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关于专业教师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现阶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对专业教师培养的建议,旨在提升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汽车维修人才。 关键词:本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对汽车需求的与日俱增,导致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汽车维修工人的中坚力量,为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不断地研究、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汽车维修专业中,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已被现实证明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技工学校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当中,全面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逆的趋势。然而,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在现阶段仍然紧缺,因此,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现阶段技工学校中重点关注的一项教学教研项目。 一、汽车维修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工种技能多,所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培养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完美结合并能灵活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一向被作为教学重点实施的方向。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很难甚至无法做到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的均衡、衔接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或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或专业动手能力不强的局面,从而严重偏离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汽车或其总成实体为教具,辅以多媒体的融合,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其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的互动和“头脑风暴”,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指导作用的目的。因此,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法能够大幅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是技工学校中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公认的,但是目前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未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却为数不少。深究限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可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无法为一体化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则是较多技工学校现阶段能胜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因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推广。因此,纳入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现阶段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和提升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解决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缺乏一体化专业教师最快捷的方案之一是面向社会聘入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优秀人才。但这一方案的实施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社会严重匮乏此类人才,二是技工学校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的约束,因而此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方案是从学校现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当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之成为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老师,这一方案在多数技工学校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从本校现有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这些人才熟悉本校的教学流程、教学要求、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理念,能更快地转变角色,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技工学校对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技工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三、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几点思考 1.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途径 从本校现有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是既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成本最低的可行举措。 (1)从专业理论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首先需认清其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对扎实的,欠缺的往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汽车新理论知识。例如,汽油电喷发动机近年来才应用的缸内直喷技术,是一项节能、增效的新技术,但现有文献中鲜有其工作原理和特殊结构的系统阐述,以致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教师对这项新技术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已。然而,这是面对学生r不可回避的问题。像这些汽车新理论知识就是在培养一体化教师中必须引入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汽车及总成的拆卸、装复、检测、修复、设备的使用等动手操作的内容,这是多数专业理论教师的弱项。例如,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在拆装一台简单的手动变速器时,装复到最后阶段却发现多了几个零件,这就是典型的专业理论教师动手能力差的体现。因此,汽车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从专业理论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关键。其培养的方式方法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开展,如让专业理论教师深入学校汽修实训基地拜实训教师为师,亲身参与拆卸、装复、检测、修复等实践;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跟岗、顶岗学习。 (2)从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这时要认可实训教师动手能力的基本功是扎实的,往往是汽车新型总成的结构、调整、新型维护维修设备的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例如,近年来小型汽车逐步使用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CVT自动变速器,这是很多技工学校尚未添置的新型设备,实训教师尚未掌握其结构、调整、工作原理等属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实训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实训教师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笔者曾见一位中专学历、年龄较大的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EQ1092型汽车液压操纵式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调整,至主缸推杆与主缸活塞间隙调整时,要求学生旋转主缸推杆至与主缸活塞接触,然后反转主缸推杆半圈,最后旋紧锁紧螺母。从调整效果上讲,这不存在问题,而问题在于有位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位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也讲不出所以然,最后冒出一句“这样做不会错的”了事。这就是部分实训教师缺乏系统、全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典型体现。因此,完善实训教师的知识面,拓展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是从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关键。 (3)吸纳社会优异汽车维修专业人才,以培养成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是较为便捷的途径,也是完善一体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社会匮乏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是现实,但在汽车年产销量上千万辆的我国,并不缺乏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专业对口,具备高学历,在汽车维修企业实践多年。与技工学校的汽修专业任课教师相比较,他们既具有较全面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具有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经验,已具备一体化教师的基础条件。他们所欠缺的是课堂组织、学生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技工学校能提供的。聘入这样的优秀人才后,只要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施以培养,无需多长时日,极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一体化教师。 2.一体化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学校要科学地制订培养计划。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对当前的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因而校领导班子及其教学教研部门要深入研究,制订出切合本校实际,操作性强,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一体化教师总体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涉及培养对象个人的部分,一定要量体裁衣地制订。因为每一个培养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特别是优势和弱势项不同,培养的侧重方向自然不同。只有为每个培养对象量体裁衣地制订培养计划,才能迅速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培养一体化教师。技工学校发展的第二次春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二产类的技工学校大多在那时起就逐步开办汽车维修专业,原三产类的技工学校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也开办了汽车维修专业。通过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学校都储备了相应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学教师,其中不乏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些都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优势资源,要充分利用,在培养过程中,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之间可以互为老师。 第三,培养一体化老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对培养对象在汽车维修作业的环境、技术水平现状、先进维修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培训。而此类培训往往因学校设备落后,教师知识更新跟不上汽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校缺乏完整的汽车维修作业环境等因素而受到制约。因此,在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时,可着重挑选当地具备现代化、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汽车维修企业来实施校企合作培训。校企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师,要根据培养对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与不足、学校的目标要求等因素,安排培养对象深入汽车维修企业跟岗学习、顶岗锻炼,且时间不宜短,要给予培养对象足够的时间参与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总成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功能修复的过程。 第四,培养一体化教师要注重教学经验和技术交流。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教学理念、经验、授课技巧的交流,对一体化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内、校际的专题讲座,通过要求并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论文比赛、技能比赛、指导学生参赛等形式和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扩大教师的教学视野,跳出固化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此取得飞跃性的成长。 四、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界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尽管国家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已推广多年,但在一些地方其普及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体化教学师资缺乏。这种现象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尤为突出。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时一刻的命题,而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 【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不再单一化,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多了起来。在古代人们出行是靠马,近代开始有人力黄包车,随后开始有汽车,到现在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出行可以坐公交车、地铁,去距离较远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火车、高铁、飞机。这些种类齐全的交通工具使得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我们不再是那个交通靠走,说话靠吼的年代。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维修产业也快速的兴起,汽车维修所需的人才也渐渐多了起来。 【P键词】汽车维修; 人才; 培养 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使得汽车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汽车产量与销量位居第一,汽车的使用也在迅速的增多,与此同时汽车的维修产业也在迅速增多,全国连锁性的汽修维修保养店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汽车上的消费开始占据更多的比重。汽车的维修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才需经过专门的教学与培养,然后在社会中实践操作,才可以独当一面。 2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2.1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来看,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在实体汽车4S店通过当学徒工的方式学习,这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实践操作的知识较多,而且因为没有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所以他们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说较差。另外一种培养方式就是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去学习汽车维修的专业课程,但是这种方式由于接触到的汽车有限,这些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相对偏多,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较弱。两种培养人才的方法都具有相对的优缺点。目前,在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培养的人数相对较多,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以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汽修产业的需求。 2.2 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分析 现在的汽车修理方式主要是进行零件的替换,只需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检测、拆除和重新安装,相对来说技巧性的要求不高,而且动作的程度也是一般的标准。在拆装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检测时,需知道所检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操作过程。虽然修理方式的步骤比较简单,但是汽车整体部件较多,发生的故障类型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维修人员能够按照具体情况的维修步骤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汽车维修还对汽修技术人员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看他们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汽车的故障,并进行诊断,然后制定检修的流程。因为汽车的部件相对较重,所以也就要求汽修的技术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故障时能够耐心的钻研,维修时可以认真负责,还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敢于去动手尝试。 2.3 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是很完整,对现在汽车维修的需求不是很明确,最后对学员的能力评价体系不准确,使得培养出来的学员的能力无法应对汽车修理中的故障。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知识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平时对于学员的基础技能的训练也不到位,学员在进行修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得心应手,而往往是在对故障进行分析时一知半解,不全面。这些都反映出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如意。还有就是一般的培训学校在招收学员时,提出的职业规划理想化,工资收入也较高,使得学员在就业后眼高手低,就业的稳定性差。 3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对汽修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 为了应对现在汽修的发展维修需求和技术要求,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关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将重点放在学员的实用和实践的能力上,而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把教育教学组织特征放在以人为本上。教学模式应注重教学实施的确实有效,使得学生可以将现代化的故障检测能力和对故障的判断能力运用的炉火纯青。培养学生可以做到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技术,在进入社会时能够以最短时间融入岗位中,可以在汽修过程中独当一面。还要注重学员在管理能力上的培养,让他们在职业规划中可以有长远的发展[1]。 3.2 将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置成模K化和阶梯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主体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传统的汽修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将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块,然后让学员进行具体的学习和训练。将教学内容进行深一层的选择和优化,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实用,并将课本的内容多放一些教学的应用实例。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动脑的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记忆也对实践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锻炼。同时培养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一个汽车故障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方法,从自己的操作中领会知识,这样比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来得更为深刻。注重操作过程的标准化,这样在进入社会的实践中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快速进行工作。 3.3 将汽车的构造进行项目的划分,然后进行项目式教学 把汽车的整体进行划分,分为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中的电器、汽车电控系统等,设立实训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设备的拆装,正确分析机器的组成原理,能够对常见的故障进行总结,提高分析汽车综合故障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应与企业接轨,并应引进汽修专业的应用仿真软件,方便学生进行技能的模拟练习,熟练汽车修理工具。 3.4 职业学院应具有高效和专业的教学队伍 学校的教学队伍应该具有专业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上,他们拥有超高的维修技术和经验,能够让学员信服。除了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还要与企业的专业维修技师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指导教学,使他们经常与学校进行学术和技能的交流。定期让学校的任课教师去企业进行培训,以保证学校知识与行业技能的接轨,保证学校学到的技能都是最先进的。 3.5 学院应改进对学生技能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学院也会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学期期末的考核,但是由于考核内容大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实训课上的表现为主,并把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他们的学多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改进对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把企业和行业的用人标准加入进来,立足于原有的考核体系。并且将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明确的罗列,然后将其定为考核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目的地进行,并且对自己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对于新的知识,他们就可以进行提前的预习和进一步的了解。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和建设,人才一直是社会的紧缺资源。任何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汽车维修人才就相当于是汽车的医生,当汽车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他们查出原因,并且进行维修,使得汽车重新发挥它的作用。随着现在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维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在汽车维修中游刃有余。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中职汽车维修专业ざジ谑迪拔榷率低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学校应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进行系统性培训;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联系给予学生充分关注;学校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理的用人协议;将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表现计入考评系统。结论对提高其顶岗实习稳定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顶岗实习;稳定率;汽车维修专业;对策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维修汽车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对于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比其他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要。要想真正的进行实践操作,只在校园中的模拟还远远不够,步入社会的企业中来完成给定的工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所以学校给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安排了顶岗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随机应变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了解社会、巩固在学校所学知识。而且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还能够接触到在学校接触不到的设备,学习修车师傅的手艺经验。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对学生来说大有好处。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安排中职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均按照要求到企业报到了,但是却存在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问题。本文就是探索分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1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 1.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就是因为是学校安排并且硬性要求的,不去参加就无法正常毕业,被逼无奈之下才到企业报到,自己主观上根本不认可顶岗实习,不明白参加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就造成顶岗实习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从而学生实习时缺乏刻苦精神,老师傅传授经验讲解理论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做笔记,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打马虎眼,技术不过关,使实习单位对其产生不满。这样时间越久,学生就难以融入这个单位,就会产生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不该在这个单位、在这个单位待着也没有什么发展等想法,遇到困难就想止步或者退却,向实习单位辞职,逃避到其他行业中或者回家。还有些同学因为对顶岗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而缺乏主见的跟随要辞职学生一同辞职。这就造成了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2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监督指导不够全面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之前都是在学校扮演学生的角色,去参加顶岗实习就是要到社会上同时扮演员工的角色,从学生到学生兼员工,这个角色转换太大、太快,学生一时间还不能适应。而平时给学生讲课引路的老师变成了指导老师,平时根本不在学生身边,学生一下子缺少了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管束,还没学会进行自我约束,就会造成其顶岗实习期间出现其他状况,这就造成了其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3学校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校往往没有对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件事情,心理准备非常必要。很多中职生在学校的象牙塔里生活惯了,对于顶岗实习的生活存在着美好的幻想,没做好吃苦的准备。等真正该去顶岗实习的时候,到了单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非常不一样,制度严格工作繁重,心理落差很大,没有办法接受,内心就会打退堂鼓,这就影响了实习的定性。 1.4用人单位给予的工作压力过大 汽车维修行业需要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每天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有些企业还是二十四小时营业,员工轮班,工作压力非常大。实习生和员工经常一样加班加点工作,上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不规律。实习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年龄又偏小,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惫,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实习的稳定。再者,与员工相同的劳动强度却换来不等的报酬,让学生难以接受。一些单位接收实习生,都不给报酬,给一定生活补贴的单位,其薪酬也比正常员工低得多。有些单位还不解决学生的住房及吃饭问题,学生还需要自己租房和向家里要生活费买饭。这样的待遇让学生觉得非常不公平,实习一段时间后,就会离开汽车维修行业,转去其他待遇更好的行业中,这就造成了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5家庭及其他因素影响 家庭情况以及家人的看法对实习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出生农村、家境困难的学生踏实肯干,懂得为家庭分忧,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父母供他们读书不容易,相当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那么累而报酬又少甚至没有报酬不太理解,认为这样做不值得,相对其他专业实习生报酬较高而工作又较轻松,觉得一年实习期太长,经济给予支持不够热心,思想上动摇了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坚持实习的信心。外加外界环境中其他物质诱惑或者其他人的煽动,一些学生受不住这些影响,而选择辞职。 2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的对策 2.1学校应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进行系统性培训 为了调动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校应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他们懂得这个汽车维修这个行业人才缺口大,发展机会多,是一个朝阳行业,而顶岗实习是步入这个行业的第一个门槛,是锻炼自己很好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参加汽车维修行业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还应邀请从业人士或者已毕业学生向他们讲解参加顶岗实习时会遇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再对实习进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其进行顶岗实习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每个学生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做好心理生理等一切准备。 2.2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联系给予学生充分关注 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应该像之前一样学生一年都不会见到指导老师。给每个指导老师少分配一些要辅导的学生,规定指导老师需要定期去学生实习的地方查看,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学生解决他们顶岗实习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了老师的定期探望,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摇摆不定的心就会渐渐放下来,老师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不再是自己孤独地面对着复杂的工作环境,有了老师的关怀帮助,学生会感觉到温暖,同时退堂鼓的念头就会自然打消。 2.3学校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理的用人协议 针对用人单位给予学生繁重工作低报酬的情况,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对于实习的学生的劳动强度不应与正常员工相同,规定实习生的作息时间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使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家长也更容易理解和支持,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 2.4将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表现计入考评系统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要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顶岗实习成绩考核须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采取校企双方共担责任、联合管理、专人实施的原则,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顶岗实习的指导由企业指导师傅及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以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为基础,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这样就做到了对学生进行一个强有力的约束。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校、学生、教师以及企业都有一定的责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作为主要方面来制定规定提出对策,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一些合理的约束,可以让新规则实行一段时间,观察效果并进行改进。总的来说,顶岗实习其实是对学生有益的事情,不应变成学生的牵绊和苦恼,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所收获。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的概念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而智能教学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技校汽修专业的的教学实际,研究智能教学的应用范围,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为有效解决技校汽车维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难题提供参考建议。 智能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脑、心、手和口进行全面训练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校汽车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汽车维修和保养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实际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和环境中学习汽车维修知识,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技能导向,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强有弱的教学难题。 智能教学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对于技校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现场教学,实训研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汽车维修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术院校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汽车设备维修是汽修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围绕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针对如何快速诊断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来展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参观汽车的维修车间,进而加深对汽车结构和原理的理解。了解整个汽车工作过程中各个系统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汽车维修课程的热情。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围绕着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操作过程与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器故障和维修方法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达到智能教学的目标。 智能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应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目标中一个最终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也反映了其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学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熟悉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同时。还能够正确的使用电子电气设备,具备解决相关故障问题的能力。通过汽车维修维修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更加熟悉汽车的构造和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汽车各个模块和电子电气设备进行动态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方便的学习各个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强化实训的针对性以及教学实践的实用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强调对于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汽车设备故障的诊断和维修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智能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才做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智能教学是一个接受一实践一总结――接受的循环教学过程。接受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基本的汽车知识,了解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故障排除方法,然后在通过实训的方式在维修车间进行实际的操作,并对实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理论知识相违背的现象进行总结、求证的过程。例如。在某一智能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汽车资料。参观汽车维修车间以及观看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电气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原件,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而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行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实施智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由实践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叫蹙额过程中,来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段教学,不断的创新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上不断改革,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根本,发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老师要把握好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将学生的自主研究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智能教学在技校维修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好实训教学。组织好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合理的组合。老师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做好课程设计,强化实训中重要环节,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机房演练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等部件的拆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在多媒体操作软件下进行的模拟操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实践同时也可以避免设备元件的损坏和G失。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进行车间的实际操作。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I中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中心的,其主要的应用实践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原来的消极和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强化独立思考的能力。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汽车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也一片光明。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大量汽车维修方面的技术人才来满足实际的要求。而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探究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一体化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模式会有所区别。相比于传统的院校来说,中职的毕业生很多在毕业之后会面临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非常明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能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也是现阶段中职教师的主要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都会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理解的教学模式,并且理论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但是这种模式下更偏向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1. 学生基础较差 由于生源质量较差,中职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较高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会认为教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并且,他们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甚者会出现逃学、厌学的情况。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也会觉得非常枯燥,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的学习质量非常差。 2. 缺乏实践教学 很多时候理论课和实践课是相脱离的,影响学生的实际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往往在进入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也仅仅只是单调的模仿式操作,并不能真正地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过程。 3. 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能力非常关键,而要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设备来进行辅助。然而,很多中职院校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面临了很大的阻碍。 三、如何在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中实现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了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的教学现状所开发出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并且交替进行,没有所谓的固定顺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场所的规划 为了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就需要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学场所的规划。前文提到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教学的联系,形成完善的学习模式。如果场所允许,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设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配合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让教师在完成理论部分的讲解之后,马上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重视教学方法的完善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教学案例。教师也需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展开分组讨论。教师将一些汽车构建的图片反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汽车的构造,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能进行有效修理等。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更好地进行思考,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而更加主动地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难点。 3. 教学过程的完善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只有在_定教学过程之后,才能明确教学主线,从而展开针对应的讲解和释放。其实,在一体会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且对于一些安全事项等要进行规划,让学生对学习具有更加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理论课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的职责和定位,然后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入教学内容,做到先讲解后操作,从而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 重视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如果是一些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则可以直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对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就需要转移到一些基础方面的知识上。例如,以汽车的构造为例,可以将它分为性能学习和细节零部件学习,对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基于肯定和充分评价,鼓励他们进行主动思考。 四、结语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何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未来的信息化时代下,人才是各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工作需求,为企业所用,为我国的汽修事业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600)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本文主要讨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希望能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汽车维修 项目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项目教学法是根据学生需求,将相对独立的汽车维修知识交给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收集、项目设计、问题发现以及处理,最后进行评价。通过项目教学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能力提升。但在具体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实施原则以及方法,还要搭配其他方案共同完成,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项目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才能发挥其最好的效果。首先对学生的教育要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求职以及车间生产过程中不仅技术水平扎实,而且在综合素质上不落后于人,为学生在职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对学生的培养要以未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未来是从事本行业的工作,而且三年后继续接受教育几率较低,所以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读懂市场企业需要什么,然后有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确保学生在三年后能够笑傲职场,获得企业青睐。最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民主的教育原则,让汽车维修教学活动展示出科学性与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以及认知水平,组织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首先要确定项目,根据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做到对每个知识点熟练掌握,并运用于实践。例如在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项目教学中,让学生拆装492型汽油机气缸盖时,结合其他型号的气缸盖拆装实践,将气缸的设计、维修融入项目教学,让学生独立通过气缸盖拆装,以及其它相关项目的学习,最终掌握拆装顺序、调试方法、分析结构功能与特点,增加学生对气缸的整体认知,提升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项目教学法本身具有连续性,切忌只是走过场的教学。教师必须要制定教学计划,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独立完善教学步骤与目的,以免学生应付交差,草草了事,不能达到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所以教师应将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一边操作,一边体会和掌握。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因为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更多不可预料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更广的知识面,以便在特殊的时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项目教学法本身就是对学生自主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直接让汽车维修或者售后企业参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联合培训,为学生提供最接近市场前沿的实践基地,也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汽车维修技师。企业在项目教学中结合市场设计出最常用的教学项目,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市场需要。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操作车间现场进行项目教学,让企业提出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解决,最大程度地模拟汽车维修实战,不仅帮助学生增加职场经验,还能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要考虑拓展与评估。在项目进行中和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尤其要帮助实践能力欠佳的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提高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汽车汽油机气缸盖拆装过程中,要将知识延伸到柴油机气缸盖的拆装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引出新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三、配套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研究项目、解决问题。不论是操作训练还是结果评定,都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参与辅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过程中的每一个指标,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其次对项目教学法使用案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故障排查以及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在汽车维修的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故障所体现出的特殊的表现形式,经过观察、判断、复检、确定,最终完成检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在进行项目教学法后,可以安排学生去正规汽车维修机构进行现场教学演练。在现场由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车辆问题的排查与处理,深入实践一线,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与他人相处,提高协同沟通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综合教学,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运用在汽车制造上,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地方,需要将滞后、过时的教学内容删除,增加新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艺。同时还要与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将更先进的技术和行业知识传授给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帮助学生在职场获得先机。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汽车维修专业对学生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维修的综合知识,强化维修技能,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 要: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者们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为了创新实践高效的教学模式,做过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其中,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是目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在师生共同协助、配合、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汽车维修专业 应用 1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高效教学法,也是当今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在进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交予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计划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分工、协作、负责完成,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相对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路、枯燥乏味,使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从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直接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与应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2 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环节 2.1 知识整合、情境创设、项目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为了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项目及任务的设定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对学生而言,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必须对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按照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设计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项目及任务。该任务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还要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合作性和拓展性,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自主学习与完成类似“任务”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可结合生产实践需求,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项目及任务真实性和形象化。 最后,将项目及任务设计为任务书,一方面便于任务的下达;另一方面,便于小组合作的开展和竞赛考核的u分。 比如:我们在汽修高级班进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中的离合器的构造与原理教学时,首先创建一个情境,提出任务――“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在起步时,出现严重的抖动,当抬起离合器时,车速提高不柔和、不稳定。分析轿车的故障点并排除。”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离合器产生兴趣。带领学生在车间观察离合器,并对离合器进行拆装,要求学生总结离合器的原理。这时学生脑海里存在了一个直观的离合器,但是对离合器的原理还有些模糊,不清楚各零件的名称。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入课堂,由老师进行系统化的授课,使学生逐步了解各个零件的名称,继而掌握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在启发学生自行分析轿车的故障点后,总结出多个故障点;再由教师带领进入车间进行离合器项目实训练习,让学生用实践去证明离合器的故障原因,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性地去学习、实训。 2.2 精心策划、提供资料、制作学案 采用项目中任务驱动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既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能下达任务后就放手不管了,而是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合理的信息资料;合作小组则通过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加工资料、应用资料的过程,彼此间进行不断的探讨、补充、修正和总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合作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2.3 教师主导,掌控全局、确保实效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合作氛围中承担着大部分学习任务、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因而成为课堂的主角。但这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轻松了或无事可做;相反,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知识的讲解者,更是任务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布置好任务后,要适时地进行巡回指导并及时地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给予必要的知识讲解与技术指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4 总结经验,提交成果,拓展反馈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3 实践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项目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适应现在学生的教学习惯,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活动中可以灵活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工配合、相互协作等形式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同时,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综合职业素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特别适用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强调能力性以及与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项目教学法事实上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很值得教师继续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有益的尝试。笔者认为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并不是每节专业课教学都适用“项目教学法”。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就不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因为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全面,要自主完成给定的任务难度会较大。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使用项目教学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要求将企业的工作场景和环境引入到教学场景中来。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的正确操作流程,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实践与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国内职业院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考评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成果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成熟系统的方法。这无法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匹配。所以,针对新教学理念和新课程,在学生考评方面急需改变。 一、传统教学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考评命题过于封闭 传统理论考试的内容基本围绕专业理论设置。常见的题目基本是教师在课上讲过的内容,在参考书上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主要通过理解背诵,甚至只需在考前短时间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这样不仅无法检测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积极。 2.传统考评过于重视专业能力,轻视非专业能力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期末考评分为理论和实操。纵观大部分理论试卷发现:专业内容占据90%以上,实操考评中评分点都是操作要点和操作结果,一些所谓的一体化综合卷也只是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简单拼凑。这样的考评明显与目前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符。 3.学生考评分数只有总分没有细化,无法分析学生各方面能力状态,因材施教 很多老师通常将学生期末考试总分作为考评结果,发现考试分数排名与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基本吻合。但是,通过这种考评方式,教师无法发现每名学生的强项和短板,这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重要依据。 4.教学考评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 在国内职业院校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厚,主要源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通过率等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通过学校的考核,在出题和教学中都不断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针对大纲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仅停留在理念上,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关注。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生考评在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不仅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理念相匹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急需改变。 二、汽修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实践 针对传统学生考评的问题,笔者学院今年以汽车维修胡格班为试点,尝试了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改革。考评以一个完整学习情境为载体,把学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按照大纲中要求的点进行细化考核,全面关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听、说、读、写、做。下面以“发动机功率不足”学习情境为例,Ρ敬慰计澜行介绍。 1.多维度、全方位考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次考评设置了9个考评指标。对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所体现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价,具体如下:一是信息获取,即查阅、提炼、总结;二是沟通展示,即沟通能力、展示能力;三是团队合作;四是计划决策,即计划能力、决策能力;五是自我管理,即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时记录、及时总结能力、自我改进能力、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个人成本控制能力、自信心、情绪控制、抗挫折能力;六是职业态度,即责任心、敬业、诚信、独立性、主动性和进取心;七是英语运用能力;八是规范、安全与环保;九是专业能力。 2.对接试点班上课要求的十步教学进行完整项目的考评 (1)胡格试点班教学过程要求按照十步教学实施,以完整项目训练为载体,在各环节融入学生非专业能力培训目标。 任务导入:设定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扮演维修人员,考官扮演客户,用英文进行沟通。 理论学习:学生从提供的学习资料中查阅学习内容。 任务分析:通过客户描述和查阅的相关内容,进行故障原因分析。 制订计划: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给出完成项目的方案。 做出决策: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审核确认。 付诸实施:执行方案内容,进行现场操作。 质量检查:内部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 任务交付:用英文将车辆交付给师傅和客户。 评价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促进改进,教师对重要知识进行简略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 拓展巩固:根据条件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或运用。 (2)依据十步教学的步骤,本次学习情境“发动机功率不足”考评,学生完成考评的步骤同样按照教学顺序进行,解决客户任务的步骤具体如下: 任务接受:请用英文接待客户,和客户进行沟通,并接收客户任务。 任务分析:请查阅资料描述四冲程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请说明提供工作支持的学徒工的选择标准;请与学徒工合作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和测试,分析工作任务的问题情况,明确工作任务。 任务计划:请列举发动机功率不足的机械故障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份诊断和工作计划(包括物料、工具、测量仪器、时间控制、成本核算、安全与环保等);参考所提供的维修信息;考虑制造商为发动机机械修理制定了哪些规定。 任务决策:请站在客户的角度和客户沟通任务计划实施的可能性,站在厂商的角度和师傅沟通任务计划实施的可能性,最终对任务计划进行决策。 任务实施:请使用系统专用的检测仪器执行压缩压力检测和压力损失检测,记录评估测量结果并判断故障原因;拆解修复发动机机械机构部件,并对发动机进行调试;考虑制造商为发动机机械修理制定了哪些规定。 任务检查:请进行必要的最终检查和“5S"。根据实施的诊断与修理工作编制工作说明,完善改进工作计划。 任务交付:请将车辆交给师傅,就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说明;将车辆交给客户,和客户沟通客户委托完成情况。 反思评价:请反思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寻找改进自己的可能性。 (3)围绕考核指标,针对学生考核步骤,细化考官评分表,做到全过程跟踪式打分。学生的考核顺序是按照教学中完成任务顺序进行的,其中的非专业能力并不是每项指标都有可视化结果,所以需要考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及时评价才能确保准确。下面以任务分析环节为例,具体如下: 一级指标为查阅资料描述四冲程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独立处理或应用系统知识)。二级指标为查阅资料准确快速,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查阅能力;提炼最重要内容作为关键词,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提炼能力;制作展示美观的框图,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展示能力;四冲程发动机结构组成正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系统分析;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正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绘制简图。 一级指标为选择工作伙伴并进行工作合作(团队能力和沟通能力)。二级指标为注重礼仪规范、文明用语,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礼仪规范;选择伙伴标准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工作实施,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团队、合作;谈话过程流畅可以控制并体现友善合作意识,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表达能力、友善;谈话内容围绕工作内容展开,清晰明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表达能力。 一级指标为与学徒工合作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和测试,明确工作任务(系统的分析明确任务)。二级指标为独立地准确地分析客户投诉,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独立性、分析能力;主动有效地寻找伙伴帮忙,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合作、主动性;初步检查和测试内容准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工作任务描述准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 在评分表中,一级指标与学生考评过程的h节对应。考官可以很清楚知道学生正在做哪个环节。二级指标指出了本环节学生考评点,以及学生完成该评价点的标准,方便考官进行衡量并按照配分进行准确打分。最后的评价指标能清楚地标出该评价点的指标属性,在考评结束后,能方便地进行不同指标的统计,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蜘网图。 三、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改革,真实体现了学生综合的能力水平,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次综合职业能力考评通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不仅考评出学生的专业水平且在所有环节都设置了不同非专业能力考评指标的考核点。以其中一位考生的成绩蜘网图为例(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学生在团队合--作、规范、安全与环保方面做得很好;在信息获取、沟通展示、自我管理、职业态度方面表现一般;在计划决策、英语运用、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 老师获得了该学生真实细化的能力数据,可以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涉及规范、安全与环保方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或者充当小教员角色对其他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锻炼了该学生的沟通展示能力。在教师教学中碰到学生薄弱的指标培养时,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辅导。例如在计划决策环节,老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一名计划决策能力强的学生对上述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或课后对小教员辅导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把控。 综合以上几点,胡格试点班课程遵循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本次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改革完全结合实际教学,指标完整、过程完整、评价完整,是全过程的系统考评,最终取得学生全方位、多指标维度、真实有效的能力测评结果。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改革在教学改革渐入佳境、教学实施日趋成熟的今天,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了真正的收口。 引用德国职教专家胡格先生的一句话“教阻碍学”,教师只有在真实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的情况下实施教学,才能做到让课堂的每一分钟对每一名学生都是有效的。想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是最真实有效、最全面的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教学改革是各职业学校一直在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文章就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加快汽修专业的建设,构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已变为目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一些职业学校中的汽修专业受到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发展较慢。职业学校要借助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这股东风,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中的约束条件,优化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 一、当前的行业现状 汽车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机械工程愈加精细与复杂,电子运用于汽车中的范围逐渐变广。在这样的前提下,汽修中的检测及诊断设备、人员的技能素质与维修技术就显得越发重要。 当前汽车大修逐步减少,而定期保养更为大众青睐,车主较愿接受汽车的专修快修,快速便捷地排除故障,提升维修效率。维修汽车也不再倾向于原来的解体维修,而更多被检测设备所替代。 新能源车型的持续增加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相继出现,汽车行业对维修新能源车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汽车行业的进步使汽修行业的准入门槛愈来愈高[1]。 二、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教材、教学不匹配 职业学校中的汽修专业缺乏真正的一体化教师。一些教师是毕业后直接由学校选拔得来,没有在企业中的工作实践经验,而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却又未经系统的教育及培训,真正全面型的教师还是严重缺乏;教师对汽车行业内的新兴信息技术没有及时学习并掌握,常常让学生学习旧知识而无法更新自身的技术与知识结构;目前职业学校内的教材尽管有很多,但每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及内容都不同,极难选择到合适的教材;教材内容较为老旧,有关现代汽车新兴技术的内容与维修技能的知识较少。这样一来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想要较快上岗就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 汽车行业内产品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多汽修专业中的教学设备都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致使教学设备没有可用之处,教学内容也很落后,学生无法学习最新的知识与技能。而采购新设备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学校资金的缺乏也会致使设备无法更新,学生的维修技能也远达不到企业要求。一些职业学校因教学设备缺乏,实训的工位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比如,发动机的拆装训练,通常都是四人一组进行拆装最为适合。但一些工位却会有十人左右,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甚至还会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出现。 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实现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中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能决定其就业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师资的分配要满足相应的师生比例,学校应对教师多进行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企业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以弥补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引入学校,聘用修理厂中的优秀人员作为辅导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把企业中的辅导教师与本校教师相结合来开展教学,相互促进。 (二)合理地对当前教材进行开发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还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对当前市场中汽修教材不太适用的问题,教师可以自行开发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中的辅导教师优化并整合当前的教材内容。同时平常要重视积累素材,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运用专业体系来重新修订汽修教材。比如学校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材。这种教材相对较有优势,且拥有良好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及企业的工作目标,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分为许多子任务,再将每项任务通过信息页、评价页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尤为积极,做到了将任务作为导向,使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通过上述信息页及评价页等方式,不但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使用理论去开展实践,还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汽车维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法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引导文法、六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等,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修综合能力为目标。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核心任务,而把汽车维修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追求的目标。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组建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课业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中起引导作用,不同的工作任务可考虑用不同的评价侧重,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习与工作的态度、工作习惯、“5S”管理等,都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之中。教师从原来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转变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订计划与实施计划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以及学习绩效的评估者。 (四)开展小班教学且突出班主任的作用 开展小班教学有许多积极的影响。教师一边讲课、指导,学生一边听课、动手操作,每个步骤中学生数量越少,就越有教学成效,尽管实际情况中无法做到使班级中的人数过少,但也最好不要多于三十人。这样才能在教学期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踊跃地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一旦成功进行操作,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其继续去完成新的实践内容,以形成良性循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假如班主任正好是专业的汽修教师,就可以使对学生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能够在平时学生学习期间帮助解决一些专业问题;还应对所有学生的性格与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根据这个优势来进行分组教学、实践;专业技能教师对行业的透彻分析还能够合理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从而使其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内容。 (五)将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 当前的教学资源更为多样化,从音频、视频到仿真软件再到实物,各有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有目的性地选择一种或更多的教学方式对资源充分利用,以达到资源的最大优化。此外,也可创建兴趣小组,带领学生一同设计一些简单的教学及实验设备。这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还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时间分配、设备保护、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动手制作设备并进行研究与调试,还能有效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及实`全面结合,提升了工作成就感,还增强了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学生的积极参与能让其在制作期间不断学习,不但提升了动手能力及实践水平,还帮助其增加了自信心,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 (六)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运用是现代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使教学资源的来源不仅限于学校及教师,而是可以来源于学校之外的广阔空间。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等都是新兴的教学模式,还有其他许多有关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第二课堂、模拟教学、游戏教学、虚拟实验室、计算机支持讲解、虚拟教室等都运用到了课堂中。职业学校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拥有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及方式,给教师开展多形式教学提供了条件,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拥有上述多种形式来供教师进行选择,教师对这些方式与技术的全面掌握,不但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使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能促使学校创新教学模式。而这种新兴的模式也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兴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水平,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汽车行业发展的加快,社会对专业汽修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职业学校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快对汽修专业进行改革,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断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培养的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论述了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应如何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随着汽车制造和汽车维护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解体检测和不解体维修技术日趋增多,汽车维修工艺从“修理”逐步向“更换”转变。将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开展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背景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三年,毕业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汽车维修工(中级)或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根据调研和参考兄弟学校的课改思路,本专业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汽车维修、汽车装配等企业,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汽车检测、机电维修、车身修复以及汽车技术服务和相关业务管理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逐年增多,汽类职业学校将会为汽车后市场专业群输送大量的掌握现代汽车相关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沿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就业”的思路来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体式的课程设置和调整,特别是要对各类汽车售后服务岗位如机电维修、钣金油漆、维修接待、仓库配件管理岗位等进行中职课程设置考虑,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业安排。此类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较为欢迎,认为其更为合适和稳定。 三、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汽车维修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工作领域看,中职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技术、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具体到汽车维修专业上来说,应该满足企业对“汽车护士”的需求。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中职与高职区别开来。我们的学生要能适应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能提高汽车维修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二)学生培养定位 由于当前所招中职学生素质较低,学生参差不齐,而企业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灰领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对企业的调研访谈过程中,用人单位多次提到了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执行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思想素质、外在形象,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通过用人单位的层层筛选与考验,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看家本领。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与组织观念,让学生明白“是你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常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能够把企业的良好形象向客户展示,同时自己也能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企业形象代表。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汽车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引入“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职业特征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将三年的教学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和考证培训模块,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三段:第一年学科化,第二年模块化,第三年顶岗实习。 (四)引入一体式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内容为导向。汽车维修一体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可将维修课程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现代汽车新技术、汽车保养维护实务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其特点,下设子模块,在各子模块下进一步细分,按照“系统的构造特点-常见故障现象-诊断分析-修理的路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渐递增,避免了按传统学科模式可能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知识概念零乱、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工作项目转化为学校课程,因地制宜编写适宜的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逐步实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训岗位化,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以“教师讲过”“教师讲得好”“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块式、层次化、产业化、现场化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件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直观、动态性强,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设备仪器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成为汽车维修业的骨干力量。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技能也非常缺乏,而一体化教师更是身兼数职,其来源大多是从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并不十分熟悉现代汽修企业,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知之甚少,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授课时存在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盲点,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切实的收益。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从目前各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来看,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较低,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这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和学校后续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在专I建设上将人才储备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光是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更要为今后学校规模发展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学校可以从高职以上学历和在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优秀企业骨干中甄选专业教师,并且进行定人、定岗、定模块进行培训,相信三年内就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七)汽车专业技能考核模式 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四、中职学生实习和就业思考 通过对各兄弟职业院校、企业调研与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几年来采用“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后的职业院校在社会影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大大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就我校情况来看,虽然汽车专业开办时间较长,但由于规模过小,发展过慢,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建议围绕汽车后市场岗位进行实习就业安排,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展体现“小而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灌输发展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行业理想,坚定专业信心。 其次,邀请知名企业高管、领导、技术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就业指导教师举办就业专题讲座,这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在校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再次,对合作实习单位和4S店整合规划,形成紧密型、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邀请各用人单位企业来学校开展“双选见面会”,现场招聘,强化学生就业紧迫感,扩大学校专业社会声誉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汽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技能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能力。 最后,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并通过毕业学生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实现良好社会效应和招生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加强中职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的产品是课程,汽修实训课程表现为凝聚学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而学生则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要培养出汽修专业的优秀学生,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要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 要: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学校多年来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并取得了不俗的发展。近些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迫使中职学校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以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为切入点,分析其改革发展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汽车维修;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产量迅速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前景巨大,在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应运而生,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汽车维修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1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落后 多年以来,尽管中职学校一直以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为主,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中职学校在招聘教师的始终没有普通高中那样严格,有些教师只是因为拥有一技之长就被聘请到了学校担任教师,这就导致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还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想和方法都较为落后。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太注重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和训练,而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招来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1.2 教学落后于实际,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汽车维修专业不同于学生所学习的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只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足够了,汽车维修所接触到的是汽车,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要付诸于实践,如在维修一辆汽车的时候,必须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才能够完成。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汽车维修知识,就必须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教学。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比较匮乏,存在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致使学生在学习汽车维修知识的时候,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选拔高素质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教师能够使一个不好的班级变强,而一个差的教师则可能会使一个原本优秀的班级变弱。因此,在进行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选拔高素质的教师。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教学培训,对教师的技能进行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教师,可以对其给予一定的惩罚,给教师以压力,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在选拔教师的时候,教师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只因为教师的某一方面能力突出,就草率决定聘用,而是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技能并选拔合适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汽车维修知识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在教学汽车维修知识的时候,理论与实际一个都不能落下,理论是支撑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通过实践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使学生的维修技术更为娴熟,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学生对于汽车运行的许多原理一知半解,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的r候,教师既不能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分的强调教学实践,将理论放在一边不管不顾,而是要将二者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开展。此外,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充分的了解汽车维修的各方面知识,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改革教学方法,多手段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当然,在改革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并非是盲目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改革。 比如说,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厌学情绪比较重,反感说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调整,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如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后,教师可以带领班上的学生前往相关的维修企业和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一线工人在汽车遇到诸如发动机故障、汽车空调无法制冷、刹车失灵等问题时,是如何进行维修的。再比如,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视野。 总之,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做好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走得更远。但是,不论教学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掌握到了真正的知识,拥有了过硬的技术,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改革才是成功的。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新形势下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汽车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专业学习的改革,作为汽车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汽车维修专业在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作用,本文将从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的出发,深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项目教学;汽车维修专业;应用分析 项目教学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项目任务的布置作为新的教学形式,从而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对此做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对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 汽车维修专业是在汽车行业不断兴起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对于汽车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在进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目的为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与能力的统一。在理论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汽修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的要点,对各种汽修专业设备的性能、结构和操作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为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学到的和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汽车维修中去,能够掌握基本的拆装技能和维修流程,完成独立的维修任务[1]。我校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对项目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进行阐述。 二.选择教学项目,制定具体的项目教学方案 在汽修项目教学中,我校教师通过下厂调研收集常见的维修案例,如气门间隙的调整、正时皮带的更换、排气系统堵塞的检修等,再对项目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对具体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流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传统灌输式与填充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失去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无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也无法开阔和创新学生思维。项目教学是一种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相关的资料,以为专业课程学习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针对汽车维修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项目,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我学习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在专业维修知识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能力。作为方案制定的重要内容,评估方案与教学目的相适应,通过开展的定期的考核,不H能够帮助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方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认识,根据自身在汽车维修操作中的不足进行完善。 三.项目资料的准备 汽修项目确定后,老师根据项目的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要对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准备,掌握一定的教学资料,为项目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在资料收集中,老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汽车维修的兴趣[2]。例如,在进行《发动机拆装与调整》 项目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搜集与发动机的拆装有关的资料,如曲柄连杆整体结构、作用;气缸体运行条件、整体结构及排列方式等,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项目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项目的有效进行。 四.项目资料的分析 老师在指导学生对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分析,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汽车维修的了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对相关资料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资料的补充和完善,提高在项目资料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保证汽修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小组间的分工合作 汽修项目的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小组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汽修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学习能力,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人数在五到六个,并要求学生选出一个小组长,整体负责小组的汽修任务的完成。例如,在发动机拆装项目教学中,必须首先要对发动机的拆装原理、步骤和相应的安全事项进行掌握,然后进行拆装活动,小组内可以通过相应的分工,对机体主件、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拆装任务根据每个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工,并对其零部件进行有效清洗,从而完成对发动机的组装。在整个发动机拆装、清洗与组装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汽修操作能力,还能通过小组形式进行项目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对汽修项目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估 汽修项目完成后,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总结,才能充分发挥汽修项目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对汽修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过程中,主要包括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部分。在小组互评中,老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汽车维修任务的检查,包括对完成程度,质量好坏等进行检查,对于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指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然后进行互评打分。在教师点评中,老师必须深入每一个小组,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3]。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环节的结合下,每个小组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认识到自身在项目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修正,从而使学生在汽车汽修的操作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结语: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本专业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项目教学很好的满足了汽车维修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将其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优秀的汽车维修人才。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汽车维修教学的普遍现象,讨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为从事汽车维修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汽车维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面对职业教育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在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个不成文的教学策略,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汽车维修行业部分维修人员遇到问题不能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对特定的、遇到过的问题进行维修作业,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较差,常常造成维修作业治标不治本。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它的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和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两种致知境界,不一样的治学态度。“知其然”只是对事物现象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知其所以然”则是从事物现象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知其然”是感性的肤浅的“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知其所以然”是深刻理解的“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汽车维修教学中如何把握“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 一、汽车维修人才培养中的普遍现象 1.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人员对社会服务工作有严重的偏见,很多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这也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汽车相关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培养的汽车维修人才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2.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注重“知其然” 现如今,社会发展强调实用性,职业教育也跟着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追求够用,能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从短期的效果看,确实为社会提供了劳动者,看似达到了职业能力要求,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中这种“知其然”的教育仅仅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工作的机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创造者。 3.维修诊断和维修技术落后于市场需要 一般来讲,我们经常说院校教育要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由于汽车维修教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更新教学设施的经费限制,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车辆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受到维修技术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遇到疑难的、繁杂的故障时,往往会采用在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即直接对一些零部件M行更换,给送修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许多在职的修理工知识水平不足或知识体系不完整,遇到疑难故障感到棘手甚至束手无策,盲目修理导致一些服务纠纷。 由于现代汽车发展技术更新较快,院校汽车维修技术又相对滞后,这就更加凸显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 4.学生能力在“知其然”的教学中提高有限 在汽车维修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师傅能力的高低严重制约着徒弟的能力发展,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提高会变得很缓慢,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就感,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当学生面临工作中的新问题时会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1]。 二、“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必要性 汽车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我们不能因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忽略其专业上的原理性和技术性。教学过程中,在增加技能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原理性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仅仅能够成为没有应变能力的“机械手”,不能够触类旁通,难以满足未来车型变化[2]。 汽车维修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主要是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的知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学生需要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具有经验技能,还要具有策略技能和智力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理论的陈述性知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也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掌握汽车相关理论,还需要懂得维修机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就是说,汽车维修人员不仅需要会做,还要会分析,通过实践能够总结出怎么做能够做的更好,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长期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高原期”。但是“知其所以然”也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否则也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1.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汽车维修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它强调先“会”后“懂”,以“做”为主,对知识的掌握不需要过分深究,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必须、够用”即可,过多、过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许多人游泳水平很高,却不一定精通游泳理论;反之,有些对游泳理论掌握很好的人,也不一定是游泳高手。所以对基础理论知识“知其然”即可,关I是“会做”。 2.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从事汽车维修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体现。职业教育汽车维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如果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次上,则不足以体现其培养目标要求。 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知其所以然”,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学习时限而定,不可过当强求学习知识的深和精。这是需要课程设计和实施者,斟酌其“度",掂量分寸,精细把握。 三、结语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知其然”是教学的基础,“知其所以然”是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在汽车维修教学中,需要发挥院校教学探究结构原理的优势,而且结构原理是解决维修中疑难故障的必备理论基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启发智慧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合格的汽车修理人才。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其中就包括对汽车的需求。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具备较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教学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专业教育活动开展中获得有效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具备充分的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活动来培养一批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仍旧需要将有关汽车维修的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并且围绕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来开展,将电子控制技术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基础引入课堂中,拓展教学热荨=淌还需要在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轿车作为参考物,使学生掌握汽车构造以及汽车维修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社会发展潮流、汽车维修新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汽车维修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尤其是加强对钳工和电工的基础技能操作的训练,将理论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技能,成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 二、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主要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将“教材+黑板+图片”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使得汽车维修教学成了理论教学。为了实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投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 对于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便他们能够准确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但面对实践性极强的汽车维修,他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使其能够在技能操作方面有所提高。 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即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实现汽车维修教学的信息化。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声音、图片、视频等特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将抽象、晦涩的教材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简化教学内容。比如,笔者在开展基础知识讲授活动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将汽车各部分的零件以及各零件的内部运动原理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用动画的形式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加强校企联合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而存在的,其培养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技能走进企业。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有效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同时,学校也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某个岗位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汽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谈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出台指出,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迫切需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对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立足之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汽车工业;人才短缺;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这种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汽车专业的发展步伐,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懂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学到汽车的某个系统必须学精。动手能力也要提高。比如汽车电气来讲,它分为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气系统等几大系统,基本的启动系统要求你必须了解启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能解决汽车不能启动的故障现象。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目前职业学校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胆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据制定培养方案,注重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体化课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整车、喷涂与装饰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项目,如在汽车电气模块中,分设有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气系统等。将汽车类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汽车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避免脱节,减少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汽车仿真软件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和“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讲解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测、组装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气与底盘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专门安排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4、“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学校严格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维修、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素质。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融合 一、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这个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信心失落、性格自卑。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往往是受冷落的群体,学校的强化教育与他们无缘,老师的表扬目光也照不到他们身上,读大学更是遥远的梦想。主要表现是不参与班级活动,独来独往。二是学习上知难而退,行为上易走极端。习惯是一种持续的养成,以前的信心失落使学生不敢面对失败,在学习上知难而退,而不平衡心理会促使他们日常行为“冒失”。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的融合 1.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常见的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和系统化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相融合 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在三年的职校生涯中要养成职业习惯,提高职业素养。企业,对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陌生,为了将企业的职业要求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 (1)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服务的职业素养。职校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将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理念、对员工的岗位素质要求、企业管理等引入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需求有以下几点:吃苦耐劳精神;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守时、诚信;身体素质过硬;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大家奉献的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舞台,展示他们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团队意识。 (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目标。要让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要帮助学生在专业上定位,也就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所学的这门专业应达到哪个层次的水平,这个专业要求学生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专业特色是什么,让他们在从茫然中清醒,在无助中看到希望。教学应该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这个目标前进。就拿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好多学生都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物流,学了到底有什么用。开学时,笔者总会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进行调查,好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家长让我选的,我就选了”,或者就是“我随便选的,没有任何目的”,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为了改变现状,笔者就组织学生去参观物流企业,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物流,同时,通过参观也能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参观烟草配送中心时,学生的震撼很大。他们看到了先进的物流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5S”管理法,了解了作为一线操作工人应该掌握的物流知识以及个人必备的素养。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企业实操演练。让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设备的使用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为其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基础。 (3)在教学中实际演练并长期坚持企业的“5S”管理法,形成企业化氛围。在实训教学中,实训室管理可采用“5S”现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整理,就是将必需物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必需品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实行目标管理,不要的东西坚决处理掉,在座位上不要放置必需品以外的物品。整顿,除必需物品都必须放在能够立即取到的位置外,一切乱堆乱放、暂时不需放置而又无特别说明的东西,否则均应受到现场管理干部(小组长、老师等)的责任追究。任意存放物品并不会使工作速度加快,反而使寻找时间加倍,同时还要思考分析怎样拿取物品更快。要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系统,并遵照执行。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表面的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脏东西清扫擦拭干净,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所有人员(含教师)都应一起来执行这个工作。清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日常维持活动,即形成制度和习惯。每位学生随时检讨和确认自己的工作区域内有无不良现象,如有则立即改正。修养,就是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企业化虚拟薪金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化管理过程,就是要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教学考核制度可以虚拟成薪金制,学习的奖励条例可按照企业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10元。作业得到的各等次分为不同的级别,如5元、10元、20元等。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训课成绩优异的加30~50元,按规范操作,如出现安全隐患能及时按班级应急预案上报并救助,加20~100元。并且根据奖惩制度,定期选出优秀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薪金虚拟制度及奖励、惩罚和教育制度实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专业课操作规范,生活目标也更明确。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专业课堂设置成企业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教学置身于企业情境下,熏陶学生的职业习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通过观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习习惯。 三、融合的成效 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中职学生的教学之中,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也有所提升。2010级物流管理班,开学时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个男生,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笔者通过交流发现他自己的觉得人生前途迷茫了、失望了。但是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后,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积极参加物流技能竞赛选拔,最后经过刻苦训练,他不仅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物流竞赛的金牌,而且在全国职业学校物流技能竞赛中也获得了金牌。这些技能训练经历和比赛历程,为他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采用这种模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四、小结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将企业管理模式融于专业教学之中,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针对性的设计,对专业老师自身而言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具备企业素养、企业实践,才能设计出符合中职学生的企业模式的专业教学方式。虽然职校的学生有自身的个性,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只要老师方法得当,为中职学生找到量身定做的专业教学方法,就可以点亮中职学生的专业生涯,让他们的职校生涯充实、精彩、丰富,也能为他们今后今天工作岗位奠定职业基础。 作者:王红琴 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就目前而言,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是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就职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岗位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通过典型工作的任务来安排与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着重分析了目前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探讨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改革 即便现阶段国内教学逐渐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大一部分学校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同样如此。究其原因,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当作教学的核心,过于重视课堂的内容传授,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够重视,导致教学理念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企业的用人形势相结合,提出针对性改革的措施,对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1目前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 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且也取得一定改革效果。然而,因为目前课改成效没有明确评估指标系统,导致课程改革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部分学校企业管理教学规模、质量与结构不能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学校毕业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岗位,不能满足企业能力与技术要求。就当下企业管理的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双师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学校专职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任教,或是直接从其他的学校调入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不够了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即便很多学校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因为国家具体限制与要求双师型教师企业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年限,教师专业实践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其二,学校和企业合作力度比较弱。一些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经常会存在“一头热”情况,主要表现为学校重视程度低于企业参与的意愿。此外,部分学校和企业合作只是表面工作,简单签署校企合作的协议,然后挂上实训基地牌子,实质性的合作内容比较缺乏,致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企业与接触社会,不能及时适应岗位,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其三,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科学建立课程体系。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时,没有有效解决如何培养人才与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致使课程体系构建形式化与简单化。其四,课程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于表面的阶段,一些教师耗费大量时间设计课程教学资料,但是实际课程教学未依据教学的设计来执行,导致设计与执行出现脱轨。其五,课程缺少配套资源,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和课程改革互相配套教材资源缺乏,即便新时代出版很多教改的教材,然而教材数量与种类缺乏,实用教材比较缺少。第二,满足课程改革教学需要的配套实训条件远远不够。部分学校始终追求办学的规模,对于实训配套建设的投入比较缺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践教学需求。 2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逐渐发生改变,现在学校培养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有系统化与专业化的知识,而且要具有团队合作、职业操守与创新精神等品质。同时学生在学校期间,还要熟练掌握领导、沟通、组织与协调等实际管理的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其中,复合型企业管理的人才,需要充分掌握企业的综合管理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尽可能符合当代企业对于通才的需求;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组织管理、独立工作、表达与社交等能力,降低企业培训的成本,以此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才需要在不断加强能力与充分掌握知识前提下,升华能力与知识,同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的思维。 3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贯彻落实BPO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 近年来,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中育人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变成BPO的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关于BPO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育人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应用产学研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在BPO中,B是Basic(专业基础)、P是Practice(实战训练)、O是Order(订单培养),应用“1+1+1”的模式进行教学。首个“1”指的是学生在第一学年,不仅需要完成必修公共基础的课程,同时要将B模块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学分修完;而第二个“1”指的是学生在第二个学年,需要将企业管理的专业和企业合作协同设置实战课程修完;最后一个“1”指的是在第三个学年,要按照和企业合作情况,建立冠名的订单班,同时按照岗位与人才需要设置职业能力培训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训,有效实现企业、学生实训和就业之间的对接。 3.2整合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课程和内容 首先,整合课程内容。如果是本科教学会增设高等数学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而且高数中的一些理论在学生就业以后基本用不到。因此,学校需要对高等数学的课程进行缩减,同时开始应用经济数学课程。其次,突破传统本科模式教学的体系,构建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课程,增设实务模拟的操作模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按照市场的需求增设新课程,按照学生定位与培养目标,压缩理论课时,增加操作实践课时,提高学生操作动手的能力。例如:可以增加“国内连锁企业的财务报表具体分析”与“商品的采购管理”等课程,对学生知识面进行拓展,提升学生机就业的能力。 3.3突出教学的重点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3.1强化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需要互相结合,加强企业管理的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3.2加强学科的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面,需要与企业管理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在强化公共基础的课程教学基础上,构建企业管理的专业学科平台,设置商品学、经济性的原理与基础的会计学等课程,以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3.3.3明确专业的方向与设置深层次的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增设人力资源的管理、零售经营和事务、商场管理以及连锁经营的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商务秘书这类课程,训练学生商务礼仪与接待礼仪。由于新时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活动越发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而且要具有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精通某一种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4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相关调查中显示,大约17%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可以独立的工作,将近83%毕业生在毕业以后,需要2~3年的时间才可以适应岗位,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情况也是突出。所以为了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及时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以培养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环节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因为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说服、开拓创新、组织协调以及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所以学校需要对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学生非智力的素质培养以及实践能力锻炼着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其一,充分结合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改造与实践活动,强化案例的教学,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学时进行明确,然后指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其二,聘请一些专业的指导专家或是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讲课,或是开报告会与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其三,教师和学生需要一起参加项目研究、咨询,尽可能主动承担一些企业咨询的项目与地方经济的建设项目。教师还可以针对性的挑选学生参与项目小组,这样不仅能够分担教师任务,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其四,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充足,而管理类的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含集中实践环节与课程实验环节。其五,改革过去独立的实训教学方式。将课程分成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充分结合企业调查和课外部分,组织学生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就业率。 4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下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而言,学校要想使得学生尽快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实施教学改革,从实践教学着手,培养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要求比较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学校深入研究教学改革对策,落实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企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郭婕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专业新生基本素质调查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针对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并且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新生;素质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地区布局的合理性,较好地适应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面向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中获取了有关新生基本素质的调查数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5年10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自我认知、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方法,由被调查学生当场填写,调查人员当场回收。本次调查,被调查者性别比例为:男生29人,占42%;女生40人,占58%。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1)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3%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3次(含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64%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13%的学生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高。2)健康状况。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身体非常健康占45%,健康状况良好占41%,健康状况一般占14%。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3)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占课余时间的大部分,22%的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时间为课余时间一半左右,52%的学生仅有小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课外阅读,14%的学生表示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自信情况。学生中,选择非常自信的占17%,较自信的占26%,一般的占33%,不太自信的占17%,非常不自信的占7%。总体看来,大部分学生表示缺乏自信,这也许和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自我认知1)考试作弊认知情况。有45%的学生反对作弊,36%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理解和接受作弊行为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比例。在和表示理解的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对作弊行为具有正确的认知,但又具有宽容性的情感。2)学习主动性调查。关于学习主动性高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端正,1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学习风气,13%的学生认为家庭期望,12%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7%的学生认为是爱好兴趣。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内在的动力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最主要原因。3)个人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主动性很高的占3%,较高的占25%,一般的占58%,不高的占14%。总的来看,学生对自身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偏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内容。4)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自己兴趣和就业机会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之后依次是父母等家人的影响、自己的学科能力。 (三)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1)学习方面的不适应情况。根据调查,学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其中和老师交流沟通占31%,大学的教育方式占27%,学习方法占23%,课程难度占19%。只有16人表示没有不适应。可见,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情况,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课余生活的安排。调查显示,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内容优先次序为:主动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看书、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活动、娱乐休闲、锻炼身体、其他内容。总体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3)对参加学生社团的看法。84%的学生表示会适当的安排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但不会占用学习时间;4%的学生非常重视社会活动,甚至占用学习时间;12%的学生表示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社团。这说明,大一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4)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答案选择非常分散且频率比较接近,提及最多的是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说明学生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寄予了很大希望,对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5)大学生活目标清晰状况。在问到学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否有清楚的方向时,30%的学生表示有长远、明确的目标,52%的学生有短期的打算,13%的学生很模糊,5%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过。对于后面的两类同学应该加以引导。 三、结束语 通过此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们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明显的90后特点,个性鲜明,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可培养性强;但也存在缺少课外阅读、自信心不足、缺乏考试诚信、未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学生特点,多元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崔秀娟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此处,专业技能专指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品行、服务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是否细致认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以上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入校之初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警惕浮躁心态,正确看待工作,积极应对,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再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丰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的通用能力。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作者:吴小妹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致使了当代国内居民需求内容及其方向的改变,其已经从对基本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精神以及素质的追求。这些需求可以反映在当今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追求上。相较于1990年,当代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赶超我国1990年年底的高中生数量,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中国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也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一现状表面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其已经不再是对某一学科人才的需求,而是更加偏向于更加具有学术精神与钻研精神学生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对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链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并且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客观因素,其正在处于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成型的时期。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大学教学教育质量,将能够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供给。 工商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热门招收专业,其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诸多分支专业。由于这一专业实用性较强,能够在社会当中应对各种岗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乃至非全日制高校都会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作为一项能够在社会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其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将会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作者本文当中将主要结合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其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展开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提升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着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以及科学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于当代我国高校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没有与其将要进入社会后所需要从事工作相互结合起来。(1)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为了获取更多的地方教育经费支持,大多数院校不断扩充现有招生人数,降低招生标准。但是,在现有资源上盲目的扩大已经使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减少了对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内容实用性安排等大大的减少了当代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2)我国高等院校过于重于理论教学、重于高等人才培训的教学,而忽略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知识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造就了当大学毕业后走入真正工作岗位时,这些从校园走出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与社会的要求。这一现状及问题的存在体现出了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训人才的方法也较为陈旧。(1)在大多数我国高校当中都是采用教科书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要创新、使用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等等。但是对于我国教科书而言,其作为学生的重要课程读物,却并没有坚持创新的原则。就市面上的图书而言,不同高校所使用书籍均有所不同,很多学校为了便向收费都采用自己编写图书的方法。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缺少案例教学,可读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学习,或者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2)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同样如此。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采用电子化办公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宣读PPT的方式,将书本内容方在多媒体上教学,谨此替代了图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书本阅读的兴趣,却并没有利用多媒体增添学生所学知识的含量。而是照本宣科朗读PPT,这种方法使PPT教学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还存在有缺乏特色与实践性的缺点。(1)我国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相同,课程主要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相关理论知识为辅。这种学习课程安排虽然能够给学生开拓知识面,但是却会造成学生无法找到学习重点。过多课程安排也使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忙于应付课程作业与考试;(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也就决定了该专业培养人才层次不一。而这些人才走入到社会岗位上之后,却徒具高学历、高文凭,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性的培养。在大多数开设有实践中心、就业实习指导中心的高校中,大多数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比较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三、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提到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为此,作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予改进:(1)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虽然学生所学专业都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之下的,但是由于其分配专业的不同,应当给予其多样化的课程培养方案,不能搞换汤不换药的授课方法;(2)开发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数缺乏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课程。对于课程的安排基本相同。为此,应当根据不同分子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为其安排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以使其更加适应今后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内容。我国各大高校应当明确该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这些岗位所需技能,除了要安排基础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盲目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态度。(1)使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授课,就应当发挥出多媒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2)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应当尽力避免使用读课文形式的教学,多媒体应当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包括课外案例知识教学。特别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为此,在PPT内容的安排上不应局限于照搬课本,而是利用PPT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来增添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 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还应当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础上,为其开发更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当具备以下功能性特点:(1)应当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主要需求,按照工作之后所需技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培养计划方式;(2)使用选项课程,并做到学习主导学习的理念。选项课程的设置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采用的。但是,现有选项课程开始仅仅局限于上课地点、教师的选择。为此,应当对其开发更加具有学生主导自身未来成长方式的选项课程,使其培养起良好的自学与思考方式。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当代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探讨 0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工作,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的全过程,尤其体现在设计、施工、使用三个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重点的公共项目、民生项目还被赋予了更大的社会责任,确保这些项目工程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政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问题。通过这些年的工程实践,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科学管理依然需要长期深入的实践与总结。 1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设计阶段审查优化图纸不完善 事实证明,多达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引起的。目前施工图审查尽管在规范施工图设计、确保行业各项强制性条文推进上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局限:1)审图机构有行政和市场运作的双重身份,体制上存在一些矛盾;2)建设单位对于审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整改不到位;3)审图作为规范设计的重要一环,对质量风险控制缺乏延续性。今后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逐步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工作的独立、公正、科学,为规范设计行为更好服务。建设单位往往认为只有施工影响到工程质量,当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把责任全部推给施工单位,连带推给监理单位。俗话说:未雨绸缪,建设单位认识不到设计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往往在设计阶段显得匆忙草率,推进过快,对设计单位过于依赖,殊不知设计单位是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的,建设单位如果对设计任务要求不到位,不去与设计单位就设计成果文件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沟通交流,督促设计单位进行优化,就会把存在的问题带到施工阶段,给开工建设后的工程质量留下遗憾。 1.2施工阶段管理控制质量不严格 通过对施工阶段质量的预判和预控,可以使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更加合理地配置监管资源。委托质量检测是质量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质量的量化评价,给质量结果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但与被委托单位的利益关系会导致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尤其仅对监理来样负责,对工程质量的量化评价不全面,使得质量检测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到位。委托监理是质量管理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委托监理工作虽有《建筑法》的制度支撑,但现实让监理工作开展不够扎实。目前建筑市场上,监理的实际管理权限仅局限于施工阶段,而无法参与到项目的全方位管理中。另外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受制于建设单位,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工作的第三方,很多工作停留在了表面上、形式上,削弱了《建筑法》赋予监理的社会使命,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 1.3使用阶段质量保修服务不到位 “工程质量承诺易保修难”是使用阶段质量保修存在的难点,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目前建筑市场显现的法规制度缺陷有关的。现行的有关建设工程质量保修法规制度给予了质量保修行为一定的制度支撑。但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相适应的保修实施细则和辅助制度来确保制度体系在工程实践中落到实处。主要体现为:质量保修范围和期限设置不合理、保修责任主体不明、工程保修金的留置比例和最低期限设定不明确。质量保修服务工作开展不规范,执行层面不严格。施工单位在竣工交付使用后人员相继撤出,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回访与保修措施。目前施工单位普遍采用的是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不会在质量缺陷责任期内派人常驻服务,一般在接到建设单位质量反映后才会派人前往维修。有的施工单位是等到施工合同约定的最低保修期限满前,才与建设单位联系并开展一次全面的检查与维修,不做详细的回访记录,也不能在工程质量保修书的“保修记录”栏内做好回访签字工作。 2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2.1直接原因 与工程质量事故密切相关的显性原因,属于直接原因。外在直接原因往往是难以预料控制的,大风、沙尘、雨雪、地震等异常天气自然条件往往是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外在直接原因。而内在直接原因主要涉及施工技术、组织工序以及项目管理,相对较易避免和控制。施工单位使用以次充好的建筑材料及构件,采用不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直接产生质量问题。建设单位任意更改设计用途、随意加层或增加建筑荷载、使用维护管理不当也是可能出现工程质量事故的内在直接原因。 2.2间接原因 对于间接原因,其根源在于各责任主体的不规范行为,往往不直接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质量的过程是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严密的系统管理过程。工程质量是各方共同的责任,受制于局部的群体行为甚至是全局性的系统行为。建筑工程责任主体各方的管理缺陷以及目前建筑市场环境的种种弊端,最终表现为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合理,影响了质量的控制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端正建筑工程各责任主体的质量管理态度,规范建筑工程各责任主体的质量管理行为。 2.3根本原因 对于根本原因,这是与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市场环境与法制环境先天脆弱的属性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会直接造成工作失误。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又会带来管理混乱。对老问题来不及总结,对新问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思维能力去预判,加之建筑工程质量本身的脆弱性,致使以往在工程上发生的问题一再发生。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我国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制的不完善,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更新完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要下功夫从各建筑企业及从业人员自身做起,在日趋完善之中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中有序经营生产。 3探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3.1强化设计质量管理,自源头上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加强设计质量管理,从源头上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设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1)加强设计文件的识别与风险防控。以严格施工审图为前提,以控制变更为手段,降低项目技术质量风险。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严格预控;2)强化设计文件的建设可行性,确保设计文件符合行业强制性及规范条文,充分考虑设计对象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施工环境,进一步论证设计对象的功能和建设可行性;3)发挥建设单位各责任主体专家的技术优势,推广传统成熟技术和已试点且成熟的新技术,对其应用过程进行严格管控,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3.2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在实施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在实施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阶段:1)做好事前预控,建立质量管理预控体系,实现积极有效的事前控制;2)防治质量通病,有效降低质量风险,通过强化要素管理、控制质量诱因,从施工资质审查、核查现场管理人员、材料设备准入、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防冶等重要环节着手深入;3)施工监控覆盖,建立数字化质量监控平台。实行覆盖整个施工动态过程的电子监控管理;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跟踪控制平台是强化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监理旁站等动态形式,与电子监控平台协同跟踪严密管控整个施工现场,以求实现在实施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3.3完善保修质量管理,自使用后继续完善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保修管理,自使用后继续完善质量管理。制定缺陷责任期的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做好使用维护管理工作,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琐碎问题。自使用后继续完善质量管理的建议措施为:1)严格按《建筑法》第62条规定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9条规定中明确的建设工程保修的范围、期限和责任等划分各责任主体的任务,以制度及保留工程结算价的3%~5%为工程保修金来约束质量保修行为;2)担当施工主体角色的施工单位须对缺陷责任期内的年使用情况进行回访调查,出具回访验收记录,根据需要可以向建设单位及使用部门广泛征求意见,通常凡属施工质量缺陷保修期内的通病问题,都应当由施工单位进行维修;3)担当使用主体角色的建设单位,因使用不当或者不可抗力造成建筑功能损坏,不属于施工单位保修范围,应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维修,以达到完善建筑成品使用功能的目的。 4结语 本文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任务重点分解到设计、施工、使用等三个阶段中去,建立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势在必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实施会截断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人逃避工程质量事故追究的出路,加大了对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人的约束力,有利于增强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人的责任感,建筑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的建立无疑对于提升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应该坚持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质量管理,秉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将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重大环节有机整合,优化配置管理资源,逐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追求“质量第一”这一核心目标的最优实现。 作者:李光平 单位:喀什大学基建办公室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其施工质量的客观反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低的原因就在于管理职责不落实,现场监管工作懈怠,竣工验收不严,有些工程未经审查即开始施工,过程中追求施工进度,质量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并且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安全问题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相当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放任质量管理,导致部分建筑施工现场没有落实有关建筑施工安全文件,意识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出现安全施工监管检查、处罚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设施、设备少用等现象。再者就是建筑施工的劳务工多数是农民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施工现场的的监管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有的没有接受岗前安全教育,造成施工人员没有安全意识。 3施工问题 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呈现动态现状,缺少有效的控制机制,且施工进度随意性大,没有制定工序的控制方案,造成质量管理上的困难。 4制度问题 施工企业缺少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无法确保安全施工,有的项目施工阶段,责任划分不清,程序组织混乱,许多质量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对策 1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 1.1人的控制 现场施工的操作者的素质对建筑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现场施工管理必须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素质水平,项目管理人员要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1.2材料控制 建筑材料必须严格把好材料关,施工管理者要按图纸的材料、规格,做到细致的检查和验收。对于设备进行的质量验收和隐患排查,型号选购要严格按照设备质量标准,并且对设备安装后需确认合格后才可以使用,在工作的开展中药加强对项目的质量控制。 1.3方法控制 在施工中对采取的方案以及检测的手段等进行控制,建立相关的技术资料清单,对资料文件存档立卷,明确施工质量通病的常见问题,并建立预控措施。 2实现安全控制 2.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实施安全管理动态策略,实施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全天候的动态管理。在制定安全管理措施的同时,要有配套的安全风险预测保证体系,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施工现场的各个项目中。 2.2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系统的培训 进行施工技术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施工人员要经一段时间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后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排查不安全因素,制止一切不安全的行为发生;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并结合防火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督促和检查,为了避免伤亡事故的损失要制定严密的应急计划,充实报警系统和完备的救援设施。 3抓好施工进度控制 3.1完善工序质量控制 结合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制定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表,严格工序间交换检查和隐蔽工程的验收,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前道工序要直至质量符合要求为止。分部分项工程依据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进行验收,有图纸修改的且未经验收而擅自施工的,监理工程师要建议下达停工令。 3.2完善施工进度计划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总进度目标建立分进度控制目标,对施工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先关单位的协调工作,由于客观因素发生了偏差,需要及时制定施工计划,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要求各级作业人员根据施工项目的质量划分技术管理工作范围,施工技术管理措施经过严格的检查外,必须经过技术复核,然后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单位签字认可。 4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责任体系 以建筑施工管理为主题的体制是建筑施工管理能否有效运行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就必须制定施工方案,重难点工程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负责施工方案的落实,做好现场日常管理和沟通内外关系,抓好难点工程的突破和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现场情况,并强化安全文明施工。建筑施工管理要把安全健康与环境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对施工所需材料和必用设备要摆放合理、整齐,环境管理中保持生产现场无灰尘的整洁状态,施工机械和设备要不影响道路交通,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应注意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王刚 单位:黑龙江中铁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1工程概况 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沈阳管理二处建筑物由配水阀室、电磁流量计室、调流阀室、办公楼及附属用房等建筑物组成。管理处内的主要厂房均带有地下室,其中配水阀室长度60m,跨度达36m,地下室深6.2m,地上部分高15.9m,屋面属于大跨度钢架和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组合结构,工程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质量问题由于本工程的设计参与人员较少,不能在设计过程中相互检查,设计完成后的审图环节不严,只重视工艺、结构安全等重要环节的检查,忽视了附属结构等项目的检查。而设计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影响工程投资和质量的关键,如果在施工前发现问题,改正成本很低,但是如果在施工后发现问题再改正,则成本可能会很高。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沈阳管理二处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发现以下设计问题:各建筑物没有外爬梯,造成屋面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困难;主要厂房有桥吊、检修平台,却没有车辆进出的大门,造成日后材料、设备进出厂房的困难;地下室没有设计外防水,仅靠混凝土结构和内设2cm防水砂浆防水,加上混凝土浇筑和抹面砂浆施工质量不良等原因,造成地下室内墙大面积渗水、潮湿问题。 2.2施工质量问题 2.2.1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人是各种工程建设的管理之本,是加强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外聘管理人员和大量使用农民工问题,同时为了节约工程人力成本,对工程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缩减,导致管理机构不健全,一人多职,员工的工作压力大,对于管理工作无法面面俱到,使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管理效能。大量使用的农民工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低,仅能胜任一些体力劳动,对于一些有技术要求的工作,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施工企业中人员结构不合理、不注重人员培养等问题也是造成施工企业人员匮乏的根本因素,严重影响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 2.2.2材料、设备的质量因素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可靠的设备、优质的材料是保证施工整体质量,保证施工进度、造价控制的关键。若材料设备达不到施工标准要求,将会直接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可能因返工等原因影响工程造价和工程工期。如果施工企业不注重企业经营累积,造成资金紧张,无法及时更新设备,将导致机械设备陈旧、与项目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影响企业施工整体水平。在材料管理方面,施工企业没有实现有效的管理体系,出现材料管理不善,不能按正常规定合理堆放(如钢筋被雨淋长锈,水泥受潮结块等),从而影响了项目施工质量。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沈阳管理二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商品混凝土质量不合格,造成办公楼一层楼板的拆除、返工,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延误了一定的工期。 2.2.3过度强调按时竣工,影响工程质量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沈阳管理二处工程建设工期较紧,为了赶工期,保证按期投产,施工单位有时私自提前某些施工环节的施工,不按工程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施工。也未能针对施工过程特点下达科学管理和动态控制指令,使工程项目在各环节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分项工程质量较差、施工过程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从而对建筑产品质量造成了影响。 2.3监理机制不完善,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在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沈阳管理二处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有监理人员在场,实施了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理,但是由于一些监理人员本身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观念淡薄,降低了监理部门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土木工程施工应该从规划、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多方位监理,但在实际工程中只重视施工过程现场的质量监理和验工计价的工程量核准、签认等工作,而未做到对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合理控制,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3解决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3.1提高设计质量的对策加强设计力量,认真审图,不走过场,防止在施工后或运行管理时才发现设计问题。有些设计问题处理比较简单,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小,比如上述的外爬梯和大门问题,但有些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上述的地下室外防水问题,外墙隐蔽后想再开挖暴露深达6.2m的外墙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3.2.1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为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保证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制定项目经理负责制,聘任有高度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懂得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经理。对于项目经理要充分授权,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部门及岗位设置,并优先聘用合适的施工技术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升施工现场的综合管理水平。要根据项目的要求统筹优化,动态平衡岗位设置,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周密的计划达到人员的合理流动调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人员的最大效能,促进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要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特别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树立质量保证意识并全面贯彻,实行人员优先及培训,全面提升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3.2.2加强设备、材料、中间产品的质量管理应从3个方面着手进行工程质量的管理: 1)加强施工前质量控制,即严格按规范规定的数量和频次进行材料进场前检验,不合格的材料要坚决清理出现场,不得使用,进场的设备要满足技术要求。 2)加强过程控制,即施工过程的控制,应当全面进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如中间产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或验收等,保证工程项目按规范正确进行施工。 3)事后控制,竣工质量检验,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文件审核与归档等。在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要按ISO9000体系进行质量控制,展开目的性的PDCA循环,分层逐项地构建一整套符合建筑工程项目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实现质量管理小组由攻关型与生产型逐步向着管理型转变,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 3.2.3加强工期管理按合同要求确定计划工期,绘制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检查工程进度,对照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发生明显偏差时要及时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在检查施工工期的过程中,要结合质量和投资控制,通过实时的监控保证工程项目按照计划工期有序进行,不得随意压缩工期,以保证施工质量。 3.3加强监理人员的作用想要从根本上加强土木工程的监理作用: 1)要加强监理制度的建设,使监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理。 2)要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聘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做好施工监理工作,组建高素质的监理队伍,有效地监督土木工程施工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并能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向服务型监理组织转变,发挥监理人员在业主与施工单位当中的桥梁作用,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加强制度建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为具体的生产、管理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施工物资、现场质量控制等环节管控,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施工管理体系,保证项目的质量安全。 作者:孙鹏飞单位:辽宁润中供水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1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特征描述 1.1独特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独特性,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地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特定的明确的目标,它们也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建筑物或是构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从外观或是其他设计方面可能会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一些客观因素都是独立的,例如建筑物建设时间、投资规模、地理位置、内部构造等仍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1.2一次性。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常规的“活动和任务”,可以说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具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不能类似于小学生写作业完全照抄照搬,或是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粘贴。每个工程项目都是有始有终的任务,需要按部就班一步步完成。目标的确定性。虽然林林总总的建筑工程项目是千差万别的,但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它又具有确定的施工周期,明确的功能要求和可以衡量的成果目标——即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实物成果。 1.3确定性。虽然林林总总的建筑工程项目在外观上、地理位置、内部构造、设计元素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当具体到每一项目上时,它又是非常明确的。例如明确的功能要求、明确的建设单位、明确的施工周期和可以衡量的成果目标。 1.4开放性。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项目的组织往往不止一两个,这也决定了项目团队中人员数量、工种、职责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阶段的工程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时不同的,施工阶段涉及到地基基础工程的建设、水电安装工程建设以及装饰装修工程建设等,不同的环节需要的人员、工种各不相同,因而合作双方会通过协议、合同等安排在项目施工进程的某个阶段由某个团队介入到项目施工中来,完成其特定的使命。 2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工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活动的人员中,流动的农民工占据90%以上,这一庞大的比例令人堪忧。而施工单位中能进行积极规范操作的人员仅占4.2%,由此可见房屋建设企业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农民工劳动力较为廉价,可减少开支,一些施工单位选择利用农民工完成施工活动,但是施工单位忽视了农民工文化水平及施工技能的有限,这些因素无疑会给工程带来各种质量隐患。 2.2质量管理的思想不成熟。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在质量方面及质量管理方面都与其他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一些项目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认为按照操作规范,使用达标的材料就属于质量管理,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但实际上高质量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达到市场上用户对房屋建筑的要求,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才是真正的达标。 2.3责任不明确。当房地产企业将建好的房屋交予用户手中后,并没有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得用户在发现某些质量问题时,不知事故责任人是谁,房屋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用户投诉无门,容易引起民事纠纷,从而影响到相关企业的良好形象。 3如何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3.1提高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之前,施工单位要选取有着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项目建设团队中,科学、合理地减少农民工人员数量,或是对才能出众的农民工加以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控制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目的,施工单位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水平,保证房屋质量达标。 3.2提高房地产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房地产企业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他们提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遵循市场规律,依靠科学的施工工艺完成建设施工,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房屋建筑物。 3.3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控制房屋建筑质量的目的,必须对管理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从而督促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建筑物中,必须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进而为建筑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张海奇单位:河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探讨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质量意识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着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存活。因此,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牢固这种意识,一切工作的展开都必须以质量意识为指导。但是许多企业由于过度注重自身利益,往往忽视工程质量,比如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导致建筑施工完成后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使得工程质量不髙,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带来经济损失。 1.2市场准入机制存在漏洞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机制,构件有序的建设管理市场,才能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我国在市场准入机制健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无相关资质的施工队伍进入工程,工程层层分包,暗箱操作等违法屡见不鲜,增大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概率。 1.3设备材料质量不过关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工程实体的基础,质量优良的材料能保证建筑工程拥有预定功能,相反,如果材料质量不合格,那么 不仅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带来安全隐患。有些建筑材料明显不符合工程要求,并且没有达到相关建筑规范要求,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仍被使用在工程建设中,比如混凝土强度不够,钢筋力学性能不满足要求等,都将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施工设备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企业内的设备过于陈旧,并且维修和养护没能全面落实,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不仅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安全。 1.4工程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许多企业中从事建筑施工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过硬,施工效率与管理效率都比较低,从而影响到工程质量。由于设计、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过硬,或者缺乏经验,很容易造成设计图纸与工程实际相违背或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经常性的不到岗,技术负责人也只是走走形式,使得管理工作出现纰漏,工程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现今我国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或者获得相关设备操作证书,因此加大了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建筑企业忽视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得员工之间的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管理意识薄弱,没能严格按照相关建筑规范进行管理。以上这些,都将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1.5管理体制的制约 现存的相关建筑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要求。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没有做到全封闭管理,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明确,没有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层层监督、层层管理的目的没能达到。 二、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质量意识,提升专业素质 人作为建筑工程的实施者,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离不幵人的因素,所以,提升相关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将在很大程度山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技术人员要严把审图关,结合工程实际编制详细的且满足规范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坚决禁止边施工边审图,杜绝施工组织设计脱离实际没有操作性。操作施工设备的人员必须拥有相关操作证书,做到持证操作,特别是特种作业等,必须经过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且获得相应证书,否则禁止上岗。熟悉施工工艺及流程,从整体上做到对施工的全面监控,便于对施工质量做到有效控制。加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结合领域内成功经验进行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从人的因素着手,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2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建筑的整体质量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不断优化,最大程度上保障建筑质量。首先一定要做好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结合建筑场地的实际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以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如此才能顺利开展工作。其次,,施工程序、建筑材料及涉笔的使用必须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结构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高,安全问题也比较多,每完成一到施工工序,先进行自我检查,确认满足规范要求后,配合监理人员进行检查.只有监理人员检査并签字确认工序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比如工程建设中悬挑结构,只有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才能拆模。选择负责任的、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担任采购这一重任,材料进货时,查看是否具有相关证件,比如产品合格证,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进行相关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材料才能允许使用。机械设备是保证公路施工效率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加快施工速度,因此,需对淘汰的设备进行折旧,通过经济、性能对比分析,采购技术先进的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需查看设备的各项原始数据,并进行工作性能的测试。最后,监理人员应随时监督施工人员是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充分利用奖惩机制,该罚则罚,该奖就奖,最大程度上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2.3加强安全管理 质量与安全是分不开得,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使质量得到保证。安全工作落到实地,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安全工作的具体落实不是个人的责任,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做好分清责任、落实制度、严格监督三项工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加强安全巡视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对策快速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离不开安全管理工作,企业必须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有机结合,才能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长久以来,建筑工程质量一直是工程人员关注的重点,无论质量问题的大小,都将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随着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己经引起高度重视。全文针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问题,提出了注重安全、提升人员素质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方面的有效对策,以期能对未来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者:胡华单位:韶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研讨 1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工程图纸设计合理,施工队伍选择得当。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就是工程图纸的设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是否能实施以及工程完工的质量优劣。合理的图纸设计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应把客观因素考虑进去(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演越烈,企业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因素,而应该全面考虑,才能赢得合理的图纸设计,构建出质量良好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有合理的图纸设计的基础上,更应该有一个质量较高的工人团队。 2)严格质量的控制,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建筑行业的质量不仅关系到社会公民的利益和安全,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对建筑行业严格要求质量管理,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使人们能够安心、舒心地住进每一栋房屋。对此我国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来约束和管理建筑业的质量管理,应用其强制性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使建筑业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的正轨。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这三方面的手段,对我国建筑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新型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能够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3)完善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工作。一项工程不仅要有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完善的结尾。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工作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对工程的设计、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完善程度做的最后的检查和总结。在验收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国家对建筑行业质量问题的标准,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不断地完善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才能避免或减少建筑行业因质量问题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使社会更加稳定的发展。 2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建筑业的质量监督管理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使建筑行业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的控制工作,减少行业事故问题的发生,从而使人民群众有一个和谐、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最终使建筑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作者:纪菲菲单位: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探究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筑市场不规范 在当前建筑市场在法律规章制度上都较为完善,但却在实际落实中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这样就导致法律存在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得到具体的执行,所以建筑市场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的地方。 1.1.1建筑市场监管缺失,而且当前建筑市场长期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越发的激烈,一些资质较差的建筑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取得中标的资格后,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则会利用不合格材料及偷工减料等行为来压低工程的造价,从而使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1.1.2建筑单位凌驾于承包方之上,对于建筑工程往往存在着片面性的要求,不仅要求高标准、短工期,而且还要求低造价。这样施工企业则会为了赶工期而忽视工程的质量,为了降低造价而使用不合格的产品,及选择没有施工资质的分包商来进行施工,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1.1.3建筑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着质量上的隐患,因为目前设计单位为了能揽到更多的业务,所以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会遵从于建设单位的要求,违背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这就导致设计质量存在着安全的隐患。 1.1.4施工单位行为不规范。由于施工单位领导对工程的质量不重视,这样下面的管理层及施工人员也会普遍存在着轻质量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随意变更图纸、不按规程操作、材料以次充好及监督缺乏等情况,从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不断,缺乏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管理制度。 1.1.5质量监督不规范。质检站监督不力,官僚主义及腐败现象突出,很难保证监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工程监理企业能力问题及取费办法影响了作用的充分发挥。施工企业质检部门质量意识不强,对质量监督作用也不大。 1.1.6人员素质有限。在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当中,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施工队伍,都是在接到工程项目后新组建的施工队伍,而队伍中多数人员都为农民工,这部分人员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在上岗前又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所以在施工中很难按相关操作标准和规程来进行作业,使施工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隐患。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制,严格执行《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已有法律法规,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通过教育逐步强化质量管理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明确相关单位的质量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2.2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 建设单位应按照《建筑法》、《招投标法》的规定优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遵循建设规律,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加强质量和合同管理,与相关单位搞好关系。严格依法治建,真正发挥业主对建筑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督,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2.3健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把好质量关。一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各环节出现的违法违规者要“严肃查处,从严处理”,必须依法降低相关责任单位的资质,后果严重的要吊销执照。对那些明显违法违规并造成工程质量隐患的结构工程师、建筑师,也必须对其执业资格作出严肃处理。对一般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处罚。另一方面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一重要环节,应采取终身负责制,并狠抓落实。 2.4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联合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打造满意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打造满意工程就是一句虚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打造满意工程提供条件。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群众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2.5严格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多种多样,样式较多,这就需要把好材料的质量关,首先需要把好采购关,即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做到货比三家,即要保证材料的优质,同时还要确保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而且所采购材料的厂家还要具有较好的信誉。其次是把好进场关,需要进场的材料不仅要具有产品合格证,还要具有权威机构的质量检验报告,而且还要做好现场的抽检工作,检验合格的产品才可以进入施工现场。 2.6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与生产第一线的施工人员息息相关,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则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日常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对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质量要求有较好的掌握,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培训合格持证上岗,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施工人员违规操作,使施工管理秩序得以进一步的规范,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为了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更加安全、耐久和实用,则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从各方面对质量加以规范和完善,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为百姓打造高质优效的建筑产品。(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赵利治郑妍妍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修建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管窥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1.1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工程的过程有很大关系,每一个阶段都对质量有很大影响,工程决策阶段是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反映出业主对质量的要求;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确定工程建成后的使用功能和价值,通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确定项目的各项指标;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根据图纸,通过各道工序形成工程实体,决定着工程的最终质量;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检查质量目标是否达到了要求,是建设向生产使用的过渡环节,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步骤。 1.2工程质量影响因素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机械设备、材料和构配件、施工方法、环境因素五个方面。 1.2.1对人的控制 人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调动工程管理和建设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质量意识,减少失误。领导者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确定承包商时要严格的进行资质认证,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对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的工作岗位要持证上岗,定期进行培训。避免错误行为影响工程质量,例如在危险场地禁止吸烟、打闹等。违纪、违章操作会对工程质量造成损害,引起工程质量事故,在思想上、素质上都要严格要求。另外还要注意人的生理和心理缺陷,根据工程的环境合理分配工作。 1.2.2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工具,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型号,选择原原则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适用、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和维修方便。选择机械时要有适当的余地,但也不能有太多的闲置,机械进场时严格把关,不能允许有安全隐患的机械进入现场。操作上要人机固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1.2.3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控制 材料和构配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的控制要掌握材料信息,选择信誉高的供货商,材料的供应要符合工程施工需要,合理的适用,减少浪费。用于施工的材料进场时要有合格证和化验单,构配件要具有出厂合格证等相关手续。进口的材料和设备,或者用于关键部位的材料要全部进行检验。材料的控制要把握质量标准,将质量标准作为验收和检验材料的依据。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和环境要求,选择性质、质量、适用范围合理的材料。 1.2.4施工方法的控制 要控制好工程选用的施工方案,对工程建设期内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合理安排,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虽然项目各个阶段采用的施工方法不同,控制方式也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实现。 1.2.5环境因素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环境有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等。环境对工程的影响很大,并且变化复杂,环境不同,选用的施工材料,机械选择,施工进度安排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施工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本身的环境合理安排施工方案,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严格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问题。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 2.1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预期目标的筹划安排,确定项目的任务和综合进度,安排所需各种资源的供应。项目计划能够为工程项目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个决策人作为参考,判断工程进行的可能性和可靠性;项目计划指导工程的实施,是指导性文件,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计划为依据;项目计划使各种资源有效运用,成为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手段,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协调,实现质量、工期和投资的最佳组合。 2.2工程项目的控制和协调 通过工程项目的控制和协调可以保证项目状态的不断调整,从而实现项目目标。控制过程是综合管理过程的体现,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开始,知道项目目标实现结束。控制的主体要合格,要有明确的控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和计划进行,检查实际情况和计划之间的偏差,控制的方法为检查、分析、监督、引导以及纠正。控制的整个过程是动态的,主动的,尽量在发生偏差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2.3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要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即在项目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上进行,每一个阶段都要将各种风险考虑进来,不能有所疏忽。预测风险对项目各方面的影响,从管理上、技术上、经济上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小风险损失。并建立明确风险控制的责任,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称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 2.4工程竣工验收和投产 对全面建成的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能够考察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要求。竣工验收时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不可缺少的,是固定资产交付的一项手续。全面考核了建设成果,总结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评价 工程项目的评价是对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可观的分析,总结工程管理经验,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供其他类似项目参考使用。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工程实施整个过程的正反经验和教训,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评价能够增强项目工作者的责任心,找到管理和建设工作中的失误,客观的进行评价。项目评价一般是在竣工以后进行,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能够和前期评估以及实施监督结合在一起,称为投资活动的监督机制。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回顾总结和前景预测两个方面。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评价和项目前期评估虽然在评估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发生时间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前期评估注重的是效益的预测,质量管理评价则是对建成以后的项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决策和管理水平。 作者:张永太单位:南阳隆兴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途径探究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首先,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第一,对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人,作为控制对象能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加强纪律教育、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等等。第二,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而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地的材料,一切建筑施工质量都不会有保证。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要做到材料进场验收。基础环节是对材料外观、尺寸、性状、数量等进行检查。其次要检查材料的证明文件和供应商的供应资质,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还要做好材料的抽样送检。对部分重要材料试验的取样、送检过程,应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确认取样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将试样封存,直至送达试验单位。第三,制定机械化施工方案,应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从保证项目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型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第四,在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时,必须结合项目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以确保工程质量。第五,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控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 另外,加强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要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好协调工作。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要不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还有,加强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监督。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有发生偏离标准的可能。为此必须实施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有组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需方或第三方对组织进行的监督是外部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复合性监督,任务是对项目进行连续性的监视和验证。发现偏离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情况时及时反馈,要求组织采取纠正措施,从而促使组织的质量活动和施工项目质量符合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实施质量监督是保证建筑施工项目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手段。外部质量监督应与组织本身的质量监督考核工作相结合,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促进组织各部门认真贯彻各项规定。 结束语:总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工期及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遵守有关施工规范及规程,对各工序施工按规范严格控制,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唐友秋单位:广西建设开发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难题及办法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抓住关键,提高监督水平,对提高工程质量十分有利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扩大监督的广度,对于每个监督工程必须实行核验程序监督,没有竣工备案的工程不给予交付使用,另外要强化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监督,质检员要实行持证上岗。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要质检员和监理单位签署意见,否则不给予验收。 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管理并重的运行机制实现从单一实物向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管理的延伸工程质量管理机构要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把工程建设的参建各方落实到工程质量责任的第一线。以日常管理、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各个重点都实现全覆盖的管理,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及相关的机构进行工程建设活动的行为,增强每个行政主管部门对关于履行质量责任而进行的监督管理,大力提高工程质量。 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部门对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的工作方式的转化:即从授权执法到委托执法;从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到随机抽查;从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到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到全面、全过程的监督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到采用科学仪器,提供精准数据的权威性管理转变;转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关于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整体的质量建设工程质量形成是涉及多方主体的直接参与、被受着众多的因素影响、覆盖建设工程的决策、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准备、维护、使用全过程的相当复杂的系统,要治理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差的根本问题,这就要形成系统工程的观点,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整治,成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体系。 推行责任管理员的办法,为保实行相关的执法检查及处罚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单位要备有检测仪器及设备,特别是现场检查已经从手摸、眼看、尺量等普通的检查手段方法改变成钢筋扫描仪、回弹仪、激光测距仪等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用数据采集、数理分析作依据的科学检查手段,做到用数据说话,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建立一个服务性质的质量管理模式,使服务和执法有机统一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服务性。在工程质量有下降的形势及工程的施工已经到了难点部位、比较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位置的时候,质量监督的人员必须要到现场去指导,避免出现扭转滞后的监督和被动应对的情形。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细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可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关于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质量问题,要从政府、企业等各个节点找出原因,细心去分析,才能进行改革和加以完善,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作者:张茜张冰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透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做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空前。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日益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这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然。本文即主要研究了我国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一、引言 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特别 是国家通过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的许多建筑企业在此利好政策下做大做强,无论在市场占有还是领域发展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拓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由于仍然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已经适应不了新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建筑市场的管理机制出现了不相协调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其项目管理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存在较多问题,突出体现在管理不合理、组织不科学、经济效益低、管理方法落后、人员素质低等。 (一)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现状之一是管理模式不合理。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仍然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以行政和硬性指令来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一点在国内大型企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工期制定方面,表现为对总体规划方面不够重视,所做的各种计划不科学、不符合实际、主要靠以往积累的经验,拍脑袋定工期。如果遇到新的结构形势的项目则更是一筹莫展,只能主观臆断,制定措施不得当。 控制方面,表现为在企业内部对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完整的控制体系,主要凭经验积累和主观臆想。控制的大部分内容被检查工作所代替了。检查只有等待任务结束以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进行的只是事后控制。对检查出现问题的结果,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只是定性作出判断。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材料采购方面,目前建筑企业的采购方式多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的方式。项目接到手现联系供货商,与供货商缺乏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购方式缺乏灵活性,大宗材料一次购入量太大,既占用资金又占用场地,零星材料又得频繁采购,增加了采购成本。 (二)人员素质现状 我国的建筑企业队伍素质整体较低,并且结构层次也不尽合理。首先,高等教育以上的以上学历人员不多,而大、中专学历者占据绝大多数;其次,存在着重工程技术人员,轻管理专业人员的倾向,在缺少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时,合格的项目经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更为缺少。 特别是目前对我国来说,建筑业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线的操作工人技能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民工的素质急待提高,这已成为工程质量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任务主要由农工承担,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刚刚放下锄头就上了工地的农民,文化程度很低,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员未经任何培训。这不仅影响到工程质量,而且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改革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主要由三种管理要素构成的,分别为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组成。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改革建筑企业的这三种管理要素。 管理观念的改革,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及管理观念与传统以往的体制不同,以往是企业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追求产值为目标,以行政指令管理为特点;而现在是利润观念,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追求盈利为目标,以科学决策管理、追求创新求发展为特点。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只有经营观念转变过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使我国建筑业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符合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具体包括:总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用工制度弹性性;总公司可以跨地区经营并能直接与业主签定承包合同。总公司下设的专业化劳务公司不能流动,只能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施工作业任务;总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贴进市场的要求,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等。 管理技术的改革,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量化的管理技术。例如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来编制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以便于工程管理,保证工期进度;利用数据统计技术对工程的资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程度进行分作,以节约控制成本;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知晓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哪有收获,哪有差距,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确定奖赏,为以后的工作起借鉴和指导作用等。 (二)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现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但是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建筑企业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都要以专业化为标准,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管理部门人员才能有能力依据项目总体目标对所承揽的工程进行进度和质量控制,以便使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质量得到保证。 基于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低的现状,建筑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人员素质培训部,专门对一线的操作工作进行技能和安全工作培训,并且在基层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标准进行奖罚,促使基层操作工人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投资建设的各类工程项目达十几亿平方米,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设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工程质量质量监督项目管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建设工程质量十分重视。建国以后就提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颁发了许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反复强调,为保证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要改革工程质量监督办法,按城市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1998年底,国务院领导同志在生产视察三峡工程时强调指出,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建设的成败在于质量,要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每一工程环节,务必做到万无一失。针对近年来在一些工程建设中暴露出来的严重质量问题,朱容基总理于1999年2月1日主持召开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场合对工程质量问题发表重要讲话。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大组讨论会时,再次对建设工程质量表示关切,并指出:“做好工程技术质量知识的普及工作很重要”。 本文对工程质量管理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谈论: 1、开发商与承建商的形成与市场管理 2、政府监督管理与质量检测的行为 3、社会监督与监理单位的管理 开发商与承建商的形成与市场管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建设工程向精、新、大、深、高全主位发展。为此提高与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相应的有它新的思考。搞好建设管理目的体制改革,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科学的动态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建设工程的知识含量,实施建设工程知识经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来提高工程质量。依靠知识新资源实现其质量的超常发展。 开发商是把资金投向工程建设市场的人,是工程建设市场的原动力,是他们推动了建设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建设工程质量,他们也是最根本的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让它们的推动力直接到达建设项目,将会极大地提高工程质量。 然而从统计资料上看,开发商的违规行为逐渐成为工程质量问题的源头。发展商和开发商在建设市场中往往处于主导、强势地位,别的市场主体很难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也就是说,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因此,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动用政府强制力,加强对发展商和开发商的监管。要想杜绝外因一提到的这种现象,控制住最低质量,就必须加强监督并加大开发商与承包商双方的责任,提高违规成本。 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推行于美国,后来一些发达的国家开始逐步推行,六十年代日本有了新的发展,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推行全员质量管理工作亦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推行的是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它具有中国特色,是现代化的,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具有实效,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适应经济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全面质量管理。 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一整套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它的基本核心是强调以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它的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攻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因素查找出来,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理论、程序、方法,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但在另一方面,开发商是推动建设市场运转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工程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是有其合理性的,对业主加强监管不能伤害到业主的投资热情,伤及业主投资热情的监管是不成功的。这种投资热情不仅不能伤害,还应该积极鼓励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因此,对发展商和开发商如何加强监管、提供服务,使之成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主力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开发商之所以有投资行为是来自于他们对投资回报的期望,这种投资回报多为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有精神或其他方面的,发展商和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一般不会以工程质量为终极追求目标,发展商和开发商所真正关心的是投资回报,工程质量仅仅只是业主实现其投资目的的手段之一。当工程质量成为发展商和开发商实现投资回报的必要条件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千方百计地提高工程质量,这时来自业主的提高工程质量的驱动力就会非常强大;当工程质量不影响业主投资目的的实现甚至是阻碍了其投资目的的实现时,发展商和开发商便不再会发出很大的推动力,甚至会发出负推动力。因此,开发商对工程质量的推动力取决于工程质量与开发商投资目的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程度便是开发商质量行为的内因。影响开发商质量行为的外因较为复杂,发展商和开发商作为经济人的情形。工程建设市场是一个简单建设市场,在这个简单建设市场中只存在开发商和承包商,即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他们都是经济人,开发商向承包商购买工程建设服务,承包商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取得对价。另外,建设市场是买方市场,开发商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最低质量的责任中开发商方的责任应更大一些。 当前大量未经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的人员涌入建筑市场,不但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和工程,而且这会严重制约有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劳动法规定:“对规定的职业制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鉴定。”这就明确规定了我国职业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对经过培训和通过技能考核鉴定合格的人员发给有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以作为建设劳动者个人从业上岗的凭证。这种制度也就成为主管部门管理劳务市场的手段,并可加强对工程施工队伍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又可促使有关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逐步实行职业证书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素质,逐步实行职业证书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管理,已成为提高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保障问题。当前建筑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尚不完善,这几年建筑业“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影响着建筑市场的在序运转和良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工程越级承包,非法层层转包的混乱现象。“打着一级企业的牌子,二级企业来投标,三级企业进现场,包工头来施工。”这种高资质等级的企业将承包的工程随意肢解,倒手转包给低资质等级企业甚至个体包工头经营,造成层层盘剥、偷工减料、赶工省钱、降低质量标准,而又以包代管,不派出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到现场,施工过程无人管理,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在施工中不按标准规范作业,使用假冒伪劣建材产品,粗制滥造,直接对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工程一经转包,只顾赚钱,不顾质量,施工任其发展,转包者从收渔利。这样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从而影响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要逐步形成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制环境,促使企业有法规和激励机制的约束下,通过正当的竞争。强化生产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提高企业与人员的素质,建立法规体系,实施依法建设,乃是当务之急。 建立在质量信息在开发商和承包商之间对称分布的基础上的,即开发商和承包商对于质量、成本、售价的分布图都很清楚,而更现实的情况是,承包商所掌握的质量信息要远远多于开发商,开发商处于一个不利选择的市场,甚至还要承担道德风险,这种状况很不利于开发商选择高水平的承包商,不利于承包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以下模型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假设市场上存在50%的高质量承包商和50%的低质量承包商,高质量承包商完成的工程是高质量的,当然他的要价也高,是1000,而低质量承包商所完成的工程是低质量的,要价也低,是800。当开发商选择时,由于与信息的不对称,分不清谁是高质量的承包商,他的出价只能是一个平均期望,即1000×50%+800×50%=900,这种出价显然只利于低质量承包商,于是低水平的承包商大量中标,高水平承包是步履艰难。而对于承包商而言,他大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大做文章,甚至欺骗,来达到赢利的目的。开发商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上难以识别出高质量的承包商,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到市场价格中,质量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性。久而久之,市场上会大量充斥低质量的承包商,自然而然,建设工程质量也不会高。 没有高素质的企业,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提高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关键又是领导班子的素质,不管是手工作业或使用自动化控制设备,都离不开人去操作。操作工人都就经过技术培训,特别是重要工序、关键设备,更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去操作。我们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功,不数据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使工程建设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和保障。 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开发商和承包商之间的利益都建立在工程质量信息充分的基础上,至少是承包商充分了解工程质量信息。然而工程质量概念本身就不十分明确,工程质量信息也很难做到充分。既使是承包商,也很难完全、准确的了解所建工程的质量,外人就更难以了解真实情况。工程质量在一定层面上是模糊的,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商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建设工程是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打破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工程咨询业的介入,中介业的介入,加强市场竞争,建立社会的诚信信息网是打破信息不对称分布的有效手段。 在国家的新规范、新法规的到来,一种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经济,为跨世纪工程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新资源和新模式。各项工程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工业部门,又是在知识经济中发展潜办最大的产业。因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为建设工程从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这主要表现在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程工艺进行改造,在降低能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增加建设工程的知识含量,实施建设工程知识经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来提升工程质量。对于这样特殊的十分艰巨难的工程,要安全按期完成任务,要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首要的、重点的是组织设计、施工、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联合攻关,才能使该建设工程从整体上提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要创造依靠新知识,新资源实现发展工程质量,用智力资本同管理来体现工程质量中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知识经济的真正意义。对于象建设工程这样强消耗资源型行业,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因此建设工程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敢于正视这种新经济形态,并将知识经济的意识体现在管理者的决策思想中,沿着今天的知识经济意识,明天的知识经济行为,后天的知识经济财富,这样一条发展知识经济道路,使建设工程在未来知识经济新形态下,依靠知识新资源,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超常发展。这是我们探索提高工程质量新模式的核心问题。 要解决此难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科技进步,使模糊的工程质量能变得清晰;二是加强承包商的素质管理与招投标管理,让好的承包商拿到标;三是设计最优契约,让承包商与开发商的利益一致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承包商有提高工程质量的内在动力。只有开发商对工程质量有充分的关注,这样才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清除质量隐患。实际建设市场中的开发商是一个复杂群体,虽然开发商都是经济人,以追求效用最大为目的,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与工程质量的关联程度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对工程质量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法规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必要的,不能让步。根据投资目的与工程质量的关联程度,开发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开发商投资工程并直接从工程的使用中获得回报,如自建厂房,通过对厂房的使用回收投资,获得利润。第二类开发商投资工程后通过出售,间接来获得投资回报,如房地产开发商。第三类开发商投资工程并不要求经济回报,主要是政府投资工程。 第一类开发商对工程质量的关注程度是最高的,因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它使用工程的效果,也就是关系到他自己的投资回报,也就是说,业主的投资所追求的目标与提高工程质量之间的关联度极高,高质量才意味高回报。因此,对于这类开发商,不必担心他们会发生很多损害工程质量的违规行为,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不应该把它们作为重点对象。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主体的经济成份十分复杂,要清晰地界定出第一类开发商是困难的。而且,对于第一类开发商来说,要使他们对工程质量有较高关注,还必须清晰界定产权。产权不明晰,既使由第一类开发商投资,他也不会有长远的打算,此时,他所考虑的只是如何尽快的收回投资,对工程质量自然不会十分关心。对此,帮助第一类开发商治理它所处的大环境,对他们提供多一些帮助和服务是促使工程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第二类开发商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开发商,相对于承包商来说,他们是工程的采购者,是开发商。而对于真正的置业者,他又成为服务商,最终的开发商是置业者。第二类开发商是一类过渡性的开发商,最终开发商对工程质量的驱动力必须经过第二类开发商传递到市场,第二类开发商因而具有开发商与服务商的两面性。前文提及的外因条件适用于开发商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而当开发商面对置业者时,开发商的位置正好反过来,他成为工程质量信息相对较为充分的拥有者,他处于信息优势。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在不平衡的信息分布的博弈者之间,工程质量便具有了外部性。置业者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劣势明显,特别是对于质量信息的占有,而且很难改变这种不利地位,获得与开发商对等的信息,因而最终置业者对开发商的驱动力减弱。对开发商来说,工程质量与其投资目的之间的关联性也随着最终置业者驱动力的减弱而变弱,于是,开发商可以大胆地发包给报价最低或其喜欢的承包商,建设过程也不必太操心,最终工程质量虽无法保证,但也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甚至欺诈达到盈利目的。因此对第二类开发商不仅要帮助,更要监督。从宏观上强化市场准入和行业竞争,加大政府监管,在事前减少质量隐患发生的概率,同时,加强立法,强化开发商的质量法定责任,如售后质量保险责任,减少开发商利用签订合同搞合同欺诈的机会,并且通过宣传教育,让置业者充分认识到律师在合同签订中的作用。律师的介入一方面可减少合同纠纷,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的督促开发商重视工程质量。 第三类开发商是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开发商,代表了公众的利益,从整体上来看,对工程质量是有较高关注的。但由于投资体制、部门利益、监督机制等的影响,代表政府作为开发商的部门机构或个人,其利益与整个政府的利益可能不一致,有权指手划脚的太多,能真正负责的太少,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各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纠缠不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相互推诿,行政资源浪费严重,责任难以落实。较突出的表现在投资、建设、管理、使用混为一谈,各自以己方利益出发,工程质量责任的缺位与错位十分突出,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协调好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多部门的利益。通过责、权、利的调整,特别是合理强化各部门及相关个人的质量责任,使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适度的、合理的相分离,形成相互监督制衡的良好局面。打破目前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各级政府自己管自己的不合理的政府工程管理模式。同时,对于适应市场化运作项目则坚决推向市场,减少行政资源的负担。对不适应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工程,可借鉴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建立集中统 一、专业高效的政府工程管理制度,提高投资的效益与工程质量 当然,也可能同一个开发商同时属于几类不同类型的开发商,这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政府监督管理与质量检测的行为 1.从投资的绝对数额上看,地产投资占大头,其中以政府牵头的投资为主,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没有任何主体的投资额能与政府投资相提并论,据统计,200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2917.7亿元,其中来自国有经济组织的投资为16504.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1.38%。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一半以上的建设工程质量,抓住了主要矛盾; 2.加强对投资的监管符合国家政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负有一定的监督管理的责任,但过多的介入往往会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易于造成市场混乱,也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精神。但对于政府投资工程,政府是投资商,是业主,业主在法律框架下管理自己的工程项目是有法有据,也符合国家政策的。 3.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过度的监管在保持市场秩序的同时也部分地扼杀了市场的创造力,不利于提高市场活力,长远看,也不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强化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相对弱化对其他业主的管理,既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让其他业主能够在更大的空间中发挥其能动性,又能保持市场的稳定,因为毕竟政府业主才是市场的主导力量。 4.具有榜样效应。若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别的业主也会乐于效仿,把政府投资过程的管理方法视为榜样,于是带动别的业主乃至整个工程建设市场良性有序发展。若其他业主有更好的方法,政府业主也可以效仿。 5.是三个代表的要求。政府投资工程投入的是人民的钱,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没有理由不抓好工程质量,这符合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同时,伴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步入了依法执监的快车道。同时,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部到位等级核定与巡回抽查相结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过多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客观上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视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以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政府同样也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现有素质,尚不能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滞后以及自我廉政、勤政约束机构不健全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工程建设各方从建设工程活动一开始,就应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等受监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以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工程”,除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和公告,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改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采取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改变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工程质量是多因一果的问题,影响因素非常多,涉及方方面面。但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包括研究国外的经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把工程质量管理好,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这个体制不外乎三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管,二是建设单位(业主)负责,三是建筑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负责。由这三个层次构成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监督、管理的体制。从政府这个层次来说,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监督,又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就是政府通过立法、建制,构造一个市场的运行规则。搞市场经济,要有一个规则,就好像打篮球一样,你裁判吹得很严,他在那里抱着球跑,这是不行的。作为政府宏观控制职能,控制工程质量就是要构筑一个市场运行规则,并保证这个规则的正常实施。 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我们市场运行的规则还不完善,但就现有的规则,实施中的问题也很多。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很普遍。建设市场的混乱直接地危害工程质量。所以,政府要下功夫,一方面要构造这个市场,健全运行规则,同时要保证这些运行规则的实施。不能保证实施,就要进行整顿。健全市场运行规则要加强法制建设。在政府对质量进行控制、监督的层次上,我们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重点要做以下几件事,一是制定《建筑施工许可证管理办法》,施工许可制度是管理市场大门的,也是整个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这是当务之急,1999年一定要出台。三是合同管理,要搞新的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合同管理当中的担保制度。我们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办法。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大课题,风险管理中包括保险、担保,保险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但是担保是有基础的,因为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在实施这种制度,比如现在实行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保修保函,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这还不够,特别是另一面,业主履约要不要担保,我们主张在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因此,作为建设单位也应该担保。业主付工程款要担保,国际上也是实行的。同时,总分包之间也有一个相互担保的问题,总包对分包要担保,分包对总包也要担保。这些环节,按照现有工作的基础往前推进,还是有条件的。另外,在这方面,出现纠纷怎么办,有合同就必然有纠纷,这是正常现象。那么合同纠纷如何进行调解,如何进行仲裁,如何在法院进行诉讼,对这套管理办法我们还要进行研究。 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还有微观的一方面,就是政府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从80年代开始就抓政府的质量监督,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了很可观的监督力量,地以上城市都建立了质量监督站,90%县以上的城市也建立了质量监督站,一些专业部也建立了质量监督站。这些机构和人员,为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劣质建筑产品流入社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开展政府质量监督,我们还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法规体系。这些工作都是在履行政府对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能,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的。世界各国政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程序性的监督,一种是实物性的监督。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实物性监督。我个人认为目前这种实物性监督符合中国国情,因为我们的法制不健全,执法意识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监督必须深入到工程项目上去。质量监督机构不能散,工作不能松懈,要继续努力地去做。同时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改进,必须是在现在的基础上推进。 那么现在政府质量监督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质量监督的地位,在实际把握上不够准确。监督工作有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混淆。 二是政府质量监督重点监督什么,不够明确。现在是全面在做,如三到位、五到位等。 三是现有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人才结构有缺陷。政府质量监督必须对设计文件进行监督,但现有的监督人员中大量还是施工方面的人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我们改进这些不足的总体思路是以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结构质量为重点,以建立使用许可制度为手段,以保证使用安全为目的,实施政府质量监督。政府最关心的是结构安全问题,是不要出现倒房子、塌桥这种恶性质量事故,从而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什么要对设计文件进行监督呢?因为,设计文件最重要的是结构安全问题,如果设计有问题,结构受力就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怎么能保证结构安全。所以,一定要重视结构质量问题。政府进行质量监督,拿什么能管住人呢?就是实行使用许可制度。 政府质量监督制度有几个要点: 第一,谁来实施监督。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美国的办法,由政府官员直接进行,检查后记录,最后验收要看有没有记录,记录全不全。另一种就是政府委托第三方来实施质量监督,典型的就是德国。政府通过委托第三方来进行质量监督,这个被委托的机构,必须是经过政府严格审查,有条件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我们现在是质量监督站,由目前这种状态进行转变应该是有条件的。 第二,政府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审查设计文件,重点审查有关结构安全、建筑物消防方面的内容,包括地基的承载情况、结构受力分析和计算,通过审查这些内容,证明结构设计方面没有问题了,由审查单位出具设计文件审查报告。二是监督结构施工方面的关键环节,包括结构施工中的建筑材料,必要时还要对材料进行检测。这个环节的监督不是去对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像旁站监理那样进行监督检查,监督的客体主要是在建设活动中的各方责任主体,施工单位是不是按规范进行施工,材料供应商供应的材料是不是合格,监理单位是不是履行职责,建设单位有没有要求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使用不合格材料来降低工程质量的行为,重点在这些方面。施工过程完了,审查机构出具关于结构安全的报告。整个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进行验收,政府要对是否符合验收程序进行监督。最后,由政府出具使用许可证。 第三,监督的费用问题。费用应由建设单位交,但不是交给直接监督的第三方,而是在申请施工许可证时交给政府,政府收取费用后再拨给由政府委托去进行该项目质量监督的机构。政府雇人去监督工程,但是费用是由建设单位交给政府,使得监督机构和建设单位之间不要形成直接的经济关系。 按照这种政府质量监督的模式,政府是否对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承担责任呢?不是的。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是通行的:谁的工程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建设单位要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因为这个工程是你建设单位的,你是最终的受益者,或者是最终的直接使用者,你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建一个好的工程。当然,尽管建设单位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工程质量做得怎么样,还是靠设计、靠施工。因此,谁设计的谁负责,谁施工的谁负责。对谁负责?对建设单位负责。所以,不存在政府又去监督,又发使用许可证,最后又不负质量责任的问题。当然,如果政府委托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玩忽职守,弄虚作假,那么它要负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责任,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严肃处理。这是就政府对工程项目如何进行质量监督提出的一些思路,是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包括学习国外的经验,才形成的。这里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要建成能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的机构,必须有一些技术上、管理上的带头人,在国外叫认可人士,我们要逐步对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执业资格的管理,这些人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水平来适应政府质量监督的需要。二是要研究如何把质量监督站转化为市场上独立的运作实体,而不再是附属于政府的事业机构。 规范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目前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2004年我们要通过制定出台《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部长令),明确检测机构的业务范围、人员条件、设备设施、检测业务程序以及监督管理和相应处罚,解决检测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不公正问题。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来信反映,一些检测机构利用行政手段垄断当地检测市场,一些检测机构以压价竞争、减少工作程序或放松检测要求等不正当的手法来争取项目。我们认为,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和建设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方可在市场上提供检测服务,并对自己出具的检测结果负法律责任。只有这个环节规范了,工程质量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近两年福建、浙江、甘肃、广西、江苏等地,在地方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都对检测单位的质量责任做了规定,天津市和深圳特区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还对检测单位的质量责任专设一章予以规定。部长令出台后,我们要结合其贯彻实施,组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项治理活动。 质量控制体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建设单位的。建设单位要对质量负责,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到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都是建设单位承担的,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工程进入实施阶段,谁来代表、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现行的办法是工程监理。因此,谈监理,也就是在谈建设单位如何对质量负责。 质量控制体制的第三个层次,应该是由直接生产者来保证质量。政府主要是通过资质管理、市场准入等手段来保证生产者的质量。目前,质量大检查直接到施工现场,检查直接生产者的工作情况,以后这种做法会越来越少。由于现在直接生产者不规范运作的问题太多,特别是对政府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不认真贯彻,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太多。很多单位的质量责任制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根本不落实。因此,在现阶段还要靠外力去促进它落实。1999年的质量大检点放在住宅和城市基础设施上,住宅工程突出检查结构质量。重点检查对强制性技术标准贯彻情况,责任制落实情况随着工程监督机构工作方式由微观定点检查向宏观巡查转变,以及旁站监理制度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理企业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中的作用。2004年要针对《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的贯彻情况,开展一次对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的专项督查,促进各地切实落实这项管理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监理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工程保险是运用市场手段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减轻工程建设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也是解决因扣留工程质量保证金而拖欠工程款的一个治本之策。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减轻企业和政府风险的有力例证。在工程建设领域已经开展了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近年又开展了工程设计责任保险试点,今年准备出台有关实施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我们拟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开展这项工作:一是会同保险机构开发有关险种,制定符合国情和行业特点的保险条款;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三是确定一批试点城市先行试点,根据情况逐步扩大范围;四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对于工程设计责任保险,2003年我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工程设计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年要求基本推开,下一步要在规范市场、培育发展中介机构方面,加强研究和指导,更好地推动和完善设计保险制度。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当地保险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探讨,促进工程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社会监督与监理单位的管理 1.进一步树立监理的权威。现在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干什么,权威性不够。当然,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当然要听业主的。但监理公司还有另一面,他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因此,监理公司既要对建设单位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来说,这两个负责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我看就要找原因了。原因恐怕多数是建设单位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强调监理公司在工程监理中独立行使职能。我们要再次强调,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不得组织竣工验收。要把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作用强化起来。 2.推进监理公司提高素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要自觉进行调整,自己缺乏的人才要尽快补上去。现在大多数监理公司从事施工工作经验多的人比较多,对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一些以设计单位为基础成立的监理公司,懂设计的人多,有施工实际经验的人少。监理公司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现在有的人提出要不要搞消防监理。我不主张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监理公司,这么搞,建设单位受不了,要请消防的监理公司,还有请装修的监理公司。监理公司应该是有综合能力的,有各种人才。当然,还有一种出路,一定要成立专业监理公司的话,那么就受雇于综合型的监理公司。具体怎么办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监理公司要在人才结构上、能力上尽快进行调整,适应监理工作的需要。另外,监理要讲究职业道德,监理公司要注意社会形象,严禁出卖资质,不能出让监理业务,不能不坚持原则、盲目的建设单位说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不能利用监理之便,行个人之私,更不能和某些方面勾结起来,弄虚作假,损害工程质量。总而言之,工程监理是我们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环节,要继续推进。 3、社会监督:建筑设计要适合大众市场,不要单独去适合某些人群,阻碍市场的正常发展。工程质量在每个置业者心目中站主要地位。为此,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社会监督与社会舆论起到重大的主导作用。完全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质量监督保证机制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环节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施工图审查把关,切实督促建设各方特别是设计单位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二是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科研成果在工程上的应用,要制定政策加强引导。三是标准设计工作要跟上,及时更新体现最新科研成果的标准图,使建筑节能的“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四是今年要组织专家对建筑节能设计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指导意见。在施工环节,施工单位要通过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水平,严格检查进场材料和设备来落实国家规定的节能要求,保障节能设计的贯彻执行。主管部门在竣工验收备案时,也要将建筑节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要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还必须充实测试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于部标、国标的要求,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国际市场才会有竞争力。要抓好设备管理、设备性能,精度不合格也就谈不上提高产品质量。抓设备管理,要建立健全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程质量的提高也要从原材料上抓起,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各项材料试验数据合格后才能使用。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建设工程质量不仅要重视某个“点”或“几个点”的管理,更要注意“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工程质量不仅是静态管理,更重要的是动态管理。管理是通过人来掌握的,如忽视了对工程质量和信誉切切相关的以人为本的技术质量创新——即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必然造成企业缺乏发展动力。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的技术质量创新,提高人的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动力、凝聚力。形成强大潜力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思考 摘要: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内容,先介绍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再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近几年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项目的出现,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整体水平。同时与传统建筑项目相比,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更大,且质量影响因素多,这对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应该进一步开展有关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为切实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奠定基础。 1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相关因素 1.1人为因素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人为因素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超过80%的质量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1-2]。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且整个工程项目都需要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在施工阶段,各类工作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而对工程项目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人的控制应该成为质量管理核心点,要积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努力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1.2材料因素 原材料性能也会对工程项目质量产生影响。由于建筑原材料是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随着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原材料数量越来越多,若在施工中采用了低质量原材料,将会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当前施工中,必须要采用高质量的原材料,才能其实保证项目质量。 1.3施工方法 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方法也会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施工方法,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与工艺流程,它们是否科学,都会对整个项目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4施工环境 有学者认为,施工环境往往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这里所提出的施工环境,主要指施工作业环境与外部环境[3]。其中施工作业环境主要指施工作业面情况、防护设施等;而施工外部环境,主要指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很多外部环境因素是不可预见的,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就有可能对建筑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施工环境也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2.1工程项目简介 A项目为商品住宅小区,集商业与住宅为一体,总建筑面积为18697㎡,总占地面积约为2000㎡。建筑分为地上18层、地下室1层,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在A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项目管理人员选派了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并聘请具有丰富施工技术经验人员担任工程项目工程师,对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 2.2建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A项目在质量管理中,为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在工作中实施直线职能管理方式,由项目经理代表公司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并对项目施工质量负责;在质量管理中,严格按照IS0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开展工作,并认真编制本次工程项目管理手册[4]。同时,由项目经理带头,深入研究A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要求,对工程项目中各级岗位责任进行明确,充分降低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指派专业人员管理原材料,并对物资采购流程进行监督。由总工程师指导,指派技术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3落实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 根据A项目质量管理职责划分情况,对其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具体资料。 2.4主要施工步骤的质量管理 2.4.1钢筋工程 A项目在钢筋工程施工中,实施严格的原材料质量管理制度,从市场采购环节开始,一直到原材料投入使用,都有专业人员监督原材料质量,避免低质量原材料被使用而影响施工质量。在钢筋绑扎施工中,在A项目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施工人员从准备阶段开始,认真接受技术交底工作,并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流程与钢筋搭接过程中的弯点、弯钩位置等进行绑扎处理;在绑扎结束后,开展成品保护与质量评定;质量评定结果显示合格后,才能被应用到工程项目中。 2.4.2混凝土工程 A项目在校准混凝土中,现场制作足够数量的混凝土试块,并在现场养护中,保证养护条件与实际混凝土条件相同,并在操作面设置振动台、模具等。在每次浇筑施工前,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开展混凝土坍落度实验,对于坍落度不满足要求的混凝土,不能用于工程项目施工。在振捣施工中,要做到“快插慢拔”,一般振捣时间为25±5s;振捣施工中要避免出现离析。在插入振捣器后,捣实普通混凝土移动间距,一般为振捣器半径的1.5倍即可。在浇筑施工缝处混凝土时,要保证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大于等于1.2N/cm2,在浇筑前,可以在混凝土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成分要尽量与混凝土成分相同,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能有效结合。 3结论 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本次工程项目的要求,落实针对性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策略,为切实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王烈旺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而其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为建筑工程发展的关键。本文就从建筑工程优化设计入手,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 一、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建筑工程结构主要采用的以往的设计经验,参考其他的类似的建筑工程,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或者质量问题,所以要采用结构的优化设计。在有的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片面的认为基础越大、墙越厚、梁越大等,结构就会安全,但这种设计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因为,当整个建筑主楼和裙房的高低层连在一起,如果额外的增加大裙房的基础或者尺寸,就会增加高低层的沉降差,在很大程度上就会使整体的建筑结构不安全。建筑工程优化设计就只在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的目标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法和方案,保证施工材料最省、投资最低,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工程结构的经济效益和功能。建筑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主要基础结构、建筑系统方案、围护结构以及结构细部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选型、受力和造价分析等内容,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同时要根据平面布置的整体规则,尽量消除实际过程中刚度和质量的差异,就可以减弱水平荷载对建筑物的压力作用,在竖直方向上要避开转化层,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质量。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就要控制好施工技术、施工进度,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管理施工材粉日贡量。 二、要严格控制好工程材料质量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保证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构配件,在整个工程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采购的工程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对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资质进行审查,从根源上消除材料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搭配和使用,做好材料收购、储存、运输的各个环节的管理,避免出现乱摆乱放的情况。 三、要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素质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方面,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很多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监理机构要对施工单位的安全、质检和材料以及设备等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认证。对于要求比较高和难度比较大的施工程序,施工单位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对于高空作业或者具有危险源的施工现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施〔人员进行保护,为了保证安全,要禁止出现违规施〔的现象,要防止没有任何技术资质的施〔人员上岗。 四、科学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质量是进行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单位的生命。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程的使用效果。建筑工程施〔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施工单位要采取一切合理手段和方法,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对图纸设计交底和会审工作就十分重要,还要保证能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比如在种植苗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相互之间的搭配,更为科学合理,仅仅靠图纸无法真正体现设计思想。其次,要加强建筑〔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各个程序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目标,做到有据可循,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施曰火员要进行标准化施工,从而达到施工质量要求。对于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最后施〔和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施工提供借鉴。 五、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在进行具体城市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过程中,要与计划进度进行及时比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工程最后的竣工验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因此,施工单位要明确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责任,保证施工的进度。施工管理人员要需要的机械、材料、劳动力进行合理调配,保证协调一致,达到最优效果,严格按照制定的进度计划进行,不得随意进行更改;如果出现设计和工程的变更,要建立缩短时间的基础上,组织好各〔作相互的交叉协调,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连续性;为了更好的施工成本对施〔进度的影响,因此,要办理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支付手续,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施工单位还要对建筑工程合同变进行严格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保证万无一失。 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工艺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才有合理的施工技巧,做好施〔前的技术管理,因为建筑工程具有很强的季节陛特点,受到气候条件影响比较大,在不同的季节会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相应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做好施工技术准备是保证建筑施工的重要条件。同时施〔单位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工艺以及材料,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口贡量,力口决施〔进度。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在不断建造精品工程的同时,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利润和效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作者:王磊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大力支持,对于目前电气施工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电气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改进。下面先是分析了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具有高危性、高事故性的特征,在进行电气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 施。一些资料表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事故发生原因,大多不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低造成的,而是施工人员的没有具有相关的安全意识造成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工程电力安全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安全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在员工里形成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和管理机制。对于监督部门要根据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监督,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气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容易出现的隐患分析 1.静电危害 当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对于跨接的装置、接地的装置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静电防护不到位导致静电危险以及静电火花危险。 2.触电危险 当建筑工程人员设计电气设备的不合理、安装电气设备的不合理、维护系统疏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绝缘失效、过热、PE线断线等问题,对建筑工程人员造成人身的安全威胁。 3.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是由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出现错误、操作错误造成电气系统运行短路、发热、过载等问题,容易引起局部系统的过热,导致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4.雷电危害及电磁危害 当电气系统缺少一定的防雷设备或者防雷设备的设计施工有缺陷时,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在面临雷电环境时,容易造成雷电安全隐患。电磁隐患是由于电气系统的高频设备调整错误、屏幕设备有缺陷造成的,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电磁照射时,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二、预防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 1.电气设备、材料的绝缘检查 在电气设备、材料进场前要进行绝缘性检查工作,更加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规定,对设备、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详细验收,比如内部导线厚度要大于0.6mm,对于开关、插座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隔要大于3mm,电气设备的电线产品还需要具有安全认证标准,保持电线、电缆绝缘层的完整、电线、电缆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符合规定的厚度要求。对于工艺需要而破坏的电线、电缆绝缘层要用绝缘胶带、色相带来捆绑,使之高于原来电线的绝缘等级。在电线铺设检查时,尽可能保证减少同一处电线的重叠次数。当电线不能紧贴处理,需要用水泥块对电线层进行分离。 2.漏电保护工作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持续时间、电流频率有关。对于漏电保护器可以选用30毫安每秒,这样可以具有足够安全性的同时满足触电保护需求。在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的漏电保护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支线保护方式,另一种是末端保护方式,其中末端保护方式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方式。尽量缩小了发生触电造成的停电范围,使其他用户免于受到影响,方便查找故障,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漏电保护器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漏电保护器要符合国家的电流动作标准,有电工产品认证会的认证。二是要符合漏电保护方法对电流动作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三是有专业部门的检查报告和试验合格证明文件。 3.防雷接地工作 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可以进行防雷接地。接地可以有效释放雷电流,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底板的钢筋贯通工作,底板主筋的防腐、焊接工作,需要有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查看电气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有关规范。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接地极来使接地电阻值降低。对于接地线的连接、端子的预留需要根据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关键做好建筑工程外墙防护栏杆、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的防雷工作,搞好电气系统工序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序的遗漏,完善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工作,把立柱筋当成引下线,从上而下标记引下线立柱筋。使之贯通成一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腐处理、焊接处理。人工的接地引下线不能存在死角,要顺直,金属保护管和引下线电气联通。为了接地体屏障效果的降低,需要保持人工接地装置间距大于5m。 4.经监理批准后施工,进行定期安全巡查 建筑工程电气安全管理人员须对完成的每一分部分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随时抽查正在进行的施工项目,将检查结果详细登记,询问监理工作人员核对建筑工程电气项目是 否符合安全标准。若安全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要及时进行整顿、修改。在定时安全巡查方面,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每天要进行详细的安全巡查,专职电气安全人员还要负责记录当天的安全台账。台账的记录内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详细检查和登记工作。最后还要形成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还可以把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项目分为多个部分,要求在每个部 分安置安全指导员,确保有效预防电气安全隐患。对于电气施工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安全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有针对性。 6. 加大电气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材料必须投入,不可偷工减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保障电气安全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配置足够的防护设备,例如防火设备、防静电设备的投入。那些在实施工程中故意减少的安全防护投入行为,监理公司应该对其负责单位进行严惩;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有关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有监理公司参与旁听。交接人最后进行亲自签字,不得由他人完成。 7.对监理及工程部的要求 对于监理公司,监理全部成员要对每个环节分别进行专项安全检查,至少一周一次检查。应按照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做成可考的文字,例如检查施工单位巡检记录,把巡检记录作为监理部考核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还要把整个安全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分解为多份,再把分解后的安全责任传达给工程部,让工程部就按照此为标准对监理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工程部来说,各分管工作人员应参与每周监理部进行的检查,同时也包括电气系统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巡检记录的检查。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项目的建设,但电气安全事故一直在增加,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把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电气安全巡查,加大建筑工程电气安全投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制止,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发挥出自己对社会的应有效益。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一、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打桩工程施工工序多,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较多, 一般有:a.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够详尽准确;b.设计的合理取值;c.施工中的各种原因。在桩基施工中对质量问题及隐患的分析与处理, 将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打 (压)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 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 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偏差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 a.桩沉人深度不足。b.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 但桩深已达设计值。c.最终贯人度过大。d.其他, 诸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e. 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a.预制桩质量差, 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 最易造成桩倾斜。b.桩机安装不正, 桩架与地面不垂直。c .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d .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e .桩距过小, 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f.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 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a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b 沉桩过程中, 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 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 锤击产生的弯曲等。锤击次数过多,如有的设计要求的桩锤击过重, 设计贯入度过小, 以致于施工时, 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 因施工工艺的需要, 桩分段预制, 分段沉人, 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其原因,还有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 桩接头施工质量差, 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5、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 测量放线差错; 沉桩工艺不良, 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的偏差, 打桩过程中,,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 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相关部门分析、研究, 作出正确处理方案,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 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 1、施工顺序要合理 合理的施工顺序,能减少施工难度,所以,在施工方案中要认真统筹,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先施工外围桩孔,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做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从而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2、桩基施工的技术细节 (1)施工时,如果桩身内部的混凝土强度与预先设计的强度相符时,应该将桩静置而且经过蒸汽的养护之后方可施工;在进行沉桩的施工时,利用经纬仪严格的测量,使桩应该保持垂直,误差不超过0.5%,因为偏差较大时,会导致桩身容易开裂。 (2) 进行接桩的操作施工时,接桩通常采用钢端板焊接的方式,在桩身离地面一米的距离时即可进行焊接、接桩时要时刻观察两节桩身的衔接情况,保证圆角和直角相互正对,在桩顶清理干净之后要进行定位板固定,接着再将上段的桩吊放在下段桩的端板上,利用定位板将上下段的桩接直,如果在两段桩的衔接处有空隙,要利用锲形的铁片加以焊接固定。接头处坡口槽电焊应分三层对称进行,焊接时应减小焊接变形,焊缝连续饱满;焊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饱满程度焊接完成后应等接头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在100以内才能沉桩,一般情况下静压桩等候6分钟锤击桩等候8分钟为宜,不得用水淋等方式快速冷却。 (3)在桩冒和送桩器的选择上,要保持外形上的相互匹配,而且在强度和刚度等的选取上也一定要合格,桩冒和送桩器的下端应该采用开孔的方式来加强桩内部同外界的互通性能,尽量使得每次沉桩的操作都一次到底,避免中间的出现的短暂性停歇;在沉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贯入度不正常,桩身出现略微的偏差或位移时,为了避免桩身或者桩顶的损坏应立即停止沉桩,通过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加以解决,接着方可继续施工。 (4)对于空心桩一般不进行截桩的操作,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必须要截桩时,应该采用机械分割的方法将无需截掉的那部分桩身加以固定,然后再沿着钢箍的上边缘进行切割,钢箍绝对不可以利用人力进行强行的截除,可以利用气割法进行切割。 三、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打桩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有关部门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补沉法 预制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 可采用下述两种的任一种: (1)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 (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反力,设施简单,不延长工期。 3、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入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拧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充整桩的可承受地震荷载。 4、纠偏法 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5、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基承台的面积(1)桩位偏差大 原设汁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合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础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6、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力。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挖除一定深度的土,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的方法,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7、修改桩型或沉桩参数 (1)改变桩型。如预制方桩改为预应力管桩等。 (2)改变桩入土深度。例如预制桩过程中遇到较厚的密实粉砂或粉土层,出现桩下沉困难,甚至发生断桩事故,此时可整理采用缩短桩长,增加桩数量,取密实的粉砂层作为持力层。 (3)改变桩位。如沉桩中遇到坚硬的、不大的地下障碍物,使桩产生倾斜,甚至断裂时,可采用改变桩位重新沉桩。 (4)改变沉桩设备。当桩沉入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大吨位桩架,采用重锤低击法沉桩。 四、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的总要 组成部分,其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桩基施工技术的改进,才能保障桩基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谈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在人们的印象中,控制工程造价就是编制预算、审查决算、制止施工单位的高估冒算。其实,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进行一项工程建设所需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方法和措施,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投资效益。 一、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要谈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先来谈谈中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市场机制。建筑业的招投标制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施工单位的自主报价,所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 由于政府尚未能彻底转变职能,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另外,由于招标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建筑市场透明度差、缺乏公平竞争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的合理性。 2.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多年来,中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 3.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 有的地方虽已建立咨询机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改革也没有完全到位,还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4.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取得工程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不多,高级专业人才就更少。有的虽已经取得执业资格,但无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在造价师从业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在岗无证,有证无岗”的现象。工作内容依然是单一的,多在主管部门及领导的主观意志指令下工作,因而工作服务领域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取得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二、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1.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利进行控制的情况主要是对工程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而公正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详尽论证优选,并请专家综合评审,确保设计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和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资额的优良方案中标。 2.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通过招投标,业主可以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即工程中的“三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行工程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走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兴措施之一。 (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在实践中往往把施工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挖掘节约工程造价潜力来实行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 2.竣工结算审核的造价管理。工程竣工结算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向发包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经审查核定的竣工决算是核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应十分重视结算的审核把关。竣工决算是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造价控制重要的一环。竣工结算阶段是如实反映建设项目的产品价格,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编制工程结算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 三、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工程造价控制重点应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在于设计。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 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5%~95%、35%~75%、5%~35%,所以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3.推行“限额设计”方法。要自觉地把价值工程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发包中采用招投标方式。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 4.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1)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前,施工企业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该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2)做好技术人员、材料人员、机械人员的沟通与配合。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材料人员和机械人员要密切配合,互相了解,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3)做好工程竣工结算。 5.严格实行监理制度。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监理(含造价监理)制度。通过对设计过程的监理,使设计趋于合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真正做到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要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 公司,建立和发展与改革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使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过渡到由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负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尤其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强化各个阶段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对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构成与造价信息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行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信息管理 论文摘 要:文中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内容和主要工作,并分析了相互的关系,为建筑企业成本研究提供参考。 1.引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正以有力而坚定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大潮正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也面临着创新与革命。我国建筑造价费用的构成及计算程序和方法对招标投标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此研究现行建筑工程造价构成很有必要。 2.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 建筑工程产品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是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是建筑产品价值货币表现的基础。建筑产品的成本反映了建筑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建筑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支出,集中反映出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建筑产品的价格是建筑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的价格是劳动者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创造产品的成本,并获取利润的表现形式,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等4个部分组成。 2.1直接费 直接费包括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两个部分。直接工程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 (1)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主要时由人工工资、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组成。 ①人工工资。人工工资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原来人工工资单价是按以前的有关文件规定确定的,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工资水平。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工工资水平相差共远,遏制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工人完成分项工程的同时,也相应为企业创造出了利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润的计取方法,使工人创造的利润永远是在定额基础上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出工人剩余时间创造的价值一利润。②材料费。材料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建筑材料费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只有在了解建材市场行情、价格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编制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才能如实地反映建筑工程造价,准确地制定基建计划,促进企业的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益。 材料的预算价格及其组成: 材料的价格:是材料自产地或来源地或交货地起,途中经中间仓库转运、保管最后到达工地仓库后再出库的综合平均价格。通常是根据各地区建委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编制计算确定的。 材料的预算价格=(材料供应价+运杂费)×(1+采购保管费率)-包装品回收值 供应价=原价+包装费+供销部门手续费 ③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是指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以及机械安拆费和场外运费。 (2)措施费 措施费是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夜间施工、二次搬运、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混凝土和钢筋砼模板及支架、脚手架、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施工排水和降水、雨季施工增加、垂直运输机械及超高增加、构件运输及安装、总承包服务等。 2.2间接费 间接费是指不直接用于建筑安装工程主体,而又实际发生的用于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费用。通常,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规费。 (1)企业管理费 企业管理费是指施工包括:①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②办公费。办公费是指企业管理办公用的文具、纸张、帐表、印刷、邮电、书报、会议、水电、烧水和集体取暖(包括现场临时宿舍取暖)用煤等费用。③差旅交通费。差旅交通费是指职工因公出差、调动工作的差旅费、住勤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午餐补助费,职工探亲路费,劳动力招募费,职工离退休、退职一次性路费,工伤人员就医路费,工地转移费以及管理部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油料、燃料、养路费及牌照费。④固定资产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指管理和试验部门及附属生产单位使用的属于固定资产的房屋、设备仪器等的折旧、大修、维修或租赁费。⑤工具用具使用费和财产保险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是指管理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生产工具、器具、家具、交通工具和检验、试验、测绘、消防用具等的购置、维修和摊销费。财产保险费是指施工管理用财产、车辆保险。⑥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 和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是指由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的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工会经费是指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费用。⑦财务费。财务费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利息净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等。⑧其他。其他费用包括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业务招待费、绿化费、广告费、公证费、法律顾问费、审计费、咨询费等。 2.3利润 利润是指承包人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为了持续生存与发展,承包人必须获利润。 费用定额规定的利润率是按拟建单位工程类别确定。 建筑业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筑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本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直接工程费+措施费)×利润率利润率=典型工程利润/(典型工程直接工程费+措施费) 2.4税金 税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计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由施工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等。它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向纳税人按规定税率征收的货币金额。 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实现其主旨目标的前提.它为管理和经营工作提供指令或依据。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会自动流向管理者,因此对原始的数据、信号加以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信息管理。其实质就是根据信息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信息沟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达到正确决策的日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到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分类;掌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手段;掌握信息流程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3.1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内容 (1)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日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料来完成各自的工程造价控制的任务。工程造价资料积累,一方面要包括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资料。另一方面要体现建设项目组成的特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造价资料,也要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而且这些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的内容,不仅要有价,还要有量。 (2)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用量的价格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支出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存储它们的用量和价格。特别是用量,其与价格相比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掌握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就可以随时套用最新价格,从而快速地得到对设备和材料支出的最新估计。用这些估计与原价格体系下做出的估计相比较,还可以看出设备和材料支出的变化情况。 3.3信息管理的主要工作 对企业信息的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流的管理过程。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和信息传输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正确应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信息源、信息流、信息载体以及信息接受进行系统的、严格的、细致的、综合的管理。其主要工作如下: (1)信息收集主要指原始信息的获得,包括:确定企业的信息需要;规划信息收集的途径、方法、程序;组织实施收集工作。 (2)信息处理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是指系统化、条例化,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3)信息存储指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全部存储起来,供以后参考备用,常用的方式有两种:手工建立信息资料档案;使用计算机将信息资料编码存储。 (4)信息传输包括:建立有一定容量的信息通道;明确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 4 结束语 我们应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企业竞争优势,达到控制成本、取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 体会 思考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测量仪器更新快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实践操作。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问题和策略 引言: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为确定工程造价重要环节,是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必然手段和程序。近年来,建筑工程超支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施工企业的投资资金实现合理化使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探讨研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对控制工程成本、保证施工企业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原则和审核方法 1.1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a、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做好有关准备,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熟悉,核查其资料是否准确和完整,有问题及时提出上报加以解决;b、选择合适有效并符合企业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审核方法,尽量减少在审核过程中出现问题。 1.2常见的审核方法 a、全面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所审核的面非常广,工作量较大,但是审核结果在准确度上很高,所以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用的最多就是全面审核法。 b、联合会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通过联合专业的专家进行会审预算,提出问题,设计方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设计,最终得出会审结果。 c、重点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是建立在全面审核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对一些占造价比例大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审核,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个审核方法主要就是对那些需要进行重复审核的建筑工程,不用复审时应进行全面审核。 d、对比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地区和用途上相差不大的建筑工程,通过对建筑工程预结算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再进行有针对性审核,这种审核方法速度快且准确度也非常高,各项造价的指标也比较全面和精准。 e、对比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在预结算审核时,对比建筑规模和标准相关批文、工程量和设计图纸,发现预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预算精度,这种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一些预算精准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2.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要点探讨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审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全面审核法优点在于全面细致,审核的质量高,效果较好;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重复劳动。在审核中都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要点入手: 2.1熟悉合同。工程竣工结算是以合同为依据,所以首先要对合同的约定熟记在心,重点注意这些: 2.1.1.注意承包范围及价款调整方式和风险范围,这些直接关系到哪些可以调整和怎么调整,哪些不能调整 2.1.2.材料价差、暂估价调整应该按合同约定 2.1.3.措施费及专项措施费的约定 2.1.4.注意奖励和惩罚的约定,如工期和质量方面 2.15.注意专项分包、甲供材的配合费用计取 2.1.6补充协议等 2.2充分掌握好工程定额。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对照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例如,某建筑是一栋高31.9m、建筑面积为10450m2的综合办公楼,按照工程费用定额该工程取费类别属于三类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招标公司按四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编制公开招标文件,但送审的预算控制价却按三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审查人员认为不能以工程本身属于的工程类别计取费用,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并向招标公司提出了质疑。公司却以招标文件出错为理由,解释为准备修改招标文件,对此,审查人员又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证实了建设单位的本意,不允许修改招标文件,这样审查人员计算该工程费用时按四类计取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单这一项就为节约了资金80多万元。 2.3核对竣工图与现场对应。理论上要按照竣工图纸结算,但是竣工是由施工单位绘制,监理甲方审核,但是有时候施工方为了某一目的往往把结算时不利自己的东西故意遗漏掉,如果监理甲方责任心不强不一定审核出来。所以所有的变更、联系单一定要好好的跟图纸对应起来。 2.4注重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会根据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追求高效益。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或新工艺,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实施,施工单位按优化的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与定额按常规计算肯定有差别。作为审价人员,不单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认真核对送审的预算,在定额标准允许调整的条件下,合理核定造价,还要结合设计方案,按定额规定的常规施工方法计价。然后对比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属于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质量或加快工程进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属于特殊施工环境或其它客观因素造成无法按常规或原施工组织施工的,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认定其费用。如某综合办公楼混凝土工程模板计价,原预算是按常规施工木模板计算的,施工单位却全部采用了加厚夹心板,也做好了签证,审查人员在审核该工程结算时发现签证单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只是签了“情况属实”,后根据调查取证,是施工单位仅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提高工效而改变常规做法的,在预算定额标准中,不允许对此项目进行换算,故核减了该费用15万元。 2.5工程量按实计算 2.6 加强现场签证的核实和计算。现场签证是预结算审核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报送程序,送审材料由建设单位报送,对于施工单位送来的工程变更或签证单拒收;所有的签证单要求建设单位逐张核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签证单上表述签证原因不清的,应核实签证原因,属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或多计费用的,坚决减掉;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不仅要认真核对每一张联系单内容是否修改到竣工图中,而且要到工程现场核对竣工图与工程实物是否相符合。 进行结算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施工单位报送的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真实,工程量及费用计算是否准确,原图纸中未做项目是否全部扣除,甲供材料的领用数量有无超欠供现象,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配合费用有 无按规定计算等。尤其对于工程变更应作为审核的重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浅论监理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和基础,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还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的经济回报。因此,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件、试块和建筑材料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进场使用前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而且现场要按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 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现行的试验规程和标准中,对建筑材料试验的取样频率、取样方法、取样代表数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取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建筑材料性能及各项试验质量和方法评定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有时施工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建筑材料取样时缺乏代表性,代表数量不确切,取样频率不足的现象经常出现。所以试验结果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使某些本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因漏检而被应用于工程中,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提高建筑监理信息的透明度,以下几点很重要: 1.制定工程质量监理目标 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建筑建设工程的概况、结合业主的要求,针对工程特点,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建筑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编制详细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明确监控的标准、目标。工程监理目标要充分反映该工程的特点,根据监理目标拟定所监项目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理目标要求,实施专业工程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好的建筑材料才能做出好的建筑工程。因此,质量监理人员要严把建筑材料这关,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在尊重承包商的自主选择材料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材料检验制度》的指导和规定下,了解所需材料的情况,要求承包人明确所需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必须保证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说服承包商尽量能够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杜绝使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特别是对于水泥、钢筋等材料多渠道、多源头,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准用于工程,对于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坚决不给予验收,确保给工程施工材料质量。 3.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建筑工程监理方要从建筑工程的开始施工阶段,就要进驻施工现场,了解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结构、建筑面积、设计图等,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及数据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让施工方能够了解监理工作的方法、方式、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业主、施工单位等受监单位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避免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4.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4.1加强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指导 监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全过程管理等都比较熟悉。因此,监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的指导。 4.2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 施工图纸是工程施工的指导和根据,所以如果施工图纸出问题了,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因此,监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 4.3要充分发挥检测设备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型的管理工作,即使经验丰富,知识专业的监理人员都是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如一些微小误差等。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检测设备,发挥检测设备的作用,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4.4加强施工过程中特殊工艺的监督管理 要熟悉工程重要部位、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的施工难点、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监理,发现不规范施工及质量隐患要及时纠正和制止,从根本上杜绝质量的隐患。 5.预防措施和建议 如果不能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势必造成工程中误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出现坍塌情况,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消除建筑材料给施工带来的质量隐患,建议严把建筑材料检验关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要从源头上治理。由于目前建筑材料有时供不应求,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的小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劣质建筑材料乘机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会时有发生。建议对建筑材料生产厂进行统一整治,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能力、无资质的小厂,切断劣质建筑材料的源头。 5.2要严把进货渠道。施工单位购买建筑材料的时候,应首选正规生产厂家的,减少中转环节,直接购进,并索要出厂产品检验报告及质量保证书。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到劣质建筑材料的危害性,从思想上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5.3要加强现场管理。凡进人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5.3.1必须按照所需的环境条件要求进行妥善存放、保管。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要做好防护、保管措施(如,防油污,钢筋防锈蚀、水泥防潮等)。 5.3.2遵循“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则。所有进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等待检验结果为合格后,方可使用。 5.3.3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批划分,数量和取样频率应符合规范规定,确保样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3.4严格执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保证样品所具有真实性。凡不符合“见证取样”的样品,检测单位会拒绝检验,促使建筑材料能够处于受控状态。 5.3.5及时送至合法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5.3.6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对销售劣质建筑材料的要严打重罚,以理顺 销售市场;加大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和制品进场的抽查、检查力度,对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进行责令停工整顿,给予重罚,并在建筑行业通报、质量媒体上爆光等,促使施工单位加强自身的管理,严控施工工艺,严把建筑材料进货渠道,提高工程质量。 5.4要加强施工现场有关人员的培训。对施工现场建筑取样人员、材料管理人员、见证人员加强培训,使其熟悉建筑材料性能、验收批划分、取样、送样、保管等方面专业知识,强化验收质量的意识。 5.5要加强检测单位的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眼睛”,工程质量的前哨。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5.5.1检测单位要建立、健全样品的盲样收发和保管的制度。 5.5.2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建立严格保密制度。 5.5.3要提高检测人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工作透明度,强化服务意识,都能以“准确、及时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出具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科学性”的检测报告。 5.5.4凡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都要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施工现场,如果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建筑材料,应在24小时内向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质量监督站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使用到工程上。 6.结束语: 相信通过以上的各种制度的制定和权威细致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会大大提高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安全,让人民更放心。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保修阶段监理的探索 摘要:建筑工程保修阶段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筑施工后安全状况所实施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建筑项目;保修阶段;工程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组织机构是一个依据监理委托合同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按工程项目或部位分别设置的,由多个监理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他们在服务工作内容上实行着“全过程的监理”,可概括地表述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主要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施工招标准备的各项工作;在施工合同签订后,监理单位则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范围内,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即对所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的全面控制,对合同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对工程项目参与各方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等。实行监理制度,便在业主与承建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便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事实证明,它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增进效益,是工程建设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完工后的监理工作,进行下一步探讨。 一、监理依据和工作重点 1、工程保修监理依据。工程保修是指工程质量保修,监理应依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深圳市施工监理规程》、《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评标准进行。为了确保保修及时保证质量施工合同还应规定工程质量的保修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5%)和保修金的预留与支付方法以及保修金的利率。经过业主方与承包商协商,也可以签订专项工程保修合同。 2、关于工程保修期的计算。关于工程的保修期限应依据监理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文件中规定的期限。监理合同中规定的是监理业务期限,目前一般保修期监理定为1年,而施工合同规定的是承包商对工程负责报修的期限,但必须符合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章建设工程质量保修的规定。故施工合同规定除屋面防水工程等为5年,其余部分工程保修期定为2年。 3、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重点应根据具体工程对象和工程使用状况确定。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应列为监理重点: ①对应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关注其观测成果和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是否已沉降稳定,如发现异常情况,应通知设计和质监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处理; ②对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进行调查,重点是楼地面、墙面、天棚以及门窗工程; ③调查屋面、浴厕间、外墙面防水效果; ④给水管及排水管有无渗漏以及卫生洁具使用状况。 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工程进入保修阶段,承包商已撤离现场,而监理单位则应根据工程项目大小(可以不设项目监理机构)宜在参加该项目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中保留必要的人员。 2、监理人员要渔业主方密切联系,关注工程使用状况是否正常,随时听取用户意见。同时,与有关承包商保持电话联系,并且要求承包商指定一名联系人。 3、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时,督促承包商向业主方提交《质量保修书》,其内容为具体保修项目,期限以及有关承诺。 4、组织承包商对工程使用情况进行质量回访,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为宜。并在气候突然变化(台风、冬季低温)如台风暴雨过后组织使用单位进行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按单位工程进行登记。 5、在工程保修期1年即将到期的前1-2个月,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方以及承包商共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目测检查。发现的问题及需要维修的内容按单位工程列表登记。 6、监理人员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以上质量回访与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发现的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确定质量缺陷的事实和责任。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设计人员和承包商共同研究确定原因。关键是要确定该工程质量缺陷是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生的。因为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均应由承包商负责,无条件保修。监理人员及时发出《工程维修通知书》要求承包商在接到通知书十日内派人进行维修。比较重大的质量缺陷,如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屋面、地下室渗漏等质量问题要求责任方提出缺陷的处理方案,经过监理、设计人员、业主方共同审批后,由监理人员监督实施处理。 7、承包商若不能按监理人员要求及时进行维修,监理人员应书面通知业主,可由业主委托其他承包商完成。(同时,监理人员要与原承包商沟通)。其维修处理发生的费用依据施工合同规定在质量保修保证金中扣除。 8、当监理合同约定的工程保修期监理业务过期后,承包商应按施工合同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仍需对工程继续履行质量保修义务。 三、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问题: 1、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笔者发现目前(下转第55页)(上接第51页)设计施工图纸文件中,均未有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说明。据国家《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3类普通房屋和建筑物,其设计年限为50年,并明确工程是在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的条件。 2、在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中发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移交使用单位后,有的使用单位擅自改变设计使用功能,即出现工程的非正常使用条件,增加了结构的活荷载甚至破坏了屋面和外墙面防水功能等情况。举例说明: ①楼层办公室改为档案资料室,宿舍改为文具仓库; ②屋面上加设太阳能热水器,电视等无线接收设备,屋面和外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 ③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扩门拆墙,改变水、电管线; ④屋面天沟灰尘和 生活垃圾堆积,天沟流水不畅,个别水落堵塞等。 监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即应书面通知业主或使用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引起重视。 3、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分部保修如何实施,缺乏具体配套措施,不好操作。因保修期为50年,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岁月沧桑,人事沉浮,50年后去哪里找承包商和责任人?又如何分清责任工程是否属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 四、应采取的措施 1、监理单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控制,不留人和质量隐患,使工程竣工每一分部质量均达到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要求,使业主放心使用。实践证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越到位,保修监理工作量就会大大减少。 2、当房屋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对结构构建产生时间效应和构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中以及地基的沉降等原因会产生变形。同时,在建筑物协调变形过程中会产生次应力的不利影响。(当然,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以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以上结构、构件不会发生超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质量问题。)故工程在使用一阶段后,会出现这样、那样质量小问题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所以说工程质量保修是必要的,即使竣工验收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也不例外。 3、监理单位对保修阶段也要像施工阶段监理那样重视,就像工业产品售后服务那样,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搞好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也是监理单位提高资信度保持监理行业形象,创监理品牌的重要方面。 4、监理人员首先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有关工程保修的规定,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质量和施工操作工序质量,确保工程在正常条件下施工。同时呼唤业主方要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条件和采取正常的维护措施,以求房屋建筑工程达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 5、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贯彻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制定关于房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保修期为50年的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以便于实施。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 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浅议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 要】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2.1.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变更指令实施。 2.2.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2.2.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2.2.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2.3.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2.3.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 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 3.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 3.5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6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 3.7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探究 由于建筑工程多属于高强度的作业,因此长时间的使用会给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加以维修,那么会极大程度上减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和保证工程的质量,甚至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与现状 1.1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 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生产力,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也能够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更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 能够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生产秩序,提高设备使用率,确保设备能够保持完好状态。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该做好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让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及时检修,能够确保在下一次使用之前设备不会出现故障,并且及时对机械设备使用后部件的磨损进行修补, 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避免在作业途中出现机械事故,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作业人员不会参与危险的高空作业。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够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能够为企业节省维修成本,也能够使设备所遭受的损耗达到最低。 1.2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收到极大的损害。由于施工机械设备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解决,导致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不到位。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不适用于客观要求,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不合实际,管理设施无法跟上设备损耗速度。另外,重用轻养和重修轻改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不少企业在使用设备作业后就不再管理设备,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因此容易导致企业最后对设备的维修费用急剧增加。最后,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系统的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因此造成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2.如何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1 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树立正确的意识 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在机械设备作业结束后,无法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检查与保养,导致在下一次作业时,设备的损耗更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好对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的意识,保证在每一次作业后,都对设备进行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处理,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同时也能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很大的帮助。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后,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能够顺利参与下一次昨儿。同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每一部设备都进行入档管理,安排专人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做到事前检查、事后维修。这样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也能为企业节省成本。 2.3 正确使用设备进行作业 很多施工人员因为缺乏对设备的了解,因此无法掌握正确使用设备作业的技术,导致设备损耗相比其他企业更大。因此企业在选用施工人员的时候,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减少设备的消耗。另外,企业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设备的人都能够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以方便设备的检修工作的进行。 2.4 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2.5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 公司应注重全员的安全教育,经常举办各种安全教育培训班,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班,对全员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二是进行岗前培训,对新上岗的司机进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上岗前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再由熟练司机带徒驾车施工。三是进行施工前专题安全教育,向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讲安全注意事项,重温机车操作规程。四是通过录像、报纸等形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引起员工的警觉,以做到警钟长鸣。五是每年对机车司机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考核,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施工,增加效益。六是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条幅、张贴宣传标语,使职工生活在安全警示当中,时刻绷紧安全弦。七是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竞赛活动,每月组织两次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 3.小结 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对于一些出现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在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加管理投资和技术投资,提高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确保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选用最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建筑工程论文: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中标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它是保工期、重质量、低成本的最佳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主要作用,并针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从中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及节省建筑工程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在市场经济下,成本管理控制对一个企业尤为重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也一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公司,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成本与利润是两个互相制约的变量,因此,合理降低成本,必然增加利润,就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满足单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就可以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作用 (1)成本管理的本质作用。项目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就是希望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转向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 以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以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方面上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新经济增长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成本控制的核心作用。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一个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既要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 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换言之,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实现最佳利润率的目标中,以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的回报。施工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施工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企业很难得到利润,更别提企业的发展,所以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为保障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工程预算而开展的工程资源计划、工程成本估算、工程预算编制和工程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也是为确保工程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保质、经济、高效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种工程管理过程。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括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工程成本估算、工程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等步骤。 (1)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通过分析和识别,确定出工程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资源的多少和何时投入这些资源,从而确定出能够充分保证工程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清单和计划安排。 (2)工程成本估算是指根据工程的资源需求计划和各种工程所需资源的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信息,估算和确定出工程各种活动的成本和整个工程全部成本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工程成本估算的方法有类比估算法、参数估计法、工料清单法和软件工具法等。 (3)成本预算就是为了确定测量工程实际绩效的基准计划而把整个成本估算分配到各个工作项上去的过程。工程成本预算计划是按照时间阶段给出的工程成本的预算计划,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基线。 (4)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是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展,依据工程成本的实施发生情况,不断预测过程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原先的工程成本估算,并对工程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和过程。 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选择好方法的标准就是只要满足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目的。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究竟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由控制内容确定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控制内容来选择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项目成本控制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项目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法 在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根据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为人工费用的控制、材料消耗量的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构件加工费和分包施工费的控制等。 (2)偏差分析法——典型的执行情况测量法 在测量执行情况时主要运用的是偏差分析法,又称挣值法,是评价项目成本实际开销与进度情况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测量和计算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和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得到有关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费用偏差,从而可以衡量项 目成本执行情况。 (3)费用变更控制系统法 变更控制系统是一套修改项目文件时应遵循的程序,其中包括书面文件、跟踪系统和变更审批制度。在多数情况下,执行组织通常采用变更控制系统,然而当出现新的情况使原有系统不能满足需求时,项目小组就应该开发一种新的程序以适应新的环境。从原有系统到现有新系统,都需考虑措施、信息和反馈三大要素,并且这三大要素应形成循环关系以保证对项目变更的控制。 (4)用成本分析表法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主要是通过已完实物进度、已完产值和已完累计成本,联系尚需完成的实物进度,尚可上报的产品和还将发生的成本,进行最终成本预测,以检验实现成本目标的可能性,并可为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管理控制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进行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利润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项目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等手段实现的。 建筑工程论文:创新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意义 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剧增。如何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生存和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一个建筑行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其内部管理上入手,要不断的完善其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产力,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1)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体现在其管理技术上。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如今的工程管理不仅仅再简单局限于一门科学,而是综合了众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建筑企业在创新管理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管理。要聘用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经验,又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人担任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力,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2)创新建筑企业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各项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使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并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施工期间,建筑企业必须要树立精品观念,将精品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并充分结合以往的优秀的施工案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综合各个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创新建筑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体制。 制度是建筑企业实施管理措施中的有效保障。有些企业在其管理体系上实行“制度一百年不变”的政策,其管理体制中很多条例是根据多年前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的,有些早已过时或者不符合如今的市场情况。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建筑企业并未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陈旧过时的管理条例只会阻碍其管理和发展。因此,在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中,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程管理的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以及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第二要改变以往重进度、轻质量、主要以工期衡量政绩的片面思想,减少行政干预,任何事关工程质量的行政决定均应多采纳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见,切忌以外行指挥内行。 (4)创新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原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如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理论指导,也是引导着企业和企业各人员的思想价值观的行成与发展。海尔集团能从一个小小的电冰箱厂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大集团,其重要原因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发展和创新。虽然它与建筑企业隶属不同的行业,但是创新企业文化却同样适用。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包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以此来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将一成不变地向前推进,国家对建筑工程的重视度和建设投资也越来越大,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施工单位及各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谈如何降低建筑工程造价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工程质量、工期和工程成本;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就需要保证工程质量,并且能够在工期之内完成任务。 一、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工程造价是工程建造价格的简称,它指的是建筑工程的所有花费费用,不仅包括一次性的投资,而且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费用也属于工程造价,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用工费用等等。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造价费用可以分为这些部分,比如人员费用、建材设备费用、承包费用等等。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建材和设备在价格方面就不固定,这样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的估计建材设备等价格,这样工程的不必要成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的特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数值,并且会涉及到很大的范围,建筑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工期和较大的工程花费,那么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时,很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那么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就需要做好施工准备,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工程招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施工单位在投标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标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保证符合于自身的能力。在实际的竞标过程中,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如果标价较低,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则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工程造价,那么就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成功竞标,就需要认真的勘探和设计项目,这些工作都是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进行的,之后就是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目前,工程造价主要会受到设计深度以及质量的影响;如果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设计出来的方案存在着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修改,这样就会增加建筑的造价。 施工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工程造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阶段的影响;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施工企业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严重浪费设备和材料的问题也时常发生。在工程总成本中,建材和设备的价格要占到一半以上,那么要想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就需要对工程建材和设备的管理进行强化。 工程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工程结算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和正常运行。在建筑工程结算阶段,需要编制工程的整体花费,方案编制好之后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时的收取工程索赔款,从而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目前,在工程结算阶段存在着严重的成本浪费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对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建筑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招标文件的重要性,并且分析其可行性,科学估计工程造价等等。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具体的施工能力来合理的制定标底,这样就可以将标底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对于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很有帮助。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的审阅合同条款,对承包合同所要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进行认真的估计。 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都需要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那么要想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造价成本提升的情况,就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确定;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工程标底来进行,选择的材料除了要保证质量,还需要重视价格,积极的采用一些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优化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对施工阶段特别的重视;施工人员需要密切的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工程的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动态管理库,涵盖着所有工程材料和设备的价格,从而动态把握设备与材料的价格,这样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价格比较低的材料和设备。要严格的监控设备的出库和入库,此外,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比如定期经常的教育和培训等等,让其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和设备的浪费情况;每一个工期过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做好记录,对工程花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优化那些工程花费较多的环节。 对工程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施工单位完成了施工作业之后,需要及时积极的编制工程花费表格,完成编制之后,递交给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及时收取工程的索赔款,对那些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进行适当减少,扩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此外,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仔细的分析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其他的相关规定,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成本后进行降低,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安全指的是施工方案符合相关的安全规程,有保证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不得随意缩减实施技术组织措施所发生的费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降低工程造价不能够以影响施工安全为代价。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扩大和整体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现状与有效控制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成功的控制住工程的造价十分重要的,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做到节省资源。但是目前工程建设项目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项目的投资都超出了工程的预算和估算,从而导致工程的投资增加。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始末阶段,工程造价都是贯穿其中的。其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主要从这三个阶段控制好工程的造价,就能使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存在的弊端 1、诚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不诚信的虚假信息,这无形中使企业经营如履薄冰。而建筑业又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中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态发展,甚至导致资源浪费,无用功增加。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造价体系僵化、成本过高 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占有垄断的地位,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大环境所造成的。这个现象也体现在国有企业在建筑这个行业。这些企业的股权不够分散,所以监督体制就相对乏力,内部管理体制也还停留在建国初期。加入WTO后,国有企业的接受新潮流的趋势相对迟缓,不像许多民营的和外资的企业,他们很快利用时代的变化,赶超了国有的企业,但民营外资企业受局限于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发展,止步不前。总而言之,我国的政策仍然对建筑这个行业起着制约的作用,使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不能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 3、信息化管理落后 眼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哪个企业能第一手的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必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国内许多的建筑企业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知之甚少,依然走着老路,固执的延续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套路。无论是经营观念还是组织体制亦或是管理方式都跟不上国际的形势。同时,缺乏资金,专业人才稀少等弊端也仍旧存在。从而使建筑行业裹足不前,工作的成本,造价的增加也是随之而来。 二、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往往大家容易忽略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其实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也能左右工程的造价。前期阶段的预算,和经济方面的决策对中后期的建设起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前期的预估算控制住工程的造价才会使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前期的项目策划书包括着工程中花费的细节,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建筑项目的执行步骤等。纵然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投资决策阶段也不可小觑。以下提出几点关于前期控制成本的几点建议: (1)将具体项目负责到具体个人,使建设项目的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责任,这样更容易事项目得到质量上的保证,无论是前期的项目策划书的书写还是资金的使用都具体到人。除此之外,还要健全监管体系,保证项目实施的透明度,资金流动的公开化。 (2)建设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考察环节必不可少。项目要结合当下社会大环境,考虑到项目未来的升值潜力和发展空间,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没有市场的项目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的。 (3)项目在启动以后,资金能否准时到位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确保资金不拖延项目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有法律效用的文件来保证资金到达的效率。另外资金利息要想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当细致分析贷款条件。 (4)项目的方案最好设计多套以供进行分析,经研究探讨后选择一个最有成效且最利于进行和控制工程造价进行项目的建设。另外,还要对项目的外部条件进行勘察,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这样可以大体上估算出工程的造价,从而降低意外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支出。是造价稳定在计划书上规定的数值合理变动区间。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除了初始阶段的决策预估资金,设计阶段也可以左右工程的支出。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虽然设计费用微乎其微,但是设计对全局所产生的影响是你不可忽视它。怎么能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又做到节省开支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以为前期的投资决策已经板上钉钉,故而设计能起到的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怎么在设计阶段节省开支,以下内容就这个问题做出详细解析: (1)设计的选择是确定设计能够较好控制工程造价的途径,设计选择也要采用一定方式方法,招标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这样能够选出最适合项目建设的设计,并且设计也要在造价的控制范围之内,择优选择。组织一个专门的评判团队,选择出最合理最美观的设计,既有创意又能最大限度节省开支。一个好的设计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要求评定团队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最起码要求设计的项目要满足经济、适用的条件。这样要求也能间接提高设计公司的水平,竞争性更强,设计才会更令评定团队满意。从而使工程的造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实行设计的奖罚制度,为使限额设计落实到实处,因为设计确实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工程的造价,所以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该设立一些奖惩措施来对设计的好坏进行一个评判和奖罚。这样能激励设计单位,拿出更有成效的设计,更加新颖和有创意的设计才会脱颖而出。设计单位内部也要制定一些奖惩计划,对设计突出的个人或者团队进行奖励。如果从设计上控制住工程造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只有设计的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的实施阶段控制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1)招标投标阶段 建设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控制造价的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前中期的造价控制全是理论上的控制,并未从实际上来进行控制。到项目的动工阶段,要对项目建设团队的选择进行招标。项目团队的选择要完全公开,杜绝一切暗箱操作。 (2)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图预算或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价为目标,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虽然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工地上要做好监管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这一阶段,不显眼的一些开支就可能额外增加大量的开支,因而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确是一个应该从 源头抓起的工作,每一步都牵动着最后结果。无论是项目的决策阶段还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阶段,互相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严把决策关、设计关、执行关。并且工程项目还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松懈。企业也要勇于创新,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新进科学技术,才能控制好工程的造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建筑工程论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探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能源、资源、材料的耗费现象,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很不利的。我们一定要看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尽己所能,进行治理改善,打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生态工程。 一、建筑工程环保现实情况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是工程施工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模式,它的规模日趋具 有代表整体工程施工规模的作用。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各施工企业环保意识不够强,对于因为施工而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企业对于环保问题视而不见,使得建筑在施工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施工初期所喊出的节能环保口号的落实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础管理。伴随一大批建筑工程开工,相应的建筑垃圾也避免不了地出现。对于施工材料出现耗费的现象,虽然是属于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可是因为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让建筑垃圾产生与建筑材料耗费成为建筑工程环保问题中的痼疾顽症。通过总结分析,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项: (一)施工噪音扰民 很大一部分建筑工程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在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这些地点比较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居民的相对集中。我们从以人为本这一点上来考虑,噪音实际上造成了对施工点附近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一些工程为了赶工期,夜间突击施工,这种影响更为严重而恶劣。根据统计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噪音扰民而遭到投诉的建筑施工单位数量,在2011年达到数以千计。 (二)建筑垃圾的隐患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时间实际上是始于工程拆迁,接下来施工过程正式开始,原料耗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建筑垃圾,特别是工程主体进行施工时,因为没有妥善的办法处理建筑余料废料,往往造成建筑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垃圾转运工作还会给施工质量与施工工期带来诸多麻烦和隐患。 (三)没有负责任的环保意识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当然属于成本管理。企业在施工中因为成本控制的需要,往往最先放弃的就是环保要求,在垃圾的清理与转运中,不甚重视环保需求。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有害有毒的原料没有严格控制,一方面让原料加大耗费,另一方面原料的泄露也让附近环境受到污染。而当施工企业在事后不得已处理以上产生的遗留问题时,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 (四)没有科学的节能排减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效合理的排减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合于环保要求,可是很多施工企业没有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化科技排减技术,甚至专业管理方面的制度人员安排为空,在施工实际中没能把排减工作做好,使工程产生了环保上的负面影响。 二、建筑工程环保制度改良 (一)企业要强化环保管理工作 促使建筑工程的环保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对于企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实只不过是其重要性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已。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施工中因为对于环保问题不甚重视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并不鲜见。建筑工程里的环境保护问题,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管理与技术处理问题。它涉及到的其实是施工的质量管理直至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强化工程项目环保工作,组织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环保问题负责,制度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这其实是环保工作落实的具基本而有效的办法。 (二)加强环保设施构建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排减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安排,通路物流运输、运输工具的合理停放,施工工具的储备地建设等。而对于那些深具污染性与危害性的设施更是要严格管理整治,从源头上进行防止污染蔓延的工作。 (三)科学处理与二次利用弃旧材料 对于因为拆除而产生的建筑垃圾,还有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工程管理者和相关责任人员要注意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对可以转化再利用的材料进行科学转换,不但能保护环境,亦且能节约成本。而且无形中可以为工程节省时间,对于那些彻底不能再用的垃圾,要选择合理的清除办法予以处置。 (四)对施工者进行环保培训 对所有参与到工程中的作业人员都要给以培训,使之树立起工程要和环保相结合的意识。特别是对于工程附近的绿地还有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破坏。要根据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的要求,尽量避让开绿地,不因为盲目满足建筑的构造要求而造成生态失衡。要培养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成立专门机构对环保问题进行动态研究,对于建筑与环境发生的冲突要采取合理的办法不偏倚地给以解决。 三、建筑工程环保细节处理 (一)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在施工中再利用的给以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尽量给以分类处理。 (二)施工场地要做绿化和硬化处理,经常采取洒水等办法减少粉尘污染。如果一定要在粉尘中完成的工作,尽量做好封闭工作。 (三)封闭脚手架,防止污染物泄露出去。 (四)坚决杜绝向施工范围之外抛掷垃圾,施工运输车需由专门人员清洗。 (五)加强噪音控制,尽量用低噪音工艺,发现噪音,及时处理,噪音避免不了时,要率先向当地管理部门提出申报。 (六)排水设施建设明确,以保障工程中出现的废水有流畅的排除通道,工地坡度地带有排水渠,明沟上面要加盖钢板防护。 总结: 建筑工程里的环保问题,早已经不是新鲜之谈,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把建筑环保工作做好,是我们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义务所在,我们应该遵从实际,制定出更为切实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推进社会文明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述评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方案 (1)常用的浇筑手法为分层浇筑法和推移式连续浇筑。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施工缝,其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振捣器的作用深度来明确,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能大于600mm,而在进行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小于400mm。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较少,需要另外添加粉煤灰等外加剂,同时混凝土搅拌时间也要适当地延长,其每槽的搅拌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准确地投放各种材料的量,派专人来投放粉煤灰或者其它类型的外加剂。 (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应该确保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没有初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地连续浇筑,直到完工为止。同时在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其层间的间隔时间最好缩短,层间的间隔时间应比混凝土初凝时间要少,其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 (4)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候,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该结合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软弱混凝土表面层浇筑之前,应清除干净浮浆和其它的松动石子,并均匀地露出粗骨料;第二,在浇筑前层混凝土之前,应该用压力水把混凝土表面污垢清洗干净,确保混凝土的表面湿润且无积水;第三,在非泵送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接浆措施。此外,在使用这种浇筑法时,其建筑结构平面尺寸不能过大,从短边进行浇筑,沿着其长边逐渐推进。 (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12h内进行覆盖浇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职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讨 1建设原则 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身条件而空谈或好高骛远。在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专业的设置要考虑一定的特色我校地处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处在整个北疆的交通枢纽地带,在这个地带,距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二百四十几公里,在乌市有实力强大的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都有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同时又有新疆高等工业学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设有相应的土木建筑与工程管理类高职专业,距一百多公里处的石河子大学也设有相应的本科专业,二十公里处的独山子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相应的高职专业。所幸的是伊犁州、塔城、阿勒泰及博乐地区没有相应的学校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故我系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专业设置面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及博乐四地州。要做到与众不同的表现色彩和风格应从(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去打造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只能从就业服务地区去考虑。专业建设要开放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锻炼,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素养要求不高,但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这一方面欠缺较大,无法完全承担这一任务。故高职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学习方式、校园文化以及相应的教学与科研都要体现开放性。第一、教学内容要开放[1]高职教育很多内容,特别是实操性内容在校的教师是不能承担其教学任务的,学校也无法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这就必须求助于企业的实操场地和有经验的师傅和技术人员们。第二、师资队伍要开放[2]高职教育因社会的需求变动很大,有些专业因社会的需求的萎缩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因为专业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师资力量和人员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故这个矛盾只能是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能力范围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的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有的师资力量为根本,以社会师资为补充。第三、教学管理要开放[3]我校转变为高职院校之后,不再同于先前的师范教育了,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不再是传统的寒暑假了,特别对于我校地处于北疆片区的情况,每年4月开始解冻,5-9月份是建筑行业的黄金季节,10月份后下雪冰天雪地,众多工地停工。故我们的教学管理要适应这种北疆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安排。暑期就应该教学不中断,5-9月这个黄金季节应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时间。第四、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应该具有开放性[4]对于我校我系的实际情况,有土建类中职和高职,也有管理类高职及设备类高职,因学科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这就要求在培养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上,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开放,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逐步采用“订单”方式,做到“定单”培养、定向使用。课堂讲授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直观、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性、有条件时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此外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对于有些课程或课程内容可采用网络教学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第五、增强学生学习方式与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在我校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实行学分制不太合乎实际,但因师范类、职业类、艺术类等专业群同时并存于学校,则应因材施教,因情而教。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搞套路,不强制非上晚自习等等。有些学生可能在实习、有的可能在充电等等,情况各异,不应雷同。学校应该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度,加大社团的建设、加大院办企业、院办经济实体的力度,让学生们有个适合自身的学习去向和环境。专业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高职专业来说更是具有多变性,从其产生、建设到发展甚至萎缩停办的整个过程,都会因外界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带来众多问题。故首先要倡导一个专业不可能永远能办下去,要做好变动的准备。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专业的基本内涵,又不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在求稳的过程中不断微调。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保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只有也只要这样就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专业才能得到发展,专业群才能得到打造。 2.本专业(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思路与设想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 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在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扩充南疆和阿勒泰及塔城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未来的3-5年使建筑工程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南疆部分地区和阿勒泰及塔城全地区。但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尽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 3.结论 本文针对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设规划设想,该规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际可行,同时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本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实施需要一个过程,故其效果有待后期验证,同时该规划设想还需领导的大力支撑与实施方可见效。在此只能以论文的形式加以呼吁。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路和相应措施,希望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 摘要 从近几年金融犯罪的手段来看,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一些罪犯侵犯的对象和渠道。因此,其安全问题不仅是当前银行的重点工作,也应一直作为银行日常的重点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安全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管理 防范 一. 银行系统主要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体遭到破坏 实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网 络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加密机等)、存放数据的媒体(磁带机、磁盘机、光盘等)、传输线路、供配电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和抗电磁干扰系统等。这些设备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类问题,一部分由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一部分由于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操作、麻痹大意造成,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恶意破坏。 2. 内部人员利用网络实施金融犯罪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已破获的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人员中 ,内部人员占到75%,其中内部授权人员占到58%。他们方便地利用所授的权利,轻松地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转移某些帐户的资金,达到挪用、盗用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预设“后门”,“后门”就是信息系统中未公开的通道,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系统的设计者或其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出入系统而不被用户发觉,这类行为不仅损害客户的利益,大大影响银行在民众中的信誉,更为严重的是“后门”成为黑客入侵系统的突破口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3. 遭受各类黑客的侵犯和破坏 存储和运行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不仅本质上代表着资金的运动,而且从微观上能反映某些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能折射出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银行网络系统必然遭到各类黑客的“亲睐”。有的通过监视网络数据截取信息,从事经济领域的间谍活动;有的未经授权擅自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有的进行信用卡诈骗和盗用资金;有的进行恶意破坏,造成通信流量堵塞;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屡遭挫折,很多原因是遭遇黑客,如2000年3月30日金融CA认证中心(由国内12家银行发起的保障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组织)试发证书的消息公布不到1小时,认证中心就遭到黑客的攻击。 4. 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数据,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虽然,至今尚未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但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角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令人堪忧。 二. 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笔者认为,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工程,是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工程方案。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使系统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 1.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 安全制度的建立也是一门科学。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尤其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更要注意。如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及时审查系统日志和记录。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应进行注销,并更换业务系统的口令和密钥,移交全部技术资料,但不少人往往忽视执行这一措施的及时性。还有防病毒制度规定,要使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正版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杀毒,而不少人使用盗版杀毒软件,使计算机又染上了其他病毒。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决不能有依赖于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的思想。技术的先进永远是相对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有矛,明天就有盾。安全工作始终在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至少应能保证其数据的保 密性、完整性、可使用性及可审计性等。为达到这些要求应采用如下的防御机制: 要保证处于联机数据文件系统或数据库之中的以及网络传输当中的保密信息不会非法地主动地或被动地提供给非授权人员,系统资源只能被拥有资源访问权的用户所访问,能鉴别访问用户身份,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对关键数据进行级别较高的加密外,还要建立访问控制体系,根据信息密级和信息重要性划分系统安全域,在安全域之间用安全保密设备(加密机、防火墙、保密网关等),通过存取矩阵来限制用户使用方式,如只读、只写、可读写、可修改、可完全控制等。 要使信息的安全性、精确性、有效性不因种种不安全因素而降低,不会使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遭受任何形式的插入、删除、修改或重发,保证合法用户读取、接收或使用的数据的真实性。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安装“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形成多层防线。主要设备、软件、数据、电源等都有备份,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系统运行的能力。 要使合法的用户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能得到及时响应,不会因系统的某些故障或误操作而使资源丢失,或妨碍对资源的使用,即使在某些不正常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其防御机制主要靠系统本身所设计的功能来实现。 要使网络系统中的每一项操作都留有痕迹,记录下操作的各种属性,并保留必要的时限,以使各种犯罪行为有案可查。其关键是建立监控体系和审计系统。集中式审计系统将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中的审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汇编成审计报表,用来处理绝密级信息或信息内容,特别重要的涉密系统,分布式审计系统的审计存放在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上,用于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员审查。 3.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要构造上述的防御机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几种。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安全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是电脑网络之间的一种特殊装置,主要用来接收数据,确认其来源及去处,检查数据的格式及内容,并依照用户的规则传送或阻止数据。其类别主要有:应用层网关、包过滤网关、服务器等,它可与路由器结合,按不同要求组成配置功能各异的防火墙。 ②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 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 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这种以数据和用户确认为基础的开放型安全保障技术是比较适用的,是对网络服务影响较小的一种途径,可望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的一体化解决途径。 ③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它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是否支持匿名登录,是否有某些网络服务需要鉴别等,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 ④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 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检测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还能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该技术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警戒作用。 总之,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并在制度上确保该体系功能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探析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探索 论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网路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课程特点 教学问题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d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lfP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TCP, 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以及对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前言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学生上机根本不知做什么,大量的上机时间都浪费了;学生的上机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处理就业后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造成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因此,让学生在实训中学到技能,这才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平台的优势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 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堂所不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最新的知识,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可以把知识"物化"为多种形态,满足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 (2) 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网络上大容量、更新较快、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以往单调、信息有限、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考试,模拟实验,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学习模式。 (3) 内容更新快 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情况更新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更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且能够立刻反映出来,这是受时间限制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做到的。 (4) 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的整体教学、学生间交互的分组教学、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 (5) 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策略 网络的各种特性还决定了其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原来不易实现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它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等多种特性,使得在网络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成为可能。 (6) 有利于对学生的辅导 通过网络,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E-mail和论坛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从而对学生的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们对同类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二、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应用中具备了上述优势,但是它也是具备很多目前难以解决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会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的档案与成绩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管理,利用一些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用信息化方法与学生进行交互,以及利用计算机评阅学生的作业、考试。因此,设计和使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将影响网络平台使用的有效性。 (2) 信息要适量 平台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信息,但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学习者迷航问题。因此,不要认为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界面越花哨越好。在设计网络平台时,应以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深层的认知为主。 (3)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平台在给教育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可能以平台作为传播,从而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形成了冲击,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4) 要增强平台的可靠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 (5) 认识上的误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能忽视。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发挥各自特长,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良好的设计 很多网站缺乏针对其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书木的知识按照原样拷贝到网页上,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的做得稍微好一些,在文字里面加入一些声音、图片、视频素材,并简单地加入网站的导航图、适当的跳转等。 (2) 交互性不强 很多教学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很差,学生还停留在主要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阶段,不能实现实时提问、交流。 (3) 资源不够丰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丰富的、最易于操作使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国内的大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很少提供关于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的相关资源。 四、辅助教学平台设计应实现的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进行更有益、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平台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教育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论坛管理。 (2) 在线学习功能 在线学习功能是指平台支持的网上活动:学习知识、课后练习、学习、测试、答疑、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反馈功能。 (3) 记录的功能 记录用户登录的次数和时间,在线课堂次数、答疑次数、作业分数、在线测试分数等。 (4) 答疑功能 教师主要通过在线聊天实现同步答疑,通过留言板在线提问、论坛讨论区和E-mail实现异步答疑,同时将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给予解答后放入"常见问题库"中供学生查询以实现自动答疑。 (5) 交流功能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实时文本交互功能。通过学习论坛,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每个学习小组可进行文件交流。 (6) 激励功能 主要采用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 结论 文章对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优点、缺点、目前国内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科特点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提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网络安全 保护模式 防火墙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当因特网以变革的方式提供信息检索与能力的同时,也以变革的方式带来信息污染与破坏的危险。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资源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及所拥有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定义为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为了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应选择合适的保护模式。 1 安全保护模式 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外来侵袭的安全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无安全保护。最简单的安全保护模式是完全不实施任何安全机制,按销售商所提供的最小限度安全运行。这是最消极的一种安全保护模式。 1.2 模糊安全保护。另一种安全保护模式通常称之为“模糊安全保护”,采用这种模式的系统总认为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目录、安全措施等,因而它的站点是安全的。但是实际上对这样的一个站点,可以有很多方法查找到它的存在。站点的防卫信息是很容易被人知道的。在主机登录信息中了解到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使用的操作系统等信息后,一个入侵者就能由此试一试安全漏洞的重要线索。入侵者一般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方法来收集各种信息,因此这种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1.3 主机安全保护。主机安全模式可能是最普通的种安全模式而被普遍采用,主机安全的目的是加强对每一台主机的安全保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已经存在的可能影响特定主机安全的问题。 在现代的计算机环境中,主机安全的主要障碍就是环境复杂多变性。不同品牌的计算机有不同的商,同一版本操作系统的机器,也会有不同的配置、不同的服务以及不同的子系统。这就得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后期保障上作,以维护所有机器的安全保护,而且机器越多安全问题也就越复杂。即使所有工作都正确地执行了,主机保护还会由于软件缺陷或缺乏合适功能和安全的软件而受到影响。 1.4 网络安全保护。由于环境变得大而复杂,主机安全模式的实施也变得愈来愈困难。有更多的站点开始采用网络安全保护模式。用这种安全保护模式解决如何控制主机的网络通道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比对逐个主机进行保护更有效。现在一般采用的网络安全手段包括:构建防火墙保护内部系统与网络,运用可靠的认证方法(如一次性口令),使用加密来保护敏感数据在网络上运行等。 在用防火墙解决网络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决不应忽视主机自身的安全保护。应该采用尽可能强的主机安全措施保护大部分重要的机器,尤其是互联网直接连接的机器,防止不是来自因特网侵袭的安全问题在内部机器上发生。上面讨论了各种安全保护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存在一种安全模式可以解决好网络的管理问题。安全保护不能防止每一个单个事故的出现,它却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严重损失,甚至工作的停顿或终止。 2 安全保护策略 所谓网络安全保护策略是指一个网络中关于安全问题采取的原则、对安全使用的要求以及如何保护网络的安全运行。以下是加强因特网安全保护措施所采取的几种基本策略。 2.1 最小特权。这是最基本的安全原则。最小特权原则意味着系统的任一对象(无论是用户、管理员还是程序、系统等),应该仅具有它需要履行某些特定任务的那些特权。最小特权原则是尽量限制系统对侵入者的暴露并减少因受特定攻击所造成的破坏。 在因特网环境下,最小特权原则被大量运用。在保护站点而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中也使用了最小将权原理,如数据包过滤被设计成只允许需要的服务进入。在试图执行最小特权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确认已经成功地装备了最小特权,二是不能因为最小特权影响了用户的正常工作。 2.2 纵深防御。纵深防御是指应该建立多种机制而不要只依靠一种安全机制进行有效保护,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安全原则。防火墙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机制,但防火墙并不是因特网安全问题的完全解决办法。任何安全的防火墙,都存在会遇到攻击破坏的风险。但可以采用多种机制互相支持,提供有效冗余的办法,这包括安全防御(建立防火墙)、主机安全(采用堡垒主机)以及加强安全教育和系统安全管理等。防火墙也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如使用有多个数据包过滤器的结构,各层的数据包过滤系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过滤不同的数据包等。在开销不大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采用多种防御手段。 2.3 阻塞点。所谓阻塞点就是可以对攻击者进行监视和控制的一个窄小通道。在网络中,个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防火墙(假定它是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唯一连接)就是一个这样的阻塞点。任何想从因特网上攻击这个站点的侵袭者必须经过这个通道。用户就可以在阻塞点上仔细观察各种侵袭并及时做出反应。但是如果攻击者采用其他合法的方法通过阻塞点,这时阻塞点则失去了作用。在网络上,防火墙并不能阻止攻击者通过很多线路的攻击。 2.4 防御多样化。在使用相同安全保护系统的网络中,知道如何侵入一个系统也就知道了如何侵入整个系统。防御多样化是指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安全系统,可以减少因一个普通小错误或配置错误而危及整个系统的可能,从而得到额外的安全保护。但这也会由于不同系统的复杂性不同而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 3 防火墙 防火墙原是建筑物大厦设计中用来防止火势从建筑物的一部分蔓延到另一部分的设施。与之类似,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网络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互联网的危险波及到内部网络,它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实施安全防范,控制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服务访问的系统。但必须指出的是防火墙并不能防止站点内部发生的问题。防火墙的作用是: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进入;防止进攻者接近其他的防御设备;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离开。防火墙的优点:1)强化安全策略:在众多的因特网服务中,防火墙可以根据其安全策略仅仅容许“认可的”和符合规则的服务通过,并可以控制用户及其权力。2)记录网络活动:作为访问的唯一站点,防火墙能收集记录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传输的关于系统和网络使用或误用的信息。3)限制用户暴露:防火墙能够用来隔开网络中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影响局部网络安全的问题可能会对全局网络造成影响。4)集中安全策略:作为信息进出网络的检查点,防火墙将网络安全防范策略集中于一身,为网络安全起了把关作用。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与初中语文教学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 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校于早些时候开通了校园网,又于03年暑期后为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给教师们配发了手提电脑。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支鞭,一篇课文讲两天”的乏味局面。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教师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 想象 分析归纳 表述(口头、书面) 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研究。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3.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4.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5.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茶文化”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我们闽南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产的?闽南出产茶叶吗?福建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表演,还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论文摘要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网络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月19日, 我国上网总用户数为9400万,比半年前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 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比前半年增长了14.6%.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互联网引用走向多元化.。 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互联网,在普及应用上已进入多元化应用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日益成为百姓化的工具,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网络犯罪就孳生于此。由于网络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等特点,表现出多样的网络犯罪。这种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已造成最大的破坏行为目的,入侵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造成系统局部功能丧失,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经济损失巨大。网络的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库实际上如同向外界敞开了一扇大门,入侵者可以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侵入信息系统,进行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从而损害正常使用者的利益.由于网络传播快、散布广、匿名性的特点,而有关在因特网上传播信息的法规远不如传统媒体监管那么严格健全,这为虚假消息与误导广告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利用网络传授犯罪手法,散发犯罪资料,鼓动犯罪开启方便之门。本文在归纳总结了网络犯罪概念,特点及构成特征后,还对网络犯罪的具体类型进行了阐述。接着,本文就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网络引发的管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最后,本文整理了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同时指出了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 [关键词]: 网络犯罪;互联网;管辖权;立法完善 计算机及其网络堪称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例如信息时代,发生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在从其运用中获取利益的同时,以其为目标的犯罪行为也呈滋生蔓延趋势。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犯罪问题的法律研究。 一、网络犯罪概念、特点以及构成特征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认定 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也早有探讨。但不论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行刑法规定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网络问题却少有专门探讨。在计算机科学上,计算机网络毕竟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别。 1994年2月18号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作为信息载体的系统。例如,一台计算机出厂时,只要已安装程序文件或应用文件,并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即构成一定信息系统,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没有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因而不能称为“人机系统”,其信息安全当然不受上述条例保护,更不受刑法保护[1]。新兴的网络科学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或其他物 理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2]。通过上 述定义的比较,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非一定存在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其高级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多个单机信息系统的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 》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国际互联网、专业计算机信息网、企业计算机信息网。其中,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相联接。专业信息网络是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3]。”从此概念出发,网络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攻击对象两种;在行为性质上包括网络一般违法行为和网络严重违法即犯罪行为两种。此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刑法理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综观现有的关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通过网络以其为工具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第二,攻击网络以其为标进行的犯罪活动;第三,使用网络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活动。第一种以网络为犯罪手段,视其为工具,可以称之为网络工具犯。由于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的表现形形色色,可以说刑法分则中除了杀人、抢劫、强奸等需要两相面对的罪行以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两类型均以网络为行为对象,称其为网络对象犯。它包含着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和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分别称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既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4]。 第一,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全世界的人。 第二,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网站。 第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第四,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目前对什么是计算机犯罪理论界有多种观点,其中双重说(即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其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定义比较科学。网络犯罪比较常见的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的犯罪,就是典型的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而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以及网络 诈骗、教唆等犯罪,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场所进行的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构成 网络犯罪的构成特征可以概括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在客观方面其实行的行为具有特殊性。 第一,网络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5]。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一般来讲,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的行为人,但是不能认为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授予工程师的职称,发放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等,但是从网络犯罪的案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水平高超却没有证书或者职称。同时,应当看到在计算机即网络的今天,对所谓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网络犯罪却将越来越普遍,用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另外,网络的发展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企业法人为了争夺新的市场空间,法人作为主体的网络犯罪也应当不足为奇。 第二,网络犯罪的客体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赛博空间是靠电脑间的联接关系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拿因特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的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电脑网络的实体形态有点类似于公路网,所以有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正是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网络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行为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秩序,有的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制度,有的则危害国家和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所以网络犯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第三,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因为在这类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进入系统以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打入指令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破坏网络管理秩序。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即使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侵入系统的犯罪,行为人也具备明显的“非要侵入不可”等等的念头,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第四,网络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侵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诈骗、教唆犯罪,网络色情传播,以及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等犯罪。网络犯罪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这是由于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在于由硬件和相应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程序功能,需要通过人直接或者间接操作输入设备输入指令才能执行。这种网络犯罪背后的人的行为只能是积极的作为,表现在各国的立法中的用语可以是侵入、删除、增加或者干扰、制作等等。网络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犯罪人利用网络,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的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网络上其他任意一个节点上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侵入和犯罪。本国人也可以在国外兜一大圈后再从国外以其他身份进入本国[6]。 二、 网络犯罪的类型 (一)网络色情和性骚扰 各国公众和立法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内容,特别是性展示材料、淫秽物品的传播,成为90年代的焦点,而个人和商务机构则发现了这种未经规范的派发和销售淫秽物品的方式。又由于淫秽网页的高点击率,吸引了部分广告商开发这些网页。目前,色情网站大部分在互联网上,也就是以建立家庭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各种色情信息,而建好的网页则通过向各种搜索引擎登记,或者在电子公告和电子论坛上作广告,以及通过向电子邮件用户群发邮件,来达到吸引用户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从而接受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这些色情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电子论坛或者电子公告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第二,贩秽图片、光盘、录像带。在网络上设置贩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第三,提供超链接色情网站。也就是目前网络上一些网站专门搜集色情网站,又加以分类整理,提供超链接,以是不特定的人员上网时链接至相关色情网站主页,观赏淫秽图片。第四,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活动。 (二)欺诈 和传统犯罪一样,网络犯罪中,诈欺也是造成损失较多、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类型了。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0年10月31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欺报告》,互联网上存在10大类型的诈欺犯罪方法[7]: 第一,网络拍卖诈欺。包括出卖人要求消费者在网络上竞标,消费者在中标福快后,却收不到商品;消费者收到商品,但所得实物与拍卖是卖方所声称的商品相差很大;出卖人伪装其他消费者,一同参与竞标,借以哄抬最后中标价格;出卖人在消费者中标后,以其他理由要求加价。 第二,网络服务诈欺。包括提供原本免费的服务而收取费用;支付在线或者网络服务的费用,却没有得到服务,或者得到不实服务。 第三,信用卡诈欺。一种是针对消费者的欺诈,比如欺骗信用不佳的人申请信用卡。商家承诺消费者可以轻易获得信用卡,但在信用卡提供申请信用卡相关资料,并依约预付头期款后,却并没有收到信用卡,甚至因别人盗刷信用卡而产生负债。一种是针对商家的诈欺。这是目前美国所有报案的网络诈欺案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根据美国Meridien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1999年全球网上商务购物金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总诈欺量就高达15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在网络上刷卡消费造成的。一般商家只注意交易是否获得授权,如获得授权即予发货,最后却发现是使用了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授权。使用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而网络上使用信用卡消费,只检查信用卡号码及到期日,无需持卡人签名确认。这种交易方法是以方便、快捷为前提,对于安全及认证的保障还不完备,给予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加以要求查获这些作案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四,国际数据器拨号。某些成人网站经营者,以为上网者提供免费上网浏览色情内容的广告为诱饵,截断上网者原来的数据机,转接上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 第五,提供免费网页取得信用卡账号。这样的案例也是大多与色情网站有关。色情网站在网页上宣称,可以免费浏览网页,但是要求浏览者输入信用卡号,以证明自己已经成年。按照网页提示输入这些信息后,却接连不断地收到账单。 第六,非法多层次传销。一种是和过去的幸运信如同出一辄的老鼠会。近几年也成风潮。这些信件内容一般列有5个人的姓名、地址,信中指出收到该信的人,寄给名单上5位网友各若干钱,再将列与第一位的姓名自名单中去掉,将第二位以下的都向上递补,最后将自己的姓名列在第5位,以此类推。信中告诉网友当自己的姓名递补至第一位时,将可获得数额惊人的钱。 第七,物美价廉的旅游机会。经营者在网络上刊登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寄发报告,推销旅游机会。消费者实际到达后,才发现与网络上所宣传的情况大不相同。 第八,商业机会。有人利用电子邮件或者网络广告,宣称他们掌握最时髦的快速致富方式,如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套汇赚取利润等。 第九,投资。经营者宣称某项投资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以吸引人们投资。类似非法集资那样,用后来加入者的钱支付给先前加入者,以制造一些成功赚钱的事例,刺激更多的人加入。这种投资的风险,随着投资者金字塔的形成而越来越增加,最终必然会使一大批人血本无归。 第十,中奖与奖品。包括要求中奖者先付税金再领奖品;赠品赠奖而又要求消费者先付费加入成为会员后才能得到赠品;引介他人加入后,自己可以免费成为会员。 除此以外,网络上常见的诈骗行为还有: 第一、伪造账户。有的在网络上贩卖低价的移动电话,或者其他物品,吸引消费者购买,主要是为了掌握对方的账号,而当消费者按照诈欺者的提示将钱汇入其账户后,却收不到所购物品;或者收到的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物品。如果再与诈欺者联络,通常是诈欺者已经将移动电话更换号码,或者虽然有人接听,但是以种种理由搪塞。 第二、操纵股市。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诈欺行为。美国加州双赢科技的工程师霍克涉嫌制作外观类似报道商情的“彭博新闻社”的网页以刊登假消息,又在雅虎的商业信息电子公告上谎称以色列的ECI电讯公司将以高价购并双赢科技,当天双赢科技的股价因投资人的共同追捧而暴涨32%。霍克随后以金融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 (三)贩卖、销售违禁物品 因为个人计算机可以轻易地拷贝信息,包括软件、图片和书籍等,而且信息又很容易极快地传送到世界各地,这使著作权的保护更为困难。在网络上贩卖盗版光盘,其内容可能是各类计算机软件、图片、MP3、音乐CD或者影视VCD、DVD等等。在网络上贩卖违禁药品、管制物品或者管制药品,比如枪支、、春药等。各国都发现过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络广告。"活体肾,200万!""5万元卖骨髓。""出卖眼角膜。健康,视力1.5。真实,可靠。穷家为了穷孩子,紧急推出。"在互联网站"网易"的拍卖网页,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体器官买卖信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看,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各国法律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网络上以低价出售或者高价拍卖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得来的赃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待售的货物,尤其是二手货,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犯罪所得的赃物。 (四)妨害名誉、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辱骂他人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妨害他人名誉。计算机记录及储存功能非常强大,随着网际网络的迅速兴起,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更为方便和快捷。网络信息化社会日渐形成,人们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隐私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英特尔新产品Pentium III在上市时,其内置加入经过随机取样的特殊编码序号的安全序号功能;由于每个安全序号均属独一无二,使得每台计算机于网际网络环境中,其身分将更容易地被大众辨识出来。还有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将用户计算机信息秘密传送至微软网站()等等。这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直接从事着以自己的产品掌握用户隐私的活动。入侵他人网站后以指令、程序或者其他工具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均可找到处罚依据。但是,入侵者在入侵他人网站后并未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或者开启的档案并未经过加密处理,这种行为各国刑法规定较少。另外还发生入侵后窃取他人档案或者偷阅、删除电子邮件;将入侵获得的档案内容泄露给他人;入侵后将一些档案破坏,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使用;以及盗用他人上网帐号,未经他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产生的费用则由被盗用者承担,等等。 (五) 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网络上散布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有些病毒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可能破坏他人的计算机设备、档案。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公布的《2000年病毒传播趋势报告》,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率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87%,一举取代通过软盘存储和网络下载的病毒传播途径。 三、 网络犯罪的管辖权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要探讨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首先应当了解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侧重于与网络案件的管辖或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一些特征[8]。 第一、全球性。因特网是连接全球的网络,全球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最大不同在于,网络犯罪利用网络进行的行为可以是跨越任何空间障碍的,网络把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网络这一特性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冲突,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管辖理论及法律适用的考验。 第二、客观性。网络空间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非虚幻的。它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应当受到现实社会的传统价值和标准的约束。 第三、交互性和实时性。网络上的行为是互动的,通过网络你可以主动地发出信息、作出响应,也可以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与传统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不同;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实时地发送新闻和各种信息,这一点与书刊、报纸等不同,其方便快捷又胜电视、广播一筹。 第四、管理的非中心化。在网络空间里,没有中心,没有集权,拓扑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彼此相连,没有哪一台是其他计算机的中心枢纽,所有计算机都是平等的。 (二)传统管辖理论 传统的刑事管辖权原则有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9]。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或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对侵权案件的管辖是这么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网络案件管辖权确定的难点 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传统管辖权获得的基本联结点变得不好确认。 属地,传统的管辖理论的最基本联结点,在涉及网络犯罪中确认难度加大,关于哪些地点可以认为是犯罪地,现在成为最大的争论点。传统的理论认为犯罪地是指行为的发生地和结果的发生地。在网络犯罪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实施。对于操作计算机的地点,大家看法比较一致,可以认为是行为的地点。对于网络数据的传输所通过、到达的节点(中途经过的路游器和目标计算机)和数据放在网络上由他人自由下载的浏览数据网页地等地点,可否认为是犯罪地点还有争论。 保护原则,在网络中也变得不好确定。网络的任何行为都有全球性,保护原则是否可以针对所有这些行为还是有待考虑的。 网络行为的全球性使得针对网络的犯罪大多数都是对于全球的侵害。(例如,计算机病毒可以使全球的网络瘫痪。)作为对于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犯罪是否可以适用普遍管辖,各国目前还没有达相关的协议。 在审判管辖中,犯罪地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犯罪地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管辖上的不便。 (四)管辖新理论 第一,新主权理论[10]。网络空间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市民社会,他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完全脱离政府拥有自治的权力,从而建立起促进自由发展的:"网络大同世界"。这种理论强调了网络空间的独立性,忽略网络与主权的存在地理空间的依赖性,不可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网络案件中利益的冲突。虽然网络空间的形成,使私人的活动范围冲破国家主权之间的界限,自由度大为增加,但是任何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国家的调控,国家不会对危害自己的行为坐视不管。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国家采用。 第二,"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来区分管辖权归属[11]。积极行为是指,行为人使网络上的特定人得到信息数据,并希望他人访问该网页,或者有意向特定的目标发送信息、数据。消极行为是指,消极接触和积极接触,二者所体现的主观上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将信息放在网址任人读取,与读取者构成放任的关联;信息发送给人读取,则与接收者构成故意的关联。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充分。如果承认消极接触构成充分关联,则每一个网址拥有者在逻辑上就会不确定地受制于世界上任何有互联网服务的国家的管辖权。但是互联网协议本身是不允许对来访内容进行区域限制的,而且互联网使用者必须积极搜索才能得以浏览某一网址上的信息,如果忽略了这些事实,势必会造成过多的国际管辖权冲突,而不是解决原来的冲突。美国法律所坚持的"最低限度接触"标准,属于对关联度的判断,任何管辖都必须找到一个联结点,关联点的选择除了要有关联点本身的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关联点的质量要求。积极指向行为,可以推定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接受被指向国家的法律,就如同一个外国人到本国。积极指向行为,考虑了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在网络这个特殊的无边境的,领域内为行为人自己选择了法律管辖的适用,排除了陷入到无法选择的诉讼中,无疑对于人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积极的指向行为,对于国家的保护也兼顾到了。国家对于积极的指向本国的行为,可以依据指向地也是犯罪行为地,从而获得管辖权。 (五)我国对于网络案件的管辖 我国的主流观点,网络案件行为(上传、下载、操作计算机)在国内发生,或者,发生在网络的案件只要对于我国内可以产生影响,都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在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我国享有管辖权。即,实际上与我国计算机相关的行为,不受国籍限制,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与我国的计算机相连实施了犯罪,且行为对于我国又有影响,就直接使用属地原则,既可以认为拥有管辖权。主流观点对于犯罪地做出了广义的解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 诉讼管辖方面。我国根据职能管辖的不同,对于网络案件的侦查,首先判断案件性质,然后由不同的机关负责侦查。由于网络案件多为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在实践中,谁先侦破案件捉到嫌疑人,通常谁移交审查起诉。当双方对于案件管辖有争议时,先立案的获得管辖权。 上述可见,目前各国解决网络管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扩大属地原则的适用。在国内的管辖上我国则没有具体的管辖限制,大多数任由侦察机关自己决定是否立案(在民事的网页侵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12])。 (六)管辖关键在于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联结点 美国人的积极指向说对于,国家的保护个人的保护,比起单纯的扩大犯罪地在对于人的保护有明显的好处。同时也没有完全忽略对国家的保护。刑法力求保护一种稳定的关系,不能要求刑法对于任何事情都打击,刑法只能打击用其他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刑法应有超然、终局的特性。 技术的进步与法律的冲突,最后的解决方案只可能是法律适应技术的发展[13],并且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完全可以用行政和技术的方式限制部分网络与我国的联结。对于大部分的网络行为只要他没有恶意针对我们,而是我们主动去观看下载,那么,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行为地是在我国。 网络秩序的建立要依靠各国的协调解决。任何单边扩大管辖的行为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行为的观点无疑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我认为在网络中:犯罪地是仅仅指犯罪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或者行为人利用网络所积极指向的地点。 四、 网络犯罪立法的完善 (一)中国针对网络犯罪立法的特点[14] 第一,分类立法,未成体系。因网络犯罪形式多样,侵犯对象各有不同,中国的网络犯罪立法活动也处在就事论事而立法的阶段。在不同的相关法规中,体现着对不同网络利益的保护。 第二,政策性立法占主导地位。除中国刑法典第285条、第286条明确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外,对于其他网络犯罪行为均没有明确规定,而仅仅指出对该类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侧重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我国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 我国惩治网络犯罪的现行规范性文件,按法律位阶为主、时间顺序为辅的标准排列,主要如下[15]: 第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二、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并施行,根据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的决定》修正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 第三、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5月24日起施行) 第四、行政规章:《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1996年4月9日原邮电部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2月26日国家保密局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并施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并施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并施行); 第五、其他:《关于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涉及的“有害数据”问题的批复》(公安部1996年5月9日)。 可见,我国的网络犯罪规范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三)完善 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对五类网络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即:妨害网络运行安全的犯罪、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犯罪、其他网络犯罪[16]。 除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同时规定:“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结束语 以上是在归纳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对网络犯罪管辖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犯罪研究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探讨,比如青少年网络犯罪等网络犯罪主体较特殊的情况,有待以后深入探索。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浅论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计算机网络 管理 【摘要】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平台,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服务设施。但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设备的增加,各种导致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出现。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1. 网络硬件维护管理 1.1中心机房室内环境建设。中心机房存放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们对周围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要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运行,必须确保环境温度和湿度处于合适的范围之内。机房已建立良好的恒温系统,空调分为单双日轮流开关达到均衡负载的目的,使机房温度基本上控制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左右,并且利用温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 1.2中心机房安全系统。确保机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如果机房的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安全因素,则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不可能实现。机房安全中包括的内容广泛,需要防护的设备和系统也五花八门。包括机房空调新风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和安全消防子系统,在这些方面都应做好防护措施。 2. 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它的更新和维护是一项常规工作。 2.1系统软件。图书馆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对于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是比较高的,作为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各项特性,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读者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并优化系统参数的设定,使系统发挥出最大性能。同时在事故处理方面应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有系统版本时效性检查,操作系统环境、安全性检查,系统错误日志分析,超级用户邮件检查,文件系统空间使用情况检查,系统性能检查和优化,系统备份的可用性和恢复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排除故障,调整性能,保持系统持续运行。 2.2应用软件。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既是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工具,也是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知识的网络载体,是管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渠道。此系统在运行环境、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操作方法等方面从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出发,以实用为目标。如可以适应多种硬件环境:网络规模;用户多少;中、小型机或微型服务器等多种选择。将各种传统的工作流程转移到现代化的工作水平上,使图书馆成为面向全体师生的连接点。图书馆的读者在校园网内的任意工作站点都可以查询图书的馆藏信息和本人的借阅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或续借。 图书馆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行使不同的系统功能模块,如采访管理、编目管理、典藏管理、流通管理、连续出版物管理等,管理员需要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设置合适的系统控制参数和业务流程参数。首先必须指定操作员的操作权限,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环境,包括进入系统的密码、可以使用的子系统、拥有什么样的权限等。其次还应设置marc格式参数,数据库参数,特别是改变服务器的ip和数据库路径的操作等。完成之后ilas系统将可以正常运行使用,但即使是再完美的系统也免不了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如偶尔系统失灵无响应,丢失正在编目中的数据或者处于流通中的书籍数据。关键工作是当故障出现以后要及时处理,采用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要求管理员对ilas系统具备较高的管理手段。 2.3 ilas所采用的实时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ldbms)它是专门针对图书馆数据特点而设计的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服务程序系统可同时访问多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同一数据库的存取由专门服务程序提供(ldbms_server)。ldbms数据库缺省安装完成后由大小三十多个分类数据库组成,除了系统参数库外,其他数据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目录或其他服务器上,然后通过『系统管理中的『数据库设置功能写入系统参数库。为了减少网络数据传输的流量以及方便管理,建议将所有数据库都集中在一台服务器上。 3. 网络安全及管理措施 3.1网络安全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无意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整个系统可以连续可靠地运行来提供服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的信息安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研究最热门的方向。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最大威胁有两大人为因素:一种是人为失误,主要是操作不当引起数据泄露;一种是主动攻击,带有主观意愿的以不正当手段截取数据。就图书馆而言网络的安全防护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3.1.2系统因素带来的问题。①网络结构安全问题,网络拓扑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当外部网络和内部某个主机进行通信时,内部网络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威胁,同时也影响在同一子网下的其他系统。②系统软件安全问题,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linux或者其他任何操作系统,或多或少都带有漏洞和后门,给黑客攻击留下隐患。③应用系统安全问题,如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等,干扰正常用户的使用。④病毒与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在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的代码,并能自我复制快速传播,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性能。另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恶意攻击者,通过网络传播木马程序或恶意java脚本等,破坏篡改系统数据。 3.2管理措施 3.2.1数据备份与优化。对图书馆网络系统来说,最宝贵的是大量书目、读者、流通等数据信息,一旦发生丢失产生的后果将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管理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网络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不仅在硬件故障数据丢失时,也在入侵者攻击系统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能够及时恢复。另一方面ldbms数据库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碎片,导致ilas系统无法读取数据,这时需要对数据库实行重组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性能。 3.2.2制定数据安全措施,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效率。①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将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而且节省了有限的公有ip地址。②使用包过滤防火墙,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网关,在可信任的校园网内和不可信的公网之间建立了一道闸门,根据图书馆的安全策略控制进出网关的网络封包。③安装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全方位保护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现已安装趋势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杀毒。④选用尽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必须加强用户登录的认证过程,特别是在到达服务器主机之前的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还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 安全威胁 安全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本文全面分析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网络安全相关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日渐强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互通性、独立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潜在威胁,黑客攻击、病毒扩散、网络犯罪的数量迅速增长,网络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提高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计算机用户上网的数据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在我国,每年针对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题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已高达数亿元,针对其他行业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时有发生。可见,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纵,其产生的安全问题都将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计算机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网络安全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2.1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我国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2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网络安全威胁既有信息威胁又有设备威胁,包括以下:一是人不经意的失误。二是恶意的人为攻击。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基本上每款软件多少都会存在漏洞,大多网络入侵事件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系统漏洞修补不及时等给黑客以攻击目标。 黑客入侵通常扮演者以下角色: 一是政治工具;二是战争的应用;三是入侵金融、商业系统,盗取商业信息;四是侵入他人的系统,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便于进行敲诈、勒索或损害他人的名誉. 通过上述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3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主要形式 计算机网络被攻击,主要有六种形式: 一是企业内部员工有意无意的窃密和网络系统的破坏; 二是截收重要信息;三是非法访问; 四是利用tcp/ip协议上的某些不安全因素; 五是病毒破坏; 六是其它类型的网络攻击方式。 4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4.1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加强内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力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设备监管加强硬件设施的监管力度,做好硬件设备的备案、治理,包括主机、光缆、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光盘、软盘等硬件设施,可以有效预防因硬件设施的破坏对计算机和网络造成的损害; 二是局域网的监控网络监视的执行者通称为“网管”,主要是对整个网络的运行进行动态地监视并及时处理各种事件。通过网络监视可以简单明了地找出并解决网络上的安全题目,如定位网络故障点,捉住ip盗用者,控制网络访问范围等。 4.2配置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的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最先受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产品最难评估的是防火墙的安全性能,即防火墙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挡外部进侵。这一点同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性一样,普通用户通常无法判定,即使安装好了防火墙,假如没有实际的外部进侵,也无从得知产品性能的优劣。但在实际应用中检测安全产品的性能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用户在选择防火墙产品时,应该尽量选择占市场份额较大同时又通过了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测试的产品。 4.3网络病毒的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因此,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定期或不定期地自动升级,最大程度上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对于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采取更换病毒防护软件,断网等技术措施,及时安装针对性的杀毒软件清理病毒,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4系统漏洞修补 windows操纵系统自以后,基本每月微软都会安全更新和重要更新的补丁,已经的补丁修补了很多高风险的漏洞,一台未及时更新补丁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不设防的,因此建立补丁治理系统并分发补丁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对系统软件进行修补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漏洞,降低了病毒利用漏洞的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4.5使用进侵检测系统 进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热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进侵、外部进侵和误操纵的实时保护。进侵检测系统(inst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进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其主要功能是检测,除此之外还有检测部分阻止不了的进侵;检测进侵的前兆,从而加以处理,如阻止、封闭等;进侵事件的回档,从而提供法律依据;网络遭受威胁程度的评估和进侵事件的恢复等功能。采用进侵检测系统,能够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相应进侵,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进步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4.6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 结合机房对员工进行、硬件、软件和网络数据等安全问题教育,加强对员工进行业务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人为事故,传输线路的过程中,要保证传输线路安全,要设置露天保护措施或埋于地下,和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减少各种辐射导致的数据错误;应当尽可能使用光纤铺设线缆,减少辐射引起的干扰,定期检查连接情况,检查是否非法外连或破坏行为。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单独的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仔细且全面的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并将各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天生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互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也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并且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提高网络安全,以保障网络安全有效运行,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析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1 ipssec协议简介 ipsec是指ietf公布的一组以rfc形式描述的ip协议集,实在ip包级时为现有的ip业务提供的安全协议标准。ipsec的基本目的技术把安全机制和tcp/ip相结合,并且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进行加密使其更加具有机密性和认证性。使用的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来确定是使用的安全服务,并且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ipsec协议主要是包括ah、esp、ike和ipsec。 ipsec的主要存在优点:ipsec定义了一整套用于认证和保护完整性、私有性的标准协议,ipsec支持一系列的加密算法例如des、3des、aes等,运用了ipsec技术来检查传输的包是否具有安全性和确保数据包内的数据没有被修改。ipsec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场合,大至保护国家机关的网关机与用户之间的协议小至保护用户与用户之间传输的文件、数据。 2 ipsec和net间的协作 与大多数的包交换网络一样,因特网也是建立在ip协议之上的传输。ip是使用一个16byte的头校验和来确定数据是否完整,但是ip本身确实不安全的,在传输的过程中ip及其容易被捕获、拦截、重放、修改。这时ipsec就解决了ip在网络层的传输问题,ipsec的加密机制为internet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保障。不仅如此,ipsec还可以为其ip层以上的高层协议提供安全保护,并且ipsec也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很容易进行推广的安全网络基础方案。我们现在就以ipv4或者ipv6下的ipsec与防火墙协同问题研究为主要研究课题来进行探讨ipsec与net之间的合作。 ipsec和防火墙是计算机通信中最常见的两种安全保护技术。ipsec主要是对特定的连接的认证机制和加密机制进行保护,在传输过程中ipsec会最大限度的屏蔽数据包的内容才能达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数据包内数据被攻击。相反防火墙则是关注网络间连接种类比较多,它会根据上层的协议进行包过滤来阻止非法想要进入主机的入侵者。以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但是事物的好坏具有相对性,有利必有弊防火墙和ipssec同样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兼容问题。 (1)由于防火墙不能看到数据包的内容所以很难运行安全策略,因此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保护能力被削弱。同时防火墙保护了主机中的配置,但却也很容易使这些中间节点与外界建立连接,从而降低了保密性和私有性使数据包的加密不再有意义。 (2)无论是防火墙与防火墙还是防火墙与主机之间的联系都能被内网的主机嗅到,这就加大了ipsec与防火墙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ipsec与防火墙的协同工作。 ipsec与防火墙的冲突在于防火墙要对数据包的报头部分进行检测以确保数据包的安全性,但是ipsec协议却又在保护整个数据包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使得防火墙无法完成工作,从而产生冲突。所以将数据包的报头部分和数据部分分开操作是不可避免的。 接收端和发送端会对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进行接收和处理,达到从一个网络到达另一个网络并且进行有利的保护的目的。而防火墙和主机之间用于对ip报文的协议头进行处理,这时由防火墙的内部主机来扮演通道这一角色,即在传输中间加入ipsec的加密步骤并且结合ids达到不被外界攻击和修改的目的。 3 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1 ipsec中的sa ipsec中的安全联盟(sa)是能够构成ipsec的主要基础。sa是两个ipsec经过协商后简历起的一种共同的协定:规定了传输的双方应该用什么ipsc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加密、认证的密钥获取和安全认证密钥的生存周期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sa主要是由安全协议标示符、安全参数索引(spi)和目的ip地址确定的,spi一般是一个32位的数字由目的端点来选择,安全协议标识符则是针对(50)(51)两个端口的协议号。由于sa是单工的所以想要实现两个实体对ipsec的双向使用就要两个sa,一个sa负责一个方向。sa通过一种类似于ike的密钥管理通信协议在通信双方建立对等协议,当sa协商完成后两个对等双方都在他们各自的安全联盟数据库中存储了该sa的数据参数。 3.2 ipsec中的安全数据库(sad) 为了方便ipsec数据流的处理,ipsec中定义了两个数据库那就是:安全联盟数据库sad和安全策略数据库spd。简单地说就是spd进行指定到达特定主机或者网络的数据策划流而sad则是用于存储sa的相关数据。 spd是一个用于保护ip报文安全的策略数据表,ipsec通常在数据包内提取的选择字符段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或者目的端口、传输层协议、数据敏感级别。一个ip报文的传输和接收一共是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操作:应用ipsec安全服务、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和不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协议。当在spd中没有寻找到相匹配的条目时句选择它的默认策略:丢弃ip报文即不允许通过ipsec协议。 sad是sa相关参数的集合,每一个sa在sad里面都有一个条目,这个条目包含以下几个域: 安全参数索引、协议的运行模式、抗重播窗口、安全联盟的目的ip和源ip、加密算法以及加密秘钥、安全联盟的生命周期、身份验证和加密秘钥的生命周期、验证算法和验证密钥、最大传送单元路径、序列号计数器和用于安全联盟的协议。 ip报文分为出站和入站两种,入站时通过ipsec协议和ip报文内容还有spi在sad里面查找是否有相匹配的sa。若找到了则按照安全服务来进行处理这个报文,该报文服从spd的规则。若没有找到则不允许入站。相反的出站时先查找spd中有没有相匹配的策略若是有则检索sad中是否已经建立安全联盟条目并根据该条目对其进行出站处理。若是没有则将新的sa和这个ip报文一同存入sad中。 4 ipsec与nat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ipsec与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主要是表现在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和ah及esp和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下面我们进行分别得探讨: 4.1 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 现有的ike不支持和nat之间的协同工作时是无法完成通信的,只有当双方都支持穿越nat的功能才能进行通信。因此我们应该探测双方主机是否有nat穿越功能。 iek双方能否感知到nat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传输双方其中一方不能感受到nat那么通信双方之间是不能建立起协同工作的。只有通过更改ip数据包内的相应ip端口号来工作。具体实现方法为:利用发送方的ip地址端口号进行hash的运算并将结果传送到对方主机,接收方也进行相同的hash运算要是得到的结果不相同则代表有nat相反的,若是结果不相同则代表nat是相同的不能进行传输。 4.2 传输模式中esp与nat不兼容的问题 当源端口的ip地址被nat改变了的时候同时也会改变ip头和tcp/udp的校验和。esp传输模式在经过nat的时候tcp/udp校验和还处于加密的状态,nat不能进行新的校验和的产生,当tcp/udp经过nat包需要解密时由于原来的tcp/udp已经被改变所以无法产生原有的解密密钥,这个数据包就不会通过校验也就是无法被接受。 在隧道模式中却不同,因为隧道模式只运用了内部的ip包,而内部的ip包是不会被改变的,所以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ipsec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施行方法有许多,应该按照具体的状况来进行选择。时代在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来进行交流,这就使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ipsec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通信协议在网络通信中很多产品都是以其为基础进行制造和改进的。本文主要讨论了ipsec的新的环境下的应用,主要是从nat网络环境下和移动ip环境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ipsec与nat的不和谐的地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修改。在移动ip环境中在内核中寻找sa的条件,通过这个条件我们可使ipsec与ike协商的次数大大减少。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我们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还需提高和改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安全 论文关键词 网络技术 设计 安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连接技术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局域网lan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它指的是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广域网简称wan,是一种地域跨越大的网络,通常包括一个国家或州,主机通过通信子网连接。通信子网的功能是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到另有一台主机。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都要具有安全性,安全性是互联网技术中很关键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曾经有许多组织当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时,才开始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故此,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因此,我们在设计、规划一个计算机网络时,要从局域网和广域网这2个方面保证安全性和可用性来加以考虑和研究。 1 局域网系统设计的总体原则 我们依据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先进实用性、符合标准性、开放性、灵活可扩充性、安全可靠性的设计原则,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开展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1)开放性原则。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才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联,才能实现网络系统同其它单位及其它系统的互联。 2)可扩充性原则。具有良好扩充性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产品升级,采用新技术来扩充现有的网络系统,以减少投资。 3)可靠性原则。网络平台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和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 4)可管理性原则。网络系统应支持snmp(简单网管协议),便于维护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监视网络的运行状况。 2 广域网接入的设计 目前,广域网的常用接入技术主要有:电话线调制解调器(modern)、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rn)、isdn、ddn、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网)、无线微波接入等。 根据目前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计算机室的需求,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3种接入方式: 1)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 2)运用adsl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运用ddn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1)结构方面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网络结构采取了以下措施:物理层上,服务器与交换机的连接采用冗余连接的方法,既可以保证链路上无断点故障,又能均衡网络流量,减少拥塞的发生,使信息传输比较畅通,有效减少数据丢失。网络层安全通过正确设计拓扑结构,将计算机室网络划分为内、外两个网段。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设置地址转换功能,利用路由器充当外部防火墙,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另一方面,在内、外网段间添加服务器,利用服务器充当内部防火墙,即可以屏蔽计算机室内部网络结构,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又可以通过正确使用加密模块,防止来自内部的破坏。 2)综合布线方面 应考虑网络布线设计的可靠性。双绞线布线,应保证其与电力导线平行铺设间距大于0.5m,以防止电磁干扰;所布线长度应保证比hub到工作台实际距离略长,但又不可留的太长,5类线的传输距离为90m,考虑到各种干扰,实际布线长度不应大于75m。 3)电源和消防报警方面 为保证网络系统设备不间断运转,根据每天主机房设备所需的电源流量,同时为保证8h不间断的工作,推荐使用apcmatrix 5000系列的ups为主机房冗余电源系统,它的输出功率5 000va,输出电容量为3 750w,基本上可以满足目前机房设施输出功率的要求。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们推荐使用美国ck系列产品中的烟雾自动报警系统,它采用智能型烟雾感应探头和温度感应探头,能够智能地感应烟雾与热量,给出相应的模拟量值,通过先进的算法,将正确的报警信号传输至消防中心。 4)病毒防范方面 因网络常采用dos的格式存取文件,所以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受dos病毒的侵害;而网络型病毒受网络使用范围的限制,其破坏性也受到了限制,加上网络的安全性,使其比dos病毒更易防范,所以主要应防止dos病毒的感染。 总之,按本设计建设的校园网系统,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满足应用需求,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然,我们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它。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全力以赴,迎接挑战,使我们的计算机实验室能高水平、高效率地成为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该学科才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的评估表明,目前,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水平还处于国外该学科未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并带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但战略管理并不仅是产业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它具有与产业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产业经济学论文:有关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探讨 摘要 现代的产业经济学原理向我们阐释产业安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为产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如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时对产业发展安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一、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历史 我们所研究的产业组织它的基本内容是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基础性理论内容。它的历史可以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著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场竞争理论,其次的重要理论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竞争的体制我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经行为,这个理论对现代的经济学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这个理论中它进一步论证了结构对市场行为、主题绩效的关键作用,故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结构主义学派。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产业组织理论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产业决策之中逐渐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弊端也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日渐显现,这就是很多专家、学者越来越持批判态度。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理论并没有重视企业之于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理论研究中过于的静态、单一的研究方法也饱受批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丰富完善理论内容,针对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这就是这一批的研究者获得了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的头衔。随着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论逐渐的完善,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二、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化的规律。