频进行实现。其视频图像传输无线化对传统同轴电缆、光纤图像监视受限制等等进行了突破,其灵活性以及便利性更高。其中WIFI宽带最高能够达到300Mbit/s,其在高码流、高宽带以及高画质的音视频中非常适用,同时还具有超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其可以对视频传输链路进行有效满足。 四、结语 在WIFI技术的煤矿井下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此设计方案,能够保证通信距离在5KM。而且此系统在目前依旧处于安标送审状态。基于WIFI技术可用于各类型的煤矿井下灾害救援工作。研究与开发煤矿安全监控始终受到国家鼓励与支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与规程中明确提出煤矿一定要有充足安全装备。所以,基于WIFI技术必会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煤矿应急系统论文: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根据煤矿救灾应急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原理、结构、主要功能和软硬件设计,重点阐述了系统发送端与接收端两个子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音频播放流畅,能够满足矿井现场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煤矿;矿井安全;数字广播系统;网络广播;工业以太网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国家增加了煤炭的开采量;与此同时,煤矿事故突发概率也随之增加。煤矿井下多发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突发事故,危害性大,易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其中, 一些煤矿的井下通信设备的不完善是影响事故营救的主要因素。通常,当井下发生重大事故时,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紧急撤离,显然这时候需要在第一时间通报到井下全部人员;而现有的调度电话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因而会造成部分需要撤离人员收不到应急通知,延误救灾脱险的时机,或是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撤离、避险的指挥引导而发生意外。为确保矿井突发灾害情况下,井下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实现撤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员和财税损失,研发一套适用于现场实际情况,实用、便捷的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成为了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本系统中,通过广播发送端和接受端,利用井下工业以太网作为传播介质,实现了井下语音广播终端实现了双工音频服务;系统以标准IP 包的形式传送音频数据,可以较好地利用以太网解决语音信号远距离传输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广播和双向通话功能。 1 系统设计原理与目标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潮湿,噪音较大;同时,区域分布广,环境安全要求特殊,传统的广播技术难以满足矿井要求。因此,煤矿井下语音应急扩播系统基于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的设计原理进行构建与设计[1-2]。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是基于 TCP/IP 协议的公共广播系统,采用 IP 局域网或 Internet 广域网作为数据传输平台。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网络好,可实现Internet传输;音质好,系统支持音频码率8Kbps-320Kbps自适应,支持全部MP3格式文件的播放;稳定性好,系统支持TCP、IP、UDP网络协议,支持组播接收音频数据。 在数字IP网络广播系统中,是将经数字化的音频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压缩、编码、打包等处理。在本系统中,将模拟音频信号经过采集、量化、编码、压缩后形成的MP3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以数据包形式按照自定义的MP3_Phone传输协议将音频文件通过工业以太网传送到井下语音广播终端,然后在广播终端进行D/A转换成还原成音频信号,经放大后驱动喇叭工作。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为: 1) 分区广播:可以同时对单点、多点或全部区域进行广播。 2) 全体广播:可以对所有终端进行广播。 3) 定时广播:可以按作息时间定制广播节目,定时播放。 4) 应急广播:拿起麦克风即可广播。 5) 宣传广播:可以播放背景音乐、领导讲话、语音宣传等。 2 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基于TCP/IP、UDP协议,通过矿井的工业以太网在井上和井下之间传递数字音频数据,实现数字网络广播功能。系统主要由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井下广播终端、井下广播音箱、光缆、电缆等组成。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同时,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煤矿安全标准进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完全符合井下使用的设备防爆本安安全要求。 该系统采用C/S结构,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1)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是本系统的核心,包含工控主机、基于ARM架构的语音采集终端、广播话筒、警告接口等。在工控机上上,安装自主开发的服务器软件,可以对各个广播终端实现应急广播、实时广播、宣传广播、定时广播、分区广播、双向对讲等功能实施管理与控制。通过语音采集终端对音频数据进行采集,对将传输到井下各广播终端的音频流数据,按照自定义的MP3_Phone传输协议进行数字音频数据的打包处理。 2)井下广播终端,主要包括矿用本安型广播通信主机和矿用本安型广播分站两部分,此两部分设备同样基于ARM架构进行设计。矿用本安型广播通信主机可安装至井下工作面、大巷、迎头等高危地区,对广播控制工控机发送来的音频信号进行解析处理、解码并播放,并可对井下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还可通过广播终端实现双向对讲功能,将该区域异常情况向控制室实现即时汇报。矿用本安型广播分站可安装至井下工作面、大巷等高危区域沿线,对广播通信主机解析处理后的音频信号进行广播,还可通过广播分站进行紧急呼叫,可实现和控制室的双向对讲功能,将该区域情况即时汇报。 3 关键技术及实现 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由3个子系统所组成,分别是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以太网传输子系统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3]。其中,以太网传输子系统主要是指支持TCP/IP、UDP协议的矿井以太网网络。在此,传输子系统不作为系统研究的重点,重点讨论的是广播发送端子系统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两方面。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主要负责语音数据的采集、压缩及实时发送,而广播接收端子系统则主要负责语音数据的接收、解压缩以及广播。 3.1 广播发送端子系统设计 广播发送端子系统主要由IP网络广播控制工控机和ARM语音采集终端构成,发送终端与接受终端的硬件与软件结构基本相似。其主要任务包括语音数据的采集与压缩,以及以利用UDP协议组播方式发送经压缩的语音数据。要实现实时语音组播的功能,就必须使上述的3个任务并发执行。为了实现此目的,在系统实现的过程中,需采用边采集、边压缩、边发送的并发执行方式。具体而言,一边通过ARM语音采集终端对下一个时间片的语音数据进行采集,形成N + 1块数据块;同时,广播控制工控机开始对上一个时间片的语音数据进行压缩,并把压缩后的数据,所形成N块数据块,以组播方式发送至矿井工业以太网上。在此,将每一个时间片采样的数据划分为一个数据块,则可以用图2来描述发送端子系统的工作流程。 3.2 接收端子系统设计 接受端的硬件CPU采用LuminaryMicro公司Cortex-M3内核的LM3S8962,内部集成10/100M以太网接口和SD/MMC读卡接口,语音的编码与解码芯片采用AMBE1000+CSP1027,MP3文件的解码采用VS1003芯片,接受端的软件架构采用国内RT-Thread开源的实时操作系统。与发送端子系统的工作任务相对应,接收端子系统并发处理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同样包括3个任务,一是从以矿井太网络上接收数据,二是对接收得到的数据进行解压缩操作,最后是把已解压缩后的语音数据进行广播。其工作流程如下所述,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包之后就拆包和解码,然后播放声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首尾相衔接流水式过程,实现多任务并发处理,可解决系统传输的间隙时间,避免播放过程中的卡音、停顿、卡死等现象的出现。接收端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3 MP3_Phone传输协议 在本系统中,通过Socket的数据传输方式,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物理连接,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Socket处于网络协议的传输层。Socket 传输具有以下的优点: 传输数据为字节级,传输数据可自定义;传输数据时间短,性能高;适合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信息实时交互;可以加密,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为了合理、有序协调发送端和接收端的Socket传输,在系统中,自定义了MP3_Phone传输协议,用于传送音频数据块。该传输协议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数据块第1至4个字节为数据块的帧头校验位;音频数据块为传输的音频数据;数据块第8005和8806个字节为数据块的帧尾校验位。 4 结束语 煤矿井下语音应急广播系统利用井下工业以太网作为传播介质,实现了发送端与井下广播终端长距离的双工音频服务和双向通话功能。系统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起到指引遇险的井下人员及时撤离避险的作用;同时,通过宣传广播、播放音乐的方式,在日常生产管理、舒缓井下人员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现场应用表明:系统数据传输距离长、音频播放流畅、安全稳定性强。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都给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将鲜明的中国元素,恰当地切入到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符合我国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与技术发展潮流。然而,对于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多数情况下还停留在表面上的模仿与堆砌,而非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鉴此,本文对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切入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解读,深入发掘与研究中国元素与工业产品紧密结合的形式,使附有中国元素的工业产品闪耀于世界设计舞台。 一、概念的界定 1.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最早由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西奈尔在1919年提出,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InternationalCouncilofSocietiesofIndustrialDesign)曾5次公布或修订工业产品设计的定义。1959年公布的工业产品设计主要界定了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任务;1967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少;1969年定义了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角度解决产品的外部特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980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多;2002年的定义,没有明确定义出工业产品设计的具体工作或研究范围,专业性、体系性不够强。针对我国制造业现状,本文采用1980年ICSID在第十一次年会(巴黎)上的定义,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产品设计”。 2.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概念首次由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4年的一次行业聚会中提出。目前,中国元素的盛行已是不争之实,但对于中国元素的内涵、概念的诠释,业界和学术界的理解不一。郭有献在《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中提到,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成阳在《中国元素论》中说明,中国元素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应定位在中国文化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来理解。付璐在《论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创新》中给出,中国元素是指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民族文明,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2007年,文化部在创办大型系列活动“人文中国”时提出,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元素。综上,虽然目前中国元素的定义还未统一,但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现出中国的精神。因此,本文所理解的中国元素内涵是,被历代中国人认同,承载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具象物质和意象元素。(1)具象物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这文化脉络中,具象物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常见的具象物质分类:民俗民艺,如剪纸、中国结、春节;吉祥图案,如祥云、太极、福字纹、卐字纹;文学艺术,如唐诗、京剧、书法、汉字、水墨画;动物植物,如熊猫、梅兰竹菊;器物器具,如青花瓷、矛、算盘;服饰饮食,如旗袍、筷子、饺子;表演体育,如二胡、琵琶、功夫;建筑景观,如天安门、牌坊、飞檐斗拱;发明创举,如司南、中药;传说故事,如梁祝、白蛇传;纹路纹饰,如夔纹、蝉纹、蟠螭纹;其他,如长江、恭喜发财。(2)意象元素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灵魂,是意象元素的反映形式。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意识及其价值观体系。儒家提倡“尚中”思想,崇尚中庸、和谐之道,以和谐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重视独有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是现代绿色设计、简约设计的根由,在设计中重视自然美。释即是佛,崇尚“心识”思想,强调美由心造、无心识就无所谓美丑,着力于对立两极之美、动静结合之美、空灵寂静之美。 二、对设计的认知过程 工业产品的竞争就是设计的竞争,人们对工业产品设计的认知,如图1,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设计不可能游离于工业产品的功能而存在。战国时期韩非曾说:“玉危无当,不如瓦器。”也就是说虽然是千金贵重的盛酒玉器,没有底,连水都不能放,其价值还不如普通的瓦器。说明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器物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更加关注与产品的情感交流。优秀的工业产品设计应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将中国元素恰当地切入工业产品中,使设计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 三、切入实例研究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彰显民族风格的中国元素数不胜数。对中国元素切入工业产品设计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不能不有所取舍,本文就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展开。 1.民俗民艺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在简洁明了的构图和造型中表达出追求祥和安康、喜庆欢乐、美满幸福的生活愿望。例如,微软推出的珍藏版鼠标3500,如图2a,汲取传统的剪纸元素,晶莹剔透的纯白底色,传统的纹理,颇具古典神韵。如图2b,设计者将剪纸的吉祥寓意与高科技的电脑结合起来,既彰显出科技的魅力又体现出中国元素的人文气息。在中国民间配饰中,有一种绳结源远流长,寓意深刻,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结。绳结看不到开头和结尾,寓意永恒;四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寓;中间圆形路路相通,有处处顺畅之意。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图3a,中国结优盘具有精致的中国结造型,古老而时尚,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如图3b,中国结灯用于道路、广场、酒店等地方的装饰与照明,凝聚中华文化气息,烘托节日气氛,为城市增添光彩。 2.吉祥图案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我国民间吉祥图案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十分丰富的特征,中国吉祥图案着重寓意着吉祥的内涵,重视结构形式,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真实摹写,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符号表现。如图4a,联想笔记本的“祥云”图案与“漆红色”色彩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文化内涵。如图4b,LG冰箱面板上印有唐纹吉祥图案,为家居环境增添华丽与典雅,彰显出悠悠的古韵。太极图亦称“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图形。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面象征着事物矛盾体的两个对立面,它们彼此和谐相处、相互依存、浑圆一体,寓意宇宙万物遵循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律。依照太极图的构成形式,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i-mu太极音箱,如图5a,音箱由一黑一白两个音箱组成,突破了我们常规印象中的音箱外形设计思路,给人一种非常惊奇的感受。将太极图形立体化,并巧妙地融入沙发的设计中,如图5b,这款设计获得了有“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设计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地运用到时尚之中。 3.文学艺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汉字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形式美感,都蕴藏在一笔一画之中。例如,陈幼坚先生将中国书法与太极拳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太极马克杯,如图6a,选择跟缺失笔画部分造型接近的太极拳经典姿势动作图案,配合到三个书法字体当中,使之组合成为字体的一部分。华晨汽车集团中华轿车的车标是由“中”字构成,如图6b,字体是小篆演变过来的一个中字,很好地反映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设计渊源。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华日BCD-268(图7a)、香雪海BCD-290HN(图7b)多开门冰箱的钢化玻璃面板,施以中国水墨画花纹装点,极具中国风,时尚大气,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四、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工业产品的设计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同时,世界各国家、民族的文化也在相互交融、相互抵消。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强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发扬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并将其赋予到工业产品设计中[6]。中国元素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存在无限的拓展空间,但同时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如果仅将中国元素视为标签,只为迎合人们的心理诉求,成为潮流发展的附庸,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果我们把它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一种参与主导世界的意识形态力量,借助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所表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得到发展和创新,那么,中国元素与中国工业产品必将作为品牌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作者:高芝 张斌 罗江陵 潘晓亮 单位:井冈山大学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课程“服务换技能”的构想 一、现实教学对服务型实训模式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悄然走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从以前的黑板教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从实物模型演示到数字化演示,教师的教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校与时俱进,通过设立工业产品设计的服务机制,可以完成以下三方面的需求: 1.提高学生工作技能的需要。职高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创造创新潜力,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而职高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借助工业产品设计的服务模式,教师能完成专业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型,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缓解传统教师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压力。 3.响应“服务为本位”的需要。本着“以服务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服务为主体的工业产品设计课程实训模式,让学生在校不但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学校通过以服务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来拓展全新的实训途径,加快教学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以“服务”带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知识、技能、经验的传递与提升。 二、“服务换技能”实训模式的内容和实施思路 “服务换技能”模式的重点在于服务,通过服务来达到知识的实战运用效果,服务模式作为牵引力,将企业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经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渴望知识的学生手中;通过服务的成果,即设计经验积累和设计素材积累来实现从学生到教师、从服务到教学、从学校到企业的三重反馈效果。 1.服务的主体。该服务模式的主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以学生为主体。工业产品课程的全体学生作为设计的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机制,完成来自学生、老师、企业的各种设计需求。(2)以教师为辅助。教师在服务实训模式下主要起辅助作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帮助解决,并且将这些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下来,以点带面,起到补充知识、提炼知识的引导作用。(3)以企业为支撑。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教师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 2.服务对象。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对象大致分为三类:(1)学生。学生有着惊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他们思维的脚步,这时,工业产品设计学生就作为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设计。(2)教师。以信息化能力较弱的中老年教师为主。他们通过交流看到了先进教学模式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3)企业。以自身设计改进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他们无法投入太多的资金在设计与改善上。通过与我们的合作,我们可以将他们部分的想法变成现实,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服务方式。本着“以服务为本位”的教育宗旨,结合本校工业产品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研究搭建以服务为驱动,以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为辅助的实训方式,通过服务对象表达需求生成服务任务单学生组队接单发现问题学习、询问(教师和企业专家)、解决问题完成服务任务总结任务经验这7个步骤来实现服务换技能的实训目的。 三、实践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的师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上课模式,对于这种服务性的实训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以前不曾碰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和应对。 1.服务订单不足的问题。在本实训模式开始的初期,学生、教师和企业3方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但不知道有我们这样的服务团队,不会主动来找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前期做好宣传工作,储备一定量的服务订单,在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服务订单的时效性问题。我们知道,有时候师生参加比赛,或者企业试制样品,对于我们的设计是有时间要求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他们的设计要求,需要我们合理安排课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合理利用晚自修、活动课和其他休息时间段,开放机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设计;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订单,达到最大的产出效能。 3.服务模式下如何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和连贯性问题。我们接到的任务都是实际的问题,牵涉的内容难易程度不同,涵盖的知识点也各不相同。这种教学模式下,考验老师的是如何既能保证顺利完成订单,又能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合理筛选和分层次教学。中职工业设计服务模式建立后可面向全校师生服务。以我校为例,我们的团队已经帮助解决了几十名教师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困难,帮助其完成教学动画、模型等制作,效果反馈良好。部分学生和老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共同参与研发智能仿生鱼,第一代仿真鱼已完成设计与制作。这些成果充分肯定了以服务为导向的实训模式的价值,因此,本实训模式有着较高的推广意义。 作者:林将毅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探索型教学研究 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创造了一些极具美感的物品,这些物品既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通过设计让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以工业产品为例,既是艺术,也是技术,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很多人具有这样的设计天赋,在艺术和技术的双重要求下,逐渐探索出一条设计之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从而将学生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其中,探索型教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上效果突出,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1探索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中,探索型教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教学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天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设计出更优质的工业产品。 传统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有一定成效的,而且在长时间的应用过程中,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其功劳不能抹灭,但是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由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交给学生,并给学生规定题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并没有独立思索的时间,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完成,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而探索型教学方式则不同,教师并不是急于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实践中的难点事先告诉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设计中规避这些问题,而是利用演示法、实践法等,让学生首先接触设计,引导学生注意难点和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思索、独立探索的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探索型的教学,让学生将设计的全过程印刻在头脑中,并且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成长起来,并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探索型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虽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扎实、更全面,但是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却是探索型教学方式更能够发挥效力。 2工业产品设计探索型教学体系探析 要想让学生迅速成长,需要在学习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因此,要充分掌握,并利用探索型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探索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最适宜的教育,为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培养专业型人才。 2.1注意工业产品设计的生活性工业产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艺术因素,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注重美观性和艺术性,但是,作为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工业产品,还是应该以生活性为主,要着重体现其使用价值。因此,在探索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尽量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入门之初就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工业产品。一方面,产品设计要以提高实用性为基本准则,要求设计者注意生活性,并将生活性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要求每一件设计产品都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在教育体系中要将“生活性”的要求摆在最前面。 2.2注意工业产品设计的美观性工业产品设计的美观性也需要注意,毕竟设计品不能只注重生活性和便捷性,如果不需要考虑美观,那么就不存在“设计”二字。由此,在探索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并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如《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将这种美学意识应用到设计过程中,从而提高工业产品设计的美观性。在教学体系中,除了要培养审美能力,还要培养创造能力,因为固步自封是不会创造出美好的设计品的,要鼓励学生去创造,引流时尚潮流,创造出具有美观性的设计品。 2.3探索型教学体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型教学体系就要搭建一个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创造能力,为以后的工业产品设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谨遵探索型教学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整体教学体系中,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把关,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脱离教师的束缚,发挥想象,让学生在设计中尽情驰骋,才能收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设计出美好、实用的工业产品。 2.4探索型教学体系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尤其是要侧重于实践部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够专心于设计,虽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但是也不能让理论教学占用太多的时间。对于工业产品设计的工作来讲,实践机会对于学生的提升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3结束语 工业产品设计是一项设计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工作,要求设计者具有超强的设计意识、审美能力、生活体验等,从而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工业产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而又合理的教育,利用好探索型教学模式,控制好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比重,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使教学活动在科学、合理的氛围中进行。 作者:刘秭岑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参赛培训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一、选拔参赛选手 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参赛选手的选择毫无疑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选好、选对了参赛选手相当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参赛选手应具备哪些条件呢?本人认为除了最基本的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及一定的审美素养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能吃苦耐劳。培训的强度相对于一个中职生平时的课程学习来说是超强的,甚至可以说是超级强的,而培训的过程又是漫长且枯燥的,有时甚至是令人烦躁的,除了每天重复相同的操作外,还要牺牲许多课余时间,甚至是休息时间,去钻研软件及设计产品的工艺等,如果参赛选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因此,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最基本且必不可少的。 2.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精神。和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一样,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精神也是选拔参赛选手的必备条件。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参赛选手比一般只有自觉学习能力的参赛选手具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而自律精神则是参赛选手健康人格成熟、稳定的表现,只有自律性好的学生才能够按照制定的培训方案完成培训计划。因此,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和精神的参赛选手,在参赛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在技能和知识上更好地稳定发挥。 3.想要获奖的欲望。欲望就是激情,欲望就是动力,如果参赛选手抱着得不得奖都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就不可能在日常的培训中时刻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比赛中,没有激情和动力的选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参赛选手获奖的欲望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4.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去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各市、县、校经过层层选拔、精心培训的优秀选手,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进入最终赛场的都是高手对决,当赛场上遇到突发问题或是一时半会儿不能理解的问题时,较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及时调整心态避免心理紧张,使选手的能力得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二、制定培训内容 工业产品设计CAD比赛项目跟别的项目也一样,制定培训内容是培训参赛选手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培训内容除了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外,更要注重时效性和模拟训练。因为从知道具体比赛通知到参赛,培训时间通常不会很长,为了使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达到预期效果并训练他们快速适应赛场,时效性和模拟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意味着比赛获胜的机率会变小;不能快速适应赛场、及时调整心态,意味着参赛选手有可能因为紧张而影响到水平的正常发挥。我校在制定培训内容时特别注重了时效性和模拟训练,特别是在培训后期,几乎天天“比赛”。除了根据比赛要求给出具体操作题目外,由于工业产品设计CAD比赛项目所涉及到的产品太多,为加深学生对产品实体的了解和美感、创意的培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安排学生去商场参观产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跟更多的产品有直接的接触,使他们在未来的比赛中对要求设计的产品多了一份“见过”缘,而且在紧张、枯燥的培训中得到了适当的放松。事实证明,比赛的作品往往是我们在实际制定的培训内容中没有培训过的,但我们的参赛选手都能较好地完成,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虽然没练过,但我们见过”,问他们“紧张吗?”说“不紧张,跟平时培训差不多,习惯了”。 三、指导老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指导参赛的老师在培训过程中除了是指导、引导参赛选手的导师外,还要是善于发现参赛选手亮点和潜能的伯乐,更是参赛选手的心理辅导师。扮演好以上三个角色,成功的距离就更近了。 1.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指导、引导参赛选手学习、训练,是指导老师最主要的职责。虽然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参赛选手各方面都已经很优秀,但由于培训的时间短,因此指导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习、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参赛选手,参赛选手才能在后面的自我学习和训练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好的调整。只要指导老师的培训方向正确,那么参赛选手的方向也就不会错了。 2.伯乐。在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善于发现参赛选手的亮点和潜能,并对其加以指引,使其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功力。例如,有些参赛选手在创意方面特别富有想象力而喜欢花大量时间在产品的创意设计上,但比赛的评分标准往往是创意部分所占分值并不太高,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在平时的培训中要多注意观察参赛选手的训练情况,及时引导,让参赛选手在各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特有的能力,获得最理想的分值。 3.心理辅导师。在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是跟参赛选手接触最密切的人,随着培训的不断深入,培训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而培训期间采用的往往又是全封闭式的培训方式,很多参赛选手在坚持到第二个星期时会出现烦躁、想家、想放弃参赛的种种不安情绪。此时,指导老师就要充当心理辅导师的角色,对参赛选手进行各种心理辅导,使参赛选手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比如跟选手们一起聊聊天,开开玩笑,偶尔做个小游戏奖励一些零食等。切忌过于死板,永远只会按照培训计划按部就班地去要求选手。 作者:黄秋燕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造型设计的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一、产品设计初期效果图表现 手写板完成线稿后或者扫描纸张上的线稿图,在PS中打开调整色阶、色彩范围、阈值等命令,将背景调整为白色,线稿线清晰可见。根据产品色彩整体填加颜色,这其中可以建立选区填加,也可以建立图层蒙版,再用画笔显示或隐藏线稿中不需要的部分,可以同时配以不同软硬画笔和图层填充不透明度,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但是需要一定实践经验。这部分是做整体色彩和大的光影关系,需要一定美术基础,或者有一定效果图制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次使用选区、羽化、加深工具、减淡工具、涂抹工具等进一步细化高光、明暗交界、暗部、反光等光影关系。遇有产品分型线情况,则可以建立选区,执行N个像素灰色描边,加深、减淡工具进一步表现光影关系,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绘制一条黑线,再绘制一条白线,即可表现分型线的空间关系和光影。需注意的是空间关系是通过线的明暗体现出来的,这也是产品分型线表达的基本思维和方法。人机界面,如按键,这种立体的小结构按键,一般是用形状工具或选区工具描边后建立基本形态,然后做径向或线性渐变,再进一步用加深、减淡工具细化结构特征,最后用斜面浮雕效果等图层样式进一步加强产品立体感。 二、产品设计深入阶段的造型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比例、材料、质感、产品色彩、产品结构是产品造型设计的主要关键设计要素,这些要素的表达,无疑是设计深入阶段的表达重点,表达比例更准确的方式是辅助工具(标尺、网格、参考线)的应用及相关参数设置。例如在做鼠标设计效果图时,先打开标尺,定义和文件一致的设计单位,打开网格及其设置,单位也调到一致,子网格调校为整数,可以借助辅助线找准中心、边界及出血位置,这样做好辅助设置后再打开吸附参考线、网格功能,可以开始精准绘图。工业设计的五大材料分别是金属、木材、陶瓷、玻璃、塑料。以金属为例,在表现的时候,常规方法就是添加杂色和动感模糊配合使用,具体数值要根据文件及材料粗糙程度而定,也需一定实践经验。同时,质感区别于材料,是人为赋予产品的表面肌理感觉,例如铝合金材料就可以有喷砂(哑光珍珠银面)、抛光(形成镜面)、拉丝(形成类似缎面效果)、电镀(覆盖一层其他金属)、喷涂(覆盖其他非金属涂层)等不同的肌理。每种不同肌理的表现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要靠平时经验积累,但基本方法是离不开各种滤镜的使用,包括内置和外挂滤镜,例如其中的拉丝肌理可以用杂色加动感模糊完成,喷砂可以白像素上填充杂色再光照通道再模糊。产品色彩可以通过拾色器赋给。最后还有结构设计方面,因为是三视图的效果图,涉及到结构问题可以参考产品造型设计初期效果图表现内容。 三、产品设计后期三维处理 以戒烟的公益广告为例,主界面是美女人像焚烧为警示效果。要大致遵循以下程序:程序1:新建文件,大小为2300*1600,72分辨率,颜色RGB,背景透明,如果需要打印,分辨率300。程序2:打开素材,现在需要做的是删除背景和复制麻豆,在通道面板,右击通道观察图片的最佳对比度,选择红色通道,右击通道并复制通道。每张图的通道对比度都不相同,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通道。选择通道副本,将人体轮廓与背景的反差调到最大。程序3:使用减淡工具,选择中间调,曝光度37%,擦亮的区域是头发和身体的上轮廓;使用钢笔工具沿麻豆下轮廓做一个路径,删除影子,重新做个影子。程序4:右击并选择选区,使用画笔工具,按D键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按X切换前景色和背景色,涂抹整个选区;执行:选择,取消选择,使用减淡工具擦亮其他区域。程序5:选择画笔工具,点击X键设置前景色,将美女整个区域都涂成黑色,执行图像-调整-反相,按CTRL+单击图层按钮做一个选区,复制选区;返回原图层并粘贴,使用自由变换改变麻豆的中心,双击图层,重命名为美女基础。程序6:按CTRL+单击图层载入选区,执行:选择——调整边缘,参数设置如下,调整后取消选区,使用污点修复画笔工具来修复皮肤的瑕疵,需要一个完美的肌肤;然后载入烟灰素材,执行:选择——颜色范围,点击背景中的红色,设置容差为95;这个选区并不完美,不过也能使用,按Q进入快速蒙版,选择画笔,硬度100%,涂抹余下的地区,调整画笔大小。程序7:按Q退出蒙版,复制选区,返回原文并粘贴,执行:图像——调整——去色,降低图像饱和度;打开沸凝土素材,使用仿制图章工具,设为柔角笔刷,按ALT+单击上方的区域,图层命名为烟灰,使其不可见,现在决定哪一块区域制作香烟燃烧,命名为草图,使用画笔画出燃烧的区域。程序8:锁定图层使其不可编辑,使用移动工具和CTRL+单击图层让其在最上面,CTRL+j拷贝图层,图层混合模式为正片叠底。程序9:为提升图层意境,选择黄色图层,执行:图层——新调整图层——渐变映射,选择默认渐变,设置成图层混合模式为颜色减淡。程序10:最后,关闭调色板和混凝土的可见性,选择渐变映射图层,选择全部图层,合并复制并粘贴,执行:滤镜,其他,高通,1.5像素,混合模式为叠加。 作者:吴晓慧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1工业产品数字化的状况 随着数字化在全球的发展,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把数字化引进工业产品设计中。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贝卡罗来那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开设研究项目,转变工业设计理念。 2工业产品数字化的前景分析 2.1对传统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工具需求的响应,其中包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即产品能够很好地匹配使用者的身心。(1)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设计的基本表现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开发推广,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原来的工业模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是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使用数字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经济效益。此外,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基本徒手制作的能力,而沦为电脑的奴隶,设计的作品呆板而又机械,缺乏人文气息。(2)对传统工业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革新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形式上,而是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设计的意念、工业流程、展示与评估、产品形态,还是设计教育,数字化在工业上的应用革新都是巨大的。 2.2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 (1)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在数字化领域中,出现两种设计思维:一是非物质的设计观,二是界面设计思维,两者共同促进虚拟化、网络化、界面化、服务化的产品设计形式,并包含人性化的特征。非物质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发展。界面设计就是能使产品的设计过程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使人机界面成为相互交流和作用的窗口。总的来说,我们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技术去设计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思维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设计风景线。(2)基于VR技术下的互动模式方案。VR技术是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高度逼真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系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它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广阔性。(3)工业产品面貌的改变。新时代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品格:以人为本,尊重客户需求,以客观化、实用性为设计标准,批量生产。要有追求和精神意义,具备美学功能,设计应该容易被理解,并且注重细节。设计者遵循诚信原则,睿智创新。遵循生态原则,简单耐用无污染。具备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者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心灵。 2.3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软件设计的刚性需求超越硬件设计;物质的、有形的向非物质的无形的转变;智能的设计和第六感应研究逐渐适应于数字化中,并把资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隔阂;设计真正实现民主。我们对数字化的揣摩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有可能的。 3结语 未来的产品的设计已经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将有推出更多的数字化产品设计理念,未来的产品形态也会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新程序、新状况和数字化技术标准。所以,数字化的出现会革新世界,它非凡的魅力,强大的功能,将会造就一个信息世界、数字世界,将虚拟世界中无限力量转变成现实。 作者:刘艳萍胡静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文化原则的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今天,最成功的新公司所依赖的不是生产出新颖的实体产品,而是构思出新想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谷歌起初是一个个性化广告的商业性搜索平台;Facebook是社交媒体平台,它让人们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和内容;此外还有轻博客平台Tumblr。他们了解到,通过正确地引入设计,同样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花费、流水线的费用,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打造品牌价值,将客户转变为忠实的追随者,并获得最大利润。即使是老牌虚拟公司,如微软,也面临着转变战略需求的挑战。年轻的企业如Salesforce.com,打破了企业软件的封闭、独享模式,通过互联网来销售智能应用程序;而甲骨文却被迫出资数十亿收购具备云能力的公司,因为他们缺乏内在创造力,无法在新兴市场中进行竞争。人类对任何产品的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因此,作为设计师,我们面临着多个设计层面:产品层面涉及的是设计元素,系统层面涉及的是整个结构。但是整体存在的前提是我们要将之视为一个整体,如何看待整体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并最终对其做出评价取决于我们对整个结构的看法。例如,苹果公司在设计上的成功是以设计的这三个层面为基础。 首先是产品层面。在设计苹果产品时,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和后来的乔纳森.艾夫结合了迪特.拉姆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朗产品设计中使用的“功能性”抽象和高科技设计的展示。在系统层面,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奉行“终端到终端”的系统理念。苹果的iPod这个概念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整体系统的所有要素都是为音乐聆听者设计的。在开发iPod时,苹果公司对产品的这些功能进行了优化:音乐回放(iPod)、同其他产品的交互作用(Mac和PC)、购买音乐的流程(iTunes商店)以及音乐使用流程(iTunes)。iPod是一款标志性产品,一个重新定义整个行业客户体验的门户。它的成功表明这种互动不仅营造了一个全面的用户体验,而且从用户的角度而言还带来了较高的附加值。苹果公司的成功说明,工业产品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的到来,设计必须要对创新有一个广泛且系统化的了解,并不是技术的进步或生产出新的产品就是发展。苹果公司建立的是一种以设计为导向的文化,要求人们突破产品层面,对文化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这自然意味着设计必须要关注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并要关注如何满足甚至改变这些需求,使其产品通向一系列持续体验的门户。可以通向价值非凡且不断发展的客户体验。世界上居住在人口高密度地区或特大城市的人越来越多,这意味着设计要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了解,从绿色和社会的角度,在这一领域大力发挥设计的作用。产品服务系统常应用于城市,而产品也通常是在城市消费的。这样一来,以未来为导向的设计模式才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基本体制的建立,该基础设施和基本体制将会创建一个更持续、更人性化的工业模式。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智能手机的设计通常是在美国、日本或韩国,但制造过程是在中国完成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智能手机的回收率十分低。如果产品在哪个地区上市和消费,就在本地进行构思和设计,这会是一种很好的生产模式。 未来的智能手机可以采取模块化的设计,这样各部件的价值就可以发挥到最大。产品的最后组装可以在本国的市场和文化环境下完成。这样,更多的消费者在本地消费时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利润和成本。社会责任以及环保等目标既重要又充满了巨大的挑战,这些目标将减少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如果我们创立的企业和生产模式既充满活力又有责任感,财源自然会滚滚而来;可持续性“绿色”产品会越来越受欢迎,这类产品的业绩也会超过传统产品。设计师同商界、政界、教育界以及行业界的所有领导一样,在为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创造一个更充满活力、更光明的未来这一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设计、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及环保的生产—产品支持—回收的工业模式。而设计出优良的产品并不是解决方案的最后一步。把我们设计的产品外包给其他地方进行生产无法抹灭污染等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就如同我们不能用把垃圾扔到邻居院子里的方式来处理自家的垃圾。设计师有责任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和生产过程,以进一步推动科学和商业的人性化发展。我们在商业上做出的努力不但在经济上要获得好的利益,也要有益于家庭、友人、邻居、社区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人。 设计必须要帮助塑造甚至启发我们对未来文化的憧憬。然而,大规模生产文化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这使设计很难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学科必须要进行变革的原因之一,众多迹象表明,设计要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推动文化变革的力量,这样才能为开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后工业时代以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做出一份贡献。同时,设计师也肩负着一种道德责任,他们有责任将人们的需求同科学、技术以及商业中存在的新机遇相结合。唯有如此,他们设计的产品才会具备文化价值,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政治的进步,才能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步,建立一个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绿色和人性化的工业和商业模式的新理念将成为关键性因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能够开创这样一个未来,在未来世界人们将坚信环境保护和社会平衡同战略设计一样,都是商业行为,一样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这种可持续性创新战略设计可以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情感归属感和社会归属感,促进环保性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设计师肩负着一种责任将人们的需求同科学、技术及商业中存在的新机遇相结合。唯有如此,他们设计的产品才会具备文化价值,才能促进政治的进步,才能推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亓晓丹许开强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职业高中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1工业产品设计的细节设计 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细节是体现产品设计精致化的关键。若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只表现出大体造型,细节缺失让产品经不起推敲则是工业产品设计完整性缺乏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强对细节处理环节的关注,以避免学生养成设计惰性。细节设计通常强调学生对产品操作指示性符号的处理,指示性符号是利用符号形式和所要表达意义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必然性关联或逻辑关系,并基于因果逻辑关系或时间、空间上相接近的认知,促使学生能了解其意义所在。 2当前职业高中工业产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职业高中工业产品设计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这要求学生能够完成至少一个产品开发或设计任务。学生在产品设计中,主要包括市场调查、草图构思、设计表现,并最终制作成宣传版面等几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在市场调查环节,学生对工业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者、同类产品的造型、品牌及价格等各方面均进行了调查,但所有调查不够深入,仅浮于事物表面,缺乏必要的调查分析和思考过程,导致调查报告和工业产品设计的构思存在脱节问题,调查报告不能对设计构思予以实质性的指导,学生在工业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再补做调查报告;在草图构思阶段,学生主要采用看图片资料、寻找灵感的方式开展设计,使产品设计缺乏理性思维的过程。这种全凭感觉、严重缺乏创意的设计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设计表现阶段,多数学生太过专注于效果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重视了设计技能,而非良好设计思维的培养。 3职业高中高质量开展工业产品设计教学探析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职业高中工业产品设计教学中,应以探索式教学为主线,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进行发现式的学习,具体措施如下: 3.1不断优化工业产品设计教学的内容优化工业产品设计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合理化选题。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经济特色,通过合理化选题,引导学生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设计课题研究,把系统化设计思维和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学会由市场需求和竞争、产品开发,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工程技术、销售策略等角度开展工业产品设计。这样的设计课题与实践需求相呼应,更可能转为社会效益。 3.2切实丰富工业产品设计教学的方法首先,采用现场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教学内容节点要求为依据,让学生深入企业、市场进行全面的设计调查研究和参观学习,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设计感受与体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借助相关设备实现设计想法,填补自身对工业产品加工工艺知识的认知。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当地地方经济特色优势,将教学活动导入到企业真实项目中,把刻板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中。通过真实、可触摸的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合作完成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切实了解到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激励自我掌握工业产品设计技能及先进的生产知识。再次,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不容忽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结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心理情感特点,紧贴教学目标与要求,选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讨论主题,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而产生更具价值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更广阔、更深层次领域的欲望。讨论法运用得当,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对讨论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引导,能适时纠正错误、及时肯定和总结正确观点。 3.3不断完善工业产品设计的教学环节现代工业产品,具有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往往几个月的时间新产品就会上市。而且,工业产品中塑胶件及冲压件较多,对整个产品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要求也十分严格。对现代企业来讲,只有借助于工业产品设计的力量,方能开创出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产品,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各环节教学活动。如进一步完善设计调查环节,通过学生实际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产品,得出工业产品设计的要素框架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基础着手开展设计,才能实现设计目标。 4结语 职业高中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手绘、计算机表现等基本技能,促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沙玲朱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1工业产品数字化在国外的状况 随着数字化在全球的发展,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把数字化引进工业产品设计中。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贝卡罗来那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开设研究项目,转变工业设计理念。 2工业产品数字化的前景分析 2.1对传统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传统的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工具需求的响应,其中包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即产品能够很好地匹配使用者的身心。(1)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设计的基本表现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开发推广,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原来的工业模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是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使用数字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经济效益。此外,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基本徒手制作的能力,而沦为电脑的奴隶,设计的作品呆板而又机械,缺乏人文气息。(2)对传统工业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革新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形式上,而是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设计的意念、工业流程、展示与评估、产品形态,还是设计教育,数字化在工业上的应用革新都是巨大的。 2.2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1)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在数字化领域中,出现两种设计思维:一是非物质的设计观,二是界面设计思维,两者共同促进虚拟化、网络化、界面化、服务化的产品设计形式,并包含人性化的特征。非物质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发展。界面设计就是能使产品的设计过程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使人机界面成为相互交流和作用的窗口。总的来说,我们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技术去设计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思维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设计风景线。(2)基于VR技术下的互动模式方案。VR技术是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高度逼真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系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它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广阔性。(3)工业产品面貌的改变。新时代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品格:以人为本,尊重客户需求,以客观化、实用性为设计标准,批量生产。要有追求和精神意义,具备美学功能,设计应该容易被理解,并且注重细节。设计者遵循诚信原则,睿智创新。遵循生态原则,简单耐用无污染。具备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者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心灵。 2.3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软件设计的刚性需求超越硬件设计;物质的、有形的向非物质的无形的转变;智能的设计和第六感应研究逐渐适应于数字化中,并把资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隔阂;设计真正实现民主。我们对数字化的揣摩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有可能的。 3结语 未来的产品的设计已经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将有推出更多的数字化产品设计理念,未来的产品形态也会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新程序、新状况和数字化技术标准。所以,数字化的出现会革新世界,它非凡的魅力,强大的功能,将会造就一个信息世界、数字世界,将虚拟世界中无限力量转变成现实。 作者:刘艳萍胡静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绿色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论文 1树立绿色设计观念重新发现现代设计 将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到与产品环境属性相同的高度,并将其作为绿色设计的目标。绿色设计观念的树立能够让绿色设计产品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式武器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工业设计师的心中。 工业设计师在21世纪所担负的使命,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艰辛,面对的问题更加繁杂:第一,需要了解“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第二,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用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耗量;第三,还要从选择材料、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各个方面,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的造型由以往单调的机械化转变成语意化、人性化的设计,并追求简洁的造型,占用更少的空间,减少材料的消耗。同时使产品更加耐久,因此,绿色设计在需要设计师的理性的同时,更需要融入新科技,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性。绿色设计的推广也不能局限于工业设计师中,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 2绿色工业产品的市场前景 尽管我国早于1993年就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其实施情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上海(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每天产生好几十万个不能回收的一次性餐盒,大自然需要200年才能消化掉它们,常年累月同废水、废气等一起挤占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积极推广布袋或纸袋的使用。而在国际市场合格的绿色产品更是企业的通行证,越是发达的国家,消费群体更能意识到蕴含在产品里面的生态价值,并接受它们。这对绿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无公害、能耗低的产品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被市场认可,方能走向市场。 目前绿色标志认证在世界各国家得到了推广,一来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来也可以提高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著名管理学家乔治•温特所著《企业与环境》如是说道:“总经理可以不去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将来的公司必须善于处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这表明,绿色产品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明朗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来,工业与设计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同时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本和谐的关系。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抛在了人类面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面临着威胁。当下频繁出现的国际新名词“可持续发展”,恰恰说明人类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已经成为了谜题。“适度设计,健康设计”的原则被设计理论界提出,尝试给设计新的地位,以改善工业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让人类重新过上健康的生活。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说的那样:“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捷径。” 作者:伍聪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教课研讨 1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 设计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随着现代社会对设计创新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各种设计比赛也愈发突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等不同的社会层面与群体均举办过的各类设计竞赛。由于各类工业设计竞赛举办频繁,且水平参差,在进行选择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当年时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竞赛主题。今年我院工业设计专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2个设计比赛作为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为:2013年红点(reddot)奖比赛和第四届(2013)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reddot设计奖可以追溯至1955年,是世界上知名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竞赛对于设计者们,赢得reddot奖及清楚地预示着设计概念在市场上的潜在成功可能性。选择红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工业设计比赛中,通过国际性的比赛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是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玩具自主设计和创新水平,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自2010年起,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创意设计大赛。目前大赛已成为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行业最具权威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选择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是因为我院地处中山,是童车的生产基地之一,我院与不少童车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过,学生基础也较好,能够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2.1教学方法 产品设计竞赛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但它又有别于其他的实践课程,它没有固定的实践地点。但我院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所以整个过程老师要监督和指导。故采用分散和集中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两个比赛根据时间分开,学生分组完成,每组不超过3人。前半个学期开展红点比赛,后半个学期开展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创意设计大赛。做每个比赛时教师都要按照流程把学生集中到教师一起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分散完成任务。 2.2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为保证教学质量,课程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设计。1)进行主题分析,确定创意方向。集中两次课堂教学,进行大赛主题分析,了解相关的竞赛背景及各项要求,确定展开设计的切入点。重点在于分析历年获奖的作品从而有利于更直接把我竞赛的目标方向和评选特点。 2)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确定设计主题,完成构想和创意。由于我院学生在技术、工艺和材料创新上难度大,故在设计时,设计的创新重点在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生活行为的创新。好的设计必须为人服务。从众多的获奖作品中分析,发现合理巧妙以及别出心裁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作品更容易受到评委认同。通过分散教学,学生按小组进行小组分析、课后调研,多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确定设计主题,并完成设计构想和概念创意。 3)完成贴合比赛要求的构思草图方案设计构思草图方案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学生分组分散完成,在这阶段学生借助所学的工业设计方法进行草案设计,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贴合比赛主题,进行创新设计。构思草图方案每组必须有一定的数量(10个以上),并对每个方案进行分析讨论。 4)进行方案的优化和效果图表达根据设计定位、小组讨论,从构思草图方案中选择1~2个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在这个阶段应考虑解决设计中的问题,综合考虑产品的结构、材料及工艺分析,完善设计方案,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效果图的表达。最后,根据竞赛主办方要求,完成合格的效果图和版面设计,并提交作品。 3结语 开展产品设计竞赛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专业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每参加一个设计竞赛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的专业能力,积累设计实践经验。 作者:张春红刘艳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实用工业产品设计论述 1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前题是要理解该产品的相关标准,包括国标及出口国家的标准,使参数设计符合要求。结构设计最重要,基本上就是定型产品了,包括各个零部件的材料、质量及加工工艺,可以预计产品的价格、功能情况。同时,好的结构设计可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得装配容易等。例举产品的机头内部图如图2所示。 1.1产品结构设计遵循自顶向下的装配思路,通常画出装配草图。先简单画出零件功能造型,经装配后再修改成实际形状。创建标准零件库,可重复地使用库里的零件,也可通过修改参数做出一个新零件,提高了设计效率。 1.2干涉检查是三维设计软件最大的优点,非常实用与方便,其目的是减小设计过程中的疏忽。运行干涉检查,可在本装配中以警告色显示干涉处,也可在不同的剖切面直观显示,检查移动零件有无碰撞情况,修改好零部件直到没有出现干涉。 1.3按设计要求模拟出机构的动作,提高设计的成功率。通过运动模拟,可以摆脱大量的复杂计算,避免了重复的制图,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劳动。曲轴与给进刀架简化运动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的曲轴以500r/min的转速旋转,进刀架按水平方向做往返运动。