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以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为立足点,首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分析了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最后以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参考,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对以电力为代表的诸多能源所具有的依赖性变得越发明显,因此,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进行收集的能力,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对电力系统所存在故障进行排查与解决的效率。因此,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电网技术与之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配电网技术也开始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电力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的自动化技术指的是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为基础,通过将三者加以整合的方式所产生的综合性技术,现阶段,自动化技术主要被用于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过程中[1]。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时的平稳程度,并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想要将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展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保证工作人员协调控制的能力,实现设备的平稳运行;及时收集并整理电力系统所涉及数据,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必要故障的出现;保证对电力系统所具有技术要求的高度满足,实现设备所具有经济效益的准确体现;在对设备安全性能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将自动化技术作为首选技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对电力工程而言,保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时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在于,无论是在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还是远程监控的过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稳定程度进行了提升。下文以电力工程为立足点,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1光互连技术 对电力工程而言,光互连技术主要被应用在以继电和自动为基础的控制系统之中,也就是说,该技术由于具有不受平面和电容性负载限制的特点,通常被用于系统监控以及系统集成度提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可以发现,想要保证互联网的有效拓展以及编程结构的科学重组,工作人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电子交换与传输技术加以应用,保证电力系统灵活程度的提升。由于光互连技术对磁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对于处理器干涉力的强化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光互连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了电力系统之中[2]。除此之外,该技术所具有的数据控制、采集、计算和处理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作人员调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2.2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技术指的是,通过将处于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设备和智能装置进行科学连接的方式,形成数字化的多向信息网络,从而保证对计算机、数字通信以及传感器等进行结合,最终使其融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阶段,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通过对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对用电量进行准确、及时的收集,并且完成在计算机上对所控制信号进行集中的工作,然后再通过计算的方式确定最终指令,将其发送至相应的控制设备之上,实现电力的自动化。对电力工程而言,现场总线技术所具有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对电力工程所具有控制功能的分散,以及对被控设备信息进行处理两个方面,工作人员只需要完成计算机和信息的连接工作,便可以通过信息调度的方式,实现对电力工程现场的控制[3]。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在电力工程之中对现场总线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上位机和前置机配合的默契度,还可以从下方对电力工程进行控制,保证针对电力系统所开展控制工作有效性的提升。随着电力调度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能够对系统所具有多元化需求进行满足,以及对系统所包含信息进行及时共享和交换的现场总线技术而言,将其应用于电力工程之中,是保证电力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2.3数据库技术 通过对对象技术以及触发机制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据库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并且保证经过处理的信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数据库技术的合理应用,为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便利。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据库技术所具有功能的复杂程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利。对电力系统而言,数据库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在于对监控自动化程度进行提升,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数据库技术与之前相比变得更为完善,可以说该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软件技术变革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电力系统所具有的供电能力也随着该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显著提升。需要工作人员明确的是,信息技术尚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针对以数据库技术为代表的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仍旧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3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1变电站 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通讯技术与计算机进行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及对电力系统的优化。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不同系统所对应连接配置加以简化的方式,提升操作便捷度,实现电网的自动化建设[4]。除此之外,对数据监控工作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系统模块故障所具有识别效率的提升,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程度。 3.2电网调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对电力所具有的需求都变得越来越大,电网调度的重要性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现阶段,电网调度过程中所应用技术主要为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也就是说,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保证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准确性。实践结果表明,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可以保证对电网信息进行监控的实时性,从而提升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效率,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电力自动化技术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将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工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保证用电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降低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想要保证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安全性能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的方面,通过对电能产量的提升,保证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金涛 单位:国网河南宁陵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在很多行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工程是我国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当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很晚,在很多的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因此大力发展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变的刻不容缓,本文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阐述,分析国内的发展现状,并且提出建议措施,促进国内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电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工程的关键,国内取得了一些突破之后,大大的缓解了用电的压力。但是我国的用电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到了用电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大面积停电或者电压不稳定等现状,一些核心的技术还是要从国外购买。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力工程在高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突飞猛进,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有关部门去克服。下面,文章将对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促进这个行业绿色发展。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地丰富。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组成,主要包括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我国电力的稳定运输靠的就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扶持,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表现的方面 (一)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的核心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一些电路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一旦发生了事故或者是安全事件,电网调度技术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此类技术可以对电路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可以采用一些措施确保电网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转。电网调度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另外就是可以减少对电力的消耗,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即使一些突发事件发生了,电网调度技术也可以妥善及时的应对。 (二)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一般情况下,电路的信息十分的复杂多变,分析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能力,可以巧妙地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对看似复杂庞大的数据进行快速的、集中的分析。而且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可以对整个电网进行系统性能上的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过程也相当的简单,操作起来显得比较轻松。对于一些故障问题,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还可以精确地锁定,并且及时的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我国的城乡配电网一直存在着弊端,很多的地方存在着能耗大、成本高、风险大等缺点,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对城乡配电网进行了优化,大大降低了运营的成本,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还可以对电力使用者的计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还可以对一些故障进行精确地查找,避免事故的发生,电力运输的过程中对电量的降低。 三、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目前这个极度依赖电力的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显得非常的重要,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远程监控的能力,对整个电路系统的监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持电力系统稳定方面功不可没。 (一)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就是利用自动化的装置连接各种设备,形成一种多样化的网络系统,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依据国内目前的情况可以发现,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运用到电力工程中去,首先是将各类电路信息给收集齐全,然后再发出相关的信号,借助数学模型,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实现电力技术的自动化。而且此类技术并不是对全场进行控制,而是针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此类的技术还可以很好地将前置机和上位机给完美的匹配好,随着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所有电路系统的信息会连成一片,共享信息。如果电路系统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现场总线路技术还可以及时的发现、补救,为我国的电力实业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严密的监控,还可以对电路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电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其安全系数。目前国内的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革新换代势在必行。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可以很好地对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和封装,对电力系统是否稳定、安全的运行也了如指掌,加上及自动化技术具有智能监督的作用,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力部门的工作量,节约成本。 (三)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光互连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可以发现编程中的不足,将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以确保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下去。但是此类技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电力部门选聘技术精良的技术人员才可以胜任。 四、总结 电力工程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重视,不断地进行技术的革新,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系数,降低成本,促进国内电力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张保华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市蔡甸区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也越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与电力工程生产中。其中干扰问题作为电力自动化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电力自动化中干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接着就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以期能对相关人士有所裨益。 关键词:抗干扰技术;电力自动化;研究 0引言 伴随我国现代化的推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与电力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工程在发展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当前电力自动化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基本实现高度自动化特点,而干扰问题最为电力自动化是否正常运转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其的处理,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人员自行处理的层面上。如何加强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工作者首要面对的难题。本次试验所研究的电力自动化中应用的抗干扰技术,简单而言,就是针对干扰处理的专项技术,能够自动发现干扰、分辨干扰的类型,及时发出相应的干扰警示,从而达到对干扰问题的快速、有效处理,避免干扰反复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干扰问题对电力自动化的影响分析 电力自动化装置其特点主要为高度自动化,增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安全性,极大的降低因人工疏忽而导致的问题。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电力自动化系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给电力工程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其中以干扰问题最为常见。其产生原理简单而言就是电力自动化附近会有电磁场产生,如果它的强度超出限度范围时,将会对电力自动化装置形成较大的干扰。详情见下图1。 1.1对电源回路的影响电力自动化装置电源回路通常具有多、乱、繁杂的特点,一旦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那么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对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都会形成威胁。虽然干扰源多种多样,很难判断,但只要电源回路出现干扰问题,无论哪种干扰源都会使得电力自动化监控设备产生破坏,使其出现画面不稳定的情况。并且计算机保护子系统通常也存在干扰问题,计算机保护子系统作为电力自动化实现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一旦其受到干扰,对于其自身或者电力自动化装置的整体运行的正常运行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图1使用屏蔽信号电缆增加抗干扰示意图 1.2对模拟量输入通道造成影响尽管我国电力自动化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已取得较大成果,恶性循环问题尚未产生,运行水准相对较高。电力自动化系统虽是通过很多设备来实现的,但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虚拟的情况,模拟量输入通道是数据、信息的关键通道,如果一旦有干扰源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畅通性。甚至产生极大的人员、设备、经济损失。结合生活实例,干扰源如果变强,那么对于设备、装置均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1.3对CPU和数字回路的影响数字回路和CPU是支撑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核心部件,它们中无论哪个受到干扰,另一个都不能正常工作。其中数字回路出现干扰问题后,其程序控制系统很容易发生混乱,数字程序也很难正常控制,进而使得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此外,电力自动化装置重要的支撑部件CPU,如果存在干扰问题,将会直接拖慢在CPU的运行效果与速度,使其很难在完成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所需的运算处理工作,在固定的时间内,从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运行的整体协调性、加工、生产都会产生影响。当前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统都表现为大型的情况,数字回路在受到干扰源的消极作用后,产生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2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对策 2.1抗静电放电干扰抗静电干扰是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装置中较为常见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虽然相较于其他干扰源,静电放电干扰对于电力自动化运行相较于其他干扰源而言,相对较小,但发生频率却很高,对于电力自动化装置会产生反复的影响。对于部分对抗静电放电要求较为严的大型机构,对于静电放电有着一套严格的治理标准。这是因为静电放电干扰问题反复存在后,其消极作用也会不断增长,如此反复后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所产生的威胁也是不可小觑的。下列本文将进行一个小实验来对抗静电放电干扰问题进行简单介绍,详情可见下图2。图2落地式设备静电试验示意图结合笔这多年工作实践发现,人体静电放电形式可进行电力自动化装置干扰试验。且实验结果显示,静电放电现象电力自动化装置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干扰问题。且一旦电力自动化装置将电磁信号发出,会导致电力自动化装置中的一些设备或要件产生破坏,使其无法发挥原有色作用,进而对电力自动化装置的运行产生干扰。当前防静电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一是采取面板全面覆盖隔离的方式,通过全面覆盖面板上的全部装置,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静电放电的干扰;二是最大限度的移除放置在面板上的装置,通过移动位置,来减轻或消除装置内部因干扰信号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三是对金属面板的机箱进行有效利用,抛弃以往的插件式金属面板而由整体式的金属面板或所取代,以保障机箱与面板间的导电作用能够有效发挥。 2.2抗瞬变信号干扰干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除了抗静电放电干扰外,瞬变信号所产生的干扰也表现为日趋严重的情况。现下的很多电力自动化系统,其运行的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足够的信号支持,才能完成对电力系统的全面掌控。瞬变信号干扰在发生作用后,虽然仅仅是在短时间内造成干但这足以导致很大的损失产生。为此,抗瞬变信号干扰问题的解决,依然要通过电力自动化抗干扰技术来完成。例如,在抗瞬变信号干扰时,可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完成,如图3所示。图3瞬变电磁仪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建议在抗瞬变信号干扰的处理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可以利用多层印制板防止瞬变信号的影响。多层印制板抗干扰性极强,其可以利用电源回路,对干扰脉冲进行有效阻断会缓和。并且,由于多层印制板上器件布局空间较大,所以需对其进行整理,保证其整齐,从而使得串扰耦合率能够降低。第二,将电源开关设置在一个合理于的区域,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减轻电源回路上的干扰问题。其中在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出线应当分别进行,假设电源开关是放置载面板上,那么其连置线就应当位于滤波器背面,且通过屏蔽线牵引。其三,回路配线与布线工作都应到位,线路布局也应进行科学的设计,布局完成后,应通过器件尽快进行隔离。布线长度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假设布线过长,很容易和其他线路混合在一起,影响操作进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对于保护电力自动化装置及其设备,降低其损耗,提高电力自动化水平均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所以,相关电力运输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抗干扰技术在电气力动化中的应用,充分了解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抗静电放电干扰、抗瞬变信号干扰技术的具体分析,对抗干扰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力自动化水平,推动电力自动化工程的高效、和谐发展。 作者:朱伟铭 单位:广东电网茂名化州供电局 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的加快,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电力工程中,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和发展,并对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做了深入的探究,以供相关负责人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发展;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都离不开对电能的需求。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迅猛的发展,给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电力工程中,使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在电力工程中广泛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从而保证供电的稳定性。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主要是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电力工程中,实现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远程管理与监控技术,而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实现电力工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就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满足电力工程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并能够对电气设备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在电力系统中出现了电能运输问题,就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其次,要确保技术的安全性,防止因技术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还要加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有能够辨别异常数据的能力,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在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情况下,要减低运行成本,节约能源。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由于是最近几年,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1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电网调度系统,用来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最终实现设备的故障处理和安全分析。换句话说,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下达和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电网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电力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又能够控制电网损耗,把电网的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另外,采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还能及时有效的提高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发展电网调度技术的自动化已经势在必行。 2.2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 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指的就是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集中处理,并能够对变电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最终对变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采用变电站技术的自动化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仅能够满足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使操作更加的简便。此外,在对数据进行监控时,还能够加强系统内单元模块的故障识别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 配电网技术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城乡配电网进行的改造,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实现电网的自动化,从而实现电网的长久稳定发展,并确保人们的用电安全,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使用配电网技术时,主要是对用户计量表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找到设备的故障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设备故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量的损失程度,最终提高用电能力的效率。 3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加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作用非常的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电力系统的可靠和稳定运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都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3.1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的现场中,把电力设备的各项设备同自动化装置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的多向、多站和数字化的信息网络,并把通讯技术、控制、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性技术手段,这样的手段被称之为现场总线技术。从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在变送器收集电量数据后,发出信号,在计算机收到信号之后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最终实现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此外,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不是要对现场整体进行控制和分析,而是需要针对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控制。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还能够提高前置机和上位机的配合度,同时可以通过仪表进行控制,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控制目标。相信在未来,现场总线技术会更加的完善,并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信息共享,一旦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就能够及时找到这些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是用来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计算机储存技术,不断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我国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需求,因此,电力企业就必须学会创新,不断的对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重视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采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不仅能够对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封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还能够起到自动化监督的作用,大大节省了数据库数据输入和传输速度,给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我国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更加的完善,从而保证电力工程的监督控制需求。 3.3光互连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电力工程中使用光互连技术,也是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光互连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在继电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实现机电装置的控制,不受平面以及电容负载的限制,从而满足监控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电子信息的传输,可以完善编程的不足,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能及时解决,并挖掘数据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最终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一般都是在电力调度室应用光互联技术,因此,对于调度室里的工作人员技术要求非常的高,在使用光互联技术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电力调度,从而保证人身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既能提高用电效率,又能减少设备的使用。因此,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必须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电能的产量,最终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珏飞 王全兴 王军凯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国网河南登封市供电公司
试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文拟就基督教新教文化对美国宪政建设的人权保障、信仰多元化以及精神上的自由来探讨基督教对美国宪政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新教伦理;美国宪政;信仰自由;现实主义 首先解释一下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原罪”观念,即:“所有的人和人间的制度安排都染上了深深的罪性,都是不可靠的,根本无法据以实现高尚的目的,充其量只能勉强地维系基本的秩序。”1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引出了政治的国度(即地上的国家),得出“由于原罪,一切都败坏……地上的国家只是由于人的原罪堕落而不得已设立的,根本无法在其中实现人的道德的、高级的目标……因此政治成为外在的、防范性的、工具式的、法律的、惩罚的――如果不是因为人的罪与堕落,本来是不必要有这种‘政治’的,但反过来说,正因为人堕落了,所以应该有这样的统治,以便维持秩序。”216至17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更是强化了这种认识,在宗教改革中从罗马天主教会中脱离出来的教徒,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等教派形成的新教,更加强调人的罪性,强调普遍堕落,强调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因为恶人是如此的猖獗和顽固不化,一切严厉的法律尚且鲜能制止他们,即使使用权威的铁腕也不能完全遏止他们的暴行……因此差劲的政府也比没有政府要好。”3新教的教义简而言之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因信称义”,因信称义解决了新教教徒的信仰问题,区分了天国的和人间,它反对神圣化人间,因此自然就会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人间的政治。所以清教徒不相信统治者的善良天性。在这样的思想下,新教一方面强调秩序,约束,法律――既然善良的天性不可靠,既然人的罪恶本性根深蒂固,那么规训和纪律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现实主义是对现实政治的贬低和非偶像化,是对统治者进行监督、制约而不是放手信任。 其次我们用张灏“幽暗意识”的概念来阐述基督教传统对人的罪恶性和堕落性的强调,认为:“清教徒的教义含有极强烈的幽暗意识,主要因为它的整个教义是环绕着人神对比的观念而展开。神是至善,人是罪恶。清教徒的幽暗意识随时提醒他们: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地存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清教徒对有权位的人的罪恶性和对一般人的堕落性有着同样高度的警觉。”4因此有必要限制世上的一切权力,这种精神在当时还是殖民地的北美移民中十分普及,所以等到美国革命独立之后,建国者很自然就会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制定共和国的宪法,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文化对美国的宪政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下文还会继续讨论。 考察美国的建国史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的影响已经延伸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民主的基石――《五月花号公约》记载着,要以上帝的名义继续清教实验,来完成上帝的事业;短短的美国独立宣言中竟有四次提到上帝,如果删去“上帝”二字,独立宣言的精神就无法理解;《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是“宗教自由”条款;美国历届总统除肯尼迪信天主教外,其他的都是新教徒,总统宣誓就职要手握《圣经》,各种演说中往往充斥着《圣经》语言;在很多州最高法院的后墙上都镌刻着“摩西十戒”;在法庭上,证人发誓也要手握《圣经》;法庭布置以及法官袍的设计,也要渲染教会般的神圣气氛;在艾森豪威尔时代,国会设立了祷告室,将“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订为美国的国家箴言,并赫然印在美国的货币上,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之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事实上,基督教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对美国的法律文明尤其是宪政文明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法律只不过是社会道德的理性表达。因此,探讨美国基督教文化对美国的宪政建设的影响,如果绕开基督教,那是不行的。 但是政府并不是一个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实体。人性既然不可靠,权力在人手中,就不能让人放心,因为政府官员也不是天使,从幽暗意识出发,对于一切人的德性和能力都不信任,尤其对于掌握权力的人都是高警觉的,所以政府的权力必须是一种有限的权力。这就是通过自由立宪实现一个“有限政府”,一个有任期,由人民定期选举的政府;一个在某些领域永远无权做出决定的政府;一个像普通公民一样守法和负责任的政府;一个内部有分权和制衡机制的政府。而美国正是把这种设想付诸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国家。这从最初的《五月花号公约》可以看出: 从《五月花号公约》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基督教色彩是多么的浓重,它把宗教契约转化为了政治契约,公约虽短,但显示了殖民地的目的、政治实体的基础和殖民地政府的权力来源。公约援引上帝的旨意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中可以看出清教徒们更注重世俗的政治实体的运作。此外公约还开创了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管理国家的先例,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因此《五月花号公约》与1619年的弗吉尼亚会议并列,被美国学者称为美国政治制度的两块基石。5 信仰上的多元化是美国宪政的根基,是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底蕴,构成了美国独特的经验核心6。在独立战争前一年(即1775年),一份估测表明了信仰的多元性:公理会教徒575,000人;英国国教徒500,000人;长老会教徒410,000人;荷兰改革教派教徒410,000人;德国教会教徒200,000人;教友派信徒40,000人;浸信会教徒25,000人;罗马天主教徒25,000人;卫理公会教徒5,000人;犹太教派教徒2,000人。并且,众多教会并不是随某一国教的崩溃产生的,而几乎是一种从来就有的状况,与新社会同时发生。在美国,宗教多元化不仅是历史和政治现实,在美国人的脑海中它还是事物的最初状态,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因而其本身也就成了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美国人认为宗教团体的多元性是一种正确的理所当然的状况。 基督教政治哲学通过在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将人解析为二元实体,从而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立价值。个人及彼岸命运在政治秩序之上,具有目的性意义,这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深层背景。信仰多元化和自由主义构成了美国宪法的精神底蕴,也是美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基督教对自由、平等和权力机制的影响,其精神支撑也在于此。 结语 正是因为新教在美国政治文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它才能够对美国政治的实体部分发挥作用。亨廷顿认为,盎格鲁――新教文化在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美国的文化核心,成为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教教义及伦理是美国宪政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培植宪政的思想文化土壤,到宪政的设计、发展与完善,新教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身处尘世之中,心向上帝之国的新教信徒往往面临着现实与新教两方的考量,他们往往从新教角度来看待现实,以新教伦理来指导现实生活。他们远渡重洋,在北美大陆建立了一座“上帝之城”,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宪政民主国家,然后不断发展完善,使美国宪政民主不至衰败。 试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托尼·莫里森诗化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 摘 要:本文从现实主义视角重新审视托尼・莫里森九部小说的发展特点:她继承并发展图默的诗化现实主义传统。以《宠儿》为顶点,早期小说主体呈现浓厚的抒情性。后期主体则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演绎黑人社区及人性的复杂,再现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诗化现实主义;托尼・莫里森 美国黑人文学评论家伯纳德・贝尔认为当代非裔美国小说中主要的新现实主义手法有: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批判现实主义和以诗性的方法处理现实问题的诗化现实主义。诗化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和语言,同时坚持认为人的意识塑造现实,而不是现实塑造人的意识[1]。用诗性的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地方的种族叙事。像图默一样,当代黑人诗化现实主义者更多追求感觉和环境的真实,而不是事实的真相。他们集中通过超自然方式把现实与过去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作品通过神秘的非自然的世界,从心理的社会的视角透视人物的伦理行为。非裔美国诗化现实主义者用哥特式视角展示环境、事件、人物的神秘和恐怖。他们运用现实主义常用的技巧。如大胆的素描,对体验的过滤,反复出现怪诞的中心意象。人物的环境和特点,对作者来说比摄像式外在描写通常更富有意义。经常在叙事中出现大段抒情性片段,歌颂在魔幻神秘恐怖中展现的真、善、美。他们的内容和风格逐步“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既擅长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又贴近当代社会”[2]。莫里森用性别的差异来继续图默的诗化现实主义传统。 一、前期小说抒情性的不断增强 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无独有偶作者的这些小说都取材于一些真实的故事,具有客观真实性。逼真、客观、传神地叙事是现实主义小说真实性的最高要求。从19世纪末兴起了一股新的现实主义,认为只有人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因此现实主义的真应该从外部的客观生活转向创作主体,追求主观真实。因而,作家将叙事的焦点落在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他们注重对人物的非理性、潜意识世界的发掘。其实,小说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真实性。它是基于作者的经验世界的一定艺术升华和艺术再现。这真实性是来自于对事物外在形态和结构的逼真模仿。它也来自于对制约事物内在结构的形象阐释和作者对自己主观经验世界的真切表达。 《最蓝的眼睛》(1970)采用多人称叙事,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克罗蒂亚和佩克拉的少女叙述,拷问了美国的种族主义社会。小说分为四篇,分别以“秋、冬、春、夏”命名,借以象征佩克拉悲剧的不可避免。她的弱小的生命,在克罗蒂亚和《迪克-简》课文中的中产阶级白人小女孩的对比下,显得愈加悲剧性。波兰的歌声吸引了佩科拉;麦克蒂尔夫人的歌声感染了克罗蒂亚;艾薇的歌声打动了波林(这些歌声在作者后期作品中渐渐消失)。人物的夭折与金盏菊的枯萎相伴生,使叙事散发出浓厚的抒情性。作者的处女作就具有诗性的结构,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内化为无意识对黑人的颠覆性破坏。 《秀拉》(1974)是一曲黑人女性解放的预言,它的抒情性就体现在秀拉的诗性人生。由于人物所表现出的争议性,读者在阅读时是被迫在颇具争议的现代社会里表明自己的立场。读者在欣赏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欣赏小说创作涉及的政治动机。作者关注现实中的男女生活真实情况。她充分利用语言的想象力和抒情性,创造感觉和环境的真实。作品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和诗意的倾泻。读者可以字里行间感受理性的思想与诚挚情感的混合流动。作者注重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追寻民族之根,突出现实和黑人文化自身的优越性。秀拉的形象冲击着黑人社区。一方面,秀拉代表自由、独立的黑人女性。她天真、率直、任性、自豪。她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她代表黑人社区所惧怕的邪恶。由于秀拉一人的叛逆所作出的牺牲,使得社区更团结友爱。从某种意义上讲秀拉实际上充当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使众人得救[2][188]。秀拉敢爱敢恨,干事特立独行。更准确地说,秀拉是黑人女性解放的先驱。 诗化现实主义作家常用比喻和隐喻来象征和指代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柏油娃》(1981)具有这样鲜明的诗性结构。它的中心意象是一则十九世纪在美国黑人中间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农夫和兔子的较量反映的正是现实中种族、阶级、性别斗争的关系,在小说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示。这些主要人物都体现出农夫和兔子的控制关系,一层一层的较量重叠在一起,都映出了一个共同的民间故事结构。小说中人物的争斗突出了现实主义色彩。骑士岛上的小姑雾正是抒情性的弥漫。 二、《所罗门之歌》(下文简称《所》)(1977)、《宠儿》(1987)的抒情性走向巅峰 对诗性的追求,是每一位作家所追求的的最高境界。一部有诗性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化腐朽为神奇。因为包括在作品中的情感和力量能够引发人的无限联想和深思。作品在解放读者想象力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灵深处以莫名的审美冲击。《所》就具有这鲜明的诗性特征。它的诗性特征来源于作品本身的诗性结构,以及作品中诗歌独特的审美特质。作者的情感、意志和感悟都汇入到诗歌之中,使作品情感饱满、思想丰厚。这种诗性打破一般作品的直白和平淡,以充沛的诗意打动读者的心灵,给读者一种意境美。诗歌所洋溢的神奇,也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读者获得审美感受,因此作品具有强烈的诗性。 《所》的抒情性从头至尾,集中回响着一首美国南方古老而又神秘的布鲁士歌谣。它似古老的传说,具有魔幻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歌词反复,曲调忧伤。它深情地揭开一个四代黑人家族的颠沛流离,并引导黑人后裔对黑人民族传统的追寻。在众多的黑人文化遗产中,“黑人飞天”为主题的歌谣,反映的是黑人在奴隶制下以自杀寻求解放的悲壮历史。深情的歌唱是这部小说真正打动读者的地方。浓厚的民族抒情性叙述,像一首感人泪下的现实主义史诗。它道出黑人在新大陆的一段抗争史。不同版本歌谣中超自然的飞翔,也是奴隶叙事对现实的直接塑造和影响。曾祖父为逃避奴隶制飞天;祖父被白人奴隶主用枪打飞,也是“飞天”;父辈的罗伯特・史密斯作为七日社的成员不抗压力选择“飞天”;姑姑派拉特被吉他误杀,一只鸟叼起她的意义非凡的耳坠飞走,真正实现了“无需离开地面,她就能飞翔”[3];面对吉他的枪口,奶娃最后以“飞天”来回赠姑姑、拯救吉他等黑人极端主义者(奶娃的牺牲一定能唤醒吉他等七日社的成员放弃种族屠杀);奶娃所看到的黑人孩子们仍然在玩着黑人飞天的游戏。歌谣所累积的情感不断增加,昭示一代又一代的黑人要复活黑人崇敬的飞天传统。作品浓厚的抒情性鲜明地表现了黑人民族自身的美和随之而来的自豪感。 《宠儿》中“甜蜜之家”是奴隶制的缩影。每个人都在内心发出痛苦的呻吟。宠儿是奴隶制六千万受害者的代表,是奴隶制受害者集体痛苦情感的抒发。她似目睹像她外婆那样采花的小姑娘,曾经生活在非洲大陆,被偷运船掠夺到美洲。她直接让人想到是遭到割喉的女儿。她来到人间报复让自己遭受不幸的亲人,索要属于自己的母爱。当宠儿把塞丝引向死亡的时候,丹芙走出了家门去社区寻找帮助。黑人社区行动起来,相互关爱又恢复了。在集体的歌声中,他们驱逐了宠儿,拯救了这对陷入困境的母女。作品中的魔幻人物,增加了作品的诗性因素。读者也被引向对造成这种悲剧原因的历史、文化与心理上的思考。人物所暴露的野蛮和杀戮也将读者带入幽暗的人性之思。魔幻的意象在文本中承担诗化的功能,闪烁着朦胧、神秘而又凄切的悲怆诗意美。这些取自现实的魔幻,弥漫着浓重的历史气息,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读者可以透视到黑人的苦难历史和现实悲剧的根源。作者用小说的艺术方式复活、再现那段历史。字里行间体现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使小说摆脱了历史叙事的呆板陈旧模式。历史不是已经终结的东西,它也存在于现在。它反映在集体的创伤意识里。宠儿似的幽灵漫游人间,透露的则是:死亡却是一种幸运,现实比死亡更残忍暴戾。作者的成功还在于抒发黑人之美,黑人如美国的大地一样美,特别是黑人女性之美。这种浓烈的抒情性魔幻叙事让读者感到更切实、具体和深刻。 三、后期作品人物的纷争和喧嚣,作者突出揭示复杂的人性 《爵士乐》(1992)第一人称叙述者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和自我情感,带有浓厚的抒情性[4]。乔・特雷斯渴望自己的母亲能从丛林中走出。他在真正认识维奥莱特之前经历七次改变,这七次都是体现乔对母爱的渴望和对种族压迫的逃避。他第一眼就爱上多卡丝。这样一对畸形的老少恋,既是乔渴望母爱,也是渴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交流。一对爱情的悲剧牵出多少哀婉动人的家庭故事。他们都失落在一个情字。他们都源于感情的饥渴。失去母爱或情爱后他们都如爵士乐般疯狂失去理性。他们生活在现在,但他们的眼睛都盯在过去。他们陷入过去不能自拔,爵士乐把他们的过去揭开,让他们疯狂地渴望。《爵士乐》的抒情性展现了黑人理性的坍塌,此后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抒情性渐渐消失。 在作者的所有小说中,《天堂》(1997)有着最多的人物(有名姓且具体描述的人物210多个),作者转向展示最复杂的矛盾斗争和揭示人性。在读者面前作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社区结构。作为新世界的缩影,它突出批判的主题。作为对民权运动和黑人民族运动历史的回应,作者期待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为所有美国人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她既从种族主义和男性霸权主义视角,又从人性的角度,对美国历史进行了猛烈批判。 鲁比镇不是铁板一块,各种矛盾迫使居民离开。部分居民也到修道院避难或寻求救助。鲁比镇解决不了斯维蒂这样生活陷入困境的黑人家庭。鲁比镇以肤色深浅来判定居民的亲疏制造人性的悲剧。鲁比镇阶级差别让情感服从家族利益也制造阿涅特这样年轻人的悲剧。即便鲁比镇的统治者摩根家族也曾受惠于修道院。摩根家族治理鲁比镇的种族主义方式已经陷入绝境。摩根兄弟没有子嗣,唯一的外甥K.D本可以担负家族的接力棒。但是他为非作歹,声色犬马,没有任何希望了。这在客观上宣告了鲁比镇建立纯粹黑人天堂的破产。 修道院五位女子都是些心碎的、惊吓的、孱弱的落难女子,都有着小女孩式的梦想。她们的父母亲都不同程度地缺失或误导孩子。她们的爱情生活无一是健康的。因为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安全栖身的家庭,她们都有一种被遗弃感。此前在各地游荡,她们已经没有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的理想。修道院成了这些妇女的避难所。修道院是远离世俗之地,本应是个与世无争的天堂。但是时过境迁,加入的女子无法摆脱人性的羁绊和世俗的诱惑。她们逃离城市文明,进入西部荒野,并不能躲避种族主义和男权霸权主义等罪恶和偏见。在鲁比的统治者看来,这些女人既不够纯粹也不圣洁。她们在修道院自由活泼、抵制男性霸权的叛逆生活,招致鲁比男性的嫉恨。另一个深层原因就是摩根家族想要收购修道院的地产。而这些自愿聚集在一起的女人又不愿离开。这些都触动了鲁比镇统治者的利益,最终招致灭顶之灾。这群八层石头家族的历史就是在模仿白人的种族主义。它内部实现资本主义和男权主义经营方式,同样是罪恶的。作者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论白人或黑人,人们内心的邪恶同样会导致种族主义一类东西的出现。 《天堂》和《爱》(2003)都展示美国种族社会危机,作者尝试从人性和历史根源上追寻危机起因和解决办法。作者观察到现实世界的复杂,关注现实社会重大问题和矛盾焦点。她综合多种方法和技巧,表现主题和传达自己的看法。作品着重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作者的创作实践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内涵。伟大的小说都是对人的内涵或人性的理性主义层次的揭示。同类相残,亲情已经逐步被贪婪、邪欲和相互利用所毁灭。其背后潜伏的是人性的阴暗。作者描绘了现实生活中脆弱的人性何以扭曲的过程。人不过是由大量充满敌意的事实所包围的脆弱的生命。这些事实威胁到人们的幸福和安全。在各种压力下,黑人人性扭曲。家庭、团体内部四分五裂,甚至走向极端。 《爱》中,比尔・柯西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的父亲曾经是黑人的告密者。他和他父亲的关系是造成他人际关系失败的根源。表面上他是一个既成功又和蔼的主人,可内心既自私又痛苦。他先猥亵然后娶了与他孙女一样大的西德做他的新娘。柯西对他的两任妻子都不忠诚,他真正所爱的是一个妓女。他立下遗嘱几乎把所有财产都留给这个妓女。这些女人在柯西生前为了得到他的恩宠,在死后为争夺他的财产,互相攻讦报复,大打出手。西德同样也不忠于柯西。她雇佣朱妮儿伪造柯西的遗嘱,最后从阁楼上掉下摔死。克里斯廷和西德之间的冲突实质是柯西播种、挑唆的,加上梅煽风点火怂恿,最后走向悲剧。小说暴露黑人社区的爱的荒漠。这从故事叙述者L的名字也可见一斑。L是Love的首字母,代表爱的缺失。同时她生活的地方没有人能记起她的全名Love,正象征着周围的人的“爱”的缺失。失去爱,人性的阴暗无以复加。作者早期作品中的抒情性已荡然无存。 作为对《爱》的回应,《恩惠》(2008)讲述善良的人性是一种恩赐。文本运用多视角循环叙述的叙事技巧,带来审美的陌生化效果。作者从悲剧的和人文主义角度入手,以现实主义方法探索未知的人性世界。种族悲剧颂扬的是人类的精神,是在力量方面探索人性。雅各布小时候是个孤儿、流浪儿,有过苦难的经历。他是生活在所谓的野蛮人中的非教徒。在去朱伯里奥庄园的路上,他下马把一只卡在树缝中的小浣熊流血的后腿给弄出来。看到有人野蛮对待家畜,雅各布很生气。雅各布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商人。纵观雅各布的一生,他能人性地对待奴仆和动物。他的妻子在丈夫死前对待下人非常宽容、理解。夫妻二人在没有教会影响的日子里,农庄和谐美满,蒸蒸日上。可以说他们夫妻二人的仁慈是对奴仆的恩惠。农庄的祥和都依仗雅各布这位仁慈的恩主。这部小说暴露出在美洲殖民地时期,即便在制度性的阴暗岁月里,也有人性的光辉闪耀。人性的至高美德是恩惠。这美好的人性不是制度性的宗教可以赏赐。它是一种恩惠,可遇而不可求。丽贝卡的变化揭露教会的虚伪,也讽刺号称绝对进步的西方文明。这种文明与野蛮的悖论式并存是以牺牲所谓的劣等民族为代价。小说也宣扬人性对恩惠的依靠。作者看到了人类的希望,美好的人性是这个世界的期待。她回归雨果等现实主义大师对人性仁慈的赞美。小说描写真实,展示恩惠的力量,继续探索人性的深度。 莫里森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她以黑人为中心特别是黑人女性为中心,探寻各种矛盾产生的根源。作者把习以为常的事物与神秘离奇的魔幻融为一体。她力图打破主客观世界的界限,从而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现实。作者尝试用诗化现实主义方法来探索解决种种矛盾问题,揭示社会现实,促进文明的发展。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把锋芒指向罪恶的种族制度,再现奴隶制的黑暗及其对黑人后裔的创痛。作者暴露人性的善与恶。她所设计的叙事结构容纳了整个美国黑人的社会全景。从小女孩佩克拉到成年女性秀拉,再到男性奶娃,此后人物愈趋复杂、广泛。后期则反映她对黑人生活、思想和斗争有更深刻的理解,最终走向对人性的批判。她将自己的看法用重建历史的叙事传达世人,还原历史的真相,同时探索人性,以期洞穿人类发展的普遍的命运。作者追求的是唤醒大众,寻觅正确的方向,力求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她把美国黑人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试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初探 摘 要: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其在法国的发展独具特色,不但具有各国现实主义的共性,还具有明显的个性。法国的现实主义不但没有和之前的浪漫主义划清界限,而且和之后发展的自然主义纠缠不清,同时带有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世界现实主义流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实主义继续向前发展重要的奠基。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自然主义 提到不同的文艺流派,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各自的演变过程不尽相同:其相互关系有的是彼此矛盾对立的,有的是承前启后、继承并发展的,有的又是彼此感染又相互依存的。早期的现实主义流派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欧,它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常被确定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时期。 一、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历史由来 说到现实主义的起源,要从“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说起。早在中世纪“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就经常出现在哲学领域里,但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在这部著作中“现实主义”是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而提出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就是“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也就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所以席勒所理解的现实主义就是古典主义,而不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是到高尔基才提出的。就连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标明流派也是很晚的事。1850年,当批判现实主义高潮开始过去的时候,有一位法国小说家向佛洛里(Chamfleury)才初次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用“现实主义”再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其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作为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在它走向没落的夹缝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现实主义不像浪漫主义那样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和它的敌对派别——新古典主义进行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现实主义的最大成就是在小说方面,而它的发展达到最高峰是在法英俄三国。“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出现在1813年的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出现在1836—1837年,俄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是1836年果戈理的剧本《钦差大臣》。”[1] 二、现实主义在西方各国发展的个性和共性 现实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虽然它在英国、俄国和法国都有长足的发展,但它在法国的发展却是较突出并且独具特色的。英国现实主义运动几乎自始至终都是自发的,它不曾和敌对派浪漫主义进行过公开的斗争,没有提出过明确的纲领,也见不出有哲学思想的基础。俄国现实主义由于结合到当时的农民解放运动,一开始就以对浪漫主义和“纯文艺”进行斗争的姿态出现。别林斯基,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制定出一套旗帜鲜明的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和美学体系,所以一开始就是一种自觉的运动。法国现实主义从早期就受过孔德的实证哲学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影响,纲领比较明确,自觉程度较高。 法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在西方各国的发展存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2]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在这里,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 本文有关法国现实主义的讨论将界定在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上。因为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分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做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在法国,现实主义虽然是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抗而出现的,但远不如前一时期浪漫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的反抗那样尖锐而明确。首先,一般说来,法国现实主义派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有许多人是由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的。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一批人原来都是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后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例如第一个现实主义的代表司汤达的《拉辛和莎士比亚》曾被某些文学史家称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宣言”,其实这部论文是攻击新古典主义而维护浪漫主义的一面。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曾在《法国文学史》中被列入浪漫主义的部分。 其次,法国现实主义不但跟之前的浪漫主义划清界限,还和之后出现的自然主义划清界限。法国的现实主义到了福楼拜时代才正式当做一面旗帜打出,才多少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他的门徒要推举他为“主教”。但过去的法国人一般把现实主义看作自然主义,将两者混淆起来对待。那么为什么法国人会把这二者混淆起来呢?因为在法国,这两个应该区别开来的流派具有共同的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孔德的实证哲学和丹纳根据实证哲学发展出来的自然主义的美学观点。孔德强调实证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现象界的“事实”,从其中找出规律。丹纳把实证主义应用到文艺理论上,提出一种决定论:文艺取决于“种族,社会氛围和时机”三因素。在法国,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混淆的现象很普遍,当时最大的文学批评家圣博甫就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处理他所研究的作家和作品,生成自己得力于早年的医学训练。就连巴尔扎克也曾在《人间喜剧序文》中提出“社会类似自然”,自然中有许多“动物种类”,社会中也有许多“社会种类”,他自己后来承认他自己的“《人间喜剧》在他脑里初次动念……就由于对人道与兽性所作的比较”。 再者,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尚无法摆脱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说话的局限性。它所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在这一点上它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抗。在忠实地、赤裸裸地反映现实这条原则的指导下,批判现实主义派作家们创造出一些反映整个时代面貌的伟大作品,使小说这种体裁达到近代的发展高峰,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批判现实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没落时期的意识形态,这一派作家们一般都还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虽然揭露了社会矛盾现象,却既没有看出矛盾的根源,又没有看出解决矛盾的途径。个人脱离社会的情况还使得他们中的有些人,如福楼拜,走上了“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 总之,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为整个流派在各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而且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R.罗兰和法朗士、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这都是十九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揭开的人类文明。 试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之路 [摘 要] 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以其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书写,成为建构国家机器的中流砥柱。然而,电影毕竟是艺术、媒介、国家机器以及工业的综合体,具有意识形态性、审美愉悦性、消费娱乐性等多元综合的特征,这决定了作为艺术方法的“现实主义”必然要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化,通过艺术家不可重复的艺术实践,在特定创造情境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表征。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主旋律电影;新生代电影 自电影产生以来,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以其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书写,成为建构国家机器的最为重要的中流砥柱。新中国电影在现实主义题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国产故事片——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工人生活的《桥》以及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1959年由李准编剧、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都是反映新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佳作。同时,现实主义电影不仅在左翼电影和新时期的电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在软性电影和那些处于“非主流”位置的电影——例如传奇戏剧式的电影和抒情写意风格的电影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表现。事实上,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继承“影戏”叙事传统和民族艺术特色,并不断吸收西方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始终保持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现实主义电影的传统不仅反映在题材内容上,而且逐渐渗透到观众的审美感知趋向结构和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之中。例如,拍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电影的导演谢晋,以其独特的电影叙述模式被称为“谢晋模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作为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谢飞,其作品《本命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又一个高峰,在以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同时,体现出较多的个人理想主义精神和精英式的人道主义关怀。第五代导演则进一步将这种个人理想主义精神和精英式的人道主义关怀融入民族历史文化的整体反思和宏大叙事之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等作品,既体现了对中国乡土文化和底层生活的真实描述,又始终没有背离“文人”式的历史拷问。到了《霸王别姬》,这种反思和拷问逐渐脱离当代社会真实,陷入了更为个人化的和更为历史性的书写之中。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表面上看不失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农村意识形态趋向的作品,但似乎并非为了真实而写实,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传达一种理念。 纵观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历史,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国面临着的多重挑战,其所承载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如张颐武所说:“在中国电影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上,中国都面临着国家富强和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命题,面临着追求现代性实现的命题,而这些命题都会以梦的方式展开,也就作为一种梦想和希望时刻投射于中国电影之中。”①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同样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反映的“现实”是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实践轨迹,围绕着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凸显出的“公民”的主体形象、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民族性等问题展开的,这在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中显而易见。然而,电影毕竟是艺术、媒介、国家机器以及工业的综合体,具有意识形态性、审美愉悦性、消费娱乐性等等多元综合的特征,这决定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作为艺术方法的“现实主义”必然要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发生变化,通过艺术家不可重复的艺术实践,在特定创造情境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表征。 中国电影中呈现出的这种想象和认同长期以来偏重于“公民”,但随着电影工业在市场经济下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电影的市场属性的不断强化,这种建构开始逐渐凸显出对“消费者”的偏重,“消费者”作为真实个体存在的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也随之体现出注重个体生命价值的新趋向;同时,个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的人,其娱乐的要求和消费的欲望得到正视。一方面,中国电影在人物塑造及价值观的传达上不断解构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集体原则和意识形态神话,开始注重个人主义、平等、求实、实利、自由竞争等现代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新生代电影通过对个体存在“现实”的追问,使现实主义电影于“主旋律”和“主流”之外,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在理论内涵和创作方法、美学风格上丰富了现实主义体系,体现出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后现代”特征。 “政治主旋律娱乐化和类型拓展”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最令人瞩目的趋势。从主旋律电影的文化功能上讲,其“核心价值”一方面仍然体现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述和对民族文化的守持,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文化的写照和融入。“主旋律”本身无法涵括中国大众生活现实中的一切文化内涵,因此“主旋律”也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用最鲜活、最贴切的影像语言和多样化的风格,挖掘深埋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文化价值观。此外,商业化因素对中国现实主义主旋律电影的“类型性”的形成产生了不至关重要作用。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道路中,“主旋律”电影甚至被视为中国电影“类型化”的新方向。在主流文化实现“类型化”的过程中,主流文化不断地调节自身,努力地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要,不仅在叙事方法、人物塑造等方面学习好莱坞的类型片机制,在思想内涵和审美定势上也力求体现百姓心声,体现社会思潮的新动态。如胡克先生指出的那样:“把社会问题个人化,而不必像政治电影一样一定要提出一套社会改革蓝图或方案。可以以迂回的方式接近和揭示社会问题,不远离、逃避,也不深入探讨,以免影响观赏性;象征性地按照情节剧的方式对一些社会问题给予完满解决是基本的叙事策略。总之,把警匪片、惊悚片、悬疑片、社会问题片结合起来,表现中国现实社会,塑造新的平民英雄形象,从而形成新的类型,是类型电影发展的一种路径,值得一试。”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全球大众文化和商业化语境的形成,现实主义美学不断遭到来自大众娱乐文化和来自后现代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挑战,使现实主义电影必须思考如何运用新的方法对现实进行阐释。在此语境下,“现实”在新生代电影的影像语言与真实哲学的探索中,不断突破主流文化和既有传统影像语言的框架,同时以其精英式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探索着在大众文化和商业化语境下的审美超越之路。
浅谈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的探讨 摘要: 园林小品是指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关键词: 园林小品;喷泉;施工技术 前言 喷泉是理水的手法之一, 常用于公园, 广场作为园林小品或建筑。它可振奋精神, 陶冶情怀, 丰富城市的面貌, 不仅自身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 而且能增加局部窨的空气湿度, 减少尘埃, 大大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的浓度, 因而也有益于改善环境, 增进人们的身心健。正因为这样, 喷泉在艺术和技术上不断地发展, 被人们视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下面以杭州市某公园为例主要对喷泉中除管线设备外的配套构筑物―――喷水池、泵房及经、排水井的施工技法进行总结。 一 .喷水池 喷水池是喷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本身不仅能独立成景, 起点缀、装饰、渲染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维持正常的水位以保证喷水。因此, 可以说喷水池是集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于一体的动静相兼( 喷时动, 停时静) 的人工水景。 1.1 喷水池形状和大小: 园林中的喷水池分为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水池两种。规则式水池平面形状呈几何形, 如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花瓣形等。自然式水池岸线为自然曲线, 如弯月形、肾形、心形、泪珠形、蝶形、云形、梅花形、葫芦形等, 现代喷水池多采用流线形, 活泼大方, 富于时代感水池的大小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喷高而定, 喷水越高, 水池越大。为了防水水滴飘移而落到池外, 一般水池半径为最大喷高的1~1.3 倍。自然式水池宜小, 平均池宽可为喷高的3 倍。 水池深度不宜太深, 以免发生危险。一般水深为0.6~0.8 米. 1.2 喷水池结构与构造: 喷水池由基础、防水层、池底、池壁、压顶等部分组成。 1) 基础: 基础是水池的承重部分, 由灰土和混凝土层组成。施工时先将基础底部素土夯实( 密度不得小于85%) ; 灰土层一般厚度30(3 份石灰, 7 份中性黏土) ; C10 混凝土垫层厚10~15。 2) 防水层: 水池工程中, 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对水池安全使用及其寿命有直接影响, 因此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防水材料是保证水池质量的关键。 目前, 水池防水材料种类较多。如按材料分, 主要有沥青类、塑料类、橡胶类、金属类、砂浆、混凝土及有机复合材料等; 如按施工方法分, 有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嵌缝油膏和防水薄膜等。 ①沥青材料: 主要有建筑石油沥青和专用石油沥青两种。专用石油沥青可在音乐喷泉的电缆防潮防腐中使用。建筑石油沥青与油毡结合形成防水层。 ②防水卷材: 品种有油毡、油纸、玻璃纤维毡片、三元乙丙再生胶及603 防水卷材等。其中油毡应用最广, 三元乙丙再生胶用于大型水池、地下室、屋顶花园作防水层效果较好。603 防水卷材是新型防水材料, 具有强度高、耐酸碱、防水防潮、不易燃、有弹性、寿命长、抗裂等优点, 且能在―50~80℃环境中使用。 ③防水涂料: 常见的有沥青防水涂料和合成树脂防水涂料两类。 ④防水嵌缝油膏: 主要用于水池变形缝防水填缝, 种类较多。按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冷用嵌缝油膏和热用嵌缝胶泥两类。其中上海油膏、马牌油膏、聚氯已烯胶泥、聚氯酯沥青弹性嵌缝胶等性能较好, 质量有保证, 使用较广。 ⑤防水剂和注浆材料: 防水剂常用的有硅酸钠防水剂、氯化物金属盐防水剂和金属皂类防水剂。注浆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浆、水泥玻璃浆液和化学浆液三种。 水池防水材料的选用, 可根据具体要求确定, 一般水池用普通防水材料即可。钢筋混凝土水池也可采用抹5 层防水砂浆( 水泥加防水粉) 做法。临时性水池还可将吹塑纸、塑料布、聚苯板组合起来使用, 也有很好的防水效果。 3) 池底: 池底直接承受水的竖向压力, 要求坚固耐久。多用钢筋混凝土池底, 一般厚度大于20; 如果水池容积大, 要配双层钢筋网。施工时, 每隔20 米选择最小断面处设变形缝( 伸缩缝、防震缝) , 变形缝用止水带或沥青麻丝填充; 每次施工必须由变形缝开始, 不得在中间留施工缝, 以防漏水。 4) 池壁: 是水池竖向部分, 承受池水的水平压力, 水愈深容积愈大, 压力也愈大。池壁一般有砖砌池壁、块石池壁和钢筋混凝土水泥砂浆砌筑, 壁厚不小于240。砖砌池壁虽然具有施工方便的优点, 但红砖多孔, 砌体接缝多, 易渗漏, 不耐风化, 使用寿命短。块石池壁自然朴素, 要求垒砌严密, 勾缝紧密。混凝土池壁用于厚度超过400的水池, C20 混凝土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池壁厚度多小于300, 常用150~200, 宜配ф8、ф12 钢筋, 中心距多为200。 5) 压顶: 属于池壁最上部分, 其作用为保护池壁, 防水污水泥沙流入池中, 同时也防水池水溅出。对于下沉式水池, 压顶至少要高于地面5~10; 而当池壁高于地面时, 压顶做法必须考虑环境条件。要与景观相协调, 可做成平顶、拱顶、挑伸、倾斜等多种形式, 压顶材料常用混凝土和块石。 完整的喷水池还必须设有供水管、补给水管泄水管和溢水管及沉泥池。管道穿过水池时, 必须安装止水环, 以防漏水。供水管、补给水管安装调节阀; 泄水管配单向阀门, 防止反向流水污染水池; 溢水管无需安装阀门, 连接于泄水管单向阀后直接与排水管网连接( 具体见管网布置部分) 。沉泥池应设于水池的最低处并加过滤网。在水池内设置集水坑, 以节省空间。集水坑有时也用做沉泥池, 此时, 要定期清淤, 且于管口处设置格栅, 为防淤塞而设置的挡板。 二、泵房施工技术要点 泵房是指安装水泵等提水设备的专用构筑物, 其空间较小, 结构比较简单。水泵是否需要修建专用的泵房应根据需要而定。在喷泉工程中, 凡采用清水离心泵循环供水的都应设置泵房; 凡采用潜水泵循环供水的均不设置泵房。 2.1 泵房的作用 1) 保护水泵: 泵房是用来给喷泉供水的, 水泵应固定且不宜长期暴露在外, 否则由于天长日久的风吹雨淋, 容易生锈, 影响运行。水泵固定在泵房内可防水由于泥砂、杂物等侵入水泵而影响转动和降低水泵寿命甚至损坏水泵。 2) 安全需要: 水泵多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 电动机额定电压为380 伏。因此, 为安全起见也应将水泵安装在泵房内。潜水泵虽不需设置泵房, 但也要将控制开关设于室内, 控制箱应安装在离地面1.6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3) 景观需要: 喷泉周围环境应讲究整洁明快, 各种管线不得暴露。为此, 应设置泵房或以其他方法掩饰, 否则有碍观瞻。 4) 利于管理: 在泵房内, 各种设备可长期处于配套工作状态, 便于操作和检修, 给管理带来方便。 2.2 泵房的形式 泵房的形式根据泵房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 1) 地上式泵房: 是指泵房主体建在地面之上, 同一般房屋建筑, 多为砖混结构。因泵房建在喷泉附近, 需占用一定面积, 影响喷泉景观,故不宜单独设置。一般常与办公房结合, 便于管理。若需单独设置时,应控制体量, 讲究造型和装饰, 尽量与喷泉周围环境协调。地上式水泵房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的特点。 2) 地下式泵房: 是指泵房主体建在地面之下, 同地下室建筑, 多为砖混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需做防水处理, 避免地下水浸入。由于泵房建在地下而不占用地上面积, 故不影响喷泉景观。但结构复杂, 造价高, 管理操作不便。地下式泵房适用于大型喷泉。 3) 半地下式泵房: 是指泵房主体建在地上与地下之间, 兼具地上式和地下式二者的特点。 2.3 泵房管线的布置 1) 动力机械选择: 目前, 最常用的动力机械是电动机。电动机因其转速与水泵转速较为接近, 且为直接传动, 效率高, 噪声小, 管理操作方便, 故障少, 寿命长。一般水泵生产厂家都为水泵配套安装了电机,故可免去选购的烦恼。 2) 管线布置: 为了保证喷泉安全可靠地运行, 泵房内的各种管线应布置合理, 调控有效, 操作方便, 易于管理。 一般泵房管线系统布置中与水泵相连接的管道有吸水管和出水管。吸水管是指喷水池至水泵间的管道, 其作用是将水从池中吸入水泵, 并设闸控制。出水管是指水泵至分水器之间的管道, 设闸控制。为了防水喷水池中水倒流, 需在出水管上闸阀后安装逆止阀, 其作用是只允许水沿出水管正向流出, 当水泵停止工作水沿出水管返向流回时, 逆止阀自动关闭, 防止倒流, 保持喷水池中水位。分水器的作用是将出水管的有压水分成几路( 由设计确定) 通过供水管送至喷水池中供喷水用。为了调节供水的水量和水压, 应在每条供水管上安装闸阀控制。由于季节所限, 当喷泉停止运行时, 为了防止管道冻坏, 需将供水管内存水排除。一般在泵房内供水管最低处设置回水管, 接入泵房内下水池中排除, 以截止阀控制。 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 为喷水池补水的补水管( 给水管) 也可经过泵房以截止阀控制。为了防止泵房内地面积水, 应设置地漏排除积水。此外, 泵房内还应设置供电及电气控制系统, 保证水泵、灯具和音响的正常工作。 2.4 泵房施工注意事项 1) 水泵进、出水管管径的确定: 水泵在运行时, 其进、出口处流速较高, 可达到3~4m/s。由于管道的阻力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流速越高, 阻力越大。如果进、出水管的管径与水泵的口径相同, 由于流速较高, 势必造成较大的阻力, 从而降低了供水的稳定性。为此, 应将进、出水管的管径加大, 一般采用渐扩形式, 以降低流速、减少阻力, 使水流平稳。 实践证明, 进水管的流速不宜超过2.0m/s,出水管的流速不宜超过3.0m/s.进、出水管管径可按下式确定并进行调整。 2) 水泵与进出管的过渡: 当管径大于水泵口径时, 需在进、出口处配置渐变管, 使水泵与进出水管有过渡连接。渐变管长度可视其大小头直径确定, 一般取差数的7 倍可满足要求。 3) 泵房用电要注意安全: 开关箱和控制板的安装应符合规定。地下式泵房, 要注意机房排水, 通风。泵房内应配备灭炎器等灭火设备。 三.阀门井 3.1 给水阀门井: 喷泉用水一般由自来水供给。当水源引入喷泉附近时, 应在给水管道上设置给水阀门井。给水阀门井内安装截止阀控制, 根据给水需要, 可随时开启和关闭, 便于操作。给水阀门进一般为为砌圆形, 由井度、井身和井盖组成。井底一般采用C10 混凝土垫层, 井底内径不小于1.2 米( 考虑下人操作) ; 井身采用100# 红砖M5.0 水泥砂浆砌筑, 井深不小于1.8 米( 考虑人员站立高度) , 井壁应逐渐向上收拢, 且一侧应为直壁, 使于设置铁梯上下。有地下水浸入时, 应做防水处理。井口圆形, 直径为600 或700。井盖采用成品铸铁井盖( 含井座) 。 3.2 排水阀门井: 排水阀门井的作用是连接由水池引出的泄水管和溢水管在井内交汇, 然后排入下水管网。为了便于控制, 在泄水管道上应安装闸阀, 溢水管应接于阀后, 确保溢水管排水通畅。 4.结论 无论是普通装饰性喷泉, 还是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或自控喷泉, 其配套构筑物的施工技术都是通用的。具体施工时, 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具体环境条件, 力求与喷泉所处的环境气氛相协调。如位于闹市区的广场喷泉, 在设计和施工方法就要满足其新颖活泼、水姿层次丰富、配光和谐得体、造型效果奇特的需求。在管线布置方面,要力求简洁清楚, 水泵进出水管上设有柔性接管, 各种管过池壁时均用止水环, 以防漏水。总之, 喷泉构筑物施工的技术要求很高, 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图纸, 做好技术交底, 力求出好精品, 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浅谈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喷泉是水景工程中常用的理水手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园林小品、城市广场、住宅小区等室内外空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园林喷泉的施工是一项很精细的工程,对土木建筑、电气、给排水等专业技术均有所涉及,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对园林水景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作者对多年施工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在简要分析园林喷泉设计的基础上对喷泉施工中水池、泵房、防渗、电气、阀门井及照明等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园林建筑;喷泉设计;施工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喷泉水景向来是园林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使城市变得更加美观,还能够大大提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增加局部空间的空气湿度,减少尘埃,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面貌。所以,园林喷泉在技术及艺术上都在不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喷泉设计原则及施工要点,营造出最具特色的喷泉景观。 2.园林喷泉设计 2.1喷泉景观效果设计 水景有流水、落水、静水、喷水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景观效果应能使人们通过自身的视觉、触觉及听觉对水体及其周边环境产生共鸣,并激发出内在的情致和兴趣。因此,在进行喷泉的总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喷泉形式和环境氛围,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并将景观效果图绘制出来,从中选取最优组合方案。 水景的形态可通过喷头形式的不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喷水样式,得到理想的水景效应。同时,可在喷泉设计时加入激光、彩色射灯等色彩为水景增加美感,若为大型主题喷泉还可采用声、电、光等手段为喷泉增色。为避免景观的单调沉闷,池壁与池底的颜色最好能形成鲜明对比,喷泉在不工作时花钵、雕塑等最好也有对比色。 2.2喷头选择 喷泉设计中喷头的选用对景观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形成形态各异的喷水姿态,喷头在水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然而,目前国内制造的喷头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异明显,在设计及外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喷泉喷头质量一般以射流是否平滑稳定,水形是否美观为准。而国内许多喷头产品的射流存在参差不齐或发散强烈等问题,即使是同一批次的产品也存在水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与各种喷头的特性相结合进行选择,如水膜喷头的抗风性不好,不宜用于有风的室外环境;涌泉、雪松等射吸式喷头对于水位变化很敏感,在应用时应注意池中水位的变化,并在池体中设置水下挡浪墙或溢流堰用来抑制波浪。 3.园林喷泉施工技术 3.1水池施工 水池是喷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按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水池以及弯月形、心形、肾形等以自然曲线为岸线的水池。为防止喷泉在喷水时溅射到水池外,射流高度应小于喷水池的设计宽度;自然水池的池宽一般为射流高度的3倍,其他水池的池宽则一般是射流高度的2~2.5倍;水池周围的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和坡度,以有利排水和防止打滑。为保证安全,水池深度不宜太深,一般可为0.6~0.8m。喷泉应重点考虑给水问题,一般可在高地建造水池或引用水位较高的自然水,采用自来水或者水池循环供水。 由混凝土和灰土构成的水池基底是水池的承重部分,基底的素土密实度应不小于80%,一般采用C10混凝土并保证厚度不小于10cm。灰土以70%中性粘土和30%石灰混合组成,并保证厚度不小于30cm。进水口应尽量设置在水池的下方和选用小型的潜力泵。同时,为避免泵坑因标高过低形成集水坑,可在泵坑上布设一层过滤网。 3.2防渗施工 防渗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水池的使用安全和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着重注意水池的防渗施工。为保证水池基底有足够的强度承受水压且不对复合土工膜产生破坏,应对场地事先进行平整。水池常用的防渗材料按种类可分为沥青类、橡胶类、混凝土、金属类、塑料类、有机复合材料及砂浆等,按施工方法则可分为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防水薄膜及防水嵌缝油膏等。为避免复合型土工膜铺接时发生渗漏,在其使用前应由试验部门进行抽样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土工膜一卷长200多米,应以降低焊接量为准进行计算,相邻的土工膜应以丁字形铺设。为防止土工膜因收缩发生撕裂,在铺设时应预留土工膜伸缩量,一般一卷土工膜应预留5~10cm。 在土工膜焊接前应将焊膜机滚轮与预留搭接的部分抹拭干净,将附着在其上的水分、泥渣全部去除;取一块土工膜进行试验,并按试验结果调整温表状态。在土工膜焊接时应保持焊机匀速前进。在焊缝完全冷却后方可进行焊缝检查试验。在进行检查时应先封闭焊缝两端,将带有气门和气压表的测压表针头插入焊缝中,并将焊缝与针头相交处封闭,迅速加压至0.15~0.2Mpa,并持续3~5min。若压力始终无明显下降则表示焊缝符合要求,若不满足则应再次进行试验直至满足要求。土工膜封边可采用射钉枪,间距一般为20cm。 3.3电气与照明施工 水下照明灯是水景工程中的常用设备,在喷泉中应用广泛,但是这种设备存在密封可靠性不足、塑料容易老化、结构强度差等问题。在容易接近或无隔离设施的喷泉中,必须采用超低压供电,灯体用高强度灯具壳体完全封闭,并将外壳接地。若输电距离较远,可采用放大导线截面的方法对电压进行补偿,不宜直接提高电压以免产生危害。 3.4泵房施工 泵房是喷泉供水设施,水泵不宜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所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设置专业泵房。在喷泉施工中,只要是采用清水离心泵循环供水,必须设置泵房。在泵房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出水管径应以渐扩形式扩大,以达到降低阻力、降低流速、保持水流稳定的目的。 (2)在进出口位置应设置渐变管,长度一般是连接管处两水管直径差值的7倍左右。 (3)泵房中控制板与开关箱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安装,且必须配备灭火器材,注意泵房的通风和排水。 (4)为防止喷水池中的水体倒流,应在出水管的上闸阀后设置逆止阀;为保证水景的观赏效果,需要将水管中的压力水分成多份,这时就需要设置分水器;为调节水量和水压,应在每条供水管路上设置阀闸控制器。 3.5阀门井施工 喷泉水一般通过自来水供水,给水阀门井一般应设置在由喷泉附近的给水管道上,并在井内安装截止阀保证其能按要求供水。阀门井底应能容人进入和施工操作,一般内径不得小于1.2m,井深不得小于1.8m。井壁应向上渐渐收拢,并在设置扶梯的一侧保留直壁。排水阀门井用于连接溢水管和由水池引出的泄水管,在井内交汇后再将水排入地下管道。排水阀一般应设置在泄水管道上,以保证溢水管的排水通畅。 4.结语 喷泉是园林景观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作用。在进行喷泉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和环境氛围,对水池、防渗、泵房、电气、照明及阀门井等关键施工工序严格把关,才能实现理想的园林喷泉景观效果。 浅谈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浅谈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简要探讨了园林喷泉设计的基础上对喷泉施工中水池、泵房、防渗、电气、阀门井及照明等关键施工技术的问题。 关键词:园林建筑;喷泉设计;施工技术 1引言 喷泉是水景工程中常用的理水手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园林小品、城市广场、住宅小区等室内外空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园林喷泉的施工是一项很精细的工程,对土木建筑、电气、给排水等专业技术均有所涉及,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对园林水景的整体效果。 喷泉不仅可以振奋精神,陶冶情怀,丰富城市的面貌,不仅自身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而且能增加局部环境的空气湿度,减少尘埃,大大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的浓度。对改善城市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喷泉在艺术和技术上不断地发展,被人们视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2园林喷泉设计 2.1喷泉景观效果设计 水景有流水、落水、静水、喷水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景观效果应能使人们通过自身的视觉、触觉及听觉对水体及其周边环境产生共鸣,并激发出内在的情致和兴趣。因此,在进行喷泉的总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喷泉形式和环境氛围,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并将景观效果图绘制出来,从中选取最优组合方案。 水景的形态可通过喷头形式的不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喷水样式,得到理想的水景效应。同时,可在喷泉设计时加入激光、彩色射灯等色彩为水景增加美感,若为大型主题喷泉还可采用声、电、光等手段为喷泉增色。为避免景观的单调沉闷,池壁与池底的颜色最好能形成鲜明对比,喷泉在不工作时花钵、雕塑等最好也有对比色。 2.2喷头选择 (1)喷泉设计中喷头的选用对景观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形成形态各异的喷水姿态,喷头在水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但是目前国内制造的喷头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异明显,在设计及外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喷泉喷头质量一般以射流是否平滑稳定,水形是否美观为准。 (2)国内许多喷头产品的射流存在参差不齐或发散强烈等问题,即使是同一批次的产品也存在水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要与各种喷头的特性相结合进行选择,比如水膜喷头的抗风性不好,不适用于有风的室外环境;涌泉、雪松等射吸式喷头对于水位变化很敏感,在应用时应注意池中水位的变化,并在池体中设置水下挡浪墙或溢流堰用来抑制波浪的产生。 3.园林喷泉施工技术 3.1水池施工 水池是喷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按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水池以及弯月形、心形、肾形等以自然曲线为岸线的水池。为防止喷泉在喷水时溅射到水池外,射流高度应小于喷水池的设计宽度;自然水池的池宽一般为射流高度的3倍,其他水池的池宽则一般是射流高度的2~2.5倍;水池周围的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和坡度,以有利排水和防止打滑。为保证安全,水池深度不宜太深,一般可为0.6~0.8m。喷泉应重点考虑给水问题,一般可在高地建造水池或引用水位较高的自然水,采用自来水或者水池循环供水。由混凝土和灰土构成的水池基底是水池的承重部分,基底的素土密实度应不小于80%,一般采用C10混凝土并保证厚度不小于10cm。灰土以70%中性粘土和30%石灰混合组成,并保证厚度不小于30cm。进水口应尽量设置在水池的下方和选用小型的潜力泵。同时,为避免泵坑因标高过低形成集水坑,可以在泵坑上布设一层过滤网。 3.2防渗施工 (1)防渗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池的使用安全和寿命,因此必须着重注意水池的防渗施工。为保证水池基底有足够的强度承受水压且不对复合土工膜产生破坏,应对场地事先进行平整。 (2)水池常用的防渗材料按种类可分为沥青类、橡胶类、混凝土、金属类、塑料类、有机复合材料及砂浆等,按施工方法则可分为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防水薄膜及防水嵌缝油膏等。为避免复合型土工膜铺接时发生渗漏,在其使用前应由试验部门进行抽样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3)土工膜一卷长200多米,应以降低焊接量为准进行计算,相邻的土工膜应以丁字形铺设。为防止土工膜因收缩发生撕裂,在铺设时应预留土工膜伸缩量,一般一卷土工膜应预留5~10cm。 (4)在土工膜焊接前应将焊膜机滚轮与预留搭接的部分抹拭干净,将附着在其上的水分、泥渣全部去除;取一块土工膜进行试验,并按试验结果调整温表状态。在土工膜焊接时应保持焊机匀速前进。 (5)在焊缝完全冷却后方可进行焊缝检查试验。在进行检查时应先封闭焊缝两端,将带有气门和气压表的测压表针头插入焊缝中,并将焊缝与针头相交处封闭,迅速加压至0.15~0.2Mpa,并持续3~5min。若压力始终无明显下降则表示焊缝符合要求,若不满足则应再次进行试验直至满足要求。土工膜封边可采用射钉枪,间距一般为20cm。 3.3电气与照明施工 水下照明灯是水景工程中的常用设备,在喷泉中应用广泛,但是这种设备存在密封可靠性不足、塑料容易老化、结构强度差等问题。在容易接近或无隔离设施的喷泉中,必须采用超低压供电,灯体用高强度灯具壳体完全封闭,并将外壳接地。若输电距离较远,可采用放大导线截面的方法对电压进行补偿,不宜直接提高电压以免产生危害。 3.4泵房施工 泵房是喷泉供水设施,水泵不宜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所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设置专业泵房。在喷泉施工中,只要是采用清水离心泵循环供水,必须设置泵房。在泵房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出水管径应以渐扩形式扩大,以达到降低阻力、降低流速、保持水流稳定的目的。 (2)在进出口位置应设置渐变管,长度一般是连接管处两水管直径差值的7倍左右。 (3)泵房中控制板与开关箱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安装,且必须配备灭火器材,注意泵房的通风和排水。 (4)为防止喷水池中的水体倒流,应在出水管的上闸阀后设置逆止阀;为保证水景的观赏效果,需要将水管中的压力水分成多份,这时就需要设置分水器;为调节水量和水压,应在每条供水管路上设置阀闸控制器。 3.5阀门井施工 喷泉水一般通过自来水供水,给水阀门井一般应设置在由喷泉附近的给水管道上,并在井内安装截止阀保证其能按要求供水。阀门井底应能容人进入和施工操作,一般内径不得小于1.2m,井深不得小于1.8m。井壁应向上渐渐收拢,并在设置扶梯的一侧保留直壁。排水阀门井用于连接溢水管和由水池引出的泄水管,在井内交汇后再将水排入地下管道。排水阀一般应设置在泄水管道上,以保证溢水管的排水通畅。 4 结语 总而言之,喷泉是园林景观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艺术作用。在进行喷泉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功能和环境氛围,对水池、防渗、泵房、电气、照明及阀门井等关键施工工序严格把关,才能实现理想的园林喷泉景观效果。 浅谈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园林建筑中的喷泉施工技术 【摘要】喷泉施工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喷泉的整体形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园林建筑的表现。在人们对园林建筑景观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喷泉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喷泉施工技术。 【关键词】园林建筑;喷泉;施工;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建筑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喷泉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喷泉的整体性能就成了园林景观企业的必然选择。 喷泉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筑工程,电气,排水给水等多种技术。做好喷泉施工要求工程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施工管理技术。喷泉施工不仅能够提升园林建筑的整体美观程度,同时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空气的效果。在绿色环保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的背景下,加强喷泉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喷泉的科学设计 科学的喷泉设计是高水平施工的前提,我们要想提升喷泉的整体质量就必须要科学设计园林喷泉。园林喷泉的设计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喷泉整体效果的设计;二是喷泉设备的选择。 (一)喷泉景观的整体设计。一般意义上园林水景有落水,静水,流水,喷水等多种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景观效果也有很大不同。针对喷泉景观的设计,笔者认为必须要结合水体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视觉,嗅觉等感官系统来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就是指在对喷泉进行总体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整个环境氛围和喷泉形式来进行设计出不同的方案,而后再择优选择。 在对喷泉效果进行设计的时候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喷泉色彩的选择,在喷泉设计中为了增加喷泉的水景效应,往往需要通过彩色射灯,激光灯设备来增加美感。通过激光,彩色射灯等设备的实用可以避免喷泉景观的单调沉闷。笔者认为在对喷泉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能够有对比色,这样能够增强美感。例如在喷泉不工作的时候,雕塑,花钵等具有对比色;又例如池底与池壁具有对比色。 (二)喷泉设备的选择。针对喷泉设备的选择,笔者认为必须要结合喷泉景观的设计效果来选取。在喷泉设备的选择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选择喷头,喷头对于喷泉的景观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喷泉景观的整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喷头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喷头的选择。笔者认为在选择喷头的时候,重点是要选择那些质量好的喷头。当前我国喷头设备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市面上的喷头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质量较好的喷头就显得难度较高,同时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在选择喷头的时候,针对不同类型的喷头具有不同的选取标准,针对水膜喷头的选择,主要要观察它的抗风性能。水膜喷头主要适用于室外,因而对于抗风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射吸式喷头的选择,笔者认为主要是观察喷头对水位的敏感程度,园林建筑中的喷泉景观设计要求射吸式喷头对水位非常敏感,同时还能够在水池中设置专门设备以抑制波浪。 二、园林喷泉施工 在了解了园林喷泉设计之后,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园林喷泉的施工。上文提到园林喷泉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园林喷泉施工包含水池施工,阀门井施工,照明施工,泵房施工,防渗施工等环节,其中防渗施工是其中的重点。 (一)水池施工。水池施工是园林喷泉施工的重要环节。水池的类型不同,施工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水池的特点来进行施工。按照形状标准,可以把水池分成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式。针对水池施工,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水池的深度和宽度。在水池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水池的设计宽度要大于射流高度。一般意义上水池的宽度是射流高度的三倍左右。此外还需要注意水池的深度,在设计过程中水池深度一般要保持在0.7m左右。二是要考虑给水方式,在水池施工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给水方式。在选择给水方式的时候,针对地势高的喷泉,则采取自来水供水。三是高度重视基底施工。基底是水池的承重部分,针对水池的基底施工直接影响着水池施工的质量。在基底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混凝土与灰土的选择工作,同时还要防止出现集水坑。为了避免出现集水坑,我们要泵坑上设计过滤层。 (二)防渗施工。上文提到防渗施工是水池施工的重点和关键,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分析防渗施工。防渗施工有两个重点,一是要保证水池基底具有足够的强度,二是要注重土工膜的铺设和焊接。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主要是要做好场地的平整工作以及防渗材料的选择。水池施工中防渗材料有很多种,一般意义上可以分为混凝土,橡胶类,沥青类,塑料类,金属类等。我们必须要慎重选择防渗材料,因为防渗材料的质量性能,直接影响着防渗效果。在选择防渗材料的时候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实验验收,只有在验收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土工膜的铺设和焊接。在铺设土工膜的时候要注意防止土工膜收缩,在铺设的时候必须要预留伸缩量。针对土工膜的焊接,笔者认为在焊接之前必须要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来调整温表状态。在焊接过程中要保证焊机匀速运行,在焊接完成并冷却后,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检查试验,最常见的实验试验,要通过压力试验来观察焊缝是否符合要求。在土工膜封边的过程中一般选择射钉枪来封边。在封边的过程中要保证间距在20cm。 (三)泵房施工。泵房是园林喷泉的主要供水设施。泵房施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喷泉的供水状况,针对泵房的施工,笔者认为主要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在进出口的位置要设置渐变管;二是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安装控制板,同时还要安装消防设备;三是要高度重视一些特殊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保持高度重视,针对水量水压不好调节的问题,必须要在每条供水管上设置闸阀。针对水体倒流的问题,工程人员必须要在出水管的位置设置逆止阀,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水体倒流。最后就是为了保证水景效果,工程人员可以设置分水器。 (四)照明施工。照明施工是喷泉施工的重要内容,照明设备直接影响着喷泉效果,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照明施工。在照明施工过程中主要是设备问题。笔者曾对喷泉的照明设备进行过专门调查,发现有许多喷泉的照明设备都存在着易老化,结构强度差,可靠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工程人员在照明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选择超低压供电,选择高强度的灯具把灯体封闭,针对输电距离远的喷泉还要专门运用放大导线截面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喷泉是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设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园林喷泉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园林喷泉的施工。本文详细分析了园林喷泉的施工,笔者认为做好园林喷泉的施工就必须要实现科学设计,要做好水池施工,防渗施工,照明施工和泵房施工。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升园林喷泉的质量和性能。 浅谈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探讨园林建筑中的喷泉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园林建设工程也就随之发展起来。而喷泉施工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喷泉的整体形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园林建筑的表现。在人们对园林建筑景观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园林建筑中喷泉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喷泉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园林建筑;喷泉;施工技术 1.园林喷泉设计 1.1喷泉景观效果设计 水景有流水、落水、静水、喷水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景观效果应能使人们通过自身的视觉、触觉及听觉对水体及其周边环境产生共鸣,并激发出内在的情致和兴趣。因此,在进行喷泉的总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喷泉形式和环境氛围,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并将景观效果图绘制出来,从中选取最优组合方案。 水景的形态可通过喷头形式的不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喷水样式,得到理想的水景效应。同时,可在喷泉设计时加入激光、彩色射灯等色彩为水景增加美感,若为大型主题喷泉还可采用声、电、光等手段为喷泉增色。为避免景观的单调沉闷,池壁与池底的颜色最好能形成鲜明对比,喷泉在不工作时花钵、雕塑等最好也有对比色。 1.2喷头选择 喷泉设计中喷头的选用对景观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形成形态各异的喷水姿态,喷头在水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然而,目前国内制造的喷头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异明显,在设计及外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喷泉喷头质量一般以射流是否平滑稳定,水形是否美观为准。而国内许多喷头产品的射流存在参差不齐或发散强烈等问题,即使是同一批次的产品也存在水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与各种喷头的特性相结合进行选择,如水膜喷头的抗风性不好,不宜用于有风的室外环境;涌泉、雪松等射吸式喷头对于水位变化很敏感,在应用时应注意池中水位的变化,并在池体中设置水下挡浪墙或溢流堰用来抑制波浪。 2.园林喷泉施工技术 2.1水池施工 水池是喷泉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按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水池以及弯月形、心形、肾形等以自然曲线为岸线的水池。为防止喷泉在喷水时溅射到水池外,射流高度应小于喷水池的设计宽度;自然水池的池宽一般为射流高度的3倍,其他水池的池宽则一般是射流高度的2~2.5倍;水池周围的地面应保证有一定的粗糙度和坡度,以有利排水和防止打滑。为保证安全,水池深度不宜太深,一般可为0.6~0.8m。喷泉应重点考虑给水问题,一般可在高地建造水池或引用水位较高的自然水,采用自来水或者水池循环供水。 由混凝土和灰土构成的水池基底是水池的承重部分,基底的素土密实度应不小于80%,一般采用C10混凝土并保证厚度不小于10cm。灰土以70%中性粘土和30%石灰混合组成,并保证厚度不小于30cm。进水口应尽量设置在水池的下方和选用小型的潜力泵。同时,为避免泵坑因标高过低形成集水坑,可在泵坑上布设一层过滤网。 2.2防渗施工 防渗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水池的寿命和安全使用,必须要注意防渗施工。池底为承受水压力要有足够的强度,为保证不破坏复合土工膜场地更要平整。水池防渗材料有沥青类、橡胶类、塑料类、混凝土、砂浆和机复合材料等。土工膜铺接时为减少渗漏的可能,复合型土工膜必须是合格产品,有关试验部门的抽样验收复试也必须合格。一卷土工膜长200余米,以减少焊接数为准进行计算,相邻膜呈“丁”字形铺设,为防因土工膜收缩被撕裂,铺膜时要预留出土工膜伸缩量,一般一块预留出5至10cm。 土工膜焊接前将预留搭接的部分与焊膜机滚轮擦拭干净,完全去除水、泥、渣等杂物;取一块土工膜试样进行试验,按试验结果调节温表状态。焊接时必须始终保持焊机为匀速前进。焊缝检查试验要在焊缝完全冷却后才能进行。检查时封闭焊缝两端,将测压表针头(带有气压表和气门)插入焊缝,封堵针头与焊缝接壤处,迅速施加0.15至0.2Mpa压力,持续3至5分钟,当压力无明显下降时可认为焊缝符合要求,若不满足,需要再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要求。封边用射钉枪进行,间距一般为20cm。 2.3照明与电气施工 水下照明灯具作为水景常用设备在喷泉中广泛使用,但存在结构强度差、密封设计可靠性不足和塑料易老化等问题。在无隔离和易于接近的喷泉中,必须按规范采用超低电压供电,灯体必须完全屏蔽在高强度灯具壳体内,外壳应接地,采用水池钢筋网和接地装置等电位的联结措施。输电距离较远时,为保障安全不宜采用提高电压的方法,而采用放大导线截面来进行电压补偿。变压器的高压和低压绕线圈之间要绝缘,初级和次级要隔离,变压器铁芯须接地,且必须使用漏电保护开关。 2.4泵房施工 泵房为喷泉供水,水泵应固定且不能长期暴露在外界条件下,泵房空间较小,结构简单,水泵是否需要专用泵房根据需要而定。喷泉施工中,只要采用清水离心泵循环供水,都应设置泵房。泵房在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以渐扩的形式加大进出水管管径,达到降低流速、减少阻力和保持水流平稳的目的。因为管道阻力与流速平方成正比,而进出口流速一般在3至4m/s之间,若不扩大进出水管管径,必然会形成较大阻力,降低供水平稳性。其二,在进出口设置渐变管,渐变管长度一般取连接水管处两水管直径差数的7倍。其三,泵房中开关箱和控制板必须按规范安装,注意通风和排水,且必须配备灭火器材。其四,管线布置要合理,为防水喷水池中的水倒流,在出水管上闸阀后要安装逆止阀;为调节水压和水量,每条供水管上安装闸阀控制器;为保证观赏效果,经常会将水管中的有压水分为多份,此时需安装分水器。 2.5阀门井施工 2.5.1给水阀门井:喷泉用水一般由自来水供给。当水源引入喷泉附近时,应在给水管道上设置给水阀门井。给水阀门井内安装截止阀控制,根据给水需要,可随时开启和关闭,便于操作。给水阀门进一般为为砌圆形,由井度、井身和井盖组成。井底一般采用C10混凝土垫层,井底内径不小于1.2米(考虑下人操作);井身采用100#红砖M5.0水泥砂浆砌筑,井深不小于1.8米(考虑人员站立高度),井壁应逐渐向上收拢,且一侧应为直壁,使于设置铁梯上下。有地下水浸入时,应做防水处理。井口圆形,直径为600或700。井盖采用成品铸铁井盖(含井座)。 2.5.2排水阀门井:排水阀门井的作用是连接由水池引出的泄水管和溢水管在井内交汇,然后排入下水管网。为了便于控制,在泄水管道上应安装闸阀,溢水管应接于阀后,确保溢水管排水通畅。 结束语 无论是普通装饰性喷泉,还是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或自控喷泉,其配套构筑物的施工技术都是通用的。具体施工时,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具体环境条件,力求与喷泉所处的环境气氛相协调。如位于闹市区的广场喷泉,在设计和施工方法就要满足其新颖活泼、水姿层次丰富、配光和谐得体、造型效果奇特的需求。在管线布置方面,要力求简洁清楚,水泵进出水管上设有柔性接管,各种管过池壁时均用止水环,以防漏水。总之,喷泉构筑物施工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要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力求出好精品,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探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要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其管理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才能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效果。以绩效管理来改进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继而分析财务预算中提升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高校内的各大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提出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发展也是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高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重视,使得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在高校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部分资金,并且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为学校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当下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校内的各项事项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种问题,但是教育科研水平是学校的发展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的各项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使高校财务预算与高校实际支出和发展更加贴近。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财务管理运行中,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管理机制的表面,并没有将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落实。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科技、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有些管理体制犹如摆设,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没能够彻底发挥出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 (二)缺少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财务预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仍旧采用效率低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增长,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是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一些变动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进而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存在着简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运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财务预算与下一年的实际预算有很大的数据误差,更有可能影响下一年的实际预算。 (三)财务预算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高校财务预算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缺点,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已经不在像过去一样,在财务资金方面全部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扩大招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和进行信贷融资等多种方法来加大学校财务的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将高校内所有财务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无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统一的预算和整理。由于高校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校又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造成了预算内容与实际收入支出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高校的整体内外收入、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入无法完整的纳入到财务预算中去,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预算是一项数据庞大、涉及工作人员多的工程,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部门人员都要积极的投入到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部分部门人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预算只是学校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任务交代下来后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着一种“先要钱后计划”的心理,在进行财务编算的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等到实际花钱的时候才能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各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二)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的高部门相关人员不仅仅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在进行财务预算的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高校实际收入情况的预算不予通过,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不仅仅要在财务预算管理前期进行严格监督,在后期的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监督,要体现透明化。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栏的公开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暗箱操作,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预算在什么地方,资金具体去向无法明确,难以保证资金收入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的情况,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督力度,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够无漏洞可查。 三、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一)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必需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高校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高校预算管理的更新信念,使各部门和各领导能够明白学校的预算花费在什么地方,不能存在“糊涂账”,并且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人员和教育者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在加大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广征意见,对高校内现存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实情。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制定时,要多方面听取学校所有人员的意见,要广纳意见,分析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预算编制中,从而使学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健全,能够使财务管理体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w制,必须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如果领导阶层对校内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又怎么会投入心思进行财务管理宣传,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态度也无法认真负责。高校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对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部分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审核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各部门只有对财务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共同努力保障学校内的财务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 将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要加入到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能够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一些有积极增收、执行力强的部门,在经过相应的考核确定无误后,给予这些部门一些物质奖励,鼓励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对一些工作执行力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部门,在进行审核后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反思总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出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所在。高校必须做好这一项工作,既能够将校内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降低资金的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对高校预算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大对预算的公开力度。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应优化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预算管理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对建立我国现代、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预算法继续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对实际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强,更加凸显出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面性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提出:“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即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范围预算,这要求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把所有“收支”纳入总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决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私设“小金库”、套取预算资金等情况。如各院系(部门)创收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租赁受赠收入等都必须纳入学校预算收入,相应支出也同样纳入预算支出。 (二)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精细 新预算法第46条指出:“编制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按功能分类应编制到项级,按经济分类应编制到款级。”这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时,对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摆脱粗放、内涵模糊的预算,杜绝预算局限在项目的大类层面,没有末级明细项目或末级明细内涵模糊不清。 (三)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第14条规范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和时限等,并在第92条中明确了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提出,必须在批准预算的规定日期内对外公开,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公开,同时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此接受社会各界和全校的监督,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不全面,“账外账”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收收入未纳入预算收入总盘。高校编制预算收入时,一味重视财政拨款,忽视创收收入,造成收入编制不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创收收入作为不同于财政拨款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属于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将它纳入“预算总盘”,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第二,“结转结余资金”未纳入收入预算。 结转结余资金指按照财政批复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时,未列支出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高校财务主要指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它们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1)。 (二)支出项目过于粗放,内涵模糊 当前很多高校编制预算项目时,对支出只进行简单、粗略的划分,没有建立子项目或子项目内涵模糊、不明确,造成预算、核算、决算衔接松疏、不紧密,很难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再者,预算项目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绩效考评水平。目前因高校预算项目编制过于粗放,没有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和细致的说明,造成绩效考评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现状,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2)。 (三)预算公开范围要求较低,未全口径公开 高校预算公开是指“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的监督。”目前高校预算公开范围的要求局限在“预算三下”层面,即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的小部分(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结转结余资金。结合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构成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对省属高校来说,“生均经费拨款”占到财政补助收入的48.5%、收入的36.5%。可见,这一大块儿资金,游离于公众的视角、人民的监督,对捍卫纳税人的权利,保障财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责任和法制财政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路径 (一)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对高校来说,应该把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总盘,真正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预算管理机构,还是各院系(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除了要纳入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外,还要把创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编到预算收入总盘,同时还要安排对应的支出项目,保证日常运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都有归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隐瞒资金和截流收入,做到全口径预算。 (二)细化预算支出,建立项目层级关系 高校应细化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把经济事项融入到末级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中,以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预算项目一般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由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组成,项目支出由系列子项目组成,但这只是最粗略的分配方法,完整的预算分配方案应体现支出的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预算项目的三维立体关系,以YL大学2016年年初预算分配方案为例(节选)。 可见,要做好预算分配方案,高校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项目库,通过论证、评审等多重环节筛选出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后,建立动态项目库。 (三)全口径公开预算,实现“阳光财务” 高校在公开预算时,对收支应进行全口径公开,不应该对“财政补助收入”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重要因素,因为该项目构成了财政补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资金,难以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和财政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第一次全面规定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并明确指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要做出说明、违反预算公开规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因此,高校必须在预算批准20 日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主体、形式、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三公”经费,一定严格管控,不得超支,并且空开到层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与改革研究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发展提供充实的经费基础。在分析本院传统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后,以这些弊端为改进依据,提出了设置经费专项机构、采用平衡预算法以及实行精细化预算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措施。从改革效果来看,新措施的实施,优化了学校的资源配置,并提升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后续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支持。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专项机构 平衡预算 精细化预算 改革 一、引言 高校财务工作,是确保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支撑。由此可见,良好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优化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有限资本以及充分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所以,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进行研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管理机制上也由传统的重核算、轻预算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财务管理。例如,文献[1]采用了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状况的变化规律。然而,各个高校由于在所处地域、学校属性、专业分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预算管理特点也并不相同,所以优秀的管理模式仅能提供参考,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来制定。综上所述,在对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统称: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改革思路,以达到优化预算的目的。 二、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以本院为研究对象,结合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情况,进行分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本院的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增量与算法、预算执行力不强。 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虽然每年财务部均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调研等使用经费进行一定的预算,但却缺乏相应的责任监督体系。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仅仅局限在审计、算账、报账等内容。如此一来,作为学校资金的管理者,缺乏对各部门在教学、科研等经费活动的预判,不利于下一年准确预算的制定。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已经不能够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现状相适应。 增量预算法。学校在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还是以增量预算法为主,即根据去年的总经费支出情况,再结合第二年的一些变量因素为根据,拟定下一年的财务预算。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大框架的整体预算法则,考虑未来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较少,所以不利于合理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力不强。通常情况下,财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支出有一个总量的控制,即确保各系、部门的年度经费支出不超过总的拨款。这样一来,预算的执行过程基本上是重视经费的数量控制,而经费的实际活动中,分配比例如何均无从得知,那么这经费支出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无法保证。 三、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的提出结合上述本院在财务预算中的问题分析,在2016年的财务预算管理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完善措施,改革措施框架。 (一)经费专项机构的设置 针对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的问题。在财詹棵派柚镁费专项小组,职责主要为:①与各系、部门进行沟通,在制定来年预算时,要求各系、经费使用部门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来年的科研、教学、比赛计划,专项小组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此为依据制定来年经费预算;②明确经费活动中的责任监督机制,即每笔经费的预算,必须按照实际的项目来使用,杜绝用途变化的情况。 (二)平衡预算法 平衡预算法,是指在经费的预算中,力求实现:在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确保各部门经费充裕,同时兼顾学校的发展。该原则的实施中,首先让各院系、部门根自身的特点拟定出年度经费预算计划,然后,财务部门汇总全校的预算计划,并根据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制定出合理的平衡预算,并在此过程中,制定出各部门相应的经费控制方案,避免超支或结余过多的情况,确保收支平衡。 (三)精细化预算 精细化预算,是指在学校的经费预算中,从管理、科研、教学到经费申报、执行、监督等所有环节,均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单一的科研项目经费为例,在经费的活动中,改变过去仅控制经费总数的方式,而是制定出详细的使用措施,比如先将该笔经费划分为实验费、设备费、调研费、差旅费等类型,然后按照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将对各类型设置不同的比例,同时,财务部门划分明确的责任分工,完善过程监控机制,确保经费活动中,每一个类型的经费使用按照计划进行。 四、改革效果追踪 按照上述改革措施,本院财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并于2016年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运行。为追踪改革效果,本文随机选择了本院5个系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包括:①今年的经费活动中,是否实现了收支平衡?②经费预算是否确保了科研、教学、比赛等工作的正常进行?③经费活动的效果如何?④你对新的预算管理改革措施是否满意?调查结果,80%的调查对象均较好地实现了收支平衡;各项经费活动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行方面,效果更加明显,高达100%;4个调查对象认为改革预算管理机制后,经费活动的效果较好;对新的预算改革措施满意度达到了80%。由此可知,在对本院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措施并通过1年的试运行验证,学校的财政预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上述措施的提出是行之有效的。 五、结论 本院传统的财务预算工作中,存在着管理机制缺乏、预算方法老化以及执行力不强这3个主要问题。本文从经费转向机构的设置、平衡预算法的采用以及精细化预算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为期1年的试运行以及调查效果来看,改革后的财务预算措施,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既定目标。与此同时,试运行还存在少数部分收支平衡未实现的问题,因此,未来将继续深化改进措施,让本院的财务预算工作更加优化。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毕竟国家对公办学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民办学校,因此我国的民办高校若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上都能够与现代我国公办学校平分秋色才能够保证自身拥有足够的存活空间。因此做好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为此下文就将对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出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编制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较为迅速,与公办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却因一味地只顾发展导致相应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概述 财务预算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好预测以及具体方案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保证工作效率,将企业的销售、成本等方面用具体的图表来进行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要想能够稳定发展必需要做好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开支预算及绩效管理的配合工作。 在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改进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预算主要是通过记录民办高校日常的资金流动以及业务安排,来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应该如何进行资金流动以及如何安排业务,才能够实现在保证教学目的的情况下效率最高、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这一般需要通过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测算过程,才能够形成一套拿得出手,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来为民办高校今后的各项活动和资金流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为数不多的一类非盈利企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与一些市场上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讲,民办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工作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节俭原则,因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相对公办学校来讲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学会将钱花在刀刃上,也就是相关财务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将资金预算放在学校的重点项目上面,即优先满足那些教育科研工作。另外就是进行预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即使是这些项目也应该秉承节俭,从而保证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第二点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为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而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这点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往往它也是辨别一个财务管理人员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判定条件。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与重要性 在民办高校当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的中心所在,而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通过对财和物这两个方面的运行方式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将其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具体工作人员当中,从而努力使得学校内部的财、物、人这三个方面能够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对整个学校的规划以及控制。就我国目前的民办学校来讲,因为其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创建者自筹经费,因此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财务预算来进行引导的,引导其能够运用最科学合理的办法来达到各种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并且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做好应对的把握,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资金和政府相关制度以及实行计划目的的完美结合这一最终目的,所以做好民办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k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全局把控力度 要完成一个大目标,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它下面设立一系列的小目标来对每一个工作者进行约束以及指明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也如此。要想做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和年度预算进行整合,而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都达不到这三项的完美整合,因此这就会经常性的导致一些小目标与指定的愿望有些偏差,长久以往就很有可能会整体偏离学校的发展计划。我国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很不容易,曾经出现过许多的问题,如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都是由创办者想办法弄来,这就导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后劲多少会有些跟不上,再比如我国许多的民办高校都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的学员而大费苦心,想方设法的扩大投资来进行对学校的宣传以及美化工作从而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有因为是私营企业,一定会有政府对一部分学校的支持态度要比对公办学校的态度差一大截,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出现,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另外那些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以及初次接受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开始时一般都不会有现成的师傅去进行相关的工作教学指导,一切的工作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在的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相比公办学校来讲较为低下。因此在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考量的时候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绝不可以只考虑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要想令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科学的编制我国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来讲,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增量预算这一方法,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于发展的需求,并且确保资金的正常流转,但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这种算法较为粗略,因此对于一些对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就难以做到细致化分析,即在对使用资金的量化分析方面还较为欠缺,举例来讲,假如今年某家民办高校购买了一些学习设备,设备购置费的本年预算支出与去年的发生额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增减关系,应该根据今年的发展计划编制。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很不稳定,收入无法可靠估计,这就是估算的消费指标过于简单,细致计算下来总是会与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民办高校领导者往往对其获得的财富重视度较高,他们总是想费尽心思来得到更多的财富以及利益,总是对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为减少开支,领导者总是会将预算管理当中的编制、执行以及一系列的监督任务全部交给财务部门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学校当中的权利分配严重不均匀,财务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而这也就非常容易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做到人们需要的公开公正,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民办学校的各个部门经费分配的不合理从而给学校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更有甚者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目光较短浅,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根本没有设定相应的制度,这样的民办学校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 (三)预算流于形式,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上文对财务预算工作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有些民办学校当中虽然领导者对财务预算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度,也为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原本的流程本该是提出项目,进行预算,然后对预算进行审核工作,最后就是对项目的监督过程,即各项经费的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来进行,过程本是这样,但有些民办高校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到位,监督不够严格的时候就会发生对预算的各种调整,然后在对执行过程中的追踪评价也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另外就是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有些领导者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按照相关的财务预算来安排使用资金。综上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预算工作要求不到位导致的预算不够准确的现象。二是财务预算设计完成之后,各实施人员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工程项目。 四、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财务预算的组织机构,确立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增强民办高校在市场的生存能力,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应在校内建立一个组织来对财务预算过程做全面的监督,保证财务预算的执行,执行预算的人员还应对民办学校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保证全面公开公正的进行财务预算工作的编制。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明确编制要求 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应引起广大领导者注意。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能够体现出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建思维以及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因此各相关人员一定要难校的角度出发去强化对需要执行项目的论证观点,另外在进行项目预算上报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即要根据当地的预测投入与回收比率,预测学校的投入成本与办学效益,这对于资金节省以及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和上报给领导者的时间务必要及时,即保证编制效率,另外财务部门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要及时将对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公开以及送达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工作,因为财务工作只是单纯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估计是不能够准确计算好自己学校各部门的花销情况的,因为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与其他部门增进关系,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也是准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要前提工作。 (三)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预算执行 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要为学校的财务预算制定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目标,使其有方向供其去努力发展,在当今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正是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时期,当然在这之中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生源的吸引,还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工作。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首先绩效考核能够给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具体的管理信息安排,实行的绩效考核要服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调度,促进信息收集的规范合理化。其次要想做好民办学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就一定要令学校内部各个单位的负责人认真分析在任员工的工作职能,了解其能力限度进行具体岗位的调配安排,以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带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安排,进行人才的优化。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做出努力,认真评定员工的工作状况,在定期的例会中进行汇报,反馈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并要求其对员工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优化管理办法,提升人才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定期培训,了解员工的实际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后,还要根据实际的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考察,要满足一定的培训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处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五、结束语 在我国当今这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要想在众多学校当中令自身的旗号被广大人民所了解,就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即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做好对财务预算工作。当然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计划,相关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着重在普通员工心中建立预算管理理念,细致安排好各项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的使用,充分做好对学校内部财务预算编制以及相关监管力度的提升,为更好的提高我国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做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浅谈自然环境保护与后续发展:皇藏峪风景区可持续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摘要:分析了皇藏峪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现状,从景区保护、环境开发、饮食文化、民俗特色、森林旅游等方面就景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探讨了最佳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皇藏峪;可持续性;自然环境;策略 1 引言 皇藏峪自然风景区于1982年建立,总面积2 067km2,森林蓄积量1 230m3,森林覆盖率59%,系全省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成片温暖带落叶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130余种,栖息58种鸟类和多种野生动物。景区内以植物景观为主要特色,以汉文化、佛教文化为载体,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重点的多元文化组合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为皖北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是皖北旅游中心。近年来,随着景区开发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景区保护双赢效果,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景区生态的恶化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 皇藏峪风景区自然环境现状 2.1 气候现状 皇藏峪风景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景区,面积2 067km2,最高峰平顶山海拔392m。年平均气温14.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22.6℃,最热月份平均温度27℃,极端最高气温40.6℃;年降水848.1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6.8%[1]。皇藏峪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季,平均降雨量为900mm左右,无霜期210~220d。 2.2 土壤现状 皇藏峪风景区的土壤包括粗骨褐土与淋溶褐土两类。粗骨褐土由石灰岩残积坡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浅薄(土地厚度<30cm),砾石或岩屑含量高(>35%),表土层pH值7.1,有机质含量8.2g/kg,主要分布在山体中上部;淋溶褐土成土母质系第四纪黄土,土层深厚(土地厚度>30cm),表层pH值76,有机质含量17.8g/kg,集中出现在山麓地带。 2.3 植被现状 皇藏峪风景区植被区划上属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区,森林植被种类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伴有相当数量的亚热带树种,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乔木密林带、灌木带、草本植物带,林带界限分明。景区内有木本植物个54科、110个属、199种,有青檀、黄连木、大果榆、栓翅卫茅,毛,黄檀、山麻杆等,其中黄刺霉、黄栌在安徽属首次发现,此外还有虎掌、半夏、透骨草、阴行草、徐长卿、截叶铁扫帚、山前胡、荠尼、丹参、何首乌、灵芝等700余种中草药,景区内植被覆盖率98%以上。 2.4 地质构造 皇藏峪风景区内主要地质遗迹有推覆构造、寒武纪和前寒武纪典型底层剖面、榴辉岩等深源捕虏体、灵璧石、叠层石等[2]。其中推覆构造是华北板块东南缘十分引人注目的构造单元,是徐宿大型推覆构造中变形最强烈的地段,孤立的断坪岩块经风化剥蚀在本区形成了众多的飞来峰构造景观[3]。最典型的是距皇藏峪以东约3km的大山口飞来峰群,由3个飞来峰所组成,呈北东向,延展约10 km。从南到北依次为拐山飞来峰、常窝飞来峰、大山口飞来峰,表现为明显的“帽子状”山体景观特征。 3 皇藏峪风景区开发现状 3.1 已开发项目 3.1.1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淮河旅游圈。景区内主要游览处分为5部分,包括瑞云寺景区、天门寺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景区以独特的森林景观和丰富的动物资源为主体,以寺院史迹等人文景观为依托,集洞、泉、山、石景为一体。 3.1.2 楚汉之争访古旅游专线 从河南芒砀山(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汉高祖避难处)-徐州(楚汉文化名城)-涉故台(陈胜、吴广起义遗址)-灵璧(楚汉相争垓下古城场、虞姬墓)-宿迁(项羽和虞姬的故乡)-和县(项羽乌江自刎处)。 3.1.3 宿州文化之旅专线 灵璧县楚汉文化公园(垓下古战场、霸王别姬、虞姬墓)-灵璧奇石文化公园(天下第一奇石)-涉故台(陈胜、吴广起义遗址)-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故居《大地》-“贤、孝、文、武”闵子故里和林探花府-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汉高祖避难处)-黄河故道生态之砀山梨花。 3.1.4 休闲生态体验之旅专线 龙脊山大方寺(果老升仙处)-五柳风景区-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汉高祖避难处)-省级风景区天门寺寻幽-黄河故道生态之砀山酥梨节采摘酥梨。 3.2 拟开发项目 3.2.1 皇藏峪五泉休闲度假区 总建设规模40万m2,包括:旅游接待区、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其他附属设施。 3.2.2 皇藏峪果老洞景区建设 景区占地面积66.67万m2,包括果老洞;引蓄水保持瀑布常年有水;山顶建仿古观景亭两个;门楼;步道;其它景点建设;附属设施。 3.2.3 圣人场 圣人场占地15.73万m2,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圣场寺寺院、孔子晒书场、藏书洞、洗墨池、孔子讲学塑像、步道。 3.2.4 天一角乐园 占地12.17万m2,拟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修缮大小湖7个,瀑布3个,庙宇一座,卧佛一尊,开发地下溶洞2 500m,大型综合游乐场一个。 