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首先我们探讨的是广义上来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其次从狭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三个产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三产业理论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G.G.Clark),在对众多国家的三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终得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和转移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确认的关于产业的理论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开始在工业经济中开展理论研究。其理论主要集结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论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划分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产业净产值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还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比重逐步减少,资本资料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这一理论更加深入的阐释了产业理论,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产业中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理论。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最开始对专门论述所产生的布局问题的理论,都是把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为最经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其实一直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与企业中心,古典区位论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运费的理念,古典区位论不对市场的销售量的问题和消费因素而考虑,所以我们通常将这种区位论称之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我们由于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生产成果的不断提高,使得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不断的提高,逐渐的将农业给取代了,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会逐步的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与此同时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运输不会在是对我国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反而市场的销售量等问题却成为我们产业能否成为我们产业盈利与生存的主要关键问题。我国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区位理论逐渐的将古典区位理论的弊端逐渐改进为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学派,由于古典区位理论一直是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于工厂当中,从而我们将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区的理论。由于我们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运费我们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长夜经济理论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产业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就是产业政策理论。在没有产生政策概念之前我们对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但是产业政策的概念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产生的结论。 五、结语 我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迅速的变化,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新兴的科学我们可以广泛的应用创新,产业经济学理论有这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业的控制权并不复存在,这也是各国所关注的最现实的问题。因而产业安全概论体系的形成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的最新创新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并拟身在其位、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是理解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案例教学应该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看,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在调整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目录时明确将产业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作为应用经济学,它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而案例教学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桥梁,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成来看,我国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规模经济问题、进退壁垒、市场集中、产品差别化行为、价格行为等问题展开;二是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而产业结构则主要围绕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扶持等问题展开。不管是哪种体系,这些问题导向都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更是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运用案例教学,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学科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案例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力量、案例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由于我国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再加上产业经济学本身建设时间短,许多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本科专业,正规科班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致使目前处于产业经济学教学第一线上的达到以上水平和要求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这样的队伍了。 (二)案例教材建设滞后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的著作,此后西方的产业经济理论才陆续传入我国,一批产业经济学著作也得到翻译出版。据笔者对国内目前大部分产业经济学教材分析,部分教材开设专门的案例章节,但多数案例较为陈旧,而且因为都是附在一章之后,必然是针对本章的知识点,综合性的案例就较为缺乏,难以串联前后的基础理论;在诸多的教材中,专门的案例教材寥寥无几,与管理学案例教材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案例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三)案例教学手段与工具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利用的深度不够,只是把以前的黑板换成投影而已,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是缺乏对多媒体的综合利用。另外,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有关设备,而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更大,除个别学校建成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具备模拟经济运行功能外,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名不副实,认为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房就是专业教学实验室,软件建设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产业经济学实验,包括它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这对于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宽裕的许多高校自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四)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欠缺 这首先与前面所分析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发言进行有见解、有深度的总结和科学的引导,致使案例讨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当然,问题更多的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主动性差,将案例分析单纯看成是一项作业、任务,而不是将之视为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案例讨论不积极,案例发言的形式单一,案例分析不够深度。 三、对于改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建议 案例教学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高校应该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案例教材的建设、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实现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水平,对于从事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掌握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在引进师资时要注意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案例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师相关技能培训工作,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总结经验,以老带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形成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 (二)注重案例教材建设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至少校级级别的课题进行案例教材编写,这不仅可促进本校的教材建设,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也有极大意义。在案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四个结合”:既要吸收国外产业发展案例,又要吸收国内产业发展案例;既要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又要注重对当前的产业热点问题、案例加以引入;既要注意产业发展的既定历史,又要从案例深度、广度的角度加以修饰以利于更好的用于案例分析;既要有具体重点知识点的案例,又要编排综合性案例。 (三)不断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 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互联网、课件等的建设。对于一些重点高校,根据学校经济学科的专业设置,可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分析和计量。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课程组自主开发了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组织变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并编写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实验指导教材,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创造接近产业变动的真实现状的学习环境(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挑战性,也提供了动态学习的环境(可变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好、更广的平台。 (四)改革授课方式 改变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刻板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喻言(2008)的做法相似,笔者也曾在课堂采取课前案例讨论、课中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调查的形式,将案例贯穿于课堂,学生案例讨论、发言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过一定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要把握讨论的进度和深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的定位分析 摘要:国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存在着差异和争论。文章从经济学文献分类的角度给出了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并指出了二者简单的内容区分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论文: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与教学探讨 摘 要: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分析了它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并探讨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从产业经济学看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 摘要: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高速公路的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河南;高速公路;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23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了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沪嘉高速公路1984年12月21日开始建造,1988年10月31日通车。沪嘉高速公路的南部端点是上海市宝山区的真北路汶水路口,北部端点是上海市嘉定区的博乐南路嘉戬公路口,全长16公里。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正在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发展。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车的增长远比乡村快的多,成为汽车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多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成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发展对相关产业和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可以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带动就业。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样不仅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对经济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 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 000个劳动日。 2.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交通运输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是普通公路的1~2倍,而且路况好,提高了运输质量,加大了交通流量,具有快速度、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了沿线地区的物流成本,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速公路建设可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升级。高速公路建成后为当地第三产业、旅游等带来更多的商机,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4.高速公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对沿线的影响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将使各区域重新定义其区位优势和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导产业和竞争格局。高速公路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农村的产品结构导向取决于城市,农村的轻重工业都是为城市服务的,受益于高速公路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从而较快形成城市边缘区。高速公路使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城镇的发展和崛起,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和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较晚,1994年12月26日,全长81公里的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有了很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突破1 000公里;2005年突破2 000公里;2006年突破3 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突破4 000公里;2010年通车总里程突破5 000公里,达到5 016公里,连续5年保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预计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6 000公里。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高速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明显的。河南省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与高速公路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在高速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到2012年高速公路将突破6 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基本连网,形成规模效益,将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优势。要达到此规模,以现行的造价水平3 000万元/公里计算,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资金缺口很大。而在目前财政资金不足、公路行业贷款总量偏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是发展高速公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速公路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成的。受原有公路管理体制(即政府管理)的影响,管理单位多为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虽为公司实为事业性质,并未形成真正按市场经济运作的企业主体,所以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束缚了高速公路以自主法人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了运营效益的提高。需要转变经营理念。(3)对高速公路沿线丰富的附属经济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加快河南省高速公路沿线附属产业的开发利用,促进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尽快形成并可持续发展。(4)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的研究不足。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对高速公路这一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显得明显滞后。特别是对典型地区(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的研究更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正处在从粗放型的快速扩张向集约型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理论的发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 三、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反过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然而高速公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的实际,最主要的是准确定位,确立经营目标,转变经营理念。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为了准确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就要对自身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正确的企业定位,转变经营理念,实行多元化经营。(1)经济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应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资金的雄厚程度、经营规模的大小来决定近期及长远发展所要展开的经营业务,以及各个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2)社会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和影响极大,因而高速公路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路行车安全,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3)文化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摘 要】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本文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过程中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政策主张以及研究方法,并且根据信息化时代产业的变化运用模块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和方法 埃思里奇(Don Ethridge, 1995)对研究作了一个准确、全面而简练的定义: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研究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最后,研究获取的知识要有新颖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可分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发现、不是数据搜集、不是在图书馆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寻求解释。 经济学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的可靠知识,而获得可靠知识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学。与管理学相比较,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感觉、经验、直觉、启示、测量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后要通过逻辑来判断其可靠性。经济学的逻辑可被划分为两个一般类型,即演绎和归纳。演经济理论极大的依重于演绎逻辑。博弈论便是一种进行推理演绎的有效工具,泰勒尔(Tirole,1988)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正是运用博弈论将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或结果得出关于一般事实或结果的结论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为从观察客观实际所得到的已知数据和经验中得出结论或新原理的经验过程。 二、产业经济学方法论 产业经济学演进的历程就是一个研究方法变化的过程。1879年,马歇尔(Marshall)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学的诞生。而现代产业经济学真正的理论基石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Robinson,1935)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以垄断的强弱程度为依据,把市场形态分为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多种类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哈佛学派及其方法论 哈佛大学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 Bain)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1959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然而贝恩最终并没有就SCP范式作出进一步的更为一般化的完整说明,谢勒(Scherer,1970)通过完善SCP范式中各环节的反馈效应,①才使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2.芝加哥学派及其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和波斯纳(Posner)等人为代表的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3.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结构环节转向了行为环节,由于行为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难再延用传统的实证手段,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采用了推理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统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 博弈论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构,但其本身在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也有着难以克服的若干缺陷(Schmalensee,1988)。首先,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处理,虽然这在理论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精确的,也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的严密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似乎不太可能从事如此复杂的博弈。其次,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最后,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 4.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 尽管发生了理论革命,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也似乎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向正统经济理论的回归,但是产业组织学毕竟是一个经验性分析的领域,应用性的优劣也从来就是检验一种产业组织理论价值的首要标准。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寻求一种更具实证支持的理论研究方法。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尽管这些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种多样,但在风格和方法上却具有共性。萨顿(Sutton, 1991)在其著作中将理论与实证作了精妙的融合,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产业经济学论文: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新兴产业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产业经济学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需将我国新兴产业群具有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可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产业经济学问题以及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方向,进而为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进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大量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不断加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该产业群的有效发展路径。产业经济学在新兴产业群产生及发展地推动下,进展程度得到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学进展的深入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新兴产业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术、需求两个层面。在技术层次方面,相同的一个新兴产业群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在需求层次方面,相同新兴产业群的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我国经济性质决定了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征。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导致新兴产业群出现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两个阶段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后工业化两个阶段同时进行。不同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同时发展使得存在于新兴产业群中的各个行业在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进而使得该产业群内部表现出梯度性分布特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使得部分新兴产品在结构以及销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也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体制性特征分析 新兴产业群所具有的体制性指的是该产业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深受计划性思维影响,计划性思维还未完全消失,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部门过多地干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运行。例如,相关公共部门经常选择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甚至直接选择具体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行为会使得资源出现倾斜,使得各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出现不平等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公平性竞争。不公平性竞争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产生间接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新兴产业表现出畸形发展。 2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2.1 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兴产业群如今己经能够因为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群的经济如今己经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所以说新兴产业群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2 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想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加快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业的更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命},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便会简单容易了许多。例如: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己经步入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前列。因此,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我国产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在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践推动下,我国产业经济学对新兴产业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新兴产业群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的进展,产业经济学的进展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快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产业经济学与新兴产业群具有相互的作用,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化改造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力度,两个方面均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根本性支点。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我国拥有独特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上,我国也并不处于劣势,可凭借购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群出现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产品经济学可以大致的分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关联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归类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质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关联都属于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还是对产业组织的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国经济市场的态度,这也同时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式。 从我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组织学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产业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体制性”特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产业的政策的规划与制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市场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3.3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群,我国用实践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产业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群独有的“梯度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研究是当今我国产业经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同时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产业经济学就必须要转换研究思路,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兴产业群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从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找出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改善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现状,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方而要研究的问题,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在解决产业经济学上的问题的同时,能指明我国在产业经济学发展上而临的方向选择。 产业经济学论文:高等农业院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在经济学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以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难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较强、职业指向性不明确的特征。产I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下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具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1)翻转课堂的定义(Baker,2000;Mazur,2009;Brian,2012);(2)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Bloom,1960;Savery Duffy,1995;Sweller,1988;Chickering Gamson,1987);(3)高等教育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Ayers,2006);(4)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Prince,2004;Berrett,2012;Talbert,2014)。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自2012年以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翻转课堂本质的探讨(陈玉琨,2014;黄琰、蒋玲、黄磊,2014;张金磊,2013;何克抗,2014);(2)对新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张金磊,2012;曾贞,2012;钟晓流等,2013;赵兴龙,2014);(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马秀麟,2013;翟雪松、林莉兰,2014;田爱丽、吴志宏,2014)。 3.研究述评。从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围绕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的本质、模式、教学实践及其有效性展开,对高等院校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少,在这少数文献中,将翻转课堂运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课前。根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前教学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方式来进行。线上平台主要提供以下几个功能:(1)提供课程要求或重难点清单以及教学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预习。(2)提供课程脉络树状图,以及基于此链接下的微视频。(3)学科学习网站推荐和热点问题推送。由于产业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经济学,它与生活中发生的最新经济现象密切相关,教师借助平台分享一些最新的视频、新闻等电子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来安排学习时间。(4)问题留言。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根据学生问题及兴趣调整课堂安排。 2.课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中教学以分组合作为基础,采取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演讲和讨论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或采取抽签组合的形式形成4―6人的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学期开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或网络平台设计一些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定的某一个选题,在查找文献、联系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制作PPT,每次课前安排1―2名同学讲解。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前花几分钟做一个新闻速递,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资讯,将查找的咨询整理并制成PPT。如果每堂课安排两个学生,可以采取选题演讲和热点传递交替的形式。在具体任务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作为教师平时成绩的参考。(2)专题教学法。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就基本理论部分来看,理论性都很强。目前各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大多为40―50学时之间,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理论都灌输给学生,再加上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可以依据基本理论提炼相关专题进行专项讲解。例如,产业结构部分的我国主导产业转换专题,产业关联部分的各指标计算专题,产业布局部分的产业集群专题,产业组织部分的博弈专题以及产业政策部分的反垄断专题等。专题教学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大大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3)案例教学法。产业经济学除了理解基本理论之外,还非常强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在产业组织理论部分,结合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衍生出来的案例比较多。例如,结合市场结构中集中度的测量方式讨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结合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和产品差异化的测量方式讨论现实经济中厂商的差异化策略;结合市场行为中价格行为的不同方式讨论国内外厂商进行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效果;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案例讨论厂商组织调整行为的动因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的案例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结合课堂上案例讨论的内容,衍生相关课后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向教师就所分析的内容进行反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即讨论式、辩论式和研讨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首先对案例的基本概况进行讲述,然后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讨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辩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提供或根据学生提供的选题选择出一个现实经济中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主席及正反两方的辩手。与一般辩论赛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双方辩手的自由辩论外,还需组织剩余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学生将扮演具体案例中的决策者,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写分析报告。 3.课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后教学可以采取开展实践周活动和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克服校内资源不足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项目计划方案带入实践基地,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并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双导师制度。这样的合作交流过程,避免了学生没有目的的参加实践教学或者在实践教学基地里仅仅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2)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期末时给予学生时间做课堂汇报,或者自己就某一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课程论文。撰写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评价与反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论文,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推送一些相关新闻内容,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或者微信平台做小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意见,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平台自己学习课程后的感想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同学们可以浏览、点赞以及在线评论。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产业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师资水平,进行教材内容更新,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校企结合,改善科研环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产业经济人才的价值,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1 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 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 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 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 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产业经济学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探讨 【摘要】本文采用逻辑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对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学科理论应以产业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以及本文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包含政策、发展、布局、关联、结构以及组织。从上述五个部分的学科领域出发,将学科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 【关键词】理论体系 经济学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体育产业研究无论是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体育产业研究方面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将体育产业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学科,希望可以为以后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构架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研部门与政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文对体育产业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竞争理论、垄断理论以及生产目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并对优秀理论不断深入与丰富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年20年代指导我国经济实践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加离不开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理论支持。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针对类型相同的各经济组织集团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下,该学科在实践以及理论上的进步十分迅速。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体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总体上来看,产业经济学重点探索某一领域内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部分与合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研究某一领域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其中包含许多不同领域的子系统与细分产业,而这些产业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经济活动方式,在物料供应层次上各自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子系统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产业经济学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特点以及区域子系统内所协作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并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根据已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原理应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对市场行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厂商理论进行应用与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绩效理论能够将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配理论与优先行为理论进行模拟。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关系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对象,根本上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嗉鄹窭砺畚基础,结合已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进行的探索。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组合,将产业经济学中的各种微观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二、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交换、流通以及生产三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的组织集团、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进行阐述。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组织等。其中体育产业组织即市场上从事体育类产品生产的社会组织集合,重点研究其在宏观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形态。体育产业结构即产业领域内所形成的的行业技术经济联系以及数量关系形式,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主要受到关联机制、就业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的影响。体育产业关联即所生产的产品或在中间产品的投入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结构联系、产品技术之间的形态,不同维度下,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关联过程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产业布局即在某一时刻的生产力条件下,某一区域的空间组合情况与空间布局情况。其中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是反映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产业空间结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决定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发展即该产业从开始建立到进行淘汰阶段之间不断发展以及改良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在发展状态下中对企业领域产业影响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体育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关因素。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区域内政府部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利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体育产业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 三、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体育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不同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企业关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内容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等,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与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体育产业结构理论 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以体育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与演变规律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需求为目标,对行业间的结构层次深化以及资源占有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化工作以及产业结构规划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揭示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第三,寻找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从体育产业长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体育行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等。体育产业结构理论在对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同时还重点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案,并对基本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门的分析。 (三)体育产业关联理论 体育产业关联理论通常也被称为体育产业联系理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产业结构理论,该理论能够对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对产业内容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的阐述,该理论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所生成的投入产出表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描述。将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方面,在对企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进行反映的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单个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投入产出特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结论。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资本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影响力等。 (四)体育产业布局理论 体育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体育产业布局与该区域中经济活动内存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特定区域内,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必然会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布局。而政府部门接下来政策调整方案的调整也一定要结当前该区域内合体育产业布局的有关特点来制定调整方案。因此,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五)体育产业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下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考虑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问题也需要对当前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使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挖掘体育产生的发展规律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政策,才能起到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在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应用。在市场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动态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例如: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没有完善的标准和体系,以及规模应用的范围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物联网产业的动态优化选择,使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 什么是物联网 针对于物联网,我国一直没有定义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主要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方面是物联网依旧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进行应用范围的延伸的,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对信息进行交互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联结,实现人与物的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设备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和谐有效的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使整个商品的生产、运营和交易能够实现智能化。它是一种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效统一和聚合的网络技术,为人与物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断打造出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被成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我国也逐渐纳入了一些新型的产业和技术,早在“十二五”的规划上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对国外的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选择物联网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推进相关战略的实施,这不仅能够促进物联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产业的组织更为规范,进而提高行业的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目标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整合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进程中,还是缺少“顶层设计”,换一种说法说就是没有一个统筹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发展蓝图,没有合理的整合因素,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很据各自的喜好特点来进行没有秩序的发展,重复的建设,这严重的导致物联网产业无法全面发展。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够实现有效共享,还会给投资带来极大的浪费。除此之外,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关的规划意识和协调机制比较欠缺薄弱,导致研发的成本过高,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国家的高层应该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规划,才能够使物联网产业链得到完好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缺少核心的技术 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能源应用型产品产能过剩,但却没有拥有本国的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对关键的核心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是我国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主要的课题研究。 2.3 物联网的产业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是限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产业链的产生不够完善,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上存在偏颇,物联网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诸多问题,例如:价值产生、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如何体现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促进各个产业链之间友好合作。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在界定和分工的过程中也不够明确,一些重要程度环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物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的状态,严重的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 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相比较互联网而言,物联网产业的操作流程和发展进程都更为复杂。设计的社会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运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这些都是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关键因素。物联网产业要想实现有力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领导和合理的规划。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产业战略加强研究,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对相关的政策和经济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转变,提高物联网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在分工上予以明确和强化。 3.2 完善商业模式产业链的构建 在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促进物联网行业更为有效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商业的扶持,物联网要找到想法找到产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保证合理的需求度,而且物联网应用涵盖了诸多范围,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使流程中的管理体系更为规范和完善,有效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建立,实现物联网行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让物联网产业上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将上下游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联动,为整个行业链的发展创立有利条件。 3.3 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国家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及时找到瓶颈点和技术难点,能够抓准机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尽快的找到在市场的主动权。而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示范和规模化的应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发展中的重点,对于研发的新政策和新技术,要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并且逐步延伸和拓展应用,扩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对此加强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进程中,对整个模式和技术给予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有力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辉煌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以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产业也处于变革与升级过程之中。因此,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强化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产业经济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换句话说又称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学,在应用经济学中,人们都把产业经济学成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并没有被人们一致认为是独立的经济学科,自从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学科是较早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从宏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各个阶段中,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代表书作有《产业组织论》,是出自贝恩手写,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这本书是至今为止最早出现的就关于经济学展开研究的一本系统性的图书。同时,《产业组织论》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然而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当时出版了一本名叫《产业组织与公共策论文选》的书,然后就以这本书为中心开始了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论发展。由此,产业经济学理论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治理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论范式。也正是SCP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也与此同时代表了产业经济学正式走向了独立学科的这一道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此开始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阶段。 (二)芝加哥学派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的批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SCP范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走向经济舞台。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产业组织》的书,这本书的诞生也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出现也预示着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新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从那以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对于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当今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奥地利学派从实质上说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构建 (一)初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而老套,并且发展思维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这一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所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却有了发展的萌芽,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在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打下了基础。大学开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课程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出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也是我国产业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阶段 在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很多企业都迅速兴起,并且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产业结构过于传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面临这一情况,产业的发展就投向了产业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而找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法。 (四)完善阶段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占主导的时代,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产业经济学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21世纪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你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以及服务行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五、总结 我国很多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经济优化升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虽然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我国产业的发展都运用的是理论,所以总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经济学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何玲玲(1987-),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央财经大学(申硕中),研究方向: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分析。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摘要】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不大相同,它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研究课题。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从企业范围内来看,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布、各种布局、组织联系和相关的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较为重要的,可是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主要表现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结构作为经济的变量进行考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就是从它的经济哲学观点上,看待有效的经济学效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产业经济学论文: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对一般产业管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管制中包括的金融稳定函数、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分析了产业经济市场和金融的关系。因为经济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市场加强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避免恶性竞争的作用,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但是,金融管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 分析 一、关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指的是一国的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一种方法,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政府管制指的是政府依据一定的经济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金融管制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市场由于其特性存在着风险,而金融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实行监督和干预,从而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1] (一)金融管制的性质 金融管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制,具有强制性,它弥补了金融市场的不足。政府通过金融管制这种宏观调控手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设立金融监督机构,制定有关法律,让监督部门在法律范围内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干预,以此来降低金融风险,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2] (二)金融管制的目标 金融管制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为了货币职能与金融中介职能的稳定。在20世纪金融大危机发生之前,金融管制实行主要是为了保证货币职能的稳定;在大危机爆发后,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金融资源从富余者转移到短缺者手中,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配置。所以近年来金融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职能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都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金融自由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在利率管制、指导性信贷计划、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金融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改革。有些人认为金融管制的存在会对金融进行压制,对金融竞争进行限制,进而影响银行效率。但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国家放松对金融的管制,那么对金融市场的秩序就会产生影响。金融管制就是为了克服市场的失灵,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和破坏性竞争方面对金融管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二、金融管制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管制在银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市场进入限制、存款利息率上限规定、资产组合限制、资本要求、存款保险等的监管和控制。金融管制措施主要是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市场竞争。 (一)金融管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又被称为产业集中度,它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经常使用的一种标准,一般用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如果产业内有众多的企业,那么表示市场的集中度低,如果产业内企业数目越少,则表示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等因素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的相互结合可以对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管制在市场进入限制、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限制等管制政策方面对市场集中度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管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金融管制政策中的市场进入限制会影响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它通过制定各种限制性法律法规和措施程序对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实行限制来影响市场竞争,如果市场进入限制小,那么进入的企业会增多,市场的竞争性就会加剧,也会导致银行业扩张过度,进而增加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提高市场进入限制,则会增强某一个产业的垄断性,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金融管制对银行市场行为的限制 银行市场行为指的是银行为了达到占有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国家为了保持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在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是对银行利率进行管制。通过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来减少银行发放高风险贷款,这种管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但是会造成银行储户由于存款利率降低而减少存款,使得银行发生资金匮乏的现象,迫使银行削减大客户的贷款,造成信贷紧缩。在非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指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价格没有影响和指导力,市场上的竞争也会表现为在服务等非价格方面的竞争,那些服务质量好、信誉高的银行竞争力较大。因此在利率统一的情况下,有些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将很大一部分资源用到规模扩张上,这会导致银行费用的增加。 三、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管制作用的方法 (一)明确区分金融管制和金融监管 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形态和竞争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能够产生与产业结构和竞争相同的结论,实现有效的结构和竞争。在银行市场竞争中,不同的银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银行有较大的沉淀成本,而有些银行的沉淀成本较小,所以对于那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国家应该放松金融管制,通过金融监制来维护金融效率。对那些沉淀成本较大的银行就需要采用金融管制。采取金融监制,可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促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市场的发展;采取金融管制,可以对银行业务的随意扩张进行限制,维护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均衡的竞争,以较低的成本带来较高的效益。所以国家要对金融管制和金融监制进行明确的定位,对不同的银行市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 因为在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有着较高的沉淀成本,并且多种形式的投资都可能成为这种成本的了来源,所以不能放松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在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时,要避免银行联合提高沉淀成本效益,也要避免银行将沉淀成本作为限制市场进入的手段而引起市场的破坏性竞争。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不是为了保护垄断者的利润,而是为了防止由沉淀成本引起的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加强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可以从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入手来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是限制进入和实现有竞争者利润长期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而且它还可以对银行提供的服务进行调节,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力。 (三)要根据经济市场具体情况实行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管制不是为了限制竞争和保护垄断,而是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如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不需要金融管制来维持时,就应该放松或解除金融管制,并通过竞争的效率来维护。当金融市场因为缺乏金融管制而产生破坏性竞争时,就应该实行和加强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与思考 摘要:结合产业经济学自身学科特点,首先指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授课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从建立学习小组、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教学方案初稿、登台汇报讲解、进行评价总结五个方面给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实际教学实施效果总结得出,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后指出建立新型考评体系的重要性,突出过程考核,才能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与应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等,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涉及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与实际联系紧密。事实上,该课程的逻辑性、应用性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加之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师“好教”轻学生“好学”、重“学会”轻“会学”、重“教材知识”轻“生活世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通行的教学方法模式。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分析问题视角独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现个人魅力,参与式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业经济学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摘 要:以往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观角度进行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这种分析角度在解释当代一些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偏差,而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外国竞争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底层,这样分析起来更有力度。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浅谈管窥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1精益管理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众多压力,因此,需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着想,探索和实践精益管理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链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通过推行精益管理,从“管理结构到流程、再从流程到制度”,从企业文化构建的宏观层次及质置统计控制技术的微观层次加以保障,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正确引导与配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才能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使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并转化到生产中,使企业充满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地说,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各种行政事务工作,使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集中精力、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之中。因此,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协调方面,担负着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重任,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企业平稳和谐发展而工作;从服务方面,要甘当“奴仆”角色,俯下身子为一线服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虽然永远都不会是企业关注的“中心”,但会影响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 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的精益化,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切实讲究实效、讲究勤俭节约;必须立足企业特点和实际需要,一切以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意识,切实搞好服务上来。总之,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一些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工作流程不清、职责交叉、办事效率低、执行力差、协调不力、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等管理问题;同时在管理成本上存在“五高”,即公务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基础成本高、装备成本高、无形成本高。而精益管理的实质是消除浪费和不断改进,有效降低行政管理中的七种浪费,即等待的浪费、协调不力的浪费、闲置的浪费、无序的浪费、失职的浪费、低效的浪费、管理成本的浪费。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传统的改善着眼于如何把工作做好,而精益管理的改善着眼于持续消除工作中的浪费。企业的行政管理推行“精益管理”模式:一是,有利于明确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避免人浮于事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树好良好服务形象。二是,有利于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减少浪费。三是,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但真正在企业推行好精益管理,还要结合企业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来寻找着力点,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行政管理论文-我国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当然,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不高、高档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证,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农业结构凋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考究 一、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从教育部的试点院校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国高校。高校行政管理结合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特殊性,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初步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促使高校各项管理、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长足的发展。即便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高校传统的、粗放式的、低效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迎合日益变化的时代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也进入了瓶颈期。目前,存在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行政管理观念滞后新世纪以来,行政办公网络化、高效化的趋势深入各行各业。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告别纸质办公,其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络所带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刻变革也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与时俱进。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普及适应时展要求的行政管理观念,观念因循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缺少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人为意志痕迹明显,工作强调部门利益、缺少合作精神等等。行政管理观念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高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行政机构严重膨胀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以上的行政管理结构,所以导致机构膨胀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门、科室、机构数量较多,随之相关管理人员也增多。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起到了强化作用,但却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许多高校目前内部行政管理部门及附属机构林立,门类繁多,除了党政组织外,还有学工、教务、人事、科研、发展规划、设备、后勤、基建、医院、子弟学校等部门,多的甚至达到三四十个部门”。这样就造成了行政工作“全面抓”的局面,行政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在行政事务上,同时,高校将大量可利用资金投入到行政人员的薪酬、福利等方面。如此一来势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有效地支撑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缓慢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即高校/!/行政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高校互动合作增多,国内高校普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增强了对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招聘吸纳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行政管理人员,管理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传统体制模式、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主要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与国外一些高校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行政管理专业性知识薄弱、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等,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对高校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严重浪费。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对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有助于我国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抢占先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在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尝试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深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破行政管理人员的旧观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根本的原则,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着思维保守、管理僵化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深度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大胆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迫在眉睫。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高校行政管理应做到权力平衡,防止个人意志的独断专行,建立一个动态的网络管理结构,从上到下组织协同、加强联系,以增强科室、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于高校领导来说,要按照不同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管理才能。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管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促使相关管理人员遵章守法,严格按照校规校纪行事。与此同时,高校的学术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建立相应的学术管理机制,鼓励学术创新,严惩学术不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行政管理和学术教学,理顺两者间的关系,两者同时发展不可偏废。 (三)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高校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特殊部分,要求行政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目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必然加大。建立人员结构合理、管理技能专业化、“育人服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队伍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专业化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和岗位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还要熟悉管理流 程的各个环节,掌握现代管理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持续、有序、健康的运行,国家的高等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助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谈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的运用 摘 要: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在行政管理当中引入了绩效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推行绩效管理(考核)与进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绩效管理在提高高校的整个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中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绩效考核的意义、考核过程及实施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绩效考核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绩效考核 高校 行政管理 运用 一、绩效管理及考核的意义 在概述绩效考核的意义之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绩效管理是一种意在提高员工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业绩,能激发员工个体的业绩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它包括岗位分析、制订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循环过程。管理者通过运用客观、科学的手段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找出不足之处,使员工朝着更高的绩效目标努力。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可促使其了解自己工作的全部效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为未来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对管理者而言,能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科学化,使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全校,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状况,为学校制定适宜的规划,以及为教师的薪酬管理和聘任制逐步实行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效率,最终促使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双赢。 二、高校行政管理及考核现状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一般还是采用的科层制,即在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层次。在校级管理层次上,设若干职能部门,每个副校长分管若干部处、院(系),每个部处又分若干科室分管具体工作。院(系)是最终执行任务和指令的基层单位。 在学校总体目标管理下,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制定自己的分目标,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固定。各级管理单位都以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组织管理的一致性、明确性、稳定性;学校的重要决定和指令一般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向下传达,并要求严格照章办事,以确保学校政令畅通。 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明确的部门分工和比较模糊的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工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划分比较好确定,但有些具体工作并不好绝对划分:有的工作可以划归这个部门,也可以划归到另一个部门,工作本身就存在于部门分工间的缝隙。工作如果不细致踏实、不积极主动,部门之间就会出现工作空档,很容易导致推诿和互相扯皮等不良现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办公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高校行政管理为了保障工作的平稳运行,每个部处、院(系)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职级,由高到低,形成金字塔式分布的管理等级层次;并且上级的行政命令和权力被认定具有权威性。这种状况容易使低职级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上级职位的崇拜上,容易将对事负责、对工作任务负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人负责、对人际关系负责上,导致“官本位”思想风起。实际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就会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对上级领导绝对顺从和迎合,而对工作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政出多门,“婆婆”过多,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定编定岗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以事定岗、因事设职,以满足管理本身的运行需要。在岗位设置上,基本采取一人一岗。但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量、范围都不尽完全对等,所以造成部门间甚至同部门不同科室间工作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行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来约束教职员工行为,促使他们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单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大家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容易导致整个管理系统效率低下,整体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在以上的管理模式中,学校的考评通常会在每年的年底或是次年初进行一次,考评的结果通常用来作为聘任、晋级、加薪、奖励等人事决策的依据,因此可以看出,这种考评的目的是单纯以奖惩为目的,考评重点也是着重于对被考评者过去的工作表现。这种考评结果应该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被考评者提高工作绩效,但在为未来的发展作参考方面表现不足。 三、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在高校行政办公中的运用 绩效考评的方法有多种,但在目前各高校运用得比较多的是目标管理考评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其要义是以工作为中心,基于目标和绩效考评。在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由学校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管理目标,并由此形成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岗位分析、绩效分析、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是高校行政办公绩效管理系统紧密联系的四个阶段,可以分别与目标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和激励四个阶段相结合,激励管理人员在实现学校目标和院(系)工作目标的方向上努力,同时促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成长。 1.岗位分析。为了较好地进行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工作成功有序地进行,首先必须对学校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根据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作出具体描述,清晰地界定和说明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考评指标等,并进行岗位职责分析,保证岗位说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得到受评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它真正成为绩效考评的依据之一,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即是确定行政管理工作的绩效目标;它是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依据。岗位职责是在组织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层层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搞好定岗职责工作,以明确职务不同、岗位不同、管理职责也不同。设立切实可行的 目标,形成较为合理的目标体系。通过目标设定,在对岗位进行相应分析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起根据工作目标和职责制订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从静态看,它是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从动态看是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互动,对工作目标和标准达成共识,形成契约的过程。在绩效计划周期内,要明确管理工作应完成的任务,做到什么程度,又需在何时完成等,尽可能地详尽和周密。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考核方法。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后,应对管理人员的目标实施考核。考核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评估两个方面。其中结果考核是对行政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和评价;行为考核则是针对受评者在绩效周期内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估。考核应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价,尽量使用量化的指标和客观性的描述,以减少主观性的影响。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在考核时应尽量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采用多向考核的方式,力求考评的客观公正性。并且减少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运用。在实施绩效考核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说,绩效考核还没有真正完成。绩效考核本身不是目的,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要起到引导教职工行为的“风向标”作用,将绩效考核的结果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受评人员提高工作业绩,与受评者的教育培训、酬劳、职称(位)晋升等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强化教职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以促进学校与员工的绩效水平的持续、同步提升,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同一个单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考核侧重点,它既需要严格的标准、规范的运作程序,更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配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还要不断创新,使整个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现今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求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芾淼拿舾校且蛭婕暗矫扛鋈说那猩砝妗?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请记住我站域名/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 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地方多元行政管理创新思路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围观现象 本文研究的社会围观者是指广大网民与冲突性事件中的看客这两大围观群体,社会围观现象则是由广大网民群体和冲突事件看客群体,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在网上或事发现场进行层层围观,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推动政府行政决策的改变或冲突事件的行政处理的社会现象。社会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亦折射出中国大众的一些心理模式,例如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对地方政府管理的不信任心理,甚至无理取闹的心态。社会围观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好,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使围观者变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不当,将有损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围观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围观的力量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管理,它唤起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好奇,对不作为的官员或管理部门施加压力,通过“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来改变现状。 (一)社会围观状态下群体冲突特点 1.群体间冲突由直接利益冲突走向无直接利益冲突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由世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引起了社会民众心理的失衡。这些心理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会引起社会民众负面情绪的发生,如愤怒与怨恨等,从而导致社会民众的心理对抗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利益冲突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即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一些参与者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只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表达、发泄,其中潜在的危机很大。研究社会矛盾的专家认为,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上群体性事件虽然都有直接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的往往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因此当前要注意防范两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一类是涉众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一类是直接利益冲突引发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1]2.当前普通群体事件多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实际上也是某些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非理性参与行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公共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现象,特别是网上围观者多与社会冲突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利益无关,但是他们却在围观中把事件扩大。从池州“6?26”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再到广州新塘事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无直接利益”产生的“心理共鸣”。一些无直接利益相关者,遇到原本与自己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事件,却借机参与“起哄”,矛头直指地方行政机关,并迅速在社会围观者中形成一滚成球“雪球效应”和一呼百应的“广场效应”,众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在很短时间里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在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事件总是开始于个别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二是事件的加剧总是由于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介入不及时,处理不当。前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后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基层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作风粗暴散漫,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行政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使得曾经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个人与广大围观者找到了发泄的机会。因此,塑造和培育围观者的公共精神,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公众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面对诸如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社会围观现象的重要课题。[2] (二)社会围观挑战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 1.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单一性行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至上而下或由内而外并按照某一种方向的管理方式。单一性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是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目标、行政行为的单一化,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广州新塘“6?11”事件恰好是一起本地人管理外地人这种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产生的后果。长期以来,这个村镇实行的是本地人管理外地人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外来工早已积下了深深的恩怨。于是,当有了这样一对外来工夫妇与当地治安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时,众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来工纷纷投身到“6?11”事件“中来。事件表明,原有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过时。[3]2.多样性服务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多样性服务管理指的是一种旨在提高政府使用不同类型人力资源效率的管理实践。针对“6?11”群体性围观事件来说,就是使用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参与地方行政服务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要实行由管理的单一性向兼具原则性、灵活性、多元性、规模性于一体的多样性管理转变。为了克服地方行政管理中个人认知方面的不足,加上社会转型中各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的大量产生,就要求管理者从全局、大局出发,把各个群体的利益综合起来考量,从而形成对各个群体、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有效监督的一个统筹服务管理。 二、建构社会围观者服务与管理的新型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围观的正功能,发挥社会围观者的积极作用,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围观有利于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决策,有利于维护弱势群 体的合法权益等等。可以说,社会围观现象能够演变成“社会围观运动”,进而改变某项社会政策和制度,左右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能否将社会围观现象所带来的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纳入行政管理创新的框架,既是加强社会围观群体与地方行政管理群体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对立足于复杂的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行政管理者的极大考验。 (一)预防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1.调整利益格局,建构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分析各种社会围观现象中,我们发现,导致社会围观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分配机制不健全,因此,建构资源分配机制成为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突破口。调整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缓解广大围观者的社会不平衡心态。2.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构民众社会心理“释放”机制。当前,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拓宽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机制。第一,建立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和“释放”机制。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公众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建构社会伦理道德机制。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需要从基层行政做起。一些基层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中缺乏公开透明,加上一些官员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表现,直接导致公众对社会的严重不满,形成和强化了“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使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土壤。4.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引导,建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调查发现,众多群体性冲突事件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与网民之间缺乏沟通。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必须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相关信息,做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失语、不妄语,并能遏制网上和事件现场的“众声喧哗”。5.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建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机制。作为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公共服务等理念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发挥着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作用,具有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整体合力。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需要服务的群体,使社会成员在享有社会服务中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可见,社会组织具有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能力,具有服务技巧和专业水平,能够按照民众的需求,做到让民众满意,且在政府与围观群体之间建立缓冲地带,从而有效地降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发生率。 (二)创新围观群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1.创新围观群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行政管理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构成的基层管理体系,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它将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6?11”事件,还是“6?26”事件,它们的起因、发生和发展都是来自社区,然后推向周边区域。围观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而许多群体性事件来源于社区管理、社区物业、社区拆迁等方面。因此,我们要从管理理念上走出传统管理和被动应对的误区,从主动接纳和共同参与管理的视角,树立“社区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加强对围观群体社区服务与管理。围观群体无疑是那种隐约萌动的公共参与精神,如果把这群体围观也称之为社区参与,把广大围观者组织到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中来,将有利于调动围观者的积极性,提升社区行政管理水平。[4]2.创新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针对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通过对管理要素的优化组合,管理节点功能的正确定位,在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引进管理信息平台和高速宽带互联网,使各种信息具有并列运行和实时处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行政管理功效。3.创新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众多的围观群体产生,是由极个别人的直接利益引起的众多无直接利益群体围观,进而掀起巨大波澜。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少数人的利益不可忽视,要避免或减少群体围观现象的发生,关键在于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在于关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建构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是围观群体服务和管理的一个难题。关怀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实施策略,才能使之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增强围观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预期效果。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惠及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从人性化的角度,把关爱、关心和关怀融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紧张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中、家庭的成长中和社会的环境中。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好以下三个职能。 一、发挥登记注册和合同管理职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服好务 首先,要积极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要支持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主动为企业登记提供各种便利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工作,落实联结企业制度。 其次,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宣传合同法律知识的力度,倡导农民在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及时为农民解决合同纠纷;加强对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农业经纪订单合同文本;推广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同时,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实施涉农合同诈骗的违法行为。 再次,要引导、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注意加强、改革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向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大力扶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业,引导农村私营企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投资参与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治、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二、发挥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服好务 首先,要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确保农资质量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专门的农资经营户台账,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交易行为、竞争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推动落实“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和公示制度,落实种子留样备查公告制度、诚信责任制,对农资交易市场和农资商品进行巡查。此外,还要以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具及零配件为重点品种,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以及对农资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农资监管执法的震慑力。 其次,要积极培育、繁荣和规范农村市场,促进搞活农村流通。地方政府要改造提升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大力支持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村的各类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资料专营机构在农村建立连锁经营机构,对分散在城乡接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流通秩序。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哄抬物价、掺杂使假以及倒卖陈化粮和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的违法行为。根据郴州实际,加强对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 最后,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涉农案件,对农民群众举报和投诉的案件线索优先立案,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在强化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做好农村食品市场质量监测,确保农村食品消费安全。 三、发挥商标管理和市场主体临管职能,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服好务 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产品,利用注册商标支持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农民的商标意识和商标法律意识,推广“公司 农户 商标”经营模式的典型经验。在提高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申请质量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商标标志的行为,切实做好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 其次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扩大农副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根据辖区农产品生产产量、结构、特色等情况和农产品流通状况,制定发展农村经纪人的规划和措施。在农村经纪人中开展诚信经营活动,提高农村经纪人的信誉;实施农村经纪人的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的“地下”农村经纪人;加大对农村经纪人利用虚假信息坑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于工商登 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收费。全力推进对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方便农民就近申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 摘要: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分析了其职能履行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市场主体的界定和认识。指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市场主体再认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传统上对市场主体认识和分类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提出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分类 工商行政管理30年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对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自然也围绕着这一改革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而进行,并由此引发了从法律精神到管理原则等重大问题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正是在这场长期的理论争论中,承担市场监管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推动着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应当看到,虽然市场主体的概念及内涵在不断地清晰和明确,但是,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远没有结束。因此,明确这种认识的必要性,剖析传统分类的弊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理论的发展,都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必要性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从理论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但梳理这些理论问题时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却十分简单,那就是需要对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涉及的基本研究范畴——市场主体,进行理论界定和再认识。对市场主体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理论需求。市场主体是市场环境中的活动者,是市场中的能动因素,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产业的壮大,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功能的发挥。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主体的核心特征,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市场主体以及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市场主体这一工商行政管理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需要。可以说,离开了市场主体本身,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就难以成立。因此,研究市场主体的概念,考察其发展过程,对市场主体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予以描述,不单是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自身改革问题研究的起点。从多年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也能看到,对市场主体本质及特征的认识程度如何,对市场主体概念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登记注册及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及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传统市场主体认识及分类的弊端市场主体概念的界定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研究出发,传统上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界定是狭义的概念。认为市场主体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及经营等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范围上看,包括市场上一切从事经营活动各类市场主体。 传统市场主体的认识局限。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是不断演进的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生活中市场概念本身的弱化自然导致了市场主体概念的缺失,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被长期忽视所导致的。从市场主体的范畴来看,因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细胞”被界定为企业,因此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仅有企业的概念,鲜有提及其他经济单位。即使对于企业范畴,也只简单的归类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反映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主体的业态形式非常单一,企业只是政府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附属物,并非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 传统市场主体分类的弊端。我国企业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问题的讨论和演进,是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步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管理需要,产生了不同的企业类型的划分标准。其中对市场主体按照其所有制性质、行业性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曾在企业分类中占据较长时间且较为重要的地位。 强调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固然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但在市场主体分类中对所有制概念的强化导致的政策结果是:所有制结构中具有“公”之属性的市场主体更多的得到了政策扶持,而“非公”市场主体则在政策中受到排挤。从多年的政策结果分析,那种以突出公有为主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及其政策构成,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所固有的多层级、不平衡的特点,必定从经济上阻碍多种经济形式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由于这种分类本身是带着“有色眼镜”区分对待不同企业和市场主体,这就事实上使得有些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始就处在不利的地位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可以说,这是市场主体所有制分类根本弊端所在。同时,实践还证明,按所有制性质对不同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的做法影响时间越长,弊端也越突出。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市场主体再认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这种再认识涉及到一些核心问题,如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职能发挥及作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市场主体本质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市场主体培育及登记过程中的重点;而对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明确则使我们未来的制度设计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把握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平等性和竞争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些属性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没有法律赋予的自主权的单位只能是某些组织的附属物,构不成市场主体,更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独立自主地运行,因而就不会具有独立性。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又相互关联且是正常市场交易的客观要求。可见,市场主体的独立性是其平等法律地位的基础,存在依附关系的市场主体间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看,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市场主体、监督市场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功能,不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运行的特点,不清楚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运行特点反映着市场经济对于主体功能的内在要 求,我们就不可能创建尊重和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系列制度,我们的政策就有可能不利于市场主体在运行中坚持这些属性的要求,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运行效果。 对市场主体本质特征及界定的再认识。对市场主体的再认 识离不开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界定和描述。因为这种界定和描述不仅是理论概念上的探讨,更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未来市场主体登记范围、登记对象以及登记标准的把握,因而成为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 目前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及合法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主体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种民事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问题,不仅对市场主体自身,乃至对整个市场经济活动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第二,把握市场主体的营利性本质特征。我们坚持营利性是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作为经营者的最本质的特征,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获取利润,并将营利性作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若离开了营利性,市场主体也就失去了作为经营者在市场中存在的资格。第三,强调市场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国家认可。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注册和必要的审查,既可以加强国家对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保护市场经济中债权人的权益并实现市场秩序的稳定,也表明民事主体的资格需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或确认。 探寻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一般趋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体系中,按照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形式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是各国共同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和一系列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也是突出现代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以企业分类来看,突出法律地位的分类,明确的是企业与投资者的财产关系与责任关系,这有利于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投资主体。同时,从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的角度看,这种分类也有助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解决不同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及责任定位问题,因而符合市场经济和政府监管的一般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关于市场主体分类标准的理论探讨以及企业类型的划分问题上已经有了定论,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划分的双重标准问题,市场主体分类既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的概念,也有所有制分类的影响,且这种划分所遗留的法律与政策的双轨运行等问题也长期存在。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类型划分所具有的明显时代特征,同时也提示我们,未来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设计和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实践不应回避这一先天的缺陷,必须坚持突出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法律类型和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并以此作为法律和制度设计的基础。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现实的需要。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行政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状况与对策探讨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的形势喜人。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本文在探讨行政管理专业各阶段的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改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对策,以图对社会用人部门、高校教学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有所指引。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本科就业 对策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育人方面 ,都洋溢着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合并潮的兴起,高校追求大而全,原主要在文科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大量的理工科类院校开始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500所,以国家行政院学的成立为源头,各层级政府也在原来所属党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行政学院,对本级政府组织的公务员开始系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1.刚设立时的就业状况 19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相继恢复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在实行单位分配制、双向选择以前的年代,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如果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还能以专业不对口的名义正当地向组织提出要求,并加以更换。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政府组织,那时候毕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在各级政府组织或者事业性单位里面从事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外专业的学生看来,他们既体面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双向选择后至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以前的就业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应当同其他劳动力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就是对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的理论基础。90年代初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推行,大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由于当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刚刚颁布,政府组织用人还没有实行或全面实行“逢进必考”的机制,大量的大学生通过与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后,就可进入政府机关或执行行政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对口,有着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段时期,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黄金时期。 3.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后到2003年之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逐步深入实施,要求对公务员实行统一考试录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施对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为契机,各级政府组织开始遵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借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的具体做法,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始实施“逢进必考”的制度,到1998年左右,基本上各级政府组织都全面地推行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较之以前无疑增加了许多的障碍。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得参与这样的竞争,与原来的“宠儿”一下成为“贫民”,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但2003年以前,虽然大学普遍已实行了扩招政策,但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尚未毕业,政府机关就业受阻,大学生们还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接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事办公室管理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2003年以后的就业状况 2003年,是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第一届扩招生毕业的头一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212万,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时,由于高校大量的合并热导致的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专业不 再是原来由文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理工科院校不顾实际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盲目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空前的增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统计,2004年,该校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50多名学生中,在毕业前,仅有9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率仅18%。9名同学里面还包含保送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1即使是国家“211”工程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相当不理想,一次性就业率也仅在60%左右。 二、2003年以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扩招总体环境的影响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规模的扩招加剧了社会的一般性就业矛盾,即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使得4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413万人。2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其中包括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但在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根据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求报考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一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均可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具体到某个职位或岗位时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了。如,外交部2006年拟招考的职位对外语的要求是:“外交业务类考生,无论本人所学专业为外语或其他文科专业,其外语水平都应达到能独立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行政技术类考生,其英语水平要求能处理一般对外事务;专业匹配:考生所学专业须与外交部的要求一致,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者,其任一阶段所学专业与我部要求一致的,可视为专业匹配。”在公共科目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职位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报考以及录取,从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机率,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来,和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4.学校制定的就业方向不明确 翻看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介绍时,将其就业定为:“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及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秘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我国行政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能运用办公自动化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各大、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以上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看,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确定位。定位泛而滥,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5.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1)教学:要保持学科的性质 1997年学科调整以前,行政管理学完全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则较低,力求在教学上保持学科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培养偏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 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等。 (2)就业:企业方向居多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经降低,大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企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地,毕业生对管理类、经济学类、技术类等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日渐加大。 教学是就业在实践上的脱节,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顺利承担工作任务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一个体系完整、功能齐全、信息灵通的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社会中介系统。现代社会,中介组织以其特有的身份,发挥着政府和企业难以起到的作用,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着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地运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这项改革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还很多,从而,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为此,应当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作者。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学科性质,将拥有更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就业的难度。 2.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政府当中去 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出现的结构性就业问题,使得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且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公务员法》实施以前,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公务员晋级空间狭小,一个大学本科生进入县级机关一年确定为科员后,由于缺少职位等原因,可能在很多年内没有职务晋升的机会,这使得众多毕业生对基层公务员岗位望而却步。而公务员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福利都与职务高低挂钩,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上不去,合理的福利收益就难以保证。且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很难吸引毕业生。 现行《公务员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这些规定克服了以往级别与职务的对应幅度不合理的弊病,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规定晋升级别,这就为中低职务层次的公务员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一规定使级别成为体现公务员待遇、地位和荣誉的又一基本尺度,公务员在职务晋升受到限制时,可以在级别晋升的同时享受由级别晋升带来的待遇,这些都有利于吸引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并激发其积极性。 在完善《公务员法》的同时,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调控力度,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 3.设置既能体现学科特性又能满足就业需要的课程体系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思想,显然已不合时宜。在各学科知识日益分化又高度综合及社会生活区域复杂化的时代,完善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助于管理人才开阔视野,从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使管理者在岗位职业发生变化时有较快适应的能力。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其应经常审视和不断调整课程和内容。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的政治化倾向,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就业难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要既能体现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又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动态性,考虑到整体优化。一方面要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越进步,一个人一生中变换专业或职业就会越频繁,宽广、扎实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在人才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增强适应性,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继续深造和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后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口径,扩大服务面向,适应就业方向的变化,调整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开设新课程,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适应办公自动化的社会需求,以此提高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适应性。 4.加强师资的引进与师资的培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新的生产主要依赖知识的创新、创新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然对高等院校的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取得成效。要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必须在师资建设上下大功夫。可以采用引进、培养、聘请等措施:①引进国内外、境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新教师新的师资力量。②在教师的培养上,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另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赴国内外名校进修。③可聘请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以弥补专业教师在行政实践上的不足,努力造就一支与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5.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社会经济变革也使得实践能力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日益吃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普遍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眼高手低等现象,不仅加剧了大学生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难度,对其以后的发展也非常不利。为此,必须加强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其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加深其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术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及创新能力;抓好毕业实习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与发展空间,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的深刻发展与广泛运用,正在深入地扭转着人们几千年来构成的信息传递方式、出产组织方式、人际沟通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也深入地扭转着政府的运作方式。我国已经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的挑战首先是对于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需转变职能,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化政府创造了优良的前提。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必需首先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以及有效改造,构建精简、效能、廉正的服务型的现代化政府,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管理以及服务。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1,电子政务必需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依托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相干软件技术发展;第2,电子政务的内容是政府所管理以及服务的事务,包含政府本身行政管理事务以及对于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第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有着显著的区分,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于现有的工业时期政府形态的职能、结构、业务以及工作方式进行全面重组以及再造,以造就1个与信息时期相适应的斩新的政府管理形态。 从服务对于象来看,电子政务包含3个方面内容:第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二G,即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同享以及业务办理等,主要包含法规政策、公文办理、辅助决策、绩效评估、税务管理、财政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教育培训等电子系统;第2,政府对于企业的电子政务(G二B,即Government to Business),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利便地为企业进行公共管理以及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含信息、信息咨询、采购招标、证照办理、税务办理、中小企业服务等电子服务;第3,政府对于公民的电子政务(G二C,即Government to Citizen),是指政府通过网络为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主要包含信息、电子证件、电子税务、就业指点、教育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交通指点、电子报警等电子服务。 在信息化社会里,政府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表现为政府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是与信息时期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形态,是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就是改造传统政府建设现代化政府的进程。电子政务在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6个方面。 一、扭转政府的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是1种新的事物,它不但代表先进的技术,而且也代表1种新的思想、新的思惟;信息技术自身是立异的产物,并且推动其他领域的立异,包含技术立异,也包含管理立异、轨制立异,这将极大地扭转政府的管理理念。1是树立服务式政府。目前指点着西方国家鼎力推广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服务型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政府原本的1些管理职能将移交给其他实体,政府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到单个实体没法处理的信息服务以及信息管理领域。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以用户为中心,依照用户需要来设计政府的网络功能,它将促使政府由1种多层次、多部门、以管理为主的形态向1种智能型的、顾客取向的、以服务为主的形态转变。2是树立规范化政府,电子政务的框架设立以及功能体现,是树立在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信息资源同享的基础之上,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条件,电子政务的交互性、透明性、公然性以及检索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政府的规范化以及依法行政。3是树立学习型政府,信息化前提下政府的管理与以往大有不同,对于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请求,增进公务员更新观念,建立开辟立异意识以及踊跃进取精神,不断更新知识,造就成为复合型人材。 二、改革政府的组织结构 正像电子商务深入地扭转了商业结构1样,电子政务将极大地影响以及扭转政府的结构以及职能。传统的行政组织情势是官僚科层组织结构,它与工业化时期安稳的管理环境相对于应而存在。电子政务的发展则将逐渐缩减以致取缔中间管理层,增宽管理幅度,扭转科层组织结构,依照政府以及 政府、企业、居民3者之间的互动瓜葛从新构造政府结构,使政府的组织结构设计更为精简以及公道,增进传统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从而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立将依据公民的意向以及需求来肯定,朝着“单1窗口”、“跨部门”、“二四小时”、“自助式”的方向发展。未来还可能呈现政府动态网络机构的设立,即电子政府网络结构的各部份可以依据社会的需求相应的变动、增添或者撤减。很显然,新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扭转传统的固定工作流程以及死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力图树立1个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政府管理新机制。 三、转变政府的运作方式 传统政府的运转方式,大多以集中开会钻研、自上而下的逐级下达指令以及自下而上的层层汇报、上下级之间的层层报批以及层层审批为主要工作方式,“文山会海”、“公文旅行”老是战胜不了,耗损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效力低下,并且容易呈现信息失真以及政府腐败。电子政务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流、远程连线会议等手腕,扭转政务信息的传递以及活动方式,减少纸件政务信息的数量,扭转政府的办事方式,逐渐扩展以及完美政府的网上办公功能,变官僚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简单命令型政府为互动规范型政府,构建合适信息社会的政府工作方式。 四、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 政府通过网上与公家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家的意见以及建议,不断调剂政府的行动,将有力地增进政府决策的公然化、民主化以及效力化。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政府获守信息以及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政府能够及时取得以及处理大量的信息,树立各种各样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以及政府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辩证地以及系统地思考以及收拾,大大提高政府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政府在制订政策进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家介入,让公家发表意见,使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集中大众智慧;决策后,政府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取得决策施行进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以及掌控公共管理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并据此完美或者追踪决策;而公家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进程以及结果。同时,在政府内部电子政务也可以有效的防范下级政府违抗上级决策精神而肆意妄为,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下级政府更好地执行上级政府的决策,切实保证政府决策的顺利执行。 五、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电子政务增进效能型政府建设,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其1,电子政务以电子公文以及网络办公为主要方式,加快了政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了政府的办事速度,从而增强了推广政令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政府工作的效力。其2,政府信息化推进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缩减乃至取缔中间管理层,精简政府管理机构,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以及程序,有些中间管理层环节被计算机程序取代或者被取缔,这无疑将很大地提高政府的运转效力。其3,电子政务的目标之1是降低行政运作本钱,跟着电子政务地深刻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结构将逐渐优化,公务员队伍素质将逐步加强,政务信息传递效力以及政府办公水平将不断提高,这些都会促使行政运作本钱的减少。 六、增进政府的反腐倡廉 电子政务的公然性以及交互性,将加强政务的透明度以及依法行政。政府通过网络公然办事程序,公布政府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使民众能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取得详实的信息,介入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从而防止暗箱操作,避免以权谋私,增进政务公然以及廉政建设。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的廉政功能已经初步浮现,如走私、逃套汇.骗税的首要手法,就是在单证上搞虚作假。过去咱们把防伪的重点放在纸面单证上,也获得了必定的成效,但老是治标不治本。如今,102个中央部委联合推出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采取了“电子底帐+联网核对”的管理模式,使各管理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核对对于方的执法电子数据,进而从根本上避免不法份子的造假机会。另外,电子采购以及招标的推广也被实践证明是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减少这1领域腐败现象的强有力的法子。 我国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还有1段漫长的路要走。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1个10分繁杂以及难题的问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国从确立市场经济目标到完整实现这1目标,其自身是1个很长的进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政府管理形态,也必然是1个很长的进程。咱们1方面要充沛认识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首要意义以及紧急性,钻研制订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中长时间战略计划,另外一方面,要切履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1步1步地去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行政管理状况及变革策略 政府行政管理指的是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行政机关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其政务和实现自身发展而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机构体系、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 一、当前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完善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所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政府部门通过各种行政命令来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国家依靠行政命令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各级的行政部门实施严格的层次节制控制,这种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政企不分的,混淆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能定位不准、职能错位。 2、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是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规定不具体,非常笼统。由于行政结构的种类比较复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划分,行政机构的设置不成序列,分工不明确,行政组织整体规模时空,各个行政组织之间争权夺利。行政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不够清晰,中央和地方、地方行政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不清,行政权的分配基本上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如果有些法律条文规定了哥哥行政机构之间的分工权限,但是仍然没有对具体的权限和事宜做出明确的划分。在行政管理中,行政编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使行政效率低下;其次是行政编制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关系着公民的负担问题,社会要维持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转,就需要税收,这都是取之于民的。现行的组织法中缺乏对编制管理的规定。 3、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者的思想比较陈旧,不能够适应当前新时期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政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的专业技术和效率的要求。干部终身制,人事腐败、低工资、不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等,都造成了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偏低;再次,政府人员挪用贪污、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严重。还有的公职人员消极怠工、渎职滥权。中央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整治,不但没有减少腐败问题,反而使得腐败形式变得更为隐蔽。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公职人员队伍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职业道德危机和政治信仰缺失问题。 三、新时期加强政府行政管理的策略 1、积极优化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机构的现实状况。政府职能的载体就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撤并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机构运行现状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机构的设置要按职能定机构,要服从职能转换的需要,执行系统要简化、下放、转型。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要求,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其次是机构设置要避免职能交叉,积极建立宽口径的政府部门架构。加强综合性部门,逐步减少专业性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间的分工,把职能相同或相近包括职能类同、职能之间难以清晰界定或职能之间关系密切的加以整合,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向或相近的职能作横向上的合并。三是机构设置要讲求合法性、稳定性,减少随意性。要从职能和机构配置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出发,政府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廉洁。 2、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应该积极转变职能,给自己找准定位,做好服务管理,政府要担当好自己的角色,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政府管理的重点要有所侧重。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把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所以政府应该界定好自身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明确政府在职责,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3、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方式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手段。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环境行政管理状况及改进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南出海的大通道,不仅是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连结处,还是我国与东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我国开放开发的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望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黄渤海之后我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但经济腾飞无可避免地导致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企业集中和工业增长直接导致环境污染排放量的急剧上升,这一点在重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另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也给环境施加了不可小觑的压力,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区内总人口将达1900万,人口增幅超过50%。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但环境保护无可避免的外部不经济性,决定了不可能奢望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使企业主动承担起治理环境污染与赔偿环境损失的责任。那么,谁应当负起这个责任?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包括了五项最基本的责任。即:(1)建立国家的法制基础;(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4)保护弱势群体;(5)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1]可见由政府担当起这一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理念的要求。 1区内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之现状区内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与国家普通机制并无二异。机构设计上,区内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主体由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各自治市、自治县环保局的三级格局组成,并辅之以各相关部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职能配置上,环境保护事宜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资源管理事宜则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种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特点主要体现在: (1)环境管理体制由立法监督机关、司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社会组织四大块构成,其中主导力量是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具体措施具有浓厚的政府行为烙印。它们大部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并通过政府体制得以实施。如2011年7月13日钦州市的车载液碱泄露案,就是主要在自治区环保厅的指导下,由公安部等各部门配合处理的[2]。 (2)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权限不清。例如,自治区环保厅与南宁、北海、钦州各市的环保局部分职能重叠(如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审批和发放职责),职能“同位”“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容忽视。在实践中,相互推诿或相互抢夺工作任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值得一提的是,在反生物、反化学、反核、反辐射与反恐怖袭击等方面的职责归属却几乎无人问津。权限不清晰已然导致行政重叠、资源浪费与行政空白。 (3)属地管辖削弱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之职能。我国政府现行的属地管辖制度即意味着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和指挥所属工作部门。包括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内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权和人事权完全由其所隶属政府掌控。并且,只有地方政府才有权支配地方收入,这更使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丧失。实践中,当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不可得兼时,政府迫于政绩往往会支持企业,使环保部门相当尴尬。(4)运行资金不足。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费用大部分依赖于政府,而政府对环保相当有限的财政支持能力成为了环保发展必须面对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一点从市级环保局的设备、规模等方面可见一斑。钦州市环保局仅设置了污染控制科与环境保护监测站,这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污染防治、污染排放以及不同污染呈现的不同问题都需要专门部门来解决。总而言之,环境保护依仗于政府行政管理,但行政管理却无法发挥应有效用。 2美、日、德三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与值得借鉴之处 2.1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有两个:国家环保局(EPA)和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同时,联邦政府的其他相关部门也下设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虽然环境管理的职责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但各州环保局仍保持独立,它虽然接受美国环保局区域 办公室的监督检查,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州环保局依照本州法律履行职责,除非联邦法律有明文规定,它才与联邦环保局合作。各个州的环境管理机构向州政府负责,各个州的环境管理机构人员由各个州自行决定。负责人的产生、预算的生效与联邦的机制相似,均由州长提名、州议会审核批准生效。各个州的坏境管理机构在执行环境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争端,移送由地方法院裁决。 2.2日本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无过失责任归责原则”已被我国很好地移植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成熟的企业自律机制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根据日本政府之规定,凡是职工人数在20万人以上的工厂,都要配备防治公害的环境专职管理人员;凡排放烟尘达40000m3/h,或排放废水10000m3/h的大型企业单位,都必须设置主管公害的科(室)和配备管理公害的主任,负责解决企业中的公害防治技术与管理问题[3]。另外,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之前或建设的同时,公司还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将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形成本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原则。 2.3德国 我们尤其应当注意德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资金保障机制”与“协调机制”。在德国,法律规定的税收体系支撑着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各级环境行政管理费用也从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来。在其税收体系中,州税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以2002年共享税为例,州占所得税的57.5%,增值税的48.6%,企业增值税的50%[4]。通常,联邦和州政府一方面用国税来支撑环境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依“污染有偿原则”向排污者征收污染费以筹集环保资金,用作政府环保投资的主要来源。德联邦政府于2000年设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部长委员会”,其目的在于便利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进而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联邦总理任其主席,由来自环境部门和其他与环境相关部门的代表任其成员。“环境部长联席会制度”是联邦与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协调主要渠道。 3区内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善之建议 我党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行政改革的宏观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在此宏观目标的指导下,区内行政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为:秉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明确职责权限,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建立高效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详言之,改革的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发区设立环保行政分局,下放行政权力。开发区内的现状是,区内不设环保分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全部直接由广西环保厅办理。但我国环境保护主要依赖于行政管理,若不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工作繁重、行政周期延长、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便纷至沓来,从而易使行环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开发区设立环保行政分局,下放行政职权,仅在行政、业务、财务上由环保厅给予统一指导,或是不错的尝试。实践中,南宁市在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政务服务中心”就是值得肯定的的尝试,但若将环保部门独立出来,更大的成效也许不是空中楼阁。 第二,立法明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在环保中的主导优势,同时建立环境事务会议制度,以协调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法》只是笼统地给予了中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但环境保护部门相对于其它拥有环境保护职能的传统优势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公安部以及城乡建设与住房保障部)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明文法律确立和保障,也不能有效地就环境保护工作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另一方面,环境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上,还体现在同一环境要素的不同价值和作用上。譬如水、矿藏、海洋、森林和草原,都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双重性质[5]。环境要素的开发利用必须由不同部门进行斡旋,才能既保证其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又保证其环境生态价值的不被破坏。建立国家环境事务会议制度,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北部湾经济区内建立以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主导,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公安部门、城乡建设部门为辅助、两相协调的工作制度,将有利于解决其行政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三,保障环保行政部门运行经费。充足的环境监测、监察、教育培训和科研是环保工作顺利、有效展开的基础。当前,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环境行政部门运行经费捉襟见肘,国家应划拨经费予以支持建设,以钦州市为例,其环保局亟需建立包括污染防治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在内的多个机构。区内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用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来应对这一问题。具体而言便是建立经费包干、独产核算,各市局负责编制和执行本单位财务预算,厅局负责下达市局的年度经费计划,划拨行政事业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改善路径分析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在工作中的表现 1.缺乏专研上级文件的精神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国家不断出台新文件、新政策,这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执行性文件或者根据上级变化了的新政策处理学校事务。从而势必要求具体工作人员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知悉文件规定,对上向领导汇报,明确政策边界及要求,对下向全体职工予以解释说明、宣传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部分同志不能积极接受上级政策文件的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上报材料、程序方法依然沿用过去一套。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上级文件根本进不了校门,因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领会文件精神;二是上级文件进了校门,进了机关却进不了学校下设的学院,因为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理会机关颁布的文件。 2.不去努力掌握本职工作业务 本职工作业务是做好工作的基石,不了解本职工作涉及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知识,任何文件、命令都难以落到实处。如作为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对本学院开设的专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些任课教师,都不熟悉;作为学院的人事干事,对本学院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对本学院的重点专业及优势学科也都不清楚,等等。 3.缺乏责任心 工作人员在做具体工作时,能躲就躲、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处理具体事务时,不能静下心来全面考虑事情始末,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优良的解决方案;而是浅尝辄止,草草交稿,事后也不能认真总结处置本事件的工作成效与得失。此外,工作粗糙、不够细致,也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等等。 4.职业道德危机 感觉前途迷茫,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领导在时装模作样,工作努力;领导不在,要么身在岗而磨洋功,要么是人也开溜。工作人员的迟到早退成了寻常事,人心涣散。不满意现状,成就感低。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重复性高、琐碎 与教学科研相比,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是重复性高、琐碎,较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比如,招生工作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一位工作人员在数小时内就要邮寄上百份的录取通知书,且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这个过程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厌倦感。近年来有不少博士、硕士被招聘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去,虽然显着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层次,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高,繁琐枯燥、重复性高的行政管理工作与他们的能力、期望值都会有差距,为此影响了其工作热情的发挥。 2.晋升道路狭窄 随着国家岗位设置文件的颁布实施,各高校大都依事设岗,按岗管理。为此,很多高校取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资格。而在高校的中层干部竞聘中,如教学、科研、研究生、学院等部门的岗位都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专技职务作为参与竞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无疑阻碍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将本就缺少的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置于更加稀少的境地。有的高校即使保留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审资格,也是不兑现待遇。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无法出科研成果,很难达到高级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业绩,很多人也就是守着中级职称退休。即使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博士、硕士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因不是专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每日困于细致、琐碎的行政工作,久而久之,心思涣散,难以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因此这些高学历的人员一旦进入行政岗位,虽然工作多年,但是评定职称时无业绩、无成果。基于此,导致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无目标、无动力、无热情、无希望,或者消极怠工,或者进入“得过且过”的低效工作状态。 3.收入偏低 据统计,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工资为4672元。对于市属高校的科员而言,工资要低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收入水平与进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博士、硕士的教育投入和综合素质等是不相匹配的。而且首都的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较一般地区高出许多,这更从绝对值上降低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是主体,工资福利向教师与科研一线倾斜,同样学历进入学校的 毕业生,因进入的岗位不同,就会享受不同的支持政策,如教师与科研人才有项目启动基金等。毋庸置疑,工资水平是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也是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硕博来说,因岗位不同而收入不同,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4.考核不体现工作业绩 目前,高校考核从人员类别上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两类。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在现行岗位聘任制下,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及岗位要求,但是由于工作分析不到位,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此确定的岗位职责及绩效指标不合实际,也缺乏有效管控,导致难以进行真正地以《聘任合同书》为内容的考核。现状基本是由领导综合考虑年龄资历等因素进行平衡协调,使年度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这严重打消了优秀管理骨干的积极性,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改进职业倦怠的措施 1.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和办学效率与办学能力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资源及政策只可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领导在做决策时,要综合考量管理队伍现状,在职位晋升、工资福利、培训发展、内外交流等方面切实考虑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双重重视。 2.加强绩效考评,充分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作用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通过它可以发现优秀的员工、合格的员工与不称职的员工,最终达到“促进、改善、提高”之目的。目前,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京人发〔2005〕103号)规定,北京高校对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分为“品德、能力、知识、业绩”四个方面,考核程序一般概括为个人述职、群众评议、领导决定三个步骤完成部门推荐。由于是在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参加下的群众评议,导致职工根本无法表达自己对同事的真实评价,一般简单以投票了事。鉴于管理工作难量化及工作效益滞后性的特点,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含努力专研业务而制订的政策、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勤勉尽责带来服务对象对部门的优良评价等)很难在此种考评形式下得以体现。为此,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使用“领导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日常沟通部门评价”和“本部门员工评价”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员工,达到比较客观、真实地反应员工一年工作的目的。另外,也要注意考评结果的使用,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激励员工。 3.适度岗位交流,加强培训 研究表明,岗位交流可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员工新到一个部门,接触新环境、新的工作,势必要投入身心,努力掌握本部门涉及的政策文件及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新的领导与新领导的风格,新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及工作关系,都有助于消除员工的疲惫感,激发工作热情。为此,对于政策性弱、历史牵连性低的岗位(高校大多管理岗位属于此类),在满1至2个聘期后,可以考虑岗位交流,这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员工,提升员工能力水平。而对于历史牵连性高、政策性强的岗位,要对员工加强培训,比如采取校际交流、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等,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缓解身心、恢复工作热情。 4.营造和谐办公室文化,创建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文化及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的影响巨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不只是事业,情感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如能达到信任、理解与支持,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眷恋的感觉,就会产生互相配合、共克艰难、共承压力之心。因此,作为领导要了解下属、关心下属、信任下属;作为下属要体谅领导、相信领导、配合领导;作为同事,要相互支持、理解与帮衬,由此凝聚成一种良好的办公室生态,这也是消除职业倦怠的一剂良方。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新时期,要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秘站版权所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3、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 极参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打假、打私、打骗、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要大力支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扫黄”、“打非”和清除“文化垃圾”。四要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五要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执法,通过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学法、懂法。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必须学法、懂法。二要立法。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三要严格执法。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4、解放思想、监管创新。1999年以来,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履行职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律,不断地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监管执法需要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模式,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水平。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检察职能与检察院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混合,造成了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侵入和侵浸,掣肘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必须坚持协调、高效、精减和渐进的原则,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实现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核心目标,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从而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化,保障检察监督职能有效行使。 关键词 行政化 检察职能 行政管理职能 检察官独立性 职能分离 正文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在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时,也总要履行与法律监督有关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弊端的存在,使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造成了检察制度的变形,影响了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离,才能还原和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本文拟就“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分离”的内在动因、核心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途径等若干问题试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并期有裨于检察改革和司法实践。 一、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一)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认识基点 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检察理论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检察改革的方向,也构成检察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实行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必须以此为认识为基点,只有正确理解检察权的性质并予以准确定位,才能深刻认识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内在动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分离措施。 对于检察权性质,目前学术界存在“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之分歧。“行政权说”从检察权具有的主动性、国家代表性、命令性和执行性特征上,认为检察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检察官是行政官:“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权与审判权具有“接近度”,检察官与法官具有“近似性”,检察官虽非法官,但“如同法官般”执行司法领域内的重要功能,在有些国家,检察官被称为“站着的法官”:“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但在体制上应将检察权定位为司法权,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法律监督权说”将检察权作为独立于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第三种国家权力,是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行监督的法律监督权。 笔者认为,仅从其权力特点和行使方式的角度分析,检察权无疑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双重属性。但定位我国检察权性质,不仅要从权力本身发展的共同性规律出发,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尤其要从我国的宪政体制和司法体制出发进行“应然性”分析,也就是说,必须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来解释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应以“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应然性”的依据来给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检察权定性,从而墨守司法权只是审判权的成规,否认检察权是司法权。根据我国的宪政体制及司法体制,我国宪政意义上的“司法权”就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统一。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检察权在基本性质上是法律监督权,在国家体制上仍属于司法权,在行使方式上具有司法与行政的双重属性。因此,对检察活动的管理模式就应既不同于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也应有别于行使审判权的法院,而应根据检察权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司法规律,以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 (二)违背司法规律,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是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但是,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并没有按照司法规律建设检察机关,也没有按照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业务,而是把检察机关视为行政机关,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形成了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造成了检察职能同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相互错位,影响了检察职能充分发挥。 1、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涵义及形式 所谓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是指违背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建构和运行检察活动。它和法院的行政化共同构成我国的司法行政化问题。法院的行政化问题,众多学者俱已做过详细论述,而关于检察院的行政化问题,因对检察权及检察机关的性质在法理上一直没有澄清,且检察权在行使方式上确具司法性和行政性的双重属性,学者鲜有专门论述。同法院的行政化一样,检察院的行政化,也包括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表现在国家对检察机关的管理方式即检察机关的外部体制上,它涉及检察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检察人事权(尤其是检察长及副检察长人选)和财权的行政任命和行政拨付制。外部行政的直接后果是制约了检察权外部独立的效果;内部行政化是指检察活动内部管理上的行政化,即本文所指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内部行政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合一,即检察业务活动的完全行政化,也就是说,对检察业务活动管理完全采取了行政模式,其弊端是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二是检察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方式违背司法机关行政管理特点和规律,或者完全行政机关模式化,或者带有行政模式的痕迹,其弊端是造成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制约、干扰和侵袭。在行政化的检察活动管理模式下,检察职能同检察机关内部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和、混合(同一),使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颠倒了检察职能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主次地位,造成检察制度的变形,使检察制度成为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属,也从内部制约了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2、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1)办案体制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是以行政审批、集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办案机制,即检察权由检察机关通过层层审批的方式集体行使,再由检察机关整体承担办案的法律责任。《人民检察院刑 事诉讼规则》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由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在这种办案体制中,普通检察官只是案件承办人员,即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检察官办案,决定权集中于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部门负责人有审核权,这就使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副检察长、业务科(处)长成为决定案件的领导层,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一是“审而不定,定而不审”不符合司法活动直接性和亲历性的要求,难以保证诉讼决定和诉讼行为的正确性。二是造成了办案人员对领导的依赖,难以充分调动检察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不利于培养精英型检察官。三是办案环节过多,造成办案效率低下,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四是权责分离、责任不明,不利于错案追究责任制的落实。 (2)检察委员会构成和运作行政化。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是检察机关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下,检察委员会的成员几乎全部是检察机关的行政领导(检察长、副检察长、政治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检委会构成上的行政色化,使检委会在运作上也被打上了很深的行政化烙印。由于检委会委员都是行政领导,且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行政职位低的委员的意见。而行政职位低的委员也往往也会因为顾及领导关系而附合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其结果就是,往往影响了检委会议事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案件,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检察长在审核案件时,有是并不是因为案件重大、复杂或疑难,而是因为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往往将案件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使检委会成了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3)检察官任免行政化。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助理检察员由检察长直接任命,检察员由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但人大的任命实际上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审查,检察官的任命事实上由检察院自由决定:首先由其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院领导推荐,再由人事部门考察,然后由院党组最终决定。因此,一个检察官是否能够成为检察官或者继续成为检察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所在检察院内部的别处一些有行政职务的检察官决定的。因此,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这种任免因素的影响。 (4)检察官惩戒手段行政化。根据《检察官法》,我国现行的检察官惩戒制度是一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这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从而强化检察官对其所在部门及领导的行政依附性,使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有所顾忌或者因需“投桃报李”而不能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5)检察官管理模式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在检察官的管理上,一直把检察官等同于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等同于行政机关的干部,完全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中以检察官行政级别制最为典型。检察官管理模式的完全行政化,一方面,模糊了检察官同一般行政人员的界线,忽视了检察官的司法性,阻碍了检察官职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检察官之间过分行政化的阶位关系,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和责任,增强了下级检察官对上级检察官的过分依赖性,使检察官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6)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和缺乏分类管理。检察院内部由检察官、司法行政人员、书记员和法警组成,除行使检察权的检察长外,还有一些不行使检察权的司法行政人员,也具有检察官职位。由于没有建立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制度,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使我国检察官队伍非常庞大,检察官比例极不协调,影响了检察权的优化配置,妨碍了检察官素质的提高和办案效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本应成为检察职能的支撑和附属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在实际运行中却浸没了检察职能,掣肘了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实现这二种不同职能的分离,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 二、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核心目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弱化了检察机关的司法性,而司法性的核心就是要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因此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内部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就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来核心目标。 (一)检察权独立性是检察权司法性质的本质要求 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检察权之所以需要独立行使,一是因为法律监督需要一种独立性。二是因为检察机关侦查权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需要一种独立性保障。三是因为检察机关公诉权的行使应当具有独立性。四是因为司法审判权的独立有赖于检察权的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讲,检察权行使独立性,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是其司法性的本质要求。因为检察权行使独立性创造了正确运用和实施法律的必要条件,它使检察官能够排除非法干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服从法律,切实地贯彻法制原则。 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包括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两个方面。外部独立性,指检察权运行过程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受外部的非法干涉,它涉及在国家权力运作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在一般意义上,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就是指检察机关的外部独立性。检察权的外部独立是一种集体独立,是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 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指检察官的个体独立性,其主要意义是:第一、检察官的独立性是检察业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要求。检察权以公诉权为基本构成,而公诉是一种司法性很强的活动,是以亲历性为基础的个人判断和个体操作,赋予检察官独立性,可以防止“审而不定,定而不审”的有悖司法认识规律的做法,从而提高检察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检察官独立性是防止不正当干预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保障检察权的公正行使。第三、检察官独立性有利于保障诉讼效率。司法的效能,要求办案检察官的职务行为直接产生职务上的效力,而应避免环节过多,造成决定和行为实施迟缓。第四、检察官独立是检察机关集体独立的基础,没有检察官个体独立,检察机关集体独立则得不到有效保障。但是,检察官独立不同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独立,它要受到“检察一体制”的限制。所谓“检察一体制”,是指检察机关上下形成一个整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对内要求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官服从上级检察官的命令,对外则要求“检察权的行使保持整体的统一。因此,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检察官在执行职务时,需接受上级的指示,其行为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检察一体制“虽然限制了检察官执行职务的独立性,但并未否定检察官的独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他可以合法地对抗检察长的指令,如享有消极抗命权或积极抗命权。 (二)我国检察机关独立性缺乏有效保障 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检察权行使原则。与国外检察权的独立行使相比,我国检察权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检察机关相对于执政党与权力机关是不独立的。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检察机关独立性的表述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检察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制过多,检察权的外部独立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尚未获得法律的确认。在我国,宪法、司法机关组织 法和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种独立性,是一种集体独立,也就是外部独立,而非个人独立即官员独立。在现行体制中,检察官受检察长领导,任何检察活动应服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虽然检察官也是检察权行使的主体,但在法律制度上还没有确立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法律还没有赋予检察官合法对抗行政指令权的能力。同时,诉讼法还是以人民检察院而非检察官为诉讼主体,检察官是检察院意志的执行者,其本身在诉讼法上还缺乏独立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完全以行政管理方式而不注意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业务,使它难以做到“独立行使检察权”,难以做到“严格执法”,难以保证检察官的高素质,确是我国检察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训。因此,作为检察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检察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实现检察官的司法官化为核心目标。 三、改革检察业务管理 引入司法管理方式------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的根本途径 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为根据途径,主要措施如下: (一)重新配置检察权,改革办案体制,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改革目前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就要对检察权进行重新配置。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结合我国司法制度的特点,笔者建议对检察权可实行“三级配置”制,即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检察长、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的权限和职责,逐步取消业务部门建制,变助理检察员为检察官助理,实行主诉检察官直接对检察长负责的办案体制,其核心是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主诉检察官制是指在检察长领导下,在公诉部门实行的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负责人的检察官办案体制。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就是要打破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模式,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使检察官成为对办理案件有一定决定权和独立性的检察权行使主体,形成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责任人,权责统一的新的办案体制。主诉检察官制2000年在全国推行以来,在提高办案质量、造就高素质的公诉队伍、明确办案责任,落实错案追究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政化的办案体制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指导,在主诉检察官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争议较多,分歧较大,影响了主诉检察官制的深入推行,使设立此项制度的初衷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笔者认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无疑是正确的,它适应了刑诉法制度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是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要和重要的举措。以“主诉检察官制的设定没有法律依据、主诉检察官的职责范围界定不清、主诉检察官的难以统一”为理由反对推行此项制度的同志,没有深刻认识到主诉检察官制的制度价值,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项改革及整个检察体制改革。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否定和反对此项改革,当务之急是对主诉检察官制做进一步的完善: 1、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检察官法》,明确规定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为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提供法律依据。 2、完善检察官具体职权的设置,进一步理顺检察官同业务部门负责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关系。解决主诉检察官制的法律依据问题后,根据相当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逐步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同时逐步限缩业务部门负责人、副检察长及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职权,直到取消业务部门副检察长建制,最终将检察权主要配置给检察长及检察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各自职权范围、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权责统一。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目前主诉检察官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与主诉检察官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不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诉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主诉检察官的激励机制,为主诉检察官提供切实的职务保障。 4、待主诉检察官制成熟后,可参照主诉检察官制在其他业务部门推行“主办检察官”办案制。 (二)改革检察委员会 1、将检察委员会由现在的虚设改为实体制。 2、检察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检察长、副检察长是当然的检委会委员,其他委员由具有五年以上法律职业资历、德才兼备的资深检察官担任。(副检察长和业务部门建制取消后,仅由检察长和资深检察官组成,除检察长外,其他检委会委员在行政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检委会的日常工作由检委会办公室负责。 3、检委人会的职能:一是对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二是监督检察官的工作;三是法律政策研究工作。 4、严格限定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的条件和范围,只讨论决定检察长提交的案件。 改革后的检察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既符合检察权中行政性属性和检察一体制的要求,同时又减少或避免了行政性烙印对检察职能干扰和影响。 (三)建立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制度。检察官的分类管理是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职能分离的必然要求。根据行使检察权主体的不同,可对检察人员实行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司法警察等四种序列的分类管理框架。对从事职务犯罪的侦查、审查逮捕、出庭公诉工以及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主要检察人员授予检察官;改变把书记员当作检察官后备军的管理制度,设立独立的检察书记官序列,书记员在检察工作中要服从检察官的指挥。司法警察纳入警官系列。其他检察人员列入司法行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 (四)成立“司法行政管理部”。实行分类管理后,要相应地设立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管理检察机关内部的非司法性工作,即司法行政事务。“司法行政管理部”不仅要行使检察机关内部基本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如从事政工、行政装备、档案管理等行政事务,还可负责检察机关同人大、法院及行政机关的联系。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服务。另外,为加强检察官的协调,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内设置“检察官秘书处”,作为检察机关检察官运行的协调机构。主诉(主办)检察官根据办案需要可向检察官秘书处申请配备若干名检察官助理。主诉(主办)检察官在办理重大案件需要提交检委会讨论时,可直接通过检察长按规定程序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而不必经过部门行政审核。 五、将一部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从检察机关剥离。如改革对检察官的内部惩戒制度,在检察机关之外,建立统一的司法官惩戒机构。如前所述,检察官的内部惩戒制度强化了检察官对所在部门及领导的行政依附性,不利于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因此,可设立二级统一 的司法官惩戒机构。中央一级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设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负责对最高司法机关和省级司法机关中的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的行为惩戒;在地方一级,可在省级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设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负责对省级司法机关(院长和检察长除外)和省级以下司法机关中的法官、检察官的行为惩戒。 四、协调、高效、精减、渐进------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是一项涉及理论和体制创新重大司法改革,必须积极慎重,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协调原则,即检察官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相协调的原则。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我国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尚没被法律认可,加强检察官的独立性就成为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要受到检察一体制的一定限制。“检察一体制”是检察权行政性属性的表现,而检察官的独立性是其司法性属性的必然要求,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必须协调好检察官的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的关系,划定二者合理的边界,在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和维护“检察一体制”,又要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检察官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如何协调,笔者认为可按以下原则处理: 1、检察长以及上级检察官对下级检察官的管理要注意尊重检察官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命令,使上级的指挥监督权与检察官的独立性相协调; 2由于隶属关系和指令权的存在,一旦检察长或者上级检察官下达指令,检察官一般应服从命令,以维护检察一体制。 3、检察长以及上级检察官的指令权不是绝对的,可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违法指令,法律高于“上命下从”,检察官有权拒绝服从。 4、建立健全检察官独立性的职务保障制度,包括身分保障、经济保障和一定的特权保障。 (二)高效和精减原则 高效原则是指通过实施“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稳定、和谐、有序、符合司法规律的检察权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效益,提高法律监督的效率和质量。效率是现代司法的所要追求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法的价值之一的法律正义的一部分,司法效率的实现,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法律正义精神的实现。因此,实施检察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坚决革除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完全行政化所产生的办案效率不高甚至低下的问题,提高司法行政管理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检察职能的有力支撑。高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检察权运行的行政性中间环节,畅通检察权的运行渠道,以消除行政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侵浸,实现检察权的高效运行。 精减原则就是要要根据检察权的司法性规律,尽可能减少检察机关的行政性事务,真正使司法行政管理成为保障检察职能有效实现的辅助功能,从而还原其辅助性。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减”和“精”的高度统一,在减少行政性事务的同时,要提高司法行政管理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检察职能。 (三)渐进原则 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涉及到检察体制的层次问题,一些关键的检察理论问题还存在重大分歧,而且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对检察机关的行政式管理方式还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根本革新,实现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此项改革的深入开展。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研究 企业 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对企业的日常事务进行合理调控与管理的一种行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对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然后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第一,企业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主的。 对政府本身体系而言,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是它的目的本身。换句话说,政府机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行政管理。因此政府机关所进行的行政管理就会给人留下不合实际、不尽情理、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印象。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企业里,就会使人难以容忍。对于企业而言,其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作为企业的目的。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而言,如果不能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总之,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商品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 与政府行政管理而言,企业行政管理更加注重内容与实质。企业行政管理一般是根据公司的具体实际需求,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制[,!]度、环节、程序、文件、形式等进行合理调整与剪裁,使之变得更加实用、便利、简洁、省时、省钱,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的而服务。 第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对企业而言,不能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行政管理的效果,换言之就是不能直接用赚钱多少来评价某些具体的行政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加速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的现状 第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会受到严重的官僚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落后,就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可能出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孤立的情况。这样就可能造成国有企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严重会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第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尚不不健全。首先,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工作秩序不够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员工职责混乱,分工不明确,工作缺乏具体流程安排,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低下,阻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企业忽视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解决好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也就很难在世界市场上获得胜利。 第三,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也不断地深入,企业高层也逐渐意识到高知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但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造成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了课本知识,却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很少,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脱离实际,制定的措施不能有效实施。总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三、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绩效的对策 第一,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制度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化意义重大。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展开的,然而制度也是实践中矛盾的核心所在。国有企业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行政制度,新的制度在确保制度正确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执行性。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此外,企业还要完善保障体系,强化企业措施的执行力,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保证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二,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理整体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所以,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引进人才,学习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第三,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层队伍的建设。 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其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负盈,导致一些不良分子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各种不法手 段,更有甚者,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遭到严重损失。我国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拥有这个现代企业的经营权,但是所有权还是国有。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十分重要,企业的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积极与不良行为作斗争,随时维护国有资源,积极提高管理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革新启发 一、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改革政策 2008年以来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机构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做了充分的政策储备,为中央制定改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拟定改革政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广泛征求地方党政领导的意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改革文件稿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三十多个问题,征求了省、市、县三级约2000多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根据地方同志的意见建议,对改革文件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论证。中央对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作出的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明确了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等七项主要任务。对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机构限额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各地高度重视,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中央改革要求各地认真执行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政策,对中央规定的主要改革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适应,将农业和农村工作、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管理作为改革重点,进行了体制调整和机构整合,确保政府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和上下工作的衔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不尽一致。为此,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改革重点,解决当地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成为转变职能的新的切入点。一些地方总结推广近年来政务服务中心等窗口机构的经验和做法,改进政府管理。黑龙江、湖北、海南等地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改进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到实处。机构设置历来是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次改革对地方各级政府机构限额未做调整,只是将以前县级政府大县设22个机构、中等县设18个机构、小县设14个机构的限额,修改为县级政府设14至22个机构,具体由地方党委政府确定。尽管对机构编制没有提出精简比例规定,但明确要求各地要对超限额设置、自行设置的机构进行清理规范;要在总量内核定行政编制,不得超编进人,超职数安排干部。对各级政府设置部门管理机构做了统一规定,省级政府设置不超过6个,地级市政府不超过2个,县级政府不设部门管理机构。中央在部署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充分考虑了政府工作上下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特点,尽可能缩短改革时间,尽量减少机构改革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国务院机构改革一启动,即着手谋划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并于2008年9月印发改革意见。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同一年启动,时间只相隔半年,这在历次机构改革中是第一次。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同时部署,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于2009年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于2010年基本完成,地方三级政府机构改革相互衔接,保证了政府系统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改革成效显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体制保障 一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明显成效。在机构改革中很多地方全面梳理了政府各部门职能,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事项转移出去,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个别仍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省份也在这次改革中将国有企业划转到国资委监管。各地都整合取消了行业管理办公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通过强化医疗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职责,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解决行政许可过多、“以批代管”等问题。 二是在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政府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各省、区、市在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5个方面对机构进行了整合。其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整合涉及部门较多,多数省份将经委、信息产业厅、国防科工办、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江苏省对公路、港口、巷道、地方铁路、航空产业管理、城市客运管理等职能全部整 合到新组建的交通运输厅,形成了大交通的管理格局。重庆将原有的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几个部门整合,成立新的市农委,统一负责“三农”各项工作。青海省积极构建大文化管理体制,将文化厅、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进行整合,组建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广东省在深圳和顺德等地进行大部门体制探索,力度很大,成效明显。 三是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明确和强化了责任。各地对政府工作中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的原则,对区域经济调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出租车管理、电影管理等职责,进行了明确和调整,并建立了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同时,坚持权责一致,建立健全了政府权力运行责任体系。 四是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在机构改革中,各地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没有必要保留的坚决撤销,确需设立的,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议事协调机构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对超限额设置的机构进行了清理,对相关职能进行了整合,全国共减少副厅级以上机构80多个,同时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结束后,根据中央要求,各地进行了机构改革的评估工作。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进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实施。目前,省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各方面对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育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 1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工作与高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才能顺利的进行。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学校管理高效化的实现,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助于学生和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1.1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2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廉价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的、准确的传输信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反馈。 1.3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学号进入评价系统,对各个科目的教师进行评价,书写评价意见和建议。计算机自动的整合相关信息,并将相应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时改正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4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消耗 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随之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物质消耗严重等问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可以减少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消耗。比如传统的学生入学信息的采集,大多是采用教育管理部门的人员到各个院系登记书写学生信息,收集回来之后,再统一的整合在一起的方法。 2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由于学校和地方的差异,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学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化认识程度上,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认识不足。其次,相应的硬件设施和应用软件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这个问题。最后是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2.1对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 认识不足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教学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否顺利进行,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可是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校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认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办公室内有几台电脑,平时用于统计学生信息和处理日常文件等等。 2.2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发展不平衡,导致效益欠佳 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投入主要是在教师教学上面,一般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多媒体。学校里面的计算机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主要是在信息课上面,使学生不能独立的利用信息化技术。 2.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现在学校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差异很大,有的教师以为信息化技术只需要会用电脑,教学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上,对于学生和教师的相关信息,仍然是通过手工采集和整理,对于复杂的信息符号、表格和文档等更是一筹莫展。 3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 提高认识水平,树立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学校各级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加强信息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氛围,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例如,学校图书管理部门,可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时刻强调信息化管理,每个月组织部门人员学习信息化技术,开展信息化技能比赛。定期总结自己的工作内容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需要哪些配套设施和软件,之后学校管理部门再开会讨论,确定可行性方案。 3.2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配套设 施采用多渠道筹备基金,通过地方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努力和社会资助来积极筹备资金。相比国外学校的发展模式,我国中学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如可以借鉴国外的资金筹备方式——联系本中学杰出校友,制作杰出校友录,组织相关人员和他们保持联系,希望他们为母校做贡献。 3.3对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专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教育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主体是广大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者信息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进行程度,所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是信息化得以广泛应用的前提。 3.4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和开发优质软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扎实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学习之外,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也是必要的。通过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对学校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障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5学校、社会和家庭资源融合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配合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现代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会方便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同时也会方便社会和家庭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联系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首要条件是信息互通,例如学校网页上的“校园每日资讯”、“学子风采”和“校长信箱”等校园管理项目,都能够向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反映学校生活。 4结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适应时展需求的产物。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向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与时代同步。 作者:唐庚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研究 一、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实施,加大了小学体育选修的项目,改变了以往的必修课,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弹力,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选修的课程,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游戏和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使学生去积极的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学生体育学习的精神,使他们真正了解体育学习的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由于小学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行为教育,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发挥集体主义和纪律性,在大多数的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拼搏,战胜困难的决心,要培养学生果断和坚韧的心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比在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更好,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热情,还可以不断的让学生了解道德品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学生学好体育不但可以使他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还可以使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从而使小学体育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 三、突破体育教学场地限制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场地一般都是选择在学校的操场上面,但是单一的场地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一种厌倦感。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体育教学场地的限制,充分利用学校其他的资源,来将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断的变换场地,实现场地的创新教学。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室内看篮球和乒乓球的课程,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只可以使用本学校的场地,那么教师也应该进行一些细节的设置,使体育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再学习,练习再练习。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案,把体育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还可以完善教学的效率。 四、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设置相应的学习环境,要改变过去较为标准化和竞技化的体育环境,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的时候,也要改变过去以训练和比赛为主,要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观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协调学生学习体育,要规划好学校的体育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从而实现体育活动的多样化,确保体育教学高效高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想要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懂得体育课的重要性,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并且突破体育教学场地限制,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完善。 作者:贾玉珊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一小学校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校专业培养教育教学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对传统专业内涵的认识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对传统专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传统专业的实体性质分析、专业作为一种专才培养形式的局限、外部导向或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专业的实体地位、克服从单纯的学科体系构建专业的局限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探讨了传统意义上高校“专业”的内涵,分析了专业的“实体性”和专业的“学科本位及学校本位”的不足,探讨如何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提出从体制上改变资源组织方式,以能力和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此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实施的是以专业为教学核心单位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学生进校后直接进入相应的专业,修读该专业规定的课程。同时,专业也包含了实施教学过程所需的师资、实验室及学生等,成为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专业”也就兼有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基层组织两方面的内容。这种结合紧密的双重结构所具有的刚性,在体制上限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一、对传统专业内涵的认识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1传统专业的实体性质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实体意味,这种意味来源于‘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专业同名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从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学管理体制,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的组织形式,在“组织”课程的过程中,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也以这种方式组织起来。 专业原本是课程的组合方式,并以这种专业教育的形式完成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但专业被赋予实体性质后,除了培养人才这一主要目标外,又必须考虑作为准官僚机构——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如师资问题、设备问题、招生人数问题等等,确保专业自身的完整性和正常的运转,使“专业”构成因素体系化。专业整合了教师、学生、资源等,它的体系化使各因素之间联结更为紧密,专业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如专业所包含的主干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教师的编制,学生招生计划,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等等。专业的调整不仅是课程单元的设计,而且是结构性的调整,这种调整又受到原专业各因素的制约,具有很大的惯性,致使某些专业成为“鸡肋”;这种专业的组织形态导致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趋同,高校在举办专业的过程中,很难根据社会的需要做出调整,这些又制约着专业的基本单元——课程的设置,使专业本身失去自组织功能、失去活力,很难形成特色。 2专业作为一种专才培养形式的局限 专业的出现与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知识的分化为专业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的需求为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和国有企业一样是“生产单位”,高校根据国家的需求,按统一的计划(招生计划)、规格(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培养人才,专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学校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按计划培养人才,具体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什么专业,学校无需关心,评价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常用“内适性”标准。当经济体制转型后,由于高等教育依然是稀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矛盾,暂时没有显现计划经济模式下专业教育的弊端,造成了专业发展的惰性和依赖性。受此影响,学校作为专业的拥有者,专业设置和专业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学校本位。高校观念上固守传统上的“卖方市场”,专业的选择主要由高校来决定,学生在填报志愿中的专业选择只能表达一种意向,最终是由“众人”选择的结果来定。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是规定好的,没有选择。专业这种“生产型”的培养模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转型发生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知识爆炸式的增长,作为单纯的“人才生产型”的专业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学校培养模式还没有从计划支撑的模式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模式转变时,专业设置中缺少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专业的调整更多的是数量的扩展,单纯地以专业“冷热”设置新专业,缺少对专业建设的论证和特色的思考,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专业低水平重复,最终使专业“生存期”缩短,培养的人才“低附加值”过剩,造成教学资源宏观上的重复建设和微观上的利用率不高。倘若从现有的专业总数和在校生的总量来推断,如果专业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则不可能再有热门专业,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社会急需人才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二、对传统专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校目前讨论和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传统专业教育的反思,突破专业的实体性及学科本校和学校本位制约,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种轨迹。 1外部导向或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及高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逐步探索根据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增加专业的活力和学生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方面的改革的着力点还不是解决“专”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以解决就业为导向,这方面的改革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对高校专业的选择作为专业存在合理性的标准。因学生分担了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学生个体接受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就业角度考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重点不是讨论是否要进行专才教育或通才教育,而是专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它的评判标准是人才能否“适销对路”。如果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大受欢迎,专业教育的不足不会显得特别突出,从而对专业教育的批评局限在需求层面而不在专业教育层面,是在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的微观层面而不在专业结构层面。类似的改革如“厚基础、宽口径”,“分大类培养”等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脱离专业教育,只是相应地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和社会适应性,实质上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社会以及学生对专业的评价。通过这种外部需求的调节,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寻求自己的专业定位,使之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当然,这种实用的外部导向的改革,也有可能因为过度迎合就业的需要而使部分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专”而靠近职业教育模式。 2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基于我们对大学教育阶段“专精”与“通博”的讨论,对专业教育或专才教育进行反思,从而在理念与现实之间追求一种平衡。如对过去专业教育的反思的一个方面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等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强调“专业对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视野狭隘,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度专业化的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理念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突破对传统专业内涵认识的局限 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但传统的专业教育更偏重于“专才”教育,虽然我们认识到了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的不足,但对“专业”作为我们实施人才教育的基础地位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转变,否则,很难克服传统专业教育的狭隘性。 1打破专业的实体地位。我们所实施的高等教学是通过专业为基础来组织教学的,从而使专业成为组织的单元。对专业教育的改革,除了我们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外,重要的一方面是体制改革,即打破专业的实体地位。目前,我们实施的分大类招生在本质上不仅为了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打破专业的实体地位,以学科来组织我们的教学资源,以课程为平台提供我们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建设来提高教学服务的水平,通过学生的选择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从体制上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体现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从社会角色定位和课程的组合方式的角度理解专业,体现学生个体差异的专业形成性,增加专业设置的活力。 2克服从单纯的学科体系构建专业的局限。由于专业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有型结构,专业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专业本身的意义而成为学校的一种资源,从这一角度理解很难对专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一个专业必须依托相应的学科,这也是我们专业构成的基础。但由于我们过去专业设置过多地从学科的逻辑体系来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科内在逻辑成了我们评判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的唯一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更强调的是能力,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专业的评价标准除了学科完整性以外,还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评价我们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今高中教学的现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多样化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 1、引言 物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个传统学科的背后,教师工作者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拓、大胆创新,更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知识,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这种传统学科创新模式的探讨,是许多教学工作者都热衷讨论的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实施教育创新,这样会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2、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物理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而且在高考考试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在高考这样的升学压力下,传统的高考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因此,大部分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针对高考而设计的,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设计的,对基础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后,再对学生开展题海战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提高的只有应试能力,对于创新能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要求,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课堂对知识进行口头的传授,课下通过布置大量的书本作用来巩固课堂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也导致了许多的学生对理解较难的物理更多的是恐慌。 (2)教学设备落后。在知识摄取如此方便、快捷的今天,平时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对知识的需求了,而目前大部分的教学设备都比较陈旧,只是简单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往往不能满足高中生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枯燥。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往往是选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进行教学,毕竟缺乏趣味性。而物理学科是大家公认的比较难懂的学科,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而且有时候是模糊不清的,知识点显得比较凌乱,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赶进度,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女生,教师的这种表现更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和逃避心理,反正这么难,要不会大家都不会,我不会就肯定不会考,这样下来,学生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对物理就越来越恐慌,对知识的掌握更是似是而非,知识体系更是缺乏系统性。 (4)考核方式单一。高中教学的终极考核方式是高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考核工作也是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来决定对知识掌握的好坏,这样的考核方式根本不会激发学生的什么学习兴趣,学生只会变成考试的机器,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考的内容就去学习不考的内容就不去学习,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这样学生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物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理论和实践也没法结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进考核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去培养学生。 3.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而不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应该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前期的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的巩固,学生应该融入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教育进度的开展,更应该去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将学生真正带入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行多样化教学。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了内容的枯燥和学生的排斥,教师应该变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不光光是把学生送入他们理想的大学,更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创造力。高中生也应该转变对物理学科的认识,不应该机械的去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而是应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去大胆的提问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对知识实现真正的掌握。教学方法应该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式,融入小组讨论、实验教学,选取那些由浅入深的教材要增加教学工作中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 (3)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物理现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模拟生活情境;实验演示也更要贴近生活,并要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到物理知识的实际状况,并通过原理来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更要融入课外实践,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安排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器具去做实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作者:宋玉山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高级中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教育中,传入中国后,被推广运用于一些幼儿音乐教育中。作者认为,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文章就西方三大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民族器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 众所周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音乐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多应用于音乐启蒙教育、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很少。笔者经过对三大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很多方法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教学,甚至有些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的结合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方法、三大板块”。“一个方法”即体态律动,是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大板块”则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即节奏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这三个主体内容围绕着体态律动这一核心方法执行着不同的教学任务。笔者经研究实践发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可以很好的结合。节奏感是人最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主要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演奏器乐作品时,体态律动往往能够体现出演奏者对曲目节奏、韵律、情感等多方面的理解。而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因为紧张导致演奏过程中出现动作死板、僵硬等问题。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通过体态律动,打通人的听觉与动作之间的联络通道,有助于解决初学者演奏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在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手臂以及身体的动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反复进行起落手臂、身体的前后运动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节拍、气口以及曲调的律动性。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柯达伊教学法认为,从幼儿教育开始,歌唱就是培养幼儿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并建议采用多声部的合唱训练。柯达伊说过:“歌唱教师要比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位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将会在整整30年内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柯达伊认为,人的嗓子是人类最直接可用的乐器,并且是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最好的工具。分析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其教学法中有两个非常清晰又并行不悖的目标:一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即“全民音乐教育观”;另一个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即“民族音乐教育观”。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多数学生在演奏作品时,总会出现节奏不稳、强弱不明确、音高不准、感情表现较弱等问题。当演奏中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乐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识谱,按照乐谱中标记的节奏、速度、强弱、情绪记号等,清晰、准确地唱出整个乐曲的旋律,并在唱谱中建立起内心听觉。经过多次唱谱训练,再演奏乐曲时,学生会发现之前所出现的演奏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并且乐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柯达伊教育法提倡在幼儿时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但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幼儿时期并未接触过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发学生这方面的潜能,培养其唱谱能力,并加强其对于唱谱的重要性的认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是重点训练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它不要求教师很快教会学生唱歌、演奏的技巧,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奥尔夫教学法倡导的原本性教学非常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现阶段我国民族器乐演奏本科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与指导教师对于同一首作品的演奏极为相似,甚至如出一辙的现象,体现出学生在即兴创作方面能力的缺失。即兴创作既是促进学生音乐思维发展的手段,也是验证其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所具有的即兴创作能力,有助于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感悟并挖掘音乐作品之外的价值。即兴创作是创作者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结合自身个性所进行的音乐创作。因此,在中国民族器乐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乐曲的情感和强弱表现进行处理,之后教师再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并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乐曲的自主创造性。 四、结语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和刻板的理论学习的种种弊端和缺憾。这三种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主要的教学原理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三种教学法应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符合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及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对于改善和优化人文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启示,值得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这三种音乐教学法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值得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所借鉴。 作者:孟璐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班主任情感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本文从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情感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情感教育;班主任;学生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所以说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教育而言的,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为此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用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2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2.1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老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2.2班主任教师能诱发学生去仿效教师的品德,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强烈的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所以,教师的爱又能促使学生去模仿教师的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一个热爱学生并受学生所爱戴的老师,其榜样则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它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3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3.1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我们知道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3.2亲近学生是学生情绪体验。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3.3情感教育让学生放飞心灵。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放眼于少年儿童的未来,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能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那么将不会再有高分低能者或高分低德者出现,那么未来必定充满希望。让情感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盛开。总之,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全身心的关爱学生,守望着他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的成才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成才驱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用智慧引领他们大步迈向成材的道路就是我们艺术的璀璨。更需要用智慧去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去引导成长。 作者:马莉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课堂之于教育地作用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如何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如今教育工作者一个亟待实践、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要肩负起这个责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促进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课堂;兴趣;主体;多媒体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与核心。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初中抓起,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实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一名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化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毋庸置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发挥实验操作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进行学生动手实验。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大量让学生动手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然而,部分教师不太注意研究这些探究活动的“教法”。不少学生也只觉得动动手很好玩,更有甚者。连玩的兴趣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错过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大好时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改进实验,加强引导。同时,为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只有明确职责,加强要求,才能真正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在新教材中演示实验已经退居主流的时候。我们化学老师要开动老筋,对演示实验改进创新,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实验做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新时期,我们要改变过往满堂灌教学模式,把时间留给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优势,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优势。实施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互助式学习是方法之一。互助式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它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学习,而且实现了与同学进行沟通。从而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在以生生互助式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小组长牵头落实学习任务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有事做,每个学生都能做,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在互助式学习中引进竞争机制。比如,是组与组问的竞争。对各小组在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等方面进行评比,评选优秀学习小组,调动小组问的学习竞争;还可以把小组间的竞争延伸到课外的预习、练习、复习等学习环节,全面提升互助式学习小组的作用。这样的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学生有深厚的学习氛围,又能像课外活动那样有较强的竞赛,让师生相互作用和生生相互作用在课堂上缩放出智慧的火花,共同成就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主人翁精神,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就会更加用心的投入,从而真正的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的教育传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和突破,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化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初中化学中有一些抽象知识和微观知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很快理解,而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容易观察的现象变得清晰化。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使其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让他们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但是运用多媒体要注意从学牛的实际出发,真正地使其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而不是将我们的化学课上成计算机课,教师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才可以真正提高。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模式的开展;以及多媒体的积极使用,从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教育教学。 作者:朱海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刘老庄乡初级中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 古筝作为使用者较为广泛的一种演奏乐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欢迎,成为了全国艺术院校中的热门专业。本文以古筝演奏技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变,辨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类别流派中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特点,阐述其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乐器;古筝演奏;演奏技法;音乐教学 古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备受人民喜爱。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古筝的弹奏技法为了适应音乐审美的变化,也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流派发展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筝曲《庆丰年》开创了双手演奏的古筝演奏技法之后,我国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开始不断创新发展,进行不断的尝试。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许多新的元素和现代元素,使得古筝演奏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审美要求。 (一)古代古筝演奏技法。 最早有记载的关于古筝的表演形式,是战国时期的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所写的:“夫击翁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说到的“筝”就是古筝,意思是边弹着古筝,边拍着大腿、唱着歌,让人耳目愉快,说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这句话虽然没有确切地说古筝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从中得知,在那个时候,古筝并非是纯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时候的伴奏乐。在汉魏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表演活动中重要的伴奏乐器了。古筝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础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关。 (二)近代古筝流派机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会,古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的说唱音乐形式和戏曲的音乐伴奏,其表现形式有许多呈现,如杭州的滩簧、山东的琴书、广东汉乐等。古筝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曲谱加上个人的改编,再加上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鲜明的演奏风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如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从不同的古筝流派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可以看出,古筝演奏技巧的传承及发展和其发展地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息息相关,而这些,在古筝演奏技法的运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传统的音乐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和国际化的新特点。古筝演奏技法在传统演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发展,又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演奏乐器的优势加以发展,最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演奏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一方面,古筝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在古筝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点、揉、吟、颤等传统技法。这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在长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凝聚了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筝演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之上,还加以革新。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虽然各具特色风情,但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艺术需求了。因此,古筝的演奏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对现代演奏技法进行发展创新,使得古筝的演奏技法灵活多变。 (二)对其他乐器的吸收和借鉴。 古筝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演奏乐器,其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其本身的特点和音乐总的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为了完善和丰富自身使古筝演奏更富传承性和包容性,古筝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许多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对于琵琶,古筝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扫弦法,此外,还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古筝的演奏技法中,在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和传承基础上,还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最基础的传统指法以外,还发展形成了如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艺术特色,兼容了传统和现代化,使得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显现了更丰富的形式。 三、古筝演奏技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一门受欢迎的课程,是古筝艺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古筝教育一方面为古筝演奏事业提供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然会在音乐教学运用中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古筝学习的入门基础,教师在一开始就会向学生介绍关于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其发展概况。这是古筝学习中所必须了解的,其余还有关于弹奏手势、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础的理论和技巧技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最基础的概念知识和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在一开始的时候,需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势和指法。其次,学生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在教授新曲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旧曲目的复习和巩固。在进行新曲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曲目,更要分层练习,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个章节和阶段之后再进行总体的练习。而对于已经学习过的曲目,教师也要安排好学生进行复习。由于古筝演奏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的讲述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除了日常的练习以外,还要定期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并通过练习和表演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在古筝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法的培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内涵的培养和重视。现代社会,学习古筝的学生从小是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盛行的社会背景中,流行化是学生对于现代音乐的认识基础,而这样的音乐文化氛围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古典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足,对古筝演奏的魅力没有足够的体会。目前,许多学习古筝的学生都更重视对古筝技法的训练,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从技术层面达到演奏的正确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演奏的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了解过少。针对古筝专项练习的训练,专注于曲目的经典片段和节选的技术练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古筝这种乐器和音乐本身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游离于单纯的技术练习,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进行的练习往往导致所练习的技法风格也是单一的,本身虽然无害,但同时也导致了古筝演奏失去了它独特的韵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将演奏技法和古筝的艺术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古筝演奏在新时期能够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将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筝并能真正热爱古筝,热爱民族音乐,并通过身体力行为,为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要思考如何让古筝能够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作者:冯婷婷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即人的内在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性化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性,这种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和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兴趣,把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在所有的学校学科中,语文学科无疑应该站在排头兵的位置。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正契合了时代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新版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素养的比重。语文内容将视角广泛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这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知识的对象。用一定的手段协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而非让学生作为被授予知识的对象。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自主性学习,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人文教育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首先要注重对教材中人文知识的挖掘与传输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汲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并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带领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进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比如教材中的诗、词、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不断积累,学生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例如,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跟随海伦•凯勒进入五彩绚丽的精神世界,感受一个残疾人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珍爱生命、战胜苦难、善待生命…… 二、开展人文教育首先要注重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转化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和当代民族文化知识的精华,而且还处处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精神。比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激励学生不断去发扬光大。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教材中人物形象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形象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实现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 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文情怀。常言道:最优秀的教师必然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学会赞美、赏识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不能态度生硬,语气盛气凌人,冷嘲热讽,而要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吃透教材、领悟教材,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向学生传承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要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要有“谈笑间,墙噜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积极乐观。教师这种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一定能传递出“爱屋及乌”的效应,将学生带入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这是语文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魅力。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文字渗透了民族个性,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割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用民族精神喃育后代,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作者:孟现里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引言 自1980年开始,我国大学课程逐渐出现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正式实施,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经过30年的成长,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与理工专业有所关联,也逐渐渗透到农林、艺术、文科、体育、医学等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计算机基础教育系统从一开始陌生的接触,到如今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大学生在接受大学计算机教育之后,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中去,进一步使得我国各个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迅速成长。这件事极其具有价值性。目前,怎样才能更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大家的意见,共同讨论其结果,发现问题。作者同时也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表一些经验,供大家交流。 一、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开展传统的基础学科有共同性,需要同学进行课程谈论与教学来的研究,由于计算机课程对于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价值性,等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课程。学者可以立足计算思维本质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大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探究,分析各个领域的学者应用计算机课程的程度,基于计算机的应用而设计课程,符合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设计,计算机课程在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研究出其教育方法,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基础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相关教育专业人才共同组成了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研究团队,其中研究者需要对计算机以外的领域有所涉足,并且掌握其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不同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内部结构,并且要深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根据其专业所需的人才条件实现新型的人才定制,以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培养方案。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受到的重视不够 现如今各个高校的院系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其经过教务部门与计算机中心进行统一课程开设,结合计算机公共课团队与计算机专业院系,并且根据其专业背景对其计算机公共课进行合理的教学阶段划分。面对大学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相关计算机公共课的任教教师指出高校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程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在整个科研论文业绩评估与职称中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教育水平较低 1990年开始,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在推进计算机公共课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教师的经验已经积累得足够丰富。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与对学生的奉献,但是其教育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很多问题,现如今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程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程度仍存很大的差距。 (三)计算机教学研究工作不到位 分析现代计算机教育与课程教学,继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与经验,即使已经获得一些教学效果,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系统化,优化教育学理论以支持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针对其观念与方法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是由于观念的认识度不到位,也涉及到教育个人的看法与政策导向问题,政策导向问题站在主导问题,比较科研与教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与激励机制已然非常明显,第二是缺乏教育学理论以支持其研究,无法实现跨学科合作。 三、途径 (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探究研究方法是极具价值性的问题。教育科学是人文性质,计算机教育属于自然性质,进行人才培养必然要经过科学化培养,所以结合多元化科研方式的特征,创造出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已经能够互相结合。比如,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研究、挖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课程内容、学生基础、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过去没有接触到的规律与现象。基于课程的特点实现教学研究,能够更好的把握其研究方法,从而针对研究方法进行选择、评估以及论证,在选择研究方法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进行时必然要保证严谨的态度,并且探究其问题寻找根源。若是分析出传统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则必然要进行再次评估、选择与优化研究方法。 (二)落实和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都是为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教育研究结果需要实现全社会共享,想要实现其价值性需要将其投放到教育中。成果能够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课程体系等模式进行表现,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课程为主,能够促进应用与宣传,可以实现罗列课程、资源、大纲等,同时也涉及到具体实施方案、详细论证与课程的全部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能够推广应用的配套教学资源;教材能够体现其研究成果,同时还包含教材的相关内容、课程教学方案、可共享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以及示范课程,在技术宣传方面应该推广到各个学校与教学机构,应有具体实施的计划;成果体现在论文、分析评估报告,能够供给教学改革进行经验讨论,以及带动教育研究热潮。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坚持长时间对此课程进行研究与优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将研究成果推进到教学实践,计算机公共课有待于继续优化,迎合各个领域对计算机教育基础的需要,并且培养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作者:徐文荟 单位:湘西自治州电教仪器站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小学多媒体教育教学研究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 在我们新课改之后的课本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课来增强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这些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质量,但是目前有很多学校都只是象征性的做一个实验,这样的话讲台下面的学生很难体会到整个实验的真正意义,不能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因为距离实验物体还有一定的距离,也无法更加细致的进行观察,像一些计量器具,例如弹簧秤、天平或者刻度尺的读数,这些实验距离远了无法有效细致的观察。但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设备之后将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之后,讲台下面的学生就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到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儿童对新奇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积极性。例如在数学课中讲到《圆》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做出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将出轮做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多边形来观察车辆行驶时的状态,除了圆形外的其它形状车轮必然是出于高低起伏的状态,然后在把满足这些车轮条件的路面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这些动画来给学生讲解圆的一些性质,还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画作来说明圆的美感。另外,在小学一年级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多媒体教学也有着很出色的表现,例如简单的识数、简单的加减法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实物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年纪太小,抽象想象能力不强而影响接受知识的速度,并且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的视野都不够广阔,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一些老师讲的新鲜事物都不能理解透彻,但是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来理解。例如老师在讲卫星的原理与功能一课时,学生没有见过卫星所展现出的强大功能,不知道卫星究竟能干什么,我们用多媒体来展示出卫星定位功能,学生亲眼所见之后就会对这一技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将其中的原理与作用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把这一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这样学生也会非常活跃,如果理解不够透彻的话容易对学生的知识产生误导,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就最大化的避免了这一现象。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人的个性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还依赖于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会有偏科的现象,具体分析下来其实就是学生对不同学科感兴趣的程度不同。如今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讲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者创建一个情景来对问题进行趣味性的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提升,对知识的思考也会更加积极、活跃,这对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可以更好的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融合,将知识点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对学生解决问题有很大的益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想象以及表达,将填鸭式教学变为兴趣诱导式教学,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地球上有什么》一课中,原来只能用文字或者少量的图片来表达,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大量的图片来对学生展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物种,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温度,这样可以很好的使用网络资源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4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信息易集成,易展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板书上,有时候一道数学题要写五分钟,这五分钟对课堂的宝贵时间来说是极大的浪费,这样就需要学生用课外的时间去夯实学到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加大了老师的体力消耗强度,如今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易集成和易展示的优点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有的题只需要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一段图片或文字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解题步骤和思路也可以在多媒体中展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就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性。 5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实例问题,例如描述一个物体的快与慢、动与静、远与近、虚与实等状态,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通过老师用语言或静态图画的描述去理解问题,这对学生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困扰,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将这些问题讲述的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思考,理解问题,降低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结束语 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一定要对新鲜事物进行一些尝试,有很多新兴事物都可以解决从前很难解决或者很麻烦的问题,我们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就解决了课堂中板书时间长、语言描述小学生难以理解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多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这不仅解决了一些问题,还可以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达到对知识深层理解的层次,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了就更容易与老师进行互动,增强课堂的活跃性,使我们的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 作者:王丽梅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十一小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初中语文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情境再现,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讲解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课文的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与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更加贴近,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对《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情境的打造。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到学生面前,还可以结合历史,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历史有所了解,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学习情境下,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完全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沉闷、呆板的局面。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每一位教师都要敢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知名人士卢志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中学语文教学当然也需要改革和创新。由此可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角色地位过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适当变换师生位置,增加学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实大有好处。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出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整堂课上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在学习上不积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授课时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通常情况之下,教师是以中等学生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使得两头的学生有了被忽视的感觉,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种种情况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好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不要把目光集中到个别学生身上。只有让全体学生都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才会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落实新课标,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后都能够有所得,在教学时做到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是必然的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他们量身定做教学目标、学习计划、教学方法等等,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是进行字词的讲解,课文结构、中心思想的分析等等,导致原本应该精彩的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味道。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不应该在拘泥于单纯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的分析当中。我国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师要还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悟文章当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学生感悟到了语文学习中的美,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语文学习上表现会更积极,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在新课改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在利用好课堂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课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谢立敏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连城初中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研究 一、以学生为本,注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保持课堂纪律,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变换教学手段,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不要说话、不要乱动、不要哭、不要闹,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如:教师在讲《认识大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本在本子上画出树的形状,让学生感知树的各个部分。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在盒子中存放树叶、树枝、树根、花、果实等,再上课的时候将神秘的小盒子打开,让学生猜猜这些东西都是在哪里见到的?都是些什么东西?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农村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大树,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外面多看看树木,找找树叶和树枝、花、果实和种子,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当然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主要体现在: 二、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 教师要在差异之中求共性,同时在共性之中求差异,既不能过分的强调共性,有不能忽略学生的个性,例如在一次活动中,教师精心准备了相应的ppt和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手拉手的活动一起背诵相应的儿歌,并且通过儿歌的形式猜出相应的谜语,结果在活动实行的时候,学生在手拉手时并不按照教师设定的顺序,老是有学生在队伍中窜来窜去,教师想过很多办法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活动,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通过这个事例可以让教师认识到教师如果能够在准备活动前能够考虑到一定的突发事件,并且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点,在求得共性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自主发展,例如在排队中可以让那些乱序的学生给他们相应的任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解决了活动的问题,而且还让学生和教师达成一片,从这个事例中教师可以看到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教育环境的有序性,在一定的阶段有一定的差异利于整个环境的优化,调节整个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不断学习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建立很好的班级规则,避免过度的干预班级管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将幼儿的被动教育变为主动与教师分享学习经验和成果,为了让幼儿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机制,教师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 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教学工作必须要知道幼儿的心理,只有深入的了解幼儿的心理才能知道幼儿心理所想,从而有效的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常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行动,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幼儿教育易疏不易赌,教师要根据本班所在幼儿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让学生能够时刻跟着老师转,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自我管理,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手工或者绘画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些科技小制作有兴趣,因此教室在鼓励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应该利用相应的措施,比如如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给孩子们他们一份惊喜,例如他们喜欢的漫画、绘画作品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只有让幼儿参与到实践中来,才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学习,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必须通过挫折式的锻炼让学生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并且能够给幼儿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中能够去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广泛的学习,并且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同时这也是教育的真谛。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有些调皮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打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小活动的形式给学生们讲清了扰乱课堂的坏处,并且积极促进学生为班级的课堂教学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并且让学生设立相应的执行规定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且能够积极的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为自己负责,为大家负责。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问题,并且针对农村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整个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规划,能够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效率,能够很好的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责任心的理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作者:孟建军 单位:甘肃省舟曲县池干学区中心小学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高职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研究 一、教学方法方面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笔者对上述法律部分内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上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要求教师要有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一般需要提前一次课或两次课的时间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定好公布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由他们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或查阅相关书籍,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只进行适当的引导或点拨。 (二)师生角色真正互换,学生讲,老师听,随时发问,及时作答。 提前把讨论的内容公布给学生,此次讨论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或是比较常见的法律案例分析。为此专门预留了4个课时的时间来搞这项活动,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此次进行的教学改革,收效颇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 在实施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构建医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首先应结合高职院校和医学生的特点,适当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增加法律教学课时数,保证教学时间。主要开设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课程,为后面要进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使法律教育与医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其踏入工作岗位保驾护航。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教育需重点学习的课程有《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可根据学生及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此外,医疗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医学科学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等,这些都为对医学生进行医事法律知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次,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的课程。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开设相关的医患关系课程。 三、总结 医学生是未来医务人员队伍的主力,这支队伍的责任感、业务能力和人文情怀是否经得起社会需要和社会风雨的考验事关医疗安全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大计,法学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需要,但如果缺项是不可想象的。探讨和研究怎样在不影响其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法律教育教学体系,以明晰其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合理合法履行其救死扶伤的职责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作者:郑绿峰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微电影与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一、微电影适合引入小学教育教学中 小学生在感知、思维、性格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于中学生和成年人的特点,因此,小学生的教材、教学方法等也有其特色。微电影的“微”特征和互动特性使其更适合引入小学教育教学中。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微电影直观的影视镜头、视听综合更符合小学生的感性认知,更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通常不稳定、不持久,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明显,因此,微电影短小精简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就完成视频的整体“阅读”,从而得到初步的理解。现代社会信息量较大,信息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种类,而且有效信息的占比很小,影视信息同样如此。微电影在有限的篇幅中选取有效内容,才能让小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知识。 二、微电影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微电影除了观看欣赏,还可以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微电影作品,微电影在小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但是利用微电影资源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微电影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写作能力。首先,观看微电影作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看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质量。 2.发挥校园微电影德育功能 校园微电影是“学生化”的影视,内容思想接近学生口味,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校园微电影节目中,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关心身边同学以及学校一个阶段热点问题,适时开办专题节目,访谈节目,让学生借助微电影平台,开展讨论、辩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针对就餐浪费的现象,制作“食堂里的浪费”,节目播出后,学生容易被触目惊心的浪费画面所震动,为自己习以为常的浪费感到羞愧,又如,针对春节以后,部分学生收到的“压岁钱”比较多,个别学生大手大脚乱花“压岁钱”现象,制作“压岁钱大家谈”,通过家长、老师、同学的访谈了解对压岁钱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用学生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问题,借校园微电影平台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3.优化学科教学 影视中的一个镜头、一件道具、一句台词、一段音乐,有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微电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本创作背景;在品德课上,蕴含着正确浅近哲理的微电影故事,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在数学课中,直观、形象的微电影素材则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音乐课中,微电影则可活化音乐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情感主线,使微电影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微电影与各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策划、制作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也需要经过许多工序,经由许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初级阶段,通常需要集体讨论的形式来确定制作节目的主题,在讨论中,参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看法、特长、爱好等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的学生想拍课本剧,有的想拍英语短剧,有的想拍MTV,还有的想拍一部讲述小学生自己故事的纪录片等等。当要做的节目主题已经确定下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自由选择,建立各制作小组,根据不同的制作内容会有导演、制片、编剧、剧务、策划、记者、主持人、播音员、配乐等不同的分工。在这里,无论参与的学生擅长什么,或是对什么感兴趣,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大家合作收集素材,一起对资料进行推敲,确定节目形式与风格,在拍摄现场,边拍摄边沟通,在后期,一起探讨片头、特技、配音、字幕等内容,协同工作。因此,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于完成一部微电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成果。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节目的制作、各项栏目的开播,使学生主动交往意识、交往能力、表演能力不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随机应变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不断发展。而更多的是使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等方面促进了发展,既磨炼了学生意志,又增长了学生才干。 5.创办微电影主题活动,使校园学习生活充满生机活力 由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影视活动节,并发动学生、老师、家长参与校园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校园影视活动节活动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1)开展微电影知识宣传、微电影知识讲座。 (2)每人观看一部优秀微电影,学生可以自己观看,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观看。 (3)征集微电影小故事、小剧本,鼓励学生个人完成创作,也允许学生和家人一起创作一个有趣的体现正能量影响力的小故事或小剧本。 (4)开展优秀微视频展播,将优秀作品按主题统一编辑,加上片头、字幕后在校园展播。 (5)从收集的小故事和小剧本中选择合适内容进加工改编,由学生、家长、老师出演筹划拍摄校园微电影。 6.开办校园微电影沙龙,做正能量的向导 由于知识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局限,学校适当开展沙龙交流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引导,纠正一些不当的方法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微电影知识,交流自己体验微电影魅力的心得,交流运用微电影手法创造文明美好童年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正能量。 三、结语 当我们把微电影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去时,校园里将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间你会看到一个个小学生手拿相机、手机、DV在校园里寻找着拍摄的目标;三五成群的学生聚在一起谈论着某部校园微电影的某一场景;作文课上教师定格在某一视频画面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延伸着银幕上的电影故事;电影社团队员们正在讨论筹拍一部新的校园微电影;班会课上学生对着银幕上出现的生活中不良现象的画面进行激烈的讨论;英语课上,学生正为一部模拟的英语短剧剧情进行英语配音。 作者:陈业荣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五沙小学
煤矿采煤机论文:煤矿采煤机的安全管理与维修对策 摘要:分析采煤机常见的摇臂故障、电机损坏、单向牵引故障以及补油热交换系统故障的产生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详细的维修对策,最后给出了采煤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煤矿采煤机 安全管理 故障分析 维修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采煤设备的结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采煤机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不仅降低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还会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问题。设备的安全使用还直接影响着煤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确保采煤机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必须要加强采煤机的故障分析和维护管理工作。 1采煤机的常见故障分析 1.1采煤机的摇臂故障 采煤机的摇臂承担着割煤和装煤的重任,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摇臂可能会出现齿轮损坏、轴承损坏、摇臂漏油等故障。1)轴承损坏。一轴轴承是采煤机摇臂中比较容易损坏的部件,在轴承的高速运转过程中,如果存在有润滑度不足的问题,非常容易造成轴承的损坏。如果油量过多或过少,则会出现冷却水压不足的问题,使得摇臂齿轮温度持续上升,导致轴承的损坏。2)齿轮损坏。在采煤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摇臂齿轮损坏的问题通常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的。例如: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出现工作面支架调斜、采煤机的铲煤板、护帮板、割前梁等现象,造成采煤机摇臂齿轮的损坏。或者是在进行加油、检修工作时的不谨慎,使得干扰物进入到齿轮箱中,加大摇臂齿轮的磨损。除此之外,在采煤机的超负荷工作过程中,如果齿轮的淬火不够、材料强度不足,也会让齿轮出现变形、毛刺、齿牙磨落的情况。3)摇臂漏油。摇臂漏油问题主要是因为采煤机更换油封的装卸操作不规范,或者是骨架油封的磨损,导致出现密封不严的情况。如果油封的质量不过关,在采煤机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摇臂漏油的情况[1]。 1.2采煤机的电机故障 采煤机的电机维护管理水平对电机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进行采煤机的电机维护时,如果维修工艺不合理,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电机微量磨损的恢复,必然会加大电机的磨损,进而导致电机损坏程度加深。如果加胶和打麻面的处理不合理,也会加大轴承座孔和轴承之间相对转动时所产生的热量,使轴承过热,磨损增大,出现胶合。通常采煤机电机进行大型维修后的使用寿命都会大大降低,主要是电机的绝缘性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为在电机的重大维修中,通常都需要进行电机的浸漆、烘干、解体等,使得电机的绝缘性大大降低,再加上维修工艺的不合格、维修工具使用不当等情况,则会导致电机的线匝绝缘层被破坏,进而加大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频率,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生产效率,还将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3采煤机单向牵引故障 在采煤机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伺服间回油路堵塞、单向阀油路堵塞、节流孔和回油路不通的情况,则会造成采煤机无法快速换向的情况[2]。如果伺服阀到油缸、伺服阀到单向阀间存在着油管泄漏,主液压泵的摆角不正常,电磁阀或电位器出现故障的情况也会造成采煤机的单向牵引故障。 1.4补油热交换系统故障 如果采煤机电机的管路接头松动或漏气、电机反转、油液中存在杂物,导致背压阀先导孔、主阀芯、过滤器等的堵塞、油液的粘度过高、油箱的油位过低等情况,都会导致采煤机补油热交换系统低压较低的情况出现,造成采煤机无法正常工作。 2采煤机常见故障的维修策略方法 2.1采煤机摇臂故障的维修方法 针对采煤机摇臂故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维修。第一,轴承损坏维修必须要保证采煤机摇臂齿轮箱的有水冷却压力适中,并且保持着足够的润滑度,同时还要对润滑油的颜色、质量进行密切的关注,发现问题时应该及时解决,确保摇臂轴承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第二,齿轮损坏维修。首先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严格要求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得以提高,进而降低错误操作的出现;在推溜移架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采煤机的摇臂齿轮出现损坏情况,应及时进行更换,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摇臂漏油维修,要减少和避免摇臂漏油的情况出现,必须进一步加强采煤机摇臂安装管理和装配工艺,使用高质量的浮动密封和骨架油封来代替传统密封方式,将机摇臂漏油的概率降到最低。 2.2电机故障的维修方法 在采煤机的电机维修中,首先,应该对电控箱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矿井防爆面的淋水情况,并严格禁止使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采煤机箱体[3]。其次,要从根本上提升电机防油、防水的性能,并在电机截割部、牵引部的端头处设置一个“O”形密封圈,这样则可以在其出现漏油和漏水时马上排除,同时还应该在摇臂壳体内安装一个放油口和放水口以便日后的保养维护使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采煤机的维护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电机的保养和检修,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注油与换油时间和油量。 2.3采煤机单向牵引故障的维修方法 要有效防止和维修采煤机的单向牵引故障,除了要加强日常维护工作外,还应时刻关注油质的变化情况,并严格控制好油的使用量,定期对采煤机的过滤器进行清洗,处理油垢和杂物,这是预防过滤孔堵塞的主要措施。在采煤机清洁工作完成后,应该先进行设备调试运行,在确定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2.4补油热交换系统故障的维修方法 第一,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补油热交换系统的注液压油工作,避免出现油位过低和过高的情况;第二,发现过滤器滤芯出现堵塞应及时进行清洗或更换;第三,定期检查主回路系统、补油系统等是否存在泄漏、损坏的情况,如有接头出现松动,应该及时扭紧。 3采煤机的安全管理措施 3.1完善采煤机的维修制度 完善采煤机的维修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采煤机的预防和维修工作标准化,还可大大提升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采煤机的安全可靠运行[4]。同时,维修制度的完善也是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进行控制管理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还可以确保采煤机的检查、维护按时按质完成,落实好个人责任制,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方便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因设备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 3.2做好设备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采煤机的安全稳定运行与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采煤机的日常维护包括了冷却液、润滑油的检查,并及时进行添加;漏水、漏油、漏电等情况的检测,确保采煤机处于安全的运行状态;对主要构件螺栓进行紧固,以免出现松动的情况;除了简单的养护外,还应该定时进行全面的维护,例如:对部件污垢的清洗、对设备磨损的修复等,主要做好设备的养护的管理,才可以更好地保证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4结语 采煤机的安全管理和养护维修工作是保证采煤机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只有找出采煤机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并对其加以预防和维护,才可以确保采煤机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作者:马书林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猫儿沟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谈采煤机司机在煤矿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摘 要】结合煤矿实际环境及生产条件,突出探讨采煤机司机在煤矿灾害防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煤矿;采煤机司机;灾害防治 煤矿生产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工作环境特殊,作业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多变,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稍有疏忽,或违反有关规程、规定,就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轻者影响生产,重者造成矿毁人亡,甚至引起威胁全矿井安全的重大灾害。 1)工作环境特殊 我国绝大多数煤矿是井下作业,和地面工作环境相比,煤矿生产的工作环境要艰苦得多,特别是地方小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更为恶劣。 2)作业条件艰苦 (1)作业地点分散,线路长。煤矿采掘工作人员需走较长的路程才能到达工作地点。 (2)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煤矿采掘工作人员一个班下来在井下就需要 10h 左右。这种情况易使工作人员劳累疲乏、体能下降、反应迟缓,极易产生烦躁情绪。 3)生产工艺复杂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多工种、多方位、多系统立体交叉连续作业,是煤矿井下生产的又一特点。不论是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排水等,哪一个系统中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酿成生产事故,影响全矿井安全生产。 4)自然灾害严重 我国煤矿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生产环境条件恶劣,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可能引起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透水和冒顶.挤故等。 井工开采煤矿的采煤机司机处在采煤工作第一线,最熟悉采煤工作面的情况,只要采煤机司机了解煤矿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具备井下作业安全知识,具有识灾、防灾、避灾的能力,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和采取措施,即可很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煤矿灾害的发生。 1 在瓦斯事故预防方面的作用 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煤矿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危害十分严重,其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和有害气体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防止瓦斯爆炸是安全管理的重点。 (1)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控制好采煤机牵引速度,与支架工密切配合,及时支护,防止冒顶、片帮,以减少瓦斯逸出; (2)充分利用采煤机上安装的甲烷断电仪,密切关注采煤工作面各处的瓦斯变化情况,发现瓦斯超限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注意经常检查采煤机电气装置的防爆情况; (4)工作面遇有坚硬夹石时,采取松动爆破措施处理,禁用采煤机强行截割。 2 在矿尘防治方面的作用 (1)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要密切配合注水降尘工的工作; (2)经常检查采煤机的内外喷雾装置,保证其可靠有效地喷雾降尘;注意观察喷雾系统压力仪表,确保内喷雾压力不小于 2MPa ,外喷雾压力不小于 4 MPa ,喷雾流量应与机型相匹配; 3 在矿井火灾防治方面的作用 (1)采煤机司机应注意经常检查采煤机电气装置的防爆情况; (2)在采煤机运行中,注意观察电缆水管拖移装置的拖移情况,发现有刮卡现象,及时紧急停机处理,以防电缆刮断引发电缆短路; (3)操作控制好采煤机,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割煤时要做到“三直,两平”(即工作面煤壁直、刮板输送机直、液压支架直,顶、底板平整); (4)在采煤过程中,注意观察煤炭自燃等火灾事故隐患,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4 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采煤机司机在采煤工作中,要密切配合采煤工作面的探放水安全管理工作;熟悉并注意观察采煤工作面的突水预兆,发现水害隐患及时报告; 熟悉水害避灾撤出路线。这样,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水害的影响。 5 在矿井顶板灾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1)控制好采煤机牵引速度,与支架工密切配合,及时支护,防止冒顶、片帮; (2)发生冒顶片帮事故时,及时停止割煤,协助支架工进行处理,并使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停电闭锁; (3)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要保证在支护可靠的情况下进行采煤工作。 6 结论及建议 矿井灾害预防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实事求是、慎重对待,煤矿领导应高度重视采煤机司机,必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灾害危险的辨识能力,才能更好的预防和避免е略趾κ鹿实姆⑸。 煤矿采煤机论文:采煤机模拟试验台在梁宝寺煤矿研究及推广应用 摘 要:目前煤矿采用PLC、变频器对采煤机工作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运行可靠,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梁宝寺煤矿经调研引进采煤机模拟试验台改变以往变频器、控制中心、端头站、遥控器等元件维护与测试需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现状,有效的保证采煤机维护与电气元件的备用。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中心;模拟系统;维护与测试 梁宝寺煤矿是年产量30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企业矿井,在高产高效的生产条件下,长期运行状态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采煤机变频器、控制中心、端头站发生故障的情况。以前试验维修需要有成套采煤机设备做试验才有可能测试,测试维修效率低,在井下应急机电事故中,会出现影响生产的事件发生。故经研究调查,引进采煤机模拟试验台,通过模拟系统实现对变频器、控制中心、端头站、遥控器各项性能的维护与测试。 1 技术方案 采煤机模拟系统试验台,主要有计算机、控制系统、检测系统、显示系统、遥控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成功通过模拟试验实现对变频器、控制中心、端头站、遥控器各项性能的维护与测试。 2 模拟实验台工作原理 2.1 变频器检测 将隔离开关打到ON的位置,然后把控制中心按钮、遥控器按钮打到内的位置,按下启动按钮,接触器吸合后变频器主电源得电,然后将220V电源开关打到通的位置,启动计算机,打开DriveWindow2.3软件会显示系统画面1。 选择ABB.SMP,单击OK键,进入系统画面2。 单击File选择Parameters进行参数设置、修改、保存等功能,单击Monitor选择seting对X、Y轴、监视内容等进行修改;单击Drive选择Take Control,对变频器近控功能测试。 检测变频器的远控性能时,按下牵送按钮,牵送指示灯和自保指示灯亮起,按左行、右行及牵停按钮测试其远控性能。测试完后,按停止变频器主电源失电,然后把计算机关闭,再将220V按钮打到“断”的位置,控制中心、遥控器按钮都打到“内”的位置。 2.2 控制中心检测 模拟设置用上翻、下翻钮将光标移到模拟设置菜单,按设置按钮进入如系统画面3。操作上翻、下翻钮选择需要设置模拟量,选择确定后,按设置按钮模拟量下的发光块变成红色,该模拟量保护被设置,即当模拟量超过极限值后,控制系统进行保护动作;被选中的模拟量下的发光块为红色时,按设置按钮模拟量下的发光块变成黄色,该模拟量保护被屏蔽取消,即使被测量值超过参数设置的极限,也不会进行保护动作。 2.3 控制中心试验 将控制中心与试验台控制插头连接起来,然后将控制中心按钮打到外,遥控器按钮打到内,将220V电源按钮打到通的位置,工控机和功能显示器得电显示主页画面,然后分别按瓦斯、牵变温限、左截割温限、右截割温限若工控机显示的故障闪烁说明温度保护功能完好,按下牵送时,牵送指示灯亮说明牵送功能完好,按下左升、左降、右升、右降时,指示灯闪烁说明其功能完好,按下主停时,自保点指示灯熄灭。 2.4 端头站测试 将左右端头站与试验台端头站电缆连结好,控制中心打到内,遥控器打到外,220V电源打到通时,端头站得电,然后按下端头站功能按钮,功能显示相应显示,若不显示说明其按钮故障;按下遥控器各项功能键,功能显示器相应显示说明端头站完好。 2.5 遥控器测试 将控制中心打到内,遥控器打到内,220V电源打到通时,功能显示器和工控机正常显示,操作遥控器功能按键,功能显示器相应显示说明遥控器完好。 3 结论 (1)采煤机模拟试验台有效解决了以前采煤机电气元件试验维修难题,通过模拟系统实现了对变频器、控制中心、端头站、遥控器各项性能的维护与测试,有效保障了采煤机电气元件的维修与备用。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谈极薄煤层采煤机在煤矿的应用 摘 要:与中厚煤层及厚煤层相比,极薄煤层的机械化开采不仅工作面环境条件差,不利于设备正常工作,而且煤层厚度变化大且多断层,会直接影响到极薄煤层采煤设备的生产性能;此外,极薄煤层投资成本高,回收效益却远远低于厚煤层或中厚煤层,因此针对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一直相对滞后。而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有些煤矿受地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厚煤层长期得不到及时开采,对后续工作面的正常交替产生直接影响,一些极薄煤层资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丢弃,由此可见,针对极薄煤层采煤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提出螺旋钻式采煤机在实际煤矿开采中的应用,分析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极薄煤层;螺旋钻式采煤机;煤层开采 1 极薄煤层开采的特点 根据煤层厚度可将煤层分为极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及厚煤层,其中极薄煤层的厚度通常在0.8m以下,薄煤层厚度在0.8-1.3m,中厚煤层在1.3-3.5m,厚度大于3.5以上的即为厚煤层。相比中厚煤层及厚煤层,极薄煤层的开采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煤层薄,采高低、经济效益低。极薄煤层厚度不超过0.8m,且煤层硬度大,进入工作面作业时,无论是人员还是开采设备均移动不便,采煤机通常需要通过挑顶或割底才能进入工作面,恶劣的工作条件不仅导致开采劳动强度大,而且机电事故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并且极薄煤层煤质相对较硬,炸药、截齿、刨刀等吨煤消耗量过大,增加了回采成本,降低了开采的经济效益。其次,回采率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层的地质构造会对开采方法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厚度、角度、褶曲、断层等均有可能影响到巷道的布置,缩小工作覆盖面,直接影响到回采率。最后,采掘比例大,掘进率高。极薄煤层回采巷道多为半煤岩巷,多投入刨煤机、螺旋钻机等进行采掘,随着工作面的快速推进,综掘设备进入工作面比较困难,爆破也无法实现一次性全断面爆破,因此无法保证掘进速度,导致工作面接替紧张。 2 爬底板薄煤层采煤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赋存了大量的极薄煤层,空间条件限制导致机械化开采存在较大困难,目前应用的唯一可以开采极薄煤层的滚筒采煤机械即爬底板采煤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较好的适应性,这种采煤机机身位于刮板输送机与煤壁之间的底板上,采煤机及刮板输送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液压支架与煤壁之间,可较好地解决机面高度、机身厚度、过煤空间之间的矛盾。但是爬底板运行采煤机也存在一定问题,其应用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并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回采过程中仅能布置单滚筒,且要求固定滚筒摇臂,无法自主调高,以更好的适应装煤需要;开采时上下端头需要人工开炮打开缺口;此外,爬底板运行采煤机无法较好的适应煤层厚度变化及倾角变化,割顶、底岩石量大。其次,爬底板运行采煤机需要设置链外牵引,如果煤层倾角较大,则制动困难,易发生断链伤人事故,并且断链后采煤机下滑可能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最后,采煤机爬底板运行还存在占用机道的问题,其空顶及控顶距较大,无法保证液压支架顶梁前端的支护强度,支护效果差。由此可见,爬底板运行采煤机仅适用于倾角较小、厚度变化不变、顶底板起伏不大、构造简单的极薄煤层。 3 螺旋钻式采煤机在极薄煤层中的应用 螺旋钻式采煤机的工作原理: 分析爬底板薄煤层采煤机存在的问题可知,极薄煤层采煤机要求整体结构紧凑,机身长度不可过长,截割电动机采用横向布置在摇臂上,滚筒直径小,机身重量不可过重;摇臂上需要设置挡煤装置,以保证更好的采煤效果。螺旋钻式采煤机中,其螺旋钻包括2节钻杆,一个左旋一个右旋,中间由风管连接,钻头的切割部分包括3个钻头,其属于钻机组的执行机构。螺旋钻式采煤机主要设置于钻采巷中,向煤层上方打钻,螺旋钻采煤机组向螺旋钻传递扭矩及钻压,钻头割煤、螺旋钻杆掏煤,开采下来的煤可直接掉落在钻采巷的刮板输送机上,再由输送机运出。螺旋钻式采煤机一次采宽在1.1m左右,三轴联动钻杆1.27m左右,钻机本身通过人工操作液压系统自动连接钻杆,达到设计采深或遇到其他地质构造带时,退出钻杆,螺旋钻机整体前移,预留0.5-1.5m煤柱后再进行下个循环的开采。 煤层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钻孔内的通风防尘工作。通过风管可不断向工作面通风,首节钻杆控制箱内安装一台瓦斯传感仪,其与钻采机供电形成闭锁,风管旁边放置一根软管,可向执行机构喷头供水,以起到降尘作用;钻孔出口处可设置1组外喷雾装置,可最大程度上保证降尘效果。螺旋钻式采煤机使用前抱紧装置锁紧钻杆,再实现钻杆的连接与退出,钻杆组的旋转由2个单独的传动装置来实现,前抱紧装置锁紧前需要调整离合器的位置,离合器带有凸轮,其主要连接钻杆,利用钻机的钻杆微调装置将其调整至合适的位置。钻采机上的龙门吊、巷道内的专用平板车等可完成钻杆的安装、拆卸、储存等。螺旋钻式采煤机下面设有支撑在巷道底板上的滑板,利用巷道内的JH-14T绞车牵引钻采机、乳化泵站、开关等实现在巷道内的移动。机组开采下来的煤再通过靠放在巷道内的刮板运输机运至带式输送机上,最后运至采区煤仓。 综上所述,在我国部分煤矿企业在极薄煤层开采方面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煤矿企业,大多数还采用手工炮采,不仅作业环境恶劣,设备维修操作不便,而且产量低、事故多,经济效益差。随着煤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采用螺旋钻式采煤机可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回收,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并且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且操作简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大大提高了极薄煤层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析东风煤矿MG―150W采煤机导向滑靴磨损原因 摘要:采煤机导向滑靴是采煤机的关键部件之一,也是采煤机易损件,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采煤机的正常使用。针对东风煤矿5709采煤工作面MG-150W采煤机导向滑靴频繁磨损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找出损坏原因,制定可行预防措施,保证了采煤机正常工作。 关键词:5709工作面,采煤机,磨损 0 引言 大倾角采煤机前导向滑靴在生产中损坏明显,龙煤集团七台河煤炭分公司东风煤矿5709工作面大倾角采煤机前导向滑靴在生产中损坏明显,使用寿命较短,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对损坏原因进行仔细分析,找到损坏原因,制定可行预防措施,保证了采煤机正常工作。 1.5709工作面地质条件和MG-150W采煤机技术参数 5709工作面位于东风矿广场偏北600~1200m,走向长度为1400 m,倾向长度为150 m,煤层厚度为0.9~2.8m,平均为2.5m,煤层倾角为5°~28°,平均为20° 采煤机的技术参数为:采高1.4~3.0m,截深0.63m,牵引速度0~5.5m/min,最大牵引力250kN,适应倾角0°~30°,采煤机重量20t,卧底量为400mm,滚筒直径为牵引方式液压无链牵引,电机功率150kW,电压660~1140V 2 导向滑靴受力 图1为导向滑靴的受力简图。滑靴与导轨接触的四个面分别记为A面(下表面)、B面(做表面)、C面(上表面)、D面(又表面)。导向滑靴在使用过程中,受力状态为:当前导向滑靴Z值为负,Y值为正时,说明下表面A受向下的拉力和向后的摩擦力,同时右表面D受向右的压力和向后的摩擦力。当Z值为正、Y值为负时,说明上表面C受向上的支持力和向后的摩擦力,同时右表面D面受向右的压力和向后的摩擦力。 3 影响滑靴磨损因素 MG-150W采煤机在5709工作面因地质条件的影响,设计制造等原因,导向滑靴经常损坏,影响采煤机的正常使用。 3.1 采煤机进刀方式 采煤机斜切进刀时,运行阻力急剧加大,滑靴受到很大的侧向力,加剧导向滑靴内侧的磨损,造成导向滑靴的撕裂。 3.2 煤层倾角 由5709工作面地质条件可知,该工作面煤层倾角较大。图2为采煤机导向滑靴下钩处受力与煤层倾角的关系曲线。由图2可知,导向滑靴下钩处受力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明显增大,且方向向下,导向滑靴A面受拉。实际工作过程中,在较大的煤层倾角工作条件下,导向滑靴的下钩处(A处)磨损严重,导致齿轨轮偏离正常啮合状态、导致轮齿磨损和折齿现象频发。 图1 导向滑靴受力简图 图2 煤层倾角对导向滑靴影响 3.3 行走轮啮合角 驱动轮与销轨啮合角越大,牵引力向上的垂直的分力越大,导向滑靴下钩处受力相应变大。啮合角γ越大,前导向滑靴下钩处所受拉力越大,磨损越严重。 3.4 操作者技术水平 在利用千斤顶移动刮板输送机时,必须保证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既平且直。如果操作者技术水平欠缺,造成中部槽弯曲度加大,也会使导向滑靴断裂损坏。 3.5其他 3.5.1温度 根据导向滑靴材料,取工作表面动摩擦系为f=0.2。导向滑靴在承受压力很大,根据力学原理,摩擦力很大。此情况下,导向滑靴B表面、C表面、D表面(图1所示各表面)温度急剧升高,温度过高时,就会造成黏连,各表面严重破损,影响使用。 3.5.2刮板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水平方向弯曲度、垂直方向弯曲度时设计采煤机时行走机构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水平方向弯曲度为-1°~1°,垂直方向弯曲度为-3°~3°。输送机中部槽连接处磨损后,加大实际弯曲度。同时,5709工作面底板起伏较大,也加剧了刮板输送机中部槽连接处的弯曲度。采煤机经过该处时,依靠导向滑靴捋顺销排。导向滑靴所受侧向力急剧加大,严重时下钩处(图1所示A面)会撕裂。 3.5.3滑靴材料 由于采煤机导向滑靴形状不规则、结构复杂,所以一般为铸钢件。MG-150W采煤机导向滑靴采用材料ZG35CrMnSi,热处理工艺和元素成分严重影响滑靴的使用寿命。元素Cr成分不足,获得马氏体组织数量不足,严重影响导向滑靴的硬度和强韧性。 4 结论 导向滑靴磨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绝对避免。所以减缓其磨损是提高其受用寿命的必要措施。 综合考虑MG-150W采煤机和5709工作面地质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可适当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根据输送机中部槽连接特点,为保证中部槽平直,提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保证操作规范,减少操作失误,以此避免采煤机通过时损坏导向滑靴。 (2)正确选择滑靴材料。选择导向滑靴材料时,Cr、Si元素成分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Cr元素起固溶强化作用,同时能细化晶粒,提高导向滑靴的强度和韧性。同时,Si元素成分不能太高,否则增大导向滑靴的热脆性。导向滑靴是铸钢件,一定要经过热处理,即去应力退火。 (3)降温。适当对导向滑靴各接触面(图1所示的A面、B面、C面、D面)进行冷却,以减小由于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导向滑靴黏连磨损。 (4)尽量减小采煤机重量。为减少滑靴所受压力和摩擦力,尽量减小采煤机重量。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谈煤矿采煤机的润滑技术 【摘 要】 采煤机作为煤矿生产的重要设备,是一套集机械、电气和液压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采煤的工作效率。由于煤矿采集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采煤机如果出现故障就导致整个采煤工作中断,给煤矿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采煤机的润滑直接关系到采煤机设备的工作效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加强采煤机润滑技术的研究,只有保证了采煤机的工作性能,才能提高采煤工作的效率,实现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煤矿采集 采煤机 润滑技术 1 引言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采煤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功能也越来越多。由于采煤机自身的结构组成日渐复杂,使得其发生故障的原因也随之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对采煤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煤机维护,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润滑状况,润滑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于采煤机设备的工作效率,因此对采煤机的维护中心环节就是搞好润滑工作。本文就煤矿采集过程中,采煤机的润滑技术进行讨论分析。 2 对采煤机传动部件的润滑 采煤机的主要传动元件是齿轮、油泵、油马达以及液压系统中的其他液压元件等,主要用油是齿轮油和液压油,主要传动部件为截割部和牵引部。 2.1 采煤机的截割部 采煤机的截割部齿轮箱处于比较潮湿的井下,一般采用飞溅润滑,因此要求有较好的抗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性。为了取得较好的润滑性能,对截割部用润滑油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齿面滑动速度。在一定情况的负荷下,油膜形成的困难程度与齿面滑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形成油膜的条件就越困难。因此要选用滑动速度大的齿轮,选取极压性能好的润滑油。 (2)齿面负荷。截割部的传动齿轮往往都是中、低速度重载负荷,对接线处赫兹应力小于4000公斤力/cm2,可以选择非极压性润滑油;当赫兹应力大于10000公斤力/cm2时,可用极压工业龄轮油。 (3)运转温度。当润滑油经常在70℃环境下工作时,润滑油很快就会变质,而采煤机通常工作的环境温度就在70℃以上。因此对润滑油的要求就非常高,不但要有足够的黏度,还应该有较好的粘温特性,且黏度指数在90以上。 采煤机截割部不与油泵共用同一油池时,机头齿轮箱一般选用N100号、N150号工业齿轮油或者极压齿轮油。 2.2 采煤机的牵引部 目前我国采煤机的牵引部一般均采用液压转动,对其使用的柱塞泵压力要求较高,负荷变化比较大,摩擦会出现固体接触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油泵与泵箱中的传动齿轮工作在同一个邮池,要求润滑油必须满足液压能量传动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齿轮润滑的要求。在启动时运动黏度一般要小于800厘沲,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磨损以及保证油泵启动时吸油。在润滑油剧烈搅动且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要求润滑油的黏度指数不得小于110。因此,在牵引部一般选用N100号或者N150号抗磨液压油。 3 煤矿采煤机的润滑技术 3.1 齿轮油 (1)齿轮油的作用。第一降低摩擦因数,减少摩擦力与功率损失,降低机械能耗,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分散热量及时冷却。第二减少齿轮和其他运动部件的磨损程度,使设备能正常运作,并延长其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第三是冲洗齿面污染物和固体颗粒,缓解齿轮间的冲击力,避免相关零件生锈腐蚀。 (2)润滑脂选用的技术要求。①润滑脂适应的轴承运转速度有限,不能采用润滑脂润滑。②润滑脂滴点温度比轴承的最高工作温度高出20―30℃,温度越接近于滴点,润滑脂变质失效的速度就越快。③负荷高的轴承要选择针入度较小、较硬的润滑脂。④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外界条件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的适合的润滑脂。⑤要保持油脂的洁净度,并按照使用标准和要求按时按量进行灌注,且不可混用。同时随时注意、检查油量和油质变化的情况。 3.2 液压油 在采煤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既可以传递动力,也可以为液压传动机构起到润滑作用,还具有冷却、防锈的功能。因此在选择液压油时,必须从传递动力和润滑两个方面考虑,选择黏度合适的液压油,才能使其发挥最最大的效能。 (1)对液压油的技术要求。①抗氧化能力和抗泡性较好的,保证在储存过程中不会被氧化生成胶质,并且在系统温度压力变化时,油质性能不会变。②具有适宜的黏度和较好的温性,且黏度指数不得小于90;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和抗磨性能。③能较好是适应密闭材料,不会影响密闭材料的使用性能,具有较好的防锈性能、抗乳化性能以及抗腐蚀性能。④抗剪切性好,闪点比较高,凝固点低。 (2)润滑油选用的技术要求。①载重荷要选用高黏度的油,保证润滑效果;载荷轻选择黏度低的油,减少能力消耗和发热。②温度高时,选择高黏度的油;在潮湿的条件下,选择具有良好防锈性能的油。采煤机的裸露部件需要选用黏度高的油。机器部件作变速、间歇、往复运动时,要选用黏度高的油。③根据不同的润滑方式、不同物质的相容性,选择不同的润滑油,以确保发挥最佳的润滑效果。 4 结语 大量的实践证明,采煤机的维护中心环节就是搞好润滑工作,不断创新润滑技术,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润滑效果,提高采煤机设备的工作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采煤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我国煤矿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煤矿采煤机论文:煤矿用采煤机电缆线芯断裂问题的分析与预防 摘 要:煤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的开采量也逐渐的增大。当前煤矿开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采煤机作为主要的采矿机器,其运行状况直接决定了采矿的效率,但是,采煤机电缆线芯在运行的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断裂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采煤效率和煤矿产量。文章主要分析了采煤机电缆线芯断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预防对策。 关键词:煤矿;采煤机电缆;线芯断裂问题;分析与预防 采煤机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的给电缆线芯造成更大的负担,通常而言,生产效率和电缆线芯的机械损伤疲劳程度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而且采煤机电缆线芯断裂的维修费用较高,严重影响了采煤效率,因此,加强对于电缆线芯断裂问题的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煤矿用采煤机电缆芯断裂的原因 1.1 材料加工控制不当 电缆线芯的加工至关重要,如果加工工艺控制不当就会造成电缆质量出现问题。例如在电缆的加工当中,要进行电缆的拉丝或者淬火处理,以提高电缆的抗拉程度,但是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就会造成电缆线芯铜单丝的氧化过度,从而造成其材质变脆,再者在电缆挤绝缘后的硫化过程中,如果进入水分或者绝缘材料高温释放出酸性物质,也会造成内部铜丝的腐蚀,从而影响了其断裂伸长率,也降低了导体的耐弯曲性能。 1.2 线芯束绞节径比较大 一次束导线的绞合节径增大,往往会造成其弯曲半径变大,同时也降低了电缆的耐弯曲性能。因此,电缆一次线芯束的绞节径有着明确的规定,按照相关的标准规定,通常一次束绞导线的节径不超过25,同时复绞线的绞合节径比不大于30,而对于内层的绞合节径比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而言,对于内层的绞合节径比不超过20,而外层的绞合节径比不超过14。但是部分生产厂家对于绞合节径比的控制不当,例如:对于国家标准的理解错误或者设备精密度等原因,往往造成电缆线芯的绞合节径比超过标准的数值,甚至有些产品的超标率超过了30%,从而造成电缆的耐弯曲性较差,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 1.3 缆芯绞合节径比较大 采煤机的电缆有着较高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对于电缆线芯的绞合节径比,根据MT818的相关质量规定,标准的电缆芯绞合节径比应当小于10,但是在电缆芯绞合完成后,要进行一系列后续的处理,例如要进行电缆的复绕、挤护套等处理,因此后续生产工艺的影响也造成了最终产品电缆的节径超过了标准要求,降低其柔软度,增大了断裂的概率。 1.4 绝缘材料的影响 绝缘材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绝缘材料可以发挥其绝缘作用,保证电缆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绝缘材料可以对电缆的线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电缆受到的应力过度集中。因此,绝缘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通常而言要想保证良好的绝缘性能,绝缘材料的含胶量要大于35%,只有保证足够的含胶量才能保证绝缘材料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良好的机械性质,但是由于电缆绝缘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其含胶量的控制不当,造成了其伸长率、抗拉强度和拉伸回缩率不合格,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于电缆线芯的保护作用,也降低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1.5 使用过程中的影响 采煤机的工作原理是:在机器的带动作用下,采煤机在其固定的轨道上上下移动,同时保持在轨道斜面上的向前运动,采煤刀就会一层层的把煤矿割掉,而电缆会随着采煤机的机械运动而上下运动。通常而言在采煤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电缆施加应用,但是如果电缆槽中进入了杂物,就会造成电缆的移动阻力增大,从而造成采煤机推动电缆行走的现象,从而对电缆造成了破坏,长时间的运行会造成电缆的疲劳断裂。此外在采煤机运行的过程中,电缆最小弯曲半径过小,就会造成电缆的超负荷运行,从而影响了使用寿命。 2 煤矿用采煤机电缆线芯断裂预防的方法 2.1 避免铜丝氧化 在电缆线芯的加工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避免加工过程对铜丝造成氧化破坏,例如在淬火过程中,可以采用氮气保护的策略来保护铜丝,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单丝的伸长率,保证其柔软度。此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要按照国家标准,采用良好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异丙基橡胶作为绝缘材质,减少硫的使用量,或者不使用硫,以提高绝缘材料的性能。 2.2 控制导体绞合与成缆节径比 导体绞合节径比对于对于电缆线芯的性能影响较大,因此要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设计绞合工艺,在加工的过程中,要缩小理论节径比,可以下调10%到15%的比例,保证产品的节径比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2.3 绝缘材料的选择 对于绝缘材料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其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这是提高电缆性能的关键,通过研究显示,绝缘材料的性能和其生产工艺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产处理工艺可以保证绝缘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抗拉强度,因此在绝缘材料配比的选择上,要优化配方组成和炼胶工艺以及硫化工艺,保证绝缘材料的性能符合标准要求。此外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余量,尤其是要保证绝缘材料的胶料含胶量合格,不能只考虑成本因素而忽略了其应用性能。 2.4 合理选择采煤机 设计合理的电缆槽可以加强对于电缆的保护,在设计过程之中,要结合电缆的选型,保持电缆规格型号和电缆槽的一致性。此外要结合采煤机的功率和控制方式,设计合理的电缆槽,避免电缆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电缆槽的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电缆的损坏。再者要加强对于采煤机电缆薄弱环节的保护,避免电缆受力集中而产生过度弯曲。例如在电缆连接处,可以设计U型喇叭口,避免电缆的过度弯曲,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增加钢丝牵引,在采煤机的运行过程中,由钢丝来进行牵引,避免电缆本身的受力集中。通过额外设计保护可以有效提高电缆线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其出现故障的的概率,同时这些设计也不会增加生产成本。 2.5 增强控制线芯的性能 通常而言增强线芯的柔软性、导体强度、相对滑移性可以有效降低电缆断裂的发生。首先是对于其柔软性的控制,要控制线芯导体和成缆节径比的关心,增加导线单丝根数,并采用复绞结构,增强电缆线芯的柔软度和刚度,此外也可以降低成缆节径比,增强线芯的抗弯曲伸缩。再者是导体强度的控制,可以在线芯中添加强度较高的纤维丝,提高导体的性能,当电缆受到较大的拉应力时,首先承受应力的是线芯中的纤维丝,从而保证了电缆线芯不受到破环。最后是对增强线芯之间的相对滑移性,为了保证在电缆弯曲、拉伸过程中,控制线芯具有相对的滑移性,以保证应力的及时分散和均匀,我们先在单根控制线芯外均匀涂敷滑石粉,然后绕包一层耐高温滑移带,控制线芯成缆后,再绕包一层聚酯膜或加强无纺布,使控制线芯在受力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缓冲,从而延长控制线芯的使用寿命。 2.6 现场管理 在煤矿开采中要做好现场管理工作,保证采煤机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例如要及时的清理电缆槽,避免电缆槽中的杂物影响电缆的运行轨迹,从而减少了电缆线芯断裂的发生。此外要清除采煤现场的杂物,保证各个施工设备摆放整齐,防止现场的其他工具对电缆绝缘层造成割伤等问题的发生。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煤机的电缆线芯使用寿命直接决定了采煤的效率和生产能力,因此要采取预防措施来提高电缆线芯的断裂问题。因此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要控制电缆线芯的生产工艺,大大改善电缆的柔软性、强度和抗拉伸能力,提高电缆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谈滚筒采煤机在煤矿企业发展趋势 摘 要:通过对企业各个时期所使用采煤机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采煤机技术水平对煤矿企业生产的影响,并对新时期采煤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我国采煤机的发展前景和主攻方向。 关键词:滚筒采煤机;液压;电牵引;发展 1 滚筒采煤机概述 1.1何为滚筒采煤机 采煤机械分为采煤机和刨煤机两大类,采煤机是机械化采煤作业的主要机械设备,其功能是落煤和装煤。目前应用最广的采煤机械是滚筒采煤机。 1.2 滚筒采煤机的分类 滚筒采煤机按形式可分为链牵引采煤机、液压牵引采煤机和电牵引采煤机三类。 (1)机械牵引:是指全部采用机械传动装置的牵引部。特点:工作可靠,但只能有级调速,结构复杂,目前已很少使用。(2)液压牵引是利用液压传动来驱动的牵引部。液压传动的牵引部可以实现无级调速,变速、换向和停机等操作比较方便,保护系统比较完善,并且能随负载变化自动地调节牵引速度。(3)电牵引:电牵引采煤机是对专门驱动牵引部的电机调速从而调节牵引速度的采煤机。 2 滚筒采煤机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2.1 20 世纪 70 年代链牵引采煤机普遍应用 20世纪70年代,在开滦各矿广泛使用的是鸡西煤矿机械厂制造的MLS3-170 型双滚筒采煤机和上海冶矿厂制造的MD-150 型双滚筒采煤机、无锡采煤机厂和辽源煤机厂共同制造的DY-100 和 DY150 型单滚筒采煤机。 此类采煤机的特点: (1)装机功率小:这个时期的采煤机所能达到的最大装机功率为170KW。(2) 有链牵引、输出牵引力小:这个时期的采煤机牵引方式都是采用圆环链与牵引链轮啮合传动,传递牵引力小,牵引力在200kN以下。(3)牵引速度不均匀,采煤机负载不平稳。(4)自开切口差:由于双滚筒采煤机摇臂短,又都是有链牵引,很难割透两端头,且容易留下三角煤,需要人工清理,单滚筒采煤机更为如此。(5)工作可靠性较差:在我国基础工业薄弱的影响下,致使采煤机的寿命普遍较短,特别是液压元部件易损。(6)品种单一,覆盖面小,很难满足不同煤层的开采需求。 2.2 20 世纪 80 年代液压牵引采煤机广泛推广 采煤机向大功率、重型化和大倾角方向发展以后,链牵引机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无链牵引得到了很大发展。 这个时期,国家开始重视系列化采煤机的开发工作,一种功率的采煤机可以派生出多种机型,主要元部件在不同功率的采煤机上都能通用。各矿使用的采煤机逐渐由MXA600/ 3.5 型、双电机AM500型、MG300-GW型采煤机所替代,可满足 1.5m 至 4.5m 煤层开采的需要。某些矿井也使用了MG200-W 型中小功率采煤机。 此类采煤机的特点: (1)机身短,调度灵活。(2)操作简单、维修成本低。(3)无银牵引的推广使用使采煤机工作平稳、使用安全。 (4)单位质量输出功率大,且滚筒旋转速度高,机身轻,耀震动。(5)组成部分复杂,施压元件和油液都处于密封的壳体内,因此出现故障时很难判断,给采煤机的检修带来很大的困难,处理时间长,影响生产较严重。(6)系统牢靠性不高,自动化水平低,手动操作不便于薄煤层狭窄的空间。 2.3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电牵引采煤机占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MG-200/500-AWD、MG-300/730-QWD、MG-650/1515-WD等型号的采煤机在各矿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具有良好的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移时提供牵引力,但其克服阻力秫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发由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2)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3)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4)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5)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3 滚筒采煤机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煤炭生产远景规划及采煤机技术发展趋势,滚筒采煤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1)采用电牵引方式。传统的液压牵引采煤机在国外虽然仍在生产和使用,但已不占主导地位。(2)采用交流变频。由于交流变频调速牵引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维护管理简单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近年发展很快,交流牵引正逐步替代直流牵引,成为今后电牵引采煤机的发展方向。采用两个变频器分别拖动 2 台牵引电机的牵引系统,成为电牵引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3)高度自动化 开发工作面远距离无线高速信号传输装置,以解决采煤机工作影像高可靠实时传输的研究。研发高可靠性、高性能、抗干扰、抗热效应、拥有远程实时操作的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4)发展小型电器配件。向电器设备结构的小型化发展,由于功率的增大,电动机、变压器、变频器等设备的体积也相应增大,为满足整机结构布置紧凑的要求,必须研究电器设备小型化的技术途径。 (5)提高可靠性。重点完善和提高系统装置的抗振、散热和防潮等性能,研究可靠的微机电气控制系统,重点提高采煤机电控系统的抗干扰、抗热效应的能力。如油封技术方面,要开发出长寿命、高可靠性产品。(6)根据实际情况大型化。要根据用户需求和配套设备发展情况决定自己的大型化。而当今控制技术的发展,并联流程的控制实际已经不存在问题。针对具体的产品,大型化到中间规模的阶段,市场需求是最大的。 结语 现代化煤矿综采放顶煤技术的高速发展,根据用户的需求,结合矿井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及煤质硬度,合理设计开发出能满足矿井生产需要的电牵引采煤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设备,是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煤矿采煤机论文: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在韩家湾煤矿回收边角煤中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国产EML340AF型连续采煤机及其配套设备在回收韩家湾2-2东翼残采区边角煤中的应用,主要根据韩家湾具体条件论述了其残采区短壁工作面布置、开采工艺及设备配套等情况,进一步阐述了短壁机械化开采在我国目前煤炭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0 引言 我国煤炭生产企业主要采用长壁式采煤法,并且随着工作面长度越来越大,长壁开采后遗留的矿井煤柱、不规则块段及边角煤也越来越多,以成为制约煤炭企业和煤炭资源回收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连续采煤机为龙头的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体系,具有采掘合一、机动灵活、设备投资少、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可更加有效回收布置长壁工作面后无法开采的矿井煤柱、不规则块段及边角煤。本文以连续采煤机为龙头的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在韩家湾煤矿回收边角煤中的应用情况为例,探讨一种能够较为有效解决目前煤矿企业所面临的矿井煤柱、不规则块段及边角煤等煤炭资源回收问题,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 1 概况 韩家湾井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大致为风积沙区,沙丘连绵,波状起伏,地形相对比较平坦。 韩家湾2-2东翼残采区边角煤区域位于韩家湾井田的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为井田边界,西南部为三盘区已采和四盘区正在回采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388m,倾斜长度2440m,总面积约0.947km2。 1.1 煤层顶、底板 2-2煤层顶板属Ⅱ类中等稳定顶板,以老顶为主,局部有直接顶,直接顶岩性为粉砂岩、细粒砂岩和泥岩,直接顶厚度一般为1~3m。开采上部煤层,距风化带很近或已在风化带范围内时,因岩体性质恶化,顶板稳定性下降。 煤层底板主要由泥质岩类粉细砂岩组成,本区煤层顶、底板属较稳定型。 1.2 煤层特征 根据钻孔资料及盘区掘进巷道揭露情况分析,韩家湾2-2东翼残采区边角煤层厚度为0.20~3.96m,平均煤厚约3.3m。煤层埋深约100.95m,结构单一。厚度变化规律明显:由西向东变薄。故总体上属大部分可采煤层,采区内厚度变化不大,只是到了东部边角处因沉积冲刷急剧尖灭。 1.3 地质构造 韩家湾2-2东翼残采区边角煤区域内无岩浆岩浸入和火成岩,无较大的断裂和明显的褶曲,断层极少发育、褶曲不发育。边角煤西部有河流冲刷现象,煤层急剧变薄,顶板较破碎,煤层局部被冲刷变薄或尖灭,范围不大;该区域局部会出现沉积充填现象,范围较小。东部至2-2煤层边界线150m处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沉积充填现象,煤层变薄,局部可采。 1.4 水文地质情况 盘区内地下水的赋存和分布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及地表水系等因素控制。根据省煤田地质185队勘探及抽水试验表明:主要含水层延安组风化岩裂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承压水单位涌水量为0.15~3.13m3/h,渗透系数为0.0066~0.107m/d,按钻孔单位涌水量富水性分级都属于弱富水性。但应注意此含水岩组分布面广,厚度较大,距2-2煤层间距小。 1.5 瓦斯等有害气体、煤尘及煤层自燃发火情况 本区煤层埋藏浅,上覆基岩较薄,开采本区时,预计瓦斯很小。根据钻孔瓦斯测定结果,自然瓦斯成分基本为氮气,一般大于88%。甚至全部是氮气,韩家湾生产矿井瓦斯很小,处于二氧化碳、氮气带中。经四川省煤田地质研究所实验测定,各可采煤层爆炸指数在33.88%~41.60%之间,煤尘具有爆炸性。井田内各煤层埋藏均较浅,变质程度低,通过对部分钻孔中采取的煤芯测试结果,并结合相应样点的化学分析结果,综合确定出煤的自燃倾向等级为易自燃的煤层。 2 回采工艺及方法 2.1 回采工艺 巷道均布置在2-2煤层中,每41m布置一个区段,区段间留设10m保护煤柱;区段内支巷间留设3m保护煤柱,采硐间留设2m保护煤柱。邻近盘区采空区侧留设20m保护煤柱。采用两条支巷同时掘进的方法,每掘进26m后60°夹角开一条联巷贯通,当煤层低于2m时停止掘进,开采硐进行回采。采硐回采时采用双翼后退式,由里向外依次进行回采,采硐进刀方向与支巷均成60°夹角,宽度3.4m、深度8.0m。如图1,连采机先回采1#支巷,在1#支巷内先采左翼后采右翼,连采机进入1#采硐回采8.0m后退机,1#采硐回采结束;连采机移至2#采硐进行回采,2#采硐回采8.0m后退机,2#采硐回采结束;连采机进行下一个采硐回采。回采至联巷时,连采机移动至2#支巷开始回采,2#支巷回采顺序同1#支巷。 2.2 施工方法 ①落煤工序。采用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EML340AF连续采煤机完成落煤与装煤工序。掘进、回采最大空顶距8.0m,最小空顶距0.8m。②装煤工序。通过连续采煤机的装载运输机构来完成装煤工序。连续采煤机割煤时,煤落在装煤铲板上,同时圆盘耙杆连续运转,将煤扫入中部运输机,运输机将煤装入后面的无轨胶轮车。③运煤工序。连采机落煤无轨胶轮车边角煤运输巷刮板运输机边角煤运输巷胶带输送机2306辅运顺槽胶带输送机三盘区皮带大巷胶带输送机皮带运输巷胶带输送机主斜井煤仓地面。④清理浮煤工序。掘进完成一个循环后,连续采煤机退出巷道,降下铲板,对巷道内的浮煤进行初步清理,锚杆机支护完成后用铲车进行二次清理。清理浮煤时,应注意巷道两帮的缆线、管路、风筒及瓦斯探头等设备。⑤支护工序。在连续采煤机掘进过程中,及时将锚杆、树脂等支护材料运至锚杆钻车上并码放整齐,当连续采煤机掘进完一个循环(8.0m)时,把连采机退到联巷口后方5m处,将锚杆钻车开至巷道内进行支护,锚杆钻车到位后把电缆悬挂好,支护从外向里逐排进行,支护断面图如图2。 巷道支护参数如下:①支巷、联巷:采用锚杆支护,矩形布置,间距为0.95m,排距为1.1m,每排5根;②巷道交叉点处采用锚索加强支护,矩形布置,间排距为2.2m;③工作面遇到顶板破碎、巷道有片帮现象时,必须加挂钢筋网。 3 工作面设备布置与配备 ①工作面主要采用连续采煤机作为掘进与回采的主要设备,工作面设备布置如图3。②工作面主要设备如表1。 4 结语 ①韩家湾煤矿残采区边角煤回收,采用连续采煤机等机械化设备进行开采,充分发挥了连续采煤机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边角煤的回收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矿区整体资源回收率。②连续采煤机短壁开采,设备配套非常重要。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用6台防爆无轨胶轮车来运输煤炭,相比目前短壁开采中所使用的梭车运输煤炭效率有所降低,并且增加了运输的复杂行,同时对井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污染,因此改为连续采煤机配套梭车运输使用效果更好。③我国煤炭生产企业主要采用长壁式采煤法,随着工作面长度的增大,开采后的残留煤柱、边角煤、不规则块段煤量也在逐年上升。随着短壁开采装备日益更新,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短壁采煤法也在不断改进。短壁机械化采煤对于解决无法布置长壁工作面的残采区、不规则快段及边角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场之中,短壁机械化开采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煤矿采煤机论文:电牵引采煤机在煤矿井下的应用 【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电牵引采煤机在应用当中的几个问题如直流牵引与交流牵引、变频器的机载与非机载、变频器的选择等一些进行了探讨,对建设现代化矿井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采煤机;电牵引;非机载问题;变频器 采煤机是一个集机械、电气、液压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工作环境恶劣,如果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采煤工作的中断,对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结合我矿多年采用MG200/500-AWD等系列的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的工作实践,对电牵引采煤机在电气系统中的发展及故障做个分析和总结。 1、关于直流电牵引和交流电牵引问题 在电牵引发展过程中,选择直流调速方式一直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虽然直流电牵引和交流电牵引两种调速方式都适用于采煤机工作,但在可靠性和先进性方面是有差距的: 第一,直流电牵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防爆直流电机,直流电机优点是过载能力强,起动特性好,缺点是体积大、结构复杂,加之防爆结构原因,碳刷与整流子片接触摩擦发热,热量散发慢以及磨损下来的粉末难以排除,因此,碳刷的寿命低,可靠性差,且在井下维修相当困难。交流电牵引采用的是交流鼠笼式电机,体积小,防爆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寿命长,维修方便,但在驱动交流电机的调速装置上还有不足。如:交流变频器的散热问题、煤机工作环境的影响至交流变频器的震动等问题不是十分理想,但随着国际上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成熟可靠,这些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直流电牵引由于受直流电机尺寸的限制,功率不可能做大,在同样外形尺寸下,交流电机功率可以做得更大一些,这有利于电牵引采煤机向大功率、高参数、高可靠性方面发展。从发展观点看,交流电牵引比直流电牵引更有发展前途。 第二,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机械特性有很大的区别,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是软特性的,交流电机是硬特性的。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凹凸不平,以电机的抗过载能力和过流时间来看,交流电机和交流变频器更具有优势。 2、变频调速装置的机载和非机载问题 在交流电牵引中,安装在采煤机机身上的交流变频调速装置叫机载系统,把变频器和变压器从采煤机上分离出来安置在工作面的巷道内,用一根特殊的牵引电缆与采煤机连接起来,这种布置方式叫非机载系统。机载和非机载系统的优缺点比较: 2.1非机载系统的优点 (1)由于变频器、变压器与主机分离,采煤机的机身长度较短,销轨及两滑靴间的距离较小(销轨与滑靴一左一右),对工作面起伏、弯曲的适应性较好。 (2)可以选择或设计裕度较大的变频器和变压器,对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十分有利,也有利于大功率采煤机的开发和研制。 (3)变频器、变压器作为独立的部件置于工作面的巷道内,避免了因采煤机工作的振动对变频器的影响,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冷却问题变得容易解决,维护和检修十分方便,并与采煤机电控分开,避免信号干扰,提高采煤机抗干扰、抗热效能力。 2.2非机载系统的缺点 (1)连接变频器与牵引电机的牵引电缆在采煤机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挤压弯曲、疲劳损坏,产生短路接地或断路现象。同时非机载系统中牵引电缆很长(300m左右),电压降很大,变频器在低频工作时(一般10Hz以下)电机输出扭矩下降,往往会出现低频时采煤机不能行走的现象,经常影响采煤机电控系统和变频器工作的可靠性。机载系统是通过相对静止的短电缆将变频电源传输到牵引电机,故电缆的电压降较小,传输效率高,低频特性好,电缆不易损坏,能充分发挥变频器的电气性能,也有利于变频电路的漏电检测。 (2)由于我国生产的非机载系统中变频器的工况参数显示屏不在机身上,司机看不见巷道内的显示屏,阻碍司机随时观察采煤机牵引工况。机载系统正好与非机载系统相反,取消了易出故障的牵引电缆,而变频器显示屏也置于机身上,便于司机随时观察。 (3)变频器的选择。为了扩大电牵引采煤机的使用范围,使电牵引采煤机适应不同倾角的工作面,必须选择有制动功能的变频器。当煤层倾角在25°以下(即为缓斜煤层),就可在变频器中增加两组制动模块、两组水冷电阻,并在机械传动系统中增加两组液压制动器。因为煤层倾角在25°以下的工作面中,采煤机的下滑与输送机产生摩擦力,受到浮煤对滚筒的阻力以及输送机弯曲引起的阻力等因素的制约,采煤机的下滑力不会太大。另外,我国目前工作面的作业方式都采取双向割煤、两端头斜切(斜切距离一般为25m~30m)进刀,即使下滑,由于距离不长,电阻发热量有限,用冷水冷却也足以把热量带走。万一热量吸收不了,变频器电压继续升高,最后只能靠过电压保护功能断电停机,液压制动器立即制动,阻止机器继续下滑。当煤层倾角在25°~45°之间,即为中斜煤层,靠制动模块和制动电阻难以吸收交流电机发出的能量,变频器过电压保护将频繁出现,甚至机器无法工作。 3、结束语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我们认识到,在煤矿井下使用交流、机载变频调速电牵引采煤机是最合理、最经济的选择。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析煤矿矿井采区采煤机安全故障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采煤机的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故障的原因也更加复杂。在现代化、机械化的煤矿生产中,采煤机是十分重要的设备,它是集液压、电气、机械于一体的大型机械系统。由于矿井井下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并且在采煤机的操作、保养、维护等方面人为能力各不相同,从而产生各种安全故障,直接影响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文章对煤矿矿井采区采煤机的安全故障原因和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矿矿井;采煤机;工作原理;故障处理;安全运行措施 采煤机的主要结构包括附属装置、电气控制箱、牵引部、截割部等。采煤机的截割部主要包括挡煤板、滚筒调高装置、螺旋滚筒、行星减速箱、摇臂等;采煤机的牵引部主要包括泵站、行走机构、牵引部的减速箱等;采煤机的电气控制箱主要包括监控设备、隔离开关、主电动机、中间箱、电磁阀箱、副电动机等;采煤机的附属装置主要包括防滑装置、摇臂调高装置、电缆水管拖移、底托架、紧链装置、冷动喷雾装置等,主要起辅助作用。滚筒采煤机的工作机构是螺旋滚筒,在滚筒旋转的同时也载入了煤壁,并通过安装在螺旋滚筒上的截齿将煤破碎,再利用滚筒上的螺旋叶片将已经破碎的煤装入刮板运输机。 1 采煤机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1.1 采煤机不牵引 当采煤机的电动机启动后,手把离开原位,集中显示屏上的黄灯亮,表明电动机几率失载,同时松闸路灯、安全火花和非安全火花的电源绿灯也会正常显示。如果这四个指示灯显示不正常,表明电气方面发生故障了。如果显示灯正常,一定是液压系统发生了故障。通过观看出现故障时的系统背压是否下降来确定故障所属的范围。 1.1.1 系统背压不下降。(1)功控电磁阀故障:故障的原因是电磁铁的接线不当或接触不良;P、O口安装错误,导致控制油不能正常进入回零油缸进行解锁。故障处理方法,如若电线是接触良好的,则可以将电磁阀扭转180°后再安装。(2)功控电磁阀前阻尼管故障:故障原因,螺旋阻尼管R直径较小,容易被脏物堵塞,使得油路不够畅通,回零油缸得不到解锁,油马达不能正常运作。故障处理方法,把螺旋阻尼管R1拆下来清洁,疏通管道。(3)制动电磁阀故障(二位三通):故障原因,电磁铁接线接触不良,电机不能正常运作,制动器电磁阀不能松开制动器和打开控制阀,回零油缸不能解锁,机器无法正常牵引。故障处理方法,检查油管是否有油,如果没油,电磁铁就不运作。 1.1.2 系统背压下降。(1)辅助泵损害不运作:故障原因,泵漏损太大了,如果背压在1.5MPa下,失压控制阀起保护作用,使得回零油缸不能解锁,主油泵在零位不运作,导致采煤机不牵引。故障处理方法,如果确定是泵的问题,可以换辅助泵。(2)主油泵与油马达漏损:故障原因,当主油泵或者马达泄漏量超过辅助泵的补油量时,系统背压降低,出现不牵引的现象。故障处理方法,更换。(3)其他故障及故障原因:卡套管被破坏、背压阀的弹簧因长期使用导致疲劳损坏或由于调节螺钉松动造成不牵引。故障处理方法,修复或 更换。 1.2 采煤机单向牵引 1.2.1 调速机构伺服阀上回油阻尼孔R1被堵塞:故障原因,如果伺服阀上的两个阻尼孔有一个堵塞,就会使推动油缸在调速时不能回油,造成单向牵引。故障处理方法,拆掉伺服阀上的小长盖,清除掉阻尼孔中的脏物。 1.2.2 调速机构中回零油缸故障:故障原因,回零油缸上的固定螺钉装得不够稳或不够协调,致使调回零油缸中的活塞组件和杠杆机构拉不动,出现单向牵引,导致系统背压不下降。故障处理方法,松开固定螺钉,来回拉动手把,直到卡滞现象消失,然后固定螺钉。 1.2.3 主油管破裂漏损:故障原因,当主油管中有一根被破坏时,比如这根管子恰好为回油管,就会产生单向牵引的现象。故障处理方法,更换油管。 1.2.4 主油泵配油平面一侧拉毛:故障原因,当拉毛一侧建立不起高压,也会产生单向牵引。故障处理方法,更换主油泵,但要先检查油马达外漏损和主油管,在确保没有损坏后,才能更换主油泵,切不可随意更换。 1.2.5 梭形阀芯故障:故障原因,脏物卡住了阀芯,使得梭形阀只能一个方向动作。故障处理方法,清洗梭形阀。 1.3 采煤机牵引速度降低 1.3.1 正方向和反方向的牵引速度都会下降。(1)主油泵和油马达容积效率下降,内外漏损严重:故障原因,空载时牵引速度下降慢,牵引速度在负载增加时而有所下降,油温上升。打开液压传动部上盖,可以看见油泵外漏严重或油马达漏损严重。故障处理方法,更换泵或马达。(2)高压安全阀运作失常:故障原因,空载时牵引速度正常,但随着压力的增大,牵引速度会突然下降,使调节弹簧疲劳变形。故障处理方法,更换弹簧,并调整至整定压力值。(3)梭形阀后的高压管路或高压表管子故障:故障原因,梭形阀后的高压管路漏油,致使压力油分流,而进入马达的流量变少,牵引速度减慢,严重时甚至造成背压下降。故障处理方法,修复或更换。 1.3.2 一个方向牵引速度下降。(1)主油路一侧漏油:故障原因,在高压一侧漏油时,牵引速度降得较快,当漏油处与辅助泵靠近时,低压保护产生,牵引停止;在低压侧漏油,并且漏油量较少时,还可以牵引。故障处理方法,修复或调整。(2)补油单向阀故障:故障原因,单向阀密封面做得不好或脏物卡住阀芯,从而造成主油路一侧高低压窜油,因此速度有所下降,若牵引方向改变,这只单向阀则会成为补油阀,机器可以正常牵引。故障处理方法,清洗或者更换。 2 采煤机安全运行措施 采煤机在生产时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安全规定:采煤机要在降尘设备、紧急停止装置、保护设备都齐全的情况下才能运作;采煤机不能频繁开动或带负荷开动;在使用采煤机前,要确保所有紧急停止装置、控制装置都能正常工作;启动采煤机前,保证采煤机工作范围没有人员停留;如采煤机需要更换截齿和滚筒,电源需切断,采煤机隔离开关和离合器需打开,输送机暂停运作;注意启动报警和显示内容;操作采煤机时不得关闭冷却降尘系统,冷却水的流量要不低于2.1m3/h,冷却水的压力应调为2MPa;在处理热的工作液体时要避免人员被烧伤;检查拖曳电缆是否有损伤,确保电缆排列在电缆槽内;替换件、处理辅助液体和工作液体时要根据相关规定操作;避免采煤机部件相互剪切、挤压;采煤机转动时防止胶管、链条、截割机构、驱动轮等拉伤、卷伤。 3 结语 在采煤机的操作、运行中,要能充分掌握采煤机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结构,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操作采煤机,避免采煤机的疲劳运行和误操作。同时,还要及时分析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精心保养,做好采煤机的日常维护工作,保障采煤机等设备的安全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采煤机的生产效能,为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代云(1964-),男,云南玉溪人,云南省后所煤矿矿长,机电工程师。 煤矿采煤机论文:浅谈煤矿滚筒采煤机故障分析及对策 【摘要】滚筒采煤机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强调了采煤机的正常运行对企业效益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滚筒采煤机发生故障的原因,提出了几个故障检查排除方法及步骤;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及时制定出较合理的排除故障的方案,准确排除采煤机的故障,也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滚筒采煤机;故障分析;故障排除 0.引言 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对采矿设备要求较高,滚筒式采煤机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煤矿中广泛使用。滚筒式采煤机构造简单,具有很高的强度,在开采过程中能量损耗小,而且易于改装;它还拥有较宽的采高范围, 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煤层的要求,硬煤处理能力强,在顶、底板复杂条件下运行平稳。这些特点都使得其应用更加广泛,煤炭开采对依赖程度更高,其运行稳定性也显得更加重要。 1.采煤机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煤矿生产安全是重中之重,而作为生产过程当中的关键元素,采煤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保证采煤机的稳定运行,既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给安全生产加上一把大锁。然而,采煤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设备、人员管理松弛等原因导致设备故障发生,在故障发生后,部分人员的处理方法不得当,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都极大的限制了采煤机效能的发挥,为企业带了较大的损失。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滚筒式采煤机的检修方法,能够迅速的发现故障源,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扎实做好故障预防、维护工作,保障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2.滚筒采煤机故障的成因 滚筒采煤机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类:(1)自然型故障。机器使用时间较长,甚至超过使用年限,导致关键部位或者关键零件出现了磨损、老化等现象,其工作性能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存在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以及密封件、紧固件等是故障频发点,都将导致机器不能正常运转。(2)人为型故障。 操作,维护人员专业素质低,设备、人员管理不善是引起机器故障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发生的故障中占有较大比例。误操作、松管理、低维护等等行为不仅影响了机器的正常运转,降低了机器使用寿命也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滚筒式采煤机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在采煤机发生故障后应该迅速发现故障源,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故障。再生产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经验法、仪器法。 3.1根据经验、直觉判断“四步法” (1)“阅”。第一,先查阅资料。 重点翻阅采煤机的检修记录、机器运行记录、以及零部件更换使用记录,还包括不同时期的油脂化验单和设备的图纸、说明书等。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设备的基本运行情况。第二,实地察看。深入井下采煤现场,仔细观察采煤机上各个相关部件的运转是否正常。在发现异常处,在重点观察如运动部件的运转环境是否正常,有无障碍物妨碍其正常运行;相对运动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是否与设计标准相吻合。同时,检查接头和油管等位置,以防密封不严导致的泄露现象的发生;各相关仪表指示盘的显示是否异常,有无故障提示等。然后根据设备说明书内的给出的常见故障解决方法,找到故障源,并予以排除。 如一采煤机左截割滚筒发生停转现象,而且其齿轮箱内伴有杂音。通过对比分析,初步判定其故障源可能位于齿轮箱内的传动部件,箱内的部件遭到损坏。在通过实地检查后发现,位于箱内小伞齿轴上的两盘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脱落, 导致故障发生,所以相应的更换受损轴承,排除故障。 (2)“查”。主要检查机器上各部件的连接状况。如紧固螺钉与螺栓的固定情况、执行机构运行灵活度、冷却系统的工况、各部位的油位、运动件的磨损以及运动件的相互运动状况如滚轮与齿轮的啮合等。 如一采煤机出现不牵引现象, 首先全面检查对相关的高低压系统元件和管路,但运行正常;然后检测其运动零部件,也显示正常;最后将故障点确定在泵位调节机构控制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组件中的弹簧与操作臂之间的连接销子发生脱落,再销子重新装好后, 采煤机牵引问题顺利解决。 (3)“摸”。在检修采煤机的时候,触摸是一种直接的检修手段,可已迅速的检查出电机、摇臂等的温度状况,如若发现温度异常处,通过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原因,确定导致故障发生的部件。在对液压元件进行维护时,用手触摸显得更有效,既能给以直接的感官,又能有效避免使用工具造成的液压元件的污染、划伤、擦伤,保证了修理后的液压元件的清洁,完整。 如在触摸过程中发现平面配油副严重磨损时,这表明其使硬化层已经失去作用,应该及时更换;在对马达进行检修时,但触摸到柱塞处有较严重的划伤时,也应该及时更换元件,避免机器故障的发生。 (4)“听”。主要听采煤机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震动。当出现噪音大,震动频率大等异常状况时,说明机器的运行发生故障,需要检查出噪音发出的位置和震动点。再确定噪音发生位置时,可以是采煤机处于空转状态,用如铁棒改锥等作为监听的介质,接触机箱一端,然后在另一端仔细听,确定噪音最大的位置,找出故障发生部位,也可通过音响震动情况,间接的判定出损坏的部件,找出故障点,然后予以排除。 3.2利用专用采煤机检修仪器、仪表检查 当根据经验和直觉进行初步分析后,利用专业的仪器仪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检查过程中常用的仪表有:压力表、流量计、温度计等。利用这些仪表对可疑故障点进行测量,采集数据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判定设备故障源的发生位置和原因。 如一采煤机在运行过程中电动机异常发热,温度较高,但是没有压力超载现象发生。通过利用仪表首先对电机的空载电流和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空载电流较大异常而电压显示正常,这意味着电动机的绕组的绝缘件可能受到损坏,遂再进一步将对地绝缘件和相间绝缘件作为测量对象,发现其绝缘电阻下降幅度较大,所以确定这是导致发动机发热的原因,在确定故障原因后对发动机进行更换,遂排除故障。 4.结语 采煤机是煤矿生产过程当中的关键元素,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与企业的利益和生产安全息息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滚筒式采煤机的检修方法,能够迅速的发现故障源,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扎实做好故障预防、维护工作,保障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中的重要课题。从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上市公司内部出现的财务丑闻屡见不鲜。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制定规范,不仅是财务报表质量的保证,更是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前提。 关键词:内部控制;资本市场发展;发展内审;监督 一、前言 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企业里很多工作不适合公开了做,这是难度之一,不能光走程序,内审范围要大一些,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通常低于其应有水平,需要企业管理者自己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规定,这标示着我国已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下发了一系列规范。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实务的不足 我国从2011年开始推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因为这是一项新兴的审计实务,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少,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从2011年以来对自愿试点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情况来看,公司注册会计师如何分类界定内控缺陷,如何恰当的开展审计工作,并出示审计报告,做法大多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不仅要开展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研究,还要开展实务指导实践工作,以此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麻烦,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内部控制审计这一项实务来说,实践过程更是无法省略的重要步骤,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要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从审计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出发点,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分析内控审计的变化趋势,为企业内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压力下,还需要加深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巩固公司的内部治理。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使内部控制审计发挥不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给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不尽职尽责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内审工作是个得罪人的职位,目前有很多公司并不专设岗位给内审工作人员,大多数采用交叉审计,在一般的企业里,如果让注册会计师去查管理层,往往都会因为怕得罪人而放松审计力度,不吹毛求疵的审计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所以造成了内审就到处走程序,不干实事的现象。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往往十分恶劣,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人员只注重自己利益,为了自己不得罪领导阶层瞒天过海,可是却造成了公司的利益损失,长此以往会造成公司的蛀虫越来越多,可能会发生公司被做空的现象。 2.企业领导不重视 有些公司的领导知道需要设立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但是并不重视,而审计这项工作由董事长监管,这种情况更加给了钻空子的人机会。或者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人手不够,遇到突发审计项目比较多的情况,就会发生压缩审计时间的事情,并且加班熬夜才能赶出来的报告初稿,现场审计的质量也会下降。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手会导致有很多资料来不及看,问题没法全面检查就显现不出来。还有个别情况的口头汇报会有或多或少的隐瞒情况。相反的情况,如果是公司领导充分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并且关注内审工作,通过审计发现问题,作出整改,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四、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问题的对策 内部审计控制的原则,根据国家颁布的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遵守风险向导审计的基本原则,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内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提升审计效率。 1.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个问题需要从计划入手,目前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就是公司内部控制使用的COSO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各个职能部门先根据制度要求自评,再上报给风险管理部门汇总,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起到监管作用,然后上报高管层,最后上交保监会。目前来说自我评价阶段比较主观需要完善。接下来就是针对出现的风险要尽快形成应对方案,在有风险的苗头时就积极应对,总的来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帮你在风险发生时进行有效的应对。这也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如果监管不力就会放任风险的发生。这种模式在近两年开始运行,水平比以前提高很多,有效性也在逐步提高。 2.内部监管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是企业监管的核心。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五要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监督。监督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正常运行的定期质量评估。以便对特殊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整改。因为监督这项工作很重要,工作人员的考验来自各个方面,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 五、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和去向,保证公司资金不被非法挪用及占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账目清晰;保证遵纪守法,不虚报不隐瞒,以确保企业内部的有序运行。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彼此监督共同进步。 六、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小方面来说是企业内部健康运行的保障。从大方面来说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的命脉。近几年我国企业内控审计发展还算比较迅速,但是要想更加完善还要继续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一丝不苟的效果。这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傅丽卿 单位:龙岩市龙腾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舞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之中,我国企业便面临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正是这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风险无处不在。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上来看仍不容乐观。因此,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内不控制制度则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紊乱 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一个企业的基本基调,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也正因如此,可以说内部控制环境势与内部控制活动、风险管理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难看出,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过于紊乱,以至于整个公司在治理结构上权责不分明,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管理理念与约束、监督、激励机制更是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其不具备可行性,仅仅只是提留在书面上,而这也严重的抑制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企业在风险评估管理上发展水平缓慢 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即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实现对其的风险管理。也正因如此,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则尤为重要。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评估工作上的成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意识,且评估管理水平落后,即便是在金融、证券等风险管理小有成效的企业中,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并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以至于当前风险管理工作仍局限在少数业务职能部门的具体活动之中,而不能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之中,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企业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与内在要素的重要连接体,其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这不仅仅因为信息沟通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彻底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还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沟通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沟通上普遍存在问题,信息沟通俨然已沦为信息传递工具,以至于许多企业因信息沟通问题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较大缺陷。如:许多与企业的有关信息被管理层控制,下级习惯于服从上级,普通员工对企业信息知之甚少,一切以管理层的要求为准,进而导致了企业员工不能充分改选其职责;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对彼此间的协调不够重视,部门间信息沟通缺失。 4.企业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合理评价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测试,不断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最大限度的防范企业风险,应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也正因如此,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纵观现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对其的研究仍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方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评价。以至于企业在面对时下复杂、多变的组织结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无法从内部控制评价中提取有效的风险信息,进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效的调节、沟通与约束。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其本身就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而应该是管理当局的责任,也正因如此单单凭借企业自身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管理当局对审计人员的评价给予支持与合理化建议。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1.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通过大量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内部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第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因为只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使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从而通过法律法规的从旁引导,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不仅是一种无形力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此,利用企业文化这一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势必能够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并成为高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决条件。尤其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企业文化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能够使企业与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下,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进而在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并有效预防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第三,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控制环境。要想进一步做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确立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独立的董事会与公司内部董事相比,其与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对较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内部董事与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且董事会在行使权力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减少成本与风险的同时,也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使企业高层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劳动状况,提供正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这正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面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内,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银行等,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各种信息置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之上,财务数据将直接来源于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核对,供相关人员查询,可以及时发现差错、避免舞弊的产生,形成一个内部控制的网络,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 3.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风险管理的考核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风险管理的考核工作,不仅能够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还能够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所以,设置专门机构,并制定科学的坚固与考核制度则尤为重要。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应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检,以确保内部控制可行性的同时,得以切实的贯彻与落实。而对违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各项行为,企业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此为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软约束力。 4.可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将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直接外包给有能力的内部控制中介机构。而因为这种中介机构与企业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也相对更为专业。所以,更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评价与监督工作,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无论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上,还是在内部控制的健全上,其都是个系统工程,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而外包给专业机构,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财力、人力,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所以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但由于内部控制自身性质的原因,使其在执行中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在外包服务上,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辅助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企业系统的复杂性,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则成为企业所有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尤其是时下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正在不断的加剧,企业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研究中,我们应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段,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作者:黄晓博 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如果缺乏设置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对其预算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就难以满足需要。长久以来,有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视完整的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全面预算形同虚设,预算分析的工作时效难以保证,分析缺乏深度,对后续一系列改进提高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破坏了整个预算管理循环的流畅性。最终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特别是在引入经济增加值后的价值管理时代,预算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更加需要一个机构完善、反应迅速的预算管理体系。 2.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有效性。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有些企业将预算管理仅仅作为成本控制的技术手段,所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比较陈旧,仅仅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做适量的增减,增减的幅度依靠编制人员的主观臆断。比如现金流量的预测,尤其是现金流入预测对业务人员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受到抵制。编制一个年度的现金流量都较为困难,要预测中长期现金流则难度更大,不能起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作用。 3.预算分析工作不够深入。预算差异分析是一种对历史资料的事后分析,只有及时而又经常地进行,才能发挥其对生产经营业务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对差异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仅仅将预算与上年同期数进行差异对比,差异原因解释的也不够清晰。预算分析不到位,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有的企业的预算分析仅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分析上,不但没有挖掘深层次问题原因,更没有改进措施,使分析结论不科学,后续的解决办法不得力。 4.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企业通常只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却往往忽视预算项目的最终完成效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此外,由于缺乏应有的奖惩机制,在预算制度建设、预算编制方法选择、预算执行监督等环节中,企业各部门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各不相同,但考核上却难以做到区别对待,这就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使得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全面预算的考核失衡,会使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预算组织机构可以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这种内部控制手段中的内部控制机构,其成员包括企业高管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对部门预算负责,管理层对企业总体预算负责,分别形成管理层与各部门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预算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制度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淡化了财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主办地位,让各部门发挥更直接有效的业务预算的统筹和管理作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监控的需要,也可以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顺畅,保证预算编制基本目标的一致性,进而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2.规范全面预算编制流程和制度。预算编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事前控制的过程。完善全面预算编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中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的编制应以企业的预算目标为基础,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完整。预算编制流程主要有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三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式预算编制中的预算目标由上级制定,下级是预算的被动执行单位。自下而上式预算编制中,预算目标的确定和预算编制过程由下级主导,上级仅进行监督。上下结合式预算编制,则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使预算目标保持上下一致。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算编制流程。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制度,需要明确编制依据、编制方法、编制程序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方法科学、程序适当,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 3.提高企业全面预算分析水平。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企业预算整个执行过程,对于出现差异的情况应该及时地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预算差异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和企业内部自身经营效率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分析中应区别对待。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预算差异如果太大,使预算的编制基础发生了变化,则需要对预算目标进行调整。由于企业内部自身经营效率造成的预算差异,在进行预算分析时应重点发掘差异原因,分清责任归属,确定整改措施。要提高企业的预算分析水平,还应在分析方法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力求充分体现业务特点,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在通常采用的对比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业务特点和分析指标的计算公式,探索结构分析、多维分析、平衡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充分说明预算的执行情况和主要问题。 4.健全全面预算考核评价机制。为了保障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评价,突出权威性、严肃性与客观性,并与激励措施有机结合,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为全面反映预算执行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预算考核评价指标应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将预算考核评价与薪酬计划挂钩,综合运用长期激励和短期奖励,可以增强预算考评的效力,更好地保障预算目标的实现。 作者:田佳 岳脉健 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控制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可以被划分为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四个方面。目前大部分公司在控制环境的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控制环境的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改进建议,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内 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经济活动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指的是企业为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内部采取一系列诸如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首,是其他四个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 一、控制环境的含义 控制环境的定义。控制环境是指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根据《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主体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分配权力和责任、组织和开发其他员工的方式,董事会给予的关注和指导等。本文将以上要素的重点进行整合分析后,重新划分为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内部审计四个方面。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指管理层管理企业的方式,包括管理者对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政策是否健全,对财务工作是否重视等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指公司经营者、所有者等利益相关方职责和权限的分配,主要包括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处理公司事务的程序等。人力资源政策:包括企业选拔聘用员工的标准、激励员工的政策以及举办的业务职业道德素质培训等,强调对组织内的人员合理有效分配职责和权限,提供、配备所需资源从而形成人员配置最优化、有专长的人员各司其职的局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为改善企业的运作,在企业内部开展的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做出评价的模式。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并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 二、控制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观念陈旧,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只注重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大部分企业的基层管理者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在企业管理方面看法陈腐、管理手段落后,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人情大于制度”的思想一直存在于中国企业中,企业表面上虽然制定了各种制度,但实际管理中还是以“人治”为主,内部控制制度沦为摆设,从而导致员工将精力都放在巴结领导上面,公司上下没有遵守制度的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没有企业文化的概念,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即使建立起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也往往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很少关注员工的需求,没有做到以员工为出发点,从而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职能区分不清。2.1公司治理框架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总经理,各机构的职责不同,追求的效益目标也不相同。我国大多数企业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比例较高,导致董事会的独立性弱化,部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很少举行会议;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自1987年至2008年任期长达21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不存在任何制衡关系,治理框架相当混乱,为以后三鹿奶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埋下了隐患;2.2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司业务流程冗杂,简单的执行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多层上报审批,造成执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与共享,从而影响决策,风险预估等多工作。3.培训、激励政策不健全。人力资源政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即使有再严密的内部控制框架,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强的员工来对框架进行填充,也无法很好的发挥作用。从培训以及员工激励两个重点方面来看,企业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存在几下几点问题:3.1缺少对员工的定期专业能力培训,员工的业务水平得不到进步,从而影响其工作效果;3.2没有建立起员工绩效评价机制,不论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工资,这就导致部分员工对本职工作采取一种消极态度,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4.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缺少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部门仍然与其他部门同级,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其他部门的干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审计报告无法公正客观的反应企业目前的状况,审计报告不能起到发现漏洞、帮助企业改善工作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建议 1.转变管理者观念,健全公司文化建设。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更新速度频繁,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内部环境建设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可以在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效果。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目前年销售规模超5216亿人民币。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在其CEO任正非的领导下,形成了以“狼性文化”为核心的工号文化、压强文化、自我批判以及学习文化的企业文化,通过工号文化增强员工的认同感,通过压强文化激励员工上进,自我批判文化使得每个员工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学习文化则激励着企业员工不断上进。华为公司通过其独特鲜明的文化体系,成功的营造了企业上下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向上局面,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奇迹。2.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公司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是要明确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责、权、利划分。使四者在做出决策时相互独立,在企业管理中相互制衡。为了将董事会建立成真正独立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机构,一方面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以提高董事会单独工作的职能;另一方面,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避免董事会和总经理人员重叠,以实现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离。在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在保留必要的审批以及监管流程的基础上,合理简化业务流程,删除不必要的批示以及申请书面流程,以提高公司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公司共享的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客户信息、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源的及时更新,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平台。3.定期举行员工培训,完善激励政策。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作效果的好坏。为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成效,可以从员工培训与激励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一是定期对员工举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教育,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平,培养其爱岗敬业的思想;另外,要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员工进行提拔选任或者确定员工薪资时,综合学历、工龄、工作成果、其他员工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将绩效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果。4.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监督中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其他环节得以落实的基础。要保证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关键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避免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涉。西方许多企业设立了由3~5名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同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向董事会与管理者负责,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切实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与独立。 作者:丁兵 单位:重庆安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电算化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信息设备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行业中,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讨论;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审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当中。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不仅方便会计,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在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优势 1.1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更加便捷 目前,会计电算化被广泛应用到会计行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处理会计审计的相关工作时省去了许多原来需要手工操作的烦琐与麻烦,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将资金的变动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即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减轻了工作量,会计审计工作更加便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1.2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审核工作的重点发生转变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电算化来处理审计工作时,核对账单明细的工作由相关的软件自行完成,会计审计的审核重点主要是针对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记录与审核;而传统的会计审核工作则需要会计人员事事亲为。 2.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存在的问题 2.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理论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广泛应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在技术上、方式上、制度上、管理上都要不断改革完善。在制定相关的制度或准则时要考虑周全,例如:企业审计人员的入职资格、内部控制的反馈制度、审计技术、审计方式等。 2.2软件工具的不足甚至落后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审计软件是都很难满足这一标准,软件功能较为单一,其中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还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只能执行一些常见的数据访问,这就大大降低了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重视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的开发。 2.3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下开展好企业审计工作,离不开功能齐全的审计软件,同时也离不开专业的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者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按照审计计划的具体内容开展审计工作,最后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交系统的审计报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很难有效应对。 2.4内部审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是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但目前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形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未发挥到深层次上的作用。这样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2.5审计方法处于被动的局面 会计电算化下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计算机审计的绕过阶段;二是计算机审计的透过阶段;三是计算机审计的利用阶段。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停留在第一阶段,存在片面性,缺乏完整性。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制约了其发展。 3.加强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3.1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与准则 传统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审计人员靠手工操作来完成,而现在的审计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有审计软件来完成的,传统的审计方法与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是严重不符的,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企业新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与准则,让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制度可循,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2积极开发审计软件,推进其商品化发展 在企业开展审计工作时使用的审计软件,其功能不够健全,与当前的企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也是非常需要这种功能其健全的软件,因此,要加大力气开发审计软件,不断推广,使其朝商品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既具有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能力,又具有会计审计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信息技术能力等。因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对于新招聘的审计人员,要全面把握其综合素质能力,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强的综合素质人才,帮助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4加快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我们在改革发展会计审计工作的同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改革与发展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与发展。 作者:陈磊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摘要:伴随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也随之产生,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逐渐扩大,这样就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风险加剧。为了确保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稳定的发展,企业要能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做好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的保障措施。本文则将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科学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企业各层领导负责人在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后,一同制定控制的策略,之后将策略下发给全体员工,让企业员工执行策略,这样企业既可以规范化的运行,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可以预防贪污腐败的问题产生,这是对企业经济财政的保障。 一、关于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在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的关系时,首先,企业必须掌握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所产生的影响都有哪些,这样企业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企业在引入会计信息化技术后,企业会计部门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增加,并且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结构体系会发生改变,会计信息化可以充分的展现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扁平化,这样一来,企业的财政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则是企业风险评估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引进,促使企业增加了风险评估的范围,但也增加了数据信息的处理难度。传统的风险评估方式会隐藏很多风险和重要的数据信息,这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就会降低。此外,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所以,企业需要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同时管理财务,这样财务就会清晰,员工的工作激情也会因此被激发。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反作用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较大,但实际上,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企业如果想要让会计信息化发挥良好的效果和作用,企业则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管理制度,这样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才能被规范化的运用。但在制定科学管理制度时,企业需要结合企业内部发展的信息和经营状况,规划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方案。更为关键则是会计信息化的建立需要企业内部控制提供的数据信息,如果数据信息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化系统则会无法正常运行。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造成的反作用[1]。 二、关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完善的目标划分为几个主要的关键点,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就能有针对性的企业的资金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制定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确保财务人员在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时可以将信息数据完整输入在电脑中,并记录储存,以便于日后的使用。而且这样也可以制约工作人员的行为,预防徇私舞弊的现象产生[2]。 (二)构建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当前,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由磁介质组成,这种介质较为特殊,如储存处理不当,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则会丢失,甚至会被盗取。一旦信息数据被窃取,企业的发展则会遇到阻碍。为了妥善的保管财务信息,企业要能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将财务数据信息保存在主要的档案中,明确保管方式和保管人,并对档案中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加密,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三)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 现如今,网络信息技术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尽管如此,但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部分不法份子为了谋取利益,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导致计算机网络瘫痪无法正常使用。为了避免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遭受攻击,企业需要时刻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定期检测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能力,系统中错误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修改,提升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才最为主要。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内部监督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要能确定内部控制的核心工作,完善会计审计制度,要让会计审计工作独立化,并且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监督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其次,审计人员要做到奖惩分明,切勿贪污受贿。与此同时,企业要能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提升审计人员责任感和工作能力,这样企业的财务才会更加清晰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如果企业无法规避风险,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则很难长久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创新,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重视会计信息化的构建,突出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要能明确会计信息化和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上述建议和相关的方案,优化企业的发展。 作者:郝岩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其具有的全面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等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改变了相应的控制方式、范围和重点,并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本文主要是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前言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相应企业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并且能够在切实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由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人员一共进行的动态改进和明确权责的管理过程。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在对传统控制模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方面。会计信息化技术在广泛应用后,会计部门的组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原来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操作与管理人员,这也使得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信息的反映能力变得的更加可靠,真正实现了会计内部控制结构的扁平化,进而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了充分保障。二是,风险评估方面。数据的高度集中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处理部门对数据的处理和控制难度,而且在输入原始数据后,计算机系统会对其进行自动处理,对此,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也会承担很大的数据处理风险,进而造成会计信息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不断降低。另外,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会计信息化采用的是流程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资源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统一,也使得企业流程得到了不断优化与改进,真正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同步管理,以及流程之间的合作加强,并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 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战略的推行,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能够借助自身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企业运行和经营状况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化战略,进而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离不开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另外,原始数据与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立的重要基础。企业应重视起对原始数据的规范,以及建立系统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基础。同时企业还应该对已有的内部控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而使企业各类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避免信息数据在存储、处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漏洞,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功能。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是,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对日常财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并要求管理人员认真、细致的对待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还要结合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以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工作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专用计算机的使用规范、实际使用情况记录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上机操作流程等。从而使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够受到严格、具体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严格杜绝在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发生徇私舞弊现象。二是,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信息存储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因此,计算机系统的涉及到的相关工作软件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直接影响,所以想要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控制,就必须要对计算机功能进行不断完善。首先,在相应软件投入使用前应该对其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检测,进而充分掌握其工作软件的容错与安全保障能力;其次,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起对计算机系统的定期维护与管理,进而使其程序中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实行数据代码的备份,进而使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可以得到有力保障。比如,可以使用授权、认证和数据加密等技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网络操作制度的不断完善,并建立起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档案的存储主要以光介质为主,纸质介质为辅的存储方式,在存储和管理过程中极易发生被盗取,篡改、失真等状况,档案存储、保管的失职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对此,企业应该积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并对档案的保管方式、人员、条件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对会计信息化档案进行定期、完整的备份,并且要对其实行有效的加密,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进而使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监督。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系统内部的监督与检查是整个会计管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会计内部监督,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不断增强,也有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要想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制度,首先应对企业会计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真正实现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和需要,制定出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同时还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培训。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立强大的会计人员队伍,从而促进企业真正实现长久性的生存、发展。 结语 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是企业信息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为了使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在企业管理经营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应结合当前内控制度变化现状,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从而使其内控制度能够全面时展需要,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牛珂 单位:新乡市人民检察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一、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烟草企业中,管理人员往往由于传统专卖体制的制约而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针对管理者而提出的,其实是错误的。它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适用,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对其负责。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健康运行是管理者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所以目前针对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内控制度存在误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了解,侧重抓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导致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更有些企业认为处理问题要灵活而不是循规蹈矩,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原有的刚性和韧性。2、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有些企业虽然通过培训、宣讲等方式向员工贯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时间较短,无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效果也不够明显。3、缺乏从内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大多企业在发现问题之后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没有上升高度从内控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使得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就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杜绝“控制就是牵制”、“内部控制就是内部审计”这些想法。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也都是只停留在了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付诸于行动,那么执行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自2003年,中国烟草在全行业推行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改革方面逐步开展了试点和推广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为企业平稳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然而人力资源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种元素的约束,仍存在许多问题。1、部分员工素质不高。行业内技术研究人员过少,据某烟草公司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企业共有职工2597人,而具有各类职称的只占有员工总数的17.2%。从企业结构来看,中高级知识人才较少,企业内大多数员工素质较低,影响企业整体人员素质。2、企业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现阶段,平均主义在烟草企业还颇于盛行,造成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程度不够,没有积极性,员工晋升也没有形成机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标准,全凭老板决定,造成了员工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3、奖罚考评体系不完善,近年来,绩效考核标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进烟草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虽然有一定的成绩效果,但仍然不够科学和完整,使得评估的准确性不够。总之,烟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够完整,还停留在最初的人事管理阶段。而人力资源是烟草行业前进发展的关键,决定着烟草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文化整合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它是企业的核心思维,也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战斗力,还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整合企业文化是烟草企业加强思想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这一方面来看,基本上都是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的合并。所以,在重组之后出现了文化落差的状况。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个企业兼并另外一个企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替代,而是形成一种阳光互助的企业形式,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实施文化重组的双方都应认识到文化融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优势企业而言,应根据被重组企业的文化特点,将优秀文化逐渐植入对方主流文化之中,对于被重组的企业来说,应向先进企业文化学习,避免照搬照抄,培养自身特色文化。企业文化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仍存在管理层的调整和新产品的开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使一些历史较长的企业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致使烟草企业的员工职工观念下降,促使不良思想观念上升,认为企业的改革和自己没有关系,加上长期以来烟草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形势下,陈旧观念普遍存在,缺乏危机意识,阻碍烟草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确保内部控制随时适应新情况,就必须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烟草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分散,功能交叉,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就目前情况来看,烟草企业内部监督薄弱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不独立。内部审计机构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目前烟草企业的审计部门还停留在防止徇私舞弊和简单审计事务方面,没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2、专卖执法效力较弱。由于中国的烟草的专卖制度,使烟草企业制假贩假的局面屡禁不止,没有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3、纪检监察不严。纪检部门由于人情、畏难等诸多心理,对企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避而不见,心存顾虑,其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健全。 二、内部控制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企不分、权责不明。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烟草行业“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烟草行业目前为止仍然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没有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型烟草企业,也没有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目前,我国的烟草企业的情况是从人事的任命到采购、生产、销售都是由政府控制。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烟草发展的实际,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中国的烟草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强化自身实力,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使烟草企业真正融入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只有这样,烟草企业才能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主体矛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代烟草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烟草企业所有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一个经营细节,而另一方面则是经营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了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对手中的信息加以利用,从而制造虚假信息。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阶层的管理不善造成的或者是烟草企业会计人员的个人问题,但是从深一层面理解,原因有如下几点:1、会计法律不健全。2、监督机制不健全。3、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三)产权不清。一直以来,烟草企业一直实行资产归财政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专卖局的政策,这主要是由政企不分造成的矛盾,但是造成的矛盾并不大,因为中央只关注企业上交的税款,至于税后的利润如何分配并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烟草企业行业重组的事情时有发生,打破了一直处于平衡状态的资产格局,旧体制的弊端也就相应出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企业开始逐渐重视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稳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王秀华 李璐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如火如荼并日益壮大起来,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鲜活力量。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之时,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被现代经济淘汰,沉没于时代洪流之下,究其原因多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关系紧密。这些企业大多内部环境基础薄弱,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欠缺,内部制度不够完善健全。本文特针对此现象,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展开思考,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中小企业是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诸如可以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民生、促进技术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等。作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注册数量迅速增加,在沿海各省市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创造了超过半数的经济总量。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减缓,一部分遭遇到瓶颈。如何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了现阶段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是基于企业规模,与大企业相对的一个概念。2011年6月18日,《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根据员工数量、销售额等指标,对各行业划型给出了标准。中小企业自身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们数量众多,生产规模适中或偏小;在各行各业都有渗透,经营种类及范围广泛,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结构和组织简明灵活,对市场热点反应敏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较短。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现状分析 2.1内部环境令人堪忧通过调研,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创建者一人独大,认为内部制度可有可无,制度的建立并不能对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基于少缴税不交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企业创建者排斥内部控制的约束,这样从源头上就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很多中小企业的创建者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少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应付检查,走走过场,疏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即使有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也形同虚设。最终往往导致资产流向不明,会计资料不全,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企业利益。 2.2财务人员配置不合理任人唯亲是中小企业的一大致命弱点,放在财务上对企业更是毒瘤,必须挖除。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着近亲负责财务工作,会计人员流动性强,致使欠缺继续教育经历的会计人员占据财务岗位行使不合乎财务规定的行为,致使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混乱不堪。 2.3不重视会计资料及档案保管本着节约成本,应付检查的不纯目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待会计档案的态度不端正,轻视或忽视会计档案保存制度。导致会计资料存放地点不固定,没有专人保管,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毁损甚至丢失。企业损失的不只是经营者眼中的一堆“纸张”,而是失去了已经发生经济事项的重要数据,对管理者日后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管理方针是致命的。 2.4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创建者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往往会干预会计工作,财务人员受到管理者的干预和阻挠,大多不敢违背其意图,丧失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本职使命。内部审计是执行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现状不容乐观,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团队很多根本没有建立,发展缓慢。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兼职审计,企业分配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十分有限,流于形式,没能对财务工作形成十分有效的监督。 3解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3.1造就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领导者应塑造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远景目标相互协调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会计人才加入企业,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素质,强化业务能力。针对会计人员普遍学历水平低、专业职称薄弱的特点,对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每年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夯实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实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普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督促其遵纪守法,通过学习国家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意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规范个人行为。 3.2建立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企业领导者要主动学习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对任人唯亲和岗位混淆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走出经营管理误区,健全各项内控制度。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中小企业亟待建立一套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会计工作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给每一位财务会计人员不同的职能范围,处理各自权限下的业务事项,相互牵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3建立风险应对预案据调查,很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学历不高,对于企业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远景规划,安于现状,致使根本不去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现实中,因风险管理薄弱,小型突发的风险就可以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濒临破产。针对此情况,鉴于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的特点,对主要业务循环进行梳理难度不大,能够明确各个风险点,针对突发情况给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而来、万无一失。日后,真正出现危机之时,企业便可以查找已经编入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突发风险应对方案,对其做到从容化解,企业危机迎刃而解。 3.4成立多层次内部监督体系企业应设置内部稽核部门,严格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这些专职人员应与其他业务相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还可在财务部门挖掘一位工作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员对各个经济事务、各个部门、各个人员进行事后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定期反映至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不可或缺,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组织运营。企业经营者应授权并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给予充分的权限,保证内部审计调查取证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延伸,从而提高企业业务的运营效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最好也熟知审计和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只有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管理层才能对内部审计放心。 作者:何冰晶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航天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控五大要素为核心,并结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会计控制管理体系等全面开展。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在内部控制体系五大要素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其它要素推进落实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包括治理机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法制建设、科研生产管理评估、维稳信访、反腐倡廉及社会责任。其呈现的特点包括: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规范的部门职责和工作权限、有效的决策程序、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逐渐加强法制教育,倡导领跑文化,促进航天物资与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确保物资及时供应。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收集评估主体的内外部环境信息,识别评估期内影响评估主体战略或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原因、影响和相互关系并对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应对措施等环节,是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风险评估以确保型号物资供应、质量保证和任务交付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梳理主营业务流程,查找经营和科研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形成风险管理信息库,进而做好风险评估。实施风险评估是建立控制活动的关键环节。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对经营和科研生产管理各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控制活动开展前需要先明确控制范围,其覆盖企业经营管理和科研生产的各个方面。物流中心的重点业务有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销售业务、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特殊业务包含供应商管理、价格管理、库存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安全保卫保密。所以,物流中心主要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开展控制活动:一是不相容岗位分离。准确识别各业务流程中的不相容岗位,如避免财务岗位与审计岗位的交叉,采购岗位与计划岗位的交叉等,采取有效合理的分立措施实现岗位分离,保证各岗位人员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授权审批管理。结合“三重一大”的决策管控要求,坚持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分级决策,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促进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进而推动物流中心的科学发展。三是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策划,利用预算管理对内部经营活动和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预测、统筹、调配、管控、分析与考核。四是制定全面风险管控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以有效管控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型号等六大类风险,加强风险信息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五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设定各项考核指标,对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季度/年度考核,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分薪酬等级、调整工资等级、培养培训员工、调整变动岗位和升降职务的重要参考依据。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物流中心应对情况改变、保证控制有效的“神经系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与沟通、信息集成与共享、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机制、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在全面梳理内部环节间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客户和供应商等外部机构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的全流程管控,并将各类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信息系统中,以达到流程信息化的目标。 5.内部监控内部监控是通过监督检查航天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营状况,客观评价体系建设是否健全完整、合理有效,发现体系建设的不足与缺陷尽快改进完善的过程。内部监控位于内部控制体系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部控制体系的特殊构成要素,也是对其它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物流中心的内部监控以自评价为主,辅以集团内上级单位的检查评估。 二、体系实施及应用效果 1.以规章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效能物流中心通过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梳理了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型号物资供应商准入、控制与评价管理办法、型号物资服务外包供方管理办法、型号进口物资中间商管理办法、电子元器件选用目录管理办法、物资采购价格管理办法、型号关键项物资风险管理办法、物资基础数据动态维护管理办法等,结合发展战略和物资管理现状,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配套工作,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关系、制定措施、优化流程,进而建立科学、高效的物资管理体系。 2.以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通过进一步推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使物资基础数据的使用范围延伸到了设计、生产环节,实现了资源共享,规范性与准确性得到了提升,实现了需求有效协同及跨组织的需求闭环管理。推动了设计、生产单位在研究院物资信息化总体框架下的物资系统建设,多个单位物资系统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并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物资信息化验收,全院物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强化供应商管理物流中心切实从质量、价格、供应能力、技术及研发、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深度合作、维持现状、培育替代供方等不同策略,同时通过采用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数据信息传递更为通畅,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逐步拓宽物资采购渠道,提高了供应保障能力,最终建立了稳定可靠、长期互惠合作的供应商资源。 4.加强采购价格及合同管理物流中心从组织机构、价格管理机制和物资采购方式入手,建立了集中定价、分类谈价、分级审价“三位一体”的物资采购价格内部控制新体系,规范了物资采购的价格管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采用签订年度价格协议的方式规范年度订货采购模式;细化采购价格目录管理流程,提高价格目录管理的客户参与度和公开度;通过年度价格协议、锁定价格目录等方式压缩商务谈判时间,提高物资采购供应效率;细化询价、比价的供应商选择流程,加强中间商及单点供方采购谈判及合同审批,以进一步规范定价、谈价、审价过程;加强价格分析工作,跟踪物资市场价格变化,为供应商选择和采购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利用年度价格协议、谈判小组共同谈判等定价方式以及价格管理委员会、财经领导小组等集体审议方式,有效防范采购环节的廉政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保障型号物资供应、质量保证和交付齐套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确保了物流中心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成为增强竞争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韩超马友峰胡宝刚王朝阳郭蓬舟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物流中心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及构建 一、生态视角下的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中小物流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普遍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认同度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并没有在中小物流企业员工的意识中产生积极作用,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企业内部控制简单的等同于内部监督,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一种对内部的监督和约束。而私营企业的日常管理很多是凭着经验进行,管理者认为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足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没有必要另外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认为如果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只会对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带来不必要的干预,不利于管理者决策的自由发挥,同时,由于内部控制一般不能产生立杆见影的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二)信息化服务水平偏低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很多大型物流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畅通快速的物流信息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直接购买或专门定制与企业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如第三方物流软件、EPR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等。同时,为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大型物流企业还不断从外部引进高水平的物流技术人员,或选派有潜力的企业员工到高等院校或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如何使用物流信息系统。但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好处,或者有意识,但受资金和技术水平等多方原因的限制,对物流信息管理的运用普遍不够。中小物流企业的日常的联系和管理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手段,如电话、人工传递信息等。传统手段传递信息有时候会严重滞后,甚至出现错误,使各个部门或管理环节相互沟通的能力减弱,造成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风险管理机制缺位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起点低,为了更快发展,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简单定位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了达到企业目标,管理者只盯住企业投资的回报,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要能为企业带来利润,都是企业管理层所追逐的目标,而不管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不管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流动资金不足带来的债务风险、企业发展理念不到位导致企业长远发展潜力不足的风险、法规政策变化带来的政策性风险等。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导致企业不会努力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也就不足,当各种风险出现时,管理层往往会显得束手无措,无法及时规避或降低风险损失。 (四)内部控制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置不合理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员工数量少。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组织结构设置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设计的程序执行,导致组织机构不是缺失,就是严重重叠交叉,很多部门领导身兼数职。形式上各部门职能明确,但实际上很多部门的职责严重缺失,各岗位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和牵制,当企业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之间不是相互合作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相互推卸责任。比如,很多企业就不会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企业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也只是从形式上设置,而实质上该部门的独立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无论是该部门的主管机构还是负责人,都可能由单位财务部。 (五)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健全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就需要企业制定与内部控制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如果评价机制不健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不全面,整个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就会降低。