通过运动分析及综合模拟情况的反馈,进一步地调整结构,使产品设计更合理。 1.4静态应力分析,其归属于有限元分析,是软件的高级应用。如图4所示为数控插针机上部的圆盘支架中心轴静态应力分析配置图。指定中心轴为普通碳钢(屈服强度为220MPa,密度为7800kg/m3),固定好约束面,对中心轴施加1000N的静态压力,网格化分析零件(网格尺寸5mm×5mm,网格公差±0.25mm)。图5所示为分析的结果图,最大应力处在中心轴的根部为32.7MPa,最大位移处在中心轴的头部0.02mm处。分析结果符合使用要求。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屈服强度、塑性性能、硬度等参数,他们是设计结构与选用材料的主要依据,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时常是通过对相同材料、形状相近的样件与设计件进行比较,记录好数据,来提高对结构的判定能力与选择材料的经验。 2知识扩展 知识扩展对设计人员也很重要,只有学到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设计出真正的产品,才能正确加工设计件,使结构设计得以成功实现。工业产品设计中常用的知识如下。 2.1钣金知识钣金归属于冲模,如图6所示为机床前盖的外形与钣金展开图。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修改折弯系数(K因子)与软件内置计算表,来提高展开尺寸的准确度,通过调整钣金件的形状,来改善实际生产中的合理排料。级进模设计有Logopress插件,UG为Pro-gressive、Die、Wizard,软件中的模拟程序可方便地计算冲模的中心重力点、材料的使用率及需要的冲床压力吨位。特别是Logopress插件,正确装配好模具零件后,在软件中设定好进料步距、冲头行程、卸料行程,可以模拟出冲孔、翻边、拉深等各个工位状态的动画。 2.2模具知识模具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工程塑料具有质量轻,耐化学腐蚀等优点,设计合理的塑料件可代替复杂加工的金属件。随着高分子工程塑料的性能提高,更多的金属零件被塑料零件所代替。如图7所示是本机器内部电器盒的模具分解图,在图中可以看到产品、已分开的静模腔、动模芯、铜极及侧抽芯。此产品的材料为阻燃聚碳酸酯,可顺利脱模,模具工艺正确,设计件符合注塑加工。注塑模、压铸模设计有Imold插件,UG为Moldwizord,包括设计初始化、模具修补、分型、标图7电器盒的模具分解图准模架的添加、标准件的添加和管理、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的设计等。 2.3测量知识测量要依据机械制图的绘图原理,合理选择基准面与参照点。在测量各零部件的尺寸中,遇到难以测量的配合尺寸,要制作专用量具或必要时剖切产品来测量。对高精度的曲面可借助三坐标测量仪。 3结语 结构设计应尽量地简单化,简单代表可靠与稳定,可简化装配,减小成本。随着装配件的增加,相互传递过程功耗会增加,容易增加故障的范围。设计产品要以市场为目标,也要与企业生产能力相结合,联系实际情况,设计才会有价值,设计才会持续创新与发展。当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设计人员更要紧跟社会技术的步伐,扩展相关行业的知识,使设计产品在品质、美观等方面逐步地完善,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作者:雷小建单位:浙江嘉兴学院机电一体化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体验策划 产品设计的情感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展现:形态和色彩。假设一件产品的外观能唤起使用者的美好心情,使他们能产生共鸣和愉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这就足以让使用者对产品产生美感和良好印象。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在重视功能和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情感化设计,强调尊重,以赢得人们对产品的信任和欣赏,产品就会更具人情味和吸引力。这款量勺设计中,五款生动颜色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魅力,不仅能使人感到愉悦,绚丽的颜色也给人一种想要体验的冲动。 产品的“体验设计人性化”是当今设计界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一个发展目标,同时也为消费者追求更好的体验设计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是后工业时代颇为明显的特征,更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优结果。作为体验基石的产品也已不再以一种单纯的物质形态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人际互动,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这就要求设计师应当把产品当作人来对待,用一种换位思考的角度,从使用者的心理上谋合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更加深入的设计。 1影响体验设计的因素 影响体验设计的因素很多,形态、色彩、材质是产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技术则以其为基本载体显现其中。这当中不仅隐含着社会人文特色,还传达着产品的基本信息,使其形成体验前的感受与价值认可。产品色彩通过视觉刺激带给人视觉感受,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性反应调节人的感知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材质是材料和质感的统一,是产品不可或缺的外在属性,是产品的物质承载者。技术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来说是功能的有效体现。 产品的基本形式语言就是由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技术等这些因素决定的,而体验预知并非形态、材质,色彩、技术等单一作用的结果,是其需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有一定信息量的语言形式。体验预知的形成是通过这种语言信息包括视觉、触觉的基本感知器官在内与人建立关联,从而使人的心理感受达到共鸣效果,使其达到对社会文化认知的认可。体验预知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差异性、模糊性。它不是具体的而是形象化的,是停留在表层的体验形式。体验预知是一把双刃剑,存在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其决定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受到人的影响,也有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2体验设计对于设计师的要求 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进行产品设计是设计师必须要遵循的规程,只有这样才能将产品的内在寓意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也更能迎合使用者内在情感上趋于安全、舒适、亲切的心理活动需要。设计师设计产品最终能否达到用户使用标准,使用户获得满足舒适宜人的体验是衡量产品设计成功否的标志之一。当今设计领域是一个以产品体验设计作为出发点的设计大环境,对于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设计产品更要求充分考虑用户可用性为目标,以用户体验目标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优化人与产品之间交互的关系是在产品的交互设计中始终要遵循的问题关键。因此,交互设计师在设计之初,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能有舒适宜人、轻松愉悦的享受感。一份交互设计若能达到令顾客满意、令用户愉快、有趣味、有用途,不但富有美感、还让人有成就感及让人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它不仅提高的是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品质,更是凸显了产品的价值和内涵,大大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水准。来自荷兰工作室Atelier010的创意,书虫书架(BookwormShelf)带给大家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随手画出的首尾相连的环状,却能将书架和沙发这两种家具融合在一起,你不仅可以舒服地躺在上面,还能够充分利用储物的空间精心布置你的书橱,很好地将产品本身的用途凸显,还将使用方法诠释了出来,营造了情趣和氛围的同时增加了体验和互动,充分体现了人与产品的交互性这一理念。 3结语 工业产品体验设计是过程中的再创造,是情境的营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文描述了体验设计的表达形式与影响体验设计的因素,以及体验设计及其基本特征,对体验设计的情感功能加以解读。通过举例,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体验设计的情感化现代产品设计的表达,这也对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顾客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提出了更大的依据和可能性,同时也为工业设计带来了更为周详的引导。相信体验设计一定会有一个广阔而光明的未来。 作者:康辉李晶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平台的建构 1需求分析 贵州省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优势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由于受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发展一直受到很多制约,融资难、销售难、留人难、生存难,使得中小企业在成长路上步履艰难。我省中小企业在销售网络、品牌、宣传、人才、资金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现在普遍的状况是:市场开拓能力弱、资金紧缺、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匮乏、信息闭塞、管理落后。如何能够克服上述困难的中小企业才能够成长壮大起来,如何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对于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来讲至关重要。目前,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大致分布如下: (1)应用得不错的企业:目前达到这种水准的中小企业实在太少了,不到10%。而且大多还是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整体成功的比例更小。 (2)用不好:约10%的企业用不好,这是需求问题,企业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应用新技术之后的适应性问题,效益无法得到体现。许多企业上了信息化系统,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要花钱养活它。 (3)不会用:约20%的企业不会用,这是人才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应用的人才,很多人对计算机、信息化有畏惧心理,导致很多企业面对信息化系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只好放弃。 (4)用不起:约20%的企业用不起,这是成本问题,信息化相关工作和种类软硬件、设备价格不菲,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5)不想用:约20%的企业不想用,这是意识问题,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6)暂不需要:约20%的企业暂时不用信息化也可以做得很好,即使做了信息化也产生不了太大的效益,企业暂时不需要。因此,贵州省中小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过程信息技术的实施成本和风险较大;软件跟不上企业的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的利用率不高。而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的难处,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信息化即是平台的主要工作。 2技术可行性 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已建立了贵州省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需求信息库,采集了全省300多家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信息,并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方案和贵州省科技支撑工业十大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了当前我省电力产业、煤炭产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烟酒产业、新兴产业及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产业相关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需求50余项;围绕中小企业工业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主要服务类型如下: (1)平台围绕贵州省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积极提供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服务,推进数字设计和生产制造一体化等先进制造模式,强化CAE、CAM、CAD、CAPP、PDM(4CP)等单元技术在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分析、优化、制造、管理等中的应用和创新,2011年,平台收录了150余家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对60余个新产品开发设计提供了数字设计分析技术服务。 (2)平台根据我省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利用成员单位公共科技资源,建设适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系统,解决企业产品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主要瓶颈问题,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11年,平台成员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60余项。 (3)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推动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2011年,平台专家组对全省40余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4)平台通过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平台成员单位2011年,举办制造业信息化培训期数总计524期,共计培训各类制造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6890人次,其中培训管理人才860人次,核心技术人才2568人次、其他技术人才3462人次。培训的内容包括:4CP、PDM、ERP、数控技术、电子商务、CRM系统、MES系统、网络计算与资源共享等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及应用技术。 3服务内容 3.1技术服务业务内容 (1)计算机辅助设计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指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帮助工程师完成从总体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到工艺过程设计等环节的一切实用技术的总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设计质量、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产品研发风险。 (2)计算机辅助工程服务。计算机辅助工程(CAE,ComputerAidedEngineering)主要对设计对象进行仿真分析和评价预测,并对其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直至设计结果达到最优。将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共同用于新产品研发,可以获得更优的研发成果。 (3)计算机辅助测试服务。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AidedTesting)在机械工程领域可进行动态参数测试、动态特性评价、信号分析与处理,可实现对机械设备远程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CAD、CAE、CAT三者有机结合用于新产品研发,所获得的成果在确保成果先进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投入、控制研发风险等方面,是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理论难以比拟的。 (4)信息与标准化服务。主要开展国内外机械行业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相关信息及相关标准的调研、搜集、分析研究、标准化人才培训等技术创新工作。并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质检机构提供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体系认证、咨询等标准化政策信息、标准文献资料服务。 (5)工业设计服务。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能为产品提供造型、色彩、功能、使用方式的优化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附含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能为企业提供视觉传播设计及优化方案,提高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的传播度。 (6)培训服务。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熟悉CAD/CAE/CAM等先进设计手段,对产品开发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人才。企业希望能够针对技工和高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平台培训主要以工程技术人员、技工、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大学高年级学生为培训对象,在数字化设计领域,采用知识讲授与操作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各类专项培训,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使学员在更多地、更好地、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高效地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2服务模式 依托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的联盟单位,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技术等集成,为我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提供数字化设计的全方位服务,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专家团队打造。完善专家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包括企业需求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培训等工作。平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管理方式,根据不同要求,采片“中心组织+平台成员单位相关行业专家技术指导+企业派人参加”、“中心组织+平台成员单位技术开发+企干骨参加”、“政府安排+中心组织+企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同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 3.3服务手段 充分利用平台的“导航”和“窗口”作用,整合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广泛吸纳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如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和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分行业、专业、地域,建立和健全基于平台的科技公共服务网点。建立一支与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广揽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来。同时,建立科学的、符合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大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并委以重任,通过挑战性的工作,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技术与服务推广工作团队。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平台建设与服务的宣传力度,形成公共资源共享的文化;大力宣传和弘扬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意识,通过平台的开放共享,创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科技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平机会。 规范服务流程,严格把好技术服务质量关。平台技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明确需求、确定方向、达成合作意向、技术协议、项目实施、提交报告,从而保障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会员制推广服务策略。平台根据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开发远程设计服务程序并通过会员制方式把程序提供给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软件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做好技术及信息服务。 4结论 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内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设备资源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需求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展开各有侧重的技术服务,并提供相应技术服务方案;同时平台通过与用户企业和IT企业,组建由用户所在行业的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各个阶段工作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用户咨询和参谋,对提高我省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分析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高莹单位: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操练方式探微 本阶段培训为期四周,在此期间,学生通过设计机械零件项目来掌握Inventor这一软件的三维建模命令。此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 第一阶段:用Inventor软件设计小型消费电子产品的零件造型。本阶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徒手画出设计草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提醒学生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同时必须首先注重创意和革新。本阶段的教学进程如表1所示。下面以豆浆机的造型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整个教学进程: 第一周,要求学生掌握参数化实体模拟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制作和修改草图,制作由拉伸、旋转、放样、扫移、穿孔、挖壳及环圈实体特征构成的零件,并在零件上放置圆边、倒角、斜面、线性阵列、环形阵列、镜向重复特征。在零件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工作点、工作轴和工作面的建立和使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及构造复杂零件的能力。学生完成的部分零件如图1至图3所示。 第二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四种基本装配约束条件的应用。这四种装配约束条件包括结合、角度、切面和插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导出的约束条件的使用及在装配的状态下制作新的零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进一步理解自适应技术的重要性。 第三周,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图和爆炸图的制图技能。In-ventor提供了创建二维工程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功能,而且可以做到二维与三维相关联更新。但是工程图中有大量的人为规定,例如简化画法、纵向筋按不剖处理,以及过渡线的处理。目前的三维软件都不能很完美地生成各种视图,这就要求我们利用Inventor在工程图环境下进入草图模式对工程图进行修改、对视图进行改造,以符合我国的制图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学量制图的有关规定。 第四周,让学生熟悉Inventorstudio是Inventor的一个附加模块,具有独特的环境,它能够对Inventor创建的零件及装配进行渲染和制作动画,生成具有真实效果的渲染图片及装配动画效果的多媒体文件。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是依照真实物体进行拆解、测绘、完成物体的抄画。在接下来的这一阶段,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的工业产品图片供学生欣赏,并让他们比较每一种电子产品的外观优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对配色、渲染的理解。此外,在国赛中只给定了产品的范围,由于培训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对范围内的产品都进行练习。于是,笔者采用产品分类的方法,举一反三进行训练,先把产品以建模的方法进行分类,在每个类别中,再挑选一些构造相对复杂的产品进行练习,这使训练效果更佳。 实践证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学生都能熟练掌握Inventor的主要功能,并能完成具有较复杂曲面的电子产品的建模、装配及渲染。要想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不断地训练,不停地操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积极钻研,苦练专业技能。此外作为辅导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熟读竞赛规程,关注竞赛信息,认真制订计划和目标,分析比赛方案和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把困难克服在平时的训练和指导中。 作者:杨崇英周自斌单位:河南省工业学校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工业产品设计管理论文 "从远古的洪荒年代起,直到现代文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造物的苦思冥想,和实际的造物活动。"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kao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kao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kao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前"全苏工业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苏罗维夫曾把工业设计评价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从属于文化,即由各种产品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由社会经济体系、意识观念的差异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全部结果的复杂性以及冲突。将工业设计这一行为和其成果(产品)内潜的长处和短处,与社会经济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适应的社会文化分开来考虑,这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创造了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用艺术的语言(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在艺术质的造物中,艺术因素是一种本质的要素,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使这种造物更具文化的意义和深刻性。 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狭隘范围集团的要求而生产,而是以广阔的市场为目的。在加工技术机械化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也不断产生了,过去不存在的各种工业产品渐渐进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过去不曾有的艺术手法纷纷显现于工业产品之上。工业产品设计向全社会生活普及和渗透。如今,塑料、汽车和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深深扎下了根,而我们却已忽视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 工业产品设计论文:艺术工业产品设计管理论文 "从远古的洪荒年代起,直到现代文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造物的苦思冥想,和实际的造物活动。"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靠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靠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前"全苏工业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苏罗维夫曾把工业设计评价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从属于文化,即由各种产品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由社会经济体系、意识观念的差异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全部结果的复杂性以及冲突。将工业设计这一行为和其成果(产品)内潜的长处和短处,与社会经济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适应的社会文化分开来考虑,这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创造了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用艺术的语言(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在艺术质的造物中,艺术因素是一种本质的要素,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使这种造物更具文化的意义和深刻性。 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狭隘范围集团的要求而生产,而是以广阔的市场为目的。在加工技术机械化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也不断产生了,过去不存在的各种工业产品渐渐进入到了人类的生活之中,过去不曾有的艺术手法纷纷显现于工业产品之上。工业产品设计向全社会生活普及和渗透。如今,塑料、汽车和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深深扎下了根,而我们却已忽视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
网络编辑论文: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摘 要:网络时代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基于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本文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以及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网络编辑论文: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会和数字化出版正冲击着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青年编辑的认知、思想和情感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说,青年编辑的认知结构受到了信息网络的深化,并且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就对此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信息网络;青年编辑;认知 一、认知结构的深化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编辑出版的主客体正在发生变革,并且不断深化编辑工作人员的世界观和认知结构,现代化的编辑意识是每一个当代期刊编辑都要树立的,需要他们对待网络有着正确而又科学的看法。近年来,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对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对此颇有关注,在世界瞩目的三十六届期刊大会上,熊晓鸽先生作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副总裁以及亚洲区总裁,在讲话中提到,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数字化出版做好准备,这其中需要编辑、出版业的同仁以及期刊界共同努力和合作,去适应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推动出版行业积极发展。如今在我国的编辑出版行业中,青年编辑大都是和计算机、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今他们重要的一种生存方式就是“数字化生存”和“网络化生存”,信息网络的特性中包括信息的无限特性、可共享特性、传递特性以及可以扩充特性等。互联网的一些平等、互动、开放及全时等特性也对青年编辑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网络的观点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今他们可以获取信息的快而有效的渠道有互联网,他们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料,查询需要的文献,然后互相交流学习,这也成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定势以及重要的认知结构。 二、认知范围的拓展和认知方式的多样化 电脑一般被说成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延伸,而对人的全身心进行延伸的则是互联网。互联网因为它所具有全球性、全时性以及包括海量信息的特点,并且信息可以以光的速度传播给人类,所以互联网对人的感官是一个极大的延伸。当今信息网络有着及其强大的功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青年编辑的感官以及认知形式进行放大,这样不仅拓展了青年编辑的视野,而且促进了青年编辑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院士也曾指出,从目前计算机对人类智能模拟的程度可以看出,计算机也可以有效地对人的高级思维过程进行模拟。 21世纪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出版在未来的发展必将经过数字发展,随着3G手机的出版,编辑在传统上的内涵需要加以转变,编辑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选题策划、文稿加工、营销宣传等工作,而是一种具有明显创造性的劳动。在信息W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都有所改变,使得编辑主体也发生转变。在传统的编辑模式中,出版流程一般是组稿、编稿、印刷及发行再到读者。有着四位一体的采、编、印和发,还有三位一体的时间、空间及信息。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将读者和作者作为编辑出版的中心,二者有着相同的地位,而编者则是后台工作者;第二,编者为主的“编”将转变成“导”,知识间不再是线性的联接,而是网状的联接;第三,电子介质媒体将替代传统的纸介质媒体;第四,自主、个性的编辑模式将替代出版的集中型编辑模式,编者将会更加注重出版方式上的图文、声形并茂及对超文本结构的构思。 处于信息网络时代的青年编辑的阅读、编辑和感知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文字和数据,“感动”世界也不再只是通过简单的纸介质信息,而是将各类的图形、动画、文本及视频等材料通过直觉、联想及非线性等“超文本”、“超媒体”等方式链接起来,使人们不管何时何地,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这就给读者和编写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三、对思维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的方式有文字、语言、电报和广播等,在以前,人们互相交流和传播信息大都使用竹简、纸张和书籍等媒介。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卫星通信的发展也趋向于成熟,人们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方式有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期刊载体和现在的网络相同的地方在于,本质的特征表现在新变化的交流和传播及生存方式等。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革命的环境下,网络与计算机已经构成了主体思维中合作和共生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中是“人-机共生”,使得编辑检索、画图、装换、计算、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青年编辑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目前,我国期刊出版的主力军是青年编辑,他们是的成长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信息网络技术下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进行探讨,这是对现代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改革的响应,满足了数字出版的需求。我国的出版业是否能够健康和发展与青年编辑的网络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编辑高质量的认知会使得我国的出版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道德伦理素养 网络编辑是一门新兴的职业,其发展前景广阔,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与受众互动能力、外语能力等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素养,这点网络媒体往往忽略。网络编辑所要具有的伦理道德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网络媒体既要与传统媒体竞争,又要和其他网络媒体竞争。强烈而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不少网络编辑心绪浮躁,企图用最小的成本、花最短的时间生产出爆料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提高网络的知名度和点击率。从而致使当今网络新闻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和夸大新闻,给受众的信息选择和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抑止网上虚假新闻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给每条新闻报道注明详细真实的消息来源。 克服猎奇的心理,坚持稿件正确的导向作用,杜绝只吸引眼球却无实在内涵的轻浮、粗俗作品。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数目无可计量,其信息繁衍速度快得惊人。网络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守门”,对新闻稿件进行严格、细致地鉴别和选择,使新闻稿件不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真实可信,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满足读者要求,符合读者胃口。网络编辑在新闻稿件的选择或制作上可以借鉴上海东方网的“十个‘不可用原则’,即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对新闻严格把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克制商业利益的驱使,控制网站上广告和黄色信息的横流。网站要求生存,仅依靠受众点击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多方面的支撑点,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广告和黄色信息。 广告是网站生存和盈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做到它与网站质量的平衡需要网络编辑准确地把握。网络色情是网络行业最为盈利的项目之一,给网络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黄色信息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或许确实能吸引一小部分受众的关注,但从长远和大局看来,是以网站的品位和水准作交换,丧失的是网站的远利。 注意各方面信息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在报道中要秉持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兼顾各方信息的真实反映。众多新闻事件含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态度。网络编辑在编辑新闻时,可能因疏忽、不负责任、或强烈的主观感情而无意或有意的强调、扩大一方信息,运用大篇幅介绍,而对另一方信息则缩小或者干脆避而不提。此举虽然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对事件的对错下结论,但却通过这种方式干预受众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编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编辑的素养已经要求提升到专业化、规范化的水准,复制粘贴的初级水平不符合网络新闻发展的大方向,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是网络编辑的必然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比较好的胜任该项工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空间与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超过3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重点,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纷纷进入网络大潮。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站新闻编辑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灵魂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中国的网络编辑行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近70万个,而网民多达1.37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也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无比便捷地得到海量的、实时的、双向互动的信息,这是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如果说网络硬件是高耸的立交桥和宽阔的公路,那么网络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网络信息,网络就成了一潭无源之水。如此说来,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将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网络站点的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网络编辑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总的说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大致包括:一是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二是必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三是信息原创能力:新闻或者专题采访、撰写稿件;四是网页实现的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五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六是更高层次的信息策划和实施: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 由于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了很多技术困难。 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实践、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络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与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得到正式的职业化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从业要求和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起来,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满足网络媒体对高质量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编辑人员。 网络编辑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应该说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大体上有以下10项: 一是发现新闻信息源。在这个Copy的时代里,不知道到哪Copy是件恼人的事情。别只盯着大型综合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很大部分是来自新闻网站,即使本网站没有的新闻,从其商业网站转载也永远慢半拍。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身网站的定位。 二是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你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放的位置。 三是快速制作导读。导读和摘要不能相同。摘要是为了快速阅读,导读的目的是诱发点击。所以,导读要放在目录页。摘要要放最终页。 四是创意好标题。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五是发展互动作者,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作者,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这些互动作者,即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作者。博客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是制作特色专题,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门面,展示着网络媒体在内容企求和导向上的力量。专题的选题、策划、制作、后期维护更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制作长期数据库。数据库从长期看,其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制作数据库过程,也是编辑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不仅是整个网站或频道的文章总库,更是对所有信息进行总体梳理,归类管理的一种方法。 八是写编辑日志。传统媒体不能关起门来办报,网络媒体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传统媒体记者用脚往外跑,网络编辑通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网络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九是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尤其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境外涉及华人华侨的报道以及海外关于中国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外语水平的总体考验。 十是根据自身的新闻系统提出技术需求及修正方案,提高效率,紧跟当前主流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编辑需要从茫茫“网海”中高效率地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还需要对网页及内容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新闻、新闻组以及新闻版面的把握,尤其是新闻组和版面的整体架构与设计,还要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解读,而以后的竞争则会侧重于“质”的较量,那么,信息的有序、清晰、准确则更为关键;最后,网络编辑还应该宏观上有所把握与设计,包括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与适应、对网站整体风格及内容的适应与设计、对负责版面的整体架构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灵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作用,忽略了网络编辑与网站其他角色的关系。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网络媒体在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时要求应聘者有好的新闻敏感度,有深度报道的经验和组织专栏以及评论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懂得一些网络编辑技术,要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还要具备网站基本运营、图文设计等知识。 网站编辑工作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从职业本身来说,除了懂得传统的新闻报道,还要了解互联网的网络编辑等技术手段;二是网络24小时运营,新闻、体育等编辑人员需要倒班,突发事件要随时报道和跟进,比较辛苦。网络新闻是实时的,对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是网络新闻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实时关注和讨论。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站编辑是很大的挑战。 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标志着我国300万网络编辑从此将正式以一个职业进入职场。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四个级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进行资格认证,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规范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网络编辑的人力资源配置。 如何面对未来 网络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这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财经频道编辑需要懂财经,车楼频道编辑至少要懂得房地产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负责时尚频道的编辑则要对时尚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觉察力。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网站同传统媒体一样,尽管是以内容为生,可离开相关客户的支持,网站还是无法生存。网站的客户既包括广告主等商业类客户,也包括普通网民。所以,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另外,网络编辑如果具有了一定的广告意识,就能在制作内容时注重内容独特的形式或独特的解读方式,也会顾及到网站整体风格的统一,这对于网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网络编辑应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有尺度;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内容产业,所以编辑对于内容产业的一些相关法律也是要遵守的,如知识产权、版权方面的法规等;此外,网络是一个新兴媒体,那么,在一些敏感问题方面也需要谨慎,诸如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对国家安全法及保密法的遵守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最后,网络编辑应当是多媒体人才、全媒体人才。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体系,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Flash……多媒体内容需要用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进行操作,因此,网络编辑应具备报纸媒体需要的文字编辑能力,广播、电视媒体要求的视频、音频编辑能力以及网络这个新媒体本身所需要的一些能力。由此看来,“全”而“专”,对于网络编辑这个职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许多媒体机构对此非常看好,纷纷计划推出相应的网络出版物。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打算进入传媒业的新人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作为新职业人之一的网络编辑人才,在这里可以找到广阔的就业空间。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新闻感觉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新闻事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然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网络媒体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网络信息质量的高低,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决定我国在国际信息主权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对网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信息主权的维护也是好事!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网络新闻传播者应为“高能记者”,即“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全能型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先进的传播观念。 网络新闻的“软肋” 首先是虚假新闻多。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如虚假新闻《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比尔盖茨遇刺》、《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据统计多数是由网络新闻转载,网络的普及,媒体类的增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同时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新闻充斥着各种媒体,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 其次是低俗现象严重。大多商业网站媚俗倾向严重,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色情信息,把新闻变成“性”闻、“星”闻、“腥”闻。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站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三是不良广告、广告新闻多。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大大危害了受众的利益。 网络新闻造假几乎形成一个“职业”,其人员构成,一是业余撰稿人,散布于各行各业;二是自由撰稿人,他们无工作单位,其职业就是写稿。尤其是后者,他们什么体裁都写,只要能赚稿费就行。胡编乱造的假新闻怪胎,多出于这部分人之手。对于某些社会撰稿人来说,编造假新闻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专业化”操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今天的虚假新闻,正如同脱缰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作为我们网络新闻编辑者更应该把好假新闻这道关。同时,这也对网络编辑提高了要求。 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并不是单纯的“裁剪工”和“泥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懂术理又懂学理的实践型专家。因此,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十分必要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精深的新闻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是新闻业务能力的导向标和储备库,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及所占比重、在页面空间或节目时段中所排列的位置,乃至栏目设置和主页的新闻频道编排等,无不有赖于新闻从业者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因此,网络新闻从业者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 时效性强是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但是要正确处理好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关系。2004年新浪网在奥运报道中,就因为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制作了中国女排失败和夺冠两个模版,结果值班编辑一不小心错误地把失败的模版发了出去,对其新闻真实性和自身公信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尽管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不能一味图新求快。 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传统新闻采编业务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同时,现代化传播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网络新闻从业者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新闻业务技能,即采访、写作、编辑、录音、摄像等。网络新闻从业者除具备较高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当前网络媒体成长阶段,网络新闻从业者,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要遵守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政策和行业规范及道德准则,如“电脑伦理十诫”等。 感觉比经验更重要 加大新闻的原创性是许多门户网站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骨干人员,他们很看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长期从事网络 新闻编辑的某门户网站频道主编认为 ,现在对网络新闻人才的需求与四年前大不一样了。那时,互联网的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相似的地方还比较多,比如对新闻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处理,但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网络媒体本身的形态在转变。 “网络新闻人才不单单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网络新闻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网络的感觉要比传统媒体从业经验还重要。”陈彤介绍说,目前新浪9个总监中,只有3位有过传统媒体经验,而总编辑和两位副总编辑几乎都没有传统媒体经验。 现在的网络编辑,最重要的不是新闻素养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对互联网的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传统媒体往往会偏爱那些“天生就适合做新闻的人”,而网络媒体也特别看重那些“天生就适合做互联网”的人,这是一种“慧根”。新闻经验可以培训,但对互联网的这种感觉是天生的。 “说实话,这一年来,寻找合适的网络新闻管理人才也是我的工作之一,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不同场合表示,商业门户网站一开始就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运作,各个商业门户网站竞争压力很大。 网络编辑必须顾及媒介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而且这些是随时变化的。此外,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新闻传播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此,网络媒体内容负责人纷纷感慨:“要找到这么一个高手是很难的。” 网络编辑对标题特别讲究。网站会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监测来考察每一条新闻在单位时间内的点击量,一般5分钟内点击量达不到一定数字的新闻就会被自动撤下来。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甚至有时会歪曲事实。 网络媒体的超前性,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与时俱进,培养先进的传播观念。第一,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全球传播观念。网络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世界各地的媒体在网上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要培养全球传播观念,放眼四海,服务全民;第二,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平等的传播观念。新闻传播以传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单向宣传也已转变为双向互动。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受众;第三,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的传播观念。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的自由平台,同时,其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性,也对新闻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网络编辑活动依然是一种精神生产和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信息,传承文化等,只不过因为技术的发达和网络媒体的崛起,以往媒体的编辑方式或传播方式不能全盘照搬到网络媒体罢了。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事业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因此,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编辑论文: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近年来,内蒙古日报社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传统媒体正向全媒体方向快速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传播信息成为传统媒体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趁着这一契机,《北方新报》与正北方网也在实现着融合。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纸媒编辑和记者在采写和编辑稿件时要用符合网络传播的语言来写稿编稿。这就涉及到“网络热词”运用的问题,也就是说纸媒编辑需要用“热词”来做“热点新闻”,以利稿件在网上传播。本文就如何做热点新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热词的选取 热词就是当天或近两天网友在网上关注的新闻点。利用热词制作热点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稿件在网上被收录被点击被关注,从而产生影响力。 那么热词怎么找呢?打开百度首页,右面显示“热搜新闻词”,点开“更多”,即显示一系列的热词,你就可以按照你的栏目选热词制作热点新闻了。或打开百度风云榜,里面热词更多。360热词也是这样找,打开360导航,在“综合搜索”处右侧点左键,则出现几条最新的热点新闻,可以参照着做热点。如果想获取更多热点,则点右侧的“今日热搜”,再点旁边的“更多”,即可获取更多热词。 二、热点稿件的制作 (一)标题的制作 编辑选取一个热词后制作标题时,一定要把这个热词做到标题里。例如有一个热词是“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那么我们网站娱乐栏目的编辑做这条稿子时,标题应该这样做:“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这个标题的后半部分编辑可随意做,但前半部分必须这样做。首先要把热词做到标题里(尽可能多地显示热词,这个意思就是:你也可以做成“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但这个标题中的热词少了个59岁,这样就不如上面那条标题更易被收录)。其次如果语句通顺又符合逻辑的话,最好是这条热词放在标题之首(如上),这样也利于收录。那么报纸娱乐版的编辑记者在采写和制作这条稿件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二)稿件内容要有热词 稿件中的编前话、导读等内容里最好有热词出现,尽量用含有热词的语言表达。另外,稿件第一段中也M可能地让热词多次出现。还以上面那个热词为例,一个记者是这样写的,原文第一段为: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一段中,热词中的“赵本山”出现了3次,“近照”出现了一次。这样写就比较合格了。那么编辑在修改此文时还可以再加热词,改成这样: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59岁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样改后比记者原文多了个热词“59岁”,更有利于网络收录和传播。另外,稿件中的图片说明最好也要用热词表述,例如“图片说明: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图为赵本山”。 (三)地名要写全称 为便于网站收录,标题或稿件内容中涉及到的地名必须写全称,如内蒙古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习惯用“我区”,此时“我区”必须写成“内蒙古”或“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或“我市”必须写成“呼和浩特市”,其他地名以此类推。例如《内蒙古日报》4月15日头版上的一个稿子标题是《首府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那么放在网上时则要改为《呼和浩特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这篇稿件的导语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首府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那么网络上时应改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呼和浩特市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作者单位:大草原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十大矛盾 中国主要网络媒体集中诞生于2000年,对网络新闻业务的广泛研究已有4个年头。时至今日,业内的相关认识仍有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个典型的观点: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使网络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有关政策规定网络媒体只能登载传统媒体已的新闻,而“搬运”这些新闻不需要多少新闻专业知识。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影响力的扩大靠的是传播工具的优势,编辑的新闻素质并不重要。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助性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素质与责任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也在日渐减淡,已然坐稳了“第四媒体”的位子,其社会影响力也为上到总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的社会所承认,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势已然被讨论的非常乐观。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不仅是载体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要深远和直接的多,这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成熟,编辑风格基本稳定,编辑个人发挥的余地有限;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需要编辑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在对其他媒体已的海量信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象传统媒体那样进行反复的审稿。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网站的某些栏目虽然页面未变,可是稿件风格突然会发生变化,这一般都是伴随着采编人员的更换所引起的。为了尽是减少网站内容风格随着编辑个人喜好的大幅变化,近两年众多网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严格区分采稿和页面组版编辑、实行频道负责制,有的网站还挖来具有丰富传统媒体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版面上稿,这实际上也反应了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对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认识的回归,也是对网络编辑职责认识的深化――网络编辑的职责的回归。 当我们不再把眼光集中在“网络”这个词上时,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就会被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本质上与其他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对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要求的基本标准和原则也必然是相同的。通过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间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那也是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工作职责和传统媒体编辑基本相仿,但一直以来网络编辑却被认为是一种低水平要求的工作,不能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众多的网络编辑也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试图摆脱“网络搬运工”这一标签。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是由于网络媒体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它所标榜的海量信息的。因此,需要将处理海量信息处理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交给机器完成。在全天候滚动更新的网站上,既要保证迅速处理海量的、几乎是全媒体的信息,又要保证办网质量,依靠仅具备普通操作技能的网络编辑显然不可能,网络编辑还要成为――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者,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内涵。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新闻素养是任何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仅具备这些这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编辑还需要具备: 敏锐的新闻触觉和理性思维能力。网络媒体快速和海量的特点要求编辑必须把最新的新闻以最快速度发到网上,但这些传统媒体的产品对网站来说还是缺乏组织的初级产品,它们来自不同媒体和渠道,相互之间主次关系并不明确,要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对媒体自身的定位要有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适合网站需要的新闻被以适合方式被呈现出来。 娴熟的新闻综合操作能力。网络编辑在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以适当的形式推给网民并吸引网友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以放大新闻的正向效应,这实际上就是网站的原创活动,这种原创包括围绕新闻事件设立专题、开展媒体联动、网络调查、网友动等对新闻产品进行推介,它需要编辑具有娴熟的网络新闻操作能力和网络社交能力。网站的页面内容在不断的更新,每一次更新就是一次新闻策划。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事前都经过精心谋划。网络编辑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驾驭能力决定着网站内容的成败。 较高的采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传统媒体分工较细,文字美工和技术人员并不交叉,网络媒体的编辑往往身兼数职;传统媒体在报纸定版和节目制作完成时编辑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而网络媒体到此只能算完成一半,这是由于网络媒体是依托于互联网、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界面。网络编辑不仅需要熟悉各种采访设备和音视频采集处理设备,还需要掌握相关素材的处理和网页制作能力,需要通过技术系统对新闻页面、跟贴等进行跟踪管理,不断延伸新闻产品的寿命,发挥出网络媒体的本来优势。 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网络媒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编辑工作中“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在每家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每一条消息负责。树立起精品意识,对每一条稿件都要反问一下它是在宣扬什么,它能体现我们的哪些主张?这样才不失于一个有责任的网络媒体风范。 作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不仅要充当好传统媒体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更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从把关人到引导者 网络媒体的出现冲破了长期以来媒体间的介质壁垒和机构割据,纯粹的单向传播模式今天即使在传统中也非常少见了,媒体正利用各种方式与自己的受众展开互动,以稳定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编辑仍然是处于传播链上的一个中心环节,受众反馈依然是要通过编辑的把关才得以继续传播,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在变化,但基本定位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把关人”角色。 网络媒体开启了全新传播平台,它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被看作是一个由某个组织办给某些人看的媒体,而是一个能为受众提供相互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编辑在这里虽然还充当着“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过滤,但一方面实时的互动信息也影响着编辑对新闻的选择,另一方面受众互动的内容还在不断补充着新闻信息、传播网民个人观点,起着与新闻信息本身可能并不一致的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人们容易简单地在点击量和影响力间划等号,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使得它能够掌握新闻页面实时浏览情况,导致在内容编辑上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频繁出现了网络新闻造假、低俗之风等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网络编辑角色认识不清的结果。 由于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复杂性,要把握好网上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关/?的位置,还要进一步去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编辑工作通过对素材的把关,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产品提供给网民,网民随之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出现在这一平台上,网络编辑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地位才更加凸显出来。编辑不能只跟着受众的口味走,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主动对在传播平台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 网络编辑是网站的眼睛和内容建设的关键所在,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味和水平,只有编辑的素质上去了,网站才有生命力,网络文化也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硬功夫 不少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只是网站搬运工,每天重复着从复制到粘贴这样枯燥而无味的工作,因此他们当中的好多人也常常抱怨这不是一份好的工作。相信这样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那么如何使网络编辑工作变得更有效率,编排的稿件更加吸引网民,网络编辑就首先要从做一位普通的网民做起。 整合:新闻的整体突围 由于政策、经营成本等原因,国内大多数网站尤其是一些商业网站目前还只能是转载其他媒体的相关消息,自己却没有相关的权,因此在面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根本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报道条件,这意味着这些网站的编辑需要大量整合,从而做出好的专题和策划以弥补新闻来源的不足,这可能是我们更爱看一些大型商业网站所作的新闻专题的原因之一。其次,有新闻权的一些网站同样需要新闻的整合,只有全面才能说清楚问题,才能让网民了解到新闻的来龙去脉,那么在给编辑提供更大整合新闻发挥余地的同时,该怎样去发挥呢? 当转载一篇消息时,网络编辑首先要定夺这样的新闻自己喜欢看吗?据调查表明,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受众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他们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才去访问网站。网络受众往往浏览网站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往往更活跃,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网站提供的东西。因此,当人们上网看新闻时,有几个要素可能是他们有耐心并愉快的阅读完此篇新闻制胜的法宝,即网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当这些问题心我们中有数时,再重头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东西都融于这篇文呢?若是没有,我们就要分析具体缺少什么,这时我们就不仅仅是网民了,而是身兼两职,以一名网络编辑的身份来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习惯,转变思路,以“对网民有用的”的方式去进行策划,要想方设法让网民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一些来自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处理,会比原来更醒目、更吸引广大网民。这或许就是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网民的重要性。 比如,最近某地高温天气频发,随着热浪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比如说中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致使各大医院接待因高温致病患者大幅增加。到了夏季,尤其是高温预警天气,自然少不了媒体的关注,但是同样一篇来自某某网站的关于高温预警的报道,转载它的网站却编排出不同的稿件呈现给受众,有些网站仅仅做着复制到粘贴的工作,可能网民只知道这几天天气很热,甚至只是一扫标题。而有些网站编辑会整合一些“对网民有用的”东西,如“高温致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专家提醒如何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稿件中不仅有“这几天天气很热”这一信息,还有是提供医学专家的建议,在炎炎夏日该怎样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甚至还有要是患有这些疾病到哪家医院就医及乘车路线等信息,这样的资讯会网民们会更喜欢点击。 再如,股指期货《交易法规出台》这一消息包括几大新闻网站都仅仅是一条消息,股指期货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可能包括大部分网民都不熟悉,显然,这样一条消息在被这些网民看到后,如果要是懂行的网民可能会看两眼,作为外行的网民只能“望文生畏”,这时作为“网民”的编辑就会想到,我想知道什么是股指期货,在了解之后我该如何投资股指期货,投资股指期货有什么风险,目前和股指期货相关的咨询又有哪些,可能作为一个不熟悉股指期货的网民就要问道这些问题,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全部识别和吸收这些信息。网络媒体只要巧妙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海量的网络信息通过适当的策划、设计、加工,转换成容易理解和阅读的图像、图表等,把网民需要知道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传播的效果,增加点击率。 另外,网页的可读性也是留住网民视线的一大法宝,当人们上网浏览网页时,最希望在网页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只有找到了才可能继续看下去,视线才可以更长时间的留在我们的网页上。例如当你在携程网上订完机票之后,在最后的确认信息“您的操作已经成功完成”也就是机票成功顶到之后,会在这个确认信息页面上同时呈现目的地酒店的预定信息,从而更方便了需要出差的网民。只有方便了网民,你做的新闻才更有可读性,网站点击率才会更高。 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对制作标题是特别讲究的。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所以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更加注重于适应网民的心理,这时候网络编辑同样要把自己当作网民,什么样的新闻标题才能使网民移动鼠标按下左键?在庞杂的、结构复杂的网页中,网民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新闻信息,注意力相对不如读报时集中,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在选择时也就更加依赖于标题所传达的信息,网络新闻的标题成为决定网民是否会读取这一新闻的“窗口”。同时,网民浏览新闻网页无非是为了了解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好的新闻标题更容易满足网民的信息、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良性的在线阅读心境。在制作标题时多揣摩网民的阅读心理,心中有受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重要新闻可采用简短的新闻摘要的形式,弥补网络新闻题文分开的不足。标题虽然兼有部分导读和摘要的作用,但对一些重大新闻来说,仅有标题仍显得不足,无法引起网络读者的重视。据调查,目前,相当数量的西方主流新闻网站在重要新闻上都大量采用新闻摘要,这种形式的新闻标题可使网民在只浏览新闻网主页及各分类主页的情况下,就能轻松了解当日重大新闻,因此深受欢迎。我们一些网站上的头条位置一般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种摘要形式的新闻标题制作在专题新闻中尤为突出,专题中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专题性的报道,因此网络编辑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这种摘要的形式也会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是一种吸引网民的好的方式。 其次,在强化首页新闻标题制作意识与能力的同时,有必要在二级网页新闻标题的制作上下功夫,以保证新闻标题从外到内始终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如在首页位置标题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而二级新闻网页就可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相貌容颜清晰可辨”,这样的标题对受众有着不可摆脱的吸引力。 最后,当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和导语还可以使新闻搜索引擎中快速脱颖而出。当使用者从搜索引擎上看到一个网页的链接时,搜索引擎上展示的对这个链接的简要说明应该能够保证他们立刻准确地了解这个网页的内容,清晰地判断这个网页与他们的需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强化了网民按动鼠标左键的信心,标题和导语越清晰越独特,被网民搜索出来的机率就越高,这就是你的点击率。 当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准度很大,也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对新闻敏感性的提升,虽然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但若是每个编辑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工作,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那么,作为新闻之目的标题一定会更明亮、更富有神采,网络新闻也就会更好读、更耐看。