4 皇藏峪风景区可持续性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结合对策 4.1 加强景区环境保护规划 在景区开发之前进行详细调查和规划,扩大保护范围,将周围的拟开发的景区统一起来规划,发展大皇藏峪,将天门寺、天一角统一规划进来,增强景区影响力,使景区开发在环境容量许珂范围之内,禁止无序开发和掠夺式开发,确保景区空气清新,环境舒适,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符合国家标准并远离景区,不污染地面、河流和植被。 4.2 景区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景区已开发的项目加强环境监管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工作,拟开发项目严格按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增强景区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回收利用水平,形成景区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创建一批环保模范景区加强景区场地卫生秩序的管理。 4.3 开发书香文化游 皇藏峪位于宿州市萧县境内,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尤以刘开渠、群、王肇民、萧龙士等为艺术大师为名。皇藏峪风景区可以依托萧县书画艺术盛名,在景区周边筹建书画艺术长廊或博览城,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为一体的综合商贸游览服务功能。 4.4 开发饮食文化游 皇藏峪景区内野味繁多,如皇藏峪香椿芽,味香无渣,相传南海圣人康有为在1917年游皇藏峪吃过皇藏香醇后,留下“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日香齿牙”佳句。皇藏峪林木繁茂的山峪里盛产莪子(即食用菌蘑菇),槐花等,皇藏峪蘑菇鸡更是皖北一带名菜。开发饮食文化游既宣传了皇藏峪自身,也带动了经济发展。 4.5 发展汉文化民俗风情园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即此山有皇藏峪,汉高祖避难处”。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躲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故名皇藏峪。皇藏峪景区内瑞云寺西南200m处便有一处皇藏洞,刘邦在洞中避难时曾自语说:“如有巨石挡洞、吾则安也”。旋即有巨石凌空落下,果如其愿,出来后招集其士卒,战胜项羽,创下汉室400年江山。景区有着丰厚的汉文化底蕴,可以考虑同江苏徐州、河南邙山汉墓群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合理的配置、科学的组装使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同本项目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4.6 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 皇藏峪风景区森林覆盖率59%,将森林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将宿州独特的书香文化与皇藏峪山水人文底蕴相结合,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汉文化以及户外运动等系列主题项目。 4.7 开发地质特色旅游 宿州市的地址遗迹集中分布于皇藏峪和灵璧渔沟两个区域,分别以推覆构造和灵璧石为主体。南京大学舒良树教授在研究皇藏峪地址构造后曾提到:“经三年多的调查,徐(徐州)宿(宿州)一带的地址构造远比预想的复杂,其变形之强烈,样式之多变,可与北美洛矶山、阿帕拉契山和我国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推覆构造相媲美”。 浅谈自然环境保护与后续发展:加强公路环境保护推进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也在快速增长。以高速公路为例,1999年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 2004年突破3万公里,2005年达到4.1万公里,2006年达到4.54万公里。从1999~2006年的7年中增加了3.54万公里。2007年交通部计划在建成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继续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2385公里的建设任务,还将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目前,交通部已经正式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公路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我国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尤其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公路污染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的一系列问题。当前,对公路的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换取较高的公路交通发展速度问题。只有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推进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而公路的环境问题是指在公路建设和使用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期、营运期表现的更为突出。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有:道路选线不当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道路使用、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公路设计不当,道路在带状延伸中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营运期间,车辆行使对沿线造成的各种污染等。 要解决公路环境保护问题,首先应该进行公路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然后进行公路环境的保护工作。 一、公路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 (一)要确定评价范围 我国一般以“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为范围,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二)要确定评价期限 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三)要确定评价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在对大气、噪声环境评价时,可以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时可以采用调查分析法,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要确定评价内容 国际通行的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五)要确定环境评价的界定尺度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二、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1)噪声防治措施: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调,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当施工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米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2)大气污染防护措施: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米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米),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3)水污染防治措施: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施工防治措施: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堆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5.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1)交通噪声防治措施: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水污染防治措施: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措施: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在公路两侧30米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综上所述,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严格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公路各组成部分实现的环保功能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防护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公路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改变,这种改变与大自然形成和谐的状态,就会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性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因此,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只有做到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公路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满足人民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 浅谈自然环境保护与后续发展: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系逐渐完善 摘要:从国家环保总局传来消息,全球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10.2 万个,总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我国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九种类型。 关键词:自然环保;存在的问题;技术创新;趋势 1.自然环保产业的特点 1.1政策驱动的产业,由环保标准、法规和环保目标驱动的产业如:S02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带动了脱硫产业的发展;火电厂标准NOx,控制在100还是200,直接与催化剂产业相关。 1.2产业发展具依赖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决定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及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和控制水平,由此决定了环保产业技术需求的方向和水平;环境执法和环保投入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实际需求。 1.3具公益属性的产业,环保产业是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导向型产业,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1.4产业发展水平与环保目标的关联性,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过去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达到15-20%,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据估计,2007年我国广义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了7200亿元,已经占到GDP的2.7%。现在有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2.2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尤为严重,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较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关环保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缺乏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执行力,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3. 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3.1污水处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0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约需增加配套管网2.5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需增加6万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7.5万公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排入封闭式水域及对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2污泥处理,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5亿吨/日,产生污泥量约12万吨/日。污泥处理方式:焚烧,土地利用,堆肥,填埋等。 3.3工业水污染防治,预计通过工业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监管提高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 3.4非点源水污染控制,包括农村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3.5脱硫脱硝,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目前电力行业脱硫市场不规范、设施不过关,仍需政策加以规范。“十二五”期间新建的约1.7-2.3亿千瓦机组将全部脱硫。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情况不好,催化剂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国产化率低。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十二五”应加大烧结烟气脱硫力度,对新建烧结(球团)设施必须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现有企业中,使用高硫原料的烧结机,位于两控区及重点城市的90平方以上烧结机应限期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示范。 3.6布袋除尘,“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开展新一轮的除尘技术改造,除尘设备由经典除尘向袋式除尘或者电袋复合除尘方向转变,其排放控制在30mg/Nm3以内。为此,新建机组推广使用高效的除尘器;钢铁、有色等行业布袋除尘需求也较大。 3.7城市垃圾处理,“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预计达到3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75%以上;实现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任务;增大人口密集区垃圾焚烧处理率应不低于50%,中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25%。同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示范工程建设。 3.8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领域主要任务为继续开展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预计达到417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能力需达到2072吨/日。 3.9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包括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敏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热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4.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1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1)近年来,我部陆续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配合有关部门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完善了污水收费制度,实施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 (2)不断完善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包括高污染产品、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实施绿色税收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绿色证券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 4.2不断完善并加严环境污染排放标准体系 (1)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也是影响产业技术市场发展,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标杆。 (2)近年来,为控制一些重点行业污染问题,外部陆续制修订了一系列污染排放标准。目前,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通过部常务会审议,新标准重点加大了对火电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力度,加严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增设了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标。新标准实施后,火电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可实现较大幅削减,对推动我国“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3)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强弱不一,我部正积极引导,指导和支持地方制修订地方环保标准,推动污染防治工作。 5.加强环保技术创新 5.1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环保企业与科研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5.2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创新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 5.3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和药剂。 5.4将产业化作为环保科技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力推进水专项等各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重大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6总结 以环境服务业为抓手和突破口,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带动环境装备和环境技术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营运、以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浅谈自然环境保护与后续发展: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看我国自然环境保护 摘 要:人民银行国库作为自然环境相关收支费用缴入的机构,对自然环境保护起到了促进与监督作用。本文将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自然环境的资金投向,以促进自然环境发展。 关键词:国库;自然环境;保护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是围绕税收与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收支活动而开展的业务,有其独特的特质,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进入20世纪,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环境污染不断,以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从而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角度出发探讨当前我国自然环境的资金投向,促进自然环境发展。 一、人民银行国库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人民银行国库是反映财政的预算收支状况的,也就反映了国民经济的预算收支的方向。因此国库业务中显示自然环境的预算科目,反映和监督了预算收支的方向,具有可用性与可分析性,对自然资源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提供分析与建议。同时在自然环境保护里有的项目而在人民银行国库业务里没有的科目也可以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随着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的不断地发展得到充实。 二、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分析 人民银行国库业务涉及的面较广,既涉及微观面,也涉及宏观面。以下我们以人民银行的预算收支特点来分析自然环境保护,也可以了解到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预算收入 在预算收入中,自然环境科目没有被单独列示,而是在资源税科目与非税收入中的各别科目列示,因此分布的较为分散。 1.中央级预算收入。中央级预算收入关于自然环境的科目有海洋石油资源税、中央森林植被恢复费等。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并且自然环境科目多以费形式缴纳,而费多为地方征收项目。因此,关于自然环境的中央级预算收入较少。 2.地方级预算收入。地方级预算收入关于自然环境的科目有其他资源税、地方森林植被恢复费、水资源补偿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等。地方预算收入多以费为主,税收项目很少。 3.中央与地方共享预算收入。包括资源税税款滞纳金、排污费收入、油污水化验费、林地补偿费、水土流失费等。由于中央与地方共享预算收入结合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的优势,所以是三级预算收入中所含的科目最多的,但由于在兼顾中央与地方时,分成比例较难确定。 (二)预算支出 在人民银行国库预算支出中,自然环境科目被作为一个大类科目单独列示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明了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宏观治理的重视程度。自然环境预算支出科目共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15个大类。 三、存在的问题 1.相对国际上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较早、法制健全,我国在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上的起步较晚,自然环境法很不健全。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发展期,出现过以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所以就谈不上研究企业的自然环境,更别提对国库业务关于自然环境这个宏观层面上的研究。目前人民银行国库业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收入在非税收入领域中占比很小,近几年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加大了非税收入的重视,但是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在非税收入上的计算口径不一致,导致人民银行国库对非税收入很难跟踪与管理,关于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的自然环境预算收入的跟踪与管理也就会出现一个瓶颈。所以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加快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与规范同时,要加大财政与人民银行国库在非税收入的沟通与合作力度。 2.人民银行国库业务中关于自然环境的预算收入没有对自然环境单独分类,支出科目不够细化,过于简单,没有自然环境保护的特色,这就使自然环境概念模糊,不利于相关数据分类与监督。 3.人民银行国库业务中关于自然环境的信息披露尚难真正实施。目前,我国企业在自然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上正进行艰苦的探索,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企业对自然环境信息披露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自然环境信息在可靠性上不符合要求等。国库业务中得到的企业自然环境的信息披露几乎为零。 四、对策 1.完善相关的环境法规制度。细化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国库业务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国库业务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2.利用现在与国际差距不大的机会,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环境科目并运用于国库业务中。首先,相应增加国库业务中自然环境收支科目。其次,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税)的形式。再次,应形成合理的自然资原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国库的监督与协调作用。 3.进一步细化各预算收入与支出科目,加深人民银行国库与财政、税务、自然环境保护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对关于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进行沟通协调,对人民银行国库业务进行补充、改进。 4.在加大自然环境预算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预算支出。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具有长远的重要的基础,一个国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体现了对经济的驾驭能力。而对自然环境预算收支的控制是尤为关键。因此,不能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过多,出现供大于求的方面,也不能使预算支出过大,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要使自然环境预算收支达到平衡。 5.将自然环境保护缴纳的款项由费改税。目前国库收取的环境保护缴纳的多为税,而费多在商业银行缴纳,造成自然保护收支数据分层,查询困难,导致需要数据的部门了解与分析的迟滞,给监督造成困难。因此,将费改税并全部缴入国库,将更有利于清晰预算资金的流向,促进自然环境保护建设与发展。 作者简介:丁雪晖(1979-),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新疆财经大学,现工作于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浅谈自然环境保护与后续发展:生态补偿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06年2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家提出了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相关要求,这就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加强农村、城乡边缘地带的自然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探索生态补偿的办法,只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补偿关注的焦点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索取赔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补偿的对象才更多转向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在实施方法上我国采取了许多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手段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河流等上下游、矿区植被恢复等政策,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补偿标准,主要是以资金形式的补偿制度,用于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是易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较为敏感的区域,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快速转变的地区。在该地区进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可以防止城市中心地区与外围边缘区之间连成一片,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游憩场所,最终为城乡生存环境维护和保护创造条件,也是切实落实建设新农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由于近年来城乡边缘区已成为生态环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这就要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格外注意保护更容易受经济发展影响的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而同时在这些地区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保护手段较局限,且多已落后于时展要求,远远不能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整体状况日趋恶化现象,我国对该区域的保护措施也主要只停留在各种行政、法律、技术、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上,所采用的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也仅局限于流域之间、区际之间横向转移支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强调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当今,思考如何完善生态补偿理论并详细研究其在城市边缘区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生态补偿理论及内涵特点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及内涵 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生态补偿意为对环境损失中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所考察区域的环境要素数量变动、生态系统失衡与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而进行的对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现主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相关项目支持及征收有关税收等方式。 (二)生态补偿操作的原则 1.协调及公平原则。人们的环境权及生存发展权应是平等的。但由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会不可避免造成不同区域受到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例如地处河流等不同流域以及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人民不得不在产业发展时受到许多限制和遭遇不公平待遇,所以就需要依据协调和公平的原则采取具体方法来处理相关问题。 2.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害,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也有产权应非“公共品”,污染者应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作出赔偿;同样,环境受益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为此付出努力的地区提供适当的补偿。这一经济补偿费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 3.可操作性强原则。由于难以对环境状况及有关价值等缺乏定量,操作成本过高,现实操作性及实施持久性差,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保证生态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等自然资源低效利用、生态失衡难以逆转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属粗放外延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此影响最大的便是城乡边缘带。边缘带的土地资源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压力下实现农地发展权的转移。同时农地闲置的现象在城乡边缘带也不鲜见,这些都使得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生态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土地资源耕作效用的严重浪费,最终使得该区域环境恶化变快,过于相信自然的恢复能力也使得区域环境的生态失衡最终难以恢复逆转。 (二)工农业生产污染、居民点分布不规范 由于当前我国工农业生产主要以粗放模式增长为主,酸性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质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残留物进入土壤渗到地下水中,引起水质、土质下降,当前许多相关工农业企业都建设在城市郊区,这些有毒物质污染的区域扩散,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居民点布局分散混乱,严重破坏丘陵岗地生态景观的和谐,引发了资源和环境危机。 (三)城市发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通过大气、水体、噪音等向外扩散。某些污染物质在城乡边缘区扩散和迁移,以至于达到地下水、大气层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不仅占大量土地,而且也对该区域的土壤与水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害,这些都破坏了城乡边缘地带的景观及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理论对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把该区域看作一个生态保持和发展的整体,并且从更长远的时间区间来看待和评估某种资源的“价值”。多数情况下将表现为城市范围内对欠发达郊区进行“补偿”,以便换取城乡结合部等城市郊区停止严重破坏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获得城市及周边整体生态状况的优化。 (一)保护土地资源,扭转生态环境失衡 实行生态补偿可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农地环境,提高农地生态价值,保护珍贵的农地资源,维护农地环境。可以主要通过以政府财政投入等生态补偿手段给城郊区域居民补贴,用以补偿由于受到环境恶化而损失的利益,惩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损失,扭转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边缘区生态环境失衡现象,从而维护整体生态环境。 (二)改造居民点,激励工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 针对该区域不同环境状况采取各种奖惩措施,会对有关生产企业产生警示作用,刺激相关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把保护环境和促进生产摆在同等地位,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同时能规范居民点分布,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维护城乡边缘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增强相关农户财力,协调整体利益分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个地区相对欠发达地方牺牲、发达富裕地方受益,农村区域付出、城市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者与城乡边缘区受害者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该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 生态补偿理论在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一)科学确定生态补偿主体、补偿程度、补偿客体 确定城乡边缘区内受到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影响的区域,依据环境资源生态补偿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对当地森林水源等为核心的环境进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考虑边缘区“当前”和“未来”的价值,运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评价等技术手段分析环境影响状况并确定有关污染标准,得出较小地区的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生态价值状况。针对各地不同的地理及自然环境状况,最终确立城市边缘区生态补偿受益者受益范围、时间、行业、领域和特定人群。 (二)改革补偿方式及途径 现有生态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资补偿机制。应明确划分城乡边缘区生态受益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提供地域,而资金渠道应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同时也应以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地方与相关部门补充为主要形式;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边缘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时也可以尝试采取异地教育培训等其他形式来进行生态补偿。 (三)确定环境产权观并改革新的税费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并非公共产品的的产权意识,尤其是城乡边缘区,建立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与民众共同负责的边缘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支持机制;防止滥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建立一支由多学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机构队伍;采取相关生态税收等形式使得边缘区企业在生产时把自然环境的损耗纳入成本核算。建立区域生态补偿资金专用账户并实现专款专用,协调各部门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贴补,增强区域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等的监控及有关措施执行力度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基础性支撑制度。考虑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综合保障体系。通过引入法律手段加强边缘区生态保护立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特定地区的专项生态保护实施条例,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中,对政策实施在各户或各业的真实效果进行监控,以尽可能做到按质按量资金补偿到位。同时,将补偿资金如何直接发给参加建设的农户和企业,而不能分地区进行补偿。 (五)实现城乡边缘区自然资源及保护状况的信息化管理 充分应用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城乡边缘区有关区域相关生态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尝试将污染破坏重点区域以及生态补偿程度现状图实现数字叠加并使之系列化,保证能动态监控边缘区自然环境变化以及投入状况。同时借鉴国外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实践及经验将城乡边缘区的环境保护目标与该区域农民现有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强该区域社区生态补偿组织能力,保证各种补偿措施有效落实,实现明显的边缘区自然资源保护效果。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成因,从城乡整体角度上解决环境保护的协同性问题,解决边缘带与城乡之间的各种矛盾,促进城乡和边缘带的可持续发展。
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运用篇1 钢琴音乐属于电影艺术形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现代电影中运用钢琴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渲染影片气氛,深化主题内容,推动剧情发展。钢琴音乐元素是任何一部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情感的刺激、情绪拓展和语境情境衬托。因此,本文从钢琴音乐的特性入手,分析了钢琴音乐对于电影艺术的具体意义,并探讨了钢琴音乐如何有效融入电影当中。同时,钢琴音乐也是一种流量。钢琴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乐器,其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演奏技巧高超等特点都为影片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电影作品更具感染力。钢琴在电影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欧洲古典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音乐享受和艺术享受,钢琴音乐的耐久性与其艺术感染力有关,钢琴音乐比其他音乐类型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钢琴音乐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同时还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展现出优秀的钢琴演奏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提高钢琴音乐的艺术性。而钢琴音乐所展现出来的美不仅有旋律之美,还有音色之美的完美融合,这些美更加能打动人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钢琴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钢琴音乐还能够通过演奏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来展现出自己的特点。以钢琴音乐为例,它可以描绘雄伟的大海,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很多场景都可以用钢琴音乐来表演,让人们真正看到那些东西。钢琴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它的演奏特点与演奏的艺术魅力有着很强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影视艺术得到迅猛发展,而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大众娱乐方式,逐渐受到广大受众群体的欢迎,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钢琴音乐与电影相结合,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本文对钢琴音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两者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运用钢琴音乐创作电影需要艺术冲击力和艺术形式。钢琴音乐与电影形象的有效结合,可以形成完整的视听艺术效果,形成与观众审美观念相适应的完整的心理画面。一部优秀的电影包含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的选择、加工和利用。音乐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好的电影通常包含钢琴音乐,比如《海上钢琴师》,它使用大量钢琴音乐来扩展情节。《钢琴老师》使用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元素来提高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质量。《钢琴老师》讲述了一位钢琴老师在钢琴课上遇到一些问题的故事。音乐在整个电影中产生共鸣,它聚焦于一个有钢琴天赋的孤儿生活中的许多磨难[1]。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抒发情感 音乐作为揭示电影人物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许多成功的电影中被用来表达电影音乐人物丰富的情感。而这些电影音乐也往往成为刻画和深化影片主题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电影音乐是以音响为媒介来表达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电影音乐与电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当女主角哼唱的时候,电影被无形地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这反映了她内心的感受。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从电影人物的内心感受到真实的情感,这就使电影音乐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推动剧情 音乐是电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在电影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增强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与感受,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歌曲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歌曲也是如此。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当杰克和罗丝决定一起跳舞时,播放了电影的主题曲,没有情节和对白,但是深沉的歌声很浪漫,音乐给了电影很大的推动力。另外,音乐还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影片中,音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情感,从而引发观众共鸣。这样就会增强影片的艺术魅力。因此,音乐是电影作品的激励因素。 (三)展现环境 电影作品往往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很多时候使用音乐可以表现环境,暗指时代特色或地方特色,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作品中的音乐可以展现时代背景。因此,在进行电影创作时一定要注重对背景以及人物情绪等方面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够使影片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电影作品的背景音乐也会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风貌。比如,电影《红河谷》的音乐表现出浓郁的黄土高原氛围,体现了西藏文化。因此,在电影作品中,音乐不仅可以设置情绪,推陈出新的故事情节还可以提示时代背景,揭示环境[2]。 三、电影中钢琴音乐元素的构成 电影是通过幻灯片投影和活动摄影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电影艺术包括许多学科,如艺术、文学、音乐等。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不断进步,艺术和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交流更加频繁,艺术表达手段更加多样。由于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电影音乐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电影作品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电影音乐与电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电影艺术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钢琴音乐与其他钢琴演奏形式不同,它是由钢琴伴奏者用乐器来表达歌曲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情感和思想,使影片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电影当中,钢琴音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音乐有很强的概括性,有些钢琴音乐是作曲家为电影主题创作的,曲目齐全,无后期音乐剪辑,反映了作曲家的创造力,展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这些钢琴音乐都是在电影结束后完成的,人们可以单独欣赏,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四、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融合 (一)通过钢琴音乐来暗示电影的主题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很多都是钢琴音乐推荐的。钢琴音乐不仅优美,它还使抽象的场景更为立体,加深了电影的主题。因此,在电影中运用钢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以《阿凡达》为例,对电影中的钢琴音乐进行分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主题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体中得到体现。钢琴音乐可以加入电影的背景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和内容。此外,钢琴音乐还可以提高图像的层次感,给观众带来听觉愉悦。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唤起人们的共鸣,这对电影和电视工作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电影配乐中电影和钢琴音乐的融合,使电影更具情感性和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性和时间感的电影,以及一些具有时间感的钢琴音乐,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动态美和真实性[3]。 (二)运用钢琴音乐来抒情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是具有抒情作用的,不同类型的钢琴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运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在紧张的气氛中一般都会表现出迫切的钢琴曲,在黑暗、哀怨的背景音乐中,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中,音乐中一定会表现出情感歌词的跌宕起伏,而且钢琴音乐本身也能表达情感。本文主要从电影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对电影主题的贡献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电影中的钢琴曲作。电影音乐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艺术门类。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还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运用钢琴音乐不仅可以渲染气氛而且也有很强的震撼力。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合适的钢琴音乐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而且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影响观众,让观众更直观、更容易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变化。钢琴音乐是电影艺术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电影作品里都有钢琴音乐的运用。例如,在《钢琴课》中,女主人对丈夫的一些行为不满时,她就弹钢琴来发泄怒气;心情不好时,钢琴发出的音乐杂乱无章,观众可以通过杂乱无章的钢琴音乐感受到人物的复杂、不满和烦恼[4]。 (三)通过钢琴音乐来渲染电影的氛围 音乐能很好地利用气氛,并使电影艺术生气勃勃。以《海上钢琴师》为例,影片的高潮部分,主角与爵士大师多次斗钢琴,每次都令观众惊叹不已,是斗琴影片美学意义的完美诠释。主角以缓慢、深沉、有时令人心旷神怡的声调演奏钢琴,但钢琴整体美观大方,令人耳目一新,并带领观众接受音乐洗礼。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表演艺术,它需要用情感去表达。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们的心情会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音乐与电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钢琴音乐可以用来调节电影的情绪,不管是喜怒哀乐,通过选择与故事的情绪相匹配的钢琴音乐更容易打动人。在电影《钢琴协奏曲》中,肖邦用独特的演奏技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观众对这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肖邦在电影《一首难忘的歌》中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乔治。肖邦和她相处得很好,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浪漫、轻快、甜美的歌曲,营造了一种平静的气氛[5]。 (四)运用钢琴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钢琴音乐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电影中,当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经常会伴随着愉悦、轻松的音乐,观众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电影《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对钢琴家有浓厚兴趣的钢琴家,他经常拜访钢琴大师。当一个角色情绪低落或痛苦时,电影也倾向于将该角色的情绪与悲伤、抑郁的钢琴音乐相匹配,这在情感上更能产生共鸣。例如,《钢琴别恋》中,钢琴的节奏感强,旋律流畅,旋律优美,主角的内心感受是生动的。除了主题音乐的运用,电影中还有很多地方用钢琴音乐的一些场景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电影和音乐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当伊桑的丈夫开始带伊桑和她的女儿回家时,出现了反映伊桑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的快乐的音乐。爱坍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喜欢钢琴,并一直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但他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太差,无法胜任。后来,当一个邻居给爱坍买了钢琴时,爱坍十分兴奋,电影播放了欢快的钢琴音乐。在电影中,钢琴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音乐媒介被广泛使用,它既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又是人物内心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钢琴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钢琴是一种独特的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电影中主人公所演奏的钢琴音乐数量惊人,体现了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爱坍与音乐是一体的,音乐可以用多种音乐手段来揭示爱坍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音乐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电影《钢琴师2》中,肖邦和他的朋友一起演奏了贝多芬的名作《命运交响曲》。这部电影中,肖邦演奏了《命运交响曲》的最后一首。肖邦在电影《一曲难忘的歌》中听到他最好的朋友去世的消息非常伤心,他演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营造出一种非常伤感的音乐氛围。 五、结束语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门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强大的艺术功能在影视音乐乃至影视艺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钢琴音乐不仅能够烘托影片气氛、渲染场景氛围,还可以增强影片主题情感表达。同时,钢琴伴奏也成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音乐与影视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当电影艺术巧妙地运用钢琴音乐的时候,不仅为钢琴音乐本身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空间,也使电影艺术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然而,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观众对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电影导演们开始注重如何使影片符合当代大众的需求。而钢琴作为一种乐器更是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在钢琴音乐的使用中,随着观众口味的变化,钢琴音乐的使用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并将与电影画面结合起来,使广大的观众愿意接受优秀的影视剧。 作者:杨阳 单位:连云港市艺术学校 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运用篇2 钢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寄托人类的情感,同样也能够帮助人们制造情感,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视听享受,同时影响人们的思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烘托气氛,深化电影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是欧洲的古典音乐,能够带给人们很好的音乐艺术享受,钢琴音乐之所以经久不衰,和它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有关,并且钢琴音乐和其他的音乐类型相比,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非常悠久,体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特征,这就使得钢琴音乐也表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钢琴音乐的情感表现力和内涵都非常丰富,其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能够将人们带入到非常精彩的梦想世界,促使人们经历情感洗礼。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钢琴音乐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随着音乐的变化,人们的感受和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和钢琴音乐融为一体。钢琴音乐的音调非常多姿多彩,给人妙曼优美的感受,钢琴音乐不仅仅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可以对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风景进行描绘,展示自然界中美妙的物质,能够表现出自然家中物体的强大生命力和灵气,从而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钢琴音乐可以描绘气势磅礴的大海,表现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很多景象都可以利用钢琴音乐表现出来,让人们好像真的看见了那些景物一样。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很强,并且非常丰富,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弹奏着想要表达的艺术魅力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凭借着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能够大大增强电影艺术的表现效果,更好地促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表达电影艺术的艺术思想。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可以推动整个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钢琴音乐的节奏、声音和韵律都能够为电影增加更浓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表现出更深远的内涵。也正是因为这样,现阶段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电影艺术作品的情景中都可以应用钢琴音乐,以更好的阐述主人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电影画面能够将生活内涵的艺术表露出来,而钢琴音乐则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深化剧情,渲染人物的性格,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正是因为钢琴音乐具有这样的艺术魅力,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就将钢琴音乐和电影艺术结合在一起,为了电影剧情的需求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用来深化剧情。通过钢琴音乐来为电影塑造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和形式。钢琴音乐和电影画面的有效融合能够塑造综合性视听的艺术效果,结合观众的审美观念就能够形成完整的思维形象。优秀的影片常常会和钢琴音乐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就使用了大量的钢琴音乐,通过钢琴音乐的应用来延伸剧情。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孤儿一生经历的很多磨难,这个孤儿具有钢琴天赋,整个影片中始终贯穿这荡气回肠的音乐。主人公出场的时候衣衫褴褛,所以此时是用动人柔和的曲调来营造氛围。在和二战有关的一些画面中,通过钢琴音乐配合画面给人一种非常煽情的效果。整个影片中使用的钢琴音乐非常多,钢琴音乐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来牵动剧情的发展。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参与叙事 电影艺术作品很多都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的过程中,平淡无奇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人们也常常通过钢琴艺术来参与叙事,让电影的叙事更加动人,表现出事情发展的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多电影的主题曲都可以直接融入到电影内容中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或者通过钢琴音乐的节奏变化来表现故事的发展变化,或者通过音乐来促进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电影艺术中的一些钢琴音乐直接由电影中的人物弹奏出来,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就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表达出来,而观众通过钢琴音乐也能够很好地理解相关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情感,起到很好地叙事作用。电影作品的画面具有连续性,而钢琴音乐的运用也可以促使电影作品中的情感持续进行,此时观众的思想活动也能够被钢琴音乐带入到更高的领域和境界。 2.抒发情感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钢琴音乐非常细腻,可以进行多种变换,所以也能够抒发各种不同的情感。很多电影艺术作品中都存在着一些能够引起观众情感波动的场面,但是仅仅通过画面对观众的冲击还不够大,而此时如果融入钢琴音乐,电影画面结合钢琴音乐就能够有效加强电影艺术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并产生触动。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中,作品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骊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更好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的情感也随着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波动而波动。因此,在电影艺术中应用钢琴音乐,就能够很好地抒发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明确地表现出电影作品的思想和主题内容,让观众产生更大的触动。 3.推动剧情 音乐是电影艺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例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剧中的杰克和罗丝决定一起跳下去的时候,此时电影的主题曲响起,在这个场景中没有剧情,也没有对白,但是深邃的歌声表现出非常浪漫的气息,这个音乐对剧情就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电影进入了高潮。因此,音乐对电影作品来说具有推动剧情的作用。4.展现环境电影作品常常有自身的时代背景,而很多时候音乐的应用就能够展示环境,暗示时代特色或者地方特色,很多时候电影作品中一段音乐旋律都能够揭示时代背景。例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音乐都表现出很浓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风格,电影《红河谷》中的音乐表现出浓厚的黄土高原氛围,这体现的是西藏文化。所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不仅能够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暗示时代背景,展现环境。 三、电影中钢琴音乐元素的构成 电影是由幻灯放映术和活动照相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电影艺术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是一种综合体。现代社会的科技文化在不断进步,艺术文化越来越丰富,并且交流也更为频繁,艺术表现手段也更为多样化。由于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体,所以电影艺术在发展的时候也带动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电影音乐是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电影艺术中已经成为不能缺少的部分。人们在欣赏电影的时候,电影音乐的应用能够提升电影内涵,表现出人物的情绪,也能够更好地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在电影艺术中使用的电影音乐,钢琴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钢琴音乐的艺术概括性非常高,有的钢琴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主题性的音乐曲目,是完整的音乐曲目,没有进行后期的音乐剪辑,能够体现出作曲家的设想和创意,展示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这些钢琴音乐在脱离电影之后也是完整的音乐作品,人们单独欣赏一样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另外,也有的电影中使用的钢琴音乐是从一部完整音乐作品中截取的部分片段,用来配合电影中的故事内容,以促进情节的发展。对于这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可以进行二度创作,根据电影的需求创作来展现新的审美内涵和音乐气质。 四、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融合 1.通过钢琴音乐来暗示电影的主题 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而很多电影则会通过钢琴音乐来暗示电影的主题。钢琴音乐的旋律虽然非常优美和简单,但是可以让一些抽象的情景变得更加的立体和真实,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的电影中,不同的主题会通过不同的背景来体现,而将钢琴音乐融入其中,就能够很好地将观众的感性思维也融入到电影的背景中,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领会电影的主题和内涵。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性的电影和时代感的电影中,就会融入一些具有时代感的钢琴音乐来深化电影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动态美和真实感。例如在《一曲难忘》这部电影中,这部电影主要讲解的是音乐家肖邦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发展就必定离不开钢琴音乐,肖邦创作的钢琴曲数量非常多,而这部电影也是通过肖邦的钢琴演奏来体现肖邦的音乐才华,影片中使用了很多钢琴音乐,这让整部影片的表现力更强,给观众带来艺术的渲染力和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和电影有机结合,展示电影的情节,深化电影的主题。电影中选用了肖邦、贝多芬和莫扎特等音乐家的钢琴音乐作品,电影中少年肖邦出现的时候,首先弹奏了《一分钟圆舞曲》,虽然这首曲子非常简单、短小,但是影片中11岁的肖邦就创作了这首曲子,这就展示了肖邦的音乐才华,而整个影片也主要讲述的是肖邦的音乐才华,所以这首钢琴曲子的应用就很好地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2.运用钢琴音乐来抒情 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具有很好地抒情作用,在不同背景的电影中通过不同类型的钢琴音乐来抒情,在紧张的氛围中一般会展示急促的钢琴音乐,在背上的氛围中会展示凄凉、哀怨的钢琴音乐,而在惊悚的场面中,一定会展示跌宕起伏的音乐,钢琴音乐本身就能够抒发情感,对于影片中一些情感的抒发,就可以很好地借助钢琴音乐来实现。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适宜的钢琴音乐的应用就能够抒发人物的情感,音乐传递情感的作用非常强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让观众更直观、容易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电影《钢琴课》中,当女主人对丈夫的一些行为感到不满的时候,就会通过钢琴的弹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弹奏出来的钢琴音乐也非常杂乱而不优美,观众就可以通过这样不优美的钢琴音乐来感受人物复杂、不满和烦恼的情绪。又比如在《一曲难忘》影片中,23岁的肖邦和老师一起去见出版商,遇见了李斯特,两人因为音乐结缘,而李斯特弹奏了肖邦的《军队波兰舞曲》,肖邦也和他一起弹奏,通过这首钢琴曲就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波兰人民的勇于斗争的精神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3.通过钢琴音乐来渲染电影的氛围 音乐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从而让电影艺术展现出鲜活的生命。例如在《海上钢琴师》中,电影中的高潮时斗钢琴的画面,主人公和爵士大师两人又多次的斗钢琴,每一次的斗琴都让人非常惊叹,这个电影充分展现了电影的美学意义,主人公在表演钢琴的时候时而缓慢,时而低沉,有的时候又亢奋急促,但是整体上钢琴曲调非常唯美,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带领观众进入到了音乐洗礼中。并且主人公演奏的感情音乐营造的氛围也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的心情,让人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同时又惊叹于他精湛的钢琴技巧。主人公前面演奏的两首钢琴曲子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悬念,直到第三首曲子才豁然开朗,放松了观众紧绷的神经。整个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和人物的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又例如在电影《钢琴家》中,在一次躲藏中,军官还在楼下弹奏起了《月光奏鸣曲》,这是一种非常悲伤清冷的曲子,同时也充满人情味,营造出很悲愤的氛围,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影中无论是快乐的氛围还是忧伤的氛围都可以通过钢琴音乐来烘托,选择和剧情氛围相符合的钢琴音乐就能够更容易打动人心。在电影《一曲难忘》中,肖邦遇见了他一生之中非常重要的女人乔治,在和她相处的过程中,肖邦的内心非常平静,所以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浪漫、轻快和甜蜜的曲子,而影片中也通过这些曲子来营造出了舒缓的氛围。 4.运用钢琴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多时候,钢琴音乐都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电影中的人物心情感到愉悦的时候,这时候往往会配合愉快、轻松的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而观众也能够更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人物感到压抑、痛苦的时候,电影也往往会配合悲伤、抑郁的钢琴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这样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钢琴别恋》这部电影中,钢琴书电影的重要主题,电影中的钢琴节奏感非常强,旋律非常婉转流畅,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除了主题音乐的使用之外,电影中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一些场景钢琴音乐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影片和音乐同时来展现人物情感,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开始爱坍的丈夫将爱坍和她的女儿接回自己家的时候,此时电影中想起了非常欢快的音乐,而这欢快的音乐正是爱坍内心世界的体现,此时的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后来邻居用自己的一块土地为爱坍买回了钢琴的时候,此时爱坍的内心非常兴奋,影片中同样响起了欢快的钢琴音乐。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弹奏的钢琴音乐数量非常多,这也体现了钢琴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爱坍和音乐已经融为了一体,音乐可以展现爱坍所有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手段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电影《一曲难忘》中,肖邦听说好友去世,内心非常伤心,所以他弹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月光曲》营造的音乐氛围就非常忧伤,这就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在弹奏的时候非常忧伤,甚至到了后面弹奏不下去,通过砸钢琴将自己的伤悲、愤怒等表现了出来。 5.运用钢琴音乐来提升电影艺术的品味 钢琴音乐本身就具有高贵和高雅的特点,通过钢琴音乐天籁般的音色和行云流水般的音符能够为观众带来良好的音乐享受。人们都将钢琴音乐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所以将钢琴音乐融入到电影艺术中就能够有效提升品味。《天使爱美丽》中,导演将钢琴演奏和具有法国风情的风手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就给电影营造了一种细腻和纯净的境界,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从心灵上和情感上感受到钢琴艺术的魅力,此时电影的整个艺术品位也得到很好地提升。结语电影艺术是由画面和音乐构成的统一整体,将钢琴音乐应用到电影艺术中能够用音乐来渲染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很好地营造氛围,抒发人物的情感,解释影片的主题,最终提升整个电影的艺术品位。 作者:于亚男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运用篇3 钢琴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电影画面也是多姿多彩情感画面,但是它需要一种辅助形式来使电影更加的多姿绚丽。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样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一座由电影通往观众的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艺术的倾向。 一、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以多姿曼妙的音调,来演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充满灵动气息的物体。使自然界的景观、和声响通过音乐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钢琴音乐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范畴。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用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写实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展示给人们的是丰富的画面,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置于画面中,其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欣赏者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走势。 二、钢琴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钢琴音乐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理想的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其纵深感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要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注重强调的是它的永久不衰、百听不厌,常常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有所提升。钢琴艺术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内涵。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艺术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养分。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配偶,声与影、音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彰显出电影音乐中钢琴艺术的魅力。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1.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视频分段叙述的影响下出现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试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2.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3.优秀的影片常与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钢琴音乐来表达的。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为了延伸剧情,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一生所经历过的磨难,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主人公形象,音乐一直贯穿着影片始终,特别是在涉及到二战画面时,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种荡气回肠的画面通过钢琴音乐的柔肠煽情来具体表现。在主人公以衣衫褴褛的形象出场的时候,用柔和动人的曲调加以衬托。在剧情悲怆的时候,一首让人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使影片达到高潮。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牵动剧情,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结束语 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增添了电影艺术的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主要是为了渲染和刻画电影画面的,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2]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4]胡水欣.论舒曼钢琴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特色[J].作家.2011.(08). [5]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作者:赵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高校钢琴教学篇1 一、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现阶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钢琴专业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水平高的复合型钢琴专业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钢琴专业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推进者,如何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钢琴专业教师亟待考虑的问题。事实上,钢琴专业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情况是钢琴教学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但在研究中发现,由于对教学改革研究不深入,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理解不充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实践应用,导致学生积极性差,无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 现阶段,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工具逐渐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但目前高校钢琴教学仍然以口传心授模式为主,教学模式存在单一性。除此之外,钢琴教学长期受到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以提升钢琴演奏技巧为主要目标,同新课程标准注重综合素质培养观念相悖。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应落实教学方法多元化,将理论知识、技巧训练、舞台表演相结合。 (三)课程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于艺术课程教学做出了新的解读,肯定了艺术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钢琴作为经典乐器之一,高校对钢琴课程重视程度空前提升。以往钢琴教学主要采用一对一课程组织形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凸出了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钢琴学习需求。近年来,集体课模式、线上教学模式以及混合教学模式被开发并逐渐应用于高校钢琴教学中,弥补了传统线下课程场地、时间、师资资源缺乏的弊端,取得显著成果。但是由于高校对新型课程组织形式的了解程度不足以及不愿增加资金投入,对新型课程组织形式存在抵触心理。以线上教学模式为例,该课程组织模式需要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依托,这也是院校缺乏的。 (四)学生专业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精力往往放在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认为理论知识并不重要,因此忽视了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综合水平的提升。实则不然,演奏技巧仅是钢琴整体演奏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除了演奏技巧之外,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对情感走向的把握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钢琴演奏效果。由于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理解的片面性,导致在学习中学习态度不佳。除此之外,学习方法单一是高校钢琴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学习目标理解的偏颇,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即可,大多在考试前集中复习,平时很少复习所学知识;学习中主要以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为主,抠谱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每首钢琴作品的背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钢琴学习平台,但研究显示,学生对类似平台利用不充分,学习方法单一。 二、钢琴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丰富钢琴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为了让钢琴教师的教学语言得到更好、更充分运用,首先钢琴教师应该注意钢琴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教师对钢琴课内容的态度决定了学生们对钢琴学习的态度,所以,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使学生们更加喜爱学习钢琴,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其次,钢琴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好的感染力,钢琴授课时是和学生的一种非常近距离的沟通,教师要有好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化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亲切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 钢琴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是钢琴演奏的情感来源,钢琴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实际,在现实中选取题材。艺术只有通过作品来诠释生活,才能紧紧抓住情感的要点,并通过艺术的不同形式表达出来。想要在钢琴演奏中的情感具有审美价值,就需要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就要应用一定的表现技巧。在钢琴演奏中采用合理的表现形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曲目的情感走向;还要注重技巧的运用,表达钢琴作品的内涵,达到同观众能够情感共鸣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训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谱,把握钢琴作品的情感内涵,能够完整的表达音乐作品。 2.培养学生的听和唱 音乐以声音为载体,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通过“听”来感受音乐艺术。听力是钢琴演奏者核心能力之一,高校钢琴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钢琴演奏。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赏析钢琴曲目,提升审美能力。其次,也要重视聆听琴声。钢琴演奏同歌唱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将钢琴的旋律弹得富有歌唱性能够充分表达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可以使琴声更加优美动听,扣人心弦。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内心歌唱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追求美好事物的生活态度。 (三)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培养具有钢琴教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是高校钢琴专业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实践与实习中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实践和实习教学,可以从定期观摩钢琴教育讲座、参加阶段性演出回报、教学实践学习等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定期观摩钢琴教育讲座既能够提升学生钢琴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更好得消化理解所学的钢琴知识。以韩国知名钢琴家李珠贤讲座课程《亚洲与加拿大、美国的钢琴教学分析》为例,在讲座汇总亲身示范,采用游戏法让学生感受钢琴声音,引导学生赏析钢琴作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起到积极作用。汇报演出既增加了学生舞台演出经验,锻炼了学生心理素质,又缓解了他们对舞台的紧张情绪。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提前适应教与学角色的改变,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钢琴类的工作岗位。 三、完善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程设计 1.课程设置多元化 首先,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受到传统钢琴教学理念影响,高校钢琴课程往往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以及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忽视理论教学。钢琴理论课程能够促使学生对钢琴发展、钢琴特点、钢琴演奏有全方位的认识,贯穿于钢琴课程之中,促使钢琴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系统性。在高校钢琴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适当提升钢琴理论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提升文化底蕴,理论结合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钢琴演奏风格。同时适当安排钢琴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契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求学生扎实基本功。基本功是钢琴演奏的基础,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势必会影响其钢琴演奏效果。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基本功课程的占比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往的钢琴基本功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较差。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2.资源整合,多学科共同发展 在教学设计中,由于时间、空间、及成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要考虑的不是教学效果最优化,而是考虑外部因素对于教学的影响。例如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常规曲目的演奏与编创教学整合到一起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虽然教师很肯定这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课时时间不足、影响成绩等原因导致该教学方法无法进行。多学科资源整合是现阶段钢琴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高校以及专业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 3.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作为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开始。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社会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保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遵守教学目标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应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演奏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专业型人才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考点”,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因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将钢琴演奏、钢琴伴奏、钢琴教法、艺术实践、理论文献等课程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采用积分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评分。 5.丰富钢琴教学模式 首先,推行“一对多”教学模式。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虽然“一对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针对个体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占据大量的教学场地资源以及教师资源,有碍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一对多”教学模式弥补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不足,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紧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相互观摩,自主交流,更全面获取知识。其次,实践结果表明,陈旧的钢琴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阶段的高校钢琴教学,广大钢琴教师应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将新颖的教学形式应用于钢琴课程中,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建设 1.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也要求学生应提升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教师应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创造平等的沟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线下课程时间、空间的制约,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课程,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广大钢琴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提升钢琴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互联网信息丰富钢琴知识储备。钢琴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钢琴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态形成。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钢琴教学设计中,要明确课程相关的教学知识,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教学知识,教师才能合理安排授课环节。但是,目前教师对钢琴学科知识存在明显的认知不足。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是从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出发来进行指导、教学设计。通过调研分析,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理念了解不够充分,所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比较大;并且由于学科教学知识水平低,导致了教学设计能力差。高校对此需要安排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高钢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各院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对于钢琴教学改革进一步的探讨必定是不可或缺的。目前,高校未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钢琴专业教育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深入指导,且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无据可依,只能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我国院校现阶段也在对此做出努力,对学校钢琴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入,但因起步较晚,教学体系没有足够健全,产生的问题不容忽略。以上是个人对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做出的分析和建议,希望有助于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若有不足或者不当的地方还望包涵。 作者:王霞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高校钢琴教学篇2 一、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的意义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两种方式授课,其一是一对一授课,其二是集体授课。一对一授课通常采用“学生回课——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的传统模式,集体授课大多采用“教师播放电子课件——老师进行示范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是,集体授课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或钢琴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效果相对较差。而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的改革与建设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师的授课效率,也有利于老师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可以进行重点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也大大提升。[1]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素材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有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素材。信息化课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根据需求从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索资料——相较于教师的展示,这样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有着巨大助益。[2] (三)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可以活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不必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利用“钉钉”“之江汇”等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练习时,遇到难以理解或克服的困难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比如,学生利用微信视频直接弹奏给教师观看的方式就比较直观。另外,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还可以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探讨。 (四)构建优质的学习氛围 高校钢琴教学的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还有助于构建优质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或相关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 二、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课堂教学现状 (一)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但这些资源的质量有优有劣,需要进行筛选,但筛选资源的工作量比较大,这使大量优质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另外,大部分高校学生学习钢琴的周期相对较长,且都会采用师徒制,因而,部分教师和学生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应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或对网络资源的信任度较低,这也导致了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够合理。[3] (二)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够灵活 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够灵活。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却较慢。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对许多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灵活,有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最基础的多媒体、微课等情境创设中。信息技术设备运用的不够灵活,一方面导致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速度较慢,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始终难以获得提升,钢琴相关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三、高校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与建设策略 (一)课前导入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分享微课视频,展示具体内容 高校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学习能力,只是,在把握学习重点方面可能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教师在开展钢琴集体课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分享微课视频,展示具体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把握重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微课视频时要注意结合“实用”与“趣味”,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做好铺垫。[4]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巧时,笔者就采用了微课教学,录制了自己弹奏钢琴的视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增添了互动环节。在弹奏钢琴过程中,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故意出现错误,让学生观察乐曲的弹奏出现了几次错误,是2次还是3次?当学生注意到问题时,就会产生探索欲望。有的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可能一时听不出哪些地方被改动过,或出现了错误,因此,在课堂探究时就会认真聆听,寻找微课视频中提到的错误。学生也会特意练习容易出错的地方,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探究避免出错的方法。 2.搜集相关资料,充实钢琴知识 钢琴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学习不只包含弹奏技巧的学习,还包含音乐文化的了解。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以使学生对钢琴曲的创作有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对钢琴曲情感的体会,帮助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促进学生充实钢琴知识。[5]例如,在钢琴舞曲赏析的教学中,笔者就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搜集钢琴舞曲相关资料,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借助网络搜索深入了解钢琴舞曲的定义、类别、成因以及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等。比如,有的学生在搜索代表性舞曲时选择了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在此之前,学生只知道这是肖邦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旋律轻快而欢乐。但通过搜集资料后学生发现,本曲是肖邦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的一首圆舞曲,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圆舞曲类型来创作,而是采用了十分典雅的和声织体,加入倚音、跳音和休止符等,使音乐显得俏皮又不失华丽。因此,学生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就会细品音乐中的情感变化,这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意义。当然,也有学生旨在通过了解肖邦的生平感受舞曲中表达的情感。比如,这首作品是肖邦在1831年完成的,当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正从文学领域逐渐蔓延到音乐领域,艺术家们普遍追求个性的解放。而肖邦的这首圆舞曲并没有过分炫技,但在优美、高雅、华丽的旋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性格中的那份浪漫。 (二)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案例分享,吸取经验 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容纳性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承载更多的资源。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进行案例的分享,促进学生在案例评析中吸取经验。当然,这些案例可以是学生的实际表现,也可以是网络上的一些正面或反面的资源。例如,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旋律进行适当的创编时,许多学生囿于所学知识,很难进行突破。为此,笔者在开展教学时,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案例展示给学生,案例中有与当前所学旋律相似的音频,也有改动较大的音频,还有其他乐器演奏的音频等,学生在评析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了启发:是否可以用同一段旋律采用不同速度表达不同的情感?怎样做出微调?是否可以将当前所学旋律进行调整,从而深化旋律中的情感表达?是否可以将钢琴与其他乐器结合,拓宽钢琴表达的情感范围?学生从中获得灵感,然后积极投入到钢琴音乐的创编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搜集形式各异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评析,使学生在评价其他案例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2.白板互动,活跃气氛 在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严格的师徒制模式使学生缺乏表达的勇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但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面的交流空间。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展开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6]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巴洛克时期著名钢琴家的风格特点时,笔者就借助电子白板进行了互动——将“赏析巴洛克时期著名钢琴家的3首作品,上传小视频,并总结各个钢琴家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异同”这一任务发布到互动软件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互动软件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因为不需要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勇气增加了不少,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地与其他学生辩论。当然,也有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疑惑,比如: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巴洛克音乐的共情能力很强?巴洛克音乐与巴洛克美术有密切的联系,出现这一现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有共通的艺术性的原因,在当今时代,是否还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增强了互动,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可贵的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课后复习中的信息资源运用 1.视频作业,了解学情 钢琴是一门比较重视技巧的课程,对直观语言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文字、口头语言的描述,视频语言更加直观,也更能凸显细节。因此,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通过视频作业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钢琴水平。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完复调乐曲之后,笔者就布置了课下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能够熟练弹奏之后,录制弹奏视频并上传给笔者。通过视频作业,笔者对学生的弹奏水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比如,有的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乐谱上的表情记号、速度、调号、指法、踏板等结合在一起,总是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弹奏过程中一味追求速度,难以融入情感。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对于出错较多的段落,可以一点一点增加练习时间,也可以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练习,并且把乐谱截屏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同时,录制自己的演奏示范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借鉴。因为视频和语音可以保存,学生可以反复研习。这样,学生在练习时就会有意识地调整,也不会觉得枯燥,积极的投入使学生的演奏水平逐渐提高。 2.微信指导,因材施教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大学生更习惯在网络上交流。教师在开展钢琴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微信进行指导,实现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钢琴基础知识过程中,对音阶和琶音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不明白这些概念的本质。笔者在发现学生的这一问题之后,就借助微信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因为是微信指导,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笔者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也更加细致;在讲解相关知识时,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一些抽象知识掰开揉碎了讲。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钢琴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可以更灵活地应对相关问题。另外,在微信指导中,笔者还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学生切实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指导。除此之外,笔者还注重全面引导,即引导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应用音阶,分析不同音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作用。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更加深入,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展示具体内容、充实钢琴知识、吸取经验、活跃气氛、了解学情和实现因材施教等角度,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推进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喜欢钢琴的学生获得更充足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让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得到针对性指导,获得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高校钢琴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钢琴素养。 作者:张彦妮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高校钢琴教学篇3 一、引言 钢琴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与身心,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心态、丰富素养,因此高校在钢琴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并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此外,钢琴文化内涵与钢琴音乐发展是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主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讲究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提升,学生既需要具备丰富成熟的专业知识体系,又要积极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综合素养。音乐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思维与能力,还有助于塑造人的个性特征,所以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音乐素养。 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1.缺乏对钢琴教学的重视 基础知识掌握得足够牢固,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教育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一些高校依旧认为学习专业课程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缺乏对于钢琴教学的重视,甚至许多高校钢琴教学依旧保持在初始教学状态,并未构建明确的教学理念从而指导钢琴教学,使得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倾向于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了钢琴学习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校钢琴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详细阐述钢琴理论知识,并未融合实践操作进行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尽管教师讲解时会强调乐理知识及重难点,还会阐释相关弹奏方式,却依旧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如何进行实践练习。 3.即兴演奏能力有待提升 钢琴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课程要求的钢琴曲目,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音乐演奏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但是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与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效率较低,创新和创造思维受到约束,根本无法提高钢琴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 三、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必要性分析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要求。目前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指法,还要充分了解钢琴演奏技巧,基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指导,深入理解乐谱,详细分析乐谱相关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乐谱理解能力才会得到显著提高。音乐素养与音乐鉴赏能力、乐谱分析能力息息相关,其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音乐素养的形成,促使学生在钢琴演奏时充分发挥卓越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技巧,同时还会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并且也是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创新改革的必然需求。 2.重要性分析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单一的人才早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发展需求,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即同时具备专项技能与良好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而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与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钢琴演奏具备性能优越、音域宽广等特性,所以在音乐教育中备受青睐。其一,钢琴教学不仅可以推动审美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钢琴演奏学习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视、听觉能力。此外,在学生弹奏钢琴时,会通过音符的跳动深层感受领悟到音乐作品及其情感的美妙,欣赏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与表达将会更加深入。其二,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得到明显强化。学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个人修养与素质都会明显提高。此外,钢琴学习还能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良好心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策略 1.陶冶情操 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与语言相同,异曲同工,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钢琴教学也不例外。学生身处浓郁丰富的音乐氛围时,势必会受到感染与熏陶,身心也会得到放松,从而全身心地与音乐相融合,音乐素养也会随之显著提升。高校钢琴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全身心投入钢琴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而且,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在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由此可知,良好、稳定的环境氛围对于钢琴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关键。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指导学生鉴赏,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真正进入钢琴学习的氛围中,为后续钢琴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感受其中蕴藏的饱满情绪,引导学生深层体会音乐家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下促使学生掌握钢琴作品演奏技巧。 2.培养乐感 良好的钢琴训练行为习惯,可有效提升钢琴弹奏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以科学合理、严谨的训练,督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浏览和理解乐谱。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感,在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后,掌握自主提升乐感的能力。教师需不断强化钢琴技能训练难度,在学生熟练掌握高难度弹奏技巧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与流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根据钢琴曲目的特性适当引导学生演奏,帮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的真正魅力。 3.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需加强重视。音乐素养涉及范围广泛,感悟能力、掌握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属于此范畴。钢琴教学应针对性强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重视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敏感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还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引入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深刻感悟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指导学生在音符与旋律的基础上领悟作品蕴含的意境美。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各种风格的钢琴作品时,应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学生详细阐述音乐家的创作风格、个人背景、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作品含义,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比如在开展《蓝色多瑙河》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曲子,再介绍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刻理解作品。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回忆生活和影视作品中河水的样子,特别是阳光下波光粼粼、广袤无垠的画面,帮助学生深层体会作品的意境美,以及蕴藏的充沛情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提升即兴演奏能力 手指能力即钢琴演奏时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与音符弹奏的流畅性、均匀性、清透性息息相关。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应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指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滚硬币,强化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集中力量在指尖上,按压桌面或墙壁,以强化手指力量。可利用皮筋捆绑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在钢琴训练时解开,强化手指的独立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情绪、速度、效果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情绪,即学生即兴演奏时的情感需始终贯穿整个钢琴曲目,以实现个人情绪与作品情感的高度融合。速度,即学生反应需要快速精准,适度掌握练习时间,掌控好即兴演奏的节奏。效果,即即兴演奏所期望呈现的水平,不仅明确指出学生在演奏时要情感丰富、情绪饱满,还要求学生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风格与演奏水平。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和声与乐理基础,才能实现三者的充分结合,从而成为优秀的演奏者。 5.培养创造性思维 钢琴教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与锻炼的平台,基于实践演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后进行示范性演奏,以此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演奏的盲点与误区,还可帮助学生纠正演奏时的缺陷与不足,使学生的独立演奏水平有效提升。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配合演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感悟与体验,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奏时,不但要让学生熟悉演奏曲目及其结构,而且要让学生精准掌控曲目蕴含的丰富情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个人情感与演奏的深层融合,并与曲目产生情感共鸣,走进观众内心,打动观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既能帮助学生脱离对于音乐曲目的单纯复制性弹奏,形成特立独行的弹奏风格,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6.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演奏技巧、提升演奏能力。很多教师都会忽略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但实际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于钢琴教师。因此高校在选聘钢琴教师时应高度严格,同时关注教师的弹奏技巧技能与道德品行、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本,根据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钢琴弹奏技巧技能,此外,还应在授课时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提升学生演奏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五、结语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旧存在问题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了有效弥补这些不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各大高校积极采取了多元化可行性策略。为了提高钢琴演奏教学的整体水平与效率,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改变注重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同时得以提升。同时,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即兴演奏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喆.高校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9(24):188. [2]胡莹.高校钢琴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J].求知导刊,2017(6):103-104. [3]李春晓.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J].艺术评鉴,2016(15):151-153. [4]武丽娟.高校钢琴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20(7):178-179. [5]朱晶婧.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J].北方音乐,2020(6):103-104. 作者:任瑞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 图书馆哲学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和图书馆实践所取得认识成果的科学验证,是一种关于图书馆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通过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实践相联系,形成理论的设定,理念的提出,信念的建立、事实的归纳和经验的实证。因此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理念的体现与实践中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服务理念、管理理念中的体现 1.“以人为本”哲学理念的概念、提出与延伸。“以人为本”是指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利益和意愿,为每个人价值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马克思受人本主义思潮的启迪,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提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思想形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以人的解放,促使了文化的自觉,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继往开来,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图书馆哲学从中延伸出:一是“以读者为本”的对外服务理念;二是“以馆员为本”的内部管理理念。2.“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读者需求,重视读者修养。图书馆哲学“以读者为本”的对外服务理念,是以“读者为第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发挥图书馆服务职能,与读者和睦相处,给予读者人文关怀,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尊重读者个性追求,满足读者信息知识需求,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以此减少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增强读者满意度和期望值。另一方面履行图书馆教育职能,重视培育读者思想道德修养。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如果说馆员能言传身教的引导大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修养方面的文献,使其开阔视野、读书思辨、学以致用、弃恶扬善、求真务实、敢于开拓。那么就有益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生境界与道德修养,增强理性思考和政治敏锐性,提升自我控制、人际交往与辨别是非的能力。3.“以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构建复合型图书馆。从认识的角度说,“以馆员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文献信息管理、馆藏资源建设等,其效果如何,馆员起着决定性作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进入最浮躁时期,大多数图书馆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只注重硬件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以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受市场经济的诱惑,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萌生,图书馆精神严重迷失,基本信念开始动摇,人才严重流失,图书馆事业走向低谷。进入21世纪,中国图书馆界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了“以馆员为本”的图书馆哲学现代管理理念,图书馆精神开始重建与回归,图书馆事业再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图书馆哲学的内部管理理念“以馆员为本”,就是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图书馆员,重视馆员的创造力、主观能动性和决定作用,使其能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馆员个人进步和图书馆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建立优秀团队,就是要造就综合素质强的优秀馆员。图书馆团队通过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调动馆员的主观积极性,凝聚馆员的能量与智慧,将会产生1+1 2的能动力,推动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这需要馆员思考问题、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敏锐,知识层面、学识水平具有深度。 二、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1.图书馆实践形成对文献资料藏与用的图书馆哲学思维。哲学思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思辨性、本质性和总体性特征。图书馆实践本身就呈现出哲学内涵,而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实践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图书馆知与行实践智慧的统一。我们在对图书馆实践认识的超越和反思过程中,形成图书馆哲学思维。辟如: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藏与用是对立与统一矛盾关系,图书馆传承文化需要“藏”,读者学习和研究文化需要“用”,读者要利用文献资料,就会带来对文献资料的损耗,甚至于丢失,而能引起馆员与读者偶尔摩擦的。这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思考的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为读者服务是公益性事业图书馆的永恒主题,读者利用文献资料,终究是利大于弊,考虑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使对立转化为统一。2.用图书馆哲学思维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时代文化背景、文献资料的管理者、读者群和编着者构成图书馆体系,后三者受前者制约,其中文献资料管理者与读者群在特定的环境下,又能互相转变身份。用图书馆哲学思维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除了培养读者基本公民道德外,还要让读者懂得传承和研究文化,需要保存积累文献资料。我馆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的经验:一是加强新生入馆教育的力度和频度;二是鼓励、欢迎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志愿者行列。让读者也当管理者并换位思考问题,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爱惜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这种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图书馆哲学思维,能让读者滋生实践情怀,体会当管理者的艰辛,并理解管理者对文献资料的藏是为用,为用而藏,藏与用的矛盾相互转化,反映了事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图书馆哲学规律。 三、图书馆哲学在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哲学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使得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最后形成现代化图书馆和原始型图书馆并存的现状。要消除各个图书馆之间馆藏资源建设“原始”与“现代”的差距,图书馆必须转变旧有的收集与传递文献信息的模式,在保障本馆基本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开拓新知识领域,走以共存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方向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并借助于这个平台,在互助中得到互惠,享用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将单元信息资源汇聚成集合体信息资源数据库,它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反映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哲学价值的回归。2.发现和整合信息是图书馆哲学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论。将认识方法论运用到信息控制管理中,标志着信息科学控制系统论,走向完善与成熟。信息的发现、采撷,需要进行分析评估和整合加工。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方法论,把信息资源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要素等加以研究,进行定性、定量、功能与流程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再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整体,也就完成了信息的搜集与整合。这种图书馆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对提高主体的理性认识非常重要。查询信息是谋略、运筹实现的过程,重要的是思路深广,有敏锐的信息反应意识,能够准确判断、鉴别出所获信息,对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建设的当今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何影响与作用。对信息资源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过程,就是“演绎、分析、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对信息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整合过程,就是“归纳、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搜集和传递信息是图书馆哲学同一性规律的发挥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发达使人知觉、思维和操作的效率神奇提高。我们不但因电脑的代劳而不会不动脑筋,相反思索更须努力、思路更须 巧妙,得有信息资源组织导航能力与网络系统操作管理能力。图书馆通过征询、收集、存贮与传递各种信息载体,来满足读者查询、阅读、利用和索取文献信息的需求,在管理信息与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哲学方法论去开拓新信息知识资源领域,将会收获非浅。搜集与传递信息是图书馆哲学同一性规律得到最大发挥和应用。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并形成“求同存异”的综合。为节省读者搜索时间,我们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围绕着某个主题,寻找信息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把大量分散、无序的隐性网络信息,经过筛选、下载、整合转变为集中、有序的显性文献知识。通过CALIS等网络系统进行文献传递,为读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高效率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使图书馆成为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组织部分。 四、图书馆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馆员具备图书馆哲学素养 图书馆哲学是关于流变不息的图书馆实践价值与意义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诠释。如果一个馆员没有先进的图书馆哲学素养,就没有正确的图书馆理念,就会缺少精神支柱与人生信念,也就失去了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追求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图书馆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馆员具备图书馆哲学素养,其意义在于:1.图书馆哲学素养有助于馆员形成个性化图书馆智慧,优化思维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先进的哲学,在此层面上产生出图书馆哲学理念,馆员通过树立图书馆哲学理念,再经过图书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图书馆哲学素养,是独一无二的,其它行业无法取代的最先进的哲学素养。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是能够坚定馆员树立图书馆事业的信念,使其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弱点,发现自我潜能,通过否定之否定完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图书馆人才队伍向专业化发展。二是有助于馆员进行心智修炼与个性塑造,使其形成个性化图书馆智慧,优化思维品质,完善人格魅力,孕育纯真心音。能用心音去感悟图书馆事业的人,会产生对图书馆事业的崇高敬仰,也就有了一个神圣的心灵和崇高的自己,才会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主动创新、积极进取等崇高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对此任重而道远的图书馆人,应注重培养图书馆哲学素养,发展原则高度理性思维,培育价值取向思考方式,夯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在更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从馆员角色进入到学科馆员角色。2.图书馆哲学素养能使馆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图书馆哲学素养能使馆员从哲学的高度,运用灵活、敏锐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坚持对理性的信仰与追寻,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图书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与基本现象时,就能形成对图书馆实践的洞察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唤起对实践主体的反思意识,从而产生理性思维的认知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实践活动的超越。譬如:在开展具体服务读者的工作时,馆员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马克思哲学原理作为指导,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分析图书馆现状内因与外因的存在条件,把握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规律,不断总结经验,让专业回归常识,将技能变为本能,无论何事都做到明细化、定量化,量力而行,突出实践,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完成目标任务。 图书馆论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 以协同理念为基础,在保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制定分工协作的契约,并开展技术攻关、效益分配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这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高校、企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争相开展了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创新不明显或者无法有效协同等问题[1]。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如何确定适宜的信息服务模式来更好地为技术创新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 1.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德国学者HermanHawking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2]。他指出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这就是协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协同创新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从信息服务的角度看,协同创新就是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起来,并将知识增值作为主要目标,进而创造更多价值的过程。而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就是各企业通过创新要素共享,并保障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一致,进而达成共赢。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曾提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应该协同合作,通过切实践行“协同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 1.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等,并且是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相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较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错综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图1所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模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保障内部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也需要保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①多样的参与主体。不仅有产、学、研等基本主体,也有政府、中介机构以及用户等参与主体。②共享创新成果。各创新主体之间主要通过信息共享,分享科研成果并获取交叉知识,进而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③持续性。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双向传递,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并实现了长期的互动与沟通,进而保障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④资源易得性。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让人才、资金、技术的获取渠道得以拓展。 2高校图书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在促进科技创新并构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科研、教学提供智力支持的主要场所,不仅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也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1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看作各创新主体根据市场、行业以及区域的需求,通过深入合作与交流,进而获得创新产品的组织过程。由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长期以来均是相对独立的,而各自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重叠的地方,所以不仅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在维持各主体之间协同性的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3]。高校图书馆在发挥自身智力支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对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各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此外,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为各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并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以提高彼此之间的协同性。 2.2增强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主体之一。作为企业与政府的智力支持者以及高新科技研究领域的主力,高校可以看作决定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高校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教学服务,根据高校科研、教学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与优化资源结构,能够保障知识服务的高品质与专业性。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支持,而高校图书馆可以增强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3提供各类创新资源与服务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就是为科研、教学提供服务的机构,并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构建了相应的学科馆员队伍,并拥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强大的情报搜索、加工与处理能力,与高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能够为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各类创新资源与服务。而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市场情报、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等信息,均可以从高校图书馆获得。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在信息整合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4]。 3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自2011年召开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后,我国开展了大范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图书馆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引导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产学研协同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智力支撑。 3.1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借助自身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而构建一个便于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服务平台(如图2所示)。其中产学研参与者作为基本主体,可以依托该平台获得合作机会,并且不断积累合作经验;政府作为引导者能够为该平台的构建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而用户作为信息需求者,在产生需求与实践过程中为产学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检验创新成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该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主要职能就是为科研机构、政府、用户等提供信息服务。 3.2高校图书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3.2.1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在建立一定的联系后通过信息交流、传递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提升组织内部的行为有效性。在知识传递与共享过程中,其中的知识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而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更为重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知识传递,并借助一定的方式让接受者获得知识[5]。而接受者在获取知识后,通过学习并消化吸收可以进一步内化。信息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进行双向流动,如此反复并最终扩大传播范围。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也可以看作个人经验的分享。高校图书馆通过这样的信息服务方式,能够促进并维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达成科技创新。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并密切配合。各机构或组织协同合作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新,因此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就需要时刻注重创新。 3.2.2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收集整理过往知识的同时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知识创新,需要进行知识整合、共享与识别加工,进而挖掘出新的知识。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知识创新是不分领域与类别的,其中的知识包括技术、产品、管理、工艺等多个方面。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与科研人员以及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营销人员等,均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而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信息的有效利用,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6]。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加强与不同机构的协同合作,做到相互信任、密切配合。 3.2.3以高校主导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不仅有各自的职能,也 存在一定的功能交叉。其中政府部门发挥着推动作用,并从宏观政策上为产学研协同提供指导。高校在该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能够避免脱离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实践。而企业通过与高校、政府联合,能够打破技术创新的被动局面,拉动高校或科研机构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高校主导为中心的产学研信息服务模式较为常见,也包括多种类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等。 4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秉承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理念,但在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还缺乏积极性与实践经验。而这种长期封闭、落后的管理理念,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进程,并且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由于很少与高校图书馆合作,一直倾向于通过社会上的信息机构获得帮助。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为产学研参与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有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4.1依托政府与社会组织加强宣传 政府、企业等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与高校图书馆的沟通交流,对其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还缺乏了解,在遇到问题时大多是通过社会上的信息机构获取智力支持。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强自身的信息服务宣传工作。部分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图书馆应利用这些特点,并且将这些社会机构作为桥梁,构建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进而更好地向社会推广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方式,例如发放宣传书册、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进而向行业协会、社会信息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推荐信息服务内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社会机构联合起来,主动了解社会组织机构的各类信息资源,并且借助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向协同主体充分展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让各主体了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作用,进而转被动接受信息服务为主动获取服务。而高校图书馆在向各协同参与主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也能通过有偿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4.2积极获取高校的全方位支持 高校协同创新的开展是将产学研各方作为主体,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并且获得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进而协同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机构,很容易被产学研协同的参与主体所忽视。很多高校领导也认为协同创新仅与各参与主体如政府、科研机构等有关,完全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主动展现实力,努力获得高校的全方位支持。一方面做好校园内部的营销工作,积极向高校领导、各参与主体展示自身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进而获得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加强与教研部门、科研人员的配合。同时在开展产学研协同活动时,尽量争取成为其中的主体要素,进而真正维持高校图书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稳定性。 4.3不断调整与资源提供者的合作模式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为各协同参与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调整与资源提供者的合作模式,进而解决信息资源无法访问的问题。由于信息资源提供商存在诸多限制,这就导致非注册用户无法访问高校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极大降低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在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首先需要与各类信息提供者沟通交流,探讨全新的合作模式,以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置根据上网流量收费的方式,进而保障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快捷性、高效性,并发挥各类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5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联合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并且有效协作以促进其顺利实施。高校图书馆通过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选择适宜的信息服务模式,能够为产学研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弥补信息服务的漏洞,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思政教育功能研究 一、书籍报刊资源是宣传理论的工具 现代高校图书馆是知识与读者间的桥梁,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除课堂教学能够灌输给学生正确思想,进行德育教育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书馆所汇集的书籍和报刊始终是较好的学习宣传工具。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他们拒绝强行灌输,单一的传统座谈会,主题班会以及谈话教育,有可能造成其反感和厌倦,书籍报刊则能够避开硬性灌输的弊端,调动起阅读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阅读者主动接受书中内容,受到教育和启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例如,马列主义读物、党政机关公开发行的书籍、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丛书、优秀哲学法律类典藏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党中央最核心的政治体系,吸收最先进的理论内容,体会最深层的进步观念。又如,思想政治类期刊杂志凝聚了广大学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包含了最具价值的思想精华,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再如,具有时效性的报纸读物,可以将国家主张、时事政治通过媒体加工转递给阅读者,使学生在对时事的阅读中,知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小情,透过新闻报道事件,寻求真理,建立真知。 二、网络资源平台是获取信息的阵地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借助电子技术这个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在一个平等信任的前提下进行互动,真正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与心的沟通,因此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技术在为高校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高等教育,脱离了网络化教学便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高校学生对书籍资料查阅的大量需求也督促着高校图书馆建立起网络阅读体系,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现代高校图书馆所保留的海量纸质材料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网上数据库作为学生获取资料的又一阵地,也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了解学生关注点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图书网络平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下载重要的文献材料,读者还可以借助网络对一些资源进行共享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收集到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阅读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为思想教育提供信息反馈,便于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窥探某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止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宣传高效的特点,随时在网上最新的思想政治材料,利用新书推荐环节,向读者广泛宣传思政类图书、报刊,引导广大学生阅读健康、积极的文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肃静舒适氛围是净化心灵的场所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经过了爱国主义和自主创新精神的熏陶,基本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但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受到外界消极环境的影响,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也使得一些学生形成了功利倾向,心理脆弱,缺乏责任意识,冷漠自私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得到高校教育的充分认识并予以解决。现代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教育资源相比具有宁静安逸的特点,可以说得上是高校学生学习思考、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很多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是选择在图书馆度过,那么,通过高校图书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可称之为一个“好点子”。很多学生表示,进入图书阅览室,会被整齐的书架和浩瀚的书海所震撼,进入到电子阅览室,会被丰富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所包围,进入到读者服务部,会被高素质的馆员服务所感动。高校图书馆高雅的环境和文明的服务氛围,相比于课堂,多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气氛,使学生能适当的调试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内安静的环境使走进的人们不再发出噪音,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主动遵守规则,克服了自私的不良心理,学会了互相体谅、关怀他人的美德。同时,肃静舒适的氛围能给予学生静下心思考的空间,在舒适的氛围里,学生畅游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可以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树立良好的思想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长此下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四、主题交流活动是传播知识的载体 现代高校图书馆在建筑规模和用途上存在着多样性,除常规的阅览室、读书园地、自习室外,多数高校图书馆还会设置会议室、报告厅、展厅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配备也是评估图书馆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会议室、报告厅等场地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时事讲座、报告会、主题演讲、宣传展览等丰富的课外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读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利用读书活动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优秀的文献介绍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理论着作,能够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着作进行品读和鉴赏,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净化思想 ,摒弃糟粕。邀请专家进行时事讲座或召开主题报告会和演讲,可以将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感动事迹带进校园,以专家视角进行问题审视,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社会主义推崇的行为,能够起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树立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效果。