目前,有些中小物流企业可能也考虑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但很多还是从简单的形式方面考虑,相关的评价机制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有,评价指标也仅仅是涉及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方面,而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很少包含进来。而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相关人员的牵制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但这些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这些因素都能纳入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将对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大激励性作用,也更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二、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应遵循的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除了要遵循一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原则外,主要还是要根据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从企业全面性、人本主义、动态性、成本效益等方面进行考虑。 (一)全面性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考虑物流企业内部控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不仅要考虑社会和企业现在的利益,还要考虑将来的利益。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利益时,必须要以企业、社会、环境总体目标为基础,从采购、包装、运输、仓储、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充分发挥各个环节对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人本主义原则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岗位设置等方面应该相互牵制。但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应适当从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考虑到每个岗位都应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以有利于企业员工潜力的挖掘、有利于企业和员工长远的发展,而不能为了企业暂时的利益而忽略企业员工长远的发展,以至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带来不利影响。 (三)动态性原则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考虑控制体系的动态性,该控制体系不能一成不变,控制指标或要素的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符合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需求,符合物流企业相关法规制度等,从而能恰当反映内部控制的可持续性。 (四)成本效益原则 从生态视角构建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要考虑物流企业的成本和效益的比例,不能一切以效益为目标,而忽略成本的代价。应尽力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 三、生态视角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COSO报告是目前最成熟、最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报告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5个要素组成。笔者认为,控制活动贯穿在其他几个相关的要素始终,本文没有单独将控制活动作为体系构建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提高生态内部控制意识 数据COSO报告,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健全良好的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整个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至关重要。而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必须加强对物流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生态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或其他方式,引导单位领导和普通员工逐渐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理解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及制衡作用能有所认识,逐步塑造企业内部生态价值观,形成企业员工独有的企业生态文化,以积极的思想面对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逐渐认同的过程,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引导和激励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 (二)建立生态信息沟通模式 建立多位立体的生态信息沟通模式,对中小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小物流企业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尽量控制成本的范围内,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设计合理,在系统中,企业的每个组织机构和人员都能非常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能恰当的运用系统赋予的权利行使权限和职责。通过系统平台,上下级之间、平级之间都可以相互流畅的获取权限范围内的信息,企业领导层能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除了系统提供的信息外,企业还要积极搜集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如国内外大环境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因素、行业内部的变化等,定期吸收借鉴企业内部员工发表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平台,也可以来自于专门的会议或其他形式,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提高企业管理效益,还可以及时与外部环境加强信息沟通,保持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综合平衡,也都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 (三)建立中小物流企业生态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风险意识狭隘的影响,面临的风险比大型物流企业更加激烈。中小物流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在获取效益的同时,风险降到最低,必须从生态视角下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加强对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在企业内部形成全面的财务风险观念,除了日常的产品风险之外,更要注重的是企业长远的战略性风险。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价机制,设计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覆盖企业内部每个环节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企业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四)设立合理组织机构 生态视角需要从企业与外在环境、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多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中小物流企业目前普遍规模较小的特点,中小物流企业在设置组织机构时,职位和权力不能过于集中,不能随意减少重要的组织机构,相容的职务必须严格实行岗位分离,不允许职务交叉重叠,职权不清晰。从生态视角考虑,为了更好协调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关系,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单独设置具有董事会相似功能的管理部门,该部门的领导应该选用一些知识、经验等综合素质过硬的人员担任,在形使职权过程中,该部门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依附于其他管理机构,对管理层与外部具有相互牵制的作用。 作者:程顺堃向建红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想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是提升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素质。企业里的各级职员都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应制度执行,因此对企业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应该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持续提升是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以及必要手段。如想要提高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很多的方法,例如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通过外部交流的形式提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激励员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除此以外制订适当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等亦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集中、更加高效、更加简便,以及员工职责更加清晰。第二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层职员责任,形成岗位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高效运行机制;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应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构建独立董事制度。第三重视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借此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风格及方式,除此以外面要对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道德观、价值观及全员的控制意识,从而使企业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1控制活动方面采取的措施 目前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活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措施包括:第一是明确岗位职责,公司必须调整工作岗位职责,确定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确定每一个业务环节的审核批准程序,让企业各级领导者所做的事都在自己的相关范围内。第二是按照公司控制活动的相关制度及时准确的执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使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举措,能够把公司全部的问题统一到相关管理系统当中。这一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公司领导人员进一步带头,公司全部相关职能部门和所有员工一起参加。在审核时按照批准的程序严格执行,及时根据对预算执行分析进行调整,最后加强预算执行结果考核落实并建立激励惩罚措施。第三实施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其中财产保全控制包括:限制直接接触,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定期盘点,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性。对盘点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调查,对盘亏资产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相关制度;记录保护,应对企业各种文件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财产保险,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补偿机会,从而保护实物的安全;财产记录监控,对企业要建立资产个体档案,资产增减变动应及时全面予以记录。公司会计方面的基本工作必须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标准进行核算,确保公司的资产和物料的完整性。 2控制信息方面采取的措施 我们对企业内信息沟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非常重视信息沟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之一的信息沟通对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在法律层面上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标准,强化违规披露的惩罚力度,增加违法的成本。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应当把强制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结合在一起,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管理当局的责任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及改善方法,鼓励自愿性披露内容的企业,要规范信息披露形式与内容,防止形式化的通病出现。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需要完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各职能部门对组织管理的参与的积极性,在公司的整体交流过程中增强其沟通的能力,防止虚假信息的虚假发生。在管理层面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保障他们各自在内部控制机制中的责任和权利。企业通过一定的发生扩大对外部的交流,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控制监督与考核方面采取的措施 内部控制是否能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不仅靠企业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制定有效的监督制度并得到了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监督措施包括:第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进行内部控制监督过程中注意定期性的持续反馈活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及效果、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它都可以将其很好的反映出来,根据定期监督的反馈,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经营问题等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督,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于某些报刊、媒体对企业违法而曝光行为进行奖励,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第二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所谓内部控制监督指的就是对于各个工作岗位、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总体监督,并且能够更加迅速的反馈相关信息,能够增强内部的监督控制工作,使内部控制更加高效的运行起来。第三是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实行统一领导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管理者有责任地对内控缺陷进行纠正工作,各级职能部门对出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与完善。第四是建立有效考核激励及约束机制,定期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应给予奖励;反之违规违章的应给予处罚。 总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在初级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漏洞与瑕疵,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克服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王岩 张超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风险控制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对于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的研究日趋完善,就笔者研究,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风险控制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出深入研究。 关键词:风险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不论是哪种制度,都必须在一定环境和一定条件下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就内部控制制度而言,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企业风险,为企业的运营给予有效保障。但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一定能发挥有效作用,相反会使企业成本得到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无法对企业风险有效辨别,基于这种情况下,将风险管理因素引入内部控制的企业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企业内控管理中缺乏风险管控手段。笔者认为,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应以风险管理为起点,并将该观念理念运用到这一流程中,构建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策 综上,笔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其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风险管理下,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石,是促进内部控制落实的关键。企业部门应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发挥员工主动性,加强对人力资源开放的重视度,除此以外还应对企业管理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做一个全面的测试,树立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归属感、认同感进行培育,加强企业员工思想、行为、情感、信念与企业方面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其次对企业治理结构加以完善,这也是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主要前提,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时,应以企业实际特点出发,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合理评估。最后,应对企业员工道德价值观进行培养,使员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此同时还要加快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强化好在工作中的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进一步处理,然后再推动会计信息化会计审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的这种形势应该要结合好企业实际要求以及自身在内部控制工作环境中的状况和态度,要定期进行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丰富管理人员专业性能力,促使着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加强好这些这些专业知识的有效运用,从而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二)确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确保企业风险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否则便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应对风险,致使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也会使企业为实现目标而接受风险。部分企业在风险管理中要求战略目标与其相互匹配,并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经营目标,与此同时,对企业每个业务单位目标依次确定。加强风险管理与战略目标的联系,将目标落实到人人———这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出发点。(三)遵循内部审计相关原则。目前各行各业为了能够增强会计审计工作上面的质量可靠信性度,能够实现传统审计模式想信息化审计模式的转变,这还是需要建设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才能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的会计审计原则。实现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对此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要结合好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状态以及会计审计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发展进行相应的概况,政府机构要应当充分的发挥着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结合会计审计机构以及会计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审计的有效原则,对于有些不完善和不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实施改善处理,同时,还加快了会计信息化的审计建设脚步;第二,在合理科学的会计审计原则的要求下,有关的不们应该要相应的注重会计审计工作流程之间的深化。同时还要建立好监督管理的体系,通过建立监督体系要及时处理还会计审计工作的全面认识,根据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的深化好会计审计工作的分式,进一步的促进自身的稳固发展状态。(四)构筑有效的控制活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的开展是完成所有过程的关键,能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授权、核准、复核,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起到直接影响,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发挥一定作用。良好的控制过程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梳理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制,确保企业各个员工各司其职;此外对控制点合理控制,这一措施在业务流程中发挥着只要作用;对授权批准范围、责任、程序范围进行明确;对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加以健全,对文件记录控制不断完善,并将内部控制各个环节措施都做成文字材料,做到有据可查。(五)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加以优化。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应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创新优化,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也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手段。信息与沟通不论在哪个经济组织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良好的沟通系统是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落实的前提,任何信息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共享,并被各级管理人员使用。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若缺乏信息与沟通系统,其有效性便难以提升,这一系统通常在内部生成数据情况下方可发挥作用,通过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每个员工对于自身定位有所了解。(六)重构内控风险的概念。内控风险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质的概念,一个现实和理性的内控风险的研究理论应该是对风险的要素、现象、成因等进行不同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并以此作为依据来构建。其次,重构风险防控对象,要关注不同风险的组合以及匹配。当经济发展态势低迷时,企业要在投资带来的财政危机的风险与不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下滑之间进行全面的衡量;如果企业过多的强调投资所带来的财政危机,那么就将承受不投资带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下降的代价。在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需要开发大数据,进行多个维度预测的模板。利用它们来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进行评估,以此来起到控制项目风险的目的。(七)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内部信息的源头,并能够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而对财务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在销售工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再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处理,进而可以提升内部信息的准确性;其次,管理人员在分析信息中,需要深入探究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尤其对出现偏离常理数据,需要探究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进而可以促进企业在发展方面以及作出决策方面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支撑;最后,从客观角度认知数据价值,尤其是财务数据不精确性的情况,需要控制其偏差性,进而保证大数据能够在数据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落实,应采取一定管理手段,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确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构筑有效的控制活动、对信息与沟通体系加以优化、重构内控风险的概念、提升数据的处理能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云贵 单位:深圳航天信息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药房连锁企业起步于20世纪中期,此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药房连锁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在那一时期内,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主要是以国有药房连锁企业为主的,其前身是国有药店,具有深厚的根基,这给私有药房连锁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中国经济在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后,经济增速下降,使得私有药房连锁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下,药房连锁企业想要获得更高效益与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首先阐述了我国药房连锁企业的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私有药房连锁企业在面对国有药房连锁强盛背景的压力下,还要面对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在双重重压下,药房连锁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在经营活动中不断寻找自身优势,同时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效率,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药房连锁企业行业特征 连锁经营是指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可以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几种类型,药房连锁企业主要属于直营连锁,即各连锁店同属于一个投资主体,经营同类商品,其进货、价格、配送、管理、形象等方面都比较统一。当前,我国规定了药房连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即GSP,这一规范的强制执行和推进,一定程度了加快了我国药房连锁企业的质量管理进程,也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房连锁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符合GSP的要求。此外,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下属门店的经营已处于一种十分松散的状态,这也给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增加了难度。 三、当前我国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不到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当前,我国大多数药房连锁企业还未能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乃至员工并不重视内控制制度对企业的作用,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虽然有部分药房连锁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并不能发挥真正效用。部分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了大量的制度和审批程序,但复杂繁琐的程序反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药房连锁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频发,缺乏必要的约束力。许多药房连锁企业家是结果导向型,往往更注重营销结果而轻视管理,且目前中国大型的药房连锁企业多由以前的国营药房转化而来,家族化现象严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管理基础又相对薄弱,给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造成巨大阻碍。3.内部审计未能发挥真正效用。许多药房连锁企业虽然有设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到位,且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未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这就需要内部审计发挥其监督作用,然而,当前,许多药房连锁企业的领导并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或因部分领导层观念的偏差,使得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内部审计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甚至部分企业直接将内部审计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的缺失等,都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出真正效用,无法为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服务。 四、加强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可行对策 1.强化内部控制意识。药房连锁企业想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首先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规划与设计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但内部控制体系能否有效实施,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息息相关。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有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合理、有用,同时,管理层的表率作用,能对员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要确保企业的各个岗位及员工,每项业务和环节都能按规定的制度进行,将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有注重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2.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和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优化股权结构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保证企业治理结构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药房连锁企业股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股独大”引发的所有者缺位。基于此,完善股权结构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增加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要调整平衡好个人持股、法人持股和国家持股的比重,从而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构成,其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由企业自主建立,总经理聘任,但就当前药房连锁企业的情形来看,其企业组织结构并不合理,且董事会的监控作用已被严重弱化,针对这一情况药房连锁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会议后的办事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尽可能的避免企业高层身兼多职的现象。此外,要规范企业董事会的职能与职责,推进独立董事制度。3.加强日常经营活动的监控。一方面,要强化授权批准控制。企业要规范各层管理人员及会计财务人员的职权,明确其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等,对严格控制越权批准行为,授权批准控制的强化,能够杜绝滥用职权的行为,也能促进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即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五个步骤: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应该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以确保内控制度的真正落实。此外,要加强会计业务记录控制,其主要涉及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和会计报表控制等内容。4.完善内控监督体制,加强内审部门的建设。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涉及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内部监督体制作为保障。它能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和规避。药房连锁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有一套有效的问责制度作为基础。企业问责制度的建立,能够明确企业职工的职权,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根据问责制度找到具体的负责人。并且,问责制度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形成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反馈,最终形成一套硬性的约束,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具有关键性影响,当前,随着药房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环境的改变,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也由财务领域逐渐扩大到经营、管理领域,因此,对内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要不断加强审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要注意审计部门人员构成的多元化,除了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也应配备精通药房连锁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以便于通过对内审部门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五、结语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会给内部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不同的要求,药房连锁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并完善的过程,它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经营规模而调整,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药房连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问题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是药房连锁企业一直要面对的问题。给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药房连锁企业有所启发。 作者:黄莺 单位:辽宁人民康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研究 摘要:这个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革,对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也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中国经济近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这给正在成长着的且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更高的要求。此文通过在新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适应全球化变革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提升财务人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促动企业管理者提高自我构建内部控制意愿,和运用现代科技、理念增加内部控制可执行性,以及内部控制从业者自身顺应时展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中小型企业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举措。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措施 2008-2010年间财政部及五部委分别公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不但要求在上市公司施行,也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及小企业执行。但现实状况是,除了财政部等五部委要求必须构建内部控制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大都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财务负责人从未关注过内部控制。 一、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型企业构建、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必然当今世界,把所有经济个体从多个角度卷入全球化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组织性、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COSO基本框架在主要方面保持一致,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境经营和防范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经营风险提供帮助。为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保障资产安全、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效果,使企业最终实现经营战略提供合理保证。(二)对维护大多数企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必要性2014年的财税领域改革,强调公平、法制、便捷、透明原则,倡导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内部控制通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它要求从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倡导创建健康、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发挥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从而实现企业在社会中的协调发展,这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是必要的。(三)推动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发展壮大的必要性截止2010年,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中引人瞩目的力量[1]。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竞争主体多;为单纯追求效益,企业失信事件频发。但也因其规模所限,中小型企业管理链条少,在快速决策方面占据优势,执行力好渗透,并且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的成本、构建难度等方面皆兼具优势。如果企业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以规范化的、高效的自我监督约束为特征的内部控制体系,必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助力。(四)提升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财务数据共享体系将对会计职业形成威胁,传统会计转型迫在眉睫。内部控制由探讨财务报告的弊端引申而出,随后才逐渐形成一套较完备的体系,它与会计体系密切相关[2]。会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先天优势,如果在中小型企业广泛推行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使财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构建,参与企业管理,也符合国家财务人才培养计划,为财务人员转型提供机遇。 二、在中小型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企业管理者自己制定措施约束自我,本身容易产生抗拒性;即使构建了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执行是关键;加之内部控制的构建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从业者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同样重要。这些都给内部控制在中小型企业的广泛推行带来难度,它不但需要企业提升自愿构建的意识,也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引导。(一)增加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实际投资人。内部控制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的正确认识和重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在当前越来越严格的法制和财税体制下,迫使企业的管理者把视线更多的投入到法规遵从上[3]。首先,可否探讨通过企业协会、行业协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家研讨会、座谈会,把内部控制的知识体系渗透给企业管理者,加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其次,应建立推动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通过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可否在企业的评级中增加内部控制的部分,使企业增加构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事务所对企业审计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稽查时,可否普遍加入内部控制有效性、失效性审查部分。再次,建议加强社会人事控制制度的建立,在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内资私营企业,可广泛推行人才流动“推荐信”及人才评价制度,促使从业者不但注重职业技能提升还珍惜自己的职业操守。(三)增加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可执行性对于管理线短,部门结构简单的中小型企业拥有一套内部控制流程,是不难实现的,重点还在于它是否不致过于宽泛,流于形式,也不过于理想化,难于实现。内部控制失效,一是设计不合理,更是“执行力”不足,尤其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碎片化,长篇大论的理论,有时令具体的执行者无从下手[4]。可利用APP等工具使文案力求简短精干,增加亲和力。内部控制以自我约束为前提,易令人心生抵触,如果以实现最终控制目的为目标,以控制的影响不阻碍运作效率为前提,从控制对象的角度出发设计控制手段,可减低控制成本,提高控制效果。因此,构建内部控制不仅要有全局观,还应遵从简单、高效、方便落地的原则。(四)内部控制从业者要有紧迫感,顺应时展,从合规遵从到制度创新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内部控制从业者如仅忙于合规遵从,常规测试的传统思维,将面临被边缘化。而应顺应时展,转型到协助对方增加绩效,提高效率上的现代思维。通过风险识别,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控制与被控制者从“敌对”关系到合作关系,多方共赢。在操作上,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便利,以电子凭证代替纸质资料,以现代的网络通讯工具代替传统信息工具。比如对“差旅费”的控制,可与携程合作,不但结算方式上可月结,降低结算成本,携程还可提供所有员工机票住宿信息,减低统计成本、减低人员摩擦成本,大大增加了执行的效率与效果。(五)适应互联网+思维,关于内部控制嵌入“ERP”系统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帮助企业整合资源。ERP的天然属性不但适合企业把内部控制活动嵌入其中,而且随着我国财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政府可以利用ERP平台实现财、税、控一体化,把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部控制规则嵌入到系统中,大数据整合,提高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推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自新的财税改革公布以来,从全面“营改增”到金税三期上线、以及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检查和运用大数据推动监管等等的创新举措应接不暇。一个以构建法治为基础、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为支撑的市场监管新格局逐步呈现。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倒逼中小型企业规范经营,为降本增效寻找新出路,降低违法违规风险,注重企业内在品质的提升,为内部控制在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推广构建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对于中小型企业,面对新的挑战,实行内部控制也是势在必行。 作者:罗琛 单位:北京中交京通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建筑风格论文:略谈我国文化对印尼建筑风格的影响 摘要: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信仰多种宗教,其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宗教信仰影响深远木结构房屋、门面排房、宗教建筑、园林景观等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印迹。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建筑风格:中国文化 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洲东南部,俗称“千岛之国”,公元3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与印尼古奴隶王国毗骞国互派使者来往,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也陆续与南亚的种族融合,将中国文化带入到东南亚各国,公元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传播到印尼各岛,对印尼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印度尼西亚木结构建筑风格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1印尼的木结构房屋则随各民族的习惯而建造不房屋同式样的住房,如爪哇人、巽达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数建在抬高的地基上,但也有高脚屋,不过离地面不高;米南加保人的住房,屋顶两端翘起来,形成马鞍形,房屋内部很宽敞,分为好几间屋,供年长者、孩子、新婚夫妇居住;巴厘人的住房,一般都盖在一个小院内,院子用土墙围着,院内有住房、附房和家庙;因为雨季时雨水多,印尼大多数民族的木结构房屋都是高脚屋,地板离地面高2米或更高。一般木结构住房内也会分为几间屋,有卧室、有厨房,房子门前都设有梯子,大部分木结构房屋建筑能体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斗拱结构,崇尚自然,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轻巧通透、淡雅明快。 1.2中国唐朝时代的商船常在马六甲海峡与古印尼人交换香料和珠宝,同时中国的斗拱结构形式也传入印尼,印尼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多风雨。不适合建造多层的木结构房屋,因此多为一层或两层房屋,采用过渡搭接方式连接支撑方木或圆木柱和横梁,形成上下层柱和屋顶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保障了木结构房屋的牢固安全。 1_3印尼木建筑在结构并不非常复杂,房屋支撑住支撑顶部骨架,既满足不同地域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建筑形体,显示不同建筑风格,房屋构架以支撑立柱和纵横梁搭接后使用藤条缠绕加固组合成不同形式的房屋骨架,使木结构建筑物上部受力荷载由屋梁架、支撑柱传递到地面,房屋木墙就是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基本不受力,就算是有几面的墙倒了,房屋也不会倒塌。 1.4印尼木结构建筑其外观由基础、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下面有的是短圆木支撑木地板。有的木地板直接铺在砖石砌筑的基础上;用木制柱支撑屋顶骨架,木板或者竹板钉制成墙面,墙面上预留安装门窗,上面是木结构屋顶架,屋顶可以做成柔和雅致的不同曲线,有的层叠高耸,有的层叠展开,有的四面起脊,有的两面起脊,上面覆盖着棕榈茅草、细密竹席、或者青灰瓦片。 1.5印尼木结构建筑的室内隔断可以用隔扇、门、屏等便于安装和拆卸,能随意划分,随时改变,使房屋内布局既满足当地人生活习惯,又能及时迅速改变空间布局。有的还建有走廊,和很大的盖顶庭院,甚至有的庭院就和房屋屋顶一体化,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过渡段,或是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有机结合;有的运用木片或竹片雕刻出不同花纹图案装饰木结构建筑的墙面和门窗;有的在屋顶结合地方民族特色起脊,有的如马鞍,有的如宗教佛塔,有的如灯塔,更好的展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二、郑和下西洋推动印尼宗教建筑建造 2.1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在1405—1430年间曾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氐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地都要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使伊斯兰教迅速地发展起来。 2.2郑和下西洋沿途经过了印尼的泗水、雅加达、三宝垄、北苏门答腊、亚齐,所到之处宣传穆斯林教义,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的发展,印尼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郑和清真寺。郑和清真寺位于印尼泗水市戛丁街2号,那是一幢5层楼宇,飞檐画栋,红墙碧瓦,赤柱镂窗,装修堂皇,左前方矗立着一座色彩鲜艳的八卦亭,雄伟壮丽,风格独特,清真寺的建筑模式,以绿、红、黄为主色调,体现华人穆斯林特点。清真寺右侧绘有郑和宝船和郑和下西洋的巨幅浮雕像,寺内主建筑屋顶呈八角形。长11米,进深9米,其规格有来历:l1米系天房最初的长度和宽度,9米象征印尼9位伊斯兰教圣哲。清真寺一楼刻有碑铭,碑文分别用印尼文、华文、英文镌刻于花岗岩上,碑文歌颂郑和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亲善万国、传播伊斯兰教、开展中外文化经贸交流,郑和清真寺,奇特处在于三教合一,融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于一体,它不仅是印尼华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启蒙圣地,也是印尼华族与其他族群交流、沟通并促进相互了解的桥梁。它将成为印度尼西亚各民族融为一体的象征,促进了中印尼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印尼华人致富起步的排楼建筑 从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掀起了中国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沿海居民下南洋淘金的热潮,前期主要是出口买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再船运拖回印尼的香料卖到中国,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中国沿海居民为了谋求生机,大批居民下南洋,下南洋的主要地点就是印度尼西亚,早期印尼华人建造不同样式的沿街排楼建筑,在一层楼做门面零售,在二层楼居住,印尼华人靠着其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使其的生意不断扩大,通过几代人的共伺努力。逐步从小作坊和小店铺发展成为印尼煤炭、矿产、造纸、房地产、小商品零售等行业龙头,目前印尼华人约占全球华人的四分之一,占印尼人1:3的6%,却拥有印尼60%以上的财富,印尼华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发扬传播。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印度尼西亚分隔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是海上重要的通商港口,众多民族聚居于此,各国商人汇集于此,在不同时期融入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郑和下西洋带动印尼伊斯兰教盛行,也掀起了华人下南洋的浪潮,从而将中国文化带入印度尼西亚。其中表现在建筑风格上的木结构房屋,沿街排楼,商业店铺,综合建筑,大型商场,都是华人在其经商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我们在雅加达、巴厘岛等景点看宗教寺庙,观海边日出,品园林风景,也能感受到中国园林和宗教文化的光芒,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对印尼建筑风格有着深远影响。 建筑风格论文:明清建筑风格的构成要素探究论文 【摘要】明清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明清建筑;建筑风格;形成因素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宗教政治、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为防寒保暖,建筑物墙体较厚,屋面设保温层,加上对雪荷载的考虑,建筑物的用料较粗大,建筑外观显得浑厚、稳重。 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房屋通风、防雨、遮阳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墙体一般较薄(或仅用木板、竹篱笆),屋面较轻,出檐大,用料细,外观显得轻巧。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为了增加室内的保暖性,四合院的墙体一般都比较厚重;为了抵挡风沙、防噪音,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四周都不设窗,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主要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温馨空间。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为了增加日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由于气候炎热,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江浙一带很多地区的住宅都设天井,不仅达到采光通风的效果,又能减少一定的太阳辐射。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西双版纳干阑式民居通风非常好,首层架空既可以避免首层地板的潮湿,又可以防虫蛇。西藏高寒地区的厚墙、小门小窗。这明显是为了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粘土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开洞后不会坍塌,适合做窑洞住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由此可见,自然条件的影响,对建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宗教政治因素 封建社会,衣食住行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建筑,不仅具备使用功能,更多表现出的是等级的社会功能。 四合院的布局主要是对称式的平面,封闭式的外观,这与我国封建礼教、宗族制度有很大关系。家族观念中等级制度最为重要,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因此,四合院的等级主要表现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四合院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三、战争因素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福建永定承启楼是土楼的最典型的代表,建于清顺治年间。外圆环平面直径达72米,高12.4米,布局上共有4环,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储藏,一二层对外不开窗,上2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故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良好。出于防卫需求,土楼外墙高大厚实,一般达1-1.5米,外环楼层开箭窗,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利使用。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公务员之家 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建筑风格论文:建筑风格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益秀园小区建筑设计的功能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等多方面细部设计的阐述,详细探讨了其建筑设计美学格调中,对现代精美主义建筑风格的准确理解、传承和表达。 关键词:精美主义建筑;建筑设计;传承;表达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确,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最优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完全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高档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最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完美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 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建筑风格论文: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赏析论文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建筑风格论文:建筑风格研究论文 摘要: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而施瓦茨(MarthaSchwartz)景观设计作品则否定其材料的真实性,以戏谑代替了严肃.复杂代替了简单,现代主义景观中的呆板与理性被设计者抛却了。设计者以艺术的构思与形式表达了对景观新的理解: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结语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个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然而,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和社会,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强调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景观中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侧重不同,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以上三个价值方面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然而主管部门对综合的景观建筑学教育的漠视与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建筑实践使我们在万花筒般的现实面前,无法确定我们是什么人或我们应该如何称呼我们自己,园林师、景观建筑师还是环境设计师?不断出现的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的景观设计,深深反映出我国景观建筑学价值关怀的贫乏与苍白,在我们的景观建筑学依然充满困惑与混沌的时候,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及许多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先驱所坚持的主旨--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正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想像的形式,也许能给予我们许多激励与启示。这一主旨是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也许会同样伴随着我们走入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下一个世纪。 建筑风格论文: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文章阐述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说明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 侗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地区和湖北西南一带,在东经106°~110°,北纬25°~31°之间,海拔1000米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侗族人口有250余万,侗语分南部方言区(南侗)和北部方言区(北侗),北侗地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深,语言汉化程度明显,民族建筑文化形式已经基本消失,南侗区则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中,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璀璨夺目的侗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并屹立于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之林。侗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破坏,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有选择、有意识地传承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尤为重要。 一、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与形式概述 侗寨多坐落在群山环保之中,依山傍水与地形相结合,村落连地成片,村寨毗邻相依,寨边溪水长流,梯田层叠,寨内木楼稠密,鳞次栉比,建筑以杉木为材,采用栓传合,结构复杂,工艺精巧,造型壮丽。 侗族的传统建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美观、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重檐吊脚干栏、寨门、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是侗族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构成了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体系。侗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建筑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结构合理,紧密坚固,建造工艺精湛。 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的建筑由: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晾亭、风雨桥构成(如图1),其中最重要的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它们是侗族传统村寨不会缺少的。 (一)寨门 寨门是进寨的标志建筑。寨门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干栏阁楼式寨门,一是门阙式寨门。寨门过去的功能是防卫,如今,这个功能消失了,但它是进寨的通道,是侗寨地域感和凝聚力的标志。 (二)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作花桥,风雨桥多建在村寨下方的河面上,也有建在田间的。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桥梁多是巨大的杉木,桥亭用青瓦盖顶,桥廊两边设置栏杆和长凳,即可对桥身起保护作用,又可供人们躲避风雨,所以被称为“风雨桥”。长廊两旁的柱子、栏杆以及梁上绘有反映了侗族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的图画作装饰,它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形似巨大的杉树。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鼓楼一般是布局在侗族村寨的中心位置,民居常常环绕鼓楼而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 (四)萨堂 萨堂是侗寨具有神圣性的建筑,南侗地区一般建在村寨鼓楼旁边,萨堂用来供奉侗族祖灵崇拜的偶像“萨岁”也叫“圣母”。 (五)戏台 侗寨戏台多半建于鱼塘上,用优质杉木建成,是一种干栏式木结构的建筑,台面离地1.7米左右,宽12米左右,进深有7米左右,台侧有楼梯,台面后有木板墙,两面各有一个拱门。台前额枋上有木雕彩绘。楼面多盖杉树皮,有的也盖小青瓦。 (六)井亭和路亭 侗乡到处都设井亭、路亭等公益建筑,以方便过往行人休息、饮水。其建筑多为重檐阁式建筑,与民居、风雨桥、鼓楼、戏台、寨门等侗乡建筑风格协调,构成侗乡建筑艺术的整体。 (七)民居 侗寨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是清一色用杉木或松木建成的木楼,其建筑特征是在地面上树立木柱,然后在立柱上用木料构筑成屋架,顶上盖以茅草、树皮或瓦,铺板为楼,合板为隔墙。侗族木楼依山就势建筑,平地、山地、陡坡均可竖起千姿百态的木楼,聚族或聚群,鳞次栉比地布满山寨。这些房屋因地势变化而有不同的设计,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和平地楼四类。侗族的民居无论属于那种类型,其屋架一般都是用数根主柱和长短不一的瓜拄用枋穿串成排,然后再将数排相对竖立,再以穿枋连成骨架而成一主体构架体系。 (八)禾晾和禾仓 禾晾和禾仓是侗族稻文化的产物。禾晾和禾仓是一种小型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是一种实用的生活用具,禾晾用来晾晒捆扎成束带长穗的稻禾,禾仓用来储藏禾稻。 侗族村寨特有的建筑风格与形式,不仅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民族生活习惯,而且也彰显了侗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内在特质。 二、侗族寨传统村建筑风格的文化蕴含 侗族建筑主要由民居和公共建筑构成,寨门、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蕴含着侗族千年的民俗文化,这些建筑是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包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取向、行为习俗和道德规范、审美观和审美行为取向等。是民族和地域精神的认知实体,是一种集体认同的象征符号,构筑了侗族人民在思想上、观念上的认知和交流的场所。 (一)建筑布局体现了侗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临水近水,或引水入寨,或迎山接水,负阴抱阳,或藏风聚气,左右逢源,村寨建筑聚自然之灵气,似环境之生长而成。侗族村寨的布局一是与自然互为依存,借于自然而得益于自然;二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图体现人与自然中和、互补、协调、和谐的关系,反映人工与自然的统一,随意与秩序的统一,浪漫与意韵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 (二)集聚的民居和寨中耸立的鼓楼反映了侗族人民强烈的内聚力 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互相团结才能生存。因此,侗族人民群体意识很强,他们以族姓为集团聚集,按族姓聚居形成一个村寨, 大的村寨有五六百户,小的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一百多户。寨子中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族姓,作为的聚集场所和标志,鼓楼建在村寨的重要位置上,由全体氏族成员集资,献工筹料而建成。鼓楼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侗族悠久的祖宗族姓、集体观念和维护村寨团结的意志,是侗族强烈的内聚力物化的象征。 (三)独树一帜的公共建筑展现了侗族的民族性与文化特征 有寨有鼓楼,有溪有花桥,有桥有檐廊,有村有寨门,有寨有戏台。在侗族村寨,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是全寨侗民出钱出力、出工出料,以智慧和力量建造起来的,它们不论质量、规模、做个精细的程度等都远远超过了民居住宅,它们既是其侗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又是侗族村寨的标志与象征。 风雨桥是侗寨的第一标志,是侗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在建筑上的结晶。风雨桥对于侗家,具多种功能于一身,如交通、休息、聚会、谈心、社交、纳凉、娱乐、观景、交易、迎送、庆典、祭祀、审美、标志等。侗民们平日进出村寨要经过风雨桥;工余休息、乘凉聚会、观看风景、察视庄稼、节日庆典、商品交换等也在风雨桥上进行;凡迎接重要宾客,风雨桥上便是芦笙彩舞、盛装云集,唱拦路歌、饮敬客酒,一片欢情;迎亲送友的限定距离也是风雨桥翻。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侗族建筑技术与审美观的发展以及族性象征的标榜。作为侗族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鼓楼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和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进行,村寨里遇有重要事宜,便可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匪盗等,也可击鼓呼救,逢年过节全寨老少亦聚集在此,迎宾送客、对歌、跳舞、赛芦笙、耍龙舞狮。因此,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之,侗族的吊脚楼、鼓楼和风雨桥等传统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它综合了历史学、民族民俗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侗族用他们特有的建筑物向我们展现了他们民族性与文化特征。侗族的建筑结构繁复,相互依存,互相呼应,体现一种协调,宛如“侗族大歌”。侗族把自己的建筑哲学融合在他们的文化性格中,又用美的形式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形成了侗族人民精神回归的家园。 三、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原因 (一)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变化 1.现代建筑元素渗入侗寨民居建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侗族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逐渐消失,一部分富裕的侗民率先把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用于建造自己的住房,他们的住房不再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而是由钢筋、水凝土、瓷砖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组成的现代洋房。例如: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的木界,曾经是一个完整而美丽的侗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砖混结构建筑与木质结构建筑相结合村寨。有的村寨出现土洋联袂的建筑:即第一层楼用钢筋水泥建造,二楼却是标准的侗族风格的建筑。在贵州黎平县城东南部的龙额乡龙额村上寨,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景观:矗立于寨中央、高达13层的一座鼓楼,被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各类建筑包围着。 2.普通侗寨公共建筑破落和消失 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的调查,发现除了部分侗寨区的公共建筑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得很好外(如地扪侗寨,肇兴侗寨,从江侗寨等地),在一些普通的侗寨,因缺乏有效管理和保护加上年久失修,侗寨的公共建筑(鼓楼、风雨桥、戏台、寨门和萨堂)处于崩溃边缘,显得尤为破旧。在受到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北侗地区,侗族的建筑文化形式基本消失。已经看不到这些代表侗族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了。侗族村寨的公共建筑,是侗族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标志,它们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信息,传承着民族的千年文化。随着它们的破落和消失,侗族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也将逐渐没落。 (二)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变化的原因 1.外来文化的影响 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侗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好转,外来的资讯迅速增加,侗族年轻一代对新事物和外来文化的盲从,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抛弃,是洞寨建筑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2.建筑材料的改变 现代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从城市渗入乡村,改变了洞寨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越来越多的“方盒子”逐渐改变了传统民居,破坏原先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 3.侗族村寨家庭成员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方面是外界经济发展的诱惑,导致大量的侗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庭成员结构发生改变,建筑的族姓聚集布局形式受到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侗族家庭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居住条件的新要求及新建筑材料、建筑模式的渗透,导致民间建筑匠师逐渐消失,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失传。 四侗寨传统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匠的技艺传承困难 侗寨建筑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建造工匠一般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起,技艺一般由父传子,一代传一代,一方面,侗族建筑技艺学好学精难度大、要求高,难以成为技艺精湛的匠师,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和外来建筑模式的影响下,传统建筑匠师赚钱机会减少,侗族年轻一代价值取向改变,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对学习本民族的建筑技艺失去兴趣。如今,很多侗寨几乎没有年轻的建筑工匠,仅存的老工匠无法将他们的建造技艺传承下去,侗族民居建筑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侗寨建筑长期保存的难度大 与砖混和石混结构的建筑相比,侗寨纯木质结构的建筑长期保存难度很大,因为纯木质结构的建筑极容易受到风蚀和雨蚀而过早破落,我国侗寨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大的区域,风蚀和雨蚀作用强烈,更加快了木质建筑破损的速度。此外,纯木结构的建筑,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易发生火灾,而侗民有在民居和鼓楼内设火堂习惯,这是火灾的隐患所在,如果发生火灾整个寨子顷刻间将毁于一旦。例如:2007年12月1日,贵州黎平县肇兴堂安侗寨就发生了一次火灾,被烧毁房屋21栋,火灾原因是侗民用火不慎造成的。如今,侗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全木结构的建筑存在火灾隐患,侗族村寨的建筑正在由全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过渡,这种变化无疑将引起侗寨建筑风格的改变,其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也将随之消失。 (三)年轻侗民价值观的改变及对外来文化的盲从 在外来文化地冲击面前,民族文化未能进行价值转换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加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民族教育只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导致年轻一代侗民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为本民族的文化落后,他们盲目地求新、求变,对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盲从,对本族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不感兴趣,没有将本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下去的意识,这将导致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消失,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处在失传的边缘,北侗地区建筑风格的消失就是一个有力的实证。 五、侗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建筑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产物,它表现出一个民族在建筑工程、技术工艺、艺术创作方面的智慧,是民族心灵的 物态化和结晶体。 侗族传统村寨的建筑风格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它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就是保存它的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 (一)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参与村寨建设 地方政府是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的主体。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侗族传统村寨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村寨的现时情况,把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村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地保存建筑原有的功能和结构。对于正在变化的侗寨, 地方政府要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保存民族建筑的精华,摒弃糟粕,弘扬“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建筑观念;以侗寨标志性建筑为重点,政府出资,参与民族建筑形式的设计和建设,并考虑民居的舒适性、安全性、卫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侗民热爱本民族灿烂的文化,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引进专业人士对侗族村寨建筑进行开发设计 引进专业人士对不同地域的侗寨建筑进行研究,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去粗取精,提炼要素,融会侗族建筑文化,通过现代手段,总结传统建筑的构建方式和工艺,保留传统形式,运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对侗族建筑加以开发和保护,挖掘传统民居的本质,把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侗族民居建筑形式向民族特色化、舒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防火意识与研究抗腐蚀技术 侗寨传统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且布局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全寨建筑都将化为灰烬。因此,政府应通过学校教育或媒体对侗民大力宣传防火知识,消除火灾隐患,倡导侗民筹集资金建设防火设施,以预防火灾的出现。同时,加强对现有的侗族传统建筑的维护和管理,研究抗风蚀和水蚀的技术,以延长传统建筑的寿命。 (四)做好侗族村寨建筑保护规划,对侗寨进行分类管理 请相关专家对侗族村寨分布区域进行详细调查,以侗寨传统建筑的完整性、艺术性与建筑风格的代表性为依据,划分出重点保护村寨和一般村寨,对重点保护村寨要采取原生态建筑文化保护的方法,就是在让村寨建筑以原来固有的形态不做任何改动地保存下去。根据利用与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把重点保护村寨开发成为旅游景点或者建设成为侗族建筑文化保护村,通过合理利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其建筑风格在利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保存;对于一般村寨,可以引进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营造出具有现代性、适居性、安全性的现代村寨,对于象征侗族团结和兴旺发达的鼓楼和风雨桥,可以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替代木质结构,这样既科减少对木材的使用,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有利于防火,还能满足侗族的生活习俗。 (五)培养专业的侗族建筑师 侗寨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功能多样,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培养侗族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青年一代侗族中传承建筑技艺,培养专业的建筑师,整理研究本民族的建筑结构和建造工艺,发掘和吸收其传统建筑精华,对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性的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风格论文:近代汉口租界建筑风格演替及保护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代汉口租界街市空间以及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的剖析和研究,从时间脉络和空间线索两个角度,揭示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下城市外部空间以及建筑单体演变的共时性与历史性的存续关系,从而为武汉这个历史名城的整体保护,带来多角度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汉口租界;演替;整体保护;存续关系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租界范围达到最大,共有英、法、俄、德、日五国设立租界,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都促使汉口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 1近代汉口租界 汉口租界从建立时起,在地域上先后共有五国租界,分别为英、俄、法、德、日五国。沿着长江从现今的江汉路向北一字排开。但是租界自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向外扩张,原有的地界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描述租界的具体范围。租界建立之后先后扩张的面积相当于所划租界的总面积,也就是说租界的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图1)。从图中可看出,租界扩张的发展态势是以长江及汉水的水路交通命脉和京(卢)汉铁路陆路交通枢纽为主要依附的,这也体现了国外资本输入的一个重要轨迹,租界之国正是依靠这两条命脉作为生活供给和资本扩张以及物资运输的途径,联通水路及陆路成为这些租界一个共同的街区规划特点,近代汉口租界的基本格局大体形成。 2近代汉口租界的发展与建筑风格的演替 纵观租界发展历程,根据重要历史事件对近代汉口租界区的影响,可将近代汉口租界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租界创立初期(1861-1898) 自1861年英租界设立并兴建领事馆开始,至1898年日本租界建立后,现租界范围及轮廓基本成形,租界内外交通及建设已成规模。租界建立之初主要建设项目为使馆及相应配套建筑,随着列强资本进入,外资企业的厂房及洋行建筑大量增加,及至19世纪末,大批外资银行及洋行还有配套居住建筑也相应建设起来。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和古典主义风格,“外廊式”是殖民者在到达中国之前为适应南亚及非洲等热带气候,在原先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周附带外廊的2层~3层建筑。古典主义风格在汉口租界则多应用于洋行及银行建筑商。建筑设计师多为殖民者本国设计者,与租界本土联系少,设计过程甚至不在汉口完成。(表1、图2) 2.2租界发展及扩张(1898-1917) 19世纪末期,经过甲午战争、庚子事变之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地方在行政管辖及经济上的控制管辖权进一步削弱,1989年之后,各列强在汉口纷纷得寸进尺、超界筑路,至民国建立,汉口租界面积已超过3000平方米。这一时期租界内建设力度加大,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地位已经非常明显。 租界规模已达到顶峰,租界内的建筑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类型,尤其洋行及银行的设立较之前成倍增长。这一时期租界建筑形式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兼有大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师有在汉口租界长期从业的外国人,配合设计及施工方开始出现中国人。(表2、图3) 2.2租界发展的极盛与转逝(1917-1937) 1917年北洋政府因加入对德作战,汉口德租界收回改为第一特别区,1925年收回原俄租界,1927年收回英租界,至抗战武汉沦陷前,汉口租界已全部收回。在此期间租界商业活动并未因社会变革而停顿,相反因为一战,中国民族资本崛起,汉口租界经济稳步的发展,至1925年,武汉的本国银行发展为32家,与当时的140家钱庄和15 家外国银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①。 建筑形式随着欧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变得更加现代、简洁,现代主义建筑及Art Deco风格成为时代主流。其中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流行的Art Deco折线形摩登风格(Zigzag Modern)在汉口的流行值得关注。折线形摩登是Art Deco建筑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最先在美国摩天楼中得到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官方高层建筑标准:考虑日照和通风的原因,要求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后退。折线摩登迎合了这个新制定的法规,便产生了外形近似于哥特复兴手法的逐层递收的Art Deco折线摩登风格②。这一时期,汉口租界建筑设计呈现本土设计师与外国原有设计师同台竞争的态势,施工配合方已大量本土化。(表3、图4) 汉口租界集中了大量的外资银行与商业洋行,在整个近代汉口对外贸易额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外来文化和经济的植入随之带来社会形态与文化的舶来,使得租界呈现出与周边“华界”风格迥异的城市格局及社会文化形态,“东方芝加哥”的称谓正是这种舶来文化的生动体现③,租界内相对独立的街区建设与单体建筑形象都竞相展现“母国”最为发达的技术与时髦的形象,尤其是20世纪初现代建筑思潮激荡下的欧美诸国,将其本土的摩登建筑持续不断的移植到汉口的租界,在不长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大量当时国际各种建筑思潮和流派的建筑形式,最后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在汉口租界较为完整的存续下来,如同历史的活化石,对汉口租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非常的历史意义与时代范本价值。 3汉口租界街道空间的存续 对于汉口租界建筑单体的时空存续关系,不能单一的从建筑风格这一角度来看,而必须从整体的租界街巷肌理和城市空间视角来看,从而可以看到历史脉络和空间功能等因素对其时空存续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受到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从这一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才能从武汉城市街区的整体保护这一概念上对这些租界建筑单体进行保护与延续。 3.1汉口租界街巷肌理特点 汉口租界的街巷肌理也与周边的商业区和华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如图5所示,受母国文化和规划思想的影响,各租界的街巷肌理较规整,尤以英租界为代表,采用格网状街巷布局,3条与长江平行的主街串联起6条垂直于江面的街巷,将其划分为近似于方格形的地块,与旁边一街之隔的华区也就是现在的汉正街与花楼街一带街巷肌理对比明显,华区街巷主要以自由的鱼骨状街巷为主,以一条平行于汉水的横堤为主街,其中联系无数条曲折而狭窄的垂直于汉水的巷道,是典型临水街市顺应地形和水势的自发建设的结果。 3.2汉口租界街巷肌理的存续 汉口五国租界成形后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面对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虽然租界的内部建设大多各自为政,但由于租界相互毗连,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由于英租界开放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导致其后四国租界区在总体上也统一布局:即沿江边开辟码头,设仓库与货场,便于水上运输与集散;辟沿江主干道并布置大型公共建筑;沿租界区的西侧(今中山大道)辟为商业街,内部的生活与办公区布置使馆、银行、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饭店等建筑及公馆、别墅、公寓等住宅。这样的布局,避免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流、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此外,英、法、俄租界南北向顺江辟了五条纵道,德、日租界南北向辟了三条纵道,各国在东西向也辟了若干横路,共同形成了五国租界区的城市道路网络。 现如今经历了几十年沧桑之后的租界,很多地段的面貌与原来已大不相同,尤其是京(卢)汉铁路的废弃,使原先租界的西北界面逐渐模糊,德、日租界在随后的城市建设中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沿江大量的建设产生了很多高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对比两张地图可以看出,在原有规整细密的城市肌理中产生了许多大体量的建筑体块,还有一些原有的城市肌理被破坏,正在建设中或成为准备建设的空地。(图6) 3.3汉口租界街巷空间尺度的存续 经过百年的汉口租界街巷空间在不断地改变着,以中山大道为例。汉口中山大道是一条从西南部的口路到东北部黄浦路、贯穿整个汉口中心区的商业街,其中一元路以北路段为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时,张之洞拆除汉口城垣形成的。过去歆生路(今江汉路)以北名为后城马路,从三民路(六渡桥)到歆生路商铺林立,时至今日依然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方,沿街建筑中大多数为上世纪初建设。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汇处,沿街多为洋行及银行,过去是整个华中地区的商业金融中心,选择原大清银行(现中国银行)一侧为视点,去观察这个街区在汉口租界发展中的变迁和存续。(图7) 图7中三张照片大致在同一视点,视高不同。从三张图中左边的标志性建筑大清银行推断,照片a摄制时间应在1915年大清银行建成之后。当时的中山大道两侧建筑较为稀疏,大清银行另一侧留有大片空地,街道右侧建筑稍密,建筑高度在3层左右,多为坡顶。照片b摄制时间应在1936年中央信托公司大楼建成后,右侧中部最高的那栋大楼即是。这一时期街道两侧建筑密度明显增多,建筑高度已经增高到四层及以上。最后一张照片c摄于2006年,此时中山大道两侧各个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鳞次栉比,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及今年的新建高层建筑,城市街道空间进一步朝纵深发展。 4结语 近代百年汉口租界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列强文化移入的过程,租界内的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设计风格都代表了当时列强的文明水平,汉口租界城市建设与建筑风格的演替也因此反映出强大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如伴随着自身城市空间的变化,对Art Deco折线摩登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吸纳引用,当然也不排除刻意的追求与模仿。所以近代汉口租界是近代内地城市建设舶来文化的孤本,其现存街道与建筑如同历史的切片,但是名城整体保护的视角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全局性和历时性,通过对租界建筑所处的历史背景及街巷空间肌理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多角度完善武汉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体系与研究。 建筑风格论文:西津渡历史街区建筑风格研究 摘 要:西津渡历史街区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使得西津渡人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并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特征。这种多元、兼容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建筑上,使整个历史街区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 关键词:西津渡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建筑文化 这个街区沉寂很久,一经发现便誉满九州,被中国著名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中国古渡博物馆”的镇江市西津渡历史街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凝聚、融合、碰撞的一个缩影,是一千多年来中西建筑艺术的选择、承续和凝固,是吴楚文化和南北地域文化交融后的沉淀。近几年来,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专家学者频频光顾,他们绝不是趋附时尚的单纯旅游,而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的深度,并希望从这种文化的浸润中体验朴素的民族精神的回归,同时在建筑艺术殿堂的徜徉中使心灵得到愉悦。正因为西津渡历史街区具有高品位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虽迟迟被外界认识,却能后来居上。 近几年,西津渡在全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与我们大力实施西津渡品牌战略的做法密不可分。从1998年起,承担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者,除了对西津渡街区硬件设施的修复和保护做到了“修旧如故”和实施连续投入外,对其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成就和津渡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出版了“西津渡系列文化丛书”和图书画册,但这还远远不够。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完西津渡历史街区后,愈发觉得西津渡街区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建筑文化艺术宝库:过街石塔的巧妙构思,墙角“拐弯抹角”的以人为本,跑马楼四通的美观实用,都给他们留下了独特的鉴赏和深刻的领悟。 近代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建筑艺术文化,有一个特点,我们对它拥有的资料越丰富,了解得越透彻,思考得越是深沉与持久,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兴趣就越是历久而弥新,这就是西津渡建筑文化多元性的魅力所在。 一 从唐代开始,西津渡从一个不知名的渡口发展为一个水路发达、商贾云集的沿江商埠,服务于军事政治、商旅客货;也是皇家驿道,运送官差、皇粮国税的地方。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早在开埠以前,镇江西津渡就以长江和运河为通道,与内地的商品集散中综合了来自中国国内各地的文化,是一个“四方杂处”的地区。由于西津渡历史街区的兴起是与江南鱼米之乡的手工业、商业及水路运输分不开的,故早在开埠前便带有明显的商业特征,外加镇江离封建社会皇都较远,开埠前从未作过行政中心,官场势力影响相对较少,因此作为镇江一个地区的西津渡街区处于传统文化的边缘,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镇江的开埠,西方列强在西津渡地区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租界区和外国领事馆区,西津渡历史街区又处于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的边缘,而且这些西方文化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于是西津渡历史街区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汇点。从此西津渡历史街区的文化既是“四方杂处”,又加上了“华洋杂处”。这种文化的“边缘性”使得西津渡人能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并培养了对不同文化的“兼容性”特征。这种多元、兼容文化反映在这个地区的建筑上,使整个历史街区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 1.多元的建筑风格 (1)富丽堂皇的西方古典式的领事馆办公楼等建筑。例如英国领事馆主楼和工部局旧址的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房的围廊由连续的券拱组成,下口用透空的陶瓷西洋柱式的围栏,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一种严格按照比例,均匀布局的特点。另外位于伯先路的蒋怀仁诊所旧址和屠家骅公所旧址等建筑,外部装饰都比较张扬,外表富丽堂皇,过度的装饰,追求强烈的感官享受。 (2)古色古香的传统商业楼群、会馆。例如伯先路上“广肇公所”建于光绪卅三年(1907年),由广东人卓翼堂主持建造,是一座中式建筑的广东会馆,朝西的大门石横额上刻有“广肇公所”四字,为民国时期前护川都督陈所书,大门的砖石上刻有非常精细的浮雕。 (3)借鉴西洋风格的混合式大楼。例如位于京几路80号的镇江老邮局旧址;位于长江路207号的原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这些建筑以表现中国精神和特色为宗旨,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吸取了西方建筑的精华,掀起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传统复兴的新思潮。 (4)江南传统院落式民宅。例如,小码头街上西“长安里”,这是曾在镇江英国领事馆、镇江海关任职的清末洋行买办徐宽宏花巨资建造的。这组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由40多幢三合院组成。如今当我们信步穿行在徐家一条条的巷道,或徜徉于徐家普普通通的庭院,首先感到惊异的是它们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呈现出古老家族中的规则与次序。如果依照这些规例的路线在房子里走一走,便会生动地感知到昔日生活中的节律、庄重与尊严。 (5)中西结合的建筑。例如位于宝盖路127号上的真道堂是由基督教牧师王泰真等人兴建的,该教堂的建筑形制与一般基督教堂不同,很有特色。其他基督教堂一般都使用西洋式的瓦楞黑铁皮攒尖顶,而真道堂则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出檐,四檐角昂翘飞出,屋面覆盖灰小瓦,矮正脊,四戗脊,垂脊上原置有涂各种色彩形象生动的仙人走兽饰件(在‘’中被砸毁),墙体青砖叠砌。而门窗却皆为西方教堂流行的尖拱形制。教堂内水磨花石子地面,石灰抹面平顶天花。南端建有讲台,两侧分别为一雕刻圆形石柱装饰。很显然,真道堂的建筑完全是中西混合体。还有位于京畿路上的原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江苏分会的遗址,西边是西式建筑,而东面是典型的传统建筑,院内还建有中国传统的凉亭。 2.多元的建筑形制。街区内既有以三间二厢为一进,三间房二厢房一面墙为形制的三合院;也有以四面由房子围合,一般前后二进,两边厢房为形制的四合院。既有徽派民居特色,又有江南水乡民居风韵。中式建筑一般为联排多进式,房屋的进数一般以一、三、五、七单数为多,因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较为敦实厚重,淡雅质朴、住宅的大门一般位于宅院东南角的“巽”位上,经济比较富有的住宅,进入大门以后有一堵照壁,上面刻饰有丰富的砖雕内容。 街区内,西式建筑的形式是自由式的,整个建筑群落不要求对称,不讲究轴线,自由发展。例如原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楼。地点各异,每幢建筑都以构图严密的单体建筑为中心。京畿路上的原蒋怀仁诊所,原屠家骅公馆等西方建筑也是如此,它们都因地形而定,不强调对称,只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层次和深度的变化。 3.多元的建筑材料 (1)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中式建筑,继承传统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承载结构,外部墙面用青砖或断青砖砌成清水墙,内墙用石灰粉刷,地面用大方砖铺设,建筑用砂浆,考究的建筑用石灰糯米汁灰浆,一般建筑用石灰掺灶膛内的草木灰作灰浆。铁件在中式建筑中用得很少,一般用于墙的外部作为扣件,一根铁栓贯穿墙内外,一是为了加固、二是有装饰之功能。石料一般用于门窗的过门过窗,院子和街道的铺设也多用青石、花岗岩等石料。中式建筑的油漆有很多是用国产的国漆做原料,需要在梅雨季节施工,该漆漆好后显黑色,以后越用越红。 (2)西津渡历史街区的西式建筑,以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建筑为中心,建筑思想体现“以神为中心”,“中国建筑是人住的房子,西方建筑更像是神的殿堂。”西方建筑在制服自然精神的要求下,将建筑元素――石材,充分打造、垫灰叠物。古希腊工匠曾将每块石面磨平,克服支点不匀的弊端,以期达到永世不毁的目标。这些建筑思想反映在西津渡历史街区西式建筑的建筑材料上,均以石头、砖、铁件作为建筑承重使力结构。这些材料大都经过磨平的工序,水泥、玻璃、钢铁已成为这些建筑的常用材料。 4.多元的建筑结构 (1)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中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框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主体,无论哪一面墙,均不承重。框架结构的排山主要是以抬梁式构架为主,例如救生会、观音洞的排山,这种形式是屋瓦铺设于椽上,椽上有薄旺砖架于檩上,檩承于梁上,梁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再传到木柱上,这是一种节省室内竖柱的方法,这些柱子的下口都垫有石鼓。木结构扣榫咬口,相当牢固,如遇自然灾害,墙体倒塌,而木结构屋架却安然无恙。历史街区还有许多宗教园林建筑,例如超岸寺、铁柱宫、小山楼和新修的蒜山游园。 (2)西津渡历史街区上的许多西式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有的建筑没有中国式的木框架,墙壁一定要承重,并且许多建筑都使用了券拱结构,门和窗的过渡都建成各种弧度的圈拱。大跨度的拱券使用,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许多柱子已从承重构件演化成装饰的壁柱。例如“原领事馆区内的五幢西式建筑,有四幢是仿歌特式风格,”这些建筑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少了侧推力。 5.多元的建筑屋顶 (1)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西津渡街区的传统建筑屋顶有双坡面、歇山、硬山、悬山等结构。这些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地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材料单一,屋面用蝴蝶瓦(小青瓦)作为建筑材料,瓦头一般采用传统的吉祥物作为图案。 (2)西式建筑屋顶。西式建筑屋顶采用了瓦楞铁皮坡度的屋顶,上面开设了天窗,既美观又透气、透光,有的屋顶上还建造了壁炉烟道,这和中式建筑的马头墙一样,成为这些建筑的符号。西式建筑屋材料多样,有洋瓦、鱼鳞瓦、瓦楞铁皮瓦。 (3)中西结合的屋顶。西津渡街区的建筑屋顶还有四坡(四阿)水大屋顶。例如位于小码头街“德安里”的原“春生和包子店”的旧址。屋面用料不是西式铁皮瓦楞,也不是预制的水泥平瓦,全部用“蝴蝶瓦”(小瓦)盖顶,与后进的人字头(硬山)小瓦屋顶相和谐。 6.多元的建筑内外装饰 (1)中式民居传统建筑的色彩一般是粉墙黛瓦,或者是清水砖墙,内部装饰精美、经济实用。每幢建筑的山墙上口都有马头墙,既具有防火防风功能,又美化了天际空间。在传统住宅群的通道里,宽度一般都在2米左右,既不便大件或长物件搬运,也影响行人视线,为了使巷口空间扩大,古代工匠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手法,建筑时,将距地面2米高左右的墙角抹去磨平,建筑上称此工艺叫“磨角”,这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俗语中的“转弯抹角”源出于此。目前,小码头街上的西长安里即有多处的“磨角”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外部窗子又少且小,窗洞下增加斜坡度窗台,上口增加窗楣,但却在内部的门窗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正屋的正面,均用木质隔扇装修,制成屏门和格子窗,上面雕刻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例如“广肇公所”的建筑院子里木构件上有许多文字和图案,雕梁画栋,因年代久远沾满了岁月的风尘,而失去了曾经可能十分炫目的色彩,但其韵味仍在。中国传统建筑堂屋地面,考究的做法是用坛子反盖在地下,上面用罗地砖铺设,房间一般铺设杉木地板,地板下口有地垄,外墙留有通风口,便于通风散潮。 (2)西式建筑的外部装饰都比较张扬,外表富丽堂皇,内部装饰豪华、环境协调。例如,领事馆内的两幢美国基督教浸礼会牧师马里德,郭怀义住宅,建于1915年,坐北朝南,整体两层,局面三层,两幢均用青砖清水砌筑,夹以红砖饰门窗齐线,正面皆有古典西洋立柱。屋面用人字形铁皮瓦椤铺设,并竖有天窗(镇江人称老虎窗),该两幢建筑的外墙墙脚地基也相当考究,外表用红砖饰以线条,地垄规整,讲究通风,高近2米,貌似地下仓库。 西式建筑的内部,通常把起居室和客厅作为整幢建筑的重点,是最豪华、最宽敞、最明亮的地方,房子饰以天花,四边用石膏嵌线,墙上贴有墙纸,地上铺着几何花纹的马赛克地砖,窗户上配有各种色彩花纹的玻璃,客厅里一般装有硕大吊灯,有烤火的壁炉。这是实用兼装饰的陈设。西式建筑的卧室则比较隐蔽,一般设在楼上,室内的装饰一般用油画、地毯、雕塑等元素组成,色调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 7.多元的建筑细节 (1)各种各样的门。古街上有五道券门,从古街的东端走进,第一道券门门额上书“西津渡街”四个大字,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西津渡古街题写的匾额墨宝,券门的背面的石刻匾额是用秦篆写的“吴楚要津”,古街上竖立着另外四道券门。二道券门门额上写有两句佛教语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另外二道门额上还写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话“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这五道券门在山坡上下相隔相连,错落有致,独具一格,布局合理。步入一道券门仿佛就进入一片天地、一段时空,身临其境,用心回味,仿佛漫步在一座天然博物馆里一个个展区。既增添了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也给过江旅客进一步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保障,体现了津渡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呈现了出世与入世的和谐关系。 (2)各种各样的窗。在街区古建筑的木门窗的制作中,工匠们不仅保证了木门窗结构与建筑外观相协调,而且还保证了室内装饰的丰富和随意。木门窗作为街区古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功能性和装饰性相辅相成。制作这些木门窗的工匠,一边小心翼翼地拆解着门窗的榫卯结构,一面娓娓讲述雕刻在门窗上的故事,将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吉神图案等,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广大游客。他们把这种行为演变为生活的乐趣,同时在向世人展示着生活的信心。 (3)各种各样的雕刻。在西津渡街区的建筑里,映入眼帘的便看到无所不在的雕刻艺术。位于小码头街利群巷的集雅斋四合院中,所有的门楼、花窗、格门、樘板,几乎无处不雕,各类木雕、砖雕、灰雕,可谓无雕不精。这些雕刻的内容更有深刻的价值。雕刻的题材,一方面是民间熟悉的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一方面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谐音图像。这些寄寓着企望富贵、健康、好运、平安的形象,全都化做优美与精致的雕刻,在大门的门楼上,四面相通的骑楼间,密密实实地布满了所有的空间。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动画场景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格的杂糅 【摘要】动画场景设计中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合需注意将主场景总体上确定为本民族的风格,其他场景以某一种风格为主,在形式和质感等方面寻找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杂糅,同时注意场景之间联系和转换时背景中建筑风格的相对协调,并以某几种颜色统一形式迥异的建筑元素等等。这样既可以彰显民族特色,也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和愉悦感。 【关键词】动画片 场景设计 传统建筑 杂糅《千与千寻》 传统建筑作为动画片场景设计中的重要造型元素。其身影无论在何种题材的动画片中均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民族的符号,传统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使用,既可给本国的观众以亲切感,也可以起到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不过,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对传统建筑的运用却往往并非对其原型简单地复制,而是会有所变化。原因在于动画片之所以吸引人,是它能让观众暂时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完全幻想的世界。“大自然的一切现象及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内容:梦幻的境地,未来的幻想等,只要是人们所要表现的内容,不论它多么复杂,变化有多奇特,动画都能有层次,由浅入深、形象地表现出来。”相对于现实世界,这些发生在科幻、神话或魔幻色彩世界里的故事往往更易引发观众兴趣,为其带来精神世界的满足。这也正为动画片的一大魅力和优势。所以,以表现奇幻的、具有丰富想象力场景的动画片占大多数。为追求视觉效果上的新鲜感,动画片在场景设计中常使用大量别具一格的手法和创意,对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也同样不会照搬原样,而是会根据实际需要作出一定的改造,其手法之一便是将各种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杂糅。这样,既保证了动画片的亲切感。也可以获得视觉新鲜感。而这种杂糅所带来的新鲜感又决不等于简单的1加1等于2,而是大于2,使观众获得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奇妙感受。 杂糅必然会面对一些问题,如在本国的建筑中杂糅进别国的元素,是否与动画片的民族化相矛盾,两种或数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杂糅到一起是否会显得不伦不类。艺术美感又如何保持等等。获得2001年柏林金熊奖《千与千寻》(或译作《千与千寻的神隐》,以下简称《千》)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作为一部奇幻题材的剧场版动画片,《千》除了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外,其场景设计亦相当细致精美,令人惊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仔细观察,它们却非出自完全脱离实际的凭空想象,而是在充满浓郁日本风格的同时,又杂糅了其他不同的建筑风格。下面我们就这种“杂糅”风格场景设计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主场景为日本风格,其他场景以某一种风格为主 《千》中出现了大量传统建筑元素,主要为日本和欧洲两种。这两种风格在各场景中或单纯出现,或台二为一。不过该片场景并没有因出现欧洲传统建筑元素而失去本民族特色或显得杂乱无章。总体看来,仍以日本风格建筑为主。这是因为动画片场景的整体形象是于时间的流动中带给人们,主场景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整片风格由主场景决定。该片的主场景为汤婆婆的“油屋”浴场。我们对“油屋”稍加观察便可以发现,它的设计受到日本战国时代天守阁的影响很大,两者有诸多特点颇为相似。如巨大的体量,高耸提拔的态势,建筑脚下的壕沟、护城河,建筑用桥梁与陆地连接。墙上的装饰性很强的弓形山花“千鸟破风”和其上造得好似歇山式山花的凸碉“唐破风”等等,可以说“油屋”从外形上上看,便是座从天守阁“改造”而来的巨型商业建筑。“油屋”内部虽与天守阁有很大不同,但其内部的几个被重点刻画的场景如锅炉房、澡堂、员工们的起居室等也均为日式风格。这样从整体外形到局部细节。都让日本风格在“油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也使“油屋”作为出镜率最高的主场景,为全片的日本风格奠定了基础。 除了用主场景确立全片主导风格外,为了获得视觉效果的相对统一,《千》会让各风格单纯的场景相对封闭。即便它们与其他场景连通或同属于某个大场景,也有意识地将它们隔开,独立于画面中。这样便可以直接避开风格的冲突,观众也会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空间。如影片开头树林中的红色建筑内部与外部便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汤婆婆的御殿相对于“油屋”等等也是如此。但单一场景出现两种风格的情况更多。这时便会以某种建筑风格为主,避免由于比例相当使不同风格的元素在同一镜头中发生冲突。如汤婆婆御殿中的装饰和陈设。尽管有不少东方风格,但更多的还是以欧式为主。不过相对“油屋”而言,该场景和处于外墙底部弯曲的管道等加在一起,又不过是整个建筑的一小部分,无法动摇“油屋”总体上为日本风格的地位。又如连接异时空的那栋房屋是以日本建筑为主,其尖尖的大屋顶、翘起的鸱尾、墙面较高处凸出的阁楼,落地式格扇窗,特别是建筑上的“千鸟破风”均为日本建筑元素。在“千鸟破风”下墙面凸出部分,上面有只欧式的大钟。不过这部分相对于整个屋顶而言,所占面积比重较小。 二、在形式和质感等方面寻找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杂糅 任何经典建筑的外观都经历了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日积月累,在建筑形式、材质、构件、体量、布局和群体等多方面有着固定的组合、规格和性格,这些特点深入人心,不可轻易动摇。尤其当一座建筑需要杂糅两种不同风格时,对经典毫无章法地改动往往会出现怪胎。如若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硬加到哥特教堂的塔顶之上,再将格扇窗换到教堂的底部,尽管可以做到主次分明,但无论在质感还是尺度上,都给人感觉不伦不类。不过,虽不同体系的传统建筑在各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却也并非完全格格不入,在某些方面它们可能会有相似或共通之处。这就要求场景设计师对各建筑风格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在设计方案时找到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风格建筑元素,并将之整合到一个场景中去。《千》就做到除注意应分出主次和遵循一些基本的美学原则外,还刻意选择在形式和质感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混合。形式主要指的是外形或外观的近似,如油屋对岸入口处的日式建筑在屋顶上加的钟楼显然属西方的元素。但其外形和日本寺庙前常见的石灯笼较为接近,故不会感觉其有何扎眼。这便是对欧式的元素用日式的外观进行了包装。将原本方形的镂空部位用圆形的钟加以填补,让钟的外形和石灯笼的功能巧妙地转换与结合。又如汤婆婆的御殿入口处天花板用东方元素的藻井装饰,不过其方格网的形状与该处欧式石砌墙面及地面纹样的方格形一致。因而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御殿外墙面上的装饰为凤凰、仙鹤等图案,该形象与屋内欧式风格的老鹰差异较大,但由于它们同样被设计为石质材料制成的浮雕,因而显得相对统一。其原因也在于东方建筑中确有过以石刻雕塑形式表现凤凰与仙鹤等形象。反之则不然,即将仙鹤与凤凰和此呈对称姿态的老鹰用东方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达成质感和形式上的统一,但其结果却会让人感到古怪。 三、注意场景之间联系和转换时背景中建筑风格的相对协调 以上两点所谈主要为单个场景,但动画片中的场景相互之间不可能完全孤立,当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场景同时出现时,倘若风格差异较大,便可能带来视觉上的不协调感。《千》从几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是点缀。《千》使用某一特定的日本传统建筑元素反复穿插在两种风格的建筑中,让其成为调和两场景的视觉线索。在该片中常被使用的这种元素有红灯笼、油屋的“logo”――“油”字、汤婆婆的脸部浮雕等等,它们无论在日式还是欧式的建筑中均会出现,有效地调和了不同风格的建筑。 二是巧妙地过渡。这也分为两种方法。首先是通过对两个场景之间一些细节的修饰,使场景风格在不经意问完成过渡。如千寻乘电梯上油屋顶层的过程中,刻意表现电梯外场景的变化,以削弱底层东方风格浴场与顶层欧洲风格豪华居所之间的对比。最明显的是电梯门框从木质门框变为石质墙面和多利克立柱。同时,门两旁墙面的装饰也从工笔翠竹壁画悄悄变成了写实花卉浮雕。其次是增加用于过渡的场景。如从油屋底层完全且式的浴场来到汤婆婆的御殿,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东西方风格杂糅的大厅,进入正门再经过摆满了景泰蓝花瓶的长廊后才会进入完全欧式的场景。倘若删除这大厅和过道,在情节上毫无影响,但在视觉上便会感觉画面场景风格切换有些突然。 三是注意布局。即注意合理安排不同风格场景问的空间关系,需考虑画面构图时背景中建筑风格的相对协调。虽然动画场景设计是个整体空间概念,不过其最终体现影片画面中却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背景”。因此。各场景的设计不仅要追求其单独出现在画面上的协调,同时也应将其相互间的空间布局对构图的影响加以考虑,避免由于场景布局不合理导致建筑风格在背景画面中分量均等。如油屋前商业街中的各建筑大多由上半部的漂亮欧式山墙和下半部为日式店面组成。这样的组合在构图中便可分为两部分处理。白天以色彩缤纷的华丽山墙形成构图的焦点:到了夜晚,灯光摇曳的店铺和一串串点燃的红灯笼则成为新的视觉中心,山墙则完全退出构图,这时画面除了具有魔幻色彩之外,也完全转为日本风格。又如千寻一家在影片一开头即将进入商业街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东方风格的古建筑,只能于它们的后排隐约看见几栋欧式建筑。当角色进八商业街后,背景中的欧式建筑渐渐完整展现出来。东方风格的古建筑陆续退为构图后景。如果不在画面中让两种风格相互渗透,它们之间的转换会让人感觉过于跳跃。 四、以红色为主,辅以绿色,统一形式迥异的建筑元素 日本建筑向来以质朴、纯净为特色,西方传统建筑又多用石材的本来色彩,二者皆不张扬。而《千》各场景整体而言,色彩却相当鲜艳,更多的是日本桃山时代建筑的奢华风格。显然,该片场景色彩并未简单遵循传统建筑的本来面貌,而是刻意挑选甚至大胆改动。其意图―是为了影片主体服务,二便是为了统一形式迥异的建筑元素。最为突出的是在各场景中均大量使用夺目的红绿二色造成强烈对比,其中又以红色为主,达成色彩的面积调和。这样让该片场景形成浓艳的色彩风格,从而达成整体上的统一。除了点缀、形式过渡和注意空间布局等方面外,色彩对《千》全片各场景的衔接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汤婆婆御殿中的拱券门,厚重的石头门框,以爱奥尼亚式柱子作为装饰的大门,墙角不起承重作用的多利克式立柱,写实风格的彩色浮雕,屋里温暖的壁炉,欧式风格的墙纸和地毯,鹰的浮雕和“油”字的结合等等,这些与东方式的壁灯,一排排画有龙的高大景泰蓝瓷器,华丽的藻井等放在一起并不显得难以协调。其原因在于繁杂艳丽的色彩中凸显红绿二色形成共时性调和,大大削弱了它们形式上冲突。又如由于在欧式的商业街和华丽游船上点缀了红灯笼。这使它们与街道尽头统领全局的巨大红色石灯笼以及油屋墙面的红色形成呼应。使影片自商业街到神秘的油屋都没有太大建筑风格的反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中本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并不需要一味排斥别国的元素,而是可以融合。通过将主场景总体上确定为本民族的风格,其他场景以某一种风格为主,在形式和质感等方面寻找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杂糅。同时注意场景之间联系和转换时背景中建筑风格的相对协调,并以某几种颜色统一形式迥异的建筑元素等等方式,可以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梦幻般场景。简言之,即既注意民族化的彰显,也要发扬动画片的长处。同时还兼顾视觉上的愉悦。中国动画片的发展需要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但走民族化道路并不等于将传统的东西原样照搬到动画里。在场景设计中未必应全为纯粹的中国风格建筑,更不能全是国外的风格。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在奇幻类动画片中,若能在民族风格、新奇感和艺术美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它们巧妙地结合,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筑风格论文: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分析 摘 要 巴洛克建筑是17 ―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奔放,追求多变和动态以及繁复的装饰,并运用许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运动感,具有强烈的凹凸感,用大量的曲线代替直线,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使形象产生强烈的扭曲感。巴洛克风格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广受建筑设计师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国的建筑当中。 关键词 巴洛克 建筑 教堂 广场 1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是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的原意为“变形的珍珠”。巴洛克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其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明显的区别。该风格是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发展起来的。巴洛克风格既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再现传统的表现手法,又抛弃了该时期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单纯、和谐、稳重之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追求一种纷繁、复杂、富丽堂皇之感,气势宏大、富于动感。 2巴洛克风格特点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巴洛克”一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这一风格曾被称为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反对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对当时的城市广场设计、园林艺术设计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并流行于欧洲各地。其主要特点是追求奇异、怪诞、不寻常的艺术效果,较为奢华。它在空间表现上多采用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在人物表现上多将其拉长。该风格的建筑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 (1)炫耀财富。该风格的建筑中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内饰华丽且色彩艳丽。 (2)追求新奇的效果。这一风格的建筑师追求新奇的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在建筑实体和空间中运用动态、波折流转、骚乱冲突等手法,打破建筑、雕刻、绘画之间的界限,互相渗透、相互融通,打破结构逻辑,运用非理性的组合手段获得梦幻般的效果。 (3)趋向自然。这一风格的建筑内饰追求自然,修建开敞广场和开敞型建筑。巴洛克建筑外形自由多变、追求动态,多使用繁复的装饰,用许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筑产生丰富的运动感;巴洛克建筑具有强烈的凹凸感,用大量的曲线代替直线,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使形象产生强烈的扭曲感。巴洛克建筑用不完整的构图代替完整形象,如,意大利的圣卡罗教堂中立面断山花、重叠山花、巨型曲线等凸显了独特的个性,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强调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巴洛克建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追求豪华、浮夸的表现效果。 3巴洛克风格在建筑中的应用 罗马城里的一批天主教堂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物。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早期巴洛克。这是教堂,形制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的决定,以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的耶稣会组教堂为蓝本,一律用拉丁十字式,以利于中世纪式的天主教仪式,同时依耶稣会教堂的模式把侧廊改为几间小礼拜室。如罗马耶稣会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的作品。整个教堂采用长方形平面布局,中厅宽敞,端部是一个圣盒,由哥特式教堂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十字正中是一座官隆顶,雕像和装饰布满整个拱顶,两排小祈祷室整齐地排列在侧廊两侧。教堂圣坛装饰突出了巴洛克风格特点,上面的山花华贵富丽、线条流畅、光芒四射。教堂立面借鉴了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表现方式,将弧形和三角形运用到正门的檐部和山花设计上,檐部分层错落,层次感极强,立面上部两侧采用线条流畅的涡卷形造型,倚柱和扁壁柱两种柱形依次排列于大门两侧,使此建筑庄严而神秘,奢华而不浮夸。此种设计形式在后世的建筑中被竞相效仿。 教堂的形式新奇。(1)节奏不规则地跳跃,例如,爱用双柱,甚至以3棵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宽窄变化也很大。(2)突出垂直分划,用的是叠柱式,加强上下的联系,而破坏柱式固有的水平联系。(3)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的变化,起初,四分之三柱取代了薄壁柱,后来,椅柱又取代了四分之三柱。(4)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 巴洛克教堂喜g用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壁画的第一个特点是喜欢玩弄透视法,制造空间幻觉。第二个特点是色彩鲜艳明亮,好用大面积的红色、金色、蓝色等,对比强烈。第三个特点是构图动态剧烈;画中的形象拥挤着,扭曲着,不安地骚动着。 雕刻的特点是:(1)渗透到建筑中去,人像柱、半身像的牛腿、人头的托架等很流行。(2)有些雕刻的安置同建筑物没有确定的构图联系。(3)雕刻的动态很大。(4)雕刻常常是自然主义的。 最重要的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是横向长圆形的,长198m,面积3.5hm平方。它和教堂之间再用一个梯形广场相接。大多数广场还是封闭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纳沃那广场,造在古罗马的杜米善赛车场遗址上,所以呈长圆形,是波洛米尼设计的。 府邸和别墅,府邸的平面设计也有新的手法。例如,罗马的巴波利尼府邸,底层有一间进深3开间的大厅,朝花园全部敞开,面阔7间,第二进5间,第三进3间,所以平面近似一个三角形。都灵城在这时候建筑了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府邸。以园林为主的花园别墅在这时大为流行。布局是传统的,多层台地式。 建筑风格论文:内乡县衙建筑风格浅析 摘 要:内乡县衙有正五品官张炳焘主持营建的,历经元、明、清,是元朝以来最大的建筑布局。本文从“清代地方官署规制、庭院式建筑布局、南北交融的建筑特点、建筑屋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方面浅析内乡县衙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清代; 内乡县衙; 衙署规制; 建筑风格 内乡县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据史书记载,它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内乡县令潘逵“始建厅堂舍”,其后县衙屡毁屡建。现存房舍280余间,占地4万平方米,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五品官章炳焘主持营建的。是元朝以来最大的建筑布局,可谓是“观其规模,不可谓不宏远也”。由于章炳焘是从工部而来,在县衙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是按清代地方衙署规制,表现为“座北朝南、左右对称、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衙后宅、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 座北朝南、左右对称。内乡县衙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整个县衙主建筑均座北面南,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开,主要建筑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夫子院、三堂;旌善亭与申明亭、寅宾馆与膳馆、吏户礼与兵刑工房、县丞衙与主簿衙、东库房与西库房、东花厅与西花厅、以中轴线向左右两边排开,形成对称格局。 左尊右卑。县衙以左为上,有八品县丞在居东的县丞衙办公,九品主簿在居西的主簿衙办公;寅宾馆大多设在东南,东南为巽地,比较尊贵,这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正统思想。 左文右武。县衙六房均居大堂前列,东列吏户礼房,西列兵刑工房,然后再分先后,即吏(文)与兵(武)二房为前行;户与刑为中行;礼与工为后行。清朝后期六房多有增设,也没打乱这个顺序,表明了儒家重文轻武、重道轻器的观念。 前衙后宅。县衙大堂是知县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审理民事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二堂之后则是知县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这里廊庑相接,形成天井式的中庭院落,显得幽深、静谧。 监狱居南。县衙监狱位于大堂西南,仪门之外,俗称“南监”。 由此可以看出,内乡县衙的建筑布局与《明史》《清会典》等史书所记载的衙署建筑规制完全相符,为我们研究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标本。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内乡县衙采用严格对称的庭院式组群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重要程度安排建筑群的体量和空间形式。内乡县衙的建筑格局与北京故宫比较相似,都是“前朝后寝”,县衙的大堂、二堂、三堂的使用功能和体量规律分别比附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大堂最为高大,三堂次之,二堂最小。大堂在前部,是知县政令、举行重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后宅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制思想而形成的封建格局。人们从大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就进入另一个庭院,这样层层递进,森严而深邃,使人望而生畏。此种衙署建筑格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行政管理结构和政治理念。 三、南北交融的建筑特点 内乡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又因为章炳焘是南方人,所以内乡县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北方建筑的沉重和压抑,吸取了南方建筑的特点,融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内乡县衙建筑群院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院落组织方式,单体建筑也带有明显的北方做法,如县衙的大堂面阔五间,五架梁七檩,是按照北方“明三暗五”处理手法建造的,明间、次间无前檐墙,呈开敞式,稍间辟为夹室,设直棂窗,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体现了知县谦虚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建筑审美意境。由于主持营建内乡县衙的知县章炳焘是浙江人,县衙建筑回廊宽阔,廊道相接、厅堂轩敞,并且刑、钱夫子院内的内宅门上方建有南方建筑特有的风火山墙,用花砖砌成,突出了二堂以后县官内宅的生活情趣,也足以说明内乡县衙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价值。 四、建筑屋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最常见的屋顶有硬山顶、悬山顶、庑殿顶等,封建社会对于屋顶的形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以重檐庑殿为最高,重檐歇山、单檐庑殿、单檐悬山次之,硬山再次之,一般百姓不允许建筑庑殿顶和歇山顶,只能用悬山或硬山顶。内乡县衙因地位、品级所限,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由于屋顶形式的不同而形成了格式不同的屋脊,如有正脊、戗脊、垂脊、岔脊等。在屋脊上堆砌各种饰件,是中国古建筑的又一传统,内乡县衙群体建筑在屋顶的修饰上也同样沿袭了古代制度。飞檐翘角的屋顶上,都装饰有神兽等陶构件。神兽原来的作用是用在屋脊的稍尖,起到加固的作用,而随着房屋建制的规范化,神兽也逐渐成为反映建筑等级制度的象征。从使用的数量来看,格局殿堂大小、等级高低而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使用数量。《大清会典》记载,神兽的排列顺序共有11个,即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而内乡县衙是按正五品的等级建成的,比一般的七品县衙规格要高,所以屋脊上有五个小兽,有押鱼、天马、海马等。这些神兽都是象征吉祥安定、消灾灭祸,并含有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之意。 总之,整个县衙建筑群,前庭后院,主次分明,对称紧凑,廊庑相接,浑然一体,既没有狭小拥挤之感,也无空旷疏散的感觉。它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为封建衙门时代画面作了实物存照,对我们后人认识封建社会、研究州县基层政权,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建筑风格论文:关于小城镇建筑风格规划方法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从规划的角度来解决小城镇建筑风格的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风格;规划方法 1.小城镇建筑风格的类型和特点 1.1 小城镇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1.2 小城镇建筑风格特点 小城镇所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要小于城市,因此,其城镇形象与大城市相比,具有简明、统一、易识别、有地方特色等特点。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文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城镇的形象特征。 小城镇建筑风格受到城镇整体风貌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风格具有整体属性。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较为单一,承担了较少的政治、经济职能,城镇发展目标明确。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小城镇相对独立,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建筑风格具有地域属性。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往往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长时间相对独立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与地域特征相匹配的风貌。同时生活在小城镇的人们,意识形态单一,本土意识强烈。 这些都促使小城镇在风貌上体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 2.小城镇建立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模式 2.1 地域建筑L格模式 建筑风格模式是指被大部分人所认同并习惯使用的建筑语汇、建筑理论、审美标准、设计手法和行为模式。地域建筑风格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许许多多建筑建造的方式。但在互相比较之下,这些建造方式中,构造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较为适合,形式美被当地人所认同的被人们所再次使用,反复的影响、借鉴、复制,久而久之成为了具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产生于不同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之中,系统的自组织是建筑风格得以形成的动力。 小城镇作为地域上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转化为一个开放系统,信息的重新组织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今天,建筑文化的信息的涌入与小城镇的高速发展几乎同时到来,人们还没来的及选择与比较就将所有可以用的建造方式堆砌到了城镇中,这无异于破坏性的实验,对小城镇这种本来具有地域特征和魅力的个体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宜。所以在小城镇新区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强化地域建筑文化的信息,使之成为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被时常思考的因素。 2.2 地域建筑风格的出路 全球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交融在所难免,但这并非地域建筑风格的灾难,地域主义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发展才是地域建筑风格生命力的体现。我们看到,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存在着两种影响过程: 1.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 同一化是指不同的事物逐渐趋于相似或相同。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同一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条件下的建筑形式和文化,消除不同地区建筑文化所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建筑模式,把地域建筑文化抹杀或统一到全球化的建筑模式上来。 2.地域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分异化 分异化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地域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分异化是指地域建筑在被动接受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也在以自身的专属性异化、分化着全球化的建筑模式。 地域建筑文化是经过广泛积累形成的,具有无可替代地域专属性,全球化的同化需要充分尊重这种专属性才能找到切入点从而发挥作用。事实上,这正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出路,即借用全球化的优势,如先进技术、新的材料等要素来调解地域建筑自身与全球化相比所显现的不足甚至是弊端。在调解的初期往往是全球化占有上风,地域建筑文化处在接受地位,但随着同化的深入,地域建筑文化的专属性将发挥强大的反作用,解构全球化,广泛吸收全球化的适用之处为地域建筑所用。 3.小城镇的改造规划 3.1 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 确定该小城镇在整个城乡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在周围地区所担负的职能,预测并估算规划期内小城镇人口可能增长的数量和用地面积需要扩大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合理选定小城镇的建设项目和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又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3.2 合理调解和布局小城镇内的各项用地 现有农村小城镇除近几年经过规划新建的以外,都是原有自发形成的,造成小城镇内不同功能的建筑混乱,给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为此,在小城镇改造规划中要合理地区和组织好名种功能分区(即生产区、生活区,仓库区和公共活动中心区等),解决好旧区中有害工业的处理问题,立足于三废处理或改变生产性质,以达到无害的目的,对极少数危害大又无力治理的项目,可考虑将其迁移出生活居住区,对某些位置不合理的对外交通单位和其他公共建筑(如运输车队,传染病院等)也可考虑调整出来,原地改做他用。 3.3 调整道路系统 旧区道路系统的调整是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时,着重解决过境交通穿越旧区中心,繁华商业街人车混行,城镇主次道路不畅通,街坊巷道过分弯曲狭窄等问题,应在小城镇改建军规划总体布局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仅从道路本身来考虑。 3.4 调整公共中心和农贸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市场成为当今农村经济贸易的活动中心。所在农村小城镇改建规划中如何恰当地安排好小城镇内的农贸市场位置,已成为当前村镇规划工作中所必须抓好的问题。 对其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要作以认真的分析和认定,并作好农贸市场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对小城镇的改建规划进行全面调整和布局,把生活服务设计,公共建筑、商业网点集中布置在小城镇的中心,合理地调整安排好农贸市场在小城镇的位置,同时在市场规模和设施上要妥善的规划建设好,使之起到本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中心的作用。 要对小城镇的绿化和给排水以及电力电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做好详细规划,并对近期建设项目作出具体安排工作。 4.结语 本文对建筑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由于建筑风格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及建筑风格涵概的因素很多,所以,对建筑风格定量推导和确定的方法处在不成熟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建筑风格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课题,小城镇建筑风格规划的概念也还没有引起非常大的关注,本身属于一项新兴事物。本文只是对建筑风格规划进行了非常初步的研究,对规划实施和管理提出尝试性的对策,希望这些初步的成果能够为理论研究和实际设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风格论文:满族建筑风格保护开发浅议 [提要] 满族建筑d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宫殿陵寝建筑载体;另一种是民居建筑载体。满族建筑文化载体风格与建筑学意义保护开发既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满学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体现。像中国古代许多民族的建筑一样,满族建筑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东北地区观念和风俗的影响,是世居东北地区满族人战胜严寒、取得欢乐的重要载体。满族建筑在满族入关成为统治阶级之后,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得到非常广泛的采用推广,也形成更为突出的满族建筑风格。本文主要研究满族建筑文化载体风格与建筑学意义保护开发。 关键词:满族建筑;风格;建筑学;开发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材和型材等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从广义上说,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更广义扩展,连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对于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哲学家有过多方的阐述,有的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的认为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关于建筑的研究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一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作为木石结构的成果,建筑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从研究的角度,该载体对体现当时的文化有特别的价值。此外,某些特别的建筑还可以延伸到历史和政治的层面。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因此,一般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大都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和描述说明,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和文化发展以新的启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满族建筑文化载体风格与建筑学意义保护开发。 一、满族宫殿建筑贵族宅邸载体及其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悠久,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一系,集科学、艺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于一体,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鲜明人文主义,集多民族、多国界、整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高级建筑之一。满族宫殿建筑贵族宅邸载体及其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在满族建筑上,勾心斗角,错落有致,就是源于建筑的外形,生活中也常用上,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基因展现的一个方面。像中国古代许多民族的建筑一样,满族建筑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东北地区观念和风俗的约束、满族皇权政治的主宰,满族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地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具有特色的作品,但满族的建筑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弘扬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满族文化是满族建筑的灵魂。现存满族文化载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宫殿陵寝建筑载体;另一种是民居建筑载体。第一类满族建筑文化奠基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的时代,其代表成果是目前仍然矗立在沈阳的诸多满族建筑文化载体。这些满族建筑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仅存的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4~1625年,终成于公元1783年左右,前后修建和维修、扩建经过150余年,形成了现今的格局。沈阳故宫占地广阔,大小共包括各种宫殿建筑500余间(座)。该宫殿群落是后金老汗王努尔哈赤及其四子皇太极在满族入关前的宫殿。 在古代,沈阳的满族建筑文化载体的影响甚至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是外地来沈阳进贡的满族人参观、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主政期间,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滨海地区的北方民族部落,每年都带着北方特产貂皮、狐皮、海獭、海貂等来盛京(沈阳故宫)进贡。根据统计,从1627年至1642年的16年里,就有30多次,1,000多人来到盛京城和故宫朝拜和进贡。1635年皇太极还在崇政殿内举行宴会,亲自招待来自黑龙江上游至外兴安岭进贡的索伦部长,即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奇等人,并赏赐给蟒缎朝服、衣、帽、玲珑鞋带、鞍马、布匹等物,政府也允许他们在沈阳走动观光。这些外来人进入沈阳以后,置身诸多沈阳满族建筑其间,目不暇接,辉煌的皇宫建筑和时新的民居,给这些还刚刚脱离了冬窟夏庐住所的少数民族人以一定的美感、震撼或羡慕,从而形成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皇宫、大政殿、寺庙和贵族宅邸建筑为后来沈阳成为陪都奠定了基础。终清一代,尽管有与十次帝王东巡相配合的修葺和扩建,但是皇太极时代的满族建筑一直被保留并被很好地传承。对满族建筑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今天对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除了满族的宫殿建筑外,在沈阳还保留有满族的皇陵建筑和满族贵族宅邸。这些建筑共同地体现着满族上层社会建筑的文化意蕴和风格。 二、满族民居建筑载体与风格 说到满族的民居建筑,人们习惯于通过“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进行形象、集中地阐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学的意义上,口袋房也叫“斗室”,这是汉族文化的建筑基因表现。在满族则是因为房子的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口袋房一般是3间或5间构成,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房子的门大多朝向东边,也有的建筑中间开门,后者称“对面屋”。满族民居进门便是厨房,这个具体的功用建筑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民居建筑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叫“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和万字炕等,名目繁多。满语则称之为“土瓦”。满族民居建筑中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面有烟道沟通。依着满族的民间习俗,满族建筑中的西炕,在这座炕上要供奉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因此在这座炕上,满族家人是不可以堆放其他杂物,甚至外来的尊贵客人至友也不能在西炕上就坐。在满族民居的房子里,南炕最为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东北满族的火炕是多功能化的,既住人又取暖,是世居东北地区满族人战胜严寒、取得欢乐的重要载体。火炕这种满族民居建筑随着满族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之后,在中国的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采用推广,也形成了更为突出的满族建筑风格。 满族民居建筑的窗户分上、下缮龋满族人将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于是形成俗语所说的“窗户纸糊在外”的怪现象,亦即东北三大怪之一,这也是满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特定体现。满族民居建筑的烟囱,在满语中被称为“呼兰”。这个建筑构件建在民居的屋侧,其高度要超过屋檐数尺,“呼兰”通过孔道与炕相通。“呼兰”的建筑材料除用空心木外,更多的是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民居建筑的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面多用纸糊上,也有着很独特的风格样式。 与满族民居建筑密切相关的是满族人大多认为,在满族家族中,“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令人羡慕的好事情,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满族民居建筑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满族民居建筑及其布局就是现在仍然可以见到的满族“四合院”。众多的满族民居建筑“四合院”群落组成满族乡村,它们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还应该补充的是,满族民居建筑中的房子烟囱是设置在东、西山墙外的。一般说来,烟囱与房间的距离是60多厘米,烟囱大多用青砖或土坯砌成,有圆形、方形两种。院周围用木栅栏,或用砖、土砌成围墙;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立有“索伦杆子”。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满族人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柴禾垛得立立整整。这也体现出了严整利落的满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三、满族建筑的建筑学视域保护开发 时至今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已经明确和坚持着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首先确定被开发主体,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保护的开发是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与此同时,当今在保护满族建筑资源时,还特别考虑和注重满族建筑载体与当地人文地理条件的协调,与原来生态环境的一致,以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等。在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指导下,许多历史上的满族建筑载体得到很好的修复和保护。 就具体的保护措施而言,相关部门尽量做到在满族建筑文化载体周围不增加高大现代建筑,以保持对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沈阳故宫北侧修建的大型商场,所进行的力所能及的补救;同时对于已经开发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都事先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满族历史为主线挖掘、整理,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了开发前的保护工作,坚持做到保护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满族建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科学、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这在建国后对沈阳故宫、沈阳东陵和沈阳北陵的保护开发中有具体的体现。而最能说明这一过程的具体例证是对沈阳故宫的保护维修。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文物工作者的辛苦努力下,沈阳故宫这座古老的满族宫殿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维修与保护。 综合起来,其维修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85年为了扩大展区,修缮宫内各处院落及单体建筑,将太庙北门封堵并拆除门外数级踏跺;二是1993年对东七间楼落架翻修工程。之前因建筑向北倾斜,木结构也糟朽变形,因此决定落架翻修,在翻修施工当中保持了原尺寸、标高和间数;三是2003年申遗施工期间将原青布瓦墙帽改成琉璃瓦墙帽,提高了装饰等级,同时更换了凤凰楼正脊,即将原凤凰楼屋顶正脊的清初跑龙戏珠图案,通体黄琉璃脊筒换成新烧制的彩色琉璃正脊;四是仰熙斋北新建了工字型台阶。在复原方面,也努力实施了一些复原工程。目前,市内的满族建筑文化的许多载体已经和正在得到与时俱进的维修和保护。在丰富我国古代的和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宝库的同时,也为传承满族文化优良传统,留下了很好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在成功保护满族建筑文化载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这种文化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果实。建国以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沈阳故宫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已经被开发成很重要的游览点;位于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的福陵,亦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已经被开辟为公园,名为东陵公园;位于沈阳城北的昭陵,在建国以后,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造湖筑堤、增添楼台亭榭,也已辟为北陵公园,成为沈阳市面积最大的公园,也是著名旅游景区之一。 从建筑学的视域看,与以上内容相联系,满族建筑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争得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学术界对于满族建筑文化的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创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取得多方面的进展。他们共同认为,满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留下了以沈阳故宫、东陵、北陵以及清东陵和多所寺院为代表的一批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们同时也是国家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弘扬满族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人们对满族建筑文化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价值的高度肯定,当今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满族建筑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开发。同时,在下一步的开发战略上,相关部门和投资企业对于以韩福文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构想已经有高度的认同。从建筑学的视域看,当前在开发利用满族建筑文化的实践上,有关部门和企业已经立足满族都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等十分丰富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并以之为中心,整合联络包括赫图阿拉城、东京城、盛京城和北京城在内的满族京城建筑文化,以赫图阿拉城宫殿、东京城宫殿、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在内的满族皇宫建筑文化,以及以包括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清西陵在内的满族皇陵建筑文化等多方面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确定开发沈阳故宫、清东陵、沈阳北陵、抚远门、满族建筑一条街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形成并推荐多条满族建筑文化旅游专线,使得满族建筑文化载体在整体开发和文化打造中,得到更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公司投资论文:试论公司转投资的负面效应及法律规制 [摘 要]对公司转投资的规制是公司法的重要任务,公司转投资有其重要意义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一些负面效应:资本虚增;经营者控制公司股东会为自身牟利;转投资行为形成的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来作为违法和规避法律行为的工具等,加之法律的缺陷,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必须健全《公司法》以强化对这些负面效应的法律规制。本文简要分析了转投资限制性条款的立法缺陷及不足,以期对《公司法》的修改和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负面效应,转投资,法律规制 引论 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对公司转投资的法律规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公司转投资是指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以公司法人财产作为对另一企业的出资,从而使本公司成为另一企业成员的行为。”[1] 公司转投资对分散经营风险,调整产业结构,节约交易成本和稳定经营权有着重要意义,是顺应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经济现象,有利于控股经营,实现集团战略。但是由于欠缺完善的法律予以调整,因此公司转投资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滋生了不少的问题,“公司转投资所产生的法律问题严重阻碍了转投资行为积极功能的发挥。如何对公司转投资实施法律监控,是各国公司法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我国涉及到转投资问题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等,由于本文主要从公司法的角度对转投资的限制性条款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相关条款不作探讨。 一、公司转投资的负面效应 1、资本虚增及“空洞股份”的出现 无论公司相互投资,抑或公司单向投资,都会产生虚增资本及“空洞股份”的出现。“空洞股份”的出现,必然使公司的真实股东的“真正股份”在总股份中所占比例下降,当这种“空洞股份”与其他股东的“真正股份”同样行使股东权时,真实股东的“股利分配和剩余财产分配”遭到了来自“空洞股份”的欺诈,其表决权即公司支配权亦随之稀释。同时,虚增资本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使债权人盲目相信公司实力而与之交易,有害于交易安全。“转投资行为导致的虚增资本,从极端而言,则公司与银行同具有制造货币之功能,使债权人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妨碍交易安全;而在转投资行为导致实质性减资的情况下,债权人却可能不知道公司资产已虚化,同样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3]. 2、经营者控制公司股东会 依据现代公司法律,对外代表公司进行活动的不是少数股东而是公司经营者,那么毫无疑问代表转投资公司行使对目标组织的出资者权益归根结底亦只能是“戴着公司面具”的经营者。在公司转投资形成的经营者支配的环境下,其所带给转投资公司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的危害十分明显。 实际出资的人被从支配的地位排除掉,而没有出资的人却在支配着公司,单向投资的情形亦是如此。“在相互转投资情形下,董事、监事可能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4].转投资公司一旦将一部分资产转投资于目标公司后,初始股东便失去了对该转投资部分资产的最终控制,不得对目标公司中的该部分资产行使控制权,而由转投资公司的经营者代表公司行使出资者权益。这样,一旦初始股东对目标公司失去了控制就很难防止董事、监事、经理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来获取他们自身的利益。此外,在公司转投资情形下,经营者处于绝对的控制支配地位,极易形成无责任经营,即使其不忠、未尽管理人义务或过错造成公司损害亦不会受到任何责任的追究。 3、转投资行为形成的子公司常被母公司用来作为违法和规避法律行为的工具 在公司转投资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超过百分之五十时,即构成母子公司关系。此时,形式上两公司皆为独立主体,但实质上子公司已全部或部分丧失了自主性,其经营政策系由母公司所决定,因而子公司常常被母公司用来作为逃避税收,规避法律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这表现在:母公司把子公司看作自己的分支机构、办事处而不仅仅是公司的被控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财产竞合,母公司从子公司中大量借款而不归还;将子公司作为本公司担保负债的工具等。 二、公司转投资负面效应的法律规制 1、公司转投资的必要限制 首先转投资对象的限制。公司转投资的对象只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禁止公司充任合伙人或成为他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日本《商法》第55条规定,公司不得为其他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或合伙事业之合伙人,并将这一规定视为对公司权利能力的限制。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及我国公司法也有类似规定,与此相反,美国《标准公司法》却规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公司可以成为任何合伙组织、联营组织、信托组织或其它实体的发起人、合伙人、联营人或上述实体的经理。两种不同的立法体例体现了不同的立法价值取向:日本,台湾及我国大陆的规定着眼于交易安全优先,美国着眼于效率优先。 一方面,合伙事业是—种极具风险的事业,会对债权人的权利发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合伙事业又是一种具有极大优势的企业。法律的任务不是消灭风险而是让当事人的在风险与商机之间选择并尽可能减少风险,对于公司如何运营、如何投资,最终有决定权的是从终极意义上拥有公司的股东或反映投资者共同意志的公司章程。公司转投资合伙是公司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和方向,如果公司股东愿承担风险,法律就不该武断地绝对禁止,应将决定权移交于最终拥有公司的股东。然而,转投资毕竟涉及到转投资公司的权利及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又不能漠然视之。因此,我国《公司法》可以规定:除非公司章程存在相反规定,公司不得充任合伙人或者其他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 其次限制转投资数额。在参照国外公司法的规定的基础上,对双向相互持股和单向持股的比例分别做出具体规定,“相互持股不免会导致公司注册资本的重叠以及偿债能力的弱化,对维护交易安全,保护第三人利益显然都是不利的。” [5]“《公司法》一方面不应全面禁止相互持股,因为这会否定公司对外投资的法定权利;另一方面又应对公司间相互持股的比例给予必要限制,以此杜绝虚假出资、资本不实现象。”[6]对公司转投资数额的限制,应考虑到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的弹性与公司股东及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就单向转投资考虑到我国国情及不完善的市 场经济体制,可借鉴我国台湾公司立法态度,即限制的比例宽严适中。这样就能既保护交易安全,又兼顾效率,以二者之间的平衡。 2、对公司转投资负面效应的积极调整 单纯地对转投资予以限制,显然不能有效解决转投资所产生的问题,因而需对转投资引起的负面效益予以积极调整。对此,德国法有专门规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公开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化的目的在于使利害关系人了解公司资本结构的真相,而不为虚增资本的假象所蒙蔽。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的规定,一企业对他企业取得越过25%的股权时,必须以书面通知该企业,而受通知的企业必须将上述受通知的持票情形,依章程所定方法公告之。[7] 其次限制股权行使。根据德国法,公司对他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其股权的行使,不得超过他公司股份总额的四分之一,但有两项例外:一是由公积金转增资本而获得的新增股份;二是公司已依规定将其在他公司的投资额通知该公司,而未从他公司获得类似通知前或通知有相互投资的事实前。在相互投资公司中,如一公司对他公司持有50%以上股份或以其他方式控制他公司经营者,他公司为子公司,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股份,其股权不能行使,此所谓股权行使之限制,包括表决权及股息分配权。美国法律亦规定,如果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权过半数时,乙公司所持有甲公司股份无表决权。限制行使股权的目的在于防止经营者借相互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矫正公司经营者无责任经营。[8] 最后对转投资公司少数股东的一般保护。当公司转投资对少数股东的权利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损害或有损害之虞时,法律赋予少数股东的—般救济措施。对少数股东的一般救济措施多种多样,但其重点在于:(1)少数股东所享有的各种诉讼提起权;(2)强制公司或多数股东收购少数股东的股份;(3)董事对少数股东义务之承担;(4)公司多数股东对少数股东受信托义务之承担等。 3、加大对违法转投资行为的规制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假定是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和情况,处理是行为规则本身,制裁是规定违反该规范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9]我国《公司法》第12条对转投资作了限制,但对违反转投资限制性条款的责任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这会使本来就单薄的法律条文形同虚设,不能达到立法目的。在这个方面,我国《公司法》第12条有待完善,对于实施违法转投资行为的公司,首先应在公司立法中强化公司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特别是民事责任我国公司法规定较为简略,有待完善,“我国的转投资限制立法虽有其特色和优势,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缺乏法律后果的规定,尤其是关于民法法律责任的规定”。[10] 违法的公司转投资通常是在公司净资产为零或为负时以及越过50%净资产限额的情形下实施的,这就极易公司资产不充实,无法按期清偿债务而与债权人间产生经济纠纷,或因公司通过转投资而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规避法律,以被投资公司的独立人格来对抗债权人,使其债权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引发经济纠纷。凡此种种都涉及到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立各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责任,如何在相关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干涉和破坏的前提下,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正是产生于我国公司转投资立法而其本身未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丰要有两种:第一,认为既然公司转投资违背了公司法的规定,则应认定该行为无效,强制收回公司用于转投资的资产,以清偿其所欠债务。第二,使公司债权人取得股份代位权,强制公司转让其投资股权,由债权人行使。但此两种方法均有不足之处: 第一种观点突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如果以被投资公司资产偿还转投资公司债务,则无异于公司替股东还债,这在法理上是说不通的;强制收回投资也有损相关公司的合法权益,显然有失公平。 第二种观点以强制转让股权的方法清偿债务也有弊端:首先与《公司法》现行规定不符,况且如果被投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充分了解和信任是公司高效顺利运营的前提,而债权人通过受让股权而以股东身份加人到有限责任公司中,往往不利于与其他股东的合作,进而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和运作,损害其效率。 综合考虑,在公司违法转投资而无法清偿债务场合,有关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条款可设定为:第一、原则上不得执行被投资公司财产,而只能以转投资公司的投资收益,即用被投资公司到期应分得的股息、红利偿还。第二,如果被投资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则债权人可通过受让转投资公司股份而依法代位行使股权,但必须遵守持股披露规则。第三,如果被投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则只能双方自愿(经被投资公司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且不会因此干扰被投资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准予债权人通过受让股份,利用被投资公司的股份而实现债权。第四,在特定情形下,引入“刺破公司面纱”制度。按美国的判例学说,当法人独立人格被不当使用、不为诚实目的使用、维护欺诈或规避法律时,法律就将公司视为合伙组织,从而否认其独立人格。因此,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公司超过法定限额违法转投资之时,转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主观上具有滥用公司法人形式逃避债务、规避法律以谋取非法利益的故意,客观上两个公司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则可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刺破公司面纱”、“公司人格否认”等原则,突破公司人格独立、责任有限而互不连带的一般规则,以被投资公司资产承担债务,从而有效规制公司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余论 公司转投资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营行为,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是非常广泛的,对其加以规制是理所当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既是公司的一项法定权利,又必须符合公司及有关各方对自身利益的安全需求。”这是保护股东利益,防止董事、监事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权利滥用的需要,也是防止虚增资本、投机炒作牟取暴利和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的需要。因此《公司法》修改应当对转投资做出完善的规定,健全这些规定为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公司公平的竞争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公司投资论文:信托投资公司年报的法律分析 摘要:本文以首批35家信托投资公司披露的年报(或年报摘要)为基础,从法律的视角对组织形式(公司类型)、公司名称(商号权)、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尝试性的研究。笔者希望信托投资公司完善自身的行动与监管机关有效监督的举措能够双臂合力,进一步规范年报披露行为和提高年报披露质量,从而推动我国信托业在阳光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信托,信托投资公司,年报,年报摘要,信息披露 一、引言 今年年初,银监会了《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并规定了年报(以及年报摘要)的内容、格式和首批披露年报的30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名单。此次年报披露正式启动了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制度,银监会采取三年分步实施的策略,要求首批30家信托投资公司于今年4月底之前披露年报和年报摘要。在指定的期限内,有29家公司在银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纸上披露了年报摘要,只有1家公司(西藏信托)在申请延迟披露年报摘要并获得批准后,于5月 25日公布了年报摘要。在此期间,2家上市公司(陕西国投和安信信托)按规定披露了年报摘要,3家公司(华宝信托、中泰信托和英大信托)自愿披露了年报摘要。因此,在已经完成重新登记的59家信托投资公司中,有35家正式披露了2004年度年报,占总数的59%.它们涵盖了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6 个城市的信托投资公司:上海、北京和广东分别有3家以上公司披露年报,合计12家,超过了总数的1/3;天津、福建、江苏、山东和河南也分别有2家公司披露年报,合计10家,接近总数的1/3;其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有1家公司披露年报。这种地域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关系。此次年报披露是国内信托投资公司首次大范围公开经营信息,公司董事会及董事已公开承诺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做出了公开保证。因此,这次年报披露的可信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托业的发展状况。 35家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在《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上海金融报》《新疆经济报》等指定和非指定的报刊上刊登了年报摘要。其中,《中国证券报》22家,《金融时报》10家,《证券时报》6家,《上海证券报》5家,《上海金融报》2家,《新疆经济报》1家。有2家公司分别在3种报刊上刊登了年报摘要,有7家公司分别在2种报刊上刊登了年报摘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年报披露的渠道,也扩大了年报披露的影响力。上述35家公司大多都建有独立的网站,其中绝大多数在本公司网站上公布了年报全文。但是,仍有个别公司没有建立公司网站,或者网站上没有年报内容,或者仅仅在网站上公布了年报摘要。据统计,约有20%的公司没有按要求在网上披露年报全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使人们难以迅速地获知信托投资公司的全面信息。另外,银监会还要求将书面的年报全文及摘要备置于公司主要营业场所,供客户及相关利益人查阅。但是,35家公司对年报备置地点的表述差别较大,大多在年报摘要中表述为公司的注册地址,也有表述为“总裁(总经理)办公室”、“公司办公室”、“公司行政部”、“公司财务部”、“综合管理部”、“理财中心”等,只有少数规定为明确具体的营业场所。这种笼统的、模糊的表述,势必给客户及相关利益人查阅年报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年报披露的规范性。个别公司的年报全文和年报摘要在内容上基本相同,有的年报中还存在较多错别字等纰漏,这反映了少数公司披露年报的认真和细致程度还有待提高。 自从首家信托投资公司公开披露年报以来,有关年报分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多以短评的形式展开经济分析,尚未看到对年报进行法律分析的文章见诸媒体,这不能不说是信托研究(特别是信托法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将着重从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层面上对首批信托投资公司年报披露加以分析和探讨,由于年报中直观的法律问题很少以及笔者个人的研究水平有限,下文仅对组织形式(公司类型)、公司名称(商号权)、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展开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对国内的信托实务和理论能有所裨益。 二、组织形式(公司类型) 根据统计,此次披露年报的信托投资公司在组织形式(公司类型)方面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共计有28家,占总数的80%;有6家公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约占总数的17%;只有1家公司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约占总数的3%.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是信托投资公司主导的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已占据一定比重,而个别国有独资公司的存在则隐含着信托业的企业改制尚未彻底完成。 从年报的内容推断,西藏信托采用的就是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资设立。依据我国《公司法》第64条的规定,国有独资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殊形式,其特征是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和法定性(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以及责任的有限性,并且这种组织形式主要运用于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通常而言,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主要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等考虑,由国家(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或部门)对那些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或者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主要关注社会效益)或者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的领域单独投资设立公司,即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具有特别必要性。在笔者看来,信托投资公司本身并不属于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也难以归入特定行业的范畴,目前仍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已没有必要。西藏自治区信托投资公司在其年报的公司战略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推进公司的改制与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此看来,国有独资公司这一组织形式退出信托业将指日可待。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公司法》中的公司法定形式。就现实而言,目前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仅占较小比重,上述35家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占4/5,而股份有限公司不足1/5,由此可见一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股东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互分离,股东对公司和公司对外均承担有限责任,二者的组织机构也基本相同。但就信托投资公司而言,讨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孰优孰劣的关键还不在于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人数是否受限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出资是否一定是货币、设立程序简单还是复杂等问题,而是信托投资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和专业理财的法人对公司制组织形式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股权结构、风险责任以及发展模式,尽管每一种公司组织形式都各有优劣,但发起人、投资者甚至立法者和监管者应当结合信托业的特点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继续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是必要的,但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尤其对规模较大的公司而言更应如此。首先,信托投资公司目前以3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的起点,资本规模已比较大。况且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已经或正在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控股集团,规模可观。相比于有限责任公司通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而股份有限公司则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因此,信托投资公司更适宜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以适应资本增加和规模扩张的发展趋势。其次,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和经营上具有封闭性或非公开性,只能由发起人募集资本,股东人数有上下限要求,股份转让受到严格限制,证明股权的出资证明书不能流通;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股东人数有下限而无上限要求,股份转让亦比较自由,证明股权的股票可以流通。因此,信托投资公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资本的募集、股权的分散和股份的流动。再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的权限较大,董事通常由股东兼任,股东会对董事会的控制紧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较低;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权限较大,受股东大会的控制较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较高。因此,信托投资公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减少大股东控制、规范关联交易和独立自主发展。复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更加严格,财务状况的公开程度更高,加之前述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因此更有利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督。最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可以申请上市,能为信托投资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一言以蔽之,与我国“人合兼资合”的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资合性的股份有限公司更有利于信托投资公司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早在80多年前制定的日本《信托业法》就明确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成为营业信托法人,这也说明选择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对信托投资公司具有较充分的合理性。 另外,在上述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只有2家是上市公司,这也是目前我国信托业中仅有的2家上市公司。依据《公司法》第152条,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应符合6个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而兜底的条件也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其他则是有关公司股本、开业时间、盈利状况、股东人数、持股比例、遵守法律方面的条件。由此可见,我国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上市的关键仍是行政监管部门的批准。相比于稀缺的 “信托牌照”而言,信托业中的“上市牌照”更为稀缺。笔者认为,监管者可适时地允许部分规模较大、资产优良、结构规范、业绩良好的信托投资公司依法上市,以推动信托业更快和更好地发展。当然,对信托投资公司而言,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适时地借壳上市也不啻为一条发展壮大的捷径。 三、公司名称 从3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名称来看,有近50%的公司名称仅以地理名称(所在省市)命名,未对公司名称权(商号权)给予足够重视。《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没有对信托投资公司的名称做出详细规定。但是,参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等,企业名称应当由行政区划、字号(或者商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依次组成,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信托投资公司名称在实现公司法人的人格特定化时,也体现了公司的商业信誉,仅以地理名称命名而缺少商号,这不仅不利于公司名称权和商业信誉的保护,也不利于公司的跨地域和跨国经营。 从法律的角度讲,商号是公司的特定标志,是与其他公司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兼具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具有排他性和专用性,与公司同生同灭,代表着公司的信誉,还可能注册成商标。《巴黎公约》将商号权纳入工业产权的范畴给予保护,我国法律虽对商号权未有明确规定,但《民法通则》中有保护企业名称权的具体规定。目前,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已经开始重视公司名称的重要价值,主要通过继承母公司商号和自主创立商号来逐渐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品牌。前者如“平安”、 “中信”、“兴泰”、“粤财”等,后者如“中诚”、“新华”、“华信”、“中融”、“百瑞”、“中原”、“北方”、“联华”、“国民”、“安信”、“中泰”、“英大”等。另外,还有结合母公司特点来确定名称(商号)的,如“中海”、“华宝”等。 信托投资公司在市场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商号和商号权。一方面,应该积极树立品牌,通过注册等法律途径确立商号的专属使用权;另一方面,应该将公司名称(商号权)纳入到重要无形资产的保护范畴,在资产评估、企业并购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品牌价值。另外,有不少信托投资公司已经、正在或即将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间公司名称(商号权)的转移、使用、许可等都应建立起完备的法律衔接,以巩固和拓展品牌的价值。 四、注册资本 目前信托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起点是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600—3000倍、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30倍[1],也远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2]等金融类法人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在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注册资本最高的是27亿元,最低的是3亿元;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公司有9家,约占26%;注册资本在6亿元以下的公司有23家,约占66%.其中,注册资本在20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3家,注册资本在15亿元以上的公司仅有5家。整体而言,资本规模雄厚的大型信托投资公司仍是少数。资本是公司赖以生存的财产基础和信用基础,公司资本是《公司法》中的特定概念,用来表示由公司章程所确定的股东将要认缴或已经认缴的出资总额。公司资本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由于《公司法》采用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即要求股东足额认缴公司章程确定的资本,因此注册资本与授权资本、发行资本、实收资本具有等同含义。从各个信托投资公司的年报来看,注册资本与会计账面的“实收资本”基本相同,实现了足额认缴。 注册资本是公司的重要法律特征之一,它和公司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一样,理应成为公司概况的基本内容。但是,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只在年报的会计报表中列出了实收资本,却没有在公司概况中列出注册资本,这有待完善。从信托业立法的角度讲,监管者对注册资本的重视和规范程度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1986年颁布实施的《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已废止)规定,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必须具有最低限额的实收货币资本金,不同行政区域的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的实收人民币自有资本金最低限额分别为5000万元、1000万元和500万元,经营外汇业务的必须同时分别拥有500万、200万和100万美元现汇的最低限额实收外汇自有资本金;另外,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的注册资本最高可以为实收货币资本金的3倍。[3]这里,“实收货币资本金”和“注册资本”表征了不同的含义,而且前者成为了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设立的资本要求。在2001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已废止)中,“注册资本”已被正名,其相关规定与2002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大体一致。依据《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除了可以用货币出资,还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但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4]《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14条仅对信托投资公司经营外汇业务时的资本构成做出了限定,即注册资本中应包括不少于等值1500万美元的外汇,但并未对股东或发起人的出资形式做出详细规定。从此次披露的年报看,信托投资公司股东或发起人的出资形式基本上是货币资金,这与金融机构的特质是大体对应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注册资本代表了公司的最高集资能力、公司运营的物质条件、股东对公司的承诺程度和承担责任的界限、公司对外承担债务责任的基础等。加之,我国《公司法》严格贯彻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公司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资本总额并且由股东足额认缴)、资本维持(公司应维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以保持公司的偿债能力和保护债权人利益)和资本不变(非依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已经确定的公司资本)。因此,注册资本对信托投资公司具有重要意义。2001 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已废止)中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接受由其代为确定管理方式的信托资金总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金的10倍。[5]虽然2002 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已无此规定,但其第48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或者拆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注册资本;第50条第1款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每年应当从税后利润提取5%,作为信托赔偿准备金,但该赔偿准备金累计总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时,可不再不提取。由此可见,注册资本与信托投资公司经营信托业务存在密切关系。从上述3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状况看,整体上资本规模仍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限制了公司规模和业务规模,也影响了公司的资信水准。与银行、证券、保险相比,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规模明显较小,还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可以积极引入外资,尤其应当为国内民间资本进入信托业提供通畅的渠道,以充实和提高信托投资公司的资本及信用。 五、股权结构 根据统计,在首批年报披露中,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股东数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13个;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上市公司除外),股东数最少的是7个,最多的是38个。除了3家股东数“未知”和1家单一股东(国有独资)外,首批披露年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中,2个股东的公司有7 家,3-5个股东的公司有11家,6-9个股东的公司有7家,10个以上股东的公司有6家。另外,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的公司有21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90%的公司有10家(不包括国有独资100%持股),第一大股东的最高持股比例为99.256%.整体而言,可以将这批信托投资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股权的集中度过高。《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为2-50个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少于5人(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可以少于 5人,但应当采取募集设立方式)[6].上述信托投资公司的股权大多集中于2-9个股东手中,总计有25家公司,股东数超过20个的只有1家公司,而且有 50%的公司只有2个股东,处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的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控制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必然。 (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过高。上述信托投资公司中有60%处于大股东绝对控股(持股比例超过50%)的状态,29%的公司处于大股东“准独资”控制(持股比例超过90%)的状态(不包括国有独资100%持股),其中持股比例超过95%的有8家公司,这里还包含了6家持股比例超过98%的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最高的是目前我国注册资本最高的信托投资公司(平安信托),持股比例高达99.256%.单一股东极高的持股比例加重了大股东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的力度。 (三)股东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实质上进一步提高了股权的集中度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有5家直接披露了股东的关联关系,详见下表1.尤其当股东数很少(例如2-3个)且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时,公司的股权几乎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了1个实际控股股东手中,此时公司的组织形式(如有限责任公司)近乎虚设,表面上的股权分散(多个股东和小股东持股)就成为了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空壳。 (四)国有资本控股处于绝对地位。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直接以“国家股”占据控股地位(无股东具体名称和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有1家(中诚信托),地方政府直接独资控制的公司有1家(西藏信托),由地方政府的财政厅(局)或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公司有6家(吉林信托、甘肃信托、天津信托、百瑞信托、内蒙古信托和陕西国投),国有资本间接控股(即国有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及其控股公司为第一大股东)的公司有22家,合计为30家。这种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的股权结构使“所有者缺位”和“链风险”等制度性障碍深植于信托业的体制中,信托投资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及其衍生的管理层经营等问题就具有了深刻根源。另外,国有资本控股处于绝对地位,也使部分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地方政府施政的金融载体,在地方政府偏好的左右下逐渐失却了公司作为金融类法人的独立意志,影响了公司深化改革和长远发展。 (五)企业集团控股占据较大比重。上述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企业集团直接控股的公司有13家(新华信托、上海国投、中海信托、平安信托、厦门国投、山西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苏州信托、外贸信托、江苏国投、兴泰信托和华宝信托),约占总数的37%.其中12家的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9家的直接控股比例超过80%,4家的直接控股比例超过95%,直接控股比例最高为99.256%.如果将企业集团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也计算在内,那么将至少有3家公司是企业集团单独控制的(中信信托、外贸信托和江苏国投),即持股比例达到100%.另外,四川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直接持股(15.69%)和关联公司(控股90%的公司)的间接持股(25.49%),实际上也对联华信托形成控股[7].这些企业集团中虽然也有民营企业集团,但绝大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涵盖了从基础工业到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集团控股占据较大比重,使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了大型工业企业挺进金融领域和大型金融企业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投融资平台,并进而成为企业集团游刃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核心枢纽。 总之,从3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年报内容来看,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高比例控股、股东关联关系、国有资本和企业集团控股比重大等交织在一起,使公司的股权结构整体上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实际上,长期困扰信托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违规经营、高风险关联交易等诸多问题莫不发端于此。股权结构反映了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并且不同的股权结构设置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我国信托业原有体制的惯性和目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信托投资公司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改革现有的股权结构,但从公司长远发展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及目前规范经营、控制关联交易风险等角度出发,改进目前的股权结构还是非常必要的。当务之急是首先适度分散股权和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规范股东(包括企业集团)的关联关系并确保披露的充分性,尤其应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以稀释国有资本,从真正实现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和依法自主经营(《公司法》第4条第2款和第5条第1款)的基础层面上来完善股权结构。 另外,公司制的设计原理在于经营风险的三次分散,即第一次是通过股东投资将风险分散给股东,第二次是通过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将风险分散给公司,第三次是通过公司对外有限责任将风险分散给公司的债权人。信托投资公司也同样体现了公司制这种风险分散的精妙之处,使得股东投资的风险大大降低,公司成为了募集资金的有效载体。但是,公司制也是双刃剑,股东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滥用公司的法人人格,即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有限责任和公司对债权人的有限责任来规避法律义务。信托投资公司在自营业务尤其是信托业务中管理和处分着大量财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母公司)可能会采取滥用其控制地位、不当管理、干涉行为等,通过公司这一“壳”来转移财产或谋求私利,以达到逃避债务等非法目的。这实际上会将风险全部转移给信托投资公司或者其债权人,而将利益全部归属于幕后的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母公司)。尤其当集团公司、母公司、控股公司或股东公司与信托投资公司在资产、财务、业务、人员和机构等方面重合或交叉的时候,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问题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违法的关联交易则很有可能隐匿于其中。对此,除了监管机关对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等的密切监控及有力规范外,新《公司法》可通过引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来揭开信托投资公司法人面纱后面的实际控制人,并追究其无限责任,从而切实保障公司及债权人的利益。 六、董事、监事及经理 在35家信托投资公司中,董事数量最少的是4人,最多的是16人;分别有7家信托投资公司设立了独立董事和职工董事;设立独立董事最多的是2家上市的信托投资公司,分别为3个和4个;设立职工董事的基本上是1个;还有1家信托投资公司设立了1个职务董事。有3家公司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吉林信托、甘肃信托和湖南信托),有3家公司的总经理空缺(或未设立)而由董事长实际代行总经理的职责(西藏信托、江苏国投和兴泰信托),这二者合计共有6家公司实际上处于 “董总不分”的状态,约占总数的17%.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兼任董事会成员的情况则更为普遍,共计有30家公司,约占总数的86%,这使得董事会与高管层(主要是经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重叠状态。依据《公司法》,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并对董事会负责,但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决策重大事宜并监控决策执行情况,而经理层的职责主要是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并负责具体落实,明确区分二者的意义还在于形成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前述“董总不分”和董事会与经理层过分重叠的情况,虽然并不与现行《公司法》抵触,但实际上使决策权与执行权高度合一,从完善信托投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讲,显然是弊远大于利。 上述35家信托投资公司都设立了监事会,但有3家公司(西藏信托、中信信托和海协信托)的监事会仅有2名成员,这与《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 人的规定(第52条第1款)不符,也难以用《公司法》第52条中只设监事的例外性规定做出解释,毕竟这些公司的规模并不小,而且已经明确设立了监事会。有 5家公司(中诚信托、山西信托、外贸信托、中原信托和湖南信托)明确设立了监事会召集人,其余公司大多是设立了监事长,但仍有3家公司(上海国投、东莞信托和西藏信托)既无监事会召集人也无监事长,其中1家公司(东莞信托)只有副监事长而无监事长。西藏信托是唯一采用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的信托机构,董事会成员5人、监事会成员2人、未设立经理。这虽然符合《公司法》关于国有独资公司不设立股东会、董事会成员3-9人的规定,但与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和设立经理的规定有所不符[8],也违背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相关规定[9]. 另外,部分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和监事存在无明确任期(或者仅有选任日期)和超期任职(实际任期已逾3年)的情况。有8家公司(东莞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外贸信托、百瑞信托、中原信托、联华信托和华宝信托)中存在监事任期不足3年的情况(实际为1年半、1年、9个月和半年等不确定的期限),约占总数的 23%.有1家公司(外贸信托)的董事长无任期(而其他董事有明确任期),有3家公司(上海国投、吉林信托和英大信托)存在董事无任期的情况(仅有选任日期),有2家公司(吉林信托和英大信托)存在监事无任期的情况(仅有选任日期)。共计有4家公司(新华信托、上海国投、吉林信托和英大信托)存在董事超期任职的问题,有3家公司(新华信托、吉林信托和英大信托)存在监事超期任职的问题,其中董事和监事超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分别达到了2年和6个月[10].董事、监事超期任职的问题明显有违《公司法》的规定(第47条、第53条、第67条、第115条和第125条),也暴露出部分公司在董事会、监事会届满改选问题上存在重大疏漏,部分董事或监事实际上是在未经法定程序换届选举并获得连选连任的条件下超期行使权力,进一步可以推定,部分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在届满而未依法改选的条件下实际上从事着违法且无效的职务行为。 除上述情况外,有1家信托投资公司(苏州信托)的监事长兼任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助理),有1家公司(内蒙古信托)的部分董事和监事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财政资金管理部门的领导直接出任。前者虽然没有明显地触及《公司法》关于“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第52条)的禁区,但这种不合理的职务兼任显然不利于发挥监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和制衡作用;而后者则违反了《公司法》关于“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第58条)的规定及其他党纪国法,也明显有悖于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另外,设立了独立董事的7家公司在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双头监督”的二元结构下,如何明确二者的角色定位和降低监督成本,并妥善处置二者监督权力重叠、交叉、冲突等现实问题,已亟待解决。即便就监事会而言,35家公司基本上是在监事会中设立股东监事和员工监事两类成员,面对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公司等机构积极引入外部监事(包括独立监事),长期存在治理结构缺陷的信托投资公司在内部监督乏力抑或缺位的情况下,将如何在新意迭出的监督制度中做出抉择,这也是需要深思的。 七、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年报中的重点问题,也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根据统计,35家公司中,除了8家公司没有明确披露关联交易金额外,其余27家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合计为2328992万元,平均为86259万元;其中,关联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公司,超过1亿元的有23家公司;仅有1家公司在报告期内未发生关联交易,4家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在1亿元以下,关联交易金额最少的为300万元;共涉及关联交易方237个,有25个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股东、控股股东、母公司、受同一股东控制、同一实际控制人、非控股股东或对本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的股东等紧密关系,有22个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控股子公司、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等关系,有8个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子公司之子公司、非控股股东的下属公司或子公司、子公司的参股公司、关联方的子公司、同一关键管理人员或集团客户等关系。由上述不完全的统计可以发现,信托投资公司中普遍存在关联交易,绝大多数公司的关联交易数额巨大,并且与复杂的股权投资和董事兼任等问题密切相关。另外,已披露关联交易的信托投资公司均没有为关联方担保发生垫款的情况,但有4家公司(山西信托、甘肃信托、新疆信托和粤财信托)存在关联方逾期未偿还公司资金的情况,共计5笔。其中,2笔为原来财政信用贷款,已经转拨为公司资本金,3笔仍逾期未偿。这表明,除了目前大多数关联交易存在的隐性风险外,少数关联交易的显性风险也很有必要及时防范和化解。固然关联交易本身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不少信托投资公司还倚赖关联交易来巩固和发展业务,但以“本恶”为出发点对关联交易的风险加以防微杜渐,这对目前基础脆弱和结构缺陷的信托业而言无疑是有益的。 《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交易的总量及重大关联交易的情况,并要求对重大关联交易进行逐笔披露(第15 条)。但是,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没有披露关联交易的总量,对一些重大关联交易也是讳莫如深,在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方式、交易金额等重要问题上常常是避而不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下简称《准则》),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由此可见,判定关联交易的关键是关联方或关联方关系。《准则》认定关联方或关联方关系的标准是: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主要分为5类,即:第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第二,合营企业;第三,联营企业;第四,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第五,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35家信托投资公司年报对关联关系(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关系)的表述纷繁多样,但主要有以下17种:股东;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同一母公司;受同一股东控制;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同一实际控制人;子公司;母公司;非控股股东的下属公司或子公司;关联方的子公司;子公司之子公司;子公司的参股公司;同一关键管理人员;对本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的股东;集团客户。 就年报的内容而言,信托投资公司通常把关联交易区分为自营业务中的关联交易和信托业务中的关联交易,并且将关联交易方区分为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与不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四类关联交易中,(1)公司固有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数量已知101个,内容(或方式)涉及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质押贷款)、担保、应收(付)款(还包括利息、利润)、股权投资(包括股权转让和投资收益等)、融资租赁、申购基金、购入债券、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咨询服务、委托开发软件等,其中以前三项居多;(2)信托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数量已知53个,内容(或方式)主要涉及贷款(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投资(包括信托投资)、股权信托受益权转让、申购基金等,其中以信托贷款居多,包含了集合资金信托和单一资金信托中的信托贷款;(3)公司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之间交易的数量已知22个,内容(或方式)主要涉及转让固有财产(包括回购固有财产)、转让信托财产、转让信托受益权、拆借信托项目资金、代缴税金、资金占用等;(4)信托财产之间交易的数量已知29个,内容(或方式)主要涉及转让信托财产、转让信托产品、转让信托受益权以及投资等,其中以转让信托财产居多。由统计数据可知,信托投资公司固有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数量最多,并且披露得也比较清晰明确;相反,与信托财产相关的其他三类关联交易则显得数量较少,并且也鲜有披露或者披露得比较模糊。 就现行的信托法律法规而论,《信托法》确立了信托财产与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区别、不得混同(第16条)、由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受托人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销、由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销(第18条)、受托人不得将信托财产转为其固有财产(第27条)、受托人通常不得将其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交易或者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第28条)等制度,《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也确立了不得利用受托人地位谋取不当利益、将信托财产挪用于非信托目的的用途以及通常不得以信托财产提供担保、将信托资金投资于自己或者关系人发行的有价证券、将信托资金贷放给自己或者关系人、将不同信托账户下的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和以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进行相互交易(第31条)等制度。这种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法律规制与前述关联交易的特征是一致的。同时,法律法规还对通常情况下禁止的关联交易行为做出了“但书”规定,即信托文件另有规定或者经委托人或者受益人同意,并以公平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除外。这可以视为对部分合法的信托财产与关联方之间交易、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之间交易、信托财产之间交易的适用除外。少数信托投资公司在关联交易的方式(或内容)中标明了“信托计划合同已约定”或“经委托人(受益人)同意”,绝大多数公司在年报中是通过定价政策来证明关联交易的合法性的。 在披露了关联交易的信托投资公司中,有4家公司(中海信托、苏州信托、国民信托和陕西国投)没有公布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或定价原则)。在披露了关联交易定价政策(或定价原则)的公司中,明确表明以公允价格(或市场公允价格)为主进行定价的公司有16家,强调以市场原则(或市场公平原则)定价的公司有6 家,有1家公司(新华信托)以单一的“协议作价”为定价政策,1家公司(新疆信托)以“公司账面记录的价值为准”来定价,1家公司(内蒙古信托)以本公司的《定价办法》执行关联交易定价,1家公司(中诚信托)以“与各关联方有偿使用的资金的定价政策与其他非关联方使用资金的定价政策一致”作为定价原则。另外,有2家公司(北方信托和中泰信托)实际上采用了组合定价的政策,前者以“首要原则”(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和“主要定价政策”(①根据央行的指导利率及上下浮动范围确定贷款利率、②双方协议确定交易价格、③双方通过参照证券市场的成交价格来协商确定交易价格、④根据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交易、⑤根据委托人指定价格进行交易、⑥根据原始投资额及持有期间应获取的收益来确定交易价格)共同组成“定价策略”;而后者则确立了三级定价政策,即首先按市场公允价确定;如果缺乏市场公允价的,比照相关类似业务或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上述两种价格都不存在,则按照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价确定。由于关联交易中贷款占了重头戏,因此大多数公司都在年报中明示利率按央行的规定来定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律法规中缺少关联交易的具体定价规则的前提下,年报中抽象模糊的定价政策(或定价原则)难以消解人们对经营者道德风险和关联交易资产风险的隐忧。 八、结语 上文主要分析探讨了首批披露年报的35家信托投资公司在组织形式(公司类型)、公司名称(商号权)、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互相联系的:组织形式(公司类型)既体现在信托投资公司的名称上,又直接与注册资本和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相关,尤其从根本上决定了目前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的特征;股权结构、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关联交易这三者息息相通的关系已是不言而喻,特殊的股权结构是目前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关联交易风险大的根源,内部治理方面的管理者兼任和监督者缺位等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频繁且数额巨大的关联交易,而业务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关联交易则进一步加深了股权结构的集中封闭性和内部治理的关键人控制。 《信托法》要求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遵守信托文件(信托合同)的规定,在管理信托财产的过程中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管理的义务,除依法取得报酬外,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第25条和第26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投资公司管理或者处分信托财产提出了同样要求(第8 条),并要求以受益人的最大利益为宗旨处理信托事务(第29条)。前述组织形式(公司类型)、公司名称(商号权)、注册资本是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受托人更好地履行义务的基础,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董事、监事及经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受托人能否忠实地履行义务,而关联交易则隐含了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受托人履行义务的合法与违法的边界。如此看来,目前以大股东控制为常态的信托投资公司,需要的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良,而是彻头彻尾的系统性改革。 虽然《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已将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关联交易等作为信息披露的重大事项,要求信托投资公司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可比、规范地予以公开(第3条和第5条)。但从年报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并未达到立法关于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致使客户和相关利益人很难获取重要的信息。诸如股东的详细情况、公司董事和监事以及高管人员在股东公司兼任董事及高管人员等职务的情况、关联交易的金额和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凡此种种,都无法在年报的全文(或摘要)中知悉。但愿《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的修改、《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制订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进一步规范年报披露行为和提高年报披露质量,积极推动我国信托业在阳光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王巍:北方信托战略发展研究所,本文原载《信托投资研究》和《云信视野》。 公司投资论文: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技术创新 【摘 要】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进一步推动我国技术的创新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动力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然而技术的研发代价是昂贵的,所以如何尽快获得和掌握已有的世界先进技术,发挥我们的 “后发优势”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难题。同时实证研究显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有技术溢出效应。故而笔者认为,利用好当前跨国公司对我国大量投资的契机,充分接受和吸收它们的技术溢出不失为一项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良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技术创新 一、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概况 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球共有65000家跨国公司,共雇用职员5400万人,其年销售额是世界出口额的1倍多,达19万亿美元,其产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10,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跨国公司在全球迅猛发展的同时,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投资。据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世界销售额最大的500家公司,已经有400家进入中国,仅2001年的前三个季度,全国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6344个,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8.5%,合同外资金额437.48亿美元,同期增长37.56%,实际使用金额274.39亿美元,同期增长20.39%。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如1996年三大产业引入外资结构分别为1.5%、71.63%和26.8%,而1998年分别为2.31%、64.16%和33.53%。就产业来看,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主要在我国的主导产业如计算机、通讯、汽车和医药等等,这方面可以发挥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同时又顺应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我国如此之大的投资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最大化的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给我们带来的正效应,尽量的减少负效应的产生,吸取他们的先进技术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6]。 技术的溢出分为技术的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水平溢出是由于同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而产生的,市场上每一家公司引进吸收或自己创造一套新技术,其他相关企业就会向创新企业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或者有些企业就直接复制该技术。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种技术,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当这些供应商、经销商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其它产品和服务上时,垂直溢出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1)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向后向关联得到技术。后向关联是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成品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或各种服务。通过后向关联可以形成溢出效应的有关“互补性活动”。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厂商合作,在以下几种后向联系中促成了溢出的产生和发展:帮助潜在的与之有联系的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为改善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或推动创新而向当地供应商提供技术援助或信息服务;提供或帮助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提供培训并协助管理;通过发掘新客户帮助供应商从事多样化经营。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供应商间的接触与信息流动,使当地厂商有可能从跨国公司子公司获得先进的产品、工序技术或市场知识中“搭便车”产生溢出效应。前向关联是指由东道国当地厂商为跨国公司提供的成品市场营销服务,半成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和各种服务。前向关联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的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促进当地研究与开发的发展。(2)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母公司向东道国子公司进行技术转移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机器设备、专有权、管理人员及技术专家,而且还要对子公司所雇佣的当地员工进行培训。而这些员工后来被当地企业雇佣或者自办企业时,可能把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相比而言,管理技能比技术性技能更易于产生溢出效应。(3)通过示范与模仿来产生溢出效应。由于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的技术比向公司外转让的技术要先进得多,对当地竞争者产生了示范作用。当地企业为了同跨国公司子公司竞争,纷纷模仿它们的技术。从长期来看,当跨国公司子公司和当地企业以同等规模针对同一个市场产品而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有一种逐步采取与跨国公司相似的生产技术的趋势[1]。 三、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状况分析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生了“技术深化”效应,从而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王成岐等学者通过假设生产函数Y=AKβdH1?β建立模型,Y代表人均产出,H代表我国知识总量,Kd 代表人均国内资本存量,β代表国内物质资本份额,A代表生产效率,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反映在A和H之间。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直接投资存量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增长[2]。这一模型说明,我国要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践也证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的引进和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大批的跨国公司对我国开展直接投资,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也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国内产业结构的水平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说跨国公司对我国直接投资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有目共睹和功不可没的。 然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潜在性和有条件的。经济学家邓宁关于美国企业在英国制造业直接投资,以及日本、美国在欧洲各国半导体产业的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均显现出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效应并不明显。我国虽然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获益匪浅,但整体技术溢出效应并不理想,特别是中西部的外商投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就全国来讲,大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合资和合作企业的扩散比例还低于平均水平。 那么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为什么不明显呢?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够完善,还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这些不利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外跨国公司角度看。(1)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大多是二流技术。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优势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优势。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跨国公司不可能将所拥有的一流先进技术以技术转让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壮大竞争对手;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应当转移“边际产业”(即已经或即将失去竞争力的产业)。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当转移已标准化技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践证明,上述学者的论述是客观的。而跨国公司在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大部分转移的也是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二流技术,而先进技术的转移少之又少。(2)跨国公司实行核心技术锁定[3]。所谓“技术锁定”(technology lock-in),一般是指具有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4]。技术锁定是跨国公司保持其技术优势的重要策略,这同时也就影响了跨国公司技术的溢出效应。(3)跨国公司实行绝对控股的投资方式。跨国公司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都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一般都是在国内直接设立子公司或者是分支机构,采取独立经营;即使采取合资或合作的方式,也严格控制和新技术的扩散。(4)跨国公司吸收了我国大量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国内经营,开展研发活动,就会雇佣国内的高技术人才。而这些跨国公司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召集了大量的尖端人才,造成了国内人才的外流,这也不利于我国技术的创新。(5)跨国公司母国政府的政策限制。在这方面美国的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政府目前只许可一些低水平的对华技术转让,而对有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则采取完全封杀的态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试图利用西方国家参与的“瓦森纳条例”说服加入该条例的其他32个国家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这就使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应用程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技术溢出效应大打折扣。 2、从我国自身角度看。(1)我国的技术吸纳能力较弱。一般来讲,技术吸纳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的增加与当地企业的吸纳能力紧密结合。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当地企业建立后向关联的难度就越大,这样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只能形成一种 “孤岛经济”[6],那么当地企业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所获得的技术溢出就越少。二是人员的吸纳能力。据博伦兹斯坦、德格雷格里奥等对发展中国家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外直接投资确实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这种贡献是国外直接投资与当地人力资本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技术溢出,东道国必须有吸收能力,特别是人力资本。这一方面我国的技术吸纳能力就较弱,人力资本也很欠缺,从而导致技术溢出效应不甚明显。(2)我国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技术水平低。跨国公司在进入一国市场,如果没有一定适度的竞争,跨国公司不必通过改进技术就能占领市场,那么它就不会把先进的技术向东道国转移,技术溢出就无法实现,而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可以轻易地以高薪留住人才,从而使通过人才流动的技术溢出也无法实现。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还不够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同时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技术水平低等等也制约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3)我国引资政策不合理。我国在引资政策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味的强调了数量上的扩张,而不注重国内的吸纳能力以及投资的行业和区位,不重视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同时采取的优惠政策等给予国外跨国公司的“超国民待遇”,这种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反而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结果将国内市场拱手让给了外商,使得“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也是收效甚微。(4)我国科研、政策环境不理想。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在科研政策宽松、服务设施完善、创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潜力巨大的东道国进行技术开发,特别是东道国的科研环境和配套设施,是跨国公司关注的重要方面。而我国目前引进技术的科研环境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中外合作研发活动的开展,即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也大多属技术应用型机构,由于其引进的技术一般滞后与母国的水平,同时我国“国产化”效率和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 四、利用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对策 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是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技术的不断创新。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大量直接投资是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尽可能的减少国内制约技术溢出的限制因素,最大化的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我国引资方向和政策。 我国原有的利用外资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数量扩张型的引资战略,实质上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利用外资领域的一种表现,它与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极不适应。当前,迫切需要实现从以政策优惠为导向的引资战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资战略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集约型方式。同时要完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应把“以市场换技术”作为政策或法律固定下来,针对跨国公司的需要和弱点,用好市场这张牌,在法律或企业的合同中规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必须伴随直接投资转让一定的技术、必须培训中国的技术人员、其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返销比例等等。 在引资政策上,确保其技术的先进性。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结合行业特点和技术结构因素,确定一些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做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如汽车、微电子等,规定这些产业的最小投资规模,并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引导跨国公司有步骤、有秩序地进入。同时,采取鼓励先进技术、允许适宜技术、限制传统技术的技术引进方针,确保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较先进性,为达到较好的利用技术溢出创造条件。 2、提高我国的技术吸纳能力。 首先,要通过引进外资在各产业形成竞争压力,改变以往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局面,促进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途径,设法增加R D投入,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在外部环境上,一要建立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机构,弥补企业在技术吸收过程中信息不足的缺陷,并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二要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三要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跨国公司生产配套产品,加快国产化进程。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这首先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改变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能够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奖惩制度上要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做到按劳按质取酬。其次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和开发。包括送人才到先进的研发机构学习或者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培养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吸收和承接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能力上再上一个台阶,从而达到提高技术吸纳能力的效果。 3、强化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营造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除了要有鼓励发展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以及一些政策扶持外,增加企业的R D投入,积极创新和复制新技术也使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只有有了竞争的能力才能营造竞争的环境。在营造竞争环境时,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跨国公司放松对先进技术的控制以加快技术扩散。首先,可以在同一行业内引入两家以上跨国公司,并对其产品的国产化率、实际返销比例、人员培训等指标做严格的合同规定,如达不到所规定的指标,则限制其国内产品销售网络的建立和销售规模,这样跨国公司之间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其它方面的利益,必须加快新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向国内企业转让成熟技术和国产化进程,使技术溢出的速度加快。其次,可以组建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比较优势,以更大的规模同跨国公司竞争,从而加速其技术溢出速度。 4、重视对跨国公司人才的吸引和“回流”[5]。 跨国公司人才的流动是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和“回流”。因为这部分人才都是从我国国内引进,属于人才的“外流”,我们可以提高完善我们的用人机制和人才的奖罚待遇,以优厚的条件吸引这些掌握重要技术的人才回流到我们的企业中,这样就可以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带过来,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重视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建立共同研发中心,加速其技术溢出。 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着自己特定的核心技术优势,这也是他们竞争优势的所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对技术水平提高的日益重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也有着国际化的趋势,但他们的研发中心大多集中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实证研究又显示,技术的研发集聚有利于技术的溢出,所以我国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在研发的过程中,不仅加快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效应,也有利于技术的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我国技术的创新。 公司投资论文:关于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论文关键词:终极控制权 股权分置改革 公司治理 投资者保护 论文摘要: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状况的不同,本质归因于各国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差异。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持有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可以获取控制权的私有收益,而这是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我国的股权分置状态放大了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在现有法律体系下,终极控制股东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依然存在。 在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时出于“国有股的内在价值难以计量导致人们认为国有股出售时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国有股的出售也会导致国有资本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乃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削弱及考虑市场扩容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苏梅、寇纪淞、陈富赞,2006)”而导致股权分置的产生。截至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约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约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3.55%。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正式,正式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矢酚,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历经近两年的改革,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7年底已经基本完成。在近三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过度期内(非流通股全部正式流通前的限售期,国家规定最长36个月),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如何处置其持有的限售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是否会有显著改善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自1999年LaPoaa.,etal(1999)首次提出终极控制权的概念后,对终极控制权的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存在的许多不规范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终极控制权效应及其负面应用的反映,即由于终极控制权存在的隐秘性,加之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使得拥有终极控制权的股东尽一切手段去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结果。因此,如何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结构和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学术性课题,又是证券监管部门判别股权分置改革成效的一个实践性问题。 一、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偏离与投资者保护 1.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的改变 BedeandMeans(I932)提出了股权分散的假设,他们认为公司的所有权大都分散在小股东之间,而控制权则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而造成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传统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的现象。目前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公司治理主流研究的前提条件。 然而,自1980年以来的股权结构文献中,却显示出与BerleandMeans(1932)不同的观点,相关研究的实证结果发现,大部份国家的上市公司,其所有权与控制权并未完全分离。根据ShleiferandVishny(1986)与Morck,ShleifernadVishny(1988)的研究发现,即使是美国的许多大公司,也存在有一些所有权集中的现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集中于家族及富有投资者身上;另外在其它的富有经济体中也发现更多显著的所有权集中度,例如:德国、日本、意大利和七个OECD国家。其中,发达国家显示出有较高程度的所有权集中度LaPortaeta1.(1998)。这些研究显示出,在许多国家,其大公司不仅拥有大股东,而且这些股东也都积极从事公司的治理,而此观点和BedeandMeans(1932)认为管理者是无责任的想法是不同的。同时,研究表明,持有大宗股权的大股东往往会得到与他所持有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StCg,多的额外收益(Fama,E.andMJensen,1983;JensenMichaeland RobertRubuak,1983;De Angelo,Harry and Linda DeAngelo,1985;Demsets,H.andK.Lehn,1985)。这不符合现代公司经营理念提倡的“同股同权”(oneshare—onevote)原则,这部分额外的收益就是大股东对小股东进行侵害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股权高度分散和“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公司治理问题不仅仅包括BedeandMeans式的公司外部投资者和经理人员之间的问题,还包括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外部小股东和几乎控制全部经理人员的终极控制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董秀良、薛丰慧,2003)。相对而言,后者是一个更值得公司治理研究的问题,而~BelfeandMeans所说的股东与经理层的问题(BelfeandMeans,1932)。于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发生了转变,从股东与经理层的问题转变到小股东和控制股东之间的问题。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及应用研究 LaPortaeta1.,(1999)针对全世界27个富有经济体进行研究,并首次沿着所有权的链条而追索出谁拥有最大的投票权,结果发现,许多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存在有唯一的终极控制股东,而且其控制形态大都集中在家族或政府手中。以东亚四个国家和地区而言,日本与韩国显示出有较高的股权分散比率,香港则大多由家族所控制,而新加坡则有半数以上是被政府所控制的。Claessenseta1.,(2000)参考LaPonaeta1.,(1999)的研究方法,探讨东亚九个国家总共2980家公开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结果也发现东亚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公司,其股权结构为家族控制形态,且多数公司其管理阶层同时为终极控制股东所参与和控制。Faccioeta1.,(2002)对欧洲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发现欧洲除英国、爱尔兰等少数国家之外,上市公司最终控制者为家族的比例大多为50%。除了股权集中的情形之外,LaPortaeta1.,(1999)和Claessenseta1.,(2000)也进一步发现,有许多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会透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与互为董事等方式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并因此造成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一股一权的不合理现象,并使其所掌握的控制权超过其所拥有的现金流量权,在此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即可能通过利益转移和掏空公司资产等方式,侵占小股东的财富,并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相关成本。 根据LaPortaeta1,(1999)、Claessenseta1,(2000)、JosephandWang(2002)与LemmonandLins(2003)等的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股东所持有的现金流量权与公司价值间成正向关系,但较的投票权却显示出会有较低的市场评价,且当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的幅度越大时,会显示出有较低的公司价值,也就是说终极控制股东对小股东进行财富侵占的幅度越大。另根据LaPortaeta1.,(1999)与Claessenseta1.,(2000)的研究也发现,家族控制是引起控制权与市场评价问呈负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少数股东被剥削的风险也因不同国家而有不同的程度,一般来说,在有少数较好股东保护(通常在富有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国家会显示出有较低程度的剥削风险。此外,Morcketa1.,(1988)也指出,当管理者也是终极控制股东时,利益掠夺的机率就会增大,则公司管理者就会有较多的诱因去从事自利的行为;ShleiferandVishny(1997)的研究也指出,当所有者几乎拥有公司的所有控制权时,比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去创造不会被少数股东分享的私有利益;LaPonaeta1.(1998)、Morcketa1.,(1999)研究大小股东问的利益冲突,也发现当大股东能有效控制一家公司时,终极控制股东会通过不支付股利或将利润移转给他们所能控制的其它公司的方式来达到自利的目的。ClaessensetaL,(2000)、JophenandWang(2002)、翁淑育(200O)和沈中华(2002)研究台湾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结果发现,台湾上市公司存在有明显的家族控制形态,且终极控制股东也普遍运用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与参与管理等方式来增强控制权。因此也引发了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偏离同股同权的核心问题。叶勇、刘波、黄雷(2007)进一步将终极控制权分为显性终极控制权和隐性终极控制权,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综合上述结果,大多数国家的上市公司,其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大都倾向于具有终极控制股东,有时候这些终极控制股东还是政府,但最通常的是家族。此外,终极控制股东的最大特色就是控制权超过他们的现金流量权,因为他们通常通过金字塔股权与交叉持股的方式来取得一部份的控制权,及通过参与管理的方式来增强控制权。因此,在这样的结果下,终极控制股东在公司中显示出具有唯一的支配权,因此也使他有能力和诱惑去侵害小股东利益。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隐l生终极控制股东,并通过金字塔结构等方式使其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产生偏离,且偏离幅度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小,不同类型的终极控制股东控制的公司有显著差异(叶勇、刘波、黄雷,2007)。 二、法律制度体系与投资者保护 从目前世界各国现行的不同的司法体系中,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规则有不同的来源,有些来源于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收购法和竞争法,也有些来自于证券交易规则和会计标准等等。但在不同的国家,即使对于相同的投资者保护规则,执行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陈赤平,2006)。LaPo~a,eta1.,(1998)的研究表明,投资者保护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法律体系渊源、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规定以及法律的执行力度等法律制度环境有关。 为了分析各国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环境差异,LaPorta,eta1,(1998)利用民法法系(包括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和普通法系两大法系的49个国家的样本,主要根据反董事权利指数、债权人权利和执法质量等三个方面的数据,对这些国家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法律法规对投资者保护的成效在法律渊源之间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普通法系国家对外部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保护最强,而属民法法系的法国对投资者的保护最弱。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介于二者之问,虽然相对而言这些国家对于债权人的保护要强一些。同时他们还发现,采用何种法律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除法律架构外,法律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保护程度。比较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执法力度最强,法国法系国家最差,而德国民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居中。尽管法规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执法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关。即使剔除收入因素以外,法国法系国家的执法质量仍然是最低的,但普通法系国家的执法质量则显著上升。通过对股东权利保护、债权人权利保护和执法质量综合研究表明,尽管大陆法系内部各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普通法系国家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提供了较好的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陈赤平,2006)。叶勇和黄雷(2007)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法系之间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及其偏离情况,并对其进行了整体比较(叶勇、胡培、黄登仕,2005),见表1。 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在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及其偏离几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偏离有可能诱导控制股东去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具体而言,不同法系的国家的平均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及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是有较大区别的。在现金流量权方面,英美法系为23.83%,是最低的,大陆法系平均为30.75%。其中法国法系最高,达~J135.46%,说明在英美法系国家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平均持有23.83%的现金流量权就可以控制一家公司,而大陆法系中法国法系国家的上市公司需要投入35.46%的现金流。在控制权方面,英美法系为27.64%,仍然是最低的,大陆法系平均为36.06%,最高的法国法系达到39.99%,说明在英美法系国家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平均持有27.64%的控制权就可以控制一家公司,而大陆法系中法国法系国家的上市公司需要拥有39.99%的控制权。在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方面,英美法系国家上市公司的偏离是最小的,比值为0.862,大陆法系平均为0.821,其中偏离最大的是德国法系,达到0.802。 从总体上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平均现金流量权、控制权及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是有较大区别的。英美法系国家的上市公司控制股东需要最少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控制权及现金流量权与控制权的偏离也是最小的,这些都说明,比较而言,英美法系的国家拥有较好的法律制定和执行环境,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更好,因为只有在拥有较好的法律制定和执行环境,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更好的国家的上市公司控制股东才有可能以较少的成本(投入较少的现金流)就可以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并且其偏离度也较小,因为法律保护较好,相对于那些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太好的国家而言,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更好的国家的上市公司控制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获取私人收益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叶勇和黄雷,2007)。 三、限售期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为了保持市场稳定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5年9月4目,中国证监会正式并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股改后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限制。该规则第27条规定,改革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①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代东凯,2008)。 按照证监会的上述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前的非流通股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上市时间是分阶段进行的。最长的期限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36个月,当然,上市公司控制股东自愿增加解禁条件或延长限售期的除外。在正常的36个月限售期内,非流通股是逐渐达到流通标准的,这部分非流通股的持有人也就有可能在限售期结束后随时减持股份,而且减持的动机也是比较强的(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支付了部分对价,这些非流通股的获取成本仍然是相对低廉的)。随着大量的(总体占股改前的约2/3但不会全部减持)非流通股逐渐进入流通领域,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将会耗费巨量的流通资金,由于流通资金的总量减少,不可避免的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也会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逐渐向下调整,如果遇上宏观经济的弱市则会下降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以很高的市场价格持有股改前流通股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如果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地位从事一些关联交易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情,则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会更加巨大。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限售期解禁流通股上市的监管,对控制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及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份流通锁定承诺严格监督,规范限售股的流通方式和过程,防止持有限售股的股东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做出的系列承诺和责任,为了私利进行变相减持。从而避免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再次受到控制股东的侵害。只有加强对限售期持有限售股的股东行为进行严厉的监管,规范控制股东的行为,才能够使监管当局最初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同时,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下,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然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离不开控制股东的积极参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在全部限售股可以上市的全流通市场环境下,终极控制股东的利益受股票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迫使控制股东努力改善公司经营业绩,减少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同时,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控制股东行为的监督,这样才有可能对投资者利益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司投资论文: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及其管理探析 摘 要 现代寿险公司的经营中,其业务大体分为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作为寿险公司经营业务两大支柱之一的保险投资,已经成为关系到寿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分析寿险公司投资的现状入手,重点探析了寿险公司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 寿险公司 投资风险 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 1 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分析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自2004年6月突破1万亿元大关以来,截至2005年底,又上新台阶,达到1.5万亿元。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分别为3 702.79、5 799.25、8 378.54、 11 249.79和14 315.8亿元。 (2)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近年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间称“中国保监会”)加大了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力度,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等。2006年3月保险资金又获准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这些举措为保险资金构建合理的投资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保险投资结构出现了战略性转变。截至2005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 315.8亿元。其中,保险公司持有国债3 588.3亿元、金融债1 785.1亿元、企业债107.6亿元,分别占其发行余额的12.6%、13.4%和67%。保险公司持有银行次级债804.9亿元,占发行余额的44.6%。2005年中国保险资产结构实现了战略转变,债券投资占整个保险资产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过银行存款的比例,达到52.3%,与2005年初相比,债券投资比例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保险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见表1)。 (4)投资收益水平较低。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效果却不容乐观,资金运用收益呈逐年下滑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1~2005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2.68%、2.9%、3.6%,收益率水平已经低于或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 2 寿险公司投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是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的杠杆,国家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频繁地使用利率杠杆来调节资金供求。因而,利率是保险公司不可控制的外部变量。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指的是利率变动对资产、负债价值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从上述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来看,投资组合中的几乎所有品种都属于直接的利率敏感产品,隐含着很大的利率风险。如在银行存款方面,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以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8次降息,一方面使寿险公司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近一半的资金存入银行,在实际利益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资金投资收益率为负;又如2004年以来的加息预期以及加息的实现使得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投资组合中的债券部分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对提高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某种原因急于抛售手中持有的某项资产,采取价格折扣等方式造成投资收益的损失。流动性强的资产,一般具有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随时出售;流动性差的资产由于没有完善的二级市场,不太容易交易转让,要降低价格进行交易,从而造成资本损失。 综观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历程,寿险业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90~2002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36%,2002年达到最高峰,增长率达59.74%。但是,自2003年开始,寿险业增长的速度有放慢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全国人身保险的保费的增长速度下降到最低点7.2%。有学者提出,如果寿险业增长趋缓只是短期现象,那么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完成,继续保险业的快速成长,问题也许并不严重;但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增长一直趋缓,问题将会严重得多。因为寿险业趸缴短期分红型占比过高的业务结构合理,将极有可能导致其未来业务的成长难以持续发展。以2002年和2003年为例,这两年银行保险中,5年期的分红型趸缴短期业务占很高比重。2008年前后,这些业务将出现给付的高峰,如果新业务的成长不能维持一定的速度,将有可能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流动性风险。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水平低下的投资收益率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吸引力。随着客户以退保和保单抵押等形式的流失,现金流的流出将明显大于流入,这将进一步加大流动性风险。 (3)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指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化。外汇汇率由于受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外汇供求的影响而频繁波动,因此,当投资于以外币所表示的资产时,要承担汇率风险。例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一旦人民币升值,以外币持有的资产将会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保险公司的贷款对象或者是其购买的债券的发行者的经营状况恶化或故意违约,使公司无法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信用风险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未来偿付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保险公司的破产。对于国内寿险公司来说,因为当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较为单一,并不包括发放贷款;从投资债券来看,主要是信用等级较高的国债和金融债券,而企业债券所占比重较低,并且对投资企业债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所以信用风险并不如利率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切。但在部分寿险公司中,存在着向内部员工发放住房贷款等实际操作;并且今后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当寿险公司可以进行房屋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投资时,信用风险也将逐步增加。 (5)资产与负债不匹配风险。资产和负债不匹配风险是指寿险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不匹配,从而导致寿险公司收益损失。由于寿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负债)具有长期性,对于许多寿险公司来说,多数保单的保障期限甚至长达20~30年,而对于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资产)来讲,有长期投资,也有短期投资。具体讲,在资产层面上,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到期时间、不同的现金流量分布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在面临市场利率变化、股价波动、通货膨胀等影响时,寿险公司存在很大风险。在负债层面上,即使对于同一家保险公司来讲,不同的险种,由于期限不同,产品的现金流也影响着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价格变化而造成投资收益的不确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保险资金运用所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仅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例,有资料显示,大约5%左右的保险资金投向了证券投资基金,但从账面上,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较长期低迷状况,股票指数不断下降,从2001~2005年5月,指数跌去了三成以上,造成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浮亏20%~30%,截至2005年底,保险公司在封闭式基金上的投资仍旧亏损。 (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用风险,指由于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一是政策执行不当,这往往是由于有关信息没有及时传达给操作人员,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是操作人员没有正确领会上司的意图等原因而造成损失;二是操作不当甚至违规操作,操作人员业务技能不高或偶然失误可能造成损失;三是交易系统可清算系统发生故障。 3 寿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 3.1 政府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监管 保险监管部门出于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的目的,应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规避投资风险。监管部门的举措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保险投资范围的限制,主要是限定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禁止保险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和项目;二是对保险投资比例的限制,即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各类资产结构及其比例进行限制;三是对投资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关系的限制,即对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的要求;四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限制,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允许寿险公司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但必须以保值为前提,禁止进行套利等投机交易。 3.2 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的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利率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最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有不同的冲击,打破资产、负债间原已实现匹配的均衡状态,或使未来的资产、负债特征变得不对称,而给未来寿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风险。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期间、成本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对称、匹配,以控制风险,谋求收益最大化。持续期管理是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有效方法。 (2)总风险限额限制。总风险限额反映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的大小,一般由保险公司可承担投资风险资本乘以百分比确定,百分比的大小由保险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力及经营管理状况确定。可根据一定评估周期,运用在险价值法对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进行计算、监控,并将之与公司规定的最高风险限额进行比较,对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给予调整,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投入,直到符合公司政策要求为止。 (3)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投资管理“三权分立”。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部门与资产所有人、资产托管部门分设,投资部门的运作受资产所有人、托管部门的监控;投资前台与后台分开,后台对前台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监控,同时,投资部门接受稽核部门的监控;战略性资产管理、战术性资产管理、证券选择相互监督、制约;核算部门独立于投资运作部门之外,负责资产及汇报的记录和复核。 (4)交易流程控制。交易流程的有效控制,同样是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在交易流程控制中应严格遵循严格的授权、交易指令及时复核、交易结果及时反馈和交易操作及时存档记录的原则。 (5)保险产品开发策略。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风险管理,不仅与投资运作过程本身有关,而且与保险产品最初的设计策略紧密相连,恰当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可增强新产品的销售竞争力,而且可以化解许多潜在的投资风险。由于利率波动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不同市场利率环境下可采用不同策略,低利率时期主要开发固定预定利率产品,高利率时期以开发投资连结类、分红类产品为主,同时,保险公司产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遵循多元化原则。 公司投资论文: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治理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投资者法律保护 [论文摘要]投资者保护对于公司筹资融资的进行起到决定性作用。法律体系则是决定一个国家投资者保护程度的根本性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国家层面从法律体系的角度分析投资者保护,并从法律角度就如何完善投资者保护提出若干建议。 公司治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目的是管理与公司有关的各种利益主体,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制订解决纠纷的方法等。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公司治理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其侧重点也有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各国法律制度对投资者保护的差异。因此,本文旨在从投资者法律保护的角度来分析公司治理。 一、投资者保护问题概括 本文所指的投资者保护主要指基于国家层面的投资者保护,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司法、证券法、商法中对投资者的保护条款以及这些条款的执行情况。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后果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公司治理又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公司所有权结构、公司融资成本和公司价值等。 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最关注的企业中的问题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问题。在Berle和Means(1932)的世界中,公司股权是十分分散的,任何一个股东都不能对经理人产生影响。Berle和Means(1932)模型大致符合美国情况,但对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适用。LLSV(2002)指出,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中,问题主要不是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应该更多地关注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问题。 那么为什么问题在国家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问题的差别呢?这些差别对于各国的资本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这个国家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家能够为他们的经营筹集到资金,才能为社会创造出财富。资金及其他经济资源能够合理地在企业之间分配,社会财富才能最大化。但是,企业家能否筹集到资金取决于投资人是否愿意把资金交给企业,以换取未来的投资回报。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投资者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显然,如果没有投资者保护措施,投资人认为把资金交给企业后,企业就失去归还资金并提供回报的动机,这样投资人起初就不会为企业融资。企业筹集不到资金,也就无法创造财富,经济也就不能发展。正是这种可能的市场失败要求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提供投资者保护,使筹资融资成为可能。 在各种投资者保护机制中,法律制度的作用是基础的,对其他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有重要的影响。当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较弱时,由于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放弃控制所带来的私人利益,投资者会尽可能想办法集中所有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集中所有权是投资者保护弱化的适应性反应。如果法律制度对股东权益保护较好,则该国就可能有一个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企业股权融资比例就可能相应较高;如果法律制度对债权人保护较好,则该国债券市场就可能发展得较好,银行的债权投资行为就会得到鼓励,企业债务融资的比例就可能比较高。当外部股东和债权人都缺乏保护时,企业就只能依靠家族成员进行融资。在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缺失。因此,推进法律改革以加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是提高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 二、投资者保护的法律体制 证券市场的作用是促进资金在投资人和企业之间的流动。而投资人是否愿意拿出资金供企业使用取决于他们预期获得未来回报的可能性。良好的资本市场应为投资人提供取得回报的保障和信心。投资者保护机制就应该起到这个作用。 在不同的司法体系中,保护投资者的规则有不同的来源,有些来源于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收购法和竞争法,也有些来自于证券交易规则和会计标准等等。但在不同的国家,即使对于相同的投资者保护规则,执行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LLSV(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保护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法律体系、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规定以及法律的执行力度等法律制度环境有关。 一般研究将法系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内又划分为三大法系: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简要地说,大陆法系更多地依靠成文法典来解释案件,而英美法系更多地依靠判例来解释案例。属于法国法系的国家有法国、希腊、巴西、阿根廷、印尼、意大利、西班牙及大部分西班牙、葡萄牙语国家。属于德国法系的国家有德国、日本、韩国、瑞士等。瑞典等北欧国家则属于斯堪的纳维亚法系。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大部分属于英美法系。 为了分析各国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环境差异。LLSV(1998)利用了属于上述两大法系的49个国家的样本,主要根据防董事权利指数、债权人权利和执法质量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对投资者法律保护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法律法规对投资者保护的成效在法律渊源之间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英美法系国家对外部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保护最强,而属于大陆法系的法国对投资者的保护最弱。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国家介于二者之间,虽然相对而言这些国家对于债权人的保护要强一些。同时他们还发现,采用何种法律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 除了保护投资者法律条款的健全程度外,法律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即便投资者保护法律条款不健全,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执法效率与执法力度上的优势来弥补。比较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执法力度最强,法国法系国家最差,而德国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居中。尽管法规不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执法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关。即使剔除收入因素,法国法系国家的执法质量仍然是最低的,但英美法系国家的执法质量则显著上升。通过对股东权利保护、债权人权利保护和执法质量综合研究表明,尽管大陆法系内部各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英美法系国家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而言,提供了较好的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 三、投资者法律保护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投资者法律保护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重大。本文从对公司所有权结构、融资成本、公司价值等几个主要方面加以阐述。 1、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影响 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影响着控制权所能带来的私人收益的价值,从而决定了所有权结构的均衡。当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较弱时,内部人就有大量剥夺外部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一旦未来的经济前景恶化,这种剥夺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股东和债权人等外部投资者对此都无能为力。由于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放弃因控制权而带来的利益,投资者会尽可能想办法集中所有权。因此,集中所有权是对投资者保护弱化的适应性反应。而集中所有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集中持有股份。 LLSV(1998)发现在投资者保护差的国家里,公司股权往往比较集中,即公司往往有持股比例较高的大股东。在这样的国家里,拥有控制权成为弥补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机制。投资者保护最差的法国法系国家拥有最集中的股权结构,平均达到54%,显著地高于其他几个法系的平均股权集中度。其他几个法系的排列为英美法系(43%)、斯堪的纳维亚法系(37%)和德国法系(34%)。 2、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 投资者保护直接影响到公司融资成本。投资人在投资于企业的时候,都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来索取相应的回报。风险越大,要求的回报就越高。投资人因为投资者保护差,认为自己在公司里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所以他们预期的投资风险就比较高,要求的投资回报就比较高,导致公司的融资成本就比较高。 3、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在一个对小股东权利保护较好的国家中,普通投资者预测到他们未来的投资收益被大股东剥夺的可能性较小,从而更愿意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相反,在一个对小股东的权利保护较差的国家中,普通投资者面临着很大的被大股东欺诈的可能性,因而不能实现他们应有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愿意为这些公司的股票付出的价格就很低。 LLSV(2002)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其他因素后,对小股东保护较好的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价值显著高于其他法系国家的公司。同时,股东权力较大的国家的公司的价值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的公司。 四、从法律角度如何完善投资者保护 LLSV提出,以保护外部投资者权利为目标的法律改革应该坚持三个原则:(1)法规是至关重要的;(2)好的法规是那些能够实施的法规;(3)在无法依靠法院执行私人合同和法律时,政府对金融市场加以规制可能是有用的。 根据LLSV的观点,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完善投资者保护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法律和法规的建设 法律规则是投资者保护最为重要的方面。法律趋同论强调的实际上就是法律规则的制订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法律规则对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进行调整和逐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例如,2005年修订的《新公司法》中对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就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实践的进一步探索留下了空间。除了对已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之外,还需要加强其他法律法规的建设,诸如与强制性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 2、建立执法专门队伍,提高执法质量 法律的执行与法律规则的制定同等重要。我们通常假定法庭和政府都是没有自身利益的超然之神,因此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制订法律,然后由法院去执行的问题。但法院的判决是由法官做出的,而法官也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因此法官队伍的建设是执法质量高低的关键。英美法系之所以对投资者具有更好的保护,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法系中法官的特殊作用。而我国执法质量低下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执法队伍素质低下,一些法官知法犯法。 3、充分发挥政府规制的积极作用 我国普遍存在司法制度效率低下的问题,解决投资者保护的许多原则性方法可能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规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替代方式。 4、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建立法律制度的诚信基础 法律制度是一种正式规则,而诚信制度是一种非正式规则。诚信制度是法律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基础。在一个诚信社会里,法律的执行效率是最高的,而执行成本是最低的;相反,当人们不重视信誉时,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失去了信誉基础,法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公司投资论文:融合还是并行 ——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立法选择 外商投资的公司与内资公司的双轨制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并行是中国现行公司制度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自有其历史和客观的原因,但现实的并非就是合理的,这种特殊的制度结构是否应永久持续,两种公司并轨、两法融合归一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这正是已经启动并正在进行的中国公司法修订所要作出的分析和面临的重要立法选择。全面综合的分析表明,双轨和并行不过是历史过程中的无奈和权宜之计,并轨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和我们现时就应作出的合理选择。 一、双轨与并行:历史过程中的无奈与权益之计 外商投资企业法作为特别企业形式的立法,它本来应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后进行,应该在公司和有限公司等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完全统一和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然而,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立法不可能按一般的立法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相反,它是完全追随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而亦步亦趋地形成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1979年,中国经济立法才刚刚起步,当时还没有任何其他企业立法,甚至连《民法通则》都还没有的时候,《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就颁布了。接着到80年代中期,即1986年又颁布了《外资企业法》,1988年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而作为这三个外商投资企业法基础和前提的《公司法》,几经周折,到1993年才颁布。 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自成体系及其与公司法的前后倒置,当然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比较单一,企业形式基本就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数不多的经济法律法规,也基本上是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制定的,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适用不同的企业法。因而,作为新兴的外商投资企业,无法与既有的企业形式对号人座,一开始就不得已走上了一条独立于内资企业立法的路子,除了三部完整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之外,还分别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会计、财务、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会、外汇收支管理等专门性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形成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并行的格局,并非企业法科学体系建构的要求,也非立法机构的刻意安排,而完全是顺应当时吸引外资和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法律调整的迫切需要,其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第一,在企业形态上,当时内资企业中尚无典型的、为外商投资企业所采用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是三种外商投资企业形式催生了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第二,为吸引外资,从公司的设立到公司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的确需要建立和实行一套外商投资企业特有的制度和规则,如可行性论证与合资合同、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出资的分期交纳、董事会的单一管理等。虽然这一立法的历史进程背离了按部就班的立法逻辑,但它又是无奈的权益安排,是不得已的立法选择,时势造法,是谓这一历史过程的真实写照。 其实,有违立法逻辑和顺序的又何止外商投资企业法,整个中国企业立法走过的都是一条崎岖、异常的道路。中国的企业立法从来就不是在明确界定企业法律形态和类型的基础上,沿着先普通法再特别法,先高位阶法再低位阶法,先法律、法规再规章、规则的立法轨迹推进。相反,由于追随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应对社会急剧变革中的各种企业法律问题,中国企业立法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间,曾一直处于概念和分类不明确、调整范围不全面、体系和内容不完备、性质和效力不统一以及相互之间不协调的混乱状态,企业立法的交叉与重复、缺陷与空白、矛盾与冲突同时并存。而导致此种状态的原因除缺乏通盘考虑的立法热情和唯领导意志是听的主观随意以及狭隘的部门意识和利益之外,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企业立法一直未能确定中国自己的企业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企业分类标准和形成企业立法完整、科学的体系。在如此的立法背景之下,外商投资企业法先行于公司法并与之长期双轨并行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 二、公司法的统一性: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融合的基点 公司法的统一性首先源自于其组织法的基本属性。公司法属于商事法中的商事主体法或商业组织法,是对公司这种企业组织的设立和终止、组织机构及其活动范围、活动规则等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法律规范。组织法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公司法制度的统一性要求,决定了一国之内的相同的公司形式应适用同样的公司规范予以调整。这种统一性又是作为企业法律形态立法的共同性要求,企业法律形态的确定就是从企业立法的任务出发,选择最具有立法意义的分类标准,以有限的形式理顺众多的企业组织关系,将其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若干法律形态,并统一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组织。公司是企业法律形态中最为普遍而重要的一种,公司法是对各种公司组织进行一体调整的法律规范,各种以股东出资方式设立、采取股权结构、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组织都属于公司,都应受公司法的调整,现代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在商事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公司法的统一性。 促进投资、交易便利和保护交易安全是公司法统一性的又根据公司的性质和形式是公司基本法律地位的标志和公司内外法律关系的综合性反映,是商事活动中当事人作出相互了解和商业判断的基本依据。以统一规则对公司进行的法律调整,将使各种不同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内外关系在类型化的基础上规范化和格式化,使公司的投资者或设立者只需从法定的类型中作出对号人座的选择,而免去了公司关系自我设计以及为此而彼此防范和讨价还价的烦累和矛盾。使公司的交易者从公司的类型和既定的公司法规则中一望而知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等,而免去了不同的交易者个别进行的、复杂而艰难的一般商业审查和信用判断。 使所有的市场主体都能遵循最起码的行为规则,无论在正常的营业活动中,还是在减资、合并、分立、终汁等特殊情况下,都能提供给外部当事人尤其是公司的债权人以最低限度的保障,防范可能发生的商业风险。这一切消除的不仅是商事主体的心理疑虑,更是许多具体商业行为的实际障碍,它使得投资和交易行为更为顺畅、便利、快捷和高效,商事交易更为安全、可靠,社会经济更为有序和稳定。 显然,外商投资企业法在公司法体系之外的独立运行与公司法统一性的要求相悖,外商投资企业尽管有其投资来源的特殊性,但在法律性质上,如果将其定性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就当然应具有与其他公司企业相同的法律地位和组织结构,并应适用相同的公司规范。否则我们将会看到"一种公司、两种制度"的法律奇观,同是有限公司,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与普通有限公司名同而实异,如此状态,将使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变得游移不定,法律概念和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也会由此被破坏。 三、法律的交叉与冲突: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融合的现实动因 在三种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的法律性质十分明晰,《中外合资企业法》明确界定其为有限责任公司。而中外合作企业的法律性质则较为模糊。根据《中外合作企业法》的规定,中国的合作企业,可分为法人式和非法人式。至于法人式合作企业的具体法律形式如何?《中外合作企业法》并未加以规定,而从实践情况看,已经成立的合作企业,大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公司,非法人的合作企业为数很少。对外资企业的法律性质,《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又规定:"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外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外资企业为其他责任形式的,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适用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公司。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则可能采取合伙企业、也可能采取独资企业的形式。 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是一类法律性质多样化的企业组织,除其中的合资企业属于确定无疑的有限公司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既可能采取法人型的有限公司形式,也可能采取非法人型的其他企业形式外商投资企业与公司之间的这种互相交叉关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则是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之间的法律适用上的冲突,即对于一个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其设立、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到底遵循外商投资企业法,还是公司法? 在此问题上,尽管《公司法》第18条作了协调性的原则规定,即:"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法本身的先天不足,其原已存在的问题在公司法颁行后也暴露得更加突出。 (一)法律适用对象的冲突 公司法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公司法,但何为"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企业肯定属于此类没有疑义,但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究竟哪些属于有限公司,迄今却没有更清晰的标准。有限公司的基本法律特征是它具有法人资格,那么又如何确定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法人资格呢? 在此问题上,《民法通则》第41条的规定自该法颁布以来,就是一个看起来清楚、实际上极为模糊的条文、它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这里首先将外商投资企业分为具有法人资格和没有法人资格的几类,而区别的标准则是是否具备法人条件。如果法定法人条件比较严格和具体的话,也许这一标准可以真正地将外商投资企业作实质性的划分。然而,《民法通则》所确定的法人条件却是较为宽松和抽象的。它要求的条件不过是: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毫无疑问,规定法人条件的目的是为了将法人与非法人加以区别,然而,依据上述的法人条件,却很难实现这一立法目的。事实上,非法人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同样也需要依法成立,财产条件同样也有必要,甚至数额超过法人企业的财产,而且也当然应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这三个条件并不成为它们区别于法人企业的标志。至于第四个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是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的根本差异,但这一差异究竟是因某一企业已取得或意欲取得法人资格而确定自己承担独立责任,还是因其客观上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产生,换言之,独立的责任,到底是一种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假如是一种主观条件的话,那么企业是否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就是设立者的一种纯主观的选择,如此而言,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考虑,恐怕没有多少企业的设立者愿意选择企业的非独立责任,即投资者的无限连带责任,而只会选择企业独立责任和投资者的有限责任。假如独立民事责任是一种客观条件的话,那么这种抽象的条件根本不具有衡量企业责任能力的作用,撇开法律的强制规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同样也可以以其营业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而这种独立能力的强弱实在不取决于它是独资、合伙,还是法人。因此,无论把独立责任作为主观条件,还是作为客观条件,都难以成为界定企业法人资格的惟一的标准。 十分值得注意的条件是"依法成立"。所谓依法成立,应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法人的成立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亦即不违法;其二,法人的成立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具体条件和程序。显然后者是更主要的问题。《民法通则》作为普通的部门法,不便也不可能将所有各种法人的成立条件和程序加以具体规定,这一任务只能由规范不同法人的单行法律、法规去完成。因此,判别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的具体依据只能到其所属的法律法规中去寻找。 公司企业的法人条件和成立程序无疑是由《公司法》予以界定的。依据《公司法》第19条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是: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公司法》第20条进一步规定了有限公司的法定人数为2人以上、50人以下。但国有独资有限公司除外。第23条则进一步规定了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限额为10万元至50万元。在这里,股东法定人数和最低资本限额.就完全具有了判别一个企业是否为有限公司以及是否具备法人资格的实际标准。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同样如此,只是提高了公司初始股东的人数和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即应当有5个以上的发起人、10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法人条件如同公司企业一样,本来是应由合资企业法、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予以规定的。然而,除《中外合资企业法》规定合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使其完全适用《公司法》的法人条件外,《中外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竟也仿效《民法通则》,对这两种企业的法人资格作了同样抽象的规定。《中外合作企业法》第2条规定:"合作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外资企业法》第1条也如此规定:"外资企业符合中国法律关于法人条件的规定的,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这样,本应由专门企业立法具体化的法人条件仍然被抽象化,形成了《民法通则》与具体立法之间的同义反复和恶性循环,使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法人资格的确定事实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的这种立法处理,表面上看是保持了与《民法通则》的一致和高度的准确性,但实质上却是混淆和误解了不同立法的性质和层级划分,回避和放弃了单行企业立法应有的职能,因而留下了法律规范的缺撼并导致实践中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法人资格模糊不清、难以把握的状态,从而也造成了因适用对象不明而引起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根本性冲突。 (二)法律规则的冲突 将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法律规则加以综合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二者的法律规定完全相同或类似。由外商投资企业与公司的交叉关系所决定,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存在着与公司法完全相同或类似的规定如外资企业法和公司法中关于合资方式或股东出资形式的规定、关于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的规定、关于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规定。然而,这种情况在合资企业法中为数不多而在合作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中则更为少见。 2.二者对同样法律事项作出不同的法律规定,这种情况构成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相互关系的主要特点。在关于企业或公司的设立制度、资本制度和组织机构以及清算、解散制度的规定中虽然二者所规范的法律事项是基本相同的,但其各自的规范内容却大不相同。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需要主管部门的批准,而《公司法》则没有关于批准程序的规定。同样是董事会,外商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与公司的董事会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3.二者又各有自己的特定事项和内容。这些事项和内容为外商投资企业法或公司法所独有。如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关于合资合同、合作合同的规定、关于外国合营者投资比例的规定、关于设立合资企业的行业限制的规定、关于外汇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的规定等,这些在公司法中都没有、也没有必要予以规定。反过来,公司法中也有许多外商投资企业法中不曾有的内容。如有限公司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无形资产出资比例限制的规定、股东出资验资及出资证明书的规定、股东会、监事会的设置、董事、经理的法律义务和责任等。 上述三方面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法律规则适用上的冲突。虽然公司法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适用公司法,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何谓"另有特别规定"?以上三种情况中,在第二种情况下,对同样法律事项作出不同法律规定时,可以理解为"另有特别规定"。但在第三种情况下,对于公司法有规定而外商投资企业法未予涉及的内容是否也同样理解为"另有特别规定"?比如,公司法规定了股东会、监事会的设置,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没有涉及,公司法规定了最低资本额,而外商投资企业法中亦无要求,这些是否都属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特别规定。如果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公司法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就都成了"特别规定"如果这样,所谓的"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适用公司法"的原则性规定岂不成了空话,公司法中哪里还有可以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内容反之,如果不把上述情况看作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特别规定’.而适用公司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也要设股东会、监事会,也要实行最低资本额制度?这显然又走到了另一个荒唐的地步、然而这却正是公司法的冲突条款所带来的两难结果由此看来,公司法的冲突条款表面看来似乎解决厂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的冲突,而实际上这种冲突依然存在_弥补其缺陷和消除这种冲突根本的出路在于在明确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性质的基础上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在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和规则上的协调和统一,即在明晰外商投资企业与公司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基本内容融入公司法之中,外商投资企业中具有法人地位的即属干公司中的有限公司,因而统一适用公司法非法人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将根据其性质分别适用合伙企业法或另行制定的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将作为普通的外国投资法,与公司法的职能分工也十分明了,前者只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特有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后者适用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有限公司,两法之间的关系也被彻底理顺,相互之间不再存在对同一事项作不同规定的法律冲突。 四、公平竞争与国民待遇: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融合的国内外背景 如前所述,外商投资企业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广泛吸收境外投资而制定的,20多年过去,外商投资企业法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彻底,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基本机构已经形成.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市场发育逐渐成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日益完备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最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域,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最大的投资输入国。无论是市场条件还是法律环境,中国与其他国家已无根本的隔阂和差异,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基于不发达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法制而形成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已经失却其独立存在的社会基础成熟的市场经济呼唤公平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根本机制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要求市场统一、市场主体平等和市场交易规则的规范_市场统一意味着各种主体可以自由进人,不受地域限制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意味着各种主体在同一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市场规范则意味着用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制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不仅表明世界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环境的认可,同时也包含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即给予外国的商业组织以与国内商业组织同样的"国民待遇",使它们在相同的法律规则下进行公平的竞争以往的历史中,我们曾给予外商以"次国民待遇",也曾给予外商以"超国民待遇",在各种立法和政策文件中,既有大量的对外商的优惠规定,也有不少的限制性的规定,外商所获得的经营条件既有优于内资公司之处,又有劣于内资公司之处这一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在中国入世之后,必须加以改变而公平的竟争,当然包括投资领域的竞争和投资行为的公平,包括以公司形式从事商业竞争时给予同样的法律对待和适用相同的法律规则。 以吸引外资为理由主张外商投资企业法的独立,理由并不充分。一个国家或投资地域对外资的吸引力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经营资源的因素,又有劳动力的因素;既有市场的因素,又有投资环境的因素;既有政策优惠的因素,也有法律制度的因素等而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其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又是有所变化的,对中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前期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在于税收、关税等优惠政策,而90年代后期和进人21世纪之后,则主要在于低廉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法律制度的完善当然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但这种制度的完善是整个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环境的优良,决不是意味着对外资的单独立法,更不意味着在织织法上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法,西方国家吸引境外投资的于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法律的严密和完善、但他们并无针对外资的公司法或企业法。 当然,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将外资政策的优惠上升为法律,并制定专门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法律部门的性质和分工表明,这一任务并不属于作为商业组织法的公司法,而属于直接体现外资政策的外国投资法。事实上,各国的企业法本来就存在商业组织法(Business Organization)性质的企业法和产业政策与经济管理法性质的企业法之分,前者是关于公司组织方面,即公司内外法律关系方面的规范,包括公司行为的一般制度和规则、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股东的出资、公司的章程、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权、公司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财务制度、公司的解散与清算等后者则是关十国家对企业的特殊扶植、保护或限制措施并体现了国家相应的产业发展和振兴政策,如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关于鼓励和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和经营范围、出资标的要求、税收的优惠、财务、信贷、外汇和劳动的管理等。而中国现行的外商投资企业法恰是融商业组织法与外国投资法于一体的混合性立法。这显然是一种立法件质的错位,该法与公司法的冲突亦由此而来因此,外商投资企业法改革的宏观目标和基本思路就是对其重新定位,在将其商业组织法内容融人公司法的基础上,恢复其外国投资法的单一性质,保留其吸引外资、外资管理等特有的制度和规则并与公司法、合伙法、独资企业法等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对企业关系的法律调整。 公司投资论文: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关系探索——基于大陆、香港和美国市场 论文关键词: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关联交易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阐述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的影响,搭建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比较了大陆、香港、美国三个不同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下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即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有利于形成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关联交易行为;投资者法律保护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一、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关联交易作为一种利益侵占行为,其实质在于公司内部人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掠夺。因此,制约关联交易的核心在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剩余控制权的滥用。鉴于此,国内学者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激励等内部机制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如余明桂等(2004)、陈晓等(Zoos。近年来,随着法与金融学的发展,国外学者已转向关注外部治理层面,如法律体系、监管制度、政府干预等,其中以投资者法律保护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如La Porta等(1999)最早通过实证考察了27个发达国家规模排名前10的非金融类公司的控制权集中问题,发现投资者保护程度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进一步,La Porto等(2002) Shieifer等(2002)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论证了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内部人所有权集中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本文试图将国外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成果引人到关联交易的研究中,通过考察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关联交易和公司治理形成的制度原因。这是解决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关键所在。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投资者法律保护是防止公司内部人(控股股东或管理者)剥夺外部投资者权利的法律规定及执行机制(栗天虹,2006)。在法律规定层面,各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条款主要集中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前者侧重于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指引,后者侧重于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规范。而仅有法律规定是不够的,法律执行效力比书面规定要重要得多(Berkowitz et a1,2003)。强有力的执法不仅是书面立法发挥作用的保证,也是书面立法的重要补充。 1.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的最核心影响在于对股东大会及股东权利的规定,而在股东权利中表决权是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根本,也是其他权利的基础。 (1)大股东表决权的规定。从公司法对大股东表决权的限制看,是否采用一股一票原则对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十分重要。我国现行公司法实施的一股一票原则,表面上看是一种资本平等原则,但在股东持股数量悬殊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轻易地根据“资本多数决”原则操纵股东大会,形成控制权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法都有对大股东投票权限制的条款,如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修订公司法,规定任何股东不论其持有多少股份,最多只能行使20%的投票权,首次突破了一股一票的表决权原则。 (2)小股东表决权的规定。从公司法对小股东表决权的保护看,是否采用邮寄投票、股票冻结、累积投票、重开股东大会所需的持股比例等机制,对建立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十分重要(La Porta et al ,1998 )。美国采用了全部4项保护机制,其中重开股东大会的股票比例仅为1%;香港采用了除累积投票外的其余3项机制,重开股东大会的股票比例为5 %a;而大陆仅采用了累积投票和重开股东大会两项机制。我国没有采用邮寄投票,意味着股东必须亲自出席股东大会才能进行投票,这对小股东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我国有股票冻结的规定,使更在意投机交易的小股东会自愿放弃投票权;我国虽然采用了累积投票,但在公司法中属任意性条款,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意义,形同虚设;我国有重开股东大会的规定,但重开股东大会的股票比例为10%,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2.证券法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证券法对投资者的保护体现在三个维度:信息披露、董事责任和股东诉讼权利(Djankov et a1,2005 ) 。 (1)信息披露。如果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范围较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很及时、因信息披露不全或不及时产生利益损失时对有关责任人员惩罚力度比较大,那么企业管理者便会因法律责任的压力而披露更多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抑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利益侵占行为。 (2)董事责任。如果证券法对董事责任有明确的指引,当发生利益侵占行为时,就比较容易追究相关董事的责任,进而督促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尽的职责。如萨班斯法案明确规定了CEO和CFO对财务报表的书证责任,以及违反相应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有严刑峻法的威慑,又有明确的指引,董事必将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责任,在控股股东发生利益侵占行为时,形成对控股股东的制衡。 (3)股东诉讼权利。完善的股东诉讼制度能从源头上遏制公司内部权力的滥用。如法律规定外部股东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提起诉讼时,可以查阅公司交易资料的范围广泛,那么实际控制人通过欺骗行为转移利润就变得非常困难,因而会对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产生事前警示作用,控股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都会约束自身行为,同时也会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余劲松等(2009)的研究表明,如果综合考虑立法和执法因素,立法层面投资者诉讼权利的保障显得更为重要。 表1参照世界银行商业环境调查对证券法投资者保护的每一个维度以及整体保护水平的打分,给出大陆、香港、美国三个市场证券法投资者保护的对比情况。 可见,大陆地区证券立法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有失周全。在董事责任上仅得1分,其直接结果就是当公司实际控制人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时,监管机构和法院在追究董事责任时缺乏明确指引。近年来,大陆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对违规事件进行审理时却无法对相关责任人做出明确裁决,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投资者诉讼权利上得4分,表明大陆地区在完善投资者事后救济体系上存在缺陷。如大陆证券法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具有系统的审判规定,但侵害行为远不止虚假陈述一种。对于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证券立法尚没有相关审判的规定,因此不利于保护投资者事后诉讼的权利。 3.法律执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执法威慑力。如果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发生的违规行为具有严厉的惩戒措施,使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远低于违规成本,那么即使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漏洞,相关内部人也没有违规动机。此时,执法的威慑力相当于内部治理机制的补全。另外,如果监管机构对违规事件中没有尽职履行责任的董事、监事以及经理人员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措施,无疑也可以鞭策其切实担负起监督制约利益侵占行为的责任。 (2)监管及时性。如果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违规初期就能及时发现,那么通过较轻处罚即可纠正违规行为,也使投资者利益免遭较大损失。这相当于监管部门用较小的成本对上市公司及其治理结构的各个层面进行了一次有效教育,从而能够尽早遏制公司内部人的利益侵占行为,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的欠缺之处。 (3)诉讼可行性。投资者是否提起诉讼,取决于诉讼的成本与收益。过高的诉讼成本和过长的审理期限都会阻止投资者对司法的亲近;而投资者起诉的动机越弱,诉讼对公司的威慑力就越小,公司治理水平也就越差。 (二)研究假设提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H1:不同市场(即不同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H2:不同市场(即不同投资者法律保护环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水平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显著关系,但相关性不 同。 H3: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水平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存在显著关系;相对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而言,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程度更大。 三、数据及变量 (一)样本及数据 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不同,本文选取A十N股、A+H股和A股公司为样本,并以2007年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发行B股的公司,剔除S,ST,P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或存在异常值的公司,最终得到A+N股10家、A+H股28家。依据这两类样本的行业分布和资产规模,得到符合配比条件的A股公司247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 (二)变量定义 1.关联交易变量。考虑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并从中选取发生金额较大、为证券监管部门重点监管、利润操纵可能性大的商品交易类、资产交易类、提供与接受劳务类、资金交易类、担保抵押类、租赁类和股权交易类等七类关联交易作为研究对象。用关联交易发生额(总体和各类)除以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衡量关联交易总体和各类水平。 2.公司治理变量。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效率、经理层激励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借鉴已有文献,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总经理与董事会主席两职合一(合一为0,否则为1),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高管领取薪酬比例、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设立为1,否则为0)作为公司治理变量。 3.投资者法律保护变量。用上市地的不同进行衡量。大陆A股取值为I;香港A+H股取值为2;美国A十N股取值为3。 4.控制变量。选取公司规模和公司业绩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为年末总资产对数,公司业绩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四、实证结果 (一)不同市场关联交易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差异检验 采用均值比较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大陆、香港、美国三地样本公司关联交易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1)A股公司关联交易总体水平显著高于A十H和A十N股公司。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略),A股公司关联交易水平为净资产的52. 68%,而A十H股公司为30.14%,A+N股公司为22.98% 。 (2)A股公司的商品交易类、资金交易类、担保抵押类及股权交易类的关联交易水平显著高于A十N股公司,特别是商品交易类和担保抵押类,表现更为悬殊。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陆公司关联交易的特点,即主要通过商品交易类和担保抵押类进行利益侵占。大陆监管部门应重点防范这两类关联交易行为。 (3)A股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高于A十N股公司,但与A十H股公司没有显著差别。这表明大陆公司股权集中度显著高于美国公司。之所以与香港公司没有显著差别,主要是样本问题。我们选取的A十H股公司多为国有垄断企业。另外,A股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和独立董事比例显著低于A+H股公司,表明大陆公司的董事会运作效率显著低于香港公司。 验证了假设1 (二)不同市场关联交易水平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检验 因A +N股公司样本量少,本文仅检验A股和A+H股公司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A股和A十H股公司两组样本均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但两个市场回归结果有所不同:控股股东、高管薪酬和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两个市场的影响是一致的,但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对两个市场的影响是不同的。A股公司关联交易多发生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董事会实际运作能力低的情况下;;A十H股公司关联交易多发生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情况下。即A股公司关联交易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低。 验证了假设2。 (三)关联交易水平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关系检验 首先,检验投资者法律保护对关联交易总体和各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关联交易总体、商品交易类关联交易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见表4。 在1%的显著水平下,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关联交易总体水平和商品交易类关联交易水平显著负相关。即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提高,将显著抑制关联交易行为。 进一步,检验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对关联交易的共同影响。检验结果见表5。 表5显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体水平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并且标准化系数最大( - 0. 204 ),表明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于关联交易的影响最大,高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 验证了假设3。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三者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包括法律规定和法律执行两个层面)更有利于形成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关联交易行为;第二,A股公司关联交易水平显著高于A十H股和A十N股公司,特别是商品交易类和担保抵押类更为突出,监管层应重点防范这两类关联交易行为;第三,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低是A股公司关联交易水平高的主因;第四,投资者法律保护对抑制关联交易有显著效果,相对内部公司治理而言,它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发挥其对内部公司治理(如股权集中度高、董事会运作效率低等)的完善和补充作用,以减少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公司投资论文: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证券法的出台是我国证券界和法律界的幸事。但证券法将作为经纪人的证券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令人费解。在考察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二者关系的规定及其成因之后,作者立足我国法律体系,尤其是在民商法律制度和范畴的基础上,对若干相近民法范畴进行比较,认为证券法理应立足国情,将二者的关系界定为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 关键词:经纪人 证券公司 投资者 法律关系 在证券市场中,证券商以其特有地位,发挥着促进证券流转的枢纽功能。各国证券法对“证券商”一词的界定与使用不同。美国证券法律没有直接规定证券商的概念,代之以经纪人(brokers)、自营商(dealers)、人(agent)和“broker-dealer”等概念。韩国、日本的证券交易法通过对证券公司和“证券经营业务”内容的界定间接明确证券商的概念。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证券法律则明确规定了证券商的概念。我国证券法未直接采用证券商这一概念,而是规定了证券公司等概念。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19、129条的规定,我国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两类,二者均可从事经纪业务,也就是说,我国的证券公司都可以成为证券经纪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37条规定:“在证券交易中,客户买卖证券,从事中介业务的证券公司,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经纪人。”作为证券经纪人,证券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本文暂且将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经纪人称为证券公司经纪人,以别于其他经纪人。 由于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广大投资者很难作出合适的证券投资选择,且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03条的规定,一般投资者不得进入证券交易所亲自参加交易,加之作为自然人(以佣金为收入来源的一类证券从业人员)和非法人的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证券经纪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托于证券公司才能实现其证券经纪的功能,因而,证券公司经纪人便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直接与证券投资者发生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在证券交易市场上,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风险的承担、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证券法立法目的实现,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问题,世界各国规定不一,但大致可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规定而划分开来。由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民事相关概念和制度上的差异,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将这种关系规定为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先让我们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再论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之考察 现代社会,英美文化对各国影响极大,在证券业界这种影响更是凸现耀眼,其中尤以美国的证券立法走在世界前例,为各国所效仿。 理论上,“英美法认为,经纪人是为获得报酬被雇于进行讨价还价和订立合同的人”,“通常是收取佣金为买方或卖方购买或出卖股票、债券、商品或劳务的人。[1]法律上,(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第3条第A款第4项把”经纪商“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他人从事证券交易业务的人,但不包括银行。“该法注释中说明,经纪商”纯粹是代客买卖,担任委托客户之“。[2]美国法院判断一个人是否经纪商的标准有,(1)该人他人买卖了证券,从事了证券业务。活动不一定是全日的;(2)在从事证券买卖中,该人收取了佣金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3)该人向公众视自己为经纪商;(4)该人代顾客保管了资金或证券。[3]英国1889年 经纪人法)规定经纪人是人之一。根据有关商事法律规定,经纪人是受雇代表他人从事购买或售卖的一种人。[4]可见,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人的关系是关系。也就是说,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委托证券公司证券买卖业务,证券公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中是投资者的人。那么,英美法系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一般意义上的,是由一人代另一人为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归于被人(本人)。[5]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各国民法关于的规定并不一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系国家,法自成一体,其涉及范围比大陆法系广泛得多。但英美法中的主要是委托,有关立法、判例和学说很少涉及法定。这是因为英美法中的家庭法律制度及信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大陆法中法定的职能。在英美法中,有关商事都是委托,而且都是有偿的[6].其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体成员的内部关系。合伙被认为是法的一个分支、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互为关系;雇员与雇主的关系是人与被人的关系,雇主对雇员在业务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向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二,企业与相对人进行交易时形成所谓”企业交易“。无论交易以企业的名义,还是以企业成员的名义进行,企业本身须对自由交易产生的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负责。于是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广义概念,即人不论是以被人名义,还是以人本人名义代被人为法律行为,不论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归属被人,还是间接归属被人都是。前者就是直接,后者是间接。用一位美国法学家的话来说:”广义乃是多种法律制度之综合,其所以范围渺无穷尽,自由世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籍此而推进。一个人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出售商品、代表自己接受财产的转让,与他自己亲自进行这些行为具有同样的效力。众所周知,假如没有制度一切企业都将无法存在。“[7]为什么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是这样呢?弗里德曼说:”任何声称是关系的最终真正及主要主题及目的,都是通过人的行动来构成委托人与外人的直接合同关系。这是的核心。“[8]普通法强调的核心是委托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并为了维护这样的确定性质而付出了代价,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受到漠视,未能取得充分发展。故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采广义概念,不仅承认大陆法中的”直接“关系,也承认大陆法中所谓”间接“关系[9],其间接 (或隐名)主要指各种行纪关系及商、经纪人等在商业活动中与委托人及第三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同时也包括一切非商事性质的不公开人身份的关系[10],居间人、行纪人、拍卖人等都处于人的法律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没有独立存在的行纪、居间制度。经纪人、人、中间人成为同义词。无怪乎,《牛津英汉百科大辞典》将英文”Agency“译为商、业、居间介绍、媒介等,基本上与中介同义(《中华大辞典》谓中介为媒介之意。),因此,在广义概念的基础上,英美法系国家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是完全正确的,由证券公司经纪人客户买卖证券符合实务,保证了概念在法律制度中的同一。 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考察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在许多法律概念和制度上都存在着差异,有关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不同法律规定就是明显的一例。 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系广义,由委托所生之业务大多,产生委托的法律关系。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由委托所生的法律关系有委托、行纪和居间等。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所称仅指人以被人名义为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后果直接归属被人,系狭义的概念。 日本民法典》第 99、100条规定:“人于其权限内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人未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视为为自己所为。”台湾地区民法上所称之是人在权限内依本人之名义为意思表示,其效力直接及与本人,学说上称之为直接。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与之应严予区别者,系所谓间接。所谓间接,系指以自己之名义,为本人之计算,而为法律行为,其法律效果首先对间接人发生,然后依间接人与本人之内部关系,而转移于本人之制度。由是可知,间接非属民法上所称之,只可谓为类似之制度而已。关于间接,民法仅于行纪设有特别规定,于其他情形,则依其内部法律关系处理之。[11]“证券经纪商系接受客户委托,为他人计算买卖有价证券,乃以自己名义为他人计算之交易”,“此所谓以自己名义为之,系指证券经纪商代客于有价证券集中交易市场从事买卖,均以证券经纪商名义为之,而与该相对人订立契约即可。”[12]可见,在大陆法系狭义概念的基础上,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不是投资者的人。在日本证券交易制度中,始终坚持了狭义制度。为了贯彻民法典中狭义制度,在证券交易中,将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以证券公司名义为客户买卖证券规定为“佣金”,以区别于民事制度中的“一般”[13],并规定佣金适用日本商法典关于行纪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法第15、16条更是明确规定,从事有价证券买卖之行纪或居间者为证券经纪商。很明显,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证券经纪人与人不是同一法律地位,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不是关系,而是行纪、居间法律关系。这是由大陆法系国家的、行纪、居间概念和制度决定的。所谓行纪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接受他方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用他方的费用,为他方办理动产和有价证券买卖等业务,并获得佣金。行纪制度源于古罗马时代。现代意义上的行纪制度可见于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商法典,瑞士债务法也有规定。(日本商法典)第 551条规定:“行纪是指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买卖物品为业。”由于行纪行为的后果,需由行纪人另为转移行为,转给委托人,故行纪实为间接。所谓居间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按另一方的要求,向另一方提供与第三人订约的机会或作为他们之间订约的媒介,并获得佣金。居间制度在古罗马时代已有之,近代居间合同始见于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法国商法典、德国民法典和商法典以及瑞士债务法中都有居间的规定。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制度允许证券商从事行纪、居间业务。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是行纪或居间关系。 当然,由于英美证券法律制度领导着世界的潮流,大陆法系的国家或地区也不免深受其影响,最明显的一例是上文提到的日本证券法律制度规定的“佣金”,日本商法典明文规定它实质是行纪,却仍沿用“”一词称谓它。 三、我国证券法规定的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法律思考 关于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我国理论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从实际运作来看,经纪行为从本质上具有行为的基本特征,确切指民事行为中的委托行为,”[14]即委托关系。有观点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证券交易行纪法律关系或证券交易居间法律关系[15].有观点则认为是信托关系[16].还有观点认为二者的关系是经纪法律关系[17].立法上,对二者关系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和混淆。首先,证券法第 137条在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时,条文本身就存在弊病。该条将证券公司经纪人规定为“客户买卖证券,从事中介业务”的证券公司。在法律上讲,中介的含义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溯源。如前所析,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与中介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和中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同。有人认为中介业务就是接受委托,进行竞价、促成成交,通知委托者办理清算、交割、过户手续等等[18],这与同为本条规定的业务有何区别呢?如何理解该条中规定的与中介的概念及其关系呢?其次,同为,民法通则与证券法的规定有出入。根据证券法第137条的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客户买卖证券。我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民法通则沿袭了大陆法系的传统,采狭义的定义。依据我国现行民商法之根本大法-(民法通则)第63条的规定,民商法上的“必须是以被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人以自己名义(而不是以被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使其法律效果间接归于被人,则不得称为”[19].也就是说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必须以投资者的名义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才为。然而,根据我国证券法第 103条的规定,在证券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经纪人执行客户委托须以自己名义进行。由此,我国证券法上的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制度不一致。若用英美法系的概念解释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概念,不但于法无据,而且与中介的概念属同浯反复。若采民法通则规定的概念,与民法通则规定的概念一致,在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时就不应该采用的概念,规定为“代为”客户买卖证券似乎更为适当。再次,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同合同法的规定不一。合同法中专章规定了行纪和居间制度。这些规定将证券公司经纪人的业务界定为行纪、居间,与民法通则的有关概念和规定保持了一致,与证券法的相关内容有别。如(合同法)第419条“行纪人卖出或者买入具有市场定价的商品,除委托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的以外,行纪人自己可以作为买受人或者出卖人”的规定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规定为行纪关系。上述种种不同规定导致证券公司经纪人和投资者之间关系难以确定,使证券公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模糊不清。那么,在我国现在的法律环境下,他们二者的关系应如何定位呢?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梁定邦先生说过“民法的范畴是证券法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任何专门的证券法可以独立存在,所以他们亦要考虑民法及其他关于金融产品的法律的发展。”[20]其言下之意乃在于证券法应建立在民法的范畴之上。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从法制系统工程来看,性质相同此相近的法律、法规使用的法律概念和词语及其含义应该保持一致。否则,将使整个法律体系混乱,给执法者和受法者的执法和受法造成巨大困难。从基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而言,虽然特别优于基本法,但在法律概念上应保持一致。因此,有必要从几种相近的民法范畴的比较中探寻之。 1.委托和行纪的不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分为法定、指定、委托。委托是基于当事人意示表示而发生权的。委托和行纪在我国古已有之,民法通则中只明文规定了委托制度,却没有规定行纪制度,也就是说,只规定-厂委托法律关系,没有规定行纪法律关系。但现实生活中行纪大量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行纪业蓬勃发展,延至今日,已成规模。我国实务对行纪是肯定和保护的。合同法第22章,共10个条文,对行纪合同进行专章规定。就我国有关委托和行纪的有关规定与实务以及国外立法规定来看,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1)身份不同。委托的人无须特殊身份,只要是一般民事主体即可。行纪人是多为具有特定行为能力的经济组织,一般都具有商号身份,如信托商店、证券公司等。 (2)名义不同。委托的人以被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而行纪人则是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如,我国合同法第414条中规定,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 (3)行为效果不同。委托的法律效果直接由被人承担。行纪的法律效果直接归于行纪人,间接归于委托人。委托人与交易的相对人之间并不存在法律关系,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均由行纪人和相对人直接承担,然后再由行纪人转移给委托人。如我国合同法第421条规定,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日本商法典第552条和台湾民法典第578条也有类似规定。 (4)行为的范围不同。作为一般民事制度,委托的范围没有具体的限制,而行纪人只能从事法律允许从事的业务。如我国合同法第414、419条规定行纪人只能“从事贸易活动”、“卖出或者买入具有市场定价的商品”等。日本将行纪限于为物品的买卖或其他非买卖行为。德国的行纪限于为商品或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将行纪限于动产的买卖行为及其他商业上的交易行为。 (5)有无偿性不同。委托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行纪行为是有偿法律行为,委托人应该支付报酬。 可见,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下,委托与行纪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接受投资者委托后,是以自己名义入市交易、清算、交割并承担责任,这实属行纪行为,二者之间形成行纪法律关系,而不是委托法律关系。合同法第419条的规定正说明了这一关系是行纪关系。区别和行纪的意义在于分清当事人及其责任。在行纪关系下,投资人只能与证券公司经纪人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不涉及交易中的对方。集中交易时直接交易双方是证券公司经纪人。若发生证券交易纠纷,投资者无权直接向对方当事人求偿。此种法律关系之弊病在于,如果证券公司经纪人不行使求偿权,投资者则会因不是当事人,没有求偿权,导致无法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避免此种弊病,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特殊规定。“为使交易之效果在涉及民事责任或诉权时归于真正下单之投资人,证券交易法在1977年修正时,在第20条第4项规定:委托证券商以行纪名义买入或卖出之人,视为前项之取得人或出卖人,”[21]也就是说,将投资者视为证券交易的直接当事人,有权超越证券商,直接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责任。台湾地区的这一修正弥补了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为行纪关系的不足,值得我们参考。若将二者的关系确定为委托,那么,一旦出现交易纠纷或事故,权利、义务完全归于委托人(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经纪人无关,证券公司经纪人对证券市场和交易不负任何责任,届时投资者不但找不到相对交易人,而且更难于举证,其利益必将无法得到及时合法的保护,此与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及实务相谬。我国证券法将二者的关系规定为关系令人费解,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委托不符,与合同法相冲突,与我们的法律体系不合。 2、委托与居间的不同 在我国古代,居间早已存在,称居间人为“互郎”、“牙行”或“牙纪”。古罗马也有居间制度。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居间,但我国实务上一直承认居间。合同法第23章专章共 4条规定了居间合同。合同法第424条规定,居间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他方委托人支付报酬。从有关立法和实务上看,委托和居间虽都建立在委托和信任的基础上,但二者区别很大。 (1)行为的内容不同。委托人本人与第三人签定合同,并可决定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合同的内容,处理的事物一般具有法律意义。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为订约媒介,并不直接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办理的事务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 (2)行为的名义和目的不同。委托人以被人的名义为其服务,对被人负责。而居间人则是以自己名义从事媒介行为,对双方当事人负有诚实居间的义务。 (3)有无偿性不同。委托可以有偿也可无偿,由当事人选择决定。居间则是有偿的,但只能在有居问结果时才得请求报酬。 可见,委托与居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证券法律制度允许证券商从事居间业务,就是说,允许证券商接受委托,为他人报告订约机会,介绍买方和卖方,或为订约媒介促成其成交。我国证券法对此未有明确规定,而是在第137条规定了“中介”二字。 中华大辞典)谓中介为媒介。从法律上讲,证券法规定的“中介业务”实际上就有:述的居间业务。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的居间业务为数不少,理应受法律保护。有观点认为证券经纪商是居间人的观点与现代各国证券交易的实际情况不甚相符[22].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行纪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全面,可能会大量出现居间人和行纪人重叠的现象,单纯居间业务减少,似无存在之必要,但长远看来,随着交易制度的完善、交易方式的科技化和市场的国际化,证券交易的方式呈多样化,证券公司经纪人作为居间人仍有存在之必要。 3.行纪与信托的不同 我国理论界曾经称行纪为信托,因英美法上另有与行纪涵义完全不同的信托制度,为了区别,而不再称行纪为信托。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起源寸:中世纪英国衡乎法的用益权制度,其实质是一种转移与管理财产的制度。信托是指委托人(信托入)将财产权转移于受托人,受托人则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在行纪和信托关系中,行纪人和受托人虽都基于信任关系,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和处分特定财产,但二者之间存在许多不同。 (1)性质刁;同。合同法414条明确规定行纪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信托则是一种财产管理关系,英美法上的信托类似于大陆法中的某些他物权制度。 (2)当事人不同。行纪的当事人为委托人和行纪人,信托的当事人有信托人、受托人和信托受益人三方。在信托关系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所有权属受托人,利益属受益人,且受益人不一定是委托人,通常为第三人。行纪关系的委托财产的所有权和利益均归于委托入,无分离的可能。 (3)行为的内容不同。行纪人主要从事代客买卖等业务,而且必须服从委托人的指示。信托人系“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行为范围远大于行纪人所能为。 (4)成立要件不同。信托须以财产交付给受托人为成立要件,行纪则不以交付财产为成立要件。 (5)法律责任不同。违反行纪合同主要承担违约责任,而在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中则有完全不同于合同责任的信托责任[23].(6)享有介入权不同。在委托人无相反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对于受托出售或购入的物品,行纪人可以自己作为买受人或出卖人购入或售出,这就是行纪人的介入权,合同法第419条给予了规定。在信托关系中,为防范利益冲突,禁止受托人拥有介入权,受托人不得将信托财产卖给自己,不得用信托资产购买自己的财物。 可见,在行纪与信托之间,证券公司经纪人接受投资者委托,代客买卖证券,实属行纪性质,非为信托。 关于证券经纪商在接受投资者委托进行证券买卖时与投资者形成的法律关系为经纪法律关系的观点[24],从其对经纪的界定来看,经纪即为我们所说的行纪。“经纪是指一方 (经纪人)接受他方(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方利益从事物品的卖出和买入等行为并收取报酬的行为。”[25]我国台湾学者陈春山在论述台湾证券交易法时认为,所谓经纪依民法第576条之规定乃是以自己名义为他人计算,为动产之买卖或其他商业上之交易,而受报酬之营业。所谓经纪商,依证交法第15条、第16条之规定,乃是指经营有价证券买卖之经纪或民间之业务者。对经纪的这种解释及其引用的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实际上都是对行纪的定义和有关规定,甚至条文中采用的字眼原本就是“行纪”。我们认为,该观点所说的经纪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行纪法律关系。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务中,并没有规定经纪法律关系,而是将行纪法律关系确定了下来。既然已经有了行纪法律关系,再无必要规定一个与行纪法律关系基本相同的经纪法律关系,“画蛇添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因此,我们认为,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这是由我国的民法范畴决定的。一位知名的法学家曾经提及,如果要执行法律,法律的条文必须准确,以防止不法者在法律漏洞中运作,削弱法律的公信力。对于证券法第 137条的规定与民法的有关规定相脱节之处,极有必要由立法机关将证券法第137条规定的“”解释为适用行纪的有关规定,“中介业务”解释为居间业务等,以求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完整性、严密性,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证券法的作用。 公司投资论文: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摘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权基础,但股权分置的制度缺陷使得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也使得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下治理结构的缺陷,并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国有股 股权分置 公司治理 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一、 引言 作为转轨经济过程中引入的制度安排,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系国有企业人为改制而成,而非古典企业制度发展的自然结果。我国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也并非基于融资的考虑,而是为国企改革和解困服务。同时,为了保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保持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国家在股权安排上分别设置了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目前,在我国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64%属于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其余为能够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股票构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态势。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我国特殊国情和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但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股权分置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既不合理,也不规范,进而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股权分置还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机制,使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处于完全不协调甚至对立的状态,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管理行为严重扭曲,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因此,股权分置问题不解决,公司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便难以发挥作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就无法谈起。 二、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般性分析 通俗地讲,股权结构就是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即股权集中度。而严格的公司治理定义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发生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的整个制度安排中,可以被视为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权基础。股权结构(集中度)不同,公司治理的形式也会不同(费方域,1998)。在股权高度集中(日德模式)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拥有强势地位的大股东有更大的动机和能力来监督公司管理人员,防止或减少内部人控制,改善公司经营管理(Li,2000),但解决了股权分散条件下的外部公众股东难以治理内部管理层的问题之后,又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当大股东股权比例超过某一点、基本上能够充分控制公司决策时,大股东可能更倾向获取外部少数股东不能分享的私人利益(Shleifer and Vishny,1997);而在股权高度分散(英美模式)时,虽然能较好地解决分散化的投资者控制公司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以社会公众为主的小股东的利益,但小股东通常没有主动进行公司治理的动力,或出于成本的考虑而存在“搭便车”行为,因而公司的经营者掌握了实际控制权,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 三、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扫描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属于高度集中的类型,这与日德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却与英美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国上市公司在引进日德模式进行公司治理实践的过程中,却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行为却与日德模式大股东的行为迥然不同,反倒表现出股权分散时的公司经营者行为。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公众流通股比重偏低的股权分置状况,违背了现代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的要求,必然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1、 普遍存在大股东是“虚拟所有者”的现象 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系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虚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国资委建立了以层级授权经营为特征的国有资产委托体制,但这些出资者代表既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投资者,也不是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因此极易产生“内部人控制”,他们不可能主动去完善公司治理而作茧自缚。再加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效用函数的差异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往往会为了各种自我目的而违背股东的利益(潘秀丽,2005),因此,大股东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证,遑论中小投资者。 2、 股权集中度过高,呈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结构 股权集中度过高主要是指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重过大,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第一“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股权大量集中在产权残缺、行政负担严重的国家股股东手中,必然造成大股东监控的无效率,不利于公司经营者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且有可能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而且也使得国有资产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此外,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还使得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公司外部市场机制的评价和约束功能被弱化。 3、 大股东“超强控制”,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形同虚设。 股东大会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形式,是股东行使监督权、表决权和知情权的重要平台,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得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缺乏代表性,股东大会成为了实质上的“大股东会”,大股东的“超强控制”使股东大会成了大股东的“一言堂”。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也有悖于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以行政方式任命公司董事,在公司的董事会中更多的是大股东的代表,董事执行决策听命与政府,而不是基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发展事态(岳彦芳,2002)。监事会成员也基本上是从内部产生,其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加上他们的自身素质低下和专业知识的匮乏,致使监事会基本上无法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外部监事又极少参与监事会,所以导致监事会形同虚设。中小投资者“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失灵,其合法权益被剥夺,从而产生了很多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 4、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 (1)、政府控制呈现两重性。政府持股(即国有股东)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国有股东的“攫取之手”(grabbing hand)借助国有产权对公司资源配置的政治或行政干预,损害了企业表现,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价值损失,但经营者会利用政府对企业行政上的“超强控制“而推卸经营责任,转嫁自身的风险。此外,国有股东还可以利用“帮助之手”(helping hand)对企业实行微妙的政策倾斜及特殊的优惠待遇,从而提高企业价值(田利辉,2005),但这又会加剧不公平竞争,使国企经营者利用垄断优势坐享其成。 (2)、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不完善。近年来,LaPorta等人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一国的法律体系对其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一国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结构和水平,良好的公司治理必定要以有效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为基础。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肆意侵害行为屡屡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力(夏立军、方轶强,2005)。现行《公司法》对股东议事规则规定不明,对股东权的规定原则性强而可操作性弱,也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等,因此大股东能轻而易举地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证券法》是在我国的证券市场设立8年后才姗姗来迟,况且其实施结果也未能使投资者得到实质性保护。 (3)、经理人市场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经理人市场也是一种从外部监督公司经营者的重要治理机制。经理人市场将不断评价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迫使经营者避免因经营不善被替换或被解雇而努力工作。但我国的经理人市场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4)、银行监督名存实亡。银行对公司行为虽然不能进行直接干预,但可以通过对公司签订约束性条款来实施监督,这种约束性条款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债务作为一种担保机制,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Grossman and Hart,1982).银行作为国企最大的债权人,应当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根本没有内在的还债压力和自我约束动力,因而导致本应成为预算硬约束的银行债务却变成了预算软约束,银行监督名存实亡。 四、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几点思考 由于法律和经济体制上的差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现状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结构既不同于日德模式,也不同于英美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但国有大股东是“虚拟所有者”,“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以及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间的权利和利益不一致。这些特征决定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中小流通股股东的权益(陈晓 王琨,2005)。 1、推进公司治理完善的真正动力是股东而绝非政府监管部门,这就要求政府要抛弃那种家长式监管思维,“把恺撒的还给恺撒,把上帝的还给上帝”。就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大股东不能积极参与并主动去完善公司治理,那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便会成为空谈(陈锐,2005)。因此,必须在解决“所有者缺位”和股权分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利益驱动,促使大股东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但同时也必须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完善来防止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信贷担保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方式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逐步地并一劳永逸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彻底抑制一股独大结构下大股东权力滥用,使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但即使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状况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在现阶段国有股减持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行体制制约而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通过将国有股的所有权分配给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政府机构和控股公司,增加控股股东的数量和相互间的制衡能力,改“一股独大”为“多股同大”,同时对第一大股东的最高持股比例加以限制,可能是完善公司治理行之有效的选择(陈晓 王琨,2005)。此外,培育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以利于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的制衡关系(董秀良,2001)。 3、不同法律体系对投资者保护效力的差异是导致国家之间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La Porta,2000)。我国属于民法系国家,对各项法律的制定是以规则的形式体现,因而难以避免公司内部人绕过法律侵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基于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而不是照搬英美法系的立法原则,使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更侧重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新《公司法》不仅吸收了“累积投票制”和“股份收买请求权”,而且还设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种“可诉性”使中小股东可以用法律的方式和大股东平起平坐,实在不行还可以退股,切实保证了中小股东的资金安全。“国九条”也指出要把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4、从根本上讲,公司治理旨在克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公司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的问题是双层次的,第一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即管理层)之间的问题,第二是控股股东(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问题。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所有者、大股东及经营者往往很难区分,尽管十六大后我国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问题也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所以,我国公司治理的核心仍是如何解决“大股东—管理层”同盟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我国引入独立董事的初衷是为了让其作为“局外人”(outsider)来权衡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实际情况是独立董事地位不独立并缺乏实质性的监督权而成为“花瓶董事”。因此,要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损害,就必须要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做到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同时还要建立对独立董事与管理层合谋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处罚机制(赵海林等,2005)。健全董事制度,避免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引进“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以防止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是完善公司治理所必需的。 5、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和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不是我国银企关系的最佳选择,除非国有银行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另外,我国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机构和向企业投资。我们不知道作出如此规定的深层原因,所以实行保持距离型银企关系,对企业进行“相机条件”下的控制,是我国的一种现实选择(李红霞,2004)。此外,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是一个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使两权分离条件下委托人与人之间激励不相容变成相容,因此我国应加强经理人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为完善公司治理提供条件。 公司投资论文: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内容提要:通过回顾中国证券市场中证券公司经营失败的退出方式和客户权利保护的现状,认为采用同业托管和国家财政处置和收购客户资产的方式缺乏法律的制度性规定,因而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不仅不利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而且也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建议采用市场化的方式,一方面促进证券公司间的重组和收购,以减少证券公司退出对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抓紧建立投资者保护基金,以制度化的方式保护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 证券公司 经营失败 客户利益 赔偿基金 证券公司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必然存在经营失败和市场退出的问题。但作为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市场退出不同于一般的生产企业而具有特殊性。在我国,证券公司往往集经纪商、承销商和保荐机构、机构投资者等诸多角色于一身,且其经营范围涉及全国和境外,其经营失败还会波及到数量众多的个人和机构客户,甚至中央银行和财政。本文将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实践模式,重点讨论作为证券公司客户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问题。 证券公司客户的权利类型 本文所指的投资者是从证券公司客户的角度来谈的,并不是指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投资者。实践中,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影响客户的权利主要是集中在经纪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方面。具体而言,客户与证券公司主要的利益连接点主要包括下列类型: 1、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存托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是客户用于保证证券投资交易、结算的资金,所有权应该属于客户所有。但是长期以来,交易结算资金往往存放在证券公司处。正常状况下,证券公司应当帮助客户开列资金帐户,该帐户内的资金所有权应该属于客户,客户对该类资金具有取回权。但当证券公司因挪用而无法返还时,就形成了客户对证券公司的债权。 2、证券类资产的托管方。同样,根据国内目前的证券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证券公司应为客户开立与资金帐户对应的股票帐户,用于记载其购得的证券类资产(包括国债、基金单位)。这些资产实际托管在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在实践中常将客户资产与其自营资产混同,挪用客户的证券类资产。 3、资产管理的委托人。实践中,客户将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双方签订委托理财合同。受托证券公司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授权进行证券投资或其他投资计划。委托合同届满后,返还本金和一定的受益。为招揽客户加入委托理财计划,证券公司往往在合同中承诺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高收益和回报,即保底条款。保底条款可分为保证本息固定回报条款、保证本息最低回报条款和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条款三种。在证券公司市场退出时,委托人的财产权利 (特别是违规理财行为)如何保护已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4、借款人(质押权人)。实践中,客户可以直接将钱存入证券公司(或其营业部等分支机构),形成事实上的借贷关系;还有的证券公司还有将客户的资金进行国债回购融资,由证券公司出具虚假的国债或其他证券托管凭证给客户,证券公司通过这种形式向客户融资或融券,也形成客户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借款关系。2004 年11月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连续了《短期券管理办法》、 《证券公司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规定,可望会给证券公司的合法的融资带来机会和可能性。当然这些融资方式也产生了新的借款人类型:债券持有人和银行(股票的质押权人)。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实践模式 1、破产清算方式退出市场 破产是指证券公司发生支付危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无法继续经营情况时,由法院宣告其进入破产还债程序。破产程序一般由法院主持,公平处置证券公司的债权。国际证券市场已经发生多起证券公司破产的实例:1997 年日本三洋证券、小川证券、山一证券破产,韩国高丽证券破产,中国香港地区正达行证券公司破产。根据报道,中国的大连证券、新华证券、佳木斯证券的破产案件已由相应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金融机构的破产应受所在地《破产法》的规制,特别是在破产的程序性规定上,可以准用破产的民商事程序。但是金融机构的破产与一般企业的破产在实体性规定上具有较多的不同点。各国各地区在破产法之外均有特别的规定,主要包括破产案件的受理标准、依职权宣告破产等。这些特别法的规定涉及到金融机构的行政管理机构与法院在破产程序中的分工和权经济改革限分工问题。例如,美国 《1978年破产 改造法》授权美国证交会 (SEC)参与证 券公司的破产。我国 《商业银行法》第 71条和 《保险法》第 86条分别作出相关 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破产应该经 过金融监管机构同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被宣告破产后,人民法院组织金融监督 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 组进行清算。 在证券公司破产问题上,我国 《证券法》却唯独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应该说存 在立法上的重大不足。使我国法院在证券 公司的破产案件上缺乏特别性的法律规定,更无法准确处理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 委员会的权利衔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 员会在证券公司破产程序中的权力模糊和缺位,有可能会增大证券公司破产对证券 市场的冲击,特别是会损害投资者的利 益,动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因为,法院在处理证券公司破产问题上,其 专业能力和对资本市场的独特性明显不如 专业性的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客户的权利保护是证券公司破产法应当亟待完 善的内容。 2、托管经营的逐步退出方式 证券公司的托管经营是中国处理问题券商广泛采用的方法,托管具有明显的权 宜之计和过渡性质。从托管实践模式看, 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同业托管经营,由新成立券商或老券商托管违法券商和问 题券商。在新券商托管中,新的出资者解 决问题证券公司个人账户窟窿,接管其证券营业部,获得证券牌照,成立新证券公 司。太平洋证券托管云南证券便是新成立 券商托管的适例,而老券商托管经营往往不承担问题券商的债务,中国民族证券托 管鞍山证券、东北证券托管新华证券就属 于这种情况。 (2)行政接管:2004 年初国家组成托管组接管南方证券。 (3)资 产管理公司托管证券公司。如 2004年 7 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恒信证券、德恒证券等,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托管闵发证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托管汉唐证券。 但是对托管经营的法律性质,托管方和被托管方、投资者、债权人的关系却从 来没有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从而造成大量 悬而未决的问题。托管机构和被托管机构的债权人、职工发生的法律诉讼和纠纷不断发生,法院在处理类型案件中由于无法可依,存在极大的任意性,造成证券市场的严重混乱。特别是在证券市场整体不景 气的情况下,被托管机构的债权人认为托 管是一种重组和合并,要求托管机构承继问题券商的全部债务,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证券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 3、非破产清算方式 企业的解散包括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前者是指股东方通过一定的程序宣布 结束合资关系,法人因发起人(或股东)合意而消灭;强制解散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被国家行政机关命令 解散的情形。强制解散的原因包括:不遵 守行政法规的行为,如不参加年检,违反环境保护法的污染行为,股东出资瑕疵, 达不到法人成立条件等。证券公司是特许 行业,受到金融监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行政管制,所以证券公司的强 制解散包括许可证取消和工商执照吊销。 无论是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证券公司必须经过清算程序才能退出市场。我国法律 在破产清算程序上明显存在立法不足。 4、吸收合并的退出方式 证券公司的重组包括新设合并和吸收 合并,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证券公司吸收合 并或新设合并情况下,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问题。从吸收合并的主体来看,目前法律尚禁止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也不允许外资 介入投资银行和基金业务以外的其他证券 业务。因此,在目前的法律前提下,只能是中资的证券公司的收购。根据法理,合 并包括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这两种收 购,都关系到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因为,证券公司的资产本身构成投资者、债权人 利益的一般担保。证券公司被合并后,产 生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的债务 承担问题。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投资者保护实践 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退出实践包括下 列几种方式:通过批准新的券商成立,要 求新的券商来承担问题券商的债务,特别是其中的客户保证金债务。太平洋证券托 管云南证券所属证券营业部及相关经纪业务部门属于适例。国家在查清违规券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提供支持、或央行再贷款或发债的方式,解决券商的资 金短缺和支付危机。2004 年 10 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会、财政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就收购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公告作出解释。对被处置 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按照分类原则进行有限赔付,即对个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全额收购。显然公告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国家为化解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角度来处理证券公司退出时的客户利益保护问题。为了防止券商支付危机的发生,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允 许券商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来提高净资本和支付能力。南方证券在被托管之前,就 曾经成功地增资扩股。 2、我国解决券商退出的方案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导向,属于权益之计。因而存 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央行再贷款还是发 债来解决券商退出市场的遗留问题,其实本质上均是由国家财政进行支付。也就是 说由全民来承担券商违规经营的后果。这 无疑增加了中央财政的负担。另外,由于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一些民营证券公司逐步退出市场,如果完全由国家承 担退出成本,就存在公共财政为民营机构承担债务的问题。从目前我国证券投资者 损失救济的实践可以看出,基本上是采用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区别对待的 “分类处置”的原则。对于机构客户的债权国 家一般不予处理,即个人债权优先原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机构债权还是个人债权,债权本身是没有优劣区别的,这是债 权平等原则的应然之义。况且,其实严格 区分机构债权和个人债权可能会违反政策设计者的良好的初衷,特别是在基金和其 他集合理财计划中,虽然委托人是以基金 等机构的名义出现,但实际上背后的受益人或财产的实际拥有方是个人财产。 总之我国证券公司的市场退出及配套 制度存在明显的任意性,本身规范化程度 远远不够,造成投资者利益保护缺乏有效 的长期的规范体系。 我国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 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制度设计 1、积极推动证券公司的市场化收购和重组 可以说,有效的产权交易和收购市场的形成、运行,对证券业经营风险的自我化解具有显著的作用。一方面,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同质化明显,市场细分不够。另一方面,证券业存在寡头垄断和恶性竞争。证券公司的赢利模式雷同,造成证券公司难以适应市场,而恶性竞争提高了证券公司的交易成本,降低了证券公司的生存能力。通过证券公司之间收购和兼并,从外部治理和控制权市场的角度促进证券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然控制权市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本身股权的多元化和完备的产权交易机制,就目前而言,应该说这些条件的完全具备尚需假以时日。目前,证券公司之间的市场化收购还不普遍,比较多的是证券行业主管部门以政策为导向的危机处理机制。这种行政性的 “拉郎配”式的重组,造成了证券公司退出市场问题上问题丛生。因此,应该放宽证券公司股东的持股资格的限制,允许实力民营机构收购证券公司,促进证券公司的股权多元化。除此以外,国家还应该鼓励证券公司股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化收购和兼并,限制和破除证券公司经营的地方依赖性。 2、我国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投资者保护的制度设计 投资者赔偿基金是发达国家应对证券市场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与存款保险制度一样,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关于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因各国而不同。可以说,各国建立的投资者保护计划和基金运作模式均是市场化的应对市场风险的制度安排。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证券公司分类监管、重组的趋势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已刻不容缓。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下列制度设计: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可以成立投资者利益赔偿基金,以公司化形式进行组织运作。该公司性质上为国家特设公司,类似于公益法人的地位,受特别法的调整。初始资本由国家财政拨付。但其成立后,国家不再拨付资金,而是由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会员公司按照其总资产的一定比例缴纳投资者利益保护基金,该保护基金必须逐年实际缴纳。从行政隶属关系上,可以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但行政管理机构不得干预投资者利益保护公司的日常管理。行政管理权的内容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审批、重大投资项目的备案制和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等从赔偿对象和标准上看,主要是适用于被吊销金融证券经营资格或进入强制性清算程序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客户的债权。具体程序上看,应该由清算组在登记和确认债权数额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作限额赔偿。 公司投资论文: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证券法的出台是我国证券界和法律界的幸事。但证券法将作为经纪人的证券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令人费解。在考察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二者关系的规定及其成因之后,作者立足我国法律体系,尤其是在民商法律制度和范畴的基础上,对若干相近民法范畴进行比较,认为证券法理应立足国情,将二者的关系界定为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 关键词:经纪人 证券公司 投资者 法律关系 在证券市场中,证券商以其特有地位,发挥着促进证券流转的枢纽功能。各国证券法对“证券商”一词的界定与使用不同。美国证券法律没有直接规定证券商的概念,代之以经纪人(brokers)、自营商(dealers)、人(agent)和“broker-dealer”等概念。韩国、日本的证券交易法通过对证券公司和“证券经营业务”内容的界定间接明确证券商的概念。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证券法律则明确规定了证券商的概念。我国证券法未直接采用证券商这一概念,而是规定了证券公司等概念。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19、129条的规定,我国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两类,二者均可从事经纪业务,也就是说,我国的证券公司都可以成为证券经纪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137条规定:“在证券交易中,客户买卖证券,从事中介业务的证券公司,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经纪人。”作为证券经纪人,证券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本文暂且将具有法人资格的证券经纪人称为证券公司经纪人,以别于其他经纪人。 由于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广大投资者很难作出合适的证券投资选择,且根据我国证券法第103条的规定,一般投资者不得进入证券交易所亲自参加交易,加之作为自然人(以佣金为收入来源的一类证券从业人员)和非法人的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证券经纪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托于证券公司才能实现其证券经纪的功能,因而,证券公司经纪人便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直接与证券投资者发生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在证券交易市场上,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风险的承担、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证券法立法目的实现,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问题,世界各国规定不一,但大致可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规定而划分开来。由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民事相关概念和制度上的差异,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将这种关系规定为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先让我们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再论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之考察 现代社会,英美文化对各国影响极大,在证券业界这种影响更是凸现耀眼,其中尤以美国的证券立法走在世界前例,为各国所效仿。 理论上,“英美法认为,经纪人是为获得报酬被雇于进行讨价还价和订立合同的人”,“通常是收取佣金为买方或卖方购买或出卖股票、债券、商品或劳务的人。[1]法律上,(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第3条第A款第4项把”经纪商“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他人从事证券交易业务的人,但不包括银行。“该法注释中说明,经纪商”纯粹是代客买卖,担任委托客户之“。[2]美国法院判断一个人是否经纪商的标准有,(1)该人他人买卖了证券,从事了证券业务。活动不一定是全日的;(2)在从事证券买卖中,该人收取了佣金或者其他形式的补偿;(3)该人向公众视自己为经纪商;(4)该人代顾客保管了资金或证券。[3]英国1889年 经纪人法)规定经纪人是人之一。根据有关商事法律规定,经纪人是受雇代表他人从事购买或售卖的一种人。[4]可见,英美法系国家法律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人的关系是关系。也就是说,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委托证券公司证券买卖业务,证券公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中是投资者的人。那么,英美法系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一般意义上的,是由一人代另一人为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归于被人(本人)。[5]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各国民法关于的规定并不一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系国家,法自成一体,其涉及范围比大陆法系广泛得多。但英美法中的主要是委托,有关立法、判例和学说很少涉及法定。这是因为英美法中的家庭法律制度及信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大陆法中法定的职能。在英美法中,有关商事都是委托,而且都是有偿的[6].其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体成员的内部关系。合伙被认为是法的一个分支、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互为关系;雇员与雇主的关系是人与被人的关系,雇主对雇员在业务范围内的一切活动向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二,企业与相对人进行交易时形成所谓”企业交易“。无论交易以企业的名义,还是以企业成员的名义进行,企业本身须对自由交易产生的侵权之债与合同之债负责。于是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广义概念,即人不论是以被人名义,还是以人本人名义代被人为法律行为,不论法律行为的效果直接归属被人,还是间接归属被人都是。前者就是直接,后者是间接。用一位美国法学家的话来说:”广义乃是多种法律制度之综合,其所以范围渺无穷尽,自由世界的一切事物无不籍此而推进。一个人雇佣他人为自己工作、出售商品、代表自己接受财产的转让,与他自己亲自进行这些行为具有同样的效力。众所周知,假如没有制度一切企业都将无法存在。“[7]为什么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是这样呢?弗里德曼说:”任何声称是关系的最终真正及主要主题及目的,都是通过人的行动来构成委托人与外人的直接合同关系。这是的核心。“[8]普通法强调的核心是委托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并为了维护这样的确定性质而付出了代价,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受到漠视,未能取得充分发展。故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采广义概念,不仅承认大陆法中的”直接“关系,也承认大陆法中所谓”间接“关系[9],其间接 (或隐名)主要指各种行纪关系及商、经纪人等在商业活动中与委托人及第三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同时也包括一切非商事性质的不公开人身份的关系[10],居间人、行纪人、拍卖人等都处于人的法律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没有独立存在的行纪、居间制度。经纪人、人、中间人成为同义词。无怪乎,《牛津英汉百科大辞典》将英文”Agency“译为商、业、居间介绍、媒介等,基本上与中介同义(《中华大辞典》谓中介为媒介之意。),因此,在广义概念的基础上,英美法系国家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为关系是完全正确的,由证券公司经纪人客户买卖证券符合实务,保证了概念在法律制度中的同一。 二、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考察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在许多法律概念和制度上都存在着差异,有关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不同法律规定就是明显的一例。 英美法系国家或地区的系广义,由委托所生之业务大多,产生委托的法律关系。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由委托所生的法律关系有委托、行纪和居间等。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所称仅指人以被人名义为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后果直接归属被人,系狭义的概念。 日本民法典》第 99、100条规定:“人于其权限内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人未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视为为自己所为。”台湾地区民法上所称之是人在权限内依本人之名义为意思表示,其效力直接及与本人,学说上称之为直接。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与之应严予区别者,系所谓间接。所谓间接,系指以自己之名义,为本人之计算,而为法律行为,其法律效果首先对间接人发生,然后依间接人与本人之内部关系,而转移于本人之制度。由是可知,间接非属民法上所称之,只可谓为类似之制度而已。关于间接,民法仅于行纪设有特别规定,于其他情形,则依其内部法律关系处理之。[11]“证券经纪商系接受客户委托,为他人计算买卖有价证券,乃以自己名义为他人计算之交易”,“此所谓以自己名义为之,系指证券经纪商代客于有价证券集中交易市场从事买卖,均以证券经纪商名义为之,而与该相对人订立契约即可。”[12]可见,在大陆法系狭义概念的基础上,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不是投资者的人。在日本证券交易制度中,始终坚持了狭义制度。为了贯彻民法典中狭义制度,在证券交易中,将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以证券公司名义为客户买卖证券规定为“佣金”,以区别于民事制度中的“一般”[13],并规定佣金适用日本商法典关于行纪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法第15、16条更是明确规定,从事有价证券买卖之行纪或居间者为证券经纪商。很明显,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证券经纪人与人不是同一法律地位,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不是关系,而是行纪、居间法律关系。这是由大陆法系国家的、行纪、居间概念和制度决定的。所谓行纪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接受他方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用他方的费用,为他方办理动产和有价证券买卖等业务,并获得佣金。行纪制度源于古罗马时代。现代意义上的行纪制度可见于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商法典,瑞士债务法也有规定。(日本商法典)第 551条规定:“行纪是指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买卖物品为业。”由于行纪行为的后果,需由行纪人另为转移行为,转给委托人,故行纪实为间接。所谓居间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按另一方的要求,向另一方提供与第三人订约的机会或作为他们之间订约的媒介,并获得佣金。居间制度在古罗马时代已有之,近代居间合同始见于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法国商法典、德国民法典和商法典以及瑞士债务法中都有居间的规定。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制度允许证券商从事行纪、居间业务。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是行纪或居间关系。 当然,由于英美证券法律制度领导着世界的潮流,大陆法系的国家或地区也不免深受其影响,最明显的一例是上文提到的日本证券法律制度规定的“佣金”,日本商法典明文规定它实质是行纪,却仍沿用“”一词称谓它。 三、我国证券法规定的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关系的法律思考 关于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我国理论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从实际运作来看,经纪行为从本质上具有行为的基本特征,确切指民事行为中的委托行为,”[14]即委托关系。有观点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证券交易行纪法律关系或证券交易居间法律关系[15].有观点则认为是信托关系[16].还有观点认为二者的关系是经纪法律关系[17].立法上,对二者关系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和混淆。首先,证券法第 137条在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时,条文本身就存在弊病。该条将证券公司经纪人规定为“客户买卖证券,从事中介业务”的证券公司。在法律上讲,中介的含义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溯源。如前所析,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与中介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和中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同。有人认为中介业务就是接受委托,进行竞价、促成成交,通知委托者办理清算、交割、过户手续等等[18],这与同为本条规定的业务有何区别呢?如何理解该条中规定的与中介的概念及其关系呢?其次,同为,民法通则与证券法的规定有出入。根据证券法第137条的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客户买卖证券。我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民法通则沿袭了大陆法系的传统,采狭义的定义。依据我国现行民商法之根本大法-(民法通则)第63条的规定,民商法上的“必须是以被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人以自己名义(而不是以被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使其法律效果间接归于被人,则不得称为”[19].也就是说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必须以投资者的名义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才为。然而,根据我国证券法第 103条的规定,在证券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经纪人执行客户委托须以自己名义进行。由此,我国证券法上的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制度不一致。若用英美法系的概念解释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概念,不但于法无据,而且与中介的概念属同浯反复。若采民法通则规定的概念,与民法通则规定的概念一致,在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时就不应该采用的概念,规定为“代为”客户买卖证券似乎更为适当。再次,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同合同法的规定不一。合同法中专章规定了行纪和居间制度。这些规定将证券公司经纪人的业务界定为行纪、居间,与民法通则的有关概念和规定保持了一致,与证券法的相关内容有别。如(合同法)第419条“行纪人卖出或者买入具有市场定价的商品,除委托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的以外,行纪人自己可以作为买受人或者出卖人”的规定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规定为行纪关系。上述种种不同规定导致证券公司经纪人和投资者之间关系难以确定,使证券公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模糊不清。那么,在我国现在的法律环境下,他们二者的关系应如何定位呢?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梁定邦先生说过“民法的范畴是证券法赖以建立的基础”,“没有任何专门的证券法可以独立存在,所以他们亦要考虑民法及其他关于金融产品的法律的发展。”[20]其言下之意乃在于证券法应建立在民法的范畴之上。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从法制系统工程来看,性质相同此相近的法律、法规使用的法律概念和词语及其含义应该保持一致。否则,将使整个法律体系混乱,给执法者和受法者的执法和受法造成巨大困难。从基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而言,虽然特别优于基本法,但在法律概念上应保持一致。因此,有必要从几种相近的民法范畴的比较中探寻之。 1.委托和行纪的不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分为法定、指定、委托。委托是基于当事人意示表示而发生权的。委托和行纪在我国古已有之,民法通则中只明文规定了委托制度,却没有规定行纪制度,也就是说,只规定-厂委托法律关系,没有规定行纪法律关系。但现实生活中行纪大量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行纪业蓬勃发展,延至今日,已成规模。我国实务对行纪是肯定和保护的。合同法第22章,共10个条文,对行纪合同进行专章规定。就我国有关委托和行纪的有关规定与实务以及国外立法规定来看,二者存在以下区别: (1)身份不同。委托的人无须特殊身份,只要是一般民事主体即可。行纪人是多为具有特定行为能力的经济组织,一般都具有商号身份,如信托商店、证券公司等。 (2)名义不同。委托的人以被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而行纪人则是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如,我国合同法第414条中规定,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 (3)行为效果不同。委托的法律效果直接由被人承担。行纪的法律效果直接归于行纪人,间接归于委托人。委托人与交易的相对人之间并不存在法律关系,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均由行纪人和相对人直接承担,然后再由行纪人转移给委托人。如我国合同法第421条规定,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日本商法典第552条和台湾民法典第578条也有类似规定。 (4)行为的范围不同。作为一般民事制度,委托的范围没有具体的限制,而行纪人只能从事法律允许从事的业务。如我国合同法第414、419条规定行纪人只能“从事贸易活动”、“卖出或者买入具有市场定价的商品”等。日本将行纪限于为物品的买卖或其他非买卖行为。德国的行纪限于为商品或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将行纪限于动产的买卖行为及其他商业上的交易行为。 (5)有无偿性不同。委托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行纪行为是有偿法律行为,委托人应该支付报酬。 可见,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下,委托与行纪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经纪人接受投资者委托后,是以自己名义入市交易、清算、交割并承担责任,这实属行纪行为,二者之间形成行纪法律关系,而不是委托法律关系。合同法第419条的规定正说明了这一关系是行纪关系。区别和行纪的意义在于分清当事人及其责任。在行纪关系下,投资人只能与证券公司经纪人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不涉及交易中的对方。集中交易时直接交易双方是证券公司经纪人。若发生证券交易纠纷,投资者无权直接向对方当事人求偿。此种法律关系之弊病在于,如果证券公司经纪人不行使求偿权,投资者则会因不是当事人,没有求偿权,导致无法及时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避免此种弊病,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特殊规定。“为使交易之效果在涉及民事责任或诉权时归于真正下单之投资人,证券交易法在1977年修正时,在第20条第4项规定:委托证券商以行纪名义买入或卖出之人,视为前项之取得人或出卖人,”[21]也就是说,将投资者视为证券交易的直接当事人,有权超越证券商,直接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责任。台湾地区的这一修正弥补了将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为行纪关系的不足,值得我们参考。若将二者的关系确定为委托,那么,一旦出现交易纠纷或事故,权利、义务完全归于委托人(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经纪人无关,证券公司经纪人对证券市场和交易不负任何责任,届时投资者不但找不到相对交易人,而且更难于举证,其利益必将无法得到及时合法的保护,此与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及实务相谬。我国证券法将二者的关系规定为关系令人费解,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委托不符,与合同法相冲突,与我们的法律体系不合。 2、委托与居间的不同 在我国古代,居间早已存在,称居间人为“互郎”、“牙行”或“牙纪”。古罗马也有居间制度。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居间,但我国实务上一直承认居间。合同法第23章专章共 4条规定了居间合同。合同法第424条规定,居间是指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他方委托人支付报酬。从有关立法和实务上看,委托和居间虽都建立在委托和信任的基础上,但二者区别很大。 (1)行为的内容不同。委托人本人与第三人签定合同,并可决定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合同的内容,处理的事物一般具有法律意义。居间人仅为委托人报告订约机会或为订约媒介,并不直接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办理的事务本身不具有法律意义。 (2)行为的名义和目的不同。委托人以被人的名义为其服务,对被人负责。而居间人则是以自己名义从事媒介行为,对双方当事人负有诚实居间的义务。 (3)有无偿性不同。委托可以有偿也可无偿,由当事人选择决定。居间则是有偿的,但只能在有居问结果时才得请求报酬。 可见,委托与居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证券法律制度允许证券商从事居间业务,就是说,允许证券商接受委托,为他人报告订约机会,介绍买方和卖方,或为订约媒介促成其成交。我国证券法对此未有明确规定,而是在第137条规定了“中介”二字。 中华大辞典)谓中介为媒介。从法律上讲,证券法规定的“中介业务”实际上就有:述的居间业务。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的居间业务为数不少,理应受法律保护。有观点认为证券经纪商是居间人的观点与现代各国证券交易的实际情况不甚相符[22].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行纪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全面,可能会大量出现居间人和行纪人重叠的现象,单纯居间业务减少,似无存在之必要,但长远看来,随着交易制度的完善、交易方式的科技化和市场的国际化,证券交易的方式呈多样化,证券公司经纪人作为居间人仍有存在之必要。 3.行纪与信托的不同 我国理论界曾经称行纪为信托,因英美法上另有与行纪涵义完全不同的信托制度,为了区别,而不再称行纪为信托。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起源寸:中世纪英国衡乎法的用益权制度,其实质是一种转移与管理财产的制度。信托是指委托人(信托入)将财产权转移于受托人,受托人则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在行纪和信托关系中,行纪人和受托人虽都基于信任关系,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和处分特定财产,但二者之间存在许多不同。 (1)性质刁;同。合同法414条明确规定行纪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信托则是一种财产管理关系,英美法上的信托类似于大陆法中的某些他物权制度。 (2)当事人不同。行纪的当事人为委托人和行纪人,信托的当事人有信托人、受托人和信托受益人三方。在信托关系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所有权属受托人,利益属受益人,且受益人不一定是委托人,通常为第三人。行纪关系的委托财产的所有权和利益均归于委托入,无分离的可能。 (3)行为的内容不同。行纪人主要从事代客买卖等业务,而且必须服从委托人的指示。信托人系“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行为范围远大于行纪人所能为。 (4)成立要件不同。信托须以财产交付给受托人为成立要件,行纪则不以交付财产为成立要件。 (5)法律责任不同。违反行纪合同主要承担违约责任,而在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中则有完全不同于合同责任的信托责任[23].(6)享有介入权不同。在委托人无相反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对于受托出售或购入的物品,行纪人可以自己作为买受人或出卖人购入或售出,这就是行纪人的介入权,合同法第419条给予了规定。在信托关系中,为防范利益冲突,禁止受托人拥有介入权,受托人不得将信托财产卖给自己,不得用信托资产购买自己的财物。 可见,在行纪与信托之间,证券公司经纪人接受投资者委托,代客买卖证券,实属行纪性质,非为信托。 关于证券经纪商在接受投资者委托进行证券买卖时与投资者形成的法律关系为经纪法律关系的观点[24],从其对经纪的界定来看,经纪即为我们所说的行纪。“经纪是指一方 (经纪人)接受他方(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他方利益从事物品的卖出和买入等行为并收取报酬的行为。”[25]我国台湾学者陈春山在论述台湾证券交易法时认为,所谓经纪依民法第576条之规定乃是以自己名义为他人计算,为动产之买卖或其他商业上之交易,而受报酬之营业。所谓经纪商,依证交法第15条、第16条之规定,乃是指经营有价证券买卖之经纪或民间之业务者。对经纪的这种解释及其引用的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实际上都是对行纪的定义和有关规定,甚至条文中采用的字眼原本就是“行纪”。我们认为,该观点所说的经纪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行纪法律关系。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务中,并没有规定经纪法律关系,而是将行纪法律关系确定了下来。既然已经有了行纪法律关系,再无必要规定一个与行纪法律关系基本相同的经纪法律关系,“画蛇添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因此,我们认为,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经纪人与投资者的关系是行纪或居间法律关系。这是由我国的民法范畴决定的。一位知名的法学家曾经提及,如果要执行法律,法律的条文必须准确,以防止不法者在法律漏洞中运作,削弱法律的公信力。对于证券法第 137条的规定与民法的有关规定相脱节之处,极有必要由立法机关将证券法第137条规定的“”解释为适用行纪的有关规定,“中介业务”解释为居间业务等,以求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完整性、严密性,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发挥证券法的作用。 公司投资论文: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失真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上市公司财务失真问题是会计学界和广大投资理财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投资者的角度,对财务失真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重视不够、会计制度不规范、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等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 财务失真 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产品发行人及相关人员在证券产品发行和交易过程中,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信息,以供投资者和相关信息使用者作判断参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投资者所得到的财务信息可能是失真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使得投资者信心不足,股票市场疲软,资本市场萎缩,已经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财务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从财务失真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应用了博弈论、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也有研究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财务失真本身的成因和相应的对策。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关注投资者如何应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较少。笔者认为,由于投资者是财务信息的主要需求方,他们基于财务信息基础上的投资决策对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对财务失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研究财务失真的涵义和表现,分析财务失真的成因,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失真的内涵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虚假或不真实问题,其概念定义大致有财务失真、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舞弊、盈余管理等,笔者在此采用较为常见的“财务失真”这个词。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出不同结论,也必然带有不同利益集团的价值趋向。笔者认为,基于投资者的视角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应是为投资者提供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有用信息”。 不管会计规范如何,只要会计信息没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即使公司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这类财务信息也是失真的。凡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无用、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或有相反作用的信息,如虚假的会计信息、隐瞒的会计信息、空而不实的和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均可界定为财务失真。 根据上述对财务失真的界定和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规定的不同,财务失真主要是指如下几种现象:虚构编造会计信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和费用,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如利用关联方交易,人为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伪造往来款项,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从投资者应对财务信息披露这个意义上而言,虚假陈述、隐瞒或不及时揭露重要事项等也可以看做是上市公司财务失真的表现。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财务失真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经管和管理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因为管理层因为本身拥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而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优势,投资者不能象经营者那样及时地、充分地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使其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投资者这种信息方面的劣势可以通过阅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得到一定的缓解,也可以通过搜集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包括内幕信息进行补充。但投资者因为信息搜索成本的考虑而不可能化费很大的代价来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财务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二)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不够 就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而言,投资者很少真正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中小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根本就不去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是根据所谓的道听途说的内幕消息,或者是“从众现象”,即跟着别人的做法简单的模仿,其投机行为远大于投资行为。 (三)会计披露制度不完善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美国一系列重大的会计舞弊曝光表明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局限性。我国虽然在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财务失真行为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实需要来考察,还很不完善和健全,特别是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有些法规条文的可操作性很差,这给违规者创造了条件;某些会计核算方法未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变化,用原有的会计方法核算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就无法真实、可靠地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再者,法律规范存在着不协调现象,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由证监会制定,而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两者并不能很好地协调并达成一致,这就为管理层的“会计数字游戏”留下了利用的空间。 (四)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 从政府监管角度看,证监会、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由于各监管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这就导致监督效率不高、监管时效性差,监管力度也显得相对薄弱。 从惩罚的力度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处罚来处理财务失真的行为,对追究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方面,近几年虽然有所加强,但力度明显还不够,不能对违规者产生较强的震慑力。在民事赔偿方面惩处力度明显不够,民事索赔制度急需完善。我国在会计造假、财务信息失真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上,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打击力度明显偏弱。 (五)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驱动与政治利益驱动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失真的最主要根源。上市公司通过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从而可以发行股票及配股,从资本市场最大限度地筹集所需资金,达到向资本市场“圈钱”的目的;还可以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满足经营和扩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公司处于经济困境时,可通过这种包装行为避免被st或pt的处罚。对上市公司管理高管个人利益而言,通过失真的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粉饰自己的业绩,从而影响其职务升迁、薪酬提高、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六)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是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借鉴了监事制度,又借鉴了独立董事制度,对监督的重视可见一斑。但是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内部监控的不到位,再加上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完善,很多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就有可能对财务信息进行包装。 投资者应对上市公司财务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信息的关注和提高鉴别能力 投资者做为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方,应该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关注股价的同时必须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不要为了投机做盲目的决策。还要培养对财务、金融知道的兴趣,参加投资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提高对失真财务信息的鉴别能力。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鉴别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小投资者,因此要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建设,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从外部形成对上市公司有效的约束,降低其财务失真的倾向。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失真预警机制 财务失真预警就是根据一定的财务指标,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警模型,对上市公司可能的财务失真情况进行预测和警报。这种理论经实证研究发现,确实有一定的准确度。投资者应该切实关注这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利用,要把预警模型的应用和投资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力争“防患于未然”,避免因为利用失真财务信息决策所要遭受的损失。 (三)促成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规范上市公司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体系是由法律法规层次与会计准则及制度层次构成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联合建议等方式,促成有关部门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针对于一些特殊事项与新生业务,及时制定相对应的制度与法规。不断完善刑法、民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实现刑法、民法、会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证券法等法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企业可选择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四)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并加大处罚力度 投资者作为一个群体,应该通过舆论的影响,促使执法部门认真贯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我国证监会、税务要依法加强财务检查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应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对于财务失真行为的处罚,我国的《刑法》、《会计法》都做出了规定,但是对于违规者追究其个人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较为弱化,不能起到惩戒与震慑作用。应该促使相关部门尽快建立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和刑事责任法规,加大对虚假财务信息提供者的惩处力度。建立一套“诉讼成本低收益高”的制裁机制,使遭受欺诈的中小投资者通过法律诉讼可以得到合理的赔偿。 (五)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投资者要通过投票等方式,积极行使股东的权利,促使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切实推行股权分置改革,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大股东欺骗中小股东的问题。其次,优化董事会结构。董事会应实行分工负责制,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保证其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确其与监事会的关系。此外,还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使公司管理层所得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目标约束挂钩,防止经理人员的短期行为。 总之,财务失真问题具有复杂的成因,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才可以真正遏止财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投资者作为财务失真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受害者,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运用各方面的能力切实降低财务失真事件发生的概率,还要对失真的的财务信息有足够的鉴别力,才能在股市中不为财务失真所扰而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实现自有资本的最大增值。 公司投资论文:投资公司对外财务管理浅析 摘 要 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复杂,再加上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这些都增加了投资公司进行科学有效财务管理的难度。投资公司在财务管理特别是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争取多方共赢。 关键词 投资公司 财务管理 投资公司是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以股东身份对其参、控股企业依法进行产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投资公司不直接经营产品,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公司作为经营资本、经营企业的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本身。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投资公司作为专业从事资本经营的企业,更应该将财务管理作为其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投资公司进行对外财务管理也就是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依据的是《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主要依靠股东身份对被投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它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财务指挥,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特色所在。总体而言,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被投企业特别是被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考核被控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指标完成情况,如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由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将经营财务目标用契约形式予以确定;②随时从动态上掌握参、控股企业财务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此,必须推动投资公司参与、控股企业实现财务一体化,使企业经常性财务信息、重大经济事项信息能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到投资公司,为其进行调控提供必要保证;③开展财务监控、保护投资公司的合法权益。投资公司必须依法对被投企业的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以下就具体从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目标责任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关注各个方面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 1 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 与内部财务管理不同的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而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通过寻求对被投企业的控股地位实现对其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即使不能控制也应该有相当的影响力,否则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该慎重。 对于自己拥有控制能力的被投企业或者叫被控企业,为了加强对其财务管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公司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适合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被控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层次分明,权责对称,责任明确。投资公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被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于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对企业产权代表的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所有被控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与控制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控制财务人员,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根据对各被投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投资公司可向被控企业委派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财务会计人员,从而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杜绝会计作假行为,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 财务人员委派制是通过向被投企业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来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便于投资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会计主管委派制。即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协议或控制被投公司董事会对被投企业派出财务主管人员,委派的财务主管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全面负责被投企业的财务事务,直接进入被投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避免会计主管在面临两级公司双重领导时无法有效处理投资公司、被投企业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一方面应赋予财务主管较高的权力,如果只是作为被投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其参与决策的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应细化对财务主管的业绩考核与奖惩,避免其处于游离状态,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被委派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单位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 除委派专门财务人员外,投资公司往往还可以向被投企业派出董事、监事,他们和专门财务人员一起构成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力和前沿。 2 全面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支持流程之一,与其他管理支持流程相互作用,共同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保证。制度是一个企业的行动指南,预算则是对制度的量化。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被投企业的预算控制。 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独立的直接组织对被投企业全面预算的制定,并尽量摆脱被投企业对预算制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要求投资公司闭门造车,独断专行,预算制定还是应该以被投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潜力、最大程度的保证和平衡各方利益为原则,不过投资公司应可能的把握对预算制定程序的控制,对预算制定的决策权的控制。 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是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投资公司不可能全面了解被投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细节,但只要保证被投企业的经营始终处在预算之内,被投企业就基本处在投资公司的控制之中。 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应该配套解决的问题有完善预算的控制、跟踪、预警机制;建立预算的及时纠偏机制;落实与预算管理相对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3 内控管理 与制度管理和预算管理一样,内控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投资公司所投企业一般是普通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其内部管理环节较投资公司自身更为复杂,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内控审计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尤其是被控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公司可通过内审委员会对各被投企业定期、不定期进行全面审计或针对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效益、产权代表离任及其他专题进行专项审计,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企业的内控审计,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内控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对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管理见效性要求很高,许多内控审计任务源于高层管理者的分析和预感,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一般都是针对目前或近期公司管理经营效益等重要方面的问题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内控审计应以公司规范管理为关键点,以影响公司效益、最容易带来风险的关键环节内容为重点。 除内部审计外,投资公司每年还应该委托指定的中介机构对被投企业进行年度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对外贷款、投资、担保是比较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此类活动应该通过参与被投企业董事会决策或签订专门协议等形式严格控制或掌握。通过对贷款、投资项目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防止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外,对外担保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或有负债,企业如果随意对外提供担保,其造成的损失将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投资公司应严格控制所投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 4 目标责任管理 为了使投资公司准确掌握被控企业经营状况,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有效实现目标责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适用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以便开展财务分析与监督。可以下述指标为主,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辅之以其他指标:以保守速动比率指标作为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以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指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以净值报酬率和净资产增值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另外,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指标目标责任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目前,得到公认的评价企业成效的非财务指标有:①市场占有率,即企业在其产品市场中的份额;②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包括产品瑕疵率、返修率、退货率和顾客满意度等;③生产率指标,它常用单位雇员增加额和每一直接人工小时生产量表示;④人力资源指标。在信息技术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因此,多数企业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成效的重要依据;⑤企业创新能力指标。 投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把总体责任分解为各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所投企业,同各所投企业的产权代表签订经济责任状,合理确定产权代表的收入水平,明确奖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企业产权代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完成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除了将目标责任与被投企业高管的薪金、奖金直接挂钩外,投资公司还可以对被投企业的高管层实行实股制、虚拟持股制、经营层融资持股(mbo)、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性激励约束机制。 5 利益分配管理 投资公司通过上述种种财务管理措施最终是为了使在被投企业中的股权分额得到尽可能的增值,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不过股权增值只是投资公司的帐面收益,要将账面收益转换成现金收益,就必须经过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以股东身份控制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是投资公司实现自身利润的一个关键环节。 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价格转移或费用转移的形式实现利润转移;二是直接参与利润分配。 内部价格转移是指投资公司通过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以高于市价向被投企业转移资产或以低于市价受让被投企业资产,从而以价差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转移。费用转移是指投资公司将自己公司发生的费用转移到被投企业列支,这也可以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税前分配。 价格转移和费用转移都要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有相当的控制力,而且这两种办法还要求妥善处理相关涉税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其适用性不强,而直接参与利润分配则应该是主要的利益分配手段。 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另外,对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投资公司还应该注意处理好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公司投资论文:浅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全球战略 摘要: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确立的长期经营目标与行动方针。企业为了长期更好地发展,必须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来制定和调整战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本文以跨国公司对我国r&d投资的战略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华投资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继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通过调整企业结构和决策,来不断适应新环境下的市场规则。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及完善的管理体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三、全球战略概念 全球战略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战略模式。按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划分有本国中心战略、多中心战略、地区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4种类型;按国际经营一体化程度区分:为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和综合一体化战略3种类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从本质意义上来理解,是以全球的长期目标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协调统一企业的内外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的投资、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开发活动,让有限的资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地运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否定了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国际性生产模式,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跨国界配置、管理与协调来实现采购一体化、生产一体化、研发一体化、营销一体化、财务一体化,生产专业化,并将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发挥到最强,最大化。 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以r d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经分析发现,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 d投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从1994北邮-北电r d中心开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 d机构逐年增多,增加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r d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 2、行业分布分散,其中以信息行业为主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 d机构涉及计算机、软件、通讯、化工、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其中,计算机、软件、通讯等信息行业是跨国公司在华r d投资最多的行业,占总比例的一半以上。 3、投资方式多样,但主要以独资方式为主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 d机构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华独资设立r d机构;二是在合资企业内设立r d机构;三是与我国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合作设立r d机构。从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 d投资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更趋向于以独资的方式设立r d机构,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价值取向和技术控制两个方面的考虑。 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投资的主因: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 d投资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六点因素的综合考虑: 1、市场因素。立足于迅速扩大的现实市场。面对迅速扩大的现实市场,跨国公司纷纷选择在华设立r d机构,一是希望能够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条件,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化,支撑其在华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希望通过r d投资,直接了解我国市场需求的新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相关产品,以支持其产品的先进性和在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2、战略竞争因素。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我国不断地引入外资,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和我国本土公司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应对其竞争对手在华设立r d机构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国内企业研发力量的提高,跨国公司不得不加快在华设立r d机构的步伐,希望通过在华设立r d机构将产业内优秀的科技资源集中起来,实行对产业技术的控制和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抑制。 3、人才因素。获得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我国拥有着大量高素质的,而且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科技人力资源,还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进行从基础研究到新产品开发的各个层次的研发工作,这对于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 d机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以上诸多分析,不难判断,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保持其长远的投资并不断扩大,这也与中国本身的条件及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战略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由始以来,都是一个泱泱大国,拥有960万km土地与13亿人口;特别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局不断完善与稳定,经济实力又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等,这一系列的大小因素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市场的高速成长与巨大潜力便也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进行投资。另外,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同时也是出于其全球战略性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完全纳入全球经济的生产体系,通过充分发掘中国市场的全球性价值来实现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和战略目标。