环境艺术论文:关于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城市交通 公共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 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 :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 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 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渊源初探 [摘要] 本文从传统文化现状着眼,分析现代环境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以及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回归,阐述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化,旨在剖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本质特征。? [关健词]环境艺术设计 传统文化 文化性 民族性 地域性 文化传统,是历史的投影和积淀,是支持一个民族心理活动的潜流。要科学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就必须展现其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世界文化从人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洞窟到今天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空间的艺术设计需求已经从早期的简单生活,发展到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一门创造适合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性艺术的科学。环境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为人提供适合的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而实现的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中主要有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方面学科。 一、现代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现代”的渴望空前高涨,“赶超”的冲动弥漫于整个社会。一时间,传统的文化和规范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向往科学、丰裕、文明、工业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人们照搬照抄西方的生活方式,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这已从9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危机得到证实。然而国际化和产业化又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在经过徘徊和失落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社会的主体,考虑自身的发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重新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寻找那久久被淡忘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任何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不能够以淡漠历史、忘却传统为代价,“现代化”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就总体而言,世界的“全球化”与“本 土化”的双向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走向。 二、设计必须现代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展,要创造 只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生命力,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是设计师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当前的文化多元共存之中,如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我们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营造体现地方特征及风俗习惯的环境艺术空间,是需要我们付出气力去研究的。而今,我们不仅有外国设计师的经验,而且还有很多实践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会少走弯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方法,发展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事业。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苏东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感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贵不言”所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允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身体状况、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征”。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这是传统的力量所致,诗经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含蓄性大义盖与此通。 四、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三家均主张人与自然建立密切的关系.儒家重仕途经济,积极进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人得志,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仕途失意,多归隐田园,浪迹江湖或遁迹山林,深入大化之中,以大自然为其归宿。释教则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自然实体与个人玄想世界相统一。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回顾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庄周梦蝶,分不清自然之蝶和自身所化之蝶,使本体与自然融合。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与环境的关系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与技术能力的制约,人们被动地、潜意识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的信心,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负面效应,自然资源迅速消耗,环境日益破坏,人类生存的基础受到了威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预料到的问题:人口恶性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性的淡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到了后工业杜会,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类的发展历史,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人与环境开始逐步向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人们的理想和目标。在现代中国,亦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我们能否避免西方国家那样因工业发展给生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不应再盲目地追从西方,而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环境艺术论文:论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 论文 关键词]环境 生态设计 城市环境 艺术 设计 郑东新区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 自然 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 科学 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 经济 ,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 旅游 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 规律 ;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 交通 ……),人群交流及文化 艺术 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之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其所生活环境更加强调物质以外的功能,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形态语义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主观性诉求赋予了环境 艺术 设计更多的表现空间,并由此造成观赏者的心理共鸣。结合形态语义理论,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手法,进而去还原和重现设计者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关键词]形式追随功能 主观性 设计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在设计经历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洗礼之后,张扬个性化基调的时代宣布到来。人,开始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需要重视的首要对象,主观性色彩越发凸显时代特征。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变得愈发困难,市场已经从产量的竞争让位给了想象力的竞争,说服力不仅只在于功能的本身,更在于物品亦或是场所给消费者带来的某种概念上的认同,标识由此上位于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词。环境艺术设计越发的融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性意念和独创性新奇。 形态语义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认知符号的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形态语义实际上也就是对一系列感知和认知符号进行编码,综合色彩、造型、材质、加上空间、时间等感知因素,进而向观赏者传递特定信息。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独特意义在于对非物质功能的追求。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追求更高的品味成为了必然。于是,墨子说:“食必长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摆脱功能唯一的局限性,根据人们的爱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质。随着人类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演进,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原有单一的由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满足人们跟多的精神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载更多的内容,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形态语义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们更乐于由设计者为他们提供一种被赋予了主观性内涵的设计成果。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人们在对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时候,能够解读并参与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态语义的主观性诉求 环境艺术设计通常透过设计成果的形态在我们生活周围传递着某种语境。形态不单单让我们辨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更能传达设计者本人所要诉说的文化内涵。 形态语义所要表达的内涵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强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与文化的局限性,传达被人类所共知的信息。形态本身就是信息传达的媒介,蕴含了设计者对世界或事物的认知、经验;加上文化的积淀,情绪的变化,使设计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联想性,是建立在设计者本人对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上的。设计者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因素一旦为受众解读后,受众可以凭借自己认知的经验辨明眼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成果,进而激发主动意识将其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形态除了让受众去了解辨明一个物体以外,还能引导受众联想并探索形态元素或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聪明的设计者不会客观的对这一领域进行限定,它会留给人们大量的思维空间去自我联想、自我创造、自我修饰。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基于人们以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经验各不一样。设计者的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能够部分的被还原,此时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形态语义并没有用明确的文字去告诉人们这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内涵,它只是象征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义。 三、理念的再现与还原 环境 艺术 设计在创造赏心悦目的形态的同时,设计者创造的形态表情应该与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知觉上的共鸣,在高出人们理解能力的时候,应该接受人们心理的预期值。不能让使人们见到设计形态时,设计者所表达的与人们所理解的落差太大,这样的设计往往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环境艺术设计形态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将设计的内在功能体现在人们感知体系中的。形态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于功能而独立于形式变化之外的。它不单单是功能被动的外在表现,更是积极地引导人们有知觉的去主动体验和把握形态本身的内在性能。设计者有意识的强调形态的形式因素和表现力,并与人们的知觉印象相吻合,已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设计者所力图表现的情感和诉求隐喻在形态的某些元素之中,并在观众解读还原的过程中能够再现或者部分还原设计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众的自己的思维还原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不同的判断与理解,故而其结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四、小结 设计者把自己要表达的主观情感和理念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态语义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形态语义表现元素还原设计者的理念并且参杂适当的联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满足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浅析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人体工程学的涵义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三、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人体尺度:8w+gl = c~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设计人员要根据人体尺度来确定门的高宽度、踏步的高宽度、窗台阳台的高度、家具的尺寸及间距、楼梯平台、家内净高等室内心尺寸。 1.常用的室内尺寸如下:室内隔墙断墙体:厚度0.12m;大门:门高2.0m~2.4m,门宽0.90m~0.95m;厕所、厨房门:宽0.8m~0.9m、高1.9m~2.0m;室内窗:高1.0m,左右窗台距地面高度0.9m~1.0m;玄关:宽1.0m、墙厚0.24m;踏步:高0.15m~0.16m、长0.99m~1.15m、宽0.25m;扶手宽0.01m、扶手间距0.02m、中间的休息平台宽1.0m。 2.常用家具尺寸:(1)单人床:宽0.9m、1.05m、1.2m;长1.8m、1.86m、2.0m、2.1m;高0.35m~0.45m。(2)双人床:宽1.35m、1.5m、1.8m,长、高同上。(3)圆床:直径1.86m、2.125m、2.424m。(4)衣柜:厚度0.6m~0.65m、柜门宽度0.4m~0.65m、高度2.0m~2.2m。(5)正方型茶几:宽0.75/0.9/1.05/1.20/1.35/1.50m,高度0.33m~0.42m,但边角茶几有时稍高一些,为0.43~0.5m。(6)书桌:厚度0.45m~0.7m(0.6m最佳)、高度0.75m。(7)书架:厚度0.25~0.4m、长度0.6m~1.2m、高度1.8m~2.0m。(8)椅凳:座面高0.42m~0.44m、扶手椅内宽于0.46m。(9)餐桌:中式一般高0.75m~0.78m、西式一般高0.68m~0.72m。(10)方桌:宽1.20/0.9/0.75m。(11)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0.6m~0.8m。 四、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 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能忽视人体工程学,只有根据人体学设计的环境才能使环境更为舒适,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环境艺术论文: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应用关系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三、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有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四、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五、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六、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 环境艺术论文: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浅析 【摘 要】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美宜人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要科学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创造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 环境艺术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及设计理念 1.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构成 在艺术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艺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城市居住区的园艺绿化中,可将乔、灌、花、草结合,用草类塑造背景,点缀乔木、灌木、花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将平面与立体结合,加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等绿色景观,丰富城市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2)道路。好的道路设计可以成为城市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道路往往和路牙、路边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城市居住区最基本的艺术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曲线、宽窄和分幅、铺材、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驳岸。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可巧妙设计河道驳岸,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等装饰,则可形成标志艺术景观。 (4)铺地。广场铺地在城市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艺术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艺术景观。 (5)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小品在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成为城市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 2.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设计理念 (1)自然生态原则。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居民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艺术景观设计要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分布、交往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小品等方面,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城市居住区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现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使艺术景观设计根植于地方土壤。 (4)经济适用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既要考虑到环境艺术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二、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着力点 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既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休闲、交往,使居民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和美的享受。 1.注重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布局 (1)考虑当地风土人情特点。了解该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与历史环境相结合,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的设计布局,易于为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 (2)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形态。在对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进行总体布局时,首先以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维护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设计。 (3)考虑外部自然景观资源。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将城市居住区周围有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艺术景观资源纳入到城市居住区的艺术景观序列中,或为视觉交点,或遥相呼应,创造出城市居住区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 2.注重艺术景观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应该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重植物艺术景观创造的生态性 (1)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色艺术景观。点,指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组团绿地,是城市居住区绿色艺术景观系统中的艺术景观节点,是城市居住区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线,指城市居住区中的道路艺术景观绿化、城市居住区周围的防护性绿化带;面,指城市居住区中面积最大,与居民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宅旁绿地。 (2)增加植物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中,增加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布局,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层次、色彩丰富、多样的植物艺术景观。为此,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这样由乡土树种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稳定,长势良好,还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环境艺术景观的地方特色。 (3)立体绿化,增加城市居住区的绿化量和生态效果。加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棚架绿化等,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地将绿色艺术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使绿色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互相交融、渗透,软化建筑平直的线条,使建筑与绿地形成自然过渡,减少屋顶、墙面材料的热辐射,减少局部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居住区的小气候,产生生态的环保节能效果。 科研立项:教育规划类,2009gh47/辽宁省教育厅。 环境艺术论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其职业要素、企业要素的融入一直是“软肋”。以地方院校的非重点专业建设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不能简单套用国家示范院校的高标准而盲目执行。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参与设计全过程为依托,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的高职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在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实践课程体系重构,更具推广性与借鉴性,更适于地方高职院校非重点建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程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笔者所在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群的模块。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与体验、艺术写生考察、环艺设计工作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环节。作为主要实践环节的工作室,贯穿三个学期(第三—五学期),二个年级(大二、大三)。在全面推行工作室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必修、部分选修、可跨专业选修),考核评价体系,师资的配置不足(十几个工作室同时开设,师资、场地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等。以江浙两省高职院校来说,较为成功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毕竟占少数,推广性和实效性还有待验证。反观其他众多的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地方性院校,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碰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有实践工程经验的教师缺乏;其次是受众的学生群体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小班化教学组织,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第三是工作室实践教学项目缺乏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设计过程缺乏对接[1]。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住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也是确保学生应知、应会,立足社会现实的根本。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是学校非重点建设的专业,往往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核心课程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的能力目标、项目选题、实施要求、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缺乏有效的规范要求,实施过程松散、片面。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在课程改革中的探索性还不够。对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核心课程并没有体现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的“第三模块”,目前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对前一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综合、提升,对后一阶段的定岗实习、毕业设计也缺少有效的指引、过渡。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内涵 运行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技能训练也通过这个特定的教学平台得以提升。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综合实训,是以岗位群典型综合性技术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而进行的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单项、单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以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课程开发[2]。与工作室模式比较而言,综合实训课程更适用于全体学生,更有利于知识整合和技能综合,更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秉承“开放场地、开放项目、开放实施、开放教学、开放考核”的原则,基于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如室内设计方向,针对中小型装饰工程公司家装设计师岗位,完成“别墅装饰工程项目”(括庭院设计)的设计及施工参与的综合实训项目。教师针对企业或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设计工作,提炼出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实践[3]。其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以拓宽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而缩短学生到企业设计单位工作的适应期。 (一) 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实训课程 课程主要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设计开发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如室内方向对应具体的需求岗位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细分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以实际企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着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典型住宅设计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与决策能力、客户的沟通能力、设计图纸绘制能力、施工文件的编制能力、施工的参与及管理能力。除常规的专业能力外,学生也能获取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协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岗位目标,有效缩短适应期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首先面临室内和室外的择业,细分又对应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后期表现、概预算等工作岗位。通过开放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践,学生在参与真实的设计过程中,了解了各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发展前景,近可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提供直接的感知,远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引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明确的岗位认知与规划。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实施 以“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总体能力目标 在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效果图制作、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的综合实践,其目的是通过校内责任教师与校外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使学生在典型项目设计的完整工作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这种在依次完成单项能力基础上的集中实训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实习、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二)实训项目选题 联排别墅室内及室外环境设计项目,建筑面积基本选择在200~300 m2之间。通常具有客厅、主卧室、次卧室、书房、娱乐室、客卫、主卫、厨房、地下室、庭院、屋顶阳台等典型空间。 (三)项目实训任务分解 实训任务分解的子项目内容如表1所示。 (四) 过程实施要领与规范 项目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过程、作业及考核安排等内容见表2。 四、以强化综合实践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从工作室到综合实训,艺术设计专业的责任教师一直在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主导,设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突破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训的诸多不足。 首先是场地,实训场地不是仅放几台电脑、陈设一些材料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如测绘、平面方案、施工图绘制等),都可以由责任教师和设计公司协商,在施工现场由设计师指导。跟踪参与一个具体、完整的设计,对接有实力的装饰公司,比挂有多少铭牌的“人情”实训基地更有效。 其次是实训项目,改变主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工程项目进行实训的现状(往往还缺乏典型性,与学期授课进度不同步),通过联动设计公司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设计企业,整个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与装饰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尽可能同步(整个综合实训总课时为76课时,贯穿一个学期)。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熟悉材料和了解基本的施工工艺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综合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学习,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材料市场,抄绘施工图,而综合实训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单一材料认知到综合应用。在施工现场的阶段性同步跟踪中(实训过程中就核心技能点可多次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由公司施工图设计师现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合理选择和构造方法,重点不是创新,而是理解程度。阶段性教学或最终项目作品答辩,引入一线设计师进行指导、评价,校内责任教师 与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评定,有效提升学生实训作业的质量。作为学校课程教师与公司项目设计师,对学生实训作业评价的侧重点肯定是有差异的,这是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与实际设计的差距,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的差距。在课程的阶段评价及最终评定中,更多地引入、尊重公司设计师即用人单位岗位的评价标准。 最后是强化专业师资。高职校内责任教师的普遍软肋是:年轻的硕士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程实践项目参与太少,这可以在整个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善。只有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和具体的施工过程,教师才能与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技能。当教师和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优秀毕业生一起投入精力,把综合实训项目做得扎实、有序时,诸多看似困难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瓶颈”问题,包括实训场地、项目、师资、教学质量评价等,自然迎刃而解。 通过综合实训的项目运行,从专业教师到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无论是意识观念,还是实践效果,自下而上都达成了一致,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浓厚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氛围。在学校新一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正式把综合实训作为一门核心实践课程,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了能力串联、递进的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职业能力综合性递进式培养的体系构建。综合实训的前修课程为设计制图、设计速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材料与构造、公共空间设计、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而后续课程是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成室内、室外两个方向,以选修课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相对而言,设计制图、住宅空间设计、电脑效果图、室内设计初步、材料与构造、工程预算等课程更多侧重于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活动以校内课程责任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较封闭。综合实训课程,强调基于完整工作过程(即设计过程)的教学组织,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吻合,既对前修各课程的单项能力有了提升、综合,又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加深学生对设计方向各具体岗位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 五、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这是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不是学科、课程体系的完整,而是设计过程的完整性构建,即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与客户业主洽谈沟通、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效果图制作、工程预算、设计实施与跟踪等一般工作程序的训练,其关注的重点是保证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经验、知识、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责任教师或是主导者,或是企业设计师的教学协助人。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必须进行二次教学设计,既要尊重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及教学管理机制,又要考虑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及设计过程。这种融入企业生产要素,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带有普遍的意义,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可行化选择。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民间美术运用 摘要:众所周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民间美术是较为重要的,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特色,在传播人民群众感情色彩中民间美术包含着固有的艺术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有着相对的难度系数,突出表现在系统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方面,在提高整体设计效率和质量时,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及工作方法。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想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就需要重点培养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基于此,分析民间美术的发展背景和内涵,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应用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只好让自己变得十分忙碌。数字网络不仅可以开拓人们的艺术视野,但同时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也会逐渐受到改变。当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时,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根源在何处。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何其的神圣,可如今看着高楼大厦等建筑物会感到格外彷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会不由自主地把民间美术运用进去,这种设计会得到观众们的喜爱和共鸣。人们希望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并唤醒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背景及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艺术社会工作为了能够接受全球化的视野审视,在促进文化艺术及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不单单局限于在少数具有突出代表的作品上,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由于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带有一定的使命感,因此,在差异上也仅仅只是表现在造型规律和其他的领域规律上面。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及当地艺术文化,通过与当地的技术、经济、人文的发展逐渐展现出来的艺术文化特色。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工作,要把民间美术插入到科学应用中,民间美术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可以大幅度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目的则是为了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是流行于日常生活的美术设计。民间美术是各个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当把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后,可以创造出艺术的文化宝库。由于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源,它不仅代表着传统艺术的语言和文化符号,也能够体现人类在劳动生活里比较简单质朴的艺术思想,因此,民间美术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当人们的生活元素开始变得丰富后,就会意识到,现实生活的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艺术的伟大使命赋予在社会上,而这种使命则是将社会和艺术变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办法。 二、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一)融入设计者的情感 现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体,国际化设计也逐渐受到热捧,许多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薄弱。传统民间美术走到现在,也逐渐变得微弱,虽然是有必要改变观念,但不能一味地抛弃自己所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得做到同步文化观念的转变及转型。民间美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价值和作品价值上,还体现在造型规律和文化内涵中。民间美术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审美上也蕴含了独特的传统韵味。民间美术,它的根源是民间的乡土文化,不仅是环境艺术地域文化的承载体,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当一个地区受到经济、技术以及观念上的约束,恰好农村与城市中的热闹大相径庭,也能不被西方艺术思潮所影响,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民间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在进行探索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传统元素时,需要插入民间美术的精华因素。其实,在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时,只是融合了表层,并没有将内在的文化精神带入进去。为了能够将传统民间美术更好地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去,需要展现环境艺术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二)整合自然环境与人文诉求 过去,设计师们的现代环境设计灵感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西方的社会文化,而现在的设计师为了得到更多的设计灵感,便踏上了寻根之路,为了发展能够更好,许多设计师们决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升华,便可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欧洲进行室内装饰,为了能够让室内装饰的格局变得更有韵味,通常会在设计室内空间时会把绘画作品带入进去,恰好设计师们在设计室内装饰是也可以把中国的古代山水墨画加入设计中。随着历史的演变,民间美术也逐渐完善起来,民间美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可是却又高于生活,不仅展现出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而且与现代艺术环境设计更合拍。民间美术的创作思想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民间美术的整体格局意识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不可估量的启发。因此,我国山水画的整体感觉也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在山、水、鸟、鱼、花、木、人等一些事物中找到共生的和谐之所在。为了可以更好地达到和谐目的,需要在进行探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有必要整合环境和人文的诉求。 (三)区分不同的设计对象 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作理念中,祈福、驱邪、繁衍都是不能忽视掉的,通常把“大、活、美、满”当作具体的创造理念,这种民间美术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民间美术图中还会包含较多的动植物,对各种各样的吉祥寓意中会用表号、象征和谐音等图案来展现。民间美术的作品含有许多想象力,无论是从抽象、夸张还是异形同构方面都要用不一样的装饰技巧来体现装饰上的美感,从而展示出装饰上的对称、完整、圆满等特征。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内部环境时,通常会把房屋内居室、酒店、商场大厦等建筑物当作设计对象,设计者通过不同场所的风格把民间美术融合进去,并制定出合适的设计方案。居室空间设计不仅要达到房屋构造,还要根据业主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进行规划,当家居设计包含着一定地域特色和室内装饰会让住户舒适度能够更良好,再带有农村的乡土气息则会带来浓厚的人情味,让住户会感觉更有归属感和亲切感。在设计室内微型景观时,可以恰当引用室内山水画进行装扮,不仅可以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环境氛围,还可以缓解业主在工作中受到的压力,令人回到家中就能得到舒心愉快的状态。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外部环境时,通常会把居民区、高楼商厦、路边街道作为设计对象。由于外部环境属于开放性和整体布局,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更要着重展现民间美术的特征,把创作风格放在传统文化中。在购买房屋时,居民区的美观设计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小区的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会让更多住户更愿意接触户外的环境,心情也会更加愉快。时至今日,上海里的老弄堂、北京内的四合院、北京胡同都能得到大家的偏爱,因为这些建筑物已经不似曾经那样多了,所以喜欢这种本土文化设计的人也会格外珍惜这些建筑物。想要使现代城市打造地区的本土文化,则要从民间艺术中提取精华进行设计,逐步打造新型居住小区,不仅新颖别致,也会更有民族特色。 三、结语 在中国,民间美术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多样化的民间美术理念,还可以给更多现代艺术设计带来较多的艺术财富,在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应该让民间美术资源不再流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还在“国际思维”国际化的进程中,人们会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慢慢失去记忆力,在高楼大厦的城市中很难找到存在的归宿感。当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出现了对民族本土化和自然主义的趋势,更能回归本土和自然的情感寄托,人们对生命情感的探寻是会永远不停歇的。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各个地区特色与当地相关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再进行创作,这样更能体现出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王鑫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环境艺术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图像、声音、文字、数字进行多重加工,而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对图像、文字等进行加工的过程,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随着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现代美感是大势所趋,本文将通过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如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门类,它包括绘图模拟软件、程序编制、信息传递等诸多技术和功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信息的认识逐渐加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正是致力于为人们提供品味生活的行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既可以加快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步伐,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1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项可以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等多种信息进行获得、处理、加工、存储、传播及使用的能动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门类,其涵盖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显示技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因此,它具有诸多创新特点: 1.1标准化 现代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特点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统一的语言表达不同事物的形状、大小等特征,使得这些事物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直接进行对比。例如,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绘制不同的事物,人们通过图纸(电子)可以在同一比例尺下对比两者的不同。 1.2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的特点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快速计算、模拟、信息传输等工作,这就使得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可以大大节省工作中用于计算、信息传输等方面的时间,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使用Corel软件,可以实现快速的、自动化的将图片信息转化为动画信息,这正是利用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模拟和信息传输的功能。 2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味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从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只要能交出满意的作品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如今人们不仅要求作品质量,还要求作品的提交效率。因此,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门类,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列设计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分支门类的共同点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因此,如果单纯使用手绘图纸,那么就会在修改或重设计中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计图纸是由专业设计师完成的,用户通常无法理解图纸中设计点的含义,因此,在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障碍,导致沟通不彻底影响最终的设计效果。(2)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类,其作品价值往往很高,因此这些作品值得收藏和传承。而设计图纸的存储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珍贵的设计图纸被丢失或损坏,那不仅是对用户的损失,对整个国家也是一种遗憾。 3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综合学科,它是通过网络技术、电信技术、计算机语言等技术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的统称。近年来,许多设计者开始将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这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3.1AutoCAD等绘图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AutoCAD等绘图软件使用的语言(测量、标注、符号、线形等)具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绘制环境艺术作品时,设计者可以直接调用绘图软件中的语言,通过自动捕捉、自动测量,完成设计工作。这一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省设计者的绘图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设计作品语言表达的标准化、统一化,方便设计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3.2图像合成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图像合成技术可以将电子设计图纸合成为立体模型,并由设计者添加所需的色彩和图案。这一技术的应用,一方面用户无需任何设计经验和知识就能直观地、清楚地了解设计效果;另一方面设计设计者可以根据用户对色彩的需求快速对作品进行调整。 3.3信息存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存储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云数据等处。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可以随时被调用、传播和珍藏。避免了设计作品的丢失和破损。此外,还可以很方便地调取以往的设计版本,方便进行比对和修改。3.4多媒体展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可以采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展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这不仅可以促进设计师们进行作品交流和学习,也可以让用户快速地、清晰地了解作品效果。现代新兴的AR、VR技术也为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 4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技术门类,其不同的分支技术可以按需应用到不同的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门类的代表者,开始逐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绘图软件、图像合成技术、信息存储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环境艺术设计解决了很多难题,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陈娟 程柏擎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应用 【摘要】作为一个跨学科型的综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园林以及景观等多方面领域,属于无所不有的艺术。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模型出现了新的设计模式以及设计流程,成功的将二维图纸转换成BIM直观模型,为环境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界面。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 (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6小结 实践证明,利用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展现了技术的又一大发展,使用该三维设计方式能够很直观立体的显示图形,属于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可视化分析、施工图设计和文档集成的环境。BIM技术是一个集设计项目于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池,也可以说它成为了数据交换的枢纽,通过开发BIM信息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传统问题,以建立直观模型的方式完善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缺陷,有效的促进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作者:闵俊 肖大钦 单位: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艺术论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思维 摘要:个性化的室内环境可以为主人提供优质的生活享受,室内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房屋的宜居性和审美价值的关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和创新。因此,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坚持环境友好度、优化创新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在处理内部的人性化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思维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逐渐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追求要求愈加严格。室内环境的设计不仅能让人们有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生产空间,同时能带给人们更加愉悦的个性体验,室内设计的创意性发展是室内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和特征体现 室内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优化,有助于加强室内设计的发展,在当前室内环境设计中,创新思维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室内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中的采光、照明和温度等因素组成的,室内各里面的颜色、构件大小等对室内环境以及人的居住心情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室内环境和居住心理环境相互影响,会造成人们敏感感触的空间层次环境。因此,设计美学的应用更能有效的适应不同人的室内环境设计要求,满足环境设计注重形体美、立体装饰的工艺美以及舒适人的心理情感。另外,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室内功能的变化和技术手法的应用应该具备鲜明的表现。主体空间和室内环境两者更新周期对比,室内环境的更新节奏应当更快,有更多活跃的设计风格。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换,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室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功能和艺术形式的设计水平,都需要更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应用 (一)科学性结合艺术性 现代室内环境艺术的设计,既重视安全性、舒适性、合理性、便利性等,同时对设计艺术的美感的着重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这些正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的创新设计以及风格更注重于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声、光、热、科学的结合设置。此外,这种科学还体现在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设计师应结合整体情况,通过科学的手段,明确室内环境的整体大局,使用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效果,立体的展现视觉效果,精细化的表现室内设计的视觉冲击。 (二)采用不同的造型类别 室内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的装饰和结构造型,装饰造型强调装饰效果,能调动艺术氛围,加强艺术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天花板、墙面增加具有独特的元素,以及加入合适的家具,以协调整体的空间造型。这一结构形式的总体框架内为模型的元素,通过美化特殊结构的手段,如遮挡、分割或对结构的调整,实现综合利用结构的变化在整体结构的有效形式,不仅满足了实际需要,同时也展示了艺术之美。 (三)室内空间设计简约派设计风格的运用 在具有创意思维的室内设计中,简约派设计风格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装修材料和布局上,让居住者有一种方便使用、简洁明了的入住体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运用 空间结构和分离是简约设计的最常用的技巧表达方式,它对整体配置和功能的需求,在结构方面进行了再分割,是室内环境有一定的流动感设计,让空间结构趋于简单的风格。在简明派的设计风格中,设计者更加看重的是对空间的运用,趋向于满足人们在室内的生活和生理需求,在对空间运用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家具与地面饰材的相互搭配,吊顶、陈列品等实物的意境表达,标明了对空间的简约概念,让人们既能够随心应手的使用房间,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2.色彩运用 色彩不仅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而且也促进了室内设计的质量,减少了室内空洞的感觉,可以改变生活的内在舒适体验,如蓝色、黄色、红色分别代表舒适、温馨、热情。简约的装饰极大的注重颜色的使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的纹理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满足人们对空间的要求。色彩可以体现出人的多样性格,设计师应该注意对色彩的个性化上的应用,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体现出个体差异的不同,彰显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氛围、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个性。 3.装饰材料和家具运用 装饰材料具体指墙纸、地板、天花板、照明等,其体现了房间的意境。任何一种设计风格的构思表达都需要装饰材料,通过不同的装饰材料的不同外观以及功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中,要利用好每一种材料,就需要对不同空间的色彩掌握一定的搭配技巧,给人一种更舒适的室内环境体验。同时在协调组合家具和装饰材料的使用上,要表达出一致的色彩表现,在满足家居功能要求的同时,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更多选择单色空间色彩的家具布置,减少杂乱感,使得整个房间显得含蓄、简洁、高效。 4.软装饰材料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中,对软装饰材料的选择要坚持原则,确保装饰的效果得到体现。总的来说,对软装饰材料的应用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软装饰材料在室内装饰中,需确保原色的搭配次序,在确保室内设计整体效果突出的情况上,着重体现设计的主体表达,避免多个主体材料造成艺术设计的创意点得不到彰显,对主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搭配要分清主次关系。(2)协调性原则。软装饰材料选用的基础要结合室内其他事物的协调性,保证搭配的统一性。装饰的选择、色彩,都必须确保在学科适应装饰有机装置中,构建一个和谐、自然的视觉效果。(3)联想原则。在室内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联想和想象,体现室内事物的多重意境,特别是在对软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应更多地体现多种事物的联系性,提高入住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境享受。(4)装饰简洁原则。要有一个新鲜简单的风格主体。蛮子生存利益和生活习惯,以创造最佳的内部环境。 5.室外自然色引入到室内环境的应用 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外界环境相融合、统一、协调,自然界中有很多元素是非常适合运用到室内环境塑造中的,例如草坪、花卉、石头等。设计师通过在室内运用自然色彩,达到点缀室内空间环境效果的作用,让人们可以在室内享受到自然色彩给人带来的舒适和安逸之感。 6.设计照明灯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方面,照明的设计特别重要。光感能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体验和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更进一步发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这点是选择家具、材料设计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每个人对光线喜爱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充足的光线,有的人偏爱暖色系的光线,在室内环境里,光线能够在无障碍情况下自由的穿梭,将所有的呆板和空洞都带走,亲近大自然。在白天黑夜的交替下,光线进行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散发的光晕各不相同,极具符合环境设计的舒适感、美好感。在进行创意照明设计时,可适当的选择人工光源代替自然光,尽量少选用款式复杂、光色多变的花式吊灯,给人繁杂的体验。 三、结语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是个性创意,表达室内设计的独特思想,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居住者实际感受的包容性,包括居住者的视觉感受、居住环境质量、行动空间等。通过创意思维的表达,更具特色的体现室内设计的独特魅力,提高人们的舒适度体验。 作者:邬浩阳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环境艺术论文:茶树景观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茶树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由于其可食用以及可观赏的特殊作用,使得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本文通过论述茶树的基本特点,结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对茶树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茶树作为环境设计植物的地位提升,同时也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茶树景观;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价值 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应用中,茶树的种植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来说,茶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以制作盆景、栽培行道树以及创意景观的方式为主,以艺术和美学的融合来展现茶树本身的美学价值;同时茶叶作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饮品,具有食用价值。我国从丝绸之路开始就将茶叶销往海外,是茶的故乡,所以我国对于茶树的研究和使用也是最先进、最全面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在被用作茶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将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魅力。所以,要重视茶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用。 1茶树的基本特点 1.1品种丰富多彩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种茶的国家,因此我国的茶文化也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因此对于茶叶种植的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我国茶树的品种繁多。且按照不同级别的划分有不同的种类。而对茶树种类进行简单分类的话,其类目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种。根据茶树的植物属性,将其分为乔木型茶树(即历史上最早种植的茶树品种)、小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 1.2茶树容易改造 茶树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突出优势就是其易于修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随意对茶树进行修剪来改变其生长形状,这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我们可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利用茶树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对其形状进行随意改变,从而满足城市绿化以及美观的不同需求。对茶树的形状进行创造性修剪可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同时,通过对茶树进行修剪还可以表现出茶树本身的美,让市民闻到茶树的清香,产生愉悦的情绪。 1.3花叶繁茂 茶树的另一优势是没有枯萎的时节,一年四季都是枝繁叶茂的状态,其他城市景观植被都存在着花季和落叶的时节,而茶树却是冬天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冬天的单调增加一抹新鲜的绿意。茶树让人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给人愉悦的快感,可以让人在冬天也感受到活力,虽然没有牡丹玫瑰般美得那么绚烂,但是依然是人们心中最清新的所在。而在炎热的夏季,茶树散发出的淡淡茶香是其他花香无法比拟的,那种清新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2高效栽培茶树的方法 2.1准备茶树种苗 茶树培育一般有两种模式,主要包括有性培育和无性培育两种。其中,“有性培育”主要是种植茶籽来收获小茶苗;“无性培育”就是在原有的茶树上进行压条扦插,进行培育之后长成小茶苗。不难看出,有性培育的方式更为简单,操作起来也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因此可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加以普及。霜降后,就可以收获茶籽了。先将茶树上面的茶果采摘,然后将其平铺在地面上晾晒风干,使得茶果的壳自动开裂将茶籽脱落出来,获得茶籽之后就可以进行有性培育了。与种植其他植物一样,在种植茶籽之前,一定要对茶籽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筛选,挑选质量上等的茶籽进行播种,否则可能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芽的情况。茶籽的播种方式一般是直接播种,埋藏深度在3-5cm之间为最佳,茶籽在来年春天就会发芽。 2.2茶树定型修剪 茶树的定型修剪是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流程的。首先,要确定茶树是否满足修剪条件,当小茶苗的高度达到30cm以上时才可以进行修剪,如果高度未达标则需要推迟修剪时间,否则会影响到小茶苗的健康生长。