利用图书馆展厅开展简报、绘画、书法展览,可以使欣赏者增强审美意识,修身养性,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免疫力,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发,以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欣赏他人、赞美世界的目的。 五、资料借阅保护是培养诚信的途径 诚信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诚信观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需的思想品德之一,对于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开展诚信教育尤为迫切。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鉴于图书馆的图书报刊材料的公共性,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借阅归还都制订了详尽有效的规则,以保证资源的长期使用,使得珍贵文献得以长久流传。现在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不良的借阅嗜好,有的学生会在书籍上圈圈画画,甚至撕页裁剪;也有学生对图书任意抽拿,乱摆乱放;还有学生拖延借阅时间,想尽办法将书目据为己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公共资源发挥作用,阻碍到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采取正规化,合理化管理来帮助阅读者建立诚信品质。现在,多数高校图书馆会在流通阅览室安置电子报警器,针对重点文献进行保护,防止读者的不良行为。现代高校图书馆还采取了押金和安装摄像头的方式,以保证绝版文献的准时完好归还。对图书的严格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能够约束阅读者的借阅行为,对肆意破坏、盗用窃取、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做法进行有效管制,使阅读者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习惯,最终成为国之栋梁。现代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宝贵的资源阵地,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机构,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有责任购置高价值的书籍,做好学生读书的引导工作,营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提供体贴到位的阅读服务,并有义务承担起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思想政治素养过关的优秀人才,利用自身优势,配合高校其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取代的功能。 图书馆论文:有关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知识更新经济朝代和网络时代的一些特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更新为基础的经济,这各经济直接领带于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中国在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任务和目标,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新资源,直辖市国家创新活动。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中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体系。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依靠基地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 图书馆论文:分析图书馆法人治理的优化 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这就意味着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有权对公共图书馆的活动进行制约。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状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实行全面的管理,公共图书馆也对政府部门产生依赖,不能独立自主地实行组织的管理。针对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治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笔者简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2虽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法正在建立的进程中,北京、深圳等省市公共图书馆都有本地区单独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规章和办法等,然而这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方面上缺乏科学标准,呈现出无序管理状态,这一切都亟待通过立法加以保障。2008年文化部将制定一部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法提上日程,但是,时至今日,只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尚没有确定一部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法律。没有立法对公共图书馆的保障就会产生公共图书馆的的地位模糊、管理不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法制的建立是我们首要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被定为“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图书馆”[5]。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是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这就导致政府对图书馆无所不管,包揽一切,而公共图书馆也对政府产生依赖,独立性差,不能自主的管理馆内重大事务,例如购书类别也须得到政府的批准等,这就模糊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定位。同时,在政府的庇佑下,公共图书馆的竞争环境也出现弱化的局面,使得公共图书馆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服务,不能以读者的利益为核心,模糊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我国公共图书馆现行的管理制度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对图书馆拥有决策权、财务权和任免权等[6]。这种制度虽然明确了馆长的法人代表地位和职责权力,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办馆实体,但是另一方面却容易产生馆长对图书馆事业不作为,不利于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高;还容易造成馆长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独断,滥用职权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图书馆内部民主思想和民主机制的缺乏,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总之,馆长负责制有利也有弊,我们要承认缺陷的存在,扬长避短,完善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地区现行公共图书馆内部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监督约束体系,对图书馆馆长和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其约束仅靠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条例和规章,显然这是明显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会导致图书馆内部腐败和工作低效的产生。公共图书馆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其工作宗旨就是为读者服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就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引起读者的不满,造成图书馆公众失信的局面。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共图书馆法制不健全、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各利益主体关系不明确、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因此,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机制就要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思路,进行改革,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优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制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其法人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其发展进程。上文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共图书馆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笔者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模型来阐述优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一系列措施,以期完善其治理,实现其价值。政治学家告诉我们民意是使一个事物合法化的基础。因此,完善图书馆立法的前提就是要确立图书馆在社会民众中的地位,赢得公众的尊重和认可。这就需要图书馆提供优质的服务,扩大立法宣传力度,加强同社会各界的交流。完善图书馆立法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研究图书馆立法的专业队伍,做好立法的组织领导工作,统筹各个地区发展现状来制定一个普适性的法律规范,才能使公共图书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最后还要借鉴国外图书馆立法的成功经验,例如英国于1850年就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后经几次修改,不断完善[7]。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图书馆的立法。公共图书馆处在社会大系统下,与其相关的利益主体有政府、上级图书馆、读者和相关竞争者等。这些主体都在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只有理顺情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善法人治理。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为其提供经费来源,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掌舵”职能中,即对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各种发展战略,制定其事业规划,指导并协调各级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而不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要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公共图书馆也要在政府的大政方针下对内部实施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上下级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本着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协调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对下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业务进行指导,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借鉴国外的总馆分馆治理模式,上下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业务交流,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例如我国深圳实行“图书馆之城”的治理模式,加强了上下级图书馆的沟通和联系,做到集中管理。读者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公共图书馆应本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读者也应树立纳税人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理应得到优质的服务,当对服务不满意时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和服务方面的缺陷,各种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各种民办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科技检索中心等。例如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实体书图书馆———青番茄图书馆,实行免费借阅、送还和上门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比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质优,这就对公共图书馆造成一定的压力。公共图书馆应及时改进自身管理和服务,并与竞争者进行沟通,争取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促使两者和谐发展。鉴于我国单一的馆长负责制存在的缺陷和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我们应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变革,使其更有效率地运行。在此,笔者建议在公共图书馆馆长负责制基础上建立理事会[8],理事会可以对公共图书馆内部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馆长领导馆内人员执行,并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个三级管理体系,即高级决策层—理事会、中级管理层—馆内领导和基层执行人员。—理事会在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由理事会来承担。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杰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馆内重要领导组成[9]。理事会成员应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名候选人然后经过馆内工作人员选举产生,成员在受聘期间需了解图书馆的使命、政策和服务内容,及时做出决策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环 境;理事会应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实行问责制。中级管理层作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馆内日常运行与业务的管理,其成员包括馆长及其副职。馆长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代表人,一方面作为理事会成员参与理事会的决策,定期向理事会汇报馆内运行情况,另一方面馆长可以下达理事会的各种决策,领导馆内人员执行理事会决策,为其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基层执行人员即公共图书馆内基层职位的工作员工,分布在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这部分人员作为馆内工作的主体,是通过考试选拔程序产生的,其工作内容是执行管理领导层的决策,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与其他馆员进行协作,发现图书馆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意见上传领导层,不断优化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三个层级的运行机制,理事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开会讨论制定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决策,下达中级管理层,由其领导基层工作人员执行决策。基层执行人员在执行决策后将问题反馈给中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通过整合意见上传理事会,以使理事会可以有效地监督并完善其工作。当遇到突发的严重危机事件时,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法约尔桥”[10](意指在管理机构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跨越等级进行沟通,以保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直接与理事会进行对话,确保理事会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应是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上下不断沟通的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有效率的组织一定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公共图书馆应实施绩效工资制,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刺激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提高工作绩效,以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监督机制作为法人治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保证法人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笔者把公共图书馆的监督分为政府监督、上下级监督、专门监督和读者监督等[11]。政府可以通过其职能部门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予以批评指正;上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对下级公共图书馆进行工作业务的监督,在一个公共图书馆内部上级领导也可以对下级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监督;理事会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对公共图书馆内部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读者作为其服务对象有权利对其开展的各项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 【内容提要】抽象图书馆学受到专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中的许多见解引起同仁的困惑。我们需要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知识,把握抽象图书馆学理论的实质,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图书馆学中的科学主义越来越感到危机,其危机的根源在于自身。我们既要恰当地反对唯科学主义,对它又要保持必要的宽容。当今,反思图书馆学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没有必要构建“大一统”的理论体系,应充分激活图书馆学所包含的思想,使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走向规范化。 1 引起图书馆学研究者困惑的探讨 新世纪伊始,黄俊贵先生的《丑陋的图书馆学》一文打破学界往日的沉寂,反响激烈,已超出当初定位于“文化沙龙”的想象,以富有学术性和思想性而备受图书馆学研究者的青睐〔1〕。程焕文、罗德运、程亚男、储流杰、阎立中、鲍振西等先生先后继续在此“沙龙”和其它刊物上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论文或感想。与此同时,图书馆学的两个专业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沙龙》(/xuebao)和图书馆学读者的《寒网》的部分网友以自立题目《图书馆及其理论体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展开学术探讨。图书馆学界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百家争鸣。颇为有趣的是,这次学术探讨涉及到与科学主义有关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认识论,人之认识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探讨无疑是“精神的高消费”,是哲学层面上的反思、批判活动。 这里所说的图书馆函数及其理论体系就是抽象图书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作者叶鹰先生已多次表述了自己建立抽象图书馆学的目的和意义:“希望抽象图书馆学的思考和方法能为当代图书馆学理论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发展道路。〔2〕”近期,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同样观点:“能否像精密科学那样用一个模型或一组方程把图书馆学的核心理论统一表达出来?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或对方程进行求解来统一研究包括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学?”〔3〕 这种思想首先受到黄俊贵先生的质疑。在《丑陋的图书馆学》一文中,他是这样对“抽象图书馆理论”提出疑义的,我们把它摘录如下:“有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书馆学的著作归纳为‘面向过程’、‘面向实体’、‘定性向导’,进而提出实行当代转换——‘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主张采用精确数学方程式,以抽象图书馆学理论,并用了不少数学方程式,以达到图书馆学理论抽象化的目的。与此同时,还主张采用逻辑方法、计算机方法以逻辑建构、仿真建构。(见《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2期,《传统图书馆学的当代转换》一文)本人粗懂数学,对如故弄玄虚异常反感,认为既不必要,亦不科学。因为这种表述对一般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纯属‘对牛弹琴’,再者科学也不能以简单的数学公式去诠释。为此,我还特别去请教学术专家(曾从事过图书馆工作),结果博得冷笑,谓曰:‘这不是理论,也代替不了理论;数学不是万能的,方程式不应该作为图书馆学论文的主要内容。’”…“在许多刊物上不时可以发现所谓‘图书馆函数’、‘图书馆方程’的玄文,如果出于‘百家齐放’,引发争鸣也应该让专业人员都能看懂,我真怀疑编辑在审稿时是否真读懂了,还是被它的虚玄迷惑了。”,“有人提出图书馆的所谓‘新思维’,立论‘图书馆是有序化信息相对集中的时空’,要实现‘无馆舍、无藏书、无馆员’的‘三无图书馆’。这真是无稽之谈。如此做秀行为已普遍为同仁不齿。” 在随后的文章中,黄俊贵先生对此又做了更趋于理性的探讨:“有人热衷数学方法,把统计数据视为概括规律的惟一方式,诚然,我们应该肯定定量研究确实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特点,但如果把它强调到绝对化,以它作为优于一切的方法,试用数学方法去代替甚至取消逻辑和哲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妥的。”〔4〕 在网络上,部分网友认为“图书馆函数是浮躁的”,“图书馆函数是图书馆学皇帝的新装”,“图书馆函数和图书馆方程怪异”,“图书馆函数与图书馆实践无关”,“此数学模型是有问题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主义的布道”,也有的采取类比的方法对抽象图书馆理论质疑,如“难道我们还需要出一个反恐函数吗?”,“我们能用高等数学来证明共产主义一定实现吗?” 这次学术争鸣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活动,应该得到肯定。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理论和见解带给我们图书馆学研究者太多的困惑。我们迫切需要问题的答案。我们都掉入了概念和问题的海洋里。这次大探讨涉及到“信息”、“信息科学”、“科学”、“玄学”,“数理逻辑”,“图书馆函数”,“图书馆方程”,“图书馆函数是否正确?”,“数理逻辑是否是万能的?”,“图书馆学的划界标准”,“图书馆学如何规范?”等概念和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图书馆学界这个圈子里的问题,还是整个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跨学科的大问题。我们仅仅依靠对图书馆学经典的深度理解与诠释,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也不应该重新陷入一大堆旧材料中,仍去墨守传统的研究方法,而应积极学习和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寻求有益的启示。我们需要从中外已有的智慧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从思想阅读中获取研究的力量。经过争鸣与反思,我们发现在反对抽象图书馆学理论中,有许多理性不足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简单、幼稚的批判给排除掉,抽象图书馆学绝对不是他们认为的“浮躁问题”。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有了可贵的觉醒,黄俊贵先生后来就曾倡导“图书馆学需要哲学”〔5〕。图书馆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对这一问题有共同的志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探讨两门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很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本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因此,面对一个既为阳春白雪,又为大众图书馆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难题,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能做一次有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探讨。 2 科学主义及其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它的质疑 概念界定模糊,就会引起争议。所以,一般哲学工作者在论述“科学”与“人文”两者关系之前先定义这两个概念,尤其在两者深刻关联的时代更应如此。但问题也非如此简单,诚如吴国盛先生所言“概念有待澄清”,“回到概念问题”〔6〕。本人倾向于刘大椿先生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定”〔7〕,因而,本文所指的科学是指科学的本源意义,即与人文学科相对的自然科学。也许,我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图书馆学中存在一个叫做“科学主义图书馆学”这样一个独立的学派或分支,一般人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科学主义者。但科学主义取向的图书馆学研究很有市场。 科学主义在图书馆学出现,有其历史和时代背景。尽管人们对斯诺命题〔8〕有各种疑问,但是这一富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是难以回避的。“科玄之战”〔9〕称得上是“斯诺命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又置身于和20世纪初如此相似的语境中。当初的“科玄之战”的一边倒的胜利,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科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胡适这样描述人们的科学主义倾向的:“近三十年来,有一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得与不 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0〕。直到今天,科学一词在大众话语体系中常常代表“正确、高明、有效”,科学仍然是价值与观念的代言人,科学的“标签”和反科学的“帽子”满天飞。在学术界,科学主义思想仍在不断地扩张。 “科学主义产生于自启蒙主义,成于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牛顿范式的科学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或者说,是潜在万能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 在价值层面上,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惟一正确的知识,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进而,过多地赋予科学与技术价值层面上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盲目摹仿和不经辩护地转移到人类的社会研究中,也就是说,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而且也可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主义坚持自然科学的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经验化、客观化和数量化是科学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哲学基础是实体还原论、机械决定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对作为技术根源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持虚无主义态度。过分强调技术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技术的理性标准。坚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相信一切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从而,无视或忽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对技术的反作用。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是暂时的,偶然的,是前进中的失误,是能够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的。 科学主义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政治、美术等领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科学主义心理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质疑〔12〕。文学界也有的学者提出“‘新工具革命’不是文学的灵丹妙药”〔13〕。科学主义当然也受到很多图书馆学研究者的批判。图书馆学界为了捍卫图书馆事业的尊严,也不断地反对科学崇拜、技术崇拜。黄俊贵先生对科学主义思想的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从抽象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科学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在图书馆学界很有影响。比如,有人认为:“强调和强化实证主义的方法范式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向,大力弘扬文献计量学这类图书情报界独有的方法,更多地借鉴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合理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有效的其它方法,也许能使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尽快地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14〕。许多成果也或多或少地透露这种思想,尤其是许多图书馆学理论批评者盲目拿西方的科学范式来评价图书馆学,殊不知这些西方的范式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范式。又比如,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馆哲学定律,人文图书馆学哲学五定律〔15〕的思想。当然,“图书馆学五定律”存在翻译问题,他们用物理学中的“定律”来代替哲学的“原理”。这些定律的元素中有人,如作者认为是人文的,那它的意义必然与精神层面相关,这种做法看似强调了所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借用了“定律”,反而使人对这样的“定律”疑窦丛生。这种做法并不是“用词语包装的问题”,而是利用了图书馆学者喜欢的语境来获得认同。图书馆学研究不遵守哲学的一般规范,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在图书馆学论文中,许多人经常应用西方未来学家的名言“计算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这正说明部分图书馆人在迎合科学主义。〔16〕 期刊中,还不难发现诸如ontology,纳米图书馆,图书疗法,图书馆力等等新提法。这些东西“雷声”大,与图书馆关系没有多大。 有人号称他提供的信息为企业节省了数十万元,这种消息真假实在难辩。严格地说,应该是这种信息有利于企业节省数十万元。 当商业炒作的图书《学习的革命》粉墨登场时,图书馆人却为之欢呼〔17,18〕而事实上,这类书是科学神话的畸形产物。这种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却在以书为“根”的图书馆学中出现,难免不让人深思。它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我们图书馆研究者科学精神不足外,就是人们太相信它所谓的“科学的方法”,相信它“一个星期学会一门外语…”的科学神话。 图书馆学者相信网络神话大有人在,甚至相信图书馆馆长将来由CEO代替。随便什么文章都要提及“网络”,与“网络”联系起来,实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何阳的点子公司被图书馆人欣赏〔19〕,不幸的是何阳却因诈骗入狱。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科学没有个正确认识的结果。 “一个数字图书馆,半壁江山”〔20〕,就是图书馆人对无条件研究数字图书馆,而轻易上马者的无情讽刺。 图书馆单向度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21〕。图书馆学界有人把读者想象成全是知识精英,认为图书馆事业服务的对象都是科学人,认为图书馆人应该是专家身份,不自觉地将自己打扮成专业人员或某个学术专业的从业人员。还有人用“科学”或“技术”来为图书馆人编制许多美丽的梦幻。图书馆学界依然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图书馆学除了弘扬科学精神外,还应以关注生命尊严,关注生命的真美为自己的本命。我们看看我们的期刊吧,疯狂地宣泄人们的技术激情,反倒是研究读书文化的文章很少见诸于版面。 3 正确认识图书馆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危机。在反对科学主义的讨论中,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认为它的危机是由于人文学者的质疑造成的。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图书馆学中科学主义思想的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其自身。由于图书馆学缺乏独自的研究对象、独立的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科学主义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定为信息,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图书馆学隐含地定位成自然科学,才是它危机的根源。将图书馆学向精密科学的努力心愿是好的,但却是不可能的。现代图书馆学是一个学科群,图书馆学既有科学的研究,又有人文的研究。有人戏称“图书馆学是上帝之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科学主义是只见信息不见人,“人”不过是标有刻度的“木偶”。这些科学主义沉迷于结构优美的逻辑演绎中,无情地抛弃了人们的非理性世界,从而成为“黑板图书馆学”。这些科学主义理论由于没有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所以,他们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自己仍然逃脱不了成为形而上学的厄运。这才是其致命的弱点。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物理学本土化问题,数学本土化问题?却有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物理学研究者从来就不考虑哪些是中国物理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美国物理要解决的问题。而图书馆学就不一样了,它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图书馆事业出现的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取向是“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来自实践的批判是最有利的批判。实践是图书馆学的最大价值取向。创新是图书馆学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中,许多科学主义的东西离图书馆所在的现实越来越远,从而成为纸上的数据和公式。许多科学主义的理论成了怪异的理论,在图书馆学和馆员之间树立起一道藩篱,当然,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思考,有没有“科学的爱情”,“科学的道德”,“科学的意识形态”?实践中,来图书馆的人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人,知识的人,还有普通大众。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利用数学方法,通过交叉科学研究取得了诸如引文分析法等理论成果,这些都是图书馆学的进步,在社会上也被广泛应用。但人们也不断 发现这些核心期刊表在不断地被人误用。也就是说,核心期刊表是有一定的应用范围的,也有自身的弱点——就是它代替不了专家的意见。 我们要恰当地反对科学主义,不能把科学主义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相提并论,更不能把“反对科学主义”看成是“反科学”。我们也不能无原则地反对把物理和数学逻辑应用到图书馆学中,也没有反对技术研究,而是反对试图把图书馆引入精密科学的科学主义思想。 图书馆人在反对科学主义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人认为反对科学主义不利于图书馆学的科学化建设,会说“图书馆学就是因为科学性不强,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没有必要反对科学主义”。我们认为科学性和科学主义是两个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更不相同。正因为图书馆学的科学性不强,图书馆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不够,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才会对科学技术寄于厚望,才对科学迷信,对技术崇拜。反对科学主义,正是为了弘扬科学的理性精神,尊重科学。 其二,许多批判的理性不足,反而受到科学主义的反击。图书馆学界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学者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没有从科学主义的自身逻辑和实践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用“图书馆人看不懂”作为依据,也出现了非学术的语言,显然容易遭到反批判,有人就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几人能看懂”这样的理由拒斥人们的批判,也有人用“曲高和寡”对人们的批判搪塞。又比如,有的学者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来对科学进行所谓的结构与消解,甚至盲目地攻击科学与技术本身,否定科学的理性价值。再比如,许多人只管批评,不管建设。这些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肯定是行不通的,与与时俱进、创新的理论研究的宗旨相违背。综合这几方面的原因,我们有必要正确地认识科学主义的。 用科学的技能,哲学的思维,人文的价值,构建健全的图书馆学体系,服务于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论文:信息社会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入手,分析了各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就“合理利用”、侵权与被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文献 图书馆是从事文献信息搜集、加工、存贮、传播、研究等活动的场所,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图书馆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图书馆除了承担传统的信息收藏、传播任务外,还承担了部分信息出版商整理出版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任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再局限在如何“合理利用”他人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合法地保护自身的权益,因而知识产权问题更加受到图书情报界的密切关注。基于此点,本文将就图书馆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息搜集整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搜集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在此方面图书馆主要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所收集的信息产品是否为合法的信息产品。我国在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2年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两个国际公约,在1992年又颁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因此在法律上,不论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在我国境内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根据有关法律条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或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其制作作品也就是非法出版物。 但在过去,有些图书馆由于经费上的限制,往往无力购买外文原版书刊资料,因而只能通过选购一些影印的书刊资料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一些盗版侵权活动还比较猖獗,非法盗印的书刊、音像制品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意识,在文献信息资料的采购过程中自觉地选择正版产品,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正当权益。 二、信息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1、借阅:书刊借阅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一项主要服务方式。对于著作权人的图书外借,图书馆界历来有“公共借阅权”之争。这里的“公共借阅权”是指著者因图书馆将其所著图书借给读者而获得报酬的一种权利,它在西方国家发展很快,目前英美等国已开始在公共图书馆中推行该制度。但在我国,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还不够发达,若采用“公共借阅权”制度将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著作权法》作了明确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这种作法是否合适,目前仍有争议。 2、复制:复制是使信息得到广泛传播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它在《著作权法》中被定义为“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但现代技术的发展,似乎为复制的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光盘刻录、电子扫描,网上信息下载等新型方式都已被看作是复制的重要方式。虽然,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或图书馆、档案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皆属于复制合理利用的范畴,但是由于新的复制方式及其复制对象的特殊性,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些问题。 首先,将原有的印刷品形式的作品数字化提供给用户使用是否为合法行为,是否产生了新的作品,此点业界目前已基本有了结论即并未产生新作品,在“合理利用”范围内的复制是合法的,但不得出版发行;其次,用户通过INTERNET或局域网下载图书馆放在网上的信息,需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还是可任意复制,这个问题与数字化作品的传播方式的认定有密切关系,现在仍是一个争论的焦点;第三,若用户阅览图书馆放在网上的信息,其暂存于随机存储器中的信息是否已构成复制行为,读者是否有权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因此,图书馆在开展复制服务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侵权,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数字化作品的网络传播: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也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网络传播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给用户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这使得图书馆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将数字化作品进行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电子数据库的检索、视频点播、网络远程教学等。 1)电子数据库具有存贮量大、检索方便、快捷,可以包含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特点,从其问世以来就备受信息工作者的青睐,特别是WWW检索方式的出现,普通用户不需经过培训也可便利地查到所需信息,因此大多数图书馆都引进或自建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并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向用户提供服务。 2)视频点播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视频点播,用户可以在远端利用计算机或电视机的远程遥控器,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从图书馆所收藏的大量视频资料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视频节目。此种方式是图书馆向用户传播视频信息的重要方式。 3)网络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交互式”教学活动。图书馆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需要经过图书馆在网上传播给读者,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对于网络传播这种方式,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都是将数字化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公众传播是一种怎样性质的行为,其次需确定的是这种行为是属于一种合理使用作品的行为还是属于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是“发行”行为,其理由是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而用户从网络中下载一件作品时,只要数字化信息进入到用户的RAM中,就可以稳定地在一定时间内或者永久地被再现原作品,也就构成了“复制”行为,从而构成了“发行”行为。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是类似“广播”行为,理由是播放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手段传播作品,而网络传播作品和同有线电视传输作品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且将网络传播看作公共传播行为还可避免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无需扩张“发行”的定义。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除了合理复制外,为读者提供作品的持久性拷贝需经过版权人的授权,这类授权可以通过签署许可协议的方式来明确,比如:限制允许访问的范围即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或特定的域名范围内才能访问,访问作品时按次收费,通过数字水印、电子签名、密码、CA(CertificationAuthority)认证技术等技术方式限制读者对该作品的拷贝和传播等。 4、信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主要是代用户详尽地查找专题情报以及编制各种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的工作,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深层次的服务工作。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研究、加工、整理他人作品的基础上,而其研究成果即所研究作品的也将部分或全部提供给用户,因此,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无论是手检还是机检方式,如果少量复制相关资料供用户作教学、科研之用,应该属于“合理使用”范围,但若大量复制相关资料,特别是大量套录数据库内容供用户作其它用途使用,则属于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一般,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与出版商所签定的合约中,对于合理使用数据库的范围都会作出一些明确规定,如用户的性质、复制的方式、复制内容的范围等,工作人员应留心这些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资源共享:近年来书刊价格的飞速上涨和信息的急骤膨胀,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工作者认识到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图书馆间进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于是在图书馆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联盟,希望通过联合订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活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做法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多个用户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使用同一份拷贝,这种做法将打破以往版权人及出版商获取的利益与公众获得信息之间的平衡,有些出版商们开始担心图书馆所购买的第一份拷贝是否将成为众多用户的最后一份拷贝。如何在现代技术环境下重新建立二者之间的平衡,既保护著作者的权益又兼顾公众的利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信息产品的生产 1、编辑作品:按特定目的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重新编排,形成新的作品一直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图书馆主要进行的是题录、索引等检索工具以及综述等三次文献的编制、专题材料的汇编等以纸质为载体的工作,而现在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以及信息数字化工作的简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涉足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的生产,譬如,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各种类型的导航库、多媒体形式的专题数据库等。 在这方面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辑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权,如何保护自建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的著作权,另一类是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素材,是否需要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是否会构成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由于传统的印刷型汇编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基本已得到公认,因此这两类问题的焦点实际上是集中在数据库和多媒体这两种作品上。 对于数据库能否作为编辑作品加以著作权保护目前仍有争议。数据库是一种以系统、有序的方式对数据或其它材料进行编排,并通过电子方式表现的独立作品或信息的集合,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和有关的国际公约条例,可以当作汇编作品看待。但由于数据库的内容极易被其它人复制,并可根据需要再进行摘取、重新编排,形成新的数据库,人们很难辨别它是否通过内容选择或编排而构成智力创作,由此引发了是否受著作权保护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多媒体作品是一种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或交替表达的信息的集合,它通常表现为二类或多类作品的集合。关于这类作品的性质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当作汇编作品看待,因为多媒体作品虽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它并没有改变汇辑作品的属性。一种认为不能简单地当作汇编作品看待,而应当象电影作品一样,单独规定为一类作品加以保护,理由是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是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选材、构思、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按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脚本、绘画、声音的创作、合成、调试最后形成可播放的产品,与电影作品的制作相似,既然电影作品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作品,多媒体作品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作品。不论多媒体作品的性质如何,多媒体作品应受到著作权保护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各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人们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因此不论是数据库还是多媒体作品,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采用他的作品作为素材进行制作。数据库、多媒体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大量的具有著作权的原始作品,如果要先找到这些著作权人并征得他们的许可,然后逐一偿付其使用费,对任何一个制作单位而言,都是一个需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也难以行得通的。这种情况下有些国家就提出了成立专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处理数据库、多媒体作品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素材问题,但这只能解决能够付费的问题,如果著作权人要求付高额使用费,如何协调好权利人和制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类机构恐怕还无能为力。 2、计算机软件的生产: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图书馆作为计算机软件使用者的同时常常也是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在传统的〖版权法〗中,计算机软件是作为作品来加以保护,但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的特殊性,我国在1991年6月又特别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因此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将涉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软件还应受到〖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目前计算机软件保护适应法律的主流仍是〖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按照〖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这两部法规目前还只能保护软件作品的表达,即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目标代码、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都受二者的保护,而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概念、发现、原理、算法、处理过程和运行方法则不在保护范围之列。这就给制作者们带来一些问题,计算机软件虽是以程序和文档的形式表达并通过它们来实现某种功能,但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制作者的创造性构思,他们通过合理组织数据结构,优化处理流程和算法等手段来实现软件的高价值,而一但有人利用著作者的构思,再独立开发出与其作品极其相似的软件,或者采用特殊的方法,修改一下软件中变量名、函数名或过程名,调整无关紧要的流程运算顺序,则会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可以冠冕堂皇地受到法律的合法保护。另外,计算软件极易复制且复制成本非常低廉也容易导致非法盗版的现象严重。对于这些问题,现在制作者们还只能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加密措施对产品加以保护,从法律的角度如何有效的保护制作者们的权益目前还是一个难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组织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这方面主要涉及的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划分以及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现行《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职务作品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它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使用和获得报酬权等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否则著作权由作者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只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由于在我国,除职工个人发表的文章外,图书馆的信息产品生产一般是信息工作人员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时间,利用单位的设备去完成的,因此这类作品应属职务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它权利则应由图书馆或委托图书馆生产产品的个人或单位所有。现在有很多单位为了避免在产权上发生纠纷,保护其所属单位的知识产权,协调职工及其所属单位的利益关系,已采 取了一些措施,如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或在签定用人合同时,作为合同的一部分,明确规定职工与单位的责、权、利关系。 五、结束语 1、实际上图书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远远不只上面所探讨的那些问题,像商标、网站域名等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由此也可看出,今后图书馆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将会越来越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信息工作者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动向,遵循合理使用原则,正确处理产权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注意教育和引导用户合理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减少或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在印刷媒体环境中,图书馆基本上可依据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及其所保障的合理使用原则来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然而,随着信息资料由印刷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化,随着加工、储存、传播和利用信息手段的更新和发展,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和完善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的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在修改原有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工作人员也应与法律工作者一起密切关注国际知识产权立法及实践的动向,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逐步实现与国际贯例接轨,实现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出谋划策。 图书馆论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加强管理,把握图书选择原则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同时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磋商,开列出书目。这样,让学生相互转告到图书馆主动借阅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 多种形式开展评书导读活动利用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又有进一步发挥书籍的教育效果。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应突出热爱祖国这个中心,及时整理出内容丰富、入耳入心的乡土教材,并结合本地历史特点(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或历史进步人物、或好的乡规民约等),集中爱国主义主题的书刊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新书上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书,一是评出该书的优劣处;二是座谈读后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读书短剧表演、专题辩论比赛,让学生就博学与精学、实践与理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或通过读书漫画比赛,使学生的思想插上了遐想的翅膀。 多种形式的评书导读活动可使学生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互受启迪、互受教益共同提高。 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要使学校图书馆上档次、上等级,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基地,当务之急是应尽快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德育素质、又懂得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的新型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 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规定必要的时间,全方位动员图书管理工作者坚持在岗位上学习,内容应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并进行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必要时列入个人档案。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或参加函授、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辅之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分期分批将图书管理人员送到中、高等院校进行深造;还可以通过外聘、外调、委培等途径,将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图书馆工作者队伍中来。 其次是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增强其紧迫感。在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的今天,对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进行大胆改革势在必行。应实行“定岗、定编、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的新运行机制。校领导要统筹考虑,要确确实实动“真格”。让一些思想素质不高而又责任心不强的图书管理人员改做其它工作或暂且待岗,表现好后再受聘上岗;采取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将一批事业心强而又基本功过硬的同志充实到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中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本着“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实行符合特点的管理,把评职、晋级、评选先进等激励杠杆引入图书管理之中,同时还建立竞赛、考核评比、奖励等制度,必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和地方文献资源价值浅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地方文献的特点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类型,它实际上是按文献内容或形式上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划分产生的。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概念。它的内涵众说纷纭,大体上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与地方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史志、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着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内容上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括的是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他认为,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这一定义迄今为止仍是较权威的一种解释。 和其它文献相比,地方文献有自己的显着特征。①地域性。这是指文献记载的现象、事实和人物都发生于某一特指的地域范围之内,或与这一地域有关。由于它详实地记录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常常被称为“省情” 、“市情” 、“县情”等。区域性又被称为地方性,是地方文献的最大特征和本质内涵,是确定地方文献的主要标准。“地方”的概念原则上应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标准。②史料性。地方文献往往是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大多属于原始文献和原始记录,信息活,内容可靠。部分地方文献具有不同程度地保密性,且印数少,一般不重印、再版。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③多样性。地方文献是对特定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等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的综合性记录,是文献的区域性特征类型,由文献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可知地方文献具有多样性特征。从内容上看,它涉及有关某地域的自然、人文、历史、人物、经济、政治、民俗、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方言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形式上看,除印刷型地方文献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记录手段及其相应的物质载体等都具有多样性特点。④系统性。地方文献的内涵首先不是指某一类文献,而是各类型地方性文献的综合,各类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存在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共同反映有关地方的发展历史。 2 地方文献的价值 由地方文献的涵义及其特征决定了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2 1 地方文献资源对发展地方先进文化有极其重要价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第二条要求“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什么是先进文化,指出,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诸多思潮的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特点。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深厚优秀的民族文化,世界上出现的文化本土化趋势正说明。一种先进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弘扬民族精神应从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弘扬自己的文化,努力发掘本民族文化、本国文化,使之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地方文献的区域性正说明了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所以,搞好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正是发展民族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2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对于地方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特征,从行政区划来说,行政区域级别越低,其地方性越强。地方文献产生于地方,是有关某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记录,其本身就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结晶、记载和表现,因此,地方文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对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作用。① 它可以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亦真”。②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以为地方社会发展决策规划和实施提供以资借鉴之经验和信息。③ 思乡愈爱国,忧国方恋乡,地方文献可以为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绝好材料。④ 由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地方文献是编纂地方史志最重要的基础资料。我们常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用在搜求文献资料上,从事地方文化和地方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地方文献。从整体上说,地方文献资源是进行地方科学研究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总之地方文献在地方建设事业中可以全面发挥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3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对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中一种重要的特色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各公共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是一个地方的地方文献中心,是其它类型图书馆和个人收藏所无法比拟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总理曾两次就这一问题做出专门的指示。l982年,文化部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工作是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化的今天,图书馆拥有地方文献已成为一种优势,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已是图书馆特色化发展战略方向。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因地方文献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内容,从而发展成为以地方文献热的“信息资源收藏热”和“开发利用热”。可以说,地方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的宝库和特色化的标志。总之,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志。 图书馆论文:计算机信息网络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计算机信息网络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现代图书馆生存的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的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 二、网络对图书馆藏书的影响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目前方兴未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将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传统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3.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4.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就图书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网络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厉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新服务模式,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3.多样型服务。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4.产业型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 四、网络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 资源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些积极因素。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首先,要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要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再次,要普及使用新技术,如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图书馆论文:校园图书馆管理论述 1馆藏资源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得到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作用之下,图书馆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闭架式”、“书库式”借阅管理方式,逐渐转型到“开架式”、“信息自动化式”知识型管理方式。开架式管理对于馆内文献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读者从被动式借书转为主动式选书,拉近了读者和书籍的距离。馆藏资源的开架管理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责任感,让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得到了最大的释放。馆藏资源的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更加具体,面临的困难也会更多[3]。 2借阅的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获取信息的场所,借阅书籍,传播知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图书馆人从传统的借阅模式逐渐发展到开架式借阅模式,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传统的借阅模式是由读者查阅目录,填写借书卡,工作人员通过借书卡在相应的书架上找到书籍交由读者即可。而开架式管理的借阅模式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让读者主动地选择图书,更近距离地接触图书。这也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增加了工作量,更激发了管理者的责任感。 3开架式管理的利与弊 3.1开架式管理的优势 3.1.1发挥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初,读者都是只能通过翻阅目录来查找书名,对书的大体内容是不了解的,所以时常会出现书名相似,但却不是读者想要借阅的图书,造成拒借率高,加大了馆员的工作量。开架式模式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之前传统借阅模式的运行方式,读者可以进入到图书室内,在书架上找寻自己想要的书,这样更能体现读者的自主性,让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更为主动。真正做到“以书为主”过渡到“以人为本”。 3.1.2提高了图书利用率在闭架式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图书都只是被收藏在书库里,没有人借阅,知识也得不到很好地传播。而实施开架式管理以来,图书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图书不断更新、整理,文献信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强烈地理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图书馆的无限魅力。 3.1.3拉近了读者与图书和馆员的距离图书馆之所以存在,图书、用户、馆员三位一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馆员管理图书,使图书得以珍藏;图书被用户借阅,使得用户能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让图书得以传阅;用户向馆员咨询,促进了用户和馆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图书馆这个平台的作用。 3.2开架式管理的弊端 3.2.1乱架现象乱架现象是实施开架式管理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表现在许多读者挑选书籍时,没有留意书籍的编号,选了之后发现不对,又不知道是从哪个架子上取下来的,所以就随便乱塞乱放。读者没有使用代书板,选书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下子拿了大量的图书,已超过了借阅的数量,不能全数借出,等到离开图书馆前就将图书随处放置,给其他的借阅者带来不便,也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4]。 3.2.2图书损坏丢失情况严重 图书是维系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保护好书籍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实行开架式管理就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图书损坏、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读者在阅读书刊时,有时喜欢边读边用笔做记号,重点地方还会折叠,甚至有些读者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会将此页撕下带走,使得图书被破坏。还有些读者会将整本书拿走,不归还,造成书籍丢失。这些现象无疑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记重创,有些珍藏版书籍的丢失,给图书馆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2.3图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效率低 在闭架式管理时,图书管理员通过借书卡从书架上取书给读者,在闭馆时统一整理清点书籍即可。开架式管理时,管理员就必须经常整理书库里的书,及时更新书籍,将错放的书籍归位。而且要提醒读者爱护书籍,不需要借出的书在阅读之后放回原位。这些琐碎的工作更需要管理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让工作更加具体多样,扩大了服务的范围,降低了工作效率。 4开架式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加强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图书管理员作为体验图书馆变革的直接受益者,就是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工作积极性,开架式管理对图书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除了图书的日常整理清点之外,还会经常解答读者的疑问,做大量的咨询工作。所以对于图书馆管理员来说,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练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尽快适应新形势新局面[5]。 4.2完善图书借阅制度,提升系统功能 从闭架式管理到开架式管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开拓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借阅管理制度,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对待每位读者都是一视同仁,面对触犯规章制度的现象要严格抵制,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开发一个新的管理模式,也要健全借阅系统,加大系统的功能,让借阅步骤的操作更简便便捷。这样不但能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也能节约用户的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4.3加大宣传力度,保护馆藏资源 被誉为“知识宝库”的高校图书馆,是集古今中外典籍精华的宝库,是人们获取知识、得到经验,传播民族与全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较完整、集中的学术机构[6]。图书馆的管理从保守型转向开放型,开架式管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主要方式。同时,它使图书馆的流通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逐步走向“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模式。基于馆藏资源出现的乱架、破损、丢失等现象,结合图书馆的内部建设,我们可以采取分楼层、分区域、分类别来储藏书刊,对于专业性强和珍藏价值高的书籍,要设立专属的书库,每个区域都应安排工作人员巡视、整理、并做好咨询服务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防止读者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发生,组织关于爱书护书的讲座和报告,给读者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读书氛围。开架式管理充分体现了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融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尽管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总体来说,优势明显高于劣势,只要妥善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应对措施,就能更好地服务读者,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论文: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思索 “信息咨询服务”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二者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内涵来看,自然可以看出“信息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的是信息结果,是“授之鱼”。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技能,是“授之以渔”。“信息咨询服务”由于受用户以及参考咨询馆员(又称“学科馆员”)等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限制会损耗信息产品的信息容量,使提供的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信息的不准确。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索取、查找信息的技能,使读者具有自己能够寻找信息,利用信息,从而使信息功能最大化。由此可见“,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可以降低信息的成本,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原则,应该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我们强调“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并不是完全否定“信息咨询服务”,它可以作为补充,因为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当用户工作繁忙而无暇查询时,仍需要有人或机构为其提供他所需的现成的信息。 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界存在的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强调“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当今的“信息咨询服务”多是有偿服务,受利益驱使,使有的人热衷于“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用户如果过分依赖于“信息咨询服务”的结果,终有一天会降低其科研能力。因为其决策依据赖于“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的信息,换而言之,是将决策权交到“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手中。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只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而忽略了对纸质文献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在,一提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有的人就大谈特谈计算机的利用、数据库的检索……,似乎不沾上计算机,不沾上网络,就不够现代化。其实,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虽然有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我们现在毕竟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电脑的普及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做到象发达国家那样。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纸质文献的利用仍占主导地位,故用户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学生、教师等)还是迫切希望我们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纸质文献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印刷型文献,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方法。因此,做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项———新生入馆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信息素养不是一种先天生成的能力,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21世纪复合创新型人才基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而又责无旁贷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让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也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宽广便利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新生教育课,文献检索课,定期的专题讲座,网络资源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培训,让读者了解现代图书馆。为此,我们应该:领导要更新观念,重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增强信息用户全面的信息接收、分析、综合应用能力,是与当前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目前社会和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当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来培养。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等量齐观,不能厚此薄非。高校图书馆应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实施者第一、培养读者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能力。自我学习的时候,自我教育者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等。所以自我学习者一定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第二、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之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读者在享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尽量避开垃圾信息的干扰。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 “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实践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具体的:第一,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对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使大学生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教会他们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例如,介绍自己图书馆主页,帮助学生熟悉和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文献资料和电子读物;对学生进行图书信息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分类、着者等不同角度去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引导其养成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第二,开好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要主动承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任务,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在高校图书馆,适当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不但能促进了图书馆工作改革,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修养。[3]第四,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扩大培养面。图书馆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 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养成进入学校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料的习惯。总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化大力气去做。 图书馆论文:对于医学院图书馆的社区服务透析 电子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等,其中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疾病知识总库等中文医学专业数据库,以及PQDT国外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电子期刊、EBSCO-ASP+BSP数据库、OpenAccess开放存取资源(免费)、Nature、EMBO电子期刊等多个涉及医学专业的外文数据库,为社区医学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人员配备专业性强医学院校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组成一般为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医学专业的人员进修了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的进修了医学知识,从而针对医学专业配备了一批学科馆员。他们能够熟练地查找医学信息,并能加工一次信息,具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医学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专业人员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可根据社区用户的需求开设特色数据库,为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医学院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设备、多媒体网络设备,建立有图书馆网站,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校外用户利用馆藏电子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问世,上网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社区民众随时随地查询、使用相关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 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开辟相应特色栏目(1)全科医生专栏。社区诊所配备的都是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居民的小病小痛,缓解了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但目前全科医师多是由专科医师转岗而来的,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术面较窄,急需充实和更新知识与技能。图书馆可根据这一需求开发出适合全科医师的医学信息产品,一方面,帮助社区全科医师实施继续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另一方面,为社区全科医生提供临床各学科门类的医学信息,及时解决门诊中遇到的问题[3]。(2)养生保健。社区用户的医学信息需求主要以预防保健、养生为主,需要诸如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养等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养生保健专栏中开辟不同的主题。例如,老年健康保健、优生优育、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3)阅读疗法。目前,我国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民众面对来自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许多人不知所措以致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忌讳去看心理医生。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医学特色馆藏资源和医学学科馆员人才优势,向社区用户开辟阅读疗法栏目,普及阅读疗法知识,开辟新领域,拓展医学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采购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命运》等文学名着及人生哲理类电子图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就业压力、交际困难、恋爱苦恼及性困惑等心理问题,订购《中国大学生就业》、《健康心理学杂志》等心理学类电子书刊,方便有需求的社区用户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信息,以消除或缓解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热情和生活质量。(4)求医问药。 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由于缺少专业的编辑队伍与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对疾病知识的描述缺乏专业性,有时甚至会误导大众,图书馆可提供医学专业数据库来普及专业医学知识。如《中国疾病知识总库》,它将分散在不同文献资源的疾病知识、各类辅助检查信息以及药品知识等集为一体,以疾病为基本知识元素,系统全面地展示疾病相关的所有知识体系。患者及家属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了解某疾病的病因、各项检查、相关治疗药物、治疗方法等,能更专业、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疾病知识,有效消除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矛盾。广泛宣传,开展系列培训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与社区组织、社区诊所联合有计划地对社区用户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民众对医学专业信息的认识水平,引导社区民众充分认识并利用医学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社区医学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了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学信息需求,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 图书馆论文:对医院图书馆的环境卫生与书刊消毒分析 没有读者,图书馆也就失去了意义。图书馆是流动性大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因到图书馆的读者健康不详,难免会有传染病患者或病原的携带者[1],尤其是医院的图书馆,其读者大多是与病菌频繁接触的医务人员、临床实习生,书刊受细菌污染的机会和程度更甚[2]。但医院对图书馆预防性消毒观念还比较淡薄,而国家卫生部只对图书馆的空气质量、噪声、照度等设置标准,对图书的病菌携带指数还未做出统一限定。因此必须加强医院图书馆的消毒工作,保障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分析影响图书馆环境卫生的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并做好图书的消毒工作,将书刊受污染的机会降到最低,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要加大向读者宣传个人卫生知识,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分析了影响图书馆环境卫生的主要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影响医院图书馆的环境卫生因素 1.1 图书馆选址的因素 首先图书馆馆址应选择环境优雅的地段作为馆址,不能靠近饭堂、工厂、教职工生活区等,否则,饭堂油烟味,用水很难清洗,在空气湿度高的季节里,靠近窗口图书拿到手里也有黏手感,长期接触受污染的空气,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图书馆选址是改善图书馆室内的环境的重要因素。 1.2 硬件辐射的环境污染 随着键盘、鼠标、条码阅读器及电脑的大量使用,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存在于电子阅览室中大量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和循环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 1.3 空气污染 油墨味、书斑味、电脑及打印机等现代设备所产生的各种有毒气体会使室内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而空气混浊,其细菌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加,有害气体浓度增高,造成人体生理紊乱和感觉不适。空气污染己被世界公认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之一。 1.4 霉菌的因素 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如温湿度高或灰尘多,图书、档案则容易发霉,许多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健康有危害。这些毒素有的损害了肝、肾,有的损害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有的甚至致癌。 1.5 病菌传播 医院图书馆作为信息职能部门,每天接待各类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据权威检测,医务人员身上的白大衣帽,含有不少病菌,病菌一旦进入图书馆并飘落在书刊上,书刊极易受污染;这些病菌则最终传给相关人员,间接对其健康造成危害。 2 对图书馆书刊消毒的主要方法 2.1 紫外线消毒法 具体方法:将需要消毒的书籍放在紫外灯下照射半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此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安全,但有时因有效杀菌强度不易掌握而达不到满意的效果[3];对纸张也有一定的损害。 2.2 过氧乙酸法 将过氧乙酸稀释成3%~5%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的相对湿度及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l 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 h即可。 2.3 微波灭菌 用微波炉将归还的纸质图书直接放入炉内,50℃条件下5 min即可。此方法速度快,操作简单,效果好。 2.4 静电吸附消毒法 采用静电吸附原理,消毒半小时,即可吸附过滤空气中带菌的尘埃与微生物。 2.5 环氧乙烷熏蒸方法 具体方法:将需消毒图书和环氧乙烷放入塑料袋中,适当加热环氧乙烷至30~40℃,密闭24 h后取出,再通入环氧乙烷蒸汽,灭菌3 h以上,再将环氧乙烷抽尽回收,将残留的环氧乙烷吹尽,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环氧乙烷的穿透力较好,可以穿透至物品的深部。所以对图书消毒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4]。但环氧乙烷灭菌的使用成本较高,操作繁琐。 2.6 臭氧熏蒸方法 将需要消毒的图书尽量松散地放入书架或运书车中消毒4 h,这样臭氧能较好地穿透书本,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臭氧的杀菌速度较环氧乙烷快。臭氧消毒后可自行分解,不会污染环境和伤害人类,安全性高[5];特别适用于少量图书、档案的处理。 3 防止书刊受细菌污染的切实措施 3.1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为了减少室内尘埃飞扬,书刊污染,书架必须经常擦拭,图书必须定期弹打,用吸尘器定期吸尘。每天清扫地面,并保持书架及其他物品的清洁。 3.2 手卫生清洁 工作人员必须每日对日常物品消毒外,还应坚持对手进行消毒清洁,每天上下班时都应对手进行全面消毒清洁。 3.3 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 医院图书馆的使用者主要是医护人员。为防止细菌和病毒污染,严格执行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着重强调严禁医护人员穿着白上衣、戴着工作帽和口罩入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细菌对书刊的污染[6]。在阅览室内,图书管理员要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应及时制止。 3.4 图书管理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图书馆人员应每年体检一次,并定期注射有关疫苗,防止疾病产生。发现有传染病者未痊愈之前避免与读者和图书接触;杜绝有传染性疾病的职工在流通岗位工作。 3.5 密切注视社会上流行病态势 对流行病做到早准备、早预防,有的放矢;保障全体人员的安全卫生。 3.6 加强宣传教育 在搞好借阅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读者进行消毒灭菌的宣传教育。对来馆读者加强洗手指征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教育读者爱护书籍、不乱丢乱放[7]。 4 小结 图书馆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读者的情绪及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高效地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最终奋斗目标。因此,建立图书馆卫生相关工作制度,是图书馆为相关人员维护良好环境卫生的必备基础,也能体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预防疾病、降低隐患,对读者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一定要重视图书馆环境卫生,搞好卫生消毒,给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论文:福建省图书馆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 【摘要】 本叉介绍福建省图书馆收集本省和台湾地方文献尤其是关於福建和台湾之间历史联系的各类文献资料的主要方法和馆藏现状,分析上述馆藏的利用价值和实际使用情况。讨论福建省图书馆与台湾同行合作进行双方读者用户所需的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可孑于方案。 福建省图书馆目前所收藏的二百多万册(件)文献资料中,福建地方文献约为二十万件,台湾地方文献约为一万件。所谓地方文献,目前在国内图书馆界定义繁多,莫哀一是。我馆在实际运作中,对重点收集的福建和台湾地方文献范畴界定为:第一,舆福建、台湾两地有关的名人所撰文献资料;第二、记载福建、台湾两地有关情况的文献资料。由於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极为深远,约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台湾同胞祖辈曾与福建这块土地有著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馆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闽台地方文献视为统一的特色资源加以收藏、开发、利用。 我馆比较积极主动地注意收集入藏福建、台湾地方文献的做法始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著名学者、地方文献学家萨兆寅先生担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後,即千方百计多方征求收藏各类地方文献。以谱牒为例,至五十年代初期我馆仅家(族)谱即已收藏近百种之多。到六十年代初,又增至二百种,二百一十六部三百九十八册,从1989年起,我馆在特藏部内专门成立地方文献室,从事闽台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研究业务。今年初,根据台湾文献藏量的增长和新时期新的业务需要,我馆又调拨专业人员、专门经费和相关馆藏文献资源开设台湾文献研究室,拟逐步将该室建成我馆独具特色的部室之一。 我馆目前收集闽台地方文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从1989年开始我馆每年都派出专业人员到全省各市、县访求收集地方文献。一方面说服动员有关部门和个人,将其所编撰或所收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捐赠我馆收藏,另一方面对较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在必要时亦出资购买或影印人藏。随著市场经济的意识日渐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现在向社会有关部门或个人征求文献资料,免费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有些较为珍贵的资料,甚至单凭愿意付费也不一定能如愿购入)。为此,我馆每年都安排数万元专款,专用於从社会收购或复印经我馆专业人员评估认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其二,通过各种渠道,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港澳台的各界人士取得联繁,通过互惠合作,征集到大量海外印发的与闽台有关的报刊图书及非正式出版物。 访求地方文献的工作虽然十分艰辛,但所获颇丰,令人欣慰。经过十馀年的努力,馆藏地方文献品种舆类量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地方志、家(族)谱、闽人著述三个重点方面,不但入藏类量有加,质量也得以提升。例如,经友人帮助,近年我馆从日本复印取得明版《沙县志》及原来缺藏的我省其他州府县镇志、山水志、寺庙志计二十馀种;近十年间我馆家族谱品种增加了六百多种(仅1999年底的一次外出访求,即收集新旧家族谱三十多种),使馆藏家族谱总数超过一千种,涵盖姓氏九十二个;每年新入藏闽籍人士著述数量均在二百种以上(不含从中文采编部等其它渠道入藏之文献)。从海外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福建同乡会或各类华人华侨社团的出版物。从台湾获取的地方文献资料,多为家(族)谱、古代闽人著述、文史哲类出版物、寺庙宫观出版物、风土民情出版物以及教育学、文学、社会学、版本学等专业博士论文等。 我馆目前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姓氏谱牒,特别是福建、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中的主要姓氏、名门望族之谱牒,我馆已基本做到一姓至少一种谱,最多者达到一姓六十多种谱。以台湾十大主要姓氏为例,我馆所藏族谱有:陈姓四十八种、林姓六十一种、黄姓四十一种、张姓二十种、李姓一十六种、王姓一十七种、吴 姓二十五种、刘姓二十八种、蔡姓一十种、杨姓一十六种等。我馆所藏家族谱修撰年代上自明朝下迄现代。收藏重点为历代与福建有关的名人族谱(如:王审知、朱熹、蔡襄、郑成功、施琅、林则徐、沈葆祯、陈宝琛、林森、萨镇冰、严复、谢冰心等)、明确记载从福建迁居台湾及海外情况的各姓族谱(如《石井本郑氏宗族谱》、《青阳蔡氏重修族谱》等)、舆福建有关的客家人族谱(如《重修闽粤赣武威廖氏通谱》、《闽汀华氏族谱》等)、福建少数民族族谱(如《白石丁氏古谱》、《晋汀粘氏族谱》等)、福建古代刻书家族谱(如《书林余氏重修定谱》等)、福建罕见姓氏族谱(如《蓬湖祖氏族谱》等)。我馆这部分谱牒,从数量上看在国内图书馆界排不上第一,但由於内容信息独特,现实使用价值较高。1998年冬,其中部分谱牒应邀曾到台湾巡展过。 2.福建全省各地地方志收藏较为齐备。收藏了从宋代编修的《三山志》到当今新修的各地地方志,从省志到各地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山水志、寺庙志等,共计五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册。这些省内各类方志,地域覆盖全面,种类比较齐全。据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录,我馆藏有1949年以前的地方志三百六十种,距已知同期尚存全部福建地方志三百六十五种仅差五种。其中较有价值者如,《闽书》一百五十八卷/(明)何乔远撰/明崇桢二年刻本;《闽书抄》(存《方外志》)二卷/明刻本;《建宁府志》五十二卷/(明)宋东光撰/明万历刻本;《建宁府志》四十八卷/(清)邵山张奇修撰/清康熙三十二刻本;《诏安县志》一十二卷/(清)秦炯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浦城县志》一十六卷(存卷一至八)/(明)黎明范纂/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等。此外尚有一批名贵的抄稿本,如;《邵武县舆图》一卷/佚名制/清邵武县署抄本;《重纂福建通志议》一卷/佚名编/旧抄本;《闽大记》残卷/(明)王应山等纂/(清)陈寿祺抄本;《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主修/抱山堂抄本;《屏南县志》六卷/(清)梅鼎臣主修陈之驹等纂/清道光稿本;《晋江县志》七十七卷/(清)胡之(钅+吴)主修周学鲁等纂/清道光九年稿本等。上述这些地方志不仅具有较高版本价值,且因大多经由历代福建著名藏书家如郑杰、徐勃、陈寿祺、龚易图、沈祖牟、康爵等承延收藏,存有这些名家的题跋、印记,所以十分珍贵。 3.福建地方文史资料入藏也较丰富,计九十余种,一千多辑(册)。一些早期的地方资料油印本、打印本,仅我馆尚存,原地现已无处可觅。我馆所收这类资料,由於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所记,或由作者搜集大量史料而撰,因而较为详实可靠。其内容主要反映福建全省各地(从省、市、 县到区、乡、镇、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佚闻掌故以及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史料等,其中不少资料内容也涉及台湾。有关台湾史实资料的如《晋江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宋元两代台湾澎湖隶属泉州府晋江县”、《龙海文史资料》第二辑中的“忆家乡,念亲人——回顾在台湾日本殖民统治 下的生活”等;有关闽台血缘关系的如《闽候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台湾‘镜江派’宋氏与江口宋的渊源”、《石狮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闽台粘氏 满裔同根”、《同安文史资料》第八辑中的“明清年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宁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宁化与台湾部分姓氏渊源初探”、《德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屏东嵌顶李氏与德化诗墩李姓本一家”、《将乐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将乐县光明郡龟山始祖杨子江世系简表”等;有关闽台共有民间信仰的如《泉州文史资料》(新)第九辑、第十辑中的“从对清水祖师的信仰看泉、台之间的神缘关系”、《惠安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台湾伊斯兰教来自大陆”等。上述所举各例,仅为冰山一角,但也可窥见这部分资料确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4,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方面文献资料收集较为广博。由於闽台地缘亲近,人文同源,因此语言相同,习俗相近。而在民间信仰方面,天后妈祖、临水夫人、保 生大帝等神祗均为海峡两岸人民所共同信奉膜拜。我馆收藏的这两方面资料,对海外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研究者颇具吸引力。此中较 有代表性的馆藏加《福建风物志》、《闽台风情录》、八闽掌故及各地掌故类图书、《海神天后东渡台湾》、《湄洲妈祖——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及其他大量有关妈祖的各类型文献资料等。对於研究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的论著,我馆也十分注意收藏,如《妈祖研究贸料汇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台文化研究》和《同根同祖源远流长》、省档案馆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万平近主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料》、林仁川、黄福才著《闽台文化交融史》、汪毅夫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徐晓望著《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和《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览》等。在抓紧进行闽台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同时,我馆还著手开展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在部分古典文献的整理出版和馆藏谱牒的编制目录、编撰提要,以及建设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在部分古典文献整理出版方面,我馆和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就明季以来闽人集部、学术著作以及笔记等资料进行选编,分辑汇入《福建丛书》,交由杨州广陵古籍刊印社出版。该书采用影印制版,以保留原始文献原貌,且所收之闽事文献和闽人著述均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於所采原始文献多为合作各馆之稀有藏本,因而是一宗比较珍贵的福建文化遗产。迄今合计已出版三辑近三十种,受到海内外关注福建文史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普遍欢迎。 在馆藏谱牒的整理开发方面,我馆为方便读者查检,1985年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族谱目录》。从1998年开始我馆即在特藏部著手建设“福建省图书馆藏族谱书目提要数据库”。该库各条记录检索点拟定为文献题名、著作责任者、版本、分类号,且均含内容提要。目前特藏部正组织从业人员全力以赴加紧编撰,拟将一千种左右馆藏家族谱信息早日上网,供海内外学者、谱牒编修人员及华人华侨查阅。 我馆收集入藏闽台地方文献的目的,一是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二是为了抢救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将其留传后世。现在回顾总结这些文献使用情况,应该说作用和成效不小,但可进一步挖掘的潜能也还不小。省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对这些文献的使用范围大多侧重於地方志、地方史料、历史人物传记和闽人诗文集等方面。近十几年来,由於国内各级政府大力提倡修地方志,因此我馆所藏全省各地历代方志,成为全省各地的方志编纂办公室在编修新志前必查的参考文献。有些方志办的工作人员在我馆查阅当地古方志时,还编辑出版了一些诸加《长汀纸史》之类的专业史志。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均为我馆特藏部的老读者。他们依据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研究撰写、编辑、出版的《台湾近代学文丛稿》、《台湾社会与文化》、《台湾文化概观》、《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林则徐全集》等论著可谓硕果累累。福建电视台、福州林纾纪念馆、乌江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福安市政协、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单位都从我馆所藏地方文献中查得许多急需资料。十多年来,我馆提供的此类专题资料查询服务事例不胜枚举。而海外读者用户则大多看重我馆所藏家谱,主要用於寻根认祖之需,也有用於进行学术研究的。如1992年应台湾许氏宗亲会来函要求,我馆专业人员经认真查考,从所藏《圭海许氏世谱》等谱牒中为该会查清龙海许氏始祖入闽的详细经过史实。又如应台湾翁氏宗亲会要求,经我馆专业人员多方查证,最转为该会查清安溪翁氏“金圭”堂号的来龙去脉。近十年内,我馆专业人员共为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二十多个姓氏的同胞提供了宗族源流的多项考证服务。在为海外读者用户提供寻根服务的过程中,有时并非仅靠查阅或提供馆藏文献即可解决问题,有的还需通过外出实地访察,才能得到答案。如台湾台中一位原籍厦门同安的李先生写信要求我馆协助查询其祖居地“地山”现为何处。我馆专业人员查阅馆藏十余种李氏族谱,均无所获,后在外出徵集地方文献时,发现线索查得李先生所记祖居地“地山”即闽南话“兑山”之音讹,并从《重修地山李氏族谱》等谱牒中的记载,为其寻得现居厦们集美区后溪镇的“兑山”李姓族亲。对于此类较为复杂、花费较多精力才能解答的来自海外的委托咨询,我馆专业人员均抱在可能情况下尽力为之的态度。一般而言,如我馆所藏文献无法查到答案,解答成功的机会就较低,但有时通过工具书提供的线索,也能为海外同胞解决问题。如1999年我馆特藏部专业人员就曾应台湾一位申先生的电子信函要求,为其代查到国家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等单位藏有我馆未入藏的申氏谱牒,申先生十分满意。海外对谱牒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则大多将我馆所藏谱牒用於从事华人姓氏源流、客家文化和中国书史等方面的研究。 从数量上统计,迄今为止来自海外的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使用服务要求,不及来自福建省内的多,而福建省内读者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咨询要求,又不如读者对我馆其他各类文献资料的咨询要求多。此中固有该类文献自身特有的某些客观限制因素,亦有我们对这些文献所作宣传力度不足、开发程度不深等主观努力不够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借此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同仁会聚研讨的良机,谨将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情况作一通报,祈盼各位同仁帮助大力宣传,以利我馆所藏能为海内外更多同胞服务。同时,也热切期盼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协助我馆继续大力收集台湾所修各姓家族谱、闽台渊源关系史料、台湾出版的有关福建民俗地理的资料、闽台民间共有宗教信仰资料、舆福建有关的同乡会、各姓宗亲会等社团的各种印刷品和出版物、流寓台湾的闽籍人士(尤其是古近代闽籍名人)著述和台湾客家研究的资料等。我馆十分乐意采取接受捐赠、购买原件或影印件、互相交换等方式获取上述文献。衷心祝愿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今後能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业务交流,为广大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服务。
市场营销学论文:创新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而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学校的骨干专业,也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经济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市场营销教学效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营销及经济类专业人才,是摆在市场营销学教师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以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核心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营销与管理的需要。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对相关教学内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市场营销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实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能较好地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思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尝试和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改实践,对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增加情景教学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战模拟是链接理论和实践最有效的方法。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模拟场景,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技巧,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之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最后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营销活动过程,师生就会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原理的理解,达到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推销、讲价、广告等知识时可采用此种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全面检查。 二、运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讨,总结出案例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展开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的营销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营销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知识与更灵活的技巧来处理问题。将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的经营立场上,从实战环境出发,学习经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型、创造性思维方式。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应该同步进行,不是彼此孤立的,在于寻找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课堂的讲授内容抽象、无法理解,学习过程不能激发兴趣,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意识。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去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不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真正实现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走向社会,提高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体能动性,开展一系列活动,收集一些感性认识。进行市场调研时,针对抽样调查方法,让学生调查技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公布调查结果;上网搜集国内知名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经营状况及规避风险的方法等。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主要是收集一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用图表显示,最后归纳、总结,交出调研报告,作为平时考试成绩。开展调研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调查方案、问卷内容和顺序,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课程的某一环节让学生发言,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推销自我。 四、定期进行专题研讨,改进考试和考核模式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性质决定着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对市场营销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走向创新教育的必然途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参与企业实际的有利时机,为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营销学相关理论对企业的营销实际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达到强化专业理论、运用能力训练的目的,同时探索考试形式的变革。改革思路是在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可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改变过去全部根据考试成绩作为评分依据的做法。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或网上讨论,定期进行专题讨论,并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记录等情况评定成绩。将学生成绩分为几个部分,如平时作业、课堂案例分析、分组案例讨论、小论文、试卷考试等。如果学生未达到要求,则应补做。 在教学过程中,应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考试改革,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更用心地研读有关理论知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思考、分析企业营销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专业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考试改革,使专业能力训练的实训活动能更好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课程实训的另一种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改革,能使学生的自学、信息处理、归纳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沟通交际、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快乐教”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轻松学”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便起主导作用,更多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学生有时处于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主动思考、探索、建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营销学论文:探析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小组讨论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对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开展分析,并总结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 课堂 阶段 1.前言 小组讨论法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很多国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1]小组讨论法既能促使学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法的涵义 所谓小组讨论法,指的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伺完成,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2] 3.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笔者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多年,期间承担了所在教研室企管专业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在前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最近几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经过比较,发现课堂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笔者以市场营销学为例,从三个阶段分析小组讨论法的实施过程。 3.1小组编排阶段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要进行小组成员的编排,这涉及到小组人数和成员搭配两个方面。小组人数太多,小组讨论容易不充分;小组数太多,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3]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就可能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员越多越好。因为小组汇集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多少,还取决于小组讨论的程度。成员过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小组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开放型的,每个成员都应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见解。从这一意义上说,小组成员又以尽量少为好。由于不同学期的班级人数不同,笔者在实际上课中,对分组按如下规则进行:小班(4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3-4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0组左右;大班(80人左右)上课时,每组5-6人,其中1人任组长,共15组左右。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合理搭配,使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充分交流,又能保证课堂秩序得到控制。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分组效果比较好。 3.2 小组任务阶段 在完成小组编排后,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问题。问题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适合于进行小组讨论,能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讨论;二是问题的难度必须处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的范围之内,即小组成员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只有当任务成为学生的真正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进行真正的讨论。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知识体系存在内在联系,从整体框架来看,课程知识体系是围绕某产品的4p策略展开的。同时,在策略实施前,营销人员需要开展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等活动。因此,笔者在讨论题目设置上,以学生熟悉的产品为中心,分别设置了关于某产品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问题。各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课堂里,结合自身熟悉的产品,讨论营销问题,提出各自的营销观点和对策。实践表明,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 3.3 小组讨论与点评阶段 在小组开始讨论之初,学生可能会出现嬉笑、打闹等与小组讨论过程不相干的行为。在小组讨论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规定恰当的讨论时间,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逼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2)在讨论的后阶段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总结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向其它小组或全班汇报,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3)对讨论进行得好,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完成成员分组和布置题目后,要求各组成员集中到教室的不同位置,以保证各组在进行讨论时不会互相干扰。[4]同时笔者会规定小组讨论时间,通常为10-20分钟。时间太短不利于小组成员充分讨论,激发小组成员的思考和灵感;时间太长不利于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力持续进行讨论,以及出现课堂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规定的讨论时间到了后,笔者会要求各组代表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5]组长安排发言顺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以加强讨论的目的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讨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笔者会在某个小组发言后立即进行点评,所有 小组发言后再进行总结性发言,对讨论和发言较好的小组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就把小组的成功与小组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这比教师的单纯强制或劝说效果更好,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组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和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认为课堂气氛明显变好,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极大提高,上课迟到现象消失,课后与老师的互动交流现象增加。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在小组讨论中,能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和观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以自己熟悉的产品为例对市场调查、市场选择4p策略等理论知识点开展讨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通过课间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激发了自身的创业积极性,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某些产品的营销活动。 4.结论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法,能够比较清楚而客观地观察到学生营销各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后的能力的比较,从而更好地分析本学期营销教学中的不足与优点,并为不断提高营销教学水平努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在正式场合表达自己及倾听的技巧等各种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讨论法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讨论中控制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讨论后及时总结点评,这将极大的发挥出小组讨论法的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 改革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 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 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组织和成效分析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 论文摘要:简要阐述了案例教学的由来和三个基本特点;重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实际教学组织过程;最后根据多年的教学心得总结了案例教学取得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与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由来。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英文叫做“case”,案例教学法叫“case study”。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19世纪80年代,北美涌现了第一批商学院,哈佛即在其列。第一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盖伊认为,法学院中法律案件的分析式教学方式效果出色而明显,于是策划了商学院最早的案例教学法。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华莱士·b.汤哈姆任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看到了在工商管理领域中使用案例的重要性并极力推动全院投身于案例教学法。在他的敦促下,科波·蓝德博士于1921看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此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中开始广泛流行起来。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基于事实。在工商管理领域,一个案例是关于管理问题和管理决策的描述。二是与决策相关。它通常是从所涉及的决策人的角度来描写的。案例作者必须提供与问题存在时或需要作出决策时的情景有关的各种事实。二是基于决策者的角度。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学生有机会处于决策者的地位来解决问题。通过个人分析和他人讨论,学生不断地针对案例中的情景定义问题、找出各种可选择方案、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作出决策和制订实施计划。他们得到机会在一种实验环境下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分析和计划能力。三是基于事实,作出决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作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真实的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考虑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终对应该采取的行动作出决策。 3.特色与关键。首先,案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讨论本身无标准答案。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和诱惑力的教学方法。其次,高度注重过程。对于案例分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要以提高技能为出发点,同学们的技能应得到提高,这里的技能包括:作出各项决策;以变化的、适应性的分析支持某些决策;学习用口头和笔头来表达观点,同学们要做到既要找到问题所在又要给出解决方案,加强责任感,投入大量课外时间。 二、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我运用案例教学,辅以学生积极尝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设置如下实施过程: 1.教师提出预习任务,学生课前预习。课本中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寻找解决尝试题的办法,可以起到开发智慧潜能的作用。 2.引入案例(准备题)。以一个具体案例为准备题,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在贸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解次尝试题作好准备。如在讲解定价方法和价格策略时,以“已知企业的固定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商品的销售成本也是既定的,企业应该如何定价才能实现日标利润”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计算,以巩固知识并建立信心。 3.出示案例。下面以笔者多年教学组织的案例来源为例。其一,关于营销环境篇。组织俩“都是ppa惹的祸”、“铱星为何陨落”、“灿坤集团”、“长城”润滑油构筑国货长城等经典案例。其二,关于企业战略篇。组织了“江苏江奎集团市场战略选择”、“巨人集团的沉浮”、“由多元化到专业化的万科集团”、“所向披靡的英特尔”等题材。其三,市场细分篇。组织了“可口可乐细分新市场”、“喜力”啤酒的市场策略、“摩托罗拉”的品牌细分、“追求差异的斯沃琪”等题材。其四,市场调研篇。组织了“康师傅”——成功看得见、“丰田车”——车到美国也有路、“雅虎”的网上调研等素材。 4.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果,为解决下一尝试问题做好准备。 5.教师讲评、总结。学生经过第一次案例分析尝试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成功的概率。教师可在讲评过程中适当对同学进行鼓励,使尝试成功的同学体会到喜悦,尝试成功的同学也能受到启迪。 6.教师第二次出示案例型尝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体会 笔者在师范院校从事《市场营销学》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一是案例教学法要以基本的营销学理论为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四是教学内容需要难易适度,发挥教材的吸引力;五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发挥班级学生骨干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议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论文摘 要] 独立学院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许多教师和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根据市场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特征,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相结合,探索和建构了一个比较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教学新模式。 一、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独立学院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应该是基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这两方面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就独立学院来说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务实性较高,而市场营销学这一管理类学科属于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学生学起来感觉很空洞,其企业现实营销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二)目前市场人才的需求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经管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以新科学院经管系为例,《市场营销学》属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课,学生在未来走向市场进入企业就业乃至创业所需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销售技巧等均可以在市场营销的课程中得以培养。目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营销是当务之急。市场营销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应用的部门已经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服务业,以及各种非营利部门,应用的范围已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最受欢迎的二十大热门管理类培训课程中,“市场营销”排在前列也就不难理解。市场营销能力是学生就业、创业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没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以至于在求职中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短期内很难适应岗位技能需要,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抱怨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发自内心的要求的双重挑战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市场营销学》教育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素质特点结合市场对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在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它研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是一门既注重系统理论,又注重策略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经济学课程,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近年来也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这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一学期学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的层次上,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授内容封闭性较强,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体现实际操作能力的较少;另外市场营销学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相对较低,他们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不错却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实战经验和社会工作阅历,所以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等等。 三、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是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功能是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通过对教学案例中的事件与问题的分析,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营销实战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还是训练学生口才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 《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及组织市场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实践法 市场营销的现实性较强,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查。在笔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经常性的采用此方法,例如在讲完4p策略后,为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会要求学生对企业的某一新产品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多种因素细分市场,分析、选择最有利的目标顾客,制定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整体方案,并在课堂上派小组代表陈述各自调查组的意见,驳斥其他小组不完善的地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形成最优方案供企业参考。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懂得营销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我就将授课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组负责营销环境中的一个不可控因素,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扮演企业的老板,要求组员提供一年和五年的企业发展趋势,每组成员可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分析其预测,研究少量样本数据信息,然后对数据归纳,提出方案,由发言人汇报结果,这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团队学习教学法 团队学习,也叫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兴起于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学习策略,它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学期我将授课班级(共138人)分成23个小组(学习团队)。我将市场营销学偏重实务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把这些模块分配给各个学习团队,给予所有团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我则做好相关的指导督促工作,最后由各个学习团队选派代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团队的成果。通过这种团队学习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通过成果对抗竞争,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这正好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吻合,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四)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鼓励学生参加多参加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快速地使学生接触社会,学习到课堂无法获取的知识,增加社会阅历,为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打短工,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营销的实践。而且在每年的寒暑假笔者会以营销为主题组织个别学生完成自己的社会实践任务。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营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是检验课堂知识是否消化吸收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笔者的教学中,每年都会指导学生参加“营销之星”策划大赛,该活动由新乡市五大高校(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以及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市场营销协会联合举办。比如今年的营销策划主题是“沃尔玛”如何打开新乡市场。作为引导者,笔者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撰写创业计划书和营销策划案的书籍,另外会对学生的参赛方案给予指导以及修正。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得到了锻炼,营销策划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科之间的交叉变得更密切了。 四、小结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把这门课程学好,需要授课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与尝试,本文概括了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一些思考与做法,目的是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共同进步与提高。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优化对策 摘要:双语教学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创新,市场营销学实行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先决条件,制度激励、学生思想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环境建设等是保证和提高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效果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双语 双语教学 双语人才 市场营销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即双语是指一个人理解并能运用两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两种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但通常一种语言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优于另一语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的全球连网与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我国语言——汉语,又懂得国际性通用语言——英语的双语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与专业课,并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是适形势所需而进行地一种教学创新,它是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 一、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提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对懂市场、懂经营的营销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市场营销学也由此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那些既懂外语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营销人才尤为青睐,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高度融合向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涉外能力的要求,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营销人才的客观需要。 2、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是其学科新颖性的客观要求 市场营销学(marketing)是一门新兴学科,最早发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也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导入营销学(最初称之为市场学、推销学等),至今仅30年的历史,市场营销学的新颖性决定了我们理解吸收并消化国外先进的营销理论从而加以中国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相当大的努力,实行双语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利于学生直接接触国外营销学者的先进思想与理论,从我国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教材尽管版本很多,但结合国内实际创新的甚少,其核心思想均来源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且还存在内容不全,翻译各有千秋,理解上存在歧义的问题,从philip kotler`s《principles of marketing》这本教材来看,内容体系完整,各部分均由学习要求、案例举例、理论阐述、概念与原理小结、核心术语、课后思考题与注释组成,条理清楚、体系完整,对全面掌握营销学理论体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好处。从学生反馈来看,能读懂英文版本的学生普遍反映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生动形象,更贴近实践。 3、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具备了教材与教学软件的教学条件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来说一本英文原版教材的市场价格高达几百元,高昂的书费让学生望书兴叹,同时也大大地打击了学生选择双语教学课程的热情,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principles of marketing》(ninth edition)外文影印版,定价76元,并配套有教学光碟,为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均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密切相关。 从我实行双语教学的两大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学习的兴趣均要高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学生;从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内部来看,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市场营销学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比较赞成,课后复习所学内容的积极性也明显的高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其它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与高校也都呈现这一特征。 2、整体上讲,双语教学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只能有条件分阶段的执行。 通过向实行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市场营销专业41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42%的学生认为英文教材的难度太大,另外认为难度不是太大的58%的学生也反映不能接受全部的内容,45%的学生反映案例读不懂,61%的学生表示不如使用中文教材学的东西多,学得扎实。由于当前学生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较差,加上专业性教材读物中生癖的单词与术语较多,专业知识性强,学生读懂全英文教材难度确实非常大。加上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重在应试教育而缺乏对语言应用能力与思维模式的培养,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消化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要消化专业知识,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不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从教师角度来讲,讲课的难度也很大,时间感觉很紧张。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能运用两种语言顺畅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最终目的,脱离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改革来片面强调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上应分阶段、分对象有条件地进行,忌盲目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与形式化。学校在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与考评上也不能盲目地以课堂的英文化程度来考评,而应以教学效果为基准。 3、双语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材、教学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培训滞后。 影响双语教学成败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层面来讲,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立志成为双语人才的决心与意志。双语课程难度大,加上又是新生事物,学生初次尝试有所不适是很正常的,要想双语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学生必须加大课前与课后的自学投入,具有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当前学生所缺乏的,从调查得知,只有9%的学生经常课后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相关内容,高达55%的学生很少甚至从来不复习,几乎是100%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有反映时间不够的,有感觉英文教材太难因而干脆放弃的,有长期形成惰性没有预习习惯的。总的来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知难而退,学习是为了应试过关的传统学习观念密切相关;二是从施教者老师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用双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就是个双语人才,双语课程是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发展其第二语言的读、听、说、写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师严重缺乏,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基础,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外籍教师又不懂汉语,针对这种师资状态,要想双语教学卓有成效各校必须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的投入;三是从教育管理者层面来讲,关键在于是否为双语教学提供与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里环境建设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引导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观念;为保证双语教学有效性而进行的各种制度建设与激励;校园双语文化建设等。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如双语教学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借鉴国外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各校在推进双语教学的进程中应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以塑造外文氛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第二语言能力。 三、优化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主要对策 1、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开设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课程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客观上存在其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与兴趣志向上的差异,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双语人才这是不现实且不可取的,因此双语教学应走出我国传统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模式,轻因材施教及教学目标单一的误区,依据制度激励、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有条件的实行,在当前学生英语水平与运用 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分阶段、择对象、中文课堂与双语课堂并存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市场营销课程在外语专业学生中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远胜过其它专业。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双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大学课程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学习效果与收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数日益缩减的发展趋势下更是如此。而双语课程由于难度大则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自学,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当前大学生学习应试心理仍很强烈,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只是通过一门专业课程考试的双语教学缺乏正确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与老师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应加强课后学生的辅导与交流工作,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获的过程中提高双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一般都较好,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提高这个群体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发挥双语教学主力军的作用是我国双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各高校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各校之间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等以此壮大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4、加强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开发与建设。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双语教材,无论是外文原版的,还是中外合作出版的,价格都相当高,且厚重不便携带,另外由于课堂课时有限,教材上的部分章节在课堂中根本无法讲到,只能靠学生自学理解消化。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出更为实用的双语教学教材与教辅资料,甚至结合中国市场环境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学双语教材及案例教辅材料等是优化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迫切之需。 市场营销学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教改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阶段《市场营销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根据笔者多年的教改经验,提出七点教改的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能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开始市场营销学课程主要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每个专业的专业侧重点不同,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一方面,非营销类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会计专业,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选的教材和授课重点,都较偏重营销技术方面但对营销理论则没有大块时间去给学生介绍,造学生对营销理论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则正好相反,由于学生生源多属于文科类,对专业技术不了解,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则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以至于将讲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脱离了具体的行业市场营销,成为泛泛而谈,纯粹成了“纸上谈兵”。 