城乡教育论文:从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差距看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教育师资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导致的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可以说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只有将国家、学校和社会三者力量结合起来,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才能促进原州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一、关于原州区城乡师资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1.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 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距是目前原州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2012年,原州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2604人,农村教师1605人,城市教师999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农村比城市低20.4个百分点。农村初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比城市低24.7个百分点。 农村中小学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城乡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学校事实上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育基地。 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 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学教师1605人,专科以上教师占63.6%。城市教师999人,专科以上教师占90.2%。农村初中本科以上教师436人,占64.1%,城市本科以上教师544人,占84.1%。小学专科率和初中本科率城市比农村分别高26.6和20个百分点。城乡之间教师学历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小学专科以上和初中本科以上人数,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高职称教师799人,占49.8%。小一职称教师557人,占34.7%。城市小高职称教师582人,占58.3%。小一职称教师411人,占41.1%。小高和小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8.5和6.4个百分点。 农村初中中高职称教师77人,占11.3%。中一职称教师168人,占24.7%。城市中高职称教师157人,占24.3%。中一职称教师265人,占41. %。中高和中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13和16.7个百分点。在教师职称结构上,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二、关于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谈到城乡教育差距,通常看到的是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上的差距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而明显缩小,农村学校在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计算机生机比等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学校。但是,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究其原因: 首先,由于原州区历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民转公教师多,这些民转公教师基本都在农村任教。2001年-2005年间原州区没有补充新教师,导致教师在年龄结构上断层,教师老龄化严重。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学校规模扩大,每年要从农村招考部分教师进城,无形中把农村学校变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学校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一年不如一年。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待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城市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均多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学校任教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观摩学习、在职进修、职称晋升机会等。 再次,由于师资资源上差距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部分农村教师不能安心农村教育,职业倦怠,敬业精神差,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时,教学质量差距很大,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校舍及硬件资源浪费和城市学校的“大班额”严重。 三、关于缩小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对策思考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制度强制建立城乡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把教师流动与晋升挂钩。提高下乡教师补贴,使教师流动由外力型流动转变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 其次,加大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近年来,原州区多方筹措资金,为农村教师每人每月补贴50元交通费,每位农村校长每 人每年发放1000元校长津贴,一定程度上从待遇上向农村做了倾斜,但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国家要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全部所需资金,津贴额度应有一定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才能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 再次,依靠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应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对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流入农村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关注城乡教师流动的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城乡校长流动机制的研究,帮助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满足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的追求。 城乡教育论文: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1前言 随着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在基本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之后,教育质量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体育教育失衡问题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本研究通过分析地级市市区中学(简称市内中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三类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差异,探究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措施,试图为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体育教育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因特网等手段检索有关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学以及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收集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2.2.2.1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问卷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河南省中学学校体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初稿,就问卷的效度进行专家访谈。根据专家建议,确定最终调查问卷。 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 2.2.2.2问卷调查实施方法 利用在校大学生教育实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参加调查的同学进行培训,在教育实习及社会实践之后收集问卷。 2.2.2.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88%。 2.2.3统计分析法 采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再使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良好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可以保障学生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脱离这个前提,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空谈。中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同样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体育场地与器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条件稍差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而言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3.1.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设施场地的比较 3.1.1.1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标准化比较 3.1.1.2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质地比较 3.1.1.3河南省城乡中学其它运动场的比较 3.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程度及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研究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88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共登记了172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现对所调查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3.2.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的比较 3.2.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性别的比较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生的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女体育教师。根据专家意见,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在25%-30%之间比较合理。 3.2.4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的比较 教师职称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登记的172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占调查人数的11.6%。与河南省2009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通报数据(全省普通初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达11%)基本一致。 尽管学历调查结果表明市内和县城中学高于乡镇中学,但职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市内、县城和乡镇三类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差异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 0.05)。这可能是由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高于市内和县城中学的体育教师,工龄也相应长一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器材场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百分比方面一般是市内中学优于县城中学,县城中学优于乡镇中学。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场地器材的数量、标准化和完好方面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但在场地的质地方面市内中学明显好于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 (2)河南省市内中学和县城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优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 (3)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女教师所占比例在百分比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 4.2建议 (1)增加投入,城乡统筹,促进乡镇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2)广开途径,多措并举,优化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结构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 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缺陷以外,农民工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所投入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民工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 许多学者对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具体建议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负主要责任,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政府置之不理,必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中,务必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具备教育使命感。而政府责任强化的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四个方面。 (2)增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企业向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并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农民工培训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供给带动需求式培训 政府主动以供给带动需求,充分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结对子,利用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讲解、继续教育等形式送教到农民工中去。在市场哺育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送教上门,在招生期间不定期举办各种项目介绍、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农民工群体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对培训后顺利拿到培训项目合格证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树立学习榜样等。当这些形式的教育“供给”带来更多的成功个案后,将会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可以带给农民工个体更多的创造发展机会,这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一定要改变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优化教育管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利用新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为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有利条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教育改革原因,并给出了几点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刘海妹 郭领燕 常淑凤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管窥 一、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因素 1、教育直属部门的不重视 基础教育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高等教育,这种严重的思想偏差也是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直接原因。首先提到的是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弥补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进而导致城乡教学水平高低悬殊。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所在地区的教育事业进展速度也就不同。教育直属负责部门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乡村。交通条件、信息通讯都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学生没办法第一时间学到更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内容,从而在教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落实不到实处。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变更这种状况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地方政府对各自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量不具合理性,导致地区教育资金投入量无法达到办学条件的要求,造成受教育生源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水平上不去又会制约经济水平的发展,二者在相互制约的状态下存在。除此之外,加上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乡村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城镇,在思想观念上保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乡村人群的文化涵养相对不高,导致了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乡村的孩子辍学现象严重,认为读书没有用处,不能及时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多在龄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会去城镇靠体力打工赚钱,荒废了自己的文化教育机会。 二、实现城乡教育不公现象的方法策略 1、政府加强资金政策等管理制度 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减少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资金问题带来的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拨款项目开展相对困难,出现拖欠教职工工资等现象。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经费用在实处,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在财税税收上增加政府财力保障,提升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利用社会媒体力量,进行宣传和鼓励乡村教育水平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提高人们对城乡不公现象的认知度和带来的弊端,地方充分配合中央对指定政策有效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教学辅助设备上努力进行政策落实,完善乡村办学条件,以此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2、壮大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进程因素,也是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除政策资金支持外,科学的分配教师资源,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师资能源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课堂教学效率。对乡村老师定期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加以引导,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迎合教学课改要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更多的介绍给学生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学生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为了摆脱贫困而发奋读书。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拉近与城镇学生素质水平的距离。城镇与乡村的孩子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进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因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导致乡村孩子与城镇孩子产生综合素质上的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间的教育不公现象是长期以来多重矛盾挤压而产生的。政府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政策投入量的同时有效进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失公现象。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条件下,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避免教育失公现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铺垫。 作者:曹伟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教育管理的区别 1“农村生”与“城市生”差异表现 1.1文化修养水平的差异 几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则黑色幽默:“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改吃菜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搞独身了,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要减肥瘦身了,俺们刚装上电话你们又改网上聊天了……”包括很多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农民抱怨永远也追不上城里人的生活步伐。的确,城市生活讲究得多,节奏变化得也快;这则幽默反映的不单单是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异,也同样适用于“农村生”和“城市生”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要在一群体里健康自信地生活,他必须找到给他自信和快乐的理由。 1.2个人精神面貌的差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农村生”和“城市生”之间往往在个人气质、精神而貌方面相差很大,通常人们通过衣着、表情、眼神、表达方式,甚至走路的样子就能对他们进行区分。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显得更阳光、自信、潇洒。当然,“城市生”反面也会有一些奢侈、不学无术的城市“混混儿”或“纨绔子弟”,但这并不能影响城市大学士的整体面貌。而“农村生”则常常表现得害羞、胆怯、“土气”、“不懂风情”等等。 1.3待人接物方式上的差异 大学校园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有着一致的内容与形式。大学里的班干部、学生会成员、其他一些方面的活跃分子或焦点人物,多数为“城市生”,只有在少数一些边缘协会或“民间”小型组织,如“老乡会”等等才能时常看到“农村生”的身影。 2“农村生”与“城市生”教育管理建议 2.1运用爱心帮助“农村生”逐步建立信心 “农村生”从一个相对闭塞地区走进城市,走进独立学院。高中时期大家把所有目光关注在学习,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丰富多才的生活。“农村生”在学习上不输给“城市生”,但在文艺等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还是逊色一些。特别农村学生较少与异性交往问题上。之后“农村生”发现他们逐步被边缘化,个人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但受到伤害“农村生”往往选择封闭自己内心,不与老师、同学们沟通。此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应积极管理该生情况,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逐步建立联系,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各项知识,特别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将是他们立身之本。鼓励他们主动放开心灵包袱,告诫他们之前存在差距要正视。做到正视过去,迎头赶上,拥抱未来。对“农村生”应加强自信心训练,减少自卑感,增强她们的社会交往和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其成就预期,鼓励他们敞开心扉,要利用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难得的机会,通过大学一点一滴积累,逐步缩短与“城市生”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城市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赢得先机。进一步充实人生,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 2.2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 进入独立学院“城市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同时他们家长也十分忙碌,他们与家长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进而造成他们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缺失。当然“城市生”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有明确学习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在学校发奋学习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是其他“城市生”在独立学院学习失去了学习目标,到学院来学习主要是父母要求,被动到大学来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拿到学位证、毕业证。大学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知识积累重要时期,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正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一部分学生个性很强,也拥有一定社会阅历并建立一定社会关系,教育管理人员仅通过思想动员等传统方式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从小父母忙碌,他们急需与人心灵碰撞。对于此类学生我们应加大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力度,细心关注他们在学校变化。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甚至做好亲如家人关系。从而获悉他们困惑,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建立良好关系之后,多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让他们发现校园生活乐趣,各项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不断磨练当中,让他们找到生活目标、学习目标、理想与信念。“城市生”拥有较好物质基础,通过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与训练,将能更快适应社会,且迅速为社会创造财富。 2.3让第二课堂成为“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过爱心让“农村生”重拾信心,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客服“农村生”、“城市生”心理障碍之后,教育管理人员通过组织第二课堂各类学生活动,并且根据在各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类型学生活动。例如:一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各类活动,让同学们确实体会大学生活,并让同学们在更大舞台展示自我;二、三年级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经济沙龙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四年级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知道课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考研信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二课堂所有活动目标只为了帮助“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为他们创造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独立学院学子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属于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讲来未免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之嫌。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根本的经济问题上,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等的投放力度来解除乡村学子的后顾之忧。目前独立学院发展困难重重,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能够给予独立学院发展更大空间,加大帮扶力度。 作者:龚亮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城乡教育论文: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问题 1.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严重不足 在目前我国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地方在政府投入、政策制定及自身内部优化而实现的城乡居民享有的学前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合理以及学前教育消费可选择性均等方面,城乡学前教育非均等化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目前我省幼儿园总数约为6400所,拥有班级数量为29660个,其中城市为6687个,占总数的22.6%,县镇为7420个,占总数的25%;15553个,占总数的52.4%。表面上看,农村幼儿班数量达到了半数以上,但从现实考察的情况来看,城市、县镇幼儿园班容量远远大于农村幼儿园的班容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应该不足30%。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在编幼儿教师总数为66922人,其中城市为23507人,占总数的35.1%;县镇为19369人,占总数的27.7%;农村为24046人,占总数的35.9%。就所学专业来看,幼教及相关专业毕业的为27554人,占教师总数的41.2%,总体比例本来就小,但约有80%左右的幼教专业的分布在城市或城镇以上幼教机构。由于城乡二元化户籍政策,同样是在编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很多,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农村呆不住,而由于编制等问题许多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任教。因此,导致了目前城乡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差异非常明显。 3.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 我省目前在园幼儿总数约为151.3万,城市幼儿为22.4万,占总数的14.1%,;县镇幼儿为34.5万,占总数的22.8%;农村幼儿94.4万,占总数的62.4%。但从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配备上看,城市1所标准化幼儿园基本上要在100万元左右,而1所普通农村幼儿园也仅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说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同时,反映出城乡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倒挂问题十分严重。 4.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从城乡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师资队伍等问题,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幼儿园采取“小学”作为“方阵”进行授课;二是一些幼儿园采用小学的课堂规范;三是部分增加幼儿的机械练习时间和频次;四是个别幼儿园布置作业并要求幼儿提交正规的作业。表面上看,这种倾向是托幼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家长“不懂得幼教规律而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或是幼儿园师资教育理念的陈旧而违背规律教育教学。 二、对策与建议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之一,能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均衡化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集中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重要瓶颈,而反映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上的突出问题造成了城乡距离进一步拉大,这是与实现我省“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中小城市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相悖的。站在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高度,提出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 我省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以争取到上亿的支持,这将为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解决一定的燃眉之急。虽然从资金的总体数量上看不少,但要想真正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等化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地方各级教育、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出台地方性政策,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 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地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幼儿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异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然而编制—“名分”问题却是内在的根本原因。要想真正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的经验,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其编制问题。 3.构建城乡园“结对—帮扶”网络,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 城乡幼儿园拥有各自的优势与发展瓶颈,站在“优势互补”的角度,挖掘城乡托幼机构各自的优势资源,并鼓励城乡幼儿园“互帮、互助、互学”,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网络,改变以往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关注城乡财政投入、政策指定以及现实层面探讨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政策失衡、校舍及设备等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同时,而且要发掘城乡各自有利的因素,并提出二者“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互通有无、资源优化”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4.建立城乡幼儿教师“流动机制”,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借鉴中小学教师城乡流动机制的成功经验,试点幼儿教师城乡流动机制,鼓励城镇优秀幼儿教师下乡或挂职锻炼,改善农村幼儿教育信息匮乏问题,同时,鼓励农村优秀幼儿教师城镇幼儿园交流、学习,把农村“因地制宜、就地挖潜”的做法和理念带给城镇幼儿园。真正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5.利用大中专院校的学术平台,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模式,涵盖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培养院校近80所,拥有省内外知名学者、博士、教授等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培训、交流等活动,提升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作者:张振平 单位:石家庄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快转型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较大。在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条件匮乏、教育管理水平低下、学生家庭贫困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如此严峻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比城市家庭子女所拥有的良好教育资源,农村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怎样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缩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及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及他国经验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城乡基础教育;重要性;启示 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一切教育之基础。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每个人、对于整个国家都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亦是对提高整个民族与国家素质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卓有成就,但是在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基于此种原因,从城乡差异角度探索基础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何为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问题,易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相混淆,将二者与“教育公平”混为一谈有失妥切,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作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平等”来自于政治、经济的平等,包含着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经过使用与推广,“教育平等”的概念在相关文章中特指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可与“教育平等”的概念相通用,两者皆反映数量的一种相等,属于一种实证的概念。“教育公平”的概念则综合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并对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判断,按照公平原则进行教育策略选择,它涵盖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一种规范的概念。从范围大小来看,“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包含在“教育公平”之中,与“教育公平”分属于不同层次,比较而言,“教育公平”的概念更为宏观。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以不区分种族、性别、家庭成分、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条件为前提的,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利益分配,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质量相同、机会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人们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视角等不同,故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国社会正值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正由原来的显著化向隐形化的教学质量差距转变,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受教育的个体十分重要。由于教育城乡失衡,引起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致使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缺乏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和文凭。迈入社会后,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城市人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部分人也只有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个体无法平等的分享文化资源,也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亦无法享有同等的各项公民权利。且他们的后代也同他们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需要比其他同龄人花费更多的汗水与艰辛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其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仍旧在社会的底层与边缘苦苦挣扎。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社会十分重要。第一,教育不公,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一些教育部门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又由于有效监管、规范、相应制约的缺失,使得违法乱纪与腐败滋生。第二,教育不公,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均衡,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重城乡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加大贫富差距。第三,教育不公,加大社会分层,不益于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障与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社会流动不畅,致使贫困农民的后代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城乡教育不公,使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他们对社会绝望,甚至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如果这种不公平继续夸大,势必会引发社会动乱,不益于社会稳定。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教育体制十分重要。教育不公将导致教育发展秩序的混乱,如教育乱收费现象、教育腐败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教育不公的环境下,教育目的无法实现,教育反而会变成一种剥削、歧视的手段,导致教育的办学目的偏离。由于城乡经济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致使乡村师资流失,乡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不公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启示 3.1措施———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实行劳动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同时编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反映当地自然资源社会风情、历史沿革等的乡土教材,以此激励学生献身家乡建设的事业。第二,大力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兴办职业班,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本地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把系统职业技术知识和单项实用技术技能整合在一起。第三,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农村教育难题是农村师资不足、素质不高,不但要保障农村教师利益,而且要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3.2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启示。 日本的启示。日本保证了各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通过“教师定期流动制”,细化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规定,使得择校现象鲜有出现。鉴于此经验,我国政府应尽力保证城乡各校的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和软件师资处在一个基本相同的整体水平上,以此减弱各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择校”等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各个中小学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和校长轮换制度,以此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古巴的启示。古巴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做法堪称世界典范,各级教育免费制四十多年来始终不变,在享受教育权方面全体公民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政府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受教育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使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子女仍能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更是配备了网络教学设施,为“一个学生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器材。由此经验得出:第一,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投入义务教育以保证各阶段的学生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政府的政策应优先向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对贫困学生进行费用的减免和补助;第三,对贫困学生无息贷款的力度加大,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无息贷款提供给那些真正迫切需要的学生。 作者:李慧聪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一、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 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二、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 发展的建议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体育教育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等观念也逐渐发展,深入到了各个方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时,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形势下,体育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软件先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硬件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姜玉豪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研讨 摘 要: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市高中在高考升学率和学生所升入的高校类型上都明显优于乡镇高中,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十分显著。而乡镇高中学生本来就很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部分是通过一年或多年的复读而获得的。从普通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看,城乡差异十分显著。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而城市的情况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学生之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中以及之前阶段的教育机会差异决定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缩小这种差异。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高中教育 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表明,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显著,城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还体现为接受什么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高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而从高中阶段教育入手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很少。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从高中阶段入手来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程度。本文拟从城乡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和获得机会的难易程度,以及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的视角来更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程度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 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 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 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 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p#分页标题#e#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 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 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 #p#分页标题#e# 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 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 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 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 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 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镇高中倾斜。硬件和软件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均衡发展”应成为首要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中要适当向乡镇高中倾斜。同时,建立城乡高中之间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城市高中的教师能去非乡镇高中指导和参与教学,乡镇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城市高中学习。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高中之间的差距,进而缩小城乡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p#分页标题#e# 第三,高校招生向乡镇高中学生倾斜。城乡高中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村学生取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在高校招生中,要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向农村学生倾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管理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及其成因,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999-004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44.78元增加到004年的9.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004年的0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004年的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004年的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999~004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00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04:,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8.74:,农村小学生师比为.88:。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9.9:,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6.67:,农村初中生师比为0.6:。农村生师比高,教师缺乏,内部效益低。从学科分布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音乐美体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较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质量: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3%,分别比城市低8.9和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00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58084人,其中农村55394人,占88.74%。 3稳定性: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据调查,高达4.36%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三)办学条件的差距 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9:;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4:。另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也十分突出。00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就占到总面积的49.86%和8.73%。以上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的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割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最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强调要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人,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但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落实,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以致他们常常受政治利益的驱动或短期行为的影响而将本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转移到城市义务教育或挪作他用。 (三)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予以保障,在安排议事日程、调配资金时,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因教育投入总量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统筹能力明显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中教育、轻义务教育,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集全县之力建设一中,却未顾及村级小学的改造,有的地区还为了政绩建设豪华型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0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的基本思路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具体实行的措施可以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一是通过建立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制度(范文),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落实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有关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006年月,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城市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问题作了部署。建议在贯彻落实上述《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还应进一步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充实和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生体质健康对比教育 摘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湖北省内多位知名专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内五所高校中湖北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为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 1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良好的体质状况是大学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保证。通过对我省城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比较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城乡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我省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五所高校中的湖北籍城乡大学新生2021名,其中男生1008名(城506名、乡502名)女生1013名(城510名、乡503名),以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来区分城乡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参考2005年上报国家体质健康数据库的数据资料。 (2)专家访问法。访问与本研究相关的多位湖北省内知名专家,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统计包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形态 选取城乡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大学新生身高和体重均要高于农村大学新生,其中城镇男生在身高和体重和农村男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城镇女生的身高和农村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镇经济水平要好于农村,城镇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比农村大学生普遍要好,营养结构更合理;由于农村家庭祖辈几代都从事体力劳动,遗传上农村大学生身高要普遍低于城镇大学生,并且大部分农村男生进入高校读书之前在家中都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而农村中女生承担家庭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男生要少。 体质指数(BMI)是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关系,且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的、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体质指数(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5,小于18.5为营养不良,大于25为超重或肥胖。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2002年6月通过“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WGOC)”的讨论,认为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24的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的为肥胖,BMI超过24,许多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偏胖的比例比乡村学生的比例大,而乡村男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比城市男生的比例大;城、乡学生中女生体重偏低和体重正常的比例都高于男生,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但城镇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乡村女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镇生活富裕,高营养高能量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超重或肥胖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城镇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更加优厚的待遇;而乡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没有过多地讲究饮食结构,有的贫困家庭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加之较多的体力劳动,都是乡村学生营养不良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城市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身材苗条的审美观以及追求时尚服装潮流的需求,使女生相对比较注意自身体形的发展。有意识地注重对自己体形发展的控制,社会上的各种“减肥方法”、“减肥运动”,甚至对“美女”的评价标准,都对女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诱惑力,以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女生为了“减肥”而进行节食和体育锻炼,这是城镇女生营养不良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而城镇男生超重的情况则不同,较少受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贪吃、贪睡的习惯,造成身体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超重或肥胖。 3.2生理机能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台阶实验指数主要反映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间接推出受测机体的耐力。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其身高标准体重的情况相吻合,说明农村学生的呼吸机能好于城镇学生。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台阶实验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农村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要好于城镇学生。 综合城乡大学生肺活量指标、台阶实验指数比较结果,说明农村学生的生理机能要优于城镇学生,这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量比较大是分不开的。城镇学生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便捷的交通都限制了他们基本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锻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害怕长跑”。 3.3身体素质 进行握力、立定跳远测量是对大学生的上、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的评价。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学生的握力和握力体重指数均好于城镇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从立定跳远的指标比较来看,城镇学生要好于农村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农村学生的上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比城镇学生要好;但下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比城镇学生要差。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的体力劳动比城市学生的体力劳动要多,而他们在学校的体育锻炼却相对较少,忽视了“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的区别;城镇学生的身体活动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活动,所以身体的协调能力也要好得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农村男女生身高均值比城镇男女生的低,从身高体重标准值(BMI值)比较,营养不良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女、乡女、乡男、城男;肥胖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 (2)农村男女生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比城镇男女生的好。 (3)农村男女生的上肢肌肉力量比城镇男女生的好,而城镇男女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比农村男女生的好。 4.2建议 (1)合理的膳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丰富、科学的营养结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保证,建议城乡学生定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学校的体育和卫生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共同维护城乡学生的身体健康。 (2)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者和社会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观和审美观。 (3)加强城乡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充实、业务水平较高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证。 (4)在城乡中小学切实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城乡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学校应适当安排一些增强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素质项目,积极发展耐力性优势项目;城镇学校应适当安排增强耐力的素质项目。 (5)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党的农村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新时期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作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使城乡公民有一个公平的发展前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精英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体现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一是建立适应城乡统筹要求的教育制度,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基本制度。从制度上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均等,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实行教育政策的重点倾斜。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问题,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通过统筹城乡教育,从政策和制度上促进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进而有力推动从整体上实现城乡权利平等。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系统中,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乡教育论文: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农村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事关最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大城市建设,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农村教育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量大面广,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扎实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今后一个时期市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要求,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推进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经费保障水平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编制水平一体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 (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从年起,由乡镇管理调整为市直接管理,实施与其他市属学校一样的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职责,越城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统一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一筹措教育经费,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统一管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负责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基本建设。镇政府负责制订并实施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镇、村要共同负责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到保工资、保平安、保运转、保发展。加大预算内教育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缴、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扩面、贫困学生爱心营养餐、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等所需经费实行全额保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执行与市区同类学校统一标准。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合理收入和社会保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网点调整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六)加大网点调整力度。*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要根据*大城市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加大中小学网点调整力度,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合理整合镜湖新区现有初中,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再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 (七)加快校舍建设步伐。将中小学布局纳入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落实校舍建设资金。结合省万校标准化工程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校舍建设。重视开发区配套学校建设,今后凡新建拆迁安置小区和成片开发房地产,必须按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造中小学和幼儿园,做到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竣工,竣工后作为国有资产,及时将产权无偿移交教育部门。加快*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 四、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八)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等特点,保证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参照目前城市学校实际编制标准,合理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加快推进城乡教师编制水平的一体化。 (九)加大城乡学校领导和教师双向交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市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每年安排50名左右市属学校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建立城乡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师资扶持,在每年新录用教师时,农村学校先行招聘;新调入的教师中,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对农村教师评职评先评优给予政策倾斜。农村教师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适当增加农村教师评先评优的比例,必要时可实行指标单列。 (十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大力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拓展。加强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五、实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十二)扎实开展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教育水平高、管理水平高、师资水平高、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装备信息化、学校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切实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市区农村力争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足开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十四)积极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从2010年开始,实行把*一中、稽山中学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市属和越城区直属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政策,合理引导生源流向,稳定农村生源,减轻初中择校压力。 (十五)切实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文明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促使农村中小学强化内部管理,重视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大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市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创建成为市级示范性学校。积极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以城带乡,促使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创新教育交流 创新培养教育机制。城步县以“委培责任书”的形式为大学生“村官”选好“三个老师”。第一个是乡镇组织委员。要求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既当好领导,又当好“老师”,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并释难解惑,提高他们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第二个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所任职村的党支部书记主动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经验,加强“村官”与基层党员、农民群众的联系,为他们快速融入基层架桥铺路。第三个是种养大户。为每一名“村官”选定一位种养大户作为“实习老师”,负责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促使他们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农村工作实践迅速结合起来。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在目标考核管理上,该县围绕“既要促进工作进步,又要促进个人进步”的双赢目标,为大学生“村官”确定“三大任务”,即:“基层党建上台阶、村级经济大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所任职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示范点建设上一个台阶;所任职村选准并实施一个致富项目,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个人思想政治、组织协调、引领发展、构建和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具备在工作上独挡一面的基本素质,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创新组织关怀机制。该县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组织部长定期谈话制。县委组织部长每月找大学生“村官”谈一次话,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基层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该县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和“村官”交朋友,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食宿及日常生活。并为大学生“村官”找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进行“一对一”第传帮带活,使之尽快地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1 建筑安全与结构安全的关系 建筑结构安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结构不安全会导致墙体开裂、构件破坏、建筑物倾斜等,严重时甚至发生倒塌事故。如墨西哥城在1 98 5年9月地震中,不少三角形建筑均遭到严重的破坏。从结构角度而言,平面形状是三角形的结构迎风面较大,在水平风力作用下,它受力的效果,即抗弯曲变形和抗 侧移的能力比圆形、椭圆形、正方形,正多边形、十字形、工字形、口字形等平面形式的高层建筑要弱很多,而使得建筑物安全性较差。 2 结构设计安全度 2.1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概念 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赋予结构以适当的安全度,使结构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所预期的各种功能要求,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是: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且在偶发事件中,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即建筑结构需具有的安全性: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即建筑结构需具有的适用性: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因此可知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评价一个建筑结构可靠(或安全)与否的标志,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对这些性能的度量,即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可靠度(或称安全度)。 2. 2 安全度与工程事故 关于工程事故与设计安全度的关系,有人认为国内发生的工程事故与现行规范的安全度没有关系,规范的安全度是够的。资料显示,上世纪5O年代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现在近似,当时所用的混凝土强度很低,只有11O#一l40#,比现在的C15还低,其施工手段也很落后,混凝土用体积配合比,人工搅拌,没有振捣器。而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却很少,如北京饭店、王府井百货大楼等一些建筑物,使用至今已逾45年,而且都经过了唐山地震影响的考验,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是没有连带关系的。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一些工程事故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施工质量差、设计有毛病、结构安全储备又偏低,加在一起终于酿成大祸,这类情况不是由于野蛮施工和管理腐败,较高的安全度总是与较低的失效概率相联系,这是客观规律。 3 确保建筑安全的设计措施 3 1建筑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结合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少数建筑设计师把结构设计摆在从属地位,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应以建筑为主。许多建筑设计师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有些创新的建筑方案却在结构上很不合理甚至无法实现,这无疑给建筑结构的安全带来隐患。 3.2合理确定设计安全度 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是国家经济和资源状况、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以及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材料质量水准的综合反映。确定工程的安全度在一定程度上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但更多的须依靠经验、工程判断及综合考虑。 与国际上一些通用标准相比,我国混凝土结构规范设定的安全度水平偏低,有的偏低较多。这体现在涉及结构安全度的各个环节中,如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取用的荷载值比国外低,材料强度值比国外高,估计结构承载力所用计算公式的安全裕度低于国外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偏于不安全,对结构的构造规定又远比国外要求低。 3 3进行防火防爆设计 建筑消防设计市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文章从防火分区和安全疏散两方面来讨论: (1)建筑的防火分区问题 《建规》3、2、1条规定了厂房的防火分区,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厂房的防火分区是和该厂房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及占地面积有关。虽然《建规》中规定封闭楼梯间的门为双向弹簧门就可以了,但做为划分防火分区用的封闭楼梯间门至少应设乙级防火门。因为开敝的楼梯间也是开口部位,是火灾纵向蔓延的途径之一,也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计算面积。 (2)安全疏散设计问题 很多大型商业建筑在消防安全疏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首层中部疏散楼梯无法直通室外、中庭回廊容易滞留人员、首层疏散距离超过规范要求等。商业建筑卖场的疏散距离应执行《建规》中5、3、8第三款(不论采用任何形式的楼梯间,房间内最远~ 点到房门的距离不应超过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从房门到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的规定,即22m,如再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疏散距离再增加25%,为27.5m。但如果在商业建筑的卖场每家店铺均设有到顶的隔断墙,并设有安全疏散通道,疏散通道两侧的隔墙耐火极限 ≥lh(非燃材料),房间隔墙耐火极限t O.5h(非燃材料),则房间门通过安全疏散通道到疏散出口的距离适用40m和22m的规定等等。 4考虑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现在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重视新建筑的建造而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所谓“安全’ 包括保证人员财产不受损失和保证结构功能的正常运行,以及保证结构有修复的可能,即所谓的“强度”、“功能”和“可修复”三原则。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渴、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大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 5 结语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能片面地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应针对具体工程特点,选用合理的规范规定、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安全度等,还要从结构的体系、构造、材料选择设计以及旋工和使用中的各个环节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还应与结构设计、给排水等专业设计相结合,最终达到满足结构安全的目的。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究 摘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除要实现建筑物美观和内部功能需求外,还要尽可能的依据建筑标准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尽量降低工程造价。本文首先通过明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进而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业者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帮助。 关键词:结构设计;工程造价;影响因素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1.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上的地位举重若轻。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费用在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中占比不到百分之一却对建筑工程的后期施工有着百分之百的影响。如果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业者对于建筑结构应用理解不到位或对工程架构考察不明确就会导致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在根本上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1.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间接影响工程造价 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不仅包括前期的工程施工和建筑建造费用,还包括后期的定期检修和设施维护费用。这属于工程规划建造中的一部分,是经常性费用。这部分经常性费用通常与最开始的建筑施工费用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前期建筑施工费用较多,工程质量良好,则后期检修等花费自然就会相对较少。反之,如果前期建筑施工费用较少,工程质量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就会增加经常性费用。由于经常性费用在建筑工程中时必须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业者不能因为要降低经常性费用而过多的增加建筑工程施工标准,使得工程造价增加,应综合考虑建筑施工费用和经常性费用,寻求两者的平衡点,以达到造价最低的目的。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时切不可因为贪图节约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成本而降低设计质量。如果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低,除了会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发生违背建筑施工标准,设计方案与建筑施工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外,还会对人们的安全使用产生威胁。在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性的同时,容易产生建筑工程返工、废止、烂尾或使用寿命不长等问题,看似降低了工程造价,实则是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投资成本。 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一旦确定,其建筑规模和装修标准也就随之确定了。因此,工程造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而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又包含建筑结构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等。具体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2.1建筑物的不同结构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要依据建筑行业建筑标准和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在满足建筑单位的功能和外观需求外,结合当地的地质实际和建筑施工水平,选用合理可行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建筑工程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不同的结构形式使用条件和性能不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业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合理选用。 2.2建筑物的构件截面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2.1板厚 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楼板的混凝土用量在全部所需建材中占重过半。楼板的厚度不同,自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不同。倘若楼板较厚,就会增加建筑的自身重量和结构稳定性,但是经济效益会明显下降。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一般在施工安全范围内,以最低板厚为建筑标准。 2.2.2梁高 现在的许多建筑都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该结构突出的问题是“梁肥柱胖”。这样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钢筋混凝土使用量,也增加了梁高,间接地增加了层高,从而造成了工程造价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空间利用,使得建筑部分功能缺失。故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尽量不使用宽扁梁,以降低梁高。 2.2.3异形柱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除尽量降低梁高不使用宽扁梁外,还要尽量不使用异形柱,其原理与降低梁高相同。另外,为了减少柱截面而不影响轴压比,柱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随着柱高的变化而变化。 2.3建筑物的高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①建筑物的高度对于工程造价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如果建筑物的高度增加,相应的建筑原料需求便会增加,建筑时间加长,工人费用增多。此外,还要安装相关的居民生活设施,铺设供电供暖的线路管道,工程造价自然便会上升。②建筑物的层高也对工程造价有明显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相同的建筑楼层数,由于不同的层高造成的建筑物高度的不同,对于人们的日常居住和安全使用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当层高较高时,工程造价却明显增多。③与建筑物的高度相适应的经常性费用也会增加,作为工程造价的一部分而影响经济效益。因此,不可盲目的追求建筑物的高大,一定要结合实际,找到该建筑工程的最优经济高度,降低工程造价。 2.4建筑物的高宽比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物的高宽比对于建筑的工程造价影响不容小视,有时,建筑物高宽比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甚至远超建筑物高度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物的高宽比就是建筑物的总高度与倾覆方向支承体系的总宽度的比值,由于建筑物的框架柱是主要受力构件,如果建筑物的高宽比较大,建筑物的框架柱将随建筑物高宽比的增加而增加承重。但是框架柱的刚性和承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和要求的。所以,随着建筑物高宽比的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建筑物的侧向倾覆力距减小,侧向倾覆力增加,致使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降低。此时,施工方为了维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就必须要增加抗侧力构件的用量或者提高抗侧力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框架柱的重点施工建造,抗侧力构件轻度和刚度的增加,都必然要使用大量的浇筑混凝土,尤其是大大增加钢筋的用量,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大大增多。 2.5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5.1平面长宽比 如果建筑物的平面长宽比较大,就会使得长宽两个方向的主轴动力特性相差较大,进而导致结构扭转系数增加,水平结构稳定性降低。建筑物平面长宽比的变化根本上是使建筑物的长宽主轴动力距不同,在相同外力施压下,导致建筑物长宽两个方向的构件受力不同,而使建筑物水平结构稳定性降低。施工方为降级平面长宽比对于建筑物水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增加受力强度,就会增加构件数量或增加构件的配筋,从而间接的大幅影响工程造价。 2.5.2平面形状 建筑物的建筑标准,如抗震等级,平面形状设计等,要求越低,工程造价就越低。通常来说,建筑物的平面形状越简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就越容易,施工技术要求也就越低。同时,建筑物的承压能力越强,结构稳定性越高。在节约建材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从而大幅的降低工程造价。 3结语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除了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和施工技术有明显影响外,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因此,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从业者一定要明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与工程造价产生的关系,以及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合理,进而降低工程造价。 作者:曾海锋 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好地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剪力墙设计 摘要: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剪力墙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设计水平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施工单位或企业的经济利益,为此,本文以剪力墙设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展开了分析,首先介绍了剪力墙结构布置的要求与特点,然后分析了剪力墙设计,最后提出了两点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剪力墙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 众所周知,剪力墙结构是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常见的类型,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各施工单位或企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剪力墙结构具有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侧移小的优点,能够满足不容结构风格建筑的要求,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与宾馆[1]。为了确保剪力墙结构在建筑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就需要加强对剪力墙设计进行分析,从而使剪力墙结构设计水平得到提升,为施工的顺利正常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最终实现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1剪力墙结构布置的要求与特点 1.1剪力墙布置要求 由于在整体建筑中,剪力墙承担着承受由传导荷载力、抗风以及抗震产生的轴力和剪力的作用,同时,其还是建筑物的隔离墙,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剪力墙结构的布置都是顺着主轴线进行的[2]。剪力墙具有较强的弯曲延性、延性变形和抗脆性,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剪力墙的宽度与高度要相对大一点儿,而其厚度要相对小一些。 1.2剪力墙结构特点 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规整性与结构承载能力,同时,其本身还具有变形较小与刚度较大的特点,因此,剪力墙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宾馆与高层住宅。当然,剪力墙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空间有限、自身重力较大等,因此,在实际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为了扩大使用空间,通常利用其它结构来替代剪力墙,比如框架—剪力墙,它是将剪力墙结构分为承载竖向作用力的框架与承载水平作用力的剪力墙两个结构构件。 2剪力墙设计分析 2.1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要想保证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使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提高,设计人员首先要选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确定恰当有效的施工方案,从而使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及整体强度得到最大程度地增加。由于处于受弯工作状体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法选择过程中,应首先将剪力墙形状确定为宽细状[3]。为了保证剪力墙设计满足建筑工程抗震的要求,设计人员需要注意剪力墙的长度,以免出现低宽剪力墙,影响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除此之外,在设计方法选择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精确地计算,同时参照以往剪力墙设计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使所设计剪力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保障,在确保施工成功顺利进行的同时,使得建筑工程设计中剪力墙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2合理布局结构 设计人员在对剪力墙水平结构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采取对称的方式来完成剪力墙的平面设计。这样的布置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剪力墙的抗震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剪力墙扭矩问题的产生,为促成对称,设计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将剪力墙的刚度核心与重量核心布置在一起。此外,为了使剪力墙的抗震性得到有效提高,从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在布置剪力墙结构的时候,设计人员可以适当地减少对单项形式的采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布置剪力墙结构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对剪力墙侧向刚度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进行重点关注,这也是保障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4]。 2.3合理处理剪力墙的延伸性 剪力墙的延伸性是剪力墙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建筑设计阶段一定要有效的处理剪力墙的延伸性。通常情况下,剪力墙本身就具有一定了延伸性能,因此,在对剪力墙的结构进行设计时,首先要确保其具有较好的延伸性,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剪力墙具有很好的整体性与耐久性。对于这一点,建筑设计人员在处理剪力墙延伸性功能时,为了避免剪力墙的结构遭到损坏,需要保证剪力墙的承载水平达到相关标准,此外还可通过均匀对称、前后连贯的方式来提高剪力墙的支撑能力,从而增强剪力墙设计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4增强剪力墙的强度及其性能 在设计剪力墙时,需要注重增强其强度与性能。建筑设计《高规》中明确提出,在建筑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一定要确保剪力墙竖向及水平方向分布筋的配筋率达标,具体的说就是在建筑设计阶段,无论是非抗震建筑还四级以上的抗震建筑其配筋率都至少达到0.2%;而对于抗一、二、三级震动工程,在设计工程中需要保证配筋率达到0.25%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及其性能。此外,在提高剪力墙强度及其性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有效控制构造边缘及边缘处的剪力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矩形截,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剪力墙的强度,最终达到性能优化40%的目的,此外其抗震水平还提高了大约20%,从而有效提高了剪力墙的设计水平,增强了整个建筑工程质量。 3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优化措施 3.1墙肢平面外弯矩的优化措施 当剪力墙平面内外承载力及刚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则由于刚度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整个剪力墙方向的梁连接处产生墙肢平面外弯矩。介于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剪力墙时,可以通过在剪力墙与梁连接处设置适当的暗柱和扶墙柱或者顺着梁轴线方向设置一定长度的剪力墙与梁相连接等措施,从而实现对这一问题的优化。 3.2剪力墙连梁设计的优化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连梁设计不仅能够使结构刚度得到保证,而且还有利于建筑侧移的有效减小,因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连梁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剪力墙连梁设计过程中,对于梁的结构抗侧力刚度与内力,必须对与之相连剪力墙的墙肢刚度进行充分考虑。当连梁跨高比较小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极易导致连梁产生斜裂缝,引起剪切破坏,因此,设计人员在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剪力墙连梁剪切破坏现象的发生,可以采用跨高比较大的连梁,从而使连梁的可延性得到有效地保障。除此之外,在剪力墙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做好内力分析工作,同时,做好连梁刚力折减计算工作,从而防止剪力墙连梁剪切破坏问题的出现。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体建筑工程中,剪力墙结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显著的优点,适用于高层住宅和宾馆。针对剪力墙的设计,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工程设计的具体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合理布局结构,做好延伸处理,不断提升其性能与强度,从而实现剪力墙结构稳定性及安全性的提升,剪力墙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结构形式的优化。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针对墙肢平面外弯矩和剪力墙连梁设计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张可可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近几年,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质量逐步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全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任务,想要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就必须不断规范结构设计,一栋建筑物是否安全,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是否可靠。本文就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发展趋势;发展现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 目前,建筑结构成为了建筑企业重点关注的话题,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建筑企业则需在结构设计方面下功夫,提高结构设计水平、创新设计理念,为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过于依赖电脑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大,人们逐渐离不开电脑,甚至产生“没有电脑,任何事情无法进行”的势头。随着人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在建筑工程设计方面,更是只增不减,这完全是不可取的。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固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减少了设计时间,但设计人员需要知道的是,这仅仅是方便,而并不是权威。首先,在软件日益更新的今天,软件间的良莠不齐为工程设计带来的威胁是不可忽视的。其次,尽管设计人员选择了一个信赖程度比较高的软件,但也只是一个程序而已,它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际却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很多不确定因素电脑软件无法准确体现,如果设计人员过于依赖电脑软件,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工程设计的准确的。再次,如果设计人员过度依赖电脑软件,那么将会不自觉的忽视理论知识,经设计软件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无论是否合乎情理,设计人员都一概上报,根本不对其进行验证,这极大地威胁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1.2设计人员资质低 电脑的不断普及,很多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常常将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交给资质不高的设计人员,有的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感觉只要有电脑的辅助,所有困难都能解决。这种错误的观念常常会酿成大错。企业管理人员要清楚,即使电脑功能再丰富,也需要人来操作,如果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资质很低,甚至基础知识都不够牢固,很容易出现漏洞。加之,电脑软件市场参差不齐,如果设计人员没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是很难准确的使用软件的。再优质的设计软件,其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也是有一定差距的,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尽可能减少差距,否则,只是徒劳无功。另外,设计人员的心态必须保持端正,如果出现随心所欲、无所谓的状态,那么很容易给建筑工程带来重大威胁,甚至危及人们生命。 1.3结构设计脱离规定要求 目前高层建筑到处都是,在追求个性化设计风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建筑结构的问题。当前常见的建筑异性结构主要有过高的建筑高度以及不规则的形体,这样的建筑结构设计存在诸多的不足,并且抗震设计也没有被考虑在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必须将抗震性与合理性综合考虑在内。 1.4缺乏防护措施 外部结构也是影响建筑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比如加强建筑伸缩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温度对建筑结构本身的影响[1]。 2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 2.1设计方向面向总体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筑结构设计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并且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应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方向的重视。设计的方向应面向建筑的总体设计,这是综合建筑结构安全性与层次性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非安全问题的产生。总体设计是基于安全理论而提出的设计方案,代表着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可行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实现建筑设计安全的目标。 2.2使用轻便无污染材料 随着能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节约资源,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大业,推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是十分必要的。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耗源最大的方面,所以在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长远的意识和超前出众的眼光,不断升级材料水平,以便在建筑市场获得优势。不同的建筑设计阶段选择的建筑材料不同,其设计风格与要求也不同。现代化的建筑施工要求使用节能环保轻便型的材料,新型材料的引进必定会引起建筑市场的变革[2]。 2.3更新计算理论 在高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超强的目光和长远的打算,不断更新建筑计算理论,追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为准确合理的计算结果。由于建筑工程的计算量很大,如果使用传统的计算方式,那么企业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还会影响工程设计的进程,远离社会发展地步伐,因此采用先进科学的计算理论,不仅能够减少时间浪费,提高计算效率,还会有效推进建筑结构设计的进程。 2.4更新审美理念 审美是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物质水平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精神水平也获得了显著提高,对结构设计审美的要求逐步增大,因此在新时代,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审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审美有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 3新技术发展 3.1民用建筑钢结构的推广 近几年钢铁行业迅速发展,为建筑钢结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民用建筑中,使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及砖混结构比起来有三个优点:第一,钢结构的民用建筑性价比较高,节约资源、适宜产业化发展,且有利于环境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同时促进新型材料及钢铁产业的发展。第二,使用钢结构的民用建筑带来的综合效益比较高。因为钢结构民用建筑的自重比较轻,大概是砖混结构的四分之三,从而也就降低了石、沙、土的用量。不仅适用于软土地基,在其他类型的地基条件下,也大大降低了经济投入。此外刚结构的民用建筑施工周期比较短,能有效促进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第三,介于钢结构强度高的特点,可以进行大开间布置的设计。而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的建筑,受到材料性质的限制,无法进行大开间设计,空间布置受到了限制,如果建筑结构的跨度过大,那么构建的尺寸就必须加大,这样不仅会影响美观,还会增加自重,加大投资[3]。 3.2应用预应力大板结构 所谓预应力大板结构就是在柱子之间设置明梁,楼板使用预应力大板,然后在预应力大板上直接进行隔墙。这种大板结构如果再与预应力宽扁梁配合使用,那么更能凸显楼层的高度。比如9米的预应力宽扁梁要比一般的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梁高度减少300mm左右,如果是底部需要设置大空间的商住楼可以添加结构转换层。随着预应力技术的不断推广,预应力材料及施工的费用逐步降低,在我国高层的建筑当中有很多使用预应力,预应力的使用避免了楼层室内难看的次梁景观,增加了建筑空间的灵活性,更好的满足了住户的需求。 4结语 增强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促使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增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有助于提高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张可可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建筑工程造价结构设计分析 【摘要】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人们普遍地将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忽视了设计阶段项目的投资控制,从而导致了当前国内建筑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十分成熟,而建设资金仍旧浪费十分严重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对造价控制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期对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程造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事业也迅速发展,但是受传统造价管理思想的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将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优化施工工艺、强化管理等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1.建筑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宏观影响 (1)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第一步,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建筑基础的选择、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材料的选择等实现的。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具体而言,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合理的方案选择将会加大工程造价。此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案对于项目的经常性费用如工程照明、取暖、维修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2)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工程材料的选择、钢筋的连接方式和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等方面。其中工程材料的选择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直接而易见的。一般来说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从建筑整体结构对相应的材料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钢筋的等级等,不同规格、不同质量的材料造价自然不同;钢筋的连接方式对于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原因在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钢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愈加突出,钢筋的连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有着影响。 (3)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造价的多少、建设周期的长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比例有着决定性影响。质量较高的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在保证建筑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施工成本,相反建筑结构质量较差轻则加大建设投资,重则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质量与工程造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建筑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微观影响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工程造价控制是其最为关心的内容,原因在于工程造价控制直接关系到其盈利能力。建筑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体系。当前建筑工程主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钢筋混凝土结构又可以大致分为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集中类型,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建筑工程造价自然有所差别。例如剪力墙结构的住宅在平面布置上要尽可能与设计单位协商减少转角处开窗,保留转角剪力墙,以控制整个建筑物的扭转,否则的话其它构件需要的混凝土量将会增加,从而加大工程造价。 (2)结构材料。结构材料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混凝土设计强度和钢筋种类的选择上。首先从混凝土设计强度来看,不同种类的建筑应当使用不同强度的混凝土,高规格的混凝土设计强度往往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造价。例如对于住宅建筑而言,由于其开间一般较小,这种情况下使用C30混凝土即可满足施工要求,如果使用强度较高的C40混凝土不仅会加大工程造价,而且很容易造成墙与楼板的裂缝,尤其是地下室外墙板裂缝,增加后期的修补费用;从钢筋种类的选择上,选择等级较高的钢筋往往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例如在一些大跨度无梁板设计中使用准8-准12HPB300级的钢筋的话所需钢筋是使用准8-准10HRB400级钢筋的1.3倍等。 (3)构件尺寸。结构设计时要合理确定墙、柱的截面尺寸。墙、柱为压弯构件,其实际配筋量一般按照构造要求,所以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柱的轴压比不宜过小,使得柱子的截面尺寸偏大,不但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还会增加基础尺寸和造价。对于一般的现浇混凝土板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实践证明,现浇混凝土板跨在3m~4m之间,板厚在90mm~110mm之间所需造价最低,板跨每增加1m,板厚每增加10mm造价将会增加25%。由此可见,构件尺寸的选择科学合理与否,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有效控制造价的措施 (1)推行限额设计。一直以来很多设计人员都抱着“只需要将设计任务完成,工程造价控制与自身无关”的想法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导致工程质量与成本投入比例极度不合理。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推行限额设计来达到各种各样有效使用资金的目的。即事先确定工程大致造价,然后以此为基准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设计过程具体如下:首先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初步设计,然后根据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最后将其分至各专业的概算,一步一环地进行有效控制,改变之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不算账的局面,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2)实行设计质量优奖劣罚制度。当前我国设计费用的收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工程造价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得出的结果就是设计费用,另一种则是固定的单位设计费用乘以建筑面积。分析这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很难促使设计者主动地考虑降价,节约投资。从第一种设计费用的计算方式来看,设计费用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这种情况下设计者不但不会主动考虑降低造价,反而会尽可能地提高造价;而第二种属于固定的设计费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也没有在设计中降低造价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设计费用=概算数额×基本费率+(概算数额-预算数额)×减奖罚费率这一计算公式。如此一来设计质量较高,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人员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反之则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以此来促使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积极主动采用各种技术手段降低工程造价。 (3)推行设计监理制度。单纯的依靠设计单位内部监督或者施工单位对设计进行监督已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对工程结构设计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推行设计监理制度,引进第三方对设计进行监理是必要且重要的,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监理人员需要承担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避免因设计人员的疏忽导致设计问题的产生;其次是在设计结束之后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一起对图纸进行审核,确保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确保设计是在一定的造价范围内进行的;最后是对于设计图纸的变更,对于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当尽可能地提前实现,避免误导施工单位,产生不必要的投资费用。对于无理的变更应当给予拒绝。 作者:叶玉 单位:西安医学院基建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自从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以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就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来改进和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创新意识 1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从早期的“国家包就业”方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方式[1]。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各普通高校这种情况已成为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阶段,因为经过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后,在这个阶段要开始专业系统理论、专业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等等环节的学习。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对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是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认识形成、深化、升华的黄金时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点睛之笔,因此这个阶段地学习并不轻松。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毕业生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2,3]: 2.1 就业、考研的压力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到了学生毕业阶段,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考研大战,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教师讲课难。学生都在忙着考研复习,准备找工作的简历,即便上课也是开小差的多,能来听课就算不错了,所以教师上课压力特别大,常常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听课难。毕业阶段设置的课程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学生认为和考研、找工作关系不大,能来听讲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很多普通高校为方便学生,不但把实习提前缩短,而且把毕业阶段的课程压缩,就连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一降再降,甚至论文答辩也只有部分学生参加,且基本予以通过。 普通高校这种一味给就业、考研让路的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没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都是空谈。现在从某些知名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普通高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这样的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竞争还是个问号。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主要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仍然沿用老的做法,不加区别,按部就班,没有针对这种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例如,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志报考研究生,这部分学生上进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是由于研究生考试科目的限制,必然会对其它与考研无关的课程学习造成冲击和影响,因为这部分学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考研内容无关的课程上,所以就造成教师讲课难,学生听课没兴趣。 2.3 教学方法急待改进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们经过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心智不断成熟,加之即将毕业,对学校安排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低年级的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则牵涉到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层面。目前在毕业生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造成:一是学生主观学习愿望低落。由于在此阶段仍由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最后应付一次考试,显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未充分考虑教学方式与知识性质的关系。由于在此阶段,专业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有些课程内容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还不成熟,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方式,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显然效果不会理想,容易流于肤浅。三是在教学方法的组织上存在欠缺。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是有惰性的,毕业生的教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压力,而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助长这种惰性,显然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利。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毕业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初步的知识根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毕业阶段的课程,多是本专业中理论性强和以交叉学科为主的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更富挑战性的方法,以激发学生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根据作者在本校长期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本文中作者推荐的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选择研讨班的方式[4],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布置若干专题,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包括文献调研与阅读、技术应用分析、撰写学习报告等,同时教师安排答疑时间,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二是展开讨论,由每个学生就自己的专题依次进行独立的口头报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专题提问,由报告人回答。通过讨论,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基础不牢之处,澄清认识含糊之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能力。三是提交书面学习报告。经过自学、研讨,学生对自己被安排的专题已有相当的理解,那么再完成一份书面报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工夫,又可以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地写作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论文语句不通顺,结构不正确,错别字满篇的现象。 表1是作者根据所带本校信息学院2003级计算机专业三个班共计80人为例,按上述思路实践前后所得出的分析统计结果。 表12003级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作者通过这种实践,明显感觉到上述做法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课堂前后文献的调研与阅读,巩固了基础,主要是澄清或更正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存在的概念模糊或理解错误;第二,在讲台上进行专题讨论,使得学生能较为深入地学习并锻炼了自信心。通过自学,有的同学甚至能够提出很好的独立见解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第三,使得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大加强。首先是有压力,必须去学,然后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将大部分学生吸引回了课堂,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2 改进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不同需求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行分流学习。一是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推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学业进度,可以选择提前进入就业实习或选修实际操作类的课程和复合型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实习或实践经历的需要,专门拿出半学期的时间为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分别安排相应课程和就业实习,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另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体做法,以改进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就业开设创业课程,请相关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任务不重时,学生可以去市场了解用人单位行情或参加实习等。二是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举办与考研内容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加强提高班,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综合训练班等。三是对于已经推荐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与研究生课程接轨的选修课,甚至允许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3.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一个与校园截然不同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质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毕业阶段的教育中得到体现。 3.3.1 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快,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因此,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普通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3.3.2 课程设置应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围绕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培养。例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对大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吸引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等。 3.3.3 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 普通高校应大力提倡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4 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各方面所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大四学生心理素质(其心理压力非常大)的培养,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部门、院系领导和广大业务课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3.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其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5]。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要取得就业竞争的成功,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生存下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用人单位不只是关注学历和面试,他们更注意考察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他们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唯有创新才是硬道理,而这副重担就相应地落到了即将作为骨干招进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肩上。 4 结束语 总之,搞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和试验的问题,各校归根到底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最适合本校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反映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设备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应将成熟的措施、经验用规章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使之得到推广,发扬光大。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毕业实习模式,旨在提高计算机专业实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顺利就业,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顺利“推销学生”的角度,都有责任将学生在毕业前,再送一程,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目标。本文首先归纳出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作为安排毕业实习时的一种选择。 1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1.1传统模式 这是大多数学校对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所采用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起沟通联络的作用。 具体做法一般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数,联系当地或外地的计算机公司等与IT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实习开始后,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再由实习单位把学生安排到具体实习岗位,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时间一般1~2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实施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在毕业实习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联系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有接待实习能力的单位,然后安排学生进实习点,按常规进行实习。对学生而言,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对象是实习单位领导、员工、客户等,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当前计算机高端技术和热点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今后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知识。 这种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的是接待能力,对于是否专业对口,无法作严格的要求,实习任务有可能与计算机专业无关。即便在对口单位实习,由于毕业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周期不一致,且实习时间一般比较短,加之实习学生的能力往往不能胜任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像学校教师一样深入指导学生,因此,实习学生很难真正的接触项目,无法对系统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主要做系统安装维护、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接待用户等一些辅助工作,即便加入项目组,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具体、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1.2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而采用和推广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送往IT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前往,协助管理。 实训基地以虚拟公司化管理方式组织实训,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技能三方面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训体系。在虚拟公司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项目组的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和计划,团队内明确分工和充分合作,完成项目,又是技术部门的成员,按照部门技能标准进行具体职业技能的实训,最终达到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实训时间一般1至3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将毕业实习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实训公司,既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安排实习时的繁琐工作,又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对学生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受到系统的职业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课程培训和完整规范的项目体验,还有可能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获取就业机会。在学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这种实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学生送到本地或外地的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学生需要支付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多数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其次,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已超出正常的毕业实习要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交给第三方来完成,既是一种失职,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又是一种失策,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延伸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还无法普遍采用。 以上两种实习模式中,过多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和IT实训基地,学校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2“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本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使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工作任务,深入到实际项目,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 毕业实习的具体过程设计: 2.1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任务 为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联系实习单位和确定实习任务时,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情形: (1) 联系有接待学生实习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IT企业。这些单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一般有大量工作可供学生实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在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要密切配合,挖掘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实习的任务模块,整理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任务目标。 (2) 联系有信息化系统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不是计算机专业公司,但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内部机构,有大量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及维护、系统升级、设备换代等工作,其中很多工作都适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接受了实习任务后,以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对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子项目,作为实习基本任务单元。 确定实习任务后,指导教师应编写《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工作职责和要求》和《***工作规范》。《实习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地点、时间、实习项目概况、主要任务等;《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性质、内容、应提前准备的知识和技术、应收集的资料、工作纪律要求、实习日志的填写要求、成绩考核方法等;《***工作职责和要求》针对具体实习岗位和任务制定;《***工作规范》为参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数据要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测试计划文档编写规范》《操作手册编写规范》、《用户手册编写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写规范》、《网站规划书编写规范》、《网站安全配置规范》、《局域网组建规范》、《PC机组装规范》、《综合布线设计规范》等,供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遵照执行。 上述实习文档的编写和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2安排实习任务,明确实习要求 根据确定的实习任务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实习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岗位。 (1) 若安排到计算机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局部工作,在实习前给学生完整介绍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规模、项目组成、项目特点和结项要求等,实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实习任务在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对实习环境和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若安排到实习单位承担小型项目,根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分解,将学生安排到子项目中,组成项目组,确定每个人在项目组的角色和承担的具体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要给学生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文档完整规范。 2.3跟踪实习过程,检查实习效果 在学生进入实习状态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1) 常规检查。除了基本的出勤、着装和待人接物环节外,定期检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情况,以及《实习日志》填写情况。 (2) 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类技术文档是否编写?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简化或省略的技术文档,也要求按规范编写。 在检查过程中,要以单位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就业后的工作氛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定要耐心引导和疏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妥善处理。 2.4总结实习过程,整理实习文档 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实结工作和文档整理工作。 (1) 收集整理实习文档。包括《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所完成的技术文档(电子版或纸质版),实习文档将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些真实技术文档是学生“工作经历”的反映,完整的技术文档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 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3) 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当然,这种毕业实习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计算机项目或工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工程案例积累;最后,要有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应为具备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提供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要拥有合格的指导教师,有了指导教师,就可以建立和整理项目和工程案例库,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际工作,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实习接收单位自然会欢迎这样的实习学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校企双赢”。 至于在实际中应该选择哪种实习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实习目的、师资力量、学生意向、经费数量、时间长短、地点远近等因素,可以是某种单一实习模式,也可以是分组采用不同模式的复合实习模式。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加强过程控制,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科学的过程控制方法――PDCA循环,并通过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框架,明确各个过程域的实践、活动以及文档,以达到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介绍了我院的具体做法,最后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项目实例进行了说明,期望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独立学院;工程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是浙江省一所独立学院,其中计算机专业又是学院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其学生特点是理论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计算机工程应用型”,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之外,我们特别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前期专业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是综合一系列专业课程内容,并将新的实际工程应用知识与个人知识基础加以整合,进而有效解决模拟或真实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课程。因此,前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关键。专业课程设置既包括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又包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其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针对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信号与系统、微机与接口、Web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学习阶段。我们采用专业方向平台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就业趋向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们共设置了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平台。 (1) 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测试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应用和测试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工程技术、 .NET架构与实践、软件评测技术、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中间件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2) 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各类网络系统的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软件开发。平台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设计工程技术、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网络安全及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评测技术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3) 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应用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具有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电路CAD、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与接口、信号与系统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每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都有大量的课内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毕业设计课程放在每个专业方向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包含平台各方面综合知识的模拟实际工程应用的项目设计与开发。 2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 为保证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在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我们按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要求,首先在大学4年级第一学期的每个方向平台上增加了一门计算机新技术专题课程,除讲述方向平台上所涉及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外,还以讨论形式学习如项目管理、经费预算、如何撰写技术报告、项目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术知识,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外的软技能。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扮演课程培训者、课程引导者和项目的用户等三个角色。作为课程培训者,教师负责讲授毕业设计项目中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实际动手技能;作为课程引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和获得毕业设计项目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安排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而作为项目用户,教师将站在用户角度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毕业设计设计项目实施分为几个阶段,前4周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实现方法、完成时间及成果提交形式、项目经费预算和团队组织方式及项目成员分工;同时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份项目进度报告,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学生递交毕业设计报告和相关的文档,并对项目进行演示通过教师的验收。 毕业设计项目应具有综合性,适合学生多人参加,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使实施环境与实际企业社会环境相似,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觉定位自己在项目组的角色和职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多样化能力。另外我们允许多个学生组成多个项目组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毕业设计项目,营造不同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3毕业设计课程管理 我们的毕业设计课程是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平台而设计的,学生一般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就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同时我们以讲座形式将毕业设计项目内容、采用的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开发工具及项目的难点等向学生进行介绍。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等形式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并根据企业需要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项目,项目成员的组成和人数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己确定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主权,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另外,学生自己开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还要求项目设计与开发内容必须涵盖平台方向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软件工程、软件设计与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内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内容;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等内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专门有10%的分数用于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要自行设计项目。 4工程应用项目实例 2007年我院为计算机网络及安全课程实验准备自己设计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配置的网络实验室,考虑到该网络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难度不大,且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环境、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设计等综合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决定将此任务交给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形式来完成。项目的内容包括:1)计算机硬件环境设计及实现,要求有20台工作站和1台通过RAID5实现磁盘镜像和备份服务的服务器,并通过KVM(Keyboard、Video、Mouse)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灵活配置和访问;2)网络环境设计与实现,通过多台3层交换机和2层交换机实现网络通信,而且网络环境能够方便实现如VLAN划分、通过Sniff分析多个子网和VLAN中的网络流量的生成树端口的配置和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同时要求能根据不同网络及安全实验内容的要求方便实现不同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3)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环境的灵活变化和配置的关键技术是磁盘影映像技术,要求通过基于Linux平台的管理软件来实现,实现方式是后端为Shell脚本,前端为一动态的Web管理,通过这些程序控制实验室所有客户端主机的软件映像建立部署和网络配置。 我们根据报名参加的12位同学的网络工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其他软技能能力将他们分成了3个项目组。为营造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环境,规定每个项目组在项目每阶段可通过不同方法完成相同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每个项目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阶段任务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实现思路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并就其向由教师组成的项目指导小组和全体参与项目开发的同学进行陈述,由项目组全体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并评出最好的方案和实现方法,这极大地激励了项目组间的相互竞争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该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已基本完成,由于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有限,项目完成的功能非常有限,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能投入正常使用。但由于项目的真 实需求激发了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除在实际应用工程能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通过他们努力已获得了实际的成果,因此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主动和有目的性。 5结束语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参加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且已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跟踪联系,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表现及反馈意见对我们的方法做进一步完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软件行业就业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软件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分析了软件行业有哪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 关键词:软件行业;IT;就业 近几年来,面对社会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剧烈竞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下降,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和待遇在不断降低。那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呢?根据现有的就业情况看最好的就是软件相关方面,毕业生的起薪48%在1500元以上(见下图),远远高于其他专业。 1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据介绍,计算机软件行业是目前的热门行业。2007年我国的软件产业增长率依然保持在30%以上。据招聘网站的统计,其相关职业单月数量达数十万,申请数量达到百万级。计算机软件领域是一个包括系统软件、Linux应 用、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语音应用软件等在内的复杂的集合体。随着计算机深入各行各业,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的深入应用离不开软件,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从2007年的招聘情况看,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很多软件测试工程师都享受着地位和薪水的双高待遇。企业招聘人数很多,而且更青睐有经验的应聘人群。软件行业中从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类工作的人员比重优势很明显,占到了从业人员总数的四成左右。从事销售类和软件工程师职位的人也较多。专家指出,中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也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术人员。中国软件人才的“金字塔”型合理结构并未实现,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项目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及软件测试人员、熟练的程序员,这三类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并未呈金字塔型。在软件行业,具有3000元以上月工资的人员比例接近50%。 2全球软件发展总体概况 (1) 全球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增长。 (2) 各国形成自身特质发展。 美国:占据软件产业最上游:基础软件、产品标准、高端产品。 日本:大企业需求、大企业应用。 爱尔兰:软件产品本地化。 印度:软件出口外包。 韩国:数字内容、网游。 中国:国内信息化巨大需求、未来将影响软件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 (3) 中国软件产业呈现以内需拉动型的增长模式。 这样看来,软件开发的确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好职业,那么如何成为软件工作者,如何发展呢? 3目前软件工作现状 软件行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Excel等等,会一点编程,你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办公白领。熟悉网络的话,可以做企事业单位的网管、网络维护、建网站等工作。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熟悉Linux,完全可以在Linux世界里自由竞争,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Internet以及一个好的头脑就足够了。你的Linux战友们将会根据你的意见、你的代码和你的其他贡献来判断你的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能熟练使用Protel,可以找设计电路板方面的工作,如设计PC机板卡等等。单片机熟练,可以找单片机开发编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小产品多多,其中也自有一番乐趣。对DSP有一定基础的话,可以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者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领域谋求一个职位。熟悉ARM,可以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里的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熟悉EDA,能熟练应用HDL语言,熟悉各种算法,如FIR、FFT、CPU等等,同时掌握最新FPGA/CPLD器件的应用,把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用于ASIC。 此外,我国软件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岗位比例为6∶1,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预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大。在谈及测试人员的薪酬待遇时,企业方介绍“目前大多数公司给软件测试人员提供了双轨制的培训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薪金方面也比较丰厚,具有一定经验的测试人员的薪水在5千到8千不等”。前程无忧2006年的薪酬报告显示,软件测试工程师在IT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薪资也节节高升。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起薪从2000至5000元/月不等,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话,薪资在8000元/月左右,具体视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企业、测试工程师的不同能力而定。以3.5年左右从业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各地薪资情况来看,北京地区该职位的平均年薪逾5.8万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年薪为全国之最,将近8.5万元,而其余各类型企业的年薪都在5万至6万元。上海地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6.3万元,欧美独资和欧美合资企业的薪资不相上下,分别为7.9万和7.7万元。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软件测试工作已成为IT职场上炙手可热的新“黄金职业”。 在今年北京国展招聘会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北京软件出口中心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本次参与招聘的企业将主要对软件测试工程师、J2EE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岗位展开招聘;由于测试工程师等人才极其紧缺,大多企业都比较急,甚至有些企业像金山、联信永益等就直接打出“高薪急聘”字眼。也就是说计算机毕业生在软件行业中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4软件工作者如何发展 软件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初级的开发者很多,这些开发者大多从事最上层的基本开发,基本知识相对薄弱,几乎没有经验和系统思维,而且成长的空间也不大。在成长的初期,即软件工程师和高级工程这个阶段,是成长的关键。在软件工程师阶段,如果走不到高级工程师就只能转变角色去其他的领域生存,实际上就大学毕业生而言,最终成为高级开发工程师的并不多,大概有10:1的比例。大多数在初级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这个过程中选择了其他的发展方向,有一部分工作了数年依然是初级工程师的,很多时候感觉他们选择这个行业是完全错误的。在高级工程师阶段,如果继续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走技术路线,可能成为系统架构师、分析师、资深技术专家。如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则可能成为团队的领导者,甚至成为一个软件开发企业的CTO。也就是说,要想在软件开发的道路上走下去,就必须先成为高级开发工程师。 要成为系统开发者、专业开发者、高级应用开发者,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逻辑、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基础,同时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而要成为简单开发者和初级应用开发者相对容易,因而使很多人走上了软件开发的道路。初级开发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能否跨过这个障碍成长为高级开发者就需要扎实的软件理论基础,较强的思维能力,努力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软件开发者的路是很不好走的。成为入门级的开发者相对容易,但是普通的开发者基本过了30岁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如果没有成为高级开发者继而走上正确道路的能力和决心,在选择软件开发行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对于在技术路线上苦苦摸索的人来说,与其苦苦追寻,不如发挥自己的特长另辟蹊径;对于适合技术路线的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技术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营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争取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三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水平下降的现状,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工作,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分析,给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标,给出相应的对策。实践表明,该对策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毕业论文;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 1概述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1]。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它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特别是对三类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除了选理论课题的学生之外,其他课题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出论文,一般还要做出一个软件或硬件的系统。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大体可以分为:理论、软件和硬件。实际上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做软件或硬件的,做理论的不多,即使做理论也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编程验证。设计涉及的方面一般有:网页设计;网页编程;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网络设计、搭建、调试和维护;网络安全;单片机及自动控制等。 以上涉及的设计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包括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 数据库设计、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所做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毕业论文。论文中除了过程的叙述之外,还要对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论述,而论述的要好,需要对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另外还有恰当的表达方法和一定的语言功底。学生从查资料到选题,再到查资料、做系统、做论文,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如何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来真正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局限性 每年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多是与上一届大同小异,指导教师一般认为学生科研能力有限,不让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比如学生做管理系统的居多,医院药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学生之所以选这些系统来做,也是因为这些系统的实现从技术上来讲其实是大同小异的,系统的实现方法在许多计算机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已经成型的论文也颇多,到时候学生可以把界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把别人的论文稍加修改就成了自己的论文。 作者简介:乔孟丽(1974-),女,山东泰安人,临沂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管理。 2.2学生所做的多数软件功能不完善 学生一般是按照参考资料上给的实例,实现功能并调试的,其功能是很不完善的,并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对问题进行调研,写出需求分析进而对系统进行设计。比如说人事管理系统,只是简单做几个页面,包括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权限的划分,添加员工,删除员工,查找员工等几个简单的功能,其实用性较差。程序调试也只限于代码是否正确,功能能否实现,对功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安全性考虑的很少。 2.3论文写作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 论文从目录看,一般都主要由开发工具介绍、数据库设计、整体设计、详细设计等组成。摘要和前言在内容上重复比较多,英文摘要多是语法不通或不专业的词汇,原因是学生为了省事,用在线翻译或请英语专业的人翻译。论文各部分不符合科研论文的规范[2]。在具体介绍系统时,不能重点写出该系统的特点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关键的技术和原理是什么。比如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没有突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与通常的设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在表述系统具体实现时,用于论述的语言很少,多是靠粘贴代码充篇幅;结论部分不会写,多是写的自己开发系统的感想;语言表达缺乏科学性,在用词上不够准确;另外,有些学生的论文的格式不规范,用Word排版不过关,图表使用不当或不规范,没有充分结合图表来说明问题。 3问题原因分析 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本科学生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特别是对于三类本科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扩招,势必导致生源素质的起点下降,同时又由于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本科生由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现在的大教室学习,其学习质量必然要受到影响。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任务很重,每个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另外,网络上的资源日益丰富,,售卖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网站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学生的一系列要求,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学生往往为了省事直接抄袭、让别人或买一个做好的设计和论文了事。 3.2指导教师的选择不当和责任感不强 学院一般是给每个老师分几个学生带毕业设计,学生在选题的时候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难易程度来选,比如学生对比较熟,就想用开发工具来开发系统,但是其指导教师并不一定对十分熟悉,这就不能不影响后续对学生程序编写调试时的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往往忙于上课或搞科研,如果学校对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以监控,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的报酬又很低,学生又忙着找工作和考公务员等,诸多原因就造成了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忙着也不找学生,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最后老师只是在设计质量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 3.3学生平时的实验训练和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要想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比如说用做一个动态网站,起码要有软件工程、数据库、平面设计、程序设计与调试的知识。要想写好论文,还要有较好的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Word排版基础。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是单单靠毕业设计那一学期获得的。 3.4答辩流于形式,把关不严 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而最后一学期的学生还要做其它的事情,比如找工作,考公务员或参加一些社会证书培训等,加之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不够,导致答辩的时候,老师把关不严[3]。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不好好做毕业设计也能通过。 4对策 4.1功夫做在平时,夯实毕业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先是专业基础课,再是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课时,就应该注意与后续课的联系和为科研训练服务。比如在讲Word排版的时候,就应该讲到如何对论文排版,给出一篇没有排版的论文,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格式排版。因为论文排版要涉及到Word的一些较高级的操作,如分页符、分节符、页脚内容不一致等操作。这些操作在一般的文章中是用不到的。在专业英语教学时,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论文的英文摘要。对于专业课的教学,平时就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上软件工程课时,让学生选课题,进行调研,写出需求分析报告等。通过平时就布置一些大的作业和小论文让学生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科研兴趣和端正的科研态度。 4.2加强思想教育,集中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让学生做毕业设计之前,一般的做法是学院下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让学生自己看,而学生往往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仔细看。在毕业设计前,应集中向学生讲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评价方法、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对毕业设计进行概要的认识,也减轻了指导老师分别给自己学生讲解的麻烦。 4.3设计过程监控,改革评价体系 通常学院对教师的指导过程没有详细的要求,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也只是根据最后设计成果、论文和答辩的好坏评定。至于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所作的工作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监控[4]。如果学生不是自己做的毕业设计,又在答辩前熟悉了别人给设计的东西,单从答辩环节有时很难看出。一般院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为十周左右,对于学生查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到最后论文的完成,这个过程应该设立考评制度,如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文献的报 告,要求学生运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比较。在浏览中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对学生开题报告的质量、需求分析报告的质量、系统设计报告的质量和中期检查的结果也列入毕业设计评价之内。这种过程监控实际上既对学生加强了管理,也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力度。 4.4加强制度建设,为质量提供保障 在指导教师的设立上要力求合理,针对学生的不同选题,可以适当对指导教师进行调整,保证指导质量。学院从制度上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检查,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不仅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结果,还要从学生调研、选题直到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报酬,并对于选题新颖,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予以奖励。对于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老师要进行监控,明确其各自的职责,严格把关,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 5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要围绕培养目标,在大学前三年就下手,让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程序编制、程序调试等实践能力,这是根治毕业设计水平不高的根本所在,另外在制度上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实施过程监控,是使学生顺利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保障。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成教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成教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供职于各行各业,专业背景也有诸多差别。因此,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做到既能够体现理论学习成果,又利于发挥学生在各自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型知识的作用,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还照顾到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最终总结出“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重点不同的分工,在多年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成人教育;计算机 1引言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人员。在经历了近30年的不断研究、发展、改良之后,现在的成人教育方法和学科体系已经日益成熟。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为帮助更多的在职人员通过学习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各种成教专业应运而生并产生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而在成人教育中设置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在系统地传授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设计和提供有效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点,最终通过实践提高在工作中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理解、使用和掌控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编程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水平的发展上升提供一个阶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如果说平时的课程小实验是定点射击训练,那么最终的毕业设计就是一次全面的练兵。由于成人学生具有诸多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特点,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需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练兵计划”,从而既使课本理论知识尽可能全面地应用到设计中,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作用和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位老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努力下,本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入选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成教本科生源和特点分析 我系招收的成教本科专业学生都毕业于国家各类正规专科院校,其中有一半左右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学历,也有很多在专科阶段学的是电子、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少数学生的学历背景是和计算机完全不相关的文科专业等。他们的年龄通常在20~30多岁,90%以上是在职参加学习,且来自各行各业,均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但是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从事着与计算机软硬件直接相关的工作。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从总体上看,和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相比,成教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但是学习目标明确(多数是为了积累知识,少数是因为工作原因,有必要系统了解某些计算机知识)。因此尤其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达成的目标。 第二,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贫乏。在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之后,能够迅速地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那些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之前的专业背景差别较大,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扎实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3年的成教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也必然有明显的差别,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现有工作性质和内容各种各样,一部分学生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文字处理等最简单的阶段。 第五,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也参差不齐。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和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做到既能够体现理论学习成果,又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人性化地适当照顾到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基于此,在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总结提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并不断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毕业设计指导流程 为了让一个毕业班的所有同学在8~12个月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工作,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将指导工作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在内容安排上为每个阶段分配了不同的工作重点。 3.1.1第一阶段:论文选题导向,写作指导,全面收集意见 (1) 形式:集中授课1~2次,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2) 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3) 内容:在各指导老师统一意见之后,由一名老师代表对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如文章格式写作技巧等)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面上的介绍。特别需要在此时给出导向型意见――毕业设计题目的类型及其涵义和优先级,如从最优到最普通的题目类型,可以大体排列为如下几种:软件的设计实现、硬件的研发、系统测试方法和过程、软硬件的应用心得、感兴趣内容的调查和综述等,并要求学生明确所有类型中都应优先选择与本人工作相关的议题。在统一介绍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当场提出任意问题和各位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4) 意义:多数学生没有过论文写作的经历,因此首先要让大家对论文的形式和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在理解了毕业设计的总目标和形式之后,学生通常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和把握。 当堂的问答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提示,同时也有助于发散思维,可能还会因此而提出并解决一些导师事先未想到的问题。 划定可选论文题目的范围并对每一类型题目的涵义给出清晰详细的解释,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必须符合专业性、科学性和不同程度的独立创新性)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可控和自我掌控的状态。特别是从事IT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发测试等工作,并形成初步的选题目标,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通常也能够联想到工作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问题。此时,常有一些学生产生疑问并立刻向导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咨询意见或提出困难,而初期的当面交流十分有助于尽早解决疑难问题。 可见,该阶段通过给出导向性意见,诱导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自然划分出一个粗略的学生层次,并根据各层次情况给出具有初步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 3.1.2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导师导向为辅,提纲写作和修改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约历时2个月。 (3) 内容: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选题意向、理由、总体内容安排计划描述为一页纸的摘要提供给导师,导师据此给出意见(同意、修改、驳回)。如果属“驳回”情况,则立即安排师生当面沟通,由导师帮助确定选题。在定题基础上,主要处理意见如表1所示。 (4) 意义:给学生充分的选题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学习和实践的潜力,并兼顾到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很显然,本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实质性阶段,导师在此时对选题方向和工作安排的严格把关,是后面顺利开展设计和论文写作的良好保证。 3.1.3第三阶段:毕业设计和初稿写作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学生单独联系(有两种情况:定期汇报,按需互动)。 (2) 时间:历时4~8个月。 (3) 内容:首先,导师要求每个学生每两个星期就主动汇报进展情况一次。其次,导师可以随时检查进展,学生也可以随时向导师寻求帮助。进展情况包含系统设计、编程及调试、文档资料的调研、初稿写作等各个方面;而导师的帮助则包含编程经验指导和疑难问题讨论解答、提供文献、随时检查并修改写作过程中的初稿等。 (4)意义: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进度,能够尽早发现问题或错误并及时修正。而敞开的沟通渠道能够让导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帮助作用最大化。 3.1.4第四阶段:共性问题分析讲解 (1) 形式:集中授课若干次。 (2) 时间:在多名学生完成初稿写作之后,由各位导师商量后安排授课时间,和第三阶段穿插进行。 (3) 内容:各位导师对已收到的稿件进行分析并预测出若干共性问题,在集中授课的时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和提醒,并当堂和学生交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可见具体授课次数和内容和当年学生完成的论文质量有关。不过根据多年来的论文稿件情况统计,通常的共性问题有过分口语化表达、过分文档化表达、资料掌握不充分、重点不突出等。 (4) 意义:公开说明并分析共性问题,明显有助于大家互相了解并及时修改,或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注意。本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很难分割开的共同体,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漫长最复杂的两个阶段,妥善合理的安排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少走弯路。 3.1.5第五阶段:个性问题个别修改,论文完成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历时两个月左右。 (3) 内容:导师分别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帮助每个学生对论文进行多轮细节修改,通常需修改的问题包括行文风格、论文条理、技术含量、摘要写作、图表安排、文献引用等。导师对每次发现的问题分别给出详细修改意见或直接帮助修改,以历史情况来看,每人的论文均需要修改3~8次之后方可定稿。 (4) 意义: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见,尤其对困难较大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帮助。导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论文质量负责,也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也是成教毕业设计的核心目的所在。 3.2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归纳 综上所述,在成教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我们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色: (1) 基本导向性――除了体现基本要求,如选题的意义、设计的独立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等,还通过分类选题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既帮助他们将毕业设计工作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也增加细节信息,帮助设计和论文的完成。 (2) 群体导向性――即时发现并集中讲述共性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错误。 (3) 内容针对性――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和本人工作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内容。 (4) 学生针对性――充分利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完成一(导师)对一(学生)的指导和沟通,既是因设计内容不同而引发的需要,也十分适合于在职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 (5) 注重指导过程的层次性――从选题到提纲、部分初稿、初稿、修改稿的完成过程中,分步即时提供指导和建议,能够有效的防止偏离轨道的情况(包括内容偏离,文字表达偏离,编程问题等)出现,从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6) 关注学生能力的层次性――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的差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其所处层次的毕业设计内容,并在完成过程中提出相应层次的要求和意见。 4已完成的毕业设计总体情况和个案分类 在本文介绍的指导框架下,已经有数百个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总体上显现了百花齐放的特征。总而言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导师和每个学生之间极具针对性的良好沟通能够在每个学生个体身上起到有效的培优补差作用,论文稿的完成则让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等。这些收获既是学生们3年学习的满意句点,也一定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2给出了近四年来毕业设计完成的总体数据,随后对几类典型个案进行了分析评价。 4.1个案类别1 在获得优秀的毕业设计中,有60%出自本身能力很强且工作背景较好的学生。他们通常直接从事着研发或测试等项目的管理工作,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和具体实现细节了然于心,并掌握着翔实的资料,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时仅需要提供写作指导即可。 4.2个案类别2 其他40%的优秀设计则出自于态度认真且工作踏实的学生。他们通常没有从事研发工作,甚至不属于IT行业,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们通常会选择系统测试或应用心得类型的设计内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和这一类学生之间的沟通明显多于其他学生,他们积极地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最终完成较高质量的论文。 4.3个案类别3 通常约有10%的学生会由于个人能力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导师和该类学生的沟通也很多,但沟通内容通常以导师的主动提醒、督促和提供帮助为主。 5结束语 多年来,本文作者完成了大量成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我们认为,整体生源结构具有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基础以及背景、能力差异大等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通过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目标,总结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指导划分为几个工作侧重点不同的阶段,兼顾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背景和工作生活状况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专长或兴趣爱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本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9年顺利入选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做出了贡献。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法 摘要:针对IT行业用人需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的矛盾,就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详细分析,提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素质;知识;能力;特色;核心竞争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已经有3届毕业生。通过对毕业生的统计分析和对IT市场的调查,特别是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1市场需求大与毕业生求职难的矛盾 2009年,珠三角地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0多场次,招聘的岗位达10万个。据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统计,珠海全年招聘企业有8 778家,提供招聘职位约72 487个次,按照全年招聘企业数量统计,平均每个招聘企业招聘的岗位占13.5%;从学历看,本科以上求职者数量仅为8.41%;从职位需求看,计算机类排在需求第4位,但计算机软件排在招聘困难职位的第3位[1]。 我院2009届毕业生共19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人(5人结业),就业93人,就业率为97.9%;软件工程专业96人(6人结业),就业85人,就业率为94.4%。按2009年12月31日的统计,我院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2%,申请暂缓就业的学生为9人(已工作,原因为未解决户籍关系,计算在就业率内),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专业对口率:计算机42.2%,软工65.6%,就业地点:省内计算机81人,软工77人,其余为省外就业。总体签约(三方协议)率为44.68%,灵活就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以上数据(不包含灵活就业)签约率看,我们发现,一方面社会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本专业岗位。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珠三角地区,使本地求职者感到强大的压力,缺乏求职优势;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就业思想不够解放,既不愿意通过降低薪酬和降低单位选择标准的方法来实现就业,也不愿意离开本地选择参加“三支一扶”等其他就业。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眼高手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1.2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纵观全国有8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系)[2](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那么多的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习,如果不加区分,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如何才能让用户满意?笔者以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如下。 1) 培养人与使用人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 我们接触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学生在校内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或有一到两年的实践经验,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工具,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用技能,基础扎实,又能了解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与技术,有基本研发思路,有规范的研发流程观念等。但很多院校一味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模式培养,缺少层次和个性化,导致千人一面。理论学了很多,但蜻蜓点水,理论与实践又缺乏紧密联系,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2) 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着脱节和断档。 为什么存在“一边是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的人才匮乏”现象?这是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零距离”导致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也没听过,更不要说使用了。由于教学计划相对滞后,学生实践时间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学生项目经验缺乏,面试时很多涉及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学生回答不出来。 3) 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眼高手低、斤斤计较,从而出现就业难。 4) 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 以我们学院为例,通过我们的统计分析,每年入学的学生中,会有1/4很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并能积极主动学习;有1/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能保持跟上即可;还有1/4的学生根本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处于“被选择”状态,学习没有兴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游或其他方面,经常出现挂科,最后即使勉强毕业,也无长处。因此,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导致学生能力不强、毫无特色,产生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期望的落差,致使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下降。 2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般指组织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的能力及取胜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是企业或个人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3]。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属于自我的、唯一的、别人不可比拟的,个人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的并被用人单位赞赏和需要的独特能力。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个性的高度集中反映。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和谐统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是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如心里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等[4]。知识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即是否具有合理的、够用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边缘知识,是否对专业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能力体现在学习能力、信息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特色一般是指某一种或综合能力的特殊体现,是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核心,能力是品牌,特色是亮点。 笔者服务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其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曾经就“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并给出多选项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选项包括①专业技能;②创新能力;③道德修养;④团队合作精神;⑤持续的学习能力;⑥组织管理能力;⑦社会适应能力;⑧人际交往能力;⑨抗压能力。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次之。去年,我们发起成立了校外导师团,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和IT企业领导、专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把脉定位,由此得到的共识是:品德、素质为先,能力次之,有独到之处最受欢迎。 因此,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均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3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3.1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5]。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硬实力,那么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品质就是一种软实力。拥有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根本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是毕业生能力要素中较高的成份。在硬实力基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实力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我院在教学改革中,把培养人才理念由“T”型改为“∏”型,借鉴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理念,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才并重。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持之以恒的考评、总结,通过改革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打造以思想道德品质“诚、勤、信、行”为优势和特征的品牌。 3.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还学生选择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入了科学之门,不要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大学就被分配进指定的专业,根本不考虑他了解不了解、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很多大学生在无奈、痛苦中度过4年大学生活。前文中我已经提到,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每年有1/4以上的学生进入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古语讲“就兴之所近发挥其所长”,学生不喜欢、不热爱这个专业,如何培养成才?许多毕业生改行就业就在于此。反观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我们教改的做法是打造平台+特色模块的方案,提供各类“菜单”供学生选择。 3.3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我们了解到,金山等软件公司最看重学生的实际问题抽象分析能力和基础编程能力,因此,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非常熟练的编程能力,有比较好的分析问题能力,有 5000行以上代码经验。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加大学分、学时和提高实践比重等着重体现加强外语、高数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加强C/C++或java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语言编程等核心课程应编写能力考核大纲,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总之,通过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加强外语和领域知识,实现特色培养,最终达到实现“外语+专业知识+领域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3.4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总结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要求的标准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敏感并有实际开发能力。而归结到学生层面其实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可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使企业在对我们学生进行面试或笔试的时候就以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我们的学生可具有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 我们在积极探索分层次、特色化教学,构建复合型专业等教学改革之时,致力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入行业协会,组建校外导师团和讲师团、共建院系、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训。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计划修订和设置高年级专业能力水平考试等创新举措均由双方共同设计完成。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学生专业协会和导师制项目团队等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有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也与专门从事培训活动的企业的合作。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如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组织一批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改进毕业设计方法,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了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打造就业竞争力证书系统 专业技能证书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等级证的同时,还应该取得有分量的专业技能证书、大赛证书,如程序员证书、微软/Java等公司专业技能证书、ACM竞赛获奖证书等。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小型(私立)IT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毕业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权威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为促进应用技能提高和证书获取,计算机学院建立了相应专业协会和多个项目小组,设计了较完善的以赛促教、以证促学、相互促进的培养体系,学院即将出台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办法、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竞赛经费下拨及管理办法、实践性选修课申报有关规定等。 3.6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同步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闯过简历关和面试关。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实现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事业一体化设计。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见。实践表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签约率提高,并受到IT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不仅继续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将着力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构建素质、知识、能力和特色四位一体,打造毕业生的软、硬实力,实现毕业后与企业工作无缝衔接,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际工作。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改革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有利于工科高等院校综合性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分析传统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及实践效果进行研究。 关键词:毕业实习;计算机专业;模式;改革 目前,IT市场人才需求旺盛,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质量较差。产生此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无法将在校所学知识转化成项目开发所需的技能,到岗后不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降低;二是软件行业企业不愿意提高用人成本,不愿意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软件开发或测试进行岗前培训。这两方面原因致使学生对新工作能否胜任缺乏信心,在找工作过程中难以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1-3]。 毕业实习作为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联系实际,获得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和手段,是学校为了加强产学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4]。 1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对口就业 4年的大学生涯,尽管学生与社会也有接触,但是以主人翁的工作姿态在企业中工作实践,这种机会并不多见。毕业实习提供学生这样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案例开发和项目实战,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如果自己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发出大中型项目,也会有成就感。毕业实习能使学生正确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地评价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科学地选择自身的就业岗位,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1.2调整教学目标,指导实践教学 作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企业中去实习,能清楚地反映出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吻合之处,根据实习基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反馈,可对学院以后的该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教学目标更趋合理[5-6]。 1.3缩短培训时间,节约用人成本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因为不愿意付出时间和财力去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企业,面对开发项目能力显著提高的学生,摒弃成见,招聘录用实习后的学生,有的企业甚至批量录用这些学生。经过实训后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等,缩短了企业对人才的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用人的成本。 2以往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以往历年学生毕业实习过程的跟踪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1) 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认识不到位,因而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很盲目,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和珍惜,导致毕业实习效果不佳。 2) 实习模式不够合理,实习形式和内容完全由实习基地安排,所有学生实习内容都完全一样,导致学生对实习缺乏兴趣。 3) 实习过程监管不完善,以致毕业实体质量不高。 4) 实习监控及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很难做到对学生成绩评定实事求是。 3改革措施 针对传统毕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毕业实习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促进专业对口就业。下面就毕业实习过程的4个方面进行论述。 3.1专业实习动员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实习意义了解程度不深,对软件项目实习基地情况不明的现象,学院为毕业生安排实习动员。实习动员之前,首先做好本届毕业生对软件行业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从业意愿,再征询当地较为热门软件公司意见,明确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比较我校学生缺乏哪些技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实习单位。 目前软件实习一般分为基于Java平台和.Net平台两类项目实习,学院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了解,挑选出在这两种平台的培训有社会影响和地位的实习基地,并侧重于学生实习期间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实习动员,学生了解到毕业实习是进行项目开发的尝试,对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实习基地可以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将某一平台体系下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提高项目开发能力。明确了实习意义,学生对实习的态度有明显改善,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3.2实习模式改革 以往毕业实习普遍是给学生提供与本校合作的实习基地(一般为专业对口企业、外包学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等),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毕业实习小组统筹安排,并由实习基地单独管理。现本专业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以项目驱动、基于“微案例”的“三阶段”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毕业实习。 所谓项目驱动模式就是在实习过程中以一个实际的计算机开发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环节层层相扣,实践的组织过程顺序逐步推进,最终解决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7]。 本专业与江苏(无锡)微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毕业实习,此前推出的大案例协作式教学作为培训模式的主体,其实未能充分满足企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特征。现推出的基于“微案例”的“三阶段”实训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实训”的内涵,提升实训的项目件开发水平。 “微案例”模式是指在减小案例规模的同时增加案例数量的实训方式,而“三阶段”是指把整个实训过程分成由低向高排列的专项技术训练、企业应用训练和实战项目训练3个阶段。通过大量规范化的课件与案例的支持,通过教、扶、放的规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既能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从而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第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的应用环境中,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IT人才。 第1阶段:专项技术训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专项技术和相关工具进行开发、编译和调试,强化基本功。这一阶段提供的案例课程着重训练专项技术的应用开发,不涉及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积累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第2阶段:企业应用训练。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企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业应用场景,并根据架构设计指导,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局部商业应用问题。当学生们完成几门技术课程的学习后,将这几门技术整合起来,结合企业商业场景,去解决一个具体的商业问题。在传统的IT教学中,这往往是学生们最为薄弱的环节,而这种综合技术能力却是企业最重视的能力。 第3阶段:项目实战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素养。这一阶段的实训着力于通过团队实战,按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重点在强化学生的规范化开发意识,而技术应用是载体。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第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的应用环境中。 3.3实习管理改革 3.3.1师资管理 学院通过精挑细选,安排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做指导教师。对于指导教师,学院要求导师尽心尽责做到以下4个方面:1)负责所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督促学生刻苦学习。2)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及时向基地负责人反映。3)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4)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除了传授本学科的常见技能外,重点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在1个月时间内,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8]。 3.3.2学生管理 以往过程中,学生全部是由实习基地进行管理,由于学生与基地之间沟通较少,部分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现采用实习基地和本院教师共同管理,实习基地与学生的沟通有了很大程度改善。学生在基地每天都有出勤考核,每周都有思想交流,项目完结后还有项目总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感觉稳定有序,学有所得。 3.3.3任务管理 实习活动开始之前,学院与基地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书,学院根据实训计划书,制订实纲、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并形成标准的实习教学计划表,如图1所示。 实习开展中途,由本专业分管实习的领导对实习基地进行考察,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中期检查,以保证学生在实习基地学有所获。 实习过程结束之前,做好实习各环节的总结工作及实习文档整理工作。 实习结束后,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作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4实习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 实习质量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实习质量评价模块包括两类指标。 其一是实习单位成绩评定体系,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3个方面的评价,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作为学生实习的平时成绩(占60%)。在实习期间,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每天进行考勤,与工作人员作息一致,这有利于让学生能早点进入角色,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端正态度才能静心开发项目。实习项目经理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态度及能力作出评价。现在的项目开发都是团队合作开发,在此过程中由项目经理了解学生的能力并进行角色分配,选出项目组长、成员,项目完结后由项目经理和组长合作给出对项目成员的评价。 其二是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报告占最终成绩的40%。实习报告是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通过实习报告的撰写,学生对文档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整个实习流程进行重新审视,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4改革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从就业角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在实习基地要求培训方给学生进行聘岗前的各项指导,实习基地负责给学生推荐工作,面试成功率大大提高。以无锡某基地为例,我院2004级8名学生被安排在此基地实习,就业率达100%,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2005级32名学生参加该基地实习,一次就业率达85%。2006级40名学生参加该基地实习,学生大多在长三角地区工作,待遇大幅提高,就业率高达90%以上。同时,实习基地的反馈意见也越来越好,学校与基地的合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5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实习各方面的改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都有收获。实习活动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通过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的反馈,我们不断修改原实习计划中不合理之处,使实习活动的开展更加完善。企业方面也能方便迅速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开发人员,缩短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答辩等几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分析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然而, 由于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一般都把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放在首位,忽疏毕业设计的质量,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2]。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对指导老师、课题的范围、毕业设计的内容、格式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平衡、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学生急于要找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似乎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达成了共识:毕业设计是一门一定能通过的必修课程[3,4]。评分标准偏低、答辩及评审走过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放松了对毕业答辩的质量控制,造就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脱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都设计到编程,而且老师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一般要求使用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在一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C/C++、Delphi、Java等,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只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到应用的层面很少。理解能力强、勤奋好学的同学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升级,将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高到应用的层面,在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少。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要一边学程序设计语言,一边作毕业设计,很难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多,但相应的实验课时间少,有的没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透彻,到毕业设计时要用到相关的理论学生感到很困难,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 2)选题不合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知识点提供,在系部安排的时候可能导致学生想跟的老师想选的课题不能选,成绩差的学生安排的理论性强难度很大的课题,部分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成绩不好编程能力差,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指导无法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主要由编制实际的应用系统和理论算法的研究两部分组成,但在实际老师提供的课题由于理论性强,是前沿理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无法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只能从网上下载完成毕业论文。有的课题所用的开发工具复杂,学生学习开发工具的时间占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设计到最后只有界面,功能没有实现。 3)设计过程监控不到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含选题、文献查找、开题、中期检查、程序测试、卷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但对这些过程中的程监有时候会形成空白地带,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毕业设计不在实验室进行,老师不能定时会见学生。在老师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查时,学生敷衍老师,说客观原因,老师也不能强求,只能放松要求,不再强抓过程,只注重最后的毕业论文。 4)答辩不完善。答辩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答辩走过场,答辩只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排名,一般只限制排名在最后的学生可能不及格,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毕业设计。 3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1)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扩展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分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同学一起帮助分析,如果可行,可以让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即深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发挥了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编程水平,加强了团队合作意思,为毕业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题目时候老师要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且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深造有利的课题,系部在题目确认的时候只做适当的调整,使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的能力均匀分布,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一人一题, 并且真题真做, 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紧密结合, 同时加强中期检查和把好评阅答辩质量关, 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 从而使学生达到了系统巩固和扩大所学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据毕业实际管理的需要,实行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学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领导与协调。规定指导教师资格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且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师德良好,有一定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不得超过8位,保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 4)指导老师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把好质量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敢于批评教育,建议每周师生见面制度,严格按照任务进度执行检查,严禁弄虚作假。指导老师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讲,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自己寻求、积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指导老师要熟悉学生的设计内容,能正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正确的引导。 5)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指导老师把握;二是学生的编程水平,由系部派专门的老师对毕业设计完成的程序进行测试;三是现场答辩成绩,应该由所在组的老师按照评分细则打分,取平均分。这样即可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有可在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 4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必须为学生提供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吸引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活动, 如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或科研专题讲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 在校内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又可以为毕业设计准备素材。 2)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展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就是课题的主持人”。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去解决问题,此时指导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尽早体会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的应用工作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觉得他们是课题的主人,必须严肃对待课题。学生将通过认真的钻研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培养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顺利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3)加强计算机专业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各种产学合作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 促进其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一方面,应从企业吸纳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职工培训等机会, 并且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学生实习指导能力。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环节,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该改革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在现代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凸显,IT行业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行业,很多高校也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然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本文就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大学生就业 就业现状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高校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问题。IT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计算机专业是过去一段时间内风靡全国高校的热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然而,IT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困扰着广大师生。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计算机展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标准,很多IT企业开始对现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中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因此虽然产生了很大的人才需求量,但是以往供大于求的人才格局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所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2.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误区 信息时代的带来时人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大量的IT相关职业和岗位应运而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快速增加。然而,很多高校在没有对IT产业人才需求结构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在专业课程、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所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 3.计算机专业学历偏高与就业困难的反差 与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高职、专科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偏高,这与高职、专科毕业生对于薪酬的预期偏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学历越高的专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和薪酬的期望越高,反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脱离实际 事实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到工作并不难,而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与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往往脱离实际,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都会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而对于急缺计算机人才的县城、乡镇企业却十分抵触。 2.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都不能与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对社会适应性的考虑,而且受到教学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一些具有较为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理工类大学以外,很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都始终停滞不前。 3.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强 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将时间用来追求物质生活,而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方面,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计算机素养、计算机技能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不强,因此在就业时缺乏明显优势,专业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而且不愿从事基层岗位工作,形成就业难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1.完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了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要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修订,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适应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参与实践的学习空间,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发掘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其就业的判断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文化素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开展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很多高校盲目增加计算机课程,但是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得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新时期,高校应当科学的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并且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毕业设计激励制度和毕业设计经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 1 概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教育振兴计划中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 2]。近年来,各个工科类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实践动手能力,以不同方式压缩课程理论学时,让学生回归实验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其中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提高知识应用综合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3],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学院专业教师,都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本科学生前七学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综合情况,是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一般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攻克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门综合学习环节。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招生比例逐渐扩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4]。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教学资源出现短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每况愈下,特别是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因为找工作等因素对毕业设计兴趣不够,对毕业设计题目盲目选择,出现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甚至有的学生花钱在网上购买相关论文,这些现象与高等教学制定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初衷严重不符[4-5]。因此,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分析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出现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2.1 学生方面 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任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往往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安排,这时学生处于找工作、考研、期末考试的阶段,多项任务让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在学院下达毕业设计选题任务后,很少有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与指导老师沟通题目涉及的具体知识和具体要求。多数学生无暇顾及自己能否完成相关题目,匆忙中盲目地选择题目了事,然后等待老师主动找他们,成为当前毕业设计选题的非正常主流现象。同时学生选题后,往往忙于期末考试等相关任务,根本没有查阅资料了解题目,又恰逢寒假过春节,毕业设计虽然已完成选题,但是几乎处于未启动状态。另外,第八学期开学初,学生通常是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他们无法投入毕业设计研究工作中。同时,每年学院毕业设计答辩通过率相当高,几乎都能顺利通过,因此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通过比考试一门课程通过要容易得多。思想上放松警惕,把精力投入其他事务中。 2.2 教师方面 一方面,随着教师考核任务的加重,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6],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很多老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设计,因此,很多时候出现题目数量不够的情况。就算在学院行政干预下勉强指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部分老师对学生也是放羊式指导,认为毕业设计是学生的事,学生会自觉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疏忽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部分负责人的指导老师通过QQ、电话等联系学生,但是学生往往因为找工作、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对老师不理不睬,让老师有时失去对学生指导的热情。另一方面,部分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命制了一些科研课题中的问题,本科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深入研究,最终可能肤浅的应付了事;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命制的毕业设计题目过于简单,类似于课程设计题目,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这些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题目都违背了本科毕业设计的初衷,无法达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 2.3 管理方面 毕业设计是学生第八学期的主要学习任务,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学院层面都缺乏像课程教学任务那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就算有这样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大打折扣。第一,学校虽然有相关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但是毕业设计毕竟不等同与课堂教学,过程监控难度较大。第二,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毕业设计抽查或者督导小组,但是不同学科的毕业设计标准也不相同,因此,抽查或者督导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设计的形式审查上,对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监控缺乏相应的机制。第三,学院层面虽然也及时提醒老师督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学工系统的辅导员也在强调学生抓紧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学生和老师真正互动讨论的时间很少,从学院管理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管理制度。 3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情况,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需要改变方式。转变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自己工作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毕业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新途径,科学组织毕业设计选题,精心指导并落实毕业设计要求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把毕业设计这项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1 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首先学校层面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包含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的规范化构建,这是一个粗粒度层面的设计,具有广泛性和示范性。第二,学院层面应该在学校设计的整体框架下构架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要求,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毕业设计题目规范条例、毕业设计选题办法、毕业设计指导细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评分原则、毕业设计答辩规则、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定,采用“制度管人,人来管事”的基本工作思路,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第三,在系(部)层面,结合专业的特点,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质量把控,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又要防止过难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同时,指导专业教学部教师学习毕业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新老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从题目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进行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答辩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第四个层面,教学秘书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纽带,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及时提醒指导老师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具体环节,并及时告知学生每个环节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哪些表格和任务。这些工作从制度到细节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顺利推进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避免学生最后突击毕业设计的情况。 3.2 毕业设计题目需要进一步考究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指导老师只能进行指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写作。因此我们选择的题目既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尊重现实学生的基本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只有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感到一定的难度,又能凭借一定的文献深入下去,他们才能主动投入到资料的查阅、程序的编写等工作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确保论文的毕业设计顺利完成[7]。另一个方面,很多老师多年指导学生,而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不大,为了避免毕业题目与往届学生的题目重复,老师们应该拓宽思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研究内容,又可以是科研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对自己曾经选题过的题目的立题依据、主要设计内容等进行修订,为下届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学院毕业设计督导专家可以对每个指导老师最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对于相同或十分相似的题目,建议导师更换题目,避免本届学生直接拷贝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 3.3 注重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关键环节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重视已是多数老师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首先,我们应该像研究生开题那样,在第八学期开展开题报告工作。通过开题报告,至少有三点明显的作用,第一,学生在开题报告前会查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内容,初步把握题目的主要任务,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预期效果;这些比导师反复强调让学生查阅资料的效果好得多,基本可以达到毕业设计查阅资料的目的。第二,导师或者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题报告,了解学生的进展,初步判定学生的基本能力,预测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该毕业设计,并及时和学生商议调整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既定目标。第三,通过这种正规的开题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务必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否则中期检查或者毕业答辩很难过关。换言之通过这种过程监控,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避免出现多数学生最后一两周突击应付的情况。 3.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毕业设计非常重视,究其原因,他们因为某门课程未通过,或者学分绩点不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获得优秀才能顺利毕业。这个现象让我们知道,只有通过激励机制,才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第八学期,面临毕业,很多奖励申请失去机会,特别是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后对多数学生没有任何作用,他们反而因为参加优秀论文的评选要反复修改,要求更严格而放弃申请优秀毕业论文。同时,指导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或者没有答辩通过而受到任何牵连。针对这种想象,我们必须推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激励毕业设计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毕业设计优秀奖励机制,通过不同层次优秀毕业论文可以冲抵未通过考试的课程,或者提高相应课程的绩点等制度,并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予以充分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解决毕业设计的内动力问题。第二,制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奖励制度,除去基本的工作量计算外,对于指导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老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特别是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或者冲抵相应的科研、教研成果,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工作的外动力问题。通过这两方面的激励机制,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走上正轨,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5 提高毕业设计运行经费,并有效落实到位 目前,相比研究生来比,本科毕业设计运行经费非常微薄,无法保障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相关的工作经费。从学生缴纳学费来看,第八学期仅仅只有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期来讲,学校省去课堂教学课时费,因此,应充分保障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关费用,确保毕业设计工作顺利推进。 4 结束语 全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状况下,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本科培养质量和就业压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尽快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是IT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9]。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学生和指导教师来完成,但是学校和学院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管理作用,促进各个部分和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0-11]。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从毕业设计制度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关键环节、毕业设计激励制度和毕业设计经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总之,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我们每个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经济与管理浅谈 【摘 要】当前的建筑领域要抓住对建筑经济和企业管理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合理、规范、优化作为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好建筑工程的全面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对建筑工程经济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应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药严格做好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 1.1.基本建设 固定资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服务的物资资料。使用年限;单位价值。 基本建设:建筑、购置、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其他工作。 1.2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决策、设计、施工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程序。编审项目建议书:轮廓设想和立项先导、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环保、外部协作条件等、编审设计任务书:进一步落实技术、经济指标可靠性,建设条件等、编审设计文件: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总投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总概算-修正总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建设:施工准备;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决算。 1.3建筑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 生产的单件性:用途;材料、结构、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生产的流动性:产品固定;严格的施工顺序;生产者及工具流动、生产过程具有综合性: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单位多、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大:露天操作;影响因素多:设计变更、资金、物资供应。生产过程不可间断:合理组织,统筹安排;时间不间断,空间不脱节、生产周期长:大量占用人、财、物;资金时间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和等值的计算 资金的价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通货膨胀;承担风险;货币增值:投资,储蓄。 2.1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因为占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I;利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之比,i。 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不把先期计息周期中的利息累加到本金中去。利息总额与借贷时间成正比。 P为本金,F为本利和,n为计息期数。 复利:在计息期内每一计息期计算一次利息,并把这一期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次计算利息的本金。 2.2现金流量图 项目(方案)在寿命期内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序列。 水平线表示项目的寿命周期(时间坐标),时间可用计息期数或具体日期标记。垂直箭线表示现金流量大小,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流量大小与线长成比例。对同一笔资金,借贷双方现金流量相反。 3.建筑经济项目管理 3.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3.1.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要让管理机制落到实处,在施工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到监督施工质量的目的,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质量保证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在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工程的承接、调研、施工材料的选购、施工生产工艺的操作等。在工程施工时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1.2PDCA循环的应用。PDCA循环,是确立质量管理和建立质量体系的基本原理。其中,P等于计划,是确定为达到预期的各项质量目标,通过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提出作业技术活动方案;D等于施工,即进行质量计划目标和施工方案的交底,落实相关条件并按质量计划的目标所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展开作业技术活动;C等于检查,首先是检查有没有严格按照预定的施工方案认真执行,其次是检查实际的施工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A等于处理,即对检验中发现偏离目标值的纠偏及改正,包括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途径。 图1PDCA循环上升图 3.1.3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3.2工程项目策划 工程项目策划是指项目业主或策划人员根据业主投资设想与总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建设活动的整体策略进行运筹规划,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和设想。 3.2.1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主要环节 投资机会研究、投资方案构思、目标设计、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 图2项目累计投资及其影响曲线 3.2.2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的意义:项目构思和项目目标的确立可解决项目的方向性问题。工程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具有的全局性影响。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作用:构思工程项目系统框架、形成项目的竞争优势、决策保证作用、项目计划的依据、预测的作用、项目管理创新作用。 3.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3.3.1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可以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目标的成本。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做好每月、每季度的计划,并计算出成本投入和利润来作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依据。 3.3.2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 工程造价成本管理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全体人员参与。全员成本管理不仅要在思想上加强成本费用节约意识,而且要在制度上加以强化。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加强全员成本意识,另一方面是完善相关责任制度。要把项目的成本目标逐项分解到各项目班子、项目成本工作人员及全体职工中,让每一单项工程都要降低成本费用标准,每一项工作要制定费用标准,节奖超罚,用制度来培养和强化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通过对全体员工的培训教育和制度约束来达到人人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增强成本控制增长和促进成本降低的观念。 3.3.3科学管理成本信息化 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是项目部管理好成本控制和造价管理的必要手段。要使成本项目管理良好,可以适时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随着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的不断增加,各部门要处理的信息就增加,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成本管理能够使其方便快捷,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3.3.4建筑企业具体成本控制 (1)决策阶段的成本 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对项目进行策划、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最终实现项目的最优化。虽然项目的决策阶段所需投入费用很少,但对于整个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设计阶段的成本 设计阶段的成本包括项目方案设计成本、计划成本、招投标成本、管理成本和施工前准备的成本。这阶段对成本的影响很大,设计的项目直接影响房产项目的成本控制。 (3)施工阶段的成本 施工阶段的成本是房产开发项目建造过程所产生的费用,一般包括开工前准备费用、施工成本和竣工验收成本。该阶段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涉及到的方面多,影响广泛,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房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4.结语 建筑经济与管理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发展好坏,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两者密不可分,要不断的做好建筑企业的质量、项目和成本管理工作,为建筑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探讨建筑经济与管理 摘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不断激烈,建筑经济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有效利用企业资金,推动企业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本文首先从宏观上论述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分析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求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建筑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 引 言 建筑经济是指建设领域关于建设项目的经济方面的预测、决策、实施、分析以及评估等活动,其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推动以及建筑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建筑经济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建筑经济作用的发挥,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控,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建筑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1、建筑经济的意义 从建筑经济的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公有建筑经济以及私营建筑经济。公有建筑经济主要是一些具有国有成分建筑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庞大的。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建筑经济相对应,它是中国建筑经济在摸索中深化的结果,是国家实行“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目前,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建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并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深化建筑经济改革的重要作用。建筑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建筑,仍然主导着建筑经济的发展,但很多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灵活、包袱沉重、权责不清、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公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引入则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维持整个建筑经济的平衡。此外,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建筑市场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总之,公有制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体建筑经济市场的和谐。 2、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经济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各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操作中,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融资不足 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在融资方面拥有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建筑行业具备资金投入特别大、工期特别长、生产的产品造价特别高的特点,在人们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业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资金的问题又将困扰着企业,因此会再次向银行征求帮助,促使这个过程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在最近的几年,国家又对建筑的企业进行了调控的政策,使得融资变得比原来更加艰难,银行在此基础上也对企业的贷款提高了相应控制力度,使得建筑的资金更贴近黑暗的边缘。 2.2预付合同制造成资金严重短缺 在现在的一些建筑企业中,为避免银行的贷款问题,实施了预付款的形式。就是在施工的工程中,从施工前开始预付一直到竣工结束后,项目的投资估算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总体的价,有时,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很可能有超过总造价一半的情况发生,这么庞大的预付金额使得建筑的企业拥有太大的压力。 2.3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规模下,已经达不到新时展的脚步了,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基础下,就要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跟随其行进速度。因此,如果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出现了特别大的危机时,盲目的实现大规模建设流程,不去按照施工前的计划流程进行施工,到最后就会使得资金的困境急剧扩大。 2.4资金调控力度不够 在我国,绝大地区的建筑企业,都是在施工的环节中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于资金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完整的使用计划,以及合理的安排,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地周转,生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回收,严重地影响了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负责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的技能也具备得很少,对于资金没有优化配置的意识,并且不能够合理地使用,从而造成了资金严重浪费的后果。 3、加强经济管理,完善建筑经济 建筑经济管理是指建筑企业为了实现降低建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总称。由于建筑经济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最终实现工程利益最大化。因此,建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另外,由于建筑工程往往是长期的、是复杂的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要对全过程实施成本的控制;要对全体员工实施成本的控制;要让开源节流相统一;要对于成本目标的风险实施分担的举措。 3.1加强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 建筑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建筑工程相结合,做好经济管理的内容控制工作,其中主要是指成本的内容控制工作。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要对于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过程,要在施工成本上全面地进行控制,并且制定科学又全面的资金管理和控制体系,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体系下,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想要使得施工全过程协调控制,就要注重各个分环节的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施工的质量和工程的成本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施工的成本控制体现在了几个方面,分别为成本、质量和进度。让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够让返修的情况极少发生,对于资金的费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施工的进度上,要以计划工期为基础,按计划完成或者提前完成,使得成本降低,资金减少。所以,要制定合理并且科学的控制计划,让利润最大化得到保障。 3.2完善经济管理机制 应该合理地计划其资金的多少,要以企业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用货币计算的形式体现其资金消耗的程度。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影响资金的成本包括人工的直接费用、施工的材料、施工的设备等等很多方面的使用费用和直接的费用。只有对资金做出最大的经济利益,才能够将经济管理资金建设完成其时效性。 3.3做好全过程建筑经济管理工作 建筑经济管理离不开建筑工程的实施,有关企业必须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开展情况,实施全过程经济管理模式。首先,做好施工前的计划。要在施工之前的阶段进行计划性的合理方案,让对于施工前的合同进行签订和审查程序,让规划能够详细地制定。其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施工的工具以及顺序合理地制定方案,为了追求完美,应该在每个环节中都制定不同的方案,通过相关部门的探讨制定出最终的方案开始施工。其二要进行公开的招标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其公平公正,分包商和施工的负责人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确定最优质的方案。其三在施工时具备的所有情况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个环节都要具备完善的施工方案,估算预期能够得到的经济效益,以预期的估算为目标,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频繁发生。 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要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成本的预算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得资金的使用量能够有效地减少。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分步做到:把资金尽量集中起来管理,从而加强建筑施工的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要层层把关,杜绝浪费的发生。在施工人员上加大素质培养,让成本控制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施工的现场要重点的管理,让安全隐患减少,同时控制住了项目成本的风险。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随机根据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不同程度的预防,让完善的策略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力求让风险呈现最低的形态。 3.4加强队伍建设工作 目前建筑经济领域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可通过下列途径来缓解人才不足。第一,成立建筑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队伍,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人员;第二,与科研单位、高校、咨询机构密切合作,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应在高校相应本科或研究生专业中增设建筑经济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以解决后备人才的不足;第四,举办短训班或专题讲座,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4、结束语 从宏观上分析,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使得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微观上来看,建筑经济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建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的模式简称EPC模式。在建筑工程EPC模式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的管理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基础。本文分别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探讨EPC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等问题。 一、建筑工程EPC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方向。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所建工程的基础,如果所建的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合格,那对这个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和发展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建筑方和总承包方的管理重点,同样也是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的方向。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必须重视的工作,如果总承包方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建筑工程进度和质量,这样机会增加该建工程的成本。所以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 3.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从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的结果来说,不仅直接和建筑方的投入生产和收益有联系,也关切着总承包方的收益。因此,当下总承包方按照不同建筑工程的特点,分别从建筑材料的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进度严格控制,以控制建筑工程建筑过程为主线,最终达到对整个工程进度控制,从而做好建筑工程经济和管理,为总承包单位增加经济收益。 4.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建筑方和总承包方就所建工程的工作是通过合同方式来确定的。如果严格控制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就会减少合同的数量,从而减少建筑方和总承包方的工作。不仅可以发挥总承包的管理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减少建筑方的组织管理工程。因此,建筑合同的管理不仅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进度,而且也会关系到总承包的经济管理。 5.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较其他几个方面更直接的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的材料、机械使用设备、劳务人员的成本都关系这建筑工程的成本的增加,这就需要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是直接建筑工程成本的主要手段,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方向。 二、工程总承包模式(EPC模式)下经济管理与发展的内容 在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造价管理是关系这建筑方和总承包方成本和收益,因此这些管理工作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发展的具体内容。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方面非常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关系体系。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筑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在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工程质量落实到所有岗位的机制。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中,总承包方的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该建工程的特点,指定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且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自检,保证建筑能一次性通过质量管理检测机构的检测,这样不仅免去了工程返工或者维修,能够满足建筑方的质量要求,而且提高建筑工程的进度,从而为总承包方就该建工程节省了成本和时间,实现了更好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控制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方需要向总承包提供法律上规定的一切关于安全的条件,比如供水、供电、供热、供通讯等方面,保证满足施工单位能安全生产的条件。在建设方和施工方签订合同时,不得违反安全生产的法律,指定总承包单位使用的威胁安全施工方面的机械设备、防护设备、消防设备等。在建筑工程法规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必须对建筑工程的现场安全管理负全部管理责任。因此,建筑工程总承包必须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前和过程中,建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技能能方面的教育;对施工生产使用的施工生产工具进行检验和管理;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对于有利的安全生产管理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不利于安全施工生产管理的给予相应的惩罚。通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能够系统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利于加强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3.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控制 在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建筑工程进度管理是很重要的,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保证建筑工程的合同预计时间精良提前完成。首先要现场施工人员认真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安排的各个专项工程、检验批的进度管理。只有严格的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安排,做到建筑工程进度的过程控制,落实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人员的及时供给进度。 4.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控制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工程索赔过程中,合同变更的索赔占工程索赔的分量是最大的。如果有利于施工总承包的索赔,那就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合同管理。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同时严格要求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记录、管理合同文件,同时加强合同文件的审查和分析,确认可以做这些合同文件对工程变更索赔和工程费用的调整的依据。 5.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控制包括工程造价的初步设计、设计、决策等阶段,包括工程的投资预算、设计预算、施工预算、施工材料预算、施工机械设备预算等方面。要求建筑工程总承包要准确把握市场的材料、劳务人员、机械等价格的变化,做到“量价”分离,尽量减少施工不必要的开支。建议建筑工程总承包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各个方面,做到有利于建筑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和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过程中,建筑工程总承包需要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等方面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这些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合同、造价等方面都关系这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发展。建筑工程总承包通过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度控制体系、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体系、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来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 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摘要:成本管理控制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本文根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分析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成本管理与控制事前控制目标成本 过程控制 降本增效事后 检查总结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高、大、难、新工程与日俱增,同时,各类业主对设计、实物工程质量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往的粗放式管理受到严竣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创新管理模式, 落实“安全、质量、资金、成本、工期”五个统一管理精细化,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树立成本、进度、质量的系统管理理念,,将企业的成本、进度、质量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进度、质量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 任何一项管理模式都依托于具体的实施措施,落实精细化管理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整个分公司一盘棋,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新,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意识,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紧紧围绕“丰产丰收,增收节支”的经营思想,不断丰富载体,有计划地召开经营管理研讨会、项目成本管理研讨会及各业务科室培训会,集思广益商讨经营管理规划和实施办法,宣传成本管理体系运行知识,规范月经济活动分析会流程,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和服务,细化各岗位成本控制责任,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同时强化全员安全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的意识,组织摸底检查项目经济管理基础工作,利用生产会披露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建立项目成本预警机制,确保动态控制,真正做到先算后干,边算边干,努力化解经营风险,有效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助推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注重事前成本控制,合理确定目标成本 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直接影响到分公司生产经营的水平,这就体现出分公司整体的前瞻性管理的重要性。分公司加大事前成本管理力度,拟任项目经理参与任务开发、合同谈判,以发包人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技术规范、设计图纸与工程量表、工程的性质和范围、价格条件说明和投标须知等为基础,结合调研和现场考察所得的情况,根据企业自己的定额、市场价格信息和有关规定,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地计算和确定承包该项工程的投标价,防止盲目投标,减少投标费用,提高中标率,减少项目投标发生的各种费用开支。 工程中标后,把好合同审核签约关,坚持合同评审制度,各分管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对合同分头把关,熟悉合同条款,掌握利弊因素,有效规避风险,抓住合同盲点,努力实现增收。同时,与项目经理签定项目承包责任状,明确规定承包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效益、资金到位等经济指标,制定奖罚依据,确定项目成本管理指标和责任,并层层落实到各个岗位,减少工程竣工决算时的损失,争取更高的收益。 强化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中涵盖了多项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积极挖潜,实现每个分项管理效果最强化。 人工费的控制方面: 施工项目结合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工程施工队伍的需求,提前做好劳力人员的策划,公开招标选择分包方,并对其队伍的信誉、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评审,权衡确定劳务分包队伍,同时精心培育“黄金队伍”进行长期合作,做到有序流动、规范清除。 签定劳务分包合同时,细致地琢磨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内容,无论是平米包干,还是执行定额合同,均应将相应的工作内容表述完整,避免结算时出现纰漏,使分包项目出现重复计算,增加人工成本的支出。 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项目部任务单、劳务费结算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责,做到任务单的签发、下达及时;实际完成工程量的签收及时;传递及结算及时;任务单要按序编号实行一单一结,结算单要以作业队为单位进行结算,结算金额与所结任务单相符,按月汇总装订及时,跨月任务单不准结算。明确每张任务单的工程项目内容必须是一个房号的工程项目内容,不准一张任务单出现两个或多个房号的工程项目。对未完成的分项及多家分包队伍交叉的分项要进行完成的分划及扣减。同时对零用工的计取也应经过工地预算员的严格审核,以避免重复支出。 设备、材料费用的控制方面: 根据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设备材料管理,分公司及时修订出台《机械设备管理和租赁实施细则》、《周转工具管理办法》、《物资管理细则》等文件,明确责、权、利,加大惩罚力度,堵塞管理漏洞。在大宗材料订购过程中实行公开招标,多方对比,要求供应商必须两家以上,使其具有可比性、可控性,以利于我们选择出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有效地降低材料采购费用。坚持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作业队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二次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杜绝没有收入的支出,把返工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对周转工具、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到谁使用谁维修保管,谁丢失损坏谁赔偿。周转工具按计划时间进场防止出现进场后闲置不用产生租赁费,也防止发生因计划不周出现停工待料情况造成延误工期。闲置不用的周转工具及时办理退场手续,工具停租要与出租方办理《设备工具停租确认通知单》,结算手续已清的办理《设备材料采购、租赁合同终结单》,双方签字,回避风险,不留后患。针对施工特殊情况及时与供方取得联系,对在场的周转工具实行断断续续的间隔报停。如奎山项目施工房号因受高压线影响处于干干停停状态,为了降低费用、减少支出、控制成本,项目部权衡利弊,细算经济账,节约租赁费支出38000元。另外在基坑回填、混凝土浇注前,周转工具管理员都要会同房号工长进行实地验收,确认周转工具清理干净时才可回填或浇注,把节支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提高周转率,降低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效促进了“增收节支”理念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安全、技术等方面: 施工中紧绷“安全第一”这根弦,认真落实安全理念及《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生产承诺书》,做到安全生产以日促月,以月保年,确保实现安全生产,避免安全事故无谓的开支。 坚持科技降本,科技兴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施工方法,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变更增减和不可预测的情况变化是难免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增强索赔意识,做好索赔的基础工作,如各种索赔资料(如工程补充预算、变更指令、各种签证、实物拍照、声、相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齐全,该对方签字的一定要签字。做到索赔有依据。研究索赔技巧,有理有利有节地洽谈,争取最大索赔额。注意索赔时效,及时做好索赔工作,避免超时效而得不到索赔。必要时,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公司的正当权益。 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计划审批制度,将有限的资金统筹协调合理使用,提高防范资金风险意识,高度关注业主资金状况,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有效的规避风险。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狠抓项目成本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管理,并通过对比模块分析功能,及时了解经营过程成本盈亏状况,有效校正经济运行偏差,动态掌控成本管理状况。同时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充分揭示当前成本所处的位置和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抓住降低成本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实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保证生产经营稳健运行。 加强事后检查和控制,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竣工后,及时办理工程决算,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指定专人负责和业主沟通,加强决算及催款力度,如发现有坏帐可能时,立即报告并采取补救措施,与业主协商签订还款协议,明确还款计划及时间,随时做好诉讼准备,避免扩大损失。 工程竣工决算后,项目管理者应对整个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发掘成功经验,剖析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参考经验。财务、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承包责任状对该工程结算资料和施工成本、项目绩效情况作详细审查、评价,对盈亏原因进行分析,奖优罚劣,大大鼓舞职工士气。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建筑企业,我们要积极寻求更多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从竞标开始到工程竣工,每个环节都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应对激烈地市场竞争的挑战,为实现公司“十二五”奋斗目标,唱响“企业兴、职工富、打造和谐河北四建”主旋律奠定基础。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项目经济管理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摘 要:我国的建筑业迅速发展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工程的经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和控制上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误区,就此本文将进一步阐明建筑项目经济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及其目前的现状,并且根据多年经验和多方学习研究,提出工程经济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项目;经济管理;成本控制;现状问题;阶段性;控制方法 一、建筑项目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造价最低,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工程项目过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更侧重于工程的预决算,忽略了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而工程的预决算会因工程造价的特性影响到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造价。 针对以上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因此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的局面。以下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以便于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1.1 工程相关人员的工程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某些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无形之中还是不能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充分理解到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对工程的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1.2 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有关经济的活动,都是建立在集管理和责任于一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也不除外。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所在,以便在发生意外或变故时,能够进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1.3 忽略了工程施工中的工期成本的经济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工期成本,即在工程施工期间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工期成本往往会被忽视,通常会盲目的对工期进行修改。无论是提前工期还是延迟工期,或是工期内的任何变故,都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 1.4 对于工程施工质量重视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证明质量和成本之间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所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这种关系。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到,“质量与成本两者兼顾”,不要因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对工程的经济管理,亦或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此都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二、建筑项目阶段性的成本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安成本的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某高层住宅每层电梯井走廊仅十多米的距离,其间又无防火分区,就设了三只消防箱,而按消防规范要求,只要两支水枪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即可。这种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一定浪费,显然是对工程的各种经济指标不够重视。因此,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扩初设计阶段对项目经济的影响达70 -%95%,实际上,当扩初设计批复之后,存在的技术问题、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因此必须重视扩初设计,以避免“先天不足”。 2.2 招标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按合同内容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在签定的过程中,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同时,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2.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是招投标工作的延伸,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产业是随着国家住房分配供给体系的改革而产生的。虽然与基建项目具有共性,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三超”现象,但“三超”的超额必须由企业的赢利来弥补,如果控制失衡,会使企业经营亏本。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4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认真审核工程款。以政策为依据,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三、成本构成要素的控制方法 3.1 人工成本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3.2 材料成本控制 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3 机械成本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总价5%左右,由于机械台班市场价格往往比定额台班价格高,而导致实际机械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成本。因此,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防止事故发生,对节约机械费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我公司对一些施工项目的实践,节约机械费用有以下方面的措施: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利用效率;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与经济利益分析 摘要:建筑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在适应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与经济利益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字: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中成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应付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把项目管理和战略管理一样将起关键作用,已成为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种主要形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原因与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发展,建筑市场不断地变化,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建筑业将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考验和全面挑战。业主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建筑业的利润越来越低,有的项目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亏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这时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认真研究市场,把企业项目管理纳入战略发展规划的范畴,改变原来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好企业内所有的工程项目,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合同管理 (1)合同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由于项目所涉及到的合同数量多,合同之间以及合同各条款之间关系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合同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进行规划。 (2) 项目经理部要从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总包合同要求将合同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并在工程技术、计划合约、财务资金、质量管理、材料供应、劳动安全等部门之间建立健全有效的合同信息流动和管理机制,同时各部门要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系统地积累各种资料,为计划合约部门准确地编写索赔报告、合理进行索赔提供有力的证据。 (3) 对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分包合同,项目经理部一定要在保证真履行工程总包合同前提下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项目经理部要安排专人负责合同执行情况的资料收集与信息反馈。确保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达到项目经济效益的整体最优. 2、加强计划管理 工程管理的诸多内容当中,进度计划管理是重点,是核心,抓住了进度计划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纲。工程管理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着进度计划管理来进行的。在利用项目管理系统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时,以工程施工工序作业为实体,加上完成该作业需要的时间因素,如工期、开工时间、完工时间、以及和其它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构成了最基本的施工进度计划。1)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合理施工顺序和组织施工的原则,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对一个工程从开始施工到工程全部竣工,确定其全部施工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安排和相互间配合关系。进度计划编制的内容和步骤一般为: (1) 根据施工预算计算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2) 确定每工产量定额,计算时间定额。如果 企业己编制有本企业的产量定额,则可根据工程情况作适当调整后套用。 (3) 确定劳动量及施工天数根据确定的产量定额及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各分项工程的劳动量,根据劳动量及计划配备的在该分项工程上的工人人数计算施工天数。 2) 资金使用计划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将对施工信息的搜集、整理纳入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规章中,逐级岗位落实责任,每天专人负责填写记录各工种、各工作面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的数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情况,当天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当天的材料消耗量等报表数据,逐日汇总录入计算机,既便于项目管理层通过计算机及时掌握项目每天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通过日积月累,形成该工程项目各分项、各部门的工料消耗及施工工效的综合记录。这些记录是反映该工程项目施工情况和真实成本的数据,是对该项目进行评价总结的基本依据,是本企业在这一地区承接实施后续工程极具价值的珍贵数据,是企业在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的“密集"。本工程编制成本计划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施工图预算,将外包工程进行适当调整3) 指定施工组织计划 管理制度是组织为保证其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对例行性活动应遵循的方法、程序、要求及标准所作的规定,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及上级部门的规定,制定的内部法规。 首先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由项目经理部编制的,用于组织和指导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文件。 4、加强材料管理 在施工项目成本组成中,材料成本所占的比重达到60--70%,显然,控制好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成本,提高企业材料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于控制施工项目成本、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保证工程质量管理 现今我国建筑产品的质量水平已普遍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己不仅仅局限于安全、牢固,并且要求能够满足消费者在适用、美观、舒适、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工程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建筑市场生存下去的关键。而且低质量的建筑产品由于要增加因返修、加固等工料的消耗,也会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确保项目满足要求的质量。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在市场上树立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效应。6、确保工期控制 一般来说 ,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如停工、窝工、返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且成本最低的最佳点。 三、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施工企业要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项目管理,使所建工程达到质量好、工期短、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树立起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另外,项目管理搞的好也可以节约成本,企业就可以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利于项目管理推行,从而能使企业获得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企业的管理中,资金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一个企业永续发展,那就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措施。建筑工程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资金问题是企业的灵魂,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方面出发,来探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 建筑工程施工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工程的顺利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有效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设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一般的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不够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能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的好坏。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增强。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以及措施的制定过于单一,过于表面化,普遍存在着制定目标成本和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等,忽视了该工程的工期要求、施工条件和现场环境等要素,致使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资金使用效率低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随意开支和资金滞留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内部的资金管理却引发内部矛盾的深化。 困难回收款项大且多 施工单位的应收款项,大部分都是以资产负债的形式列出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业主的调查了解不够,往往是工程竣工后,业主的资金还未能按时到位。二是施工企业垫资承揽工程,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却不能很好的回收。 解决资金管理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控制生产成本,降低造价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取得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企业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环节多,所以管理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系统。 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人工成本。通过科技的提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人数量,缩短工期。2、降低机械使用费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定时对施工机械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正常运行,避免出现人待机或者施工滞留的现象。3、选取合理的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加强内部管理利用综合优势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工程管理经营的风险,降低和减少资产减值的因素,避免随意开支,多头开户,营造良好的工程施工氛围和环境。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可在线监控资金流向政策,可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和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加强内部管理。 大中型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综合利用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有计划的全面的管理。例如施工组织的网络化管理、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个人施工的动作法管理、施工程序的流水作业法管理等。 总之,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分析控制核算成本上,要做到精细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能有效控制生产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控制资金风险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普遍采用垫资的方式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但是这往往带来了财务风险。垫资款项容易造成退欠款,并且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难以收回的资金问题。垫资款是产生拖欠款的充分条件,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拖欠款的产生,就需要在控制垫资款上下工夫。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对要求垫资的单位,详细的了解,并且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得以实施,从而降低资金方面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按时到位。 在资金方面,还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金杠杆,从而降低和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和成本。从长期的经验来分析,银行是一个强大的血库,企业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达到最佳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考虑资金的介入方式,使得自有资金的比例得到合理调整。同时,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的信誉和诚信建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建筑企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利用信息资源降低成本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消息渠道,建立一个全面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和充分的了解当前市场行情,包括人工成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工程任务相关的市场调整和变化,并且随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信息。 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反馈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建立国家金融政策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2、建立收集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的建议和措施系统3、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这样及时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动态,从而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最后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获得业务的主要途径,在投标的形式和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为了中标而不顾建筑工程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企业投标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来获取中标的最好途径,比如,建设单位是希望时间短还是质量好还是其他方面,然后对症下药,这些都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有前瞻性思想,避免损害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资金管理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因素。资金是企业活动经营的血液,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所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职能,并且加强监督和控制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和账目无法回收的风险,就可以不断加强建筑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挑战,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要加强财务管理,本文从建立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实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等六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进行论述,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企业; 财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我国是竞争性行业,数量众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为承接工程,存在相互之间压低报价,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本。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施工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对施工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的安排使用资金,才能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实现最大收益。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全球经济都还处于低迷的状态,可以说,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重视强化财务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财务集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但没有现代化信息手段,财务集中管理如同空中楼阁。 目前,很多建设集团都在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建筑企业应该着力打造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起统一的网络平台.并统一会计政策、核算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等,另外要与有关银行合作.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远程管理集团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建立“网上银行”,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内部各公司账户进行及时审查、监督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对每笔资金的流向做到心中有数,使全集团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堵塞经济管理中的漏洞。 给建筑施工企业制定一个科学而有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当前社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管理最佳选择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现代激励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呢?它是首先给企业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它是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它能够让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行为都以这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以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而开始,以目标实施做为指针,以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价考核。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确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显得极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规律来完成。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才有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加强财产管理。坚持每季度清查一次,清查结果报公司总经理审阅.对财产的购置、用途、维修和报废,统一由综合管理部门管理。实现财务审计部与综合管理部门各有一套完整的帐目,确保国有财产的不流失。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采购管理采购时必须签订采购合同, 同时送一份至财务部备查:采购物资到达时,采购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仓库按照采购合同的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实物、供应商的送货单相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单,一份送财务,一份连同供应商的送货单送交采购部;当实物与采购合同和供应商的送货单有出入时,仓库必须当场查出不一致的地方.并通知采购处理,经采购部同意后.方可在送货单上签名.以作为欠款依据,未经采购部同意而签单的,所发生的损失将由签单人负责。采购部在处理有不一致的情况时,必须在供应商的送货单上按照处理后的情况修改过来。方可移交财务:仓库必须按照实际收到的物资开具人库单。若收到的材料在数量、规格,质量等方面与合同、发票不符.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办理部分拒付或全部拒付手续,材料仓库应对所到材料暂时另行代管。并在备查簿中予以记录。财会部门根据有关材料总账,对仓库明细账进行控制监督。月末财会部门材料总账与仓库明细账进行核对,帐与实物数量进行核对。 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财务管理人员并指定主管会计。企业财务部门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对财会人员实行统一任用.持证上岗,重点委派。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该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的力度,通过坚持不懈的后续教育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我国的经济提供会计保障。 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规范建筑业市场针对施工企业工作流程,要注重抓好以下环节的工作:一是承揽项目投标阶段,要进一步规范招投标管理,严格按招投标程序操作,使施工企业的运营真正向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向迈进。二是项目中标签定合同后,施工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在开工审批之前,要严格审查开发商、建设单位的资金来源,严格执行有关建设资金先专户存储后开工建设的审批制度,力争使资金来源与投资规模相符合.对没有资金或资金没到位的不予开工,杜绝垫付资金现象。 是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拨付工程进度款。对不能按进度及时拨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旋丁企业垫付的资金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给予补偿.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机会平等,维护其合法经营的权益。四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建筑业决算清算制度.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金回笼。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它综合管理有关资金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分配等方面的财务活动。上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由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所决定的。我们正确处理建筑施工企业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有效地使用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增长,节约、增收节支,努力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服务。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品――建筑物也是社会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筑工程管理环节中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层经济动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建筑产品与其他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功能目的、价值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也客观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建筑产品的特性,是工程建造者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产品的特性及其经济属性 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它是建筑经济活动和建筑生产活动的客体,具有产品固定性、多样性、体型庞大、价值高、用途局限、社会性等特性。此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还会呈现装饰风格以及结构造型的不同。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建筑产品具有资产和资本的功能,也就是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资产是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而资本代表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价格与价值以及流通与消费的问题。 (一)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我们将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分为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寿命,主要包括城市改造的拆迁活动。技术寿命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报废时的寿命,包括结构损坏、功能退化等原因造成建筑产品无法继续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建筑产品在达到其自然破坏的年限之前,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作他用。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收益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满足某种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此外,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资本和资产的功能,所以它还具有收益价值,并通过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来表现。目前,人们在购买建筑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会考虑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建筑产品的价格包括生产价格和流通价格。通常,建筑产品的价格指产品的生产价格。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时,要认真分析建筑产品的价格特点。与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个别计价以及供求双方直接定价的特点。 (三)建筑产品的流通与消费 流通过程中,建筑产品不仅实现了使用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收益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筑产品的流通主要有租赁和出售两种形式,具有区域性、分解性、反复性等特点。对于建筑产品的消费,则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公共性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有力监督,致使这些企业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随意变更设计,具体表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计价标准、总体规划等在不经监督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肆意更改,造成工程造价控制的困难。 (二)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监管,存在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较高的现象 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降低经济损失。例如一电力工程,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照工程量的进度的90%拨付进度款。由于该工程量仅仅经过现场监理的复核,而未经过审核部门的核准,在现实结算过程中,费用的核减率超过了10%,如果按照90%支付进度款,那么就无法在经济上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三)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决策随意性较大 一些单位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实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项目设计,造成了许多“三边工程”。例如一单位原本计划建造单位培训大楼,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将工程项目改为商务酒店,提高了装修的档次,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此外,建筑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也是部分建设单位决策随意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博弈论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个领域都在加紧对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对建筑工程管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博弈论是一种研究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均衡状态的方法,它打破了个人孤立策略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帮助建筑工程的活动主体分析市场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决策依据,指导其获得理想收益。博弈论说明了利己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合作会促使两者的情况更加优化,但是由于二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著名案例“囚徒的困境”。 (一)工程管理中的博弈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顺利进行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最好的局面。但是,由于二者目的的不同,建设单位追求资金的有效利用,施工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常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囚徒困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建设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单位适度获利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工程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施工单位的利润,尽量压低工程价格,并拖欠工程款。 影响施工单位的因素很多,但其最终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类:消极怠工和积极施工。消极怠工,会降低施工单位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积极施工,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进度加快,但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通过博弈双方支付矩阵(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博弈中,建设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消极怠工。 施工单位 积极施工 消极怠工 建设单位 及时付款 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 不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机会成本)+节约的成本 拖欠工程款 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工程成本-利息 不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节约的成本-工程成本-利息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合作的继续进行,就需要在博弈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变,来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约定双方同时最优的同盟协议。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不遵守同盟协议的情况,那么背叛的一方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执行将二者带出“困境”。另一方面,改变收益矩阵,保持囚徒的个人最优选择与集体最优选择一致性。 结语: 寻求经济学理论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借助经济学原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满足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业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整个周转资金的顺利流通,所以通过加强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管理分别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进而阐明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相互关系 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建筑经济与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资金周转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也能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阐明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有效说明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和具体范畴。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对建筑产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施工中过程等的技术分析,从而进行对建筑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及预算等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筑工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需彻底深入的了解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以便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转。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是研究建筑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概述、工程施工风险及评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并且同时对建筑工程的方案和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其实,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其具体范畴涉及的方面很广,在整个工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构成建筑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 建筑业间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而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在整个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建筑工程必须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这是完成建筑工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 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的配备。 无论何时,懂得经营、懂得技术的相关人员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工程施工 的主体。工程的经济与管理需要配备技术相关人员、经营管理相关人员以及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等等,大到工程的项目经理,小至付出劳动的劳力工人,如此才能让工程顺利开工。 2.2 建筑工程中施工所需材料的配备。 建筑工程中的每个程序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对于工程中所需材料的配备也需相关管理人员的精心编制才可以进场的。在选材料时首先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材料的不同规格进行选择,对于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的同时,保证材料借个的合理性,并且实现安排好材料的进场等相关事宜。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使得工程资金周转开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井然有序的进行,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并且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做好了提前准备。 2.3 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配备。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中的大部分施工是由机械设备来完成,有效并合理的配备好工程施工时所需的机械设备,能够做到有效的加快工程施工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要编排好何种不同阶段所需设备的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如此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对建筑工程中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2.4 建筑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 建筑工程所需的支出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建筑工程本身就具有工期长、程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由此不难看出,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是整个工程最为根本的一个条件,资金的配备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后才可实现工程项目的资金配备的。 3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进行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即是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并降低工程的成本造价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要将建筑工程的有效经济管理作为工程完美竣工的重中之重。针对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及各个阶段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对工程的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1 切实的提高成本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 在工程施工前,就要充分提高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并以此确立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探讨后,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详细的整理,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如此方便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保证实际支出的与目标成本的一致性。 3.2 施工过程中,分工明确,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 工程中的项目成本控制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是事项工程项目成本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即是,实现“专岗有专人,专人有专责”保证每个岗位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以此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应从工程中的每个阶段做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四个时期进行抓起,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有效地措施,来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施工前对于工程项目的成进行预算的管理、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买进的成本管理及施工后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等,所以要想有效控制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就要有效的优化工程组织,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来尽量缩短工期进而降低项目施工的成本。 建筑工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当今的各行业中占有很大的经济优势,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前提是,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成本造价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在保证工程高质量的同时,切实的降低工程中的项目成本造价,来获取建筑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经济与管理存在着辩证而统一的关系,项目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的经济又可以应用到工程的管理之中。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对于企业本身效益乃至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市场的经济研究与施工企业管理 【摘要】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兴起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产物。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逐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建筑市场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我们的工程建设的步伐,尽快地培养出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施工队伍来。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研究;施工企业 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促进我国建筑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引入,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本文试图应用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市场的内在规律,探讨对我国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以供建筑企业管理者参考。 1、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组成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业处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向投标招制过渡的阶段。在当时来说,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建筑市场只是个雏形, 主要存在的间题有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承包方式为主,名义上实行投标招标,实际上大多仍按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建设单位利用建筑市场呈买方市场的有利条件,只顾眼前利益, 无科学根据地压低标价,不合理地缩短工期,施工单位为了得到工程合同,过份夸大和渲染自己的施工实力,有些正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工程的施工单位,为在其它招标工程中能中标,不合理地将国家指令性计划重点工程的国家统配物资转用到其它投标工程中,作为投标的优厚条件,从而使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损。 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状态下,建筑业与外界的关系,严格说来不能构成市场关系,它呈现了一种僵化的硬性摊买的关系。实行招标投标制的最件下,市场买卖双方平等,双向有互选的权利,双方都注重质量。市场内实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建筑市场。可以说,全面实行招标投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下开放型建筑市场的必要条件, 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从理沦上说,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生产能力是由诸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工艺水平、企业全员素质、资本有机构成、施工人数等因素所制约, 在建筑市场基本完善条件下企业竞争胜利的标志是中标。施工人数是由市场容量调节下自动变化的。在施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调节,就须先对该时期内,整个建筑业施工能力增长情况进行预测, 作为主观调控的数据。表现为建筑市场的购买力一投资的来源分为国家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个人或企业筹资买商品房三大类。国家贷款的投资额是根据国家经济三大平衡关系( 即财政、信贷、物资)确定的;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仍以企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关系为根本依据。这两类投资额对建筑市场来说是先有确定性投资,再要求施工能力与其匹配。在决定今后某时期内,某部份投资投入时点时, 就应把建筑市场承受能力因素也作同步考虑。第三类购买力作为独立因素,其资金来源是社会上的流动消费资金,对国民经济财政和信贷平衡无破坏作用;该资金数额可以通过宏观引导和调节筹集, 受建筑市场影响相对大些;该资金的投入市场可以对我国部份商品的供需矛盾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建筑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供远大于需情况下,将该资金引导到建筑市场,使购买力转移,可以缓解各自商品市场的供小于需的矛盾。 3、施工企业管理特点 施工企业管理直接关系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所以,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加强施工企业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企业自律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需要,是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要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企业内部建设,理顺内部机制,强化自律意识,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2)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企业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活动中行为要求的准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道德有着事前防范功能的优势。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建设行业的特点,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目标,主动建立企业自身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人力推动职业道德准则的组织实施工作。从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力度入手,使职业道德准则成为企业及全体员工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 (3)建立完善企业自律约束机制。企业自律工作的着力点在于落实。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律工作数据平台。对遵守自律管理制度、格守职业道德、坚持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基础性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要完善自律的奖惩机制。通过网站、企业报刊等企业媒体平台及时公布自律工作开展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动,对经营活动中模范遵守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表扬,对违反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警示;要注重与协会、与政府沟通协调,增强从全局上对企业自律管理约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施工企业管理新方式 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方面,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3个因素:①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 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②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 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分工合作。③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 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可发挥其作用。 4.1 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 网络计划,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许多网络计划,往往编的时候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仅凭经验,过程控制也只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也不清晰; 钢筋翻样; 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过程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设备配置; 合同管理; 图纸管理。 4.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涉及财务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办公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作用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 4.3 企业管理数字化 企业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 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5、结束语 在宏观调控中,为完善建筑经济市场机制,应考虑社会大市场基本同步趋于完善,并在该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我们应加强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工程造价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平台,更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因而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构。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提高管理的优越性,为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周转等方面能够有序的运转着。同时正确处理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做好成本管理,合同价的管理,从而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2项目资金配备: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3材料配备: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4施工机械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 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其中对成本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特性。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正确控制“跑、冒、漏、滴”的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它讲求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就是项目在什么时间实施了哪些工序,以及这些工序实施的同一时间的汇总。这需要有对项目工序的细化、明确的进度计划,才能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必须掌控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建筑施工企业先掌握了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后,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级的管理技能。因此,正确做好PDCA循环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做到合理、规划化。 3.2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过程管理的。通过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业务口工作的顺利交接,提高了项目部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建筑工程造价包括一个工程项目所需的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及其他的相关费用。它是工程承包合同上的合同价。通过招投标,由投资方和施工单位共同认可的因市场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建筑工程各阶段依次形成的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项目决策投资估算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基础,其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高低的基础。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目标。需有一定的预测和浮动,投资一定要估计充足,特别是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一定要考虑充分,留有余地。 4.2工程设计阶段。拟建项目一经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基本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编制出的设计概算确定了工程建设的最高限额,施工图完成后,编制出的施工预算初步确定了工程计划价格。确定合理的工程计划价格,可以通过设计招投标竟选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工程成本,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3.工程施工阶段。实行招投标制,制定合理的标底,用以衡量投标者的报价,对投标者的报价进行严格审查,选出中标者并谈判商定合同价,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控制材料、构件的价格选择,控制施工单位的索赔,合理掌握进度款的支付,以达到对工程造价实际值的有效控制。 4.4.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是建筑施工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竣工结算是反映工程全部造价的经济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的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这个阶段重点要加强对施工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工作,规范双方的市场行为。竣工决算是通过造价咨询机构严格的审计程序审查竣工决算(工程实际造价)。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建筑工程成本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 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最终目的是签定工程承发包合同。其中对合同价的执行与监督管理是承发包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结算是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工程合同可以约束承、包双方行为,协调双方关系以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并加强对合同价、工程支付与结算方式的规范管理,保证合同全面、准确、严密、有效和严格执行,强化承发包双方合同意识,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的控制,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6、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住脚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形式的推行,使企业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企业运行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项目成本得到控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论建筑安全管理与其潜在经济效益 【摘要】一个施工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只有生产安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有保障;只有施工安全了,施工企业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与潜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现状;经济效益 1 概述 建设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其特点是产品固定而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周期长,涉及面广,工程样式多,又是露天作业,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大,而且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不稳定,使建设工程施工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的行业就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因此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建设工程的生产行为意义重大。 安全生产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对人、机、物料、环境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除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设备和设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研究和分析建筑安全经济问题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建筑行业推行安全法规,实施安全管理,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根据理论研究和大量安全事故分析,发现管理的落后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安全水平在管理制度、评估方法手段、市场主动调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现分析如下: 2.1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章“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第16条的规定,建筑施工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建设单位(业主)承担的责任非常有限。作为业主代表的监理单位按《建筑法》的第四章规定,从法理上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总是不承担监督管理责任。导致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般只注重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等问题,而对施工过程的人员、机械等安全问题则认为是施工企业内部的事,很少参与管理。事实上,安全事故与图纸设计质量、施工进度要求、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项目技术难度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仅仅由于施工单位管理疏漏造成,而是与项目前期策划及施工准备的缺陷、施工过程的抢进度赶工期、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安全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建议由业主和监理单位承担部分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使安全生产活动时刻处于政府安检部门监管之下,从而调动建设各方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2 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不健全,安全检查执法力度有待改进。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地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 “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能充分反映建筑企业安全业绩的指标体系。再有,我国安全执法检查的方式还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地方流于形式;很多地方领导出于对自身政绩的考虑, 对于安全事故总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使安全事故记录与管理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严重;安全检查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损失赔偿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这些都严重干扰我国建筑安全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2.3 市场经济杠杆和调节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法制建设的滞后,市场经济杠杆对建筑企业安全业绩未能发挥各种的调节作用。建筑市场安全制约机制不健全, 建筑企业仍不重视安全业绩,工伤保险制度推行缓慢, 加上险种单一保费高昂,理赔困难,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3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潜在经济效益 以下是两个实例分析 3.1 劳保用品与机械设备在质量上的优劣差别比较。实例分析:在建筑工地上常常发现产品质量不一的劳保用品和机械设备,例如,有的安全网片每片需花40元,而有的一片仅需18元。毫无疑问,18元一片的安全网质量差,这不仅表现了一部分商家投机取巧,迎合施工单位的心里,而且表现了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不顾职工的安危,而购买价格低廉的劳保用品。殊不知这些劣质用品周转率低,材料消耗大,不仅造成总成本的增加,而且,极易带来各种各样的生产隐患和事故,最终由于处罚和赔偿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如上述18元一片的安全网,在使用时一个工地尚未完工,就变得残缺不全,全部报废。由此可见,购买质量较好的产品,乍看安全投资较大,但经久耐用、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不仅会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而且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2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与工程经济效益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举例,2008年11月15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站发生地铁施工基坑塌方事故,导致萧山湘湖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正在路面行驶的约有11辆车辆陷入深坑。这一事故导致死亡21人,24人受伤(截止2009年9月已先后出院),直接经济损失4961万元。2010年11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静安区建设总公司总承包,上海佳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外墙施工的上海市中心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正在进行外部修缮、28层高的教师公寓燃起大火,最终导致58人不幸遇难。事故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诸如此类的工程安全事故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人心惶惶,停业整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处理善后事宜,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对于一个施工企业来讲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谈?相反,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不少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连续多年无事故发生,这对施工企业来讲又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是一种管理科学到位,重视员工利益的表现,它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高与亲和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无形中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从生产设备的投入和安全文明生产的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可见重视安全生产不仅不会是一个多余的投入,反而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安全生产条件下,职工的安全,健康得以保障,这对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口碑和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之,不重视安全, 不能确保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是惨痛的,也是不可估算的。因此,正确认识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把安全生产看成是潜在的效益,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抓安全生产工作,是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 4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经济效益的对策 4.1 安全需要投资,安全也有成本。 安全投资包括两方面:1)安全事故发生后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2)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所需要的投资。实践证明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措施以及投入远大于为防止安全事故而提前进行的安全投资。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了有效的施工安全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未来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对安全的管理”而不是“对事故的调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4.2 建筑安全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但应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考虑提高建筑安全投资量。 要大幅度地提高系统建筑安全度和建筑安全的总体效益,其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人的建筑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2.1 完善硬件设施,从本质上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并对症下药,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适当提高安全投入,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 4.2.2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通过制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并培训其安全生产主人翁态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安全生产作为业绩考核的重头戏,与收入挂钩,激发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2.3 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理念,改变旧思想旧作风,从超前性、预防性和根本性上思考解决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2.4 建立宏观与微观并存的建筑安全事故动态控制系统,避免同类安全事故的重复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4.2.5 努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环境。 5 结语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安全生产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将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也根本谈不上效益。追求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必须建立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基础之上。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经济与管理论文:市场经济下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发展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市场经济下的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筑机械设备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管理对策 一、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一)设备管理安全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出现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弱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素质下降;设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机械设备疏于维修保养,机械设备档案资料缺失,由机械设备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放松设备管理,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给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 设备管理经济效益现状 机械设备不仅是施工工具,同时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济实体。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在发挥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应产生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因片面强调工程管理,强调施工技术和施工 进度,对施工机械的更新和设备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致使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拼设备、吃老本现象,最终造成大批机械设备早期损坏、老化或提前报废。建筑设备繁杂、管理分散,在调配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重复投入,降低了企业投入回报、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三)设备管理技术水平现状 机械管理技术人员没有经过对专业性很强的机务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几乎成为项目调遣的劳务机构。机械设备原始资料使用状况没有一目了然的记录,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没有使用。 1、从技术层面来讲:机械设备陈旧,技术状况下降;操作人员队伍庞杂,素质高低不一;修理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保养困难;配件质量好坏不一。 2、从管理层面来讲:对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机械设备租赁市场不规范;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专业人才十分短缺。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 改革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 将大中型设备集中管理,建立设备租赁公司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实施项目体成本考核的重要条件。形成设备租赁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和设备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生产条件多变等特点,只有实行机械设备租赁才能够适应这些特点的要求,才能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①设备实行集中租赁管理后,可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专业化管理,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②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对设备实行合理的调配与调度,加强宏观控制能力,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可减少重复配置和设备闲置,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能。③可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配件消耗,减少修理费的支出,降低生产成本。④可进一步统一各分公司管理队伍,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修理车间和仓库的数量,合理配置资源。鉴于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严格、规范、标准等特点,加上较强的技术支持,如果能加强服务意识,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事实上,企业内外的租赁市场如不能进一步发展,就很难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和真正推行项目成本管理,因此组建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赁公司是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在组建自己的设备租赁分公司的同时,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多种经济形式,通过产权划转、托管、租赁、单机承包、融资和入股、职工持股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机制,就能进一步激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设备管理的发展,为深化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的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机械设备管理的台账档案;②机械设备标识;③机械设备的组织;④机械设备租凭;⑤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⑥设备的安装、拆卸、运输;⑦机械设备的停用管理;⑧机械设备的报废批准。 (三)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机械设备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的运行机制。②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管理经营决策。③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计划与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管理。④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控制管理技术。⑤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使用管理技术。⑥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润滑管理技术。⑦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保养管理技术。⑧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完好备件管理技术。⑨建筑施工现场设备更新改造完好管理技术。⑩建筑施工现场设备常用油料完好管理技术。 (四)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是科学管理设备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业务构成、租赁市场模式的分析,针对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的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机械设备租赁管理系统,能提高机械设备租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创立以下几个模块:电子商务、设备管理、租赁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建筑机械设备的运用可以完善设备的基础资料、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可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本文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并对现在市场经济下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阐述了一些意见,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化和建筑企业的成长,必将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每个企业都要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才能使企业效益更上一层楼。
教师教育论文: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 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同步(实时)异步个体IP电话,可视电话Web, VOD, FTP, E-mail 群体视频会议,聊天室,MUD/MOOWeb, VOD, FTP , Usenet, 计算机会议众体网络视频广播,卫星IPWeb, VOD, FTP , BBS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图1 网上学习的多向互动(学员视角)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 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 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 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图2 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 4.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 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 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 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 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教师教育论文:新大纲需要语文教师更新哪些教育思想 1.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素质的培养”。 过去,教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后来,有专家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重的”的观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新大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等等。 2.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底要求,留有发展空间”。 原教学大纲存在要求偏高,难度偏大的问题,如要求小学生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理清句与句、段与篇的关系,这样的要求无疑会加重小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大纲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教学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装掌握适当的方法,摸索语文学习的途径,不断形成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习惯,使其一生中能够主动地探求教师未教过的知识,不断为啬自己的语言文字储藏量去搜寻和积累知识,厚积薄发,适应各种工作实际的需要。 3.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又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张皮”,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存在“繁锁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新大纲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毫无意义的,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 4.从“传授、被动接受”到“注重学生主体、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法,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包含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主体,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培养创新精神;重视思维训练,给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握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5.从“繁锁分析”到“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运用、迁移”。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学习语言的规律问题。过去一段时间认为语言的学习跟自然科学一样讲究序列化、科学化、程式化、认为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授之以语,莫如授之以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原本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不厌其烦的分析课,考试变成了标准化试题的天下。在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走进死胡同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回头看看,思考从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涉取养分:自上古直至解放前夕,除了识字阶段有较多的耳提面命之外,从刀笔小史到国学大师,基本上都是自己读出来的。70岁以上的人大都知道,30年代的小学生写的作文,比于今一般的高中生写的作文要通顺、实在、活泼得多。以前的老师都是“学究”,都“照本宣科”,“教学法”几乎未之尝闻;解放后,这“方法”,那“模式”成为注意中心,唯独无视自身学养这个根本。1995年,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出版了他的《语感论》,周有光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其实,文言也好,白话也罢,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凡操作过而有所成就的过来人都心里有数,是得之于语感,而不是语法。著名特级教师张庆说过:“学文如积沙,学理如堆塔。”也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模仿、内化、感悟、运用的过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以学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积累、重感语、重熏陶、重情感、重迁移”的语文教学应该说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6.从“以客观题为主的评价”到“以主观题为主的评价”。 以客观题为主的评价最初为“舶来品”,即后来的“标准化命题”,它是随着人们对语文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对评价方式的要求而产生的,但人们发现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涵盖汉语文所有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不能容纳和聚敛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的意象和风采。西方文化讲逻辑,讲条理,讲构件;中国人讲“水乳交融”,讲“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那么,汉语文的知识、能力体系到底是什么?钱理群先生根据“四种能力与人的精神、思维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较新的分析框架。除了“态度”和“习惯”的追求以外,他认为听与读应包括:(1)理解与感悟力,审美力;(2)归纳力;(3)内化、扩大与深化的判断力、联想力、创造力、批判力。说与写应包括:(1)感知力;(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3)正确地与“他者”交流的能力;(4)自我审视、质疑的能力。 作为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不是轻易可以理成“体系”的,即使成了所谓的体系,也不一定科学。当然,也不是无规可循,以来掩盖规律探索的苍白无力。 教师教育论文:历史教师如何促进校园廉政文化教育 摘 要: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肩负重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做起: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关键词: 历史教师 廉政文化 校园廉政文化教育 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纪委和教育部于2005年4月1日在杭州召开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专题工作会议,指出要逐步实现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承担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拥有丰富廉政素材的历史学科,历史教师在学校的廉政教育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幼师历史教师更是重任在肩,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正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社会腐朽现象的影响。那么,历史教师应如何尽职尽责地做好校园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中的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廉洁从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人师。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师是中坚力量。在学校,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最紧密,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幼师的校训:“师范无小事,事事是规范;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学习,用法规政策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参加“教师诚信宣誓”、“签教师廉洁承诺书”、“党员廉洁从教座右铭”等活动,做到身不为虚名所累,心不为金钱所动,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反腐倡廉、廉洁从教的意识;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中不断向学生传递“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思想,使学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健康发展、堂堂正正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廉政素材,让学生在感知前人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 勤劳节俭、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历史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素材很多。如:春秋时期志洁行廉、守正不阿的屈原;两汉时期坚守清廉、挑战“腐败氛围”的悬鱼拒贿太守羊续和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三国时期为相二十载,“无尺寸增于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隋唐时期以节俭勤政、不尚奢华着称的君主隋文帝和怀忠履义勤政治国的宰相杜如晦;北宋时出判端州不持一砚,“徒手而归”的人民父母官包拯和心怀社稷、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明朝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和“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的救时宰相张居正;清朝时被称之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当代报国为民、甘作公仆,清正廉洁率先垂范,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的老一辈革命家、,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竭诚奉献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的人民公仆楷模孔繁森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会感受到前人的高风亮节,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能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的理想信念,历史教学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历史学科特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廉政教育素材,在学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历史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积累廉政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传统美德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1.开设廉政专题讲座。由于历史学科拥有的廉政教育素材太多,每节课又有着丰富的授课内容,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渗透,这就使许多相关素材没有时间讲,有的即使讲了也挖掘不深。因此,为了促进学校廉政文化的传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进行勤俭节约、崇尚廉洁的教育。设计讲座时可以利用相关的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各种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讲座的德育实效性。 2.组织廉政故事会。讲故事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幼师的学生也不例外。组织廉政故事会的形式很多,可以通过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定时播放廉政故事或者是碟片播放;也可以利用课堂前五分钟时间固定由学生讲廉政小故事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廉政小故事比赛。学生课前(或赛前)积极准备,再用自己的语 言讲给同学和教师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胆量和自信心,而且能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接受一次做人要清正廉洁的洗礼,增强反腐倡廉的意识。 3.征集廉洁警示句及座右铭。当学生对廉政文化接受以后,让他们写一句认为有号召力、说服力的警示句,如:反腐倡廉是重大政治任务;反腐倡廉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兴旺,人人有责,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等等。教师对他们写的警示句进行修改、归纳、筛选,整理成册保留下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把廉政文化的根深深地埋在他们的心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教师、亲人写一句警示句,如:爸爸,您是我的骄傲,您一定会成为反腐倡廉的楷模;老师,让清贫的形象永留我们心间……学生的每一句警示都是出自肺腑之言,他们在撰写警句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一定的启迪。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选一句有关廉洁的名人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这种正面引导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内在品位,而且能使学生树立“做一个廉洁自律好公民”的理想信念,将来当他们走向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工作岗位上时,就会把这种信念传播给他们的学生,“清正廉洁”这颗种子就会在新的一代身上发芽、开花、结果。 4.进行以廉洁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和读后感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科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崇尚廉洁的手抄报评比,让学生用心收集资料、设计版面,在小报上用漂亮的书法写一句廉政警句,插入一篇小故事,宣传廉政建设中的先进人物,绘上漫画和插图,使手抄报增添色彩。这样,学生在整理资料、设计小报的过程中也就会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增强敬廉崇洁的意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廉洁在我心中”的读后感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品读前人的高风亮节故事的同时静下心来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及今后应该怎么做,从而在敬廉崇洁方面得到升华。 四、配合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廉政状况和水准。要让文化根植人心,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校园内的廉政教育不仅仅依靠人文学科教学的廉政知识渗透,更重要的是在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廉政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陶冶和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廉政文化氛围的营造形式很多,如学校操场边、教室里、墙壁上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阵地,墙上的字画、名人的警句、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生活在崇廉敬廉的文化氛围中;班会、主题班会、校会、升旗仪式也是学校班主任、学工处、团委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崇廉敬廉的阵地。历史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各处室的活动,及时给他们提供已拥有的廉政素材和资料,并给以知识上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将学科组活动成果:优秀的“廉政手抄报”和“廉洁在我心中读后感”做成专题展板在校园内展出,通过学生的手和笔向全校师生传递崇廉敬廉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教师教育论文:人民教师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的小学教师,自从踏上这个岗位,我就牢记教育宗旨,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通过聆听一横教授的感恩演讲,使我倍受鼓舞,受益匪浅。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我内心始终充盈着一种责任,一种感动,一种甜蜜的幸福。静下心来,我认真思考,自己人生成长的每一步、工作的每一份收获。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世人对此职业的尊重;无时无刻不在心底充满着拥有神圣职业的自豪。而在自豪的同时,我也深知,自己所拥有的神圣,所拥有的光环,所受到的尊重,无一不来自党的关怀,来自政府的关心,来自家长的信任,来自学生的期待,来自亲人默默的支持。 党的关怀给予我一份神圣的事业。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也是光荣的。很幸运,我的理想成为了现实。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工作十多年来,虽说工资不多,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工作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所以我感到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报恩的心来回报社会。 政府的关心给予我工作的热情。我只所以有一个快乐愉悦的心情,从事所热爱的工作,开心地生活,主要是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特别好,它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发展意识,使我们安居乐业。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和奖励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教育环境,使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也感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期待体现了我工作的价值。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使我的人生更富有价值。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与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因我们的引领而欣喜,这就是给我们教师最高的嘉奖,我们的人生是充实的,富有价值的。每当看到家长对我们的信任,家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事业。在从教的十多年中,我教过的孩子有近千人,给我的人生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以我自己为荣,也以自己得到孩子们的关心和喜爱暗自得意,为了这份信任,我暗下决心要用十倍、百倍的工作来回报孩子们。 亲人的默默支持成就了我的事业。我从事这份工作,虽然并没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家人的支持都让我心存感动。我们这个职业经常有一些活动,如召开家长会、布置教室、制作教具、设计课件等,这些活动仅靠工作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工作,这就特别影响家庭生活。但家人从没有报怨和生气过,父母亲经常帮我打扫卫生、带孩子,爱人经常为我出谋划策,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正是家人的信任与支持,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生活需要感恩的心来创造,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怀着对党的感恩,对政[文秘站:]府的感谢,对孩子的关爱,对家长的理解以及对家人的爱护之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让领导认可、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喜欢。 教师教育论文:基于校园网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建设人才,而教师队伍素质将是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让教师学习和培训成为需要"的口号,提出学校应该保证所有在职教师能够掌握六个方面的教学技术技能,即"会说会写会操作、会运用CAI课件、会制作CAI课件、会网上教学、会网上交流、会教学研究",为了达到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而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强新教师职前教育、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教师自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定期举办种教学比赛活动"等。 【关键词】校园网 教师 培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已提到议事日程,但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教师应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才可以自我发展和成熟,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建设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 如何有效的将黑板、粉笔、书本、教师讲解,变革到电子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其结合当中,缩短"磨合期",让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是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现就我校的实践经验,对开展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进行了摸索与思考。 一、 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是前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走进了学校,网络教学成为了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名词。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不学现代教育技术不行,但在驾轻就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或学而不用,就会造成许多"无用功"。怎样才能让老师们意识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呢? 我校结合实际,聘请多年从事电教工作,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深刻认识,能结合教学课堂实例的专家,举办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讲座和更新观念的学术报告,将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理念。二是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例证激励教师。我们组织骨干教师走出去,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取经,开阔教师的视野,我们还组织教师观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录相课、示范课、研讨课,让教师不但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各种潜能都有得到刺激和开发的可能,而且还认识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同时感觉自己身边的老师都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更是揭开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神秘面纱,让老师们充满了自信。 二、 分层培训、全面提高。 许多学校电教设备的配备和不断更新,给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是,由于许多老师平时教育教学繁忙,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学都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相关教育教学软件的学习。虽然挤时间、花精力努力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但要在短期内通过个人的摸索,得心应手掌握身边的电教设备的使用,对于老师们来说仍然觉得是困难的。并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一些教师的畏难心里,造成了老师们在电教设备的掌握、使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统一的培训造成的是一些老师吃不饱,一些老师消化不了。如何全面提高教师水平,又能使部分教学"精于此道"是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 我们根据教师年龄段提出了不同要求,分层培训。在计算机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课件制作、校园网和互联网(Internet)简单应用等基本操作上全员培训,在Authorware课件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等方面分层培训。分层达到如下要求: a. 全体教师: 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计算机信息网络基础知识,能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获取信息。了解多媒体技术,具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课件的能力。 b. 中青年教师: 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辅助教学软件,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学习,能运 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 c.电教组教师: 具有较系统的信息科学知识,对系统软件、常用工具软件能熟练安装调试和使用,能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了解网络技术的进展情况和局域网(校园网)的构造,能进行简单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掌握多媒体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在培训中,我们强调电教组的教师水平应该远高于中青年教师的水平,因为对于全体教师的培训的师资,主要是本校的电教组教师,他们对于校园网,新旧电教设备的使用上较为熟悉,也更贴近教师实际,易于老师们理解、接受,而且在讲课过程中,针对教师间的差异,我们对每一次培训都做了录像,然后转换成数字文件格式,存于校园网中,便于老师通过网络,针对个人差异继续学习。对于中青年教师、电教组教师的培训上,我们主要向校外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以此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掌握电教设备使用水平,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制定鼓励政策和举办各种教学活动。 教育技术应以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为核心,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学习培训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使用是第一性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率是评价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主要标准。学校制定了管理与鼓励政策。1、定指标。学校明 确规定,每位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率应占任教课时数的一定比例;2、定条件。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评价优质课、示范课、研讨课的一个参考条件;3、抓评比:开展课件制作的评优活动;4、树典型设立评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分子的制度。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四、发挥校园网的基站作用,不断向外沿伸。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做为已经建成校园网络的学校而言,向教师提供一个相对较丰富的素材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资料、CAI课件经典、音乐等等)使教师可根据需要方便地选择使用各种素材。这些素材不仅由专人负责收集,而且全体教师可利用校园网互联的优势共同扩充内容,这无疑使校园网驱体具有了灵魂。学校主页的建成,与互联网的接通,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形成,教师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同行请教,增加了信息量,备课质量大大提高,现在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在课前制成课件,教师在家可访问学校网页,查询内容资料来备课。 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 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以培训和教师自学为基础,以交流和合作为手段,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目的,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形势的时代的教师群体,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强大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教师教育论文:高校教师教育管理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的教育管理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少以人为本的现象。研究如何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高校教师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 教师是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随收入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质层次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完美追求日趋强烈;竞争精神明显,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重新审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无疑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切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剥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在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必然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从现实来看,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人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教师的 教育教学行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取向。只有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才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恰当的载体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校园内外之别,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作法,带着对教师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教师信任的,也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自身的发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以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参与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获得集体文化的熏陶,获得社会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从同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双重的力量就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这样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才会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建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决定了学校的行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作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高校文化是左右师生员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它潜在地并时时刻刻地指挥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文化和谐的高校,必然体现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价值追求上引导,用一种强大的文化,造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们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激发起来。高校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职工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建筑装饰、绿化美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朴素大方、庄重明快、自然流畅、简洁实用为要,形成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 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来体现。它创设了教职员工可预期的激励环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虽然激励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会在相对隐含的、无形的层面上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第一,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顾客”,真诚服务于他们等。第二,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沟通等。第三,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认同或赞赏教职工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潜能等。第四,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艺术的发挥上,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会起相当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或单位领导的诚实、远见、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质是特别受教职工欢迎的。 3、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助性工作岗位等分类别、分等级设置。其次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通常可考虑把岗位津贴分为固定和浮动两大部分,固定部分属于基础津贴,浮动部分属于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基础津贴应该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同时也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则可考虑以业绩为主,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应是基本的部分,通常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能”包括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等。“勤”包括了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服务精神、出勤率等。“绩”则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本职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绩等。为了保证对上述各要素评价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考虑结合几个不同侧面的评价结果。考核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30%—2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挂钩。 4、以人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更为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控制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监测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成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与工作伙伴。学校的办学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管理者、教师、学生不再构成一个金字塔,而是构成同心圆,学生取代管理者成为组织的“圆心”;教师管理不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转向以教师为中心 的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切教师的身体健康,改善教师的住房状况,使教师摆脱“清贫”的职业形象,从“贫穷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乐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走出教书谋生的消极状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积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争先创优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 教师教育论文:论小学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正确对待 网络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小学教师要想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主动作用,必须在思想上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行动上学习、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上讲究策略让学生乐学,指导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下面就小学教师如何结合实际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出主导作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摆正思想,认清形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量,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正确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是现代人必具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清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即使不是专任教师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学,并且要学好使用计算机,广大教师不仅要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大理想,而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结合实际,掌握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位在职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动画、影像、场景、音乐、对话等形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生动的演绎表现出来;在数学图形教学中重现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设置对话场景等,使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投入,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 三、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顺势而为,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对计算机,对网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以说教的形式教导学生,必将使其觉得枯燥厌烦。要想学生学会信息技术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学习融入玩乐中。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指法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打得又对又快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有把枯燥的学习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正确引导,认识网络 学会使用计算机其中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与网络连接,从中获得更多的服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错误价值观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引导、告诫学生,每次上网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对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促进,都说明了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是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增强意识,然后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最终达到信息技术同自身学科相结合的目的,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教育论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现在的孩子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是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变革,我们如果还是用昨天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势必会造成当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而且不知道怎么管、怎么教。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客观。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经常采取如下方法: 一、观察。开学初,我就留心观察全班同学,了解哪个学生勤快,哪个学生懒散;哪个学生上进心强,哪个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哪个学生活泼开朗,哪个学生郁郁寡欢……发现有情绪低落的同学,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引导。例如:吴妍同学本来性格内向,开学报名时我要求家长必须带孩子一起报名,其他学生家长都来了,唯独她一人背着书包来到我的面前,当我问及其父母情况时,她两眼通红,低声告诉我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开学来我有意识地多关心她,但她还是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太想父母。不能让这种情感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我找她谈心,告诉她如果你想父母了可以打电话或写信来向父母表达,为何憋在心里使自己难受呢?当天晚上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写一篇日记,内容为: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我该怎么做?果然她的日记满满的都是对父母亲的思念,但却忘了我要求写的“我该怎么做?”,除了思念还是思念,我就在她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父母出门在外是为了什么?是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你应该从思念他们中振作起来,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当你学有所成之际也是你妈妈喜悦归来之时,耐心等待吧!一段热情洋溢的话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她不再沉溺于念念不忘当中,情感得到了归宿。这正是我的观察与引导使学生走出困惑,走向坚强。 二、谈话。谈话是沟通的极好方法,谈话时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边听边思考;谈话后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的观察印象,综合分析,公正认真地得出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我班的童欣健同学,头脑机灵,课堂上喜欢积极发言,课堂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但家庭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有拖欠现象。因此我就有意识地与他聊天,了解到原来是爷爷奶奶对他过分宠爱,觉得他现在还小,每天在校很辛苦,放学回家就该先放松放松。吃好饭再写作业又说迟了,要休息了,不然会影响长身体……结合我平时对他的观察,我断定他没有说谎,因此我双管齐下,继续找童欣健聊天,让他知道他爷爷奶奶的做法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但同时让他明白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够正确,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不可因为爷爷奶奶而影响自己;另一方面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爷爷奶奶进行了一番沟通。从那以后,他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三、调查访问。我经常向家长、同事们调查了解,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我班的程颖同学,头脑反应快,课堂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在学校她是不容置疑的好学生,可放学一回到家她就把学习丢在一边,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多次打电话给她父母(父母亲都在屯溪打工,但平时极少回家,她随外公外婆生活。)她们都说程颖就是懒,再说每天又不在一起,她们也拿女儿没办法。父母没办法,作为她的班主任我不能放弃不管,因此我又询问她的外公外婆,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得出外公对她还是很关心的,但外婆的言语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耐烦,甚至是厌恶。程颖也是家里的独生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我通过向与她同村的学生家长了解到:原来程颖在家确实很不听话,每天放学回家自行车骑得飞起来,而且玩得很迟都不回家,外公外婆每天做事回家还要到处去找她,每当问起作业她都说做好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听之任之。了解了她的情况,为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专门来到她家当着她面向她外婆汇报了她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她外婆听了感到些许安慰,而后我悄悄告诉她外婆小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当她表现有进步时还应给予适当的鼓励。第二天,我与程颖进行了一次长谈,她说她外婆不喜欢她,老叫她回山里奶奶那去读书,不要呆在她家,她不喜欢外婆,所以放学回家她也不愿呆在家里。听了她的叙述,我告诉她外婆这么说的原因,并毫不掩盖地指出她的缺点,要求她马上改正。我让她担任学协助我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也许是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开始写家庭作业了,但还不能按时完成,我却佯装不知,我知道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急。几天后,课代表把她的作业本拿给我看,我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一向对她非常放心,她没做作业可能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过我很伤心。”我瞥了她一眼,只见低她着头,满脸通红。从那以后,她学习倍加努力,外婆也不再嫌弃她,现在已成为班内的优等生了。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思想越来越复杂,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老师来说,就像一个未知宇宙一样,是个神秘的世界,只有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全部,因人施教才能成为可能,德育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 教师教育论文: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教师个人整改措施 自我们学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院校毕业,又念了这么多年的本专业,用起专业知识来会措措有余,一种自傲的情绪,不愿更深入地去钻研;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反而招来非议。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对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依顺,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要的实践在于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把本职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人民,是看实践。"我们一定要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对党充满期待和信赖的眼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 文化修养是人们为掌握和运用文化艺术及一般知识所进行的努力学习,以及所达到的一定素养或水平。我们要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同时我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剖析自己,虚心接受,更快进步。 我知道严于剖析自己,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但它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一种表现,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具体行动,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我也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是很不容易的。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常 是夸大自己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弱点总是原谅的,还往往把弱点看成优点。”我觉得我不能就滞留于现状,我要做到真正剖析自己,要为自己定好位。我不能把自己降低为普通老百姓,不能仅仅按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必须牢牢把握“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个定义。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教师教育论文:教师教育论文 一、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进入到21世纪,国际上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其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师信息化教育和教师教育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对象。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如果教师不懂多媒体计算机、没有教育信息化观念,学生很难学会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和具备信息素养,就会影响一代人。目前,我国现有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都与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适应社会教育需要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上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更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使未来的教师在接受专业培养期间就耳濡目染,接受信息技术的熏陶,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师范院校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半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如果学生们在学期间就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就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中坚力量。否则,在中小学教学中面对信息技术不知所措。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积极姿态和行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所谓教师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它包括以下方面:1、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文字录入技术,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能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2、教师进行信息化课程整合的能力 要求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法,从而能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3、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掌握最佳学习方法等。 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注重知识创新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以培训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教育创新进程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想。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那么,怎样进行教育创新呢?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提高认识目前,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工作更高效,生活更有乐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教育创造了无限机遇。为了迎接时代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组织、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实现教育的一次革命。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准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的意义还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教师不可能游离于教育信息化进程之外,教育的信息化也不能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师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需要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应当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教师应该首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掌握和利用以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2、转变观念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时代,观念必须先“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教材、新方法、新设备,也将走样、走味。所以,要致富先修路,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首先要修心路——教育观念之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媒体,而且包括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媒体(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思想实践的关键所在。因为信息技术是靠人“驾驭”的,技术再先进,但人的素质跟不上去,仍然是一句空话。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媒体的作用、教学过程发生了转变。特别是教师的角色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据弃旧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具备符合信息时代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成为学术探索的典范、合作教学的领导者、学生的情感发展的指导者。3、建设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标准是各地加强教师教育信息环境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考察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否真正满足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需要的主要依据。从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来看,在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未雨绸缪,利用教师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统筹规划当地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构筑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推进教育创新进程。在硬软件建设上,要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确保添置信息技术教育硬软件资金到位;要建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形成“数万站点精彩纷呈,数万网址包罗万象”的一“键”钟情、一“网”深情的亮丽风景,合理调整和协调现有教育技术硬件设备,优化配置,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类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已有的建设条件,重视卫星数字广播在教师教育信息化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促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4、抓好培训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才,在于培养大量的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采用新的思维和超常规的方法,跨越发展,加快培养我国的信息技术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开展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的认识,为他们在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过程中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一方面应大力对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制订“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案”,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最终是体现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后者是前者的职业体现,作为一种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未来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培训考试合格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发放培训合格证书,此证书将作为今后认定教师资格和申报晋升中小学教师高一级职称的有效必备证件;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合,把“未来教育”的一些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传递给我们的师范院校,激发广大师范院校的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热情,改造他们的教学,通过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使师范生----未来的教师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熏陶,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中,笔者提出下述培训策略供参考:①注重理论性目前在培训中发现,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都需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需要的,理论的提升,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通识培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②提高有效性在培训方式上,要打破过去“报告”式的培训,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强调教师的参与,提倡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案例研讨、任务型教学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培训实效。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开展技能型(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型(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写教后记)、评价型(课例评析、听 课评课、教学竞赛等)、理论型(专题讲座、写学习心得、做自学笔记、组织理论学习等)、研究型(课题研究、问题探究、策略研究、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探索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新模式,③针对层次性要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职能,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计不同的培训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⑴普及层对于全体教师,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⑵骨干层对于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初步知识的教师而言,学习编制和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的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等。⑶核心层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具备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整合的能力,具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能力。要关注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些人往往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④考虑年龄性根据对象年龄层教师的理解、认知、记忆程度不同,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应该分年龄层来进行。如分为二十多岁的青年教师、三十岁至四十岁左右的教师、四十岁至四十五岁左右的教师以及四十五岁以上年龄层的教师。同时,制定出不同年龄层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⑤强化行政性为了促使教师们更好更快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对教师培训加上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的培训均有记录在案,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作为教学检查的跟踪对象,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情况将记录下来,作为评优、晋级的硬条件之一。⑥区分地域性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培训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对不同的地区和学校的培训目标提出不同的标准,如可区分为教育发达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不发达地区或者城市与农村等,这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工作真正富有成效。⑦兼顾学科性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中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教理科的教师和教文科的教师在理解问题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学习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有所不同,集中培训的结果是使得理科教师不够吃,文科教师吃不完;而在理科教师中,数学教师和化学教师理解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关的培训措施,力争让文、理科教师都有所获。⑧保证评估性培训结束后,应该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同时也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进行评价,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教师教育论文:教师教育论文 追根溯源,用智慧抓住发展的支点 一、追寻教师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 近几年来,教师教育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无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主语和主题,然而,教师发展的主题及其逻辑起点到底是什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位美国人曾说道:“我是教师”:我是教师,诞生在世界上第一个孩子发生疑问的时刻。我是苏格拉底,常在大街上与年轻人聊天,引导他们去追求与真理;我是伊索、安徒生,用童话与寓言,让他们去向往崇高与纯洁;我是海伦·凯勒,让一个盲人女孩用自己的心灵与双手去触摸这个神奇的世界……我相信,我的名字已融入我作为教师这个伟大事业之中去了。显然,他所提及的名字中,有的不是教师,但细想,他们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此,我们可以问自己:教师的专业只是关于教育的专业吗?其实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具体的哲学中,有个“第一哲学”,它为其他哲学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具有在先性。知识,包括概念可以迁移,因此,教师发展中,也有一个“第一专业“,它为教师具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决定了教师教育的起点和核心。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它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这样他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才真正完成,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可以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的知识核心:不是技术性知识,而是非技术性知识。非技术性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 二、理论宣导要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从培训者的角度说,“理论较的多不熟悉学科,只能侧重于‘通识’,难以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研究;熟悉学科的,往往理论上有所欠缺,难以很有说服力地与教师一起探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状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培训者所宣导的理论常常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更多的是悬在半空中,使被培训者不得要领,而难以惠及实践与操作。从被培训者的角度而言,一部分教师忽视、轻视甚至鄙视理论,总觉得理论是空洞的、没用的,进而常常把本身就不多的理论丢在一边。这样,在实践中只能“跟着感觉走”,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部分教师虽然知道理论的重要,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理论,但却不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致使理论与实践总是处于游离的状态,为此需要做好“理论”下架工作,让理论接地气,即与实践相结合,其难度在于由理论本身的抽象概括性和实践操作的具体性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需施训与受训双方相当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功底的互动与互助。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要幸福必须有好心态,必须把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而这就需要智慧。我们要明确人生中重要和不重要的、能支配和支配不了的,对重要的、能支配的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不重要的、支配不了的要看得开、放得下,这样就容易感到幸福。”,不仅要求培训教师在传授教育教学技艺的过程中穿插人生感悟的内容,而且需要他们来讲“成长与发展”的故事,要注重个体“关键时空、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经历”的叙述与分享,这对于教师将人生中重要的道理想明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这又谈何容易,别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是别人的,要将之转化成属于被培训者自己的人生智慧,要拆除这中间的藩篱和屏障,需要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双方作出巨大的努力。 三、抓住支点,找到基础点、根本点、着力点、中心点和关键点 1.激发原动力以持续发展 可能存在的六个缺失:一是缺失对教书育人价值观的独到认识;二是缺失高远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三是缺失对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缺失较强的自主发展和完善能力;五是缺失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六是缺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方法策略,面对这些可能的存在,观念与态度始终是第一位,技术与方法始终是第二位。面对可能存在的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问题,需要通过培训来唤醒、激活、释放潜在的原动力。 2.增强学习力以有效发展 《学习与革命》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学习力是一个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一个带有根基性的活力因子,通过培训,可以让学习动力得以增加,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得以调动,学习毅力得以增强,能围绕学习目标始终如一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得以增长,能将学习与运用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学习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这样,对于成长与发展就会注入永不枯竭的活力。 3.开发创造力以卓越成才 创造力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一位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外在呈现标志。只有不断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与才能,才能真正实现共自身的可持续的永恒成长与发展。要让教师认识到“创造是教师职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创造力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武器,它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在培训中努力“提升创造自觉”,做自己具有多元、合理的创造性的知识结构,具有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性的智能,个有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等,并在此基础上享受创造给学习、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尊严与欢乐,享受人生成长与发展的惬意与幸福。(编辑:圆圆) 教师教育论文:农村教育需求和教师知识构成 [摘要]当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教师存在教学专业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教学信心缺乏等问题。然而,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术需求来看,农村教师有着自身的目标与任务。因而,农村教师应该建立独特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与行为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实践知识 与大学职能相比,农村学校职能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通常被看作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来看,农村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发展知识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农村学校的职能相一致,需要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社会与学术的需求。 一、农村教师专业问题反思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1]。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目前,以高校为主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日益为人们所诟病,以校本培训以及行动反思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缺乏研究的意识,尽管教师尝试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缺乏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 3.农村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存在假象 在加大校本研究力度之后,农村教师校本研究的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没有按照预定的过程进行实施。当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时,普遍存在发言不积极,话语较少的现象,与专业研究者沟通不多,尽量回避专家的提问,从而形成了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教师的主体意识鲜明,积极性较高。之所以出现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问题,这同其交流的对象有关,由于专业研究者长期生活在城市,从事更为专业的研究,学术话语的专业性较强,同农村教师交流存在较大的文化反差,农村教师话语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同城市语境中的学术文化形成了无形的隔阂,产生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与对抗。 从有关研究的结论来看,普遍认为农村贫困地区所处的文化环境弱,福利待遇差,网络资源少,学历层次低,导致农村教师缺乏校本研究的观念和教学研究能力,难以创新知识体系,不能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知识。特别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学校独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不能游离于新农村建设之外,而是要深入其中,因此,农村教师的任务与专业发展途径应该不同于城市,不能用城市文化视野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应该立足农村发展需求,分析与建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二、农村教育需求 1.学生发展需要同农村现代化相一致的生存智慧 现存的高考制度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较强的引导性,促使农村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书本知识的记诵方面。农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依赖性学习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尽管新的 高考制度改革正导向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书本知识体系考核模式在短时间内仍无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将有所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受近年来高校就业率偏低的环境影响,学生及家长开始思考学习的成本问题,通过高考渠道实现社会流动已成为高风险的投入。传统的学习与发展观念逐渐松动,通过高考阶梯改变自身的命运并非唯一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农村学生发展的另一种渠道。 教育目标是多元的,教学不是归结为制度化的学问关系,而是存在着以知识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2]。与成人世界一样,学生生命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生发展的时空连续,不能人为地把学生的学习阶段同其生活隔离开来,不能把学生个人从教学群体中孤立出去,教师应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作为生命延续的组成部分,把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未来的职业生活紧密结合,把学生的生命延续同情感发展结合起来。由此,教师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知识积累同学生的情感发展、意志提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学会处理未来社会可能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高服务于社区的心理倾向与实际能力。 2.社区和谐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引领 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是农村区域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学校同农村其他组织一起,共同推动着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师成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学生也是现实的文化群体,因而生存于农村社区的教师与学生成为农村文明发展的引领者,成为化解各类矛盾的劝说者,也是农村风俗的传承者。 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护与传承乡村文明,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由于农村学校同社区的天然联系,农村教育除了担负起教育教学的任务外,还要承担起乡村建设任务,如通过深入农村社区,改善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环境,及时化解内部矛盾,促进乡村文明;通过举办劳动技术培训班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学生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家庭文明水平等。尽管新农村建设由政府提供引导,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实现自主发展,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具有亦教亦农的特征,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学校的支持。 3.学术知识拓展需要发展农村教育 在公众的视野里,由于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重心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同大学的培养目标明显不同,不需要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创新知识体系。实际上,从教学性质来看,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经验性范畴,如同科学研究一样,教学内部蕴藏着丰富的问题,隐含着凭借经验难以解决的危机,使学术视野逐渐同教学问题相结合,突破了学术作为专门化系统性学问的认识。在李?舒尔曼看来,“教学像其他形式的学术一样是一种成果。当教师将工作公开、接受同行评价和批评,并与所在专业社团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时,反过来又加强了自己的工作,这时教学就变成了教学学术”[3]。也就是说,只要某种知识能够公开、能够面对批判与评论、能够同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成员进行深度交流,就具有学术功用,包涵学术价值,可以纳入学术范畴。学术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意味着通过课程发展综合知识,通过发现一定的方法应用知识,以及通过咨询或教学传授知识。因此,农村教育同样存在着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学术内容,学术保存与知识增长也是农村教育的内在功能。 三、农村教师知识构成 农村教育功能多样,既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要适应社会与学术的发展,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供给能力,需要加快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教师不断积累,形成多种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1.专业知识 受区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外在制度的依赖阶段,教学还远未达到专业化发展阶段[4]。由于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普遍学历较低,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应以积累学科专业知识,扩充教育专业知识为主。鉴于师资紧缺的现实情况,其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学科知识增长与深化,而是要根据需要进行取舍。与职前教育不同,职后阶段重在把实践经历同教育学科知识相比较,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法知识。只有教师把实践经历与职前教育阶段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相比较,把两种知识在行动中有机结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生成学科教学法知识,才能增强两种专业知识的教学意义。 教学专业化很容易导致狭隘的专业知识取向,忽视有关农村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农村问题的专门化知识。面对农村多元教育需求,教师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积累同教育职责相符的专业知识,担负起促进农村发展的义务。如:掌握职业伦理知识,承担对学生自立、自信与自强的教育职责,弥补规章制度存在的强制性缺陷,弱化个人自主产生的自由主义倾向[5];了解关于平等的知识,激励农村社区更高的发展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涉猎多元文化的知识,学习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家庭教育能力,以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6]。教师只有积累更多的通识知识,拓宽问题视野,才能适应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 2.实践知识 国内外有学者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了许多研究,展现了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特征。施瓦布是“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鼻祖,他提出了“实践性样式”的术语[7]。此后,“默会知识”等概念不断出现,开始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所拥有的独特性知识信念。它认为实践知识同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及客观性特点的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相比,有着根本区别,带有典型的情境性与缄默性特征。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把实践知识归结为缄默知识的倾向,把实践知识生产与表达神秘化,不利于积累与建构实践知识。其实,通过积极的实践与反思,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不可言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可以转化成可交流的显性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提供工作案例、增长专业工作效能的背景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实践知识蕴含教师工作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供工作案例,提高专业工作效能。就教学活动而言,新的主体观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达为主体际关系[8]。换言之,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不是单向的流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共生的过程。教师所传达的知识渗透了教师在生活与工作学习中积累的社区新闻与经验知识,这些知识作为知识背景对教学发挥解释功能。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学习的教学法知识同课堂教学相比较,进行再次加工与完善,形成常规的教学操作程序,以及解决重大教学疑难问题的策略,经过交流与讨论,形成普遍的程序知识与策略知识。服务农村社区,需要教师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注重经验积累,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了解社会新闻事件,积累家庭生活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行动模式 基于工作实践,教师把内化的知识结构同各种场景相结合,形成了多种实践知识。在波兰尼看来,这些实践知识有些是默会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说不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无法同教师具体行动分隔开来。与一般教师不同,优秀教师通常有超常的教学智慧,有着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活性。在认知 心理学看来,这些实践知识包括了程序知识与认知策略,为了同上文的实践知识区别开来,可把那些基于实践形成的默会知识界定为行动模式,把那些能够通过交流进行明确表达的操作程序以及实施策略作为实践知识。 行动模式是教师基于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整合而成的难以文本化的操作程序以及行动策略。在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会追求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行动模式,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达到行之有效,它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素质调整教学行为,产生适切性教学行动。有效行动模式可以随着教师个性的发展与变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影响无效行动模式的关键因素,设计专业发展路线,重塑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同时,深入各种实践场景,增强各种实践场景的反思能力,不断磨练文化性格,积累有效行动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论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校在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活动中,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既充分地肯定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最后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作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培训 我校于98年12月进行全国电化实验研究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的优化,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学生学习资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生理心理、审美等多种素质形式提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CAI课件,满足教学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提高新一代教师的教学水平; 5、建立网络系统,加强与全国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以下对课题4,就本校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 教师是实施上述内容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为内容的岗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实施 1、学习与准备阶段 我校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下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和多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亲自参加全国和省的电教培训及会议,多次带领电教教师赴广东、上海、及本省的厦门、晋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出电教、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班,形成了小规模的骨干青年教师队伍。98年10月,学校新建了多媒体综合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VCD红外同步听力系统等电教器材;电子备课室配有5台实达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 了62台联想双子恒星电脑的网络教室,学校还制定了奖励政策,资助教师购买电脑,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阶段 教师的培训采用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和用教学光盘软件自学的三种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期的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Foxbase 数据库"、"Windows 95 操作系统"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有90人通过考试,其中获优秀的教师有45%。随着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成,我们编写了多媒体综合教室使用指南和开设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0年的5~6月份,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在培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三期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的计算机培训,高级班培训的内容为"Authorware5.0多媒体工具软件"和"Photoshop5.0图象处理软件";初级班培训的内容为"Windows 98操作系统"、"Wps2000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80%会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都会用"Powerpoint "制作小课件,有30多个中青年教师会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2001年3~4月份,我们又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除电教组的教师讲课外,我们还邀请各学科的教师将制作小课件的经验介绍给老师,另外除分期分批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电教组老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电子备课室进行排班值日,保证电子备课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对全体老师开放,教师们可随时在电子备课室 制作课件,遇有技术性的问题,值班老师都能热心地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某些课件,由学科教师提供脚本,与电教老师合作制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亦提高了学科教师的制作课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以"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为主题的每次为期2周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共开设50多节优质课供校内外老师观摩、讨论(其中多媒体教学课有40多节)。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公开课交流活动,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吸引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老师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创意,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跨校、跨学科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各县市(区)学校听课老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检验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各学科都有2~3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利用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独立开发小课件教学软件的骨干教师队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能较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如我校的林峰老师,在2000年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政治思想优质 课评比中,参赛的课题是高一经济常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所授的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被评委会确认为模式课向全国推荐交流。数学张建梅老师和电教组邱旭华老师合作用"Authorware 软件"制作的说课课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徐辉老师获省物理说课一等奖。二年来,有几十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获市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张俊老师制作的《晶体结构》化学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邱旭华老师和张俊老师制用的《常用有机反应类型》化学课件获市一等奖。通过实践获得收益,并不断地总结出经验,积极地探索,我校教师共撰写了20多篇有关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二、认识和今后的设想 我校虽然在培训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刚刚启用,校园网也于2001年的9月10号才开通,跟其它兄弟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训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分期培训,由于新老教师年龄的差距,出现了老教师听不懂,新教师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的情况,影响了教师学习的效果。现在,随着我校现代教学中心大楼的启用,大楼内的龙岩一中校园网、课件制作中心及教师备课室、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各学科多媒体综合教室等都将建成,信息点已进入每个校内教工家庭,教师在家中可共享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此先进的教学设施,坚持校本培训,抓骨干带全体,分层推进的方法,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新颖和富有活力。利用网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2、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网络环境,让师生共同使用计算机,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进来。我们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在网上举行各种展览,办报、制作班级和个人主页等。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的课件等等,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潜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4、加强与名校的交流 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各地名校间,甚至是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与合作,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共同迈进新的世纪。 教师教育论文:浅谈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的教育管理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存在一些缺少以人为本的现象。研究如何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高校教师 教育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充分满足教师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教师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每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要关注人的共性、也要关注人的个性;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几种片面倾向:一是单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二是过分提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三是不闻不问、束手无策,使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 教师是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随收入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增多;文化素质层次较高,具有自我教育、管理、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意识较强,公平心理不断升华,完美追求日趋强烈;竞争精神明显,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等等。因此,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新的思想观念指导实践,重新审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根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教育的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无疑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教师管理中缺少以人为本的表现 过分重视组织的权威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中,组织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社会意志的代表。行政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管理的客体或对象;行政权力居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受到贬抑,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过分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从管理的目的来看,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片面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成长理应成为大学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却不关切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剥裂开来。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在现行的高校教师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以“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无视知识分子的类特征及个性差异。高校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学术生命的充盈与完满,享受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他们个性化的教学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然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却容不得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之远离个性化,致使教学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必然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过分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强调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教师的行为。从现实来看,量化标准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是,一些过于量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挫伤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教师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人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教师的 教育教学行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二、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教育管理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并服务于人的发展性,确立教师的主体性,树立动态观念。教育人、提高人、发展人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取向。只有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个中心,才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和被接受的唯一理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把思政工作的重心从维护稳定转移到促进发展上面来,切切实实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只能起到一个“导”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要善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用恰当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恰当的载体引导教师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也没有校园内外之别,要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整合多方面力量动态地进行,在动态中把握教师思想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十分注重“人情味”,真正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彻底摒弃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的作法,带着对教师的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要重视教师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个不重视群众生活困难,不关心教师痛痒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教师信任的,也是永远做不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 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面。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自身的发展就越充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通过拓宽教师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网络,使教师走出个体化、分散化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在集体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教育,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道德规范,在实现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以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意识参与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获得集体文化的熏陶,获得社会教育的提高。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力量,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信任、亲切的感觉,从而效仿从同你的教育或引导,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以坚强的党性、广博的知识、真诚的胸怀、清廉的作风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真理使人信服,人格使人信任,双重的力量就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从情感上接近教师,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坦诚和热心消除对方的心灵屏障,这样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与理解,才会有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师管理的新路子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 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建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决定了学校的行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其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员工看作制度的对象,有规训而无体谅。高校文化是左右师生员工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它潜在地并时时刻刻地指挥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文化和谐的高校,必然体现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价值追求上引导,用一种强大的文化,造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人们团结起来,动员起来,激发起来。高校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职工具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建筑装饰、绿化美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以朴素大方、庄重明快、自然流畅、简洁实用为要,形成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花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高校激励制度,强化管理艺术 激励制度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规范、标准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体系,它以文字和文件的方式来体现。它创设了教职员工可预期的激励环境,对员工的行为引导和动力促进产生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激励制度包括学校和部门两级。有教学激励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等等。虽然激励制度的作用是主要的,但学校各级管理艺术对教职工的激励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会在相对隐含的、无形的层面上发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激励性管理艺术表现在:第一,尊重教职工。了解教职工的意见;重视教职工的才华,寻找机会以提供学习或深造机会;把教职工当作自己的“顾客”,真诚服务于他们等。第二,信任教职工。让教职工参与到某些特定的活动中;把学校或单位信息与教职工分享;相互充分的沟通等。第三,认可和赞美教职工。对表现良好的教职工,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鼓励、认可或赞扬他们;认同或赞赏教职工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潜能等。第四,对教职工的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此外,在管理艺术的发挥上,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也会起相当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或单位领导的诚实、远见、公平、睿智、正直等品质是特别受教职工欢迎的。 3、完善岗位聘任制,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推行岗位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首先要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辅助性工作岗位等分类别、分等级设置。其次要建立岗位津贴制度。通常可考虑把岗位津贴分为固定和浮动两大部分,固定部分属于基础津贴,浮动部分属于业绩津贴。不同等级的岗位,基础津贴应该不一样,高层次岗位应考虑以基础津贴为主,因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承担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导责任,同时也需要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低层次的岗位津贴则可考虑以业绩为主,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回报。 根据不同的岗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应是基本的部分,通常可从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入手,其中,每一大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次等要素,如“德”包括了政治品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等。“能”包括了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身体能力等。“勤”包括了工作态度、事业心、责任感、服务精神、出勤率等。“绩”则包括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本职工作中是否有突出成绩等。为了保证对上述各要素评价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考虑结合几个不同侧面的评价结果。考核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考核应控制在考核总值的30%—20%之间,使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量化的数字来说明的。要注重考核人员的代表性与人数的科学性。做到逐级考核与多种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的合理加权系数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效用,使考核结果成为对教职工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要与教职工的职称晋升、进修培训挂钩。 4、以人为本实施柔性管理、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 柔性管理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求制度设计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类特性,更为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控制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组织文化的双向建构。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控制者、监测者,而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示范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的创设者,成为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与工作伙伴。学校的办学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管理者、教师、学生不再构成一个金字塔,而是构成同心圆,学生取代管理者成为组织的“圆心”;教师管理不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控制性管理,而转向以教师为中心的全员管理、自 主管理;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对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拥有广泛的决策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要关切教师的身体健康,改善教师的住房状况,使教师摆脱“清贫”的职业形象,从“贫穷而崇高”走向“富裕并崇高”,“快乐并崇高”、“健康并崇高”,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走出教书谋生的消极状态,发展教师的多种需要,提升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品质,让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丰满的学术生命,成为自主自觉的教育家。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要成为教育家,更不能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积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争先创优的同时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