其次,要明确对小茶苗的修剪程度,一般来所,第一次进行修剪时,应将小茶苗的高度修剪至18cm左右。再次,修剪时间的选择,对小茶苗进行首次修剪之后,一定要在第二年的春天进行二次修剪,且修剪的高度要比第一次的剪口高15cm左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小茶苗生长状况好,长度提前达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将二次修剪的时间适当提前,以符合其正常的生长规律。最后,在修剪过程中要重视可持续发展,适当保留茶树外侧的芽,给外枝一定的生长空间,为无性培育做准备。第三次修剪与第二次修剪一样也是在原剪口的基础上增加15cm的高度即可。 2.3病虫害防治 我国气候环境复杂,茶树种类多种多样,因此也导致我国茶树的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我们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首要的原则就是要关注茶叶的饮用价值,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尽量保证茶叶的绿色无公害。在具体的病虫害护理中,可以使用生物治理的方法,利用生物链来进行治理,通过保护害虫天敌的方式来实现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除害,不但可以保证茶叶的绿色安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治理的成本。当然在治理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农业防治。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环境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可以通过将播种间隙变小、定期修剪以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方式实现病虫害的治理。 3城市景观设计中茶树的应用 3.1制作成盆景 盆景植物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荫能力和再生能力。而在这一方面其他的植物都没有茶树符合标准,茶树耐荫能力和再生能力都非常符合制作盆景的要求,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常使用盆景的方式来栽培茶树。但是由于茶树具有喜酸厌碱的特点,因此制作盆景时需要对土壤的条件进行严格掌控。一般来说,茶树的老桩和小茶苗都可以制作成盆景植物。由于茶苗较为柔软且形状各异等特点导致其制作盆景需要花费比老桩更多的时间,同时也要耗费更多培育者的精力。而老茶树桩资源丰富,我们只需要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的需求对其进行简单的修剪就可以制作成盆景,且老桩修剪后的树叶还可以被制作成茶叶,一举两得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3.2栽培行道树 行道树的种植对植物的遮阳、美化要求都比较高。而乔木型茶树枝干粗壮,枝叶高度也符合遮阳要求,同时茶树的枝叶繁茂也起到了很好的遮阳效果,并且茶树的树干挺拔极具美感,枝叶可塑性高,四季常青,是很好的行道树植物。茶树的花季是秋季或冬季,为枯燥的冬天注入了勃勃生机。 3.3创意型修剪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不仅要美化城市环境,还要体现艺术设计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城市实际与设计的美感来进行,而城市景观设计中美感的主要担当就是植物设计。将茶树作为城市景观植物是很好的创意,但是要想兼具美学价值,就要对茶树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剪。由于茶树的可塑性较强,因此改变茶树造型很容易,但是要注意在修剪中保持良好的审美眼光,可以在形状上不断突破创新,利用茶树的优势改变原有的方方正正的城市景观版图,为城市的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还可以利用茶树来进行景观布局上的创新,除了日常的城市名字或者字体的布局之外,还可以将布局设计得更为艺术化,比如将其布局成一件艺术画作等等。因此,茶树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要植物是必然趋势。 4茶树多元化的价值 4.1中国茶文化价值 中国的种茶历史悠久,且中国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树在我国的使用价值是来自多方面的,茶树可以用作木材,茶叶可以泡茶饮用,茶树还可以观赏等都是其多元化价值的体现,而这也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茶文化。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密不可分。茶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一方面,喝茶是一种非常儒雅的行为,既可以锻炼人的耐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社会的构建。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茶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可以带给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理念。且茶树作为景观应用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中,为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与国外交流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交流方式之一,通过茶文化可以进一步展现了我国的国家文化与国家魅力,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4.2茶叶的功效 科学调查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物质对人体的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茶叶通过水的浸泡来释放出营养元素,人们通过饮用茶水将这些营养元素吸收进身体中,进而有效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所以茶叶对人的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当饮用茶水有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饮茶还有助于降低血脂的功效。再者,茶是杀菌利器,可以消除口臭的尴尬。因此我们说,茶叶是人健康的重要保证。 4.3茶树赏美的艺术价值 茶树的茎通常形状奇特,茶树的叶质也很有特点,叶质、纹路形状等都不尽相同,且茶树的颜色也是种类繁多。茶树花也具有观赏价值,茶树花的花期较长,一般盛开在叶腋间,颜色以白色居多,也有粉红色和红色,且茶树开花的花朵数量极多,因此极具观赏价值。所以,将茶树作为城市景观植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且设计者还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将茶树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其次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修剪,满足不同的观赏需求。 作者:李娅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论文: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影响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就驱使着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加注重生态问题。然而传统的设计课程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改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具体措施详细描述其改革手段。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改革 1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纳入设计学院的本质原则中 其旨在统筹设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以此来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设计的一条重要设计观原则就是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原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在设计教育中始终坚持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内涵是告诫老师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其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学生应该自觉意识到:对于一间合格的房屋室内设计来说,风格及品味只是设计的参考,其最该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要针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设计者必须多方位考察设计地的全方面指标,而不是纸上谈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普及,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工设计和环境发展的综合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专业内容,改进原有工程专业 在我国,注重形式主义、忽略科学技术的现象长期影响着环境艺术课程的发展。即使几经变革,弊端依旧存在。由于相关部门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注,导致教育机构纵然创办系列课程,也因为实践理论的缺乏而让学生的认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之所以逐渐丧失对环境艺术可持续理念的发展和开拓,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类技术课和设计课不符。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综合改革。一般来说,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将生态相关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其二是以相关性的工程课程为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事例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案,以便更好的应用。其三主要注意学生的设计表达,要培养其生态设计的总体观念,进一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 传统的设计课堂一直保持着上课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的传授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在这样的模式下,设计课老师只是单纯的把相关理论知识和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而缺乏技术类老师的从旁辅导,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不能按预期效果应用。在我们看来,环境设计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新式技术。所以,要想改变设计课现状,就应该以开放式教学代替传统设计课教学,形成以专业课老师为中心,其他技术课老师综合指导的教学模式。比方说,在设计命题的选择上,可以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设计房屋再利用、重要场地的维护、清洁能源的利用等命题。学生如需完成这些开题,就要经历多个环节,诸如:实际考察,综合整理归纳,规划布局,设计要点,技术措施等。以上种种,都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起着不小的作用。再比如,在设计任务的选定时,要明确指导学生拥有节能环保意识,同时也不能忽略技术层面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可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进行疑难解答。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强化设计项目走进课堂的原则。对学校来说,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可联合设计院、设计组织,通过与他们的协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真正学有所用。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发现设计中存在的要点,诸如理念、方案、技术、手段等。这就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为他们提供社会的第一步。同时结合学校和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理念拓展,不断丰富自身阅历,在提高自我的同时,学以致用。总的来说,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类涉及生态问题的专业,与国家的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环境艺术教育必须始终秉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原则理念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理念,在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 作者:周薇 黄炼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 环境艺术论文: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教学探究 摘要: 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更加顺利地走入工作岗位。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研究 1环境艺术专业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设置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空间、体块关系打交道的专业,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必然成为成为专业教学的主体,由于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一直被认为处于行业项目工作流程的后期,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三维软件教学放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末期,前期的空间训练仅有立体构成或空间设计课,中间阶段的空间训练不足。从另一方面看,一部分学生在掌握三维设计软件以后,没有很好地运用设计思维,缺乏必要的美学素养而无法完成一件符合设计要求的空间作业。最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主性,三维软件教学的连续性与逻辑性非常强,课内稍有懈怠将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也导致一部分学生中途放弃了学习。 2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表达设计方案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在表达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的手段主要有语言、文字、图片、三维模型等,毫无疑问,通过三维技术表现设计方案是最有效的。在教学中,学生在设计项目的初期搜集许多素材,手绘许多草案,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认真态度和做好这个项目的决心,但由于三维效果表现不理想或者缺乏三维表现,导致最终方案表述接受程度不高,整个方案评价低于预期,这是非常可惜的。 2.2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职业技能的必要要求 具备一定的三维软件技能是进入设计行业后参与设计项目的必备能力。现代科技的成熟与进步,三维技术已经接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各个环节,不仅方案表现、造型结构的完善与合理性、抗风、抗震、承重等力学问题、关键节点的施工技术仿真演示等,都需要计算机三维技术的配合。 2.3掌握计算机三维辅助技术为今后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为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助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使用设计软件进行绘图,而且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具备基本的软件绘图能力已经不具备竞争力,三维软件的制作能力也许会成为学生的重要生存手段。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三维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如三维环游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具备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能力也为今后职业生涯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前期教学引导非常重要 三维设计软件比较庞大,兼顾建模、材质与灯光、动画、渲染输出等多方面的功能,繁琐而复杂的操作命令让学生望而生畏,还未开始就心生畏惧,这样是不可能学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三维软件的不少功能完全用不到。只需要掌握软件中的一小部分,就能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前期耐心引导,通过操作演示和分析阐述,逐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 3.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非技术训练 可在每一步骤单元或技法讲解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2份作业,一是模仿式练习,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二是课程学习拓展练习,可要求学习情况较好的同学完成,这样有助于促进思考,让学生领悟到学习方法。虽然技术和操作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最关键内容,但绝对不是全部,在教学中,应该将技术与操作融合到对思维和创作的培养中去。 3.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的计算机设计软件教学手段是先讲命令,再做案例,每个步骤都是教师先演示,学生跟着做,在软件学习初期,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明显,但整个课程都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做教师范例。目前流行于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入软件教学课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多方考核来改变教师讲、学生做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计算机三维辅助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必须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三维软件技术教学一定要围绕社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逐步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合理的教改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三维软件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浩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摘 要】 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为例,阐述了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关键词】 综合布线实训室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各高校对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将网络技术相关的实训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好项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这就面临着要建设实训室、大量采购实验耗材以供师生使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的资源有限,对于如何有效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提出了开放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新概念,将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实训室的基本情况及共享对象 实训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训室工作既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校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其主要功能就是模拟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能让受训者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测试、运行和维护的训练,从而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流程,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该实训室配备光缆展示柜、铜缆展示柜、工具展示柜、配件展示柜、铜缆工具箱、光纤工具箱、光纤熔接机等等可实训器材及必备耗材。实训室内安装了电脑、投影、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图像、录像、样品等,是一个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该实训室还具备钢结构模拟工程实训墙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实训室能完成从设计、安装、测试到验收的综合布线工程全过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抽象的综合布线知识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通过综合布线基本技能实训和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综合布线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实训要求采购相应器材,可以将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等实训教学项目引入本实训室,使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充分达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图1~图3为实训室一角。 2 实训室共享的好处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部门对高校实训室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对实训室的资源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尽快推进高校实训室的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引发了资源开放共享的紧迫需求。高校实训室资源的共享,需要解决科技条件资源效益价值与实验室资源个体利益价值在追求最大化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益与实训室资源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的最大利益共享。对资源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协调和提升,正是高校实训室资源共享工作重要解决的难点和待突破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的战略性举措将有利于解决科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中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冲突。 (1)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将实训室开放给计算机网络和建筑楼宇智能,开展实训时可以共享实训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工程实训墙等学习设备,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无的放矢,避免实训室资源的浪费。实验室开放后共享可用的资源,有效的节省了设备购买费用。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实训室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制约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实训的基础之上安排多个专业共享一个实训室的机制,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实训课程,为其他专业开展教学节省了空间。 (2)有利于学科间优势互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在社会立足。将实训室开放,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工民建电气安装方面有所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就业另辟蹊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建筑类专业是当下各高校的热门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实现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中,通过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墙模拟实际楼层建筑结构及实训室配备的工具箱,可以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学习中,通过对实训课程的逐步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个人爱好选修其他学科的实训课程,充分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3)有利于系部的扩大发展。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机构,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各专业学生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了外系对本系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扩大了本专业知名度,随着本系实训室的共享使用,自然会激发很多外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选修本系课程的欲望,进而获得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倾心。生源不断增加,教学不断完善,对系部的扩大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实训室共享的弊端 万事都具备双重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共享,除了以上的好处以外,还存在着一些避免不了的缺点。 (1)实训学员分出各系,不便管理。共享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学习内容及个人素质不同,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因为人多手杂而错误使用不对应的实训材料而造成实训室材料混乱、误工误事的情况。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即使进行设备工具登记,往往也会出现好动学生对实训设备乱摸乱碰、乱拿乱放的现象,而为此整理实训设备及清点不同专业的实训耗材将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此外,实训室内的卫生方面也很难保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交替学习的过程中将造成极大的不便。 (2)实训设备及工具损耗速度加快,维护及二次购买投资巨大。通常来说,高使用率是保障设备拥有较好的使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但是使用率高并不等同于使用效益高。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样对于实训设备及器材的使用情况频率增加,就意味着各种工具的损耗程度均成倍数上升,对于贵重仪器的后期维护及必要设备的再次采购耗资巨大。对于专业设备而言,大量低水平重复使用,将对设备的性能指标使用寿命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效把握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之间的平衡,对其使用效益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3)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还不成熟,政策配套不完善。目前,大多系部管理体制中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状比较普遍,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属于系部所有,导致实训室共享实施困难。对于校区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业务协调机制,使分属于各部门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共享制度的滞后,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对他们进行综合应用的设计,造成实训室共享不便。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优势,综合布线实训室开展资源共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高校在加强自身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破除人才培养的资源瓶颈。在实现实训室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领导、管理,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共享才会大大的减少弊端,增强多方优势,实现积极发展,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完成各种日常的交易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利与弊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就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展开探讨,旨在引导读者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营销,进而能够在这种营销模式下能够享受到其便利性,而且在面临一些非法营销时能够冷静对待,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营销 传统营销 非法营销 营销渠道 一、概论 (一)相关概念。 传统营销是指不同的商家通过一些实体店铺将各种商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给顾客,主要是通过实际体验,给顾客以真实可感的体验,从而促成交易的一种活动模式。 网络营销是指不同的客户通过INTERNET这一工具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相应的商家及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跟有意向的商家取得联系,从而由潜在客户转变为有效客户的过程。 营销渠道是指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营销媒介,也可以说是经营渠道,以网络营销为例,其营销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达到营销目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网络营销图解。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对网络营销加以理解,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产品信息供消费者阅览和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收缩到企业网站上商品信息,进而进行相关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营销主要是借助于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网络来发挥其营销效果的。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一些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地区,对于网络营销接触的很少,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接触的话肯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读者对于网络营销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当面对网购产生的问题如何回应就有了参照,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安心的进行网购,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其理论意义也不可忽视。网络营销现在发展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很欠缺。那么这不利于以后相关学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对于网络营销一些方面的感想,能够在学术资料方面作为一定补充,可以供以后学者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创新。 尽管目前研究网络营销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仅是以某个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图示形象的向读者展示何为网络营销,并且以生活中一些可见可感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但是笔者所谈还是局限于表面,有待于深入。 二、网络营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择。 为了突出网络营销模式的利弊,我们不妨找出一个参照物——传统营销。自从交易活动开始之际,其实我们认同的就是传统营销,它主要强调的是实物体验,即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产品买卖活动,因此,选取传统营销作为参照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营销渠道的对比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差异在于营销渠道不同,我们不妨抓住这一个落脚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形象的突出两种营销渠道的差异,笔者认为图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方法。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相同点可以看出:两种营销模式都有两种营销渠道,即: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是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无论哪个营销渠道,网络营销都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中间环节,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说,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说,对于同样的产品肯定更加倾向于购买活动的简单化,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三)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一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网络营销不需要和传统营销那样装修很好的实体店,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装修的场所即可,就房租这方面来说就少了好多,所以就目前的趋势来说,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一些小企业的青睐。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接触到的顾客来源更加广泛。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营销,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这和传统营销相比往往是达不到的,消费者的覆盖面越广,那么营销者的买卖机会就增加,这对于营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营销模式。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可供选择类型更加丰富。由于现实出行限制,当消费者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时,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通过网络营销,消费者各异购买各种类型商品,可以通过条件检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活动的幸福指数。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购买到漫天要价的商品,因为网络上可以查到即时信息,通过一些店铺商品信息价格对比,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出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从而能够避免传统营销活动中被老板胡乱要价的现象。 第五,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效率更高。从事过网购活动的人都知道,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和商家联系确定购买后,只需通过一些简便的支付方式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就能够达到购物和工作两不耽误的现象,充分利用时间。 第六,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在收到的商品与网络上的商品不符,消费者可以申请替换或者退款等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一些非法的营销方式,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法网络营销。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营销这一工具在网络上出售一些荼毒精神的商品,那么对于一些认知度不强的消费者来说一旦购买商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有些人在网络上售出的商品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根本不是一种商品,而且现在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有些消费者即使吃了哑巴亏也无处申诉,这样只能致使这种不法风气愈演愈烈。 第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信任度问题。由于买卖双方不能面对面的交易,可能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的消费者来说,不敢轻易接触这种营销模式,特别是如果刚刚接触就碰到一些非法营销的话,会导致消费这对于网络营销信任度降低,甚至于排斥这种营销模式,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三,网络营销风险。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需要通过一些支付手段,如支付宝,网银等,万一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被人盗用,导致财产损失。所以消费者在线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按照提示在进行交易完成后及时退出账号,以防止有人盗用。 第四,产权界定不明显。笔者在此进行例证,比如网络上有些要进行论文写作等,一旦交易完成,商品出售者就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人作品,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原作者的权利受到损失,而且很难查询始作俑者。还有,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商品时商品图片直接从别的商家那边复制,导致商品失实。 第五,价格导致的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无法通过竞价产生太多利润,于是一些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就只有在商品质量上动手脚,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质量问题,虽然商品价格比较低廉,但如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交易活动就是失败的。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营销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规避这些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时先做好相关知识学习。我们要懂得一些互联网的基本常识,要在掌握互联网基本法律的基础上从事互联网交易,理性的辨别非法营销活动,在遇到非法营销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从而能够减少非法营销活动。 其次,理性看待网络营销,不要片面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信,否定网络营销这种高效的营销模式。我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同时要有理有据,只有我们不断深入接触互联网购物才能够对它更加理性的看待,一种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完成交易。因为,我们要增强信任感,只有这样网络营销才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 再次,提防网络营销风险。在此笔者主要是以网购支付问题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这方面而言,正如上面论述的那般,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支付工具,即使不可避免要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账号的及时退出,以避免有人冒用账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要注意各种安全措施的使用。 另外,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必须及时完善。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给那些通过非法营销的人员一定程度的惩罚。法律的强制力必不可少,同时如果能够界定产权归属,那么一些商品信息就不会被另外一些人非法乱用,造成商品信息混乱。一旦出现那种非法活动,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法可依,及时处理相关人员,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网购环境的形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利润销售给消费者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网络营销模式中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现象的监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应该立即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就将商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只有这种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威慑力。因为在网上从事营销活动的话,信誉最重要,一旦被消费者评价的信誉度很低的话,那么该商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正是由于发展不成熟,所以会有一些弊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相关网络手段的发展,相信网络营销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人心。笔者在此建议读者切忌因噎废食,以后网络营销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我们应该享受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析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信息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学生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效率观,全球意识等,它使学生们不断经受着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是学生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注定要成为中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是利?是弊?众说纷纭,但网络与学生之间的众多契合点是无法否认的,如何利用这些契合点正确引导中学生绿色上网,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同时避免网上不健康的东西,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利与弊 一、引言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使用方便等特 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科技技术,从家庭到办公室,从个人到集团它的“足迹”无所不在,它带给人们高效率工作,趣味性娱乐,便捷式交际…历史可证,每一次的科技发展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技术,也毫无例外地具有了这种双刃特征。如何正确看待网络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本文拟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的 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可随意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因此,网络堪称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摇篮,成为中学生查阅资料、检索信息的源泉。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多样性和广泛性、无穷无尽的知识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对学校开设的语、数、外等科目提供辅助性帮助外,还开阔了学生们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甚至催生了学生们的全球意识,综合素质也日益得到提高。 (二)网络加强了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今的中国社会,90%以上的孩子均为独身子女,在家中比较孤单,尤其是中学时期处于叛逆期,从心理上来讲,是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因为网络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里,每一个人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避免了直面交流中可能的摩擦和伤害,对于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 (三)网络促进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网上知识浩如烟海,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中学生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具有了实现的极大空间。他们消除了心理障碍,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方位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建网页,开博客等,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开发内在潜质和潜能,同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资源和动力,思维创造得到充分发挥,逻辑分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朝自己理想的目标奋进。 三、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中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抵制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网络高度的“隐蔽性”使得在网上的人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这种“弱化”有可能被带入现实生活中。同时互联网在强化了地球村的意识时,也弱化了民族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很重的国际化色彩。互联网全球化特征,也可能导致中学生思想混乱,淫秽、色情、暴力、丑恶无时不在充斥着网络,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二)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吸引着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最终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不少人由此得了“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心态扭曲,心理受损,最终导致自我迷失,出现人格发展障碍。 (三) 网络容易滋生是非 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上网费用便成了他们必需考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结伙敲诈,偷盗抢劫现象,网吧中打架斗殴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于是网吧成为了是非之地。 四、积极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帮助他们认清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危害,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责任意识。 (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监督,防止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丰富课外活动,提高情趣修养。提倡做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沉溺与网络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 教育学生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网络与人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机对话,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方式,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当前急于解决的课题,网络社 会已不可避免,我们即不能因其强大的优势而忽略了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更不应该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远离网络,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知道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帮助他们建立防范意识,做到即给与指导,又对其进行保护。 网络利与弊论文: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摘 要】文章就我院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及使用数字网络化实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心肺复苏(CPR);实训教学 心肺复苏(CPR),是一门常见的急救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于2012年引进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GD/H1200)。以下就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CPR教学方面的利与弊与大家探讨。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技术特点 CD/H1200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学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完美结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赋予一身,他会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可以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与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的做出反应。该系统由全身男性模拟人、生命体征仿真器、多参数模拟监护仪、计算机为一体:具有基础护理和高级护理的功能,可提供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等多项急救操作技能。通过虚拟护理案例,制造实际医疗工作场景,提供不同状态病人,不同病情变化,使学生置身于创建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各种判断并实施相应急救措施,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教师端对每个在线学生的操作手法和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综合计算机同步统计数据,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考核情况。 二、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CPR做为应全民普及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中显得越发的重要。护理人员对该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急危重老人的抢救效果。但由于其过程复杂,学生很难顺利掌握。 CD/H1200系统以PPT的形式将CPR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案例演示给学生,其形式形象、生动,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的操作技巧,应达到的标准,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上迅速掌握知识点。该系统执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1国际心肺复苏(CPR) 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实训操作提供3种训练模块:自操作练习、标准操作练习和实战操作练习。 (一)自操作练习:可以随意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作,时间控制区、统计区、吹气、按压条形码和操作时间实时显示。不需要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2:30的比例操作。适用于基础动作的自主练习。 (二)标准操作练习:(1)检查模拟人初始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自主搏动,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标准。(2)单击“开始”,计时开始。(3)开始操作练习,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做。(4)胸外心脏按压。系统可依据按压深度和频率统计正确率。当按压深度过浅、正确和过深时,条形码显示为黄色、绿色和红色。(5)人工呼吸。系统可根据吹气量(系统默认为500-1000ML)自动统计正确和错误次数,支持口对口、简易呼吸器对口等多种通气方式。当吹气量不足、正确和过量时,吹气条形码分别显示黄色、绿色和红色。(6)系统实时显示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的波形图。操作成功后模拟人自主出现胸廓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LED发光显示。(7)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显示学生姓名、操作日期、教师、成绩,并可打印成绩单。本模块适用于标准操作流程的训练。 (三)实战操作练习:根据系统内存案例或自定义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本模块适用于应急演练。 三、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应用使实训教学真正进入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开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更新了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互动性及人文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来,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模拟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该系统可以模拟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设置病人生理参数,设置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可对各种不同的病情进行训练和考核,丰富了教学及考核手段。 (四)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的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养老护理学员进行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四、使用CD/H1200系统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足 (一)CD/H1200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护理教学大纲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项目。可能由于考虑面较广,一些细节问题做的不是很完美。比如模拟人为了进行气管插管的训练,口腔会较大,但在做CPR训练时会发生漏气现象;比如静脉穿刺的管路设置、关节部位的固定装置等等都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 (二)新设备的引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师无法尽快的掌握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如,提高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做好培训,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非常关键。 (三)精心维护CD/H1200系统的软硬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建设一支计算机业务过硬又热爱实训室工作的实训技术维护队伍,适时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与厂家人员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将解决,定期保养。 五、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CD/H1200系统非常适合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尤其在CPR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便捷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仿真的模拟环境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感,更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开发CD/H1200系统,才能使这一高智能的教学系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成为实践型精英人员。 网络利与弊论文:也谈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便利,财富等,把自己各方面都予以提升,避免网络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导向机制,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给社会和个人以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文化 方便快捷 弊端 措施 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更直观,更,加速了对学习内形象,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广大师生应辩证分析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网络的优点 (一)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在城市,由于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生活,学生要查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猛增,各高校图书馆压力都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因特网上,学生学生不仅很方便的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相关政策,知道学校里的重大安排,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差,资金短缺,老师奇缺,交通闭塞。学生遇到难题,只能去咨询老师,别无选择。现在则大大不同了,有许多农村家庭都用上了电脑,学生有什么问题,在家上网一查,答案马上出来,俨然一个活老师!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它有无限广阔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 (二)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老师上课、备课、写论文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条件落后时,只能询问别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上网一查,就有可能圆满解决。同时,网络教学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知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使认知、阅读、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网络的弊端 (一)青少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学生上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地那些网吧,大多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查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一玩儿就是一通宵。不少学生晚上“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朋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 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二)知识产权受到严重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导致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应对措施 (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总之,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他的管理还不成熟。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网络利与弊论文:简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种新形式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新的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从其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文章综合相关文献,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的利与弊展开简要分析,目的是为了理清我们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刃剑;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现在来说,应该都已经众人皆知了。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迅速应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学者卢鹏就提出来,在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对我们的政治鉴别力、行为的控制力及道德品质、品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的正面作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从一些网络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最初在1996年6月,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后来还有,在2000年2月,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前国家主席也强调过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参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来,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写出了不少相关著作和文章,比如清华大学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产生了一批较为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这也为我们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提供了史料和文献。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简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说的更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作用,也就是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加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它能够把很多具体的东西抽象化,通知图片、声音、影片等较为直观的,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的接收到教育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这样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感官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具备的,并且是不能够与之匹敌的。 其次,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了各种有用的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到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掌握各种当下甚至过去很早以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更新学科信息,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 第三,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只是一种“教与被教”的关系,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这一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二者主要以相互沟通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和谐和睦的关系。这也就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多更为具体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其便捷的沟通渠道,只要主题与客体双方都有网络这一基本工具,就能够直接进行沟通,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了各种优越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有许多让人们头疼的不利之处,也就是说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各种现实性挑战。 首先,在受教育者这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时,他们极有可能被网络上许多垃圾信息所干扰,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说,网络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各种外国网站上赤裸裸的色情宣传,很容易让抵制力不强,价值观不定的人误入歧途。又如暴力影片的渲染,在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及其容易导致网络受众的跟随、盲从,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会让人产生虚幻思想,可能会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我们随时可以听见这样的新闻,某地某网吧内有人长时间上网,迷恋游戏,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死亡的案例,也有很多网虫在网上的虚拟世界里生龙活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胆小冷却,不敢、不愿面对现实生活,甚至和亲人和朋友也生疏,没有共同语言。 三、小结 总而言之,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不可以片面的看待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如此,它本身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将其有利一面发挥到至极。 网络利与弊论文: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语言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也愈显严重。尤其是网民中的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特殊,生理、心理等方面还没有成熟,他们在网上敞开心扉,排解郁闷,不分场合的随意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不好好引导的话,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猎奇心理强、模仿能力好的学生负面影响就很大,严重的话也许会阻碍他们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正确的道德意识的养成。所以,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不良词语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词语;语言发展;影响;对策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网络语言也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符号,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有人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1],作为网络语言的特殊受群--学生,正处语言发展得特殊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词语"病毒"对中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词汇对小学生言语交际的侵害 现在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网民"推波助澜"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语言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渗透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生活中。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离开了它,他们会失去许多乐趣,生活也少了某些色彩。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他们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网虫们使用网语聊天,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标榜个性,这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宣泄方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都是已掌握正规语法的成年人,并在固定的范围中使用,只是为了适应网络聊天这样独特的氛围而产生的,并将在整个社会语言变化环境中处于潮头[2]。 目前网络语言词语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语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语言。 还经常有小朋友这样说,"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系斑猪,上课6,8吵6"、"还米打铃呢,就敢酱紫管偶们,真是BT"、"949"("我是班主,上课了,别吵了"、"还没打铃呢,就敢这样子管我们,真是变态"、"就是就是"),看了这些,你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网虫"们的网络语言。如今很多同学不仅将"网络语言"常挂嘴边,而且不少在学生中间十分畅销的口袋书里也充斥了如"青蛙"、"大虾"、"稀饭"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现在几乎已经是许多学生们之间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什么"恐龙(长得丑的人)"、"稀饭(喜欢)"、"东东(东西)"、"GG(哥哥)"、"MM(妹妹)"几乎都成了口头禅,还真是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然而,对这些看起来十分杂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小学生却认为它们不仅活泼幽默,有利于调动谈话的气氛,而且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当然也觉得很时髦。口语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词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代码谐音表示 例如,4242(是呃是呃),7456(气死我了),51396(我要睡觉了),5555555(哭声呜呜呜……),8147(不要生气),"8系"、"8素"(不是),886(拜拜了)等。 2.用汉语的谐音 例如,介(这)、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偶来乐(我来了)、蟀哥(帅哥)、霉女(美女),点心局(电信局);你猜(泥才);密马(密码);米啦(没了)等。 3.运用表情符号表示 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o"表示哇塞、惊呆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等。 4.肆意曲解词语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偶像(呕吐的对象),潜水艇(没水平),化妆(意指粉发涂强,转意奋发图强),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蛋白质(等于"笨蛋+白痴+神经质"),黄昏恋(晚上锻炼),后起之秀(最后一个起床的)等。 5.用昵称表示 例如,"东西"说成"东东"等。 6.用自创英文简缩略语或拼音字母表示。 例如,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等。 7.借用动物名称表示 例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虾(超级网虫)等。 8.新造词语 例如,"你真是个286"(速度慢的处理器,傻,笨、智商低)等。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不枚胜举[2]。现在这样的网络语言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流行,而且会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时髦,是一种时尚。不会说或听不懂的同学会被别人耻笑,被认为是落伍。如果谁要是还在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被人当成"老古董"。 二、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侵害 网络语言在学生中使用范围较广泛。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多数在网上聊天、游戏。网络语言确实有快捷、简便的特点。如果只是用于网上聊天、日常口语运用倒也无大碍,可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很多粗俗、低级、胡编乱造等应该摒弃的网络语言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日记、作业、书信当中,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上聊天的工具,这种态势在学生中还在不断扩展,没有停止的迹象。严重影响小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下面这段话据说出自学生作文:"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偶带来很多好东东,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懂得网络语言的规则,读解也不十分困难。"稀饭"是"喜欢"的谐音,"KPM"是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个洋餐馆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母。用英文缩写外国机构的名称已经是一种时髦,汉语的大量简写况且都难弄得清楚,而对洋文缩写,除CEO、WTO、GDP这些常见名称外,不是业内人士,谁能知其中究竟? 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写《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是这样写的,题目:"偶滴巴巴",开头"偶TB系玩的巴巴8系一个青蛙,恶系一位蟀哥。偶稀饭偶巴巴。泥西到吗?偶巴巴老10芭蕉,BT系玩电脑他酒素286"(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不是一个丑男,而是一位帅哥。我喜欢我的爸爸。你知道吗?我爸爸老实巴交,特别是玩电脑他就是特别笨)。从这段话学生作文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小学生简直满纸都是"网语",生造词错别字满天飞。 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这对于网络语言的"门外汉"而言,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类似这种"语言形式"的作文在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这些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混乱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头雾水,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小学生认字和语言学习造成极大的误导,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因为学生对于新奇简便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且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很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规范语言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语言的发展是遵循"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规律。网络语言也是"害你没商量"作业、作文、日记中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病毒"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侵害最突出的表现。 三、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会造成语言隔阂 语言隔阂是指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交流、沟通、理解上的困难。使用网络语言在语言交流上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隔阂,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形成语言隔阂: 1.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语言隔阂 有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的日记中发现这样的文字:"7456(气死我了),今晚米电(没电),偶不能跟斑竹了了(我不能跟版主聊了)"。也会从孩子的谈话中听到这样的句子:"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它)","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很丑)等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难怪许多家长都无奈地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口头语成了外星话,根本听不懂,看来我们和孩子之同已经有了'网络代沟'了。"