2.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目前在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单腿走路”的模式,“实操”和“实践”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了。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营销理论,进行案例教学。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常常是书本上的案例,有一套既定的解决方案与答案,学生多半沿着既定模式去思考。而且,缺少实践环节的案例,无非是用举例的方式来阐述理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3.考核方式呆板。对于考核,高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仅占30%,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往往只看出勤率实30% ,实际上就是以一张试卷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跟实践联系起来考核才具有科学性。如有些学生对市场营销很感兴趣,自己利用可于时间进行推销活动,甚至小有收获—赢得一部分客户,取得一些收入。这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实践,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远非一张试卷能够概括的。所以,教师以最后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言,所以实际生活中思想总是支配着行动,所以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新观念的引导,还要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进行以下的改革尝试: 1.以就业为导向,整合营销理论体系,分模块进行教学。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营销人才,特别是贵州地区市场对房地产、旅游、农产品高级营销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体系非常重要。此次课打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营销内容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营销重要性认识培养、市场营销调研技能培训、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能力、确定营销组合策略能力四大模块。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加强了该科学教学的针对性,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在房地产、旅游、农产品等行业的就能力。 2.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最经典的营销个案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意身边的营销事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营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自觉地思考、主动地探索为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4.强力推进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就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和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真实反馈学生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考核改革以全面评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设计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营销分析、应用能力两方面,增加了案例选择题,在各个题型中提高了营销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的分值比例。 6.推行专业教师分段教学。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我在实践中是每个老师只教授自己最专长的一部,例如营销会计部分我们就有会计比较专长的老师授课。这样该门课程打破了以前有一名老师上到低的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当然在实现分段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考勤和作业考察,避免少数学生钻教师经常轮换的空子。 7.建立校企业联合。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提高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咨询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或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 ,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营销学论文: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摘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为指导,对现有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进行学习领域的分析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学习情境。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市场营销学;学习情境设计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学科体系安排的,不仅缺乏职业针对性,而且与职业情境缺乏应有的联系。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普遍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变得十分困难。显然,这样的教学既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而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 有鉴于此,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笔者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创设出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教、学、做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的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的表现形式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确定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设计的核心,也是学习情境设计的基础。学习情境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情境都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情境的排序要符合认知规律。 为此,我们首先对《市场营销学》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媒介、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其次,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将《市场营销学》的内容设计成6个学习情境,如表2所示。菲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为此,我们将企业的营销工作过程划分为5个步骤,即了解分析企业业务、研究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设计开发企业营销战略、计划企业营销方案、营销计划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然后,按照这个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为此,我们选取了方便面营销、家用汽车营销、珠宝首饰营销、人寿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电信营销6个学习情境。这6个学习情境以不同大类产品作为载体,其中,方便面代表的是便利品,家用汽车代表的是选购品,珠宝首饰代表的是特购品,人寿保险是非渴求品,这4个载体代表的是消费品;房地产代表的是资本品;而电信营销则代表的是服务品。这6个学习情境虽然过程、步骤和方法重复,但是内容不重复,而且从总体上看是越来越难。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经验,而且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现有教学就完全不同了,如表3所示。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即课程)的小型单元(即课程单元),它是指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能力描述)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方法论的转换,是学习领域具体化。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每一个学习情境的目标,选择内容,设计环境,融合知识与技能,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于工作过程中。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情境进行了设计,如表4所示。 设计过程如下: 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确定学习目标。结合上述6个具体学习情境的特点确定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职业能力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是要选择能培养和开发这些能力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现有《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工作任务中,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在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 教学组织设计首先,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逐步有序展开并推进,我们对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 检查、评价六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划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环境和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等。以便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与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再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确定授课课时。 制定成绩评价标准应制定合理的成绩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和实践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评价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推进和成果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包括学生、团队,也包括教师甚至是企业等。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对完成任务的总结等,可设计成多种表格。通过评价,使教学形成行动—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营销基本原理、分析营销机会、设计营销战略及运用营销组合策略的能力为教学目的,对培养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的高素质、综合性和创造性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素养有待提升 在现有高校教学中,市场营销学课程通常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或者其他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在大学前三个学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管是何种专业何时开设该课程,大部分学生对于企业及企业管理缺乏基本认识,而且难以将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市场营销学在学习过程中融汇贯通,缺乏对营销知识深入理解的能力。同时,现在有些专业由于教学计划和学分的调整,把市场营销学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就更难以理解营销的基础理论,更谈不上案例分析与实际运用。一些非管理类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解片面,认为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未来工作作用不大。此外,很多学生在由高中转向大学学习时,仍然习惯死记硬背、教师推动为主的方式,自学和自主思维能力较差,这也很难适应市场营销学以开放性思维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 2.专业能力培养重点不突出、 教学目标不明确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建立营销系统性思维和理论基础;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貌,以及营销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职能间的联系;而作为非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则主要为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辅助其本专业。不同专业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有不同的诉求,不能以一概全。而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一套教材、教案、课件面对所有学生。导致管理类专业学生感觉理论浅显和重复,而其它专业学生却觉得很难理解有关知识要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满意度不高。这样既无法体现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性,也无法因材、因专业施教。同时,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的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有很高的期望和迫切的需求,但在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突出。 3.以传统教材与教学方式为主 虽然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设计有辅助性的校内实验课程,但是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为主。主要表现在:一是所用教材内容体系相对比较传统,虽然在理论构架上相对完善,但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以传统教材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强调概念、注重理论,而对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技巧、策略不够重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同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特色的营销环境,以及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与行为特征。关于技能训练、分析管理能力提高的实践环节比较少,学生在理论理解与实践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二是讲授方式上,虽然大多采用以ppt课件为主的形式,但是一般仍主要表现为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垂直传输方式,拘泥于书本理论架构,按章索骥,“填鸭式”教育痕迹严重。 4.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效果有待提高 市场营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应用性学科,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所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比较陈旧,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虽然为了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很多高校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网上辅助教学课程,以期通过ppt、flash和视频等文字、声音和影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授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专业教师进行网络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ppt等形式的课件难以帮助学生在每堂课上形成直观的理论联系,更多表现为对单页课件内容的简单记忆,无法形成对理论的系统认识,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同时,网络辅助课程设计上也与一般课堂授课基本无异,形式设计落后,内容更新缓慢,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联系基本流于形式,难以起到预期的辅助学习、课后思考和训练以及师生互动的作用。 二、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设置合理化,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素养 不同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除了考虑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可能及能力要求外,也要注意作为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考虑到专业的就业倾向,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市场营销学课程与自身专业及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课程设置和时间的合理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其理解营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此外,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应请专业教师介绍专业特点、各门课程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大学中学习等,让学生对专业以及专业学习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也通过学习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引导学生从高中依赖性学习向大学自主性学习转化。 2.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根据不同专业学习诉求明确教学目标 目前高校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一般管理类专业采用专业课形式,非管理类专业采用选修的形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学时的不同,选择内容丰富程度、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设计针对性的教案和教学课件。专业课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市场营销学的整体理论框架,通过关键理论的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形成学生对组织营销管理的系统性认识。通过理论前沿的介绍和探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学习,并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推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这五种专业技能侧重培养。结合不同专业探讨营销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市场营销形成初步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市场营销学对其专业的影响。 3.改良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市场营销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使用现有传统经典教材的同时,采用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结合现在在高校普遍开展的erp实习,提供学生运用理论的机会。同时也要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改良,借鉴和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 (1)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模拟教学的一种,通过借助于对环境、角色、活动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规律,掌握营销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营销人才的教学方法。模拟试验指导书,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点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营销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3)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实训和模拟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调查报告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 (5)建立学生辅助教学小组。当前许多学生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教师单向的课堂传授,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介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生动的、互动的教与学。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和辅助教学团队。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加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素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引入和运用新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手段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论文: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职业能力塑造的重要课程,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以本土化企业营销实战为内容的案例教学和以现代网络技术等为平台的课业延伸,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推进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案例;课业延伸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药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药品营销类工作,笔者所在的重庆市,每年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呈现10:1(重庆市目前有三所学校设置有本专业,每届毕业生数量在300人左右),在这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企业招人却依然“挑三拣四”,常常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需求差距很大,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本文仅就药管专业核心课程《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职业能力构建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药品市场营销学是药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课程的核心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学生普遍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是软学科,不需要系统学习和训练,只要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就能把药品销售出去,没有认识到营销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营销能力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强调其重要性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一味说教式的强调,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提不起兴趣。在授课时教师既要从理论的角度阐明它各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注重引用科学数据和现实工作中生动翔实的案例来分析和引导。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 药品营销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市场调研、商情研究、推销谈判、产品宣讲、整体策划、专业拜访、人际交流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对训练的内容有所侧重。笔者在做教学设计时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础知识模块、二是营销技术模块、三是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具体在做教学计划时,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重要和实用的基础知识,基于医药代表的岗位能力为需求导向,不求全面和精深,以够用为原则;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讲授营销技术,介绍当前营销实战一线所采用的方法,分为药品市场调研技术、市场开发技术、渠道设计技术、市场促销技术,基于医药代表和营销主管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营销综合能力素质训练,主要是采用课内实训的方式训练学生拜访沟通力、推销谈判能力、会议组织能力和常见的商务礼仪训练,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如营销战略等,针对的岗位能力从底层一线营销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反馈情况调整各个模块的教学侧重点。 三、建立切合实际、富于特色的案例库,创新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营销类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其独特的材料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头脑风暴方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外的商学院课程有很好的案例库,但是不能直接应用到药品市场营销课程中来,一是因为涉及到医药营销的案例本身偏少,二是这些案例大部分是基于国际化大公司的典型案例,市场背景、法律法规环境与我们国内的医药市场营销环境有很大不同,对我们的学生针对性不强。笔者在授课时注重采用本土案例并根据授课的情况进行编撰,如采用重庆医药股份公司、重庆太极集团、九州通重庆分公司等知名本土企业的典型案例来分析讨论,课前安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市场调查、课后布置相应作业。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觉得案例贴近实际,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印证课堂讲授的内容。 四、融合多方资源,做好课业延伸 营销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课业延伸,树立“功夫在课外”的思想。一是要建立任务导向的课外调查研究,如调查我市主要商业街零售药店的分布情况、常见otc药品的价格差异、药品消费者行为习惯等;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分享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覆盖的信息,如建立论坛、qq群等信息分享平台;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如聘请本地企业一线营销人员、从事药品营销工作的校友来校开办讲座,与企业合作对某一个产品实施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此项内容在笔者的《高职层次的药品营销综合实训体系初探》中有详细论述)。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建立校内erp沙盘实训、药品营销策划方案大赛、在学校投资创建药品超市等,实施高仿真的“模拟教学”,切实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改革考核模式,强化目标导向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日常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药品市场营销这门课而言,如果只局限于常规的闭卷考试就显得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式考核,即根据教学模块来考核,一是基础知识的考核,放在期末闭卷进行,占考核比例的30%,二是技术模块的考核,占考核比例的40%,主要以专题市场调查为内容,三是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占考核比例的30%,主要以小组形式组织专题会议,学生实施角色扮演为内容。这样综合性的考核避免了学生以啃书本为主的学习方式,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远不止这些,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在这方面努力探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摘要: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科。在众多教学方法当中,问题教学法可以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文对市场营销学中问题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对问题教学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和完善,为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以及促进问题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市场营销学;高职 1问题教学法研究现状 “问题教学法”在西方的研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答的方法,来揭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再通过讨论、引导等方式帮助对方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由特殊到一般,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到二十世纪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他主张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教学活动,反对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去灌输知识,从而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反对“知行分离”的教学模式[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借鉴杜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布鲁纳的“发现法”。此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 2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困惑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找寻问题解决的办法[3]。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必然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教师来替代的。建构主义者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在其中起着引导作用,学生则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来获取知识[4]。 2.3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构成完形的过程,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个完形,在改变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更新[5]。市场营销学强调理论的实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的使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3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市场营销学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总结出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节。问题教学法强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设置可以产生互动效果的问题。它的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评价与反馈。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学准备。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熟悉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第二阶段,教学实施。首先,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做到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后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其次,在问题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和现实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以确保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组织好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讨论工作,并及时予以总结分析,确保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开展。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评价教学活动、思考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等。反思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能否与预期一致,能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图1)。 3.2具体实施过程 以市场营销教材中“促销策略”一节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促销策略的作用、目的和方式,详细讲述促销策略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营销学成功的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2)选择好恰当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应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超市和商场中有哪些促销的方式?生活中水果摊贩是如何向你推销产品的?其中有哪些可以借鉴,他们在促销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引导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答案,思考当自己站在卖者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顺利实现销售。(3)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具象到抽象。例如,由日常生活中水果摊贩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们假定自己就是水果摊贩,场景为菜市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分析思考如何成功的将水果售出。(4)问题展开。首先,以水果销售问题为靶子,剖析水果摊贩应该如何有效的进行营销沟通。其次,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讨论水果摊贩如何将水果卖给消费者。最后,对整个销售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5)解决问题,总结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讨论,会提出多种水果销售方案,教师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归纳整个营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让他们掌握由特殊到一般规律的总结方法。 3.3评价与反馈 在问题讨论结束后,将采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让师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具体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这两个方面。(1)对学生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总结性评价,会导致学生形成“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因此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采用了综合性评价,包括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获得的成果,以及课堂教学参与的程度[6]。具体来说,可以制定相应评价标准,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2)对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首先应对教学中所提问题的优劣进行评价,主要标准是看课堂所提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否引发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是否经过问题讨论和分析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问题的效果是否和期望值有所出入、所提问题是否有未涉及到的内容等。 4问题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问题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注意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思考兴趣,都能有所收获。其次,要有目的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提问前要确定一个预期目标,要符合教学要求。再次,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们在问题的解决中都有所收获。最后,问题要有启迪意义。通过课堂提问,要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掌握,最终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可以得到一个提升。 5展望 问题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完成。此外,问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引导可能会需要大量时间,这可能会对课程的进度以及授课效率造成影响,这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去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总结、完善。 作者:邹群 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网络学习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应用中的飞速发展,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综合知识运用和职业技能提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变革了高职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技能的提升方式,构建了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提升和发展集体智慧的高效专业环境。文章在信息化背景中,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论述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网络共同体的构建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职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市场营销 1引言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网上学习以不受时空约束,可以灵活借助信息资源构建知识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单靠个人能力以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借助于学习伙伴,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能通过协作、交流来完成专业知识建构和技能提升。[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市场营销沙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情境性突出的实践课程,如采用课堂讲授的模式进行教学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网络学习共同体解决这一难题。 2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特点 网络共同体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具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共同体。[2]它与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数字化空间中,基于共同的兴趣而组成,成员、空间、资源能较大程度地伸展,实现资源共享和重用,变革学习和协作的方式,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果。 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3.1选择网络交互工具 由于网络学习共同体需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学习交流和协作活动,所以需要有效的交互工具进行支撑。[3]同时,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需要多组学生模拟组成多个生产厂家进行对抗性竞争,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需利用交互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和策略沟通。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多个院校学生间的对抗性沙盘模拟经营时,操作简单,符合使用习惯,免费使用的交互工具成为必备工具。因此,笔者选择了腾讯QQ作为交互工具,其整合了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例如多人聊天、私聊、视频电话、个人主页空间、论坛等,是市场营销沙盘学习过程中的理想工具。 3.2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 为了提供一个便于相互协作、沟通、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我们选择建立了一个“市场营销沙盘学习”的QQ群,每个学生和助学者都以自己申请的个人QQ账号加入该群[4]。此外,将所有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设置一个组长。在“市场营销沙盘学习”内,成员都以各自的身份和姓名进行标识,并由任课教师担任群主,各组组长和专家担任管理员。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初,任课教师先把市场营销沙盘运营规则和设计好的各阶段学习任务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学生了解基本的沙盘模拟运营规则和学习任务。在模拟开始经营前,各小组先将各自预先设计的营销策略上传至群共享;在模拟经营完成后,再将模拟经营数据等资源上传至群共享,以便分析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决策失误。 3.3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 3.3.1学生 本次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由笔者任教的营销与策划专业2014级1班的40名学生组成。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QQ常用界面和功能的普及学习;其次,要求每位学生将各自的QQ头像设置为本人照片,个人的空间主页对所有人开放,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成员的基本情况;接着,因为市场营销沙盘需分组对抗性竞争,学生除了需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外,还需要与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各小组还各自建立了QQ讨论组或者QQ群,在其中进行策略设计、调整等协作和沟通。 3.3.2助学者 助学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任课教师负责设计学习主题和各阶段任务,提供基础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5]。专家由市场营销沙盘的企业开发技术人员担任,其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营销策略策划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和重组市场营销知识结构,以及协助任课教师提出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学习主题。辅导员由上一级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已系统学习和操作过市场营销沙盘,并参与过省级、国家级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与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有相同的身份和年纪,具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便于线上和线下的沟通、交流。他们负责对沙盘对抗性竞争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提炼营销策略策划思路,形成竞争性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屏幕分享方式实时演示沙盘网络对抗比赛实况,激发学生的沙盘对抗性意识,分享模拟经营成功的经验和喜悦。 3.4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主题和任务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在考虑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设计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主题和任务。由于市场营销沙盘是一种虚拟企业经营的模式,任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具体、真实、面向实际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连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沙盘学习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提高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例如,在“零售部工作任务”这一环节的学习中,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学习主题和任务。(1)浏览任课教师在QQ群的群共享中上传的零售部经营任务的技术文件,了解零售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2)根据市场营销沙盘中零售部模块中的规则说明和教师演示的沙盘操作流程,学会零售部经营任务中签约零售商、货物配送、价格制定、促销策略、媒体广告投标的策略策划方法。(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CEO的身份操作沙盘,模拟经营一家生产厂商,完成零售部工作任务,并与“市场营销沙盘学习”QQ群里的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或其他学生一起讨论营销策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通过QQ截图将各自小组的经营数据上传到QQ群共享中,以供各组分析自己在经营中遇到的竞争阻碍以及策略的优缺点。(4)学生下载QQ群共享中的各组经营数据,并以当季度零售订单销售额最高组的经营数据为基础,在QQ群内各组结合自己及其他组的经营数据和营销策略,进行讨论、分析,寻找本组在对抗性竞争中策略决策的失误,修改、完善各组的营销策略。(5)各组利用网络,恢复沙盘原界面,重新将修改后的营销策略投入使用,查找可能出现的经营问题,形成营销策略的树形图。 3.5设计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利用群共享上传各类沙盘操作学习视频、经营数据截图、技术文件文档等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每组学生将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经营数据、营销策略策划经验、策略修缮总结等作为学习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也将自己的沙盘经营经验、其他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实现学习资源的互换、交流和讨论。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共同学习中获益。 3.6设计评价方式 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运用激励的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能。(1)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QQ群内的聊天记录、上传至群共享的学习资料、在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反思日志、模拟经营策略、个人学习评价,以及对同学个人QQ空间中上传的学习资料的评价等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后,评价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共同活动中的表现设置并修改其QQ群成员等级头衔,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任课教师、专家、辅导员通过分析学生上传至群共享的沙盘模拟经营数据后,通过QQ邮件的方式,反馈相应的评语和建议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增强学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4结论 信息化时代,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建构、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文章以“市场营销沙盘”课程为例,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塑造了互帮互助、互动互通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但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而且提高了营销工作者必备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作者:王晋 颜浩龙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多样化模式 一、案例教学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不能取代课堂讲授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中,既要讲述通用的市场营销概念与理论,又要讲述旅游行业特有的营销理念与方法,因此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内容非常多。加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学期的课程较多,所以像哈佛大学那样,把概念与理论知识都放到案例中,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自学在我国旅游市场营销教学中是行不通的。这门课程的概念、理论、方法还是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二)案例教学应成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教学功能,对有关专家进行过调查。结果案例研究在这9种教学法中,在知识传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3个方面占第2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4位,而在对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居第1位。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方面作用非常突出。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缺乏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这门典型的管理类课程中,案例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三)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其他实践教学方法 虽然旅游市场营销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但是在这门课程教学中,也不能放弃模拟练习、社会实践、习作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案例教学所不具备的某些功能。比如,模拟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问卷设计等实践操作技能,而案例教学做不到;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决策,“真刀实枪”地演练所学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知识应用演练仅仅是虚拟的。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内涵与实施原因 (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含义笔者认为,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应采取多样化模式。这种模式具体包括三层含义: 1.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国内许多学者把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形式作为标准范式,据此把案例教学定义为“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问题,从而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学模式”,并认为案例教学包括教师准备案例、学生课下阅读案例、学生课下分组讨论案例、课堂集体讨论案例、教师对案例讨论做出归纳和评价5个环节。但是,笔者认为,除了这种标准的案例教学形式,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案例教学形式。 2.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大量使用在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写作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固然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成本高昂。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应该多样化,除了第一手调查资料,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旅游规划文本等二手资料也可以选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现实案例,教师也可以虚构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 3.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般认为,经济管理类课程使用的案例应该符合真实、信息齐全、时效性强等标准。但是,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否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如果一个案例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比如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即使它是虚构的、陈旧的、不完整的也无妨。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采用多样化模式的原因 1.课程案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作为旅游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三种目标:一是促进理论教学,通过穿插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学知识对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三是促进学生能力与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虚心听取他人观点的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实现三种目标所需的案例教学形式、案例不同,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多样化。 2.课程案例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旅游市场营销学推行案例教学主要受到五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忠诚度较低,课余时间自学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课程任课教师科研压力大,不利于他们对案例教学的时间投入;三是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硬件条件;四是任课教师社会服务领域局限于旅游规划,不利于收集来自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营销案例;五是高校的一些现行教学管理制度阻碍案例教学的开展,大多数高校对案例教学没有任何鼓励政策。这些限制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没有条件效仿哈佛式的,需要师生付出大量时间,同时需要高额案例编写费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而应该采取灵活多样、易于操作,占用课下、课堂时间少的案例教学形式,多选用获取成本低廉的教学案例。 三、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中引入案例的目的,建议在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中主要采取4种案例教学形式: (一)分组案例讨论 分组案例讨论指哈佛式的、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在分组案例讨论中,应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配角”,仅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教师要当好“导演”,即要指导案例讨论的过程,包括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 (二)案例引导 案例引导指教师通过案例引出即将讲授的一章或一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案例引导以教师为主体。选择的案例要能说明下面讲授的知识的重要性或意义。 (三)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指利用比较简短的案例说明或证实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随堂案例讨论 随堂案例讨论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这种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可以互相点评、质疑,通过观点碰撞将讨论引向深入。 四、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来源的多样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凭借和物质基础。为了按照课时安排实施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必须从多种渠道采集大量的案例素材,并且对案例进行编辑、加工,使之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概括而言,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有4种: 1.旅游市场营销学或市场营销学教材 国内外各种版本教材上的案例具有适用性强,编辑、加工简单的优点,遗憾的是,教材中国外案例、陈旧案例比例较高; 2.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旅游营销有关的期刊和书籍 这类案例数量多、题材丰富,覆盖的旅游行业领域和营销知识点多,易于编辑加工,但是真实性无从验证; 3.互联网和高校电子资源 从互联网、高校电子资源上可以找到一些名校管理案例中心编写的案例库,其中有少数旅游营销案例。另外,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有关旅游营销的新闻报道; 4.旅游企业或政府的内部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服务机会从旅游局等单位获取一些非公开的资料,如景区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分析报告、旅游主管领导会议讲话稿等。这类素材一般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太适合教学需要,因而素材编辑难度很大。 五、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选编标准的多样化 (一)分组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顾名思义,分组讨论型案例指的是用于分组案例讨论的案例。在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以下6点要求: 1.具有真实性 来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的营销实践。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把学生带到真实的营销情境,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最好具有可拓展性 如果案例反映的是著名旅游地或大型旅游企业的营销活动,则学生就有条件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该案例的素材,将讨论引向深入; 3.具有全面性 分组讨论型案例应该完整反映一个营销事件及其背景、前因后果,否则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4.尽量选择本土案例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营销环境。国外案例再完整,也不可能全面介绍一个国家的营销环境,这必然影响学生对案例中旅游企业营销活动或决策的透彻理解。而学生对本国的营销环境比较了解,案例中是否完整介绍就没有那么重要。因此本土案例更加适宜分组案例讨论。 5.时效性 老案例虽然一般比较经典,但是时变事变,学生可能由于不了解老案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误读案例,从而做出错误的分析。所以,小组讨论型案例中的事件最好是最近5年内发生的; 6.案例中的题目难度适中 既不能太难而让学生望而却步,又不能太简单而使学生无法得到能力的提升与锻炼。 (二)说明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说明型案例指用于“举例说明”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选编这种类型的案例时,应力求使案例达到3点要求: 1.针对性强,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准确反映教师正在讲解,希望学生深刻理解、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能够使课堂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内容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迅速理解并尽量节约课堂时间;3.生动有趣,以克服理论讲授枯燥无趣的缺点,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为此,最好选择学生很熟悉,容易引起共鸣,或者学生很不熟悉,感到新鲜的案例。案例如果能图文结合,甚至是视频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引导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引导型案例指用于“案例引导”这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案例。在选编这类案例时,应努力达到以下2点要求: 1.针对性强,贴合即将讲到的理论知识,否则无法引出要讲的理论内容; 2.有吸引力。或者因为有启发性,或者因为比较震撼,而使学生兴致盎然。笔者在讲第二章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前,通过正反两个事例说明企业顺应营销环境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因为顺应环境而快速成长,而另外一家企业则因为忽视环境变化而倒闭,两相对比很具震撼性。 (四)随堂讨论型案例的选编标准 随堂讨论型案例指用于随堂案例讨论的案例。选编这种案例时要注意4个问题: 1.案例和问题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刚讲过的理论知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通过讨论复习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2.案例不宜过大,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过难。案例过大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是个人作答,所以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问题不宜太难; 3.案例可真可假,只要能练习相关知识就可以,因为有时候很难找到适用的真实案例。比如,笔者在讲完旅游产品的构成之后,虚构了一家高档餐馆,向学生介绍了其软硬件设施和服务,让学生以这家餐馆的一道菜为例,分析旅游产品的构成,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在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旅游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无法效仿哈佛大学等西方名校的案例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更有可操作性的多样化案例教学模式。无论是案例教学形式,还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选编标准,都应该多样化。建议该课程案例教学中采取分组案例讨论、案例引导、举例说明、随堂案例讨论4种形式。这4种案例教学形式的教学目标、使用频率、时间控制有明显差异,因而它们所采用案例在素材来源、选编标准上也应该有较大的区别。 作者:唐继刚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前言 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多年不变的研究重点,教学改革的思路决定着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着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涉及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多个管理类专业。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近三十年来,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从不同方面的教学改革对这门课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晓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的角度对《市场营销学》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高群等对“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构建及支撑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孟泽云从教学的四个方面(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方式)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刘峰认为,基于项目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陆施予认为,将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应用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市场营销工作受到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85.8%,较2013年上升4.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最基础的环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某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研究,而针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还非常少见。 二、“互联网+教育” 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包括金融、工业、商贸、教育等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教育”改善了教育生态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对于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素质和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互联网+教育”能够将“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主导”从概念化走向了落实层面,切实地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出发,把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属于合作者的关系,甚至课堂的教学过程都由双方共同开发设计。“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系统。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人才培养要嵌入三项“互联网+”新技能,包括“互联网+”的思维能力、“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及“互联网+”的创业能力。“互联网+教育”自2012年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以“慕课”为例,“幕课”带来的数字化教育新规则,倒逼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高等教育,在互联网语境中重塑自我。目前为止,全球三大“慕课”平台已经整合了超过117所知名大学和896门课程,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中国的名校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也纷纷加盟“慕课”平台,提供优质的课程供世界范围的学习者学习。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不用再担心年龄、距离、时间、入学考试、学费等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足不出户就能免费接受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教育。 三、“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思路 从教学内容看,《市场营销学》包括4Ps、市场环境分析、市场调研、营销战略、营销计划、营销控制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这门课程的教学更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去紧密结合市场动态,避免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脱离实际需要。鉴于此,《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多个方面有效开展。1.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在互联网时代,许多行业企业都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来推动业务、品牌的发展。线上拓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共同的选择。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脑袋里植入“互联网+市场”观念“芯片”。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技能、教学内容都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与市场结合;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互联网跳出校园的狭小范围,广泛地去接触市场的方方面面,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市场动向。互联网电商平台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场边界被扩大。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能缺少“互联网+市场”的思维。2.“O2O”学习模式让学生做主在商业领域,O2O(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O2O”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学也要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是出于主动的知识渴求,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O2O”学习模式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案。如: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教学文案或者拍成课程录像,提前提供给学生进行线上自我学习,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将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回到线下课堂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解决疑问,最后通过调查访问、兼职实习等方面在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或者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上次学生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组等线上平台,学生在共同约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提问解惑、发表见解,最后通过线下现实市场中进一步验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等。3.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可获得对应学分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包括他们学习条件的特殊,包括身体残疾、病休在家、提前工作等等诸多因素使得他们无法接受全日制的学习。但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学生就可以打破这些限制,通过线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而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迟毕业时间。在这里,线上《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是本校教师提供的,更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判断来选择其他学校或教师提供的课程,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提供的优质课程。4.通关模式重构营销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多以纯理论或理论+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接收知识时多处在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和保持。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可以加入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将《市场营销学》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模块。参照游戏通关升级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律进行等级设计,学习者只有通过前面较为容易的内容,才能通关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内容。或者为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设置市场绩效要求,如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继续学习,市场占有率过低则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分析,直到比例达到要求才可以学习下一个等级的内容。在这种游戏般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都将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已经贯穿学习过程之中。5.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市场营销实战平台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针对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其电商、微商素质,学会网络品牌创造和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能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产品、客户及商业生态价值链进行全面地认识。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市场上活跃的“创客”。学生开办自己的微店、淘宝店、线上工作室或开发新产品、新模式、新概念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或《市场营销学》课程替代学分,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参与市场营销实战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动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研究认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有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创新行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深深地嵌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去获取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提出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思路,但这些思路是不够系统和成熟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传统教学如何迎接挑战等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杨兴华 李刚 单位:广西省南宁学院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论文: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探索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互动式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把课堂塑造成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助的交流、探讨平台,使各种不同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与碰撞,进而达到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的是一门关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的同时,还能通过多边互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营销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市场营销学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动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提问、共同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案例引导、项目任务、问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体学习、分工合作等,推动学生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鼓励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补充资料、视频文件、教学卡片等多种教学材料和器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推动人与物、情景的互动。 2.主体性。互动式教学旨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是单纯的“授之以鱼”,而是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通过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弊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不仅激发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还重在塑造其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分配一些有待于团队合作才能解决的任务,通过师生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生生之间的思考讨论与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新知识,也可以在同伴中学到新知识,同时,合作还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协调意识,通过不断地合作,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4.创新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边互动,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为目的,通过讲授与讨论、课内与课外、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监测与督导等的结合,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育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如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互动模式:我们发现在进行市场营销课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从营销案例中发掘并了解企业营销的基本规律。比如,在介绍企业产品定价的方法与策略后,我们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方法,而是引用美国“休布雷公司巧定酒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首先由教师讲述美国休布雷公司在遭到同行业产品的低价竞争所构成的威胁时,企业一般采用的三种对策及其利弊,然后发动学生围绕本案例进行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要求阐述其理由,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学生在互动式营销案例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再公开休布雷公司所采取的定价策略,并进行讲评、归纳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产品定价的理论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深感企业巧妙运用营销策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参与互动式营销案例探讨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互动模式。21世纪呼唤具有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我们还采用了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方法有:情境模拟、走访考察、角色扮演、实训体验、影像放映等。例如,在讲授了营销环境、营销调研和目标市场战略后,要求全班学生6人为一组,深入市场调查,自行模拟创业,每组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举行一次创业计划比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介绍了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法后,布置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就业的SWOT分析,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项目任务,既掌握了SWOT分析框架的运用,也增强了自我认识,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3.讨论式教学互动模式。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营销议题,启发学生就特定的营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了销售渠道策略后,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沃尔玛、格力空调、美的集团等企业所采用的销售渠道,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沃尔玛何以成为零售业之王?格力空调与美的空调的渠道策略有何不同?各种销售渠道有何优缺点?另外,在介绍了企业营销战略后,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影片首席执行官,并撰写一份观后感,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围绕海尔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剖析其营销战略。 作者:杨玲雅 张臻 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对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 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探讨 摘 要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关键字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1 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 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本校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是能满足电子信息类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及辅助研发的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对专门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如何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1-2]。 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而开设,实验室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段内才开放。实验教学分散在各门课程中,孤立而不连贯。实验方式大多由老师先讲,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者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此,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二,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各自独立分开,基本是结合在课程中开展,毕业设计也仅仅是有限的几门课程的训练、反馈,是建立在模拟基础上的简单综合,这种模式很难使学生通过训练达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传统的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造成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实习经费投入不足,从事实践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践教学水平得不到真正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各门课程单独实验多而综合性实训项目少,与真实产品相结合的实训项目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电子信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最终确定了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育人成才为目的,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3-4]。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工学结合实际情况,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仿真训练阶段和实战训练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电工基本技能、电子工艺与装配实训、工程制图等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和电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验证型基础实验。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第二阶段为仿真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可编程应用器件、DSP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仿真实验和基础设计实验。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提高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各种EDA软件进行仿真和初步设计的能力。第三阶段为实战训练阶段,主要面向大三学生,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工程实践、创新实验等。这一阶段是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2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内容融合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生产氛围,针对专业岗位群要求,开展“真刀真枪”的岗位技能训练,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5]。 3.3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确保全天开放,以适应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空间上的开放即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同一实验平台向学生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实验条件,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较高层次的学习提供机会。这样不仅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还可促进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内容上的开放即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专业和兴趣选做实验题目、设计实验内容。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科技创新实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为大学生电子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改革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验考核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学生在各个实验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此,在总结了国内同类高校实验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多年来实验考核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的实验考核机制。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综合评价其实践能力[2,6]。 四、结束语 通过理论研究和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涉及到教学体系的很多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还有管理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从资源配置到组织管理等方面相互协作,更需要处于实践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实践,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不懈地努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为培养满足电子信息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人才,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选择及学生对课程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探讨,并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强了“教”与“学”的统一,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电子信息;教与学 电子信息作为信息全球化发展的前沿学科,将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专业外语课程是以专业课程和通用英语为基础,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提高英语阅读技巧和专业英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技能,同时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撰写较规范的英文摘要,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技术借鉴、应用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必定是终生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针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因素,即教材内容选择和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就如何加强“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一、认真筛选教材 教材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文献阅读、翻译及科技写作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为紧密结合技术发展现状,教材在内容、组织和结构的编排上要能融会专业知识并涉及相应技术,符合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反映技术的新发展和当今应用状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较多专业,一些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过多,涉及技术广泛,作为教辅资料很有价值,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利用率不高,造成浪费。教师需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专业特点遴选一本最贴近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并深入研究教材,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规定的学时内,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作为科技人员,专业科技综述文献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某一学科、专业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提炼而成的一种总结性、前瞻性文献,能够提供技术的发展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和资料,是了解科技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学生们阅读此类文献,对于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益,因此为开阔学生专业眼界,会选择一定数量的综述文章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快速,教材出版几年后,其中许多专业内容还能满足教学要求,但介绍技术发展的综述文章就会显得陈旧、落后,这需要从各种资源获取最新的反映专业发展动态和研究动向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以满足内容的时效性。 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主动对教材进行评判,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源来完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将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度 在开设专业英语课时,由于学生已完成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错误认识。一部分学生认为已经具有足够的英语应用能力,只要通过查字典就能看懂文章,因此并不重视这门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的实践环节中,特别是阅读理解及翻译环节,并未占据绝对优势。这主要因为在科技文体中,附加了较多限制性和扩展性的成分来表达缜密的思想,句子通常较长,关系代词“that”和“which”以及非人称代词“it”使用频率高,除了运用英语语言的知识,有时更需结合专业知识及上下文内容,才能准确判断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缺乏信心。这些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许多消极学习行为。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在第一堂课上教师除了会详尽介绍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以及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外,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会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一段稍微复杂的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学生翻译,随即再做讲解,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发现不足,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这门课程;针对英语基础不够好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基本的词汇、语法、修辞和翻译技巧等基本内容,加强其英语基础,还要结合授课内容,适当播放一些内容相关、情节生动、语言简单的英文科技视频,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下,增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设计“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较注重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的信息量。因此课堂上教师讲授占据大量的时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疏于思考,进而失去兴趣。考虑本科专业英语课程是在学完四级英语及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基础,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采用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全面熟悉,根据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课后及考核等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传授知识,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考虑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包括网络与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学生在专业英语课程之前基本都学过,但对于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整体了解。为此,在新课开始前,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文章所涉及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状况及应用进行介绍,例如在一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文章中,结合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阿凡达”(即“avatar”的译音),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课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扩展了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章的阅读部分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文章才能熟悉科技文章的写作特点,全面理解专业词汇的含义及使用方法,同时获得专业知识。但是专业英语的阅读不是单纯的阅读理解,更强调在阅读后能够将内容融会贯通。为此在阅读前,根据文章内容设定问题,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讨论并给出综合答案,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根据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规律,这种形式训练了学生通过阅读提取、融汇知识的能力及逻辑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有助于将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吸引回授课内容上。 翻译是一种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包括了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环节。科技英语因其专业特点及背景知识,在进行译文处理时,逻辑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在翻译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基本的词汇、语句、段落、文章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更要结合翻译科技文章的目的,即用于借鉴、交流,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同时强调重视专业术语的正确译法,因为英文词汇通常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译者根据相应的学科知识,根据专业领域以及词汇应用的语境来决定词义,避免引起歧义。阅读及翻译水平的提高,除了必要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才能实现,对文章中部分内容除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口语翻译,还会根据教学进度,选择性的在学生较熟悉的单元后,预留5至10分钟的时间进行文字翻译,通过抽检,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讲解。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而不愿开口说英语,为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会以母语发音进行类比,比如多数场合下,大家都以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但如果按照规范,许多人的发音都不标准,难道就不能说了,或者别人就完全不懂吗,以此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口语学习的首要问题是敢于张嘴说,同时通过反复的听说训练不断纠正发音。 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会安排部分文章内容由学生来朗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对于口语表达的信心,同时也要注意纠正其发音,以便使他们在听说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2.课后及考核 课程开始前指导学生了解教学的安排,便于学生适时做好预习;对于课后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并反馈,其中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纠正。完善考核方法,合理分配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比重,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需围绕该中心进行,并因时因势做出调整。创建学习环境,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内容进行探讨,通过思辨既可促使教师不断的思考、学习,又能启迪学生思想,强化其知识,发展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增强其学习的自信。 四、结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认真进行教学准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的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经验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探讨 摘 要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关键字 研究性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课 创新性 1 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 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 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 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谈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 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3.4 教学课件。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由于信息量大,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授课服务已经成为了众多教师的共识。但是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是把教材内容直接搬移到了投影屏幕上,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在备课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授课经验,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较为直观性的体验。同时为了吸引其课堂注意力,笔者还特意进入了一些相关的科普性视频,如讲述移动通信内容时,就引入了如ted演讲录和谷歌2011开发者大会等视频作为教辅类材料。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引入的教辅类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多媒体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动态,从而更好地活跃了教学氛围,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3.5 教师培训。 由于专业英语对授课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英语水平这两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院校应当对授课教师进行更多的岗前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定期的教研讨论会,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方便其与老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从而总体上更新教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授课建议和方向,目的是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基于CBI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 专业英语 电子信息 内容教学法 论文摘要: 本文对目前高等职业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运用内容教学法(cbi)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基于专业的课程正逐步转向多学科的、基于项目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某一专业学科的目标,而是以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为目标的超学科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生的主要生源是高考中分数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不高,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模式对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提高,在完成相关的考证之后便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学生到毕业时英语水平与基础阶段结束时相比,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普遍下降,达不到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机械性、授课方式单一目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学,主要进行文献的翻译,一般是教师先读句子,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专业词汇并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教师容易陷入把专业英语课上成了变相的课文翻译课,教学的重点过于集中于专业词汇的英文解释和英汉翻译的训练,以至于有些学生在经过专业英语学习之后,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部分仍旧错误百出,不了解工程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的区别。 1.3 专业英语师资水平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师主要是相关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深的专业功底,但英语的语言功底欠扎实,主要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方面。但如果以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的话,会对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cbi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式 2.1 cbi的基本理念cbi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当学习者把语言作为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习目的时,二语(或外语)学习会更加成功,所以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语言为中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过程中习得的。②语言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完成真实的任务。③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信息。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要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需求。 2.2 cbi常用的教学模式cbi常用的4种教学模式是: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 );保护式专业教学模式(sheltered subject matter instruction);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 3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的具体实施 cbi把外语学习的焦点从以往传统的注重学习外语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专业内容来掌握某一外语技能,是外语和专业内容学习的综合。 3.1 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材料是cbi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教学材料的编写,可以由企业人员、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教学材料。开展对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中真实语篇运用特点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编写、改编教学材料。 3.2 教学内容的选取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将来得工作岗位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要求难易适当、图文声像并茂。具体的内容可以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技术文献、产品或仪器的使用说明等,内容上要兼顾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资料来源可以是网络、国外职业院校的教材、报纸、杂志、欧美教学声像制品等。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①分组开展教学活动。在了解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后,按每组高、中、低层级将班级划分为小组,并设置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意识。②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采用音频、视频、过程实录录像回放等呈现方式来介绍电子信息专业知识。③设计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任务或岗位,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的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多角色互动。例如,创设设备安装现场、接待外宾、小型会议等场景。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都不能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安排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场所来自觉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小型研究课题。 3.4 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解到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给以成绩的评定,并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例如开展几次词汇默写、翻译练习、口语交流等。 4结束语 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超学科的项目导向,而非单一的专业导向,以特定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为导向,强调英语实际运用语境,强调“做中学”,以实践、研究为导向。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cbi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因该是一种很适合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试论电子信息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电子信息专业 双语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该文指出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随着信息、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人才培养,尤其高等教育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挑战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之一。近年来,双语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各高校积极推行双语教学,特别是在2001年教育部提出明确要求后,双语教学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年来,本人通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高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过程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同步获取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使学生借助外语手段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母语和非母语思维,能在两种语言间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转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简单地认为双语教学既为母语和外语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观点是片面的。在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选课《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时,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外,希望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能直接领悟和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方法甚至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和应用环境,增加接触外语的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水平。这样,一方面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前沿信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用外语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目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双语层面上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词汇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有助于教师及时跟踪把握学科前沿,洞察学科研究现状,提高科研能力[1,2]。 2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下至小学幼儿园,上至普通高校都在开展双语教学。然而相当一部分是徒有虚名,高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其中不少高校只是简单地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水平及效果并不尽人意,都不同程度在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入。目前,虽然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双语教学工作业已展开,但并尚未形成共识,如部分老师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理解片面、缺乏积极性。有老师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尚未过关,没必要讲授英语化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而部分学校的管理者也没足够重视双语教学,使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资源。 2)双语教学师资短缺。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必须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母语知识、标准的英语发音、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授课艺术和技巧使课堂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和容易被学生理解。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老师没有国外工作和学习背景,他们大部分要么平时使用英语口语的机会并不多,要么虽然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却缺乏相关学科知识,或者虽然专业知识全面,但英语的能力却不足。 3)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作为双语教学活动的另一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目前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再加上前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四级通过得较勉强,想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则难上加难,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教材选择标准不一。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双语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尤为重要,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所用教材一般可3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质量很好,但价格极高。二是无或有翻译版本的英文原版影印版教材,这是目前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采用的方式。三是教师根据现有原版或影印版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学校学生英文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复印或自编的教材。其中,第三种教材的实用性最强,既照顾了学生经济承受能力,也兼顾了教师学生的英文水平,但质量难以保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虽方便省事,但存在许多不足,如:教材内容与国内教材相差较大等[3,4]。 3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与技术的讲授是最主要的,而外语语言的学习则相对次要。针对目前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教学实践,以电子信息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为例,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 1)正确定位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合理分配双语教学的比例。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是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相融,专业课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是讲授的重点。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配中外文讲课的比例关系。我们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保证50%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使用外语讲课,同时辅以外语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选择双语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知识结构。鉴于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十分有效地适应双语教学,设置的双语课程应尽可能选择那些非关键链条上的课程,这样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并不会由于所学内容的不完全理解与接受而造成对其核心专业能力的根本性危害。因此,我们选择《计算机信息安全》开展双语教学,因为该课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理于相对较次要的地位,对学生专业能力掌握的影响力有限。 3)运用原版教材,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由于原版教材始终贯穿着自主式学习的理念,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所涉及的新技术大多以科技文献或教材的形式出现,这些文献大都用英语表达,国外优秀教材无论在学术性、合理性和及时性上均优于国内教材。同时,英文版教材也可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经过综合比较和筛选,我们所选用美国charles p. pfleeger and shari lawrence pfleeger合著,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security in computing》,不仅有对应的中文版本,而且是国外大学的经典教材,教育理念先进,教材内容十分丰富、详实,深度适中,知识点明确,习题丰富且灵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考虑到课时有限,对内容应进行了适当节选。 4)改革教学形式。双语教学强调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辅以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一课的双语教学时,教师首先必须提前仔细反复阅读教材,按照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和调整,规划重点和难点,设置配套练习题。由于多媒体课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时紧张的问题,所以本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经过了反复讲座修改,形象生动,获得学生好评。讲课时我们让幻灯片的播放时间稍长一些,讲课语速慢一些,讲授内容精练一些,给学生较多练习的时间。同时,我们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文献阅读水平。所以课堂上我们提倡不满堂全由老师讲授,预留几处内容稍简单的章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将讨论结果由各组代表在全班宣讲;在讲课的同时提若干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留一小段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重点章点的内容,及时检查结果。 5)积极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包括专业词汇、口语以及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工作。在开设《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教学课前,我们对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先后参加双语教学教师中、高级培训班的学习,经过外籍专家的指导,教师感到收获颇丰。同时,学校还推行教师海外进修计划,组织双语教师利用暑期到美国进行为期一个多月培训,参观学习国外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此外,学校在选择双语教师时强调有海外背景的老师优先的原则,从课酬、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 6)建立并积极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和质量保障,评估是对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及管理等因素的检查。评估可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老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的实施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能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还可全面鉴别教学质量的优劣高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时,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调查,如走访学生、下发问卷等,但均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得到真实而全面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4结论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指出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一些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及建议,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发展现状,讨论了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材选取、师资培训以及评估体系等诸多问题,结合电子信息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以期对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 师范类院校 电子信息类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析采用仿真技术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 仿真技术 实验整合 论文摘要: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改革,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体系中,避免了实验条件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充分发挥了学生能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其开设方式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操作技能、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决定着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验这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于将来的工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和问题 在我国高校工科教育中,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普遍不足,或者是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要求,同时各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更显不足。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加强培养实践教学科技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条件的改革与建设,在当前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得进行着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建设基地和建设经费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实行了“双基”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有: 1)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模式单一; 2)验证性实验分量大,与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 3)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入还不够;等。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来辅助设计方法,同样,在实验中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很大优点:减少实验中所需的耗材、降低对实验器材的破坏性、完成更复杂更高难度的设计性实验、更加全面地分析实验对象以及结果的性能指标等,具有高效、快速、直观、完整的优势。开展仿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在现有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新型软件对实验进行模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当今的实验教学中,仿真实验的引入势在必行。 对当今高校来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设备和资金满足不了大学中学生的试验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又进一步解决实验设备少、不好维护、建设费用高等问题。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来,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实验方案的设计,又可以直观地验证仿真过程和结果,不受实验室条件和空间的限制,可将实验设计带入到课余生活中来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兴趣。利用仿真实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比起传统的实验教学更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且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能够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3 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3.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采集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好地跟踪和指导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计算机的引入可把实验设备、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思考、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到课堂、课时、实验设备等的限制,使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灵活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在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灵活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来说,采用仿真技术把将虚拟实验和真实的电路实验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实了实验内容,增强了实验的能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规划,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革实验教学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实验室中引入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技术不仅可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实实验教学内容,还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3]。 以单片机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用它来模拟单片机硬件系统。由于软件的灵活性,可以克服实验箱硬件电路固定、实验内容难于改动等局限。整个实验设计都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除了计算机外不再需要任何硬件即可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促成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应用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比如目前的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仿真,先用计算机仿真出相应的实验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调试,最后用硬件实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大量仿真对比,达到设计目的,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反复调试,避免了损坏器件。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我们使用proteus开发环境对学生进行培训,在不需要硬件投入的条件下,学生普遍反映,对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提高。实践证明,在使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开发成功之后再进行实际制作,能极大提高单片机系统设计效率。 另外,开展仿真教学对于我国的远程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重新安排各类性质的实验,适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实验中最基本的,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它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验证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进而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目前工科高校中越来越多地提出课程设计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也必不可少。设计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学生自己负责计划和执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的完成可以充分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某些应用性强的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同时设计性实验最好要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实验内容应与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那么,工科院校中一方面加大实验器材的投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先进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引进先进的仿真技术,使得实验条件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3.3 硬件软件都要抓,都要硬 计算机仿真实验虽然可以准确地反映整个实验过程, 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十分有效,但是仿真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毕竟不是真正的实验,在许多场合仿真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不能用仿真实验来全部代替硬件电路实验,而是将仿真试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相互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情况灵活运用,虚拟实验不是万能的,如果所有的实验都用虚拟实验替代的话,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验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踏实的虚拟感,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3.4 加强对实验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交流更多地了解新的实验技术 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结构,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是必需的;二是高校中要大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经常参加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实验的培训以及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视野,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和动态,促进电子类实验技术的发展;三是要大力组织专业教师去积极申报相关的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提倡以科研资金来促进实验室的建设,用科研成果去改进实验内容,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更好地去锻炼自己,为实验教学服务。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快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习了先进的新技术。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基于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探讨 论文 关键词: 电子 信息工程 专业特色 创新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浅谈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 实验教学质量 模式 仿真技术 simulink 组件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而忽视了其核心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 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多数停留在职业规划理论的教学上。而建立一套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对于树立学生工程思想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可覆盖的一些职业,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发展前景。如,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同时,告诉他们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将来还有可能遇到的挑战等。对于大二学生,要根据专业要求及其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素质。深入专业学习,探索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外部工程环境,营造一个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如,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新闻、著名人物等,同时,让学生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相关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身其中。对于大三学生,提升专业素质,明确就业方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开展职业角色模拟演练等。对于大四学生,引导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把前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工程素养。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需要具备较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社会工程企业单位的支持、学生的自觉配合和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院校工程专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专业通过认证既体现了该校工程教育的水平,而且提升了毕业生的国内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新的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认证标准的7个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华盛顿协议》多数成员国采用“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的认证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且用持续改进(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3]。传统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育偏离工程师培养目标,工程训练不能形成主流从而浪费了工程训练资源,实践训练课程缺乏且教学时间不足,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4]。中国2015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要求,要求设定机制来跟踪和评估学习过程,强调完善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发展性[5]。根据中国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认证结果,至2016年,全国共有576个专业通过了认证[6]。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经过4年的改革,在2015年通过了专业认证[7]。其他高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也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8-10]。但是直到2016年仅有10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亟待解决。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始于1998年,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学生所处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巨大改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症正在日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有效掌握一种或几种行业需要的技术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正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导向。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文中简称“认证标准”)有7个要素: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支持条件[5],认证标准为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电子专业要将这7个要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打造“吸引招生-全方位培养”的学生辅助模式 本校电子专业在陕西省内是一本招生,生源主要是省内高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的录取分数和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吸引优秀生源的奖助体系,争取优质生源;学生入校后,学校应该加强服务辅助意识,在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加强师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 (二)制定与行业需求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认证标准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包括毕业时的要求,还要体现学生毕业五年后要具备的能力和事业发展预期。本校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特别要突出“需求性”和“特色型”。本校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广泛邀请电子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专家参与,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召开讨论会,邀请学生、家长、不同层次的企业家参会,通过这种形式让培养目标及时跟随行业发展。 (三)制定符合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把检查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尺子。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有12项,分别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5]。根据这12项的导向,电子专业要进行大量调研,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设置对应的教学活动群,并改革现有的成绩单形式,新的成绩单应该清楚列出毕业要求,每项要求对应的课程和实践培养项目、考核方式、反馈机制。新版成绩单的作用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入校起就能明确学习任务、企业需求;其次可以为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它同时也是学校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资料。 (四)制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包含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但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和竞赛等环节并没有设置学分,同时理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配合度欠佳。因此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支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目的,必须根据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改革,课程设置时要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要围绕实践技能开设课程群,将授课教师集中起来讨论授课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层次递进;课程群要以完成某一项技术学习为目标,统一设计课时和学分。最后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技能学分,将所有形式的实践环节(科技实践为主,文娱为辅)均以学分形式体现,改变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状。 (五)优先建设“需求导向”双向对接的实践体系 学生四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专业要根据行业的技术需求高效安排时间,要将学生的优势精力投入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上,要优先设计实践体系(包括实践操作和实践平台建设)。有效的实践体系既要能支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也要能及时与电子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接。改革重点要将实践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整合,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上,重点讲授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操作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将现有的豆腐块式的短时实验课按照技能类型进行整合,例如,可以集中开设信号处理类专题实验课,增加课时,设置单独的实验学分,引入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项目,将现有的演示实验设置为学生作业,专题实验改为应用型实验。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操作环节,改革方法是“强调持续性”。以毕业设计为例,目前是在大四第2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前3年半内工程设计经验几乎为零,理论知识薄弱。学生总是面临着大四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时间冲突。改革思路是可以将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合并,以专业的不同研究方向设计技术研究项目,成立项目指导教师团队,要求学生从入校起就选择至少1个技术研究项目进行学习和开发,通过考核获得实践学分。这些技术研究项目选题必须依据行业必需的关键技术设置,而且要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挂钩。学生可以用研究项目的成果参加竞赛、写毕业论文。通过持续性的利用学生的时间,还可以改变毕业实习只有三周的鸡肋现状,从而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效率。最后,实践体系建设要探索将教师实践项目、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大投入建立支撑专业认证要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落在实处,让已有的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发挥起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重点要放在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的改革上,从制度上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工程开发、培训进修、对外交流、到行业和工程单位挂职锻炼等,培养工程型教师。 (七)建立完整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 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持续改进,这主要通过各种评估与评价来实现,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电子专业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反馈与管理效果较好,实践环节反馈比较欠缺,保障效果不明显。改革的思路主要有:(1)完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如督导组听课,专项评估等,探讨监督机制的架构和运行方式;(2)增加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用人单位评价制度。这个环节在现阶段基本是空白,必须重点建立校外反馈机制,包括运行方式、覆盖面及反馈频度、使用的载体等方面的探索。(3)强化课程内容评价,内容包括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评估每门课程是否达到认证要求,并形成反馈整改机制。 三、结语 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新的形式下,必须紧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大力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以产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建设支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够根据行业动态及时调整的培养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服务保障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有效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作者:潘杨 李云红 张晓丹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尽责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实习单位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弥补了教师实践的不足。但有的指导教师存在依赖性,把指导的工作寄希望于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跟学生联系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不到位;也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生怕学生完不成任务,亲力亲为;还有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毕业设计材料不符合要求,院里要处理学生时,生怕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为学生说好话。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2.管理不到位虽然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形式化问题。如:学生的选题确定并开题后,有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选题,找一些有现成资料或是更简单的选题,存在网络抄袭的现象,或是选题雷同的情况。虽然学院制定了进度表,要检查任务书、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等,但在检查时主要还是看文档材料,并没有仔细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硬件或软件的功能是否实现。对于学生是否按时提交材料,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没有落实到位。毕业答辩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现场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存在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实现相关功能,弄虚作假,通过采用视频演示来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指导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学生要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与质量考核要求、任务进度计划以及不达标的后果和责任,并要妥善处理好毕业设计与择业等时间冲突的问题。 2.加强交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指导教师能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每位学生将前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做汇报并将存在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督促进度迟延的学生抓紧完成任务,并将考勤、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在选题上双方应进行沟通,确定选题是否结合了工程实际、难易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双方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需改变设计方案应向指导教师和工程师汇报,三方沟通确定。 3.落实过程监控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向,参照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现、测试、撰写毕业设计文档,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表进一步规范各阶段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学生应根据进度表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和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情况、答疑情况和考勤做好记录,并将相关文档存档备查,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根据预先安排的进度计划表,学院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进行整改,这样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有力的监督作用,严把毕业设计的指导关,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重点考核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以往主要看毕业设计文档的方式改成:毕业设计过程(占30%)+毕业设计文档(占30%)+毕业设计成果(占40%),同时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中“优”、“及格”与“不及格”等级不限制比例,而应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客观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过程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进度安排表各阶段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分(占60%)和学院监控小组评分(占40%)两部分组成。毕业设计文档的考核还是根据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30%)、答辩小组(占30%)三部分成绩组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占50%)和答辩小组(占50%)给出,主要考核制作的产品功能、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按预期实现了全部功能以及创新之处。在毕业答辩时应延长答辩时间,要求学生现场全面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并回答教师提问。 5.开展团队合作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特别关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采取真题真做、一人一题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不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程实际设计一个课题,明确总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每个子课题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再将子课题发给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人一题,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监控,改革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开展师生的团队合作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作者:杨冰 邓曙光 邓杨保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德育双向案例教学资源利用 一、双向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生活或经典作品中的实例、个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进行讨论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双向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指课堂案例既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亦可以是学生提供的,另一方面,“双向”还指讨论案例时,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平等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不同的见解“双向”甚至“多向”碰撞和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前只是教师出示案例、分析案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见解的教学状况。 二、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一)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含义 “生成”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季晓华将“生成性资源”等同于“生成性课程资源”,从宏观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促使教学顺利或更好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把“生成性资源”界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对话、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由此可见,德育生成资源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新情景等等,从这些即时出现的新事物中挖掘德育资源,达到即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效果。 (二)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有教师列举的案例,有学生提供的案例,同一案例有多重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成性德育资源按来源分为: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和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 (1)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案例本身包含的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案例显性生成资源和案例隐性生成德育资源。 比如讲社会公德时,要求学生列举违背公德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危害的案例,有学生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11月12日,武汉市环卫女工清扫公路中间垃圾时,被一辆越野车从身后撞倒,后又被一面包车连续撞击,当场身亡。倒地的她的手中,还攥着刚拾起的烟盒。这个案例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属于显性德育资源。该案例教育我们一定要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也许自己认为是一件很小的事,结果却酿成大祸,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可见,遵守社会公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该案例的隐性德育资源,让学生懂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普及,驾车公德作为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驾驶员道德规范,比如,不能违章驾驶、超车、交会,夜间行车交会应关闭远光灯,不能超载,拒绝疲劳驾驶,禁止酒驾,开车时禁止打电话或者和其他人闲聊,不能向车外扔杂物,不开故障车,杜绝肇事逃逸等等。