高职语文教学篇1 语文是各学段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学生步入大学阶段,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的知识。大学语文更重要的是发挥着“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培根著元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应该是从学生的语文预习开始的。① 一、预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往往以主题或时间线索来编排,选取内容有限,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难以满足高职这一年龄段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的,他们从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文化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智慧的提升。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课堂,仅靠教师的讲解及课堂有限时间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借助文本进行沟通是需要前期大量的阅读预习来支撑的。另外,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言古诗文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准备才能够理解的,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及查找的资料来扫清字面理解上的障碍。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倡议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学生的预习,并明确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②有效的语文预习,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预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足。升入大学后,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没有考试的压力,更不被学生重视。学生上语文课不求有什么收获,只求顺利合格修得学分就好。从这样的学习目的出发,学生根本不会进行语文学习的预习。另一方面,高职在校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比较快,根据《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因为大三实习,所以许多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都挤在了大学的前两年时间。学生经常一天满满12节课,学生疲于上课,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精力及热情。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语文课堂与初高中的语文课堂有明显的不同,每周一次课,分专业大班授课。老师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少了,每堂课老师需要管理的学生多了,师生间的粘性在降低。高职的语文学习更多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很少布置并检查学生的课前预备情况。学生缺乏督促,学习自觉性差,很少在课前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三、高职语文学习中有效性预习的策略探索 (一)明确预习内容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语文预习的重要性,但教师因为工作琐碎,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要求;而学生又不知道预习什么内容,以为读一遍课文就是预习,甚至有的连课文都不读。因此,导学案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有事可做,将预习的内容落实到位。但网上随便下载的一篇导学案,质量无法保证,又不能符合学生预习的个性化需要。这样,一本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编制的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学案的编制遵循如下原则: 1.夯实基础、整体感知导学案的制定要有层次、有梯度。最基础的是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文言字词、了解作家作品;进一步需要了解作家的主要经历、写作背景、主要成就等等。任务明确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采用表格形式、箭头发展形势、概括形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而难度较易的预习任务又可以调动整体学生的积极性。 2.精读细思、写法借鉴可以用具体的问题链来对学生的精读细思加以引导。便于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总结。以免出现走高职语文有效性预习的策略研究蒋东旭马观花的预习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写法借鉴往往是学生自主预习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导学案中明确地设置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学生有意注意、了解、发现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适度留白、质疑拓展再完美、再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适度的留白便于学生整理自己阅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便于生成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适度的拓展、荐读、资料补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同一类型、同一主题文章的异同点。在讲解《诗经》的时候,教材只提供两首诗歌:《蒹葭》《关雎》。这两首诗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过了,那升入大学,如果我们还是反复讲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大学生对于《诗经》的理解应该立体多维。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为学生推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根据主题分类,开展群文阅读。 (二)指导预习方法 1.利用“批注法”阅读文本。圈、点、批、注,是古人读书常用的传统的阅读方法,也是我们阅读文本最根本的方法。批注法有助于读者将阅读中的感受、体验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便于读者温习、回顾、查找。学生可有效借助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开展语文预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哪里做批注,批注什么,如何批注。让批注成为阅读的一种习惯。那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2.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记录阅读笔记是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将平时的阅读收获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做笔记,将名著经典中的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批注自己的思想感悟;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讨;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美文佳句记录下来,体会作者创作的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语文预习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学习可借助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里的书籍。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国家级网络课程资源开展有效预习。了解相同课程,不同教师的讲解。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留言互动讨论的形式了解学习者的观点。借助“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了解名家解读经典。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三)检查预习成果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教师缺乏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导致学生放松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角度,充分调动每一个因素落实到预习作业的检查、督导、反馈当中。把好预习的最后一道关卡。一是组建预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督促,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预习内容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对预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相应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可在课前借助“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抽查、检测。通过检测监督学生是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预习,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有真实的思考,发现阅读中的问题。灵活多样的检查反馈,有助于学生将语文预习任务落到实处,而这样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助于学生将预习形成一种习惯。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结语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预习应与课堂教学一样,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打造,给予学生充分地引导,也需要教师的检查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蒋东旭 高职语文教学篇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其他学科难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人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极为关键。作风习惯的培养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因此,高职语文教师正在开展这项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坚持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尊重学生的自我情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局面,注意自身人文情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语文的基本和人文特色,适应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这表明高职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虽然本科语文和高职语文都属于公共基础课领域,但在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质量上仍存在差距。因此,高职语文的定位不同于本科语文。在高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在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学习,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特点,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此外,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职学生年龄在15~19岁左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形成。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身体还在发育,心智随着身体的生理变化而变化。因此,生理尚未成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从心理上讲,高职生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们不得不选择高职学校。由于一些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部分学生存在自卑、严重厌学、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需要正确引导。从情感上看,高职学生情感丰富,处理事情时注重情感。他们很少理性分析,容易冲动。一旦犯下严重的错误,就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能落伍。另外,从教育的时间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比普通高职好。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语文教育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学好语文是高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然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忽视了最基本的语言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实用性差、写作能力差等问题。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导致高职生语文和语言表达问题的直接暴露。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理论化严重,教师教学观念薄弱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本身的文艺性质。教师盲目传授知识,不能体现语文提高人文素质的优势。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大量裁减文化课。语文教师只有减少教学内容,才能做好语文教学。这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对语文教学也有很大影响。 2.学校人文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过于注重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在选修课时,一般选择实用的专业课,而不是人文学科较强的基础课。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会失去修身养性的机会,最终导致思想水平低下、审美能力弱、理想信念缺失、文化素质欠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这种人文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3.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缺陷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写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学生阅读量少,文学素养低,素质普遍偏低。他们迫切需要基础教育的引导和改进。此外,学生毕业后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三、高职中文教育融入人文素质培养的优势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攀登知识、情感和个性的高峰。”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教学。语言传达的不仅是文字的视觉表现,更是一个民族与世界人民交流、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体验的精神追求,阐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规范和意义体系。高职语文教材和习题的特点,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听、说、读、写的语言优势。 1.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刻 高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是人文教育的启蒙载体。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包括有志之士、仁人志士的事迹,以及一大批处理世人的精辟言辞。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质、人文情怀和人文情怀、积极的人文生态和科学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书面材料。 2.高职语文教学具有感官色彩 高职语文课充满了美妙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特点,尊重学生智力差异,激发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自由发展,促进学生开放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听力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国情操、积极的情感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3.拓展实践,提高人文素质 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体验生活,追忆自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马克思的《青年择业思考》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调查毕业生,询问他们在择业时考虑什么,进行统计,与学生交流。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和构建。同时,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以教师的教学为出发点和主要目标,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思想。例如,首先,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水平来设定教学目标。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备课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各种资源,在丰富的资源网站上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以教学或知识更新的形式扩展学习内容。文言文教学要借鉴优秀学校的教学视频吸取精华,拓展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老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幻灯片课件、投影技术等,借助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本内容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语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情景教学形式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构建以及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建立教学活动的流程和结构。主要方法是:教师通过本课内容建立相关情境,发布学习任务,或列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所有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每个学生进一步细分任务。如数据检索、研究、交流、课件设计制作或研讨会、交流会等,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检索、整理、讨论、分析,形成逻辑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学生交流、报告、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范围内的关键知识内容。同时,学生要对集体合作学习不足的地方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价,表扬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3.加强课堂互动,营造人文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良好的交流,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范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比如在教学《我的妈妈》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课文,查看老舍的生平,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描述一下文章中描述的妈妈的事情,以及对他们的母亲有很深的了解。用“眼泪”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永远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恩之心。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文章的相关内容,不断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职活动中,我们首先可以开展中国诗歌阅读活动。早读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每天的早读,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章。在晨读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或者让学生轮流领导阅读,并每周进行一次课堂阅读评估。早读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审美吸引力,使学生能够阅读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汉语活动比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并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辩论比赛,戏剧表演和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其次,可以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中国幅员辽阔,风景名胜。教师可以举办有关人文知识的讲座,并邀请家长和其他老师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就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人文素养培养内容的生活化 许多高职语文教师将人文知识机械地整合到高职语文课堂中,这使学生对人文教育产生了反叛的心态。现在,大多数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手机和计算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使人文概念更便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理解和记住。其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重视教学。为了促进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必要将高职的人文教育与学生的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人文实践,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高职语文教师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人文实践,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生在特定的实践中受到道德指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6.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在教学观念上,改变不重视学生心理教学观念或思维定型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把学生的地位放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摆在指导和组织者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找到放松学生的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平等,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教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和演讲,模拟招聘,实际课堂中的成功经验,课外营销培训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机会。经历成功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并且是发展自信的最好方法。 7.充分发挥汉语教科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文本,可以通过各种文本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传递。因此,高职语文显然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课文,并使用课文中的人物作例子,使学生可以借助例子的力量来培养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追随和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来指导和正确,自觉地指导学生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高职语文可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促进他们在未来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教师还可以使用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甚至在阅读和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够放松并保持活泼开朗的精神状态。 8.合理评估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评价内容中,有必要反映对学习过程,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有必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中文老师还应该善于评估学生的作业,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并强调评估的准确性。此外,评价方法应重视评价的艺术品质,尤其是批评的艺术品质,把握批评的适当性,体现对学生专业和成长的认可。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不是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均衡发展。通过重读经典,潜移默化渗透人文教育;组织主题语文课堂活动,培养游戏人文内涵;选编集美学、实用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特色教材;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素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情怀。 作者:张瑞梅 王永凤 高职语文教学篇3 职业教育在推动并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功能,能够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为国家提供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技能型、应用型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特别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和突出。很多高职学生难以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加之高职语文课程的缩减,导致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对语文人文教育资源的挖掘,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语文中的人文属性 首先是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主要指关乎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人文知识的修养和素质,通常由“意志”“情感”“观念”“能力”“知识”等要素构成,体现为人的修养、气质、人格。通过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将其所蕴含的要素归纳为“知识”“能力”“精神”。其中知识要素指各类人文知识,通常包括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内容。能力要素则指人们处理和认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精神要素具体指“人”的内在品质,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拓宽自身的发展维度,推动自身的健康成长。其次是语文中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的内在含义是“语言”。其中“语”表现为“口头语言”,“文”体现为“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是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称。根据该界定,语文主要指通过“读”“说”“听”“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民族悠久而深邃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感染及熏陶。而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主要指语文中的文化特质,即文化精神和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教材阐释与课程知识传授的方式,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凭借语文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与思想内容,了解到人生哲理、社会生活、心灵历程及历史画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拥有的语言美、思辨美、人生美及自然美。这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知识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根本和抓手。教师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理解苦难、理解幸福、理解人生、理解生活的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握生活的意义、目的及价值,形成属于自己的观念体系。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 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关注和重视,无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与价值。一些学者将“职业教育”界定为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应用型及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形态。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上,很多院校都普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将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将文化课程作为学生发展的“附属”。高职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急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人文关怀及人文关照。如果学校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力度,缺乏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将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导致学生难以将学习重心、学习方向聚焦在人文素养提升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二)课时安排与教材挖掘不合理 高职语文课程的课程安排普遍为“一周两天”,“一周四课时”,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对学生的熏陶也相对有限。并且课程所涵盖的信息量太大,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全面地巩固和吸收,致使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尽人意。通常来讲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多样,包含古代、近现代文学作品,但教师难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教材中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容易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譬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元素挖掘中,教师普遍从语法、修辞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知识,却忽视了文化层面上的教育,导致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元素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地挖掘。 (三)语文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滞后 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将人文素养培养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间教室内,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枯燥乏味、缺乏趣味,严重破坏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很多语文教师将优美的文章进行大刀阔斧地切割,让蕴含审美意蕴的文章赏析、知识探索过程,变得刻板单一。并且与学生专业实践缺乏联系,很难突出职业教育所拥有特性,不能让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学习、理解和探索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现代性、时代性、信息化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能被有效地引用到语文教学中,导致人文素养培养缺乏互动性、开阔性及创新性。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语文课程蕴含着文化精神、文化知识等人文属性,需要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深化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理解,使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从语文教学延伸到其它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导致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无法充分地、完整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学生也无法从语文课程中感受到深邃而丰富的“人文之美”,致使人文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不够显著。而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意识,凸显语文教学在人文素养中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意识。然而在培养方法上,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却存在着“措施和方向”上的问题。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一)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地位 首先,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人文素养与语文课程、人文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通过推动素质教育,强化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人文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倡导与积极推进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与成长,包含着美术、音乐、体育、智力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因此依托素质教育,突出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拥有鲜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譬如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充分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突出语文课程的地位,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挖掘高职语文教学所拥有的人文素养培养元素。此外,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动,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可以使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价值和作用更加鲜明。与此同时,也能让语文教育的地位得到优化。最后,以人文素养教育为依托,将相关课程、学科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态,让语文教育在与其它学科相互联动中,增强自身的课程地位。 (二)科学安排课时与挖掘教材 首先在语文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规范语文教学,将学生发展作为语文教学开展及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即以学生本位为基本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使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从而有效地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比重,使语文课程有更多的课时,来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与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人文元素,可以作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抓手。但在教材挖掘的层面上,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内涵,明确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从而深化对语文教材的认知和理解,筛选出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人文元素。譬如集中挖掘有关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等元素。通常来讲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可以以润物无声地方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地品格,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因此在人文元素挖掘的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发展、学生学风、校园文化,挖掘出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较强的人文元素。 (三)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现代化、自主化、互动化为主,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与革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所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首先,以兴趣激发为导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程之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及人文思想,进而受到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但教师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充分发挥单元导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引导功能,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譬如在课程前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作品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文章。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其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抓手,注重对信息技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即在高职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譬如在课文阅读后,教师应以人文知识传授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探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归纳及整理相关的知识,从而在意见、观点及感受表达的过程中,深化其对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理念的理解。 (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由于自主学习在语文人文素养培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方式,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以个性化阅读为媒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偏好、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特征,为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在人文精神分析、故事情节梳理的过程中,掌握、吸收并积累文章中的人文知识。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容易遇到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在挖掘课外阅读材料的人文元素下,对文章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譬如将《茶花女》与现代言情小说做比较,阐述《茶花女》在情节上,人物塑造上所拥有的价值或者优势,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的兴趣。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媒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将阅读过程、知识传授过程,延伸到课前,将语文能力培养过程翻转到课堂。通过成果展示、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人文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人文素养对陶冶高职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品格,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价值。作为人文素养培养主体的语文教师,应通过教法革新、教材挖掘及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破解传统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增强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惠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文教资料,2020(33):209-210. [2] 杨月华.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知识文库,2020(20):98,100. [3] 马哲.浅析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02-103. [4] 张余雷,张余威.互联网技术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创新: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7):860. [5] 肖友娥.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3. 作者:姚兰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浅谈 摘 要: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刻不容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一直为我国的交通建设工作提供服务,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必须加强内部的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目标、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发掘人才的潜能,重视内部的团队服务,充分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腾飞。 关键词: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考核办法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组织的一切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该组织的绩效。”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命线,绩效考核已成为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绩效考核的实践操作效果与理论价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背离现象。而且这种背离在各个组织中还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现在我们经常见到,各个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每到年终就开始组织各种总结大会,写自我评价、年终总结、量化工作表现和评定等级等。面对种种活动,大家恐怕都习以为常。 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作用 第一,绩效考核管理可以提高个人和组织业绩。通过对组织、部门和个人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管理者对员工进行阶段性绩效考核时,能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工作指导。员工个人也可扬长避短,使职业生涯得到发展。绩效考核是对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组织所作出的贡献,区分高绩效和低绩效的部门和员工。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方式对高绩效员工进行奖励,并督促低绩效员工找出差距提高工作业绩。绩效考核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并达成共识,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绩效管理保证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同时甄别出不合格的人员,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通过薪酬激励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开发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进而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实现发展目标。 第二,绩效考核管理促进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优化管理流程。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包括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对人的管理指的是激励和约束;对事的管理指的是办事的流程。绩效管理可以促进个人绩效提升不再赘述,这里着重谈对事的管理。流程,就是事物进行中的次序的布置和安排。运作好一个业务,需解决因为什么去做、由谁去做、如何去做以及后续传递工作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上面四个环节的安排会极大地影响产出结果,继而影响着组织的整体效率。通过绩效管理,使各级员工都能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在组织管理上,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办事流程,在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使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绩效考核管理是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绩效目标的制定,而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却可以从公司各个阶段的绩效目标体现出来。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基础是部门组织结构设置和管理控制,个人绩效管理的基础是岗位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并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预期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经营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将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分解,成为各部门的部门年度业绩目标;各部门再向每个岗位分解业务指标,成为每个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促进了每名员工工作绩效,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组织整体绩效。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在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发展的所有阶段,绩效管理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主要因素 (一)管理者对绩效考核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许多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者对绩效考核持怀疑,他们对绩效考核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人力资源部门做了什么,而不是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使得绩效管理趋于表面化、形式化。于是系统化的绩效管理就被肢解,从而出现暗箱操作,各种形式的填表,而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管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二)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不科学 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评价指标,评价工作才能有可操作性。当前项目管理团队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考核工作多偏于定性考核,缺乏量化考核的标准,在考核指标的设置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一是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缺乏。由于定性考核获得的资料信息少,不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导致员工常常质疑绩效考核的结果,部分员工抵触情绪加大。二是指标的设定未能有效的结合岗位的工作性质,造成考核标准的合理性、可比性不高。 (三)缺乏沟通环节,尚未建立有效的考核反馈机制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灵魂和核心,是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耗时最长、最关键、最能产生效果的环节。在传统的绩效考核中员工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它更侧重于对员工过去工作表现的监督,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目前我国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大部分管理者与下属员工没有进行绩效沟通,缺乏员工的参与。现实中,绩效考核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案实施不久,往往会出现员工之间或员工与主管之间关系紧张、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越来越低等现象,使得整个工作氛围紧张,最终考核被迫流于形式。 (四)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考核体系运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对绩效考核具有引导、改进、激励的作用。在结果运用上,很多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做法往往是对考核结果不公开,反馈不及时;重奖惩而忽视改进,将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仅作为奖惩的依据,忽视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其他作用。 (五)没有团队绩效考核意识 在绩效考核的实际实施中,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规范员工的工作落实情况,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评估,进而对个人进行工作责任的培养。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个人应以团队合作为工作动力来源,明确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然而,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没有关注团队的绩效考核情况,忽视了个人、团队和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团队考核标准没有明确的建立。 三、加强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的办法 (一)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观念 绩效考核管理既不应成为管理者“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具体手段,也不应仅仅流于形式简单地“和稀泥”。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和不足,以便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而不是为制造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中的紧张气氛。要使管理者具备科学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最高层开始,在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发挥正向牵引力。 (二)明确绩效考核管理的目的 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全体员工应该对绩效考核的目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绩效考核目的不仅是考核和监督,而且要激励和发展。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关键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确定员工的个人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有安全感,从而增强员工对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认同。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人力资源部根据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长期、系统地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一般要注意选取考核内容、设定考核题目及制定考核制度三个方面。核心绩效指标与一般绩效指标相比,假如能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个的发展结合起来,就具有宏观长远的发展意义,就会保障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持续的发展。因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集中衡量我们需要的行为,而且由于其简单明了,少而精,通俗易懂,容易记忆,就变得可控与可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得员工按照绩效的尺度和奖励标准去做,真正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牵引和导向作用。 (四)以团队绩效为主,统筹兼顾个人绩效 把个人绩效融入于团队绩效之中,对绩效良好的科室实行全员奖励,这样既可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又能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重视科室考核,科室是绩效考核的中间层,只有这一层管理人员规范、科学地执行考核办法,才能把单位的考核目标有效地传递到基层。个人考核以季度或半年考核为主,科室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主,在设计科室的部门责任书时,不仅要考核整体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定量指标,还要重视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定性指标。 (五)重视绩效沟通,建立反馈机制 首先,应该树立沟通的理念,管理层要明确绩效沟通在员工绩效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沟通作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其次,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以及对考核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逐层逐级进行绩效反馈,同时指出部门工作、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形成下年度具体的绩效提升计划,以建立绩效考核与绩效改善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绩效考核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它是员工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者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若能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潜力;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发展。本文就交交通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概述,希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海外项目管理组织与高效项目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中国建筑工程正在走向世界,进军国际市场,而海外项目发展日新月异,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此,海外工程项目团队需要引进综合型、复合型、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的人才,讲究一专多能,否则中国海外建筑工程很难在国外工作环境中顺利开展。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海外项目管理工作探索与经验,对“走出去”的海外建筑施工经营管理模式,做出了一些系统性的总结论述,希望能为加强我国海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优化培养海外项目人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外项目管理组织 高效项目团队建设 组织架构 在知识经济建设的时代,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海外项目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系更是极其重要,可以说其是我国建筑项目走上目标化、市场化与国际化道路的重要基础。经过在国外项目30多年的运作,我公司海外工程业务范围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40多个国家设有常驻机构,以成熟的国外商务运作经验为基础,在海外经过不断的项目管理探索,将国外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水平、信息储备等积极融合于建筑项目建设中,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海外项目。现就如何在国际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提高海外建筑项目管理的水平,以及建设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项目团队角度陈述观点。 一、海外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及组成概述 笔者根据多年的海外项目工作体会,以及对海外项目的经营管理经验,认为针对小型工程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分别设立不一样的团队结构,以适应相应规模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其中,小型工程项目使用宽管理幅度、少管理层次的简单架构即可,整个组织架构和组成分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包括项目总工、工程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在内的综合系统。但相对来说,该组织架构纵向信息传递效率高、管理幅度大,造成管理效率减低,是一种管理层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十分辛苦的组织管理模式。 而大型工程项目需要使用多管理层、窄管理幅度的人员架构系统,建立管理组织、目标控制、劳动力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动态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和施工管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综合管理架构,以有效地减少管理层的工作量,成为管理效率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但由于其管理层次较多等原因,这种组织模式的信息传递效率会大大的降低。 以我公司正在实施的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段跨境铁路为例,项目全长730公里,我公司承建里程数为442公里,项目总承揽额为19.9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项目体量,为便于管理,以埃吉两国边境为分界点,我们组建有两个项目管理团队,在完善包括设计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商务合同部等共七个部门制度和部门组建的同时,又以实施区段和专业划分为各施工部,其中仅线下工程,分有七个线下施工部,其中两个属于吉布提段项目管理团队,再有轨道施工部、四电施工部、房建施工部,组成一个具备完整规模的项目管理和施工团队系统,确保项目的正常实施。截至2015年底,项目已开工3年(不含项目前期踏勘和动员),整体进度正常,质量优良,成本可控,目前已进入最后的联调联试阶段。2016年7月这条“新时代的坦赞铁路”将正式服务于埃、吉两国政府,造福两国公民。 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海外项目管理,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需考虑项目的规模、项目的性质、所在国的特点、政府执行力等诸多因素,以形成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组织架构和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海外项目管理中高效团队建设路径 1.制定合理的团队发展规划 首先,海外项目需通过外部渠道招聘技术含量较高的复合型外籍人才,并加以深层次培养,使其对我们在海外的建筑施工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建立相应的人员信息系统,以形成系统的人才储备库;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在组织之间分享专业技能,形成长期的人才培养、流动、引进和储备发展战略规划;第三,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借聘机制,为管理项目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第四,海外建筑施工项目的长远投资,不应仅仅限制于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还要实现整个组织团队的发展建设。 2.从技能培训上帮扶,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 项目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对海外施工的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岗前培训和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并以施工现场录像片等方式进行培训考核。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海外工作人员的专业实践知识,还能够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招聘外籍员工时,优先录取技能、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才,也可以根据能力让他们加入项目管理编制协助管理,充分发挥其价值。对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或领导能力的员工,可及时提拔其作为班组长,促进一个高效率小组的形成。实践证明,经过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员工可以为海外项目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3.充分利用好外籍员工资源,将安全管理风险降到最低 在海外实施建筑施工项目,其主要施工人员多是外籍员工,所以,我们在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时,需要着重注意外籍员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培训教材时需要格外注意,加强针对性,并结合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活动,如知识竞赛、触电演练、消防演练等,这些活动受到了外籍员工的广泛欢迎。此外,在施工现场安排适当的具有专业安全防范知识的安全管理巡视人员,与外籍员工和谐相处,走进员工生活,将安全管理工作确实落实到实处。如员工在施工时自觉戴安全帽等,在细节处注意防患,在充分利用外籍员工劳动力资源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 4.加强中国海外项目员工的考核与管理 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建立完备的海外人才储备库,然后根据项目员工的技术专业和所在岗位等对员工进行统筹管理。首先,对中国在海外的所有建筑项目进行系统的管理,并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其次,重点监管项目实施的重要部分和项目部门的建立,以确保人力资源水平;第三,采用有计划的人员流动机制,依照项目需求对员工进行统筹安排,以有效节省培训资源,在充分发挥各员工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第四,有效的项目管理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然后据此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及时对项目全局的技术力量进行更新,打造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海外建筑队伍。 5.加强中国海外项目团队凝聚力 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职业道德是优化海外建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同时,强调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代表一个公司、一个团队的灵魂。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做好文化宣传,逐渐使每一名员工可以被吸引,积极融入团队生活,做到“快乐工作”,使员工在海外工作的感受是“乐趣”。在此基础上,工作方面再进行合理的员工资源配置,使员工能在其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自觉、积极地工作,从而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施工效率,达到项目发展目标。另外,人力资源部门是稳定整个工作团队的调节部门,需要从最初的人才聘用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再到个人职业规划,认真地做好每个阶段工作,为海外项目工作团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系统的员工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并依据工作岗位的调整及时补充完善工作团队。 6.持续培养塑造团队经理的核心能力 项目经理是海外建筑项目管理组织的核心所在,培养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需要对其进行持续的培养塑造。建筑企业应该把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作为总目标,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员工的培训管理制度,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员工培训系统,建立完善的项目经理知识培训体系。此外,实践才是真正人才发挥力量的舞台,我们要在大项目、难任务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使项目经理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见世面、经风雨,快速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管理能力、项目实践能力等,成为综合性人才,满足海外项目管理组织的需要。 综上所述,经过实践证明,海外工程项目团队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项目管理组织团队,而只有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的人才,才能适应日新月异、要求较高的国外工作环境。我们要建设高效的项目团队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综合考虑复杂的海外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项目实施队伍,实现中国海外建筑工程的高效而有序运作。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关于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项目团队建设与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相互影响力。高效的项目团队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目标项目的要求;积极的项目管理能够使项目团队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及如何在项目管理中建设有效的项目团队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够将项目管理的总体目标转变为可分配的各种具体子目标,从而高效的完成。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员具有多种不同的技能,如何将这些不同人的技能进行有效的重整组合,是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和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 二、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在项目管理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一个个项目组的成员组织成为一个分工明确、技术水平过硬的项目团队,从而让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团队的工作形式。任何企业要想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那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所开展的项目中,高效的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管理层面上有利于企业组织、管理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员,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2.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创造力。项目团队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为参与项目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项目团队中的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项目中的不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每位员工的创造能力。项目团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诱发他们为集体努力工作。 3.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项目团队工作绩效。项目团队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支持、沟通等表明他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程度。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通过这些团队,简化各种组织结构。项目团队可以使领导和团队、团队之间及内部成员的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组的工作绩效。 三、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其必须考虑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率工作的项目团队。企业经营与项目团队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每一个项目团队从属于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项目团队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去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1.搭建良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交流平台。一个项目高质量的完成需要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涉及到项目团队与所属企业、项目客户、团队自身的交流。高效的交流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方式。不同项目及成员要求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团队建设水平。 2.规范化管理项目团队建设。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项目团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使项目组的成员能够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而提升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自身的定位、目标、准则等能够促使项目成员沿着既定的方向共同努力。 3.建立合理的项目团队激励体系。项目团队激励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有效的刺激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在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激发项目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4.加强项目团队自身文化建设。项目团队的文化能够有意无意影响每一位项目成员的言语和行为。良好的项目团队文化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促使整个项目团队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自身的竞争力。在项目团队建设中,必须加强团队自身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文化。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中,项目团队建设对于企业完成相关的既定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项目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而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项目团队及成员之间按照项目要求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方法。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关键词 企业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问题对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代企业不仅仅是老板和下属的企业,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对影响和改变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面向团队建设。 尽管项目管理进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国内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优秀企业。如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拥有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出口销售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球营业额已达2007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尔集团拥有一支优秀团队,以及团队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等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团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团队效率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冗余职位和人员偏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滋生了部分20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思想,没有务实精神和缺乏创新意识,束缚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导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推诿扯皮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久拖不决。 (二)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很多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具体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统一。追求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忽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培养和发展,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不适应项目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三)任务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充分交流不仅要对绩效目标内容形成共识,还要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实现绩效目标。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常常忽视了绩效管理激励和持续改进的本质目的。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只停留在员工绩效评价的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模糊、目标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无序的状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团队领导和员工之间就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发展障碍,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策略 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理论也尚无成熟机制和体系。希望通过对项目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分析,寻找和归纳解决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结构,建设自我管理团队 混合型组织结构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其灵活性常常被应用于项目管理团队中。因为可以把那些刚启动且并不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随着团队建设的发展,当条件成熟之后,把职能式结构转化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最后还有可能设置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混合式结构就是要灵活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项目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形式,又显示了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表明了项目职能的横纵联系。随着项目推进,各项目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高效的项目团队最主要特点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大的自我管理权,引导项目团队逐步成长为自我管理型团队。通过自我激励约束、自我考核评价、自我调整完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更好地把握企业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目标。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强化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具有任何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团队智慧和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可以为团队向学习型团队方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利于形成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成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要使每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内部成员组成应该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型项目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构建团队和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成员充分分享知识和经验。二是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给予更广泛范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员工主动获取信息和新工作方式。四是突出创新和协同作用。提高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知识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 (三)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企业项目团队的产生是以共同的需求为前提条件。所以,每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了解团队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任务,特别是团队目标奋斗的预期收获,否则团队难以稳固,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如果项目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明确,大家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团队目标必定难以实现。 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应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平等坦诚沟通,行事准则不局限于个人目标,必须更多考虑团队的集团利益。项目领导团队之间应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团队实现优秀业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四)树立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与团队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特别是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使得团队的业绩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业绩。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团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优秀企业项目团队理念中应包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相关利益方共赢、提倡团队合作和鼓励创新创造等价值理念和意识。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从以人为本、兼顾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积极进取、全心投入、团队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 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保障项目的有效协调实施而建立起来的团队,团队成员只有围绕共同明确的目标同心协力、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有效协作的团队。由于项目管理内容涵盖了项目范围、时间、费用、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资源配备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会根据项目的任务、难易程度、规模大小和周期长短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把独立性很强的个体塑造成一凝聚力很强的项高效目团队。 一、企业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过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复杂性,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和高系统风险的工作,有多个部分和环节构成,其工作涵盖多种职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二是创造性。体现在积累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综合多种技术和多学科成果,实现飞跃式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构思能够贮备企业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可分解的任务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人能够成为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协调,授权与被授权,其实现方法具有很大灵活性。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管理层面,而相关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科学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活力和效率。 (三)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 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诱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五)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多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只关注与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具体项目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统一。过于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扩大,速度增长,业绩提升等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会质量效益和平衡发展,使企业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共同的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开放式新角色、倡导知识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项目团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充分释放潜能。这就要求项目团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善行为方式,优化组织体系,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建立团队学习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的途径,如开展组织培训、内部学习、外部咨询、行业学习和客户学习等,并将多种学习途径有机地整合,从技术到管理、从安全到质量、从思想到行为,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在项目团队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系统地促进组织学习,形成教全面的教育和组织学习机制,增强团队学习能力―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吸引能力和整合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项目团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培养情商和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增强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涵盖高效和弹性,还要体现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观念改资,行为才会改变,只有习惯改变,结果才会改变。高度的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发挥出来的,它体现在提高生产作业水平、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任何领域都会存在创新的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的艺术可以激发和富于团队创新的精神,让创新的观念伸展到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不断提高团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是体现和培养创新的关键。如果当团队已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却难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其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乏对环境的调适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团队的调适能力以增强其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型工作团队的稳定不仅涉及内部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还包含团队整体素质的相对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高素质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素质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成员的组成必须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和代价,但是不能因为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就错失创新和发展的潜在机会。创新能够给项目带来特殊的附加价值,所以对待创新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在权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人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依靠长期和持续的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要围绕远景,营造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家形成归属感和向心力。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并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团队的工作成果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不仅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要在项目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满足感,同时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观点、态度、决定;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不能只局限在个人目标上,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团队的利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士气,鼓励成贾创造卓越工作,创造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五)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形成团队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是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如何建设IT项目管理中的团队相关思考 摘 要:成功项目的开发一定要具备一个优秀的开发团队,在分析成功项目团队中成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有效地组织一个高效的开发团队,希望对于今后的IT项目管理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IT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人员素质 项目经理 高效团队 为了更好进行项目开发,保证一切从团队成员出发,保证从团队角度进行问题的积极思考,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团队的效率以及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在进行项目管理中,骨干流失问题以及团队分裂问题则是具有重大的风险性,所以,应该尽一切力量来进行高能力的团队建设,能有效保证项目得到顺利的实施和圆满的完成。纵观现有的项目,尽管部分项目经理技术能力非常突出,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就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团队建设能力,而导致不成功的团队,甚至导致了团队的分裂,这就必然出现了项目的失败问题[1],所以,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成功项目团队中成员的素质分析 1.1 项目领导班子的素质分析 在我国的IT行业中,IT企业中的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都是技术骨干,从专家的岗位上提拔来的。在经理的管理岗位上,他们有时候不会马上投入角色,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没有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项目经历存在往往仅关心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带领的团队的工作,也不是经理的职业表现。 对于进行项目研发的经理来说,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开发经验以及背景知识,另外,还应该保证相应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把握住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技巧和规律,能够有效处理好时间、质量以及成本的相互管理,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比如涉及到的网络技术、项目计划、费用估算、风险评价、项目控制等方面,另外,还应要求管理者能够进行有效的领导,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2],比如,相关的沟通技巧、目标管理、激励方法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 1.2 研发人员的素质思考 即使项目经理的素质再高,而团队中的其他研发人员的素质低下也不能有效完成项目。因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普通人员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如果他们的技能比较低下,或者不能有效领会经理的意图,这样就不能做好项目的开展。对于国内大多数的程序员来说,他们很少进行相关的编码设计工作,在腹稿的基础上就进行代码的编写工作,写完就进行调试,调试错了在进行改,如何重复上述过程,试玩之后不进行相关测试就直接进行用户的提交,完全没能够体现出流程的思路,文档没有出现在整个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应该让团队成员掌握开发程序项目的基本技能,比如,要求进行开发流程的细化处理,进行规范的代码编写工作,进行有效的书面报告来沟通,保证有效进行文档的编写。上述工作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2 关于组织一个高效的开发团队的思考 2.1 关于挑选优秀的项目经理的思考 不同的人对于优秀的项目经理的定义存在分歧,当前,对于优秀人才的评价大都是从情商和智商两个方面进行。 在智商方面,通俗地说,就是看这个人聪明不聪明。比如,在微软公司中,进行经理人员的选择过程中,都是首先考虑到能够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能鼓励转化成赢利的目标,所以,程序经理来说,一般都是具备最为聪明的程序员。 在情商方面,则是相对于智能的一个概念,主要涉及到人的意志、情感、情绪方面的品质,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从前的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智力水平,也就是高智商的人才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当前的心理学家这是认为,具有较高的情商则是更为重要,对于获得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时候可以超过智商的影响。 2.2 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所具备的素质分析 首先,对于项目经理来说,应该在能够懂得管理,并且做好相关的管理涉及的工作,不仅仅要从理论上掌握有效管理的方法,还应该能够直接管理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工作。 第二,应该要求项目经理具有精湛的技术,能够在技术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就是由项目经理负责,他能够对于困难问题进行正确而快速的决定。 第三,应该要求项目经理具有开阔的眼界,能够较为全面的考虑问题,具有比较广的知识面。面对快速发展的IT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积极采用恰当的新技术就是意味着能够有效地节约人力和物力。 第四,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还应该对于任务能够进行有效的跟踪,保证有效进行跟踪管理,注意采用一定的时间管理方法,一定要注意能够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证有效进行产品的开发,赢得利润有效点。 第五,项目经理还应该进行积极协调工作,具有一定的有效沟通能力。 2.3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开发团体来说,一般都在几十人,或者几百人左右,这就需要涉及到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效监督。应该根据相关的要求,对于所有成员的开发进度进行有效核对,保证能够按照进度表以及日程安排进行,对于项目比较大的情况来说,涉及到的人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为详细的进度计划,反之,仅需要一个可行的大概提纲即可。 第二,有效培植。项目经理需要自己的队伍进行项目开发,所以,在此过程中,他应该教会相关成员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第三,有效激励。根据以往经验,要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成果,就应该在工资、监督、工作环境方面下功夫,只有上述条件得到较好的满足,才能保证有效进行满意的生产。但是,在上述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要还出现不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地对于员工进行激励,保证个人能够让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和认可。 2.4 团队的沟通 沟通协调工作在IT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涉及到团队内部人员,还应该包括和外部的其他人员。所以,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成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比重。 对于人数众多的团队来讲,一般存在较为复杂的沟通情况。所以,应该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不应该畏惧有效沟通,应该多多学习沟通涉及到的各方面技巧,另外,有的时候,灵感就来自于别人的片言碎语中,应该多多注意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包括电话、会议、口头、邮件等多种形式。 3 结语 对于具体的项目管理来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存在完美的个人,只存在完美的团队。所以,成功团队的打造对于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当今时展很快,已经不再是个人英雄的舞台,而是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对于成功项目的必要性。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建设问题,在相关院校、科研机构都得到很大重视,在团队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使得团队建设成为一门艺术。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谈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许多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这种情况需要人们组成团队,并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积极协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关键词】人力资源计划 团队建设 员工需求 团队激励 领导力 对于任何一个项目,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人”。能否管好“人”,对项目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所有项目的成功率为25%,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的原因。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团队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有效发挥所有项目参与人员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讨论项目团队管理相关的问题。其一,一般项目团队管理的包括的内容。其二,如何激励项目团队并提高项目绩效。 一、一般团队管理的包括的内容 项目团队管理的一般包括: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和管理项目团队。 (一)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是决定项目参与者角色、职责和汇报关系的过程,根据项目具体的时间计划及活动资源需求,通过组织机构图与职位描述等工具制定出的。人力资源计划一般包括较完善的项目组织架构图、各职位的职责记录、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带有人员招募和遣散时间表的人员配备管理计划,它可能还包含培训需求、团队建设策略、认可与奖励计划、合规性考虑、安全问题以及人员配备管理计划对组织的影响。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够识别出拥有项目所需技能的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组织控制人工成本,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注意在人力资源计划中,力求角色和职责的清晰,避免在项目实话过程中的职责不清和相互推诿。 (二)组建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是企业为了完成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组成的功能团队。项目团队是一个由少数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互相负责。它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促进协同工作。 组建项目团队就是一个获取项目成员资源的过程。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各种途径并用,不同人员采用不同方式获取。例如,核心人员是预先分配的。需求数量大的根据资源计划需要向结算部门申请,结合每个人员的背景分配到项目的组织结构图中。无法满足的通过人事招聘来不及的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如软件外包临时聘用,以满足项目需要。 (三)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团队组建完成之后,为了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能力,增强项目组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并最终按时保质地完成项目目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团队建议方法来保持项目组的热情。 例如,在项目团队建设的初期,由于团队成员均是初次参与到同一个项目中来,各自分别拥有不同的工作背景、组织环境甚至不同的公司文化背景,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并共同努力完成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工作。因此,项目经理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培训,目的是把松散的一群人组织起来一起工作。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如项目启动大会、专题讲座、项目互动讨论等。通过培训团队成员相互结识,了解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的交付成果等,最终实现上级与下级间的承诺并达成共识。 为了保证大家的沟通效率,且方便与客户方进行沟通和讨论,项目组成员最好集中办公。为了让大家尽快进入状态,可以安排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小组讨论会,这对快速解决问题和知识共享非常有用。 如果项目进度控制有压力,长期强制项目组成员加班,不仅会大量增加成本,而且容易引起项目成员的抵触情绪,工作效率也会比较低。因此,可以在可支配范围内给项目组承诺,只要按时或提前完成相应里程碑任务的小组,可获得一定的物资奖励。因此,各小组在遇到进度落后的情况下,都自行安排加班,小组内成员也互帮互助和鼓励。 团队建设是一项贯穿项目始终的工作,是项目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项目团队随着项目生命周期是动态变化的,遵循五阶段规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项目经理要通过团队建设,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激励、维护自己的团队以最好的状态走过每一个阶段。 (四)管理项目团队 管理项目团队主要就是注意团队的行为、提供反馈、管理冲突、解决问题并管理变更,以优化团队成员的绩效。对于团队成员的行为,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和多交谈,一旦发现情绪不对,要及时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谈话,了解背后真实的原因,以便提供疏导和帮助。对于成员之间的冲突,更是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影响到更大范围,对项目组造成不可控制的风险。处理冲突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 二、如何激励项目团队并提高项目绩效 作为项目经理,要想成功而顺利地完成项目,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的团队。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呢? (一)发掘员工需求,设定共同的目标 在团队建设管理中,不同角色的成员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工作的目标和期望值,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对于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整体业务,需要按照承诺,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项目要求的产品或报务。而对于项目成员来讲,应该高质量完成任务,如果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就更好了。那么,员工需要什么?在调查中发现,下面所列是员工认为的最重要的五件事情: 有学习的机会和选择任务的权利。员工看中能够从中获得某些技能的学习机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他们渴望有选择任务的能力。 更多的自主权及权力。更大的自主性说明,组织信任员工独立开展工作,而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 灵活的工作时间。员工看中他们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让他们平衡个人责任及工作责任的冲突。 个人赞扬。员工需要自己的工作成果被予以肯定,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与管理人员接触。管理人员与员工们在一起,意味着对员工的认可。通过聆听员工的心声,回答他们的问题,提供建议,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 因此,项目经理应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且远大的目标可以令团队成员振奋,与项目的目标相契合,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出非凡的成果,从而在学习中体会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理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1.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是一种激励和检验。它既可以检验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也是检验团队绩效的重要工具。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把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处罚。考核评估的结果要及时向员工进行反馈,帮助他们寻找自身不足和团队目标的差距,从而激发员工不断改进工作品质,提高服务质量,达到团结进步的目的。 摩托罗拉公司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层面,并给予高度重视。他们把绩效管理下的定义是: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管理者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就下列问题达到一致:(1)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2)员工所做的工作如何为组织的目标实现做贡献;(3)用具体的内容描述怎样才算把工作做好;(4)员工和管理者怎样才能共同努力帮助员工改进绩效;(5)如何衡量绩效;(6)确定影响绩效的障碍并将其克服。从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在摩托罗拉的地位。绩效管理关注的是员工绩效的提高,而员工绩效的提高又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这就将员工和企业的发展绑在了一起,同时也将绩效管理的地位提升到了战略性的层面,战略性地看待绩效管理,战略性地制定绩效管理的策略并执行策略。 另外,还特别强调了员工和管理者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种改变是深层次的观念创新,给了员工更大的自主和民主,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将更加和谐,之间将会有更多的互助、互补提高、共同进步,这也是绩效管理致力要做到的工作和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强调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工作内容的描述要具体,衡量的标准要具体,影响绩效的障碍要具体,只有具体的东西都有可操作性。并且,进一步强调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置于系统之中,使其各个组成部分互相作用,并以各自独立的方式一直工作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2.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激励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项目目标的轨道;有助于增强项目的凝聚力,促进项目成员协调统一。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灵魂人物”,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内心需求,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可以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需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广泛听取基层员工意见,制定出合理的分配制度。 (三)有效的领导 所谓领导力是把个人的愿景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把个人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领导是最大限度地使他人发挥潜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以创造最好的绩效。从更宽泛意义上讲,领导力不仅指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包括员工的领导力。无论是领导的领导力还是员工个人的领导力都要求在“能否做正确的事情”方面发挥作用以提高绩效。 团队需要决策的问题有很多:如何安排工作日程,需要开发什么技能,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做出和调整决策。在决定各成员在具体任务内容并使工作任务适于成员个体的技能水平方面,都需要团队领导和团队结构发挥作用。这些事情可以由管理层直接来做,也可由团队成员自己来做。有证据表明,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常常比正式指派领导者的团队完成工作的效果更好。当领导干涉自我管理团队的工作时,会阻碍他们的工作绩效水平。因此,建立自我管理的团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好的绩效。 三、结语 有效的团队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项目情况制定详尽的人力资源计划,通过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制定出科学、有效、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通过有效的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高效的业绩。通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地减少项目的风险,使项目可以按期、高质量的交付,同时也提高的客户满意度。拥有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公司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取得同步的发展。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公司取得成绩也是必然的结果。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议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21世纪是全面发展的时代,在此过程中,经济生产总值会不断攀升,人民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改善。在社会迅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团队建设急需优化。众所周知,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建筑施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强化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建筑施工;团队建设;团队管理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逐渐加深,在此过程中,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团体来讲,团队的管理及领导水平是其运行的先决条件,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是取胜的关键。而影响团队运行的因素有很多,这就使得团队建设与管理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式及方法,提高团队的积极性,增强团队战斗力,实现高效的管理目标。 一、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分析 (一)团队目标不明确,内部分工不清晰 当今社会,是技术与管理互相结合的最佳契机,任何的项目都需要技术、人才、管理的支撑,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会不断更新。然而目前,很多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只注重工作进展,却忽略了团队自身的建设,这就使得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层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一般情况下,每个建筑施工项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为建筑施工的进程提供标准。然而,很多建筑施工团队没有明确树立自己的任务及目标,也没有将目标传达到基层,导致上层决策无法领导施工层,致使建筑施工项目出现问题。除此之外,建筑工地人员过于分散,分工权责不明确,造成人员懒散的施工现象。团队成员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在重要工作面前也会出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进而导致上级工作命令无人执行,延误建筑施工项目的完成进度,最终影响到企业及社会的发展。 (二)团队内部凝聚力偏弱,缺乏必要的建设管理机制 所谓团队,就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所组成的管理团体,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开发成员的技能及智慧,为团队整体发展贡献力量。团队的价值是需要开发的,如果团队建设不当,也是会出现问题的。纵观现在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团队内部凝聚力还很不足,其处理方式还不到位。众所周知,一个团队中会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人们的年龄、兴趣、思维、经验、生活阅历等又是参差不齐的,这就使得团队在运行时会出现很多分歧,为建筑施工项目的运行造成弊端。此外,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欠缺,使得管理阶层无法真正了解基层员工的切实需求,使得员工的工作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可能会导致建筑施工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偏弱,无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建设与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正常运作的生命,完善团体建设管理体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团队的机制建设需要去伪存真,坚持吸取其他建筑施工团队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其中,奖惩制度的缺乏也是导致员工工作尽头不足的原因之一,长久以来,员工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干或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建筑工地效率的提高,也对团队的建设管理体制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完善团队建设与管理体制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众多施工单位、团队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建筑行业能否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可否认,当前的建筑施工体制尚不完善,管理与改革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实行。这就需要改善建筑施工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实行适度的奖惩体制,奖励有卓越贡献的个人及领导,通过颁发奖金及证书等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优胜劣汰的团队制度,帮助员工形成良性竞争和危机意识。裁掉部分重置的职位,增强团队自身建设。对于团队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优化考核方式,认真记录员工出勤方式,严谨考核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目标实行情况。所谓建筑施工团队的考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施工团队内部成员的审核监督和整个施工团队的考核。建筑施工团队内部成员多且职位繁杂,因此要对内部各个成员加以关注,对其工作成果要有明确的审核标准,另一方面,整个施工团队的整体发展状况也要有一定的考察评估标准。管理部门的领导是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关键,对施工单位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鉴此,要着力加强对管理层的培训,开展有关管理理论的讲座,从知识层面上提高领导素质,促进上下级沟通,努力兼顾员工的身心感受,旨在强化建筑施工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职能。最后,还需要明确团体目标管理体制,合理量化职工权力职责范围,形成上下有序,权责明确的目标管理体制。 (二)增强建筑施工团队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员工工作实力 建筑施工项目的团队不是由单个人构成的,而是包含众多成员,正如古语所言:团结力量大。古语中蕴含着很多的道理,因为个人是集体的构成要素,是建筑施工团队的基本单位,对于建筑施工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要综合考虑多种层次及职位需求,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诚然,团体内部成员间都有自己的目标与需求,人与人也是不一样的,性格也是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团队内部由上到下形成相互理解的模式,例如:团队内部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就建筑施工案例分享自己的感受及领悟,于交流中了解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感受,汲取别人的经验之谈,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增进团员内部了解,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因为只有建筑施工团队内部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才能有质的转变。当今时代,经济领域发展迅速,针对逐渐转型的国际格局,社会对于人才、技术、团队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而人才是技术的承载者,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强弱就决定着团队的成败,关系着建筑施工团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由此,要紧抓成人教育,组织建筑施工团体成员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开展成人技术培训,新添技术指导教程,帮助团体成员有效提升自我文化素质。强化建筑施工团体的实地操作能力,鼓励员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自身素质得到强化后,才能为提升团体建设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结束语:建筑施工项目在经济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效益是无可替代的。因此,优化建筑施工团体的建设和管理是时代所需,也是众望所归。建设与管理是评价一个团队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团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有效加大团队建设与管理力度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拓展团队实力,着重强化建筑施工系统,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有效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运行。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 【摘 要】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项目管理比较分散,所以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做后盾,为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保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成为大多数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目前,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都需要组织自上而下的管理团队,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使得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如何打造高效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打造高效团队的重要性及具体建设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效;团队;重要性;措施 引言:项目管理通常是对互相存在关联的活动进行管理。简单地说,项目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和时间限制,所以大多数企业的项目管理都设立了相应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原则。由于项目管理中需要借助人、设备、资料等各种因素的协助,才能共同完成项目管理任务,所以项目管理需要以团队形式存在,才能分工明确的完成各项管理任务。因此,团队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协作能力直接决定着最终项目管理成果的好与坏。就目前而言,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已然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简称PM)是运用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于项目活动上,来达成解决项目的问题或达成项目的需求[1]。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着,通常企业或单位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且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所以使得项目管理需要组团完成。因此,我们说项目管理是一种组织和形式,并且项目管理需要集合各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建设高效团队的重要性 (一)团队形成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见,团队力量是个人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受市场化不稳定因素影响,企业要想取得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依托科学管理为基础,因此,团队的形成满足了大多数项目管理的需要。并且团队形成,有利于细化项目管理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团队形成还可以多角度为项目管理提供多样化管理措施,便于多途径获取管理信息。此外,项目管理人员包括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等相关成员。一旦形成高效团队,就可以使领导与管理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便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团队形成有利于端正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团队对于员工来说像一个大家庭,团队内部的员工都彼此熟悉,因此团队形成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并扩大了活动空间,使其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得到改善[2]。一旦员工之间获得基本的信任就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其工作潜能。并且团队作战的成功率相对较高,而每个员工都是成果的缔造者和分享者,所以,团队形成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且在团队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岗位,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无限发挥个人价值,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对员工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并且,团队形式可以培养员工掌握多种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在项目管理中建设高效团队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是由个体组建而成,个体的专业能力决定着团队的整体实力水平,所以高效团队对参与者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效团队建设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才能不断地壮大团队力量。由于团队建设目标与项目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规划时需要将团队建设目标列入其中,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并且,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如果在目标建设时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结合,可以提高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所以,项目管理人员在制定目标计划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个人目标因素对团队目标的影响。 (二)注重团队精神建设 团队精神是支撑团队正常运作的核心力量。团队精神是根据团队成员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形成的,团队精神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设的。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团队精神需要独具特色,才能发挥团队价值。首先,团队精神的建设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所以如何发挥特长、弥补缺陷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3]。所以,管理人员需要设立多种工作岗位,并严格选拔制度,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展现特长,从而更好地得心应手投入工作中。这种相互合作、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工作精神,就是建设高效团队的重要资源。 (三)强化团队沟通意识 团队是一个集体,团队内部往往会因为各抒己见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强化团队沟通意识,是保障高效团队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大型团队还是小型团队,都存在人与人的接触与摩擦。通常成员之间的默契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团队成员之间提高沟通意识,才能加强合作默契度。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成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网络,包括:网络交流、户外交流、聚会交流、会议交流、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不仅可以帮助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还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4]。例如:“头脑风暴”形式的交流,就可以边沟通边工作,有助于加速高效团队的形成。 (四)完善团队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强大员工心理素质,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科学表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发挥群体价值。例如:发挥优秀员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优秀员工的自信心,还可以激励其他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需要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并制定多样化激励模式。例如将激励机制与工作表现相结合,公平公正的评定员工成绩,强化团队激励力度,着实鼓励员工积极贡献团队力量,便于提高员工提高团队存在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团队成员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伙伴,对表现优秀着给予高度认可,对失败者给予充分鼓励,才能保障团队可持续化工作。 结语:综上所述,高效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团队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项目管理中的团队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发挥其高效的管理能力,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财富。此外,在较为分散的项目管理中形成团队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还可以凸显每个员工的工作才能。因此,团队工作环境相当于为员工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所以,科学系统的团队建设体系,可以不断地引导员工融入团队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壮大团队整体工作水平。总的来说,项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项目管理团队也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谈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的核心要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2段四标施工项目部以往成功项目管理经验的分析,认为构建和谐团队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基础,树立正气实现项目团结的途径,实行目标管理、追求卓越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源泉和动力,建章立制、规避不当行为是团队建设的巡洋舰,相互谅解是保证团队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培养人才可以永葆项目团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团队建设;核心要务;目标管理;建章立制;培养人才 1、引言 鉴于南水北调参建单位多,各单位承接的标段多,每个标段造价往往上亿元,对许多参建单位来说承接的施工任务已远远超过历史最高纪录,组建项目部后如何进行管理成为摆在各承建单位面前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2段四标施工项目部以往成功项目管理经验的分析,认为构建和谐团队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是项目管理中致胜的法宝。 2、团队建设为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项目部创造了无数辉煌 从白露河工程,到燕山水库工程,从沙河节制闸工程,到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工程,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这支队伍从白露河工程开始组建,当时全国水利行业很不景气,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又几乎没有市场,白露河工程虽然只是一个100多万的小工程,但意义重大,局领导对白露河工程项目部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通过白露河工程打开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的不利局面,为局赢得更多的市场。带着局领导的重托,带着全局职工的殷切希望,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不仅顺利完成了白露河治理工程,而且相继承接陈族湾一、二、三期治理工程,临淮港一、四、五期治理工程,大洪河一、二期治理工程等大小十多个工程,开拓了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在信阳地区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燕山水库工程的开工建设为这支队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承建信阳地区的工程虽多但都是一些小工程,技术含量不高。燕山水库工程是国家九五计划骨干水利工程,工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如果说信阳地区的工程是实弹演习,那么燕山水库工程就是攻坚战,摆在全体职工面前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困难全体职工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兴奋不已,把干好燕山水库工程形象地喻为攻山头。全体职工凭着一股作气坚决拿下的斗志,圆满完成了燕山水库工程的建设,提前完成建设单位提出的节点工期,施工质量上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泄洪洞被誉为“河南第一洞”,溢洪道泄洪闸被誉为“河南第一闸”。泄洪洞工程在竣工验收中被评为优良工程,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马湾节制闸工程结束后又承接了沙河节制闸工程,这两座闸是漯河市的地方工程,形象工程,沙河节制闸刚进场时漯河市建管局对能否顺利完成持怀疑态度,协调上不配合,资金压着不给,项目部本着先把工程干好的态度,继续发扬团结拼搏的实干精神,把沙河闸工程干得又快又好,一下子取得了漯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信任,主动拨付资金,并希望今后工程建设方面能够继续与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合作。 这一个个工程建设的成功,为局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开拓了一片片市场,孕育了一批批人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团结,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当你走进这个团队马上会被他们的团结精神所感染,你会深深感觉到这支队伍有一种灵魂,一种无所畏惧,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项目部的团队精神,她贯穿于每个项目管理的始末,是取得一个个工程建设成功的法宝。 3、团队建设是项目部成立后的核心要务 团结是项目管理致胜的法宝,构建和谐团队、树立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项目部成立后的第一要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军队有军魂,企业有企业文化,项目部也一定要有项目的团队精神。这支队伍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在积极营造和谐的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支队伍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项目部的团结,团结帮助这个团队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团结让大家有种家的感觉,舒心地工作,并自觉维护着集体的利益,团结创造了一个让外界不和谐因素渗不进来铁的团队,一个能够战胜强大艰险,克服重大困难的团队。 4、树立正气是实现项目团结的途径 这个团队有一股正气,一种讲团结、讲拼搏、讲奉献的正气,一种从领导到同志都一律平等,共同参与管理,共谋发展大计的正气。正气让大家感到公平,让大家工作主动,让大家感到多劳就能多得。正气把大家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上下拧成一股绳。正气主要是通过以下各个方面树立的:在工作上,积极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反对拉帮结派搞内耗,反对自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在人员管理上,实行优化组合,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给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工资发放上,只讲贡献不分正式工临时工,不分工龄年龄,让每个人感到公平,唯一不同者是正式职工具有优先进入项目部和在局内晋升的权利。在生活上,领导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每个人感到项目部就是职工的家。在配合上,各科室各班组之间相互沟通,消除障碍,都是以主动的姿态出现。在组织上,项目部就像一个大熔炉,每一个新进员工都先被融化了,融入到这个项目中,锻炼出一个能够适应这个集体的优秀员工,而且在这个项目部不会主动撵走任何一个人,也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在领导艺术上,在项目部领导的眼里每个人都是金子,都是可以雕刻的璞玉,在项目部领导手中拿着一个放大镜一个缩小镜,放大镜寻找和放大每个人的优点,缩小镜缩小和规避每个人的缺点,让职工感到领导赏识他、看重他,他一定会像领导所期望的那样,优点不断变大,缺点不断缩小,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5、实行目标管理、追求卓越是凝聚集体力量的源动力 实行目标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工程是团结的基础。项目要有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大家才会有共同努力的方向,才会把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白露河工程的目标是开拓信阳市场,燕山水库的目标是进度质量创全局纪录,沙河闸的目标是一定要打开地方工程难干的被动局面。全体职工向着共同的目标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靠着大家的智慧,每一个目标都得到了最终实现。南水北调郑州2段四标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本项目的方针、宗旨和目标,“项目方针是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局党委管理理念,走市场化工程建设道路。项目宗旨是团结一致,构建和谐团队。项目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达到局强制性标准要求。”这一目标把大家紧紧团结在项目部周围,保证了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卓越分为项目卓越和个人卓越。项目卓越就是项目部要在同行争第一,在全局争第一,个人卓越不仅要做到某一方面的卓越,更要做到各个方面的卓越,不仅在施工水平争第一,更要在测量、质检、安全、预算、写作水平争上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的卓越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个人的卓越要靠大家的帮助达到。卓越让大家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为了达到卓越,每个人必须和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前进,共同为卓越的目标而奋斗。在卓越理念的指导下项目部全体职工团结一致,不甘人后,工程施工上力争第一名,个人能力上力争达到最高水平。凭着追求卓越的信念,10多个项目干下来,这支队伍在水利行业树立了一座座丰碑,为一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6、建章立制,规避不当行为是团队建设的巡洋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使项目部职工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这支队伍组建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避免了其他项目管理混乱的局面,堵塞了以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保证了这个团队正确性和凝聚力。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据局有关规章制度,结合项目特点,通过集体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项目规章制度,并装订成册。制度简明扼要,便于执行。在重要岗位的设置上,采取了亲属回避制度,所用人员都在项目部领导班子会议上讨论通过,避免暗箱操作和不正常行为的发生。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局和项目部制定的各项财务纪律。在物资采购上,要求货比三家,大宗物资采购,主动打报告,由局物资机械部统一采购,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在作业队的管理上,采用承包方式,并签订书面合同,结算与进度质量挂钩,与安全文明挂钩。结算采用结算单方式,工程量必须经过两个人以上技术员参与计算,结算单经各部们负责人、主管副经理、经理签字后生效。在作业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项目部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指导和监督施工,帮助作业队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减少浪费,获取更多的利润。 建章立制,预防为主,重在执行。通过建立制度,规避不当行为,正确地指引了团队建设的方向,根除了人治的随意性和职工的无所适从性,纠正了团队前进中出现的偏差,使大家养成了一种自觉配合工作的习惯。形成了“有章可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起到了为团队建设保驾护航作用。 7、培养人才可以永保项目团队的青春和战斗力 项目部非常重视职工的学习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培训员工、开展知识竞赛、策划期刊、传帮带、参观学习等途径来提高每个职工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项目团队整体实力的目的。 项目部期刊,既是宣传企业和项目的窗口,也是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途径,通过期刊文章的写作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写作水平,锻炼职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在查找资料中增加知识,更深入的关注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期刊文章内容不限,包括施工、测量、质检、安全、管理等;题材不限,包括论文、诗歌、散文、随笔、摄影等,对比较好的文章推荐到杂志社发表。项目部专门成立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学习,内容包括施工技术、预算、三标一体、档案资料、社交礼仪、服装礼仪、百家讲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培养职工的综合素质,并对所学知识组织竞赛。培训包括项目内部交流、请外部专家讲课、参加社会上各种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等多种形式。在组织内部学习时,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轮流讲解,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锻炼口才和心理素质。工作上进行传帮带,由老师傅带新人,有经验的带经验不足的,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要求学习周边标段的管理经验和施工技术,弥补自己的不足。 项目部通过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保证了这个团队把每个工程都干得很好,并拓展了更多的施工领域,从承建白露河100多万工程的弱小项目扩大为可以承建5个亿南水北调工程的2个强大的项目部。再复杂的事只要大家通力合作就一定能把它干好,再简单的事情只有大家把日常工作一点一滴的认真完成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团队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落实过程中有很大难度,项目领导对这一点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由于项目组成的人员性格差异性决定了团队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这不是几句口号、几条标语、仅仅挂在口头上、一时心血来潮就能做到的,工作中少不了磕磕绊绊,要想真正把团结落实到实处,需要项目部成员相互信任、相互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才能真正建成一支的铁打的团队。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议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管理 摘要: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日渐激烈的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环境迫使施工企业不断地对低效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将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员工组成高效项目团队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正基于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要素,总结其管理方法,以便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参考借鉴。 关键词: 工程团队建设;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管理 1、工程项目团队的特点 所谓的团队就是指一组个体成员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工作程序协同工作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团队要实现其工作目标,重要的是其成员要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主要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工作中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界各地的各类企业所证明笔者认为工程项目团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1 项目团队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特征 项目团队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工程任务而组建的,工程项目完成,项目团队也随之解散,所以施工项目团队具有临时性特征。此外,项目团队的成员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施工任务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比如一个工程项目分为基础、主体、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工作重点不同,现场管理人员也会相应调整补充。 1.2 团队成员的差异性特征 施工项目团队所面临的施工项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非常强的综合体。所以项目团队的组成经常是各个专业、各个年龄段、各种经历与文化素质的成员。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员的多样性势必带来需求层次的多样化。所以,如何建设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将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是施工项目团队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 1.3 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复杂性要求项目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几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工程本身结构的独特性,涉及技术的复杂性之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条件等等都会有若干差别,都涉及到某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建设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因素较多。项目部总会面临新的挑战,往往不是某个人单独可以承担的,需要整个项目团队齐心合力,共同攻克难关。团队的形成并不是将项目成员简单组合在一起就能成了的,有的项目则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团队,而有的项目可能在项目工作结束时也没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2.项目团队建设原则 2.1、项目团队建设必须在公司统一的体系、制度指导下进行 项目团队是公司的团队,必须遵守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统一的制度、体系就有利于发现团体建设的规律,把一些片段的、不连续的、少数人的经验传承下来,不断丰富、更新、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和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团队建设。我们不愿看到:随着项目经理的离任,优秀的团体慢慢失去竞争力。 2.2、项目团队的能力来自和谐 项目团队和谐是指项目、项目团队、项目管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和谐。工程项目复杂,很难预先将各项责任清晰无误的分配给每个岗位,也不可能预先将所有岗位间的关系准确的表示清楚,任何体系、制度都不可能代替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项目团队成员必须能够互相支持和共同承担责任。 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要具备互补的技能,互补的性格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型或社会活动型的人是项目经理比较好的人选,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应是理智型,施工员可以是合作性或社会活动性的。一个成员性格多样的团队带来管理上更多的麻烦。项目团队成员必须明白:性格无优劣之分,懂得如何适应和欣赏其他性格类型的人,项目团队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排斥。 采用何种项目管理机制也是十分重要。只有采取与工程项目、项目团队成员特点相和谐的管理体系、制度、方法,才能让项目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出来,并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2.3、项目团队要有一个有威信的领导 团队领导个人威信也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这是管理双重属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有威信的项目经理,能团结项目团队全体成员,激发出项目团队成员的潜能,能使项目团队有凝聚力、核心竞争力。项目经理的威信会在项目即将出现混乱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企业的授权是项目经理威信建立的必要、首要条件。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威信建立的基石,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与人沟通、解决冲突等管理经验同等重要。项目经理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必须的。建立和培养共同的爱好也有利于个人威信的培养。 3 项目团队建设的策划与实施:笔者的观点:项目经理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子 3.1、施工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工程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施工项目经理要将一批素质高、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的建设项目管理人才组织在一个团队里,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方能在建设施工中节省资金、降低损耗、减少内耗、节省劳动力保证项目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如期实现。所以,要想创建最佳团队、管理好工程,创造最大效益,首先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协调各方面关系、沟通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纽带作用,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在工程实施的进程中不仅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灵活自如地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还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多谋善断,灵活机变、任人唯贤、大胆管理。另外项目经理还需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熟练的项目施工管理、经营技巧。项目经理必须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才能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3.2、项目启动。项目经理必须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分析项目实施对团队成员的技能需求、责任需求、习惯需求等,根据这些需求有目的的从企业中选择项目团队成员。如果企业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选择,项目经理可以比较顺利的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拔合适的项目团队成员。但现实情况中,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供项目经理挑选,在有限的资源中,项目经理需要审视每个供选择的人员,不但要考虑每个人员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考虑这个人的工作习惯、协作精神、责任心,甚至是个人脾性。因为项目是需要集体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任何项目成员的知识技能、习惯和个性都会影响项目的完成情况。慎重选择项目团队成员,组建项目团队,能够减小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管理偏差。 3.4、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领导团队成员,有助于培养项目团队精神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通过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以“迫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为典型特征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1954年,美国人德鲁克在5管理的实践6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笔者认为,从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层面上看,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全面的过程控制:项目管理中存在明确的最终目标和短期目标,从项目经理对项目部成员的管理这一层面上看,项目经理可以对一般的项目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 4、结束语 项目团队是一组个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工作所组成的团队,优秀的项目经理组建有效的项目团队,并采用高效的团队管理对策来取得优异的团队绩效,最终实现团队目标。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基于IPT团队的民用飞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复杂性,分析了强化项目沟通管理对民用飞机研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沟通管理的原则,提出了通过建立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 民用飞机;IPT团队;沟通管理 1目沟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用飞机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多、专业间关联度高,项目干系人多的特点。整个项目涉及到设计、制造、试飞、客户服务等研制方,涉及到几十甚至上百家国内外供应商、科研院所、高校、适航审查方、国家部委等干系人对象。 项目沟通管理目的是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抽取、传播、处置,确保项目关联方能及时、准确获得所需信息,确保正确理解信息内容并及时响应。项目沟通管理是科学高效地完成项目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的前提,直接关系到项目团队目标的实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沟通是项目策划和决策的基础。项目团队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进行科学的策划,必须以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为基础。 2)沟通是项目管理和控制过程的依据和手段。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掌握项目各方面情况,才能为科学高效的项目管控提供依据。 3)沟通有利于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和交流将团队的个人、组织贯通成为一个整体。畅通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改善人与人、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 4)沟通是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通过各种途径将工作指令传达给团队成员并使团队成员理解和执行。若沟通不顺,团队成员不能及时正确理解和执行领导意图,将会导致项目执行偏差。 5)沟通可以减少项目成本。项目的沟通管理直接影响项目执行的有效性和项目成本。有效的沟通管理,有机会避免增加项目成本和项目管理难度的问题和风险。 2 民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的原则 1)项目沟通有效性原则。沟通有效性,即信息接收者可以准确理解项目信息,符合信息者的本意,使项目关联方通过沟通达成一致。 2)项目沟通及时性原则。项目信息及时的收集、整理、流转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及时的沟通可推动项目中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3)项目沟通必要性原则。沟通是有成本的,项目沟通管理须以必要的沟通为基准,避免因过度沟通或者不便捷沟通造成项目研制效率降低。 3 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 民用飞机研制是复杂系统工程,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很高,传统的基于职能的弱矩阵项目组织,各部门按照专业分工开展工作,项目工作协调时需进行工程、制造、客户服务、试飞、采购、质量、适航、计划管理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消耗着大量资源,沟通的有效性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 通过将工程、制造、客户服务、适航、质量等要素人员进行集成,建立产品集成开发团队(IPT团队),打破了部门壁垒,使得各技术和管理专业在一个团队内部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调,消除团队内部信息不对称,厘清工作界面,加强各专业耦合度,大大减少项目经理的管理幅度,增强沟通有效性和沟通协调效率,降低项目的不确定性,推进项目进度。 4 总结和展望 本文分析了民用飞机研制项目的特殊性,从项目沟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沟通管理的原则上对民用飞机研制项目沟通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建立IPT团队改进项目沟通机制的方法,加强了项目团队的沟通力度。在建立民用飞机研制项目IPT团队后,快速建立一系列的沟通方法和规范,来更加促进项目沟通,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浅析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摘 要】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形势进入紧缩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局推行了“模块+专业化”管理,在不增加人员和投入,把自己简化成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解放自有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人员、设备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集中精力,做好技术和现场工作。在此基础上,放大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专业和模块之间的衔接工作,最终将其合成为一个完整、优质的产品。这其中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管理跟不上,其他都是空谈。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阐述了项目管理团队的基本概念,探讨了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项目经理领导力 一、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内容 (一)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而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 施工项目管理团队的组成 我认为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个管理团队和几个执行团队共同组成的团体。一个项目的管理团队是由项目经理、项目书记、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项目总经济师、项目总会计师组成,根据项目的大小一般为5-8人,项目经理作为管理团队的核心。项目的执行团队是以项目副职的为核心,比如说项目总工就是项目测量、实验、技术和质检部门这个执行团队的核心。项目副职既是管理团队的成员,又是执行团队的核心,便于对其成员的管理和控制。 (三)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特点 一个高效项目团队具有如下八大特征:①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即自主性);②具有高度创造力(思考性);③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合作性);④把总目标转变为具体绩效指标的能力;⑤团队精神;⑥相互尊重;⑦真诚沟通;⑧公平发展。 (四)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使整个项目管理团队都为实现共同的项目目标而努力奋斗。通过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能够: (1)使团队成员确立起明确的共同目标,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做到合理分工与协作,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权力、任务和职责,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建立高度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积极热情地为项目成功付出必要的时间和努力; (4)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成员间相互关心,彼此认同; (5)实现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形成开放、坦诚的沟通气氛。 二、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执行力不足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项目规划、实施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项目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 以会议通知为例:某日上午项目经理通知办公室晚上7点会议室开会,参会人员项目领导班子和部室负责人,让办公室人员传达一下。下列三种常见情况: ① 办公室人员给其中一位项目副职打电话说:×经理,晚上6点项目领导班子和部室负责人在会议室开会,你和他们也都说一声。② 办公室人员给每个参会人员都打电话告之。③ 办公室人员给每个参会人员电话告之,然后开会前一小时又打电话复核参会人员能否到会及缺席人员缺席原因。 上述三种做法,相信大家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不同的项目可能会出现这三种情况,体现了项目的执行力的不足,体现了项目管理上的不足。 (二)团队领导的管理素质欠缺 一个团队的领导管理素质的高低和修养的好坏, 关系整个团队的工作成败。领导的管理素质愈高, 领导功能就发挥得越好。由于团队领导的管理素质欠缺, 使其对整个团队缺乏相应的指挥和管理, 导致团队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和团队建设存在极大的障碍, 最终导致组织涣散, 项目目标最终难以实现。 (三)团队的绩效评估机制存在偏差 绩效评估犹如一把双刃剑, 做好了可以激活整个团队, 反之, 就会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 影响团队的凝聚力。现实操作过程中, 绩效评估机制的正确性经常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 (四)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 沟通不畅一方面表现为: 一个项目管理团队往往都是汇聚了公司各个项目的精英, 这就存在一个融合问题,来自不同项目的人员往往受到前一任项目经理的影响比较大,他的做事风格、思维方式往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而这些不同思维方式, 最终直接导致了行为方式的差异, 造成团队内部的沟通不畅。这种沟通不畅造成团队成员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会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矛盾, 从而对整个团队的有效合作产生障碍。沟通不畅另一方面表现为: 团队内部的管理不善和领导不当。如果团队内部缺乏有效的分工与监督, 团队成员之间就无法有效进行沟通, 从而也就难以形成合作, 导致彻底的失败。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工作的基本纽带, 沟通问题解决不好, 其他目标的达成都将是空谈。 三、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一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 二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三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你按“严、实、快、新”四字要求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怎样提高团队执行力。要提高团队执行力,必须先提高团队凝聚力,每一个员工都要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公司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定平台让他发挥,使其他热爱这份工作,全心全意为公司工作。公司在组织培训时要给员工经常灌输“坚决服从”意识,当然这个服从不是强迫的、抵制的,因为服从决策的内容是在决策前,就与员工沟通交流过,并且认可,觉得这些是自己应该做好的。但一旦作出决策,就应坚决执行,对于不服从者,要给予严厉惩罚,否则执行力空谈。团队的凝聚力肯定与组成这个团队的成员有关,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团队的核心组织,也就是项目经理,他的组织能力及人格魅力都能影响他带领的团队,因此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有卓越远见,才能体现出团队的气质和灵魂,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二)提高项目经理的领导力 (1) 学会授权。 如果一个项目凡事要请示项目经理,凡事项目经理事必躬亲,每个员工都只听项目经理一个人话,那这个项目经理不是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合理有效的授权可以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并提高部属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权力,项目各副职才能自主的运用权力去解决问题,促使了各副职对自己权限内的工作总体规划,改变那种过度依赖项目经理,靠项目经理指令行事的局面,有利于能力的发挥和不断的提高。 项目上经常出现部门部长管不住的部员的现象,我感觉和项目的管理有很大关系,这有一建议供大家参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月不管多少都要设置奖金,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置0.5-1.5的不同系数,制定一套合理的考核办法。这样可以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项目的奖金发放过程中,项目班子只是制定基数,而项目班子负责对每个部室负责人进行考核,部室负责人负责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授权给部室负责人,让其确定下属的奖金系数,这样,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控制住整个部室了,你不听话可以,那对不起这个月奖金你的系数就少,你表现好,那这个月你的奖金系数就高。有了这个权利,那部室负责人对下面的控制就轻松了好多。 (2)提高导向能力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使之执行”。不是让你时时处处都比下属干得好,是要引导、感召他们,让他们能自组织。通常一个团队建设要分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正规阶段、变现阶段。项目经理经理就是引导项目团队从“跟我冲”到“给我冲”,最后实现“让我冲”的重大转变。 (3) 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充分提高团队领导的管理能力, 就必须在领导的自身素质上下功夫。通过领导自身的优秀品质和表率作用对团队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情感因素。通过领导自身的品德修养建立信誉和树立威信,加强领导的个人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在团队内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能力。 (4)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尤其是新学生,他们渴望得到项目领导的认可,可能一次谈心、一句口头的鼓励就能影响他的一生。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琢磨的,可能你的一句表扬,就能让员工“感激涕零”,激发起他的小宇宙,用情感鼓励来弥补制度管理上的不足。好的员工不是高温管理管理出来的,而是鼓励出来的。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合理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切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局里或公司的管理制度, 只有立足于本项目,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项目领导团队一定要对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不能制度和执行两张皮,只做表面文章; 第二, 及时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 二者应该有效结合对团队成员进行激励,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要强调一下奖励的及时性,当一名项目成员对项目提出一条合理建议或有创新的管理措施且为项目创造了价值时或通过他的努力为项目带来荣誉时,项目经理不要吝啬你的奖励,根据贡献的大小当时就要表明态度,第二天就要上红榜或在项目的内部会议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让大家看到项目部的态度,使大家能积极的为项目出谋划策贡献金点子,争先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项目部争得荣誉。 项目可以每隔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让大家投票推选1-2名优秀员工,每年根据每月或每季度评选情况综合评选1-2名年度优秀员工,无论是正是员工还是临时工,都可以参加评选,奖金可以不多但必须有,不在乎它的物质意义,更在乎的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和慰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推选的肯定是很有代表性。当一个职工的表现得到大家的认可后,他会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到以后的工作中。这样做项目上会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氛围,人人在比好,比先进,比优秀,长时间后项目的管理肯定会进入一个好的循环。 (四)建立良好沟通体系 通常项目管理团队的成员并不是以项目经理的主管意愿来组建,可能团队中大家彼此都不认识,或部分认识以前一起合作过,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就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成员也要主动地创造条件加强沟通和融合。 良好的沟通就是一个团队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 又是整个团队正常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高效的团队基本条件。如何加强团队的沟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团队机制。要对团队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以及监督等职责进行相应的合理划分和规定, 给每位成员都确定一个合理的“团队身份”, 无论是团队负责人还是组员, 都可以找到自己在整个项目中的坐标, 使每个团队成员各司其职, 减少工作冲突; 第二, 建立团队内部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团队内部形成上下级互相尊重, 同级人员相互信任,全体员工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 第三, 团队内部应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 来加强团队成员的良性沟通, 使各成员之间能够尽量多的彼此了解, 从而使成员真正融合到团队中, 不分彼此,共同努力。 以上是我对项目管理管理团队和项目管理的一些体会和认识,通过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带动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从而推动整个项目的管理,使项目能够实现自组织,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为公司培养更多的管理型人才,使人力不仅作为资源更要变为我们一局的竞争资本。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综述 摘要:团队建设是影响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项目团队也成为对承包商、服务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精品项目团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真正的项目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有挑战性的项目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按照一定的体系、制度、方法组成的有凝聚力的群体。阐述了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并就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成果期、结束期等建设周期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工程项目;团队建设;团队原则;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是影响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项目团队也成为对承包商、服务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精品项目团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工程项目的单件性决定了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的多样性,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1 项目团队建设必须在公司统一的体系、制度指导下进行 项目团队是公司的团队,必须遵守公司的项目管理制度。统一的制度、体系就有利于发现团体建设的规律,把一些片段的、不连续的、少数人的经验传承下来,不断丰富、更新、完善企业的项目管理和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团队建设。我们不愿看到:随着项目经理的离任,优秀的团体慢慢失去竞争力。 2 项目团队的能力来自和谐 项目团队和谐是指项目、项目团队、项目管理机制三者之间的和谐。工程项目复杂,很难预先将各项责任清晰无误的分配给每个岗位,也不可能预先将所有岗位间的关系准确的表示清楚,任何体系、制度都不可能代替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项目团队成员必须能够互相支持和共同承担责任。 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要具备互补的技能,互补的性格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型或社会活动型的人是项目经理比较好的人选,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应是理智型,施工员可以是合作性或社会活动性的。一个成员性格多样的团队带来管理上更多的麻烦。项目团队成员必须明白:性格无优劣之分,懂得如何适应和欣赏其他性格类型的人,项目团队就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排斥。 采用何种项目管理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采取与工程项目、项目团队成员特点相和谐的管理体系、制度、方法,才能让项目团队成员的能力发挥出来,并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3 项目团队要有一个有威信的领导 团队领导个人威信也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这是管理双重属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的。有威信的项目经理,能团结项目团队全体成员,激发出项目团队成员的潜能,能使项目团队有凝聚力、核心竞争力。项目经理的威信会在项目即将出现混乱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企业的授权是项目经理威信建立的必要、首要条件。项目经理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威信建立的基石,扎实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的与人沟通、解决冲突等管理经验同等重要。项目经理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必须的。建立和培养共同的爱好也有利于个人威信的培养。 4 项目团队要有系统的绩效管理 工程项目绩效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状态及工程实体的状况总合。绩效管理就是确定项目绩效的测量方法并予以评价。我们要尽量准确的测量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以便为了更好地完善管理体系、制度。绩效评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本身,而不是单纯为了人员评价。先改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再改善人。因为改变了系统,也就改变了人的行为,而改变了人的行为,却未必能够改变系统。 5 项目团队成员数量适当、能力与任务匹配 工程项目管理是复杂的,需要密切协作的任务。项目团队管理人员过多并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还会产生更多的工作,沟通的难度也会增加。因此,应当划分岗位小组、适当增加管理层次、简化流程。减少人员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增加一些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力高超、精力充沛、一人多岗。 项目团队人员数量、能力要和工作量匹配,就要求制定项目目标时有适当的挑战性,这样会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工作量远大于能力,项目团队成员就会产生焦虑情绪,牢骚满腹,甚至放弃努力;反之,则会产生无聊的情绪,就会人浮于事,无所事事,无聊、自负。 综上,真正的项目团队就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有挑战性的项目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按照一定的体系、制度、方法组成的有凝聚力的群体。 6 团队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企业性质、人员构成、工程项目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成果期、结束期。 6.1形成期 工程项目团队的初次组建阶段为形成期,这个阶段基本上处于工程项目的准备期,他们均带着对项目成果和个人的期望走到一起。这时,明确的项目目标和项目原则、体系、制度、方法为大家所关注和接受是非常关键的。另外要使项目成员从心理上融入团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管理风格要注意参与和集权的结合,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尽快地形成统一的项目规划文件。要尽快度过这个时期,不能在人来人往中开始工程项目主体的施工。 6.2 成长期 成长期处于基础施工刚开始阶段,真正的工作开始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成员在短暂的礼貌之后开始了冲突。项目团队成员可能会对项目的原则、体系、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项目团队成员必须多沟通、多于他人协作、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经理要同时利用集权、参与和授权的三种管理风格,首先鼓励大家沟通和交流,提出不同建议,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坚持项目的管理原则、体系、方法。同时有意识授权那些认同项目原则的人,这样不仅激励了这些人员,也会使他们能够帮助你争取更多的人支持。这一切都要按照项目的管理原则、体系、方法进行。这个时期,项目主要成员要保持稳定,否则会在吵吵闹闹中度过项目团队的全部生命周期。 6.3成熟期 成长期安全度过后就会到成熟期。工程项目的施工步入正规,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冲突得到缓解,沟通和协作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可,自觉的遵守项目各项制度。授权的比重明显增加,大家都能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6.4 成果期 成果期处于施工的主体到装饰阶段,项目团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项目团队成员以团队为荣。这个阶段仍以授权为主,在成长期、成果期项目人员比较稳定,要注意项目核心成员的思想状态,因为他们的离去可能会对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 6.5结束期 没有度过成长期的项目团队必然会结束。步入成果期的项目团队要认真总结,丰富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经验;准备迎接新的项目。无论项目经理还是成员都要熟悉团队建设过程、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并寻求适合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成一支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摘 要】 采用由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五部分组成的ADDIE模型设计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交互水平和学习效果。但是对交互内容分析可发现,有关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四阶段的帖子分布分散,没有按照合作进程完成论文,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帖子对主题发展没有贡献,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合作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理念入手,从教学模式到学习评价,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并从社会整体网、在线交互内容、论文质量三方面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其是否可以促进团队的有效交互、是否有助于使团队的合作进程更加合理、是否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项目管理;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整体网分析;内容分析;成绩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存在两类应用,即“i类应用”和“c类应用”[1]: 前者指利用网络媒体传递知识,后者指通过师生在线交流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大多属于i类应用,缺乏c类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i+c的有机结合以及如何应用等问题,即在教学平台上设计、组织、引导同步或异步交互学习,弥补c类应用的欠缺。为了提高c类应用,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将远程学习者按一定规则组成团队,每个团队在课程主持教师和课程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分工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曾采用ADDIE[2]模型设计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此模型由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价五部分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主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缺乏引导合作走向深入的流程”等问题。但对交互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发现,“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四阶段的帖子分布分散,没有按照合作进程完成论文,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有大量的帖子对主题发展没有贡献,影响了虚拟团队的合作效果。本研究利用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研究其是否可以促进团队的有效交互、是否能使团队的合作进程更加合理、是否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但这种管理是一种使用管理工具进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了解项目管理在国内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本研究通过中国数字资源库,以“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有关项目管理和远程教育的文献较少,其中绝大部分是将项目管理方法用于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方面[3][4][5]。同时检索到2篇将项目管理运用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钮东志[6]提出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中,但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王珠珠[7] 论述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尽管我国远程教育界已经使用项目管理一词,但还没有真正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于管理实践,远程教育与项目管理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会遇到新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推进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实践发展的过程。以“项目管理”、“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团队”、“团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各种有效组合为主题进行检索,均没找到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相关国外文献资料,本研究主要在国际上公认的高水准学术期刊数据库Science Direct (Elsevier) 中检索,以“e-learning”、“project management”、“virtual teams”为关键词,时间为1990年到2012年,检索到8篇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国际上将项目管理理念运用到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其中Rooij[8] 介绍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关系,指出将远程学习过程看成一个项目,而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五个过程组,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结尾,这五过程组中相应的项目管理知识对远程教育虚拟团队学习是有帮助的,并利用数据证明了此观点,对本研究提供了部分研究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主体 1. 教学程序设计 本研究将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组,另一部分为测试组。控制组和测试组合作学习进程均采用ADDIE教学模式,而且完成的论文相同。论文完成时间分为七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三天,其中“分析”安排在第一时间段,“设计”安排在第二时间段,“发展”安排在第三、四时间段,“实施”为第五、六时间段,“评估”为第七时间段。 控制组的“分析”、“设计”、“发展”、“实施”、“评估”五部分由辅导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教学实践经验(见图1),作为远程教学的支持工具。对于测试组,采用项目管理理念对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促进学习者交互,加强学习者完成论文的效果。我们为测试组介绍项目管理方法,即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工具(见 图2): (1)项目章程模板(启动):这一部分描述知识要求;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需求、期望;项目目的;建立在学习环境和组织条件上的详尽的责任和约束;完成项目的必备条件、项目应交付的成果、项目的边界问题,等等。 (2)工作分解结构模板(规划):这部分是所有成果的图制描述,可将项目范围的陈述转换成具体确定的表格形式,以使虚拟团队更好地管理项目范围、团队成员的时间等,有效减少失误。 (3)活动列表模板(规划和执行):对于工作分解结构图中每个小任务都要详尽列出,要对任务完成的预定日期、完成状态、实际完成日期进行确认。此模板是虚拟团队管理项目范围和时间的一个工具。 (4)项目状态报告模板(执行、监测与控制、结束):对整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完成任务的数量与百分比、工作范围的改变、里程碑事件完成的日期、项目的难点、整个项目的状态,等等。 对于测试组,除了提供上述项目管理知识作为支持工具外,辅导教师还会提供必要的教学建议和最佳的教学实践经验(见图2)。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定2011春开放教育本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改革,以河北电大教学课程平台及课程BBS为媒介进行在线教学,有20名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被视为研究对象。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所有学习者分为四个虚拟团队,每个团队5人,四个团队之间不能有交流,是相互独立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为测试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为控制组。对控制组只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对测试组除了提供传统的支持服务外,还提供项目管理方法的支持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者有以下特征:全部为全职工作者,90%为小学教师,10%为文秘工作者或企业职工;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参加过在线学习;年龄在22岁到40岁之间。 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每个虚拟团队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交互看成一个社会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社会网络指的是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即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和各点之间的连线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倡导的不是单向因果分析,而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作用。[9]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分为个体网、局域网、整体网,本研究根据虚拟团队社会网络的特征,将每个虚拟团队看成整体网,利用整体网研究工具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网络密度以及网络距离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编码表(见表1)将其交互内容分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及其它六种类型。此编码表是以Rooij的内容分析编码框架[10]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具体情况对类别内容略作调整而成。 论文的质量即论文的成绩是反映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中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测试组论文成绩和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社会网络的对比分析 每个虚拟团队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网。本研究选择第一组(测试组)和第三组(控制组)来检验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整体网的影响。采用有向二值关系矩阵统计两个整体网的关系数据,利用ucinet软件得到第一组和第三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两个指标数值。 (1)整体网的密度 整体网密度的计算分为无向关系网和有向关系网,本研究采用有向关系网。若有向关系网中有n个行动者和m个实际关系数,则网络密度为m/n(n-1)。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越大,同时,联系紧密的整体网不仅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一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6500,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770;第三组整体网的密度为0.8000,对应网络关系的标准差为0.4000。由于整体网中成员比较少,使得两个整体网的密度都较高,但是控制组网络密度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行为的影响比测试组大。 (2)整体网的凝聚力 在整体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图论意义上的距离,即二者之间在图论或矩阵意义上最短途径的长度。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代表了整体网络距离,可以说明团队成员的联系程度如何,在距离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凝聚力指数,以此来评价团队的凝聚力。 从ucinet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50,凝聚力指数为0.825;第三组各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200,凝聚力指数为0.900。可以看出两个团队的平均距离都不大,凝聚力指数很高,但相比之下,控制组比测试组的平均距离更小,凝聚力指数更高,也就是说控制组团队成员联系更紧密,团队更具有凝聚力。 2. 交互内容的对比分析 利用表1,将两个测试组和两个控制组的交互内容归为分析、设计、发展、实施、社会情感和其它六大类。通过图3可看出,测试组和控制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有明显的不同:测试组在七个时间段内发帖的总数量为144,控制组发帖的总数量为373,控制组大约为测试组的2.5倍;测试组的发帖数在七个时间段内比较平稳,变化速率不大,控制组的发帖数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五时间段一直保持上升,且增长率很高。 在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测试组和控制组也有很明显的区别。图4和图5显示了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交互内容各类型所占的百分比,从中可以看到测试组和控制组的交互内容类型都包含了ADDIE合作模式中的分析、设计、发展和实施。控制组的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测试组中分析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6%,为控制组的2倍;控制组的实施内容所占比例为20%,测试组的实施内容占25%, 比控制组多5%;控制组的社会情感部分占总交互内容的30%,占到了所有交互内容的1/5以上,而测试组的社会情感所占比例为19%,占总交互内容的1/5以下,位于控制组比例的1/2到2/3之间。 从图6可看出:测试组的“分析交互”在第一时间段内基本完成;“设计交互”分布在第一到第四时间段内,有些分散,但在第二时间段内有10个设计内容帖子,约占总设计内容的1/2,说明“设计交互”比较集中在第二时间段内;“发展交互”主要是在第三、四时间段内完成的;虽然“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时间段到第七时间段内,但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时间段内。 从图7可看到:控制组的各部分内容是分散的。例如“设计交互”从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都存在,虽然第二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但第一、第三至第六时间段总发帖数所占比例为74%;“发展交互”的分布同样是在第一时间段到第六时间段,但在第五时间段内发帖数最多;“实施交互”分布在第三到第七时间段内,而且在结束的第七时间段内还有12个帖子,但主要是在规定的第五、第六时间段内完成的。 3. 论文质量的对比分析 (1)成绩的评定 每个学习者的最终成绩为团队合作完成的论文成绩乘以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每个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由其在线交互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即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在线交互成绩判断学习者的成绩系数,系数最高为1、最低为0。本部分涉及两个评定标准,即在线交互成绩评分标准(见表2)和论文评分标准(见表3)。由于本研究的样本为20名学习者,为小样本事例研究,故选取所有学习者在线学习成绩的评定标准和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spss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得到在线学习成绩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4( 0.8),论文评定标准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1( 0.8),两个内在信度可接受,即两个评定标准是可信的。 通过spss进行内容效度分析,对于在线交互成绩的评定标准,内容、问题、合作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数量、基调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所以五个指标与总分的相关性有显著关系,即本评定标准是有效的。对于论文评定标准,五个指标与其总分的相关系数都在0.7以上,两者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都近似为0,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评定标准也是有效的。 (2)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差异分析 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目的是利用来自某两个总体的独立样本,推断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测试组的两个团队作为一个总体,将控制组的两个团队作为另一个总体,检验这两个总体的论文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此来说明项目管理理念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 基本描述统计量(表4)显示,测试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8.30、标准差为10.499,控制组论文成绩的均值为83.80、标准差为10.902,表明测试组论文成绩比控制组的高,而且其论文成绩分布比控制组的论文成绩集中。测试组和控制组论文成绩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方差齐性检验值F为0.001,对应的概率p值为0.974,若显著性水平α为0.05(0.05),两总体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即与控制组相比测试组论文成绩没有显著提高。 五、研究结论 通过社会网络、交互内容、论文质量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测试组和未采用项目管理理念的控制组有如下不同: 1. 测试组的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比控制组的低,也就是说,控制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更紧密、更有凝聚力,这说明控制组的整体网对团队成员的影响比测试组大,这有可能促进合作学习,也很有可能限制其团队合作的发展,比如当学习者在网上交互的内容与学习不密切或没有贡献时,就会阻碍团队的学习和发展。 2. 测试组在任务周期的“分析交互”和“设计交互”阶段完成了项目章程、工作分解结构、活动列表一系列工作,使得后面的发展和实施阶段不需要过多澄清问题而达到有效合作。这和控制组的总帖数约为测试组的2.5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做到用较少的有效帖子实现虚拟环境下的交流更加清晰、简明和流畅。 3. 测试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19%,而控制组中社会情感类帖子占总帖子的30%,这反映了测试组在社会情感上很少有挫折和困惑,说明项目管理方法可以促进虚拟团队的有效交互。这与网络密度和网络距离的实验结果一致,控制组整体网限制了其团队合作的发展。 4. 测试组团队基本按照ADDIE模型的进程开展交互,而控制组团队交互内容比较分散、合作进程不明朗。这说明项目管理理念有助于虚拟团队合理有效地合作完成任务。 5. 测试组论文成绩的均值比控制组的偏高,但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理念并不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是小样本事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或者由于学习者都为成人,有鲜明的学习目的,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受辅导教师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虚拟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对社会整体网、在线交互、学习成绩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对促进在线团队交互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引入项目管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合作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本研究从项目管理的理念入手,从教学模式到学习评价,对虚拟团队的合作学习进行干预,并利用数据分析了其对虚拟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效果,希望能为教育者设计远程合作学习模式和提高在线学习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研究现状与问题 摘要: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多年来发展迅速,也面临一些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本文是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问题作汇总及分析,在原有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现状;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广告设计专业作为近十多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备受社会多方面关注,因社会需求量的激增及能力要求的提高,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各类针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随之增多。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广告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界定为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设计制作能力、广告营销能力三种能力,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及院校特点,各高职院校在培养重点上会有所不同,例如,江苏地区的高职院校多数侧重于广告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则以此为范畴进行研究。本文是笔者有关《建设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品牌模块式与创意社会化”特色教学的设想及研究》课题的先导,主要对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作汇总分析,侧重于2010年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可作为近年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研究的发展缩影,供各位学者以参考。 1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职业能力培养、业界岗位需求相适应、工作室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专产业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以赛促教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主要文献中:潘赞平《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09.08)与梅健等《高职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14.03)探讨了职业能力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培养体系的研究;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与姚傲雪《市场需求下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16.09)提出了业界、岗位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要求,认为广告行业在快速的发展下刺激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但快速之下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杨雲等《高职广告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2.03)、冯明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初探——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12.11)与马景凤《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3.03)针对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开设了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先河的包豪斯为例,强调采用作坊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对存在问题给出建议;邹迎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广告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设置》(15.09)、石慧《中澳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比较研究》(16.02)与胡晓霞《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16.11)均在课程角度对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创新等进行了研究;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与李宣霖《高职广告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替机制建设探索》(11.09)研究了专产一体化及工学交替机制的建立,认为现有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工学机制,提出探索建议;宗振举《行业大赛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14.07)与田商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16.02)涉及了大赛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阳艳群《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11.02)、佘艳琛《基于精准化调研的福建省高职广告专业发展对策研究》(16.12)与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则站在整体角度上去分析探索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陈晓欢《高职广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究与思考》(15.11)是对师资建设提出了观点。另外,还有部分学位论文也对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及改革进行了探讨。综上分析:2010年左右研究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专业产业一体化、项目实训、工学交替等机制建设较多;2012年左右工作室观念较为热门;一直以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研究中占据重要;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相适应的研究较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观念也在近几年得到提倡;2015、2016年,研究方向从教学模式开始回归本源,注重课程设置的反思及改良,与此同时,从宏观角度探讨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可见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已逐渐从多年快速的发展期转向沉淀期且努力通过回顾与反思以谋求专业于未来的更好发展。 2面临问题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众多教育者、学者在研究中均有指出且部分给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例如:黄宁《“专业产业一体化”下的高职广告专业发展研究》(10.11)提出一体化过程存在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借鉴本科现象严重不具专科特色、师资建设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封闭式教学及教学设备简陋等多方面问题且提出制定目标、编选教材、紧抓课堂教学、提高人文、加强师资、加大投入建设场地及团队等解决方案。李鸿明等《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业界需求的相适应研究》(14.01)中指出专定位不准确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条件差及课程设置不科学几项问题,并倡导“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罗丹《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谈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化》(15.02)中阐述了工学模式产生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不当,且提出优化方案。曾婷《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16.04)中提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及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且提出大概改革思路。综上分析:多数学者认为现今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一是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缺失,存在大量拿来主义的错误。二是师资建设不足,或结构不合理。三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教学形式不当。四是条件不健全,实践条件差,教学设备差。五是观念封闭,封闭式教学,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笔者认为发生以上问题存在许多因素:目标定位不明确是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不够,高职教育理应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师资建设的不足或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虽然逐渐提高却结构配置不合理,教师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教师自身存有安逸心理等因素构成。课程设置不科学是重点问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而教师自身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的观念得以前卫,视野开阔且多思考多尝试多交流才能避免教学思想落后、内容陈旧脱节、形式不当等问题。至于条件不健全关系到社会及学校对专业的支持力度,教学设备差需要学校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实践条件差则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封闭式教学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多数原因在于学校的制度及教师的思想,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的实际需求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带动及鼓励学生走出去、高眼界的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且摒弃安逸的心理状态。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笔者认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的讨论还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就业及服务地方经济等角度去讨论。现今广告行业出现入行门槛低,学生竞争大,员工流动频繁等现象,均影响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就业问题。虽然学生与公司是双向作用,两者可良性循环亦或恶性,但作为学校方对社会很多因素并不可控,所以需要秉持初衷站在教育方的角度去努力构建人才与社会的良性关系,如何给学生谋求更好的未来,即成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学生最根本所需,积极倡导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教学,才能使得专业稳健发展以寻求广告行业长远未来。 作者:成寓寓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创建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 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 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威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本地区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促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业促进创业。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教育来说,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矫荣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大环境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人才短缺的问题,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变化,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这几年的发展为社会输入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为适应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更新。经过调查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有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内容的单调匮乏、课程目标设置的含糊不明确、课程结构的单一等等。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片面、肤浅的层面,只将眼光只放在技术和理论上,虽然有利于学生就业,但还是只停留在一个“技工”的层面上,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设计师”,有头脑、有见识、有能力的、能独立的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而不只是别人领导下的一个技术工人,这既是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高目标人才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培养这一目标人才的看法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要有与客户和设计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 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客户沟通,明白他们的要求和意见,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要耐心、细心、真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和能力。设计的好固然重要,但要让客户觉的你的设计好才最为关键,所以沟通的能力不可小觑。与整体团队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毕竟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是需要靠一个团队整体能力的推动才能完成,所以还需要有内部协调资源的能力和争得同事支持的能力。 二、要有整体完成广告设计的运营能力 一个广告设计的完成和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需要很多人的整体运营,培养学生的整体运营能力尤为重要。广告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积极和各部门协调、调动团队积极心,让所有的绳子拧成一股才能达到最后的整体效果,所以学生要慢慢的积累整体运营能力。 三、要有对广告设计项目的整体策划能力 整体策划能力其实就是把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广告技术工人”提升为一个“广告管理能人”。我们教育出来的不能只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设计师,而是要有远大能力的设计师,整体的策划能力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培养客户关系,怎样获得订单,怎样推广一个设计项目,怎样获得客户的支持、合作和理解,整体的策划能力是大局的掌控和高能力的体现。当然这不是光靠基本理论知识就能培养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企业中慢慢体会并领悟到这种能力。对广告设计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才是一个高水平设计师能力的体现。 四、要有对广告设计的灵魂创意能力 做设计的都知道创意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创意是一个广告设计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会有独特的表现力,产生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强的艺术性。作为一个好的广告设计师,对一个广告的能力体现首先就是看你对这个广告是否有一个好的创意。创意能力是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学,从眼界上有提高,才会从心里有感悟,才能启发他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灵魂创意,设计师的创意关乎到产品广告的反响程度和推广程度,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是我们必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身综合应用和再创造能力,还要注意让他们掌握一些必备的创意知识与基本技巧。 五、要有对广告设计具体实际运营的操作协调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广告设计在前期设计和后期运营阶段中,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的实际操作是我们不可预料和预期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实际运营中临时出现和突发的状况我们都要尝试着解决和协调,让整个过程可以顺利完成。作为一名以操作为主要能力的广告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以及广告设计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各项流程。总之,高职高专的广告设计专业是培养未来发展的高薪高能力行业人才,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学子。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体系方面还处在完善和调整阶段,其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更新,也要求我们广告专业的教学理论要与时并进,努力培养出高层次和高能力的学生和人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设计业的高层人次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作者:黄芳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改革 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代商品广告的信息传播主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如: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符号。当对某商品进行广告信息宣传时,就会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符号对其商品进行必要的外观包装设计,并结合市场环境调研、消费心理定位、编排、印刷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参考,从而才能为这一产品的成功宣传打好基础,这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正是包装设计课程的市场化与实用性。 一、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收集分析 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开始,在学生们掌握了必要的包装设计的发展、概述等基础知识后,本着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原则,要求学生调研,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包装设计的收集分析。让他们作为包装设计的设计学习者,同时又作为市场的消费者,带着这种双重角色的身份,对市场中的商品形象,进行分析、思考、归纳。在调研总结阶段,要求同学们把调研的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分别进行展示,教师在全部展示完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很好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学习,学习调研观察的视角和调研资源的共享。 二、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 创意设计在现代的商场中,包装已经成为“无声的推销员”,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视觉形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此商品品牌的形象价值和产品的销售,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对包装设计的基础视觉元素形象设计的把握学习,开发学生在此类形象上的创意性设计思维,也就成为了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探讨要点。首先要探讨到的包装基础视觉元素就是标志,标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在我们现代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它已成为一种浓缩的形象语言,成为产品、品牌或企业的精神象征,消费者也逐步习惯了“认牌购货”的消费行为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可以结合广告设计专业中的另一课程VI设计中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本着不脱离企业理念、文化的宗旨,制作出简洁明了、内涵丰富、易识易记、与众不同、创意性强、并能促进产品终端销售的包装品牌logo。其次,图形创意设计也是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创作部分。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意在创造能够迅速传达有效产品信息,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促进所包装商品的销售。她是广告设计专业进行视觉传达的最主要部分,是传递视觉信息不可或缺的焦点。包装设计课程图形实践练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产品的形象,标志的形象,消费者的形象,卡通、借喻、字体变化、辅助装饰等形象展开创意构思,制作图形,从而能够在瞬间向消费者准确传达出产品的购买信息。第三,包装设计中的字体设计,又称为文字形象设计,它和图形是包装信息传达的主要两大媒介,只是,字体文字的传达效果没有图形更直接快捷,但字体文字的图意传达比图形更加准确明了,并且在包装设计中,又赋予了字体文字特殊的功能,图形可有可无,可虚可实,可以变化,而字体文字是必需的传达促销的信息。因此,学生们在包装设计的字体文字创意练习中,需要把握字体文字设计要符合产品包装的属性,注意寻找字体笔画之间的关联,提炼出简练的形与笔画,并注意把握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要介绍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视觉元素——色彩。人在观察或者购买商品时的惯性是“远看颜色,近看形”。也就是说,一个产品首先能不能先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很大程度是色彩起到的作用,这也正是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能否在玲琅满目的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并且清楚象征着商品内容的易识别性。 三、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广告设计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的现代新理念设计。产品的包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促进消费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环境下,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无非就是把消费者的目光吸引过来,而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商品的种类繁多,消费者的眼睛也已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或者已产生了视觉疲劳。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某一特色商品,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目标受众的眼睛给吸引过来了。因此,这些也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包装构思创作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以自己作为设计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在造型、结构、色彩、装饰等设计上,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当然,本着绿色环保设计的宗旨,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包装设计的绿色包装理念也成为了我们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重点。总之,在广告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教改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的市场包装设计的调研收集分析,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和对包装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新理念掌握,成为包装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加适应多元化市场发展的包装设计人才还需要更多创意理念的补充,这些理念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新中。 作者:赵静静 罗姝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中商情报网2014年6月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有关中国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广告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稳坐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交椅,纵观目前发展态势,凭借巨额的广告支出费用,未来几年内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不在话下[1]。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考实际报名人数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降低分数线,或转为文理科招生,都不同程度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源危机,如何在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新招生环境对于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要想成功应对生存危机并谋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剖析、审时度势。在充分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内涵的建设、招生就业水平的提高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最终赢得社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为我国广告行业输送优秀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者:潘倩 盛夏 单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校企联办广告设计专业探究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综述 目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有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以及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这些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精诚合作的原则。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合作办学功能的不断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程度加深,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变得更加广泛。因此,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实现校企之间的人、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二、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可按如下思路尝试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的特色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有其特色:1.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学习,以“干中学”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岗位技能人才为目标,实现岗位精准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质量的岗位实用人才。2.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3.以真实设计项目为依托,场景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时间工程场景相吻合,最大程度完成学校教育与行业要求的接轨。4.入学就签订就业服务协议:一是真正实现专业对口就业,二是培养业务骨干、实现高薪就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实践性原则。以项目为引导展开教学,以模拟项目过程配合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2.实用性原则。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做细就业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教学,适当扩展教学广度,把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固定在企业急需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岗位,使学生根据岗位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真正的实用技能,最终实现可选择的精准就业。3.岗位需求原则。按照国家职业院校教学要求,充分考虑设计行业岗位需要,按照岗位人才素质构成体系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初级岗位就业技能要求设计核心课程。(三)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未来的实习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以装饰工程项目为驱动设计教学,把项目引入课堂,把课堂变成车间和工地,使课堂教学和项目实操、市场考察、样板房观摩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授课地点根据课程的需求采取课堂授课或者店铺实习的形式,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企业各项工作,了解各个工程的施工流程,使其达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提前就业的目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实习完后,优秀者提前录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工作经验,还有工作成果。由此可见,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授课形式更加灵活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教学组织 学校负责职业素质和基础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岗位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企业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活动,进行包括企业岗位素质教育讲座、实训基地现场考察观摩、项目设计流程讲座、设计材料市场考察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按照项目流程的顺序进行针对性顶岗实训。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磨合适应岗位工作,实现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岗位就业能力。毕业设计期间,企业集中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岗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问题,进一步强化重点核心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实就业基础,顺利实现就业。还将组织岗位证书培训和考核,使学生顺利实现持“毕业证”和“岗位证书”双证上岗的目标。 (五)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用真实的工程项目和模拟真实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充分体现企业岗位特点,以各专业岗位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实际流程进展为主线,把课本理论知识要点与专业岗位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结合一起进行授课。统一自编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案,统一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标准化。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联盟为平台,让学生参与行业联盟多家企业进行培养,实现全新的广泛立体交叉培养模式,快速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顺利过渡。 三、结语 “校企联办专业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以校企合作双方现有的强大资源为基础,以企业岗位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采用全方位系统化教学模块模式,突出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训相结合,完成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种维度实施人才培养,并通过就业素养及心理培训实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闻立鸥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一、高校的广告教育:学生培养新方向 (一)创意思维的习惯 多屏时代的广告从创意作品到创意传播的新方向的转变中,创意的重要性作用仍旧显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导致了产业整合,广告业以其自身对创造性和独特性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标准,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先红认为的广告教育理念:学广告,就是学思维。所以,综合时代要求与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广告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意性的思维习惯。广告专业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扩大思维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增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让学生拥有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的储存;培养团队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开展脑力激荡法,为创意思维的形成提供学习方法与意识习惯。 (二)投入生活的态度 著名的广告文案创作人李欣频认为:“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意思维的获得不仅仅是高校校园内课堂的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以生活导向为主的传播广告时代的到来,让高校的广告教学视角与生活相关联,将教学计划扩展到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相互补充,以生活的热情投入学习,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广告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生活技巧的同时,丰富和深化个人生活营销的能力,在生活中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创意的敏锐视角触及到生活的积累之中,并将广告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能力通过教学计划中解决实际生活课堂的问题而给予实践的验证和提高。 (三)服务营销的观念 多屏科技下传播的广告时代的到来,其以生活为中心、服务为本的广告营销的观点是广告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时代的合纵连横趋势;也是从消费者需求、广告主诉求以及社会共生效应强调各方利益互化、兼容共赢的协同性价值之下,服务营销使广告的服务从传统内容的传达转向了全方位综合性的广告的创意传播,从广告主单方面的诉求表达转变为以生活为中心结合广告主诉求的服务营销,不仅改变了设计产业中各利益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极大地促进了设计话语权由单极向多维的开放。学生服务营销的培养目的在于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不断拓展的广告服务的范围领域,立足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理念,明确定位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的立足点,以期实现广告教学的长远化应时发展。 二、实践的广告平台:广告教学新形式 (一)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新模式: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实践平台 在我国,随着广告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相关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模式逐渐深入专业课教学。很多高校已经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广告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与实践资源,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但在传播广告的新形势下搭建以高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与社会联接创意综合型的广告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也可以让社会实践平台逐渐的运行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高校凝聚业界、联接社会的广告人才的培养平台。从高校自身主导地位连接社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合作,改善相关的民生工程,建立社会实践广告平台,以广告专业的知识首先进行相应的调研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去洞察社会中的相关生活服务缺口,用分析能力发现机会点,应对解决社会服务缺口来进行相应的策划、设计、推广等相关的广告宣传,实施与执行完整的广告策划等一系列的推广宣传。 (二)广告实践平台的教学作用:专业衔接性项目整合教学 广告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运用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来共同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在正式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在与政府合作进入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广告学专业学生观察生活、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生活中充分了解与学习受众的习惯与经验知识,充分从以生活为中心的平台上深入与扩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学会从受众的角度与认知中找寻创意思维灵感,以此做出适合贴近受众需求与喜好的广告作品。高校广告学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建立起工作室阶段教学模式,各专业课教师在学期教学前进行授课内容与项目选题的讨论与制定,使学生在各学期中针对同一项目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衔接性,同时深化与完善项目的广告策略与执行力度。 (三)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形式:学生自我评价总结的重要性 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搭建的广告实践平台的实质是将广告学的教育由被动的课堂知识讲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执行,因此,高校广告教学应做好课堂理论教授与实践平台上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平台训练的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不能一味的追求理论或者实践的获得,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应合理分配。在考核评价标准中,应将小组成员的互相评分和受众和企业项目经理的评分列入考核之中,将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也放入广告实践平台的考核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平台的考核中除了在项目教学中的表现得分外,自己在项目教学结束后需填写相关的自我总结等自测评价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课后及时思索与总结项目课程教学与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避免了项目教学团队合作中的成员挂名得分的现象,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分。 作者:张国斌 赵桓梅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自身品牌文化的建立,城市景观的建设以及部分商业文化区的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广告媒体的发达和多样化更是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空间,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背景下就使得社会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我国充分重视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并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制定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而我国地方政府更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并制定了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是文化产业想要真正获得发展,关键还是文化产业的设计人才。当前我国广告设计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大部分城市都存在着广告设计人才无法满足设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广告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更是很难满足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2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式 2.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目标 做好广告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做好教师观念的更新,要求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观念,并结合时展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全面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并能够针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是在了解学生认识程度和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工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广告设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和创造思维,进而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更新教学形式,改善授课方式 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要能够做到针对市场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和规划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更是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水平,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这样一来就是需要设计师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作品的展示,进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3制定考核目标,开展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至关重要,传统的考核目标还是凭借学生广告设计作品去衡量一个学生广告设计水平的高低,这样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素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广告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应具备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考核标准,除了对学生广告设计作品进行打分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实践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采用这样考核和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三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推动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4采用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实践教学方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设计类似的比赛也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大学生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些广告设计命题,并将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了解企业对于广告设计的需求和广告本身带有的商业性质,便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广告的本质和核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学习的效率。 3小结 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酷,改革和创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做好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掌握学生学习规律,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全面的提升广告设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作者:王亚琦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广告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研究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学习、了解并掌握广告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根据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学习的特点。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是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设计理念加以了解,掌握设计的整个流程,并应用艺术的手段把产品信息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二是传播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共同协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在现实中如何把握设计的命脉,在团队协作中如何凝聚集体智慧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克服沟通的困难。 二、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主张教、学角色换位,教师为“配角”,学生为“主角”,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基本技能课程为主线,依托各个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的“项目”教学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学互动”的方式。教师通过引用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再将一个独立的企业真实或仿真项目布置给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设计制作。学生通过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制作,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来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则在进行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通过合作、协调,了解工作过程及掌握每一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环节。项目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分工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并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重点。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讲、练、评”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着重在各课程衔接上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顺序及所需知识来设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实现课程与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及印刷工艺课程为例,按行业、企业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应该是先做标志,再做广告,最后进行印刷等。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就可以先集中安排标志设计课程,再集中安排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待后一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到了要用到印刷工艺的知识了,这时,再集中安排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采用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根据教师设计的真实且有衔接关系的业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融理论于实践,实现“教学做、理实用”的无缝对接与完美结合。同时,笔者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设计有关“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报告共发放调查问卷495份,回收问卷495份,回收率100%。在调查有关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题目为“项目教学法是运用实例解析和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你对这种教学法的态度是”的问题中,选择喜欢并支持的占73.7%,排在选项的首位;在题目为“你认为项目教学对你的设计能力有何帮助”的问题中,有68%的学生选择了“使我在遇到同类型的设计时,能够快、准地进行设计”,有25.7%的学生选择了“只对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的案例能够顺利解决,对于新问题就无从下手”,有6.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帮助”;在题目为“你认为普通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是”的问题中,有79%的学生选择项目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设计水平,有16%的学生选择“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有5%的学生选择“二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中,学生用实际行动去设计,能亲身体会到设计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设计的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某项设计任务时,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作品设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持支持和接受态度的。 三、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法 广告设计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考核方式,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并将过程反馈的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二是将教师的单方面评价方式改为让学生及团队参与到评价中来。 1.广告设计专业总体考核标准为了配合广告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探索相应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30%;专业课结合各课程考核的结果,占总评分值的60%;学生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则占总评分值的10%。 2.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考核标准 (1)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目前,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以过程性评价为重点评价手段,以目标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最后考核手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进行系统的制定,规范了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掌握各项目内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专业技能包括项目制作的过程、制作的效果和目标性的考查结果。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自我评价(30%)+教师评价(7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2)专业基础课程综合成绩登记标准。结合广告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编制了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考核成绩登记表,代替传统的平时成绩考核登记表和作业批改登记表。综合考核成绩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包含: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上课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等)、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20%;课程知识(应知部分)、作业、各项目学习成果等过程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50%;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综合方面的考核占总评分值的30%。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表作为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可作为点名册、课程提问、检查学习情况、检查作业等多项纪录表。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3.广告设计专业课考核标准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包括项目制作过程、完成效果和项目拓展情况。各课程总的考核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即小组互评(40%)+教师评价(60%)的权重得分,最终按照各项考核内容的权重得出各项的总分。 四、小结 “项目式”教学模式仍是个新生事物,但在笔者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其对调动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确实产生了可以进行系统考察、量化衡量的正面结果,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证明其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项目式”教学模式随着在更多学校、更多专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变得更加切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惠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莎丽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就业难缓解路径分析 现阶段企业青睐实用、够用、好用的专业人才。通过对广告人员的能力分析,结合广告设计行业和企业的职业标准,明确了广告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专项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其中专项技术能力包括设计定位、广告创意、设计表现和广告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则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取信息、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依照工作任务需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多种广告创意思路、解决广告制作关键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各种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市场营销及广告类人才在人才需求上位居前列,但是广告行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广告网主办的“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中已找到工作的占46%,有工作意向的占9%,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5%。目前看来企业有需求、学生就业难,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直接造成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接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数量及规模增长速度较缓,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供大于求。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造成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门槛也逐渐提升。很多企业负责人承认,他们在招聘设计人员时主要看经验,对员工的要求是: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市场、有创意、熟悉各类设计软件、思维超前、勤奋等。以河北搜才网平面设计业近期某一天职位招聘为例,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有234个,78.6%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是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只有不到50个岗位对员工的工作经验无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虽然经过系统的培养,但高校对具有实战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较弱,难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自然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广告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1]。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调查统计显示,企业认为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严重落后于实践,“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不足”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同时企业所需技能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差太多,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薄弱,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就业面受限。当前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才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北京创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主要以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约占从业人数的69.1%,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说明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论,更关注实际能力。现代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已由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转变,专业岗位在要求员工有精湛技艺的同时,对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就广告营销岗位来说,除了沟通能力外,员工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脉资源。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过度注重薪酬导致就业难。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大学生应及早制定职业规划,以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而目前大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就业标准通常以“一个好的公司、一份好的薪水”来笼统表述,殊不知仅广告行业就有创意、媒介、设计、制作、客户业务等多个岗位,而“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可能会选择行业中的哪个岗位,应如何努力才能更接近目标,剖析自己之后,利用大学生涯通过实践活动多了解未来计划从事行业的背景,做有备之战,否则只能沦为被动。 缓解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一)在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审批要具有严格的程序,要由时下行业、企业提出专业设置和培养要求,然后由院校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调研,提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并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之后实施,以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俱进。对于一个职业人来说,社会对于其职业化关键能力的要求是不变的,可变的是职业专项技能[2]。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以纵向延伸能力培养为辅,以职业化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知识群和相应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就业市场挂钩,要独具特色,课程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有形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与广告专业有关的职业行为领域及其任务设置相对应,与当地的企业发展规模、工艺技术运用,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行业工作结构中设置课程结构,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时代特征,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高度综合性,即要少而精;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重在体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主要指由企业提供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培训,而学校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周中约7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此举对于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目前鉴于广告公司的规模和各学校在校生的人数,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入企培训,而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广告项目合作”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鉴于很多广告工作是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的,学校可以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社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通过参与一个或是多个项目的平台,在实践中掌握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过程中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为学生后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明确职业定位,拓展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师是他们所有人的梦想,但是回归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广告从业人员体系中,设计师是金字塔的中上部分,与设计师一起撑起金字塔的还有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策划人员、摄影师、流程执行、助理设计师等大量人员岗位,就广大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自己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特长,纠正功力心态,以多元化的眼光去选择岗位。广告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直以来广告投放的市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种情况致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对自我的定位及评价过高,对于待遇及环境有较高的追求,造成就业渠道受限。其实学生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从学生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调查,即使目前广告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仍有57.6%的人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工作。大中型城市及发达地区人才蜂拥而至,以至于人才相对过剩或大材小用,而艰苦的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却没有人去。目前,广告市场在不断拓展,伴随广告主对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开拓步伐,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使其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着眼长远,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 (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创业。一直以来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障碍主要是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实这只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推理”,据相关显示:专业知识在整个制约因素中只占到33.5%,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缺乏核心技术”等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作用及地位日益彰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告营销与传播日渐成为广告主关注和选择投放的媒介形式,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网络创业则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网络创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和途径来实现其网络创业理想。譬如,开网店、加盟网络连锁企业、网络经营专业商品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以经营者姿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都十分有益。(本文作者:姚春丽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革新措施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中很少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对广告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由于是为了应对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只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中的部分课程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专业素质不够全面,这也直接造成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许多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在广告作品的欣赏以及具体设计实践中缺乏审美能力。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以及广告设计能力,但是在教育中缺乏团队合作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在走入社会之后,由于广告设计岗位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特殊性,学生缺乏团队之间的协调能力,因此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容易被社会市场所淘汰。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过分强调了学生所学广告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比较差,对所学知识的融合性也比较薄弱。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过于精细的分类,致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科较多,致使老师在广告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进度,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而轻技能训练,顾此失彼,不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个别的授课模式的信息含量较低,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增大。所以,我们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教学模式,使全新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更具有普及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和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广告设计学习观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征,以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要转变成全新的、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并认识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学生吸取知识为主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素质的差异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具体的做法主要表现在: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老师的作用不是教会学生广告专业的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训练学生获得正确广告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广告设计的具体实践能力。 (二)改善教学形式,改进授课方式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要针对市场需求来确定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全面加强实际训练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为主进行训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岗位的学习、了解、体验及运用,经过系统的培训锻炼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同时,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堂中,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有所变化,将传统的师傅和徒弟的关系转变为设计师与客户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要积极地、主观能动性的将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抽象思维充分发挥,真实自然的呈现作品,从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使客户满意的广告作品。 (三)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要在广告设计专业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广告设计专业课不单单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广告设计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在设计的广告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设计的广告作品具有生命力,并且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将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能力,是他们所学到的广告设计专业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使学生更加正确、科学、灵活的掌握广告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在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做到“寄情于物”的设计效果,从而精准的、完整的设计和塑造出广告作品的艺术形象,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转变学习途径,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是学生们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老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同时也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途径,除了课堂教学是学生的学习的主要途径之外,还要组织集体课和小组课,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实施给老师提供了一个转变学生学习途径的一个有利机会。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课和小组课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辅导教育,组织他们进行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设计广告作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广告作品设计中能够汲取别人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制作经验,使他们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有利于他们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途径的转变是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创新,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从而使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制定考核目标,创新特色教学 在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考核目标,传统的考核目标仅仅是凭学生的广告设计作品来打分,去衡量一个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一个广告设计优秀人才所具备艺术修养,所以要培养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考核目标,对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书面测试;对学生所设计的广告作品进行考核打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评估;最后,根据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日常实践三项成绩综合评估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利于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将理论、技巧和实践相结合,齐头并进统筹兼顾的进行广告设计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有关于广告设计的赛事比比皆是,其中不乏一些针对大学生所举办的广告设计大赛。老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授课计划的安排可以与广告设计大赛的命题相结合,比如针对国际大学生反对皮草艺术设计大赛主题和要求,可以布置有关“反皮草”广告设计的命题。然后,能够结合比赛内容和其他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所关注的视角以及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从而能够有效掌握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有利于学生在广告设计学习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广告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素质出发,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实践创新三者相结合,树立他们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知识的信心和乐观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只有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广告设计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作者:李万军、郑磊、贾宁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 摘要:“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类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可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即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引领”“工作室制”等适合高职学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作者:朱华明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1.基于就业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今大多数高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结合行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而设置的专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定位与社会诸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偏差,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相关课程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未来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的重点势必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因此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专业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从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专业特点与未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2.优化结构,建立鲜明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未来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优劣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对于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性和实践教学作出准确的评估,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配置。结合市场调研分析,增减课程学时,科学调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比例。例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等。其次,在整体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安排上,应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尤其课程标准应根据当今广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重点核心课程,并与业界专家探讨,予以修订。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首要应放在实践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地将实际项目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3.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方法改变为“实际项目”教学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个人的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把控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该改进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模式化的学习方法,达到一种主动摄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一直延用的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创意理论型,在校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创意而缺乏实践意识,毕业后实践能力就会遭到很多质疑。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框架下有目的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在具体的实际项目设计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迅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在毕业时快速达到广告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展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争求企业合作,通过搭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科学的分析、构建广告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共享高校的智力资源,还能够储备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把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迅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工作室”制教学以应用型为主旨的“工作室”制教学打破了高校课堂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开放式的教学与实践,建立在理论课程基础上,以专业技术实践应用为主,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承接具体实际项目,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之,结合目前河北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只有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合理科学的设置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性教学为特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培养模式,产学融通,以产促学,以学推产,达到以教学为引导、应用为主旨的目的,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告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试从广告微信微学堂的设计创办,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有效使用,广告微课视频的录制,广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广告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微学堂;微课视频;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有力地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职业学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图形图案,三大构成,平面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体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笔者在多次调查中得知,当前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广告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并不理想。多数学校的广告专业是在美术专业的基础上慢慢衍生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习惯性的以传授书本知识和经验为主,因此学生的设计能力是在书本和教师的思维下成长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碰撞和互动,可以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计划和组织进行学习、设计,以致于设计出来的广告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太多的闪光点。笔者经过不断思考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传统广告设计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广告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运用还停留在师生查找收集资料,传输教学内容,利用QQ群等平台提交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优势未能广告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找到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方法?笔者结合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做了以下下一些尝试: 1创办微信广告微学堂 信息化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室和画室为主,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开放的平台。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借助学校微信企业号的平台,创办广告微学堂,每周通过微学堂师生的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设计感想以及好的课程信息,整体展示和分享师生的设计作品、优秀作业,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教学,随着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这一平台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将作品、作业上传到微学堂上这个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设计变为主动参与设计。同时,专业管理员在广告微学堂设置评价和讨论平台,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讨论区,在讨论区中可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专业老师就可以在平台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客户端,学生和老师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会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与教师之间更好的交流。 2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1]例如,在《图案变化的方法—简化法》一课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组词抢答游戏,学生通过学生上网查阅词组,抢答问题,并总结这两个字的区别,然后请学生登录校内教学信息和资源平台,上传简化法家庭作业,由学生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请优秀作品设计者分享自己绘制简笔画的简化经验。随后播放简化法技巧动画视频,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简化法特点,通过教学平台下发任务,并提出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draw等软件进行简化法练习,学生完成后将作品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共同评价出优秀作品,以自荐形式挑选几个学生,将其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同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分别运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通过平台看一看,自主探究,做一做,对图案进行简化练习两个环节,掌握了简化法的学习,通过实践,养成了学生观察总结的习惯,从而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录制广告微课视频 传统的我们广告基础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法,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比如我们的美术史论课,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我们的素描水彩等绘画基础课,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学生自己在临摹、练习;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的广告文案写作课。这些教学模式将教育的内容变成一系列问题,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顺应了素质教育关于发展与创造的思想,但是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教师接受。比如教师通过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帮助录制《Photoshop》、《手绘效果图》两门课程的微课视屏上传至学校的教学互动平台、微信课堂、班级微信群,以方便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复习巩固知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由于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一特点,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的学习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布置、考试、笔记记录等,教师在网路平台、手机APP上都有所体现。如此网络平台的角色就可以转变了,由原先的教师单向传播转变为一个充满教师、学生交互与交流的虚拟学习社区。 4建立丰富新颖的广告教学资料库 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计算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几乎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正促使着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人和技术两个方面,即哪些内容是计算机可以代替我们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2]为此,笔者与广告教研室的10多位教师共同建立了广告设计教学资料学习库,在广告教学资料库中,分门别类地建立了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目录,目录的设定是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学期开设的课程确定的,在这些目录下在分别建相应的子目录,以保证资料的一目了然条分缕析。教学资料下我们建立课件、图像、试卷等内容,在课件文件夹下我们还建立了《素描》、《室内设计》、《速写》、《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广告摄影》等三级子目录。教学资源库对所有广告专业学生开放,在这个资源库里,老师和学生可以找到平时上课的各类课件,上课所用的各种软件,以方便他们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建立相对完整的专业资料库,可以使我们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促进了教育的新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正在尝试和探索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广告教学中对信息化技术所做的一些探索与研究仅仅是初步的,前方路还很远,还要努力前行。 作者:马继 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广告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级、专业、职业的定向人才需求也大幅提升。如何在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职业教学中顺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如何实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职业教育的良性改革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广告设计;定向培养;课程改革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属于短期突进模式。在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性、涵盖范围和实用性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在获得良好成绩的背后,也存在市场认可度较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职业理论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比例失衡等问题。这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的重视。众多职业教育者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和学术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法,项目化教学正是其中之一。 一、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侧重点归纳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的职业教学方法。其中,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通常是为某一专业目标服务的。正因为存在这种指向性,项目化教学更适合校企合作中的定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学通常有一定的流程。首先,教师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与教师交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再次,教师根据学生在从发现项目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教学反馈。最后,通过总结讨论和二次实践等形式达到提升学生定向能力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项目化教学的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以工作实践与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理论学习的真实感,从而转变其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态度。第二,学习项目的定向掌控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作为课程逻辑设计的根本前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一切教学设计以实现定向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第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进行工学结合,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一些抽象的软硬环境具象化,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职业教学任务进行模拟生产,让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 二、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概况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下简称“该专业”)自2015年起开始招生,每年招收学生约90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美工等,其教学培养目标以向广告经营企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宣传设计部门输送精通图像处理技术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艺术审美能力、对客户广告宣传需求的深度理解能力、综合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集成培养。 三、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选择分析 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核心课程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周期也不同。在选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综合衡量相应的教学周期和教学目标,进行定向的教学课程和培训实践项目设计。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具体案例探究 1.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先要客观权衡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状况。如,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广州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广州醒沐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广州金思维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有些为专业的广告经营企业(如恒美广告、醒沐品牌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综合广告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设计部门(如金思维营销策划等),它们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是美工设计能力、软件技巧与熟练程度。根据这些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培养出的学生是最具备竞争力的。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将地方区域内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以多种方式(文献调研法、电话访谈法、网络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与技能需求进行了调查,为项目化教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总结出的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权重关系图如图1所示,项目化教学科学定位能力需求调查样例如表1所示。2.明确宏观培养方案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为出发点明确宏观培养方案,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具体设定由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前导课程、专业并行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个组成部分。专业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基础、设计概论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并行课程包括各类图形图像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面设计、图形创意等单项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后续课程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和网页美工等课程。3.项目化考核机制的制定考核机制也是项目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的合理性、教学预期效果、学生接受程度、真实效果、市场(合作企业)认可度等一系列重要指标都需要通过考核机制衡量,从而为教研室对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细节评价提供数理依据。而在通常的考核机制中,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占总分值的70%到80%,学生完成项目后的成绩和具体考勤细节占总分值的20%到30%。考核的执行周期视项目化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规周期为1到2周进行一次,整体项目任务完成后再与考勤情况汇总给出综合成绩。4.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归纳通过文章的理论论述,结合该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可总结出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有如下三点:第一,为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避免了以往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现实市场而造成的理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第二,将行业需求代入教学设计,将复杂教学理论堆积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从实际需求出发的定向培养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跳过漫长的实习期,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阶段。第三,为校企的深度合作提供契机,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可靠,更加符合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学校口碑、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合作企业以最高效率获取“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达到双赢。 作者:邓腾 谢洁萍 吴坤娴
交通工程论文:谈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设计与布置 1设计要点分析 1.1规划设计重难点 (1)有轨运输站场的设计是1560平台整体规划的一个重难点,它是整个交通系统能否形成运输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即要注意轨道线路及道岔的合理布局,又要考虑其与混凝土拌和楼、材料运转站台等周边布置的相互协调,还要考虑与无轨运输方式的配合,并预留有合理的发展余地,以适应运量高峰期时的需求。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规划:①对1560平台、1#、2#施工支洞等交通要道进行统一规划,对洞内外无轨运输、有轨运输进行合理布置,构建两个相对独立又协调统一的运输子系统,使得列车运行调度通畅,即可环向运行,又可按标段分别从1#、2#施工支洞进出。②1560平台车站按各标段向洞内运料强度设计,只允许进料列车到站作业,且作业时间初期不大于40min,高峰期不大于16min,因而轨道线路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车辆周转,并且各线路之间要能实现在平台内相互连接。③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有轨运输的轨道、道岔、信号设备等硬件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2)1560平台场地狭小、空间有限,但功能需求全面且综合性强,相关设施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有序衔接和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营效率[1]。因而如何有效利用空间、合理构建布局,从功能上加强各交通方式间的相互衔接,成为规划设计的又一重难点。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为满足工程施工的混凝土供应,拌和楼需具备无轨罐车和有轨罐车同时接料的功能。②拌和楼下的轨道布设应同时具备有轨列车材料装卸、混凝土罐车接装拌和料、车辆待装停放和机车车辆列检的条件。③为满足交通工具之间的有序衔接,平台内需设置有轨、无轨平交道口,为有轨和无轨车辆混合运行提供保障。④为方便材料的周转及存放,材料库房的选址应同时满足有轨车辆和无轨车辆运输材料的方便。 1.2有轨运输设计要点 (1)1#、2#施工支洞内均布置两条股道,可实现双向通车。从而,有轨运输与1560平台组成一个环形双线的线路。(2)考虑到施工期间行车计划的实时性较强,轨道和道岔布置充分遵循行车组织机动灵活的原则。有轨运输站场区共布置6股轨道,①、②股道为混凝土运输线,③、④股道为停车、检修线,⑤股道为行车线。其中①、②、③股道可直接进入1#拌和楼,③、④、⑤股道可直接进入2#拌和楼。⑥股道为材料运输线,通过道岔与⑤股道连接。所有股道均可向右不折返地进入1#施工支洞,向左不折返地进入2#施工支洞,各股道之间可实现在平台内相互连接。由1#、2#施工支洞出来的机车车辆均可通过交叉渡线和道岔不折返地进入任何股道。(3)为了解决2#施工支洞进口与高线公路夹角过小,有轨车辆难以直接进入2#施工支洞的问题,在2#施工支洞口处增设一处轨道交通洞,城门洞型,长45m,洞内设双股轨道。(4)由于使用的单位较多,有轨运输量大,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联锁信号系统和无线移动调度通信系统。 1.3其他设施设计要点 (1)高线混凝土系统设两座拌和楼,分别用于有轨和无轨运输混凝土。(2)为便于现场协调、管理,平台内需设置一座现场办公区。由于场地有限,通过充分利用地上空间,将办公区架空布置在4股平行轨道顶部,采用钢结构跨线高架平台,现场办公设施布置在高架平台之上。(3)平台规划范围内共设有轨、无轨平交道口6处,每处平交道口均设置预警装置,为有轨车辆和无轨车辆联合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2规划布置方案 2.1跨线办公楼 由于空间有限,通过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地上的不同标高层空间,改善和优化整体空间结构。办公楼采用高架跨线,底层架空,下设有轨运输线四条,扩大基础设置在轨道线间。办公楼总计规划办公室80间,设计为四层钢框架结构,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承重构件为钢梁、钢柱,墙体为200厚水泥空心砖,楼板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轨道运输系统(1)轨道结构:钢轨采用43kg/m钢轨,轨距900mm,道岔采用6号单开道岔和交叉渡线道岔,道岔区采用木岔枕,岔枕采用Ⅱ类油枕;区间轨道按木枕整体道床设计,道床混凝土现浇,扣件采用70型扣板式扣件。(2)整个轨道信号采用计算机联锁系统,联锁系统的人机界面由两台操作表示机构成,显示屏上显示1560平台全貌,所有道岔、信号灯和轨道占用情况一目了然。操作表示机由CAN总线连接至两台联锁机,负责所有的信号处理和逻辑联锁。(3)无线移动调度通信系统采用900MHz自集群通信系统,整个系统由调度管理中心台,对讲机、车台和隧道无线转发机组成。对讲机、车台和中心台之间可以任意完成群呼、组呼和点呼。高线混凝土系统高线混凝土设两座拌和楼,并配套设置试验养护室和外加剂房,采用砖混双层结构,下部为养护室和外加剂房,上部为办公区。拌和楼底下各有一股轨道通过,其中1#拌和楼以有轨运输混凝土为主,2#拌和楼以无轨运输混凝土为主。物资运转站点物资材料运转站台为施工物资无轨运输向洞内有轨运输的中转站,并具备一定的存储能力。平台内设两处物资材料运转站台,紧邻高线公路与轨道布置。跨越材料运输线和存料场布设跨度13m的16t龙门吊,用于吊装设备和周转材料。库房材料仓库用于储存机械零配件、小型工具及日常消耗材料,布置在高线公路与轨道之间。集中制浆站两个自动化集中制浆站均架空布置在轨道之上,架空高度确保有轨车辆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其制浆能力可达24m3/h,储灰能力1500t,为四条引水隧洞堵水、固结、回填灌浆提供浆液保障。公共停车场为方便接送上下班施工人员,在跨线办公楼前设置公共停车场一处,面积为170m2。给排水、排污、供电、照明等配套设施给水选用生活 消防合用给水系统,沿管道设阀门井、水表井及消火栓;排水系统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场内主排水沟通过横向排水沟与边沟相接;排污系统由明敷埋地管道、化粪池和检查井组成;供电采用一台800kVA箱式变压器进行;照明系统采用路灯和高杆灯照明相结合,外侧公路采用路灯照明,站场中心区采用高30m高杆灯照明。 2.2交通组织优化 进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站区的规划不仅要解决内部存在的交通压力,更要通过良好的交通组织,理顺站区周边的交通流线[2]。由于东引1#、2#支洞施工单位多、车辆多、交通情况复杂,容易造成堵车等交通安全问题,为确保交通安全畅通,提高运输效率和减少行车干扰,无轨运输实行交通管制,1#施工支洞设置单向单车道,为进洞通道,许进不许出;2#施工支洞设置双向双车道,为进洞或出洞通道,可进可出。有轨运输采用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输子系统:1#施工支洞铺设双股股道,主要为1#、2#引水隧洞有轨运输服务,可进(左股道)可出(右股道),并设一组交叉渡线实现双方向行车;2#施工支洞铺设双股轨道,主要为排水洞、3#引水隧洞有轨运输服务,可进(左股道)可出(右股道),并增设两组交叉渡线实现双方向行车。 3结束语 1560平台系统是一个集房屋建筑、有轨、无轨运输系统、混凝土拌和系统、场内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于一体的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交通运输站场,是工程施工中物流、调度、监控、指挥、协调的基地。由于场地狭小,设计难度偏大,本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合理构建布局、优化交通组织等方式对1560平台进行了规划设计与布置探讨,平台建成运营之后,设计功能基本实现,满足了多家单位协同施工的需求,确保了施工期间通畅的有轨及无轨运输条件,为类似工程中综合性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提供了规划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交通工程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大部分是在地下操作,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和技术问题,如果其施工不当,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地质变化问题,对周边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安全,我国主要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已建立了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并加以实施。工程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建设,实现工程的安全化管理。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内容进行了如下分析。 1.浅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的内容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工程监测要全面掌握整个工程的变化,迅速及时的评价工程的安全状态,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工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工程周边环境、周围地质和工程支护结构体系三大类。工程监测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地下管线、市政桥梁、地表和市政道路的监测,其中建筑物是必须监测的,要确保建筑物无沉降、倾斜和裂缝,以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质量。工程监测支护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明挖法及竖井施工支护结构、盾构法隧道结构和矿山法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监测。在此项监测中,要监测初期支护竖井井壁净空收敛、支撑立柱沉降和倾斜等情况,盾构法隧道结构中管片衬砌拱顶沉降情况,矿山法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拱顶沉降、净空收敛、底板隆起、中柱沉降等情况。工程监测周围地质主要是对岩土体、地下水监测,尤其是对地下水位的监测[1]。 2.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 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分级 依据国家对可以预警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预警级别的划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工程监测预警体系。例如,北京、上海把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级别作为工程监测预警。香港利用预警值、告警值和管理值作为工程监测预警。目前,在大多数的城市则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成熟做法、风险等级、安全状况和发展趋势,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由小到大可分为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红色为最高警级[2]。 2.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分类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监测综合预警、监测数据预警和工程监测预警。第一,监测综合预警。监测综合预警是通过全面分析某个监测项目的位置分布、预警等级情况和监测数据预警点数量之后再进行的预警。监测综合预警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真正的监测预警,因为它能够很好的反应因监测数据超标而造成的工程监测项目的不安全程度大小,也可防止因监测数据预警点多,而无法掌控工程安全性的现象发生,避免给工程施工造成麻烦。第二,监测数据预警。监测数据预警主要是在某监测项目某监测点的实测数据超过了预先给定的预警值的情况下发出预警。监测数据预警只是因监测数据超标而发出的单一数据预警,是工程监测所有预警的基础,对监测项目或监测对象的安全状况不能全面的反应。第三,工程监测预警。工程监测预警是指在根据监测综合预警以及巡视预警得到的结果,来预测与判定工程监测对象或项目或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预警级别。 工程监测预警与监测综合预警、监测数据预警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意义完整、真正考虑工程危险状态和工程安全隐患的预警,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各种检测数据和巡视信息基础上以确保工程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为目的的工程预警。工程监测预警的管理主要是对监测预警的红、橙、黄和蓝色四警级的管理,监测预警的红、橙、黄和蓝色四警级是实现工程预警管理策略的主要依据。确定工程监测预警的等级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监测项目的预警类别、预警等级、预警数量与工程风险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施工经验,通过综合分析所得预警的数据、现场会商和专家论证之后再综合判定其工程预警级别。 3.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的管理 3.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管理模式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体系中,工程监测预警实施的是三级分层管理模式,即建设管理层、现场监管层和监测预警实施层。建设管理层主要包括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现场监管层主要包括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委托的现场工程安全咨询机构;监测预警实施层主要包括土建施工单位、监测单位等。三者之间互相监督,有利于各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3]。 3.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管理内容以及流程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方面,工程监测预警的管理内容主要有预警信息上报、响应、处置和消警等内容。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信息的上报、响应及处置。预警信息的报送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送达的时间、速度和单位均不一样。红色预警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到建设主管部门和工程相关参建方单位负责人,其余的则酌情而定:蓝色监测预警报送的时间是确定时起一天内,报送到施工、第三方监测和设计单位;黄色监测预警报送的时间是确定时起四小时内,报送到施工、第三方监测、设计和建设单位业主代表;橙色监测预警报送的时间是确定时起一小时内报送,报送到施工、第三方监测、设计和建设单位。相关单位在接到预警信息之后要根据警情加强监测、巡视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警情。第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的消警。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确定在预警期间工程自身或环境风险的事故没有发生,并且已结束监测预警处置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次灾害,可申请消警,然后由监理或工程安全咨询机构对其进行评定决定能否消警。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监测预警消警时,应坚持谨慎可靠的原则,对于无法判定的监测预警不允许消警。消警以后,对于工程的监测指标和监测安全状态仍要继续跟踪[4]。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根据工程监测预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监测数据预警、监测综合预警和工程监测预警三类,其中监测数据预警是所有预警的基础,工程监测预警是真正考虑工程安全状态的预警。工程监测预警的管理主要是三级管理模式即建设管理层、现场监管层和监测预警实施层,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警信息的上报、响应、处置和消警。 交通工程论文: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管理措施 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 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2.1 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2.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编制交通规划,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开辟了交通枢纽规划新领域,提出了客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 货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西安公路学院提出了用总量控制法编制公路网规划。 2.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2.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工作。 2.4.1 自1979年起,在全国公路上建立 了11 262个间隙式交通调查点和183个连续式交通调查站。系统地观测公路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数据。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福州几个城市盯街道上建立交通观测站,监测城市道路的交通变化规律。 2.4.2 制定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规范修订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2.4.3 在大中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技术。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 区域控制。 2.4.4 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区域控制。 2.4.5 在交通管理部门,推广了计算机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2.5 交通设施设计理论与方法 道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如何使道路符合行车规律,如何使道路 满足用路者的旅行需求,如何使道路勘测设计自动化,一向是广大道路交通工程人员追求的目标。 “ 七五 ” 期间,国家做为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了公路设计CAD,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和 部分省市交通设计院,以及有关院校都有公路设CAD软件,可用计算机从事道路设计。 在设计理论方面,北京工业大学提出了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旧理论以满足汽车行驶要求为出发点,静止地分析 问题,孤立地设计新理论是以满足用路者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动态的分析问题,强调协调设计。 3交通工程的管理措施 3.1 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4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将蓬勃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进入交通建设领域。交通部将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使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 交通工程论文:论概述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与管理 1 安全设施的分类与作用 交通安全设施对于在道路中保障行车安全、减轻安全事故风险,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安全设施系统应具有交通管理、安全防护、交通诱导、等多种功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信号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眩设施等。 1.1 护栏 按其在公路中的横向位置,可分为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再就是设置于桥梁上的护栏。护栏的作用是防止失控车辆越出路外或碰撞路侧构造物或防止失控车辆穿越中央分隔带闯入对向车道并保护中央分隔带内的构造物。从护栏的结构来看,主要分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和缆索护栏。由于波形梁护栏的防撞性能、变形特点、养护成本和美观性等因素,在我国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较多采用波形梁护栏的型式。 1.2 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是为了维护公路结构、保持公路安全畅通不可缺少的公路交通管理和安全设施,对公路使用者来说具有指路、警告、禁止或者传达指示情报的功能。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指路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交通标志从支撑型式上可分为单柱式、双柱式、单悬臂式、双悬臂式、门架式和附着式。 1.3 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是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出行诱导和信息服务的,可作为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的补充,也可单独使用。 1.4 隔离栅 隔离栅的作用是阻止人、畜进入公路或其他禁入区域,防止非法侵占公路用地。隔离栅从结构型式上分为刺铁丝隔离栅和焊接网隔离栅,其立柱也分为钢立柱和混凝土立柱。 1.5 防眩设施 防眩设施既要有效地遮挡对向车辆前照灯的眩光,同时也应满足横向通视好、能看到斜前方,对驾驶员心理影响小。防眩设施在型式上主要分为防眩网和防眩板。 1.6 轮廓标 轮廓标是由其反射器呈现的视线诱导效果而起到指示作用,根据安装位置可分为附着式和柱式2种。 1.7 活动护栏 活动护栏是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开口处便于特种车辆在紧急情况下通行和一侧道路施工封闭时临时开启放行的活动设施。其特点是正常情况下具有隔离性能,在临时开放时能快速、灵活的移动。活动护栏国内采用较多的型式是插拔式、伸缩式和填充式3种。 2 安全设施各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控制要点 2.1 波形梁护栏 波形梁护栏的施工主要是在路侧和中央分隔带,护栏立柱的施工方法采用打入法和埋设法。两种方法各有其优越性,也各有其适用场合,打入法适合于土质路段,埋设法适合于石质路段和桥头位置。从施工角度考虑,打入法比较优越、方便,所用设备简单、投入少,而从日后养护角度考虑,则埋设法合理。 以打入法为例,其方法如下。 (1)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很关键的工序,立柱间距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挂板的速度和质量,测量人员要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纵向以桥梁、中央开口带等为基准,横向以路缘石为基准进行放样,确保测量定位准确。 (2)打入立柱 打入立柱时,施工人员一定要按定好的位置把立柱准确打入,边打边调整垂直度并注意高度。现场质检人员要重点检查其高度和垂直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立柱,要及时进行调整。 (3)挂板 立柱打完后,对于具备挂板条件的路段要及时挂板,挂完板后调整线形,拧紧螺栓。 2.2 交通标志 (1)测量定位与基础开挖 标志的测量定位要以里程桩和路缘石为基准,遇到特殊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当位置确定后,要按照图纸给定的尺寸开挖基坑,基坑挖好后要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才能进行下一工序。根据经验,基坑一次不能挖的太多,要根据浇筑进度安排,否则遇到下雨天会造成塌陷。 (2)支模浇筑 基坑挖好验收合格后,应尽快支模浇筑。支模前应先将绑扎好的钢筋笼及预埋件放入基坑内牢固定位,不能预先绑扎的钢筋笼应在基坑内现场绑扎,上述工作完成后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此项工作一定要控制好连接法兰盘的位置和标高,并做好螺栓的包封,防止损坏。 (3)立柱挂标志板 基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安装立柱并挂板,对于单柱式标志可以先把板提前安装到立柱上,然后再把柱安装到基础上。对于大的标志,只能是先安装立柱再挂板。安装时要注意立柱的垂直度及板面与路面纵向夹角,同时要掌握好标志侧边缘与路肩的水平距离、下边缘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2.3 交通标线 (1)测量定位 根据图纸以中央带路缘石或路侧路缘石为基准放样打水线,保持横向线间距,纵向线和空的尺寸,出入口标线及局部导流线要注意放样的线形顺畅。 (2)清扫刷底漆把要划线的路面清扫干净并刷上底漆。 (3)划制标线底漆干燥后,用划线车将熔化好的涂料(热熔反光型)划制道路面上。划线时要注意料的温度,料温过高会使玻璃珠下沉,料温过低会使玻璃珠粘接不好易脱落,这样都会影响反光效果。要根据涂料的使用说明和当时气温及时调整料温。 3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管理措施 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不可抗的因素和路基、面工程等的影响,施工和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必须全盘考虑,科学管理。 3.1 建立安全机构: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由工程的项目经理带头,在每个施工队设立安全管理负责人,责任到人控制好每一作业组和安全员的工作。 3.2 健全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条例,对于不利于安全的行为进行控制。建立安全施工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安全施工培训制度,各个部门作业人员在施工前进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和取得相关施工许可证件后,才能入场施工。对于普通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工种变更安全和转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普及教育,重点学习《安全操作规范》,并将这些教育的效果落实到位,及时进行监督和调整。 3.3 安全预防:提前进行事故预防,保证人员和材料都能处于安全状态。发现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及时提醒并制止;检查材料的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或更换材料;对场内的安全设施严格按相关规范进行安全布设,如当作业区处于左侧车道时,将施工标志牌立于右侧路肩,并将相关的交通标志摆设或设立在作业区的前面适宜处,提前告知道路使用者前方正在施工的信息;在夜间施工时,应及时增补夜间照明和频闪灯等警示作用的设备。 3.4 控制成本: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具有周期性长、复杂等特点,本身耗费的成本巨大,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相当重要。 4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 交通标志施工要点:标志工程的特点是布点分散,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施工前应特别注意需要到现场结合图纸进行实地踏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应重点关注标志桩号、版面设计内容与实际是否相符,标志设置后有无视线干扰,设置位置处有无高压线(会影响吊车工作),标志基础预留预埋情况(特别是附着在桥梁上的预留基础),线外路网指路标志情况等。 4.2隔离栅施工要点:1)隔离栅设置在公路地界处,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保证放样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位置冲突,宜事先由土建单位用全站仪放出公路用地界,然后再进行隔离栅的定位。2)隔离栅既是高速公路与外界的分界线,又是与外界的连接线,故应保持与外界环境相协调。3)在隔离栅安装前,应进行地形处理,将隔离栅附近地面适当整平,将杂物、杂草等清除干净,并整平、夯实。对地形起伏地段,要将地面修整成一定坡度的斜面,将隔离栅顺坡设置。 结束语: 总之,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因此,要根据工程特点、难点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基本保证,通过本文描述了我对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如有不足,望请指正。 交通工程论文: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 交通工程的招投标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尽管交通主管部门采用种种措施来规范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然而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空前、工程项目繁多、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等等因素, 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反思,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工程;市场招投标;思考 一、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在交通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招投标时,严格履行相关的规定,切实遵守相关程序,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招标的基本特点就是公开、公正、公平,通常情况下,在经过激烈的竞争以及严格的审之后,我们能够筛选到真正符合要求的参建单位与供应商。一般情况下,招投标的透明性可以比较效地避免黑幕交易以及****行为,最终也可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 (二)以合理价格获得最佳工程项目 公开集中竞标能够让大量的投标人充分开展竞争,在满足项目基本要求的前提情况下,可以让招标人能,以合理价格获得最佳工程项目,确保投资的合理使用以及节约资金,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三)增强竞争意识 招投标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参与投标单位与供应商的竞争性,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增加科技投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投标走形式,存在不正当交易 有些单位不愿意招标或想方设法规避招标,有的项目从招标程序上看,从招标到开标都能按规定操作,表面上投标单位谁最终评分值高,谁就中标,看不出任何破绽,然而其中却隐藏这“明招暗定”的现象。既要得到工程,又要把得到的工程看似合法化,只有在私下活动,最终在招标中自然中标。虚假招标是以内定中标人的方式,实施形式上“合法”而实际上却违法的招标行为,包括“领导指令交易”、“权钱交易”、“关系交易”、控制评标(评分标准、评审过程、评委人选、实施差别待遇等)。对包括按法律规定采取必须的招标方式确立合同关系的项目,有的将项目化整为零,分别与多家承包人进行关系和金钱交易;有的直接就与施工企业单独谈判或者议标缔约;有的作为某一合同的补充合同与合作方达成利益共享的默契等。 (二)程序不规范 参与招投标的各类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出于各自的利益的不同,参与招投标的各个单位或部门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招投标过程中常常避开规范的运作规程,进行各种暗箱操作。 1.招标单位在招标前已确定了中标人,就会运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这一意图贯穿于整个招标过程。比如:招标单位其实已经就确定了一家意向单位,于是招标方就根据意向单位的企业特点、报价及施工技术方案、获奖情况等要素,设置一系列有利于意向单位中标的评标办法、评标指标。 2.投标单位为了能中标而赚取利润,会用尽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投标单位为了使自己“合法中标”,就私下串通几个投标单位为其“陪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方之间“陪标”。这些陪标单位要么将标书制作的很粗糙、要么根本就不按照招标书的要求进行编写、要么就是连投标资质都达不到,甚至做出明显开标后是废标的资料等等情况。自然地,这些投标单位很随意地就被淘汰。 3.同时,招标人在选择招标机构时也是煞费苦心,那些不听话的,不能充分贯彻执行招标人意图的的招标机构肯定不能选用,这样的话,招标为了不得罪招标人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为实现招标单位的愿望,投其所好,充分理解和贯彻招标单位的想法; (三)地区或者行业垄断 根据笔者的经验,部分地方对外宣称是公开招标投标,但是部分招标单位考虑到评标困难较多(尤其是在参与单位较多时),往往只会选择几家自己熟悉的单位参加投标活动,例如本行业的单位、本地区的单位或者特殊关系单位等等,甚至出现了某几家单位“轮流坐庄”的奇怪招投标现象。 (四)招标单位长期无偿占用投标单位资金 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通常会用投标保证金的名义对投标单位收取较大数额的押金,并约定在投标结束之后归还给投标单位。但是招标活动时间较长,程序复杂,往往导致招标单位长期无偿占用投标单位资金,特别是些BOT项目,业主往往是按投标保证金的最上限收取,无形中增加了投标单位的资金负担。 (五)评标不公正 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不公正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评标办法要求技术标的比例高于50%,但是因为技术标的评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曾经出现过部分评标小组暗中操纵评分,一致给某个投标单位高分或低分,使其得标或者失标。 (六)挂靠现象普遍 我国建设市场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提高了施工单位的投标资格,因此,部分施工队伍为了中标常常会挂靠高一级施工企业;部分没有施工资质的施工队挂靠具有施工资质的企业。挂靠问题常常导致中标项目的施工质量低劣,一旦出现问题,被挂靠单位和挂靠大内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进度。 三、完善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存的主要对策 (一)重视教育,构建自律机制 首先,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思想道德意识转化为持久且坚定的信念,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其次,构建自律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尤其是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尤其是强化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普法宣传,利用法律的威慑力和自身的约束力构建自律机制。 (二)完善制度,创新监督方式 由于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还不可能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加之现有的制度和规定本身还不够完善,使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得国家的法规和制度难以贯彻落实,给违法、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不仅要建立一套有效保证招投标制度落实的管理机制,而且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创新监督机制和制度,以斩断****滋生的根源,达到源头治理的效果。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与司法部门建立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联合协调制度,发挥检察部门的监督职能。二是成立招投标监督小组。从建设项目的立项报批、勘查 设计到招投标资格预审、编制标底、开标评标、定标,实施全过程监督,并详细规定监督人员的职能及行使职能的特殊权力。三是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纪检监察派驻制。 (三)规范招标,构建约束机制 在整个招投标过程当中,必须严格保证资格预审、评审细则符合相关要求以及评分标准的保密、评标的公正合理。具体而言,首先,确保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实施资格预审,评分细则、评分标准;其次,保证评标场所、编标地点地临时选定以及评标人员的临时抽选。最后,禁止携带任何通讯器材进入封闭场所;禁止编制标底的工作人员、招标评标的工作人员与投标人或者投标中介人员进行私自、单独地接触;禁止未经允许把封闭场所内的任何资料私自带出场外。 交通工程论文:交通工程与环保绿色交通的思考及实施对策 1、交通工程现状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道路通车里程和交通车辆也逐年增加,尤其科技进步、信息化畅通、人口的发展、私家车与日俱增、客车超员、货车超载、拥挤,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带来了出行的困难,更有甚者,造成交通事故屡屡不断,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交通工程已成为人们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其中交通拥挤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扩大路网面积这个随之而来的解决方法。路网面积的拓宽,大大占用了空地面积,减少了人们可利用空间。又加速了道路的早期破坏而达不到正常使用年限,从而增加了国家用于道路的大修和建设资金。 1.1道路标准达不到规范要求。我国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大多数为双向四车道,现在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宽改造。 1.1.1对路线交叉公路通往市(县)级以上城市或其它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公路和通往重要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时,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1.1.2对直行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相交叉时,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1.1.3对市县级以下公路间的交叉时,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事实上,绝大多数相应等级的公路都没有达到以上要求。规范规定:一级公路仅在对通行能力影响不大的局部路段,可修建少量平面交叉。但应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设施;二级(相当于)公路应尽量减少平面交叉:中央分隔带断口,一般情况下以每2公里设一处为宜。这些指标很多地方没达到,平交道口比比皆是,有的只隔几百米.甚至几十米。这一问题,不但影响车辆的运行速度,而且带来严重的事故隐患。 1.2沿线设施不健全。沿线设施特别是安全设施,对交通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规范中规定一级公路中间带必须连续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和必要的防眩设施;桥梁与高路堤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相应路段没有设置,即便有,交通标志标线也年久失修或者倾倒地面。如果不健全或设置不当,其危害可想而知。我国大多数省市的交通标志是由交通部门设计、施工,而由交警部门使用管理,所以在一些设置方案上往往出现矛盾,往往因双方的出发点不一样而引起意见不一致,影响标志标线的正确运用,造成事故隐患。1.3驾驶人员素质低。长期以来,社会上总会有一些驾驶员,有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驾驶技术低,对交通规则不熟悉,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为了取证,有的人请上一餐饭局甚至花钱买来驾驶本,有的出租车司机受利益趋动,空车时在路上慢逛,寻找客源,随意停车、掉头。拉上客后超速行驶、抢道、占道时有发生。加之部分农用车也上路跑运输致发生不该有的事故发生。 1.4拆迁不到位。新建公路的选线原则是近村不进村,尽量避开输电、油、气等管线,尽可能减少与大型建筑物的冲突。但旧路和城市道路拓宽改建.引起拆迁是不可避免的。较难解决的是个体户建筑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力下,拆一半,留一半等着钱拿到手着再拆下一半。 过去搞拆迁,由国家或省市级政府下达统一的补偿标准,具体执行时一般按红头文件往下推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拆迁工作也市场化了。2001年11月1日国家新实施的《房屋拆迂管理条例》中规定:拆迁的货币补偿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评出的价格要达到被拆迁户的满意才能执行。现在公路建设资金的方式一般是高速公路、收费路由业主统一办理,其它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公路,国家出主体工程费,拆迁占地由地方解决。但受地方资金不足的影响,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往往出现所谓钉子户,就是不拆。这样就出现了路面局部变窄,视线或能见度不够等不安全因素。 2、交通工程与环境保护。 无论在城市、还是工矿甚至乡村,交通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环境污染,车辆的噪声污染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车辆的增加,为了满足其出行的需要,交通道路得到了增多,但是也给人们带来的苦恼的噪音污染问题,这就难以避免交通工程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 2.1交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2.1.1造成环境污染有两个“敌人”: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车辆噪音污染和城市交通建设施工所带来的噪音污染。前者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请提高,出行工具不断现代化,造成车辆数目大幅度增长。后者是由于居民越来越大的交通出行需求和日益拥挤的交通出行不便所致。城市、工矿、道路网越来越频繁的加快建设,导致交通建设施工噪音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浓、越来越频繁。这种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1.2路网的进一步建设,也使城市中的居民生活用地的进一步减少,这也是交通工程对环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1.3在城市以外的交通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和环境的冲突。城市外环境是一个相较城市环境更加自然的环境体。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人为影响。所以,在道路,铁路,桥梁、工矿建设上,城市外环境面临着更多的破坏。野外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3、绿色交通 随着日趋高峰的交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污染,绿色交通的概念应运而出。绿色交通是为了降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建设资金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系统。通过这些理念达到和谐、有机统一: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2.1绿色交通是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概念,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效益、效能和效果。 2.2通过绿色交通思想,可以进行实施城市、工矿、乡村交通建设中噪音减少的相应举措,划分施工时间,控制施工噪音分贝,降低噪音污染。对于车辆噪音污染,尽量把路网规划远离居民区集中的地方。对于车辆尾气的排放,进行限制标准测试。 2.3尽可能合理规划用地,给居民创造一 个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2.4对于城市外交通建设,在可能条件下采取高架措施,利用绿色交通的概念,尽可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到保持生物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对改善环境有一个相对有效的帮助,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交通工程建设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交通工程论文: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造价措施的探讨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北京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地铁,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最早的城市。目前,我国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城市大约有30座,其中北京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有865km;天津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总长有564km;上海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有972km;广州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有728km;南京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有543km。我国其他大中型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也处于不断的增加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大中型城市迫切需要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越来越多大的交通压力,同时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方便、快捷、环保”的优点,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内外众多城市交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不但能够极大地缓解巨大的城市交通压力,还能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但从2000年起,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工程造价过高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相关建设企业的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成了3条地铁线,平均造价高达5~7亿元/km,相比之下,我国的劳动力和建筑材料价格都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要低的多,但是我国的轨道交通工程造价却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高很多。 迫于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急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但因为轨道交通工程造价太高,就形成了这些城市想建设轨道交通但又负担不起成本过高的局面。据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城市蓝皮书》显示,我国有34座城市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其中有11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规划一共需修建2200km轨道交通线路,如果交通线路按每公里花费5.5亿人民币的造价估算的话,一共就需要12100亿元工程建设资金,由于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工程建设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各方面的建设资金不能得到及时的回转,我国根本无法长期承受和支持如此巨大的资金花费,所以说,造价过高已成为阻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结构分析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普遍过高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认真分析,研究出了城市交通工程造价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土建工程(包括拆迁工程、建筑设计、前期工程等)造价约占50%~55%;技术生产设备的购置、安装及保修费用约占50%(机车车辆占13%~17%、轨道占2%~7%、车辆段停车场占5%~6%、通信信号占10%~12%、牵引供电占7%~10%、其他占1%~4%)。从中不难看出,工程造价主要花费在土建工程和技术设备方面,所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就是降低土建工程费用、提高技术设备生产水平,即通过施工前对建设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定其规模的大小,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优化施工方法结构,提高建筑设备的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降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的目的。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造价进行综合分析,可知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过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预测客流量偏高、列车编组偏长、机电设备利用不科学、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车站建设空间过大及车站比较密集等,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过高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行车密度,对此可以提高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水平,尽量缩短行车间隔,实行小编组高密度,缩短列车的编制长度,减小车站的占用空间,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工程造价的主要措施 1、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规划,充分利用交通资源 (1)城市轨道交通路线都集中于城市中商业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有时候不得不拆迁其他建筑物来建设轨道交通工程,而昂贵的拆迁费用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比如拆迁北京地铁复八线平均花费接近1.0亿元/km,占工程总造价的16%,明显偏高。所以一定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路线的规划工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线路走向、车站、路口、建筑物、以及车辆段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合理安排交通路线与这些因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把建设造价控制在城市财力情况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拆迁,避免重复建设等极度浪费的投入,形成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2)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时,要合理设计停车场的布置,注重主变电所与控制中心等重要资源对城市交通线路的共享,根据人流量的多少和运营功能的要求来设置车辆段和停车场,确保交通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增加造价。因此,要以整个轨道交通路线网为基础,合理制定与建设能力相当的建设标准,并完善交通联络线,使多条交通线路能够协调共享车辆段和停车场等资源,还要对车辆运营检测设施进行统一的编制,减少车辆段规模,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节省整体造价的目的。 合理制定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 (1)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基础是做好客流预测、控制建设规模,它对确定工程规模、工程造价和技术标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地铁设计中经常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四阶段法,这种方法理论上虽然比较成熟,但对于某个具体项目进行预测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要根据整个轨道交通线路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修正。从目前的设计标准来看,高峰断面客流对工程建设规模的影响较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络的逐步完善及换乘点的增加,每条交通线路的客流预测值都要高于实际的高峰断面流量值。因此在设计轨道交通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远期的高峰断面流量预测值,使预测的客流量与实际流量基本吻合,使车站的规模、间距和车辆的编 组长度符合客流的实际需要,尽量减小轨道交通建设规模,降低工程造价。 (2)由于地铁线路区间断面要比车站断面小很多,地铁车站的平均工程量大约是区间地铁工程量的10倍,所以,地铁车站的造价往往高出线路区间的造价很多,因此,降低地铁工程造价的关键就是控制好地铁站的建设规模。车站的功能并不是让旅客停留休息的,而是供旅客集散的场所,所以它应该具有简洁、方便旅客进出的特点。建设单位应正确考虑车站的主体功能,减少车站的商业和社会服务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控制好车站的建设规模,降低工程造价。 3、加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1)前些年,受我国科技发展的限制,我国主要通过进口来购置地铁技术设备,价格非常昂贵。大量的建设工程实践表明,过分追求国际先进水平,大量采用国外的技术设备,不仅极大地增高了工程造价,还增加了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轨道交通技术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自己设计生产出实用的技术设备,把设备国产化率保持在最高水平,就可大大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2)根据我国研发技术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快地追求轨道交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运营初期,客流量会逐步的增长,如果过快地追求技术设备的现代化,不但会增加造价成本,还会出现设备维修频率增加、运营初期功能过剩的不足。比如有些城市要求地铁设置环控门,而设置环控门对列车控制和车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应地提高了造价,性能价格比不高。目前,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设有环控门的地铁也不普遍,对此可以缓建或不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虽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且运行费用高,但其社会效益非常好,在缓解城市巨大的交通拥挤压力以及城市之间的旅客运输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结构还不是很完善,但可开发空间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规划结构,制定合适的建设标准,严格控制住建设规模,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设备的国产化率,从根本上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轨道交通建设还要遵循“量力而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质量和数量,使其在我国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交通工程论文: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交通工程基础设施项目不断的增多,交通工程的建设规模也逐年增大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是交通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呢? 一、交通工程的主要特征 交通工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交通建设工程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部分工程跨行政区域、涉及专业多、原材料多、结构形式多样、工艺工序复杂、常常交叉施工、地质条件多样、工程难题较多等特点。 2、交通工程具有显着的天然的垄断特性和公共属性。其天然垄断性体现在使用方的出行必须依赖于相关的交通工程;其公共属性体现在当地的所有群众都是潜在的使用者,而且使用者具有个体不确定性的特点。 3、交通工程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产品,其卖方(生产方)由《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0]第279号)(以下简称“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所规定的“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的五大责任主体组成;买方是使用该交通工程产品的人民群众。当前交通工程产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1)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审定的收费年限许可;2)车辆年费转移支付;3)全部或部分财政性资金等,则其产品价格是相对固定的。 由于买方的个体不确定性,买方事实上不具备产品的议价能力和工程质量的产品验收所需的专业判断能力,同时考虑到交通工程产品的天然垄断性和公共属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事实上同时扮演了“买方代表”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 二、加强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策略 1、大力推行现代工程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督水平,推进精品工程建设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工程建设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五化要求,大力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着力加强特大桥梁和特长隧道工程、高填深挖段高边坡、特殊地质路段等关键工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二是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信息采集和管理、远程监控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突出以信息化引领质量监督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对质量安全形势的分析研判能力,继续实行分片区挂钩负责制、差别化管理、明查暗访、隐患约谈等监查手段和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抽检,不断提高对质量安全工作指导水平;三是坚持典型引路和精细管理两手抓,全面推行施工要精、监理要严,管理要科学的精品工程建设理念,确定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或标段为精品典型示范工程,通过召开创精品工程质量管理现场会着力推广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措施和精细化管理手段,通过在全省开展抓典型、树样板、创精品工作,以点带面,促使我省高速公路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稳步提升,涌现出一批精品工程。 2、明确监督工作重点在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参建各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检查。看看体系是否完整和健全。加强工程现场基本管理,加大对监理、施工及实验检测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现场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根据要求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建立信誉档案,对从业人员的无序流动进行有序管理。 要严把工程监理工作关,抓好监理工程师及驻地旁站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及投资管理工作的控制能力,监理人员的工作做得到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与坏,因此监督监理工作是监督工作最首要的任务。 对关键工序、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查为重点,有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工程实体、工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通病问题,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项及监督抽查活动。 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哥哥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实行“三检”制。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检”制,且有施工单位质监部门专项质检员验收,然后经监理人员验收、签字认定,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果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三检”或专职质监人员没有签字,监理人员要拒绝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持续加强平安文明工地建设,努力构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安全发展理念,严格目标考核,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各从业单位、管理单位中建立自上而下、相互制衡的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健全和完善安全投入、监管机制,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扎实推进桥隧工程风险评估制度、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以及施工安全检查评价和“平安文明工地”考核评价工作,促进各从业单位建立安全隐患排查管理台账和高墩大跨桥梁的安全生产动态考核台账,构建隐患全面排查、桥梁和隧道重点动态考核的安全隐患监控体系; 三是建立预警机制,强化事先预防。建立项目、单位、现场全方位的安全预警机制,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单位、建立保障措施、开展预警演练,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强化宣传 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在全行业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舆论氛围。 4、加强试验检测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数据真实性,严厉打击造假行为 试验检测管理的工作重心从市场培育转到规范与培育并重、更加重视规范上来,按照加强监管、提升素质、进退有序的思路,切实解决好市场秩序乱、能力水平低的问题,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试验检测管理新格局。严厉打击数据造假、编造报告的违规行为,切实提高试验检测数据真实性,切实发挥好试验检测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交通工程论文: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 摘要: 在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讨代建制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对于进一步降低和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收益,加快我国现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培育、完善和发展我国代建制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造价;集成化 一、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涵 1.1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涵义 工程全过程是指建设工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覆盖建设工程项目策划决策及建设实施的各个阶段,包括策划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项目不确定性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比选、概预算编制;招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承发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结算与决算等。 全过程造价管理哪,是对工程进行全程造价管理,以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同时,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具有不确定性工作,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事项发生,因此,需要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计划与控封贡少。 1.2全过程造价管理阶段的划分 根据工程的实施进度及管理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建设工程的阶段划分为策划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审核阶段。建设工程项目始于策划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在项目策划基础上,建设工程需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投资估算,通过编制估算文件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从费用构成来看,估算内容包括从筹建、施工直至竣工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项目投资决策立项后,控制建设工程总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阶段。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工程质量、施工和使用安全、环保水平等,直接决定施工成本的投入。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采用方案竞选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通过设计招标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推行限额设计动态跟踪控制造价等。 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对工程造价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招投标阶段形成的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工程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投标书、中标通知书以及合同等,都是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做好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施工阶段是实现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量最大的阶段。在施工阶段,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索赔、工程计量方式的差别以及工程实施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使该阶段造价管理难度加大,容易产生各种纠纷,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工程达到竣工条件进行验收,是项目实施阶段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建设成果进入生产使用阶段的标志。所有建设工程项目都要及时组织验收,进行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最后阶段,有效控制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对建设工程造价最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代建制下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代建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是指轨道交通工程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且本文在讨论过全程造价管理的同时,将同时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全要素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与全要素的集成化管理[v8]。全要素造价管理是指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要素进行的全面综合管理。除建设工程自身建造成本外,工期、质量、安全及环保等目标的实现,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进而对工程造价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打破仅考虑建造成本的传统做法,将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及环境成本纳入造价管理体系中,对于合理缩短工期、提高质量水平、保证建设及使用安全、提高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代建制下全过程与全要素集成化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2.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最终成本的影响仅次于策划决策阶段。作为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虽然费用一般只占工程总投资的2%-4%,但本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35%-75%。在设计阶段,并不只是由业主和设计单位来管理工程造价,除政府和行业协会外,造价咨询单位也是重要的管理主体。造价咨询单位通过为业主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加强业主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并进一步建立设计与施工间的桥梁。当实施建设工程总承包时,工程总承包单位也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由于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和环境等目标的实现,因此,各方管理主体应贯彻全过程造价管理思想,优化设计方案,初步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措施,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最适宜的水平。 2.2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是确定建设工程承包价格、形成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主要阶段。招标阶段的标段划分、承发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标底的编制或招标控制价的确定、投标报价的确定、合同价的确定都是建设工程市场价格形成的主要过程。在招投标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招投标阶段,各有关主体均参与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无论是业主方的招标公告、投标单位编制的投标文件,还是评标标准,都应充分反映出对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等全要素造价管理的内容,政府制定的招投标管理办法也应明确对这方面的具体要求。 2.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建设工程实体的形成阶段,也是建设工程费用发生的主要阶段;是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 全、环保等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过程。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查、设计变更与索赔、工程计量与结算等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这一阶段,各有关主体都有各自的工程造价管理任务,承包单位是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者,其施工方案应包含确保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等目标实现的各项措施,并严格实施。业主方通过设计单位和监理、咨询单位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其中,设计单位主要对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监理、咨询单位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计量与结算进行严格审查与管理。 三、代建制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管理的约束机制 3.1约束机制的内涵 按经济学和管理学定义,“约束是指对被约束对象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一定的方向,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作为一种反向激励,是指政府投资单位为了克服委托关系中代建单位的机会主义或与其他单位进行串谋等问题,对代建单位进行有效监督,运用法律、制度和道德等多种手段抑制代建单位纯粹追求自身利益,激励代建单位努力工作。在发挥代建单位积极性方面,激励和约束制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激励制度离不开约束制度,没有约束制度的激励措施就好像没有监督的权利,会引发代建单位纯粹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投资单位的利益;同样,约束制度也离不开激励制度,离开了激励制度的约束措施就会缺乏动力,直接后果就是降低甚至丧失造价管理的效率。所以,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应双管齐下、互相协调配合,使代建单位的行为选择与政府投资单位的利益最大化达成一致。但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必须适度,约束过度则激励不足,而激励过度必然约束不足,如果两者都过度则必然会消耗过多成本,应将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维持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3.2代建制下造价管理约束机制的基本内容 (1)约束机制的构建原则 代建制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管理的约束机制原则主要包括: 1)依法监督原则。应严格依法执行合同权利义务的约定、市场机制的建立,行政府监管机构应认真履职责和界定清晰监管方式、公众的监管渠道以及人大的监督程序等。 2)过程控制原则。对代建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该实行全过程的监管。即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所有阶段这一全过程。 3)独立公正原则。严格杜绝“同体监管”,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使监管机构不受利益驱使和干扰影响。 4)注重效率原则。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共享监督信息,互相协调配合,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力量。 5)责任追究原则。任何参与方应为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当而承担责任,保证权责对等,严格执行问责制。在代建制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约束机制主要解决代建单位对工程的操作规范问题。由于工程规范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外部约束的配套,又需要代建单位内部约束的完善,因此,本节拟从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两方面来建立全方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代建中造价管理的约束机制体系,以有效防止代建单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地进行造价管理。 (2)外部约束机制 外部约束机制来自代建单位的外部,控制和监督是其核心,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单位的法律约束和监督约束。各约束方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具有高度资产专用性的公共产品,为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保障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制定了((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法规及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代建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政府投资工程的一种管理方式,必然应该遵守上述法律法规对代建参与各方行为的约束,否则将受到惩罚。因此,代建双方的法律约束机制即为这种借助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威慑力来规范代建双方行为的约束力,该机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其它约束措施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交通工程论文:论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管理措施 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 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2.1 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2.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编制交通规划,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开辟了交通枢纽规划新领域,提出了客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 货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西安公路学院提出了用总量控制法编制公路网规划。 2.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2.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工作。 2.4.1 自1979年起,在全国公路上建立 了11 262个间隙式交通调查点和183个连续式交通调查站。系统地观测公路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数据。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福州几个城市盯街道上建立交通观测站,监测城市道路的交通变化规律。 2.4.2 制定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规范修订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2.4.3 在大中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技术。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 区域控制。 2.4.4 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区域控制。 2.4.5 在交通管理部门, 推广了计算机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2.5 交通设施设计理论与方法 道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如何使道路符合行车规律,如何使道路 满足用路者的旅行需求,如何使道路勘测设计自动化,一向是广大道路交通工程人员追求的目标。 “ 七五 ” 期间,国家做为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了公路设计CAD,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和 部分省市交通设计院,以及有关院校都有公路设CAD软件,可用计算机从事道路设计。 在设计理论方面,北京工业大学提出了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旧理论以满足汽车行驶要求为出发点,静止地分析 问题,孤立地设计新理论是以满足用路者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动态的分析问题,强调协调设计。 3交通工程的管理措施 3.1 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4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将蓬勃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进入交通建设领域。交通部将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使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 交通工程论文: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建筑规模日趋扩大,而且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对建设工程进行工程监理工作,而试验检测不仅是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还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很重要的技术保证。 我国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 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在交通工程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交通基础建设工程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试验检测机构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全国拥有综合甲级以及专项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80多家,具有乙级资质和丙级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有1000多家,各种从业人员数十万人。当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十一五”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交通工程建设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高速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工作,因而试验检测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我国的试验检测体制需要不断创新。但在目前的试验检测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交通工程人才不足,试验检测持证人员严重不足,而专业内的领军人物、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不足。与此同时,试验检测市场还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1] 我国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3.1试验检测人员的数量、质量不足 我国近几年来虽然培养了大量的试验检测人员,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从事试验检测工作,许多试验检测人员或者从事管理性的工作,或者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此外,试验检测人员还存在总体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具有高等学历和高等职称的高素质人才不多,许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强,有一部分试验检测人员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完成试验检测工作。 3.2试验检测市场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目前现行的试验检测市场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适应。试验检测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不仅缺乏活力,而且运行机制老化,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此外,试验检测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经常受到内部和外部财务、商务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试验检测结果受到干扰,不具有公正性。 3.3封闭落后的试验检测信息与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全省各个试验检测机构之间缺少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也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系统,相应的管理部门不能随时随地的掌握各个试验检测机构的及时信息、试验检测的数据以及现场的工程质量的动态,与此相对的,各个试验检测机构也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法律、法规以及试验检测标准、规范的更新信息,各个检测单位之间的资源不能进行共享。[2] 3.4我国现有的试验检测机构与交通工程试验检测规模不相适应 虽然我国目前拥有足够规模的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但有一部分实验室处于半瘫痪状态,这主要指的是一些施工单位的中心实验室和一些地方单位的小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进行综合检测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需要。 解决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4.1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各地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试验检测人员不仅人员不足,而且素质也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没有专业素质较高的高水平的质检人员队伍,交通工程的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为此,要加强对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整体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首先是继续加强对试验检测人员的业务上岗技能培训;其次是对对于已经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后续教育,例如与交通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试验检测规定的学习,对试验检测新标准、新规范的学习等等;最后,对于从事特殊的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监督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4.2各级部门领导加强重视,加强监管力度 各级部门的领导要对试验检测工作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试验检测网络,加强对试验检测机构的指导工作,对于大型试验检测设备的购买和布局提出全局性的指导性的意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工作人员和试验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配置。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质量检查机构和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为提高我国交通工程质量提供充实的保障。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省市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对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职责和检查职能,在行政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式。各个试验检测机构还要强化自身内部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试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坚持“质量第一,数据为准”的工作方针。试验检测机构在开展试验检测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工作人员不能徇私情,尽量不要受到行政干预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坚持公正的工作立场,实事求是的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充分体现试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3加强试验检测机构之间的试验比对工作 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通工程的质量。针对在试验检测工作中出现的某些测量和检验仪器设备不适用于国家现行质量标准的状况,各个试验检测实验室之间要加强互相之间的比对试验。在进行实验室比对试验时,由一个组织单位准备相应的基准试样,然后再将基准试样分发给各个参与单位,按照已经给定的试验操作指标进行操作试验。然后将实验的结果送交组织单位进行 统计分析,最后确定各个试验检测机构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进行比对试验,可以对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环境、试验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水平以及试验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综合的检查,比对试验是衡量试验检测机构技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更能确定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能够保障试验检验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现行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还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正视。在当今时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而,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作为检验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工作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如何利用试验检测提高工程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想解决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完善的试验检测管理体系,还需要加强对试验检测工作的监督,促使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交通工程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前言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专业性要求极强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了现今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已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状概述 1965年北京开始建设全国第一条地铁线路,至今,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沈阳、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深圳、苏州、杭州等13个城市相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超过30座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轨道交通线路。至2020年全国规划地铁总里程将达6100km。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需要一个与其现代化生活相适应的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各大城市迫切需要修建轨道交通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而轨道交通又以其具有“能力大、快捷、安全和环保”等优点,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节能、舒适、占地少等特点,对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社会效益大。但从2002年起,工程造价过高的问题已引起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审批项目明显放缓,造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轨道交通造价过高,形成了多地城市发展轨道交通,但在经济上负担不起的局面。目前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22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近40座,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km,按照每公里造价近6亿元人民币估算,需要建设资金超1.5万亿元。这对我国目前仍处于财政收入总量有限,各方面建设资金缺口很大的状况来说,是难以承受和长期支持的。可以说,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把工程造价降下来,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就很难实现。 三、轨道交通建设控制造价的原则 1.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 轨道交通工程应采用适当的设计标准,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讲究经济实用、安全可靠。设计质量的高低,设备的选型,材料的选用都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定要把工程建设设计概算降下来,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分阶段实施,不必一步到位,防止出现功能过剩,同时也加大了设备维修工作量。 2.建设规划要详细周全 轨道交通规划应纳入并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应的交通规划,要与城市地面交通配合,还需与公路、铁路、民航等大交通协调。工程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这样既有利于建设资金的筹措,又有利于带动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同时还可以组织稳定的客流,提高后期的运营收入。 3.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提高 根据国内外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造价分析,一般情况下,设备的购置和安装占总造价的45%~50%。因此,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程度的高低对工程造价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早期轨道交通工程的设备多以进口为主,造价很高。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通信设备国内完全可以解决,信号系统也可由国内厂家与国外合作生产加以解决,牵引供电,95%以上的装备都能达到国产化,中国南车、北车的研发技术对整车的制造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国产化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工程造价降低了约1/3。采用国产化设备,可以大幅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行成本,还可以为轨道交通设备生产行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推行合理的造价控制方式 建立全国统一的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和配套定额,全面推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GCG103-2008)》,限额设计,尝试新的计价体系。推行公开、公平、合理的招投标体制,都能有效控制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四、影响造价的因素 据建设工程流程划分,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工程实施阶段各有影响造价的不同因素。 1.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因素有建设标准的确定、线路敷设方式及用地规划及融资成本等。 2.设计阶段的主要因素有采用的建设和技术标准、征地拆迁赔偿标准、土建工程规模、机电设备选型及设计费用等。 3.工程实施阶段的主要因素有招标概算的确定、工程建设管理费、征地拆迁及管理费、工程变更设计、材料设备费及运杂费等。 五、控制造价可采取的措施 1.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必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做好近、远期规划。在规划线网的基础上,对批准立项建设的具体轨道交通线路走向、车站分布等进行勘察设计,避免在没有线网规划的情况下,匆忙开展新线建设。 采用适宜的建设和技术标准,控制工程建设规模 做好客流预测是开展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基础,设计中通常采用“四阶段法”进行客流预测。该预测方法虽然理论上较为成熟,但针对具体项目预测的客流量,还应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合理修正,使预测的客流量基本接近实际,便于确定宜采用的建设和技术标准,在满足近、远期发展要求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3.提高设计质量是降低投资的关键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影响久远。其设计过程通常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施工图 设计,应保证各设计阶段概预算的合理性 (一)选择最适宜的敷设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敷设方式通常包括高架线、地面线和地下线3种。不同的敷设方式其工程建设费用差别很大。地面、高架、地下土建工程造价比约为:1:1.8:2.5。线路敷设必须结合城市建设及发展规划、区域功能、路网规划等诸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佳的敷设方式。 (二)选择最佳线路平面位置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成后要改建或扩建较困难,因此,其路网规划、车站及其出入口的设置,必须着眼长远、力求科学合理。车站位置的确定,首先应满足最大客流要求,并充分考虑与城市各类建筑相协调、相结合,再以此为基础做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位置的确定,要保证既能满足客运交通增长的需要,又能符合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减少拆除、迁移和影响既有建筑及地下管线等。 (三)确定最佳线路的纵断面 在选择、确定线路纵断面方案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情况,施工难易程度,沿线地形、管线资料,并结合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予以综合确定。设计时,不但要认真做好纵断面的选线,还要增加横断面的选线设计。对不同地段要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确保线路纵断面的设计质量。 (四)确定最佳的工程施工方法 地下结构设计宜采用信息化设计法,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制度,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力求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车站围护结构形式,区间合理采用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等施工。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其作业环境特殊,设计要求极高,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因此,要做好轨道交通的控制造价的难度也较大,需要参建各方在决策规划和工程实施等阶段,吸取国内外已有轨道交通城市的经验,统一思想、加强协调,充分运用科学的现代化项目管理方法,方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交通工程论文:分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距离逐渐拉近了,而生活距离的拉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交通作为最基本的条件,可以说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完善,交通情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由过去简单单条交通发展到立体式的交通并且逐步实现了交通体系与交通管理自动化,为交通工程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交通工程配套性科学技术视频监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交通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交通工程的建设速度,把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我国的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成为交通体系与交通自动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1 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 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 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 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 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 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从古代我国就发明了马车,而且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长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所以,我国古代的交通工程是闻名于世的。但是随着种种的原因我国的交通工程落后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协会,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而交通工程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1980年上海市才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 虽然我国对公路交通工程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对交通工程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制造、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制造、施工规范;在高速公路监控、通信、收费系统与实施方面,对控制方式、收费制式、设备的布置、管理的软件及少量硬件设备的开发等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还存在许多的不走之处,主要表现在: 2.1 由于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对起步晚,在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上没有相对严格的标准。在交通工程的设计初始就未对现场地势进行认真勘测,易出现设计脱离现场实际的现象。 在按设计图纸施工完成后,才发现其弊端,而必须对其重新变更施工,就会相应的增加工程量而且在部分工程中发现,交通工程的设计标准完全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2.2 在交通工程的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弊端。交通工程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它的使用状况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安全的,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交通工程的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不能协作统一,致使交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例如,高速公路经营部门目前正在建设一套主要用于收费、养护、路政工作的电子监控设备,但是由于归属部门不统一,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会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2.3 交通工程设施没有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交通设施是保证交通畅通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要具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就会保证交通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就没有与科学技术很好的相联系,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交通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设施。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就会对交通情况进行时时检测、快速控制、排障、诱导等措施来减少交通的违法行为。其次,子共享资源在交通设施中应用较少。电子信息共享功能可以避免因有雾、雪、冰、雨等恶劣天气或发生交通堵塞排队等情况时,不知前方多少公里发生什么情况及如何应对的弊端,为交通的参与者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来保证交通的畅通。最后,交通设施缺少与不规范。虽然我国近几年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的通行能力也提高了,种类也扩大了,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的设计及使用还有许多的不足,一是限速标志少且不规范。二是限速标志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大型桥梁、陡坡、弯道等复杂路况下,缺少警告性限速或禁令性限速标志,形成安全隐患节点。 3 交通工程的改进措施 可以说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工程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交通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就拿我国的公路建设速度来说,我国的公路建设总长度逐年地不断增加,而且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交通设施资金、技术的投入比例,在我国的交通工程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的交通工程的弊端,从而进行有效的改正。 3.1 交通工程应该具有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来进 行建设,我们只要把握住这种交通工程设施的标准体系,使交通工程从静态的交通安全设施到动态的监控技术,使交通工程的建设标准与国家国际的标准相一致。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体系进行交通工程设施的施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3.2 交通工程应该具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解决当前我国的交通不畅的主要手段之一。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是交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人口比例进行建设,并且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地质地貌,并且要把长远的目标放在首位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不假思索进行交通工程建设。 3.3 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交通工程的联系,使交通工程应用先进的技术。我们要改变我们以往的单靠人力资源的作业模式,我们要积极地吸引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交通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建立无缝隙电子监控、检测、摄录及信息传输系统,完善电子情报板等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完善交通工程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交通管理科技化、智能化、规范化是提高交通工程的效率,强化管控力度的硬件基础。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交通工程设施不断地完善,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展我国的交通质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我国交通工程的发展。 交通工程论文: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的投资控制浅析 【论文关键词】城市轨道 交通建设 投资控制 【论文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发展情况和建设内容,简要说明前期工程的内容、特点和投资情况,着重分析前期工程投资控制的现状,并据此提出若干解决对策,达到前期工程费用合理可控的投资目标。 1 引言 1.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状态日趋严峻,车辆堵塞已经成为城市的发展瓶颈,由此引发了能源损耗、大气污染和效率低下等各类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化解上述城市症状,各个城市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而占据一席之地。经过多年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形成以地铁作为主导,轻轨作为辅助,单轨、直线机电、磁悬浮等进行补充,而多种类型并存的交通体系。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有效化解城市交通堵塞,引导区域发展和客流流向,受到各个大中城市的极力推崇。目前,全国已有30余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者筹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新建总里程近2500公里,总投资达上万亿元。除北京、上海、深圳等老牌地铁城市外,苏州、无锡、宁波、南昌、昆明、南宁、石家庄、大连、青岛等城市也加入了地铁俱乐部之中。 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由于专业繁多、技术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究其建设施工而言,主要阶段及其工作内容包括前期工程、土建工程、机电工程、设备工程、轨道工程、装修工程、绿化工程等;并在所有工程最终完工之后,全线进行联合调试、试运行和试运营等。 从上述建设施工阶段能够看出,前期工程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始发站,只有前期工程完成具备条件之后,才能进行最重要的土建工程施工。土建工程完工之后,方可提供机电工程施工条件和设备工程安装界面,为后续的轨道工程、装修工程等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2 前期工程简述 2.1 前期工程内容 前期工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名词概念目前并无清晰的定义,更多源于工程建设之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前期工程的功用主要为后续土建工程创造施工条件和工作界面,促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顺利建设。 前期工程的具体内容随着城市和线路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内容相对统一,一般包括:建(构)筑物保护、管线保护、管线拆除、管线改移、临时用地及地上物拆除、交通导改、临电接口、临水引入、商业补偿等工程或事务。 2.2 前期工程特点 与房屋建筑或者市政工程的前期内容相比,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模较大,通常长约20至40公里,多为地下和高架工程,穿越多个行政区域,在城市中呈带状蜿蜒布设。鉴于上述情况,其前期工程的特点如下: 一是涉及专业繁多,情况极其复杂。常见专业如:道路交通、房屋建筑、桥梁通道、河道湖泊、铁路、高速公路、给水、雨污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园林绿化等。 二是随同线路走向呈现带状分步,跨越多级行政辖区,如区政府、街道办、居委会等。由于各级政府指导方针和工作力度不一,前期工程的协调统一的难度极大,致使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速度不一,有的区段施工热火朝天,有的区段则是寸步难行,从而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进展。 三是涉及众多权属、管理和使用单位,致使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难度倍增。如B市前期工程粗略统计即有20余家权属和使用单位,如园林局、交通局、自来水公司、污水厂、电信公司、有线电视公司、铁路局、公路局、河湖处、公园、收费停车场、公交公司、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不一而足。 四是多为地下工程,施工拆改难度极大,由此波及的周围居民数量较多。前期工程的施工方案需要慎重对待,保证科学合理,并在施工期间尽力减少环境影响和妥善处理居民关系,创造和谐的施工局面。 五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工期影响极大。有的线路因为前期工程没有打开局面,一拖再拖,轻松影响工期数月甚至半年之久,为轨道交通项目如期竣工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2.3 前期工程投资 前期工程包括数十项工作内容,每项工作的费用均是价值不菲,少则数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整条线路的前期合计费用更是非常高昂。综合分析多条线路的投资情况,前期工程投资所占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的比重为10%左右。 如B市地铁9号线长约16.5公里,全线基本属于地下线路,建设周期约为5年,静态投资约为110亿元;动态投资约为128亿元。其前期工程包括临时用地和地上物拆除、交通导改、市政道路破复、空洞勘测、管线改移、既有建筑物加固、既有线及既有管线加固、商业补偿、河道改移等,总体费用约为16亿元,约占动态投资的 12.5% 。 3 前期工程投资控制现状 3.1 行业垄断保护,进入机制僵硬 在现有建设管理模式之下,前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为垄断性行业,如电力行业、燃气行业、园林绿化、热力行业、交通导改、自来水公司、雨污水厂等。上述行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经济考虑,通常成立了自有或下属的施工队伍,由其负责本行业的专业工程的施工和维修养护等。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沿线施工时,不可避免地触及上述前期专业需要进行拆除或者改移等。由于行业的垄断保护,导致外围的施工单位进入机制僵硬。同时,内部的施工单位将会想方设法阻止外围单位进入,如设立行业许可证,强行上岗培训、设置验收障碍,拒绝接收管理等,致使外围单位即使勉强进来施工也会无法验收使用,从而造成工期延误和项目投资浪费。 3.2 权属指定承包,价格谈判困难 前期工程的发包承包模式杂乱无序,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部分行业的权属单位尚能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在行业内组织招标投标工作并确定中标人;更多的权属单位则为无论投资大小均是直接指定承包单位,由其统一负责前期专业工程的拆除改移等。 鉴于权属单位及其下设施工单位的强势介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程价格几乎缺乏有效的谈判定价制度。一个前期工程,多由建设单位向权属单位报请处理方案,并在多方协调之后方能通过,然后再由权属下设施工单位自由报价。由于建设单位处于弱势,价格谈判非常困难,往往虚有其表,无法有效地降低前期工程的投资成本。 3.3 缺乏统一标准,清单组价随意 前期工程由于专业众多,加之各个专业和各权属单位之间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如工程量清单编制依据不同,工程量计算规则或者列项不同,费用或费率标准不同,定额依据不同等,造成工程量清单编制和组价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无法达到标准化的投资控制目标。 如同为管线的同等规模检查井,有的专业按“座”统一列项,按照建筑工程定额组价计算;有的专业则是分为几个分部分项工程(土方、混凝土、钢筋)等分别列项,按照市政工程定额组价计算。从列项、数量和组价计算过程分析,不同专业同一项目的精度和组价的合理性可见差异,部分同类项目的最终价格竟然相差数倍,严重影响了前期工程的投资精确性。 3.4 设计施工一体,扩大前期费用 依据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程情况分析,设计和施工往往由一家行业内部的单位统一负责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本意在于进行设计优化降低施工成本,然而由于行业的垄断属性,此举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前期工程的投资费用。 由于前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均由一家单位或者具有关联关系的单位实施,在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设计单位通过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增加措施项目或者随意修改设计图纸数据等,以使施工单位获得了不当的超额利润,致使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蒙受了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3.5 过程支付失控,结算存在问题 前期工程由于相对土建工程而言,其费用金额相比较小,从而其计量和支付过程的监督和审查相对较弱。此外,由于权属单位的默认或者支持,下设的施工单位往往在关键环节挟持建设单位,要求拨付多少款项之后方能继续施工,从而造成计量和支付过程失控。 前期工程的结算同样存在大量的问题,一是结算资料混乱,各项报告和证据之间缺少有效的支持关系;二是工程数量的计算数据胡乱编制,虚报水份巨大;三是设计变更没有依据,没有发包人或监理人的许可,设计图纸可以随意修改;四是现场洽商单杂乱无章,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归档,普遍缺乏当事人的签字或者日期,或者事后补签;五是一些结算资料事后补充,与现场情况不符,经不起推敲;六是索赔理由无法成立,索赔程序和时效处理不符合同约定。 4 前期工程投资控制对策 4.1 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竞争 前期工程应当参考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的管理模式,打破行业垄断,消除进入壁垒,如此方可引入行业之外的强大施工队伍,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施工水平的提高,淘汰技术落后或者实施成本高的工艺工法,从而保证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打破行业垄断,进入的施工单位数量大增,将会进一步地加强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届时前期工程的投资控制将会变得合理可行 4.2 引入投标机制,价格合理可行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3号)第七条规定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程,每个专业动辄数百万元,即使不足200万元,但因满足第(四)项3000万元的要求,依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组织招标投标工作。通过引入投标机制,施工单位通过一定范围的竞争,报价将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合同履行时将更具有生命力。 4.3 编制前期定额,统一费用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单位,为能统一各条线路的前期工作费用标准,促进同一时期的同类项目的价格基本相当,可以组织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前期工程实施单位编制企业定额,纳入各类前期专业,分门别类地编制定额细目。 同理,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和其他费用标准,组织人员测算各类前期专业的费用项目,如不同情况下的措施费用(夜间施工费用、二次搬运费用、设备进出场费用、成品保护费用等等),特殊的机械台班费用,材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类专业的造价指标等,便于宏观控制前期工程的投资合理性。 4.4 规范设计施工,强调履约检查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前期工程无疑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研究相应的管理方案,从而从制度上规范设计和施工一体化的行为。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程的各方参建单位均应加强履约检查,按照约定处理合同事宜。施工单位应当遵循合同约定,依据一定的程序提请设计变更、索赔、调整合同价格等,即要追逐企业利润,也应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4.5 加强结算审查,配合审计稽察 前期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日常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避免事后补签,同时建立各项资料台账,保证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前期工程的结算资料审查工作,对于不满足规范标准的报告资料不能放行,对于不满足合同约定的前期工程费用不能批准,切实做好前期工程的结算审查,尽力压缩结算中的虚报水份,保证前期工程投资的真实、科学、合理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由于关系重大,各级审计和稽察工作随同项目建设同期进行。前期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主动配合审计和稽察机构,对前期费用的计量、支付、结算等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解释澄清,并应按照审计和稽察结果清算前期工程投资费用。 5 结论 前期工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重要环节,所占投资费用的比例相对较高。为了有效控制前期工程的投资费用,解决目前杂乱无序的状况,需要建设行政部门、权属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引入招标投标机制,编制前期定额和费用标准,规范设计施工行为,加强结算审查等系列措施,逐步达到前期工程费用合理可控的投资目标。 交通工程论文:开展交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过程,我们经常发现工程竣工决算超概(预)算的现象,超概(预)算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变更多,而变更常常较大幅度地超出原设计和审计人员的逻辑分析,审计人员怀疑有虚假变更,但变更手续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签字,审计人员对于护坡、边沟、交通工程等一些可视工程量的真实性可以根据实地测量进行审核,但对于隐蔽工程变更的真实性、必要性就很难审核,因为无法取得充分和准确的审计证据。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了对交通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实时的跟踪审计。这里所说的跟踪审计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全过程审计(开工前财务收支审计、建设期间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也不是指对审计决定(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后续审计。而是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派出审计组(或社会审计组织)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所进行的工程建设(施工预算、施工组织、现场施工、工程计量、工程计价、工程变更和变更单价、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的跟踪审计监督。 一、 跟踪审计试点情况 我们先后对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株洲航电枢纽工程、长沙霞 凝港二期工程等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试点,其中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已审计完毕,其余的跟踪审计项目仍在进行过程中。现将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跟踪审计的情况介绍如下: 湖南省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为京珠高速公路的一段,起于长沙市区东北牛角冲互通,止于湘潭马家河,主线全长44.76公里,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20km/h,路基宽度27.5m,路面宽度24m,路面类型为水泥砼路面。该路始建于1994年7月,1996年12月建成通车。 长潭高速公路通车以后交通流量很快就超过了原设计的流量,且大吨位车辆快速速增长,货运车辆普遍严重超载,导致道路病害严重,由此引起行车速度降低、通行能力下降、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加,以及养护成本上升。对此,我厅经组织专家论证和报经省政府批准,决定对长潭高速公路路面进行改造,并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该项目的工程结算进行了跟踪审计试点。 长潭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结算跟踪审计的范围为沥青路面加铺、路基防护、桥涵加固、路面防排水处理、交通工程、旧路处治、附属工程等。该路面改造工程结算(建安部份)最终核定为350,337,620元,通过对工程施工预算、工程变更、计量支付和工程结算全过程跟踪审计,共核减40,350,645元。具体分步审核结果如下: 1、施工阶段预算审核: 该工程的几个主要合同(1、2、3、4标)价格都是通过招标确定的,审计是工程已开工近2个月时才进场,因此,只对后续工程预算进行了审核,预算合计送审金额11,063,108元,审定金额为9,572,008元,核减金额1,491,101元。 2、 施工阶段变更令审核: 该项目变更令合计送审金额100,094,605元,审定金额为65,773,864元,核减金额34,320,742元。 3、 施工阶段计量支付及结算审核: 该项目计量支付及结算合计送审金额354,876,422元,审定金额为350,337,620元,核减金额4,538,802元。其中: ① 建安工程计量支付合计送审金额352,941,047元,审定金额348,461,165元,核减金额4,479,882元。 ② 交通维护工程计量支付合计送审金额1,935,375元,审定金额为1,876,455元,核减金额58,920元。 在该项目跟踪审计中,我们将管理审计的理论运用到项目管理中。审 计组对该项目实施过程中计划工程预算成本、已完工程预算成本、已完工程实际成本三大关键指标实行动态控制,及时分析、预测出现预算超支和计划滞后的情况,从而加强了建设项目事前预测评价和事中控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审计过程中,我们督促建设单位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计量支付程序,坚持先审计后付款和“一支笔”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审计组对每一个隐蔽工程和每一道工序都要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收,对每笔计量支付和变更工程的单价和数量都要实行严格审查,从而确保了工程成本的合法、真实和准确,有效地控制了工程投资。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42216万元,竣工决算反映的工程造价为378,054,670.69元,节约投资44,105,329.31元。 该项目计划工期为一年,2003年5月29日开工,2003年11月29日恢复通车,2003年12月28日完成扫尾工程,实际工期7个月,比计划工期提前5个月竣工。工程质量经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检验评定为“优良工程”。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次跟踪审计比普通的事后审计具有明鲜的优越性。审计组通过现场的实时监督和对计量相关资料的严格审查,确保了工程计量和计价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是有效地防止了隐蔽工程上的虚假变更和高估冒算等问题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程审计的质量,并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在控制工程造价,促进工程建设管理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长潭高速公路的跟踪审计的经验,得到了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李安厅长指示,今后所有在建或新建的重点建设工程都要实行跟踪审计。为此,我们制定了《湖南省交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使交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制度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二、 主要作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与支持是搞好跟踪审计的重要前提 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对此,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一开始都多少感到有些迷感和不解,会提出种种理由拒绝、阻扰审计工作。有的提出交通部合同范本中没有审计签字程序,有的提出概算中没有审计费预算,还有的认为会影响工程进度等等。长潭高速公路改造工程跟踪审计进点时就遇到过上述类似问题。为此,我厅分管工程建设的詹新华副厅长在一次现场办公会议上明确指示,开展跟踪审计是厅党组的决定,是加强造价控制的新举措,各方面必须积极配合。正是由于厅党组和主管厅领导强有力的支持,该项审计试点工作终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审计前培训和宣教,提高全体工程建设者的认识是搞好跟踪审计的重要保证 跟踪审计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建设单位、监理、承包商都不熟悉。因此,在对某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之前,有必要组织各参建单位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培训内容主要是《审计法》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审计署2003年3号令)、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交审发〔2000〕64号)和《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交审发〔2001〕62号)等,上述这些法律法规都对跟踪审计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培训和宣讲,使广大参建人员认识到跟踪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投资控制,更加公正、合理、准确地对工程造价进行鉴证,这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通过审计认定后,建设单位可以大胆地计量支付,相应的加快了工程结算速度,确保了施工单位合法的工程款的及时收回和民工工资的支付,这样促进了工程进度的加快,对施工单位提高效益也是有利的。长潭高速公路改造工程跟踪审计就是很好的证明。 至于审计费用问题,虽然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612号文《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中没有明确审计费这一项目内容,但在国家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中,待摊投资允许开支“审计费用”,按物价部门的收费政策计算,高速公路投资较大,审计基数和核减额也会较大。因此,我们认为,就是按物价部门现行的标准计算审计费,也可以满足社会审计组织完成跟踪审计任务的。而对于业主来说,支付的审计费相对于节约工程造价来说是完全合算和必要的。 (三)实行审计项目招标制度,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 在目前行政审计人员普遍较少的情况下,为了做好跟踪审计工作,更多的时候是要借助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如何选择好的审计队伍,确保其依法依规、公正廉洁地实施审计同样成为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课题。为此,我们制定了《湖南省交通审计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湖南省交通审计项目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把工程审计招标的起点定为概算超过1亿元或审计费估算价超20万元的审计项目。通过招标选定社会审计组织,由出资人(代表国家出资的单位)委托其实施跟踪审计。 为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本身的监督,我们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人员泄露秘密、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损害出资人利益,影响工程造价和质量,委托单位应将情况通报其行业管理协会和资质资信登记部门,并列入“黑名单”通报全省交通系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列入“黑名单”的社会审计组织五年内不得进入我省交通系统从事审计业务。同时规定,社会审计组织对签署的鉴定意见和提交的审计报告必须承担审计责任。审计结果与国家审计等监督机关复核结果存在差异时,社会审计组织应无条件出面作解释工作。如果因社会审计组织的过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审计组织应依法予以赔偿。 (四)跟踪审计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手段 审计工作的深度、广度、时间直接牵涉到审计成本的大小,这也是必须综合考虑的。如果面面俱到,则审计成本较大,审计力量也恐不及。因此,在审计合同(协议)书中,应明确跟踪审计工作的范围、重点和时间安排。从我们实施的情况来看,路面表层以下的隐蔽工程和变更工程应是审计工作的重点,每个施工现场应派两人以上的审计人员全过程实时跟踪,而路面表层以上的可视工程次之,可只在计量时进行审计。审计组不必参加质量验收工作,但要查阅质量检验资料,只对合格和合格以上的工程进行计量。也不参加工程招投标,但可以审查标底、评标报告等有关资料,对招投标的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有效性有权发表意见。 (五)做好审计结果沟通和协调工作,是按好跟踪审计的重要环节 在跟踪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审计组与建设单位、监理方、施工承包商之间的不同意见,若协调不好,就影响工作。 我们的做法是,由出资人单位(审计委托单位)负责监督、指导和协调跟踪审计工作。对于建设单位、监理方、施工承包商之间协商不成的一般问题,由出资人单位(审计委托单位)审计部门负责人负责协调,重大问题和涉及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由出资人单位(审计委托单位)主管领导召集审计、工程管理、计划、财务等部门开会研究解决。 (六)建立严格的审计程序,是搞好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 跟踪审计程序非常重要,跟踪审计应遵循监督而不替代管理职责的原则,坚持在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再监督。我们开展跟踪审计是按下列程序进行的: 1、审计组(含社会审计组,下同)进点前应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审计组人员分工及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并考察施工地点,确定工作驻点。 2、审计组进点后应独立租用方便到现场监督的工作驻地,并自备交通工具,以旁站、巡查、测量、试验等方法对工程施工量进行全过程现场审计监督。 3、凡监理处对承包商(供应商)进行计量验收时,必须通知审计组同往;验收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计组四方在验收单上签字。 监理单位对承包商(供应商)进行质量验收时,不必通知审计组;审计组只查阅质量检验证书,承认合格工程以上等级的计量。 4、审计组收到建设单位签字的承包商计量支付申请后,专业造价工程师应逐项审核,提出核定数量和价款。若申报数量与审计现场验收记录不符或计价不准确时,专业造价工程师可修改计量支付文件,并编制审计签证单(审计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审计人员三方在签证单上签章认可。 5、审计组负责人只在最后审核无误的计量支付文件上签章。该计量支付文件报建设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交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手续。 6、发生工程变更设计时,若需新定工程结算单价,先由施工单位申报,监理签证,工程管理部门审查后再交审计组审定。建设单位根据审计组审定的单价作为变更工程单价。 7、审计组对已完工的合同规定建设内容的单项工程应出具单项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建设单位在留足质保金的前提下,根据审核报告办理工程价款结算。 8、建设中期审计组应向派出(委托)单位出具一至两次投资控制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9、全部工程基本完工且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时,审计组应出具全部工程建安投资部份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10、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单位意见时,一般采用当面交换意见、当面签字确认的方法,如果当面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应采用书面交换意见的方法进一步协商;被审单位收到征求意见函后必须在十个法定工作日内反馈意见,未反馈意见的视同默认;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反馈的意见应认真研究,认为反馈意见正确的要相应修改审计签证单或审计报告,认为反馈意见不正确的可以签署审计意见或出具审计报告,但应在附注中说明此事。 11、审计派出(委托)单位根据审计组出具的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委托单位如发现审计组出具的审计报告明显存在不合法、不公正、不完整或报告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应要求其纠正。审计组应认真纠正并对纠正后的审核报告负责。 三、跟踪审计比一般事后审计的优点 (一)跟踪审计与事后审计最大的区别在审计人员能及时地对隐蔽工程进行现场审计,确保了审计对路面表层以下工程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大大提高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 (二)由于变更工程的单价由审计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审定,确保了变更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准确、合理、合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变更工程的造价。 (三)有利于监理工作。试点项目的监理单位认为,在现场验收工作中增加一层监督,使监理单位领导对基层监理人员的工作感到放心一些。以前对工程造价实行事后审计,监理处工作人员在工程完工后还要向审计组作较长时间的解释工作。实行跟踪审计,工程完、审计也完,有利于监理人员及时投入新的工作。 (四)有利于维护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目前,有的交通建设项目中标价只相当于标底的60-70%,理论上肯定会要亏本。为什么有的施工单位敢于以低价投标,主要指望并且实际上只有通过工程变更才能赚到钱。这对于其他一些施工企业明显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自由竞价投标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实行跟踪审计,对变更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增加了一个监督环节,这不仅对节约投资和廉政建设工作大有益处,而且也抑制了低价抢标的现象。 (五)由于事后审计对隐蔽工程结算存在的疑点只能先询问(质疑)建设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建设单位因为已经签字认可,肯定对自己的行为要作种种解释和辩护,审计本来是审计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变成了与建设单位扯皮,跟踪审计可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六)跟踪审计不仅能及时纠正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变更等影响工 程造价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审计组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廉洁自律的道德风范和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威信,制止和防范工程计量、计价的虚报与冒算,从长远意义看,这才是跟踪审计为出资人的投资控制作出的最大贡献。 (七)跟踪审计是将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环保审计等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交通建设项目中,有利于提高交通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四、目前跟踪审计面临的困难 虽然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和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但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审计准则,其他工程管理法规中又没有相应的规定,实际开展实时跟踪审计的项目很少,导致工程管理部门和各参建单位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开展此项工作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较多。如果要全面推行跟踪审计,国家政策上应当进一步加以倡导,审计署要制定跟踪审计的具体准则,交通部在交通建设项目合同范本中增加跟踪审计的相关条款,在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中增加基本审计服务费预算的规定。只有这样,此项工作的才能全面顺利地开展起来,真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控制工程造价,促进工程建设管理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交通工程论文:试论高等学校交通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交通工程 专业英语 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已显露出逐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趋势。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必须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关工作部门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才。 目前许多大学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基础英语学习,专业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的推动下,各所大学本科院校都积极开展外语教学建设,推出一些双语教学课程。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已显露出逐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趋势。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则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置于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加入世界相关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的大形势下,为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关工作部门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要求 既然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是以英语讲解交通工程专业知识,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与普通英语和普通交通工程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没有任何任职资格标准。所以,学校在选拔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时,产生良莠不齐现象。虽然,教学大纲中要求专业英语课应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多数学校则是由一般英语教师担任。一般英语教师很少精通专业知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很难讲深讲透。概括地说,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交通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必须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课教学的能力。这也是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比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或者说,受过严格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这是从事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最起码的条件。一句话,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教学。 第三、如果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具有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在教学中现身说法,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则可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独立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要求 专业英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用英语念原文,中文翻译意思,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就很难与专业课程区分开了。 第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越新越好,内容力争追赶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热点。鉴于此,我认为,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基础课教材,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四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第二、大学本科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兼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的关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锻炼出一种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原文教科书或著作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学科发展的动态、新的学说、方法和理论。 第三、如果有可能,教育部可以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各个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指导纲要,以便于各个高校做好专业外语教学工作。 三、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生的要求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习成果没有硬指标要求,并且课时安排越来越少,个别学院甚至将其安排成选修课。高层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制度和措施上的不重视,大大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的学习习惯,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的实际需求在上文中已有所表述,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是一种较之传统课堂更活泼、更互动、更实用、更专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课堂。这样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新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材的选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交通工程专业的业英语教学应该是选择原版英语教材,聘用在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教师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双向传递方式,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说,不应简单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说了多少或说多少遍,更应当看重学生用英语表达了多少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交通工程论文:试析交通工程预防难点之探究 论文摘要 交通工程因工期长、工程量大,面临诸多预防难点,把预防职务犯罪融入交通系统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交通领域职务犯罪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认为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重大工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构建重大工程“嵌入式”专项预防制度,有效解决了专业性强、施工期长、风险环节多等预防难点,推动重大工程廉洁运转。 论文关键词 交通工程 嵌入式 专项预防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不仅能够起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作用,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职务犯罪。交通工程因工期长、工程量大,面临诸多预防难点,把预防职务犯罪融入交通系统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交通领域职务犯罪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应着力构建重大工程“嵌入式”专项预防制度,有效解决交通工程专业性强、施工期长、风险环节多等预防难点,推动重大工程廉洁运转。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展开预防: 一、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一是集聚监管资源。结合项目特点,项目实施勤政廉政约谈制度,参建单位承诺项目农民工工资、质量与安全及廉政保证制度。对于项目建设规模大、标段多的工程,明确项目举报途径,规定每月固定日期,项目施工单位对监理组、指挥部进行书面评价,避免其他网络反映。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管理、企业自检、社会监理”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在引进中介检测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率先取消业主代表、采取远程评标、推行廉政约谈的基础上,突出构建“制度+科技”的质量监管体系。二是突出现场监管。全面落实工程标后监管,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履约考核;同时,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建设工程管理平台,助力项目信息交流,安装现场可视系统。统一安装脸谱识别系统,确保现场施工、监理单位管理和技术力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强化一线排查。严格隐蔽工程的检查和见证取样送样制度,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技术力量,加强现场施工检查力度,各单位工程到位检查率、功能性试验到位检查率达100%,强化工程质量要素管理,加强对人员配备、机械到位和物资材料供应的管理监督。四是构建包保体系。强化从业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质量责任追究落实,及时查处资质挂靠、弄虚作假、违法分包等严重不良行为。严厉查处现场履约能力差、质量控制不力的单位,构筑工程质量监管的包保体系,打造高效精品工程。全面实施交通工程交竣工廉洁性评估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延伸和创新交通运输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通过“零容忍”实现“零风险”。 二、紧扣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原有的预防机制和预防方式,重在现场检查和宣讲教育,无法透过现象发现深层次存在的问题,预防效果不太理想。“嵌入式”监督机制重在对易发职务犯罪突出节点的监督,通过把握突出节点,完善事前监督体系,让重要管理岗位的干部干成事,不出事。一是专家嵌入施工现场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从审计、工程质量监督、住建等行业选调16名专业人员,组建“廉政之路”预防监督员队伍,不定期随机抽取预防监督员实地查看施工现场,抽查工程项目资料,从施工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资金使用等角度提出意见,并就“质量、工期、安全”等问题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提问,项目负责人现场进行解答。注重抓早抓小,对于发生的细微问题及时处理,将可能发生的渎职、失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以“零容忍”的态度实现“零查处”的目标。共开展活动11次,提出意见35条,促进监督单位及时反馈并整改。二是预防人员嵌入关键结点进行信息掌控。检察院预防干警及时收集工程建设单位曾建工程、资金支付、押金管理、项目经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发放反馈问答卷、工地随机调查、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工程情况进行监督,了解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工地设立廉政举报箱,对重点人员进行风险谈话,有针对性地开展警示教育。共收集基本信息10条,发放问答卷600余份,开展调查4次。三是检察长挂钩重点工程进行定项预防。将院领导定向联系重大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和重大工程“嵌入式”监督机制有机结合,通过检察机关院领导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嵌入式”监督机制工作的开展。8名院领导全部挂钩重大工程,及时了解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运转情况,查找工程建设管理中制度上的漏洞,梳理其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风险源点。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预防对策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职务犯罪风险防控。 三、围绕工程质量开展预防 通过逐步推进“嵌入式”监督机制,加强各重要环节的监控,实现减少、避免工程质量事故,形成重大工程管理人员不想贪、不能贪的良好环境,推进全市工程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规范流程,强化信息备案。工程项目启动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流程的要求,在各个关键接点时期内将信息报送预防部门备案,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预防部门共接收廉政合同备案42份,收集工程变更性信息3条,排查风险源点5个,预防部门根据工程建设情况,明确预防工作重点,制定一定时期内的预防工作计划,建立台账资料,并根据备案的信息部署下一步专项预防工作。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作配合。重点工程专项预防涉及部门和行业众多,必须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才能形成预防合力。通过联防联控座谈会和联席会议的形式,在工程建设初期,明确各方预防责任,签订《廉洁工作责任书》,施工方保证工程质量,承诺不向相关人员行贿,建设方和监理方保证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并预缴廉政保证金,各方保证配合支持开展预防工作。三是抓住关键环节,强化预防成效。紧紧抓住重大工程建设中易发腐败的关键接点,集中预防力量,深入分析研究职务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对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问题,及时启动预防调查机制,运用预防建议的方式,帮助建设单位堵漏建制,防范职务犯罪发生。去年以来,共开展预防调查8次,通过务实深入的预防工作,使重点工程建设的各方切实感受到预防工作的成效。 四、运用多种形式实施防控 检察人员将建立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库和参建企业档案,详细记录工程信息,深入防范职务犯罪,对全过程实行常态化监控,同时开展案例分析、廉政约谈、现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一是运用行贿查询,做好资格准入。建议工程承包方在审核承包商、供应商工程资质过程中,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审核其诚信资质,预防职务犯罪和商业贿赂,共接受相关查询500余次。二是深入案发单位,做好警示教育。联合交通、住建等建设管理单位,依托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将项目实施各重点环节纳入监督,掌握项目实施情况,管理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降低腐败风险。组织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参加看守所警示教育;先后在涉农领域、国土系统召开案例剖析会,协助案发单位研究预防职务犯罪长效机制。三是运用多种形式,做好廉政教育。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志愿者工作团、检察长宣讲团宣讲,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解释和教育,帮助理清一些认识误区和是非界限,共开展宣讲活动15场次,受教育单位20多家,受教育人员2000余人。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发放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资料,“一封廉政信”;编撰以廉政格言、典型案例为内容的廉政刊物,定期向工作人员发放;深入建设工地、建设办公场所举办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巡展。 最后,笔者认为,重大工程“嵌入式”监督还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实践证明职务犯罪高发频发的领域在重点工程。交通工程建设由于资金流量大,建设周期长,参建人员多,全过程充满诱惑,需要管理人员时刻绷紧质量、安全、廉洁三根弦,需要加强个人思想防范意识,对外来诱惑通过内心防线抵制,克服补偿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职务犯罪易发心理,筑牢不敢腐的底线意识,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二是制度上着力严密防范。首先是制度设计,结合交通工程特点,继续在工程招投标、工程变更、标后管理等方面借鉴相关经验,堵塞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一切漏洞。其次是分权制度,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再次是监督制度,任何一项制度执行时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失去监督的制度必然滋生腐败,是最可怕的。最后是公开制度,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三是管理上力求科学精细。交通工程涉及高额投资,在项目管理时,抓住工程招投标、规划设计、原材料控制、工程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专项预防,细化预防内容和措施,确保工程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四是预防上注重抓早抓小。对重点工程开展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工作,最好手段是以“零容忍”的态度实现“零查处”的目标。对于发生的细微问题及时处理,将可能发生的渎职、失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交通工程论文:关于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探讨 论文关键词:交通工程 专业特色 就业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状况的探讨、各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的总结,阐述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就业提出如何实现该专业特色发展的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化,专业特色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所有其他学科一样,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考验。深入探讨专业特色,能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达到最终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同时对专业特色的研究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以及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紧密结合。 二、专业特色内涵 所谓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说,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者优于其他事物的表征。所谓专业特色,就是一个专业的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整体的实力、声誉明显区别或者优于其他单位的表现。就内涵而言,专业特色至少涉及了三个层面: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优势的实力;三是相对稳定的特色模式。创建专业特色,就是立足校情、发扬优势,创建出该专业的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院校,或优于其他院校在该领域的实力、声誉的表征的总和。形象地说,就是其在交通工程某一发展方向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专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汽车运输的发展,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车流量增大,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等现象。为了研究、解决交通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交通工程学,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体系,包括交通特性、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环境等内容[1]。 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学从无到有,已经在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交通监控、交通安全等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交通工程方面已经建立学术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公路网规划理论,研制开发了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技术,充分发展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将现代新理论、新技术与交通工程理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了交通工程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高速发达、交通负担却很沉重的城市里,如何正确进行交通预测和规划,搞好交通管理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交通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利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建设和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等知识可有效地疏解交通困扰的问题,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帮助,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现代化工具[2]。在未来的许多年内,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事该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数量将是剧增的,因此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由于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这直接导致了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就业竞争中突显本专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我们对专业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所包括的学习内容多,涉及面广,这既是此专业的一个优势,又是此专业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目前在我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全国只有63家,而且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但通过调查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工作,他们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同样工作,工作中未突出其专业特色,因此研究专业特色具有创新性和必要性,而将专业特色的研究应用于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探讨 1.交通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的专业特色国家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的最新调整中,将交通运输类中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交通管理工程”三个专业归纳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原“交通工程”、“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道路交通防治工程”三个专业归类为新的“交通工程”专业;并确定“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互为相近专业[3]。通过对湖南省内开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交通运输偏重于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交通工程偏重于交通系统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交通工程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由于交通工程研究的内容广泛,几乎涉及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外延至很多其它方面的学科,主要有:汽车工程、运输工程、人类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规划学、环境工程、自动控制、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等,同时它还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于是,在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便会出现同一工作性质的部门容纳了多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同一种工作,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在行业中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便需要我们在本科学习当中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更提倡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侧重培养某方面的素质,包括该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包括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设备、组织管理学以及其它工程技术的内容。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只有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的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要充分发扬交通工程的专业特色,就要充分拓宽其专业适应面。只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才能达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对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广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在深入湖南交通运输领域的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详细的人才需求方向及能力调查,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本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便是各个学院正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特色,确定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对交通规划、管理、控制及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施工、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管理与组织以及交通安全分析的宽专业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地适应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2)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要反映出交通运输领域对该专业的共同要求,从而构建专业知识平台,真正从大交通上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3.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将专业培养方向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及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根据其所在地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发展方式有如下三类: (1)依托土木工程学科,以城市的发展为契机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城市的优势区位及地区交通迅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平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管理、信号控制方面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2)依托道路工程专业,以全国公路网的建设为机遇促进专业发展。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以国家道路网畅通计划的政策为导向,以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为特色,培养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与规划、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依托汽车机电专业的优势,以人、车、路的发展为动力进行专业建设。此类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当代交通科学的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渗透,在交通流理论和交通网络流理论中引入大量有关环境、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安全管理控制及道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人才[4]。 各学校通过注重构建专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扩大学生宽口径就业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该专业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专业培养方向更是以专业就业预测和规划为依据,符合社会和交通结构的发展趋势,也促进了各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 4.不同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色 我国城市公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世纪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主骨架及其交通支持保障系统的实施工程已全面展开,交通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面临严重短缺,这为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 城市、公路交通不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多功能城市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工程,有别于我国传统的道路建设,现有道路工程专业技术队伍面临知识结构的更新,并对培养道路工程建设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工程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施工及监理方面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方向。在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此方向就业的个性发挥很重要,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牢固掌握与道路施工建设有关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试验操作,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感官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参加施工单位实习,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求锻炼,积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在道路施工建设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参与道路设计与施工,还能将交通设施设计、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有利于道路建设质量的提升。 先进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表明,城市道路以及区域公路网的规划与建设,将永远滞后于汽车数量增加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随着现代化进程,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将愈演愈烈。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于交通控制与管理,致力发展智能化交通体系是解决交通需求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交通现代化、智能化进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比例将在今后逐年增大,这也势必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该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动态;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和运用;参与教师在交通规划与控制方面的课题,对当前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立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性和创新性。 有关统计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物资流通量急剧膨胀,物流产业持续以每年20 %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保持上升趋势。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保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当今交通系统技术的完善、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交通与物流相互之间有机地促进与渗透,交通物流管理方面也将为交通工程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有了市场的需要,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学校与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本专业的特色。作为校方应该设置具有自身师资特色的课程,并且积极建设各类实验室,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加强某方面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发扬自己的专业特色。 五、结语 研究交通工程专业特色的现实意义是,一方面能促进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实践模式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专业特色须依托于该校的师资优势、特色教学和特色实践模式;由于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专业特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能有效地推动该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特色形成后,能推进该专业的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 交通工程论文:浅析高等学校交通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 摘要: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已显露出逐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趋势。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必须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关工作部门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才。 关键词:交通工程 专业英语 能力培养 目前许多大学本科院校普遍重视基础英语学习,专业英语教学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的推动下,各所大学本科院校都积极开展外语教学建设,推出一些双语教学课程。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已显露出逐步重视专业英语教学、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趋势。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则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置于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加入世界相关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的大形势下,为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关工作部门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人才。 一、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要求 既然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是以英语讲解交通工程专业知识,那么,对教师的要求就与普通英语和普通交通工程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没有任何任职资格标准。所以,学校在选拔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时,产生良莠不齐现象。虽然,教学大纲中要求专业英语课应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多数学校则是由一般英语教师担任。一般英语教师很少精通专业知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很难讲深讲透。概括地说,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交通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必须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课教学的能力。这也是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比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通工程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或者说,受过严格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这是从事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最起码的条件。一句话,教师必须有条件在授课过程中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全程教学。 第三、如果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具有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在教学中现身说法,通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则可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独立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要求 专业英语课程对内容和教材的要求就不能局限于用英语念原文,中文翻译意思,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就很难与专业课程区分开了。 第一、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越新越好,内容力争追赶国内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热点。鉴于此,我认为,大学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一或大二的基础课教材,而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可以考虑选用国外同专业大四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第二、大学本科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兼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的关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锻炼出一种能够终生受用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原文教科书或著作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本学科发展的动态、新的学说、方法和理论。 第三、如果有可能,教育部可以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各个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指导纲要,以便于各个高校做好专业外语教学工作。 三、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生的要求 有些学校过于强调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对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学习成果没有硬指标要求,并且课时安排越来越少,个别学院甚至将其安排成选修课。高层教学管理层面上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制度和措施上的不重视,大大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的学习习惯,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的实际需求在上文中已有所表述,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是一种较之传统课堂更活泼、更互动、更实用、更专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课堂。这样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新的交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一方面要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材的 选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交通工程专业的业英语教学应该是选择原版英语教材,聘用在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教师进行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双向传递方式,变单纯由教师讲授的“一言堂”为和谐交际式的“多言堂”。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说,不应简单地看教师在课堂上说了多少或说多少遍,更应当看重学生用英语表达了多少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交通工程论文: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探究 摘要:在交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其中财务工作作为交通工程项目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交通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效益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交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要做好工程内部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等。 关键词:交通工程 财务管理 现状 策略 0 引言 公路施工企业作为靠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来获取效益的部门,在新的时期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世界经济的变革以及我国公路行业的变化,产生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生存环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加强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1 交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现状 1.1 交通工程项目的收入确认 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公路施工企业要在得到监理确认,由业主签发的工程计量支付证书时确认收入。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因为监理确认的计量支付证书,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定时的获取,而且支付证书上的计量收入数很多时候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工程的实际工作量,从而造成了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以后收入确认不准确,与已经使用的成本不搭配,使得交通工程项目的报表不能够反映出当期的实际损益,影响了交通工程成本分析与决策的执行。 1.2 交通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与控制 分包工程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企业在交通工程项目中标以后,把工程交给项目部进行管理,通过项目部将工程分解后,交到企业内部的各支施工队伍以及外部协作的施工单位。项目部在做出这些成本核算的时候,根据内部各个施工队与外部协作施工单位的单项工程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定期的进行各种费用支出的汇报,然后由项目部进行最后的汇总。机械费用的核算和控制。根据项目的机械台班汇总表给出的实际台班数及运输单的汇总数,结合各合同或内部制定的台班与运输单价,计算出当期实际发生的机械费。期末,将实际发生的机械费用与计划成本相比较,找出差异原因及可控成本点。 施工所用材料费的核算与控制。在材料入场以后,由材料部门做好收料单的填制,定期做好材料单的汇总以及材料入库单等工作。在及时的进行发票开具的情况下,根据入库单、发票、由财务部门做好及时入账工作;在发票开具不及时的时候,月底,由材料部门根据合同单价计算并编制入库单,送交财务部门入账,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一估价入库,下月初,用红字做相同分录冲减。 人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财务部门根据用工合同及各单位上报的人员考勤计算出当月的人工费预提入账,实际结算时冲回预提费,人工费的控制的目的是,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条件下,加强施工单位工资总额的有效管理。落实定员定编,精简机构,最大程度上降低非生产人员数量;全面推进施工技术变革,不断提高施工的科学化水平。 1.3 交通工程项目部成本考核 当前,企业对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多数是工程技术方面的,很少有企业会进行财务内容的准备;考核工程项目的经营效绩,也按照工程的质量、绝对利润数或收入利润率,较少对一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否到位作出全面的考虑。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标价高的交通工程,在考核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优势,造成了企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考核不够科学,影响了施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交通项目工程中标或者投标之前,施工企业要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去仔细的考察当地的人工费用价格、施工材料价格等等。 1.4 交通工程施工企业合同办理和执行 当前交通工程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招投标制度还不够完善,企业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而竞相压低价格,以实现低价中标;公路施工企业决策管理层一些领导人和现场作业管理层负责人缺少较强的合同管理意识,谈判签订施工合同时缺少财务部门的参与;没有仔细阅读与施工单位签署的施工合同就开始施工,使得施工的过程中频繁的返工、待工或出现超合同建设的情况,导致经济纠纷甚至诉讼的产生,给单位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 提高交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效果的策略 2.1 做好交通工程项目内部预算 为了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利润收入,公路施工企业需要做好经济核算工作,具体而言,首先合理的制定工程预算,其次,做好预算的审查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公路施工企业不再通过等、要的方式包揽工程,现在全国普遍实行的是项目招标的方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施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倘若公路施工企业不重视预算的编制与审查工作,财务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将会进一步增加成本支出,降低利润,企业的生存将会更加艰难。由此可见,合理的编制预算是公路施工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提高施工合同管理的力度 合同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公路施工企业管理财务的关键工作之一,这是因为公路施工工程需要巨额支出,并且在质量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材料,租借相应的机械设备,以上购买以及租借任务都需要通过签订合同,才能顺利的完成。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双方需要对其条款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具体的规定双方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保证了合同双方的协作关系,其中,对于需要附加量化清单的内容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在签订的时候不能马虎、草率,防止出现疏漏,为以后的合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签订合同以后,必须严格根据合同条款进行操作。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签订合同只能对自己造成一定的束缚,从而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效率,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只有签订合同,才能在交易的过程中,保证公平合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单方面随意抬高价格或增加数量的问题,减少了纠纷现象的发生。只有合理的签订合同,才能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2.3 定期对项目部责任成本落实做出检查 工程中标后,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公路施工企业不能等到整个工程完成后再进行成本核算,而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纠正问题,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项目部的实际开支情况与预算计划是否存在差异。二是施工材料的具体采购与消耗工作,比如,采购材料是否根据计划执行,是否有领导为了自身利益,盲目购入材料;材料出入库的相关手续是否完整,防止手续不全造成的账目虚假现象的产生。三是分包工程的清算工作。 2.4 完善交通工程项目的内部财务控制 为了保证公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在企业内部制定一套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工作依据制度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及时的发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并作出及时的改正和补救,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每位职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监督管理作用。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ADS-B技术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 ADS-B是一种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航空器运行监视技术,因其突出的性能、低廉的价格,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推荐发展的新技术。我国因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地形复杂,推广ADS-B技术更有优势,对国内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ADS-B 空中监视通用航空 简介 近年来,作为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重要成员,我国航空运输每年保持15%以上的速度发展,不管是飞机总数量、总飞行周转量、运输总人次都发展迅猛。正是由于我国和世界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加快了包括监视、通信、导航及空中交通管理的新航行系统的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我国在广大西部地区使用二次雷达较晚,部分区域还只是单雷达覆盖。由于技术原因二次雷达对于在山区和低空飞行的航空器也无法时限有效的监控。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性能突出,不仅对山区和低空航空器进行有效监视而且安装和运行成本远低于二次雷达。因此在新一代航行系统的建设中,国际民航组织极力推荐ADS-B系统。因此加强对ADS-B系统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新航行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ADS-B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航班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通用航空活动频繁的绝大部分低空空域和人迹罕至的广大西部还存在雷达盲区或单雷达覆盖区,现有的监视技术无法为其提供安全又经济的监视手段。所以,如何提高空中管制运行效率,有效保障航班安全,成为现阶段我国空中管制最重要的课题。 二、ADS-B技术原理 2.1 ADS-B的含x ADS-B的具体含义是:Automatic自动、Dependent相关、Surveillance监视、Broadcast广播。飞机周期性广播由机载星基导航和定位系统生成的精准信息,地面设备和其它飞机通过数据链接收此信息,卫星系统、飞机以及地基系统通过数据链进行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视。ADS-B数据的精度和更新率比一/二次雷达高,由其适合于山区、荒漠、边远机场等不宜建设雷达的区域,也适合高密度的机场的监视,是未来监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 2.2 ADS-B系统组成 ADS-B机载设备轻巧灵便,无论在小型飞机、普通客机、中型飞机上都可安装,ADS-B机载设备基本配置是下行设备(ADS-BOUT),工作方式类似于二次雷达应答机,向外周期性广播飞机的呼号、位置、高度、速度以及其它必要参数。由于ADS-B的发射采用广播方式,发射的信息可以通过机载交通信息显示器(CDTI)接收,类似于管制员在雷达屏幕上看到的图像,ADS-B接收机与空管系统、其它飞机的机载ADS-B结合起来,在空地都能提供精确、实时的信息。 2.3 ADS-B的意义 2.3.1完善地面监控手段 由雷达提供的地面监视受到限制而且价格昂贵,ADS能够有效解决雷达监视的覆盖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监控,甚至在无雷达区域,ADS也能提供实质性的监控手段。 2.3.2有效促进飞行监控 ADS-B由飞行器向周围的接收站发送自己的信息,确保飞行器间能够自动识别相互位置,保持间隔。 ADS-B接收器能与空管系统及其它飞行器的机载ADS-B结合,在空地都能提供精确、实时的冲突信息 三、ADS-B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当前,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航空业的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机队规模不断扩充,ADS-B急速满足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需求,还为通用航空的飞行活动提供了飞行情报,为控制管制自动化系统指明了方向,通过对ADS-B技术的研发应用,可以提升空中出行安全质量,对我国的航空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方先进国家的ADS-B技术发展比较成熟,我国可以参考国外发展应用情况,取长补短,创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澳大利亚早在2012年就已建成地面基站30多个,对全国的航空线路实施了全方位覆盖。欧盟也提出“紧密结合欧洲大陆空中管制一体化的需求”实现以ADS-B技术为基础,促进各个国家空中管控系统的建成。 基于ADS-B的监视技术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也在进行导航卫星组网,在不久的将来,基于卫星的导航、监视技术会更加普遍,中国作为民航大国,更应该再战略上高度重视技术发展,稳步推进ADS-B监视技术实施和发展,满足中国民航再21世纪发展的需要。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浅谈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人为因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航空业发展迅猛,是交通运输业最为关注的交通运输方式。空中安全是航空运输的关键和核心,其中,人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围绕管制员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对人为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为因素、空中交通管制、空管安全 近年来航空业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关键因素,威胁着航空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航空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航空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航空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小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航空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管制设备故障造成的航空不安全事件不断降低,而操纵设备的人―管制员,却因受到方方面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成为了造成航空不安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要防止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就必须探索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的措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空管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探讨。 一、管制员的工作经验 管制员应通过学习不断地获取经验与知识,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和总结经验,以保证管制工作中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管制员。如果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学习?,管制员将很难适应管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培养一名成熟的管制员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这期间不仅是管制技能的学习阶段,更是管制工作经验的积累阶段。管制工作经验相当于管制员脑中的资料库,管制员可以轻松地从中查阅到有利于做出管制决策的信息。管制员在长期从事管制工作后,相关工作经验得到了不断的积累以及完善,例如:就管制工作中穿越间隔问题来说,管制员从事管制工作初期,需要通过仪表给出的地速来计算和判断航空器未来发展,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管制员可以越过计算的过程直接判断出是否符合安全间隔标准。这就突显了工作经验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有一些时候,管制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忽视了对问题的精细化、标准化的判断。对于工作中需要精确化计算的部分,如果仅仅凭管制员的管制工作经验决断,则可能出现偏差,而也许这微小的偏差就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应该适时正确的运用工作经验 二、管制员的技术能力 航空业中,对于空中管制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个人技能才能够适应空中管制人员这项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严格,空中管制是一项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劳动,对此,空中管制人员必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素质的提炼:1、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在管制工作中管制员需要和飞行员有良好的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以通话为主,这就要求管制员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2、分辨力和记忆力,管制员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多与数字相关,管制员对数字应有良好的分辨力和记忆力。3、立体思维能力,航空器在空中并不是以一个平面状态呈现,而是多个航空器以三维立体状态存在,管制员必须对这些航空器的方位有大致的判断,所以管制员需要良好的立体思维能力。4、预判能力,很多时候管制员需要对空中航空器动态做出预判,良好的预判能力也是评判一个管制员是否优秀的一个方面。5、决策能力,如何下指令、下达什么指令和管制员的决策能力是分不开的,管制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决策能力。6、协调配合能力,管制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管制员之间、管制室之间以及管制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在管制工作中至关重要。7、应变能力。管制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性特殊情况,如发动机停车,飞机遭劫持,起落架卡阻,无线电失效,座舱失压等。这时,除了沉着冷静,还得随机应变,重新制定指挥预案,既要组织正常飞行的飞机进行避让,又要有能力妥善处置特情,不因循守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管制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空中各种飞行状况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处置,这就要求管制员除了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指挥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管制工作中任何微小的差错都可能造成航空安全事故,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无形中使管制员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的。有的管制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素质不高,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或飞行高峰期时,情绪不稳且过度紧张,以至于处理问题时缺少正确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思维混乱,从而使管制工作陷入被动、混乱的境地,对空管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过硬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认知水平,可以说,在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中,认知的正确与否、积极与否是关键。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需要大家一方面了解心理学常识,能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少心理疾患、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积极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2、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情绪,就像是我们心灵的晴雨表,我们怎样让自己保持健康的情绪,经常快乐;而当不良情绪出现时,能从容面对,有效调整呢?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1)积极归因;(2)宣泄;(3)注意力转移。3、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为管制员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4、优化自己的个性,我们需要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即,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自己的性格具备哪些长处,哪些短处,并作出符合实际的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从而优化自己的个性。 四、管制员的工作态度 据相关报道,近年来由于空管原因造成的多起不安全事件既不是发生在飞行繁忙时段.也不是发生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更不是当事管制员指挥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而是管制员出现了违规操作、监控不严、疏忽大意等情况.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管制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如何培养一名管制员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从思想入手,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化广大管制员的爱岗敬业精神。2、建立行业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只要不发生管制事故,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3、制定奖惩计划,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对后进人员进行处罚,使管制员的高风险劳动投人和经济收人相协调,从而建立管制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 五、管制员的精神状态管制员应该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开展工作 近年恚管制工作日趋复杂,管制人员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管制员疲劳工作,从而产生的安全隐患。要想让管制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舒适的工作与休息环境以及合理安排值班力量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科学地安排和装饰管制值班室的工作环境,使管制员在舒适的环境中执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作者简介 姓名:王向阳(1983.04--);性别:男,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毕业于中国民用航空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航行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实践微探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交通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空中交通。在空中交通中,采用交通管制技术,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空中交通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因此,文章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应用实践微探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交通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由于空中交通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事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含义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主要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地面上,及时掌握空中飞机的运行状态,保证乘客与飞行员的人身安全。在飞机运行过程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采用互联网监视技术,将飞机上的电子信息以信号的方式,传输到地面接收设备中,地面上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会根据互联网提供的电子信号,判断飞机的运行情况。当互联网信号不稳定时,工作人员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及时联系飞行人员。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秩序,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 2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空号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从而影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的运行效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监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形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通过对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定期培训,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质量,提高工作监视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 3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的分类 3.1 独立监视技术 在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中,工作人员主要采用的是独立监视技术。独立监视技术不需要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直接通过卫星,直接将监视信息传输到地面上的监视系统中。通过卫星定位,能够有效保证独立监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地面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独立监视系统中,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经常采用一次雷达监视技术,工作人员在飞机中安装雷达发送器,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将雷达发送器打开,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通过雷达发送器发送的信号,来确定飞机的运行距离与运行时间。 由于雷达发射器能够有效保证传输信号的准确性,提高空中监视系统的运行效率,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采用雷达监视技术,不需要飞行员配合工作,在飞机上安装雷达信号发射器,飞行人员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雷达信号发射器会自动将飞机运行信号发射到地面雷达系统中。当地面雷达接收系统接收到该信号后,会直接将数据在计算机上显示,采用这种技术,既能够保证雷达信号的准确性,又能够有效节约飞行人员的工作时间,让他们更加专心的工作。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飞机上的雷达信号发射器将飞机信号发射出来之后,地面上的雷达信号接收器会直接接收,然后将这些信号转化为电子数据,帮助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更加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飞机的飞行质量。同时独立监视技术能够同时管制监视多个飞机,即使不在监视范围内的飞机,只要在飞机上安装雷信号发射器,也能够有效管制监控,保证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独立监视技术具有独特的防控功能,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当飞机前方有其他飞行物时,独立监视系统能够及时发送卫星信号,提醒飞行员提前做好准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监视水平,保证飞机的安全性。 3.2 协同监视技术 协同监视技术主要以二次雷达技术为主,其工作原理是在飞机四周安装天线,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天线会跟随飞机自行旋转,然后定期向地面上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传递信号。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检测这些雷达信号,来判断空中飞行器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监控飞机的运行情况。采用二次雷达监控技术,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雷达信号的准确性。 目前,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工作人员主要应用的雷达传输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A/C模式,另一种是S模式。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在应用这两种模式时,都需要飞机上的信号设备配合工作。因此,要想有效保证空中飞机的安全运行,工作人员应该按照国家规定制度,合理按照飞机信号设备,设备安装之后,要及时调试,保证监视结果的准确性,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多基站测量定位技术的应用也特别广泛,该技术属于效率较高的监视系统,能够有效监控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将飞机发射出的信号有效整合,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多基站测量定位系统能够将地面上的管制监视区域进行有效定位,保证地面上的管制监视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不会轻易被其他建筑遮挡,提高空中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飞机的运行质量。同时,多基站测量定位的监视精度也比较高,能够与空中的卫星系统有效连接,是全方位的监视技术。 3.3 相关监视技术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当工作人员采用相关监视技术时,需要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地面上的工作管制监视人员负责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实现监视的目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中的相关监视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分为主动相关监视与被动相关监视。主动相关监视指的是在飞机运行过程中,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及时将飞机运行信息传输给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接收到信息之后,对飞机运行信息进行判断,然后将判断信息传输给飞机上的工作人T,从而保证飞机的稳定运行。被动相关监视是指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主动将地面监视信息传输给飞机上的工作人员,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接收到信息之后,判断飞机运行状态。 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相关监视技术,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有效监视飞机的运行状态,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当飞机出现故障时,地面上的管制监视人员会及时提醒飞机上工作人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相关监视技术需要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与空中工作有效配合,因此,实际工作中,相关监视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少,已经逐渐被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所淘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空中交通中,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正常运行,还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超(1987-),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民航航空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实现方案分析及研究 摘 要: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航空业务量与前些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加,人们使用空中交通的频率也更加频繁。空中交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其中部分因素会对飞行器来往飞行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民航近年来一直都将空中交通管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当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情况,分别对实现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实现方案 自动化系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十分关键第一个构成要素,同时也带动了国内民航业发展。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人机配合问题也十分关键,因为人机配合问题会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交通管制系统运行质量,通过该方式来提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运行安全性,下文将对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1 TCP/IP技术 TCP/IP技术是近年来使用率较高,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通过传输控制协议或者通过网间协议来完成目标,属于工业标准协议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网络系统中最基础的一项协议。 TCP/IP利用不同电脑相互之间数据往来的形式,来对各种数据进行打包处理,以此来提升数据处理效果,同时还可以方便系统寻找目标地址,对目标地址进行数据传输。TCP/IP还可以通过独立网格来进入到网络系统中,形成专业化的内部网络,提升数据来往传输安全性。系统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TCP/IP可以拆分成为两个不同信封来使用,并且还可以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划分,将划分过后的数据存入到TCP信封当中,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加以标记,汇集到IP信封,并传输网络。 网络端口接收到IP技术下的信封之后,取出其中所有传输过来的数据,并按照传输之前的顺序来对这些已经成功传输的数据进行重组,将其还原成应有数据模式,提升数据信息传输与使用效率。如果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发现数据内容存在错误,可以利用TCP来对数据进行二次发送,直至数据信息可以满足使用的基本要求,可以将这种数据传输和数据接收技术当成一种有二次保险的技术来看待,而且这些数据在传输到网络上之后,其基本信息基本不会发生错误,因为机械可以对物理地址进行判别。 协议是从网络中提取出的理念,不同电脑相互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之前,需要先设置好标准。TCP/IP是我国工业标准协议集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囊括了许多不同的协议结合内容,本文所提及到的TCP/IP只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基础性协议内容之一。TCP/IP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的网络技术,利用IP地址来对物理网络加以链接,并构建出专业化的虚拟网络结构,实现网际连接。TCP/IP还可以利用多层体系结构来对协议进行拟定,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形式来提供更加清晰的数据传输业务。TCP/IP中,TCP的主要任务,是对目标数据进行传输,并保证传输路径科学性。还可以对同时运行的不同程序内容进行传输,使用TCP/IP来实现上下移动。 2 TCP/IP与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融合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对空中交通安全十分重要,而且可以承担起空中交通中枢神经的作用。TCP/IP系统运行,涉及到计算机系统运行、导航系统运行以及雷达系统运行等多种形式,是当今我国交通管制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计算机来接收各种来自于导航中的数据、来自于飞机飞行过程中的数据以及雷达所提供的数据等,并按照不同数据的最终分析结果,对飞机飞行的位置加以调整,并保证飞机飞行状态与飞行信息可以满足基本要求,提升空中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TCP/IP技术需要与数据信息相互融合,通过数据信息技术来接收各种信号、传输各种信号,并将这些相关的技术应用到交通管制系统自动化运行模块内,从根本上提升了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性。 TCP/IP技术可以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是因为TCP/IP技术可以调整ATC系统飞行数据FDP业务部分,对这部分的业务进行深度处理,使其可以满足系统基础配置要求。首先通过FDP技术来对TCP/IP进行授权处理,在授权之后设置对应IP地址,将对应的IP地址当成TCP/IP传输以及各种信息数据交换路径来看待。完成上述环节之后,根据系统的情况来安装DECNET协议,并实现数据信息相互之间的互访。工作人员还要检测TCP/IP配置情况,将检测的目标放在软件层架以及应用级等方面,保证物理硬件设备结构TCP/IP协议设施可以正常使用。 在完成TCP/IP相关设备构件检验以及配置检验之后,构建专业化的相互网络管理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可以有效促进ATC系统的发展,提升ATC系统的使用质量,依靠UNIX完成。UNIX系统内部包含了受托L问程序,该程序可以让网络用户可以更加简单、更加快速的来使用各种企业网路,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网络运行的安全程度,是一种A与B相互信任的工作方式。二者中,A可以从B账户内部安全登录,B也可以从A账户的内部进行安全登录,凸显网络关系构建重要性。在ACT当中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来自于ACT系统自身的负担,并且还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使用受托访问的形式来对网络内容进行安全保护,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使用效果。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配置专业的rlogin网络访问命令,想要登录需要先提供密码,如果有专业化网络访问命令,则可以实现无密码登录。不论通过rlogin来构建系统,还是通过rcp来构建系统,都必须要通过系统指令来配置与之相对应的受托访问模式,将受托访问模式和本地电脑主机的访问指令相互连接,全方位解析主机域名,而且还能获取与主机相关的IP网络地址。如果经过一系列操作之后,没有成功的获取IP地址,系统方面会自动产生各种错误信息提示。如果系统可以成功获取来自于远程主机IP,则用户在客户端发出的各项指令,都可以通过TCP/IP实现相互连接,且这种连接是主动的。同时远程主机还可以对本地机主IP以及本地机主姓名等进行检验,增加文件访问权限。最后考虑TCP/IP技术应当如何在ATC当中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先利用软件移植的方式,来对各种需要的数据进行复制,之后对参数进行修改,保证数据信息可以安全且准确的传输。rcp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所有的目标数据进行复制,在数据复制完成后再对数据进行传输。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包含了TCP/IP系统,则不论系统为何种类型,都可以利用简单指令的方法来对目标数据进行复制,并将目标数据输入到ACT系统飞行数据模块中,实现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调度。 3 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关键构成要素,可以有效提升交通管制工作质量。上文首先讨论了TCP/IP技术,之后对TCP/IP与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融合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沛然(1989-),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要点研究论述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认同了风险不可避免这一理论,所以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对提升空中交通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别提出不同的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工作要点。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内容;方法 当前社会人为因素与组织因素是航空事故的主要发生要素,作为空中系统,必须要紧跟当前时展的脚步,打破传统规范化管理工作内容,综合的考虑各种人物要素、机械设备要素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通过更加完善且更加安全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质量,并降低空中交通的运行风险,下文将对相关内容加以阐述。 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可以用固定飞行时间内发生事故量来表示,如果固定时间内发生的飞行事故比较少,则代表事故率较低,理想状态是将工作事故率降低为0。但是从工作开展的状态来看,安全是一种动态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相对性较强的理念。因为空中交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想要将事故率控制为0,基本难以实现,所以要力争将事故率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如果行动效益要远超于失败风险,即可认定行为是安全可行的行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团体需要不断的了解行动内容与各种影响因素,尽量减少风险。 2 空中交通管理中风险管理综合体系的应用 2.1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近年来许多行业都在研究的一种管理理念,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属于知识时代影响下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工作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管理思想,对相关理念进行伸展。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系统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可以得出下述各方面的结论: 首先,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高层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将安全理念放在首位,结合各种预防措施来对风险内容进行管理。在飞行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安全器摆放问题,将安全器摆放到最为核心的位置,从根本上体现出以人为本工作理念的重要性。 其次,空中交通涉及到的所有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都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内部员工的日常工作状态,让员工可以以充满激情的状态来工作,并发挥出员工个人潜力。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想要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正常发挥,就必须要从空中交通管制的高层管理人员做起,搭配一些风险管理工作理论,对所有的目标理论进行传播、进行研究,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安全的企业发展文化。同时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平等性,通过平等沟通、强化员工个人教育等形式来提升员工个人的工作福利待遇,让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将风险降到最低。 2.2 全面推广风险识别工作系统 从近年来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开展的方向越来越广泛,而且相应的风险来源也比较多。空中交通管制的动态性较强,而且行业风险比较高。这种风险不仅取决于员工日常工作状态以及员工是否严格按照章程来工作,同时也关乎组织设置防护工作机制。所以对空中防护机制风险进行全方位识别,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空中组织管理存在的风险,一般都来自于组织一线项目运行工作人员,所以必须要构建出全员参与的一种工作状态。全员参与工作机制的组成要素一般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按照规章制度的内容来构建完善的项目报告系统,该系统一般针对所有形式的不安全事件,并对这些不安全事件进行监督管理,形成更加完善的项目运行报告。项目运行管理人员需要从所有的报告当中来获取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提升项目报告管理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检查以及日常信息交流等形式来打造全员参与资源报告系统。但是通过分析强制报告系统所报告出的安全事件发现,强制报告系统报告出的所有安全事件,实质上只是空中交通管制可能出现问题的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不安全信息并没有被相关工作人员收集到,影响了风险状态的正常识别,同时也导致工作人员缺少了对风险内容进行管理的机会,影响信息状态的安全性。 2.3 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工作系统 风险评估是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风险管理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要素,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这也是风险管理工作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因素之一,可以对所有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利用风险评估工作系统来对各种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明确相应的损失,为日后风险管理工作决策奠定必要的基础。针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系统来看,其内部的所有子系统都包含了项目目标风险评估工作内容,并且部分子系统专业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所以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不断的提升项目研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利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在对空中交通管制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所有的项目程序设计工作人员以及项目程序应用单位共同来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结果的精确性与可行性。让专业的风险评估工作人员参与到目标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得出更加具体的项目工作方法,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但是在构建风险评估方法的时候,却不应该使用到过多的数学模式。项目目标风险评估工作方式不仅涉及到了项目目标定量评估,同时也涉及到了项目目标定性评估工作内容。在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研究时,很少使用单一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一般都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性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如果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工作人员能力进行分析,必然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评估。 2.4 构建内外全面结合的项目目标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体系 风险管理监督,要分别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对监督方式进行研究。内部监督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内部监督的形式来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监控与评审,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一般包含定期审计、不定期安全检查等。而外部监督,则是由国家与该行业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部门,来对空中交通的运行情况进行管制。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虽然可以联合使用,但是二者也自成体系,不论是职权还是二者的权责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虽然二者之间有差异,但是其运行目标完全相同,都是对空中交通管制进行完善,提升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并将目标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 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提升空中交通运行安全性的关键工作内容之一,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上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之后分别从构建内外全面结合的项目目标风险管理监督工作体系、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工作系统、全面推广风险识别工作系统、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希望可以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李涛(1978,8-),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机场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及应用之研究 摘 要:在我国交通管理中,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能够有效保证城市交通质量,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文章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应用与分类;研究 由于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之前的陆地到海洋到空中交通。在空中交通管制监控中,采用新技术,不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交通行业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控监视新技术,从而保证交通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交通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海、陆、空,在这三种交通方式中,航空交通方式最为便捷,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保证航空交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做好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不但能够有效保证航空交通系统能够顺利运行,还能够减轻航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通过对空中交通有效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空中交通质量,使得空中交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推动我国航空事业更好的发展。 2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含义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飞机上安装相应设备,飞机信号设备将空中信息传输到地面设备中,让空中监控人员能够随时掌握飞机的运行情况。在飞机运行中,如果发生突发状况,地面工作人员会及时与飞行员联系,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从而保证飞机安全飞行。 同时,由于空中环境的多变性,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与陆地、海洋交通管制监视技术相比,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管制监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制度,从而保证空中管制监视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主要采用卫星定位方法,将飞机与地面监控设备有效连接,从而保证飞机能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3 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的应用与分类 3.1 单独监视技术 单独监视技术属于卫星监控技术中的一种,是非常大众化的监控方式。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技术中,单独监视技术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就是雷达监视,由于雷达监视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是目前监视技术的基础。单独监视技术,不但能够保证w机的安全飞行,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中采用单独监视技术,能够有效满足乘客对飞机安全的要求,保证飞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乘客对空中交通的满意度。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中,将单独监视技术与雷达技术有效融合,并采用电磁波技术,能够扩展飞机监控面,对空中环境进行多方面检测,提高了监控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单独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护雷达,保证雷达信号能够正常传输,提高了雷达信号传输的准确性,保证空中交通秩序。 3.2 协同监视技术 协同监视技术主要来源于单独监视技术,由于其具有传输信号准确、有效保护雷达的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协同监视技术,能够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协同监视技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技术是二次雷达监视技术。采用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证雷达信号的安全性,并将二次雷达信号检测结果有效保留,将这些雷达信号安全传输到地面管理系统中,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飞机在空中的运行情况。在飞机运行中,如果雷达信号发生偏差,工作人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空中交通管制的准确性。 同时,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有效保证雷达能够将飞机全方面定位,实时监控飞机动态,并将飞机中的核心技术有效结合,保证飞机在天上的安全与乘客的人身安全。在实际工作中,二次雷达监视技术能够将飞机发出的雷达信号准确传输到地面检测站中,提高了雷达检测信号的准确性。在飞机飞行中,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地面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从而保证空中飞行人员与乘客的人身安全。 3.3 关联监视技术 关联监视技术又被称为多点相关定位技术。关联监视技术主要依靠互联网处理手段,将地面接受站所接受的信号准确连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将各个接收站中的信号有效连接,不但能够准确定位空中飞机的准确位置,还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空中交通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关联监视技术,一般需要设置四个地面接收站,该接收站主要用来接收飞机传输的雷达信号,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雷达信息有效整合,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采用关联监视技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地面设置多个雷达信号接收站,这些接收站一般设立在机场或广场等空旷地域,便于接触雷达信号。由于每个地面接收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接收点的实际情况,将接受到的雷达信号有效排序,从而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可以利用时差定位技术与互联网知识,准确定位飞机在空中的位置。采用时差定位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定位飞机位置,还能够减轻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联监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不需要其他电子设备,由于该系统能够直接接收飞机所发出的雷达信号,并将这些信息有效传输到地面接收器中。因此,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制度,保证关联监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中,当飞机等空中交通工具出现特殊状况时,飞机会自动发射出雷达信号,为了保证地面雷达接收站能够及时接收雷达信号,空中交通管制监视人员应该随时关注雷达接收站的雷达信号。一旦发现雷达信号有异常,应该及时与飞行员取得联系,并将该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监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当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发现前方有不明物体时,可以及时发射雷达信号。地面上的雷达接收站接收到雷达信号之后,及时展开调查,飞行员应该及时绕开该飞行物,这时,地面上的雷达接收人员可以重新对飞机定位,保证定位准确后,进行下一步工作,从而保证飞行员与乘客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监视系统的准确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空中交通行业更好的发展,采用空中交通管制监视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于立茜,女,汉族,四川成都,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航空运行管理、航空情报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复杂雷雨条件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 摘要: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难度,一旦在管制过程中遭遇了雷雨天气,将会令难度和复杂性加大。本文分析了雷雨天气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指挥办法,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雨;空中交通管制;雷达 引言 天气会对飞机运行的安全和行程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天气状况不好会造成飞机延误,同时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相关研究数据发现天气对航空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降低天气Ψ尚邪踩的影响,因此受到了航空业的高度重视。 1雷雨天气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影响 从雷雨天气的特性来看,可以说是一个天气制造厂,所以雷雨发生之后会引发各种天气现象,比如发生湍流、积冰以及闪电雷击,甚至会引发冰雹和龙卷风。这些天气情况都会干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飞行计划。缺乏正常操作的情况之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导致飞机结构发生改变,甚至会发生解体,最终危及到飞行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2复杂雷雨条件下的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办法 2.1空中交通管制员上岗前的准备 尽管雷雨天气会对空中交通管制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管制人员在开始进行交通管制之前,不能受到雷雨天气的影响而改变交通管制的信心。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制素质,在岗前培训中需要从其情绪和指挥技能两个方面做起。情绪方面,要令管制人员克服雷雨天气对心情和指挥能力的影响,调整好自身的情绪,提高情景意识能力,并根据人体节律周期调整作息时间。管制人员的指挥能力培养方面,则是要通过仔细掌握飞机飞行时的天气变化情况,要求管制人员在飞机上岗之前几分钟就到工作地点观察天气情况,掌握天气雷达图,通过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清楚天气的发展趋势。还要仔细阅读之前的管制人员所作的交班表,此外掌握流量控制以及空军活动情况也是岗前准备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不熟悉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时候要通过观摩技术娴熟的管制人员的指挥提高自身的管制能力。要与交班人员之间形成协调配合的关系,通过交班人员了解清楚基本情况以及机组提供的信息,完成交接工作。 2.2利用雷达增强空中交通有序性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要积极与机组工作人员配合,通过掌握理解机组的绕飞意图结合当前的天气情况向机组人员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为其制定精确且合适的飞行计划做好数据信息准备,指挥时要尽量令多架航空器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如果在指挥过程中与机组工作人员发生了意见不合的情况,则需要根据最有利的方案进行调配意见,解决冲突,最终达到形成安全趋势引导的目的。机组人员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两者之间的工作配合度会给飞机飞行形成直接的影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预期协调意见,而不是直接给予命令。 天气雷达图和前面飞行的飞机的航迹可以被利用起来,有利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脑海中形成一条具有安全性,同时还可以立即勾画出一条利于空中交通管制的航路,通过娴熟的指挥技术帮助飞机进入到这一航路中。要同时通过加速空中流量的有序性,使其发生流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指挥时不能够始终按照飞行员的意志进行。协调岗位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雷雨天气对飞行安全的影响,需要通过协调偏航情况并统一周边管制单位,以便可以节省管制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提高基本效率。 2.3提高雷达监控 当雷雨天气发生之后,容易引起飞机偏离航线。由于飞机一旦偏离了原先计划的航线,就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测到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会形成冲突最终影响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指挥工作甚至飞机飞行安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通过雷达扫视周围的情况,具体来讲则是要扩大雷达的扫视范围,并且要通过增加雷达的扫视频率确保雷达所反映的情况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针对飞行区域内的那些汇聚交叉处加以重视,要准确掌握不同扇区的情况。 在间隔方面,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要注意以垂直间隔为主,而将水平间隔作为辅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两个以上的高度层的高度差进行配备。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下达下降率的时候要控制一定的范围,不要超过了基本的限度。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因为遭遇了雷雨天气之后就会产生心理变化,增加指挥的负担。所以为了保证自身的管制精力充沛,则需要合理分配管制任务,针对飞机的飞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要针对突发的情况积极做出应急措施进行主动指挥调整飞机飞行情况。 由于雷雨天气的爆发非常突然,影响力非常大,所以针对那些需要穿越高度的冲突一定要及时完成,避免时间拖延造成指挥人员自身疲惫感。同时还要对雷达屏幕进行全面扫视。在空中交通管制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局势,不仅要盯紧那些很显眼的冲突,同时还要重视那些潜在的冲突,以防发生突发情况影响到空中飞行安全。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处理突发情况的时候一定要临危不惧,提高自身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2.4培养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全局意识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工作中需要讲求团队意识,工作中一定要贯穿团队精神。雷雨天气的影响巨大,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方人员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每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和机组人员在完成了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之后,还需要了解清楚其他仍然在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情况,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一个扇区之间的负责人要及时整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相应的事项。雷雨天气尽管给飞机飞行以及空中交通管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其是无法避免,只有通过科学的态度并利用先进的指挥方法和技术才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技术和方法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所使用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还需要集聚各方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做起,为提高空中飞行安全不断做出努力。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人为因素与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 (民航重庆空管分局 401120)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影响空中交通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最后,重点针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以及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的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优化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 人为因素;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优化 前言:空中交通是交通的主要形式,管制员的责任在于对空中交通加以管理和控制,以确保交通顺畅。空中交通的运行状况,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素质,属于交通运行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人为因素加以控制、优化管制员素质,便成为了当前空中交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空中交通运行影响因素 空中交通运行的顺利性,与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1)软件:空中交通的运行,需要大量软件资源作为支撑,如对飞机的航线以及起飞与降落情况加以监控等工作的落实,均需要使用相应软件来完成。(2)硬件:硬件是软件功能发挥的依托,其操作是否得当,是否存在故障,同样会对空中交通情况造成影响[1]。(3)环境:大风以及暴雨等恶劣天气,会阻碍空中交通的运行。(4)人:人为因素主要指由人的原因所引起的某事件的发生。从空中交通的角度看,人为因素指的则是受管制员的影响,而导致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以空中交通管制员为主的人,是空中交通的重要参与者,其素质如何,职责能否更好的发挥,是决定交通运行情况的关键。(5)软件与硬件功能的发挥,以及对环境的监测与控制,均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实现,换句话说,人为因素是渗透到上述三种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十分必要。 2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 人为因素在交通管制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空中交通安全性这一方面。调查显示,70%的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均与人为因素存在显著联系。总的来说,导致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有关。以心理素质为例,受种种原因影响,如空中交通事故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部分心理素质差的管制员,通常会陷入思维混乱的状态,无法理性客观的面对事故,因此也就无法冷静的处理问题,上述心理状态的存在,是导致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与财产的保证都十分不利[2]。另外,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也会对空中交通状况产生影响。空中交通对于管制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必须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如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等,以确保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最后,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决定着认为差错是否会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自己的责任,避免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3]。 3 控制人为因素、优化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 可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四个角度入手,全面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素质,降低人为差错发生的几率,降低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4]。 3.1 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选拔与培训两个角度入手来实现:(1)选拔:在选拔过程中,需将心理素质测试作为主要环节加以重视,将其得分情况纳入到选拔条件中,在专业素质相同的情况下,应将心理素质更强、抗压能力更好、对事物的分析更加理性的人员作为首选。(2)培训:可在固定时间内,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抗压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精神集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多种,确保管制员可集中精神做好工作,如发生事故,需确保其能够通过冷静、理性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增强身体素质 增强身体素质,需要从管制员自身入手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员,需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岗位工作落实情况的重要性,需在坚持锻炼的基础上,合理补充营养,确保能够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3.3 培养专业素质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专业素质包括语言能力、飞行知识、管制能力等多种:(1)语言能力:空中交通四通八达,事故的发生在区域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管制员需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保证能够在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拓宽空中交通问题解决途径与思路。(2)飞行知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需具备的飞行知识包括飞机的构成知识以及飞机的操纵知识等。(3)管制员同时应具备良好的空中管制能力,充分了解相应管制规则,以准确、果断的处理问题。 3.4 遵守职业道德 空中交通管制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培养责任心、提高积极性、增强纪律性:(1)责任心。管制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需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高度的思想道德水准,以提高其工作|量。(2)工作积极性。管制员应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懈怠,避免精神不集中等问题发生。(3)纪律性。需培养管制员的纪律性,确保其严格按照具体工作流程及方法的工作,不盲目、不慌张、以使空中交通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 结论: 人为因素是影响空中交通畅通性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对其加以控制,是确保空中交通顺利运行、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的关键。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素质,是人为因素的主要体现,具体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四种,应在提高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严格培养其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并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以最大程度提高管制员综合能力,降低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空中交通问题发生的几率。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探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与压力问题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摘 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航班的增加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空中交通拥堵问题,为了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必须做好相应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本文从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问题出发,就提升其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压力问题 前言:空中交通管制与地面交通管理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保障交通秩序,减少交通拥堵问题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职责,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做好航空器的引导工作,以保证其运行安全。而航空器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的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稍不留杀就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要求管制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对突发性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从概念上分析,指在遗传基础上,于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专业训练和实践等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以及体现出的心理能力,可以从认知潜能、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其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行为表现影响巨大。在空中交通管制中,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空中交通运输的畅通,保证良好的飞行秩序,规避交通安全问题。而从空中交通管制的内容和形式分析,其对于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管制人员必须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问题发生时能够于第一时间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及时对突发状况进行处理,保证空中交通运输安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如治理水平、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1]。 2 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飞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持续增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高强度和严要求使得管制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保障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效果。具体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2.1工作性质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空中交通运输流量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工作量大大增加,想要切实保障空中交通运输的有序性和安全性,要求管制人员实行轮班和加班,而这无疑会加重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求管制人员长期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容易疲惫。同时,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部分航班安排较为集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更是大大增加,加上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对于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同样影响巨大,管制人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前提下,管制人员面临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2]。 2.2人际关系 空中交通管制需要机场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存在系统性、连续性的特点,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交际圈属于一种典型的封闭式交际圈,由于其本身长期处于远离市区的机场工作,接触的多是行业内部的同事,缺乏与其他行业人员交流的机会,积累的压力无从释放。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心理素质问题,做好人际关系的处理。从管制员自身的角度,应该强化自我压力管理,提升自信心,对于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做到从容应对,及时舒缓,避免压力的过度积累;从航空公司的角度,应该完善压力管理机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合理分工和排班,适当缩短管制人员的值班时间,使得其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不仅如此,还应该加强对于环境建设,引导管制人员做好与他人的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保证良好的工作效果。 2.3工作环境 这里提到的工作环境属于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包括了空中管制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环境,如照明亮度、背景噪音、工作气候、办公设备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管制人员的心理和情绪造成影响,尤其是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管制员产生焦虑、易怒等情绪,在工作压力相对巨大的情况下,这些情绪就可能转化为压力,影响管制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对此,航空公司必须切实做好工作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减少环境因素对于管制人员压力的影响。 3 提升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想要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求管制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为此,需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3]。 3.1提升工作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求管制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包括良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树立起自信心,始终保持冷静,对于各种突发状况能够做到从容应对,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航空公司需要定期开展管制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训练,提升管制员的专业能力,帮助其强化心理素质。 3.2锻炼注意力 之前也提到,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工作,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容易出现各种突发问题,要求管制人员必须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个人的注意力会受其自身性格、兴趣、情绪以及态度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管制人员必须不断锻炼自身的注意力,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工作中依靠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应对突发状况,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3树立责任意识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巨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航空公司应该重视对于管制人员的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其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形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事无大小,精细管理,能够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承压能力,避免将情绪带到工作中。 3.4改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缓解原理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航空公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内部环境进行改善,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减少管制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如果发现管制人员工作负荷沉重,心理压力较大,则需要合理安排轮班制度,帮助其减轻工作负担,同时通过沟通交流来缓解管制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4]。 4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民航运输的持续发展,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工作负担的增大容易导致管制人员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针对这个问题,航空公司需要重视起来,对压力的源头进行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管制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其缓解压力,以推进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探讨 (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710068) 摘 要:空中交通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其运行速度快,满足了人们跨区域或者跨境出行的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空中交通变得非常拥挤和繁忙,因此有必要采取空中交通管制使空中交通安全有序运行,为了进一步提高管制效率,需要进一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基于此,文章先对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探讨了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对管制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人因素 0.引言 在当前空中交通日益繁忙及拥挤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已经无法实现对空中交通有序的管理,所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是必然趋势。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现代民航运输管理的大飞跃,然而管制自动化过程中,受人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人机之间的配合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消除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的影响,以实现管制员与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完美匹配。 1.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空中交通管制在空中运输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交通服务,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航空器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情况,以使空中交通高效有序的运行,从而提高空中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设备与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早的空中交通管制使用旗帜、灯光、无线电、卫星等设备,而发展到今天,空中交通管制的设备发生全新的转变,目前已经建成集通信、导航、监视于一体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指的是利用设备来代替传统人为承担的任务,比如航线计算,当前已经可以使用精密的计算机来计算,并且大量的空中管理软件也为管制员提供更为全面、强大的辅助。随着空中交通运输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多,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民航建设的重点项目,各大省市积极建设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这对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的有点在于能够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提升控制管制效率,并且实现了一些人为无法实现的功能,为空中交通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然而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也有缺陷,比如自动化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增加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对人机的配合度要求较高,一旦出现人为操作故障,很可能带来空中交通隐患。所以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管理中,处理好人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2.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分析 2.1 人因素概念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人,而是通过现代设备精简管制人员体系,使空中交通管制质量大大提升。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主要包含了人与环境、人与程序、人与机器、人与人等内容。在整个管制自动化系统中,管制员扮演最关键的角色,整个管制自动化系统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以及与其它系统或者设备要素之间的关系。 2.2 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中人因素的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航每年出现的空中不安全事故中,有20%左右的事故是因为设备或者系统故障造成的,而有80%以上的事故是因为人因素造成的,而在人因素中,又有35%是C组的原因,75%与管制员个人操作有关。由此可见,在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过程中,人因素是引发空中事故的主要原因。 人因素影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主要表现如下:(1)管制员在硬件关系界面上,受管制系统自动化中的通讯系统、雷达系统以及电报处理系统等的功能设计如果无法满足管制员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这就会导致管制过程中管制员出现失误的情况。(2)管制员在管制软件的操作上,如果与计算机程序、应急管理程序、人工数据输入程序等匹配不成功,就会出现程序应用不到位的情况。(3)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受控制系统中色彩、湿度、温度、噪声等交叉点数量的影响,管制员在判断时常常会出现错误的问题。(4)人与人的关系这一层面,管制员之间可能因为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及时或者不顺畅导致某些管制工作处理不全面。 3.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影响的处理策略 自动化系统加入到空中交通管制中,虽然能够减少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这样必然会给空中管制带来恶劣的影响,为此要平衡人因素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实际处理中,有一种划分管制主次的方法,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空中管制自动化原则,明确自动化系统为管制员的管控提供协助,从而改善人的管控环境,这也是自动化系统应用与空中管制的初衷。这种管制方式虽然并非为人与自动化系统的最佳匹配,但是却能够及时处理自动化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改善空中管制自动化系统,就需要根据管制员的实际能力处理好人与管控系统之间的矛盾,以真正发挥自动化系统高效、高质的管控功能。 此外,为了提高人与自动化系统的匹配度,还应做好管制员的选拔、培训以及训练工作,加强对管制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具体操作上,可以加强管制员的心理引导,对管制员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以不断提高管制员的身心修养。另外,随着空中管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制员的工作也已经基本转换为空域的管理这,因此对管制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相关技能的培训上,应着重培养管制员掌握整体形势的能力、判断异常情况的敏感性、信息交换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及能够在自动化系统出现问题时以人工接替系统工作的方式来保证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运作。总之在培养管制员时,应讲究培养的全面性,明确管制员个人素质在提升空中交通管制质量上的重要性,以形成一批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空中交通管制员。 4.结语 总之,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是当前空中交通管制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充分发挥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要明确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中人因素对管制质量的影响,通过加强管制员的培训,以不断改善管制员与自动化设备及环境的匹配度,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原因及降低差错发生率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下,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逐渐繁重,在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外界环境和航空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下,人为差错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航空飞行的安全性。本文在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降低差错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此来对人为差错进行预防,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性。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 人为差错原因 降低差错发生率 前言 在目前的民用航空系统中,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组成部分,空中交通管制的整体质量直接决定着航空飞行的安全性,在航空管制任务逐渐繁重的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人员承受大量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导致空中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相应的人为错误,针对这样的现象,需要对出现人为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人为差错,降低差错发生率。 一、 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差错原因 1、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因素,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环境会导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出现相应的人为差错。首先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在空中交通管制任务逐渐繁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本身的压力就比较大,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又面临着来自工作环境方面的困扰,其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线和噪音,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常常处于噪音较大和光线较为昏暗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工作,会使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程度的精神压力,从而出现精神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导致人为差错的出现。另外是复杂的气象条件,在实际的航空飞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冰雹、气流和雷电等复杂恶劣的气象环境,这样的气象条件不仅会干扰飞机的飞行,同时也会影响空管人员的判断,导致人为差错的出现[1]。 2、主^因素 首先是空管人员的注意力转移,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复杂,在发生空中飞行冲突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节和处理,在这样复杂的问题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难免会忽略到相应的冲突点,这样就造成人为差错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方面,空管人员的工作情绪同样会造成人为差错的出现。最后是规则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冲突,在对飞行冲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根据所指定的规定来对处理方式进行确定,同时也需要根据飞行冲突的特征来进行考虑,规则和实际问题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如果工作人员一味的根据规则来对问题处理方案进行确定,那么也有可能出现相应的人为差错。 3、管理因素 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差错的出现,同样与空中管制部门的管理不到位有着跟大的联系,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针对部分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案,目前仍旧缺少完善而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处理标准,另外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总的来说也就是说空桶交通管制部门存在着规章制度建设不到位和执行不严等情况。另外是班组管理不到为,空中交通管制中班组的建立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但是就目前的班组管理情况来看,仍旧存在着主要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或者管制工作现场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在对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信息交流不通畅,导致人为差错的形成[2]。 