长此以往,父母也许真有一天不知道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如果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了解,就更别说走进他们的世界了。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会更加扩大。有些隔阂很容易就会被填平的,比如因年龄和阅历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有些隔阂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特别是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更难消除。 2.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隔阂 网络语言是一个"拼盘"式语言,它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造词和表达方式。这种五花八门的"拼盘",使"外行"解读起来确有很大困难。可正是这种"拼盘式"的书写形式,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网络语言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范的语言交际中的完整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的语言文化隔阂。走进各所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泥才"、"密马"、"米啦"、"泥血洗玩了米(你学习完了吗)"等网络语言,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偶像"何以解释为"呕吐的对象"。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对于这类网络语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并把它当成语言"新宠",使网络语言迅速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滥用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师生之间语言难以交流,批改作文作业试卷时很费神,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大障碍。 3.造成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语言隔阂 这种网络语言与社会产生隔阂以后,使网民和社会的正常交流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困难。如一位学生去买东西,对一位伯伯说:"这系虾米东东?"老伯伯挠挠头听不懂呀,被这一学生网民说"奔死"(笨死),老伯伯终于听懂"奔死"两个字,恼羞成怒,追这学生就打……差点酿成大祸。有的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习惯,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会尽可能在现实社会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网络语言正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现实社会毕竟不是网络世界,网民们时难以和不上网聊天或不经常上网的"菜鸟"(新手)很好地交流的。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年龄的特殊使得他们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猎奇寻趣心理强,但却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网络语言的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以及强烈的个性色彩,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来者不拒,辨别善恶的能力较低,他们并不具备鉴别语言好坏的能力,往往为了求"新"、求"怪"而不分场合的随意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网络语言在学生群体中的规范刻不容缓。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语言,采取怎样的对策呢?结合以往的研究探讨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全部拿来。以网络对中学生语言的形成有负面影响为由,抗拒使用电脑网络,是因噎废食,行不通的。新型的语文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大量语言学习材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准确、完整地把握这些材料。使学生在准确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正确、规范地处理、运用语言文字,并养成尊重祖国文字的态度,加强对祖国文字的关切以及使之更加完善、规范的意识,提高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 其次,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但也要注意摆准它的位置。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譬如,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张德鑫先生认为:对新生词语的产生和"入境"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叔湘先生所谓"宁滥勿缺",此谓"有容乃大,厚德载物"也;对新生词语的规范原则,要变过去的消极规范(或曰刚性规范)为积极规范(或曰柔性规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树立一种柔性的规范观来拥抱多姿多彩的新生词语;柔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尊重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3]。有这样一个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礼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4]既然是网络语言,就应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使用正规语言较好。网络语言只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不能够违背现代典范汉语言的规范要求。 学生往往分不清这一点,不分语体及环境场合,随意使用网络语言。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教导学生学好标准的语言规范,不要为了求"新"、求"怪"而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特别是教师应及时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网络语言和正常的语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让他们明白,网络语言使用的场合正确,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的场合不恰当,就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以此逐渐使学生改正滥用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习惯,逐渐培养中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当学生意识到语言使用的场合问题时,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目前学生群体已成为使用网络语言大户。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现行的语言规范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病毒"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我们积极地面对,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5]。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要有规范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去"学一学"网络语言,多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取之精华,去之槽粕。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在对待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要强行禁止,毕竟网络语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他们对正确规范的语言和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 总之,网络语言的存在相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侵害,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不给予丝毫规范与引导;也不必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扼杀。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乘着时代的东风,因势利导,这是当前摆在刚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网络利与弊论文:辨证看待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关键字】网络传播 舆论监督 话语民主 细数近年通过网络媒体最先曝光的新闻事件,包括“房爷”周伟思、“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90后女副局长”王茜、毒胶囊、虐童老师颜艳红等,事件内容涵盖教育、经济、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事实表明,网络舆论作为推动舆论监督的新力量,其监督效果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传统新闻媒介。 一、网络传播,为营造舆论环境聚集正能量 研究显示,“媒体对冲突类型的选择,经济性冲突最常被报道,其次是社会性冲突,与公权力直接关联的政治学冲突最少被选择。”①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平等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交流平台。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媒介自发展初始就是作为供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②。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环境,一代代传承社会遗产。③然而,大众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被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等干扰削弱了公共性,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工具。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人们重新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监视环境的威力。有学者指出,“中国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在为外部世界提供了一个透视中国的窗口的同时,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申诉冤屈的场所和畅所欲言的空间,营造了一个特殊的舆论环境。”④ 第一、传受双方互动性增强。美国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说过,“电视新闻到底来自何处呢?并非空穴来风,亦非来自于记者,而是来自既有的、官方的新闻来源。”⑤传统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一般都是与政治、经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判断往往要屈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因此,人们接触到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之后的产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传受双方固定的模式,改变了传受双方身份的限制。这种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信息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媒体人在信息编码时所受的结构性压力的束缚。 第二、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增多。2012年9月,苏州“秋裤门”引发网友热议。互联网作为一个及时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快速收到反馈信息,方便公众的交流互动。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发展,论坛的崛起。在这个“全民传播”的时代,公众早已习惯并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共交谈活动,公众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议题转变成主动出击制造话题,在话语权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力度加大。公众舆论不仅是给政府施压,让一切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哈贝马斯曾提出在公共领域范围内公民之间享有平等公开的交流互动过程,通过这种互动过程最终可以形成公众舆论。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利误论”⑥,即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舆论监督工具,是对党和政府在公共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舆论监督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监督,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Web2.0时代,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明显增多,舆论监督力度加大。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民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开放型传播方式。 网民是异质的、松散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规模庞大。也许他们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疏离的,但是对核心议题的关注却是一样的,尤其是那些关乎切身利益的议题。这些议题又将松散分布的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有待完善的网络传播 虽然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新鲜议题时时更新,却也呈现不少问题。近年来有网络谣言引发的新闻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包括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导致4人遇难、2011年“皮革奶粉”传闻导致中国国产乳制品严重受挫,销量大幅下降、2011年日本海啸引发的中国人“抢盐风潮”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安定,也让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需要不断完善。 首先,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匿名性让激进分子见缝插针。作为网络传播公共表达的主体——网民,并非作为公民的真实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严格意义上说,至少在目前,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对其身份的界定是难以确定的,而且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这是公民与网民的重要区别之一。”⑦虽然各大社交网站已经要求实名制认证才能进行注册并发表言论,但是“实名制”的要求不带强制性,公众最终以何种身份进入网络传播世界仍旧依照网民的个人意愿而定。个人、企业、群体等的权益和名誉经常遭受到网络不实信息的损害。艾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⑧ 其次,低准入门槛,信息接收依旧存在顺序差。“知识沟”贯穿整个网络传播链:普通网民对于新资讯的接受速度落后于精英群体,新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又与传播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网民对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的了解限于自身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权利意识、政治法制观念不够明确的条件下,这种私人角色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大多是从私人经验出发进行公开批判。这种私人体验对于整个公共事务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尽管网民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却很难超越个体或少数集体利益的局限性。”⑨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提到自最初形成的文化公共领域起,处于公共交往中的公众已带有批判性。虽然说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辩论的场所,但是批判精神作为实现民主的必备条件,却由于网络媒体的包容性特点,无法普及到全体网民身上。所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交往平台,但是交往主体的性质却始终存在天然缺陷。“‘一眼的讯息适用于全体’只是理想。”⑩ 第三,看似开放的网络却充满“人为因素”。网络媒介信息海量储存,方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不用担心版面或者播出时间的限制;电子图书馆、RSS等网络资料库的建立,方便受众随时查阅、订阅所需资讯。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似乎让人以为网络媒体并没有对每日议题进行设置,其实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操控受众。虽然网络媒体的资料是海量储藏,但是储藏的内容仍旧是由专业媒体人所决定,那些不利于某一利益群体或者政治集团的信息总会被刻意的删除。最终网民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媒介筛选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网络媒介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被操纵它的人赋予了人的情感,网络世界的乱象丛生并不完全是互联网络技术的缺陷,但网络媒介总体发展趋势是乐观的。 第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低准入门槛曾带来许多诟病,但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诟病逐渐转变成一种激励机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试图通过互联网络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世界让政府和公众听到了多元声音,看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极乐与贫苦,感受到民众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第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正在加强。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必须尊重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只有充分体恤民意才能完善民主制度。不同知识群体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使用技巧都各有特色,只有做到包容不同的话语声音,才能让公众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共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⑾哈贝马斯对于社会公共交往互动的实现,从来都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话语民主本质就是一种协商民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政府部门也应该带着一颗包容的心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各类信息,积极参与、应对每一个突发性事件,保证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驶向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 责编:姚少宝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各个领域。它改变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它正在充当现代社会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互动是现实互动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延伸,一根网线连载世界,网络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体验与信息猎取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社会互动方式,它对现代生活的方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大学生思维,提高多方面素质是很有益的,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 现代生活 利与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成为了新时代的产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娱乐,看新闻了解国内国际间大事,交友聊天等等,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地球村变得更小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网络的优点 (一)必要性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在膨胀。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高科技社会,认真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创新发展。而因特网则适应了这个要求,让我们及时获取到有效科学信息,并及时传播普及。 (二)有利于学习 网络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我们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地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力。也可以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开发自己的潜能。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问题时,也尽可以随时询问。也可以在网上看看小说,图文并茂,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三)图片制作 网络中的一些软件,像PS、美图秀、Flash等等,通过对图片进行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也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四)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网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文贴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上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五)聊天交友 QQ、人人,YY等等的聊天工具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在此认识来自祖国各地的朋友。也可以在空间发表自己的心情,无聊的时候写写日志,或者把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放在相册中留作纪念…… (六)了解身边的琐事 通过观看新闻(暴风资讯,等),可以了解有关国内国际间的大事,或者乡间乡村的小琐事儿;也可以了解一些娱乐新闻,财经,体育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爱往上购物的朋友还可以及时关注折扣信息,并在网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七)娱乐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可以玩玩小游戏,像QQ斗地主,双扣,象棋等,或者看看一些娱乐性的视频,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二、网络的弊端 (一)垃圾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E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二)网络过于隐蔽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是谁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中进行恶意传播,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对人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沉溺网络 大多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取舍,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性,以致荒废学业,性格也变得封闭,影响身体健康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网络技术所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一)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和有利促进 1.网络的信息共享和阅览,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知识面,并掌握有最新信息。 2.网络的QQ群、MSN、阿里旺旺等各种聊天工具,对社会成员之间新的关系重新配置。 3.网络的虚拟和想像空间,能实现每个人在现实或理想中不能得到的体验和扮演。 4.网络中传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加快了个人在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进程。 (二)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黄色、暴力内容和负面言论,对个人的思想易形成不良影响。 2.网络上的多元观点和思想,容易使各种新的不良思想和国外反动言论涌入。 3.网络的出现也会导致“人机关系”的出现,使亲情、友情产生了隔膜和疏远。 四、我自己的想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大学生计算机网络生活的利弊,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通过我自己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 (一)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力的人。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这点,才能在潇洒地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意志。 (二)摆正心态 心态是人们生活的关键,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相信解决的方案总会有的,就不致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从容和真诚的心态是大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积极融入现实生活,并受到他们尊重的法宝。网络中道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失范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惑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心,把握方向,拒绝堕落,自觉构建网络道德长城,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同时要规范网络行为,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送垃圾信息、不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 (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就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辩信息的真伪,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不仅要善于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把它们科学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四)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后,更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或心里诊所,辅导员以及作学生工作的教师也都补上了这一课从而可时学生进行更有力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毕业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身处在网络新时代的我们,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幸运。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运用好网络,这就得看我们自己了。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共创一个健康活泼的大集体、温馨可爱的大家庭,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江民夏(1986-),男,助教,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占文海(1988-),男,助教,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授课利与弊 【摘 要】 人类从直立行走那天开始就有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从语言和货币的产生到“孔子周游列国”都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前进史。人类也就是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推动着自我从幸福走向更加幸福。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互联网信息的极大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收发电子邮件等事项来帮助我们学习、娱乐、喧泄。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有强大知识学库来驾驭和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自我学习来适应社会的进步。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平台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网络教学如何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挥特点,筹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来进一步体现网络课堂的教学的优势呢?老师经常讲“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网络授课给授课人员提出新的课题,成为网络教学实践探讨的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的规律、设计、开发网络视频授课的平台,从技术手段、角度、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来创造新颖的网络授课的模式。我通过学习一些著名网络教学课题谈谈网络授课的好处。 【关键词】 网络授课 新课题 1. 网络授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我曾经拜读过一篇文章,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存在模糊认识,感觉学基础课程直接关系个人成长进步,不学不行。学思想政治是个软指标,写笔记、背背理论关系不大。他在调研中对120名学生(36名初中生,61名高中生,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占16.7%、对理论学习带有抵触情绪的占2.5%。当时我有些困惑,因为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青年,坚定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克服极难险阻的必胜法宝。现在青少年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安全稳定和蓬勃发展。有些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厌倦,从而抛弃社会道德和国家利益,走向了不能回头的万丈深渊。事实证明提升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网络授课可以利用其特点,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一是利用图片来增强学习的诱惑力。网络授课可以加一些明星、球星、美女的图片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以前黑色的版面和白色的粉笔给人以抵触心理,缺少了吸引力。从而使有些人厌倦单一的授课形式,导致授课失去了重要意义。网络授课可以使授课人员根据授课内容利用图片说法施教,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增加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无论是来自城市、农村,还是来自平原、山区都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甚至有些人接触计算机就“兴奋”,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答题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来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达到“问题中得学问”的效果。三是利用动画效果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授课人员以前授课时只是用嘴说或用自我肢体去演绎,而网络授课可以添加动画效果来增加生动性,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增加学习效果。 2. 网络授课提升授课的真实感,达到立竿见影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卖毒案件的警示教材、以及一些关于间谍和腐败案件。尤其是一位国家干部在位期间,分管的业务和事项较少,参加学习教育不深,三年以来的学习笔记,仅有十次记录,除一次为应付检查工整补抄了十多页以外,其他每次都只记几行字,连标题都记不全,很多事涂涂画画,对教育不敢兴趣,听不进去,失去了基本学习的机会,与社会道德,国家法规背向而迟。人生就是永不停止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触动才能提高自我的警觉能力。那些牢狱里的人,在狱中忏悔时,看到他们的父母在撕心裂肺的呼喊时、妻儿泪花横溢时,难道我们的心理得不到教育吗?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清醒认识到违背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丧失社会道德的严重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时的头脑发热,在汹涌而来的大潮中迷航、呛水。网络授课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在现等手段,使那些在偏离人生轨道的人员有一次看清前途的机会,不再被假象欺骗下去,确保面狱而泣的场面不在自身上发生,做到清醒自我不为“浮云遮眼”,识“庐山真面目”,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网络授课能履清思绪,提高学习质量 一部好的电影能教育一代人,一段视频能让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一个好的课件能让人了解整个操作流程。因此网络授课能直接教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很好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一是能履清思路直观易懂。针对课堂网络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有些授课人在课本上、教案上很难完全呈现整个过程。例如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让人们在书本上或课堂上很难读懂,然而一段很小的视频就能迎刃而解,并且在头脑中有了大概印象,方便以后在操作过程中直观。二是实现网络对话。每一节课堂每一个人的记忆时间大概是15-20分钟,这有限时间要使整个堂课的所有内容灌输给每一名听课人员,并做到人人发言有点难,网络授课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能使每个人思维得到体现,达到思维互换,从中了解更多的技术技巧。三是理论灌输趣味化。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兴趣不高是大部分人存在的。然而通过视频、漫画、小品、顺口溜等方式来激发个人的成长进步,从中了解到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帮助人们轻松愉悦的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做一名真正的“人”。新世纪的青少年具有新世纪的特点,他们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求知欲望强,但叛逆和厌烦心理极大,一堂好的思想教育课,能使头脑清晰,胸怀宽大。 4. 网路授课重难点突出,难易拿捏恰当 每节课都有难易重点,尤其思想教育课重难点非常难以把握,以前授课人利用黑板把重难点写在黑板上得到体现,然而网络可以用字体的颜色来突出重难点,提高青少年对本节内容目的和精髓的认知力。一是引导青少年认清理论学习的精髓。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联,精心策划和残暴实施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其用心险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旨,我们通过视频看到其破坏活动的物质损失,而且认清其本质,更加认清他们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的丑恶面孔。二是认清理论学习的本质含义。抗震救灾、防洪抢险、奥运安保、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时,都是依靠我们解放军战士,他们以很高的思想觉悟,挺起胸膛站排头。用“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去约束自我。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才能感受到军人的精神。三是重难点清晰明了。重难点以前在黑板用板书可以体现,但板书过程中速度较慢影响授课进度。而网络授课可以用字体大小和颜色来明确重难点,使学习人员直奔主题简单明了。网络授课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其本质的精髓,更好的结合教材影响每一名青少年。个人成长进步知识是根基,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掌握知识才能进步和成长。 网络授课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正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完善网络教学。网络授课保留以前个性化自主学习,构建一种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再现现实课堂教学实际集听、看、记网络交流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实践交流也存在缺陷。一是网络授课互动性不强。网络向青少年传递的教学内容互动性不是很强,效果不是很好。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听到老师的本意及授课思路。尤其是授课人员的面部表情不能得到深层次的体现,和听课人员的互动性不太好。二是网络授课带有局限性。网络授课对偏远的山区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电、网络传递、计算机、教室这些硬件设备比较局限,导致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开展,直接影响网络授课。网络授课要靠个人自觉他给“思想溜号”的带来了方便,会造成久远缺课越走越远,失去了授课人的督促,使其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解决问题的速度缓慢。网络授课有时不能对所提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导致问题积垒存多,导致遗忘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心理授课时医生能及时发现听课人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及时纠正,防止问题滑坡。网络授课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其不足,应充分发挥好网络授课和授课人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教学与社会共同进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网络授课正是发挥网络推进先进文化转播,满足先进文化需求。网络授课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视野和真实感,还把“孔子”带到世界和未来,方便“保存”和传递,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培育公众科学素养都能产生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大官厅乡白贾村小学)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政府监督网络化的利与弊 摘 要:对于政府的监督一直是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一个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民主执政和高效执政,才能更好地运行相关权力管理国家,而在各种监督方法中,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监督模式更加自由和民主化,虽然网络监督方便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但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弊端和网民素质的不等,使得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引导政府积极对待网络监督的方式来让政府监督网络化走向民主法治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监督;政府行为;网络言论 网络言论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个个社会事件网络化,从而在论坛上、博客与微博上引发各路网民关于政府行为、社会道德以及人性的讨论,如果没有网络媒体这种新出现的、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形式出现,可能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能知道这些事情,而网络又促使人民紧盯这些事件,对这些事件展开广泛讨论,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实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给司法活动带来压力,网民的意见或多或少影响了司法活动。 一、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特点 传统的行政组织系统一般是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三级,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如果这三层之间的分工不明,将不利于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而且也不利于沟通和传递信息,从而造成各种不必要的浪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的传递,打破传统的单向或双向模式。网格的形式传输,极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使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大大扩展。此外,在中央和地方电网的影响下,一个新的趋势,功率分布可能是更符合中央和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地方得到一个更大的自主空间,政府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增加,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更密切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帮助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奥斯本曾说过:“官僚制模式是在等级时代里发展起来的,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呆板的交流模式,此外,对政府行为监督通过网络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得到很好的落实。此外,通过一个网络平台,民众对于政府的活动能够多一条了解的途径,也可以与政府展开互动,从而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行政主体。此外,网络监督平台能够使政府行为展现于阳光之下,让公众都能看得见,这样在另一个层面能够提高政府的民主性,提高公民对于政府的信赖度,更好地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基础。而网络监督人即为互联网用户,具有高度自由性,相对政府行政部门而言,这些监督中,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网络活动都是十分自由和自主的,因此,对于网民来说,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巨大的监督作用,但网民的自由性造成许多网民常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我的意愿行事,反正当前网络立法较滞后,凡是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政府也无法对网民行为进行控制。每个监督主体对于每个网络事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每个网络监督主体都是“独立的高度自由人”。但网络监督主体的自由也造就了网络舆论的混乱和虚假,然而,网民的社会属性,即网民仍然是普通公民,其地位相对行政主体来说仍然是处于弱势的,因此在社会角度上,网民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大多数发言权仍受到政府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体制原因,正常途径很难发表自己的内容看法,而网络的出现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舆论的机会,而由于大家都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个体的心理上都会团结一致,扭成一股舆论力量压制政府的欲望,因此广大网民会不断从政府的行为中的挑刺,给政府施压,揭露更多不为人知的政府行为。 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是公众对于政府的监督途径增多了,通过网络舆论来监督政府的活动取到了很好的成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的进程。在政府面对社会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网络为这些舆论的澄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能够使政府负担起完善民主和高效的责任。当代政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型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一定会对民众的各种权利认真对待,而对于民众呼声,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平台来及时了解,网络平台的出现能够使政府更广泛地实现及时了解民众想法的目的。民主政府在为民众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求民众能够普遍参与,双方互动,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政府活动中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然而这种网络舆论一定是规范的网络舆论,这样才能提高政府权力的制约,实现控权政府,促进政府权责统一,这也是当代政府分权原则的必然要求。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人们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可以促进民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再次,网络监督有利于建设一个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有些网络谣言者出于某种目的,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诽谤和诋毁,混淆大众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的传播,是开展言论监督的前提。但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网络信息庞杂而主观性强,信息过滤机制较少,我国大部分网络论坛、博客普遍出在管理缺位现象,因此网民、转载消息的限制性不强,信息真假难辨。而这些虚假信息,正是影响网络言论监督效力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谣言的散布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任何时代,谣言都会存在,其利用公众对事实不了解的空隙,在人际交流中快速传播。在过去,谣言的传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传播效果与范围有限,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在很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凡是涉及政府部门的问题时,网络言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现状,给行政人员和事件的解决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障碍。 三、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的相关建议 1.完善立法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 对政府行为的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是时代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网民是一个年轻的、偏执型的群体,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消极,对待社会主流问题往往容易叛逆,常站在主流思想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汇集密集时,一旦有一股高调的舆论出现,其他人的思想和目光全部会集中到那个点,如果这股舆论是正面的,那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法制的进步。如果是负面的,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种倒退和麻烦。因此,对于网络舆论,需要政府能够积极引导和监管,否则,有些地方政府的小事件将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集团利用、散布,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真假难辨,公众无法看到真实的舆论。而虚假网络信息的存在,也严重地影响了网络言论监督的效力,对于政府,虚假的网络信息也使得公众对网络舆论监督失去信心。所以,很有必要完善关于对网站运营商的立法约束,使其对网络言论加强监管,针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言论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甄别,对于毫无事实依据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性言论,应该过滤和禁止,并采取禁IP的方式进行惩罚。 2.推动政府建立相应的平台以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地方政府能够集思广益,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合理化,使民众能够和地方政府有很好地交流,从而进一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其次,有一个民众和政府交流的平台,地方政府能够很好地负担其高效便民的责任,而及时快速地针对民众的舆论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互动,使法律权威和政府权威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障,也是新时期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建立网络舆论应对平台制度除了能够加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外,还可以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个开源的地方,除了民众会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外,还有一小部分不利于和谐安定的网络分子会针对政府展开舆论攻击,虚假消息、恐慌消息,从而达到其某种目的,因此,政府有必要有一个官方平台来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辟谣,识别虚假消息,尤其是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官方的力量来控制传播和引导公众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利与弊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种形势下,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教师的网络研修学习时代随之而来,教师培训的模式在逐渐地向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我通过3年的网络辅导教师工作,对300多名网络学员的管理,体会到这种网上教学形式无论从学习结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还是从学习内容上是比较科学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让中小学教师们受益匪浅,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一、网络研修的优势 1 培训资源丰富。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工作,研究、开发和探讨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力求快捷、便利、有效地为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提供丰富的教改信息和优秀的网上培训资源。各地的网络研修平台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更直接地提供了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 培训时间灵活。有一位学员曾在学习日志中这样说:“可以说网上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网上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网上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教师们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员的亲身体会。是啊,只要学员们想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他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人。也正是解决在职教师“帮”的最好办法。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中步调一致的局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复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深入理解专家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了个性需要和特点。 3 交流空间广阔。在网研中每个学员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员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员的帮助,并且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从而为有兴趣的同行进行协同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异地进行科学研究也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且能吸收最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障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学员的顾虑,打破了他们固步自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通过“机”联系,而非面对面,就可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无所顾虑地和学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教师们的学习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如果学员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这种网上学习,真正坐下来,听听本学科专家的讲座,从多角度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论是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上去改进教学都是相当有益的一件事。 二、网络研修的弊端 1 对学习过程监督、管理受限。通过3年来网络研修辅导教师的工作,我也从中体会到网络学习的弊端,比如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学员及各级管理者几个主体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信息反馈不及时,从而造成缺乏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时间即使能保证,但不能肯定就是学员自己在真正参与学习,也有可能为完成学时要求而空开电脑,纯粹是资源浪费;还比如从作业的提交上可以看出有部分学员的作业是相同的并且是网上摘抄或下载的;有的作业与题目不相符,只是为了应付篇数;有的过于简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有的过于繁杂,这主要是从网上下载的东西。自己不愿修改,也不会修改,因为根本就没听课,不知道作业从何做起,只能直接提交上来,认为只要跟题目粘边就可以,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这样类似的作业,我们一定会让他们重新写,退回去重新提交,以示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这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创造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2 学习效果不能准确掌握。就是不能够真正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三、改进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比如:让受训学校每个学科出一个学习代表,把他们的学习情况汇总上来,然后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见面会,见面会主要由班长、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把存在的问题汇总一下,以便改进工作,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反馈也有利于我们进修学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探索新的更先进的培训模式,加速研训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有必要,就要进行面对面地教学,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这也是辅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势必会走过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浪费学校的物质资源,投入太多,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而且让部分学员对专业化发展失去信心和兴趣。 其次,非常有必要对受训教师进行课堂随访。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除了在网上进行学习辅导外,还应该经常深入各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路径,是了解学员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和学员面对面效流的最好机会:有目的地与学员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总之,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并为网络研修的组织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便于他们改进、完善研修网的内容、培训项目和考核方案,网络研修辅导教师必须起到网络组织者、管理者和学员纽带的作用。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关键词〕 网络;中学生;利与弊;虚拟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还是弊,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对这个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随机问卷调查情况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查阅历史文献、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三种方法。其中文献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国内各大媒体和各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等。 1.调查的对象:上网的初高中在校同学。2.被调查人数:高中生30名,初中生20名,其中男生35名,女生15名。3.上网地点:公共网吧(49%),家里(29%),学校网吧(10%)4.上网目的:玩游戏(62%),聊天(20.4%),找资料(10%),其中一部分人是找明星的相关资料,其他(7.6%)。5.上网时间:每周平均上网时间50人中有34人都超过了10-12小时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20小时。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50人当中有21人曾经由于上网导致视力降低、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和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49%的人因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只有15%的人成绩提高了。 二、分析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1)开阔视野:网络的信息含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中学生上网可以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2.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网络丰富的信息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来说负面影响甚广。 (2)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这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丧失道德规范。 (3)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3.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身体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求,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干扰。 (2)互联网本身的原因。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就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色情服务行业提供了难得的经营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常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网民都能随时看到,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 (3)家长和学校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指导孩子正确上网,而学校作为中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三、研究结论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给予指导和适当的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这将是家庭和学校解决中学生上网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语言已随着网络的应用及普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对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让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教学;利;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在信息传播和科技发展过程中,“网络”无疑成了人们交流工作、信息往来的主要工具。自然的,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样的,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利和弊,实行“拿来主义”,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添风采和更有活力。 说起网络语言,其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软件、硬件、病毒等。另一个含义是指在网络交流中常用的词语,如冲浪、美眉、给力等等。本文在这里涉及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和许多新兴事物一样,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种群中的一个新兴物种从起初的不起眼——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铺天盖地的席卷和冲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来对待网络语言这一新兴物种呢? 一、坦然面对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利” 1.网络语言自身的优点 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得以大量使用,无不显示出它自身的优点: ①新颖实用。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虚幻而自由、张扬而随意的空间里面,人们往往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这就给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沃土,使得网络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出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自然就容易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现快速地被使用。如去年出现的“给力”一词,其使用率之高之广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上到中央的《人民日报》的标题,下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都有它的身影。即便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啊。 ②生动形象。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们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如“菜鸟”表示在网络技术及其它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恐龙”指无论相貌和性格(主要是相貌)其实际和想像相差过于悬殊的女孩;“网虫”指每天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上网的人等等。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③简洁明快。网络用语杂合汉字、数字、符号和字母等元素,综合了各种元素的精华和特色,简洁却明快地表现了特定语境下的词语的特定含义,并改变了部分词语的常规意义,从而创制了网络用语的全新的解释和用法。如用“东东”一词表示东西,其词意的丰富性和词性的灵动性远远高于汉语常规词“东西”。此外,因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符号或数字以及简单字来表示更多更长的语义,使得网络用语的明快性也十分凸显。如用“表”字表示“不要”的意思;用数字组合“94”表达“就是”的意思等等。 ④幽默风趣。虚拟而轻松的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轻松随意的交流契机和空间,网络用语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得以产生。所以一些休闲而风趣、幽默而生动的网络用语就迎合了广大网民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张扬创新,或调侃随兴,满足着不同需求者的喜好,装扮着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氛围。如“人肉”、“坑爹”等词。 2.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会给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学习带来诸多益处 正因为网络语言有着以上种种的优点及优势,而且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所以广大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教学方面不可因噎废食更不能武断的认定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都是不可接近的。 ①“不断创新的人民语言,它们对丰富现代汉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带有进步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认为,网络语言的活跃,是时代的反映,是思想解放的反映。语言文字需要规范,尤其是教学用语更需要规范。但规范不是说把语言文字管理得很死、不能逾越雷池一步,这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不停的发展,在今天中国多元化的社会下,人们的思想很活跃,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落后的表达形式,人们的生活要求我们的语言相应的有反应。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现在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语言表达一成不变,我们的语言表达手段也应该随之丰富,否则就会滞后于社会生活。而网络语言有着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对于丰富社会语言表达手段都有好处。 ②加快信息的传播和增强人们的交流速度,给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研究热点,为语文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作为一个大众信息平台,因其信息交流的快捷和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早就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了。再加上网民中青少年占着绝大多数的份额,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奔放,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极强,这就很容易催生出更多更新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形式,如网民们从开始的网络聊天,发展到论坛发帖或灌水,后来又趋向网络个性签名或创作网络文章,直至变化到现如今的几乎人人都热衷的微博等等。此外,在多种多样的形式面前,使用个性化语言或词语更是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最主要方式,很多网民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新颖、个性且张扬的一些新的网络用语或词语才层出不穷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给文字创作的领域拓展出更大更广的空间。 ③加强表达直观意象的功能,增进语言的表现能力,为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学习开拓了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网络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人们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最主要工具,无不跟这个平台的方便快捷以及门槛低等因素有关。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放肆不敢张扬甚至连牢骚都不敢发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于是广大民众的创作激情和创作冲动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并最终获得了“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所有权,自然地,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个性化词语或词句的机率就比传统的、硬式的创作方式多得多。这为语文乃至中文的学习和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动画对孩子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摘 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网络无处不在、动画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对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吸引孩子观看、操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利与弊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利。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2.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即身教胜于言教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二、网络、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网络、动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化,人们获取信息和生活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只好借助于网络、动画等手段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腾出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多样化的生活。结果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其中,或者上了瘾不能自拔等。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扩大知识面。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孩子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孩子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②提高孩子的求知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要获取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其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和能力,使孩子的智育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③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网络是信息化的重要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孩子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发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由于网络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他们的心目中,网络是至高无上的。有些孩子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好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警告,青少年上网学习知识值得鼓励,但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将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之长期与家庭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乃至日趋淡漠。 ②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使孩子们对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质疑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改变暴躁情绪 由于幼儿对于卡通动画片拥有高度的专注力,收看时所受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比如书本、录音带等,可说是相当适合用于调整幼儿性格的教养工具。平时父母可先多了解动画内容,筛选出适合幼儿观赏的精品节目。再说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忙,下班后也可能要加班或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可能会闹情绪,此时便可挑选适合的动画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②帮助学习规矩 由于现在的动画片很多都加入了一些生活常识、交通规则、日常礼貌等学习内容,并融入到动画故事中,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教养契机。父母想要幼儿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保持环境清洁,都可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习惯来达到目的。 ③加速语言学习 说到卡通动画片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多家长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只要婴幼儿能够多接受语言刺激,就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如果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话,不妨多让幼儿收看卡通片,可间接增加其语言刺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卡通动画片,可能令许多父母感到头大,因为总是担心卡通片里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子。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父母陪同收看。凡是卡通片中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如《巧虎》中包含了教导小孩如何学习生活细节,家长可借机将卡通片中的内容转化成日常生活,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卡通片中的负面信息,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总是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就欺负弱小,家长也可趁机告知幼儿“不可仗势欺人,应当帮助别人”。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思考卡通片的情节、逻辑,并且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2)动画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身体素质比较差 有些孩子如果太热衷于动画片的话,往往缺少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宁愿选择在家待着看动画片。久而久之,身体方面的锻炼就会越来越少。 ②不愿与人过多交往,比较孤独 孩子看动画片养成习惯之后,往往会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而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必须学会谦让、有先后顺序等规则,而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则会随心所欲。 ③视力下降严重 长时间盯在电视上或电脑上,会使孩子的视力急速下降。小小年纪就要戴上眼镜,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会增加日后学习和生活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总之,通过以上从网络和动画这两个新生事物分析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既要肯定其对孩子素质教育的有利之处,也要及时纠正孩子在使用和收看时所吸收的负面影响,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做好守门员。