同时该案例还隐藏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如何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问题。 (2)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供给大家的见解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见解生成资源和见解碰撞生成资源。 讲到诚信时,一位同学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在公交车站碰到一位背着笔记本电脑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刚一下车急乎乎的对该同学说,自己刚才在车上丢了钱包,现在有急事要赶回公司,并用自己的办公电脑作证,要求借给自己50元路费,声称自己是**公司的科长,不信可打自己同事电话证明,承诺回去后会直接把钱打到同学银行卡,或者直接充成话费。这位同学看着这位科长文质彬彬的样子,加上科长可怜兮兮的情景,还和其同事通了电话。这位同学就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了这位科长50元钱,结果到了第二天等同学再给这位科长打电话时却是空号......讨论:以后还要助人为乐吗?以后还敢相信别人吗?有同学认为以后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有同学认为和自己无关的事就不去管;有同学认为毕竟好人多;有一位同学说:当时可以在车站直接给他买一张车票就行了.........通过分析,大家对这个不诚信的小伙子进行谴责,这表明不诚信的人是要遭人们唾弃的。大家都希望和诚信的人交往,同时正因为有不诚信的现象存在,才有对整个社会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不诚信行为斗智斗勇。比如有同学提到的,“因为离车站较近,可以直接给他买张车票。”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到“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同学激烈的讨论中,反映出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这就说明德育课不仅仅是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同学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 (3)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 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可分为: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外在行为方式资源和内心体验资源。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讲解案例,表达见解、相互辩论时都有自己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的表现出自卑、有的表现出自负、有的表现出傲慢、有的表现出谦和、有的表现出豁达,有的表现出敏感、有的表现出包容、有的表现出独断等等,我们通过有意识对比来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自己亲眼目睹每个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反应,通过及时讨论和引导让大家亲身体会哪种语言或行为方式普遍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赞赏,同时理解修养的深刻内涵,让自己在对比中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都同时成为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另外,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情况进行课堂调查,获得的调查信息就是最新的鲜活的一种教学资源。针对现状有目的展开讨论,引导以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三、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运用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大学慕课(MOOC)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双向案例教学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生成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开放性、人文性、实效性、乐趣性、包容性。“双向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案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不断扩大德育视野,使学生不仅达到了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同时还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更丰富、更具体、更灵活的道德要求。通过师生共同提供案例,分析案例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想法、困惑呈现出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帮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开放型课堂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挖掘和运用,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开放了,大家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坦诚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我们的德育教学切实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和迷茫。其次,课堂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融合了,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和现实生活“两张皮”的状况,打开了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的窗户,因此课堂有限的空间开放了。最后,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今天教育的感受以及对明天理想中的自己连为一体,让自己的道德成长成为连续、开放的过程。 (二)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人文型课堂 《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当前“,人文”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第三,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我们在此要构建的“人文课堂”,指的是“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如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在我们的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关怀,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材为目标道德教育。笔者曾对310名大学生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需求和困惑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74%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社交能力,渴望得到交际技巧的指导;27.3%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自己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26.4%的同学需要学习指导;44.8%的同学不习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需要教师的关爱。57.1%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欠缺。这一切说明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在许多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地关怀和指点。我们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让我们的德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时刻充满人文关怀。 (三)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既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和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因素与情感、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以及组织、表达、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发展”。在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和谐课堂:民主、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包容有序、师生和谐相处的课堂。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和充分运用,充分尊重每个课堂参与者的话语权,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让大家学会相互包容,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过程。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有一定的意义,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也是无止境的,更多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还需要在今后教学实践和科研中不断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教学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让我们的德育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充满活力,同时让我们的实际生活因德育而变得更美好。 作者:肖岁利 肖养蕊 单位:商洛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学者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家郑金洲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综合以上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恰当的案例引入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代意义 (一)是打破传统教学弊端,促进教学效果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德育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课堂学以致用的功能、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与教授式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教学载体上,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把生动、鲜活、典型的正反案例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意义的真实、典型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相当于引导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实现了校园小课堂与生活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是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注重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1.精心选择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科学而合理地选择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案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二是案例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三是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案例要与学生专业相联系。 2.深入研读案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选择好案例后,自己要深入研读案例,力求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教师首先要熟知案例发生的背景、观点,熟练掌握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其次,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这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达到理论知识点的升华 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对知识的领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的观点相互补充,再由教师修正,共同总结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联系中职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让学生们依据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注重德育课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合理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以鼓励表扬为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内容上讲,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现,这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来进行衡量。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是否有创新,能否将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等。三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力的发展,这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学生自信心 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后,应指导学生对案例讨论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同时也可分析自己在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中起到哪些作用,提供了哪些别人没有提到的观点,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技能可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等。这使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自我领悟,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自觉地调整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凸显学习的主体性。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课实施的效果,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是需要每一个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德育课教师要对案例教学法引起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林芳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案例教学德育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作者:杨旭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德育教育案例 宿舍风波 一、突发事件的发现 05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先看到阿杜在周记中流露出一种极度的伤感,却不愿说出原因,这非同小可!紧接着我又翻阅了同宿舍的其他几位同学的周记,终于在一个同学的周记中了解到了一点情况:“老师,阿杜以为我们都不要她了,您要关心一下,劝劝他”。 二、思考处理方案 对于这种情况,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班是个住宿班,8个人一个宿舍,女孩子在一起,肯定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闹小脾气。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让阿杜那么难过,舍友那么着急。我必需对这件事进行认真分析,还要妥善处理。认真思考许久,我做出如下处理思路: 第一步:分别找她的室友谈心,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找出同宿舍同学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二步:再找阿杜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 第三步:利用得到的结论对班上的同学进行教育,同时避免对阿杜再度造成影响。 三、事情原委 小霞因为让阿杜帮忙到水,阿杜不管,俩人闹别扭,小霞一急跑了出去,宿舍六个人都出去追她,剩下阿杜一个人,结果造成阿杜的误解。 四、思考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应重视的便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平时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因此,作为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其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今后成功地走向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建立同伴关系是学生们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过程,通过这次事件我发现,一些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做为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应了解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或障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事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宿舍之内,我们该怎样做?》 阿杜的舍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要善良和富有爱心,这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只有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人最终才会是真正幸福的,当你关爱他人时,你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快乐与动力。其次,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欺凌弱者。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能自私,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再次,要学会宽容,要拥有宽广的胸襟,不能过于敏感,不要斤斤计较。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们不要在微小细节上老是影响情绪,分散精力,失去来学校学习的根本目标。最后,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学会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家,利用集体的温暖来让每个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发展。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班主任德育案例—网络德育三例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德育工作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剑”…… 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网民。有的青少年由于从网上接触了黄色、反动的信息,误入歧途,道德失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于是,有人惊呼“网狼”来了,有人提出强制青少年远离网络。网络真的那么可怕吗?网络技术难道是德育工作的煞星吗?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德育工作中,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造成诸多麻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或者说,网络不仅仅对德育提出了挑战,它还具有一种潜在的促进功能。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剑”。下面试举三例,加以简析。 1.运用“E-mail”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实的对话。 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因此,教师“受蔽”是常事。这也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但是,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功能,则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案例】 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朋友》的歌,然后深情地说:“天底下最难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能够成为可以共享快乐,共担忧愁的朋友。” 掌声响起。 我接着说:“因为咱们还不太熟悉,同学们还不了解我,还不一定敢当着我的面说心里话,因此我公布我办公室的电子信箱地址,欢迎大家随时随地给我发‘伊妹儿’。” 欢笑声响起。 我的话立竿见影,第二天我的电子信箱便被塞得满满的: ——老师,您的头发长了一点,请注意为人师表。 ——请老师不要当着学生的面抽烟。 ——老师,您说话很风趣,但有时候严肃不足。第三天,火药味渐浓,第四天,我就有点受不了了,第五天的一封“犯上作乱”的“伊妹儿”终于使我大光其火。我憋不住,当众质问道:“今天的‘伊妹儿’是谁发的?” 众学生如惊弓之鸟,默不作声。我威严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希望能从他们的脸色中找到蛛丝马迹。但我失望了:学生的眼神、脸色基本保持一致。 我原以为接下去会收到更出格的“伊妹儿”,但是我错了,第六天的信箱是空的,第七天还是空的,我感到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终于,我向学生作了诚恳的检讨,希望同学们不计前嫌,继续把我当朋友,给我发什么“伊妹儿”都行。第八天,我又收到了两封“伊妹儿”: ——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要发生在我们可爱的老师身上。 ——老师,那天的“伊妹儿”是我发的,事后我也很后悔。因为我的粗鲁的语言,不只伤害了老师的自尊心,更说明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东中人。 【评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网络德育案例。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新生,加强与新生的沟通,在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说”后,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了学生与教师接近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然而,当有学生接连不断地向自己“发难”时,这位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居然破起案来,这是德育的大忌,结果学生噤声不语,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就此中断。好在这位教师严于律己,及时向学生作检讨,才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那两封伊妹儿,一封希望老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真正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批评意见,而另一封则说明学生已折服于老师的人格魅力,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这位教师以此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第一步,为今后德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较好地体现了网络的德育促进功能。 2.运用网络模拟功能,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做到寓教于乐。 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面孔”,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而苦口婆心的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产生厌倦心理。也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难度较大。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案例】 今天,我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团活动——通过虚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洗衣机里的猫”的游戏和电影《洗澡》中的一个片断,又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一组连环漫画,在活动中播放并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进行选择、开展联想。以连环漫画的使用为例: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第一幅是在一间房子里,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追;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让学生对这四幅漫画进行重新排序,并配上说明词。有的学生以4-2-3-1排序,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以1-4-2-3排序,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有学生以2-3-4-1排序,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些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最后总结为“坐地分赃,可耻!”这次班团活动搞得特别成功,学生们事后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 【评析】 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在中学里,最难搞的便是班团活动。每次搞活动,都有学生昏昏欲睡,或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神态;假如班主任不在场,有的学生甚至会开溜。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班团活动变得焕然一新。上面的案例实际上属于一种德育游戏。游戏是人的天性,人类实际上正是通过游戏走向成熟,而游戏又是电脑特别是网络所长,充分利用好电脑与网络的这一长处,不仅使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为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方便,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践的德育方式,发挥了德育应有的魅力。 3.运用BBS(电子公告板)和聊天室,创设德育活动的场所。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及道德参与意识,这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传统的德育,采用诸如“两难法”、“团体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各种形式加以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制约,这些形式很难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开来或坚持下去。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BBS和聊天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训练目标。 【案例】 这个星期,学校电脑室人满为患,学生纷纷就学校该不该进行封闭办学展开网上辩论,无论是聊天室还是BBS都塞满了学生的“奇思异见”,现摘录几条: 持否定意见—— 封闭办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囚徒,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校,如果再进行封闭办学,我们到哪里去渲泄心中的重压。 封闭办学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怪胎。 社会是大学校,如果与社会隔离,无疑会走向死胡同。 持肯定意见—— 学生以学为主,封闭办学可使学生更加潜心学习。 处在青春骚动期的少男少女们,还是远离花花世界吧。 实践已经证明,校园的门开得太大,只会给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提供方便。 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学生来说,开门关门没有什么区别,但可惜的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因此目前我们的校门还是关紧一点好。 【评析】 为什么学生在电脑面前思维如此流畅,思想如此大胆,语言如此尖锐?是因为BBS和聊天室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解除了传统德育下固有的防范、恐惧心理,敢于“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而这又为学校开展道德讨论和进行学生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即时性特点可以保证道德讨论的及时呈现和即时反馈;公开性的特点,正适合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景,在线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反馈的信息;匿名性的特点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般不愿意坦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除非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BBS和聊天室完全可以使德育活动在隐蔽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这样,讨论者就没有了传统德育课堂中的许多顾虑,他们就乐于参与并畅所欲言;而群体参与的特点恰好沿袭了传统德育活动的形式。在BBS或聊天室中,还可以拓展更多的交流途径,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而又使得德育活动有了一种全面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BBS和聊天室的德育功能。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随时监控,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从而保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除了以上三种形式之外,还有很多其它方式方法,可以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如运用网络中提供的虚拟技术和隐蔽性特点,进行主体自律精神的塑造;运用网络中的多元文化和多元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体批判思维,提高他们比较、选择的能力,从而构建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运用网上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行理想信念的切磋,并与错误的、反动的文化意识、思想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在网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代意义 (一)是打破传统教学弊端,促进教学效果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德育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课堂学以致用的功能、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与教授式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教学载体上,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载体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把生动、鲜活、典型的正反案例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意义的真实、典型的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相当于引导学生把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实现了校园小课堂与生活大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是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注重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1.精心选择案例,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科学而合理地选择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要求:一是案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二是案例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三是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案例要与学生专业相联系。2.深入研读案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选择好案例后,自己要深入研读案例,力求尽可能多的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教师首先要熟知案例发生的背景、观点,熟练掌握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其次,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这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达到理论知识点的升华 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对知识的领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的观点相互补充,再由教师修正,共同总结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联系中职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让学生们依据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注重德育课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合理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以鼓励表扬为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内容上讲,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现,这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来进行衡量。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是否有创新,能否将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等。三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力的发展,这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后,应指导学生对案例讨论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同时也可分析自己在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中起到哪些作用,提供了哪些别人没有提到的观点,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技能可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等。这使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自我领悟,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自觉地调整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凸显学习的主体性。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课实施的效果,促进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是需要每一个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德育课教师要对案例教学法引起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林芳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运用 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的应用 摘要: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现代教学的重点工作。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升中学德育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学德育;应用研究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李岩 单位:石家庄市第28中学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案例探讨 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案例 本系列活动涉及了对活动进行了整体的策划和实施,是具有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实施具有成功的借鉴作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所产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让更多的小学生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此次案例着重把主题深入到活动当中去,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构建和谐大爱社会,把“中国梦”在新一代的小学生身上蔓延开来,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学校结合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组织了各项活动,其中包括:校园广播主题广播稿件、国旗下演讲、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观看视频、读书会、学习心得、悬挂主题标语等其他文体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开展,学生们互相激励、互相学习,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新时期下学生们奋勇拼搏学习的好形象,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敢于担当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正如在海淀区某小学座谈会上讲到:“注重树德育之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大家都谈到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通过主题活动案例的举办和实施是对上述书记所传达的一种契合。这种活动案例在全国小学中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获得的成效也是较为显著的。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对小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如何进行建设,如何深入贯彻党中央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把握方向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增加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的健康成长,这些都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校期间,学校所担负的不仅仅向孩子输入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健全的人格修养,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所富有的历史责任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少年儿童就是建设未来的中国,这是每个老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而在这个阶段,教师承担着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和建设,教师应该自身要以身作则,自身要成为小学生在德育方面学习成长的榜样,教师要做表率作用,教师要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地把教学教德成为终身的追求方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要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在学习中养成最求良好的思想品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阅历的丰富使他们更加认识和了解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更加深入,更加彻底,更加明白德育在自身方面的重要影响及意义。而这个结果需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慢慢积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的短暂和飞逝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妄之菲薄,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恶性攀比,要谦虚谨慎的向同学们学习,向榜样学习,向有良好品格的人学习,要听得见去忠言逆耳的话,要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行为方式,知错能改,在学习和实践当中把握社会核心价值观。虽然小学生自身认识的深度不够,辨别能力还不强,但是只要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这方面的普及教育,势必会使得小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渐渐领略到其中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的增加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逐步加强。而针对学校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根据不同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传授美德,在每次举办的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中增加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建设。 小学德育主题系列化案例的分析,重点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互助,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坚强勇敢成为铸造祖国的未来力量。 作者:徐可祥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教学辅导站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高中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山西青年》杂志。《山西青年》杂志简介详见.)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高中应当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将书本上学到“死”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活”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而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高中德育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经,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寻找到理论与实践最恰当的结合点,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所以,德育课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辅助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但高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的,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文化课以外的其他很多辅助性学科不感兴趣,比如很多高中的课程中甚至音乐、美术、体育等提高鉴赏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也都是些摆设。而德育课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德育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笔者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是有其独特优势的,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赵存霞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班主任德育案例分析论文 一个班主任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研究行为,其范围包括教育日记、教育叙事、德育案例等,其中德育案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宜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广泛应用。 一、德育案例的含义 所谓案例,又被译为个案,实例等,是对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而引起分析、 讨论、演绎、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而德育案例是案例与德育两个概念的综合,是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对工作中所碰到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所做的反思与总结,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种手段。 二、德育案例的特征 1、情境性。德育案例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 叙述的是一个有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一般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的情境,它使班主任或学生在看了之后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2、问题性。在德育案例过程中往往包含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所 碰到的问题或疑难情境,这些问题是很多班主任会时常碰到但又觉得比较难以解决,而且这些问题中可能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注意挖掘与思考比较难发现而已。 3、典型性。任何班主任在每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会碰到太多的问题,但不 可能事事都去记载,这就要求在工作反思中所撰写的德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不是信手拈来的,但能够在该问题的解决中给班主任带来深刻的启示与普遍的指导意义。 4、真实性。德育案例展示的是师生间充斥矛盾或趣味的故事,但德育案例 与一般的故事存在的本质区别是故事可以杜撰,但德育案例中所涉及的情境是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源自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撰写德育案例的作用: 1、分清工作重点与难点。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善于运用批判性思 维,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对自己日常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找到印象深刻的却是感到困惑的那些工作情境或事件。通过这样的梳理,使班主任在统筹兼顾同时,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那些难点与重点上,力求通过解决这些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经验沟通与共享。由于现行的学校管理大多实行行政班管理,所以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处于个体化管理的状态。而通过撰写德育案例,则利于班主任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多样性,并且在提炼中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态度,通过反思性批判实现共享。 3、引领德育工作专业化。班主任是行动研究的积极实践者,他们在实践中 研究,为实践而研究,班主任不应再是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案例撰写为班主任提供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机会,发展了班主任研究德育工作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班主任将理论作为一种参照,采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手段,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失,逐步建构生本德育、情感教育等理念,不断拓宽德育“田野”,在此过程中,引领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四、德育案例的构成要素:德育案例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从构成要素而言,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1、标题:德育案例总要有一个合适的标题。一般来说,确定德育案例的标 题主要有二种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2、背景:背景能够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背景必须向读者交代该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以及这些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背景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问题:在案例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产生,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而且问题中必须要阐明主题,在德育案例撰写的初期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随着案例撰写的深入,则逐渐要将问题与其他材料交织在一起,读者通过分析问题才能确定主题的所在。同时,要注意德育案例的内容必须要充分渗透德育管理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潜能的开发。 4、过程与结果: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成为重要的一环。 这部分内容要详尽地描述,既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要交代某种德育措施实施的即时结果,包括教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映。在这一要素中,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德育案例之所以与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冲突详细的记叙,对问题解决过程细致的描述。 5、反思与讨论:撰写案例的过程是德育工作者对自己解决德育问题的心路 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反思与讨论涉及到的问题有:我的教育理念对头吗?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新的问题?我是否真正在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我的教育帮助?反思与讨论也不见得要面面俱到,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思考也就可以了。 五、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要求: 1、多投入,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基本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中学生在认知、心理等方面尚未等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管理;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学生中间,运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学生中的一系列信息,特别要关注学生自主管理中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并及时记录相应的素材,力争占有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 2、多反思,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撰写德育案例的关键。班主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材料,有些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外在,更多仅停留在现象上,对此,撰写德育案例就要求班主任认真思考教育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反思,使之在充满条理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揭示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更深层的问题,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找到德育教育的规律,为以后进行德育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应景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无痕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德育主阵地,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用应景的案例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使德育和思想品德课相辅相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德育 应景案例 所谓的应景,就是顺应当时的场景。思想品德课上渗透的德育案例,要和此时此刻的情景吻合。德育不能单纯说教,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利用应景的案例,让我们的德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粗浅做法,仅供参考。 一、热点案例,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改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应该是新鲜的、热点的,不仅故事新、思想新,而且观点新、角度新。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新形势,把握时代特征,不应是陈年往事。唯有这样,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新鲜感。 如《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讲到国家、民族遭遇的挫折时可以举例,出示图片。有的老师可能借用旧课件,也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展示的还是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距离现在七八年了,对学生来说,也有震撼力。但是不如2015年“长江之星”沉船事件给人的印象深刻。 老师一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及时发现时展中的新课题,将信息资源和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选取具有新闻特点的案例,说服学生接受新的理论。 二、有趣案例,生动活泼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再加上初中生活泼好动,不愿意较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索然无味的科目学习上。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重知识的积累、填鸭式的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选择案例时尽量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学生在阅读喜欢的案例时,自然会依据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展开讨论。 如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知识理论性较强,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老师要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讲解“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是其他法律的基础、根本大法”时,我出示投影:一棵大树。利用树根与枝叶之间的关系,配合动画讲解,国家的所有法律就像一棵大树,宪法就是这棵树的根,有了根,树才会枝繁叶茂,因此有了宪法,才会有其他的法律,所以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 案例生动有趣,可以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 三、身边案例,本土特色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课堂上引用案例,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情,真实可信,现实感强,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这样才会信服,真正接受。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正确选择辅助教学的事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灵活运用,寓教于理,变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为学生快乐学习铺路搭桥。 如教学《我们的姓名和荣誉》时,举例张同学上课迟到记录李同学的姓名,还给同学起不雅绰号侵犯了姓名权。又如教学《尊重隐私 保守秘密》时,举例父母未经同意偷看自己的日记或是聊天记录,这都是没有尊重儿女的隐私。 这里所举的案例生活化,自然地将学生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抓住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生活资源,具有本土特色,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善于观察生活,选择生活化的案例,向着生活化、人文化开拓创新,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正面案例,把握方向 中学生是非善恶观念比较模糊,所以教师选用案例要多举正面的例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正面的例子可以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那些反面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态的案例尽量少用,慎用,避免学生吸收反面例子中的有害成分。 如教学《正确对待和参与竞争》,就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列举生活中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正当竞争。又如《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一课,可以从礼貌、胸怀、尊重、生活细节等方面举例伟人、名人有教养的体现。 学生通过阅读正面的案例,既学习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这个过程是风过无痕的,学生的是非观、荣辱观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正面的案例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总之,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朝夕而成,不要妄想一蹴而就。思想品德老师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常抓德育不松懈,努力选择应景案例,积极实践,使得德育水到渠成,衔接无缝。让初中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正确指引下,成长为有责任意识的公民,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知行统一的教育新局面。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 摘要:中职德育课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十分重要,而且是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很多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基础课程,中职德育课在一些学校当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素质教育当中是学校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推移,中职德育课程又来到了新一轮的改革,面对着课程教学的改革,很多专家和老师都开始想办法解决这其中的一些难题。比如,怎么样才可以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呢?怎样才可以使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更具有实效性,这是很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内容。近几年,案例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这更能够展现出课改的内容和理念,也能够展现出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思想观念,还有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 案例教学法 策略实施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由于生源相对较差,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低,普遍存在厌学思想,加上中职学习专业性较强,必修的德育课在某种意义上被学生认为是“副科”而遭到忽视,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说”和“教”则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怎样才可以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更具有实效性,怎样才可以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用更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 我们经常说的案例学,就是说教师设置一些课程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改变,这些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有着巨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案例学,将一些曾经发生过的问题,制成一些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锻炼出学生的独特风格,还有团队的集体精神,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作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有创新上的价值。本人觉得,案例教学法引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案例,以学生为标准 案例教学法比较特殊,这种教学方法是说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使得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进行一个层次的提高。对于实施教学法而言,精选案例便是最简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案例的选择更重视的是以生为本。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当中,这些案例最好能够完全与中职生生活贴近。与学生生活不靠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是非常难的,如果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案例便会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提起一些科学相关的消费观念,采用调查方式对学校学生的消费情况作出调查,得出一些学生的消费程度、节俭程度,还有学生的攀比情况,这些调查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些案例调查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案例当中,一定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知道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需求,然后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信心,建立一个肯努力肯付出的学习观念。比如,我们要在案例中让学生感觉到人生的价值观念,我们举例的内容可以采取一些往届的毕业生,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成功,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更有欲望地想了解这些中职学生是怎么样做到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走下去。还有关于选择案例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了解中职学生的时代,还要了解他们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一般都对一些就业的热门话题比较感兴趣。而且也可以从另一个案例当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帮助他人的案例,这些案例是蕴含着一些爱的精神的,可以使得学生在德育课中充满激情和期待。 二、编选案例,要切合实际 在一些德育教材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节课上边都会有一些案例的内容,这些内容针对性比较强,是教育学生学习的最好案例,很多老师都会采用这其中的教学方法。上节中,我们提到的选择案例必须要与学生相结合,其实也可以简单的说与生活为标准,这一节主要是将案例与实际结合,与上节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为了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编选案例时,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一些杂志以及一些电视节目当中,我们必须对一些实际发生的事物做好摘记,最后编成一个小手册,不断地扩充一些教学资源,随时准备供德育教育使用,而我们选择的案例想要切合实际,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目标特性。在教学当中,所有的内容和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教学的目标进行展开的,在编选案例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种方法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展开研究。 第二,具有生活化特性。这点在第一节中提到过,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果选择一些比较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的案例是会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这样内容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取得教育的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特性。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这些代表性的特征是要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进步,以及思想的转化,这是一个人的窗户,我们可以轻轻地打开,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教育价值。 三、集体讨论,引导学习 集体讨论案例,对于实施案例教学法是起着主导作用,是其核心内容,很多案例教学法的成功,都是与这个集体讨论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讨论组,讨论组自然有讨论组的不同,成员们的性格最好不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互补,互相学习目的。在集体讨论中,学生是这个组的核心人物,学生们可以慢慢深入案例中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观点上的看法和讨论。在讨论当中,不能盲目地讨论,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方式,是否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课题一致,如果不正确要给予纠正。我们还要适当的启发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争辩,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对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还要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也可以创建一些和谐讨论环境,重点是环境的气氛,教师可以抛出自己冷漠的外表,加强自己的亲和力和人格特征,使得学生得到少责备,多赞扬的效果。总而难言之,教师在集体讨论的时候,必须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传授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平台,采用集体讨论案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学习。 四、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在我们建立了集体讨论组之后,老师与学生充分地从案例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职德育的知识,最后我们就是进行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重要的是怎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迅速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开拓出一道风景线,加强学生的素质。我们要对案例讨论观点进行深刻学结,不求能在案例上寻找出什么答案来,但是教师对案例观点的评价,必须要有深度的评价和层次感,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在学生提出的观点上,要提出更高度的评价和引导。还要认真点评学生的表现,要做到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几个步骤。结合案例,对中职生及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这是中职德育课的根本宗旨所在。 五、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法策略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案例教学当中,我们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些思考的问题的时间,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讨论,在遇到案例中比较大的问题时候,学生往往会为了讨论问题,忘记了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控制时间,对讨论问题的时间分配到最合理。 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适用于任何教学,多媒体技术主要是利用与录音、幻灯、还有计算机的多种计算数据的手段,对文字、图片、以及一些声音动画色彩等做出更好的优化,可以实现大容量的储存。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地来说,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要适当使用,合理运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这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巩固其基础知识,在效果上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这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教学设计也要相应变化。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要求,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第四单元第二节第四框题《求职中的陷阱及防范》为例,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本设计是依据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设计的,具体如下: 1.教材分析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求职中的陷阱及防范》是《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第四单元第二节第四框题,该框题是第四单元《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的终结篇,当今社会的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不少的欺诈现象,因此学好本框有助于学生识别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陷阱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顺利就业。 2.教学目标及难重点 (1)教学目标。根据大纲、教材,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学会识别招聘广告中的陷阱、劳动合同的陷阱,及应聘作品的陷阱。②能力目标:了解及识别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陷阱;掌握各种陷阱的表现及防范陷阱的方法,提升防范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防范陷阱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2)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招聘广告中的陷阱,依据是招聘广告是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全面掌握这一内容,才能识别招聘中的种种陷阱,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难点为劳动合同的陷阱,依据为劳动合同陷阱的防范重在掌握法律,但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意识都较淡薄,很难识别其陷阱。 二、学情分析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学习特点上,他们已经具有一定分析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但对文化课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求职与应聘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如何识别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陷阱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上,还知之不多,缺乏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对视频、漫画、小品表演及网络等形式感兴趣,不喜欢深入思考。 三、教学资源整合 教师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主要考虑环境选择、资源类型及网站的选择。在环境选择上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络。在资源的选择上,教师主要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并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查找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 在教学策略上,主要考虑了信息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设计、情境创设及教法与学法的指导三个方面。本课程将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在尊重教材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课堂上的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中做、做中学”。具体设计如下。 (1)课前――通过QQ群、微信群等即时通讯技术提前课前任务。任务包括:①预习提纲;②专题网站学习要求;③小品表演的道具准备;④评价标准。 (2)课中――利用视频、图片、PPT等信息技术来展示、讲解课程内容。 (3)课后――用任务驱动使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主动地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训练。 整个课堂中,根据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具体特点,笔者将采用不同的情境设计和信息技术来增加课堂表现力,如通过播放新闻视频来创设真实性情境;设置问题来创设问题性情境;通过设计让学生来进行小品表演模拟某种招聘陷阱,以创设虚拟情境。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法、漫画启发法、角色扮演法、合作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在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质疑和实践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又通过与同学竞争、合作、辩论和角色扮演进行协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前期准备。利用预备铃响至正式上课前3分钟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分为五个小分队,分别以8名同学为一队,全班分为5队,桌子拼在一起摆成5小分队。选好队长和取好队名,引导学生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答案的注意事项。选好演员和计分员,向学生讲清小分队抢答的规则和奖励。此处设计意图是:采用小分队互动式探究法、抢答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BTV财经频道谨防招聘陷阱的片段,提出2个问题:①你打过短期工吗?②遇到过陷阱吗? 设计意图是:提出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3)新课教学,循序渐进识别陷 阱。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3个:①招聘广告中的陷阱;②劳动合同的陷阱;③应聘作品的陷阱。前两个知识点主要是通过视频、图片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考和讨论来识别广告陷阱,掌握防范措施。第三个知识点是通过让五个学生来模拟表演一个求职场景,一边看一边思考,从而也让参与表演的同学体会到“学中做、做中学”。在此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一:视频播放广东卫视新闻联播记者调查招聘陷阱的内容,提出问题:①你都了解过哪些招聘广告?②哪些广告有陷阱?③对招聘广告中的陷阱你如何防范?学生观看视频后,经过思考,和小组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各个小组通过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把各组的结论在学习平台上,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进行评价打分。计分员统计各个小组的得分。此设计意图是:①让学生初步了解分队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分队讨论,识别招聘广告中的陷阱,对招聘广告中的陷阱拥有一定的认识;③掌握防范知识;如果招聘单位要收取押金、报名费、风险费等,最好不要受其诱惑。 步骤二:在多媒体上展示几幅有关劳动合同的漫画, 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你觉得劳动合同会有什么陷阱?分别是什么?②你如何防范?引导学生解读漫画。设计意图:①通过自主学习、组间互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增强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劳动合同的两面性,以便在平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习惯;③引导学生领悟,合同陷阱的防范重在掌握法律,认真学习和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就业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劳动权利和各项合法权益。 步骤三:请4个同学表演一个求职场景,内容是某设计公司招聘策划人才,有几个毕业生按要求寄去了自己的作品,却没有任何下文,原来这种公司是打着招聘的幌子攫取应聘者在面试、实习中的创造成果,应聘者由于疏忽大意而交出了自己的创作,却无法取证那就是自己的作品,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引导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两个问题:①这个求职场景反映的是什么陷阱?②这样的陷阱该如何防范?此处的设计意图:①以表演小品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现象,学会鉴别和判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③引导学生懂得这类陷阱其实是对应聘者的侵权,防范对策是在提交作品时,与招聘单位以书面协议约定作品的处理。 (4)拓展学习。此环节是课堂的延伸,通过播放一些大学生求职视频,提出问题:①该求职生遇到什么陷阱?②如何防范此类陷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评价。此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体现出课堂的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及习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善于发现、鉴别求职中的种种陷阱的敏锐洞察力和习惯。 (5)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再一次强化,从而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体系。 (6)课后拓展。给学生布置课后拓展实训的任务:请你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资料收集识别骗子公司的方法,写一篇《应聘攻略》和同学交流。并给学生提供学习网址:①http://.cn/;②/。此处设计意图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主动地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防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六、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的评价方式有:课堂提问,填写评价表,学生自主网上测试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同时,从课前到课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 七、教学反思 (1)本课以信息为中心,采用视 频、图片等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多姿多彩让学生耳目一新,体现了信息化的特点。 (2)打破传统,采用小分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线,把视频、漫画、小品表演、抢答等时代元素引入课堂,是一次新的教学活动探究尝试。 (3)把学习评价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 (4)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招聘陷阱千奇百怪,仅仅通过一节课是不能穷尽,所以这节课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思考,增强防范意识。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案例 教学法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在大力提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今天,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 学习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学,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及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一、引入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虽然经过不断的改版,但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年年都有新的内容,这样一来教材的内容就会显得有些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最新发生过的内外时事,新政策、新观点及时贯穿于教学之中,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如果要使教学内容既能体现学生生活、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就要在教学中引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在讲授高二上学期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消费和消费观》一课时,我采取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了解学生的消费观,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对于其消费观的影响。并将调查结果作为案例在课堂上例举出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样消费心理的原因,最终使学生明确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二、引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将德育课视为枯燥无味的学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时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例如,第四单元第九课《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明确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自觉抵制诱惑、杜绝不良行为。为此,我先引入了一个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小齐,辍学后在社会上游荡,接触了不法分子,并受人鼓动盗窃自行车,最后受到法律的惩罚。),针对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小齐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良行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并真正把握不良行为的内涵及不良行为的表现,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所起到的教学效果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讲授法教学。 三、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熟知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外,还有理解力、创造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例如,讲授《杜绝不良行为》一课的重点内容(守法―远离黄赌毒)时,我先引入案例视频《黄色视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并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淫秽制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各小组得出结论。然后,为学生播放动画《三个走上吸毒道路的年轻人》,并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有人认为,吸毒偶尔尝试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人认为,我的抑制力很坚强,吸毒后能凭借自己的毅力戒掉。请指出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各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最后,为学生出示案例《未成年人参与赌博》,请同学们谈谈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有何危害。经过讨论后各小组得出结论。同学们观看资料后感触颇多,在小组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黄赌毒的危害,把课堂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受到了视觉、听觉和心理的多重震撼,深刻认识到了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增强了自觉远离黄赌毒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学生每接触一个案例时都会引起高度的注意,进而深入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听、说、讨论,学会理性地进行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案例教学法促进德育课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德育课,很多教师也困惑无法上好德育课,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用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闪光点,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案例或者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工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例如,我在讲授《杜绝不良行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我让各小组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涵义与表现,并找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给出了很多令人满意的答案。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偷盗他人财物等。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案例,我给他们做了一一点评,最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找到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不仅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在班级活动中自我表现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增加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使德育课变成学习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殿堂,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中职德育课教师,我对未来的德育课教学充满期望,相信只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当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一定会把课堂打造成既能发挥教师教学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高品质课堂。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摘 要:从实际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出发,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将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通过探讨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体现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何为师者?众所周知,“传道,授业,解惑”者。顾名思义,传道即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且把它摆于首位,可见,自古以来,德育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如今,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应巧妙自然地融入每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一理念正与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谋而合。在英语教学这块阵地上,英语老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运用教学中的德育素材,抓住适当的契机,适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换句话说,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基本思考中除了语言观、学习观,也自然包括英语教育观的本质属性问题。因此,摒弃旧观念――德育是班主任的事,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中是每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将结合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谈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德育渗透。 二、案例描述 1.在阅读课本阅读素材过程中实践德育渗透 课本中的阅读素材大多经过精挑细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德育渗透的重要依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德育。 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金钱”是Module 4 Unit 1 Money的主题,课文A material world是关于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采访。课文通过对他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的对比,体现主人公正确面对金钱和找到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在while-reading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细节信息,从house,money,feelings三方面对比Charles Gray 16年前和现在的生活情况。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主人公身上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并非都来自金钱。接着,在post-reading部分,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比吝啬鬼葛朗台的例子,进行反衬。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金钱和快乐方面换位思考。最后,把话题拉近我们身边实际,通过李连杰的壹基金慈善活动,进一步突出主题――对待金钱和快乐的态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前百万富翁Charles Gray的事例的教学设计,帮助了学生认清物质世界中,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幸福观。 2.在阅读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过程中体验德育渗透 不少学生喜欢做完型和阅读理解题不是因为看可以选对几个正确答案,而是读完一些“有趣”的文章素材后,可以开阔眼界,感受正能量。的确,完型和阅读理解题文本阅读是了解各方面知识的渠道之一,包括教会你很多“道理”,这就是无形的德育。 例如,在2015年福建省质检试卷中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D篇的文本阅读很好地体现了德育性和人文素养。这篇完型填空讲述了职业棒球员Frank在被经理辞退后决心以饱满热情和活力投入一份新工作中,给他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漂亮句子:Enthusiasm is by far the highest paid quality on earth.It helps you become more successful and enjoy a healthier,richer and happier life.这样一来,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投入热情和活力,这也为正在冲刺高考而忙碌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又如,阅读理解D篇讲述了人和人之间避免不了有隔阂芥蒂,但大多数人不愿先说道歉来让步,导致亲人或朋友关系的僵持。文章中以一对母子的事例说明欲重修亲情,就要勇于放下。评讲完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以下突出主题思想的好句子:So many of us hold on to little complaints that may have come from an argument,misunderstanding.Stubbornly,we wait for someone to reach out to us,this is the only way we can forgive or rekindle a friend or family relationship.As you reach out and let others be “right”,they will become less defensive and more loving toward you.这篇文章告诉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一个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3.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贯穿德育渗透 没有丰富文学滋养的英语文化教育是有缺憾的。在进行文学阅读的教学中,采用“以美导引”“以情陶冶”“以意贯穿”的模式,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并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节选中,例如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讲述了一个勇敢、忠实可靠的骑士――高文爵士。在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在卡米洛举行的新年宴会上,一位身着绿衣、骑着绿马的高大骑士走进大厅,手里拿着一把巨斧。他向骑士们提出挑战,问他们当中有谁敢于用斧头将他的头砍下。但谁要砍他的头,就须答应一年后在脖子上同样挨一斧。众骑士中只有高文接受了这一挑战……(A green-skinned knight offers 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 simple but deadly challenge,one taken on by the brave Sir Gawain.The challenge will force him to choose between his honor and his life...)笔者在此篇文学阅读中除了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beginning―development―climax)、人物关系,感受文学语言的美之外,进一步重点突出思想灵魂――骑士精神,骑士的八大精神美德(virtue)为:谦卑(modest)、荣誉(honor)、牺牲(sacrifice)、英勇(bravery)、怜悯(mercy)、精神(spirit)、诚实(honesty)、公正(justice)。通过此篇文学阅读,让学生去学习骑士精神,让自己成为具备一些精神美德的人,以后可以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 4.在阅读谚语名言过程中感受德育渗透 在阅读谚语名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话里的道理,不仅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而且让学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明白很多人生哲理。 No pains,no gains.(不劳不获) 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上两个谚语都鼓励学生在花样年华时,要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Who questions much,shall learn much,and remember much.――Francis Bacon 培根说敢于提问、质问,将会学到或记住更多东西。学生通过读这句名言可知在漫漫求知路上,大胆提问或质疑的重要性。 Intellect has powerful muscles,but no personality.――Albert Einstein 学生从这句名言中可知有才智的人虽有强肌,却缺乏人性。这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上要有所作为,要有知识的同时也要会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才行。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只是一张蓝图,而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学生畅游知识海洋中,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感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正能量,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真正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 选择了这份职业,当上了班主任,就像坐上一列火车,班主任就好比列车长,没有太多时间花在看窗外沿途的风景,而时间精力都花在乘客上,他们的安危,他们的心情,他们需要到达的目的地。一批乘客下去了,另一批乘客上来了,而自己的目的地,还在看不到的遥远的地方。 用一个词来形容头一年的班主任生涯:摸爬滚打。在得知这个班级的英语成绩是倒数第一,而且和其他班级的平均分相差比较大时,心里更加沉甸甸的,非常茫然。这一年的摸爬滚打,有学生带给我的欢笑,当然也有泪水,而这泪水,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有时常找不到方向的迷茫,也有时常涌现的挫败感,从幼稚到入门,从无知到意识到,这一步步走来,一直靠着自己的信念,靠自己对生活乐观的一面,坚持下来。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做,不管结果是如何,至少过程不后悔。 这个班级,大概情况是男生多于女生,调皮捣蛋的男生好几个。班干部管理能力较弱,几乎找不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学生情商较低,有些难以沟通,班级学习两极分化较严重,后进生很多。家庭背景复杂的学生较多,所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种种的问题都在接班后慢慢呈现出来。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对于我这个新手班主任来说,都是挑战。常常束手无策,也常常处理不当。 例如,上学期有一次午休,开学才两三个星期,对于学生还不是很了解,那次午休值日班长说,很吵,把说话的学生的名单给了我,我在没有了解情况下,到了班级就是大骂一通,要求被记名字的全部回家写检讨书,后来,在几个学生的检讨书里,我了解到,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冤枉,值日班长只是记录一些平时成绩差的学生的名字,而成绩好的学生说话都没有记录,而且我不分青红皂白,在全班面前惩罚他们,很冤枉。事后,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反省了自己。自己在处理问题时,过于冲动,是不是该先冷静一下,让自己生气的火先灭掉,然后,先了解情况,再做判断,而不是只是大骂一通解气。这件事情让我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上,都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的言行后面都有自己的目的,而只有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运用正确的态度措辞,相信孩子,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沟通! 第二件事情,期末考后,初三还要上课一个星期,教室搬到高中楼的空调室里,有一天午休,潘老师给我打电话说,班级里好几个男生时间到了还没来教室里,我马上到教室,已经派学生去找了,找了好多地方,操场,厕所,架空层,小卖部,还是没找到。外面的温度接近38度,比较担心这几个男生。我当时心里很担心,怕这几个男生出校外了,这样炎热,会中暑,也很生气,他们没按规定时间到教室午休,还让其他学生顶着烈日跑遍整个校园去找他们。我觉得他们回来,我一定会大骂一通。但是潘老师当时看出我比较生气,对我说,“他们过来,我们不要发火。”讲道理的时候讲到老师的担心,其他同学的担心,其他同学这样寻找他们的辛苦,从这一方面入手,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感到内疚,或许效果更好。因为这几个男生中,有一个男生是有性格的,爱面子,容不得大庭广众下被骂的。后来,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以情理打动他们,我看出他们的反应,起先,他们看到我在教室里,比较吃惊,后来,等我说教了以后,他们愧疚的表情就出来了。或许,这才能做到真正关心学生,爱学生。而不是遇到问题,出现事情就骂一通了事。我觉得自己太没有“手段”了。 自我接班之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转变的,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我给他们设定相应的目标,并以鼓励为主,完成为辅。学生的两极分化在课堂上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听不懂的零基础的学生,我先谈话,再给他们一一布置他们英语课堂的任务,以不影响其他学生和违反课堂纪律为基础。这类学生的英语作业,也是特殊要求,特别“照顾”,有些方面我觉得逼他们没有用,做到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好了。我坚持每天写家校联系本,即使家长没有留言,即使有些学生只是自己签字,我还是每天绞尽脑汁给学生写留言,所以,这需要我上课的时候对每个学生都能够关注到,也时常问其他任课老师当天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有些学生都很期待每天发家校的那个时刻,都偷偷看我留了什么言,又或者自己的留言的问题我有没有回答,或哪天我没有写,还会不开心地说为什么今天没有留言。我常常惊喜地发现,在平时默默无闻的孩子,他们选择沟通的方式是写下来,而且会长篇大论。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徒劳无功,但是,真能改变几个学生,或对他们造成哪怕丁点儿的影响,或许也足够了。老师也不是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去领会和学习,需要磨炼,需要面对不同思想,不同情感,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教育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相互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实施,才能对孩子的学习人生负责。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浅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法的巧妙运用 摘要: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中职课堂例案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概括总结五种常用的案例活动方法。 关键词:德育课;案例教学法;巧妙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之新闻故事选用 新闻事实的选用,要求教师对课本熟悉,且对社会新闻、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现象反应课本的本质。并要求选用的案例具有时效性,同时要有具备鲜明的对比性。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积极面对挫折》一课的处理上:比如教师选用2013年至2014年中央少儿联合中央电视CCTV1已举办两年的公益节目《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在2014年的最美孝心少年,摘取其中案例之一,播放吴金琪学生的案例,在面对父母离异,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的时候,吴同学独自担负起家庭生活重任。学习生活两不误。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时,小小的他,更多的是懂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摘取刚刚发生在福建漳州市8月2日《偷一颗龙眼杀人案》,王某刚从网吧出来,路过龙眼树下时,嘴馋便跳起来偷摘了一颗龙眼,不料被龙眼树的主人许某看见,于是王某用砖头伤龙眼树主人致死。经查,王某是个有多次盗窃前科的人,以前“蹲号子”时间不长,不过这次他可没那么幸运了,他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是小时候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带大,后来相继去世的境况,王某从小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照成今天的后果,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向挫折低头。面对挫折时,孩子们选择应对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选择的态度是积极对待,战胜生活中的挫折。有的人是消极对待向人生的曲折低头。学生通过两个案例的鲜明对比,各自讨论、积极发言、探讨人生中挫折产生的原因,树立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新闻事件是德育课堂最好的教学案例资源库。 二、案例教学法之情感共鸣法应用 优秀毕业生们的亲身经历是教师们可利用的现有资源。例如08级会计毕业生给老师的一封信,来信内容介绍自己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以及面对自己的疾病时的态度。刚中专毕业经过五次面试失败,最后决定不从事会计工作,放下自尊心、身段,最后选择从基层做起,进工厂做工人,后来经过招聘会进了一家工业手套厂。进厂工作一两个月后,工厂要招聘仓库管理员,听见这个消息了,最后鼓足勇气决定去面试,面试过后心中忐忑不安,带着这样的心情回捡包车间上班。最终应聘上仓库管理员工作岗位。后来生病放弃心爱的仓管岗位,积极治疗,治愈后有了工作经验,应聘宿迁鹏润建设有限公司会计职位。这是我在准备《积极面对挫折》公开课时,读到的学生给我写的一封信,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想着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真实的案例贴近生活,有说服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进一步加深。这种案例教学法无愧“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学法之情境表演的应用 情景表演即小品表演。教师利用现有的案例排练小品,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前告诉学生,这节课的设计意图,然后再告诉他们表演的要求,中职学生可以自导自演。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同学们都能设计得很好。老师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态度决定一切,严肃、认真对待。 比如:在《积极面对挫折》一课中对于我们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本人让学生设计,如考试后、青春期恋爱中、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挫折。此次小品设计及学生们的精彩表演,同时折射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及强烈的表演天赋。本课由14级汽修1班学生:蔡承志、高浩、朱万里、王先恩等五名同学把三个小品,从中职生自己的角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也增加了同学们的自信,树立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之音乐元素的应用 每次上公开课,我会加入音乐元素并做好对音乐歌曲的选择及在课前三分钟播放、在课中播放、在课堂结束前播放等时间把控等一系列问题。由教师思考设计,歌曲本生有着强烈的渲染效果:《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话题二《杜绝不良行为》课前播放迟志强的《心声》,本课在结尾选用刘欢《从头再来》,让心情跟音乐、跟着课堂教学设计此起彼伏。这是考虑到中职生的兴趣特点,大多学生爱听音乐爱唱歌,对音乐的感情比较深。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一次有趣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改变学生对待知识的认知。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一点点地挖掘。 五、案例教学法之带着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2月4日学工处带领41名学生参观了法院并旁听现场庭审。本次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受邀观摩了法院法制宣传活动。同学们有序参观了信访工作室、执行接待大厅、执行指挥中心和司法管辖区域变化展厅等地。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容易触犯法律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普法教育,也宣传了国家首个宪法日。学生们还作为旁听人员,旁听抢劫罪的庭审,亲身感受了整个庭审过程。通过旁听庭审,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法制意识。 此外,学校还设计学生们接受岗前模拟面试。10月24日下午,与本校招就处联合开设一堂别开生面的岗位教育课――职前模拟面试。本次模拟面试在商贸系高13级计算机班举行。招就处人员和系部老师组成了面试考官,逐一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部分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同学们在后场准备时,或讨论,或沉思,或预演;当走进模拟面试室时,同学们鼓足了勇气,放开了胆子,或自我介绍,或谈企业认识,或回答提问。学生通过模拟面试,认知企业的岗位要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巧妙应用对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真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从思想高度赞同、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着重分析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以及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并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产生的积极导向作用。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教学 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是当时采取的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全班讨论。”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中职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涵义可界定为:教师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具体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双向及多向互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从案例(感性认识)入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3)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时,先从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再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法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已取消了入学门槛,而中职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不愿学”、“不想学”等厌学现象。但他们动手能力较强,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中职德育的教育教学要求。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四、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德育案例范文论文:班级德育创新工作案例及反思 一、工作案例 我一直很自信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出色,领导的赞赏,考核的高分,同事的艳羡,家长的满意都让我很自豪,但是一件小事却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德育工作。 我喜欢和家长聊天,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许多家长都乐于和我沟通,但是那天于同学的妈妈给我说了件事却让我非常吃惊,说孩子回家后告诉她,不晓得老师为什么把他的组长职务撤了,还把他的位置变了。他说自己在学校也没犯什么错,是不是老师不喜欢他了。 家长的话让我很吃惊,我记起了事情的经过,于同学是最后一排的小组长,后来因为班上学生人数减少了,座位撤掉了一排,班级小组长就少一个,我看到他长得比较矮一些,又看到他学习刻苦,讨人喜欢,就直接把他的位置调到了前排,他的小组长职务就自然免去了。 事情过后我也忘了给孩子解释,并且以为也没必要解释,觉得是件小事,虽然平时我和孩子们打得火热,但是有些事我一般不征求学生意见,我说了算。一段时间里,我也感觉到于同学似乎有点疏远我,成绩也有些下降。妈妈的告知,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我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常和家长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质高效的目的。 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弥补自己的过失。我对自己说。 我首先主动和他亲密接触,下课了和他玩耍,他喜欢跳绳,我就和他一起跳绳。他做什么游戏,我也装作很喜欢的样子,参与其中,记得一次在贴膏药的游戏中,我故意贴上他,他开始一愣,后来就嘻嘻地笑了,我知道他慢慢地喜欢上了我。上课时,我经常走到他的身边,鼓励他多思考、多发言。他的字写得不太好,我耐心地纠正他的写字姿势,示范字的间架结构,我自己掏钱买了字帖让他坚持练习。我还经常指导他写作,把他的文章修改后作为优秀例文读给全班学生欣赏,甚至鼓励他把文章寄往报社。在一次教委组织的作文比赛中,他的作文还得了奖,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新学期班干部改选,我采用聘用班级服务员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参与应聘,于同学要求应聘小组长职务,他在应聘书上说:我曾经担任过小组长,我有担任这个职务的经验,我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我的组员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一定尽全力帮助,请你们相信我,投上你宝贵的一票吧。同学们都被他的话语感动了,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俯下身子和他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这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孩子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孩子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父母关系紧张,母亲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这种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对自己也缺乏信心,他更需要爱,更渴望理解,更需要鼓励,手把手的教育,心与心的沟流,让他变得自信了,他的学习也更进步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对于同学进行家访是我经常要进行的,家访时,我一定做到先和他攀谈,辅导一下家庭作业,了解一些他的思想状况,甚至还听一听他对班级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意见,开始他有些拘束,后来他和我无话不说,我从他那里,还了解到许多有关班上的我不曾知道的一些情况,给我做好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和他的妈妈亲密交谈时,我看到孩子心中充满了喜悦,他一定是被老师、学生、家长这种和谐的气氛感染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主动和我玩耍了,甚至有时还会牵着我的手,靠在我的身边,那神情似乎在向其他的孩子炫耀我们多亲密。记得一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班主任老师,她像爸爸一样严格要求我们又像妈妈一样疼爱我们。 二、案例反思 我知道,老师难当,班主任老师更难当,一个好老师必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 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我们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没有去观察我们的学生,分析我们的学生造成的。德育工作面对的是人的教育,而非一般动物的训练。所以必须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老师说话做事不能独断专行,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让孩子和我们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给孩子一种信任感。 当老师要和学生沟通时,还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在上、放学的途中,或故意让学生帮着做点什么的时候和学生交流交流思想和感情。找学生谈话,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慎重考虑时间、场合、情景的选择,要放松学生的思想才能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以爱育爱,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做到的。
金融投资论文:探讨国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一、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各要素的现状 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这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了营造我国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在我们对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主要指从事金融服务业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包含银行、证劵、保险等行业。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是存在多而杂的状态,就银行业而言,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各级银行,在管理上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每个银行却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式。除了必须遵从的中行制定的相关规范之外,其他银行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想得最多的也是为自己谋利。只有保证了自身的正常发展,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行并不能对其他银行的发展和推行的政策做到及时的监管。其次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指的是依赖于我国的会计事务所、银监会和审计署等部门的作用,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就目前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而言,国家银监会及审计署等部门在监管我国金融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的作用就是监管全国各地的金融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以防止出现资金漏洞和私自定价的状况,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来净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企业的风险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场所。顾名思义,金融监管就是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审计署的例子可以说明,国家通过立法及审查的方式来管理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是,就审计方面,国家做的工作很多,并且全部是国家部门来进行监管的。 然而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优秀的会计师多集中在各个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里面,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都会聘请高级会计师来对企业的内部账务及日常工作来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的审计署或者银监会所审计的对象都是这些高级会计师所提供的数据,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做假账来蒙混审计署的检查。所以,未来在对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避免由于疏忽和遗漏造成检查不当且不彻底的情况的发生。再者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他可以是有形的,譬如证劵交易中心,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等。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多是准备上市的或者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他们的投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进行风险投资时都要认真观察整个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所要投资的公司的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好投资对象提供前提。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我国的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是刚刚形成不久,并且参与金融市场的可作为风险投资的企业众多,而国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待却远远不够,所以这就容易被外国的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体或大财团利用,以达到吞并或者拖垮我国相关行业的目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相关经济部门和证劵监管部门要认真观察和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立法来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监视外国风险投资集团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监督国内投资集团的投资状况。通过加大对投资集团的监管,以及严格把守金融市场入口的形式来净化国内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金融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速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金融人才也一度被各国金融业所争夺。拥有一支超强的金融队伍,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可谓如虎添翼。由金融人才所组建的风险投资观察团,对于进行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极其有利的。对不少风险投资者来说,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向社会提出了金融人才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缺口较大而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我国的大多数风险投资集团不惜用高薪来聘请外国金融人才为自己谋取财富。当我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的金融人才所垄断的时候,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多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高速的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中的各要素的现状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对金融行业的立法角度分析,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立法还是有待完善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反垄断法》及银行内部审查工作考核等方面。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多样的,相对应的,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之前的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譬如出现的新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利用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零投入的风险投资事件,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与惩处。相对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动态,改善政府部门立法滞后性的缺陷,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立法工作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并在日常处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进行立法,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加强对进入金融市场的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企业再进入金融市场时会经过我国的工商等部门进行前期审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准许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商还是其他什么国家金融部门都应当对提交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提交申请的企业的相关材料,以及经营状况和申请人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来控制进入金融行业的企业整体正常运行,避免由于前期疏忽给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带来隐患。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 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风险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分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分析要充分考虑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衡量一个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进入资金投入做好前提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投资环境越稳定。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科技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充分的证据就是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内企业在逐年增多,并且金融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未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会更加安全。其次,是风险投资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风险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考量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衡量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二是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自己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三是社会生活状况,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四、总结 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是为了向风险投资者提供顺畅的投资渠道并为投资者获得最大收益服务的。国家通过建立金融投资体系来保证我国金融投资体系的完整性并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本文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分析,向大家展示了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整体状况,希望对大家进行风险投资时会有帮助。 金融投资论文:析新时期行为金融框架下证券投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展,传统金融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上,受到供给影响力以及投资人员心理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强,因此,对于投资人员投资心理、投资行为的研究越发重要。金融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相互融合形成为行为金融,这是未来金融理论的新方向。在行为金融学框架下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投资情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简要论述行为金融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学弊端日益显露,这种建立在“有效市场”基础上的理论受到挑战。美国学者安德瑞.施莱弗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效界定,其认为投资者是非常理性的,是一个独立个体,能够理性的评价正确市场的投资价值。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由于随机性的交易成分,使得这种非理性与理性相互抵消,因而证券价格不受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并非随机性,在证券市场中,会通过无线套利的形式将这种影响消除。若理性投资者也包括理性套利者,那么,成立有效市场的前提就是理性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非理性者只占投资市场的极少数。但是,现实情况与这种条件显然是相悖的,在实际的证券市场运行中,投资人员会受到心理、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理性行为受到限制。大量存在的金融异常行为,使得传统金融学的检验方法受到挑战。比如说,封闭式基金、波动率、股权溢价等等都无法得到有效解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大胆突破了传统金融学中关于理性认识的假设,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金融研究课题。以投资人员心理研究为基础,积极吸收传统金融学中的精华,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更广泛的社会视角进行分析,详细研究金融市场的各种行为,成为了传统金融学的有益补充,更好的弥补了其理论缺陷,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现实。 二、行为金融框架下,证券投资存在的误区分析 1.中国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 随着“蓝田”“银广夏”等财务丑闻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不规范运作的事件暴露。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上市公司很少进行现金分红。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国外投资者非常谨慎的介入A股市场,甚至认为只有几只股票能够投资,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理念与信心。笔者认为上述观念存在很大片面性,财会体制不可避免的出现财务造假时间,而且,这也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国外市场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财务造假事件,比如说,世通、安然等等。另外,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就断定无投资价值,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美国三次股票的大幅度上升,是依赖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高期望值。在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会每年保持7%的增长速度前进,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 2.高风险伴随高收益 众多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上市企业的业绩越差,其经营风险就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就越大、经济收益越小。因此,人们总是热衷于股价高、业绩好的上市企业。然而,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对美国证券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低价股(相对于高价股来说)具有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这与传统金融学观念中的“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说法相违背。在我国证券投市场中,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巨大涨幅的股票,一般都是在股价较低、业绩一般的股票中出现的。我国证券市场在去年比较低迷,整体市场跌幅达到20%左右,但是,价格低于5元的股票其整体跌幅不足5%。美国股票市场上,涨幅最好股票是新浪、搜狐、网易等概念股。在年初时只有1美元左右的价格,最高涨到17美元。所以说,低价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黄金新机会。 3.短线“银”,长线“金”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频繁短期购买”与“长期持股”之间的争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有特例存在:进行短期操作,虽然会预防资金套牢的损害,但经济收益一般不乐观。企业经营是存在风险、变化的,相应的股票价格也存在变化,长期持股很可能因股价持续下跌被套牢。那么,持股时间如何界定,才能获得最大投资效益?通过我国证券市场实例研究发现,上涨股票有一定的中期惯性。即股价可以持续长时间上涨,形成一段上涨趋势。且上涨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4个月左右为平均值。大约80%的持续上涨时间在1-1年半左右。所以说,中期持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应尽量减少短期内操作与长期持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风险程度,选择恰当的卖出时机,从而获得较满意的收益。 4.对财务数据过度迷信 现阶段的投资人员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过于迷信财务数据,将投资分析与财务数据分析直接挂等号。同时,证监会对年报与季报的规定,非常重视多项数据资料的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投资人员就会认为,只要详细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很好掌握未来公司股价的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中国证券报每年都会对业绩排序进行评价分析。部分投资者会将上市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比如说,净资产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负债率等等进行评分,以此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公司经营状况是存在变数的,业绩好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好,业绩差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差,财务数据只能片面的反应现阶段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将来公司股价的走势,是由将来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的。比如说,深康佳、泸州老窖、湖北兴化、康赛集团等都是之前的绩优股,现在已经跌落到绩差股行列。而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突出,但股票行情较为突出、收益较大。所以说,在进行正确投资中,必须在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赋予发展性眼光,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对待未来企业的发展。 5.信息反映偏差 在2000年6.24日国内股票市场上充斥着令人兴奋的气息,一天之内交易量达到900亿,创了历史新高,约有90%的股票涨停。但是,就在今天买入股票的资金几乎全部被套牢,这就是对政策信息反映过度。股票价格是在交易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基础上形成的,若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出现偏差,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股票价格偏差。聪明的交易者就会在价格低时买入,价格高时卖出,赢得较好的收益。交易人员在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期望值。如果高估了信息价值,就会产生较高期望值,进一步发生过度反应。例如,A上市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好、坏消息,这些信息就预示着将来企业的业绩表现,进而,股价跟随信息变动而膨胀。一旦业绩没有想象中的差或好,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股价上升或下跌。还有一种情况是反应不足,交易者对收集的信息重视度不够,对信息态度比较冷淡,处于保守状态,也就是对信息反映比较迟缓,信息反映不足。比如说,盐湖钾肥,在上市之初因为业绩平平,没有引起投资机构的重视。随着长期供不应求以及行业垄断,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实际上非常乐观,但是,市场对这个信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盐湖钾肥在市场行情下跌的大环境下,激流勇进,不断走高。 三、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详细研究,证券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消费者与参与者,其投资行为存在多种非理性因素,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事物的影响,受到自己心理因素的干扰,导致投资失误。站在行为金融角度上看,投资者需要更全面、仔细的认识到证券投资中自己的错误,及时、有效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规避,从而取得满意的投资效果。 1.证券投资中前景理论的运用 对于投资人员的非理性行为,前景理论给予了全面描述与分析。依照预期规律(非贝叶斯)的人们,往往在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反复行为中,丧失原本的理智行为与判断标准,进一步产生心理主观性,导致心理概率的出现,而这一点经常被投资机构所利用。为了进一步规避这种心理概率,必须加强修炼、尽量克服这种心理,及时总结投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不能以股票之前的走势判断股票未来走势,进一步避免“小数法则偏差”的错误。后悔厌恶以及损失规避的心态,会让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做出错误决定时,不敢轻易买卖股票,唯恐带来更大损失。投资人员需要尽量克服这两种较为极端的心态,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分析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出正确决策。 2.证券投资中有效规避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进一步影响投资人员对信息的正确、合理分析,进而导致错误决定的发生。认识偏差是每个投资者不可避免的状况,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加强学习与训练,进一步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辩驳与质疑能力,在实践投资行为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改善认知偏差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者应在经验与教训中,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对证券市场有自己独特见解。通过对不同企业经营、运作情况的分析以及运作模式的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作出合理、准确判断,更好的分辨不同事物的真实性,去伪存真,不被错误信息、假象所蒙蔽,更好的对证券市场运行规律进行把握,形成独特的筛选方式与信息捕捉方法。 3.证券投资中反向思维方式的运用 在证券投资领域,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投资分析方式。但是,尺度不好掌握,在证券市场中很难实践。例如,买进表现较差的股票,卖出表现较好的股票。但是,在上面分析中我们也知道,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投资误差,对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对一家企业发展前景给予较高期望值,同时,客观数据也支持投资者的这一看法,那么,他们就会必然做出信息过度反应。反之,就会对信息反应不足,出现锚定心理。大量分析研究证券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缺陷的存在。因此,投资人员应该积极修正过度反应状态,并及时弥补反应不足。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这种反向投资策略正好可以弥补投资人员的心理不足、心理弱点,进而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传统金融学的弊端、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上应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行为金融框架下我国证券投资存在的误区开始入手,从三个方面:证券投资中前景理论的运用,证券投资中有效规避认知偏差以及证券投资中反向思维方式的运用,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行为金融视角下正确投资的有效策略。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危机对个人投资的借鉴 2007年初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敲响美国金融危机的钟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掀起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虽然事隔二年,但却让曾经被深深刺痛的全球金融行业以及全球的个人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美国14家中小银行倒闭,全球四大投资银行的两家(贝尔斯登BEARSTEARNS,成立于1923年,破产时资产3950亿美元;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成立于1850年,破产时资产6390亿美元)破产,全球金融机构损失约4万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4月份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损失近50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3月9日),冰岛政府因外汇不足而几近破产,我国股市跌幅近73%(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到2008年10月28日1664点)。在这场危机中,我国个人投资者也不能独善其身。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个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 个人投资者遭受的损失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损失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发行的衍生金融产品、股票和基金。 (一)金融机构发行的衍生金融产品这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次级债及其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产品(如:CDO)发行所引起的。据美国财政部统计,2005年美国发行的CDO产品1510亿美元,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100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1.关于CDO。CDO是“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的英文缩写,以信贷资产或债券为标的物,通过包装及分割,利用第三方公司,通常我们称之为“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PurposeVehicle),以私募或公开发行的方式卖出以固定收益的证券或受益凭证。CDO的标准物通常是一些债券,如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的公司债或国家债,也包括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商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商品。CDO主要是用于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风险对冲,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本身并不值得个人投资者投资。因为CDO背后的标的物都是金融机构的一些债权,其债权的回收存在违约风险,且本身的收益率有限。如果再以这些债权为抵押发行债券,那么债券投资的风险将远高于收益。但是经过华尔街的包装和运作,这些债券获得AAA的评级,且有雷曼、贝尔斯登、美林、花旗这样的投行为发行机构,从而吸引并迷惑了投资者。2.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CDO产品。受国外金融机构的影响,我国内地的金融机构自2006年开始公开发售CDO产品。北京银行于2007年9月发行的“心喜”系列0770号和0771号产品、招商银行于2006年11月15日发行的“金葵花”8085号产品都属于这一类别。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5月至10月,我国金融机构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已经达651例。北京银行的这两款理财产品到期日为2008年9月17日。其挂钩的相关信用主体为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等国际五大投资银行的信用,预期最高收益率为6.1%。如果这五大投资银行不发生信用违约事件,这两款产品就能获得预期收益。反之,客户收益可能减少、没有收益甚至发生本金损失。作为信用主体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后,按照合同约定:北京银行须将理财产品项下全部资金以等于票面金额的价格买入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之后只能按市场价格(通常低于票面金额)卖出,这会产生价差损失和交易费用,上述损失将由理财产品资产承担;理财产品交易合同随之自动终止。根据债券研究机构CreditSightsInc的测算,当时每一美元的雷曼次级债券则只能收回3.5美分。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股票正常情况下,股票是一个公司价值的反映。从本质意义上,股价应该是公司经营成果的一个量化指标反映。由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经营业绩会变动,于是引起公司股价的变化。2007年股市吸引了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仅4月16日至20日一周时间内,沪深两市新增开户数就高达1919975户。自2007年10月开始,股市开始下跌,直到2008年10月28日跌至最低1664.93点,跌幅近73%。而其中像000878(云南铜业)这样的个股跌幅更是高达93%。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几乎全部遭受损失。据调查,在2008年,有82.56%的投资者亏损。其中,大约有29.76%的被调查者表示2008年度的投资亏损在50%-70%之间,这部分投资者占比最大,另有24.64%的投资者亏损在20%-50%之间,更有22.3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亏损额在70%以上。 (三)基金由于基金是投资于金融市场上的各种理财产品,其中以股票和债券居多。所以,股票的变动对基金的价值影响巨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有的基金几乎无一例外的亏损了。按照国金证券的数据统计,在2008年有151只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53.09%,86只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48.69%,只有32只债券型基金净值平均增长6.63%。由此可见,随着股价的不合理变动,基金的价值也受到同比的影响。 投资价值决定论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个商品的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内在价值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而使用价值则满足了交换的需求。由于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原始供给量都是一定的,比如股票的发行数量、基金发行规模都是一定的。所以供求关系主要体现在理财产品的相互交换上,即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上。正是由于对使用价值的判断,导致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也正是投资的风险所在。本文从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角度来阐释金融产品价格波动。 (一)内在价值决定价格就金融产品而言,无论是普通的金融产品还是衍生的金融产品,其代表的是实体经济的价值,是实体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的反映。比如:股票。股票是一个公司价值的反映,代表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所以,公司的经营业绩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在理想的市场中,股票的价格应该完全反映公司的业绩。从公司初始发行股票开始,原始股的发行价参照公司的总资产。随着公司的经营发展,当经营业绩增长时,股价上涨,当经营业绩下滑时,股价随之下跌。着名的投资大师罗杰斯的投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做功课。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挖掘业绩良好股价偏低的公司。所以,价值决定价格,同样适用于资本市场。 (二)使用价值影响金融理财产品的价格如前所述,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特殊性,其供求关系主要体现在使用价值的交换上。因此,价格亦会受使用价值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回报率正是资金 使用价值的体现。回报率和使用价值是正相关关系。回报率高,即使用价值高;反之,即使用价值低。投资者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正是出于对理财产品回报率有预期,亦即对其使用价值有预期。当投资者认为该理财产品使用价值较高,有较高的回报率,那么投资者就会购买。所以,投资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判断决定了其是否购买该产品。比如,在股票市场上,正是由于投资者的判断不同,才会导致股票价格并不总是反映公司的业绩,而是随着投资者的投资冷热程度发生波动。或上涨或下跌。当投资者看好其使用价值,投资需求增加。由于股票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股票的价格上涨。反之,价值下跌。所以,投资者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影响金融理财产品的价格。使用价值的影响正是投资的风险所在。对使用价值的预期越高于内在价值,投资者的风险就越高。由于投资者的判断属于主观行为,受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周围的投资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个人投资者难以把握他人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也就给投资市场增加了无限的风险。综上所述,内在价值是决定理财产品价格的根本因素,使用价值影响理财产品的价格,也造成了投资的风险。所以,对理财产品内在价值的认识才是投资的安全法则。 价值投资的对策 (一)开展投资理财教育并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我国股市自成立以来,无论是1992年的深圳“8?10”事件,还是2007年的“5?30”事件,都显露出投资者严重的“投机”心理和“跟风”行为。正确的理财观,是将个人的资金投资于合适的资本市场,在活跃资本市场、创造资本价值的同时,从创造的价值中获得收益。价值投资是建立在投资者认识投资产品的价值基础之上。所以,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多种途径。个人的日常积累、金融机构的讲座、政府性质的社会教育等。在英国,自小学教育开始开设理财类课程,不少大学都有专门的投资理财学教育。这不仅是树立全民健康的理财意识,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资本市场的稳定。英国政府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二)政府善用经济政策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向由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不对称,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获得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而政府作为全国经济的宏观管理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先权。所以,政府利用手中的工具,引导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不失为价值投资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政府出台的商品房购买政策以及加息政策,就是很好的投资导向工具。所以,政府作为个人投资者的保护者,要充分利用经济政策传递市场投资讯号,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 (三)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价值投资的前提是投资的产品具备一定的价值。个人投资者获取投资产品的价值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开披露的外部信息,包括产品的业绩报表、相关公司或机构的经营策略、新事时事。外部信息是个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最主要依据。所以,规范外部信息的披露至关重要。为此,我国政府加强立法颁布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规章。如:2008年7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于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内部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2010年5月26日,保监会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保险公司面对公众的信息披露工作。为投资于保险公司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获取有效价值信息提供了保障。 结论 经过了一轮股市的洗礼,经历了一场金融危机,面对众多个人投资者的损失,本文试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阐释投资的基本原则—认识投资产品的内在价值。使用价值即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影响产品价格的同时,也为投资带来了风险。所以我们要从教育入手,加强对投资者理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立法等手段规范市场的投资环境。 金融投资论文:基于投资策略的行为金融学论文 一、关于投资问题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点 如果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指导金融投资,很难起到对投资者正确指导,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活动。所以,传统金融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补充,积极研究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拓展金融学研究范围。目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关于投资的诸多问题。行为金融学是集心理学和金融学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具体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基础评价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结合传统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式,分析评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决策时犯系统性错误的原因,指导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而对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修正,达到科学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上投资决策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时容易犯下主观判断失误,使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活动变得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严重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动因,结合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理论体系,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3.学会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金融市场环境复杂万变,影响投资者心理范式形成的因素众多,比如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投资经验等。如果作为一名投资者不能同金融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和投资决策。所以,为了能够避免金融市场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投资习惯以及投资经验对投资主体造成影响,投资主体应学会远离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氛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独立地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以从众的心理进行盲目性地投资,这样会加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和证券投资策略的研究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 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金融投资论文:关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的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险合理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投资 衍生金融 风险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声誉,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中航油通过国际石油贸易、石油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净资产已经从1997年16.8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5亿美元,增幅高达800倍。但2004年11月,中航油因误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着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十年前,在新加坡期货市场上,欧洲老牌的巴林银行因雇员违规投机操作,令公司损失13亿美元并导致被一家荷兰银行收购。曾经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的海外国企中航油,缘何短短几个月内就在期货投机市场上背负5.5亿美元的巨债? 2003年底,由于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的扩大,直至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破产的财务困境。应该说中航油能够在7年间实现净资产增幅800倍,到巨亏5.5亿美元,都是缘于“创新”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规避风险的保值作用,但中航油却是毁于过度的投机。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的价格金融工具;其中,标的项目包括债券、商品、利率、汇率和某种指数等。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主要特征有六个: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近几年以来,衍生工具交易风波不断,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资产;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同年12月,美国最富庶的奥兰冶县由于从事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亏损15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1995年2月2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327国债期货风波”,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暂停。 尽管出现上述情况,但衍生金融工具仍获得了巨大发展,美国《幸福》杂志在1995年载文声称,国际金融市场上当时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未清偿名义本金额超过20万亿美元。