二、降低差错发生率的主要策略 1、管制人员方面的防范措施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需要管制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且在出现突发性问题的时候保持冷静,针对以上所叙述的由于管制人员所出现的人为差错,首先需要对管制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培养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出现突发性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且确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另外需要培养管制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际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当中,相应部门需要培养管制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对其管制工作习惯进行控制监督,保证管制人员能够安哥的按照规章制度和标准来进行工作,以此来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针对管制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交通管制部门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来放松管制人员的心情,实行工作轮换制度,并且可以对管制人员进行谈心交流,营造和谐放松的工作环境,这样有利于管制人员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最后,对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选拔来说,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流程来进行,安排相应的监督人员来对管制人员的选拔流程进行监督管理,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工作人员,一些资历较老的管制人员可以向新进人员传授一些工作经验,以此来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 2、选择合适的管制方法 管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为差错的发生率,所以说针对不同班组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需要选择合理的管制方法,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率。首先,需要对主班和副班的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双岗制”是空中交通管制小组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种管制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主班在进行操作,而副班却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在一个人单独操作的情况下,就算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更加专业的操作技术,也难免会出现相应的差错,针对这样的现象,空中交通管制部门需要明确“双岗制”的工作内容,对主班和副班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发挥两个主班和副班的主要作用,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另外需要发挥“双单”作用,“双单”主要指的是“进程单”和“检查单”,管制人员需要按照航班的进场顺序来对“进程单”进行合理摆放,另外也需要加强“检查单”作用的发挥,对班组成员的工作细节进行监督,以此来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3]。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空中交通管制部门需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并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以此来对管制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也需要提高相应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杜绝错误命令的指挥和操作,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在另外一个方面,需要对班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团队是目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需要加强班组资源管理,比如说在班组中安排一名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操作技术的管制员来进行管理工作,同时安排一个新管制员来进行协同管理,老管制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而新管制员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两者的协同工作下,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差错的出现。 结束语:由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会使实际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出现人为差错,针对这些人为差错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管制人员本身、管制方法的选择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入手,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率,保证航空飞行的安全。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摘 要: 我国的航空事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壮大,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如今人们的消费水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都选择了更加快捷的方式,所以每年的国内外航空公司都在不断的增加空中飞行器的数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导致了空中交通的堵塞,所以如何处理空中交通管制问题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从ADS-B技术的作用、优点和问题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促进ADS-B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ADS-B 空中交通管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55-01空中管制主要就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的管理和控制航空器,主要涉及的业务有交通管制业务和飞行报告等。空中管制能够有效的防止各个航空器之间发生碰撞,产生空中交通事故,能够有效的维护空中的交通秩序,保障飞行棋的飞行安全,促进飞行的效率提升。为了能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效率,各个国家都开始研究新型的航行系统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研究和实验,目前的国际民用航空中已经将新的民航通信系统和导航、监视系统应用到实际航空飞行当中,而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监视系统中ADS-B在交通管制中的利用。 一、分析ADS-B技术的作用 ADS-B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的英文缩写简称,主要是利用全向广播的方式,在航空飞行过程中实现空对空的自我监视,不仅能够有效对机组的肉眼视程进行延伸,还能够帮助机组和相关管制人员实现精确观测,利用“见后避让”原则,保证飞行器之间不会产生相互飞行的冲突,不仅是针对通用航空,也能够应用于空中运输,保证飞机能够安全到达目的地,提高了飞机行驶的速度和效率。ADS-B技术在空中对飞机进行科学定位主要是通过星基GPS,而后将数字码传回机组,其中包含有飞机的位置信息,同时还有飞行的速度和高度信息,也涉及到爬升和下降等状态,数据的更新是以秒为单位。ADS-B技术在空中交通中的使用不仅仅造福于某一架特定的飞机,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合适的频率在飞机广播中传播数据链,在方圆一百海里内的其他飞机和地面站都能够接收到相关的数据,并且还能够确定空中各个飞机的位置,互相进行识别并保持间距。地面指挥在接受到空中交通数据链后,也能够实时的监控和指挥航途中的飞机,对于机场内场面活动的飞机等也能进行科学的控制,保持飞机间的安全距离,合理的进行监视。 二、分析ADS-B技术的优点 1.在新航行系统之中,ADS-B技术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作为里程碑式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航行信息给机组人员,保证管制人员的管制更加安全,极大的增加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ADS-B技术也可以与当代的数字通信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扩大应用的范围,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 3.现如今的空中交通管制中,还无法提供飞机间的冲突信息,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降低空中交通中事故的发生频率。 4.在地面管制中利用ADS-B技术能够准确的了解到空中冲突的具体位置,不仅能够清晰的了解冲突的方向,还能够提高飞机的速度和相对高度,不必担心空中出现飞行冲突事故,由于ADS-B技术能够清晰的展示飞机的加速、转弯、爬升等状态变化,提高了飞机飞行的安全性。 5.对于通用航空而言,飞机的飞行还能够接受到其他的数据链信息,例如天气信息和文字咨询服务等,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1.ADS-B技术的应用较为落后 在1998年的时候,欧洲新航路中就开始开发ADS-B技术的应用,而我国对ADS-B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L888航路中,作为第一条以ADS-B技术为导航的航路受到了我国飞行界极大的关注,但是我国正式应用ADS-B技术是在2000年,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通过了测评,直到2004年才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形成相关的管制中心,在中国得以真正的应用。从ADS-B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该项技术在推广中得到了较多的限制,在实际运用中找不到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突破,所以难以发展成熟。就行现如今的中国交通管制情况而言,ADS-B技术在市场上仍然没有进行突破创新,还处于保守阶段,而ADS-B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开始追求更加高级的监视技术。 2.ADS-B技术实现了空中飞行信息共享 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截获空中飞行的飞机信息,有利于更加科学的管制,并且能够实现跨区域的无缝连接飞行管制,对航空公司的飞行管制更加合理,提高了管制效率。与传统的雷达监视系统相比,ADS-B技术对远程信息的截获更具优势,雷达监视系统截获的信息十分杂乱,并且信息处理的成本也比较高,ADS-B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空中和地面管制一体化,实现全球资源的互相利用,提高了便捷性的同时也能为航空飞行提供更加具体的飞行信息。 3.ADS-B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ADS-B技术本质上仍旧是契约制技术,对于截获的信息以及空中管制的报告方法,只是起到初步约定航路的作用,而后通过获取飞机的航迹以及报告周期等,从中获取通讯资费,ADS-B技术不能在空中管制中大范围的应用主要也是受该方面因素的限制。 四、ADS-B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航空运输的不断进步,不仅是空域的范围还是机队的规模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创新,而要想建立和完善空中管制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优化,不仅可以通过对ADS-B技术的自主开发,还可以从国外引入ADS-B技术等,都能够实现我国的ADS-B技术应用快速发展。但是,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涉及到设施的更换、地面调节结构和研发生产问题,只有得到政府政策上的充分支持,保证ADS-B技术的使用和更新统一,才能够有效推动空中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利用雷达监视来辅助ADS-B技术监视的管制对策。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步伐也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ADS-B技术在国际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发达,但我国的ADS-B技术还较为薄弱,只有不断的推动该项技术的创新进步,才能够促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ADS-B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用,为我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发展贡献一份力。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的疲劳管理和预防 [摘 要]在经济和技术逐渐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兴起导致了空中运输事业的快速增长。而在这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其不仅要为空中安全飞行的有序提供指导,同时还要保障空中交通正确的流向相关工作。因此空管员在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时极容易产生疲劳,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的疲劳管理和具体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引言 飞机的每一次飞行都需要有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辛苦的工作。在科技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空中交通管制相关设备和技术也在随着更替,非人为的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逐渐减少。而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为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每次飞行任务时都要高度集中精力,要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消化,从而确定飞机的安全飞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付出很多的精力,这个时候就极易产生疲劳。因此,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疲劳进行预防就十分的重要。 1 空中交通管制的相关概念 飞机的每一次飞行都需要管制人员对周围环境以及突发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保障飞机飞行的安全。其是使用通信、导航以及监控等相关方式对飞机飞行活动实行控制,保证飞机能够在制定的飞行空域里安全和有序的飞行。飞机在飞行的时候会分成各个不同的管理区域,其中包含了航路、就近管理区以及等待空域管理区等等,并且根据管理区和实际情况是不同雷达设备对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是经由导航设备、雷达系统以及通信设备等构建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在这其中管制人员要进行监视、识别以及引导管理区中的飞机,使其能够在突发情况下进行安全正常的飞行与降落。因此,交通管制人员在完成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工作时,需要具备超强的精神状态对其中各个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效的决策,所以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状态保持是十分重要的。 2 导致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的相关因素 通常来讲,个体因为生理与心理状态,形成了一些器官上或者整个机体能力出现了自然的枯竭形态,这就是疲劳。在其根本上看,疲劳是个体内部十分正常的生理变化以及保护机制。空中交通管制员存在疲劳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体生协调性差以及大脑记忆能力下降以及思维缓慢等相关现象,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以及操作出错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工作环境以及岗位风险 在我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中,飞行流量正在快速的上升。某机场在10年时间中航班架次就增长了600次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管制人才储备不够以及空域开发的空间不大的问题。这些都对进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带去了很大的压力。而随着飞行量的快速上升,其航线也产生了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发生一些特殊问题,管制员若是稍微出现了疏忽或者在处理上的不对,就会导致飞行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轮班以及工作环境 空中交通管制具有的特点就是24小时进行,睡眠上的不规律就会导致其质量很差,这就十分容易产生疲劳。长时间的不规律睡眠以及工作就容易出现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了管制员在身心上出现了疲惫的问题。还有就是其工作环境的原因。因为陆空通话与扫雷达屏时候的需要,管制人员要在一个比较安静以及光线很强的环境下实行管制工作。若是不合理的灯光设计以及多台电脑等风扇相关设备的运行产生的噪音,这些都能够让管制人员在听觉和视觉上出现了疲劳。 2.3 外界因素影响 管制员在工作的时候,对其最大的疲劳影响就是外界因素,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会接触到设备、仪器以及报表等相关事物,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工作的时候会面对复杂的设备以及不停止的飞机噪音,工作环境氛围比较严肃而不轻松,这样就会导致对环境产生疲劳的心理。在遇到雨天以及能见度低等天气气候时,管制员需要工作的量更多,很多的飞行计划都不能够按计划进行,这时管制员也会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就需要交通管制员和空军协同合作,重新制作飞行方案。在重复性的方式处理上也会导致工作上的疲劳问题。 3 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疲劳的相关措施 3.1 调整管制员的上班制度 要对管制人员的上班制度进行调节,要在确保规定值班时间的情况下,不能够出现一个管制人员连续性长时间上班现象,特别是夜晚值班。预防疲劳状况的出现是保障工作和时间科学配置的关键,不能够长时间工作,这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在排班时要尽可能符合工作人员的意愿,每位管制员要提前性和管理层提交排班意见,这样才能够结合部门的具体情况安排上班时间以及休息时间。还有就是管制人员工作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每位管制人员每个班次时间最好的两个小时,每个班次的间隔时间要有1小时的休息时间。最后就是临时的调班计划。管制人员在出现了疲劳现象时要和领导汇报,领导就要安排其他非疲劳状态的管制人员替岗。 3.2 对管制员的心理疲劳进行关注 空中管制工作是十分特殊的行业,其是对航空事业进行保证的关键。在这情况下就要对空中管制人员的心理疲劳进行重视,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需要的相关支持。其首先就是对管制员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要让管制人员明确其职业的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在管制员出现了一些失误的时候也要将批评与教育结合,不能够只是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让管制员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必须要经历过时间和工作上的锻炼,这样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管制人员,所以要让管制人员将自己的疲劳宣泄出来,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倾听其意见,并且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要锻炼出管制员对问题进行多种看法的能力。经过多种决策方式和沟通的培训方式,以此加强其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提升其素养,进而降低其因为在疲劳情况下造成的失误。 3.3 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先进设备 要预防管制人员的疲劳问题,除了对其在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锻炼的时候,还要对其的工作环境进行变化,在光线方面,经过灯光的科学设计与遮阳帘的装置等方式,以此保障管制室中光线强度能够处在合适状态下。这样不但能够保障管制员对雷达屏的观看,同时也不会让管制员产生压抑的感觉。而在噪音方面,要尽可能在管制室中减少各种设备装置,以降低设备运行对管制员产生的噪音影响。在管制室的空气流动以及温度方面,使用中央空调以及空气净化机等设备,以此保障管制室中空气的流动以及温度舒适。除此之外,还要将各种监视雷达、电子进程单这类相对先进的设备引入到及机场中使用,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能够减少管制员在工作上的压力,提升空管安全性能。 结语 在航空事业发展中,空中交通管制保障其稳定的关键。因此对管制员的疲劳状况进行重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就需要对管制员产生疲劳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预防对策,其在调整排班制度、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以及使用相关的先进设备等方面进行预防,从而减少管制人员在工作中的疲劳程度,进而确保其工作精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制员就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进一步保证飞机飞行的安全以及稳定。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试分析空中交通管制中影响安全的多种因素 [摘 要]社会经济正在逐渐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也处在上升期中,空中飞行器数量也逐渐增多,空中交通管制方面的工作量也随着增多。在整个管制系统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安全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中影响安全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影响因素;管制设备 在国民经济逐渐上涨的情况下,我国在飞行流量在上涨的频率上平均为9%,而在目前空域限制的情况下,空中交通就愈加拥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理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有效防止飞行器在空中相互撞击情况,同时还能够保障空中交通畅通。在空中交通管制中最关键的就是安全,这是对管制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在整个空中交通管制体系里,对空管安全有影响的因素有包含了管制员、管制设备以及管制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给交通管制工作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 1 管制员因素 1.1 管制的能力 在管制员实行管制工作时,其工作内容涵盖非常广。其中有陆空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问题决策能力等。经研究表明了,在注意力方面呈现的局限性对人体系统功能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的力度比知觉表现出的局限性还要大。管制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会接受大量视听觉信息。若是接受的数据超过了注意力范围时,往往就只会对一部分的信息产生关注。例如在进行雷达管制的时候,空中飞行量增大,一些管制员会习惯性对进港飞机进行注意,从而对飞机出港顺序有所忽略,这样就有可能发生飞行上的冲突。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其主要方式就是运用通讯设备进行陆空通话。所以,信息通讯与飞行动态信息传输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1.2 工作负荷 工作负荷就是在一定工作时间中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就会在操作上产生慌乱,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和安全的事故发生。因为空管工作有相应特殊性,管制员在这其中有着很关键意义,在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包含了空中飞行流量、天气情况等等。管制人员处在低负荷工作的状况下,很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容易遭受影响以及思路滞后的情况。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口误或者顾此失彼等现象。所以加强对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情况实行研究,能够使其一直处在恰当工作负荷下进行高效工作,发挥其工作能力。 2 管制设备因素 到目前为止,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已经历经了三次变化。而其在空中管制工作中也有一定影响。 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民航发展,但是必须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有认知,其具体表现在管制员对雷达一类的自动化设备产生了相应的依赖性,其本身进行主动管制的意识减弱。从成为一名空管人员初期,其管制意识就要从一而终的贯彻每位管制人员的工作中。进行实际管制工作时,不但要在脑海中对管制区域有立体印象,还要对全部飞行动态位置进行正确掌握,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目前管制员对雷达这类设备比较依赖,导致了其在工作时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例如不能够及时正确对飞行高度以及动态进行掌握。因为有些管制任务不需要管制员直接参加就能够自行调整,若是相关系统设备出现问题,管制员就无法完成设备能够完成的系统工作,这就对飞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3 管制环境因素 在管制环境因素中,其主要是包含了管辖空域环境以及管制室的环境,但是目前是前者的影响力度比较大。 3.1 管辖空域环境 我国目前在区域环境上有军航和民航重叠情况,有些军航飞行空中区域和民航距离很近,这样就导致了民航飞机在军航空域中飞行,其不但对军航训练产生了影响,同时还增加了相对飞行量,这样就会埋下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军航使运用的是二次雷达应答机的精度高。尽管机场安装了二次雷达建设设施,其目的也是为了对军航管制系统进行改变。但是军航与民航飞行器之间却不能够进行相互警告,对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求空军管制员与民航管制员必须能够进行没有障碍的交流,这样才能及时调整军航和民航之间的距离。 3.2 管制室内的环境 管制员在进行实际工作时,主要是处在管制室中实行相关指挥的调整工作,所以管制室内的环境也对管制员的工作有一定影响。 不科学的照明环境会对视觉产生影响。工作环境的光线强弱会对人的觉产生一定影响,在强光下进行工作让视力有所降低,不同工位的管制员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工作,整个管制室包含了塔台、区域和进近管制室。处在塔台的管制员要对陆地和空中的飞行器进行密切关注。其视线范围要在窗外和室内进行来回切换,因为室外和室内的光线强度不一,所以很容易让管制员在心里上出现眩光疲劳的情况。在区域与进近管制室中进行工作,因为其管线比较暗,身处其中的管制员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这些因素都会对管制员的工作效率有影响。 噪音是一种不良的环境刺激污染物,可以对人体的中枢神经进行长时间的影响,致使其身体出现头疼、头晕以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在管制室中噪音主要是源自空调工作、工作台机以及耳机话筒等。而其中管制通话是其中听觉影响的主要源,其中包含了管制员和飞行员之间进行陆空对话,或者相邻席位间管制员声音交流。一般来说,管制员之间距离为70cm较为合理,但是目前进行的是双岗制,即为管制席位和协调席位之间的责任互通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管制席位人员必须要参考协调席位人员的协调结果,同时协调人员要关注管制人员指挥命令是否正确,两者席位距离若是在40cm以下就会相互影响。 结语 在进行空中管制工作时,其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管制员本身、管制设施以及管制环境三个方面,其对安全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相关民航系统必须要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将这几个方面的影响程度降低,从而确保空中飞行的畅通,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上的形象。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及其中人的因素浅析 摘 要:本文结合空中交通管制的自动化技术原理,分析了空管自动的发展和应用,最后研究了空中交通管制中人的因素产生的作用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人为因素 1 概述 从航空航天设备的诞生至今,航空航天事业一直与人类的飞天梦相伴相生,其中民用航空事业也是在世界人民的努力与期盼中茁壮成长。因此,空中交通管制担任民用航天航空领域中的秩序维护和保障的角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得空中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保证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动化设备在空管领域中的应用标志着空中交通管制的重大进步,当然我们不可否定的是随着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确实给空中交通管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它也给空管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空管人员自身的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和机器之间的配合并不能达到理想化。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我们要以人作为中心点设计出能够适应人类操作的空管系统,二是作为空管人员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便于满足当代自动化的空管设备的操作,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空管领域中的自动化管理。 本文作者首先从空管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和发展历史,以及自动化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再从自动化系统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范围、发展进程以及相关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在引出本文中所提到的在空中交通管制领域中自动化系统要以人为设计中心的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深入探讨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影响以及调整管制人员的心理状态对管制工作的影响。最后我们还提出了怎样筛选、培训空管人员的办法,以便于推进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快速发展。 2 空管自动化的发展和作用 空中交通管制作为民航领域中的交通服务行业中的主要职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防止空中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维持和保障空中交通的有效进行,确保航道上飞机和人员的安全。通常空中交通管制有三个部分:一是航道的管制,进近的管制和飞机机场的管制。管制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雷达管制和程序管制。 空管所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手段都是从初级到高端逐步演变过来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一体化的空管系统已经成为了主流,空管目前正朝自动化迈步,逐渐的和国际接轨。 在空中交通管制当中,自动化操作就是使用机械设备或者是系统来替换部分或更多的人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而空中管制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则是表示采用高端的电脑设备和网络手段,来空中管制而空管自动化系统则是指采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网络技术,辅助空管人员完成各项空中管制工作的大型软件应用系统。伴随着国际上对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需求和计算机的发展,自动化应用系统也是越来越完善,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提高。在民用航天“十五”空中交通管制建设发展的重大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均积极投入建设了三座超大型的自动化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这是对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结构的重大变革,同时推动了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使其走上国际化的征程。 引进自动化系统对空中管制领域具有历史性的影响,当然,凡事都具有双面性,自动化系统在空管中的应用也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其好的方面是: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交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工作人员的要求,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减轻了管制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了许多人类不能完成的工作,将管制工作简单化,同时降低了工作的危险系数。其不好的方面是:自动化虽好但它毕竟只是工具,它存在不确定的工作故障,很容易发生工作瘫痪;同时过多的依赖于管制系统会导致管制人员丧失基本的工作技能,若是对系统的不信任又会降低自动化设备对管制人员的帮助,反而增加了工作量。因此,要想充分的实现自动化系统在空管中所能达到的价值,我们应该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来进行配合使用以避免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3 人为因素在空管自动化中的作用 人工介入就是要以人作为中心从而开展自动化管制工作,提高人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筛选、培训管制人员。但是在培养管制人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管制人员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其次我们要提高管制人员对系统的熟悉程度,做到合理利用自动系统。最后要培训管制人员在面对故障时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总而言之,我们要把传统的管制方法和现代的管制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出新时代的空管人员。 空管作为民航飞行安全中的关键性管制手段,伴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空管必然会朝着既经济有高效的自动化方向迈步。自动化系统在空中管制中也是不断的在研究和探索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创新进步,这对整个空中交通管制领域来说都是好的,这必将推动空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空管系统中,人对其影响因素比较被放大,在自动化进程中主要以人为中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管制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加强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只有在不断的努力中我们才能筛选、培训处具有高品质的管制者,提高管制人员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处事态度,加强管制人员同自动化设备和工作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得空中交通管制事业安全快速的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如何规避语音通讯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有效的规避此类问题,改善语音通信效果,促进航空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语音通讯;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 我国航空事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航空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航线增多,航空流量逐渐增大,此种情况下,陈旧的航空管理系统难以满足现代航空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为因素导致的空中事故频发,语音通讯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加大力度规避此类问题是当前航空事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影响语音通讯的因素 在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人员主要通过HF/VHF来开展语音通讯,获取来自空中和上级部门的信息,并发送出指示信息来对空中交通进行指挥、引导和协调。在使用频率较大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操作事故和安全事故。 1.1 基础设施。语音设备对通讯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传输信息中正常信息和噪音的比例,直接关系着信息传输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在信噪比较大的情况下,语音通讯中的关键性信息会被噪声所覆盖,导致机组人员难以准确接收信息,甚至信息被屏蔽,语音信息丢失,严重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在声音传输延迟的情况下,就出现回声。回声问题的出现,极易导致空管员发出错误的指令。因此为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航空管制单位应当积极加强硬件设备的投资,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基础设备不完善引发的空中交通事故,促进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 1.2 空管员理论知识不过关,概念不清。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会直接导致决策失误,引发空中交通管制安全事故。 1.3 空管员外语水平较低,是影响语音通讯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员英语水平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其他国家机组的交流需求。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航空事业飞速发展,国内航空公司积极与国外航空公司开展交流与合作,开通了许多国外航线,这就对空管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尽管我国聘请了外籍飞行员来解决此类问题,但难以从本质上掌握主动权,我国空管员与外籍飞行员之间的交流仍存在一定障碍,影响语音通讯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国空管员的外语水平是影响并制约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因素。 1.4 方言发音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方言发音各异。目前我国普通话还未完全普及,在此情况下,来自各地的空管员可能普通话的发音带有方言特色。方言本身是中国特色,不能严令禁止,但是在空管员的工作当中,这种情况阻碍了与机组之间的交流,还可能造成空中事故。 1.5 发音混淆。如果对话环境较差的话,发音混淆可能导致对方产生听觉错误。例如相似读音的字母和数字:M和S,S和F,T和P等等。强调发音类似的呼号之间的差别也有利于减少读音混淆。尤其是在临近飞行员等待放行的指令时,这一点特别重要。 1.6 指令不符合标准。目前,有许多空管员在进行地空对话时仍然不按规章制度进行。标准规定,除此地空对话时,管制单位空管员必须首先声明自己的呼号,然而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符合标准的对话方式常常发生。 1.7 沟通性错误。空管员和机组在对话时如果沟通出现差错,也会造成空中事故发生,例如指令听错、理解错误、执行错误等等。 2 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积极沟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任何工作离开良好的沟通都无法正常进行。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应当积极加强协调沟通,通过机组人员、空管人员及管制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密切配合,促进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 2.2 提高地空对话的完整性。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应当规范地空对话环节,提高地空对话的完整性,空管员与机组人员在对话过程中,当空管员发出指令后,飞行员接收到指令后,应再次复述指令,空管员再听飞行员所复述的指令,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更正。在一整套对话环节中,应保证对话的标准性,最大程度上避免地空对话出现口误或听错所导致的控制事故的发生,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总体效率。 2.3 措辞标准,技巧完善。在地空对话过程中,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表达都有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语音通讯的正确性,空管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将所使用的词条限制在较小范围内,确保措辞易于理解,提高机组人员对语音通讯的理解力。在对语音告警进行设计时,也应当注意保持语音通讯的措辞易于理解。信息越少,越清除,越容易分辨。 2.4 提高空管员的英文水平。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拉近空管员与外国工作人员的距离,缩小我国空管员与世界各国空管员在思想、语言以及知识等方面的差距,开展密切的交流,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保障安全飞行,推进我国航空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 紧急通讯裸作建议 管制员应该了解当机组飞行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时,通常按以下顺序执行应急行动:驾驶-导航-通讯。 驾驶:航空器驾驶员的当务之急是保证安全的飞行路线及航空器的姿态。不仅包括航空器的飞行,还包括完成检查单操作,甚至包括可控快速下降的启动。特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机组的工作量会很大,他们会选择以最直接的方式通知空管部门。通常在初始联系中使用“稍等(Standby)”一词。 导航:机组会决定是否继续飞向目的地,执行备降,或者只是在一个安全的空域等待。 通讯:当驾驶员认为他们正面对紧急情况时,他们将立即宣布紧急状态,在通话中使用前缀“MAYDAY,MAYDAY,MAYDAY”或“PAN PAN,PAN PAN,PAN PAN”,提醒管制员需要优先关注接下来的信息。 遇到异常情况时,通常按以下顺序执行应急行动管制员应该意识到,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机组最需要的是:时间(time)、空域(Airspace)和无线电静默(Silent)。管制员对紧急情况的响应,可以通过辅助记忆手段来表示,比如“ASSIST”: Acknowledge-确认信息。Separate-为航空器提供间隔及机动的空域。Silence-无线电静默。如果可能要求其他航空器转频,或者为该航空器提供一个独立的频率,防止无关的通讯对航空器驾驶员产生干扰。Inform通知需要掌握情况的或者可以提供帮助的单位,通知其他涉事方。Support-通过任何可行的措施协助航空器驾驶员。例如协调改航等事宜。Time-给航空器驾驶员一些时间整理思绪,不要打扰他们以期获取信息〔飞行员的决定需要时间。 结束语 总的来看,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强度较高且难度较大,对空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能力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语音通讯带来严重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极易引发空中交通事故,通过探讨如何规避语音通讯所带来的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问题,有助于降低航空事故的发生率,推进我国民航事业的繁荣发展。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关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 摘 要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每一位从业者都要守土有责,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将风险将至最低。本文着重对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空中交通管制;风险管理 空中交通风险是对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不可控的不安全事件以及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务损失等。飞机在飞行中的安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气候状况到机场导航、机器运行以及各种管理规则等都是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某个环节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航空飞行中的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可能造成飞行风险。因此,为了降低航空风险,民航公司应该不断提升航空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民航从业人员,应做到互相配合,从而使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更加完善。 1 空中交通管制中风险管理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空中交通管制需要立足我国国情,从具体的航空飞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国外引进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理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使用中要做适当的修改和革新才可以投入使用。目前,我国在空中交通管制上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全员安全、全程安全以及风险管理所需的“无惩罚”安全政策等都方面都需要加强,而且在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依然缺乏。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全体从业人员中普及安全管制知识,严格相关的规章制度。管制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必须处理高度动态的飞行状态、必须综合分析空中飞行中的各种因素,如飞机设备、机场管理以及气候环境等。空中管制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复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对飞行中各种潜在风险加以识别才是关键。 1.2 坚持持续监督管理 飞行安全随时都会发生,因此风险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涉及到如下内容:要坚持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从而制定出减少或者排除风险的有效措施;要坚持监督风险管理状态,定期检查、实时监控和安全审计。完成以上工作才能有效保障理能够顺利的实施。 1.3 实施逐步推进 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基础条件并不完善,需要不断创造条件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完备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其中合理有效地部分充分利用,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现实的空中交通管制体系。同时,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和其他管理机制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风险管理需要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2 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风险防范对策 2.1 实行严格的监督策略 有效监督的顺利实施对保障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督策略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体系之上,包括相应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手段。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空中交通管理单位内部的监督部门对空中交通管制风险加以监督,时间和方式上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外部监督则是由行业监督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需要配合完成、相互协调才能对空中交通管制实现全面监督。在具体实践中,内部监督查到的结果要上报至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减少飞行危险,避免相关单位对潜在风险的忽视和隐瞒。“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空管系统的研发上的投入很大,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ADS-B、MDS、RNP等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为空中交通监管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2.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健全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之上。为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国内航空公司要及时更新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职业培训,只有让管理制度落实到人,种植在心,才能真正的消除风险隐患,大力减少因人为疏忽造成的风险。风险管理是SMS(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民航局要明确SMS在航空系统中的普及和落实。各大航空公司要坚持以SMS为指导,不断健全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2.3 应用风险识别技术 风险管理首先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可以让航空公司对航空飞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有明确的了解,并记录在册,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隐患被扩大或是明显化。在实际环境中,航空飞行潜在危险多种多样,仅凭一线监管人员的监督管理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要在全行业建立全员安全意识,每一名员工都有义务和责任自己的工作中加强安全意识,并善于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继而有效降低安全危险。虽然不少公司都开启SCASS系统,但是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多,关键问题就是不少人因为担心问题被记录对自己不利、或是得罪人等,不会主动上报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航空公司可以适当推“无惩罚”制度,对于被指出错误的员工,只要是无心之过,并且能够积极改正,则可以免于惩罚,这样医疗不仅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也能给无心之过的员工改过的机会,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团队的安全意识。 3 结论 飞行中的潜在风险多种多样,影响因素内容繁杂,重视风险管控不仅是对乘客人生安全负责,也有利于航空公司的发展。加强空中交通管制,进一步提升航空安全系数是促进我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任重道远,需要更加重视。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基于危险率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负荷模型 [摘 要]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增加,管制员工作负荷也随之增大。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已经发展成为制约扇区容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论文详细介绍了ATC运作动态模型、危险率模型,并结合Cox回归模型对管制员工作负荷变化预测分析。 [关键词]管制员;工作负荷;ATC运作动态模型;危险率模型;Cox回归;评估方法 工作负荷对空中交通管制影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和生理消耗的结果及其影响上。最近的研究,则致力在于时间和行动的内在关系的动态方面,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做出决定和行为反应时间的相互影响。由于空管涉及多个并发任务处理,问题就变成如何将时间分配到各种并发性活动中。 本文的重点就是要首先列出每一个单独任务,即对时间、工作安全度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其次,找出时间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接着经过一定算法计算出相应数据,即能体现出影响关系的数据;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就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ATC运作动态分析、危险率模型以及Cox回归模型。 1.ATC运作的动态分析 一个有策略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单独活动可分为三大类:通讯服务、飞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雷达活动。另外,管制员还有三个外部的相互作用:规划指导,规划信息和规划建议。这些类别的详情及代码列于表1。 这些时间段的持续时间很少正态分布。它们通常被截断,分立,正偏和突出。不正常的假设使得传统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不适合研究这样分布的时间的研究。因为空管运作包含多个并发任务(即两个活动发生在同一时间),传统的严格遵守线性活动形式数据排列的对数线性和序列分析也不适合此研究。 2.危险率模型 此外,令,利用Newton-Raphson 迭代法,即可得到的估计。这里我们可以用SPSS软件中的Cox回归直接求得数值。 最后,继续对求二阶导,即可估计的标准差,从而的水平的置信区间为。 4 基于危险率模型、Cox回归的分析流程 通过对ATC运作时间的动态分类,假设管制运行时间符合威布尔时间失效分布,以及对危险率模型和Cox回归的研究,能清楚地了解到: Cox回归中研究的以及的标准差是对某一个x而言的,譬如x从0变化到1之后,危险率的变化,而危险率是通过时间来计算的,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数据就是时间以及影响因素的属性,继而在已知算法的情况下,通过SPSS软件中的Cox Regression就能得出结果。 (1)模拟两个持续一小时的航路管制环节,分别有两个不同的交通流率:第一环节设置其为轻工作负荷的情况,第二环节设置为重工作负荷的情况,挑选较熟练的管制员进行模拟。 (2)每个环节模拟过程中,从0秒开始至管制结束,对管制员每秒对第几架飞机进行的活动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活动归为对每架飞机管制时进行的四类过渡。 (3)对每架飞机的活动记录进行观察,定义各个影响因素的属性,即在过渡段的前、后存在与否进行记录。同时,对工作负荷属性也进行定义。 (4)将记录的数据列表,通过SPSS软件对其计算,得出结果。 (5)对以及的变化进行分析,就能得出每个因素对危险率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可以对轻、重工作负荷正确评估,并且在今后的管制工作中可以对活动提前规划,合理安排时间的分布,从而有效地降低危险率。 空中交通管制论文:基于SHEL视觉下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因素的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人SHEL模型分析研究了人与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四个界面,可以看出人为因素在空中交通管制作用,并影响着空管安全和民航运行质量。结果表明在SHEL模型中,人与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空管的安全和运行品质,可以从加强培训构建学习机制、完善设施注重人机和谐、改善环境营造适宜氛围、加强配优化资源管理等方面来做好空管管制工作。 [关键词]SHEL模型 人为因素 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公司有大量飞机的引进,航班的日益增多、飞行密度的增大,这样对于空中交通管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空中交通管制的效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是空管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1.空管中的人为因素概述 空管中的人为因素是航空人为因素的重要分支,包括人与机器设备、规章程序、工作环境和管制团队之间的关系。它通过了解人的能力和局限,使人与系统的设计及要求相匹配,指导人与系统在要求相互矛盾时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系统的安全性,防范可能出现的事故。通过对大量的空管数据进分析,空中交通事故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运用SHEL模型对人与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四个界面人为因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2.SHEL模型 SHEL模型主要包括Software、Hardware、Environment、Livewire四个模块组成,也就是软件、硬件、环境和人。一般的SHEL模型包括L-S、L-H、L-E、L-L四种模块界面,分别表示人和软件、人与硬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可见在任何的事务中,人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虽然人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还是有不同的制约模式,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制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状态,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处理好人与SHEL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人的行为能力对其他模块之间的影响。 3.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SHEL模型分析 自动化程度与先进水平有多高,人始终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主导因素。由于人类生理、心理、从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局限,人也是最变化和不可靠的因素。空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同时面对多个界面,应付多个空中交通冲突,其中过程不仅时间短促,而且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干扰。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出现人为差错的可能性将更大。 L-S(人-软件界面):人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模块。在这里主要指空管部门的各种操作手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安全文化等。管制员必须正确理解并严格遵守民航空管行业规则、管制部门的规章制度、运行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才有可能消除事故隐患。 L-H(人-硬件界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具有适应与硬件之间不匹配的特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空管系统的硬件设施不断的完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高度智能化的设备所带来的后果便是,人对设备的过分依赖,更容易忽略硬件设备的缺陷,从而为空管工作埋下安全隐患。由于各种原因设备类系统可能会出现虚假警告甚至死机现象,管制员应主动认识到系统的这些缺陷,并通过加强训练和学习,提高管制员在设备可靠性降低甚至失去的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L-E(人-环境界面):管制场所的温度、湿度、灯光、噪音等环境因素对管制员的表现和工作满足感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另外,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性质比较单一,管制员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期处于该环境下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反应不够敏捷和判断力下降的情况,口误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 L-L(人-人界面):协调沟通能力是人与人界面的核心。作为空管安全运行不可或缺的协调席,与相邻扇区、相邻管制室、高低空、军航管制部门等涉及空管运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显得极其重要。同时,班组内部配合也对管制工作顺利完成极其重要,班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是良好配合与协作的先决条件。 4.空中交通管制中人为因素控制对策 4.1 加强培训,构建学习机制 空管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工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随着民航事业的高速发展,航班量快速增长,加上我国目前空域结构配置的不尽合理,空管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健全管制员业务培训体系将这种各种操作手册,行业规则、管制部门的规章制度、运行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充分融于到培训中,避免重复培训学习,提高培训效果。 4.2 完善设施,注重人机和谐 根据实际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现有管制设备进行改造、换代或升级,优化空域结构,这些设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制员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了工作负荷,同时也导致了另一重要问题的出现――人对设备的依赖,对设备过度依赖会造成思维定势,其后果便是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则很可能构成事故链中重要的一环。因而,人的因素是在对设备进行初始配置时就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着力使设备尽可能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和要求,从而弥补人的不足,而不是让人去弥补设备的不足。另外,使用者只有熟练掌握设备的特性,才能较好地使用设备,从而达到人机的和谐与统一。 4.3 改善环境,营造适宜氛围 对于管制员来说,管制场所的环境、航空器的数量、航空器的类别、航线的复杂程度、天气情况、温度、气压、湿度、光线、颜色及噪音等都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因素。如果处于不太理想的环境,管制员工作时可能会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埋下“错忘漏”的隐患。因此,要为管制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适中的工作负荷,室内空气流通良好,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低噪音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避免管制员人为差错的必要条件。 4.4 加强配合,优化资源管理 一架飞机从顺利起飞到安全着陆,需要多家空管部门的共同协作与努力,因而空管工作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合理的组织结构与完善的协调配合机制在空管保障工作中举足轻重,要想真正做好安全保障,必须加强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发挥组织的整体效能。 5 结语 作为空管保障工作核心主体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对航空安全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应立足实际,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胜任要求逐渐提高的空管工作;对于组织来说,应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运行规范,促进管制员间的学习与交流,打造出安全、高效与舒适的管制工作环境,从而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个体不足,有效地预防空管中的人为差错,确保飞行安全。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再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更好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管如何创新方法,都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曹馨升 赵春艳 张惠琴 张薷予 单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学院质量管理学发展性评估 摘要: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郭志清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抓好教学质量管理学年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 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2、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3、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4、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5、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6、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2、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3、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4、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5、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6、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7、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8、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9、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0、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1,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12、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3、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14、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2、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3、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4、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5、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五,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4个方面入手,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方法;考核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更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河西学院自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关键。因此,为更好地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最新版本的《食品|量管理学》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就目前的教学需求而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稍显滞后。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2011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而2015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导致所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均显滞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除细化了原有的部分内容,还重新定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视域。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完善,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食品法律发展的历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定期浏览食品、食品质量、质量管理相关网站和论坛,查阅最新相关期刊文献,适时掌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深化,优化教学质量。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课程内容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法规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具、食品质量检验及GMP、SSOP、HACCP、ISO22000系列标准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上。教学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加强实践教学 2.1 参观实习 在系统地完成食品质量管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通过工厂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让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了解食品安全隐患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可在系统学习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后进行参观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质量安全分析,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2 调查调研 可以利用假期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地区特点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责任感和食品人的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2.3 课程设计 目前,部分高校将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加工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选题越具体则设计越具有针对性,设计报告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河西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未设置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但有部分学生将该课程设计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应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好是在参观实习或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选题大而空、选题雷同,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2]。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更新食品质量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新型课堂。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在线调查问卷,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调查,其数据统计直接使用网络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也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手机教学APP逐渐被用于课堂教学,下载一个云班课APP,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管理班内每一个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课堂签到、提问、提交作业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可以通过云班课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这种新颖的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 3.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授课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践经验。选择案例时,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案例[4-5]。 例如,在第八章食品质量控制的讲授中,在讲解如何利用食品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时,以某糕点生产企业的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再结合实际生产分析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讲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时引入“立顿速溶茶氟中毒事件”和“啤酒甲醛事件”,通过该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不同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而深入分析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从食品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启发并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维持专业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以外,平时的表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对教师布置的话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均被视为平时表现,并直接影响最终评分。另外,适当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及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现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工程管理学加强土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建筑项目当中的土木工程质量对于建筑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中质量的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规模扩建以及老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土木工程建设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了活力,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经验。但从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意识不到位等,使得土木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缺陷,社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直接隐患。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监管部门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强化自身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来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土木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工厂生产有固定的厂房和车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一次性和复杂性特点。建筑土木工程在施工中不可能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应用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很多的偶然性因素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露天工地,受地质、气候条件影响非常大,施工周期也会由于其他原因被拉长,各工种间交叉及穿插作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工序的交接及中间产品等非常繁杂。若不对隐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只依靠事后的观察和调整,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难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以上种种因素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体现就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整体发挥其基本效能具有直接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对工程建筑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市政建设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术缺陷,甚至一些不具备土木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施工,使建筑质量远远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使用劣质低价的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监理、技术员等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施工资质,然而我国在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施工监理人员的缺失,具有专业化的施工监理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小监理公司通过挂靠大型施工企业,在不具备独立工程监理资质的条件下参与工程现场的施工监理,一些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做到全方位监管,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监理市场秩序混乱,无法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学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工程效能的提升方面来提升工程质量的基本管理要求,理论上对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降低工程成本投人,采用多元化工程管理方法,完善工期衔接等方面。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必须在项目施工之前充分做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方面约束土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应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政策,实施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将质量体系作为施工全过程的内部行为准则,并予以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具体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应当重视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土木工程施工对于施工区域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培养科学合理的施工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治一是外部环境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着其中包括天气因素、季节因素、交通因素等情况对于土木工程施工条件造成的影响,切实做好“因地制宜”的特殊环境防范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的实施。 四、结论 总之,土木工程的管理同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复杂而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久发展的有力手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多项完善的措施综合运用,产生合力。思想上的重视、管理与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 摘 要: 本文针对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分析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教研结合 启发式教学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质量管理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里,一般管理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类的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对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质量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并具有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1]。但目前大多高校仍偏重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学生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弱,与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管理课程势必面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教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指导质量管理学的教学,将科研项目渗入质量管理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1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质量管理学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2]。 1.1.2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仅靠书面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1.3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例如ISO9001:2015就较ISO9001:2008有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又要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 1.2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现在某些高校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学,并将质量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渴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但是高校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 1.2.1课程内容设置较零散,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各部分内容独立地介绍,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实际的质量问题往往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运用,应用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1.2.2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教材难懂且枯燥,教育模式上注重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较少,课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这增加了课程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质量管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精辟概括。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3]。 2.1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第一节课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学科、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近几年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质量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2014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理在2014年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1年―2020年的质量发展纲要更是提出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在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后,列举美国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马汽车等百年企业,指出支撑品牌的内在基础管理手段其实就是内在产品质量的卓越加上全球化战略。加深对质量时代背景的理解后,接着学习前人的质量管理理论,有必要重点介绍日本是如何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当然与他们质量观及质量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对质量管理的背景和前人质量理论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看到质量管理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让他们树立质量强国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课中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可以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这给质量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备课期间,我们需要准备大量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案例,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09000体系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IS09000相关内容,里面大多是单纯的规定条款,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很难真正地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3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要真正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只学习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提炼整理出一批创新性实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实际。将科研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教研结合模式主要选择自愿、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定期进行课题交流,给本科生解决课题研究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拓展本科生的创造性研究思路,给他们有实现创新想法的实际落脚点,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教研结合的模式,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试点,同时辐射其他专业,要求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旨在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学风,以科研促创新。科研团队共分成分析化学组、模式识别组、质量管理组、信息系统组、管理模型组等小组,分别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听取系列讲座、考核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每个月各小组分别安排一名本科生汇报科研进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团队了解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兴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经过一年的科研锻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对科研有了全面认识,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而且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年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不仅获得了生动的教学题材和案例,将科研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并进。 3.结语 对于老师来说,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可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研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自身创新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成果会给教师带来创新的火花,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素质。 质量管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基于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提出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实施步骤, 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指出案例讨论式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提高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讨论式 教学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 实践 质量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是由朱兰博士、克劳斯比及美国通用电气总裁费根堡姆由等人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1]。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质量管理在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该课程知识含量大,涉及面非常广,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的精神集中程度较短,容易倦怠和抵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传统教授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较少,积极性下降,且机械记忆也不利于深度理解,致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学习只知其原则而不知如何运用。笔者在过去两届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尝试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案例讨论形式,也促进了师生互动。 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是指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和组织一个相对应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通过对学的行启发和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且积极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各小组绕某个中心问题或者理论观点叙述小组的认知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相应理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这种针对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论成因,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增高。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合适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而教师资料提供者及辅助引导者。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营造讨论环境,让学生学会在意见不同情况下学会分析,激发学生建构知识。 2.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2.1案例的设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课程重点难点创设合适的讨论题材,或者在互联网上摘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热点案例。可以先根据官方评论或专家评论分析案例的侧重,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事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或者新闻报道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这些材料的深层内容。案例的提出是讨论教学法的核心,这个案例紧密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2积极主动的讨论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课程讨论环节的重点,这要求老师要提前安排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多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对讨论的案例和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讨论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狭窄,同时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有的班级班风比较活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但是有的班级班风比较肃静,没有活跃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课堂中参与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3激发讨论热情 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新观点和新思路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找到支持证据。同时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质疑和反对,如果能找到质疑和反对的理论支持则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讨论要及时总结 激烈的讨论能带来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无限制的讨论下去,因此每一个小案例讨论到恰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总结。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讨论案例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让纯理论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笔者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课堂中穿插案例讨论,不但创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得到提升。在实际案例处理中, 学生以食品质量管理某一方的角度, 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客人在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做好上桌后,客人发现根本没有牛肉。就问服务员“喂,牛肉面里面怎么没有牛肉啊?”服务回答:“老婆饼里面有老婆么?”。这个案例主要讨论就是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及与顾客沟通等。对这个案例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恰当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的正确性以及包含的食品质量管理学知识。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刚才的案例还可以延伸讨论: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内部沟通体系等等。 案例讨论式教学强调有针对性的讨论及探究, 强调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大学校园是个充满活力,思想火花不断闪耀的地方,但让学生释放活跃思维的课堂却很欠缺,因此鲜有学生能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和不同观点的人一起讨论理论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通过课堂中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能增强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能提供实践。书本知识不是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堪一击。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情况下在课堂中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案例讨论环节,不但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更能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不再枯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对接,对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 4.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食品质量管理学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实际, 设计或者摘录了一些模拟管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4.2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需要设计案例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甚至可以设计一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立刻和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后进一步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每个案例对应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分开看都是零散的,只有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并且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需注意的问题 5.1教师方面 首先,恰当选择讨论的案例。合适的案例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不仅要求案例生动,更需要这个案例贴近本节课所需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模式被学生尽快接受,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引导。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案例也可以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 有些较大的资料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思考。其次,恰当处理课程环节。案例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和讨论的节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配好,何时引入案例,如何开启讨论,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才能进一步完成交流和总结环节,不至于耽误教学进度。最后,角色分配好。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如果准备的充分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讨论。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明显感受到教学中主角的转化,学生也很享受这种讨论过程。学生在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大大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更深知识层次的教学效果。 5.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思维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手握点名大权,无论是否喜欢听这门课程都得按时来课堂,这使得课堂的学风不正,很多人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而我上课则一直主张如果不喜欢这门课程可以直接和我讨论不喜欢的原因。和学生聊天过程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听不进,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理论,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呢?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最简洁也最有效的方法,而讨论环节的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做课堂在主宰者,亦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还要善于在讨论中总结、讨论后总结,才能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讨论课程中,才会彻底转变观念,亦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成为食品质量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自建立以来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检验人才[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充分认识到食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将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生产中的管控上来[2]。因此,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业和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应对企业不断增长对高级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与直观的企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这些年来,虽然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4,5]。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法却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以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理解明白食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意义,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食品质量管理学》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贯穿于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工作总和。这门课程与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前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将所学检验方法体现至食品企业生产活动中,以能力为本位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不再追求检验分析过程的枝节,重在整个检验流程的设计管控,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进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为了注重对学生食品质量管控整体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测等基础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我们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HACCP、GMP、SSOP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为了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从当地企业如阿布拉馕、巴口香、新疆八大怪等食品企业中引入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把以内容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项目管理法授课,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进行完善。如在抽样检验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对生产中的巴口香牛肉干进行抽检?如何取样?取多少样?如何进行判断?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分析,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细节上若能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实际的企业食品管理问题,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的备课准备中应多参观考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多与企业交流,才能达到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因为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学时少的课程,因此在整个授课时间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HACCP章节的讲解之中,主要采用了视频资料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HACCP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美国牛肉企业HACCP内容的宣传片,让学生对HACCP的概念有个清楚和感性的认识。这样的宣传片学生较感兴趣,但若只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HACCP的原理进行分别详细的讲述,将重点以板书的形式长时间停留在黑板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效益能达到最大化。而在作业环节中,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项目作业从刚开始的设计到一次又一次的完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而对于作业的监督,采取PPT汇报的形式,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核方式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论文更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制定计划、合作研究、产生结果、相互交流、撰写论文的程序,自主自觉地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课题,然后再经过充分时间的小组内安排和讨论论证,根据图书资料、网上查阅和实际调查获得对某企业食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论文比考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以能力为基础,用富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案例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企业注重大学生能力应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浅谈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学;教学;问题;方法 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其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质量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等,均可以适用。为了使学生树立现代质量观,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才能了解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信息反馈工作要定期进行,保障所反馈的信息的实时性。信息反馈工作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收集的信息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其次,要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确保信息的全面。最后,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目前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教学纠正,制定恰当的矫正措施。信息反馈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教学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升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也必然会逐渐走向完善,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学论文:CAI课件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结合食品质量管理教学的实践,对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的思路、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使CAI课件与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能有机的结合,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CAI;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质量管理理论、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往往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可以把抽象的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企业文化、质量认证等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概念的、图形的、生产设备影像的、微观的和抽象的知识表述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声画并茂,也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同时也帮助学生由理论认识向实践认识的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因此,将高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CAI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CAI课件在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一、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技发展,食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食品安全法》替代了《食品卫生法》,HACCP体系逐渐完善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质量管理教学原有的质量、质量管理概念、质量形成规律、PDCA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质量决策、SSOP、GMP、HACCP、ISO9000等内容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5S、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等内容,使得原本40学时的课程完不成相应的内容,通过CAI的制作,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用于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的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按照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授课内容、授课经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资料等的积累,制作了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学特色的CAI课件,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见图1,视频(如讲到服务质量特性的文明性时,引用金正昆的商务礼仪内容)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做到了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通过flash动画、录像、图片、声音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区分内容主次,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使得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酒醅中酸度与酒度的散布图的绘制,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复杂、抽象,而且绘出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懂,直观形象容易记忆,也提高教学质量。再比如讲到5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时,看似简单的5个词,10个字,但真正应用到食品企业怎么能够做到5S,应用CAI教学可以连接大量应用图片,如企业的行迹定位,就是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工具取走,行迹仍留在原处。 3.资源共享 CAI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可以促进学生课下交流,转化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多媒体CAI课件所要达到的功能,我们选择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开发软件,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制作和处理,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动画。 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平台。能够将图形、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系统。 该课件采用了“目录树” 框架结构,层层深入,还可层层返回,也可以实现不同内容间的跳转。 课件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分析、录像、试题库、教学队伍、课间音乐等6个模块。 电子课件为最主要模块,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三章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第四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管理、第六章GMP与SSOP、第七章HACCP体系、第八章ISO9000管理、第九章企业文化等九大章节内容。各章节的知识图片、文字、声音、录像、flash动画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想学习的任意章节。美观友好的界面及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 案例分析模块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案例、企业安全管理案例、企业文化案例、法规标准案例等,通过按钮可以查看案例内容及案例分析。 录像模块包括乳品、大米、油脂等企业工艺及关键控制点录像、商务礼仪录像、先进管理理念录像等,进入录像演示模块,选择想要了解的录像,点击后打开播放,显示作品所需的播放时间, 也可中途停止, 进入另一播放内容。 试题库包括含5 种题型:填空、概念、选择、简答、论述,有些题是用于检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点击题型还可进入练习状态, 对于填空、概念、选择等客观题用“√”代表答对,“×”代表答错,在提交后可自动统计答对数及百分率。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则只给出参考答案或设立讨论, 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或进行讨论。 三、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上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件以陈宗道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为蓝本,配合几百幅的彩图、flash动画,信息量大,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扩充,形态直观, 便于学习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工作量,但在扩大信息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会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既要抄写大量笔记,又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简单堆积,使学生只顾欣赏新颖的图片、动画,而缺乏思考,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可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时,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过多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手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兴趣的转移,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虽然CAI课件有自身的优点,教师用于增大单位授课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但也不能离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老师与计算机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CAI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必将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CAI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的优势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应当保留。理想的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质量管理学论文:现代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习能力培养 一、教会学生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能力,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读的训练,实际就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我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学习新课,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步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了解课文内容后,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5.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6.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回味读:教过的课文经常诵读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的妙处,熟读或背诵某些段落。以上读书步骤符合”感知——理解——评论——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读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的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讲规律、教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能理解”的能力的关键。为此目的,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评注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用笔圈画出重要词句,然后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并动笔在旁边加上评注,评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写春天的词句,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句写了什么,评评作者是怎样写了出春景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划圈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美丽的,是生机勃勃的。接着,我便让学生用此法学习欣赏写夏、秋、冬景的三个小节,自己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深切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组课文《田园诗情》一文时我让学生再次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习、理解,以强化、巩固“自我理解”的能力。边读书边圈划评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教会学生探索 现代教学方法主张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积极开展紧张的智力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探求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指引一条探索的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如何启迪小学生语文课的学习兴趣研究论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 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习惯培养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到学习、生活、人格辅导,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师资培训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制度、人员使用、服务范围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历经30年,也基本上在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学校辅导工作等系统形成网络,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理论技术,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指出: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挑事……这样的学生个性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 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 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 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 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a、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b、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c、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d、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 e、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 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3)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策和舆论导向。 a、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丰富的民族;对下一代的学习成长就有很大的帮助,就能使之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因此,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范,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c、政策与舆论导向。 政策与舆论导向,都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可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反之,则挫伤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政策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学习的政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国社会,要做到自觉学习,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造成舆论,形成学习空气,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舆论的作用,千方百计造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能促进学习、能鼓励学习、能坚持学习的广泛的社会舆论环境。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个强化: 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 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究法效果分析: 该课题无论是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过程的策划,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评价的构成,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革新和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课题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为初试阶段,1999年9月为发展阶段,2000年2月----2000年7月为深化阶段,2000年9月----12月为总结阶段。课题研究历时3年,我们对实验班在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或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 (一)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我们共有26位教师进行课题实验,分别就语、数、英、体、音、自然等学科进行抽样调查。为了广泛地掌握实验情况,我们随机抽样400人次学生进行研究前后的行为习惯发展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前后对比。 (二)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对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及调查反馈中,纷纷收到来信或接到来电:学生的习惯好,行为文明,整体素质较高。 一中领导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清潭小学进入我校的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敢于质疑,敢于向困难挑战。例如有位叫杨旭冬的同学,他已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许多电脑难关,并被选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再如今年毕业进入我校的李莎、张梦琛等同学,初入校门,就体现出原来学校所培养出的特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坐立行走端正有礼,预复习工作自主而有系统。这些都得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清潭中学的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a、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及习惯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中学的要求相适应;b、个人行为习惯、规范及文明礼貌比较好;c、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精神较好。”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领导说:“该校学生在家庭以外和学校以外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很好。” (三)来自家长的心声。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对家长进行书面征询,他们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一研究很有必要。”郁葱同学的家长说:“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成效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强调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从而也进一步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们的体会。 经过三年实验,学校学生都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四(3)班学生沙志超说:“我家庭作业老出错,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一定不对。自从学校发了三字经后,我认真学习,牢记心理,并付诸于行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作业错误减少了,而且上课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另外,三字经介绍的学习方法,使我能先审题,再动笔,现在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要细心地一道一道地检查,错的马上改正。我会不断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争取不断进步,学好知识,建设祖国。”戴宋一同学说:“上课时,专心听,习惯好,早养成,好习惯,重培养……”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的背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必须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好基础。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靠自己,样样都能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会成为对社会用的人。” 五(1)班栾宇晔同学说:“以前,我在做作业或课外活动时,经常会和同学闹小矛盾,还强词夺理。现在呢?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改掉了往日的面貌,遇事总是以礼相让,不和别人争吵,因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同学的矛盾减少了,与同学更加团结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五(3)班任艳婷同学说:“自从开展了这项研究,我胆子逐渐大起来了。上课能积极发言,跟以前的我简直没法比。以前,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即使会回答,也不敢举手。我非常羡慕其它同学的胆量。老师看到这一缺点,上课有意识地经常鼓励我发言。我也在暗地里对自己说:“我能行!”老师总是及时表扬我。现在我发言可积极了,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叫到我的名字。” 六(1)班学生李心怡说:“结实的房子要从地下造起,房子才能经得起长年风吹雨打的考验;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抓起。因为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培养,我的进步可大了!平时在学校不时有老师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旁若无人,只顾低着头走自己的路,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自从学校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改正了许多。看见老师都能主动说:“老师,您好!”回家时遇见老师也能说一声:“老师,再见!” (五)教师堪为人范。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去考虑和对待,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板书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学校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已逐渐形成为一支有理论底蕴、教学言行规范的教师队伍。 (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习惯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艺术,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了学生的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探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二、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玩是孩子的天性。精心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关的,使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思考、体验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活泼有趣,更有实效。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要求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学生又高兴、又激动,每个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扮演角色也是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对写景的课文,让学生当“向导”带着大家旅游观光。如《桂林山水》,当向导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深深陶醉了。对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猫》,可让学生当“小饲养员”,向大家介绍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等,孩子们都很投入。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生关注的多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把教材图画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尤其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说,说写结合,不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收到实效。 三、设置疑问环节,抓住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兴趣 质疑要抓住课文的难点,例如教《万年牢》这课,我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指坐一万年牢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说:“万年牢”是指父亲做糖葫芦的技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同时体现了父亲做人的态度与方式。“那么你吃过糖葫芦吗?糖葫芦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一下。”同学们兴趣很高!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最后我问:“做糖葫芦和做人有联系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人?”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已结束,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断的创新小学的教学模式,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形象,在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信息量,能在学生在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图、声、动画等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能在一些图画和音乐中插入标准的朗读,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语文课外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但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学习任务并不轻松,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围绕课文内容开展直观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乌鸦喝水》时,如果教师能在课下模拟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有些在我们眼中不值一提,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的最好的资源。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经召开过一次班会,主题是“我是最棒的”,内容是学生讲讲自己成功的上事情。如“我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我为班级争光了”“我会模仿宋丹丹了”等。学生面对简化的谈话内容,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很容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起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更要耐心帮助学生,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们要共同努力,让学生树立自信。 七、总结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教育,而是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子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作者:杨秘良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总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1.增强学生日常的阅读素材积累 小学生想要写好了作文,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素材是作文的骨血,只有合适的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生活素材,细心的观察生活。作为素材的来源非常多,在生活中可以将日常的事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因此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作文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很多的课外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这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从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其次,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将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精美的词汇收集起来,还要经常的翻看这些摘抄,做到孰能成诵。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毕竟只有写下来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深刻。在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积极地理解经典中的场景,能够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推荐的优秀经典书目一定要仔细的筛选,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要有外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悲惨世界》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进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尽量的选择一些简单的书,例如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可以提供一些高难度的书,《论语》《资治通鉴》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2.学生要多多的进行写作的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合理方法还是积极的进行写作训练。小学生只有多多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的能力。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在日记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每天在睡觉之前的半个小时,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可以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就会这样写道:今天天气非常闷热,天上的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空气很闷热。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我知道这是要下雨了。我早早的将外面的被子收了进来,趴在窗台上向外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蜘蛛在结网。我仔细的看了一下,原来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平面上的蜘蛛网,现在它正在织的网是竖直的。下雨之后,我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屋外,发现横着的蜘蛛网已经被雨水打坏了,而这个蜘蛛正在这个竖直的网上悠闲的呆着,这个竖直的蜘蛛网还是好好的。于是,我就学会了看蜘蛛网识别天气的能力。学生的这个作文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了学生的细心,这样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 3.结语 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兴趣。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在生活和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秀的生活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的真情实感。 作者:周丽萍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与实践 摘要2012年,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愿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儿童大讲堂”;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1~2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3~4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想法;5~6年级的学生,要初步了解利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并对策划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等。以上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摸索,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载体是在班级中开设“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正式的讲义后走上讲台给同学上课。2012年,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笔者的工作,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二、“儿童大讲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实践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最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或者是重要节日、家庭与学校生活、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通常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想法,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制作或撰写简单的PPT或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有时,教师还会让个别学生上台做一些简短的讲解。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一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能真正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尤其当需要学生主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怯场等因素,一学期也不开口,变成一个“透明人”;另一方面,受限于这种交流形式的宽泛性特质,学生们讨论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般都很不够,有些内容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经多方摸索并参考一些成功经验,笔者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设“儿童大讲堂”。 (一)“儿童大讲堂”能弥补传统实践方法的不足 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得到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拥有可持续性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1.一学期18周,每周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交由学生开设“儿童大讲堂”,学生可以自主开讲,也可以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2.“小讲师”的上课过程与笔者这些“大讲师”一样,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3.听课的学生能随时向“小讲师”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4.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二)“儿童大讲堂”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可请家长协助)、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经常连家长们都吃惊。有的学生甚至会跑来向笔者请教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爱听、想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都能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课上:“小讲师”要姿态大方、声音洪亮、注意语速的轻重缓急、突出和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听众状态,及时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暂时无法回答的,可以告知课后再讨论和交流。该阶段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当过“小讲师”后变得开朗,不再惧怕当众讲话。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当上老师了,还怕开口吗!”课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在综合能力得到大幅锻炼的同时,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大讲堂”在全校推广后,有同事请笔者所带班的学生去给他们班讲一次课。课后,同事激动的对“小讲师”说:“你讲的太棒了!我们班上有个不爱听课的学生,今天他听的眼都不眨,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可想而知,“小讲师”当时的自豪感会有多强! 三、开设“儿童大讲堂”的几个小经验 (一)“儿童大讲堂”适用于每个年级 笔者所带班的第一次“儿童大讲堂”开设于一年级的第1周,不过,那其实只是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开学第一周,平均年龄6岁的小学生们以为上学跟上幼儿园一样,天天书包里都带着玩具。开学第三天的课间,笔者看到一名小男孩在桌上摆了大大小小好几杆枪模,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些都是什么枪啊?”结果小男孩立刻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了起来。眼看快上课了,可小男孩还没有停嘴的意思,而且笔者也被小男孩的介绍所吸引,就灵机一动“老师周五有一节课,给你40分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枪械知识吗?”结果,周五小男孩带来了他的全部珍藏,没有讲稿,没有PPT,整整40分钟,“小讲师”讲的是激情四射,笔者和学生们听的是欲罢不能。下课后,学生们拥上来,有的说“我能讲飞机”,有的说“我能讲星星”,有的说“我能讲小兔子”……笔者干脆答应“好!以后我们每个周五都请一位‘小讲师’来讲课。”就是这么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拉开了“儿童大讲堂”的序幕,至今仍在“连载”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请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给提供讲台,他们就能当好“老师”。如果可能,笔者建议“儿童大讲堂”开设的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和班级荣誉感强,推崇有力量的英雄,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而且,教师们往往会对年龄小的学生更加宽容,只要学生能勇敢的站上讲台,哪怕有些磕巴,哪怕照着PPT念,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可嘉点赞。下课了,等学生回过味来,感叹“噢,讲课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没什么好紧张的,下次我会表现得更好”时,自信心自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题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概念,他认为,理想课堂要具有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在为建设这样一个理想课堂而努力着、探索着。没想到,由学生开设的“儿童大讲堂”竟已是接近完美的理想课堂了。这种感受初觉不可置信,但细思后却是“的确如此”。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是学生心目中的样。学生希望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希望教师亲和,希望能自由发言,希望能亲自动手实践,希望能用旧知识学好新知识,希望所学知识能用于社会生活。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他去讲课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会寻找更好的素材,会设计更有意思的交互,而他们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也会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提高。笔者开设“儿童大讲堂”近4年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出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考虑,由学生自由选题。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伊始就会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三年级的主题是“民族”,四年级的主题是“古代人物”,五年级的主题是“科学”),学生从中选题,并向笔者报备,一是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初步审核学生的选题。至今,近120场的“儿童大讲堂”上,教与学的气氛始终都是热烈的,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练,“小讲师”们已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驾轻就熟,甚至于笔者都会经常“偷师”,把看到的一些好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家校一体,共办“儿童大讲堂” 语文课要锻炼的是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如何制作精美的PPT,是《信息技术》课老师负责的工作。在讲课时使用PPT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在课前帮助“小讲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安排、归纳和总结,二是可以在课上提示“小讲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三是便于听课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有时候,光用耳朵听“小讲师”讲,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因此,在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之前,PPT的制作还得由家长代劳。为此,笔者曾专门给家长开会,讲解“儿童大讲堂”上PPT的作用和做法。对于自信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好的“小讲师”,建议家长以绘本的形式制作PPT,每页PPT以图片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小讲师”在讲课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绘本仿讲,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会很快。对于害羞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文字,但要告诉孩子,PPT上的内容只是给你作提示用的,不能在讲课时照着念,要把这些内容理解后换一种方式讲出来。这种换个方式表述的过程,也会“小讲师”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有所进步。低年级的时候,开设“儿童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一群人面前(人群中可能还有老师和家长)流畅清晰的进行口语表达。所以,哪怕家长代办了资料收集、整理与PPT制作等工作,也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步放手,先让孩子使用网络、图书馆查阅和收集资料,再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重整和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将慢慢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四)“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在开设“儿童大讲堂”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前和家长、学生沟通教学内容,上课时帮助维护秩序,准备“小讲师”临场发挥失常的应对方案,以及进行课后点评等。当学生们养成了“每周一讲”的习惯,“儿童大讲堂”也渐入学生自主管理的佳境。因为4年多的坚持,现在学生们已经把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当作“儿童大讲堂”的时间,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的中午,“小讲师”就会提前拷贝PPT,并准时站在讲台上,只等铃声一响就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会主动打扫、布置教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因为将心比心,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希望下面的同学们热情响应。如此,笔者的工作直接被简化成课后点评。至于需要每周腾出一节课,时间是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儿童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们能像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作者:郭丽萍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汇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增加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和高效化。新课标的理念在于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方面,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所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1.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力度,全面开展语文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学模式阶段,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需要依靠情感体验和利用图画来进行,而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比如,可以利用立体化的图画以及相关的声音效果,从而绘声绘色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美,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易于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时代,电脑以及网络走进学校和课堂,教师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的内容通过动画、音响、图片以及文字等传授给学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地址或者将这些资料进行下载,让学生自觉欣赏与阅读。资料中的图画和音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这些丰富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读写水平。 2.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激发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很多教学内容都不需要教师一一讲清楚,而学生就在多媒体提供的内容中进行细细的品味,有自身的体会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将音乐以及图片融入其中,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转变其身份,在适当的情境下将自己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以及指导者等,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可以通过习惯慢慢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时可以养成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性格的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这种习惯逐步延伸到课堂之外,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比如说,对于学生仔细读书的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需要仔细看清,读准音调,不增加或减少字句;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些字词和语句的大意,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方便对文章的理解。 3.加强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相关指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独力思考,完成文章课前要求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但是,有时候课堂预习并没有达到其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后,在检查上不够重视和及时。所以说,检查学生预习状况,既是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情况,也是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学习的结果,并希望老师能认可他们,课堂交流正是给了学生这么一个展现自身成果的机会,即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与思考 问题,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营造融洽的氛围与情境,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图片以及游戏等方式,带给学生比较直观化的立体感受,对于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与重视。探究式学习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较难,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且为多样化的探究问题以及活动,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充分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不是学生自身摸索性地探究,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目的性地探索。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有效实现主动探究,所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 5.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他们并不能够认识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促使学生可以自由而独立地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进行多层次和全面的评价,及时挖掘学生自身的信息知识,将他们身上的优点要着重表扬,注重引导他们理解作为独立个体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的建设。语文科目的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就需要学校将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同时,家长是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在学生上网以及浏览网页的时候提供保护,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社会各界要为小学生建立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他们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上,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手段进行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创新以及合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黄云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东水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探求和知识构建,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学科信息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技术,提高小学生信息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学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快乐。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学习的本领。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要在小学语文学科实现信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指导,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自我感悟,重视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态度情感的价值观。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焕发了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让学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法,就是给出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交互的信息环境中,自主、有目的地运用互联网或者是校园网中的海量资源开展信息资源的查找,通过对信息的融合和处理,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主题(问题)的观点和答案。如在学习欣赏《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兵马俑到底有哪几种类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同时说出喜欢兵马俑的原因。学生会带着任务就会去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老师则只需要通过网络监控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和查阅知识的过程,如果发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则可以应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既要发挥老师在学习中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四、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要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合作要比竞争更为重要。进行分组协作学习之前,老师的主导(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资料,上网学习探究。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任务,为了相同目标,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协作探究、交流讨论,形成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以小组汇报交流,全班学生一起来分享,学生在信息化网络空间中进行相互的学习,一起进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堂内、外,根据小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心理特征,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网络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室上网进行专题学习写作,专题学习网站呈现出家乡风景名胜。如此巧妙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美景。进而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由选择写作的题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进行情境写作的难关。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增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性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国华 单位:金湖县教育局电教中心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一、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一汪清泉,文章就是这个生活的清泉中流出的溪水”。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课堂之外的知识源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很多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经常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从一些科普文章中,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中获得美感,当然也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如《动物世界》等,还可以直接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勤于观察生活,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而且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小动物,小台灯等,先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然后进行联想和拟人化,赋予这些事物人的情感、语言和动作。再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各种行为动作时的神态。长年累月的积累之后,就会发现积累的素材不断增多,在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再结合课本中学习到的各种方法,便不再惧怕写作,反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先开始不断的仿写,然后不断创新,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二、读说结合,提高表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才能在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的基础上把话说清楚流利并富有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再进行朗读或齐读等,由于每一种朗读的形式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究竟何时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但我们主张多进行个性朗读,以展示学生的个性,齐读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如文中反复的部分。以《长江之歌》为例,诗中有四行反复的内容可以齐读,但其他的部分最好是个人朗读,以读出个性特点。至于齐读和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轻阅读的疲劳感。有时还会有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三亚落日》、《卢沟桥烽火》时都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与文中情感相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入情入境,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以读促写,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多数为名家名篇,文章结构合理、语言优美,是学生初学写作模仿的佳作。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对写作有用的因素,在读写中渗透为习作服务的指导思想。阅读方式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愿意接受和乐于接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一些重点句,并学会精心品析,透彻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词的含义,获得感悟,以期在以后的写作中得到迁移。以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文中人物的心理矛盾是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斗争要通过朗读慢慢体会。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在对环境的描写方面也要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的写法值得借鉴。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深度,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会与日俱增,对学习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教师在教学时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训练写作,开拓思维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作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情趣”。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告诉学生写字是一项基本功,在给予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喜欢模仿学过的课文,按照范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来写作,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习作的方法,快速入门。但经常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在这种思路中徘徊,没有创新,只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中逗留,永远找不到自我和个性。此外,生活以及学习中我们应多提供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和感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在不断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把植物的美尽情地表达出来。总之,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引领学生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写和不断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许鑫鑫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多媒体对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作用 一、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激趣 1、课堂导入趣味化设计。课堂的导言是小学语文课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关系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室设计语文课堂的导言可采取与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趣闻、语文小故事、语文谜语、歌曲、漫画等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被导引起来。还可以利用古诗词导入,巧铺垫,巧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阅读的兴趣源头在于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语言以解决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就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其能够较为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去。 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选取一些具体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的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生活中,教师就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语文事物和语文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语文,了解语文,掌握语文。 二、基于课外实践活动增趣 兴趣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持续,如果仅仅是依靠课堂的时间,那么兴趣是难以长久存在的,所以,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通过开展课下“第二课堂”,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长久保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设置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字、词、句的趣味练习,通过该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对课堂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字、词、句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的兴趣不断的保持。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学语文识字比赛,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备战比赛,通过该活动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字、词、句的学习环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应对比赛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教师应该起到微观的指导的作用,一些具体的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等方面需要一一做到位,使学生在浓厚趣味的语文阅读中真正的动起来,将“要我学”的心态改变为“我要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长久性的充满快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长久保持。 作者:王亚梅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而其中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新应用,本文从以往的语文教学与运用了信息技术后的语文教学相对比,得出了巧用网络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的,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关键词:网络信息,小学语文,辅助教学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很久前提起,并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同,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在十几年前,这个“渔”,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而这里的“渔场”也莫过于工具书、爸爸妈妈或同学、图书馆(有条件的地方)。例如,给孩子解释词语时,往往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告诉孩子使用几种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逐字义相加;3、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4、联系上下文推测,5、问爸爸妈妈或同学。 记得当时在山区工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围魏救赵”的意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成语,要想自己解决,除了上面第3外,好像没别的方法,于是让他查字典,字典上的释义很简单: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而学生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又跑来问我,我便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及与之相关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这个学生当时听得认认真真,听完后,仰头期盼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也能知道你这么多?”我只能说:“多看书,慢慢积累吧!”今天,已进入了网络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又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现在想起来,要是能把这个问题交给网络解决,那该有多好啊,学生知道的可能就不单是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独立地查阅到与之相关的无限广阔的内容,可能是图片加文字,可能是动画,还有可能引出其它的成语故事……并且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学生主动的、系统的、满腔的热情进行的,这比查阅书籍或看书偶遇,以及请教别人来得很丰富,更方便。人一生读的书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 可也有不少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生怕孩子沾染网瘾而难以自拔,于是一票否决,让孩子远离网络。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一方面不足而不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合理发挥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尽力引导避免和杜绝网络弊端,通过实践,我们总结,网络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 网络是相当丰富的知识宝库,对小学生知识结构来说,网络搜索比起在图书馆查阅图书也是极为方便的查寻方法。在例如我在让孩子预习《小萝卜头》一课时,让孩子查阅关于“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结果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查到了小萝卜头的生平资料,还查到他父母的资料,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资料,并且包括一些图片。查找到资料的孩子们交流时异常兴奋,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悟人物的情感来得更快。在学完《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后,我说:“鲁班是传说中古代的名匠,除了造伞之外,还有关于他很多的传说,你们上网查找下,明天我们交流。”第二天,孩子们也很兴奋,有交流《鲁班学艺》的,有交流《鲁班造锯》的,有交流《鲁班雕凤》的,还有的观看了动画片和电影…… 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 网络中有不少的信息,我国网络阅读率6年增6.5倍。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自然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产量的lO倍多,而今后3年网上刊载的东西将超过自印刷机发明以来,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总和。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 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 上学期我为我们班学生创建的QQ群,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思想状况。自开学加入以来,学生积极主动和我讨论班里的状况,我才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的确有很大好处:第一、是班主任老师班级管理的好助手。网络班级中的师生互动能为老师提供一个与学生的沟通引导的新形式,弥补面对面教育引起的一些局限性,网络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和展示能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们班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想法,好多同学也能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方便我做好班级工作。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文字,这无疑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 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真实、快速的反映,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社会万象,分析根源,使孩子受益匪浅。 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打字是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小训练就很有必要,小学生在打字时多使用拼音,所以这不失为一个熟悉拼音的方式。 作者:徐晓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二小学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站在一个把握全局的高度去加以认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关注其人文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本着这样的认知,才能有效地学好这门语言。 一、倾听――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地基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反观我们的课堂,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上课认真听讲的,当然不光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这些孩子也很善于倾听,从婴儿时的咿呀学语到幼儿时高声歌唱,无不是在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倾听模仿中而不断习得的。这个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然后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自觉地进行组织再加工,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飞跃,实现了知识能力和语言层次的逐步提升。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在老师讲课时,还有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更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各说各的,而是在听取别人的回答后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这样的课堂问答模式才会更加地全面、有效。课堂上的专门训练肯定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正面地引导,这样他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就在有意识地学会倾听,捕捉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就在稳步推进了。 二、能说――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架 如果把“倾听”看做是低层次的信息输入的话,那“能说”便是较高层次的信息输出。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表面看上去似乎是“能说”,细细琢磨,前言不搭后语,与要回答的问题牵涉不多,废话不少,里嗦的比比皆是。尽管现在的一些声音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说得越多越好,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把话说准确,说到点子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清楚,就不要浪费过多的口舌进行无效劳动。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说”的训练,这可以是一个要求标准由宽到严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先大体把话说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说得比较连贯、得体,接下来可以说得更有水准,让人信服。 三、悦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砖瓦 信息输入的途径有很多,倾听只是其中的一种,要论其主要途径,还是“读”。古人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这个意思。平时,很多家长反映:“我们给孩子买了不少书,可他就是不读”“我家孩子老是看那种漫画书,又没多少字,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根本提不起看书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一般的应对措施莫过于“亲子共读”“家长少看电视、少玩电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等,当然这些也是比较有效的应对办法。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是“悦读”,笔者认为,这才是解决孩子读书问题的一剂良药。让孩子充满喜悦地读书,课堂上精读,习得阅读的方法;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互相提出一个问题,轮流回答,看谁对书中细节了如指掌;交流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实现资源共享等都是经过实践验证能使孩子们充满喜悦的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四、慧写――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宝塔 写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抓耳挠腮、甚是无奈;有些孩子写了很多,仔细一看却是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些孩子则是完全为了凑字数,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写作,主次不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读的书太少,阅历少,视野太窄导致无内容可写;缺乏系统有效地指导训练导致写作技巧欠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大多是面上的蜻蜓点水,很少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平时写得太少,一般是在上交语文作业或考试时被动地写作文,导致兴趣减弱等。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我们如何才能使孩子们爱上写作,充满智慧地进行写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兴趣及能力的最佳途健H帽欢地写作变为主动地抒发内心地真情实感,好像在和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一般,内驱力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多写,才越来越会写。 倾听、能说、悦读、慧写,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把它们分开。 翟吉修,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手段。小学生是一个民族鲜活的生命力象征,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力量支撑。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是多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学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语文创新意识培养教育呢? 一、教师创新理念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要从源头开始关注,设置创新理念课程,培养教师创新素养和创新教学理念。不难理解对教师开展创新理念课程,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教师培养、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学生创新,源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授道解惑者,也是学生的榜样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模仿,所以对教师创新教育理论的培养是势在必行。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新课标实施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创新教育课程,定期开展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流会,不断更新教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直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开展创造活动的起因,只有在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意识也是最为活跃的,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出。在开始一节语文课程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在《美丽的地球》一文时,生动的展示一些现在地球环境破坏的照片,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在阅读课文中描写的地球美丽景色。两者强烈的反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呼吁学生一起保卫我们的地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Q和情感,也是学生开始探索之路的开始。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时机,适当点拨,设置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要巧妙的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在《美丽的地球》一文中,在引发学生共鸣后,要抓紧时机提问,作为地球的一员,你为保护地球的美丽可以做哪些努力呢?现实中污染地球的问题,你能给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小学生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学生在习惯了思考,才能大胆的设想,才能更富有创造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的构成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学生的思维。应试教育只会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在的创新也会随之掩埋。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打破思维的牢笼,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比如实施小组学习模式,语文是很复杂、意思很深远的学科,对于语句和文章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小组学习语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学习语文是最能发散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模式。小组交流学习是建立一种愉悦的环境,学生的身心都能在其中得到释放,良好的心境会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感情更为充沛,在一种思维高度碰撞下,创新的思路更容易产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带动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美丽的地球》一文中,教师提出学生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匹野马一样,想象驰骋,让思路相互撞碰。其中可能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象,但是教师不要为此打断学生的想象思路,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意识。创新开始是没有对与错的,不到实践中验证,谁也没有权利评判一项创新的对与错。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意识的蹦出是要有一定的刺激的,也只有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深远。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空白的,教师不应该一锤敲定事物如何如何,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才能为创新埋下种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要因材施教,发散学生的思维逻辑。比如《夏》一文中,文章是描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地球中各个地方的夏天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以此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夏天。教师应该多找些不同地区的夏天景色来供学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了解是学生创新的必要知识储备。其实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一题多做、对立面思考等。 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创新培养,也要从各方面训练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探讨 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仍有欠缺,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进行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强化经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文艳芳 张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作用的发挥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顺应时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应当将重点放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而财务会计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事的是经济管理的终端工作。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够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本文针对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作用的发挥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作用;发挥 在现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能够直接对企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财务管理是在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关系进行处理时,一项具有经济管理型特征的职业,同时也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从事经营项目或者是商品生产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另外,当企业在商品经营管理时,在销售之后可以获取到相应的经济效益,将其根据比例要求分配给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这两种是当前在现代企业财务上比较常见的活动类型,但是实际上企业财务并不只是这两种类型,财务还涉及很多方面和领域。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系统的管理,为其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以管理制度作为基本核心的财务会计制度。政府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的持有者,其自身已经逐渐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国有资产管理,对现有市场经济主体而言,也同样具有为国家资产进行保值的责任和义务。与之前相比,一些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将财务自主权有效落实,在这种状态下,就会促使财务管理职能逐渐回归到企业内部,为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会不断扩大规模。虽然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因此,针对这一现状,企业更加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所提升。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提高对财务的重视,将企业的管理中心逐渐转向财务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紧跟时展趋势。当前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时,将其与会计工作划等号,很多企业认为财务管理只是单纯的对企业内部一些琐碎的内容进行帐面记录,但是却忽视了财务管理的其他职能,这样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各项职能发挥造成严重的阻碍性影响。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会计工作可以看作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财务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只是对企业内部资金流动进行管理,而是要通过企业资金流动的具体情况,对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分析和管理,为企业的各项活动落实提供有效的依据支持。 二、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作用发挥 1.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预测信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当对现阶段市场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市场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发展方案。在保证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整体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开拓市场。与此同时,企业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其中包括市场环境因素、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因素、产品质量与价值因素等,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控制,有利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对企业营销信息进行有针对性预测。2.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能够直接对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情况产生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是保证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几个方面,其中包括原始凭证、会计信息体系、企业管理部门等,针对这些因素,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当加强对发票等一些原始数据的管理,特别是要严格执行管理措施,其次,对《会计法》等一些法律规章制度要保证落实到实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另外,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制度,保证制度的有效性。最后,企业要积极邀请社会各界监督力量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提升。3.注重人才培养。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企业要想使经济管理中会计工作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大批量引进专业型技术人才,对企业未来发展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同等,甚至人力资源要比物力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更加凸显。因此,针对这一现状,企业应当重视经济管理中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的谋划与监管作用分析 1.财务会计为企业发展推波助澜。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其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经济信息,与此同时,还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企业财务现状有效反馈,为企业日后发展、战略思想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效支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这种大环境为背景,企业必然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对当前的会计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在事前就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控制,避免会计信息出现不真实现象。2.从内部会计控制出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提升而采取的一种有针对性措施。通过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一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完善,就能够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有效保障。因此,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在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更是能够直接对企业经营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的经营以及发展而言,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针对这一现状,企业要加强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从各个角度出发,全面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代宇 单位:贵州久联民爆器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医院经济管理中统计信息的作用 摘要: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随着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也加深了认识。信息是一个行业发展管理的重点内容,所以要管理好一个部门的经济问题,就要先管理好信息。目前,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不能仅凭单纯的经济指标就事论事,而是以大量的经济信息数据及由此反映的客观经济现象为依据。因此,统计信息工作作为现代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和了解。本文主要分析了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内部统计的重要性,并重点论述了统计信息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统计信息;医院;经济管理;资料 一、引言 在新形势下,医院要对经济进行强化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就必须要发挥出统计信息功能,利用好统计信息,使其在经济管理中能发挥出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医院经济管理能朝着科学的轨道继续发展。伴随着逐渐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医院统计信息对于医院领导和各级卫生部门来说,不再是一张简单的统计报表,而是作为医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体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内部统计的重要性 1.内部统计是沟通、联络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医院往往由多个部门及职能科室组成,尤其是大医院的管理层更多、更为复杂。如果能保证每个部门活动一致到医院经营管理的整体中,那么就一定要应用于统计信息此一中枢系统,主要做法如下:首先,将医院的总体发展规划目标与经营管理工作细化,并将其同时传输到每一下属部门或机构;其次,将医院的下属部门目标落实状况以及经营管理工作所达到的状况向医院管理层及时反馈,从而实现医院的全方位联系与沟通,进而在这种沟通状态下,医院的内部统计信息就起到了枢纽作用。2.内部统计信息保证了医院运营的质量。医院制定发展规划及目标主要是为了行动与落实,医院管理也就是对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与调整的过程。内部统计在这一过程当中渗透始终,其借助数量和质量方面、速度和效率方面、发展和能耗方面等全面系统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医院的运营质量与结果进行正确、及时的反馈,并督促医院要实施整改,使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3.内部统计出的资料可作为医院决策的主要依据。医院的全面系统资料大批都是由医院的统计机构来掌握,无论是医院资金财务方面,亦或是医疗设施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的全面及相互关联就构成了科学的医院内部统计指标系统,这一指标系统的运用可以将医院的全部运营状况及结果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这些内部统计资料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统计信息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统计信息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了全面的资料。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济管理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同时遵循卫生事业自身发展规律。另外,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还应该对人、财、物等流动做好有效控制,从而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一项重要内容。医院成本核算的实质就是核算人、财、物等三个方面,因此,要搞好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就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医院的成本核算基础是一定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既包括成本费用资料,也涵盖期间的工作量、时间、人员等资料,如科室成本核算需要科室人员统计资料,项目成本核算需要一定期间的项目成本资料和项目完成数统计资料,病种成本核算则需要对一定时期单病种费用发生额和单病种完成数等的统计。总之,医院统计信息资料成了医院各种成本核算的基础,在医院成本核算中,更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使用统计信息。2.统计信息为医院开展两个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医院将社会效益的提高作为是最高准则,其目的是让人民群众不断满足逐渐加大的医疗保健需求,它是实行国家福利政策的事业单位。此外,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为保障,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要面临着自负盈亏。还要开展更优质的服务,在低廉价格的同时也应保证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的有效结合。医院的效益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只对一个方面和几个环节做粗略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能只对几个指标和数据做简单分析,这些都是不够的。而统计信息是以大量统计信息为根本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是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的一个较高境界,也是医院效益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它能反映出医疗水平的治疗效果指标以及医院服务量的门诊诊疗人次、入出院人次、检查治疗人次指标;还可以反映出床位、设备的利用情况,床位、设备利用率指标,反映病人负担程度的出院者人均费用、出院者人均每天费用指标。所以,只有保证统计信息准确、翔实,才能做到效益评价的真实、客观;反之,如果统计信息是不实的、粗糙的,那么就会出现歪曲、失真的效益评价,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计划和决策,使医院发展容易进入到误区。3.统计信息为大型设备的购置提供可靠的依据。医院购置大型设备是为了诊疗水平得以提高,从而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医院经济水平的增长。在设备购置前,要从以下方面了解情况:3.1在一定范围区域内,同一设备的购置量,换而言之,就是指区域卫生资源情况;3.1同一设备在同级医院的使用情况;3.3在一定范围区域内人群对设备的需求量;3.4预测设备的效益状况。针对以上几方面事项,都要用到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料,这样才能对设备购置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比较、分析、预测。作为设备购置论证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设备效益预测的统计分析判断最为复杂,同时也是统计信息资料运用最多的一环。不仅强调统计信息是真实、准确的,并且要求分析、处理信息必须保证客观,效益论证结果将对设备购置的取舍造成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前进的新形势下,统计信息的作用在经济管理中日益突出,其提供的模型和数据信息作为重要的依据在经济管理研究和决策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践中加快统计信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有效保障了经济发展。4.培养高素质统计队伍,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经济管理。医院内部统计是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目的不仅是为各级政府提供区域卫生资源信息,更是为医院管理服务。医院统计者必须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具有专业水平,才能做好统计任务。从医院本身发展角度看,要想借助于统计数据信息来引领医院的运营决策,就离不开一支专业的统计工作队伍,只有统计人员具备了统计专业技能,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及水平。要构建稳定的医院统计队伍,就应该明确人才引进的数量和层级,加强培养现有的统计人才,制定出完好的用人、留人机制,发挥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统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统计软件,学习当前先进的统计方法,使自己快速具备统计信息处理的能力。作为医院统计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经营管理知识、医学知识等,力求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复合型人才,由此也能在统计工作中游刃有余,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更多有利的统计资料。 作者:杨志宽 单位:盘锦市中心医院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自此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和供应状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的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了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分析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2.198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3.2000年——2010年。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4.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三、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展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根据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标准开展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牵涉到的运作方式以及组织模式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制度下开展的。本文通过多个层面的分析,论述了校企合作、产业链接轨、创新模式的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1.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作为突破口。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转型的需要以及区域经济的影响,其教学体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成校企合作获取的实际效益,且培养方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需要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的方式达成培养目标。2.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而不仅仅依靠创业技术达成创业的目标,高校需要将其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尤其是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经管类专业的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并且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导师,通过教师的领导,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3.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根据目前地方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需要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4.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实习实训基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对于有创业需求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5.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经管类人专业人才的就业大部分在毕业后都进入企业工作,如何让企业专业性人才能够加入到高校教学模式制定过程中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核心点。“双师型”教师在聘任的制度上需要进一步优化,设定专业性的考核方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工作门槛,其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并且在后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安排其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践,从而使得其具有培养学生获取行业职业证照的能力,帮助学生毕业。 四、结语 从文章分析的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不难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产学合作、校企深化;大规模开设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新型的创业基金;建立多个新型的多样化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复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培养真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作者:唐徕红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对策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公路运输得到了十分迅猛的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方面的建设总量十分庞大,这直接加强了我们国家整体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也大大加强了。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最为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有着资金消耗总量大、资金密集的特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可以代表整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的程度,对高速公路进行经济管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系统地阐述了高速公路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对策 1我国的高速公路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是我国社会生产能力进步的必然需要 从根本的层面来讲,商品经济的生产经历一定程度的进步之后,必然会形成新的市场经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以社会化的生产作为根本的条件,那么不管实际生产过程中是采取公有制的制度还是私有制的制度,最后都一定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体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基础设施方面也在持续地进行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向,并且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是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化生产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正因如此,受到我国当下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的直接影响,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也要逐渐加强经济管理,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1.2是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做出有力保障的需要 高速公路从本质上来看属于准公共产品,因为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以及网络性的特点。而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就表明高速公路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的特点。用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高速公路在运行的过程中采用的收费方法是全封闭式的,这样就使得高速公路有很强的排他性。这也就表明,在当下的实际情况下来看,高速公路的消费有很强的共享性特点。而很明显,高速公路在运行的过程中是十分标准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自身存在的特点,不是能够通过改变管理的方法进行改变的。 1.3是加强对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保障的实际需要 在我国高速公路是国有的资产,那么从根本层面来讲对高速公路进行经济管理也就是对国有的资产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对高速公路进行投资的主体是谁,也无论在实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哪种方式,公路资产的实际所有权还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我国公路运输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自然也是归属于国家所有。正因如此,高速公路资产既然归于政府所有,政府就有义务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并且在高速公路的日常运行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对公路设施的完好程度进行保障。 2高速公路进行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2.1通过优化与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方式来加强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 (1)从法律制定的角度来看。从根本层面上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们对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管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高速公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进一步进步的根本条件就是有十分完善的法律规定最为基础。从我们国家的高速公路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与其他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进步的整体速度与整体的规模都较为落后,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的方式十分接近普通公路的管理方法,这样就无法全面地将高速公路的实际优点体现出来,降低了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从这点来看目前我国应该大力的加强对高速公路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工作。不可否认,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从根本层面上对高速公路的进步做出更加有力的保障,是建立起符合实际条件的高速公路管理方案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对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上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与优化,在实际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相关的责任进行细化,最好将实际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由于责任不明产生的纠纷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使其在管理的过程受到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2)从法律执行的角度来看。在实际进行高速公路的整体管理体系完善的过程中,法律执行方面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从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高速公路的管理过程中法律执行的主体十分的复杂,而且效率普遍都不高,这就直接的形成了阻碍,影响了高速公路整体的进步。目前在进行高速公路的管理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处理管理体系方面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法律执行的体系方面,一定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实际责任,使得高速公路的实际管理呈统一化的状态,从而加强高速公路整体管理的实际效率。这也就是说明在实际进行法律执行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综合的程度,对相关的管理资源进行统一化的分配,加强管理过程中的紧急应对能力。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路政在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对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做出保证,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务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2从经济与行政两个方面来加强高速公路的管理 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高速公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耗费的实践很长,投资方的资金回收慢,经营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信心。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方面要积极的组织起高速公路的建设,并且承担对其管理的责任,为人们的出行做出保障,并且还可以将一段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的经营权垄断给某个企业,在企业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政府要对其进行管理。 3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管理以及经济控制 (1)在高速公路施工前实现将施工所需要的经济成本进行预算,并且将预算的经济开销进行整理,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费用进行管理。高速公路施工的成本预算可以直接体现出负责施工企业的整体程度,具体是依照高速公路的施工图纸以及《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中的规定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来确定出的施工项目应该为中标价。(2)对施工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这一项工作具体是工程的项目经理依照施工计划内的相关资料,在实际进行成本支出之前事先制定出各种成本的控制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的成本都要细心的进行计划,在项目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道路建设方案的选择,施工材料的供应方选择方面也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计划的制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的发生。(3)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项目施工过程中,在目标成本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控制内容。根据成本计划和成本降低率,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总结经验,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职工的收入,与参加施工的每个人员都息息相关。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公路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 作者:单畅 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局丹东路政管理处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现状及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农林经济的管理工作关乎三农问题和经济建设问题,更是农林经济相关问题的重中之重,文章就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分析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徐东升 单位: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人民政府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经济的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的认识。老一套的经济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这种淘汰是必然的。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渐攀升,我国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简述出发,分析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国家;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 现今我国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呼应,更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体现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是今后经济管理的一种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若想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管是经济管理的观念、模式、方法等层面上,都需要做出改变。与此同时还要依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脚步,完善经济管理的各种措施。在此之上更是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进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较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其部分的表现形式是直接与当今科技接轨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其包括了经济管理着重点的改变、科学自动性、专业民主性、自由创造性。 (一)经济管理的着重点发生改变 经济管理的着重点,从之前的重“管”轻“理”,转变为轻“管”重“理”。现在的经济管理核心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要求掌控者的掌控力度有多强,而是要求掌控者的掌控方法优良。重“理”能够有效的分清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能够容易发现管理中不和谐的地方,并且能够提高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稳定程度。只有从“理”出发,才能够更好的去改变现今的经济格局,为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自动性 经济管理的科学自动性,其代表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性方面,另一个是自动性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在平时的经济管理中,强调科学性运转,以科学的角度去审视管理方式的完整度。自动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的是,借助现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与手段,实现经济管理的高度自动化,这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与利益。 (三)专业民主性 经济管理现代化着重突出的就是专业民主性。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各类经济管理高等院校的建立,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不少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让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同时,在国家推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下,经济管理的决定也不再单单由一个或是几个人决定,而是由社会大众的集思广益,不但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也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重要特质。经济管理的专业性与民主性,是经济管理现代化标志性的产物。 (四)自由创造性 在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中,是对人们自由创造的体现。这是由于在经济管理的发展初期,人们对于经济发展观念认识过浅,但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这使得现今的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有了从新的认识,并且还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提出了质疑。人们在质疑的同时,也开始着手于经济管理的创造性改变,不再单纯的依靠固有的管理观念,而是穿插着自己对于经济管理的独特见解。许多对经济影响巨大的管理理念,都是人们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这也体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自由性。 三、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 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我们不但要吸取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还要明确未来的发展路线,这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性化趋势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仍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纵观国家经济的复苏到现今的繁盛,国家对于经济体系的宏观操控,大多都是以广大群众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方向。在此之上,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的引导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们幸福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民主化趋势 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让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其管理优势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一是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集思广益,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避免了闭门造车。二是发展方面,使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明确其发展与自己生活能够产生的联系,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有效的进行。 (三)网络信息化趋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管理中,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着这项技术进行,其具有特有的高速性、准确性、及时性特点,是在今后经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现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比如在管理中运用职工管理软件、在通讯软件上进行实时视频进行开会等。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的收发、共享等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管理效率。 (四)管理结构扁平化趋势 在以往的管理机构中,会呈现一种金字塔结构。通常一切决定都是以最高管理者为基准,一旦最高管理者对于整个经济结构中底层的基础结构不了解,则直接会导致整个结构系统的运转不灵。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是指最高管理者可以直接获取底层基础结构的信息,这样不但能够对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还能够从多角度印证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今后的经济管理上要围绕其人性化、民主化、网络信息化、扁平化特点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矗立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市场。 作者:邱云智 单位: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不仅仅是用来给人们居住的,还可以作为标志参观等。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城市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就使得建筑行业充满了竞争力。建筑经济管理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工程的进度,能否顺利完工,还影响建筑的质量和效率等,它是一家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当一家建筑企业想要在如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方面的有关管理,让公司更有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现今一些公司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引言 对于现在我国的经济情况,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大也意味着竞争大,在建筑行业的市场激烈竞争下,各大建筑公司的利润都被压缩,这样在建筑过程中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管理。 2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理论认识不足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企业还是沿用以前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建筑工程,短时间内这样好像也是可行的,但是长时间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很多企业并不重视建筑经济管理,这就使得建筑经济管理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好的建筑经理管理,企业利润无法得到长期的保障,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家好的建筑企业,可以很好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企业,不仅可以系统全面的管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支出和收入,尽可能地将利润最大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公司在建筑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如今建筑行业中,基层的从业者和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知识水平不够,这是大家都能了解到的问题。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相关的技能知识储备,还要对建筑经济、管理、法律等等有关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者需要的就是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对整个项目经济进行管理[1]。然而事实情况却不同,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人员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仅有高职高专,还有本科建筑设计学院和一些退休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很难有相工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学的东西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受过建筑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这就使得经济管理的开展十分困难,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 3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 在建筑行业中,通过大力宣传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好处,让建筑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将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介绍给他们,这样可以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采取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先让企业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这个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公司又巨大的好处,可以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而且我们也可以运用现在比较方便的互联网进行讯创,让建筑从业者在浏览相关的网页和文章时,可以了解到建筑经济管理的好处,让大家主动了解这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3.2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如今,建筑行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是阻碍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障碍。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素质不仅仅能够让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促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所以当一个企业想要大力发展建筑经济管理时,首先要就是要注重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要严格审核,新进来的员工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处理相关的工作。企业也可以通过老员工向新员工对进行交流沟通来使新员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2]。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辅助管理和监督,让企业和员工自觉地进行建筑经济的管理,这样建筑经济管理的工作开展才会更加有效。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建筑经济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仍然不能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推广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改善中学习进步,促进建筑行业良好发展,这样我国经济才能稳步上升,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 作者:李凯 单位:西安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对更加复杂。国家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企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程度逐渐深入,经济管理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对目前经济管理的观念、组织构成、文化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更好地提升整体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对更加复杂和研究。国家快速推进现代化建设,企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程度逐渐深入,经济管理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管理文化现代化与管理组织现代化的建设。与传统的管理观念相比,现代化经济管理拥有了柔性化及和谐化两大新特性,这两大特性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管理理念方面,社会的发展可以提升人们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人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企业人性化管理特征,因此在管理理念方面需要重视柔性化和和谐化的特征。 1.管理观念的柔性化 传统管理思想将刚性管理理念作为管理标准,在这种管理下,员工的日常行为受到规范,然而管理制度拥有两面性,在这一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样就导致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容易产生惰性思想,难以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要加大对知识型人才的重视力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结合不同类型的人才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柔性观念创造出适合知识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利用管理观念的柔性化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采用相对柔性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更强,为企业考虑的问题更多,提升整体企业运行效率,形成愉悦的氛围。 2.管理观念的和谐化 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为了更好的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自身具备强烈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时刻了解着全球化的发展情况,能够以一种和谐发展的方式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要靠和谐发展来衡量。同时,和谐发展也能够体现企业的竞争力与凝聚力。因此,要想在众多企业之中利于不败之地,充分宣传与实践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此外,管理观念的和谐化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它能够充当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一角色,能够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依靠上述方法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及责任感,进而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二、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与管理观念的现代化一样,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也是企业发展必备的一部分,它保障了经济管理能够有效进行。发展管理组织现代化,就要实现管理组织方式民主化和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体现。 1.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管理组织结构依靠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支撑。金字塔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层次中,上级部署的指令由高层逐级下发到基层并由基层进行执行。受这种管理结构的影响,员工很难激发出自身的创造性,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抑制,最终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优化管理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迅猛发展的时代,扁平化结构减少了管理层次,优化了管理模式,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之中的积极性,同时,扁平化结构还可帮助企业迅速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未来一定是向着管理组织扁平化进行发展。 2.管理组织方式民主化 民主化是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的另一大特色,与传统的管理组织相比,民主化的管理机制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它能够协调好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氛围,继而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扎实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加速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当面对问题时,民主化的管理组织方式能够带动全体员工的热情,结合每一个员工的智慧与方法,使问题能够快速的解决。为了更好的落实民主化的管理思想,企业领导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联系,通过日常的沟通获得员工的信任,创造人人平等的工作作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民主化的管理组织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三、管理文化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文化管理与文化致富并存的时代,文化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支柱。只有拥有深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文化底蕴,企业才会拥有较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能够使自身获益的平台,需要依靠人性化与个性化并存的管理方式。企业只有最大程度的实现管理文化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1.以人性化管理文化为基础 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人性化管理以人为中心,严格遵守以人为本这一原则,通过人性化管理,使管理更具有实际性,进而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状态、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能,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人性化管理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企业责任感,使他们形成一种“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的良好思想,从而推动了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企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为员工着想,除了能够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员工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从而促使员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工作,也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筑未来。 2.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文化的创新性,而企业文化创新的突破依靠个性化文化管理作为动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凝聚力要创新企业管理文化形式。以个性化管理文化为突破,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以突出企业特有的文化为基础,树立属于自己的文化标牌,以稳固。新颖的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另外,建设合理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同样不容小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革新,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理想的基础。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要勇于从自身出发,摒弃传统观念,积极创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理念。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与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勇于面对并积极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时刻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作者:易兰 单位:上海申元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不断加深和体制管理的不断变化,越发凸显出经济管理行为的重要性。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的有效发展,就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当今社会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剖析,总结出了关于事业单位当中经济管理行为策略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策略分析 0前言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大多都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为了能在如今的发展浪潮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在经济管理行为不断吸取过往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行为策略,促进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1经济管理行为在事业单位中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政府职能到公益服务覆盖面涉及整个社会,是整个国家经济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力量。由于事业单位并不同于企业单位,并不具有营利性质,加上如今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现在的事业单位不仅要具备社会服务的职能,更要在社会服务衍生的产品背后提供经济管理职能,这就是如今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双重属性。 2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2.1内部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体制上有很多漏洞,没有专门的经管部门,缺乏监督人员。其主要原因归结于我国在相应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导致有关单位没有相应的依据来有效管理,很多事业单位大都还在沿袭传统的经验方法进行经济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方法,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前途堪忧。 2.2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缺失 每个单位都有相对固定的运行模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环环相扣,而在经济管理这一环节却相对薄弱。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这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单位内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促使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形同虚设”的状态,得不到有效发挥。 2.3资金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如今很多事业单位在财政拨下来的资金当中并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盲目的投入建设,不考虑该项目是否有发展空间,是否能服务社会。为了面子工程,博得媒体宣传眼球,开展不必要的奠基仪式、会展活动等等,造成严重的经费浪费。俗话说开源节流,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积极发展生产,培植财源才是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上所要做的。 2.4没有经济管理的风险意识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大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统一拨发,自身也不存在盈利目的,因此在经济风险上也没有相应的认识,导致给国家财政带来了相应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越来越和更多的企业单位接轨,经济来源多元化,而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财务风险没有一定的认识,资金流向不明确,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3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 3.1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内部结构 建立明确的经管部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法律政策,在国家允许的前提下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制度改革,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促使工作能够正常有序推进,使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到作用。 3.2引进优秀人才,留住优质人力资源 优质人才团队的建立是一个单位最敦实的基石,要想使经济管理从行动上有所体现,就得吸纳相关优质人才,用人才促进发展。建设一个优质的经济管理团队要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单位的整体员工素质,提升凝聚力,塑造自身文化形象。发掘现有员工的潜力,定期组织培训,使之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理论。建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加大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让员工认识到经济管理在单位中的重要性。 3.3明确把控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 在项目建设前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前做好工程开发评估,长远考虑,综合人力、物力各方面因素,不做没有必要的开发,避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做好前期资金预算,建立明确的资金预算表,落实到细节,在合理范围内控制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以上措施是从根本上减轻国家财政压力,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平稳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3.4风险防范抓源头,提高经济管理风险意识 随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促使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风险,为了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单位领导人就一定要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吸纳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让经管部门全方位考察,制定风险评估计划书,减少风险产生的概率,防患于未然,做好风险出现的解决措施,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最小程度降低单位损失。 4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力量,是保障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运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事业单位实行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策略,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出改革措施,才能确保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促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化建设。 作者:王晓雯 单位: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摘 要】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差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关键词】低段语文 教学方式 初探 随着城乡学校布局的调整,不少初中教师转变为小学教师,当今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大循环,即从一年级直接任教到六年级,再重新从一年级任教到六年级,如此循环往复。笔者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谈一些体会与看法,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差异,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一、低段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图片和插图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上能够精力集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是一大难题。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低年级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开展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低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对于一般的课文,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个流程一般可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在这一整套的教学流程中,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的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导课,二是间接导课。间接导课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游戏导入法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其他方法要与教学内容有关,目地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识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一般这样操作,找生字――解决生字读音――记忆字形――巩固生字――用生字扩词、造句。 识字教学要避免单调和枯燥,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中识字。用编字谜、猜字谜、编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用开火车、帮生字宝宝找朋友等方式来巩固记忆,效果会更好。 (3)口语表达训练 在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或课文领悟表达的环节中,我们要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谈看法、说意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引导他们评价时,要多围绕优点来谈,这样可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就评价角度和内容来说,教师平时的评价就应是一个好榜样,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说具体一些、完整一些。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要从一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或初中教师成功地转型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当然很多。所以,在这两个月的假期里,老师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既要充分享受假期的快乐时光,又要为下学期的“华丽转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祝愿老师们拥有健康的身心,让新一届的“花骨朵儿”开得更加鲜艳!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探析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呢?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朗读能力 《课程标准》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低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与纯真的情感,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由于认知和识字量的局限,使得他们在朗读课文时“唱读”多,感情朗读少,背诵快,情感体验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抓住低段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朗读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用朗朗书声表达童真、童趣。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正确识字识词 小学低年级识字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正确地书写运用。学生在认真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了字的读音,强化了识记字形,从而有效识字、识词。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教学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范读,形成对字音的初步印象,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然后通过抽读生字、指名认读,进行适当检查并正音。 2.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写作感情,常常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朗读是理解的基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在此基础上品味、揣摩,然后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促进记忆,才能克服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的毛病。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化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读通、读懂,沿着循文―明理―领悟的路径养成“读书内化”的习惯,在循文的过程中引起疑问,启发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诱发灵感,引起联想,实现明理和领悟,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特意安排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使得学生受到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读 (1)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先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词的音,再抽学生读,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加以纠正指导。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啊”的变化等都对学生一一指导,力求读准确。 (2)停顿。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文章句子都不太长,但学生不明白标点的作用,唱读、顿读现象比较多。对此,给学生专门讲解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长短时间的停顿,让学生练习、感受,尽快纠正不良习惯。 (3)语气。在语气指导方面教给学生问句、感叹句等特殊句调的读法,又告诉他们作者的话一般用叙述的口气读,速度适中,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语气,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青年人的话用高昂、明快的语气读;小孩的话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运用多种方法 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将范读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在低年级朗读教育教学过程中,范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现实直接性的引导,一个好的范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朗读自身的兴趣,调动小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理解,一个好的范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心智启迪,是一种美好向往,是一种美感情操,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在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进行范读。教师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做到声入学生耳,还要实现情入学生心。反复诵读在潜移默化之中能使学生形成语感,进而使学生对语句情感及逻辑停顿进行准确把握,最终通过实施课文朗读,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有效表达出来。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朗读质量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创设良好情境,开阔学生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得直观、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1)配乐朗读。朗读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学生的“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2)场景再现。心理学认为,形象直观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给予学生无穷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都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 4.丰富学生的朗读材料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帮助学生充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语文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今信息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朗读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规定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有趣的知识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我们可以自行编写一些可读性强的材料帮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通过丰富的朗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其艺术魅力。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不需要再做繁琐而不必要的分析,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唱好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摘 要: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识字不单单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前题和保障。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都是大有益处的。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识字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得到的。识字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更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学会识字和方法,以便于今后自己独立去识字。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批会独立识字的人。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每位教师也都做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我也不例外。 一、多识少写,识写分开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作的后腿。而识字多则学生负担过重。研究表明: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如果让学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写,则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声带”上,重在“写”上,而没重在思维上。我们的新教材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做法,而我们教师决不能仅把这些当成一句口号,要真正的落到实处,让孩子真正的从烦重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就一定要将一类字“写”的任务落实好,同时将二类字“识”的目标落实到位。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机械的写,否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更容易摧毁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趣味识字法 《课标》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汉字本身是抽象的,是枯燥的,对于这种抽象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孩子长期被动的识字,不但识字效果不会好,还会影响孩子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在起步阶段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孩子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而且识字的效果好。而低年级孩子天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到影响,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很多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谜语识字 低年级孩子都喜欢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抽象的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识字,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游戏识字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过的字很容易忘记,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将游戏融入到识字教学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一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3、儿歌识字 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顺中遛更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我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汉字编成儿歌或是顺中遛,孩子记忆起来非常快,而且不容易忘。如在区分“己、已、巳”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教孩子说“已半巳满不出己”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且终生都不忘。 另外,我采用了讲故事,利用简笔画,或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找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随着人类自身、社会、周边环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字理”。只有发现了这个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学习汉字。汉字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假借字、转注字以及最常见形声字,都是有章可循的。要抓住其字理的演变过程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之后再去记忆,一定会记得准、记得牢。 四、语境识字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生活为资源”的生活识字就是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抓住一切识字机会识字的习惯。如让学生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认识教室内物品的名称,认识常吃的水果的名字,学习用具的名称,自己吃的食品包装上的汉字。认识校内外经常接触的字,认识家庭中的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电视节目单,课外书、挂历、街上的牌匾等。就这样,在学生自己寻找的各种语境中多次再现,经过多处寻找,多次阅读,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养成了时时,事事,处处积淀和应用汉字的好习惯,使识字和生活水乳交融。 识字教学是我们在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主动自觉地识字,怎样激发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有识字的兴趣,怎么样培养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识字能力,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低段语文教师所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在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倍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刚刚接手低段教学的教师,我深感识字的重要性与难度。有很多的事情我解决了,可是我深知我们的识字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迈好每一步,唱好低段教学的重头戏。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略谈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目前新课程低年级课文内容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编排了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大部分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在进行课文的教学中,我认为“看、读、说、演、悟”五方面很关键,下面就这五方面的策略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观察图画。通过仔细、有顺序地观察,发挥插图对课文的有效作用。新课程低年级的课文教学,教师若抓课文插图进行导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儿童对文字的理解较难,而对直观的东西较敏感一些。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图上画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怎么样的,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看谁观察得细致,看谁说得有条理。在上述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看懂了有趣的图画,再去读读优美的文字,学生便很容易感受到文句的内涵,理解文章也显得简单了。 二、读――学习课文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要重视读。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确是弊端太多,使丰富多彩、血肉丰满的语文载体变得枯燥、干瘪,教学中,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师仍觉没讲透彻。新课程课文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去读。 低年级的课文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对于较难把握的字,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及时正音。如后鼻音、轻声字、变调字、儿化音等应反复正音。当基本消除朗读障碍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赛读。赛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外,就注意词儿连续,特别要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最后为提高学生个体的朗读水平,体现个人特长,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挑战读,然后再向全班同学挑战。看谁读得有感情,读得入情入境。在挑战读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能读好赞美语气,有的同学能读好疑问句,有的同学能读好人物对话。他们读得摇头晃脑,读得眉开眼笑,读得手舞足蹈……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读,可以收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新课程教学教师应当增强说话训练意识,充分利用教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了前面仔细观察和情感朗读的基础,还要抓好表达训练。首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收获,从读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等。教师不可提高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让学生大胆提出对课文的一些疑问,分小组讨论解决,给每个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和提示,为全体学生的讨论引路导向,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全面小结。最后教师还可根据课文的主体内容,故意设“疑”激起学生思考,然后自由表达。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小朋友们帮助乌鸦,让它喝到水,小朋友们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的说给乌鸦找一根吸管比如稻草之类的管状东西,有的说把瓶子搬到,有的说把瓶子敲个洞……这样随课文内容自然引入一些说话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思维拓展。 四、演――玩乐中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建立在兴趣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新课程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趣味性很强。我在教此类文章时,结合儿童天真、好动的特点,只要内容适当,我就要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分角色表演,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例如我在教《菜园里》时,在指导学生看、读、说后,我让他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蔬菜在台上作介绍,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比老师拿着蔬菜――介绍生动多了。 五、悟――明白文意 一篇课文的学习,当基础知识过关,文章内容大体了解后,还要明白作者的编写意图,这是做教师的应当知晓的。比如它让学生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等等。这就要教师因材施导,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想谈的,想自己所想的,真正让学生明白文章,而悟出道理来。例如我在教《胖乎乎的小手》时,最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人为什么喜欢那幅画?学生回答:因为那画上画的是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我又问:家里人为什么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学生这时自由说开了:因为这双小手是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双孝敬长辈、关心家人的双手……接着我又问:那你的小手以前做过什么事?今后又想怎样做呢?学生又纷纷发言:帮妈妈烧火,给奶奶洗衣服,为爷爷捶背,替小同学拿书包……最后我又问:当你的小手变成大手后,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脑袋瓜晃了晃,眼珠子转了转又嚷开了:画出美丽的画,写出漂亮的字,弹出美妙的乐曲,抓完天下的坏蛋,做一个飞行员,翱翔于蓝天。 总之,新课程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朗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自主探究,在思维不受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去发现、去创造,去得出结论。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有度控制,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效率 摘 要: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灌输式”向“探究式”过渡。而这个过渡过程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控制好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课堂教学;有度控制 “度”是分寸,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把握的尺寸。从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是基础,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拓展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这些都需要控制一定的“度”。下面就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有度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或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情境,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在新课改下,因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更是唯多媒体是瞻,导致教学变得被动。 其实,问题情境应包含情境和问题两个要素。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虚拟出的“生活再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形成从生活到语文的过渡。而在情境中,教师要通过预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习过程深入下去。如:在进行“春天、布谷”等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感受春天,然后展示出一幅大大的春景图,让学生们睁开眼睛看看眼前的春天,同时找找春天在哪里。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还有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想跟大家交朋友呢,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必然事半功倍。 二、提出有度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构建。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满堂问”的极端地步,甚至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有等学生回答自己就做出了回答,导致问题的无效性。因此,如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就成了课堂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低段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快乐的节日》第一小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写了哪些景物?(小鸟、风、花园、草地、红领巾、衣裳。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儿童们的打扮是什么样的?(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老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逐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有度而有效。 三、课后有度拓展,培养技能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重点。新课改提倡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又容易走入唯人文性是从的极端地步,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应立足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文性。 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 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生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路上认认广告牌,也可以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字,也可以在阅读中写出认识的字。这样,多样化的拓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再如: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回家后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写下来。 2.要在基础知识的构建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渗透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任务去引导学生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如:在《的扁担》的学习后,让学生收集关于的故事就有助于学生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红军的相关故事,了解红军生活,体会今天美好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有度的情境创设、问题、课后拓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兴趣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玩的天性,在学习中,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来讲,教师就要重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低段语文当中了解更多的知识。针对培养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关键词:低段语文;学习兴趣;方法策略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相比音乐、美术等学科来说较为枯燥,那么,教师就该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爱上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方法策略: 一、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多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多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来排练《小马过河》的话剧,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相信学生对此会有很大的兴趣,利用话剧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结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深 刻体会到小马过河时的心情,对学习本篇文章也有极大的促进 作用。 二、运用设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低段语文课本中的《会走路的树》,教师导入课文时可这样提问:“孩子们,你们见到的树是什么样的呢?会走路的树,你们听过吗?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呢?”相信在这样提问下,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想要看看课文中说的“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树了。这种设疑式的、有启发式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低段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趣在低段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可多增加课堂实践活动、运用设疑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三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 摘 要:小学低段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可以学会更多的汉字、拼音,学会组织句子以及如何讲话的技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低段语文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低段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方法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多种新颖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策略,来使小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语文学习中,以此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一、创新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注意改变,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专讲、学生专听”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组词”内容的时候,教师教给学生“组词”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组词,在学生自己进行组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易出现的错误,会对组词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在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过程中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在他们身上依旧有爱玩的性格,因此,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段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拼音的儿歌;向学生展示图画:张大嘴巴啊啊啊的时候发的是“a”这个拼音;在课下还可向学生播放一些视频供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这将促进学生对低段语文知识的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在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创新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设施,使学生能够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爱上对低段语文的学习。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三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浅析 【摘要】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关系到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整体的素质与能力。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要先认识到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结局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的课堂阅读能力。 【关键词】低端语文教学;课堂阅读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书面成绩,只关心升学率,重心都放在识字教学方面上,而忽略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代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能力,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与相关教学能否顺利教学有关。因此,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将为高年级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学校应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为出发点,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的效果。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能力有关,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段抓起。本文将针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方面做出简要分析。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低段课堂阅读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原始阅读体验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甚至扩展自己思维理解他人的思想,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讨论成员的观点,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并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主导阅读教学活动的局面应逐渐转向以学生为阅读理解的主动建构者的形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堂阅读能力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能力需要靠长期的读书实践逐步培养,并非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同知识的积累,都是由简到难,从低级逐渐转向高级的过程。因此,阅读能力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完成有关课堂阅读的活动。课堂阅读能力关系着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和生活上所需的一种能力,还是学习各种学科的良好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应成为教师在进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课堂阅读的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并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三)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也属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过多种方式的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够将从书面上的信息符号转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感知、理解。因此,语文教学除了使学生在阅读各种读物时吸取知识,开发思维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知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阅读能力有关。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 处于学习低段语文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过程中能力有限,他们还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或者是在阅读后无法将自己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对于看过一遍的东西并没有记住重点,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合理的引导,向其传授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小学生缺乏广泛阅读兴趣,积极性不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是靠课堂教学讲授的课文内容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合理引导,学生们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丰富的课外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储存许多课外知识,还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有些学生甚至能够将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顿美餐能够让人垂涎三尺,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给阅读文章加上一段好的导语,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关键,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阅读情境 教师可以为小学低段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优化学生的阅读心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起着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形成阅读活动。阅读教学要注重心境和情境的统一,因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总之,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心境都影响着学生能否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处于小学低段的小学生看的书籍越丰富,知识积累的也就越多,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定期及时的指导总结,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渐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涉猎的方面也就更为广泛。 四、总结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关系到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整体的素质与能力。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要先认识到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的课堂阅读能力。只有在研究清楚小学低段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之后,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探索、研究新的方法让小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课堂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发展,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化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根据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其一般情况下对于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以及生动的故事都表现浓烈的兴趣与激情。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低年级小学语文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了带来的好处进行了分析及阐述,同时针对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点进行了说明并提出其合理化使用的途径。旨在为低年级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通过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低段语文;信息技术;探究;教学 时代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教学手段首先走进的是高校课堂,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度,教育部对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提出了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自此,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初高中及小学的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这种集图像、声效、动态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及效果,但同时,由于教学的使用及学生的习惯在短时间需要发生骤变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出现多种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因素。面对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新时期的老师都要对教学科技的准备技巧、其利弊关系、如何进行合理化使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于对学生识字、说话、阅读及理解等方面。在其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加上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的辅助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不断探索的焦点课题。 1 信息技术与语段阅读的有效整合 1.1 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展现及呈现,其关键还在于对教学主体的有效确定和延伸。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打破局限的教学困境,从而形成相对轻松的教学场面。信息技术平台强化教学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储备,是课堂延伸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信息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适应小学生爱问、爱动的特点,满足学生放眼看世界的需求,把学生“行马天空”的想法通过信息量进行具体化呈现。 如:《四季的脚步》这一课程中,课本内容仅局限于用“绿水”和“鲜花”、“金蝉”、“落叶”、“北风”和“雪花”这些特征性的文字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但事实上对于四季更替的季节变化中,其特征性的标志绝对不局限于这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春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树木开始发芽,人们换上春装,农民伯伯开始耕地插秧;夏天,雷雨交加,树木繁茂,人们穿上短裤及短裙,农民伯伯收割小麦;秋天,秋雨阵阵凉,树叶变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农民伯伯收割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冬天,树叶脱落,人们换上羽绒服、外出带上手套围巾等保暖衣物,梅花绽放等。通过人类活动,动物活动,植物的周期性更替生活等元素,让学生们对四季进行扩散性思维,拓展知识层面。 1.2 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中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在教学实验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以及动作演示等方式,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从对渲染和衬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及思维器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对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能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壮丽景观,展现诗人传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古诗,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日照香炉生紫烟”展现阳光照射之下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遥看瀑布挂前川”,隐隐约约的青山之间,挂着一条瀑布;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去靠近,由瀑布的镜头放大图加上瀑布的飞流生效引出“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展开想象,体验心中有画,画中有人的祖国壮丽河山。 1.3 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一个中介作为形象对抽象之间的桥梁。多媒体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词句训练中有着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3]。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程中有着这样的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对于刚刚走入学校开始接触生活及学习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及联想还不成熟,甚至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一概念没有任何的感知。因此,面对“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 等抽象性词汇的具体形象展现,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程的展开。 首先,在上课伊始,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下雪生效的配乐下,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让学生们感受下雪的情景。之后在雪景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呈现不同动物在下雪天的生活习惯。白茫茫的雪地中,进行活动的动物们留下的脚印与具体的实物相对比,以及实物与动物脚印覆盖的动画效果,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将“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小鸭”和“枫叶”,“小马”和“月牙”进行联系,加深对“小画家们”的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他们刚刚出生伊始,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对其品德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们感知美德,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通过“雷锋叔叔”冒雨抱着迷路小孩回家,不顾荆棘背送年迈的大娘这些具有爱心的画面,让学生对爱心品德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和感悟。当然,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品德的延伸,展现红领巾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乃至解放军抗洪救灾等场面,让学生们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爱心活动,加深爱心品德教育的形成及实践。 2 低年级小学语文信息化技术教学注意事项 2.1 当用则用,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师在选择是否应用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时一定要考究文章表达的中心含义,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合理。要知道,真正吸引学生是课文内容,而不是课件。信息技术化只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是否能够把握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设计出优秀的课件,恰当的跟学生理解语言形成最佳结合,并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展现及呈现,是应用多媒体的技术关键。 2.2 注重实效及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进入学校或教室,还应该引导和控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机会。教师不仅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技巧,也要有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两者缺一不可。实际教学中必须采用教学思想理念,注重实际效果。 2.3 切忌大肆使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得到提升。语文老师都想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完成这个壮举,却不知道其弊端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是将自己的所想通过课件快速地呈现给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确实接受了很多的教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好像是效率挺高的,可是作为学生的收获则是教师“嚼碎的面包”,仅此而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又怎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情感共鸣,但切忌喧宾夺主。 3 小结 21世纪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流之一。当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及信息的推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势必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就对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认清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既不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同时,加快实现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亲子阅读”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孩子大量接收知识、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大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亲子阅读”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亲子阅读;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一、亲子阅读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1.目前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重识字而轻阅读。“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要求本阶段应识字约1800个,其中会写的要占1200个,识字量要占小学阶段的60%。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识字教学上,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任务都在学校完成,又没有家庭辅导,再加上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缺少相应的设施,教师很有可能把低年级的课文课教成“识字课”。 (2)教材选取的文章篇幅过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本的课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阻碍了多样性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加大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难度,不利于阅读贯穿整个课堂的实现。 (3)教学模式的落后。虽然新课改进行了还长时间,但还有个别地方仍沿用旧的教学制度,课堂氛围不活泼,讲课模式单一枯燥,小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比较活跃的,而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不相符。 2.亲子阅读 近些年李,国民素质整体上得到了普遍提高,而现在的家长也逐渐认识到阅读在孩子的成长甚至一生中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不断锻炼,而幼儿到小学这段时间,正适合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此时,由于孩子刚开始认识世界,好奇心较重,不易安静,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亲子阅读模式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连接线,让孩子和家长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影响,利用共读的机会,大人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总之,亲子阅读很适用于这一阶段,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1)拉近父母和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内心做及时的了解,给予正确的引导。亲子阅读有利于孩子更深刻地感悟父爱和母爱,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白天家长忙着上班,孩子要上学,没时间交流,如果每天晚上父母能抽出几十分钟陪孩子阅读,不仅能使其感受到爱的暖意,还能增长孩子的知识,日久天长,孩子会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内茁壮成长。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这个阶段,孩子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比较强,容易受外界打扰,如果家长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并长时间保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必会得到提升,同时,也能锻炼其思考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因为在注意力高度保持的时间里,孩子融入到故事中,会发现新问题并希望得到解答,正好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3)相比之下,喜爱阅读的孩子一般语言能力也较强,因为广泛的阅读能够锻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领会书中复杂的意念。小学时期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必定大有裨益。另外,此时孩子正处于接受知识的时期,想象力较丰富,与书中世界比较一致,大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还能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不少同学在写作时,总会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就是缺乏平日的积累所造成的。 (4)亲子阅读有助于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父母的陪伴中阅读,首先会对未来有个正确的方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会对孩子的兴趣、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断传授知识的同时,受父母影响,孩子也会从小就心怀远大理想。阅读还可以增加孩子的文化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而家长也会时不时地传授一些人生经验,这便使得孩子视野高远,心胸广阔,既吸取了书中智慧,也间接增长了社会经验,这要比课堂上的说教受益许多。 三、注意事项 (1)提前备课。在给孩子读书或讲故事之前,父母有必要先“备课”,只有自身从中发现了乐趣,才能在阅读中把这份乐趣传给孩子。甚至可以提前表演一番,选用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家长应清楚地认识到,给孩子读书不能敷衍,必须认真对待。 (2)固定阅读时间。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并尽可能地不要频繁改变,每次时间的长短不必苛求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 (3)声情并茂地朗读。在孩子面前朗读时,保持平缓的语速,最好摆脱大人的严厉,扮演一种较夸张的表情,随情节变化而变化,这样能够全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当期这个复杂多变的快节奏时代,亲子阅读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素质,增长知识,从小就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争取长大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抓好双基训练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老师们都觉得有些辣手,这是因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任务大,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是师生情感态度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与磨合的过程。我们通常说,语文教学要抓好双基训练,即抓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双基训练呢?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段的识字与写字任务是:一册要求会认400字,会写100字;三册要求会认450字,会写350字。小学低段的阅读任务是:一册课内阅读课文28篇,另有6个语文园地;三册课内阅读课文34篇,课外阅读课文8篇,另有8个语文园地。而周课时就只有那么7、8节。应该说,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仍然是时间紧,任务重。 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每位小学低段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本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提高小学低段的教育教学质量,贵在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什么说在教学小学低段语文的过程中,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必要,很重要,很关键呢?其见解有如下五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我们把它称之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的“知识与技能”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训练,且把它放在首位。 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又要靠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训练。 二是语文教材本身的要求。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突出了知识性、基础性、以及趣味性;为了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基础,安排的认字与写字量大,阅读量也大。要正确认读与书写生字、词,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加强其训练才能达到。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要完成那么多的识字和写字任务,还要结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如果不通过反复地训练,那是不可能的。 三是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年龄还不到十岁。他们天真活泼,爱贪玩耍;记性好,忘性大;自我约束能力低,自觉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训练,必要时,还要进行反复训练。因为知识的巩固需要及时复习与多次复习,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反复练习。事实证明,一题多练,一题多作,收效是很好的。 四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调整很重要。教学策略可分为方法型(讲授性、发现性)、内容型(直线式、平行式、循环式、综合式)、方式型(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任务型(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综合能力性)策略等四种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其不同类型的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课,还是阅读课,最主要的应选用任务型的教学策略。其中的练习性策略尤为重要。练习性策略,主要反映智力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运用知识的教学任务。实施这种策略要求在学习者的活动与教师的检查督促之间建立经常联系,因而存在两种密切联系的活动。第一,学习者如何将知识应用于以前未曾遇到的情境之中;第二,教师要认真检查督促学生的练习或操作情况,防止和纠正应用知识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练习,教师再一边检查与纠正,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并运用好知识。 五是素质教育终结检测评估的要求。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努力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在每期期末检测评估学校素质教育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时,除了看学生的思想道德、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与习惯等表现外,主要还是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也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如何。一个思想品德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好的学生,绝不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低下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还是要认真抓好学生智力的培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练习目的的明确。每次练习,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应让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以便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反对那种盲目的无要求无重点的练习。 2、注意习题数量的把握。练习时,习题量不宜过大,切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反对搞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 3、注意练习次数的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重点字词抄写3至5遍,反复2至3次即可,第3次可间隔一段时间以后进行。 4、注意练习时间的安排。练习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课堂内,书面练习一般在12分钟左右;可布置少量的家庭书面作业。 5、注意练习内容的拓展。练习内容一般是读读认认、读读写写、读读记记、读读背背等,重点是字、词、句。在练习字、词时,应注意内容的拓展,譬如,由生字到组词,又由形近字的区别到组词,再由组词到仿照造句等。 6、注意练习形式的变换。练习形式应多样化,书面练习不能机械地单一地抄写生字生词,必要时可练习加、减偏旁识字与组词,可编写一些识字歌等,以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 7、注意练习作业的按期检查与辅导。无论是读背课文,还是其他书面作业,一定要按期检查;光布置不检查是不行的。在检查中,发现如有不按时完成的,要及时督促完成,如有不能完成的,要及时给予辅导帮助。 8、注意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很重要。只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才有后劲,收效才更好。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趣,注意讲练结合,主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切实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文题切入初探 摘 要:文章的题目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它们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突破口。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低段语文;文题;切入;有效性 一、运用“文题”引导学生提问 1.把握课题关系引导提问,即把握课题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中,课文紧紧围绕着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了引导,你认为“北风”和“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问题刚提出,学生热情回答:“北风来了,小鱼在干吗?”“小鱼害怕北风吗?”“北风会欺负小鱼吗?”……一个个精彩扣题的质疑就在把握课题角色关系中诞生了,既引入了课文学习,开课又精彩。这种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题中角色间的关系,又轻轻松松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2.抓住课题关键词联想提问,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你认为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你?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是‘草原’,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是‘早晨’,因为早晨空气清新”“我还想到了草原有许多牛羊”……丰富的想象让课堂热闹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精彩问题自然而生,心里轻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文题”进行语言训练 1.补充填空,进行词语搭配训练,即运用文题让学生补充内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能力。如在学习《有趣的发现》《美丽的丹顶鹤》《闪光的金子》《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填写“( )的发现”“( )丹顶鹤”“( )金子”,或者“有趣的( )”“欢乐的( )”等等。各种补充搭配让课题与课文内容更贴近了,让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由此,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间词语搭配能力,从中也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维想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即运用课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圆圆”“桌子上的盘子圆圆”“我的皮球圆圆”……从天上到地上、从吃的到玩的……学生们认真倾听,认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感,从回忆中搜索着生活中相似的东西,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像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加以口头表达训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文题”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运用文题语言表扬学生,激励自信,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绩,我们都应给予恰当的激励,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正确的表扬会使愚者变为天才,错误的批评会使天才变为笨蛋。”如,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抓住学生在读、写中的进步,我们可以亲切地夸夸学生:“你读得真棒,得的红圈圈最多”“你写得多认真呀,得的红圈圈最多。”每一位学生,不论个性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课题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更自信,学习也更主动了,学习的气氛也就更浓。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一校)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摘 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小学生综合的语言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低段 语文教学 语言能力 当前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应试教育的痕迹。不少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只注重字、词方面的培养,应该注重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等全方面的语言能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不是以往单纯的听说训练,而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表达的愿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在上课前一两天或更早的时间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使上课时有足够材料做话题进行交际训练。课前准备的内容可因课而异,同时有些口语课的前期准备需要学亲自动手操作。 2.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促进词语的选择。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场景的创设来源于生活,生活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生动的资源。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交际,不仅可以锻炼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创新思维。 3.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听说双方的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二、着重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小学低段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倡导学生大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笔者以为,正确的阅读教学应该做到: 1.营造阅读氛围,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还特别注重班级书香氛围的营造。 2.营造快乐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这些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全面的角度寻求培养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途径。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十一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低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适时提问以及对孩子进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自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内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小学生;教学;快乐学习;语言能力 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低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适时提问以及对孩子进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自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内快乐地学习。 1 小学低段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图片和插图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上能够精力集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是一大难题。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低年级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开展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目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足以可见兴趣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源泉。当一个学生对某种问题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会积极思考,而且学到的东西往往记忆深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的轻松和主动,其主动性得到了积极的发挥。如在教学《小白兔运南瓜》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白兔,然后问学生:你们认识它吗?在让学生记忆以写些小白兔的儿歌,通过背一背,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认识认识小白兔的情景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教学《秋天里》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播放精心制作的秋天景色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景色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秋天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情景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情景之中深入理解体会所学的内容,并积累丰富的语言。 3 扮演角色,增加学习趣味性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愉快和轻松。比如《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上好这节课,教师可以做一些头饰,在黑板上画一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在教学中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 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成效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特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并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生动,语调优美,表情丰富等来引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关注,以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拼音教学比较单调,缺少真实的言语活动,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此,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整体性的拼音教学改革: (1)教学强调对学生已有语文基础的利用,从一开始就把设计针对词汇丰富、言语能力提高、阅读量扩展等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上来;(2)把拼音教学巧妙融人师生的言语活动中,通过整体的语文、故事语境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以此让学生认识学习、掌握拼音的目的性、重要性,巩固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3)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挑战性的注音活动,这种游戏、竞赛性的课堂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并紧密结合语境。这样掌握的拼音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成效的,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很快乐。 5 把握时机,给予暗示或适时提问 小学低段学生好动,注意力时间往往不持久,这对于学习而言,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观察到孩子们在做小动作、说笑话或漫不经心时,说明其注意力分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去点名批评或训斥,既伤孩子自尊,有影响教学秩序。这时老师可以选择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或用眼神、手势,或者走到孩子面前轻轻抚摸他的头、拍他的肩。这样既有亲切感,又使该学生按照老师的暗示,自觉调整注意力。此外,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把握时间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转移注意对象,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在提问时,教师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我们看哪位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最勇敢的,能回答这个问题?谁是最可爱的孩子,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小问题?我们让最专心的孩子来发言等等。当学生回答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或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最好是循循善诱,稍加点拨,真诚地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认为他们是最棒的孩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小学低段教师要提高教学成功,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技能知识,还必须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构建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面对小学地段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包容心,对孩子进行正确亲切的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健康积极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兴趣是从“涂鸦”开始的,而涂鸦也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天性,也是儿童最早感兴趣的主要活动。据说,科学家在记忆信息编码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记忆材料的编码主要以图形图像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用色彩缤纷的图画,生动直观的想象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一文中指出:用绘画启蒙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绘画教学非常适用。绘画能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将绘画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反复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绘画识字,易学难忘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简单机械的重复识记汉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遗忘。识字教学中,绘画能将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兴趣,是一种高效的快乐识字方法。 比如教学生认识汉字“雷”时,可以画这样一幅图:雨点滴在了田地上。请学生猜一个汉字。认识“刃”字时,可以先画一把菜刀,“这把刀生锈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画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诉学生,刀缺了一个口,就变成“刃”字。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刀”和“刃”这对形近字。在教一些形象的汉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笔给字配画。又如学“羊”字时,学生会画一只可爱的小羊,学“明”字时,学生会画上太阳和月亮。很多学生很容易将“乌和鸟”混淆,老师们如果能把简笔画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更佳。学习《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小鸟的眼睛您忘记画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小鸟没有了眼睛,就变成了什么字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乌鸦的乌字。”“你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通过绘画迁移到汉字,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经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走到黑板前绘画,请大家猜汉字,课堂上学生们识字兴趣特别浓厚。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绘画学文,深化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文选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朴实,内容浅显,学生很喜欢,但往往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如果灵活运用绘画教学,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二年级课文《画风》,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出了风,你们能不能也拿起画笔,画一画风呢?看谁画得最有创意。”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在空中飘荡,有画小女孩裙角飞扬,有画孩子在公园放飞风筝,有画妈妈骑自行车头发飘扬,还有的画大风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告诉我“风来了,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作能力令人惊讶。孩子们画的每一幅画都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四季》《画家乡》《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的教学中。 三、借“画”学诗,创设意境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惑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但由于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欠缺,即便他们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往往也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意义,总是处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状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教学中注意有感情的范读,配合诗意绘画实施教学。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诵读古诗,请他们说一说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画面,并把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说,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庄,美丽的亭子,鲜艳的花朵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写出的乡村美景,我及时出示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烟,也许是农民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做饭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村庄很美丽,远处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过路的行人在休息谈天。”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画上有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不禁感叹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这个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你们能不能尝试这古诗背下来呢?”“能!”学生们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们轻松熟练地背诵了古诗,愉快地体会了这首古诗表现的乡村美景。古诗学习,通过精美的图画,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感悟,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绘画拓展,激发灵感 所谓“写话”就是写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应该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 在教授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续编儿歌做好铺垫。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画满绿色荷叶的池塘,当学生们读出“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把蜻蜓的画片贴在荷叶上。当学生又读出“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教师可以将几条生动有趣的“小鱼儿”贴在“荷叶”下……教师鼓励读一读儿歌中描写它的句子。”让学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一组组去讲台上朗读表演儿歌,学生们既神气,又认真,儿歌读的特别有感情。接着,让学生当一名小诗人,学着创编儿歌。孩子们说:“荷叶是鸭子的太阳帽,鸭子在荷叶下睡着了;荷叶是鱼虾的被子,它怕鱼虾着凉了;荷叶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风乘凉……”说的多妙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正是一个个小诗人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口头说话练习,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绘图写话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运用绘图写话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验中找到写话的灵感,孩子们在绘图写话中,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开展绘图写话展览,一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恰当地指导学生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真是一举多得。
金融分析论文: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2009届毕业生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该何去何从?阐述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应对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危机 ;就业 1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创历史纪录的559万,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与此同时,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必然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2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全力促进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教育系统迅速行动,逐级落实责任,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的就业。二是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特别是为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收集岗位信息。三是举办系列招聘活动,全面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五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六是广泛组织实习实践,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七是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加强对毕业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同时,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此外,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也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3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应对之策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已成事实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冷静思考,积极行动,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1调整心态、理性分析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相信市场是公平的。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会被市场需要;要自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应该多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就业形势,并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不要把自己关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学生要清醒客观 地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3.2积极行动、调整策略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别人多点机会,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积极主动地就业。要多尝试,不气馁,善于总结,能客观评价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应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作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不要把求职的目光盯在传统的“集中”的区域、行业、单位。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别明朗,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应有长远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适工作是不现实的。 3.3掌握方法、轻松面试 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简历,所以求职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制作个人简历。简单明晰的简历更容易让招聘方抓住重点。因此简历一般用A4纸打印一页即可,最多不要超过2页。简历内容应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所学专业及核心课程的列表)、实践经历、获奖情况、技能证书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兴趣爱好。在“应聘职位”一栏,不要为了增加录取可能而填写过多的职位,一般填写一个职位,最多不超过两个职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职简历后最关注的内容依次是:社会实践和兼职经历、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性格及爱好特长、外在形象等。在面试中,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个人潜质,也就是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专业知识、谈吐、个性特征和形象气质。而在人的素养方面,最不能让企业负责人接受的是“不诚实”。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切忌夸夸其谈、虚假捏造。 遭遇金融风暴就业形势可能较严峻,大学生对此要足够重视,但也不必焦虑,目前受影响较大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并非所有专业都“过冬”。调查显示,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而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国之策。上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扶,无论就业形势将如何严峻,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面对,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金融分析论文:对贸易中心转变中金融要素分析 在经济历史进程中,国际贸易的集中与金融业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北美和欧洲各国的大多数传统金融中心同时也是贸易中心,这是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心营业的公司要进行大量的货币结算,非常适合成为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进行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活动,这就要求它必须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的城市。 一、金融发展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 (一)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模式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比较优势。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假说认为,在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的国家,对外部融资高度依存的部门具有较高的增长率。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两个方面。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从地区结构来看,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 (二)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应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业均衡的内—外部资本结构,关于企业贸易的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关键作用。 二、金融在国际贸易中心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一)推动市场拓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流通货币不足以及海外市场不通畅成为突出的问题,这就必须通过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商品寻找更广大的市场。然而这种海外市场的拓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极大。对于普通商人来讲,很难单独完成这种任务,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于是,民间资本借贷形成风险融资,信用票据的合法化使得海外探险成为可能。所以说,这个阶段金融促进了海外市场拓展,创造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引起了繁荣的国际贸易。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先后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正是金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531年,安特卫普就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所大厅,取代了传统集市的贸易职能,更好地发挥出集聚的金融职能;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发挥了对外投资在贸易中的巨大作用。 (二)推动商品生产阶段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制成品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所以,此时形成的国际贸易中心除了是优良海港以外,还必须是工业制造业基地。伦敦和纽约就是这期间逐渐壮大和成熟的,成为近代国际贸易中心。此时,推动铁路建设、科技发明创造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正是资本迎来了工业大生产时代,创造出巨大的商品供给。17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国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成立,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张,各类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在伦敦设立,伦敦金融城初具规模。而纽约是美国独立后最大的城市,主要金融区域在华尔街,设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各类投资银行。 (三)影响价格制定阶段 “二战”之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如东京、香港、新加坡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是亚洲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崛起力量的直接结果。这一时期,贸易商品扩展到中间产品、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甚至金融产品,据有关机构统计,现在全球90%以上的贸易活动都需要融资、担保、保险或其它金融服务。无论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心伦敦、纽约,还是新兴的贸易中心东京、新加坡等,它们的主要功能已经从货物集散向全球市场话语权以及作为全球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风向标转换。纽约商业交易所的NYMEX能源指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CBOT农产品指数和伦敦金属交易所的LME有色金属指数牢牢控制着世界上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三、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启示 (一)快速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改变“贸易大国、金融小国”局面建设一个与我国贸易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从业人员等。要牢牢抓住货币大流量贸易,并使之成为贯穿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走实体金融优先的道路。实体金融和虚拟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两个必备的组成部分,但虚拟金融是要建立在实体金融基础上的,离开实体金融的基础片面发展虚拟金融的教训,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已暴露无遗。而且中国和上海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的法规、知识、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备也还未完善。 (二)完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新型贸易中心应该具有大宗商品价格发现功能,即商品定价权。但现在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都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形成了NYMEX能源、CBOT农产品和LME有色金属为主的几大商品定价中心。从历史经验看,要成为真正的定价中心,必须做到:一是期货市场价格波动能够真正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这就要求市场是开放的,面向世界、全球参与的,因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只能是国内定价中心。二是交易量、库存和保证的保有量都要达到一定的额度。只有相当的规模才有足够头寸,市场才会活跃。近年来,中国尤其是上海大宗商品期货发展迅速。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成为亚洲地区现货贸易定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上海价格”的带动下“,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三)打造贸易平台,转型交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呈现“去中心化”趋势,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贸易信息平台、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快速成熟。相对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依赖实体贸易网络,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以虚拟网络来支撑实体贸易网 络。一方面,上海要集聚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专业交易市场或交易机构,依托上海已有资源或传统优势所形成的某些专业产品的中心交易市场,逐步凸显实体贸易、网络贸易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贸易方式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虚拟网络。充分吸收电子商务企业在沪高度集聚,促进贸易营销网络从实体向虚拟发展,从市域向区域乃至全球延伸,拓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广度和深度。 (四)形成贸易数据中心,推出现货贸易指数整合长三角资源,搭建平台,在虹桥商务区成立贸易交易中心。对商品询价、成交以及网上交易等进行数据记录统计和建模分析,借鉴“义乌指数”,逐渐形成囊括范围更广的“虹桥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选择一系列反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运行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用以全面反映义乌小商品价格和市场景气活跃程度的综合指数,主要由小商品价格指数和小商品市场景气指数及若干单独监测指标指数构成。 金融分析论文: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 当前,金融产业逐渐走向混业经营模式,证券、股票、保险、基金、银行等均是金融市场的范畴,如何维持各个行业支构之间的协调性,这些是企业经营者继续考虑的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软件功能,对金融市场展开全面分析,可以促进金融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1 办公自动化软件特点 办公自动化(OA)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其不仅适应了科技化产业背景要求,也顺应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相关要求,为行业经营:请记住我站域名创建了高科技平台。 1.1 功能性 办公软件指可以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简单数据库的处理等方面工作的软件。企业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对计算机软件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这是现实办公事务处理所需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根据行业用户提供对应的功能,满足日常经营及市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广泛的功能性特点。 1.2 多样性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多样性改造,办公软件产品形式也呈现了不同类别,满足了办公人员多方面的作业要求。例如,金融行业办公软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软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样性软件用于行业分析,可减少人工参与金融事务处理的难度,建立了高科技经营模式。 2 金融市场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 金融业是我国新型行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依旧面临着不同的波动性,尤其是市场环境变化而扰乱了经营秩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市场分析是对行业变化的预测性评估,应用计算机软件展开自动化分析活动,主要研究问题包括: 2.1 客观性问题 强调调研活动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场分析活动中的各种偏差极小化,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市场客观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具有无法人工预测的特性,市场分析失误会对经营者决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统性问题 金融市场分析是一个计划严密的系统过程,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关资料。金融市场分析是为决策服务的管理工具,企业要积极选用自动化软件辅助办公,及时预测到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市场决策应对工作。 2.3 营销性问题 市场分析应向决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资料。资料是通过营销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各种未经处理的事实和数据,它们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而获得的认识和结论,是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后的产物。 3 办公自动化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OA系统的核心构成,不同软件可以发挥出多种操控功能,用其作为企业经营调度中心具有多方面优势。笔者认为,办公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必须发挥其功能,将软件功能用于市场分析的多个方面。 3.1 远程办公 远程调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业的各项信息,标准配置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极具价值的模块,为市场分析提供更大规模的数据中心。OA系统根据金融市场现状收集相关数据,为软件执行自动化程序提供真实参考,提升了办公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3.2 数据处理 Windows网站服务器与MSSQL数据库的完美结合,使得软件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更可利用多台计算机组成高性能应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场规模化应用。OA系统用于金融数据处理具有智能化优点,避免了人工参与数据处理的缺陷,使市场分析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3 安全保护 基于OA系统的企业办公软件,在市场数据保护方面也有显着的功能优势。例如,金融数据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数据泄漏的可能;提供数据备份工具,保护金融系统数据安全;这些可以防止商业竞争中数据库资源丢失,影响到金融业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快了产业结构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级 OA软件成熟度很高,可实施性很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户实际使用的基础上,OA软件历经多次版本升级,按照金融业经营改革要求进行调整。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分析的自动化趋势,企业要定期更新OA系统以辅助经营模式,为产业科技化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 结论 总之,面对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金融行业开始创建现代化的经营调控模式,以计算机应用科技为中心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些有助于金融经济体制深化改革。OA软件用于金融市场分析,减小了人工参与市场数据处理的难度,提升了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适应了金融行业科技化发展要求。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构建 电脑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和部门离开网络信息系统就无法开展工作。但网络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受害最深的单位莫过于金融会计等行业,其一旦受到侵权,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建立起金融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体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多年以来,人们往往依靠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但实践证明,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不少多变的复杂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让你防不胜防。 据统计,我国公安机关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获利用网络犯罪案件16700余起,缉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总价值近95亿元。有统计报告称,将受侵权案件进行归类,发现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层层建立起组织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程序的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做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金融行业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网络系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漏洞,从领导决策、内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都还需要直一步加强。曾有金融界专家根据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现状指出:“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这里说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从目前我国整体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较完善,但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因为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大多数还是由外国生产和提供,其中有些人为设置的软件陷井和系统漏洞,往往就会使我们防不胜防。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外国人生产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及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设置的。在网络运行中,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实施入侵,被人破坏设备程序或从中窃取机密信息和数据,实施经济犯罪。 (三)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进行攻击和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只要我们一时的疏忽和松懈,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金融界无孔不入地从事破坏活动,已有不少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他们的攻击,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说,我国目前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金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把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一个行业和部门就更应自己对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建立防护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联系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科学认真地制定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领导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定以及工作人员技术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体要求和防护策略。同时应要求将各种安全策略规范化和实用化,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并便其形成一种人人都严格实施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应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行业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关键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层层建立起信息资产 风险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上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属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强具体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加强对下属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各金融系统还应自上而下地成立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运转灵活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消除隐患,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强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机制建设 在网络信息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行业、部门内部的安全机制建设。这就是说,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机构和制度都将形同虚设。安全机制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层层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谁也无法推诿,以此增强每一个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可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重点加强重要地区和部位的防御力量。从人力到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设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实施强化,以改进和加强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或立即报警,力争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保证和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五是要强化“突发”与“应急”意识。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六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金融部门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三)组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组织 因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已解决上述有关问题的前提下,组建起一支精干而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组织是大有必要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应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出关键设施或部位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人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专业安全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其真正具备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专业安全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防范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不断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安全防范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运用的日益普及,网络系统侵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为此问题开展有益的广泛的探讨。在法制日益加强和完善的今天,国家应继续加强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立法,比如,在适当的时机,由全国人大出台“反网络侵权法”,筹划出台“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以形成全国反网络侵权的合力。尽管现在用于网络安全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有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但是仍然有很多黑客的非法入侵。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这就使得黑客进行入侵有机可乘。虽然如此,安全防护仍然必须是慎之又慎,提高防范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尽最大可能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从而保护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努力住住效果不太显着,它需要领导阶层、具体管理阶层、网络技术操作阶层所有人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自始至终强化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把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金融业要未雨绸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安全防护体系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产物,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上,指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市场构建 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国民属性,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早在1989年,我国就开始试办离岸金融业务。虽然在随后的20年中,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一直在进行,但是还未发展到一定规模。与世界上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相比,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加以改进,以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1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 1.1 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创阶段(1989—1994年) 这一阶段,主要只有招商银行一家银行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89—1991年招商银行的离岸总资产从3073万美元迅速上升到21012万美元,离岸存款、贷款、业务利润等指标都上升较快,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开端。1994年该行的离岸存款达到32283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12.52%,离岸贷款达到4376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222.56%,离岸业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比1991年上升395.88%。离岸业务占全行业务的比重在10%~15%。这一阶段,离岸业务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起来,业务发展良好。 1.2 离岸金融业务的迅猛增长阶段(1995—1998年) 1994年以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相继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1996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市分行也获准成为办理离岸金融业务的规范试点银行。至此,共有5家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离岸金融业务。1997年我国的离岸总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26.85亿美元、23.2亿美元、20.6亿美元、5747万美元,其中招商银行的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为13.5亿美元、12.1亿美元、3999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离岸存款、贷款、利润总额的58.19%、58.74%和69.58%。1998年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保持惯性,离岸存款、贷款、利润分别达到23.21亿美元、21.32亿美元和5157万美元。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初具规模。 1.3 离岸金融业务的清理整顿阶段(1999—2002年6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很大,这对以香港为主要市场的我国离岸金融业务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加之此前一阶段的盲目扩张和管理不善,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立刻暴露出来,离岸资产质量不断恶化。199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宣布暂停新的离岸资产业务,离岸业务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离岸业务的发展也步入了停滞和萎缩期。虽然离岸资产业务的清理整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离岸资产质量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1.4 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目前的发展(2002年6月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11日重新开放离岸金融,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自2002年10月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批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同年5月22日,又将试点扩大到全国。2005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开办离岸担保业务的中资银行,这也是我国政府有意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2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业务经营发展不全面 首先,我国离岸金融经营的业务种类范围较局限,不够多样化。按照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离岸银行可开办的业务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国际结算。发行大额可转让凭证、外汇担保和咨询、见证业务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资离岸银行的业务阶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存款、贷款和国际结算上,仍然以发展国际结算和低风险的贸易融资为主,主要服务对象仅限于境外中资机构和港澳台地区的境外企业等狭窄的范围内,而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户较少。 其次,我国离岸银行的离岸业务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可是总体规模还是不够大,与国外离岸银行的业务规模相比甚有差距。2002年离岸银行业务全面恢复以来,我国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中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资产总量、存款余额和国际结算业务量都增长很多,整体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其中,国际结算业务的增长最快。但与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看齐的时候,我们的中资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整体规模还是较小。 2.2 政府主动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对离岸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的政策优惠不够。我国中资银行在经营离岸业务时的整个外部环境不宽松,在跨国经营和跨境交易中没有很多的政策优惠,没有优惠的税收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离岸银行不可能在不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国应该积极为离岸银行业务构造一个宽松优惠的外部经营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建立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支持。目前我国的银行没有得到足够的政府金融政策的倾斜,利率和汇率额管制还较严格,政府对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发挥的还不是很明显。 2.3 我国没有形成对离岸金融的完整监管体系,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1989年我国部分银行试办离岸银行业务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离岸业务的监管机构,先后颁布和下发一些办法、细则和通知等。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1996年颁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 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禁止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接受境内居民担保,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中资银行离岸银行业务都不得接受境内居民担保。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构建的建议 3.1 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高业务规模 在离岸中间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应该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之外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诸如国际保理业务、离岸票据贴现业务等新业务,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此外,中资银行应更加关注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和财富的快速增长,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离岸金融的一大亮点。欧美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高利润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可以通过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业务帮助富人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和资产管理,在规避了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节省纳税支出、减少投资成本、加强财务保密性,因而一直受到欧美各国富人的青睐。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预计2009—2013年的5年内,中国财富市场将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78.8万户。我国富豪的离岸投资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学,其投资的金额也将随着移民和子女留学数量的增加而上涨。所以银行开展我国富豪的离岸私人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增加私人银行离岸业务,可以提升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规模,也可以提升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收入。 3.2 政府要积极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我国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适度开放离岸客户准入的资格范围,降低存款准本金率,给予更多的金融政策倾斜。另外,建议国家税务部门对离岸银行业务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制定离岸金融业的税收法规,把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吸引国外银行来华设立离岸银行机构,扶持我国商业银行的离岸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在保证外汇资金外来外去的基本前提下给离岸银行更多的自由度,把离岸金融市场当做我国的“国际金融自由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也会促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3.3 制定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法律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政策不统一的问题,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建设一部统一的法律来规范离岸金融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法律法规都很健全。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可以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制定一部系统全面的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将目前离岸金融市场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其中。完善原有的法律规章,构建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尽量避免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矛盾的规定。根据金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补充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以弥补法律空白。这样通过建立一个基础性的统一的法律,可以让其他相关法律有一个法律基准,并且形成一个统一的离岸金融监管的框架,以此更好地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金融分析论文: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金融的作用就是把资金积聚起来用于投资。能否高效率地吸收资金并合理地配置到不同的经济领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就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宏观经济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索洛模型就认为长期而言储蓄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但在资本流动存在障碍的情况下,高储蓄率往往对应高投资率。生产函数中影响产出变量中的资本与劳动及知识(技能)一样不可或缺。当然,这里的资本既与本国储蓄相关,也与资本流动相关。这就涉及到金融的功能与效率。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金融战略首先应研究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中国金融发展现状 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中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压抑与高速货币化并存的时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应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货币化不断提高,gdp从1979年的4063亿元到底的3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倍。m2从1979年的1363亿元增加到的72.6万亿元,增长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34%上升到的接近200%。金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亿元到底突破100万亿元,增长了500多倍。股市市值从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的67%。债市总规模从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的49%。 可见中国金融发展,特别是货币化速度惊人,其中m2占gdp比例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但另一方面中国确实也存在金融资产单调、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金融效率不高、金融服务覆盖不全等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所说的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问题。金融压抑问题不仅影响到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金融资产方面,中国目前仍以银行信贷资产为主,在金融业超过100万亿元资产中,银行资产约占92%,而证券、基金、保险相对规模仍较小。 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都不够多元化,同时又相互分割,与成熟市场多元化产品下的一站式、全球化服务还有很大差距。在金融市场方面,债券市场仍然滞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又相互分割,债券发行门槛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差,致使大量的融资需求仍不得不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债券投资者很难通过二级市场进行配置。股票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明显,新股发行仍实行审批制,能够在股市进行融资的企业只是少数,而股市的投资者、上市企业的股东都欠成熟,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小盘股,股东热衷于市场融资,使市场估值和供求关系都出现不同程度扭曲。保险市场上部分保险企业热衷于投资型产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品种(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传统寿险等保障型产品)开发和销售力度都不足,使市场需求与保险供给也出现一定程度脱节。 在金融效率方面,由于现在仍然存在较多的行政审批和管制,特别是在机构和产品准入及部分金融产品定价上。这一方面防范了部分风险,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利于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效率。 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上,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较快,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1-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9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67%,而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大型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中,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占比约57%。私营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 二、对中国金融战略的六点思考 (一)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货币化造成资产泡沫的风险(如房地产),埋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而金融压抑又会制约经济增长。因此,中国金融战略首先就要处理好金融压抑与过度货币化这一矛盾,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风险在历次金融危机中都有充分体现,而金融压抑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有深刻的教训。处理好这一矛盾就要将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包括加快直接融资的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产品创新、放松产品定价等方面的过度管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等)与逐步优化金融业的融资结构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金融运作和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防范金融业自身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投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使贷款的信用利差充分反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差别,将从源头上改变贷款利率管制下银行信贷追捧优质大型企业的现象,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通过信贷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实现信贷资源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化配置。 (二)考虑金融脆弱性的特点,中国的金融战略应着眼于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所谓的金融脆弱性既指金融业的高杠杆率特点,也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风险的积累。由于金融业在经济领域的广泛渗透,金融领域的风险即便是微观的、个别的,最终也有可能演变成为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关于金融的脆弱性,已故华盛顿大学教授海曼 明斯基(hyman p. minsky)有过系统阐述,他把金融脆弱性直接与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内生的投机性泡沫相联系,在繁荣时期当企业现金流超出偿债需求时,会产生投机性狂热,不久就会使债务超出正常营业收入能偿还的水平,引发金融危机。由于投机性借贷泡沫,银行收缩信贷,使能够偿债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结果经济收缩。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 的缓慢过程就被称为“明斯基时刻”。关于金融脆弱性也有其他的解释如“安全边界说”、“信息不对称性”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格夫(kenneth rogoff)与马里兰大学教授莱因哈特(carmer reinhart)合著的《这次不一样?8金融荒唐史》充分揭示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及对宏观经济的系统性负面冲击。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从金融压抑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更易引发金融脆弱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必将是国内逐步消除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进一步推进的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行政管制也将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将放松,资本流动管制将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加快。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与金融脆弱性相关。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因金融脆弱性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但因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个别市场风险带来的局部冲击还时有发生。因此,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考虑,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推进国内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三)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坚持宏观审慎原则的基础上梳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国家利益 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的g20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中国作为g20的一员需要遵守这一框架。如前所述,坚持宏观审慎管理是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内在需要,但各国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时都会顾及自身的国家利益。宏观审慎管理中有关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等)、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计价方法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信用评级(反映出信用风险的等级和借贷成本)、逆周期管理(涉及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看似是金融标准问题,实则涉及金融稳定和重大国家利益。因此,在这些标准酝酿过程中,欧美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从国家利益角度参与并力争主导有关讨论和规则制定。目前,基本框架虽已形成,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缓冲过程,并有一定选择性。对此,必须从中国金融长远发展和中长期金融业发展与稳定的战略角度来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制定具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措施。 (四)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把握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外汇资产配置战略,通过对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可根据进口用汇、偿还外债所需外汇、对外投资等因素确定,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近30%,应当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属超适度规模,远远超过维护货币稳定的需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之后,美元资产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且以收益率较低的债券为主。本质上,一国外汇储备是本国居民的外汇储蓄。而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若以黄金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7%;若以原油价格计算,美元价值下跌超过96%,外汇储备贬值的风险不可谓不大,也使得此类外汇储备失去了储蓄的意义。因此,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一是要配合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出口战略和汇率改革进程,把握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通过外汇资产运用体现中国的战略利益,参与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利用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根本性缺陷的契机,探讨如何体现和保护债权国的应有利益,对债务国通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方式逃避债务施以约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三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总额8.98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5.5万亿美元,但各债权国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鲜有话语权。三是把握美元和欧元这两个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变化趋势,加强外汇资产的战略配置研究。当前尤其应把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关注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债券以及欧洲市场的直接投资机会,加快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进一步建立与欧元区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同时也要防范主权债务危机国家债务重组、违约的风险。四是拓宽外汇储备的投资渠道,通过直接采购资源、参股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战略资源的投资和储备,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也有利于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在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挥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符的金融影响力 首先要不断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各方因素决定了人民币汇率调整需要更加灵活。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过去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钉住美元不见得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对国内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都造成很大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强的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应以大国心态看待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认识到人民币汇率问题将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必然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变量。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一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益,并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对于增强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拓宽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可兑换。要加快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定价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要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化货币,并将香港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桥梁。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外人民币优质债券利率较低,应把握历史契机,鼓励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民币既成为结算、支付货币,也成为投资货币,更重要的是成为储备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更好地体现中国的利益。 (六)中国的金融战略还应立足于建立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体现为中国国家竞争力的上升。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链的高端(特别是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竞争力还与中国经济及制造业的规模、地位不相称,金融行业在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创新技术的市场化转化等方面还亟待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某些金融机构的市值在全球的同行业中排名靠前,受金融危机冲击也不大,但这是以一定程度的垄断、政策保护、国家力量支撑及市场保护为依托的。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与西方还有差距,在金融的国际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守势。由于竞争力上的差距,金融业的对等开放形成了对中国事实上的不对等:第一,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整体上很低,国际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订中话语权少,基本上还是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订者,至今还常常以与国际接轨为荣;第三, 中国本币还未国际化,长期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安全性、收益性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第四,中国还缺乏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因此,要建立起与大国崛起相适应的大国金融不仅仅要在“大”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强”上做文章。为此,中国要逐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能满足于关起门来做老大,同时要培养大批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具有国际市场操作经验的高端人才来引领中国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订,将中国的利益和声音体现到这些规则中。在此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逐步淡化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更好地发挥市场的效率。所谓“强金融”就是“强人才、强货币、强机构、强市场”,大国金融就体现在这“四强”上,所以,中国的金融战略要在“四强”上下大工夫、做大文章。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摘要:金融危机威胁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尤显重要,但操作不当会雪上加霜,严重的会造成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后果。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讲清形势、树立信心、稳定大局;为适时调整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储备人才;优化整合企业流程,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加强员工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尽管世界各国不断采取措施,而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还是有增无减,并从虚拟经济传导至实体经济,并有越演越烈之势,至今尚未见底。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如今欧美客户大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的出口量。出口型企业首当其冲提前入冬,金融、地产、航空等紧随其后。另外,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再,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阴影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威胁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资源,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尤显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不堪重负或破产、或因不堪用工成本增加而选择降薪裁员,对于笼罩在此大环境下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但企业面临着在新法环境下员工管理及裁员、减薪、解聘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操作不当产生争议会让用人单位雪上加霜,严重的会造成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后果。如何适时调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如何科学规划人力资源,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用工与管理成本,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存活发展?本文从实务操作角度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导用人单位制定严密的人事管理操作流程和实用的劳动关系管理策略,分析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方式与方法,交流危机管理新经验、新趋势和新理念,共同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机遇与挑战,把握企业人力资源走向,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风险,帮助用人单位顺利度过难关,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金融危机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一、讲清形势,树立信心,稳定大局 作为企业家,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清楚地意识到:金融危机只是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而自己的企业能否渡过难关,自身管理才是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有本事的人,在顺境中赚钱,在逆境中也赚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要明白: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更何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到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应对措施,相信此次金融危机必将成为历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员工良好的沟通,使员工明白当前的形势。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团队文化建设、有助于改进管理者作出的决策,接纳各级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促使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士气,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稳定是大局,要及时掌握并分析员工的思想情绪。由于金融风暴、由于产能急剧下滑、由于裁员,公司肯定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甚至风雨飘摇都有可能。这个时候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发展就是稳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员工管理工作。 二、为适时调整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储备人才 企业战略代表着企业的宏观发展方向。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企业战略。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企业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支撑作用。目前,很多制造型企业已经通过控制产量来减少损失;商业企业的营业额也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企业纷纷采取紧缩性的战略,这种策略更多的是企业决策者对后市缺乏信心的表现,而随着社会对经济危机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地认识之后,很多企业发现经济危机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够欣喜的看见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还有部分企业采取了扩张性的战略。无论是扩张型、紧缩型还是稳定型的战略,都是企业决策层面的选择,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部门在任何时刻都应该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同时,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在金融风暴中,由于国内外公司的倒闭,一些华人精英踏上了归国之路,形成大量优秀人才的回流,给企业招聘和补充技术性人员带来很大的选择性。寻找杰出人才不仅仅是个人或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为了打赢争夺人才的战争,招聘工作必须发动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鼓励有天赋的创造型人才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优化整合企业流程。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考虑通过优化整合企业流程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流程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企业流程是指为了完成企业的某一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有序集合。企业流程主要指企业业务、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物流、企业信息、企业资金、企业市场以及企业供应链等方面的流程。而这其中企业业务流程关系到整个企业的运作。因而,它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我国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透过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能够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国企业应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业务流程梳理是真实地还原当前的工作次序,通过现状还原发现能够取消的环节,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可以进行重新组合的环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 财务部门等一起,研究优化整合企业流程的方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四、加强员工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纵观中外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培训与激励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话题。“管理一生,激励一生,培训一生”是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名言。而且越是困难的时候,激励和培训越重要,是最好的凝心聚力的方式。人力资源教科书中特别指出在生产的淡季让我们别忘记培训,这是经验性的指导性意见,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激励和培训也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培训将员工集中起来,至少可以让大家觉得企业还在努力积极地应对困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也会增加他们对企业的信心。但培训也有策略。可去掉非关核心技能、属于福利性质的培训,还要特别加强培训后的落实方案,让人才培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型计划。再者,还可将培训的投资重心,放在表现优异的核心员工与专业技术人才身上,才会产生最佳的投资报酬率。所以,在金融危机事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员工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工作绩效。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纵观当前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可以预言,只要我们在做好前景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根本国情的战略规划,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宏观调控管理,就能在缓解城乡经济金融差距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经济金融的飞跃发展。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税制改革趋势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税制改革;营业税;增值税;印花税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从税负过重方面具体分析了当前制约金融业发展的税收制度存在问题,并结合近期公布的税改方案分析其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的杠杆,正在迈向生机勃勃的春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金融业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金融业的税收制度,其长期存在的问题将制约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近期出台的税改方案会为金融机构带来哪些利好消息呢?金融业税收制度会因此完善而向前推进吗?首先要明晰我国金融机构税收制度的症结。 1 金融机构税收制度现状以及主要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纳税比重占总体税负的65%—75%,由此可见金融业为国家税收的巨大贡献建立在金融机构沉重税负的基础之上。[1] 其中,在对金融机构征收的所有税费中,尤以流转税税负较为突出。目前,在现行税制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征收的流转税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本文主要分析的税种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类: 1.1 营业税 首先,营业税是对金融机构征收的主要税种之一。中国银行业营业税税率在1994年被定为5%,1997年提高为8%,自2001年起每年递减一个百分点,到2003年降回至5%。虽然如此,金融业的营业税仍然高于其他行业,也大大超出4%的营业税平均水平。[2]同时,同营业税紧密相关的还有按照营业税税额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2 印花税 对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还要缴纳印花税。印花税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双方征收的税种,尽管其税率较低,但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贷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构成一定的税收负担。[3] 而在国外,为减少税收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一般是少征营业税或者征收登记税 、印花税等其他税种,税率很低。如韩国实行金融业0.5%的营业税率;欧洲国家一般不征收流转税,而征收税率较低的印花税或登记税;意大利、德国选择部分业务征收营业税。[4]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国外对金融业的征税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2 税制改革趋势及其影响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直至2008年8月份金融危机产生,为了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预防大规模经济危机席卷全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改革方案,这对在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金融机构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印花税调整拉开救市序幕 2008年8月,以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AIG集团被美国政府接管为标志的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升级,次贷危机正式进入第二阶段。而此时,中国金融业拉开了应对次贷危机的自救行动序幕。9月16号,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原来的双边征税改为单边征税,这是自1991年以来对印花税的首次调整,而证券交易成本也因此次印花税的下调降低了40%,这对于身处金融危机的金融市场无疑使一次重振信心和稳定资本市场的大好机会。尽管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但是税率的大幅下调比率使得银行业的课税负担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金融机构业绩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 2.2 增值税改革为金融业带来利好 此外,正值全球经济衰退阴霾扩散之际,我国也欲通过对营业税税种的改革,为金融业注入新活力。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于12月9日表示,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后,该税种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消除重复征税。尽管财政部的规划蓝图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但是国家对于营业税的调整趋向已经在近期金融股飙升的事实上体现出来。据报道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下调商业银行营业税税率,在目前5%的基础上降低2个百分点。如果此消息属实,那么金融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具体原因归纳为两个: (1)由于营业税是对我国金融业影响较大,是我国金融业税收负担的主要来源,所以金融营业税政策调整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这利于盈利的增加。而且也使金融企业降低贷款利率成为可能,从而刺激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许多行业,以房地产业为代表面临着较高的破产倒闭的风险,而营业税的下调还可增强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有利于逐步克服较高的坏帐比例。而营业税的下调部分可用于补充资本金,加强盈利能力。 (2)2009年1月1号将成为增值税改革的起始点,以东北地区为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掀起一番改革浪潮。从这次改革内容来看,增值税制不仅要走“转型”之路,更要实施“扩容”之举,即目前没有执行增值税政策的金融等行业,在未来将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增值税“扩容”将对金融行业产生一定影响,提升其利润空间。同时,这也有助于金融机构避免重复征税,卸载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所背负的营业税、增值税双重负担。如果在长期内逐步取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大大降低其营业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并加速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进程。 如今的税制改革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刚刚拉开帷幕,中国金融业的税制改革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金融改革之路在三十年风雨兼程之后,再次成为热点议题。金融税制改革是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金融业税负减负成为金融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施行的税改新政将在国家的稳步推进中逐渐发挥其效,让金融业在税改中成为受益人,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金融分析论文:对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关键词】分析,对策,选择,现状,风险,金融机构,治理,中国, 内部人控制表现为经营层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经营、分配等重大决策,还会出现个人独断、短期化的经营行为、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收入过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现象。又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致使各种金融案件屡屡发生。如商业银行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事实上掌握着银行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又无需承担财产风险,所以,他们常利用职务之便,独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内外勾结作案,为个人牟取利益。2007年银监会对2006年的银行业商业贿赂违法犯罪案件查处的情况通报结果是:2006年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案金额2608万元,涉案人员164人。 (二)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资金诈骗、贪污受贿等非法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犯罪风险和信用风险。而我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很陈旧,不能适应复杂的风险环境。表现为:金融机构对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不到位,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体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充分等。在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也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先进银行[3](P38)。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合理的内控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失效,进而加大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比如,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1999年四大行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元,2008年农行准备上市获得政策剥离8000亿元。经过剥离的不良贷款事实上的回收率很低,资产回收率一般在30%、现金回收率在20%左右。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49.1亿元,虽然总数较年初减少424.2亿元,但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却增加了21.2亿元。如此持续下去,必定影响银行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同样,由于外部与内部的原因,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善,会出现经营亏损、信用风险、支付危机等,虽然数量上并不大,但更为显性化[4](P98-100)。 (三)非公允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管理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提高关联交易管理水平对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P26-27)。目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已按照有关规定建立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委员会主席,但仍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由于关联交易存在的这些问题,金融机构与其关联方常常有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这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从近几年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情况来看,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损失。不公允关联交易是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少数商业银行、信用社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股本结构方面 1.股权集中度方面 聂堂波(2008)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25.11%,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56.23%。而美国十大投资银行最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7.5%,前五大股东持股平均比例为16.7%,可见我国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水平远远高于美国(1720)。过分集中的股权给公司治理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中小股东难以在股东大会上通过“用手投票”来保护自身利益。又由于股份有限,也很难在董事会里安排自身的利益代表。而大股东则会滥用控制权,如为了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惜损害金融机构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 当然金融机构也有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如民生银行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15.26%。股权分散本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可以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但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如果股权太过分散,所有的股东都不愿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都希望“搭便车”,导致股东大会行使权利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致使董事会出现越权行为,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2.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 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发行股票,但是与上市前相比,国有股比重变化并不大[7](P19—22)。如农业银行上市前,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控股50%,上市后汇金公司仍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4.48%。名义 上国家是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但是实际上占有、使用、支配银行财产权利的是政府的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财政部等),但是银行的所有权无法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具体划分,也无法清晰界定这些部门的权利与责任边界[8](P118-119)。同时,银行的经营者没有办法真正享有财产权力,实现自主经营。这使得商业银行产权主体模糊,所有者缺位。如果金融机构产权主体不明晰,就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存在的道德风险就难以避免。 金融机构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严重制约着金融机构的发展[9](P89)。例如,国家给国有控股银行出资,政府却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这就避免不了行政干预和行政照顾。这不仅影响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性,也会淡化其他商业银行、银行经营者的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效率,造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的政策化,银行机构组织的行政化等问题的出现。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目前 仍承担的政策性业务使得银行的经营目标变得多元化,弱化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很难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 (二)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方面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多由国有股和法人股集中控制,其他法人多是小股东。所以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代表,小股东的参与程度很低。另外,金融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常常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名任选结果一致,所以股东大会根本不能反映小股东的意愿和要求。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对金融机构公司的治理作用非常微弱。 2.董事会功能弱化,独立董事不独立 由于股权结构的失衡性和国有性,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存在重大缺陷,董事会职能弱化,无法实现董事会的决策权和对经理人的监督。在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中,一年召开l~2次董事会,其主要内容只是听取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使得董事会流于形式[10](P97)。并且,金融机构的董事应当具有金融、证券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但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基本上由其股东选任,而其股东多数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作为生产性企业,他们缺乏管理金融机构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所以董事会成员不能经常、专业、深入地了解金融机构的状况,不能发现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另外,我国金融机构的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而独立董事大多由关联股东人员担任。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这些独立董事很难真正独立起来。并且独立的外部董事中,与关联股东有联系的占多数,他们也难以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3.监事会无法发挥监督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虽然在组织上大都拥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的完整设置,但由于对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各个部分的权利、义务缺乏清晰的理解,对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没有给予严格、强制性的界定,更由于从国有企业演变而来的金融机构中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我国相继实行的银证、信证分业造成金融机构复杂的产权结构,导致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分权和制衡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过程中,有效的激励制度非常重要。我国的金融机构始于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大多数都是短期激励,并且以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为主。实际上,管理者过分地关注权力与地位的激励。与国外银行相比。金融机构的经济激励落后于行政激励,而行政激励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结果使很多经理人员不敢创新,不思进取,积极性不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经理层而言,由上一级银行来任命下一级银行的行长以及领导。选拔考核的办法基本上是按照选拔官员的方法。另外,国有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分部门考核制度,经理层的收入和银行经营的业绩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个人的考核也没有量化,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职位晋升和福利报酬相关性不大。对员工而言,收入基本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职务、工龄有关,大家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升职,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优惠和福利,却不会去考虑银行的长远利益。 (三)金融机构外部治理方面 1.外部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外部制度环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所处的法律、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冲突,造成了司法效率落后和公司治理的混乱。例如,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业具有金融监管机关的角色与独立经济产业的角色,是兼具有宏观调控责任的金融企业,这种定位的偏差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产生混乱。在法律监管环节上,我国的金融机构同时受到多重制约,并且法律法规体系还存在许多漏洞,即便是法律、法规、条例所规定的内容,在实施的时候也经常有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出现,对金融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制度约束还不够明确、严厉。 2.外部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影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关市场的发展很不完善。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很不完善,股东投机的行为倾向大。我国还没有形成通过股票价格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的机制。其次,由于金融产品比其他行业能更快地改变其资产的风险构成,投资者很难对其发出的信息判断金融机构的真实价值和其风险程度。另外,政府的管制影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金融机构的产品市场很难达到规范和公平竞争,从而弱化了产品市场的公司治理功能,使金融机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减弱。最后,经理人市场。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管几乎都是政府任命的,且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外部市场的失灵使得银行业的外部治理基本处于失灵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从行业特性来看,金融机构是高风险行业,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对内部风险的有效监控。但从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实践来看,除了上市的金融机构需要履行规范的信息披露义务外,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还十分欠缺,金融机构治理过程中的风险监督和风险控制的信息披露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同时,金融机构本身也缺乏进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意识,在披露信息时存在年报内容、格式以及方式不规范,对会计报表附注不重视,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较少等问题。大部分金融机构披露的都是正面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金融机构向社会披露信息的范围也较窄。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使得内部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严重削弱了外部关联者的监督,加重了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对策选择 在以上两部分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对策选择,这里我们主要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方面谈对策选择。具体又可分解为两个层面: (一)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重构的总体思路 首先,要建立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宏观预警监管机制,完善早期报警功能。建立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宏观预警机制组织网络,应本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内容,统一监测指标,分级监控”原则,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立宏观预警组织系统。具体负责对全国性和区域金融机构的监测预警,对中观和微观预警机制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收来自中观预警机制和微观预警机制的各种信 息,处理防范银行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的及时传输。 其次,建立金融机构治理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中期监测作用。金融机构治理中观风险预警信息,是接收和反馈金融宏观、微观双向预警信息,并是宏观、微观监测系统的结合部。金融中观预警机制将各种手段、方式合理搭配与协调使用,为实现金融宏观预警机制,通过中观预警机制加以具体化,然后传导金融微观预警机制运行中去,从而发挥中期监测作用。 最后,要建立微观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金融机构治理微观风险预警机制是宏观、中观风险预警机制的最终传导系统,是对微观风险的监管,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是促进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的关键环节。 (二)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预警机制重构的具体做法 1.股权结构方面 (1)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过于集中,常出现大股东侵害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分散的股权结构。但是,股权过于分散时,又会使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因成本高于收益过多而减弱。理论上,可以通过股权适度多元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包括:境外战略投资者、国内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部自然人、员工、经营者、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积极鼓励这些主体参股。特别是,要吸引境外战略投资金融机构,因为这些投资者除了能带来大规模的资本金外,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机制、风险控制能力、创新产品的机制。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和防范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股权转让价格问题、战略投资者的套利变现和恶意收购问题等。充分考虑战略投资的稳定性、独立性以及实力和信誉,不能盲目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报告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业务往来情况,通过资格核准和监控,掌握其复杂股权结构中隐藏的风险。 (2)明晰产权 明晰的产权是金融机构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对管理者进行监管,委托问题严重。采取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将使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更加清晰,产权界定更加明确。产权明确不仅能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金融机构对国有资产管理无效的问题,可防止因投资主体不明和无人负责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 2.内部治理方面 (1)董事会 建立一个权责分明、有效的董事会是金融机构改进内部治理的关键。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中,董事会的作用更加重要。金融机构在建立董事会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董事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特征,要严格按照独立性、专业化的标准选任。其次,合理安排董事会中董事的构成比例,优化董事会结构,强化对大股东和高管的制衡能力,以维护中小股东和利益者相关者的权益。最后,健全专业委员会,合理确定各委员会的目标、职责、权限和成员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 大力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适当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而不是象征性地设立1~2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实现独立性的前提是选拔机制,要选择与控股股东无任何关系、诚信、尽责的专业人士作为独立董事,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并拥有相应的权利。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出台有关法规,详细规定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对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 (2)监事会 明确金融机构监事会的职责,加强其监督权力的中心地位。增强监事的业务能力,确保知情权、禁止不善经营管理易位性、荣誉性任职、养老性任职。同时应制定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统计报表、重大活动的法律文本等文件在报送董事会时,必须同时报送监事会。建立监事会风险控制制度,通过强化监督职能,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 另外,在监事会中引人利益相关者,赋予监事会新的内容。在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中,缺少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但他们的利益常常与公司的相关性最大,监事会应集中代表他们的利益。在引入利益相关者时,要考虑利益相关者以何种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形式参与监事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在建立明确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履职评价体系。根据他们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其薪酬应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实力发展情况、为股东带来的红利挂钩。适度增加与长期绩效有关的薪酬比例,将激励机制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建立高管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机制,将高管和员工的报酬与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建立问责制。在对金融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实行严格问责。界定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履职要求。明确规定其违反法律或不尽职的处罚措施。要彻底取消金融机构高管的行政级别,改变选拔的方式,将聘任高管的权力归还董事会,使高管成为真正对董事会负责的管理人员。董事会要拓宽选择高管的渠道,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拔高管,理顺董事会和高管层、董事长和高管之间的关系,便于董事会、监事会对高管实施有效监督。 (4)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 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力度,将内部审计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的核心。内部审计要为金融机构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和咨询活动,从而增加其价值,改善经营状况。 加快金融机构流程改革,优化业务操作过程,建立联动的业务管理机制,全面改造内部业务流程。适当削弱金融机构基层负责人的权利,减轻管理信息严重减少的现象。强调集中控制,用制度手段提升执行力、提高经营战略决策的执行力,防范各种风险,解决基层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3.外部治理方面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应实行信息透明化,建立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这里所说的信息透明不仅要对外部透明,还要对内透明。通过建立定期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地将有关公司工作动态、市场动态、政策动态和风险状况反馈给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公司经营的透明化。对于不向股东通报经营情况和风险情况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有权进行督促。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准则,对 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利等进行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发挥市场的监督约束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信息披露过程中,除了要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监督外,还要强调外部的独立审计监督。通过“外人”的审计,披露的信息会比较客观、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共谋”问题。 (2)规范金融和金融产品市场 构建会融机构公司治理所需良好外部环境。首先,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的干预,强化政府出资人的身份,用市场化的手段管理金融机构。落实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鼓励他们相互竞争。其次,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及机制创新,使合规经营得到及时的支持。最后,应该大力发展经理人市场,促进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总之,政府须从微观方面退出金融市场,放弃对金融机构的干预,使金融机构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规范其经营行为,并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竞争来选聘高管和通过商业化方式来进行资产管理等。 (3)加强外部监管 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想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就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需要外部监管、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配 合。监管部门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股东的监管,鼓励资本实力强、诚信记录良好的机构参股金融机构。同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管,保护遵规守法、坚持原则的高管,淘汰不称职、不合规的高管,处罚违法、违规的高管人员,培育合格的证券业职业经理群体。由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金融机构无法像一般企业一样,依靠公司治理机制来确保正常的运营。在这种状况下,金融机构需要监管部门加入公司治理,来弥补其治理机制的缺陷。有效的监管活动,有助于控制金融机构进行高风险的业务,可以减少股东和经理层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损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有利于督促金融机构规范运作、提升其公司治理水平。 四、结论 总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中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体系必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和防范公司治理风险,要通过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逐步推进公司治理评价和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金融分析论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动因; 对策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逐利的动机,那么商业银行就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所有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执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纳,丝毫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资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时,由于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经济实体,还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金融创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入世5年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利益性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银行金融业发展决策重要目标。 (二)规避金融管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业一般要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当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碍了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和经营困难时,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金融管理当局的法规限制,努力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这些金融创新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商业银行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的“逆境创新”、快速增长的财富对金融资产创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管制措施越多的国家往往更容易成为金融创新的集中地等现象。 (三)转嫁风险和高科技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所促成的为防范和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励各商业银行不断创造出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引发金融领域内一场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交融服务得以实现,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费用,使得金融机构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欧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显着增强。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这一时期的银行表外业务得到空前创新和发展。同时各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出了相应要求,使得银行采用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整体规模还十分小。 (二)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快、质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获得利润的业务,主要由部分组成,即现金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从金融创新的动因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那些银行不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仅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的业务它具有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征。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业务,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 (四)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 业人员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不利于金融创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零售业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二)坚持原创和高起点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稳定现有的客户群。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金融分析论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价格波动分析 摘 要: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决定投资者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文章运用行为金融学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角度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和发展。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着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 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 to 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 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 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 线走势,过去的K 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 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赌场资金效应”,赌场资金效应是指在赌博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赌博,再次的赌博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 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着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后危机时期金融管理革新 一、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缺失分析 1.对次贷过程监管缺失。通过住房贷款经纪人的推销,房贷银行(MortgageBank)的信用审查和审批,一笔住房贷款往往就这样完成了。但是本应在此过程中发挥指引作用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对次级贷款的发放机构、发放标准进行监管,危机发生前,依然没有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过程的监管存在缺失。 2.二级市场监管缺失。商业银行通常会把贷款卖给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而后者通常会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把这些资产重新打包,变成以贷款的债权做担保的证券,然后把这种已经放大了收益的金融产品卖给相关的投资机构,从中或许手续费等收益。在这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由于杠杆作用,使得资产的实际价值已经被防范,而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较为复杂,就进一步掩盖了其真实的风险信息,并将这种带到了市场中,而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这种金融产品创新和衍生品的泛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其进行干涉,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信息公布是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因此监管当局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产品信息。 3.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从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信用评级机构也成为了推手,危机前,其把大部分的次级住房贷款都给予很高的评级级别,而其后又迅速降低所有次级贷款的评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存在着“利益相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和严正性”。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分析 1.美国“伞+双峰”式改革的制度分析。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也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此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终模式是在“伞”的基础上吸收了“双峰”的结构特点。新的监管体系具备了以下三个职能:一是从稳定整个金融市场出发进行的市场稳定监管;二是从加强市场规范的审慎金融监管;三是从投资双方出发的商业行为监管。在这其中,市场稳定监管者(美联储)充当“伞+双峰”的“伞骨”,两个监管机构充当“双峰”来执行目标型监管职能。 2.英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改革分析。为了修改完善现行金融管理体系,英国了《反思全球银行系统危机,重建国际监管体系》的报告,大胆地提出了全球金融监管系统重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国际协作以增强跨境监管的效率。(2)提高针对大型企业的监管标准。(3)提高跨国企业集团的监管效率。(4)重建国际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局为了解决国际监管准则的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监管效率的差异和跨境监管力度的差距,希望通过在早期预警系统(EWS)、执行已达成的国际监管标准、国际协作监管、危机管理四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领域的国际协力合作来推动国际监管体制的重建。(5)国际分支和准入。 三、后危机时代美英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 1.大力推进功能监管模式。当前,我国“一行二会”的监管制度尽管为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显示出其固有的一些不足。在混业经营的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没有那么清晰,以往由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分类监管的模式已经不适合,要实现在混业经营模式下有效的金融监管,就必须大力推动当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逐步把适用于混业经营的功能监管模式推出,从而更能有效防范风险,实现金融安全。 2.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呈现出系统性分析,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系统性风险是存在的。因此,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要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的方法体系,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利率变化等预兆风险的因素变化,从而能够对风险有足够的防范措施。 3.推动国际间金融监管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与国外金融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原来越紧,因此就必须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及时推动与国外监管当局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和吸收好的监管经验,使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在国内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 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检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下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之家的关系,变量的定义和与测定现有的研究中,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经济增长状况,但是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难以反映区域内生产效率的增长情况,因此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生产效率的更为合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1978年作为基年的CPI数值进行调整,模型中用本年的GDP对数减去上年的GDP对数进行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指标主要参考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测度方法,用各地区本年度的存贷款总量与本地区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指数测定用各个地区当年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方程,在人力资本总量和资本投入增加总量上进行测度。因为各个地区的人口具有流动性,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以用各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来指代人力资本的增加额更为合适。另外在控制变量中还要加上区域劳动力人口的变动情况。在外部资本流入上,因为缺少各个地区利用国内外部资金的数据,因此只能用各个地区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加以计量。数据来源本文重点考察区域金融因素和政府因素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经济体中所起作用,因此选择河南省18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组团式发展,以2004-2010年数据作为时间节点。因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数据采集中存在着单位的不一致,所以本文统一了不同年度数据的单位值。外资投入以美元计价,为了能在分析中与人民币的计价方式一致,用各个年度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对外资投入量值进行换算。并且按照价格指数对历年的数据进行了换算,以保证比较的真实性。 实证结果与分析 随机效应估计是假设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变化,无法观测到的地区效应构成的残差随机分布,与解释变量严格不相关,因此将模型看成有随机截距项的回归方程,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解决误差项中的序列相关问题。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则依赖hausman检验统计,如果统计结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着,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为了减少变量的内生性导致的估计误差,需要选取若干工具变量来减少随机扰动项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所以采用的估计方法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为了预防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需要用面板数据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添加工具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与未添加工具变量之前估计结果差别不大,表明原估计结果较为稳健。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方程1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推动作用为负值,长期作用可能为正值。这说明目前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推动力作用不显着,也可以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并且还引起了资金的外流,这与地方推动区域金融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金融发展和地方能力的交叉项指标为正值,但是估计的回归系数很小,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控制变量中,虽然所有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都显着,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力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特征。在截距项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表明此经济区的大部分城市区域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豫北经济区城市中,截距项也为正值,但是回归系数较小,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三门峡的截距项为正值,但是南阳为负值,说明此经济区的内部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但是黄淮经济区的所有城市截距项均为负值,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说明此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造成了区域资金的流出,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2)根据方程2的估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明显,回归的结果结果既不显着,回归系数的量值也很小,这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强势政府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为负值,而且检验结果显着,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还是施加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控制变量回归参数与方程1的结果相差不大,进一步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质和有限开放的特征。截距项中,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而且系数较大,表明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较强,而且政府掌控区域经济资源的能力也较强。豫北经济区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但是数值较小,表明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较弱。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两个城市的截距项差异较大,表明此经济区个体差异较大,内部联系不强。黄淮经济区中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负值,说明此区域政府过于强势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3)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都不能显着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共同影响,结合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以表明政府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区域金融的发展对政府能力也有显着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面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如果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措施。(1)在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阶段,盲目的推动地方金融水平的发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可能会引起区域资金的外流,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自己的金融发展政策,重点是提高本地区投融资水平,畅通本地区的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环境,而不是追求本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指标,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动本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应当继续深化,因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靠区域金融产品数量的增长。(2)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也要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发展滞后阶段,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经济的增长,此时的经济发展更对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应当逐渐提升自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3)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资平台严格控制,杜绝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政策的干预,同时也要控制区域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绑架。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金融机构和政府起着不同作用,提供不同的产品,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4)区域经济的增长要更多的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扩大外部资金的引入并由此形成技术的溢出,提升区域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继续加大区域的教育投入,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要注意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投入方式。 金融分析论文:分析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金融规划》中“双中心”的打造,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功能,侧重于资金的来源层面,而《海洋经济规划》预示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了资金的去向问题。两者合力对接,就是要构筑浙江大量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的渠道和路径。这种发展的举措上的交点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规划》明确指出,其规划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五”期间,其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节点都在“十二五”末,战略任务的时间范围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间。而《海洋经济规划》指出,“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具体表现为在发展目标层面,重点规划的是到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体量化指标多达11个,而2020年的量化指标仅为3个。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总体上在时间维度是衔接一致的,而这一时间又与浙江经济总体上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一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金融业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在动态最优和统筹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叠合《金融规划》明确指出战略重点是“两个中心,三极空间,六大平台”,其中“三极空间”具体是指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打造台州、绍兴、嘉兴和义乌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重点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推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尽快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和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的两翼发展水平,并做强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时还将在整合提升现有沿海和海岛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并重点推进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极空间”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兴、绍兴、台州作为重要城市在两个规划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内部区域叠合,两个规划还在接轨“长三角”等外部对接区域也有共同的触点。可见,两个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相当比例的重合交汇,这就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层面提供了平台和基础。3五大举措、三大保障:护航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资金总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贷规模总量的投入需要有一个统观全局的规划。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支持浙江海洋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要优化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间接融资规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资相对弱势;银行业发展强势,非银行业,尤其是小金融机构、类金融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切合海洋经济的特点,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尤其是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浙江金融业整体的结构。为此,要加强研究,区分海洋金融与大陆金融的差异性,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优化浙江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业务要创新在发达经济体,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为此,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创新非银行业务,构建海洋金融、航运金融和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务等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风险要监控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投资规模较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对区域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创新,资金集聚和流动方式、渠道可能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在特定试点和局部区域集聚金融风险,这对浙江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协调监管,建立政府监管当局、行业自律和内部风控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预警金融风险。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资源要整合在经典的经济金融互动关系中,金融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需求拉动,一种是供给推动。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浙江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领域也积极推动。因此,地方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动。 为此,要整合金融资源,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发展上需要政府协调兼顾,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在总体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建设要有倾斜;三是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险等予以积极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准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创新金融业务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于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要密切跟踪,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监管经验,三是创新金融运行体制,尤其是现代金融在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系统性、国际化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浙江金融业;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要与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机电设备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电建设工程的投入产出及工程质量。文章就目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任务及必要性展开探讨,提出项目业主应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实行监理目标控制的建议和要点。 一、加强机电设备工程全程监理的意义 项目业主经常在机电设备工程实施前期咨询(如生产工艺选择、成本预测、生产设备的选型、招标书审查、招标、评标、定标及合同谈判等) 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工程实施后期则采用自行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常造成前靠设计商,后靠设备生产商,整个过程都依靠合同另一方的后果。专家提咨询意见供参考,接不接纳看项目业主,最后还是看设计商。项目业主后期采用的自行管理模式,配备的技术人员重专业技术而轻工程管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重视单体质量,重视局部质量,轻总体配合,轻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协调,最后造成所有目标都只能靠设备承包商自身来保证。可见,无论是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还是采用自行管理模式都无法控制机电设备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控制工程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引入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就是对目标进行控制,监理工程师的任务是通过定期检查,把计划目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就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对各方面的科学调整,确保工程目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工程的实施前期还是实施后期,都存在工程目标的管理,而且各个目标都是相互制约的,对目标的控制应采取跟踪检查,定期取样,定期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的监理手段。因此,机电设备工程引入全过程监理是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全程监理的主要任务 2.1全程监理设计标书。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是一个集专业技术、成本经济、环境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过程,对机电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工期目标、最终质量目标影响最大。设计商作为工艺设备选型方案的承包商,与项目业主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合同的承包方有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对设计商的整个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都应根据设定的投资、工期、质量目标对设计方案选用的可行性(事前) ,设计的合理性(事中) 及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事后) 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受控。 2.2组织论证。工程招标书是实现工艺选择、延续设备选型的关键阶段,其编写的质量关系到各投标商能否尽其所能提供技术先进可靠、费用合理、工期合适、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项目业主必须对设计商提供的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对其进行审查论证。对招标书编写单位的选择、编写过程所采用信息资料及其搜集渠道的控制、标书的最终审查等是关系到工程的招投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以及最终授予合同的成败过程。 2.3设备制造监理。设备设计与制造是机电设备工程实施阶段的实质性执行过程,对设备承包商控制的依据包括设备承包合同、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设备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格书只能作为较详细的设备设计任务书,合同中包括的图纸也只是总体工艺、设备总图、总布局等,真正体现设备质量还是设备的详细设计。对设备详细设计过程的控制牵涉到工艺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选择、各系统的匹配程度复核、结构合理性复核、电气及控制设计适用性、可靠性复核、工艺设备间接口复核以及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控制。 2.4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是建设工程完成建设期的最后阶段,具有工期紧、各方面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设备的安装质量是保证设备调试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按安装施工技术、厂内拼装资料制定并执行的安装调试施工工艺设计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其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对设备的调整、现场开箱、就位、预调试、设备接口处理、参数检验、及时审查有关整改方案等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过程有关参数记录、调整情况记录等调试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调试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三、机电设备安装监理的目标控制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工作原则为:以工程质量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施工全过程和全面的动态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对工程三大目标的过程控制。在三大目标控制中,要把质量控制和进度、投资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监理工程师将采用事前、过程、结果及信息反馈的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建设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①承包商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一项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对承包商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将从以下几点严格把关,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达标投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审查开工条件;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有关规定审查承包商选定的分包商;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承包商的施工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向承包商进行交底。②建立机电设备工程监理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质量检验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检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事前技术报告审批关;审核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手册》,审核承包商提交的反映工程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文件;审核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报告等;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3.2进度控制。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安装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工期,编制安装总进度计划及安装进度网络图报监理部审批。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必要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对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的工期索赔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 3.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尽可能向业主提供节约投资的设计、施工等优化方案; 制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措施;受理索赔申请,按照合同文件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确定进度延期赔偿或应支付给承包商的赶工费用供业主审批。认真做好“材料差价”和“费用补差”的审核工作;编制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报告;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3.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提议;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供应协议;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3.5信息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资料归档保存工作,收集工程资料和监理档案并按有关档案管理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整编,待工程竣工验收前或监理服务期结束退场前移交给业主;建立例会制度,整理好会议纪要;建立完善的各项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报告或报表格式为项目监理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 3.6安全生产。审批承包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3.7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设备安装监理工作要点 4.1深刻领会设计文件 作为监理, 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要完满的完成监理合同中业主授权委托的任务, 监理工程师必须深刻领会设计文件、图纸的设计意图, 这是监理预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熟悉图纸, 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方法、施工要求, 掌握对重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 才能督促安装单位按图保质保量施工。 4.2高度重视图纸会审 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所以图纸会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安装工程监理工程师除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规范、强制性规定外, 还应熟悉地方法规和规范。要想能指出施工图的不规范之处, 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非常熟悉。由于审图时, 是各专业分开审查, 不易综合考虑, 所以在施工前的最后一关———图纸交底、会审, 一定要把问题发现, 请设计部门修改。必要时请原审图部门重新审核。安装工程图纸会审时, 常见有以下几个问题, 安装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注意。一是与土建施工图不统一,在图纸会审时, 由于专业分工, 监理工程师常常只是熟悉各自的专业施工图, 忽略了水电安装与土建施工图的比照, 从而给以后施工过程中留下隐患。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给排水、消防、空调工程中立管的位置是否影响门、窗的安装和使用功能; 水平管的坡度是否受到层高、门洞大梁的限制; 消防喷淋头、烟感在公共部位的位置是否合理; 生活水管与消防水管的标高是否合理, 是否会发生管子打架的现象; 电缆桥架的走向是否合理, 平行; 地下室出墙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合理等。二是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有些安装工程的图纸可能不是原创, 而是经其他图纸修改来的,在更改过程中忽略了强制性规定。同样, 如上诉工程, 由于设计与土建脱节, 空调管线布置不当, 导致冷凝水的排放立管在走道的门边, 影响美观, 更无法施工。同时, 泻水排向一头, 而不是两头向中间排, 由于大梁的限制, 导致冷凝水管的泻水坡度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由于圈梁很高, 致使空调管道从走廊进入两边办公室时, 不得不降低高度( 同时走廊内还聚集了强、弱电桥架、吊顶龙骨等) 这样又影响了走廊的吊顶高度, 致使采光和装潢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设计图纸中的不尽人性之处,建筑物最终是让人来使用的,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 而照顾使用上的人性化是有限的。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 应尽量的满足用户的使用方便、行为习惯、地方特点等要求。比如插座的分配, 电话和电视插孔的位置应根据房间的形式、大小, 在一般常规情况下作出合理布置, 而不是仅仅考虑施工方便, 随意布置。 4.3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平行检查 实际工作中, 由于安装工程的特殊性, 一个单位工程中, 安装监理人员的工作量要比土建监理少很多, 而且还有时段性。因此, 往往是一个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时监理几个单位工程, 在现场巡查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容易造成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及时, 不详细的后果, 事前控制的工作做不到位。因此, 安装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现场多看, 多了解工程的进展、计划, 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要材料进场等严格把关, 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返工,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如何保养及操作水闸工程中启闭机与机电设备 论文关键词:启闭机;安装;调试;使用;保养;机电设备;操作安全 论文摘要:水闸工程上的配套机械的安装调试、使用保养及操作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其安装技术及保养措施又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只有保证了安装与保养的质量及操作安全,才能确保工程的效益。 前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广泛开展,用于水库灌区河道堤坝,水力电站等工程项目上的启闭机,机电设备被大量采用。而其安装调试技术及使用保养的知识也应大力推广。针对建筑安装单位和使用管理部门,应该普及此项技术与知识,方能确保工程质量,发挥工程效益。 启闭机的安装、调试及使用保养 一、启闭机安装与调试 1.安装前,一定要检查各零件是否良好,润滑油是否上足,螺栓有无松动,与其有关技术数据是否相符。 2.安装时,一定要保持基础布置平面水平180°;启闭机底座与基础布置平面的接触面积要达到90%以上;螺杆轴线要垂直于闸台上横梁的水平面;要与闸板吊耳孔吻合垂直,避免螺杆倾斜,造成局部受力而损坏机件。 3.安装后,一定要作试运行,一作无载荷试验,即让螺杆作两个行程,听其有无异常声响,检测安装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二作载荷试验,在额定载荷下,作两个行程,观察螺杆与闸门的运行情况,有无异常现象。确认无误后,方可正是运行。在载荷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首次保养,把机内新机件磨擦产生的金属沫特别是螺杆、螺母、涡轮、涡杆,要轻洗干净,涂上润滑油,密封严实,继续使用。 二、使用保养 1.操作人员必须掌握启闭机的结构、性能与操作方法,并有一定的机械知识,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 2.操作前,对启闭机进行全面检查,各部位润滑情况是否良好,螺栓有无松动。电动启闭时检查电源线路是否接通,开关是否良好。 3.电动运转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发现问题立即停机。 4.启闭机维修时,必须清除载荷。 5.在使用时,需随时由注油孔注入润滑油,要经常保持足够的润滑油,螺杆要定期清除油垢,涂护新油,以防锈蚀。 三、机电设备操作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检修后的工作终结不认真 (1)要作出规定:检修工作结束时,设备状态(包括一、二次设备)应与工作开始时一样,如果不一样,检修人员要说明原因; (2)要严格履行工作结束手续,值班人员到现场细致检查设备是否有变动,如开关、刀闸、地刀、地线、压板、保险的位置和状态等; (3)操作前,必须核对一次系统图,并查清与操作有关的一、二次设备状况; (4)根据操作任务或设备检修后的验收方案、新设备的起动方案,由操作人正确填写操作票并由监护人和现场负责人审核签名,确保操作票正确无误。 2、监护人和操作人选派不当 (1)现场运行负责人要根据每个值班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性格、心理和身体状况选派监护人和操作人,对重要操作,站长或值班长要亲临现场监督; (2)人事部门要挑选基础好,素质较高的同志加入运行队伍。 (二)操作中 1、监护人代替操作人操作 (1)这是违章行为,应该禁止并对违章人员作出处理; (2)操作人员身体条件不胜任操作任务时不应安排其进行操作。 2、不认真执行唱票、核对设备、复诵、发出操作命令等规定 (1)这是习惯性违章行为,对违章人员及变电站站长和当班值班长应进行处理; (2)加强对值班人员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是防止发错、听错命令,看错设备名称,走错设备间隔的一项重要措施 3、发现异常情况未查清原因就继续操作 (1)发现异常情况要查清原因,得到值班负责人允许才能继续操作; (2)加强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正确判断处理; (3)熟悉防误操作装置的闭锁功能,防止误判断闭锁装置失灵,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操作不协调,操作人存在依赖监护人的心理 (1)监护人与操作人既有分工又需呼应,平时就应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2)特殊情况下几个人进行操作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明确指挥方式。使用通信工具时需事先检查是否完好; (3)监护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让操作人消除依赖心理,例如,应该操作人做的事,监护人不要代替;行走时,操作人先行,监护人在后监督,防止走错设备位置等。 (三)高压设备的操作 1、操作人员的摔伤、撞伤和物体击伤。 2、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触电伤人 倒闸操作 (四)带负荷拉合刀闸 (1)认真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不要走错位置; (2)开关合分闸指示要清楚,必须确认开关在分闸位置才能操作刀闸; (3)刀闸操作不了,要查明原因,特别要复查开关是否在合闸位置,或有关的接地刀闸未拉开而使刀闸不能操作,不要违规强行解除闭锁进行刀闸操作; (4)送电时先送上该设备的保护电源和控制电源并按母线侧刀闸—负荷侧刀闸—开关的顺序依次操作,停电时的操作顺序与此相反; (5)平常,电动刀闸的操作电源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 2、带地线(地刀)合闸 (1)核查清楚接地线(地刀)的位置和数量; (2)合闸操作前检查接地线已全部拆除、地刀已全部拉开,并将检查内容作为操作项目正确填写在操作票上; (3)在不同的电气连接部份,其中一个有接地线(地刀),另一个要进行送电操作时,这两个电气连接部分在连接处必须断开,并填写在操作票上,如果原来是断开的,则应确认已断开; (4)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特别要注意执行唱票、复诵、核对设备等规定。 3、带电挂(合)地线(地刀) (1)在挂(合)地线(地刀)的导体处验明设备确已无电压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 (2)验电及接地是重要的操作项目,要填写在操作票上; (3)无法验电的全封闭电气设备很容易发生带电合地刀。选用全封闭电气设备时,必须同时考虑防止带电误合地刀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已投产的变电站要制订反事故措施并予以实施; (4)地刀传动杆与其他刀闸传动杆应有不同的着色,地刀操作把手应加锁; (5)电动地刀的控制电源平常要拉开,操作时才合上,控制按钮的着色应区别于其他按钮,地刀按钮的名称要写清楚; (6)刀闸的台架上同时装有两把地刀的地点是个危险点,当刀闸(如旁路开关代线路开关运行时的线路刀闸)两侧一侧带电另一侧不带电时,尤其是这样,决不能掉以轻心,为防止搞错地刀,名称牌应紧固在地刀的传动杆上而不钉在水泥柱上; (7)装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并按规定使用解锁钥匙,防止强行解锁而发生误操作。 4、误(漏)拉合开关、刀闸 (1)正确填写、严格审查操作票,确保操作票无误; (2)一丝不苟地执行监护人唱票、操作人复诵制度; (3)调度员下达操作命令时要使用双重称号,防止在接发令时,听错或发错命令; (4)设备称号牌字迹要清晰,放置位置要恰当。 5、发生误操作造成人身事故 (1)要按正确操作票的顺序依次操作,不得跳项、漏项或擅自更改操作顺序。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跳项操作或取消不需要的操作项目必须有值班调度员的命令或值长的许可,确认无误操作的可能,方可进行操作; (2)防误锁的解锁钥匙由当班值班长保管,使用时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登记; (3)操作手动开关、刀闸、验电和装拆接地线,均须戴绝缘手套;雨天必须操作室外高压设备时,绝缘杆上应有防雨罩,还应穿绝缘靴,雷电时禁止进行倒闸操作;操作、监护人员必须穿全棉工作服; (4)装、拆高压熔断器,应戴护目眼镜和绝缘手套,必要时使用绝缘夹钳,站在绝缘垫或绝缘台上操作。 结束语 上述安装调试技术与使用保养措施,是确保水工机械在工程应用中“启闭灵活,止水严密”的要求,提高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的必备条件,以发挥了机械效用。只有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才能有效地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人身、电网、设备事故,最终保障水闸工程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机电设备论文:灯泡贯流式电站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布置的关系 摘要:对一些已建或在建的灯泡贯流式电站,比较机电设备布置与厂房结构的关系,分析其合理性 及优缺点,并提出一些设计建议。 关键词: 机电设备布置、主机间,副厂房、安装间、变电站布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概述 灯泡贯流式电站厂房的特点:电站为河床式,厂房是挡水建筑的一部分,上下游挡水位高;厂房的大部分建筑都位于水面下,使得厂内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差;由于灯泡机组安装及检修的需要,机组上方的主机间楼板上须开设二个巨大的吊物孔,故主机间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非常少;而灯泡贯流式机组有较长的尾水管,容易获得大面积的下游副厂房,对机电设备布置有利。 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型式一般有:主机间、安装间和副厂房,由于灯泡贯流电站的特点,副厂房一般布置在主机间的下游,安装间自然在主机间的一端。根据现已建成或在建的电站厂房主要结构布置形式如下表1: 表1 灯泡贯流电站厂房的主要结构布置形式 布置形式 1 2 主机间 安装间 副厂房 单层结构 低层结构(与管道电缆层同高) 封闭结构 双层结构 高层结构(高于管道电缆层) 带天井结构、屋顶采光蓬结构 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考虑了设备布置的需要,而设备的具体布置应按照厂房结构布置形式进行布置,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满足结构安全、减少投资,又要满足设备布置、运行维护方便,改善生产条件、满足通风采光等等,如何作到厂房布置与设备布置的最优结合,在每座电站设计中,是机电和厂房专业最需协调的问题。 2 主机间 一般将机组现地运行需要的机电设备布置在主机间内,主要有:调速器油压装置、机旁动 力屏、机组保护屏、控制屏、励磁屏、测温屏、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 2.1单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从已投运的灯泡电站主机间的布置来看,将设备布置在厂房中间,紧靠机组,运行方便,但由于灯泡机厂房的特点,主机间可用的场地较少,机旁屏等电气设备、调速器油压装置、管道、电缆等等全布置在其间,使得主机间拥挤、凌乱,维护不方便;若将机旁屏等布置在下游副厂房内,解决了主机间场地少的问题,但离机组较远,现地调试运行不方便。 2.2双层主机间的设备布置 双层主机间设有管道电缆层和运行层,由于增多了一层,可用于布置设备的场地大大增加,使得机电设备的布置较容易,一般将调速器、机旁屏布置在运行层,而中性点设备、电缆、管路等布置在管道电缆层(电缆和管路按协调好的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各一侧,减少交叉)。 