安卓开发论文:安卓开发 舞不完的冰火曲 Android开发,像一曲舞不完的冰火曲。看着挺美,舞的人却很辛苦。 市场舞台宽广 36万人,这是国内最大Android开发社区――优亿开发社区的注册人数。优亿开发社区就像一个庞大的舞台,供几十万人共同起舞,场面何其壮观及热烈! 起初我们可能还在怀疑:Android是否会很好的存活下去?别的不说,就以完美用户体验为最终目标的苹果为例,在其强大的品牌攻势下,Android开发者能否喘口气都还是个难题。 虽然当时Android的未来还生死未卜,但它毕竟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开发者们千万般呵护,终于发生了奇迹――“我们发现Android不但能够存活下去,而且活得非常好。”优亿CEO靳岩在4月16日深圳举办的“优亿移动开放日”论坛上的讲话中透露着欣喜,“如果你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一定会发现,人们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有一半都是Android的系统。”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comScore最新的2012年2月美国移动用户市场份额报告称,谷歌的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在一年内持续增长,达到了50.1%。而去年第四季度,Android的产品在中国整体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占到86.4%,这个数据还一直在增长,预计今年可以占到中国市场的90%以上。塞班系统从以前的80-90%到现在只剩下30%左右,而苹果的系统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依然在10%左右徘徊。 Android的壮大,中国电信功不可没。“中国电信是第一个提出互联网手机的运营商,也率先帮助中兴、华为这样的公司推出几百块钱的Android手机,推广到三四线城市,让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壮大。”天翼空间肖毅表示,伴随着中国电信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广,Android手机必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难抵开发屏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移动互联时代,等不得开发者们耗费十年时间苦练内功。“开发者们除了要勤奋和智慧,剩下的恐怕只能是见招拆招了。”靳岩冷静地分析了Android面临的问题,而这些待解决的问题,也的确让人感觉到这个行业目前有点冷。 第一个问题便是Android设备的版本碎裂较严重。“比如,今天在场的人看一下周围拿Android手机的朋友,手机型号肯定不一样。再看的详细一点,其实很多地方都不一样。”靳岩介绍说,“这是因为手机厂商把一些东西给修改掉了。Android的开源性让他们可以修改一些东西,但是修改的时候避免不了要破坏其兼容性,这让Android设备的碎裂化问题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同质化依然是Android系统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用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开发出质量较高、留存率较高的应用和更好玩的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具大的挑战。 而在推广方面,靳岩拿Android与苹果做了一个对比:“苹果的推广比较容易,它有一些方法在里面,包括潜规则等。但是Android的推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渠道比较分散。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推广渠道达到了100个以上,怎么样才能把这100个渠道全都覆盖?我个人认为,那些中小型开发者能够覆盖10个主流渠道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回报问题。用户对于免费模式的习惯,或多或少给APP开发者们带来了困惑,而这也直接影响了VC的投资热情。 曲不终舞未散 一切还在进行时。 移动互联为大势所趋,只要背景音乐不断,舞者就不会终止拼搏。所谓的“冷”并没有打击开发者们的热情――Android开发团队变得更加务实,学会了针对市场情况进行冷静地分析,也不再单纯地拼苍白的用户流量,而是开始比拼用户质量。“不去看你的用户活跃还是不活跃,不去想怎么样才能把你的用户转化成你的收入。”一位代表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技术上,他们追求更精细化、更人性化。肖毅介绍了自己的API新业务:“比如,通过这个API,可以把单机版的五子棋游戏变成联网的点对点的游戏,或者,把用户的电话号码做一些社交化的分享内容出来。再比如,大家以前做手机的门槛高,适配的难度也非常大,但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就能让它变得很简单。” 至于推广方面,开发者们不但想到了流量交换的低成本推广方式,更注重将用户体验分享到应用体验中去,建立个性化品牌,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效应。 即使有诸多难题横在面前,但开发者们还是在言谈中流露出阳光灿烂的表情。舞者,最能打动人的就是表情。在冰与火的舞曲中演绎固然辛苦,但他们看到的,是Android市场未来的一片曙光。 安卓开发论文:安卓之父:我们本想开发相机操作系统 他们最早的设想是用安卓“建立一个由连至PC的智能相机所组成的世界”,但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迅猛发展,于是这款操作系统面向手机做了改动。“我们当初为相机开发的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操作系统,后来成为了手机版安卓系统。”安卓创始人之一Andy Rubin近日在东京经济峰会上表示。 2005年,谷歌收购安卓后,Rubin成为了这个搜索巨头中的一名高管。他向投资者展示的2004年4月的商业计划的幻灯片中,其中一张显示着“相机以无线或有线方式连接至家用电脑,进而连接至安卓数据中心”的内容。然而当手机拍照技术成为主流后,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长速度便开始趋缓。于是,5个月后,Rubin的公司调整了商业计划:安卓成为一款“开源手机解决方案”的操作系统。 随后,安卓公司招募了之前供职于T-Mobile和Orange的团队成员,并把目光瞄向移动版Windows等竞争对手。而苹果在2007年时才进入这个市场。Rubin说:“我当时担心的是微软和Symbian,iPhone还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Rubin表示,当时恰逢大好机遇。硬件成本因商品化而急剧下降,而软件开发商对操作系统收取一样的费用,因而在硬件制造商的预算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由于安卓公司认为其系统是销售其他服务和产品的一个平台,因而认定它的目标为寻求增长,而不是寻求每台设备的收入。 安卓公司最初的大胆预测是,到2010年争取在北美和欧洲夺得9%的市场份额;但在2012年,安卓的市场份额已高达72%。谷歌在今年3月份表示,全球投入使用的安卓设备数量已超过7.5亿部。结果表明,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胜过相机。 Rubin说:“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手机使用安卓系统。因此安卓不会向用户收取‘99美元、69美元或59美元’之类不同级别的费用,而是完全免费提供,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行业对价格十分敏感。” 而日前,三星推出了一款运行安卓系统的Galaxy相机,尼康和宝丽来等厂商也推出了类似产品。于是,安卓操作系统又回归到“原点”——相机操作系统。而这款操作系统还应用于平板电脑、电视机、咖啡机和冰箱在内的多种设备上。 3月14日,谷歌宣布Rubin将辞去安卓业务主管一职,目的是为了让Rubin在这家公司“另写新篇章”。 Rubin表示,他会继续开发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无论我接下来做什么工作,目标都是开发出让消费者高兴的产品。” 安卓开发论文:使用Datasnap技术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 摘 要:手机和移动设备的开发在现今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许多应用系统都需要能够把手机和移动设备整合到现有的系统之中作为新的客户端,在RAD Studio XE2中提供了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允许开发人员开发安卓系统的Datasnap客户端程序,让主流的手机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机连接到此服务器以存取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藉由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的功能开发安卓系统的服务器程序和手机的客户端程序。 关键词:Datasnap 安卓 服务器 客户端 1 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说明 RAD Studio XE2推出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手机客户端能够非常容易地连接到Windows平台的Datasnap服务器取得服务,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原来Midas分散式系统或最新的Datasnap分散式系统和移动式客户端整合在一起。目前由于不同的手机客户端必须使用不同的程式语言和技术来开发,因此开发人员如果要整合数个不同的手机客户端和分布式系统,那将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而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藉由可以自动产生不同手机客户端的程序代码的技术,可以让不同的手机客户端连接到分布式系统。 2 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的步骤 在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的过程中,需要让安卓系统的客户端程序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程序,其开发步骤如下:(1)从Datasnap服务器获取Mobile Connector的Java客户端程序代码,这个程序代码不仅能够让安卓系统的Java程序代码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所有服务器中的服务方法,可以让安卓系统的Java客户端程序直接连接服务器。(2)把Mobile Connector的Java客户端程序代码加入到安卓开发软件中,再使用Java调用Datasnap服务器的方法。 3 使用RAD Studio XE2开发Datasnap服务器和安卓客户端 3.1 建立服务器程序 要让安卓手机用户能够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在建立服务器时就必须加入支持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因此,我们先建立一个新的Datasnap Rest应用程序,服务器建立完成后,打开Web Module程序窗体,可以看到Datasnap Server的若干个组件,由于在之前勾选了Mobile Connectors选项,因此在这个程序窗体中加入了DSProxyDispatcher组件,这个组件可以让用户藉由使用特定的URL来产生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原始程序代码。现在编译并执行服务器程序,就可以使用浏览器藉由特定的URL来获取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然后就可以使用这些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来连接并存取服务器中的服务方法。在浏览器中使用了上述特定的URL后,服务器就会传递安卓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以ZIP压缩文件的方式)到浏览器中,让浏览器下载,文件名为java_android.zip。解压缩此文件,就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Java原始程序的代码文件,可以在Eclipse for Android中使用这些代码文件以连接到服务器。 3.2 开发安卓系统客户端应用程序 取得了安卓系统客户端Mobile Connector的原始程序代码以后,接下来就可以使用它来开发安卓系统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了,步骤如以下几点。 (1)启动Eclipse for Android,并建立Android项目工程,单击【下一步】按钮。 (2)在下一步中选择使用安卓2.1SDK,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下一步单击【Browse】按钮,加入java_android.zip文件到工程项目文件中,并加入到工程的src目录中,单击【完成】按钮。在加入完成后,打开工程项目中src节点,可以看到com.embarcadero.javaandroid出现在src节点下面。 (4)为以让安卓客户端程序能够连接Datasnap服务器,必须开启Internet的存取权限。打开工程项目文件中的Manifest.xml文件,加入Internet的存取使用权限。 修改客户端程序的使用者界面,使用鼠标双击选中res/layout节点之下的main.xml文件,此时Eclipse会显示可视化的使用者界面,在主窗体中加入1个Label组件,2个EditText组件和1个Button组件。 使用鼠标右击第一个EditText组件,设定它的ID为edtZipCode,使用鼠标右击第二个EditText组件,设定它的ID为edtZipArea,使用鼠标右击Button组件,设定它的ID为btnQuery,设定它的Text为查询。 最后为这个工程项目建立一个运行时期的状态设定,Eclipse for Android会启动Android Simulator并加载运行的项目工程。在运行的程序中输入一个邮政编码,并点击【查询】按钮,会看到Android客户端程序调用Datasnap服务器方法所返回的查询结果。 4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支持手机和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的开发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应用系统都需要能够把手机和移动设备整合到现有的系统之中作为新的客户端,在RAD Studio XE2中提供了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允许开发人员开发安卓系统的客户端程序,让主流的手机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机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以存取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藉由移动设备连接组件的功能开发安卓系统的服务器程序和手机的客户端程序。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系统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开发 【摘要】主要介绍基于安卓系统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客户端的开发。通过在安卓手机上开发遥控器界面,并载入多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设备的遥控器指令数据包,借助WiFi转红外模块译码成与家电相匹配的红外信号,使实物遥控设备数据化,实现“一个家庭只需一个遥控器”的目标,为人们提供一个智能舒适、环保节能的居家环境。 【关键词】安卓系统;WiFi;红外遥控 一、引言 由于红外遥控器价格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许多智能家电设备仍普遍采用红外遥控器进行控制,包括电视、空调、DVD机、电视机顶盒等等。然而,随着家庭中智能家电设备的增多,红外遥控器数量也在增加,一个家庭使用的遥控器数量少则数个,多则十几个,这会带来三大问题: (1)数量众多的遥控器给使用者带来使用和管理上的不便; (2)红外遥控器使用的一次性碱性电池,废弃后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3)遥控器意外损坏后,很难找到匹配的遥控器。 基于安卓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可同时控制多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家用电器,取代传统的实物遥控器,实现“一个家庭只需一个遥控器即可控制所有红外遥控的家电设备”的目标,极大减少遥控器数量和一次性电池的使用量,为人们创造便捷舒适、环保节能的居家环境。 二、系统的结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软件、WiFi转红外模块,如图1所示。客户端软件通过WiFi,将已编码的数据通过WiFi传送至WiFi转红外模块,然后WiFi转红外模块根据编码规则,传递指令至内部红外发射模块,实现红外数据的发送。 (一)家用智能遥控器客户端的构成 1.键码数据包的采集与设计 (1)键码数据包的采集 红外遥控器的编码格式通常有NEC。 NEC格式的特征:使用38kHz载波频率,引导码间隔是9ms+4.5ms,使用16位客户代码,使用8位数据代码和8位取反的数据代码。 随着家庭电器种类、型号的不断增多,相对应的遥控器也随之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存取与更新家电遥控器的红外代码,需要为繁多冗杂的代码建立一个数据包。 (2)遥控器按键数据包的设计 由于红外协议各不相同,并且又相互不兼容,所以直接发送红外数据会导致WiFI转红外模块处理十分繁琐。因此,收集多种红外协议数据,按照自定义编码规则,将多种协议编码化,并保存于后台数据库。 为了实现按键界面与遥控器数据包的匹配,定义数据包格式如下: 文件起始标志位4位。 键码属性128位:设备的信息,访问中文字库编码、ASCII码。 载波频率4位:35-42kHz;分辨率0.5kHz,以适应不同载波的遥控器。 键码编码:对遥控器界面软件的所有按键进行编码,键码位数根据实际红外协议确定。 2.遥控器界面软件的设计 (1)数据库设计 安卓操作系统采用标准SQLite数据库,提供管理数据库相关的API。利用SQLiteOpen Helper类中的onCreate()Call Back方法以及onUpdate()Call Back方法创建与打开各种遥控器红外代码表Table,存进数据库中,方便数据的及时更新。 (2)按键与数据包匹配 在手机界面中,每个按键都与其相对应的红外代码相匹配,即按键功能与数据库中各种遥控器数据相连接。通过调用getReadable Database()方法当用户按下按键时,软件会查找数据包,将与该按键相连的数据包数据,即相对应的控制家电的红外代码以WiFi的形式发送至WiFi转红外模块。 (二)WiFi转红外模块 本模块负责数据接收、红外发射。包含WiFi数据接收与传送、串口数据解析、红外电平发射。采用WiFi芯片USR-WIFI232,提供WiFi信号及获得客户端所发送数据,再将数据通过串口传送至中控CPU。 本模块内部采用单片机作为中控CPU,处理编码化数据与红外协议的转化。由于单片机价格低廉,资源足够,功能满足中控CPU的需求,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中控CPU。在单片机程序中设置多个红外协议入口点,当编码化的数据传送至单片机后,按照自定义的编码规则,寻找对应的红外协议入口,从而发射对应的红外电平。 中控CPU功能硬件电路由单片机最小系统及红外发射电路成。在中控CPU程序中,包含定时器功能、串口数据读取功能、红外电平控制功能。中控CPU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定时器功能主要是用于产生载波,并与红外信号叠加,从而提高红外信号在空气中传播的抗干扰能力。串口数据读取,将WiFi芯片传递的数据加以分析,按照自定义的编码规则,进入不同的红外协议功能函数。红外电平控制功能,实现具体的红外协议函数,通过串 口读取功能提供的数据,发射出匹配的红外信号。 三、实验测试 本次试验采用专用的红外测试仪器,可以监测到红外信号并将其波形显示出来。采用安装客户端的安卓手机及WiFi转红外模块,对比于实物遥控器。将实物遥控器、WiFi转红外模块都对准红外测试仪器。按下实物遥控器的某个按键之后,观察红外测试仪器显示的波形,如图3所示;接着按下安卓手机上对应的遥控器按键后,观察红外测试仪器上的波形,如图4所示。 由图3、图4可以看得出,安装客户端的安卓手机及WiFi转红外模块可以实现实物遥控器的功能。 四、结束语 本项目设计的运行在安卓手机上的新型遥控器,实测数据证明,其实现的功能与原配的实物遥控器性能一致,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各种实物遥控器,实现实物遥控设备数据化,降低成本。由于它基于安卓手机平台,具有成本低、扩展好、“一机多控”、环保、智能等优点,作品成熟后,具有较高的市场应有价值。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设计与开发 摘要:针对当前移动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形式单一,操作复杂的特点,开发了一套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的软件。本软件主要实现了运动减肥、色彩减肥、GPS定位等功能。利用了安卓加速传感器计算每天行程,GPS定位和百度地图完成了当前位置定位及路径痕迹。 关键词:Android平台;加速传感器;GPS定位;BMI 现代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手机中,安卓手机已经成为年轻人群的主流手机,而年轻人也对减肥瘦身如火如荼,健康减肥也是愈演愈烈。电脑平台的减肥软件应有尽有,趋向成熟,但在移动客户端上的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并且形式单一,在市场上一款多功能的移动健康减肥软件还很少,所以移动客户端的健康减肥软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就使用最广并且最多的安卓平台开发了健康减肥软件。它有着灵活性、准确性、生活化、直接性和潜在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用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就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这种采用移动平台,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减肥,灵活准确的记录减肥成果,让人们的减肥更加透明化。 1 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开发与设计的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 健康减肥软件主要以运动量的测定和评估为主,加以平衡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为辅助,健康指数查询,给出了健康人的心率、血压、血糖等的标准指数,让大家作为健康的参考;减肥日记,用来记录每天的走路数,让人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消耗的卡路里;饮食搭配用来合理的搭配食物,知道自己将要增加多少卡路里,以免过多的摄入;色彩减肥,有两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引起肥胖者的重视,让想减肥的人节食;健康膳食,提供了大量早中晚的食物以及这些食物的热量,摄入多少出现的问题等信息;运动悦耳和我的提醒,是分别调用安卓自带应用music和desktop alarm,如果你的手机已经深度优化是不会正常显示的。运动循迹是利用GPS定位和百度地图来,用来标注你的位置和所走路线的。这样让使用者更能了解自己运动的状态和位置,综合以上所述功能,展现了一套综合的安卓健康减肥软件。 1.2 界面需求 2 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安卓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移动设备,是有Java技术开发的。本软件就是在安卓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安卓的系统架构和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结构。从架构图看,安卓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底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架构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Android开发四大组件分别是:活动(Activity): 用于表现功能。服务(Service): 后台运行服务,不提供界面呈现。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用于接收广播。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支持在多个应用中存储和读取数据,相当于数据库。本应用利用java技术,在安卓系统上进行开发。 3 健康减肥软件的总体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 根据我们定义的需求分析,我们给出了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主窗体的设计 主窗体利用GridView(九宫格)多控件布局,内部添加了7个功能模块。在主界面上部添加了利用加速传感器感知的所走步数的计算。 3.3 健康指数功能的设计 功能主要是计算体重指数(BMI)、有氧运动心率、健康标准查询表:包括体温、血糖、血压、血脂、心率、脉搏、呼吸等。 技术上,在ToolMainListActivity.java和CalorieManager.java文件中实现,根据BMI=体重/(身高*身高)公式,求得BMI,并且得知自己处于轻体重、正常、肥胖等层次。健康标准查询表是通过在ImageButton上添加文字来实现的。 3.4 减肥日记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实现记录用户每天的走路步数,并且通过公式计算每天消耗的卡路里。 技术上,在NoteListActivity.java文件中实现,利用安卓自带的加速传感器(acceleration transducer),原理是惯性原理,也就是力的平衡,A(加速度)=F(惯性力)/M(质量) ,能感受加速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在CalorieManager.java文件中mCalorieListener对象用于监听手机水平传感器,Sensor sensor = mSensorMgr.getDefaultSensor(Sensor.TYPE_ACCELE ROMETER),传感器初始化,进行感应每天所走步数,mUpdateSQLiteThread对象用于更新数据库的线程,保存每天记录的数据。 3.5 色彩减肥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利用图片对比法,让用户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导致减少饮食和充分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图片对比方式:让减肥的人充分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图片刺激方式:通过多组恶心的图片以使人们产生厌食的现象。达到减肥的目的。 技术上,这个功能模块技术上实现很简单,在PictureListMainActivity.java中实现。利用ImageView类来定义多组图片实现。 3.6 健康膳食功能的设计 3.7 运动悦耳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让用户在锻炼时间进行听音乐,达到身心放松。 技术上,我们遵循软件的简约化,直接调用安卓自带软件music(com.android.music)。但是如果安卓深度优化,将自带音乐播放器修改了,那这个功能将不能使用。 3.8 我的提醒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让用户可以定时进行有规律的锻炼。 技术上,与运动悦耳功能方式相同,直接调用安卓自带软件桌面闹铃(com.android.deskAlarm)。同样的,如果安卓系统被深度优化,将自带的桌面闹铃修改了将不能使用此功能。 3.9 基本设置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保存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体重、身高等。 技术上,使用下拉菜单实现年龄体重身高等的记录。在com.example.health.food包中,入口是OptionActivity.java文件中实现的。 3.10 运动寻迹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实现了定位用户当前位置,并获得了当前经纬度。包括计算距离,用户的运动轨迹等。 4.1 功能测试 采用测试方法:功能测试盒Alpha测试,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受控测试。测试后进行迭代,使项目达到更小的错误率。表2是功能测试的结果。 4.2 测试结论 系统功能的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能够正常使用。各功能都可支持。满足了预期期望。 5 结束语 安卓版的健康减肥软件开发与设计是由于手机软件市场上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功能单一等问题而开发的。目的是解决年轻人健康的减肥并且平衡的问题。软件的设计应当符合操作简单,灵活方便等要求。采用java技术在安卓平台上开发设计,在安卓手机上有运行,方便快捷、灵活准确。从而达到改善膳食,使减肥者真正达到想要的身材,实现出本软件的真正价值。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智能系统的地形图数据采集系统开发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大比例尺地图数据采集系统,对系统的功能、特点、结构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安卓 数据采集 数字化测图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采用,使测绘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模拟阶段转向数字阶段,数字化测图已成为当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主要方式。数字测图野外测量自动记录,自动解算处理,自动成图,并能提供可处理的数字地形图。目前,数字化测图软件、硬件已经得到的长足的发展,但野外现在草图的作业方式效率依然较为低下;虽然现在已有电子平板、掌上平板等野外数据采集软硬件设备,但是由于成本过高,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因素,而未能大面积推广。为了使得野外数据采集更加高效,借助现代科技,利用安装了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设备(手机、平板电脑)体积小、便于携带,触控方便、成本低的的特点,开发一套基于安卓系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系统,对提高生产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安卓系统平台具有以下特点:①开放性: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开发者;②丰富的硬件选择:这一点还是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相关,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它拥有千奇百怪,功能特色各具的多种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和特色,却不会影响到数据同步、甚至软件的兼容;③方便开发:Android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一个十分宽泛、自由的环境,不会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阻扰,因此会有新颖别致的软件会诞生;④Google应用:Android平台能无缝结合优秀的Google服务,如地图。本文针对用户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简易性和高效性的需求,介绍了基于安卓智能系统的大比例尺测图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功能。 2系统设计 2.1系统优点 基于安卓开发的地形图测绘系统与便携式计算机、平板电脑、工业级的PAD设备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于野外工作的优点;②与便携式计算机、工业级的PAD设备相比,价格便宜、成本低;③能耗较低,续航能力强,拥有与之配套的便携式电源;④可触屏绘制图形,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基于安卓开发的地形图测绘系统与测绘外业工作的适宜性特点:①超大屏幕:7英寸(1024×600 像素)或10英寸的屏幕,完全可以满足地形图测绘外业工作的需求;②CPU:双核或四核,完全可以胜任地形图测绘的野外数据采集任务;③摄像:可以现场录制测绘现场的视频,减少外业巡查,提高效率;④拍照:定点记录现场观测的信息,为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现场影像资料;⑤录音:记录外业调查的语音信息;⑥GPS:提供导航定位功能,记录一定精度范围内定位信息,辅助踏勘工作;⑦WIFI:可以方便的接入网络营运商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传输非涉密数据;在局域网内快速的与网络工作站交换数据,上传数据到局域网服务器;⑧蓝牙:驱动控制测量仪器、与测量设备交换数据、备份或恢复数据;⑨USB:驱动控制测量仪器、与测量设备交换数据、备份或恢复数据;⑩SD 存储卡:大容量SD卡可用作软件安装和数据存储。 2.2系统的数据流程 根据测图系统中数据采集的特点,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2.3系统结构 本地形图数据采集系统是以智能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在安卓平台下使用Java 作为编程语言来开发的野外数据采集平台,集数据、图形、属性采集、编辑于一体的外业数据采集系统。该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可触控、面向对象的操作界面、完整的地图符号和先进的编辑功能,可以同步采集数据、图形和地物属性,也可以在野外只采集数据或者图形,再进行图形的编辑和属性的匹配。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选择方便自己的作图方式,利用图形编辑系统和属性管理系统,对于已作的图形可以进行再编辑和属性的更改。使成图效率成倍提高,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包括图根控制、碎部测量、图形编辑、图形(数据)查看、距离量算、坐标量测等基本功能模块。 3.1图根控制 (1)控制点管理:该功能主要实现对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管理,包括把控制上传到全站仪等采集设备、对控制点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并实现在地形图中自动绘制控制点符号。 (2)图根导线测量及平差:包括图根导线的基本设置,如方向、斜距、天顶距测回数、限差等。测量结束后利用简易平差原理,开发导线简易平差功能进行导线平差计算,可处理符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无定向导线。平差结果及原始观测数据自动生成报表输出。对于导线中的一个粗差可以自动探测。 (3)自由设站:支持全站仪自由设站法的测量方式,包括已知点的观测、错误检查、坐标计算及存储等功能。 (4)寻点功能:利用设备的GPS定位功能,通过求解测区的坐标转换参数,可以速度找到测区的控制点大致点位,设站定向更迅速。 3.2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是数据采集的一个主要功能,程序中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测量方式:极坐标法测量、直角坐标法测量。极坐标测量中通过填写图块代码,连接点,连接线型,可实现对应的图形连接和属性编码。也可通过触摸屏幕进行逐点连接,或按各点测量的顺序依次自动连接。在碎部测量中,碎部点坐标可以通过仪器设备采集得到,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图形关系计算得到。 3.3碎部点坐标测算及连码处理 碎部点坐标测算是利用已有的基本碎部点通过一定的几何关系计算出未知点,并将点显示在屏幕上。系统中提供的方法包括:直角折点、直线相交、边长交会、矩形2点、矩形第4点、方向直线交会、垂线直线交会、内插点、对称点、垂足点、直线定点、方向线支距、直角偏距等。 系统开发提供一种更为简单的连码处理方式。它既提高了作业速度,又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它在生成测算点坐标的同时,也生成了相应的图块。主要可提供的方法包括:一点矩形、两点矩形、3 点矩形、直角折线、方向伸缩、直角隔点、过点平行线、距离平行线等。 图形编辑包括对图形的浏览、对图块和点的编辑等功能:①图形的浏览,包括图形的移动、放大(开窗放大) 、缩小、全图;②图块的编辑,包括对图块的删除、复制、粘贴、图块属性的修改。同时也可通过属性代码进行图块的添加;③点的编辑,包括点的属性修改、点的删除、点的添加等;④图层控制,系统的数据按地物特点分层放置,可以通过图层控制功能来开关显示相应图层,以提高图形显示速度,便于用户的各种编辑处理。 3.5数据转换 系统开发需提供数据转换接口,实现将外业采集的图形数据生成各种数字化成图软件或图形处理软件的交换数据文件格式,系统支持DWG(CAD),DXF,SVF(威远图) ,CAS(南方) ,EBP/ EBF(瑞得)、SHP(ARCGIS)等数据文件格式。 4系统的特点 (1)根据测量人员的作业习惯和要求进行开发,提供了更友好、操作更方便的用户界面。 (2)在数据存储过程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概念来管理地物(图块) ,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增删改,包括图形及属性数据。 (3)系统开发必须具有对所采集的数据均进行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图形与属性的一致性的检查的功能,以便满足各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对外业数据采集和数据建库的需求。 (4)除支持全站仪等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外,还支持通过GPS-RTK直接采集地形数据。 5结束语 目前,数字测图技术已经取代传统的手工测图方式,数字地图产品也成为最主要的地图产品。我国已有商品化的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系统,但尚存在某些问题,其中最主要而突出的问题是外业采集数据手工绘制草图较为繁琐,作业速度慢,内业成图时需对照草图手工绘制图形,工作效率低下;已有的掌上测图系统多采用非智能平台开发,数据传输不便,成本高,设备功耗大,无法长时间使用,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基于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外业数据采集系统,充分利用了平板电脑体积小、重量轻,运行速度快,便于携带,低能耗,工作时间长等优点,在最佳的测量条件下进行最多的测量作业,减少测量环境对测量数据精度的影响;同时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系统,具有良好的图形显示、图形编辑和交互操作的特性,实现即测即显,大大减轻内业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旅游社交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自从安卓手机操作系统以来,它便以开放性、不受束缚、丰富的硬件、方便开发等优势风靡全世界,我们利用安卓手机平台,开发了一款旅游社交平台软件,该软件采用安卓Sdk4.0进行开发,采用了C/S模式,可以节省网络资源,简单,易用,服务器端采用Java Web开发,数据库采用了免费的Mysql。它可以给用户提供你最想要的旅游栏目,让你置身于朋友的海洋之中,从此出行旅游更加方便。 关键词:Android平台应用开发;旅游社交平台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大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犹如一下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有着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是往往他们无法合理利用,大多蜗居在宿舍里打游戏,费心劳神,因此开发一款基于安卓平台的旅游社交软件,帮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到自然中,去锻炼,去陶冶情操,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旅游交友的需求。 1 基于安卓平台旅游社交软件的需求分析 这个平台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1)发起活动子系统;2)参加活动子系统;3)后台管理子系统;4)活动分享子系统。如图1所示。 在活动发起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申请;2)活动信息管理;3)活动资料查询;4)活动上报申请。 在参加活动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参加;2)活动资料查询;3)参加活动申请。 在后台管理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用户管理;2)公告管理;3)权限管理;4)分类管理;5)系统维护。 在活动分享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评价分享;2)活动图片分享。 2 旅游社交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软件总体设计 根据我们定义的需求分析,我们给出了旅游社交平台软件总体设计,客户端运行在安卓手机上,服务器端运行在Tomcat上,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开发语言采用了最流行的Java语言进行开发,以下是整个软件的整体架构图,Android前台界面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展示,Android端HTTP组件负责将前台界面采集到的数据封装成HTTP协议发到Servlet上,Servlet负责接收HTTP协议的数据,然后解析,调用相应的业务方法,Server端业务层负责从数据库中采取数据交给Servlet,Servlet把封装的json数据再发到HTTP组件,HTTP组件解析数据,再发往前端进行展示,如图2所示。 2.2数据库设计 2.2.1 数据库中所需的各种表 2.2.2 数据库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 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可以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来进行数据库设计,使用powerDsigner工具设计时,首先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图,它的功能和数据库E-R图十分类似,好处在于,可以使用powerDesigner工具轻松的转成数据库物理模型,然后再借助powerDesigner工具可以很轻松的生成SQL语句,从而大大方便开发。 2.3 详细设计 2.3.1 服务器端数据库工具类设计 为了更好的和数据库交互,减少开发工作量,我们对数据库操作冗余的代码做了一定的封装。这样就没必要频繁的写JDBC代码了,从而提高了程序内聚度。 2.3.2 各个业务Service的接口设计 接口在项目中就是一个业务逻辑,面向接口编程就是先把客户的业务提取出来,作为接口。业务具体实现通过该接口的实现类来完成。当客户需求变化时,只需编写该业务逻辑的新的实现类,通过更改配置文件(例如Spring框架)中该接口的实现类就可以完成需求,不需要改写现有代码,减少对系统的影响。 采用基于接口编程的项目,业务逻辑清晰,代码易懂,方便扩展,可维护性强。即使更换一批人员,新来的人依然可以快速上手。对于团队来说,意义更大。 2.3.3 各个服务接口的实现 在设计好接口之后,我们就可以编写程序来实现各个接口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协同工作的效率。我们几个开发人员就可以并行的进行开发,然后再把代码提交到Svn代码管理工具上,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3.4 各个服务所对应的Servlet的编写 Servlet的主要功能在于交互式地浏览和修改数据,生成动态Web内容。这个过程为:1)客户端发送请求至服务器端;2)服务器将请求信息发送至Servlet;3)Servlet生成响应内容并将其传给服务器。响应内容动态生成,通常取决于客户端的请求;4)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如图3所示。 一个servlet就是Java编程语言中的一个类,它被用来扩展服务器的性能,服务器上驻留着可以通过“请求-响应”编程模型来访问的应用程序。虽然servlet可以对任何类型的请求产生响应,但通常只用来扩展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 2.3.5 GoGoGo数据编码问题的解决 我们把安卓数据客户端所获取的数据通过HTTP协议传送到服务器端,由Servlet来获取数据,由于Tomcat默认编码是ISO8859-1,因此在后台获取中文数据时会遇到乱码。解决办法是:1)要重写HttpServletRequestWrapper下面的getParameter()方法,在这个方法对获取到的数据,重新用UTF-8编码。 2)在Filter中对每个请求过滤,调用HttpServletRequsetWrapper重写的getParameter()方法,再把请求传说出去,就完成了过滤请求,如图4所示。 2.3.6 前台和后台数据交互的问题 Android前台发送数据给服务器后台应用程序(Servlet),Servlet处理后,要给前台返回数据,数据格式如何选择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所以我们采用了json作为前后台数据交换的数据格式。 2.3.7 前台向后台如何传送数据问题 我们编写了一个HTTP数据传送工具,负责Android前台和Server后台的数据传送。因为是HTTP协议是基于TCP协议的,所在Android前台和Server建立连接需要进行3次握手,连接建立成功后,才进行传送数据。当释放连接时,需要进行4次握手才能释放连接,如图5所示。 2.3.8 数据加密问题 一个优秀的软件,在确保功能实现的同时,另外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对于用户重要的数据,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加密后再保存,现在比较流行的信息摘要算法有MD5和SHA1,对于这两种算法,主流的编程语言都有对其实现,因此用起来方便又安全。 2.4 旅游社交平台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软件测试是帮助识别开发完成的计算机软件的正确度、完全度和质量的软件过程;是SQA的重要子域。它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还有验收测试几个大项。 2.4.1 单元测试 在单元测试环节中,Android端采用了Android自带的单元测试工具AndroidTestCase,服务器端我们采用了Junit4测试工具,对每一个业务方法进行了测试,确保正确后才进行下一步开发。 2.4.2 集成测试 在单元测试通过的基础上,我们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成子系统,进行集成测试,从而发现在单元测试中没有发现的Bug,尽早的修改,降低项目风险,主要使用的测试工具是Selenium. 2.4.3 系统测试 在集成测试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完整的对旅游社交平台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我们的功能是否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测试其容错能力和恢复能力。 2.4.4 测试结论 系统功能的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安卓平台旅游社交平台能够正常使用。各功能都可支持,满足了预期设计。 3 结束语 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简易社交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满足了当初的设计要求,能够方便大学生的郊游和交友的需求,总之项目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软件架构设计上肯定达不到很高的水准,总之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使其更加完美。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Java语言的安卓手机软件开发 摘 要:安卓手机软件的开发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的安卓软件或者系统中的软件的部分过程,安卓手机软件的开发是一项主要包括需求上捕捉、需求的分析、以及设计、实现和测试的一个系统的工程。软件一般是通过某种程序设计的语言来实现的,目前最常用的就是Java语言,通常采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开发。本文主要针对基于Java语言的安卓手机软件开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Java语言;安卓手机;软件开发 1 安卓软件应用程序 总体来说,一般比较简单的安卓应用程序主要由Activity、Content Provider、Service、Intent等部分组成,其中Activity相对于其他的应用程序对话框或者其他的网络应用程序的页面窗口来说,安卓手机提供多个使用的数据存储,同时他也被设计成为独立的可以保持自己在后台运行的服务,Intent是在运行的时候自动保存的机制,用来具体的描述一个程序想要作一件什么事情、从一个活动跳到另外一个活动,对于Intent来说,各个活动之间的切换是很方便的。 2 安卓手机软件的架构 2.1 应用程序 安卓手机软件会跟同一系列的核心的应用程序一起,该应用的程序还包括一些客户端,短消息的程序,日历、地图、浏览器等等的管理程序,所有的应用的程序都是利用Java语言来进行编写的。Java最大的特性就是提高了交互的可能性。 2.2 应用程序的框架 开发的人员可以完全的访问核心的应用的程序所使用的主要的框架,该程序的框架的设计简化了的一些重组的组件的使用的频率,在任何的时候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同时的出它的功能并且在任何的时候都能够将其他的应用程序使用其主要的的功能性质的模块,不过得主要遵循框架的安全性的主要的限制。同时,还要将这些使用的机制也可以使用户也可以方便的替换主要的应用程序。 2.3 程序库 安卓手机包括C语言的程序,这些程序能够将安卓系统中的不同的组件的使用,他们还能够通过安卓的应用程序的框架为其主要的开发者提供服务。这个程序库里面的主要的内容就是Java语言的应用。 2.4 运行库 安卓系统的主要的运行库包括了一个核心的库,这个核心的库提供了Java的一些编程的语言的核心的大多数的主要的功能。安卓的手机软件的核心的服务的系统主要依赖Java的编程的语言,比如说安全性、内存的管理、进程上的管理等等的性质,主要的网络上的协议和驱动的模块,他都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Java同时也作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抽象的核心层面来存在。 3 Java语言的特点 3.1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其实是现实世界模型的自然延伸。现实世界中任何实体都可以看作是对象。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作用。另外,现实世界中任何实体都可归属于某类事物,任何对象都是某一类事物的实例。如果说传统的过程式编程语言是以过程为中心以算法为驱动的话,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则是以对象为中心以消息为驱动。用公式表示,过程式编程语言为:程序=算法+数据;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程序=对象+消息。 所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都支持三个概念:封装、多态性和继承,Java也不例外。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均有属性和行为,映射到计算机程序上,属性则表示对象的数据,行为表示对象的方法(其作用是处理数据或同外界交互)。所谓封装,就是用一个自主式框架把对象的数据和方法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可以说,对象是支持封装的手段,是封装的基本单位。Java语言的封装性较强,因为Java无全程变量,无主函数,在Java中绝大部分成员是对象,只有简单的数字类型、字符类型和布尔类型除外。而对于这些类型,Java也提供了相应的对象类型以便与其他对象交互操作。 3.2 可靠性和安全性 Java最初设计目的是应用于电子类消费产品,因此要求较高的可靠性。Java虽然源于C++,但它消除了许多C++不可靠因素,可以防止许多编程错误。首先,Java是强类型的语言,要求显式的方法声明,这保证了编译器可以发现方法调用错误,保证程序更加可靠;其次,Java不支持指针,这杜绝了内存的非法访问;第三,Java的自动单元收集防止了内存丢失等动态内存分配导致的问题;第四,Java解释器运行时实施检查,可以发现数组和字符串访问的越界,最后,Java提供了异常处理机制,程序员可以把一组错误代码放在一个地方,这样可以简化错误处理任务便于恢复。 由于Java主要用于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因此对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用户从网络下载程序执行就非常危险。Java通过自己的安全机制防止了病毒程序的产生和下载程序对本地系统的威胁破坏。当Java字节码进入解释器时,首先必须经过字节码校验器的检查,然后,Java解释器将决定程序中类的内存布局,随后,类装载器负责把来自网络的类装载到单独的内存区域,避免应用程序之间相互干扰破坏。最后,客户端用户还可以限制从网络上装载的类只能访问某些文件系统。 上述几种机制结合起来,使得Java成为安全的编程语言。 4 安卓手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优势 企业为什么要开发安卓手机软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强大的谷歌作为后盾,并且还开放了软件开发的组件,可以将第三方的开源的主要的社区方便快捷的开发众多的实用性的安卓手机应用程序,而且他还与手机产业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性的公司进行联合,建立非常标准的、开放化的通信的软件的平台,也就是说只要是采用安卓操作系统的主要的平台,就是基本上不受硬件的限制,程序的主要的可移植性能比较好,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的由于众多的手机操作系统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智能手机之间的格式不一样从而造成不同的手机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流的问题。 安卓手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十分的广泛,首先是具有成熟的消费者,在国内,安卓系统非常的好用,这些软件的普及为了安卓系统的普及提供了主要的前提,国内的一些主要的运营商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比如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华为通讯等等的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同时也不仅仅是手机,我们国家也推出了安卓手机软件的其他的一些产品,我们可以预见安卓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安卓系统的应用的主要的,同时根据目前的资料进行分析,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亿部的移动的设备使用安卓软件,其中手机占有百分之六十。 安卓系统在中国掀起的浪潮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移动设备对于中国产业的影响,企业安卓客户端的开发也受到了企业的一些关注,目前来说我们国家手机软件开发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经过一路的研究和探索和经验的总结,涌现了一大批的致力于开发的互联网的在线的传播的解决的方案的主要的运营商,主要是将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以及涉及安卓的手机平台,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的服务已经涵盖了很多的地方。安卓手机软件能够实现互交形式的完成,并且以此来为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应用的解决的方案。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脚步也越来越快,手机也慢慢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些物品,随着Java语言在手机领域中的开发,手机上的软件大部分都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在其应用开发中应用也十分广泛,也依然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生英语词汇象似性教学探索 摘 要:词汇学习是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象似性理论在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体现,将象似性导入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率。 关键词:象似性;词汇教学;英语学习 1 象似性的建构 象似性(iconicity)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主要讨论形式与语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强调语言作为整体的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象似性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C.S. Pierce)在“符号三分法”中指出三类符号: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抽象符号(symbol)。图像符号(icon)反映符号与其对象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图像就是一种象似符号。比如tick-tock代表了时钟的声音,因为它在听觉上类似于钟表的声音;还有汉字的象形字“山”、“水”等。皮尔斯把图像符号(icon)按复杂程度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次图像”(hypoicon):“意象”(image),符号与对象在一些特征上相似;“图表”(diagram),符号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似;“隐喻”(metaphor),符号与对象之间的类似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考察皮尔斯理论中有关图像符号(icon)特征的论述,论证并发展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原理。语言符号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挑战和补充,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2 象似性的分类 笔者根据皮尔斯对图像符号的划分,将象似分为意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图表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 iconicity)。 意象象似(Haiman, 1980)指的单个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物相似。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音与音、音与义相联时声音与其所指事物的相似。典型的语音象似是拟声词和感叹词。拟声词(onomatopoeia)是通过声音的模仿构成的。如buzz, crack, coo, mew, hum, pop, roar等。感叹词 (interjection) 是模拟人感叹的声音而形成的词,如英语的oh,oops,汉语的“啊”等。虽然在各种语言中拟声词和感叹词的数量很少,甚至是次要的,但不能否认这些词是有理据的。 还有一种语音象似称为象征象似。不同音素的组合在发音上和所指之间也会存在着近似的模仿,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这种联系方式有多种,可以从音到音,也可以是从音到体积、光线、运动和距离等的联系。例如:/gr-/,常表示“沉闷而令人不快的声音”,如groan, growl, grunt, grouse, grumble; /-ump/, 表示圆形体,如plump, chump, rump, hump, stump, dump; /fl-/, 往往与闪烁或移动的光线有关,如flare, flicker, flame, flash; /sl-/, 常与滑、滑动有关,如slide, slick, sleek, slip, slope, slither; /sk-/, 指与表面的接触,如skate, skim, skin, skid, skimp等。 图表象似即句法象似。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的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语言学家们总结了三条主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原则(iconic distance)、顺序象似原则(iconic order)、数量象似原则(iconic quantity)。 隐喻象似主要体现在语义上,通过特殊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来达到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修辞的用法。隐喻象似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 3 象似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象似性理论使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并非杂乱无章,也并非绝对任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词平面的音形义到句法篇章层面都具有象似性,认识各层面的象似性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对于艺术类本科生,本身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若能将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引入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英语语言学习的方法,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以英语词汇学习为例,在语音层面,学习者通过掌握英语中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体会不同音质给人的不同感受和联想,理解含有这种音素的词语的意义。短元音发音短快,要表示急促或短暂或匆忙的动作,可用含短元音的词汇,如hustle and bustle;长元音或双元音因为发音舒缓所以适合表示缓慢的动作,如calm down。边音/ l /和鼻音/ m /、/ n /、/η/以及摩擦音/ s /、/ θ /等听起来比较柔软、低沉而含浑不清,常被用来象征低沉、缓慢、含混不清的声音、状态或性质,如low, slow, soft, rumble, muffle, dumb, muddy, muddle, nerd, murmur, mutter, dim, muzzy。 再如,发音素/ b / 时,首先需要双唇堵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释放出一股爆发性的气流。许多包含音素的单词都含有膨胀、阻挡、迅速发展、爆炸等含义,如big, blast, bulge, bounce, block, boom, break, brake, burst等。由于爆破音/p/、 /b/、/t/、 /d/、 /k/、 /g/的发音方式使得它们的发音较为短促,显得干脆、刚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体现各种声响,如bang, boom, rumble, ping, pound, ticktock, clink, clank, clang, grumble, growl等。 这种语音象似现象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可以产生出特殊的视听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例如: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Samuel T. Coleridge) 在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创作的名诗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中,清浊辅音的交替使用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摩擦音/f/和爆破音/b/给人深刻的视听影象,让人联想到微风拂过海面,浪花轻拍海滩,白色泡沫随波逐流的景象。摩擦音/s/给人海面平静幽深的感觉。 在结构语义层面,学习者通过总结某些词根/缀的含义,记忆含有这些词根/缀的单词词义。例如,词根gam- 表示“婚姻”,所以这些词语monogamy, bigamy, polygamy都与婚姻制度有关;再加上前缀mono-“单”,bi-“二”,poly-“多”,我们不难猜出这些词语的意义。至于词义的派生,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如nation,可以派生出national, nationalize, nationalization, nationality, nationalism, nationalist, nationalistic, international等词语。同样,由自由词根组成的复合词如daybreak, blackboard, shoemaker 等是不计其数的,而复合词的可论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种象似性是就语言符号内部的关系而言,与外部世界无关。 4 结语 在外语教学方面,应用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象似性理论对英语语言学习各层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就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而言,让学习者在一堆抽象的语言符号中寻找到某些认知规律,把象似性作为对任意性的有利补充,对理解、记忆和应用词汇有很大的意义,也为词汇的深度习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是现代艺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并结合经验就实践教学的模式与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专业 实践教学 多元互动 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后,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各高校重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工作。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针对如何发挥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经验,提出了艺术类本科专业多元互动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化解决方案。 一、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及其理论支撑 现代实践教学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注重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通过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项目和实践课题等方式,以探索性实验、学科竞赛、科研课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为途径,全方位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提高能力。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科和专业规律,又增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做到了实践平台灵活、实践内容丰富、实践方式多样和实践层次的循序渐进。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代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否科学,首先在于它是否尊重专业规律,有无专业理论支撑,与人才培养要素和目标的相关度如何;其次是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是否体现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计是否合理,与理论教学体系是否配套,能力的培养有无科学的评价指标。因此,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专业体系之上,按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设置。 这种教学模式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课题为中心,注重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基地和管理机制的多元互动,问题意识浓厚,针对性、操作性强,主要采取研究式和集体协作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参与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加课题攻关,集体讨论、分工负责和协同创新成为完成课题的主要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交流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便于学生在学科活动、课外专业拓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是由其专业特性决定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而这些特征都要归结为技艺的展示。因此,艺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技能、技艺及其表现上。由于技能性、技艺性、表现性课程较多,而且课程的安排多为单元式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并非几节理论课所能承担,有的课程甚至对场景有特殊要求,需要在户外进行,或者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环节,这种专业特点决定了艺术教学中需要设置大量的操作演练环节和实习实训内容。这种“实践”正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桥梁,是精神理念和艺术观念物化的有效途径,是由艺术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艺术可以解释为人类艺术化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本体的“物化”和符号化,凡与人和人的生活相关的学科、时空和领域,它无所不涉。尽管艺术学从学科领域赋予其审美和创新的指向,但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学所能穷尽的。因此,艺术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要素就不仅仅包括艺术史论、艺术思维、艺术感觉、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理念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有物化和表征贯通了人类生活和相应知识领域的表现技巧和生产工艺,而后者尤其应该成为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的主体部分。所以,创设连接学校与生活、生产的实习实训平台,在实践中拓展思维和提高技艺对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从文化哲学的层面上看,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的物化。物化虽然以“物”的方式显现,但它绝不仅限于“物”本身,还是精神引领和价值尺度,正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使艺术有了无限丰富的意义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专业人才作为艺术的生产者就不仅仅是一个“物”的生产者,而应该还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引领者。艺术专业人才若要担此大任,唯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不断获得体悟、认知、洞察表现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使自己的所有创意和理念植根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此才能高于生活并引领生活。因此,与其他专业人才相比,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实践,更需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磨砺自己、塑造自己。 长期以来,由于艺术教育理念的偏颇,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偏执坐而论道、审美表现、技巧训练于一隅,很多艺术生虽然读完了四年本科,但仍习惯于纸上谈兵,作业或作品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因其实用性不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或因工艺流程有障碍而无法走向社会。至于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的能力也因实践环节和实践平台的缺乏而无从谈起。有鉴于此,当下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正在向着社会生活和生产领域渗透,很多高校都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而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资源配置,建立起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些高校的艺术课堂实践性很强,课堂模式呈现为多元取向。有的课堂堪称是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大作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某一理念而分工合作,场面愉快而生活化;有的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能直接参与实际项目和实战课题,感受到了从创意设计到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再到产品流向的全过程。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原理、艺术创作和艺术技能,更有与材料、与客户、与市场、与社会打交道的道理和能力。 因此,围绕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多元互动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创设实践教学体系,是当下艺术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教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和技能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基于多元互动理论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峡大学艺术专业从2000年开始,从多元互动理论出发,就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艺术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和地方良好的产业环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构架上,以艺术学为主体,以文学、工学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学科格局;在实践层次上,按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课题实践三个层次,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建成“3+1”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全面推行“课题制”“工作室制”“课外专业拓展课堂”“双导师制”,实现实践项目覆盖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这些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以校企、校地合作的“3+1”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艺术类本科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采用“1+3”(1年基础+3年专业学习)或“2+2”(2年专业基础+2年专业方向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校内传授,而校外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实际上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大胆创设“3+1”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年在实践基地实习、实训。这种校企、校地协同模式强化了主动实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将优质的实践教学条件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职业培训的引入,确保了学生进入行业有充足的实习期,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缩短了专业学习与行业就业之间的距离,造就了学生就业前的“零适应期”,为学生顺利就业扫清了障碍。 2.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目标重建教学体系。传统艺术教育教与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递进层次和课时。实践课程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低年级以基础实践为主,主要开展专业写生、采风、考察和相关学科活动,强化基础训练和对专业的认知;综合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拓展项目,每生每学期至少承担次专业拓展项目,假期自主社会实践一个月以上;高年级以课题实践为主,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课题攻关,完成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强化了“专业群”概念,加大了跨专业选课力度,增加了人文和理论修养课程的比重。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并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区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以此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3.以专业拓展为目标创设“课外专业拓展课堂”。传统艺术教育比较注重校内教育和课堂教学,而对课外专业拓展重视不够。如何让学生利用课外理解、消化课堂内容,提高能力,我们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学生专业社团,开设了“课外专业拓展课堂”。鼓励各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艺术展演和学科竞赛,并将项目纳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展演项目,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项目训练和“假期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以“五月艺术节”形式集中展示毕业设计成果;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以艺术方式参与社会服务。此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体,以各类专业展演、竞赛为契机,鼓励并支持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成立了兰亭书画协会、艺术设计沙龙、新视觉工作室、学生管弦乐队、民族乐队、九歌合唱团,为学生的个性展示提供阵地和舞台。 4.以协同创新为方向,大胆引入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针对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矛盾的问题,我们采取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方式,将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引入专业教学,为学生提供深入生产实际、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行业实训和职业培训的引入,将传统意义上讲授、辅导的平面课堂教学形式立体化,打破了以往以艺术表现为主体的单一模式,更加注重实习、实训环节,成为基础教学、理论教学课堂的有益协调和补充。校企、校地协同培养人才,这一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机会,同时对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艺术服务生活的价值理念得到了积极践行。 5.以多元互动为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大力推行课题制、工作室制、双导师制等教学方式。调整传统的责任班制教学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要求各专业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自主开设特色课程,按不同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教学。以知识应用和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大量引入社会项目、实战课题和学科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学中干,干中学”,在现实情景与实战课题中提高能力;鼓励学生集体攻关,将教学内容各个环节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实现了院内教学与院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会贯通。院内导师定期带学生深入基地,在院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这些改革让学生发展了自己,也了解专业、行业和社会。 6.以合作共建为模式,创建了校内外实践平台和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在校内,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集成功能”的原则,创建了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分专业方向建设了美术类、乐舞类、设计类工作室,建成了网络化、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在校外,广泛加强与中小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公司、演出团体、媒体、景区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50多个,形成了辐射全省全国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先后出台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如《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法》《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制度》《艺术学院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制度》《艺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项目资助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还以随机抽查和现场考核(验收、观摩、展演)相结合的办法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形成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艺术类本科专业多元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艺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模式紧扣社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脉搏,充分整合和利用了学校、政府、社会和行业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学院与合作单位“四结合”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其育人途径和教学方法多元互动,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局限,特别是教学方法上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的引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关技能,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大都能最大程度地融入生产实践的全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中大都能熟练掌握教师教育的相关技能,师范能力迅速提高;设计专业的学生能独立进行市场调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项目管理;乐舞表演专业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亲历编创导排演全过程,编创和表演能力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实践表明,校企、校地协同的多元互动育人模式符合时代感潮流,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学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艺术类本科论文: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该从师资培训、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入手,实施“3+1”的课堂改革模式,将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按照比例进行适度糅合,以期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三个类别:普通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GE)。