不仅如此,衍生工具的品种也正在创新中,目前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能根据客户的任何特殊要求“量身订造”任何品种的衍生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所以今后衍生工具的品种还将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制度现状 我国十分注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风险意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不断各项规章制度:国务院1998年8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我国自2004年3月起施行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实施的范围为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目前,我国证监会共计批准中石油、中 石化、中航油等27家企业可以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 企业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以上一系列事件说明,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风险加以必要的控制,不能任其作为表外业务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果对该项风险极大的投机行为予以适当的披露,有适当的机制予以约束,提醒管理层和所有者的高度关注,就不会发生等事态无法收拾以后的巴林银行残局和中航油的艰难重组。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建立投机项目的投资限额制度,规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最高限额,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严格限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适用范围,除为了规避实际外贸业务中的不确定风险以外,禁止从事以投机为手段的投资行为。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准。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种类众多,业务操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分析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风险,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巴林银行事件中因业务人员越权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另外,必须使用信得过的交易人员,做到核心机密内部人掌握。中航油参与此次交易、掌握交易核心机密的交易员,均是外籍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像这种核心机密被外籍人士掌握和运作,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很少出现的。在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一般都是美国人。 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将作为“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披露。中航油从事场外交易历时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我国必须完善法规制度,使企业在投资或投机衍生金融产品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能够对高风险的投机业务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以避免类似中航油事件的再次发生。 金融投资论文:美国金融投资价值观 对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是有很大关系的。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跟行业专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美国哈弗大学着名经济学教授,Lemer教授,在他的着名着作《创造的财富》中,特别强调指出,如果没有风险投资者的支持,多余三分之二的企业三年之内就会倒闭了。一般需要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的都是一些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未来会有所贡献的新型创新性企业。风险投资就作为主要动力推动这些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作支撑。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这也安全证明了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很深的关系。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贡献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对美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美国国家风险投资甚至于国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对美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做了巨大贡献的。除此之外,风险投资对美国宏观精神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风险投资行业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美国年轻一代人的创业热情,从而带动了美国整体精神现象的提高。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及创业热潮的贡献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很多具有生命活力的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从侧面鼓励了很多年轻人投身创业,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只创造了很多的工作岗位,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和很多人的创业创造了机会。因此,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就业质量。 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成功经验 以先进的科技为背景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与科技成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科技发展是世界领头羊,科学技术是美国经济能够长期以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源泉。而且,研究表明,美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对各行业的开发及投资都是居世界首位的。从美国的研发投资费用占美国GDP的比例来看,美国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发达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巨大的投资市场后盾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在美国产生的,其中不乏信息技术、药品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美国的政府一直是对风险投资相当的重视,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为其做强大后盾依靠。争取为国家风险投资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957年的《国内税法》,1982年的《小企业发展法》,1978年的《雇员退休收入保护法》,还有1980年的《小企业投资促进法》。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使得美国的风险投资金融行业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同时推动了美国整体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这与美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列政策措施是离不开的。一系列有效的增值服务在美国,一个企业刚刚起步时,也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是,不仅会得到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风险资本,最重要的是会得到风险投资行业在管理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如何有效的发展和管理企业,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和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形式分析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与美国高新产业的有效结合调查显示,美国风险投资行业,整体投资回报率一直是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几年甚至是一直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的速度加速发展。远远比同时期的股票和债券的回报率高出很多。正是因为如此,美国针对风险投资的数量和整体的资本结构和水平不断进行完善。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部分资本中,来源于个人的份额逐年下降,来源于企业和机构的份额是逐年递增的。美国风险投资的对象也集中于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得到完美阐释。设置好的畅通的退出机制目前,美国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做了完善的设置。从创业企业中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渠道退出:通过创业企业股票首次公开上市发行的方式退出;通过大公司收购兼并或其他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创业企业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创办人、管理者和员工赎回的方式退出;通过创业企业破产清理的方式退出。 分析美国风险投资金融经济价值的结论及启示 由于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重视,以及为保障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得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相当高的,是之外国家的良好借鉴。各国也应根据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结合本国风险投资实况,做适当的调整和转变。借鉴美国对技术创新和一系列专利的发明创造,我们应该针对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发展中的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形势给予鼓励和足够的分享投资成本,针对各行业的发明和专利的申请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从美国风险投资占国家GDP比重来看,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对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及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水平是相辅相成的。雄厚的经济实力离开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很难维持的。风险投资对工资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了大量的年轻有为青年进行创业,推动国家经济多元化,年轻化的发展。而且,我国正处在经济形势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大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鉴于以上方面,如何把风险投资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以实现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理论与实务课题。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的政策及法律环境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注入充足的风险资本。开办科学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机构输送大量的风险投资专家,以更高效的方式,促进我们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因此,不妨在各大高校开办风险投资金融经济的相关课程,并鼓励广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期促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还迟迟没有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发展又非常缓慢致使风险资本不能适时退出。必须尽早解决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第一建立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打造一个理想的通道;第二加强各类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渠道;第三,鼓励国内创业企业赴境外创业板市场上市为风险投资退出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总之,针对美国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借鉴的态度,对美国近来经济风险投资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美国相应的经济政策形势做适当的理解。吸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现在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形势一直不太稳定,而且近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都是不容乐观的,世界金融危机一直在蔓延 发展,因此,加大对经济行业风险投资的力度,对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形势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投资论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可支配财富也越来越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投资的渠道、品种也越来越多,投资规模也逐渐扩大。很多家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投资,而是不断的扩展为股票、基金、黄金、债券、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投资,投资本身是风险和收益的集合体,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受政策、人民币的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无疑增加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对居民家庭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金融投资也成为现代家庭投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分为银行存款、购买债券、购买保险、投资基金和股票等。银行存款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金融投资渠道;债券投资氛围国债和企业债券,国债投资安全性较高,企业债券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险投资也是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品种;基金投资流通性强、交易费用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股票投资风险性高、收益也高。居民作为个人投资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具备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优势,很多中的收入的家庭通常选择预期收益有明显保障的国债、银行存款等。2006年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期很多银行存款流向股票市场,08年股票下跌很多资金转为储蓄资金,近两年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投资保险的人群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市场发展不稳定,再加上金融投资中介机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等情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家庭短期投资动机较为明显,不具备长期投资的能力;居民个人投资规模较小,不具备规模优势;家庭投资者跟风投资和经验性投资较多,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强,投资质量不高;居民接触的金融投资信息渠道狭窄,面对风险很难快速地做出反应;金融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和判断,占用个人精力较多;居民家庭金融投资是个人投资行为,难以进行组合投资来降低风险等等。可见,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存在很多的问题,金融投资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影响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因素 (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 居民家庭金融投资的基本来源是家庭成员在满足其消费需求后所剩余的那部分资金,因此,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对家庭金融投资的规模、范围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多数家庭收入结构单一,可支配的收入有限,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选择一些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少的投资方式,来确保家庭经济生活的安全性,这就容易导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投资环境机制有待健全 金融市场不仅受到货币汇率、银行利率、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为了维持市场稳定,一些政府干预的政策相继出台,政府经常参与经济干预市场,导致投资环境受到过多的干预,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受限,对投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之家庭金融投资本身投资规模小、信息渠道狭窄、应对风险能力较低等,投资者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可见,金融投资环境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投资行为的风险性。 (三)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投机行为和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问题 家庭金融投资者受信息渠道、专业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偏向于信赖专业的投资中介机构来进行投资,他们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符合投资行为的理性化建议和选择。但是,中介机构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委托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问责,他们往往会跟随市场投资导向选择投资方向,并未真正从委托人的利益出发来选择投资。受到市场环境机制、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金融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很多投资者没有摆正投资心态,抱着投机心态寄希望于短期的额外收益,选择了风险投资,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容易导致投资的偏差,无形中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 三、如何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风险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 家庭投资者在金融投资之前,加强对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加强对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资本风险、价格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投资者个人风险、专业理财机构运作风险等。居民在对这些风险类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投资时就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投资的品种和投资机构等,尤其是初级投资者,在认识并深入了解这些风险的同时还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些风险,进行冷静的思考,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增强投资的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投资质量。 (二)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 选择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投资策略,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手段。居民家庭金融投资要以家庭收入水平、结构等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金融投资方式、风险、产品等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掌握具体的投资操作要领,制定正确的投资方案和策略。家庭投资者在投资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资初期选择一些适宜操作的投资产品先进行投资,一步步的实施投资计划,确保投资的安全性,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面对投资问题时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并认真执行,在对投资业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扩大投资范围、规模,在稳步前进中提高投资的效益。 (三)根据居民家庭金融投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投资品种 每个家庭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根据家庭资产结构状况或者是风险测试等方式进行投资分析和判断,选择家庭能够承受的风险指数的品种进行投资,确保投资导致的损失或者是背离自己期望值的指数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风险越大的投资品种往往潜在的收益也越高,相反投资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收益也会较低,投资风险的大、小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投资者的投资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并且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免出现超过家庭承受能力的损失,给家庭经济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政府合理干预,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破坏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对商品的价格浮动产生影响,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是,在我国市场发展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适当的干预也是必要的,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行为去引导和推动,发挥政府调节的功能,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其次,就是要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完善金融投资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同时保障家庭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家庭金融投资的风险。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动荡,如何有效地引导居民进行金融投资,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的质量,防范家庭金融 投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家庭金融投资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提高金融投资风险意识;选择适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的金融投资策略;选择适应居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政府合理干预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方式来更好的防范家庭金融投资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工具在投资中的实用性 衍生金融工具是随着风险投资与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一般的现金交易,主要实现保值与投机的目的,其具有以下功能:可以将远期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采取期权转移的方式进行风险的转移,使得投资获取最大的盈利;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对投资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打破了区域间的隔阂,实现了区域间与全球间的经济信息的交流;可以对市场的上的利率、价格波动等进行价格预测,通过金融工具的虚拟化,使得交易双方进行新的数据信息交流,对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进行准确的价格预测;金融工具具有很好的杠杆功能,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体现,避免因为投资出现巨大的风险,提高金融收益。 衍生的金融工具也可以具有投资的功能,其在投资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金融投资功能的衍生工具是具有远期、期货以及期权的特性。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通过杠杆作用使得企业与个人在投资过程中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期货以及结合工具等方式。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对风险投资进行管理在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与收益是同时存在的。一般来说,企业想获取的收益最大化,必然要承担大的风险。通过在投资过程中引入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很好的控制。 在投资过程中,通过此工具将投资的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将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使得企业的风险承担减少。例如套期保值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回避各种金融风险,实现投资的保值;在期权中,当企业买入的债券价格出现变化,在工具的作用下将跌期权损失锁定,在此条件下可以保证企业在付出少量的资金下,确保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债券的抛出,保证企业最小的损失。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在投资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增加投资效益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好的杠杆的作用,在投资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契约中规定数量的保证金,来管理整个的契约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获取利益提供了机会。低买高卖是投资的本质,获取收益的方式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投资的收益。 在期货市场上可以通过对商品在不同日期内的价格的差异进行买入与卖出,当价格上涨时候抛出,下跌时候买入,从而获取利益;也可以针对多种相关产品之间的套利活动。同时当企业掌握了某种商品的经济信息,了解其在不同交易所的的价格的不同,通过此发那个是也可以实现跨所获利。在投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获取利益的方式是一致的,只是每种方式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度都是不同的,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小的投资获取大的收益,在企业的风险投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金融领域,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的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实现企业的利益。在投资环节,将风险纳入到投资考虑中,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地措施管理与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金融投资论文:我国中职金融事务专业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 《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丰富 教学的形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板书,即使有多媒体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照本宣科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居多,在理论层面讲解得较为详细和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有严重欠缺,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没有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1.2 教材陈旧,未与时俱进 脱胎于大学专科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没有从中提炼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特点的实际应用性,仅是换汤不换药地延续着大学专科教育的理论性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材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时期,一些新的金融事物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这导致了学生在踏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会感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就业环境。 1.3 学校内外实际操作的空间仍需扩展 作为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证券投资》的教学一直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资金、软硬件等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迟缓或者干脆中止,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大多不成规模,零零散散,仅靠一些老师业余时间的开拓或洽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学生的锻炼机会减少,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2 《证券投资基金》教学改革初探 2.1 因材施教,分类施教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型知识和实际应用型知识分门别类,两者并重,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1.1 基础理论教学概述 目前,此学科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囊括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特点、种类、投资操作、绩效评价等,作为此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至关重要,占总课时的六成左右,在课堂上,授课者应让学生透彻了解、理解此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讲解相关理论的运作原理,锻炼思维方式,从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理念和思维方法上来,加强职业道德观念,为以后在此行业安身立命打下良好基础。 2.1.2 实践内容教学概述 通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与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的操作流程,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到本课程的魅力,通过岗位职责的学习加强责任心,从过实际操作加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基金的交易方式(发行、申购、赎回)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的监管、营销和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直观性教育”。 2.2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陈旧教学方法 如果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科的良性发展,必须探索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内,“三个课堂”的教学手段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 2.2.1 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培养是理论根基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学习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以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内的模拟主要以学校内的实验室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些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外的实践基地以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为主,通过参观和参与实际操作,加深对基金认购 、申购和赎回的办理过程的理解,增强实务能力,第一课堂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能整合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化理论为技能的能力。 2.2.2 重视新媒体作用,开辟第二课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给金融教学带来了良好机遇,通过互联网、公共微信帐号、QQ群、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吸取最新的课程资讯和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先进性。 2.2.3 通过模拟实践,以“第三课堂”提高技能 模拟交易大赛,以接近实际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举办的模拟金融操作大赛、校内外联合举办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和金融有关的模拟大赛等,都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锻炼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3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自古以来,各位教育家都提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合培养,只有掌握了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与最优。 有的人适合做实践,有的人适合进行理论的研究与突破,对金融学科而言,可以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于第一种学生而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操作和各种模拟实践大赛的锤炼,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育营销的观念,促使他们成为实际操作的高手。 对于后者,更多地属于思维沉稳、心思缜密、喜欢思考的类型,要加强深度的理论教学,培养目标为投资顾问、理财规划师等。在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理论深度和宽度的吸收学习,结合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对理论加以升华,从理论的角度洞悉基金运作的规律,对基金的营销、管理、规划等了然于心,既有助于个人的投资,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为所在机构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 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它的教学方式、授课手段、实践操作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之路。 金融投资论文:金融体系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分析 [摘 要]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创业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4个方面在创业投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探讨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中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培育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金融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投资;金融体系 一、引言 创业投资是投资人将资本投入刚刚成立或快速成长的未上市新兴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并购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并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目前从金融的角度来探讨创业投资,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如何填补金融市场上由结构和运作规则所决定的市场空缺方面。高风险的创业企业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无法融资的困境暴露出金融体系对创业企业发展的制约问题,但这也正是促使创业投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说创业投资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对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发展的研究表明,宏观的金融体系、不同的金融运行体系对创业投资这一特定的金融中介行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途径都有决定性的影响。Kotao Tsuru在OECD的工作报告中将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金融体系的分类总结为两种类型:“基于关系的体系”(Relationship Based System)和“基于法律的体系”(Arm’s Length Based System)。美国是“基于法律”的金融体系,它依靠强大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成为目前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而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采取了以银行为主要投资者的“基于关系”的金融体系,由于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对投资者的保护不力,致使创业投资的发展不尽人意。 金融体系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本文将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两个方面研究其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分析在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上述两方面的金融体系问题 二、金融体系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分析 1. 金融市场对创业投资发展的作用分析 对于创业投资来说,发达、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为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场所和机制。由于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创业资本的运动贯穿于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金融市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金融市场在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它是创业资本的筹措渠道,同时也是创业资本完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目的后最好的退出渠道。创业投资的研究表明,创业资本的退出是整个创业投资运行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发达的证券市场,特别是以发行和交易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股票为主的第二板市场,为创业资本的筹措和顺利退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推动创业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除证券市场外,对于大量的非上市创业企业来说,创业投资还需要一个活跃的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来进行产权交易,完成产权的相互转让和并购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因此,场外产权交易市场对于创业投资的产权交易和转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发达国家在拥有一个成熟程度很高的证券市场的同时,还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原因。 2. 金融人才对创业投资发展的作用分析 创业投资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主要是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是运作创业投资的灵魂人物。创业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主要特点之一是参与性强,创业投资者与融资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创业投资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复杂度,创业投资家必须是也只能是敢于冒险、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理论、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为:(1)创业投资是勇敢者和耐心者的游戏,创业投资家要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坚强的毅力,要能勇于创新、慧眼识才。(2)创业资本一般都投向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创业投资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样他才能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需求潜力做出正确判断,对企业做出准确的评估。(3)当决定投资后,由于创业企业家一般不擅于管理,创业投资者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者要在经营战略、形象设计和组织结构等各方面做出决策,特别是帮助组织和改造企业的领导层,所以创业投资者要谙于经营管理之道。(4)在创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业投资家还要不断在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各类金融机构之间协调关系;利用自己的关系网为创业企业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和管理者,实现技术、资本、信息和人才的最佳组合,要做到这一点,创业投资者必须有很强的社交能力。 三、培育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的金融体系 创建创业投资市场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这也为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在创业投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金融市场功能和结构的单一,成为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帮助国企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种计划式的单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证券市场相对规模较小和结构单一的问题。从规模上看,199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仅占GDP的8%,与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差距甚大,与庞大的潜在上市资源和社会闲置资金不相适应;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构成单一和市场缺乏层次性上。我国还没有一个为多种经济成分的高成长性新生企业服务的市场。 另一方面,适于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人才严重匮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的市场开放历史不长,以往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工过细,使得现有的金融人才专业性过强,缺乏既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企业管理理论,又具有金融投资和高技术企业管理实践经 验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二是我国大多数国有创业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经理一级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其工作方式、自身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与创业投资这一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的要求存在许多不相匹配之处;最后,现有的金融从业人员对创业投资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是制约创业投资发展的一个人为因素。 由于没有完善发达的创业投资金融体系,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难以对接,科技与金融的真正结合无从实现,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艰难;而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制约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从完善和培育金融体系入手,创建创业投资市场体系已经势在必行。鉴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要建立适于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体系还应主要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一个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首先,规范中国现有的股票市场。纠正和制止股市、投资和会计行业的不规范及黑箱作业,树立投资者信心。在创业投资的形成时期,市场信心非常重要。其次,减少对创业投资的行政干预。创业投资公司不得在股市购买股票,政府对创业投资的资助应与创业投资公司的绩效挂钩,基金管理人应承担风险。允许有限合伙人制的运作模式,减少政府及投资方对创业投资管理人的干扰,允许有业绩的创业投资公司筹集创业投资基金。最后,尽早开放我国的二板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出口,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创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后退出,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创业投资的发展。所以在我国二板市场即使一时不能开盘,也要有明确的二板上市时间表,使创业投资家有信心投资。 二是培育一个适应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人才环境。可请一些有成功经验的创业投资家到中国讲学、指导,也可通过投资的方式派人到创业投资发达的国家参与创业投资公司的实际运作。支持和鼓励留学生在国内创业,吸引他们回国,并且支持他们在海外的研发基地,这对中国创业投资今后的发展和项目来源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国内的一大批人才已在海外金融界扎下了根,他们熟悉国外创业投资的运作,又了解国内的生活环境,应允许海外杰出人士以海外房地产、股票等作为抵押到国内申请贷款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由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以合同方式交由海外团队管理。 金融投资论文:当前金融多主题投资机会巨大 摘 要: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态势;阐明多主题投资时代已经来临;建立我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大视野,抓住投资国际市场的机遇。分析在投资增长中的诸多问题,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确保金融投资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有效发挥。 关键词:金融 多主题投资 国际投资 机会与机遇。 主题投资,乃股市投资的“事件驱动型投资策略”。现我们嫁接到我国整个经济领域投资上。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经济发展及转型的新兴增长动力带来了长期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是多领域的,是多主题的。如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诸多领域;又如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主题。这一切都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既新的多主题投资机会。而每一个投资主题,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主题,这正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多主题驱动”的多主题投资。换句话说,多主题投资,就是与近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和百姓民生密切关注领域的事件,都将转变成投资机会。 1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整体经济态势。 风靡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渐远去。我国在这次危机中表现不俗:在经历了2008年至2009年的低谷之后,经济呈现了持续回升的态势。今天,我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体说,一年多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外贸和投资三条战线,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消费几年来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个百分点。 如今,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涨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的频繁推出,预计今年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可达到4个百分点;而外贸方面预计也将一改负增长拉后退的趋势,会对GDP作出一定贡献;说到投资,去年它对GDP的贡献率是8%,今年,它无疑还将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望继续作出较大贡献。 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动力强劲,投资领域广泛,获利机会俯拾即是,这就为金融投资带来巨大利好。 2 投资多主题的局面已经形成。 母容质疑,我国“十二五规划”将带来大量的主题投资机会。我国现在正是向工业化转变和城市化时期。我国电力、电信、公路、钢铁等行业建设已经过了投资高峰期。但是,城市设施、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许多基础设施的基础产业还处于高峰期。社会投资仍将保持一定时间的高速增长。具体分析后,我们认定未来一个阶段内,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领域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各类产品创新投资。既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新产品生产建设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二是,由于消费转型及升级,适应人们消费变化及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生产能力的建设;三是,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四是,环境保护、压制与治理;五是,持续发展,长期面对资源短缺的现实,要加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建设;六是,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和消费需求快速放大;最后是,产业调整与区域配置调整。这些成为了经济市场上多主题的投资领域,可以说我国多主题投资局面已经形成,而且无疑这些领域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3 国际投资市场也是多主题投资的一个重要选项。 鉴于今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投资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大视野。也就是说,我们要启动国内投资与国际投资两个“轮子”。盘活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投资国外。当前国际投资机会,应该大致在如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是,对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在能源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上投资发力;第二是,面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投资。欧美债务危机的频频乱象,给我国经济所带来了机遇,当然也有挑战。在未来的一两年,欧美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1%以下,加上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是很快,而我国的出口商品大概是50%是去欧美和日本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欧美市场,应当刺激内需,来应对外围经济的疲软。而面对欧美经济不振的情况,国外一些品牌公司可能表现不是很好,这给我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一个机会。现在大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私人企业,有很强的财政实力,可以到国外去投资。不光是在非洲、拉丁美洲投资源以及能源方面,也可以适当地考虑买一些欧美的品牌,针对海外投资方向由虚拟领域转向实体经济的大趋势,考虑并购、入股、合作经营,在国外办厂等等。这样的话,我们的多主题投资便扩展到了国外,同时还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另外,海外房地产、医疗、环保、以及教育行业等也都有很好的投资价值,这将是未来我国投资海外的方向。 总结起来,就是要是海外投资逐渐多元化。自然,我国政府不能‘袖手旁观’,应给予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以必要的支持和助力。还要考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尤其要支持民营企业的投资开发行为。另外,健全“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力促对外投资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 4 积极解决投资增长中的问题。 上面已经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多主题投资的巨大机会。而且在多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但是,目前国内外环境也存在着制约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投资增长还存在着几方面的不均衡,以及结构不合理问题。 4 . 1 制约投资增长的几个因素。 首先,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欧洲债务危机仍然乌云密布。这无疑给我国金融投资带来负面影响,国际环境因素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其次,由于为数不少的地方领导者,政绩观的偏颇,出现了全国性的盲目追逐GDP。使得几年来地方政府缺乏节制地土地财政大力推行,地方政府积累了过多的债务。显然,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从而影响到政府投资能力;第三,我国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而“稳健”实质上就是“从紧”,预计明年的人民币贷款增幅将由今年20%下降至14%。尽管明年财政政策的基调维持为“积极”,但其积极的程度将不如2010年年,预计赤字的绝对额和其占GDP的比重均将有所下降。从积极转向稳健,投资面临的信贷环境自然趋紧;第四,个别地区投资增速过快、在建规模过大、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率过高的弊病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比如,投资总量居高不下,使固定资本形成率越来越高,无疑也制约着投资增速的进一步提高。 4 . 2 投资增长不均衡。 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增速的反差。今年以来,中央项目投资低速增长,并且增速不断回落,与此相对应,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仍高位运行;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与民间投资增速的反差。民间投资几年来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2011年以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月达到34.2%,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的差距扩大到21.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9%;三是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反差。制造业投资比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差距几年来有扩大之势。 4 . 3 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一方面,行业结构不合理。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矛盾尤为突出。钢铁、水泥总规模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预期。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新上的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一些已经关闭的小钢厂、小水泥时不时地又恢复生产,而且仍然有新上的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而且,产品结构趋同现象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地区结构改善不明显。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调基础等方面的投入,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西部地区投资比重偏低的状况尚没有根本改观,与地域人口比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很不相称。不过,今年2011年1~ 7月民间投资概况 ,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0.5%和29.2%,首次超过东部。但是与中西部60%的人口份额比,显然投资仍然不足。 凡此种种,无论是制约投资的不利因素,还是投资不均衡都直接和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投资的质量与效益。并间接影响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局。因此,对于制约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和投资增长不均衡的问题,我们需要审慎地应对,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使我国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祛除影响投资的不利因素;并努力平衡各类投资,让我们的金融投资为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而全国性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性的结构不合理,它也一直伴随着投资机遇。众所周知,投资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面对我国多主题的巨大投资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决问题,确保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学与基金投资策略分析 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就投资绩效而言,基金的表现并非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本文拟结合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对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行为金融学是革命性的金融理论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的。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能够对一切信息能够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EMH)。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这些理论模型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但是,近二十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异象(anomaly)。在股票市场上,这些异象包括:股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溢价;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与股价泡沫;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等。这表明,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着内在缺陷。以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有的甚至认为是“不理性”的),传统的金融学中应采用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近5、6年来,以研究金融市场中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得以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一门显学。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因而它的产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巨大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近年来,在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与相反投资策略 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相近的思想。当这种现象发生在股票市场当中时,我们称之为“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样的策略,则有可能不会采取这种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一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 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列举两种。 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information-basedherding)。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羊群行为。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基于名誉与基于报酬的羊群行为(repu-tational-basedandcompensation-basedherding)。这种现象在基金经理中相当普遍。它的基本理论是:由于雇主不了解基金经理的能力,同时基金经理也不了解自己的投资能力,为了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行为就发生了。同时,基金经理采取模仿行为不仅是关系到名誉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报酬问题。在股票市场中,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对基金经理的报酬是建立在相互业绩比较的基础上。如果某一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比同业出色,那么基金经理将获得额外的报酬,否则将受到惩罚。如果基金经理是风险厌恶者,那么他们之间就有采取相互模仿的倾向。因为只有采取模仿,才可能保证你的基金业绩同被模仿者的业绩相同,这样才可能避免受到惩罚。如果市场中有许多的基金经理都采取模仿行为,那么羊群行为就形成了。 根据上述论述,不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在股票市场中是广泛存在的。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羊群行为也是广泛存在的。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叙述。 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相反策略就是针对羊群行为而制定的一种积极的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反应不足与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常常采用试探法(heuristics),即一种以常识为基础,用试错法而不用详细理论的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试探法经常被采用而且十分有效。比如,去两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坐飞机比火车快;去折扣店买东西便宜一些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用经过论证才作决定,就知道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当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大量的行为学研究发现,人并不是良好的直觉统计处理器(intuitivestatisticalpro-cessor)。人的心理状况会扭曲推理过程,导致犯下不应该的投资错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表明,试探法的错误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记忆的有效性(availability)、事件的典型性(repre-sentativeness)、抛锚性(anchoring)和事后诸葛亮式的偏见(hindsightbias)。其中,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抛锚性将引起反应不足。 事件的典型性与反应过度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的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大相径庭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的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事件的典型性也会导致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犯错误。例如,某一上市公司总是业绩不佳。投资者就有可能将其归类于绩差上市公司,像大多数绩差公司一样,这家公司的业绩也将不断下降。投资者就会对这家上市公司的过去信息反应过度,导致投资者会忽视这家公司业绩改善的情况。在反应过度的情况下,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被低估(underval-ued)。但是,我们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持续的改善,投资者最终将改变错误的观点。 抛锚性与反应不足抛锚性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讨价还价(bargaining)是了解抛锚性如何运转的好例子。一个训练有素的汽车推销员同汽车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再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就是要把买家“锚”在高价上,通过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让买家觉得这是一个好买卖。 抛锚性常导致股票的错误定价。例如,一家公司突然宣布其收益实质性的上升,股票市场对这一变化视为某种偶然的情况,而对此反应不足。尽管这家公司在赚更多的钱,但它的股价并没有上涨,因为投资者认为收益的变化是暂时的。实际上,投资者对这家公司的潜在盈利能力的看法“抛锚”了,因为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尽管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观点可能会“抛锚”,但这并意味着投资者的观点不会变。同事件的典型性一样,抛锚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或者不足反应的情况,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都将导致股票价格的错误定价。因此,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 中国证券市场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内容是宏大的,前述的行为金融学的几条基本原理只是理论冰山的一角。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传统投资决策范式的挑战。行为金融学的大师索勒(richardthaler)既是理论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又是实践者(富勒-索勒资产管理公司的策略家)。他发起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这些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因为人类行为模式改变很慢,因而基于行为偏差的过去的市场无效率将很可能持续下去。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 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传统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是无效率的。不规范的市场必然和无效率联系在一起。在无效率的市场上,基于传统的金融学投资理论的基金投资策略将很难成功。因为满足发达证券市场的投资理论的一些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并不存在的。如果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取传统投资理论指导的消极投资策略,那么基金的业绩表现必然落后于大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中,一些采取积极投资策略的基金也并未取得优于大盘的业绩。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证券投资基金过于注重成长投资,导致选股不当和过于重仓某几只股票外,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吸取行为金融学的原理,进行必要的价值投资。因此,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是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一大课题。 ———对政策的反应与行为投资策略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政策常常左右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因而,一方面它给市场的“先知先觉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使“后知后觉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策变化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往往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而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针对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ST现象与行为投资策略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对于特别处理这样的“坏消息”,ST股票的价格应该下跌,而不是上涨。这显然是违背了有效市场假说的情况。然而,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看,这种现象是有道理的。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了潜在的并购目标,将伴随着大量的现金注资、资产重组、政府保护等活动。这些努力表明,ST公司的有关各方在设法拯救这家公司。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这样,ST现象就很好理解了。 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否可以纳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之中呢?从行为金融学来看,这种策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将ST股票纳入其投资组合范围内。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领导者,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金融学的新成果,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尽管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在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中的占的比例不到10%,但由于其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使得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此。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转变的必然。在超常规的发展中,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要超常规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应当多样化。当然,在运用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时候,我们应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金融投资论文: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及监管 摘要:近年来,国内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不断加深,产融结合,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股新的潮流正越来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产融结合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而了解和分析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关键词:产融结合;投资动机;监管制度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国有资本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各种类型的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都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并且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一、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 产业资本频频涉足金融领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复杂的动机,需要我们认真、客观、全面地加以分析和认识,并制定相应的监管对策。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产业资本积极寻求产融结合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参股或者控股金融机构,为自身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虽然我们十分不愿意将这一条列为产业资本投身金融业的主要动机,但是不可否认,在内地市场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尚处于表面的原始阶段,缓解资金流压力,争取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依然是目前不少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最主要因素。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信贷支持,这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毋庸置疑,而且对积极实现大规模扩张、投资多元化和资金流量大的集团企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型。如以饲料为主业的新希望集团,在围绕主业开展的并购和进军房地产业的过程中,也成功地利用其参与金融业的背景获得了巨额融资,实现了多元化投资。但是,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却仅仅把目光放在了缓解“融资饥渴”上,以商业银行大股东的地位轻易获取银行巨额贷款和授信;以上市公司股权抵押贷款,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充实自己的现金流;以投资证券公司为名义拿钱给证券公司炒股……,类似于这样的手法并不少见,图的是眼前的利益,冒的是极大的风险。在不久前发生的“上海周正毅事件”里,多家金融机构深陷其中并且损失惨重。以周正毅农凯集团为核心的“农凯系”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向来以热衷于投资证券公司而闻名,曾成功控股了“大通证券”和“泰达富友证券”。同时,农凯集团以2.33%的持股比例位居兴业银行第六大股东,并利用这一优势轻松从兴业银行获得20亿元的综合贷款。目前,伴随“周正毅事件”调查的逐步深入,贷款风险已经开始凸现。 (二)投资金融业良好的利润回报是产业资本涉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因素。金融业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垄断保护行业,行业利润一直高于社会平均利润。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入WTO,但完全有理由相信,至少在短期内金融业还不会失去即有的“垄断利润”。因此,对产业资本来说,目前只要挤进这个行业就能享受到超出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的回报,金融业作为一种长线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并且,从其他国家或其他行业的市场开放进程来看,许多垄断行业逐渐放开时,往往会产生类似爆米花爆炸的效应,市场放开会带来市场的巨大膨胀和活跃,而且会带来超额的利润,谁进入得早、谁渗透得深,谁就可以在市场利润的分配上占得先机。尤其是一些实行投资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投资制造业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其他可选择行业也不多,而金融业的垄断利润和市场空间自然就显示出特别的吸引力。以民生银行的大股东新希望集团为例,该集团早就从“资本与金融的结合”中得到了真金白银。据统计,2000年,新希望从参股民生银行得到的收益就达到3020万元,占同期公司利润的54.7%。 (三)中国金融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吸引产业资本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截至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0.7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2154亿元,保险市场资产总额7782亿元,上市公司1250家,市值总额41629.53亿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不论是市场规模和结构,还是运行质量和效率都远远落后。加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着真正意义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接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将席卷而来。从世界上许多已经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伴随着政府对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进入,金融自由化将对本国金融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金融资产快速扩展,市场主体迅速增加,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创新步伐加快,而金融业国有资本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也会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将上述影响称为“金融大爆炸”,并预言中国金融结构正在进入大爆炸阶段的前期,不用很长时期,金融大爆炸将在中国出现。无疑,中国金融业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外资金融机构的蜂拥而入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许多产业资本才积极介入金融领域,从而为今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打下基础。 (四)投资金融业也是产业资本实现长期战略经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参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在需要。产业资本通过向金融业的渗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强化集团企业内部资金的集约化管理,如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都成立了财务公司,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庞大的资金流进行合理调度,并通过专业理财进行适度投资,从而发挥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其次,产融结合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行业协同效应。以发达国家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为例,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而完善的汽车融资服务不仅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和销售主业,而且大大增加了公司盈利。2000年,美国通用汽车信贷公司为全球800万客户提供了汽车信贷支持,其当年净利润占通用公司总利润的36%。而福特公司2000年汽车信贷业务的税前盈余则高达30亿美元,已经接近其汽车制造主业的水平。还有,产融结合也是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化运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实体经济全球化是催发金融全球化的基础和动力,而金融全球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还是跨国资本的兼并重组,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这个舞台。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话来说:“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跨国集团的成功,但跨国公司则一定要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 二、产融结合对中国金融业的积极意义 从世界上不少知名大公司的发展历程看,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世界500强中有80%以上都是成功地进行产融结合的运作。以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通用电气以电气照明行业起家,历史悠久,是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惟一仍在工业指数榜上的公司。但是,目前的通用电气早已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工业公司,2000年,通用电气销售收入1299亿美元,净收益127亿美元,这其中,GE金融服务集团的销售收入为662亿美元,净收益为52亿美元,分别占到总额的5l%和41%。GE金融服务集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包括信用卡业务、保险业务、商业贷款、租赁等诸多金融领域。在发达国家,产融结合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它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瓶颈,有力地推动了跨国公司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在推动金融创新,完善社会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我国目前而言,金融业整体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营规模偏小,金融体制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完善,金融资产质量较差,金融产品营销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极大削弱了国内金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首当其冲,据业内专家预计,入世5-10年后,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外币存款份额将占到15%,人民币存款将占10%,外币贷款份额将在20%-30%,人民币贷款将达到15%。另外,在外资银行最具有竞争力的中间业务市场上,其市场份额将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其中包括贸易融资、信用卡交易和现金管理。与此相同,证券、保险业放开后也同样面临激烈竞争。面对挑战,中国金融业急需壮大规模,提升实力。金融企业通过上市到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对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来说,上市至少在短期内还不太现实,而引进包括产业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则可以说是目前最为可行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引进产业资本,国内金融企业一方面可以增资扩股,充实资本金,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并且,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以此为契机改善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企业不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其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资本的积极介入,目前金融市场上还存在的不少空白领域能够得到迅速填补,比如专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融资服务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专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以及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的人寿保险公司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而且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加强产业资本金融投资行为监管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虽然还仅仅处于起步 的阶段,但是,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产业资本大量进入金 融业已经给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课题。就目前情况来看,我 国在产融结合方面的监管法规和政策还很不完善,加之产业资 本的金融投资行为动机十分复杂、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在现有 的条件下要实现有效监管困难很大。笔者认为,当前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监管当局引起重视。 (一)强化对金融企业的股权监管。在传统金融市场条件下, 国有股在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股权监 管意义不大,这也导致监管当局一直忽视了对金融企业的股权 监管。事实上,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以建国以来国内最 大的一宗非法吸储案为例,由于完全受控于大股东,广州市商业 银行穗丰、汇商两家支行沦为大股东予取予求的“提款机”,四年 内账外经营非法高息吸收了超过150亿元的资金,使广州市商 业银行出现了全行性的支付风险。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增资扩股和国有股权 退出,一些产业资本迅速填补空缺跻身大股东行列,其中不少企 业把目光盯在了金融机构的控股权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 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1999年6月20日)第十五 条:“单个股东投资金额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10%以上的,必须 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虽然对不少银行来说,仅有10%是肯 定控不了股的,但是规定中并没有对关联企业、关联股东的参股 做出更明确限定,因此,这并不妨碍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同时参股 一家金融企业,通过拥有较多的表决权从而实现事实上的控股, 这对一些股本规模较小、股权又相对集中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 构而言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企业 的股权监管,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审核关,在积极引进优质资本的 同时,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参股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监管部 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适当分散股权,努力实现股权 平衡。 (二)强化对商业银行关系人贷款的监管。所谓关系人,是指 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 及上属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 济组织。现有的监管法规中虽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 关系人贷款,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控制要求和相应的监管措施,并 且,许多商业银行自身内部也对关系人贷款缺乏相应的管理制 度。因此有不少企业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掌握投票权,很容易就 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信贷支持,而目前一些地方性城市商业银 行发放给股东企业的贷款也远远超过了人民银行规定的单户贷 款管理的比例,并已经陷入股东贷款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困境之 中。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尽快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具体做法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进行审批 时,制订一些限制股东向所投资金融企业进行融资的政策规定, 如若干年内不得向参股银行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等等,从而将 一些“劣质投资人”挡在门外;二是监管当局要切实加强对商业 银行关系人贷款的监管和检查,对单户超比例的关系人贷款要坚决督促其压缩贷款规模,降低单户贷款比例,否则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三是要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关系人的授信管理,严禁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的问责制和贷后评价制度,不给违规发放关系人贷款有可乘之机。 (三)积极推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混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向金融机构参股,使得金融机构本身的法律结构和管理结构也日趋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监管当局单方面的力量,显然难以对金融机构施以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管,必须积极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力量来完善和补充金融监管。当前尤其要重视推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将金融机构置于市场的监督之下,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在充分了解银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通过信息披露,金融机构的股权变动、关联交易(贷款)等重要信息可以及时、充分、准确地被市场和监管当局所掌握,从而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但在目前国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非上市金融企业目前还没有信息公开披露的义务。对此,监管当局应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思路进行探索,推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尽快实施信息披露;同时,加大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社会公众正确、理性地看待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 (四)强化对大股东企业的风险监测。一般而言,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能够参股金融机构的企业都是一些自身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的优质企业。但是,以产业资本自身的资金实力来看,对资金链的管理也同样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以民生银行的大股东——东方集团为例,2001年7月26日该公司公告,以公司所持有民生银行1.69亿法人股为质押物,为公司控股的锦州港向中信实业银行申请4亿元贷款提供质押担保,一则公告涉及了三家上市公司,两家商业银行和多个监管主体。这一方面显示大企业集团可以有效调集内部资源向某方面倾斜,快速抓住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说明一旦资金链或某些运营环节出问题,将动摇整个集团的实力,甚至有可能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因此,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的各方当局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有针对性地对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涉足较深、影响较大的产业资本实行风险监测,共同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的风险监测数据库,加强风险分析和预警,为更好地掌握金融监管的主动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打下基础。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策略研究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行为金融理论 投资策略 投资心理 1 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 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 Bondet 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 trad?鄄ed)的产生。 2.2 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 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 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 后悔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 固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 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 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 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 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Invest?鄄ment 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 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 惯性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鄄ing Strategy) 惯性交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 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 Cost Averaging Strategy And Tim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 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 Investment 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 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金融投资论文: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行为金融理论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现已成为金融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主要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如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这两种偏差常常导致投资者产生两种错误决策: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应过度(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人的心理会出现扭曲推理的过程。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锚定”将引起反应不足。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地分类处理。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不同的东西归为一类。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某些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比如说在大连大豆的期货市场上,从历史数据中分析季节性因素,大豆有所谓多头合约和空头合约之分。再根据“老合约运行终止,最后往往都是跌”的经验(如S211和S301),得出“期价最终应是跌”的结论。但当基本面有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由于对上述概念反应过度而忽略基本面的新变化,从而产生价格的失真(如对S211和S301价格的长期压制上)。但是,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面的这种变化持续下去,投资者将最终改变错误的观点。 “锚定”就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答案的特性。“锚定”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同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推销员的目标是把买家“锚定”在较高的价位上。 在期货市场中“锚定”经常导致期货价格的暂时性失真。例如,期货市场上突然基本面有实质性的变化(如2002年年初的转基因政策的宣布),但是价格并没有很快上涨到该利多因素所应该带来的幅度。投资者误认为这种利多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起实质的影响。实际上,投资者把价格“锚定”在较低的水平,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抛锚”了。当然,投资者的观点也跟事件的典型性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serf-contribution)两种判断偏差。然而价格由有信息的投资者决定。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商品价格判断的准确性,低估市场风险,进行过度交易;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则使投资者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低估关于商品价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短期的反应过度和长期的连续回调。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更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人们往往认为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有把握,而选择它们,对不熟悉的行业、品种则敬而远之。如投资者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品种进行投资,并认为这些品种风险较小。人们还有“回避损失”的表现:当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接受。这就是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时会马上平仓,而在损失时会继续持仓的解释。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风险厌恶者或者风险追求者,面对不同的情形,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当涉及的是收益的时候,人们表现的是风险厌恶者;而当涉及的是损失的时候,人们则表现为风险追求者。当然,过度自信并不单单影响普通投资者,对市场的专业人士也构成影响。 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该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应过度。 4.羊群行为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强调对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他的投资结果造成影响。比如说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上,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期货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模仿来进行决策,这就形成了羊群行为。 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打听主力动向,跟风投资的行为,或者在同一个期货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相同方向的期货合约。由于羊群行为在期货市场中的广泛存在,期货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这样,投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短线交易,以获取过度反应向正常反应的价值回归过程的利润。另外,期货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除去手续费等费用,期货交易严格说来是一个“负和游戏”,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为价格应该上涨的时候,价格往往会出现转机。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期货交易者,就应该敢于做市场中的“少数人”,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投资者常常对“非相关信息”作出反应,其交易不是根据信息而是根据“噪音”作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就不可能是有效的。此外,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行为入手对许多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异常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投资管理者如何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投资管理实践呢?一方面是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避免决策错误;另一方面要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判断错误,在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价格有偏差的品种,并在价格定位合理后,平仓获利。由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投资管理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行为偏差而长期获利。具体而言,有两种应用思路,即把行为金融理论作为投资技术或者作为投资理念,实际上不少投资者是既将其作为投资技术也将其作为投资理念混合运用的。 有些公募基金(如共同基金)直接标榜为行为金融基金,他们利用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市场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异常现象,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学工具和电脑程序来选股和操作。如美国著名的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和RussellFuller管理着一个行为金融共同基金,其投资方法是利用投资者对信息的错误加工导致的市场非有效性来获取投资回报,采用自下而上、结合带有行为金融观念的基本分析来投资。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利用市场长期“炒小”、“炒新”、“炒绩差”的风气形成的定价偏差,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集中持有“中石化”、“中联通”等大盘绩优股,取得实效。 在期货市场中,各种投资失误将使投资者产生后悔的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随大流”、“追涨杀跌”、“节前平仓”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投资者必须学会客观地看待期货价格的涨跌,并严格设置好止损点。虽然投资者不可能每次都赢利,但只要赢利大于亏损,便是这个市场中的赢家。尽量使赢利扩大,而使亏损减小,才是最终的策略和目标。 另一些私募基金(如对冲基金、捐赠基金、养老基金),则是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一种投资理念,他们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张扬,但是在这个应用队伍中,更不乏世界顶级的投资管理人,像WarrenBuffett,GeorgeSoros,DavidSwensen等等,Buffett的简单企业原则、Soros的反射理论、Swensen的资产类别原则等就是他们的投资理念的典型代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如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止“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是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理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法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结 语 行为金融理论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金融投资论文: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的策略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1997年学科调整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信息一体化的全球化氛围中,再现勃勃生 机,很快从原来的危机状态下走出,经过几年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三级体制得以完善,全面拉 动了该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层进展。但学科合并后的高层次整合并不理想,两个老学科之间的关系 多有争议,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依然不少。文章就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理念目 标、教学新模式建构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试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改革 1917年周作人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身份首先开设欧 洲文学史,1918 年第一本《欧洲文学史》教材问世。1930 年朱自清主持清华大学国文系后,明确提出从“比较”高 度认识“西洋文学”。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对大学课程 进行调整,中文系课程设置沿用清华思路。1946年,按照 闻一多的设想:把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分解 重组文学系和语言系,后因争议较大未能实施。1952年新 中国高校学科大调整后,“外国文学史”作为规范的学科 名称替代“欧洲文学史”、“西洋文学”。1997年国务院社 科规划办公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本着减少旧学 科、发展新学科的宗旨,将高校讲坛上存在了80年的外 国文学与20 世纪80年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实施学科合 并,合并为“文学”学科之下新的二级学科——“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原有学科只能以专业性质(专业方向) 存在. 一、学科整合背景及内部关系明确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本是该学科两个重要的概念. 1827年歌德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 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两方面提出“世界文学”(德语复合 词weltliteraur)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 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 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 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体现了人类文学的伟 大进步,论者确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临近,相互影 响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 韦勒克·沃伦认为世界文学除歌德赋予的涵义外,还指全 球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或指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 品,他较早认识到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他这 样界定比较文学: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从 中我们看到两种涵义的世界文学:一个着眼于文学发展前 景的理论构想;一个立足于划定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角度. 而在国内“世界文学”却没有在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真正发 挥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学关系”说。比如陈?? 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相当完整 的定义: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 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 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 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较文学界定为对各种“文学关 系”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派较为一致的观点,而“文学关 系”是一个差异性概念,在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别、民 族、文化差异等外部因素是其关注的中心,对它的强调消 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 同质关系. 由于新学科的诞生,进入核心课的外国文学在大学中 文系的地位获得极大改善。“外国文学”在“中国语言文 学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但学科合并 后,学科内部与比较文学的矛盾却凸现出来。从新学科的 命名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能够彼此替代,而应该保留各自本原特性,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达至文学研 究的新境界,但实际情形却不全然如此。硕士研究生招生 方向一贯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通过互联网,仅就2002 年全国有硕士招生资格的5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 现,各大学的招生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如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先没有世界文学 专业,在新学科的招生方向中,也没有世界文学方向,而 全是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二类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原先有世界文学专业,在学 科合并后,世界文学方向的重要性降低,把重要精力转向 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三类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 等,在二级学科下,没有设具体方向。这些学校以前有世 界文学专业,学科合并后在发展方向上尚不明朗,现有师 资以世界文学为主。第四类以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武汉 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招生方向上,有中外文学关系方向, 也有世界文学方向,二者并重。新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设置 上,应该是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世界文学并 重,上海师大一类大学的做法较接近这种理想状态。② 在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它包括外国 单一作家、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国别文学的研究,包括 区域文学(如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及总体 外国文学的研究,同时,它也包括含有中国的世界范围内 全部的文学的研究。从19 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 间,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实绩,而中外文学 关系的研究只是近20年才形成规模的,在新的学科中, 需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也需要有纯粹外国文学的维 度。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世界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基 础,而比较文学则是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的确 存在着知识平台与方法论的互补性。世界文学在新学科中 不仅要维持它的存在,更要推动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需 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世界文学的意义。不论世界文学作 为对象还是角度,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就像聂珍钊在 2002外国文学年会所说:外国文学史本身就有比较文学的 特点和内涵,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二、课程设置及知识体系的完善 按教育部的部署,从1999年起,师范院校逐步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 国文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专业 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都要进行全面 改革。但迄今为止,很多条件不具备的大学和师范院校都 还没有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我们还是按原 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运作。课程怎样设计, 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如何改 善,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按照现有师资和在中国文学教学 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课程设置可分这样 几个科目实施教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外国文学史 (欧洲部分至一战前);东方文学经典选读;20世纪诺贝 尔文学选讲。并在这些课程中贯穿中外文学关系比较研究 的具体内容. 1 、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比 较文学的各个层面及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 究、科际整合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的本质以 及研究比较文学的途径和方法,侧重理论的说明,学习和 研究比较文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比较文学的各种范畴 以及不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与思潮,兼及个案示例,通过 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知道怎样以比较的思维阅读世界名 著,从事鉴赏和研究. 2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102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 的重要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学有系统认识,帮助学生理 解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文学 在现代世界文坛的位置,在对世界文学有认识之余,也可 以对比较文学及其研究的趋向作出更全面的沉思。本科目 将会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 生掌握西方文化观念下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 和评鉴能力。授课时可以刻意引介所选文本背后的文艺思 潮、文学运动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3 、东方文学经典选读(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东方文学的经 典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必要补充,使学 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化及相互影 响。接受中国以外的其他东方文化背景中的作品信息,形 成更为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本科将会通过选读国外东方 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生掌握东方文化观念下 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提高评鉴能力,进一 步强化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4 、20 世纪诺贝尔文学选讲(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20世纪诺贝 尔文学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 系的必要延伸,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发展及现代主 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继承和反动。接受更 接近于我们的生存时代的文学作品精神信息,并对我们现 代意识培育和生存观念更新产生直接影响。本科将会通过 选读20世纪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名著, 使学生掌握作为20世纪重要文学现象的现代主义、后现 代主义文学观念,并理解主要作家、作品,对学生创新意 识的培养予以启迪.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法 面对学科合并后的挑战,面对校园的人文精神冷落, 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名著阅读量极小的现实,面对教学内容 作品多、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何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昔日拿着纸页发黄的讲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 的“文学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分析”的讲授模式, 必须代之以充满锐意创新精神的全新外国文学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教学改革新探索及思路 (1)强化人文精神,重视非智力因素。当代教育首 先表现为综合素质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 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是衡量大 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 准。正如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 神的人,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学 永恒的主题,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 “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 生息息相通。从古希腊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 主义,从卢梭对人性的张扬到雨果、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及其20世纪文学对人性回归的呼吁给我们提供了人格修 炼的丰富营养。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质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学 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 使青年学生通过文化比较认清:西方文化重个体而轻群体 的传统的优点和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 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 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 体的传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教学。外国文学 内容十分广阔、流派纷呈、名家灿若星河、佳作汗牛充 栋。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和学生 的实际:一是理清线索,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文学发展观 念,这是教学的基础;二是大胆舍弃,压缩重点作品数 量,提升作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大家中选更具类型代 表和艺术价值作家且只选一部作品(具有深度和文化含 量)探讨分析。三是注意学术动态、开拓发现视界,讲授 自己的科研发现和研究方法。因此,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 论启迪就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制高点。四是对研究对象资 源几近枯竭、研究资料沉积太多的作家作品可引导学生在 课外学习整理,以减轻教学负载量.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而言,古代是原点,近代是 重点,现当代是难点。讲授的重点部分再分出次重点。如 希腊神话、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 学,其中神话原型、莎士比业、塞万提斯、拜伦、托马 斯·哈代、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 应是重点讲授和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作家,而像《圣 经》、《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简·爱》、《罪 与罚》等这些阅读性较强的作品可视为次重点。而20世 纪文学,重点是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为次重点. 现代主义文学离我们的时代生活距离远,人们对各种艺术 鉴赏还未能拉开时空距离,很多问题少有结论,这是我们 教学的难点。教师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学生深刻领 会,能举一反三。略讲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与讨 论”,督促学生自己来完成. (3)增加批评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份量。首先, 用文艺理论准确地为作家作品定性定位,作为学生阅读作 品前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作家的 创作已有了某种标签或是受到某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决定 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作品分 析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不同的作品选用适当的评鉴 方法。譬如用马斯洛人格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用基督 教教义理论分析《巴黎圣母院》,用女性主义理论解构 《简·爱》等,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已很难再适应社会历 史批评,而必须选用适合于它们的新批评方法。选有代表 性的作品作为个案,用适当的文艺批评方法指导作品分 析,不仅教给学生方法,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 教学的量和质。再次,增进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观念的包 容性,兼收并蓄容得下多种不同的声音。随着中外文化的 交流的深入,东西方观念撞击和相互解构,我们走进一个 思想与方法多元的世纪,我们不能再以国人特有的思维方 式用中国文艺理论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和问题,应 该用外国文艺理论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理解外 国文学中难以理解的内涵。引导学生向文艺理论之门迈 进,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兴趣,提高理论素养, 这也是大学高年级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4)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的学科整合为外国文学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教学 中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注意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 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 含量。特别注意把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 在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达到拓宽知 识领域、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寻找契合 点,挖掘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内容,如通过《被缚的普 罗米修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 《高老头》、《美国悲剧》等强化社会批判意识;通过《荒 原》、《等待戈多》等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通过文学作 品中的爱情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等. 2、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1)网络资源运用。置身于网络时代,现代化教育 技术在城市中学开始全面普及,近年来高校的教学评估和 教学成果评审对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格外看重,迫使已 经走在了中学后面的高校加大投资完善设施,为学生提供 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外国文学教学面对图书资源严重 不足和缺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和研究不失为 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是到三年级学生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二是数字信息资料全面,使用方便;三是能 节省时间;四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大作家及经典作品网络资 源非常丰富。面对一部作品选择好话题和角度,学生尽可 以各显神通,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大量材料,再经自己整理 消化在精心组织的讨论中见仁见智的阐述。 所有这些窗口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运用得当 使用熟练必然是“别有洞天”.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人脑”+“电脑”的多媒 体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模式,为课堂教学 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主体 意识在生动活泼的、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全面激发,在 一种新颖的、多维的思维空间展示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 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真正使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 型教学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成为学习的主 人。现代教学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如重要场景、精彩 片断的音频、视频材料的运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作品人 物和主题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再像播放 一些诗词音乐、配乐诗朗诵会使学生对罗伯特·彭斯和普 希金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cai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密集 的知识点予以很好的空间压缩,图表处理与文本的超级链 接,更加方便实用而且功能强大;利用多功能教室的现代 化摄像监控系统,尝试学生在教师退场的教学情境中,通 过精心准备,实施自主组织教学或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评 点分析,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 当然,手段不是目的,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出 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多种现代 教学媒体的辅助,不能搞成电脑“满堂灌”淡漠了教师激 情,眼花缭乱之中使学生应接不暇,失去课堂教学师生间 必需的情感陶冶. (3)英语诗歌“双语教学”试验。外国文学的教学 内容本来应该涉及“原语文学”,像外语类的国别文学就 是针对某语言专业的原语文学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应的师资,也就没有这类课程设置。中文专业的“外 国文学”严格意义上也包括了“原语文学”,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学国文系外国文学课程全由外文系教师担任,但问 题是苦于语种太多,授课者无师能通,后来多用本系教师 上课,自然“外国文学”也就变成了“译语文学”. 现今提倡“双语教学”(非民族地区的汉语化提升), 这是高校课程建设英语化与世界接轨,而对于英语国际化 时代的“外国文学”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 在通过研究生教育积极培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双语 教师的同时,可与外文系文学研究者合作进行英语诗歌的 双语教学试验。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英国浪漫主义诗 歌以及现代英语小说(节选)赏析等。笔者近年在专科班 做过一点尝试,将莎士比亚、彭斯、拜伦、雪莱的原诗拿 来师生共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理解都没有问题,少 部分学生甚至能熟练背诵。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双语教学,仍受母语思维的局限,无法根据需要在双语之 间自由切换。基于双语教师奇缺,培养难度大时间长,又 很难聘请到合适的外籍教师,目前的选择只能是降低标 准,走具有中文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4)“精彩片断”模拟表演和英语诗歌朗诵。中文系 有着丰富的“课本剧”表演经验,对此历届学生都表现出 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外国文学教学实际 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名著改编和“精彩片 断”的模拟表演,甚至采用洋泾浜杂语对白,开展系际交 流,与外文系学生联手活动并请外文系老师指导,像2002 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断表演就有过非常好的效果,其 他名剧名片通过影片观摩,细心演练都可能有意外收获. 随着学校向本科全面过渡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举 行英语诗歌朗诵比赛条件已经成熟,而且非常有必要。这 样的课外活动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有必要参与,不仅拓 展了教学空间,也提高了师范技能,还能为大学生素质教 育活动科目提供优秀范例.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摘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 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 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 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学科界限;前结构;视域融合 199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高 等院校中文系诞生了,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学科合 并一方面使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成倍增长,比较文学的地位 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给比较文学界和外国文学界带来了诸多 烦恼,激发了许多学者对其深思、探讨。2000年,《外国文学研 究》杂志设置了“学科建设研讨专题”的专栏,对“‘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学科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讨论”[1];2002年,在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期间,几位学者就“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进行了座谈[2];2003年,第二界“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 坛”对学科合并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2004年,在 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中,学者们继续就此话题进行讨 论[4]。对于学科合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对合并表示 了认同,不过认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是两个有各自不同特征 的学科[5];有的学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6];另外一些 学者则对合并带来的问题忧心忡忡[7]. 学科合并带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教学的混乱、学 术质量的低下[8]等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学科定位以及身份 问题所决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前身就是外国文学)身 处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身份和地盘如何界定、划分?两者错综复 杂的关系是否会导致彼此消融,乃至同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 键在于能否在学理上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别开来。本文将 引入哲学释义学中前结构的概念,对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 身份界定,并进一步探讨在释义学的视角下,比较文学研究如何 在一开始就与外国文学分道扬镳,并怎样一步步在视域融合中 展开自身. 一、前结构对于阐释学的意义 传统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理解 就是重构,是诠释者通过本文达到作者的方法。“对狄尔泰来 说,本文是其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表达;诠释者必须把自己置换入 作者的视界以便使创造活动获得新生。”[9]这种思想基于阐释者 和作者心理同构的基础之上,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对本文意义的通达不仅可能,而且是释义学追求的目标. 海德格尔将前结构引入理解活动,从而真正改变了释义学. 他认为,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或在真空中进行,“一 切解释都活动在前已指出的‘先’结构中。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 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10]海德格尔将 解释前对事物的领会称为“先行具有”;将先行的解释角度或取 向称为“先行视见”;将对事物预先的概念上的把握称为“先行掌 握”。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构成了领会的先结构或者 前结构。[11] 伽达默尔进一步开辟了哲学释义学空间。他认为,释义学 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也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 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理解的过程就是世界向 人类展开的过程。“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 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 解释的意义运动。”[12]人类就是在对世界的不断理解中揭示了 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理论“由哲学为中心源, 迅速辐射到文艺批评、美学、法学、历史学、神学、政治学、社会 学,甚至科学史领域,并由欧洲大陆向美洲和东方蔓延,掀起了 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潮流。”[13]如果我们采用释义学的视野对比 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加以观照,也许会对问题有全新的理 解. 二、前结构中的传统概念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比较文学 是基于“‘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思维之上 的对世界文明互动及文化和文学发生的研究。[14]而“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能落实到具体的国 别、民族文学中去,诸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 等。”[15]然而,在看似明显的区别背后,却隐藏着陷阱和误区. 聂珍钊先生认为,“无论从定义上看,还是从发展历史、课程 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外国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16]聂 先生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支撑点是认为我国外国文学最基本的 特点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看法值得商 榷。不可否认,外国文学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以外国文学史教材来说,张玉书主编的《二 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的概论部分即考察了整个欧洲范围内政治、 经济等因素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各国文学的互动[17]。此类 研究确实具有比较文学性质。但是,外国文学中还有大量的研 究并不具有跨越性,将外国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就把外国文学的 一大片领地划走了,并使其失去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资料组编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 究文章索引》,将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分为四类:文艺理论、比较 文学、总论和国别文学。其中,文艺理论类共收文章44篇,比较 文学类26篇,总论类12篇,国别文学类91篇。[18]从以上数据 可以看出,文艺理论类与国别文学类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很 大的比重,而这些研究并非如聂先生所说“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勿庸置疑,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与比较文学重叠 的部分,但是只看到这一部分,显然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 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相对应,外国文学还是应该将主要目光 投入到单个的国别文学当中去.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隐约出现了:既然比较文学是跨越性 的,那么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是否具有跨越性质呢?这种跨越 性是否决定了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呢?这种想法是以释义学 理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存在,中国人必然 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前结构。在本文解读过程中,前结构必然 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一种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而不同 民族、国别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对话与联系正是比较文学的特 征,因此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必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这种观点很令人怀疑。其中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对传统概 念的理解。传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只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传统一直处在不停的变动当中。正如 伽达默尔所说:“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因为以前存在 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 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 是积极活动的。”[19]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保留最完整 的文化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开始遭到破坏。五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近乎 的打击,这种打击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时期达到高潮。在 庸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传统被无情抛弃,占据了统治地位的 则是西方的近性。“这一文化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文化 发展的共时轴与历时轴出现严重的倾斜和不平衡,历时轴萎缩, 共时轴取得优势地位。历时轴的萎缩导致历史深度感的丧失, 历史深度一旦被消解,剩下的就只是众多平面的堆积和拼 贴。”[20]当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理解、对科学 的态度更接近于西方的现代性,而不是传统文化。加之,传统文 化赖以存在的本文是用与口语有较大差距的文言书写的,这进 一步加大了传统与我们的隔阂。在我们的阐释前结构中,传统 文化能够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滋补的严复,很自然地用传统文化前结 构来理解外来本文。美国学者哈茨在为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 与西方》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 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著作中 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21]但是严复并不仅仅局限于 对西方的观察,他一直在努力找寻中西思想的一致性。他的努 力也许是在“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旨在以熟悉的词汇解释人们尚 不熟悉的事物,以可敬的古代经典来解释可疑的新颖”,或者是 “对本民族的才智感到自豪”,但他“确实感觉到了两种文化的相 同之处”。[22]林纾同样以“中国传统文人文学———具体说是史传 和唐宋派古文———作为‘前理解’,在西方小说中寻找审美契合 点”[23]。他用古文义法来比附、阐述西方小说,称赞《黑奴吁天 录》“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可知中西文 法,有不同而同者。”[24] 可以看出,严、林虽然并非有意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他们前 结构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这一他者的 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放在自身传统中加以观照。他 们对于中-西契合点的准确捕捉,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关合之处, 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然而,我们当下还能具有 严、林的前结构吗?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保留下来,但是我们的 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令生产力大幅提升从而极大 改变世界的现代化挟带其现代性意识形态汹涌而来,现代中国 三种主要意识形态进化史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是在本 土产生。虽然传统与现代对立二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而且中 国人对上述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本土的,“融入了传统的 因素”,但是融入的传统因素已经“不太容易辨认”[25]。中国的 现代性固然有其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特点,但它是来自于西方 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变种,这一点勿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是否还有信心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不同质文化的交流, 属于比较文学范畴? 理解必然是在前结构之中进行的。“解释者无须丢弃他内 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 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26] 就比较文学学科来说,对前结构的根源和有效性的考察就更为 重要。在阐释外来本文之前,首先需要阐释传统,厘清传统在前 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考察其在现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异,以及这种 变异在本文阐释中可能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教育。虽然我们不可能返回传统,但是 我们可以透过传统经典本文,体察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失落的 自我,在自我的历史存在中返视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比较文学 研究者才能够在面对外来本文的时候,应用已经相对储备完善 的传统前结构与之进行对话. 然而,具备了适当前结构的中国人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就 一定是比较文学吗?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还需要考 察前结构在阐释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对前结构发生方式的考 察中,也许能够发现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真正分野. 三、视域融合与学科界限 前结构在阐释中会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第一个层面是 对于本文的即时反应,这是一种初步的、不成熟的,也许是下意 识的反应。比如说,受制于传统前结构,中国读者也许认为外国 小说太冗长,心理描写太繁复,或者叙事结构不太合理,或者对 基于宗教情绪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等等。这种情形在国外小说 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特别明显。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之时 就说:“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其原文稍烦琐者。”[27] 傅东华在译《飘》的时候也说:“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 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28]阐释者的这种反应是由 其前结构中的传统因素所决定的,但是这种阐释并不能达到真 正的视域融合。耀斯指出跨视域的三种经验:第一种是“隔阂 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排斥的情绪”;第二种是“诱惑感”,“想把 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冒险”;第三种经验是“发现”,“通往 他人的视域有可能成为彼此间的联系”。前两种经验“还只是在 表面上跨越了视域:如果某人仍然带着自己的视域,仍然想保持 自己的视域,或者只是对陌生的视域表示惊叹而并不想置身于 其间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不可能从不同的视域中获得别 的不同于自己的经验。”[29]耀斯列举的前两种经验是对本文的 即时反应。这种初步的、下意识的阐释经验并不能带来有意义 的文学研究. 如果要对本文的世界做真正的思,从而达到第三种经验,就 必须使前结构在第二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有意识地使用、调动 前结构与本文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前结构会从蛰伏状态中显 现出来。前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内容组成的拼合 板。中国人前结构构成中的传统不再是没有变样的传统,而西 方文化也绝不是原味的西方文化,但是它们在互相交融中基本 面目还是隐约可见。阐释者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本文 对话。此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就出现了,如果调动的 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前结构来阐释西方本文,显然不属于比较文 学的范畴。只有调动传统文化的前结构(当然需要同时调动相 关的西方文化前结构),来同西方本文进行对话,才是比较文学 研究. “流传物对于我们所具有的陌生性和熟悉性之间的地带,乃 是具有历史意味的枯朽了的对象性和对某个传统的隶属性之间 的中间地带。诠释学的真正位置就存在于这中间地带内。”[30] 伽达默尔在此所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的理解,但是对跨文化理解 同样适用。阐释就发生在前结构与本文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前 结构不同内容的调动决定了离开前结构以后的方向。如果从异 域文化前结构出发阐释异域本文,阐释就处于纵向地带之中,属 于外国文学范畴。比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31] 它以平易散文为主线、结合语言分析和文学阐释,考察了英国散 文的发展、流变,揭示了散文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以英国文学 的前结构为依托对英国文学进行的阐释。比较文学则在自身传 统前理解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横向地带中存在。如果把本文阐释 看成带着前结构外出探险的话,不同的装备与方向将决定步入 不同的区域,从而带来不同的经验融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在出发时就由出发者的方向选择决定了. 步入比较文学的横向地带之后,如何与他者展开对话呢? 前结构与他者本文如何发生关系?伽达默尔指出,“一切阐释学 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物 相关联的存在。”[32]传统中必然有对他人本文所关切事物的阐 发,而我们在理解他人本文之前,必然会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 这种相关联的存在就是文学、文化之间对话的平台,是对话得以 存在的基础。钱钟书先生作为我国老一辈比较文学学者,其煌 煌巨著《管锥篇》被陈思和教授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不朽之基 石”,“应该成为不论哪个方向的比较文学学生的必修教材”。[33] 我们来看钱先生是如何在阐释中构建对话的平台的。在论《老 子》开篇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中,钱先生 首先考察了传统对于“道”,“名”,主要是“名”的解释:“名”为“名 字”。在提出反对意见“‘名’之与‘字’,殊功异趣”之后,进一步 论证“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列出大量中外人士,包括刘禹锡、陶 潜、刘勰、黄庭坚、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霍柏士、边沁、但丁、 歌德等人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的差距的观点。他接着又援引古 希腊文“‘道’(logos)兼‘理’(ratio)与‘言’(oratio)两义”、海德格 尔称“‘人乃具理性之动物’本意为‘人乃能言语之动物’”,来阐 释“道”,指出该句“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道理 之见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至此, 《老子》首句得到了完美的阐释。结尾他再次引用柏拉图“早谓 言语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以“译注《老子》”。[34]钱 钟书先生的研究揭示了如何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即寻找传统 前结构与他人本文之间“相关联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平台上展 开对话,从而实现文化的真正交融。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环节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国人研究外国 文学固然称不上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在不同文学、文化之间进行 的随意比附同样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谢天振教授在十年前 就批评了x+y的研究模式[35]。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宇文所安也 指出,“当我阅读在它们各自的文学历史语境中对一首中文诗或 者英文诗作出诠释时,我往往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与此同 时,我也发现,当我阅读一篇比较中文诗和英文诗(或者其他欧 洲诗)的文章时,我常常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传统都一无所获。”比 如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并将其与华兹华斯、拜伦等人相比 较,这就使“浪漫主义”成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放弃了“特殊历史 语境”。“这种比较文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36] 释义学经验是一种对话,而对话则具有一种问答逻辑的形 式。“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37] 他者本文成为理解的对象,意味着它问了阐释者一个问题,而答 案就在他者本文之中。他者本文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挑战,为了 回应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视域中重新构造本文提出的 问题。重新构造的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停留在外来本文的视域 中,它必然是阐释者的视域。“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 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38]使有 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视域中就是视域融合。重新构造问题的 过程就是突破两个视域、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的过程。这 个新视域的产生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试图为比较文学下一个阐释学意义上的定 义了,那就是,“充分应用本国(民族、语言)文化的前结构对其他 国家(民族、语言)的文学进行阐释和解读的研究工作。”这一定 义首先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在外国文学研究中, 理解调用的是外国文学、文化的前结构,而比较文学则调用自身 传统与他者本文进行对话。其次,这一定义对从事比较文学研 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本学科的基础要求: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 理解前结构。只有具备了不同背景的前结构,才有可能在阐释 过程中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研究者探寻各种意义的可 能性。最后,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内,或者接受了比较文学学 科训练的人必须在与他者本文的接触中认识、反思自己的前结 构,并且敞开自身,使他者本文在我们的前结构或者存在中得到 表现,从而在问答逻辑的不断推进下,在永无止境的视域融合中 发现理解的可能性。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跨文明研究 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文章探讨前三种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试图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有所指导、帮助。 【关键词】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运用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文学研究就是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方法就是文学评论方法。各个学科有着共同的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针对具体学科,又都有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简略谈一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众多专业方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经济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说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王蒙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我们都知道,王蒙作品中的幽默是一种“中西合璧”式的幽默,他从西方的“黑色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色的”戏剧性。并且我们知道,王蒙在十七年的创作中,在作品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地采用意识流动结构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这种写法与西方的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西方文化对王蒙创作的影响。这方面论著如《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李珠鲁(韩国仁济大学中文系)就重点考察了王蒙小说所展现的文学空间形态及其性质,探讨王蒙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交错手法来结构作品,强调了西方意识流手法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如许子东《当代小说探索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就探讨了西方文学流派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注重研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当然,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要找到文化影响对作家作品影响的普遍规律。在当代文学中这样的影响俯首皆是,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更深入研究当代文学。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也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比较方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和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不同的文学现象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理论联系,以探索世界文学创作的共通规律。平行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品的类同,一是探讨作品的对比。它并不是将两种文学简单地相比,而是在主题、题材、类型诸方面建立比较关系: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里表现的异同点;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不同处理;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等。如《〈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从〈俄狄浦斯王〉谈起)》,这两个作品乍看上去毫不相干,但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从作品表层的巨大差异中找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不同国土上的荒野:中西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语境》、《廖辉英〈盲点〉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母亲角色》等,都为我们的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也就是用西方的理论阐发中国文学。这种研究方法在近十几年受到学者相当的重视,并作出了相当的成绩。比如用精神分析法来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可以更加透彻地看到狂人的无意识行为中隐藏的心理动机,能够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进而为理解作品找到突破口。《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矛盾小说理性化倾斜的心理学阐释》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分析矛盾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从非传统研究方法中挖掘出作品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内容的更多层次。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理论方面大有收获,文学的各个环节,不管是作家、作品、读者还是文学创作过程,都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传到中国,对当代文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结构主义理论,新批评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我们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寻找与当代文学的契合点,用它们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融会贯通,更加细致地解剖作品。