如上所述,单层主机间:节省水工投资;但可用于布置机电设备的场地较少;双层主机间:容易使设备布置美观、整洁,运行层噪音低,但水工投资较大。 实际上主机间采用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主要取决于机电设备的布置,而机电设备的布置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电缆、管路之间的交叉及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二是电气设备与调速器等辅机设备布置的问题。经过设计人员多项工程的研究和探讨,现在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第一,从厂房结构分析,机组流道两侧上方的混凝土较厚,可以各开出一条廊道,力学计算结果也是允许的,那么用其分别布置电缆和管道,就避免了地面上电缆、管路与其他设备布置交叉的问题,把最凌乱的电缆和管路收藏在地下,使厂房变得整洁美观,如蓬辣滩、蒙里、红花等电站。第二,主机间下游侧的结构柱一般较宽,将电气屏柜及测温屏、调速器电柜等安嵌在两两结构柱之间,使屏柜与柱子成一列,使主机间的布置简洁,解决了与调速器油压装置争场地的问题,同时,屏柜靠近机组,调试运行方便。 2.3 建议:a .主机间宜开设电缆廊道及管道廊道,主机间取单层结构; b.不能开设廊道(沟)的,主机间宜取双层结构,并协调好电缆与管路的布置关系,例如,设计前专业之间商定:电缆走机组的左侧,管道走机组的右侧,或者以某个高程为界,电缆架在上方,管路在下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施工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矛盾。c主机间与副厂房某层同高程的电站,宜优先采用将屏柜安嵌布置在结构柱之间的布置。 3、安装间 安装间的结构与设备布置无关,而厂区布置有关、与设备进厂运输方式有关,若为水平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一般较高,在此称“高层结构”;若为垂直进厂方式,则安装间的高程可降低,在此称“低层结构”。两种结构的安装间使用几率相当,高层结构与低层结构比较,设备进厂运输直接、方便,但厂房较高,厂区挡水建筑物庞大,投资较高。建议:现在灯泡机组的大件设备运输已不成问题,若主机间为单层结构,则应优先采用低层结构。 4、副厂房 灯泡贯流式电站的副厂房一般有主机段下游副厂房及安装间段副厂房,为方便运行以及使设备电气距离最短,一般将电气设备布置在主机段下游副厂房,辅机设备布置在安装间段副厂房。常见的下游副厂房结构形式见图1~2。 4.1封闭式副厂房 将主机间与下游挡水墙之间全部用做副厂房。其优点之一是副厂房面积大,设备布置容易、方便;二是副厂房顶层可用来布置升压变电设备,节省开关站用地,而且发电与变电设备集中,便于管理。缺点是不能自然采光、通风困难。 4.2带天井副厂房 这种形式的副厂房可以克服封闭副厂房的缺点,因此被很多电站采用。其缺点是副厂房楼层较多,一般有三层以上。为充分利用副厂房的有效面积,减少布置层数,将副厂房布置成:中间通道,上下游侧为各设备室 ,通道上方的屋顶开设通风采光棚,以利于上下游两侧副厂房的采光和通风。 4.3设备布置 副厂房主要设置的设备室有:中控室、继保室、中压开关柜室、厂用变室、励磁变室、厂用配电屏室、电缆室或电缆层等。无论副厂房的结构采用何种形式,均建议: a.下游电气副厂房仅设电缆夹层及设备层二层为宜,这样设备与电缆界线清晰,没有交叉,电缆较短;副厂房内设置环行通道,利于巡视维护和设备运输,也利于副厂房的通风;b .如果电站周围场地狭小,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则宜将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顶或尾水平台上,GIS或敞开式均适宜。 5、升压变电站的布置 虽然灯泡机电站装机容量不大,主接线一般较简单,升压变电设备不多。目前常见的布置有:a升压变电站紧靠厂房户外布置, b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顶;c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d变压器布置在户外,开关站布置在副厂房。 升压变电站(或开关站)紧靠厂房布置是最为常见的布置形式,但水电站多在山区,有些电站四周场地非常紧张,建独立开关站困难,投资高,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利用灯泡电站尾水管较长的特点,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电站的尾水平台(副厂房顶),如飞来峡电站,将整个敞开式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尾水平台上。这种布置方式是否成立主要在于主变有无搬运通道。 当无法解决主变搬运通道,或投资较高时,则宜采用将升压变电站布置在副厂房内,如红花电站。 如果开关站采用GIS,建议布置在副厂房内,其占地少,增加的水工投资微少,并可利用厂房外墙出线,取消出线门构。如梅江丹竹、丙村、三龙、龙上电站。 6、厂房电气设备布置实例 6.1飞来峡电站:见图3 装机4x35MW;主变160000kVA/220kV+80000kVA/110kV;开关站220kV一个半间隔, 110kV四个间隔。 主机间:双层结构,下层(管道电缆层)布置有电缆桥架、电缆沟、中性点设备柜、测温屏等,发 电机主引出电缆在沟内敷设、控制保护电缆在桥架上敷设,所有电缆按规定布置在机组的左侧,机组右侧布置管道。上层(发电运行层),布置调速器油压装置、机组控制屏、保护屏、励磁屏、动力屏、调速器柜全部排列在主机间下游结构柱之间。 副厂房:典型的封闭式副厂房,设三层副厂房,第一层为管道电缆层,层内沿坝轴 线方向布置了油、气管线,沿水流方向布置了电缆,管线与电缆在高程上错开。第二层为发电机出口设备层,内设两列设备室,其中一列是贯穿全厂的电缆室,一列是发电机出口设备、励磁变等设备室。第三层为发电机开关层,层内设一列贯穿全厂的110KV高压电缆室、一条环行搬运通道(兼走廊),一列是发电机开关及厂用电屏柜室以及一列厂用变压器等设备室。副厂房内全部采用机械通风及人工照明。 副厂房顶:与电站尾水平台同高程。由于电站被船闸和泄水闸夹在中间,两岸寻找开关站场地有较 多弊端,故将两台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电站的副厂房顶及尾水平台上,开关站布置了220KV一列一个半间隔、110KV二列四个间隔。发电机出线以电缆引至开关柜,开关柜至主变低压侧用封闭母线连接; 6.2丙村电站:见图4 装机2×10MW;主变一台25000KVA/110KV;GIS开关站一个间隔。 主机间:为双层结构,下层基本无布置设备,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光。有三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所有6.3KV以下的一、二次设备以及中控室均布置在此层,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图中未能示出)。 6.3红花电站:见图5 装机6×38MW;主变三台100000KVA/220KV;GIS开关站7个间隔。 主机间:为单层结构,电缆及管道布置在廊道内。 副厂房:是带天井及采光蓬的副厂房,通风透亮。有四层,第一层为水机副厂房,布置了压气机水泵等;第二层为电缆夹层,布置了电缆及封闭母线;第三层为电气设备层,布置有机旁屏、10.5KV开关柜、厂用变、励磁变、厂用配电屏等,设两条走廊,检修运行条件较好;第四层为半层,中控室布置在此层(图中未能示出)。 主变及开关站:布置在安装间段的副厂房内,主变在一层,GIS在二层,见图。所有设备从主机间的吊物孔垂直进厂内。 7.结语 目前低水头的灯泡贯流电站建设越来越多,希望上述几点经验和建议能给以后建设的灯泡电站的机电设计提供借鉴。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研究 摘要: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 企业 提高 经济 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一些管理措施,对煤矿机电的管理与维护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安全管理 维护 0 引言 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方法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 发展 ,因此,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化,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1 煤矿安全管理和维护措施 1.1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属于特殊工种岗位,要确保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首先要提高设备维修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同样的设备、同样的使用环境,有责任心和没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其效果大不一样。有责任心的人员操作设备时,能够严格遵守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设备,经常清理设备周围及设备上的粉尘,保持设备清洁,经常注意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能及时停机,叫维护人员到现场检查维修,及时排除故障隐患。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人员及设备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与经济利益挂钩,把各种管理措施进行量化管理,每个月由矿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对维修人员及操作人员所管辖的设备责任范围进行检查验收,设备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奖励,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处罚。对设备的维修与使用执行动态管理,机电管理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井下检查监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一旦检查出防爆电气设备失爆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不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而引起设备损坏的,追究使用单位和操作者的责任。 1.2 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企业走向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先进的科技装备是是煤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和新工艺水平,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的依靠 科学 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本着少投入,多技改的原则价大更新改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依靠科技进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要大力采用先进的新工艺、新装备。还要成立qc小组,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鼓励职工进行小改小革,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推进零缺陷管理的进程。 1.3 建立质量监控与检修体系 先在设计方面,一定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做到全面系统规范,在设计环节上不留任何隐患。其次在设备配件购置过程中,要把好购进设备质量关,在购买过程中要辨别真伪,严把采购质量关。再者对设备的到货把好验收关,必要时应进行拆机检查,性能测试后方能下井使用。在安装方面,要坚持把好基础质量关,把好分阶段性验收安装质量关。对于安装的关键工序,要坚持阶段性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要把好调试质量关。 在检修方面,在每次停产检修前,都要制订严格、细致的停产检修计划,编写每个项目的检修安全措施和作业规程,经机电、安全等部门的主管领导进行审核把关,安排队组、职能部门进行项目跟班,重点项目坚持分管矿领导、机电副总进行现场跟班,检修结束后跟班人员要现场盯着进行试运转,不合格的不能进行验收、签字,保证了每一项目的检修质量;同时为了确保检修质量,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心,完善了设备检修质量时限责任制,保证了每一台设备的检修质量,促进了机电设备完好、安全运转,降低了机电事故率。 1.4 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各生产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公司煤炭生产能否正确进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即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一直到报废进行过程的信息管理,选好、用好、维护好设备又成为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的关键。我们建议煤矿 企业 要逐步建立所有设备的检修、保养档案制度。细化和加强设备的强制保养工作,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并与 经济 挂钩,与行政处罚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大宗材料和设备的跟踪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设备运行档案,逐步建立设备万吨和百万吨产量的材料、配件消耗档案。通过万吨和百万吨材料、配件消耗,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可以得出对设备基础管理和强制保养、检修等工作做的是否到位,对设备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并从中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与死角。 1.5 管理制度化 1.5.1 制定设备更新计划 多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机电设备长期处于超期服役,给机电设备安全的管理带来不少困难。建议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要抓紧对一些重要设备、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一些电气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其技术先进性以及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性,果断地报废一批安全功能差的旧设备、老设备。这就必须从企业制度上人手,制定设备更新计划,保证急需更新的一些设备的投入。 1.5.2 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要依照上级有关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我们生产现场实际,制定有关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设备巡回检修检查制度,各机电工、操作工种岗位制,并吊挂到生产现场,督促贯彻执行,从而对设备的管理做到制度化、 科学 化。 1.6 提高机电队伍的整体素质 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自身工作的需要,我认为抓机电管理首先应从提高机电技术队伍的素质做起。机电管理的决策层如同战场的指挥官,应树立超前思维观念和创新思维观念,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用新的思维观念去观察本企业机电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突破旧框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 发展 。要转变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走出一条向机电管理要效益的路子。 2 结束语 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煤矿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消除机电事故隐患,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加大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加快用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减少机电事故的发生,从而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我国煤炭 工业 发展水平。 机电设备论文: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摘要: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有简单的机电设备再到高档普采及综合机械化采煤,使我国的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大大改观,不管是人工结合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现代化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抓好机电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从井上到井下,从采掘到辅助,一台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全矿毁灭性的重大损失。针对于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机电职工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致使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 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6.计划管理,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进行编制并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①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②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③做好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资料的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①安全可靠性。②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③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秩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到位,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技术职称评定,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等。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践,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及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 总结 。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动态控制;有效控制 1引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由始至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的“三超”现象,除开 自然 因素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的。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 计算 机 网络 、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建筑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至dn350mm以上,以上3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 工业 工程中,3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水电相结合的远程水表正成为一种 发展 方向,有望取代传统的水表。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这3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这3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紧凑装饰尺寸、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5)暗装、暗敷多。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完后,较难发现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3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程造价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如图1所示。 3.1按工程建设的进程,影响造价最大的工程设计。 影响造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中,其中初步设计阶段占75%~95%,技术设计阶段占35%~75%,施工图设计占5%~35%。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合理,则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和业主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管理、分配体制的影响,设计人员热衷于为业主从“推荐”施工单位到“推荐”“选用”某种品牌的设备、材料,从中收取生产厂商的回扣,实质加大了业主的投资。个别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此时,施工单位往往钻在自身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多算或重算计算工程量,造成工程计价多估冒算,同时给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某工业厂房设计中,生产工艺管道系统无管道系统图,造成无法算量,识图困难,施工中施工方全部按现场布管,全部走现场签证。 3.2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个别施工 企业 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不合法的最大收入,内部质量技术及造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健全或设置健全但无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措施。这种施工单位不是本着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单位节约的原则,强化管理、内部挖潜、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而采用以下方法获利: 1)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各种办法使合同条款欠缺细致的规范,给施工单位预先留下许多漏洞,导致工程造价严重突破工程预算。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导致包干项目包不死,最终成为按实结算工程。 2)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站在自身角度,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 3)取费标准不按“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套,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 4)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完全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大量采用高价低质的材料,这不仅是使安装造价增加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问题。 5)重复报量和超进度报量。同样的工作内容,改头换面或稍加修饰,重复多次向建设单位报量,目的是使划拔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超过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尽量提前收取工程款,为以后的工程结算纠纷和工程造价的超冒奠定基础。 6)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的工程,施工末期施工单位采用多报材料计划,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为日后甲乙双方“扯皮”埋下伏笔。 3.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如何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设计变更费用及签证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造价。由于不少业主对工程概预算专业不甚精通,处理不妥就会增加工程造价成本。 4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各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控制管理措施不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因此,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或者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4.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安装工程中管线布置较密,难免会有“打架”情况,因此需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煤气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由几栋办公楼及数栋住宅楼组成的小区,需要10kv扩容供电及新建几个用户站,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根据《电力建设安装工程定额》、《电力 工业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湖南电力行业材料预算价格》编制的预算为3600万元,对此预算进行分析并通过材料市场调研,发现母线槽2500a的价格要高出40%,原报价11520元/m,而询价只有6200元/m,就此一项差了100多万元。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列举证据,最终同意以3200万元的合同价与业主签订了合同,从而使供电部门的垄断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实际,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400万元投资,核减率为10%。 4.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某些大型设备如冷水或热泵空调机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水泵、锅炉、柴油发电机组等,在总包招标过程中一般只要求施工总包单位报安装费、人工费,而设备购置则由业主通过招标采购或业主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由于大型设备经测处将占机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且这些设备专业性强、价值高,对造价影响大,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 文献 ,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主要考察其生产或供货能力、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工程业绩,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或生产商。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如某工程中的空调热泵机组设备,招标前市场价14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050万元,节省400万元;变压器,招标前市场价135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95万元,节省40万元;高低压开关柜,招标前市场价18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300万元,节省550万元。 4.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处理不妥就会给施工方留下索赔的伏笔。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 经济 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 计算 该项划等号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后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不但核量不准即使核准了,也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由于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工程实施阶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图纸外工程项目或隐蔽工程。对于建设单位,除随时检查隐蔽工程外,对图纸外工程实施隐蔽前要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确保隐蔽工程的准确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坚持按图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造价。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认真履行隐蔽工程会签制,搞好动态结算,为工程款支付提供可靠依据。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4.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作为对造价的综合控制与管理,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 因此,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机电设备论文:试论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 论文关键词:煤矿 机电设备 故障 维修 预防 论文摘要: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这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在我国煤矿的固定资产总额当中,有55%-65%是机电设备和设施,所花费的工资、能耗、油脂、配件、维修费用等的总和要占煤炭生产成本的40%以上。文章介绍了煤矿机电故障的类型及维修方式,并提出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大幅上升。也使我国煤炭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一大批新建的大型煤矿项目纷纷立项建设。我国矿井的生产特别是大中型矿井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出现了百人千万吨级的煤矿。机电设备是构成施工生产的重要因素,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工艺、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零部件会逐渐地被磨损、变形、断裂、蚀损等,随着零部件磨损程度的逐渐增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会产生劣化,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设备的功能和精度降低,甚至整机丧失使用价值。 1 机电设备使用中出现故障的种类 (1)损坏型故障:如断裂、开裂、点蚀、烧蚀、变形、拉伤、龟裂、压痕等。(2)退化型故障:老化、变质、剥落、异常磨损等。(3)松脱型故障:松动、脱落等。(4)失调型故障: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间隙过大或过小、干涉等。(5)堵塞与渗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6)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 2 故障原因分析及其步骤 2.1 故障分析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别故障的性质、查找故障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将故障机理识别清楚,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预防故障重复发生。通过故障分析,找到造成故障的真正原因,从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装配调整、使用与保养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2.2 在分析故障时,一般是从故障的现象入手,通过故障现象找出原因和故障机理。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或测量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如离心泵不吸水;也可能是某一部件的,如离心泵的填料过热;也可能是某一零件的,如轴或轴套表面损坏等。因此,针对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其故障模式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2.3 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故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3.1 现场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发生故障的时间、环境、顺序等背景数据和使用条件;故障现场摄像或照相;收集和整理故障件的主要历史资料如设计图样、操作规范、验收报告、故障情况记录和维修报告等;对故障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保存和清洗等。 2.3.2 分析并确定故障原因和故障机理。主要包括对故障件的无损检验、性能试验、断口的宏观与微观检查等检查与分析;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如强度、疲劳、断裂力学分析及计算等;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和机理。 2.3.3 分析结论。当每一件故障分析工作做到一定阶段或试验工作结束时,都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调查记录、证词和测试数据,按设计、材料、制造、使用几个方面是否有问题来进行集中归纳、综合分析和判断处理,提出一个结论明确、建议中肯的报告。一方面是为了改进工作、积累资料、交流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索赔和法律仲裁提供依据。 3 煤矿机电设备的一般维修 3.1 设备维护与维修的要点 3.1.1 正确处理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关系。预防为主就是通过机电设备使用中的观察检测,掌握设备运转磨损情况,注意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的故障隐患。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定期或及时检修,不能拖延,因此要把预防与计划检修结合起来。 3.1.2 正确处理生产与检修的关系。设备检修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煤矿在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常常忽视检修工作,出现机电设备带病作业,致使事故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安全和进度。 3.1.3 正确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专业维修的关系。日常保养工作一般由机电设备使用中一位的职工进行,要通过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头,专业维修由专业修理矾构负责,有计划地检查和维修,要把一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断层”砚象发生。 3.2 关注机电设备维修的具体工作要根据设备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从制定出日检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机电设备的检查可分为日检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可分为感觉、经验性检查和用仪器等科学手段进行检测,机电设备大修、中修、小修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 4 控制机电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对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使用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工作环境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合适,有适当场地和空间。特别对采、掘工作面流动设备认真落实包机责任制。 4.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安装设备必须按照技术说明书(或规程)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进行,安装的全过程所有数据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安装完毕要严格验收,验收合格后方能移交使用。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实行日常与定期维护保养相结合,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注油、干燥、防锈等技术处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磨损程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大型固定设备,执行班、日、周(旬)、月检查制度;对采、掘、开拓等移动设备,执行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综采工作面要实行班、日、旬检查制,并坚持三班生产、一班检修、班班维护制度。 4.3 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于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对于事故当事人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吸取教训受到教育,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发生。 4.4 保证必要的设备资金投入,以较为先进和节电节能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耗电较多的设备,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利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利用经济奖励和绩效考核机制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技术比武、师带徒、星级评定等措施检验学习成效,为机电设备事故率的降低和企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老矿区的技术改造,如今的煤矿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维修思想和技术应用到设备维护中,可以将设备的故障率和额外折旧率及设备维修成本降至最低,而将整个生命周期中设备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增至最高。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摘要:节能减损是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值得关心的问题,是井下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井下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入手分析,从多方面详细探讨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以期使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减损控制效果更好。 关键词: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 1选用适宜的变压器及其容量 在煤矿井下的供电设备中,动力变压器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采掘煤矿的时候应仔细地思考变压器的动力功能是不是跟工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并且兼顾变压器的节能效果。一般来讲,在采掘煤矿中选择的变压器动力主导是干式化变压器与节能化变压器。在难以应用干式化变压器和节能化变压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油浸式动力变压器,然而务必确保油浸式变压器具备显著的节能效果。当今,在国内的一些小型煤矿和私人煤矿应用的变压器设备都会消耗非常大的电能,尽管这种高耗能的变压器设备成本投入小,可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很多电能源的损耗。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煤矿应用的是小荷载的变压器,这导致变压器面临一定程度的空载情况,这样在损耗能源的过程中却难以带来相应的动力,从而难以实现运行效率的提升。为此,在变压器的选择中,应选用节能效率理想、应用范围广的变压器设备,如此一来,才可以实现成本的减小,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例如,当今应用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可以使设备运行当中出现的噪声减小,从而使消耗的电能源减少。 2选用适宜的供电电压 在用电设备的功率处在相应数值的条件之下,用电设备中形成的电流跟供电设备当中接收的电压会存在反比的现象,即在提高电压的情况下,电流会逐步地降低。为此,适宜供电电压的选择可以使应用的电流量减少,进而使电流形成的热量减小,最终减小设备的工作效率与实现节能。当前时期采掘煤矿当中应用的电压有别于人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的电压,从整体上而言,提升至660V与1140V这两种电压。如果实际现状可以实现高压电的应用需要,在采掘煤矿的时候能够选择1140V或3300V的供电电压。倘若电压愈高,那么电流就愈小,从而降低电流造成的传输路线的消耗。对于矿井作业而言,需要铺设比较长的输电线路,为此,要求供电电压迅速地传输电能才可以使消耗的很多电能降低。鉴于此,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煤矿企业创建移动变电站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这样可以将适宜的电压提供给矿井作业中,从而使用电设备跟供电设备之间的距离缩短,降低输送过程当中消耗的电量,最终实现减耗降损的效果。 3应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设备 一是在采煤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当今回馈型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变频调速节能采煤技术,其重点在牵引采煤机当中应用,其可以在任何的转速条件下对变频器进行平衡与控制,以及可以实现力矩调整的最大化,确保可靠地牵引,并且能够比较方便地操作这种技术。二是在电铲与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皮带输送机在制动、工作、启动的时候会使很多的电能损耗,以及面临相应的安全问题。在胶带运输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使能源损耗的问题解决,从而实现机器应用年限的延长。并且,在电铲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优化电铲太过操作与缺少动力的情况。三是在提升机中应用变频调速设备。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以及四象限运行技术是提升机应用的主导变频调节技术,并且其应用数字化的系统控制软件可以实现操作的简化与方便。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的操控可以进行远程操作与设计电路。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新技术处理提升机中面临的电机缺相、欠压、过压、过流等现象,从而优化与改革煤矿领域的技术。四是在风机中应用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的应用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省。然而,在采掘煤矿的过程中应用风机不可以实现变频的智能化,这会导致很多能耗的损失,而在风机中应用变频器可以实现风机转速的降低,从而在确保风机安全系数的过程中大大地节省能源。 4有效地应用与管理煤矿掘进机设备 一是实现掘进机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倘若掘进机电设备具备愈大的功率因数,那么其就具备愈高的供电效率。然而,当今国内一些煤矿应用小功率因数的掘进机,这造成供电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功率,然而大都为无用功率,这降低了电压的质量。并且,较小的功率因数导致损耗供电系统的电量,为了节省电能,最为根本的是实现掘进设备功率因数的提升。而应用双电机的技术可以实现掘进设备功率的提升,保障顺利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掘进设备功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的减小实现。二是节省掘进机设备的乳化液使用量。在采掘煤矿的时候,采掘坚硬的石块会严重地损坏掘进机。为此,在对坚硬石头进行采掘的情况下,首先将一部分乳化液喷洒在石块上,这样在软化石块的基础上通过掘进机实现采掘。尽管乳化液可以实现石块的软化,确保掘进机受到的损坏降低,可是一些煤矿采掘工作者为了减小工作环节,一味地提升采掘的速度,往往在未曾碰到坚硬石块的情况下将乳化液泵开启,这会浪费很多的乳化液。为此,应有效地应用与管理乳化液泵,以降低应用的乳化液泵数量。三是注重维护与保养掘进机设备。煤矿掘进设备的顺利工作少不了平时的维护与保养。煤矿的工作环境较为潮湿,长时间在具备粉尘以及潮湿的条件下,掘进机容易被锈蚀,并且如果在掘进机设备中进入粉尘,那么将不利于掘进机设备的顺利运行。为此,为了保证掘进机设备的顺利工作,平时的维护与保养显得十分关键。定期和不定期的维护、检查掘进机设备可以实现其应用年限的延长。作为精密设备的掘进机的一些位置在面临固体颗粒物或者是灰尘影响的情况下,工作摩擦阻力会变大,这会导致掘进机设备的暂停工作或者是卡顿,这会增加其动力荷载,进而损失很多的电能。为此,在维护和保养掘进机设备的过程中,应常常擦拭其一系列位置,并且注意加油,从而实现掘进机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掘进机设备能耗的节省。 作者:彭鹏 单位: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赵楼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煤矿开采离不开机电设备,基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行,而且易引发安全隐患。对此为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介绍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煤矿科技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煤矿企业已开始引入一些高性能机电设备,而矿井生产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要想使这些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而要想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有必要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明确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1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当前由于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通常需涉及机械工程专业、数控专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应由专业安装人员以矿井实际安装条件为基础,科学安装。专业安装人员一方面应具备全面的机电设备安装知识,另一方面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工序较复杂,不易安装,要求安装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安装的机电设备也会不断增多,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大安装人员工作压力,安装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1)安装监管。由于安装矿山机电设备不仅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技术性较强,因此,一方面安装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应达标,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安装监管工作,安装监管人员也应懂安装、会安装。而就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安装监管,甚至有部分矿企根本没设置安装监察岗位,只靠安装人员自行安装,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安装。若在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中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安装不认真,图省事简化安装步骤,时常会造成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不达标,以致设备在后期运行中频发故障严重影响矿井生产。(2)安装设计。由于安装设计是指导矿山安装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在矿山机电设备正式安装前就应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装设计前,应充分了解生产区域实际情况,把机电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需用到的安装工具、安装技术等信息全部确定出来,以充分指导安装工作。若在实际生产中,安装设计人员设计不合理,不详细,或不重视审核设计内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存在设计缺陷,必然会影响安装工作,最终安装出的机电设备便很难满足生产需求,易埋下安全生产隐患。(3)安装技术难点。很多矿山机电设备在实际安装时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若处理不好这些技术难点,必然也会影响安装质量,引发安装问题。纵观以往的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发现变频器安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点。在实际安装作业中整流桥、谐波、供电电源以及电网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变频器,引发变频器安装问题。如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线路信号的正常传递等。另外,机电系统中存在的整流桥也会严重干扰电子、电气设备,致使这些设备不能接受正常指令信号。(4)安装人员。随着矿山机电设备体积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与数量的增多,对安装人员的安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安装人员要想安装好每台机电设备,首先要充分了解这些机电设备,并掌握必要的安装技巧。但就当前我国的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才,加之矿山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安装人员工作压力逐步加大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策略 (1)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矿山企业可通过设置机电设备安装监管岗,来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监管,积极寻找机电设备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同时各煤矿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安装人员工作质量,并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安装技能,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安装作业。总之矿山企业应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努力提高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以确保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2)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管理。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在实际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要求来确定安装场所,选择安装技术,对此,矿山企业应强化管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人员应在充分勘查实际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做好安装设计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设计审核工作,一旦发现安装设计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以免影响最终安装质量。(3)处理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干扰问题。实际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时若电压值过大,为防止变频器干扰其他电力设备,则应单独布置变频器。同时机电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一方面应尽量简化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应确保供电系统电流能稳定传输。除一些重要线路必须保留外如控制系统线路、变频器线路等,应科学合理的去除或适当隔离其他线路。另外,基于变频器谐波会严重干扰电网运行,易缩减电网功率,使电网电压降低等,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给变频器电源侧加装电抗器的方式,来减弱变频器对电网的影响。(4)重视引进与培训安装技术人才。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靠这些安装人员来完成,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际安装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矿山企业要想提高本矿井矿山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的整体安装水平,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着手:①及时引进矿山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人才,以确保本矿井机电设备安装队伍能掌握最先进的机电设备安装技能;②矿山企业应重视强化培训企业内部现有安装人员,大幅拓宽安装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安装技能。与此同时,矿山企业还应重视培养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他们爱岗敬业,严格按安装规程作业,并想方设法的自动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设备运行。为避免矿山机电设备运行受到影响,应在充分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的前提下,掌握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如强化监管安装过程、安装设计,重视引进高尖端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王松 王凯 胡叶丰 原晋林 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 机电设备论文:监理在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做好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引入监理是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有效措施,本文阐述了监理在机电设备在安装中质量控制的要点及原则,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过程。 关键词:工程监理;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1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机电设备的安装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而在当前的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着施工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彻底落实施工图纸及安装规范标准等问题,直接导致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不达标,甚至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安全,为此应当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充分发挥监理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2机电设备安装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2.1质量控制要以预控为主,即事前控制 核查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是否合格;签认设备的报验;检查进场的主要施工设备等。督促承包人严格按照合同技术条件、施工技术规程规范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施工,根据批准的施工计划中确定的施工工艺、措施和程序来施工。 2.2设备检查要点 机电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之后的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运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检查验收是非常重要的。监理验收时要严格按规定操作,若是设备的数量、质量标准或技术参数等不合格,绝不能将其入库。 2.3现场监督 监理工程师可以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单元工程来监查,将设备安装的工序质量作为重点来对整个工程的设备安装实施监督,若是在现场发现相关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监理要在承包单位交付每一环工序的自检报告及安装记录后,对其进行终验工作。 2.4现场监理记录 根据工程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建合同等相关文件,记录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为工程施工质量评定、工程款支付、工程事故处理等提供原始记录和取证依据。 3监理质量控制的原则 3.1坚持过程控制 坚持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从设备的到货验收、开箱验收、预拼装检测、安装过程、试运行检验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查,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对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设备,并处理或返工直到符合合格要求。 3.2强化检验,以数据说话 要加强监管安装过程中的各项检测、检验,并进行平行检测。要以数据来评判设备质量,不能单凭主观感受来评判。 3.3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 监理人员应审查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工序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并督促承包商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调动承包单位搞好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主动性。 3.4把好质量验收关 坚持“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原则,把好质量验收关。应按“工业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规定,执行单元工程的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验收。坚持“通过返修后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机电设备,严禁验收通过”的原则。 4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控制过程 4.1安装前的质量检验 在设备安装前,监理应组织建筑和安装单位进行一次交接验收,主要是复验基础和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位置和尺寸是否合适。如不符合要求,应让建筑单位进行返修。对大型或高精度、冲压设备,建筑单位要提供沉降观测点及基础预压记录。设备安装前的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到货验收,检查到货设备的名称、型号和出厂资料,以及到货数量。若是验收时发现质量问题,就要记载在验收单上,等到开箱验收时再次检查;现场清点包装箱有损坏的零部件并记录。②开箱验收,主要是检查零部件的名称、规格、型号以及数量是否与清单记录相符。另外,对相关的特殊设备要现场进行检测、安装与运行,并填写到货质量认定表。③预拼装检测。在完成到货验收和开箱验收后,对设备进行工地预拼装检测。先对到货的首套设备进行立拼,之后到货的大件再进行组拼并逐件检测。重点检查到货验收中发现质量问题的设备。 4.2安装过程的质量检验 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检验申请。承包人在自检、复检、终检合格后,向监理人报送安装验收申请表。②安装及加固检验。为了确认设备检测的有效性及操作正确性,监理要到现场进行设备的实际安装测量,检查各部安装是否按设备的系统图要求安装到位及各部位零件有无松动现象。③检查防腐措施是否到位。检查设备表的清洁度及表面粗糙度;检查涂层质量是否过关,包括厚度、针孔及附着力;检查涂层外观是否合格,包括清洁是否到位,有无漏涂、鼓泡、流挂和裂、绉纹现象,颜色是否均匀。④质量判定。在现场检验中若是发现质量问题,监理人需要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及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一般问题不大或是返修过程不会影响测量基准的,可继续对其测量验收,只是要注意返修后要补测。而对于质量问题较严重且返工修补过程中会影响测量基准的,直接停止验收。 4.3安装后的质量检验 4.3.1检测和调试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精度,监理必须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检测与调试。如一些机电设备的轴承间隙、相联两轴的同轴度、齿轮副啮合侧隙,及输送设备主动轴和从动轴的平行度,各种机架和底板的垂直度、水平度等,必须达到技术文件和相关规范的要求,且检查后要完成审查检测记录。 4.3.2试运转 为了综合检验之前各安装工序的质量,同时也为了发现设备在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设备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试运转,以便做最后的调修,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投入生产。因此试运转是检验设备制造和安装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理的质量控制重点。监理要在完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后,审查设备的试运转方案并巡视、旁站观察机电设备的试运转情况,各种设备试运转的试调和考核必须都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文件要求,如:①设备的空运转一般应达到下列要求:运转应平稳,没有异常的震动和噪音;各部位零件无松动;润滑和密封部分无渗漏现象。②一般设备的负荷试运转应达到下列要求:进、出料能达到设计要求;轴承、滑道及填料函等部位摩擦温度正常。 5结束语 综上,监理工程师应当做好机电设备安装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安装机电设备前要先审核工程图纸,再对照图纸检查工程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检查、确认设计图纸和设备是否相符,监督设备安装、调试步骤是否符合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给出解决对策,以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进一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郭欣 单位:湖南省光辉监理有限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摘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且十分普及,机电设备的普及虽然显著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同时大强度的开采让人民越来越关注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问题,所以,矿山企业急需完善并提升矿井内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本文将针对国内矿山企业的矿井内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现状进行初步的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来提出相对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杰中建 单位: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 机电设备论文: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增大了煤矿能源需求量。要提高煤矿能源的产量,加强机电设备管理是基础要求,同时也是综采工作面的基础支持,对提高综采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是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相对滞后,对提高综采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新时期怎样创新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综采工作的意义,并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机电设备管理创新建议。 关键词: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创新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大力促进,对煤矿的需求量持续升高。煤矿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自身实力。而增强煤矿自身实力,就必须要加强企业综采管理,尤其是机电设备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但是从煤矿综采的机电设备管理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结合实况不断创新。因此,探究新时期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现实价值。 1.创新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生产的意义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各种机电设备作为综采的工具。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对煤矿综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升经济效益;从我国煤矿企业来看,大多数煤矿虽然比较重视机电设备,也购买了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但是许多企业并不重视管理,导致机电设备老化、陈旧,缺乏必要的维护体系,在机电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从相关部门统计来看,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已经占据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较大比例,大多数都处于50%以上,因此经营运作好坏直接对煤矿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假如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缺乏合理、科学的手段,必然无法达到管理效果,就会增大煤矿成本投入,提高煤矿生产的负担,对整个综采工作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确保开采安全;近些年,我国频频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对国家与人民的安全、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这些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40%以上事故都是因机电设备发生电火花引发安全事故。从安全事件来看,因机电设备管理不科学引发重大火灾事故占据重大火灾事件的80%以上。由此可见,对机电设备科学管理,是确保煤矿综采安全的基本保障。 2.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在新时期,对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综采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传统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煤矿综采所需,就必须要对机电设备管理进行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要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创新策略,才具有创新的价值。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机电设备管理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十分重要。目前许多煤矿企业认为管理就是维护和保养一些,随便安排一个人就可以了,因此许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有一些管理人员工作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维护程序不熟悉,当机电设备运行时发生了故障,无法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并且许多企业自身也不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煤矿综采机电设备工作时势必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随着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其技术性也就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机电设备都需要人来操作,因此不重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就无法提高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2)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煤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煤矿企业比较重视经济效益。因此进行综采时,就会将提高产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施工时,大多数企业就会忽视加强综采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而且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即便制定出了相应管理制度,因为缺乏管理理念,也无法将管理制度彻底执行下去。(3)投入资金不足;在管理综采机电设备过程中,需要投入充足资金进行维护和保养。在现实中无论是购买设备还是维修设备,均需要充足的资金做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都不重视这个方面,购买设备时常常是省了又省,甚至为节省资金购买性价比不高的机电设备,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价钱较低的机电设备,其性能自然也不会高,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故障,而且发生故障概率自然较大。同时发生故障的机电设备,维修时必定需要一定资金。假如资金投入紧缺,必定影响设备工作效率乃至停用,对煤矿综采工作造成影响。(4)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迟缓;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综采使用机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况来看,许多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更新上比较缓慢,平常根本不会主动保养和维护,设备不到无法维修地步,煤矿企业是不会考虑更新机电设备,因更新设备势必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使用落后的机电设备,不但会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生产运行时还会引发各种安全隐患。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来看,一些安全事件就是因机电设备老化所致。 3.当前对煤矿综采机电设备的管理创新措施 从机电设备管理现状来看,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煤矿综采工作所需。因此,就要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创新管理。 3.1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因此要创新设备管理就必须要提高设备管理员的自身素质。首先,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所用设备的使用情况,要熟悉设备操作,掌握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同时还要学会处理设备的日常故障。当然煤矿企业可采用考核模式和技能竞赛方式,提高管理人员基础技能。 3.2完善实施管理机制 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机电设备管理体制,要在企业中制定一套完善的体制,让管理人员工作时有章可循,并非简单、机械地按照产品说明书去管理机电设备。在现实中,煤矿综采工作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势必会影响到综采工作。因此煤矿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结合煤矿综采生产特征,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体制,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当然制定体制而不实施,就相当于没有制度,所以还必须要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通过奖惩制度激励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提高设备的管理质量。 3.3增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落实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针对设备管理资金投入不足,最有效措施就是要增大资金投入。在煤矿综采工作中,机电设备是硬实力,提高设备性能,就可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而且这种方式也是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所以企业购买设备时,就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购买高性能设备,要提供充足的资金确保设备正常维修,短时间内恢复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从而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 3.4及时更新机电设备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机电设备发展非常迅速,一批批新型设备不断出现。因此煤矿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就必须要依据企业实际情况采购一些新型的机电设备。因此老陈旧机电设备虽然还能够运行,但是在使用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工作效率不高,不但会增大生产成本,还会影响综采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就要依据生产所需,及时采购一些新型机电设备,提高综采效率。 作者:辛静波 单位:山西义棠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思考 摘要:机电安装工程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涉及面较广,专业整体的跨度较大,尽管机电安装具有固有特点,然而本身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只有加强建筑机电安装的项目管理,才能保证机电安装可以顺利进行,推动机电设备的发展进步。本文根据多年机电设备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进行重点分析,为机电设备安装提供有益意见。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 引言 现阶段,伴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离不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并且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对于确保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提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 1.1机电设备安装特点 1.1.1需要较高的技术 机电设备的安装会涉及到信息采取、建筑等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较高的技术。为提高施工效率,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另外,检测技术、装配技术、吊装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安装施工中。 1.1.2需要进行协调管理 因为机电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术较广,所以必须协调好各方的工作。保证不同专业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协助施工,安排好施工进度,使施工过程有序衔接。 1.2进行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的意义 1.2.1规范安装人员的工作 在安装机电设备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往往不重视相关规定,不按规范操作。这些情况往往会引起机电设备出现不合格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项目安装的项目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机电设备的使用,确保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 1.2.2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事故,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2加强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措施 2.1加强设备安装的质量管理 2.1.1加强设备安装前管理 建筑机电设备的准备过程中,首先施工人员全面掌握设备图纸的内容,一旦确定图纸中的不足以及疑问,应当提出并商讨研究,实时调整安装设备的安排。对建筑设备按照涉及的表格资料、技术要求、文件以及标准真正做到掌握于心。对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项目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全面确认与复核,安装工作打下基础条件,细化现行的操作规范,向安装人员进行全面工程的技术交底,结合施工人员流动特点,根据安装进度情况进行技术交底。 2.1.2加强对于原材料、安装设备质量的管理 一旦安装工程中的原材料或者是安装设备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将直接导致整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因而控制好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安装单位在进行原材料以及安装设备的购置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设备的选购。在进行选购的过程中,还要对制造企业的资质以及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考核。在进行现场的安装工作时,对于运达施工现场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要进行抽检,确保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使用。在进行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的出现。 2.1.3加强设备安装中管理 设备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通过审查技术文件以及设备设计图纸方案进行设备的安装,如安装中遇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方案,严禁未经监理同意私下对图纸设计进行变更。除此以外,设备安装坚持落实三检制度,重点设备的安装要设置旁站监理,积极推行安装规范化操作,制定满足工艺规范、具有操作要求的控制质量制度。在建筑设备安装管理过程中重视收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签证资料与验收资料的整理、收集,未经项目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对下道工序进行安装施工,以避免监督流失控,同时要做好施工日志,进行文件存档。 2.1.4加强设备安装后管理 施工方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后,展开全面的自查、自纠,并向项目管理部门递交竣工报告与验收报验单,由总监工程师带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设备安装的竣工资料进行初步验收检查,并根据监理意见,审核施工方的整改情况。监理方对设备安装与竣工资料进行严格检查,完成验收后,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报验单进行批复,并向建设方提交评估资料报告。 2.2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中的机电安装工作来说,安全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安装工作中出现问题,将会给后期机电设备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现阶段在建筑工程的机电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因此,机电安装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施工人员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也应该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不断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学习,积极总结管理经验,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强化成本控制 (1)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建设之前,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标准对项目的造价进行预估,以便掌握该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之后,就要在项目建设之前进行相应的控制,严格控制多余的成本消耗。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强化成本控制。(2)在项目建设之中,对于项目所需的投入要严格控制,每一笔投入都要进行汇报、审批的程序。同时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合理的资金投入及时纠正,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于不合理的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人员要撰写相应的资金使用报告,包括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调整措施都要详细记录,以便计算项目的实际成本。(3)项目结束后,一般需要依据一定的成本核算标准,对于所有的项目投入要进行汇总和分析,尤其是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当然为了便于该项工作的管理,要设置专人负责,且事项岗位分离。同时,对于项目损失的部分也要进行核算和整理,计入成本之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急剧增大,确保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强化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尤其是将现代管理方法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之中,进而加快机电设备安装的发展。 作者:何师 单位:茂名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机电设备论文:建立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工作采用手工记账,主要存在处理速度慢、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系统可以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步骤、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加快了设备周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 1建立盘活大数据管理的必要性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的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滞后,影响决策、分析;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能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机电设备盘活系统或系统)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申请、审批、价值评估、调拨、租赁、出售、转让、接受、报废、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 2盘活设备管理流程 系统从各矿设备台帐及集团各部门财务数据开始,生成存量机电设备台帐,实时/定期对该台帐进行数据更新;各生产矿可通过实际需求查询或由系统库存报警自动生成机电设备盘活申请;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依据该申请,联系设备归属矿、机电处、集团财务等相关单位、对该申请进行线上核实/审批,以及线下现场检验等;获得审批通过的设备,将在存量机电设备原所属单位进行出库,在接收单位进行入库。系统为管理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提供详尽准确数据,有效辅助集团公司解决存量机电设备盘活过程中业务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存在的执行、监控、统计等问题。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资产即指机电设备)。针对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传递效率低,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开发集团机电设备盘活数据管理系统[1]。 2.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源数据仓库 目前集团公司各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二级子公司所辖矿井的各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共享程度低,针对各矿可盘活机电设备管理的不摸底,各矿盘活机电设备所在位置、盘活机电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情况不明朗。建立基于利用集团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数据仓库,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建立集团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2.2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体系 目前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流程是基于手工层面的管理流程,各矿信息获取、申报、审核、批准等均处于手工或半手工状态。建立基于电子信息流程的管理体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状态在线共享,与集团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共享盘活机电设备的设备信息,状态建立集团层面的盘活机电设备管理运营标准实现机电设备盘活流程的电子信息化。 2.3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的考核指导体系 目前盘活机电设备的管理流程中有些环节还存在管理困难。目前集团各生产矿所属盘活机电设备的完整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已经被拆卸成不同配件;盘活机电设备的可用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在可以运行的状态;盘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得到了应有的维护。由于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上述工作的管理处于缺失或部分缺失状态。利用互联网电子信息化技术,将管理颗粒延伸到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设备,针对各台设备进行信息化考核。 2.4完善盘活机电设备分析预测功能 通过对盘活机电设备的机电设备管理运营,建立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调拨、属地化管理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库存、调拨预警等功能。 2.5实现平台分级管理、远程访问等功能 系统提供数据网络接口,可以利用Internet和集团局域网将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和分析报表等传送到有关部门及生产矿井,实现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远程查询。同时针对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开放不同级别的盘活机电设备数据,做到信息分级化管理。 3大数据在机电设备盘活方面的应用及创新 将大数据概念引入机电设备盘活领域,同时兼顾煤矿集团企业架构与煤机管理特殊背景,在国内外此项研究均属首次。系统为同煤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定制开发,以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设备维检运行、煤机调配规律等实现对集团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子公司等分级进行机电设备设备状态的跟踪监督;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利用现有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等,实现信息共享,与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信息化。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的数据仓库,记录从设备采购、地理位置、归属、维检、盘活等信息,记录盘活机电设备的“前世今生”。(2)建立基于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混合网络架构,通过与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的煤矿机电设备盘活信息化工作体系。(3)通过对每台设备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盘活监督考核体系,弥补了手工作业条件下,单台设备监督苦难的缺陷。(4)通过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算法,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的大数据预警机制,实现库存、采购、盘活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 4前期研究工作情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同煤集团集团公司在煤矿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塔山、同发东周窑等千万吨矿井已经成功实施库存管理系统,马脊梁矿实施了安全生产大数据系统。集团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充分利用机电设备管理与大数据风险预警的积累经验,为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进行定制开发。 5社会经济效益 (1)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信息进行了统一化、标准化、数据化。通过建立盘活机电设备数据仓库,将集团各所属矿井的闲置机电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将各类可盘活机电设备进行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可极大提高闲置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采购。(2)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数据化、信息化梳理,建立完善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流程。从过去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为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3)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工作进行了深耕细作,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过去管理到矿/大类别的设备,精细化到每台设备的管理,通过监测每台设备的属地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盘活工作效率、通过对每台设备的精确考核,从而实现了机电设备盘活工作的闭环管理。(4)系统利用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常用算法,建立大数据设备管理平台,通过监测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状态,为设备采购、设备报废、库存预警等提供管理支撑。 6结语 同煤集团存量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每年仅有数名管理人员,便已经实现了每年四亿元以上的机电设备盘活,为集团节省了大量采购开支。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通过对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的精确管理、管理流程信息化实现、与现有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商业智能机制引入,可有效提高闲置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大大节约集团设备采购数量。 作者:庞海龙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机电设备论文:焦化厂机电设备管理分析 摘要: 煤焦化行业设备相比其他产业设备具有高负荷、长周期运行的特点,这就对该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当前大型煤化工企业设备管理者所关心和思考的主要课题。本人结合自身从事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维护、检修多年来的管理工作经验,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焦化行业机电设备装备特点,现行维护方式和实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症结所在,通过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一些较为贴合实际、行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交流学习,并致力于对现在多数焦化行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出解决方法,旨在对我们的管理现状有所改变,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 煤焦化;机电设备;管理;质量;方法;效率;措施 0引言 机电设备对于煤焦化行业来说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有设备管理工作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有序,才能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煤焦化企业设备的特点是不间断运行周期要求长,在用设备不能发生故障性停机,一旦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生产工艺对设备要求高,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强调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这样就会导致设备带病作业,加大了整机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所以煤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生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出相对的管理措施,对机电的管理与维护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备的招投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及维护、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等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管理就是针对上面所说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模式,只有各个环节都不出问题那就说明设备管理是有效的。本人从事焦化行业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工作12年,下面就以我10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结合各个管理环节,提出一些管理措施,与大家交流。 1设备招投标管理 在企业中,为了尽可能节省开支,大多数工程、设备招投标时都实行最低价中标制度,虽然理论上合理的低价中标有利于节省投资,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使招标人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公平、公正竞争秩序的形成,有效防止国有资金项目中的腐败行为。但是,合理低价中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偷工减料行为,降低工程质量;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恶性竞争,严重扰乱工程承发包市场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投标单位为了竞争,竞相压低价格,最终导致大量低于成本价的低价中标,由这种过低价中标所引发的施工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工程纠纷、设备质量等问题频出。所以我们要不只是看见低价中标的好处,更要看到低价中标的危害,并在实际操作中制定一定的对策防止蒙受损失,评标过程中多方面考量,综合考虑需求设备的性能参数、生产率、安全、环保、质量等因素,优先选择高性能、技术先进、使用新材料、维修便利、成本低、零配件能够后广泛使用或是能够和设备厂家对接、相比性价比最高的,杜绝一些质量差、寿命低、效能低的设备进厂,并有效监管安装质量,从源头管控。 2设备选型要合理 机电设备能否完全满足正常的生产需求,要根据所需设备使用环境和工艺情况综合考量,尤其是煤焦化工企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完全满足自己实际使用时的特殊工艺要求,例如功率、温度、压力、耐腐蚀性、防爆等级、硬度、抗磨抗震、特殊材料等多项性能指标,这些都直接决定着设备使用过程的运行情况,是否存在“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故障率高低、维修成本高低,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益。所以我们应当在设备选型上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企业实际工况为基础选择市场主流产品,选择在国内市场上有相当的份额,具有高安全可靠的原则,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的产品。(2)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看产品的品牌又要看生产厂商和销售商品,是否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售后服务,包含维护零配件的供应情况,否则出现故障时既没有技术支持又没有产品服务,使企业白白蒙受损失。(3)价格对比和性能对比的原则。与不同品牌同类设备进行对比,确定所选定的设备供应商是不是设备的直接生产方。多了解一下所选定的设备之前的使用案例,从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如果设备量很大或者价格很高,建议一定要到生产厂家去参观一下。(4)费用结算售后保障原则。购买设备合同要签好,定金不能超过30个百分点,坚持设备安装完毕以后再付剩余款项,并留有一定的质量保证金,在服务试用期限内制衡供应商提供其应有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最大底线的保障自己的权益。(5)选用人员知识化、专业化原则。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生产实际,了解情况,确实掌握机电设备状况,计划购置设备时,有关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咨询,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再批准进行购置,严格把关,不花冤枉钱。 3安装调试等基础建设要合规 准确可靠的设备选型后,下一步设备入厂安装有几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也是我单位后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和同行业同仁共同交流所获心得,尤其是几个小的方面极易忽略,但给后续的生产活动和检修维护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值得大家借鉴。(1)进场的设备、材料、质量要严格把关,要有专人验收。建立验收台账和责任追究制度,验证设备产品的生产合格证书、质量品检证书、设备性能实验材料、材料性能分析材料等有效证明,有特殊要求的要另外再做相关实验来验证,充分把控品质关。(2)接收设备设计图纸和安装图纸,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及时建立设备档案,便于后期使用过程解决问题和设施维护。(3)设备安装过程不能完全依靠监理单位的监督,企业作为业主也要全程参与进去,要指派专人全程监管,被指派人最好是该设备后期使用者、管理者、维修者,既能强化责任,也给后续管理、使用、维护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基础。(4)设备的基建基础不能出现问题,这也是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因实际施工作业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监督,或是被委派监督者责任心不强,与施工单位沆瀣一气、糊弄了事,或是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一点基础知识都没有的人来做这个工作,导致部分设备安装基础地角不平、灌浆不良、中心没找正、标高误差大等现象多有发生,安装精度低,位置公差误差大,后期基础沉降导致设备同轴度变化,这些都会导致设备损伤,后期维护困难,难以找正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防。 4使用维护是关键 如何正确的将设备使用好,维护好,也是焦化企业设备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依次例举如下,逐一分析。(1)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给比例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这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缺陷,设备基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执行情况的监督者。只有配齐相应专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动员他们在基础管理上重视起来,技术环节上重视起来,才能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管理体系。(2)企业对岗位操作人员设备知识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员工不懂得设备“四懂”(懂原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基础的设备使用、保养知识欠缺,对设备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意识。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3)没有形成设备的全员管理理念,设备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设备坏了与他们没关系,交给维修工就行了。要从上到下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设备的基础管理就是从使用者开始的,全员参与进来,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管理和监督,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建立追究考核制度。(4)设备维修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对维修人员的管理上都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没有充分的把设备维修人员的主动性调动起来,造成能干的累死,不能干的闲死,最后能干的也不愿意干了。建议统计工作量清单,建立《工时工单管理制度》,根据作业内容的难度、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环境等因素评估工作工时,再辅以主副修工时,区分制定工单单价,以劳动报酬的多寡来促进劳动作业的积极性。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工时评估合理,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前提来执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5)努力减少非正常检修。一定要加强设备操作管理,让员工按章操作,杜绝违章操作,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事故和因保养不利导致的事故发生。(6)统筹管理、降低非计划性检修。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保养,提前预定检修、排除故障,不断提高涉及的各项可靠性指标。不断提高设备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降低突发事件。(7)设备检修作业不规范,没有标准化检修流程。设备检修步骤包括:检修计划的制定、检修方案的编制及审核、备件材料和工器具的准备、现场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案的学习培训、检修前的岗位交接、检修中规范标准的落实及检修后的现场清理。每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及标准,但部分企业没有制定标准及规范,这就导致出现了干活鲁莽,易出安全事故,不按预先制定的方案作业,既费时费力,检修质量也不高。(8)设备故障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对设备重视不够。好多企业设备带病运转现象时有发生,小小的故障没有及时得到消除导致大的事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就像得了流行感冒,明明可以简单的吃点药就能治愈,却为省钱硬抗,结果导致了其他病变的发生,不但多承受着痛苦,也多花了钱。我们的设备往往就像这个得感冒的人一样,在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减少停机时间,压缩设备检修时间,加大了故障程度和风险,一旦出现状况,不但会耽误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会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舍本逐末、得不偿失。(9)加大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替换下来的备品备件未能再利用,浪费严重,其实有很多有修复再利用价值零配件,通过简单的焊接、机械加工等手段可以修复,对已报废设备的零部件、废旧材料都可以再利用,我们往往弃之如敝屣,为了换新的省时省力,然而却浪费了很多资金。所以建立完善的修旧利废制度,建立鼓励机制,集约处理废旧物资都能很有效的改变这种状态。以上问题是各个单位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企业设备管理就得不到长足的进步,所以我们要重视起来,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5领导要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学科。不是所有的管理制度适合所有的企业,一个企业要结合自己设备的结构性质及人员技能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企业在不同阶段设备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一成不变,要及时检查发现薄弱环节,制定办法提高管理水平。相同的制度,不同的执行者,最终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搞好设备管理,要有合理的制度,合适的执行者,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好的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不能光看眼前的经济效益,要放足长远,只有设备稳定运行,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基础。 6结语 在设备管理上我们应该朝着大型化、集约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紧跟国际先进设备管理趋势,正观念,树理念,不断端正管理行为和提升管理效果,体现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重视思考,不断的想出对策解决问题,要勤于思考,不能草率的解决问题,深思熟虑后以最佳的方案处理问题。同时还要经常性的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鼓励成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及管理上部门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善。 作者:张克福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焦化厂 机电设备论文: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探究 摘要: 机电设备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运行的安全性将会对企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基于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情况的分析,总结在当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汇总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本专业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系统;使用性能 众所周知,机电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前提,但多数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随着机电设备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设备使用性能可能不如以往可靠与稳定,导致机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与缺陷,继而会对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及时解决机电设备存在的各类故障,以确保机电设备生产的安全性,确保相关机电设备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长期发展。 1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在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机电设备的综合性能日益凸显,在多个行业部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总体来说,机电设备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并且在生产效率上的提高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一些十分危险的地方,通过机电设备的运转就可以避免工人的直接进入。并且机电设备的监管,通过调试适宜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完成工作,还能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预警,降低一线生产的危险系数。 2机电设备管理问题分析 2.1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当前大部分企业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管理人员安全隐患与责任意识相对匮乏,加之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存在故障的机电设备难以及时得到处理,导致设备带病运行,一方面降低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功效;另一方面导致了机电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严重时还会对机电设备专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2.2现场管理不足 机电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不认真对待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设备完整率、包机制、点检制等基础工作的开展没有落实到位;机电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彻底检修时,只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临时处理,没有及时对其整体进行检查维修,埋下安全隐患;闲置机电设备回收入库工作不够及时,检修整改的过程当中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2.3设备管理标准存在差异 在机电设备现场检查中频频出现实际标准与管理文书不符合的问题,大部分监管维护人员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导致各类问题拖延时间过长,给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与影响。 3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围绕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必须从各级人员入手,强化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工作意识,遵循国家相应安全管理质量标准要求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展开各项工作。同时还需要将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以及具体工种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引入机电设备专业安全管理实践中,明确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权责。除此以外,还应当针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构建设备管理台账,完善机电设备相关技术档案资源,结合企业机电设备运行特点,制定设备检修以及更新换代的工作计划,配合奖惩工作机制的落实,以确保各级管理人员严格遵循机电设备相关使用规范,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力度。 3.2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必须重视对机电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针对当前企业机电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客观形势,必须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培训工作的方式,促进机电设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应当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当加强对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与培训工作,在面向社会外聘机电设备管理专业优秀人才的同时,将竞争选拔工作机制引入内部人员选拔中,打造具有高技术以及高素质特点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专业队伍,以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应不断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人机联责、提高薪资报酬、完善奖惩工作机制等相关措施,确保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相关职责。 3.3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 严格落实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以及事故追究责任制等,重点建立健全机电设备使用与操作规程、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机电设备现场管理制度及机电设备采购与验收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同时配套相应考核措施,真正让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约束力,以规范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各项管理行为。 3.4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 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相关机电设备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多种方式向领导提出意见与建议,推荐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合理应用,结合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争取国家政策性安全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根据相关的机电设备行业标准完善规划,以确保各类机电设备运转以及更新换代的有效性。除此以外,机电管理工作部门还需要在促进新机电设备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针对各类机电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合理安排生产工艺工作流程,依托于现代化的机电设备以及技术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机电设备运转的安全性以及管理的高效性。 3.5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 机电设备日常性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确保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另一方面有助于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维修保养工作的开展,虽然会消耗一定程度的检修成本,但与直接购买更换新设备相比,仍然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投入成本。在针对机电设备展开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需要对机电设备日常维护与检修的各项措施加以完善,为参与机电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第二,应将日常管理各项举措贯彻落实到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机电设备的清洗与润滑,以起到降低各类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必须针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维护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性能缺陷,确保所有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创造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包括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机电设备更新的制度完善、新机电设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这些方面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助于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吕小将 单位:厦门湖里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银行会计学论文:改进地方银行会计体系的研讨论文 摘要:目前,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不适应改革的发展。应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和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是加强金融管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是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内控制度、严肃结算纪律、加强财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银行的会计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不严,具有内部制约性质的基本规定未认真执行。二是财务支出随意性较大,行为不够规范。三是会计监督不到位。四是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分析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民银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要认真研究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成因分析 (一)内控制度落实的环境影响着会计内控制度落实的成效。 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环境包括很多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单位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程度及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基层行对会计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软化,主要是个别县支行的领导对会计工作管理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没有真正把会计工作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平时研究少,过问少。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的行领导局限于传统观念,认为会计工作实行双重管理,即上级会计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缺乏对本单位会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会计工作满足于账平表对,资金不出现问题,从而使会计反映、监管作用未能发挥出来。 第二,部分行常常抽调会计人员搞行里中心工作,使一些会计人员不能正常从事会计业务;把会计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其他部门,使会计部门成为基层行基础知识培训基地。 第三,有的主管行长缺乏对会计知识、会计业务的了解,关心本行费用指标的多少、经费的松紧较多,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了解不深不细,对会计信息缺乏认真分析,对自己是会计责任主体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岗位设定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的矛盾。 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县支行会计国库科承担着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双重职能,一般应设置接柜岗、记账岗、复核岗、联行岗、综合岗、系统维护岗、会计主管岗、事后监督岗、电子联行岗、票据交换岗、结算管理岗、会计档案管理岗等岗位。其中事后监督员、票据交换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必须交叉,联行来账、往账和联行对账与管理必须分离,印、押、证必须分开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开展,必须一人多岗,一人多责,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顶班就不可避免。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现象,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复存在,风险隐患较大;另一方面,县支行人员较少,会计业务量较小,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势必造成会计人员占全行人员比重较大,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县支行其他工作的开展。 (三)实现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与县市支行人员素质的矛盾。 按内控制度的要求,联行、记账、同城票据交换、财务等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原则上两年轮换一次,会计主管人员原则上三至五年轮换一次。强制性的定期轮岗或离岗审计,对防止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用联行资金,减少会计资金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县支行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其一是县支行从事过会计工作的人员少,懂核算、懂会计管理的人员更少。据统计,某市9个支行中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不足50人,具有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不足20人,现有会计人员一半以上无会计证。在这样一个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搞岗位定期轮换条件不成熟。 其二是调整的新手较少接受过会计知识培训,对会计制度了解不多,对防范金融风险缺乏认识,特别是会计核算操作无从着手,需要一定时间培训、熟悉的过程。从该市各支行近两年调整的会计人员看,调整人员较多的行,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大范围地调整会计人员,势必影响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 其三是联行、结算工作技术性较强,联行结算人员必须对《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支付结算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适应人民银行结算管理的需要。外来的会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靠一线结算人员的工作经验来防范的,如果联行结算人员轮岗过勤,也会带来一定的会计风险。 (四)会计财务部门与营业部门、国库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在会计管理上,会计部门、营业部门之间时常出现不够协调的情况,这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和重复。会计部门是辖内金融会计,也是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营业部门和国库部门是具体业务操作部门。而县支行会计国库部门,既承担着营业具体业务,还要负责国库、会计财务业务,业务管理分别接受中心支行会计财务科、营业室、国库科三家的指导,由于具体工作布置和管理“政出多门”,县支行会计国库科无所适从。比如,在登记簿设立上,上级行三个部门合计要求设置登记簿有60种之多,近一半完全可以合并或撤消重复登记。如果三家在业务管理上统一要求,县支行会计国库部门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从事金融服务和结算监管,会使整个会计管理和监管有一个较好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质量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而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从工作上处理好一个关系。 第一是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央银行会计是宏观金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人员在管理范围上,不仅要管好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及时办理各金融机构的缴存款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清算,还要管理结算。在管理内容上,会计部门要利用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搞好会计分析,通过其固有的反映、监督职能,为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做好内部资金和财务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是会计工作要实现由“核算型”到“管理型”观念转变,即以记账、算账、报表、费用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转到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为中心,以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为主要任务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央银行会计工作范围也要逐步延伸拓宽,反映、控制、监督、管理、分析、预测都是中央银行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第三是处理好会计改革和加强会计管理的关系。会计改革势在必行,任务繁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金融活动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作为金融管理职能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管理与改革同等重要。因此,应当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改革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人民银行会计应加快改革步伐,尽早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夯实会计基础,规范会计行为。 银行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为确保会计核算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必须从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入手,狠抓会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 首先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对现有不合适、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严密、更完善,通过建章立制,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堵塞漏洞。 其次是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严格实行印、押、章使用与保管环节的相互分离,会计核算与事后监督相分离,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控。 再次是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制度、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会计部门的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对主管行长、会计主管、复核员、经办员的责任应做出具体的规定,使各级人员各司其职;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最后是加强事后监督。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反复强调对核算过程的检查核对,但却忽视了对核对结果的监督,核算过程中的检查核对只在经办人员之间相互进行,起不到应有的防范作用。为此,要设置事后监督岗位,对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建立会计核算的第二道防线。 (三)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解决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会计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等问题,只靠健全内控制度难以奏效,必须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人手,打破会计工作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四集中”: 一是集中会计核算,就是改变现行人民银行四级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将会计核算主体由县支行提至中心支行,建立以中心支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各县支行为网点终端的集中式会计核算体系。 二是集中事后监督,即在中心支行建立事后监督中心,把各营业网点的会计凭证集中到监督中心,监督人员按照业务种类、凭证要素逐笔监督审查,对照核算中心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差错,杜绝各类违章、违纪及违法行为,达到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风险的目的。 三是集中账务查询。即在核算中心设立查询专柜,专门负责各类查询查复,以检查发现查询中漏查、错查、迟查现象。 四是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即集中核算后营业网点的主要会计凭证,必须于次日传递到事后监督中心,由事后监督中心监督移交至核算中心。各营业网点可以不保管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由中心支行集中保管,专人负责。集中管理不仅有利于职能的转换,使基层人民银行摆脱大量繁琐的具体业务,集中力量,突出监管,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基层人民银行岗多人少的问题,既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可解决会计监督“四个不到位”问题和会计、营业室、国库三家在业务管理方面的不统一、不协调现象。 (四)全面增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分析和管理水平。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在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要稳定充实现有会计队伍,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技能,使他们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自觉按照各项制度的要求履行职责;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提高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的自觉性。 其次,从领导到会计人员都要重视会计分析,充分发挥会计分析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利用会计部门的自身优势,通过与统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选择定点联系行等手段,详尽占有资料,充分利用电脑,建立对口的会计信息资料库,选用正确的方法,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建立会计分析和考核制度,将会计分析列为会计工作考评的项目,以促进会计分析的开展和分析水平的提高。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一体化道路的走向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在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的全球化、网络化,人民币自由兑换呼之欲出等等因素,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势在必行。银行人民币、外币业务的分离造成银行经营成本上升;相关经济金融及企业信息相互隔离;网络、网点机构资源浪费。而解决本外币一体化整合再造的关键在于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是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基础。 一、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银行会计业务是银行融资的基础,营销服务的窗口,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领导层决策的依据。它的业务囊括了本外币的单位存贷款的核算、个人储蓄存款、外汇买卖、中间业务营销、银行结算、个人的相关贷款等。目前的状况是,一家银行,本外币两套科目、两套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两套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的银行可能存在本外币储蓄、对公四套操作系统)。人民币业务系统普遍优于外汇业务系统,中国银行比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体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落后地区一体化程度高。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人民币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银行外汇业务主要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大多数银行内部稽审人员对外汇业务的核算、规章及其操作系统生疏,对外汇会计的审计也停留在表面。银行本外币会计的分离已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首先,对本外币系统分别进行研发、维护,分别制定本外币会计规章制度,本外币两套人马办理业务,相对于本外币一体化显然付出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银行推出的各种服务如“一站式”服务,“首问制”服务,由于本外币业务的分离而不能落实。对银行外汇会计单独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不利于有关信息的相互沟通,造成人员及机构资源的浪费。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各家银行纷纷探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之路,这成为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的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个人外汇存款相当普遍,个人外汇买卖活跃,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进出口贸易增长带来了单位外汇业务量的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外汇与人民币会计也日益密切。我国银行的分支行制度——机构网点众多的优势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增强竞争实力也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为经济落后地区的银行提供了机遇,为该地区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及深化、创新打下了伏笔。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供了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二、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银行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只有全面提高营销功能和水平,本外币融为一体,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成果,才能在营销品种和营销手段上进行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安全、快捷”的服务。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为金融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如有的银行已推出的“一卡通”,客户只要办理一张信用卡,人民币和外币业务都可以办理。借助“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可划转B股资金,外汇买卖业务中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可直接划转入账。“一体化”借助网点优势,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全面集中处理,及时、高效、准确地反映到管理部门,决策层根据市场情况迅速作出反映。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扩大了基层的金融业务品种,使分支机构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同时由于本外币会计的再造整和,规章制度的统一和规范,系统的完善,审计工作得以深入全面展开,从而分支机构的协调、监控职能通过另一部分权力的集中得到了加强,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三、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及再造设想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组合,它是银行再造的一部分。银行会计系统借助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期在成本、质量和反映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原本分散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有利于客户、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整合。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一是人民币、外币会计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原理,例如借贷复式记账、凭证要素、核算方法等;二是可以统一的会计规章制度,例如科目的使用,印章的管理,现金的管理,账簿的建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三是目前存在的已优化的高科技平台诸如“通存通兑”、“城市网”、“网上银行”、“ATM”、“POS”系统是银行会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四是银行会计人员学历、素质普遍提高,对于外汇业务的操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银行会计一体化提供了人员基础。 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首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相同经济业务分类统一会计科目、科目代号及其核算方法,本外币统一使用。规范本外币会计核算程序,对不相干业务的科目予以保留或增设,例如外汇业务特有的“经营套汇”、“代客套汇”、“特别折算”。统一规章制度,包括重要凭证、印章、现金等。统一账簿的建立,报表的编制要求,保留对外汇会计报表的特殊要求,如汇率折算、重估后对报表的要求。 银行人民币、外币会计各有其特点和要求。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唯一可计价流通的法定货币有其普遍性,金融品种多。而外汇业务受外汇管制,政策性强,最基本的特点是我国目前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任何资本项目的业务外管局要进行审批。外汇买卖业务受汇率的影响,经营性强。这就意味着本外币一体化对银行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外汇知识,加强现有外汇人员人民币会计培训及现有人民币会计人员的外汇业务培训是一体化的当务之急。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在观念上从传统业务的操作人员向现代银行的经营参与者转变。 以效益为中心。“一体化”系统应在现有的,或进行升级的网络高科技平台上,通过总行牵头,集中全行优秀科技力量进行开发,再向分支行推广。或者将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开发的已进行整合成熟的银行会计一体化系统借鉴过来,由总行统一向分支行推广。总行集中分支行的优化建议,统一进行改进。应尽量避免分支行各行其是,重复投资。 “一体化”的银行,并非任何网点任何业务都能办理,有的业务必须经过人民银行、外管局的审批,有的业务超出一定金额要经上级行授权。“一体化”的银行会计应重新审视各项风险,严密核算程序,设立预警功能,譬如结售汇业务出现短敞口,系统自行平盘;超出一定敞口数量,系统强行平盘;大额提现系统自动提示授权等。内部控制的严密考虑应是“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优化的风险预防及控制办法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在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信用卡自动提款到票据自动清分,从储蓄通存通兑到汇兑天地对接,从银行证券联网到网上银行,银行会计电算化包含的业务越来越多,囊括的范围越来越广,辐射的空间越来越大。面对飞速发展的银行会计电算化现实,我们研究和探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银行会计电算化设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银行会计电算化从发展过程看,通常分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由低到高的递进过程。每一阶段电算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电子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设计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考虑不周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弥补困难、花费大、有一定潜伏期、影响全局等特点。设计风险表现的形式、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反映在硬件上,比如内存不足,这主要是当初会计电算化仅考虑某个部门、某种业务,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角度来选择使用硬件设备。有的反映在软件上,比如软件设计功能欠缺,这主要是程序开发人员不熟悉、不把握业务人员实际需求或业务人员对电脑所提需求被遗漏、监督认定不够造成的。 在实际中,反映在软件上的设计风险要比反映在硬件上的设计风险更常见。以某行开发使用的信用卡业务核算系统为例,该行应用程序的开发是委托深圳一软件公司,开发时由于仅从信用卡业务考虑,结果造成该系统会计核算的“单腿跳”,所出的账表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规定和要求,给信用卡业务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并被政治修养不高的员工钻了空子,造成了该行经营的较大损失。再比如全球都在关注的电脑“2000年问题”,这也可以归入设计风险,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对银行会计核算造成重大影响,给银行经营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控制和防范会计电算化的设计风险,重点应放在事前。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要注重硬件选择的长远性,必须经过技术论证、业务发展论证;二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必须在符合现行会计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实际业务需要;三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前瞻性,必须充分估计以后可能出现的变动,必须考虑解决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参数维护手段;四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的科学性,必须有编制规范及内容齐全的文档资料,必须留有必要的数据接口和程序接口;五是要注重会计软件开发、推广的程序性,必须有开发需求认定,已完成软件理论认定、已完成软件实际测试等环节和手续。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几十年来,计算机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电子计算机主要内部元件经历了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阶段,而且表现在CPU、BUS等内在功能的提高以及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认识和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员越来越多。所谓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就是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因技术水平不足或过高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阶段性、时期性、变动性、局限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主要反映在软件上,尤其是应用软件。以手工和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为例,可发现因技术水平不足而对核算的影响。 上述两个结构框图见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的《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54页、55页),书中将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视为“打破了原有手工业务流程的框框”。事实上,会计手工核算依据同一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综合和明细二条线核算是会计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反,按照电算化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实现的会计核算电算化,虽然也生产出类似手工核算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但它生产出的综合和明细核算账表会始终保持一致,因为它已失去一条线,因此也就失去了明细核算账表对综合核算账表通过两条线记账所实现的核对监督作用。 会计电算化技术风险还表现在因电子计算机使用人技术水平提高而利用软件设计、开发者技术方面的局限、漏洞等作案,比如破译电算化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在账户系统中盗用他人账户资金,在自动提款机上盗取他人资金等等。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技术风险,贯穿于电算化工作的始终。我们一是要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使用程序版本;二是要不断改进、变换和提高系统本身的防卫功能;三是要不断提高数据加密水平和手段;四是要保管好重要的文档资料。 三、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计算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单位应根据硬件的结构体系选择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操作系统。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是指依附于电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操作应用软件不当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多发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同时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操作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岗位培训才能胜任交付的工作,同时上机时必须依规程进行操作。从思想上看,要求业务人员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安全防范观念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就会出现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风险具有多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属于无意操作风险,如因工作粗心大意误输机、漏输机、重输机等,这种情况下常常会造成结算事故或给银行经营带来损失。有的属于有意操作风险,这主要是银行内部犯罪分子通过窃取他人密码或本人通过某种操作方式,单独或内外勾结达到侵吞国家财产、占用或骗取银行资金的目的。操作人员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操作风险,是一种犯罪行为,通常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巨大。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操作控制方式来实现。目前,最常见的控制方式是特殊业务通过授权完成,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涉及全部业务。,另一种方式是二次录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监督发现问题滞后,容易失去防范有利时机。笔者比较倾向于机上覆盖式复核同授权及二次录入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操作风险,所谓机上覆盖式复核就是电脑操作也分为经办人、复核人两个岗位,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录入后不能进入复核系统(会计系统),复核人员不能进入经办系统,经办人员的业务只有经过复核人员的要点式覆盖,并经确认后才能进入会计系统。 四、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健全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维护银行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生损失和跑冒滴漏,防止失误和及时纠偏,是弥补设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所谓银行电算化管理风险就是指银行在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形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无意性、依赖性、诱导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风险的无意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管理者主观愿望所不希望的,管理者是无意的。依赖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的产生是管理和操作者在主观上缺乏管理控制意识,过分相信和依赖程序的逻辑检查功能。诱导性主要是反映这种风险产生后如果不吸取教训,如果不立即堵塞漏洞,就会有新的诱犯者。广泛性主要是反映管理风险可能产生于任何一个环节,从人员分工到部门划分,从前端工作站到机房主机,从常规操作到意外情况处理,从备份磁盘保管到机房防火、防潮、防盗、环境等,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给银行经营带来严重的后果。 控制和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风险,离不开人们主、客观的努力。我们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意外情况处理制度等;二是要加强教育,树立管理者和操作者的风险防范观念,提高员工遵章守纪、按规操作的自觉性;三是要建立起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和与之配套的赏罚机制。 总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也给银行经营带来了风险。我们只有重视防范风险,才能避免风险。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越发展,越应重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和审计的道路走向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主要特点,认为中国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已基本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主要表现为会计标准的运行差异,提出了“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越接轨,会计审计职业判断越重要”之观点。并认为,会计和审计标准的国际化、会计大集中、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以及银行内审大稽核、监管审计社会化和专业化、上市银行报表审计单一化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现状发展趋势 一、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特点 1政府是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任何国家的会计审计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审计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国际上主要有政府供给、民间职业团体供给、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三种模式。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会计审计标准涉及许多技术性问题,会计审计方法和会计审计质量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尽管在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并在正式颁布之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国坚持以政府为主体供给会计审计标准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会计传统,通过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中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二是政府作为会计审计标准的供给主体,既可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又可以减少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缩短制定过程和实施推广过程,提高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效性。三是在大型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及上市公司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也是政府制定会计审计标准的重要原因。 2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具有强制性。根据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研究成果,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是指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迁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审计标准制定方面的传统,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审计标准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强制性会计审计标准变迁的优点在于,能利用政府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从实践来看,为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标准的实施,政府专门设立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性监管。 3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作为政府“大出纳”的历史使命,实现了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建立起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在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转向股票等直接金融产品,银行的传统业务开始受到冲击;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传统的优势被打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不断推出等。 与此相适应,银行会计审计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渐进式变迁,表现为“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5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1992年11月)到《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12月)和已颁布的13个具体会计准则;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3月)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2000年12月);从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1995年12月)到《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7号,2001年1月)和《银行间函证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8号,2001年1月)。从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审计改革的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是在适应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的。 4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审计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打破了按行业分别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和制定会计制度办法,但在经济的转轨时期,银行系统内部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与制定上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对象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会计制度与规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业务均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现为《企业会计制度》);上市银行除存贷业务执行《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其他业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外,还必须执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执行《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二是同一银行业务在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会计政策差异大,主要表现在:(1)呆帐准备虽都采用备抵法核算,但非上市银行的呆帐准备只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而上市银行除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计提一般呆帐准备,还需要根据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计提专项呆帐准备。(2)利息收入的确认,在2000年度,非上市银行的应收利息核算期间为180天,而上市银行只有90天。(3)坏帐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根据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03%计提;而上市银行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贷款对象或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估计计提,如深圳发展银行2000年年报坏帐准备计提比例高达52%.(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非上市银行不计提;而上市银行必须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计提。(5)贷款的核算,非上市银行只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而上市银行除执行“一逾两呆”分类核算方法外,还必须执行“五级”分类方法计算。 在审计方面,1995年1月,审计署发文明确了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管辖范围;1996年12月,又出台了《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可依法对国有全资及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进行审计监管;2001年1月,财政部通过中国注协公开了《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审计》和《银行间函证程序》两个单独的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各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从2000年起,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银行除接受监管当局的审计外,还“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增加审计内容,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二、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有深圳发展银行(1987年成立,1988年普通股在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首家挂牌公开上市)、浦东发展银行(1993年成立,1999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中国民生银行(1996年成立,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三家上市银行。 1中国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各有关方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也对上市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就上市银行现有业务的会计标准本身而言,已经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具体表现在: 第一,注重资产质量。根据我国有关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上市银行必须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在期末披露“贷款的''''五级‘分类情况,各级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必须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不能使银行受益的待摊费用,“应当将其摊余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不得再留待以后期间摊销”,银行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不论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冲减净资产并在年末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全面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一是收入确认谨慎,按“双90天”确认利息收入。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二是上市银行必须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不实资产及时、足额计提呆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以提供更加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三,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是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我国,上市银行要使会计制度得以很好地贯彻,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必须遵循会计和税收相互分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应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上市银行提取的各项准备的规定,提取比例由银行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应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无法贯彻。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明确。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仍然只规定了会计记录和报告,这种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规范簿记的内容。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上市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客观上要求恢复会计的本来面目,即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作出规定。因此,财政部2001年4月17日在答复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关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审计中有关问题的函》中明确指出:“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财务会计处理问题,应按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上述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系指上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财会[2000]20号文的规定;其他业务暂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作者加注),不应再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此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借鉴了国际惯例中的财务会计概念,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中国上市银行的审计。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行为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上市银行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一般由专设的稽核部门实施;外部审计包括监管当局的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监管当局的审计,是指中央银行、证监会、国家审计机关、财税部门等监管当局为履行监管职能,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对上市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及任期经济绩效进行监督检查。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上市银行股东大会根据国家监管部门的要求,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所进行的独立审计。如前所述,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审计,需要接受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标准是《国际审计准则》。 3中国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从已公布的2000年度审计报告来看,三家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二是差异表现为同向,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理性上分析,会计信息的境内外差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二是运用会计标准时所产生的运行差异。由于中国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所以,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表现为会计标准的运行差异,即会计职业判断的差异。可以说,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越接轨,会计审计职业判断越重要。因此,银行会计实务者和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三、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和发展趋势 1中国商业银行会计的改革目标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刘玉廷博士的研究,中国金融会计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是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完善稳健的会计制度,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推进和适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清晰产权、分明权责、科学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是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2000年度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差异分析比较表单位:亿元 注:1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分别来源于各自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2绝对差异=境外审计数—境内审计数,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境内审计数 2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会计标准国际化与银行业内部会计标准的统一 如前所述,中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环境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将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银行业内部统一会计标准,摒弃现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会计标准的差异性,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会计标准国际化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资产质量。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2)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商业银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尔协议的规定,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为商业银行研究资本充足程度、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4)按国际会计惯例和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政策。即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利息收入,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5)全面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6)对国内尚未发生过而国际银行比较规范成型的银行业务,全面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国际惯例,以规范中国商业银行今后相同业务的核算与管理。 趋势二:会计大集中 适应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大集中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的传输与交换连接方式、速度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要求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能够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与纸介质记录将逐步为电子工具和电子信息取代,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会计和支付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同一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被联为一体,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将成为银行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业务管理系统。这一会计信息系统能为银行投资者、债权人、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会计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要集中会计核算、集中事后监督、集中编制会计报表、集中会计档案保管,并按照“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期控制、资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统一资金清算。 趋势三:管理会计的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基础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的背景下,全面引进和运用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成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具体包括:(1)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2)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2)严格实行全面预算和预算控制,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3)建立存贷款品种成本效益分析系统和费用管理系统,强化利率等产品定价机制;(4)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管理制度。 趋势四: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和会计内控的运用,网络技术在支付结算、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中的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会计信息的传输、电话银行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ATM、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回单箱、各种自助性银行业务的运用。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内控中的全面运用。三是业务摘要显示、打印“汉字化”。四是缩微胶片、光盘缩微等缩微技术在会计档案中的运用。五是会计档案电子介质化趋势,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CD盘、MO盘、磁带和磁盘等无纸化介质将成为主要的有效的会计档案。 四、中国商业银行审计的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审计标准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加快改制和转变经营机制步伐,按国际通行的规范公司制即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审计未来发展的主题趋势就是审计标准的国际化。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大稽核的趋势。在组织管理架构上,实行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体制,对总行统一法人负责,审计机构与人员独立;在审计内容上,将会计信息审计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合规合法性与提高盈利能力和防范风险结合起来;在审计方式上,将事后的审计监督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稽核比重,使风险控制重心前移。总之,通过加大稽核力度,创新稽核手段,树立稽核权威,建立起由业务常规稽核及后续稽核、调岗离任稽核、专项稽核、内部控制制度稽核、非现场稽核和电脑稽核等组成的大稽核体系。 3监管审计社会化、专业化。中央银行、证监会、财税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等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审计,将由现时的直接检查,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管专门审计,使监管审计呈现出社会化、专业化趋势。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直接向监管当局报告任何有损银行正常运营、违反法规和不利于银行稳健运行的事项。此外,监管当局可随时要求审计师对银行的特别业务或领域进行专题调查,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审计师、银行和监管当局定期举行各种会议,讨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任何问题。 4上市银行财务报告审计将从“境内外双重审计”向“单一审计”过渡。从短期和现实基础来看,对上市银行实施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审计是有必要的。因为上市银行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只是由于境内外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熟悉和了解我国国情,在审计时较多地考虑银行的现实环境,难免出现松弛现象;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则不太熟悉和了解我国国情,在审计时难免过于教条。所以,短期内对上市银行实施境内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既有助于上市银行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又能较好地处理好上市银行的现实问题。 从发展和成本效益原则来看,上市银行只需聘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告审计。所聘会计师事务所,既可以是境外知名的事务所,也可以是境内的事务所,关键是看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备职业判断水平与能力、是否能严格执行职业道德规范。鉴于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平,当务之急是提高境内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判断水平和严格职业道德规范。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风险预防方法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银行会计;会计风险;风险防范;会计风险防范;银行会计风险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日益突出。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受到业内高度重视。如何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成为当前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治理商业银行 论文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奋司治理的关系为基础,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会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以商业银行为例,探讨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一、引与文献综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导致的英国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倒闭引发金融监管的思考。这些都使得理论界和业界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审计构成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DeAngelo,1981)。在国内,韩东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针对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余宇莹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角度分析不能体现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二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及集团公司的出现,审计对公司治理在作用机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会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没有动力聘请高质量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不利于激励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商业银行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治理环境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这不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公司治理层同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对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再设计,以完善内部控制。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不合理,入账时间不合理,未按规定更正入账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趋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会导致审计委托关系的异化,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审计委托关系上就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审计委托人,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产生的审计委托关系将会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来影响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的第一层过滤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事会失效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审计要求的“合理保证”,不可能发现公司所有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审计需求者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只关注审计报告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满足这些审计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审计质量不高。 (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关系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博弈的过程,其收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经营者;A代表注册会计师。 1.不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因此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低时,注册会计师将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诉讼的风险。则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 2.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将综合考虑或有收费、可能失去审计客户以及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诉讼的风险,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则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 商业银行治理越不完善,越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出现“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商业银行将审计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将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现“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的“双赢”状态。 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不与公司进行审计合谋,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工作,促使公司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不高也会给管理层舞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机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没能起到很好监督的作用,这将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规范化治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受内部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受经营者观念的影响,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分支机构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将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治理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商业银行综合利用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业银行审计与一般公司审计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业银行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分支行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又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及定性的审计评价,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特殊性。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由于不断扩展和创新,每个业务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而且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审计又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双赢”的结果?超级秘书网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笔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善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引导审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独立性和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声誉和品牌,逐渐发挥出较强的外部监督能力,减少公司中的问题,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 第一,明确界定商业银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公司治理的形成和有效运转取决于组织的职责、权限。从纵向上看,必须明确股东与董事会的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划定出资权与经营权的界限,必须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委托受托管理关系,划定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界限;从横向上看,必须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权力和责任,监督的责任必须与细化的监督权力相互对应。在合理的公司组织架构基础上,改变实际由经营者委托的审计模式,有效避免审计合谋,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第二,建立审计声誉市场,完善审计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审计声誉的建立是由审计服务品质、足够的综合能力、较高的品牌专用性等因素互动而成的,而治理完善的商业银行倾向于接受高质量的审计,因此审计市场应该主要从培养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建立审计服务质量的识别和控制系统、以及完善促进审计市场合理竞争的相关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进。二是必须强化审计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注册会计师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会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制,明确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等,具体资料请见: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计业务作为银行的传统业务,在银行业不断开拓与创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强化会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 一、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2.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有关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二是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既缺乏完整性,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三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银行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对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等,尚缺乏制度规定。 3.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 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一套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但是,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一手清”等隐患。如结算制度规定,应先收妥款项再签发银行汇票、本票,但有些操作人员却是先签发汇票、本票再收款;又如制度规定,商业银行跨系统的转汇应通过人民银行,但有些银行通过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等。这就涉及到一个会计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关系问题,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4.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银行监管,有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会计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银行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如前所述,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等。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制,明确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 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而进行调节,使系统保持某种特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一种联系与调节,是保证系统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因此,目标是控制的前提,是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控制。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每个群体和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同时以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企业内控的不同方面,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以保证总体控制目标的实现。 2.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 内控制度无论是单独设置还是继续在会计制度中体现,设计时均应充分考虑制度的严密性、有效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发挥“四性”之间的能动作用。制度建设时,在思想上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从防止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主;二是要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使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各项制度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与业务的变化能动应变,形成有机整体。 3.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会计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4.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情况及案例看,一些银行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因此,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二要运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在人员配置上,一方面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的过程控制;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可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先预警,做到事后、事中、事先三管齐下,使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5.建立风险测量机制,健全内控评价指标 (1)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银行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建立风险测定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例,在业务发生之后,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定量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制订应对措施,规避或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2)健全内控评价指标。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形式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能保持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银行会计学论文:商业银行会计监管 主体。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主体是指行使对商业银行进行会计监管这一职能的机构或人员。我国目前主要有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门、审计机关、银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等机构、组织及各自的监管人员。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可分为政府监管、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三个层次。其中以银监会为代表的政府监管是主体和核心,以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会计监控来实现的内部会计监管是基础,以民间审计和银行业自律为主的社会监管是重要补充和环境保障。它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体系,是一有机的整体。 客体(对象)。传统的观念认为包括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在内的会计监管的客体是被监管单位的会计信息,具体又表现为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告等资料和信息。但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客体还应包括被监管银行的经济活动、会计活动、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甚至还有会计监管者本身。 制度。所谓商业银行会计监管制度就是指对商业银行实行会计监管的准则、内容、方法、程序、工具等的总称,它是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主体和会计监管客体中介,前者需借助这一中介实施对后者的监管。 由此看来,以上三个要素有机地组成了商业银行会计监管这一整体,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内容 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监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设立商业银行,应当“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银监法》第二十条也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应对商业银行申请、设立时和经营过程中会计机构的设置、运行,会计人员的配备、组成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监管。包括商业银行机构执行统一会计法规制度的情况,如:会计科目使用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开户与结算工作的合规性等;本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如:会计凭证制度、财务记录与核对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制度、会计岗位牵制制度及相关岗位责任制等。《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中的第五十四条就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当然,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情况也属于会计基础工作监管的范畴,但由于其在商业银行会计监管中具有较特殊且较独立、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其单列为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一项内容。 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监管。即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进行检查、监督,坚决杜绝“三假”(假账、假表、假信息)行为,以保证监管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方式、途径等进行监督检查。《银监法》的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的第三十五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的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一条等均对此有所要求。 风险监管。风险监管为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核心内容。《银监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第六十二条分别对此做出了规定。风险监管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资本充足率监管,二是资产质量监管,三是流动性监管。 效益监管。即通过各商业银行机构报送的会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分析其经营效益及盈利情况,并检查是否存在效益管理混乱现象,要求商业银行具备正常的盈利能力也是保障其正常经营抵御风险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考核这一内容不能完全以盈利率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监管。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一个方面,但站在外部监管主体尤其是政府监管机构的立场上看,对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再监管也是其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调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督促各商业银行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检查是否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职责分离机制、会计管理系统、风险测量与监控系统、信息和安全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要实时监控其内部控制运行状况,测试其运行有效性,并指导和促进各商业银行改进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发挥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作用。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的方式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方式 1.现场监管。也称现场检查,是指由监管当局指派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监管水平的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被监管对象,按照统一规范的程序,带着明确的检查目标和任务,通过实地审核、查看、取证、谈话等具体方法,对其会计活动和行为进行实地检查的形式。现场监管的内容一般包括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检查两个大的方面。现场监管必须与非现场监管结合使用,并应积极利用其他外部监管成果。 2.非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是指被监管单位按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各种报表资料,监管部门通过对这些报表资料的整理、审查和分析,对商业银行会计活动进行监管的方式。报表资料应包括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附表、现金流量表)、管理报告、业务报告和统计报表等。非现场监管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审查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并对重要情况做出信息反馈,也为现场监管提供了依据和重点。但非现场监管不能有效实现内控监管,还受到被监管机构报送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与否的限制。因此,非现场监管的局限性要求应加强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协调配合。二者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应相互调节相互补充,非现场监管为现场监管提供向导,现场监管为非现场监管提供具体证据,最后共同形成结论或建议,实现监管的连续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需要特别补充的是,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管是通过金融审计来实现的,主要是运用一些专门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包括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实质性测试、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多种审计取证方法等。 (二)内部会计监管的方式 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主要由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会计监控两个内容组成,内部会计监管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制度控制、岗位设置控制、财产控制、账务组织与处理控制、内部会计检查制度、风险责任制度等若干制度的制订、执行、检查与改进来实现的。 (三)社会会计监管的方式 1.银行业协会是银行业自律组织,它主要通过自律公约、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业务规范等行规行约的制定、组织遵守和实施处罚等来履行其监管职能。 2.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管主要体现在对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及其他业务的审计上,尤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要方面,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运用分析、监盘、检查、查询及函证等方法。 3.新闻媒体等社会公众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是直接施行监督的“硬权力”,而是“软权力”,通过舆论导向、信息报道和信号传递等方式实现。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风险 一、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上述认识上的不充分、不完整是导致会计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会计控制难以发挥应有效用的重要原因。 2.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一是有关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二是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既缺乏完整性,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三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银行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对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等,尚缺乏制度规定。 3.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 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一套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但是,在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新技术手段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内控制度却未及时跟进,现行核算程序中也暴露出了逆向操作、“一手清”等隐患。如结算制度规定,应先收妥款项再签发银行汇票、本票,但有些操作人员却是先签发汇票、本票再收款;又如制度规定,商业银行跨系统的转汇应通过人民银行,但有些银行通过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等。这就涉及到一个会计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关系问题,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4.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银行监管,有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会计稽核、内部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银行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如前所述,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等。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不断发展,会计控制方法也逐步增多,如何结合银行业务特点和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已成为各家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会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制,明确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 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而进行调节,使系统保持某种特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一种联系与调节,是保证系统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因此,目标是控制的前提,是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控制。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在统一认识、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细化,确立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明确、具体、完整的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使每个群体和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同时以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企业内控的不同方面,使内部控制目标具体化,以保证总体控制目标的实现。 2.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 内控制度无论是单独设置还是继续在会计制度中体现,设计时均应充分考虑制度的严密性、有效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发挥“四性”之间的能动作用。制度建设时,在思想上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从防止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主;二是要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使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成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三是要有全局观念,各项制度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与业务的变化能动应变,形成有机整体。 3.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会计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一方面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强化科技控制约束力。目前,银行会计电脑软件程序主要是仿手工的,遵循“双线核算”的原理,符合当今会计理论,但其缺憾是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随着银行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改变软件编程的“仿真性”,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不仅是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 4.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效用。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情况及案例看,一些银行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因此,一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二要运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在人员配置上,一方面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的过程控制;三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可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先预警,做到事后、事中、事先三管齐下,使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5.建立风险测量机制,健全内控评价指标 (1)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银行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建立风险测定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例,在业务发生之后,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定量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制订应对措施,规避或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2)健全内控评价指标。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形式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能保持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银行会计学论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首先,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银行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其次,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再次,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使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最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2.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另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三、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其次,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另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内部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要防范银行业的风险,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岗审计、落实举报等方法和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控体系,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三)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要进一步修订现行银行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要充分反映银行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同时要充分反映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如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贷款结构及不良贷款资产状况以及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等。要全面推行现金流量表,以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信息。要充分披露表外业务信息,改变表外业务仅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的现状,应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巨大风险,有必要改造现有的会计报表模式,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也要进行充分披露。 (四)以人为本,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最近,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引进资金,组建中外联盟。但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关键是人才。因此,在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致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从人员素质角度堵塞银行会计风险的漏洞。 以上仅就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原因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来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实上,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离开了各方面的协同,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 银行会计学论文:银行会计监管 一、大陆金融会计的基本情况 (一)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的变迁 简单地讲,大陆银行业会计制度经历了不审慎、非常审慎和完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 关于曾经的不审慎。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陆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会计的任务是记录、报告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实质上没有现代会计关于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比如,当时没有资产负债表,只有资金平衡表,没有资产等于负债加权益的基本等式;不允许对 经营中形成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没有给予企业和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等。 关于非常审慎。1992年,大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两则两制”),当时被称为“会计风暴”。之所以被称之为“会计风暴”,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大陆40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比如,建立了新的会计等式、使用借贷记账法、允许计提呆账准备等。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陆的会计制度更加重视审慎性的原则,出台了多个提高审慎性的会计制度,如大幅度提高应收账款、贷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缩短应收利息的核算期限。这里举个最突出的例子,目前,我们关于应收利息的确认比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审慎,我们规定,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以上通常被简称“双90天”政策)。我们的会计人员普遍反映,“双90天”政策比国际会计准则好用。 关于完全国际化。2005年8月,大陆财政部印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有关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标志着大陆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率先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套会计准则使用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与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几乎一一对应,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需要说明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承认大陆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工作是非常认真的、负责任的。在会计准则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两次派出专家组,把我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分析,然后才郑重承认大陆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同时,大陆对完善国际会计准则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纳了中国大陆关于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做法,于2007年2月重新修改了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规则。中国大陆的一位专家已经被任命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专职理事。 我们当初也认为,大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速度有点过快,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是最复杂的,我们的上市银行能否很好地执行?目前,新会计准则在上市银行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很多非上市公司也在准备执行。其原因可能是,自*年开始,大陆证监会要求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须按国际准则编制补充财务报告,并请国际会计公司(主要是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审计,这一要求已经执行了6年。 (二)目前的会计法律框架 在大陆,涉及银行业会计的法律主要包括《会计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这是法律层次的规范。通过这些法律,确定了大陆会计管理的基本框架: 大陆会计事务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大陆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依据本法制定并公布”。 相关的部门有一定的会计管理职责。大陆的《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第三十三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三十六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 从企业会计制度组成看,大陆的会计标准体系非常清晰,它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会计准则解释构成。目前,大陆还有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有关的财务制度,主要供非上市企业使用。这些制度与会计准则有一些差异,将来都要使用会计准则。除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外,大陆正在研究建立政府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等。 二、我们高度重视会计标 准对银行监管的基础性作用 与其他银行监管当局一样,我们高度重视会计标准对银行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明确提出了完善的会计准则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会计准则之所以成为“先决条件”,是因为会计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是银行持续监管的基础,会计谨慎性原则同银行审慎监管在理念上一脉相通,银行监管的重要指标实质上是财务比率的演化。近年来,我们对银行监管的思路能够非常好地体现对会计基础作用的重视。我们的监管思路是: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达标;充足拨备和做实利润主要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是要求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种监管思路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为本监管与会计基础完美结合,得到了国际监管界的肯定。 从具体工作上看,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完善会计标准。我们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各项会计制度,反映银行业的意见,提出监管当局的建议。我们银监会的一位副主席也是大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委员。同时,我们根据监管的需要了一些制度,如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内部控制指引和评价办法等。 二是推动执行会计标准。大陆银行业机构有13类,资产规模、业务种类、管理水平、人员状况等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目前执行的会计制度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正在研究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整个银行业执行的问题。 三是监督执行会计标准。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我们要求商业银行对业务制度和操作程序、IT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要求对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我们还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跟踪各银行执行会计准则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商业银行统筹考虑执行新会计准则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问题。在我们日常监管工作中,利润准确性、会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都是监管的重要内容。 三、我们正在积极应对实施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经营和银行监管的影响 大陆的会计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这对银行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积极推动完善会计标准,更加关注会计标准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应对新会计准则的挑战看,主要有下面三个问题。 (一)如何计算资本充足率问题 会计准则对计算资本充足率的主要影响来自于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有关银行资产(如衍生金融产品、债券投资、股权投资等)。一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必然导致未实现的收 益或损失列入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进而直接影响监管资本(即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和资本充足率。美国、欧盟、香港等对会计准则之于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基本意见是保持现有监管资本的定义和属性不变,确保审慎监管框架稳定。我们正在全面考虑会计准则变化对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借鉴相关机构的做法,对计算资本充足率使用的有关会计数据进行必要调整,以保证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监管目标。 (二)如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问题 实行新准则后,商业银行应采用未来现金流贴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非常原则,操作性较差。比如,如何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如何确定单笔重大贷款、如何确定组合计提贷款的损失率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从监管的角度看,我们曾了计提呆账准备的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根据五级贷款分类和对应的计提比例确定呆账准备的数量。根据这个规定,我们比较容易地判断各银行准备的充足情况。若各行按会计准则计提准备金后,监管部门没有数量标准来简单、直接地判断准备的充足情况,会对监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也想了解台湾的银行如何计提减值准备,台湾的银行监管部门是如何监管这些机构计提减值准备的。比如如何判断减值准备是否充足?一旦发现不足,如何处理?与此同时,我们也想了解台湾税务部门对计提呆账准备的相关做法,比如,允许多大比例的呆账准备在税前扣除,商业银行呆账核销是否需要经过税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审批等。 (三)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操纵利润问题 实行新准则后,我们认为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增大。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准则赋予企业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增多,比如研发费用是列入成本还是进行资本化、对投资性房地产是选择公允价值方法还是历史成本法都将直接影响利润;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增加,有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可以用市场报价,这里有操纵价格的可能;没有活跃市场的,采用估值模型计算,这里会涉及到历史数据、参数等的可靠性,也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作为基本计量属性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中。我们也非常想了解台湾银行监管当局是如何加强这方面监管的。 我们了解到,台湾的会计准则比较多地借鉴了美国会计准则,而且起步比较早。在上述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同行们有什么成熟的做法、研究报告,也希望不吝赐教。 大陆和台湾的语言相通,在法律、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我希望通过考察和访问,能够增进两地交流,互通有无,加强金融会计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地共同繁荣。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方法,而市场营销策划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在面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种种条件的制约的情况下,探讨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这种常规性的教学方法很好的应用到市场营销策划学的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选择科学性;少量性 市场营销策划学是营销与策划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课程,这门学科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面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时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如实践场所、实践条件缺乏,课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该门学科时大都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的感悟和理解。对于如何去利用和把控好案例教学法确实值得广大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 1传统的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只注重理论灌输,学生领悟差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依托教材,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理解时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中,对于市场营销策划学中很多的策略,都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可能还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效果很差。而对于像高职类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灌输,对于高职类的学生来说那就很是不太实用。1.2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讲授理论时,总是老师一个在满堂式的灌输在讲台上“不亦乐乎”。把学生忽略,学生只能在学习中被动拼命的记老师的讲授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长期以往在学习上就没有积极性自己也不会发现问题,而老师还认为学生学得不错。 2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把理论讲授和案例教授结合使用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对于接触企业的机会较少,对于在市场营销策划学中讲授的很多理论,并不能够理解,所以在讲授很多策划方法时应结合某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让学生首先在感性上就认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学。比如在讲授为什么要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学时,就可以举一个某企业在通过某项促销来提升自己的销售量,为什么该企业的销售量会提升呢?那是因为该企业做了某种促销活动,而这项促销活动企业又是怎么去做的呢?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的案例讲授,那么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就明确了。通过案例讲授也能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2.2案例的分享在讲授案例时,通过案例讲授完之后,让同学们来就这个案例做充分的讨论分享,在讨论分享中来提高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也可以知道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也可以知道案例中的企业如何去做的,为什么这么去做?如果是自己去做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例如,在讲授新产品上市策划时,讲到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产品,采取什么渠道,什么推广方式。我们就可以借助“脑白金”的案例进行介绍,史玉柱为什么做脑白金呢?是因为史玉柱进行很多调查发现:一是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提升;二是现有保健市场没有领导品牌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不知道要买什么。有市场需求又具备良好的外部竞争条件,所以决定推出脑白金产品。人们购买保健品的场所多为药店和超市,市场中因为没有领导品牌,所以进入市场不需要快速树立领导品牌形象,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头脑,因此高价格高促销是非常不错的市场推广手段。经过努力最终脑白金迅速在市场中树立了品牌形象,获取不错的销售业绩。通过这种方式去讲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新产品上市策划的做法了。也可以去讨论“脑白金”的市场操作手法是不是最佳。2.3设置不同案例来讲授所谓不同案例来讲授就是就某一种类似的产品,在采用不同策划时,结果产生的效果的不同,以此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规律性。学生通过两个正反的案例的学习,对理论理解就不再是简单化,将来在工作中就不会纯套用理论,知道面对不同具体情况来运用理论。这样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的内涵理解。那么掌握的程度也就不同。2.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中教师在讲授完之后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在课堂中讲授的案例,学生自己可以就课堂中讲授的案例中的自己想法具体去实践一下。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3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学中应注意哪些 3.1案例的选择科学性在讲授案例时,对于要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很多老师并没有考虑太多,而应该更多的去想这个案例是否科学、是否恰当、否全面。因为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理论说服性的降低。那样就起了相反的作用了,学生也就对学习会失去兴趣。3.2应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关系理论是分析问题的基础,而案例恰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首先要立足于将理论知识的内涵讲透彻,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让理论知识更有支撑,更有说服力。既一味的讲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只讲案例又会显得课堂很散乱,没有凝聚力。因此,应当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辅以恰当的案例分析,让课堂内容更充实饱满。3.3案例选择的少量性所谓案例选择的少量性就是在选案例时要尽可能的少,不要太多而应更多尽量考虑最好用一个案例说明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问题。如果一节课的案例过多往往可能导致学生接受的信息太多,学生难以接受。一个案例贯穿也能说明理论的联系性,就更加有说服力。3.4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并及时进行总结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讲解案例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当学生讨论的主题偏离方向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加以引导和纠正。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加以提示,启发学生的思路。在讨论或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加以总结,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肯定,同时又让案例教学的过程更加完整。 总之,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综合来应用,充分让其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作者:洪俊国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摘要: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市场营销策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为此,应当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征,针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建构与改革。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平台 市场营销策划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市场营销策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为此,应当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征,针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建构与改革。 一、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设计 教学平台指的是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对于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而言,可针对自身的教学大纲、师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等因素,通过该教学平台获得良好的教学结果。同时,市场营销策划的教学方法应当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并非特指某一类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平台中,教学方法的集合需要保持长期的开放性,并能够根据外部市场的变化而持续更新自身的内容与方法。学校与教师均可按照自己资源的情况与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来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系。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系统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子模块:市场营销策划观念、项目组课堂教学、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及在线教学系统。其中,市场营销策划观念是设计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平台的基础理论指导性,从而针对其他模块发挥出引导作用。项目组课堂教学属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策划项目组,每一小组均需要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在不同的项目组内,可再划分出负责不同任务的策划小组,最终将所有策划小组的成果进行组合,得到策划项目组的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包含了设置教学目标、建构营销策划情境、策划实践以及策划评价等环节[1]。其中,教学目标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开展基础。建构营销策划情境能够学生提供真实的策划案例与策划实践基础。策划实践则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的核心内容。策划评价的对象涵盖了市场营销策划书与营销绩效等。在线教学系统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个人网络终端开发的辅助教学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包含了在线学习、实时交流、作业管理、在线测试以及案例分析等子模块。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线教学系统能够为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具有交互式特征与随时随地特征的网络学习环境。 二、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 (一)设置教学目标 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一定的一致性。然而由于教学资源的差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各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目标设置差异,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后续教学过程中均会有所体现。 (二)建构营销策划场景 营销策划场景的建构中主要包含了市场营销策划的选题与信息收集。其中,策划场景的主题与信息一般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1)真题。选择真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按照企业的真实发展需要来选择策划主题,以该主题为基础,进行策划信息的收集。其次在教师与企业方面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以项目策划小组的形式形成营销策划书,然后通过企业进行选择,实施策划方案[2]。(2)模拟题。模拟题指的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设计策划场景,最终可在创业计划书中包含营销策划书。在以创业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策划情境时,许多企业或创业者仅仅是刚起步,其公司基础或产品均较为薄弱,从而使得该类模拟题的形式具有缺少实际数据与真实体验,且无法确保可操作性等不足。 (三)策划实践 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策划实践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单独的策划项目组。在课堂教学中,策划项目组需要形成一份完整的营销策划书[3]。同时,教师应与项目组长共同进行协调,评价各子策划小组的策划书,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各小组针对各自的策划进行解释、提问,进而发现问题、共同提高。 (四)策划评价 做为一个周期学习的结束,针对学生的策划结果进行评价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策划评价的对象包含了市场营销策划书与营销绩效这两个部分。首先,针对市场营销策划书的质量进行评价,需要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工作经验,从市场调研、营销组合、创意设计以及可操作性等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其次,针对营销绩效的评价,其评价对象包含了策划项目组的组织水平、组织效率以及最终的营销绩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结束语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针对市场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环境,并了解市场营销策划的方法、策略、步骤,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策划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学界与业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及路径 摘要:近几年,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促使我国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各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在企业竞争方面的作用逐渐得以凸显。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放置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希望能够借助高质量的市场营销工作推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和具体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水平。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策划;重要性;途径 科学、高效率的市场营销策划是企业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能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在运行中获得丰厚的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企业制定的相对完整的市场营销策划应该包含明确的营销目标、个性化的营销创意以及操作性较强的营销措施,并且只有实现这三者的有机配合,才能够使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运转。但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策划功用的发挥,对企业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产生了不良影响,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相对落后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合理的创新。现阶段,市场营销理念已经逐渐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更为科学的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对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但是部分企业领导在工作中却没有认识到新时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变革,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推进营销工作,造成营销策划市场的适用性较差,甚至会出现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剩、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局面,因此必须对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1.2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企业领导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对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企业在实施营销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营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造成了产品销售工作混乱,严重限制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挫伤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此外,企业市场营销以外的部门没有认识到自身对营销工作的责任,不能够发挥各自职能辅助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严重制约着企业全员营销局面的形成,对营销绩效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1.3营销策略单一无法完成对新市场的拓展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缺乏对长期营销工作的正确认识,企业营销工作存在相应的短期化现象,甚至存在一些企业将价格战作为唯一的营销手段,不仅影响了企业营销功用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对新市场的拓展。在当代社会,新产品市场的开发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合理开展产生着特定影响,企业只有加强对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重视,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受到相关因素的限制在新市场的开发方面相对落后,导致部分企业某些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的缩减,甚至最终退出市场,从而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4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具体评估存在困难 良好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能够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做出正确的指引,对企业各项决策工作的开展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但是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评估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广泛、指标繁多,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相应的评估体系,则必然会影响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企业在评估工作中无法获得客观、可靠的评估信息,以至于对营销策划方案的具体应用产生不良影响。 2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2.1能够帮助企业协调营销目标,降低营销工作的盲目性 市场营销策划简单的说就是按照企业总发展目标开展的、有目的性的营销计划,能够促使企业各层次营销工作目标实现一致性,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出现盲目营销活动的几率。这一作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能够对企业整体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能够促使企业的长短期目标、局部和整体利益实现有机的整合,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各个分步骤和环节所采取的措施都能够对营销总目标的实现产生推动性影响。例如张家港某企业在市场调查过程中认为乳胶手套能够对艾滋病传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因此便生产了大量的乳胶手套,其这一生产行为缺乏营销策划的科学指引,最终造成产品积压,对企业的下一阶段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2.2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够在策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各项营销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营销策划总体性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营销资源进行科学配置,进而真正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营销产出,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3引导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科学的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为企业在社会中无形资产的扩大提供相应的支持。企业只有在科学的市场营销策划的指导下,才能够规范而有序的推进各项市场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营销服务,进而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2]。例如大型饮料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合理的市场营销工作,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饮料市场中都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有利于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4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组建集团,也就是说激烈市场竞争的存在促使市场竞争逐渐由小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大企业间的对抗。所以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借助大规模的产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受到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较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只能进行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并且专业化的生产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新时期企业必须借助市场营销策划来对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科学的规划,借助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合理的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能够进一步减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能够促使企业采取科学的营销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说,良好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够促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还能带动大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3针对当前我国市场营销策划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3.1积极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建立有效的营销组织 有效营销组织的建立要求借助营销组织工作促使相关部门准备和执行营销策划工作的能力得到强化,一般情况下,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反应的速度、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高校的营销工作应该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之间实现合理的分工、协调以及合作。同时,只有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真正认识到应该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和各部门工作之间的良好协调。因此可以认为有效的营销组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全员营销,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顾客至上的原则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工作,切实将产品的研发、生产、采购、营销等工作与企业内部的销售人员、业务人员、社会公众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最佳的方式对其进行组织,促使企业的营销合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实现营销效率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 3.2树立创新工作意识,积极开发新市场 创新对企业营销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主要包含市场认知、营销思维、营销模式、竞争手段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面对当前我国市场上急剧变化的营销环境,企业要想在新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营销市场的重视,并且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着眼于对新市场的拓展和创新。对于企业新市场的开发工作来说,一方面,企业借助市场细分的方式,能够探索和发现新的市场空白点,进而结合新机会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加以拓展,获得相应的市场空间[3]。具体来说,市场上的空白点就是市场上的商品在此处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根据市场空白点进行营销策划工作,能够发挥企业所制定的相应的发展策略,有效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够创造独具价值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就是企业通过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完成对新市场的拓展。借助于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推进新旧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当前不断变化着的市场个性化需求,最终完成对原有市场的拓展和开发,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企业新市场的开辟工作相适应,企业市场营销策划也应该不断进行拓展和创新,制定能够满足新市场发展需求的营销模式,采取更为合适的营销策略,促使新产品在市场上能够获得快速的认识和认可,为市场营销的成功提供相应的保障。 3.3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健全的营销网络 在当前网络社会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策划的各项作用,就应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的创新措施,为营销策划执行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渠道整合、渠道扁平化处理以及渠道横向联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完成新渠道的开发,进而对自身营销网络加以完善,在企业推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营销网络在营销推广、商品流通和形象传播等多方面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整体市场营销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4]。在具体操作方面,企业可以尝试性的使用市场细分法,根据各地区地理环境、人口构成、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变量,在对企业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点以及企业的营销资源、最终营销目标对目标市场加以选择,最后调动企业内部所有相关营销资源,在目标市场上加以分配,在企业内部构建高效、系统的营销网络,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4大力推进产品的品牌发展战略 一般情况下,营销的艺术对企业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一种企业对品牌构建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而知名品牌的构建和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正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主流商品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各个优质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要想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树立资金的品牌,更应该加强名牌建设。首先,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相应的品牌建设观念,要以品牌的创设为切入点,促使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企业应该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市场定位战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企业个性化特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再次,企业应该将产品的质量作为树立品牌形象的根本,只有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够通过消费者的信息反馈逐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后,应该对企业营销手段加以整合,加强对品牌形象传播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持久的优势。 3.5进一步加强营销管理工作 企业营销工作质量对企业发展产生着决定性影响,而营销策划更是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视,通过加强管理促使营销策划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一,加强对营销策划过程的管理。针对这一管理工作,企业可以以过程的方式对营销策划的输入和输出是否能够与国际惯例相吻合加以界定。针对企业营销策划的输入和输出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细化,进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控制方式,确保整个过程始终处于被控制的状态,并在管理过程中对客户的潜在期望和消费偏好加以评估,为市场营销策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第二,加强对营销策划信息的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对顾客的产品使用情况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信息反馈,为营销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5]。在推行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信息管理渠道进行疏通,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最终达到预期的营销目标。第三,加强对营销策划工作的舆论控制。企业管理者在践行市场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和引导工具,以良性舆论作为发展导向,鼓励全体员工在营销策划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员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中。第四,重视市场营销策划的综合评价工作。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每一项营销策划得到贯彻落实后都应该注意对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将顾客对营销活动的满意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发展潜力等量化指标作为实施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进而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五,对市场营销策划进行持续性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连续性的信息监测和反馈系统,为营销策划的持续改进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进而构建相对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实现企业营销工作与市场的全面接轨,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得以深化发展的社会化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获得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加强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视,在充分明确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在企业中的各项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推进企业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赵静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设计 精心策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营销策划课程与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重复,注意课程内容与其他营销课程的衔接与配合。营销策划需对市场营销学体系进行回顾。另外重点介绍策划流程、国内外企业营销策划案例分析。教师坚持讲重点、难点、思路、方法及学科前沿,不面面俱到。以知识为载体,讲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材的选择上注重网络资源的匹配,让教师及学生可更多利用教材所匹配的教学网络资源。 (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模式上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课外作业———学生上交策划书的流程:首先教师讲授营销策划基本原理;其次,通过实训,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对策划对象的资源、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重组、优化,学会对策划对象的调查、研究、分析、创意、设计并制定行动方案,掌握系统地制定各种营销策划方案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实训过程设计:学生分组策划项目选择任务确定与分解策划实践策划成果展示及评估。营销策划实训项目的素材采用“自由选题策划、自由创意”方式。小组完成完整的营销策划任务:市场调研策划、营销环境分析(含SWOT分析)、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策划和4P(营销组合)策划。作业成果包括四部分:策划流程设计、市场调研策划、市场调研报告、营销策划书。 (三)课程考试方法的设计 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改变传统考试方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营销策划能力。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做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述评、失败案例的思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是营销实战能力考核,让学生完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并做策划方案。期末主要是笔试,减少和摈弃那些死记硬背才能回答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和难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二、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各章节内容与市场营销学区别不大,基本只是一个市场营销学的翻版。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与医药营销策划实践脱节。 (二)授课教师缺少营销策划实践能力 授课教师营销策划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主要通过理论的讲授,以及通过对于已经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策划项目的选择随意 策划项目的选择采用“自由选题策划、自由创意”方式,大部分小组的策划项目选择不是基于一个真实企业,属于虚拟策划项目,且这些项目大部分属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策划项目,策划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策划、营销环境分析、STP营销战略策划和4P策划。但是在短短的32学时,小组进行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项目策划,最终效果不好。 (四)单元性策划被忽视 我校教学实践中,将综合性策划置于首要地位,忽视单元性策划,而单元性营销策划包括促销组合策略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促销活动策划、品牌推广策划、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等在医药营销策划实践中需求量远远高于综合性营销策划。另外,对综合性营销策划的领悟建立在扎实掌握单元性策划的基础上。 (五)考核方法不科学 策划实训效果主要依赖授课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评定。尽管授课教师编写了评分标准,但由没有策划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组很难客观评价各个小组的营销策划项目。期末卷面考试占70%,最终的考试还是难逃你问我答的境况。存在考核重视结果而学习过程被忽视的问题。 三、对完善我校营销策划教学的思考 (一)校企合作,设计课程标准及目标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置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内容为主体,以营销学延伸课程和相关知识为辅助,以营销学各分支学科的深入为扩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引导学生注重营销策划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营销策划》课程标准制定模式,树立以市场导向观念,积极引导市场专家、课程专家、企业精英、政府人士和师生代表参与《营销策划》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关联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关联和匹配,以便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以医药企业典型营销策划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可分为:(1)市场调研策划及调研报告撰写;(2)战略性市场营销策划;(3)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策划;(4)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5)品牌推广策划;(6)广告策划;(7)销售促进策划。 (三)能力训练项目接轨营销策划实践 能力训练项目即策划素材选择医药实体企业因遇到经营难题而委托的课题或项目。非模拟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可训练学生营销策划实战能力。目的是要使学生认知行业实践,提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医药行业的微观层的营销实践。策划项目选择把单元性策划教育置于首要地位。能力训练项目的选择应围绕市场和医药企业需求,体现学生的需求与意愿,具有可操作性。由学校出面形成相对固定的企业实习基地,经常给学生策划项目,让学生熟悉策划流程,练习营销策划书的撰写。还可让企业职工(营销策划实战家)参与辅导学生。派营销策划教师参与医药企业营销策划实战,让教师到企业中去,如可安排教师半年至一年到企业市场营销部做全职或兼职,参与实践。当然,教师也应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到企业中联系项目,参与企业项目策划。 (四)从“能力本位”出发,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评估要做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全面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平时学习,注重过程管理。具体分数组成:平时到课及参与情况占20%,个人与团队小组平时作业完成的量和质占30%,期末考查案例分析与总结占20%,期末营销策划书撰写占30%。期末考查的题目与要求应在课程结束前1个月左右布置,考查不占用课堂时间,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这样也促进学生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另外,对于学生营销策划项目的评价,可邀请委托单位营销策划实战家做评委。在经营主体委托策划项目的情况下,策划效果由购买客户、市场评定,实效是最实在的裁判。 (五)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营销策划课程内容应按工作过程和工作实际项目来设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贯穿项目始终的,营销学习情境的构建主要按照营销专业岗位分析———营销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的分析与确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与构建的步骤进行。这就要求从医药企业营销实战中收集和归纳总结获取核心教学资源。将实际的工作场景设计为相应的学习情景:方案与创意、调研与分析、战略与定位、产品与品牌、组合与促销等。随着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课程的设计也尽量加入一些新的内容。 作者:周书美 魏敏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职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实践 1、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的技能素质、思想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人文素质、科学能力培养,考虑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帮助者、监督者,学生自主去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体验工作乐趣,调动学生的探索和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 2、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它存在着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表现特征,课程设计流程独特。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看重知识理论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实践的探索与了解。项目教学法却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是中心,教师通过经验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犹如拍电影中导演的角色,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心的实际能力。当然在应用中要切实地进行角色位置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转化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化为以情境为中心。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仿真或真实环境中,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3.1课程的解构与重构。首先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其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市场营销策划主管主要面向两大类岗位群:一是以新材料、化工、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中营销策划主管;二是现代服务业营销策划主管。因而对营销策划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营销策划教学项目内容;最后,借鉴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突出以下五点:一是综合气质与形象良好;二是有良好沟通能力;三是有完成市场营销策划、产品推广能力;四是具有团队精神;五是具有良好文笔能力。结合以上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按需教学。教师在每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根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结合学生基础与实际,选取相关必要的理论知识、方法、案例组织教学,在内容上做好取舍;第二,学习情境。可以安排学生对了解且熟悉的事件或产品进行模拟策划,如大学生化妆品营销策划、洋快餐与中式餐馆的定位策划等。要方便学生初次策划,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第三,团队协作。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有组长和组员。要求大部分工作项目由各组共同完成;第四,提高学习兴趣。为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老师不仅能熟悉市场营销策划内容,还要熟悉其他相关专业内容,做到全方位的引导。同时尽可能发挥教师本人人格魅力,更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第五,学以致用。坚持启发式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彰显个性,将快乐引入教学,营造一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人相处的氛围。 3.2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作为项目不仅要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包括基本技能,并且强调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要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所以,在项目化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经过探讨,确定以成立校园某种产品专营店为工作背景,完成七个具体工作项目:策划准备工作、营销调研策划、创意策划、营销战略与定位策划、产品上市及品牌策划、促销策划、整体设计与策划。为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配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委命一位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营销策划。 4、项目设计的条件与教学步骤 4.1项目设计应满足的条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工作为背景的,是完成一件具体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产品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第一,在工作过程中,应将书本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依据企业现有需要,安排体现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为工作任务,体现“工学结合”的目的。学生能自主独立完成工作计划,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展示其学习成果;第二,学生应独立学习,克服在工作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并面对问题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第三,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工作困难;第四,工作项目要求团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第五,完成学习时,要求企业与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过程,完成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4.2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项目教学一般可按照下面几个教学阶段进行:一是设定工作项目。企业与教师共同来拟定一个或多个工作项目题目,然后让同学们参与共同探讨,最终来拟定工作项目目标与任务;二是编制工作项目计划。可以由学生起草计划并设置工作步骤和程序,最后由教师做相应指导;三是布置实施计划。在分配给学生各自相应工作任务,确定各自合作的形式后,按照之前拟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来完成工作项目;四是审核评估。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审核后,教师(或企业)对项目工作成绩再进行评估。通过共同讨论、分析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以及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评价结果,从中分析其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五是总结应用。通过师生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今后工作指导和借鉴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实践中去。 5、结束语 总之,市场营销策划对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是一门职业技能课,在营销管理类的课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规划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针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改革,以期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变,能加深学生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达到能完成一般企业品牌策划、产品营销策划等的能力。 作者:谢芳吕明工作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注重产品的市场需求,寻找适销对路,营销业务也由传统的单纯销售产品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化营销策划,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市场营销策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协调营销目标,有效避免了其盲目性市场营销策划按照总目标开展有目的性的计划,有助于实现各层次目标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营销活动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营销策划对企业营销的整体利益进行了全方位地考虑,可以使企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进行有效结合,使营销活动的各环节、各步骤及措施始终指向营销总目标。例如,江苏张家港市某些企业听说利用乳胶手套可防止人们握手时感染艾滋病,便一味引入乳胶生产线,导致乳胶手套积压严重;有些家用电器经营企业缺乏细致的调查及周密的谋划,盲目进行生产和营销,导致经营失败。 1.2有利于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营销策划的显著作用之一,即在策划过程中对该企业的营销资源进行分析,依据企业营销策划总体目标,对营销资源进行科学利用,以提高营销产出。在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及筛选过程中,资源投入及产出效果的分析及比较是判断最优策划方案的主要方法之一。 1.3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市场营销策划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企业扩大无形资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风行全球的饮料之王——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几十年地宣传和促销,其独特的企业商标标识——方型红色中的白色波浪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国内知名企业,如“海尔”、“娃哈哈”等企业也都是利用市场营销策划,塑造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而促使企业知名度及声望逐步提高。 2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途径分析 2.1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转变传统营销理念科学的营销组织,意味着企业拥有强有力的营销计划制定及执行能力,而营销组织的效率往往体现在产品销售速度、成本、消费者满意程度及市场反应速度等多个方面,高效率的营销要求企业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分工、沟通、协调及合作规范,当企业全体员工及各部门均能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时,企业上下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一致。对于科学的营销组织而言,其根本性在于全员营销,所有员工目标相同,研发、采购、生产、财务、营销等各个部门同市场信息、销售人员、经销商等进行全面整合,并采用最佳方式予以有效组织,方可确[1]保企业实现最大的营销效率。 2.2树立创新意识,加强新市场的拓展创新是关乎企业市场营销策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既包括对于市场认知方面的创新、营销观念及模式的创新,还包括竞争手段、营销策略等的创新。企业要想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把好市场脉搏,创新营销策略,加快新市场的开发。具体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市场中的空白点,发现新的营销空间及机会,在营销策划时,应善于在空白点上充分发挥企业之所长,以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开拓出独具优势的新市场;另一方面,应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企业产品及结构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洗发水市场,宝洁公司对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持续创新产品,分别生产了去屑(海飞丝)、控油(海飞丝)、飘逸(飘柔)、营养(潘婷)等多种针对性较强的产品,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逐步提高了市场份额,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导地位。 2.3改革渠道模式,优化营销网络渠道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改革营销渠道,才能提高营销效率,企业可通过新渠道的开发、多渠道优化整合、渠道的扁平化、纵向一体化、横向联合等多种方式,对自身营销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全面发挥营销网络在产品流通、企业形象传播及营销推广方面的重要性;操作层面上,企业可通过细分市场等方法,以地理、人口、消费心理及行为等变量为依据,进行企业细分,再依据市场特点、企业营销目标及资源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科学分配到不同的子市场中,同时,加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2]从而形成全面、完善的营销网络。 2.4全面推行品牌战略营销艺术需要构建品牌,当前,中国市场竞争也主要体现在品牌间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创建品牌。一方面,应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依据市场定位情况,提炼同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品牌形象;此外,应以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形象之基,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终形成名牌效应,只有这样,企业方可维持竞争优势。 2.5注重加强营销管理工作加强营销策划管理,确保市场营销策划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采用“过程管理”方法,对营销策划输入及输出进行界定,管理人员应对企业各过程管理单元进行细化,确立合适的控制模式,确保营销策划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受控状态,确保其得以有效实施;其次,加强信息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监控反馈馈系统,对消费者使用情况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在策划时需要对信息管理的渠道进行疏通,构建完善的管理程序,采用灵活方式,保障营销策划信息流的通畅,以实现预期目标;再次,加强舆论控制,借助于舆论工具,发挥良性舆论的导向作用,激励全员加强创新,为营销策划工作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确保策划的系统化开展,对营销策划实施过程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将消费者需求转变为生产初期规范,对各项策划活动进行系统化开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人、财、物进行优化重组,确保营销策划由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行动;最后,需要对营销[3]策划进行科学评价及持续改进。 作者:杜高俊 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图书市场营销策划分析 一、目前针对读者设置营销体验策划方案需要提供的支持因素整理 确保阶段新兴图书资源在书店之中经营只是初始规范要求,更为主要的任务在于令受众人群明白书籍出版意义以及相关内涵机理。经过读者购买欲望广泛性刺激过后,使得图书发行端口产生无比高涨的回应绩效。其间由于读者对于某类图书产品保留较高喜好程度,对于广大书商来讲无形之中可以增加货源,可以说是一类较为妥善的互动关联。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全面发展,有关终端类读者数量难以清晰技术,有关内部书评、书摘以及新书介绍内容呈现方式必须得到全面调整,至此建立起全新营销模式的出版商规划体系,目前此类行为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图书营销方案转型的必要适应途径。 1.手机图书营销体验单元。相关规划主体可以考虑令最新阶段相关图书类产品快速向手机等新兴媒介终端转移,借助其固有的智能移动式交流平台和对应阅读指导性程序,令内部用户精确搜集并解读一系列图文并茂的电子声像书籍资料,至此获取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官享受。再就是透过手机传输途径公布一切书籍促销活动效益和优惠券,保证全新类型图书产品盈利渠道的拓展结果。 2.图书网络博客营销体验单元。此类架构主要联合图书作者、读者个体固定观念和行为习惯作为支撑性线索,同时配合多样化博客文章进行心得深层次研究的行为模式,确保读者对于相关图书感知兴致全面高涨并且愿意主动花钱购置。如今我国受到广泛认知的图书博客网络非豆瓣网莫属,其核心理念在于联合借助评论单元设置吸纳各类用户读书偏好信息,之后交友书籍作者审视,确保日后著作产品能够朝着广大消费者需求层面逐层转移,稳定网站访问和书籍实际购置数量。 3.数字化营销体验单元。结合客观层面审视,图书作为一类特殊的知识产品类型,其自身能够提取的数字化分析元素极为丰富,包括旅游景点、人文风情特色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操作流程衍生一类全新营销素材。在全新数码终端的广泛衍生和创新营销功能映衬作用下,一时间数字化图书营销活动开始全面扩展,对于后期图书传播方式产生较为深刻的牵引效应。相信此类营销手段必定会在较短时间范围内转化成为我国图书营销的全新组成架构。 4.主题营销体验单元。其实就是为后期图书销售活动开放一定的噱头效应,确保内部促销活动主题和书籍内涵相互贴合,贯彻富有针对性的促销控制指标,确保不同层面读者潜在阅读需求急剧膨胀,至此为图书市场空间广阔性绽放提供不竭支撑动力。在整个主题性营销活动管制体系内部,规划主体需要事先和相关职能单位进行协调,确保一切社会公益活动、签名售书会、作者-读者联欢活动都能得到应有支持力度;再就是经过主题书评、读书征文等途径,为热点图书销售业绩添加独到的演绎光芒。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主题销售模式的另一类手段便是设置主题式书店规格或是在固定卖场设置主题交流区域,因为内部顾客群相对稳定一些,并且随着提供给读者的书籍针对性逐渐强化,一时之间令图书分类格局呈现出细化形态。归根结底,此类主题区域就是主张联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进行专门设置的销售交流场所,涉及内部图书资源类型划分方式将以往传统学科划分体系全面覆盖,将现代化人员一切时尚、休闲理念全面灌输到书籍和主题交流活动之中,借此锁定固定读者群。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调查整理,有关此类主题书店、交流区域等都会设定在经济交流黄金地点,当中读者关注热点繁多,加上文化氛围足够个性、购买条件极为便利以及持久化情感联络结果,使得主题书架营销模式在既定竞争领域中长期处于不败巅峰。 二、出版品牌在图书营销策划体系中的协调策略解析 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解析,涉及出版品牌和一类出版社名称有着本质化区别,当中名称始终保留对特定事物功能的辨别,不会针对其具体个性加以清晰呈现。也就是说,此类品牌时刻保留图书商品个性以及读者高质量认同效应,是与传统图书产品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有调查表明:有的读者在选购同类内容读物时,偏好某家出版社的图书;有的偏好某个作家或某个编辑的作品;有的因喜爱某种丛书当中的一种,而对整套丛书产生兴趣。这事实上是品牌效果在起作用。好的品牌是读者对其产品的承认和信任。品牌策划实际上就是创名牌的过程,它通过人们对名牌产品的崇拜而实现促销的目的。在市场消费心理逐渐成熟、读者购书渐趋理智的今天,每一种新书的制作和投放市场的策划,出版社、责任编辑都要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口味、购买心理和实际需求,树立为读者负责的意识,将图书品牌命名与塑造出版社品牌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创造和维护。这是一项代代相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长期规划,精心策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图书市场营销策划要素众多,这和人们生活质量和个性化阅读需求提升结果有着必要性关联,作为对应销售规划主体,必须确保时刻树立标准营销策划理念,必要情况下将此类营销活动视为一类高科技规范系统,确保当中异质化规范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数发挥。尤其对于出版社来讲,其必须能够透过长期战略角度完成阶段化营销理念改革任务,同时全面引进并改良现代化最新书籍营销理论、方式;进而培养和维护自身营销策划队伍实力,最终为我国图书销售业务空间可持续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作者:李莹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信用卡市场营销策划论文 一、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我国庞大的信用卡消费市场,我们要积极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针对我国目前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争取在这竞争激烈的信用卡业务中分到一杯羹。 1.加强传统的优势产品,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的结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的中心,而对于扎根于北京的银行来说,所面对的竞争和压力是相当大的,但俗话说得好,挑战与机遇并存,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也会更多。随着几大国际银行(汇丰、花旗、瑞士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等)的入驻,中国本土的几家银行的处境日益艰难。这时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我们的优势产品,再抓住自己的根基的情况下,在合法的范围和外国银行去竞争,去寻求一线生机,甚至是去分一块大的蛋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而金融产品的优势恰恰就体现在产品的准确定位上。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已获得客户的认知和认同,形成一种公众所认可的产品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和扩大客户群,从而带动信用卡相关业务的发展。 2.准确寻找目标人群,确定自己的定位。信用卡的消费具有时尚、便捷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先消费、后还款”以及“境外消费、境内还款”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准确的寻找目标人群。北京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城市,所包含不仅仅大量中国人及中国企业,还有更多是外资企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地球村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我们更是要找准这些境外旅游人士的目标人群。针对这些,在信用卡的营销策略中我们要锁定好目标人群,也就是那些18至50岁且有着相对丰厚的积蓄,他们要么有超前的消费理念,要么有丰厚的积蓄,这些都是信用卡业务拓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近些年来留学潮的兴起,针对留学生发放国际卡又是一庞大的目标人群。 3.广告效益。人们把广告称作是促销的催化剂、企业的介绍信、信息传播者、产品的敲门砖,能否有效合理的使用广告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败又一重要因素,这同样适用于银行业。在信用卡中使用广告宣传能够更好的利用广告媒介去介绍产品的知识、优势,从而激发和引导消费者去选择和消费该银行产品。同时利用广告效益,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等方面都具有非凡的作用。各银行也要积极利用广告这一宣传策略,去加强自身优势产品的宣传,去推广自己信用卡的业务,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 4.产品合理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各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动性越来越大,相对应的信用卡的定价的策略性也要不断增强,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求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所选择的学习,探索出一条属于我国信用卡的定价策略。总体来说,根据利率的相关管理要求,充分考虑到目标收益、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等等因素,考虑到北京具体的经济情况以及竞争压力大等等,进行合理的定价,同时还要在同行同等价位条件下,提升服务自量,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5.开发新的业务,开发具有个人标识的信用卡。目前来说,我国主要有准贷记卡、借记卡、信用卡,而信用卡主要分为金卡和信用卡两类。我们可以针对信用卡便捷时尚的特点,开发更多类似信用卡的业务。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对信用卡进行细分,如果一个人经常性进行国外出差,我们可以针对他的需要,给他办理相关的商务信用卡,而该卡中的一些服务可以针对商务人士的需要进行特制,让这种信用卡具有一定的身份识别度。 二、信用卡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意义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信用卡的营销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同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的信用卡营销起步较晚,但我们必须重视信用卡的市场营销,它对于我国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各银行积极开展信用卡的市场营销,有利于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适应多变的市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交流,我国信用卡的竞争日益激烈,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提供新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2.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信用卡的市场营销就是针对变化的环境提出的新的理念或者是产品,来吸引需求已经发生变化的客户,有利于银行调整客户的结构,以稳定客户关系,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客户和银行业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了任意一方,这段关系都将破裂。所以银行应该针对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产品,明确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定位,不断发展优质的客户群体,增加理财产品等措施,以提高可盈利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银行逐渐出现了政府监管系统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行竞争白热化等等现实环境,我们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提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营销策略,不断进行调整,持续改进,增强信用卡的公众认可度,以促进信用卡的健康成长。 作者:孟猛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的问题与对策 1市场营销策划的内涵与组成要素 1.1市场营销策划的内涵 1.1.1营销策划的可操作性 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要有独特的创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即在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料与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便于实现,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市场营销策划准确、清晰的实施方案,也是保证策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1.1.2营销策划确切的目标性 市场营销策划是为解决企业的某种问题,为帮助企业达成经营目标进行的活动。因此,市场营销策划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目的性与方向性,为了保障方案的切实可行,在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时,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再将这一长期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并将目标与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市场营销策划的组成要素 一份完整的市场营销策划通常是由销售市场分析、市场细化与定位、销售策略选择和预算等环节组成。其中,对于销售市场的调研分析是成功进行销售策划的前提保证,它能够帮助企业寻求更多的销售机会,通过市场的细化与定位准确找准销售群体。而销售策略的选择和预算则是为了优化产品、定价、促销等策略,将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使用,一是能够节约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赢利与降低销售开支并重;二是丰富营销策划手段,针对不同的产品选择合适的销售策略,成为进行营销策划的重中之重。 2现阶段下市场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较为落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个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注重市场影响,建立好全新的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要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市场营销观念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营销观念来管理企业,未能深入地分析市场情况的变化,一味地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未考虑到买方市场的变动,盲目地开展生产工作,其结果就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的积压,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陷入了停产的尴尬,这都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 2.2企业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市场扩展能力不强 很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只注重短期的利益,营销模式单一,将降价促销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营销手段,实质上,这种方法并不可取。种种实践都证实,市场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在现代市场营销策划中,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开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必然难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更不用谈可持续发展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企业的传统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注重新产品与新市场的开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却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开拓新市场,导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地缩减,最终退出市场。 2.3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存在困难 在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中,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营销策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十分的广泛,影响营销策划评估方案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也存在种种困难。若企业缺乏完善、科学、准确的评估手段,也会导致市场营销策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2.4不注重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 营销网络是市场营销方案的实现渠道,企业也必须要通过营销网络才能够实现资金与物流的对流。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企业的营销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进入新型发展阶段,从某种层面而言,发展企业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渠道,而企业的营销网络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的企业未意识到扩展营销渠道的重要性,也未在这一方面投入精力,结果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营销业绩不佳。 2.5营销管理工作滞后,决策迟缓 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之下,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展营销策划工作,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存在营销管理工作缺位的情况,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企业销售市场的开发缺乏完善的计划,如果没有制订出完整的销售策划方案,就会使营销策划失去完整性而陷入盲目;二是市场营销配套措施不完善,很多企业都将精力关注于产品开发与管理方面,还没有理解营销体系的构建对一个企业发展存活的重要性,其销售网络覆盖面往往较为狭窄;三是市场营销的策划工作的监控力度不完善,对销售策略及规划的反思力度不够,特别是当一个销售策略不成功时,很少有机会去从根源上检查策划计划是否合理有效。以上的种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市场营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管理措施不完善,企业营销决策相对缓慢,而企业面临的市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企业营销活动很容易迷失方向,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陷入经营危机。 3解决企业市场营销策划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营销组织,转变传统营销理念 健全的营销队伍是企业开展成功销售的必备条件,而完善的营销组织要具备准备以及执行计划的能力,而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应变能力、销售产品速度、产品销售成本以及顾客满意度四个方面。一个高效的营销组织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业务环节相互沟通、分工与协作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最为有效的营销组织就是全员营销,考虑到这一因素,企业需要严格遵循“顾客至上”的原则,将产品的开发、生产、采购、营销等部门有关人员、市场信息、顾客、经销商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企业的营销利润。 3.2创新渠道营销,完善企业营销网络 营销渠道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利润,也成为帮助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和市场分析的新切入点。考虑到这一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开发渠道营销,通过渠道的整合,实现渠道的横向与纵向联合。此外,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发挥出自身营销网络的形象传播、营销推广与商品流通等功能。在操作层面,企业可以采取市场细分法,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地理因素、人口统计问题等变量来选择目标市场,将企业的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分配到不同的市场中,加强各个细分市场的联系,为企业构建起高效的产品营销网络。 3.3做好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工作 3.3.1加强营销策划过程管理工作 营销策划输入的内容较多,包括市场调研、市场信息、企业能力、顾客期望、销售区域、市场需求、市场氛围等因素,这些因素多为不确定性因素,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细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单元,确定好相应的控制方式,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评估,保障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实施结果。 3.3.2注重营销策划的评价 在营销策划实施后,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需要涵盖至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并积极地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市场的发展下,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注重市场营销策划工作,注重市场影响,建立好全新的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虽然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企业而言,营销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完善自身的营销策划管理模式。 作者:王羽单位:黑龙江省商务学校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谈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体系构建 一、当前专业技能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用讲授法,借助于板书等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技能课也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游离化。 理论课和与之对应的技能课区别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比如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策划,内容基本相同,前者是理论基础属于专业理论课,后者是培养理论应用的专业技能课;两门课程中的营销战略都讲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都体现“是什么,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同样的内容,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营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者则是把前者的基本理论转化成技能,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技能与能力,更多的是创新思维。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两者的关系,讲课中注重的依然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强调技能课的实践应用,欠缺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把后者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成前者的教学内容,使技能课回归到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游离。 (二)教学方法陈旧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在理论教学中运用,以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灌输为主要方法,以理论的形式来学习实训的内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侧重策划,形成策划技能。策划的灵魂是创意,而创意源于创新性思维,在策划中寻找创意便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如果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理论的讲授,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在策划中寻找创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引燃其创新热情,结果依然是学生上课带上书听,下课放下书忘,无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形式,无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手段程式化。 当前,很多教师技能课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课教学通过软件设计的程序成为公式化的学习,虽然学生在教室中做了一遍思维体操,但学生的活动仍然被局限在第一课堂内。就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来说,只借助于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而不是与现实应用相结合,把课堂向外延伸,开辟激发学生主动与创新精神的第二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只能停留在第一课堂上,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所学与实践是“两张皮”,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现实的联想和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受到制约。 (四)考评方式传统化。 高校教学中很多学科依然延续传统试卷,用几大类型题目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技能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得多少,而是强调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理论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的偏离,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会只局限在课本上的考试范围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动机,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五)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的缺失化。 综合能力体现在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上,诸如学习,创新,合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综合运用上。“职业化素质体现在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行为、职业态度、团队意识、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形象等”。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突出的是理论基础学习,缺少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地训练才能有效。但是目前很多技能课沿用理论课的方法与手段,很难从学、做、用等几个方面开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化素质。其结果是,当学生学业结束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还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由此可见,当前技能课教学中,不仅存在着知识内容上的重复,更重要的是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的方面的缺失。要解决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知识应用、综合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专业技能课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来实现。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体系构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教学思路,加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渗透到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视角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本文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以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 (一)以知识结构图为工具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结构图是把完整的知识体系由大到小、由略到详、层层深入用半个大括号、树状图、方框、箭头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图形。知识结构图把整体知识体系的系统集中、完整准确、简明清晰地表现出来,它可以理清思路,连贯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它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学习市场营销策划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按“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脉络设计。可以按如下步骤实现这一教学设计:第一步完成“是什么”。借用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按课程内容的脉络,理解并掌握市场营销策划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思考做什么。第二步完成“做什么”。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明确市场营销策划到底是做什么的,从而完成由基本理论向市场应用的转换;从营销的战略策划内容到战术策划内容。第三步完成“怎么做”。在“做什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做才能实现有创意的策划,用创新性思维指导行为转化为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创意、可操作的市场营销策划书,二是营销策划的管理与控制。要完成知识结构图,需要学生从前言到目录到内容层层深入地学习,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实行分组学习讨论,并按小组用PPT展示知识结构图并讲解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知识结构图实现理论知识与策划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创新性地把整本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由总到分,全面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脉络,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把教师教、学生学与做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教的创新,做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引导学生的创新。 (二)以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个营销策划项目,是为桂林一家新兴的生产茶麸洗发水企业做的营销策划方案,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如下: 1.开学第一节课,采取抽签分组的办法分组,5人一组,形成一个营销策划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队名、宗旨与口号。抽签分组,旨在学生明白团队形成的来源,体现接纳、宽容、协作的团结精神。 2.把策划项目中的企业背景、产品相关信息,企业营销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形成项目文案发给每个小组,进行策划。洗发水行业是学生可以体会并在市场上可以随时进行调查与访问的行业,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全多角度地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在完成自己的策划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 3.课堂设计是围绕营销策划项目的内容与创意的实现而进行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每人完成知识结构图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共同的知识结构图PPT,用5~8分钟上讲台展示知识内容,为学生的策划奠定理论基础,教师点评指导。第二步,小组集体设计,确定这一项目策划过程的每一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知识结构建立对应关系,理解并掌握策划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每一小组形成PPT,上讲台展示工作过程设计;这是真实环境下的“项目”任务,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总结与运用;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会有一定难度;鼓励学生学会协作,克服困难,去发现、分析并最后解决问题,使得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三步,根据项目策划的工作过程设计,进行设计的具体操作。(1)调研与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对洗发水市场的宏观与微观环境进行调研,对该企业的市场环境进行SWOT分析,为市场定位奠定基础。(2)营销战略策划。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对洗发水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3)营销目标的制定。根据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确定营销目标。(4)营销战术(策略)的策划。设计如何运用4P与4C结合的有效战术(策略)实现营销目标。(5)预算。让学生明确营销策划及实施的成本。(6)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战略定位与战术策划,要分几步实现营销目标,每一步如何实现,有哪些创意。(7)管理与控制。使学生明确策划方案的实施,需要精细的管理与过程的控制,及时评估与反馈,是实现策划价值与营销目标的必经之路。(8)形成规范的营销策划方案。这一过程,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实际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策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第四步,检查。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每个小组展示团队的策划方案。第五步,评价。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教师只是参与者与指导者,在课内实训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的实际中,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其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形成自己的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组成果,其他小组交流心得,教师对最后的展示进行综合点评。 (三)以工作过程导向促进“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工作过程为导向促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综合职业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工作过程导向是伴随着“教(是什么)、学(做什么)、做(怎么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而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完成的策划方案的做,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示与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还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考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职业化素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训练,每个小组最后都交上一份内容完善、结构完整、格式正确、富有创意的营销策划方案。 (四)设计全新考评体系,全面展现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的“终结式”为“过程式”、“重识记”为“重运用”,通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领悟、策划过程的参与交流、策划方案的设计与创新表现,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对知识的领悟、掌握与应用,以及通过参与策划体现出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全面组织进来,形成全方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三、结语 传统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能充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知识结构图、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体现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评方式等创新教学体系,围绕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技能并学会创新而设计,整个过程渗透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教的创新,而且体现了学的创新。通过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在最终的策划方案中很清晰地体现出来。 作者:张翔云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略及思路 1.户外广告宣传 户外广告可以达到高频率重复的效果,非常适宜针对核心客源市场。邀请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各类平面广告,如大型平面广告、车身广告、公交站海报、公众报栏标语、街头灯箱等,加强赣州及吉安汽车站、公交车站、赣州高铁车站、高铁车厢、市镇域交叉主干道、市镇域交界处、旅游区的门口的广告投放。在中期和远期着重在珠三角、南昌都市圈、闽西南经济圈等都市圈的公交体系、轨道交通体系以及公路两侧进行广告宣传,注重车载电视等媒体的有效利用。 2.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本项目印刷品宣传资料,包括旅游地图、资讯手册、小传单、宣传画、海报等,介绍景区的设施、交通、价格等内容,印刷品宣传资料可放置在赣州、吉安各大宾馆酒店、高铁车站、游客服务中心、汽车站,方便游客免费索取。 3.大众媒体营销 报纸/杂志选择核心市场、机会市场的报刊杂志如《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吉安晚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江西新闻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时尚旅游》、《旅游天地》等,除了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外,定期刊登有关本项目旅游的报道、系列专题,并在公关活动之前一个月,进行报刊广告宣传。-电视台重点考虑赣州、吉安、南昌、河源、韶关等主流电视媒体,邀请电视台制作本项目旅游专题片,在电视台的旅游节目或文化节目中播出。 4.网络营销 建立官方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建设本项目官方网站。开设数字虚拟景区,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景区旅游咨讯。建立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包括门票、住宿、商品购买等,为游客出行提供最大方便。开设网上游客论坛,提供游客交流信息的平台,利用游客上传论坛的帖子,制造口碑效应。建立游客意见反馈系统,设置游客留言栏。定期出版旅游电子刊物,供游客下载阅读。-相关旅游网站营销积极与各类旅游资讯网站(新浪、携程、去哪儿等)合作推广;与新浪、腾讯等主流网站互动;积极展开与团购网站(如美团网、拉手网等)合作促销旅游产品。-搜索引擎营销和搜索引擎百度网站合作,优化搜索排名,建立便捷的链接系统,把跟本项目有关的搜索关键词进行捆绑,把本项目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从网络上推出去,当人们搜索旅游信息的时候尽可能将本项目营销信息传递给游客,帮助游客快速查找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开设淘宝店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开设旅游淘宝官方旗舰店,推出一系列旅游套餐,如门票加餐饮的旅游套票。与旅行社合作,结合观光旅游景点与休闲度假项目,共同推出一批旅游线路。开展“10元秒杀门票”等特惠促销活动吸引眼球。 5.新媒体营销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实施精确营销攻势。开设本项目官方微博,为游客提供咨询、答疑解惑,旅游公益服务信息的作用并与游客进行交流,努力提高粉丝关注量与点击率。开设本项目微信公共账号,向用户直接推送旅游信息、优惠资讯,并将开发模式、自定义菜单等高级功能利用起来,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从而带动营销新高潮。 6.公共关系营造 积极与周边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宣传吸引企业前来开展会议旅游、商务度假,提升本项目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广泛邀请新闻媒体和旅游专栏记者到本项目区访问,与本项目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有利的新闻,扩大本项目区知名度。邀约电视剧、电影摄制组到本项目地拍摄外景,利用影视作品宣传旅游区,扩大旅游知名度。 7.节事活动策划 在每个季度策划各种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或者节日庆典,达到短时间内吸引传媒和大众关注的效果。具体可开展活动有:-花草摄影展吸引广大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以“拥抱自然,聆听花语”为主题,举办花草摄影展,展示关于本项目区摄影作品。-东方卡萨布兰卡葡萄酒节举办一年一届的“东方卡萨布兰卡葡萄酒节”,邀请媒体、记者、社会知名人士前往,扩大宣传影响力。开展一些列活动如:品酒会、特色红酒料理比赛、葡萄名酒展览等。-华星微电影比赛抓住网络潮流趋势,以本项目拍摄地,举办“华星微电影比赛”,并设立奖金或奖励旅游。设定微电影以“浪漫”为主题,如“浪漫花田”、“浪漫葡萄庄园”等,吸引年轻时尚的人群。 8.联合营销 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赣州、吉安、井冈山、南昌、河源等地的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合作,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共同开展优惠互利活动。邀请核心客源市场的旅行社负责人来旅游区考察踩线,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9.旅游纪念品开发 委托专业的产品设计公司,设计具有本项目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突出旅游商品的艺术性和地方性,美化包装,吸引更多游客购买。设计各类本项目旅游区的标识物,并授权印制到各类旅游纪念品中,形式可为T恤、休闲帽、红酒开瓶器、醒酒器、红酒杯等。 10.促销活动 开展赠送旅游纪念品、印花积分、折扣优惠、抽奖、奖励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对本项目区内景点实行套票制度,将较具吸引力的景点捆绑销售。利用十一、五一、中秋、端午、重阳节、春节、情人节等节假日,开展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促销活动,并配套相应的门票折扣。 作者:孔源源单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方法 一、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营销策划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并且前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已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学过,这一门课程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贯通并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把策划案进行推广的实际执行能力。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方法运用 2.1小组团队策划项目训练 整个营销策划教学过程,学生要参与完成三套完整的营销策划方案,包括营销创意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推广策划。这三种策划项目每套方案的完成都分为小组研讨、资料收集、分工合作、整合方案、作品展示等步骤,每个步骤占课程考核的一定比例。每次教学都围绕相应的学习任务展开,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在做中学,遇到实际问题去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中做,边学习理论,边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学生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突出了实践性,重在操作性,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企业形象设计策划,重点要求学生以企业为例,实际策划企业的MI、BI、VI,每个小组在做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应用了CIS理论知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1分组 团队策划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以自愿组合为基础的、有适当人数限制的学习小组,要求男女生组合。团队策划实践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展开,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转化为与小组的互动,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频次,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2.1.2以小组为团队策划活动主体 教师以小组为中心开展营销策划专题研究、创意讨论等各项实际操作训练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对营销策划中方法普遍感到难把握的情况,选择以服装作为基本元素,展示小组形象以及整体风格。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身边的报纸、期刊、废旧品为原材料,运用课堂所学的创意方法进行产品创意,并在集体课堂上向全班做专题报告,使学生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对营销策划中创意点的产生过程和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针对策划这门实际操作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情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又能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逐渐提高策划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工作实际方法接轨。 2.1.3团队策划成果包括实际书面报告以及成品展示部分 其中成品展示包括利用PPT进行项目陈述。项目陈述部分配合成品展示进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报告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1.4每一名学生的团队策划成绩结合小组整体表现与个体表现两方面因素确定 这种评分方式杜绝了部分学生不参与或参与较少,搭便车的现象,既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考察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集体业绩的投入。 2.2各小组以行业为专题收集实际案例 案例是进行实际营销策划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案例,可以让学生熟悉营销策划在相关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在以后的实际策划运用中迅速借鉴并创新。主题案例研讨是指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按不同的主题搜集营销策划案例,每个小组只搜集一个主题的案例。然后,每次课让一个小组在课堂上演示讲解该小组所搜集到的案例。全班参与研讨,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小结。 2.2.1各个小组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协作,提高效率 例如,有的小组负责饮料市场主题,具体选择娃哈哈企业作为研究案例,小组成员可以对相应主题的营销策划案例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精选出典型案例供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如具体选择娃哈哈新产品格瓦斯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作为研究主题,由于是新产品,企业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收集相关资料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强。此外,各小组的主题为不同行业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得案例的涉及面比较广。 2.2.2各小组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资料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组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案例收集,并进行研讨,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课程结束时所有资料学生可以共享,是一份较好的参考资料。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对感兴趣的行业有更充分的了解。除进行课堂演示,还有一个讨论的过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或提出各种建议,有利于开拓思维和视野。并利用网络进行线上交流,跟帖讨论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2.2.3案例结合教学内容,但不拘泥于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互补,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主题案例研讨的主题可以不按章节安排,而是按行业安排,这样可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例如女生比较感兴趣的化妆品行业和男生比较感兴趣的汽车行业。另外,由于案例是最近搜集的,更具有时效性,能让学生了解和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2.3课程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理论时,穿插相关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3.1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理论上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与实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且单纯的理论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规定具体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创造,用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理论运用实践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相互意见的交流,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其次,引导学生强调能力应用。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营销理论知识一定要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营销策划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扬长补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注重学生和老师双向交流。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这里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主动去寻求任务的解决方案,从而消化和理解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具体的案例中予以应用。同时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互动式、双向沟通的过程。 2.3.2具体过程 首先,资料收集,讨论准备。在正式课堂案例讨论前两周,教师提前把讨论的案例告知学生,学生提前阅读案例材料,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信息,积极思考,初步形成个人见解和方案。其次,各学习小组分别展开讨论并发言。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教师不做干涉。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小组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最后,案例分析总结阶段。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进行思考和总结,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如企业形象策划这一章节,加入国航公司和星巴克公司的企业形象策划案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相关章节进行理论知识梳理,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案例讨论要结合后期的实际策划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后穿插实践训练环节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企业形象策划”一章,让学生为自己所熟悉的本校进行形象策划,设计广告宣传等,或者是学校附近的企业通过实际采访、调查,提出可行的CI设计方案。 三、结论 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方法为目标服务。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方法的使用也应紧扣教学目标,达到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营销策划的能力。 作者:万卫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进行了认真地思索与斟酌,内容既不能与市场营销的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也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够用,而且要着重体现营销策划的技能性,以及符合课程教授的实际情况,于是把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策划工作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项目模块。三个教学项目是按照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来设计的,着重突出课程的成长性。教学过程亦随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做营销策划案;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生做为主、老师指导为辅,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策划任务;第三个阶段是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策划任务,放开手让学生去做,最后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验收其策划方案。教师所设置的策划任务都是真实的,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与院校所在当地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合作,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企业的实际营销问题进行策划,并尽量参与实施;二是从网络上寻找适合教学的策划任务,学生做出的策划方案可进行投标,若中标则可拿到雇主的报酬。 二、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以往的教师一人考核,且以卷面为主的做法。现在笔者教授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三项考核内容及其占比为:一是平时考核,占20%;二是过程中的策划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占50%;三是期末卷面考核,占30%。笔者认为这三项缺一不可。首先,平时考核强调出勤和笔记,出勤要求较严,因为学生们做策划案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若出勤少,不但课程内容掌握不全不透彻,而且对小组中的分工任务就贡献少。笔记也很重要,因为记笔记有助于对策划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巩固。其次,策划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占比最大。每项策划任务都有考核单,赋分标准包括教师对策划案的要求以及策划委托方对策划案的要求,前者占比30%,如策划方案结构是否完整等,由教师打分;后者占比70%,具体标准会因策划案的内容不同而不同,如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方案内容是否详尽、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否体现了产品的独特优势等,由企业专业人士和教师共同打分。再次,期末卷面考核的用意是规避个别同学由于策划方案的分组制作而出现的搭便车现象。虽然教师以往采用过学生互评,也一直要求每组上交策划任务分配情况表,以及策划方案验收时一组的每个同学都要讲解自己承担的那部分内容,但是仍无法有效地、彻底地保证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策划方案的制作和实施中来。故而采用开卷的卷面形式,全部是主观题,考核每个学生对营销策划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了2~3个循环的教学改革实践后,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市场营销策划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想法;积累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的经验;完善并丰富了诸如课件、案例库、营销策书范本、营销策划任务单、营销策划方案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拓展了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深了与企业的深层合作。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及课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营销策划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素养。通过各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策划任务的锻炼,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和实战能力也较往届大大提高,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营销策划的岗位要求,有的毕业生正是因为营销策划能力较好而获得了工作机会或是得到了客户及企业的好评。 四、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笔者一直在探索与实践中,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健全了课改激励机制,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改革与实施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作者:杜学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经贸系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出奇制胜,进行特别的策划。一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由弱小变为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 别出新裁的“创维模式”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90年代以来(至1997年底),我国在境外建立了5356家企业,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一些企业正进行全球化营销的尝试。深圳创维电子集团诞生仅10年,杀进国内彩电业才五六年时间,针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国内市场的消费低潮,创维别出新裁地提出了“创维模式”,即“开发在美国,生产在深圳,市场营销在全球”的全球化战略。“创维”一向以技术创新的优势来开辟国际市场,他们在美国硅谷建立创维实验室,进行未来视听科技的前沿性研究,同时进行技术储备,其目标是塑造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创维集团首创的数码100HZ护眼电视第三代——创维数码双频彩电以其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设计超前,使用时间跨度长而风靡全球,尤其在欧美市场,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创维的经营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以国际竞争为第一目标,追求效益第一;以销定产,快速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开发、生产到销售严格遵循市场法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创维还实行了本土化营销战略,在市场环境比较熟,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马来西亚建立了一条中档电视机的生产线,主要面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邻近美国地价较低的墨西哥和土耳其投资建厂。截止1999年3月,创维电器已成为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在中高档市场中占有了5%的市场份额。“创维”在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已全面启动,开始直接向美国市场大规模出口。创维电视在瑞士被评为最佳机型,占据了当地彩电市场的20%份额。创维还与全球最大的零售组织——沃尔玛及美国著名连锁商Circnit.City签下了DVB(数字卫星接收仪)、DVD、数码电视的巨额订单。“创维”电视在欧美市场上,已与世界驰名品牌“松下”“索尼”摆在同一柜台上。1999年头两个月,“创维”仅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创汇就超出去年的80%以上。 “优势互补”出奇制胜 联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于1984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创办。联想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瞎子背瘸子”式的优势互补策略。1988年北京联想集团投资30万港币在香港创办了联想电脑公司,由北京联想集团、香港导远有限公司和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联合组成。联想集团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不太熟悉国际市场尤其是其贸易渠道,相对于香港的合作伙伴还缺少资金和技术实力,而技术转让公司却可以提供可靠的贷款,于是,一个最佳的优势互补的合作形成了。联想集团将自身科技实力的优势与港商熟悉世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贸易作为积累资本的手段,解决科研生产所需资金,然后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联想集团充分注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利用世界知名电脑厂商把大多力量集中在电脑整机上的市场机会,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地将自身的资金、人力全部投入到电脑板卡的开发生产上,从而挤入国际市场。联想集团的电脑板卡1990年的月销量为5000块,到1994年底月销量则跃至50万块,并最终取得电脑板卡世界市场份额10%的地位,成为世界五大电脑板卡供应商之一。联想集团还与美国AST公司合作,在国内市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消费者需求的联想品牌电脑,并全力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与世界知名电脑企业竞争,以微机电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1995年,联想集团电脑板卡年销量500万块,微机年销量10.5万台,年产值达67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引人瞩目的虚拟生产 在名牌如潮、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耐克”在短短十年内,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美国最大鞋业公司。耐克公司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虚拟生产”的营销之路,令世人瞩目。公司总裁菲尔·耐克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先将公司所有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部投入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中去,而生产则采取了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身的疆域。耐克自己不投资建厂,而是全部外包给其它生产厂家加工制造。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生产厂家,让它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保证质量,然后将耐克的品牌商标赋予这些产品,将产品交给自己公司的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耐克公司的这一妙招,不仅使自身节约大量的生产投资,以及人工费用,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其它生产厂家的能力,为其所用。这种“虚拟生产”营销模式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一次革命。 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 小天鹅”集团公司连续8年保持国内全自动洗衣机销量第一,且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南美地区陆续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基地,并在印尼、马来西亚创办了合资工厂,在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高新技术密集区域都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香港建立了贸易窗口。小天鹅的成功是由于推行了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经营模式。“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认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小天鹅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一流质量小天鹅把每一项质量指标、经营指标、生产效率指标都同世界一流公司的参数一一相比。1991年我国对洗衣机的质量标准是4000次无故障运行,前苏联是1000次,法国是2500次,日本松下是5000次。此时小天鹅已荣获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一块金牌,但仍将目标对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经过两年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小天鹅成功地将无故障运行提高到了5000次。 一流产品小天鹅的产品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产品开发连赶带超,创一流产品。1997年2月,一家著名公司刚刚推出防腐防褪色洗衣机,30天后,小天鹅也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同年4月,又一家大公司推出全自动快速洗衣机,1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洗衣的全部程序,一个月后,小天鹅又跟上来了。最近,小天鹅又自行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大循环喷瀑水流,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已批量上市。这种洗衣机采用了9项世界新技术、拥有5项专利。小天鹅在美国技术中心的3位工程师仅用半年就设计出集波轮式、滚筒式洗衣机之长的搅拌式洗衣机两个新产品。 一流人才小天鹅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培养和使用,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目前在小天鹅本部工作的博士就有14位,在公司出资控股的北京和无锡的研究生有数十位,正在美国、日本继续深造的有8位,小天鹅发给博士的月薪为1万元。近两年为培训员工花去1000多万元,去年又投入2000万元进行人才培训。 一流管理小天鹅实行产品零库存,不设立成品库房,如果产品三天卖不出去,宁可停产,目的就是在适销上下功夫,把好每道关,做到“零”缺陷——生产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没有缺陷的产品。正因如此,小天鹅资金回笼很快,没有死帐、坏帐、三角债。 洋为中用、中为洋用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其中,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一家机构调查了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后指出:理解中国文化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素之一。日本酱油摆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成为普通的调味品,是龟万甲公司经过几年营销努力的结果,可口可乐从中国的大酒店渗透到千家万户,也有5年亏本推广的经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通过赞助《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多部电视剧大造声势,营造新文化氛围,把索尼、乐声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实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一饮料大国,外国饮料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容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但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10年间出口量增加了5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9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原因正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和品质迎合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和爱好,重视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段得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传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起轰动。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论文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以富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为基础,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参与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具体操作,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 4.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学生的作品也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策划的应用 市场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学的后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策划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要回答企业在现实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提出的各种疑难杂症,不仅仅回答这些问题出现原因。市场营销策划更重要的是如何开拓市场、营造市场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市场营销策划就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拟定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市场营销方案,提出开拓市场,营造市场的时间、地点、步骤及系统性的策略和措施。而且还必须具有特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度可行性。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要提出开拓市场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制定市场营销的行动方案。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仅仅讲授知识是不够的,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知识点不多,可讲授的内容较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策划训练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营销策划与创意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仅仅讲授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市场营销策划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通过最新营销策划案例的研讨、创意方案的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有用性,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习了多少理论,而是要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方法解决企业营销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策划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出学校,在分析企业策划案例和完成企业营销策划项目任务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首先要进行任务设计。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深入到企业中,根据企业营销活动的需求确定策划项目,提取出策划主题,并围绕该主题系统的搜集信息,然后在指导老师和企方管理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营销策划书,最后企业方实施该项策划,学生策划项目组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评价过程中。二是仿真策划,即是以真实的企业营销活动为背景,学生策划小组自主判断企业的策划项目,提取策划主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营销策划书。这个真实的企业营销活动多数是过去的某些知名企业的案例资料。三是模拟训练,多数是假设某种企业营销活动情境,然后设计企业营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结合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观念,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能根据任务的需求来主动学习,要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应该不断用任务引导学生自学,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将是失败的。其次,注意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一般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基本内容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类教学内容应该由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重点内容部分结合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需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对于学生自学有困难的难点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对于新内容或一些特别难的“任务”,老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带着学生自学加辅导,学生就会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的状态。第三,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创设任务情境。管理学不是枯燥的理论课程。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管理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所以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创设任务情境。一般可以用一个精彩的示例来布置任务,导入教学,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了良性循环。第四,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任务定得太多太难,令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会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之间有一定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作者:乔冠华张霆军李悦工作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策略分析 全国87%的河流都遭到了污染,而沙尘暴、雾霾等极端恶劣天气也是有增无减,不断侵害着人们的健康。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后,考虑到种种因素,我国首先开放了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沿海运输优势。但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的表现出来,一个是过于依靠投资,造成有的产业产能过剩,而有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最集中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高新技术企业过少。 甚至东部一个发达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能达到西部地区三个省的总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字,在2004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资本形成总额为46212.84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76512.12亿元的60.4%;西部地区10个省市区资本形成总额为11220.09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的14.7%,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4。 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国家提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并开始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货币被政府重新投入市场,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越发严重,居民的CPI不断上扬。此外,受国际社会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出口市场越发困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分配不平衡我国目前目前主要实施的两级分配制度,但是初次分配较为混乱,而再次分配有没有健全的机制。 行政干预化、垄断、税收制度不健全等等都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最终的表现结果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也不断增大。有数据报道,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增长到2003年的3.23∶1,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水平。到2012年,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将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升级和社会转型,应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在资源分配上不平衡也非常严重。最典型的就是东西部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政策不平衡,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以发达国家为例,降低资源能耗,增加产业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发展工业,创新服务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通货膨胀,稳定物价过高的通货膨胀不但对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严重降低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要想防止高速的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锐意改革,积极调控,对土地,资金等敏感要素妥善处理,解决导致通过膨胀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金融相关部门要加强职能监管,控制资金向市场的流入以及国外热钱的流入力度,做好严格的房贷管理,协助政府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定房价,稳定汇率。关注效率与公平扭转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大对垄断行业的监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林汐 单位: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漯河市分校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况评价分析 我国分配格局日渐失衡,宏观分配中的普通居民和微观分配中的劳动要素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目前已明显低于合理水平。政府、企业和资本要素报酬占比偏重,本能地不断扩大投资,使投资率持续高位攀升;居民和劳动要素报酬占比过低,相对削弱了消费基础;高投资率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靠不惜代价扩大出口来消化,由此造成内外需和内需中投资、消费失衡不断加剧的不良循环。尽管我国居民收入也在持续较快增长,但近十多年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尤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制约了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到2010年才达到1.7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原本提出在1999年就应达到4%,推迟到2012年才实现,可即使如此,也比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1.6个百分点。此外,对创新成果、创新要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尚不健全,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偏低,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高级要素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滞后且缺乏有机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方式亟待改善。服务业改革错综复杂。当前,我国服务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某些方面看,其难度之大甚至超过一、二产业改革。服务业改革不单纯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体制改革,有的还会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民生直接相关,其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很高。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体制瓶颈,不仅需要有更大的决心、魄力和胆识,还必须有更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更强而有效地驾驭全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更妥善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促进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部分政策设计不够合理。如,以生产性增值税为主的税收格局,导致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源而更注重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多征收营业税,由于不能抵扣其进项所包含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可能高于制造业。[8]此外,现行政绩考核办法也不利于服务经济的发展,GDP总量和增速实际上仍是评价地方政府的首要指标。 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服务经济发展步伐,构建我国全面、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竞争力新优势。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和各类新兴的消费性服务业,同时从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切入,推进产业经济服务化,从而为社会、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物质文化产品。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1.国际经验表明,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具有加快转型的趋势。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但国际经验表明,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普遍存在着后发工业化国家转型期缩短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向纵深发展,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这使得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压缩式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9]日韩等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速度明显快于欧美国家,亚洲“四小龙”也表现出同样的加速趋势。我国作为最具活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显然也具有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2.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传统工业化路径。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完整并有一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制造业规模巨大,2010年已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许多是重化工产品,有的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中期不必完全重复发达国家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至少无须再着重扩大重化工业的数量规模和比重,从而也有条件及早确定以精深加工化和服务化为主导,把继续完成工业化与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我国服务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10~20年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促进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服务化。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如按7%测算,经济总量将达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2020年的78.3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2015年的45771元、2020年的67252元。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0美元,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具备了支撑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收入水平。根据国民收入水平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在“十二五”打破波动徘徊局面,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十三五”有可能突破50%的临界点,初步确立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下一个十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能达到5%左右,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服务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将稳固确立。2.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将为服务经济发育成长创造广阔平台和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保守估计,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2015年的51.5%、2020年的55.5%,未来十年内将有1亿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破除双重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农民工“市民化”可能在5~10年内逐步实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对生产性、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必然会有力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并首先在大中城市形成以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3.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支持要素投入和价值创造服务化。2020年我国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成创新型国家。届时,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达到13.5年和11.2年;我国综合入学率达到83%,超过目前中上收入国家约76%的平均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量将比美国高出8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和要素投入服务化,尤其是促进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4.体制改革攻坚取得突破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将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包括服务业领域的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包括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以期望,体制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将为服务业大发展和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判断,今后10~20年应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服务化、价值创造服务化、中间投入服务化和最终需求服务化将取得长足进展,2020年之后我国总体上将步入服务经济社会。(二)服务经济发展趋势预测1.关于产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进行预测表明,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二五”时期。在最终需求结构调整带动下,加以要素驱动结构逐步变化的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将带来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和劳动报酬“两个比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加强民生建设,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将促使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家庭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和各类公共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此阶段,预计服务业年增长率将达到8.9%,超过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再波动徘徊,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有条件的大城市将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阶段是2015~2020年。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服务业增长速度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将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将继续上升并突破50%的临界点,服务经济形态初步确立。由于服务企业显著增多,加之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成企业,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服务业内部调整和加快结构升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将日益成为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但通过改造提升逐步实现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第三阶段是2020~2030年。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经济形态稳固确立并逐步趋于成熟,服务业仍可保持高于第二产业和GDP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继续稳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服务业占比一般要达到70%以上才趋于稳定),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普遍趋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服务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应成为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国家。2.关于就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选取与我国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作为参照国,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业达到与我国未来时期相似比重时的就业情况,推测我国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见表3)。首先,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一致。其次,随着服务业占比上升及其吸纳就业潜力的逐渐开发,在“十三五”末期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即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将超过50%。第三,受到人口峰值的影响,“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尽管人口高峰已过,吸纳就业的压力仍主要由服务业承受。第四,我国就业压力将在2030年后得到缓解,随着就业总需求下降和服务业结构升级,虽然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在就业总量中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但其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增长率都将下降。3.关于中间投入服务化的预测分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明显超出服务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并由此加快中间投入服务化进程。制造业与服务业将以三种方式融合互动发展:一是制造企业自有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实时服务。二是通过将服务外包,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使企业自身能够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制造服务化或转型成为服务型企业,如龙头企业只掌握品牌培植、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和营销授权,将其他生产经营环节都扩散外包出去。4.关于价值创造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使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不利地位,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进程中逐步改变。向服务经济转型与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人力资本提升的正向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反向压力、物质资源的高投入与高消耗难以为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等等各种条件,将迫使和推动我国产业与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快价值创造的服务化。5.关于最终需求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在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提高居民消费份额、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服务化趋势将明显加强。基于对历年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相关度的计量分析,以及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历史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城镇化率的预测,表4给出了未来我国消费服务化趋势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分别上升到55%和41%,全社会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上升到49%。如果按照总人口14.5亿、城镇化率60%计算,2020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15万亿左右。 结论 我国服务经济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城乡二元分隔体制障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服务业改革难度加大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国家竞争力新优势、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后发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着转型期缩短趋势,而且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者:杨玉英 邱灵 洪群联 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路径合法性哲学阐释 作者:郑宇泽 单位:宁德行政学院 人可能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预判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合法地作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表达,是遵循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选择。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本身就具有客观规律,它“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而认识这种经济形态发展所遵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知程式。首先,它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统一的观点,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判断事物发展合法性的依据。主体性原则是主体的内在性把握物的尺度原则,突出人的实践性。经济活动作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在于主体能根据内在性法则选择自我塑造的行为活动价值,满足主体的发展需求;客观性原则是事物的流线发展,表达外部世界掩抑下物发展的本质力量。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就是寻求主体的目的选择与物本质力量的规律表达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观点,客观性原则要求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伪,丰富和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符合这一经验识辨的过程,它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认识、检验的过程,既定原则不是最终选择,不成熟的理论在实践中被扬弃,实践指导范式的绝对理念缘起物本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源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性。因此,主体对经济路径的科学选择不能违背这种客观规律,这是人类主体发展合规律性的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又必须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目的、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有合目的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这种认识的选择必须是类主体合目的性发展要求的一种萃取。由于受实践主体的实践技术和环境的束缚,类主体合目的性选择就是在描述性价值中寻找规划性的价值。规划性的价值是描述性的价值域中一个可选值,它论述了类主体本质力量恰当性,主体能否选择价值多元性的层次性高的元素在于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否足够有这种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中国人自身本质力量发展程度与价值值域变量取值的一种函数关系体现。就此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规律性的和合目的性客观、协调的统一,中国人选择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法的、合理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观点。任何科学的选择都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指涉整个客观世界,任何知识都是无限经验的一个片断的静态的有限认识,这种认识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是“实践主体内在性交互传递”的类本质力量阶段性最高的认知体现[2],这种认识力量所认知存在的原则若具有事物的一般性,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便是绝对真理阶段性诠释,这也是主体认识的本质力量客观的、绝对的、历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这种主体实践意识的科学表述,它既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又包含着符合中国经济现实需求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先哲只是为我们提供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绝不可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经济路径选择在于要区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之间的差别,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经验存在的既定判断,是先定条件的一种偏好结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错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就是忽略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主体反思判断的认识能力缺位。反思判断关键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合法性判定标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核心要义中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进行事物客观发展的本质性的规律思维运算。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合法性的确证,在于有力利用主体反思判断的思维程式,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逻辑的支撑:思维经济“特殊对象” 至上性思维是指人类通过理性的精神直接思考历史的“特殊对象”,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逻辑结构的内核,理解个别事物间发展的一般性。一般性提供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知识。中国每作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特色的选择可以说就是一次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特殊史实的完整回溯,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总结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历史逻辑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既吸取了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又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下,大胆开拓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代的体现,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具有合理、合法性。这一合法性表现在它是思考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等特殊经验的结果,不是凭空想象,有丰富的历史事实作为考据的对象。邓小平曾经说过:“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长期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的结论,这是一段思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过程。“特殊对象”是指历史界域内具体的历史片段,它蕴涵着历史普遍性,存在着事物发展的一般性,可以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具有事物发展“普遍逻辑”的性格,而人脑的内在理性程式有把握这一性格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特殊对象”的思维理性程式的运算结果。“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得益于思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面临“权力过于集中”这一“特殊对象”,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批评过“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他认为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或是省市,不给工厂权力、机动的余地和利益,不妥当。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同志为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指出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这三方面下,保留一部分的产品自由生产、一部分个体经营和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以弥补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不足的特殊历史经验,这些“特殊对象”为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还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有人提出消灭商品和货币,提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的观点[5],这一“特殊对象”贮蕴着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后来变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性选择。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也吸收了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无数特殊成功经验。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强大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事实考据的对象。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失败教训掉以轻心,这些“特殊对象”被规限于非经济发展“一般逻辑”的实践合法限度之内。生产力尚未成熟,苏联就搞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排除体制之外,政府对企业下达的是僵化产品数量计划指标,生产资料由主管部门按计划分配,产品由国家物资和商业部门收购,创造的利润尽数上交国库,生产费用由财政拨发等,这些政策严重影响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原有的活力丧失,这样的经济路径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合法性,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极力避免遵循这类“特殊对象”蕴涵下反一般性法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凝结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科学发展策略的思想光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引导商品,以价格调整生产,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的举措便是得惠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特殊实践。美国保守主义者弗里德曼曾中肯论证:“自由市场仍然是最好的路径,斯密原初教义是正确的,政府的干预无论在何处都会把事情弄糟。”[6]在思考这些“特殊对象”逻辑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合法限度内,建立了适度的自由市场,激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从有限的现实经验抽象出具有反思性的合法经济选择,这种思维体现了人类自由思维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实践的历史必然状态。从认识论上说,自由和必然是相联系的,自由是对必然状态的追求,恩格斯也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是对“特殊对象”的自由思维,是事物必然性“一般逻辑”的科学思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它们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规范性经济秩序,是历史与实践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发展逻辑的合法性。 现实实践合法性:自治行为体内在与外在自由颉颃 经济行为规范的合法性,体现于个人的自治行为体身份的行动自由,这种自由是行动自治的表述。行动自治表现为一种最为理性的积极自由,既是对内在本质追求的个人回应,又是满足行为主体的外在自由,表达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颉颃的状态。颉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力,即内在自由摈弃自由意志选择任性,从自我的精神构造中理性地接受外在自由影响和塑造能力,本质上就是满足环境诉求与主体实践能力的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亦是如此。从逻辑主项复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可表述为自治行为体选择的全称肯定命题。国家作为个人共享行动主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行为要表述政治共同体的行动自治,就必须建立在所有主体对政治对象的有公共公民权意趣,这种意识的形成在于能契合外在自由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经济实际承载力有限选择满足环境诉求的政策,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准则。例如,面对破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少、科学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成熟等发展瓶颈的环境诉求,党中央科学选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进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样,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特定环境诉求许可下进行的,即国家提出“鼓励和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的新思路是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巩固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背景下进行的。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体现了个人自治行为体赋予共享权力主体的行动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环境诉求和经济实践能力的平衡体现,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证明。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的原理[7],行为主体的代表———中国政府要根据生产力实际的能力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逐步解决我国经济体制结构调整的环境诉求,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逻辑主项单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个人自治行为体选择的单称肯定命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的辉煌成果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满足了个人自治行为体的行动自治,形成了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本质上是社会给予和主体选择之间一种契合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对事物价值现实诉求模糊性的排除,是对社会客观发展需要共同选择的断定。共同选择具有塑造主体实践自觉性的自然力量,可使文明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类主体的需要和对类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主体自觉追求的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8]中国人民拥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自觉力量在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价值断定下一个明确的答案。确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实践个体自身价值与“在的”自身和谐统一,是对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契合结果的心理倾向,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心理倾向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信心的无比坚定,一份统计数据结果可以推理出这个必然性事实。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以调查“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为目标,展开了关于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形势、发展政策评价的调查活动。调查以问卷和实证考察方式为主,数据科学统计:对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中选择“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项比例分别为56.3%和35.2%。“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仅占3.8%与1.3%。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两项比例和高达95.1%。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较有信心”以上比例的就占86.4%。从“数”的完全规定性来看,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民心、符合时代的发展形势,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践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成功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只有这样广泛地得到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才是具有现实实践的合法性,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向前发展。综上所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至上性思维”思考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并利用科学的认识论工具认知的结果,同时,它们具备着现实实践条件,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合法性选择。所以说,确立以科学的经济路径选择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党的科学行为,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深度认识的结晶,盖此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价值旨在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行动准则。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地理学现况与展望 作者:印红旗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运动理论与劳动分工地域理论、区位论及人地关系基础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区域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等。陈才将经济地理学分支总结为经济地域条件、要素成分理论、能效理论、体系与形式理论、开发及组织理论等。经济地理学虽然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包含,互相渗透。经济地理学还涵盖贸易分工、增长极、发展梯度、产业体系、专业化与集群产业等分支理论。当前,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具体方式、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等层面进行细化讨论。经济地理学相关方法论,包括传统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人本思想与结构体系理论等。其主体研究模式应作用于整体分析研究流程之中,指导实践操作与程序。具体涵盖实地调查、实践研究、文献统计、对比、探讨等,同时还包括释疑探索、描述剖析、纵贯分析、个案证实、抽样分析与普查实践等设计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手段,包括定量定性分析、非线性研究、仿真模拟、耦合研究、尺度衡量、现代化计算机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还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者们研究地缘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学科建设,明确了其理论性质与具体实践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地理学逐步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逐步创立了相对完善、统一的学科体系,为我国区域调控与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才便预言了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地理学体系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过程控制,开展多层次探究、多视角研发,其理论体系应体现开放系统特征,提升可操作性。同时,研究方式应由单一模式逐步向丰富、集成、规范性发展,各类研究实践应体现良好的协调性,使研究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方式起到对整体学科的科学推进作用。基于该目标,经济地理学应在地球科学体系框架内继续向地理信息体系与现代经济学领域拓展延伸。其学科体系应与经济学、地理学实现持续的交互融合发展,引入动态模型体系,实现模型的周边化、系统化、产业化。同时,应创建新型贸易理论、产业原理、增长发展理论、网络体系理论、综合体系理论、增长发展模型、动力发展理论、产出投入经营理论,形成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随着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环境危机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地理发展、资源建设开发、产业规划、空间布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区位体系会受到时展、社会经济增长、环境生态安全保护的集成作用影响。在上述三维目标的综合作用下,现代经济地理学将创设以此为目标的空间理论,并继续朝着该方向推进。环保理念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扩充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 随着循环地毯经济、环保城市、低碳金融产业的研究在我国的逐步开展,现代社会开始向低碳模式转型。为满足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经济地理学势必会探寻适宜的学科体系、方法模式。伴随经济格局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应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宏观与微观调控、综合理论拓展延伸、全球性发展,等等,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析,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前景。总之,面对多变的实践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机遇与严峻的考验。只有树立战略化目标,探究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才能实现该学科的优质发展。 国内经济论文:境外上市对国内经济监管的挑战 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尝试起步不算很晚,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驻港中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 “借壳上市”,1984 年 1 月,香港中银集团与华润集团合组新琼企业有限公司,以 1. 8 亿港币收购上市公司康力 34. 8% 的股权; 几乎在同时,华润集团与其他中资机构收购天安中国,是驻港中资企业 “借壳上市”的最早行动。20 世纪 90 年代,香港中资企业几度掀起借壳上市及参股上市公司的高潮。但是,真正的第一只内地注册境外上市股票还是 1993 年 7 月 15 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青岛啤酒 H 股。在此之前的 1992 年,第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募股( IPO) 。此后,境外上市迅速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梦想,上至中石油、中移动、中国电信这类年营业收入成百上千亿元的巨头,下至年营业收入不过千万元级别的中小企业,香港、纽约、纳斯达克、伦敦、新加坡、多伦多、汉城……各主要境外交易所,都卷入了这场热潮,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已经蔚为大观,在香港、美国两大证券市场表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划分为两部 分,一 部 分 是 在 香 港 这 个“国内境外”市场上市,一部分是在国外上市; 前者纳入中国证券市场统计,后者不纳入。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11 年4 月,境外上市公司 H 股已有 165 家,2008—2010 年 H 股公司境外筹资总额分别为 3596. 16 亿元、4609. 54 亿元和10275. 20 亿元 ( 参见表 1 ) ,2011年 1—4 月为 3084. 2 亿元。此外,10 余年来,内地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在百慕大等地注册离岸公司的方法曲线海外上市,在赴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中,这类海外注册公司占大多数,以 H 股形式上市者较少。 因此,倘若将离岸公司纳入统计,赴港上市中国公司筹资规模还会大大提高。 公司上市筹资最多、公司营业收入和市值最大的市场。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 ( 现名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统计,2006 年之前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量较少,截至 2006 年 9 月19 日,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有 17家; 从 2006 年起,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目激增。不考虑任何形式的买壳交易,2006—2007 年中国企业在美 IPO 分别为7 家和 29 家,2008 年因金融危机爆发而锐减至 4家,2009 年恢复至 10家,2010 年猛增至 34家 ( 参见表 2) ,为迄今中国公司在美 IPO 最多的一年,而且全部是单独的 IPO,不像 2009年那样有 4 家是已上市公司的分拆上市,筹资额 36 亿美元。按 2010年 12 月 22 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246. 5 亿美元。2011 年上半年,有10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IPO,比上年同期的 7 家 IPO 多 3家; 融资金额 18. 67 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 融 资 额 5. 74 亿 美 元 增长 225%。 二、境外上市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漏损渠道 由于多年来境内资本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大盘股入市,且上市程序繁冗,容量更大且上市程序简便,似乎 “人人都能上市”的境外资本市场对许多企业而言不失为更理想的上市场所。有关部门希望借助境外上市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借此引进海外投资; 某些企业管理层希望尽快让自己的薪酬与西方国家同行“接轨”,投资中国企业的海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本投资基金期望在自己熟悉的母国市场规则下运作,……相关各方的上述动机更给境外上市热潮推波助澜。在实践中,境外上市也确实为中国互联网等产业的勃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尽管如此,任何失误都是一分为二的; 随着规模的扩张,境外上市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秩序的冲击日渐显现。主要问题包括:———主体业务和收入来源都位于境内的巨型企业要用硬通货向境外股东支付巨额红利,可能对我国外汇收支产生巨大压力。目前中国持续双顺差,2011 年 3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 30446. 74 亿美元,此项风险似乎无足轻重; 然而,考虑到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上万亿美元资本撤回与利润回流的潜在压力,一旦中国国际收支逆转,这项风险就绝不是可以漠然视之的了。 ———内地消费者权益与国际投资者利益存在冲突,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使有关管理部门陷入两难境地。数年前内地民间强烈呼吁手机单向收费,却两次引起中国通信类股票价格暴跌,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不得不赶赴香港救市,而手机单向收费改革也就此打入冷宫,实际上是运用政府力量向海外投资者提供了超国民待遇。随着境外上市企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企业的增多,类似利益冲突将有增无减。……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大规模境外上市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大挑战在于它已经成为宏观调控漏损的一大缺口,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向紧缩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并不同步时,这个漏洞尤为显著。因为此时海外过剩的流动性将借助境外上市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渠道流入中国内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政府紧缩性宏观政策的成效,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维持中国政府希望压缩的产业发展。由于通过跨境上市进行的资本流动顺周期特征明显,大规模境外上市明显加大了中国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难度。从以往大规模 “压锭”时期海外上市棉纺织企业得以逆势扩张,到近年房地产调控中境外上市房地产企业大量发行企业债券,再到国内货币政策一再紧缩却依然不能完全抵消美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已经深受美国这个国际货币体系核心霸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冲击、第三轮量化宽松又有可能成为现实之际,我们更需要对此给予足够关注。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通过投资渠道输出泛滥成灾的流动性。由于众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背负沉重不良资产负担,其首要任务是尽快提高资产质量,在因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获得充裕现金后,他们不会也没有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而是大量购买所谓高质量资产,使得泛滥成灾的流动性流向资产市场和中国、巴西等热门新兴市场,抬高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同时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热门新兴市场货币施加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有利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出口商。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量变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 2000年,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 购 买 量 已 达 1000 亿 美 元,2003—2007 年对外国股票的净购买 量 分 别 为 885. 87 亿 美 元、849. 70 亿美元、1273. 96 亿美元、1064. 55 亿美元、953. 25 亿美元,2008 年第一季度 ( 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夕) 为 245. 46 亿美元,次贷危机爆发后波动较大,2008年全年为净卖出 202. 46 亿美元,2009 年恢复为净买入 593. 23 亿美元。2010 年 11 月 3 日,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当年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买入增长至 707. 92 亿美元,2011 年一季度净买入即高达 457. 49 亿美元 ( 参见表 3) 。 随着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和市场对此预期增强,随着美欧等西方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买入增长,全球证券市场融资规模明显被直接间接推高。2011 年第二季度,全球 IPO 融资环比增长 39%,达到 378 宗、646 亿美元。作为在次贷危机中表现最好的经济大国,中国市场与中国概念证券资产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格外青睐,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同步上升的态势非常明显: 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在 2010 年 11 月 3 日,在此之前两三个月市场上对此举的预期已经普遍上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 2010 年 9 月中旬搜房网上市起,3 个月内有 23 家中国企业在美 IPO,其充当美国泛滥成灾流动性涌入中国渠道的性质已经非常明显。2011 年上半年,尽管发生了海外上市中国企业造假风潮并遭遇大面积做空,仍有 10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 IPO,比上年同期的 7 家 IPO 多 3 家。 进一步定量估算境外上市对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贡献。如上文所述,2010 年H 股公司境外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中国企业在美 IPO 筹资额36 亿美元; 这样,按2010 年末汇率 1 美元兑 6. 6227 元人民币计算,2010年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两大境外上市主要市场 筹 资 总 额 为2604. 04 亿元。2010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 259274. 89 亿元,其中外汇为 206766. 71 亿元,与上年末相比,总资产增量为 31744. 39亿 元, 其 中 外 汇 增 量 就 有31612. 11 亿元,占总资产增量的99. 6% 。假设境外上市企业将所筹资金全部调回境内且全部兑换为人民币而成为央行外汇资产增量,那么可以粗略地估算得出结果,2010年境外上市筹资占央行外汇资产增量的 8. 24%,占央行总资产增量的 8. 20%。 基于上述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推论: 境外上市已经成为境外过多流动性输入中国并加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压力的重要渠道; 假如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受阻,将有利于中国削弱通过流动性机制输入的通货膨胀压力。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尽管国内普遍将近几个月境外上市中资企业股遭到的冲击视为不利影响,但从这个视角来看,正值第三轮量化宽松黑云压城之际,境外上市中国概念股爆发造假丑闻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望而却步将有利于削弱中国的资本 内 流压力。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公司治理与价格扭曲、欺诈问题 在微观层次,信息不对称堪称企业境外上市的最大风险所在。中国政府推进企业境外上市的初衷之一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但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对境外投资者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神奇能力不宜抱有过高奢望。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天然存在的问题,而其他条件相同,境外上市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天然高于境内上市企业,国外上市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天然高于国内境外上市企业。正因为如此,实践证明,通过境外上市强化企业监督激励机制的目的经常落空。在中国证券市场最大丑闻之一 “中科事件”中,庄家吕梁操纵的康达尔 ( 后改名 “中科创业”) 股票入选道—琼斯中国指数成分股; 香港上市以来多年是香港投资者宠儿的科龙公司,2000 年陡然出现巨额亏损,都是典型范例。 由于地缘、文化联系,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点;但香港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之风相当炽烈,一些投资银行也在其中推波助澜,Tom. com 上市时的超额认购、百富勤当初对红筹股公司的过度包装,无不如此。在公司治理方面,郎咸平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上市公司大股东肆意剥削小股东作了透彻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周期过长、违规行为处罚过分轻微等弊端更为突出,以至于国际知名基金管理人、谭普顿新兴市场基金 (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Fund) 经理马克 • 墨比尤斯( Mark Mobius) 多年前便断言,总有一天,中国内地而不是香港将成为亚洲公司治理的样本。 跨境上市更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还阻碍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扭曲了境外上市企业的股价。 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对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构成了一种潜在风险,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当多的境外上市中国公司不得不付出风险贴水,即股价折扣的代价,境外上市的收益因此而大打折扣,中小型企业克服此类信息不对称和股价折扣问题要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其融资收益的比例更高,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去年下半年以来,泰富电气 ( HRBN. NASDAQ) 、康鹏化学( CPC. NASDAQ ) 、 大 连 傅 氏( FSIN. NASDAQ) 等一批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相继宣布将推行私有化退市,相信未来这类企业还会越来越多,而他们之所以作出如此决策,关键原因便是公司估值过低,企业收益与为之付出的服务费等成本不相称。尽管就单个个案来看,当事企业动机未必没有可非议之处,但此举总体上还是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摆脱境外上市狂热,回归理性。公司估值过低又造成了 A 股与 H 股股价相差悬殊、同股不能同价的问题,不仅在境内、境外投资者之间引起了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必然导致同股不能同权,这又与公司治理的基本准则相悖,也为 A、B、H 股的最终合并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然,假如某一概念已在证券市场上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对盈利和增长的预期能够压倒对风险的厌恶,跨境上市的信息不对称此时反而增强境外市场投资者对盈利和增长的预期,进而抬高股价。 作为全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作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大国,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近20 年来总体上趋向改善,境外上市中国公司获得这种额外 “中国溢价”的几率大大提高。近年来新能源、网络和中国消费等概念的公司尤其容易获得这种额外的 “中国溢价”,从而令意欲上市的公司趋之若鹜。特别是那些定价机制高度依赖 “市梦率”而非 “市盈率”的网络概念股而言,跨境上市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他们似乎特别有利,因为他们可以藉此在国外 IPO 时获得非常高的发行价格,如果在国内上市,有切身体会的中国投资者绝对不可能被忽悠倒而支付如此高价购股,甚至根本不可能通过上市审批。 与此同时,在中国近年大力推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 “中国消费”成为境外市场上投资者热烈追捧的概念。在2010 年美国证券市场 IPO 的中国公司中,消费品及消费服务行业是第二大行业,有 9 家 IPO 公司集中在这个行业 ( 其中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为7 家和2 家) ,占IPO 总数的27%。今年以来,境外证券市场上 “中国消费”概念热潮有增无减,从普 拉 达 ( Prada) 、新 秀 丽( Samsonite) 、蔻驰 ( Coach) 之类海外奢侈品牌,到周大福这样的港资中高档珠宝连锁店,再到凡客诚品这样走价廉物美路线的内地服装网购企业,目前境外拿中国消费需求作噱头筹备上市的公司已有 15 ~30 家,而且几乎每家企业计划的筹资金额都相当可观: 普拉达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筹资15 亿 ~20亿美元; 新秀丽赴港上市招股价如果达到 17. 5 美元上限,可望募资117 亿港元; 凡客诚品计划在纽约上市筹资10 亿美元; 周大福计划明年初在香港上市,筹资 30 亿 ~ 40亿美元; 已在纽约上市的蔻驰打算年内以预托证券形式在香港实现二次上市; ……所有这些公司都把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增长预期作为最大卖点,但这样的集中上市热潮,恰恰暴露了境外资本市场对中国消费实情的信息不对称,表明其正在透支中国消费概念。 中国消费市场绝对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增长速度更是全世界经济大国之最。2000—2009 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依次为9. 7% 、 10. 1% 、 11. 8% 、 9. 1% 、13. 3% 、 12. 9% 、 13. 7% 、 16. 8% 、21. 6% 和 15. 5% 。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 万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10.54 万亿元; 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14. 8%。我计算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截至 1992 年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中批发和零售业收入总额相对于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以此衡量中国企业获得的国内、国外市场相对规模大小,发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出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轨道,中国国内批发和零售市场对出口的相对规模便不断缩小,2007 年达到 81% 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2008 年开始逆转,2009 年这一比例再度回升到 100% 以上,实现了重大转折。中国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力争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特别是依靠消费拉动,这一转型进程理所当然还会助推国内消费增长。但在狂热驱动之下,无论如何高增长的行业都有可能赶不上资产市场价格的飙涨,西方市场泛滥成灾的流动性又为过度抬高股价创造了基础。 深入分析上述中国消费概念股,可以将其推销中的泡沫成分看得更清楚。普拉达、新秀丽、蔻驰等公司都正在把中国市场当作最大卖点,问题是中国消费可持续增长只能立足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两极分化之上,而奢侈品消费主要源于富裕群体,让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其结果必然是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不如整个消费增速。而且,近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爆发式膨胀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灰色收入群体乃至黑色收入群体的炫耀性消费。由于促进社会公正的努力会减少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灰色收入,普拉达等公司更不能指望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消费增长与中国整体消费增长同步。 正由于境外上市巨额 “中国溢价”飞来横财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所以难以持久,并常常会带来额外的风险。由于中外法律观念、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境外上市企业要承担更大的诉讼风险,为此付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海外上市的净收益。从中国人寿这样的巨型企业,到中型公司,已有不少境外上市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倍感切肤之痛。由于西方的 “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步入歧途,过高的成本,越来越多无谓的诉讼,……这一切都给企业和居民个人带来了众多麻烦,而这些东西一旦建立就会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从而使得问题积重难返。更何况某些中国公司、特别是网络概念公司花费了太多精力用于 “包装”而非真实业绩,这给那些海外律师事务所、那些做空者创造了怎样的可乘之机,可想而知。 四、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政治风险不可忽视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必须承担额外的政治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可能受制于交易所所在国家外交政策,典型如三大石油公司在美上市时均因与受美国制裁国家有业务往来而遭受政治狙击,而这类政治风险永远不会消除。 另一方面,通过离岸公司辗转控股的境外上市企业股权结构有可能模糊最终控制者,从而围绕最终管辖权问题造成潜在的投资争议,从而实际上升到了国家主权层次。 仰融与辽宁省政府围绕华晨集团股权的争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此案中,仰融及其控制的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不仅在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注册地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及其 4 位董事、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新华晨集团有限公司,而且在美国联邦法院起诉辽宁省政府侵占其财产。尽管仰融上演的这出闹剧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但这个案 例 已 经 足 以 令 人 警 醒。在2004 年发表的 《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研究》报告中,我提出了这一问题; 由于这份报告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关注和金融监管部门一系列行动,英属维尔京群岛财政部长等高官为此于2005 年专程访华时指名与我谈话。 在谈话时,我明确向他们强调了这个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国家所争无非是人民、国土和财富,20 世纪 60 年代初,苏联煽动中国新疆 6 万边民外逃,他们没有带走中国一寸土地和一分钱财富,但随后中国仍然与苏联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那么,假如一个地方不仅诱拐中国国民,而且造成中国财富流失,那么中国政府会怎么看? 中国会采取什么行动?”此后,中国商务、外汇等部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旨在明确这类离岸公司的最终所有者,并据此明确中国政府对其最终管辖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中国企业界人士规避监管的动机极为强烈,对这类规章也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手法企图规避,中国方面仍须为确保本国对相关资产的最终管辖权而 保 持警惕。 同时,在境外上市操作过程中,某些常用的潜规则践踏了中国法律法规的尊严,构成了另一种政治风险,10 余年来通行于境外上市中国互联网企业界、由于支付宝争端而暴露的 “协议控制”问题就是典型案例。即使不考虑支付宝问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就整个协议控制模式而言,这一模式从问世之初就违反了中国法规,对中国主权构成了现实的侵犯和重大潜在隐患。 首先,创建初衷便是规避中国法规的协议控制模式一开始就违反了中国法律,因此在中国法律意义上属于无效行为,重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下文简称“《民法通则》”) 第四、六、五十八条条款,就会明白这一点。 《民 法 通 则》 第 四 条 规 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规定,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五十八条规定,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 ( 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 五)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 ( 七)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协议控制模式至少违反了 《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六条和第五十八条的( 四) 、 ( 五) 、 ( 七) 款,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便没有法律约束力。 尽管一些谋求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其海外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某些媒体渲染了种种理由,主张让协议控制模式合法化,但即使不考虑支付宝等相关企业和业务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了这样一种投资模式而对法律作出如此颠覆性的更改 ( 须知这是规定所有民事法规基本原则的 《民 法 通则》,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部门规章) ,认可在本国经营活动的企业、居民和机构可以不遵守本国法律,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都不可能作出这种决定。 五、结束语 中国不应也不会直接禁止企业境外上市,中国还会努力推进境内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 但鉴于境外上市对企业和国家的一系列潜在问题,而目前中国国内资本缺口已经大体消除,境内资本充裕,境内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IPO 规模更连续数年蝉联世界之冠,境外上市融资与境内融资相比已经大为逊色,上市程序也日益规范快捷,境外上市已经不是中国企业融资发展的首选途径。如上文所述,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10 年境内股市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香港 H 股筹资 2365. 62 亿元,同年中国企业在美 IPO 筹资额 36 亿美元,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两大市场境外上市筹资总额合计2605. 074 亿元,仅相当于同年境内股市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的25% 。有鉴于此,中国企业应当减轻对境外上市的过度迷恋,中国政府应当取消对境外上市的超国民待遇。在境外上市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克服重视 “包装”胜过夯实业绩基础的通病,克服利用信息不对称抬高股价的强烈诱惑,克服为此采取一系列操作手法规避监管、逃避税收的内在冲动。 国内经济论文:农村收入差距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的矛盾也越显突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扩大的收入差距正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负面效应。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1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收入及其分配状况是否合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而低收入阶层,虽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加上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强化了人们的防守心理和忧患意识,储蓄倾向增强,从而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倾向表现出递减的趋势。 1.2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发展,进而影响村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状况严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教育投资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差距下的地区和低收入者无力支付人力资本投资,他们面临生存问题的困扰,政府、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十分有限,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1.3收入差距扩大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即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或者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和提高资源使用率,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可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大部分农村经济实力薄弱,政府的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农民经济条件差,在应付了子女入学、生病就医和人情来往之后,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农村富裕地区及高收入阶层人员仅仅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能承担生产环节和储运、加工技术等环节的全面投资。农业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化启动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与此相应,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只能以传统的方式和经验应付日常的农田耕作,粗放经营,就会倾向于以损害自然资源的方式来获取收入,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由于贫困,低收入者迫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将会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耕地、草原、海洋、江河、矿藏等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我国农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难以实现。 1.4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短短的二、三十多年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和收入差距扩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周围参照群体比较后容易产生利益受到剥夺的感觉,人们的心理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此导致的仇富心理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与在乡务农的农民收入差距非常明显,随着这一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多农民放弃田间耕种,进城打工,这种现象会引发盲目的劳动力流动,国家的许多政策,如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工商税收、义务教育等政策,在这一批人中根本就无法落实,给城市的治安、卫生、教育等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农民本来就对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极为不满,这会使他们主观地认为是改革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化,是改革使他们生活在贫困之中,从而,他们在心底里会产生一种对改革的憎恶,长期下去,成为继续深化改革和政局稳定的一大阻力。 1.5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价值观畸变。收入差距拉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将继续扩大的态势,使相当部分的农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美好的构想产生了怀疑,对党的思想教育持抵触甚至鄙视,对国家政策及基层政府持不信任的态度。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潮的冲击,许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片面追求个人收入,把提高收入当成奋斗目标,认为“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主义不主义”“,理想是空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空的,大捞实的”。有不少农民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认为只要能给我带来经济实惠的就支持,近年来许多农村选举中的贿选事件正是表现之一。在实现价值的手段上,有一些农民认为“讲了良心赚不了钱”“市场经济就是骗子经济”,盲目追求金钱效益而不择手段,我国80年代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包括宗族势力、暴发户和以黑社会团伙为主的一些地方恶势力等等就是农民价值观畸变的反映。这些对社会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是阻断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将会使中国无法向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转化。 2.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几点思考 2.1抓教育培训,解决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达到村村都有科技致富带头人,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龙头作用,增强高收入户对身边的农户的辐射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民致富新格局。 2.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虽然近三年中央都出台了利于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并对农民进行了现金补贴。但靠吃“财政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现状,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有所加大,但相对城市而言,规模较小,由农民承担了不少不应承担的负担。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这样,农民自己的投入大大减少,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2.4完善农村扶贫政策和措施。政府必须发挥社会再分配的功能,首先就要大幅增加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特别是增加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收入,加大扶贫力度。继续遵循造血型扶贫的扶贫重点,主要是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走出贫困。其次,逐步建立和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逐步实现由瞄准区域扶贫目标向瞄准群体扶贫目标的转变。再次,在农村逐步探索向高收入者征税的有效方式。发挥税收调节分配功能,在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具有相对稳定收入来源的高收入者进行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试点,并从制度上确保在农村征缴的税收全部用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事业。这样,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通过该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让农村居民分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不仅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则会给我国农村以至于全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问题。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思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虽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非常混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金融债务危机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大有经济“崩盘”的危险。而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稳步增长,引导世界经济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迅跑。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一句话,就是因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过着“寅吃卯粮”的奢侈生活而又大搞所谓的资本投机经济,因而造成政府债务沉重,而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则注重创造创新的实体经济,强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念,所以经济稳步增长。笔者现就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做一些解读。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无论我们是否即将迎来“亚洲世纪”,有一件事很明显:全球经济的地理中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转移。如今,中国正处于前沿和中心位置,而且发挥着经济领头龙的作用,引导世界经济爬出泥潭一路前行。 (一)务实的经济政策,蓬勃的后发优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党掌握了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体会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极大冲击,锻炼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把握航向,搏击风浪的能力。因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运用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务实的经济政策,使经济依然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GDP收入突破10万亿大关,经济增长率为9.8%,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世界经济GDP贡献率为4.5%,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16.7%。除此之外,中国民间储流资金(储备和流动资金含境外流入资金)保守估计也在400万亿以上,全国国控经济总量47万多亿元,这笔庞大的资金,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后发优势的基本保证和巨大动力。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出口份额占全球的9.6%,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以当前的美元购买力计算,中国年平均人均收入为4,400美元,已经成为一个中高等收入的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之最。另美国尚欠中国3万多亿美元,这样中国总储备量为6万多亿美元,也成为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之一。中国具有继续强劲增长30年的潜力。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尚未开发完毕,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开发潜力很大;二是资金、人才技术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发展后劲显著;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方针刚刚起步;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还待进一步加快;五是中国把握好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到目前为止,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还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中西部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即使开发了,改革开放的纵度、深度仍然不够,效益不佳,低碳节能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处于低、初级的工业化水平,更大的经济效益尚未量化,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深化。在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时期,中央就提出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决策,这一条条令人鼓舞的英明决策,到了今天似乎变成了“纸上谈兵”。十几年过去了,我们没听到大西北开发的惊天战鼓;没有看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旧貌换新颜”的累累硕果;没有触摸到中部地区崛起时嘭嘭跳动的脉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中西部人民改革开放的勃勃雄心和前进的坚定步伐。因此,国家应加大开发大西北的力度,要拿出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十万大军进西北”的宏伟气势,疏通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开辟大西北几条大通道,便捷边疆人民进行广泛的国际贸易。引导中东部地区资金、人才、技术向大西北流动,迅速带动大西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应给予大西北人民群众各种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和帮助青海、新疆等区域的实体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大西北就能像东部沿海一样,得到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新的更大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国家要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体制改革。例如企业整合,做到强强联手;调整结构,合理建设重工业基地,上下游协调搭配;人才、技术、资金跨区域联合,利用江苏、浙江等地人才和资金的优势,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自由调节,搭配组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再一个就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中部地区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思想保守,容易满足,错误地认为有吃、有穿、有房住这些简单条件能够满足就足够了。因而一旦满足,便不思进取,认为已是“很幸福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有一天,他们觉得向国家纳税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闲暇之时出门旅游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这就说明,他们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到那个时候,中部地区才算真的实现了崛起。笔者做了一个比较,比如江苏和安徽两个相邻的省,江苏除了地理位置上优越于安徽,东濒黄海,上接大都市上海,并没有其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况且江苏资源奇缺,人口众多,面积较小,是靠什么来支撑经济的迅速发展呢?一句话,靠人。江苏人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江苏的GDP是安徽的二十多倍。而安徽资源丰富(有煤、铜、铁、等矿产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善良纯朴,面积是江苏的1.5倍,可是安徽的经济增长始终赶不上江苏,为何?同样也是一句话,是人。安徽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了,思想保守,安平乐道地过自己的好日子,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没能赶上和超过江苏。因此,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河南等)的人民群众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改革创新,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国家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二)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经济 发展后劲强势显著。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表现在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物价上涨压力仍在增大,经济下降趋势仍然存在这“两涨一降”,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在2011年12月14日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制订2012年国内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且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的战略方针,笔者认为,所谓“稳中求进”,“稳”就是要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最终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这是“进”。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严峻,2012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等重大举措。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开拓资金、人才和技术流通渠道。可以说,我们国内并不缺资金,前文已经提到,中国经济国控总量为47万亿人民币,民间流动和储蓄资金达到400万亿左右。党和政府应想方设法调动和运用这笔庞大的资金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比如实行国替民办战略等。总之要大胆地改革创新,灵活运用和调动民间资本。比如,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乡(镇),经济长年不得翻身,人民群众还是极度贫困,针对有的干部怕苦畏难,不思进取,个别领导不作为的现象,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整改。考核整个班子,当留则留,当走则走。工资在任期内发70%,停职修养(学习、深造),GDP和人均收入要做到递进增发,这样大胆地实行几任,看看是否能使资金、人才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就可以为政治改革提供多一点尝试。通过这样大胆改革创新,让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的开发利用,做到“物尽其能,人尽其才,钱尽其利”的良性循环。 (三)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这里的“走出去”,是指带资金、带项目、带目的到海外创办企业,开办分公司,也应当在国内纳税。这种“走出去”实际上是国内企业的海外延伸,既能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又能获得宝贵经验,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当然,最根本还是为了引进资金,使祖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国内的经济增长再创佳绩。据报道,目前国内有一种不好的状况,一些富豪携款到国外定居,有的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还有的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每年有数千亿美元甚至于近万亿美元流向海外,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绝不能让一些心术不正、为富不仁的人,利用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发不义之财,又将不义之财带走外逃,去过奢侈豪华的糜烂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变相洗钱”。笔者在这里大声呼吁:党和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拿出得力的措施,打开“外跑”富豪的行装,看看所带走的款项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勤劳致富,还是为富不仁。是勤劳致富可走可留,假若是为富不仁的拆白党(骗吃、骗玩、骗财、骗色),一定不能放任自由,要追根寻源,必要时要“冻结”资金,不予放行。我们不能提倡这样的“走出去”,这样的“走出去”会拖垮我国的经济,因为他们到国外不是为了赚钱获利,而是为了享受、挥霍。其次关于“引进来”的问题,引进来是指将国外的先进科技人才和领先的管理理念引进来。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有选择的不破坏国内经济环境的招引科技人才和项目资金。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引进来战略不尽人意,特别是自愿走进来的项目。比如中国的零售业:沃尔玛超市每年有大量钞票揣进外国人的腰包。沃尔玛超市将中国国内的廉价产品高价卖给中国的老百姓。有时还使用价格欺骗,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愚弄和欺骗中国消费者,这是很不道德的。这种商家如果在印度早被勒令退出市场。况且,印度的国内零售业是不准外国人染指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印度人不愿将稳赚不赔的超市这个金饭碗让别人抢走,影响本国零售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说请进来,是指那些科技含量很高的“稳、难、长”的项目,能帮助和支持我国改革开放更深入更彻底的引领国际的先进项目,比如“急”,能否引进几条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以解我国油气之急。“难”,能否引进开发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水开发治理和绿化项目。“长”,能否引进一个大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合同,带足够资金来中国开发实体企业,五十年不撤资。到目前为止,这些“急”、“难”、“长”的开发项目都还没有请来海外商贾。也许有人会觉得很不现实,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我们并没有请进真正的外国巨商。况且国人没敢把这些“急”、“难”、“长”的项目列入议事日程。所以说,我们还没有将“走出去,引进来”落到实处,还停留在表象上,只能说“好走则走,易请则请”。在“走出去”、“请进来”的问题上,国人应当动番心思,要有打扮漂亮女儿出阁的走出去精神,要有“摆开八仙桌,全凭嘴一张”的阿庆嫂的请进来精神,真正请进巨商良贾来中国投资创业发展,带动我国经济持久良性循环增长。要有秩序有选择地安排落实“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有关事项。 (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加快 俗话说“十农不如一工,十工不如一商,十商不如一科”也可以这样表述,就是说十个农民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如一个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十个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又不如一个商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十个商人所创造的财富又远远不如一个科技工作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所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刻不容缓,要放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安排上。切不可口号式的瞎喊一通,要规划“三化”的时间表,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三化”建设上来,如能做到这一点,我国的经济又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彼此之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这“三化”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那么这个地区就一定能够结出经济的丰硕成果。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所以经济实力很强,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就拿笔者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江苏盐城)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个十多万人口的地区级小城市,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三化”的实践,现在市区人口超百万,年均GDP(财政收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十多倍(达500多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美元。如今,盐城这座英雄而美丽的城市,像一枝盛开在苏北平原艳丽的花朵,像一颗镶嵌在祖国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所以说,要想使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就必须加快“三化”的速度,实现跨跃式发展,有眼光、有见地、有选择、有秩序地谋划发展,在今后二十年左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前面已讲述过:“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祥和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和方法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要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所以要“稳”。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和发展实惠,这就是“进”。 (一)当务之急乃是“稳增长,控物价” 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的关系。稳增长就是坚持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果断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财政部门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贷币政策。笔者过去在文章里已反复强调:中国的工业销售税(17%)太高了,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这极大损害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影响实体经济的利润和发展,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这一点党和政府应当高度关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税和出台各种针对实体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要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总量的合理增长。事实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在回落,这是我们期望的,但要防止回落过快,引发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要稳住经济增长。笔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赋予新的内涵,更加注重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虽然方向不变,但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建项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证供应。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加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要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不动摇。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生产和建立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通货膨胀的最高点已经过去,输入性通胀也下降了,国内宏观调控也已初见成效,这与农产品价格涨幅的周期性也有关系。我们说,物价压力主要来自于农产品,而农产品涨幅则来自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运输成本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包括美国、欧盟如果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后,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的反复,所以威胁力主要在这方面。要消除这些压力,就必须做到,尽量消化各种成本,打击人为炒作,给消费者适当的副食品补贴,政府控制价格,严控输入性通胀。 (二)提高收入拉动内需,严控楼市泡沫 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根本。经济形势越复杂,保障和改善民生越重要,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是协调发展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宗旨,是让百姓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胜利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和能动性。惠民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使他们活得更自信、更幸福、更有尊严。比如,加大民政制度的合理改革,提高烈士军属和革命残疾军人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要让这些可怜的人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要帮扶和关注弱势群体,提高这部分人的生活质量。让全民都享受养老、医保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这样,祖国和我们的身上才能落满世界人民的目光。我们的人民歌颂党的恩情,用这样撼天的情感爆发出的精神动力发展经济建设,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其次,我们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所谓的房价合理水平要从以下的三点来理解,一是老百姓买得起房子,这就是合理;二是跟相对的价格水平比,房价涨幅超过CPI(物质上涨因素)不大,和CPI差不多,这也是合理;三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和文教卫(事业单位)人员,每月的工资在当地城市都买不到1㎡的房子,这就是(简单核算断言)不合理。比如,一位教师月工资实得5,000元,而当地的房价7,000元/㎡,这个教师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房子?难怪南京一位房地产大老板吼叫:“我们开发的房子不是卖给工薪阶层的”,言下之意只卖给大老板和富豪们的。还有龙岩“招租广告”的广告词:“温馨小套房,适合包二奶”,这些不负责任的广告,给社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长期以来,房地产势必会成为泡沫,这样的泡沫一旦形成,房产商掏空了银行的资金,而房子又卖不出去,势必走美国“两房”申请破产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的老路。那样的话,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就可能打水漂了。所以党和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是非常正确英明的,这样使得房地产这个“悬空经济”能安全地“软着落”。国家应继续执行房地产限购政策不变,防止房价反弹,坑害群众利益,严控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旦出现房贷的呆帐、坏帐、死帐,资金不能回笼,则追究银行的刑事责任,保证银行资金安全获利,保障党和政府的“钱袋子”管好理好利用好,不出差错。综上所述,我们要认清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继续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完善和实施各种政策与举措,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载重航船,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顺利前进。 国内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决择研究 1引言 2011年距离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三年,全球经济在快速复苏后并没有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新的危险阶段”.从2011年8月份希腊债务危机开始,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特别是进入9月中旬,由于联合国、IMF、经合组织再次下调全球经济预期,标准普尔指数下调意大利评级,美国国债危机事件的发生等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发酵已演变为一场信心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动荡.在全球市场悲观情绪笼罩中,9月26日,美国期金跌至1581美元/盎司,三个交易日内暴跌200多美元,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对经济的忧虑在全球蔓延,各国股市表现糟糕,道琼斯指数创下单日下跌近400点的最新记录,欧洲股市连续三周重挫跌至26个月最低位,日经指数收挫至两年半最低位.从2011年1至8月各主要经济体的CPI数据上看全球通胀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对经济的忧虑并没有缓解已经高企的通胀局势,美国CPI依然处于3.6的历史高位,欧洲主要国家通胀均为历史高点.亚洲国家通胀局势也日益严峻,其中越南今年6月CPI已攀升至22,印度接近9的高点,韩国、新加坡均已超过5,远高于政府预期[2].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背景下,高通胀引发世界各国对经济“滞涨”的担忧. 2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 2.1国际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始于2007年下半年,因为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1].到2008年后,政府接管了许多大中型金融机构以此来挽救金融业的衰败,振兴投资者对银行业的信心.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2008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开放度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发达国家,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贸出口的减少,中国内地企业投资额也间接受到影响,消费额有所下降,市场受到外部波动[2].中国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进口的减少与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度降幅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稳定,企业规模或者增幅日益下降. 2.2美国债务危机 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金融危机使美国的财政赤字额大幅度增长,国债记录不断刷新.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终于,在2011年5月,美国国债触顶,开创了14.2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自1917年以来固若金汤的美国主权信用破天荒地被全球市场动摇后,引发全球股市暴跌,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连续走低,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美债危机的危害,除了降低美元地位,动摇世界对美国的信心外,也使得全球市场变得更加不明朗与不确定.它将对当前脆弱的全球金融造成沉重的打击,甚至有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3].美国债务危机将给国际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因为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导致美欧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4].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我国可能不得不重新评估国际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政策.美债危机是一个时间特征点,标志着西方社会经济复苏的努力再次失败. 2.3欧洲债务危机及欧元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最先开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于2009年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债务危机严重,政府面临破产,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关联度高,自2010年起欧盟各成员国在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整个欧盟都受到此次债务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的现状.以德国为主的欧元区的各大国已经感受到债务危机的严重性,欧元不仅大幅下跌,直接导致欧洲股市跌停,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体系的崩溃与联盟的解体”.希腊财政部长称,鉴于此次危机的严重性,希腊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才能勉强度过危机[5].但是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迟迟达不成一致意见,4月27日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危机进一步升级.欧洲是世界高端设备制造业大区,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降低了欧洲对于大宗资源商品的需求,导致资源品价格下跌.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与资源品需求下降导致资源品价格下跌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与降低海外热钱推高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导致欧元持续贬值,直接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为了缓解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各国不得不收缩其财政政策,降低赤字占GDP比重,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减少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 2.4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美国、中国),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中国),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和欧盟都存在经济危机的隐患时中国的经济运行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全球“经济消防员”,不仅是应对外部局势,还是如何保持国内经济的良性运转,作为一个开放经济大国,国内经济运行形势会通过一系列的对外经济交往,经过传导效应传输给世界. 3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与斯旺政策搭配理论 3.1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1962)在《适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报告中,提出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学说.他强调:“政策工具应该指派给其最具直接影响力的政策目标,如把财政政策指派给内部均衡目标,把货币政策指派给外部均衡目标[6]”,这就是蒙代尔的“政策指派法则”.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假定条件下,蒙代尔的“政策指派法则”.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的具体形式如下: 3.2斯旺政策搭配理论 4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 4.1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于国际需求方面,当然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美国债务危机主要影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方面,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应引致的贸易问题,具体在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7].欧债危机直接影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和由此导致的中国国际需求减少问题.虽然中国受到诸多金融危机的威胁但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使得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劲,中国即使在并2008年危机时依然保持者双顺差,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资本项目顺差1,808亿美元,比上年(463亿美元)增加1345亿美元,贸易无论是从相对量还是绝对量在危机的时候都是增加的,所以中国目前还是处在蒙代尔指派中的第III区间斯旺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第IV区间(如图中A点),那么中国的政策选择是: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是实际情况还要复杂的多,所以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4.2中国实施宽松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4.2.1从国内均衡来看 从需求角度上来看:中国目前国内通胀压力比较大,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类型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胀的主要特征是: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而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中国国内投资过热导致的,所以紧缩的财政政策会加重国内的投资不足问题,致使国内的供给进一步减少,需求的不到满足,反而会使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 4.2.2从供给的角度来讲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支出增减政策上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支出,抑制经济投资,社会总供应不足,继续会影响以后额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稳定的经济环境,紧缩的财长政策会使得中国国内经济形势急转而下,打击国内外的投资热情,外资抽逃或者选择其他的更为理想投资地,中国的物资短缺进一步严重,经济增长缓慢,也不符合国家长期发展计划. 4.2.3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 紧缩的财政政策会使得国内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支出转换政策上本币继续贬值,外汇汇率上什,出口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国内的投资比较少,国外的需求会导致新的通胀压力,并且,通过外汇的贬值来促进贸易的增加会恶化贸易条件,有可能产生贫困化增长效应.外汇的贬值也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非人为地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继续增加,肯能会导致贸易相关国的“贸易战”和“汇率战”. 4.3中国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利率水平,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促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长.在经济衰退期采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的复苏,通过降低利率,使消费和投资得到增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价水平,从而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8].2010年底中国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代持续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由此进入到一个相对频繁的时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进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准备金率上调操作.中国目前的主要目的还是国内的结构性通胀治理的问题,扩张的货币政策会是利率下降,国外游资进入中国,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差额的增多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过高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亟须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不是资金的有效利用方式.此外,外资的进入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在现行的经济政策下,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一些列更多的经济问题比如说:对外出口减少、国内失业增加等. 5小结 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目前最好的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利率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于国内和国外都是比较有利的,在支出转换政策上,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了人命币币值,有利于中国的廉价产品对装备制造大国和服务业高度发展的欧美各国的出口,使得世界经济能够良好的运转,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一蹶不振. 国内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布局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所形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为首,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共存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因此,在这个时期,美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是建立在其他世界经济强国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博弈型霸权。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具体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级共存趋势,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力被减弱,也宣告了美国称霸世界想法的破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是美国经济(包括主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金融危机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打破了依赖美国经济失衡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系。[1]三是美国的软实力受损,“美国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那些参照“美国模式”发展经济的国家开始动摇。但即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超级霸主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美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美国的GDP总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6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国、日本和德国的GDP总量之和。二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贸易体。尽管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还没有,但预计将达到32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目前,美国拥有的金融资产要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3左右。四是美国仍然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大国。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8所。每年,美国都会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术移民。而且,二战以后,美国就一直是公认的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1]目前,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要占到整个世界制造业附加值的22%左右,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但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常常通过转嫁危机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受到重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而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目前,美国正在通过迫使以中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货币升值,来实现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的目的。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定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言论也随之而出。之所以会有这些针对中国经济的言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妒忌和担心。事实上,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这些经济曾经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受到过这样那样的指责和议论,因此说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笔者认为,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干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国拥有了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国却只拥有全球GDP总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差距较大。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排名,中国在2008—2010年的竞争力排名为17-20位。[1]虽然我们不必太在意这种竞争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一些指标中,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员廉政等排名就比较靠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反差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模式是“粗放扩张型”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的巨额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这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越发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单位产值投入成本要达到美国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额资源的同时,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缺乏专利和核心技术,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价值创造能力低。 3.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此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以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研发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尽管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和GDP之比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开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还不到3万美元/年,也是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用于基础研究的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偏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还不到10%,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20%左右,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基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经费的来源来看,尽管我国的主要研究开发活动主体是企业,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要占到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70%以上,这一比例基本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已经达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偏低,目前还不到30%,这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3.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装备制 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定位为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装备的,一般包括计算机集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尽管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和手段,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产品。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2010年,尽管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181.7亿美元,但也仅仅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这也是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跻身前100名之列,但这还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国有大约7亿多人的年均纯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费水平还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强 尽管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GDP、经济生存能力和国际储备来对其成员份额进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有所上升,目前已经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国仍然拥有超过15%比例的一票否决权。 三、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的发展对策 1.正视当前的外部国际环境,正确处理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关注、妒忌和猜疑。尽管这些国家也在发展,但他们还是一时很难接受中国的强大,尤其是在一些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超过美国,这更是让美国人焦虑不安。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受到来自外部世界更多的约束。比如通过采取直接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像提高进口中国产品的关税、迫使人民币升值、限制进口中国的某些产品等等。或者是利用舆论媒体的力量,寻找一些所谓“合理”的理由,制造像“中国威胁论”、“人权论”、“中国产品质量”等问题,以此来达到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中国必须理智的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和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俄罗斯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核心就是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的政治体系不同,而且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美之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全方位的互信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中美双方的互惠。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中美两国已经形成高度的依存关系,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对方的市场。中美关系可以有矛盾、摩擦和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的互惠互利。尽管由于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造成两者的关系并不对等,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加强两国的合作,互惠互利,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2.正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硬伤,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尽管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大众能够忍受的限度。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实现包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整个社会共同分享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继续加快全方位的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尽管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对很多深层次问题进行彻底的改革。同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也严重滞后。因此,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只有继续加快全方位的改革步伐,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打破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逐步提高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让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公平、合理的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政治领域,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政府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使政府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府,使政府官员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在社会领域,要敢于割断利益集团的垄断,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要倡导理性、包容、帮贫救困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的整体保障和服务能力;在文化领域,要努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国际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资源和条件,而在国内,则具体表现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意识价值形态、政治价值以及文化感召力.它是整个社会互相信任的基础。中是的历史文化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因此,中国必须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出发点,大力宣扬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防止“唯物质论”的拜金主义理念,重新塑造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体系以及诚信道德评价标准,才能使中国在大力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同时提升软实力的水平。 自从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尖锐和突出。面对这些内外部压力,我们只有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机遇,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大好契机,解放思想,加快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顺应我国经济长久、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国内经济论文: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变化 一、对当时日本经济的思考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而美国经济却面临着逐年增加的贸易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美国开始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升值本币,日本首当其冲。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衰退,但在1986年底就恢复了增长,日本政府却认为日本经济将面临大衰退,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为当时主要国家最低。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90年。但此时,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却直接挑破了经济泡沫。因此造成日本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决策错误。 二、中日经济对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会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大,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仍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是经济体制不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有相互持股制、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制度已完全不适应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些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为防范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国内需求潜力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城乡差距非常小,国内需求已趋于饱和。而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外,中西部、东部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不易控制资本流入。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出现极端波动,央行干预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整体稳定。中国目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内不能出现大幅度升值,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引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有利于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从外向型到内外平衡型的战略转型。其次,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主要现象就是物价上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减小外贸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需求,有利于房价调控。另外,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在国外市场投资能力,有利于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中国经济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 人民币升值的挑战有首先,与日本相同,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度大。2010年3月,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0%,而日本在2000年以前最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才为25.13%(1985年),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行业势必会受到打击。通过粗略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出口主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这些行业当前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5%。如果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那么中国的出口行业将无法生存。其次,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可能引发美国国债下跌和热钱大量进入,推高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造成经济过热。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增强对人民币再升值的预期,进而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目前,多种投机机构已进驻香港,寻找中国内地的投机机会。这种“热钱”大进大出势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建议 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体必然引发一个强势货币,即带来汇率升值。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瓶颈。中国应早做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近性原则,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升值。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美国。因此,要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防止本币过度升值而引爆泡沫经济,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早做预防,消化升值的压力。 2.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理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因此,政府必须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在政策选择方面,要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广场协议后马克升值,德国央行坚决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而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最终汇率没有稳定,却引起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日德两国的经验表明,只要维护好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3.继续加强金融管制,实行账户开放需要逐步进行,建立起相配套的监管框架及风险约束机制。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以免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这点决定了中国可以遏制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涌入的短期资本。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德国在马克升值后,大力促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尽量减少成本因素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5.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石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减小成员国面临的外汇风险。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努力发挥在该区域中的影响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国内经济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国内经济发展探索 1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关注度日益增加,它在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法宝。 2区域经济与城市群 2.1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资源的优化与科学整合,发挥不同城市各自地理或原材料等发展经济必要条件的优势,集中优势人才,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建立一个在经济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团。发展的关键:(1)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战略支点作用;(2)充分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选择,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中部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3)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所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特性,构筑中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撑平台。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高密度的聚落;(2)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3)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4)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2)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3)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4)英国大城市群;(5)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从涵义上看,建立城市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二者的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2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6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3长三角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势头特别明显。2008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GDP总计2.8万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到近五分之一,成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目前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区之一。 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2)经济实力雄厚;(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4)交通网络发达;(5)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6)专业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 4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4.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上海金融中心虽已建立但还不成熟,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4.2行政区划分,各区矛盾日益尖锐 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6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4.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4.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本区域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4.5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在用地上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江苏省每年用地总量达几十万亩,且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增加迅速,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土地大量转用、征用后又得不到及时充分利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大马路”“大广场”,使原本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5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5.1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上海举办2011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既要以现代化世界级城市标准来建设上海,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又要不断强化上海对外的辐射功能,因此未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的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等优势,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个中心”。 5.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靠一个城市将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则可以取得双赢和多赢,倘若各城市能加大合作力度,我们得到的将不是“1+1=2”,而是一个发挥城市群的集合能量的过程。 5.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硬件,应该在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航道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港。第二,加强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的建设。 5.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上看待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整合。要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 5.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职能改革是诸多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上述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应弱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6结语 发展中国经济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长江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收益最大,地理位置资源优越的宝地,必将担负起壮大中国经济的使命,上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很鲜明的指出了今后需加强与发展的方面,通过更加科学的发挥比较优势,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完成建立世界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国内经济论文:热钱流入对国内经济影响与策略 一、热钱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HotMoney),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Evenson(1994)认为:“热钱是其持有者迅速地从一种投资形式转换为另一种投资形式,以取得国际汇率变化的好处,或获得投资的短期高收益为目的的货币”。[1]Lindert Kindleberger(1995)将国际资本流动按投资者的动机分为贸易性、金融性、保值性和投机性四大类,其中投机性短期资本常被称为热钱。[2]JagdishHanda(2000)将热钱定义为:“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的预期变化、利率的波动、或安全和可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的资金”。[3]这就从更大范围定义了热钱,而且强调了热钱的最重要的特征:高度流动性和高度敏感性。《中华金融辞库》将国际游资界定为,“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那些高度流通、期限较短、追逐高利的投资资金”。笔者认为,“热钱”是国(境)外根据其预期收益而流动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在金融市场上对各种经济、金融信息极为敏感的,以高收益为目的但同时承担高风险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短期投机资金。它们主要采取短期投机的方式快速进出中国境内以逐利。概括起来,热钱具有投机性、高收益性、高灵敏性、高流动性、短期性、高风险性和高破坏性等七个特点。这几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于热钱从进入到撤离的整个过程中。 热钱寻找投机的目标地区一般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标地区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有足够的财富,以保证进入后有利可图;二是目标地区有可炒作的对象,包括房地产和股票等;三是目标地区货币升值,并且升值预期将会持续;四是目标地区货币利率相对其他地区更高,并且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因此,可以合理地判断,热钱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目标地区会首选经济预期率先复苏的国家和地区。 二、热钱流入中国的动机和方式 (一)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 图1 2005—201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 人民币预期汇率与名义汇率偏离导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形成了较大的“套汇”和“套价”空间,进而使“套汇”和“套价”成为国(境)外热钱流入中国的重要动机。王世华、何帆(2007)认为人民币预期升值率的变动是热钱流入的决定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外利差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都会影响热钱流动。从影响力大小来分析,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变动更为重要。[4](12-19)当前人民币面临着严重的升值压力,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09年年末升值1271个基点,升值幅度为1•90%;汇改以来至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3•51%(见图1)。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价格信号及其国际传导效应逐渐增强,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会诱发热钱流入中国以实现“套利”。热钱在中国的收益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和利率加总,即包括人民币升值后的汇兑收益和利息收益。当前人民币一年期的利率为2•50%,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因此热钱即使什么也不做,套汇和套利的双重收益也很高(见图2)。 (二)热钱进入中国的方式 通过对近100个地下钱庄的访谈和问卷研究,本文把国(境)外热钱流动渠道进行汇总和梳理后发现,热钱跨境流动的途径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1)贸易途径,包括: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假出口贸易、提前预收出口货款等;(2)外商投资途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外商投资企业少报盈利、外商直接投资、外方向外资企业垫付、短期外债等;(3)金融机构业务转移途径,包括:业务项目内转移资金、国(境)外借款国(境)内还、国(境)内投保国(境)外获取受益等;(4)资本项目下其他渠道,包括:借贷资本、以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方式套取人民币资金、人民币掉期业务、货币互换等;(5)出入境私带途径,包括: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渔船夹带、货运船夹带、个人出入境夹带等;(6)服务贸易转移途径,包括:金融保险、运输、建筑、旅游、咨询、广告等;(7)非贸易项目途径,包括:个人外汇、非居民结售汇;(8)企业转移资金途径,包括:在关联企业中转移定价、为国(境)内企业垫付、为国(境)内企业的融资和贷款提供国(境)外担保、高报国(境)外盈利等。 三、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热钱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大量研究短期资本流动的文献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是热钱潜入后的主要去处之一,由于热钱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从而导致股价的持续攀升,资产价格的持续升温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会吸引更多热钱,势必又将股价进一步推高。由此会形成热钱、房价与股价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并呈现出螺旋上升态势(刘莉亚,2008)。[5]根据传统算法,2009年10月份以来,热钱的表现与上证综指相关系数达0•81;与深证综指相关系数达0•84。本文根据地下钱庄法所估计的热钱走势与传统计算法大致相同,但热钱走势与股价走势的相关性稍微有所增强,尽管这种强度并不明显。这种相关性在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在不断加强,而且其走势几乎完全一致,说明近期股市价格上涨与热钱进入关系很大(见图3)。 (二)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0年以前,中国的房产市场一直比较平静,2000年房地产完成投资额仅为4984•1亿元,然而,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2006年以后,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各大城市房产价格也大幅度上升。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投资额为36241•81亿元,同比增长16%(见图4)。而2010年2—10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069•52亿元,同比增长36•51%(图5);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房地产的高利润,使得国(境)外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后获得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收益率,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年收益率可达20%—50%,远远高于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6%—7%,或日本的4%左右(黎友焕,2008)。热钱致使楼市价格虚高,扭曲了房地产的供给结构,带动了二、三线城市楼市价格连锁性的提高,使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明显的“效用失真”问题,一旦泡沫破裂,热钱便会抽离,从而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危机甚至是国家金融危机。 (三)热钱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热钱的流入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促使流动性过剩。PrasadEandWei(2005)认为中国从2001年起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主要源于国外的套利资本,而不是FDI和经常账户的盈余,而且这些套利资本对人民币的汇率产生了很大的升值压力。[6]截止2010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见图6)。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必然会使得外汇占款增加。中央银行在被动接收外汇的同时,又被动向市场投放人民币,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M1增速仍持续高于M2增速(见图7)。这实际上是一种被迫发行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热钱流入还会降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国(境)外热钱流动方向与货币政策方向和目标往往不一致。当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境)外热钱会大量涌入,迫使其被动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而当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时,国(境)热钱又会转换成外币迅速撤离,使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操作效应减弱,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成效。 (四)热钱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热钱加速流入会造成一国宏观经济失衡,形成资产泡沫;而热钱的迅速出逃,又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恐慌模型揭示了金融恐慌与羊群效应是货币危机产生和加深的重要原因,这已经被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验证。Mckinnon Pill(1998)认为;大量资本流入将导致金融机构的“过度借贷症”,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引起货币扩张,增大通胀压力;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恶化贸易条件,使得资本过度流入并容易产生逆转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动荡。[7](1276-1282)对于大量涌入中国的国(境)外热钱来说,将来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且美国克服了次贷危机并开始为遏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或热钱在获取超额利润达到投机目的后,都有可能会迅速撤走,这将会刺破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并通过负财富效应与托宾Q效应作用于实体经济。 四、中国应对境外热钱异常流动的对策思路 面对大规模的国(境)外热钱流入中国,如果中国政府能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性措施,不但可以提升政府的信誉,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大规模短期国际资本的集中外逃及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有鉴于此,中国唯有进行多种政策协调,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一,在防治热钱的思路上,本文认为既要“堵”更要“疏”,甚至是“堵”不如“疏”。一方面是放眼全世界,看到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能有效的完全防止热钱的异常流动;另一方面是认识到热钱的异常流动有其固有的市场需求,没办法完全堵住热钱的流动。要加大热钱的疏导力度,把过去的某些地下活动引导到公开化的道路上来。比如,要加快本外币兑换的力度改革,把过去地下钱庄偷偷摸摸的兑换行为转化为市场公开行为,甚至可以把从事地下兑换行为的企业批准转化为合法的本外币兑换公司,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从经营行为上进行监管。 第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机制,减少热钱套汇和套利的空间。依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政府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固定汇率之间面临无法“三全其美”的内在矛盾。中国作为大国经济体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只要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国(境)外热钱就无法获得足够回报,必然要分化,涌入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要提高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强化市场利率的杠杆效应,疏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挤压热钱的“套利”空间,使得短期热钱被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第三,加强热钱流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在当前中国外汇管制条件下,监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热钱流入的真实性,而且能够监测热钱的异动。应在完善中国国际收支管理系统和提高系统兼容性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国(境)外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计监测分析机制,在热钱流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全方位监测,最终形成完整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国内经济论文:欧元贬值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危机及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从2010年爆发以来,导致了欧元大幅贬值,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欧元贬值引发了人民币被动升值。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突破了20%的关口。由于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实行,人民币也不得不对美元进行大幅升值。由此,中国经济受到广泛影响,值得密切关注和有效应对。 一、欧元贬值的成因 为了清晰而准确地分析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弄清欧元贬值的成因。从其演进路径看,欧元贬值的主要成因有三个方面: (一)蔓延的债务危机 欧元贬值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的蔓延。面对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欧元区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大幅削减财政赤字作为首要的经济工作,这就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时至今日,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仍然堪忧。受欧元区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及其预期恶化的影响,欧元贬值是必然的结果。 (二)低效的政策协调 自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将治理通货膨胀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欧元区各国不得不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由于让渡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自主权,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欧元区成员国都偏重于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其结果是破坏了《稳定增长公约》所要求的财政纪律,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的突出问题。利益博弈机制使得欧元区现有的政策协调框架难以解决主权国家的长期融资风险。于是,欧元贬值便成为反映和调节欧元区经济竞争力下滑的客观选择。 (三)投机的资本冲击 欧元贬值与国际资本流动及其投机性冲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金融市场效率的相对低下,欧元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减少,美元的避险功能越来越被国际资本所看重。从2009年年底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减持欧元资产成为许多国家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共同资产管理思路。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也纷纷调整了理财思路,他们在做多债务违约掉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建立欧元看跌头寸,并将欧元掉期金融产品卖给希望以对冲国债风险的金融机构。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促使欧元大幅下跌。 二、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使欧元贬值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作为制定相关有效政策的理论前提,分析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迫切性。 (一)降低中国对欧出口 欧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中国对欧出口自然下降。根据相关的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中欧贸易总额突破了5578亿美元,而中国对欧出口仅为2726.4亿美元,仅为中国出口总额的18.6%。据专家测算,今后中国对欧出口的增幅可能还会减少4%至5%。 (二)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 从2010年至今,欧元贬值已促使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超过了15%。因为人民币实行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也随着美元指数的上升而上升。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结果,2011年9月到12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116.8升至119.3。欧元的贬值加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而对全球贸易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美国贸易逆差没有出现缓解的趋势,则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就无法消除。 (三)降低对欧投资效益 欧元贬值降低了我国对欧固定资本投资效益。据统计,由于欧元贬值,2011年我国制造业资本对欧盟投资平均收益率大幅减至4%,而欧元对人民币的累积贬值率已经超过5%,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对欧投资资产的贬值阻碍了资本的顺利回流,而且增加了对欧投资的竞争力底线。 (四)扰乱经济安全 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驱动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众多经济领域,给我国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际热钱已将稳定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重点投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各类物价指数的持续上升与国际热钱的冲击不无关系。 三、对策建议 鉴于欧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诸多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拓展资产形式树立正确的外汇储备管理理念是应对欧元贬值影响的内在要求。拓展外汇储备资产形式,有利于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综合目标。中国应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策略,适度增加流动性强、市场评价较高的债权形式。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如果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导致美国对欧元区的贸易逆差无法解决,就会减少美元资产价值。因此,中国应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切实增强抵御潜在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二)发展货币汇率期权业务 欧元贬值带来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是我国投资机构和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应该借鉴金融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断丰富国际货币汇率期权业务品种。笔者建议适当增加汇率期权业务品种,降低其操作价格,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需求方的关注度,以规避汇率波动所引起的经济风险。 (三)加快企业转型 欧元贬值迫使人民币被动升值,削弱了我国对欧出口的竞争力。对此,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快转型的步伐,切实转变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生产模式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同时,出口导向型企业应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此,应适度投资相关度较少的不同行业,减少产业风险。 (四)抑制热钱冲击 面对热钱的投机性冲击,我国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应提高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手段的弹性。笔者建议应逐步促使宏观经济政策回到常态,具体地说就是逐步弱化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功能,进而减少热线冲击所带来的非理性物价上涨。在2012年我国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数量型工具减少货币流动性。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外汇统计的公开度,增强市场防范风险的意识。