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已经从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转变为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上。然而,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在达到“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改革进程遭受阻止。寻找可行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校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高校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如北大、清华、复旦从12个学分被消减到6-8个学分,不少学校如北京交大,上海同济规定学生在通过四级、六级或校内考试可以免修或部分免修大学英语课程。但这并不代表大学英语即将消亡,而是在原有的基础英语教育的基础上另外开设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 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基础英语+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2010年5月在中山大学召开“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暨外语同时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提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重点就是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推广同时教育”,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二、“基础英语+ESP”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秦秀白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路俭明认为,中小学教学阶段应该打基础大学和研究生的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特殊目的需要的教学上。杨惠中则称,“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就是专门用途英语”。 然而,以上两种课程设置模式都是基于学生入学英语成绩较高的基础上,对于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很难实施。以河南省2011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一本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562、582,而体育类为372,美术类334,音乐类只有309。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并没有有效可行的实施模式,因此,基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及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模式迫在眉睫。笔者在河南省的两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进行需求分析,同时结合“GEP+ESP”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立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模式。 三、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洛阳理工学院5个专业1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涉及体育、音乐、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和汉语播音与主持5个专业,考虑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熟悉程度,选取的调查对象皆为二年级学生;二是随机访问承担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20名教师,年龄26至45岁,职称涵盖副教授、讲师及助教。 2、实验方法:访谈 (1)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吗? b.你认为你的英语水平在大学期间提高了吗? c.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d.你希望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 (2)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a.你对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现状满意吗? b.你在英语课堂上涉及过专业英语的知识吗? c.你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吗? d.你开过选修课程吗?如果有,是什么? 3、调查结果 (1)对学生访谈的调查结果。当问及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否满意时,37.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对于英语水平是否在大学期间提高这个问题,31.6%的学生选择了“不仅没提高,反而下降了”,34.5%的学生选择了“短暂性提高,但很快又回到起点”,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有所提高。关于学习目的,93.7%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12%的学生选择“考研”,这与学校的相关要求密不可分。被调查的学校都属于新升本的二本院校,为有效提高在校生的整体学业层次,会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有不同的分数规定。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在回答“你希望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吗”时,89.5%的学生希望加入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学生表示,加入部分专业英语的内容会提高知识趣味性,对以后的工作、研究都有帮助,但同时又害怕过于专业难易理解。 (2)对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参加访谈的20名教师中23%的教师对大学英语目前的课程设置现状不满意,13%基本满意。他们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当问及是否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专业英语的部分内容时,仅有62%的老师认为有必要,13%的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该由专门教师负责任课,两者应区别开来。当问及是否在课堂上涉及专业英语的知识时,20位教师中只有2名。82%的教师认为自己短期内没有能力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由此可见,平顶山学院及洛阳理工学院承担艺术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得到改变,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但没有意识到普通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性,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教改思路,对自己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信心不足。 四、课程改革模式 1、师资培训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可见,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师资尚且不十分完备。因此,有效实施以“普通英语+专业英语”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对象范围内确定感兴趣的专业,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坚持“教师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互助。 需要强调的是,鉴于艺术类本科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特性,在针对该部分学生实施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时要平衡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基础英语为主、专业英语为辅的教学体系。因此,师资培训的内容也应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的浅层知识上,过度深入会给任课教师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使大学英语课堂的重心偏离,不利于学生整体英语基础的夯实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2、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在为艺术类专业本科生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到该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应定位为一般要求。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基于这个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平顶山学院作为新生本的二本院校考虑到普通本科与艺术本科生的英语成绩差异与学习特点的不同,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已经做了区分,但是如果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将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和细化,将整体的教学目标打入每个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统一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学大纲的指挥棒作用。 3、“3+1”课程改革模式 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特点,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重点应该是建立“3+1”的课程设置模式。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合理的课时比例是3:1。利用大学英语四分之三的时间开展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高中所学英语知识,夯实语言基础,进而学学英语的相关内容,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此外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积累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同时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实施“3+1”的课程改革方案时要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适度糅合,在基础英语课堂上融入专业英语的内容,而不是生硬地用三个学期教授基础英语,一个学期教授专业英语,这样不利于在这部分学生中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五、结语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正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虽然艺术类本科的学生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大学英语教改的中心仍然是普通本科,而针对高校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艺术类本科生的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在艺术类本科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改革,应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进度,师资配置等方面入手开展。 在艺术类本科生中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同时丰富教学发的内容。 艺术类本科论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随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体育、艺术类学生的招生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体育、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差、学习自主性程度和水平不高、学习策略水平不高等特点。文章旨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体育、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大学英语;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1 概述 1.1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全国各本科院校积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改革中,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工作,而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负责的观点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自主学习研究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20世纪以前),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世纪60年代)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当今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研究比较活跃,且成果颇丰,例如:Holec(1981);Brooks Grundy(1988);Little(1991);Benson Voller(1997);Cotterall Crabe(1999)等,而且各自主学习理论学派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对自主学习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自主学习理论和思想的同时,都注重开发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纵观中国的自主学习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特点把它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1920年以前),二是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三是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英语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学者束定芳(2004)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自主学习概念的有关研究后指出:自主学习在外语学习上主要包括态度、能力和环境三个部分;庞维国(2003)著有《自主学习:学与教的理论和策略》;曹火群(2006)、顾世民(2007)、彭金定(2002)、王笃勤(2002)、林莉兰(2006)等学者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立体化教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可见,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已出现了理论和实践、教育学和心理学双管齐下的局面,进入了令人欣喜的繁荣时代。 1.3 研究意义 1.3.1 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大趋势的需要。而在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中体育、艺术类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是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容易受到忽视。因此,对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体育、艺术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意义重大。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把形成性评价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利用评价的机能,培养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发展学生智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最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一个最终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为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1.3.2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对所用人才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得他们在没有英语课堂的环境下,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充英语知识和技能。 2 研究设计 2.1 课题研究内容 ①通过对“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有限的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②通过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能学以致用,探索培养学生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能力途径。 2.2 研究目标 ①通过建构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多元互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②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种具有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精神,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③通过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地方新生本科院校教师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为其他地方新生本科院校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借鉴。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地方新生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这一现状,通过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逐步培养促进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4 课题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调查教艺体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②行动研究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班级课堂教学实际,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证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理论与教学模式。 2.5 研究步骤 本研究周期为两年,具体实施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安排,完成课题的申报,开展地方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阶段是完成对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数据及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实施大学英语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培养方案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研究,并对体育、艺术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及课外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是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论文。 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化情况分析 本部分旨在调查体育、艺术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变化产生差异的情况比较。 问卷调查。①前测情况:发出的209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有67.4%(141人)的学生认为需要他人的督促才能获得英语学习的积极性,93.6%(196)的学生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自主英语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31.6%的学生(66人)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直坚持做英语课堂笔记的学生有11.5%(24),只有0.9%的学生(19人)课后经常主动联系老师,85.2%的学生(178人)不关注老师推荐的书和学习网站。这些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前测的时候学习目的不明确,外在依赖较强,问题意识不够,自主性及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②后测情况:发出的212份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结果表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习惯及时间活动处理能力方面都有改进。如,一个学期中去过图书馆借阅英语类图书的学生占到86.3%(183人),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占42.9%(91人),52.8%(112人)在与他人讨论或借鉴他人后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下降到3.8%(8人),自己主动查找英语课程参考书和重温书本的人上升到55.2%(117人),有68.9%的学生(146人)平均每天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英语1小时以上。这些说明学生在后测的时候对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问题意识有所提高,自主性和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变强。 3.2 对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反思 3.2.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条件没有完全达到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要求时,课前自主学习如何到达预计的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但是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少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以网络技术和校园模拟语言环境为手段,将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网络环境与课堂面授的优势互补的。在“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往往由于缺乏网络自主学习教室,没有教学软件系统,学生的学习信息缺乏途径反馈给教师,教师的课前辅导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老师个人教学博客、学院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电子邮箱、qq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但是缺乏人机互动,很难实现操练和自我检测,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 3.2.2 如何整合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环节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任务的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从以单纯讲解为主变为组织学生操练,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英语学习策略等。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基于大学英语是大班教学这一特点,在这样的拓展、应用阶段中,很难实现更多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教师也很难对每位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估。 3.2.3 英语基础薄弱的体育、艺术类学生如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环节是利用网络、外语实验中心和社会资源拓宽学生课外语言实践的渠道,通过外语课堂社会化平台的搭建丰富学生自主语言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属于高级学习阶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提升。然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艺术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的价值在于等级考试而非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这很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要创设什么样的语言实践环境和机会来鼓励英语基础薄弱的体育、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语言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摆在大学英语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毕竟,体育、艺术类学生由于英语语言能力有限,很少去参与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英语晚会等活动,英语讲座、英语协会、英语小报编写等活动更鲜有艺体学生参加。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课前自主-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培养体育、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逐步深入,有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体育、艺术类学生这样的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会取得更大、更有实质性的进展。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刍议 艺术类学生写论文一直是难点,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写论文的目的是大学生对自己4年的高等艺术专业本科学习进行一番梳理与总结,将艺术感性经验,以理性论证的方式写出来,供人供己以鉴真确,以存参考。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类学生写论文,常出现不是学生发愁,就是教师头疼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能力较差,教师经验不足。故而,形成今日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论文写作的怪相。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毕业论文辅导,以及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剖析艺术类本科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许慎《说文解字》说:论,思也、叙也、议也。文,错画也。其意是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反复论证、交错描述,以求正解。因之,论文是一种特殊文体,是运用理性和逻辑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文体。17世纪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理性主义,把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变为可能。笛卡尔强调人要正确地运用才智。他所说的才智就是判别真假是非的理性。自笛卡尔的方法论问世后,世界各大学均采用这种文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学论文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4年本科的专业学习后,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论文并非要求学生有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而是通过论文写作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种比较思考、分析范式、逻辑推理、辨析结论的科学认知方法,为一生的人生实践打好基础。 然而,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论文最基本的选题、结构、内容、用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首先是选题。很多学生写论文论题很大,论文喜欢冠以“中国”“社会”“西方”等大而不当的标题。以学生20多岁年龄,尚未步入社会的学识和经历而言,如此大的论题是难以驾驭的。由于论题过大,学生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的情况,降低其专业性。针对以上问题,探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社会。从教师的层面来分析,可能是论文指导教师受知识结构所限,不能深入指导,未达到庄子所谓“尽精微,致广大”的治学境界,反而出现指导粗疏的情况。学生“跨出和超越专业知识边界”写作的现象,实质上是对自己专业内涵和定位认识是否清楚的问题。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如果说学生借用其他专业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尚可,但如果是专门研究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就是严重的“跑题”。教师至少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深入下去。也可能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没有把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讲述方法不得当,学生未听明白;也有可能是“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管理等诸事繁多,无暇顾及等。从学生方面来说,这和自身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态度有关,有些学生写论文只是毕业需要和求职需要,并非兴趣所在,也并非要试着去研究一个问题。当然,也不乏有学生想认真写篇好论文,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时间有限,对学生从头开始的论文写作训练也非短时间内能明显奏效。解决此问题,应从整个课程设置上全盘考虑,要提前安排与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提前训练,至少要先掌握写论文的方法。从学校环境小社会来讲,由于受到时下浮夸、躁动风气的浸染,与《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要求,多少已出现了背离。 其次是结构。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宏大,章节繁复。一般格式是绪论概述、案例分析、未来展望、结论教条的新八股论文模式。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拼装成5—10章10—20节的庞大结构。造成论文论题还未展开、论点还未摆出就草草结论,因而出现论证不够、字数拼凑的问题,形成章节与文字、章节与章节、章节与题目之间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此类书籍章节似的论文写作,与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有关。学生习惯往现成的框架里填材料,根据框架结构去找资料,不是从收集材料到发现问题或有兴趣点的有感而发,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地开始写论文,常有学生还没收集多少资料,题目和大纲已经完成,写到后面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则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对此问题,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按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讲授,这早在上个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大学就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在教学上不妨好好研究和利用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依然要遵循文科生论文写作的要求,体系规范,逻辑严谨,非艺术感想和散文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也可有意去选修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哲学和理工科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认知。 再次是内容。由于毕业论文题目太大和结构繁杂,论文内容自然不实,论述时凑字数,论证自然也无以构成有说服力的逻辑链,因为所有论据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甚至有学生从网上拷贝、剪贴、拼凑论文。出现论点与论述不符、行文论述不平衡、论证无力等问题。 论文写作要有感而发,发现问题,又有兴趣之后,就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要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无感而发或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凑字数,论证无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社会生活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手中之竹”是建立在“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基础上的。北京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有着地方院校无法比拟的资源和信息优势,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高校内部艺术馆等艺术类展览集中的地方,都是学生课本学习之外丰富学识、获取灵感的地方。虽不要求学生有一鸣惊人的创新研究,但至少要有感而发,通过论文写作学会和掌握一种理性分析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方法。 最后是用词。论文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无误。这里涉及语文的词汇运用问题。论文写作一般从解词入手,特别是关键词理解和使用尤为重要,而学生毕业论文中忽略对基本词义的准确理解,常常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一个语文基础问题。主要是缘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于对遣词造句和语法没有很好地掌握。针对此类问题,主要是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治学严谨的大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书中流畅、规范的用词造句自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如何有效、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以提高国内艺术类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笔者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转变认识 师生要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正确认识,不能只肤浅地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写一篇文章而已,关键是要认识到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即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二、论文课程设置 艺术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简单地讲,就是上什么课、怎么上的问题。比如,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对经典名著的赏析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的规范模式,这对从高中到大学从未经过正规论文写作训练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门课至少要做好这种衔接。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局限在艺术现象的解读上,更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艺术院系可以开设论文指导课程,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论文指导应由理论教师负责 很多学生为了自己方便,论文和毕业设计都选择了一位教师指导。专业老师既指导艺术创作,又指导论文写作。但论文写作毕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不管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论点论证的把握,理论老师比专业教师经验可能更丰富些。因此,建议理论和专业教师各负其责,分别指导论文和毕业设计,这样责权明确,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更专业、更有效。 总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合理设置课程,然后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来提高艺术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类本科论文:浅谈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作为对外交流工具的英语语言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也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是,还要增强和提高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重视程度。通过对我校音乐学院大一本科新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作一初步调查和分析,并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英语教学尤其是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一、音乐学院大一本科新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目的及方式。本文对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及舞蹈专业的75名本科生就入学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的态度、课堂英语教学模式以及英语自主学习侧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他们英语实际水平,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程度,进而归纳分析总结出相应的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一些实际情况,能够对英语教学补充有益的参考意见。 2.调查结果与分析。入学英语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出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26%的同学认识到自己英语水平比较低,需要大幅提高,60%的同学觉得自己英文水平很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同学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英语基础知识薄弱,水平有限,这为英语水平的提高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求也是促进进步不可小视的因素。 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数据显示,对于学习好英语的重要性,大多数(66%)学生能够认识到,而且非常愿意学好英语,希望能真正把英语当成一门交流的工具。另外,3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在课外安排一定的时间预习和复习功课,87%的学生一周在英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不足八小时,没有人一周能在英语方面(包括听英文歌曲和看影问电影等)花十小时以上。 对课堂英语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60%)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持否定态度。学生们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自言自语,只管自己讲课进度,基本不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且学习兴趣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退。 英语自主学习侧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62%)有学好英语各项技能的要求,38%的学生不重视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培养,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了,而且“六十分万岁”。有了这样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偏离英语学习的重心,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如听说能力等的培养和提高,反过来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和考试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从学生生源抓起。在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来源于艺校,有的同学入学时英文水平还不及初中毕业生水平,有部分同学连基本的单词都不会拼读,更不用谈写作了。同学们这样的英文水平不仅给教师授课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和压力,影响教学进,而且使同学自己也难以顺利完成大学本科的英语学习。因此,艺术类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的艺术类院校,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不仅要看艺术专业成绩,也要看文化成绩尤其是英语单科成绩,需要再三考虑英语成绩太差的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大学的英语学习。。 2.学校、教师及同学都需要改进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才能占33%,智力占20%,动机占33%,其他因素占14%”,这是Jakobovis之前提出的几个主要因素和它们所占的比重。对应看这4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因素,不会因环境而改变;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可控因素,可以由学习者控制而改变。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占33%。可见,动机是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近几年,心理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对此进行研究并发现,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兴趣、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学习动机成为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 作为师长的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学校领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刻苦学习英语的精神。学习者本身也要注意分析自己的原因,要认识到自己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和技能水平低,还应该知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天才出于勤奋”,“熟能生巧”,没有人能每星期上4小时英语课就能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所以,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课外还应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技能的培养。 3.教师改变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对文章逐词逐句精讲,几乎占用了65%~90%的课堂时间。学生则被动地学习,主要是在听老师讲解英语语言知识本身,并记住大量语法规则。然而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技能的能力。在这样的“填鸭式”的形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语言学家认为,“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在“双向交际”中,双方要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其间,他们频繁地“协商”以解决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和交际中的障碍。这将促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交互调整,从而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授课应该施展交叉的、互动的、开放式的外语教学,自己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帮助者,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体,。教师要采取交际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诸如此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并且才能在参与过程中发展英语的交际互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尽快适应,进而胜任这一角色的变化。 4.加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也在于使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际。语言使用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译,尤其是“听、说”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听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调整课内教学重心也需要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切实有效的配合,尤其要充分重视课内外英语听说练习,比如多参加课堂活动和课外英语角,多听新闻,英文歌曲,多看英文电影等。此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尤其是硬件设施方面。还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外艺术团队来本校交流,或组织一些优秀学生出国参观、访问,经历过真实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自然会产生更强烈的英语学习的愿望、兴趣和动机。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需要足够重视艺术类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艺术类英语教学。学校要注意生源的文化成绩尤其是英语基础,老师要改进英语教学模式,同学们要端正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改进学习方法。相信,经过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生一定能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及英语运用能力提高方面取得应有的进步。 艺术类本科论文: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摘 要]应用本科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艺术类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最终实现学院教学与企业需求间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项目教学;定制培养 一、研究前景与意义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因为招生和办学规模的盲目扩大和教学质量的下滑成为艺术类专业的典型现象。高校教育的发展最终是面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的突出矛盾。 文章从目前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总结,以适应艺术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方式为突破点,将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优化方案支撑研究。对一些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例如: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结构零散、学生就业率低等提供解决方法和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 1、培养目标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品德、知识、技能、素质四方面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 2、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既要注意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动脑能力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的空间,建立服装设计岗位能力与服装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要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中深化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进行综合重组。 3、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从设计到制作的应用能力,所以对于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提升是未来学生工作的必要条件,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采取课程重点不同学期保留的原则,课程开设遵循设计到制作一系列,有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将该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程按照项目设计进行整合,辅助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课程搭配。使学习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避免学生在毕业的同时面临专业课遗忘的问题。 4、定制培养 “定制培养班级”,将学生培养成通用人才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素质教育,也是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班级类型,结合所学专业和校外知名企业进行联合教学,成立联合教学班级,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同时进行提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即双向选择。企业为定制班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定制班级学生可以充分将所学发挥到现实工作中去。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减少两者之间的脱节,达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双赢。 5、实践能力 以行业用人标准和产业要求为契入点,以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平台为依托,以学生专业能力(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将技术知识、专业案例以及职业兴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识、专业、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不同类型课程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做到相互衔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由弱到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或融合、或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做”实践教学模式,着眼与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校企合作特殊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6、师资队伍 “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为主,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的建设形式,其中兼职教师包括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加大聘请“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保证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学生不会出现毕业后对企业先进资源盲目和无法适应,过于落后的现象。 7、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主要评价体系方式每次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即课堂内容和期末作业或者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和学校所学知识的结合评价和各自比例的对比评价,真正完成作品与商品的转化率。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创新 现在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依据传统的知识体系构架,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不合理,理论课课时较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且在时间安排上偏后,基本临近毕业才接触实践课;其次,授课内容的选取上没有做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时,到岗后从零开始学习的现象。最后,评价与考核系统不够完善,对于学生四年的学业成绩仅仅通过毕业设计来进行检验,而大部分院校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从设计到的制作过程,以上问题导致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方向没有完全适应当下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2、教学方法的转变与提升 由原来单一的校内教学方法转变为引进企业设备、产品和技术,并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的“产训合一,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水平。 3、培养模式的创新 定制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专业指向性为依据,寻找一个适合学生专业的承载主体,在此必须满足专业对接率100%,并且有选择的可行性,只有基本条件满足后才解决出现的附属问题。 以班级为单位形成该企业的专业授课班级,形成专业的“定制班级”企业和学校在合作的初期制定和完成一个教学计划,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两大模块。通过这两大模块的相互知识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企业,也让企业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在企业和日常的教学工作比例分配也要明确指出,并且有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考核和评价。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及岗位就行分组学习,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为以后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每个企业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通过定制班级的学习,让企业将文化带到课堂,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企业文化,找到属于自己定为,为未来做好一份职业规划。 四、总结 通过对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专业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课程目标与岗位标准、实训项目与企业工作任务的“三个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适应就业岗位。使艺术类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社会市场需求,兼顾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拓宽学生就业面;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艺术类应用本科教育适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艺术类本科论文:山东省艺术类院校本科英语教学现状的研究 1 学校概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始建于1973年,建有千佛山校区和长清校区两个校区,是目前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工艺美术学院。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附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格局,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等设计艺术院校。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院校。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26个专业、50余个专业方向,涉及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英语教学是由隶属于公共课教学部的外语教研室完成的。做为本科生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是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2.1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2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注重口头和书面实用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重视传授目的语以及本族语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个人成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3 课程安排和分班情况 大学英语课程是分为四学期完成,分别是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英语1,下学期的大学英语2,大二上学期的大学英语3,下学期大学英语4,每个学期都是两个学分。大学英语1包含56个学时,大学英语2是64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一和周二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大学英语3和4都是72个学时,每周完成四个学时,每周三和四在学校合堂教室上课。 大学英语实行的是大班授课,每个大班由3-5个自然班组成,一般人数在75-125左右。至于大班由哪些自然班组成是由教务处决定的,一般遵循随机分班的原则,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教务处在分班时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生隶属于一个专业或一个系的尽量分到一个大班;大班的人数控制在75-125人之间,平行班级人数尽量相差不多(这大概是考虑到教师工作量的要求);与公共课教学的其他科目如马列,计算机或体育课等能错开(所有大一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一二,而大二的公共课都安排在周三四)。 2.4 师资情况 所有的英语老师都热爱英语教学,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常常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讨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体的师资情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年龄情况;方面30-40岁之间的有5人,40-50之间的有6人,50-60之间的有2人;学历方面;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0人,其他学历1人;职称情况;具有副高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4人;性别:男教师4人,女教师9人。 2.5 教材及教学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至三册,《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至三册和《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大学英语1:《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至第九单元。 大学英语 2:《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及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3:《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六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七单元至第十三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大学英语4:《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至第十单元,每单元包含四大部分:交际技能、主题听说、主题看说和课后活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八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听说、阅读和写作;《艺术英语阅读课程》 第十四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大学体验英语快速阅读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第十八单元。 2.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平时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作业(口头和笔头)的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的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成绩占最后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的形式分为上机考试和笔答考试两场,这两场考试安排在学期最后一周即公共课考试周,分别安排在两天进行。上机考试的地点选在学校机房,是对客观题的考察,采用题库随机抽题的形式,保证学生前后左右的试题都不一样,防止学生作弊。上机考试的试题由四部分组成,包含三篇阅读理解、一到二篇完形填空、词汇一和词汇二。除了阅读理解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其他均为三选一的选择题。上机考试的卷面成绩满分为六十分。笔答考试的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包含对听力、翻译和作文的考察。听力试题由十个三选一的选择题和五个听写填空题组成。翻译题是五个汉翻英的句子。作文是给题目和提纲的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多数和本学期《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每个单元的主题相关。 学校对学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没有要求,但对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该规定于2014年9月,规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综合考量,按史论类专业、艺术理科专业、普通文科专业、普通理科专业招生的学生,自2014级开始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定为320分;以上四类专业2010、2011、2012、2013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合格线仍然为220分。 2)除以上四类专业外,自2015届毕业生开始其他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 3 反思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是文化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对四六级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充分的考虑到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然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比较特殊,大多数艺术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但有些专业(如艺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英语较好。同时由于扩招和师资不足等原因,艺术类院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这解决了现实问题,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如果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形式,即在参考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考试英语成绩的情况下,打乱学生的自然班,重新对学生组班,英语成绩相对好些的同学放在一起,差的放在一起分别组建班级,不同水平的班级采用难度不同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艺术类本科论文: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的研究 [摘 要]民办艺术院校的崛起,为我国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办艺术本科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学管理水平的检验,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体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对民办艺术本科高校的学籍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办;艺术本科;学籍管理 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和控制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生的学历资格、学习状态及结果认定,是控制和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籍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对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学生的学籍管理更为繁杂。从新生入学之初的学籍注册,到在校期间的成绩管理,特别是学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留降级等学籍异动,乃至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证、学位证及学历注册,都和学籍管理息息相关。教育部于2005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高校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为制度。从形式上重视了依法管理和学生权利。 1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 1.1 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在自觉性、学习动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和普通民办本科学校学生相比更崇尚自由,较难管理。学生对学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完全不清楚,并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所有考试抱着60分及格的侥幸心理。只有受到处分、学分未修满,影响了学籍内容时才明白学籍的重要性,才懂得日常在校期间的表现、考试成绩都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学籍的记录情况。 1.2 教师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足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自有教师年轻人居多,特别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多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岗位上更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民办艺术高校情况更是如此。队伍年轻化导致教师自身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高,不能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等基本制度。学校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也远不如专业教师,导致学籍管理难以走向专业化。 1.3 信息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实质性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信息的飞速发展,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目前,有些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精确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学校的全面转型。 2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对策 2.1 加大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教育。学校要把各类学籍管理规定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重视自身学籍,履行大学生权利。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有责任心、耐心、细心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籍管理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制度学习等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2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籍管理各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校内各部门对学籍管理的协作体系,优化学籍管理模式,明确分工,统一协调管理,建立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高效性。增加学籍管理队伍的培训、进修等机会,通过定期参加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开阔视野、开拓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2.3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统筹规划,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合适自身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流程,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籍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 艺术类本科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下的本科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项目市场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般方式,结合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良决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实际,艺术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积极的改进,要以项目市场化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市场化。在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市场要求了学生具备的能力,市场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同时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完成学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认定中,完成了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体现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市场化,体现了艺术院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的“顺风车”。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高。高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紧密地联系了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既能够加深了解。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为学校提供有利地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够在与学校的互动中掌握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募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的意义与内涵。 2、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市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工厂化”运作能够集中较多的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能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创新性研究,从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能够推动教学的时代化创新、市场化创新、科学化改革。 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中,按照市场标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大数据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切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在大数据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者,能够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促进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的要求中实施教学工作;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的紧密结合;立足合作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的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实施校企互认制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准;在教学成果市场化方面,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制定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闭门造车。在社会与大学互动频繁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标准。艺术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学更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要与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让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标准,促进艺术院校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艺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一般在“教学工厂”中开展教学,即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实施教学,积极与合作企业互动,努力实现项目市场化。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地,模仿市场中的企业,包括岗位、项目等都能够体现工厂的市场化。因此,艺术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影视广告业的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实训基地,设置导演、灯光、纸片等设置具体的岗位,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岗位中,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创新教育制度化的管理中,也能够保证项目的“日常化”,提高工作的真实性。通过对“教学工厂”功能的拓展,能够促进艺术院校的改革,加强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了单一的、被动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应;使教环境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在与行业零距离地接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真正的体现创新教育的实用性。 3、项目课程的评价市场化 课程的考核标准要通过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在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总结评估。