《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对比研究》就是运用女权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异同。《须一瓜小说中的荒诞性》则是从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看到须一瓜作品中的荒诞的性质。当然,不管我们运用什么理论去阐述文学作品,研究之前都要对一种理论模式做分析和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寻找文学创作与历史、宗教的联系中,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如当代作家的宗教信仰对创作的影响,当代作家创作与佛教、道教文化的关系等。如贾平凹、孙犁等作家作品中传递出浓重的道家文化,就可以研究他们的创作与道家文化影响的关系等。 我们对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在历史纵向范围内的对比研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家的创作行为及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市民意识比较》《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等,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文学的认识。 总的说来,新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容易出新的批评领域。借鉴新观念、新方法,剖析比较研究对象,作出新颖而深入的发现、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特征。 比较文学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文学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有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总是在既定背景之下进行。反过来,文学又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又只有联系文化背景才能发掘。东西比较文学兴起后,文化研究显得更为必要,更加迫切。东西方文学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进文化研究,对东西文化的异同进行内在的、深层次挖掘,同时把东西文学研究置与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这样才能把东西文学比较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共同规律,诉诸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寻找原因。这就需要东西文化加强沟通和对话,按照互识、互证、互补的对话模式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对方文化中的长处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非边缘化、解地域化等特征的非审美性文学批评。它重在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因此,文化研究是反精英的,它的视野里自然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文化研究的这种倾向也对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经典文学研究衰微的趋势。大众文化和文化研究相互推进,瓦解和虚化了自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文学的价值和文化意义。因而在比较文学中甚至出现了以欧美与中国的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代替了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经典文学的比较分析,抛弃了古典文学和精英文化。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指出文学研究在追求学术现代性的同时,要对浩繁而灿烂的古典智慧进行深度的现代转化,开展一种汇通中外、有容乃大的文学学术工程。他的话对我们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文化理论重新审视、解读传统经典文学,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所倡导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尽量扩大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商谈、讨论和宽容的空间。双方要同等尊重彼此的尊严和存在的权利,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补充自身的不足,缓和近年来二者出现的严重冲突与交锋。这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在一个更为宽松、广泛、平和的文化语境下,从文化理论和政治权利话语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使文化、文学相互沟通、利用。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泛文化”研究趋向,忽视了比较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学研究。从最近几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及地域性的会议讨论的中心题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者门热衷的话题似乎不是文学自身,而是文化差异、人类学、宗教等不同的文化领域。针对当前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泛文化”倾向,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清醒认识?如何体现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简言之,要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文学。文化研究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它的背景和补充,只能居于次要的位置。比较文学工作者要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并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正确处理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刘象愚教授说得好“比较文学工作者无论在不同文化和学科的领域里跨出多远,研究的立足点应该始终在文学上,强调‘文学本科中心论’对于保持比较文学的生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21世纪的比较文学展望 比较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门“显学”。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已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与文化中介与交流媒体的角色。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法或思路,让人们即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比较文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何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一、国外比较文学是一种真“外部”、伪“内部”的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的内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之争。在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念中,基本原则就是去寻找和实证确实存在过的“事实联系”,能够实证的事实联系是法国比较文学的基石。如卡雷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卡雷的定义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他基本奠定了法国比较文学注重文学外部关系的基调。其后梵•第根的定义更突出了法国学派注重外部研究的特点。梵•第根指出:“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显然,“国际间”“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不同文学”“事实联系”这些字眼,充分表明法国学派注重的是文学外部因素的研究,注重的是事实关系,探讨的是不同文学现象间的影响与传承。或者说,体现在量上,法国学派研究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关系。 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外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反对法国学派重视外部联系,忽略文学内部关系的做法。但美国比较文学并不仅仅就是后来的美国学派,在美国学派崭露头角之前,美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相关研究。真正把美国比较文学推到世界学术前台的是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概念》中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关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着力于平行研究,即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两种或两种文学现象以及进行平行的跨学科研究。从此,美国学派开始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正是韦勒克。而韦勒克作为“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博学的文艺批评家之一”,“是一个执著于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的批评史家”。他的重要贡献是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并更钟情于文学“内部研究”。但这里的问题是,不能因为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倾向”,而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比较文学。“实际上,他虽然身为该学派的元老及平行研究法的主将,但却未曾盲目地局限于这种方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而且美国学派的其他领军人物并不完全赞同韦勒克的主张。我们考察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不难发现,美国学派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分清楚韦勒克式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在韦勒克那里,内外之分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同社会历史批评脱钩,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脱离政治、脱离历史赋予的“因果性”联想,还指的是文学研究要“区分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与‘经验存在’,并由此确立这样一个理论论点: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即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但又不局限于语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声音层面、意义单元和世界层面”,是一个“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内部研究”就是对这一现象学意义上的“本体结构”的研究。而“外部研究”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的“经验存在”,诸如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心理情感状态以及读者的接受印象,等等。由此可见,韦勒克“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区分最主要的话语功能就是要突显文学作品这一超越一切经验现实的“本体存在”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并进而对其进行审美的分析。因而,所谓的内部研究就是指对文学本体结构的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语言的符号性,而外部研究则指的是对文学经验层面的研究,包括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会影响到文学的种种外部因素,如社会历史背景、作家创作心理、读者接受情况等。再来看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以雷马克为例,他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如此粗糙,但奇怪地是,国内学者在写作比较文学教材时竟然没有人对这样一个内涵和外延几乎都不确定的定义进行责难和质疑,而是想当然地把它作为美国学派的代表性定义接受和吸纳。殊不知,美国学者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要远逊于他们的法国同事。除了众声喧嚣地进行所谓的理论变革之外,他们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可谓少之又少。从雷马克的定义里,我们除了能感觉到新批评的一大弊端———不负责任地乱联系之外,几乎感受不到它的精髓所在,更不用说韦勒克的“内部研究”了。韦勒克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其对文学批评的重新解释和定位,但是他的“文学性”研究方法,除了在文学批评上卓有成效外,在比较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响。美国学派号称进行了比较文学的内部转向,从事实联系转向了对文学审美性研究上,以至于国内学者把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界定为审美价值关系,但是从美国学派的定义和研究中,很难感受到其价值和审美究竟体现在哪里。 因而,其实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美国学派的平行转向,实际上是把比较文学的外部研究扩大化了,并没有解决文学审美关系研究这一问题。我们热衷于翻译各种各样美国学者的理论,实际上如果我们清醒一点就可以发现,即便是在理论建设上,美国学派也是少之又少。除了反叛之外,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外贸到无所不包的大“跨越”,国外比较文学注定打上了在文学外部关系兜圈子的理论缺憾。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尴尬及其越陷越深的理论沼泽 反观中国学者,我们缺乏对国外学者批判的力度,并没有意识到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的真正问题所在。再不客气一点说,我们是在美国学派大而无当的泥潭里继续深陷不出。这种情况不是比较文学独具的特点,整个外国文学研究似乎都存在这一问题。在貌似客观和真实的学术研究立场上,我们集体性盲从,集体性不敢说“不”。一旦有人对国外理论提出某些质疑,马上就有相关人士从各种角度进行辩护和还原。这种情况暂时不会改观,惯性思维的存在促使一批人仍然靠外国理论活着。试看国内学者对比较文学性质的一些界定。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刘象愚先生。在《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中,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不变,在于标志它本质特征的那些东西。我想,至少有三点是它必然要坚持的:第一是跨界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要跨越不同民族文学的界限之类,因而比较学者也需有两种以上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养;第二是方法论上的比较性。也即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有效方法;第三是文学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无论跨越了什么样的界限,总须把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些基本性质置于自己的核心。舍此三者,比较文学则将丧失自我而不复存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刘象愚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进行了最精彩的总结。但是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内外不分。我们不是强调文学研究一定要进行内部研究才算高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少内部研究,文学研究的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从国内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研究来看,其关注焦点仍然是外部研究。 首先来看“跨界性”。“跨”意味着越界,一旦越界就必然出现参照物。在比较文学相关论述中,这种参照物往往以“他者”面目出现。按照相关学者的看法,中国文学只有跨出去,在“他者”参照中才能显示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而,相关学者在进行论述时,基本上都会采用或提到“他者”这样的观照视角。比如孙景尧教授的《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属于较早的比较文学教程)明显地具有这种倾向。但“他者”尽管可以彰显“我”的特异性存在,从而可以更清晰地确定“我”的特点和意义,但假若“我”本身的特点和内涵并不明晰,或者说,“我”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他者”进行对比时,“他者”很可能越位取代“我”的存在。 而且,回顾“他者”理论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最早对“他者”进行过阐释的黑格尔,是把“我”与“他者”的关系放置在主人与奴隶这一对应性关系中进行思考的。所以,“他者”一开始就打上了奴隶的烙印。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就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换而言之,按照这种理论,中国实际上是处于“他者”这样一个范畴里。如果我们忽略“他者”的这种文化劣根性,想当然地变“他者”为“我”,试图用一个带有西方学术话语权色彩的词语构筑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难免会导致策略上的失误,甚而言之,会中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圈套。因而,在跨界性中,中国比较文学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的“我”与“他者”立场上去讨论问题,去面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天然地存在一个缺陷,即主体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他者”过于强势。词语的转换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掩盖了一个“敌强我弱”的事实。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进行研究,很可能由于“我”自身的缺陷,导致间接或者无意地证明了“他者”(主要是欧美文化)的优越性,而由此导致“我”的瓦解和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文学学界为什么会一边倒地在“他者”问题上兜圈子,甚至连一点点微弱质疑的声音也没有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学者对世界环境的定位过于宽泛。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相信西方现代哲学讲述的就是真理。换言之,立足于世界大环境,我们相信需要对话、需要交流;立足于现代西方哲学,我们相信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他者”证明“我者”的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导致了相关学者的盲目乐观和理想主义。 究竟该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全球化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一定要参与对话吗?不对话可以吗?我们的对话到底有多少说服力?时代对学术的影响是必然的吗?我们是不是在宏观地谈论世界形势而缺乏微观地合理分析呢?一味追赶西方的“流行风”可行吗?真的是当前最新的研究就是最有价值的参考吗?“他者”真的就具有绝对的魔力吗?比较文学在说明自己存在理由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种宏大叙事———空谈世界形势、空谈全球化、空谈文学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并宣告“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或已经来临。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大都相信交流无可避免。交流当然无可避免,即便没有全球化这个世界依然需要交流。但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究竟有何实际意义,除了在理论上表明民族文学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上它的价值有多大?至少在当前的研究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于比较文学的本土立场上,中国比较文学很少涉及。我们只是空谈一些历史问题,空谈一些源流问题,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中国现实问题很少涉及。 这样的学术立场决定了根本无所谓对话不对话。我们的立场跟西方的立场没有差别,都是对西方生存环境的宏观回应。唯一区别的是,对他们而言,这个宏观现实场是真实的,对我们而言,我们只是在想象世界的处境,想象他们的立场,进行迎合性研究。至于对我们自己的推介,则少之又少。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们很少能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自己,反而是我们在向他们表明我们到底了解了他们多少。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他者至上主义”的过分与“我”的彻底失语。所以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大环境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时代就一定会对我们发生巨大作用。对于建立在上述立场上的“跨”,就不能不重新进行审视。我们是不是跨的有点太写意,跨的有点太脱离中国国情,“跨”得太超越学科发展的速度。同时这种无边无际地向外跨,很容易就使得文学研究变成一种无法约束和界定的研究。我们经常批判“x+y”式的比较文学研究,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相关论文,有几篇不带这样的比附?在这样的跨上,我们很容易就会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他者”研究,很容易造成比较文学的“向外转”,从一种本位主义变成一种他者主义。 再看比较文学的“比较性”和“文学性”。比较,顾名思义,面对的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结合前面所讲的跨,不管这种“跨”是跨语言、跨国家、跨民族,还是跨文化、跨文明、跨学科,一旦比较与这些“跨”相结合就注定造成一种文学外部研究的假象。这也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执着于文学外部研究的一个原因。在历史上某段时期,我们已经受够了文学外部研究的摧残,当然这并不是文学外部研究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畸形反对、极其厌恶这种外部研究,另一方面又从骨子里摆脱不了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不太在意是否是外部还是内部研究,而看重的是其能否让我们领略文学作为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以及文学能否作为思想研究的自由领地,催发出新的有益于时代的思想。因而所谓的文学性就在于以上两点。但是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究竟何指?我们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可究竟什么是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究竟什么是文学,对比较文学而言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学术界对文学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康德、黑格尔阶段上,强调美的理念与感性形式的统一,认为美具有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等,认为文学的文本性存在是文学的正统,承认经典永久性,执拗于追寻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管我们引介了那么多西方文学理论,但我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仍然是中国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也是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一定要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德国血缘。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文学美学理论,因而德国古典美学起到了替代作用。再加上苏俄文学实践的影响,整个中国文学美学研究现状也就不难理解了。整体而言,我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仍然是近代的,带有很深的传统印记。 但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文学已经在发生种种变化。无论从作家群体还是作品存在形态,无论是从读者接受群体还是作品传播媒介,全方位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但是充斥在大学中文系教科书里的“文学”很多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我们承认传统的文学观念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比较文学真的就能承担起审美价值关系研究的重任吗?至少在当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没有看到太有说服力的成果。对“文学”重质轻文的认识改变不了,对文学本身的定位依然停留在貌似“重内部”实际依然“重外部”上,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必然找不到立足之处。就此而言,中国文学本身的定性和定位,直接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文学性”的解读和展开。诚如有学者所言,比较文学在国别、总体层面构成另外一种文学研究逻辑。但是假如承认这一点,是不是要成立国别文学和总体文学这样的学科。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即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别文学,但是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其内涵外延非常明确,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模糊;或者存在模糊也并不影响其学科的合法性。而比较文学显然不具备与之并列的明确性和合法性,更不用说总体文学了。同时,国别文学中的“文学”,不仅指的是文学研究,还可以指文学现象,而比较文学的“文学”如果强制性地界定为文学研究,显然是与国别文学这一概念不能形成并列和互补关系,两者逻辑联系并不严谨。 三、结语 从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这一角度来分析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性质就可以发现,比较文学仍然处于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究竟是外部研究还是内部研究,究竟是走向世界还是固守中国本位,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行思考,特别是后者。在一个本位主义极度薄弱的民族文化和文学里,奢谈走向全球化,奢谈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只能造成中国比较文学更加积重难返。比较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表面上显示的是文学研究的内外之分,从本质上讲,反映的也是本位主义与外来主义之间的冲突。 本文作者:许相全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一、整体总论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形象学突破了原有的文学阵地,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化形象的研究,异国形象的文化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如吴鸿志、蔡艳明的《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姜智芹的《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姜源的《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杜平的《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文章探寻了异国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认同、误读、过滤等现象,揭示了这些现象形成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动机,阐释了不同文化中异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形象学的文化转向和异国形象的文化研究只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审视,二者都不能脱离“文学性”这个根本。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决定着学科的定位。具体来说,国内的形象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沿袭欧洲形象学理论。这是国内早期形象学研究的常见形态,并被大部分比较文学教科书所采纳。二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些观点的确为形象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周宁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也有一些观点表面上充实了形象学理论,但缺乏坚实的个案研究,经不起深入推敲。三是在形象学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如孟华等著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这种个案研究对形象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对形象真伪的辨析转向形象建构者的讨论,从实证主义“是什么”的关系考证转向审美批评“为什么”的本质探求,从注重求同的个体研究转向注重差异的总体研究,这需要我们坚持经验和批判并重的立场,在一种宏观的视域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形象学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二、基本问题探究 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究。形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形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范畴、方法、意义功能、学科归属等问题。 形象学的界定是形象学理论的首要问题,而形象学定义的核心在于对“形象”的理解。国内对形象的定义和理解或者直接沿用法国学者巴柔的形象学定义:“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或者是对此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如李勇的《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王瑜嘉的《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褚蓓娟、徐绛雪的《“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张月的《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与异国形象》等论文都对形象有所界定,观点大同小异,大多是对巴柔定义的替换和延伸,形象学的不同定义直接影响着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一些教材有时将研究对象和方法相互包含,有时又将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混为一谈。如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他者”形象,“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实际上,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交叉渗透的形态,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普遍为人熟知,但一些论述忽视了自塑形象、游记、地域文学形象、少数民族形象等也是形象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最基本的方法,方法比较单一,有待新方法的探寻。在形象学的功能和目标定位上,学界观点不一,综合起来就是在考察异国形象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复杂表现。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审视和辨析形象的功能。 套话、想象、互动理论等形象学基本问题也备受研究者关注。孟华的《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一文对巴柔的套话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套话具有时间性,“套话都只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效,其使用‘期限’远不像欧洲人彼此使用的套话那样恒久。”孟华以时间和历史为经纬,论述了套话与时间的关系,言他人未言,对于形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针对当代欧洲学者对形象学研究偏重于“言说自我”功能的弊端,孟华在《言说他者,言说自我———序<中日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一文中强调形象研究不能忽视形象“言说他者”的功能,应该同时注重对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功能的研究。刘雅琼的《形象与文化携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与自我关系》一文认为要建构“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深层对话模式,就要在审视他者的同时也要审视“镜像化自我”,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杨叶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互动性理论》一文主张“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若能进一步分析从双方到多边是如何互动的,结论将会更有说服力。颜梅的《当代比较文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一文紧密围绕“想象”的设定,认为想象植根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与当前的创作和研究实际产生了裂隙,解决的办法是尝试运用中国古代想象理论。形象具有“想象”和“再现”的认知功能,若以“再现”为参照研究“想象”,或许可将问题谈得更细致。 形象学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和坐标问题,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也是研究者颇有争议的问题。国内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多数学者沿袭法国学派传统,将形象学归于传统国际文学关系的实证性影响研究。这是将历时性的理论体系相互重叠后的一种归属。二是一些学者则认为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如何构造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是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于平行研究。三是曹顺庆教授认为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异国形象在由起点经由媒介到终点的流传过程中,在诸如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发生信息的失落、变形等现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为变异学研究。四是王向远教授受形象学概念启发提出了“涉外文学”的概念,他认为涉外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形象学,涵盖了异国形象及异国想象,“包含了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的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所有方面。”还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形象学的学科归属。归属研究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形象学的思考和定位,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形象学归属的难处所在。问题的焦点和原因在于人们对形象学理论研究不深入和没有找到真正合适的归属标准。 世变时移,形象学的定义、性质、特征、理论范畴、研究内容、方法等已经在部分或整体上发生质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在超越中构建新的形象学范式,使其更加适合当下的形象学研究。 三、学科互涉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多元对话,学科互涉逐渐成为知识整合和更新的显著方式,形象学也出现了学科互涉的研究趋势,使形象学在历史研究之外又具有了诗学特性。 一是形象学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融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大潮影响着形象学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形象学的当展得益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后现论。后殖民主义对形象学的影响颇大。美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通过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揭示了形象背后隐藏的帝国意识和种族主义,在方法论上与形象学不谋而合。而“后殖民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族裔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些研究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周宁在八卷本著作《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和传说》中,引入后殖民理论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是形象学领域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同样,女性主义理论对形象学也有所影响。在高旭东主编的《比较文学实用教程》中,编者依据英国比较文学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对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与想象的研究,指出其理论基础是女性主义。“强势的文化和种族总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弱势的种族和文化总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种族歧视和性别优越之间就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对具体分析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的生成来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身就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互涉的特征。而“形象”所蕴含的符号结构、隐喻、套话等特点,又特别适宜于这些理论的阐发和应用。刘洪涛在《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说:“现在的情形是,形象学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绕过法国学者精心建构的理论规则、术语,直接从各种后现论中寻找武器,展开自己的研究。……‘东方主义’、‘异国情调’、‘西方主义’、‘中心与边缘’、‘族群认同’等等话语方式在逐渐挤占形象学原有的空间。就像比较文学一样,形象学的面目也越来越难以辨认。”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学如何受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而没有在理论和方法上使二者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寻找理论契合点是关键。同时,也要预防将形象学的一些元素程序化和编码化,忽视形象的情感性和独创性,使形象学研究陷入模式化的弊端。 二是形象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来看,文本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学与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研究促使人们在形象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联,积极地吸取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内部之间的关联上,张晓芸的专著《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个案,研究了“他者”形象在文学翻译中的处理及其变异问题,认为“在译介的过程中,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形象,往往取决于作为中介的翻译。对他者的态度,决定了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态度,而翻译活动又反过来决定了他者在‘我’处的形象。”该书从形象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阐释了形象翻译与形象建构的关系,以及翻译活动中形象的主体形态。李红、张景华的《在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一文以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为研究对象,认为“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论文从翻译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交流的高度,重点分析了如何减少翻译中的变异问题,对异国形象的翻译很有参考价值。在学科的外部关联上,李晓娜的《呼唤感性回归,重回审美之维———审美文化学对形象学研究的启发》一文从审美文化学与形象学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审美文化学对比较文学中形象的解读、异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并尝试用审美文化学的方法或理念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象,以及如何用感性的方法审视艺术作品的问题。石黎华的硕士论文《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立足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大胆借鉴传播学理论,借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说服理论”等理论术语,分析了传播视野下形象的传播过程,阐释了形象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形成、传播、接受、改造的,解构了形象的形成、接受和改造,总结出形象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传播学理论研究形象学,开拓了形象学的理论视野。 学科互涉为形象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学科互涉大多还停留在观念层面,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运用。因此,形象学如何恰当借鉴和有机融合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会是形象学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总体来看,国内形象学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特色。我们应当在接受和整合其它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弥补现有形象学理论的不足,拓展形象学的理论空间,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本文作者:宋虎堂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学科范式转换问题研究 一、法国学派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 比较文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得到命名,进而在进化论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将比较文学学科规范化精确化。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奠定后,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圈定在了欧洲文化中心之内。然而在成熟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内存在着大量的异常现象,由此导致了美国学派所声称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正如巴登斯贝格所言,“生物学方面的‘比较’科学,在十九世界前三分之一时期内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学史自然会效法它的方法。”后来韦勒克在考证“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时候也谈到这一问题:“这个词的产生显然受到了居维叶(Cuvier)的名著《比较解剖学》(1800)或德热朗多(Degerando)的《哲学体系的比较史》的启发。”自然科学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借用问题,而是一种范式的借鉴。因此韦勒克先生才说:“浪漫主义思想丧失了信誉,从自然科学引进的思想大获全胜,连在文学史上的撰写工作中也是如此。”其实事实远不像韦勒克想象的那样简单,科学作为一种进步的神话,也作为一种范式的霸权几乎支配了当时乃至现在的所有人文学科。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科学的方法论精神渗透到一切领域。”然而当时的文学研究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反叛科学范式的姿态,反倒主动迎合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除了进化论之外就是实证主义哲学。 进化论的观念让当时的研究者将文学史看作不断进化的历史。比如法国学者布吕纳介耶就非常熟练地运用了这种理论分析法国的文学史。后来比较文学第一本教材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论》便是具体运用进化论的观念将整个文学史的演绎分成了氏族、城邦与国家三个阶段。这些文学史研究者基本上按照进化论的观念奠定起了文学史研究的历时性范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也为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学派在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确定了相应的领域,即欧洲范围内的文学交往历史事实。这在梵•第根的规定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在那么广泛的定义之下,如果只就欧洲而论,它便包含希腊、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所负的债,最后是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来的伽列与基亚都在力图圈定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无论是伽列为比较文学所作的定义所包含的研究领域,还是基亚在《比较文学》教科书中指定的研究书目,他们都明确地将“国际文学关系史”定格在了欧洲。由此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确定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模式、基本方法及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发展似乎步入了一个常规时期。然而“常规科学不会产生目标之外的任何新现象,事实上这些与盒子不合的现象根本就不会被发现。”这些与盒子不合的,范式之外的现象便是库恩先生所说的“反常”(Anomaly)。所谓“反常”就是现象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比较文学也是如此。在法国学派的范式之内,大致出现了这样几种反常现象,这是他们无法在范式内解决的,也是引起美国学派诟病的地方。即文学历时性之外的共时性问题,即没有事实联系的相似性问题;科学实证主义之外的美学价值问题,即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性问题;欧洲文化范围外的文学现象问题,即西方国家之间的平行文学现象问题。 二、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 美国学派的出场首先是在危机的呐喊声中掀开比较文学新范式的序幕的。最先发出洪钟般呐喊的是捷克裔学者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首先便挑明了比较文学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接着在后文中以严密的逻辑性与火药味十足的论战历数了法国学派的各种罪状,诸如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文化贸易主义与沙文主义等等。这场论战虽已过去六十多年,理智地客观地运用范式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法国学派的这些“罪状”其实是他们在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也是其范式必然导致的问题。祛除美国学派的意识形态背景,我们关注的是比较文学到了美国学派的手中会走向何方?这便是我们要论述的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法国学派从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视域将比较文学定性为“国际性的文学关系史”,其实就是从时间性维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拒绝或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分析。而共时性范式则主要从横向对比分析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要素,也即是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文学性”。文学性问题成为自新批评以来整个西方文艺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它将文学研究导致了关注文本的“内部问题”,着重从文学本身的形式要素去研究文学的本质性问题。(具体请参见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前言)美国学派的第一背景是新批评。正是以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家首先强调文学的文学性问题,然后以此为契机在雷马克、韦斯坦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建构起了一个共同的美国学派。 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是法美学派的一致的研究领域。然而之所以有论战,主要在于他们持有不同的范式视域。法国学派秉承的是历时性范式,以科学实证主义眼光将比较文学的国际性文学交流事实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汇总,以达到一种“文化的清算”。而到了美国学派认为“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根据这样的文学学术观,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便成了必要的研究中心。”在韦勒克开创的共时性范式下,雷马克及韦斯坦因等美国学派学者建构起了一整套平行研究体系,主要来讲包括了这两大研究体系:本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在本学科研究体系中包括了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与类型学;在跨学科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与法国学派一样,确定了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开始圈定研究范围,继而形成西方文化中心范式。韦勒克声称:“关于赞成提‘比较文学’,还是‘总体文学’……至少西方文学是统一的,它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的紧密整体。”科修斯也认为:“文学运动和文学评论也证实了西方文学这个基本的统一体。比较文学建立在对西方文学的这一看法上。”当然,韦斯坦因也不例外,他在肯定比较文学研究西方文学的同时否定了东方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能性,固执地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圈定在西方文化版图。通过归化吸纳或排斥拒绝,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最终确立起来。然而范式的确立最终让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一样陷入了不可挣脱的范式悖论之网。在美国学派所持的范式内同样出现了这样几类反常现象: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问题;西方文化中心之外的东方文学问题。其实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从历时性的追求国际文学关系史拉回到文学本身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规定比较文学的定义时则完全不同于前者,前者是人为收缩而后者则无限放大,导致后来比较文学研究大有被文艺理论大潮、文化大潮吞噬的危险,由此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另一次危机。因此才有了苏珊巴斯奈特的“死亡论”:“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向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为什么会如此呢?共时性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要求打破时间界限,从横向研究跨越性的国际文学现象,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的界限。雷马克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大概只有“文化”一词才能包含。从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次大会到后来伯恩海默的《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比较文学还是比较文化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比较文学的学术身份到底是什么?比较文学学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存在又该怎么处理这种文学与文化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表示出了焦急的心态,甚至自愿放弃。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如果将比较文学扩大为全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学术身份必然走向消失,因为“照此发展下去,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将会大得无所不包。”卡勒还只是有点焦心而已,而勃洛克面对这种纷然杂陈危机四伏的比较文学干脆表示放弃:“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下一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一种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然得不偿失。”最后他决定将比较文学学科取消! 不仅如此,当美国学派的共时性范式遭遇学科身份泯灭的危机之时,由西方文化中心范式所带来的反常现象也困扰着美国比较文学文学学者。当韦勒克、雷马克与韦斯坦因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西方同一性文化中心的时候,各种文化研究的热潮打破了这一范式,使其完全不能处理由于文明所带来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现象。因此伯恩海默才在报告中审慎地提出了“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的号召。即便如此,旧范式已经失衡,新范式尚未出世,全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伯恩海默只是在范式内看到了反常现象而已,因其无法打破原有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全球化的号召最终就蜕变成一种口号! 三、中国学派的“东西文明对话的异质性道路” 范式作为一种悖论话语,不仅建构着学科也解构着学科。法美学派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在拯救中将比较文学推向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法美学派都以西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元范式”影响下以追求“同质性”为旨归。而这一点却是范式理论本身也无法看到的。因为范式理论本身便建立在科学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因此库恩先生一方面声称所有人文科学根本还未进入一个成熟范式的阶段,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成就属于西方。因为“只有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而来的文明才拥有最基础的科学。”鉴于范式理论本身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我们根据李凯尔特有关文化科学的异质性理论来进一步描述法美学派范式的局限与中国学派的合理性。德国著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认为,科学有两种分类方法即质料的与形式的分类法,由此形成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二者的对立主要源于形式的分类原则即“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原理”。“每一个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形成物,都具有这种连续性。我们可以简要地把这一点称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连续性原理。”通俗地讲,所谓连续性原理就是说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连续体。然而另一方面“至少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在现实中曾经看到某种绝对同质的东西。一切都是互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表达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异质性原理。”连续性与异质性构成了现实的非理性。然而自然科学“只有通过在概念上把差异性和连续性分开,现实才能成为‘理性的’。(科学)我们把每个现实中的异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数学采用的是头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排除异质性开始的。”自然科学的形成是通过对异质性的同质化或排除异质性而达到,而文化科学则直接关注异质性。然而比较文学要实现真正的“世界文学”,要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同质化范式而强调异质性。从现实而言,东西文明的异质性也是全球化的时代里必须认识到的文化现象。当比较文学在美国学派那里遭遇到各种文艺理论思潮,尤其是自德里达以来的各种带有解构性理论流派(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及族群主义等)之时,就应该发现他们用人文主义反抗科学主义,用边缘解构中心,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异质性”。因为现实的东西方世界的发展正在面临这一问题。亨廷顿在《文明与冲突》一书里从学理方面探究了东西方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文明异质性冲突。虽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但他指出现在世界文化发展必须要关注的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问题。然而因为法美学派所持有的西方中心的科学同质性范式长期地遮蔽了这种异质性,当然也就解决不了比较文学在面对文化大潮与东方文明的时候所带来的危机。 当比较文学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因其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的强烈冲突,因此中国学派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自觉意识。然而中国学术长期以来也笼罩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的阴影下,企求通过“求同”来缩短与西方学术的距离,最终导致中国学界的“失语”。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从最初台港学者提出的中国学派到大陆积极响应,一直都以“求同”心态在进行着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其结果是不仅理论特色与立场缺失,甚至学科学派也常常遭到学界诟病。后来在学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了论争与探讨,以期总结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曹顺庆先生率先在总结中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下所遮蔽的“异质性”问题。根据中国文学实际与东方文明独特性,结合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及学术的走向,曹顺庆先生具体地论述了“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并且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学变异学”理论。正是通过异质性的变革,不仅在跨文明的立场上运用文学变异学的方法理清了法美学派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文学中国模式以互补对话交流沟通为宗旨的理论体系,从而避免了法美学派范式所遭遇的范式悖论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曹顺庆先生所倡导的比较文学中国模式充分地关注了李凯尔特所提出的文化科学的异质性原理在现实学术与东西方文明中的呈现,才找到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发展的真正动力,才彻底地打破西方自然科学同质性范式的壁垒,比较文学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不同”,才能最终寻找到世界文学“共同的诗心”! 本文作者:周仁成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浅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文学是关系到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比较”纳入到文学领域,可以给予其以新的视角审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保护边缘文化免遭文化同质化的侵蚀,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二、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 虽然比较文学学科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时时存在着危机。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冲击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许多之前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现在正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侵蚀,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其研究范围从政治文化、影视文化,直至大众文化等方面无所不包,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中,比较文学的范围也逐渐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也给这个学科带来极大的影响,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化与其他学科很难区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比较文学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教育部规定的其作为必修课的地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复制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而缺乏针对本科生所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不清楚导致的后果一则是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目标过高,本着“学贯中西”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干脆敬而远之,或者应付了事;二来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导致课堂变成了定义和基本理论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体会到比较文学的美感与实际意义。教师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很明显不适合这门新兴学科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经验,我非常赞同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观点,其认为比较文学在本科中的教学目标应为初步确立打通意识,以一种开阔的视觉审视问题,即“比较视域”。所谓“视域”,在比较文学中指的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对本科学生来说,能够把握“打通”、“融会贯通”等能力,熟练的用其来比较两种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或者是比较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异同,这才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智得到扩展,更具有同情心与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学者所说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智更具弹性,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狭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比较视域”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本科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不应将理论与学科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来把握,而是应该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本科生实践能力与文学思维的培养。目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很多还未达到高校必修课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不仅形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而这门课程包罗的内容又比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学知识,提升观念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与其笼统的讲授理论,不如着重强调个案的举例教学。个案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有利于学生比较视域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外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表现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可以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来展开,虽然二者都是采取复仇作为作品的主线,中间故事情节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不同,导致了其无论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文化价值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原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从而能贯通中外文学知识,并深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因素,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考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文学课程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知识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在介绍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脑海中已储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展自己的思路。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体现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谈起外国文学时如数家珍,对于外国文学理论也能侃侃而谈,而一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则知之甚少,缺少扎实的中文功底作为支撑,因而很难把握到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精髓。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展思维 大量的阅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来更深入的理解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应以比较的视域去重读经典、阐释经典,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基础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经典文学也有了个人更深的见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量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本科生的比较文学不是以“精英”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拓文学视野,从而能用比较的、联系的、平等的视域看待事物和现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具体资料的查阅学生可在课下完成。例如在讲到“主题学”这一章内容时,由于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分步进行。首先抽出一节课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示例范文结合,让学生把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随后组织课堂辩论与讨论。以此为话题,学生可结合所学材料,也可根据在网上搜集到的内容来进行“主题学”大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的火花。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来说,理论如何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人才或专家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和组织讲座等形式,结合各自的经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与意义,并能自觉运用到未来的科研写作中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郭志清 单位:集宁师院中文系 比较文学论文: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比较文学陷入了教学危机,危机首先源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定义不清,其次因理论化倾向导致晦涩难懂,师生均不易把握,第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和理论学习,同时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 比较文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诸如学科自身危机带来的普遍性教学难题,又有地方师范学情带来的授课难题。 一、学科自身危机带来教学困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称呼没有凸显出“比较文学”学科特征,反而模糊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界限,甚至有将比较文学淡化之嫌。这样一种称呼加重了比较文学学科危机,带来了比较文学教学的危机。学生对学科本质误解严重,教师陷入正本清源的辩解之中,不得不大量讲授学科史。然后,再以具体的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授课内容,而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涉及世界文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以为比较文学只是世界文学学科范畴下的一个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误以为本学科没有独特的方法论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科定义不明确让师生均难以适从,研究方法不规范让教学难以说服人。比较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危机不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争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圆满的权威的结论。”①正因为学科概念不清,导致学科危机不断。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界限……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②针对这一发难,比较文学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策略。祭出了“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的口号,指出比较方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线的文学研究。”③这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仅仅把没有跨越的文学比较研究切割出去的学科主张不够严谨,跨越的文学研究依然是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学生写作的时候依然会套用某外国作家与中国某作家之间,或外国某作品与中国某作品之间的比较等诸如此类模式。对于写作依据往往语焉不详,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可比性来比较。等教师回过头来再讲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时又套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而这些晦涩的理论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多样,大致上可从学科内部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三个角度去把握。④学科内部研究又分为若干个研究范畴,如: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研究又分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几个范畴。总体文学研究则以跨越文明界限的各国文学为关照,寻找总体文学规律为旨归,主要包括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方法自身研究范畴不清,如对王国维的两部作品《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的研究归属问题。陈惇等《比较文学》将之归入“比较诗学”,认为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则是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⑤而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则将阐发研究与比较诗学并列同属总体文学研究下的研究类型,“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产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专业基础书籍时即产生种种困惑,教师答疑解惑也只能如实相告专业现状,无法择一确切回答。 二、学科知识理论化倾向导致师生沟通不畅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滞后导致学生知识视野均偏向某一专业,而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因而研究起来如盲人摸象。教师本身对许多学科内部研究方法尚不能应用自如,更不能进行深度理论开拓。难以在全面建立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学习比较文学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然难以把握宏大的理论体系。仅就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关系而言,20世纪60年代大量理论著作问世,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汹涌而至。比较文学界在学科自身危机尚未涤除的情况下又要应付理论围剿,以及吸收、利用这些理论来应用于自身实践研究。这样不仅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范畴交融,而且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味道淡化。文学内在的美学价值不被重视,而是过度强调与前沿理论的契合。笔者并不是主张去理论化,而是指明课堂教学中理论化倾向对授课的负面影响。在只喜欢阅读图画的浅阅读时代,眼花缭乱的理论难以找到知音。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艰涩之外,大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份来自中智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高达57%,‘不习惯读书’的占44%。调查还显示,只有14.04%的青年人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⑦据笔者调查,在本人所在的河南某师范学院,除了个别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在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外,更多的同学把时间投入到了网游、兼职和社交活动上。课程作业虽然布置了,但多数同学总会在交作业期限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查资料,动笔写文章,目的只是为了交差,结果只能是令人失望。这样的阅读现状是我们时代的无奈,更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无奈。这样的学情让理论教学变成了自话自说,不能在课堂上达到共鸣,不能启迪学生思索、创造。 三、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学科自身的危机加上偏爱宏观理论,往往使研究显得空泛.没有“文艺学”那样清晰的脉络,也没有“文学史”那样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之外,还需要巧妙把握教材结构,合理设计讲授内容。根据笔者本人的实践和观察,令人遗憾地发现,我们在授课时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带着自己整理好讲义,按照填好的教学进度表逐一讲授。这一责任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务部门对教学要求非常细致,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授课,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内容上课。教师们为了达到管理部门的要求,发现问题也难以抽出时间去化解,只能寄希望学生琢磨后与自己交流。而当代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也不如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亲密,教师上课时才夹着讲义走进教室,学生放学后就匆匆收拾书包去做兼职。师生之间鲜有课堂互动,更别提课下答疑解惑。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知识大爆炸背景下的多媒体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十分容易,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鼠标一点就能搜集到许多信息。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下载到别人已经整理好的课堂笔记来参考,而不必花费心力去把知识点一一写到笔记本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把学科知识归纳出来让学生记笔记备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抵触。如果说知识点是无法避免的重复的话,那么教师对知识点的个性化梳理与讲解点评应该是教师授课特征的体现。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案例雷同,且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信息多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求知愿望。 四、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这些危机,教师要负起责任。首先应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使自己立足在一个坚厚的知识基地上。这样便于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学科危机的疑问。“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已是地方师范院校常态,然而尚难以找到权威的教材,教材之间存在着观点争锋。甚至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基本概念都大相径庭,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不宜作某一种观点的宣传员,也不能当调停的好好先生。而是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原则告诉学生学科现状,帮助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甚至鼓励他们去参与这一“显学”的探险,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面对理论汹汹,要以恰当的案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某理论对科学研究的帮助。比如说在讲授平行研究时,重点落在对可比性的寻找上。甲乙双方的异同罗列难免会有随意之嫌,而把问题上升到各自所处的文化传统背景中去考察就能找到异同的原因。这里我们常把方平先生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作为案例,方平先生把两个异时空存在文学形象的可比性落脚在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一特定角度,力求探寻中西方审美的共性与特殊性。⑧这样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当做教学案例来讲授,既能解决理论困惑,又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第三,教师应积极探寻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仅授课内容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而且要求同学们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而且要能应用到实践研究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利解决当下教学难题。可通过网络来教学内容、设立讨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经验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发给教师,教师择优到网络空间供大家点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又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课时普遍较少,这样做也为本科争取了学生一定的课外学习时间。比较文学教学难题摆在同行教师面前,需要大伙儿群策群力,以集体的智慧应对时代挑战,应对学科挑战,应对理论挑战。如果教师都对学科理论了如指掌,并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如果教师怀着答疑解惑的使命投入教学中,那么,比较文学教学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1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异同 “听”能提高说和写的熟练程度。常说、常读能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快速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对于写作英语的提升,无论是学术英语还是基本的大学英语,对于这四个项目的学习都会落实和贯通。 1.1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相似性 学术英语和大学英语都属于英语这一大类,大学英语和学术英语中的语法结构、词汇学习过程差不多,都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由少量到大量,有词组到单句,再到复合句,这些基础知识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学子都需要掌握的,英语在相对较为开放的大学里仍是必修闭卷科目,地位和专业知识等同。除了在学习过程上具有一些相似性,在学习项目上仍大同小异,二者都会接触到书面英语、口头英语、听力英语、创作英语和英语发音,即现代人说的英语四大要素———听说读写.在这四个项目上,可以选择一到两项作为专长发展,但是四个项目要基本习得和运用是贯通的。 1.2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差异性 如果形象点来表示两者的不同.学术英语的像是一个有凸起的圆,而大学英语更像是一个小圆,学术英语对于教育人才虽然四个方面都会普及,但由于学术英语未来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会更注重书面英语的翻译和写作,而大学英语作为对当代学生一个基本素质提升的手段,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有关英语的基础技能,因此,在专业性、专攻性上没有学术英语那么强。大学英语的学习生涯里,对全国大学生都有一个硬性要求,必须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三、四级,虽然分数线仅为425分,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育在于基础性,能提高我国青年的综合素质,而学术英语在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普通考试,还要通过专业水平考试,通过率偏低。同时,学术英语是以培养专业英语方面的人才为主,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引导教学,学生会有一部分从事相关行业,而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人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综合实力和素质,只需学习基本技能,不用过多和敏感考虑社会需求。 2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性 文化全球化已经来势汹涌,外国文学作品、研究、报告等一切交流的文字都需要专业人士来翻译才能学习交流。虽然英语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被使用和学习,但现在英语还是兴潮并为过时,这一方面的人才十分需要,这是积极的一面。 2.1学术英语和大学英语在当代面对的局势 由于学生惰性、教学体系老套、内容有难度并且乏味,这些理由是造成大学生在当今英语课堂上都习惯于被动与填鸭式的灌输的原因,英语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低下,这都是当代英语教育的现状反馈。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和人才的短缺是这个行业内十分紧张的局势。国际化已经来势汹汹,英语和汉语的掌握也成了十分占优势的加分项,英语的发展空间上尚好。 2.2学术英语在教学中的不足 学术英语充满说教氛围,十分严肃。这是由学术英语自己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严谨的框架和大量的词汇掌握及句型的熟悉,这些都是要被深深记忆在脑海当中的,外国知名杂志Nature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仔细修改。首先,一个适合语境的词汇还要考量它是否会带来歧义,在长期的学习中必定是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其次,在学术英语撰写里,行文严谨是基本要求,那情感流露便是精华,数据是学术英语文章严谨性的表现,情感是学术英语便是增加说服力的制高点。例如如何在文章中适当使用长短句,只是作为成分来研究。比如,长句可以承载较多的信息资料,短句可以清理前面的堆积,如果能让长短句形成一根波动的线,牵引着读者的大脑思考,这样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严谨的论文也应当如此,但不要波荡起伏波澜不惊,现代学术文章里正是缺少了这种“行云流水之感”,原因不仅在框架的构建上,也在于句型搭配、比喻手法中。 2.3大学英语在教学中的不足 大学英语的教育虽然是作为必修闭卷考试科目,但据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里英语水平下降,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学生兴趣不在于此,而在专业问题上英语只是作为增加他们实力的加分项,而不是构成他们实力的基础分,不会有十分多的精力来学习;第二,学习氛围的缺少,从小国语教育为主,对接纳新型语言会产生一定阻力;课堂氛围里,部分老师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学习,模式很多也是固定模式,老师上课,学生配合,而不是师生共同探讨;第三,英语学习内容很多没有创新,教材很多还和十年前一样,教学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因此,教学还是传统集中在读写听,词汇发音练习,课文翻译,背诵经典语录。现代众多新型知识理论已经构建,如,句型中的比喻手法巧妙运用,这些并没有及时刷新融入课堂教学。 3大学英语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习策略 学术英语中更加注重写作和阅读,但是,写作的创新和深入的阅读是薄弱环节。写作的模式框架都是有模板可套,对一些深度英语研究文章也是存在片面性。 3.1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术英语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也是对事物认知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结合语境对内容浅入深出,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作为第一位黑人总统,面向的群众可能比以往更多曾处于底层地位的黑人群体,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知识层面,就大量使用了隐喻手法,把国家政府等难以理解的概念隐喻到人的生活中的事物,鼓舞了人们士气,拢聚民心,更何况在比演讲更慢速的阅读中,正确认识文章中的隐喻手法,能更好把握文章内涵。写作中很多人也采用直白式句子,有数据摆数据,有结论摆结论,隐喻理论的合理使用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挖掘深层次的概念体系,提高我们在写作时的创新思维。 3.2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大学英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曾经大量的背诵只是根据发音,意思来记忆。此外还发明了一种叫中式英语的方法,将英语的发音和中文的读音联系起来,如武林外传中那集,英文单词“wonderful”在中文会被中文发音法“旺德福”刻印在刀上,但这种记忆是片面的,不但不能深入理解词汇意义,形成中式英语,而且这种遗忘率高,隐喻手法的词汇记忆,将与此词汇有联系的同意义词汇连接在一起,不仅能深入了解词汇的含义,同时还可以记住与此词汇有联系的其他词汇,分组记忆,一箭双雕。同时,隐喻手法的娴熟掌握,也更好地体会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隐喻不仅存在于英语中,更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中,将熟悉的领域映射到不熟悉的领域里能更好地认知其他事物,比如狗在中国一般是不好的比喻,狼心狗肺,狗仗人势都是含有贬义意义,而在英国狗是受尽国人喜爱,身居高位被译为“tobothedog”,因此,在学习中更加全面了解国家文化习俗,加深对不同地区的隐喻差异性探究,更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 3.3融入隐喻基本理论的学术英语、大学英语的差异性 由于两者本身具有差异性,学术英语侧重更专业的书面写作与阅读,大学英语侧重对大学生基础的、较为全面的培养,听说读写四个项目都会涉及,因此隐喻理论的融入方式和影响都会随之不同。学术英语对隐喻手法的运用大多数应用在写作里,学术英语的主旨是在于服务高等教育。如,撰写和翻译国外优秀论文,研究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需要学习,隐喻手法的引入目的也在于更高效和深入的学习工作,因此隐喻手法的掌握和运用都要十分娴熟,成了隐性的硬性指标。大学英语的隐喻理论引入,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英语有所了解和学习,并非硬性要求,只是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方式,隐喻手法是多放在阅读理解的文章里和基础的词汇记忆中,是被动地等待学生挖掘了解。 4结论 由此可见,英语已是全球性大势,如何更好地加强英语的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是教育方关心的头等问题,隐喻理论在学术英语、大学英语的引入已经初见成效,相关理论翻译和大学生学习英语热情都有了显著提高。隐喻手法的旁敲侧击从侧面有限推动了英语在我国教育里的发展,但也仅是一小步,未来的路还很长。
摘要: 目的:探究BOPPPS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我院精神科护生6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试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带教满意度和在院实习成绩。结果: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护生实操技能成绩以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水平,且满意度较高,同时可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精神科护生;教学效果;精神病学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也随之加快,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精神健康方面的重视,从2011年起将护士资格的考试首次把精神科护理学纳入考试范围,随后几年新增的精神科护理方面的内容出题比例不断提高,护理专业的护生全面掌握精神科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成为大势所趋[1]。而精神护理学是实践与理论结合比较密切的学科之一,其不仅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教学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护理对象特殊,而且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加重了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护生的学习难度[2]。很多临床护生抱怨带教老师以讲授式的传统方式,内容不易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有关精神科护生带教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种化,原先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转变[3]。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在精神科的临床教学中有良好的成效。虽然众多的教学方法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且教学效果均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只是说明了参与式学习的魅力。而BOP⁃PPS教学模式囊括了互动参与式教学,并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导入、课前摸底、课后测试及课后总结等,有易于操作和实践的特点,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此教学模式在临床上的实践研究甚少,且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较少。本文着重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生临床带教中应用和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在精神科实习的护生6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名。对照组中男2名,女32名,年龄23~30岁,平均年龄(25.36±2.38)岁;试验组中男3名,女31名,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5.12±1.21)岁。两组实习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无心理异常或精神障碍者;(2)大专以上学历;(3)在精神科至少连续实习4周者。排除标准:(1)中专以下学历者;(2)在精神科实习期间无故中断者。伦理原则:(1)对于选定的参与研究的护生的所有信息遵循保密原则;(2)对参与研究的护生遵循无伤害原则。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一对一带教方式,平时带教老师日常授课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理论基础知识部分统一有带教老师集中授课。护生在实习结束前1周自主主持此次的护理例行查房。试验组使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中含有课程导入、学习目标、课前摸底、课后测试及课后总结的方式。具体如下:入科第1周:教学组长对刚入科的护生进行入科宣教,利用案例或播放相关的视频来介绍精神科日常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风险,提前做好心理预防和激发护生的积极性;护生领取实习清单,其上明确记录本月的学习目的及任务,还有本月实习的重难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摸底护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等情况;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通过观察和提问,初步了解护生对教学的需求、临床实践能力等。第1周的重点教学是让护生了解并掌握精神科的工作流程,明确实习目标及重难点,让护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引导护生自主学习。入科第2周,仍然用一对一带教,按清单内容,对需要实践的内容由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进行实践操作和学习,每完成一项,带教老师立即进行检验,查看护生掌握情况并当场总结优缺点。理论集中授课时,仍由固定授课老师进行授课,授课老师结合第1周对护生的摸底情况,选择合适的参与式学习方式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立即进行随堂小测,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学习效果小结,并在下次授课中进行整改。入科第3周:带教方法同第2周,在此基础上,教学组长根据前2周情况及第2周教学的测验结果进行命题护理查房,查房仍由护生自主主持,查房结束后由教学组长对查房进行打分,护生先自行对本次查房进行总结,教学组长进行补充。入科第4周:带教方式同上,完成实习清单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组长组织进行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考核结束后,由教学组长进行现场点评,以入科时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检验护生整体掌握情况,并对本月临床实践实习进行总结,分析优缺点,并完成护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1)使用我院护理部门统一制定调查问卷,分为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两部分,采取100分制,成绩与分值成正比。(2)带教满意度评估,使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带教授课、带教安排、对带教老师、内容安排等情况,采用百分制,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3)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使用张蓉蓉等[4]研制的关于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工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完全符合为5分,基本符合为4分,一般为3分,基本不符合为2分,完全不符合为1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考试成绩 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实操技能成绩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带教满意度 试验组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24<0.05)。见表2。 2.3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试验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以带教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护生学习期间被动学习相关知识,因提不起护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学效果不显著。精神病发病病因涉及遗传性、代谢中毒、感染性、血管性及肿瘤性等复杂因素,不仅难懂、抽象,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补充和完善精神学科的不足,如生理学、病理学及心理学等[5]。刚入科的护生往往积极性差,被动刻板地去接收带教老师传授的相关精神疾病的知识,过程中存在恐惧心理。而BOPPPS模式作为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护生是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体,带教老师起引导辅助作用,师生间身份发生改变,大大增加了护生参与度[6]。新模式的融入,护生可以预先明了该学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目标,并在传授中积极主动接受,把难懂、抽象、片段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属于自己临床思维。而带教老师带教的重难点是护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参与度越高,护生越能融入学习的氛围中,相互间的讲解、信息反馈及讨论等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但该教学模式也有不足,固定化环节设计教学会有僵化的可能[7]。机械化划分教学环节,不能变通,使整个教学中出现节奏快、教授时间不足及安排紧张等问题,因此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对不同章节、不同授课对象知识水平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应对。BOPPPS模式的重点不在6个环节的前后顺序颠倒或内容齐全[8],其核心是将BOPPPS教学法运用于精神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促进护生对精神科专科疾病和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培养护生“主人翁”意识,将一味接受知识的思维转变为独立思考。本文中,试验组护生理论成绩、护生实操技能成绩均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强于对照组,表明运用BOPPPS教学模式后护生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明显提高,且能为精神科护理临床实践提供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使其形成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强的完整框架,并为其在精神科临床带教中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综上所述,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水平,且满意度较高,同时可提升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作者:顾静 李双 唐梅 陶莉 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
0引言 代建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工程建设领域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部门项目建设一直采取单位自建模式,“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容易造成责权不分、监管失控等问题[1]。而代建制作为一种将政府建设职能与管理职能分离的公私合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公共投资项目运作效率[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3]。2004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为代建制在国内推广提供了政策指导。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度”。此后,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条例。2020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政府投资管理办法》(鲁政字〔2020〕232号),2022年济南市出台了《济南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济政发〔2022〕5号)。目前,针对代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鲜有学者对代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梳理,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代建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代建制理论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数据来源 基于CNKI数据库,以“代建制”为关键词,选择“SCI”“EI”“北大核心”“CSSCI”“CSS-CD”核心期刊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404篇文献。第一篇文献发表于2002年,最新文献发表于2021年,故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02—2021年。 1.2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检索结果,首先,分析2002—2021年文献发表数量,研究代建制发文趋势;其次,分析关键发文作者和机构以及作者间、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总结代建制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最后,绘制时间线图预测代建制未来研究趋势。 2代建制研究可视化分析 2.1发文数量分析 通过梳理代建制研究文献可知,代建制研究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回落阶段,(1)2002—2003年为起步阶段。2002年,代建制概念首次被提出,但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文献年发表量少于10篇,发展较为缓慢。(2)2004—2012年为发展阶段。由于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代建制有了政策性的指导,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众多专家学者开始接触并深入研究代建制,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快速上升,2007年发文量达到59篇。(3)2012年至今为回落阶段。这是由于经过近10年的研究,代建制基本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善,该阶段侧重于对代建制项目的实践研究、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研究。 2.2发文作者和高被引文献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图谱中,作者节点的字号越大,说明其发文数量越多。选取节点类型作者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代建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严玲、尹贻林、周国栋、乌云娜等。代建制领域核心作者(前10名)见表1。其中,发文最多的是严玲,共21篇;其次是尹贻林,共13篇。核心作者与其他学者之间有较多连线,说明学术合作较为紧密。2.3研究机构分析对代建制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探究各机构的参与情况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选取节点类型为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研究机构之间没有产生跨机构合作,也没有形成合作网络。代建制领域核心发文机构(前10名)见表2。其中,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河海大学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文较多。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企业、研究院等机构较少,未能很好地实现“产学研”联合研究。因此,应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研究院的合作,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代建制项目。 3研究热点分析 3.1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所选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研究当前研究热点。图谱中关键词字号越大,出现频率越高,说明该词是近期研究热点。选取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如图4所示。代建制领域核心关键词(前10名)见表3。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代建制,达246次;其次为代建单位。说明随着代建制的推广和应用,学者们关心的不仅是制度本身,作为核心参与者的代建单位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包括代建单位的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履约能力评价、管理费定价机制等,代建人的适合度也成为代建制项目成功的标准之一[4]。表3所列关键词中,项目管理、代建项目、项目治理均与代建制项目有关,说明代建制在项目实践方面同样受到关注。 3.2聚类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总结该领域研究热点,聚类结果如图5所示。经计算可知,聚类模块指数Q=0.8266>0.3,聚类轮廓指数S=0.9647>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可信度[5]。聚类是由分析视角相同的关键词聚合而成,聚类数字大小代表该聚类的关键词数量[6]。频次最高的10个聚类见表4。具体分析如下。3.2.1代建制实践应用(#2代建项目、#3项目管理、#7高速公路)随着代建制理论不断应用于实践,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社会环境不配套、项目管理不规范等。王洪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7]。周国栋在总结北京、上海等地代建制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代建制改革措施[8]。代建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是我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的体现[9]。赵仙茹等通过分析传统管理模式下公路建设项目的不足,阐述公路建设项目推行代建制管理模式的必要性[10]。曾晓文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11]。3.2.2代建制核心利益相关方(#4政府投资、#8代建人、#9业主单位)满足项目利益相关方需求,重视项目利益相关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2];恰当地处理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激励、监督与风险分配等问题,是代建制改革的关键[13];利益相关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对市场化代建模式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14]。3.2.3代建制管理模式创新(#5委托代理、#6管理模式、#11沟通管理)为解决委托方和代理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邓曦等在代建制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监理方,以降低道德风险[15];谢颖等将严格监管、有效激励与合谋防范纳入政府代建项目管理框架[16];为了代建制项目多目标的实现,加强各项目主体之间的沟通,王玉芳等提出必须重视沟通管理和合同管理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代建制的优势[17]。 4研究趋势 通过使用CiteSpace中的TimelineView功能,绘制代建制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如图6所示。具体分析如下:(1)国内对于代建制的研究始于对代建制模式的研究,2002—2009年是代建制理论的完善期。在此期间,代建制相关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研究主题繁杂,主要集中于代建制度、管理模式等。(2)对代建制基本理论有了整体了解后,研究方向开始细化。2010—2016年,主要探讨代建制实际操作与应用,发文主题集中于代建制在农田水利、高校基建、高速公路等项目中的应用,代建制项目的评价标准、法律制度,代建制项目成本、绩效、风险的影响因素等。(3)2016年至今为拓展研究期。学者们开始重视代建制的完善和创新,隐性风险、冲突机制、矛盾解决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张蕾通过对参与中小学校代建制项目建设的有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结出代建制隐性风险包括信息缺失风险、代建单位不尽责风险以及监督权的行使度[18];吴梦强等在代建制的冲突管理题提供了新思路[19]。 5结语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02—2021年404篇代建制领域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时间分布上,近几年代建制相关文章发表数量较少,发展动力不足。依据国家最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相关政策,对代建制进行创新和优化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2)在空间分布上,代建制研究机构以高校居多,各机构之间的沟通较少,未形成密切的合作网络。今后,应加强高校、研究院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使代建制理论更好地投入实践应用。(3)在研究内容上,代建制的实践应用、核心利益相关方、管理模式创新是目前代建制的研究热点。今后,隐性风险、冲突机制、矛盾解决将成为代建制研究趋势。 作者:桑培东 张宇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急性加重后常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约占所有CKD患者的45%,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有效控制AHF病情可以显著改善CKD患者预后,有效提高生存质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作为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治疗手段,能在患者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炎症介质及多余水分,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对患者心脏等脏器功能具有一定支持作用[2-3],广泛应用于CKD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治疗,但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单纯予以CRRT纠正低氧效果并不显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HF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但其联合CRRT在CKD急性加重合并AHF的应用价值仍缺乏足够循证医学依据[4]。本研究对此类患者采用CRRT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探讨该治疗方案对患者心肾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质量指南的CKD分期标准(排除4、5期患者),且符合急性肾脏损伤网络分期标准[5];(2)AHF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6],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Ⅲ~Ⅳ级;(3)年龄≤75岁;(4)排除意识不清、依从性差,呼吸衰竭等病情严重需行有创通气,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者。研究对象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44~75岁,平均(60.4±4.9)岁;原发疾病:肾病综合征31例,慢性肾炎15例,高血压肾病11例,尿酸性肾病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1)、CRRT组(n=3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要求,患者或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CRRT组患者按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给予心力衰竭常规药物对症治疗。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液透析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选择FresniusAV600S血液滤过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前稀释法,置换液流量2000~4000mL/h,起始血流速度80mL/min,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150~200mL/min。超滤量50~200mL/h。单次治疗时间12~24h,视患者病情而定。联合组在CRRT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瑞思迈VPAPⅢST无创呼吸机,口鼻面罩正压通气,S/T模式,呼吸频率为12~15次/分,呼气压力4~6cmH2O,吸气压力10~15cmH2O,氧流量6~10L。通气时间每次3~6h,1~3次/天,并根据患者耐受性、病情变化调整参数,当氧合指数>300且维持24h时停止治疗,一旦出现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降低且2h无法恢复,伴有意识不清、气道分泌物无法排出等症状,则改行有创机械通气。 1.3观察指标 (1)动脉血气分析:采用GEM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SpO2水平变化。(2)心肾功能指标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h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mL,3000r/min高速离心10min,留取上层血清备检。采用日立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试剂盒购自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3)预后:记录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d病死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PaCO2、PaO2、Sp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联合组各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24、48h各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治疗前后心肾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心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且联合组BNP、cTnI水平明显低于CRRT组,治疗后48h,联合组BUN、Scr、BNP、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3两组预后比较与CRRT组比较,联合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气管插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CKD急性加重常并发AHF,其主要机制是不同诱因促使患者原有肾功能损害迅速加剧,含氮代谢产物、炎症介质、水钠潴留导致心肌损害,促进AHF的发生。AHF病情进展可反过来加剧肾脏血液灌注不足,从而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加大临床治疗难度[7]。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吸氧、利尿、降压及扩血管等方式治疗AHF,但可能导致神经内分泌激活、水钠潴留、利尿剂抵抗、电解质紊乱等问题[8],不能有效治疗CKD急性加重患者合并的心力衰竭,因此,对于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CRRT是应用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连续并缓慢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炎性物质,解决患者液体超载的有效治疗方式。研究表明CRRT在减轻体重、滤除过多液体、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方面占有优势,对于AHF患者有助于减轻心脏前负荷,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已被证实为CKD、AHF等疾病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9],但仍难以满足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的治疗需求。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将不同压力施加于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呼气相的通气方式,而在吸气相时,可通过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吸气功耗,加强二氧化碳排出,并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10]。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清醒状态能够自主咳痰、呼吸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依据病情随时使用及撤出,具有应用迅速、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研究采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CRRT治疗,干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通气参数,保证了患者自主通气功能,具有感染风险低、依从性高等优势,对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和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更适合于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临床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h联合组各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24、48h各血气指标均显著优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氧合,与程娟等[11]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24h两组心肾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但联合组治疗后的BNP、cTnI明显低于CRRT组,且治疗后48h联合组各心肾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无创机械通气联合CRRT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更有优势,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其改善作用愈发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无创机械通气通过调节肺泡内压,促进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功耗,改善呼吸肌功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而CRRT可连续、有效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毒素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降低心脏负荷,进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除此之外,联合作用还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炎性反应介质,发挥调节体内炎性反应水平的作用。预后方面,与CRRT组比较,联合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气管插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陈世金等[12]研究发现,对AHF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连续血液净化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浆Na+、K+、BNP水平,降低再次住院风险,预后较好。综上所述,无创机械通气联合CRRT是治疗CKD急性加重合并AHF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快速改善氧合和心肾功能指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成伟 张涛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科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加以全面推进[1]。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视角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契合 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勤奋努力、艰苦奋斗、领导组织才能、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2],体育课程及组织方法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宽阔的场地,不必过于拘谨,活动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尴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情景;篮排足球项目中培养的快速沟通、协作及团结能力;田径项目中速度、耐力跑培养的顽强意志品质;韵律操中形成的张扬个性的风格;素质拓展项目中寻求的自我突破;攀岩等项目敢于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坚忍不拔精神……简单的队伍集合,队形的调整、徒手操的领做等对学生的领导组织才能均有促进作用,不同的项目对培养学生养成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的思维观念,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均有积极推动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拥有良好契合。 2.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模式改革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体育是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活动模式,因此当今高校几乎都采用选课制度,即学生自主选择时间、选择教师、选择项目的“三自主”模式,学校教务部处统一将每位体育教师的资料、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放到教务选课系统,学生从大一即可自主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兼顾兴趣和特长,熟练掌握1-2项体育技能,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3]。相互熟悉的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更易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更趋于一致,容易产生共鸣,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目标培养时更容易实现。 2.2课程内容改革 2.2.1区分不同类别的课程,进行针对性能力培养。完全的三自主选择,会出现休闲、新兴体育项目受欢迎,田径、足球课程少被问津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在选择时间和项目上需要进行约束,比如针对大一上学期的学生开设田径类课程,设定必修课,其他学期由学生自主选择。做出此要求的原因为: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田径类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对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有良好塑造作用。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主要以团体练习的形式展开,在掌握基本的技能后,注重配合协助,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应学掌握的基本能力。为避免专项式训练比赛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主,适当降低比赛氛围,多加强学生们的语言沟通,自主协调的能力培养。2.2.2增设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体育项目。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可以开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定向运动、攀岩,花样跳绳等,这些项目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随机应变和敢于挑战的能力;对于一些具有高强度、危险性和挑战性的拓展培训,可以和相应的拓展基地进行合作,或加强师资方面的进修与培训,拓展教师视野和业务能力以胜任新增教学工作。2.2.3素质拓展活动融入体育课。体育课在进入基本部分前一般会安排准备活动,可以预热肌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以避免肌肉拉伤,现有准备活动大多是慢跑、徒手操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增加素质拓展内容。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准备活动的相关游戏内容,对该游戏进行拓展讲解,有针对性的进行某一能力培养。相关素质拓展方面游戏的引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团结协作方面可以选择坐地起身、同舟共济、珠行千里等内容;组织能力培养选择两人三足、履带战车和盲人方阵等;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可以选择传球、穿越电网、齐眉棍和荆棘取水等活动。 2.3挖掘体育课程的创业 健康是现代人的时尚,也是创业的热点。体育课程的形式、内容与方法,每一环节都可以在课堂之外衍生成创业项目或产品,例如:观念推广、器材研发、游戏设计、共享平台、健身场地、会员制度等等,鼓励学生思考、试验、组队并申请孵化,由体育老师提供体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跨领域、校内外的辅导资源,师生都可以经由体育课程而激发创业的灵感与热情,甚至真正进行实际的创业。 2.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体育教育者完成体育教学既定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样一个授课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收获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积极引导作用,教师决定着练习内容和如何练习,运用得当方能事半功倍。例如,花样跳绳教学的多人8字跳练习时,规定每组至少一名异性进行自由组合、选出一名队长,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队友失误、不同见解导致矛盾出现,这就需要队长学会协调同伴间关系,找出解决方法,必要时教师要站出来,加以正确引导。对于艰苦奋斗敢于挑战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讲述名人故事、优秀运动员往事,提倡学生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运动中故事的引入讲解,不仅让枯燥的跳高课变得更加生动,还能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次锤炼。体育课中学生的团队练习项目,为避免团队大锅饭现象,除了进行团队综合考评,还要进行团队内部成员的评价,可让队长根据团队成员对本队的贡献进行分数评定,具体团队项目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体现公平性。 2.5考核内容改革 考试是对学生对体育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验,成绩高低将影响着学生的评优评先,甚至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学生对此非常重视。考核内容将影响着学生平时练习积极性,在我们往常的排球考试往往是自垫、自传的方式,导致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少、互动少、协作意识淡薄,因此建议采用两人对垫、对传的考核方式,对传对垫可以让两人学会配合和协作,培养她们的相互协作精神。对垫和对传技术要高于自垫和自传,学生练习的量和强度势必会提高,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适当给大学生增负的要求;健美操教学中,个人动作完成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积极练习后可以完成,之后的练习积极性会变弱,可以将考核内容规定为个人展示和创意团队展示,为了团队的整齐度,学生们会多次排练,既锻炼了身体,又熔炼了团队;创意团队展示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发挥集体所长,这个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在体育课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评分采用录制视频后评分的方式,可以作为评分依据,使得评分更具公平性。 3.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历史使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责任,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等的改革,让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樊丽明.人民日报大家手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08/c1003-29750041.html/2018-01-08. [2]梁法泽.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02):116-119. [3]张建宇.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天河学院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05):50-55. [4]林辉,段廷进.福建省在榕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三自主”教学选课模式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02):134-135. 作者:聂瑞莲 梁法泽 单位:阳光学院基础教研部
随着家庭教育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的不断增强,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盲目跟风、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文章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几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效益,使教育资源物尽其用。 一、家庭教育投资误区 (一)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早已在中国家长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为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总是竭尽全力地为其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使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学习,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高价学区房,导致家庭负担过重。以哈尔滨市为例,2018年薪资水平报告显示人均月工资为3834元,“重点学区”房价已高达20000元/平左右,工资收入与学区房价格的差距十分悬殊。表一是2017—2018年哈尔滨市部分小学招生情况调查表。可以看出,校际之间招生情况相差悬殊。哈西继红、师范附小、中山小学等“重点校”的“择校热”空前高涨,这些学区房的价格已经高达20000/平左右,并且价格仍在“飙升”。而一些“普通校”出现了生源严重不足被迫隔年招生或停招的情况。为使孩子进入“重点校”,有的家庭把“家底掏空”,有的人甚至把几代人的积蓄都投入其中,有的家庭甚至还要背上巨额债务……导致家庭教育投资负担过重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昂贵的、持续性的补课费用。为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课班和特长班,每课时少则六七十元,多则一千多元,使众多家长变成了“开资三天乐”。可见,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过大,以致于家庭消费结构失衡,使家庭生活质量降低。 (二)家庭教育投资从众现象普遍 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缺少“因人而异”的教育理性,“别人补什么,我们也补什么”“别人找名师,我们也找名师”……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过度焦虑、盲目跟风状态中,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理性地分析和规划。其实,由于遗传基因、家庭教育方式、成长环境等的不同,孩子们在心智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知道,“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盲目地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往往还会使自己的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投资适得其反。研究也表明,参加大量的辅导班和特长班,也会消耗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长对培训机构的资质与水平也缺乏必要的考察。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有的校外培训机构采取各种市场营销手段,甚至打着虚假广告来吸引家长。现如今,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已是普遍现象,然而,家长高额教育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家庭教育投资结构失衡 教育投资按投入要素可分为物质性投入和精神性投入。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但更倾向于物质性投入而忽视家庭的文化和精神投入。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完全寄托给老师,很少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个性发展状况以及很少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2018年春晚小品《真假老师》反应了当下普遍的社会问题,父母为了挣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教育缺失。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与孩子的生活交往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要教会他什么是真善美。往往,孩子的习惯就是父母的习惯,孩子的人生态度就是父母的人生态度,孩子的境界格局就是父母的境界格局……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家庭教育投资误区的对策探析 (一)家长方面 首先,要量入为出。家长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地为孩子投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家长也应妥善安排家庭日常消费比例,树立理性的家庭教育投资观念,并坚持家庭教育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要结合实际。上“重点学校”不一定能带来家长所期望的投资效果,可能还会因为孩子不适应过重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与家长教育投资初衷相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长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善于观察孩子多方面的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进行投资,从而真正发挥孩子的潜力,避免盲目的跟风。再次,要两手同抓。物质性的教育投入很重要,但是补课班教给孩子的往往只是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建立在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基础之上,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等,其实这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互动和交流,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坚守素质教育理念。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业性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是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然而,学校里“唯分是论”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按考试分数排座位、排考场等做法,极大的刺激了家长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众多家长给孩子报班提前学的目的就是想赢在“没有起跑时”。别人家孩子提前一个学期学,那么我家孩子就要提前学一年,他家孩子更是要提前学两年……家长的投资需求促使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校外培训机构聘请学校教师讲课,促使又一个利益链产生———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肥了校外培训机构和讲课老师,苦了家长和孩子。素质教育改革阻力重重,任重道远,但学校作为中坚力量,无论如何,不能随波逐流,务必把教育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学校应创造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发科学合理的课程,提升育人能力。学校也要做好课后服务,不断满足家庭对选择性教育和拓展性教育的需求。“择名师、选良师”也是家长择校的重要因素,“普通学校”要确保教师待遇,尊重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条件,来吸引优秀师资,从而有效抑制家长的择校行为。 (三)政府方面 首先,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不同的教育体制产生不同的教育消费观念,合理教育消费观念的形成要以科学合理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因此,政府应加快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依法保证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筹资渠道,保证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其次,规范教育市场。政府要通过严令限制补课机构遍地开花、限制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措施来规范教育市场中的种种乱象。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校外办学准入门槛,以及规范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由“培训热”带来的一系列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问题,能有效降低家庭教育投资的风险。 (四)社会方面 我们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舆论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舆论来引导家长摆脱传统的人才观念、人才标准的束缚,尽快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使家长形成理性消费观念。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办《家庭教育投资指南》之类的理论刊物来普及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投资理论知识。其内容可涉及教育投资策略、投资分析、投资经验总结等,有利于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投资观念并指导实践,协助家庭对教育投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家庭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晟.现代家庭教育投资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62-64. [2]邬平川.学前教育投入的财政法保障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潘燕.论家庭子女教育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45-49. [4]赵媛.家庭教育投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03). 作者:闫雪 李丽丽 单位:黑龙江大学
本文第一部分对学前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借助儿歌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对儿歌在学前语言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阐述,期望能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积极参考。儿歌具有轻松、欢快的特点,将儿歌运用到学前语言教学中,能够让幼儿在接受音乐熏陶的过程中,快速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并为幼儿营造极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儿歌教学方法符合学前教育的性质,能够有效优化学前语言教育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者,必须要加强对儿歌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应用的全面研究,这样才能将之潜在价值发挥出来,达成预设的幼儿语言教学目标。 1学前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对幼儿的影响 1.1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正处于3-6岁之间,此时期他们的思维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思维的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此思维特征的存在,需要老师在开展语言教学内容之时,运用非常精简的句子来教学。儿歌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主要对象就是幼儿,并且具有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等基本特点。通过对儿歌内容的调查发现,一般具有以下几类:介绍事物特征的,如“秋风吹,树叶摇,红叶荒野往下掉”;引导幼儿正确生活习惯的,如“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刷左边,刷右边”;描述儿童活动的,如“漫山遍野白茫茫,小朋友们快快来,一起玩雪多愉快”。所以,儿歌与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征相一致,幼儿在欢乐的儿歌中,能感受语言的美,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并为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1.2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情绪波动一般较大,在语言教学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将儿歌运用到学前语言教学之中,则能借助儿歌的生动、动听来吸引幼儿,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比如课堂初期,老师就可以为幼儿唱一首儿歌,即“上学最开心”,歌词为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小手数一数......同时老师需要在辅以跳舞、画画、数数等动作,这时幼儿自然会逐渐集中注意力,并且乐于跟着老师一起唱儿歌做动作,相信通过老师这样有趣的语言教学之后,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学习注意力。 1.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让幼儿自己扣衣服扣子,自己洗碗等,如果仅靠老师的指令与语言告诉幼儿,那么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此时如果能运用儿歌进行教学,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老师可以借助《我是好孩子》儿歌来教学,其歌词就是围绕搬椅子、拿杯子、扣扣子等来展开的,幼儿能边唱又能边做,相信通过老师这样长期以往的引导,幼儿会在借助儿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幼儿学习的词汇、语言的使用办法、使用语言的方式会对终生的语言习惯产生影响,并会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将儿歌教学运用到语言训练之中,则能够在激发幼儿语言表达欲望的同时,让幼儿逐渐学习到正确的语言发音,掌握连贯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利用儿歌教学进行语言训练之时,老师可以利用儿歌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如让幼儿学习数字的表达之时,就可以在网络中找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儿歌,并设计一些幼儿能接受的动作手势,播放歌曲的同时,让幼儿们根据歌词中的数字来做动手手势。之后当幼儿们对儿歌熟悉了之后,可以开展相关比赛,哪位幼儿能快速背出歌词并准确做好数字动作,就可以获胜。针对获胜的幼儿们,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以便于保持他们参与学习及比赛的热情。所以,儿歌教学方法能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语言训练不再单调,游戏加上比赛的形式,能使幼儿轻松理解儿歌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并学会一些语言表达技巧,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5启迪幼儿的心智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年龄较小,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心智还未被开发,对于较多道理都不能有效理解,所以,幼儿老师需要明确启迪幼儿心智的必要性。老师不妨借助儿歌来启迪幼儿的心智,儿歌创作的基础其实就是幼儿熟悉的各种生活场景,儿童通过听儿歌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美丽。并且儿歌中描绘的场景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在歌曲中开发心智。具体实践之时,老师在选择启迪儿童心智的音乐时,必须要选择积极、欢快的歌曲,让幼儿感知各种生活常识。又或者可以选择一些颠倒性的歌曲,让幼儿在歌曲语言中分辨事实,体会儿歌的乐趣。 2借助儿歌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2.1选择适合幼儿语言教育的儿歌 学前语言教育过程中,老师借助儿歌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之时,需要先对儿歌进行整体的了解,并对幼儿的实际语言水平及能力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针对幼儿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儿歌,提高学前语言教育的质量。比如:针对小中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年龄更小,需要选那些极为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教学,如《小白兔》、《小花猫》等,不仅能够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主动参与到学唱与模仿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有效的感知,逐渐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针对大班的幼儿而言,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大一些,为其选择的儿歌,不仅要生动、形象,还需要确保其内容极为丰富,如《过家家》、《我爱我的小动物》等儿歌。总而言之,老师所选择的儿歌,必须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相关,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语言学习之中,产生共鸣,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幼儿的实际语言学习效果。 2.2以儿歌游戏来保持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 学前教育过程中,老师在利用儿歌进行语言教学之时,不妨利用儿歌游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满足幼儿的爱玩好动性格特点。但老师需要注意一点,儿歌游戏中的动作并不是随意做的,必须要具有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与记忆知识的作用,使语言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拇指歌》为例子,其中的歌词为“胖胖的奶奶,笑眯眯;瘦瘦的爷爷,爱生气”,每一个人物对应一个手指,幼儿易学易记。通过这样的儿歌学习之后,幼儿不仅能够掌握描述人的技巧,又能够掌握语言思维和表达的技巧。儿歌之中包含着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能够有效感染幼儿的精神世界,获取更多新信息,并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充分运用儿歌来设计游戏,能在保持幼儿语言学习兴趣的同时,将语言学习过程当作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能留下极为美好的回忆,而不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学习经历。 2.3利用儿歌开展单词、句型、对话教学 第一,单词教学。对于幼儿而言,儿歌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单词教学方法,幼儿通过对喜欢的儿歌的朗读与反复唱之后,会有效的学习及记忆单词。一般来说,儿歌虽然篇幅短,但是其中的词量还是较为丰富的,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丰富的单词。此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幼儿通过在儿歌中学习,会不断感受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能有效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第二,句型教学。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需要幼儿对句型有所了解与学习,所以这就需要老师选择有效的方法,将枯燥的句型加以改造,使之得以生动、活泼的展示,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而儿歌就是最有效的句型教学形式。儿歌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重复性较强,所以句型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对儿歌进行多次朗读,对其进行有效理解,对其句型结构的构成进行了解,之后引导幼儿唱和演,开展循序渐进的句型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轻松掌握句型结构,为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基。第三,对话教学。借助儿歌开展完单词和句型教学之后,老师就要利用儿歌开展对话教学。利用儿歌进行对话教学,和前面的单词、句型教学不同,对语调、语速、用词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儿歌,如洗澡歌、礼貌歌等,以此来开展交际练习,既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品质,还能取得良好的对话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为,将儿歌对话内容编排成为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问答式儿歌,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以反复的练习加深记忆力与语感,达到最终的张口即来的效果。这样的整个对话教学过程中,语言学习会越来越轻松,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3总结 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开展学前语言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际学前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明确儿歌教学对幼儿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合理选择歌曲、开展儿歌游戏及进行单词、句型及对话教学等角度着手,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及能力,为幼儿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赵明霞.浅析儿歌在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语文建设,2016(3):91-92. [2]刘玉石.浅析儿歌在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J].汉字文化,2018,No.200(6):93+105. 作者:程颖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1引言 文脉一词最早是体现在语言学中表示上下文的连贯,引入城市文脉理念是由于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过多重视单体建筑空间而忽视城市整体脉络的传承问题。在城市化进展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创新成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整合历史资源,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做到文脉延续基础上的融合与发展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文脉主义的引进是在后现代主义的盛行中推行的一种新思潮,文脉主义与城市的结合就构成了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一个广博的概念,城市文脉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1]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组成的庞大单体,更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温度的城市,历史漫长的演进留给我们绵延的文化脉络,历史街区的留存恰巧是这种文脉传承的表现,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输爆炸式增长引发的毁真建假、千城一面、脉络割裂等问题,我们不得不基于文脉主义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民间特色、传统标识、地方文化等城市设计问题。 2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文脉传承的内涵 历史街区根植于文化并以物化的形式彰显脉络传承,建立在以“街、巷、院”为组织的空间模式的历史街区鲜活的反应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怀,反应了一个城市强劲生命力的延续。基于文脉视角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应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考与发现,从其内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内涵空间引领场所精神迈进 传统风貌的更新与保护是对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传承。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人们归属感的价值,形单影只的穿梭在千篇一律的都市街头仿佛只是个过客,而历史街区却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温暖的感情世界,从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的文脉视角来看,联动建筑单体、景观营造、街巷组织,从街区肌理空间、文化底蕴、人文价值、习俗风情入手正确考究历史街区新旧结合、继承创新的方法与原则能够增进街区精神内涵,从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2.2传统文化优化城市空间秩序 大拆大建的营造方式造成历史街区大面积遭到破坏已然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街区的存在是城市肌理脉络的延续,从文脉视角的城市设计理念来看,历史街区的再生长更多是从历史空间的创新演进为切入点,结合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业态构成创新等方式营造文脉传承基础上的风貌特色,在多方利益主体有效协作、精细化管理、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构建适应于现代生活要求背景下历史街区传承的新空间,在不割断文化脉络的前提下创新空间构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联动卓越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从而带来城市空间秩序的优化式发展。 2.3历史传承延续人文魅力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营造崭新面貌的同时也让历史街区的生存越来越紧张,从文脉主义视角入手重新思考历史街区的留存与发展问题是彰显城市底蕴,弘扬城市文化魅力的关键。历史街区通过有机更新,以街区空间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强调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风格等内容,严格控制拆真建假、弃旧造新、肆乱搭建等行为,做到新旧结合、尺度统一、风貌协调。一些历史街区由于长时间废弃而失去原本的生活样貌,通过文脉统一的城市设计能够有效协调空间秩序与人文情怀,从原则上延续历史肌理,从而突出人文魅力。 3历史街区发展过程中的文脉危机 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与快速化,发达国家的生活观念及价值标准正在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城市特色危机越来越严重。过多重视物质空间忽视文化传承导致城市失去温度感,一座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才能在历史不断演进的浪潮中不失真我。纵观历史街区发展脉络中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盲目割弃历史文脉导致“千城一面” 悠久的历史沉淀酝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正在逐步失去它原本的韵味。趋同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充斥着整个街头,一片片积淀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区被无情摧毁,受经济利益与政绩工程的驱动影响,过度开发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肆乱的房地产建设侵占已然割裂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人们没有了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缺少对文脉本质的理解、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价值的忽视。 3.2定位不准肆乱开发致使文脉割裂 历史街区的开发常常以旅游业作为契机,而定位不准的商业开发不但不利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而且助长了不合理生长的风气。作为景区打造的历史街区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宾馆、饭店、商店等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忽略了原本的环境承载力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提升。表面上叙说着历史保护界限、天际线控制、历史风貌控制等规划措施,实际上是拆掉真建筑仿造假建筑,修缮单体建筑而忽视了整体环境空间的传承与融合,割裂了文脉传统致使历史街区失去民族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底蕴。 3.3非理性规划造成建设性破坏 历史街区传统肌理是长久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岁月的累计,追求指标化的城市生活在空间的刚性需求中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穿街走巷的步伐追赶不上汽车飞驰的速度,低矮的古建筑不能满足众多人口居住的使用要求,传统的生活习惯不符合时代潮流需要更新换代。功能至上的追求打开了历史街区的缺口,现代建筑材料与城市规划模式迎合着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非理性规划模式下摒弃传统历史记忆贪大慕洋尘封岁月痕迹,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座座失去精神文化的空心城市。 4文脉视角下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 文化价值是一个城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的底气,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丢失传统文化相当于失去了民族的根本之魂。历史街区传承着城市的人文情怀和综合价值,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手法延续历史街区传统空间,慎重考虑历史街区的存在与发展创新,在修缮个别建筑的同时整体考虑街巷空间、环境整治、业态构成等问题从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考的城市空间方案,更是提供了可供多方共同探讨方案的平台。[2]就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策略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探寻文脉延续,激发历史街区新活力 历史街区独特的肌理图底凸显出时代的记忆,众多的优秀单体建筑也难以掩盖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特色,从历史街区的文脉探寻入手,通过肌理图底、色彩风貌、空间尺度、景观环境特色等城市设计研究手段,充分历史城市营造特色与文化底蕴价值,综合整理城市碎片空间。面对日渐破败的街区环境,激发自身造血活力以旧创新,依据本地特色资源激发街区活力,通过规划指导、公众参与和社会决策的手法综合开发历史街区,因地制宜地针对社会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根植于文脉传统上的经济建设活动,力求改变街区破败形象走符合时代要求的继承与发展之路。 4.2控制历史街区建造要素,维持文脉和谐 历史街区通过城市设计对文脉的传承方法多样,针对历史地段严格控制区,从建筑色彩、材质、尺度、体量、布局等角度多方面修缮历史建筑与传统空间,结合历史传承性与时代标准型进行准确修缮整治,注重保护范围的适当性与修缮活动的准确性,综合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彰显文脉价值。针对传统生活区或工业园区为构成业态的历史街区,可以适当加入时代元素,充分考察街区建筑风貌新旧结合、街巷空间交通组织、业态构成良性植入等文脉语言,尊重传统生活与生产要素背景,协调传统文脉精神与新元素之间的比例与尺度问题,在创造性的构建过程中保持界面和空间尺度的完整性与延续性,适当修补历史街区残缺空间从而营造文脉传承基础上的新时展需要。 4.3营造历史街区品牌环境特色,延续文脉风格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酿造了各色各样的地域特色,通过传统建筑与街巷空间彰显出历史韵味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签,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探寻点线面的城市设计营造手法已然成为了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手段,然而历史街区整体空间开发离不开传统风貌环境的营造,多角度审视景观艺术空间设计手法,多维度推敲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手段,多视点考察物质空间与文脉精神结合的创新做法,在最大程度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塑造自身的环境品牌特色,从而在趋同化的浪潮中独树一帜凸显历史街区文化魅力。 4.4综合协调历史街区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城市设计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培养。基于历史文脉价值的城市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多层次挖掘地方特色有效促进生活与经济的融合,如利用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开展文化旅游宣传,利用特色美食营造品牌商业,文化产品植入旅游产业等构建历史街区游憩功能的同时孵化培育多功能产业模式,与街区“起承转合”空间设计有效融洽,带动周边地区联合发展,增添从而为历史街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结语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不可忽视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守住历史街区文脉的根基并使之不断适应新时代标准要求,有效整合城市历史碎片化空间,延续文脉特色,综合考虑传统空间的物质、社会、环境、人文、心理等多重属性,并对价值主体的取向做深入了解。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应涵盖传承、创新、协调等方面,积极争取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更高水平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在传统空间中通过空间秩序、文脉延续、社会环境、产业创新等方式激发历史街区新活力,成为城市中富有活力与人文内涵的一极。 参考文献: [1]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大学,2010. [2]王林,莫超宇.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J].规划师,2017,33(10):135-141. 作者:舒薇 李铌 李向阳 单位:中南大学;湖南城市学院