软件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与Web服务的出现,社会对软件开发类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软件开发类课程也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重点[1]。然而,软件开发所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最基本的课程就包括C语言、C++、JAVA、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网页制作等[2],如果只是学好某些课程,做好这些课程的实验,甚至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非常优秀,但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为学生所学和所用都只是片面的知识点,不仅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知识有机地结合和整理,更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开发能够应用于公司企业的项目。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了软件开发的基础,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整理设计,并通过市场调查、资料查阅和企业调查等形式了解项目实际需求,开发一套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软件系统。由此可以看来,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是实现软件开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毕业求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大规模增加,给高校学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求职带来一些实际项目经验,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多学生选取了软件开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然而,在各高校实际当中,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已经下降,软件开发类论文与实际完全脱节,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下面几个不足之处。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各种材料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3]。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务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况,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4结语 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是实现软件开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CDIO模式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作者:陆汝华 颜文燕 单位: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一、利用多方资源做好毕业设计选题与立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3]: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既是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验收和鉴定,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汇报。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多个毕业设计(论文),而学生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本科毕业设计,而且毕业设计答辩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的认定。因此对学生来讲,毕业答辩至关重要。这有点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每年要做很多手术,对他们而言手术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本人,可能一辈子才上一次手术台,而且生命攸关。所以,我们要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更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每组由四位副高职以上教师组成,答辩流程如图1所示。答辩当天向学生公布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开题成绩(10%)、中期成绩(10%)、指导教师成绩(10%)、答辩成绩(70%)构成。对于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我们还会重新组建答辩组进行二次答辩。这是考虑到答辩组之间认同度的差异而导致评分标准出现偏差,可能有些答辩组打分会偏低,有的组打分会偏高,即各个答辩组评分信度不能达到一致。二次答辩可以有效地消减组间评分差异,从而使申报校优秀论文人选和未通过人选的确定做到公正、公平和有效。针对软件行业特点,我们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论文比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实践证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不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任美睿 金英 郭龙江 单位:黑龙江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高职教育的第五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了用人单位。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已经毕业,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只要把论文完成,按时上交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态度不积极,课堂上有些学生占用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有的甚至不来上课。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载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在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解释不清,对所开发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陈旧没有新意。很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课上会习惯性地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往往是连续使用了很多年的旧选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二是选题不准确。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过小或题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题目过大,系统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导致设计任务完不成;题目过小,难度和工作量上就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2]。 (三)课程管理不到位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都已经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不便。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程,教师一般是定期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对于已经到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辅导。学生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工作进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最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就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到最后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基于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都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答辩时,学生用PPT解说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评审老师检查毕业论文,进行提问。由于时间有限,评审老师主要检查论文编辑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是否有明显的抄袭痕迹,项目是否有详细的设计过程,项目是否实现以及专业知识提问能否回答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就给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从网上下载现有系统,抓取操作截图,把网上相关的毕业论文重新编辑整理,蒙混过关。因此,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解决方法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明白毕业设计的意义、主要工作任务、上课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可以有意识地强调本门课程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解放思想,发展个性 在选题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具体做法是: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可积极吸收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队伍,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三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价值。 (三)细化任务,重视过程 细化毕业设计任务,重视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2~3人分组完成。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可适度调整,保证每组人员搭配合理。比如两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一名中等生;每组中既有编程能力强的,又有数据库设计好的,还有擅长文档编写的,尽量模拟企业真实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各尽其才[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分解及过程化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四)全程监控,量化考核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清楚后,实施有效的过程化考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合理、详尽的考核措施可以更好地约束和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里,我们建议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对每一步的工作成果实行量化考核。教师首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阶段工作成果,教师审阅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并上传修改结果,教师对本阶段作业以百分制打分;当整个毕业设计课程结束时,教师按相关比例进行换算,给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4],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丽景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三维软件之毕业设计论文 1现有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现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后者的优点是课题是实际课题,教师对题目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有机会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看到实物,对所设计的题目有全面生动的认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有所保障。而前者虽然完成了毕业设计过程,却很难保证质量。因为在毕业设计初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学生,按一生一题的要求,即一个指导教师有多个题目,很难做到每个题目都是实际课题,必然有一些题目是理论课题,无法提供实物给学生研究或所设计的机械不能实际生产,更谈不上教师有机会在现场指导学生。第二,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较弱,即使能找到资料,也往往多为文字资料、外观图片、局部平面图或类似题目的结构图。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是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理解、掌握,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基础。但这些是大四学生不具备或者很薄弱的。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反复讲解,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资料。换言之,查阅资料阶段会消耗指导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这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另外,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对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不明确,需要教师逐个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讲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师的指导时间。以上种种都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综上,寻找有效的提高应用型本科大学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势在必行。 2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对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效果 2.1建立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对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要性 针对前面所论述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利用三维软件UG、Pro/E、3DSmax等,对现有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化建模仿真,并编制数据管理软件类应用程序,将之完善成毕业设计范例库文件,以方便调用的方式,允许学生调用查阅。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模拟所设计机械实体结构,使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有更深刻的印象,以解决学生查阅资料难、指导难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将建模过程分解,以动画的形式将设计过程演示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规范,提高设计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另外,将以上机械中的通用部件提取形成基础库文件,该基础库不仅可以对除这四大类机械以外的其他设计有所帮助,而且可以为相关课程教师授课时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制作提供素材,以提高教学质量。 2.2将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应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应用效果 笔者曾在毕业设计当中,指导学生设计Stewart平台电液驱动机构,该平台是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基础平台,通过六个作动器的协调伸缩来实现平台沿x、y、z向的平移和绕x、y、z轴的旋转运动(共6个自由度),以及这些自由度的复合运动。可用于娱乐业的运动模拟,机器人、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仿真器、舰船及汽车模拟器,新型加工机床,卫星、导弹等飞行器的精确运动仿真。平台结构并不复杂,但其运动及控制极其复杂,这给学生查阅资料阶段增加不小的难题,并消耗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消化资料和理解平台的运动方式,影响后续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其相关资料图为平面图(见图1),结构不容易理解。经调阅三维范例库文件,找到了相关类似的毕业设计,使学生看到了三维软件构建的“实物”和动画模拟的运动(具体见图2),帮助学生了解其运动和设计搭建过程,为以后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毕业设计,自信满满地走向了工作岗位。 3结语 综上所述,寻找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方法势在必行,而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毕业设计和三维软件、数据管理软件三者相结合,建立三维范例库文件,突破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局限,可以缩短毕业设计初期查阅理解文献资料的时间,加快设计进度,从而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徐莉 苗淑杰 刘喜平 刘春香 王巍 付彦虹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毕业实习设计论文指导论文 随着软件学院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软件工程××方向专业应运而生,如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该类专业培养既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一定的机电专业方向背景知识的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产业、软件产业或其他部门从事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控制以及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学科以及与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中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及江西理工大学等的软件学院都开设有类似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自身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毕业实习及其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基于该模式,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也逐年提高,就业率在同类高校中一直保持前列。同时,我们也将总结实践经验和实践效果,不断完善该模式,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能力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强化能力培养还需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规范,使得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真正地“无缝衔接”。 作者: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单位:张乐平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在毕业论文中应用 一、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1.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定义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编制概要设计文档等工作;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模块详细设计及编制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工作。包括模块的详细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块间的接口信息等设计,拟定模块测试方案;把模块详细设计的结果汇总,形成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2.实现阶段与组装测试阶段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及单元测试工作。根据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将详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对模块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模块功能及接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一致性,并形成单元测试报告;组装测试阶段主要完成模块程序组装与测试及组装测试报告的编写。3.确认测试阶段该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确认测试文档编制及软件评审工作。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软件确认测试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总测试;向用户提供以确认测试报告为主的有关文档,包括系统操作手册、源程序清单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由专家、用户、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对软件确认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并将得到确认的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阶段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论文)中的论文评审、结题验收及毕业设计的答辨准备阶段。4.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进入软件的使用阶段,并完成软件的维护工作。它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中的答辩阶段。 二、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摘要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精、短、完整。以几十字至三百字左右为宜。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从摘要中即应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只能使用第三人称;要客观如实地反应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最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不进行自我评价。2.关键词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它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宜。3.结论结论写作的内容应主要考虑本文研究结果是什么?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等。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4.需求分析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往往不能对所做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需求不明确,随意想象的成分较多。特别是在数据表的建立上,大部分同学随意设置字段的类型,而字段长度基本上采用默认置。而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数据项的设置应主要注意以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系统要求为准,而不应设计冗余的字段;数据的类型要依据实际需求,当某些字段可以是选择某几种类型之一,应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本系统或哪种更易于用户操作和维护。5.详细设计许多同学把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理解为代码实现,因此,在概要设计之后就着手进行代码的编写而忽略了算法的表达及测试用例的编写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随意编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的修改和调试上。6.软件测试测试做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同学只选择了有效的测试用例,而没有进行无效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因此所做的软件BUG较多。7.团队合作在毕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题目,然后由4~5名同学共同协作,每人完成一个子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王素芬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SW软件在毕业设计的应用 传统的设计结果不能直观的反映夹具的结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难及时发现,因此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审图,帮助学生找出设计中的错误。即使是一些结构上的小变动也可能导致学生重新设计,这种繁琐的重复性工作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接受却有限,甚至出现学生拒绝修改的情况。鉴于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和低效性,三维软件,特别是SW软件以其优异的性能、易用性和创新性,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应用于毕业设计中。 1三维建模及仿真 在夹具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确定下来的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对定位元件、夹紧装置、支撑元件、导向元件之间装配关系予以确定,需要的标准件从标准库中直接调用,如果是夹具体、钻模板、支撑架、非标准定位销等,可以自由地在装配环境下进行零件的设计,并且设计出来的零件无需约束,自动装配到钻夹具装配体上。专用夹具装配体建立以后,接着可用SW软件自带的Animator插件对装配体进行运动仿真,使装配体产生运动,如果发生动态干涉,系统会报警,并给出干涉的部位。SW软件具有对设计方案动态修改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随时修改零件尺寸和结构形式,相对应的零件会自动更新,使设计修改工作简单方便。由于SW设计的直观性,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大提高。SW软件还可以动态模拟钻夹具从零件到整个装配体形成的过程以及装配体的运动过程,并形成可单独保存的AVI格式动画文件,脱离SW软件环境也可以播放,方便直观地观察仿真设计结果,使老师尤其是答辩老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夹具装配设计、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节省学生在答辩时的解释时间,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和答辩效率。经仿真检验修改后的装配体,利用SW软件的“爆炸”功能生成爆炸图,显示夹具装配体详细的结构和相互间的装配关系。 2二维工程图的形成 SW软件利用设计的三维立体图可以自动转化成二维平面图,并且局部放大图、剖视图、标题栏、明细表等也自动生成。设计学生只须根据生产工程图的标准对转化的二维平面图进行修改,即可形成标准的二维工程图。 3总结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三维设计,使设计过程直观简便、设计效率高,提高了学生的现代工程素质。应用SW软件进行毕业设计的结果显示,三维设计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超出预期效果。 作者:李君 黄绍服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管窥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1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软件工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如信息工程、系统工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重要应用技术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多是以软件开发类项目为主,整个毕业设计就是开发一个软件。为了更好地完成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过程是必需的。软件工程的思想正是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几个阶段。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主线,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挖掘软件工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价值,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思想,更有助于提高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指导学生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毕业设计存在着选题难、任务重、重视编码、轻过程、项目无法完成等现象。设计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没有规范的软件设计过程,项目能否成功主要依赖于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这种不正确的开发方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选题的盲目性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但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做毕业设计,选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往往是随便选一个题目,造成选题的盲目性,出现了选题陈旧、选题范围狭窄、选题偏大等问题,使学生抄袭、完成不了毕业设计的情况时有发生。 2.2缺少软件的系统分析 软件开发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系统分析,用来确定软件开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估算完成该项目需要的资源和成本,确定目标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主要经历问题的定义、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三个阶段。软件的系统分析确定了用户需求,同时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具体的要求,引导开发者正确地构建系统。因此,对用户需求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对于最终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代码编写最重要,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阶段不重视,甚至没有系统分析,对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造成了影响。 2.3软件设计过程杂乱无章 软件设计一般都要经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阶段。而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发的过程中,缺乏软件工程设计思想,跨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的撰写;或者从代码反推出模块设计;甚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边写程序,一边了解需求,程序完成了需求才确定。这种无序的软件设计过程,导致最终设计的系统杂乱无章、代码的重复率高、潜在?Bug多、系统的可集成性非常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或者系统无法运行。 2.4开发过程中文档不完备 根据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软件=程序+文档,可见软件文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软件文档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是提高软件产品开发效率、规范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但在实际毕业设计中,很多同学认为把程序代码编出来了,毕业设计也就完成了,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就是系统代码的复制,即只做出一个可演示可操作的系统,而忽略了软件开发的完整性、系统性。完整的毕业设计不仅包括可操作的系统,还包括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文档资料。文档的缺失会降低软件开发的效率、影响整个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用软件工程学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3.1以可行性研究指导选题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可由指导教师提供符合相关专业毕业设计要求的题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到社会、生产企业中寻求研究课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选题过程以可行性研究为指导,从课题规模大小、难易程度、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爱好、学生的知识层面和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选择的题目是否能够解决,确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选报的题目来指导学生对该选题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简要地写出关于问题性质、项目目标和项目规模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来指导毕业设计的选题,实质上是简化了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使学生对于课题的设计有个清晰的思路,为及时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可能。 3.2重视软件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即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不仅指明了系统设计时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软件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参考标准。用户需求的获取是软件开发中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不仅要涉及到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应用领域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在进行需求获取和分析时,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采用软件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例如访谈、实际调查、UML的用例技术等。需求分析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起着桥梁的作用,确定了系统的需求,才能制定出软件设计的框架,保证毕业设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后期开发过程的频繁返工,进而按时完成最终的任务。 3.3规范毕业设计过程 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一般是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软件规模的大小、功能的多少,都应该严格按照软件工程中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步骤完成各项任务。要培养学生把软件工程的概念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把开发软件的过程看成是盖一栋大楼,修一条公路的实际工程,用工程化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确定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注重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过程,而不是学生所认为的毕业设计就是编程序,代码调试通过即可。通过工程的概念规范毕业设计过程,让学生明白开发一个软件系统一般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必须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的规律,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才能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4重视文档的写作 软件工程中的瀑布模型严格地规定了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提交相应的文档。文档不仅记录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在软件的开发、维护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要求学生遵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把文档作为整个设计的指挥棒,记载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完成的目标、任务及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毕业设计文档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文献综述、译文、任务书、开题报告、选题审题表、中期检查表、设计(论文)正文、答辩记录等各环节教学资料档案完善、规范,实现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监控。 4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软件开发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而且对解决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晓 王长波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策略 一、利用多方资源做好毕业设计选题与立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既是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验收和鉴定,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汇报。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多个毕业设计(论文),而学生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本科毕业设计,而且毕业设计答辩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的认定。因此对学生来讲,毕业答辩至关重要。这有点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每年要做很多手术,对他们而言手术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本人,可能一辈子才上一次手术台,而且生命攸关。所以,我们要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更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每组由四位副高职以上教师组成,答辩流程如图1所示。答辩当天向学生公布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开题成绩(10%)、中期成绩(10%)、指导教师成绩(10%)、答辩成绩(70%)构成。对于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我们还会重新组建答辩组进行二次答辩。这是考虑到答辩组之间认同度的差异而导致评分标准出现偏差,可能有些答辩组打分会偏低,有的组打分会偏高,即各个答辩组评分信度不能达到一致。二次答辩可以有效地消减组间评分差异,从而使申报校优秀论文人选和未通过人选的确定做到公正、公平和有效。针对软件行业特点,我们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论文比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实践证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不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任美睿 金英 郭龙江 单位:黑龙江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基于毕业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课程零置上的侧重点以及软件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提出以SWEBOK V3中知识域的要求为课程内容基础框架,基于毕业生的产出能力导向进行教学大纲、知识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通过监控学生成绩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长期持续改进。 关键词:产出导向;软件工程;课程改革 1 背景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一直很受关注,围绕着课程教学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也比较多。目前,正在各高校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制度衔接、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所做的一项合格性评价,在给高校工程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内容更新换代等方面的挑战和调整要求。 2 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和国外翻译版《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软件工程概况、可行性研究、需求工程、传统的软件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编码、软件质量与保证,项目计划与管理、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等。软件工程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工程课程,各高校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各有侧重。 例如,复旦大学(54学时)的课程重点首先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这两部分内容超过了1/4总学时;其次是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分别约占总学时的1/6;课程特色在人机界面设计和Web工程上。清华大学(48学时)把面向对象方法UML和RUP作为重点,占总学时的近1/3;其次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占总学时的1/4;软件过程及软件工程管理是另一重点,通过学生合作小组或参与项目组进行软件开发,在实践中理解软件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培养软件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浙江大学(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重点讲述软件工程的常用方法,包括分析模型的建立、总体设计、软件测试等,其特色是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实践,通过从需求单位抽取出的大型模拟案例进行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开发、谈判、沟通、写作、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 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课程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虽然有的院校做到了实践与理论并重(1:1),但是大多数院校还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讲述概念性基础知识为主,课程的内容主要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具介绍较少,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更像是一门导论课程。 3 面临问题分析 3.1 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对课程的影响 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人格、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等能力素质,这些素质要求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认证中重点关注的部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外部条件配备均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毕业要求反作用于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过程监督以及成绩考核都应围绕这一要求,细化产出导向的要求和能力指标,设置相应知识点并调整各自的重要性比例,从知识点授课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落实能力培养,达到毕业产出的要求。 3.2 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析 工程教育认证是将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在土建、环境、核安全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实现了对工程人才的社会评价及国际间人才资格互认。在我国,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全国性考试还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笔者对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解析,以软件设计师为例进行重点分析,见表1。 从表1分析内容可见,软件工程基础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一致,在信息安全知识和标准化知识上给出新增内容,这与SWEBOK2013知识体系一致。考试科目“软件设计”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考查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考题涉及数据流图、UML图的应用分析,与课程授课侧重点也相符,更侧重于实例的应用能力,需要实践积累与运用。 3.3 SWEBOK V3和课程对应关系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knowledge)、计算机教程软件工程卷(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CCSE)及其中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oft engineering educationknowledge,SEEK)而建立起来的。2014年,IEEE计算机协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该版将原来的10个知识域扩展到15个,与现有软件工程课程大纲的比较结果见表2,其中有分布到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点未加以说明。新增和修改的相关知识点需要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落实。 4 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建设 4.1 课程教学目标修订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进行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教学以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问题需求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能力为目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和环境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灵活应用;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模型、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掌握需求分析的任务与原则,传统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设计过程与一般性概念以及文档的编写;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增强编程实践训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与纠错性软件维护方法;掌握UML建模技术,能在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常用建模工具,能运用建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专业开发活动涉及的标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实施软件工程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毕业产出要求及SWEBOK V3新修改版,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如下调整:①在64学时课时中,将理论与实践课时设定为1:1;②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部分新增人机界面和系统安全知识;③独立介绍软件复用部分知识,结合软件设计模式讨论软件可复用性;④在软件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部分新增软件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内外法律和法规;⑤在软件维护部分新增软件退役和迁移。 每一章都提供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通过Intemet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拓宽知识面,了解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实践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较系统地掌握按照工程化思想开发与维护软件的方法和技术,教师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软件企业开发和维护实际大中型软件的角度出发,结合成本、风险、效益、进度、过程、质量等多种因素系统地分析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问题,突破以往要求完成某一给定知识点作业的单一思考问题局限。此外,构造实验环境用于课内工程项目实践,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文档编写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实践引导需贯穿理论知识学习始终。 4.3 考核方式与持续改进并行 课程强调过程考核,总成绩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分别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回答教师提问是否正确以及分组讨论是否积极、正确、有独特见解等进行考核,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及本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业方面重点考核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程度;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问题需求分析和设计能力,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并对设计文档进行审查的能力;期末考试将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选取一定数目的学生成绩为样本,计算该课程对毕业要求贡献的达成度并通过建立阀值定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不断提出持续的改进意见并实施,切实加大课程对提高毕业产出能力的贡献。 5 结语 笔者基于毕业生产出能力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完善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长期监控和调整,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下一步工作将重点关注课程中学生自主能力导引体系和毕业生能力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编辑:宋文婷) 软件毕业论文:思索软件在大学毕业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设计是基于高校毕业论文的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论文的申请,上传,查看,评价,统计等一系列管理操作。采用SQLServer2008+MicrosoftVisualStudio10+ASP+C#做为开发工具,用户可以使用它编写可以运行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的以.asp为后缀名的应用程序,再用Internet服务管理器进行网页的浏览。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系统设计;软件 一、背景意义 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近是亘古不变的潮流了,而且全国大学网络的正在以高速的发展节奏和社会潮流接轨,各种计算机网络化已经逐步取代繁琐的传统办公模式。大学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四年学结的最重要环节,我们完全有必要实现网路管理化,可以减少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工作时间和负担,让繁琐的毕业设计过程采用网络化数据库统一管理。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学生、老师及学校管理员。社会科技在不断的革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获取知识的方式结构都发生了完全的更新和进步,传统的方式在不断的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毕竟之路,也是走向未来的毕竟过程,所以使得各种传统方式得到不断的简单、方便和先进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然而在许多大学和高校里面并没有在毕业这一环节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所以这一部分的工作所有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然而人为的物理操作必定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大量的毕业生信息需要处理,工作量就十分的庞大,到处都是纸质资料,不易整理和保管,还容易丢失,另外最麻烦的是需要更新和修改的资料的情况,其次就是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关于论文进行的交流和联系都是线下的,会受到各种不定因数影响,影响这一环节的进度和质量。有着网络的基础,系统可以采用了目前十分流行的B/S结构和Web技术,使得操作交流都变得十分简单和快捷。最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完全避免人为物理操作的不足。 二、初步调研 浏览了各大类型和类似的网站,毕业论文管理管理系统,我同样采用了当前很流行的B/S结构来开发。 通过各个高校去实地考察,很少有大学开始使用此类系统来管理毕业论文。另外,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希望高校能完善此块的建设,来减少毕业生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并且此系统会有效的减少学校在此类工作的成本。由于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技术上的要求和开放难道并不是特别大,做好策划工作就好。所以完全可以由大学生和本校老师来指导完成。 最后我们考虑到费用,因为不是企业级的网站,而是校内开发,功能和维护性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记。综上所述,系统的开发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可行性都是相当高的。对于各大高校是值得去开放和使用的。 三、开发过程中问题 在开放过程之前,我们需要选择何种编程语言和环境。语言和环境的选取对系统的开发难度和时间长度都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为了减少开发周期,减弱开发费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对系统做出需求分析报告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本毕业论文的系统,是可以完成论文的申请,上传,查看,评价,统计等一系列功能的。那么采用SQL Server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C#做为开发工具。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不提倡无模型的随机开发方式,不可以想到什么功能模型就随手开发什么代码,这样不规范的开发,不仅使得开过过程处于混乱,而且大大地降低了系统开发效率。我们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经典的开发模型,典型的开发模型有: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2.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3.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4.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6.演化模型(evolution model);7.喷泉模型(fountainmodel);8.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9.混合模型(hybrid model);10.RAD模型;我们要尽量避免原始老旧的开放模型,这样可以避免许许多多开发问题。但是要根据系统的大小,和开发的难度来做决定,有句话说的好杀鸡焉用宰牛刀,太多复杂的模型适合庞大的系统开发,然而用的一般的小系统上反而会增加开发难度。 软件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中FLUENT软件相关课题可行性及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加入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分析的相关课题的可行性。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夯实了理论基础,增强了解决本领域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专业竞争力。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FLUENT 计算流体力学 计算传热学 毕业设计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进行的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应当综合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对所需解决的课题进行思考、分析、设计和研究,从而全面、系统地完成课题交给的任务。可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质量的全面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起到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 计算传热学又称数值传热学,是研究用数值方法求解传热问题的一门科学。它可以理解为:根据所需求解的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离散化处理的数值方法,再通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制的程序,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来求解传热问题的、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1]。而市场占有率高达40%[2]的数值计算软件FLUENT是解决传热领域数值计算问题的较好的通用软件之一[3]。 运用FLUENT等CFD软件,可以在不具备实验条件或暂不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的情况下,借助计算的方法进行相关工程分析,从而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因此,在本科学习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若能让部分学生学习并基本掌握FLUENT软件对本领域问题的计算过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今后对相关问题的建模和分析等工作。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FLUENT软件的专业性,在指导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选择 要能较好地掌握FLUENT软件相关计算过程,首先需要具有较为过硬的微积分、流体力学、传热学、计算传热学(也称数值传热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课堂所讲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课内外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相对较弱,并不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距离较远,或者对相关的数值计算兴趣不大,因此缺乏从事相关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的原动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对于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联的毕业设计课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来做。为了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在学生的选择上往往优先推荐让学习相对努力的、有兴趣和求知欲的以及未来将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进行。 (2)课题的选择 在本科教学阶段,由于受限于书本和教学大纲的安排,教师在对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的讲授中往往较少涉及数值计算相关知识,书本上只有一章内容与之相关,课堂上一般只传授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简单情况下的离散方法、离散方程的建立等较为浅显的知识,这与FLUENT软件中对相应问题处理方法的深度和难度相去甚远;然而,在毕业设计的短短一学期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是比较牵强的。因此,在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选择上,应选择相对基础性的、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具有科研应用前景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可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使学生在软件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后续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计算时,较为注重结果的可视化,而恰恰对计算中关键参数的设置、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较为忽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论在软件中设置怎样的参数、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总能通过软件的计算得到一个可视化的结果,即使参数设置或计算方法的选择欠妥或有误,只要计算过程没有脱离现实太远,计算结果看上去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再加上学生对具体计算过程的“不求甚解”、不仔细推敲,往往易使人误认为该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应对学生使用软件的具体计算过程进行仔细地把关,确保计算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3.毕业设计算例 算例一:建筑空心砌块传热问题 图1a为所需计算的典型建筑空心砌块的尺寸标注图。该砌块是某典型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三排孔结构,每排均由大小相等的两个孔组成,孔厚30mm。热量由室外侧(左侧)传向室内侧(右侧),室外侧为稳态或非稳态热边界条件,室内侧为稳态热边界条件。 图1b为数值计算得到的该砌块传热的某时刻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到,温度从左到右大体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分布状况。由于空心砌块为非均质构件,砌块材料的热导率与空气层的当量热导率不相等,造成了内部等温线的非均匀分布。 (a)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单位:mm) (b)典型砌块温度分布图 图1 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 算例二:加气混凝土墙体结露问题判断 待计算的房屋的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结构类型如图2所示,图中的B05表示型号为B05的加气混凝土砌块。计算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可以认为是热均质结构,这样导热系数相对较高的混凝土柱或梁便成为了结构体系中的热桥。由图3、图4可以看到,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内表面温度最低点均发生在热桥部位室内表面宽度的中心处或阴角处。将该处的温度与当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相比较,既可判断是否会产生结露现象。 4.总结 利用FLUENT软件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大大节约了经济开支和时间成本,也为学生对本领域的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从事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学生的交流得知,学习FLUENT软件的工程计算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竞争力。由于兴趣的作用,采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得分总体较进行其它课题的学生的得分高约15%。由此可见,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软件毕业论文:“卓越计划”软件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摘 要: 为应对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对我院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第一批本科应届生展开了基于电子问卷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学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在单位需求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讨论研究了现有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帮助。 关键词: 毕业生跟踪调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软件工程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本科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加,软件类人才培养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突显。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业人数将近700万,其中软件类(含计算机类)毕业生约占了23%[1];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毕业生质量与企业、社会期望值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 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跟踪调查学生走向社会的工作表现和持续发展状况,调整、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及模式。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工作。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表现、对学校学习经历评价及招聘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反思、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模式[2]。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2013届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5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反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可改进之处,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层次软件人才提供服务。 1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0年由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要求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高校作为落实“卓越计划”的主体,需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优势,制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细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3]。目前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提出了符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过程中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满足“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硬性要求同时制定灵活的培养模式[4]。譬如,清华大学展开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整合,将原有课程整合缩减至5门,另增开课程4门,总学时数由384学时调整至192学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本科采取了“学校培养+校企交叉+校企双指导”的三阶段培养方案。 衡量上述各种具体培养要求、措施、目标、标准以及改革内容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就业情况及其后期发展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信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是高校推向市场的“拳头产品”,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用户”。“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用户”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才最有发言权。只有不断听取用户意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做好学生就业及其后期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才能推动高校不断完善卓越计划的落实,纠正试行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0年开始培养软件工程本科人才,2003年正式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即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在软件工程学院开始试点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内经过软件工程通用工程基础技术知识和核心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企业进行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及技能学习和培训,并参加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⑴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的学生,将遵照贯穿8个级别4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校内2年完成前2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后,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1年完成第3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进入企业完成第4种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承担“高级工程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宣讲课程和就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确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⑵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软件人才是工程实用型,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验。因此,我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IT企业顶岗实践和轮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传授真实案例和实际工程经验,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教师的师资库并鼓励相关企业承担学校专业课程及实训工作。 ⑶ 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知识领域结构;强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高级工程能力的培养,突出企业实战能力。在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着重体现工程教学中的CDIO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及资深工程师讲座;引入“MOOC”等先进教学方式,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5]。 ⑷ 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空间,着重于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以培养软件人才为目标,学校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合作方(如华为、塔塔等),吸收资深工程师参与指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直接作为教学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同时将企业待解决实际项目转化为“实验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直接顶岗实习。 3 “卓越计划”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分析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的落实结果,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改革的满意度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为其他同类学校准确定位、深化改革与创新软件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学院第一批按照上述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共发出5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辅之以面谈、Email咨询等方式。 3.2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从学生就业单位信息、就业单位需求、毕业生个人反馈三方面来进行梳理分析现有教学方案、培养方案等卓越计划改革内容的不足。 ⑴ 学生就业单位 此次调查的50名毕业生,44人就职于主营软件开发销售、系统集成的软件类公司,4人就职于在线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部门,2人服务于保险业。也就是说,9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相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拟定的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职的30家软件类公司中,14家单位的员工少于50人,13家单位的员工数在50~300之间,3家单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可以看出,毕业生所就职的大部分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这也符合软件行业特点。除了微软、IBM、华为等极少数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软件公司的规模并不庞大。我们的调查结果反馈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是,大部分软件公司对招聘对象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求职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即可,并不硬性需要相关的职业证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基础课程,而并不需要强调或引导学生参加太多的职业证书考试。 ⑵ 就业单位需求 从50份有效问卷返回的结果来看,目前用人单位技术最注重也相对急需的技术(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JAVA语言、办公软件应用和ORACLE数据库应用,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动态网站开发以及企业级网络软件应用与维护也是各单位相对比较看重的毕业生技能,问卷勾选的份数分别达到了16和14。不难看出,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熟练掌握日常的办公软件应用并掌握用Java等开发语言构建、推广、维护动态Web网站的基本技术,他们在就业时将更占优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本科生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仍不能熟练使用Excel绘制基本图形或完成基本统计功能,也不会使用Outlook、Foxmail等邮件客户端工具收发Email;他们课程提交的项目作品虽然能够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但往往不够规范、难以维护和二次开发。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远离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因此,在后期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相关技术(能)就变得极为重要。 ⑶ 现有培养计划及改革反馈 如上所述,“卓越人才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本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着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通过与华为、塔塔、网新等众多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如图3所示,根据求职期间及就业之后的“第一手”经验,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还需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30%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5%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个别同学认为需增强人文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信息反馈”一栏中明确提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应该改进的重中之重”。这与国家“卓越人才计划”的培养思路是基本吻合的,也表明,我们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培养中深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更突出 “卓越人才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某位毕业生认为虽然目前学校社团较多,但和专业及就业挂钩的社团很少,建议多组建一些专业性社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或开展专业知识类的勤工助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此外,根据50位毕业生的自身体会,软件类公司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是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日常较为注重的学习成绩恰恰反而是排在最后一位,如图4所示。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软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跟上技术的潮流,需要学生自己学会跟踪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际软件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启示 此次的跟踪结果表明,我院现有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具体方案措施在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软件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强调和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⑴ 必需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所有课程并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这是学生入职的必要条件。 ⑵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满足企业规范化人才需要。 ⑶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心所在。 ⑷ 进一步加强学生跟踪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软件快速更新升级,以及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的特点。 4 结束语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做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就职单位性质、单位需求与学生反馈三方面对现有“卓越计划”及其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毕业生的切身体会挖掘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 软件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毕业设计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题质量不高、学生在校外实习、课题与就业方向不符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进而导致设计质量下滑。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的视角,对毕业设计制、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且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不重视 改进 1 前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导师基本由校内教师担任。但最后一年学生把重心放到对自己未来更有影响的就业上,或是参加专升本寻求深造机会,校内导师被迫远程指导,缺乏监督力度。同时,设计课题内涵良莠不齐,部分课题不符合社会需求,让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学生不重视,进而质量下滑,降低了教学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 现状调查 对重庆5所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及所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中包含200名毕业生、50名指导教师。数据如下: 3 调研问题分析 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不重视,学生不能在校设计。需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会不重视,并剖析其不能在校设计的原因。 3.1 课题内涵与需求有偏差 如表1所示,课题与学生工作方向是否吻合,以及是否一志愿选题,对成绩影响较大。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Java开发,而选题时选了C#开发(选题先于实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非IT工作,从而对所选课题丧失兴趣;部分学生单位实习后技能提升,回过头发现课题内涵与商业开发存在差距。此外,部分学生未能选中一志愿课题,调配课题与期望不一致,所以就抱着对付一下的心态。综上,课题本身质量是影响学生最后设计成绩的重要因素。 3.2 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表1及表2的数据充分证明,不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期,在就业压力下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找到工作后,用人单位往往还要求到岗实习。同时,最后一学期也是专升本的关键期,寻求深造的学生亦会忙于复习参考;另有学生为提高竞争力,会选择参加推荐工作的技能培训;这都是造成学生不重视以及不能在校实习的重要原因。 3.3 自拟课题质量偏低 表3数据分证明,对外承接工程,或教师科研需要课题,具有充分驱动力可让教师在课题建设中投入更多精力,进而提高了课题与社会生产的适应性,提升课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自拟课题往往是为了毕业设计而设定的课题,教师缺乏动力对课题进行改进,易与社会脱节。表3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选择自拟题目的学生,其优良成绩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3.4 其他因素 沟通不畅:师生双方无法面对面地沟通,存在着教师因工作忙碌疏于督促,或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1)教师经验缺乏,高校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近年又引入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更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在指导中明显表现出不足。(2)优秀教师任务重,优秀指导教师既要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又要进行繁重的教学任务,容易顾此失彼。 4 问题整改建议 4.1 加强课题库建设 课题分为对外承接工程、科研需要、自拟等几个类别。对自拟课题,须经学校专家组评审及指导,以增强与生产实践的联动性。增大来自对外承接工程及科研需要类课题,这类课题具有较强实践性,教师出于自身利益,也会对课题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的要求也会严格,这必然提高设计质量。另外,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不同,宜对课题难度适当分档。对不同档次的课题,设置起评成绩;有志于投身IT行业的,可选中高难度;其他学生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4.2 改进设计模式,消除时间冲突 在设置课题时,要确定本专业所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所需技能,再结合实际选择对应实训项目,作为本专业学生大学期间不同实践课程教学项目。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系统指导下,逐渐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里,再根据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予以整合,就成为了一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设计。如此,不仅降低了最后一个学期的工作压力,还提升了学生在校期间教学质量。 4.3 加强指导教师能力建设 在毕业设计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可采用如定期开见面会、网上探讨等方式,学生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等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指导。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招聘教师时,倾向于在企业从事过一线工作、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更好地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相结合。 5 总结与展望 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注重课题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技术岗位相一致。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的机制建设,让设计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减少最后一学期压力。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升指导技巧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 软件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工程和创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卓越计划”的“3+1”的“1”的实施,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通过2级毕业设计的实践,毕业设计的改革效果较好。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卓越工程师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分析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介绍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与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对应关系、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的训练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学生急于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设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需求分析不到位,设计成果不符合实际需求;软件开发流程混乱;缺乏文档写作训练,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应当从管理角度严格进行过程监控外,还应当使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过程的对应关系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退役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时期与阶段,它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主要完成问题的定义、可行性论证以及初步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完成需求调查,进行功能、性能与环境约束分析;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制定软件系统的确认测试准则和用户手册概要。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课题论证、选题、调研、查资料,通过对设计题目的深刻理解,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2.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定义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编制概要设计文档等工作;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模块详细设计及编制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工作。包括模块的详细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块间的接口信息等设计,拟定模块测试方案;把模块详细设计的结果汇总,形成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 3.实现阶段与组装测试阶段 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及单元测试工作。根据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将详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对模块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模块功能及接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一致性,并形成单元测试报告;组装测试阶段主要完成模块程序组装与测试及组装测试报告的编写。 4.确认测试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确认测试文档编制及软件评审工作。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软件确认测试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总测试;向用户提供以确认测试报告为主的有关文档,包括系统操作手册、源程序清单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由专家、用户、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对软件确认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并将得到确认的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阶段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论文)中的论文评审、结题验收及毕业设计的答辨准备阶段。 5.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 主要进入软件的使用阶段,并完成软件的维护工作。它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中的答辩阶段。 四、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精、短、完整。以几十字至三百字左右为宜。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从摘要中即应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只能使用第三人称;要客观如实地反应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最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不进行自我评价。 2.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它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宜。 3.结论 结论写作的内容应主要考虑本文研究结果是什么?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等。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4.需求分析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往往不能对所做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需求不明确,随意想象的成分较多。特别是在数据表的建立上,大部分同学随意设置字段的类型,而字段长度基本上采用默认置。而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数据项的设置应主要注意以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系统要求为准,而不应设计冗余的字段;数据的类型要依据实际需求,当某些字段可以是选择某几种类型之一,应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本系统或哪种更易于用户操作和维护。 5.详细设计 许多同学把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理解为代码实现,因此,在概要设计之后就着手进行代码的编写而忽略了算法的表达及测试用例的编写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随意编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的修改和调试上。 6.软件测试 测试做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同学只选择了有效的测试用例,而没有进行无效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因此所做的软件BUG较多。 7.团队合作 在毕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题目,然后由4~5名同学共同协作,每人完成一个子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软件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集成项目化教学改革提升软件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 要 集成项目化教学是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实际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尝试,将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着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软件实现等软件开发过程,切实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毕业生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 集成项目化 软件专业 核心竞争力 教学改革 职业角色定位 1 当前软件岗位的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各个高职院校都开设的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其中软件专业基本都会开设。然而随着全国扩招的不断进行,生源却在不断萎缩,曾经火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现在普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生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软件外包公司对毕业生的不断上升的需求。 通过对软件公司的调研,国内的软件公司基本上有两种接包形式:一种是订单化生产,也就是对方已经做好了需求设计,接包公司按照要求来实现就可以了,使用何种工具、包括检测的工具等等在订单中都已经明确说明,这种多来自日资企业的订单;另一种就是半订单化生产,接包公司有相当的自由度,只有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功能,至于使用何种软件、如何设计并不明确限定,这种订单多来自欧美的企业。这就意味着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主流的软件工具有所掌握,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那么国内的软件公司对用人的具体要求又是如何呢?以武汉某软件公司为例,其2012年7月份对外公布的招聘信息中,对于.net软件工程师的任职要求:(1)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2)具有.NET平台下 2-3年以上开发经验。(3)精通XML、JavaScript、CSS;精通SQL语句;(4)至少能够熟练使用MS-SQL、 Oracle、MySQL中一种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5)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快速准确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6)要求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压力,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责任感;(7)会WCF、WPF、Silverlight技术者优先考虑。 抛开工作经验, 这些要求对于高职类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既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在与武汉某软件合资企业的座谈中,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指出,软件公司招聘的员工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他看来毕业生最多的问题是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从而造成了个人提升的瓶颈;而对于专业技术能力来说,由于分工协作的不同,每个人只能负责某一小块,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来说,是很快就能适应和掌握的。 2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就业脱节 当前的高职教学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计划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定期安排上机,但是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不能完全了解,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如果按照课程的安排,软件开发的流程按照书本的要求去讲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的学习似乎提不起同学们软件学习的兴趣,至于老师强调的某些过程是如何重要,没有开发的环境,学生是体验不到的,这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2.2 书本上的教学范例已略显陈旧,更新较慢 不可否认,这些范例在学生了解和认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就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而言,学生就会感觉枯燥、学习的动力缺失,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已渐行渐远,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软件专业的教学体系还只是停留在纸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交互,都是各自为政;而某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有交集的,又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重复、累赘。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课程间虽然在体系中联系紧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没有任何交流,最终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连贯,甚至脱节。 2.4 缺乏对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讲课、轻动手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掌握多少能力在某些老师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考试就可以了。 3 集成项目化如何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3.1 何谓教学中的集成项目化? 集成项目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开设的各个课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将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独立的各个课程中,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案例资源共享和交互。以某高职软件专业教学为例,按照集成项目化的要求,可以将日常的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以下用一个教学项目来详细介绍集成项目化教学的过程。某软件班级以四人作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分工、召开进度小组会议等工作。 在教学中,老师使用公共项目进行教学,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确定开发某学院一卡通自助缴费系统。通过教学展开对系统的进度安排和功能模块分析。 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项目的数据库进行设计,分别确定用户信息表、一卡通基本信息表、挂失信息表、充值信息表、宽带缴费信息表、电费缴费信息表等。教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同步上机自己进行设计。 由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实施阶段,借助分析的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对系统进行实现。 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评分,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方式为例: (1)考试的成绩构成。根据学生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情况占总成绩的70%,课堂阐述项目功能、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平时课题成绩占总成绩30%,两项综合为期末成绩。 (2)评分标准。根据小组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情况,将学生的成绩分成优秀(90~100)、良好(80~89)、合格(60~79)、不合格(59~0)四个等级。例如优秀的完成情况应该具备如下要求:①需求规格说明书功能介绍规范、详尽;②系统分析设计新颖,有亮点,对现有的系统改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③整体设计分析全面,具有较好的扩展性;④E-R图、文字描述等准确、具体。同时,课堂阐述项目功能讲解具体、准确、全面;整体设计功能有亮点,新颖独特;回答提问,准确、流畅。 3.2 集成项目化在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 (1)学习的课程目标明确,不再感到迷茫。由于采用了以开发项目为案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相比,同学们明确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在项目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课程是学了,但是对于项目开发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怎么用,用在哪里等仍然很疑惑的问题。 (2)以项目为导向,课程之间实现了统一项目教学和交互。依据教学计划编写教学项目,以一个教学项目为例,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讲解项目的需求分析;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最终由程序设计进行项目实现。 (3)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通过校企合作,最大化的将企业中优秀案例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对毕业生而言,能够在离校之前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对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 (4)整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对课程进行重组,首先在课程的安排上,创造性的将每周的课程集中,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原先的教学计划是每周四节课,这四节课分为今天两节在教室,另外两节是另一天在机房,这样的安排往往会造成,学生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了机房上机的时候已经逐步淡忘,造成课程脱节。现在的安排是将四节课集中到一个上午,统一在机房上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课程最大程度地得到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得到锻炼,课程的连贯程度极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很明显。 (5)提升了整体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一个实际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库设计,最终通过软件实现。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组建考验团队协作精神,小组组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需求分析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项目实现中掌握软件编程的方法;从而提升整体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4 结束语 集成项目化教学是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实际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为毕业生服务,切实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摘要: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提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措施,强调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立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01年批准成立的。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应用、遵循标准、适应团队、把握技术、熟知领域、外语优良”的软件工程人才。10年来,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改革,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该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国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使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因此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又能迅速适应业界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型软件人才,是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不够规范,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毕业设计的一些主要环节疏于检查和监督,因此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如选题陈旧、重复率高、与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合等。 教师指导水平有限且精力投入不足,同时没有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有效绩效考核,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某些学生由于有就业压力,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后只能通过拼凑和抄袭完成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阶段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毕业设计工作持续时间长,涉及所有毕业生和教师,如果没有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能够让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流程、论文规范化格式、质量评价标准、成绩考核等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整个毕业设计流程对自身承担工作的质量要求,那么很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管理。 毕业设计成果是学校的重要知识和信息资源,完善的文档资料管理有助于毕业设计工作的传承和创新。长久以来,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学生答辩后提交资料袋,资料袋中包括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和设计作品的刻录光盘,但由于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或人员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资料管理不善,出现查询困难、答辩记录丢失等情况,为以后查阅、成果展示及下届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带来不便。 3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改革措施 1)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 为了加强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软件学院专门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正副系主任及学生助管组成,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监督工作,包括从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到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推优的全过程。 2)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学院的具体工作规范和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加强毕业设计制度建设,使得从选题、下达任务书到学生的开题报告,从每周汇报、中期检查到设计文档撰写、论文撰写、论文重复率监测、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都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及管理规章制度;构建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周报提交、外出请假、抄袭检测、讲座出勤等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完善从平时表现、系统设计实现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水平等多方面衡量的客观、公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和推优程序。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中,力求做到有章可循及有据可查。 3)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软件学院对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毕业设计形式包括传统方式和新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由指导老师负责。 传统方式是指毕业生完成开题报告并翻译一篇相关课题的英文文献,然后对软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实现,或者对相应算法进行研究、分析和编码实现,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为了面向软件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新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文档编写能力。毕业生前期仍然要完成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系统分析设计和编码,最后提交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由以下文档构成:①项目开发计划;②软件需求说明;③系统设计说明;④数据库设计说明;⑤用户手册;⑥测试分析报告;⑦项目开发总结。根据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软件设计文档国家标准,软件学院制定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文档规范。 为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报告的演讲能力,软件学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所有应届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阶段开设8学时的“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研究报告演讲技巧”讲座,强调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可读性,锻炼学生演讲研究报告的能力。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软件学院毕业学生做毕业设计有不同情况,如有在校外软件公司做毕业设计的,更多的是在校内做毕业设计,因此需要有相应的不同管理模式。为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降低指导教师管理难度,软件学院提供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方式。 集中管理是指学院设置固定机房和机位并安排助教作为管理人员,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安排机房,由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需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若有事必须请假。跟踪管理主要针对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要求这类学生完成校外毕业设计申请,由管理小组协助指导教师对校外学生进行跟踪,为这些学生提供及时的毕业设计信息服务。这类学生必须每周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以便教师详细了解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这种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对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和赴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监控。 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小组采用不定期检查和周报提交的方式。毕业设计规范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2小时,指导教师需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与指导,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不定期检查指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登记的指导时间和地点,不定期对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周报提交是指学院建立的毕业设计定期报告制度,教师和学生每周均需要将周报提交到系统上,教师主要汇报每周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学生主要汇报每周的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等。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周报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了解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5)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毕业设计管理水平,使毕业设计管理更加规范化。软件学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管理系统包括: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系统、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6)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要求所有 一学生和指导老师每周都要将周报提交到EOL(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检查情况告知所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周提交周报次数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挂钩;学生考勤情况、周报提交情况、平时检查情况会被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合格将被取消答辩资格。 软件学院强调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一定要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毕业答辩包括系统演示、用PPT讲解毕业设计主要工作、答辩教师提问等多环节,答辩老师根据学生工作量、完成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成绩、交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构成,以保证评分的公平性。 7)加强诚信机制建设 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软件学院使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检测。抽检比例为应届毕业论文的50%,抽检名单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随机抽取。另外,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为必检对象。 软件学院制定论文抄袭的认定标准(建议文字复制比不超过25%)和处理办法,对有问题的论文,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测结果予以认定和说明或督促学生修改,取消被认定抄袭论文学生的答辩资格;对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不合格的论文取消优秀。 4 结语 培养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2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证明,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建立合理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加强诚信机制建设,能极大地促进师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热情和精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有效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软件毕业论文:拓宽软件高职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和做法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成长劳动力规模的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了僧多粥少工作难找的现状,高校毕业生求职前景不容乐观。我校——闽江学院软件学院是以“培养实用技能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作为福建省软件职业教育集团的龙头院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我们也备感压力,本人通过对自己就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析,就如何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探析。 学院毕业生综合情况分析 软件学院有一个本科专业(专升本)和十个专科专业毕业生,每年毕业生中以大专为主。学院有高职单招、普高、五年专三种性质的学生,从大专生自身劣势讲,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其就业时一个很大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底子薄、自制能力不强,这也是大专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大专学生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软件学院学生优势就是,我们采用的是双证教学,学生在正常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关知名IT企业的认证,在资质和动手实践能力上与同类院系学生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时我们要有别于本科院系,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成一套有自身院系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和经验 1.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平台 学院根据专业教育需求,与微软(中国)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思科系统公司、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等众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软件实训计划,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借鉴国内外软件企业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建立了实训工程,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不断提高学生项目分析和研发水平。我们拥有福建省高职教育软件类唯一的省级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并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学生创业园”,由学生团队携带项目入驻园中,按照企业模式进行项目开发。依托学生创业园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近年来从学生创业园走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毕业生就业单位中不乏国内一些知名的IT企业。 2.发挥辅导员作用,帮助毕业生提高择业竞争技能 作为思政工作者,学院每位辅导员都认真对待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负责。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而又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还要向学生强调、让学生明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学生就业指导课原则上安排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授课,通过就业指导课,辅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求职应试方法和技巧以及自身职业定向,在指导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形势、掌握政策、更新观念、调整期望值、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和帮助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 3.收集就业信息组织供需双向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丰富社会生活,沟通人际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使用现有的网络和现代化服务平台,快速便捷的开展就业信息宣传和服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访问快捷、查询便利等特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就业指导中心项目负责老师从林林总总的就业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通过学院的学生短信平台及时的给我们的毕业生,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赢得主动,增加选择的余地,从容就业。学院还采取“请企业进来和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指导策略,每年的12月份中旬,定期在校园内举办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每年的招聘会都能够吸引100多家企业到校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我们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增加用人单位对学院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情况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挑选使用所需的毕业生。另外,我们还联系企业安排毕业生组团走出去参加用人大单位的面试,如飞毛腿电子公司、网龙公司、中国移动、冠捷电子等企业。对用人单位我们还常常利用学校推荐的方法,减轻企业频繁地参加各层次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而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少就业信息的重复和毕业生的就业盲目性。从而达到企业招到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互利局面。此外,学院还积极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为学生的就业做力所能及之事。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下基层 通过学院广播台和宣传栏报道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会,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参加政策学习,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切实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宣传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响应号召义无返顾地走向农村,走向基层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有的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的政策从事支教、支农(含林业、水利)、支医和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大专生在基层还是大有可为,他们在基层照样可以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我们的毕业生通过基层工作,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基层疾苦,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陶冶情操,磨砺意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些政策的落实对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5.广泛开展创业项目建设 自主创业日益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和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如鼓励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社团组织、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广告和营销策划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2008年4月,YBC闽江学院服务站正式成立,该服务站以软件学院学生创业园为基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了一系列扶持青年就业创业及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站每学年举办三到四期的YBC创业培训、淘宝大学培训、定期开展创业大讲堂及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孵化推荐等。帮助致力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进行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 引导学生理性择业,优质就业,成功创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我们学院形成了以“专业培养+团队搭建+项目孵化+能力塑造+创业扶持”为特色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一致好评,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6.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措施 弱势群体毕业生在这里我们主要指家庭贫困毕业生和身患残疾或形象有缺陷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开展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上我们通过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对弱势群体毕业就业问题心理教育方面入手、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压力,提高挫折的承受力,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以便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另外,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为弱势群体毕业生联系落实就业实习单位,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他们双向选择的平台,积极向企业推荐,专门为弱势群体毕业生开设“就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基础薄弱、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学院还组织专业教师给他们“开小灶”,加强辅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后对弱势群体毕业生我们还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对未就业弱势群体毕业生实行教师包干制,坚决不让一位弱势群体毕业生待业或失业。 在面对新的就业局势下,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规划,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自身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发展的道路。连续几年来,软件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就业率一直位居前列,毕业生分布各行各业,通过回访,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了90%。学院也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最终适应当前的就业服务新需要。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做好软件建设是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要: 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方面存在不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有效提高论文质量的快速方法为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以期对本校和兄弟院校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软件毕业论文:浅谈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优势,然后指出了我国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策略,旨在与同行交流,以期更好地为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巨大。作为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凭借专业优势,以及自己在学习期间获得的较强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形势,相对而言,还超过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率。 一、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优势 与大学毕业生相比较而言,当前高职软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从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来看,主要是他们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比较过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迅速胜任。因此,作为企业,对这样的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是非常欢迎的。从高职软件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来看,主要培养的是动手型人才。这类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以职业技能的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比较强,所需的磨合周期比较短,能够迅速为企业创造出利润。所以,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从大部分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对自身的定位是比较正确的,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正确、客观,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因此,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 二、当前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不足之处 一是存在的不足之处。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在校高职高专生数量出现大幅增加。但是,一方面,每年社会没有增加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明显提高了对高职高专人才质量的要求,要求高职高专人才的经验、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达到一定目标,从而限制了应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仍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导致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仍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某些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期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各种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单位就业,导致发达城市、大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三、关于促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一)注重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促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应加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技术知识,即软件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学校应将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核心任务,加大培养力度,在培训和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软件技术知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二)注重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衡量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协作等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而为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这些能力,就应在学校内组织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这就能让学生在学校组建的平台上将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自身潜力得到发展,使得社会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过程中提高竞争力。(三)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就业。作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能锻炼学生的择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实力。通过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课,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软件知识,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软件行业的就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从而确保就业成功。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各种各样的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虽然我国当前的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只要将他们培养成才,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总结,将就业经验尽可能的传授给他们,注重他们软件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转化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之他们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专业的培训,软件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因而,我们坚信我国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总而言之,我们在看到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工作。
美术类论文:职校美术类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摘要】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革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历史教学;方法革新 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由于是一门文化辅导科目,不纳入期末考试范畴,难以引起学生重视,面对稀缺的课时和浩繁的书本知识,许多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师生难以形成课堂共鸣,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都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起—个引导者的作用,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历史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特色 美术专业职中生大多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性格外向、想象力丰富。特别渴望展现自己的长处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称赞,对感性和形象的东西尤其感兴趣,但虚荣心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对理性和抽象的知识往往会敬而远之。所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教学内容,结合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美术专业特长,让他们能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展现自我的能力和特长,品味成就感,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在给学生讲授《祖国的统一大业》一课时,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的教学活动:请学生临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并设计今后台湾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区旗。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该活动自觉设计了未来的台湾区旗,而且在活动中这些学生都主动了解已有的香港、澳门区旗的设计特色和理念,查找能体现台湾地域特征的标志性物体,设计出的区旗有的还十分优秀,我立即将该活动升级为一次竞赛活动,对优胜者进行一定奖励,该次活动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观念,另一方面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不仅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也指人们对客观存在过的史实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故而历史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学生感情,激励意志,又因其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富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有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但在教学中过程,教师往往因为教材的制约,突出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的讲述,使历史失去了生动性,变得枯燥、艰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课程趣味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一)补充与美术专业有关的课外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要注意学生美术专业的学习热情极大高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尽量补充与专业有关的内容以迁移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课时,讲授到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时,挂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的挂图,讲授完他们的基本状况后,让学生寻找与其他两者具有不同风格的青铜器,当学生找出是三星堆青铜礼器时,就向他们讲解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来源于印度,从而再引入现在史学研究领域从三星堆青铜礼器的设计风格探索出远早于西汉张骞的丝绸之路的由四川蜀道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来丰富课程内容,能通过专业内容(设计风格)学习热情的迁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时也增强了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自己美术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强化历史课程的自觉性。 (二)增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提高学生人为素养 历史上,古代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美术设计有较大的联系,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丰富、加强的内容。例如:在讲述民族融合史的时候,我们可向学生补充胡、汉服饰比较的历史知识: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优点,对汉族的衣服进行改进,现在汉族仍然使用的马靴、马甲等物品最初来源于少数民族。这样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既能增强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知识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与美术专业技能相关的历史知识,至少在他们今后进行影视剧务服务和舞美设计时,再也不会出现让曹操大军踩踏玉米地的谬误了。 三、革新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落后,是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师要积极革新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他们的认知途径。 (一)改变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方式、认真选择学生容易上手的活动内容,做好活动后的反馈。笔者曾经在学校组织的面向苏南地区公开教学活动课中展示过一节“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发展之我见”的历史活动课,要求学生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定位自己观点和写好维护自我观点的辩论稿,在课堂上先设立三个投票箱,分别标上“促进说”、“阻碍说”、“促进、阻碍并存说”,然后由学生进行投票,将自己归入三个阵营中的一个,然后唇枪舌辩进行论战,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自己成为了课堂主人,而且通过活动使分析问题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获得较大提高,学生在课后的反馈中希望老师多组织类似活动,可见,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美术类职中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对声音、动作、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具有特别的敏感度,采用具有声、形、色等立体感受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如讲授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呈现历代的瓷器精品图片,用表格展示近年各大拍卖行进行的公开拍卖的古代瓷器的价格,这样就可以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中国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近年逐渐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现代化教育手段无疑是历史课程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入境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的有力助手。 总之,“当前课改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中职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堂教学并无定法,贵在有效,只要我们认真钻研,肯定能够找到激发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现状 1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现状 1.1期刊的种类不够丰富在期刊发展多样化的形势下,电子期刊将在所藏期刊数目上占去越来越大的比例。目前国内美术类院校中有名的八大美院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仍大多以纸质期刊为核心开展。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八大美院对综合性电子期刊资源购买重复率较高,几乎都购买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部分购买了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数据库。而艺术类电子期刊由于价格较为昂贵,订购数量很少,种类较为单一。 1.2期刊的服务方式单一相比国内3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院校图书馆,八大美院图书馆期刊服务发展落后,由表2可以发现大多数美术院校图书馆期刊服务仅为陈列、整理、阅览、复印等传统方式,仅中国美术学院可外借馆内期刊;嵌入式学科服务环节薄弱,仅提供留言板、QQ咨询、联系邮箱等一些基础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简单的读者咨询,学科服务没有开展,少有微信图书馆、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服务,服务层次不够深化、不够与时俱进,不适应日益发展的读者需求。就服务方式而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走在八大美院的前列,目前已开展了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读者反映良好。以本馆为例,纸质期刊服务多以展示、提供阅览为主,缺乏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电子期刊则死板地陈列在图书馆主页上,缺乏宣传与指导,利用率不高;学科服务还尚未开展。 1.3馆员的服务效率低由于历史的原因,美术类院校图书馆员中工勤类人员比例较大。以本馆为例,图书馆学专业人员仅为4人,专业结构极不合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能力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馆员,因而直接影响期刊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影响了期刊网络服务的有效开展。 1.4读者的文化信息素养亟待加强国家重视文化的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美术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素质,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美术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造成学生综合文化信息素养偏低;同时,美术类师生多半从事创造性活动,对文献需求较小,阅读需求少,获取灵感的途径多样化,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较低。 2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措施 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正经受着新时代的考验,面对期刊类型多样化、期刊管理自动化、期刊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者需求深化的挑战,笔者提出如下提高期刊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建议。 2.1改革期刊管理体制,实现期刊管理综合化期刊从签收、上架、整架、打捆装订到再次上架,离不开整个图书馆各部门馆员的协同合作。期刊管理一条龙体制在手工检索、印刷型文献作为载体和自给自足的保障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点。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读者需求的深化,其已经影响采访、编目、网络技术、参考咨询工作的整体性、科学性、连续性,已经不能适应期刊工作的需要,为了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提高“采、编、阅”的工作质量,精简机构,节约经费开支,减少重复劳动,便于开展图书馆学科服务,应该实行综合性期刊管理模式。例如:采编部门负责导入、套录MARC数据、采购期刊;阅览部负责整理、验收、登到期刊;网络技术部负责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及其他技术型问题;参考咨询部则负责面对读者,及时答疑,引导读者,方便解决他们对期刊信息的各种需求。如果期刊实行外借服务,流通部也应参与期刊管理工作。 2.2简化期刊工作流程,加快期刊管理数字化计算机取代传统手工方式对期刊资源进行管理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期刊的加工、MARC数据采集、装订属于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应外包给期刊供应商,减轻馆员工作负担,从而更多地投入到期刊“采、编、藏”等业务的现代化管理,整合期刊信息资源、建立特色期刊数据库、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等。 2.3丰富期刊服务方式,加快学科服务进程网络时代,我们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服务方式,强化期刊特色服务。应从方便读者利用和最大限度发挥期刊馆藏资源作用的角度出发,实行部分期刊外借服务,拓宽读者服务领域。在原有的信息参考咨询部基础上,馆员应针对读者需求在社会网络大平台上,深度挖掘期刊文献信息,对信息资源及时进行二三次加工整合,形成知识单元,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推送最新的期刊信息;开展文艺类文献查新服务、定题跟踪服务、专题期刊文献展览、专题读书会等服务或活动。图书馆还可以与各院系合作,利用图书馆硬件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补充扩展,将图书馆服务主动融入到师生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方便读者,提高效率,实现艺术文献的学科特色服务。 2.4科学组织期刊信息资源,加快特色资源建设期刊信息的组织由期刊征订、特色数据库建设、期刊分类排架3方面组成。美术类院校有别于普通文史理工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偏重于戏剧、美术、文史、设计等门类,所涵盖的内容与其他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图书馆在购置期刊资源时,应以本校专业设置和科研特点为前提,根据师生信息需求有重点地购置期刊文献,并合理配置中外文电子期刊,减少冗余,避免资源重复与浪费,与纸质期刊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电子期刊采购可通过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区域美术院校或者全国八大美院图书馆联合的方式,采购美术类的电子期刊资源,特别是针对价格很高的国外电子期刊资源;还可通过网络补充学校电子资源,比如ELF⁃WOOD、麻省理工学院的开发网站等。在此基础之上,加快本院校特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完成对图书馆美术类专业期刊文献资源的补充,为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分类排架方面,针对本馆读者及馆员的信息素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设置期刊排架号。例如:使用分类号+著者号为索书号,对每一类现刊进行分编,并按索书号排架,并将索书号所代表意义及排列次序以简图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过刊则可采取年代+分类排架号排架。 2.5实施期刊评估,科学续订期刊目前,这一流程被国内许多图书馆忽视。在实践上,期刊的选择和订购需要采访人员、专业学科馆员、学科专家的参与,针对期刊的学术性特点、价格变化、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分析,结合读者满意度调查,定性和定量地使用统计数据来续订期刊。其中,读者参与评估计划及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分析由信息咨询部门承担。 2.6提高期刊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普遍缺乏专业人员。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期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期刊文献类型的多样化、期刊文献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化要求期刊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以美术类为主的多学科文化素质,并能够对网络美术类期刊信息进行有效重组、浓缩和深层次加工,进一步开发新的信息产品,使用户获得信息精品。图书馆应按照期刊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合图书馆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7建立二级分馆,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以本馆为例,二级学院资料室虽然在隶属关系、经费划拨以及职能上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二级分馆,但在管理上仍为传统的资料室服务模式。应打破传统,充分利用其教学科研人员集中、专业期刊使用频繁的特点,将专业性较强、读者面专一的学术期刊提供给二级分馆,并号召成立相应的学科专家小组,选派富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或者培养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至二级分馆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同时也利于搜集读者反馈及建议等,不断改善期刊服务。 2.8加快全国美术类院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据笔者了解,目前尚未成立以美术类院校为主的图书馆联盟,目前国内更多地建立了一些以片区为主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比如首都图书馆联盟、重庆图书馆联盟、陕西公共图书馆联盟等。美术类资源价格较为昂贵,由于图书馆购书经费的限制,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应该建立国内美术类院校图书馆联盟。联盟成员受协议和合同制约,相互提供定题服务、馆际互借、原文传递、通借通还、代查代检等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9培养读者的“主人翁”意识,成立图书管理委员会合格的美术类专业学生不仅应包含专业技能,自身文化信息素养也相当重要,他们更需要文化知识的沉淀,并在此基础上获取灵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创作。图书馆是美术院校学生的主要信息源。美术院校学生除了使用图书馆内的艺术书籍外,还使用了期刊、视听资源、报纸、儿童图书、参考资料以及其他特藏。图书馆还应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结合读者的专业特性,组织开展信息素质培养教育、美术类信息资源开发等主题相关的活动;利用美术类院校专业优势,征集师生创意,建设更为舒适的、适合读者阅读的图书馆环境,并从软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除此以外,鉴于师生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图书馆应选拔出信息素质较高的读者成立图书管理委员会,作为普通师生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纽带,激发师生建立与图书馆的深厚感情,方便读者的管理与图书馆业务的顺利开展。 3结语 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期刊管理人员与多方合作,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以有效地提高美术类院校图书馆期刊服务质量。 作者:马毓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 美术类论文: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 秽貂系中各民族在陶瓷、金银、绘画和建筑等方面成就较高。高句丽的建筑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中原的建筑风格,从某种程度来讲,高句丽的建筑艺术成就能和敦煌相媲美,具有很高的价值。到了近代,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沟通交流的情况下,不管是建筑、交通,还是服饰、美术,都有很大的发展。以上所举的只是众多历史文化中的少数例子,这些艺术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时代的冲击,使得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就当前形势来看,民间的传统艺术的发展阻碍重重,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效融合,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 自从我国政府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后,各级部门深入调查分析,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为国家、省、市和县级。在分类上可以分为文学、美术、音乐、医药等几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相继采取措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且拟定了各种方案和相关保护措施,以确保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东北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省级文化部门相继成立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中心和机构,各种非遗机构的成立为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的督促下,东北地区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就保护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人员不足的问题,专业的收藏人员缺少,研究专家稀缺,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很难高效展开,不能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与遗产的丰富内容不相匹配。其次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较少,虽然有些建设项目提上了工作日程,但却没有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业且系统的研究、宣传与保护。虽然有些分散在各个博物馆,但是数量很少,且并没有被大量展出,而是保存在仓库内,如果没有较好的保存条件,还会使其遭到破坏。 四、结语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之一,是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智慧结晶。面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失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全民参与的事业。社会要加大投资力度,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工作有效进行。其他行业人员应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艺术的特性,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加以创新,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宫丽慧 王思儒 单位:渤海大学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一、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创新群体中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具创新和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针对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高等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于现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文化战略举措;这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方面。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人文科学修养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出一批敢于创业、能够创业、成功创业的高素质自主创业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当下,校内外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情况显示,培养高素质知识型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就业,具有很强的时代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培养创业人才对社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从本质上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有统筹各方力量,才能培养更多知识型高素质创业人才。开放办学(创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学生拓展创业视野,了解美术类专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发展趋势。走出校门,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考察、实践等,如学生可到艺术设计公司,通过考察和学习了解艺术类企业运营方面的知识,以深化课堂专业教学的课程学习。依托高校所在地区人才资源(美术系毕业生创业成功者),聘请艺术设计相关领域企业家、高端设计人才来创业实践基地讲学,讲授创业规则、就业趋势等实践专题内容,加深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的社会化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建设: 1.能够培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自我评估的指导教育。 2.在学生进行探索创业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创业认知的机会,为其提供相适应的实训基地、艺术产业实践机会。 3.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实践平台环境和创业氛围融合在一起。 二、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的依据原则 面对创业,美术类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重点。要切实提高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等素质,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素质,在社会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身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美术类合格人才。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多种模式)的建立,拓展了学生专项创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实支撑,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将成为文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之一。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有以下的条件支撑: 1.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教学机制建设,坚持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互为体现、互相促进。 2.进行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培养学生内在的创业素质。 3.创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度契合。 4.探索创业教育实施的规范性与保障性,在现有素质教育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业实效评价规范建设。 三、美术类专业创业在当前市场体系下的解析 美术类专业的核心本原就是创造创新,不但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设计专业中体现,而且在油画、国画、版画等纯艺术专业更需要原创性,甚至艺术产业管理、创意文化等美术边缘学科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而创造创新观念。大学生的艺术创作、设计能力是其就业的首要条件。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在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更要全面系统地思考,这就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以及现代社会需求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中。让美术类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艺术需要的变化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方向及目标,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充实、拓展拓宽自己的能力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创业做到有的放矢。创业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接轨就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当下美术类专业市场以及市场需求,对于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必须的、不容逃避的时代教育课题。 (一)美术类专业市场和美术类边缘专业市场的种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美术类专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业教育要适时转变自身发展模式。研究市场就是研究创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和内容。下面罗列一些美术专业可以涉足的行业(或未来的发展行业):美术类专业:职业艺术家、绘画装饰、美术教育、美术培训、平面设计,家装,环艺、城市雕塑;美术类边缘专业:墙画、插画师、色彩咨询师、艺术咨询、艺术资讯、画廊经营、美术用品营销、艺术品营销、美术写生基地、民间工艺品传承以及营销。在这些专业发展的同时就形成相应的产业,创业教育模式就要跟相应的产业对应才有最优的社会、教育资源配套,才能将教学和市场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美术类专业创业模式相对应的产业发展方向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动漫艺术创意产业社会专职画家产业艺术教育培训产业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时尚潮流咨询培训艺术文化志愿活动传统艺术文化继承环境艺术工程设计市政文化志愿活动民间美术资源传承新兴艺术门类探索艺术文化产业管理非遗申请研究保护地方文物管理保护艺术收藏拍卖产业美术类专业应根据当前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毕业生创就业形式的转变,积极适时地调整课程培养体系。不但要加强对美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和训练,也要根据当前社会美术类行业不断出现的新兴产业以及文化时尚元素的发展,开展针对性教学和培训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创业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更要加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不能做狭义的求职技巧指导的理解。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才乃至人生的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教育在美术类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中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更不能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尤其要避免全程化的创业教育变成毕业前的应急指导。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学生所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求职技巧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就业,使创业教育的实效落到空处。创业教育的开设有着以下作用和价值: 1.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产学研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具有推广借鉴的价值,可改进高校所在地区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 2.大学生内在精神即终身研究性学习精神培育的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是当代大学精神培植的有机组成部分。 3.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美术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拓美术类专业教育新内容。 4.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为体现、互相促进,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解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5.美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天然有机的联系,创业教育不是美术类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型教学,也正是创业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内容之一。 6.创业教育是开拓性的研究领域,应用性强,参研人员具备美术学、教育学以及社会活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全面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创业教育和模式创新的生成机制 全球化语境的当下,实用性的诉求更为迫切。艺术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凸显出艺术教育的价值。美术类专业大学生也渴望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运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意,团队合作中能够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国际艺术教育主张提高艺术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艺术学习以创新为核心,创新要以实际应用为基础。 1.创业模式创新和实践以及和就业创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模式创新的现实重要依托条件。 2.研究现有创业模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途径的探索,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深化以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建设。 4.创业教育与模式创新要同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与社会和谐融合。 5.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前瞻性和现实诉求的系统化建设。 六、创业教育模式的现有形式种类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当代高等教育要提供更为广泛、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做好创业乃至人生发展规划,从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之路,获得自主进行创业的技能,能够具备应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对人的压力的能力,帮助美术类大学生建立创业的心理自我调试机制。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提供有效的理念框架、前景预设和教育规划。 1.依托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以学校为主,面向市场的创业教育模式。 2.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3.学校—市场,或者本校—外校、国内—国外分段学习(实践)创业教育模式。 4.学校对口企业委托学校培养创业教育模式。 5.大学生毕业后市场(企业)在自我需求的现实诉求下进行的岗前培训。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中,可以展开各校外和校内各系之间不同层次的合作,发挥各自学校优势,提高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并重、学校推荐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逐渐形成。全国各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和渠道,进行行业发展预测的信息化建设,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教育规划。 作者:徐亮董怀晶高一帆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美术类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将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落实,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社会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呼吁声音也越来越高。搞好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建设,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面对如今社会呼吁高素质学前师资的形势,找准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具有幼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下对幼师美术能力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授课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加强课内外活动,适应新形式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寻找创新的路径,扩展美术内涵,强化实践环节。美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科学的去引导,确保每一个社会个体从幼儿时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受到了启示,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美术类论文:师范类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人类发展的要求,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群的美术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美术教育适用于社会各领域,如地域、民族、经济、时代等,同时它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公民的自身艺术素质,利于发展社会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使教学途径增多,教师的角色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他们改善了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信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在各方面的进步,如创作、传播方面,使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有了更大源泉。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功能进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艺术创作形式。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体验和传播。现代艺术和声像艺术的发展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因为,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递形式多样,好的和不良的视觉现象渐渐影响着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美术教育如何在信息社会下更好的发展,受教育者如何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信息有正确的处理能力,是信息社会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认同观念与美术教育 伴随国际间各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日益明显,优势文化形态侵蚀弱势文化形态的现象日益明显,便会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作为当前的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发展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造成影响。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进行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原文化的发展,还能发展新文化。人类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并存发展,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和经济一样,形成一体化现象。 (三)我国现行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影响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入美术教育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影响着美术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这样,势必引起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改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准,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兴趣来划分绘画领域,各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认知,更加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使美术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基础美术教育思想的改革满足了新时代的文化需要,新标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新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传授给受教者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养,让学生能自己构建美术知识和文化。加强师范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使教育体制更适合时代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正处于新的变革期,要明确时代因素对高师美术教育变革的影响,以此为方向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途径 (一)树立正确美术专业艺术观 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认清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握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本质和特点,要清楚的知道美术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艺术人才。要改变以往的育人轨道,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美术文化素质和美术教育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培养社会所需的发展型人才的功能。 (二)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它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学生创造和创新,学生永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会成为传统美术教学的牺牲品。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采用多种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创作,让学生的创作灵感更敏锐,从而进行美术创新。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改变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解知识,要将教育理论、学科专业课、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高师美术课程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美术教学课程论为纽带,构建包括美术专业技能、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美术教育研究以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在内的课程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定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以后更好的融入到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做了坚实的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将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统一起来,共建美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与创新 我们要明白美术的学习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动手绘画,只有将人最真实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才能体现美术真正意义上的美。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绘画技巧,还要让受教者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真正体会美术教育的美,才能更合理的掌握和应用美术知识,也能更透彻的理解艺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反之,我们只注重感情,而不注重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不能真正改善美术教育,所以要将“技”与“道”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和补充,两者缺一不可。此外,还应注重教育理念以及作品创作技能的改革与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风格也不同。创新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的一个重要属性,在以后的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罗小博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学科新教学理念以及实施 摘要:近期,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组织安排了研修课程,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启发式的平台。本次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位教授、博导的精彩讲座和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这也将是未来各类具体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变通的起点。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师来说,不断思考与更新美术类学科教学理念,接纳并吸收新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是本职所在。笔者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也将更多地关注美术类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制订教学方面的系列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相关变革,使得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齐头并进,继续努力博学善教,平衡精英教育、拔尖教育与普及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教学理念;具体实施 2015年10月份,南京晓庄学院发展规划处陆续精心安排组织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修班”和系列讲座形式的课程。通过对此阶段系列讲座课程内容的学习,笔者获益匪浅。通过听取各位教授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体悟与经验,笔者加深了对于如何做一名优质高校教师的思考,了解了大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和生师互动的重要意义,亦更深入地理解了信息时代对于教学新技术运用的大趋势及其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使得自身原来较为狭隘的教学思路得到拓展,眼界亦得以提升。如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有着将近十年教学经历的美术专业教师,通过本次课程内容宏观与微观方面的引领(宏观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从师德、学科专业、教师专业三个方面提出对大学教师发展与成长问题的理解;东南大学教授、博导李霄翔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考。微观方面:南京大学教授王自强对于将技术与教育的相结合具体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与再思考),结合日常教学,反思了以往的美术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其中,笔者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在提升自身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融入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笔者在本次研修班中的学到的知识最大化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一、师生关系的优化 1.密切关注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心态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动机(如就业、兴趣爱好等),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掘其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可通过网络问卷调研,或设立类似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观察辅导员岗位,师生面对面进行课后交流,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 2.教师对于新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师德传承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将来的校外工作、生活的思路与方式,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完善人格与良好师德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人文感召力,教师的恰当鼓励与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熏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美术教学理念,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单单包括美术专业能力、学术科研能力,还包括将其他跨学科知识运用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将美术认知融入现代教育新技术的能力。这些正确的美术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传承传统的艺术教育学识,以开拓性的思维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迎接新时期教学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及时获得美术教学的相关信息,并将其迅速转化为相关教学改革的新动力。 3.师生主客体的变换 教师应做好课堂内外主次关系和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将以往美术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为主,将课堂教学时间扩展到课后,并以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相关的绘画实践练习也以学生课后大量练习,教师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为主。学生课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料与知识,其间所积累的问题留在课堂上提出并作相应的探讨,这就将学生的学习重心移至课后,而非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接纳与创新式运用 教师应充分结合传统美术学识与互联网时代教学方面的高科技。如,教师可了解新技术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术类学科应该进行改进与革新,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模式,教师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融入互联网技术时代。教师应将优良的艺术传统与高科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师生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将教学与科研高度统一起来。要做到以上几点,一方面,教师在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教学时,应时刻提醒学生在市场的大环境下依旧可以冷静思考,并力争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优秀美术作品的本质是艺术,市场价值是附加在艺术之上的。市场价值与艺术水准并不完全等值,美术类课程教学应立足于创作高艺术水准、高品位的艺术作品,而非随市场的高低涌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改变作品的格调。另外,在美术学科建设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兼顾社会需求与就业需求,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美术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等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美术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关注美术专业学生将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专业与职业相对接的部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在人才辈出的今天,教师应当依旧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重视精英教育、拔尖教育的同时,顾及多数学生的普及教育、通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教与学,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周晔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思路 一、当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被边缘化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认识自己,了解职场信息,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目前,多数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对就业指导课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在促进美术类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一些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并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或者虽然纳入教学计划,但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一种非自觉的行为,并未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也未设置系统的教学大纲,课程定位不清楚,缺乏相应的师资选聘和培训制度,未设立与课程配套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鲜有高质量的教学教改研究,课程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规范,有些高校仅将其设为选修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课堂出勤率不高,很多的美术类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只是应聘前的包装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大部分美术类学生在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不认可,学生去上课只是为了赚学分,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用性,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直面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的独特价值。美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抗挫能力不强”。【1】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多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多是对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笔试、面试能取得成功,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仅是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就业指标,缺乏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个体针对性和专业针对性,忽略了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忽视求职心理调适和求职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此外,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比较强烈,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的比例比较大,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没有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指导,个别高校或学院即使开设,也仅体现在创业理论的传授,缺乏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传授和指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浓,创业能力和水平缺乏。 (三)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 教学形式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强调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相比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授课方式,该课程更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现场、参观企业、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目前,美术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多数还是课堂“填鸭式”授课形式,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分析,缺乏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及美术类学生目标行业特点的职业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形式理论化,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需要“两张皮”现象,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进招聘会,亲自体验求职过程,或走进企业,切身感受职场氛围,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工作人员或校友的现身说法,因此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课程内容陈旧,有效信息量小,学生仅能从课程中获取关于求职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理论性知识。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2】该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然而目前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职、稳定的师资团队,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多是由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他们曾直接从事过毕业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用人标准等很难有透彻全面的理解,整体素质与课程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同时,这些现有师资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很少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备课和相关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授课教师评职称困难,直接影响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战培训,这些因素导致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水平低,课程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教学阶段。 (五)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生大学四年学涯都是在为求职做心理准备,知识铺垫和能力积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与此对应,就业教育也应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抓起,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内容应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长效教育机制。目前,多数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并未被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贯穿于大学期间,课程体系不完善。就课程开设时间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只在大四开设,课时数偏少,学生在大一接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缺乏大二大三阶段学生职业规划的跟踪调研和阶段性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要;就内容设置来看,课程一般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就业指导课程重求职技巧培训,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属于学生求职前的“突击课程”、“包装课程”和“应试课程”,属于“季节性快餐”,仅能在学生毕业前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服务,“没有触及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树立和职业素质准备等深层次问题”,【3】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个性化 学生毕业去向不同,对自身和职业世界的认知水平有异,现行就业指导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应朝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适课程设置,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迎合求职市场,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开放,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人云亦云,崇尚个性和独立,因此,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任课教师要充分研究美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就业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生涯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实施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采取就业意向分组讨论、实习工作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就业讲座等灵活多变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针对学生的个性需要,尽量小班教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课程还可以辅以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解决学生个体的疑惑;任课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涯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督促学生适时调整求职目标和就业去向,并为求职目标做出实际行动。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搭建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的毕业出路问题,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吸纳其余毕业生就业,即便学生毕业后不走创业之路,包含首创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创业精神对美术类学生岗位成才也十分重要。崇尚自由的美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之路。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缺席、创业平台狭小等问题,应高度重视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强化创业辅导,增强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通过系统知识传授、典型案例分析、美术类专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美术培训、销售美术用品、宣传资料设计印制、开办个人工作室,提供个性化产品如手工漆艺作品、个性化婚纱摄影等,这些创业形式需要有经营场地,学校应根据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开创创业基地,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并努力将校内相关业务交给创业学生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探讨相结合,形成立体就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美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资源,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是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知名招聘网站人事经理或往届校友给学生做讲座或开展“就业沙龙”“毕业展演”等活动,融学术交流与就业指导于一体,借助相关校外人士的现身说法正面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扎实专业技能,提升综合实力,更有可能通过他们推荐或引荐一些就业单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二是建立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基地,畅通参观用人单位的渠道,经常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夯实美术类大学生专业应用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当前专业的技术要求,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美术类院系与美术市场的对接;三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图片解说、精彩视频、名人名言、统计数据、权威调查、故事分享等教学手段,采取职业测评、案例教学、模拟面试、体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体验,主动分享,促进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 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美术类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仅限于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师资来源单一,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指导专题培训,缺乏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选聘师资。美术类院系应尝试在校内教师中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且关心学生事务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可以吸收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实施就业导师聘用制度,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扩大师资来源。聘请对美术行业用人有深刻体验的人力资源专家、优秀的校友作为特聘就业指导导师,定期为美术类大学生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将企业发展前沿动态带进学校,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强化现有师资培训。美术类院系要加大培训经费支持力度,改进就业指导课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机会让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观、交流和访问,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批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专题培训,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强化培训效果,扩展培训规模,拓宽培训内容,建设好保障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准的长效机制。 (五)课程体系全程化 “全程就业教育”,是指“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理念与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一门学科,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4】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研究美术类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水平现状,分析总结美术类专业特点、美术类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职业特点,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大一时要引导学生觉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唤起他们自主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指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世界,初步确立职业理想和毕业去向,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二大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相关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为顺利求职和求职后的职业适应打好基础;大四阶段,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传授求职技巧,包括简历制作技巧、笔试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党的十八大关于就业的报告论及,国家要“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这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协调各方,全面加强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提高认识,深入研究美术类学生特点和美术专业就业特点,为提高美术类大学生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作者:叶扶荣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摘要 美术类职校学生的年龄、个性、经历都有其特殊性,如果在教学之前不先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活动几乎无法开展。如何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些艺术类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本末不能颠倒 艺术兴趣可以培养 社会的介入 就业问题 这是摘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一段话:“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已经进入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加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列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国家发展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人民需要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就更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可喜的发展,10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近1300万人,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① 然而,我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期间,教学过程中,所看到的不仅是这些孩子的就业希望。种种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使我感触良多,我默默地思考着,如何找到一条能够解决这些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路子。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曾多次向各种各类学校提出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之所以觉得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如此重要,是因为艺术职校学生的年龄、个性、经历都有其特殊性。如果在教学之前不先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活动几乎无法开展。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了解到有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像一个无形阴影笼罩着他们,使他们几乎透不过气来。现在,把其中最主要的几个问题拿出来分析。 误区一:都忙着要打工挣钱。挣钱第一,学习第二。本末颠倒。 对于第一个误区,下面有一个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後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後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於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学生们。称赞完了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启示?” “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②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工作中林林总总的事件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对于人生旅途中出现的事件也应如此处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在哪一年龄段要完成哪一年龄段应完成的事,否则,时过境迁,到了下一年龄段就很难有机会补救。例如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学习阶段没能掌握好技能科学知识。如各种应用软件的运用,如摄影基础、造型训练等,到社会上工作你能完成好各种设计任务吗?就算有就业机会,能把握住吗? 误区二:对上学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对于第二个误区,其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我在一所美术类职业学校调查中发现,几乎每十个美术类职业学校学生中都有四个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个班级都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希望转专业。这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爱好选择比较模糊。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需要多想些办法。(1)改善学校环境,在这一方面,艺术类学校的学生老师都是强项,但真正能去实行的却很少,例如在学校征集CI策划,在学校的整体视角传达方面尽量做到庄严整体。如学校标识、教室识别牌、学校动线牌、各科室识别牌、学校雕塑、对外开放学校作品展示厅等。这既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形象,又能促进学校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一举两得,这方面也可以参考中国美术学院。有了这些,学校才能有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而这种氛围是感染学生使其产生艺术兴趣的重要途径。(2)增加户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环境设计类的实地考察、摄影类和写生类的外景练习等。通过户外实战练习,既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在古代的中国,许多的教育都是在室外进行的。现代西方国家的户外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许多课程经常在户外进行,夏令营一类的户外教育活动也较多,有的国家还有专门的户外教育学校。相对而言,我国现代的户外教育发展水平偏低,近年来比前些年更甚。有专家为此呼吁,为了民族的未来,中国学校教育也该改革进步,增加户外教育活动。对于孩子的户外教育,也许我们也应在观念、制度、经费乃至执行细节上下点工夫了。 误区三:来自家庭的问题,信心危机。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等现象。给这些家庭中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对于这些家庭有实际困难的孩子,教师的正面鼓励很重要,但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关怀实在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介入,如民政局或者希望工程等。要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在这些困难家庭中还有些家庭因为特殊的原因,处于非常艰难、温饱都几乎无法解决的境地,有的还住在几乎就要倒塌的危房里,有些家庭父母亲人有疾病。虽然这些家庭的孩子读书都不用交钱,但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还有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对自己生活的担心。对于这些家庭来说,短期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实是不可能的,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住或生活条件,让这些孩子能够吃饱饭、穿暖衣、安心去上学。 误区四:就业难,认为所学知识与将来的就业问题关系不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着许多暴发户,富二代,以至于学生有一个错觉,知识解决不了将来的经济问题,职校毕业后就是去打工,用不了许多技能。事实上,在目前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的今天,就业毫无疑问是一个社会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学校和培训机构都不是万能的,学员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以为交了学费,就会分配一个工作,这个思维方式显然行不通。正确的做法还是要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的优胜劣汰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难题。但一些大学生没有选择消极等待,或者转嫁矛盾,而是选择了就业不错的职业教育进行短训,从而顺利就业,起薪也不错。这种积极的方式不仅有效,也值得鼓励和提倡。相反,一些职校生在就业面前,或仅仅寄希望于学校,或者父母的关系,或对就业信心不足,或是要求过高,最终的结果真是很令人担忧。对此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埋怨别人,埋怨社会。③ 我们不禁要问,把握命运航向的是什么呢?贝多芬耳朵聋了,他说:“我听到我的心在演奏”;霍金要不是一肚子的学识,没准会在哪个疗养院终此一生呢?答案找到了,是知识,是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一个有知识的人确实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就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国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曾多次向各种各类学校提出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去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然,我们所希望培养出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但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小不停的被迫读书考试,不良的竞争造成诸如“实感冷漠”④等等的心理因素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了。希望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些孩子们的身心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接班人。综上所述,解决艺术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他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 美术类论文:20世纪西方美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做自然的仆从”、“为艺术而艺术”、“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 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从单纯绘画到画面立体分割法,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20世纪西方美术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有巴拉的《被拴住的狗的动态》,表现在运动中的物体。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把梦境与现实想结合,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幻想、希望等人的主观思维来表现画面,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很多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类论文: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美术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手机游戏也开始从轻量化的休闲游戏向着大型游戏转变。手机游戏在整个游戏市场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形成游戏市场的新一个发展点。2D卡牌类手机游戏也在不断的成熟发展中。比较成熟的有三国杀和我叫MT等。 游戏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美术设定,而随着游戏技术研发的深入,手机游戏的设计也不越发精致。2D卡牌类手机游戏好的美术设定是整个游戏的精华,所以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进行充分的考虑与表现。好的前期美术设定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亮点就在于人物设计的精美与道具场景的演绎。 关键词:2D卡牌类手机游戏;美术设计 2D卡牌类手机游戏,玩家可以通过收集不同的角色卡,强化自身实力寻找出适合自身的卡牌组合。每个角色都有一套独特的法术和技能。2D卡牌类手机游戏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设定、充满色彩的故事情节、与玩家之间不同阵容的相互较量的新鲜感来吸引玩家。 在2D卡牌类手机游戏中美术设计,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搜集大量各类图集资料与服饰发饰资料。力求将游戏的主题和氛围充分体现出来。一个好的游戏角色不只是需要设计精美吸引玩家,而且还需要能够贯通整个游戏脉络,甚至是带给游戏本身一种升华。作为整个游戏的精髓与灵魂,整部作品中的美术设计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优劣,好的人设既可以满足玩家的愿望和幻想,还能丰富游戏情节,给予游戏玩家更加愉快的游戏体验。 一、人物角色设计 根据故事时代背景和剧情发展。角色造型需要符合时代特点,在创作中也要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兼顾到故事设定与美感。美术风格多以半写实的画风为主,其中的人物需要基于写实的基础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漫画化处理。即弱化物体表面的文理及细节。对角色造型适度的进行变形和夸张。设计主要运用重造型而轻细节的扁平化风格。会有大面积的纯色作为角色主体色。通过加入较少的补色来让整体观感得以均衡。并通过将毛发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绘制,进而突出角色整体的体块感。通过对肩部、四肢、手部及脚部等部分进行夸张变形,以求能够突显出角色的轮廓。务求让玩家在最短的时间接受并记住游戏中的角色。 角色的造型在进行单独角色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每个角色因其自身的定位与作用不同,如果不能将设计考虑严谨的话,很有可能会让玩家产生对角色甚至于是对游戏整体的质疑。 二、武器装备设计 武器装备是指可以装备在角色身上的道具。需要根据不同的游戏角色不同的职业以及种族特点,来设计出符合角色自身特点的装备类道具来。就如同男女服饰不同一样。当然,这其中也可以有一部分各种族通用的,如披、风戒指等。根据2D卡牌类手机游戏的剧情的发展,游戏中的各色人物均有自己的武器道具,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角色的身份以及种族甚至是性格特点。2D卡牌类手机游戏中各个角色的武器要有可辨识度。名字易记为宜。道具设计要有自己的特点。 道具设计要依据游戏风格和故事背景。道具的造型、大小以及武器装备需要和谐统一。根据角色的造型和服装统一设计。才能够很好的展现整体的美术风格。道具在不同阶段的造型要有所关联。在丰富玩法的同时兼具视觉美感。在进行单独道具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每个道具因其自身的定位与作用不同,如果不能将道具设计考虑严谨的话,会让玩家产生对角色甚至于是对游戏整体的质疑。 三、场景设计 2D卡牌类手机游戏场景设计是指游戏中的背景。根据美术风格和时代背景,设计主要场景和小场景。场景设计要对应好正确的时空关系,营造艺术氛围。在整个游戏的美术设计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2D卡牌类手机游戏由于2D的平面属性,并没有更好的空间营造体验,使玩家有更好的代入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简化真实场景的同时加入更多的美术设计。把平面的场景通过光线、虚实等手段进行艺术化处理,更好的带来视觉体验。 在色彩的设计中,不要颜色过于饱和。在能够衬托卡牌的同r,保证视觉导向的统一性。 美术类论文:美术类特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广州市美术中学 美术生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美术特色高中这个特殊的环境及其学生的特殊学情。特别是文言文作为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化、伦理道德等社会学科知识的语言载体,容纳的是先哲们对世界探索与认知的智慧结晶,从美术生的职业发展来说,如果他们学会从文言文中寻找文化之根,有助于他们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 一、从哲学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美术生整体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比较强,较强调自我的感受,比如经常更改校服、佩戴特别发饰、不守规则等等。“自由”“自我”是他们所推崇的,再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所以他们时常挣扎在因自由被约束而产生的愤懑中,觉得老师、家长的认识短浅。但是如果引导他们走进历史长河,在一些能引起共鸣的问题上探讨,那么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思考和观点,更会在其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比如自由的问题,庄子的《逍遥游》即论及“绝对自由”“相对自由”,这个话题就是哲学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命题。结合文言文中对大鹏鸟与四种人的描述,学生明白了自由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明白美术生想特立独行,想突破现实的条条框框,追求“绝对自由”,这是“形而上”的。但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有所凭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就必须做些不情愿的事,来获得“相对自由”,这也是一种“形为心役”。而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逍遥游》中的借助风力才能起飞的大鹏鸟得不到,现代生活中“有待”于各种便利条件的我们,更得不到。所以,“形”与“心”是人生中的哲学矛盾。 二、从民俗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从职业发展来看,美术生以后就业大概是设计、绘画、动画等方向。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离不开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对民俗文化了解越多,文化底蕴越厚,其作品就可能更有r值。中国的民俗文化,折射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上古时代人们尊神祭鬼,所以有大量关于祭祀的词语,例如“社”“祖”“年”等。针对美术生擅长画画的特长,按照文言文中所提及的内容,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再以绘画的的形式将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讲授《离骚》前,让美术生去研究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然后以“民俗文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手抄报中的屈原或峨冠博带,或香草裙带,或神情悲愤,通过画作的方式,学生对《离骚》的作者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课堂上再以香草美人为切入点讲服饰、谈寓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本所传承的文化就缩短了不少。 1. 饮食文化。比如李白《行路难》的“停杯投箸不能食”。“箸”,课文解释为“筷子”,那为何李白不说“停筷”?这就牵涉饮食文化。《说文解字》:“箸,饭欹也。从竹,者声。”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竹子做成的。而“箸”与“住”同音,寓意与愉快进餐的氛围不太切合,到了宋代改成了“筷”,寓意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用“箸”,取义其谐音意:停止不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在今天也时有看到,比如餐桌的公筷文化与礼仪,女孩出嫁时携带筷子的习俗等。 2. 服饰文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在文中解释为低级官员,衣服与官职有何关系?这就涉及古代官员服饰问题,古代官员的品级与其服装的颜色、质地、配饰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八品、九品穿青色。 3. 器皿文化。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符”。现在常说的“符合”即从古代的“合符”这一军事术语发展来。 4. 礼仪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安排的礼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们的座次体现了与会人物身份的尊卑,宴会中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北向、西向。还有“南面而事之”“虚左以待”“箕踞以骂”等都包含了古代礼仪文化。
项目质量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 要:质量是建设工程的命脉,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为此,企业必须完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文章从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关系、设计质量、现场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意识;设计;试验检测;机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建设工程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增加,建设工程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有可能对国家、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失。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建设量大面广,涉及的人、财、物要素和工作环节繁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与完善质量管理,切实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和意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关键。 1 全面树立工程质量意识 “百年工程,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化,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只要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要求:“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及4.1的要求”。 (2)2000版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是过程方法,标准对过程方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过程方法就是,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3)gb/t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要求项目质量管理应按2000版gb/t19000族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3 工程项目质量计划 3.1 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 在施工项目开工前,由该项目经理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识别本项目质量管理过程,确定工程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项质量活动的职责,确保所需的资源得到落实,保证该项目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并满足相关技术规范、验评标准及施工合同的要求。策划的输出结果为该项目的质量计划。 3.2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①招标文件和工程合同;②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验评标准;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④该项目的施工组织总设计;⑤项目监理规划大纲;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⑦公司现行管理制度等。 3.3 质量计划的内容 应体现从工序、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且应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4 正确对待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关系 质量、进度、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提高工程质量未必要牺牲工程进度和经济效益。工程质量提升了,减少了返工,也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并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认为抓工程质量,就会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是错误的认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质量出问题,反而会名利双双受损,得不偿失。 5 关注设计质量、规范设计行为 工程建设的设计质量的好坏与工程质量密切联系,如果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将会导致以后的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还会因此影响工程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据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42%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因此,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严格实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目前设计审核走过场,工种之间相互撞车、打架,设计粗略不详等状况。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特别是设计单位对指定的工程设备和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责;严禁非法设计和出让图章,限制业余设计。最后要建立设计现场服务制度,设计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后续的服务跟踪工作。 6 建设工程 场质量管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质量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人、材、机、法、环(4m1e)等都有可能造成质量缺陷或质量问题,要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不留下遗憾工程,必然要采取一些合理得当的措施。 6.1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 质量管理难执行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已形成的指令被众多的人情所溶解。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6.2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控制工程的质量,除了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案外,还要发挥施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质量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质量创优的手段,通过奖惩措施制定和执行,能够树立和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和警示作用。 现在建设单位、项目经理部、施工队各级间基本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但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例如: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考核评比,每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对监理、项目部、作业班组直至具体质保人员实行奖、罚措施。 6.3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实施质量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对主要原材料的检测控制。要从入围厂家的选择、进场材料的试验检测、加工安装的工序监控等方面着手,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发现材料质量问题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返工或其他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补救措施;这样比监理、建设单位、监督单位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 6.4 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只有通过现场跟踪检查,才能及时、全面地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要做好现场检查,质检人员就要勤跑工地、勤观察、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质量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质检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混凝土质量、钢筋焊接质量等常规项目;还要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示范,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质量难题。出现质量问题,质检员不能把责任推给施工人员,要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另外,质检人员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7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要把工程质量管好,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建设工程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普及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7.1 政府监督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监督是通过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来实现的。宏观管理就是政府通过立法、建制,构造一个市场的运行规则,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微观管理就是政府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目前我国政府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作是委托建设部门质量监督站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监站的监督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质监站人员配备有限,工作力度降低。又如有的质监站政企不分,以赢利为目的办监理、检测等实体,难保监督工作的公平与公正。随着 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特别是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对工程质量实施主动监督,对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进行社会曝光,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7.2 监理运行与制约机制有待完善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对徇私舞弊、乱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 的监理人员,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追究责任。 7.3 各方的质量检测手段有待提高 大部分设计、监理、施工、监督单位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还不能满足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的与实际要求相差很大,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在这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规范并提高要求,加大设备投入及人才培养的力度。 质量的行业主管部门,在抓质量方面,具有宏观性、苗头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对质量通病等,具有权威性。应端正态度,积极做好质量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动作,有选择和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自身的自选动作。监理人员则是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费用的监督者和控制者,因此抓好监理人员的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项目部的企业主管部门的质量责任也要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我们要建立以依靠政府、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质量这篇文章,并且在机制上形成保障,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管理循环机制。 8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任重而道远。为此,工程建设者必须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政府方面必须严格履行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不断改革和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为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只有这样,建设工程企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工程。 项目质量论文: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优化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并着重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前言:近年来,我国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必须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长久发展增添动力。现阶段,加强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己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投资效果、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也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建筑大企业将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展开近距离全方位的竞争,而工程项目质量必将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不能在长期的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2、建筑质量战略面临挑战 传统的建设项目质量形成过程是从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的业务过程,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的质量概念使确定与业主需要有关的质量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项目质量控制重心要从业务过程转向业主需要。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出现创新苗头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少数大公司在国际上追求卓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质量再造工程、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接口管理强化、先进的信息统计技术等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体系一体化等,正蓬勃发展。 二、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1、要强化质量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在于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员工更好的参与质量工作,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在建立质量责任制的过程中,质量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必须健全,要以文件的形式表现,同时对质量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要经过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该做什么,怎么做,要求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个人工作好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此外,企业还要建立考评、奖惩等激励机制。 2、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搞好过程的检测和检验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一次达标。因此,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现场管理是产品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其范围是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完工的所有制造加工过程,是实现零缺陷的基本手段。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过程或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及过程或工序检验。 3、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就是产品对行业规范要求或人们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由于产品的组成不是单一的, 所以要想对产品进行质量管理, 就必须对组成产品的劳动力、管理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及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只有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才能完成优质的产品, 建筑产品也一样。 4、人性化管理换位思考, 建立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换位思考就 站在对方的立场, 从对方的实际出发, 想象和推断事物产生和发展轨迹的一种思维方式。站在不同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事物, 去理解人心,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理解。 古语说:“知屋漏者在雨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先知道基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把基层的疾苦放在心里, 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只有他们得到了关心、爱护, 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才会稳固, 有了稳固的基础, 企业才有发展的根本。 5、持续改进, 积极学习, 大胆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后,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还会有质量管理体系与现实情况不适应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通过我们精诚合作的管理团队, 科学统计和分析已有数据和资料, 找出原因, 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改进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大胆创新, 现代工业化为创新提供了可能, 有很多不规格的产品可以定做, 为创造新工艺, 新方法, 新设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企业的鼓励提供的是精神动力。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给社会发展加上了催化剂, 建筑施工由原来的人海战术到现在的机械化, 企业效率和效益成倍往上翻,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创新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 6、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从业人员的激增,在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的同时,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虽然在近两年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都有下降,但安全事故还是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发展趋势,所以在为经济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和吸取安全事故给我们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尽力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三、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 1、创建体系,完善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形式,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调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指标体系,积极更新建筑施工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大力倡导“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不同政策,只有把不同的规定内容执行到实处,才能借助于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 2、搞好检查,控制质量 为了从根源上防范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则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工程单位应该重视检查队伍建设,安排专业人员坚持“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实施“讲、帮、防、卡”的科学检查策略,检查人员和施工人员一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下道施工工序负责。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之间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而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完全相同,都应该对用户提供高质量,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如果工程单位在管理时,在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方面遇到冲突后通常都需要将质量管理当成重点。 3、全面准备,互相交流 在全面进行施工作业之前,首先需要做好房屋建设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准备工作对整个施工建设过程具有良好地指导意义,也是一个高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始。房屋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尽早达到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准备。遇到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建筑方需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内部参观,且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广泛交流,安排各个项目部相关人员到场借鉴先进的施工经验等。 4、材料监督,提供设施 按照国家对建筑行业制定的指标文件,为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层次的提升,工程队单位应该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对于工程使用到的材料全面监督检查,杜绝使用规格、型号、质量不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在房屋工程中实施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房屋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一是采购员,应不但改善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守信,事业心强的采购员,这样能播种建筑材料质量,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二是掌握信息,对社会上整个材料行业开展调查,及时收集记录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还能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投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需联合制定监督方案,把握好施工各环节的控制。施工项目 选择的主材必须经过专业审核,材料要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需经过多方检测、鉴定。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各专业密切配合。 项目质量论文:如何通过项目施工方与监理协调来达到质量创优 摘要: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向高技术性能和精品化工程方向的发展,业主的质量需求对工程承包商的工程管理、质量水平、人员素质以及机组投产后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业主的投资效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单阐述了如何通过现场项目部和监理对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控制、施工过程要点的管理和控制来确保项目质量创优的实现。 0 引言 如何通过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结合施工单位精湛的施工技术、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优秀的专业人员素质和周到的服务业主措施,通过实施gb/t19002-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贯彻程序化的质量体系文件,针对工程特点及实施情况通过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证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满足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建设意图和社会需求,取得良好的投资和社会效益,达到质量创优的目的。 质量创优的控制措施:首先是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创优网络,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创优技术管理网络,以项目生产副经理为首的优质施工保证网络,通过以施工措施为预控要素,以过程控制为组织要素,以质量验评为保证要素的管理措施,通过监理部门平行检验对工程部位、试验、材料等进行检查或检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实行工程全过程控制。 1 施工作业和管理人员的控制措施 1.1 人员的基本条件 a)参与施工的人员需经过严格挑选,保证施工人员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优秀的团队协作作风。还有完善的考核、奖惩措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b)保证参与施工和管理的所有人员在进行施工前均经岗位职责、专业技术、质量意识、程序化的质量文件以及质量奖惩的教育和培训,并全部进行考核,监理审核认可,合格人员方能进行专业施工。 1.2 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资格 a)在从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技术监督和二、三级质量检验、试验校验、计量检定等特殊工作人员按规范要求和行业的管理制度分别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并报监理备案。 b)从事特种作业人员譬如焊接管理、金属监督、金属试验和高压受监焊口焊接的人员均按国家标准进行相应专业和钢种的焊接操作和金属监督的上岗培训,经严格考核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和管理。 c)为了保证人员、机械以及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现场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据应当接受劳动局安全监察部门对其进行的上岗资格培训,并且考核合格证后持证上岗。其中的特种作业人员主要有电工、起重工、架子搭设工以及危险品保管运输工等。 2 施工质量检验控制措施 2.1 确定适合项目特点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计划和隐蔽工程项目 a)按照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的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业主和设备供货商确定的技术标准,在工程开工前编制本标段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计划,经业主审核批准后,作为工程质量验收评定依据。 b)在开工前,对部门颁验评标准中的质量控制点以及施工中重点控制对象和薄弱环节,如隐蔽工程、特殊关键工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部位等在工程开工前经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共同确定并在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表中书面明确,实施见证点(w点)和停工待检点(h点)控制模式,严格按规定转序。 2.2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制度,加强 工过程的质量检验控制 a)项目的质量检验将按工程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计划规定的验收项目和验收等级,实施四级质量验收(包括业主或监理验收),即施工班组一级自检(包括各专业班设置的专职质检员),各专业工程处专职质检员二级复检,施工管理部专职质检员三级验收,业主和监理专业人员的四级验收。所有的验收均与工程同步进行并有监理旁站,且有验收人书面签证,施工技术记录均在施工中同步真实记录。 b)实施工序交接签证控制制度,这些工序主要包括:土建结构与装修的交接,管道安装与保温安装的交接,电气设备安装与电缆敷设的交接,电气安装与电气试验的交接,阀门检修与安装的交接等。结合监理的平行检验,以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确保项目施工内部工序交接的实施,通过各工序的相互约束来消除工序接口漏洞,消除施工缺陷,提高外观工艺质量,杜绝二次污染。 c)现场施工技术记录、质量检验评定、各类与监理、制造、设计单位的往来联系单等技术、质量文件以及质量检验控制情况全部应用计算机管理,所使用的各类表式均符合有关规定且均经监理审核备案。 d)保证施工及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计量器具以及焊接、起重、试验、检验等机械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均在规定的检定或检验周期内,并由具有资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符合使用要求的检定合格证书,并报监理备案。所有计量器具和设备在规定位置均有统一的检定检验状态标识,随时供质量检验、监督人员和监理现场巡检的检查监督,将以此来确保量值传递正确、有效,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符合技术要求和质量保证能力。 e)在施工过程中将依据监理工程师按合同签发的施工指令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需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返工、修改。 f)由施工方在三级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四级验收申请并保证监理工程师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监理工程师对质量检验不替代施工方提供合格施工产品的责任,如在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仍发现由于施工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其责任仍由施工方承担,并责令其无条件地及时返工、修改。 g)施工质量需保证达到合同约定的工程施工质量评定等级。如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的质量标准,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可以责令施工方无条件接受返工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工达到符合约定的质量标准。施工的各项目质量评定等级以监理工程师最终的判定为依据。 2.3 加强隐蔽工程项目的控制,严格执行质量见证和停工待检控制模式 项目施工需严格按照质量检验计划确定的隐蔽工程项目和质量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实行转序签证管理制度。 a)隐蔽工程施工结束后,必须完成班组、专业工地以及项目分公司三级验收合格并且隐蔽施工前或中间验收前48小时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验收申请。项目施工的任何部分在建立工程师书面(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单)批准隐蔽施工前不得覆盖或者隐蔽。 b)确保监理工程师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对将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此类工程部分进行现场检查和测量,以及对任何部分工程将置于其上的基础进行检查。施工方需提供给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和测量一切可能的配合。 c)当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个部分进行剥露或在其内贯穿其中开孔而复查隐蔽工程时,施工方应当随时接受。 d)对质量检验计划中确定的质量见证点,在三级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施工方提供书面申请监理工程师见证,并签署见证意见,如见证不合格需无条件返工。施工方需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见证时间,以便监理工程师有充分的见证准备。 e)对质量检验计划中确定的停工待检点,在三级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施工方提供书面申请监理工程师检验并签署意见,如检验不合格或检验后未签证,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f)所有的隐蔽工程项目和质量见证点、停工待检点项目将与该项目施工同时形成独立的质量监督检验记录,该质量记录将以监理工程师判定的意见为最终检验依据。 3 质量监督、监查控制措施 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原则,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由施工方质量保证部门组织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工序质量控制、工序交接控制以及质量改进活动,监理方现场监督执行并抽检。 3.1 1 进行重点项目的内部质量监督 按照国家及行业要求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来质量监督,项目实施内部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活动。 施工方内部质量监督项目由质量保证部门组织实施,落实各有关技术、物资、施工部门和专业工地等单位配合实施。内部质监活动所发现的不合格均将由责任单位实施纠正措施并由质量保证部验证,未确认封闭前不得转序施工或向上级质监部门提出质监申请。 施工过程中,由施工方质量保证部门会同施工管理部有关专业人员将巡回到现场对各专业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和消除施工不合格的事项和物项。 3.2 接受和配合上级质监部门和业主的质量监督 施工方必须积极的配合监理进行的一切与质量相关的质量抽查、监督以及中间检验工作,在严格执行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质量监查工作的同时还要履行在质检检查中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并配合监理履行工程开工、停工、复工有关程序和手续,实施监理在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各项目工程开工前,施工方在对开工条件自查的基础上,需经监理的复查签证确认后方可开工。主要分项、分部工程开工前,施工方需把物资、设备和人员进场情况以及施工工艺向监理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开工。对监理因施工质量、事故等原因对施工方提出的停工通知,施工方需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整改和防范,经监理确认并提出书面复工通知后方可继续施工。 3.3 组织质量改进活动 施工方质监人员将组织各专业工地、部门对监理、上级质监部门质监中提出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并负责整改后的验证,对重大项目及具有普遍性的质量问题需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分析,由总工程师制定质量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进行动态受控。所有质监人员或监理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验证后须经监理人员的复查、确认、签证后方可转序施工。 项目质量论文:血站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转氨酶项目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2004~2009年血站室间质量评价(eqa)中转氨酶的检测情况,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 方法将2004~2009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的血站项目室间质评转氨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原因。结果6年中共参加18批次转氨酶项目的质量考核,转氨酶在质评eqa中,总符合率是72.2%。结论血站对献血者血液alt的检测最佳方法是使用全自动生化仪,但成本较高,血站在考虑成本的同时,可使用微板速率法,利用全自动加样仪,结合微板、酶标仪以及局域网络实行检测数据自动 传送的方法,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能保证血液的检测质量。 【关键词】 实验室 室间质量评价 转氨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还是血站全血和成分血的供应,都越来越依靠、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1]。安阳市中心血站作为采供血机构,其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用血安全。这就对采供血机构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血站日常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血站检验科连续多年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我们对2004~2009年期间的临床检验质量评价转氨酶项目的结果作回顾性分析,分析、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初复检试剂均为验收合格试剂。 1.2 方法 先后使用过经典赖氏法、微板速率法、速率法。 1.3 质控物 室间质评物质: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统一发放,每年定期三次(每年的4月、7月、10月),每次5份样品。转氨酶项目的质控物是卫生部临检中心从公司购买的干粉质控物。参加质评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随常规标本采用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在限定时间内,上报给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室。室内质控物:使用经典赖氏法检测转氨酶时未使用室内质控物;使用微板速率法检测时使用试剂盒生产厂家自带的质控品;使用速率法检测时使用奥林巴斯公司的低值质控品。并且每批次随常规标本检测,用以控制该批次结果的可靠性。 1.4 仪器 star全自动加样机;340rt全自动酶标仪;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 1.5 评价方法 检验科收到干粉质控物后在规定时间内对质控物进行溶解、平衡、检测。如果每份质控物的检测结果在可接受范围以内者(定量)得20分,否则得0分。每次5份样品,满分100分,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我站检验科2004~2009年参加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转氨酶室间质评共计18批次,取得的成绩。 2.2 我站检验科2004~200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酶免项目室间质评成绩,见表2。 注:n为全年所做标本数、a为符合标本数、b为成绩 2.3 2009年卫生部反馈的速率法和赖氏法两种检测方法室间质评转氨酶项目及格率的比较, 讨论 室间质量评价(简称eqa)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检验结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举证有力的依据。定期参加卫生部指定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是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的类型之一,也是《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特定要求。室间质量评价越来越为广大检验工作者所重视,室间质量评价可以反映出一个实验室的检验水平[2]。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保证日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2009年全国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的血液中心和血站已达到400多家,较以往有大幅的增加。 据文献报道,传染病项目阳性样本及阴性样本的检出率皆较高且血站之间差别不大,说明实验室对阴性或阳性样品都有较强的检测能力,而由于多方原因转氨酶的检测未引起血站足够重视,目前alt筛查水平普遍较低,发展缓慢 [3]。通过我站对乙肝表抗、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特异性)、艾滋抗体(和抗原)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说明我站检验科无论是加样设备、检测仪器、还是检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均处于较好的水平。从表1、表2结果表明我站酶免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得分情况优于转氨酶项目,与文献报道相符。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是血站应足够重视转氨酶的检测的原因:转氨酶项目是国家标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必检项目;检测血清转氨酶有助于提高输血相关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某些肝炎病毒标志物未被检测及感染“窗口期”的缺陷,有助于预防输血相关肝炎的传播。所以,我站必须加强对alt检测的重视程度。 我站alt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不理想,其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血站管理层和检验人员对此项检验不够重视,检验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客观因素一为检验技术及方法学,早期血站检验科转氨酶检验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准确性;二为试剂质量,包括试剂盒的准确性、精密度,另外生化试剂的线性范围以及基质效应均可影响其检测结果;三为质控品,国家没有统一的质控品,各试剂厂家质控品没有可比性,不同厂家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3]。近年来,我站对alt检测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主要可以通过alt检测方法的改变体现出来。我站历年采用的转氨酶检测方法的情况:2007年6月份之前初复检均使用经典赖氏法检测,2007年7月份至2009年6月份采用初检用赖氏法,复检用微板速率法检测,2009年7月份至今采用进口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7月份alt检测方法启用微板速率法检测以后的转氨酶的室间质量评价成绩持续满分,2009年7月启用进口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后我站检验科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alt检测水平大幅提高。 血站实验室检测质量是由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决定的。检测质量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酶免项目检测能力普遍较强的今天,提高alt检测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转氨酶不同的检验方法中,速率法无论在检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方面都要优于赖氏法[4]。根据我站采用不同的转氨酶检测方法所取得的室间质评结果分析和血站自动化程度来看,血站对献血者血液alt的检测最佳方法是初复检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但成本较高。血站在考虑成本的同时要想保证alt检测质量,可使用微板速率法利用全自动加样仪,结合微板、酶标仪以及局域网络实行检测数据自动传送的方法。 血站实验室应该持续参加室间质评,定期对室间质量评价进行回顾,了解本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本实验室的检验能力,有助于发现本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实验误差,有助于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逐步减小实验误差,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项目质量论文: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及区别,为项目质量管理实践扫除障碍。 [关键词] 项目质量管理 一般质量管理 比较研究 一、引言 项目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的内涵和特性缺乏深入的理解,一些管理者将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项目质量管理之中,导致了许多项目的失败。因此,必须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深化人们对两者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正确认识。 二、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联系 1.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项目质量管理是在项目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四大一般质量管理理论是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指导,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项目质量管理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项目质量管理离不开一般质量管理的范畴,在其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当代丰富的一般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内容。 2.具有相同的管理内容。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在一般质量管理内容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项目的最高管理者须颁布该项目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在方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质量策划、控制和改进活动,并通过质量保证对上述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涉及到项目成本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和项目质量信息管理等内容。 3.前者是后者的推广和应用。项目质量管理是在深入分析项目特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般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将其移植、推广到项目管理之中,是对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三、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区别 虽然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之间联系密切,但决不能将两者划等号。 1.管理对象的区别。一般质量管理是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进行管理。日常运作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工作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工作内容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同时,日常运作还具有连续循环性。 项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项目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点,有特定的环境和目标,由个人或组织在有限的资源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必须保证其满足一定的性能、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等要求。 2.管理组织的区别。一般质量管理组织的形式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部门,其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运用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具体发展各种质量活动,以改进产品质量。而项目质量管理组织具有临时性和高度柔性等特点,它是根据项目需要由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组织的质量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质量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为了实现共同的项目质量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当项目结束后自动解散。 3.管理过程状态的区别。日常运作是一种稳定的工作过程,其内容会出现频繁的周期性重复,产生的质量信息和出现的质量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一般质量管理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项目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特征,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要经历从概念阶段到收尾阶段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过程。不同阶段对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针对各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宜的质量管理措施。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具有动态阶段性。 4.质量控制的区别。在质量控制理论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使用控制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及其输出,通过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并保持过程稳定。而项目是一次性活动,任何一个过程都不可逆、不重现,任何一个过程或细节上产生了缺陷都不可弥补,因此在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采用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理论。其内涵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质量控制内容方面,一般质量管理的管理对象是日常运作,对于这种重复性连续过程,其质量控制主要侧重于对过程状态的调节和控制。而项目质量控制除了对过程状态实施控制外,更多地侧重于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状态的质量控制基准进行变更控制,形成基准控制环。 在质量控制方法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采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过程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其变化规律,然后采取必要的质量措施。而项目具有惟一性,不存在准确的历史数据可供统计分析,因此,更多的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每个过程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控制。 在反馈方式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端部反馈控制,将系统端部的过程输出与控制基准进行对比,然后将偏离标准的变异信息通过反馈进入自我控制,产生纠正措施。而项目是一次性活动,度量过程输出后发现差异可能会造成时间的延误,因此通常采用局部反馈过程控制方法,根据过程中间结果采取纠正措施,调整项目过程状态。 5.质量监督的区别。日常运作连续可重复,因此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采用效果好且易于实施的事后质量监督方法,同时以事前监督作为补充。而项目质量管理则更多地采用事前质量监督,在项目成果形成之前,利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以保证最终的项目成果质量符合技术法律规范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上文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加强项目质量组织管理和项目质量的动态管理,采取适宜的过程管理方法进行项目质量的过程控制,同时应加强管理项目质量信息,并在项目组织内部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指导项目成员在从事项目活动时“第一次就做好”。在正确认识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灵活引入一般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促进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项目质量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 论文关健词:软件项目 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其功能度和复杂性要比制造业的产品高得多,而且在投入使用后,软件发挥的功效也是其它任何形式的硬件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为了保证软件产品在交付后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发挥正常的功效,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软件项目中的质量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一、引言 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其相关的质量问题主要来自项目开发过程。但软件是一个纯智力的特殊产品描述软件质量的定义则比描述实际物品质量定义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因素。所以保证软件质量比保证设备质量更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在isopiec9126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反映软件产品满足规定需求和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而m .j .fisher将软件质量定义为:“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目前对软件质量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保证以过程文档化和管理科学化为内容:二是软件过程和产品的质量评估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采用软件度量技术作为软件质量特性量化的主要技术。本文将就第一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给出或设计一些符合文档化开发标准的管理规范和文档模板以达到使软件质量满足之前用户对各项功能或性能的精确定义的目的。 二、项目概况及背景 某船厂在信息集成系统cims第一期结束后初步建立起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并将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了整合。但在第一期cims平台中没有对其涂装生产管理建立相应的系统。为尽快解决涂装生产管理的问题项目组在进行一个月的需求调研后就进入了开发。但是由于前期需求阶段没有细化需求涉众范围太小在开发阶段代码管理松散导致项目在开始不久后就处于一边开发一边继续需求分析细化的状态并伴随不断的需求变更最后在拖期半年后才交付了一个带有隐患的产品而且原定两周的试运行期因为修改不断发现的缺陷也延长为两个月。 在完成涂装项目后,项目组又接到船厂关于开发生产安全监管系统的任务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和提高软件质量,项目组认为要在软件开发项目过程中引入完善的质量管理,并针对船厂项目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覆盖需求、编码、测试三个阶段。 三、分析及应对措施 1.定义合适的项目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开发和维护软件产品的活动技术和实践的集合。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有效工具,随着外部环境与组织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一个好的软件项目过程,必须针对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软件项目运作流程,定义软件功能及相关性能明确各阶段的进入条件和退出条件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所开发软件的质量。 在现阶段主流的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和xp (extreme programming)。由于新项目的需求明确,并且项目组成员的构成方式是新老搭配,在经过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采用rup方法。最后,项目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传统的rup模式进行按需裁剪,具体方案是将”需求与分析”和‘’设计”两个活动合并为‘’需求分析”,将”配置”和”变更管理”统一纳入’‘项目管理‘’,移除”环境活动‘’环节。 2.明确项目需求 对于任何软件项目过程而言,需求不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也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往往用户需求明确变更少的项目的成功率就高而那些用户需求混乱变更频繁的项目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户需求总是在开发进入中后期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变化。这就给软件项目过程实施带来不确定因素。在涂装项目中,由于前期需求不明确以及随意变更需求,导致项目组在开发阶段不停的返工,进而造成代码质量低下,测试拖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最后交付的产品质量,应该对项目需求变更进行管理。 (1)需求说明书要描述明确详尽。由于与用户沟通的需求人员并不是最后的开发人员,所以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对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与用户真正的意图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另外,当项目在进行到开发(编码)阶段时,由于记忆的缺失,对当初所作的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 (2)要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通常需求分析完成后项目就进入开发阶段,用户可能会因为市场或策略的变化而提出需求变更的要求。此时,若是合理变更则有利于项目实施,但有时所作的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设计和开发,造成项目进度的延期。对于这一情况,项目组应该积极与用户沟通,制订需求变更说明书,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3)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尽早明确用户需求,有些内容一时无法确定则应该暂缓该部分的开发,尽量降低因需求变更而带来的风险。 3.代码走查 软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码质量。在实际环境中对于同一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成员的编程能力、习惯、风格、对需求的理解和个性的不同所开发的代码质量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难以预测的人为因素由此带来的隐患将严重影响代码质量最终造成软件质量低下,使得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并为以后的维护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考虑到项目进度以及实际情况,要进行完整的代码评审不太现实,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代码走查。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让程序员讲解其所开发代码的主要部分。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从侧面促使程序员本人注意所开发代码的质量,另一方面在走查过程中可以获得他人的意见进一步改善代码效率,使开发成员共享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并加深对需求的理解关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过程改善的讨论,使得软件质量更有保障。 4.进行正式的测试,并形成制度 测试就是对软件产品的检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根据用户需求检查系统是否符合项目合同与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测试分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主要进行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一效率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反安装测试等活动。测试过程通常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只有通过了上述全部测试的软件,才可以称之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的合格的软件。 测试活动要尽可能覆盖整改项目过程,从最初的需求到部署阶段,都应该制订详细的计划并编制相应的文档,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文档测试报告等。通过测试活动尽可能早得发现每个阶段中软件存在的缺陷,以方便后续阶段的实施。在这测试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基本原则—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测试。我们即不能为求速度而缩短测试规模,也不能忽视用户需求而提高测试要求。总之一切测试应该符合用户需求。 四、结论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如风险控制、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等等。其实,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 )开发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 )和}s09001标准,都着眼与质量和过程管理。而且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成熟的软件企业一般都设有单独的qa (quality assure)部门,它与开发部门独立,负责监督流程的执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应制订合适的质量管理方案,不能生搬硬套而这些需要项目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项目质量论文:高质量的项目成本管理应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实现项目和企业盈利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作。项目从决策到竣工,大体包括以下6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本文从设计角度入手,就如何做好项目成本管理作出浅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设计管理 1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阶段 ①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工程场地的选择、建筑规模、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当地原材料供应状态和价格等,都是影响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但往往都是主观很难改变的; ②在设计阶段,在搞好管理的基础上,项目设计阶段是控制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设计阶段可锁定可控成本的90%以上,随着设计工作的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的构成进一步明确,可以优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优化的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就逐步下降。设计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成本和工期; ③在施工阶段,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工程施工活动是工程设计活动的继续,是工程设计意图实现的过程。正常的工程量已经很具体,工程造价也已明确。施工阶段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譬如:地基处理、材料价格变化,工程变更等。这些非正常情况的发生可能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 2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 工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在充分满足业主或开发商的需求和目标的同时,一定要使成本“最低化”。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一般可统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这两个阶段可以分别确定具体的技术经济指标,每一项指标都关系到项目的开发成本。整个设计阶段既是目标成本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又是具体分解目标成本并进行落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成本管理要掌握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已经确定的目标成本只能优化不能超标。在具体设计阶段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设计委托时,要向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详实的相关设计资料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明确项目开发的定位、工程建设成本范围、质量及效果,特别要强调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具体内容包括户型、功能、环境配套、结构设计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从源头上作好成本节约。 2)初步设计完成后,要认真审查比对,不能过分依赖于设计部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着重应注意的是设计方案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个设计思路是否经济合理。这里的“合理”包含两种意思; ①布局是否合理,比如户型,是否充分考虑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再如环境配套设施,是否从“以人为本”来考虑。这两点都是影响房屋销售的主要因素,因为我们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购买者对户型和居住环境看得很重,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 ②经济性是否合理,比如建筑设计时可将功能分区相对集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及过多的悬挑,建筑尺寸尽量采用经济尺寸;另外在环境配套上要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舒适,不求奢华但求新颖。在全面审查后,针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更正及修改,尽可能做到详尽周到,避免设计返工;其次,对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要重新进行成本预算并再与目标成本进行对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超预算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这是控制工程成本最主要的一环。设计过程中,有些工程设计人员只注重设计“质量”及设计期限,没有更多地考虑设计对工程建设成本的重大影响。因此要十分注意,比如: 1建筑结构形式的采用。在满足抗震及安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建筑体量尽量采用成本较低的结构形式。比如能够采用砖混或混合结构的,原则上不采用框架结构。 2基础结构形式的选用必须依靠真实的地勘资料并对持力层进行认真选择。避免在施工时出现超深或返工现象。 3结构配筋量标准不一。有些设计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对配筋及截面不进行单独计算,统一配筋;比如对现浇板不分开间大小,设计统一厚度及配筋,这是十分浪费的。 4安全系数取值偏大。如:结构安全重要性等级及非抗震、抗震等级的选用。这些都将对设计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5结构按取大值的方式进行统一标示或作文字简单说明。 以上是控制工程成本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除了要提交设计审查部门外,还要专门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包括工程造价人员,对施工图进行细致的审查核算,对施工图中存在的影响工程质量及工程成本的问题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并更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 工程设计首先要满足国家现行的各种规范,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存在着多个解,应该都是可行的,哪个解对项目成本是最节约,就需要工程造价人员积极配合,与设计人员协同作战。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各个阶段,对项目设计方案与费用反复比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优化设计,运用价值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方案选择,最后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比如某工程是一个比较高档的住宅小区,施工图设计出来了,工程造价人员立即介入,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发现单方用钢量超预定目标3~4kg,小区总建筑面积12万m2 ,这可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增加成本约240万元。在核算过程中发现:基础、构造柱、梁的配筋偏多,经过与设计人员的沟通,最后确定用钢量高的原因有3个: ①基础设计断面偏大; ②抗震构造柱偏多; ③现浇梁布置偏多且配筋偏大。设计人员在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基础断面偏大是因为没有进行基础埋深的折算计算;构造柱偏多是因为死套“建筑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设计,而实际是以抗震验算结果来审定的,两种方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现浇梁配筋偏大是由于设计时选取的安全系数稍大造成的。这样通过及时修改施工图,工程项目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进行造价控制 工程施工阶段,主要由3 方组成管理体系,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业主依据割算或形象进度进行工程款的拨付,对项目主要进行协调管理。目前的监理只是监督施工单位的“照图施工”,从社会现状来看,由于监理公司往往聘用一些退休的监理人员,对设计文件有的甚至看不懂(尤其是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以来) ,对施工工艺不熟,对工程造价没有进行量化的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垒起墙来看曲直”, 所以监理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没有多大作用。施工单位只对实际工程和资料负责,结算一般是按实际发生计取,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施工方没有任何吸引力。设计方,如果管理体系完善,档案完整,由设计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配合监理和施工人员,做好原有设计文件、设计方的变更资料,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处理意见,进行多方核对、落实,并做签证及时调整工程量,积累在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并配有各阶段的需要,做出造价分析,使项目工程造价明了、简单、可靠。这样会做到“三统一”,即设计与施工的统一,进度拨款与工程实际进度的统一,施工资料与设计资料的统一。避免预算、割算、竣工结算前后不一致。审计是根据资料得出的结果,不求资料真实、合理性,过程中的监管会有效控制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4结语 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始成本管理,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这是最有必要、最有意义的事。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只有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质量论文: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管理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地的房地产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化了城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下面就谈谈对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1 工程质量管理的涵义 如果单纯谈质量管理,应该说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就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地块地段选择质量、可行性研究质量、项目前期策划质量、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包含有关房地产项目的许多内容,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建筑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交付使用等环节。优质的管理就是把这五项工作都做好,这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中一些自身的特点,给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一些影响,一些问题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被人们忽视的,比如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策划阶段、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这几个环节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本,但恰恰给项目负责人所忽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优质的质量管理是全面的整体管理,是全过程的优化1。 2 项目的前期管理 所谓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指项目未进入施工阶段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比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的产品策划等。这些内容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认真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地段选择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建设规模、规划方案影响着成本问题,项目的户型构成、配套设施水平分析、潜在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购买的心理分析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影响着日后的应收账款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准备和调查研究数据是否符合实际,和项目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 (一)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没有制度就难以有好的管理。项目负责人是开发项目质量的全权负责人,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上。如果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可以单设项目质量经理。制定相关责任制,并且落实到人。质量经理要根据投资人项目开发战略,市场定位目标,制定和编制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施工中负责组织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检查质量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随着每道工序的进展跟踪、督促项目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注意质量控制点的验证和评审工作的执行情况;建设施工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质量经理要负责报告,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提出解决方案;记录整理质量检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和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质量问题是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的义务,不是一个项目经理就能全部取代的,所以针对其他岗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并且确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人人想质量,人人管质量,才能有优质的建设项目2。 (二) 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质量经理要认真研究和了解项目投资人的投资策略,熟悉和掌握开发项目的质量政策以及本开发项目的特点,了解当前本地区地产行业整体动向,科学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项目的建设特点,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此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计划。对于独立开发项目的企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堆质量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本项目的特点,层层制定质量责任制,抓好具体实施中的落实工作,每一层次职责、权限、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并且制定出具体的保证质量措施。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项目的设计阶段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项目规划,一项是施工图的设计,做好这两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对日后的施工来说非常重要。房地产开发是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面广,人多,需要协调和合作的单位也多。所以设计之初,要和市政园林、邮电、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密切搞好关系,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协调工作,保证规划质量。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设计的管理,设计不合理必将带来日后的不尽麻烦。所以这一时期的质量控制主要放在选好设计方案上,认真策划住宅的套型、结构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功能、空间、节能、节地等,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及新工艺,在保证结构可靠的前提下,达到合理开间;建筑造型和风格有艺术感。合理安排单元内的居住、使用、卫生等面积,做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达到居住舒适;对墙体、屋盖、地面处理要灵活得当,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即注意实用又注意观瞻性3。 施工图设计是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的标志,在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就是施工图的设计阶段。所以施工图是建立在规划方案基础上的,规划方案是设计的依据。项目工程设计首先是初步设计,然后是施工图设计。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超大项目,一般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通常情况下是执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完成项目的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图纸)和经济文件(概预算),这样分布进行便于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提高房产质量的重点,而且这也是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辅助施工的质量管理和直接施工的质量管理。前者包括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其次是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是配件和设备的采办以及动力供应和后勤服务等,这是正常施工的基本因素,关乎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房产质量,必须要选择一支资质等级高、重管理、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建筑企业。按照合同及设计文件选购材料及各种构件的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要求进行材料和设配的准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在进入工地前,由工地实验室进行严格检验。直接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这是质量问题发生的实质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计划,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形成“人人讲质量,个个为质量”的良好风气。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做好参加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技能提高。 由于房地产业的产品造价高、寿命期较长,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而且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主的利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所关注的,也是造福社会的表现。 项目质量论文: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 本文就水利建设项目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的方式。 关键词: 水利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正文: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就当前建设的过程中,水利施工建设其主要的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1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技术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并且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的效率对其工程建设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其材料的实际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1.2材料。施工的工程的材料其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内容,水利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水利建设就是为了防洪、抗旱,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起到一种提前预防的作用,保护下游的人们的生命安全。施工的材料如果出现问题就不能保证其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施工的材料做好监督检查工作。1.3机械。施工设备也影响着施工的质量机械设备自身的运行的稳定性,其就影响着工程开展的质量建设。1.4方法。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工程的施工的方法对其工程开展的结构和建设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某一种施工的技术和方法在实际的工程中,可能其并不能应用在这个建设中,否则就会留下安全隐患。所以,在制定相应的施工的方法的时候,应该是根据工程的实际建设的需要,水利建设的一些安全隐患因素,一些组织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性分析。1.5环境。工程施工的环境其对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比如连年阴雨的天气就会导致其防水性差。 2.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中存在问题 2.1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混凝土是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施工的内容。其质量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防水性。但是当前在构成混凝土的施工的材料的选择上,国家对其的质量控制比较松懈,有些产品并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但是一些建设的小的企业可能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就选择这种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不过关的材料。造成工程质量隐患。2.2施工中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物基础开挖、基岩灌浆处理到混凝土浇筑(土石坝体填筑),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水利部、电力部部颁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中,有的承包单位为抢施工进度,不按技术要求进行控制爆破,造成基岩面爆破裂隙较多,起伏差较大,增加了基岩面整修工作量和混凝土回填工作量;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未按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施工工艺,出现入仓混凝土骨料分离,振捣不密实、漏振,致使层面结合不好,有蜂窝、架空现象。2.3承包单位偷工减料引起的质量问题。工程建设的人员承包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层层转包,施工建设的单位其为了有效的获得经济效益,就会降低陈本,主要是偷工减料等这些行为中,获得较大的利益。2.4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问题。在有的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其施工的技术比较低,在一些焊接或者是是一些安装方面,其不能做到细节处的精致,导致其焊接的不牢固或者是安装的误差比较大等问题。 3.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建设开始前,施工建设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其应该就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的技术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审核承包单位提供的技术性能报告,不允许不合格的机械设备进入到工程现场。3.2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工程顺利开展的阶段中,其应该加强对自身动态性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在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督检查工作。对现场的施工的检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地点的施工,应该重点的监督,并且隐蔽性项目的建设,应该在现场监督检查完一个环节后,在进行下一个环节,保证每个环节的工程的质量都是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的。3.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工程的验收阶段,对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其检查过程中的质量的检查。这就需要验收人员根据国家相关的信息和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对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收检查,项目监理部应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4.结束语 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民生管理的有效建设,就需要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其从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施工前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施工过程结束后的验收等不同的方面做好对质量的控制,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有效发展。 作者:王军 单位:宁夏省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项目质量论文: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在2016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各行业需要以匠人精神重塑行业的客户价值与提供服务水平。本文旨在通过表格化形式,为景观工程管理者提供质量与细节管理的思路与控制要点,工程营造过程中应不断深入改善、总结锻造匠心。 关键词: 工匠精神;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点 “工匠精神”是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忠实和把工作做到极致,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产品与价值,于个人可以修心,提高自身的素养。景观施工是对景观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施工的理解在早期的园林庭院营造中,更多应该是工匠们的工作内容,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同一批人,缺乏设计理论与风格,更多的是施工工艺的精湛或手艺的好坏。设计图纸都是在工匠们的大脑里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不断深入而精细化,导致设计与施工专业的细化。有了好的设计,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因为没有好的施工,一切都是空谈,无法落地。作为景观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景观项目的特点、质量管理周期、工艺细节、关键控制点等,以匠心去琢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作品。 1园林景观项目及其特点 1.1外观布局的艺术美观 项目是城市形象的直接表现,关系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提高与改善。除了要求工程安全、适用、人性化外,还应追求艺术性,在外观和布局上给人美的、愉悦的感受,施工中更要比土建项目更加精细。 1.2工程材料的特殊性 施工材料除了和土建工程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常用建筑材料外,还有各种具有生命的各类植物,以营造景观的艺术性和生态性,具有调节气温等功能。 1.3工程的广泛性和后期维护的长期性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关乎民生、生态环境类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园林景观项目在很多城市普遍开展,宏观如城市特色乡镇,中观如区域,微观如小区园林等。景观工程如此重要,其后期维护则比一般土建工程更长久、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 1.4施工工艺复杂,工期紧张 园林景观项目除了土建工程,还包含施工工艺。因人们对其外观造型视觉感受、体验等的追求,使得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另外,由于园林工程以具有生命的植物为材料,会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最快的施工进度完成工程,故工期较其他常规土建项目更为紧张。 1.5变更量大,成本不宜控制 由于施工图纸在结合现场实施时,往往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加之施工工期紧张、材料特殊等原因,使成本波动较大,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2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TQM) TQM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观。客户需求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客户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了解客户需求,高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培养“客户就是上帝、以客户的眼睛看世界”等一系列生产服务管理观念,最终形成客户导向型产业,建立和谐的供求关系,营造客户认可、口碑佳的作品,才能使企业与个人不断地持续发展,现以时间为维度,分析项目质量的全周期管理。 2.1工程质量形成阶段(见图1)图1 2.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 2.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2.3.1质量目标(见表1)。2.3.2质量策划内容。设定质量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所需的其他资源;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确定其他的策划需求。2.3.3质量控制。(1)熟悉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人员(管理人员素质、施工人员素质)、材料(结构材料、饰面材料、苗木材料、建筑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项技术方案、新工艺技术)、环境(工程施工条件、项目管理条件)。(2)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遵守“先地上、后地下、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先土建、后设备”的原则,保证施工各项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互不干扰。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关键点和隐蔽工程的工序,检查合格后才能行下一道工序。(3)在景观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纵向体系中,工序质量控制是基础,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提高对施工操作工序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全过程工序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隐蔽工程的施工工序,做到“预先计划、防微杜渐、过程控制、严格检查”。(附表2、表3) 2.4质量保证 园林景观项目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系列活动。相对于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则侧重于企业对于用户的质量承诺。质量保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其设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至保证是对产品使用者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其生产活动的质量要求。 2.5质量改善 景观项目质量改善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提高有效性、运行效率、工序细节的部分。从质量管理的PDCA原理出发,质量改进是企业在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上的进一步提高,使项目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系统性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质量改善,不断提升自我质量管理能力,提高项目质量档次,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成本,节省能耗,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结语 终上所述,匠人化的园林景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把产品当成艺术品来打造。因为其要求非常细致,几乎每一项细部工程永远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细化标准。时代需要呼唤“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追求细节,才能塑造有品质的作品;精益求精,才能有完美的结果。希望所有的景观项目管理者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修炼一颗“匠心”,爱生活、爱工作、更用心。 参考文献 作者:梁锦钧 单位:江门北控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及安全管理 摘要: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工程项目最终的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按照预定工期顺利完成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建筑工程相关管理工作中质量和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已经威胁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安全性,影响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设计及施工管理、工程监督、工程验收等等,涉及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建筑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建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做好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进而提高整体工程的效益。 1影响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 1.1不重视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 部分建筑及施工单位对于工程质量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质量和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没有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筑企业建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其中的条款不符合工程项目实际,导致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有关建筑法规和相应技术规范不够了解,导致工程施工没有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工程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且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1.2建筑企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建筑管理有关专业毕业,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较低,加之缺乏质量及安全意识,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很难落实。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对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工程具体操作不符合规范。一些先进机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不是短期培训就能掌握的技术,如果对一些机械设备不够了解的人员进行操作,难免存在安全问题。 1.3建筑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的保障,建筑及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机制,安全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员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建筑工程的违规操作较多,工程项目部与操作人员之间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施工人员在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情况下,盲目施工,必然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此外,建筑工地对于现场管理不够严格,施工现场材料摆放不合理,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检查不力,员工不佩戴安全防护,消防设备没有及时更换,水电使用管理不当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策略 2.1做好建筑图纸的审核 建筑工程图纸时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施工企业施工前必须要对图纸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图纸设计进行必要的研究,发现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的地方一定要与设计单位沟通,做好图纸修改。图纸会审是在施工开展之前的必经环节,是有效保证施工设计符合地形、地质等现实因素的保障。 2.2做好工程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监控 决定建筑质量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建筑材料,包括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些物质应用于建筑施工,其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材料采购时要到指定正规的厂家购买,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收过程,材料型号、规格、性能要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钢化、水泥、防水材料要符合有关规定,易碎、易变形物品要主语运输和安装。 2.3做好施工过程质量监督和管理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在于对具体施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建筑企业及施工企业要将质量管理作为主要环节来抓,要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工程质量监管的重点要放在抓规范,查看施工是否按照正确规程操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做好工程重点施工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施工质量管理,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楼板,装饰工程中的水磨石地坪、外墙等。对于已发生问题的部位加大监管力度。 3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工程安全问题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工程项目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最终收益。不论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筑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提高施工团队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概率。重点关注技术操作环节,对一些危险作业和先进机械设备的操作要加大管理力度,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建筑企业要加大投入,完善安全管理的软硬件,以技术和资源为支撑,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再次,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施工的动态监管,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施工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要纳入成本管理范畴,企业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核,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施。。 3.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安全问题较多,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众多安全隐患,因此,建筑企业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管理。首先,要保障施工现场管理有序进行,做好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的管理,工程管理部门要做好调度工作。其次,对施工中的用电加强管理,对用电设备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用电设备使用完毕要及时关闭电源。 4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建筑施工要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通过建立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加大投入等措施,完善工程管理机制,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作者:张润标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承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也发展起来,带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质量管理,良好的质量管理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先简单介绍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然后就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通信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不断更新,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在通信工程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网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工程项目也不例外。 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1.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涵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指的是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项目设计、施工再到后期的投入使用以及维护阶段的过程,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利用通信工程方面的知识来确保工程质量,使其符合经济上、质量上以及性能上的一系列要求。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与通信网络的顺畅使用息息相关,而且还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关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确保企业可以长远发展的有效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通信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通信以及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研究,可以确保通信工程项目质量足以提供便捷、快速的通信服务,提升通信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信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通信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长远的发展下去,必须要高度重视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关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已经引起了关注与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对质量管理这一问题推行的较晚,当然,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通信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落后的质量管理观念使得整个通信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很多通信企业没有将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来抓,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方式不到位的现象;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没有连续性,对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认识不科学,无法从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信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以促进我国通信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是保证通信工程项目的关键。(1)人是施工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对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质量控制主体,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设计目标和质量管理原则,尽量避免产生失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施工现场,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纪律管理,健全岗位责任制,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禁止无资质人员进入施工现场。(2)对所有的工程项目来说,好的器材是确保质量的关键。项目管理人员要选好设备,根据施工项目的技术和特点选用不同的设备,严把质量关。对通信工程项目来说,尤其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是应该关注设备条件,严格验证设备的许可证、合格证,避免应为设备问题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3)工程项目人员要合理选用施工设备,比如各种机械设备和仪表等的基础设施,根据不同的施工特点和技术水平选用不同的施工设备,做好正确使用,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以更好的确保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4)方法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要事先制定好施工方案,做好施工的组织计划安排,在施工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作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从而可以确保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益,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施工时间长,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不同的环境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做好环境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技术环境、工作环境等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环境因素控制,文明施工,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确保原材料的有序排放、为工程项目的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2质量管理要贯穿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要贯穿整个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事前质量管理、事中质量管理以及事后质量管理。事前质量管理:事前质量管理是做好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作,熟悉设计图纸,对项目施工地点进行考察,分析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做好施工项目的组织设计工作、预算工作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好原材料、设备等的物料准备工作,做好人员的安排,编制好施工措施,为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做好准备。事中质量管理: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在施工过程阶段,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施工项目按照预先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交接质量有检查、技术措施有交底、工程项目有质量验收,质量处理有档案,关注项目施工中的每一处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做好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事后质量管理:事后质量管理是通信工程项目实施完成后投入使用后进行的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项目经理要做好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好初步检验和验收,根据标准的质量评定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评定,从而做好通信工程项目的每一阶段的质量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通信工程乃至通信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单位在进行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时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政体规划,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将通信工程质量做到最好,促进通信工程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昕 单位: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通信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生产生活来说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现在通讯行业发展迅速,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更深入的分析,确定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点,争取降低外部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来消除质量隐患。从工程建设要求出发,总结以往经验,确定项目质量管理方向与措施,促使行业可以持续发展,文章就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为所有工程建设研究的要点,对工程最终建设效益具有关键影响。近年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企业需要面临的市场压力更大,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就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确定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方向,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遵循专业原则,有目的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消除各项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来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果。 1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1.1风险高 对于通信工程来说,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影响项目最终质量,降低工程投资综合效益。项目建设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建设企业还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必须要不断对业务进行更新和优化,并且还要加强对新型技术和理念的研究,通过协调分析,将其应用到项目建设中,争取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对项目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1.2涉面广 与其他类型工程项目相比而言,通信工程标更高,会与其他多家运营商和供应商存在合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各自的独立性。尤其是现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系统功能以及业务质量等有着更高要求,想要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竞争力,就需要在前期做好建设管理,对各参与单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促使不同单位之间有效联系,共同完成项目建设质量管理,避免在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而造成进度滞后以及质量隐患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综合效果[1]。 2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存在不足 2.1勘察阶段问题 通信工程在正式建设前,需要由专业单位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勘察,确定地质环境以及气候环境等特点,作为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依据,充分利用环境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难度,更利于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现在很多单位忽视了前期勘察工作实施的必要性,未按照规定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或者勘察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所得勘察结果无法作为设计依据[2]。主要是因为企业为追赶工期,直接省略掉勘察作业环节,以及实际勘察中操作不规范,各项专业标准落实不到位,而无法保证勘察质量,影响工期项目的施工作业。 2.2施工阶段问题 基于通信工程建设特点,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各项因素的干扰,导致施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更容易埋下质量隐患。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现在通信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并且有更多新型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其中,传统的施工与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实际作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尤其是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施工作业要求,很多情况下为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所有作业,而选择临时人员参与施工,不仅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并且缺乏质量控制意识,无法对施工作业进行约束和控制,出现质量隐患的可能性更大,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对于通信工程来说,部分企业未进行科学人员配置,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施工问题,而埋下质量隐患。 2.3验收阶段问题 待工程所有施工项目全部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组织人员进行竣工验收,确定施工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专业标准。所有竣工验收工作均需要按照专业标准来进行,对于发现的不规范、不合理内容,需要与施工单位联系,并督促其限期整改,直到全部完成验收。但是就工程实际建设管理现状来看,存在很大一部分验收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责任感较低,或者是为个人利益,放松对项目验收的管理,无法严格按照专业流程进行检验,降低工程建设综合效果[3]。 3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遵循专业管理原则 针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分析时,为保证所有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必须要遵循专业原则来进行。第一,质量原则。即将质量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以满足实际应用为要求,基于通信工程特点,确定工程建设管理目的,并针对不同环节进行目标细化,做好用户需求分析,从细节出发,保证工程最终建设效果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二,技术原则。现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用到的新型技术不断增多,并且在大数据背景下,项目的建设必须要重视技术原则,科学选择和确定系统技术,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改善业务质量。同时,在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管理时,需要提高各类数据的利用效率,以行业管理标准为依据,做好整个过程管理。第三,预防原则。通信工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为提高其建设效果,必须要将预防原则落实到位,对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估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争取通过事前、事中预防工作,来为后续实际施工阶段打好基础[4]。 3.2确定项目管理目标 目标确定是否合理,在根本上决定了后续各项管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其是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依据。通信工程建设系统性强,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不仅有多个承包关系,并且很多项目还具有多个承包商,这样就需要在前期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建立一个最终目标,并将其传达给每个施工承包商,作为施工作业开展的依据。所制定的管理目标,需要确定每个分项技术要点、作业难度以及质量控制内容等,实现对整个工程所有内容的目标细化与统筹管理。另外,还要制定具体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对各参与单位以及部门岗位等所需承担的责任进行确定,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促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工程质量管理中。 3.3现场与验收阶段管理 一方面,现场监督。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现场管理,保证所有施工作业实施的规范性,杜绝出现违规操作行为,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关键环节作业,可以采取旁站措施进行监督,减少操作遗漏、失误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竣工验收。在工程竣工后,需要组织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进行质量验收,以各项施工材料作为依据,按照专业标准来确定所有内容是否达标,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要求限期整改,确定所有部分全部满足要求,减少后期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分析,需要基于其项目特点,对常见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现存不足的原因,然后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有效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减少各类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来保证工程所有环节实施均满足专业标准,提高工程建设综合质量效果。 作者:雷小斌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对所建设的工程项目乃至整个建筑工程企业都有很大的意义。建设施工项目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提高工程的资源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工程质量。论文主要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与现场管理展开探析。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建筑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意识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施工项目管理也成为当前建筑行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与现场管理展开探析。 2质量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企业立足的根本,建筑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卡,把质量上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建筑行业涉及的范围广且工作内容复杂,给项目造成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工程对质量的要求。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集技术、经济等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质。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展开施工计划的编制实施、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1];其次,建筑企业要强化内部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认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并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还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出高质量工程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并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些建筑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质量管理队伍人才的凋零,无法发挥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作用,不仅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而且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质量管理还在于施工质量与技术的提高,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使工程的各方面都能跟上时展需求。 3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项目自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规范施工流程与操作标准,并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员岗位,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督促工作,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职位,任用的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一定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以及较强的事件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好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细”和“严”是工程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因此,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要全方位展开,做到一丝不苟,并且严格控制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建设与操作流程。由于建设工程的主要施工人员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安全管理与生产意识,而且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展开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使工人自觉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部门要发挥安全管理的教育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给施工工人和监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2]。施工企业还要加大安全技术的投入,做好紧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与企业损失。 4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进行成本预算,包括工程涉及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施工水平等。工程预算要根据工程设计进行,因此,合理的工程设计是各环节衔接的关键,要对关键程序与工程做出优先安排,以保证施工进度。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成本预算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工程是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在一项工程开始建设前,要进行材料采购,所选材料一定要与施工标准相符合,根据成本预算计算出需要的材料数量,并在预算范围内购进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避免出现材料购进过多造成的资源浪费。购进材料后要做好材料的储存工作,避免外部因素造成材料浪费。同时,保证使用的材料质量在标准范围内,把好质量关卡。另外,人工成本也是施工成本预算的重要部分,施工企业要控制好人工成本,选择具有一定施工水平的施工人员,并开展相关培训,规范工人招聘行为,尽量避免招聘短期工人,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施工工程企业要设立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人力需求招聘所需人员,并进行上岗培训,同时定期开展考核工作,以保持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成本控制意识。对于员工的考核需要实施合理的奖励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励制度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设置合理的奖金数量,并与员工的薪酬相关联,深刻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细节中[3]。 5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也是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工程开始前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就取决于编制好的施工方案,而施工方案又是现场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除了以施工方案为依据,还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对影响实际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排查,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进度相一致。进度的管理需要从施工开始贯穿到末尾,制定出分段完成时间,控制好实际施工进度。施工进度控制对于工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控制好施工进度,才能保证工程在规定日期内完工,反之将会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完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加大施工企业的建设成本。另外,工程开始前,需要工作人员详细了解签订的合同文件,明确工程完成的期限及其他要求,并对施工现场做出认真分析,以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工程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工作人员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施工能力与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与实际更加贴近的工作计划,在工程施工期间加大对项目管理的监督,促进各项管理条例的真正落实,发挥好现场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6结语 建筑企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存在,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对工程以及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程的质量建设中,并保证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还要不断创新与改进项目管理体系及各项制度,使项目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作者:潘峰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项目质量论文: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由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本了人民关注的重点,而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前期准备不充足、缺乏全方位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等问题,使得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非常不规范,从而给房地产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房地产有效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房地产公司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不够重视,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建筑公司也不重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从而相关质量管理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使得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事实上,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关系到房地产公司发展得重要因素,是房地产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房地产公司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而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房地产公司,还需要建筑公司的共同努力,建筑公司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熟练相关设备和技术操作,从而切实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同时,在建筑公司中标之后,房地产公司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设计图纸和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并对施工进行严格监督,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2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前期准备和严格监督,无法有效保障工程项目质量 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规模一般都较大,所以在项目施工之前的前期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房地产公司并没有在前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和图纸设计等,同时,房地产公司没有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变化来调整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再加上房地产公司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只是将工作将由建筑企业来负责,当施工工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建筑企业由于对项目的不了解,所以并不能及时的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无法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并对未来居住的人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2.2缺乏事中管理,无法明确了解施工中出现问题 尽管有一些房地产公司在前期考虑到了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但是却只注重了事前的管理,而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中管理是极其缺乏的,事实上,事中管理是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一旦忽视了就会使得一些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被建筑企业或施工人员隐藏起来,而这些小问题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显现出来,从而对居住的人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2.3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无法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 目前很多房地产公司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都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从而无法对与工程项目有关人员的工作行为形成监督和约束,使得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而这些行为都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由于没有相应制度的约束,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就会拖延工期,从而无法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而工期的拖延还会导致施工成本的不断上升,这必将给房地产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4缺乏完善的事后管理,无法按期投入使用 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忽视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后管理这一环节,但事实上,事后管理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和检验的手段,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很多房地产公司没有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前对项目进行检验和评估,就算是让验收单位来检验项目质量,验收单位也不会以设计的图纸为标准来验收,从而使得工程项目无法按期投入使用,也无法有效的推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3有效解决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事前管理,为项目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在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缺乏规范化的事前管理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房地产公司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事前管理。在项目施工之前,房地产公司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获取准确的、完善的、科学的数据信息,综合考虑人为和自然因素等,并对相关的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从而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和图纸,使得所设计出的图纸能够真实的、准确的体现实际情况,为项目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展开。除此之外,房地产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责任人,将质量管理相关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使得公司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系统。 3.2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管部门,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房地产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使其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准确的解决问题,并且严格的约束施工人员工作行为,有效的防范违法行为的出现,从而有效保障工程项目质量。由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施工程序比较复杂,存在很多的环节,所以房地产公司要从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加强对每一环节质量的管理,房地产公司需要严格检查每一环节的工程质量,只有在上一个环节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一环节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停下来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保障各个细节的质量。在项目施工时,房地产公司需要定期的对工程材料、设备等相关资源进行质量检查,从而保障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更新和维修,保障设备质量合格,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3严格事后管理,保障工程项目质量 房地产公司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后管理,在项目竣工够,以前期设计的图纸为标准,并根据国家对工程项目质量检验标准,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尤其是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建筑装饰质量、施工难度和易忽视部位,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必须及时的解决,有效避免工程投入使用后再出现问题,同时编制完善的质量评估报告,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有效防范再发生出现过的问题,不断提升公司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 3.4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专业能力 房地产公司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房地产公司需要选择一支专业水平高的施工队伍,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工程项目质量有充分的了解,培养其在施工中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从而使其能够认真的完成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及时的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同时房地产公司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对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培训,并且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施工人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筛选工程项目施工人员,不断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使其能够熟练各种新兴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切实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4结语 房地产公司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必须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即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事前管理需要房地产公司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做好万全的准备,保障相关数据、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和安全意识,从而保障项目施工顺利进行;事中管理需要房地产企业加强对项目施工的监督和控制,有效规避施工人员的违法行为,保障各个环节的质量;事后管理需要房地产公司严格验收和评估项目工程质量,保障项目能够按期投入使用,从而保障公司的经济效益。 作者:谢新格 单位: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筑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 摘要: 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要选择合理的方式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要使用符合时展的管理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接着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 建筑;现场;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快速,在迎接城市化进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建筑的出现。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后,其质量是反应建筑企业水平的最直接表现,所以任何的建筑施工企业都需要加强对建筑的项目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可以说处在了一个飞跃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等问题显现出热切的逐渐的关注,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和很多地区的建筑工程在建筑的结构上都出现过坍塌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开始对建筑的施工质量投以了关注的目光,因此其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重视。总的来讲,建设一个品质比较高的工程项目,不但能够非常好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期限加以提升、对建筑物的服役时间给予一定的提升之外还可以非常好的节省相关资金的投入和因建筑质量所产生的相关维修管理的成本开支。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好坏还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其建设的不好直接会对人们的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造成损失,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具体进行的基础的保障。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时,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强调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要施工人员在操作中加强质量意识。任何建筑在施工时都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尤其是建筑企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个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拥有质量意识,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培训与质量责任意识的教育,确保投入施工的人员都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以及较高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不断向施工人员引入新的施工技术与操作设备,确保将工程的质量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高。建筑企业需要对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预防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工程概况质量系统的管理机制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确保他们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2.2严格管理材料 建筑材料是工程的部分组成元素,工程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拼接而成,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是施工质量的保证。因此,在建筑施工前,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层层把关。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绝对不能因为某些厂家的产品便宜就轻易受影响,其次,在材料引进时,也要对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最后,在材料的保存问题上,一定要派专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解,做好防水、防潮以及防晒防高温的工作,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材料受到污染。此外,在材料使用前,检查材料的使用期限,坚决不使用过期失效的产品。我们应积极保护材料的质量安全,以此来保障工程的质量。 2.3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施工图纸以及合同,只有保证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合同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够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所说的设计图纸是经过审核之后,与实际的施工条件相适应,同时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之后的施工图纸,建设单位需要将该设计图纸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接,从而保证施工单位能够按照正确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其次施工合同中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保证施工单位对该合同有着精确的认识,建设单位针对合同中的重点内容向施工单位进行讲解,从而使得施工单位的行为能够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4对施工工序进行管理 任何的工程或者是构件的施工都是具有较为科学的施工工序的,只有保证按照正确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建筑构件。所谓的对施工工序进行控制就是指,对施工的流程进行管理,保证施工是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准确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的,同时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这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之后才可以进行继续的施工,这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 2.5在对建筑进行验收的过程 验收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最后的环节,想要保证建筑能够正常的进行使用,在验收的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对建筑整体以及局部进行验收,局部验收是整体验收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保证局部工程的施工质量合格之后才能够保证整个建筑的质量都是合格的。在验收过程进行的管理,也主要就是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按照顺序进行逐级的检验,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是最为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3总结 综上所述,提升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是为了让其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其施工质量变得更加有保证,也是为了让其施工安全更有保障。健全完善的相关制度,可以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更能够让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作者:祁桂娟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语文是学生学习历程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技巧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就是传统文化教育,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意义,提出了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并提出了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为国内高中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整个文化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不仅可用于生活与工作中的交流,还可用于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整体上看,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现代化的持续进步对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最近几年,社会进程的持续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且愈演愈烈。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后者的意识,从而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为传统文化“解压”。其次,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传统文化都蕴含在具体的人物故事或典故中,而这种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最后,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通过对名人事迹的学习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途径 新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自身特征与优点,宣扬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将学生素质的培养与积极心态的发展结合起来。 1.学习教材古诗文,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著人员专门设置了古诗文这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俗语、饮食、服饰以及古言古训,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理解透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或感受,并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与说明。对此,可咀嚼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将精深的传统文化彻底领悟,再传授给学生。 2.依托课堂平台,领悟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学不仅是单一的知识讲授、应用以及写作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可以了解、积累以及领悟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创造浓厚的文化气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吸收文化精华了。 3.课外阅读与实践,探究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资料表明,课外阅读与实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使学生自学感悟、继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对此,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摘抄经典文摘的习惯,把文化和实践进行紧密连接,以此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个环节互相协作、配合,共同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必须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 1.提升全民传统文化素养。国内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一历程中,它受到了政治领域的否定,也因为人们不断变化的思想意识而逐渐发展到了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边界。现阶段,宣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发展为了缓解社会压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全民族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其重要功能,而这正是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2.注重母语的社会地位。汉语是华夏儿女的母语,同样也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而语文的教学效果与水平和国民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意义所在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时期强调英语学习,更需要明确母语的合理地位,重视语文教育,以此确保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良好渗透。 3.提升教师自身认识与修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作用绝非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与组织,也应发挥文化的传播与应用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与理论知识储备,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意识与素养的培育。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日渐提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也逐渐发展成了现阶段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相关主体的协作与配合,例如全民提升文化素养,全社会重视母语的社会地位,教师通过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以此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表现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个性都得到展现,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赵静 单位:河北省南宫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中包括了大量的人文精神,教师在高中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养是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剖析了人文精神的含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现实状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肖桂萍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于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看初中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为了做好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笔者深入几所初中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具体概括如下: 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学生)懒,婆婆(教师)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更不知“反三”的结果。 以上现象,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很不和谐的。 首先,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其次,从高中文言文课堂操作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要会看注释,会使用工具书,会根据上下文或其他相关知识揣摩难词难句的含义。 再次,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测试要求看,选文都出自课外,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是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不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学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又叫“磨砺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现代的高中生中很多人都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脆弱的“蛋壳心理”,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高中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西方教育家也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认为“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而且应利用语文课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辩、历史探究、心灵叩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教学中的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与伟人的心灵碰撞为设计重点。如教《史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都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著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著精神。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草创未就,横遭宫刑,囚禁狱中。“最下腐刑极矣”,它是个大辱,污及祖先,见笑世人。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性命。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脚瘫痪,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心情苦闷,精神绝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终于站了起来,参悟透了生命的价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的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痛苦是所没人愿意报考的大学,然而毕业出来的都是强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笑对厄运,以一颗火热的心珍爱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几乎无一例外是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 2.充分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几番浮沉,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挖掘,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面对贯穿一生的寒风,卑微的生命个体在残酷的现实中有点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苦难。面对人生的凄凉与悲苦、孤独与无助,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我们自己。 《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二、教学中的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随笔、作文,以及感受自然美等方法使之排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宣泄、心中郁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而欣赏自然、融入自然,同样能排遣郁闷,从而获得美感。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004年全国卷高考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辩证分析挫折与痛苦的关系;《非走不可的弯路》、《那个冬天》、《面对红灯》、《独自面对》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写作练习同时也是心理的历练,能使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认识。 2.指导学生坚持写随笔,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 学生在随笔中可抒写心灵自由、内心独白,为自己的心理通畅开了“绿色走廊”。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也可通过随笔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 3.引导学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中国古人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情感世界。处于物的挤压下的现代人渴望返身大自然去寻求精神抚慰之所。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人类永久的审美领域。我们应置身自然,“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达到物我交融与统一,陶冶性情,在自然中释怀。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摘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倾向,而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框架的建构。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探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证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之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体验和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而且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唯此,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解构主义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探析 有一个令所有高中语文教师尴尬的现象――在“诗圣”杜甫1300诞辰之际,不但没有出现神圣隆重的纪念仪式,而且出现了一个被称之为“杜甫很忙”的以涂鸦杜甫画像为乐趣的现象级运动。虽然事后证明这场运动有幕后力量的推动,然而这场运动并非完全依靠幕后力量的推动能够实现,它极明显地表现为迎合了目前的社会思潮,故而迅速地声势巨大。同时,“杜甫很忙”作为一个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典型缩影,由点及面,可以想象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实。 一、新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联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哲学思想。解构主义在欧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毁掉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以理性和科技建构的美好世界。然而回溯战争的原因,发现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根据理性的推导和科技的进步一步步毫无破绽地结构而成的。所以,德里达们发现了逻辑的荒谬,并从语言学人手开始解构现实社会。 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的切入点是语言学,这是解构主义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关联点之一。解构主义认为语言结构本身没有意义――所谓语言结构通俗言之就是文本和构成文本的语法。因为文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总是存在差异,“所指”是作者通过文本试图表现的意义,“能指”是读者看到文本认为其表达的意义,两者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文本对于作者而言无法精准表达其思想。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始终坚持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趋向之一。文本解读多元性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反中心论和反权威,这恰恰是解构主义的精神核心。解构主义并不注重文本解读中的逻辑,他更侧重于读者对于文本的直觉感受,强调读者在文本能指中的自由。 文本解读多元化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多元化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它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丧失了权威地位,而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实施高度仰仗教师的权威性。一旦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的权威性丧失,那么教学过程必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地位的调整可以解决的话,那么下面一个问题似乎是个死结。高中语文教育在目前来说是集体化的,并不是个人阅读感受的状态。文本解读多元化,必然会出现彼此差异乃至矛盾的解读,这种争议本身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来判断对错,但是文本解读多元化是重感受轻逻辑的。反过来,由于文本解读多元化无法使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主导者的教师裁判对错,教师会进一步丧失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教学过程会更加无序。 更何况,目前高中语文的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历史传统使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文本解读过程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为此,教材编订就带有主题限定,文本解读是一元化的。为了达到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逻辑矛盾混乱。同时,教材编订者又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权威解读。如此循环,更加引起学生的反弹,反权威和反一元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中更加明显。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文本解读多元化е露嘀止鄣愠逋唬缺乏逻辑证明和理性思维。 (二)学科地位尴尬。“杜甫很忙”即是明证。这是由于高中语文教育长期低效引起的,同时又是由于语文教育中学科权威性丧失引起的。 (三)语文教材知识体系混乱。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同时又是教材编订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逻辑导致的结果。 看似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育处在一种典型的解构主义背景下。语文教育试图寻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精神的建设性成长,但是它正处在一种破坏性的背景结构中。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逻辑已行不通,更何况语文学科作为具有强烈价值观训练的学科,无法脱离主流社会思潮的存在。当社会主流思潮是以戏谑、恶搞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构主义思潮的时侯,语文科学绝难成为严肃的结构性的建设力量,它只能以“恶搞杜甫”“调侃经典”和“胡改乱编”等表现方式对社会思潮亦步亦趋。 二、“打碎――叠加――重组”。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解构主义因其寄生性而遭到保守批评家的诟病,而德里达自己的论述本身互相矛盾之处甚多。解构主义的问题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破解。一切关于解构主义的文本都是用德里达们自己竭力反对的结构性语言表述的。用结构主义的文本阐述解构主义来反对结构主义,这是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德里达之后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打碎――叠加――重组”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集中教学,思想灌输,文本工具性训练等固有结构已经在现实上支离破碎,进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诞生的一种教学结构。 但是,新的教学结构诞生在目前的教育背景非常困难。首先,社会价值观已经形成解构主义思潮。一切反主流、反权威和反经典的言行会迅速被社会接受并流行。高中语文教育很难在解构主义背景下独善其身,由破而立地诞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其次,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脱离。高中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知识体系阐释文本。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活用和语法结构,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但是,现代汉语作为创作语言不足百年,语法知识体系极不完善,用现代汉语知识体系解释白话文文本已经举步维艰,更何况以今译古。高中语文的知识性不完善并有逻辑冲突。要建立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结构,就要先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而建立新的高中知识体系,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者能够实现的。 其三,高中生并不具备独立阐释文本的能力。 高中生并不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但是高中生对文本解读更多的是感受,不是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形诸文本。即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观点的争吵而不是思想的交锋。在个体思维能力成熟之前,很难形成新的有效的教育结构。但是,个体思维能力可以训练,所以这一点上,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毋庸讳言,高中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一切技术性问题背后都是思想性问题。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很明显具有结构主义思潮的特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按照“打碎――叠加――重组”的步骤发展,最终产生新的语文教学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盛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博客和微博异军突起,再到微信风靡移动通信设备,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主要渠道。高中语文一直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蓝本,并同时借助相关的阅读学习教材、校本教材,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相较于传统的阅读载体,新媒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空间、便利和个性化选择。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思考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为他们的高考、甚至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媒体是语文资源开发的主要平台 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便利性和迅捷程度,以及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平台,以信息的丰富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高中语文教学资源而言,很多专业刊物的网站APP、专业的教育网站等可以充分满足教师对语文教学资源的需求。比如,微信成为大家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微信上关于节日的诗歌就非常多,基本囊括了相关节日的诗歌名篇。语文老师如果充分利用这种契机,比如中秋节发动大家以微信上的诗歌为内容举行一个颂诗会,大家就在微信群里通过朗诵等形式参与。这样既能提升节日的文化气氛,更重要是,还能通过这种形式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诗歌,关键就在于要诵读,如果仅仅是把节日的诗歌转发给学生,他们可能会看一遍,但很可能不会把每一首诗歌都背下来,更谈不上赏析。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不仅仅是搜集材料,更重要的是利用平台消化材料。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在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普及,我们已经习惯了运用互联网来准备材料、辅助学习、获得更加丰富的资讯。但新媒体的出现则将这种单纯的个人的资料收集推向到一种借助平台的资源共享。所以,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已经是一种复合型的资源开发。第一,新媒体时代的资讯分类更加细致,利用起来更加便捷,但也正是如此,对资源的开发平台的利用开始超越单纯的材料收集而走向集合型开发。比如,关于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等相关内容,现在手机上只要下载了高考作文类的相关网站,则有非常多的经验总结,既体现了高中语文教材所要求的议论文写作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经验总结的全面性。第二,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本身与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发展相关,因为媒体技术平台从以前的电脑,发展到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这无疑加快了资源平台的整合力度,以及大众对资源平台的使用便利性。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现在已经呈现了多元发展态势,让教师在搜集资料、整合资源方面更加容易便捷;而在与学生互动共享资源平台方面,新媒体也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渠道。这是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从技术层面应该注意的地方。 二、新媒体时代高中语文资源开发的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策略 面对新的资源平台,高中语文教学对所需资源的开发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在纸质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可能就一两本参考书以供参考,相关阅读资料也很难按照自己的设想发放给每一个学生。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这个局面。信息化集约发展的当下,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重视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提高大数据时代语言资源的筛选、利用,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海量信息更加考验教师的整合能力。多媒体、大数据时代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资源以几何级增长,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老师应该选择哪些阅读资料、选择哪些文本分析文章、选择哪些相关的经验分析和知识总结,然后和学生分享,这不仅考验老师如何能更全、更广地收集资料,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老师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够真正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通过自己的细致和专业的甄别,更好地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以精练的、简要的、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的形式和学生分享。比如,关于如何做好高考作文复习的文章、经验分享可谓汗牛充栋,那么,老师如何选择那些更加科学有效、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考前作文复习,这是对老师整合资源能力的一大考验。 第二,资源的共享考验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呈现多元化状态,这使得新媒体时代语文资源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碎片化呈现,要将这些碎片化的、专门性的语文知识进行针对性地整理,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之中,并且及时、高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共享,这是对语文老师教学创新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比如,关于经常使用错误的成语,这在多媒体平台上面经常被大家所转载,语文老师如何将该资源信息及其与教学相关联,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达到对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辅导呢?这是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从资源的利用中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革新。比如,就这个问题,我的做法就是,每天上课之前来一个词汇练练看,每天一个容易使用错误的成语与一个高考高频成语,让学生简要讲述这个成语的故事,并准确地造句。每天一个学生来完成这个项工作,把这个环节当成上课之前的热身活动,就像以前上课之前先唱一首歌一样。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融入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之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是重要实践,也是持续改革的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恰好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资源。比如,语文教学中关于小说艺术的讨论,以前可能主要依靠参考与老师的语文素养,但现在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富集性资源,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多元化推进和深化。在鲁迅的《阿Q正传》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在网上下载几篇典型的、有分量的小说艺术分析的文章,通过微信、QQ共享等方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周末空闲时间阅读,让后专门安排时间开一次小说艺术的讨论课。帮助学生确定了主题和材料,节约了他们时间,且也具有相对的指向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媒体时代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老师的工作在于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以全面提升学生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关注《诗刊》等相关的诗歌刊物、《当代》《散文》等小说、散文刊物的公众号,那些图文并茂的材料更新速度快,可用性强。将哲学材料用于教学及其相关的语文活动中,对提升学生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语文资源的富集,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便利与可能性。充分利用资源,是语文教师真正“翻转课堂”的重要举措。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要辩证认识文学素养及传统文化渗透双重职能,促进语言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是新课程教育最新要求。现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语言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度较低,实际教学目标功利化,缺乏对传统文化教学内涵的考量,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学目标设定,习惯于按照既定计划教学,严重倾向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传统文化教学。造成如此教学窘境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辩证统一的认识语言文化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在联系。鉴于此,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透过分析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而简要阐释了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 关键字: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 渗透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传统文化应用能力较差 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是古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古文教学的重心无关传统文化渗透及审美关照培养,而仅仅与考试成绩挂钩。因此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缺乏古文必要知识的情况下,生硬的向学生灌输有关古文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必然不能促使学生对古文知识融会贯通,自然的对传统文化的体味也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更不能苛责其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应用。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知情境下,责求对其应用与缘木求鱼无异。譬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文章阐释了大量的传统习俗,所谓“修禊事”、“流觞曲水”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接触的,因此学生虽然能根据解释大抵知晓其意,但是也很难保证对其领悟透彻,加之这些本身离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对其应用也更难以实现。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对古文的深入探析,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就降低了其应用率。 2.教学实际缺乏传统文化熏陶 高中语文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培育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功利化教学一味图快,从而忽略了文化熏陶的实效性及具体内涵。急功近利教学思维,驱使部分教师单纯将高中语文视作工具性学科,仅仅以讲解“句读之义”为教学宗旨,在古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缺乏对文章的深入透析,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只能囫囵吞枣般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观意识上的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熏陶工作是确保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必要措施。 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除其工具性特点外,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化性。工具性与文学性职能通过课本教学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但传统文化教育职能,则并不能仅仅依托于课本教育,构建一定的传统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所谓的传统文化环境,即是能够透过环境因素折射传统文化关照的特定教学环境,简单的讲即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诱发人的联想,同时进行美感渗透和输出。譬如在高中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能不甚清楚何为“桂棹兰桨”、“琼楼玉宇”、“玉阶凝露”、“霸陵烟柳”,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鲜有接触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就有必要营造出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2.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展开,因为它不仅包含了院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内在涵养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常常能够潜移默化的矫治学生精神世界的弊病,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进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能力,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首先就应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譬如学校可以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抑或“诗词创造展”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充分融入到文学世界,从而构建起良好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其传统文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上文中,我们已经阐释了教材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为了提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就应该落脚于教材中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的运用与分析。首先教师应该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编,例如将现代诗歌与古文进行交错学习,避免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教材美学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譬如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月下荷塘的美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评鉴文章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4.利用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审美关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审美关照,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一般意义的审美即是通过对物体的观摩,深入理解体味其独特美感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需要一定实物直观展现,如果缺乏这一必要条件那么这样的审美活动就是虚妄的。那么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保证学生对文章描绘的事物具有既定的直观认知,也就是说由于审美过程受到阻碍,因此也导致传统文化渗透也处于不利形势。譬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时,学生对中国古代@林建筑的特点本身就知之甚很少,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是很难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思。因此想要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建筑之美似乎就有点强人所难,为了改变如此的尴尬情形,我们就应该利用好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收集一下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学生直观展现我国建筑的具体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教师应该构建好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确保传统文化强劲的渗透力。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检视与完善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真正把握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忽略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因此,要结合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协调好课堂氛围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主体地位 1、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实效检视 1.1 语文教师并未真正掌握新课改的内涵 在新课改的视角下,要求语文教师指引学生展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并发挥学生自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之中[1]。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始终接受的是固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在新课改的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味的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来应付考试。此外,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仅停留在使用新教材展开新课程的表面,并没有深刻的领悟到新课改理念的真正内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套用过时的、传统的教育目标,加上研读和掌握新教材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实现新教材促进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1.2 忽视课堂上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等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时常展开讨论及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有些教师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氛围,这样是能够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老师也适时的指引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灌输方法,从表面上看仿佛是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2]。但从实际上看,却是过度渲染课堂的活跃氛围,教师时常引入与课堂无关的笑点,把课文重点内容的讲解停留于粗略层面。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1.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足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投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也为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在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学校受教学资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多媒体教学。然而部分学校却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致使教师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无法展开教学。事实上,多媒体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3]。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优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老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多媒体过多的占据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2、新课改视角下高中语文教育模式的完善途径 2.1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育素质 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较大影响,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上较为僵化,不能深刻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涵,因而对语文教师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变其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深刻的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深邃及要求,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按照新课改的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 2.2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交换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开展开放式教学[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挖掘、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其学习。在新课改的视角下,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指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锻炼其终生学习的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新课改视角下,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关系,二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充分沟通交流,促进其思想与情感上的触碰。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主体交流的深入及教育成效的进一步实现。基于此,语文的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过程中是否有对话、交流等表面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创问题式情景,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的彰显学生主体性地位[5]。 2.4 设置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而课堂的成效应立足于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提倡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等要素的权衡,因此要合理的设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大纲内容之外,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与实践 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教育界的十分重要的工作。身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怎么教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和教育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是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格素质是人最关键的素质。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不仅对自身全方位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进步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界里永久不衰的本质就是教导学生,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最要步骤。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里面最能传达人格教育方面知识的科目,是因为不仅语文学科是具有文学性的学科,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格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格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人格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1.人格教育与目的概述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情色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不单单在课堂上传授,也应当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外活动中实践人格教育的真谛,把课堂上学习到抽象的理念得以实践,才能真真正正的从思想上得到良好教育,进而逐渐养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老师应当多运用一些课外活动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老师可以在进行戏剧作品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作品中意味。又例如,老师在进行《老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车夫老王生活贫穷凄苦,但是他虽然穷苦卑微,但是却心地善良,老实厚道,会关心别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学会如何善待他人,不卑不亢,关心别人,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 把人格教育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清楚明白教育对他们不仅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和心灵的熏陶,更是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知识的海洋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让其健康成长,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意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努力打造自身人格魅力,并帮助学生让其拥有高尚人格。语文老师应当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格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虽然在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现象,还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现象,这些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失去了最终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育,作用 在教育、教学领域,用最高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正在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产生的"感觉相乘"效应人类对于信息的感知和接收主要由五个感觉器官完成,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其中视觉和听觉占了接收信息总量的94%,很显然,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影响对人类记忆驻留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成为信息领域大热点的多媒体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和利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同时刺激人体的各感觉器官,尤其是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或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某种初级阶段,在这其中有两种主要的应用:课堂演示应用和个人自学练习应用。课堂演示应用的特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由授课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授的知识。这种应用的设计着重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强化和支持。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处于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接下来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 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其容纳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名人、名事,是我国重点教学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情感非常丰富,而许多情感大多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完全地理解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利用吸引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态,拓展思维,提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增强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例如,教师在根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马克思生前的种种贡献,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将其中一部分的课件制作工作交给一小组的学生,学生小组的选择为了公平起见根据每组轮流而来,教师将课件的制作工作交给学生后,可指引学生上网去搜查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以及种种事迹,然后再将搜查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整合。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课程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还要加强学生对隐藏含义的理解,隐藏含义是在语文课文中时常出现的隐喻表达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看懂字里行间中真正的含义,只能看懂字表面的浅层含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含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功能,将语文短句进行提炼,再根据语文短句提出课程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一段看似普通但实际具有隐喻的短句进行反复的研究与分析。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现代高中语文课堂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方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现象,还会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现象,这些现象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失去了最终的教育意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虽然在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每个应用途径都不同,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关乎着教学的改革以及发展方向,也关乎着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通过广泛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的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语文;运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范围广,实践性要求很强。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教学的不断革新,与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分不开的。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丰富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有的文章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乐幻灯片的设置,将当时的历史背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文中有像“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优美的语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之后再结合与文章相关的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感情优秀的写景美文。这样,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快速且简便地理解了文章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2.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对文章的背景并没有把握。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在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走近作者。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会不断地激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自考,提高文章的理解力和阅读的鉴赏能力。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先给学生介绍央视版《红楼梦》,对其中的几个人物做了点评,再让学生对他们也做点评。通过将影视与小说作对比“阅读”。对于文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先播放相应的场面,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内阅读与文章相关的《红楼梦》中的其他章节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做好理解笔记,根据了解到的知识再在课上进行讨论。 3.创造了语境,易于感情的升华 多媒体技术通过运用音乐、图片、PPT、Flash等工具,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一篇文章时所需要的语境,在语境中使学生自身的情感逐渐贴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蜀道难》时,可先将有关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插入比较雄浑的音乐来配合朗诵,学生便能在这一情境中既学到知识,又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二、多媒体技术在应用时的原则 多媒体技术虽然作为一个便捷的工具,在多媒体课堂上可以拉近学生同文章的距离,但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仍然是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的。 1.不要把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直观地将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加快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技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先让学生课下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在写作《琵琶行》时处于白居易人生中的哪个阶段。在不理解诗词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阅读作者同一时期的文章来帮助理解,如《长恨歌》,在把文章的背景、感情基调确定清楚后,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渲染出符合文章情感基调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既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又尊重语文这个学科的特点,发挥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2.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而在现今的课堂上,老师有时只是单单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图片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要加深对多媒体的认识,以达到全面利用多媒体技术。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为根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它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困境 【摘要】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困境重重,笔者以县级高中一线教师角度从主客观两方面浅谈自己的理解。因为社会对文史类人才需求较少,高中教学在现有的高校选拔模式下变得教学功利化这些使得语文学科的地位日趋下降,此外县级中学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都匮乏,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都是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在客观上存在的困境,当然也有教师与学生在主观上的教授困境和学习困境。通过对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思考以期更深入地反思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困境 一、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地位困境 (一)、社会需求带来的地位困境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面向社会的,反过来社会的需要也影响着教育的方向,近些年社会的需求呈现出文史类学科的需求远比理工类学科的需求要少的现状,而文史类学科中语文学科占据重要一角。高中教育中语文是文理都需学习的科目,但是因为社会对文史类学科人才的需求不多,学校、家长、学生对本学科也就不太重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看多了理科学生从来不在课余看语文,也习以为常了,只是近些年来就连文科学生也对语文学科漠然视之。笔者思考其中缘由后得出如下结论。 (二)、教学的功利化带来的地位困境 当今高校的选拔模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分数论英雄”,这里姑且不评论这种模式的优劣,这样的选拔模式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也变得功利化,语文学科从时间投入与成效的比例上来看,它的确是参加高考科目中比值较小的,加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付出的过程,此外近几年语文学科的高考平均分基本都在105分左右,县级中学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基本在40分内,这和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实在是小太多,这样的特殊性就使得学校、家长、学生都认为把时间花在语文学科上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竟然道“语文是没有贡献的学科”。学校在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应对高考也作出相应调整,在三科150分的高考科目中语文学科的课时是最少的,这是教学功利化带给语文学科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也使得本学科在地位上逐年下降。 二、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资源困境 (一)教师资源匮乏的困境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优秀的教师更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但是在目前的县级中学中语文教师是匮乏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光超课时一个学期下来就两三百节课,这样的工作量要想出高效是有难度的,优质课堂也就变得少之又少了,这是量的匮乏带来的问题。再者是优秀者的匮乏,近些年愿意来教书的大学生是少之又少,愿意到县份上教书的更是少,在挑选余地狭小的情况下,学校招收的新语文教师基本素质可想而知,在县级中学中,能写一手好字的、能写篇好文章的、能随口说出些文学作品的大多数是老教师们。但是老教师们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老套,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全面优秀的教师不多这是县级中学无法摆脱的困境。 (二)优秀学生资源匮乏的困境 在当前的县级高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作为来自乡村的学生,语文功底与城市的学生是有不可忽视的差距的,他们的起点很低,有些学生到初中时才接受汉话教学,从小到大读过的书没几本,这样的差距岂是高中三年就可以弥补的呢。起点低、底子薄使得学生学起语文是吃力的,笔者接触的学生中太多连民族口音都无法克服。而语文功底稍好点的镇级中学的学生即使分数达不到州属学校也基本通过其他方式上州城就读了,有人形容这样的办学是地道的“贫民办学”。语文学习是需要长期积累下的功底的,这样的学生资源让县级高中的语文教育想突破实在是困难重重。 (三)教学资源的匮乏的困境 当前县级高中的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我们有图书馆,也有一些书,可是对学生进行“是否进过图书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个55人的班级还不到四分之一进过图书馆,这样的结果引发我们的深思,是我们的书籍不完备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纸质阅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阅读的习惯。除了图书馆的利用率不佳外,学生查阅资料的网络、书籍一无所有,就连教材的朗读设备也配备不整齐,可以说学生可利用的有效学习资源少之又少,而教师同样如此,当我们想看看教育教学的论著,想捧读些经典作品,想看看大城市中的优秀教师怎么教学,这些在县级中学中是无法满足的。 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县级中学的一大困境。 三、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评价困境 教学的评价分为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可是这二者之间能否达到统一呢?这就是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一大困境。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主要看的是分数,可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当然试卷上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语文素养不单是文字表达素养还有口头表达交流的素养、阅读理解的素养,这些素养不是简单的一份试卷的卷面分数就能反映的。至于价值理念培育的成效更是无法在试卷上真实完整地反映,所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无法完整显示出来的。 作为教育者都明白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分数来论就太极端了,可是我们现在就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一个语文教师不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者,更是情感价值的播种者。好的教师让学生学会了,快乐了,感悟了,甚至高尚了。可是这些隐形的东西怎么去评价呢?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又一困境。 四、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教与学的困境 (一)教授困境 首先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授分两部分:必修5本和选修15本总共20本教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说实话是不可能在两年中全部完成的。因为为了应对高考,高三是不可能再教授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必修需要系统学习,那么选修该怎么取舍呢?目前的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基本都选择与高考相关的诗歌选本和传记选本,这样选择是有利于高考了,但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选本非常适用于生活,文化经典阅读选本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之,各种选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可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稍多点的选本,那么怎样在高考与教学内容间作个平衡,该如何选择取舍是目前教授者主观上的一个困境。 其次,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理念,可是不得不说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是滞后的,更多教师是做知识的灌输者,很多学生语文卷面成绩不差,可是回答起问题或说起话来要么语塞要么词不达意。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效果无法实现。此外,语文教材中有些精神价值理念的灌输也是让教授者面临困境,当前的社会环境总让文本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显得不识时务,例如:学习陶渊明我们感受到的是“淡泊、自由”,学白我们看到的是“傲岸不羁”,学习《老人与海》我们学到的是“永不妥协”等等,可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能完全附诸实践的。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理性、圆滑能适应社会。所以在培育学生的精神理念时教师有时是左右为难的。 (二)学习困境 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起点低,学生的底子薄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客观上的困境,而学习的功利性与被动性是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困境的主观因素,农村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脱农”,这就使得他们格外重视的是能否让他们脱农的分数,至于收益慢的,注重精神修养的语文学科他们是不重视的。加之农村学生很少对语言文学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情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待语文学科只是以一门拿分学科的态度对待,这让他们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性,他们不屑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即使推荐给他们很多精彩的名著他们也懒于一顾。在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双重学习困境下,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艰难险阻。 五、结语 总之,作为县级中学的一个一线普通语文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存有很多困惑,自己每天在教书育人,也每天都在困境中思考寻求着出路。我们在思考着、摸索着,以期让语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完成一位教育者塑造高尚灵魂的使命。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推动着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地进步。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尤为突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但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合,也成为了困扰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难题。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慢慢积累起来的财富,对于国民具有指引意义。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对事物认知最清晰的时期,在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但能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内涵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想要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必须要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为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做出贡献。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利用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神秘色彩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国内,高中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其成为受外来文化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的同时,也是抵御多元化文化冲击的重要措施[1]。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通常以应试教育为准则,传统文化并不被重视,然而在当前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可以借助文化活动、图书馆及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导给学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易接受,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要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培养,将古诗文及文言文中的精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古代文化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富安通文化的内涵,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2]。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内容及教育形式进行整合,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引导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更应当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只有教师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到了提高,才能更好的将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使语文教学效率稳固提升。想要更好的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融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地完善自身,积累知识;另一方面,当前社会高中校园由于升学率等原因,普遍将学生成绩作为工作重点,忽略了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传统文化的培养难以进行下去。高中院校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3]。 2.在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当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营造学习氛围,将语文知识与文化氛围相融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文言文是学生的一项学习内容,如果让学生单纯的按照原文阅读理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然而,如果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相应古文的影视作品来辅助学生理解古文含义,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就会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同时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目前,通过影视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通过将影视与文章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含义。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经历了无数的淬炼,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中阶段是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想要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生的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指出了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的必要性、途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贡献微薄之力。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经济统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 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对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经济统计论文: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也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需要开展创新性的统计,企业统计提供的是统计信息,在统计工作中使用创新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与时代的共同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起源的时间还算比较早,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前苏联是这项工作开始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时期,统计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但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统计就作为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统计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为基础,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这些表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企业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变化,但统计的原有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新的统计中,统计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统计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企业各项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要不断的探索统计工作的创新方式,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统计工作,但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工作状态欠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过于重视工作中要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大多数都是应付心理,由于统计数据比较复杂,以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在实际的情况下,有些数据可有可无,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够实现统计工作的人机结合,从而保障企业统计工作的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企业经济统计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给予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在管理科学领域,ERP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数理统计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3、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4、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作为实体经济的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始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课题,因而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这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的创新 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统计理论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把完成国家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作为经济统计功能和作用的体现,导致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的经济统计观念尤为必要。 1.1科学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统计工作,必须明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场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经济统计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大型的有着海外业务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国外市场的信息。另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3风险观念 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2、企业经济统计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基本内容的不断拓展,并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还包括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的反映和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的反映等。 3、企业经济统计功能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的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需要判断和测评,这种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业的统计人员应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4、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创新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企业经济统计的人才管理创新 统计人才在管理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人才要在素质上创新,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要能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现代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结束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论文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我们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循环经济涉及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并由专家按以下四项原则进行赋权: (1)3R相关性原则。相关程度大则权重大。 (2)可靠性原则。数据来源可靠性高则权重大。 (3)关注性原则。百姓、政府关注的指标则权重大。 (4)可控制原则。相对可控度高的指标则权重大。 依据上述赋权原则,首先对13个二级指标所属的大类确定大类的权重,考虑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主体与扩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四类的权重分别为:0.1、0.3、0.3、0.3。然后对类内的每一指标分别给予权重,具体见表1,每一指标也可直接计算权重。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法 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在计算每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个体指数,乘以对应的直接权重(大类权重乘指标所属类内权重之积)之和,即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两类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强调科学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统计指标由于未列入现行统计体系,缺少相关数据;二是实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少而精为基本起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表中指标进行排队和筛选,对号的指标建议分步实施,具体处理方法:操作试行期(三年),在指标体系中列举,暂不进行计算;完善补充期(两年),对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相关核算的内容,核算时暂利用现有相关统计指标替代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如采用小范围的重点调查取得相关比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基本情况的资料;正式实施期(第五年起),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统计制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核算,评价体系应随着时间及具体问题逐步调整,以便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1)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这七个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比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龙江、四川,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发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广西、辽宁、陕西、安徽、江西、重庆、新疆,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评价综合指数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内蒙、贵州、山西、宁夏、甘肃地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造成其最终指数最低 经济统计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研究 近些年来,经济统计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统计职能、统计范围,还是统计手段、统计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显着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较好的增长势头,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这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经济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长。这些经济增长数据正是来自经济统计的结果,在有关经济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统计的身影。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统计核算作为企业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企业统计正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相当于是统计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说,企业的统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统计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和手段,使得企业的经济统计能够很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撑。经济统计是企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随时对企业经济相[:请记住我站域名/]关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规模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计划还是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经济统计结果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来科学的监测和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来说,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我国企业都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业统计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现状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国采取了正确、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来进行体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够断的向前驶去。经济统计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滞后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当我国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我国企业也发展得快,规模也扩张得快。但是企业的经济统计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虽然从整体上来讲,企业的经济统计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统计的发展是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即使是到了现在,我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可以给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依据。企业的统计方法,也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统计的缓慢发展。很多企业现在采用的经济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运用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来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统计。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针对经济企业制定的,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适用。 (二) 企业的经济统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而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统计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长期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和学习,陷入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渐变弱,也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统计口径不仅很细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现代经济统计的概念更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而是一种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统计。 三、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也对经济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来推进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 (一)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 企业经济统计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是评价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统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统计软件,来展开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运用合适的工具来对企业的现在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尤其是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描述功能则是统计功能的基础功能,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准确描述和把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将统计指标全面化、深入化,对传统片面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 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先进、科学的经济统计方法。现在是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经济统计中,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企业资源计划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 (三) 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业经济统计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而不再是依赖企业统计报表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要从思维上打破这种局限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构建并且运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统计,形成“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得我国经济统计能够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 总结 经济统计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遇到了好时节,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好时候,所有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排除,经济统计更是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本文中,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于比较浅的层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讨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济统计论文:探析企业经济如何更好的实现创新性统计 【论文关键词】 企业发展 统计工作 创新性 【论文摘 要】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领域内,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骑着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经营决断、发展走向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创新性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性统计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贸易经营活动往来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日将激烈。此外,原有的传统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经营行情,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任。 1.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进行科学化的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更需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机制。 1.1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1.2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2.1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2.2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3.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3.2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3.3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3.4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所包含的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某些过时的、已没有实际价值的指标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等,对这些部分应当合理的舍弃。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拓展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以进一步体现新经济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企业科研能力与水平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统计论文: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经济统计论文:浅析基于GIS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技术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数据共享;空间分析;可视化 论文摘要: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统计领域,通过制定统计行业空间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系统与现有统计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统计数据空间化处理、空间统计分析和多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体系,从农村统计业务流的角度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原型并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证明,建立时空一体化的信息支律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地理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资源整合已成为数字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作为政府信息服务的窗口对数据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更及时、更完善的统计服务。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部i7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作为信息标准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综合各种普查地图开发了TIGER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统计电子地图浏览,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制图。日本统计局在1990年就开始陆续进行普查地图数字化工作,并开发了普查绘图系统(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统可编辑并绘制各种地域统计地图。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还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我国统计信息空间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十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全国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地图和2004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统计数据的浏览、查询、数学分析和图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国家统计局组织研发了“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重点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及统计数据可视化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农村统计业务中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导致数据在各个部门难以共享,统计数据通过文字图表进行展现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描述统计对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及其空间现象和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农村统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基于GIS技术实现农村统计业务对象和内容的时空集成与整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和开发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1.1数据的标准化 制定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包括农村统计单元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题地图产品制作与规范四项统计行业标准,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系统与现有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各级农村统计部门之间多源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1 .1.2融合政务工作流 系统功能设计要符合统计部门的政务工作流程,将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复杂统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简单化。 1.1.3良好的扩展性 组件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复用和健壮的版本更新。利用组件技术将系统功能封装为GIS组件对象和业务逻辑组件对象,通过组件对象的连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1.1.4数据的安全性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前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统必须建立严密的密匙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的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1.2总体设计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部分。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统计数据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统一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通过ArcSD〔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应用层将数据层与表现层连接起来,实现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表现层将应用层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统计信息展现给用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 1.3据库构建 系统数据库包括统计数据库、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权限数据库四部分。统计数据库存储农业统计普查数据,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统计报表数据和重点调查数据。由于统计标准和方法频繁变动,在统计数据的组织上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抽象出的对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将统计数据独立存储,使用元数据描述统计数据的时间、名称、单位等指标体系信息,当统计标准变化时只需维护元数据即可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存储分年全国各级统计单元代码以及分年统计单元变更信息,统计单元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查看变更情况。空间数据库分年存储全国省、市、县、乡、村5级统计单元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单元代码进行关联。用户权限数据库定义了不同用户类型的数据权限和应用权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数据的使用权限,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实现 2.1统功能模块 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对统计数据的时空一体化查询、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和多维可视化四部分。运用组件技术对模块功能进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建立通信机制。 2.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系统后台数据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码管理、统计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时空数据查询四部分。基于标准的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管理完成了统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数据编辑和数据验证;时空数据查询包含同期统计数据查询、历史统计数据查询、统计单元变更查询与空间数据查询,实现了时空序列上的高效数据检索。 2.1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地图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不同用户给与不同的操作权限;地图管理提供图层的导入和删除、图层的显示控制、图层的顺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统界面工具栏与显示窗口控制、专题地图模板与统计图表模板的加载与删除等功能。 2.1.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包含统计分析、空间分析、ESDA分析和统计模型库四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同期和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多种数学运算,提供运算结果输出并完成与空间数据的地图关联。空间分析功能提供数据的空间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对分析结果制图输出。ESDA分析封装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通过COM接口可以讲分析结果与统计地图进行有效交互。统计模型库对多种数学模型、统计业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封装,用户可以对模型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业务模型以满足复杂的统计应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输出以便重复使用。 2.1.4多维可视化 多维可视化模块包括专题制图、统计图表、三维地图和可视化集成功能。专题地图功能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制作各种统计专题地图,并可对专题地图进行输出打印。统计图表功能对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制作多种图表数据,并支持图表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地图通过对统计数据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的为宏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可视化集成功能将系统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统计数据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的集成展示,二是与系统与Google Earth的集成,实现系统数据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视化。 2.2系统界面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组件平台结合Oracle 10g数据库在VC++6.0平台下进行开发,并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进行示范应用。系统界面设计遵循美观规范、风格统一、操作简便的原则,主界面由六部分组成:菜单栏,状态栏,统计专题,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如图4。 3、关键技术 3.1变更单元时空数据查询 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检索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发生合并、拆分、划拨、代码变更等变化,导致难以将一定尺度上的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对比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对统计行政单元和空间数据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对统计行政单元代码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双向链表存储结构设计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树搜索算法可以追溯农村统计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这种存储和查询方式简化了数据入库操作同时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统计业务中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数据变更问题,如图5。 3.2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统计部门不仅是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更应提供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等服务。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将GIS技术、空间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克服了经典统计学中数据相互独立带来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统计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统计现象的变化规律。系统运用组件技术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封装为ActiveX控件,与系统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分析。 3.3统计模型库 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描述出的简明映象。统计模型库提炼了系统业务逻辑,采用开放的模型接口构建,利用COM技术将统计业务中的传统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组合封装,可以将传统统计数学模型与GIS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创建新的统计模型,并允许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模型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自动化集成。这种开放的结构使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简化了复杂统计任务的操作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进行从空间分析到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一键化”操作。 3 .4可视化集成 统计指标具有时空性,因此将统计数据加入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可视化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统计数据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Google Earth实现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无缝显示,具有开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点。因此GIS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集成为统计数据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将统计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关联,然后通过数据转换算法将系统空间数据转换为KML数据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载显示,用来监测较大尺度下的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地区、指标异常地区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图6。 4、结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现象,必然要考虑统计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状态以及统计对象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GIS技术运用于农村统计业务,实现对海量统计数据的时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统计部门提供深层的信息从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制定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不仅实现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下属各部门统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决统计业务中因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统计数据时空查询以及空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系统模型库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提炼,使系统操作简单化、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