一般的考核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将考核的最终标准放在行业的要求上。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苛刻,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就是这种苛刻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就业。 4、教学成果商品化 艺术院校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学校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求得社会的认可,企业或公司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两者的交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市场化。另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签订“项目使用协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商品化,促进企业的利用。教学成果市场化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启动阶段,即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项目的前景,重点做好同类产品的统计、产品的定位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制约,以充分的准备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设计阶段,要努力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特色赢得客户,以科技提升质量。第三,实施阶段,要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做好定价、市场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市场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连接市场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将创新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与进一步发展。 艺术类本科论文: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网页设计》是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本文总结了多年来《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为今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提高艺术类本科生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网页设计;艺术类本科生;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从2010年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1]。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2],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3],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 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艺术类本科论文: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研究 摘 要:尽管英语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目前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写作现状并不乐观。为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笔者针对安徽铜陵学院艺术类专业班级的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写作兴趣、写作重要性、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写作自信心和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并就调查结果分析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提出运用词块教学法的优势,改善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调查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写作教学长期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本文根据描述性统计说明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论述其英语写作现状。 一、英语水平 笔者通过统计安徽铜陵学院2013年刚入学的两个艺术类专业83名本科生高考成绩、入学测试成绩及限时写作成绩的数据,阐述艺术类本科生英语水平的概况(见表1)。 83名艺术类本科生的高考成绩最高分110分,最低分20分,平均分仅65.51分,不及格率高达81%。入学英语测试(总分为100分),最高分仅75分,最低分17分,平均仅49.15分,不及格率高达73%。总分30分的限时写作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高达19分,及格率仅为23%。可见,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个体分数总体离散性很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从表1还可以看出,限时写作成绩不理想。 二、写作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的现状,笔者对83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当前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如下: (一)英语写作兴趣 调查显示63%的学生英语写作没有兴趣;23%的感兴趣学生中,很感兴趣的11%,感兴趣的12%,有点兴趣的14%。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兴趣而被动进行英语学习,会扼杀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会缺乏持之以恒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记忆效果,无疑是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被问及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时,88%的同学不同程度认为写作重要,其中认为很重要的31%,认为重要的占29,比较重要的为28;仅有12%的同学认为写作不重要。可见,尽管写作成绩不太理想,大多数学生仍然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他们迫切需要好的训练途径来提高写作能力。以上结果与黄艺平(2006)针对广西艺术学院2005级78名艺术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之所以被调查者认为英语写作重要,是因为:首先,英语写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国际交流必须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次,经常进行写作练习,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写作可以促进听、说、读、翻译水平的全面提高。可见,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无论是写作教学的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迫切需要提高,要调整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可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传统写作课堂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高校英语写作课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对于目前英语课堂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持否定的态度;认可的只有29%,说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说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适合艺术类本科生,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起艺术类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从王建慧(2011)所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类似的结果。她针对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09艺术设计本科一班和2009艺术设计本科三班总共7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学生的认为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合他们。另外,学生希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适合他们特点的写作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艺术类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运用新颖的写作教学方法,打破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英语写作自信心 根据调查,75%的同学表示对英语写作没有信心,有信心的仅占25%,因此,要想提高艺术类本科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提高他们的写作自信心。不少研究也显示,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教材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提高自信心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结合艺术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灵活、生动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其次,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教学活动以赏识教育为主。蒙岚通过实验数据及访谈表明,赏识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学生的学习信心,消除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再次,挖掘不同个体的长处和潜力,找到他们缺乏自信心的根源,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以借鉴韦纳的归因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归因倾向,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写作自信心。 (五)影响写作水平的因素 为了找到困扰学生英语写作的症结,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围绕影响写作水平的四个因素――词汇、语法、写作技巧、母语迁移展开调查(见图1)。 调查显示,75%的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时词汇存在问题,可见词汇是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不佳的主要原因。他们普遍反映写作时词汇贫乏,不得不放弃许多有一定深度内容的写作,转而用单调枯燥的英语词汇表达简单的想法,有的甚至简单思想都无法表达。毫无疑问,词汇的丰富性与写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已被相关研究证实。54%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语法知识,写作时受困于语法基本功不扎实,造成低级错误俯拾随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特别注重语法条条框框的灌输,以讲解语法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学生完全为学语法而学语法,整个教学活动也紧紧围绕应试而进行,学生很难学到语用技能。51%的同学认为写作技巧是自己弱项,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的能力较弱,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语义不连贯,不能完整表达思想。张在新等人经过统计分析,指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写作技能和写作知识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导致作文成绩差距十分突出。调查还显示,母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30%的同学认为母语迁移干扰了英语写作。表现为:一是不能使用英语思维。学生在英语词汇量和表达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母语。二是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螺旋形是操汉语者的思维方式,而操英语者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形。国内学者蔡基刚也提出,语篇组织规律与特定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语篇组织结构是个体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学习者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缺乏了解,必然导致英语写作中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组织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 通过对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可知,造成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复杂、多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语言和写作技能方面,通常情况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二语习得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教学理论――词块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为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语言学界已注意到了词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许多研究已证实词块是理想的语言学习单位,因此,教学中应该建立以词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自然话语主要由固定的或半固定的词块组合而成,只有少数句子属于创新的,即便是内部结构有一些变化的句型框架,其中的变化幅度也是非常有限的,学习者运用词块比完全由自己造句所需的努力小很多。鉴于此,外语教师应尝试运用词块教学法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研究表明:“词块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它有助于增加写作的流利性,提高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培养语篇组织能力。”但词块教学法能否对艺术类本科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效应呢?这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电子测试论文:电子设备强迫风冷散热特性测试与数值仿真 摘 要:针对电子设备发热导致其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对某电子设备机箱内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板强迫风冷的散热特性进行热测试实验,利用热分析软件ICEPAK对该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热仿真,并比较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结果表明二者一致性较好. 分析数值仿真产生误差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数值仿真的方法. 该研究表明数值仿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热仿真; 热测试; 电子设备; ICEPAK 0 引 言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向高功率、高密度方向发展,如果各种发热元件散发出来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各个元器件的温度就会超过各自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电子设备可靠性大大降低.这就要求对工作温度有较高要求的电子设备进行结构的热设计.[1]目前,对电子设备的热设计工作主要采取数值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电子设备进行风冷热测试实验所产生的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软件热分析仿真,通过实验数据检验模拟结果,从而指导软件热分析,为进一步做好电子设备的热设计,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可靠的工作打下基础. 1 热测试方案与实验设备 1.1 热测试方案 实验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行研制的DF―1型低速风洞中进行,被测试电子设备结构形式见图1.在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板上用型号为HW200JB8的厚膜电阻模拟发热元件,电阻值为25 Ω,其安装形式见图2. 每块PCB板按顺序排列25个发热元件,6块PCB板构成5个通道,其中5和6号板为光板,1号板为元件并联板,2,3和4号板为元件串并联混合布置,通过加载不同的电压可得到元件上不同的功率分布变化.[2] 1.2 实验设备 (1)低速风洞: 工作段面积为300 mm× 400 mm,风洞通过严格设计完成,在工作段无物体时可保证段内各点风速相等. (2)风速测量仪:用以测量风洞的实际流速. (3)ATM―3型多点温度测试仪:可1次测量63个温度点. (4)铜―康铜热电偶:测温范围为-260~ +300 ℃. (5)稳压电源:模拟PCB板加电状态.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子设备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散热特性,因此测试时将被测电子设备放在低速风洞工作段中,分别对4块板加不同的电压,以模拟功率变化的情况:1号板加电压为1~3 V;2号板为5 V,10 V,20 V,30 V变化;3号和4号板为 10 V,15 V,20 V变化.通过改变入口风速与PCB板间距等进行热测试,主要测试元件表面、背面与入出口的温度以及风洞内不同测点的流速. 2 数值模拟 2.1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用ICEPAK进行热仿真的过程可分为5个基本步骤[3]:建立计算模型,设定问题参数,划分网格,求解计算和后处理. 图3为在ICEPAK中模拟该电子设备实际工作环境所建立的物理模型. 被测电子设备水平放于风洞工作段内,用openning模拟风洞的入口与出口,在入口openning处可设定不同的流速;风洞用cabinet模拟,4面绝热;PCB板与底板固连,底板材料为铝;设置厚膜发热电阻与PCB板紧密固连.在数值仿真中先根据每个PCB板所加不同电压计算出每个发热元件的热功率,再将所得热功率加载到每个热源上. 该模型的主要参数为流体状态.通过软件自动计算得到的普朗特数和雷诺数可以确定流体类型为紊流.根据不同的实验工况,设置环境温度和风速等边界条件[4].实验主要为强迫风冷,因此忽略辐射换热与重力影响. 由于PCB板上的发热元件排列紧密,为了得到较精确的计算结果,要保证在发热元件周围有较细的网格划分.然而整个风洞容积较大,如果采用相同精细的网格对整个风洞进行网格划分,将使得求解时间大大增加.因此,对每块PCB板及其安装的发热元件建立1个assemble ,适当调整assemble的大小,以保证在PCB板与元件周围有较细的网格划分,风洞内其他部分使用较粗的网格,而计算精度不受影响.最终网格划分HEXAS数量为128 830,NODES数量为142 084.在设置好求解残差和迭代次数之后开始求解并最终收敛. 2.2 计算结果 对热测试中几组不同工况下的实验进行仿真计算,图4为1号PCB板在入口风速为1.5 m/s和25.5 ℃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温度云图. 从图4中可见在流体入口处元件温度低于出口处元件,与热测试结果相同.热分析结果相对于热测试的大量数据结果显得更加直观明了. 对热测试中几组不同工况下的实验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图5为环境温度25.5 ℃,风速1 m/s条件下2号PCB板加不同电压时,中间元件温度变化的测试与计算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电压改变时,元器件的温升有较大幅度增长,显示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图6为环境温度25.5 ℃,U1=U4=3 V,U2= 5 V ,U3=15 V条件下1号PCB板上某一元件正面和反面测点温度的测试与计算结果.从结果可见随着风速的增大,发热元件正反面的温度逐渐降低,这表明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从图中可以发现在0 m/s工况下计算结果较实验数据存在较大偏差,这主要是由于此时被测设备处于自然散热状况,而在仿真中没有考虑重力与辐射传热的影响,造成温度偏高. 图7为环境温度25.5 ℃,U1=U4=3 V,U2= 5 V ,U3=15 V条件下2号PCB板入出口测点温度测试与计算结果.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PCB板入出口的温差逐渐降低,与测试结果一致.由于在入出口处无热源且流体相对处于层流状态,因此数值仿真误差较小.图 7 不同风速下PCB2入出口测点温度 将数值仿真结果与热测试数据对比发现,计算发热元件表面的温度要高于实际测量结果,而计算PCB板入出口处的温度要低于实际测量结果,这主要是因为实际发热元件与PCB板之间存在由热源管脚到PCB板的热传导,而在热仿真中只是模拟热源与PCB板的固连热传导,没有模拟管脚的热传导,造成部分热量没有从热源传导至PCB板上,从而产生上述结果.预计如果考虑上述影响,通过更详细的建模分析,可以得到更精确的仿真结果,这对进一步改进热分析,提高数值仿真精度具有指导意义. 3 结 论 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强迫风冷热测试的基础上,运用热分析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并将计算结果与热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从数据对比中得出改进热仿真的方法.电子设备的热测试与数值仿真都是进行热设计的重要手段,只有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运用,才能进一步做好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保证电子设备正常、可靠的工作. 电子测试论文:基于虚拟仪器的新型汽车电子测试平台 上海聚墨仪器有限公司 邢咏红 摘要:针对汽车电子的测试要求的日益增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汽车电子产品的测试。 关键词: 虚拟仪器;汽车测试;LabVIEW PXI 随着半导体及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汽车的舒适性到稳定性乃至安全性的实现中,汽车电子产品都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汽车电子产品厂商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挑战――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汽车电子产品的测试设备的要求日益增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复杂的测试要求 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系统中的比例和实现的功能不断增加,要求其具有丰富的功能;随着基于CAN、K-Line、LIN等总线的车身网络的发展,还需要实现单个设备与整车网络之间可靠的实时通讯。这都要求汽车电子产品出厂前需要经历复杂的功能和参数测试过程,从而保证产品满足车厂所规定的功能上及质量上的诸多要求。 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 除了能够实现测试功能,测试设备还需要保存测试数据、提供测试数据在线分析功能,并能方便地据此进行生产过程统计(SPC),如测量系统分析(MSA)和工序能力指数(Cpk)等,从而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数据来源。 开发现测试周期 目前汽车厂商推出新车型的周期越来越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对于在国外设计,国内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而言,国内厂商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完整的测试线;而对于国内自主设计的汽车电子产品,往往要求测试线不但能够进行出厂前测试,还需要承担部分设计验证任务,因而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要实现测试系统,同时需要预先考虑由于产品改进而引起的测试设备变动。 苛刻的时间要求还体现在提高测试效率上。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利用功能单一、需要操作人员手工操作的传统测试设备很难达到时间和质量上的要求。因此使用自动化测试设备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成本控制 汽车电子厂商往往需要生产多种型号、具有类似测试要求的产品,这就要求测试设备具有可复用性,可以简单的实现多种产品共用同一条测试线,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维护的开支。 如果完全采用进口测试设备,则设备的引进及维护成本高、检修周期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在考虑将进口设备国产化,利用本地的供应商或自行开发和维护。 由以上可见,在汽车电子产品测试中,所采用的测试设备是一种需要根据被测产品的不同而快速灵活定制、能够提供丰富的测试功能、便于本土工程师快速开发及维护的软、硬件平台。 测试平台 针对以上应用需求,本文介绍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汽车电子测试平台,可以极大地方便各厂商进行汽车电子产品测试。 如图1所示,该测试平台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由两部分组成――软件和硬件。硬件采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PXI模块化仪器;软件采用NI的LabVIEW图形化编程语言和TestStand测试管理软件开发。 硬件组成 PXI是一种专为工业数据采集与自动化应用度身定制的模块化仪器平台,具备系统的模块化、容易集成、容易装卸和连接,以及方便提高设备同步与触发精确度等卓越特性。 同时PXI模块化仪器具有丰富的产品,如NI所生产的PXI模块在汽车电子产品测试领域中所适用的有各种模拟和数字信号采集、调理、信号多路复用及矩阵连接控制、各种总线接口、射频及任意信号发生器等等。可为汽车电子厂商提供宽广的选择余地。 图2示出一组典型的用于汽车电子产品检测的PXI模块化仪器,其中包括了基于Pentium CPU的PXI控制器、由数字万用表和多路复用开关及矩阵开关组成的多路电流,电压测试系统、用于产生汽车收音机电台信号的射频信号发生器、汽车收音机音频分析仪等设备。为了实现自动化测试,汽车电子产品厂商通常利用产品本身具有的总线,如CAN、K-Line等,开放特定的控制指令用于产品状态控制,从而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在这些模块化仪器中,通常包含一个总线控制器(如CAN、K。Line、LIN控制器等)。除此以外,通常配置一块具有宽电压输入输出和光隔的DIO卡,用于与自动化生产线之间进行时序同步和夹具控制等。 图2的示例中包括了各种经常用到的汽车电子产品测试仪器。在大多数应用中,可以对上述模块化仪器进行定制,选用其中的一部分仪器,即可实现如汽车收音机(包括VCD/D V D/导航)、仪表板、行车记录仪、HVAC(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等产品在PCB及整机状态下的功能及参数测试。 软件组成 如图3所示,汽车电子测试平台中的软件部分由产品驱动程序、测试设备驱动程序、测试项目实现、测试序列(Test Sequence)和用户定制程序(如用户操作界面、测试数据库管理软件)等部分组成。 产品驱动程序――用于实现被测产品的程序控制,通常由各种总线方式(如CAN、K―Line、串口等)进行控制。以达到无需人工设置产品状态而进行测试的目的。对于特定类型的产品,需要进行控制的参数通常是统一的,与型号无关的。例如对于汽车收音机的音频测试,不论任何型号,所需要控制的参数通常有音量、波段、调谐频率、音效控制等。从而保证在为新型号产品开发测试软件时,无需修改调用它们的函数,只需要重新开发一组符合预先定义的接口类型的收音机控制程序即可。 测试设备驱动程序――主要指PXI模块化仪器的驱动,用于保证仪器的正常操作和向开发者提供应用程序接口(API)。这一部分无需用户自行开发,PXI模块化仪器的生产厂商会随硬件提供相应的驱动程序,通常还具备界面简单、易操作的硬件管理环境(如NI的MAX),通过这个硬件管理环境,用户无需编程即可实现硬件自检、手动测试、硬件配置等功能。 测试项目实现部分――是产品驱动程序和测试设备驱动程序的结合。汽车电子产品厂商针对其不同产品,都会有特定的测试规范,而同一类型产品的测试规范通常是相同的。一旦根据厂商的要求开发完成,在构建同类产品测试线时不用或很少更改测试项目的执行程序。 测试序列――按照厂商所有的测试要求,将测试项目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测试序列。在此平台中,测试序列的表现形式为.seq文件(TestStand文件)。在这个测试序列中实现了所有的数据采集、分析、记录功能。 用户定制程序――包括用户操作界面和 测试数据库管理软件等。在此测试平台中,用户操作界面和测试数据库管理软件作为一个通用的组件,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的测试线上,而无需任何修改。 该软件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同一个测试软件平台可以测试不同型号的同类产品。 由于同类产品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通常是相似的,因此软件中的测试项目实现部分只需要针对不同产品进行相应的配置,就可用于所有具有相同测试方法的测试项目,用户无需重新编写代码。 同一个测试序列可以在不同测试站上运行。 考虑到产品平均出厂时间的限制,厂商在选择PXI模块化仪器时,通常会选用多个测试站来分担全部测试时间。这些测试站可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配置,在某些测试站上还会采用GPIB仪器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果其中一台测试站发生故障,该站上的测试软件可以在无需重新编写程序的条件下完成测试站的互换,只需要更改测试设备的资源名称。而测试设备驱动程序中已经同时支持了PXI模块化仪器和传统GPIB仪器。 开发及维护时间大大缩短 从图3中可以看到,除了被测产品驱动程序和测试序列会随着被测产品不同而变化,其它部分在一次开发完成后无需或很少改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系统集成商还是厂商自己的开发工程师都只需要将精力投入到特定的被测产品控制和实现测试序列上。 同时,由于在一个工厂内采用了统一的软件平台,极大地减少了软件维护的时间开销。不同的测试线对工程师的要求也趋于统一,从而降低了因人员流动而造成的风险。 应用实例 某汽车电子厂商选用了上海聚星仪器有限公司的汽车电子测试平台组成汽车收音机的测试线,为了满足产品Cycle Time的要求,采用七个PXI测试站来分担上百个测试项目。其中两个测试站进行PCB形态的测试,如PCB上的测点电压、电流等参数;另外的测试站均为整机形态的测试,如调校、CD/MP3、AM/FM、音效控制、写入产品追踪及生产信息等等。如图4所示。 每个测试站上运行不同的测试序列,但采用相同的用户操作界面和测试数据管理软件。 由于采用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汽车电子测试平台,目前该测试线同时承担了三种类型、十几个型号的汽车收音机自动测试任务,而该测试平台的维护只需要一个工程师即可完成。 结语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汽车电子测试平台能够有效的满足日趋复杂的测试要求,提高测试线的开发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正逐渐成为汽车电子产品测试领域中新的趋势。 电子测试论文:新形势下电子测试技术需求新趋势 摘要: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电子制造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与电子产业密切相关的测试技术也随着市场重点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通过对多家公司的访谈,探索新形势下电子测试技术需求新趋势。 关键词:电子测试;无线测试;测试测量;3G 对于电子技术来说,测试测量几乎贯穿了每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的全过程,并且成为电子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受电子业整体低迷的影响,电子测试市场近期有所下滑。但总的来说,测试行业市场需求有升有降,技术发展的需求增强。普通家用电子产品和通信产品行业许多企业处于困难时期,产量下降。近期没有生产扩容需求。因此。作为质量控制的生产线测试市场需求有所下降。随着目前3G的兴起和发展,一些技术领先的企业和研发以及检测机构,要求测试测量行业提供顺应通信标准和技术发展的仪表。因此针对研发和检测市场需求是增长的。 中国市场的测试测量需求依然在提升,有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电子测试仪器进口量有明显的增长。而中国扩大内需的政府举措更是给测试测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据粗算。2009年一季度大部分测试仪器厂商在中国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方面的销售有相当程度地提升。 抓住市场成长的热点 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受到牵连,有些产业依然蓬勃发展,因此,一些市场发展的热点领域依然存在着促使测试测量厂商取得突破的机遇,比如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支持,又如一贯是测试测量重要应用的国防和航天,更有最近逐渐兴起的3G网络。 测试与测量技术的发展与电子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即使遇到一些问题,电子行业的发展动力依然来自于消费者对体积更小、功能更强、更多互连计算和通信产品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电子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将新无线协议、新电池技术、新元件和半导体技术等各种功能集成在这些电子产品中,并且这一趋势在每一代新产品中的应用似乎逐渐加快了,所有这些都促使测试行业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去测试这些新型产品和前沿技术。吉时利公司认为,目前这方面的热点包括:对于每种新的无线协议都相应需要新的测试方法和测量仪器;工艺尺寸低达45nm甚至更小,半导体小型化的每一次新进展都要求测量技术相应进步;要想制造出世界上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也需要对测试技术进行革新,不断降低购买价格,降低测试成本。解决所有复杂的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多的测试。在生产条件下以最高的产能进行更多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以改进这些新工艺。 上海横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启尧则认为,一方面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带来了能耗的直线上升,使全球变暖及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应对能源紧张及环境保护。节能、环保、新能源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课题。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3G牌照发放也会带来新一轮的大规模建设和投资,而在3G建设的同时已经在逐步向4G领域迈进。无线通信已经不再单单局限在通话这一简单的功能,而是从照相功能、音乐功能向网络功能和电视功能等全面迈进。而这些也给作为领域排头兵的测试测量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课题。随着新能源的逐步开发和节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变频控制器越来越被广大行业领域所重视。另外、芯片功能的不断加强也同时带动了多通道数字领域测试测量要求的提高。同时网络的广泛应用将对高速、快捷的通信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领域都要求测试技术在多通道、高频率、高精度等方面能更上一层楼。 同样看好3G市场的还有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部产品经理陈峰,他认为近期在测试测量领域有两大热点:3G移动通信和航天与军用测试。3G通信测试可以分很多方面,如关于核心网的测试、基站子系统的测试以及终端的测试等,可能需要进行射频辐射测试(包括EMC测试)、射频传导测试、协议测试、SIM测试、音频测试、CTIA/OTA测试、SAR测试、产品安全性测试等。航天和军事领域的测试涵盖范围极广。在射频微波测试方面,包括卫星测控、雷达测试、环境仿真、材料测试、元部件测试、基带测试、天线测试、信号仿真与分析等等。对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而言,保持技术领先并不断创新是公司的基本方针。在通信测试领域,保持着与3Gpp标准的同步和前瞻性的统一,随着目前3G和LTE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公司新的机遇;在航天与国防领域,无论是飞船和卫星、新型飞机和雷达还是舰船和航母,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泰克亚太区市场开发经理孙志强则从我们身处的“全新的数字时代”的5大市场驱动力具体分析了测试技术发展新趋势。 ・基于数字RF技术的全新RF和微波市场: ・需要对随时间变化RF信号进行跟踪、监视和捕获分析; ・需要对“宽带”RF信号无缝“复制”、分析; ・可定制的灵活测试完整方案。 ・基于数字视频技术的全新视频应用: ・既要对传统的视频技术又要对全新的数字视频进行测试; ・对全新的数字视频内容进行测试分析; ・高效灵活的数字视频测试方案。 ・基于高速串行技术的全新计算、通信和娱乐应用: ・对复杂的高速系统进行“全信号通路”检测和分析(从发射端,到中间连接,到接收端); ・针对高速信号系统测试。要设备具有极高的信号保真度(即要测试设备有“全量程”的最低“噪声”); ・高效灵活的测试解决方案,缩短用户产品开发周期。 ・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全新而广泛电子应用: ・需要对大量“新技术”一之前只在高速系统中使用的技术,现在也广泛应用在嵌入式系统; ・需要对混合信号环境进行测试分析; ・针对多样化的总线,需要高效灵活的测试方案。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全新下一代网络应用: ・以中国为例,需要最全面的能够支持包括CDMA2000,WCDMA,TD以及核心网的NGN、WiMAX、LTE在内的各种技术的网络和终端测试解决方案; ・需要有支持2G/3G融合互操作的网络优化解决方案和管理QoS客户体验的质量分析方案;下一代通信不只是技术的竞争,更重要是网络应用和用户管理。 挑战与解决策略 对于测试测量厂商来说,不仅仅要针对技术需求的重点来进行策略调整,同时还要面对测试工程师提出的更多新要求,像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测量需求和任务?如何降低选择和使用测试仪器的风险?如何加快用户产品设计和调试周期?如何帮助用户仪器投资最大化和产品创新?以上种种 挑战,归结到一点就是:现在我们身处在一个以方案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的新型电子测试市场。 面临的挑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改进性能的同时降低测试成本。当然,改进性能涉及到很多方面,与实际应用是不同的。在研发实验室中,改进性能通常意味着实现更高的测量精度。在生产条件下,中心问题是提高产能同时保持测量可重复性和精度。在这两种情况下,最复杂的事情是上一问题中所提到的快速变化的环境;每当一种测量系统或测量方案变得比较完善时,似乎另外一种新的无线协议又需要进行测试,或者半导体器件的几何尺寸又在迈向45nm的道路上经过了新一轮“缩小”,从而必须要对测试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甚至重新构建。降低这种情况下的测试成本意味着仪器制造商必须在设计新产品时极富创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向后兼容之前的产品?是否能够将多种仪器的功能集成到一套工具中,或者在尺寸更小的设备中集成更多的通道?是否集成了智能的固件和软件功能。从而缩短系统配置和调试所需的时间? 吉时利公司认为。应对挑战必须不断创新,其中包括研制出灵活而实用的测量仪器。例如。一种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用于不同测试的仪器,或者集成多种功能的单台仪器,能够节省用户购买多台仪器分别执行各个任务的投资成本。很多先进材料。包括纳米技术和基于半导体的材料,都需要进行多种电气测量,例如超低电流和/或超高电阻特征分析。吉时利已经在低压测量领域获得了经验。虽然吉时利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仍不断推进测量技术,降低对产能增大的敏感性,提高生产良率,降低测试成本。 罗德与施瓦茨陈峰则展望了在通信和航天与军用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需求及挑战。新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通信技术和航天与国防技术的发展,具体频率和带宽以及数字处理的能力的提高,因此,测量技术在这方面也要随之提高。需要有更高的速度、更宽的带宽和更高的精度。在通信领域,LTE的应用是近期发展的目标;在航天与国防领域,新的测控技术、新型飞机与舰船、电子对抗以及隐形飞机和对应的雷达技术带来新的测试需求。 从性能上讲,技术革新体现在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射频器件的优化配合,将会有更高的精度和速度、更大的带宽,从而帮助通信技术和国防应用的技术发展。从功能上讲,测试仪器会在通用性集成功能方面带来突破。简单说就是一台多功能仪器完成以前一套测试系统的工作。例如,一台接收机,同时具有频谱分析、场强分析、调制分析、噪声分析、矢量分析以及功率测试等等各项功能。同时,测试仪器要具有通用性和前瞻性,开放用户接口,给用户开发空间,从而帮助技术人员在研发中尝试新技术和方案,推动技术发展。 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线路复杂性的不断增加,环保节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基础工具的测试测量仪器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度、测试范围、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功能的多样性都成为各测试厂商不断追求的目标。 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各行各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各行业也都在不断的消减经费,压缩研发预算,这些都对测试测量行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总体用户的需求下降,也造成各测试仪器厂商对于销售预期的不确定性。技术上各仪器测试厂商可能对一些前景并不理想的行业产品进行消减。这就要求测试仪器厂商本着如下原则进行战略调整: ・提供更精确的仪器硬件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信号保真度,减少测试方案的导入误差量; ・提供高效的应用解决方案,包括针对各种技术标准的专有软件方案和探测方案{探头和夹具等); ・提供可定制的测试中心平台。既能执行标准测试流程,又能定制专有条件下的极限测试; ・提供世界级的专家咨询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用户增值。 以上这些测试方案的创新,必将贯彻到电子行业从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每一个环节,会极大推动用户的技术创新进程。尤其在当前,那些意识到这些变化的电子测试设备厂商必将和中国用户一起,最终实现了产品和产业的技术升级。 IPC职业培训与认证项目走进中国大专院校 5月14日,IPC(国际电子工业连接协会)中国区总经理彭丽霞与来自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代表签属协议,该协会将免费赠送一定数量的标准文件作为两所学校的教学使用。 目前,IPC在电子制造方面共有五项带有培训认证的标准,它们是:IPC-A-600、IPC-A-610、IPC/WFLMA-A-620、IPC J―STD-001和IPC-7711/7721。 另外,IPC还与南京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专业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互换会员行动,彭丽霞还宣布IPC的航空航天标准向中国开放。 电子测试论文:基于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的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及测试 摘要:为某整车厂商开发了一款基于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的车载娱乐设备,实现了免提通话、音频流音乐播放等功能,本文结合产品开发与测试经验,介绍综合运用cAN总线和蓝牙技术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及测试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cAN;汽车电子;蓝牙 引言 在汽车电子系统中,CAN总线通信技术不仅减少了线束减轻了汽车重量从而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汽车电子网络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利用它可以把某项应用按照功能分拆在不同的组件中实现,这样在实现各个功能子系统时非常灵活,系统中组件的使用更广泛更充分,单个组件可以在多个功能系统中被应用。可以说CAN总线的出现更好地体现了网络复用的特点。蓝牙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中的成功运用经验推广到汽车电子领域后,其开发与测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笔者结合为某整车厂商开发的一款基于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的车载信息娱乐设备,介绍基于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的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及测试中的关键技术。 产品开发 该产品是一个集成usB音频播放、蓝牙免提、蓝牙音频流播放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电控单元(以下以USB-BOX来表示),通过CAN总线与车内音响系统组合为一体,实现播放普通u盘内音乐文件(MP3、WAV、wMA等),同时可以通过蓝牙功能实现免提接听、拨打电话及播放流媒体音乐等。音响系统包括液晶屏、收音机、方向盘和USB-BOX,其中液晶屏用于实现歌曲文件信息、电话相关信息以及电话本的显示等功能,收音机实现CD音乐播放及控制等功能,收音机和方向盘上带有按键控制接口,实现对USB-BOX的音乐控制和免提操作,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个CAN网络汽车音响系统中,收音机和方向盘CAN节点提供人机操作接口控制USB-BOX,而USB音乐播放和蓝牙免提功能相关的液晶屏显示页面则由USB-BOX来控制。USB-BOX的程序设计采用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软件架构,将整个控制流按照功能分解为若干并发的子状态机,每个状态机被实现为一个任务,在子状态机中将该功能实现的过程节点做为子状态,以过程的推进作为状态机的跳转,这样使得整个系统构架清晰,简化了实现,便于系统调试和后续功能扩展。 在状态机的实现中,关键跳转条件是CAN帧和蓝牙信号,CAN帧方面主要是标识符的管理,标识符是指当前液晶屏应该显示什么样的页面。提供什么样的显示信息和导航选择,在该页面下收音机和方向盘按键操作对应哪些控制命令,可以实现哪些选择性的操作(选择、退出、向上向下导航、向前向后导航),由USB-BOX和收音机共同管理。而蓝牙信号涉及到不同手机在同一功能上的不同差异,信息组合不完整,次序不固定,这就会带来一定的兼容性问题。下面以电管理为例描述一下状态机的设计。 首先根据整个来电管理的过程设计Ready、IncomingCallEstablish、ActiveCall三个状态,USB-BOX默认起始状态为Ready,当手机来电时,手机把蓝牙信号CALL SETUP IND(呼叫过程提示)、RING IND(来电响铃提示)和CALLER_ID_IND(来电号码)等来电信息传给USB-BOX,USB-BOX进入IncomingCallEstablish状态。通过CAN帧将响铃提示信息发送给管理功放音响的收音机,把来电号码发送给液晶屏,这时收音机播放铃声,同时液晶屏上弹出显示页面。包括该电话号码,并提供是否接听的两个可导航选项,这个页面的标识符便是来电管理标识符。这时可以利用收音机上的导航按键选择是否接听,在导航到接听按键上按下选择键时,收音机会把接听来电命令发送给USB-BOX,USB-BOX通过蓝牙信号把接听来电命令发给手机,手机接听来电,通话建立后手机把蓝牙信号CALL IND=1(呼叫建立)发送给USB-BOX,USB-BOX进入ActiveCall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收音机上按下选择键时,USB-BOX接收到该按键操作命令,发送CAN帧给液晶屏,弹出一个可导航页面,包括挂断、保持选项,选择挂断,收音机把挂断命令通过CAN帧发送给USB-BOX,USB-BOX通过蓝牙信号发送给手机挂断电话,挂断后手机把蓝牙信号CALL IND=0(通话结束)发送给USB-BOX,USB-BOX进入Ready状态,同时通过CAN帧把通话结束发送给液晶屏和收音机。 产品测试 下面以该产品蓝牙特性的测试来说明一下如何综合采用CAN总线及蓝牙技术完成对该产品的蓝牙测试,在这里将被测试的产品以EUT来表示。 由于无法搭建产品运行时需要的所有外部环境去直接测试产品的各项功能,所以设计了测试工装在生产线上对产品进行测试,同时由于EUT实现的功能比较多,完成单个BUT测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样为了满足生产节拍的快节奏,在生产线上需要多个工装分别测试多个BUT。EUT的蓝牙特性是指其蓝牙射频通信上是否稳定,软件是否正常运行,不涉及具体的功能项,我们通过确定EUT的信号强度来判断其射频通信,通过一个具体的功能项一配对来判断其软件是否正常运行。 下面首先描述一下测试环境及测试方法,然后详细介绍测试方法的实现。 由于EUT是有效范围为10m的Class 2蓝牙设备,而生产线本身就10米左右,在10m范围内存在多个测试工装和多个EUT,所以为了保证测试工装确实在测试其测试台上的EUT,需要确定工装测试台上这个特定EUT的蓝牙地址以进行后续的配对功能以完成测试。由于测试工装与其测试台上的EUT距离是固定的,而且在某测试工装和多个EUT之间,工装与其测试台上的EUT的距离是最近的,所以在测试工装上实现可以测量被搜索设备的信号强度的搜索功能,对有效范围内的BUT进行搜索,只要测试台上的EUT的信号强度是OK的,那么信号强度最强的蓝牙地址便是工装测试台上的EUT所对应的蓝牙地址。 而EUT配对过程的实现(图2)是一个典型的采用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综合实现的功能,首先EUT将来自蓝牙手机的配对请求通过CAN总线发送到液晶屏上显示,然后利用收音机上的按键允许配对,通过CAN总线发送给EUT,BUT接着把弹出PIN码虚拟键盘请求发送到液晶屏上,接着在液晶屏上的虚拟键盘上通过收音机上的按键输入PIN码,然后通过CAN总线把PIN码发送到BUT上,BUT接受蓝牙手机配对,发送PIN码完成配对。 在这里约定一个统一的PIN码,只需要在测试工装上实现蓝牙配对、接收BUT通过CAN总线发送的配对请求、通过cAN总线发送允许配对命令及发送PIN码到BUT的功能即可完成对BUT配对功能的测试。如果测试台上EUT蓝牙特性OK,便可以顺利完成配对操作,如果该EUT的信号强度没有满足要求,而通过搜索最强信号强度得到的蓝牙地址是另外一个EUT的话,由于测试工装跟另外一台工装测试台上的BUT不存在CAN总线连接,所以无法接收配对请求,在这里设定一个超时时间,便可以得出EUT测试不OK的结论。 结语 笔者开发了一款基于CAN总线及蓝牙技术的汽车电子产品,该产品运行稳定可靠,目前已经成功装车应用,本文分析了其产品开发及测试的原理及特点,并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开发及测试的实现。 电子测试论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航空机载电子设备自动测试系统 机载电子设备自动测试系统需要对上百种部件进行功能测试,涉及的信号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这些信号按照频率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按时域特性分为连续和离散信号,按照形式分为电信号和非电信号(如温度、速度、高度、气压、航向等)。为满足复杂的测试需求,我们采用虚拟仪器技术。 系统硬件设计 PXI模块化仪器相对于GPIB、VXI、RS232等仪器而言,具有速度快、体积小、易扩展等优势,因此作为硬件的主体。再选用常规信号源(SOURCE)和信号测量模块(SENSOR),通过GPIB和RS232总线扩展专用和自研设备。整个系统硬件原理如图1所示。 由于PXI模块较多,且为了今后的扩展,选用了18槽的PXI-1045机箱;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平台的集成度,选用PXI-8187零槽嵌入式控制器,摒弃了以往系统中利用MXI-2将工控机作为主控器的方式。PXI-8187带有GPIB接口,可以方便的扩展GPIB总线设备。部分仪器资源和部件需要串口通信,故选用PXI-8421扩展4个串口。 1 信号采集 以61/2数字万用表PXI-4070和51/2数字万用表PXI-4060作为常用的测试模块,可以测量0~300V的电压,0~1A的电流,0~100MΩ的电阻。 示波器PXI-5112(2通道8位分辨率,100MHz带宽)和模拟输入PXI-6070E(16路单端输入/8路差分输入,12位分辨率,1.25M采样率)配合使用,可以满足常用的连续波和单点电压信号的采集。PXI-6070E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前端连接了两块SCXI-1125,用于信号的调理(10kHz或4Hz的低通滤波、衰减)。此外,PXI-6070E还可用于控制器与SCXI机箱之间的通信。 高速DIO PXI-6534可以采集和输出高低速离散量。特殊和复杂信号的采集处理则采用GPIB设备和RS232自研设备,如频谱分析仪。 2 信号输出 函数发生器PXI-5421(16位分辨率,100MS/S采样率,带宽43MHz)和高速模拟输出PXI-6733(8路输出,16位分辨率,刷新率1MHz)配合使用,可以满足常用的连续波和单点电压信号的输出;SCXI-1124用于隔离模拟电压和电流的输出。 特殊和复杂信号的输出采用GPIB设备和RS232自研设备,如交直流电源、射频信号源、大气数据测试系统、模拟器等。 3 信号路由 由于大部分机载电子设备的信号数量众多,不可能将所有信号同时直接连接到资源上,必须经过继电器矩阵进行切换。因此继电器必须有足够快的响应时间,才能通断较大的信号。选用两块继电器矩阵模块SCXI―11 29和附件SCXI-1333、SCXI-1339,组合成合适的继电器矩阵(最大通断能力150Vdc/A,150Vrms/250mA)。在信号的连接、断开过程中,为了实现最优路径的自动选择和安全保护(避免源于源相连),我们重新编写了继电器矩阵驱动,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4 资源接口和适配器 资源接口是所有资源接口的集合,每个部件根据需要通过适配器连接部分资源。一个或多个UUT共用一个适配器,因此测试系统根据UUT的信号情况,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适配器。 系统软件设计 CVI在标准C语言(Ansi C)的基础上增加了仪器控制和工具函数库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例程,具有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并且c语言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易于使用的开发工具,因此选用CVI可以加快测试程序(TP)的开发。系统软件原理见图2。 为了方便和规范TP的编写,TP开发管理软件根据输入的测试信息自动生成测试程序代码框架和仪器操作代码。测试程序编写完成后编译生成动态库,由测试程序执行管理软件调用和管理。在测试程序开发过程中,仪器操作和虚拟仪器界面的开发是两个重点。 1 IVI仪器驱动的开发和使用 仪器驱动的用途是对仪器进行程控,简化测试程序开发人员对仪器的操作。传统的仪器驱动与仪器耦合太紧密,仪器发生变化,驱动也要重新编写,进而使用此驱动的测试程序也要重新编写和编译。 IVI(可互换虚拟仪器)驱动采用了类驱动的概念,实现了同一类仪器之间的互换,同时增加了仪器仿真和状态缓存的特性,提高了TP开发调试的效率。CVI提供了方便的IVI驱动开发工具,因此可在开发测试程序过程中选用IVI驱动来控制仪器。 目前,IVI驱动标准只了八大类仪器的类驱动,为了保证非IVI标准的仪器在一定范围具有可互换和仿真功能,我们借鉴了标准IVI驱动的机制,开发了自定义IVI驱动。利用IVI驱动,我们成功实现了NI公司的PXI-4070卡式万用表与Agilent公司的HP34401GPIB台式万用表之间的互换,实现了不同公司生产的单相交流电源和三相交流电源之间的互换。 IVI驱动采用逻辑名和XML配置文件机制,在硬件资源描述发生变化时,只需更改配置文件,不需要更改和重新编译测试程序,就能保证测试程序的正常运行。如果不采用IVI驱动,就必须更改所有用到函数发生器的测试程序,将在很大程度上延误工程进度。 此外,利用IVI驱动的仿真功能,使得测试程序开发人员可在自己没有安装任何硬件的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调试,提高了平台的使用效率和测试程序开发效率。 2 虚拟仪器界面的开发 虚拟仪器界面提供人机接口,可以让操作员根据需要施加信号,实时监测信号。CVI提供了开发虚拟仪器界面的用户接口资源文件(*.uir)和各种控制和显示控件,用于模拟实际仪器界面。目前,NI LabVIEW、CVI和HP VEE是最为出色和方便易用的虚拟仪器界面开发软件。图3是其中一个TPS的虚拟仪器界面。 此例中,打开激励开关时,PXI-6733连续输出RMS 1.5V,频率400Hz的正弦波作为磁传感器的激励;用PXI-6070E的三路模拟输入通道同时采集磁传感器输出的三路航向信号(最大幅度小于100mV,频率为800Hz),并显示在同一个波形显示控件中,再利用算法计算出角度,显示在表盘控件中。由于增加了信号调理板SCXI-1125和端子板SCXI-1313,将PXI-6070E的测试范围扩展到2.5mV~300V,从而精确的测量了磁传感器输出的小信号,测算出精确的角度。 应用成果 采用NI PXI模块、CVI、IVI工具、MAX管理软件,以及第三方的设备,我们成功构建了多套通用、开放的航空机载电子设备自动测试系统。利用这些系统成功开发了多机型、总数量达三百多种的TPS,帮助用户实现了UUT快速的定检、维修。相对于用传统仪器搭建测试台的方式,自动测试系统在效率和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为机载电子设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电子测试论文: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研究 摘 要:测试语言主要分2类:面向仪器的测试语言和面向信号的测试语言。通过分析2种测试语言的优缺点,结合我国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该语言主要借鉴ATLAS的关键语句,将其解释为测试框架配置文件和测试文档;同时还描述该测试语言的程序格式和执行机制。 关键词: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虚拟仪器;测试语言;ATLAS;自动测试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可靠度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研制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给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一代自动测试系统中,自动测试语言――如ATLAS语言,在系统级仿真、测试与验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和机器均可翻译的自动测试语言不但可以作为用户与测试人员沟通的桥梁,而且可以编译成可执行测试代码,在目标机器上运行。 本文通过分析面向信号和面向仪器2类测试语言的优缺点,结合我国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目的是将测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和功能单元进行组态,并将其涵盖于既定的测试框架中,实现“积木式”软件开发。同时,该测试语言还融入了软件工程的思想,加入测试文档和测试程序的自动生成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测试系统开发效率。 1 测试语言综述 测试语言大体上可分为2类:面向信号的测试语言和面向仪器的测试语言。 面向仪器的测试语言,如LabView主要通过直接调用仪器驱动实现测试过程,面向仪器的测试语言与具体仪器紧密相关,因此程序移植比较困难,可重用性也比较差。而面向信号的测试语言,如ATLAS(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s),则主要通过对信号的操作(施加激励信号,测试响应信号)来映射底层测试仪器的操作,达到与仪器无关的目的,因此面向信号的测试语言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ATLAS语言作为一种面向信号的测试语言,还采用了类似于英语自然语言的语法格式,使得它成为一种人机均可翻译的测试语言,既可以作为工程师和测试人员之间交流的文档规范,也可以经编译后作为测试程序执行,鉴于此,ATLAS成为美国国防部首推的军方测试语言。 但由于ATALS语言是一种接近于英语自然语言的测试语言,并不适合国内用户使用;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测试需求,IEEE组织不断对ATLAS进行修改,使得其语句非常臃肿,仅语言关键字就有1 000个(IEEE ATLAS STD-95),使得ATLAS语言的培训费用十分高昂;再者,ATLAS的编译器价格极其昂贵,使得其优势难以在国内测控领域发挥。 而另一方面,面向仪器的测试语言却在商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鉴于仪器互换的问题,NI和惠普等公司联合推出了一系列的仪器驱动标准: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和IVI(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VISA是VPP(VXI plug play)联盟于1996年2月推出的新一代仪器I/O标准,VISA具有与仪器硬件接口无关的特性,即VISA是面向器件功能,而不是面向接口总线。使用它控制VXI,GPIB,RS 232,PXI等仪器时,不必考虑接口总线类型。如图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仪器驱动程序的执行性能,达到仪器的互换,1998 年由9家公司成立的IVI基金会,在VXI-PNP 技术基础上为仪器驱动程序制定新的编程接口,在VISA 标准驱动程序上插入VXI-PNP 框架结构和类驱动程序,它通过定义类驱动器和专用驱动器实现了部分通用仪器之间的互换,缩短了程序开发时间,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性能。如图2所示。 针对于此,IEEE推出ATLAS 2版本,它整合了VISA,IVI和面向对象技术,给ATLAS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来讲,面向信号的语言和面向仪器的语言各有优势,面向仪器的语言具有直观,易用的特点;而面向信号的语言编写的测试程序具有较好的可重用性和仪器可互换性。 2 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需求 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主要是针对航天专用的三模冗余或两模冗余嵌入式电子计算机,这些系统在出厂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主要可分为内部测试和外部测试,内部测试主要是指那些无需借助外部测试仪器,而可以直接通过嵌入式系统内部执行测试程序所进行的测试,如CPU测试、ROM测试、RAM测试、端口测试等;外部测试则是指需要外部测试仪器配合所进行的测试,如开关量测试、串口测试、计数器测试、AD/DA测试等。 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的传统方法为:根据测试需求分别设计内部测试程序和外部测试仪器及测试程序;嵌入式电子系统和外部测试系统分别上电初始化后,外部测试系统向嵌入式电子系统上传测试程序(嵌入式系统本身的ROM内固化有1个RTOS);嵌入式系统加载测试程序后向外部测试系统发握手信号,并等待外部激励;外部测试系统向嵌入式系统发送激励信号,嵌入式系统接收激励并做出响应,如此循环下去。 为提高测试系统可重用性和测试的准确性,开展了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技术研究,并对一些测试模块(软件)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如CPU测试、ROM测试、RAM测试、AD/DA测试等;同时还采用标准的基于PXI的测试仪器,以达到仪器可重用,系统可配置的目的。 3 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 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不但要解决外部测试问题还要解决内部测试问题,这里在融合面向信号测试语言与面向仪器测试的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建模的方法,定义了适用于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测试应用的测试语言,以达到测试系统的可重用及可配置的目的。 系统建模包括3个方面:信号建模,UUT(Unit Under Test,被测对象)建模和测试仪器建模3个方面。信号建模主要针对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所常见的接口信号类型及特点,定义出一组常见信号,用户可以通过参数设定,达到描述UUT或测试仪器接口信号特征的目的;UUT建模主要是通过对UUT外部接口,内部组件参数及体系结构的描述,达到内部测试测试程序的自动装配,UUT建模同时支持黑盒建模(仅描述其外部接口)和灰盒建模(同时描述其内部体系结构及组件参数);测试仪器建模则通过描述测试仪器的本质信号特征及关键接口特征,并最终映射实际仪器(所建立的测试仪器模型与实际仪器可能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达到测试程序可重用,仪器可更换的目的。 因此,本文所描述的面向航天嵌入式系统的测试语言主要包括5个部分: 信号描述及定义通过定义一组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常见的基本信号,如数字信号(包括开关量和脉冲量)、模拟量(DC,AC)等。用户可通过配置信号参数设定信号; 被测对象描述通过描述被测对象的接口关系,并建立状态机功能模型,仿真被测对象的功能模型,并自动生成内部测试程序。在未建立状态机功能模型时,系统可以将被测对象作为一个黑盒考虑,此时不生成被测对象内部测试程序; 测试仪器描述通过描述测试仪器,达到建立测试需求模型,并最终与1个或多个实际测试仪器相映射,测试仪器本身相当于一个信号描述集合,通过定义虚拟测试仪器,提高了测试仪器的可互换性和测试程序的可重用性。这样既保留了面向仪器测试语言的直观性和易用性,也提高了程序的可重用性; 连接关系描述连接关系描述定义了UUT与测试仪器之间的连接关系,连接关系描述还可以包含适配器描述,使得测试系统的层次性更加明显,也更有用; 测试策略描述测试测量是测试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动作:apply,measure,verify等,控制测试仪器完成测试过程。测试策略描述语句选择提取ATLAS关键测试语句:单信号语句、多信号语句、总线操作语句、定时和事件相关语句,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使之更直观,且更易于实现到图形化语言的转换。测试语言的具体格式如下: 每一个TEST_ITEM(也即测试策略描述)对应于测试框架中一个测试细则,测试细则是图形化的测试执行界面的一个子界面。 测试语言经编译/解释后生成测试框架配置文件和测试文档,用户通过加载测试框架配置文件,设置执行次数和选择测试项目,系统即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界面主要分两部分:测试总览和测试细则,其中测试总览主要采用文本框的形式显示当前的测试记录,包括当前正在进行的测试项目和捕获的错误信息等;测试细则是由一个或多个图形化的详细测试分项构成。 4 结 语 通过研究国内外测试语言发展现状,结合面向信号测试语言和面向仪器测试语言的优势,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的面向航天嵌入式电子系统的测试语言模型,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虚拟仪器的测试语言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仍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电子测试论文:高过载下电子元器件测试方法研究 高过载条件下测试电路需要达到高速测试要求,本文从研究电容、电阻、二极管以及电感等电子元器件的测试方法入手,在高过载下电子元器件测试过程中,设计与之相配套的测试电路,以此保证测试电路能够符合特定要求,为高过载下引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供文献参考。 【关键词】高过载 电子元器件 测试方法 我国电子元件的平均每年的生产总量占全球的39%左右,但是我国电子元器件检验技术的发展并不成熟。而检测电子元器件是维修电器的一个基本内容。一般而言,采取的是从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电感器变压器这四个方面进行检测的方法。电子元器件检测朝着自动化方向的不断发展,使得研究高过载下电子元器件测试方法成为了热点话题。 1 研究高过载下电子元器件测试方法的必要性 在检测电子元器件的过程中,一般利用LCR数字电桥以及UT708新型数字万用表进行检测。LCR数字电桥的测试精度较高,但是它的测试频率却偏低,每秒平均10个。UT708新型数字万用表的测试频率比数字电桥还低,每秒平均3个,难以满足高过载下高速测试的要求。此外,一般情况下,利用本万用表只能有一个测试通道,无法同时对多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视。虽然本万用表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接口,然而其数据信息的传输速度很慢,且不利于数据信息的记录。因此探究在强应力场环境下,电子元器件参数的动态监检测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此才能够达到不同试验情况下与不同环境下的各种要求。 2 高过载下电子元器件测试方法研究 2.1 选择试验方法 文中探讨的高过载是指由机械冲击产生的高过载。笔者将标准锤击机作为本试验设备。因为标准锤击机与加速传感设备具备较强的重复性能,所以能够用作恒定应力的试验设备。利用锤击机产生高过载,然后发生惯性力,以此进行试验。标准锤击机上的棘轮中,有三十个齿,且每个齿的转角为12度。在实验中,锤击机的转动齿数多,锤击过程中的产生惯性加速度也就更大。用棘轮上的齿数,来控制锤击机模拟的具体惯性力。通常情况下,击锤的碰撞时间大约为150μs,占实际时间的几十分之至几百分之一。 在高过载试验条件下,电子元器件的具体特征参数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过载水平地不断增加,特征参数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当冲击结束后,待测参数将会恢复为初始值。 2.2 设计测试电路 2.2.1 设计电阻测试电路 (1)运放测电阻阻值的利用。测试原理公式如下: Uo=-Ui (1) 在本公式中:Ui为基准电压,Rx为待测电阻,R1是基准电阻,Uo为输出电压。在明确基准电压Ui和基准电阻R1的基础上,输出电压Uo与Rx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将待测电阻Rx更换为与之相符的输出电压Uo,然后利用下述公式进行换算,就能够得出待测电阻Rx的实际阻值。 Uo=-Ui ,Rx=-R1 此实验结果显示,该测试电路适用于高速测试以及高温测试环境。 (2)利用RC振荡法测试电阻值。此测试原理为:在电路中,当待测电阻和电容形成一个完整的RC振荡回路时,电容的放电与充电均要通过被测电阻。因此放电时间与充电时间是相等,且振荡集成电路自带2个恒流源,并以控制电容充电的实际电流作为恒值,由此,在电容两侧的电压将会出现线性变化。通过实验证明,本测试电路达到了高速测试要求。 2.2.2 电容测试电路 (1)RC振荡方法对电容充电特性与放电特性的测试。测试原理:笔者利用电路形成RC多谐振荡设备,在电容中的电压为Vcc的情况下,电路内将会出现1个短路通道,且电容放电;当电容电压为Vcc时,电路中的短路通道将会被关闭,电容充电,同时还将会输出波信号,而方波高电信号在幅值上和Vcc相等,可以利用此方波信号进行定时。试验中,取电容端压是以分析放电、充电时间来反映实际的容值,由于其只对电容单向进行放电、充电,因此适用于无极性电容以及有极性电容的测试。然而,此测试法的缺点在于:难以保证充电时间与放电时间的一致,振荡频率在20kHz以下,电容端压值为非线性。经过实测与仿真后,证明本测试法操作简单,符合高速测试要求。 (2)改进RC振荡法。利用改进后的RC振荡法对电容进行测试。测试原理是:运用集成函数发生设备,在本电路中,电容与电阻构成一个完整的RC振荡回路,而电容放电、充电经过电压后,放电与充电相同,发生设备自带的2个恒流源,将其中的控制充电、放电电流作为一个恒值,由此,在电阻两侧电压呈三角波形状。当振荡频率为100kHz的情况下,三角波的线性度是0.1%。通过实验证明,本测试电路符合高速测试要求。 2.3 二级管的测试电路 此测试原理是:在电路中,利用LF353和ICL8038形成交变信号电源,并将该信号加在由待测二极管与一线性的基准电阻形成的分压网络上,采集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大约是0.5V。该测试结果证明,本测试电路符合了高速测试要求。 2.4 电感参数测试电路 在本电路中,明确某一电阻以及待测电感的串联电阻,利用本信号发生器所引发的正弦波试验信号,以及待测电感两端的电压,然后经过电感与电压这两者进行转换,最后从示波器中输出导纳,并获得待测电感的实际感抗。 3 结论 综上,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将笔者所阐述的测试电路用于高过载试验中,待测二极管、电感参数、电阻以及电容等电子元器件参数,与实际数值相比误差偏小,测试结果有效。因此本文所阐述的4种测试电路满足了高过载实验条件下的高速测试要求。 电子测试论文:光学玻璃折射率测试仪电子学系统设计 摘 要:为达到较高精度测量光学玻璃折射率的要求,研制了基于直角照准法、最小偏向角法和三最小最小偏向角法的光学玻璃折射率的测量设备。文中介绍了该测量设备的电子学系统控制和测量的设计方案,并对关键元器件的选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学系统控制和测量设计方案可满足高精度光学玻璃折射率的测量精度要求。 关键词:光学玻璃 折射率 电子学系统 控制和测量 伴随光学精密仪器的高速发展,对光学玻璃的折射率的测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光学玻璃折射率的数据精度对保证光学系统像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新型光学玻璃材料的研发也对光学玻璃折射率提出较高的要求。 很多人对光学材料折射率的测量提出了多种有价值的测量方法[1-2],主要有测角法和干涉测量法。文章介绍了基于测角法中使用的直角照准法、最小偏向角法和三最小偏向角法测量光学玻璃折射率的测试仪中的电子学控制和测量设计方案。 1 电子学方案 高精度光学玻璃折射率测试仪主要由底座、测角系统、传动机构和微调机构、自准光管、平行光管、载物台和光源箱组成。 1.1 系统 电子学部分是以单片机为前台机,系统机为后台机对位敏传感器(PSD)和轴角编码器进行数据采集,以步进机为执行机构,系统机进行数据运算的光电瞄准实时控制系统。 1.2 关键元器件的选用 1.2.1 轴角编码器 示值分辨率0.05″;精度0.5″;转速≤90°/S;显示箱:XXX°XX′XX″XX,按BCD码以度(百、十、个)分(十、个)秒(十、个)小数秒(后1、2位)顺序连续发送。其内容高4位(D7-D4)为标识位码(0-8),后4位(D3-D0)为BCD数据码。传输速度15?s1/字节-20?s1/字节。 1.2.2 位敏传感器 采用位敏传感器(PSD)作瞄准探测器是本系统的重要特点。它反应快、灵敏度高、精度高。与CCD不同,属于非离散性器件,适配电路也比较简单。PSD是具有横向光电效应的PIN光电位置传感器,I1、I2的输出和光点位置有关,经适配电路处理有: 式中:X:光点偏离中心位置座标;L:PSD光敏面长;I1、I2:PSD两端输出电流。 设计中选用滨松(HAMAMATSU)线阵PSD S3931,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上述PSD 0.2 ?m的位置分辨率,相当于度盘角度0.075″。6 mm的探测范围,折合角度为37.5′。 1.2.3 步进机和驱动器 步进机和精密微调机构相连,采用四相步进机和驱动器。整步模式下步进角可达0.9°,对应轴角0.2″,谱线在PSD上移动0.5 ?。 1.2.4 A/D转换器 AD转换器的位数 = 取14位AD,转换时间小于步进周期的10倍,以便多次平均。取100?s。本设计采用了12位逐次比较型AD转控器AD574。在接近PSD中心时,精瞄将位置信号切换到放大8倍,从而达到15位AD的跟踪精度。 1.2.5 瞄准时间 当步进脉冲取600 Hz/S时,从边缘到中心整步6000步,粗瞄所需时间为:(6000/600)=10s。 1.3 单片机测控系统设计 单片机是该系统的前位机,承担PSD和轴角编码器的角度数据采集,步进机的驱动控制,键盘和LCD显示的人机交互和数据予处理(例PSD的多次采集平均,加减除运算等)以及和系统机的串行通讯。 1.4 显示 采用240×64中小屏幕有背光的点阵液晶显示器,可进行汉字显示,并用电子游标模拟出谱线在PSD上的粗略和精确位置。给出角度数码和PSD上谱线位置偏移码。 1.5 系统机 系统机不附加接口板,它通过RS232串行口与前台机(单片机系统)相连。在0帧(监控0)联机状态下(联机2)它的功能和前台机一样,通过键盘对系统进行遥控,PSD和轴角码进行实时CRT显示。在1帧(监控1)联机状态下,接收前台机某模式下的逐项参数(角度值),进行运算,给出折射率的精确值。还可输入当时的温度、气压值、对折射率进行修正。 1.6 软件设计 前台机的逐程序由8051汇编语言编写,系统机的程序由C语言编写,采用模块化结构。包括程序清单和功能、全部程序列表、软件框图(主程序和监控0程序框图、调整和显示子程序框图、电机调整(跟瞄)子程序框图)、PSD值采样A/D转换防干扰平均值法子程序(INTO中断服务程序-读AD、给出模式1(直角照准法)测试流程框图、给出模式1叠代法解方程模块)。 2 结语 该文介绍了高精度光学玻璃折射率测试仪电子学设计方案,并对关键元器件的选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应用表明,电子学方案可满足高精度光学材料折射率测试仪的指标要求。 电子测试论文: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老化测试系统的设计 摘要:介绍了一种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老化测试系统的设计。采用三菱Q00JCPU为主控器,MT4414T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用户可直接在触摸屏上设置工作主电压、信号类型、5段老化参数;同时具有风机工作电流、风机转速、产品温度等参数的显示和历史趋势查看功能。并集成了烟感报警、声光报警器等报警装置,实现无人化安全监控。系统最终实现了电子调速器功能和性能的在线老化测试,可自动检测出产品的隐藏缺陷,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了决策依据。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于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的产品老化测试中。 关键词:电子调速器 风机 老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之一,并逐渐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作为汽车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也逐年扩大。目前市场上电子元器件的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严重影响了电子整机产品的质量。汽车电子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本身比一般电子产品要求高,如何保证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的质量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设计一种专门针对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的老化测试系统可有效降低产品的故障率。电子整机产品的老化,是指接通电源在室温或高低温情况下进行连续若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正常工作,然后再检测产品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在产品出厂前及时发现有异常的产品,送往检修部门检修。这种异常产品往往是由于元器件质量或生产工艺比如虚焊等造成的,一般检测工序不容易发现。同时在产品开发阶段,对样品进行老化测试,还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能,对后期进行批量生产提供依据[1]。 1 硬件设计 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老化测试系统主要由以下单元模块组成:PLC主控单元、人机界面单元、稳压电源单元、信号发生单元、风机转速检测单元、电压/电流采样单元、温度检测单元、报警单元等。另外还包括工作电压为12V/24V的大小功率风机若干个,基本可满足各型号电子调速器要求,所有模块和风机都安装固定在一个铝合金工作台上。系统主要结构框图见图1。 1.1 PLC主控单元 PLC主控单元负责系统各单元的协调控制,执行用户设定的各项操作。Q00JCPU是三菱MELSEC-Q系列PLC中的基本型CPU,是以小规模系统为对象的,最适合于简单而又紧凑的控制系统。所支持的最大I/O点数为1024点,可以使用梯形图、语句表、ST(结构化文本,类高级语言)、SFC、FB等5种编程语言对基本型QCPU进行编程。Q00J为CPU、电源和主基板(带32点输入输出)一体机,同时内置串行通讯功能RS-232和RS485接口能与使用MC通讯协议的外部设备进行通讯[2]。系统中使用其RS-232接口与上海步科的MT4500触摸屏通信。RS-485接口与电源单元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通信,用于设定当前电源输出。另外在0#插槽上额外配置了一个QJ71C24N通信模块连接信号发生单元。 1.2 人机界面单元 人机界面选用的是上海步科生产的MT4414T触摸屏,7寸TFT、65536显示彩色、800*480分辨率、4线精密电阻网络等,并具有COM0和COM2两个串口,支持RS-485和RS-232通信接口[3]。可直接与三菱Q00JCPU的RS-232接口连接进行通信数据交换。使用的通信协议是 MC协议,使用兼容3C帧,4格式。波特率 57600,数据位8,停止位1,奇校验。 1.3 稳压电源单元 为使系统操作更加简单和智能化,风机工作电压直接在触摸屏上设置。使用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数字稳压直流电源作为风机主电源,电源电压范围0~30V,最大输出电流50A,自带过流、过热等保护功能。完全可满足当前12V/24V常见功率的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的测试老化需要。数字稳压直流电源与PLC之间采用的是自由通信协议。PLC可对电源进行开/关机、改变电压大小等操,并能实时读取当前输出电压、电流值和电源故障状态指示。 1.4 信号发生单元 产品老化过程中,需要定时间隔调整风机转速控制信号的大小,进而改变风机输出。常规的直流或函数信号发生器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系统采用的信号发生器是自制的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专用信号发生器。可支持0~10V分辨率0.1V的直流输出;频率10~1000Hz,占空比0~100%的PWM输出;LIN-BUS总线输出;并且支持RS-485远程通信控制。PLC可通过QJ71C24N通信模块对其进行远程控制。 1.5 风机转速检测单元 在Q00JCPU的1#插槽上增配了一个脉冲I/O模块QD60P8-G,该通用模块可以测量转速检测装置输入脉冲的个数[2]。转速传感器采用的是霍尔型转速传感器SC12-20K,单片集成、高可靠性、温度特性好、响应频率大于20KHz、检测距离4mm、工作电压DC6~36V,三线NPN常开输出。在风机主轴上镶嵌一个直径10mm的永磁铁,将SC12-20K垂直对准永磁铁截面并固定离其4mm处。传感器使用24V供电,并将输出信号接到QD60P8-G的脉冲输入端。 1.6 电压/电流采样单元 Q64AD模拟输入模块,支持4通道模拟量输入。使用其中的3个通道分别检测风机两端电压、工作电流和电子调速器散热铝壳的温度。风机两端工作电压最大不超过主电源电压30V通过50K和10K电阻分压后接到Q64AD的通道1。将风机电源回路电缆穿过一个直流电流变送器LHB-50A,即可检测风机工作电路,变送器采用24V供电,输出4~20mA电流信号,在回路中串联一个250Ω的精密电阻,转换为1~5V电压信号送到Q64AD的2号通道。温度传感器使用的是K型热电偶变送器,温度范围设置为0~200度,输出4~20mA,同样使用24V供电,串接一个250Ω精密电阻后接到Q64AD的通道3。使用时只需将探头抵在电子调速器的散热铝壳上。 2 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为触摸屏端上位机程序和PLC端下位机程序。MT4414T程序使用EV5000_V1.6_CHS开发环境编写,选择连接PLC型号为Mitsubishi Q00J,站号1、RS-232方式、波特率 57600,数据位8,停止位1,奇校验;上位机界面设计见图2。 本界面为系统用户操作界面,可直接在界面上设定主电压、信号类型、五段参数值、循环次数等;同时显示风机电流、风机转速、产品温度等参数,并绘制出风机电压、风机电流、风机转速、产品温度四个参数的历史趋势。主电压设置范围,0~30V;信号类型可选择DC、PWM、LIN-BUS三种目前主流的信号类型。当出现风机短路、烟感报警现象时,报警指示显示“故障”。 PLC端下位机程序在GX Developer Version 8开发环境下编写。程序主要分为下面几个模块程序。通信模块程序,包括PLC与触摸屏、数控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之间通信;风机电压检测模块、风机电流检测模块、风机转速检测模块、故障报警模块。 3 结语 本方案设计的汽车空调电子调速器检测老化系统已经形成产品,在汽车空调配件企业的产品老化车间使用,有效的检验了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出产故障率,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文提出的电子调速器检测老化系统设计方案对其他电子产品老化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