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极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条件,但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给农村生活饮水供水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饮水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这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农村生活饮水安全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源水质问题。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水质问题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但由于针对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监测仍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组织体系还是技术设备栋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因而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饮水供水仍然无法达到规定的水质安全指标,这对于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1]。另外,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饮水安全尚未形成足够的防范意识,且仍然存在着喝生水等生活习惯,一旦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水污染问题。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我国的水污染问题一直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对于农村生活饮水供水来说,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首先,近年来工业污染排放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从整体上来看,每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的污染物仍然存在,在很多工厂较为密集的农村地区,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这不仅使供水厂的污水处理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也对农村生活饮水的水质造成了直接影响。其次,在一些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养殖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同样十分严重,在一些交通、经济情况较好的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相对较多,农业、养殖业比较发达,大量的化肥、农药、生活垃圾、污水以及牲畜粪都会进入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并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面对这些污染源,相关部门往往缺乏集中处理的能力,最终给农村生活饮水供水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普遍老化。农村的自然环境相对复杂,人口也相对稀少,所以很多饮水工程的相关基础设施都位于荒野,且各设施间的距离往往也比较远,这不仅给基础设施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得基础设施很容易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直接影响,如雨水冲刷、日光暴晒等都会使基础设施的老化速度加快。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与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老化严重的问题,不仅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容易出现饮水安全问题[2]。(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分布相对稀疏,为满足区域内农村居民的生活饮水需求,必须在保证农村饮水工程规模的同时,增加饮水工程数量,这样一来,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也会比较大。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管理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的资金投入都严重不足,无法维持饮水工程的日常运维需求,而饮水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很难进行下去。(3)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中,很多地区都存在着管理主体模糊、管理机构不作为的问题,不仅在建设期间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管与进度控制,在工程运行阶段也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具体工作进行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推卸责任,工作效率比较低,管理效果也不理想。受此影响,很多农村饮水工程实际上都处于疏于管理的状态,而这同样会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4)农民缺乏保护意识。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饮水工程的分布零散,很多饮水工程通常都会建立在农田或是村落周围。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相关宣传工作又缺乏实效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并未意识到水利工程与饮水安全工程的重要性,也缺乏基本的保护意识,常常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无意间对这些基础设施造成人为破坏,这又给饮水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例如当饮水安全工程中的给水管道经过农田周围时,很多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都不会注意对管道的保护,管道破裂等问题时有发生。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供水工程问题的有效措施 (1)坚持水资源统筹规划原则。当前,农村饮水工程之所以会经常受到人为破坏,除了有农民饮水工程保护意识不足外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村饮水工程与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阶段,应当对当地农民的意见进行咨询与征集,在尊重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对饮水工程进行选址、规划、设计,保证饮水工程方案能够让农民满意,这样一来,不仅人为破坏饮水工程的情况会减少,农民自身也会加入到对饮水工程的管理监督中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饮水工程的建设上,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村的特点,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来建设饮水工程。(2)组建专业供水管理组织。为解决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可以从饮水工程管理主体入手,对供水管理组织进行创新。在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背景下,近些年农村饮水工程大多是由国补资金、群众自筹及社会资金等,而地方政府部门正可以充分利用饮水工程的这一特点,在保证饮水工程产权明确的情况下,根据各方投资比例确定股份,之后按照股份制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供水管理站或公司,由供水站负责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从而达到自负盈亏。这样一来,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就可以由中央、地方以及当地收益村民共同负担,从而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而对于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饮水工程,则可以由县、乡等各级主管部门接受,组建供水管理站,实行企业化管理;或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短期内的工程经营权出让给经营者,由经营者按核定的水价征收水费,负责工程的运行维护,从而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3]。(3)明确饮水工程管理责任。在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上,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坚持“谁受益、谁负责,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对饮水工程的产权与管理主体进行明确,同时坚持权责统一,对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运行管理责任以及主管部门监管责任进行层层细分,保证饮水工程的运行维护能够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对工程运行管理、水价核定、计量收费、养护维修、水源保护、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的制度执行以及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管,从而为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4)加快饮水工程防护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很容易在农业生产或是农户日常生活中遭到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管理人员需要为供水建筑物、管道、水池、泵房等饮水工程基础设施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并明确告知给周围农户,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他人在保护范围内修建影响供水的其它建筑物和进行各种破坏性的活动。同时,还要定期对机井、供水构筑物、管道等设施进行养护及更新改造,对机电设备经常保养,做到每季度一小修,每年一大修,确保设备完好,运行正常。(5)重视水源保护管理。水源是区域内居民生活饮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饮水工程供水的关键所在,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将水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对水源地展开全面监测,以尽早发现各种潜在的饮水安全隐患。由于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不同,工程水源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水源监测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4]。例如,北京市村镇地区的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因此,在水源保护工作中,应掌握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及附近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取水情况、取水量及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划定水源保护范围,并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开采地下水、开矿采矿等行为,以免对水源造成污染。而对于以河湖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则需要以取水口附近的水文情况、水源附近的气象资料以及河流含沙量变化为监测内容。而且,也要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则要设立专门的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保证水质能够符合国家相关要求。(6)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几年来,我国虽然一直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珍惜水资源等理念,但在实际上,水污染治理工作仍然步履维艰,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生活饮水供水安全问题,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将其落实到饮水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来,保证水污染能够真正得到缓解。具体来看,地方政府首先要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制度,对工业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对企业的清洁生产转型给予鼓励和资金技术支持。其次,需要大力开展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当地居民宣传水污染的危害以及饮水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其自觉改正乱扔垃圾、乱倒生活污水、随意堆放生活粪便等行为。此外,还要从农业生产入手,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补助,鼓励其使用生物农药等污染较小的农药、化肥,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农村的水污染与水源水质问题已经对农民生活饮水安全造成了影响,各种饮水工程管理问题也严重威胁着农民的健康。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提起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改善农村水资源现状,为农民生活饮水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娄露.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管理措施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8(10):58-59. [2]龙捷.景洪市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人畜饮水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4,12(24):141-142. [3]束林.浅析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05):384. [4]林国忠,林国华.浅论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科技信息,2017(02):186+208. 作者:彭玉玲 单位:北京市怀柔区水务局
[摘要] 为助力船舶行业企业的智能制造,船舶档案数字化转型是船舶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目前船舶企业在船舶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阐述了船舶企业进行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应用的途径,探讨了加快提升船舶企业档案智能化管理进程,深植数字基因,加速船舶档案“数字蝶变”的策略和方法。 一、概述 船舶企业在开发、设计、生产、交工、保修整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图纸资料、合同文件和质量文件、安全管理文件等,同时还需要在各环节中随时查阅核对相关档案数据和信息;另外在新船型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母型船的档案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由此迫切需要实现船舶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船舶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精准化,并实现船舶档案的高效率应用,助力船舶企业提升竞争力。船舶档案数量大、内容多、分类多,在船舶建造、营运、保修及船型开发过程中的合同条款、设备资料信息、船型设计信息等由于分别处在不同部门不同的管理方式之下,查找效率低、手续繁琐,给利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也对档案管理造成很大的人力和财力的压力。当前船舶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归档、查询、保管、保密等环节的工作都受到很大限制,这种现状不能适应船舶企业快速发展和智能设计、制造的步伐,急需建立船舶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为船舶企业档案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 二、船舶档案管理的特点 船舶档案数量庞大且内容繁杂,通常包括合同档案、设计档案、质量档案、生产档案、科技档案等几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分若干小类。例如设计档案又分为合同前开发设计文件、设备材料订货文件、详细设计文件、设计评审报告、生产设计文件、变更文件、完工文件、产品音像资料、外来文件以及其它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等小类;在这些小类中又分若干项目,例如详细设计文件又包括签字版合同文件、设计方针书、风险分析、持证清单、图纸目录等。 三、船舶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船舶档案数量大,管理部门多 船舶档案从船舶船型开发开始就在各部门形成大量的档案文件材料,例如设计院所的合同、技术协议、变更清单、设备资料、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完工图等若干项目的档案文件材料;营销部门的会议纪要、营销策划、营销技术文件、营销合同、船级社入级申请及报验合同等;物资部门的厂商表、订货记录、确认设备记录、采购合同、物流仓储信息等;质量部门的报验记录、交验文件、证书、质量管理等文件材料;生产部门的各种生产计划、进度节点、安全生产等信息材料都需要归档。一艘标准的民用船舶的完工档案分总体、舾装、结构、电气等15个专业,形成完工档案目录15份,近4280多份完工档案。 (二)船舶档案的内容繁杂,查找所需的档案资料比较困难 船舶档案内容涉及营销、设计、生产、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各自的子项。以一份标准VLCC船为例,生产设计图纸约15000多份,每份图纸一般几页、几十页,有的甚至多达几百页、几千页。如果查找某个管件的制作图纸,需要首先找到设计院的库房,再查找到生产设计的存档地址,找到该管件所在的目录,再找到安装图,依据安装图找到件号,最终查找到制作图才能找到所需的图纸。 (三)船舶档案归档管理困难 船舶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需要各部门人员共同完成,不同的部门依据其分工的不同特点和条件,其归档时间、方法、地点等均有所不同,往往不能保证准确、及时和统一归档。目前船舶档案归档工作借助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数字化归档方式、查询系统以及档案查询方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要实现完整化、及时化、规范化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完工船舶档案的更新管理混乱。 (四)船舶档案保存困难 档案库房需要有规范化的档案装具、档案柜架,需要有满足库房“八防”管理要求的设备设施。各单位的巨量的船舶档案需要有充足的库房容量来存放。 (五)船舶档案查阅不方便 船舶档案分布在船厂各部门,而各部门之间档案查询的需求是交叉的。例如生产部门需要查询某设备的一个接口尺寸,就需要先到设计院的资料室,找到相关的管理人员,再对照目录查找相关档案资料,然后再进行复印、抄写等工作。而现在的船舶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一般分多个厂区,船厂的不同部门可能在不同的厂区中,这就给档案查阅利用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船舶企业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探究 (一)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和功能框架 数字化船舶档案建设是船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发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实现船舶企业数字化档案馆的功能。该平台可应用B/S架构,基于J2EE规范和XML技术,分为客户层、WEB层、接口服务层、逻辑层、数据存储层的技术架构,具备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示层的功能框架。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建立能够使船舶企业的所有档案形成体系,实行统一规范管理,使船舶档案归档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实现利用者快速准确查询所需档案;同时可以减少档案库房的容量、精简人员、降低管理成本。 (二)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权限管理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能够满足船舶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利用档案的需求,而且还能够结合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允许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二次开发。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覆盖船企所有部门,依据详尽细致的档案分类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一级档案分类对全员开放;二级档案分类对部门长开放;三级档案分别对不同部门不同人员进行权限区分;根据各部门不同职位及不同岗位职能赋予不同的上传或查询权限,使各部门人员能够在正常的权限范围内进行存档、调取等工作,同时也能够防止出现档案信息泄漏等问题。 (三)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与船舶企业现有管理系统互通互联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可以与船舶企业的集团内网、图文档系统、专利信息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互相联动,实现数据的主动上传和系统自动抓取的双线模式。根据信息系统之间的不同特点与关系采用相关接口技术完成对不同开发语言、不同数据库,异构环境下的信息系统之间的系统集成,通过企业服务总线模式,统一采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形成标准的数据接口。 (四)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功能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应具备相应的功能,如权限管理与角色分配、档案门户、档案录入与审核、档案分类管理、档案地图、档案检索、项目管理、档案社区、档案空间等。另外在平台中应有档案相关知识、档案管理平台维护、档案流程管理等模块,以便利用者和管理者随时查阅参考,帮助其顺利完成操作,有利于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 (五)网络安全保障 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应用需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尽量在集团局域网范围内加以应用,同时对常规产品和保密产品分开进行管理。平台在设计上要遵循CIA原则,即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其作为管理平台软件的核心安全属性。在数字化船舶档案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和使用中,要有专人进行保密、安全检查,运用安全系数高的杀毒软件对管理平台进行维护。还应定期进行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以保证在平台发生故障和其它紧急情况下数据信息不丢失。 五、结语 目前船舶企业船舶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人工管理阶段或者半数字化状态,全数字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船舶企业数字档案馆的建立将逐步推进船舶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船舶企业船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船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敏.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81 [2]常晓燕.浅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107 [3]赵莹.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7(5) 作者:李秀灵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1高速公路中机电工程造价中的问题 1.1机电工程涉及范围广,结构不合理 机电工程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涉及方面十分广泛。机电工程涉及到了电气、收费、照明、监控、通信等一系列工程。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结构复杂,覆盖面广泛。如果内部又缺乏良好的配合,各部门职能混乱或者造价控制人员出现失误等都会使机电工程出现造价问题。而且机电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土建工程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两种工程沟通不力,造价控制单位很难统筹好两方面的造价控制,难以在机电工程方面做好工作;而且我国的机电工程和土建工程等其他工程相比,出现时间较晚,相关技术和经验仍旧存在不足,造价人员因为专业和工作的特殊原因,对机电工程领域涉猎不足,了解不够深入,都导致了机电工程的造价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机电工程相关教育较片面,在教育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专业老师资历不足,学生只学会了专业知识,缺乏工程造价的知识,也缺少实践知识和能力,最终导致机电工程方面人才匮乏。而且加上机电工程的控制造价结构复杂,管理难度相比其他工程较高,因此机电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1.2机电工程设备价格不合理,影响报价数据 机电工程中设备的成本在工程建设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机电工程行业广泛,对设备的要求不同,因此机电工程的设备数量多、型号多,在设备的选择上有很多的不同,不同品牌之间的价格差也很大,所以在设备的采购成本上有很大的弹性;同时机电工程设备科技含量高,供应厂商数量少,存在着市场垄断的情况,所以设备价格相对较高。而且不同厂家的设备标价和实际的真正售价相差较大,导致造价控制困难。还由于科技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价格变动幅度大。一个项目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周期较长,设备价格已经发生了变动,有些设备的前后差价可能很高;或者有了性价比更高的替代设备,也就导致了在工程建设中设备价格对造价的巨大影响;还有缺乏对机电工程采购设备的专门管理人员和造价控制人员,在购买设备时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掌握设备的实际购买价格,也就导致了设备购买的成本过高,影响工程造价[2]。 1.3造价预测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造价控制人员往往针对工程的特点,结合过去的经验对工程造价进行预测,然而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常常会因为突发问题而导致工程变动,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是在预测中难以真正控制和预料到的,因此造价的计划和预测与实际成本有很大出入。而且在建设中,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工程在建设阶段的浪费,导致成本的提高;在施工材料的使用方面,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人员的技术不到位,都会导致工程的最终造价有变动,这些变动是工程计划中难以准确预料到的,因此有很大的误差,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增加预测难度。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问题诱因 2.1公路建设中对机电工程的忽视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由于机电工程起步晚,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土建工程为主,机电工程在建设中占比小,占公路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小,所以机电工程在公路建设中地位低,公路建设者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重视程度低。因此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结构和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未能与时俱进,仍旧处于落后水平。在对机电工程的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无法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在教育中也难以做到相应的改革,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导致人才产出较少,工程造价人才匮乏[3]。 2.2机电工程结构复杂,对工程造价的管控难度高 机电工程涉及领域很多,从监控到收费和通信,还包括了隧道的通电和照明系统等。这些领域都隶属于通信、电力等不同专业,因此机电工程范围广泛,结构复杂。各领域之间虽然有相通的部分,然而在涉及到专业领域时只有本专业的人才更了解。这也就导致了难有对所有领域都掌握的全面的造价控制人才。有些人才只精通其中部分领域,自然无法对机电工程的全工程造价有合理的控制。机电工程独特的复杂结构使工程造价的管控更加困难。 2.3机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变化 设备投资在整个机电工程中占比较高,设备的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工程的建设和运维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的突发情况是难以预料的。设备的日常维护对造价的预测影响很大,而且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操作设备时可能会发生问题。同时在建设完毕后,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或者在建设时期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相对廉价、质量较差的设备,在设备的运营中就会产生问题,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会出现因为设备的原因而导致运营成本高,对工程造价产生巨大影响。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造价控制对策 3.1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提高管控能力 目前,部分项目的机电工程造价管控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因此应加快机电工程结构的调整,提高工程造价的管控能力。机电工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政策,应加快针对机电工程的政策编写,将机电工程的特点转化为优势并发挥出来。同时加大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机电工程由于得不到重视,发展非常缓慢。所以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观念,增加机电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管理,设立激励措施和奖惩措施,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对造价控制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不断提高造价控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4]。 3.2提高对设备的掌握能力,降低设备成本 设备因为市场复杂,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设备型号价格有着很大区别,设备的利润很高,所以要增加市场监测人员[5]。在购买设备前,专业人员要对设备的市场有充分的了解,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价格的变动,及时收集设备市场的信息,对设备的功能和价格有深入的把握,在采购设备时尽量控制成本,降低工程建设中设备成本占比。同时调整设备的购买程序和结构,减少工程计划和建设的时间间隔,也要选择性价比高、质量好的设备。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有些设备已经完全能够达到建设要求,购买人员要避免出现只专注于进口设备、忽视国产设备的错误思想,避免为了节省材料成本而选择质量较差的设备;在后期运营阶段造成运营成本高,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阻碍和影响。 3.3细化机电工程结构,降低造价控制难度 机电工程内部结构复杂,行业多样。因此很难出现对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全面把控的优秀人才,所以可以细化机电工程的内部结构,将机电工程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要求拆分成不同的系统,实施对不同系统的分别把控。这样的细化能够增加人才对机电工程的掌握,最后通过汇总将机电工程的总工程造价相加,并针对不同系统提出更加细致的改进措施,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也实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以更加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掌控。 4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机电工程的造价进行掌控非常关键。所以要加快对机电工程的改革,提高对机电工程的重视程度,改进目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加快交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门岚.客观因素对机电安装工程清单计价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7. [2]徐超.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联网收费系统网络安全研究[J].交通世界,2018(33):164-165,173. [3]贾佳.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维护方式研究[J].交通世界,2018(30):152-153. [4]孙华月.高速公路机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点[J].交通世界,2018(28):158-159. [5]韩源禄,谢敏,王晓娟.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造价管理及成本控制探讨[J].南方农机,2017(18):140,181. 作者:邬美刚 单位:中交二公局萌兴工程有限公司
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已经进入高速时代,工程造价的影响和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只有重视工程造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建筑工程行业的造价动态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措施对于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两个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当对如何开展动态控制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以动态控制为主导的造价全过程控制。 1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竣工,需要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执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三个特点,而动态管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条件,所以在开展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当在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所谓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工作,指的是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当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其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协调概念和实际情况,让工程变得受控,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与成本目标。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会受到各方的影响,而工程造价也与前期的地勘以及后期的施工息息相关,因此工程造价的波动性比较大,动态管理控制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稳定造价,降低造价的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因此,相比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动态控制能够更好地控制实际项目的动态变化,有效地控制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快施工的速度,使的工程质量与工程成本造价更加协调。 2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环节 在工程建设中,一些隐蔽工程的建设和设计变更都会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动态管理应当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对项目的整体造价进行评估,而且根据整体的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制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同时对可能影响造价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当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只追求规模而不追求效益,所以由于缺乏前期的评估,导致工程的效益直线下降。对于工程来说,一般都要求靠近施工原材料的产地,这样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最次也要交通便利,这对于建筑施工的经济节约和进度保障有着巨大的优势。 2.2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于工程造价来讲是决定性的,在这个阶段,全部的设计人员都需要为设计的方案负责,而且设计人员也应当将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结合,对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不断优化,最终制定出最优化的方案,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正确的设计概算。接下来需要对工程进行技术设计,结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以及技术文件,优化建筑结构以及配筋率等等,这部分内容也需要进行反复优化,根据统计,技术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够达到总造价的70%左右。施工图出具以后,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图预算和投标报价的计算,并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为签订施工合同做准备。施工图设计也是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图纸分析的时候,应当结合现场施工的条件,对可能影响工程进行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都进行妥善考虑,尽量考虑到所有的风险,避免工程的漏项,对可能造成设计变更的环节都进行考虑,并计算可能的成本。 2.3施工阶段 首先施工单位要进行投标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说明合同中的各个暂定金额的使用说明,清单编制要有效全面,保证工程量的合理性。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时间节点安排编制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对于工程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设计变更的情况,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进行经济评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出现。 3提高工程造价动态管理质量的措施 3.1多方重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都采用粗放式的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存在的一定的不足,当前很多施工企业都需要改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对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认可,对动态管理的概念一知半解,所以推动动态管理在当前的建筑行业环境中存在较大的阻碍。因此想要推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需要政府、工程行业的相关人员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方案来推行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需要意识到,动态管理和控制工作是推进市场发展前进的重要手段。 3.2创建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制度与实施 想要提高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贯彻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概念,建筑工程企业应当把动态管理的理论当做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推行,不断优化动态管理的制度。造价动态管理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施工控制水平,还能够对个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造成积极的影响,动态管理能够监督到个人的工作质量,并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社会影响力。 3.3多角度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 分析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工作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入手,只有进行综合化的考虑才能够分析出潜在的因素,将社会效益和工程联系到一起,降低建筑工程的出错率。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人员也应当对工程造价影响的潜在因素和一些动态的威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措施。企业也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方案积极进行造价调整,对投资进行控制,进一步缩短施工工期,以达到控制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当前在我国推行造价的动态化管理控制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实现造价的过程中管理,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很多企业对于动态化控制的认识不足,推行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推行动态化造价控制,并落实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每一个阶段和环节的动态造价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东.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探析[J].居舍,2017(32). [2]宋丽红.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9). [3]潘颖欣.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 [4]张永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 [5]左莹波.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8(25). [6]梁思敏.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简析[J].山西建筑,2017(29). 作者:石双霞 单位:山西陆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而高校英语教学对于我国现代高效的英语教育工作来说,也是一项基础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应当着重培养自身的教学技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对教育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达到英语教育的目的。本文将对现代高校英语教学的各项教学技能进行探讨,为高校英语教师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教学技能并不是由自然形成的行为方式组合而成的动作或技能,也并非教师在进行常规教学时不经意或自然表现出的行为举止。事实上,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进行有效教育活动的一种措施和规范。 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主要包括问题的数量、质量、问题涵盖的内容、提问措辞的使用等。就目前来说,现代高校英语教学通常采用提问的方式,加强课堂的师生互动。这也是保证师生交流的一项重要基础,通常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展开,但少数时候也可由学生向教师进行提问。为了提高教学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提问的数量,现代高效的课堂单位时间较基础教学来说更为充裕,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单位时间内做好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教师所提问题的总数和预估、学生可能提出问题的数量等,以此为基础做好提问设计。 2学生强化与控制技能 强化技能主要包括正面强化和反面强化,强化控制技是指运用鼓励、沉默与暗示的方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控制。其中,正面强化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后,学生达到了期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赞扬和奖励;而反面强化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批评或惩罚。在进行现代高效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正面强化为主,多用积极和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反面强化,虽然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适量的运用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及时予以改正。除此之外,暗示法也是一种间接且隐秘的强化方式,这种方式较为隐晦,仅能受到强化对象的理解。所以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某种课堂行为进行适度的暗示,从而增强师生默契,提高课堂运转的效率。 3举例技能 举例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相关例证,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将一项抽象化的理念进行具象化的展示。尤其对于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来说,高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进行较为深层次的英语讲解,而涉及到语法这类较为抽象的问题时,教师需要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抽象的语法具象化,从而使学生能更轻松地了解英语中复杂的语法。例如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如果学生对语法知识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让学生进行句子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出现语法应用错误或句子陈述不清的情况,但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的语法内容,具有良好的课堂应用价值。只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掌握方法和分寸,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模糊的情况。 4运用教学手段技能 大多现代高校已经配置了相应的多媒体软件和电子黑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这类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英语短片或电影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在播放英语短片时,可以屏蔽字幕,练习学生的听力,并逐句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英语的实际用法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应用随手教具和自制教具以做好相应的教具配置,例如英语无字幕电影或英语口语音频等。以上措施能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但具体应用方式需要根据高校英语要求进行变化,教师也不可盲目按照教材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微信和QQ等现代化通讯软件也在逐年发展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及时解答,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处理,告知学生需要注意的语法或单词内容,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5课堂结构技能 课堂结构是一种现代教学提出的新型理念,在传统的课堂结构中,通常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被动吸收。这种教学方案在我国近年来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这种课堂结构较不完善,属于应试教学模式,而在现代高校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后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应当对教学结构进行改善,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课堂结构的转变,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展开英语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合理的导入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的形式,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做好讨论后的报道工作。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报道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划分,如果多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存在疑惑,则需要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不仅能改善课堂氛围,还能使教师明确学生知识方面的缺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6组织合作学习技能 组织合作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还包括学生在完成小组学习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观测和评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性和知识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这对于英语教学工作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时,应当配置语言能力水平接近的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共同提高,避免出现因学习水平差异过大,导致分组效果受到影响的情况。 7结语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的提问和课堂结构处理都属于教学技能。高校英语教学的难度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应当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才能满足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琳,杨杰瑛.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探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外语教学,2015,36(3):44-49. [2]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106-110. [3]胡萍萍,陈坚林.高校英语教师学术阅读的质性调查研究:阅读观念、策略与困难[J].外语界,2014(1):71-78. [4]刘芳,董元兴,李慷.高校英语教师批判性思维技能研究——基于部分教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6):66-70+80. [5]顾佩娅,许悦婷,古海波.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叙事问卷的设计与初步应用[J].中国外语,2013,10(6):88-95. [6]束定芳.英语专业综合课目标与教师素质——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授课比赛述评[J].外语界,2013(2):43-49. 作者:赵娴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内核。在当前形势下,为适应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深化医院文化内涵建设,促进医院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探究了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对提升医院软实力的影响,为医院管理文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 1医院文化的内涵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价值理念、管理方式和行为准则,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教化的作用[1]。医院文化是根植于医院发展悠久历史、贯穿医院管理与服务全过程、面向医院临床医护、管理保障等全人群,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全方位的医院社会价值文化载体,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管理之魂”[2]。 2医院文化内涵建设 2.1重视党建引领制定医院文化建设战略 2.1.1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对医院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着重从党建思想指导、制度落实、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医院文化平台的建设、以人为本的文化激励等角度出发,把握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培养医务人员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2]。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将医德表现与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等直接挂钩。2.1.2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全院组织员工学习与讨论“党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中心组学习,努力夯实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医院主要领导积极动员,围绕“‘两学一做’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医院发展”主题,为全体中层干部、支部书记、委员及新发展党员上专题党课。开展“支部书记学党章”心得交流、举办党务知识讲座、组织党员参加“走基地、看变化、聚力量”活动,全面启动基层党建项目。2.1.3医院文化的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涵盖礼仪的规范、护理质量的提升、职业道德和家风的弘扬等多个主题,广泛宣传身边好人事迹。组织开展“争创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示范病区”、“争创医德医风标兵、文明职工”等项活动,通过推荐评比,培养职工争先创优意识。组织推荐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等先进典型,制作“劳模”风采、党员示范岗展板,报道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2.2健全规范的制度体系 2.2.1完善规章制度,推动法治型医院建设。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运作有序,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文化建设也不例外[3]。近年来,医院通过修订和完善医院规章制度,使得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绩效管理方面,医院坚持公益导向,优化激励机制,以效率效益、医疗质量、科室管理、技术难度、病人满意度为基础,制定考核细则及考核指标以及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坚持从严治党,严格监督机制,落实“两个责任”,聚焦重点部门、重点项目,以公开透明、权力分散、群众共同参与为原则,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医院文化氛围。2.2.2完善服务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在完善服务流程和保障医疗质量上,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认真抓好质量安全流程制度的建设。修订《急诊配血流程》、《夜间急诊用药流程》、《信息故障门急诊、住院诊疗应急流程》、《临时急救、会诊、应急任务门诊服务应急流程》、《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制度,并组织全员培训和学习。第二,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每月组织开展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自查、互查,对运行和归档病历进行质控评价,组织病历质量检查、反馈、整改,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做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第三,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重点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严格落实《重点管理药品集体点评制度》制度,每月抽取药品销售总金额排序靠前的重点监控药品进行集体点评,切实加强对非治疗辅助性药物、抗菌药物等用药干预管理。 2.3高效优质服务的特色 2.3.1医疗服务行动方案的落实与推行。推出完善预约诊疗、建立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8项重点服务制度;创新门诊服务升级、多学科联合诊疗、学科医联体推广、护理及药学衍生服务等12类医疗服务模式;创建医院服务品牌2项,分别是肺科的“你我同行,共击‘痨病’”和传科的“你我守护,精准治疗”。2.3.2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所有病房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达100%;开展“亲情服务,温馨如家”主题活动,推行“护理服务十项承诺”举措和“9+1”温馨服务,全面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持续推进护理延伸服务,全年共开展“关爱老人,我们在行动”延伸服务。2.3.3特色医疗服务惠及百姓的开展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乙肝、梅毒、HIV感染产妇母-婴阻断,拓展感染外科服务人群,做好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推出职业健康检查上门服务等,努力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认真履行卫生职责。按照苏州市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医院积极参与全市慢性肝病筛查与健康管理工作。 2.4人才培养的人本文化建设 2.4.1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全面实施“人才强院、人才兴院”战略,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的综合水平,为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2.4.2发挥职工特长开展兴趣活动。工会、团委积。极组织与动员,发挥职工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组建书法班、绘画班、舞蹈队、乒乓团、读书会等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职工在休息日开展登山、踏青、秋游、逛园林、赏梅花等主题活动,舒缓职工的工作压力,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2.4.3实施医护关爱项目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关爱活动,包括开展一线医务人员短期休疗、职业暴露关怀、医务人员心理测评及疏导。另外,医院通过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这一文化品牌,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培育文化自信与自觉,组织开展“迎新春联欢文艺汇演活动”“职工运动会”“闹元宵”“重阳敬老”等文化活动,以提高退休职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3医院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通过医院软实力的发展与提升,获得效果如下:(1)教育学术科研成果卓著。积极推动科研申报和学术交流工作,2018年至今共承办国家级、省、市级继续教育26次,比2017年增加8次。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并首次获得“江苏省青年自然基金项目”,获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并分获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职工凝聚力提升明显。通过医院文化内涵建设的深入,有效提高了医院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全员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凝聚力。(3)专科影响力整体提高成功承办中国首次举办的洲际结核病前瞻性生物样本库(RePORT)第四届国际会议和第四届国际结核病论坛暨中国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国际研讨会。与苏州地区9家医院联合成立市结核病医联体。目前,医院共有3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个临床医学中心。2018年结核病学科再次挺进全国三级医院科技量值排名百强、位列第51名。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医院管理及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建设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4]。医院通过加强医院文化的内涵建设,完善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职工凝聚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均得到持续提升,保证了医院可持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医院文化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7-159. [2]张明文,杨鸣.公立医院文化的影响因素与建设策略探讨[J].江苏省卫生事业管理,2019,3:363-366. [3]陈芬.医院文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7,34(2):23-24. [4]陈起坤,颜楚荣,陈卓琦.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7-20. 作者:汤国红 单位: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和实践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和一年国外交流深造,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要保证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是立国之本。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就业领域广泛,涉及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空导航与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工作[1]。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客观需要。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国内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和招收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院校日益增多,但大多都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践不足、教学内容单一、国外学术交流匮乏等特点[3]。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和培养改革方法。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满足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旨在为未来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 1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从江苏海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来看,教学理念方面仍以教授测绘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为最主要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反映了较差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生毕业后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具有明显差异[4]。具体来看,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 1)师资配置不合理。随着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逐渐攀升,但教师数量并未出现较大增长,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资源紧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结构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凸显,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保障。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师呈现年轻化态势,大部分博士刚毕业就进入高校教学。这些年轻教师对于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把握牢靠,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来说,实践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因为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历练,测绘技能最终是要服务于基础工程、城市建设等行业[5],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其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教学目的不明确。专业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专业课程没有依附于社会需求,且课程体系落后。从教学目的来看,只是单纯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没有考虑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需求。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和重大工程都需要测绘专业的支持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技术性较差、实践性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保证高效工作。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6]。 3)实践教学模式落后。因办学历史和占有办学资源不同,导致不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不同[7]。通过研究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层次性,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知行分离。在实验和实习课程中,教师仍是根据书本内容制定时间方案,再讲解给学生听,教学缺乏创新性,学生处于一知半解、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1”国际化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暴露的问题,本文提出了“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与一年国外交流深造相结合。其优点是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笔者留学、教学经验以及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状况的理解,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图1)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实施。国内教学培养可从引进国际高品质课程、加强国际英语教育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学习国外高校精品测绘课程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国外教学培养可从拓宽国外交流渠道、选取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与实践、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教学培养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应采取3条途径:①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在重大国际项目中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敦促学生发现自身短板,加强改进;②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积极聘请享誉国际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承担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的资源共享,也可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受益面;③提供一年国外留学经历,促进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相信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定能培养出通晓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可进行跨文化交流、专业过硬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3具体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 3.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问题进行优化,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准的教师团队。首先,公开招聘优秀教师人才,范围扩展到全球,特别是海外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其次,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理配比,优化教学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重视,在刚毕业的博士正式授课前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增强业务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后,寻求国外高校教学合作,聘请国外高校测绘工程相关领域专家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而且通过联合授课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国内教师和西班牙测绘工程领域专家进行教学资源交流的现场如图2所示,通过交流合作不仅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创新思维。 3.2课程体系改进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课程体系较呆板,无法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必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进。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能推动测绘工程学科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突出测绘工程学科特点,还需满足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增加实习和实验课程课时,国内教学培养应重视英语教学,为国外交流培养做准备;最后,课程体系需面向国际化,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对接国际学术发展,把握前沿学术研究,及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课程体系。 3.3学生能力培养 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重软件操作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熟练掌握Arc⁃GIS、ENVI、CAD等软件,重点学习相关软件,提升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绘图能力。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因此掌握计算机语言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特别关键。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能熟练运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为培养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加强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充分利用国外高校学习平台,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化测绘技能竞赛,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图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想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完善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旨在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4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培养方式的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和测绘实践中,有效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实施“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把学生推上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导者,通过国内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国际交流能力。该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且从侧面改变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结构,有利于提高测绘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能实现国内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我国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邱志伟 牛原 郭玄烨 吴振宇 焦明连 孙佳龙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
本文围绕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90后”员工激励的实施价值、存在问题及强化措施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在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普遍认为“90后”的员工则较为特立独行、自由自在。激励管理作为提升“90后”员工的一项优化策略,在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个人价值优化上,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对“90后”员工实施激励的价值 从根本上说,激励理论属于管理学范畴之内,它起源于人的内心,通过探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出了以满足员工需求为主题的激励模式。激励被运用企业管理之中,能够凭借着不同的定制目标,让员工的心理、愿景、兴趣、情感达到充分的激发,以此开发员工潜力,激发他们的行为,有效启迪员工的内心,充分满足员工的参与欲望、占有欲望、权力欲望、能力欲望等等,让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日常工作之中。互联网企业作为人才集中化、高智能、高效率的一类高新技术性产业企业,对于“90后”员工的吸纳存在较大的空间。据统计,互联网企业中“90后”员工已占到了45%以上。这一特点要求互联网企业加强对“90后”员工的管理,尤其是在激励方式上,要有所突破和改善。 二、互联网企业管理中“90后”员工的优劣势 1.优势 首先,“90后”员工成长于网络时代之中,对于新生事物拥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工作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操作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受“90后”员工年龄、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不被束缚,更加强调自主权,因此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90后”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专业学识较高,能够尽快适应和调节自己,因此在自身能力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再次,“90后”员工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更加注重对于利益和价值的合理分配,同时工作中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研发能力、沟通能力表现突出,具备了互联网企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职业素养。 2.劣势 从社会和家庭环境上看,首先,“90后”员工大多成长与独生子女家庭,因为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因此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对于团队合作意识和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忽视。“90后”员工普遍缺乏牺牲精神,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自我为主”的思维模式中。其次,“90后”员工的抗压、抗挫折能力较低。人员的流动性较为密集。在出现工作失误的时候,“90后”员工通常会选择逃避或推卸责任,缺乏担当意识,同时也缺乏独立性。这对于企业团队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互联网企业管理中“90后”员工激励方略 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处于创业型企业,在工作方式和基数领域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这对于正面临成家立业的“90后”员工来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工作风险,因此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1.精神激励,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根据中华英才网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在择业的过程中,43%的人更看重薪资待、14%的员工选择工作距离近、14%的员工选择没有压力和压力较小,20%的员工选择公司的办公环境及简单的人际关系、9%更看重企业的性质。根据这组数据,在实施精神激励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员工的精神需求,在企业内部创设和谐、融洽、积极、进步的企业文化。结合互联网企业的日常数据发展脉络,启动“大数据”式激励办法,是使企业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能、家庭状况、思维想法、心理状态保持了解,这样便于企业在了解员工需求的同时,树立与企业品牌特性相符的企业文化,使互联网企业始终在人才管理工作中保持先进的发展水平。当“90后”员工对于企业的文化保持认同时,那么才能够促使员工提高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强化自身幸福指数,确保员工在工作中具有充足的话语权,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例如,阿里巴巴在人才管理中,根据业绩和价值观,将员工分为了四种类型,有业绩没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的(野狗)、没有业绩但是价值观很好的(小白兔)、有业绩也有价值观团队精神的(猎犬)、业绩和直观都有的(牛)。阿里巴巴将根据这一标准实施不同程度的激励,通过实施表演、晋升、政策倾斜等不同的精神激励手段,更好地了解员工近期的情感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逐步降低其心理压力,清除和淘汰“野狗”“小白兔”,最终留下企业所需的“猎犬”。 2.物质激励,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崇尚现实的“90后”员工来说,企业要想为员工保障一定的归属感,单凭单一的精神激励所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互联网企业管理者还要需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通过不同的激励措施,强化员工的自身能力,其中,物质激励作为一项突出的激励方法,不仅仅能够保障员工的工作权利,使他们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改善员工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而且还能够通过科学的调薪,加强企业内部运营,使“90后”员工能够在工作者中具备信心,使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此,互联网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福利待遇,从节日福利、保险、餐补、交通补贴、餐旅费用管理等方面,为员工设置良好的成长空间。例如,腾讯公司作为中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之一,在激励制度上相对完善和全面。围绕“90后”员工这一公司人力资源主力,企业管理者结合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特点,将员工价值观念、工作业绩都融入绩效考核工作中,力求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腾讯公司都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绩效激励,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开辟了多种电子绩效考核模块,专门为员工建立了一本价值观手册,为确保绩效激励的正确性,企业管理者在电子绩效管理模块上,设置有自评、它评为主体的跟踪管理平台。通过这一绩效激励模式,为企业管理者实时反馈员工的心理动态,由企业主管书写相应的绩效分值和测评意见。对于表现优异、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工资、奖金分红等不同的方法,对员工的实际行为表示嘉奖。让“90后”员工明白努力的价值和意义,使员工始终处于愉悦、积极的工作状态之中。帮助互联网公司实现价值观念的真正落地。 3.职业发展激励,满足员工个人成长需求 对于“90后”员工,企业管理者单纯依靠严格的管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管理者单纯利用职权来压制员工,那么会使员工产生对抗的情绪,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互联网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代表,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方法。要根据“90后”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的价值,通过设计一套能够让员工自主选择的价值体系,帮助“90后”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推进职业发展激励,不但能够提高“90后”员工的成长意识,还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要紧跟员工的心理变化,对人力资源分配及塑造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员工生产价值获得最大化。企业还应该具备长远激励目光,以此满足员工个人成长需求。通过聘请专业讲师在企业中进行讲解工作,让员工自身制定一项合理的规划书,让“90后”员工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强他们的心理适应度。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管理部门,定期对“90后”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在推进职业发展激励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针对“90后”员工的日常表现,对员工的职级晋升、角色转换、职业拓展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支持,鼓励员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从低一级向高一层级的岗位晋升。在对“90后”的激励方法上,企业管理者要转变思维认知,在角色的转换上,实现从“管理者”到“治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上进行转变。例如,安排员工任董事、监事或子公司治理人员,通过加速“90后”员工的职业拓展,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留住更多积极、全面、多样的高新技术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管理中的“90后”员工激励方法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激励措施的推进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尝试进行更加立体的激励方式,除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方式,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精神文化激励等方式,提高“90后”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对员工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思想状态保持良好的发展认知,还要对“90后”员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给“90后”员工以充分的授权,使“90后”员工中出现更多的业务骨干、岗位精英,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互联网企业中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令,唐玉凤.“90”后员工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 [2]高政建.知识型员工激励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06):32-42. [3]李亦亮,孙金涛.关于企业“90后”员工管理问题的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2018,36(7):38-41. [4]冯丽雯.“90后”员工的特点及其管理措施[J].管理观察,2018(20):41-42. 作者:李莉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引言 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地质探矿工程形成了人工+机械化的施工模式,即通过人工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借助机械设备功能与性能来得到更高质量的工作结果,这种工作模式在现代十分普及,说明其应用价值较高。但根据相关工程普遍表现来看,在这种施工模式条件下,结语人工、机械设备的因素,经常导致工作质量问题,同时在一些环节因素条件下,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应当对此类问题保持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问题爆发。 2.地质探矿工程中常见的问题 2.1施工失误 与常规建筑工程一样,地质探矿工程的施工各步骤同样具有指定标准,即在施工之前需要围绕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严格执行《地质岩心钻探规程》,依照设计要求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因为地质探矿工程具有较高的人工参与度,所以人工必然存在的误差性、不稳定性会导致施工失误,此时如果没有技术发现此类问题,则工程整体质量受到影响,间接导致一些不良事故发生,例如在某实例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因为施工人员在钻探过程当中的施工失误,导致钻探深度过大,引起地质环境力学结构被破坏,相应出现局部塌陷问题,当场造成3人受伤,由此说明施工失误对于地质探矿工程而言具有安全威胁,需要得到重视[1]。 2.2机械故障 机械设备作为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必然存在的施工设施,其运行是否正常、参数是否满足标准,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但地质探矿工程是一项高负荷、周期长的工作,所以部分机械设备在长期高负荷状态下,难免会出现故障问题,此类问题不但对地质探矿工程的质量有巨大影响,其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更大。例如在某实例工程当中,其升降设备突然出现断裂,导致设备上的工作人员当场跌落地面而死亡,由此可见机械故障的影响对于地质探矿工程的安全性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应当得到处理。 2.3地下水影响 地质探矿工程的作业面主要在于地下,在此前提下,如果地下环境中存在水体,而施工钻探又在不知情的条件下贸然开展,就容易引发涌水现象,此现象的安全威胁性相对较小,但严重时也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涌水导致孔内压力失衡,孔壁坍塌,导致施工无法继续开展,例如在某地质探矿工程当中,因为之前地质勘查对于地下水条件没有充分检查,导致后续钻探工作挖通了地下水渠道,相应引发了涌水问题,使得施工钻孔坍塌,出现埋钻现象,导致钻孔报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4选址问题 地质探矿工程旨在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那么在理论上为了能够准确找到深埋于地下的矿藏,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条件来进行判断,但介于地貌环境的复杂性,现代常用的找矿方法无法保障找矿成功率,经常出现错误判断结果,此时地质探矿工程的工作周期相对延长,不利于施工成本控制,因此如何提高找矿选址工作的准确率,是此项工程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3.地质探矿工程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分析得到的地质探矿工程常见问题,下文将针对各项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确保工程顺利开展、排除其中安全隐患,且提高找矿成功率。 3.1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 针对施工失误问题,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地质探矿工程还不能摆脱人工,所以人工误差性、不稳定性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在应对措施角度上,既然无法消除此类影响,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影响爆发的概率,在此前提下,本文认为现代地质探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体系,依照相应标准来避免人工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施工失误。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成立施工现场监管小组,该小组在工作期间需要围绕施工计划以及设计要求,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行为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某施工人员出现了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相应对该部位周边进行深度分析,确认问题是否扩散,之后要求相关人员尽快处理。其次需要设立施工现场监管设备,即无论监管小组的监管效果如何,其都不可能做到时刻监管的目的,对此就需要通过监管设备来进行实时监管,在此类设备的应用下,可以将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行为表现记录,以供随时查询。最终应当建立监管制度,即依靠外物来降低施工失误现象始终是饮鸩止渴,无法起到根治的效果,所以为了深入改善这一问题,在监管制度条件下,通过施工规范要求以及处罚机制,可以激发施工人员的自检意识,由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误差性、不稳定性的影响[2]。 3.2机械设备维护 针对机械设备故障问题,在地质探矿工程当中此类问题的发生也具有必然性,所以在应对策略上与人工应对策略一样,需要将故障概率降至最低,对此本文将从机械设备维护层面上,提出三个降低机械故障概率的应对策略。在机械设备的日常应用当中,需要在应用之前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作,如果存在故障应当进行更换;在机械设备日常存放当中,应当保障存放环境中没有影响机械设备的因素,例如不能出现大量水体,以免设备生锈等;有必要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机械设备当中潜藏的故障表现。综上,通过三个机械设备维护应对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机械故障的概率。 3.3做好地质勘查工作 结合上述地下水影响分析中的案例表现来看,其之所以会出现涌水现象,是因为地质勘查工作没有给予施工单位准确的信息反馈,所以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在理论上,地质勘查工作首先需要确认勘查项,即在此次勘查工作当中,需要勘查的目标,此部分必须保障目标完整,否则会对后续工作造成误导,其次针对目标特征,需要选择正确的勘查技术,例如在地下勘查工作当中,要重点围绕地质条件以及地表水文条件来初步判断地下水的走向,再通过钻探等技术来了解地下水具体情况,相应给予地质探矿工程施工准确信息,最终为了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结果可靠,在勘查工作中有必要对每个勘查项进行反复勘查,如果反复勘查结果一致,则说明勘查结果准确,如果存在较大误差,则需要进一步确认。 3.4先进选址技术应用 传统地质探矿工程找矿选址技术的准确性存在缺陷,所以在现代技术水平下,应当采用先进选址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常见的找矿选址技术为物探技术,此项技术可以根据地质条件上的物性差异、岩性变化等因素来判断矿物所在地,在实际应用当中,根据相关案例证实其准确率较高,同时还具有应用范围广的性能优势,即其在各类不同找矿工作当中都有良好表现,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关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条件,必须保障探测目标具有放射性,否则此类方法无法应用[3]。 4.结语 本文主要对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结论:当前地质探矿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对施工质量有巨大影响,还威胁到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有处理必要;针对分析得到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此部分分析可以将不可消除的因素爆发概率降至最低,消除可消除的因素影响,且提高了找矿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杨振宇.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风,2018(01):107. [2]茹曼,郑燕,常勤慧.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6,23(03):148. [3]范斌.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X):227. [4]买买提·依布拉音.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OL].世界有色金属,2019(06):153+155. [5]计鹏飞.小议地质探矿工程问题和防范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9(03):129-130. [6]李国才.矿山地质探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02):116+118. [7]袁方.地质探矿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02):258+260. 作者:汪程林 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
1运行故障的主要因素 电网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安全运行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对人们的生产造成影响,因此,电力系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性能。输配电线路而言,出现运行故障最多的原因是雷击[1-4]。我国每年都会有由于雷击而导致停电的问题,在影响输配电线路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地区的经济,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电力行业需要加强输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2输配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形式和危害 2.1雷击的形式 (1)雷电感应,即感应雷。雷电感应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巨大的雷电流会在其附近的空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而形成的磁场可以在周围的导体上产生非常高的电压,会使得人们和设备出现二次放电的情况,进而使得电气设备出现损坏。(2)球形雷。在这几种雷击形式中,球形雷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还不规则,关于球形雷的相关资料也不够齐全,研究人员对其出现的原理观点还不一致;除此之外,球形雷还可以通过烟囱、门或窗等进入室内,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安全受到重要威胁。(3)直击雷。出现直击雷的情况,会产生非常大的雷电电流,这些电流会侵入地表,导致和雷击地方产生接触的金属会出现很大的对地电压,从而导致触电事故出现。与此同时,直接的雷击会导致大量电流的出现,由于雷击产生的冲击电压会导致发电机和电力变压器出现烧毁情况,进而使得电线被烧毁,严重的会出现断裂情况,从而出现断电情况,导致火灾的发生,由此可见,直击雷具有非常大的毁灭性,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2.2雷击的危害 输配电线路会在雷击的作用下,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如果线路遭受到雷击情况,导线和地线上的电压都比较高,会导致杆塔的间隙或者是交叉跨越的间隙出现被击穿的情况。(2)如果出现架空地线档中落雷情况,放电通道连接的底线上,会出现强度降低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断股、灼烧的问题,进而导致底线中断。(3)在雷击作用下,会导致绝缘闪络,使得相间或者是单相接地出现短路情况,从而使得导线、接地引下线出现烧伤乃是烧断问题。(4)在雷击作用下,会导致绝缘子闪络,电源开关出现跳闸情况,如果较为严重,还会导致绝缘子串脱开甚至炸裂情况,从而导致线路出现接地故障,且这种故障无法修复。 3输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建筑物的输配电线路息息相关,在建筑物中,很多输配电线路和系统设备都会容易受到雷击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雷电的特点以及雷电造成的损害,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从而确保建筑物输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3.1整体防雷系统 由于输配电线路属于一个整体,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对其他地方造成影响,这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防雷措施,从全局出发,对防雷措施进行规划,确保防雷措施可以全面覆盖到整个输配电线路。就整体情况来说,在输配电线路外部可以采取安装避雷针和接闪器等措施,防止输配电线路和其他的线缆配电箱等设施被雷电直接击中,从而引发火灾或者其他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在建筑物内部需要做好浪涌吸收保护器、共用接地系统和电磁屏蔽等子输配电系统,借助这些子系统,可以将建筑物中的浪涌电流和浪涌电压放于大地,还可以控制钳位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护电气设备。需要从全局上做好防雷规划,做好内外覆盖,从而使得防雷措施更加可靠、科学。 3.2多级保护措施 整个建筑物得以正常运行离不开建筑物的输配电系统,而在建筑物中,最容易出现受到雷击的地方就是输配电线路;这就需要做好输配电线路的防雷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目前,大多数建筑物都安装了避雷针和避雷带等设备,但实验显示,这种防雷措施或者仅仅安全防雷器件,不能使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如果出现雷击下降的情况,建筑的自控设备,如电源机盘会在电击作用下而出现损坏。因此,在针对输配电线路采取防雷措施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多级防护措施。(1)需要在变压器二次侧进行各种防雷装置的安装工作,可以确保外线产生的电压得到释放。(2)应在各个控制站安装专用隔离变压器,专用隔离变压器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外线残压、其他用电设备的操作过电压、配电线路上感应出的过电压进行释放。与此同时,在设置隔离变压器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加大对其他电磁干扰的处理,进而降低雷电波导致的雷击现象产生。(3)在对专用电源模板进行安装之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先前的残压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释放,并从总配电柜到自动系统的电源线,进行单独布排。需要注意,在布置防雷器时,需要将其安装的靠近保护设备,防止出现雷电侵入波的全部反射情况。 3.3降低接地电阻 (1)合理接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接地设计是确保建筑输配电线路进行防雷的重要保障。在输配电线路中,接地方式主要有计算机自控系统接地、配电系统和强电设备接地和构筑物接地,这就需要对这三种接地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三者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可以降低雷击对接地网络的毁坏。就计算机自动系统而言,大多数都是采用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和系统工作接地,在进行防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组合好接地方式,将接地电阻值降低到最低,确保效果最好。(2)敷设水下接地装置,如果杆塔周围存在水源,可以借助水源,在水底或者是岸边进行接地极的布置工作,从而使得接地低阻降低,从而提高泄洪能力。(3)填充电阻率比较低的降阻剂。如果周围存在低电阻物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好好利用。(4)深埋式接地极,如果地下土壤电阻率比较低,可以采用深埋式或者深井式的方式接地极。(5)水平外延接地,由于水平放射施工的费用比较低,可以使得工频接地电阻降低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冲击接地电阻得到降低。 3.4架设耦合地线 在接地电阻较高的线路上,主要应用架设耦合地线,从而使得线路的反击耐雷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反击跳闸概率降低。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雷击性能改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使用耦合地线的费用是增加绝缘的4.5倍左右;因此,相比其他方法,使用耦合地线的费用比较高,这种方法的性价比比较低,可以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其他方法。 3.5耦合地埋线 在线路中进行耦合地埋线,相应的结果表明,在20基杆塔中容易受击的位置埋设耦合地埋线,在十年中,只出现过一次雷击故障。由此可见,这种方法可以使得跳闸率大大下降,并可以提高线路的防雷效果。 4结语 对输配电线路进行防雷工作是一项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5],仅仅采取上述措施不一定能全部解决雷击问题,需要不断创新防雷技术,应用新的防雷方法,从而切实提高输配电线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家宏,赵淳,谷山强,向念文,王宇,雷梦飞.我国电网雷电监测与防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高电压技术,2016,42(11):3361-3375. [2]邢鲁华,郭奇军,张鹏,蒋哲,李文博,张丹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雷击故障仿真与故障选极方案[J].电瓷避雷器,2019(02):96-102. [3]王锐,彭向阳,梁永纯.一起因雷击造成的220kV架空地线断线故障分析[J].广东电力,2019,32(04):106-111. [4]谢允,杨足明,向力,徐星.自动气象站雷击故障诊断与防雷措施探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9,36(01):102-105. [5]胡毅.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分析与防治[J].高电压技术,2007(03):1-8. 作者:周峰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当今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要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获胜,高校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就业、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教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选择。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在“双创”的导向下,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应该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教育、实训教育的重要改革目标。目前,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优势,一是电子商务行业与多个领域及行业相结合,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二是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特征,互联网创业的成本逐步下降,尤其是以淘宝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增多,学院创建了大学生实践场地并提供优越的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成本,这给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由于这些特点,电子商务专业是我院最适合开办创新创业的实用性专业。 1、现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多时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践。很多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能够在企业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然而,很多校企合作单位反映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直接上岗工作的学生很少,基本都需要再培训,才能放心上岗,说明学生在校的2年学习中,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或者掌握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1.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尤其是淘宝为平台的网上贸易。但由于电子商务创业很难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经验不足,所以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电子商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或者缺少运营淘宝店铺的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重视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而忽视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1.2传统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思路 建设以创新创业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思路,让每个同学或者每个小组运营网上店铺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很多高校采用了理论和实训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在理论课程上能够学到关于淘宝创业的相关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环境,很多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训环节中,很多淘宝店铺运营技能只能通过仿真沙盘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比如直通车的“开车”技巧,根本无法深入到具体的淘宝运营的细节操作中。很多高校尝试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专家担任外聘教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经验以及淘宝运营经验,但一般采取还是讲座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故也没有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 1.3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一是创业资金问题,虽然电子商务创业前期投入成本并不是很大,并且很多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的相关资金支持,但后期推广的费用具有不确定性;二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大多采用学分制进行考核,并没有完善的通过项目运营考核指标来评定学生能力的政策,同时由于创业周期过长,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在创业过程的持续力也需要考究;三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大多数高校虽然也能提供些许帮助,但难以持续发挥实质性作用。 1.4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大一开始就鼓励每个同学尝试开设网店,尝试网络创业,并且在《淘宝运营与实务》课程中普及了淘宝店铺开设的所有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开设店铺的每个流程,但由于实际技能的欠缺,往往店铺在运营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僵尸店”,缺少创业意识,也许更多的学生只是将开设店铺要求当做一次作业,仅此而已,并没有将此视为获取技能的途径。据调查,一部分人反映,开店的产品无法寻找;也有一部分人反映,店铺开起后没有流量,卖不出商品,隔一段时间,起初的积极性就被消磨光了。 2、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大学生自身创新和创业潜力较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大军。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就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实践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2.1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它主要是专业课所要完成的任务,但这种能力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来巩固。按照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客户服务能力;美工能力;网络营销能力。 2.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企业的成功要依靠各个成员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力量。通过实践项目,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使每个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任务,并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角色转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3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当今时代下,创新创业成为了新的职业选择,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落脚点,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有机结合与同步发展。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要有具备创新创业的理念的人和团队;第二,建立创新创业的体系和平台;第三,具有引导创新创业成功的政策和基金;第四,要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师资力量等。我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尝试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实施项目化教学,结合校内实训课程,加强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在项目目标管理的引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将以寝室为小组,与周边电商企业进行结对,按照岗位分配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有效的进行创新与改善,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过程流畅。 3.1开发基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是拥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到岗用得上”的人才。然而通过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培养的人才,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用人需求,基本上出现“到岗用不上”的现象。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有许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本专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校企共同研究设置专业课程、校企共同组建教师队伍、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深度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人才。其中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将合作企业中成功的淘宝店铺运营项目作为项目导入主体,结合行业需求,制定了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整个方案由合作企业选派人员担任校外专家,校内优秀骨干教师为校内导师,基于淘宝网店的典型业务,按岗位实现既定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环节,构建了“项目导入、校外专家、专业老师、班级团队”的教学体系,设置了《网店运营与实务》、《网店美工》、《网店推广》、《网店客服》、《跨境电子商务》等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不仅能够充分的掌握各岗位的技术要点,同时能够接触到企业实战项目中,做好所学即所用,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 3.2创建“创中学,学中创”的职业化班级 为了确保淘宝方向的专业课程能够以项目化、全真模拟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仅仅通过课程教学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训课程的实操练习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开设网店进行项目实操,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所以“创中学、学中创”的职业化班级就此诞生。电子商务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网上贸易。在信息社会如此发达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网络交易,这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学生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维。笔者将每个班级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关于淘宝运营的相关知识培训,要求每个寝室从大一开始开设淘宝店铺,可以与学院旁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淘宝店铺结对,按照淘宝店铺要求,对寝室的每个成员进行按岗设置工作要求,帮助结对企业经营淘宝C店或微店,当掌握一定技能后,也可以自行寻找货源经营淘宝店铺或者运营企业的天猫店铺,实现阶段式的技能提升。学院将与企业结对的整个实践过程写到教学计划中,制定符合校内实习的作息时间,这样给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职业化班级的创建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和集体荣誉感。 3.3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创建导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学院的政策支持下,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到企业生产中进行学习,获得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我院每年都会选派专业教师进入电商企业进行学习,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流程等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学生自身差异性,在创业创新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学生,可以通过搭建导师工作室,将真实项目带入工作室中,选拔优秀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岗位进行工作分配,这样可以“以实际项目促进教学”,将一部分优秀学生专业技能先行提升,再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发掘和探讨专业工作室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可能性,总结出一套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3.4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为了确保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能够以项目化、全真模拟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实施,我院加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力度,用于开展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教学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学结合的企业顶岗实习,针对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组织学生灵活参与实习活动,鼓励学生到一线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校外实践基地对自身成长的帮助。 4、总结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大学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创业过程中,按照岗位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提供了前期保障。
建筑规模的庞大和各种改变都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想要提升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工程管理中的每一个项目。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比较重视的问题,岩土工程中施工的有效管理,对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的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便于给建筑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周围各项事物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在岩土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方法上,人们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筑行业在这方面不得不严加审查,不断完善。根据有关调查统计,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市场上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而且施工增加了难度,使一些技术和流程变得复杂。那么,想要加快建筑企业的经济成长,必须要结合时代的脚步,对岩土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方法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 2我国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于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来说,施工材料占据的成本比较大,施工材料的管理是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市场上的现状而言,环境变化导致的全球材料价格都有所波动,这些材料价格的波动严重地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利益。根据研究表明,现在的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对这方面的管理和研究不够深入,并没有明确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存在一些虽然从事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人员,他们自身其实并没有特别丰富的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些施工管理人员对待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经常玩忽职守,想要调动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种现象对岩土工作管理的进行有着严重的阻碍。再者,建筑企业中的领导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度不够深刻,他们的目光不够长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并没有严格的看管和完善,对岩土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不及时更新,一系列问题引起岩土工程质量管理的质量逐渐低下,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支出。就这种现状发展而言,如果不及时地制止,将会给我国岩土工程方面带来严重的损失,从而会使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失。因此,相关人士应当对此及时反馈,对以上这些问题严加管理,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改善。 3优化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方法的途径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想要成为发达国家,必须要严格及时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逐渐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成长,从而给我国的经济效益带来提升。优化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加强施工技术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一直处于变动中,想要提高岩土工程中施工管理的方式,施工企业就应当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地对新型的工艺技术和各类新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探索,借助这些新时代的产物来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些新型的技术来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3.1.1新工艺的大力推广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工艺的发展,新型的工艺是在旧工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延伸和改变,更是旧工艺的完善与更新。新型工艺自然去掉了旧工艺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技术的加强有更大的帮助。而且新工艺的诞生会增加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应当对新工艺进行大力推广,积极研究新型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这样就能够达到与时俱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3.1.2新技术的不断钻研 在目前的发展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了各类技术的总和。市场竞争的剧烈,使得这其中的每一项技术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从而达到市场上的需求标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应当对新技术不断钻研,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才可以稳固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这样一来,企业的利润提升也就指日可待。 3.1.3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建筑市场上对材料的需求非常的紧张,而且新型材料的研发在建筑企业中的市场是非常的广泛,再者材料成本在工程成本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建筑工程方面对于材料的要求也就非比寻常。既要价格实惠,也要材料的性能要比较好,能够满足建筑工程的使用。新型的材料一般都能够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以一顶三,企业加大对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定能够给岩土工程管理降低一定的成本。 3.2实现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 施工现场管理的方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变革,现代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将更能够对岩土工程考虑全面。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既然如此,企业应当跟随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地采取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给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加快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可以采用外企总承包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总承包方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指挥,同时对各个部门和单位依照项目总体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协调,便于满足生产发展的各种要求。外企总承包的模式能够增强战斗力,并且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把岩土工程的整体进行分割,统一按安排好各个部分进行组织协调来对这些进行施工处理。必须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对在整个岩土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避免在施工的过程和施工完成之后出现隐患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2.1国内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大型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国内的管理方式一般是把这种大型的现场分为几个部分,根据相关专业的公司再进行分配管理施工。这种方式使企业没有办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解决,一旦出现问题就非常的麻烦,必须要针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解决,比较浪费企业有关人员的精力和给企业加大成本。有些时候由于出现的问题比较重大,还有可能请领导出面解决。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展开,相关企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不够重视,就会出现反复进行返修的情况,这种重复投入建设的方式会加大企业的各项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时候还会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 3.2.2国外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和国内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不同的是,国外一般对这种大型施工现场管理方式都是全权交给一家公司全部承包整体的工程建设。这种施工管理方式在管理的时候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由一家施工企业对自己手下所分布的各个模块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施工建设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增长。我国的一些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时也可以效仿国外对这种大型施工现场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3.3提高岩土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人性化 3.3.1管理人性化的意义 岩土工程生产工艺的提高,使企业对施工管理过程中操作工人以及施工人员的相关要求也逐渐提升。对于岩土工程在国内的发展而言,很多现场施工人员大都是农村,他们自身并没有过多地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不高,而且这些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损失。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比较专业化的流程和施工项目也无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企业在对这些施工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稳定施工团队,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趋于稳定状态。 3.3.2人性化管理实现的途径分析 想要实现人性化管理,需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工作人员自身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位置,使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岩土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在和施工人员们相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和矛盾时不要争吵,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家在这种工作氛围中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在工作开始时,施工管理人员应当使用合理的方式调动起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并带领他们认真对待施工项目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的一系列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后,发现岩土工程在施工管理这方面的内容还是有些复杂,它所包含的部分比较多,而且在实际情况中也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想要稳固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必须要对岩土工程施工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合理地把握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
引言 水利作为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样需要经过深入的改革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利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是略差一筹,且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并给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创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有必要。 1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与养护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若出现操作或技术类的问题,都会给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已存在的一些问题,施工人员只能通过在后期对其进行养护与维护,尽量降低其对工程质量与建筑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影响。开展维护与养护工作,是确保整个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防止其出现损坏,确保工程的完整性。维护与养护工作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其经过长时间运行存在的问题,防止水利工程运行中出现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的安全性,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②检查工作。加大日常检查水利工程工作的力度,在实际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技术部门沟通,并共同分析与探讨引发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工程的安全性。③防汛抢险。在开展日常维护工作的过程中,尤其要对大中型的病险工程进行全面维修与保护,避免危情再次发生。同时,在施工前,还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防汛抢险方案,尽量减少在施工中或工程竣工后出现洪灾,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2]。 2水利工程管理现状问题 2.1管理资金不足 纵观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大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设中,80%以上的建设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每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数量均不相同,这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经济基础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获得的工程建设资金数量最少。资金数量不充足,不能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要求,进而增加工程管理的难度。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没有资金的支持,其活动中产生的很多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同时也影响后续扩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2缺乏管理人才 在实际开展工程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不对口,且部分还是兼职人员,这些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因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对工程管理技术与内容了解仅存在片面,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因工程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技能与专业知识有限,故在开展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进而导致管理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国内有非常多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故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措施,这也是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效果不能满足时展要求的重要原因。 3创新对策研究 3.1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观念 ①加强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基础社会上建设之间的联系,改变公益之上的观念,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以服务国民经济与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终于的建设观念;②将由有偿替代无偿供水观念,并完善有偿供水体系,使更多的人了解供水不是交易、水利工程的性质与实际建设的价值,以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为开展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使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③跳出“农”的束缚,不断引入新的经营观念,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扩大资金的招募范围,尝试引入并应用新的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推动工程的建设进程,进而使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④转变讲义不言利与安于贫困的观念,向从事水利行业的工作人员积极宣传脱贫致富与义利并重的观念。 3.2增加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水平 在高科技密集的背景下,不断涌现新的施工技术,对于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与时俱进,引入科学管理方式,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针对已完成所有施工内容的水利工程,应当及时通知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由工程管理部门对其工程的质量进行最终判断。在水利工程中,管理部门要用足管理权力,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为造福于民与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排除后顾之忧;②完善的水利工程基本配套设施,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③在开展水利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需结合工程所处区域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手段,严格把控水利工程的各项施工环节,实现水利工程为民所用的目标;④引入科学的检测方法,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完善检测的设备与仪器。硬件功能越来越全面,才能确保分析与处理工程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为水利工程的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 3.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 ①定期对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新工程管理理念、技术的培训,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②加强各工程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③在培训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中,要选择有过相关管理经验且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培训师,确保其培训的质量,唯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3]。④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避免按部就班,对遇到的每一个新的问题,都要详细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考,不断注入新的管理思想。⑤对管理人员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于在公众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要给予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使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饱满,这也是对其他员工的一种鼓励。而针对以下工作表现较差的员工,要基于其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使其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失误,有效规避在日后的工作中再出现相同的错误。 3.4改革工程资金管理措施 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投资制度,扩大资金募集的范围,放宽募集资金的标准,并通过向社会展示工程回报收益的方式,吸引个人与社会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募集资金活动中,进而为优化与更新水利工程的管理设备及基础设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也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收费制度,根据现阶段国家制定的水资源使用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科学的水费收取措施与方案。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方式,使更多的水资源用户可以充分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并明确了解自身利益与水利工程资金收取情况的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水资源用户缴纳水费的主动性,为后续顺利开展资金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确保募集的全部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有效运用,还要建立出严格的资金管理监督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在运用工程建设资金时出现乱支乱用与贪污腐败的问题。同时,在向各级地方政府申请拨款的过程中,要给予政府负责各种款项的支配权利,以获得政府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财政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民生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高校财务报账优化流程、提升信息化程度做出贡献,推动高校财务报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倡导教育事业发展及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及科研事业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经费来源广泛、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更新,从而业务量加大,财务工作变得琐碎而繁重。财务人员还要必须坚守原则、严谨审核每张发票,不合格的发票不给予报销。高校老师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事业上,他们对财务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报账时经常遇到财务人员不给予报销的情况,他们认为财务人员在难为他们,心生抱怨。财务人员认为老师们不认真学习财务经费管理办法,所以财务报账问题一直困扰着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如何提高报账效率,解决报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现状 财务报账流程指报账人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真实合法的发票,按照财务规定合理粘贴好发票,每张发票需经领导人审批签字,经办人、验收人也需签字,然后将票据送到财务部门会计岗进行审核制单,制单后记账凭证需要复核,复核后出纳岗办理支付手续。票据审核是财务报账流程中最为关键且繁琐的一个环节,因为会计人员不仅在审核发票时要做到细致谨慎,还要与教职工和学生耐心沟通。管理好教育科研经费支出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财务报账,优化报账流程对财务报账和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二、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账人找领导审批签字难 通常而言,高校经费分为科研经费和事业经费,事业经费包含教学经费、学科经费、基金及其他事业费,经费种类繁多。高校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以H高校为例,报销发票都需学院、部处负责人签字,超过1万元需财务处长签字,超过3万需职能部门签字,超过5万需分管校领导签字,超过10万还需主管财务的校领导签字。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根据学院需要,学院经常购买一台大型仪器设备需花费几十万,发票需要找至少4个领导签字,然而找领导签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领导身兼数职,他们也要出差调研、参加会议,报账人经常找领导签字就要跑好几趟,这成为老师们觉得报账难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于财务报销报账等工作的逃避心理,总认为这一工作较为繁琐、耗费时间长。 (二)报账人对财务规章制度不熟悉,报账信息不对称 国家财务政策不断改变,高校财务制度也跟着不断更新,但是老师们对财务政策信息了解不及时,导致报账信息不对称。例如从2018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货物或应税劳务、服务名称”栏次要有“简称”,有的公司没按要求开发票,老师们对发票新政策又不了解,对方给开什么发票就收什么发票,结果拿发票到财务来报账,发票不符合规定,财务人员不给报销。老师们的处理办法只有换发票或者不报销这张发票了,由于不了解财务政策,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的老师们觉得财务人员不给报销是在为难他们,心生抱怨,其实是老师们对国家政策不了解,财务信息滞后,这样造成报账难的现象。 (三)财务信息传达不及时 报账难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不仅由于老师们对财务政策的变更了解不及时,还因为高校财务人员传达财务信息得变更不及时。高校财务部门没有设置专门人员对各学院、部处老师进行财务规章制度宣传,只有等老师们亲自到财务部门来报账时才能慢慢了解财务信息的变更。信息不对称导致财务信息传达不够及时,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通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行政上,对于财务信息了解较少,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同时报账人也常常随着学生毕业或者行政岗位变动有所变更。 (四)高校财务人员稀缺,报账等待时间长 随着国家对科研事业支持力度加大,投入科研经费剧增,财务报销工作繁重,然而财务人员缺少,以H高校为例,会计人员一共7人,2017年科研经费来款2亿多元人民币,每天到财务处报账的人很多,尤其期末封账前,来报账的人特别多,整个财务大厅都挤满了人,大家排长队等待报销,会计人员对每张发票都需要认真审核,审核签字、发票是否符合规定、核算差旅费补助等,审核程序复杂、通常需要耗时间较长。赶上年底封账前或者项目结项前,报账人多的时候要等1个多小时,老师们经常抱怨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报账等待时间长,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效率,导致对于高校财务报账工作满意度降低。 三、解决财务报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一)使用OA系统办公软件,提高签字审批效率 办公软件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报账人可以通过办公软件向领导请示审批签字,领导审批签字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领导们都是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科研任务也很重,经常出差不在办公室,在传统报账过程中,报账人员通常找领导签字就要跑好几趟,这个过程消耗了老师们很多宝贵的时间。如果通过办公软件申请审批签字,会节省老师们宝贵的时间,提高报账工作效率。同时,系统化的保障也有助于提升报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防止发生人工报账出现的核查不清等问题,在日后进行财务审核和项目审核工作中,也可以直接调取网上预约和处理的相关数据,实现效率质量的提升。 (二)实行网上预约报账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许多高校也逐渐实行了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网上预约报账首先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网上报账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在家,在单位,节假日都可以在网上报账,这样大大节约了老师的宝贵时间,避免了集中报账、来财务处排队的现象。其次,避免报账人和财务人员产生正面矛盾,老师对财务报账工作经常产生不满情绪,容易与财务人员发生口角,如果开通网上报账,所有报销程序都在互联网上进行,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最后,报账系统处理信息准确,快捷,能及时了解每位报账人的报账进度。报账人根据原始单据录入报账的基础信息,然后报账人将原始凭证交到财务部门,经财务部门制单人员初审后,通常报销人员即可拿回执单离开,然后复核岗位的财务人员复核后交银行出纳人员进行转账付款。网上预约报账提高报账工作效率,为学校节省了人力物力。 (三)定期宣传财务制度 国家、各省市不定期的出台新财务规章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办法也要及时更新。老师们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新的财务政策,财务处最好每周定期走访各院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及时宣传财务制度,让老师们对财务管理办法及时了解掌握。这样可以避免老师们因为不明白财务政策而开错发票、重复跑财务处报销等问题,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们认为报账难的问题。对于更细的财务制度相关信息,积极采取网上通知、开会通知、微信通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实现财务制度明确宣传和通知,保障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性。 (四)提高财务人员服务质量 为师生做好服务是机关行政人员的服务宗旨,做好财务报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第一,按照财务规定,报账人来财务处报销应自行粘贴好发票,有的报账人不会粘贴发票或粘贴发票不符合财务规定,财务人员应该给予耐心指导,教报账人如何粘贴发票;报账人经常遇到发票不符合规定或者报销手续不全,财务人员不给予报销的情况,这时财务人员要向报账人耐心解释,告诉报账人缺哪些材料,不要让报账人产生不满情绪。师生前来报账时,财务人员应笑脸相迎,做到服务周到,做到让师生满意而归。第二、财务人员应和各学院老师和领导主动沟通,询问各院领导和老师对财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报账工作。第三、各学院和各课题组应设置专门报账人员,财务人员对他们进行报账业务培训及最新的财经法规宣传,帮助各部门报账人员尽快熟悉最新的财经政策及报账业务流程。通过上文的探讨不难发现,财务报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做好财务报账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校财务报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签字难、信息不对称、财务规章制度不熟悉、信息传达不及时、财务人才稀缺、等待时间长等,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财务报账不合理的程序,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引进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核算软件,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互联网+带来了时代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各行各业都在围绕互联网(或者说技术)进行创新转型。当然从技术革新趋势,以及当前国家政策(如营改增)来看,企业在新常态下要生存发展,管理必须要升级,而管理中的核心之一,财务管理更需要转型。正确地认识互联网+时代的财务管理新变化,合理地实施财务转型的措施和策略关乎到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的生死存亡。 一、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的新变化 (一)互联网+的特征 1.信息爆炸。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的信息通过各种终端向人们生活各个角度渗透。随之而来的信息平台更加多样化,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高效,数据的存储变得更加便利。从利用海量云信息快速识别出有效信息,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效率的关键。 2.资源共享,全方位融合。互联网时代各行业原有的壁垒由于网上链接被打破,资源共享的范围空前扩大,不同的生态与生态之间得以链接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摒弃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具备更为领先的跨界融合理念。 (二)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1.创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原有的单纯依靠廉价资源的粗放型生产企业已逐步濒临淘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更加要求企业在创新上下足功夫,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相应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要求更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创新转型节奏。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更好的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紧跟企业制造转型节奏。 2.财务管理模式更加灵活 首先,财务管理的主体虚拟化。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企业管理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其日常运营业务在网上进行分包,经营和生产等具体业务在公司品牌的系统中进行集成,任务完成后解体重建,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虚拟化。其次,财务结构扁平化,更加柔性。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的金字塔结构,打破线性垂直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趋向于信息化和知识化。所有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围绕着数据收集、平台服务以及高层决策展开,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高效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转型相关措施 面对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变化,企业革新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管理思维上具备互联网模式,在管理方式和内容上适应时展的规律,优化工作流程,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 (一)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转型方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怎么用互联网来做生意。从互联网的特征出发,对用户、产品、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并由此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互联网思维,应该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改变和创造,对已有事物进行重新定义,低门槛的发声渠道、低成本的技术手段,以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受众。这些资源只有有效整合利用起来,才是互联网思维真正的价值所在。现代企业都在按照互联网思维改造以及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升级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改进组织架构和产品研发模式等等,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互联网+最简单的升级就是开展一系列的数字营销,抛开其中的各种繁复表象,内里核心的东西是数据——体量巨大的数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财务工作,打交道最多的也是数据,传统的财务管理,这些数据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只是简单的核算企业的成本,收益,然后束之高阁。这个是理念问题,为此就需要互联网思维来武装企业,进而转变财务管理的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二)具体财务转型措施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给财务管理创新带来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取企业运营的海量信息来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企业整体财务信息的共享,并加以匹配专业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及重点把握资本管理创新是整个财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1.做好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使企业基础财务工作,向战略财务工作转移。而财务共享,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解放财务会计,实现财务共享,至少有60%的会计人员可以从传统的钱、账、税中解放出来,并转投入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来。企业财务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传统的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将其从企业管理中人为的割裂出来。实际就是所谓的数据孤岛。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说得最多的是云物大智移。技术的进步,使财务共享成为可能,也必将共享。共享是解决企业钱、账、税甚至是包括控在内的重复性基础财务工作的最佳方案。而要实现共享,必不可少的是财务共享平台,原有的财务软件系统不能说过时,而是要融入到这个财务共享平台中,把基础财务工作整合,只需要很少的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然后上传到平台,基本就实现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共享。 2.做好财务人员转型。要针对解放出来的财务会计,提升能力,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这里边包括思维(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思维等)、财务管理定位(财务人的角色、业务和财务关系等)以及最重要的能力(其中也别要突出财务预测、计划能力)。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人才是必须的,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是管理会计,而不是核算会计。企业的财务人员首先要思考企业的未来价值,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利用财务知识来表现历史成本加现值以及未来价值。其次,做管理会计,不是光做财务报表,而是要在列数据时,找到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形成决策建议。核心的东西不是报表,报表只需要让企业领导看得懂就行,关键是建议。再次,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擅长使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并且在扎实的财务知识技能的支撑下,做财务预测和计划。这就是上文提及的报表中的建议。最后,要提升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提高财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沟通能力、数据敏感性等能力。 3.做好资本管理创新。财务管理转型,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财务工作中的数据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特别是要发挥财务工作在资本运作当中的效用。互联网+时代,更强调钱的合理分配,要考虑企业融资、筹资,资本怎么用,怎么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流动,并且要考虑兼并、重组、分立、上市等等。这些都指向战略财务管理。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创新转型策略 (一)实施财务战略 所谓财务战略是指企业立足于未来发展,将当下的财务工作进行合理地规范和延伸,从而做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整体财务决策。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商品的生产成本更加透明,因此产品价格空间急剧下降。通过财务战略的实施,利用资金的均衡流动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入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针对性地进行资本管控,保障战略成功实施,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架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财务共享的有效运营有赖于信息平台的搭建。企业要创新财务管理工具,例如SQLserver等网络财务软件囊括了存货核算、产品销售等多个功能,有效地运用这类财务软件可以加速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打破了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平行低效运行结构,克服了业务与财务部门的目标不统一,实现了具体业务与财务信息的一体化,从而大大优化了管理层级,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节点管理更加高效有序,实现了企业运营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 (三)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 企业经营的好坏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功转型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核算、监督以及资本运营管理的能力,甚至包括法律、税务等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先进的互联网思维,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吸纳相关人才,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支撑。企业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下,财务管理工作转型的大潮势不可挡,如何平稳高效地实现企业财务转型,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强调财务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走战略财务管理思路。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